测绘科技论文:科技发展对测绘技术的影响浅析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测绘技术也得到了飞快的发展,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创新,先进的测绘技术无不显示了科技发展对其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科技发展对测绘技术的影响。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测绘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测绘技术;科技;影响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整个测绘领域带来了很大推动作用,也带来了整个测绘科技领域的技术革命的到来。尤其是“3s”技术的飞速发展,解决了空间地学在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它的服务范围很广泛,包括民用、军用、地下和空间等行业,以及服务类的行业中的各个领域。测绘技术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不仅包括规划(选址)测量、控制定位放线测量,也包括工程施工测量及设备安装、变形监测等方面。 一、现代测绘科技体系的建立与形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表明在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很好的促进了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的振兴与发展。如计算机技术的普及,“3S”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研究深入,使得现代测绘科技体系中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两大部分。经典的测量中应用数据采集的特点是对离散式和分离式的野外测量进行相应的记录和测算。如控制测量的以下方面主要以三角测量为主:踏勘、选点、造标、测角、量边、平差,高程,其中的水准测量起到的是算高程的作用。 地形测图主要以大乎板仪测图为主,经纬仪配合小平板仪,或航空摄影相片调绘,内业成图,其工作强度大,有外业、内业2个工作环节。外业观测数据需专门的后处理,从观测到获得空间三维坐标有一定的时间滞后。观测目标是建立在“不动”或固定的基础上的。测绘成果、成图建立在纸质或薄膜胶片上,精度不高,更新缓慢。现代测量是集成测绘技术,表现为外业、内业、成图一体化,集成化的数据处理在测绘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现代电子测绘仪器,如全站仪、GPS接收机、电子水准仪等,能够直接测量空间三维坐标的集成化仪器,数据存储电子化、信息化、可视化、实时化,数据信息建立在自动瞄准、自动读数、自动记录、自动存储、管理、分析、交换数据,用绘图仪自动绘图的基础上。可以这样说:“没有现代科技的进步,就没有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因此,现代测绘科技实质上是现代高新科技与地学科学、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完美结合与渗透,进而将空间问题从整体上予以解决。 二、现代科技创新对测绘仪器的影响与促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先进的测量仪器陆续问世,并且很快在测绘领域广为应用。目前最为普及的测量仪器——全站仪。就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结合光电技术和精密光学、机械技术的产物,它是一种集自动测距、测角、计算和数据自动记录及传输功能于一体的自动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的三维坐标测量与定位系统,是一种当今广泛应用于数据采集、工程测量、工业测量的电子测量仪器。测量结果自动记录数据,自动传输到计算机上,使用专用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实现了测图工作向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以南方测绘仪器公司为代表的国内测绘仪器厂家,坚持自主技术创新,自主开发,在近10年时间里,历尽艰难,掌握了先进测绘仪器的开发制造核心技术,开发生产了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终于实现了大批测绘仪器的国产化。南方测绘仪器公司同时大踏步走向国际市场,出口量逐年攀升,中国成为世界测绘仪器制造王国的梦想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实现。而国外的徕卡公司、蔡司公司和索佳公司等率先推出了TCRA全自动全站仪和TCA全自动跟踪全站仪,以及powersat-R系列无目标全站仪和Ehas系列马达驱动自动跟踪全站仪等,能对一系列目标实现自动测量,即所谓的“测地机器人”。这类仪器已在精密工程测量和大型工程变形监测以及工业自动测量中得以应用。 数字电子水准仪在1990年推出,它的问世革新了传统意义的水准测量。它的测量原理是利用水准标尺上(条形码)得到的光学图像转换成数字电子图像并加以处理,避免了测量员目估分划值带来的误差,极大地提高了测量精度和生产效率,它具有速度快、精度高、使用方便、劳动强度低和实现内外业一体化的优点,使工程几何水准测量向自动化、数字化迈进。还有专门用于施工与安装测量的高精度激光扫描仪、激光准直仪、激光铅直仪,亦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物施工、深竖井及高塔架的铅直定位测量与变形监测测量。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GPS定位技术的问世和发展,导致了传统的控制测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它不仅对大地测量,而且对工程测量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测绘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现代科技创新对测绘技术的影响与促进 随着目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测绘技术在内容、方式、手段上越来越丰富,也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成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ns)。 遥感的优点在于不接触物体就能解译物体的性质和数量,可以从客观上解决矿产资源、国土资源、森林资源、农业估产、地图制图等一系列问题的勘测和监测;GPS则是美国国防部实施的投资仅次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重大空间工程项目,可以实时、精确、自动、全天候地进行空间定位,克服了多年来种种常规定位方法的不足和缺陷,而GPS,GIS,RS的有机结合使得地学问题的定量、定性、定位得以解决,也就是迅猛发展的“3s”技术。 新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促进了测绘仪器向自动化、小型化、数字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测绘仪器的变迁是浓缩的测绘史:既是历史的延伸,又是现实的折射。现代测绘仪器总是同现代高新科技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光电测距仪、80年代的全站仪到90年代的GPS接收机,无疑是现代新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结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习、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的测绘仪器研制经验,已能成功地批量生产各种现代测绘仪器,南方测绘仪器公司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传统模拟测图的局限性是众所周知的,数字化测图技术的优点已为测绘界所公认。如何从模拟解析制图转向数字化测图,靠的是信息技术。正是现代信息技术使空间测量数据从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变换、输出成为可能,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就无法存储处理大量的空间测绘数据。 测绘科技论文:试论测绘科技论文语言的规范表达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论文已经成为传播和推广科研成果以及转化为生产力的很实用的工具。所以,怎样使作者更好地运用科技论文的语言规范表达出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更准确和更生动以及更有效地推向社会,是指得我们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测绘科技论文,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语言规范表达上也有特殊要求。 关键词:测绘科技论文语言规范表达 1. 科技论文的语言特点 科技论文的语言符号就是在人类社会中的人们互相约定的交流思想内容的符号系统。语言在不同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对它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科技论文一定要用书面语言来书写。从表现形式上看可以分为自然语言符号系统以及人工语言符号系统。自然语言符号系统就是指我们全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书写符号的系统。但是科技文章中的自然语言有着它独特的内容,它包括全民族同时使用的基本词汇,必修要服从全民族的语法使用规范,同时它还有一些特殊性。所谓特殊性主要是表现在词汇的方面上,还有就是语法以及修辞上。所谓人工语言符号系统就是指在语言符号系统之外可以用来交流思想以及传递一些信息的书面符号系统。像公式和图表以及定理等等。现代科技语言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人工语言以及自然语言的相交性符号系统以及使用。 2.测绘科技论文对语言的要求 测绘科技论文的写作是不同于其他的文艺性的论文创作,它内容具有科学性以及概念的准确性还有理的逻辑性等等特点。(1)准确,测绘科技论文的语言要求必须的准备。所以科技论文的生命是在于科学性,这就要求了科学内容必需的精准。要想做到准确的运用词语就一定的做到这几点:首先,科技性的术语要使用正确。科技术语的特点是单一性以及相对稳定性。在科技论文中运用科技术语能提高论文语言的准确性。每一个学科术语都各有不同,即使是在同一片文章里,对同一个概念,也只能用一个术语。像测量和测绘这两个名词都可以同时在一篇科技论文中出现,但是全篇文章只能使用一个,不能一会换这个,一会换那个。还有即使是意义相近但词语不同的词都不能互相代替。像在物理学中的速率和速度,化学中的无色和白色,没有变化和无变化。口语中的语言不要用在书面语中,除了这些以外,术语的使用量并不是越来越多的好,一定要适量,不要用的地方就不要用,以免画蛇添足。其次,在数量的表达上一定要精确。尽量不要用可能和大概以及估计等等这些不确定的词语。在表示范围程度的时候一定要用实际的范围的词语。(2)简明,所谓简明就是简练明了,不用含糊的词语。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丰富的内容。要想让语言简练就的训练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还有就是对内容以及材料上剪裁。(3)清晰,测绘科技论文是用来交流科技信息的,他不是让人来欣赏的艺术品,而是让读者更容易的里说明自己的文章,说以说科技论文必须清晰明快,一定要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等。(4)平实,平实就是测绘科技论文在语言的风格上不要追求华美和生动等而是要求平实和质朴无华。科技论文的价值就在于内容是科学性以及先进性等,不在形式上的新、科技论文的语言平实性主要是在语言的材料以及修辞方式上体现出来的。句式要用陈述句,不要使用其他的句型。在修辞上不应用夸张的手法。(5)使用大量的抽象词,测绘科技论文的陈述不带感情色彩, 抽象词用得较多。像理论、实验、结果、具有、存在、如下、包括等等, 这些词不具有形象性和感情色彩。 3.测绘科技论文的词汇特点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专用术语,科技论文的一大特点就是很通常的情况下大量的使用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术语。反映科学的认识成果,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是科学术语的特点,具有科学的特点,在语义上应该有明确多的界定,大多学科的术语都是来自于外来词,有音译还有意译的。例如测绘标准、测量规范、地形图图式等这些术语。 4.测绘科技论文的语法特点 (1)缺少形态变化,世界上的所有语言都是有形态的,像英语中现在时和将来时等时态的变化,形容词的比较及以及最高级的形态变化。但是汉语没有这些变化。(2)词序比较固定,由于缺少形态的变化,汉语表示语法有意义的手段是语序和虚词,在复句中的没一个单句就叫做分句。分句之间有因果以及转折还有假设等等。(3)固定结构多,科技论文中的固定结构比较多。像正比和反比、在什么情况( 条件) 之下等,这些结构词语精练, 使用也方便。 5.结语: 总之, 测绘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作为一名测绘科技工作者,要想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公布于社会,造福我们人类,不仅要在科研的过程中付出辛勤的汗水,还要在测绘科技论文中严格遵守写作的规范,并且一定要注意语言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高水平的测绘科技论文, 并通过论文的发表使科研成果为社会所共知,转化为人类知识宝库中的新内容, 为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 测绘科技论文:测绘科技创新的任务和方向 摘要:本文介绍了测绘学的发展,新时期的任务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测绘科技遥感GPSGIS 1、概述 (1)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像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像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 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信息化的发展。 (2)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相当1:10000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纳入全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km,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何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分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3)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4)我国测绘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空间数据获取手段缺乏,遥感数据的自动化、智能化处理技术水平不高,空间数据管理与显示技术落后,空间数据标准化建设不力等。面对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现代测绘科技和测绘事业要想占领一个制高点,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加强测绘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测绘科技创新的任务 建立和维护地区性和全球的三维大地网,以一定的时间周期检测这些网随时间的变化,为大地测量定位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高精度地面参考框架和地面基准点网;监测和解释地壳运动、地球自转变化、地球潮汐、海面地形、海平面变化等地球动力学现象;建立我国高精度重力基准网。 以建设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动态服务体系为目标,按照接收多国卫星信号的要求,开展GPS差分定位、数据处理和信息发播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制相关标准和硬、软件。开发GPS精密星历、卫星钟差、大气延迟等数字信息产品和网络分发系统,实现基于多国卫星的全国范围内卫星实时动态定位和导航服务。 一体化遥感数据获取和智能化处理技术研究积极推进基础地理信息航天遥感获取系统建设,开发实用化、智能化遥感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开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激光成像雷达测图、微波遥感和测绘卫星等研究,建立机、星、地一体化的空间数据快速获取与智能处理系统;发展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与非工程措施减灾实用系统。 3、综合制图与大型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 开展多类型、多尺度地图数据自动综合的研究,开发实用化的地图设计与编辑系统、多媒体地图和网络地图制作系统;开发多维、多分辨率大型空间数据库管理软件,基于空间数据的虚拟现实表达软件,真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以及网络环境下大型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研究和发展开放地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机制和多源空间信息系统集成技术。 4、空间数据生产、管理与分发技术研究 结合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库工程,开发各类数据采集、处理、更新和数据管理的实用化技术和软件系统,完善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加快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其数据传输网络建设,建立业务化运行的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和基于英特网的地理信息网络交互查询系统,促进地理空间数据的全社会共享。 5、测绘科技创新的方向 (1)在测绘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包括地球空间信息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地球信息形成机理和地球信息表达的基础理论研究;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研究;空间参考框架和空间投影新理论的研究;我国坐标参考框架向国际参考框架逼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空间三维坐标向二维坐标投影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数字地球几何参考框架研究;确定我国厘米级大地水准面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现代重力场理论研究;航空重力阶梯测量及卫星跟踪卫星SST技术研究;卫星重力学研究;时变重力场研究及其地球动力学解释;高阶位重力场模型求解技术及可靠性检验方法研究;高准确度和高分辨率全球和局部重力场模型研究;定量遥感中尺度效应与尺度转换理论、成像光谱理论、成像雷达理论研究;自动化智能化遥感影像识别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图像信息机制与地球信息图谱的研究;多种传感器遥感成像的复合机理和影像解释理论研究。 (2)在测绘技术研究方面,总体的关键的技术创新方向是精确、动态、实时的大地数据获取、处理、存储、分发技术,多制式兼容空间定位技术,低成本、多尺度、高分辨率空间数据获取技术,遥感信息智能化提取技术,元数据模型与标准,信息共享与新型数据产品可视化技术,时空多维数据系统分析与预测技术,大规模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大型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理信息自动化更新技术等。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高精度、高动态、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的测绘技术新体系。其中包括建立国家统一的高精度三维动态空间大地网的技术与研究;遥感影像数据自动化、智能化获取与处理技术研究;遥感数据的智能存储技术研究;空间数据的制图处理及其可视化技术研究;空间数据处理、管理与分发技术研究;空间数据分析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开发;3S集成与应用技术研究等。 (3)测绘工作作为社会中的一个行业它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 测绘科技论文:加强测绘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强测,归根到底是人才强测,当前我们正处在信息社会时代,研究和探讨测绘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当前我们的测绘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生产任务的需要,但满足需要并不是止步不前,但还要根据测绘事业的发展,根据不同时期有计划的培养和使用人才。 当前我院人才队伍的状况,85%以上为院校毕业生,其中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已经成为整个生产技术的骨干力量。职工综合技术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在这些专业技术人才中,最近几年我们从专业院校招聘有15名,从社会招聘近20多名,送到专业院校培养的3名,参加各种函授25人,专业文化层次上已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作为不同的单位,其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作为像我们这样外业测绘院,在现有的体制下,完成好各项测绘任务,最主要的就是: 一、立足现有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力量,鼓励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创新 最近几年由于仪器设备更新的较快,使外业测绘工作变得比以往简单,特别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测量仪器的使用,使测绘职工从繁重的和大量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因此就现有人才队伍的情况来看,完成现有的工作任务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所以要合理使用好现有的人才队伍,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首先要合理打造人才队伍结构。这几年,我们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我院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我院从2003年开始先后从武测招聘了2名本科生,从专业院校招聘了10名专科生,从2000年开始,我们每年都安排3-5名表现比较优秀的职工参加中专大专及专升本的学习。目前本科文化程度占职工总数20%以上,专科占约75%,优化了队伍的结构,使职工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其次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知人善任,量才使用。近些年来,我们在用人方面一直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院中层以上的干部学历都是本科以上,凡是业务技术比较好的都被放到重要岗位上,进行锻炼,让他们挑大梁,担当重任。比如去年我们从武测招聘的一名职工,专业技术比较强,我们就把他放在几个重要的测量任务上去锻炼,他看到院领导对他比较器重,工作积极性特别高,不但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前完成了任务,而且质量优秀,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 第三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善于发现员工的闪光点。从基层的实际出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更需注重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积极为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员工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自主创新。近些年来我们每年都召开会议,对自主创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号召职工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近几年我院先后有十几名职工在地籍测量,房产测量,工程测量中,利用一定的软件为平台,自主开发出便于使用和掌握的测量软件,大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院里专门为他们提供了技术和资金的支持,这几年我们每个测区,每个中队都有几个能人,有效的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和困难,为院里创造了可观积极的效益。 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的模式 人才培养理念是人们对人才培养现象,本质,特点,规律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的认识和看法。它指导人才培养全局,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一是重使用轻培养,二是重学历轻能力,三是重当前轻长远,其突出表现就是只要有任务,就不停步,工作安排得满满的,有的能力与学历倒挂,学历很高,能力较差。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一是由零散型向集中型转变。目前,我们培养人才多数情况下都是零星的或松散式的方法,系统性和计划性不强,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因此我们应在一定的时期内,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集中培训。二是在内容设置上应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促进人才队伍素质的综合化,把培养专才和通才结合起来。我们现有的职工多数只能单打一,通才全才的人才太少,有的职工一辈子自始至终就会干一种工作。三是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现在我们培养人才一般的方法是老师带学生,老兵教新兵,知识和能力在低层次上循环,知识面窄,视野不开阔,靠老经验,靠老办法。因此我们要瞄准测绘科技的前沿,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学,传道授业,如果需要可以出国进行短期培训,还要利用科研院所和远程教育接收最新的科研成果来为我们的事业服务。四是继续教育内容设置要有针对性,时间要有保证,不能走过场。现在我们每年进行的继续教育大都是为了应付检查,完成上级规定的内容,被动式的教育,这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光浪费时间,而且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起不到任何效果。正确的方法应该先进行调研,每次一个主题,不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使受教育者真正能学到东西。 三、加强对人才队伍的管理,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我们的测绘事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成长进步需要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机制,只有这样,他们在实践中才能敢立潮头,勇于创新。首先要教育他们高举中国特色理论的伟大的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政治上打牢他们全心全意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甘于奉献。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人才竞争机制,最大限度的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优胜劣汰,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不搞人情化,不搞任人唯亲,不论资排辈,能者上,庸者下,对年终考核要细化,坚持原则,真正把那些能干事的人提拔到应有的位子上来。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不搞平均主义,不吃大锅饭,使人才自觉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三在生活上要关心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前几年我们也先后从有关院校招聘了部分本科生,但不到一年有的就自动辞职了,其原由是多方面的,但害怕艰苦是最主要的,因此这几年我们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的生活环境,稳定了职工的思想,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安心基层工作,再没有出现自动辞职的情况发生。最后领导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有爱才惜才容才的气度和大胆用才的魄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只有这样,我们人才队伍才能在实践中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描绘出美丽的图画。 责编:周蕾 测绘科技论文:测绘科技水利水电论文 1我国水利水电测绘事业现状及问题 1.1技术方面的挑战 服务于水利水电建设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仍然有待完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的缺失印证了“3S”技术在水利水电测绘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在水利水电测绘中,GPS和RS的结合在现代已成为行业标准,为水利水电测绘提供了传统手段完全不具有的经济效益、时间和成本优势,卓有成效,但是与GIS的整合这一环却严重缺失,虽然GPS和RS的结合和应用有助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开展和实施,但缺少依托GIS的信息资源化和集成化却往往成为后续产业链条发展的掣肘。这个环节的缺失将会制约“3S”技术以及未来大数据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各数据、技术的应用与耦合尺度研究缺乏。由于新数据和新技术的应用多来源于国外文献,而非行业标准,相应的适用范围,应用前提和技术之间的衔接和处理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基于NMGCOSR的CORS系统在国家三角点破坏严重的背景下成为解决平面起算点的重要方法,但是其应用与全球定位系统测绘规范的标准存在偏差和误差,在不能满足时如何增加控制点,精度控制方面有待研究。在此环境下,因GPS高程测绘以其监测点不需要通视、劳动强度降低、不累计误差,效率高等优点取胜,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研究表明参考椭球面的法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差异即垂线偏差所带来的影响,理论上需要进行高层系统之间的误差计算,尤其在高纬度地形复杂的山区,然而误差的计算和修订研究缺乏。以目前的技术水平,GPS高程测绘误差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4等以上几何水准精度要求差强人意。该方法的优势在误差的不确定下反而难以成为真正的优势。 1.2管理方面的挑战 信息资源化与大数据建设支持薄弱。虽然水利水电测绘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水利工作和管理者在信息意识方面不是佷强,在信息资源化建设中,看重硬件建设,轻视资源开发的现象还有很多的;对信息资源建设没有足够和合理的投入,没有测绘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的大的远景规划。信息资源网络化只是水利水电工程测绘电子信息化最为基础的步骤,中国现在已迈向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理念和项目如何在测绘行业中得到对接、应用与实践,大数据产业如何与水利水电工程耦合以实现数据、工程、服务产业链条的三位一体这是水利工作者的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不足。各水利测绘单位长期以来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信息开发、研究、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深入应用和信息市场的迅速发展,水利测绘行业迫切需要一批既懂信息,又懂技术、懂开发、懂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专业人才群体。这类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将使得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受到制约。 2我国水利水电测绘的建设远景 首先应加强测绘科技创新,加强对于国内外先进水利水电测绘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尤其注重在国内环境下应用的现实问题,以做到将先进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达到真正的科技创新和进步。其次,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加强水利水电测绘专业队伍的建设,要做到科研与工程,管理和技术并通、并重的人才培养,有利于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再次,要研究制定水利测绘信息资源共享的使用立法规范,建立系统内测绘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规定信息数据的密级划分,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交换数据来发挥整体功能,有助于大数据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服务行业和社会。第四,要完善测绘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机制,还应该对原有测绘档案资源开展数字化建设,建成测绘档案信息数据库和基于局域网络的综合管理数据库,实现水利测绘科技档案管理计算机化、信息网络化。 作者:刘鎏刘志龙王松单位: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测绘科技论文:中国测绘科技馆,打造虚拟科普游 背着厚重的行囊,扛着沉甸甸的仪器,整日风餐露宿,攀珠峰,到南极,他们的足迹遍布我国的各个角落,一提起这种工作方式,人们脑海中不免会想起我国的测绘人员。正是由于他们不断的行走和测量,才会有我们手中那一张张精准的地图。 对于普通人来说,测绘人员的工作似乎离我们很远,面对那一摞摞的测绘数据很多人都会感到望尘莫及。但如果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到直观、生动、有趣的测绘知识,那么了解测绘也会变得很简单!而现在中国测绘科技馆就为人们打造了这样一个平台。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开展了网上中国测绘科技馆建设,以实现中国测绘科技馆的虚拟游览功能。 为了能给予用户最大程度的方便,中国测绘科技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三维等手段对中国测绘科技馆实体馆内的空间、展项提供逼真的体验展示。用户可以根据箭头引导,按顺序轻松参观每一个场馆,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参观各类展馆。 此次网上中国测绘科技馆特意选取了实体馆的41处典型场景,涵盖了现有技术装备厅、历史沿革与科技创新厅、地图厅、数字地球厅等4个实体馆内容,集成了数千张馆内实景照片,利用实体馆已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素材共设置各类兴趣点近200个,全面向公众系统展示了中国测绘的历史以及测绘科技的进步等内容。 比如极地测绘与珠峰测量,进入极地测绘互动展厅,人们能看到遥远的南极那可爱的企鹅标本,欣赏到它们憨态可掬的模样,南极的风光虽好,可也隐藏着风险。为此测绘馆还专门利用红线装置模拟出了冰面上的动画效果,使参观者能够体验到冰面破裂,海豹来袭的场景。这些场面是即使亲身到过南极的人也难以见到的珍贵情景。可现在用户只需要动动鼠标,就能轻而易举的看到。 这些画面中的场景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测绘工作者在我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山站和北极黄河站等科学考察一线采集的数据。此外,珠峰测量厅里还播放有登山队员登顶世界第三极珠峰的模拟动画,并陈列着当年登上峰顶队员穿过的羽绒服、登山鞋。这使人们在电脑这头仿佛亲眼见证了当初这些英雄人物征服珠峰和南极的情景。 而影像中国漫游更像是一幅掌上中国地图,人们在这里能查找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逼真的画面帮你细致地观察城市的任何角度。其后台数据库集成了覆盖全国30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部分省份达到2.5米、省会城市更是达到1米~0.2米,以及全国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地名数据等,人们可以方便地寻找自己的家园。北京六环以内有0.2米的分辨率,这种精细的数据使你甚至还能看清自家窗台上摆放的花。 除此以外,人们还能看到测绘仪器原理、地图制作过程演示等。地图是以历史长河的方式展示着我国各朝代疆域的变化以及该时期内测绘技术水平、制图理论的发展等。另外还有北京地图的地域变迁以及移动测量虚拟体验等都可以在这里一饱眼福。 都说虚拟世界是不真实、摸不着的,但中国测绘科技馆的虚拟游览活动却是建立在严密的数据分析以及准确的事实基础之上的,它突破了原本实体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参观、浏览中国测绘馆内的内容,有了虚拟游览活动,人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测绘正在我们身边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测绘科技论文:初探勘察测绘科技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资料的保密性和对数据记录、查询的便捷性要求不断提高,以至于勘察测绘档案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但是,目前无论是测绘档案管理方法还是测绘档案管理机制都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这对于测绘事业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为有效摊就目前测绘资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测绘资料档案管理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当代技术发展的成果,对测绘科技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并深入分析其主要的功能,以期能为测绘科技档案管理的科学、有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测绘科技档案;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0 引言 测绘档案资料与其他的档案资料不同,测绘档案资料不仅能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时还关乎我国领土安全的保密性[1]。在信息化、数据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相关部门在国土资源调查、道路交通建设、城市规划、政策落实等方面都对测绘档案资料有着较广泛的应用。因此,针对测绘档案资料的管理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对于信息的查询和管理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测绘档案资料管理过程中,基本上是以手工档案管理为主,工作起来不仅费时、费力,且效率非常低,难以满足目前社会各个领域中对测绘档案资料的利用需求。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测绘档案资料的管理也不断朝着信息化、数据化的方向发展。建立起测绘档案系统管理能有效提高测绘档案的管理效率,进而有效促进测绘事业的发展。 1 系统结构及目标 测绘档案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的设计目标,就是通过建立起一个安全可靠的管理系统来对测绘档案进行自动化管理,实现测绘资料档案馆内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传输能够自动化、网络化和共享化,以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料共享[2]。此外,建立起测绘档案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将能进一步提高档案信息的服务功能,及时有效地位社会各界快速、准确地提供相应的服务信息,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更新。而这一系统的设计目标,就是能够将测绘档案及测绘档案管理于信息化时代相结合,跟上时展的主流,使得测绘档案的信息管理能够有所创新与发展。 2 系统功能涉及 2.1 档案检测系统设计 档案检测系统主要是检测的是档案资料的纸质情况,包括其酸性及老化程度、抗张强度等,此外还可根据霉菌滋生情况事实动态的检测,以便于及时掌握纸张的指标的变化情况,便于其长期保存[3]。而系统的酸性检测还能有利于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补救及管理,提高测绘档案管理的效率。 2.2 档案保护子系统设计 档案保护子系统的设计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档案的保护。档案保护子系统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环节,一是通过自动控制消毒柜来对档案资料定期进行消毒,确保档案中的有害微生物能及时清楚;二是采取无线胶装机来装订档案资料,实现无金属装订;三是集体采用文件碎纸机来对秘密档案资料进行集中销毁,避免资料的外流,加强对档案资料的保护。 2.3 档案业务管理子系统设计 档案业务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测绘档案进行综合管理的服务系统,而档案业务管理子系统主要基于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进行运行[4]。一般情况下,档案资料经过整理汇编后录进到计算机内,通过服务软件来进行管理。因此,该子系统主要包括数据的录入、维护、信息的查询检索、制表的打印、文件的浏览等功能。当业务人员在通过客户端进入到系统后,业务人员可通过高档图形工作站来实现对系统的操作,以实现对数据的著录、检索、统计等功能,实现档案的一体化管理。 2.4 项目文件上传入库功能 所谓的项目文件上传入库,管理人员能够通过项目文件入库来进行信息的更新,以便于形成电子文档信息,便于用户查询项目信息。一般情况下,操作人员通过制作电子文档或者使用扫描来完成数据成果,该系统会对导入的原始数据进行严格、有效的检测,通过对信息的检测来确保导入数据的一致性及准确性。同时,在系统的引导下,能够给不同的任务进行标号命名,存放在不同的项目中,明确对不同的图层位置进行定位,便于用户的查询。 2.5 文件下载及在线浏览功能 测绘档案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与传统档案管理的本质区别在于测绘档案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能够实现在线浏览资料或者下载资料,而无须查找纸质版的目标成果文件,在该子系统中,设置了“项目资料在线浏览和文件下载”功能,用户可以选择在线浏览或者直接下载*.dwg 格式的电子文件来进行查阅,而数据在下载过程中还可通过SSL协议来保数据的安全。其中该子系统通过可视化系统显示的左侧为勘察测绘项目文件列表,右边则是文件夹下的详细信息。此外,该系统中还有“任务查询类别”,用户在点击“任务查询类别”中可选择“任务查询任意条件”和“按母项名称查询”两个按钮,进而通过输入条件来获得自己所需的数据。此外,作为该系统还能与管理系统进行联合互动,将用户下载的情况及用户信息自动记录到下载日志表单里面,便于管理人员对信息进行管理。 3 系统的实现 通过对系统功能的分析可知,测绘档案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能有效提高测绘档案的管理,也适用于各种不同环境条件的查询中[5]。为有效探究该系统在现实中的使用情况,本文以辽宁省某测绘档案管理局为例,探究其功能实现情况。由于该测绘档案管理局中,档案的类型比较复杂繁多,因此,根据实际条件,该档案管理局建立的数据库有两个,一是测绘元数据库,其主要功能用于存储档案数据,便于形成数据化的信息管理模式,方便用户对档案数据的采集与录入;而是档案管理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用于档案管中借阅、归还等记录、清单的储存。在该系统的应用中,首先选择Microsoft SQL Serve数据库来建立相应的档案数据表和业务管理表。然后在下编程实现系统需要的各种功能。在测绘档案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中,该测绘档案管理局实现了自动化的信息查询和管理,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确保了数据信息保存的永久性。用户通过该系统的信息查询功能,或在线浏览,或下载文档,有效获取到了准确的数据信息。而通过该系统进行管理,还能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率,是辽宁省测绘档案信息管理部门的典范。 4 结语 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为有效应对社会各界对于测绘档案的查询、统计及利用,相关的政府部门对于测绘档案的管理也不断提高了要求。为此,相关的部门开始不断实现测绘档案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功能,以期能不断提高测绘档案管理的质量,确保能及时。准确地位需求者提供服务。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测绘资料档案馆还需要不断加大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系统的建设,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来为测绘档案的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有效促进测绘事业的发展。 测绘科技论文:浅议新科技背景下地质测绘应用技术的改革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测绘技术也紧跟步伐。地质测绘技术拥有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的特点,因此运用广泛。将地质测绘技术运用于地质工作中,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工程测量的精确度,从而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质量,也使工程的成本大大降低。本文针对新科技背景下地质工作中运用地质测绘技术的新方式做出阐述。 [关键词]新科技背景 地质测绘 应用技术 改革 1引言 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精度和高效率测绘仪的出现,使得地质测绘与现代测绘技术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往地质测绘的模式。当前测量地质资源的位置以及地质类型的分布情况等,采用的是现代的地质测量技术。从当前的地质测量工作形势来看,建立更加全面的地质资料数据库和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已成为必须。然而,对于这项工作的完成,传统的地质测量方式所起的作用不大,而现代测量技术和方法反而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2地质测量技术 地质测绘的专业性很强,其测量所得的数据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地质数据的精准度必须很高。地质资料的内容包含很多,如表、册、图等等。这些资料的某一部分需要更新时,其他资料也必须跟随变更,所以地质测量技术拥有专业性。对于地质测量工作来说,现代测绘技术包括GPS测量、遥感技术、野外数字化地形测量模式和扫描数字化地质测量模式四种。这四种技术被广泛运用在地质测量工作中。 3新科技背景下地质测绘应用技术的改革 3.1 GPS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又称GPS,该技术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发的。其工作原理是将卫星的信号接收后,利用三角测量计算原则来确定空间位置。GPS 卫星围绕地球质心旋转,是一个全球的地心坐标系。GPS与传统的测量技术相比具有速度快、准确性高、作业程序简捷、成本低的优势。GPS测量技术省去了传统意义上测距、测角的繁重工作,并且测量范围更加广阔。 地质测绘工作是非常复杂繁重的,并且对于精准性的要求非常高。在地质测绘中应用GPS技术进行填图工作,往往能缩短定位的时间,降低工作的成本,而且不受天气影响。运用GPS技术定位有两个模式,一个是静态的相对定位、一个是动态的相对定位。静态相对定位模式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只要将多个接地接受装置布置在施测区,同时接收卫星数据即可。动态相对定位,即是将接收机固定在基准点上,再把另一台接收机安放在可动的载体上,两台接收机都观测同一组卫星,通过这种方式来确定运动点的位置。 使用特定功能的GPS系统,有时还需虚拟现实技术的辅助。使用该种GPS技术可以很快的得到三维技术的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图像,并清楚的显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在测绘工作中,分析模拟图像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在分析过程中要保持程序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以便提高往后的决策条件。在分析与统计GPS测量结果时,计算机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能满足测量工作中的基本需要,还能充分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保证了GPS测量技术在测量工作中的作用被充分发挥。 3.2数字影像和遥感技术 近年来,遥感技术发展迅速,这种发展主要集中在传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上。在计算机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影响下,遥感技术进入了新的领域。 数字影像和卫星遥感在现代地质测绘中前景广阔。目前,多平台、多时和多传感器是未来航空影像获取信息的途径,这类影像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高光谱的特点。在地质测绘工作中,保证测量的精确度是极其重要的,而数字摄影的测量方式主要是依靠大比例的航空相片来采集数据,数据采集后,再依靠数字处理软件进行处理,以便为完成地质测量的后续工作做准备。数字影像测量所采集到的图像数据不仅具有几何特点,还拥有直观的数字特点。 3.3野外数字化地形测量模式 将现代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制图原理结合在一起,是数字测绘技术的最新成果。这种技术目前已成为地质测绘技术的主要运用技术。国土资源、城市建设、房产规划和水利工程等部门的信息库主要来源于全野外的数字测绘技术。而地质管理系统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野外数字化地质模式所采集到的数据资料。这些资料,如果质量够高,将其提供给不同部门使用是没有问题的。这种资源共享的模式可以避免财政的重复投入。野外数字化地质测量有测量地质及编绘地质、保证测绘工作运作、保证测绘质量三个环节。在测量的同时要合理的选择所需工具,全站仪是野外数字化测绘的主要仪器,在测绘过程中可以搭配其他仪器使用。 全站仪+电子记录薄+测量图像软件。电子记录簿有PC-E500、GRE3、GRFA等种类。这种硬件搭配所用的数据资料,主要来自全站仪在野外进行实地测量的各个地质要素。这种混搭的硬件在工作时要依靠采集数据软件的控制,将信息实时的传送到电子记录系统中。信息在处理后,以相应的格式保存在电子数据的文件中。对于绘制草图工作,可利用测量绘图软件来进行。以这种配备进行地质测量工作,可以使配备的职能得到提高,并省去了计算角度与距离的工作,操作简单。 全站仪+便携式笔记本+测量图像软件。全站仪、便携式笔记本和测量图像软件相配合是一种将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相结合的测量方式。使用全站仪来收集数据,利用电缆将数据传送至便携式笔记本中,最后利用测量图像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因为这种绘图方式一般是在现场进行的,所以这种配备具有直观、高效率、高速度的特点。 全站仪+PDA+测量图像软件。这种配备与全站仪+便携式笔记本+测量图像软件配备的操作方式一样。这种系统主要运用在数据采集前的定位工作中,其外业的测量主要依靠便利的PDA来满足。从测量过程上看,这种系统具有很多功能,例如能将多种数据格式融合、测量方法和可视化、自由测站的自动化计算等。PDA的价值相对其他机器来说很优惠,且操作简便,能够实现现场制图,保证测量工作的效率。 3.4扫描数字化地质测量 采集现有的地形地质图像可使用扫描数字化地质测量模式进行。地形地质特征的坐标数据可以利用GPS得出,也可以将现有的坐标数据存入电脑中,之后将这两种数据叠加到一起,并在数据处理软件的控制下做出地质图像和地质表册。“准地质测量”是最新型的内业式扫描数字化地质测量模式,这种模式是利用地质图上的地质点记录簿来绘制地质体、划分地质编号和类型。这种模式的运用优势在于,当地质图上的地质点标注模糊或无法保证精准度时,可以在经过调查后,对其进行改变和填补。扫描数字化地质测量模式的运用前提是区域里的地形地质图像必须具有很强的现势性,并且控制点和目标点必须完善。 4结论 从以上所述的地质测绘中得出,新科技背景下的地质测绘技术拥有数字化、网络化和专业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表明,数字化的地质测量数据采集模式可以满足地质测量专业性强的特点。并且能够完善网络系统和数据库,让网络办公自动化不再成为梦想。在基本建设的发展中,地质测绘工作变得越来越繁重,将地质测绘技术引进地质测绘工作中,可以减少工作的繁重度。地质测绘技术的引进不仅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人工成本,还保证了测量的精准度,使我国的地质普查工作有了更强的保障。 测绘科技论文:测绘科技投入产出的经济理论与测算方法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测绘市场的行业发展趋势也在逐渐走向高度信息化和系统化,相应的,测绘产品的生产量和服务广度也在日益增大;为了合理测算出测绘科技投入产出实情,并依据此做出更加合理的行业发展和内部运营等规划,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构建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测绘科技投入产出的经济理论与测算方法。本文旨在从投出产出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数学模型入手,结合测绘科技的行业实情,探讨当前测绘科技行业投入产出的经济理论与测算方法。 【关键词】:测绘科技 投入产出 经济理论 测算方法 1、前言 近年来,测绘科技在包括互联网用户、电信、公安、金融、环保等诸多行业中的产品需求不断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测绘可以给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国防和政府服务等各方面都带了较大的社会价值,不仅使得生活更加便利,也促进了包括信息行业以及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经济方面讲,其也带了较为全面的各行业经济效益增长,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在完善阶段,在测绘行业方面来讲随着,其科技形式和运用方向也进入了全新的时期,相应的,其投入产出的经济理论和测算方法也需要作出及时的更新和优化,做到能适应行业发展前景和保证的测算结果的科学性;这样才能为测绘科技行业提供制定经济计划,进行相关定量分析以及测绘方案制定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2、测绘科技投入产出的经济理论 2.1影响测绘行业经济增长的因素 影响测绘行业经济效益的核心因素包括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的市场容量和盈利空间、行业发展趋势、上下游关系等等,其中,行业环境是对相应经济收益影响最直接的外部因素;而行业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其行业内是否具有良性的竞争环境也是决定测绘科技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影响测绘行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内部因素包含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测绘技术使用的有效性、以及技术队伍数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等等,当前测绘行业主题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由模拟形式逐步发展为数字形式,并广泛运用在地理信息测试中,其产业广度大幅度扩张,行业效率也在稳步提高;而在测绘行业经济不断增长的大环境下,维持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经济结构受到综合因素制约,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测绘科学技术的进步效率也对经济结构的变化发挥了重要影响。总而言之,测绘行业经济增长收到了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并具有客观制约性,而投入产出分析模式正是研究其客观发展规律的一种科学手段。 2.2测绘科技投入产出模型 只有合理运用计划与行业市场等两种配置资源的经济手段,才能使得测绘可以有效的按照科学计划方向发展;而在关于测绘科技投入产出分析法中,把消费看成是测绘产品再生产的投入,将经济收入看成是劳动力的产出,在结合当前测绘行业内部实情后,编制投入产出表,并建立合理的数据模型,通过消费和收入二者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其中将中间产品作为内生变量,将投资、消费或产值作为外生变量的模型,从而合理反映出测绘科技各部门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并科学、客观的反映测绘科技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中间投入产品及其最初投入的状况,合理探究相关行业内微妙的经济技术联系以及产业结构。而具体到该数学模型中,需要计算增加单位产值所需的投资,并构建将其内生化的模型,并且由单一的投入产出模型发展为与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即投入产出模型与经济计量方法、最优控制理论等的结合。 3、测绘科技投入产出的测量方法 3.1编制投入产出表 表一 投入产出表 如上表1所示,投入产出表是由投入表与产出表交叉而成的,旨在综合反映出各种产品的生产投入情况以及使用去向情况,并衡量相关时期内各部门间相互联系和平衡比例关系;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表中的基本内容即第Ⅰ象限主要反映部门间的技术,也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如表中一种所示,横向,表明第i个测绘部门的服务提供给第j个产品部门使用的数量;纵向,表明第j个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第i个测绘部门的服务的数量;而第II象限和第I象限的主栏数同样为n,而其宾栏考量的是总投资、总消费、进出口等各种最终使用指标,旨在合理反映出是各测绘部门提供的各种最终服务的使用数量以及最终使用构成等等;而第III象限主要是为了体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经过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其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等各种投入质保构成;旨在通过相关数据的计算来反映各产品部门的增加值情况,并体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次分配;而一般来说,第I象限和第III象限可提供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投入情况资料,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形成过程。总而言之,通过制定投入产出表可科学、客观的反映测绘科技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中间投入产品及其最初投入的状况,合理探究相关行业内微妙的经济技术联系以及产业结构,能为测绘科技行业提供制定经济计划,进行相关定量分析以及测绘方案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3.2建立相关数学模型 在投入产出表所反映数据关系的基础上,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计算和分析,并以此来进行如经济分析、计划论证和产值预测等工作。首先,根据投入产出表中数据,定义并计算消耗系数aij,其含义为生产单位j流程需直接消耗i流程产品的数量,在此数学模型下其计算公式为:aij=Xij/XI (i、j=1,…,n),其中N代表新创造价值向量,反映的是测绘技术流程中的经济消耗及社会纯收入,Y代表最终产品向量,反映的是收入在生产领域初次分配如积累、消费、净出口等的情况,X表示企业总产品向量,具体含义为企业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使用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恒等是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前提,从而可以建立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关系是:AX+Y=X或X=(I-A)-1Y,明显的,在求得消耗系数aij的情况下,就能分析并规划出计划期末的最终产品数量以及分配比例,依据与此,最终确定出最终产品向量Y,则各流程的总产品数量在计划期限内的最优值可以得出。在实际工作中,如当要求预测测绘科技各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相互依存关系,推测预测目标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则可以运用此种在投入产出关系上建立的数学模型。 3.3结合行业实情进行数据优化 在投入产出表中的相关数据直接影响到了数据值,而测绘科技投入产出表的设计也需要按照地域大小的不同具体构建,如分为全国表、地区表和企业表等,或者按计量单位分为价值型和实物型;并在测绘行业内部,如考量的具体测绘产品方向不同,其实际经济产值、总产量等都会有差异性,则应该依据不同的投入产出表的现实意义来具体统计相关数据;而在建立的数学模型中,相关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工作,也应该注意考量到其在测绘科技投入产出中的实际意义,数据与最终测量结果明显存在着统计学意义,而其将最终影响到测算结果;所以,在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需要在校正和优化后才能带入计算,以此来保证测算结果的准确性。 3.4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和产业结构等问题 宏观经济是指总量经济活动,具体到测绘行业中来。是指整个行业的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生产总值总值及其增长速度、总供给与总需求、等等;而在进行上述一系列工作后,得出投入产出测算结果,其现实意义就在于,针对于相关行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通过与市场相结合的计划进行宏观调节功能和微观指导功能。而在确定最终产品向量Y后,由于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是决定产业经济结构的核心因素,需要检测其是否能适合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而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测绘可以行业才能推动科技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并且在满足顾客需求等的前提下,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测绘科技论文:深化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 【摘要】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制度是我国测绘单位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其对测绘企业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保证测绘强国战略目标更快实现。我国对深化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体制制度提出了要求与部署,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以统计数据为参考依据,还要对现行科技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还要在传统市场导向机制出加入创新的思路与理念,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水平。本文对深化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关键字】深化改革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体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测绘单位也应该对传统的地理信息科技体制进行改革,对传统的测绘技术的优化与改进,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深化程度,才能使改革效果更好的达到发展的要求。提高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加快测绘强国的建设,可以使我国的测绘技术更加先进与高效。下面笔者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认识、存在问题以及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与介绍。 一、深化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体制改革的认识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对我国测绘强国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中央对科技改革以及创新工作越来越重视,而且出台了相关政策对科技体制改革进行了引导,也增加了科技以及资金的投入,并取得了较大的科研成果,使我国科技实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十八大”召开以来,国家领导人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还印发了有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建议以及意见,这加快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体制的改革。 科技创新可以增强国家的实力,我国现行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体制存在的一定漏洞,这极大的制约了科技的发展以及改革的深入程度,使得我国近年科技创新改革成效较低。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科技体制不断改革的影响下,我国财务经费以及分配制度也出现了变化,测绘企业需要不断的深化改革,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才能处理好市场供给的需求。另外,在改革的过程中,要转变政府的职能,还能健全技术创新机制。 二、深化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1、财政经费不足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领域得到财政经费支持较少,其约占系统生产服务总值的2.19%,由于财政经费明显不足,所以,我国科研水平并不高。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想要更快的发展,必须增加经费投入,其经费的主要来源有:第一,基础测绘的试验经费,非盈利科研单位提供的业务费以及修缮购置费等。第二,向国家申请的专项费。科技支撑计划基金以及自然科技基金等。这些资金由于受到用途的限制,所以无法应用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中,而且经费的支持并不稳定,为了促进科技水平的提升,必须对科技体制进行改革,通过成立公益性科研专项项目,有助于改善当前现状。 2、市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拥有较多的科研项目,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也有很多科技项目转化率较低。在测绘行业,个人专业比较多,但是产业化率也比较低,相关奖项与证书较多,但是科研成果的实用性以及应用率不高,造成了资源与资金的浪费。这主要是因为科技项目不符合市场是需求,而且转化机制不够健全,使得科研机构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无法实现产业化的发展目标。 3、创新能力比较低 随着测绘地理信息的发展,其逐渐转变为交叉性学科,其需要在基础的理论上,对原始信息进行理论创新,这样有助于提高科研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培育性领域并不支持,所以测绘地理信息基础性研究发展较慢,而且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成果集成创新性不强,研究人员缺乏活力以及创新能力,科研单位的相关资源分配机制不够合理,严重制约了体制的改革。 三、深化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体制改革的建议 1、树立技术中性理念,转变政府职能 对于大工程、大项目,可以采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进行。但是对于科研创新,尤其是基础理论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稳定的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应统揽全局,不挑选哪个技术是合适的,这项工作应交给科研机构去探索。但就我们的国力和发展阶段而言,政府又不能完全放手,可以在跟踪国内外发展的基础上,在立项之初明确一些支撑行业发展必需的技术方向,余下的项目由科研机构自由探索,集中精力做好为行业创新提供畅通无阻的全程服务。 2、加强顶层设计,探索项目分类管理 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明确了建设测绘强国的战略目标,其最终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要围绕构建智慧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壮大地信产业的重点任务,抓好信息化测绘体系各个环节的项目布局,做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探索项目分类管理,从研究经费上分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三类;从研究周期上分长期(3年以上)、中期(2-3年)、短期(1年及以下)三个级别;从支持类型上分政府直接组织开展、政府支持开展和政府鼓励开展三类;从支持方式上分事前、事中、事后三种。 3、突出主体,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测绘地理信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有能力设立研发机构的为数不多,没有发挥出技术创新的主导作用,直接制约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要改革现有科研项目的组织方式,按照市场主导、自愿结合的原则,有效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形成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开放式的集团作战、协同创新模式,密切产学研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沟通联系和协作,不断探索,使企业成为产学研创新的主体。 四、结语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体制不够先进,很多科技技术较为落后,这与资金投入较少有一定关系,也说明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缺陷与漏洞。为了促进科技强国的建设,相关人员必须对科技体制进行改革,还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增强创新意识,拓宽创新资金的来源,避免由于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水平不高,而影响整个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体制的改革,需要创立公益性科研资金,还要加强对前沿理论以及技术的研究,实现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转型,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科技水平更加发达,才能实现科技强国的建设。 测绘科技论文: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 摘要 现代测绘学的发展,实现了测绘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实现了测绘学发展的新天地。数字地球有效提高测绘的效率,促进了现代测绘学技术的科学发展。数字地球对现代测绘学的科学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为现代测绘学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库,使现代测绘学的发展增强的活力,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所有这些都为测绘学有的新发展和新突破奠定的基础。 关键词 数字地球;现代测绘;科技发展 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信息化,不仅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大发展,也促进了整个世界的科技发展与普及。NSDI的建立、因特网GIS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再加上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以及利用计算机强大功能对数字化影像进新科技的处理,使得新型的测绘产品和模型得到了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作为测绘工作者,我要结合测绘行业中的实践工作就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现代测绘学的发展 测绘技术电子化和自动化从20世纪50年代起迅速发展起来的。如测距仪器的变革由各种电磁波测距仪采用三角测量、精密导线测量或是三边测量,使得测绘测量的准确度大大提高。后来电子计算机出现应用到测绘学中,给测绘测量带来了发展机遇,使解析测图技术得以实现,不仅改变了测绘仪器和方法,而且大大提高的测量和计算的速度与精密度,同时也给测绘工作带来方便和快捷。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跨入60年代,计算机带来的自动绘图机出现,实现了地图制图的自动化,使测绘测量实现了跨越飞跃。1957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观测人造地球卫星的应用,使得测绘工作实现了跨时代的飞跃。卫星测量和遥感技术的应用成功的实现了卫星定位和导航自动化和现代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测绘时代。随着脉冲星和类星体的发现,无线电干涉测量以及测绘仪器的电子化和自动化,再加上空间测绘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测绘作业的革命。空间技术、3S技术(GPS,RS,GIS)、遥感卫星技术、数字化测绘、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测绘作业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测绘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实现了测绘学发展的新天地。 2 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数字地球是数字化地球仪的简称。这样把地球空间看做坐标,将地球表面上的行政区划、道路桥梁、水运水系,街道公园、区域地名、地表信息、甚至土壤数据、人口分布、社会经济等数据都可以纳入数字地球数据网。这样就分成直观清晰、使用方便、便于操作,可以有效提高测绘的效率。 航空摄影和航天遥感的在现代测绘学中的运用,使测绘学的现代化程度达到了极高的状态。地表数据、地质构造、水系分布、矿产资源开发等等自然科学资料的获取显得极为便利,也为人们宏观地分析、微观的研究自然地貌特征,以及地球内部的密度结构、大地构造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实信息。这种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手段所获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和提取后,可以弥补我们用肉眼不能观察或以前传统的测绘办法不能识别的数据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航空摄影和航天遥感等遥感技术为我们认识大自然,开发大自然,利用大自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和途径,也使测绘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很多国家已经掌握了现代化的卫星遥感技术,所拍摄的图像分辩率极高。现代测绘学现技术已经在全世界广泛应用。 三维数字地球可以任意缩放,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借助计算机显示器,利用鼠标随意查看所有观测的对象,并可以进行宏观分析、微观研究,甚至可以立体观光,还可以对地球内部的岩层分布、地震活动深入分析。诸如地形地貌、道路桥梁、地表地标、丛林绿化等实地摄像信息,都可以及时上传到计算机终端或在大屏幕展示。总之,现代测绘学中的数字都可以在数字地球信息资源中获取。 3 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现代测绘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是想通的。测绘学中传统的测绘准确度往往受测量技术高低的影响,也受测量工具本身的精确度以及测量的当事者的态度的影响。因此,传统的测量手段和材料仪器都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要求,我们测绘工作者要不断加强测绘学的研究,提高测绘技术,切实增强责任心,循着现代测绘学发展的规律,关注现代测绘学的发展现状,加强空间技术、GPS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以及航测技术的学习与训练,逐渐扩大测绘的范围和空间,巧妙借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把测绘学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数字地球对人类最大贡献就是有效对自然环境恶化和灾害的发生可以及时观察、发现,有效避免;并为获取相关的数据以及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可能性提供了便利,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了新贡献。 4 建议 1)及时更新GPS定位网的链接,必要的时候实行区域联测统一,强化各省市GPS定位网管理系统的管理,加强GPS定位网的交流与协调发展。 2)重点推进高原、山地、丘陵、沙漠等地域的检测,特别是对自然灾害(如地震、地质性自然灾害、滑坡和火山爆发)的预测、测量定向和定位;并进一步利用GPS定位网用于大范围检测与统计,开采与利用,推动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 3)对陆地GPS定位框架的研究,要制定周密的方案,力争最大限度的减少GPS定位系统的误差。切实提高GPS定位系统的使用率。 4)加快对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的研究,尽快完成GPS因特网新的重力数据库,发展卫星遥感新技术,争取多生产高效的现代测绘仪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总之,数字地球对现代测绘学的科学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为现代测绘学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库;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现代测绘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使现代测绘学的发展增强的活力,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所有这些都为测绘学有的新发展和新突破奠定的基础。 测绘科技论文:如何促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摘要]"十二五"期间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硬件、软件的两手共同发展,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事业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走向,结合经济发展的动态,科学谋划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的发展蓝图,丰富测绘地理信息的资源,加大开发力度,加快实现自主创新的脚步,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测绘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字]测绘 地理信息 科技事业 发展 0 引言 测绘工作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提保障性工作,是一个国家地信信息产业的基础组成部分。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各种专题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信息,其成果是进行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农田建设、能源、交通、水利等大型工程建设、城乡规划建设、土地开发利用、重大灾害监测预报和科学研究、国防建设以及国家宏观管理决策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从八十年代初期,测绘业开始着手对传统测绘手段和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开展了数字化测图、机助地图制图、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卫激光测距(SLR)、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RS)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尽管我国测绘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整体技术水平同国际测绘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远远满足不了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完整的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体系尚未形成;测绘生产中生产速度慢、更新周期长、产品形式单一、地图印刷质量较低等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测绘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等领域,从而严重影响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测绘信息综合开发应用水平较低,测绘高新技术集成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较弱,参与全球问题的国际合作研究尚待进一步拓展。 本文就如何促进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事业的发展做以下建议。 1 积极推进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 第一,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对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改造和优化升级,积极开展各级各类专题数据库建设。将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紧研究建立新形势、新技术条件下的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加快信息更新步伐,切实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第二,加强各级各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积极推进各级测绘部门之间以及测绘部门与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不同数据源、不同类型、不同尺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集成应用。第三,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测绘部门分级管理、标准统一、种类齐全、互联互通的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为实现测绘部门基础地理信息快速传送和充分利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 创新思维,以新的理念引领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发展 测绘地理信息人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勇敢地举旗亮剑,提出24 字总体战略,成为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新坐标。新理念的形成,让我们突破传统思维的桎梏,实现了由“测绘”向“测绘地理信息”的嬗变;让我们更加与时俱进,推动数字中国向智慧中国迈进;让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测绘工作模式,开辟了地理国情监测新领域;让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公益性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和地理信息产业两条腿走路。只有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惯性思维的束缚,才能形成测绘地理信息文化“快”的灵魂、“干”的精神、“好”的品质,才能发扬好“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地理信息精神。 3 加强测绘科技人才资源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和竞争制胜之本,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一流的学术思想、一流的技术成果,需要有一流的人才。测绘科技人才资源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千方百计稳定现有科技人员,增强科研与生产单位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二是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优秀测绘科技人才,逐步开展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的选拔评审,充实和壮大测绘科技创新队伍;三是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经营管理人才,提高测绘科技创新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管理水平。建立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鼓励测绘生产单位设立特聘专家岗位,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测绘生产一线;鼓励职工开展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活动,并作为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以及在科技项目立项、评审和验收中设置人才培养指标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支由科技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骨干和基层单位技术骨干等组成的测绘科技人才队伍。 4 加强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 跟踪国际测绘学科前沿,发展测绘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现代大地测量理论和地球动力学、新型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机理、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理论与技术等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测绘科技持续发展的后劲。结合测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测绘软科学研究,用以指导测绘管理实践,重点加强测绘发展战略、测绘管理理论、测绘管理体制、测绘法律法规、测绘统计指标体系、测绘工程设计管理以及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5 总结 坚持以测绘信息化带动测绘事业发展全局,促进测绘工作在完善体制机制、科技自主创新、快速传送信息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全面提高测绘部门的利用、监管、保障和服务水平。以推进国家信息化发展全局为着眼点,以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为重点,以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健全测绘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地理信息的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显著提高测绘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大力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测绘保障。 测绘科技论文: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科技的深入分析,对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探讨。 [关键字] 数字地球 现代测绘 科技 0引言 所谓的数字地球也即是指一个用地球坐标为依据,同时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以及多维显示的地球虚拟系统。数字地球看成是"对地球的三维多分辨率表示、它能够放入大量的地理数据"。而现代测绘科技则是以计算机技术和光电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同时加上空间科学和信息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而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核心,并且将地面原有的特征点以及界线都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置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从而为社会的生产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当前社会的各领域和行业中,各种技术和理论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还涌现出了大批先进的技术和理论,而在当前的数字地球和测绘科技中也不例外,随着大量先进技术以及理论在数字地球和测绘科技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科技的水平,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就数字地球和测绘科技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数字地球和测绘科技的发展,还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从测绘学的现展出发,对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科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对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而为我国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测绘学的现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因此人们迫切的需要加深对地球的认识,从而才能够更好的改造自然,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测绘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认识地球的重要手段,随着测绘学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知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尤其是随着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测绘领域中也加大了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力度,从而使得现代测绘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达到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而利用现代测绘学将测绘我国的地图就能够大幅度缩短工期,从而解放了许多劳动力,进而有效地节约了成本。 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m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 2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3维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籍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专职",但又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3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 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 and 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但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通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极大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 4结束语 随着这些测绘技术以及测绘理论的应用,使得现代测绘科技水平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从而为帮助人们认识地球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文对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的深入分析,同时加上对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发展的详细阐述,相信读者对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数字地球与现代测绘科技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现代测绘的水平,还必须要加大对其的分析研究力度。
电动汽车论文:电动汽车充电电缆标准化分析 1充电电缆技术要求 1.1功能要求电动汽车充电电缆是连接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的载体,其基本作用是传输电能。然而,随着充电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完成充电过程,电动汽车和充电桩之间需要进行通信,并且在必要时进行自动控制。因此,充电过程对充电电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电电缆不仅需要具有电量传输的作用,同时需要将车辆以及动力电池的状态和信息传递至充电桩进行实时交互,在必要条件下,对充电动作进行控制,以便安全可靠地完成充电过程。 1.2安全性要求目前,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业界重点关注的内容。电动汽车的充放电过程,因时间较长、电流强度较大,电缆使用频率高,其安全性应受到高度重视。电动汽车充电电缆在保证良好的绝缘性能基础上,应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和耐老化性,同时,在燃烧时应具有良好的低烟阻燃特性,以保证将损失和伤害降到最低。 2充电电缆技术标准化分析 2.1标准现状目前电动汽车充电电缆产品生产制造的依据主要有美国ANSI/NFPA/NECArticle400、欧洲协调文件HD22等,我国绝大多数充电电缆产品以国际电工委(IEC)的IEC60245和IEC60227两个标准或者为该两项标准等同采用的国家标准GB/T5013和GB/T5023标准为参照依据。美国的Article400充电电缆标准制定的相对较早,主要依托于美国UL公司的UL62软电缆标准建立的产品标准,标准中规定的绝缘材料包括聚氯乙烯(PVC)、热塑性弹性体(TPE)、聚丙乙烯(EPR)等材料,护套材料包括PVC、氯化聚乙烯(CPE)、TPE等材料,标准中的材料、型号等种类繁多,具体的结构参数也大都是与UL线缆产品一致,标准相对比较宽泛,没有对材料、结构进行严格限制,只要能够符合充电电缆基本的性能要求即可。欧洲生产和制造的电动汽车充电电缆产品主要是依据欧洲标准协调文件HD22.4和HD22.12生产制造的。HD22.4规定了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乙丙橡皮绝缘和乙丙橡皮/氯丁橡皮及其相当混合物护套软电缆,HD22.12规定了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耐热乙丙橡皮绝缘和乙丙橡皮/氯丁橡皮及其相当混合物护套软电缆。两个文件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1。HD22.4和HD22.12两个协调文件虽然在结构等要求方面能够满足充电电缆要求,但是其并非是充电电缆产品标准,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充电电缆全部技术要求和使用要求,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欧洲电缆制造商已经意识到需要独立的充电电缆产品标准来指导生产。IEC60245和IEC60227电线电缆标准分别为额定电压为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和额定电压为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国际标准,是低压电气装备线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标准,标准中的部分绝缘材料和护套材料可满足充电电缆的基本技术要求,因此市场上大多数充电电缆产品均以该两项标准为依据生产,但随着充电电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使用要求的提高,该两项标准在充电电缆的技术要求方面也出现了较大的技术差异。 2.2标准适应性分析电动汽车充电电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经常移动,属于移动式软电缆,其需要有相当的柔软性,因此使用的绝缘材料和护套材料也需要具有很好的柔性。从这一方面考虑,在IEC60245和IEC60227两个标准中,规定的可在移动场合使用的电缆绝缘材料和护套材料,有部分材料(如PVC/D型聚氯乙烯混合物绝缘材料和SE3型橡皮混合物护套材料等)能够满足充电电缆的技术要求,因此,在早期研制和制造的充电电缆产品中,大多数产品引用该两项标准作为依据。由于充电技术的交互性,充电电缆不仅承担从连接的配电网络中传输能量至电动汽车,还具有传递车辆的信息(如充电电流控制、车辆电压信息、绝缘监测等)和充电动作控制等功能,是一类兼具能量传输和信息传递的综合型电缆。典型的三相充电电缆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包含3根充电动力线芯、1根中性线、1根保护性接地线,2根作为监测用的小截面线芯,整根电缆的绝缘线芯为5大,2小共计7根。其中5根动力线芯为三相五线制供电模式,2根监测线芯担负起信息传递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充电模式,电缆能出现的芯数不同;在采用交直流复合充电插头模式时,充电电缆的芯数则会更多。而IEC60245、IEC60227标准中规定的电缆的最大芯数为5芯,绝缘线芯的数目少于充电电缆的需求;且为适应三相四线制、三相五线制的多芯电缆,其结构多为等截面的结构,而不是充电电缆的大线芯加小线芯的结构。因此,从功能和结构角度考虑,IEC60245、IEC60227中电缆的功能和结构要求已不能满足充电电缆的使用要求。 3充电电缆标准化方向 由于电动汽车充电电缆的使用要求不同于传统的电线电缆,目前的电线电缆标准难以覆盖充电电缆的所有使用要求因此需要制定独立的充电电缆产品标准,以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综合考虑充电电缆的机械性能要求、电气性能要求以及安全性、环保性和使用寿命等要求,新型的低烟无卤阻燃材料、聚酯型弹性体、聚氨酯材料等更适合用于充电电缆的绝缘材料和护套材料,已经成为充电电缆产品的发展方向。新型的无卤材料因不含有卤素,燃烧时无有害气体和腐蚀气体产生,同时具有发烟量少和良好的阻燃性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机械性能方面,无卤材料和聚酯型材料与IEC60245和IEC60227标准中规定的材料相比,具有更高的机械性能,可以确保充电电缆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寿命,新型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与IEC60245标准中规定的材料的技术指标对比如表2和表3所示,其中,IEV-1为无卤热塑性聚烯烃类材料或聚酯类材料,EVI-2为无卤热固性聚烯烃或乙丙橡皮混和物。充电电缆护套层由于具有保护电缆的作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较大外力的拉伸,因此需要更高的机械性能,新型的聚氨酯护套材料以及无卤阻燃热固性聚烯烃或乙丙橡皮混合物等护套材料,具有较高的抗张强度,明显高于IEC60245和IEC60227标准中材料的性能,其主要技术指标如表4所示,其中EVM-1为聚氨酯护套材料,EVM-2为无卤阻燃热固性聚烯烃或乙丙橡皮混合物,新型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而目前IEC还没有这两种材料的电线电缆产品标准。目前,新型的绝缘材料和护套材料已经成为充电电缆产品材料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此外,聚氯乙烯材料、交联聚乙烯材料等在充电电缆中也已经具有一定的应用。为保证充电电缆产品的规范发展,相应的充电电缆标准应尽早建立,为充电电缆产品的研究和生产提供依据。 4结论 电动汽车充电电缆作为近期出现的新型电线电缆,具有独特的使用要求,现有的电线电缆产品标准不能够满足其性能要求,需要单独制定充电电缆产品标准,为研发和生产制造提供依据;新型的电线电缆材料能够满足充电电缆使用要求,适合用于充电电缆产品中,已成为充电电缆材料的发展方向,需要尽快制定以新型材料为基础的充电电缆产品标准。 作者:田超贺卢琛钰曲文波陈佶民单位: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上海电缆研究所 电动汽车论文:电动汽车制动系统研究 1系统硬件设计 本系统硬件由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构成.其中控制电路由主MCU和监控MCU构成,完成点火和踏板中断信号、驻车中断信号、踏板位移信号、轮速信号、电机反馈电流信号等输入信号的采集.驱动电路主要由电机驱动控制电路和电磁离合器驱动控制电路构成.主MCU和监控MCU通过驱动电路控制和驱动制动电机和电磁离合器.主、从MCU采用Freescale基于PowerPC构架的32位处理器MPC5604和8位处理器MC9S08DZ128.主、从MCU通过模拟开关实现部分信号采集和电机以及电磁离合器的输出控制.其中采用3路模拟开关实现1路驻车信号和2路制动踏板位移信号的采集.采用16路开关信号实现4路制动电机和4路电磁离合器的控制.切换仲裁控制由监控MCU实现.主,从MCU之间通过SPI通信实现相互监控.当主MCU出现故障时,监控MCU通过模拟开关各个通道的开关切换,接管控制权实现对部分信号的采集和对电制动器执行器的控制.主、从MCU分别具有和整车的CAN通信接口,从整车获取相关信息,同时也将系统故障报警信息通过整车CAN网络发送到仪表控制单元实现故障报警. 2系统软件设计 本系统控制单元由主MCU和监控MCU组成.主MCU完成系统故障检测、电机电流闭环控制、常规制动控制、电子驻车制动控制.从MCU则完成简单的电机开环控制、常规制动控制和电子驻车制动控制.主、从MCU之间通过SPI通信进行相互监控.本系统软件设计部分主要介绍常规制动控制算法、驻车制动控制算法和系统冗余控制算法.系统软件控制流程图如图3所示. 2.1常规制动控制算法系统通过采集制动踏板位移判断驾驶员的制动意图,采集到制动踏板位移后,按照整车踏板位移和制动力曲线和前后轮制动力分配比例对前后轮制动力进行分配,再根据电制动器的减速比和效率推算出电机输出扭矩,然后根据电机堵转电流和输出扭矩曲线推算出电机堵转电流(本系统制动时,电机始终处于堵转状态)得到PID电流闭环控制的目标电流值,电流闭环控制算法根据目标电流值和反馈的实际电流进行闭环调节,直到反馈值和目标值在精度范围内趋于一致为止,接着进入下一个常规制动闭环控制。 2.2驻车制动控制算法系统驻车制动控制算法需要采集驻车制动开关信号、制动踏板位移信号、油门踏板位移信号、离合器踏板位移信号、档位信号、点火开关信号、发动机转速信号和车速信号等作为驻车状态和驶离状态的判断条件,从而执行驻车制动.根据手动驻车按扭开关信号、驻车状态和驶离状态的判别结果进行手动驻车、自动驻车和辅助驶离的驻车制动控制算法。 2.3系统冗余控制算法本系统采用主MCU加监控MCU的方式实现冗余控制,主、从MCU通过SPI通信方式定时通信实现相互监控,发送数据内容为事先设定的数据,当主、从MCU接收到的数据为设定数据时,认为被监控的控制器运行良好,否则认为出现故障,进行故障报警.当从MCU监控到主MCU出现故障时,通过模拟切换开关接管控制权,并进行常规制动和驻车制动的开环控制. 3系统机械设计 电子机械制动器作为该系统的执行机构,主要由制动电机、电磁离合器、减速齿轮、非自锁滚珠丝杆、制动卡钳、刹车片和刹车盘等组成[3].制动电机通过驱动减速齿轮,减速齿轮带动同轴的滚珠丝杆将转动转化为移动,将活塞推进并作用于刹车片,刹车片通过对刹车盘的挤压产生夹紧力,从而达到车辆制动的目的[4].当制动电机关闭输出时,非自锁机构在刹车盘的反作用力下自动反退,实现夹紧力的自动卸载.为了实现制动力的保持,本制动器采用了电磁离合器,电磁离合器一部分和制动卡钳固定,另一部分和电机输出轴固定,当给电磁离合器通电时,两部分吸合即可将制动电机输出轴端锁死,电磁离合器断电即可释放。 4系统测试 借助于现有的新型电制动试验台、辅助测试板和对基于以上硬件、软件和机械结构设计开发的控制驱动单元及电制动器组成的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进行了动态测试,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系统制动距离大,减速度小,制动时间长,主要有以下原因:①制动电机只有60W,制动力最大只有2.4kN.②负载过轻,虽然车轮能够抱死,但是所加载的负载小,地面附着力小.制动力、车速、滑移率和时间关系曲线如图8所示.制动力随踏板位移变化呈平滑变化,制动力调节精度经测试为3%,响应时间124ms,达到最大制动力响应时间205ms.由于目前还未进行ABS测试,故滑移率一直为0. 5总结 该系统不仅实现了常规制动和电子驻车制动各项功能,而且运行可靠,制动力达2400N,响应时间124ms,达到最大制动力响应时间205ms,制动电机堵转时间可达3min,驱动电路功率管温度不超过40℃,电磁离合器温度不超过45℃.制动距离和减速度后期通过增加负载和电机功率可以满足轻量化电动车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各项指标.该系统能够很好的模拟整车制动踏板位移和制动力曲线,并进行电子常规制动和驻车制动.配合目前正在研制的四轮新型电制动系统试验台,为后期进行四轮防抱死制动系统以及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开发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贵如王陆林张世兵高国兴单位: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论文:小议电动汽车材料的发展前景 一、锂电池管理系统 1锂电池管理系统的四个方面。 1)锂电池组各界电池需要保障在均衡状态;2)对于锂电池充电中出现的过充电或过放电要严格防止;3)对于电池组可能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4)电池组的负荷状态要及时准确地获得。 2动力锂电池管理系统功能。 实时采集的数据有单体模块电池电压,电池总电压、电池总电流、以及多点温度等。 二、锂电池充电装置的选择 1充电系统的要求。 1)锂电池的最大充电电流要确保,并且电池充电的安全保障也要落实;2)电池组能够实现快速充电的目的,且能通过电池管理系统,对锂电池组的初始电容进行测试,进而依据检测结果做出相应的判断,科学合理地选择电池充电方法;3)在保护电力的作用下,确保电充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并且当电流过大或温度过高时,保护电路均会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自动断开相关的开关元件,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2锂电池充电方法的选择。 如图1所示,锂电池在充电初期时,电池端电压较低,这就需要采用恒流充电的方式,提高锂电池的实际充电速度。并且当锂电池电压达到限定额值时,需要转变为恒电压充电,这样就可以较好地避免电池出现过充电问题。最后,采用最后采用浮充充电使电池达到满充状态,当充电电流低于0.02C时停止充电。对于该方法,不仅避免了电池因过充而出现损坏的问题,而且提高了锂电池的充电效率。同时,浮充方式是电池达到充满状态,并且最大限度的利用了锂电池的有效电容,延长了电池的实际使用寿命。 三、锂电池与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 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电动汽车已步入到实际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从实际来看,其推广应用的最大阻力在于如何解决高性能动力源技术,并且现已研发的电池产品在寿命和动力性能上均无法满足于要求[1]。传统汽车退出历史舞台,新能源汽车融入现代社会已成为必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就是锂电池,这将会更加快速地发展,电动汽车的锂电池时代已悄然来临。 (本文作者:陈基、黄文杰单位:苏州威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运用状况和决策 在“十五”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和“十一五”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连续支持下,中国电动汽车领域自主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以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机和动力蓄电池为“三横”的开发格局,自主开发的产品已经开始进入规模化示范运行。截至2010年12月,全国累计投入示范运行车辆7097辆,累计示范运行里程23890万公里。此外,国家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规定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每辆最高可享受5万元补贴,而纯电动车最高可享受6万元补贴。 2010年,国家电网已在全国27个城市建立75座充电站和6209个充电桩。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2011年,中国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数量将达到50万辆;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比例要占全部汽车的一半,约为6500万辆。《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销量达到世界第一,年产销量达到1500万辆以上。 一、长三角地区电动汽车应用现状 在上海世博会上,500辆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承担了园区内的公交零排放任务,载客总数超过1.2亿人次,运行强度达到上海公交车辆的10倍,电动汽车经受住了高温、高强度、高湿度、高安全要求的考验。电动汽车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自此如火如荼地展开,其又集中体现在各地充(换)电站、充电桩的建设。 由表1可知,目前长三角地区大多数充电桩和充电站仍在建设中,充电不便等因素使得电动汽车的个人或家庭用户还比较少,现在电动汽车主要应用在公交、出租领域。下面仅以在杭州投入运营的电动出租车为例分析电动汽车的应用现状。 (一)优势 杭州电动出租车上路半月以后,根据当地记者对其进行的追踪报道,电动汽车在性能方面显示了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没有马达声,很安静;二是动力性能也较好,车子起步和加速时动力都很强劲。 (二)劣势 1、动力电源使用成本高,续驶里程短。电动汽车满载后电量消耗大大超过理论数据,一组新电池跑不到原定的80公里。其成本之高也是显而易见的:按照普通出租车新车平均油耗每公里0.6元、旧车油耗每公里0.7元、电动出租车每公里成本0.5元、司机一个大班平均跑500公里来算,司机一天油钱在300元-350元,电动出租车则是250元左右。但是虽然能节省50元-100元,但最少要换6次电瓶,尽管每次换电瓶不到5分钟,但由于充换电站少,浪费在换电瓶路上的成本也不少。特别是,电动出租车每次拉客不敢随意跑,要挑短途客人,而开出租就要跑远途赚头才大。一位出租车司机陈师傅的看法更极端:“电动出租车就是政府的‘炒作’行为,每次充电跑80公里,用于私家车上下班开开还差不多,拿来跑出租?行不通。” 2、营业额低,缺乏吸引力,司机流失情况严重。经过半个月的运行,电动出租车最高的日营业额都未超过200元,有的甚至少于100元。而杭州在跑的一般出租车每天的承包费为350元,一个司机正常的月收入为3200元-3500元。虽然出租车公司对电动出租车司机实行新办法:每月1300元保底收入加上缴纳“五金”。但这个收入显然偏低,缺乏吸引力,又由于推出时间是春节之前,因此司机岗位有不少空缺——自1月26日开始真正在路上跑的电动出租车,实际只有10多辆。 二、长三角地区电动汽车发展中的问题 电动汽车发展的不足在上海等地的示范运行中或许并未得到充分暴露,但在半个多月的出租车运营中,如下几方面的问题突出显现出来: 第一,电动汽车研究开发不够,投入不足。某些关键技术(如电子控制技术)、关键原材料、关键零部件,中国汽车工业企业仍然未能真正掌握。在关键的电池、电机和控制系统,中国企业技术水平与产品成熟度,与外国企业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汽车用锂电池的轻量化、可靠性与外国有关企业的产品相比,差距明显。电池生产缺乏一致性。目前,已经在试运行的某些新能源汽车,实际上关键零部件仍然是从海外跨国公司购买的,成本仍然比较高。 第二,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建设滞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为新能源汽车运行服务的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制定,目前均落后于发达国家。最重要的配套设施——充电站建设滞后也成为阻碍电动汽车发展的一个因素。原因主要有:一是建设充电站的一次性投入大,回收期长,商业前景尚不明朗,直接影响了投资的积极性;二是充电模式不一(插电式、更换电池式等),加上“插电式”下的充电接口不尽相同,“更换电池式”下的电池尺寸大小不等,直接影响了充电站的标准化建设;三是大规模建设充电站的土地来源问题。 第三,电动汽车是否该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仍是一个争议,毕竟,它并不是真正的低碳、无污染、能源效率高的交通工具。新能源浪潮下“天使产业”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资源枯竭和环境问题让人类开始焦虑下一个千年发展计划。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登上了人类历史舞台,新能源浪潮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风生水起。但是,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电动汽车所冠以的“新能源”和“低碳”这两个字眼。 首先,电动汽车不等于新能源汽车。其实,电动车的发展史比燃油汽车更长,世界上第一辆机动车就是电动车。后来,由于燃油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电动车在能源技术和行驶里程的研制上长期未能取得突破,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60年代末,发展进入了一个沉寂期。70年代以来,由于中东石油危机的爆发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日益关注,电动车才再度成为技术发展的热点。新能源是有严格定义的,《能源词典》的表述是“在新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新能源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是未来世界持久能源系统的基础。电力和天然气都是老能源、传统能源,况且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来自于电网,而电网82%的电力来自煤炭。所以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气汽车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汽车。否则,电动自行车是不是也可以称为新能源自行车? 其次,电动汽车不是中国现今的低碳环保车。不同的国家发展纯电动汽车其节能减排的作用是不同的。像挪威、瑞典、加拿大等电源结构以水电为主的国家,发展纯电动汽车等于以水电代油,能够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像法国这样电源结构以核电为主的国家,发展纯电动汽车等于以核能替代石油,可以节约石油、减排二氧化碳;像美国、英国等以油、气、煤、核等多种能源发电的国家,发展纯电动汽车节能减排效果不显著,但也不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国目前一次能源消费的特点是以煤为主,这必然导致中国发电能源以煤为主,因此用纯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相当于用煤来代油,是用高碳能源替代中碳能源,由分散排放污染物走向集中排放污染物,由汽车排放污染物走向电厂排放污染物。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台依靠煤电充电的纯电动车与一台配有1.4TSI汽油发动机大众汽车相比,在整个链条上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基本相当。燃油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能耗折算成标准煤之后,两者的能源消耗量基本上是相等的。 所以,只有当煤炭从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退出之后,用纯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才是减排二氧化碳的。但是由于中国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而且在近日日本地震之后,中国核电发展战略的调整使得未来的电力供应愈加依赖于火力发电。用纯电动汽车去替代燃油汽车,很可能是可以减少石油进口,但却要增加煤炭进口,因此对进口能源的依存度并不会降低,进口能源的安全性也不会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三、电动汽车发展对策分析 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如下几方面对发展电动汽车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一,正确理清概念。发展电动汽车需要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和审视低碳的内涵。 首先,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只有真正利用新能源作为汽车的动力,才是新能源汽车。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现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之势:地方政府为了政绩而大力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在上,一些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地区和企业盲目创造条件也在上,社会各界应用一种审慎乐观的态度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冷静、更理性地讨论这个问题,制定统一的标准与规划进行适当的建设,以防掉进新能源的“”陷阱,过度投资,将严重的产能过剩、大量的环境污染遗祸子孙万代。 其次,审视低碳内涵。不能为了低碳而低碳,以发展低碳的名义做高碳——一味追求节能汽车的保有量,大力投资昂贵的充电站建设,忽视控制汽车消费这一根本性的节能减排措施,以及其他真正需要治理的环境问题。“低碳”的口号提出易、践行难,发展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时,要注重生产和制造能源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如果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内涵不清、路径不明,盲目跟风不仅不能推动低碳发展,反而可能由于急功近利、草率行动,而干扰城市整体发展的秩序,让城市发展偏离既定的轨道,造成资源、人员的浪费。 第二,树立系统观念,将能源结构、整体的充电网络、工业标准以及各个环节的流程协同计划和控制,用类似于“电动交通”这样的系统工程的概念来取代“电动汽车”的孤立概念,寻找并发展适合中国资源禀赋、符合市场环境和需求的真正的新能源汽车。一是加速推出有关技术标准,降低中国廉价供国外进行电动车运营测试的社会成本;二是重点对稀土、锂等战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统一规划和管理,建立战略资源储备制度,提高开采技术,为电动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第三,注重引导企业加大对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投入,向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学习,如汽车发动机方面:美国、日本和德国;新能源方面:欧洲和美国。对于共性关键技术,国家可组织力量进行联合开发,支持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产业化,帮助国内车企解决关键零部件的供应问题,同时大幅度降低零部件的价格,从而降低整车成本,避免关键零部件为国外企业所垄断,为企业的自主研发开创有利条件。 第四,在真正的新能源电动汽车成功产业化之前,给予传统燃油汽车足够的重视。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要以燃油汽车为主,更需要适度控制汽车消费,从而节能减排。 电动汽车论文:电动汽车创新网络 1引言 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环境和能源的双重危机。按照国家环保中心预测2010年汽车尾气排放量将占空气污染源的64%。从长远看,人类无法承受汽车工业发展附加的环境成本。同时,能源问题日益显现,有关专家粗略估计,中国石油最终可采资源仅为130~160亿t,只相当于伊朗一个中等油田,仅可维持40~50年。显然,进一步使用传统内燃机技术发展汽车工业将会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造成巨大的压力。当代融合多种高新技术而兴起的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正在引发世界汽车工业的一场革命,展现了汽车工业的光明未来。 近年来,我国电动汽车研发与开发发展迅速,一些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推出了电动汽车样车、电动轿车概念车,燃料电池中巴车也已经问世,进入了产业化初期准备阶段。但是距离真正的产业化仍然还有相当的距离,我国的电动汽车企业在技术水平、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化等方面与国外的汽车企业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也较快。但是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还没有实现突破,如电池技术、动力驱动技术等,这些成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湖北省电动汽车实现产业化的关键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而技术创新的实现需要整合政府、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有效利用其资源。 2创新的社会网络观 2.1社会网络的涵义 基于资源学说的理论认为,社会网络资本是不同于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另外一种资本,并将社会网络资本定义为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的总和。基于关系学说的理论认为社会网络是社会单位之间的政治、经济、管理以及文化、传统和人与人之间多种关系结合而形成的网络关系。社会网络具有动态性、植根性、中心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基于结构学说的社会网络观点主要是指伯特的结构空洞理论。该理论认为,当网络个体处于结构绝对稀疏地带或相对稀疏地带,而其他个体均需凭借该个体作为纽带来形成联结关系时,则称该网络个体处于结构空洞位置,处于结构空洞位置的个体具有优势。这一理论强调行动主体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而不是与其他网络个体的相互关系,强调行动主体摄取资源的能力而不是占有资源的多寡与优劣,认为行动主体的竞争优势不仅包括资源优势还包括关系优势,而该优势取决于社会网络结构空洞数量的多少以及联系纽带的疏密程度。 社会网络中的关系强度会影响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是指经常接触和情感密切的人或关系;而弱关系是指不经常接触和情感不密切的熟人或关系,它来自偶然的了解,也是一座桥梁。它提供了企业之间的惟一通道,创造了更加广泛的联系。 2.2社会网络对高技术创新的影响 高技术创新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风险、技术风险和产业化风险,而且技术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日益国际化,进一步增添了高技术创新的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构建技术创新网络体系,以获得组织体系以外的技术创新、知识、信息、研究基地等重要资源,并规避风险。 信息、知识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中的关系而传播,而且通过网络结构而流动。合作企业中的行为主体之间由于同归一处和相互信赖而增强了信任,逐步形成了知识的社会市场,促进了企业间的相互学习。在这个知识的社会市场中,企业可以从贸易、人才流动中获取创新信息,同时产生了知识的外溢,从而促进了高技术创新。 3湖北省电动汽车创新网络的构建 3.1湖北省电动汽车创新网络的构成 湖北省电动汽车创新网络是以国家863电动汽车专项为依托,以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整合政府、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而形成的(见图1)。 3.2湖北省电动汽车创新网络的结构 3.2.1基于关系强度的网络结构 湖北省电动汽车创新网络中的关系有的是强关系,有的是弱关系,分别形成了核心层、松散层和外围层(见图2)。 (1)电动汽车创新网络中的强关系。电动汽车创新网络中的强关系是基于相互信任和深刻的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如图2中“核心层”与东电公司的关系。强关系构成了东电公司的战略技术联盟,它们为电动汽车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最重要来源和强有力支持。 “核心层”包括:①东风电动的母公司——东风汽车集团,它是东电公司是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是湖北省电动汽车技术产业创新、信息和研究基地的最重要来源;②东风电动的主要股东单位,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它们为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各专业技术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③国家863电动汽车专项中两个混合动力整车项目及其零部件研究项目的具体承担单位,在该研究体系中,东风电动作为整车的设计研究单位起到总体组织协调的作用,不仅应对项目的研究进度负责,而且应对相关技术研究方向的选择起重要的引导作用。 (2)电动汽车创新网络中的弱关系。弱关系也是一座桥梁,它提供了电动汽车产业的相关企业之间的通道,创造了更加广泛的联系。如图2中“松散层”、“外围层”与东电公司的关系。 “松散层”主要指国家863电动汽车专项其他项目的承担单位。可以与它们开展多层次,内容广泛的技术及信息的交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技术座谈、互访和信息交换,探讨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交叉共享的新型合作机制,共同促进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该体系主要成员包括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研发群体、国际合作对象、专业性的国际电动汽车零部件。 “外围层”是与公司关联度较低的国内外同行业竞争公司,这里既面临技术和市场的竞争,又存在电动汽车知识产权(专利和专有技术)的相互隔绝和封锁,因此,其相互关系是竞争大于合作,合作形式将主要在信息情报的交流上。如在混合动力汽车研发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日本丰田公司、本田公司等,以及国内外其他高等学校和学术研究机构为公司提供重要的基础研究成果及其高水平的电动汽车创新人才。 3.2.2湖北省电动汽车创新网络的结构模型 结构空洞理论特别强调高科技企业(包括企业家)在创新网络中的关键枢纽位置。基于结构空洞理论指导的创新模式,表明当创新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较为薄弱时,社会网络资本可以弥补企业经济资本的不足。即使经济实力很强的企业也在努力寻求结构空洞以期挖掘更多竞争优势和创造更多网络价值。 由图3可以看出,湖北省电动汽车创新网络为完全开拓式的社会网络。东风电动汽车公司的任意网络节点1、2、3、4之间均存在稀疏地带或结构空洞,而东电公司正处于结构空洞中心。电动汽车技术创新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以东电公司为中心的创新网络结构中,集聚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战略技术联盟,同时这些网络成员相互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开拓式的网络结构可以集聚更多的社会资源,以期寻求更多的创新资源,创造更大的网络价值。 电动汽车论文:我国电动汽车技术探讨 鉴于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已造成严重的危害,雾霾、臭氧层空洞、冰川融化、石油采集过于频繁带来地壳的改变等,都在警示着怎样使得能源与环保和经济之间达到有机统一,是当今社会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重点问题。然电动汽车的开发与发展,凭借着节能减排与保护环境的两大优点,推动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此篇文章,主要是从电动汽车的类型与运用、电动汽车发展的前景以及对我国电动汽车的专利发展趋势,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电动汽车的类型 如今社会广泛使用的电动汽车,是指主要以电能带动电动机的运转,进而推动车辆的运行,电池是其主要供电设备,多有充电电池亦或是燃料电池两种类型。一般电动汽车可分为:纯电力型电动汽车、混合型电动汽车、燃料电池型电动汽车、太阳能型电动汽车这几大类型。在这些类型中,燃料电池型电动汽车与混合型电动汽车制作要求较高,组成结构较为复杂。比如燃料电池型电动汽车还可以分为:单一燃料电池型、燃料电池与蓄电池联合型、燃料电池和超大电容联合型等不同种类的电动汽车。 2电动汽车的特点与应用 基于电动汽车的类型不同,每种类型都有其自身的优点与局限性,下面将介绍不同电动汽车的特点与局限性以及实际运用。 2.1纯电力型电动汽车 纯电力型电动汽车,主要是靠充电蓄电池来维持运行,是完全脱离内燃机的一种电动汽车,具备:噪音小、零排放、集经济化与实用化一体的电动汽车,然有这些优点的纯电力型电动汽车未成为广泛使用的对象,主要因为它的局限性,如:充电时间过长,运行耗电量大,电量不足时无法实现快速补充。实际应用:三菱MIEV,奇瑞QQ,LEAF、比亚迪E6等均是纯电力型电动汽车。 2.2混合型电动汽车 混合型电动汽车,主要是将热动力和电动力配合使用的电动汽车,是一种既能使用蓄电池供电又能使用内燃机的汽车,具有降低内燃机耗油量以及噪音的特点,而在内燃机提供动力时,可实现为蓄电池充电,并且车辆在市区时可使用蓄电池供能,可以很好的实现零排放的环保要求,然拥有这些优点的它,双重使用方便的同时,也带来造价高、机体重、车辆的维修保养费用高的局限性。实际应用:丰田普锐斯、比亚迪DM等是混合型电动汽车。 2.3燃料型电动汽车 燃料型电动汽车,是以氢气制作燃料的电池作为供电能源的电动汽车,这种燃料型电动汽车与纯动力型电动汽车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如:噪音小与零排放等优势,而不同之处在于,燃料电池不像蓄电池,不用担心无法及时充电,还能够长时间行驶。然因为燃料的制造与存储方面,以及完全依赖于燃料电池的原因,通常商家会选择燃料电池与蓄电池的联合使用,但这样也同样带来了,使车的结构复杂化,造价与维护保养费用高的缺点。实际应用:雪佛兰Equinox、长安志翔等为燃料电池型电动汽车的代表。 2.4太阳能型电动汽车 所谓的太阳能型电动汽车,就是将太阳能电池板自动吸取的太阳辐射,进行电能转换,以此来提供能量供车辆的运行,换而言之,太阳能型电动汽车是电动汽车的一个分之的存在。它的主要优势在于,符合当今持续性发展的主题,减低对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也拥有噪音低的特点;然局限性在于,阳光是启动运行的决定性因素,受到天气情况的制约,并且太阳能电池板对于阳光吸收慢,一旦运行,将会极大限制行驶航程,所以太阳能型电动汽车目前还在实验阶段,不过若能将太阳能与可插式充电相结合,在以后一定也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3电动汽车发展的前景 自“十五”计划提出以来,国家陆续制定了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比如:“八六三”项目的辅助与电动汽车科技规划的指导,加快我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为“净化空气工程”出一份力。政府在电动汽车的研发阶段就定下了“三横三纵”的指导思想,对于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进行具体指导,实现技术的转型,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制造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动汽车。纯电力型电动汽车,是最有利于保护环境与节能减排的电动汽车,虽然在充电时间和用电量上存在不足,但这样的问题不会一直困扰着我们,如在制造技术成熟之后,降低成本与政府补贴相配合,利用电池置换的方式,降低广泛使用的难度,那么在未来一定可以成为电动汽车的主流。混合型电动汽车是当前可行性的电动汽车,兼顾内燃机与蓄电池的优点,这种成熟的电动汽车技术,为以后纯电力型电动汽车的使用打下结实的基础。燃料电池型电动汽车与太阳能型电动汽车发展前景,总的来说都是一种不能长时间运行的电动汽车,如果可以改进燃料电池的制作以及对于加强太阳能电池板的吸收,使运行时间加长,就可以为以后的纯电动汽车提供能源。 4电动汽车专利趋势分析 制约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又一大因素在于专利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我国在这些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下面主要对我国与国外专利技术进行比较介绍,希望从这些方面能够突破现在电动汽车行业的技术瓶颈。 4.1电动汽车专利技术分析体系 其实通过建设电动汽车的专利分析的框架体系,可以很好的对电动汽车进行深刻的了解,比如对电动汽车专利的数据进行合理、客观、科学、严谨的分析,以此达到以下两个目标:其一是通过这些专利数据的分析,找到我国与国外电动汽车专利的差距,为我国电动汽车行业生产出更好的高性能、低耗能的电动汽车,而提供技术改进的关键性支持;其次是这些数据对于研发电动汽车的公司、企业亦或是专业人士来说,都能够从中得到有力的帮助,加大对该行业发展方向的指导效果,研制出最有利的路线及其为政府提出有效的合适意见和建议,提升政策辅助减低生产成本,进而增加本国电动汽车在我国市场的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扩展出全新路径。对此,这里主要介绍公司同国家两个层次之间的专利技术研究,即具体的公司研发运行情况同电动汽车运行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所用的研究数据来自于专利文献资料。公司研发分析的层次包含:高产的申请人、高产的发明人、以及相关发明人的分析;国家专利层次的分析包含:专利申请的整体分析、专利技术发展热点和发展趋势分析,以及专利技术质量分析,如图1。 4.2电动汽车专利的维持年份分析 从专利技术相关维持的年份文献来看,专利技术维持的年限,一般使用寿命都在13年以下,12年以上的专利技术维持年份仅有18件,这其中有17件是属于发明专利。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动汽车专利IPC在各个阶段之中的维持年份的分布极其不平衡,维持电动汽车专利年份越高的,专利技术数量就越少,且不同类型之间差距较大。在各个专利技术维持年份不同阶段之中,可以明显看出B60L型号的维持年份专利数量最多。专利技术维持年份在第三年达到高峰,在此之后的维持年份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特别是10年以上的电动汽车专利技术维持年份,主要集中在B60K及B60L这两个型号上,由此可得,这类电动汽车专利技术在其发展领域中出现较早,可谓是电动汽车专利技术发展的基础及核心。 4.3各国电动汽车的专利维持年份分析 将电动汽车行业各国专利授权量进行排名,对前十名的国家专利技术维持年份深入探究,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各国专利核心技术比拼竞争力的时代。我国电动汽车专利技术维持数量图,与他国相比可谓相当薄弱,并且我国的专利维持年份多集中在四年左右,然在8年以下的专利维持年份中我国的专利申请占据绝大部分,而在高年份维持专利中,日本与美国专利申请则占比例逐渐增加,我国在逐渐减低,间接说明如今电动汽车的基础性重要专利还是掌握在国外手中。 5结语 通过对电动汽车专利技术研究,结合电动汽车发展前景及各类电动汽车的特点与应用,使电动汽车的发展是在节能、环保、减排、经济与实用上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条件,缓解国内石油资源的紧张状况,也为我国拉近与发达国家汽车行业的距离,提高我国电动汽车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谢锐波 单位:韶关学院 电动汽车论文: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摘要:社会不断发展,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大量的能源开发、消耗,从而造成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再加上大量的能源消耗,所产生的废气、废物造成水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生态产业,保护环境,研发可再生能源,开发节能产品,节约能源显得尤为重要。而汽车作为人们日常交通必不可少的工具,其消耗的能源为石油这一不可再生资源,排放的尾气是大气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适应当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汽车产业要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发展电动汽车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开发利用新能源,降低大气污染。 关键词: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电动;汽车;技术 进入二十世纪,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被大量开采使用,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环境污染、大气破坏、能源临近枯竭等等。为了改变这一情况,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改革、创新,这一创新表现在汽车行业,则表现为电动汽车的开发与使用。我国自八五计划开始,在研究电动汽车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且取得了众多的优秀成果。但由于技术及生产成本的限制,这些研究成果还未进行产业化的生产。而随着石油危机及使用化学燃料所产生的的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各国开始认识到转换能源,节能减排成为汽车发展的首要方向,而如何发展汽车技术,达到节能减排这一目的则成为汽车发展的难题。 1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概况 电动机车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就已诞生,电动汽车比内燃机早了半个多世纪。然而内燃机却后来居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代步工具,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早期的电动汽车与内燃机汽车相比,汽车机能非常差,设置简单,动力小,造成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且,十九世纪,正值石油开采初期,能源丰富,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量较大,从而人们对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这一问题的认识不高,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而到目前,依据社会发展状况,能源短缺,甚至面临枯竭的危险状况,电动汽车的发展找到了一丝生机。而且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认识不断提高,电动汽车发展的前景异常广阔。各国高度重视电动汽车的研发,加大对电动汽车研究的投入,力求掌握核心技术,走在能源节约的前沿,降低生产成本,抢占社会发展先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及能源不足的情况,我国在电动汽车研发方面加大了投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专利技术获得认证,一系列电动汽车样品得以研制成形。特别是在电池、电机及电控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后备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我国的电动汽车技术在取得发展的同事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动力问题。根据不同的动力设备有不同的电动汽车机型,到目前为止大概有三种机型,全电力制动汽车、多种动力混合型汽车、燃料电池动力汽车。全电动力是指使用蓄电池,完全依靠电力进行驱动的汽车,这类电动汽车存在的缺点为,电池使用寿命短,充电时间长,行驶动力不足;多动力混合机型汽车是指汽车动力系统包含两个及以上的动力系统对汽车进行驱动,这种电动汽车相比于全电力驱动而言,电池使用寿命较长,使用范围较广,使用电池的同时使用燃料,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尾气的排放,也使汽车的驱动力有较大的提升,是目前市场上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动力设备;燃料电池动力汽车相比于前面两种而言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汽车机型,它能将燃料高效率化,而且做到了清洁的效果,但其不足之处为这种设备的要求太高,成本大,要实现产业化还需一定的时间。 2目前我国的电动汽车技术 电动汽车技术作为新时代快速涌起的一项新型技术,它是一种集合了多种技术形式的技术,既包括现代技术也包含了传统的汽车制造技术。其中有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新型动力设备技术等。电动汽车行业作为一相适应社会发展状况的产业,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力求做到产业化、智能化。对于电池技术,一直是电动汽车的瓶颈问题,如何降低电池成本,提高电池使用效率的电动汽车发展的一大核心。就目前电池技术发展的状况来看,电动汽车市场使用的主要有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三种,在比能量上,锂离子电池的数值最高,车上循环寿命镍氢电池的次数较多,市场价格上,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价格明显高于铅酸电池,在动力方面,锂离子电池也明显要由于前面两种,而且其安全性也有明显提高,综合以上几种因素,汽车电池应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其动力部件。而目前最为清洁的燃料电池引起投入成本高,制造技术不完善,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有了电池,还需要有驱动设备,汽车驱动机控制着汽车的整个驱动系统。汽车驱动系统要做到转速大,范围控制大。目前使用的电机有直流有刷、永磁无刷、交流感应、开关磁阻几种类型。在效率上永磁无刷和交流感应两种的效率较高,在转速上,交流感应和开关转速的较高,而且单位输出功率的成本也较低,其坚固可靠性也较好,虽然这两种的控制器价格相对而言较高,但从整体及汽车实用价值、电池使用效率及寿命考虑,选用永磁无刷驱动器是较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研发技术的发展让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市场化逐渐成为可能。而且随着能源缺乏的问题的加剧,环境的污染,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但在电池的充电效率及使用寿命方面还需加大研发力度。减少充电时间,提高使用效率,同时,对于我国而言,我国地形类型多样,既有平原丘陵,又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地形,为了适应多种不同的地形类型,还需加大汽车动力设备的研发力度,提高汽车动力,提高适用范围,实现汽车使用类型的转型,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趋势之下,电动汽车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加大对电动汽车的研发力度,逐步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作者:丁搏 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电动汽车论文:电动汽车经营模式研究 一、新颖经营思路 新颖电动汽车布设的充换电体系、配套服务网络,都供应了衍生得来的电力产品。这类完备的体系便利了平日以内的快速换电、完善合同管理、供应了延展的增值服务。在这之中,电力衍生出来的关联产品应能符合设定好的初始规格。这类衍生物含有充电电流;成套增值服务整合了各时段的评估测定、快速更换电能、查验电池安全、V2G框架内的合同管理。这类模式独有的特性为:它把供应服务的总时段、服务供应次数设定成计价参照。在这种根基上,供应了多样的衍生电力产品,供应增值服务。 二、衍生品的考量指标 电动车体充电可分成常规情形下的充电、直流快速充电。企业拟定的成套指标以内,依据不同场合把多样的充电流程细分成三大类别,一共分成五种。在这之中,单相交流特性的电流被设定成20A;三相交流设定成50A;直流路径下的快速充电,额定数值的电流应能超出520A。汽车充换电依托的成套设施,指代的是供电范畴内的搭配设备。这类设备含有区段内的充电站、更替电池的站点、系统以内的充电桩。与之对应,充换电特有的经营管控含有成套产品、设定服务价格。这类要素紧密关联着设定好的充电形式、多重电网影响、区段用户需要。从现状看,我们仍采纳惯用的售电路径:考量充电电量、更 替电池之后的增加总电量。这类模式没能涵盖着多层级的考量要点,并不适宜推广。为此,应变更为新颖的经营途径。 三、定价衍生产品 电力体系以内的衍生产品,都合乎拟定好的技术规程。这类产品应能保障最优的可靠水准,供应优质电能。新式价格计量拟定了细化的时间单位,而并不考量传统情形下的耗费总电度量。这类计费流程带有便捷的优势,节省建造成本,凸显直观优势。与此同时,它也便于更广范畴的消费者去接纳。对于衍生架构内的电力产品,应拟定如下层级的定价途径:若采纳第一层级的产品以便充电,则常会采纳充电插头、适当规格的充电桩等;依据耗费的时段予以计费。经过折算以后,每公里耗费掉的均衡金额相对都会偏低。若家居状态下采纳了这一范畴的产品以便充电,那么依据设定好的合同予以管控。依据规则来奖惩,减免必备经费,总体耗费仍会低于常常算得的每公里耗费。每公里以内的均衡经费,对比传统途径将会缩减15%左右。这种新式途径鼓励了购进更多的新式电动车,提升运用成效。 四、快速更换电能 电池平日的充电换电,应能提快原有的充换速率。这种快速换电,是未来进展之中的总体趋向。从真实视角看,快速换电应被归类为某一增值服务。这类增值涵盖了平日评估服务、电池查验及测定、快速更替电池、修复初始电池、优化电池特性。 1.提快换电速率。快速换电流程含有储备电池、充电工位替换、查验电池特性、换电必备的机器设备。更替原有的电池,是采纳满格电这样的新电池来替换耗费尽了的电池。在这个流程内,机械手会取出原有的电池,经过移动以后再去把满格电的预备电池安插在内,然后予以锁紧。这就补充了足量的可用电能。全程耗费的时段不会超出10分钟,简化冗余进程。 2.辨别电池特性。动力电池含有并联的、串联的细化单元。彼此单元之间,很难统一去放电。这种情形下,各时段的放电及充电都不会均衡。为此,应在最短时段内辨识电池的精准性,衡量它的寿命。查验得来结果,应被设定成后续评价的根据。采纳科学途径来测定电池,同时依照次数来收取经费。 3.修理破损电池。修理偏旧电池,优化它的性能,这类步骤包含除掉表层附带着的污点、深度放电以便恢复。这类修复被归类为新时段的探析热点,将被渐渐完善。 五、增添合同管理 电动汽车初始的保有量会渐渐递增。若保有量拓展至某一规模,那么同一时段之中,并网充电的车体会干扰着总体安全。为此,新颖管理应考量充放电耗费的总时段、带有成效的并网时间、耗费充放时间。采纳这一考量指标以备平日的细化管理。拟定合同应采纳V2G这一规格的文本,在宏观层级内持续予以充电,密切关联电网。伴随产业拓展,合同管理范畴内的V2G被归类为新颖的增值服务。这类服务整合了电网增值、各类用户增值。依托这类管理,应能随时查验并管控电网架构下的成套设备。车主及电能供应的企业要拟定这一合同,约定各类条件。例如:并网时段可被设定成晚8时至次日6时;充电量应被维持在80%这样的水准。 六、结语 电动汽车必备的新颖充换电流程,适应充换电范畴内的成套服务。它延展了灵活充电,满足快速换电。对于衍生产品、成套增值服务,都拟定了精准的、最适宜的价格,便于后续扩展。对于供电企业,有必要按照这一思路着手来拓展新颖的领域,合理调配资源。唯有这样,才能提快汽车产业的进展速率,供应持久保障。 作者:陈茂光 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电动汽车论文:电动汽车技术论文 一、旧技术体系的不适应性 汽车发展的历史表明,上个世纪前三十年曾经兴盛一时的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的市场地位发生了逆转,燃油汽车后来居上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千万家庭的宠儿,电动汽车则沦为在特定封闭区域使用的专用工具。导致这一逆转的原因与当今电动汽车遇到的困难并无二致。近百年来,电动汽车技术虽然在电池、电机、电控等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其根本技术架构却无大的改变。在此期间燃油汽车不仅自身技术日臻完美,与其相配套的道路、停车场、加油站等服务设施也日益完备。今日,正像“汽车社会”、“汽车文化”等学术用语所蕴含的那样,汽车(主要是燃油汽车)不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生活必需品,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背景下如果无视电动汽车现存的诸多不便,奢望人们放弃燃油汽车改用电动汽车就等于要他放弃原有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无异于让人弃用智能手机改用固定电话,让人弃液晶电视而改用黑白电视,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发展电动汽车已经确立为国家战略的当下,重新谋定发展路线和发展策略应该成为当务之急。在我国这样一个汽车普及率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新车出售给初次购车者的发展中大国,电动汽车或许只有面向家庭的首辆车,也就是说能满足跨区域远程行驶需求才有出路。既然源于十九世纪的现行电动汽车技术架构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何不回到原点从零开始进行顶层设计,创造一个新的技术体系。 二、新技术体系探讨 在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这两个妨碍电动汽车远程行驶的关键障碍中,续航里程虽然受电池技术制约难以比肩燃油汽车,但续航150公里~200公里还不难实现。这个距离相当于在高速公路上驶过三四个服务区或大多数人日常行驶两三天的路程,只要电力耗尽时快速得到供给,驾驶电动汽车500公里一日往返、1000公里朝发夕至亦非难事。如此,快速电力供给就成为问题的焦点。既然沿用先开发出电动汽车而后为其配套电力供给体系的传统发展策略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运用一下逆向思维,先规划一个满足需求且容易实现的电力供给体系,然后再开发适应这一电力供给体系的电动汽车会怎样。出现总理所讲的“颠覆性技术”也未可知。说到快速电力供给,首先需要界定电力供给的快与慢。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燃油汽车加油所需的数分钟时间,电动汽车的快速电力供给采用这一标准顺理成章。从物理学原理来看,现存的三种电动汽车电力供给方式中,快速充电相对来讲接近这个标准但也需数倍于加油耗时的30分钟(80%),普通充电所需的数小时可说是天壤之别,只有换电方式符合标准。有报道说特斯拉换电站一分半钟可以完成一次换电操作。自从曾经的明星换电运营商BetterPlace破产以来,支持换电的观点似乎已经销声匿迹。但是,既然特斯拉又开始换电了,事情看来尚存回旋余地。多数专家认为BetterPlace的换电方式一是换电站建设运营成本高,二是电池不能在多种车型间通用,使其最终走向破产。BetterPlace的失败说明它的换电方案和商业模式行不通,但是如果据此断定换电方式行不通特斯拉首先不会认同。达成一个既定目标从来都不止有一种方法,能否成功在于能否寻找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算的解决方案,将问题简单化的最有效手段莫过于“分解”。例如古代印刷书籍采用雕版印刷技术,一页印版雕成书页的内容布局、字的形状、大小无法更改,一部书的雕版需要具有高超技艺的雕刻工匠耗费大量时日,因而书籍昂贵。活字印刷技术普及之后,一套字模可以反复用来铸造铅字,而后随意排成印版,字模和铅字的通用性保证了印刷成本的低廉。如果说快速电力供给是电动汽车的必然选择,BetterPlace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实现电池通用化,而将雕版上的字符分解为一个个铅字可以破解通用化难题,那么何不尝试一下将电动汽车的大箱电池组分解,代之以多个(比如说十个2kWh的)参照电动自行车锂电池标准的小箱电池。以小箱电池为基础可以构建一个简单的快速电力供给体系。只要电池体积和重量都适合人力搬动,而且借用电动自行车锂电池适合快速装拆的安装结构,换电作业就可以采用纯人工方式。从人工换电出发,继而将换电站的充电功能剥离出去,剩下的数个收纳电池的专用周转货架和两三个操作人员就能构成一个典型的简约换电站。接下来要做的是,将从各个换电站剥离出来的充电服务汇集到一个大型的储能电站,充分利用夜间电网的低谷电力为电池充电。最后用货运车辆在换电站与储能电站之间往返穿梭,为各个换电站运来充满的电池并带走放空的电池。在这样一个类似WI-FI无线局域网架构的电力供给体系中,如果说换电站好比WI-FI热点、储能电站好比无线路由器、货运车辆好比无线电波,一个个标准电池好比“无线电波”所携带的数字信号,那么电动汽车就相当于移动终端。可以预见,流通的商品从电转化为标准电池、消费者支付满电电池和空电电池之间的差价,上述电力供给体系各个利益相关方都能获得显而易见的经济收益。第一个受益者是电动汽车的购买者,不为电池付费却可以尽情享用别人提供的电,自然也就无需关心电池的价格寿命几何。电池制造者则不再因百来个“鸡肋”般的订单而苦恼,可以日复一日地生产同样的电池。电动汽车制造者不再为选用多大的电池而殚精竭虑,可以按自己的喜好灵活设计续航里程,只需考虑如何将所需个数的电池塞进车里。城市的管理者不必再为从哪里挤出充换电站的建设用地、为如何压迫小区物业放行充电桩安装、为可能到来的配电网增容改造而苦恼,只需将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交给电力供给体系的运营者就万事大吉。电力供给体系的运营者的收益则更大。先是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无休止口水官司中脱身,不说“鸡”也不说“蛋”,转而建造一个相当于自然界中“野生原鸡”进化地位的储能电站,先收获着电网峰谷电价差的利益,随着电动汽车拥有量的增加逐步转身为充电工厂,等到流通中标准电池寿命期来临梯级利用自然而然地发生,充电工厂再一次转化为储能电站。其次电力供给体系运营者不必烦恼换电站如何“建”只需筹划“搁”在哪里,只要能腾出几十平米的场地,加油站、公共停车场、居民小区、工厂商场都可以加入换电站的行列。 不仅如此,这些换电站的数量、换电站的地点和容量可以随时根据形势的发展任意调整。长远看,不仅这样的储能电站很容易与风力光伏电站相融合,如果将标准电池看作一个大的“充电宝”其应用领域甚至可以涵盖日常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有了电力供给体系和适合人工换电的小箱标准电池,接下来的课题就是能否将这些标准电池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源系统。其关键在于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电池的安装位置,二是电池固定可靠便于快速更换安装结构,三是电池与电机之间的电气连接关系。对于采用一个大箱电池的电动汽车而言,考虑到车内空间和车辆重心、轴荷,其安装位置大多利用座椅下的空间安装在车辆下部中间位置。当采用多数个标准电池时,安装位置不仅可以在前后座椅下面还可以在引擎仓或者行李箱的边角处分布安装,设计者的选择自由度大大提高。若说电池安装结构,QB/T4428-2012《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产品规格尺寸》所定电池外壳滑槽及配对的安装滑道是现成可用的,既安装可靠又方便插拔。至于电池与电机间的电气连接关系则需要多些文字加以说明。电动汽车以数个小箱标准电池为电源,除去上面所述种种以外还可为解决高电压触电风险、简化整车电池管理系统、简化电池热管理等电池相关问题创造机会。通常的电动汽车为在限制过大电流的条件下保证驱动电机的输出功率,单个大箱电池的工作电压多在300V以上。将电压分解给十个小箱标准电池,每个标准电池的电压就低于40V,处于安全电压范围内。如果不将这些电池串联一起而是分别经逆变器接入驱动电机,高电压的弊端就可以彻底根除。驱动电机可以相应地将定子绕组分解为十个分绕组,工作时各个分绕组产生的磁通势相叠加与原绕组相当。各个标准电池分别接入驱动电机还可以带来一个好处,电池均衡的对象不再是整个电源系统而转化为各个标准电池,所涉单体电池数量仅为整体电池的十分之一。更有意义的是,十个标准电池分别经逆变器接入具有十个分绕组的驱动电机,其功效相当于用十个小电机共同承担电动汽车的驱动。从理论上讲可以分别控制每个分绕组参与或者不参与驱动,利于电动汽车应对多种复杂工况。尤其是在电动汽车起步或者加速时确保全部分绕组参与驱动抑制大电流冲击,巡航行驶时控制各个分绕组逐次停歇方便相应的小电池散热,当某个分绕组或者为其供电的标准电池发生故障时其余分绕组继续工作就能避免电动汽车突然失速。 三、总结 总之,既然欠缺远途行驶能力是源于十九世纪的现行电动汽车技术架构的系统性缺陷,那么基于现有电池技术构建新的、技术可行经济合算的、涵盖电力供应和电源及驱动系统的电动汽车技术架构,或许是化解电动汽车诸多难题的有效路径。 作者:庄森 禹茜 单位:郑州大学 电动汽车论文:电动汽车产业经济论文 一、发展规律 1.环境可承载规律。 决定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中环境的可承载规律也影响重大。随着现在各大城市的污染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环境恶化的原因归结到汽车的使用上。因此,必须找到一种低污染或零污染的交通工具,这样才能解决实质问题。 2.技术推进规律。 电动汽车作为新一代的交通工具其技术组成不仅包含了原有的机械技术、驱动技术和控制技术,还使用了最新的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端科技,这些技术的全面发展是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的重要因素,并且为其发展打下基础。 3.市场拉动规律。 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只有产品的使用价值得到认可才能够促进产品的再生产,而产品的使用价值是需要通过销售市场来体现的,任何一个产业都会遵循这个规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高涨,想要推动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注重对其市场的培育和开发。 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 我国的国情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于他国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量小、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等。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要做到主动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改变以往被动适应的固有方式,让产业和经济两方面和谐发展,以科学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依照国情制定合理的产业化途径。 1.与我国能源现状相结合。 随着近些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年均石油进口量不断上升,汽车燃油消耗量逐年增加,发展电动汽车产业首先要解决能源消费结构的问题,缓解我国的能源危机,保证能源的安全稳定。 2.与我国环境现状相结合。 新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人类的重要性。进行产业化的电动汽车发展过程要注重其与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相互融洽程度,适应我国的环境特点,发展零排放的低能耗工程。 3.与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相结合。 面对目前我国汽车技术依旧没有实现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国情,电动汽车产业在发展之初,要牢牢把握住各国均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情况,积极地加大研究投入,让产业化带动我国的电动汽车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增强我国的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 4.与我国汽车市场现状相结合。 近10年,我国汽车产业呈现狂飙式发展,汽车销量从2001年占全球4.3%,到2010年攀升至23.5%,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未来10年我国汽车将进入第二个高速增长期,我国将逐渐步入“汽车社会”,迎来汽车消费大众化的时代。据专家预计,至2015年国内汽车的产能将达到3800万辆,消费量将达到3000万辆,我国汽车消费将占全球汽车总消费的25%左右。这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电动汽车产业在开始发展之初,认清我国汽车市场的现状和经济规律,充分利用汽车市场的竞争机制,减少国家政策对市场竞争的过度干预,在短期内促进电动汽车产业按照市场规律得到最快发展。 5.与我国汽车法律法规体系相结合。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在维护汽车产业利益的同时努力把产业的附加影响降到最低。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相关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已经将新能源汽车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颁布实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2020年中国将构建起支撑电动汽车大规模产业化的关键零部件产业体系,这必将为促进我国整个电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与国际电动汽车产业接轨 为了发展汽车工业常常需要通过市场来换取技术,中国市场的发展受制于别国的先进技术。因此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之初,应当积极投入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争取在世界上取得超前的地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 1.以技术研发为基础。 首先,要将核心技术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和研究投入的主要方向。只有掌握了产业的核心技术才能够真正掌握产业的“命脉”,实现产业链的水平分工,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2.注重调整汽车产业结构。 将结构调整贯穿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始终,在产业化发展的全过程中,要注意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问题,政府部门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上,而是多关注高科技的核心产品和技术,通过充分的思考来指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3.积极进行产业转移。 产业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全球的资源,更需要全球的市场。从国内外环境看,国际汽车产业呈现由汽车制造向汽车研发转移的趋势。我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将从电动汽车产业研发转移中获取更多机会。我们需要适时地制定出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策略,不失时机地走“引进来、走出去”的特色发展道路。 四、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措施 1.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对于未来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制度,也要结合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双管齐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方面,要以空前的热情和努力大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传统汽车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升级。 2.加快核心部件的技术研发力度,尽快掌握核心技术。 政府应以更大的力度支持电动汽车的技术开发,毫不放松地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巩固己有的优势地位,加大科研的力度,走一条“吸收-引进-创新”的道路,形成国内电动汽车核心技术,防止产业发展在技术上受制于人。 3.培育国内消费市场,提高消费者成熟度。 促进电动汽车消费的关键是降低产品价格。从汽车市场看,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汽车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目前北京、成都等5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巨大的消费潜力是我国电动汽车产业不断发展的基本保证。推广电动汽车需培育国内消费市场,电动汽车只有在消费者的广泛使用中才能不断得到改进,其社会效益也才能得到体现。 五、结语 纵观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电动汽车的发展已不单单是在汽车行业内部的经济发展,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它的发展也将带来一场低碳环保的技术革命和创新。所以我们应该合理应用各方面的推动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巨大推动力,不断的革新电动汽车技术,满足市场的新需求,优化产业的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电动汽车产业良性发展。 作者:干波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电动汽车论文:试议电动汽车技术与推广应用 一、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技术特点 1.充电站技术要求供电系统技术要求:供电系统为充电站提供电源,它的容量要满足充电、照明、监控、办公等用电的要求。充电系统技术要求:(1)充电机安装要求:充电站点应考虑安装防雨、雪的顶棚,以保护充电设备;充电机安装在室内时,为防止温度过高,应安装通风设施;充电机应安放在距地面一定高度的地方,满足防雨、防积水要求;(2)电气连接:结构上防止手轻易触及露电部分;插座在屋檐防雨线外或室外时,安装高度应在离地面0.4m以上的位置。插座要安装在合适的防雨箱内(防护等级IPX3及以上)或者采用其他防雨形式。计量要求:对充电机输入端计量时,可采用有功电能表,准确度为0级。 2.充电方式慢充模式(适用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都随车配备了车载220V充电器,只需外接220V单相电源插座即可充电。充电电流为10A,功率为2千瓦。充满16千瓦时容量的电池需8~9小时,充满70千瓦时的容量的电池约需40小时。快充模式(目前只适用于纯电动汽车):汽车快速充电需建设专用充电站场。单台汽车充电采用380V,100A电流进行充电,充满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 二、国内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情况 国内电动汽车充电站试点建设情况上海市电动汽车充电站试点建设情况上海市,早在2006年即开始对电动汽车技术标准进行专项研究,并针对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电动汽车能源供给系统、电动汽车示范运行、动力电池应用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在充电模式方面,上海市倡导采用分散式慢充模式在夜间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以充分发挥对电网的移峰填谷作用,避免集中大电流充电对电网的冲击影响。上海市在充电站试点建设方面走在国内前列,漕溪电动汽车充电站已于2009年8月下旬正式向社会开放,它是国内第一座具有商业运营功能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站内设置了4台路边充电机和5台停车场充电机。充电站采用了车载充电和非车载充电两种方式,充电服务对象涵盖了从小型乘用车到大型商用车的各种车型。目前充电站主要为上海市政府班车、社会电动公交车汽车、上海动力公司营销车(移动式营业厅)、电力工程车等44辆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 三、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 1.充电站的快充模式问题目前电动汽车充电站基本均采用0.3C慢充模式,充电主要对象是公共巴士(一般采用换电池的方式)、工程用车等对充电时间要求不高。而大规模采用电动出租车、公务车和社会乘用车,如果仅采用慢充模式充电时间较长,客户充电缺乏便捷性。充电站需要采用快充模式,目前在快充模式下对电池性能、充电标准、现场操作规程以及运营经验方面的影响和论证还比较欠缺。 2.消防系统设计问题由于锂离子电池燃烧剧烈,需要特殊的消防手段和措施。充电站的消防系统须包括烟雾监测系统,消防砂坑和干粉灭火器,还需配置电池牵拉设备,以便将燃烧的电池拉出车外(。锂电池着火会发出白光,温度很高,采用普通的泡沫灭火器无法灭火)。 3.电磁辐射问题电动汽车充电站电磁辐射较强,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特别是影响通信系统(上海漕溪站的充电机运行,就曾经导致其他充电机不能启动)。 4.谐波的治理问题电动汽车充电机是一种非线性设备,会产生谐波电流,导致电网电能质量下降。当充电机运行产生谐波超出相关标准规定的指标时,可采用常规的谐波治理方法如:加装有源滤波装置等进行治理,使电能质量符合一般用户接入公用电网的要求。同时也可以考虑采用整流变压器来代替原有配电变压器,从而起到抑制谐波污染的效果。5关于充电接口问题由于目前各电动汽车及充电机生产厂商的充电接口尚未统一。 四、结论 充电站、充电机和充电接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是今后影响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今后我国要实现充电机生产和充电接口的标准化,建成充电网络为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并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标准规范、配套政策等相关研究。开展电动汽车供电系统、充电系统和电池系统等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订工作,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决策支持。为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江浩瀚郑剑南单位:国网邢台供电公司 电动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运营模式投资收益评估 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实现手段 通过更换和改造采集终端及智能电表,实现电力公司经营区域内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开展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的高级分析与应用。 2营销互动化建设 2.1营销互动化建设必要性营销互动体系的核心是营业厅互动化建设,其主要内容是依托营业厅标准化建设,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在标准化建设基础上选择试点开展互动化建设。营销互动化建设运营更便捷客户服务,提高电网企业信誉和客户满意度、提升营销业务标准化、智能化水平,电力企业客户服务和营业管理质量将得到大幅提升。 2.2营销互动化建设实现手段它通过人机对话、互联网、手机等方式实现自助缴费及业务查询办理,解决营销人员与顾客隔离的问题,从而缩短营销路径,能有效降低营销成本。 3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建设 3.1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建设必要性推行电动汽车充电站(桩)建设,是实施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若本地有新能源产业基地更是得天独厚的资源。它的建设和运营将引导能源消费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实现,进一步开拓电力市场,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比重。 3.2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建设实现手段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推行电动汽车充电站(桩)建设。利用电能绿色能源特色,抢占环保旅游市场先机。充分考虑充电设施的示范效应,其选址重点考虑选择在人流密度较大的商业或住宅区域,企事业办公或公司营业区域,推动社会公众对电动汽车及其能源供给方式的理解和认识,科学实施工程设计,规范外观视觉标识,建设成标准化工程,提升国家电网公司企业形象。 4智能园区建设 4.1智能园区建设必要性开展智能园区建设是降低客户生产能耗、提高用电效率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客户用能设备的实时在线监控,结合电网运行和企业生产的情况,对采集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为客户提供专业用能服务,有助于实现电网对客户负荷的全面协调与综合控制,并实现电网与客户的双向互动。漯河是一座食品加工、盐化工为主的轻工业城市,第二产业产业结构比将接近80%,是中国食品名城。现已发展形成门类齐全、大中小结合、食品加工及盐化工全面发展的产业体系。漯河以食品加工主导的特征明显,公司辖区内食品加工企业较多,并新增以盐为基础的化工企业,提高企业用能效率能对缓解能源紧张,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4.2智能园区建设实现手段实现对产业集聚区内客户的电能进行电量指标分配、监测、预警,提升客户电能使用效率;确保客户负荷正常供应,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引导客户有序用电,开展需求侧管理,积极配合政府完成节能减排目标;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客户的耗电情况,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用电服务,降低客户用电成本。通过智能园区试点建设,对入住产业集聚区企业开展能效分析,提供专业的用能服务,合理安排生产流程,提高电网设备利用效率,缓解电网负荷压力,削峰填谷,提高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5智能小区建设 5.1智能小区建设必要性智能小区以中低压通信网络为支撑,将各种用电设备、信息采集设备和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客户和电网能量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实时双向互动,并且系统地管理互联的设备,构筑了舒适安全的用电环境与居住空间,满足了人们家居用电需要,提高电能在日常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并且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分布式电源的系统接入,满足节能减排的发展需求。 5.2智能小区建设实现手段以投建试点为主要方式,构建基于电力光纤到户的小区低压通信网络,实现用电信息采集、小区配电自动化、智能家居等业务功能的接入,并且通过智能小区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对小区内各项功能应用进行统筹管理和展示。通过建设小区配电自动化提高小区供电可靠性;通过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现自动抄表和计费、收费;建设多种交互平台,实现信息双向流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用电和增值服务;通过家庭智能交互终端对用电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6结语 发展用电智能化建设,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电力公司“一强三优”的发展战略目标,构建“三集五大”体系,推动实现“两个转变”。通过用电智能化建设,具备以下成效:1)实现电力客户与电网的双向互动通过用电环节的用电信息采集、智能园区、智能小区等项目建设,实现电力和信息等的双向流动,实现电网与客户的双向互动,进一步提高供电优质服务水平。2)开拓电网增值服务通过用电环节的智能园区、智能小区、电动汽车充电站等项目建设,为小区客户提供“三网融合”、智能家居管理等业务,为工业客户提供电力定制、能效管理,积极贯彻需求侧管理要求,进一步扩展电网企业的服务空间。社会效益1)充分展示电力公司企业形象,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智能化建设,实现电网安全、可靠、灵活、高效,保证客户可靠供电,为社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展示电力公司企业形象。2)节能减排,提高电能在终端消费的比重。 积极开展能效管理,提高客户用电效率,特别针对高能耗企业,开展用能诊断,提供能效和节能服务,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方针,提高电能消费比重。经济效益1)开拓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通过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满足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的消费比重;通过智能园区项目建设,开展供电增值服务,进一步拓展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2)、指导客户合理用电,减少电费支出通过实时了解客户用电特性,依托用电环节智能化建设,积极开展需求侧管理,适应国家阶梯电价、分时电价等电价政策,为客户合理制定用电策略,减少电费支出。 作者:王银慧单位:河南省电力公司漯河供电公司 电动汽车论文: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落实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关于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放在首位,为全面贯彻落实《省电动汽车发展行动计划》粤府函〔2010〕50号)精神。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的要求,加快我市产业升级转型步伐,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根据我市电动汽车产业的现状,提出如下意见。 包括LNGCNG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本意见所称电动汽车。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重要意义 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面对当前能源、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稳步快速发展。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发展电动汽车作为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坚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电动汽车的研发与应用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成为汽车产业新的发展方向。 国家陆续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政策,国家、省都把加快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作为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应对能源问题的重要战略措施。去年以来。明确提出支持和鼓励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推动电动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推广。今年国家工信部还牵头制定了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今后十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行规划。 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加快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是战略先导产业。对培育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经济稳定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重要意义,把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加速崛起作为转变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举措,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重点,加大支持培育力度,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二、市具备发展电动汽车的基础和条件 (一)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建设运行取得效果 国唯一一个“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落户我市。12年来,1998年。市主要在公务、出租、公交三个领域开展试验示范,运行里程超230万公里,具备了电动汽车运行、试验、示范所需的充电、维护、车辆故障检测与排除等能力;建成了电动汽车平安性能检测实验室”电动汽车整车性能检测实验室”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性能检测实验室”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数据处置及网络通讯中心”拥有了电动汽车运行试验、检测试验数据库。 (二)拥有电动汽车关键技术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市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电动汽车技术贮藏取得一定的突破。落户我市高新区的汕头兆成电动车辆技术有限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车用动力电池、大功率驱动电机、智能控制器十大核心技术并取得了专利。自主完成了第一辆实用性纯电动轿车原型车(ZC7010A改装试制和试验。国新能源有限公司拥有电动汽车动力总成(锂离子动力电池与稀土钕铁硼永磁电机合成)电控管理系统等30多项专利和核心技术。另外,市还拥有21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相关企业,这些企业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例如猛狮电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 市已经拥有了生产或者改装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局部关键零部件的各种技术,总体来说。具备电动整车生产能力,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实施《省电动汽车发展行动计划》抓住全球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充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产业化和示范应用为重点,坚持以市场为主和政府推动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产业发展和产品应用相结合,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汕头建设成为具有一定产业规模、拥有自主品牌、技术领先的国内电动汽车产业基地。 2基本原则 立足加快推进我市电动汽车发展,1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与发挥自身优势相结合。加快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集聚一批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2坚持技术创新与产业集聚相结合。逐步形成产业链。 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综合环境。3坚持政府推动与企业投资相结合。 大力扶持相关企业,4坚持以示范运行带动产业的方针。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协调引导建设电动汽车生产基地,争取在市达到生产满足以上示范运行的电动汽车整车的能力,实现以示范运行带动外地生产,外地生产支持示范运行,更进一步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目标 达到示范应用的电动汽车2464辆的规模,其中:新能源(LNG公交车1613辆,新能源(LNG乡村出租车431辆。中心城区设立4条纯电动公共汽车示范路线,纯电动运行示范车辆60辆;纯电动出租车200辆;南澳岛纯电动公交车20辆,纯电动旅游观光车120辆,纯电动自驾体验车20辆。建设满足上述示范应用车辆运行的充电站2个,电池更换站16个,至2012年。LNG加气站15个。 初步建立适应电动汽车发展要求的配套设施网络、产业支撑体系和政策环境;实现电动汽车在乡村公交系统的规模应用,2015年。电动轿车进入家庭;初步建立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形成一定规模的电动汽车整车生产能力,局部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成较为完善的电动汽车配套设施网络、产业支撑体系和政策环境,用10年左右时间。电动汽车实现幼稚的市场应用,拥有1家以上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核心技术的国内电动汽车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产业链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集群。 四、电动汽车产业培育发展的路径 (一)以示范运营为手段. 全面扩大电动汽车的示范运营的范围和数量,全面推进公交客车、经济型电动轿车、公务车等示范运行,原有电动汽车示范运行的基础上。实施财政资金对示范运行车辆的补助,进一步夯实示范运行的基础。联合供电、供气相关企业建设充电站和加气站,鼓励相关企业建设充电站和电池更换站,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电动汽车应用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完善配套设施。进一步开拓电动汽车的市场,使市场开发和技术幼稚过程相吻合,以幼稚产品带动市场开发,以幼稚市场促进产品研发,加快市场化进程。 (二)以关键零部件为核心. 鼓励自主创新,加大力度扶持拥有电动汽车核心技术企业的发展。培育知名品牌,打造电池、电池资料及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循环产业链,带动电动汽车整车研发和生产。开展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攻关,汽车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氢能源汽车高压泵及电机、LNG储气箱及相关高性能资料等关键技术和产品上形成突破。以纯电动汽车为方向,促进和引导整车生产商进入我市,以零促整,实现整车、电池及关键零部件全面发展。 (三)建设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园区) 园区用地规模3km2根据国家和省的相关政策,澄海区岭海工业区周边规划建设汕头市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制定和落实园区相关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措施,引导外地企业和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企业落户,重点引进电动公交车、电动专用车、电动轿车等电动汽车整车项目及关键零部件项目。鼓励国内外研究机构在基地设立研发中心,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动汽车技术研发体系,大力培养电动汽车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建成国内电动汽车重要生产基地。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推动我市新能源公交事业发展;核准了国新能源有限公司“稀土铷铁锂电池、稀土铷铁硼永磁电动机、电控与电池管理系统一期项目”立项;积极引进美国正道汽车公司在汕头设厂;整合外地资源,近年来我市先后引进和扶持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近期市政府又引进深圳广聚能源有限公司作为战略性合作伙伴。引导猛狮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拥有核心技术的汕头兆成电动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市电动汽车产业的培育,当务之急是要克服困难,千方百计推进项目的实施,加快整车生产能力建设。要尽快与深圳广聚能源有限公司签订新能源公交车合作细则,发展我市新能源公交事业。要加快落实国新能源项目用地,加快推进猛狮和汕头兆成合作项目。要更加主动与美国正道公司接触,争取他下决心在汕头投资建设电动汽车项目。 (五)健全电动汽车产业的支撑体系 加快性能检测实验室、动态电磁兼容检测实验室、混合动力检测实验室、燃料电池检测实验室、排放性能检测实验室和碰撞性能检测实验室等六个实验室的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尽快实施“电动汽车平安性能检测实验室”电动汽车整车性能检测实验室”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性能检测实验室”电动汽车数据处置及网络通讯中心”简称三室一中心)功能完善项目。形成可按国家规范及相关国外规范、行业规范、相关技术要求和试验规程,实施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检测试验和考核的能力,为国家电动汽车检测试验中心得到认证和授权打下基础。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建设电动汽车公共技术基地、完善检测和实验平台。 五、有关措施保证 (一)整体工作支持措施 落实责任。市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统筹协调领导小组要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各项政策的组织实施工作。各相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支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细化、分解工作目标和任务,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二)应用推广支持措施 实施政府优先推销,1加大电动汽车的政府推销力度。并逐年扩大推销规模。 2鼓励支持国有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购买和使用电动汽车;积极支持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单位申请国家、省电动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 3鼓励支持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桩、电池更换站、LNGCNG加气站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措施 加快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支持整车集成开发、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1支持电动汽车的示范和推广应用。支持电动汽车企业的产学研联合攻关。 以及组建省、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等。2鼓励和支持电动汽车企业申报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级重要科研设施和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 支持电动汽车的改扩建项目、引进技术和装备项目,3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优先给予用地、信贷等支持。对符合产业政策的环境友好型项目开辟“绿色通道” 支持企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等。4支持符合条件的电动汽车企业申报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型企业。 发展总部经济。鼓励相关电动汽车企业在市设立地区总部,5支持企业在汕设立企业总部。并按相关政策给予资助与奖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区县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支持基地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 (四)检测服务支持措施 落实责任,1加强电动汽车检测试验、共性技术开发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筹集资金。加快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中心建设。 2鼓励支持电动汽车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效果转化为地方规范和国家标准。 (五)财政金融和人才支持措施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1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核心零部件和整车技术研发,支持电动汽车运行(补贴)电动汽车示范推广及配套设施建设,支持高端人才的引进等。专项资金的使用由市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共同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电动汽车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申报国家各类专项补助资金。落实国家和省已出台税费减免政策,引导企业用好国家、省相关减免税政策。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担保体系的作用,2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骨干企业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引进外资投入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积极引进人才。发明条件引进电动汽车产业领域的国内外优秀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电动汽车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 (六)完善电动汽车政策环境 研究对纯电动汽车停车费和道路通行费实行优惠的可行性和操作方法。尽快出台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停车优先、充电价格优惠以及办证绿色通道等政策的具体设施细则。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浅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文化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而在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即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根本。其宗旨就是要使企业的每一个成员——从最上层到最低层,都各得其所,各尽其才,使企业团队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并使每个人的才能全部地朝着有利于达到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一宗旨,管理从最初的他律的规章、守则发展到人的自律的规范,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一种文化认同,从“要我这样做”到“我要这样做”,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文化力量的潜移默化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由来已久。管理文化是人类在组织经济活动中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从来都是在集体基础上进行的,这就需要管理,因而,管理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当人类学会群体劳动时,便开始为人们所注意。到现代社会,管理几乎渗透到社会各种组织机构的每一个部门,管理活动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处处可见的一种活动,而其中对人的管理又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渗透着文化的观念。同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得益于企业文化理论的指导。 “企业文化”的概念由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ThomasJ .peters)和沃特曼( RobertH. waterman)在合着的《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一书中系统提出。两位管理专家根据对美国最成功企业所做的调查研究分析指出,在经营的最成功的企业里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利润指标,更不是计算机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判断准则、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道德观念和生活信念等。“企业文化”将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中,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方向,进而激发员工共同努力去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 根据彼得斯和沃特曼的总结,美国总成功公司的“企业文化”原则为:①乐于采取行动;②接近顾客;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④通过发挥人的因素来提高生产率;⑤领导自身力行,以价值准则为动力;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⑦组织结构简单,公司总部精干;⑧宽严相济,张弛结合。 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管理学院教授舒适特,通过对美国大量企业的调查研究并结合现代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了通过改造“企业文化”进而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即“A战略”。舒适特认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主要影响,只有对人力资源实施有效管理的企业,才能获得稳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他在“A战略”理论中提出:①员工的工资和其它报酬应同其对企业的贡献直接挂钩;②员工所受的奖酬应与其劳动生产率挂钩;③强调沟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④对企业的经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把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考核经理人员的标准;⑤定期向员工介绍有关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设想和实施方案,并使员工参与制定更进一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该理论强调:关心员工的需要是获得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任何企业内,对人的管理都应重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管理,应当得到极大的首要的关注。 在美国,“企业文化”理论和“A战略”理论倡导的关于“企业文化”的思想,进一步推动了美国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中日益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各个企业对各自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但愈来愈多的大公司日益重视建设符合企业经营哲学和经营战略的“企业文化”,以不断加强和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例如,创立于1911年的电脑信息业顶级公司IBM公司,以“尊重人、信任人,为用户提供最优服务及追求卓越的工作”为企业经营宗旨,这一经营宗旨就是IBM公司企业文化内核和价值观。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分析构筑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力 我国石油企业先后经历了石油、石化重组改制,各石油企业内部分离分流、减员增效等一系列重大变革,我国石油工业逐步进入了国际能源经济和能源战略的快车道。但变革的震荡还在延续,因为石油企业人员多、成本高和效率低下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特别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对滞后。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等。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力资本管理。围绕着人的管理的概念,从美国理论界和咨询界不断推陈出新说明。第一次变化的核心,在于把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区分开来。人力资源以人为载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第二次变化的核心,则是把人力资源资本化,把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区别对待。人力资本突破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投资收益具有可持续增值的特点,人力资本管理重视投资回报率,通过理性地投资人力资本,获得远远超出物质资本的回报。这是国际化背景下的一种必然趋势。 三、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关系到工作人员本人、工作人员相互之间、工作人员与组织之间的事务,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工作人员的吸收录用、招聘、调配、使用、培训、交流、岗位责任制(职位分类)、考核、奖惩、任免、升降、工资、福利、统计、辞退、退职、退休、抚恤和人事研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不断发展,从而出现了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但是,我国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说,还处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过度阶段,似乎“人力资源管理”才是我国企业的主旋律。当然,此“人事管理”的概念,是对传统人事管理的否定之否定。国企背景的企业和民企背景的企业,区别在于国企是有历史的,无论人和事都有历史;而民企生在市场里,人和事都是面向市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只有解决历史问题,才能实实在在有发展;后者则没有历史包袱,按市场规律运作即可。 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性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就是通过使用人才艺术去达到最大的效益。公司是独立从事商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基本经济单位,公司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挺立潮头。作为一名公司的领导者,首要的才能在于用人的艺术技巧。公司最大的浪费,莫过于人力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公司员工潜在能力和工作欲望的浪费。只有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充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公司才能永保创新的活力;只有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在当今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 过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只是放在政治学习和档案记录等上面,这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讲求实效相互竞争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公司的整体目标提供合适可用的人才,这就要求人事部门进一步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建立好人才档案,搞活用人机制,为公司选拔贤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用其所长、人尽其才;关心和改善员工的生活条件,使员工无后顾之忧,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 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观缺乏。目前,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完成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和从战术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转变。尽管油田改制后,国有石油企业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作过有益的探索,如建立劳动力内部市场,干部选拔实行公开制度等。但是,现在在观念上仍然停留在战术的层面,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观念,尤其是基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停留在对人力资源进、出、管的操作层面,对员工也存在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在管理手段上,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尽管实行了计算机操作,但仅限于实务操作,远未达到信息化的程度。 二、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比较落后。首先,在人才观念方面,与国际着名企业肯定个人尊严的人才观相比,我国的人才观念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对人才的界定不清楚,并且有传统的思维定势,没有树立“大人才”的观念,把人才圈定在高学历、高资历的范围之内。其次,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相当一部分单位和经营管理者对人力资源重视不足,企业内没有真正形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氛围,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管理者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 法知之甚少,一些管理者的思维甚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旧框框里,“以人为本”的管理停留在口头上,对员工的管理过于简单、粗放。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核心就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所谓激励就是创设满足职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职工的动机,使之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现在石油企业各自都有不同的激励制度,但是激励制度在某些企业里用得不够好。一是没有充分认识和尊重人的需要的客观性;二是只重视企业员工的普遍性需求,而不重视个体需求的特殊性;三是只注重对员工物质的奖励而忽视对职工精神上的奖励。激励方式、方法单一,不能有效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四、人力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近年来各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本投入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员工培训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培训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企业对培训的管理比较粗放,培训的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石油企业在培训管理体制、培训机构设立、受训对象的选择、受训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致使石油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倾注的大量投资,回报却不高。另外,由于企业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的制度不完善,致使相当一部分人员经过培训或业务进修后,考上几个题或写上一篇论文后,就可顺利结业。至于回到原单位后,受训人员的知识、技能、态度、绩效改善如何,后续的管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石油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造成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一方面由于石油企业单位行政级别的存在,人员被束缚在各个二级单位内,致使人才流动困难,造成部分员工无法施展才能;另一方面,企业从外部引进人才的机制还不完善。近几年来,由于减员增效,一些技术骨干离开生产岗位,石油企业新增劳动力,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而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又不能有效引进,给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构筑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力的措施 构筑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变革观念、建立机制。变革什么观念?市场观念、客户观念、流程观念。建立起什么机制?吸引、激励和保留人才的机制。坚持市场化的路径,一是通过改制上市,实现股权多元化;二是建立管理者和职工持股的市场化企业;三是强化客户导向,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四是以市场化方式,选拔、考核、激励和使用职业经理人。总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遵循法人治理规则,遵循各生产要素的市场行情。 一、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观。 过去,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战术管理阶段,而现实要求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必须突显出战略性、整体性和前瞻性等特点。人力资源部门不能再局限于对劳动力的进、出、管等事务性管理,而应该从战略决策的角度,结合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战略的调整、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市场动态做出总体战略规划。要以长远的眼光做出人力资源预测和规划,尤其是专业人才要接替有序。比如,在大学毕业生引进方面,可以和石油高校合作培养,做到“预先选材、按需培养、工学交替、合作教育”,变过去盲目招聘为按需培养。在现有大量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要强化培训的功能和培训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石油企业人力资源优势(人多)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在人力资源配置上,要建立以能为本、能级匹配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氛围。 二、要建立起科学的选人制度。 吉姆?柯林斯的“先人后事”原则无疑是有价值的。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选用合适的人成为石油企业的第一要事。用什么样的制度选人,决定着能否选到合适的人。实践证明,用“赛马”的制度, 将比“伯乐相马”的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它将带来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 德才兼备是公司选人用人的基本条件。德——就是忠诚党的事业,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及为公司献身的精神。才——用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的话说:就是“智、信、仁、勇、严”也。智——是指一个人的聪明才智。选拔和使用人才,必须考虑到他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计划和组织能力等等。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选拔不同智能的人才,所谓适才所适。信——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信任部属;二是深孚众望。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领导者,首先要信任群众,才能得到群众信任。领导与群众互相信任,形成真诚、谅解、团结、协作的气氛,公司才具有生命力。仁——主要重点是必须对部属体贴入微,关怀备至。人有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各种需要,关心群众、体贴群众,使每一个人都心情舒畅地工作,才能使人的内在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勇——一是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二是有胆有识,勇于探索,勇于开创,处事果敢。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当今,观念上要不断创新,贵在一个“勇”字。严——一要严于律已;二要赏罚严明,在群众中起表率作用。 三、 要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 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制度的产物。无数事实证明:有什么样的管理体制, 就会有什么样的员工队伍和工作绩效。石油企业要以一种动态的观念来考虑人员与岗位的匹配问题,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人的能级水平和岗位能级结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人是有差别的,其能级变化有快有慢,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竞争条件的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使有些岗位可能失去存在的价值,有些岗位的功能可能增加、能级提升,这些变化必然打破原来的能级匹配模式,要求建立新的能级匹配模式。石油企业只有以一种动态的观念来考虑人员与岗位之间的匹配,才能使员工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懒人变成勤快人,使勤快人变成有作为的人,企业因此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引入竞争机制,搞活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公司的竞争,公司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只有那些思想保守,不善经营,不懂管理的“南郭先生”不断被新人取代,公司才能充满活力,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为此,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要积极搞活用人机制,不断深化公司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干部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拓宽人才视野,从根本上改变用人观念和标准。具体做法: 一是要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前提下,坚持公开、民主、竞争、择优的原则,提高职工参加干部工作的程度;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工作,增强整体功能;三是要继续推进干部考核中的民主推荐、民主测验和民主评议制度,积极推行中层干部任前公示制和聘用试用期制;四是建立健全干部选拔聘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五是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用好作风好选人,选好作风的人;改变过去那种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状况,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通过竞争上岗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进入干部选拔的视野;六是要制定干部“能下”的各项制度,主要是中层干部的试用期制、任期制、谈话戒勉制、末位淘汰制,使中层备干的“上”与“下”成为公司一种正常现象;七是要建立和完善中层干部“能下”的各项配套措施,对从岗位上调整下来的中层干部要区别不同情况,合理安排,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八是加强舆 论宣传,转变传统观念,淡化“官本位”思想,在公司中营造一种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氛围。 人事部门在考察选拔聘用干部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全面深入,即要看工作实绩,也要看品德作风;即要了解在单位的表现,也要了解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情况,组工干部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业务精通。要敢于反映真实情况,自觉抵制违的干部工作原则的行为,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为公司把好用人关,并通过深化改革,有效地激活公司用人机制,使大批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复合型干部茁壮成长。 五、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以解决企业内部的公平性和外部的竞争性,薪酬要与工作绩效、员工贡献直接挂钩,体现多劳多酬、优劳优酬,使薪酬成为员工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实践创新、不断贡献业绩的激励手段。石油企业要创造员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要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帮助员工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营造组织与员工共同成长的氛围,让员工对组织的未来和个人的前途充满信心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出路何在 【摘 要】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也在我国快速的成长并飞速发展,并且在我国的经济地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原有的国有企业却显得渐渐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具体原因也有很多,但是终归起来还是因为国有企业的观念、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所以在国有企业进行一次彻底的人力资源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国有企业 人力资源 改革 一、国有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和传统观念的冲突 1.企业领导者方面 企业经营者与企业利益不紧密相关,缺乏把企业办好的最基本的利益冲动。大多数经营者由行政任命,缺乏职业经营者的理性,对改善企业经营的理念、措施被动接受,行动迟缓。如大多数国营企业尚没有成立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理念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的阶段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已制约了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由于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所迫,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已成为国季淦业改革进一步深化过程中的必修之课。 2.企业员工方面 企业员工方面则是多年的传统设计、工艺生产和管理观念使他们形成习惯性思维和守旧思想,对于新的科学的管理观念很难接受,因此很多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在短期很难推广,往往因欲速求成产生很多相反结果。如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为了提高科学管理、注入新鲜血液,聘用了很多“海归”高级管理人才,但是其结果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都灰溜溜地走了,其中不乏在国外名企工作过的高级管理人才。是这些人才无能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没有施展才能的平台,所以很难有所作为。因此科学理念的引进需要长期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的搭建。 (二)企业行为政府化,潜意识中政治气氛浓厚,重“名”而不重“实” 这种行为在国有企业较为严重,如管理者的考核任命强调政治表现,但有些业务骨干却因为不善拉关系而受到冷遇,“又红又专”的标准最后往往变成“红而不专”。 (三)领导更换频繁,导致企业行为明显短期化,只重眼前利益 国企领导较少考虑到战略、文化层次,即使制定了战略目标,也不能保证它在下一任内的延续性,相应地企业更缺乏支持战略实现的长期人力资源规划。还有就是只想到自己这一任的利益,根本不把企业长远利益考虑在内。 (四)缺乏一个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许多国有企业已将原来的人事处、人事科更名为人力资源部,其中部分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价值,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是形式上的改动,换汤不换药,与原来无实质性的差异,从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到企业经营者的任用制度基本沿用传统的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引进,又较普遍地模仿西方经验,只是简单地嫁接一些技术工具和工作程序,忽视或没有意识到与民族文化、行业特征及企业具体情况的结合。 (五)人力资源投资严重不足,员工素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由于国有企业在我国存在的时间较长,各种观念还没有把人力资源投资纳入在内,对员工的投资就更谈不上,这样就导致了企业员工的素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有就是企业缺乏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和岗位教育,没有从长远的角度为企业培养人才,储备人才,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投资其实是企业一项长期而有效的投资,只是考虑到了企业眼前的效益。 (六)激励机制不完善,职工积极性难以调动 国有企业包袱沉重,矛盾重重。员工工作消极,工作缺乏主动性;合作能力差,缺乏团队协作精神;时间观念差,纪律松散;工作责任心不强,员工间、部门间扯皮现象严重等等。许多问题不是一时采取某个措施能解决。因此许多企业领导也无可奈何,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热情不足。为保证能计划、有效地完成流程,合理的控制成本、费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人力、物力价值,达到企业年度战略目标,国有企业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和高效、实用的员工激励措施。 (七)企业文化建设范围狭窄,内容陈旧,对员工的凝聚力微弱 多数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很肤浅,也没有明确的价值观。由传统的口号式宣传演变而来的文化氛围反而造成僵化、保守、形式主义的形象,不能吸引企业外部的优秀人才。 (八)领导者本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方案 (一)现代市场竞争也就是人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外企业普遍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组织整体效率和获利能力能起到重要的影响力,积极致力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但是,十几年的企业改革并没有使我国国有企业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人事管理体系。企业人事部门仍然是一个非生产性的行政职能部门,难以形成和维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一方面,传统的人事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无法有效提高职工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生产力;另一方面,传统的人事管理无力保留住优秀的人才,导致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大力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人力资 源素质,是当前国企改革,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发展是硬道理,没有科学管理理念肯定不行,那么如何引进呢?人力资源管理不是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事情,它是全体员工共同的管理。它需要公司高层的大力支持,中层的参与,基层的广大认同。首先说服并得到高层得到支持,然后定期的反复向基层宣贯、培训,得到广大认同,打好一定的平台,最后通过中层参与,分阶段渐进式实施。同时通过反复调研、调整达到预期要求。就像“华为的冬天”一文说过技术的引进需要经过先僵化再优化再固化的长期过程,同样科学的管理理念的引进更需要这样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三)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不仅是制度创新,同时也包括组织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从过去行政性人事管理向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转变,需要在观念、体制、组织上对政府机构和企业进行改革。建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首先需要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观念。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差异已逐渐由物质资本差异性转变为人力资源差异性。 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但是,国有企业人事管理部门的运作并不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管理被动且缺乏目的性。转变传统人事管理观念,要求企业人事管理以企业发展目标为指导,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树立人事管理的市场观,使人事管理部门有目的地、主动地和有效地完成各项管理职能,从而实现企业战略。 (四)建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求政企分开,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得以运行的条件,企业只有在较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上才能自由地找到所需要的职工,各种人才也才能自由地选择合适的企业。同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给企业和职工以压力,促使企业不断优化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保留住优秀的人才,使企业职工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企业的要求。虽然国有企业在用工用人制度上已有部分自主权,但人事管理上仍然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人事部门既对企业负责,又对政府劳动人事部门负责,职工存在就业刚性,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因此,必须彻底改革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实现政企分开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完善劳动力市场,使企业面向市场,根据企业经营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自主管理。转变政府劳动人事部门职能,积极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在实现政企分开以后,政府劳动人事部门的职能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过去直接参与企业人事管理转变为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各种服务。 (五)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国有企业面临的崭新课题,政府部门可以利用专家和信息优势,广泛吸取国外先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优点,结合中国国情,建立我国自己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模式并向企业介绍和推广。同时,政府劳动人事部门还可为国有企业在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过程中提供专家服务和专业人员培训,人员选拔能力测试题库建设等技术服务。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建设,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功能。 (六)为了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还必须对国有企业的人事机构进行改革。重新确定人事部门在企业中的定位和作用,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功能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重新划分并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以企业发展目标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健全人力资源的招募、选拔、培训、评估、.激励以及奖惩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实现职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统一。资源管理部门形成有力的补充,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七)此外,建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还应鼓励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机构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企业往往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力量而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中求助于一些专业机构。例如人员的培训,国外企业十分注重 对企业职员的培训,但一般只有一些大型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广大的中小企业则依赖于顾问机构对其职工进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机构的发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形成有力的补充,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八)在国有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和高效实用的员工激励措施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目前常用的激励方法有物质激励、培训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参与激励、情感激励、晋升激励、荣誉激励、榜样激励。我们知道根据马斯洛心理学原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层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个人价值成就需求。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价值观、不同职务和经济地位的人对需求的要求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上述的五层次需求在他们内心的地位、重要性是各不同的,哪种需求在他们身上占的比重大,哪种需求就的给予对他们获得的满足感就大,换句话说就是达到的激励效果好。国有制造企业的激励不仅是对个人的激励,更是对所有员工的激励,要考虑员工的个体性,也要考虑部门、企业的整体性。激励是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不但对员工没有激励性,反而对员工起到负面作用。因此把握企业不同部门人员的需求是关键,根据需求进行整体激励、部门激励、个人激励,定期地、经常的与员工沟通,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激励措施高效运行的强有利保证,同时要注意激励的公平、公正性。要根据部门分工不同及个人需求不同,部门、个人激励方法的权重比例也要随之变化。 (九)加强计算机网络化、数据化建设,使资源共享高效化。在产业信息化的今天跟上时代潮流的发展是硬道理。企业对各种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来源广、及时、准确、快速。不仅要求内部相互传递要畅通无阻,外部传递更要迅猛、快捷,计算机的网络化、数据化建设成为必然。因此现在国有企业相应地应该建立自己的内部局域网和外部网、0A系统、人力资源部的HRP系统、财务部的管理系统、技术部门的PDM系统以及生产部门的物流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的建立使的企业变成高效率的无纸化办公有机整体,同时各部门计算机数据化建设使得各部门工作大大高效化。公司的外部网络建设使得公司集团内部、行业间及与政府部门业务更加高效。此外,计算机网络化、数据化建设要求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数据的准确性、更新的及时性很高,因此处于信息化发展中的国有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网络及安全维护队伍建设,同时在各个部门设计专门的数据化更新、维护信息管理人员。 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某项工作很难再由个人单独完成,团队的整体协作非常重要。所以资源的共享,部门员工的整体协作精神,领导的整体团队意识、团队管理显的尤为重要。而这些就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系统来支持。 (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 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看起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目前,多数国有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很肤浅,也没有明确的价值观,由传统的口号式宣传演变而来的文化氛围反而显得僵化、保守、流于形式。从员工的角度来看,也就没有提高自身的外部推动力,员工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更多的是受社会的影响及员工之间的潜移默化,良莠不齐,致使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凝聚力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力功能未能很好地挖掘出来。对于多数国有企业而言,企业文化的建设重点是首先要解除旧有观念,习惯以及制度的束傅,然后建立企业的共同愿景,让员工和企业紧紧的结合在一起。 再有就是我们的国有企业领导一定要转变旧有观念,在用人制度、管理企业中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不断创新才能使我们的国有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论 由此看来,国有企业要实现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加快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进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使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建立有效的物质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在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情况下,经历着改制、重组等不断的改革、变新,虽然在变革中存在着很多阻力,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地方还不成熟、不完善,但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理念去发展它、进化它的方向是没有错的。由于观念的冲突、价值的取向不同、国有企业发展的现状,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给它充足的时间。但随着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当今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我们相信国有企业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实现不会很远。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蚂蚁算法在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指派中的研究 [摘要] 将蚂蚁算法应用于求解人力资源指派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算法用以提高全局搜索能力,文章介绍了基于蚂蚁算法的人力资源指派策略,给出求解问题的数学描述,最后通过实例对算法进行仿真测试。 [关键词] 人力资源指派 蚂蚁算法 正反馈问题 自适应扰动机制 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市场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然而,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在依靠其灵活机制不断取得效益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其中,人力资源指派就是一个常常让企业领导层感到棘手的问题。人力资源指派(assignment problem),是一类典型的组合优化问题,在工作分配、生产安排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性质的指派问题,例如有若干项工作需要分配给若干人(或部门)来完成;有若干台机器被指派来完成若干项目等等。它们的基本要求是在满足特定的指派要求条件下,使指派方案的总体效果最佳。文章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蚂蚁算法,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合理地协调诸如此类的NP—Complete问题。 一、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指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国内商业气氛日趋成熟,同时在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的进一步腾飞,使得许多企业也应运而生,同时带来的还有机遇与挑战。由于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过快,缺乏相应的战略上的深思熟虑,具体表现: 其一,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配置不科学是目前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指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人员配置上,存在人员富余,从事经营管理、科研开发、技能操作的拔尖人才和专一多能人才不足;在配制方式上,存在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 其二,机制落后,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在指派中,不注意人力资源的战略性调配,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没有合理的指派机制,不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导致企业人才的严重浪费。 其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角色定位不准。人力资源指派的工作很容易被理解为“谁能做谁就去做”,因而在指派任务时,或者是随便安排一位非技术人员,或者是将不适合某一岗位的人暂且调动去完成被指派任务。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没有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战略性规划、管理技术协调和人力资源指派上,角色定位严重不准。 在对人力资源这一核心竞争力的任用和培养上缺乏可塑性,多为任人为亲或通过关系来任用人,造成从业者素质不高、职业化行为程度低,专业知识、技巧缺乏。同时还由于缺乏规范化的运作,缺乏专业分工、依靠经验、感觉运作,造成了企业社会诚信度低、公益形象弱的问题。从而导致在现代商业竟争环境日趋恶劣的情况下,企业往往显得有些举步维艰。 二、问题的解决方案 中小型企业由于其存在的特殊性,管理者往往在人力资源指派方面给予的关注不够。只重视生产,而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人力资源合理调度上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中小型企业不能很好地事尽其才、人尽其用。 蚂蚁算法具有正反馈、分布式计算和建设以及的贪婪的启发式等特点,是一种新的通用的启发式算法,能够合理地解决中小型企业优化配置的问题。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将其用于求解TSP(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尚未有人将其应用于解决人力资源调度问题。笔者将其应用于求解一类人力资源调度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蚂蚁算法,以提高其全局搜索能力。 1.蚂蚁算法概述 蚂蚁算法(ant algorithm),又称蚁群算法,是一种源于大自然生物世界中的新的仿生物算法。初步研究表明蚂蚁算法在求解复杂组合优化问题方面具有并行化、正反馈等先天优点。 人力资源指派问题就是:指派n个人去完成n项工作的同时寻找出一个最优指派方案,属于一类资源优化组合的问题。我们应用蚂蚁算法,指派蚂蚁去完成以前完成过并且绩效较好的工作,并以正反馈的方式,逐渐形成最优或近似最优的指派方案。(在蚂蚁算法中,我们不关心蚂蚁种群的仿真问题,只是使用人工蚂蚁作为一种优化工具,本文中的蚂蚁指代的是人力资源指派中人的因素。) 初始时刻随机放置n只蚂蚁到n个任务上,每只蚂蚁仅能承担n项工作中的一项,每项工作仅能由一只蚂蚁来完成。在本问题上,引入作为各个人的启发因子、表示在第i只蚂蚁完成第j项工作的熟悉程度(信息素)、表示在被指派人完成项目的概率。则有: 其中为可调系数,分别表示与先前工作的循环中由第i只蚂蚁完成第j项工作的熟悉程度的量及第i只蚂蚁完成第j项工作的相关系数。 2.算法改进 (1)信息素(熟悉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减,也就是说蚂蚁完成任务的熟悉程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衰减,用P表示信息素的持久性(0 表示第k只蚂蚁在本次循环中对任务和任务之间的熟悉程度的增量,其计算方法根据具体的计算模型而。在最常用的ant cycle system模型中:为一常数,为第k只蚂蚁在本次循环中所走路径的效率。 (2)由于蚂蚁算法使用了局部搜索法,很可能陷入局部极大值(或局部极小值)的陷阱,而得不到问题的最优解,因此引入“自适应扰动机制”,即对算法进行调整,使其在一定范围内只接受优化迭代的准则,从而跳出了局部极值的怪圈。为了增大搜索空间,人为地对模型加一定的扰动,其模型改进为: g为扰动强度,根据每次循环的最优解的情况对其进行调整,为最大扰动强度。 三、实证分析 案例:假设某公司指派4人去完成四项工作,分别为:任务1、任务2、任务3、任务4。每个人仅限完成一项工作,其耗时为: 如何进行指派可使耗时最短? 首先,随机指派一人完成一项工作,从而达到局部最优。然后,不考虑任何扰动因素对其他任务进行指派,其时间矩阵为: 经过蚂蚁算法运算所得指派矩阵为:,此时总耗时为73。 然后,考虑扰动因素对指派的干扰,从而对整个指派环节进行调整,经过优化后的蚂蚁算法得指派矩阵为:,总耗时为70。 结论:所得最优指派为员工A去完成任务1,员工B去完成任务4,员工C去完成任务3,员工D去完成任务2。 四、结束语 蚂蚁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启发式随机 搜索算法,虽然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它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真实的蚁群集体行为的启发和提炼。单个蚂蚁的行为很简单,能力也很有限,但是就是这样简单拿到个体所组成的蚂蚁群体却显示出惊人的寻优潜力,能过完成复杂的任务,而且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调整自己,最终显示了它在求解NP—Complete问题上的优势。可以从根本上帮助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操作者要在思想根源上认识到科学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以此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性;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运作机制以及科学化管理和建设工作。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浅谈如何做好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前言 石油领域的开发工作一直以来是关注的焦点,而如何使将其依附的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做好则显得至关重要。如今,我国的石油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各个石油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如何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吸引更多的外部人才,保留和激励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有助于打造优秀雇主品牌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既然人力资源管理如此的重要,石油企业自身要取得长远发展就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二、简析石油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尽管石油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其人力资源的管理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影响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现从宏观角度对石油企业人力资源观的现状做以简要的分析,了解其发展空间和方向,以期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 在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其主要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力资源计划的缺失。在我国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我国的石油企业的员工规模浩大,但是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效益却普遍偏低,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挖掘不出员工本身的潜能及创造价值。 第二,员工的实际培训形式化严重。目前,许多企业都声称在企业内部会培训员工来提升员工工作技能,但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一些石油企业管理者着眼于眼前利益,不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例如缺乏科学的员工培训规划、缺乏员工培训的资金保障,在有限的培训活动中,培训内容选择不当、培训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严重,使得承诺与实际管理相脱节,造成员工培训形式化严重,培训效果不佳。 第三,人员激励不尽合理,用人机制不够灵活和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每个企业在管理上都会采取一些激励机制来留住人才、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但是仍存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如缺乏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而造成了人才的流失,石油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低;造成了人才普遍浪费,企业缺乏了适应自身特点和市场经济特点的激励机制;许多员工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认识不深;同时薪酬缺乏公平性,分配的机制制度落后,收入分配不合理,尤其是物质激励的不公平会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情绪,重创员工工作的热情。 三、简析如何做好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对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目的找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使得各种资源都能得到最大限度优化配置。 以下针对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就如何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一些方法与改进措施,仅供参考: 第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做好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环节,挖掘各种人力资源的潜能并分配其以合适的岗位,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用人环境,尊重并善于发现人才。同时要确保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及其管理工作有条不紊,保证企业可以获取适当数量和质量的人才,充实企业内部的无形资产,积蓄石油企业得以长远发展能量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二,规范人员招聘工作,强化员工培训。补充空缺职位人员选取的有效途径就是人才招聘工作,外部招聘人才可以为企业带来新鲜的血液、能量和活力。严格遵守人才招聘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程序,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那些能真正认同企业文化、满足岗位要求的人才招聘到企业中来。例如长庆油田的人力资源招聘与预估的做法值得推崇和学习。同时对吸收来的人才进行真正地培训,尤其是一线员工的培训工作更要认真对待、加大投入培训的力度和资金保障,制度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法,确保能够取得预期的培训效果。 第三,健全人员激励机制、薪酬体系和管理考核制度。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员工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尽其才,发挥其潜能和创造价值。大庆油田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的方法,调动了员工生产的热情和获得了员工的职业忠诚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企业管理者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培养,结合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员工进行重点的培养,充分挖掘人才的潜能,发挥其员工的智慧与创造力。同时,要建立与现代企业相符合的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奖罚分明,使薪酬体系更科学更合理。 四、结语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留住人才,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发挥人才潜在的智慧与创造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石油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并发展,需要人才资源作为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需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水平,以人为本,从而使石油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走得更稳、更长久。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 是家族企业。根据最新的一次全国民营企业普查资料,民营企业内部普遍实行家族制管理,已婚企业主的配偶50.5%在本企业做管理工作,9.8%负责购销,已成年子女20。3%在本企业做管理工作,13.8%负责购销。 而在亚洲,由于市场 经济 发展 的时间不长,约半数以上的大型企业以家族所有的形式存在。知名的家族更是比比皆是,李嘉诚父子成功的故事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家族企业“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公司治理结构在一段时间内反而显得简单,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在企业做大后,原先靠亲情维系起来的不明晰的产权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引发内部争权夺利,不少家族企业内部人才缺乏却又不愿意管理权旁落。许多暴露出的 问题 表明, 中国 的家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长挑战和观念升级。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民营企业由于收入低、人才成长环境欠佳,加之家族式的管理对人才晋升等要求的局限,引进并留住人才有一定的难度,使得人才匮乏成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仔细 分析 不难发现,民营企业人才匮乏的症结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得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民营企业的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观点是: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与员工的交流,重视公司文化和凝聚力,培养员工对公司的责任和认同感。而 目前 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对这一观念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事务性管理层面,以组织、协调、控制、监督人与事的关系为职责,谋求人与事相宜为目标,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强调使用而轻培育,将人视为成本算人头账,而不算人力资本账,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二)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发展迅速,人力资源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民营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作为一个企业不能等到用人时才去找人,而应事先有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的基础之上形成本企业的人员替补计划、招聘计划、退养计划、发展计划等。谁是企业未来的领导人?谁是企业未来的“领头羊”?这是每一个民企老板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许多民营企业业主存在功利主义,有开发培养人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顾虑,对人才只用不养,缺乏充分开发培养、合理使用、有效管理人才的观念。这种观念无疑将企业人才的能力局限在现有水平上,不能有效地挖掘员工潜能,更是对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极大挫伤,其后果必然极大的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三)员工流失快,人才稳定难 在 现代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机制越来越灵活。很多民营企业老板认为只要有钱,不愁在市场上找不到人。可是他偏偏忘了,骨干人员的离去,带走的不仅是技术、市场及其它资源,而且更可怕的是遗留下来的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使得员工心态不稳,进而引发“跳槽”,整个员工队伍流失加大,甚至导致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失过快。严重 影响 了士气及整个组织气氛。有资料表明,我国民营企业员工跳槽现象十分严重,有的企业员工流失率达25%,以至于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由此陷入了招聘—流失—再招聘的不良循环中。这一方面加大了人力资本损耗,使人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也使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难以维持,影响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对企业来讲,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是必要的,流动异常,不利于工作的延续和事业的发展。 (四)人员招聘不规范, 方法 单一 人员的招聘本身应具有很明显的计划性、程序性和 科学 性。而我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由于缺乏规范的招聘规程,在招聘时没有详尽周密的招聘计划,其招聘往往呈现出“现用现招”的特点。结果往往是招聘者重复性地到本地或跨地区的人才市场上去寻找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样既费时,又费力,造成了招聘成本过高,而且企业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 另外,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招聘时,往往采用传统的面试法,很少采用笔试法、情景模拟法和心理测验法来考察应聘者的写作能力、分析创造能力、组织决策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面试法具有简单、直观、节省时间的特点,但仅靠面试是很难测试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的;加上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的专业素质较低,在招聘时,往往凭经验办事,重学历不重能力。重应聘者的言谈,不注重考察实绩,甚至以貌取人。可以想象,这样的“伯乐”怎么能够找到真正的“千里马”呢? (五)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在知识经济 时代 ,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人才的缺乏,尤其是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目前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的现状是: 1. 历不高 除了一些集团化发展的企业及一些从事高 科技 行业的人才素质较高之外,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式管理,其管理人员多是家族成员或企业的创业元老,而他们当中大部分的学历偏低。 2. 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般来说在民营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者缺乏现货企业管理的基本认识,不大懂得按 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大部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3)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少 尤其在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中,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单纯学技术出身的,知识结构太单一,缺乏必要的相关管理知识。 民营企业如何拓宽提高人才素质途径的渠道,如何通过科学配置,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才整体效应、实现素质与结构的和谐,就显得非常重要。 (六)人才晋升难,发展空间小 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因此,在人才选用和晋升时,最为担心的是这些人才对企业或老板的忠诚。一方面,企业感到原有的亲戚朋友创业元勋的能力、学识和素质已难以胜任企业的持续发展,急需从外部选聘人才。但另一方面又顾虑从外部选聘的人才是否和自己一条心,能否忠于企业,忠于职守。在这种心理影响下, 导致企业以家族成员利益为中心,企业内从财务到人事等核心部门充斥着本家族人士,从而造成近亲繁殖。相应地,则把引进的外来人才放在各种框框的控制内使用,把人才手脚捆起来跳舞。在晋升、培训机会的分配与安排上,不是以员工的能力与实际需要为标准,而是将外聘人员当作“外人”,一律拒之门外。 (七)强调管理,忽视激励 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了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多地把人看成是一种活的资源来加以开发、利用,把激发人的热情、增强人的能力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通过有效而正确的激励技巧,激发出每个人内在的活力,使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把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以较高的工资收入或其他物质激励方式吸引人才,但在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单一地以增加报酬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忽视非物质的激励方式(如理想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培训激励和自我实现激励等),忽视良好的企业组织环境的培育,使得企业缺乏凝聚力,员工缺乏归属感。 (八)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忽视培训的 内容 和质量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本身也认识到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培训,结果却是受训者对培训内容兴趣不大,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管理及人员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培训并没有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培训并未与员工个人发展相联系。只图完成任务,办了多少期班、培训了多少人,至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所应该做哪些培训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缺乏培训要求的调查,并且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方法不适应成人 学习 特点,培训者专业化素质不高,培训资料和教材缺乏,培训政策不到位等等都给培训工作带来了挑战。 (九)人事法规政策淡漠 我国民营企业中,由于部分企业经理只知道技术、产品与市场的重要性,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较少,所以选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士随意性很强。这些人力资源管理者基本上身兼多职,既不懂劳动人事政策,又没有劳动人事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在管理上根本不考虑人事法规政策,完全依照老板的旨意行事,老板让怎么干就怎么干,企业的建章建制、医疗保险、 社会 保险等管理也不健全。该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不签,该给员工交纳社会保险的不缴,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买方特点,员工只得接受不合理条件的限制,这就使员工缺乏归属感、稳定感,增加了员工的流失率。更有部分民营企业为了点滴的局部小利,经常大规模的换人,造成人员流失率大20%,员工的基础队伍不稳,事业发展受到影响。有的民企甚至害怕员工在企业工作时间过长,企业将要给予其较多的福利待遇,而有意借故解雇资深员工,伤害了一些员工的感情。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 做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近年来,管理界把劳动力视为一种能动资源来看待,即人力资源。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全面分析了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广东省委书记的《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讲话精神,对如何进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解放思想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正演变为人力资源的竞争。在新世纪进一步做好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完善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是搞活国有企业、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当务之急。2007年12月25日,广东省委书记发表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讲话,在讲话中反复强调解放思想,为广东省经济建设和国有企业深入改革打了一剂强心针。我们必须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一、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人力资源改革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本身固有的弊病,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更是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作用。 1.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层面 当前,国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实现了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和岗位的权责明确化,人事制度、薪酬福利制度、培训考核制度也相对完善。但是,这些仍然属于行政事务性工作的范畴。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部门职能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说起来都是战略性,干起来全是事务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于细化,几乎不涉及人力资源的发展规划、员工发展、组织变革等战略性管理工作。总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忽视了战略性的定位,缺乏对管理工作全局性的统筹规划。 2.国企员工综合素质不高且普遍缺乏创新精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创新力,而企业的创新力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但是多数国有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的重要性,不重视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重视员工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即使有些国有企业组织了培训,也往往收不到实效,主要是目前针对员工的培训体制都有很多不足之处,表现在培训内容陈旧、形式单一,重视岗前培训、忽视员工职业发展培训,缺乏沟通技巧、团队精神等素质培训,这就直接导致了国企工人素质普遍不高,严重缺乏创新精神,无法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3.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人才闲置、浪费、流失现象惊人,给企业生产和管理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近几年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的加快,人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观念增强,很多国有企业优秀人才流向民营企业、三资企业,或者选择自主创业。这种人才流失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行业,而是一种全盘性的流失。这种流失不仅造成了国有企业人才投入成本无法收回,而且增加了人才重置的成本,使国有企业负担加重,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其他各项改革的进行。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成因 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和认识落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进行企业经营战略规划时忽略人力资源规划的倾向,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普遍缺乏“以人为本”的战略性管理理念。当前,很多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以事为中心的阶段,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只注重使用和控制,不注重投入。在选人、用人的观念上,计划经济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模式依然存在,忽略了员工的差异性、个性和创造性扼杀了员工的创新热情。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或不科学 企业要有活力,离不开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才不断的自我提高。我国国有企业长期忽视制度管理,企业缺乏“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人才培训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制度不健全导致很多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管理水平无法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机构臃肿,优秀人才流失,员工素质低下,企业运作效率整体低下,积极性受到压抑,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制定的一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性文件在执行中大打折扣,甚至造成负面影响。三、改进和加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探讨 广东省委书记发表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讲话反复强调解放思想,改革观念,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克服狭隘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对于我们解决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策略性指导。我们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开创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新局面。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好人力资源规划 国企要生存 要发展,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把人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动力,主要体现为: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满足使员工的利益。国有企业只有确立了这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才谈得上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企业才会有着不断发展的动力。 同时,国有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有着巨大的支持推动作用,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将其纳入企业经营战略,另一方面,应以企业战略为指导、以企业目标为方向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2.注重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度,使人力资源战略得到落实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任何一个企业要实现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都必须对企业现今和未来各种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 国有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盘点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及实现策略,设置灵活的组织结构、岗位编制、准确的人员配置,使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得到落实。这样既可以为企业提供最佳人力资源配置,满足企业各发展时期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又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效率。经过科学规划的人力资源配置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3.创新传统的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作为企业的基本力量,企业员工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企业经济效益、产品质量和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产生成倍的经济效益,因此组织对员工的系统培训是一项“双赢”战略。 企业应根据长远发展的需要,把职工的教育培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提升到公司战略发展的层面上来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工教育培训网络。首先,企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员工培训的重大意义,员工培训是一项投资而非成本,并且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投资,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其实,讲求实际的培训理念。国有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要充分采用现代培训方式,广泛使用实际案例,并与当前实际业务相结合;第三,注重员工素质培训。员工培训由三个层次组成: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国有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同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培训措施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企业理念、积极的态度、良好的习惯以及较高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员工进行引导和管理。 4.创新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全面客观科学的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实现考核和反馈的良性互动以实现企业和员工的沟通,不断推动员工为提高企业绩效而改进自身工作,企业为提高员工绩效提供资源和帮助。同时,考核结果也是职工晋升与配置,调薪与奖惩的重要依据。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中的一个重要体系就是激励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所追求的管理效能,就在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需要是多面、多层次的,但基本的是物质和精神的两个大的方面。国有企业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结合的原则:首先,加强物质激励。物质激励体现这企业对人的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所作贡献的一种酬劳和补偿。企业要打破平均主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薪酬管理机制,并适当注重长期激励方式的研究和员工保障机制的建立;其次,加强精神激励。精神激励是企业对人才所作贡献的一种表彰和宣扬。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认定和宣传,使员工获得荣誉感、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励员工发挥榜样作用;第三,加强情感激励。情感激励就是以个人与个人或组织与个人之间的感情联系作为激励的手段,通过调节人的情绪系统,实现激励的目的,对于激发员工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会遇到种种新情况。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正树立“到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根据企业具体环境用先进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理性的制度系统,就能从根本上形成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培养人才的企业氛围,顺利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项活动,从而推动企业整体实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思考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 会计核算 论文摘 要:企业的人力资源即人才,人才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已成为知识经济运行的先决条件,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第一推动力。企业应通过运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充分挖掘企业人才的潜能,使之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随着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被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其核心作用也对整个企业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因此有人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21 世纪会计主流”。显然,对人力资源成本的准确会计核算就成为人力资源会计最重要的基础。只有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和报告,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衡量、评估和管理,才能为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一、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特点 人力资源会计是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或文字说明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以供企业管理当局和其他利害关系者使用的一门学科。其会计核算具有一些区别与传统会计的特点,概而括之,主要有如下几点: 1.会计对象的特定性。核算对象是企业控制的人力资源,也就是一个会计主体反映和控制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是可以用价值计量的资源。 2.不断投入性。人力资源的投资是构成人力资源资产的成本,是在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中长期创造价值的源泉,但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它具有不断投入的特点。 3.计量单位的多样性。人力资源会计仍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但由于人力资源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要采用其他的一些计量单位(如自然单位、逻辑单位、百分比单位、文字说明)来说明人力资源信息。 4.资源的易失性。由于劳动力既是企业的资源又是社会资源,也是家庭、社会细胞的重要组成分子,具有相对的人格独立性,企业内外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对未来人力资源的流动、离职产生影响,所以企业的该种资源具有缺控性和易失性。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会计计量 一种资源是否构成企业资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人具有服务的潜力,因为聘用协议的订立而受到控制和影响,因此可以把他们当作企业的资源来进行管理。为了正确计量人力资源,在运用传统的会计科目的基础上,需增加以下几个账户: 1.“人力资产”账户。该科目是资产类账户,属核算人力资源取得和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其借方记录人力资源的原始取得价格和价值增减变动。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情况,可以对学历水平的层次以及专业技术职称的高低估价作为人力资产的初价值;职工由于调出、转让、退休、死亡等原因退出企业时,记入贷方;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现有人力资源成本。该账户按群体单位设置明细账,对特殊人员成本可按个人设置明细账。 2.“人力资产摊销”账户。该科目是“人力资产”账户的备抵账户,核算每期摊销的人力资源的成本。对资本化的人力资源账面价值,按估计人员的利用期间平均摊销时记入该账户的贷方;借方记录职工因某种原因退出企业时相应的成本费用;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现有人力资源的累计摊销额。 3.“人力资源成本费用”账户。借方记录人力资源的工资、奖金、福利费等每期发生的人工费用。设置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离职成本、使用成本和原值摊销五个二级科目,期末结转后应无余额。 4.“人力资本”账户。该科目的性质类同于实收资本。核算企业吸收劳动力使用权的初始投资和以后追加的投资。贷方记录职工的录用和评估增值时的价值,表示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一项资产投入企业;借方表示解聘、辞职、退休及聘期内死亡而注销的账面价值。 5.“人力资产损益”账户。核算企业职工调出、转让时收取的补偿费用(如学习、培训、实践费用的违约金等)与账面净值之间的差额及企业人员因退休、死亡而注销的账面净值。其借方记录企业人力资产变动时支付的有关费用,贷方记录收到有关的补偿,期末余额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无余额。 6.“劳动者权益分成”账户。该科目按留存的人力资本分配企业年度实现的价值增值给劳动者时记贷方;借方记录劳动者从企业提取收益分配或某种原因放弃收益分成;余额在贷方,表示留存在企业的末分配劳动者权益分成额。 在会计报告中,应把人力资产账户中扣减人力资产摊销后,将其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投资与固定资产间。因企业的人力资源一般平均使用期会少于房产等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将人力资本列示所有者权益的实收资本后,劳动者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所有者因而享有相应损益。此时,应将劳动者权益分成的贷方余额列示在留存收益下。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推广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我国宏观管理的需要,通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报告,国家可以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维护的现状,促进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本的协调,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是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 从微观来看,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为:1) 防止人才高消费;2)有利于健全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3)促进人事管理的科学化。 四、结束语 在今天这个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社会,随着人在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重要性必将为我们所意识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必将普及性地进入会计理论和实践范畴。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发展、完善、最终融入传统会计,弥补传统会计在人力资源方面不足,使会计更好的发挥记录、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业务的功能。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河北经贸大学 安金红内容提要:加入WTO使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亟待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为些,笔者认为应采取: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大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发展、合理控制人员流动、规进人员流动风险、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等有力对策,以壮大竞争实力,迎接严峻挑战。 加入WTO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科技、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对人才的竞争。自对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世界范围的设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在这场争夺战中,我国人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显露了出来。由于人才频繁跳槽而导致经济失败、企业破产的也不乏其例。种种迹象表明,知识经济必将加剧人才供求的矛盾,推动着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的重组。人世以后,我国的国际交往将更加频繁,人员往来将更加便捷,信息共享、人才共用将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将会进一步加剧。面对人世的挑战,我国企业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届时高素质的人才将会大量流失。企业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决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充足的而且是高品质的人才资源作支撑,那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 一、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身上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力.亦是人类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和知识的反映。现在,美国的企业,尤其是成功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人事管理已发展成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事部门已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战略性角色。但在我国企业中人事部门及其管理仍存在很不适应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四: 1.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些单位在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时,许多领导往往抱怨国外的管理经验不起作用,单位的职工管不了,没法管。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我们忽略了开发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O从开发利用方百来看,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确实不高。一个人的潜质有赖开发,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人只有开发好,讲管理才容易出效益,许多跨国公司的老板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他们相信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产生成倍的经济效益,投入越多回损越大。然而,我们许多的企业却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结果许多工作没法进行,最后导致效益低下。 2.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国外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强调开发管理者,其次才是开发员工,我们现在的企业只强调开发员工而忽视管理者自身观念的改变和素质的提高。目前我们的企业搞得不好,关键是管理者的问题。因为管理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10%,而他们的作用却远远超过过90%的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所以,管理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当官者”做的好,员工也会跟着去做,如果做的不好,很难去要求员工,因为管理者在群体中的影响力显然要强于普通员工。如果管理者没有更新观念,只用老一套来要求员工,必将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陷入困境。企业的成功取决于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工作的好坏,已成为企业能否适应市场并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据权威统计:1997年中国企业家创新的综合素质水平列世界46个主要国家的41位,能胜任高级管理人员及开发市场的素质能力列46位(最末一位)。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家的素质状况是较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约翰科特曾在(变革的力量一领导与管理的差射一书中指出,现代企业家应是售现代技术、伍现代管理、有国内外的经营经验、善于运用归纳恩维和统计方法进行现实观察、分析和研究发展战略的能力的人才。“将帅无能,系及三军”,一个好的企业肯定有一个好的领导。大量事实也证明,那些能使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的人都是高素质和高管理水平的。培养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是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但其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多为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还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符合国家政策的选择、任用、激励等规定,以达到尽可能地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企业及社会财富的目的。传统的人事管理使我国企业人员很难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制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企业的人事安排往往因人设岗,情大于法的人事管理仍然很普遍。在我国,企业培训工作通常是与人事部门分离的,一般都由业务部 门举办短期培训班。这种培训仅限于岗位培训,常着眼于眼前。这常见于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ISO9OOO系列达标验收等的应急培训。企业人事部门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经理人的规划。就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看,职工自身素质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才得不到发掘,企业的兴衰多系于主要领导人身上,而且工资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发挥。在美国,企业给雇员的工资不是一风不变的,而是逐年有所变化。同一职位都有上限下限的浮动工资。刚进入同一职位的人,无论能力怎样,都处于下限工资水平,每年有所上升,但升幅不一定相同。工作好的升幅大,反之则小,愈在上,则升幅愈大,达到上限则需要晋升职务才可能升工资,这就不断地激励员工向价值高的职位挑战。在职工工资类别等级上,我国国有企业与之多有相似之处,但在职工升资上却缺乏激励他只要企业有效益,职工干好干坏都能升资。对职工的业绩考评,则更是情高手法,激励作用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4.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 我国企业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没有被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科学规律加以总结和应用,职工的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这种情况下,必然使企业的奋斗目标和经营理意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凝聚力明显不足。同时,我国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综合工作能力。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关键知识和能力主要有:(1)具有善于交际的技巧,能够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要求;(2)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3)具有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协调雇员关系);(4)能运用统计技巧阐述劳动及相关状况;(5)具有法规方面的知识(如劳工法、雇佣标准法及相关法规);征消理领导的能力(即能导慢和培训各层管理者建设性的做好工作);(7)对公司情况要熟悉,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了如指掌,并参与职能部门的目标制订工作。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管理方面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力资源部门也上升为战略部门。新时代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促进其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1的工作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入世给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带来了许多难得的机遇。入世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更加融为一体,我国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都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人世后,我国的经济活动空间将会大大拓展,这将给企业的各类人才尽情地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在21世纪,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人世后,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企业也有了更加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机会。来自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中国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继而转变观念、突破体制、营造机制,增强中国企业的忧患意识,更加激发起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认为“人作为个体,有能无能并不重要,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权力支持”,这是以“权”为本的思维方式,在中老年阶层里的影响很深,反映在企业组织活动中就是争权夺利。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则与之完全不同,其核心理念就是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的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在对待所属人员时,应特别注意他们希望公平,追求平等的愿望。为了给职工的这些要求以最大的满足,而同时又不忽视任何原则,不忘掉总体利益,企业领导者应经常把自己最大的能力发挥出来,努力使公平感深入各级人员心中。要把那些传统的旧观念彻底摒弃,要尽快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人事人才新观念,包括人是资源的新观念、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本投入优先的观念、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的观念、引才借智的观念、市场配置的观念、社会评价的观念、法制管理的观念等。任何一个企业,元论其规模大小,都应尽快制定出迎接入世、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包括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增大人才含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的活力等。 2.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 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多但素质低,入世后,对人力资源的素质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即知识复合型。未来的员工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知识的融合度一定要高,掌握多种技能,既要提高人的智商,也就是做事的本领;又要提高人的情商,也就是做人的道德。中国的企业在未来的时代里,能不能从容地走向世界,越来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产品竞争的背后,是人的素质的较量,面对人世的挑战,尽快培养一批“外战内行”的外向型人才,努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 3.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发展。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力求避免进入误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一是努力形成企业全员创新意识。“企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一个企业即使有先进设备,而掌握它们的人缺乏先进技术,墨守成规,企业终将步入死亡。所以企业必须努力培养创新意识,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二是建立以市场为最终导向的创新体制。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用户与市场是创新成功实现的最终落脚点。企业应积极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创新。三是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首先是企业制度更新,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保证创新顺利进行。四是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企业经济实力直接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要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一方面企业应依靠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外界融资能力。五是加强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实行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联合。 4.合理控制人员流动,规避人员流动风险。 “户枢不蠢,流水不腐”企业保持活力的条件之一,就是不断改善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人员流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企业而言,既可以给企业增添活力,也可能给其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就是人员流动风险。因此,应采取措施,将人员流动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规范内。首先要进行风险预防,在风险事故发生前为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采取具体措施。其目的在于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在招聘过程中,要预防团应聘者提供不真实信息引人的流人风险。此外,依据员工流动的必然性,可采取内部流动的方式来减少员工的流动倾向。内部流动能够一定程度地减少员工的流出数量。其次,要进行风险减轻。在处理人员流失风险时,与员工面谈必不可少,通过面谈可了解其离职的真正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挽囹措施。即使挽留失败,企业也可从谈话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对其他员工流失的防范。另外,当流失事件不可挽回时,企业需设法减少损失,甚至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再次,是进行风险转移。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而是借助合同或者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公司及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上。最后,进行风险回避。当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行动或改变行动方向,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它虽简单却较为积极,其意义在于设法回避更大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5.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哲学,即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外化的企业经营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分为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形象物质文化三大层次。企业文 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文化即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主要指这种企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方面是由一些特定的与企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带到企业里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结果。企业文化是亚社会文化,企业的员工走进企业时她不是一个抽象的自然人,而是一个社会人,是一个具有一定意识、信仰、价值观念的人。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把企业文化赖以形成的这两个方面更好的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更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有效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小议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 石油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只有以人为中心,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治理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根本资源,大力开发,坚持对人力资源的有效治理和利用,实施以进步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进队伍伍整体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才能使石油企业适应当今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其持续稳定发展。从企业实际出发,本文仅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谈几点熟悉摘要: 一、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目前状况 (一) 适应发展要求和队伍素质目前状况的差距较大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相对封闭的企业环境的影响,石油企业的观念相对落后,尤其是在加进WTO后、中国石化改制上市、石油企业现行体制、机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发生重大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一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占职工总数80%以上的年轻员工有朝气、可塑性强,但吃苦、奉献意识差,偏重个人利益。另一方面,整体素质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员工占25%以上,低级技术员工占60%左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 知识结构及层次分布不公道,短期内难以整体进步 现有的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中,近十年来毕业的占尽大多数,这些员工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实践经验。人才断层明显,中高级人才“缺腿”严重。专业技术职员知识结构单一,基层技术职员忙于日常生产,缺少必要的培训或进修,对技术发展的了解和知识更新不够,全面进步员工技术素质的难度较大。 (三) 队伍结构比例失调,制约整体效能的发挥 根据资料显示,在资源分布上,一线、二线、三线职工比例为45.5%,34.5%,20%,造成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臃。专业技术职员配置上,矛盾突出,生产单位专业技术职员和中高级技术工人所占比例不到50%。基层治理员工中,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的新题目突出。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企业招工不是按需引进,而是按计划指标招用,兼收并蓄,所学专业和实际所需难以对接,并且劳动力活动性差,形成封闭式“板块”就业结构,导致资源适用性差,个人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 人力资源使用和开发脱节 目前,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治理上重点仍在制度约束和提拔任用上,而忽略了培训和再进步。对人才存量治理没有做到“量文体衣”,部分员工学非所用,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由于缺乏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后备人才培养办法乏力,人才的动力不足。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企业用人机制,树立人才资本意识 树立人才资本意识是搞好企业人力资源治理和开发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经济的发展就是人才发展的结果,人才资源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灵魂。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对人力资产熟悉不足和观念落后,导致了企业人才需求疲软、人力竞争力弱、人才的市场配置程度低,制约了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经济效益的进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要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对人力资源的熟悉和观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树立起人才资本的功能或重要性大于物质本钱的人力资本意识,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促使企业加快开发的步伐,全面实施人力资本开发和人力资源投资的战略,建立和发挥企业的人力资本上风。目前,胜利油田开发已处于中后期阶段,对科技和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科技兴油战略,这就需要从勘探、开发和产能建设等各行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智能的综合性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和治理素质高的人才队伍,这是油田要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石油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起人才资本的意识,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抓牢抓实。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 目前,我国很多研究都集中在设备、工艺等物质资源投资经济效果的评价方面,而忽视了人才招聘、人才开发等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的评价问题。其实,分析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果可以指导人力资源投资决策,有利于减少在人力资源上的盲目投资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机会成本,保证企业全部投资的经济效果,因此,对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与物质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是同等重要的。通过反复研究,本文认为人力资源投资与企业改扩建投资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可以采用企业改扩建投资项目评价的“有无”增量法来间接计算和评价。 一、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与支出的基本要素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是指企业由于人力资源投资而增加的有关收入,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的基本要素有新增企业业务收入和回收流动资金收入。新增企业业务收入包括新增主营业务收入和新增其它业务收入,回收流动资金是指企业人力资源流动资金投资支出在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的收回额。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支出的基本要素有新增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和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其中,新增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人力资源离职成本、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包括人力资源离职管理费用和使用管理费用,人力资源离职成本主要是离职补偿成本,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包括基本工资等人力资源维持成本和奖金、奖励等人力资源激励成本;其中,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招聘、寻求等)投资支出、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深造等)投资支出和人力资源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投资支出,它又可分为人力资源流动资金投资支出和固定资金投资支出两种类型。 二、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性质分析 若按照投资项目评价的一般理论,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与支出应直接进行预测和计算,即应直接预测新增企业业务收入、新增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等基本要素。但是,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总收入是企业中包括新的和原来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等在内的所有人力资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而共同创造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接受人力资源投资后所新创造的收入是难以计量的,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是在原有人力资源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把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新增的业务收入与企业原有人力资源基础所创造的业务收入准确地区别和分离开来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可以准确地区分,其工作量和难度往往超过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本身。除非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全部用于新建一个地区销售分部,那么,这个新的地区销售分部的销售收入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新增的业务收入,但是这种情况不具有代表性和一般性。另外,由于企业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收益性支出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是混合性的,把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与企业原有人力资源基础所产生的管理费用准确地区分开来,也是非常牵强和困难的。由此可知,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新增的业务收入和收益性支出是不能直接预测和计算出来的。 尽管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业务收入与收益性支出难以直接预测和计算出来,但我们可以利用“有无”增量法间接预测和计算出来。由于人力资源投资和企业改扩建投资均是在企业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和改扩建投资所产生的业务收入均与企业原有基础所产生的业务收入难以分开,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和改扩建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性支出均与企业原有基础所产生的收益性支出难以分开,所以,人力资源投资与企业改扩建投资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由于企业改扩建投资经济效果评价采用的是“有无”增量法,因此,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也可以采用“有无”增量法。“有无”增量法是用“有项目”条件下未来的现金流量减“无项目”条件下未来的现金流量,得出增量净现金流量,对增量净现金流量进行折现,根据增量净现值大小来判断改扩建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方法。 三、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量分析 根据“有无”增量法的基本原理,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的过程为:首先,预测并计算“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和“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的现金流出量与流入量;其次,计算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出量(增量)与流入量(增量);然后,计算人力资源投资净现值;最后,根据净现值大小判断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果。1、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入量(增量)分析。根据“有无”增量法,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应通过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未来的收入与“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未来的收入之差,即二者之间的增量间接计算出来的。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增量),都可确认为人力资源投资中每期发生的现金流入量(增量)。通过对“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入量和“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入量包括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可得出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入量(增量)的计算公式为: “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入量=企业业务收入+回收流动资金收入 “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入量=企业业务收入 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入量(增量)=“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入量-“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入量=新增企业业务收入+回收流动资金收入 2、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出量(增量)分析。根据“有无”增量法,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支出应通过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未来的支出与“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未来的支出之差,即二者之间的增量间接计算出来的。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支出(增量),都可确认为人力资源投资中每期发生的现金流出量(增量)。通过对“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出量和“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出量包括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可得出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出量(增量)的计算公式为: “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出量=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企业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 “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出量=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 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出量(增量)=“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出量-“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出量=新增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企业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 四、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 根据前面对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入量(增量)和流出量(增量)的分析,利用“有无”增量法的基本原理,进而可以对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进行评价。由于人力资源会因解雇、辞职、退休等原因而退出企业,因此,人力资源投资涉及的年限一般只有5—20年,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时,应根据本企业实际选择合理的预测期。人力资源投资基准折现率是人力资源投资所需的资本成本,一般条件下,人力资源投资基准折现率应取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综合上述分析,可得出人力资源投资净现 值的计算公式为: 人力资源投资净现值=Σ(ΔCIt-ΔCOt)×(1+r)-t式中,ΔCIt为第t期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入量(增量),ΔCOt为第t期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出量(增量),ΔCIt-ΔCOt 为第t期人力资源投资净现金流量(增量),r为人力资源投资基准折现率,n为人力资源投资涉及的年限。 由“有无”增量法的判别准则可以判定,当人力资源投资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时,人力资源投资具有经济效果,企业可以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当人力资源投资净现值小于零时,人力资源投资没有经济效果,企业不应进行人力资源投资。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企业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其重要性而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尤其是我国在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企业的发展已经从旧的体制束缚中挣脱出来,赢得了生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有的体制隐藏和遗留下来的一些困难与问题,也因此被暴露出来.如何促进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当前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发展中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也是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作用,并对现在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在企业理念,职工整体素质,控制人员流动,企业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高素质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要素,可以说人才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为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都离不开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取得优势地位,依靠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特别是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现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全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人才,谁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胜利者,谁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美国经济之所以处于世界的首位,其真正的优势就在于其具有丰富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美国是世界吸纳顶尖科技人才最多的国家,众多的富于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已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世界许多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力资源优势在企业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全球著名的微软公司自1975年创立以来,始终以超常速度发展.该公司成功的秘诀正是拥有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大批精通最新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科技人才.而我国深圳的华为和中兴两家生产通信设备的高科技企业,短短十几年就发展成全国本行业知名的大企业,这是和公司网罗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分不开的.从中可以看出,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企业最富有挑战力和竞争力的资本,人力资源已成为国家,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中保持主动,赢得优势的第一资源. 我们再依据世界银行的计算财富方法来说明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该方法把形成社会财富的因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自然资本(土地,水源,木材以及地下资源的价值);第二类是创造的价值(机器,工厂,基础设施,水利系统,公路和铁路等);第三类是人力资本(人们的生产能力所代表的价值);第四类是社会资本(它不是个人代表而是以集体形式出现的家庭和社区之类的人员和机构的生产价值).其中第四类财富尚未统计.根据前三类财富的统计,越是发达的国家或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其人力资本所占的财富比重越高,而且在整个世界财富中,这些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人力资本所占的比重更高.据统计,目前世界上29个高收入国家的人力资本已占财富的67,世界总财富的63,9是人力资本.据此,我们可以说,知识财富在各类财富中占主导地位,哪一国拥有的知识量多,既该国的人力资源拥有量大,则该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事实上,自然资本,创造的资本也离不开人力资本,离不开知识,因为只有包含越多的知识的自然资本和创造的资本,其价值才会越大.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无疑是未来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 二,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状况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科技,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对人才的竞争.入世使我国的国际交往更加频繁,人员往来更加便捷,信息共享,人才共用表现得更加明显,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也进一步加剧.在这场争夺战中,我国人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显露了出来.我国的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充足的而且是高品质的人才资源作支撑,那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届时高素质的人才也将大量流失. 目前我们企业人才管理普遍存在以下弊端:一是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不高,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然而我们许多的企业却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结果许多工作没法进行,最后导致效益低下.二是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工作的好坏,已成为企业能否适应市场并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管理者的功能不单是服从和执行,更应该是创新和开拓.国外人力资源的开 发,首先强调开发管理者,其次才是开发员工,目前我们的企业搞得不好,关键是管理者的问题."将帅无能,系及三军",一个好的企业肯定有一个好的领导.三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但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企业的人事安排往往因人设岗,情大于法的人事管理仍然很普遍,还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符合国家政策的选择,任用,激励等规定,以达到尽可能地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企业及社会财富的目的.在我国,企业培训工作常着眼于眼前,一般都由业务部门举办短期岗位培训班.如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ISO9OOO系列达标验收等的应急培训;且工资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发挥.对职工的业绩考评,则更是形同虚设.四是企业双文明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有待提高;我国企业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职工的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而我国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又普遍缺乏综合工作能力. 三,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在21世纪,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来自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中国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应尽快制定出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包括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增大人才含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的活力等.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文秘站版权所有 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其核心理念就是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的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在对待所属人员时,应特别注意他们希望公平,追求平等的愿望.因此我们应自觉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努力达到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是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我想早点听到你们成功的消息."┉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我们通常所说的"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管理者要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同时在考察考核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职工整体素质 由于日本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很高,因而他们职工的创新和革新能力很强.从50年代起,日本就树立"教育是最好的投资"的观念.一个熟练工人如根据职业需要进修一年,劳动效率可以比以前提高1.6倍.由于日本在战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造就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美国和日本10多个主要公司20年的成绩分析中,发现革新人物(知识分子)参与成功的革新项目比率占93?3,而革新人物参与失败的革新项目比率只占33.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们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有现代化科学知识,又有革新精神,能够开拓新局面的人才,来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形势要求.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多但素质低,未来的员工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知识的融合度一定要高,要掌握多种技能,即知识复合型..未来时代产品竞争的背后,是人的素质的较量,因此必须尽快培养一批"外战内行"的外向型人才,努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企业要加大投入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建立以市场为最终导向的创新体制,努力形成企业全员创新意识,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 (三),合理控制人员流动,保持企业活力 企业要想在狭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关键是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适时,适量,适质地用好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怎样才能将员工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怎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干劲以提高企业的绩效怎样才能留住优秀的员工,保证企业的相对稳定关键是要制定一个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追赶型发展战略."户枢不蠢,流水不腐"企业保持活力的条件之一,就是不断改善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企业要适当运用鲶鱼效应即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企业要通过实行公开竞争,择优聘任,"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建立新型的人事,用工,分配机制.即一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能力,委以相应的工作,授以相应的职务;二是要引导人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树立竞争意识,积极参与竞争.三是要运用目标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优胜劣汰.运用中,要根据政策掌握分寸. (四),全面加强企业双文明建设,发挥企业潜在生产力 企业双文明是指主要由企业人力(含知识),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投入而产出出来的,为企业社会所需要的一种物质和精神财富成果.其中,企业物质文明的主要表现是合格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不断扩大的市场,不断增值的资产,不断提高的效益.企业物质文明是一种直观和直接的生产力.企业精神文明的主要表现是能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经营观念,企业战略,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方法等).企业精神文明直接作用于企业物质文明,是一种潜在生产力.这种潜在生产力的作用一旦得到发挥,就会对物质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企业管理中必须突出价值创造和岗位贡献,突出以效益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此乃海潮效应.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依据这一效应,作为国家,要加大对人才的宣传力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对于一个单位来说,重要的是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现代组织的管理理念,但在知识更新,组织变革以及文化融合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的引进,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传统组织人事管理的冲击,是势不可挡的.毕竟,"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确认与核算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人力资源可以看作是企业的重要“资本”和宝贵“资源”,人力资源必然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成本,即人力资源成本。而至今人力资源会计仍然未能在理论上与传统会计融为一体,实务中也未能得以大规模应用。对人力资源会计的探索和研究仍然进展缓慢,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种种难题尚无法统一认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认识人力资源成本问题。 一、人力资潦成本会计的概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对国家、企业的贡献日益突出,传统的会计体系对人力资源的处理将不能满足新经济环境的需要,将人力资源作为资产纳入会计体系,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将是今后会计改革的方向。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崭新分支,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 /:请记住我站域名/1.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或其他组织所拥有或能使用的各种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是将企业中人的因素资产化处理,被视为企业的一项最重要的资源。美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用来确认和计量有关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有关利害关系人的程序。 2.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赚取利润,管理的核心是人,企业最应努力挖掘的潜力是人力投入与产出的潜力。在当今日益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决策者们不得不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对人力资源成本及其价值的研究。我们国内许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知识员工与传统体力工人相区别,不再是传统的“被管理者”,不应再被视为简单的成本,而是和资金一样被看作企业的重要“资本”和宝贵“资源”。但是,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本,必然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成本——即人力资源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主要对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的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是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成本管理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主要是以财务会计方法为手段,将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成本和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而进行的投资单独予以反映的过程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 按照人们赋予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投入成本的都应加以反映,人力资源的投资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反映对象,具体依据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的时间顺序,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不同目的,可将这项投资确认为以下五个项目: 1.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是企业在招募和录取职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招募成本。它是为吸引和确定企业所需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对企业内外的广告宣传费用。 (2)选择成本。企业为选择合格的职工而发生的费用。 (3)录用成本。企业为取得已确定聘任职工的合法使用权而产生的费用。 (4)安置成本。 2.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企业为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能力,为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而发生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上岗前教育成本。企业对上岗前的新职工在思想政治、规章制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基本方面进行教育所发生的费用。 (2)岗位培训成本。企业为使职工达到岗位要求对其进行培训而发生的费用。 (3)脱产培训成本。是企业根据生产加工工作的需要,允许职工脱离工作岗位接受短期(一年内)或长期(一年以上)的培训而发生的成本,其目的是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或专门的技术人员。 3.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企业在使用职工的过程中而发生的成本。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维持成本。保证人力资源维持其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的费用。 (2)奖励成本。为激励企业职工,使人力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对其超额劳动或其他特别贡献所支付的奖金。 (3)调剂成本。调剂职工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使其消除疲劳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满足职工必要的需求,稳定职工队伍,并吸引外部人员进入企业工作而发生的费用。 4.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 人力资源保障成本是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健康事故保障成本。企业承担的职工因工作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健康欠佳不能坚持工作而需给予的经济补偿费用。 (2)劳动事故保障成本。企业承担的职工因工伤事故应给予的经济补偿费用。 (3)退休养老保障成本。社会、企业及职工个人承担的保证退休人员老有所养和酬谢其辛勤劳动而给予的退休金和其他费用。 5.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由于职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包括以下几项: (1)离职补偿成本。企业辞退职工或职工自动辞职时,企业所应补给职工的费用。 (2)离职前低效成本。职工即将离开企业而造成的工作或生产低效率损失费用。 三、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 人力资源成本是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产生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离职成本。成本计量的研究是建立在传统会计计量的基础之上,将其作为当期费用核算,而人力资源会计将其作为资产人账,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有以下三种: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 四、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 传统会计将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支出都当作“期间费用”来处理,都直接列入“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或“生产成本”账户,但由于这些支出并不是完全为当期服务,传统处理方法不完全符合会计中的配比原则,使企业会计报表中相关的资产、收益数据失真。因此,需要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单独核算。 五、人力资源成本的披露 人力资源成本按上述说明进行账务处理后,在期来还要进行充分的披露。我认为应当分两部分:对外报告与对内报告。 在对外报告方面,首先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可以将。“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之后。“人力资源收益”列在利润表的营业外收入之后,“人力资源损失”列在营业外支出之后其次应在附注中,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详细揭示人力资源成本的状况。从动态方面,应揭示报告期内追加的人力资源投资总额、投资方向、占本期总投资的比重等数据,从静态方面,应报告人力资源占企业总资产的比率,企业员工的学历构成、职称等情况,以展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全貌。 在对内报告方面,内部报告的内容应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非货币信息,主要是企业现在的人力资源组成,分配及利用情况,特别对于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应重点揭示。另一部分是货币信息,主要是企业各责任中心人力资源的现值,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对于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应单独分析成本与其创造的效益,以确定其投资收益率。 当然,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问题并不一定要在短期内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理论才能日益完善,人力资源会计才能全面推行。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初探 企业单位建立人力资源统计,对于人力资源的利用情况做好全面的观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将统计的范围进一步有力的扩大,有效的完善统计理论,而且对于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且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价值。 一、人力资源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效反映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况 企业人力资源的总规模可以依据人力资源的总量指标得出;对于人力资源的配置利用情况也可以依据人力资源的结构指标得出;针对人力资源的潜能可以依据人力资源的质量指标反映出来,而且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有效的反映出人力资源的管理效果。 (二)为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细致的涉及到诸多方面而且还非常复杂的一项任务,在企业当中想要制定一项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不仅需要具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而且还必须要紧密的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客观的实际情况全面有效的进行调研,对于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评价和研究需要分别从定向和定量两个方面逐步进行。有了数量方面最直观的反映,这样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发展变化趋势我们就能够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为资源管理策略的真确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为决策者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奠定基础 企业的绩效和发展与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对人力资源的配置进行有效的优化,主要还是不能够忽视人力资源的总量和质量以及结构等诸多方面的了解和掌控。人力资源有效统计就是站在量化的角度,对企业当中人力资源的总量和质量以及未来的发展变化的整体趋势做出最直观的反映。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决策者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统计分析的基本任务 人力资源统计不仅有着独立的研究范围和自身的研究对象,而且还具有特殊的研究内容和任务,笔者将其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①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以及领导决策做好服务;②通过有效的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有效的反映出人力资源队伍和监督检查政策的执行情况,而且还可以有力的为人才编制做好规划以及制定人员计划等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 全面做好人力资源统计分析有着非常必要的重要性,能够为各项方针政策提供有力的保障。笔者将其分为三点做主要阐述:①通过有效的统计和调查以及分析,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不仅有着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及制度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②通过详细的分析研究,对于各个环节的人员素质和结构状况得以进一步的掌握和了解,还可以有效的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③对于人力资源活动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有效的及时得以发现,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找出具体原因以及解决措施,更好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好服务。 三、现代人力资源统计的内容 (一)人力资源投资统计 站在人力资源的角度而言,所进行统计的不仅是人力资本的积累状况,而且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状况也同时的给以全面的反映出,无论的针对微观统计还是宏观统计对于人力资源的资本积累和投资状况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这样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方向和力度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掌控。所以,人力资源投资统计是人力资源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站在投资的角度上看,国家政府和企业以及劳动者才是投资的主体所在。针对不同的投资主体有着不同的投资动机。从国家角度看,进行人力资源投资的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从投资内容上看,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家庭生育投资、家庭教育投资、学校教育投资、在职培训投资、医疗和保健投资、人员流动投资。 (二)人力资源产出统计 人力资源产出统计的内容笔者分析认为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测算人力资源贡献值;其二,计算人力资源价值。按照目前具体情况来看,在人力资源价值的研究过程当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被称为“个人价值说”,另一种被称为“群体价值说”。不论是个人价值还是群体价值,其计量方法都有货币法和非货币法两种。由于货币计量的规范性和其特有的综合性能,货币法比较受重视。常用的货币计量方法有工资报酬折现法、调整未来收益折现法、随机报酬模型法、经济价值法、未来超额利润折现法,前三种方法适合计量个人价值,后两种适合计量群体价值。由于人力资源为其经济组织可能创造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 定性,所以说,人力资源产出价值的计算是人力资源统计的一个难点问题。 (三)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分析 人力资源投资效益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将投资收益与投资成本均折合为现值进行比较。由于人力资源收益具有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多效性的特点,所以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贴现率、内部收益率等。目前来看,比 较成熟的是关于教育投资收益的计算方法,包括舒尔茨的教育投资收益率法和丹尼森的国民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及劳动简化法,其中第一种常用来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个人收益率进行评估,后两种则用于宏观教育投资分析。正因为其计算方法的复杂性,所以在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分析时,必须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直接计算与间接测算相结合、价值量指标与实物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在内容上还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有形效益与无形效益。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旅游企业内部管理创新论文 一、知识经济 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发表了一篇题目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研究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对应的。 二、知识经济对旅游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 1.企业管理人本化 知识经济环境下的旅游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有力地位,必须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注重企业员工智力资本的因素,因为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这些员工在企业中工作,实质上是在奉献自己的知识,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好人才的合理配置。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调整管理方式,实现人本管理,对企业员工投入更多的感情,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善于使用激励理论,不断激发出企业员工的创新性和主动性,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水平的产品和更高质量的服务。 2.组织结构简单化 在传统的旅游企业管理模式中,大部分采用的是直线组织型的组织机构,但是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这种管理模式就显得过层次过于复杂、机构规模过于臃肿,在协调各部门关系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困难,阻碍信息的传递。现在的旅游企业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和其他媒体广告等方式了解到旅游企业的产品信息和价格情况,这就客观的要求旅游企业必须化简组织结构,这样更容易进行人员配置,也更容易管理企业,有利于实现知识共享,简单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可以使更多的员工参与到旅游产品设计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销售渠道网络化 知识经济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旅游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方式。旅游企业可以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营销,以更直观、更形象的方式将旅游产品的介绍、说明等信息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视频、图片、游记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材料比传统的营销方式更具吸引力。在线客服可以与消费者实时进行交流,为消费者及时解答各种疑惑,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消费者在家中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在线支付完成旅游产品的选择和付费,旅游企业的网络销售已经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方式成为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 4.产品设计个性化 知识经济是通过知识和经济的相互结合实现彼此的促进,在这种环境下,旅游企业的产品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理念,而变成了为满足人们个性需要的一种产品形式,或者说是一种服务形式。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旅游者获取信息更加容易,旅游者之间彼此交流也更加便利,他们已经不再局限于被动地去接受旅游企业所提供的旅游产品,而更多的是积极提出自己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想法,这无形中也为旅游企业开发新的个性旅游产品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从而为旅游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增加了个性元素。 三、知识经济环境下旅游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通过管理方面的创新改善旅游企业,提高旅游企业管理的水平,促进旅游企业的快速发展。 1.提高管理创新意识 企业进行管理创新需要付出比业务和产品创新更大的成本,因为进行企业内部体制研究是有难度的,改革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还需要既懂得管理又熟悉业务的管理人员,同时需要后勤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所以很多旅游企业缺乏创新企业管理的主动性。而传统的旅游业经过多年的经营,比较重视旅游业务的经营和服务的宣传,但却不重视企业的管理和创新,跟不上旅游企业发展的脚步,有些企业管理方式和方法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在提高和创新旅游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国内外旅游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研究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经营状况,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快企业的现代化进程,拉近与世界先进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差距,为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做好准备。 2.注重基础管工作 目前很多旅游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凭借员工的经验主义或者管理者的经验主义,有时候产品和服务甚至出现造假的情况,严重伤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损害了整个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旅游企业做好自身的基础管理工作是提高旅游企业管理水平的前提,也是保证旅游企业正常运转的保证。旅游企业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加强基础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企业的管理制度。第一、要设定企业的岗位职责,以便管理人员对企业运营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对不合理的岗位进行调整,对调理进行改进与完善,最大程度的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要健全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并要求财务部门和整个企业严格执行,保证会计的原始凭证完整,保证财务数据准确,规范的水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核算;第三、要建立企业资源的使用规定,使用内部资源要有计划性,严格控制经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确保企业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完善企业基本管理制度,实现对整个管理体系的优化,进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打造精品服务项目 在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时候,也要重视服务水平的提高。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于旅游产品的消费不仅局限在旅游产品的内容上,更对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类型或者类型相似的旅游产品,服务质量就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企业要不断改进服务水平,从经营的细节入手,将旅游中的旅游路线,餐饮服务,导游讲解等方面都安排好,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为导向,以消费者旅游体验的满意度为目标。 4.调整组织结构类型 传统的直线组织性组织结构适合刚性企业管理,并不能适合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企业中各类信息的流动收到限制,影响了信息传递,经过简化的企业组织呈现出扁平式的组织结构。企业中原有的垂直界限与水平界限都被打破,使各个部门能够更加便利地从不同员工那里得到相关的信息,也提高了企业中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效率。这种扁平的组织形式也有利于将分散于企业各个部门的信息集中利用,这个过程也符合知识管理的夜店,将企业内部的知识进行集中。 5.建立管理网络模块 旅游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积极利用网络来完成生产、销售和管理,依靠先进的网络平台和在线支付等方式创新企业的管理。可以感觉知识管理的理论,将企业管理中的各个部分,以模块的形式进行划分,这种以知识流为基础建立的管理模块,可以很好的应对企业经营中遇到的一些障碍,使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更加灵活和开放。采用模块网络化的管理方式可以降低整个旅游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凝聚力,充分的发挥企业竞争优势。 6.培育管理创新人才 人是实施管理的核心,要努力培养出具备先进管理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新一代企业管理者,建立一支适合现代经济环境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增加有效的企业管理者,可以在原有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增加收益,所以,作为传统的旅游企业要不断加大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对游行企业管理者的考评制定,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位晋升机制,制定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员工培训规划,运用多种方式提升管理人员的全面素质。 四、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旅游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创新企业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使企业激烈市场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杨婧 马众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后金融危机下国内证券企业内部管理 在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国五大投行轰然倒下,传统的金融格局被彻底打破,各国经济遭受重创。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资本市场大幅调整,股票市场持续走弱,市场成交量萎缩。经过2009年一年的努力,世界各国经济触底复苏,金融危机对市场的影响日渐消退。专家预计在全球经济完全复苏前,金融海啸的余波将持续影响人类的各种经济与金融行为。这也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这将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新时代。正是在这样的全新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反映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变化,笔者通过在证券公司实习的经历,对国内证券公司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对策研究方案。研究证券公司的内部问题不仅对于证券公司自身具有维持生存发展的微观价值,而且对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以及金融安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宏观意义。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证券公司发展状况 截止2009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107家证券公司。金融危机前后,中国券商数量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但资产规模却发生不同比例的变化。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券商主承销数、主承销金额、净资本等指标均呈V字型趋势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券商状况得以改善(见表1)。表中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107家证券公司总资产规模合计11909.34亿元,相比2007年的106家券商总资产,同比减少31.31%;平均每家券商总资产为111.3亿元,同比减少31.95%。目前,针对国内券商的发展特点以及金融改革需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1月22日《关于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在这次金融海啸中,全球股指期货市场运行稳定,交易量、持仓量显著增加,这使得中国金融市场对于股指期货等场内金融衍生品的需求更为迫切。证监会于2010年上半年相继公布了《建立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规定(试行)》,《进一步做好创业板推荐工作的指引》,《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关于修改《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的决定以及关于修改《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的决定。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使得国内券商的监管制度更为完善,同时也为国内券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盈利渠道。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中国券商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认清现状才能更好更有效的推动国内券商的稳步发展。 二、中国证券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证券公司从产生至今仅20余年,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从而桎梏着我国券商的发展。从微观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券商内部存在的问题,对推动券商健康、有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证券公司目前普遍存在公司资本规模偏小、盈利途径单一、管理水平低下、治理结构不完善、创新意识薄弱、风险防控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其蓬勃发展。笔者通过自身在证券公司实习的经历,着重对如下几方面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 (一)国内多数证券公司业务范围狭窄,创新业务处于初级阶段,抗风险能力差 证券公司的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许可范围内,在证券市场上开展的各项具体的经营活动,证券发行业务和证券交易业务(包括证券买卖和自营证券买卖)是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是证券公司利润的来源和生存的基础,是实现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保证。此外,证券公司也推出了企业重组业务、资产证券化以及一些创意性业务,包括基金管理、咨询服务、风险资本等。从目前证券公司情况来看,中国大多数证券公司主要充当一级市场的承销商,二级市场的经纪商和交易商,少数几家规模较大的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银河证券、广发证券等证券公司的业务也主要集中在证券承销、证券交易、资金管理等方面,企业并购以及咨询管理等业务在其所在业务中的比重依然较低。此外,创新性业务以及金融衍生品业务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业务范围总体上较狭窄。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投资银行的功能已由单纯的中介结构向投资理财顾问的角色转化,形成以并购咨询、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资产管理、风险投资等位核心的新一代业务。如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都有着多元化业务经营模式,其咨询服务、风险投资等业务比重越来越大。此外,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早已经实行金融混业经营,不仅经营证券业务,也经营银行、保险和信托业务。由于券商自身资金规模较小,加之市场环境以及中国资本市场体制等因素制约了券商创新的动力和投入。资本金不足使得券商无法承担开放新业务的成本以及风险,甚至迫使券商挪用客户资金进行投资或做自营业务,这加大了其经营风险,降低了资信度。而业务范围的狭窄又引发券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2008年,我国证券市场首发、上市公司再融资(包括公开增发、融资性非公开发行、配股、可转换公司债、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五类)共计发行数186家,同比减少35%;募集资金3179.18亿元,同比减少幅度为60.76%。金融危机的深化导致市场持续低迷和交易日渐萎缩,券商必须承受市场下跌导致的沉重系统沽空压力,承销业务也会减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预防不时爆发的各类业务风险,业务单一将使得国内券商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二)缺乏专业的证券业人才和业务经验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注册证券从业人员共有84927人,比2007年增加22006人,同比增长35%。尽管从业人员逐年递增,但随着各项新业务相继推出,与业务机会相对于的国内高素质证券业人才相对稀缺。在美国,金融领域是整个国家经济的中心,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有着过人的才智、能力和胆识。无论是在企业并购浪潮中,还是资本跨国流动中,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凭借其扎实的专业知识、独到的眼光,积极开拓,为金融界和企业界做出了大量贡献。证券公司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高层次、专业的人才是证券公司的核心资本。熟悉金融市场、精通金融业务、掌握各种金融技术的人员推动着证券业的发展。证券公司的各类业务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因而,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丰富的专业基础,具备金融、财务、法律、计算机等各方面的知识。我国的证券从业人员与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家水平不可相提并论。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证券业务多年来只囿于证券的发行与交易,证券从业人员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性思维;二是缺乏具备专业技能和操作经营的专业人员。我国的证券公司起步较晚,在规模小、国际声誉不高的情况下,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相关人才储备少,更缺乏实际的业务经验。我国证券公司对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一般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业务能力和道德素质。笔者注意到国内证券从业人员中有相当多的证券公司客户经理,他们的专业知识、学历背景、工作经历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与公司各部门相关人员沟通甚少,经常对公司新的业务或是新的交易系统业务不熟,显得极为不专业。这不仅损害了券商的专业化形象,更有碍于券商的发展壮大。 (三)国内券商间竞争激烈 目前,券商间业务结构单一且雷同,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券商通过不断开发新型业务、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交易费用等手段来吸引并挽留客户。早在几年前,各大券商就开始大规模招聘证券经纪人,并冠之以“客户经理”、“理财顾问”、“营销代表”的头衔,其目的是通过人海战略加速开发客户,把更多的客户招揽到本公司的门下。2002年5月1日,我国证券业开始实行佣金浮动:A股、B股、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佣金实行最高上限向下浮动制度,证券公司向客户收取的佣金不得高于证券交易金额的3‰,也不得低于代收的证券交易监管费和证券交易所手续费。以深圳券商为例。业内人士指出0.3‰的佣金率是券商经纪业务的盈亏平衡点,而目前深圳券商平均佣金率水平已下降至0.4‰~0.8‰,正在向这一盈亏平衡点逼近,导致一些缺乏客户资源的中小券商营业部生存艰难。面对深圳证券业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一些券商营业部选择向二、三线城市迁移。深圳证监局以及公开信息显示:从2009年至2010年,相继有多家营业部迁出深圳,转向二、三线城市。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有2家平安证券营业部、1家五矿证券营业部、1家湘财证券营业部、1家国海证券营业部等迁离深圳。而2010年2月银泰证券深圳竹子林路营业部迁出深圳,同年4月信达证券深圳红岭中路营业部迁出深圳,西南证券深圳福强路营业部迁至河北保定市。 以目前国内券商面临的总体环境来看,降低佣金成为多数券商被迫选择的竞争策略。依靠对不同客户群收取不同比例的佣金来争取客户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失为一种竞争手段。但这也导致某些券商私下与客户达成协议,刻意用低于其他券商佣金的手段来夺取客户资源,造成券商间的恶性竞争。笔者认为,真正的竞争应该体现在证券公司各营业部的服务上,券商之间的竞争要在公平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能搞恶性竞争,这样不利于整个证券行业的发展。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如中国证券公司受到过度的行政管制,过多的行政干预,使证券公司经营自主权不够,影响其业务创新、产品创新;证券公司机制不够灵活,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富有效率的股权激励制度,影响券商员工本身创新动力;缺少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证券公司等。 三、解决我国证券公司内部问题的对策 (一)鼓励、推动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和品种创新 券商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其国内、国际竞争力。券商需要尽快改变证券公司现有业务模式单调、陈旧的局面,实施业务创新和品种创新,以满足不同类型的筹资者及投资者的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需求。券商应在实现传统业务扩展和深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参与到企业重组、金融工程等创意性业务中。这样有利于改善券商的业务和收入结构,促进证券业的盈利模式转型,拓展业务创新空间,提升证券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业务是一柄双刃剑,过度的创新衍生又具有放大风险的作用,掌握不好其负面作用就会呈现。因而,创新也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有节奏、有计划的进行。在此发展过程中,也离不开证券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适当放松对创新类券商申请开展创新业务的审批限制,以加快推进券商自主创新的步伐。同时,也可以创造条件,实行做市商制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建立以现有指令驱动型的交易制度为基础、以做市商制度为辅助的交易系统,推动证券市场的交易机制变革。此外,我国券商需要改变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化的现状,通过股权结构优化,上市走向资本市场而改善公司治理,从而提高管理效率。通过设立有效的股权激励制度,激发国内券商从业人员勇于挑战、积极创新的热情,推动产品和业务创新进程。 (二)培养、引进业界优秀人才,以满足投资者日趋多元化和差别化的服务 券商在推出创新业务的同时,需要培养、引进具备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才能事半功倍。目前,由于机构投资者不断增加,它们具有不同的投资目标,需要差别化和细分化的投资咨询服务。中国大量上市公司或刚刚上市,或刚刚从股权分置改革中调整过来,迫切需要一些专业机构提供相关专业意见。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又给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提供更多财务顾问机会。当下一般性的评论和建议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券商应当大力培养、引进具有专业知识的咨询顾问人员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笔者认为券商应加强对从业人员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推行培训、任用和考评机制,对高级人才要酬以高薪,委以重任;应定期邀请国外业界优秀人士对国内从业人员进行指导和交流,也可以组织部分国内证券业从业人员深入到国际投资银行学习先进技术和宝贵经验;同时,也可以从国外引进业界优秀人士担当国内证券公司的投资顾问、财务顾问等。 (三)加快推动证券行业的并购整合,提升证券业的总体竞争力 在“分类监管、扶优限劣”的监管思路指导下,未来国内券商走向并购、整合势在必行。借鉴西方证券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并购重组作为一种低成本、快速扩张的方式,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发挥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协同效应和整合效应。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证券公司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行业正处于低谷的时期,实现优质证券公司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并购和重组,引导行业资源从劣质公司进一步向优质公司集中。通过并购整合,一方面可以通过合并营业网点,充分发挥网络的辐射功能,降低固定资产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司间的相互持股,合并部分彼此对抗性较强的营业网点,从而减少竞争和管理费用,降低经营成本。与此同时,并购重组还可以打破国内券商间比规模、拼数量、抢客户的低层次竞争格局,通过全面整合提升科研创新力量,加快实现专业化、差别化服务,从而提升国内券商的服务水平,扩大其业务范围,使其向国际化水平靠拢。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企业内部管理目标及应对策略 1、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当达到以下基本目标: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企业应在合理保证上述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内部会计控制相关制度。 2、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措施 2.1不相容职业相互分离控制。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其主要职责,对可能发生风险的岗位要相互分离、互相制约。不相容的职务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管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职务分离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实施职务分离可以有效防止因职权过度集中产生的违纪、违法行为发生。职务分离可以让不相容岗位相互制约和监督,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管理目标。一般情况下,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五个步骤。如果上述每一步都有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分别实施或执行,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从而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2.2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是指企业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要有规定的授权批准程序,明确各单位办理各项经济业务的职责、权限和业务流程。企业所有经营活动都应规范审核审批程序,确保事事有监管。明确各级人员审批内容和审批责任,确保责任清晰。明确各类经济业务审批程序,严格控制越级审批、违规审批,确保流程化运作,层层把关、落实。企业的授权审批一般分为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在职务分工控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机构明确规定有关业务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与责任,使所有的业务经办人员在办理相关业务时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权限,并在授权范围内办理有关经济业务,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对于金额重大、重要性高、技术性强、影响范围广的经济业务与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2.3会计系统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可靠和完整。 会计系统控制是记录、分类、汇总、分析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并合理保证相关资产和负债真实、合法,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合理参考依据的管理手段。会计信息控制包括会计人员岗位职责控制、会计档案控制、会计科目及报告控制等。会计人员岗位职责控制是指在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并把相关规定具体落实到会计人员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方式。会计人员岗位控制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规范会计人员工作业务流程,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企业应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在会计机构内部确定职责清晰、层次分明的岗位管理体系。会计档案主要包括财务报告、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对账资料、内部票据等,企业应当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保存管理会计档案,并结合单位实际需要,对会计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销毁和借还利用等内容制定相关制度,要有专人负责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控制制度要求执行。会计科目及会计报告管理。企业要依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企业经营管理需要,设置明细科目、部门核算、项目核算等,确保统一口径、统一核算,以提高会计报表合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还要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管理体系,包括会计报表、分析报表、成本报表、对账报表、经营信息快报,并制定财务报告编制奖惩管理机制,确保财务报告信息真实、完整、及时、统一和安全。 2.4预算控制。预算控制就是要求企业从各个基础单位做起,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定规范的预算编制、审核、下达、执行等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预算控制和约束企业的行为。预算控制应包括企业全部的经营内容,通过定期的预算检查考核,能够及时发现影响预算完成的因素,并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确保预算的严格执行。企业通过全面预算控制,对各基层单位的经营目标进行细化控制,可以有效保证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与效率。 2.5财产保全控制。实物保全控制是指企业应当建立财产物资的日常管理规章及定期盘点制度,制定财产登记、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企业的各项财产安全、完整,避免缺失和毁坏。同时还要制定限制接近的措施和财产处理的相关规定。通过执行财产保全的相关措施,能够有效加强实物资产的保管控制,从而使企业资产能够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2.6风险控制。企业的风险存在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从会计内部控制方面主要应该注意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受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因素及政治、法律等因素影响,企业风险控制任务较重。首先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重视风险防范工作,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其次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定期进行现金流量、应收账款周转情况分析,从而对企业资金周转情况进行分析,掌握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及经济效益情况,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另外,对发生财务风险较高的投资行为、筹资行为,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如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等,保证决策科学有效,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损失。 2.7信息技术控制。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方式有了许多新的特点,如数据存储的磁性化,数据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多面化,会计信息的共享等。这些会计信息系统自身的特点,也增加了会计工作的风险。如开发和设计中存在的设计失败的风险,操作不规范和玩忽职守造成的数据错误或丢失的风险,计算机维护不当造成的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的风险及其他不可控制的风险。针对以上风险,管理当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才能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安全有效。首先企业要进行系统操作控制。对每个会计人员要进行身份确认及业务授权,操作人员只能按照业务授权进行操作,不能越权操作。其次是进行系统维护控制。企业必须指定专业人员定期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检查和维护,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并作相应记录,及时对软件和硬件进行升级,以确保系统的安全和系统运行的效率。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教育类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思路 【摘要】 本文通过信息管理、门店管理、合作单位管理、招生管理、学员管理、财务管理、课程管理、师资管理、自动排课管理、报考管理、证书管理、联系人管理、信息管理、日程安排管理、系统用户管理和系统维护管理等谈论了培训教育类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思路。 【关键词】 培训教育;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现代社会有很多领域的工作都需要“持证上岗”,或者在专业领域达到某种等级才可上岗,由此诞生了不少专门从事这方面培训教育的企业。对于很多这类企业来说,内部信息化管理一直都是个难题,因为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特性的成品管理软件。所以不少这类企业选择了“量身定制”一款适合自身实际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在实际项目中所涉及到的这部分内容来阐述一下这类软件的设计思路。系统由培训项目信息管理、门店管理、合作单位管理、招生管理、学员管理、财务管理、课程管理、师资管理、自动排课管理、报考管理、证书管理、联系人管理、信息管理、日程安排管理、系统用户管理和系统维护管理等子系统组成。 具体功能如下: (1)项目信息管理包括项目设置、项目管理和项目查询与统计3个模块组成。项目设置模块用来设置当前的培训项目及子项目并可进行查询和导出到EXCEL的操作;项目管理模块可在项目设置模块的基础上设置管理每一期的各个培训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的日期、报名情况、各工作阶段、费用管理、报名人员;项目查询与统计模块用来查询和统计一个时间段内的项目报名信息和费用收支情况。 (2)门店管理用于对公司下属各门店进行管理,包括门店名称、店长、联系电话等。 (3)合作单位管理用于管理与公司有合作关系的各单位信息,包括单位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合作的项目、结算的方式等。 (4)招生管理用于对公司下属各门店的招生信息进行管理。 (5)学员管理包括预报名人员管理、正式学员管理、作废发票录入管理3个模块组成。预报名人员管理模块用于管理预报名的人员,包括人员基本信息、所报项目、缴费情况、相应的开票信息;正式学员管理模块用于管理经过确认后的正式学员,包括学员的基本信息、历史报名记录、缴费情况、欠费情况、退费情况、对应的发票信息;作废发票录入模块用于录入开票过程中出现的作废发票,包括票号、对应的学员、对应的项目和作废原因。 (6)财务管理包括团队缴费与票号管理、学员缴费管理、学员退费管理、门店业绩统计、欠费统计、退费统计、发票管理、作废发票管理、发票查询、招生业绩查询、学员缴费应缴金额过低申请管理共11个模块。其中,团队缴费与票号管理用来管理和统计与合作单位所有合作项目的合作经费情况,包括各合作单位的各合作项目的应缴费、实际缴费、欠费以及相关的学员信息;学员缴费管理用于管理各学员的缴费情况,包括应缴金额、实际缴费金额、欠费和对应发票,可按照总体或所报的各个项目来进行统计;学员退费管理用于管理学员的退费情况,包括退费的金额、银行、卡号以及对应的项目;门店业绩统计模块可按照门店、项目、子项目、时间段来查询和统计门店的业绩情况;欠费统计模块可按照门店项目、子项目、时间段来查询和统计各个门店的欠费情况;退费统计模块可按照门店项目、子项目、时间段来查询和统计各个门店的退费情况;发票管理模块用于对发票进行管理,包括起止票号、是否领用、领用人、领用日期、领用部门、是否归还、归还人、归还日期以及发票的使用明细;作废发票管理模块用于查询、统计和管理作废的发票信息,包括票号、关联人员、关联合作单位、关联项目和作废原因;发票查询可按项目、子项目、学员、门店、合作单位、开票日期、票号来对已使用发票信息进行查询,包括票号、关联人员、关联项目、关联门店或合作单位、缴费情况、欠费情况等;招生业绩查询模块主要用来查询和统计某个招生一个时间段内的业绩情况;学员缴费应缴金额过低申请管理模块主要用来管理招收学员时门店提交来的培训费用过低的申请。 (7)课程管理主要用于对培训课程信息进行管理,包括课程的名称、所隶属的培训项目、课时等。 (8)师资管理主要用于管理任课教师信息,包括教师的个人基本信息、可用的上课时间以及所上的课程。 (9)自动排课管理模块根据系统中已有的课程和教师信息,自动生成某个时间段内的某个培训项目的课表并导出到EXCEL中。 (10)报考管理主要用于管理学员的报考信息,既可单个设置学员的报考状态,也可批量设置,可批量导出学员的报考信息到EXCEL中。 (11)证书管理包括证书数据、证书发放和未拿证学员管理3个模块组成。其中,证书数据模块主要用于管理系统中的证书信息,可按照是否录入、是否发放、培训项目、门店或合作单位、学员来进行查询;证书发放模块用于按培训项目将证书成批或单个地发放到门店、合作单位或学员,并可按照培训项目、证书发放时间、发放位置和领证人来进行查询;未拿证学员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管理和统计未拿证学员的信息。 (12)联系人管理用于管理相关合作单位的联系人信息,便于在系统首页面上进行查询。 (13)信息管理用于关系系统首页上的各种类型的信息,具有图文混排功能。 (14)日程安排管理主要供系统用户设置自己的日程安排,在系统首页上具有提示功能。 (15)系统用户管理主要用于设置并管理系统的用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系统操作权限。 (16)系统维护管理用于系统的日常维护管理,包括数据库备份、还原、下载,系统更新等。 系统可采用B/S结构设计。在开发技术上可考虑采用+SQLServer或SSH+Oracle。在处理和存储敏感数据时,需考虑对数据进行加密,以防数据意外泄露而造成损失。 作者:周博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企业内部管理必要性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企业内部管理概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必要性,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的涵义、突出重点,抓好质量管理、资金管理、营销管理和成本管理、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企业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组织人与物的因素,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其经济活动的各种职能的总称。它产生于企业中共同劳动的需要,但它的性质与目的则因社会制度而异、《辞海》对企业管理的定义是:企业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组织人与物的因素,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其经济活动的各种职能的总称、市场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内部管理不好,生产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在竞争中也就不能取胜,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规范公司的经济运作行为,促进企业有效健康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分析企业内部管理基本涵义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必要性入手,进而分析了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企业内部管理必要性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个以企业自身实力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局面正在和即将形成。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如何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实力,迎接挑战和参与竞争,成为大多数企业必修的新课题。 一、企业内部管理概述 1.企业内部管理的涵义 《辞海》对企业管理的定义是:企业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组织人与物的因素,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其经济活动的各种职能的总称。它产生于企业中共同劳动的需要,但它的性质与目的则因社会制度而异。在社会主义社会,企业管理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和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服务的。企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生产(业务)、技术、设备、物资、劳动、成本、财务等方面的管理。 我们认为,企业内部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或管理机构为了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其经济活动而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合理地组织企业内部的人与物的因素的活动。 2.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的企业以市场主体的角色主动进人市场。市场经济即是一种竞争性的经济,又是一种法制经济,每个企业都必须具有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意识。只有那些自律意识强,企业形象好,产品和服务质量高的企业,才会在竞争中取胜。 (2)市场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内部管理不好,生产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在竞争中也就不能取胜。“内抓管理,外拓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措施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是当前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重点,抓好质量管理、资金管理、营销管理和成本管理 这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实质和核心。抓质量首先要牢固树立“质量、信用”的观念。企业领导者要成为企业产品质量和信用的第一责任者,要健全以质量否决权为核心的责任制,加强技术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大力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深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认真贯彻IS09000系列标准。抓资金管理,需要从思想上,要树立勤俭办厂的精神,想方设法开源节流。 2.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 要坚决改变用人观念,拓宽视野,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大胆任用一批能人,不拘一格,敢动真格地选好配好企业的厂长(经理)。在选拔和任用企业领导干部时,首先要考虑对国家、对企业、对职工负责,把那些既有责任心又有管理能力的人提拔到厂长(经理)位置上,尤其要配备好企业的“一把手”,使其成为率领企业职工奋发向前的领头雁。其次要从德、才、识、体等方面注意发现任用企业各级领导干部。 3.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人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要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用严格的奖惩制度去约束和激励其努力奋斗,充分发挥潜能。人的潜能不会自然发挥出来,而是必须用激励的手段使其产生“动力”,“动力”的产生是靠人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许多种类。如生理需要、社会需求、物理需要、精神需要去引发。如何才能让员工产生“需要”并且能逐步发展,从“需要”促使其产生心理张力,引起其产生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动机”推动其去“行动”,实现达到“目标”,“目标”实现的同时需要满足,紧张解除,这时又需要使其产生新的“需要”。以此周而复始地循环,使人不断地被激发,潜力不断地发挥。这每个循环的运转过程都需要企业“帮助”产生,即建立起一个适应我国现阶段员工的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4.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凝聚人心,造就一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企业发展就会失去最大的力量源泉。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重大的基本建设来抓,这对于搞活国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有经济,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搞好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深化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特别是领导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上,并给予充分重视,努力把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 互联网作为企业应用程序开发的主流平台,是信息时代中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以及网络全面普及的必然结果。RIA中较为成熟的一项技术是Flex技术,它在企业管理应用程序开发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1Flex技术介绍 1.1Flex技术的介绍 Flex是到目前为止一项较为成熟的能实现RIA的技术,它是由Adobe公司开发用于RIA的一系列产品和技术。Flex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ActionScript3,拥有内建的支持E4X的XML操作类,因此Flex编写的客户端程序能够简单、灵活有效地处理XML数据。 1.2Cairngorm框架 Caimgorm把Flex的应用程序分解为视图,控制和模板三部分,表达了MVC模式的主题设计思想,很好的实现了可伸缩的对复杂业务逻辑的RIA应用的研究开发。同时作为桥梁,在Flex平台上快速构建出稳定的商业应用程序。 1.3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平台采用面向构建技术合理的实现企业及应用之间的开发,管理,运行还有监督维护工作。同时给J2EE平台上的应用提供应用架构以面向构建,完美的结合了XML技术,构建技术还有可视化开发技术还满足J2EE体系规范,非常好用,其中应用系统中的基本元素以图片化的构建单元表现出来。 2系统架构 2.1系统功能模块 本系统主要是用在统一监督,记录和管理公司的每个阶段的项目。对于一个完整的项目要从头到尾的按流程来,比如从市场立项+预立项再到签订销售合同再到公司审查立项再到所需设备的采购最后签订采购合同,项目流程中所涉及的人事调动,经费还有报批,进展过程等有关信息的管理都是本系统可以实现的各项功能。 2.2系统整体架构 该系统要采用三层体的结构,包括表现层,业务逻辑层以及数据层。本系统明确的表现各功能的作用,其中表现层用户界面由FLXE实现,数据层由Oracle数据库实现,而业务逻辑层采用面向服务架构的基于J2EE,SOA的中间件平台。 2.3关于表现层的设计 本系统采用在FLXE设计中广泛使用Caimgorm框架,用以应对功能较为复杂而且开发模块很多的问题。应用较为成熟的Caimgorm框架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可以互相协同作用的设计模式,能够有效地处理关于服务端交互与业务逻辑,用户的客户端状态以及管理客户端状态等方面的处理用户行为的问题,让FLEX上开发的应用程序有更好的维护性和扩展性。Caimgorm有清晰的结构,应用相对来说不复杂,可以利用MXML使流程变得简单明了,所以更适合完成各模块设计。Caimgorm框架对于系统构建需要完成以下操作:(1)按归类建立对应的Event,View,Command,ModeLpcator。(2)为了存储系统中各个模块间的交互共享数据信息,建立一个公用的数据服务模型来满足需要。(3)为了监听所有事件的过程,需要一个FRONTCONTROLLER注册。(4)为了调用后台数据库的操作,提供多个公用功能的Command的,serveice和delegate模块与之连接。本系统利用Flex客户端的面向对象编程的能力,划分了系统功能模块,加入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将大部分业务逻辑和数据处理转移至客户端,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更好地实现了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建设。为了有效避免一些经常用到的固定信息频繁请求,可以将从后台传输来的数据存储在FLEX端,也就是说在服务器第一时间返回这些数据后,在FLEX端缓存着,目的在于减轻服务器的负担,也可以确保程序代码的可读性,将复杂繁琐的结构设计地更加简单实用。 2.4业务逻辑层 本系统主要使用面向服务架构的中间件平台,其中业务逻辑层主要承担跟FLXE客户端通信。作为面向服务架构的中间件平台,需要完成的工作有:第一个是实现各个模块功能之间的后台交互逻辑,通过对具体操作流程的逻辑流配置进行实现;第二个是建立独立运行的构建包还有不同编写内容的工作流程。调用逻辑流处理完毕,将逻辑流输出的结果封装成一个大数据对象数组返回给Flex的AS去解析,这样就得到了Flex需要的数据类型。 2.5表现层和业务逻辑层的沟通 对于面向服务架构中的中间件平台要调研逻辑流提交的数据,选择FLXE中的remoteobject数据交互模式,以满足数据类型大部分是JAVA类型的需要,同时保证FLXE和JAVA面对面通信,这样就能提高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传输效率。也就是对服务器中的每个FLXE应用都创建一个远程的JAVA对象,用来连接用户表现层和业务逻辑层,同时还省去了文本转换过程中利用HTTP的步骤,完美的实现自动转换。 2.6数据层 通过面向服务架构的中间件平台可以高效实现FLXE表现层的信息处理,还有与采用ORACLE数据库的数据层之间进行交涉。这些设计的目的在于存储数据层的各项信息,其中就包括项目的详细信息和历史信息,用户的各项个人信息,日志的档案文件,还有关于业务查询的字典记载等。 3系统界面 本文设计的系统界面可以满足各种企业内部管理需要,使用客户端承载大量的数据,使服务器的负担大大减少,更好地实现了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建设。 4结语 为了更好的解决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工作需要,基于Flex开发的系统适用范围广而且稳定性好,对报表统计还有各类形状的统计图形都支持,可以高效的构建和维护系统桌面以及操作系统,使企业管理系统得以优化,更加实用。 作者:佟鑫 单位:吉林动画学院游戏学院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上市企业内部管理机制重构探究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监督不力是一个极其突出的,在很多情况下,公司经营管理层视其“不存在”,而监事会也从未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制度应考虑借鉴英美公司法的独立董事制度,设立独立监事,并对监事会的权力进行重构,以加强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监督。 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监督不力是一个极其突出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公司经营管理层视其“不存在”,而监事会也从未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制度应考虑借鉴英美公司法的独立董事制度,设立独立监事,并对监事会的权力进行重构,以加强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监督。 由于传统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一直未能有效地承担起监督董事会的责任,导致上市公司严重缺乏监督,像红光实业、琼民源、大庆联谊等触目惊心的案子频频发生。为了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我国有关部门开始关注英美公司法上的独立董事制度,如证监会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中就要求到境外上市的公司设立独立董事,以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的监督。但在我国现行公司监督框架下,是否有必要再引入另一种内部监督机制?如果确有必要,这两种监督的权限应如何划分,人员配置、选任又如何,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否则,很有可能形成“大家都能管,却没人管”的现象。因此,本文拟就外部董事(主要是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制度作一评价,以寻求在我国建立一种良好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英美公司法的独立董事制度 基于不同的理念,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公司监督机制。英美公司一般是单层制的监督机制。在这种制度下,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股东会选任公司董事,全体公司董事组成董事会,董事会根据公司章程以及股东会决议,负责公司业务的执行。在公司制度确立之初,英美公司法一直强调股东会的监督,20世纪以来,公司的巨型化导致股权的高度分散化,股东高度流动而缺乏固有密切联系,股东或股东会无法真正做到对公司业务经营实施统一有效的控制。现代商事交易的迅速性、确定性,也客观上要求公司的经营决策必须面对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市场,迅速、灵活地作出反应,这也使股东的监督动机和行为常常处于激励或约束的两难境地。这种客观现实使英美公司由股东会中心主义过渡到董事会中心主义,董事会的权力日益扩张,为了对董事会的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保护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英美公司法逐渐形成了一种董事会内部的监督机制,即独立董事(OutsideDirectors)的监督。 一、独立董事的作用 英美国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结构一般有内部董事(InsideDirectors)和外部董事(OutsideDirectors)之分。内部董事是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董事,而外部董事则是指公司董事中未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董事。内部董事是经营管理人员,是受监督的,而与内部董事有这样或那样关系的外部董事有可能存有偏见,故只有那些具有独立地位的无利害关系的外部董事才真正能在董事会上担负起监督职责。这类董事实际上是我们所称的独立董事。对于独立董事的含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法学所将其界定为与公司没有“主要关系”(SignificantRelationship)的董事,同时对“重要关系”作了相应的界定。 在美国,公司法主要依靠外部董事对管理层的谨慎进行公正审查,虽然成文法并不要求董事会应有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参加,也并没有要求外部董事监督公司经营行为,但是公司法和判例鼓励董事会有外部董事参加。法律通常认为一项利益冲突合法的途径就是将利益冲突交易信息公开给董事会,并得到大多数无利益董事的批准,即使这样的董事不足法定人数也有效。因而,许多公司董事会均有一定数量的外部董事参加,如英特尔公司董事治理重大事项指引中明确认为,独立董事应占据董事会的多数。通用汽车公司(GM)的董事局认为GM董事局成员大部分应当是独立董事,并下设审计委员会、股市委员会、董事事务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奖励和报酬委员会和公共政策委员会,除财政委员会外其他委员会都由独立董事组成。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的日本,在日本公司治坛报告摘要中指出,董事的一半应来自管理层外部。我国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多家上市公司也聘请了独立董事,如白云山、创智、小天鹅等。 二、对英美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评价 由于英美公司机构中不存在独立的监督机构,因而公司的内部监督主要是靠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来完成。首先独立董事能为公司的提供建议,对董事会的决策提供意见,能够为公司提供知识、信息,因而可提高公司的形象;其次,独立董事由于具有独立性,能客观地监督公司的业务,对公司的管理可以不顾情面地提出和尖锐的批评,从而也避免了内部董事“自已为自己的考卷打分”的现象。另外,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促使独立董事在更换管理人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无能的管理人员是一种威慑。 尽管独立董事制度在英美公司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对公司董事会负有监督和管理双重职责的现象也争议不断,对董事会内部监督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不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外部董事的选任多为公司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的好友。因此,一般公司的董事会,为公司主要经营管理人员所控制,要公司董事会能适时反对公司主要经营管理人员所提出的不良公司策略,几无可能;其次,由于公司的经理人员执行的日常管理业务,公司董事会中的董事大多靠其提供的信息,况且独立董事参与公司的时间有限,因而独立董事(也包括内部董事)往往信息不充分,难以作出独立且最佳的判断,不能实施有效监督。有学者也指出由于实践中对外部董事的选任存在问题,以及对外部董事并没有一个有效的激励其进行监督的措施,外部董事并不能有效地扮演公司监督的角色,实际的公司监督系于各个外在监督机制,如股东衍生诉讼,股东证券诉讼、强制信息公开制度、公司购并、机构投资者等。 鉴于以上缺陷,英美公司法也开始不断在单层制框架下改革董事会制度,其目标均集中在如何加强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和充分体现投资者最大利益上。如在OECD《公司治理原则》的注释中认为,“在指导公司战略的同时,董事会主要负责监督管理公司业绩,使股东得到足够的回报,同时也防止利益冲突,平衡对公司的各种要求。”可见,英美公司法实践中也一直努力建立一套独立而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大陆法系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评析 在大陆法系国家(地区)的上市公司中,公司机关采用双层制,即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分别执掌意思决定权、业务执行权及监督权。其监控架构基本是股东大会、股东个体及监事大会(或监察人、审计员)三层内部监控。股东大会或股东个人在发挥所有者功效时,可对董事的不当行为进行监督或行使违法救济权。但是由于股东大会是非常设机构,股东个体势单力薄且个体监控董事或董事会耗费成本太大,搭便车者亦难免存在,尤其是集团诉讼或代表诉讼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股东大会及股东个体对董事、董事会的制衡、监控力量的功效甚微,难以直接与董事会强大的行政力量和具备的其他优势相匹敌。于是股东大会或股东个体就让渡一些监督权力,从而形成了大陆法系国家公司的专门的内部监督机制——监事和监事会制度。 大陆法系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没有对大股东控制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可能性作出反映。其次是对监事会成员的资格要求不严格,不十分强调成员的独立性。对监事和董事间存在可能导致利益冲突的亲属或姻亲关系没有规制(澳门除外)。再者是没有一个评估监事业绩的机制。最后,多数国家(地区)公司法对交叉任职的监事未作规定。另外,监事的任职须依赖董事的现实也阻碍了监事行使监督权。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了各国(地区)公司的内部监督的有效性,在我国尤为明显。因此,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界和实践界极为关注。这种完善多集中在强化监事独立性和强化监督权方面。如学者刘连煜主张设立监察人会,而由监察人会负责选任及解聘公司董事宜。日本则设立外部监察人制度。有的则借鉴英美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如大陆证监会则鼓励上市公司董事会有独立董事参加。台湾学者余雪明也主张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与大陆法系国家相似,英美国家也一直试图加强公司监督机构或人员的独立性,并进而强化监督权。如对董事“独立性”的严格界定和特殊权力的授予,以及提出引入“二层制”公司机关构造的主张,都反映了与大陆法系国家的不谋而合之处。这说明两种监督机制之间已经开始了相互观察,相互借鉴,双方都试图吸收对方的优点,以改革自已的制度。这种思路无疑值得我国公司法和循行。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制度现状及重构思路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监督不力是一个极其突出的,在很多情况下,公司经营管理层视其“不存在”。而监事会也从未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许多本能够防止的事情却频频发生,如红光、琼民源、大庆联谊案件,暴露了上市公司缺乏监督的严重问题。具体而言,导致监督不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的上市公司的主要出资者仍为国家或国有法人,股东选出的监事多为国有资产或国有法人资产的代表,而这些监事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效益缺乏一种内在的深切关注。在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任命上,行政干预严重,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仍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决策、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等仍由上级直接干预,或者出现“无所有人控制”的内部人控制状态,即企业内部的国有股代表仅是形式,或干脆由原厂长经理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集于一身,使决策、执行、监督职能合一,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另外,旧体制下的“旧三会”(职代会、工会、党委会)和新体制下的“新三会”(董事会、股东会、党委会)并存,二者之间的关系得不到很好的协调,或者“新三会”在“旧三会”的下,无法发挥公司制度下的职能。 二是监事会和监事会缺乏必要的独立性。首先是监事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大多来自同一单位,仍残存一种上下级关系,如职工监事,党委书记监事等,大胆的监督仅可能使其失去监事资格,还会使其在原单位的利益遭受损害。其次是实践中监事会成员的选任依赖于董事,得不到董事支持的人员很难当选监事。再次是监事会成员的利益冲突。在我国,监事会有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股东和职工的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股东要求公司利益,而职工大多关心自身利益,这种冲突使监事会较难发挥其职能。最后是监事会在组织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监事的任职均为兼职,无自己的常设办事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监督职能根本无法正常发挥,监事会不得不听命于董事会或董事长的安排。经常会出现董事会或经理责成监事会抓紧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的怪现象。总之,监事会行使监察权所必须支付的费用,在实践中受制于经营管理人员,这也严重影响了董事行使职权的独立性。 三是监事会或监事职权不全。我国的监事制度实际上是一个“跛脚鸭子”制度。只给了监事会和监事“说”的权力,而没告诉其怎么“行动”。如监事会可以对董事、经理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请求纠正,也有召集临时股东大会的提议权,但是有关人员拒不纠正,拒不召开怎么办?这样的权力残缺可以举出很多。只有假定和处理,而无制裁的法律规范永远不会发挥作用。 四是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实践中,公司的经营信息掌握在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手中,监事会完全依靠经营管理层提供的信息进行监督或根本得不到应有的信息而无法监督。另外监事会成员的自身素质也影响其信息的获得,监事身分一般为股东、职工、党委成员,大多无经营管理经验,也无法律、财务等知识,能力的欠缺会导致信息获得的欠缺。 五是监事会成员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措施。我国上市公司普遍缺乏一种对监事业绩的评估体系,更没有一种对监事监督权的激励措施。“监”与“不监”并无多大区别。另外,监事在观念上也缺乏一种监督的概念。 二、内部监督机制的重构思路 对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改革,最为集中的意见是引入英美国家的独立董事制度。笔者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在上引入这样一种制度,理由有如下几点:一是公司法理念不同,英美公司法在基本理念上强调股东自治,公司管理人员的权力制约,均由股东或股东会基于私权自治来考虑,无须法律强行规定,因而英美成文法实际上也并没要求董事会必须有独立董事参加。而大陆法系公司则接受了三权分立的理念,试图从法定权力的分配上来解决权力的制衡,并且公司法理念上对资本和劳力同等视之,一般都强调员工的参与。故设立了专门的监督机构。专门监督机构的设置实际要比英美的单层制下的监督要有力,之所以我国的公司内部监督不力,不在于公司机关设置的错误,而在于我们没严格依照专门监管机构的理念去界定其具体制度,也没严格去行使监督权。不改变这种现状和观念,再好的制度也不会起作用。二是英美公司法不存在独立的内部监督机构,但公司经营管理层仍得到了有效的监督,其主要原因其实并不完全在于“独立董事”的存在,而在于其完善而发达的外部监督机制,如强制的信息公开制度、股东衍生诉讼、股东证券诉讼、证券交易所的自律规则、公司并购、机构投资者以及对股东诉讼极为有利的风险诉讼机制等等。而这些在我国都极为欠缺,因而有必要维持“双层制”下的专门的内部监督机构。三是重新引入一种监督机制,还存在着公司监督权力资源如何分配,如何协调的问题。这在实践上上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否则,根据我国大量的经验教训,很可能再导致多人监督,实际上等于无人监督的现象或者多人监督,而阻碍公司经营管理层决策效率的问题。因此,在法律上引入英美独立董事制度并非明智之举,也无太大必要。公司董事会是否有独立董事参与,由公司和股东自己决定,惟有在我国现行监事会制度框架下,吸收独立董事制度的优点才是正确的思路。这样可避免资源的浪费,也可以增加监督效率。 根据以上,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构重构思路无疑应是在现有框架下的完善。其目标是增强监督制度的独立性和加强监督力度。在依据目标设计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制度时必须考虑一些基本的原则或指导思想,即无论怎么变革,均须维护这些原则。根据公司法的基本理论,并OECD《公司治理结构的原则》,笔者认为这些基本原则首先是以维护股东和公司利益目标。股东是最终的所有者,上市公司存在的原因就是为了实现股东利益,因此,在监督中应体现股东的利益,并且保证所有股东都能得到平等对待。由于公司与股东利益并非始终一致,所以监督制度应能对这两者的利益冲突作出协调。其次是监督制度应激励和约束并重。我们不能在重构监督制度时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缺乏约束走向严格约束,使管理层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最终股东和公司的利益。 上市公司内部监督制度的重构 对上市公司内部监督制度的重构,应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整体考虑,可以对股东会、董事会的权力重新划分,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事会成员人数 监事会人数应保持一定数量,这是监督机制发挥效力的前提,我国仍可延用现行法规的规定,即其成员不得于三人。同时可借鉴德国公司法的做法,即以公司规模大小来决定监事会成员的人数,以保证监事会有必要的人力去实行监督。 二、监事会成员组成 由于我国的现实情况,股东和职工代表参与监事会的现实无法改变。但是我国可以吸收独立董事制度的思想,即在法律上建立独立监事制度。这点在日本和(外部监察人)澳门特区行政区(独立监事)已有了成功的经验。为加强监事会的有效监督,独立监事在监事会的比例应占半数以上。另外,为了贯彻股东待遇平等的原则,保护少数股东的利益,监事会应有少数股东代表参加,以平衡各方利益。 三、监事会成员 监事会的职工代表仍可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股东代表的选举可以借鉴日本、地区的,即采用累积投票制,以保证少数派股东有机会参与监事会。关于监事的资格,现行公司法的规定可予以维持,但应对独立监事的资格作出明确的界定。独立监事的资格可美国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以及台湾、澳门的有关做法。具体而言,独立监事不能与公司董事、经理有“重要关系”。即其一不应是公司的雇员或前雇员,亦不得为公司股东;其二不应是上述人员配偶、三代以内的血亲或姻亲;其三不应与公司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超过一定数额的交易关系(这个数额可由公司章程规定);其四不应是为公司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师事务所、证券公司、证券咨询机构的职员;其五独立监事应有至少三年从事商事、或财务的工作经验。 上市公司监事会的独立监事必须由股东会选举,不得由董事会任命。为保证独立监事的监督,独立监事应占监事会成员的半数以上。独立监事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满三年后,独立监事可以继续作为监事留任,但失去其独立监事资格。为防止监事与董事相处日久,感情日厚,致使监督不力,我国也可考虑监事任期短于董事或长于董事。 独立监事除享有普通监事的职权外,还应有独立的特殊权力,这些权力应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董事会必须有独立监事列席。且独立监事有权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以及职工工资、福利、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建议或发表意见,董事会必须如实记入董事会会议记录中,如不同意,则需说明理由并应在会议记录中载明,但独立监事不享有董事会会议的表决权。二是公司的利益冲突交易必须向监事会公开,并得到多数独立监事的批准。三是董事、经理的报酬应当由独立监事来决定。四是独立监事有权批准对董事因遭到指控而付出的费用给予补偿。五是独立监事可单独行使监事会的职权,但召集临时股东须有至少两个独立监事同意。 四、监事会职权的改革 我国现行公司法规定了监事会的职权,但这些规定过于泛泛,也有点残缺不全,也就是说告诉了监事会可以行使的职权,但没告诉监事会怎么用。在职权的重构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扩大检查公司财务的权力,即监事会可以随时检查或调查公司业务及财务状况,查核帐簿文件,并可以要求董事会、经理提出报告。(2)赋予通知纠正权,对于董事、经理执行职务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或者其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监事会和监事有权制止,并要求予以改正。监事会有义务向董事会、股东会作出书面情况说明。(3)赋予监事会的股东大会特别召集权,监事会有权提议召开股东大会,董事必须立即召开,不得延迟。董事会怠于召开时,监事会可以行使特别召集权,并由监事会主席(召集人)担任会议主席。(4)赋予监事会核对权,监事会对董事会提交给股东的各种表册,应进行核对,并将调查情况向股东大会报告。(5)赋予监事会对董事的任免权。鉴于股东大会对董事的任免机制无法在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公司中有效行使,股东大会可以将此权力让渡给监事会,以加强对董事的监督。即监事会有权对董事进行任免,但必须向股东大会提出报告。(6)增加监事会设置下设委员会的权力,即监事会可以根据监督情况设置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任命委员会或专门委员会。但委员会成员大多数应为独立监事。各类委员会成员也可以是临时聘任的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人士,其发生的费用由公司负担。(7)延长监事会监督的时间长度,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设立过程中的违规现象已成了公开的秘密,问题相当严重。如红光实业、大庆联谊等上市公司,无不是在设立时便出现了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因而有必要将公司成立后设置的监事会的监督权,延伸至公司设立整个过程。如规定监事会可以在公司成立之后设立专门委员会,对公司设立过程进行专门监督,并有义务向股东会提出报告,说明调查情况及处理意见。(8)赋予公司代表权,上市公司原应由董事长对外代表公司,但在特定情况下,监事会亦应有权代表公司,如公司与董事间的诉讼,除股东大会有权另选公司诉讼代表人或法律另有规定外,可由监事会代表公司起诉或应诉。另外,监事会也可代表公司委托律师、会计师,也可代表公司与董事交涉;参酌我国台湾地区的作法,也可应少数股东权股东的请求为公司对董事的诉讼。 五、完善监事的义务和责任 基于大陆法系较为通行的看法,监事与公司之间系委任关系,因此,监事在执行其监督职务时,应对公司负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义务,否则,对公司应负损害赔偿责任。另外,监事当选后,应负有申报持有公司股份的义务,公司股份不应限于所任公司的股份,申报机关为主管机构和公司。 监事对公司负损害赔偿责任而董事亦负其责任时,该监事及董事为连带债务人。对于责任的追究,可以基于股东会的决议或少数股东权的股东请求由公司追诉,或者由少数股东权的股东提起代表诉讼,另外,公司法还须完善对监事责任的具体规定和责任免除,以增强的操作性。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企业内部管理控制路径探究论文 摘要: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秋序和社会,众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安然事件”《萨班斯法案》内邵环境企业文化权责分离财务监督会计监努激励与约束 最初的内部控制定义是内部牵制,它基本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内部拉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但核心是内部会计控制。2002年发生“安然”、“世通”等公司的破产揭露出一系列的财务欺诈丑闻,暴露出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平衡和外部监督缺失。其结果导致美国的资本市场损失了7万多亿美元的市值,对投资者造成了重大损害。为了提高民众对美国金融市场及对政府经济政策的信心,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或“SOX法案”)。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一了中国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发展,从国际上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看,完善并运转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是这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在这个时期必须从国有企业的“内功”人手,在现有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持续快速发展能力,这是现阶段国有企业建设中的一项非常紧迫和必要的任务。内部控制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话题。对我来讲全面认识内部控制还刚刚开始,企业会计一信息失真、经营失败及不守法经营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或不具备可操作性。以下从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探讨问题的成因,研宠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控制从形式上表现为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连接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通过发放内部控制调查表、实地走访我们看到被调查单位普遍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大都侧重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梳理,而忽视了内部各环节、各岗位的牵制;侧重于经营环节的程序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整体的协调;侧重于内部控制的制度学习,而忽视了执行制度的人的素质提高;侧重于对货币、实物的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等等。调查发现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从调查情况看,不少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构设置,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企业制度不健全,一是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人事政策和实务不完善;三是企业制度不全面,顾此失彼现象严重;四是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2企业内控部门的责任与权力、控制与监督 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从调查中发现,作为承担内部控制主要部门的财会、审计部门存在严重的责权不对称现象。国内大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只是服务于企业负责人,这就造成内部审计既不能监督上司,也不能监督同级。财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会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害关系人,其提供的公开化会计信息必须体现“真实、公允”的原则。由财会部门的主管人员既管理财务收支又进行会计一信息处理,极易导致基于财务收支需要而捏造会计信息;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本营运系统,而会计的对象是信息系统,财务与会计合并一处也不符合实物管理与会计记录分离原则。 二、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决不是“一日之寒”,既有人的素质原因,也有制度原因。主要成因有: 2.1双重控制主体矛盾导致内部控制不力。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产生了两个控制主体,即所有者控制经营者、经营者控制主体,两者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所有权与经营权制约失衡使内部控制权责不清。内部控制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控制者都希望成为控制主体以实现其控制目标,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企业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便进行未来投资决策;另外,他们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比如贯彻谨慎性原则,足额并加速补偿固定资产成本等,确保自己投人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则为张扬或夸大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者损害所有者利益,如提前确认收人,不足额提取费用,在职时的过度消费等。 2.2计划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陋习仍在延续,导致内部控制得不到重视。 政府包办企业一切事务和企业经营大锅饭思想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两个鲜明特点。经济体制改革后,理论上要求政企分开,但在实践中执行并不彻底,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改头换面但仍然存在的主管部门,基于权利和利益的双重考虑,仍把持着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客观上企业并无真正的理财自主权。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国家“呵护长大”的企业,主观上还保留着吃“大锅饭”的意念。而政府对经营不善企业的盲目保护机制,又助长了这种意念,企业干好干坏一个样,致使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 2.3各种监督机制弱化使内部控制的刚性被扭曲。 事实上,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会受到来自企业以外的各种监督机制的约束,为其“保驾护航”。但由于这些监督机制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没有形成一个综合整治的合力,使得监督机制弱化。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各社会监督机构,工作中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对企业的威慑力不够。对审计的独立监督、公正职能未予以充分重视,审计未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和经常化。对查出问题的处罚,往往就人不就事,重人情而轻规定,执法的刚性被扭曲。 2.4企业文化落后、内部控制执行者素质不高,使得与内部控制要求不协调。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管理者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人格和完善的价值观念,才能影响和激励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企业形成独立的文化氛围的基础在于员工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 三、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而面,作为一项制度建设,其客观的成份越多,科学性就越强。在今天,内部控制已不再是简单的差错防弊机制,而是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各种资源、各个方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效率、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1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机制。 实施内部控制,首先需要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从所有者的立场出发,不但要把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人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而且要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监控对象,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系统一、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3.2“约束+激励”作为引导、规范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 在存在双重控制主体的现代企业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双方“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企业所有者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决定了在双重控制主体构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首要的也是基本的目标应该是协调双方的利益和矛盾,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协调,找到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处的均衡点和平衡点,才能实现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以上两个基本目的。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企业内部管理评价体制建设探究论文 【关键词】内部管理业绩评价评价方法体系平衡记分卡 【摘要】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侧重于对管理者的管理控制结果进行评价,其根本目标是衡量各级管理者的战略实施控制活动的效果和效率。从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分析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的选择将更具综合性,绩效评价方法将更趋科学性和人性化。 管理业绩评价的历史轨迹,始终伴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历程。19世纪4O年代公司制企业产生,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古典企业逐步向现代企业转变。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股份制的不断完善,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大部分投资者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把经营管理权委托给了职业经理,由此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问题,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希望设计一种激励约束机制来奖惩人(经营者),以诱导人为委托人的最佳利益而奋斗,但人的行为力程度堤不可观察的,委托人只能通过对绩效的评价来度量人的努力程度,从而更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人的行为选择。 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的基本制度,公司制发展到今天,企业已不再是一个产权分明、管理关系清楚、控制流程稳定的组织,而是一个随顾客需要变化和随新的竞争威胁与机会的出现而不断地适应、调整和学习的组织,经理人及其团队作为董事会决策的具体执行机构,其管理效率与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司价值与股东财富,而如何对经理层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成为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重点。 一、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的内涵 业绩评价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侧重于对管理者的管理控制结果或业绩进行评价。要全面地理解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的内涵,必须明确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和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之间的关系;内部管理业绩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与业绩评价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与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的关系 企业经营得好坏最终都反映在企业财务与非财务事实上,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内部管理业绩评价,是对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进行评价,针对人的行为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企业内部管理业绩的好坏不仅受企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取决于管理者本身的努力程度、能力水平和所采取的管理手段。在进行业绩评价的时候需要正确判断管理者行为实施后产生的结果和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及管理能力,即需要明确区分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业绩,在进行管理业绩评价时需要剔除已知管理者不可控因素。 (二)内部管理业绩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 董事会作为股东代表,其对企业业绩的作用主要体现为,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影响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从而间接影响企业资源的配置。因此,董事会作为战略实施控制的源头,是高层管理者的管理业绩的评价主体,即通常所说的经营者业绩评价。同时,由于企业内部多层委托关系的存在,各级管理者也成为企业内部管理业绩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 (三)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与业绩评价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 其一,从评价主体看,内部管理业绩评价属于内部评价,其评价主体是董事会和各级管理者,注重的是各级管理者的管理业绩评价,评价所依据的是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计划,利用的是企业内部所产生的各种管理信息,包括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其二,从评价客体看,内部管理业绩评价是对各级管理者的战略实施控制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价,评价可能是针对某一个管理者,也可能是针对某一管理团队。需要明确的是,内部管理业绩评价针对的是处于现代企业组织中的管理者,是以人作为评价对象,而传统的责任会计制度中的责任中心业绩评价,主要集中在部门层次,以部门为评价对象。 二、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判断评价对象业绩优劣的基准,如何选择评价标准在业绩评价系统设计过程中同样是个关键环节。由于可选择的评价标准存在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评价标准各有利弊。从实践来看,预测标准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业绩评价标准,也是最为合理的一种业绩评价标准。预测标准的制定符合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的目的和本质,但是预测标准的确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缺乏客观的依据。制定预测标准科学合理的方法就是:结合企业现状纵向分析企业的历史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和研究同行业和同类企业的相关数据,考虑外部环境和组织结构的影响性,区分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 (二)评价主体由谁来评价经营者的管理业绩董事会作为委托责任主体,评价经营者业绩在逻辑上是天经地义的。但问题是公司制发展到今天,较多的公司出现了股权高度分散,经营者很容易操纵、控制公司的决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出现空壳化,大股东操纵,“内部人控制”的现象非常严重,公司内部权力制约不复存在。那么,在一个缺乏真正的委托人存在的公司里,由“谁”来负责评价经营者管理业绩,才能使得对经营者的管理业绩评价不流于形式呢?按照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不单纯是为资本所有者谋利益,而是要为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谋利益。这种理论的实质是承认各要素所有者都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来源,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产可以是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任何一种要素,核心资产的所有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按照他们的谈判能力共同影响企业价值,因而都有评价企业绩效的要求。按照这种逻辑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扩展到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由于各评价主体处于企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对企业管理绩效的评价必须分层展开,外部利益相关者对绩效的评价处在第一层次,经营者对绩效的自评处在第二层次,员工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要评价企业,属于第三层次。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评价主体可借助社会专门机构或中介机构对企业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三)评价方法侧重于平衡记分卡的视角多元评价主体的绩效评价方法应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括适于多元评价主体使用的企业绩效评价平台体系和适合不同评价主体的专门体系。因为在多元评价主体时期,各评价主体在提高企业价值这一点上有共同需要,但由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不同,要建立能满足全部绩效评价目的的方法不大可能,必然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卡普兰教授等创立的平衡计分卡法(aSC,Bal2anced—ScoredCard)是将投资者、顾客、员工三方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业绩评价和引导来促进企业战略的实施及业绩的增长,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比较适合经理人员进行内部管理。平衡计分卡其业绩衡量指标体系包括学习与成长、内部经营过程、客户、财务四个维度,其中学习与成长是核心,内部经营过程是基础,客户是关键因素,财务是最终目标。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全新的绩效评价体系,统一了股东和管理层的目标,有助于加强公司的管理机制,层层传达企业的战略思想,通过引导企业投资于客户、供应商、员工、生产程序、技术和创新等方面来创造未来的价值。 (四)评价指标以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业绩评价指标要求从更广泛的角度进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既要包括针对股东的财务业绩等经济指标,又要包括针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指标。评价指标的设计是建立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的关键与核心环节,评价指标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就是如何在众多的评价指标中选择出能够反映评价目标实现程度的业绩“指示器”。实践证明,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平衡记分卡业绩评价系统作为指导性框架,参考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吸收现代企业创新型业绩评价系统的合理成分,将各种指标体系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并充分考虑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三、企业内部管理绩效评价的发展趋势 (一)知识资本所有者将成为最重要的评价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知识资本融入了企业价值及增值的创造过程,并且是企业最具竞争力的核心资产。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等,由于这些资本专用性较强,其所有者会比其他财务资本所有者更关心其投入企业资本的安全性。因此,知识资本所有者将成为众多主体中最重要的评价主体。 (二)评价指标的选择将更具综合性要全面、准确地评价企业绩效不仅要考虑物质层面,也要考虑精神层面;不仅要考虑定量的财务指标,而且要考虑定性的非财务指标。应增加非财务指标的分量,如就业、环保、安全生产等层面的考核,促使企业全面、综合、协调地发展,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绩效评价方法将更趋科学性和人性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新月异,如果用固定的分数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绩效,很难说明89分的良好级就一定比90分的优秀级差一个档次,并且,将性质不同的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必然使结果缺乏科学性。同时,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来就是主观和客观并行的,不能忽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观性。像绩效评价这类活动,必然要受评价主体性格、偏好、价值观察、经济知识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方法的选用上,更具科学性、人性化的方法将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饭店企业内部管理提升公众形象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前言;扩大影响,提高饭店知名度;提供信息,发挥决策参谋作用;协调饭店内外关系;促进饭店效益的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维护饭店信誉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公共关系首先是旅游行业特别是在宾馆饭店发展起来、公共关系有着普遍的意义,而由此派生出的饭店公共关系又有其特殊性、公共关系是一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饭店的知名度是指饭店在公众心目中名气的大小、在提高饭店知名度上,公共关系的机遇很多,关键是要抓住时机和采用有效的方法、饭店的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包括饭店员工心目中对饭店整体的评价、在饭店经营管理中,决策是一项战略问题、公共关系在饭店管理中的协调作用主要表现在与公众沟通信息、建立感情,取得理解和支持等方面、现代饭店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发事件是饭店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工作的疏忽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一些特殊情况、大力宣传筹建中的中央大厦受到的各种感人至深的帮助和大厦喜人的前景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公共关系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企崐业要发展,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基础,同时还应该创造出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环境,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搞好了,知名度提高了,企业的发展就有了保证。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形象,设施和产品再好,企业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关键词:饭店管理;公共关系;现代企业 0前言 在中国,公共关系首先是旅游行业特别是在宾馆饭店发展起来的,公共关系部也首先是在宾馆饭店建立起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公共关系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认同,公共关系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公共关系有着普遍的意义,而由此派生出的饭店公共关系又有其特殊性,它是指饭店运用信息传播手段,与公众建立起相互了解和信赖的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以促进企业总目标之实现的一种管理职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饭店公共关系一方面强调企业和公众的关系是相互的,另一方面又强调饭店公共关系具有管理职能,从而使我们加深对公共关系本质的认识。 饭店公共关系的主要对象是"公众",它包括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两方面,因此,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构成了饭店公共关系的主要内容。内部关系是指员工关系和股东关系,它是饭店搞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外部关系包括顾客关系、社区关系、媒介关系、政府关系和同行关系等,这些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到饭店的发展,甚至影响到饭店的生死存亡。因此,在现代化的饭店管理中,从总经理、部门经理到服务员,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公共关系意识,必须将公共关系意识变成全体成员的意识并贯穿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管理职能,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达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 公共关系是一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它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上都能够发挥作用,尤其是现在,饭店公共关系越来越多地注重饭店外部开拓与内部管理的结合,特别是注重饭店的内部管理,这对于提高饭店知名度,树立与发展饭店形象,提高饭店管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维系人心,提高饭店的凝聚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扩大影响,提高饭店知名度 饭店的知名度是指饭店在公众心目中名气的大小。提高饭店的知名度,让公众了解饭店,知道饭店,扩大饭店的影响,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作用。 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个饭店无论它的设施多么豪华,服务多么热情周到,无人知道,无人光顾,饭店的生存和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因此,饭店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让宾客了解饭店,知道饭店,从而光顾饭店,使用和享受饭店的设施与服务。如毗临上海锦江饭店的上海新锦江大酒店,开业头两年,由于受老锦江的影响,被公众误认为是老锦江的分支,针对这一情况,新锦江的公关人员利用各种机会,如举办中外食品节、承办大型国际研讨会等一系列公关活动,并通过新闻媒介介绍饭店,扩大饭店的影响,提高饭店的知名度,从而赢得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市场也被渐渐打开,使饭店效益出现了一个良好的势头。 在提高饭店知名度上,公共关系的机遇很多,关键是要抓住时机和采用有效的方法。例如,饭店的开业庆典就是开展公共关系的一个最好的机会,因为饭店新开业还没有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它的知名度几乎等于零,这就需要通过公共关系工作的开展,扩大饭店的影响,提高饭店的知名度,因此,许多饭店对饭店的开业典礼都非常重视,精心策划,出奇制胜,以求开业大吉。而一些已经开业,正在经营中的饭店,由于知名度较低,饭店的产品和服务还未被公众广泛认识,就更应该在公共关系上下功夫,抓住有利时机,灵活运用传播媒介,向公众进行宣传和介绍,提高和强化饭店的知名度。营业中的饭店如果能在公众心目中产生良好的声誉,必然会对饭店的经营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对扩大饭店知名度又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树立和发展饭店良好形象 饭店的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包括饭店员工心目中对饭店整体的评价。它是公众对饭店的发展史、管理人员、团体气氛、行为准则、物质条件、产品、服务、饭店名称、店徽等的总体认知,反映了公众对饭店的整体特点、总的精神的了解和情感倾向。 公共关系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深入细致、持之以恒的具体工作,树立与发展饭店的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信誉,以取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接受,进而赢得信任和支持,而良好形象和信誉的建立,又会促进饭店目标的实现,所以人们常把良好的形象和信誉称为饭店"无形的财富",同时,饭店良好的形象也是吸引客人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以南京玄武饭店为例,开业之初,由于经营思想和经营观点以及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使饭店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客源层次降低,客人越来越少,不但影响了饭店的声誉,给饭店的经济效益顺利通过了国家旅游局的验收,在饭店十周年店庆之际,跻身四星旅游饭店的行列。可见,树立和发展饭店形象是促进饭店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饭店形象的树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饭店本身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饭店公共关系工作要为饭店的发展不断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饭店公关人员必须充分发挥公关的积极作用,经常进行市场调查,了解饭店形象在公众心目中的变化,分析公众的心理、意向及其变化趋势,及时做出预测,及时调整公关策略,使饭店的发展趋势与公众意向相吻合,让饭店良好的形象在公众的心目中经久不衰。 3、提供信息,发挥决策参谋作用 在饭店经营管理中,决策是一项战略问题,饭店所处的生存环境和面临的市场竞争极为复杂,经验型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饭店发展 的需要,因此,饭店各职能部门,尤其是公关部,应当充分利用公关优势,发挥其智囊作用,为饭店决策层提供切实可靠的信息,当好饭店决策层的参谋。 饭店决策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决策过程包括调查分析、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方案评估、执行实施等步骤,公共关系在决策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决策的准确制定提供各种信息,它的作用包括三个监测作用。 第三、公共关系影响着饭店决策的实施。饭店每一项决策的实施并不是饭店组织孤立的行为,它需要得到内外部公众广泛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引导他们在不同层次上以不同形式参与到实施决策的行动中来。因此,饭店公共关系活动是饭店能否有效实施决策的关键因素。 4、协调饭店内外关系 现代饭店是一个开放型的组织,它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同时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饭店内各部门之间以及饭店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协调能使饭店内所有部门的活动同步化、和谐化,并使饭店与环境相适应。协调影响到饭店中的所有部门和人群,也影响到饭店的外部环境,缺乏协调就会使饭店在时间、人力、金钱等方面造成浪费,使饭店形象受到损害。公共关系在现代饭店管理中,能够恰到好处地发挥这种协调作用,使饭店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公共关系在饭店管理中的协调作用主要表现在与公众沟通信息、建立感情,取得理解和支持等方面。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是饭店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对内包括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饭店与股东之间的沟通;对外有饭店与客人之间、与社区之间、与新闻界之间、与政府之间的沟通等。 公共关系在饭店内部的信息沟通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及时向员工传达和解释饭店的政策、决策、指令和意向;向各级部门反映员工的建议和要求;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管理的热情。如南京金陵饭店在这一方面就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他们通过"当一天总经理"等一系列活动,唤起员工对饭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可能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这样不仅使饭店管理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同时,也使饭店与员工在感情上贴得更近。股东关系与员工关系一样,也是饭店内部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必须经常了解股东的动向,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鼓励股东参加饭店的经营活动,以使其与饭店同呼吸共命运。 饭店公共关系的协调作用对外部公众而言,首先是与客人沟通,这种沟通工作既是大量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必须始终树立"顾客第一"、"客人总是对的"的经营思想,尽力根据客人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服务项目和服务设施,真正与客人做到相互沟通,彼此信任,互促互进。此外,还要注意发挥与政府、社区和新闻界之间的信息沟通作用,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为饭店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5、促进饭店效益的提高 现代饭店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饭店经营过程中,无论是消费决策还是投资决策,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离不开信息服务,信息服务越充分、越及时、越全面,越能强化企业的生存与竞争的地位,而信息服务工作又与公共关系工作紧密相联,公共关系工作通过采集、分析和处理信息,能促进饭店经济效益的提高,它虽然不象餐饮、客房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但是,它对饭店经济效益的影响却非常之大。第一、公共关系可以增强饭店的竞争能力,使饭店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公共关系能改善饭店的市场环境,开拓产品销路,理顺销售渠道;崐第三、公共关系可以加强饭店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形成正确的经营决策,抓住经营的最佳时机,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此外,公共关系在促进饭店社会效益,树立饭店形象,加强饭店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信息交流等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处理突发事件,维护饭店信誉 突发事件是饭店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工作的疏忽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一些特殊情况,主要包括火灾、食物中毒、停电停水、自然灾害以及大的劳资纠纷等,所有这些都会给饭店的信誉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因此,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维护饭店的形象和信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共关系在处理饭店突发事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建立一套完整的检查制度,通过科学的调研与预测,防患于未然,避免各种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当事件发生以后,必须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设法查清事实真相,与公众进行必要的沟通,相互之间达成谅解,从而妥善解决矛盾,维护饭店的信誉和形象。南京中央大厦的"盖章风波"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九三年初,一篇《南京中央大厦工程盖章逾千枚》的文章,。闹得南京城满城风雨,不仅如此,全国许多报纸加以转载,把中央大厦这家尚未开业的饭店推上了矛盾的尖端,使大厦的发展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面对如此处境,大厦总经理和公关人员处惊不乱,苦思良策,一方面热情接待来访的记者,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弄清事实,一方面大力宣传筹建中的中央大厦受到的各种感人至深的帮助和大厦喜人的前景,变不利为有利,变逆境为顺境,不但正确平息了事端,取得了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而且进一步宣传了大厦,使大厦的知名度得到了提高,为大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旅游饭店行业还有很多,这些事例都进一步说明,当饭店出现危机时,必须及时采取有效行为,与公众加强信息沟通,消除误崐会,取得公众的谅解,把不利因素转变为饭店发展的动力,从而确保饭店信誉和形象不受损害。综上所述,现代饭店管理离不开公共关系,公共关系贯穿于饭店经营管理全过程,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积极作用,是推动和促进饭店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企业内部管理分析论文 一、企业内部管理概述 1.企业内部管理的涵义 《辞海》对企业管理的定义是:企业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组织人与物的因素,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其经济活动的各种职能的总称。它产生于企业中共同劳动的需要,但它的性质与目的则因社会制度而异。在社会主义社会,企业管理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和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服务的。企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生产(业务)、技术、设备、物资、劳动、成本、财务等方面的管理。 我们认为,企业内部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或管理机构为了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其经济活动而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合理地组织企业内部的人与物的因素的活动。 2.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的企业以市场主体的角色主动进人市场。市场经济即是一种竞争性的经济,又是一种法制经济,每个企业都必须具有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意识。只有那些自律意识强,企业形象好,产品和服务质量高的企业,才会在竞争中取胜。 (2)市场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内部管理不好,生产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在竞争中也就不能取胜。“内抓管理,外拓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措施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是当前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重点,抓好质量管理、资金管理、营销管理和成本管理 这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实质和核心。抓质量首先要牢固树立“质量、信用”的观念。企业领导者要成为企业产品质量和信用的第一责任者,要健全以质量否决权为核心的责任制,加强技术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大力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深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认真贯彻IS09000系列标准。抓资金管理,需要从思想上,要树立勤俭办厂的精神,想方设法开源节流。 2.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 要坚决改变用人观念,拓宽视野,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大胆任用一批能人,不拘一格,敢动真格地选好配好企业的厂长(经理)。在选拔和任用企业领导干部时,首先要考虑对国家、对企业、对职工负责,把那些既有责任心又有管理能力的人提拔到厂长(经理)位置上,尤其要配备好企业的“一把手”,使其成为率领企业职工奋发向前的领头雁。其次要从德、才、识、体等方面注意发现任用企业各级领导干部。 3.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人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要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用严格的奖惩制度去约束和激励其努力奋斗,充分发挥潜能。人的潜能不会自然发挥出来,而是必须用激励的手段使其产生“动力”,“动力”的产生是靠人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许多种类。如生理需要、社会需求、物理需要、精神需要去引发。如何才能让员工产生“需要”并且能逐步发展,从“需要”促使其产生心理张力,引起其产生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动机”推动其去“行动”,实现达到“目标”,“目标”实现的同时需要满足,紧张解除,这时又需要使其产生新的“需要”。以此周而复始地循环,使人不断地被激发,潜力不断地发挥。这每个循环的运转过程都需要企业“帮助”产生,即建立起一个适应我国现阶段员工的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4.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凝聚人心,造就一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企业发展就会失去最大的力量源泉。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重大的基本建设来抓,这对于搞活国有企业乃至整个国有经济,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搞好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深化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特别是领导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上,并给予充分重视,努力把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石油企业内部管理的思考 内部控制制度不仅符合法律要求,更有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公司管理水平,有效实现风险控制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防范”的转变。本文拟就我国石油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展开探讨。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加快,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势必要强化内部控制。就石油企业而言,各级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内部控制工作建立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进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 一、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石油企业大部分结合本单位实际,分别建立起不同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也有部分单位领导对内控工作的意义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内控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还有个别单位存在走过场、形式化的倾向,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等。这些现象和问题说明,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尚需巩固和完善。 (一)存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误区 在实际运作中,一方面有些企业的负责人根本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也不能有效实施;另一方面部分领导和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陷入误区,他们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把内部控制看作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有的企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未理性化,由此导致企业资产流失等现象的频繁产生。 (二)缺乏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目前一些石油企业制定和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情况来看,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本本框框,真正扎扎实实落实到实处的并不多,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真正起到预警作用;有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具体执行时走了样,有章不循。比如,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一些企业没有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有的即使编了也是由银行出纳来完成的,这完全违背了职责分工、岗位分离的内部控制原则,为挪用公款、携卷公款事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缺乏全面的预算管理机制 大多数石油企业的预算编制,由于信息不对称使管理层不可能对预算提出实质性意见,导致管理职权弱化,从而滋生了预算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削弱了预算管理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作用,为内部控制留下了隐患。 (四)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目前,有些石油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有的企业虽然进行了治理,但实际情况并未根本改变,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和财务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先天不足导致信息失真的现象依然存在。出于各自的利益,有些企业的管理部门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而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使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以致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 二、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作用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因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石油企业大多是跨区域、跨行业、多工种集团型的大企业和特大企业,还有各油田众多的多种经营股份制公司,点多、线长、面广是其基本特点。因此,加强和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对目前石油股份制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大作用。 (一)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经营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和纠正,从而有利于保证企业方针政策和法规得到有效的贯彻与落实。 (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到位,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可以通过对企业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的识别进行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它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 三、我国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内控制度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更不是为了应付检查的“官样文章”,而是适应竞争、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强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内控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仅仅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制度或者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就石油企业而言,各级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进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现阶段,要彻底改变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必须站在完善公司治理、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定位,而不是仅仅在某些方面的简单修补。同时,对任何一项规范的制度既要考虑现行条件的限制,也要有一定的发展眼光,以避免由于日后频繁修订而影响规范的可操作性及稳定性。 (二)树立全过程控制的内部控制理念 当前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及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这些内控制度的方法似乎都侧重于事前和事中控制,而对问题出现后的处置很少涉及。因此,石油企业要树立全过程有效内部控制制度的理念,即事前控制的目的在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事中控制则是让企业活动按照一定的决策方向、目标运行;而事后控制则应侧重于分析结果形成的原因,考核并作出评价、落实奖惩、找出存在的弱点及隐患,进而达到对企业内控制度有效性的评估,并对欠妥部分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制定未来计划标准的依据。因此,必须加强事后控制,使企业及时、顺利克服各种困难,解决问题、渡过难关,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目前,内部控制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查错纠弊和保护资产安全,其目标已延伸到提高效率和效益、保证管理政策和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必须把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通过预算管理来达到计划、协调、控制企业活动的作用,提高内部控制结构的运行质量。 (四)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对公司管理和资金运作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测量管理和持续监控的过程,其目的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取信于市场、取信于社会。强调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监管层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了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公司从许多案例中认识到:风险控制对提高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巩固和重塑诚信市场形象的必然途径。石油企业应该在获取收益和控制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没有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措施,最终将不能保住已获得的市场份额和企业无形价值的积累,即企业信誉。因此,石油企业应将风险控制当作一项战略决策来对待,通过全面、严密、科学的制度设计和体系构造,确保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为投资者创造收益,实现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 (五)建立规范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建立与内部控制制度相配套的激励机制。改善企业内部分配制度,实施多样化的激励方式,以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分配机制。对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对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处罚,在企业内部形成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的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企业搞好企业内部管理的思考 内部控制制度不仅符合法律要求,更有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公司管理水平,有效实现风险控制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防范”的转变。本文拟就我国石油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展开探讨。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加快,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势必要强化内部控制。就石油企业而言,各级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内部控制工作建立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进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 一、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石油企业大部分结合本单位实际,分别建立起不同层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也有部分单位领导对内控工作的意义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这是内控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还有个别单位存在走过场、形式化的倾向,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等。这些现象和问题说明,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尚需巩固和完善。 (一)存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误区 在实际运作中,一方面有些企业的负责人根本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也不能有效实施;另一方面部分领导和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陷入误区,他们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把内部控制看作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有的企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未理性化,由此导致企业资产流失等现象的频繁产生。 (二)缺乏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目前一些石油企业制定和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情况来看,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本本框框,真正扎扎实实落实到实处的并不多,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真正起到预警作用;有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具体执行时走了样,有章不循。比如,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一些企业没有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有的即使编了也是由银行出纳来完成的,这完全违背了职责分工、岗位分离的内部控制原则,为挪用公款、携卷公款事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缺乏全面的预算管理机制 大多数石油企业的预算编制,由于信息不对称使管理层不可能对预算提出实质性意见,导致管理职权弱化,从而滋生了预算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削弱了预算管理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作用,为内部控制留下了隐患。 (四)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目前,有些石油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有的企业虽然进行了治理,但实际情况并未根本改变,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和财务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先天不足导致信息失真的现象依然存在。出于各自的利益,有些企业的管理部门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而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使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以致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 二、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作用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因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石油企业大多是跨区域、跨行业、多工种集团型的大企业和特大企业,还有各油田众多的多种经营股份制公司,点多、线长、面广是其基本特点。因此,加强和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对目前石油股份制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大作用。 (一)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经营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和纠正,从而有利于保证企业方针政策和法规得到有效的贯彻与落实。 (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到位,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可以通过对企业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的识别进行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它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 三、我国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内控制度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更不是为了应付检查的“官样文章”,而是适应竞争、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强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内控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仅仅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制度或者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就石油企业而言,各级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点,进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现阶段,要彻底改变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必须站在完善公司治理、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定位,而不是仅仅在某些方面的简单修补。同时,对任何一项规范的制度既要考虑现行条件的限制,也要有一定的发展眼光,以避免由于日后频繁修订而影响规范的可操作性及稳定性。 (二)树立全过程控制的内部控制理念 当前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及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这些内控制度的方法似乎都侧重于事前和事中控制,而对问题出现后的处置很少涉及。因此,石油企业要树立全过程有效内部控制制度的理念,即事前控制的目的在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事中控制则是让企业活动按照一定的决策方向、目标运行;而事后控制则应侧重于分析结果形成的原因,考核并作出评价、落实奖惩、找出存在的弱点及隐患,进而达到对企业内控制度有效性的评估,并对欠妥部分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制定未来计划标准的依据。因此,必须加强事后控制,使企业及时、顺利克服各种困难,解决问题、渡过难关,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目前,内部控制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查错纠弊和保护资产安全,其目标已延伸到提高效率和效益、保证管理政策和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必须把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通过预算管理来达到计划、协调、控制企业活动的作用,提高内部控制结构的运行质量。 (四)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对公司管理和资金运作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测量管理和持续监控的过程,其目的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取信于市场、取信于社会。强调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监管层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了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公司从许多案例中认识到:风险控制对提高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巩固和重塑诚信市场形象的必然途径。石油企业应该在获取收益和控制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没有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措施,最终将不能保住已获得的市场份额和企业无形价值的积累,即企业信誉。因此,石油企业应将风险控制当作一项战略决策来对待,通过全面、严密、科学的制度设计和体系构造,确保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为投资者创造收益,实现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 (五)建立规范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建立与内部控制制度相配套的激励机制。改善企业内部分配制度,实施多样化的激励方式,以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分配机制。对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对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处罚,在企业内部形成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的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企业内部管理论文 摘要:近几年,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加剧了对生态的破坏,环境问题逐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很多,文章着重分析环境保护中的保险政策即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并对其优势和依存条件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环境保护;保险政策;优势;依存条件 环境保护的政策有很多,按通常的分类方法可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分类。从纵向可分为总政策、各个部门或领域的基本政策、各个部门或领域的具体政策等;从横向可分为环境管理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和环境国际合作与交流政策。OECD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各国已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经济手段。 一、环境保护中的一般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是指运用经济手段特别是价格杠杆来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政策。一般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征收排污费、生态环境补偿费、资源税(费),环境保护经济优惠政策,环境保护投资政策以及建立健全环境资源市场政策等等;金融政策包括软贷款、贴息贷款、商业贷款、优惠贷款和环境保护基金等。 二、环境保护中的保险政策及其优势 环境保护中的保险政策属环境责任保险政策。环境责任保险又被称为“绿色保险”,一般认为环境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污染水、土地或空气等环境资源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对象的保险,它要求投保人依据保险合同按一定的保险费率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当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承担损害赔偿和治理责任时,就由保险公司代为支付法定数额的保险金。环境责任保险属于责任保险的范畴。 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种人为活动加剧了对生态的破坏,这些逐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而环境责任保险具有风险评价、风险监察和损害救济等功能,能保障环境侵权受害人的权利救济、环境污染的及时治理和减轻企业运作中的环境责任。因此,环境责任保险成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其他手段相比,环境责任保险具有以下优点: (一)环境责任保险的作用机制与众不同 环境责任保险是分散危险和消化损失的制度,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把经济因素和环境风险联系在一起的机制。它激励经营者更加谨慎地从事经营活动。保险市场通过把风险转化为相对少和固定的保费,以此来避免经营者从事经营时可能面对的巨大的不确定的风险。否则,经营者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发展机会和巨大风险并存的局面时将进退维谷。同时,经营者可以通过保险获得补偿,迅速恢复生产,并且保险的存在可以减少交易各方的交易费用。 (二)环境责任保险符合现代环境法污染者负担原则 保险是通过集中危险相近的人所共同组成的。在环境责任保险中,由潜在的污染者组成一个危险共同体,通过缴纳保险费形成风险基金,当污染者造成他人损害时,透过保险人对他人所受环境损害进行赔付。因此,环境损害的风险实际上是由缴纳保险费的责任共同体来承担的,也即是全体污染者来共同承担的,而非由其他人承担,所以它符合环境法中污染者负担的原则。 (三)环境责任保险能促使被保险人加强环保工作,从而有效地减少污染的发生 环境责任保险的出现虽然不能达到阻止环境污染发生的作用,但环责险市场可以通过厘定不同的保险费率、确定不同的保障范围来控制激励被保险人改善安全措施以此减少污染风险。例如,保险人可以在基本费率的基础上实行差别费率。对环保设施完善,运作良好的经营者实行优惠费率;对环保设施不健全的经营者,提高费率,征收高额保险费、促进其健全环保设施。在德国,保险公司给予行驶公里数少于特定里程数的车主以折扣费率,有效地减少了能源的排放,促进了环境的保护。RheinLandVersicherung公司在其客户能提供一张公共交通的年票时,将对其实行优惠费率。而建筑保险的保险人则通过对符合环保设计标准和使用绿色环保材料的投保人提供折扣的方法来提高环境质量。另外,保险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具有掌控资金投向的权利,可以把资金投入到从事防止环境污染生产的企业中去。不仅如此,还可以雇佣专业的风险管理专家对被保险人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管理,来实现经营利润,同时提升环境质量。最后,保险人还可以通过日常监督减少造成环境损害的风险。可以在保单中设立控制条款:保险人或其人随时均有不经预先通知前往查看被保险人设施的权利,以促使被保险人改进措施及避免事故的发生。 (四)环境责任保险增强了侵权行为法的补偿功能 从过错责任到无过错责任的修正使侵权行为法加强了对受害者的保护,但并未增强双方的补偿功能。对于经营者来说,必然导致负担成本加重,从而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对于受害人来说,在加害人偿付能力有限的前提下,面对繁复的诉讼程序,受害人未必能得到相应的补偿。而环境责任保险将风险分散于社会各成员的机制无疑增强了侵权赔偿能力。通过环境责任保险,污染者只需缴纳一定的保费,若损害事故发生,由保险人负责赔偿,从而减轻其负担;受害人也能从具有雄厚财力的保险人处迅速获得理赔,避免了因加害人财力不足无法获得赔偿情况的发生,从而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不影响社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五)环境责任保险具有再保险、巨灾风险证券化等分散风险的途径 环境损害具有污染范围广、受害人数众多以及损害后果严重等特点,因此,发生巨灾风险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仅仅依靠一般经济手段去解决往往只是杯水车薪,而环境责任保险作为环境保护的保险手段具有其他手段所不具有的风险分散功能。它可以通过再保险、共同保险、巨灾风险证券化等保险技术将巨额风险分散到遍布全球的保险人中去。如1992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发生的安德鲁飓风(HurricaneAndrew)是美国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后保险人为其支付的155亿美元保险赔偿金,对于灾后重建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充分显示了保险业对抗巨灾风险的能力。 三、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依存条件分析 环境责任保险的诸多优点固然令人心动,但自环境责任保险进入中国之后,为何发展之路却频频受挫呢?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历程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环境责任保险的存活是需要一些特殊的依存环境和条件的。 (一)环境责任保险存活的社会思想基础是环境风险责任的社会化原理 风险的客观存在及其危害后果是保险制度产生、存续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每个单个个体接触不安全因素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这促使个人转移风险和社会分摊风险,即风险社会化原理被社会广泛认同。人们开始寻找一种社会化的风险分散机制,以保证自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不因某次事故而受到影响。环境责任保险正是这种环境风险责任社会化观念下的产物。它是人们在环境污染事故不断出现、公众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企业赔偿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要求社会分摊环境损害赔偿风险的一种做法,风险责任社会化为环境责任保险的建立提供了社会思想基础,从而为根本上解决环境损害赔偿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完善的法律环境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的基础 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取决于法律环境的健全及其执行力度的强弱,完善的法律环境和有效的民事侵权体系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的基础。环境责任保险最发达的地方就是那些拥有健全法律制度的地方,欧美发达国家成功的环保实践无不证明了这一点。美国采用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而且,政府还可以采取货币赔偿或者刑事制裁的方式,对污染者处以严厉的惩罚。欧盟成员国也无不采用法律手段,加大对环境污染者的惩处。1997年,《欧盟政策声明》指出“防止和消除污染侵害的费用,必须作为一项原则由污染者来承担。”完善的法律环境和民事侵权体系维护了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并提供了主体权利受到侵害时的保护救济机制,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安全阀”,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环境责任保险所发挥的功能正是其折射。 (三)非经济利益因素的推动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的基础保障 在环境责任保险中,环境损害具有损失难以确定性、损害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确性、损害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损害后果的严重性等特点,这与传统保险具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在污染责任保险中的公害污染,工业活动从设厂排放废物开始,即存在发生损害的确定性,是重复或继续的现象,非偶然和不可预见。因此,这与传统保险领域中以偶发及不可预见或不可抗力事故作为保险对象相矛盾。1978年l0月在马德里举行的国际保险协会第五次全球会议上,保险人就曾基于上述特性而拒绝承保。基于环境损害的特殊性可知环境责任保险不能和传统领域相提并论。为此,美国、瑞典、德国等国家都采用了强制保险的模式,通过政府干预,并结合各种经济刺激手段,才得以激发环境保险市场。因此国家对于保险公司应给予积极的扶持政策,鼓励保险公司承保。 (四)厘定恰当的保险费率是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存在的关键因素 保险费率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市场的供需和环境保险功能的实现。环境责任保险中存在着逆向选择,即污染风险高的企业更倾向于利用保险来转嫁损害,但污染风险低的企业由于保险费的厘定不合理而导致无力投保。由于参加投保的都是风险高的企业,因此,保费总额不足以进行损害赔偿致使保险公司失去运营基础。另外,如果遵循公平原则,根据风险实际情况厘定不同的保险费率,风险高的交纳的保险费多,风险低的交纳的保险费少,这样的话,一些风险很高的企业根本无力承担巨额保险费,必然会造成企业的无保险现象、环境和受害者的无保护状态。因此,保险费率的确定必须兼顾保险公司经济利益和环境保险的价值追求,并结合国家的环境保险政策,做到公平、合理与适当。 (五)公民的环保和法律意识是推动环境责任保险发展的动力 环境责任保险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一国相关制度的安排,而且也取决于公民的环境意识水平。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兴起与公民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密切相关。只有当公民对自身的环境权益和法定权利有了充分的认识,公众才能积极的投保环境责任保险,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才可能得以长足的发展。因此,公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推动环境责任保险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 四、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环境责任保险的生存土壤目前在我国并不完全具备,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现有做法,完善环保法律和监督管理体制,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加强政府对环境责任保险的支持力度,另外还要深入研究环境责任保险理论、加快产品开发和费率厘定合理化的步伐,从而使环境责任保险在我国得到又快又好地发展。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企业内部管理审计概念性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管理审计问题 [论文摘要]企业内部开展管理审计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用到的一些主要概念做一简略探讨,以期理顺思路,服务实践。使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在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作用中逐步完善,稳步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迫使企业管理者更加讲求管理力度,防范风险,追求经济效益,并且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部审计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开展管理审计就成立一种必然趋势。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审协会五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指出,今后内部审计要开展对经营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事项的监督和评价,实施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为改善组织的运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服务,为管理层当好参谋。 管理审计在我国开展时间较短,规范化的实践经验尚显不足。对一些在实践中必须清楚的重点问题讨论颇多,这些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管理审计的有效开展及发展方向。本文对管理审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注意点作一概念性的探讨,以期对开展企业管理审计有一清晰的思路。 一、管理审计的概念、内容、形式 1、管理审计的概念。解决好管理审计是什么的问题直接影响管理审计的发展方向,国外管理审计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与延伸已逐渐成熟和稳健,但是由于国情不同,不能奉行“拿来主义”,必须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管理审计理论。没有理论的指导,再好的行动也只能是盲动。中国内审协会在管理审计理论研讨会上达成的初步共识是:管理审计指为了明确一个组织中的所有职能部们和经营环节中现存的和潜在的薄弱之处,面对管理人员在实现企业目标和管理效果方面所进行的客观的、独立的、可理解的和建设性的评价,以帮助管理人员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更好的完成受托管理责任。此概念揭示了管理审计的范围:一个组织中的所有职能部们和经营环节;职能:明确现存的和潜在的薄弱之处,进行的客观的、独立的、可理解的和建设性的评价;目的:帮助管理人员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更好的完成受托管理责任。由此看出此概念较全面的解决了管理审计是什么的问题,是当前指导管理审计实践的较全面的定义。 2、管理审计的内容。管理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但管理审计是否渗透到管理的方方面面,尚需探讨。从管理审计的概念中看出它的目的是帮助管理人员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更好的完成受托管理责任。所以说,当前管理审计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的,与经济管理行为无关的内容如人事、环境等不应成为管理审计的内容。管理审计的内容只能是经济管理活动,有其特定性,不应包罗万象,不应与组织内其他职能机构产生职能冲突。具体内容可以是战略决策、投资效益、物资采购等生产经营各方面。 3、管理审计的形式。管理审计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表面经济现象的监督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由表及里,对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对审计对象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所以企业管理审计从形式上应该是一种过程审计,不仅要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事后监督和评价,更要将审计关口前移,延伸到经济活动的事前和事中,参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对企业经营流程和内控制度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管理审计总体形式上是过程审计,不要停于一点或一面。具体形式应包括:风险管理审计、内控制度审计等。 二、管理审计的程序、方法、特点 管理审计是为了促进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工作,帮助他们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突出的中心是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以实现经济目标。由于其审计目标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程序和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 1、管理审计的程序。对于管理审计的程序,习惯上基本包含准备、实施、报告三步。我认为面对纷繁复杂的、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审计对象,应进一步细化,突出其特定性对指导实践更有帮助。第一确立审计项目。由于管理活动内容广泛性,市场经济的多变性,以及对管理审计前瞻性、预警性的要求,管理审计要把握要点,切中管理活动的要害,立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立项时不仅要考虑项目的效益效率,还要考虑人员、时间和成本效益原则。要通过风险分析、与管理者交流等手段确定管理风险点。第二审前准备。管理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的资料。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体制、产品、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业务流程、管理模式、财物管理系统等多种信息资料。第三审计实施。此阶段就是要认真做好调查取证,研究分析证据。这不仅限于财务资料,跟重要的是深入生产经营第一线,客观公正地获得评价企业经营管理的可靠和足够的数据。并通过系统科学的分析鉴证得出审计结论。第四审计报告。管理审计的审计报告重点揭示经营管理、内控体系中的管理问题和薄弱环节,揭示普遍存在的问题,挖掘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第五后续审计。只管过程,不顾后果的做法,将无法体现管理审计的过程控制性和企业发展的连续性。所以后续审计对管理审计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后续审计看那些建议得到了落实,效果如何;那些没有落实,原因何在,从而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 2、管理审计的方法。管理审计是对管理活动的分析评价,所以要用到大量的现代管理方法和经济活动分析方法,而不仅仅是核对、盘点、调节等传统方法。主要技术方法一是财务分析方法,如比率分析、趋势分析、报表分析,主要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并揭示潜在的经营问题。二是经济分析方法,如量本利分析,经济批量分析。主要对管理活动进行系统分析,为正确决策提供充分、必要的信息。三是现代管理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决策树法等主要是为提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建议,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3、管理审计的特点。管理审计有别于传统财务审计的特点很多,从内容、形式、程序方法、报告上都有其自身特性。较为突出的特点有:一是审计范围的广泛性。由于经济管理活动的宽泛性,所以管理审计的范围可以涉及经济管理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如计划、财务、物资、合同、内控制度等。二是审计方法的多样性。管理审计除使用常规财务审计方法外,更多的要用到包括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在内的非财务分析法,既要使用定量分析方法,更要使用定性分析方法。三是审计结论的建设性。管理审计的结果主要是为被审计对象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服务,不应具有强制性。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管理审计时只提建议,不要求经营者必须执行,管理决策本身是经营者的事,内审人员不承担经营责任。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审计效果问题。管理审计花费力气大,成果不好量化,直接成果不大,且短期内不易显现,影响管理审计的有效开展。审计人员一是要树立服务意识,不计一时之荣辱。二是注重于管理层和被审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在企业管理层的重视下,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具有较高的组织保证。 2、审计业务的独立性问题。组织上的独立是开展一切审计工作的基础,管理审计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内部审计自身的局限性,只能是相对独立。加之管理审计参与范围的广泛性,为避免发生利益冲突,一是从组织形式上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保证必要的独立性,二是人员管理上保证内审人员的客观性。有条件的企业可进行不定期的轮岗制度。 3、人员素质问题。由于当前内审人员大部分为财会 人员,对财会知识有余,而企业管理知识不足,所以一方面内审人员要跟上时代潮流,加强学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内审的内部优势,进行资源整合,根据不同项目情况在有关企业部门调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技术装备等资源,这是当前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也得到了实践证实,美国无线通信公司AirTouch通过此形式进行内审组织再造,取得良好效果。 四、结语 管理审计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这是实施管理审计的基本社会基础,企业发展需要管理,管理的发展又需要审计的支持。企业内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开展管理审计定位要准确,基本概念要明确,循序渐进,不断实践,理清思路,稳步发展。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工商管理市场经济研究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工商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与工商管理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本文将以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着手点,针对目前市场经济中工商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提出在市场经济中将工商管理有效运用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在理论等层面上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工商管理;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联系;基本内涵 0引言 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产物,能够进一步加强市场经济的规范性与稳定性,同时,市场经济也是工商管理工作实施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市场经济发展足够好,工商管理工作的价值和作用才能够得到凸显。本文进一步探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此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并且寻找相应的规律,促进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能够更好地发展。 1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事实上,工商管理的存在是为了规范目前市场的经济秩序与政府在经济方面的统治秩序,能够进一步在趋于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实施宏观调控,促进资源得到更为优化的设置。而市场经济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并且针对市场趋利性的基本特性而言,其也是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社会体制建设的必然发展需求[1]。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一定内在联系,二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若是没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就没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更没有工商管理存在的必要。但是缺乏工商管理行为,经济发展也就缺少了管控能力与自律能力,很多市场经济行为都缺少相应的管理与监督,而市场经济在失序的情况下是不能够正常顺利发展的。所以有利益关系的存在,就会导致市场经济中的不同对象之间存在纠纷,这一点是由市场经济趋利性因素所导致的。而工商管理能够以相对权威的角度,根据目前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根据所设立的工商管理办法以及工商管理制度,对不法商贩以及不法行为进行责任追究与责任管理,最大程度上对我国的市场经济进行维护。这些都是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只有正确认识了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二者之间的发展规律,才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开展工商管理工作,落实好工商管理工作。 2在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中工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为了加强对市场经济以及市场经济行为的监管,设立了一定的工商行政等部门来进行相应的工商管理工作,但是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工商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使得目前的工商管理依然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首先从工商管理的制度层面上进行分析,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方向,很多工商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够满足多元化的经济行为需求[2],所以其基本管理行为与管理体系都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执行力,同时也不能够满足目前社会发展需要,在基本管理与管控观念上面临着改革与更高的挑战。工商行政部门如何在明确目前经济发展现状的同时,合理进行工商管理观念的转变也是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中工商管理的首要工作。另外,工商管理是一种较为宏观的管理行为,所以想要合理进行工商管理行为就需要从根本上完善管理组织结构,但是现在的问题就是工商管理的组织结构并不能够满足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目前工商管理执法能力的提升,使得工商行政部门的大多执法行为不能够落实到位。比如地方政府与工商行政部门之间的直接冲突,阻碍了工商部门进行相应的行政行为等。除此之外,在工商管理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政府在进行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招募时很多都不是走常规的招募程序。所以致使目前工商行政部门缺乏相应的人才[3],并且没有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来促进其自我能力的提升,所以目前的管理人员普遍没有树立正确的工商管理观念,不能够正确认识到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这些都是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中工商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只有在明确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才能够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以此促进市场经济与工商管理的共同进步与共同发展。 3在市场经济中优化工商管理运用的具体措施 3.1完善工商管理制度与行为办法 想要在市场经济中优化工商管理的实际运用,就需要在了解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完善工商管理制度与行为办法。事实上,工商管理制度在1995年就已经得到初步建立,即《工商行政管理暂行规定》[4],经过近些年不断的修订,也在具体的工商管理组织结构与管理职责上进行了相应的划分与明确。社会发展迅速,很多经济行为已经不能够用传统的工商管理制度去进行约束,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实施的过程之中,工商制度规定的《广告管理条例实行细则》中就有部分内容与其不符。所以国家之后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促进工商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所以,完善工商管理制度与行为办法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因此从制度方面着手,才能够为落实工商管理工作奠定制度基础,从而提升工商管理行政行为的执行能力。 3.2在工商管理进行中完善管理组织结构 在工商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完善管理组织结构,有两大益处,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督,扩大监督范围的同时也能够增强监督力度[5]。另一方面有利于内部管理的和谐发展,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合理进行工商管理行为,促进工商管理行为的顺利实施。所以在完善工商管理组织结构的过程中,需要与地方政府的其他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机制,良好的沟通是一切管理活动进行的前提。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很多工商管理行为都难以落实到位,所以建立良好的合作管理并且完善管理组织结构也是目前工商行政部门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3.3提升工商管理团队的综合素养 在关注一些工商要闻时,一些工商管理行为不能够落实到位很大程度上与执法人员的综合素养有关,所以为了顺应目前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工商管理团队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身,提高整个管理团队的综合素养。比如目前网络的发展也在不断壮大,想要落实工商管理工作,还需要提升网络监管能力,从而进一步维护网络市场秩序[6]。在近期的工商管理中也提出了“增强四种意识,更加高效维护网络市场秩序”的口号。所以工商管理团队需要从多方面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比如电子商务消费维权、防范利用预付消费进行非法集资的行为、如何去加大消费维权工作力度、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等,这些都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工商管理团队提出的挑战。 4结语 在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行为仍然存在着不足,使得目前的工商管理工作还不能够满足当前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在明确市场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通过管理组织结构的完善、工商管理者素养的提高以及工商管理制度的优化等多方面加强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刘冀 王骄洋 杜恺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市场经济研究 摘要: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市场机制的成熟与完善,科技教育文化已经完全融汇到经济一体化当中,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成为探讨的话题。国内艺术与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学生每年数以万计,其中大中专毕业生,这主要是在广告,包装设计和室内外装饰设计等行业中。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大多承担着室内外环境设计与施工,广告行业的人才培养任务,但在职业教育中的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生与生产能力的经济需要相缺乏,艺术设计教育的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市场经济之间的互动。然而现代产业需要的是知识面广泛,能力强、适应能力优等各方面的素质,而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角色转换过慢,是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无法操作,能力偏低,实践操作非常薄弱,职业能力素养相对较低。因此,找到合适的科学的改革,艺术和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合理的互动方式。 关键词: 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市场经济、互动 一、高等职业的的作用 高职教育的培训与其他教育不同。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的主体,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者特殊的角色,和培训机构有着不同的地方。培训是由社会上的机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专门的训练。英文training也说明培训是一项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而教育是由教育机构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培养活动,是传递社会经验的手段,是培养人的一种现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类型是不同的,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类型的鲜明特点,然而职业培训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活动。职业培训是按照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对需要培训的人员进行训练,根据学员的身份进行训练。 二、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几年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依据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学院的“六双”人才培养模式,并采取“123”人才培养运行形式,即:“1”,是指紧紧围绕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的“1条”主线。“2”,是指采取校内、校外“2者”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3”,是指“3个”阶段层次,第一阶段是在校内的四个学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把学生的理论知识打扎实,动手的操作能力有稳步的提升;第二阶段是实训阶段,参考真实项目案例,结合项目进行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第三阶段是就业前的实习阶段,通过到实习公司和企业进行学习,获得较为真切感受的经验,让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2)实行“一专业、多方向”培养。 根据专业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实行“一专业、多方向”培养。即在前四学期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过程中,对于职业能力通用的专业及专业基础知识,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知识模块满足不同学习者需要,构筑专业基本能力平台;第四学期末集中2个月实行“一专业,多方向”培养。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艺术人才的互动性 互动模式是市场经济产生后最经常使用的词语,大的范围包括社会运行的领域,如生产、物流和消费。小的范围指的是人民的日常生活起居等。 1)实现教的互动。 教育目标的培养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实现国家教育总目标需要进行探索。目前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符合社会需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建设。1 2)实现学的互动。 培养良好的创意思维是高职艺术设计的教育核心思想。在原有的教育理念限制了创造思维的培养。创新艺术设计具有一定批判性,灵敏度、流畅度和原创性是它的主要特点。“灵敏度”是指具有某种敏锐的观察能力,洞察事物的分析能力,从专业的视角,去分析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原创性”是指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的创造活动,没有抄袭和模仿。 3)实现研的互动。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生产、建设和管理的应用人才。因此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实现校企合作,充分合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创造出具有模范式的实习基地有校内和校外两种方式。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过门石,校外实习基地的有效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有着强化的作用。 4)互动的形式。 在当下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面化中,高职教育要符合国际标准,找准发展的形式。糟糕的设计、抄袭和雷同的设计会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更会带来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使得设计水平下滑。高职艺术设计人才要加强危机意识,建立起良性循环模式。只有这样,发展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才符合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走出具有中国特色高职教育道路。2①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双证重复性的叠加,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界定为: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一是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二是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所以只有教师具有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提升,才能名副其实的建设双师队伍,对于学院的发展起到真正的帮助。②产、学、研一体化。产、学、研深入整合。目前高职设计教育忽视高职教育的社会属性,忽视了专业领域的研究,忽视了新科技的方面。在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方面显得尤为不足。高职设计教育的培养教育不能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要加强之间的有效链接,建立于经济密切的横向关系。建立合作办学机制,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实践操作。让学生的作品和成果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四、总结 着眼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向着“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然选择。随着信阳经济的快速崛起和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艺术设计要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形成互动。信阳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着眼于实际,并关注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探索符合学校和社会的各面的需求,调整出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和结构,适应新的学生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手法,打造一个适合市场经济的产、学、研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具有学校型和社会型的综合素质团队,通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探索多样化的管理方式,解决高职与市场的互动关系,在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为市场经济的快速腾飞注入新鲜的活力。 作者:翟翌辉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行业取得了突出的进步,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将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挥不同经济体系的最大化作用,禁止出现经济不协调的情况。房地产经济隶属于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经济的变化对房地产行业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存在干预机制不合理的情况,则必然会增加管理难度。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强化市场管理力度,保证房地产行业的有序发展。 一、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协调的原因 针对经济发展形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必须及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后续干预形式的要求,进而探究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以下将对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协调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价格和价值出现不协调 根据房地产价格形式和价值形式的变化,必须及时对价值形式进行分析,基于已有控制机制的特殊性,如果出现价格过高的情况,则必然会扰乱市场秩序。近些年来随着房地产价格变化比较明显,甚至出现泡沫经济的情况,和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很难保证房地产经济的有效发展,减少经济风险。 (二)干预形式不合理 基于已有发展形式的特殊性,要制定合理的宏观调控形式,避免出现控制机制不合理的情况。在后续干预过程中政府的干预形式有重要的作用,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干预机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干预机制不健全的情况,无法在第一时间对市场发展形式进行了解,进而出现控制形式不健全的情况。 (三)资源应用不合理 房地产经济处于开放式管理形式,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灵活应用资源,体现出资源应用形式的要求。在具体控制过程中存在土地规划形式不合理、开发形式不合理的情况。由于我国资源比较少,人均占有量少,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能源矛盾的问题,使其适应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形式的要求。 二、如何保证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基于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及时对经济形式进行调整,使其适应协调发展形式的要求,进而促进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以下将对如何保证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分析。 (一)调整房地产商品价格 根究房地产经济发展形式的要求,在后续控制阶段,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控制,则会出现经济泡沫的情况,增加市场经济的风险。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及时对房地产商品价格进行调整,强化控制机制。控制控制好房地产商品价值决定价格市的价格并不说一定要强制性将房产价格降下去,应该按照房地产商品的价值制定相应的商品价格。房地产价格过高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明确价格变化形式,调整工序矛盾,及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保证房地产市场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 (二)强化金融监督形式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相关部门的管理和控制机制对整体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整个干预过程中,要及时对房地产经济进行调整。金融监督管理形式采用的是大规模发展形式,为了避免出现价格控制不合理的情况,必须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相关部门要及时对房地产企业的信息进行了解,提升监控管理力度,及时对贷款机制进行调整,进而保证资源的合理应用。在干预过程中,要及时对存贷形式进行分析,灵活应用资产形式,降低高风险贷款风险,保证市场经济和房地产经济的有序发展。 (三)进行经济转型 当前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控制不当必然会出现转型机制不协调的情况。政府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发挥主导性作用,应用杠杆经济原理,鼓励相关房地产企业应用智能化发展形式,此外对购买的住宅区进行环保设置。如果存在控制不合理或者经济发展机制不明显的情况,则必然会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此外房地产建设形式必须以低碳环保为建设目标,和市场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的步调。如果房地产建设不能以低碳环保为建设目标,则必然会出现控制机制不合理的情况。 (四)合理应用激励政策 基于房地产设计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干预过程中,则必须从现有发展形式入手,结合后续控制形式的要求,合理应用激励政策。市场经济发展必须树立战略发展目标,制定合理有效的经济发展形式。政府在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调整贷款形式,吸收更多的购房群体对这种住宅的关注。实践证明,政策的激励政策势必会带动房地产经济向着低碳经济的转型,工作人员必须在已有设计基础上,调整经济发展形式和干预机制,使其适应整个发展形式的要求。 三、结束语 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经济取得了突出的进步,为了调整房地产经济发展形式和市场经济干预形式,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对控制机制进行分析,控制经济发展形式,采取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形式,必须发挥房地产经济的最大化作用,带动市场经济发展,重视转型发展机制的要求,及时对其进行总结,对房地产经济加以控制,这样才能发挥出房地产经济的积极作用,进而促进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同步发展。 作者:王威 单位:包头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服务局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市场经济研究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特征 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立足于阶级社会本有的特点,而不是将他的研究基础直接划归在以往的政治经济学家的意识形态里。比起以往的经济学家,马克思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像那些只在经济知识范畴中游走的经济学家们,因此,对于那些“自己也不知道他在为什么服务”的经济学家,他们又怎能将人性问题科学地在经济学领域中发挥出来,即使像斯密那样对过去的经济学进行了批判,使得“时代具有人道精神了,理性起作用了”。的确,这样的进步是有利人类社会的,商业中应当存有人道意识,这样会缓解人们之间因为激烈的竞争而出现的人性危机。但是斯密的理论仍然没有真正意识到商业运作本身的缺陷,也就是说,商人的目的最终是回归私欲的贪婪之中,这是普遍的现象。另一方面,在资产阶级社会关系中,经济学研究的进程比之过去其他阶级社会时期都要进步,这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一种结果。但是,“经济学家们都把分工、信用、货币等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范畴”,这样就脱离了对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生产关系的正确理解,即“没有说明产生这些关系的历史运动”。因此,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对于客观事物的把握程度是全面的,并且把经济学的那些意识形态很好地做了一些转化,至少超出了一些伪善的表象,还原了发生在阶级社会,尤其是存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那些真实意图。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客观性存在于一定的结构基础上,这种结构基础主要表现在他将一种人格性关照到了经济研究领域,而不只是将经济学视为纯粹的知识体系或是一类意识形态。例如,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俨然会失去平衡状态,这涉及到了生态环境、能量资源等问题。人类生产行为本身就是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和谐,特别是在工业生产大步迈进的阶段,这种对自然界的干涉甚是严重。因此,在对经济学本身的基础研究中,资源问题的出现就已经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面对这种本有的缺陷,人的生产行为本身应当有所注意,因此,关于资源的应用问题就是一个与人密切相关的范畴,包括马克思以后的人类对生态问题的反思都与资源的利用行为有着根本的联系,最为突出的联系就是人为因素。在人类社会生产最基本的环节中就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界存有的关系,那么,这样的经济学自然而然的就要赋予人格化形式,证明经济学体系也是处于一个有机体中,而绝非是人的某种意识形态。另一方面,除了这样的基础外,异化劳动本身的存在又成为了马克思经济研究领域中的又一个事实,而且人也因为经济行为进入到了经济领域,使得经济学研究范围就被赋予了人格化形式,即它的研究导向以及研究目的总是与人的社会生产关系相结合,同样也始终没有离开过对于人的利益的关注。这是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基础模式,他选用这样的基础作为他研究的视角,自然要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从这一层面上也证明了马克思及其经济学研究有着必然的准确度,即科学性。 二、市场经济意志的形成 我们首先要注意到的就是马克思对于商品交换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也是他的一个基础性研究,即“政治经济学从商品开始,即从产品由个别人或原始公社相互交换的时刻开始。进入交换的产品是商品。但是它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在这个物中、在这个产品中结合着两个人或两个公社之间的关系,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另一方面,在对商品交换过程的阐述中,对于商品所有者的确立是说明了市场本身存有的伦理性,虽然是以人格化的形式表现,但是人们的经济行为却实实在在地被归结在这个市场范围内以及被制约着。另一方面,对于商品监护人来说,由于商品自身的限制,商品需要监护人,并且监护人“必须以意志寄存在这种物内,并且以这种身份,发生相互的关系”,因此,商品交易的过程就是实现了交易者彼此的利益,“他们必须互相承认私有者的权利……它总归是在契约的形式上——是一种意志关系,并在其中,反映出一种经济关系来”。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就被人们的经济意志所支配,这样的经济意志致使人们之间的经济权利通过买卖关系实现,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契约的形成。人以各自的经济意志代表了商品实现其价值,以人的意志将自身与商品的关系确定为人是商品的所有者,并且人们之间通过各自的经济行为来完成交易过程,因此,市场本身的性质就是具有人格化的,即“经济舞台上的人物,一般是当作存在于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人格化”。商品自身没有意志,表现出的是完全平等性,而人的意志却致使商品之间出现了不平等,这也就是商品与商品所有者的一种差别。商品所有者的利益需求,或者是自身的经济意志,使得商品产生了外在化缺陷,即人自身的需求差异推动了商品交易的形成,也就是商品才可能进入市场被交易,从而人的经济意志也就是市场经济意志的体现。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是其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即商品的有用性是人产生经济意志的对象。每一个具体的交换行为又体现了买卖双方对同一商品不同利益的所需,对商品的所有者来说,商品的价值并不体现在其使用价值上;对于非所有者来说,商品的价值是其使用价值。因此,商品的价值是促进整个商品交易的基础,这既是商品存在的价值体现,又是人的经济意志产生的条件。整个的商品交换基础就是人对商品的需求以及人们彼此维系的买卖关系,这也是市场被人的经济行为所确立的基础,人与商品之间的关系也就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交易中达到了彼此利益所需。但是,市场经济意志不能只是在经济学意识形态下去继续维持,即依靠表象的特征将市场本身视为一种机械化体系,一味追逐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一般状态下是将私人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商品交易本身的人道存在与需求。商品交易过程体现的人道需求的基础是维持一种平衡性与合理性共存的状态,其意图是在合理的基础上达到交易者彼此之间的利益最大化,或者是接近最大化,而不是单一地去实现某一方利益最大化,如果商品交易出现了只能实现某一方利益的最大化,那么这其中就显示出违背公平正义的道德原则。尽管商品交易本身带有一种契约形式,但是没有市场伦理的要求也很难保证商品交易的公平性,即人们之间不可能存有合理的交易行为,更谈不上公平性。私人利益的最大化也要在平衡性的导引下才可以称得上合理性,否则只出现某一方获取最大利益,那么这意味着买卖者之间出现了非正义行为。商品所有者自身的经济意图很明显,就是利用自己所占有的商品以便换取可以满足自身需求的其他商品,在这之间,每一个商品占有者都希望自身通过交易可以得到适合的商品,适合自身就足够了,而不是为除过自身之外的人着想,只要他自己实现利益就可以了。这是人的经济意志的普遍体现,因此,在纯粹个人利益的需求下人们之间更倾向于存在一种契约形式,而并非是属于道德伦理关系的自然形成。即“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只愿意为那有使用价值可以满足本人欲望的他种商品,换去自己的商品。在这限度内,对于他,交换只是个人的过程……但同一过程,不能同时对于一切商品所有者,是只为个人的,又是只为一般的社会的”。因此,“从一个商品所有者的观点看,每一他种商品,对于自己所有的商品,都是特殊的等价,自己所有的商品,对于其他一切的商品,则是一般的等价。但一切商品所有者所处的地位都是一样的”。这其中体现了人的经济意志与人的某种本能有直接关系,尽管市场作为一种实现经济目的的媒介存在,但是也深受人的这种本能所支配。在经济利益的关系下,货币的出现也就成了一种现实需要,即“这种商品的自然形态,成了社会公认的等价形态了。由这种社会过程而充作一般的等价,就成了这一种搁在一边的商品之特殊的社会机能了。它成了货币”。货币的产生,“是交换过程的必然结果”,而且这也影响着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出现了一种对立,因此,人的经济行为又逐渐的被外在因素所牵制,也就是在其本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自身经济行为的复杂性,即“为商业的便利起见,这种对立,有在外部表现出来的需要。这个需要,引起一个独立的商品价值形态,且不绝进行,终于使商品分化为商品与货币。劳动生产物越是转化为商品,这一特殊商品,也就越是转化为货币”。通过货币形式所连接起的私人利益又会扩大到国家经济利益,而市场始终是持有这种经济利益的中介,货币的价值就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商品的价值交换中,同样也深入人的经济行为中,成为了经济意志的一种对象,同时也影响着人的经济意志。 三、货币与经济意志的形成 货币在整个市场的交易过程中发挥着自身的商品职能,这是货币这种一般商品从特殊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形态,同时也说明了货币存有一种独立性,主要是指它在交换价值中充当了一种适当的价值形态,并且通过这种唯一性也将自身与那些只拥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对立了起来。另一方面,由于货币的这种普遍适用性,使得人们的经济意志深受货币的影响,即引起了人的金钱意识高涨。由于“货币形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的反射”,因此,人们对于其他商品只是一种出于本能所需的积累,而且受到物质本身性质的限制。但是,货币就不同了,人们储藏货币的目的俨然已经超过简单的生存需要,而是一种被人们对于价值形态的错误理解所引发的强烈欲望。马克思对这种现象的描述使得我们可以准确把握这一现象,也就是“当商品转化为货币时,交换过程所给于货币商品的,不是价值,只是特别的价值形态。这两件事情的混同,使人误认金与银的价值是想像的东西。又因货币的某种机能,可由某符号代替,又引起了一种错误:认为货币本身也是符号。但这种错误包含着一种预觉。那就是,一物的货币形态,不是该物的不可分离的部分,只是隐藏在该物后面的人类关系的现象形态”。因此,人们也就是习惯于贮藏一种“人类关系的现象形态”了,尽管货币商品有它的实体存在,但是这根本的现象就是马克思为我们所解释的那样,所以人们对于金钱储存与致富意识的真实原因都应当清晰化、明朗化。从另一方面来看,人们对于货币的欲望不断上涨的趋势俨然直接影响到市场的经济意志,即市场本身需要社会伦理制度来调和,而且市场逐渐在人们被货币的支配中也受到支配。从某种程度而言,相关的社会制度以及伦理道德也在力图保护人们的这种欲望,而且对于社会制度以及伦理道德本身而言,只要保护了人们这种私欲的顺利交易或者是人们货币交易的安全进行,那么它们才可以成为伦理道德以及合理的社会制度。因此,在这里需要了解到的是,人们在现实社会关系中不能用绝对的道德理念去要求现实的每一事件或是行为,正如同人们对于货币价值的错觉一样,可是在现实的市场商品交易过程中,这种错觉并不妨碍商品的交换,反而人们更需要被保护起来。因此,合理的社会伦理关系在此更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即对于人类普遍欲望以及行为的保护,那么对于市场伦理道德而言,它也超不出这个范围,也就是说人的普遍需求才是伦理道德的价值体现。因此,市场的经济意志本身就是人的欲望的普遍化,而对于这种普遍化欲望的保护才是人们所希望的伦理道德,这就是人的现实需要,也是一种经济意志存在的证明。然而,就是在人这种本有的缺陷中才会需求合理的经济制度,因此,马克思的理论更是在科学与道德相互结合的形式下突出了其经济批判的客观原则,而且这种客观原则将与社会伦理需求形成一种必然性。 作者:周娟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师生思政教育市场经济研究 一、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一)受改革中出现的社会问皿的深刻形响,学校一些师生信仰缺失、情绪焦蹂、关系复杂化。l、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动摇了师生员工的政治信仰。由于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出现了一些公职人员和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生活腐化堕落,以及失职、读职等现象。腐败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部分师生不能正确看待腐败现象,情绪低落、思想消极,甚至改变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党和政府的信任出现动摇,丧失了共产主义信仰。2、社会收人分配差距过大,校园不良风气草生,人际关系复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社会收人差距日益扩大,校园里贫富差距非常之大。部分校园的奢靡攀比之风流行,拜金主义蔓延。由于少数富有者的收人来自腐败、违法,导致了一定程度“仇富心理”产生。家庭收人、地区收人和行业收人差别较大,引起师生心理失衡,关系复杂化。3、较严重的失业问题导致师生心理焦虑,影响学风教风。在经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少产业工人下岗、失业,同时隐性失业大量存在,加之大学的扩招和我国第三个就业高峰的到来,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便会产生思想困惑和焦躁心理,因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校的学风、教风建设难度进一步加大。4、网络经济及对外开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新经济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和实践,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面不断扩大,师生接受信息的速度之快、内容之庞杂使人始料不及。网络化既给师生提供获取知识、开拓思维的便利条件,也给师生在面对大量的负面信息的同时,在心理上对思想政治的正面教育产生抵触。特别是西方腐朽思想和西方文化猫权的渗透,使得部分学生浮躁虚荣、逆反情绪强化、责任感淡化、心灵空虚,更谈不上正确的信仰追求。 (二)市场经济下师生员工对思政工作认识的误区。市场经济的价值、竞争规律和利润最大化的运行方向,客观上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形成矛盾和反差。第一,利润最大化原则与重理想、信念、道德、责任等价值取向之间形成矛盾;第二,自主性原则与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之间的矛盾;第三,等价交换原则与上级决定、领导安排、计划调配之间形成反差;第四是竟争性原则与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共同进步之间有不相容之处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产生种种误区:1、对立论:认为市场经济不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妨碍市场经济的发展,二者不可兼容。2、无用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要靠物质、金钱作调节杠杆,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是空口说教,既不解渴,也不当饱,没用。3、替代论:认为教学科研搞好了,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搞好了。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就是教学、研究压倒一切、替代一切。4、悲观论:认为市场经济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师生的思想价值观、道德观都发生了变化,想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效果太困难。由于思想认识发生偏差,陷人误区,导致了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缺乏积极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在行为上被动、消极,甚至干脆放弃。在一些学生中存在只重视科技知识学习,忽视思想品质修养的现象;在教师中,存在只顾教书,不注意育人的现象。 (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方式方法与新的形势不相适应。一般来说,学校思想政治队伍中科班出身不多,而由于社会认可度不高,使科研的精英集中在理工领域和非思想政治的人文研究领域,加上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陈旧,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与理论素质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具体表现在:1、观念陈旧。思想认识没有摆脱传统体制下思想工作中的“左的”、“权威”、“管教”等观念。2、工作方式方法老化,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习惯于学文件、读报纸、写心得、谈体会等说教灌输,缺乏灵活性、主动性、实效性,容易让师生产生排斥心理。3、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面对师生员工价值取向多元化、学生犯罪、违规低龄化、师生民主意识强烈等现实,不能提出最有效、最及时的方法去解决、引导,多向思维、工作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较少,遇到问题显得无所适从。 二、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的产生,既有客观形势变化的原因.也有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原因.新形势下,要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为学校思政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和环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旨在维护社会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堵塞制度漏洞、弥补制度缺陷、完善社会行为规范,从根本上缓解和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社会问题。比如,完善、落实《反垄断法》、《个人所得税法》;将分配政策倾向于效率调整为倾向于公平等,解决贫富收人悬殊问题;落实存款实名制和领导干部个人收人申报制、离任审计制等,以遏制腐败。政治上要加大反腐败的力度,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经济上,保持经济适度稳定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以缓解失业、待业带来的社会压力,进而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对全体公民进行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全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人们懂法、守法、用法,并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依法行事的氛围。一旦社会进人了良性循环,出现机遇均等、利益分配合理、竞争公平的和谐社会环境,那么,失衡的社会心理就能得到矫正,师生心态就会恢复正常,其行为就会受到主题建康的心理机制的有效控制,再行思想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认清市场机制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1、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思想政治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导向、激励、启发、教育功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创造了新的机遇。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集团的分化、生活地位的改变,社会矛盾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要解决这些矛盾,除了建立和完善社会运行机制外,还必须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引导师生员工对改革充满信心,以国家大计为重,提高自我调控能力,防止各种负面影响的扩大蔓延,维护学校和谐稳定。2、要认清发展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过程,而是以发展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全面进步的过程。发展市场经济,人是根本。青年将成为市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要用先进的思想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在于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它还通过作用于师生的思想、心理、意识,发挥调节、疏导、激励、引导补充作用。同志指出:愈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愈要适应新的形势,全面加强和改进全党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3、走出认识误区,在实践中把发展市场经济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要坚持教学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两个任务一起上,两付重担一起挑,两个成果一起要”,“两手都要硬”,“防止一手硬、一手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学和管理当中去,做到教学、管理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纳人各系部、各部门中层干部业绩考核体系中去,纳人员工的工作任务中去,确保把工作落在实处。 (三)立足学校自身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强化与新形势相适应的观念。为适应新形势,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快自身改革。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变化的环境、对象、内容、要求、条件,确立五种观念:1、系统观念。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复杂的结构和运动规律,需要从科学管理人手,制定目标、划分层次、把握环节、采取措施,这样才能避免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和零碎性,才能充分提高工作效率。2、前瞻性。前瞻性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必然要求,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预见性,即工作目标、内容、方法要走在师生思想发展的前面,并根据目前师生员工思想发展和事态可能的发展方向,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发挥其说服、疏导、教育、激励的功能3、民主平等观念。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政工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平等观、民主观,塑造良好的人格形象,充分尊敬师生的人格、师生的权利和师生的尊严,抛弃那种以权势、以资历、以学识压人的猫道作风.4、利益效益观念。作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引人利益效益原则,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离不开利益和效益。利益要求是人最基本的权利,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动员师生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也要善于保护师生自身的正当利益,把精神、道德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是利益效益原则最好的落脚点.5、科学观念。树立科学意识是现代社会给人提出的要求之一。作好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具有科学意识,表现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上。比如,吸收和运用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知识经济、新经济等知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各系部都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政工队伍,坚持年轻化、专业化的用人标准,特别是从未来发展的战略眼光出发,挑选那些政治素质好、思想观念新、品德优良、作风正派、有专业知识和开拓能力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政工队伍中,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五)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方法。探索有效方法,目的是要寻求工作的实效性,达到工作的预期目的。近年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出很多好的工作方法,诸如心理咨询、平等对话、树立典型、目标激励、情理并施、人格感化等。针对新时期人们的思想、心理状况,思想政治工作要引进科学的管理理念,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科学管理系统。近年来各校基本建立了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专职政工队伍为骨干、教职工广泛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有效的运行机制有: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规范机制、奖惩机制、评估机制等。要按目标预测、结构层次、程序环节进行动态管理,要用辨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实施动态的管理操作,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管理系统,使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球鞋市场经济研究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零售产业也借着东风大幅度扩张,直接体现在消费者购卖力上。之前中国的鞋市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人们购买大多以满足需要或者实用性为主要目的。而近五年了鞋市却愈发地火爆,表现为某些限量版球鞋的价格飞涨、外来sneaker文化、名人效应、国内仿造也的兴起、营销策略、倒卖市场的繁荣、年轻人的消费观念。这一切正如近些年来房地产业的迅速膨胀,充斥着当下人们心里内心的浮躁和欲望。 关键词: 消费观;饥饿营销;名人效应;倒卖 Sneaker本意橡胶底帆布鞋,sneaker文化真正的起源于1908年第一款匡威鞋的问世。后来球鞋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sneaker直接与球鞋挂钩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北美为主的sneaker文化流入,这种情况在中国也越来越习以为常了,逐渐发酵。其表现和原因大概有以下八点: 一、超过通货膨胀率的溢价 airjordan11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从2009年以后每年都会复刻一次。2000年的发售价120美金至2015年的发售价220美金,十五年涨了100美金,差不多翻了一倍。结合通货膨胀率,2000年的120美金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73美金,也就是说实际这双球鞋15年增长幅度为47美金,增长率为27%。然而现实生活中自从2009年开始,人们实际购买到的价格也一直在攀升,比如aj11大灌篮现在市场均价是432美元,也就是说人们平均要多花高于售价212美金的价格才能买到,溢价率为96%远远高于27%的增长率。 二、球鞋文化的传播 以亚新体育为代表的中国最早的一批sneaker领导人把这股潮流引入中国后,结合中国本土特色很多年轻人接触逐渐深入了解sneaker衍生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sneaker圈子,同国外的sneaker圈一样,每个人都想拥有一双与众不同的球鞋,并以收藏到某些限量款为荣,伴随脸书推特和微信朋友圈传播,总能看到一些人晒刚刚得到的球鞋。 三、名人公关 NBA赛场上球星们的精彩表现往往带动他们脚上穿的球鞋的大卖,诸如科比詹姆斯杜兰特库里为首的球星们的个人签名球鞋倍受球迷追捧。最近几年耐克阿迪达斯也对中国市场愈发重视,毕竟有那么一股强大的购买力存在,每年夏天休赛期都会有一批接一批的球星来访引发巨大轰动。场下很多歌星,演员本身就是潮流的引领者,球鞋自然也是必备品之一,诸如侃爷韦斯特,他的椰子系列签名球鞋以其超前卫的设计和独家营销方式,每次发售总能引起巨大的轰动。透过名人代言,强烈暗示一般人只要消费这些产品也可以达到和名人一样靓丽的形象,对于不满自身现状的消费者来说,便是一种透过代言商品的消费来满足并成就个人梦想的消费行为。 四、仿造行业的兴起 球鞋市场的巨大的利润吸引不少地下作坊以及不法小工厂选择铤而走险,以低廉的价格生产出大量的防止球鞋以满足难以正价买到球鞋的消费者需求。每天我们都可以看到某知名网站X宝以远低于发售价的价格销售数以千计万计的球鞋,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对于球鞋的强烈需求。他们简单易得,不需要话费太多成本就可以是消费者本身获得满足感。 五、营销模式 以耐克为首的球鞋品牌,每次发售一款aj正代球鞋的时候总是加上限量抢购,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无论上线上还是线下甚至产生人流过多造成瘫痪的状态,几乎每年年底发售最经典的aj11总能听闻新闻报道美国因为抢购球鞋发生枪击案。耐克的饥饿营销模式不得不说取得了巨大成功了赢得口碑的同时还赚的了大把钞票,几乎所有球鞋迷以原价抢到乔丹球鞋为荣。后来阿迪以及国内的李宁也纷纷效仿都取到了不错的绩效。 六、球鞋转让 球鞋市场和消费之间滋生的另一个消费方式就是球鞋转让市场。市场之火爆如同当年的房地产一样。有些人为了赚取差价抢购到球鞋就拿来变卖,也是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的原因之一。甚至有一些大贩子联手垄断鞋市,积压球鞋导致价格居高不下。据著名球鞋评测网campless统计2014球鞋倒卖金额已经超过10亿美金在二手球鞋市场依然火爆,某些限定版球鞋在二手市场还能卖出比原价高出数倍的价格。2015年第一季度北美最昂贵的10款单品,很荣幸能看到中国定制版鞋迷俗称的“天津喷”能够以1694美金高居第一差不多是11000左右的价格,是原价的六倍左右,而侃爷韦斯特的代言设计潮鞋yeezy750boost以1416美金紧追气候同样要是原价的4倍,2015年第一季度北美销售额排名前十的鞋款第一名差不多是2到4名的总和,188w美金之多一个庞大的数字。从2015年3月31日截至目前为止ebay显示的球鞋销售量已经突破2000万。 七、年轻人消费观念 法国学者德博里亚说过,sneaker族收藏球鞋已经超过了消费者本身的内涵,更突出消费品本身的内涵,消费品所代表的社会身份的符号价值。富贵,浪漫,时髦,前卫,归属等象征衍生的价值散发出符号的魅力球鞋的主要消费人群年龄段在13岁到30岁之间的年轻人以大学生为主,他们叛逆,张扬渴望表现自己,sneaker文化融入街头文化后,鞋更是成为“武装”的必不可少条件之一。欧美时尚大军攻陷中国市场后,日韩风也跟着席卷进来,街头潮牌vivimAape还有香港潮牌i.t..都是年轻人弄潮范本。一些单品诸如著名日本潮鞋设计大师山本耀司设计的y-3黑武士,藤原浩设计的编织鞋。不仅仅是要穿的舒服也要穿的好看,穿出型来。追求颜色绚丽多彩款式设计的新潮,搭配上也要下一番功夫。大学生的攀比心里推动球鞋文化的发展。他们常常因为穿了某位名人代言的鞋子限量和价格而鸣鸣得意,有的同学会通过在没有这类鞋的面前穿了显示自己的高人一等,而之前没有购买经历的同学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也开始省钱买此类限量版球鞋,无形之中算是加快了球鞋文化的传播。 八、中国人消费水平的提高 随着中国鞋业消费市场容量的不断膨胀,中国除了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产品制造基地外还是第一大鞋类消费市场,在2012年的时候已经逼近3000亿。从2007年开始呈不断增长趋势,平均增长率为10.2%。2009年是一个巨大转折点,消费增长率不断爬升,2011年更是达到顶点,结合之前最初一张表,2011年也是中国球鞋圈价格发生质变的一年。城市化全面加速,物价飞涨,货物膨胀,产能过剩这些因素都在影响零售鞋业的发展。专家预计2017年,市场鞋类消费总额将达到4450亿。 九、长久压抑的欲望 说到底,对奢侈的渴望是一种无形的压抑。改革开放前全国人民大部分都是很清贫的.现在大妈们开始疯抢降价黄金,上班族青年排队抢购打折香奈儿,还有学生党们省吃俭用购买球鞋。不知不觉生活追求发生变化,曾经遥不可及的奢侈在如今却变得可以如此“亲民”。穷怕了,所以挥霍起来也就很少顾忌。憋的太久,释放出来也就显得很疯狂,正如这疯狂的球市。欲望不会维持太久,慢慢的人们就会产生厌倦和麻木,继而催生新的对奢侈的欲望,工厂就会加班加点生成更多款式和配色的鞋子来满足鞋市的需求。 作者:刘卓航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研究 内容摘要: 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和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进程中的两项重要内容,二者有着密切联系,市场经济是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现实依据与经济基础,而公共管理制度又能反作用于市场经济,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因此,在改革实践中,应当对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和市场经济引起高度重视,深入分析二者的相关性,为促进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的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 公共管理;市场经济;制度;相关性 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在这一阶段,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的革新都在持续地进行。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管理制度才得以创新、发展。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加快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和发展市场经济将是两项重要使命,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将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深入分析二者的相关性,从而为促进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的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一、公共管理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差异 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管理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对公共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就必须了解公共管理制度所具有的功能。公共管理制度作为与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相关的制度,其功能必然与经济制度功能有着明显的区别。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目标不同,前者以获利最大化、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后者则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为目标;二是价值追求不同,经济制度追求的是经济效率、经济效益的最大值,公共管理制度追求的是自由、稳定、民主、公正的社会秩序;三是标志不同,经济制度的标志主要为经济利益和经济效率,以竞争性资源优化配置为追求目标,而公共管理制度则是法律、民主的制度,以结果的统一、和谐为追求目标。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商品流通比计划经济时代更加自由。然而,市场经济仍然受制于国家调控,所以市场也必然会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可见市场机制并非万能的,同样也存在一些缺陷。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会受到国家宏观干预,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就能实现市场经济的完全自由,但实际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形态,基本上每个国家都会使用“有形的手”,以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这也是市场经济形态的共性。管理和经济运行的本质都是人类的行为活动,所以我国在市场经济转型初期要想对改革进行深化,就需要调动起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深入改革区域,承担其相应的职责,将创新公共管理制度作为第一要务,将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对二者进行协同发展(赵秋兰等,2014)。 三、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的相关性 (一)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其通过市场机制让经济活动适应供求关系变化、符合价值规律要求,将社会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需求最大的环节中,从而实现劳动生产效率和社会效益的提高(陈希,2013)。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这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也自然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刘太刚,2014):第一,要求公共管理制度要对政府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同时要重新明确政府与社会、企业、市场、事业单位、公民等组织及个人的关系;第二,要求将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作为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政府要从“无限”变为“有限”;第三,要求树立法制、服务、以民为本的公共管理理念;第四,要求调整公共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将过去命令式的单一化管理转变为服务式的多样化管理;第五,要对公共服务进行改革,不仅要对机构进行改革,还要对人事进行改革,构建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和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市场经济的上述要求让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其自身的特点与运行原则,让人们的利益观念大为改变,造成了社会利益分化,强化人们的主体意识,对于改变社会统治结构,实现社会主体的多元化具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广大群众的利益观念被唤醒,人们往往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参与公共管理进程。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分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组织化程度,同时也促进了第三部门的形成,让公共管理主体日益多元化,从而逐渐提高了群众对公共管理主体的制衡作用。在公共管理越来越复杂、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热情不断提高、社会主体越来越多元化的情况下,就必须对公共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以满足多元化的公共管理需求。创新公共管理制度,首先可以增加公共管理体系的回应性、开放性,对群众的意愿、需求及时地予以回应,同时为公民参与政治活动提供畅通的渠道;其次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可以对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加以规范,制定公共管理主体的行动依据与行为准则,以确保公共管理活动能够高效、有序、规范地开展。总之,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对制度创新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制度创新又是提高公共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可见市场经济是进行制度创新的直接动力,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创新公共管理制度能够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公共管理制度自身也是发展变化的,并且还能通过政治保障等来支持、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对制度进行创新后,公共管理质量也会相应的提升,高质高效的公共管理服务必然有助于开拓市场经济发展新局面,促进市场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地发展。1.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制度作为经济体的支柱,创新制度必然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市场经济并不是计划经济直接催生出来的产物,而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公共管理主体也发挥出了极大的推动效应。市场经济的建立是无法脱离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而独立存在的,这是因为制度的创新决定着市场经济中的多种因素,比如外界对待经济活动的态度,经济活动的地位等等。市场是一个十分广阔的环境,其会对市场经济产生决定性作用,个体在开展经济活动时,往往容易因缺乏对市场的整体把握而盲目操作,在此情况下,引入政府或第三部门进行调控,将很好地规避经济活动的混乱与大幅波动。权利部门在对市场经济运作进行干预时,需要法律、制度相关体系的支撑,所以要让市场经济按照预期轨道发展,就离不开约束市场主体行为的各类行为规范和国家的宏观干预。2.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有助于实现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其最终目的都在于规范行为,可见制度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创新公共管理制度,就是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制度的行为规范作用,同时创新的制度也能对国家调控、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引,以改变市场的无序、混乱状态,保证经济活动能够在稳定、良好的轨道上运行(侯一麟,2012)。要想让市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不仅以社会环境为依托,更需要创新公共管理制度,因为创新公共管理制度能够直接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减少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安全隐患,为经济活动的运行营造一个安全、良好的环境,从而确保生产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此外,前文提及的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但这种关系只有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下才是成立的,也就是说没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市场经济是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的。由此可见,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创新也不可忽视,如果不重视政治体制的改革,必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同时也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提示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是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 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相通的要协调推进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和市场经济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到二者的本质作用具有相通性,二者的本质都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邓小平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而高效、合理、科学的行政及政治体制又是市场经济的有效保证,所以公共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目标服务的,二者在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李宜强,2015)。因此,我们应当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同推进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是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基础和依据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同时将促进市场经济完善、发展作为最终的目标与归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变革、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上层建筑变革、发展的经济基础与现实依据”(汪小波等,2011),可见上层建筑变革与发展必须依附于特定的经济基础,其能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市场经济分别归于上层建筑变革和经济基础范畴,所以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必须依赖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制度创新的经济基础与现实依据,要进行制度创新就必须从市场经济着眼,深入分析其要求与特性,结合经济规律明确制度创新的方向与目标,再通过创新实践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本质和现象层面,市场经济都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同时还为制度创新指明了目标与方向,制度创新只有以市场经济为基石,将促进市场经济完善作为最终目标,安排新的制度服务于市场经济,才能确保市场经济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克服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是一种科学、高效的经济运行模式,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市场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市场经济造成的利益分化可能导致功利主义思想倾向;在市场经济下,人们更多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物质当先,更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市场经济运动原则泛化可能滋生钱权交易等腐败现象;市场经济的竞争特点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引发社会矛盾,等等。市场经济的这些负面效应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并阻碍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不可否认,公共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公共管理的强制性是制度创新的根本,而这一强制性有源于其社会合法性,政府的合法性取决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可见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并不完全符合效率逻辑,并且制度创新还会受到制定者个人偏好、社会科学知识等的限制。鉴于此,要实现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二者的局限与不足,并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防范和弥补,尽可能地减小其负面效应,使二者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制度的创新也能加快市场经济的完善,保障市场经济平稳、有序地发展,与此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二者存在的不足与局限,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规避,使二者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为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驾护航。 作者:陈程 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 摘要: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依法治国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只有坚定地贯彻党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依法治国;市场经济;社会主义 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所以,作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着上层建筑的依法治国,即市场经济是依法治国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依法治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关系主要受国家控制,各经济主体听命于国家的行政命令,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很少拥有自己的选择权;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大相径庭,经济关系主要靠市场的力量来调节,配之以有限的国家宏观调控,各经济主体是独立的,需要靠自己自主经营,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各类经济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不是无条件得到担保的,必须坚定地贯彻依法治国的战略,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才能使各经济主体实现真正的独立和自主。 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人的需求是无限的,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人的需求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永恒性矛盾。这个矛盾的存在,会使不同群体之间为争夺资源而展开竞争。毋庸置疑,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只有展开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但是,参与竞争的主体必须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开展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各竞争主体为了追逐利润的最大化,避免遭受淘汰的残酷现实,使出浑身解数,无视公平公正竞争的规则,做出许多令人发指的“道德失范”之事。恶性竞争的现象频频发生,恶意价格战、恶意贬损对手、假冒伪劣、虚假广告……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的竞争,不仅会损害对手的利益,而且会损害消费者甚至是国家的利益,是极度不可取的行为。为了保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规则和秩序,必须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依靠法律的权威促进社会的正当竞争,规范引导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 三、市场经济的契约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存在的普遍的行为模式之一就是通过交换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契约或合同是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是区别于其他经济体制的标志之一。契约精神能够促进市场经济良性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现实生活中存着许多违背契约精神的“霸王条款”,比如说餐厅谢绝自带酒水、营业厅捆绑销售流量套餐等等。因为各经济主体都是机会主义者,为了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抓住一切机会,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弘扬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契约精神,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契约只有在法律确认下才能具有法律效力,只有在法律保障下才能得到履行,只有在法律引导下才能富有活力。 四、市场经济的平等性 市场经济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承认市场主体作为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独立平等的地位。自由平等是市场经济发育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变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各类经济组织、某些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均可依法从事市场经济活动,于是出现了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局面。这些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不论其规模大小都能够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享有其应有的权利,并且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国有企业不得依仗其强硬的政府支撑恶意压制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所有经济主体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需要用法律的强制性保证各类经济主体处于同等地位、同一起跑线上。 五、市场经济的开放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各国的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我国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因此,伴随着这种全球性的经济开放与发展,各国的市场行为都必须要与国际市场的各种行为接轨。为了确保这些接轨行为的规范性与高效性,各个成员国家必须承认和遵守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国际市场贸易行为规则。综上所述,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市场经济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契约性、平等性和开放性,以及市场经济中最终的产权制度都必须以法治为前提,只要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作者:张玲花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互惠经济到市场经济研究论文 摘要:基诺族作为中国的山地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经济形式是以刀耕火种为主,采集狩猎为辅的初级农业。在这种经济形态中,经济与社会是嵌合在一起的,经济活动与教育、宗教、歌舞等形式不分彼此;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往来依据的是互助,互惠互利原则。然而经过化,特别是经过山地、林地制度改革和引入市场经济之后,基诺族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嵌合关系被打破,经济变迁与社会文化变迁不再同步。基诺族的经济形态由互惠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在此过程中,出现基诺族传统文化的快速变异。 关键词:基诺族;经济形态变迁;嵌合 今天,当我们用经济人类学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各个民族的经济形态的演变情况时,不由得想到了经济人类学家卡尔•博兰尼,他认为就社会与经济的关系而言,社会是首要性与支配性的。在他看来,在十九世纪之前,人类的经济是附属于其社会关系之下的,经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嵌入”的经济,也就是说经济是镶嵌于社会体制之中的。博兰尼认为,虽然没有一个社会不依靠一定的经济制度而存在,“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之前没有一个时代的经济是受市场的控制(即使是大体上)而存在的……事实却是:在交易上图利从没有在人类经济上占过如此重要的地位。虽然市场的制度从石器时代后期就已普遍出现,但它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只不过是从属性的。”①然而到了十九世纪,社会成了市场社会,市场经济不再是“嵌入”社会,而是相反,市场宰制了社会。 具体到中国的情况,我们知道九十年代以后,中国逐步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日益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了。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前,经济形态处于自给自足或者是处于互惠经济中的各个民族,他们在从传统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演变的过程中,其变迁的实质是如何的,这种变迁与各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的关系又是如何的,是值得从事民族经济研究的学者关注的,因为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民族经济变迁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本文即是应用博兰尼的理论来分析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之一的基诺族②的经济演变情况,从而来探讨在此过程中基诺族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一、基诺族的传统经济形式③ 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诺族的经济生产,实行村社土地公共所有制,处于以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为主,以狩猎、采集等为辅的经济状态。 1.刀耕火种山地农业 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和散居的地区全部是山地,没有成片的坝区。农业生产全部在开垦的山地上进行,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刀耕火种是山地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通常在春节后或上一年底开始砍树,待被砍倒的树木晒干后便焚烧,烧后的草木灰布满地面成天然肥料,有的厚达一二寸,此后稍事平整即行播种。耕地采用轮种制,轮作时间有一定年限,一般为烧一次荒种一年,少数种二年,然后丢荒。 2.狩猎 在基诺族的传统经济中,狩猎是基诺族男子的主要副业,也是基诺族获得肉食来源的一项重要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基诺山原始森林里动物繁多,基诺族人传统狩猎对象大致可分为兽、鸟、鼠三大类。他们常用的狩猎工具是:外地买来的火药枪,自制的弩,用棕绳搓成的支在鸟类通过的地方的扣子,设在野兽常走的路上的弯弓,打马鹿、麂子、野猪、野牛、老熊等的毒箭和跳枪。基诺族打猎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村社组织的集体打猎。第二种打猎的形式是几户联合起来打,即谁家发现较大的野兽踪迹,便约几户一起去打。第三种形式是个人发现后自己去打。 3.采集 采集是基诺族女子的主要副业。基诺人经常性的副食蔬菜靠采集,于是妇女们在农业劳动中必背一个大背箩,以装随时采集到的各种野菜、竹笋、菌子等。大多数采集物现采现吃,有的需经过加工,存放着以备常年食用。在湿热带森林中植物繁多,可以采集食用的野菜类有:耳朵菜、青树的果与嫩叶、梨板菜、马蹄根、芥菜、薄荷、鱼腥草、野豌豆、刺五加、香椿、大刀豆、麻根、橄榄皮等。竹笋类有:甜竹笋、若竹笋、毛竹笋、麻金竹笋、大泡竹笋、斑竹笋、金竹笋等。竹笋可以鲜吃,也可以经过泡、晾、烫、腌、压、浸等加工后贮存起来,常年备用。菌类有:木耳、鸡枞、牛舌菌、奶浆菌、大红菌、辣菌、白参等。菌类多数随采随食,但如木耳、鸡棕、白参等亦可晒干贮存,常年食用。果类有:芒果、毛荔枝、青果、涩梨等。此外还有人工培植的香蕉、芭蕉、黄果、桔子、泡果、番木瓜等水果。块根类有:青山药、绿山药、硬壳山药、黄山药、四菱、蘑芋、芭蕉根、滕萝卜等。虫类有:蝉、蚂蚁、蝌蚪、蟋蟀、酸蜂、蜂蛹等。 4.传统经济形态存在的条件 基诺族以刀耕火种为主,采集狩猎为辅的高原山地农业自成体系,其存在的条件主要为:(1)生产的组织形式即氏族长老制。长老集团发挥着维护氏族土地制度、组织实施刀耕火种生产等重要职能;(2)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以氏族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占有形式;(3)刀耕火种的生态基础,足够面积的至少被规划为十三大片的林地,以资轮歇耕种;(4)足够多的森林为狩猎和采集各种动植物提供可能;(5)与刀耕火种各阶段和环节相联系的符号体系和农耕礼仪,起到对传统知识的强化和传承作用。 二、基诺族经济形态的变迁 1.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 传统上,基诺族村民的经济生产是以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为主,采集狩猎为辅的生计经济形式。后来受傣族影响,到四十年代开始开挖小块的水田,出现一定的水稻种植。特别是到化时期,农业学大寨,又改造了一些梯田,开挖了一部分水田,水田农业成为人们生产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水田改造破坏了大量森林,但传统的生产方式在人们的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这种生产形式基本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1982年和1983年基诺山分别实施“林业三定”“林业三定”即划定山林权属、划定社员自留地、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和“两山一地”“两山一地”即责任山、自留山和轮歇地划分到户。政策,基诺族土地集体所有制被打破,山地、林地、水田等逐渐承包到户。同时当地政府提出了“以林为主,在粮食自给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综合发展”杜玉亭:《基诺族识别四十年回识——中国民族识别的宏观思考》,载《云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第61页。的发展思路,茶叶、橡胶、砂仁、西番莲等经济作物被大量引进和种植,因而山地面积变得越来越小,传统的轮歇耕作形式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特别是九十年代初期以来的一段时间,上述作物价格可观时,村民更是大量种植经济作物,部分村民甚至不再耕种山地,改以种植经济作物。这时期,部分经济收入较高的村民有能力购买诸如电视机、摩托车和农用拖拉机等生活、生产用具。然而19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上述经济作物价格的普遍下跌,村民的经济收入也随之下滑,放弃山地劳作的村民又开始耕种山地。今天,国际资源市场等因素像只看不见的手在影响着基诺族的日常生产、生活,村寨居民往往只能被动去适应。例如,2001年基诺山砂仁价格为70~80元/千克,但仅过1年砂仁每千克的价格仅为28元左右;再来看橡胶,据村民讲,在基诺山橡胶一般要种植7—8年后,才能开割,而在泰国已经出现了栽种4年之后就能开割的橡胶树,并且其出产的胶,价格仅为西双版纳这边的一半;西番莲也一样,刚种植时价格很好,家家户户都种植后,价格马上下跌。很显然,国际市场的变动情况已经与基诺山各个村寨村民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了。 2.集镇贸易的兴起 目前在基诺山与村民直接发生作用的集镇主要有三个:(1)勐腊县的勐仑镇;(2)基诺山基诺族乡政府驻地;(3)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允景洪。基诺族村民骑摩托车或驾驶拖拉机来往于村寨与上述三个集镇之间,这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此举一例为证。在勐仑镇,曾经出现新老两个农贸市场“争客”的现象。老的农贸市场为了保证自己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经常到半路抢购社区基诺族村民的农副产品,然后拿到自己的市场出售,而新的农贸市场的做法是允许附近村寨(包括巴卡社区)的村民进入市场出售农副产品,卖不完的由市场负责全部收购;另外新的农贸市场管理者请附近寨子(包括基诺山的三个寨子)的村干部吃饭,并且还发给每个村干部200元钱。最后,新的农贸市场赢得了竞争。现在村民出售农副产品、野菜、野果等都在新农贸市场,并且每人每次要交纳2块钱的摊位费。显然,市场的力量已经介入到社区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成为居民不可回避的作用力。也就是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运行模式正在形成。 3.民间经济往来的变化 而在民间经济往来方面,也即村内交易上,外来的老板经常到基诺村寨收废胶、包谷、扫把花、野菜等,基诺人自己也开起了小商店、碾米房,甚至有的村民开着拖拉机,走村串寨炸米花。外来的商客和本民族的坐贾行商,一方面带来了山区之外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在改变着村寨的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基诺山也出现了雇佣关系,村民雇佣傣族、汉族为自己建盖房屋的现象也不再新鲜;基诺族村民到其他寨子或在本寨子承包工程也时有发生。显然民间经济往来形式的变化是基诺族传统文化解体的促动因素之一。传统的村民之间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关系正逐步消失。三、基诺族经济形态变迁与其社会文化的关系分析 1.经济变迁与技术文化的关系 进入到1950年以后,基诺山先后经历了五十年代初的“直接过渡”;1957年设置的基诺洛克生产文化站;1958年的民主补课,发动群众按既定比例重新划分阶级,对被划为地主、富农的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没收其浮财和底财,开展化运动;六十年代的;七十年代的农业学大寨;八十年代落实“林业三定”和“两山一地”政策;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等政策变动和社会变革,主要参考《景洪县志》编篡委员会:《景洪县志》之《大事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渐渐地基诺族刀耕火种农业存在的各种条件消失或变迁了。 时期强调以粮为纲,基诺山有水、地面稍平的地方都把树砍光开了水田,而刀耕火种农业则被认为是一种“种一山坡,收一箩筐”的低效的、原始落后的经济形式,而成为国家欲加以改造和消灭的对象。此时的生产也不再由氏族长老根据传习和积累的经验来组织进行,而是由生产队来统一安排,记工分,吃大锅饭,显然刀耕火种的传统组织形式已被取代。而在六十年代中,基诺山的各种鬼门被堵死,各种与刀耕火种农业生产体系相联系的农耕礼仪、祭祀活动都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而被禁止,也无人敢再搞。接着在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人们战天斗地,为开梯田,大面积砍伐森林,加上修公路等活动,以至到80年代,整个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从五十年代初的65%下降到30%以下。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343页。可见基诺族刀耕火种的生态基础已遭严重破坏。而到1982年和1983年以后,基诺族的山地、林地都明确了权属责任,基本上承包到了各家各户,因而刀耕火种生产体系中的号地仪式也就变得多余了。并且由于山地不保土,连续种2到3年后,地内的表土变得越来越少,此时为恢复土地肥力,就需对地块进行轮歇,然而土地分配到各家固定使用后各家的地块数量和面积减少,原来连续耕种1到3年的山地,现在至少要连续耕种5到6年后才轮歇,因此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就靠化肥、农药吃饭。毫无疑问,刀耕火种的原生形态已发生了巨大改变,与此同时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物质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变异。生产使用的劳动工具如点播棒消失了,生产的刀耕形式被锄耕和犁耕所代替,种植的旱稻品种从几十种上百种减少到了现在仅存的十多种,而且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许多村寨的村民已基本不再种植旱稻,经过基诺人祖祖辈辈培育、种植的旱稻可能随着刀耕火种农业形态的彻底消失而消失。 基诺族刀耕火种农业形态的出现和发展是基诺族与高原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长期互动的结果。“刀耕火种是山地民族的一种生计,是他们对山地森林环境的适应方式,是森林孕育的农耕文化,是一个山地人类生态系统,是一个文化生态体系。”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337页。然而,我们可以看到,今天这种文化体系即将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出现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变迁,使得刀耕火种的生态基础丧失了,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与之相联系的基诺族文化体系的整体变异。 2.经济形态变迁与制度文化的关系 传统上基诺族社会是以长老制为中心的均质化社会,对于这种社会制度文化我们可称其为“卓巴文化”,其包括的内容主要有:(1)卓巴等长老的产生机制即根据年龄自然传承;(2)卓巴等长老的功能发挥,即执行传统法规、调整村社内的各种关系、维护土地所有制等;(3)卓巴权威的象征大鼓;(4)卓巴等长老所主持的仪式活动,如选铁匠、祭鼓、跳大鼓舞、号地祭、砍地祭等。虽然此种文化曾受傣族土司统治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通过其在基诺山的人间接发生的,并且是基于基诺族的传统来进行的,因而“卓巴文化”的基本形貌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也因战争频繁政府无暇顾及地方建制的实质性运作,因而基诺山仍然延续着旧有的村社政治与文化结构;而从五十年代至今,经过多次建制变革和社会运动,基诺山各个寨子都建立了现代国家下的基层管理、组织形式。村社干部取代了长老成为基诺族村寨管理的中心。村干部在生产组织、仪式活动、调解村民纠纷等事务中取得了传统长老的角色。从前长老的权威是自然形成的,其权威的合法性是由村寨的传统所决定的,其年龄以及与年龄相长的经验是其发挥作用的依据。而今天村干部的权威来自上级政府或者说国家,其要保证的是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在村寨的无违,执行的是上级政府的决策。因而在村民心目中,他们是当官的。在仪式活动方面,以往长老们所主持的多与生产的世俗性相关联,代表着人们的各种祈盼和希望,长老们用神圣的方式实现着世俗的目的。而现在传统仪式的神圣性,随着世俗功能的减退而消解。人们在相信化肥、农药的同时,传统仪式的延续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和信仰基础,偶尔的出现也变成了纯粹的表演。公务员之家 3.经济形态变迁与观念文化的关系 传统的基诺族社会是一个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合为一体的社会,因而在生产方式的变迁过程中,伴随的是基诺人的社会组织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财富观念以及认知方式的变异。以往基诺人生活的深山密林中充满着鬼怪神灵,有的树如大青树是不能随便砍伐的,有的水是不能喝的,而有的地方是不能大小便的,上山打猎时,山林中的一些动物是不能打的,如巴卡小寨的人就不敢打野牛,他们认为犯禁打了不该打的动物家里的牲畜会得病,而且时间、地点不对的行为往往会给行为者带来疾病,甚至夺走他的生命。在村寨的四周,在山地的周围都有各种鬼怪,为防鬼怪侵扰通常的做法是在家里面放置姜巴、在房屋的周围挂上达了,在地棚边栽种几棵姜、芋头、鸡公花、并挂达了,“这样鬼怪就不敢来了。”;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传统来看,基诺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协作,互通有无,形成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尊老爱幼,一家有事全寨支援的良好社会风尚;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基诺人信奉取之有度、用之有度的生态伦理。砍地、烧地时,大树都不连根砍倒,而是留着长长的树桩,烧地时也不把其烧死,等轮歇后不久其即又发新枝,因而传统的轮歇地生态易于恢复平衡。而且人们每次上山采集带回来的野菜、果子和菌子等仅为一次食用,而不囤积贮藏。在他们的观念中“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合适的生活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山林中有足够多的野菜、野果供采摘,有大量走兽可猎获,大自然就是天然保鲜库,今天用完,明天要用现去取来;另一方面在人们的欲求上,并没有积财的牢固观念,吃饱穿暖人们即可满足。人们的荣誉、名望并不依凭财富来建立,刀耕火种的经验技能、狩猎的技术、歌舞才能、巫师的灵异、仪式程序的掌握等,这些都是人们自我实现的希望所在,都是声威所出的源头。然而上述这些社会情景都渐渐成为了历史,人们对自然、对神的敬畏随着消灭封建迷信思想的运动而丧失,神灵越来越少,山林也越来越稀,人与人之间讲报酬、明算帐,同一村寨的人即使是同一家族的人搭次便车坐一次拖拉机都要出钱,为了生存、积财深夜2、3点钟就起床上集市占摊位卖菜成了人们的日常事务。另外偷盗现象也时有发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风尚正在改变,传统的仪式程序、节日内容、庆典活动正在消失或变异。并且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介的涌入,人们的审美趣向、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深受影响。无疑,今日基诺社会同以往相比变化是巨大的。而这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基诺族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分离。 四、小结 纵观基诺族的经济变迁过程,我们会发现,从其经济形式的实质内容来看,发生了两次较大的转变,一次是在五十年代,实行公社化后,另一次是在1983年到1990年以来基诺族山开展改革开放之后。在前一次转变中,基诺社会由传统的经济形式转变为计划经济形式,但由于计划经济实行的是村寨集体所有制形式,这种形式与基诺族传统的氏族、村寨共有共耕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因而其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关联性没有被完全破坏;社会文化变迁与经济变迁的速度差距不大;而在后一次转变中,基诺族被逐步推向了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变迁与经济的变迁的协调关系基本被打破,经济的发展受制于文化的内容,而经济的变迁又深刻地影响文化的变迁,促使传统文化快速流失。而究其原因,就在于在两次经济形式的变化过程中,基诺族完成了从互惠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已经不再完全嵌合在社会文化当中了。因而在思考今天基诺族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时候,必须把基诺族经济形式转变所带来的众多相关因素考虑进来,才能得出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会计法治与市场经济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提出,说明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巨大转变和过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新修订的《会计法》颁布为标志,会计将有会计法制向会计法治迈进。本文首先提出了会计法治的内涵、分析了会计法制与会计法治的关系;然后分析了会计法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由会计法制到会计法治的变迁,会计法治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其次从会计法律的普遍性和会计法律本身的正义合理性,分析了我国会计法治现状;最后从六个方面探讨了会计法治实现的条件。 关键词:会计法治会计法制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社会水平越高,会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重要。会计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信息系统,在经济转轨和法制化进程中将呈现全方位的变化。《会计法》的修订和日趋完善,标志着我国会计法制化已初具形态,为会计法治提供了基础环境和手段,为逐步实现从会计法制化到会计法治的过渡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市场利益格局的形成要求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和管理工具必须提供以法制化作保障的会计信息,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一、会计法制与会计法治 1.会计法治的内涵 所谓会计法治,就是把会计法规作为会计行为的绝对标准加以确定,实现会计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现代化,最终达到理想的会计工作秩序和稳定的会计社会状态。会计法治是社会法治在会计领域的体现,会计法治不能脱离社会法治,阻碍社会法治进程的因素同样阻碍会计法治建设。在社会法治条件尚不具备时,会计法治同样无法真正实现。不能简单的将会计法规视为会计治理的工具以及如何完善和使用这个工具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会计法律至上,绝不存在会计“法外特权”的法律秩序。会计法治的对立面是“会计人治”,就是在会计治理中否定会计法律至上的原则,企图将个人意志凌驾于会计法律之上而达到理想的会计工作秩序和稳定的状态。会计人治也是社会人治在会计领域的反映,当前在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应坚定不移的反对和消除会计人治色彩,坚持会计法治。 2.会计法制与会计法治的关系 会计法制是指国家的会计法律和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会计法制是指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规体系,包括会计法律、会计法规、会计规章等。会计法制化意味着:第一,会计要通过法制予以体现和保障,为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必须加强会计法制,必须使会计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人的意志的改变而改变;第二,会计要纳入法制轨道,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接受相应的会计监督。 会计法治是指规范会计的理论、原则、体制和实施方法,属于方法的范畴。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会计法制为会计法治提供了基础和手段,使对会计行为的调整上升到法制层次,它改变了会计无法可依和会计法制的不完备及由不完善所形成的有法难依的局面。会计法治标志着我国管理会计工作和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及理财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法治 1.会计法制与市场经济体制 会计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由若干利益主体和游戏规则构成的权责系统。会计法制通过对会计行为权利义务的设定,实现对会计关系的调整,从而为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有序发挥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利益实体,承担着资产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基于多方利益主体的要求,企业必须规范会计行为,加强内外部的会计监督。会计法制的发展经历了从无法可依到有法难依,从制度约束到法律化,从长官意志到依法理财,会计工作也从无序到有序,逐步实现会计法制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会计从会计法制化到会计法治。 会计法制化需要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利益高度集中和单一化的体制架构下,是无法构筑会计法制体系的,会计行为是基于会计主体相伴而生的,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所形成的体制实施会计法制化,无异于运动员和裁判员合一的体制下,难以达到理想的法制效果。 2.从会计法制到会计法治的变迁 会计作为反映资金运动的过程与结果,是生产经营者管理自己的经济活动的手段,是资金所有人对自有资金的运用进行把握和控制的方式。从会计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如何计量、记录经济活动是特定主体自己的事情,只是随着经济复杂程度加深及从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才使会计发展成一套行为规则,即制度。长期以来会计规制的目标一直是“会计法制化”。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背景制度的变化,我们认为会计规制的目标状态由“会计法制”转为“会计法治”应属必然。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是经济落后国家制度变迁的达标。会计作为联结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纽带,在产权归属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会计法制在特定时期特定的历史情况下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一制度规则不能从根本上,具体地解决会计规制中除了法制不健全以外的其他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差、相关性低,严重失真的事实。所以我们必须借助另一制度安排——“会计法治”。 3.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会计法治 会计法治是希望通过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维护社会关系和经济秩序以及微观经济利益与宏观经济利益及其统一。改革使利益主体变得模糊,政策倾向不明显,宏观经济体制的转型与会计法制及最终的会计法治之间形成出现瓶颈,导致我国会计信息市场的混乱,国家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和国家宏观调控者的双重身份,在体制的转变中受到极大的损失,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成本过大。会计法制向会计法治的制度变迁尚未成功是一个原因,由于会计法制解决的是会计工作无法可依状态,而会计法治更多的是对既定经济体制下的会计行为的认可与安排。会计法治状态下,由于对会计行为的约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水平,所以就能在总体上控制会计信息被滥用的道德风险。 经济体制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包括两个层面上的涵义:第一个层面是产权数量的清晰。利用会计上的方法对产权界定、变更、维护过程中所产生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关内容进行核算和管理。包括产权数量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确认标准、计量记录方式、核算规则等,实质上就是一个会计过程。第二个层面是产权在法律上的清晰。即在法律上能否作为一个产权主体出现,拥有对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各项权能,包括主体条件和程序条件,产权量的大小,其精确程度如何细化和量化,需要在“会计法治”框架内予以完成的,这牵涉到会计工作的道德状态问题。这些都是会计法治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而,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真实、完整地核算所有者权益,将生产经营过程中保值增值的情况恰当地反映出来,有赖于会计人员是否在会计法治的理念下,正当的使用会计的技术调整性特征。 三、我国会计法治的现状 如果把我国同西方国家的会计法规做一个横向对比就会发现,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并不比西方国家少,立法机关单独制定《会计法》的并不多见,许多国家没有专门的会计法,而将这些内容写入公司法或其它法律中,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会计工作的重视。但是,我国的会计秩序较之西方差也是事实,会计信息失真,社会上对会计造假行为人人喊打,可是,会计造假行为屡禁不绝的现象令我们值得思考。其中固然有会计法律本身缺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没有得到彻底贯彻,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说明我国会计法治工作还需要急待完善。 法治应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法的普遍性和至上性,二是法律本身的正义合理性。将会计法治分为两部分分析,其一为会计法治实质内容,即会计法的普遍性和至上性方面的,其二为会计法治形式,即会计法律本身的正义合理性。 1.会计法是否具有普遍性 政府权力大于法律,那么“成文的法律秩序获得普遍的服从”就无从谈起,法律本身的权威性、可依赖性和可预见性就会受到动摇。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为了保证法治的实现,政府只能担负三种角色:①“守夜人”,防止外敌入侵和保障个人安全;②“慈善家”,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救济和社会福利;③“经济警察”,征税、预算,维护市场秩序和自由公平竞争的环境。政府的这三种角色体现在会计领域的主要表现是: (1)各级立法机关制定和修改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2)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检查。 (3)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对会计案件进行执行、审判。 但是由于地方利益的驱动促使地方政府表现出权力大于法律的倾向,在审批制度下,公司要上市,必须经过层层申报、审核与批准,而地方政府是审核最细的一环,但地方政府有时为多上市几家公司,经常“照顾”本地的公司,暗示、默许,甚至鼓励企业提供虚假的会计数据,证监会有时对地方特殊情况了解不足,较难发现公司上市申报作假的材料,使得作假者有机可乘。对于企业会计的法律监督,政府财政部门往往纵容企业的会计造假行为。 政府权力的过度介入,一方面给那些愿意遵守会计道德的企业责任人和会计人员施加相当大的压力,因为畏惧政府权力而不得不违背法律进行会计造假,另一方面这种政府权力又为会计造假的个人提供了抗拒法律制裁的保护伞。因此,日前政府权力对会计活动的过度介入直接挑战了会计法律的权威性和会计法的普遍性。 2.会计法律本身的正义合理性 法治的形式好坏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法律规范必须清晰、适度、公开、规则之间协调一致,有明确的效力范围和制裁方式;二是法必须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并体现客观规律,保障广大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分析我国会计法治形式,发现现行会计法规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1)会计相关法规存在一定差异,规则之间没有做到协调一致 会计法律规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相关法律对公司以及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尽相同,尤其是行政责任方面处罚的金额差别很大。因此,在涉及处罚违规公司或个人时,到底援引哪个法律作为判定法律责任的依据就很成问题。 (2)会计法律责任的分配不明确 对于因会计造假应追究的多个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法律未予以明确规定,使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降低,不利于相关法律责任人责任的公平分配。具体表现在: ①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共同承担责任,其中单位负责人负首要责任。但是对两者的法律责任如何具体分担没有做出相应规定。公务员之家 ②会计法赋予财政、审计、证券监管等部门对单位会计行使监督检查和进行处罚的权力,但是对这些部门的分工缺乏明确的说明。虽然这些部门各有侧重点,但时常相互交叉,这就形成了会计领域的多头管理。 (3)会计法律责任的严厉程度不足,对广大投资者的法律保护不够 会计造假相关责任人面临的法律惩罚是构成其犯罪成本的重要变量。法律惩罚越严厉,法律的威慑作用就越强,迫使造假者越发不敢进行会计的虚假陈述来牟取暴利,相应地对广大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就越好。 处罚严厉程度较低,很难起到有效的惩罚和威胁作用。如《证券法》规定的对做出虚假会计陈述的上市公司的行政罚款为30~60万元,对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直至追究最高为5年的刑事责任,而这些罚款与上市公司及管理当局所获取的非法收益相比差之甚远。 四、我国会计法治的实现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实现会计法治应具备以下六个前提条件: 1.建设完备的会计法律体系 会计法律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为了调整和处理会计工作与各方而关系而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等的总称。它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颁布的会计法律、有关会计工作的行政法规、规章及地方性会计法规组成的协调一致且相互连续的有机整体。我国会计法律体系依据其法律效力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会计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会计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其它法律中的会计法,例如《公司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人民银行法》等。 (2)会计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它是调整特定方而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在法律效力下仅次于国家性会计法律。 (3)会计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主要是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4)会计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府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有关会计工作的地方性法规。 从以上的我国会计法律体系来看,应当说,我国会计法律体系还是相当完整和系统的,尤其是作为基本会计法规的《会计法》自1985年以来已连续修订两次,会计法律不断的得到健全和完善,基本上使会计工作实现了有法可依,也促进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序化。我国会计法治己初步具备了具有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会计法律体系的条件,为实施会计法治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使会计法治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由于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初期,对变革中的生产关系和对各利益主体的要求在会计法律体系中仍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这些矛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加剧,因此会计法律体系仍需完善和增加新的内容。 2.恪守会计法律的行为规则和办事理念 会计法律颁布并生效后,因其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国家在宏观管理会计事务和企业的会计行为必须服从会计法律法规,以会计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为依据,即政府必须守法,依法行政。企业应依法理财和依法核算,并依法接受会计监督。这有待于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律心理的提高和成熟。 3.严格公正的执法和司法制度。 执法机关在执行有关会计法律过程中必须严格执法,对于违反《会计法》的现象和行为必须依法追究。尤其是在《会计法》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之后,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坚决把单位负责人对会计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的会计责任,通过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予以贯彻落实,使《会计法》的精神成为经济生活的行为准则之一。 4.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实现会计法治的重要条件。具体来说,企业产权的界定关系到会计法律责任主体的确定问题。企业自身产权的不清晰、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外部与政府关系的紧密必然造成会计服务对象和会计法律责任主体的模糊化。 会计人员虽然是会计造假的实施者,但会计人员的造假行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直接授意或强迫,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很多都受到大股东甚至是当地政府的压力而产生会计造假冲动。因此,会计人员、上市公司、大股东、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当地政府官员可以说与会计造假都有关联,但究竟谁应负主要法律责任的判定会非常困难,而不能判断会计法律责任主体,会计法律就会难以做到有的放矢,会计法治的也很难实现。因此,必须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会计法治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5.会计道德水平的提高。 会计法治的实现必须获得会计道德的支持,如果没有会计道德水平的提高,会计法治是建立不起来的。此外,法治一个重要环节是守法。守法之于法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是法治社会得以建立、能够良性运作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守法有外在守法与内在守法之分。外在守法是指法律主体迫于外在的威慑或强制而服从法律;内在守法则是指法律主体自觉认同法律而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显然,具有道德义务感的内在守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守法。因此,一个社会的会计道德水平越高,会计内在守法的意识就越强,建立会计法治的可能性和实现程度就越高。 6.社会舆论监督的加强 社会舆论监督是指大众传播媒体对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影响或监督社会的个体或群体行为。社会舆论不仅在法治建设中要发挥宣传法治,促使公民知法并且自觉守法、用法的作用,且应在守法、执法、司法等法治运行环节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社会舆论监督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加强,但总体来说舆论的透明度仍不高。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论文 国有经济的存在,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国民经济中都存在着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从一般的规定性来看,所谓国有经济,就是由国家(政府)通过赎买、投资等一定的方式形成并拥有所有权的经济形式。就国有经济的形成而言,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曾采取赎买甚至没收的方式把私人经济转变为国有经济,而在正常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经济主要是通过国家投资形成的,这不仅包括国有独资企业,而且也包括国家控股或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股权部分。国有经济在产权制度上的基本规定是国家拥有决定权。一定的产权制度所包括的产权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组权利的总和,是以所有权为基础而形成的包括所有权在内的权利体系,一般可划分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使用权、收益权、让渡权等。国有经济最基本的规定是所有权为国家拥有,在国家拥有所有权的基础上,产权制度的具体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安排。国有经济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种经济形式,与其他的经济形式并存,进行经济活动并发挥作用。在我国经济中,从社会性质上看,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国有经济的实体形式是国有企业(包括国家控股和参股的企业),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和微观经济组织。虽然国有经济的普遍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但究竟如何认识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地位、效率以及矛盾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问题。 一、国有经济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市场主体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提供与创造了多方面的条件,其许多功能和作用是非国有经济所无法取代的。第一,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领域,如邮电、铁路、港口、供水、供电部门等,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大都由国家投资和国有企业经营,以满足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需要。在这里,国有经济承担着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并为其它经济部门和企业取得效率与收益创造条件的职能。第二,国民经济的一些基础工业部门如重要资源和能源的开发生产等,由于投资规模大、收益回收周期长,同时,由于这些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许多也是由国家投资、由国有企业经营的。国有经济发挥着促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创造经济增长和市场正常运行基础的功能。第三,在其他的许多经济领域,国有经济承担着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以促进本国市场经济的开放和走向国际市场的职能,承担着创建新兴工业和产业、进行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职能,承担着一定的经济调节的职能。同时,在创造和扩大就业机会、开发和援助落后地区、接管某些发生危机或破产的重要民间企业以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国有经济的这些功能,弥补了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一定领域、一定方面的失效,保障了市场的正常运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表明了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必要性。国有经济履行这些职能并有效发挥作用,都是以其自身的经济活动来体现的,这就使国有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定经济形式成为市场主体具备了基础性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的可能性也日益突现。就国有经济而论,国家拥有所有权并不排斥国家所有权与国有企业的控制权、经营权的分离,也不排斥对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等都集中于国家的产权结构重新安排。国有经济的产权制度本身具有权利行使性的特征,即国有经济的资产运营总是在国家或政府的授权下由一定的组织或个人来进行的,这就为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分工的专门化、经济的信用化对市场主体所提出的要求相符合的。国有经济在资本国家所有的基础上,通过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企业法人,国有企业也就有可能成为有活力、有生机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创造和提供了国有经济的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客体的资产已经价值化、货币化和信用化,这就使国有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委托—关系、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的多样化、有效化获得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为在国有经济中调整、改革和重构企业制度,建立与完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市场客体条件。同时,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完善有效的市场体系,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存在与完善,有助于克服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情况下国家作为所有者同国有企业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竞争的经理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有助于形成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而竞争的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也可能使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得以基本反映。这些,提供了在国有经济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使其有效运行的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从而使国有企业建立与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成为现实,促进国有企业焕发活力与生机。 二、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 认识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是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经济,讲效率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要求。有的人对国有经济成为市场主体持怀疑态度,就是以国有经济的国家所有必然造成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低效率为论据的。因此,考察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不能不涉及资产所有状况与企业效率高低的关系问题。 在国有经济中,资产所有权不属于任何个人所有,而属于全体公民作为一个整体(由国家来代表)所有。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个人能以其个人身份和名义对国有资产提出剩余索取权要求,国有经济的收益归全民作为一个整体所享有。由国有经济的资产所有属性所决定,其基本单元即国有企业的效率高低、盈利或亏损,并不对构成国有资产最终所有者整体的个体产生直接的利益影响,因为每一个公民个体因国有企业的盈利所获致的利益和因国有企业的亏损而承担的损失是极其间接和微乎其微的。因此,作为国有经济最终所有者整体构成部分的公民个体,缺乏直接地主动监督国有经济提高效率的激励。而作为国有经济所有权直接代表的政府,一般而论应该是有这种激励的,因为国有经济运营效益的提高、利润的增加,就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扩张和社会福利的提高,这对于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政府应该有足够的激励效应。但问题在于,一方面,许多国有企业本身就承担着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职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作为所有者正是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要求这些国有企业去实现所承担的社会目标,其间有时不得不把利润目标、效率目标放在次要位置;另一方面,在国有经济的运营中,国家或政府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者主体的职能,但这是在一个相当大范围中通过若干层次建立和形成一定委托关系,才能实现国有资产的管理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的,其间可能产生比较高的运营成本,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手段,同时可能逐层弱化国有经济的所有权约束,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效率降低。因此,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国有经济的运营中,一方面是大量否资产国家所有就必然造成经济的低效率,或者说国有经济中存在的低效率状况就必然地、绝对地是由资产国家所有造成的?对此还应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有些人认为,公有、国家所有必然造成企业的低效率,而私有制必然带来私有企业的高效率。然而,大量的研究分析说明,私人所有权并不必然、绝对地产生私有企业的高效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统一于私有者一身的方式,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公司企业中已不复存在。一方面,现代公司所使用的先进而又极端专业化的生产与管理技术使得往往只具备普通知识的股东即一个一个的私人所有者,即使有着强烈的谋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也很难对经理人员的经营进行干预;另一方面,现代公司的巨大规模又使股权异常分散,单个或数个股东缺乏足够的财力通过持股的数量来控制公司的生产经营。因此,在私人业主制中能发挥其作用的私人所有者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在公司制企业中很难、甚至不大可能发挥出来,从而难以成为决定这些企业效率的唯一的因素。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私有公司企业中的经理人员就一定比国有企业中的经理人员,基于所有权的原因而更加关心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效率。私有制的运行实践也表明,市场经济中大量的私有企业的破产,既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制性作用,也是由于这些私有企业的低效率,资产的私有并没有绝对、必然地保证私有企业的高效率。 显然,市场经济中一定经济形式的企业效率的高低并非绝对的、唯一的和所有权关系相联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效率高低和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就产权制度对于企业效率的影响而言,并不仅仅只是对所有权发生影响。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收益权等构成的权能结构以及在不同权能主体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关系,还有协调权能结构和权能主体之间关系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都对企业的效率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设定其它条件不变,在同一所有权的前提下,不同的企业或者同一企业采取不同的权能结构、在不同的权能主体之间形成不同的制衡关系以及不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其经营效率肯定是不同的,甚至有着极大的差别。因此,不能只是简单地从所有权关系考察国有经济的效率,还应该看到在所有权关系不变的条件下,对产权制度其他方面的调整、改革也会影响到国有经济的效率。 2.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效率和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充分而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论是国有经济,还是非国有经济,在委托——关系下形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状况时,如果缺乏竞争的市场条件,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经营者或人侵犯所有者或委托人权益、预算约束软化从而效率低下的问题。而在竞争的条件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可以利用市场这个间接治理方式以及内生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对经营者或人的有效监督,从而使企业经营具有效率。 3.市场经济中影响企业效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的治理结构。就公司制企业而言,无论是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都不可能回避委托——问题,都要分层次地把资产经营权委托出去,都有成本问题,关键在于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在于付出一定的成本以后,所取得的所有者收益的水平高低。多层次委托关系导致高成本、弱监督激励的问题,对于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都是存在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形成一个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在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的框架中,所有者和经营者、委托人和人的责权利是明确的,相互之间存在着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在国有经济中,只要建立和形成了有效的治理结构,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通过诸如任命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或经理人员及监督考核企业经营绩效等方式手段,以及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就可能履行国有经济所有者代表的职能,促进国有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还必须特别指出,企业的产品或产品结构、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对某一经营事项所作的战略决策是否正确以及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状况等等,都对企业效率产生着影响,而且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有可能发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国有经济的资产国家所有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着使国有企业产生低效率的可能性,但资产国家所有并非是低效率的充分必要条件或绝对唯一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同样具有产生高效率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在国家所有的基础上,只要建立适当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明晰,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加之充分而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国有经济同样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就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而言,并不否定国有经济成为市场主体。 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矛盾 说明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也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不绝对地是低效率,并不意味着就否定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中,国有经济也存在着矛盾的方面,对此应该区分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公务员之家 1.布局性矛盾 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国有经济的存在并发挥一定的功能,但国有经济的数量与分布显然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越过这一区间,就会发生所谓布局性矛盾,即国有经济数量过多、分布过泛所产生的矛盾。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国有企业数量过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分布过泛,国有企业技术水平低、设备和产品老化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难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造成许多障碍,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也隐含着出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布局性矛盾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存在诸多问题的极其重要的原因,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调整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改组。 2.体制性矛盾 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国有经济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我国国有经济的形成和在改革开放前的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连,旧体制对国有经济的影响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有的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明晰的产权关系,有的国有企业仍然预算约束软化、难以自负盈亏、不能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许多国有企业还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机构庞大、人员冗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这就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所产生的国有经济的体制性矛盾。这一矛盾的根源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3.管理性矛盾 即由于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低下而形成的矛盾。管理水平低下表现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比如,忽视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生产经营不从市场需求、市场变化出发,决策随意而出现重大失误;规章制度不完善,在生产经营中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缺乏严格的责任制度和考核监督检查;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存在漏洞,导致经营成本提高、资金运用低效、产品质量下降;忽视现代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运用,在管理上墨守陈规,不思创新,等等。管理水平低下必然降低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使国有经济参与市场经济的运行遇到困难。但是,必须指出,这种矛盾并不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特有的,非国有经济、非国有企业也存在着这种矛盾。因此,这种矛盾在市场 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不符合社会需要或市场需求的低效或无效的产出,很多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往往是低效率的,同时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无效配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国有经济运营中存在的低效率状况是和资产国家所有的属性有关的。那么,是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会计法治与市场经济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提出,说明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巨大转变和过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新修订的《会计法》颁布为标志,会计将有会计法制向会计法治迈进。本文首先提出了会计法治的内涵、分析了会计法制与会计法治的关系;然后分析了会计法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由会计法制到会计法治的变迁,会计法治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其次从会计法律的普遍性和会计法律本身的正义合理性,分析了我国会计法治现状;最后从六个方面探讨了会计法治实现的条件。 关键词:会计法治会计法制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社会水平越高,会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重要。会计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信息系统,在经济转轨和法制化进程中将呈现全方位的变化。《会计法》的修订和日趋完善,标志着我国会计法制化已初具形态,为会计法治提供了基础环境和手段,为逐步实现从会计法制化到会计法治的过渡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市场利益格局的形成要求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和管理工具必须提供以法制化作保障的会计信息,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一、会计法制与会计法治 1.会计法治的内涵 所谓会计法治,就是把会计法规作为会计行为的绝对标准加以确定,实现会计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现代化,最终达到理想的会计工作秩序和稳定的会计社会状态。会计法治是社会法治在会计领域的体现,会计法治不能脱离社会法治,阻碍社会法治进程的因素同样阻碍会计法治建设。在社会法治条件尚不具备时,会计法治同样无法真正实现。不能简单的将会计法规视为会计治理的工具以及如何完善和使用这个工具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会计法律至上,绝不存在会计“法外特权”的法律秩序。会计法治的对立面是“会计人治”,就是在会计治理中否定会计法律至上的原则,企图将个人意志凌驾于会计法律之上而达到理想的会计工作秩序和稳定的状态。会计人治也是社会人治在会计领域的反映,当前在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应坚定不移的反对和消除会计人治色彩,坚持会计法治。 2.会计法制与会计法治的关系 会计法制是指国家的会计法律和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会计法制是指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规体系,包括会计法律、会计法规、会计规章等。会计法制化意味着:第一,会计要通过法制予以体现和保障,为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必须加强会计法制,必须使会计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人的意志的改变而改变;第二,会计要纳入法制轨道,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接受相应的会计监督。 会计法治是指规范会计的理论、原则、体制和实施方法,属于方法的范畴。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会计法制为会计法治提供了基础和手段,使对会计行为的调整上升到法制层次,它改变了会计无法可依和会计法制的不完备及由不完善所形成的有法难依的局面。会计法治标志着我国管理会计工作和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及理财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法治 1.会计法制与市场经济体制 会计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由若干利益主体和游戏规则构成的权责系统。会计法制通过对会计行为权利义务的设定,实现对会计关系的调整,从而为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有序发挥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利益实体,承担着资产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基于多方利益主体的要求,企业必须规范会计行为,加强内外部的会计监督。会计法制的发展经历了从无法可依到有法难依,从制度约束到法律化,从长官意志到依法理财,会计工作也从无序到有序,逐步实现会计法制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会计从会计法制化到会计法治。 会计法制化需要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利益高度集中和单一化的体制架构下,是无法构筑会计法制体系的,会计行为是基于会计主体相伴而生的,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所形成的体制实施会计法制化,无异于运动员和裁判员合一的体制下,难以达到理想的法制效果。 2.从会计法制到会计法治的变迁 会计作为反映资金运动的过程与结果,是生产经营者管理自己的经济活动的手段,是资金所有人对自有资金的运用进行把握和控制的方式。从会计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如何计量、记录经济活动是特定主体自己的事情,只是随着经济复杂程度加深及从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才使会计发展成一套行为规则,即制度。长期以来会计规制的目标一直是“会计法制化”。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背景制度的变化,我们认为会计规制的目标状态由“会计法制”转为“会计法治”应属必然。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是经济落后国家制度变迁的达标。会计作为联结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纽带,在产权归属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会计法制在特定时期特定的历史情况下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一制度规则不能从根本上,具体地解决会计规制中除了法制不健全以外的其他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差、相关性低,严重失真的事实。所以我们必须借助另一制度安排——“会计法治”。 3.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会计法治 会计法治是希望通过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维护社会关系和经济秩序以及微观经济利益与宏观经济利益及其统一。改革使利益主体变得模糊,政策倾向不明显,宏观经济体制的转型与会计法制及最终的会计法治之间形成出现瓶颈,导致我国会计信息市场的混乱,国家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和国家宏观调控者的双重身份,在体制的转变中受到极大的损失,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成本过大。会计法制向会计法治的制度变迁尚未成功是一个原因,由于会计法制解决的是会计工作无法可依状态,而会计法治更多的是对既定经济体制下的会计行为的认可与安排。会计法治状态下,由于对会计行为的约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水平,所以就能在总体上控制会计信息被滥用的道德风险。 经济体制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包括两个层面上的涵义:第一个层面是产权数量的清晰。利用会计上的方法对产权界定、变更、维护过程中所产生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关内容进行核算和管理。包括产权数量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确认标准、计量记录方式、核算规则等,实质上就是一个会计过程。第二个层面是产权在法律上的清晰。即在法律上能否作为一个产权主体出现,拥有对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各项权能,包括主体条件和程序条件,产权量的大小,其精确程度如何细化和量化,需要在“会计法治”框架内予以完成的,这牵涉到会计工作的道德状态问题。这些都是会计法治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而,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真实、完整地核算所有者权益,将生产经营过程中保值增值的情况恰当地反映出来,有赖于会计人员是否在会计法治的理念下,正当的使用会计的技术调整性特征。 三、我国会计法治的现状 如果把我国同西方国家的会计法规做一个横向对比就会发现,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并不比西方国家少,立法机关单独制定《会计法》的并不多见,许多国家没有专门的会计法,而将这些内容写入公司法或其它法律中,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会计工作的重视。但是,我国的会计秩序较之西方差也是事实,会计信息失真,社会上对会计造假行为人人喊打,可是,会计造假行为屡禁不绝的现象令我们值得思考。其中固然有会计法律本身缺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没有得到彻底贯彻,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说明我国会计法治工作还需要急待完善。 法治应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法的普遍性和至上性,二是法律本身的正义合理性。将会计法治分为两部分分析,其一为会计法治实质内容,即会计法的普遍性和至上性方面的,其二为会计法治形式,即会计法律本身的正义合理性。 1.会计法是否具有普遍性 政府权力大于法律,那么“成文的法律秩序获得普遍的服从”就无从谈起,法律本身的权威性、可依赖性和可预见性就会受到动摇。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为了保证法治的实现,政府只能担负三种角色:①“守夜人”,防止外敌入侵和保障个人安全;②“慈善家”,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救济和社会福利;③“经济警察”,征税、预算,维护市场秩序和自由公平竞争的环境。政府的这三种角色体现在会计领域的主要表现是: (1)各级立法机关制定和修改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2)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检查。 (3)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对会计案件进行执行、审判。 但是由于地方利益的驱动促使地方政府表现出权力大于法律的倾向,在审批制度下,公司要上市,必须经过层层申报、审核与批准,而地方政府是审核最细的一环,但地方政府有时为多上市几家公司,经常“照顾”本地的公司,暗示、默许,甚至鼓励企业提供虚假的会计数据,证监会有时对地方特殊情况了解不足,较难发现公司上市申报作假的材料,使得作假者有机可乘。对于企业会计的法律监督,政府财政部门往往纵容企业的会计造假行为。 政府权力的过度介入,一方面给那些愿意遵守会计道德的企业责任人和会计人员施加相当大的压力,因为畏惧政府权力而不得不违背法律进行会计造假,另一方面这种政府权力又为会计造假的个人提供了抗拒法律制裁的保护伞。因此,日前政府权力对会计活动的过度介入直接挑战了会计法律的权威性和会计法的普遍性。 2.会计法律本身的正义合理性 法治的形式好坏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法律规范必须清晰、适度、公开、规则之间协调一致,有明确的效力范围和制裁方式;二是法必须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并体现客观规律,保障广大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分析我国会计法治形式,发现现行会计法规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1)会计相关法规存在一定差异,规则之间没有做到协调一致 会计法律规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相关法律对公司以及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尽相同,尤其是行政责任方面处罚的金额差别很大。因此,在涉及处罚违规公司或个人时,到底援引哪个法律作为判定法律责任的依据就很成问题。 (2)会计法律责任的分配不明确 对于因会计造假应追究的多个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法律未予以明确规定,使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降低,不利于相关法律责任人责任的公平分配。具体表现在: ①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共同承担责任,其中单位负责人负首要责任。但是对两者的法律责任如何具体分担没有做出相应规定。公务员之家 ②会计法赋予财政、审计、证券监管等部门对单位会计行使监督检查和进行处罚的权力,但是对这些部门的分工缺乏明确的说明。虽然这些部门各有侧重点,但时常相互交叉,这就形成了会计领域的多头管理。 (3)会计法律责任的严厉程度不足,对广大投资者的法律保护不够 会计造假相关责任人面临的法律惩罚是构成其犯罪成本的重要变量。法律惩罚越严厉,法律的威慑作用就越强,迫使造假者越发不敢进行会计的虚假陈述来牟取暴利,相应地对广大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就越好。 处罚严厉程度较低,很难起到有效的惩罚和威胁作用。如《证券法》规定的对做出虚假会计陈述的上市公司的行政罚款为30~60万元,对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直至追究最高为5年的刑事责任,而这些罚款与上市公司及管理当局所获取的非法收益相比差之甚远。 四、我国会计法治的实现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实现会计法治应具备以下六个前提条件: 1.建设完备的会计法律体系 会计法律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为了调整和处理会计工作与各方而关系而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等的总称。它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颁布的会计法律、有关会计工作的行政法规、规章及地方性会计法规组成的协调一致且相互连续的有机整体。我国会计法律体系依据其法律效力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会计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会计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其它法律中的会计法,例如《公司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人民银行法》等。 (2)会计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它是调整特定方而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在法律效力下仅次于国家性会计法律。 (3)会计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主要是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4)会计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府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有关会计工作的地方性法规。 从以上的我国会计法律体系来看,应当说,我国会计法律体系还是相当完整和系统的,尤其是作为基本会计法规的《会计法》自1985年以来已连续修订两次,会计法律不断的得到健全和完善,基本上使会计工作实现了有法可依,也促进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序化。我国会计法治己初步具备了具有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会计法律体系的条件,为实施会计法治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使会计法治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由于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初期,对变革中的生产关系和对各利益主体的要求在会计法律体系中仍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这些矛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加剧,因此会计法律体系仍需完善和增加新的内容。 2.恪守会计法律的行为规则和办事理念 会计法律颁布并生效后,因其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国家在宏观管理会计事务和企业的会计行为必须服从会计法律法规,以会计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为依据,即政府必须守法,依法行政。企业应依法理财和依法核算,并依法接受会计监督。这有待于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律心理的提高和成熟。 3.严格公正的执法和司法制度。 执法机关在执行有关会计法律过程中必须严格执法,对于违反《会计法》的现象和行为必须依法追究。尤其是在《会计法》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之后,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坚决把单位负责人对会计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的会计责任,通过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予以贯彻落实,使《会计法》的精神成为经济生活的行为准则之一。 4.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实现会计法治的重要条件。具体来说,企业产权的界定关系到会计法律责任主体的确定问题。企业自身产权的不清晰、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外部与政府关系的紧密必然造成会计服务对象和会计法律责任主体的模糊化。 会计人员虽然是会计造假的实施者,但会计人员的造假行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直接授意或强迫,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很多都受到大股东甚至是当地政府的压力而产生会计造假冲动。因此,会计人员、上市公司、大股东、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当地政府官员可以说与会计造假都有关联,但究竟谁应负主要法律责任的判定会非常困难,而不能判断会计法律责任主体,会计法律就会难以做到有的放矢,会计法治的也很难实现。因此,必须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会计法治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5.会计道德水平的提高。 会计法治的实现必须获得会计道德的支持,如果没有会计道德水平的提高,会计法治是建立不起来的。此外,法治一个重要环节是守法。守法之于法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是法治社会得以建立、能够良性运作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守法有外在守法与内在守法之分。外在守法是指法律主体迫于外在的威慑或强制而服从法律;内在守法则是指法律主体自觉认同法律而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显然,具有道德义务感的内在守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守法。因此,一个社会的会计道德水平越高,会计内在守法的意识就越强,建立会计法治的可能性和实现程度就越高。 6.社会舆论监督的加强 社会舆论监督是指大众传播媒体对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影响或监督社会的个体或群体行为。社会舆论不仅在法治建设中要发挥宣传法治,促使公民知法并且自觉守法、用法的作用,且应在守法、执法、司法等法治运行环节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社会舆论监督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加强,但总体来说舆论的透明度仍不高。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互惠经济到市场经济研究论文 摘要:基诺族作为中国的山地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经济形式是以刀耕火种为主,采集狩猎为辅的初级农业。在这种经济形态中,经济与社会是嵌合在一起的,经济活动与教育、宗教、歌舞等形式不分彼此;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往来依据的是互助,互惠互利原则。然而经过化,特别是经过山地、林地制度改革和引入市场经济之后,基诺族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嵌合关系被打破,经济变迁与社会文化变迁不再同步。基诺族的经济形态由互惠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在此过程中,出现基诺族传统文化的快速变异。 关键词:基诺族;经济形态变迁;嵌合 今天,当我们用经济人类学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各个民族的经济形态的演变情况时,不由得想到了经济人类学家卡尔•博兰尼,他认为就社会与经济的关系而言,社会是首要性与支配性的。在他看来,在十九世纪之前,人类的经济是附属于其社会关系之下的,经济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嵌入”的经济,也就是说经济是镶嵌于社会体制之中的。博兰尼认为,虽然没有一个社会不依靠一定的经济制度而存在,“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之前没有一个时代的经济是受市场的控制(即使是大体上)而存在的……事实却是:在交易上图利从没有在人类经济上占过如此重要的地位。虽然市场的制度从石器时代后期就已普遍出现,但它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只不过是从属性的。”①然而到了十九世纪,社会成了市场社会,市场经济不再是“嵌入”社会,而是相反,市场宰制了社会。 具体到中国的情况,我们知道九十年代以后,中国逐步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日益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了。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前,经济形态处于自给自足或者是处于互惠经济中的各个民族,他们在从传统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演变的过程中,其变迁的实质是如何的,这种变迁与各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的关系又是如何的,是值得从事民族经济研究的学者关注的,因为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民族经济变迁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本文即是应用博兰尼的理论来分析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之一的基诺族②的经济演变情况,从而来探讨在此过程中基诺族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一、基诺族的传统经济形式③ 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诺族的经济生产,实行村社土地公共所有制,处于以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为主,以狩猎、采集等为辅的经济状态。 1.刀耕火种山地农业 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和散居的地区全部是山地,没有成片的坝区。农业生产全部在开垦的山地上进行,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刀耕火种是山地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通常在春节后或上一年底开始砍树,待被砍倒的树木晒干后便焚烧,烧后的草木灰布满地面成天然肥料,有的厚达一二寸,此后稍事平整即行播种。耕地采用轮种制,轮作时间有一定年限,一般为烧一次荒种一年,少数种二年,然后丢荒。 2.狩猎 在基诺族的传统经济中,狩猎是基诺族男子的主要副业,也是基诺族获得肉食来源的一项重要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基诺山原始森林里动物繁多,基诺族人传统狩猎对象大致可分为兽、鸟、鼠三大类。他们常用的狩猎工具是:外地买来的火药枪,自制的弩,用棕绳搓成的支在鸟类通过的地方的扣子,设在野兽常走的路上的弯弓,打马鹿、麂子、野猪、野牛、老熊等的毒箭和跳枪。基诺族打猎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村社组织的集体打猎。第二种打猎的形式是几户联合起来打,即谁家发现较大的野兽踪迹,便约几户一起去打。第三种形式是个人发现后自己去打。 3.采集 采集是基诺族女子的主要副业。基诺人经常性的副食蔬菜靠采集,于是妇女们在农业劳动中必背一个大背箩,以装随时采集到的各种野菜、竹笋、菌子等。大多数采集物现采现吃,有的需经过加工,存放着以备常年食用。在湿热带森林中植物繁多,可以采集食用的野菜类有:耳朵菜、青树的果与嫩叶、梨板菜、马蹄根、芥菜、薄荷、鱼腥草、野豌豆、刺五加、香椿、大刀豆、麻根、橄榄皮等。竹笋类有:甜竹笋、若竹笋、毛竹笋、麻金竹笋、大泡竹笋、斑竹笋、金竹笋等。竹笋可以鲜吃,也可以经过泡、晾、烫、腌、压、浸等加工后贮存起来,常年备用。菌类有:木耳、鸡枞、牛舌菌、奶浆菌、大红菌、辣菌、白参等。菌类多数随采随食,但如木耳、鸡棕、白参等亦可晒干贮存,常年食用。果类有:芒果、毛荔枝、青果、涩梨等。此外还有人工培植的香蕉、芭蕉、黄果、桔子、泡果、番木瓜等水果。块根类有:青山药、绿山药、硬壳山药、黄山药、四菱、蘑芋、芭蕉根、滕萝卜等。虫类有:蝉、蚂蚁、蝌蚪、蟋蟀、酸蜂、蜂蛹等。 4.传统经济形态存在的条件 基诺族以刀耕火种为主,采集狩猎为辅的高原山地农业自成体系,其存在的条件主要为:(1)生产的组织形式即氏族长老制。长老集团发挥着维护氏族土地制度、组织实施刀耕火种生产等重要职能;(2)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以氏族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占有形式;(3)刀耕火种的生态基础,足够面积的至少被规划为十三大片的林地,以资轮歇耕种;(4)足够多的森林为狩猎和采集各种动植物提供可能;(5)与刀耕火种各阶段和环节相联系的符号体系和农耕礼仪,起到对传统知识的强化和传承作用。 二、基诺族经济形态的变迁 1.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 传统上,基诺族村民的经济生产是以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为主,采集狩猎为辅的生计经济形式。后来受傣族影响,到四十年代开始开挖小块的水田,出现一定的水稻种植。特别是到化时期,农业学大寨,又改造了一些梯田,开挖了一部分水田,水田农业成为人们生产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水田改造破坏了大量森林,但传统的生产方式在人们的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这种生产形式基本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1982年和1983年基诺山分别实施“林业三定”“林业三定”即划定山林权属、划定社员自留地、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和“两山一地”“两山一地”即责任山、自留山和轮歇地划分到户。政策,基诺族土地集体所有制被打破,山地、林地、水田等逐渐承包到户。同时当地政府提出了“以林为主,在粮食自给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综合发展”杜玉亭:《基诺族识别四十年回识——中国民族识别的宏观思考》,载《云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第61页。的发展思路,茶叶、橡胶、砂仁、西番莲等经济作物被大量引进和种植,因而山地面积变得越来越小,传统的轮歇耕作形式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特别是九十年代初期以来的一段时间,上述作物价格可观时,村民更是大量种植经济作物,部分村民甚至不再耕种山地,改以种植经济作物。这时期,部分经济收入较高的村民有能力购买诸如电视机、摩托车和农用拖拉机等生活、生产用具。然而19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上述经济作物价格的普遍下跌,村民的经济收入也随之下滑,放弃山地劳作的村民又开始耕种山地。今天,国际资源市场等因素像只看不见的手在影响着基诺族的日常生产、生活,村寨居民往往只能被动去适应。例如,2001年基诺山砂仁价格为70~80元/千克,但仅过1年砂仁每千克的价格仅为28元左右;再来看橡胶,据村民讲,在基诺山橡胶一般要种植7—8年后,才能开割,而在泰国已经出现了栽种4年之后就能开割的橡胶树,并且其出产的胶,价格仅为西双版纳这边的一半;西番莲也一样,刚种植时价格很好,家家户户都种植后,价格马上下跌。很显然,国际市场的变动情况已经与基诺山各个村寨村民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了。 2.集镇贸易的兴起 目前在基诺山与村民直接发生作用的集镇主要有三个:(1)勐腊县的勐仑镇;(2)基诺山基诺族乡政府驻地;(3)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允景洪。基诺族村民骑摩托车或驾驶拖拉机来往于村寨与上述三个集镇之间,这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此举一例为证。在勐仑镇,曾经出现新老两个农贸市场“争客”的现象。老的农贸市场为了保证自己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经常到半路抢购社区基诺族村民的农副产品,然后拿到自己的市场出售,而新的农贸市场的做法是允许附近村寨(包括巴卡社区)的村民进入市场出售农副产品,卖不完的由市场负责全部收购;另外新的农贸市场管理者请附近寨子(包括基诺山的三个寨子)的村干部吃饭,并且还发给每个村干部200元钱。最后,新的农贸市场赢得了竞争。现在村民出售农副产品、野菜、野果等都在新农贸市场,并且每人每次要交纳2块钱的摊位费。显然,市场的力量已经介入到社区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成为居民不可回避的作用力。也就是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运行模式正在形成。 3.民间经济往来的变化 而在民间经济往来方面,也即村内交易上,外来的老板经常到基诺村寨收废胶、包谷、扫把花、野菜等,基诺人自己也开起了小商店、碾米房,甚至有的村民开着拖拉机,走村串寨炸米花。外来的商客和本民族的坐贾行商,一方面带来了山区之外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在改变着村寨的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基诺山也出现了雇佣关系,村民雇佣傣族、汉族为自己建盖房屋的现象也不再新鲜;基诺族村民到其他寨子或在本寨子承包工程也时有发生。显然民间经济往来形式的变化是基诺族传统文化解体的促动因素之一。传统的村民之间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关系正逐步消失。 三、基诺族经济形态变迁与其社会文化的关系分析 1.经济变迁与技术文化的关系 进入到1950年以后,基诺山先后经历了五十年代初的“直接过渡”;1957年设置的基诺洛克生产文化站;1958年的民主补课,发动群众按既定比例重新划分阶级,对被划为地主、富农的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没收其浮财和底财,开展化运动;六十年代的;七十年代的农业学大寨;八十年代落实“林业三定”和“两山一地”政策;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等政策变动和社会变革,主要参考《景洪县志》编篡委员会:《景洪县志》之《大事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渐渐地基诺族刀耕火种农业存在的各种条件消失或变迁了。 时期强调以粮为纲,基诺山有水、地面稍平的地方都把树砍光开了水田,而刀耕火种农业则被认为是一种“种一山坡,收一箩筐”的低效的、原始落后的经济形式,而成为国家欲加以改造和消灭的对象。此时的生产也不再由氏族长老根据传习和积累的经验来组织进行,而是由生产队来统一安排,记工分,吃大锅饭,显然刀耕火种的传统组织形式已被取代。而在六十年代中,基诺山的各种鬼门被堵死,各种与刀耕火种农业生产体系相联系的农耕礼仪、祭祀活动都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而被禁止,也无人敢再搞。接着在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人们战天斗地,为开梯田,大面积砍伐森林,加上修公路等活动,以至到80年代,整个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从五十年代初的65%下降到30%以下。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343页。可见基诺族刀耕火种的生态基础已遭严重破坏。而到1982年和1983年以后,基诺族的山地、林地都明确了权属责任,基本上承包到了各家各户,因而刀耕火种生产体系中的号地仪式也就变得多余了。并且由于山地不保土,连续种2到3年后,地内的表土变得越来越少,此时为恢复土地肥力,就需对地块进行轮歇,然而土地分配到各家固定使用后各家的地块数量和面积减少,原来连续耕种1到3年的山地,现在至少要连续耕种5到6年后才轮歇,因此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就靠化肥、农药吃饭。毫无疑问,刀耕火种的原生形态已发生了巨大改变,与此同时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物质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变异。生产使用的劳动工具如点播棒消失了,生产的刀耕形式被锄耕和犁耕所代替,种植的旱稻品种从几十种上百种减少到了现在仅存的十多种,而且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许多村寨的村民已基本不再种植旱稻,经过基诺人祖祖辈辈培育、种植的旱稻可能随着刀耕火种农业形态的彻底消失而消失。 基诺族刀耕火种农业形态的出现和发展是基诺族与高原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长期互动的结果。“刀耕火种是山地民族的一种生计,是他们对山地森林环境的适应方式,是森林孕育的农耕文化,是一个山地人类生态系统,是一个文化生态体系。”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337页。然而,我们可以看到,今天这种文化体系即将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出现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变迁,使得刀耕火种的生态基础丧失了,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与之相联系的基诺族文化体系的整体变异。 2.经济形态变迁与制度文化的关系 传统上基诺族社会是以长老制为中心的均质化社会,对于这种社会制度文化我们可称其为“卓巴文化”,其包括的内容主要有:(1)卓巴等长老的产生机制即根据年龄自然传承;(2)卓巴等长老的功能发挥,即执行传统法规、调整村社内的各种关系、维护土地所有制等;(3)卓巴权威的象征大鼓;(4)卓巴等长老所主持的仪式活动,如选铁匠、祭鼓、跳大鼓舞、号地祭、砍地祭等。虽然此种文化曾受傣族土司统治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通过其在基诺山的人间接发生的,并且是基于基诺族的传统来进行的,因而“卓巴文化”的基本形貌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也因战争频繁政府无暇顾及地方建制的实质性运作,因而基诺山仍然延续着旧有的村社政治与文化结构;而从五十年代至今,经过多次建制变革和社会运动,基诺山各个寨子都建立了现代国家下的基层管理、组织形式。村社干部取代了长老成为基诺族村寨管理的中心。村干部在生产组织、仪式活动、调解村民纠纷等事务中取得了传统长老的角色。从前长老的权威是自然形成的,其权威的合法性是由村寨的传统所决定的,其年龄以及与年龄相长的经验是其发挥作用的依据。而今天村干部的权威来自上级政府或者说国家,其要保证的是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在村寨的无违,执行的是上级政府的决策。因而在村民心目中,他们是当官的。在仪式活动方面,以往长老们所主持的多与生产的世俗性相关联,代表着人们的各种祈盼和希望,长老们用神圣的方式实现着世俗的目的。而现在传统仪式的神圣性,随着世俗功能的减退而消解。人们在相信化肥、农药的同时,传统仪式的延续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和信仰基础,偶尔的出现也变成了纯粹的表演。3.经济形态变迁与观念文化的关系 传统的基诺族社会是一个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合为一体的社会,因而在生产方式的变迁过程中,伴随的是基诺人的社会组织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财富观念以及认知方式的变异。以往基诺人生活的深山密林中充满着鬼怪神灵,有的树如大青树是不能随便砍伐的,有的水是不能喝的,而有的地方是不能大小便的,上山打猎时,山林中的一些动物是不能打的,如巴卡小寨的人就不敢打野牛,他们认为犯禁打了不该打的动物家里的牲畜会得病,而且时间、地点不对的行为往往会给行为者带来疾病,甚至夺走他的生命。在村寨的四周,在山地的周围都有各种鬼怪,为防鬼怪侵扰通常的做法是在家里面放置姜巴、在房屋的周围挂上达了,在地棚边栽种几棵姜、芋头、鸡公花、并挂达了,“这样鬼怪就不敢来了。”;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传统来看,基诺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协作,互通有无,形成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尊老爱幼,一家有事全寨支援的良好社会风尚;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基诺人信奉取之有度、用之有度的生态伦理。砍地、烧地时,大树都不连根砍倒,而是留着长长的树桩,烧地时也不把其烧死,等轮歇后不久其即又发新枝,因而传统的轮歇地生态易于恢复平衡。而且人们每次上山采集带回来的野菜、果子和菌子等仅为一次食用,而不囤积贮藏。在他们的观念中“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合适的生活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山林中有足够多的野菜、野果供采摘,有大量走兽可猎获,大自然就是天然保鲜库,今天用完,明天要用现去取来;另一方面在人们的欲求上,并没有积财的牢固观念,吃饱穿暖人们即可满足。人们的荣誉、名望并不依凭财富来建立,刀耕火种的经验技能、狩猎的技术、歌舞才能、巫师的灵异、仪式程序的掌握等,这些都是人们自我实现的希望所在,都是声威所出的源头。然而上述这些社会情景都渐渐成为了历史,人们对自然、对神的敬畏随着消灭封建迷信思想的运动而丧失,神灵越来越少,山林也越来越稀,人与人之间讲报酬、明算帐,同一村寨的人即使是同一家族的人搭次便车坐一次拖拉机都要出钱,为了生存、积财深夜2、3点钟就起床上集市占摊位卖菜成了人们的日常事务。另外偷盗现象也时有发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风尚正在改变,传统的仪式程序、节日内容、庆典活动正在消失或变异。并且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介的涌入,人们的审美趣向、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深受影响。无疑,今日基诺社会同以往相比变化是巨大的。而这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基诺族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分离。 四、小结 纵观基诺族的经济变迁过程,我们会发现,从其经济形式的实质内容来看,发生了两次较大的转变,一次是在五十年代,实行公社化后,另一次是在1983年到1990年以来基诺族山开展改革开放之后。在前一次转变中,基诺社会由传统的经济形式转变为计划经济形式,但由于计划经济实行的是村寨集体所有制形式,这种形式与基诺族传统的氏族、村寨共有共耕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因而其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关联性没有被完全破坏;社会文化变迁与经济变迁的速度差距不大;而在后一次转变中,基诺族被逐步推向了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变迁与经济的变迁的协调关系基本被打破,经济的发展受制于文化的内容,而经济的变迁又深刻地影响文化的变迁,促使传统文化快速流失。而究其原因,就在于在两次经济形式的变化过程中,基诺族完成了从互惠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已经不再完全嵌合在社会文化当中了。因而在思考今天基诺族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时候,必须把基诺族经济形式转变所带来的众多相关因素考虑进来,才能得出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和谐的市场经济研究论文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竞争的属性,也应有和谐的属性,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容性,发展市场经济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本出发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是基础,加强法制建设是保证,健全收入分配机制是关键。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和谐机制 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决定。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的经济,然而作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竞争的属性外,还应具有和谐的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竞争与和谐的统一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和谐的市场经济。 一、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 1.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和谐的社会,其中经济的和谐是基础。因为,和谐社会的实质是要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协调好人们的各种利益,使人们和谐相处,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经济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只有首先协调好经济利益关系,满足了物质生活这一最基本的需求,人民才能更好地追求和享受其他利益。因此,社会是否和谐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利益关系是否和谐,只有从经济利益关系出发来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才有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在市场经济和谐运行的基础上,构建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理顺我国现阶段经济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外,还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社会主义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既要促进效率的提高,发展生产力,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作用要受到社会和谐目标的约束;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竞争都要受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协调和相应政策的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和谐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经济。 3.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在促进经济增长、带来高效率的同时,其自发性、盲目性的缺陷会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从而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带来经济增长的盲目性、收入分配的悬殊,乃至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以及其他不和谐因素。市场经济的缺陷不仅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对立,而且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要求相对立。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虽然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这就为市场经济消极性、缺陷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更多空隙,从而产生竞争无序和失范、不讲诚信、假冒伪劣、欺诈活动等不和谐现象,而这一切都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迫切需要和谐机制来引导、规范、推进和保障,以维护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良好秩序。 二、发展市场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市场经济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市场经济。事实上,市场经济与社会和谐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不断增加和谐因素,消除不和谐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1.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容性 2005年2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这些要求与市场经济的某些属性有着共通的地方,因而是可以相容的。 首先,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本质上是一致的。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个要求。发展市场经济能较好地解决民主法治的问题。因为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如果没有完善的法治保障、没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市场经济是不能够运行良好的。同时,完善的法治体系也需要民主作为保障。发展市场经济,能推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增强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促使国家民主法治体系的完善。市场经济越发展越容易促进国家完善民主法治,这就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必要条件。 其次,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与和谐社会要求的公平正义具有统一性。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公平竞争的经济,它要求所有的人都遵循同样的规则。尽管由于每个人的条件不同,在公平竞争中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公平,但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生产者经营者都以平等的身份进入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实现优胜劣汰。因此,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平等意识和公平竞争观念,从而能较好地解决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 再次,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诚信友爱的建立。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通过契约为纽带来维系的,“诚信为本”是现代市场经济长期生存的法则,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调节着商品运动,一切商品的价值和质量都要通过市场来检验,这有利于树立人们的质量意识和诚信观念,为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的建立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通过发展市场经济,还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要求创造必要的条件。因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为了追求利益,相互竞争,不仅使社会充满着活力,而且也能很好地解决效率问题。同时市场经济不仅能优化资源配置,还能促使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这就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另外,市场经济承认并肯定人的利益,而对人的利益的承认和肯定,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发展市场经济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没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和谐社会将无从谈起。尽管物质财富的增长不会自发地导致社会和谐,但社会和谐却离不开物质条件。因为和谐与贫穷落后是不相容的,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永远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贫穷也不是和谐的社会主义。因此,社会和谐的程度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并受其制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而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在宏观上,它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在微观上它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转总之,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是殊途同归的,是相容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市场经济。 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 和谐机制是指为市场经济和谐发展提供的利益均衡引导手段和控制杠杆。尽管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容性,发展市场经济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市场经济固有的规律和特征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和谐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 1.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本出发点 经济运行机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类活动与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首先从人出发,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保护和激励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确保人的权益得以实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机制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2.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是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道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因此积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着力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营造扶正去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在人类的道德体系中,诚信友爱对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要建立企业、个人的信用档案,完善现代信用体系,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加强法制建设是保证 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保证。要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界定各市场主体的产权,明确各自的活动规范,使市场活动在法律规则的框架下展开,引导人们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己的利益目标,自觉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解决所遇到的矛盾;要坚决打击市场不法行为,真正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运行。 4.健全收入分配机制是关键 社会公平是衡量和谐社会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和优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表现。而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促进社会公平,就必须健全收入分配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要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统筹规划”方法指导下,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制定社会普遍能够接受的分配政策;要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并以法律形式来调控收入分配差距。 同时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器。因此,必须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失业者给予资助、对困难群众给予保护,实现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的经济,也应该是和谐的经济,既具有竞争机制,也应该有和谐机制,只有把竞争机制与和谐机制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奠定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研究论文 [摘要]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逻辑与其在各国的实际运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暴露了它的内在悖论:宣称自由市场经济是自发产生的,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干预的产物;表面提倡经济的自由竞争,实质又严重依赖国家干预;对外宣扬自由贸易。实际上又实行国家保护;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带来繁荣,结果却是造成严重的灾难。因此,我国在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时,必须以扬弃的态度对待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决心。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干预 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逻辑与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在各国的实际运行,暴露了它的内在悖论。正如德国的罗伯特·库尔茨所总结的那样:“自由主义因此积聚下自己的核心矛盾:一方面以‘自由’和独立的个性为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又创造出别名为‘龙形海怪’的具有镇压性质的国家机器……一方面承诺‘看不见的手’具有造福人类、促进繁荣的作用,另一方面又造成世界范围内人为的和史无前例的大众贫困。”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实际运行之间的矛盾是在多个方面展开的。 一、自由市场经济的出现不是自发产生而是人为的产物 新自由主义者坚持自由市场的出现是自发产生的,而不是人为作用的结果。米塞斯说:“从‘自然本性’讲,我们也许并不喜欢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地方,但是我们不可能改变自然进程的性质。”米塞斯的话毫不掩饰地表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私有制的产物,因而市场经济是天然合理的。哈耶克认为,自由市场经济是经由一个自发的演进过程而来的,而这一过程与政府的强制力量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自由市场的选择和扩张绝不是田园牧歌式的和平进化过程。格雷指出,19世纪英国的自由市场体系并不是无数渐进变迁的结果,而是政府采取强制措施的产物。“在任何社会中,受限制的市场是正常的,而自由市场才是策略、规划和政治高压的产物。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必然在中央计划之下产生,而规范的市场则是自然产生的。自由市场并不像新右派思想家们所想象或声称的那样,是社会进化的馈赠品,而是社会工程和坚定的政治意志的一个有目的性的产物。” 对于新自由主义者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自发进化所作的辩护,有些学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评。迈克尔·佩罗曼认为,至少在资本主义早期,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比,商业生产方式并不占优势,它们甚至有些落后。但在资本家看来,商业生产方式无疑是最有效率的,因此他们有强烈的动机去打破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以便获得劳动力。但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具有的封闭性和完整性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扩张构成了有效的抵抗。如果不借助于市场以外的强制力量,要想把这种经济方式下的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将会非常困难,而且也会颇费时日。为了维护资产阶级自身利益,各国政府先后采取了多种强制措施来干预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退一步来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之后,完全就是一种自发进化的情景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哈耶克本人也认识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发进化过程完全有可能陷入困境,存在某种毁灭既有经济秩序和制度的可能性。尽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经历了多次的经济政治危机,但它却始终没有被其他制度所代替。这一事实恰好表明,不能仅仅依靠自发的秩序和力量来维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而必须依靠某些社会组织和团体的有意识的引导和规范。 二、名为自由竞争实为国家干预 新自由主义一向提倡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过多干预,但实际上,新自由主义更多的是依靠国家来推行自由主义政策,并获得巨大的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控制着经济和社会资源的一般都是大实业家阶层。拉尔夫·密里本德指出:“有大量证据表明,根据社会出身、教育和阶级状况,那些在国家体制中控制着所有支配职位的人,主要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来自实业界和有产者,或是来自自由职业中等阶级……这些国家中绝大多数男人和妇女们,始终被那些来自其他在经济和社会上较为优越的和相对来说较为疏远的阶级统治、代表、管理、审判和在战争中指挥,这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一个基本事实。”显然,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要保护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为这涉及整个资产阶级的生存和统治。沃勒斯坦说,在现代世界体系里,规则的最终制定者不是别人,而是国家,它在确保维护利益,如财产所有权和契约精神等方面扮演主要的角色。没有国家制定切合现实的各种规则,资本主义活动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利润。因此,所有实际的资本家都喜爱和尊崇国家,与特定的国家政府打交道,以换取订立一些有利于他们的规则。正如乔姆斯基指出的,居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利益集团非常虚伪,它们一方面希望并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津贴,保护它们的市场不为竞争对手所占领;另一方面又要求政府不向它们征取税收或者要求政府不要过多地保护那些非商业阶层的利益,特别是不要过多地保护穷人和工人阶级。政府机构日益庞大,但是在新自由主义的旗帜下,它们毫不掩饰地只去满足部分阶层的利益。 以自由竞争面目出现的市场经济,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远未涵盖经济生活的全部。布罗代尔说,那些大资本家们总是尽量避免专业化的局限,总是试图染指贸易、生产和金融等所有部门。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有望取得垄断优势,获取高额利润。事实上,自由竞争原则发挥作用的区域总是低额利润区域——微型资本主义,而大资本行使垄断权的区域则是投资和资本高速形成的区域,具有非比寻常的利润。为了更为有效地排斥竞争力量的压力,大资本家常常求助于国家的介入和干预。对于国家力量在限制自由竞争上的作用,大资本家显然比西方经济学家们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一位华尔街大亨在一篇文章中呼吁政府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管制。他强调:“表面的说法是‘市场’会惩罚那些在金融体系中的不法者。但是,在监管金融机构的工作中,市场并不灵光……在这种严谨的监管形式下,华尔街的公司可能要符合更严格的资本要求,以及对其控股公司的所有活动进行更严厉的监管。因为失去很多专利,证券公司的数目和规模最终会缩减。”显然,最后一句话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那就是通过政府干预来减少自由竞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绝对不是自由主义所说的那样处于对立的地位。恰恰相反,两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三、新自由主义的双重标准:对外自由贸易对内保护主义 在人们的观念中,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向来是实行自由贸易的楷模。美国学者保罗·贝罗奇戳穿了西方自由主义标榜的自由贸易神话,向世人指出:“在历史上,自由贸易属于例外,而贸易保护才是常规。”西方发达国家自己并不搞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但总是要求落后国家实行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他们经常指责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多,但他们自己实际上不仅没有放弃国家干预,甚至还把国家干预这个看得见的拳头挥向别国。西方国家在国际贸易问题上,自己大搞贸易保护主义,却总是要求别国搞贸易自由主义。美国政府对外宣扬自由贸易、对内实行保护主义的种种做法,就连新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弗里德曼都感到羞耻。他说:“我们声称我们信仰自由竞争和自由市场,但我们却设立贸易壁垒,以‘保护’国内生产者免受竞争的威胁;我们声称我们信仰政府最少地干预经济活动,但我们的政府却制定了进口配额,并实行政府支持农产品的价格政策而向国外进行出口倾销……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把我们看作是伪君子,它们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历史已经证明,英美统治者都是以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当少数资产阶级利益需要加强政府干预时就加强政府干预,需要放任自由时就放任自由。他们绝不会完全照搬新自由主义的教条来解决问题。即使在美国里根执政时期和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英国政府实际上推行的也不是什么纯粹的新自由主义,而是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混合,他们只是放松了国家干预,并没有放弃国家干预。他们推行的虽然有不少新自由主义的东西,但也有凯恩斯主义,他们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许多关于减少国家干预的主张并没有接受。乔姆斯基指出,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具有讽刺意味,而恰恰是那些鼓吹自由市场准则的国家的正常运作模式:市场开放规则只对你,不对我;除非“游戏场”正好向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生偏斜,而这种偏斜在典型情况下都是国家大规模干预的结果。经济史的事实表明,在经济上获得成功发展的国家都是那些“肆意地违反公认的自由市场原则”的国家。总的来说,正如有人提到的那样,在振兴本国经济方面,自由主义的美国人更倾向于采取干涉主义的政策,他们比社会主义的欧洲人更相信政府的力量。 四、等待戈多:自由市场经济的长期繁荣 直面两极化趋势日益严重的大量事实,新自由主义秩序的捍卫者宣称,美好生活总会惠及到广大民众,只要加剧这些问题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畅行无阻。实行放任自由市场经济的结果,大大削弱了大多数政府控制其国内市场、金融投资的能力,全球经济的金融泡沫更迅速、更大规模地扩展开来。推行新自由主义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遭到了致命的打击,经济安全、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不断弱化,国内贫富差距和南北差距不断拉大。 英国经济学家安·麦迪森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曾经历过三个最成功的时期,它分别为:自由秩序时期(1870~1913年)、黄金时期(1950~1973年)、新自由秩序时期(1973~1998年)。这三个时期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则是黄金时期(1950~1973年),而这正是发达各国在实践中主要推行凯恩斯主义的时期。麦迪森的这个研究分析虽然不一定十分精确,但至少有可供参考的价值。从经济增长维度来判断,最能推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的是凯恩斯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而不是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如果不仅考察经济增长问题,而且考察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情况,那么很明显,新自由主义的全面推行带来了严重的问题。简单地说,实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国家,几乎都发生了经济萧条,甚至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从实施新自由主义的全面结果来看,其带来的问题则更多。有人认为,波兰是新自由主义改革成功的转型国家,但这是经不起推敲的轻率结论。波兰政府副总理、总统经济顾问格泽戈尔兹·w·科勒德是这样回应这个问题的:“转型国家再也不能重复新自由主义的老路,而是要走一条超越新自由主义的新路;波兰的成功来自于抛弃了休克疗法,而非相反;毫无疑问,‘休克疗法’这一政策失败了,而且,依据‘休克疗法’的方式进行的思维与行动,导致了生产的大幅滑坡,‘休克疗法’应当对如此悲惨的后果承担责任。”可见,对于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我们不能指望它会自动带来长期的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而必须有相应的机制、规则来约束它。“如果我们想保护环境,减少贫困和失业,避免恶性竞争的后果,那么自由市场就很有必要由强有力的道德框架、社会凝聚力和有理性的政府干预来支撑……因为假如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自由追求与社会的合作和强有力的政府之间必要的平衡被打破而无法修补的话,那么持续的人类进步就不太可能了。到那时,人类就会完全乞怜于自由市场——沦为它的奴隶,而不是成为它的主人。” 对于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具体地加以评价。对其非科学的内容进行批判,警惕它所设下的意识形态陷阱;对其带科学性的合理成分则应予以充分肯定,并在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中合理借鉴。任何西方现存的理论和模式都不能直接为中国提供现成的方法,但所有理论和模式都将会对我国的改革有所启发。
小微企业论文:印度小微企业融资体系运作模式及启示 【摘要】小微企业在经济社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对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全国舆论都在呼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印度小微企业融资体系下,政策性银行通过联合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直接或间接信贷支持,中央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增长率、信贷申请受理时间、抵押物等要求明确,相关法律制度、担保和评级机构、投资基金等配套机制健全。印度是大型发展中国家之一,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微企业 印度 融资体系 一、印度小微企业融资体系运作模式 (一)法律制度 2006年6月,印度政府出台《印度微型、中小企业发展法案(2006)》(msme development act 2006),首次对小微企业进行官方分类(见表1)。印度国内普遍认为该法律对印度小微企业的繁荣起到里程碑式作用,为小微企业成长、融资需求、纠纷等方面提出全面解决方案。 表1 印度小微企业的分类方法 (二)信贷指引 在《印度微型、中小企业发展法案(2006)》法案要求下,印度储备银行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不仅在贷款占比、增长率等方面提出要求,还在贷款受理时限、抵押品、服务网点设立和复原缓冲期等方面予以规定(详见表2)。据印度中小微工业部2010-2012财年报告显示,印度小微企业融资七成以上由正规金融支持体系直接或间接提供。 表2 印度储备银行对商业银行小微贷款占比和增长率要求 从信贷申请受理时间看,2.5万卢比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要在2周之内完成受理、发放;2.5-5万卢比之间的小微企业贷款要在4周内完成受理、发放。 从抵押物要求看,对100万卢比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银行不得要求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或抵押。银行根据申请贷款小微企业信用记录和财务状况,提供不超过250万卢比的无担保贷款。 (三)组织体系 印度中小微企业融资体系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地区金融公司、政策性信用担保和评级机构、政府投资基金,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融资支持体系(见图1)。具体来看,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包括一般的商业银行,由印度储备银行规定其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占比、增长率,以及一家政策性银行和数家地区性金融公司。印度小型工业开发银行,专门对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另外,还成立了专门的评级公司和担保公司,来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帮助小微企业顺利取得资金。直接融资方面成立了中小微企业政府投资基金。 图1 印度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政策性银行。印度小型工业开发银行(sidbi)由印度政府设立,隶属于印度中小微工业部,通过联合其他金融机构,为全印度小微企业提供直接或间接金融支持。该银行主要通过借款、发行债券、吸收存款等方式进行融资,满足其开展业务的需要,扩大贷款规模,其贷款利率要稍低于商业贷款利率。 1.直接贷款。印度小型工业开发银行共有分支机构103个,一般选择最有前景、最有可能全国化发展的企业来投放贷款。印度小型工业开发银行为中小微企业设立的直接贷款项目有设备投资、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技术开发和现代化基金、微型金融、对地区金融公司和小型工业开发公司等机构的资助以及对中小微企业的学院、科研机构等单位的金融支持。2011~2012财年,小型工业开发银行共批准向中小微企业直接贷款1167亿卢比。利率略高于基准贷款利率,但低于小微企业从银行获得的商业贷款利率(基准利率上浮35%~50%)。 2.间接贷款。主要是向地区金融公司、小型工业开发公司和其他银行提供再贷款,先由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贷款,再向印度小型工业开发银行申请再贷款。2011-2012财年,小型工业开发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间接贷款达2100亿卢比。 二是商业银行。印度20家国有银行、6家邦属银行、70家合作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均有一定上升。印度国有银行因分支机构较少,其小微企业贷款审批和发放主要是通过专业化、地域性的小微企业服务中心进行。服务中心更加了解当地经济和申请贷款小微企业具体情况,因而贷款审批通过率高、发放速度快。自2007年以来,印度主要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基本维持在15-20%之间。而各家银行不良率差异较大,印度银行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并无特定风 容忍度,随单家银行风险偏好不同而差异较大。 表3 印度5家主要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情况一览表 三是地区金融公司(sfcs)。印度各州为了支持州内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实现区域平衡发展、扩大投资、促进就业的目标,纷纷成立地区金融公司。目前地区金融公司作为区域性的开发银行在全印度共有18家,几乎每个州都有自己的金融公司。地区金融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包括投资和贷款收益、发行债券、印度小型工业开发银行的贷款、从中央银行借款、区域内公众的存款和州政府的贷款。地区金融公司对中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是项目贷款、股权投资、信用担保、票据贴现和提供创业资本等。此外,地区金融公司还通过为中小微企业和一些处于困境的企业提供纾困贷款,促进中小微企业现代化和帮助病态企业脱离发展困境。 但是地区金融公司在运作过程中曾出现一些的问题,例如不良贷款比重过高等问题,而政府对于其损失的资本补充不足,严重影响地区金融公司正常运行,有的甚至停业倒闭。印度政府在近三年开始重视地区金融公司的发展,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革地区金融公司以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1)在政府帮助下重建一些发展不良的地区金融公司;(2)由印度小型工业开发银行重新安排地区金融公司设立的“单一窗口计划”基金;(3)对地区金融公司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员工的业务素质;(4)把地区金融公司列入印度政府和印度小型工业开发银行优先资助的金融机构。目前总体而言,在印度的银行体系中,地区金融公司只起到辅助作用,并在印度小型工业开发银行的帮助下对地方中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四)担保和评级机构 l.印度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基金。2000年7月1日,印度政府联合印度小型工业开发银行正式成立小规模工业信用担保基金,主要向小微企业申请不超过1000万卢比的营运资金和设备贷款提供担保,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贷款企业每年需要交少量的服务费,担保费用和年服务费由贷款银行代为缴纳。目前已有90家银行加入印度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基金计划。2011~2012财年,印度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共为26.5万笔贷款提供担保,总额1673.9亿卢比,同比分别增加69%、86%。对于不同规模贷款和不同类型企业,基金规定不同担保比例和最大信用担保金额,在费用方面给予小额贷款更多优惠。如50万卢比以下的贷款收1%的担保费用,50万以上1000万卢比以下的贷款收1.5%的担保费用。 表4 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对不同规模贷款和不同类型企业的担保比例规定 2.印度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公司,是印度唯一一个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小微企业信用评级费用最低为11030卢比(含税)。公司目标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面、透明和可靠的评级,使得更多资金更容易的从银行业流入中小微企业。该公司评级费用低,对于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政府的信用评级补贴最高可达75%,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费用最低可低到11030卢比(含税)。业务流程为:收到小微企业评级申请表、评级费用和评级所需材料,对小微企业现场参观,并保证在收到小微企业全部材料后15天内完成评级过程,提供评级报告。 实际上,虽然企业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评级,但是没有参加评级的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原因是银行考虑到信息不对称、尽职调查成本高等因素,不愿给未评级的企业发放贷款,这使得参与信用评级成为了企业获得贷款的“入门证”。信用评级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是很有好处的,如果信用评级高的话,不仅可以贷到款,而且在利率上也会有优惠,假如有过因为评级高而使贷款利率降低0.25%的话,那么1000万卢比的贷款每年可以降低利率成本25000卢比。另外,通过评级,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公司也会对中小微企业的管理等方面提供建议,使得其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表5 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公司收费标准 (五)政府投资基金 一般来说,政策性小微企业投资基金有两类,一是以“开发基金”形式存在的资助,另外一种是以“风险基金”存在的风险投资基金。就其功能而言,开发基金更倾向于对经济落后地区、经济落后群体的政策性扶持。而风险投资则选择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微企业进行投资和培育。两者之间分工不同,共同来扶持中小微企业。 1.小微企业成长基金。注册资金50亿卢比,10年期封闭管理,基金投资范围广泛,如生命科学、零售、发电 、食品制造、信息技术等行业都有涉及。主要目标是支持处于初始阶段的小微企业(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促进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该基金投资主要参考因素有:对地区经济促进作用、管理团队、自身发展前景、利润可持续性等,同样有专业的评估团队进行筛选和考核。 2.软件和it产业国家风险基金。注册资金10亿卢比,10年期封闭管理,主要扶持已经从事it产业开发的小微企业和准备进入it产业的小微企业,最低投资额500万卢比。在投资对象选择方面,有专门的投资经理团队进行可行性评估,标准包括行业发展前景、管理层、经营期望等多方面。该基金还寻求与其他国际风险基金的合作,共同投资开发印度的it产业。 二、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小微企业融资组织体系 一是组建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银行,通过发放小微企业直接贷款、向金融机构提供专项资金等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服务;二是进一步细化对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信贷指引,明确对不同规模小微企业的贷款审批程序、发放时限、担保条件、风险容忍度等业务标准,切实加快贷款投放效率,提高贷款通过率,为小微企业提供简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二)健全完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一是构建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以互助性担保和商业性担保为补充的多层次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通过设定担保比例、最大信用担保金额、担保费率上限等条件,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成本;二是设立小微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基金,以弥补担保机构在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方面的风险损失;三是建立银行和担保机构风险分担机制,明确担保机构与银行的责任分担比例、代偿条件等,推动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 (三)构筑多元化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通过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渠道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二是鼓励民间资金设立小微企业发展基金、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等专项扶持基金,支持具有较强技术优势、较大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发展,为社会资本支持小微企业打造资金对接平台;三是完善风险投资法规,促进风险投资规范运作,支持高科技小微企业发展。 小微企业论文:企业内部控制原则在小微型企业的应用探析 摘要: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五大原则。小微型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在参照应用这五大原则的基础上应有自己的特征。 关键词:内部控制原则 小微型企业 内部牵制 1 内部控制原则及其内涵 财政部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第四条要求,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五大原则。 1.1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在管理层级上应当覆盖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基层员工,即董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在事项范围上应该覆盖企业所有的业务和管理活动,在流程上的约束力应该渗透到计划、决策、执行、监督、评价反馈各环节,以确保不出现控制的“盲点”。 1.2 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和高风险领域。具体而言就是要对业务事项的重要性程度和风险的高低进行甄别和评估,对重要的业务和事项要重点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这一原则的运用,通常在企业的内部审计环节体现更为明显。 1.3 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机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内部控制中的制衡包括纵向制衡和横向制衡。纵向制衡是指上级对下级的审批控制、监督考核和指示要求。横向制衡是指平级部门之间以及员工岗位之间的互相分工、互相监督和制约,较多地涉及了执行权层面的岗位分工协作。制衡性是内部控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但实践中很难操作,如果制衡松散,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如果制衡过严,又会导致企业无法高校运转。遵循制衡性原则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建立起能保证企业顺畅有效运营,又能通过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的企业管理流程。 1.4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适应性包括对企业内部的适应和企业外部的适应性。内部适应性是指所建立的内部控制要适应企业本身的战略规划、发展规模和企业的现状,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方便部门和职工进行实际运用,要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外部适应性是指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要适应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和产业的发展形势与政策,以及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要把握这两个方面的适应性,以保障企业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1.5 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内部控制的实施一定是有相应的成本开支的发生的,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根本点在于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增加效益。企业不能为了控制而不惜代价,控制实施的前提是控制的预期收益大于控制成本。 《基本规范》第二条指出: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也就是说小企业和其他单位不必一定要按照《基本规范》规定的原则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2 小微型企业的管理特征 小微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营业收入相对较低,从业人员较少的企业。2011年6月我国《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了重新界定。例如,零售业:从业人员3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1]小微型企业正是因为规模小,才抗风险能力差,所以,更有必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护企业整体利益,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2.1 小微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以业务为导向。由于规模和实力的限制,“生存”是小微型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企业必须紧紧抓住销售、生产等命脉性的工作,紧紧围绕市场经营的业务功能来配置资源,所设置的管理职能机构和人员较少,常常一人兼多职,甚至企业主事必躬亲。 2.2 小微型企业的管理结构和流程不稳定。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小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灵活性、速度以 应变能力。这使得小微型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各种制度和流程不像大企业那样齐备、规范和刻板,结构、制度、流程等皆处于动态、快速的变动之中。 2.3 管理架构扁平,沟通直接。小微型企业人员少,企业主和企业骨干员工多半有血缘、乡缘、学缘等关系。企业内部往往有浓厚的“家”的色彩,情感性因素较多,人与人之间一般可以便捷地面对面进行沟通。企业主个人对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3 小微型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针对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产生了分离的现代公司制企业而言的,《基本规范》的五大原则也是针对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而制定的。通常小微型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合一或者分离程度很轻,比如,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担任。因此,笔者以为,小微型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在参照这五大原则的基础上,应重点突出适应性、适当牵制、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 3.1 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小微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应当合理体现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特点、风险状况以及所处具体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并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和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企业初创、产品服务单一、人员分工并不明显、管理点不多的阶段,企业的内部控制应该充分利用会计系统进行;同时,加强管理层监管,企业业主或管理者应该尽量担负较多的日常工作,尽可能少授权,“事必躬亲”或事后尽快复核;企业的关键控制点如合同订立、款项收付、重要发票、票据和印章必须掌握在管理者或业主手中。 随着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客源趋于稳定,规模有所扩大,企业业主或管理者不授权自己就忙不过来,进而产生了行政、采购、营销等职能岗位时,则会计和出纳就要进行相应的分工,要建立相应的简单财务制度和授权措施,企业控制关键点要关注关键的成本费用项目、业务活动以及重要的要素和资源的控制。这时,企业还应对重要的员工的信用背景有所掌握,并建立其信用绩效档案。 3.2 适当牵制原则。《基本规范》规定了制衡性原则,强调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机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这一原则的提出是针对现代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企业而言的。由于小微型企业没有完善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所以谈不上部门或组织机构之间的制衡。再加上,小微型企业一切活动以业务为导向,往往一人身兼多职,过细的牵制和分工必然带来管理成本大幅上升,而使控制得不偿失。因此,小微型企业不必强调全面制衡。 但小微型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展开实行适度的岗位和人员之间的相互牵制还是必要的。相互牵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方法,要求企业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人员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应避免一个人对某一项业务可以单独处理,或有绝对控制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和舞弊现象的发生。小微型企业由于人员有限,管理层级少,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实行严格的相互牵制。但对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和重要事项仍应当避免一个人包揽整个过程,可以采取适当分工、授权审批、专人审核、交叉复核、定期检查等办法,使相关人员无法舞弊或尽可能地减少差错。 3.3 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任何企业进行内部控制都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小企业更是如此。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是需要付出成本,如设计控制环节、设置岗位、配备人员,运行检查等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些付出都是现实的财力物力支出,也许这些支出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不算什么,但对于小企业而言可能是一笔较大的负担。因此对于小微型企业而言,更应该考虑控制的成本效益问题,如果控制发生的成本大于其产生的效益,则不应当采用该项控制。一般而言,对企业成败有直接影响,如影响盈亏、成本的重要事项,应严格控制;次要的事项,应根据企业的能力限制,简单控制或不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判断一项控制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应当站在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上考虑。如尽管一些控制会影响暂时的工作效率,但对整个企业来讲,如果不进行该项控制,可能造成更大损失,则仍应该实施该项控制。 至于五大原则中的全面性原则,对于小微型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时,可以淡化处理。由于小微 型企业以业务为导向的管理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使得小微型企业管理层级少,各种流程变化性大,人员之间可以直接交流,企业主的素质和做事方式对企业其他员工有重大影响,所以,在小微型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时不必强调多层级和全流程控制。 小微企业论文:浅析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论文摘要 《通知》的印发,表明了国家对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企业的发展日益重要,本文从分析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改善措施,以期我国中小微企业能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论文关键词 中小微企业 知识产权保护 自主创新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开展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通知》,依据《通知》要求,我国将在2013年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监管力度。中小微企业有着资本投入低、经营方式和形式灵活多样、风险小等特点,其数量和增长速度日益加快,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其本身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成本压力”和“意识不足”都使其频频遭受知识产权侵权困扰。中小微企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须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一、目前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创新较少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的加剧,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和质量以及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微企业不多。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表明,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在国外,很多企业已经将知识产权视为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核心武器,但是我国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不够重视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他们申请专利数量少,核心技术缺失,与国外公司相比,国内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很多企业不重视专利的申请,而且众多申请中商标申请占据多数,发明创造申请较少。很多中小微企业为了占据市场,领先同行业,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钻研出了某项领先技术成果,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申请专利,而是保密,以免被其竞争对手知悉其技术秘密,随着运用新技术成果产品的面市,其同行业竞争者技术人员根据其产品,研究出了与其类似的产品,并抢先申请了专利保护,反过来告其专利侵权,此时该企业才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不得不花大价钱打官司处理纠纷。 (二)知识产权管理弱化,信息滞后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至今仍实行直线型组织结构,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经营机制不灵活,企业领导人对决策的选择和企业的发展往往依靠自身的经验和主观意识,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存在决策失误的风险,而企业所有人更愿意雇用自己亲信的人,更导致家族式经营的出现。知识产权管理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外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的机构设置比较齐全,一般都由专门的法律部门负责本企业的法律事务,专利,商标和版权分别由不同的人专门负责,而且建立了专门的信息数据库,及时更新,便于企业检索最新的知识产权信息,以免重复投资,重复研究和专利侵权。而我国很多中小微企业的老板是由最底层做起的,他们心目中技术才是最重要的,知识产权是次要的,或者说根本不重要,他们有时候宁愿多花钱请一个懂技术的工程师也不愿建立知识产权部门,请专门人才负责,他们认为专利侵权的事情与他们无关,只要自己的企业做好技术做出产品就行了。而在信息数据库建立这一方面,他们就更不关注了,他们从来没思考过自己的技术研究出来是否重复研究和侵权,本企业工程师研究出来的成果就应该是自己企业的专有物。当然也有些企业效仿国外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但是他们都流于形式,很少和其它企业的数据库交流,也没有经常更新,这样即使建立了数据库,对于知识产权的最新信息情况了解也是无用的,更谈不上防止重复研究和专利侵权了。 (三)知识产权人才缺乏,流失严重 人才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尤其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要重视知识产权相关方面人才的储备。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大多数没有自己的科研人才和科研资源,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更加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我国中小微企业家族色彩比较浓厚,对专业人才不够重视。中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多以“家族企业”为主,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素质层次上要逊色于大企业这些企业。这些企业很少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上以仿制为主,创新较少。有些企业花费了大量金钱从科研机构引进了技术成果,但是由于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很差,浪费了金钱和人力物力。还有就是这些企业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难以吸引和留住专有人才,中小微企业很多没有和这些技术人才签订知识产权保密协议,当他们从公司走的时候,带走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受到了新公司的欢迎。这些企业还存在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不够,他们更看重有形资产,对于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认识程度不够,即使计入企业资产,也是低评,远远达不到知识产权本身的价值,造成了资产的浪费。 (四)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纠纷较多 最高人民法院2012年4月18日《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11年)》。白皮书显示,涉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纠纷增多。自从中国入世以后,经济发展迅猛,企业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国外在知识产权这块投入的精力较多,专利申请范围较广,中国企业很容易遇到“技术壁垒”。我国中小微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经营规模小,加上目前我国对于知识产权这块立法还不够健全,很多企业投机取巧,存侥幸心理,以为自己的侵权行为不会被发现,甚至有些企业在侵犯了国外企业知识产权多次后,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一再仿冒外国名牌。当前,中国中小微企业侵权案件时有发生,专利侵权案件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到企业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发展。由于专利案件取证困难,往往一拖就是几年,很多被侵权企业在打官司过程中耗费了大量金钱,最后所取得的赔偿远远及不上当初为开发技术所投入的资金,损失严重。 二、加强我国中小微企业保护的对策 (一)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侵权案件时有发生。很多企业存在“有制造无创新,有创新无产权,有产权无应用,有应用无保护”。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即使有创新也不申请专利,等到被抢先申请才意识到重要性;二是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将自己的牌子贴在别人的产品上,假冒伪劣事件层次不穷,纠纷案件频繁发生。中小微企业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企业家应该意识到知识产权对企业的重要性,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意识到“知识产权式企业生产发展的命根子”。要在员工间多宣传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使全体员工尤其是技术人员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认识到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样使员工积极投身到知识产权保护中来。企业还要根据其总体战略目标,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形成核心技术或产品,并对研究、创新、开发、生产、销售全过程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其次,把专利管理贯穿于技术创新全过程,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加大投资力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软硬件水平,致力于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努力加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库建设,形成自有智力支持系统。 (二)建立有效保护制度,构建信息平台 中小微企业要想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系统的有效保护制度是必要的。家族式的经营模式,管理制度不明确,都是对企业的发展不利的。企业要转换经营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部门,解决缺少经费和缺少人员问题。企业要明确职责,分配专人对专利的申请,商标的注册,资料的保密归档,知识产权侵权的纠纷等进行负责。并且要建立和完善一套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管理,保密,成果归档,劳动合同制度等等。加强对科技人员流动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尤其是对本单位的技术秘密,并且要完善技术合同管理制度,切实保障企业的利益。为了能更好的预防和处理专利侵权纠纷,企业除了培养专门人才,还要聘请有经验的律师坐阵,并且对新人进行定期的知识产权相关培训。有了专门部门,企业还得要注意信息平台的建立。企业还要利用国家知识产权系统,及时更新本企业的专利信息数据库,并多学习国外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跟踪国外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及时调整研究方案,避免重复研究,重复投资和侵权案件的发生。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设激励约束机制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前经济发展迅速,产品更新程度加快,中小微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在于人才的竞争。企业要积极从各大高校和相关行业中招聘一批能促进企业发展的精英,搞技术的,懂专利的。企业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识产权工作中去,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仅如此,企业还要培养这些人才,选择合适人员到国内外高校学习,委托高校对本企业知识产权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且定期派遣优秀人才到国外交流学习,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最新信息,使他们提高知识产权的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有了优秀的人才,企业得想办法留住这些人才,要防止人才的流失,那么企业就要设置一套激励约束机制,激发科研人员从事专利的积极性并且对他们加强管理,规定严格的约束制度。 (四)增强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积极应对纠纷 面对日益频繁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中小微企业要增强法律意识,要在企业内部广泛宣传法律思想,组织相关人员学习知识产权方面法律规定,研究成果要及时申请专利,不能急于公开发表而使其丧失新颖性,让别的同行企业有机可趁,抢先注册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并且不要盲目开发技术和仿冒名牌,引发侵权。在被告发侵权后,要利用法律知识,收集证据,尽力挽回企业损失。国家要加强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立法,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应该立足国情,要适应符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水平,谨防不切实际的趋前或滞后。同时,应该抓紧研究制定规范我国企业与员工之间发明权属关系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鼓励我国企业员工发明创造的立法。 三、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增添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内容。从十七大报告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到十八大报告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再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开展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通知》表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构建已经完成。中小微企业要想在世界经济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地,必须要重视知识产权是一种产权制度,与物权一样,神圣不可侵犯,要将知识产权意识贯穿整个研发、生产、销售环节,从而打赢知识产权战役这一场胜仗。 小微企业论文:关于小微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的提案 近些年来,小微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一些小微企业经营中存在着难以应对的重重难关,融资难和税费负担偏重等问题突出,对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些难关突出表现在,第一关就是融资关。今年以来,由于银行信贷紧缩力度增大,而针对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的“通道”又太少,使一部分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且融资成本不断上升。第二关是成本关。今年以来,原材料、劳动力、租金、资金等多项成本大幅上涨,加之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缺乏议价能力,无法通过定价转移成本,于是利润空间遭到压缩,处于亏损边缘。第三关则是用工关。据一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小企业很难招到熟练掌握生产技术的蓝领工人,原因是要求的薪酬太高,企业难以承受,有时去一次招聘会连一个人都招不到。第四关是税负关。当前,中小企业税负偏重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如果把中国各种隐性、显性的税加在一起,很多中小企业平均税负在40%以上。税种包括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印花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等多项,仅增值税一项就占营业额的10%。税负关使企业难堪重负。 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着重重难关,加之银行贷款门槛不断提高的现状,使得那些资信状况并不占优势的小微企业从银行分到的信贷之“羹”越来越少。在资金瓶颈中生存,不少小微企业只好转向民间借贷,从而造就了民间借贷利率的暴涨。在当下的民间借贷市场上,月息10%是最常见的利率标准,有的地下钱庄年息居然达到了180%。根据国家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基准利率4倍,那按一年期利率计,4倍基准利率为26.24%;而月息10%,折合年息就是120%,已超过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18倍。民间借贷利率的暴涨,还形成了一个火爆的高利贷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囊括了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典当行、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及个人,整个链条环环相扣,共同造就了活跃的民间高利贷。在高利贷链条中,担保公司是个重要角色,通过担保获取银行资金,然后用于放贷,最终成为民间高利贷的积极推动者。而这场火爆的高利借贷中的可怕之处就是,由于民间借贷行为存在交易隐蔽、法律地位不确定、风险不易控制等特征,有些甚至以非法集资、洗钱等犯罪行为充斥其间。一旦民间资本借贷出现问题便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一连串的问题。有媒体报道称,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甚至跳楼的温州企业主仅9月以来就高达25人。他们要么借了高利贷,但营业利润抵不上所需偿还的高额利息;或者自己担保的巨额资金连本带息难以收回。还有,不少中小企业既是债权人又是债务人,一旦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上游下游都会随之出现不良运转。 目前,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通知,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型企业免征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包括有企业注册登记费、税务发票工本费、海关监管手续费、货物原产地证明书费、农机监理费等22项收费。通知指出,各有关部门要督促本系统内相关收费单位加强对小型微型企业享受收费优惠政策的登记备案管理,确保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型企业享受收费优惠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落实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的部门和单位,要按规定给予处罚,并追究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通知的下发为小微企业发展带来机遇,为此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相关部门应积极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九项措施办事,紧密与商业银行加强沟通与联谊,并提请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提供信贷支持。要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以及进行结构性减税。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能够吸纳就业的科技、服务和加工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引导和帮助小型微型企业稳健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 其次,资本市场要为小微企业股权融资创造有利条件。逐步扩大小微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积极稳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融资工具。进一步推动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建设,包括中小板和创业板以及三板市场建设。拥有符合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兴业态项目的 小企业应将陆续成为上市公司中的一员,以改善小微企业股权质押融资环境,进而远离高利贷融资环境。 再次,尽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能够有效分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近年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通过合理确定并适当降低贷款担保收费标准,简化贷款担保手续,缩短贷款担保办理时间等办法提高信用担保质量。还要加强与银行协商,争取在授信额度内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担保”方式,提高审保和放贷效率。 小微企业论文:试论小微外贸企业发展的多维支持 论文摘要:小微外贸企业是我国外贸的重要力量,直接影响到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其规模小、融资难,抗风险意识和能力薄弱,在当前外贸形势下,需要加强对小微外贸企业的多维支持,以促进其发展。 论文关键词:小微外贸企业;发展;支持 小微外贸企业发展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规模小、融资难,抗风险意识和能力薄弱,在当前外贸不景气的背景下,不少小微企业“有单无力接”、“有单不敢接”,错失机会,阻碍了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小微外贸企业的多维支持。 一、小微外贸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一方面,小微外贸企业数量众多。过去三十年我们国家小微企业发展非常迅速,数量巨大。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的《中国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报告(2012)》,截至2011年底,全国工商登记实有企业1253.1万户,个体工商户3756.5万户,其中中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7%。全国出口企业中共有小微企业18.8万家,占我国出口企业总数的73%,集中了大部分外贸从业人员。据统计,2011年北京市小微出口企业有5000多家,占北京地区出口企业总数的80%以上,小微企业2011年实现出口27.5亿美元,在解决就业、促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和保障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在对外贸易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小微企业在对外贸易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大,所提供的出口超过出口总额的60%,例如2010年小微企业出口额占到了全部出口额的72%,2011年小微企业创造出口额占百分比为65?。从地方政府的外贸数据的增长也可以看得小微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出来,例如2012年1至6月份,绍兴县有出口实绩的小微企业2729家,同比增加212家,出口额增至18.1亿美元,平均增速高2.3%,占全县出口总额的38.3%。 政府对小微外贸企业的政策支持逐渐增大。2012年9月1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确定八项政策措施以支持发展对外贸易,会议指出,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商业银行努力扩大对小微企业的贸易融资,增加对符合条件出口企业的贷款。2012年9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2]49号)》,对国务院的八项措施进行了细化。随后,各地也出台了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文件,根据各地外贸的不同特点,从政策上支持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 二、小微外贸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小微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受影响更为严重,开拓国际市场面临较大压力,生存发展较为艰难。 (一)订单风险增大 由于欧美债务危机影响,现在国外客户常常延长赊账期,小微企业承担不起跑单风险,只能眼睁睁地错失订单。例如重庆劲森珀尔机电有限公司业务主要以出口通用发电机组为主,出口地区包括印度、柬埔寨、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今年企业开工率仅为60%,较去年下降三至四成。公司曾因非洲买家在港口拒绝提货,也不配合退运或转卖,最后5万美金的货物被海关以17000美金的低价拍卖出去。十单生意只要跑单一次,利润就全没了。出于风险问题考虑,好多小微企业为了不承担跑单风险,宁愿选择不接外贸订单。 (二)融资困难 当前大型金融机构贷款融资门槛高、要求严,融资担保体系不够健全,加之小微企业存在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较弱、财务管理不规范、贷后管理难度大等先天不足,与金融机构放贷的审慎性原则冲突,致使很多发展前景良好的小微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常常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窘境,陷入严重的融资困境。 (三)用工成本增加 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员流动性增加,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频频出现“用工荒”的现象,招工难、用工贵、留人难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关键因素。多数小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员工福利和保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企业招工难、留人更难。企业万般无奈下,只能通过加薪招工、改善福利留人,使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几年前还让国外企业艳羡不已的人口红利荡然无存。 (四)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率极低 出口信用保险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允许的促进外经贸发展的有效工具,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可以帮助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有效地规避收汇风险、增加贸易机会、扩充融资渠道、跟踪买方信息。投保后,一旦出现买方破产、无力偿还债务、拖欠、拒收货物等商业风险,买方所在国家发生战争、动乱、贸易管制、外汇管制等政治风险时,企业最高可获得赔偿金额为出口损失的90%。小微外贸企业多呈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的状态,在外贸危机中最先受影响,出口信用保险能保障小微企业规避国外交易对手出现拖账欠账赖账等风险。但恰恰是最容易被危机冲击的小微企业投保率一向极低。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约有1.5万家小微型出口企业,但主动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寥寥无几,承保覆盖率很低。投保比例低,一方面是企业意识还较薄弱,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认为风险高的海外市场保费费率较高,低风险地区则没必要购买。 三、小微外贸企业发展的多维支持 (一)贯彻落实国家政策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精神,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引导帮助小微出口企业规避风险,支持小微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各地应当出台落实国务院政策的具体措施,促进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例如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签订《北京市小微企业(2011年出口额100万美元(含)以下)出口信用保险统一投保协议》,根据该协议,北京市为2011年度出口规模在100万美元(含)以下,且2012年有外贸出口业绩的小型微型企业统一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义乌市出台了《市场经营户及小微外贸公司信保联动保障扶持方案》,规定2012年7月起至2012年年底,义乌378家符合条件的小微外贸流通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将由市财政“全额买单”。2012年10月,黑龙江省商务厅、财政厅与中国信保长春办事处决定启动“百户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支持计划”,对于省内上一年海关出口数据300万美元以下的重点行业、出口潜力大的100家小微出口企业,由政府全额缴纳 保费。 (二)加强对小微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 由于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和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金融机构必须加强对小微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出台一些适合于小微外贸企业的低门槛、低费用投保和量身定制的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可以有助于提升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信心和能力,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为促进外贸增长,金融机构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例如中信保公司为上海市2011年出口额300万美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赠送出口信用保险保单,同时降低投保门槛、简化投保流程等。中信保公司和江苏银行将分别为符合条件的近400家小微企业提供10亿美元的出口承保,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三年1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 (三)设置支持小微外贸企业的专项资金 2012年6月修订后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一大变化是扶持的企业类型由原先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2大类,变为中型、小型、微型企业3大类,这意味着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众多微型企业将成为专项资金扶持的重点。各地也开始设置了小微外贸企业的专项支持资金,例如根据最新出台的《宁波市小微外贸企业融资帮扶资金使用办法(试行)》,支持小微外贸企业开展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和动产质押融资。从2012年7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宁波融资服务机构为小微外贸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动产质押监管服务而发生坏账的,给予其实际承担损失一定比例的坏账补偿,对小微外贸企业开展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而发生的利息给予支出,给予不超过30%且单家企业获得不超过20万元的利息补助。但是类似宁波这样专门针对小微外贸企业的专项资金目前还不多见,希望地方政府可以对小微外贸企业专门对待,毕竟与内贸小微企业还是很大差异,需要有差别的扶持。 (四)提供便利的海关针对性行政服务 为扶持中小微外贸企业健康发展,应对世界经济疲弱以及欧债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当提供便利的海关针对性行政服务,在从改进海关监管和服务的角度,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轻中小微企业的进出口通关成本,促进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例如广东分署牵头广东省内海关共同推出了扶持中小微进出口企业的八项措施,包括推广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应用,鼓励中小微企业使用海关税费电子支付,节约企业通关时间和成本;促进征管便利化,推行进出口商品预审价、预归类、原产地预确定;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选择“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全面推开分类通关改革,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低风险快速放行”的通关便利;对中小微加工贸易企业实行外经贸、海关、企业的三方联网管理,方便企业办理合同审批、备案手续;口岸海关设立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办事窗口,提供“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等。这八项措施针对广东省中小微进出口企业进出口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简化了通关的流程,节约企业通关时间和成本,并且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能够享受“低风险快速放行”的通关便利。 小微企业论文: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摘 要】 目前,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在保障就业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是大型企业无法比拟的。然而,小微企业正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融资困境,如何改进和提升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刻不容缓。本文从多个角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 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金融支持 2011年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一个大考之年,随着2010年宏观调控,银行收缩银根,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问题日渐突出。据2011年来自年浙江政协的一份报告显示:浙江超过80%的中小微企业基本上拿不到银行的贷款。在巨大的资金缺口下,中小微企业不得不求助于民间借贷,结果民间借贷利率逐年翻番,到2011年上半年,浙江民间借贷月息已经超过10%。高利贷积聚起来的风险,终于在2011年的夏天得到了集中释放。一夜之间,浙江温州、台州、宁波等地大批小微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停工、倒闭,一时间浙江小微企业人人自危。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银行纷纷紧急动员出台政策、措施,希望能够缓解这场由民间借贷引发的实业危机。 从2011年10月至今年2月的短短5个月时间里,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了3次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出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的政策“大礼包”,从国务院的“国九条”,到银监会的“银十条”,再到两会的各项提案与总理的政治报告,关于扶持中国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陆续推出,这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和金融政策连续组合出台表明,政府不仅要为小微企业摆脱现实经营困境创造条件,而且要为小微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制度环境。足见国家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那么究竟如何破解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呢?这需要我们先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内在原因 一是融资渠道单一。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内源融资,二是外源融资,其中又可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种形式:间接融资是指以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中介的融资;直接融资是指以股票和债券形式公开向社会募集资金以及通过向租赁公司办理融资租赁的方式融通资金。但多数小微企业的筹资仍然为向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而合资、投资等其他融资方式利用率低。通过直接融资渠道的数额极小,仅占1.8%。 二是受企业管理缺陷的影响。绝大多数抵押能力不达标的小微企业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水平低、经营风险大等问题,其内控机制达不到银行发放贷款所要求的标准。 (二)外部原因 一是银行风险控制的要求。出于风险防范需要,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地方性银行,对抵押能力不达标的小微企业均要求有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但多数抵押能力不达标的小微企业无法得到担保公司的担保。特别是位于乡镇的小微企业,大多使用的是以前镇办、村办企业遗留的旧厂房,土地属集体所有,机器设备老旧,抵押物价值低。对于这类小微企业,担保公司不愿意提供担保。 二是银行信贷管理的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对其县级分支机构的信贷业务普遍采取“指标控制、逐级审批”的管理模式。一方面,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许多虽然抵押物存在缺陷,但经营前景较好、现金流较大的小微企业提出的贷款申请被判“死刑”。另一方面,县级分支机构为了保证上报贷款的审批通过率,往往会优先上报抵押物充足、偿还能力强、贷款额度大的客户申请,从而在事实上造成了对抵押能力不达标的小微企业的歧视性待遇。 三是地区发展战略的冲击。地方政府为满足快速发展经济的需要,热衷于发展规模企业和龙头企业,以期达到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地区经济总量的目的。在这种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政府希望银行将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小微企业获取信贷资金支持的空间。 二、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策略 一是健全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多层体系。一方面要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草根”金融机构在县域、乡镇的落户速度 二是加大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的力度。笔者走访多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均表示,担保公司参与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也是现行信贷管理体制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实需要。但是,目前成立的信用担保 机构,大部分行政色彩浓厚,注册资本到位率低,运转很不规范,同时存在担保基金量小,协助银行选择困难等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加强担保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 三是银行努力优化贷款程序,减少放贷成本。银行要改变传统的以大企业为主的操作流程。在传统的审贷流程上,进一步缩减不必要的环节和过程,对小微企业可以采取差别化的授权机制。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小微企业快速审贷,提高效率。 四是加快发展民间借贷市场。促进民间借贷市场发展要明确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在法律层面明确正常民间借贷和非法金融活动的界限,对正常的民间借贷给予法律上的保护;要引导典当行、旧物行、中介公司等民间借贷机构向小额贷款公司和财务公司转化。通过降低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准入门槛等方式,逐步将民间借贷机构纳入准金融企业管理,从而引导更多的民间闲置资本进入规范化的融资市场,实现民间借贷行为的阳光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五是采取商业集群批量开发营销模式,这方面民生银行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民生银行首先将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重点发展行业定位于“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区域优势明显、受经济波动和通胀影响较小、经营周期相对稳定、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日常认知度高的行业”。在此前提下,紧紧围绕“商业圈”、“产业链”及“供应链”(一圈两链)集群 进行批量的、系统性开发和授信。 六是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企业破产危险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七是设立统一、高效的小微企业管理机构和金融机构,并加强、完善对其宏观管理。一些发达国家有完善的管理机构,为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如日本在通产省设置了中小企业厅;美国设立了永久性的联邦机构小企业管理局;英国贸易工业部设有小企业服务局。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各企业分属于各级政府及各个产业的主管部门,管理比较分散。可以把目前涉及中小企业的管理职能的有关部门进行剥离合并,组建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权威机构。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 小微企业论文:小微企业生产计划管理 摘要:生产管理工作计划性可以保证生产工作顺利实施,有效地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消极因素,全面提高生产管理的质量。文章从我国小微企业生产管理的基本现状出发,围绕着生产管理工作的特点,探讨有效的生产管理措施,为小微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出谋划策。 关键词:小微企业;生产管理;策略措施 一、引言 在信息化的新环境下,加强小微企业生产管理工作,必须更新生产管理工作理念,创新生产管理工作方法,形成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有效消除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构建起与实践相符的生产管理工作策略与制度体系,切实完善生产管理工作措施,全面提高生产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生产计划管理的特征 (一)生产计划管理的动态性 生产计划是围绕着生产目标进行生产优化的过程,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顾客)的实际需求,实现对生产产品数量、质量、交货期限的管理,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信息化生产方式的建立,生产计划管理的动态特征越来越明显,只有使用动态化的管理方式,才能有效地指导生产,切实满足定货合同的需要,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在全面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工作的管理质量。当前生产任务的确定更加依赖市场,只有在全面进行市场信息调研判断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地使用管理手段,全面提高生产管理的有效性。目前市场情况瞬息万变,年初制订的生产计划与生产实现过程计划有较大差异,只有使用动态化的生产计划管理方式,才能全面提高生产计划的管理效率,实现生产计划与生产可变动因素的有效结合,从而不断提高生产部门对市场信息反馈的能力,使生产变得有据可循,不断提高生产管理预见性,实现生产的全面管理。 (二)生产计划管理的敏捷性 随着生产管理任务的复杂化,生产管理不仅要保证质量,而且还要提高生产的敏捷性,只有快速地应对市场变化,及时地根据市场情况做出反映,才能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只有注重优化生产程序,有效地随着任务订单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管理手段,才可以根据生产能力情况,按需进行生产管理。为此,要按照现代订单管理的思想,进行全面策划,才能根据订单科学的安排生产量。企业生产管理的控制要充分的考虑不确定性的因素,使生产计划具有一定的柔性和敏捷性,提高市场反映速度,注重提高和优化生产计划速度的调节能力,从而在追加合同时能够有效的调动生产力,按期完成生产任务。现代生产工作更需要考虑生产成本,注重优化生产管理的细节,才能运用现代程序化的方式进行标准化的生产,从而实现对生产因素的全面调节与控制。 (三)生产计划管理的外因性 现代生产计划的调节应当更加注重外部因素,企业生产计划的变动往往是因为外部因素引发的,只有注重调节外部因素,才能提高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有效性。要充分研究企业生产链,实现在企业生产链基础上的信息全面反馈,要以生产主纽带实现上下游企业信息的全面传递。要建立起商业往来的群体,在保持企业独立生产经营权的同时,建立起与顾客的良好关系,才能够在全面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安排生产。应当切实提高企业生产人员的管理水平,注重考虑企业的外部生产动态,切实把握好生产的时机与外部关系,注重围绕着生产链审视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从而全面提高生产管理工作的效率。还要保证生产相关原材料的供应,协调外部零件的及时供应,这样才能确保生产计划的按时完成,全面提高生产管理的有效性。 三、生产管理科学化的必要条件 (一)科学的编制生产计划 为了提高生产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在全面分析行业现状的基础上,制订完善的生产计划,总结以往生产计划中发现的问题,全面改进和优化生产管理程序。首先,应完善生产计划制订的原则,按照科学化的目标体系进行生产计划配置。在生产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按照均衡、准时、节约的原则进行生产计划的制订。要重视实现生产计划的相互衔接,保证生产计划与原料供应,出货速度,生产周期与技术更新等相关因素结合,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生产过程,保证严格落实生产计划,达到全面生产管理的目标。另外,还要深挖生产计划问题的根源,在全面进行生产管理的同时,找出影响生产计划执行不足的因素,采用科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方式来消除传统生产计划中的问题。 (二)完善生产计划的体系 生产计划的编制至关重要。做好生产计划的编制工作要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影响因素,因此要提高生产计划编制的完备性。首先,从合同要求着眼,以产品的最终交货期为基本指标,实现生产工序与生产准备的全面管理;加强技术、设备、设施、原材料的优化,在科学进行人力资源分配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过程中的有效管理,并且编制出网络性的生产计划图、表,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保证生产任务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要加强生产作业计划编制,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对生产可能造成的影响,以生产大纲为基础,合理结合生产工作的实际,与前期生产准备情况,月份生产计划的编制,当前具体生产任务等相结合,并且进行有效的调配划分,从而保证生产的顺利有序进行。 (三)强化生产管理的精准性 为了提高生产管理有效性,必须提高生产管理的精准性,在有效消除浪费的前提下,实现最大利益的追求,从而保证在企业内部实现追求精益生产管理的目标。首先,强化生产很容易的目的,把生产管理迈向深层次,完善生产管理的体系。其次,加强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生产工作效率,有效地降低生产管理的成本。第三,有效地减少生产的投资,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抵御风险的能力,注重综合考虑各种影响企业生产的因素。第四,实现企业生产管理标准化,推动企业生产计划的全面完善,不断提高生产适应市场的能力,消除市场不稳定因素影响。 四、小微企业生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产时间相对滞后 目前小微企业生产管理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不能及时投产。由于生产与研发、原材料等部门衔接的不紧密,导致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技术难关,工作人员不熟练等实际问题,再加上订单管理的不足导致生产滞后。原因之一是由于企业合同签订有时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致使订单签订时间滞后,导致企业生产的过程周期延长,造成生产加工周期较紧。其次,企业生产的过程还较为复杂,涉及到的技术与人为因素较多,再加上生产工期相对较紧,造成现有的生产线进行生产的时间有限,给企业生产管理带来较大压力。而且有些生产企业存在着生产监管不足的问题,往往要加班加点,从而给生产管理造成被动局面,严重影响生产管理的效率。 (二)生产流程管理不规范 企业有效的生产管理一方面建立在完善的生产制度上,另一方面建立在有效的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上。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导致有些企业的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生产人员的积极性不高。首先,有些企业的生产部门划分的较为复杂,生产协作体系较为庞大,这都严重的制约了相关部门的协调性,不能有效地发挥出生产管理部门的协调作用,不利于形成生产统一体系,没能发挥出现有生产力量的最大作用。有的企业没能根据生产技术发展进行生产制度的改进,现有的操作方法与生产标准已经不适应新生产线的实际需求,没能严格实现对生产流程的全面管理。有的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不能实现必要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导致企业生产管理效率较低,制约生产管理作用发挥。 (三)生产信息利用不到位 在信息化的大生产环境下,只有加强相关企业的全面合作,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效率。但小微企业缺乏必要的协作体系,生产信息传递不及时,影响了生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有些企业缺乏生产信息的收集机制,没能全面掌握行业动态,不能在实现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交换中科学的安排生产任务。有的企业生产信息数据库建立不完善,没能有效地运用大数据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数据分析,无法找出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有的企业还没能形成统一的信息化生产管理的平台,生产管理部门、工艺设计部门、物资供应链没能在同一平台上服务生产,导致数据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数据的准确性差,严重的浪费了生产资源,影响了生产工作效率。 五、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加强生产计划制订 为了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的效率,有效合理的安排生产,必须全面收集整理企业生产的数据信息,注重有效督促核查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在企业现有生产管理运行模式下,围绕着各种基础数据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实现基础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综合有效运行。必须完善生产能效的分析工作,有效的分析生产成本与质量因素,在全面总结生产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找出有效的生产管理工作的方法和计划。同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完成各季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生产环节入手,围绕生产计划构建起必要的保障体系,为生产计划的执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及时组织考查各种指标体系,优化的考查整体系统,实现以往系统运行中的问题进行有效改进。 (二)创新企业生产管理方式 只有创新企业生产管理方式,才能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效率。要突出生产管理的时代特征,引进信息化的生产管理方式,实现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操作,运用软件方法全面优化生产管理流程,同时加强生产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引入大数据的分析计算方法,有效优化生产流程。要努力创新管理方法,完善生产管理体制,实现生产管理运行机制创新,要把QC管理,ISO9000认证管理体系等现代生产管理方法融入到生产管理体系当中去。开展精益生产管理工作,全面调动职工参与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切实把优化生产工作程序与职工利益结合起来,全面提高生产环境的软硬件水平,发挥出生产环境对提高职工生产效率中的积极促进作用。要按照快投入与快产出的原则,把精益产品开发与主动管理结合,不断拓展和提高市场响应机制。 (三)完善企业生产管理过程 为了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有效性,解决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必须采用柔性的管理方式,注重提高生产过程管理灵活性,解决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以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为主,提高企业生产方式的多样化。根据生产订单灵活组织开展具体生产活动。融入JIT生产方式,实现生产管理的准时性,做到有效的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目标。保证生产的平稳性,注重有效的降低生产管理风险。采用周期方法,全面跟踪每笔资金的使用情况。提高生产计划编制准确性,合理分析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六、结语 当前小微企业生产技术也越发复杂,影响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因素不断增多,只有注重使用全面管理的思想,围绕着企业生产工作的周期,切实审视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全面调动生产过程中的基础上有效调动积极生产因素,才能提高生产管理的敏捷性,有效消除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郭大朋 陈健平 单位:江苏泰达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小微企业论文:小微企业财务队伍建设 摘要:小微企业是活跃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是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但是小微企业资源有限,财会队伍建设缓慢,优秀人才难以留任。如何更好建设小微企业的财务队伍,本文以承担培训教育的某一中心为例,先简单介绍财务队伍概况、然后从全过程管理财务人员和全方位保障队伍建设两个方面出发,助力提高小微企业财务队伍建设水平。 关键词:小微企业;财务队伍建设 一、财会队伍概况 (一)组织架构 中心现有财务人员6名,分别设置岗位情况如图1. (二)人员情况 中心经过多年努力,建立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水平、职称水平较高的财会队伍,为中心经营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截至2017年,中心财务人员平均年龄31.33岁。本科及以上人员6名,占比100%;其中本科学历2人,硕士研究生4人。助理会计师及以上职称人员6人,占比100%;其中中级职称4人,高级职称1人,1人取得了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 二、全过程管理财务人员 为了确保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中心高度重视财会队伍建设,分别从进入门槛设置、明确岗位职责、业务能力提升及绩效考核四个方面严格把控,全过程管理财会人员。 (一)设置进入门槛 中心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员工只有在经过中心内部笔试、面试及入职培训考试,层层考试合格之后才能入职。入职后,中心规定新进财务人员必须是硕士研究生,且应在一线部门锻炼1年以上。中心主要承担教育培训,员工通过在一线培训部门锻炼,承担班主任代班工作,可以提高日常业务处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定期轮换岗位 轮岗是人才辈出的有效机制。中心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轮岗,一方面可以避免人员“异化”,但更为深层次的是它可以改变员工认识物的固化角度和视野。如果一个员工长期置身某个岗位,其视野和角度之外的人会墨守成规,容易出现缺乏活力和带来僵化,不利于员工的个人成长。进行轮岗,可以满足员工发展的需要,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到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员工未来能够更多的独挡一面。 (三)提升业务能力 在当今重视数字管理的时代,会计越来越被人们依赖。但是对于会计而言,把自己固定在“数据世界”的小天地里,便会失去价值。一个真正值得信赖的、数字观念非常强的会计人员,必须达到能够迅速由表面数字洞悉潜藏在数字下面的各种含义。为此,中心通过贯彻财务通用制度学习、进行财务课程课件开发、写管理创新课题、质量控制体系贯标认证工作、师带徒活动、网络大学考试、借助问题清单梳理工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等多举措全方位提升员工业务能力。1、财务通用制度学习。中心定期组织员工学习财务通用制度,基本达到每半个月会计主管组织员工学习一项制度。学习课堂上,员工认真思考,结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大家积极探讨,进一步加深对财务通用制度的理解。学习完毕后,员工将所学所想运用到实践上。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再解决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员工的业务能力。某一学习场景见图2。2、开发财务课件。中心主要负责教育培训,利用培训这一良好的环境,中心组织员工积极申报课件开发及课题研究。在课件开发上,主要提倡大家用微课的形式,以短小、精悍的视频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财务知识的应知应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提升的途径等各项内容。员工通过积极参与,深化了对制度的认识。3、接力实践经验。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过去我们常说需要老师傅带新会计。中心通过质量控制体系贯标认证和师带徒活动传承老员工在工作中积累下的经验。中心开展质量控制体系贯标认证工作,财务部门主要编写了资金管理控制程序文件、预算管理控制程序文件和工程财务管理控制程序文件。通过过程控制程序文件的编写,可以将工作中的一些程序性的内容规范和固化下来,方便新到任岗位的人员迅速熟悉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适应岗位工作能力。中心开展传帮带活动,按照双向选择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原则确定结对师傅和徒弟,一般情况下一师一徒。为明确师傅和徒弟之间的职责、培训目标,达到预期培训效果,分别对师徒二人提出具体要求,双方需签定传帮带活动。师傅帮助徒弟列出学习和工作计划,定期与徒弟交流,把精湛技艺传给徒弟,徒弟虚心学习,有疑必问,争取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成效。 三、全方位保障队伍建设 (一)身体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体魄,难以从事中心高强度、强压力的财务工作。为此,财务部门组织员工开展健步走活动、羽毛球比赛等项目,提高员工身体素质。 (二)思想素质 财务员工认真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6名财务人员中有5名是党员,占比83.33%。尚未入党的员工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向党组织靠拢。组织财务员工参观廉政教育基地,让员工从心灵深处震撼,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远离违法乱纪。 (三)基础技能素质 信息化时代,为更好的处理工作,中心组织财务员工参加计算机技能培训,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积极参与省公司布署的ERP项目建设,遇到问题常向顾问咨询,提升计算机水平,助力财务信息化建设。 作者:杨郁娟 陈喜军 单位:山西省电力公司管理培训中心 小微企业论文:小微企业薪酬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小微型企业的支持,我国的小微企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经济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由于小微企业崛起时间短,其企业管理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薪酬管理制度也并未得到完善。薪酬管理在小微企业的管理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解决当代小微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是更好的发展小微企业的重要保障。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小微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薪酬管理;小微企业;鼓励机制 在当代管理学中,薪酬管理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员工工资除去基本工资外,还可以注意绩效工资、员工持股计划、灵活的工作日程以及目标管理等方面。而在当代的小微企业薪酬管理中,很多企业并没有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企业成立初期,多以固定工资+总奖金的方式发放工资,这种薪酬管理制度限制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不利于激发员工积极性。随着企业的扩大发展,薪酬管理制度多以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方式结算员工工资。由此可见,当代小微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中频频暴露出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 一、小微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1.薪酬管理缺乏统筹规划 在国家对小微企业的大力扶持下,许多小微企业都得了很好的发展,但由于其发展的快速性,与此同时带来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等各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许多企业兴办的初衷是为享受国家政策,以达到盈利目的。所以,极少会有企业管理者会在企业兴办之初统筹规划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导致了企业发展初期实施的薪酬管理方法(如固定工资法)限制了企业中后期的扩大与发展。此时,企业需要不断更换薪酬管理方法来适应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企业缺乏稳定性、员工缺乏安全感等现象。所以,企业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统筹规划薪酬管理制度是前提。 2.薪酬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如今,许多小微企业以平缓渡过创业初期,步入中后期。但部分企业工资的制定方法依旧是谈判式或主管拍板式,这种薪酬管理方法制定的并不合理,它并没有根据市场相关工作价值而决定薪酬的多少,而是通过应聘者与被应聘者的沟通定价,或是通过主管决定工资再进行相应的招聘。这种不健全的薪酬管理制度造成公司薪酬管理体系失衡,工资多少最终会由企业工作人员的稀缺程度决定,不确定性较大。所以,健全薪酬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3.薪酬管理方式缺乏多样性 如今,小微企业多采用一种薪酬管理方法,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或是基本工资+年终总奖金。单一的薪酬管理方法会限制企业的灵活性,企业的一线员工和中层管理者以及高管人员都采用一种薪酬管理方法,会使管理者缺乏积极性。薪酬管理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员工对薪酬的心理定位,激发员工对企业工作的热情。并且优厚的企业内部福利也是薪酬管理的一种方式,可以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所以,薪酬管理方式多元化是企业发展的必要保障。 二、小微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 1.建立战略规划 目前,企业对薪酬管理的关注点往往还停留在以往的公平性、长效性等,没有准确定位薪酬管理,更没有将其放在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上。薪酬管理如果与企业的组织、计划与控制完全不在一个水平层次上,薪酬管理将限制和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要统筹规划薪酬管理,建立完整的发展战略。让其与企业未来的五年甚至十年规划完成同步,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健全薪酬管理体系 建立完整的薪酬管理体系对每一个正在发展的小微企业来说都迫在眉睫,将可变薪酬体系与宽带薪酬体系相结合是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最佳的薪酬管理体系。但它对企业各种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要求比较高,适用于企业发展后期,基本工资+可变工资的可变薪酬体系适用范围较广、变通性较强,适用于企业发展的中期或者中前期。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与健全的薪酬管理体系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3.建立长效的鼓励机制 一个企业员工幸福指数的高低往往能准确反映出企业福利待遇的好坏,建立长效的鼓励机制是在当今知识时代对人力资本的有效体现,让绩效工资、员工持股计划等薪酬管理方式共同融入到薪酬管理体系中,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受益,是实现共赢的有效措施。因此,实现福利体系与薪酬管理体系的合一是建立长效鼓励机制的前提,有利于企业薪酬管理多元化发展。 三、结语 由于小微企业的不成熟性以及发展的迅速性,使小微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很多。但在企业创立初期从统筹规划,建立发展战略;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建立薪酬管理体系;实现薪酬管理多元化建立鼓励机制这三方面完善薪酬管理,对小微企业的长久发展十分有利。 作者:胡雅娜 邓亚娟 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小微企业论文: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数据的合理利用对企业的网络营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微企业能否利用大数据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是目前许多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比较晚,因此我国小微企业在网络营销时还有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从大数据和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的意义入手,分析我国在大数据时代小微企业网络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数据;小微企业;网络营销 一、大数据时代和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的意义 1.大数据的意义和特征 (1)大数据的意义 如今的世界是数字化的世界,在各国进行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数据都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人们利用数据学习、工作甚至休闲娱乐,在利用数据的同时,人们也会留下数据,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数据会积累,由量变到质变,也就是从数据变成大数据的过程。如果把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我们就会发现大数据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需求,甚至人们的喜好。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将企业销售、营销、服务以及供应方面的数据相结合,就会得到企业的大数据,大数据具有极大的价值,企业大数据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大数据的特征 ①大量化:大数据的主要特征就是数量的巨大,但大数据中,数据进行了详细的组织和分析,以达到数据的精准。②多样化:大数据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非结构数据在近些年的发展中逐渐变得复杂,种类也越来越多。③快速化:大数据的快速有效是大数据有意义的前提条件。④价值化:大数据系统中,数据虽多且繁杂,但好的大数据系统中,数据都极其精简,有价值的数据占有最大比例。 2.小微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重要性 网络营销是信息时代最具代表意义的营销方式,网络的大环境影响着小微企业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也影响着企业内部的各项决策。网络具有信息传播快、成本低、宣传面广的优点,深受各企业的喜爱,因此,利用网络进行的网络营销成为了不少小微企业的主要营销方式。基于网络营销所具备的优势,网络营销给小微企业带来了许多机遇,通过网络营销,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走进了消费者的视线,并逐渐被人们熟知。但小微企业规模不大,资源方面也并不占有绝对的优势,不过,国家在政策上对小微企业做出支持,因此,小微企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小微企业具有营销方式灵活的特性,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而不会因为企业过于庞大,规章制度和经营模式不好轻易改变而拘泥于一种形式,因此在网络营销方面,小微企业具有更多优势。不过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和大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二、目前小微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作为数据的实体化事物,让许多企业体会到了数据整合带来的发展潜力。不过,网络营销的确给不少企业带来了许多机遇,但小微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也很大,因此,在机遇到来的同时,这些企业也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的困扰。 1.网络营销缺乏对消费者的数据分析 在以往的网络营销过程中,企业缺乏对消费者有效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以至于营销决策时,企业十分盲目,难以形成量化趋势,成本更是飘忽不定。有许多企业依赖着网络用户庞大的基数对网络用户进行信息的狂轰滥炸,具体表现为电子邮件的大量发送,以及垃圾短信的大量发送,这使得不少消费者对其产生厌恶心理,如此网络营销不仅不能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更会适得其反。 2.网络营销缺乏和消费者和双向交流 顾客是企业网络营销的中心,而不是被管理的对象。网络营销应该符合消费者的喜好,但以往企业网络营销的宣传手段往往都是企业单方面向消费者发送广告信息,而无法听取消费者的反馈意见,这就使得企业无法精确的掌握消费者对网络营销宣传的感受,不能实现网络营销的天时地利人和。网络营销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能够对顾客的整体购买意向做出判断,并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和物质需求,而目前的网络营销状况却无法让企业做到这些。 3.网络营销缺乏对企业内部数据的合理利用 如今,企业网络营销时往往以第三方机构为营销平台,在进行企业决策时,企业一般以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数据为基准进行决策,但从生活中人们可以发现,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存在极大误差,很难从中分析出消费者的真实意愿,其主要原因是第三方机构与消费者的关联性并不高,真正与消费者密切联系的是企业本身。企业若不能利用各部门的营销状况对消费者的喜好和消费意愿进行分析,那么企业对消费者的定位就会不准,企业的宣传成本无形中就会提高,营销价值也会降低。 4.企业各部门间缺乏有效合作 网络营销讲究的是企业的化零为整,通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反馈来规划企业整体的发展状况。在小微企业中,由于企业规模不大,因此,各部门的分工也比较明确,但正是因为小微企业的特点,各部门之间只实现了分工,却无法真正实现合作的关系,加之企业内部人员分配可能会有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就无法进行数据的交流,也无法进行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企业内部缺乏了数据的共享,也不能进行互动,即使有相同的目标,但部门之间进度不一也让企业网络营销效率有所下降。 5.大数据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 这里的专业人才指的是能将数据整合并进行合理分析的人才,也就是大数据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企业业务熟悉,能够熟练利用网络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并分析出信息中的有效内容。但我国目前这类人才并不多见,这类人才一般集中在大型企业中,他们心中期待的薪酬也十分高,因此,在小微企业中,为了降低成本,许多企业都不会聘请这样的人才入驻,即使有的企业聘请到了这类人才,但由于他们对大数据的认识错误,导致企业管理层将这些人才安置到了并不适合他们的岗位,形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小微企业实施大数据营销策略 想要真正利用大数据为小微企业网络营销开创一条宽广的道路,首先需要顺应大数据整体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关战略。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内部数据整合情况对企业发展前景进行分析,结合消费者的实际购买数据和反馈意见,制定发展目标,进行相对综合和全面的企业发展计划,对以往业务状况进行改进。 1.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需求 数据能够体现消费者的具体喜好,从平时的统计企业可以看出,消费者喜爱的东西,销量一定很高,而销量也是衡量一个物品是否具有优秀品质的准则,销量高的物品也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去购买。基于这一点,企业应该加强对销售数据的统计,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营销活动。小微企业本身的资源并不丰富,就更应该回避大量的投入,针对某一项目进行网络营销,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能让消费者理解到企业特色,改变消费者对企业看法,并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2.加强企业和消费者的沟通 沟通,即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网络平台使购物更加自由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因此而得以实现。以往的营销策略中,企业一般以客户关系管理为主要的经营策略,但这种手段局限性极大,同时客户无论在消费前和消费后都希望自己能在与企业关系中占主导地位,他们不希望被企业管理。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和消费者沟通,首先企业就要为这种交流互动提供合适的平台,并保持平和且平等的心态,这是大数据时代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的基础。客户从认识产品到购买产品,再到企业售后服务,企业都要和消费者保持互动关系,以便于企业能够及时判断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受,以及以后是否依旧有购买意愿。 3.对企业内部数据合理利用 企业内部的数据书网络营销的真实数据,关系到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可靠的数据能够实现企业在各项影响活动中制定全面的战略布局,而要想让战略方针落实,就需要数据能够更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企业的内部信息应覆盖企业,并利用信息技术将企业各部门整合,以达到将企业的大数据战略布局和企业的总体目标结合的目的。也只有数据能够整合,才能利用大数据解决企业网络营销所遇到的问题。所以,与其利用第三方机构的不准确的数据作为企业网络营销的基础,不如将企业内部的数据进行整合,以达到降低宣传成本,迎合消费者消费意愿的效果。 4.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合作 利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营销需要企业内各部分的分工合作,其中,合作是网络营销最重要的缓解。大数据战略方针的实施需要突破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隔阂和界限,并开展合作,重新规划企业部门之间的组织形式,并对目前企业内部结构的规划进行评估,推陈出新,以便企业能够在大数据时代增加企业内部的收入,增加新的企业运营机制和企业网络营销模式。在此过程当中,企业的交叉能力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将各部门人才中具有优秀才能的人进行抽调,合成新的部门,有利于企业重要决策的制定,能够弥补企业内部不少缺陷。 5.综合性人才的利用 熟练掌握大数据,并能利用大数据解决企业网络营销的人才少之又少,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企业的成本应当在可控范围内,但人才的聘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人才的作用上来讲,企业专业人才的利用有助于企业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并能够利用网络对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方案的制定,从企业整体的部门分配来讲,一个大数据专业人才的配备相当于将多个部门的作用集中到一人身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类人才的合理利用无形当中为企业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这类人才的利用或许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四、结语 按照大数据的意义来看,人类的各项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随着时间的积累,数据由量变到质变,从无任何意义的数字,到对人类情感或者生理的分析,大数据对时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大数据的综合利用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企业营销方面的不少问题。当企业的营销人员能够将大数据作为企业网络营销的根本,打破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隔阂,企业才能够更加贴近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以达到网络营销的最终目的。其实,在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在各个领域都有量化的趋势,如今,在各个企业营销模式推陈出新的今天,企业的大数据化管理让企业的定位和发展布局更加精切,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大数据的利用无疑会让企业在市场中抢占先机。 作者:杨静 王淑芹 李玉红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小微企业论文:网络时代科技型小微企业营销渠道创新 [摘要]本文结合网络时代背景以及网络营销时间随机、平台广泛、渠道多样等优势分析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网络营销渠道建设的意义,并通过典型性问题分析和制约因素分析阐述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营销渠道现状,由此提出了应对网络时代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营销渠道创新策略,以期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抓住机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网络时代;营销;渠道;创新 0引言 当今企业之间存在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产品以及品牌之间的竞争,营销渠道也成为竞争的重要内容。当今科技型小微企业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主力军,其资金和人力资源、技术方面都比较薄弱,支持是关注民生的体现。小微企业不但可以增强市场活力,又可以促进市场竞争,是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小微企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国家鼓励创业,而很多小微企业的业主都是暂时待业或失业人员。作为小微企业,其有便利的条件可以使用,例如可以更加灵活地发现市场机会,填补市场空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且可以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1科技型小微企业网络营销渠道建设的意义 1.1可以节约成本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网络营销渠道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简化采购流程,为产品营销节约宝贵时间,将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与订单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缩短了中间的时间成本,为企业发展和企业营销渠道的落实争取时间优势;另外,利用网络技术拓宽营销渠道,可以降低企业运营的材料损耗费用、可以方便顾客查询所购产品信息及物流情况、有利于所有产品在网络上更好和更快地更新;还有,对企业调研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避免浪费,节省广告投资费用,为企业向国际化营销渠道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制度、管理、人力资源等多方面,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1.2可以拓宽企业的促销 在网络上可提供全天候的广告及服务而不需要增加开支,利用网络技术能够把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订购与广告结合为一体,从而促成其购买意愿,来完成购买订单。为顾客提供了更快速、更直接的购买渠道。 1.3有利于企业实现全程营销目标 互联网技术的逐渐发展,为企业的营销渠道提供了全新的平台,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广场、电子布告栏以及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沟通,以较低的成本在营销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实时的信息搜集。 1.4能更有效服务于顾客的需要 在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中,网络营销这种方式更能体现出顾客的思想,顾客可以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购买,在全球范围内不受限制地寻找自己满意的商品并且可以实时进行购买,所以,网络营销渠道对于顾客来说,不但提供了顾客对购物方便性的需求,而且提高了顾客的购物效率,并且使总体价格趋势得到明显的下降。 2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2.1典型性问题分析 2.1.1招商难 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营销渠道上往往表现招商难,通常优秀的经销商选择产品,会从产品盈利能力大小、市场未来需求情况以及厂商可提供的促销支持力度等多方面来考察生产厂商是否具有雄厚的实力,而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型小微企业产品很难成为有经验的经销商首要选择的目标,企业在招商方面往往是付出多却收获甚微,因为通过各种招商形式很难找到可以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理想经销商。招商困难,成为制约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 2.1.2与零售商合作难 零售商的特点是尽量避免风险,而科技型小微企业在零售上存在一定风险,如供货量、供货时间、库存地点等,这些因素都对科技型小微企业与零售商的合作产生消极影响,在未能解决这些问题、降低零售商的风险情况下,科技型小微企业即使与网络时代背景结合,也很难真正打开新的营销渠道。 2.1.3渠道控制力薄弱 考虑成本问题,绝大部分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营销模式上不会选择直销的运作方式。往往会采用销售商,而商从获取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肯定会倾向选择可以扩大自身影响力并且能提高自己利润的商品品牌。因此,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产品一般不会成为商的主销商品。而在商品的市场开发、市场覆盖等方面,商通常也很难遵从小企业要求,科技型小微企业对此也无能为力,渠道控制力弱。 2.2制约因素分析 2.2.1产品因素 科技型小微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为某行业的领军产品,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这类特点的产品要求企业建立短而宽的渠道,可选择如直销、商物分流等多种适合渠道运作,同时要使渠道中中间商的产品种类齐全并且数量多。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力和管理能力与这种需求是不匹配的。 2.2.2中间商因素 科技型小微企业产品由于自身的原因,顾客特性表现为数量不多、购买批量小。因此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中间商的选配上就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经营规模大分销能力强的有实力的中间商不愿经销;二是企业产品在中间商销售的所有产品中一般不会是主营产品,而是成为了加价高、销售资源配置少的只是增加利润的配销角色,此外,科技型小微企业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对中间商的沟通和管理通常是几个部门的通力合作,缺少专门的网络营销管理部门,增加了配送货和库存验货时间,对网络营销的扩大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2.3企业因素 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人、财、物上的弱势状态是渠道建设的又一个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渠道,如选择与大企业相同或相似的渠道,在激烈竞争中很难与大企业抗衡,而要想建设出不同于大企业的全新渠道,则需要大量投入,这是很多小企业难以承受的;二是随着企业的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初建渠道与不断扩张的销售量和顾客服务需要不相匹配时,就需要企业对原有渠道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更换,由此产生的高额的机会成本也是企业无法承受的。 3网络时代科技型小微企业营销渠道的创新 3.1利用网络资源设计营销渠道 3.1.1选择中间商 结合网络资源的利用,兼顾物流、配送、库存、供货时间等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中间商,创新营销渠道模式,如线上订单、线下配送,定期做市场调研、地域调研,在合适位置设置库区,存放产品,在充分利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资源的同时,兼顾网络营销特点,灵活配送,灵活下单,灵活管理,使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营销真正实现利用网络展开,利用网络管理,利用网络维护售后服务。 3.1.2激励中间商 在利用网络资源设计营销渠道时,要合理激励中间商,利用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特点和网络营销模式,进行综合分析,为科技型小微企业中间商设置激励政策,并积极落实执行。如定期对中间商开放优惠存货政策,使中间商获利的同时调动其主动营销的积极性,为后续与中间商的长期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3.2树立新的网络营销理念 科技型小微企业要合理树立新的网络营销理念,将网络营销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长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营销的特点,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利用网络时代背景,特别是个别免费拓宽营销渠道的方式方法,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创业初期的资金和人力不足的问题,将科技型小微企业整条营销设计充分与网络时代背景结合,树立网络营销、网络发展的新型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理念。 3.3制定全面的网络营销渠道协议 为了充分落实科技型小微企业网络营销渠道策划,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全面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网络营销渠道协议,以便落实各项具体营销渠道政策。在营销渠道协议确定之前需要对市场和行业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对网络营销的受众心理进行科学分析,以确保后期网络营销发展更加顺畅。营销渠道协议的内容要充分利用网络营销受众面广、形式多样、部分平台费用低廉等优势,将科技型小微企业产品卖点集中展现,以全面、科学、合理的姿态打开网络营销新市场。 3.4设立专门的网络营销管理部门 科技型小微企业可以成立网络营销部门或者任命网络营销专员来处理网络营销事宜,以便于网络营销与营销渠道的联系,并且设立专门的网络营销部门还可以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营销效果进行及时监督、对营销渠道遇到的各类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对同行业类似产品的营销渠道进行专门的分析。因此,设立并逐步完善专门的网络营销管理部门,并设立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管理,可以及时对网络营销渠道的合理性进行全过程监督,以便有利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网络营销渠道的完善。 3.5以网络技术合理处理渠道冲突 网络营销渠道作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营销渠道之一,要科学合理地解决与其他渠道的冲突问题,具体从这样几个方面分析:一是通过处理厂家与中间商的渠道冲突,改善厂家的营销方式,合理解决中间商对厂家的依赖性,使厂家与中间商共同创新科技型小微企业营销渠道,实现互惠共赢;二是利用网络技术合理解决小微企业渠道营销难题,成为解决企业渠道冲突的润滑剂,缩短营销流程,将营销策略与网络技术结合,更好地实现企业营销效果;三是利用网络技术处理渠道通路方向,加强各渠道间的通力合作,提高沟通效率,为创新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渠道发展方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4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科技型小微企业若想长远稳定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在营销渠道方面需要充分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网络平台有利于弥补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的情况,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积极拓宽新的营销渠道提供发展平台。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网络营销中容易出现的招商难、与零售商合作困难、渠道控制力较弱,受产品因素、中间商因素和企业因素影响较多的情况,提出利用网络资源设计营销渠道、树立新的网络营销理念、制定全面的网络营销渠道协议、设立专门的网络营销管理部门和以网络技术合理处理渠道冲突等策略,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网络营销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作者:石琳秀 李凯旭 单位:佳木斯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小微企业论文:小微企业金融体系构建 0引言 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融资问题却长期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小微企业内源融资不足,严重依赖银行贷款,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提出构建财政与金融有效耦合的小微企业融资金融支持体系,以期帮助其解决融资难题。 1金融支持体系构成 要想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从体制方面入手,转变工作思路,将现有大力发展小微企业的政府政策导向机制转变为构建具有内生活力的新型融资体系。现有融资模式下,银行出于收益和风险方面的考量,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的动力不足。中国现有财政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1]。构建财政与金融有效耦合的小微企业融资金融支持体系可以很好地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财政与金融有效耦合的小微企业融资金融支持体系包括:制度支持、机构支持、市场支持和配套措施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制度支持 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能够为小微企业融资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的前提保证[2]。出台《中小企业融资法》、《中小企业担保法》、《民间借贷法》、《商业信用法》等法规,对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做出相关的规定。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完善金融制度、贷款制度、财政投资等法规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3]。制定政府采购、行业准入、反垄断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尽快出台《小微企业自主创新法》。对现有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典当及股权融资等相关融资途径进行立法并及时予以完善。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应充分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政策优惠,为其成功融资创造更为公平的外部环境[4]。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制度,金融机构可增加对小微企业贷款数额。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以政府预算拨款、资产划拨和会员企业风险保证金为资金来源的,全国性、省级和地市级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及再担保机构[5];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大公司成立专门的小微企业担保部门,政府为其提供适当的指导与监督;推进小微企业商业担保和民间互助担保,成立互助担保基金,政府在此期间注入一定的启动资金,对其进行指导,严格控制金融风险[6]。设立小微企业发展基金,为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提供贴息和风险补偿;减免小微企业税收,减免金融机构小微贷款利息所得,降低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和税赋负担[7];采取更为有力的财税政策,投入更多专项资金对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进行补贴,推动其发展;强化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力度,完善小微企业信贷考核体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另外,中央银行对设立专门部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制定差异化的准备金政策,降低其资金运营成本,鼓励其更好地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7]。 3机构支持 (1)商业银行应灵活使用金融工具为小微企业提供结算、汇兑、转账及财务管理等金融服务;建立健全信息咨询机制,为小微企业提供理财、中介、市场开发和融资咨询等多样化服务;积极进行贷款方式的创新[8]。 (2)小微企业政策性银行小微企业政策性银行由政府出资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很难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足够发展资金的小微企业,主要业务包括政策性贷款、政策性担保、政策性贴息业务、专项引导基金、政策性保险业务等等。政策性银行需要采取法人治理结构和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并完善其内控机制、风险共担机制、业务评审机制及合理绩效评价机制,以保证政策性目标的顺利实现。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在贷款利率、贷款期限、担保条件和配套措施等方面为小微企业提供政策优惠,降低其业务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成本。 (3)创新金融组织模式,适当放松金融市场管制,放宽中小商业银行成立的条件;促进非主流金融组织(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发展,给予民间资本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和引导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构建。中央与地方财政给予注册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促进地方性小微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和地方性风险投资公司的构建,降低经营成本和民间资金的进入成本。 4市场支持 (1)创业板市场 充分发挥创业板市场的融资功能,降低入市门槛,设立中国的纳斯达克指数,使得更多的小微企业(特别是那些高科技、创新性企业)可以进入资本市场来获得发展资金。推进创业板市场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开拓创业板市场风险对冲工具,建立市场化的收购兼并市场。完善风险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强化监管以维持市场安全,有效降低风险。 (2)债券市场 完善债券发行审核体制,放开对小微企业发行集合债券的限制,采取“政府牵头、企业自愿、集合发行、统一担保、分别负债、捆绑发行”的方式来降低融资成本,增加债券发行额度,提高投资者债券投资的积极性。此外,大力发行包括可转换在内的企业债券,创新债券融资方式,大力探索资产证券化、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等方式,使得发展良好的小微企业得以通过发行债券筹措资金。 (3)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主动参与私募股权融资,拨付相关资金建立小微企业发展种子基金,使得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和私募投资者参与其中。同时组织更多的如座谈会和论坛等活动创建私募股权融资平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型、地方政府通过财政出资设立及地方政府联合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三类。政府参与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可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及国外风险投资基金的进入,可以很好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为促进私募股权融资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发展,政府部门需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并提供税收优惠,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地方政府还需制定创投企业资助计划,对符合标准的创投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和风险补贴。 5配套措施 (1)小微企业中介服务体系 小微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包括会计师和审计事务所、法律服务机构等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税收和金融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科技指导中心等。推进小微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需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的进入。健全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偿和风险分担机制,并配合相关财税政策,通过拨付资金和提供补助等途径,提高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完善支付系统和动产质押登记系统,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2)健全的征信体系 由财政出资,联合工商、税务、银行、质检等部门,成立专门的小微企业资信评级机构,并建立具有可信度的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推进小微企业信用管理,建立信用档案,严格记录企业的各种信用行为,执行奖惩制度,奖励守信企业,对失信企业加以惩罚;建立小微企业信用责任追究制度,对企业的信用欺诈等违法行为加大追究和处罚的力度;建立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这样一来,相关担保机构及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并方便的了解企业的信用情况,最大程度的降低信用风险。 (3)完善的监管体系 中央银行负责市场监管,同时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联合工商、税务、质检、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建立由财政出资的联合监管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的监管力度。加快金融安全区建设,降低金融风险,实现有效金融监管,完善风险控制和社会信用体系。 6结语 本文构建的财政与金融有效耦合的小微企业融资金融支持体系通过政府、金融机构等社会各方力量的有效配合,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金融支持服务,希望能够帮助小微企业走出融资难的困境。 作者;王赵亮 岳丽 小微企业论文: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策略浅谈 摘要:随着现代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加之消费者的生活习惯与价值观的变格以及商业竞争等诸多因素而促进了网络营销的产生与发展,网络营销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网络来展开市场研究、营销传播、产品销售以及贷款支付与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而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随着网络营销的不断兴起,同时也为国内小微企业带来极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对网络营销做出了详细概述,并通过分析当前网络时代中小微企业的实际现状,进一步研究并探讨国内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进而提出展开网络营销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微企业;网络营销;营销策略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掀起了汹涌的网络经济浪潮。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2014年上半年,随着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替代,智能手机用户已形成庞大规模,市场占有率已趋于饱和,增速呈减缓趋势,智能手机对网民普及率增长的拉动效果减弱。预计2015年年底,中国网民的渗透率将接近50%。伴随着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的持续快速发展,从大幅度上降低了商品在流通与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并使小微企业缩短了与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竞争差距,这些都推动了我国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小微企业自身资金少、竞争力低等,他们逐渐将目光转向网络这个大舞台,以便能够在其中获得生存的机遇。近年来,借助于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已迅速的发展出数量相当庞大的小微企业,网络经济改变了企业的的市场竞争规则,原来的市场营销已逐步进化到网络营销时代,小微企业需要网络营销这一助力。但要如何利用好网络营销以使企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针对小微企业的网络营销进行了分析,揭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对策,有利于推进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发展过程,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网络营销的概述 (一)网络营销概念。 网络营销一般被理解为通过网络开展的营销活动,但是这里所说的网络并不仅仅是众所周知的国际互联网,还包括许多其它类型的网络,像增值网络等。本文中将网络营销界定为通过互联网展开市场研究、营销传播、产品销售以及贷款支付与售后服务等一些营销环节,以网络用户为中心,将市场的需求作为主要导向,借助互联网络来细分网络市场并选择目标顾客,进一步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的一种手段。网络营销的实施为企业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大幅度降低了经营成本,并相对提高了营销效率,对于消费者来说,网络营销为其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购物环境与渠道,也同时降低了购买成本,正因为如此,也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度。 (二)网络营销特点。 网络营销是借助于现代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一种营销模式,它具有以下四项优势与特点:第一,互联网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交换,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营销时间与更大的营销空间;第二,企业通过互联网络不但能展示商品,并提供相关商品信息的查询功能,同时还实现了与顾客间的互动沟通,收集大量的市场情报;第三,由于互联网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同时它传递的信息数量与精度也不是其他媒体可以相比拟的,有利于企业及时并有效的了解一满足市场需求;第四,依托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交换,大大的降低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 二、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 虽然在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缓慢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借助于电子商务技术与现代物流便捷成为了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以及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但是国内小微企业在计算机与互联网信息化的基础应用普及状况方面还与大规模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国内7人以下的微型企业的计算机使用率与互联网使用率相较其他规模企业来说是最低的,只有少数小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同时对信息化的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另外,在对于网络营销推广方式的选择上,近两年来中小企业一直热衷于即时聊天工具与搜索引擎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利用上,其它的网络营销方式也就对BBS的使用率有明显提高,这表明当前小微企业更看重对销售导向较为明确的网络推广方式的开展与采用,当然,这也与我国小微企业的自身特点有关。总体来讲,我国小微企业目前的网络营销与大中型企业还有一定的层次差距,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以这样的情况来应对日后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十分不利的。 三、小微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营销占整体比例偏低。 在国内还未见到有比较权威并且详细的关于小微企业上网的具体统计数据,而在互联网中建立网站的小微企业数量在持续增加,其中通过网络进行开展的营销活动越来越多,到现在为止,国内建立起网站并利用网络与检索供求信息等行为的小微企业的数量已十分可观,而且各小微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起网络营销活动所带来的利益,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其占小微企业总数的整体比例仍然偏低。 (二)网络营销意识差。 由于现在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小微企业要生存下去要面对较大的压力,这对他们信息化的积极性有着一定的影响,大部分小微企业的领导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有的甚至认为网络营销就是单纯的网络销售,根本没有认识到网络虚拟市场对企业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性。 (三)网站建设落后,缺乏目的性。 目前,有一些小微企业在建设网站的时候,缺乏十分明确的目的性,只是为了赶时髦而创建自己的网站,当发现网站没有获得最初想象的效果时,就极端的认为网络营销没有任何作用。另外,还有一些小微企业仅仅是通过网络与平台一些简单的信息,却完全忽视了一些产品展示以及群体互动等重要功能,缺乏一些客户需要的重要信息。还有一些网站由于速度较慢,使得相关群体失去访问的积极性,这样也就使网站访问者越来越少,企业也更加缺乏对网络营销活动开展的积极性,许多小微企业在网站建成之后,由于认识不足而不愿加大网站推广的相关投入,或者是没有使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网站推广,这都严重影响到企业营销活动的支持功能。 (四)网络利用率差。 在网络营销的实践过程中,许多小微企业都将其单纯的认为是网络销售或是网上打广告,甚至只将网络营销当作是供求信息的一个普通平台或是一种简便的通讯方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营销方式单一、网络利用率差的结果,使小微企业的网络营销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完善小微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对策 (一)普及网络营销的销售模式,提高占总体比例。 自网络营销诞生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并依赖网络营销,但在我国的小微企业中网络营销还没有真正的被广泛应用起来,其中一大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网络营销的销售模式认识不够全面,要让企业从开始认识到网络营销方式到步入网络营销,最后能够熟练的使用网络营销,必须在我国小微企业中普及网络营销的销售模式:第一,通过互联网进行低成本扩张,利用互联网更精准的找到目标客户,提高合作成功的效率,迅速的完成全国的商业布局;第二,利用互联网嫁接产品,强化不同行业与形态的企业横向交流,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相互转化,创立新的网络品牌,增加产品的销量;第三,使用互联网整合资源,保障消费者权益,提高小微企业上网比例;第四,打造互联网信息平台,借助先进的工具与技术手段,打造业内资源信息平台,解决供需双方的问题与需求,以获取长期收益。 (二)更新营销观念,增强网络意识。 首先,要强化小微企业管理者自身的学习,更新市场营销的观念并提高自身专业能力,通过网络可以使企业营销各职能部门与其他企业部门之间保持长久的合作与协调,以更充分有效的发挥营销的整体作用。同时网络营销需要掌握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小微企业要通过多渠道引进电子商务人才,同时强化对现有人才进行网络培育。 (三)开发新的网络建设技术,明确网络营销的目标。 在网络消费环境下,消费者面对大量的商业信息,不可能耗费时间与精力进行一一甄别,自然就更加青睐于已有正面认知或受到认可的品牌,小微企业就需要围绕顾客需求来进行市场定位,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树立鲜品牌形象。利用先进的网络建设技术进行营销,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网络建设技术建立较为全面的网络营销系统,使网络通信技术与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更好的实现顾客信息的数据收集与挖掘,以开展精准营销活动。 (四)加大对网络的维护和完善,提高网络利用率。 小微企业应加大对网络营销的资源投入,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网络营销系统,让尽可能多的潜在用户了解并访问企业的相关网络,要让顾客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到企业产品及服务等信息,并最终形成购买决策,企业不但要确立一定的网络营销方案,同时还应有技术人员与营销人员来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必须保证企业网络的整体运行,这就必须要有专人来负责企业网络的运营与更新,做好网站的及时维护与信息回复,从消费者角度出发,逐渐优化网络推广工具,并创新企业的网络营销方式,提高企业网站的利用率。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少、竞争力低等因素,使他们逐渐将目光转向网络这个大舞台,以便能够在其中获得生存的机遇,但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相关人士进行深入研究,推进我国小微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进程,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熊萌萌 单位: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小微企业论文: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措施 摘要:目前,许多小微企业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主要原因是财务管理观念较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人员的素质较低等。对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财务管理,增强防控风险的能力,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管理措施 小微企业的账目杂乱、对风险的抵抗力不足、财务管理不科学等,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小微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一、小微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科学的财务管理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还对提高经济效益有很大帮助。要想使资金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必不可少。财务管理对于处理财务关系也有很大帮助,能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愈发完善,在此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发挥的作用也愈加明显。[1] 1.小微企业管理的焦点是财务管理 小微企业的管理主要由这几个方面组成:筹划经营、生产加工、产品供应、产品销售等。在整个管理环节中,财务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财务管理,把资金合理分配到各项业务,以此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行及需求。同时,财务管理还可为企业的运行提供量化的具体数据,可以有效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提高合作效率。另外,企业发展的重要决策分为融资决策和分配决策,财务管理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对小微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系统性财务管理信息决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小微企业的经营可以通过财务资料客观地反映其成效。例如,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财务资料了解经营状况,从而使企业的投资和融资决策更加合理有效。在股票市场,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在投资人、公司的债券和企业三者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借助财务报表,投资者可以获得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盈余情况等信息。所以,小微企业的投资人必须通过财务情况得到企业的经营信息。[2] 3.投资和融资决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投资、融资和股利分红是小微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财务管理的根本是投资及融资。从这两方面来说,财务管理决议在小微企业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财务管理可对企业的利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一个科学合理的利润分配计划,代表着企业财务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也意味着企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4.风险预警决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可以对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能够预估企业的潜在风险,使决策者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降低损失。具体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剖析,创立适当的风险预警机制,提前预知市场上存在的风险。一旦出现金融危机,企业能够通过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的大小进行预测,就能够选择及时有效的手段使风险降到最低,其抗风险能力也能得到提升。[3] 二、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小微企业经过多年的成长和经验的累积,在财务管理方面也越来越完善,但在以下方面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一般情况下,小微企业法人和经营者是统一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在企业的经营中不会出现分歧的情况。但是,由于企业所有者大多对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和缺少经营经验,往往会导致企业经营者疏于财务的管理,单方面地认为企业日常经营顺利即可。部分小微企业不雇佣专业的财务工作者,企业资产管理不清晰、没条理。在库存和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出现库存产品不能及时出售及应收账款长期挂账等现象,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容易造成营运资本不能及时周转、资金链中断,更严重的可能会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2.外部融资渠道狭窄 就目前小微企业的情况来看,外部融资渠道具有局限性。据统计,小微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占据外部融资的89%,其他融资渠道不到11%。但小微企业往往从银行获取贷款又比较困难,因为其自身规模较小、生产设备、厂房等资产固定价值低,所以阻断了其融资渠道。但是,由于大多数小微企业都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高速发展阶段,避免不了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填充。融资困难是大多数小微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生存“瓶颈”。[4] 3.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小微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济效益远比不上大中型企业,因此往往薪金水平不高,这导致企业很难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报告2012》显示,只有25%的中小企业员工素质过关,受过高等教育。并且,由于财务管理未被小微企业管理者所重视,财务部门分配不够合理,导致了高素质财务人员流失,这使财务管理更加艰难。 4.现金管理混乱,对应收账款控制不力 由于没有良好的协调性,财务管理在小微企业中不能形成系统,资金闲置或现金短缺的现象普遍在企业经营中存在。销售型小微企业的现金交易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交易方式,企业领导随意提取现金,无视财务管理的现象很普遍。 三、小微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 1.拓宽融资渠道 政府应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商业银行贷款给小微企业,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同时要保证贷款的数额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银行应认真分析小微企业的特点和还贷能力,当其符合信贷业务的规定时,再办理业务。此外,政府还可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给一些没有相关知识的经营者释疑解惑。(1)融资前,小微企业需接受银行部门的调查,银行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评价体系对其进行打分,结合评价结果为企业审批相对应的额度。此外,银行在进行评价时,还可以结合其发展前景进行打分,适当降低限制条件,简化审批流程,以优质的服务帮助小微企业发展。(2)在小微企业设立专门的金融机构。依据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政府服务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小微企业的贷款门槛。以预防风险为根本,按照市场准入原则,强化对小微企业贷款资金的监管。(3)对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小微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或者股份出让的形式为其融资,扩大其资金来源。另外,许多私人正规金融机构也在民间普遍存在,打破了银行垄断,具有银行缺少的机动性,也是小微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5] 2.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小微企业的领导者往往就是企业的法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少数人的一言堂,这样会造成财务情况及融资情况不透明。而如果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更容易与领导者的决定产生冲突,导致企业财务失衡。因此,根据这一特性,政府部门需要定期培训和指导小微企业的员工,督促企业负责人、财务人员及业务员学习最新的金融法律法规,从而达到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监督目的。 3.正确采用投资策略 由于当前的市场情况相对复杂,在投资之前,小微企业必须对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根据自身的特色,判断产品的具体定位,进而找准客户群体,利用SWOT分析方法,充分发挥优势。在此过程中,结合发展战略,作好合理的投资规划,这对于企业能否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而言,非常重要。 4.建立严密的财务控制制度 小微企业想要保持资金的稳定,必须逐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企业能够正常运行与持续发展。小微企业中往往存在工作不规范现象,工作随意性较大,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完善财务审批流程,合理地应用各种控制机制。建立严格的管理流程和分类登记制度,管理生产材料的领用、收集及产品的销售等。同时,还应明确财务与会计工作的职责,并派专人进行监督。定期对企业的库存进行清点,确保记账准确、有效。总之,小微企业应把财务管理作为主要工作,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拓宽外部融资渠道、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张宏广 石天虹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 小微企业论文:社会保险和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谈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将扶持小微企业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充分肯定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生力军的作用,必须全力保障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然而小微企业职工在社会保险方面需求和其他行业仍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做好对小微企业社会保险服务十分重要。笔者就社会保险和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入手,分析其相互关系,并从社会保险角度提出促进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不足之处不吝赐教。 【关键词】社会保险;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将扶持小微企业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充分肯定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生力军的作用,必须全力保障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然而小微企业职工在社会保险方面需求和其他行业仍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做好对小微企业社会保险服务十分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小微企业核心管理工作,能激发员工热情,推动小微企业发展与进步。社会保险工作也是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处理好员工社会保险事宜不仅能稳定人才队伍军心,还能推动小微企业人才发展。为促进小微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更加有效地推进,实际工作中应该提高对社会保险的认识,并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人实际工作中应该重视社会保险的作用,并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 一、社会保险对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受到多方面影响,其中社会保险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稳定人才队伍“军心”,解除人才后顾之忧 就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看,社会保险是一项长期的支付计划,是企业人才队伍在劳动期间创造的,退休之后能取得的报酬。小微企业为留住人才,采用工资奖励制度,加大社会保险缴费额度,让员工在退休后得到更多的养老金。这样既有利于留住人才,还能确保员工安心工作,解除他们发展的后顾之忧,建立稳定的人才资源队伍,促进他们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减少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良好的社会保险服务能够帮助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留下人才,变相为小微企业降低了因人才流失或者更替而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此同时,小微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还能够帮助企业员工抵御生活、工作不可控风险,也就为小微企业提升了抵御员工风险的能力。 (三)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和公平化 员工办理社会保险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处于主体地位,并且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完善社会保险管理规章制度,能预防办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法违纪现象发生,确保社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和公平化进行。 (四)激励员工并提高劳动生产率 社会保险是企业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是企业激励员工的重要方式之一。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该将企业的福利薪酬与职工具体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全面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消除他们的焦虑和不满因素,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员工更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挥社会保险对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的对策 尽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小微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思想认识不足,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社会保险缺乏长远规划等。为应对这些问题,今后应该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推动社会保险各项工作规范化,使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更好发挥作用。 (一)小微企业要提高对社会保险的重视程度 要想激发员工热情,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勇于承担责任,提高对社会保险的认识,为员工缴纳足够的社会保险金,以解除员工后顾之忧。从而尊重和满足员工需求,吸引更多员工为企业做贡献,推动企业发展和进步。 (二)小微企业管理者要强化社会保险缴纳中的激励机制 为留住优秀员工,让他们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采用年薪制、分红送股等形式,更好激发员工热情。企业可以将社会保险与个人劳动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工作岗位、当地薪资水平、具体职位、不同行业等情况,设置具有吸引力的保险和福利计划,达到激励和留住员工的目的,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小微企业要提高自身社会保险服务水平 小微企业需要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险制度,多为广大员工着想,维护员工切身利益。要提高社会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开展各项工作,落实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社保基金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缴费结算,促进服务水平提高,为员工建立有激励因素在内的保险方案,维护广大员工的利益。 (四)小微企业要营造社会保险工作的良好氛围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做好社会保险宣传工作,利用自身多种渠道和形式,让员工对社会保险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要求。提高员工的思想重视程度,熟悉社会保险相关制度,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创造便利。 (五)健全和完善其它相关工作 推行社会保险是一种趋势,民营小微企业应该建立灵活的社会保险制度,考虑企业性质、实力等情况,维护广大员工切身利益。强化机构管理,提供社会保险管理和咨询服务,减少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成本,并健全管理制度,减少违法违纪现象,促进社会保险各项工作规范化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具有重要作用。实际工作中应该重视该项工作,积极采取完善对策,做好社会保险各项工作。更好发挥其在民营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的热情,使他们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推动小微企业发展及核心竞争力提高。 作者:孙大伟 单位:招远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企业转型论文:加快企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心得体会 参加市交委组织的“加快广州交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专题培训后,深受教育,受益非浅。在学习培训中,各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从国际到国内客观分析了交通行业发展的前景和愿景,给了我很好的启示,特别是冼伟雄主任的讲课,深刻阐述了我市交通转型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为我们搞好今后交通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使我更加坚定了加快推进企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信心。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有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实事求是寻规律,问计于民定决策,全面推进科学发展 交委在省委提出建设“首善之区”的目标和要求后,交委提出了“立足两个服务,建设三大体系,实现广州交通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总体贯彻思路,冼主任围绕这个总体思路进行的深刻论述,为我们搞好企业经营,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提供了目标、路向和要求。我认为,真正实现好转型工作,必须切实地带领班子其他成员做好两件事。 1、实事求是寻规律。当前,交通工作已经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主要表现在:航空、海运、客货运、高速公路为骨架的运输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的水平。公交行业通过资源整合,已经形成以三大巴士公司为骨干的公交经营新格局,而且,信息化建设、环保智能建设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如果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向世界先进城市的行列迈进,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这次培训班上,冼主任及几位专家的介绍世界先进公交的运营管理做法与经验,从比照中我们发现既有优势,也有不足。只要我们企业的领导以高视角分析审视,实事求是寻找问题与差距,就一定能发现突破的方式,找到推动发展的规律。 2、问计于民定决策。交通工作是民生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也就是说,我们的工作不能离开民生、民意、民情。要使我公司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就必须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充分地了解广大群众出行的需求情况。目前,我们在进行公交资源整合后,我想必须充分利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从两个角度入手,倾听意见,问策于民。 一是围绕广州交通的总体规划,针对公交、客运的需求变化,问策于民。没有掌握最真实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就难以对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目前,公交线路调整、站点的设置、票价的优惠,虽然我们主观上做到了方便群众,惠及市民,而客观上由于群众的需求多种多样,与我们的设想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企业的领导就必须放下架子,问策于民,这样才能把惠民的事情办得更让群众更满意。 二是围绕企业的改革发展实际和实情,问策于员工。目前,增收节支是实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基础,而如何才能增收节支,基层的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员工最有发言权。增收靠管理,节支靠更精细的管理,而方法来源于群众的智慧,推广来源于领导干部的发现。因此,企业的领导就必须放下架子,问策于员工,才能广泛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企业改革发展的大事成为全体员工的责任。 两个方向的问计,领导干部应有备而“下”,才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问计于民,问计于实践,使交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真正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一剂良方。 二、互惠合作善借力,科学发展增实力 交工委提出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任务和要求,可使全行业在现有条件下实现质的飞跃。但横向分析目前资源整合后各公交企业的情况,仍然存在粗放经营的问题,与交委的目标和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从纵向分析,在企业内部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集中表现在干部职工对为什么要加快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认识不足,还存在疑虑,尤其是对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突出矛盾还没有破解的方法。因此,很有必要继续加强教育引导,让各级党员干部掌握发展的方法,使转型工作达到事半功倍。 1、互惠合作善借力。具有前瞻性的正确发展思路就是市场的出路,财富的出路,也是企业做大做强、基业长青之路。这几年来,我公司根据交委的部署,把做大做强企业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致力于走品牌、资本扩张之路。我们抱着合作双赢,拓展市场,规范经营的思路,积极推进企业的发展,也从中尝到了甜头。例如,公司实施“西出广州,布局南海”的战略,在去年成功收购佛山市南海区交通客运有限公司70%的股权,使公司拥有了南海地区95%以上的客运资源。公司抓住机遇,配合我市的运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做好广佛交通同城化工作,使当地政府和群众体会到我们服务民生的诚意和行动,因此,各镇政府都主动提出与我们合作开行南海区的镇巴,支持我们投标南海区环保出租车项目,从而使我公司在南海地区业务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2、科学发展增实力。公交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通过不断的改革来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在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过程,就是企业迈向新生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建立层次清晰 ,管理到位,机制灵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规模化经营的公交企业。这样,才能集约企业内部资源,形成一个高效的决策指挥中心、项目投资中心、资源配置中心、宏观调控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冲破过往国有公交企业管理层次多,环节重复,功能不清,机构臃肿,冗员较多等问题,使企业在迈向现代服务业中轻装前进。这几年来,我公司以此为思路,推进企业的科学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完成智能信息、运调管理、抢修维修、人员招聘、招标采购、基建工程等内外协同的平台。内部资源的科学管理,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整体竞争力。 珠三角“腾笼换鸟”,省内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即将带来的冲击,我们已经及早地做好应对的准备,通过投资建设广州、大沥、从化、新塘等客运站,公司已形成以广佛都市圈为核心的,覆盖省内的客运线网。通过精心经营第二巴士公司业务,做好番禺、增城、从化公路班线公交化改造工作,使企业在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中有更广阔的腾越空间。 三、常存忧患之念,常怀为民之心,推动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交通是要人与人,人与社会,行人与车,员工与企业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但是,我们不可理否认,当前我们企业内部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仍存在的制约阻碍发展的一些“病灶”,职工队伍中一些利益问题不平衡也存在不稳定的隐患。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常怀忧患之念,常怀为民之心,这样才能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实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创造良好的环境。 措施一:加强制度创新,用完善的制度来管人管事。随着公司的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大,建立一套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企业管理制度十分必要。我们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重视人性化管理,着力抓好企务公开,深化民主管理,完善了企业与工会协商机制,使企业内部管人管事的制度均有互动的空间和平台。 措施二:以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交通,加快产业升级。信息化交通建设是实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积极稳步地推进智能公交深化应用加大对信息建设。要通过人才队伍的培养教育,为他们提供岗位成长的必要空间和条件,同时,要继续坚持以信息技术手段管理生产,促进一线操作人员自觉、自愿地运用信息手段处理日常工作并更多地互动交流,把信息化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措施三:完善安全服务考核,构建确保安全的企业文化。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安全生产是重要的基础工作,需要经过长期的奋斗和不懈的努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参与。为此,我们必须长期抓,不留死角和盲点。这几年来,公司领导班子反复讲安全,将之放在每年工作的突出位置,就是要将之确立为公交企业的文化,以逐步改变职工心智模式,我们的实践证明,只要管理制度不缺失,文化营造到位,就一定可以有一个新的交通安全氛围。 措施四:树立典型,建立催人奋进的激励机制。稳定才有繁荣,安定才能团结。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企业内部的团结稳定是必需的前提,公正、公平、公开,比学赶超的争先环境必不可少。这些年来,我们树立了职工信服的一大批先进典型,增进职工荣誉感和自豪感,在公司上下营造一种“人人争当先进,个个赶超先进”的工作气氛,为公司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奠定了扎实队伍基础。 磨刀不误砍柴工。面对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树立大局意识、赶超意识,全力破解制约发展难题,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企业转型论文: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认识的差异与启示 摘 要:笔者将政府、企业和银行三个行为主体置于一个统一逻辑框架开展研究,分析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政、企、银”三方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利益诉求差异,建立了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与转型升级绩效间的关系模型。在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全模型极大似然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企、银”三方关于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相关影响因素重要性认识存在一些差异。 关键词: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政、企、银” 为把握后危机时代新技术革命加速孕育的战略机遇,我国正式确立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依托新兴技术,培育和发展全新的新兴产业;二是在现有传统产业基础上转型升级,并激发培育新兴产业(熊勇清 等,2011)。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因此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依然是当前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企业和银行(含其他金融中介组织,为表述方便,本文一律用“银行”指代)是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三个重要行为主体,转型升级需要三个行为主体积极互动并且协调一致。 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现有研究存在两个方面不足:首先,企业转型升级是政府、企业和银行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现有研究将“政、企、银”三个行为主体置于统一逻辑框架开展研究的不多见;其次,现有研究比较多的是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明显不足。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从政府、企业和银行三个行为主体视角,研究分析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期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理论分析 (一) 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 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可以分为“推动因素”和“拉动因素”两个方面(吴家曦 等,2009),“推动因素”主要指经营环境与政府、金融中介组织支持等,“拉动因素”则主要指企业自身发展水平与长远发展机会等,经营环境、企业现有基础、政府政策扶持和银行等金融组织的支持是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四个重要因素。 1. 经营环境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因素对企业转型升级有着比较大的影响(马小援,2010)。此外,竞争对手、市场需求等行业竞争环境因素对企业转型升级也有重要影响(司金銮,2001)。为此,我 们可以将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经营环境方面的因素归纳为七个主要方面:(1)国家经济形势;(2)行业技术水平;(3)社会文化环境;(4)当前产品的市场需求;(5)新产业的市场前景;(6)新产业的进入壁垒;(7)当前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2. 政府政策导向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政府有效地引导和推动,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起到关键作用。政府在产业规划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市场秩序规制和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对新产业发展的作用是明显(陈洪涛 等,2009),政府在扶持产业升级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保护知识产权、参与品牌塑造、改善教育结构和吸引创新人才等方面(王国平,2009),焦必方等(2009)等认为,政府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应该从消除自身“寻租空间”、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鼓励传统企业进入新兴产业等方面进行转变。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政府政策导向方面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七个主要方面:(1)产业规划政策;(2)财税减免政策;(3)市场秩序规制;(4)人才公共服务平台;(5)知识产权制度;(6)政产学研平台; (7)专项扶持基金。 3. 企业现有基础和条件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相对于外部经营环境而言,企业自身作用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为明显。韩凤晶等(2010)认为企业进行技术引进、消化与创新既是新兴产业形成的动力,也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之一。史忠良等(2004)的研究也表明,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升级,并进一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齐建珍等(2002)在研究煤炭转型升级时指出建立的资金支持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和人才支持系统的重要性。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所处区域的产业发展水平对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否也有一定的影响。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企业现有基础和能力方面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七个主要方面:(1)管理团队的战略眼光与能力;(2)创新理念与创新文化;(3)人才储备及其素质;(4)资金实力及资金筹措能力;(5)技术创新基础与能力;(6)支撑转型升级的组织结构;(7)相关配套基础设施。 4.金融中介组织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钱水土(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顾海峰(2011)研究表明金融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与升级过程中具有核心的支持作用。吴家曦等(2009)指出当前制约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二大因素是资金投入。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金融中介组织方面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1)投融资渠道及相应优惠政策;(2)银行对转型升级的贷款力度。(二)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政、企、银”博弈 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企、银”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存在着多元化利益博弈,将直接影响三个行为主体对于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相关影响因素重要性认识的差异性。 1.国家战略意义和地方政府现实收益的博弈。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是着眼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国家战略意义。但在现行的制度框架(特别是现行的财政分权制度)下,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时的重要博弈目标,地方政府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动机很大程度上在于获取税收,因此在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着国家战略意义和地方政府现实收益的博弈。 2.政府多维利益和企业单一利益之间的博弈。政府代表整个地区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等多维目标。尽管企业也有社会利益和政治利益,但企业作为“经济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是多数企业首位并且占有绝对地位的利益目标。政府和企业之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博弈过程,有各自的利益目标和成本收益函数。 3.金融中介组织的稳定收益与风险收益的博弈。实现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产业生命周期难以预料。而现实传统产业经过多年市场考验,相对稳定。对于风险中性的金融中介组织来说,在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金融支持过程中,需要对传统企业当前产业的现实收益进行评估,同时也需要对转型升级的投入与市场前景进行评估,显然,金融中介组织和企业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风险性与现实产业增长稳定性之间存在“多难”博弈。 二、 实证研究 (一) 研究思路与框架 如图1。 (二)问卷和样本选择 1.初始问卷设计。初始问卷由“转型升级影响因素评价”(问卷第i部分)和“转型升级绩效评价”(问卷第ii部分)两部份构成。“转型升级影响因素评价”包括经营环境、企业现有基础和条件、政府政策导向和金融中介(银行)支持4个维度,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转型升级绩效评价”包括资源利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持续获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 力4个维度,亦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关性,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法。 2.正式问卷形成。首先对初始问卷进行小样本调查,并对各度量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kmo=0.71 0.7,并且巴特利检验(bartlett’s test)结果显著。部份指标因子载荷λx 0.5,对变量解释程度较小,故将这些指标删除,形成正式问卷,如表1。 企业转型论文:论以资本运营驱动大型出版企业战略转型 [摘 要] 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现代企业制度转型、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以及产业多元化转型。这三大战略转型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未来大型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关系到我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资本运营是大型出版企业三大战略转型的最终驱动力,这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资本逻辑所决定的,因此有必要在大型出版企业的发展战略体系中确立资本运营的核心地位,以有效利用资本运营这一驱动力,促进实施三大战略转型。 [关键词] 资本运营 现代企业制度 数字化出版 产业多元化 自2003年6月新一轮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国的出版产业生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2年底,除少数公益性出版社和军队系统出版社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及地方和高校经营性出版社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并有若干出版集团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造,在国内a股市场成功上市,出版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已初步成形。在这场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为核心的“自上而下”改革的持续推动下,国内各大型出版企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竞争意识和扩张热情,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兼并收购案不断涌现。由此可见,在经历了改革初期的种种阵痛之后,我国的出版产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裂变。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促动下,出版产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兼并重组浪潮。在这样的大势面前,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如何根据技术、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变化积极推进实施战略转型,无疑是当下亟待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1 大型出版企业战略转型的内涵 毫无疑问,仅就战略转型而言,大型出版企业因其规模庞大、业务庞杂而比小型出版机构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本文认为,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即从传统的事业单位向真正的现代公司转型。事实上,从法理意义上说,目前国内大多数出版单位都已经成为公司法人,“三项制度”改革在大型出版企业也已基本完成;但这种法理转制和企业运营机制的初步确立,其实距离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有很长的路要走。现代企业制度不仅包括如何建立起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董事会决策和监督机制、市场化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而且包括企业内部管理的决策机制、问责机制、考核机制等,其实质就是建立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品经营管理体系。然而,对于当下很多大型出版企业来说,传统的治理和管理理念依然根深蒂固,比如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单一股权结构,再比如过于强调图书的文化或意识形态特殊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其内在的一般商品属性,从而导致行政干预过多等。其实,在市场经济中,图书也是一种商品,它具有商品的普遍特性,与诸如电器、汽车等商品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有确立了这样一种商业理念,大型出版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并按照普遍公认的商业准则去经营,否则很难摆脱行政附属地位的属性。 二是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即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从传统出版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转型。传统纸质出版是现有大型出版企业的强项,但随着数字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并对传统纸质出版形成越来越明显的压迫态势,大型出版企业必须深具危机感,并积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但从目前的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技术其实不是数字出版的主要障碍,出版业的内容形态早已实现了数字化。目前,真正阻碍数字出版发展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内容提供方的出版企业,能否在数字化出版中实现可持续的盈利;二是作为需求方的读者,对于付费和电子阅读的接受程度如何。出版企业只有在数字出版环节有了可持续的盈利,才具有推动数字出版的有效激励,这是经济学的基本供给原理。如果出版企业无法实现持续的盈利,那么数字出版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怀疑的。另一方面,就读者的接受度而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生代对电子阅读的接受度较高,甚至有人断言,这一代人可能会最终彻底抛弃纸质阅读。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纸质阅读与电子屏阅读尚处于争取潜在 读者的竞争中,纸质出版商其实可以通过各种体验营销活动来吸引新生代群体,并开发和保持新生代的纸质阅读兴趣,因此,数字出版市场还需要时间去培育。 三是产业多元化转型,即从以出版业为主向更广泛的多元化经营转型。在我国当下的出版产业和政策环境下,大型出版企业的多元化转型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解决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二是解决企业的增长问题。因为单就出版业本身而言,其在产业扩张方面面临着非常大的制约,这其中既有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制约,也有产业自身属性的制约,凭借单一的出版业根本无法有效满足大型出版企业的内生性扩张需求。当然,多元化转型将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出版主业在业务板块中的比重,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削弱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多元化扩张的前提其实是出版主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这二者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出版主业的比重可以下降,但其市场占有率或市场份额则要提高,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如果出版主业缺乏市场竞争力,那么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无疑是失败的,也就失去了出版企业的核心意义。换句话说,大型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出版,多元化战略转型只是为了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扩张的内在需要。 上述三大战略转型,是大型出版企业在未来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是真正的难题,如果未能有效解决这三大转型问题,我国的出版企业就难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更谈不上我国出版产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这既是大型出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要。 2 以资本运营驱动三大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 所谓资本运营,就是以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进行运筹和经营。主要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资本层次上的资源流动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第二,从微观层面上讲,资本运营是利用市场法则,通过技巧性的资本运作,实现资本的增值和效益增长。一般来说,资本运营涵盖两个方向,一是扩张性的,一是收缩性的。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资本结构下,通过内外部融资,以追加投资和并购等方式来实现横向、纵向或混合形式的资本规模的扩大。资本收缩则是通过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和股份回购等方式,将企业所拥有的一部分资产、子公司或某一部门转移到公司之外,对公司总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进行重组,从而缩小公司的规模。无论是扩张还是收缩,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和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这是商业世界的基本法则。 长期以来,出版行业的事业属性被过度强调,而其商业属性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但是,随着近些年出版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出版社转企改制的顺利完成,再加上多家大型出版企业的股票实现了公开上市交易,这都为出版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则在进一步促进大型出版企业的商业化转型。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股票公开上市绝不仅仅意味着具有了依托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它更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平台,以及驱动企业战略转型的发动机和催化剂。大型出版企业应充分利用其规模优势和资本平台,将资本运营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以资本运营来驱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数字化出版业务和多元化扩张。 2.1 以上市为契机,通过股权多元化驱动现代公司治理和管理制度转型。 如前所述,资本运营是以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的,这样的商业经营理念其实与出版社的传统经营理念是格格不入的。正是因为经营理念上的差异,出版社的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公司的治理与管理模式存在冲突。比如说,传统出版社由于其事业单位属性,管理方式往往是以社委会为决策中心的民主制;但对于现代商业公司来说,其实包含了治理和管理两个层次:一是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机制,一是以总经理为核心的公司管理机制,二者其实是一种相互制衡的博弈关系。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市场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在制度转型的过程中,其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如何从“组织逻辑”过渡到“资本逻辑”,即如何从以行政级别为核心的组织领导,过渡到以资本为核心的董事会治理。公司治理问题不解决,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也必然面临阻力。只有真正确立了市场化的资本逻辑,资本雇佣劳 的生产关系才能理顺,企业的内部活力才能有效释放,而要破解这一难题,股权多元化和股票公开上市无疑是必走之路。上市不仅仅意味着融资,其本质内涵是公司所有权的公众化和企业定价的市场化。为了实现真正的股权公众化,必须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股权多元化是现代化公司治理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和核心要义。更何况,上市改变了国有企业的定价难题,股权的市场化转让就可以实现公平、公开和公正。因此,大型出版企业的治理与管理制度转型,必须依托于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的驱动下实现制度转型。 2.2 以资本市场为依托,通过风险资本运作驱动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 从目前出版业务的技术发展态势来看,数字化出版对于任何一家大型出版企业来说都是挑战大于机遇。数字化出版的未来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但进入时机的把握才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我国数字化出版的大发展、大繁荣尚需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成熟的商业模式,即要有可行的持续盈利模式;二是产业结构,即要有一定的产业集中度。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出版产业现状来看,这两个前提都不完全具备。首先,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尚不明朗,尽管已有多家出版企业尝试从不同路径进入数字出版领域,但真正带来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并未成形。其次,出版行业的集中度太低,区域行政垄断问题突出,行业的大整合还没有完全展开。因此,单就数字出版而言,先发并不一定具有优势,相反却有可能成为产业发展的牺牲品、其他后发企业的垫脚石,类似行业的前车之鉴已有很多。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在推动数字化出版方面是充满风险的,必须慎之又慎。但是,持有审慎的心态,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正是由于发展数字化出版是充满风险的,因此必须依托资本市场来推动。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数字化出版战略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才有成功的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数字化出版所需要的大量资本投入,只有通过资本市场才能够满足;二是数字化出版属于高风险投资,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担优势来解决风险问题。总之,在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方面,资本运营无疑是大型出版企业实施这一战略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2.3 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大规模兼并重组驱动产业多元化转型 在我国目前的出版产业和政策环境下,大型出版企业的多元化转型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该如何做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规避产业和政策风险,二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内在增长需求。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我国多数大型出版企业是纵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这种过于紧密的产业关联度无疑会加剧经营上的风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利于企业分散风险。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必须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系统风险。另外,随着出版企业的上市,资本市场对于企业增长的外在压力也在加大,而仅仅靠出版业本身是无法解决增长问题的,因此必须通过多元化扩展来发掘其他行业的盈利机会,以解决大型出版企业的增长问题。但是,推动多元化转型本身并不意味着削弱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恰恰相反,多元化扩张的前提,是提高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因此,无论是出版行业的内部整合,还是向出版行业以外的扩张,都需要通过大规模的资本运营来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以推动大型出版企业的行业整合和多元化扩张。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数字化时代,大型出版企业不应满足于单纯的图书出版,而应将自身定位于满足消费者全方位休闲需求上,阅读只是休闲的一种方式,电影、电视、游戏等都是大型出版企业要大力涉足的领域,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分散图书市场萎缩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而要实现这一切,资本运营无疑是万万不可少的驱动之源。 3 总 结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国出版领域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改革之路必将持续推进下去,随着越来越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型出版企业的成功上市,资本市场对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作用会日趋明显,并且会成为其商业化转型的驱动之源。资本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确立了资本的逻辑,大型出版企业乃至整个出版行业的改变都将是脱胎换骨的。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出版传媒集团的兼并重组及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经营发展进一步提出鼓励扶持政策。这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机遇,就会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顺利完成战略转型。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强化资本运营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驱动作用,充分利用资本运营的优势大力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从而在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和垄断力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我国整个出版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转型论文:企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保障作用,就必须在方法上充满活力,在效能上找准结合点。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将会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思想政治;企业管理;思想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保障作用,就必须在方法上充满活力,在效能上找准结合点。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将会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思想政治工作简述 马克思说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作为一个企业,管理好了人是企业管理的根本所在,因为企业就是以人为本的企业。因此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亦称思想工作或思想教育。它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启发人们的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问题。 (2)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实践性和群众性。它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使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当前的和长远的革命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企业管理的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项优良传统。在企业,它的目标就是要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效益最大化,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必须由全体员工来完成。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这就是说,员工的思想出了问题,企业就无法实现它的既定目标。因此,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1)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就是企业管理的手段。我们知道,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企业的党建工作、共青团工作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它们的目标就是在企业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党团员队伍,为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保驾护航;宣传教育、文化建设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它们是凝聚人心、调动广大员工全力以赴搞建设。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作为一个企业,没有带头人,没有战斗力坚强的员工队伍,企业遇到风浪就要受到挫折,生产经营目标也无法实现。管理最好、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员工队伍的主人翁责任感。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是统一的,也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 (2)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的社会活动,就其实质来说是对人的管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不断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人们的觉悟有先有后,认识有深有浅,以至对各种问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的看法。所有这些都会对人们的生产、工作的积极性的发挥产生不同影响,这就需要切实加强 想政治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必然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与之相适应,进一步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人才观念、效益观念,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三、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保障作用,就必须在方法上充满活力,在效能上找准结合点。 (1)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理论教育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要把这个理论体系贯穿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 (2)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目标相结合。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之间存在着“合则俱兴,离则俱废”的紧密关系,不能偏废任何一方。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管理等中心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还要选准二者的最佳结合点,避免“两张皮”现象。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难点”、“重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将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凝心聚力、破解难题,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合的完整的工作体系,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改革创新相结合。转变发展方式、深化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有效把握企业废旧立新的这个结合点,着力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寻求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使思想政治工作主动适应企业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新要求。要不断丰富工作的内涵外延,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统一起来。有效利用各种载体和职工群众经常接触、便于接受的传播渠道,潜移默化的使职工对企业的发展理念达成共识,从而把职工的思想凝聚到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目标上来。 企业转型论文:战略转型期的企业文化重塑路径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企业战略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支撑,就会缺少精神与灵魂,很难顺利实施;企业文化如果没有战略指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动力很难持久。企业实施战略转型必须推进企业文化重塑,关注以下基本路径。 谋定总体目标 目标具有明确的引领作用。企业文化重塑首先是谋定出企业文化的总体目标。要按照企业转型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精心谋划、设计企业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并按照设定的总体目标,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组织推进。企业文化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企业战略规划、核心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共同愿景等要素。总体目标既要有企业文化的近期目标,又要有长远目标,充分体现既区分层次又相互衔接的文化建设格局。在落实总体目标中要注重发挥各级各类管理者的主导作用,从各个管理领域进行突破,以此带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上位,全面发展。 创新思维模式 创新思维模式是按照战略转型进行企业文化重塑的基本路径之一。所谓创新思维模式就是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引领企业文化重塑,通过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创新思维模式,确保文化思维适应企业实施战略转型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一是培育“突破性”思维,不断引领企业全员从实际出发,反思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勇于突破原来的旧框框、旧思想,用创新的思维统领文化发展,着力推进“创新文化”,让员工在不断地解放思想中,实现创新思维的螺旋式上升。二是培育“开放性”思维。在文化重塑中,大力倡导运用开放性思维,积极营造民主、包容的文化氛围,拓展海纳百川的胸怀,团结容纳有能力的人,真心诚意地向新加盟的人学习,吸收别人优秀的文化因素,借鉴别人先进的管理方法,把各方面的优势合起来,同心同德推进企业发展战略。三是培育“学习性”思维。重点是突出现代知识的学习,引导员工认识“知识陈旧就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机遇总是会光临做好准备的人”的道理。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员工学习现代管理、现代科技等方面的有关知识,不断增加员工的知识储备;营造研究问题的氛围。引导企业全员多读点书,多研究点实际问题,多一些调查研究,从而形成研究问题的浓厚氛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倡导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习成果管事管用。 把住关键节点 推进战略转型期企业文化重塑,要重点把住6个关键节点。 明确外部定位。主要是明确包括客户、关键合作伙伴、大股东、中小股东、一般合作伙伴、竞争者等各方面文化影响力的定位,并结合外部文化定位,完善内部文化体系。 提炼、提升自身企业文化内涵,形成体现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即:形成与企业战略转型相匹配的企业宗旨、指导思想、企业形象、管理理念、发展理念等企业文化体系。企业文化体系应体现兼顾企业的外部市场定位和内在文化基因的基本内涵。 形成企业内部的文化信仰。以企业宗旨、使命为源头,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为价值判断,通过企业流程、制度,形成文化干预,逐步内化成企业员工的公共情感走向,形成员工的行为边界和文化素养。 形成产品的品牌文化。把企业文化内植到企业产品中,把更多的文化融入到用户的服务中,使客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产生归属感,从而形成该产品乃至对该企业的品牌忠诚。 正确引导外部市场。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输出,向外界、向市场导入自身的文化,运用舆论导向、公关策略等方式,引导和拓展外部市场。 形成内部的精神品质。产品如人品,品牌精神的实质,是精神品质的表现,必须使企业内部的精神品质逐步形成,并表现出一种可以感知的文化氛围。 注重全面推进 构筑共同愿景,发挥目标愿景的感召力。共同愿景体现的是企业和员工共同的整体感和团队意识,能够激发企业全员的热情和勇气。企业在战略转型期,通过构筑共同愿景,把推进企业战略发展,变成共同追求的目标,促使员工心中产生极大的感召力,从而推动企业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在文化重塑中,将目标愿景渗透到各个部门、各个员工,使其拥有和企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愿景目标,通过完成个人业绩、完成部门指标,进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通过运用共同愿景,促进和引导企业和职工认同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重塑企业价值观,发挥价值理念的导向力。运用企业价值观指导员工行为方向,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功能。在建设战略支持型企业文化中,要体现个人价值高于资产价值的价值观;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价值观;团队价值高于个体价值的价值观;社会价值高于经济价值的价值观,切实把实现目标与体现价值融汇到统一整体中,使员工和企业成为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进而强化价值理念导向力。 打造金字招牌,加强企业文化的传播力。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形成统一的价值追求和经营行为,在此前提下,倡导下属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建设个性文化,努力做到遵循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以金字招牌不断提升品牌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整合企业行为文化,提高企业文化的执行力。执行是成功的保证,只有企业具有优秀的文化执行力,其文化建设才可能取得成功。整合 企业的行为文化,形成新的管理平台,把先进理念转化为员工的实际行为,落实到管理和实践操作上,真正实现企业文化从理论层面到实际层面的转化应用。 拓展文化内涵 融入文化元素。企业在提出先进的文化理念之后,就要把各项文化元素尽快融入管理、浸润员工,实现员工行为的有效调整。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形成顺畅的闭环系统。另一方面,要根据职能导向的原则,结合行业核心竞争要素,针对企业发展迫切需要改善的模块,如服务文化、营销文化、员工的职业化转变等,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时机和突破点,把文化元素逐步植入到企业战略转型发展之中。 促进价值转化。促进价值转化就是把组织价值转化为个人价值。组织价值与个人价值紧密结合的实质,是改变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方式。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和关键战略资源,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逐渐从价值占有向价值创造转移。要坚持“领导主导”与“员工主体”并举。只有把企业领导的亲自主导、身体力行,与广大员工的生产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那些贡献自己能力和智力资本的员工享受到由他们促成的价值所带来的成果,才能保证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强化制度枢纽。强化制度枢纽就是发挥制度枢纽的有效功能。制度枢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在战略转型时期进行文化重塑时,必须注重制度的枢纽作用,通过强化制度枢纽功能,消除和避免员工无制度约束的、不规范的行为,从而真正体现“内在约束高于外在约束”之功能。 企业转型论文:转型背景下的出版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企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企业获得和维系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是出版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出版企业需适应转型需要,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用人新机制,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出版企业;转型升级;人才 企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企业获得和维系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出版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设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出版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适应转型需要,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出版业正朝着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业态逐渐成为出版业的战略选择,出版企业正经历着一场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升级的历程。数字出版对出版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专业知识、新技术的运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必须对出版产业链进行新的设计,更需要培养适应数字出版新业态要求的新型人才队伍。 我国出版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受传统观念和体制影响较深,出版企业沿用传统经营管理体制较多,出版从业人员还不完全适应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打造一支理念先进、业务过硬、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对于推动企业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为了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目标,出版企业的领导者应把人才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像抓“发展第一要务”一样抓“人才第一资源”;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使人才的知识、智力、活力竞相迸发。 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应以激发人才活力为目标,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建设一支既具有过硬的编辑业务素质和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文字编辑能力、敏锐的市场预测观察能力、熟练使用数字技术的编辑队伍。二是要大力推动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培养一批有服务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和市场化目标导向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三是要培养一支熟悉生产经营、服务意识强、善于组织协调的精干的复合型职能部门工作者队伍。拥有印刷、现代物流业务的出版企业还应培养一支爱岗敬业、技艺娴熟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要破除妨碍、束缚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形成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格局。 二、进一步淡化“官本位”意识,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用人新机制 经过多年改革实践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国有企业的用人观念和机制已发生很大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转换并不彻底,“官本位”的意识和影响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目前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队伍比较普遍地存在小富即安、创新精神和动力不强、市场意识不敏锐、团队合作意识偏弱等问题,不少国有企业职工往往把“升官”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目标,过于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忽视团队价值和企业整体利益。“官本位”意识严重抑制企业改革创新的活力,容易导致企业人际关系复杂化,阻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也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和进程。 深化出版企业改革,必须注意进一步淡化“官本位”意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应在理顺管理层次及规范公司制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人员聘用制度,全面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真正变人员管理为岗位管理,进一步规范科学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等重点环节。出版企业可尝试实行“双阶梯制”乃至“多阶梯制”人才晋升机制,推进人才待遇的多元化。可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特点,分类建立职务序列,让每一个人才都有施展才干、发挥作用、建功立业、体现价值的发展通道。例如,可按照国家编辑职称制度等级标准,结合企业和编辑岗位特点设定等级晋升序列, 开初、中、高职务待遇等级差,按职级不同和贡献大小取酬。例如,编审可享受和中层干部同等的收入待遇。可根据出版销售工作特点,建立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职业经理人”职级制度,职业经理按能力和业绩随时晋升为不同级别。例如,特级职业经理可享受和中层干部同等的收入待遇。实行“双阶梯制”乃至“多阶梯制”的晋升通道,就会使走专业阶梯的人员不必像过去那样为了管理职位不得不放弃多年累积的业务知识、经验去挤“行政独木桥”。通过畅通专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将合适的人聘至合适的位置上,就可以让专业人员不用走狭窄的管理通道也可获得相应的待遇。与此同时,对于管理序列的人员更要建立起一套开放竞争、严格准入、加强考核、奖优汰劣,“能者上、不适者下”的进出机制。企业职能部门岗位空缺均应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确保职需其人、人适其职。 实行“双阶梯制”乃至“多阶梯制”的晋升通道,实质上就是对企业人才进行分类管理,使其只要认真踏实努力工作,在各自的发展轨道上都有得到晋升的预期,不至于感到没有奔头和希望。适合做管理工作的就进入管理序列,适合做业务工作的就进入业务序列,不同序列的人才可以相互交流,形成“岗位职责不同,工作分工不同,发展机会均等”的人才选用机制。这种机制能有效地起到淡化职工“官本位”思想,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强化岗位意识,淡化身份观念,实行分类管理,开通阳光道,打通待遇差,让人才机制“活”起来,才能从根上解决目前国有出版企业面临的人事难题,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持续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既是出版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目标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人力资源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在思想观念、制度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突破。 首先,需要探索形成科学的人才考核培训制度,有效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与干少差别不太大”和知识技能短板现象。考核是指挥棒,直接影响企业职工的行为和效果。可根据出版企业特点,适应企业转型升级要求,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遵循全覆盖、可量化、可追溯原则,建立以业绩为重点,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应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真正使考核结果成为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应扎实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根据不同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推动人才观念转变、知识更新和能力转型。当前还需特别重视编辑业务和编辑现代化技术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编辑业务流程的数字技术,实现编辑工作数字化。 其次,需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合理解决收入“该高不高、该低不低”的问题。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要积极探索符合出版企业各类岗位特点和人才需求的分配方式,区别不同岗位及贡献情况,建立市场化的薪酬管理体系,使人才和薪酬水平与市场接轨。可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加大对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使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报酬,并推行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等多种激励方式。同时还应体现人文关怀,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精神激励包括使命激励、压力激励、机会激励、荣誉激励、沟通激励等,可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全体职工切身感受到企业对他们政治上的爱护、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精神上的慰藉、人格上的尊重、心理上的愉悦;通过采取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都能得到与其努力相应的发展空间,都能获得与其贡献相应的回报。 最后,还应切实用好用活人才,努力克服在用人方面存在的“人才不够用、人才不适用、人才得不到充分使用”的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人才工作应坚持以用为本,做到知人善任。一要扬长避短,不埋没人才。“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每个人既有长处,也有短处。用其所长,则长处更长,用其所短,则短处更短。应克 服求全责备的观念,使人才的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克服。二要用当其时,不耽误人才。必须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对优秀青年人才需做到早发现、早扶持、早使用,使他们“缩短适应期、快进融入期、达到成熟期、投身创造期”。三要用当其位,不浪费人才。坚持适岗适才适情原则,充分尊重人才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努力实现人与事、人与岗、人与人的合理组合。四要用尽其类,不遗落人才。要树立开放的用人观,努力拓展识才、选才、育才、用才的视野,坚持海纳百川、“开门纳贤”,做到“发现人才有眼力、培育人才有能力、使用人才有功力、凝聚人才有魅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最终形成当代出版企业“人人都有机会、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业才发展同步”的生动局面。 (宋永刚,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副社长) 企业转型论文:增值税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影响 [摘 要] 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消费型增值税。与生产型增值税相比,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购入经营用固定资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具体范围详见增值税实施细则)应交纳的增值税额在当期扣除。由于此项税收政策的变更,引起了企业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一系列变化。本文以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报表数据为基础,以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变化并通过分析软件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额与财务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最终说明税收政策改变所带来的财务效应。 [关键词] 消费型增值税;财务数据;财务指标;相关性 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消费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和生产型增值税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用于购买经营性固定资产所交纳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而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扣除。这一税收政策的改变鼓励了上市公司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与以往年度相比,公司当年的相关财务数据也发生了变化。浙江省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浙江省的制造业企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以在沪市上市的浙江省制造业企业为例,阐述这一税收政策的变更给制造业企业带来的财务变化。 一、文献回顾 2004年增值税转型在东北三省开始试点推广,到2009年消费型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诸多学者对增值税转型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许景婷和晏慎友[1](2009)选取了辽宁省4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并通过分析软件对增值税转型给上市公司带来的财务指标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固定资产的变动对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的影响最大,但只是相对而言,绝对值并不大,表明增值税转型对其影响程度有所削弱。黄明峰和吴斌[2](2010)在收集了中部6省26个市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增值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税负,带动了中部地区投资规模的扩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指出消费型增值税对不同产业的影响不同,其中制造业和采掘业受益最大。王素荣和蒋高乐[3](2010)在假设2004年全国各行业均施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前提下,大量收集数据,实证分析了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影响。分析结果认为,增值税转型能够直接推动企业的盈利水平,提高企业的预期收益率。李朝红和刘璐[4](2010)在详细收集了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2008年年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指出企业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减少额越多,企业增加的净利润就越多。 以上学者对2004-2008年间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相比2004年的增值税试点改革,2009年的增值税转型有其鲜明的实施背景,主要表现在政策施行的经济环境不同。2004年国家出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的,率先在东北三省进行增值税试点改革,随后为了扶持中部地区发展,这一政策又扩展到了中部6省26市。回顾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消费型增值税主要有两大出发点:一是有利于企业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在出口锐减的情况下通过税收政策的刺激拉动内需。从整体来看,同样都是增值税转型但经济形势不同,税收政策的实施对企业产生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以下本文基于2009年的经济形势,对消费型增值税对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影响进行分析。 二、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考虑到浙江省是制造业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且2009年以前一直采用生产型增值税,为了能明显地反映出增值税转型后对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变化,本文选取了浙江省所有在沪市上市的制造业企业共29家作为研究样本。基础数据均来自于证监会指定登载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网站上刊载的上市公司2008年和2009年年度报告。 1.实证分析 根据29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本文首先对29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每年求平均,去掉部分偏离平均数较大,不能集中反映数据趋势的数据,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然后对数据进行了计算。 (1)增值税转型对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从表1数据可以看到,与2008年相比,2009年在沪市上市的浙江省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净增加额223 201.94万元。在4类设备投资中,专用设备的投资增加额最大,达135 046.4万元,占总体净增加额的60.5%,比重较大。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的刺激作用较为明显,企业利用此次转型机会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有助于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2)增值税转型后应交增值税,应交企业所得税的变动情况 从表2数据可以看到,由于增值税转型后企业购置生产经营用的设备发生的进项税额可于当期抵扣,所以与2008年相比,2009年企业的应交增值税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共减少23 143.02万元。减少额是2008年应交增值税的9倍。结合表3数据我们看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浙江省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与2008年相比有所下降,营业收入净减少额为1 672 825万元。2008年的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差额为1 082 018万元,2009年的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差额为715 474万元。可以看出,购买固定资产的当年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这主要是由于2009年企业新购置的固定资产较多,相应的计入营业成本的折旧额增加,造成企业当年的盈利空间缩小。这也说明,虽然企业购置生产设备有助于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但这种效应不会马上在投资当年显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2009年企业应交所得税增加18 250万元并不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效应。 (3)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影响 通过表4可以看到,与2008年相比,2009年财务比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固定资产周转率上升幅度最大,增加了0.17。净资产收益率上升了1.35%,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和每股收益上升幅度较小,为0.03。 2.相关性检验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相关的财务数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下面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固定资产投资额与财务比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由于收集到的数据全部为定距数据,因此可通过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变量间线性相关性的强弱。计算出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5所示。 根据相关系数的原理,相关系数r的取值在-1到1之间,r>0表示两变量存在正的线性相关系数,r<0表示两变量存在负的线性相关系数。|r|>0.8表示两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r|<0.3表示两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弱。由于存在抽样的随机性和样本数量较少等原因,样本相关系数不能直接用来说明样本来自的两总体是否具有线性相关性,这时需要通过假设检验的方式对样本来自的总体是否存在线性相关进行统计推断。通过表5可知,固定资产总额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的相关系数为-0.409,它们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为0.038。因此,当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应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零假设,认为两总体存在线性关系。 三、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在金融危机这个经济大环境下,增值税转型的当年,浙江省的制造业企业利用机会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应交增值税大幅度减少。但是从其影响的财务指标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产周转率表现为负的线性相关,说明在增值税转型当年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不能在当年明显提高企业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加之2009年企业的总体营业收入下滑,使得企业当年的资产营运能力不强。固定资产投资给企业带来的资产营运能力的提高会在资产日后的使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而固定资产投资与其他财务指标之间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在2009年企业经营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为严重,固定资产投资的良性效应不能在投资当年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果。 企业转型论文:增值税转型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刍议 摘要: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背景下,我国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型的“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改革是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在介绍增值税转型的含义和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增值税转型对我国企业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企业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含义 增值税是以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取得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消费者负担,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但在实践中,商品新增价值或附加值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是很难准确计算的。因此,我国也采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税款抵扣的办法,即根据销售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按规定的税率计算出销项税额,然后扣除取得该商品或劳务时所支付的增值税款,也就是进项税额,其差额就是增值部分应交的税额,这种计算方法体现了按增值因素计税的原则。 按照“进项税额”的扣除方式,增值税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只允许扣除购入的原材料等所含的税金,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税金;二是所有外购项目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在内,所含税金都允许扣除。通常把前者称为“生产型增值税”,后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我国在2009年以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 二、2009年增值税转型的主要内容 此次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自2009年1月1日起,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全国范围内(不分地区和行业)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为预防出现税收漏洞,将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排除在上述设备范围之外。同时,作为转型改革的配套措施,将相应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本次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最大亮点是全额抵扣,全行业转型,取消增量限制。经测算,2009年实施该项改革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 200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收约60亿元、教育费附加收入约36亿元、增加企业所得税约63亿元,增加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 233亿元。 三、增值税转型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一)降低固定资产成本,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 我国生产型增值税的法定税率为17%,换算为消费型增值税税率为23%,这一税率高于西方国家平均水平,企业的税负明显过高。一方面,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一次性全部扣除固定资产中所含税款,即厂商外购的生产资料,不算入产品增加值,而只是对消费资料征税,从而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对于同一个企业,生产型增值税的实际税负要大于消费型增值税的税负。另一方面,生产型的增值税,生产单位开票就要交税,甚至,根据增值税的实施规则,发货就要交税。也就是说,生产单位货款并未收到就先垫交了税款。从全国来看,大约平均要三个月后才能收到货款。全国每年按8 000亿元增值税款,三月期,年息4%计,生产企业将承担80亿财务费用(利息)。众所周知,货款总有一部分永远不能收回(呆坏账,储运损失,陈旧报废等),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已达3 300多亿元。如果以年500亿元估计企业白白多交了约85亿元的增值税。增值税转型之后,以上两项全国企业将年减税约200亿元。 (二)企业会计科目设置和会计核算发生变化 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企业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增设“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明细科目,并在该明细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等专栏。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企业,应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新增增值税额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专栏,用于记录企业以当年新增的增值税额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转型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集中于会计政策的变化上,主要包括机器设备的计量方法、增值税缴纳方法与折旧政策。但增值税转型对会计核算的影响远不止此。如转型后由于增值税与所得税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将增值税额纳入抵扣范围,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也因此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该资产日后的折旧额,进而影响到各期的成本、经营成果以及所得税的核算与数额缴纳,而且增值税抵扣额的变化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以及资金的时间价值等。 (三)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1.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转型前后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比较,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因此,其价值变动对企业总资产的内部结构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引起资产负债表内相关项目的变动。如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等。 2.对企业利润表的影响 (1)直接影响:投资当年,新增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一次性全额抵扣,导致当年利润大幅上升,但以后各年的利润不再受增值税影响。 (2)间接影响:投资当年由于消费型增值税对投资的刺激力度较大,因此经营收入可能有所增长,但同时固定资产的增加导致折旧费用上升,财务费用也可能由于贷款的增加而上升,从而抵消了部分由于增值税抵扣所带来的利润上升好处。而以后各年的利润状况则主要取决于新增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与折旧和财务费用之间的关系,对于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其利润在投资的最初几年不一定上升。 3.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 (1)直接影响:投资当年,经营现金流由于增值税支付的大幅减少而有所上升,但以后各年的现金流不再受增值税的直接影响。 (2)间接影响:投资当年,经营现金流除了受增值税抵扣影响而大幅上升外,还可能由于新增固定资产的作用而使净经营现金流入有所增加,但当年的投资现金支出一般会高于另两种增值税,融资现金流中的利息支付也会有所上升。以后各年的现金流变化,取决于新增固定资产对经营现金流的增加作用与利息支付及债务偿还所支出的融资现金流之差。 (四)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在增值税转型过程中,企业的设备投资将发生较大变化: 1.企业设备投资与配套投资将大幅增加。因为进项税额抵扣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使企业的投资倾向于能够带来进项税额抵扣的设备投资。另外,转型降低了设备投资的回报要求,企业的设备投资计划会有更大的可能性通过可行性分析。 2.企业的投资周期会明显缩短。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更新的政策,这次国家推出的转型政策给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这样,企业设备、技术更新的加快自然会带来企业投资周期的缩短。 3.企业投资行为会主动跟随国家政策。例如,企业的投资方向将以国家政策推行过程为依据。但是,企业也会做出一些取巧行为,如企业的投资时间将会有意选在转型开始之后。这些行为会给转型政策的推行带来影响,甚至影响转型政策的效果。 (五)对企业筹资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将间接增加企业筹资。企业投资规模的增大,必然刺激企业的融资活动。设备投资所需的资金巨大,企业除了利用已有积累及内部融资来进行投资外,一般还需要通过发行新股、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外部筹资活动来筹集设备投资所需要的资金。 (六)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在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方面,税收转型带来企业投资增加可能会使企业当年相关财务指标恶化,如资产负债率等,但在以后年度,随着投资效果的逐步体现,财务指标可能好转,并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力方面,税收转型使企业设备投资增加,从而设备更新加快,生产规模扩大及经营种类增加等,这很可能引起企业的产品质量、数量提高,加之产品成本降低,使得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销量提高,最终使利润增加。 (七)对企业分配的影响 企业增加投资虽然可能会带来收入与利润的增加,但同时导致了企业自身积累的减少。而企业实际的利润分配额度,取决于现金流量状况。在投资当年,由于转型会减少企业的纳税额,从而减少了现金的流出。但转型刺激企业增加投资力度,增加现金流出,两者相抵以后企业总的现金净流量反而会减少。因此,企业不会因为转型而增加企业的利润分配。在投资的以后年度,随着企业不断收到投资的回报,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会大为改善,此时企业的利润分配会有所增加。 四、小结 增值税转型在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中国历史上单项税制减税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金融危机正在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在此形势下,适时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作用。从长远看,实施增值税改革,企业会有更大的积极性进行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将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企业转型论文:关于中国境内企业并购方式转型研究 【论文关键词】不对称市场经济 行政合并 市场收购 转型 【论文摘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真正意义上的并购在中国有上百年的历史。本文对企业并购方式转型进行详细梳理,这对深入研究中国的企业并购活动及中国境内企业并购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中国近代史的演变及企业并购方式发生的较大转折点,把中国企业并购史划分成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计划经济时期、转型时期三个不同的阶段。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曲折与不断转型的历史。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即使目前,仍然是一个转型社会。从19世纪到21世纪,中国境内的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阶段特色。企业并购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当企业并购发生在中国境内时,更加具有明显的阶段特色。按照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可以把中国境内的企业并购活动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年以前),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第二个阶段(1950年至1979年),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第三个阶段(1980年至今),转型时期的企业并购。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或购买的统称,是并购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部分产权或资产作为实现方式。企业并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有可能会丧失法人资格,或者被并购企业法人资格保留,但是其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 1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 自从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逐步沦落成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的复杂的社会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但却给了中国反思与转型的机会。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衰弱,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迟、发展慢。这就给了外国资本乘虚而入的机会,并且外国资本势力一开始便以强者的面目出现。笔者认为,可以把此阶段概括为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一是此时的经济运行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二是外资控制了中国经济的命脉,本土经济较弱。因此,此时期的企业并购活动称为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 以产生早、发展较快的船舶与机器修造工业为例,外国资本在19世纪40年代便在上海设立了十多家小型船厂,19世纪60年代上半期设立的祥生和耶松两家英资船厂比较大,它们从创立时起就开始了兼并活动,租赁和收购了一批在沪的其他英资老船厂,并扩建原有的企业。在同一时期,民族资本船舶与机器修造工业也在沪创办了一批小厂,其中创办最早、发展最快的是发昌机器厂。但是,由于外商船厂的垄断和排挤,1895年前后,发昌机器厂迅速地衰退,最后于1900年被耶松船厂低价收购,成为耶松船厂的一个车间。 在棉纺工业中,华资企业被外资企业兼并的事例更为突出。1901—1921年间,仅上海先后有6家纱厂被外资企业所兼并,其中外资纱厂在参与兼并活动中形成集团性企业的有日资上海株式会社、内外棉株式会社以及英资怡和纱厂等。 1949年之前,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动乱之中,但中国的经济也在持续发展。此阶段的企业兼并多为外资企业兼并华资企业,兼并方式为被迫式兼并方式。当时的华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差距较大,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华资企业的生存状况很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金差距大;第二,技术差距大;第三,经营策略差距大。这些差距导致了华资企业在经营策略上极为被动,时刻处于被收购或兼并的境地。华资企业为了生存,也出现了一些并购现象。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于1915年创办申新纱厂,他们一向坚持“对外竞争,非扩大不能立足”的经营策略。1932年,申新纱厂已成为全国民族资本棉纺织工业中最大的一个企业集团。 综上所述,此时期的民族工业处于被外资并购的地位,构成了其间的鲜明特色。这不但与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有关,也与中国动乱的政治结构有关。 2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 新中国成立后,围绕着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并购。在城市,主要表现为公私合营;在农村,进行集体化和公社化(可以看做变相的企业并购)。这些并购活动不以市场行为为基础,而是以计划性、军事化为特征。 1950年开始,中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合并改造了大批民营或外资企业。紧接着又经历了“”期间,全党全民办工业,工业企业数量骤然增长,1959年末达到31.8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1.9万个。列宁曾明确指出:“只有那些懂得不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就不能创造或实行社会主义的人,才配称为共产主义者。因为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空想,而是要已经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去掌握和采取托拉斯所创造的东西。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去向资本主义的第一流专家学习组织托拉斯大生产的本领,那么这种本领便无从获得了。”由此看来,列宁没有把托拉斯这种垄断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形式仅仅限于资本主义,而是把它引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并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有效手段,用来指导、管理社会主义的生产。 刘少奇同志依据列宁的这一思想,在1949年6月构想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蓝图时,就提出“按各产业部门成立公司或托拉斯经营国家的工厂和矿山。”组织托拉斯的问题虽然明确提出的较早,但由于当时国民经济正在调整之中,没有做具体部署。1964年2月26日,煤炭工业部党组向国家经委和中央书记处提交了关于华东煤炭工业公司组织领导关系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根据刘少奇同志关于组织托拉斯,用经济办法管理工业的指示,今年我们准备首先在徐州成立华东煤炭工业公司进行试点,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4月30日,中共中央批准这个报告。这样,我国试办的第一个托拉斯企业正式成立。 国家经委第一批批准试办了12个托拉斯情况不同,各具特色。烟草公司和医药公司具有全行业性质,集中管理全国所有的烟厂和药厂;地质机械仪器公司仅限于管理原有的中央直属企业;其余6个全国性托拉斯,除管理原有中央直属企业外,还各自上收了数量不等的地方企业。如盐业公司集中了全国的大盐场和盐业销售机构;汽车公司从全国169个地方专业汽车配件厂中上收了42个,在全国汽车配件产量中占39%;橡胶工业公司成立后,从全国205个地方橡胶企业中上收了103个;拖拉机、内燃机配件公司从全国122个地方拖拉机、内燃机配件厂中上收了23个。与此同时,部分省市也试办了一些由地方管理的托拉斯。如浙江的糖业公司,上海的轻工业机械公司、标准件公司和丝绸公司等。 这种行政合并构成了此阶段的企业并购的主旋律。从几个托拉斯试办的情况来看,他们在组建之后,即着手改组生产组织,改革管理制度,建立适合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经营管理方式,促进了设备的利用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试办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果。 3转型时期的企业并购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经济转型的起步时期,由政府出面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推进社会各方面改革。我们谈条块管理,地方之间进行各种财产的过渡,这种过渡实际上就是一种并购,只是当时是依靠行政权力,通过管理权限来进行的划转,被称作关停并转。 一种观点认为,1984年,保定纺织机械厂兼并保定市针织器材厂是我国现代企业第一次并购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企业以现代企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并购始于1984年的保定市锅炉厂并购保定市风机厂,这次并购活动开创了我国现代企业的并购先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1993年9月30日深宝安收购延中实业,拉开了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序幕,也开始了中国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以上三种观点虽然存在分歧,但我们可以认为,当时的中国境内企业并购活动处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徘徊的时期。 按照第三种观点,我们大体可以将这十年并购时期划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四年的市场启蒙阶段(1993年至1996年),这一时期并购数量很少,四年总共只有14起并购案。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多数人不知并购为何物,参与人更少,市场常常对并购感到诧异;并购的支付全部是现金,多数没有公布股权收购的价格,很少公布有关的细节;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并购往往是针对主要股本是流通股的少数几家公司,并购处于缓慢成长的自发阶段。 第二阶段是自1997年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自1997年至2002年,中国市场发生的上市公司并购数量达到了577起。在这些并购中,买壳上市是第一位的原因,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进行资产重组以达到“保壳”和“保配”目的是第二位的原因,并购重组以配合政府的国企改革任务和国企扭亏的要求是第三位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些并购是属于战略性的重组,有些则是二级市场的盈利,也有些是期望实现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等等。在这些年的并购实践中,并购的方式、支付的方式、并购的目的等都有了全面的发展和变化。从并购方式与支付方式看,有了无偿划拨、资产置换、协议转让、吸收合并、收购母公司、司法拍卖、mbo等;从并购的目的看,除了以上提及的保壳、保配等原因外,还有外资并购、敌意收购、竞争收购等新情况的出现。 2002年是全球企业并购的转折点,尽管并购规模大量萎缩,然而却是全球资本并购第六次浪潮来临的标志。并且,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中异军突起,这一年是中国并购史辉煌的开始。随着近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企业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未来几年里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市场上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将有更多的更为复杂的并购交易。全球企业第六次并购浪潮赋予了中国企业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次机遇,在并购实践中观察和学习并购技术,准确地建立企业并购战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企业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融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全球企业并购的格局及操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已经加入wto的中国企业的并购战略。然而,资本并购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新事物的出现往往要吸纳旧事物的某些优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后发者而言,初出茅庐时学习或模仿便是最好的创新,这也是我们之所以高度关注全球并购的出发点。通过对全球企业并购特征和趋势的分析,可以正确认识中国在全球并购浪潮中的准确位置。而目前全球并购的低潮和中国并购的高潮正在形成一个有趣的交汇点,准确地观察并努力把握这些差异将为中国的企业带来空前的机遇。 4结语 中国国情比较特殊,西方发达市场在一百多年中经历了五个并购阶段,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要把国外五个不同年代的并购阶段浓缩在一个阶段里发展,这种急剧浓缩导致中国并购市场的特殊性。总的看来,中国的并购是30年代的基础,60年代的手法和90年代的眼光。 中国的并购与西方的并购差异巨大,可以互相比照,但不必亦步亦趋。中国目前进行的是体制性创新,这相比于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能够创造出更巨大的生产力。而且中国人特别善于学习,并在学习上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因此,中国的并购手段有可能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 企业转型论文:关于国有物资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的思考 【内容提要】物资企业与物流企业具有本质的区别。物资企业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型为物流企业。通过对转型中面对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摘 要 题】现代物流 【关 键 词】经济管理/物资企业/物流企业/转型 1994年以来,全国物资系统出现持续亏损,众多国有物资企业(以下简称物资企业)步履维艰,与当前蓬勃发展的物流企业呈现彼消此长的明显反差。昔日辉煌的物资企业为何一蹶不振?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其发展路在何方?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 一、物资企业与物流企业的本质区别 在一些物流企业管理教材中,将物资行业等同于物流行业,把物资企业视同物流企业,我们实在不敢苟同。本文认为,物资企业与物流企业既有相近相似之处,更有本质差异。 二者的相同点是均属第三产业的流通服务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从事流通服务的市场主体。二者均通过流通服务,实现物资、物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为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质量服务。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异。主要表现在: 1.从服务对象看,物资企业的“物”是指工业品生产资料;物流企业的“物”是指物品,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退货和废弃物等,二者含义不同。物资企业连结工业品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从生产企业购进物资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个流通过程中从事各种流通活动,把销售服务作为主要对象。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涵盖面则要宽得多,除销售物流外,还包括生产经营企业的内部物流,以及外部的退货物流和废弃物回收物流,也即以物品流通全过程的综合性服务为对象。 2.从企业功能看,物资企业从事一手购进、一手销售的营销活动,主体功能单一,虽然也配合销售实施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和信息等服务,但均系从属并服务于销售的辅助动能,且彼此分割,忽视成本核算。物流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要素实施有机结合,集成系统,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进行一体化管理,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满足用户日益多样性、个性化的物流需求。物流企业关注“效益背反”,追求整体最佳状态。 3.从服务目的看,物资企业服务的目的是在搞好供应、扩大销售中谋求购销差价、取得利润。在确保一定利润的前提下,尤其是在物资价格暴涨取得高额利润的情况下,往往忽略或不计成本。物流企业的服务目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周到的物流服务,包括提供货物运输、储存、包装、加工、配送等有形服务,以及提供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等无形服务,这是物资企业难以企及的。物流企业为社会提供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各功能、要素实现增值服务,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从管理体制看,物资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由于在理论上接受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1957年我国建立起了一套重要物资由国家集中统一管理,以计划分配调拨为主的物资管理制度和流通体系。其特点是把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通分离开来,生产资料又限定为工业品生产资料,即把农业生产资料分离开来,以计划分配调拨取代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流通。在这种体制下,物资企业作为物资部门组织生产资料的基层单位,既执行国家物资部门的职能,又担负着物资经营业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优胜劣退,物资企业大多成为弱势企业。物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和完善,探索出一套物品的物流管理经验,尤其是在物流中运用现代科技,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流通领域的新态势表明,现代物流企业是物资企业的发展方向,物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势在必行。 二、物资企业转型面对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物资企业的生产资料主业经营逐年萎缩,市场占有率连年大幅下降。2000年,全国物资系统物资销售总额仅占全社会物资销售总额52000亿元的5%,整体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明显削弱,给转型带来了困难。同时,在流通领域还存在着物资企业转型的许多制约因素。 1.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影响仍然存在。一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物资企业领导和职工的改革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企业创新意识仍然不强,习惯于传统物资营销方式,在市场竞争中开拓进取办法不多,与物流企业要求的创新发展能力差距较大。二是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完全破除,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尚未形成,多头管理和相互划分导致流通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流通不畅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三是生产资料市场发育不完善,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程度低,市场管理的法规不健全,政出多门和不平等竞争的现象较为普遍,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不少市场仍然处于无序状态。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割裂着市场的统一性。 2.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沉重。一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大量难以收回的应收帐款和改革开放经济过热年份形成的“三角债”,造成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捉襟见肘。二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方针导致物资企业目前一方面人浮于事,且部分员工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懂业务、会管理、善开拓、能创新的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后劲。三是由于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中重生产、轻流通,以及改革开放后物资企业上缴国家利锐多,国家对物资企业投资少,造成物资企业流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低下,影响流通效率的提高,致使物资周转慢、库存大、占用资金多,经济效益差。 3.流通服务方式单一,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一是服务方式和手段简易。物资企业大多仅能分段提供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送货等流通服务。有的县级物资企业至今仍用手扶拖位机运输,送货、装卸仍是人拉肩扛。二是企业组织规模和经济实力大多偏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萎缩不振,市场份额缩减,由物资流通的“主渠道”变成了“支渠道”。三是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质量总体不高。不少物资企业经营粗放,管理混乱,规章制度流于形式,难以为用户提供适时、适量、适质、齐备、便捷的规范化服务。四是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滞后。由于全国物资系统没能建成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虽然不少物资企业配备了电脑等装备,但难以提供准确、及时、实用的信息,指导决策和营销,现代化设备成了“花架子”。 4.改制改组未到位,企业机制不适应。一是省市、地市级物资部门虽然成建制改为物资集团总公司或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但大多是换个牌子的“翻牌公司”,仍是产权模糊、权责不清,沿袭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现代企业制度远未建成。二是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不够深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物资企业虽然普遍地开展了以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改革,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物资企业的机制转换还是初步的,在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资金管理上还很薄弱,经济效益低。由于物资企业大多连年亏损,分配档次难以拉开,职工队伍不稳,有的人才外流,企业凝聚力明显下降。三是企业约束机制乏力。有的企业领导盲目决策,出现不少“三拍”( 即拍脑袋决策、拍胸膛保证、拍屁股走人)工程项目,资金有投无回;有的用企业流动资金炒股票、搞期货,造成巨额资金损失;有的“官位”升上去,公司跨下来,或提前退休了事,或易公司当“官”;有的盲目为外单位甚至个体、私营企业提供银行贷款的经济担保,造成经济损失。有的企业领导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收受贿赂、挥霍浪费。对企业业务骨干管理乏力,“体外循环”现象时有发生,使企业雪上加霜。 5.政策环境不宽松,市场竞争不公平。一是在税收政策上,由于税制改革,物资企业由过去按进销差额的10%缴纳营业税改为按进销差价的17%缴纳增值税,税负加重。而对个体、私营流通企业采用包税制,税率仅为物资企业的15%,使物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在财会制度改革上,国家大幅提高折旧率,企业成本大增。三是在投资政策上,多年来国家对流通行业的投资少,对物资企业的投资更少。四是在金融政策上,工业企业贷款易而物资企业贷款难,常使自有流动资金紧缺的物资企业束手无策。五是在改制政策上,兼并破产政策不适用于物资企业。这既不符合国有企业改革总体要求,也不利于物资企业建立合理的市场退出机制。 三、物资企业转型的对策思考 在近年物资企业整体滑坡的情况下,仍有部分物资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向物流企业转型的优势和物资基础。这部分物资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创造条件,发展物流,逐步转型,将是可行的。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物流理念。物资企业转型首要的是转变观念提高物资企业职工的物流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的物流意识。目前应着力抓好“三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转变。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的物资企业,只有从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才能向物流企业转型,与市场经济接轨。二是由市场垄断分割观念向市场一体化观念转变。物资企业要解放思想,树立变市场条块分割为全国市场一体化,变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分割为商品市场一体化,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割为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新观念。三是在企业管理观念上,要在企业的思想观念、经营战略、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根本改变,使现代物流理念深入人心。 2.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制度创新。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国有资本从物资流通行业退出是必然趋势。因此,物资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都应按照符合市场规律的产权形式规范,走先改制、后转型的路子。但从现状看,要物资企业全部退出市场也不现实。由于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相关政策也未完全到位,因而为平稳过渡,避免震荡,保持社会安定,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目前各地物资企业产权改革看,主要有两个层次、两种模式:一个层次主要是在省市以上的物资企业建立以国有资产为运营主体的母子公司体制;另一个层次主要是在地、市、县级物资企业形成以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为主的多元主体、多种形式的产权体制。改制方式包括资产置换、重组再生、兼并联合、整体或部分买断等,使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职工参股、控股或全部职工股的多元产权主体,国有资本实现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经营上实行承包、租赁、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等多种方式。同时,结合转换企业机制,并在围绕和抓住企业主业优势的基础上,向相关领域延伸,发展现代物流。 3.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开展现代物流业务。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各种物流功能、要素进行整合而发展起来的。从现状看,我国许多物资企业拥有一定规模的用地、仓储设施、运输装卸手段和加工配送能力等物流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物质条件。充分利用这些物流资源,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方式进行整合,开展现代物流服务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调整企业发战略。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物流企业为方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业务创新为主线,以整合物流功能、要素为重点,以降低流通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为中心,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物资经营企业可以选择物资为主业的集中经营战略或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多样化经营战略;物资储运企业可以选择物资储存为主业的运输集中经营战略或以储为主、储贸结合的多样化经营战略等。不论企业实施何种经营战略,都应对企业内部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和一体化,形成企业物流。在此基础上,发展工物、物物联合,对企业外部物资资源整合与合作,与生产企业和其他物资企业开发社会化物流,并合作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 4.打造几家大型物流企业,重视应用信息网络技术。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跨国物流公司纷纷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抢滩中国市场。势单力薄的物资企业很难与之抗衡,需要打造我国大型物流企业,利用本土优势与之竞争,并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物流市场的竞争。物资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而物流企业则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打造大型物流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物资企业,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因此,应选择规模大、资金足、管理严、班子正、队伍强、效益好的物资企业,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界联合,吸纳国有、集体、民间资本和引进外资,利用现代科技和管理经验,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物流资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型物流企业应充分重视信息和网络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当前要重点抓好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逐步实施,稳步建设。在不断满足实际需要中发展,在需求和技术进步中逐步提高,形成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营运水平,为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5.推行现代物流服务方式,加快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朱总理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省市物资企业集团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牵头组织、逐步推行。一是组织集团直属企业及部分市县物资企业建立连锁经营网点,使目前分散分割的物资流通网点逐步形成分层次的、具有相当实力的连锁经营网络体系。二是有选择地在一些经济发达、交通枢纽的中心城市,建设和改造一批物流配送、加工中心,建成配送、加工网络系统。三是改进物资运输方式,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推广集装箱、托盘和汽车门对门运输先进方式,实现运输、包装的标准化。四是由有志于现代物流事业、年富力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组成强有力的班子,由他们物色一批职工,组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多渠道筹措启动资金,从业务熟悉的几个品牌品种如钢材、水泥等入手,开展制,逐步实行、配送、加工等有机结合,以全新的企业、诚信形象和优质的物流服务赢得市场。 企业转型论文:中小企业转型机制的探析 摘要: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成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本文以两次渡过经济危机,不断探寻转型出路,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某中小企业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叙述和分析,从中总结出了笔者对中小企业转型机制的几点思考,从战略升级、产品升级、人力资本升级、整体形象经营四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探索,从而为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经验的借鉴与交流。 关键词:中小企业 资源型经济 产业升级 从99年至今,全球经历了两次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创。在巨大的金融地震下,许多的企业轰然倒下,甚至是许多跨国公司,虽然在各国政府的调控下,免受覆灭,但也面临了江山易主的命运。面对多变、脆弱的经济体制,作为微观个体的企业,如何抵御金融危机的侵袭,如何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成为企业生存面临的必修课。 中小企业是指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亿元以下的企业。我国中小企业,随尚处稚龄,但却是我国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主要以家族企业为主,平均寿命仅为三年多,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研究能够走出两次经济危机的冲击,并不断推进本身发展的中小企业,对我国中小企业整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金融危机既给我们带来了危机,也给我们创造了机遇.山西省在这次危机中,放缓经济发展,致力于完成资源型经济的转型.从20世纪50年代末,资源型经济的问题先后出现在了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如今“资源诅咒”已被公认为一种经济怪像,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同时资源型经济的转型也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山西省是资源大省,既兴于煤炭,也痛于煤炭。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西累计生产煤炭11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4。但辉煌的背后,是资源粗放型开采造成的浪费,生产不规范引起的环境恶化,管理制度落后造成的矿难等,如今贫富差距拉大,更使山西动辄处于舆论风暴的中心。为了积极促进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山西省在煤炭行业开展的关小上大、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等“三大战役”,在这样一种改革的大潮下,作为一个微观个体的企业又如何妥善经营自我,配合政策,实现山西省经济的转型,如何在规范推进企业规范发展的同时,增加企业的社会效益,使企业与社会共同进步,是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其次,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面临着一个困惑,即“做大做不强,做大就死”。中小企业在模仿与摸索中困难前行,走了许多弯路,但是却迟迟不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曾有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是6年。更有人说,有些地区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仅为2.9年。虽然对于中小企业到底能活多久的问题众说纷纭,但造成中小企业短命的原因,除了外部环境影响外,就是自身内功不够,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的竞争规则开始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国提出了“后现代制造业”的概念,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开始探寻新能源、清洁技术、生物工程等同时兼具效益和社会责任的道路,并将此作为国际制造业标准以提高进入门槛,主导技术含量更高的国际贸易规则。依靠低成本竞争和大量的能源消耗已经不能满足创新的要求,一个“创新竞争时代”正在来临。中国的中小企业首先必须认识到环境的变化,靠低成本和大量能源耗费,重返出口市场和规模是非常困难的。 融资问题是一直以来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对于智力密集型企业,创新更加需要充足资本的支持。舆论普遍表示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个大的工程,要政府、银行、中小企业各个部门来协调解决,同时中小企业应当开辟更加立体、多元、多维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要想吸引风险投资必须在三方面下工夫:首先是建立良好的管理团队;其次是新颖的商业模式;最后是让资本看到市场发展的潜力。 尽管大型国有银行推出了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但实际上成效并不明显,而另一些小银行、小额贷款机构又没有太强的资本实力,无法应对中小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重要的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坚冰不消,则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就会不足。金融机构应该侧重扶植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强自身创新。 虽然关于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也有很多说法,但我们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整体研究还是不能反映出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为了走出“做大就死”的怪象,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广泛的统计和研究,定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是一项具有社会价值的研究。 1 研究思路 以a企业为典型的案例,进行个案追踪,并结合其他同类企业和中国经济政策调整,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使用个案追踪法为主,同时通过关键人员的深度访谈,重要历史资料的查询等方法,对历经两次经济危机,转危机为机遇,成功实现企业两次转型,并逐渐从小型企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尝试进行了总结和讨论,为中小企业转型的转型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2 案例阐述 a企业前身为国有煤矿,以煤炭开采起步,于1998年工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十多年来,为适应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的变化,积极在投资办学、高科技生物质新材料、农业产业化种植、房地产开发等领域进行摸索,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于2009年9月组建了集多种产业的、综合性的集团公司。 2.1 两次危机中的转型 煤炭产业属于国家具有战略性的能源产业,为有效解决煤炭行业安全事故频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规范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在煤炭政策上不断调整。1999年金融危机下,国家审时度势,推进煤炭企业私营化,在经济形势晦暗不明、政策创新、资产负债率高、公民观念受计划经济体制约束等复杂的情况下,公司领导人果断接受国家改制的试行方案,实现产权的股份制重组,减少国有股比例,完成了公司的初步架构,并致力于公司整体得配套改革,成功完成了公司的第一次蜕变。在此后的十年间里,企业稳步推进,快速发展,同时,不断推进产业经营的多元化,减少市场风险,并在政策的引导下,将投资转向高新技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度爆发,山西省在煤炭行业开展的关小上大、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等“三大战役”,力求煤炭产业向集团化发展。公司以此为契机,与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进行控股重组,改变了资本的重组,并实现主营产品的过渡,全面实现了资本重组和产业升级,完成了公司的第二次成功转型。 2.2 投资教育事业,造福山区百姓 回报社会、投资办学是实践“教育兴企、人才强企、社会养企”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企业品牌效应的重要形式。集团公司在当地投资兴建学校,学校一期工程总投资5300万元,于2005年8月开工建设,2006年8月竣工,2006年9月1日正式招生。首次招生1700多人,目前在校生共3000余人,教职员工320余人。学校开设小学、初中、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综合高中三个学段。学校运行三年多以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肯定,为集团的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3 引进科技产业,奠定发展基础 为推进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将有限的煤炭开采转化为可再生能源产业,集团公司于2006年开始,决定投资开发生物质新材料产业。几经项目的甄选,决定于北京某研究所联合,投资某植物工程塑料的千吨级放大生产线项目。该技术国内空白,其产业化是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攻关项目,主要由少数跨国集团垄断经营,我国主要依赖进口,年进口量达5000吨左右,仅用于制造汽车输油管每年就超过4000吨。该项目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同时由于原材料的需求,可以有力拉动农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巨大的科研和市场风险,集团领导人经过长时间而缜密的考察,决定立项投资。2.4 开发庄园经济,拉动农业发展 生物质新材料项目70%的原料来源于农业经济作物——蓖麻,年产1000吨工程塑料,需消耗蓖麻籽12000吨,需要6.8万亩耕地投入蓖麻种植才能满足需要。为此,集团公司2005到2006年先后和山东、山西、内蒙古农科院等蓖麻科研机构达成技术协议。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战略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现转型发展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集团积极置身于集多项产业为一体的多元化、集团化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集团公司将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继续在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上进行积极的尝试,为打造百年企业奠定更好的基础。 3 转型机制的探析 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企业健康、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a公司的发展历程,我们提取出以下几点有价值的方向,以供进一步探讨: 3.1 战略升级 战略是转型发展的总纲,战略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目标”和“四项措施”: 3.1.1 两个目标: ①改革目标。以新组建集团为依托,放大与完善公司发展的平台,实现集一产、二产、三产于一体的体制升级与制度创新,完善集团管理模式。 ②转型目标。抓住政策和市场的机遇,寻求与探索进入资本市场的方式与方法,让资产与资本两大资源同时为公司创收增效。 3.1.2 四项措施: ①整合内部资源,进一步完善集团法人治理结构。 ②整合外部资源,实现体制健全、机制创新、管理科学目标。 ③聘请专家为公司上市做好参谋,打好基础。 ④以内部理财公司为基础,探索进入资本市场的方式方法。 3.2 产品升级 产品升级乃至产业升级是转型发展的具体做法。集团公司积极分析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对投资项目进行了审慎的选择。应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科技产业薄弱的现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造了一系列平台,促进资本和高科技的联合发展,化工项目的选择正是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同时,减少贫富差距,加快农业步伐,促进城乡发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调整的方向,公司在项目选择上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建设方向,投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的选择上尽量扩大双赢。 在投融资问题上,公司着眼于资本的经营,进行了多元化的灵活融资,放大资本的功能。在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与知名研究所的合作,增加公司的智力资本;通过与汽车市场的接轨,吸引资金,增加投资者的信心;改变传统观念,大胆与大型企业合股,增加企业的无形资本,为企业拓展生存空间;同时,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及时获得资本市场的信息,如申请各种国家基金和贷款等。总之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能否灵活有效的融资是发展的关键。 3.3 人力资本升级 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这种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a公司通过在城市设立人才中转站,进行了尝试,促进了供求双方的了解,同时成功与当地的高端人才市场建立了流通渠道。通过高科技技术项目的引进,成功提升了人力资本的核心组成,引进了一大批处于学术前沿的博导、博士、研究生等以及处于技术前沿的高级工程师,可以说实现了人力资本的跨越。新旧思想的相互作用,为内部的有生力量带来了发展的空间,一大批具有潜力的内部人员,在不断的学习中,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学习等形式,知识技能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建立了人才的内部竞争机制与外部流通机制初步接轨,有力的提升了公司的人力资本组成。 3.4 整体形象升级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小规模时,一直挣扎在生存线上,但是随着企业向规模化经营推进,对社会的影响加大,必然考虑企业整体形象的经营,在这点上,可以说我国在整体上是落后的,例如丰田、肯德基等都非常注重整体形象的经营。地方企业在做到一定程度上后,必然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例如山西的煤老板、温州的轻工业等等。但是知名度不等于美誉度,对于一个企业的整体形象来说,美誉度才是这个企业的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一旦具备了公众形象的雏形,作为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一个组织机构,必须要对自身的整体形象美誉度进行系统的经营,建立自身积极健康的公众形象,成为地方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动荡的冲突与变革中,正是由于a公司积极投身于投资教育事业、惠农产业,改善当地民生等的事业的过程,找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空间和资源。 4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追踪a公司的发展历程,发现背后决策的机制,和企业发展动向的分析,对金融危机冲击下,资源型经济转型背景下,对中小企业的转型机制,从观念、战略转变、产业升级、人力资本升级、整体形象经营等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小企业转型过程中,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和配置,进行了经验的总结,为同类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的作用,也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实证材料。 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中小企业在产业转型后,如何进行体制和制度的建设,管理体制即是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整体的协动性,管理体制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改革开放后,我们曾一度模仿西方的管理技术,但是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具体文化与个体的差异等因素,我国企业虽不断尝试,成功者却寥寥可数,同时缺乏系统化的总结和有效的推广模式。例如浙江跃进集团倒闭后,所暴露出的管理漏洞,松懈的管理体制最终不能适应规模的扩张,最终导致一个本土跨国企业走入绝境。而海尔集团,利用自己有效的管理模式,成功的进行了0成本扩张,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张,必然面对整体资源配置和协动性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一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借鉴西方的经验,更多要运用方法论,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结构,探索寻找自身的管理体制升级方案,建立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为企业的转型与突破提供基本的保障。 面对我国复杂的地域环境,不同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否具有共同特征,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能否总结出系统化的解决模式,这都是我们将来面对的问题。总之,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有生力量,同时历史短暂,境况复杂,需要政府与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促进中小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为推进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转型论文: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 摘要: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己成为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增值税的内涵及运行机理,并提出了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 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值税转型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财政收入影响;财务决策影响;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作为增值税转型等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原则,有着深厚的现代税收理论根基。其对企业财务决策影响表现在: 一、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我国经济以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持续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而上市公司经营收益能力和生产效率却逐年下降,二者形成强烈反差。要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考虑从制度供给方面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值税转型可以通过建筑投资和设备投资的差异性税收政策,购建由投资总量增长模式向技术增长模式转变的制度激励机制。 二、对企业筹资的影响 筹资决策的关键是要在借款与权益资金之间做出选择。由于借款利息的固定不变,不因企业盈利的增加而增加,也不因企业盈利的减少而减少,在投资报酬率高于利率时,企业应该多借款,可以提高权益资金的报酬率;如果投资报酬率等于利率时,则筹资结构对权益资金的报酬率没有影响;如果投资报酬率小于利率时,则多借款反而会降低权益资金的报酬率。增值税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会提高企业的投资报酬率,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企业的筹资结构中,可以适当增加借款的比重。 三、对企业收益及其分配的影响 第一,增值税制的变化,不仅使大量采购设备、固定资产投入很高的行业受益,也使那些重型设备制造行业受益,其受益程度取决于增值税变化对其下游行业的投资刺激力度。 第二,增值税制的变化对国家税收的影响会在相当程度上被所得税的增加所抵扣。而且,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刺激力度越大,上游设备制造商的利润率越高,国家实际增加的则政负担就越小。 第三,增值税制的变化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刺激,会增加全社会的价值创造。通过以上对增值税转型后给企业则务状况、经营成果带来得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会对企业财务产生良性影响,特别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有明显的“减负”作用。但由于行业性质的差异,“减负”效果也不尽相同。 四、对策 为解决增值税转型给企业财务决策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企业财务核算的一般原则及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按现行会计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1)企业购进不符合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的固定资产,其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仍然作为固定资产成本入账,借记“固定资产——含增值税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利目。 (2)企业购进符合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的固定资产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其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不得作为固定资产成本入账,而应增加企业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科目。 (3)企业购进的符合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的固定资产如改变用途,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对外投资或个人消费等,则应将其“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记入相应利目,借记“应付福利费”、“在建工程”、“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科目。 2.建立两套固定资产价值重估体系 为解决增值税转型给企业资本运作带来的不便,保证固定资产重新估价的正确性,对含增值税和不含增值税的固定资产应分别建立其价值重估体系。在进行固定资产价值重估时,含增值税的固定资产评估价应以含税固定资产价值为参考系,而不含增值税的固定资产评估价应以不含税固定资产价值为参考系。这样,既可使各类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前后保持一致,也能避免了因选用不同的价值参考系而导致固定资产重估价值偏高,进而虚增企业资本公积等负面影响。 3.会计信息披露应说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随着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大,增值税转型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程度也会不断加大。对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却很难自行分析。为提高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公正性、客观性、可比性,客观上要求企业披露会计信息时,应将增值税转型对其资产计价影响数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利润变化数在报表附注中作详尽说明。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模拟教具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一、仿真头颅模型及牙领模型在口 腔领面外科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仿真头颅模型及牙领模型与成年人的头颅类似,可模拟患者的张闭口运动,以及治疗时患者需要的椅位变化。牙领模型安装在在头颅模型的上下领之间。牙领模型上的所有牙齿均采用专用胶与牙槽骨相连,并可在拆却后显露出下方的牙槽窝。仿真头颅模型的面颊部是由橡胶材料构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阻力,可以和其中的牙领模型较好地模拟出人的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学生可以真实地体会出拔牙手术操作中唇、颊组织对于手术的干扰以及拔牙过程中所需要采用的楔、挺、推、翘等用力方法。医疗技术具有严格规范的特征,指导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利用仿真头颅模型及牙领模型设计的医疗方案、操作前的器械选择、操作的准备、操作过程和步骤等方面,及时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规范操作。通过反复、多次模拟训练规范学生的操作,使其养成一种良好的操作习}贯。 二、缝合练习模块在口腔领面外科 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缝合是将已经切开或外伤断裂的组织、器官进行对合或重建其通道,恢复其功能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术之一。口腔领面部不管是外伤还是手术后的瘾痕,都可能会加重患者思想和心理上的负担。因此缝合方法是否正确、缝合技术是否熟练紧紧关系着手术效果和患者的面容。缝合训练涉及到缝合针线的选择、缝合时的层次、针距、边距、松紧度以及各种缝合方法。传统的缝合训练常常采用布料、橡胶管、猪皮、活体动物等。但这些材料要么与正常人体组织的弹性、柔初性相差甚远,要么费用较高、不能反复多次使用,使学生的缝合训练受到很多局限。缝合练习模块由仿真皮肤和皮下的基底部所构成,与真人皮肤在弹性和手感上十分相似。学生不仅可以在缝合练习模块上进行皮肤缝合训练,还可以进行手术切开、打结、拆线、换药等练习。我们在授课时首先由指导教师进行示教,强调正确、规范的手术缝合、剪线方法,然后学生两人一组互相配合训练。为了增强训练的真实性,我们会反复强调这不是在练习,是在为患者进行手术操作,要求学生认真缝好每一针。在学生训练时指导教师仔细观察,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错误。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所有同学均能熟练掌握外科缝合的基本方法。 三、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在口腔领面 外科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口内缝合由于有唇、颊、舌、牙齿的阻档和干扰,视线不佳、而且口腔内私膜组织质地柔软缝合时易发生缝针折弯、组织撕脱等情况,较皮肤缝合时难度大。但是口内缝合又是口腔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或工作中最早接触的内容之一,不经过训练直接在患者身上练手不仅学生心理负担重,也加大了患者的风险。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用了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对学生进行训练。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包括底座、模拟口腔粘膜的膜和中空柱状的套圈,套圈与底座相匹配,膜覆盖于底座上端,底座上部为中空,套圈由上至下套于底座,膜覆盖于底座上端的部分处于绷紧状态,其所具有的张力模拟口腔内粘膜的张力,膜以上的套圈部分的腔体大小模拟治疗时口腔腔体大小。利用专用口内缝合模型可以让学生体会出在狭小空间缝合操作时的不便,体会口内缝合与皮肤缝合的异同。为他们进入临床实习莫定了一定的基拙。 四、专用牙槽脓肿切开模型在口腔 领面外科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牙槽脓肿又称根尖周脓肿,是由根尖周炎发展而来的。在急性期切开排脓将脓液引流是局部治疗的主要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虽然在理论上知道了牙槽脓肿形成后患者会出现软组织肿胀、局部压痛、面部变形、触诊有波动感等症状。但是在临床见习或实习期间能够遇到的病例非常有限,愿意配合学生操作的患者更是少之又少。专用牙槽脓肿切开模型不但外形逼真,模拟脓肿的颜色、质地、触诊手感甚至脓液都与真实的牙槽脓肿相似。专用牙槽脓肿切开模型包括模拟牙槽骨及其对应牙跟的部位上的模拟脓肿,配合仿真头颅模型使用可以使学生真实感受治疗时椅位调整、麻醉、消毒、切开、冲洗、放置引流的全过程。模拟脓肿可以在操作过后替换成新的,不用替换整个牙槽脓肿切开模型,成本低可以保证学生人手操作。 五、唇裂模型在口腔领面外科临床 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唇裂是领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崎形,新生儿唇腾裂的患病率大约为1:1000。手术治疗是修复唇裂的最有效的手段。虽然目前倡导个性化的唇裂手术方法,但传统经典的手术方法依然是学生学习、入门的基拙。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图示、视频、电脑模拟甚至是剪纸的方法讲述手术定点、切开、肌肉组织瓣旋转移位后缝合的方法。但是由于缺少直观的认识,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学到最后也只是知道唇裂需要手术治疗而已,具体怎样定点甚至有哪些术式都一片空白。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使用了1:1大小的单侧唇裂模型,该模型由发泡乳胶制成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唇裂患者鼻部以及口唇的崎形。由于其价格低康、材质柔软适合学生练习定点、切开以及缝合的全过程。所有学生均可主刀模拟手术一次,并作为一助配合模拟手术一次。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训练,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于唇裂手术原理的理解。口腔领面外科是一门集科学性、技巧性、实践性一体的临床医学学科,也是口腔专业学生临床实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操作技能。然而传统的临床环境中的学徒式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建立规范化的临床技能培训流程,利用多种模拟化教具,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这种更加直观、更符合学习规律、安全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乔光伟 宋玉 景捷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创新实验思索 本文作者:张长源 程辉 卢友光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初衷,勿盲目攀比省级、国家级立项的项目数,要立足各校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并在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和项目管理中始终体现这一根本宗旨。福建医科大学结合校情,制订了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的详细实施方案,着重强调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和项目实施对学生整体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实行院校二级管理,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总数按各学院学生人数比例划分给二级学院,避免各学院在项目申报中的盲目追求项目数的现象,同时也给予二级学院主动实施权。口腔医学院根据口腔医学院和附属口腔医院两院合一的特殊情况,制定了《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细则》,强调项目实施中学生是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非过分强调实验设计本身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对于部分学生热情高、积极主动性强而由于项目数量的限制未能获得校级立项的实验项目,学院划拨一定的经费支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研究,充分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热情,较好地实现了国家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的初衷。 学生作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展实施的主体地位应该明确.而且不能改变[3],大学生创新实行实验计划项目并不是单纯的做一实验小研究,从项目选题、文献检索、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到项目总结和汇报、项目组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等每个环节都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必须交由学生独立完成。我院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中强调“突出过程、强调可行性、淡化结果”的项目管理原则。 项目选题鼓励学生从自身兴趣的小课题、小研究、小调查入手。然而,往往不少学生立志于做大事、做大研究,申报的项目课题过于庞大,研究内容过于复杂;部分指导教师是将其自身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作为研究项目直接交付学生填写申报,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科研知识积累较少的背景,导致项目流产。例如《口腔癌基因研究》,对于2000元研究经费和借助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实验的学生而言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院在项目的立项选择上,明确告知学生和指导教师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学生团队在业余时间能独立完成实验为基本原则,例如我院2010年立项项目———《“美丽微笑者”上颌前牙视觉评价及分析》实验项目设计清晰,实验内容可行性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可行性,研究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沟通能力,获得了申报答辩评委的认可而获得立项,该项目同时被我校遴选参评福建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获得省级立项,说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学生自身的参与性及实验的可行性。 在项目申报前期的文献检索中,要求学生检索、查阅至少2篇英文文献和10篇中文文献,并对所查阅文献予以总结、提炼,提高学生使用文献检索工具的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项目申报则要求学生实验小组独立完成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包括文字组织、行文构架、申报书排版打印,并将项目申报书的主要内容制作成PPT进行项目申报答辩;申报答辩评委由学院博导、硕导组成,评委现场对申报小组进行提问、质疑,并要求学生实验小组现场回答,以此促进学生对常用办公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锻炼临场思维答辩能力,评委现场公布评分情况和获得立项的项目名称,对未获得立项项目明确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改进;对项目的总结验收,学院要求学生将实验研究的主要过程、研究内容、研究结果以及实验小组每个学生个体对参与实验项目的感受和收获以PPT形式向博导、硕导组成的验收评委汇报,验收汇报的目的是着重了解学生项目完成情况和参与项目后的收获,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的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提出较粗浅的想法和思路时,应耐心引导,多鼓励、多表扬,切勿轻视学生提出的实验设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检查实验进度,对学生实验存在困难予以细心解答,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等方法查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不是直接代替学生进行项目实验,包办代替只会造成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下降,体会不到“重在过程”后成功的喜悦[4]。我院在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实施前,组织开展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明确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详细规定指导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明确禁止教师代替学生填写申报书或直接代替学生完成实验,对发现违反规定的指导教师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一定程度上震慑了此类情况的发生。我国高等口腔医学院校的学生较晚(目前国内院校多为第三学年或第四学年)接触口腔专业课程,这造成了学生专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不利于专业培养,而在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高等口腔医学教育体系中,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接触口腔医学专业知识呈阶梯式递增[5]。 虽然完全套用发达国家高等口腔医学教学教育模式不符合我国国情,但是口腔医学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6],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则为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了早接触口腔医学的机会,为口腔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讨提供了平台。我院注重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与口腔医学学科专业的结合,鼓励学生申报与口腔医学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突显口腔医学学科特色,例如《福州市牙科诊所口腔医生学历调查》、《普通人群口腔前牙外形观察》,此类实验项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更早接触了口腔医学临床学科,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此外,这种社会调查活动经验可以扩大和深化学生社会实践技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最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7]。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动力。高等医学院校口腔医学广大教师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这一平台,努力为我国口腔医学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临床水平提升策略 本文作者:高婧 沈丽娟 刘梦蝶 方明 田敏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已对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口腔医学实验所需材料大多比较昂贵,因此,对实验操作步骤、程序要求较高。虽然老师在示教时一再强调,但仍会有学生听而不见,此时,将有些实验从实验室转移到多媒体视听教室进行,先进行多媒体演示,通过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效果,让学生观察、判断,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同时降低了教学成本。我们将口腔医学教学的精品课件和视频拍摄后贮存在我院网络平台上,同时在平台上连接国内外公开的教学视频、课件,使学生了解国内著名院校的口腔医学课以及国内外口腔医学的新知识、新动态和新发展。 同时教学课件、视频的网络平台化可以使学生对所学课程随时进行回顾以及师生间进行再探讨。仿真头模教学系统是口腔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转化口腔理论知识,连接临床实体操作的过渡和桥梁。为提高学生仿真头模训练的效率,首先为学生播放教学多媒体视频,对各步骤进行定格、放大,使学生对整个操作程序有一个大体了解。然后,老师进行示教,再次对关键步骤进行讲解,从而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随后,让学生进行仿真模拟训练,带教老师指导学生按照标准进行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体会临床口内操作的局限性,同时及时调整椅位,做到“手上有数”。有了这“两个有数”,我们制定每个科目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仿真操作训练,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解决临床实际操作机会少的问题,我们将原定每个科目(如全冠制备)1次训练增加到3次。通过仿真头模训练使学生在临床实际操作中,上手快,操作准。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体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不仅能检验实验教学质量,也是考查学生临床操作是否规范熟练的渠道。 考核采取实验课中考核和毕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课中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带教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制定每项考核内容的评分细则,指定考核内容让学生操作,根据操作结果进行分数评定。考核分次进行,如牙体制洞考核分为牙合面洞和邻牙合面洞的考核,基牙预备考核,分为全冠和嵌体预备。每次考核成绩记录汇总入总成绩。毕业考核分科进行,考核形式为理论和操作相结合。实验考核体系的制备,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技能的重视,检验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与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同时,在考核中反应出来的问题,反过来可以很好的指导教学,利于教师在授课时安放问题,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去年,我院教学中心还新引进了两台口腔修复临床操作实时评测系统。拟将该系统用于本课程中学员牙体缺损修复、固定义齿修复等实践课的教学考核,对学员的操作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对牙体预备、冠桥预备等实际操作进行自动评分。 为提高教员的执教能力、积极推进课程教学精品化,我院先后三次邀请国际颌面修复学会前主席、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高级口腔修复科主任JohnBeumerⅢ教授来我科进行“全口义齿”、“可摘局部义齿学”和“种植义齿”的本科教育师资培训。整个过程采用国外名校原版教材,授课形式包括理论讲授、直播示教、临床指导等。通过对我院与UCLA大学授课内容、授课形式、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方式的对比,旨在革新本专业的授课形式,提升教员的授课技能。此外,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PBL教学、CBL教学方法。建立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手段上,把传统教学媒体(板书、挂图、实物)与现代化电教媒体(投影、幻灯、录像)结合起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学习印象,继续突出培养学员口腔修复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技能培训思索 本文作者:刘博 曹婷婷 步捷 刘伟伟 单位:济宁医学院口腔医学系 依据口腔医学专业特点,设立四项技能培训模块,包括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模块、口腔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内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修复和正畸基本操作模块。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模块中包括问诊(主诉准确、现病史完整、既往史明确、家族史清楚)、体格检查(顺序合理、查体全面、手法规范)、病例分析(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各项辅助检查的结果,分析是否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检查项目是否合理、有效)、治疗方案的设计及完成病历书写。口腔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模块包括局部麻醉术、拔牙术、外科基本操作(无菌术、换药、拆线等)、围手术期准备、术中情况和术后处理(术中预防并发症、术后医嘱和康复计划等)及心肺复苏等。口腔内科基本操作模块包括氧化锌丁香油水门汀、磷酸锌水门汀、聚羧酸锌水门汀、玻璃离子水门汀等常用材料的调拌,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窝洞制备及充填(Ⅰ-Ⅴ类洞的制备,银汞和光固化树脂充填),开髓(前牙、前磨牙、磨牙至少各一颗),根管预备(揭顶、根管通畅、根管预备),根管充填等。 口腔修复和正畸模块包括印模及模型的制取(体位、手法的正确和规范、印模和模型变形的控制),铸造金属全冠、烤瓷熔附金属全冠和全瓷冠的牙体制备(牙体预备的手法正确,预备顺序和预备量的合理和准确),桩核冠的根管预备,牙列缺损的修复设计,常见错HE畸形的诊断及设计等。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培训模式,请有经验的临床带教医师设计临床常见病例和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相互问诊和检查,完成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医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复习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临床病例,强化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医患沟通技巧的掌握及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标准化病人的应用有助于充分模拟和再现临床实际接诊情况,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习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考核,采用多站式考核方法,要求学生通过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治疗设计等四个考站的测试,成绩以百分制记,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考核结束后,实验组学生填写调查反馈意见表,对专项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实用性、满意度、对临床实际操作有无帮助、能否熟练操作以及考核方式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的考核成绩。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接受专项技能培训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未接受培训的学生。,因考核内容均为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操作,所以考核合格分数线定为75分。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合格人数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通过临床技能培训,实验组的合格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通过调查反馈,共收回实验组学生调查反馈意见表34份,回收率100%。结果显示:32人(94.1%)认为实习前专项技能培训有必要开展,29人(85.3%)认为该技能培训在实用性方面效果明显,31人(91.2%)认为该专项技能培训与前期实验课的操作有明显不同,28人(82.4%)认为该培训与临床实际情况十分相似,25人(73.5%)对技能培训很满意,28人(82.4%)通过培训有很大收获,26人(76.5%)认为该培训对临床实习有很大帮助,23人(67.6%)认为经过培训,在临床实习中短期内既能熟练操作,21人(61.8%)认为经过培训,在临床实习中能够很快独立接诊,31人(91.2%)认为专项技能培训在医学生培养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个别学生认为开设专项技能培训实用性不大,对培训不满意,可能是因为培训中带教医师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必不可少又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当前医疗环境的变化,为了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许多科室和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都会采取更加保守和谨慎,甚至“回避”的处理方法,导致实习生丧失了许多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的观摩和实践机会。虽然在口腔医学专业课学习阶段开设了大量的实验课,提供了供学生练习的仿真人头模型教学模拟系统,但这些仅能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和验证基本技能操作,而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缺少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应急情况及意外情况难以做到正确、及时和有效的处理。鉴于此,根据济宁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口腔实践技能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学生进入科室实习前,开设了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并于实习结束后组织技能操作考核,以评价技能培训的效果。 在技能培训中,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特点,设立了四项技能培训模块,包括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模块、口腔颌面外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内科基本操作模块、口腔修复和正畸基本操作模块,涵盖了口腔医学各专业的基本临床操作和处理。同时,通过引入标准化病人[3],再现临床诊疗情景,模拟临床诊疗工作,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在非威胁性环境中进行临床实践的机会,可有效缓解目前教学与临床工作的冲突。此外,建立标准化病人培训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医患沟通技巧,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感受,相互吸取经验教训,避免把错误暴露在病人及家属面前。通过情景模拟,有助于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验患者就医的情绪反应及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仁爱”思想和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根据国家《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的考试标准和项目,组织自编了《口腔医学专业基本技能操作规范》,并以此为标准,制定了《口腔医学专业基本技能操作考核评分细则》,其中包括对学生的态度、操作考核要点、评价指标、评分细则以及操作的最终质量进行评分。考核方式采用多站式技能考核方法[4],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治疗设计等四个考站的测试,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水平和能力。#p#分页标题#e# 本研究发现,接受专项技能培训学生的考核平均成绩和合格率均明显高于未接受培训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的调查反馈也显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该培训能够很好的模拟临床实际情况,对自己的临床操作和实习有很大帮助,大大缩短了从学校到医院的适应时间,对口腔医学生的后期实践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专项技能培训,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及医患沟通能力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工作后能基本满足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基层医院和社区门诊的工作要求,同时,对考研复试的同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个别学生认为培训实用性不大,对培训不满意,可能是因为培训中带教医师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没有学到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培训中将做适当调整。综上所述,实践技能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是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对实践技能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了我校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教学创新思考 本文作者:杜晓岩 吴江 李善昌 关键 朱杨 单位: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 通过PBL教学法[1]和病例教学法[2]的实际应用,以学生为主体,在每一章节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讲述一个完整的病例(病例内容包括病史、诊断、治疗、预后等,及相关的图片、X线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课后进行文献检索[3](查找内容包括国内外口腔专家先进的治疗方法及独特见解,或者是学生对病例中的疑问寻找答案),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具体安排是,2010年秋季学期,教研室指定专门教师负责此项工作。授课教师准备内容:病历分析题目、综述的书写规则、与颌面外科相关的执业医师考试题[4](100分的选择)、指定教学课程表。 2011年春季学期执行,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写出1000字左右的综述,测试一份与颌面外科相关的执业医师考试题(100分的选择),上述成绩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上交的综述基本都可以按照综述的格式书写,内容及图片较丰富,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关键词、题名、作者等方式进行检索,查找需要的文献。100分的试题要在对照班测试一次,最后统计分析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试卷成绩。实验班的试卷成绩高于对照班,利用t检验,t=0.0214,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11-06我院邀请中华口腔医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助理王渤教授和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讲学团来我院参加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教学交流会。讲学团成员有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研究室主任高岩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许天民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学教研室高学军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牙病科葛立宏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预防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科王伟健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李翠英教授。向本院师生讲解牙体牙髓病学、儿童牙病学、口腔预防学、正畸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导论、进展和临床病例讨论。此次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增加了对口腔医学新发展的了解。 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口腔医学新进展、医学科研方法等课程。授课内容增加了关于医学心理、医学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如何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护自己和患者的权益”等处理医患关系方面的知识,授课时间和班级是2011年春季2007级口腔医学本科(专业课为颌面外科)。 所有计划结束后要对2007级口腔医学本科生进行口腔颌面外科教学试点、客座教授的执教、创新课程内容的讲授三方面总体的问卷调查,检验项目实施后学生的反映情况。项目问卷调查的内容是针对口腔颌面外科教学试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临床知识、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外请教授的授课是否有利于学生获得先进的口腔医学知识;创新课程及内容的设计是否有利于让学生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和临床应变能力以及对科研知识的了解。通过核对问卷,学生反映良好,并且提出很好的改进建议,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PBL教学法已逐步在我院的其他学科(比如正畸科等)中应用,并且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由临床病例的导入、国内知名专家的授课、创新课程及内容的充实,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课外自学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利用循证口腔医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5]、临床和科研一体的“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标本的教育运用 本文作者:李晓路 侯晓冲 贺建军 葛煦 张铭 孔亮 谢诚 孙滢滢 田雨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概况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医学博物馆成立于2010年,面积539m2,馆内共有13个展区,动物牙颌系统展区陈列着龙旦巨颌虎、犀牛、河南斑鬣狗、三指马等食肉、草食、啮齿、灵长动物及人类的牙颌系统头骨化石,记录了动物从鱼纲、两栖纲、爬行纲至哺乳纲过程中牙齿的进化过程;人类牙齿颌骨进化展区陈列着大猩猩、蓝田人、北京人、现代人的颌骨模型,以及人类颅、面、颌骨、牙齿的演变过程;中国口腔医学大事记展区陈列了从旧石器、新石器、殷商、周秦、西汉、两晋南北朝等12个时代以来有关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记载;牙科器材区陈列着脚踏机、压缩机、皮老虎、手动离心铸造机等不同年代的口腔医疗设备;口腔医学教育发展史区陈列着早期各类木制牙体、修复学科模型,牙体、修复学制作工艺流程模具、颌面部病种石膏蜡像等教具、教材实物展品。此外,馆内军事口腔医学、口腔卫生保健、牙种植等展区还陈列了中国口腔医学名人、18世纪欧洲牙医工作场景、国内唯一的世界牙科学之父皮埃尔福查德等的雕塑及上世纪30年代国内最早用骨柄生产的牙刷等珍贵物品。现代牙科技术展区集中展现了现代牙科诊所的情况,有完备的功能齐全的牙科治疗台、椅旁X射线机,全自动修复体制作系统,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声控式牙科治疗椅,直接通过口令实现牙椅的升降、变动。展现了口腔医疗技术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改善。口腔医学博物馆展品的时间跨度从2000万年前的动物头骨化石到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时间跨度之大、展品数量之多是世界口腔医学博物馆中罕见的,馆内系统的展现了口腔医学发展的历程,是国内首个完整、系统展现口腔医学发展的博物馆。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博物馆不仅仅只是文物陈列馆,更是知识聚集和传播的中心。它可以反映出一所大学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学科特色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在西方,高校博物馆更是一个科研基地,许多学者的成果就是通过在博物馆里交流、开发、研究而作出的。口腔医学博物馆的建立就先后吸引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牙科学院、华盛顿大学、荷兰内梅亨大学、日本大阪大学、香港大学的学者参观和交流。特别是瑞典著名学者、被誉为“种植牙之父”的Branemark教授更是关注博物馆的建设,先后将自己保存的200余件文物捐赠给博物馆。口腔医学博物馆大量标本和实物的展示使得口腔医学教学更加生动和具有趣味性。通过远古动物及人类的牙颌系统头骨化石的演变过程,使学员了解到动物进化过程中牙颌系统的变迁以及不同动物的牙颌系统的区别,从而在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时对口颌系统的发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口腔医疗器械展区所展示的19世纪的拔牙钳、牙挫、牙挺,使学员能切身感受到原始颌面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痛苦;铁毡、无缝冠、三瓣圈、皮老虎等20世纪30年代的器械让学员领悟口腔修复学的演变与发展;三弯臂电马达低速运转给医生在治疗牙体牙髓病时带来的艰辛;先进的种植设备、全自动修复体制作系统、感应式牙科综合治疗椅位使学员可以看到口腔医学发展的未来。作为学院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博物馆除了收藏展品、举办展览,也通过各式各样的讲授活动协助学院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加技能的教育,要求既要注重知识学习更要加强技能的培养[3]。口腔医学博物馆向学生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的历史,从口腔医学的起源、医学知识的积累到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生动的展现了口腔医学发展的艰难历程。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和标本,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精神的展示。中国口腔医学大事记展区陈列了从旧石器、新石器、殷商、周秦、西汉、两晋南北朝等12个时代以来有关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记载;特别是收集了世界上最早的口腔疾病专著明代期间用宣纸制作的《口齿类要》,书中详细记载了古人用中药治疗口腔疾病的历史。陈列的古书《素问》,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记载了关于口腔疾病与全身关系的论述。收集的人颅骨展示了人用核桃木雕制假牙,然后在缺牙部位用金属丝固定牙齿的最早镶牙方法。博物馆以泥塑的方式,趣味性的展示了18世纪欧洲牙医工作场景,以及世界牙科学之父皮埃尔福查德雕塑和上世纪30年代国内最早用骨柄生产的牙刷等珍贵资料。博物馆蕴涵着深刻的博物馆文化,这种文化凝聚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涵义[4]。教师在介绍口腔医学的发展历史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医德是在我国诸子百家共同形成的古代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先形成医学人道主义的萌芽,再经过各个时期医家的总结、逐渐完善而形成的医疗道德体系。通过介绍各个时期医生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实践,把他们严谨治学、淡泊名利、崇尚医道、不分贵贱、纠偏正误、求实创新的良好医德医风介绍给学生们。通过参观和学习,陶冶了学员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古代医家优良的医疗作风。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医学博物馆是一所具有鲜明军事特色的口腔医学博物馆,展区收集了国内战争、朝鲜战争等大量图片、实物藏品以及战创伤档案材料,鉴证了中国军事口腔医学的发展历程。口腔医学博物馆以具体的实例讲解了战争形式的演变对颌面部战创伤造成的影响。从冷兵器时代主要对战士肢体造成的损伤到现代战争的高爆弹药、光辐射、冲击震动、核辐射对士兵颌面部造成的严重损伤[5]。充分展示了口腔医学在治疗战争创伤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军队唯一的一所口腔医学院校,馆藏的大量战争中颌面部战创伤档案在对军校学员进行军事医学战场防护、紧急救护、口腔颌面战创伤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口腔医学专业与文化建设促进了各国军事口腔医学单位的交流与合作,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先后2次承办了世界军事齿科大会,赵铱民院长还被推举成为世界军事齿科大会主席。由于有着深厚的军事医学文化积淀,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始终以战争颌面救治为己任,历代专家在颌面部缺损与畸形方面数十年来坚持不懈的研究,最终在口腔战创伤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并由此获得中国口腔医学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p#分页标题#e#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发展建设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橱窗,高校博物馆不仅是大学、也是大学所在地区、国家的独特文化景观。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博物馆自建成以来,一直对公众免费开放,不仅应用于开展口腔前伸课基础教学,更是对外传播口腔医学发展历史和口腔医学科学文化,吸引了国内外知名的口腔院校前来参观交流。博物馆在大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促进与先进科技、先进文化相结合,提高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创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口腔医学博物馆目前依然属于传统博物馆,参观者受到展室环境的制约,必须按照一定的参观路线观看展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未来建设成一座现代化的数字化口腔医学博物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6]。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可以将博物馆中藏品与陈列、研究等相关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多媒体信息资料数据库,其数据信息可以利用国际互联网络传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理想效果,使口腔医学博物馆在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传承人类文明和民族精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实训地创建思路 本文作者:黎祺 张少华 陈建刚 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 校内实训基地设置应符合口腔医学专业办学规模和发展的需求,达到口腔医学实践中的专业规范要求,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校内实训基地应建有口腔临床技能实训室、口腔模拟诊室、口腔颌面放射实训室、口腔解剖实验室及标本模型陈列室、口腔实验准备室等,引入临床牙椅、口腔临床模拟实训系统等先进设备进行操作演示和训练,并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场地面积与设备数量应与学生人数相协调,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实训基地要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在校内或附属医院建设口腔模拟诊室,配置临床牙椅和口腔临床诊疗设备,形成浓厚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基本技能的要求,训练专业操作和培养综合素质。加强校院合作,形成资源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建立校院合作、资源共享的建设模式,实行共建共管、规范开放、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实训教学资源[4]。这是实训基地适应市场化运作的一种形式,既解决了学校经费不足的难题,又充实了学校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实训基地向生产化、市场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保证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5]。 学校与医院、社区口腔诊疗中心等合作企业或社会用人单位建立以口腔医学专业教师、口腔医生、医疗机构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口腔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学校按照协作单位的要求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发培训项目、课程及跟踪服务,协作单位为实训基地提供兼职实训教师,参与实训基地规划、实践场地建设、实训项目开发、实训设施选型、实训教材编写、实训过程监控、实训质量评价,向我校提供就业信息,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本校毕业生,在设备、师资、技术上共享,体现校企互惠互利原则[6]。加强师资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体系,与合作单位兼职教师共同形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实训指导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实训指导教师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中级以上(含中级)技术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含硕士)学历、初级以上(含初级)技术职称。校内教师需要经常到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将先进诊疗技术、诊疗经验和临床分析能力等融入教学中,才能培养出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7]。加强实训教材建设,在改革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针对高职高专口腔医学的特点,根据地区行业需求和学校自身情况,与协作单位共同撰写体现工学结合的自编实训教材,实训大纲及技能考核标准等。 所谓开放性是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从空间到时间都要向学生、社会全面开放,而不能成为学校、专业的专用场所[8]。①基地要面向学生开放,要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一个完全开放性的实践训练场所,能让学生在这里自主学习,完成实训项目;②校内实训基地要面向教师开放,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和科技开发提供条件;③校内实训基地要向社会开放,大力开展产学合作,为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9]。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多种功能于一体,不仅能承担本校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口腔医学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核,也是校企合作开展专业课题研究、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场所,是生产和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平台[10]。可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医学院校、医院、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形成资源共享,真正体现实训基地多元化的特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为区域口腔医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服务的辐射作用[11]。 校外实训基地承担一定的实训实践教学和实、见习任务,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在场地设备、资金、职业环境、师资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学生第3年在实习医院进行1年完全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要求学生以实习医师身份参加临床一切医护活动,认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掌握常见疾病的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技能,培养良好的医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应在二级甲等以上,有足够的师资、先进的设备、良好的环境和满意的就诊量,能满足临床教学需要。校院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实习教学计划、实习指导和实习生规章制度,建立由医院分管教学领导、科教科、临床科室专人负责的实习教学管理和监督小组,校院保持密切联系、互相协调和共同督促实习教学,定期进行实习生理论和操作转科考核,积极开展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学校定期派资深教授到医院对实习带教老师进行教学培训、指导和评价[12]。 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合理调整和改良专业课实践教学,积极设计和开展“基于岗位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的综合性实践项目,例如对慢性牙髓病患者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把离体牙固定在口腔仿真牙颌模型中,学生利用口腔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在模拟正常的医患诊疗体位下,通过牙科涡轮机等工具依次进行离体牙钻孔开髓、牙髓摘除、根管预备、根管消毒、根管充填、洞型制备、双层垫底、充填抛光等操作。这样学生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反复训练,将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夯实专业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毕业实习和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开展“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如口腔临床检查、口腔局部麻醉、口腔颌面部外伤急救、取印模技术、龈上刮治术、全口超声洁治术等模拟诊疗实践项目进行“模拟情景教学”,教师先进行相关内容的理论讲授,再进行操作技能示教和讲解,然后学生2人一组模仿临床治疗情景,互相扮演医生和患者,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口腔临床真实技能操作。这种模拟临床情景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场景中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临床锻炼,有利于熟悉未来岗位常规工作过程,学会正确的诊疗姿势,体验医患关系和树立职业意识,实现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 积极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如牙体雕刻、石膏牙洞型制备、活动或全口义齿制作、社区口腔疾病调查和统计等,把课程内容设计成与临床工作过程相似的任务,知识点隐含在每个任务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实验课和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边学边做,完成实验任务,上交实验作品[13]。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同时,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分析思考和动手实践,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和透彻,有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14]。校内部分专业课程也可安排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等校外实训基地,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口腔局部感染和肿瘤等实行“病例讨论教学”和“医院床边教学”,通过接触真实病历,启发引导学生站在主诊医生的角度去采集病史、分析病例、分组讨论和各自提出诊治方案,给每个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言空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师进行评价、讲解和总结,有效培养学生对口腔常见疾病的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临床分析能力[15]。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本文对目前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作了剖析,提出了改进措施,特别是要加强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营造具有职业氛围的环境。#p#分页标题#e#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素描促口腔医学素养提升思索 本文作者:张斌 王春燕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口腔医院教学实验中心 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空间思维通过使空间结构内部的各种关系可视化,观察、记录、分析物体之间的静动态关系,是一种快速高效的优秀思维。口腔医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有很强的线性逻辑思维能力,在空间思维上有很大的局限,影响了对专业课的学习。比如钱海馨等对我国4所院校的口腔医学生的口腔修复学课学习状况调查发现,口腔修复学的可摘局部义齿设计和口颌系统性疾患(如全口义齿及颞下颌关节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的学生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玄学”。这两个章节部分需要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才能学透彻。首先,可摘局部义齿在静态空间结构上(包括人工牙、基托、连接体与固位体)的四个部分,与相关的基牙、牙槽骨、粘膜等相密切联系;从动态上而言,上述各个部分在咬合力的产生、传导方向、分解方式等是一个动态运动过程,在该过程中产生的下沉、旋转、翘动等变化又对上述各个部分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可摘局部义齿设计是涵盖了空间结构、机械力学、生物力学、材料工艺等多个方面的一个多元思维下优化组合的过程,其中对义齿与牙列、颌骨的空间结构的理解是基础,学生需要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才能理解和掌握。同样,口颌系统是包括颞下颌关节、牙列与颌骨、口腔颌面部肌群在大脑神经支配下的一个系统,四个部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颞下颌关节的三维运动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运动。学生只有在三维空间上掌握各个部分的运动规律,才能理解颌位关系确定方法和可调式咬合架的设计与应用原理,掌握颞下颌关节病的诊断和全口义齿的临床操作。 开设《素描》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造型能力 口腔医学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造型能力。具体体现在牙齿形态雕刻、美学蜡牙塑形和口腔临床治疗(如口腔内科的洞形制备、口腔修复学的固定义齿牙体制备、口腔正畸矫治器的制作)等方面。牙齿形态雕刻:牙齿雕刻是各口腔临床科目的基础课程,学生要将蜡块、石膏块材料采用圆雕的手法雕刻出牙齿(包括牙冠、牙根)的整个形态。深刻理解牙齿结构形态对口腔系统咬合理论的理解、降低根管治疗时的侧穿率、正确掌握牙周刮治等有很大帮助。国外的口腔医学教育将牙齿形态学习分布在“牙齿蜡型制作”、“牙齿形态的临床应用”等多个课程中;学生通过一定数量(雕刻100多颗不同牙位的牙齿)、一定时间(多个学期)的训练强化牙齿雕刻能力。而我国现有教育对此重视不够,只有在《口腔解剖生理学》中有1个月的3-4颗牙的少量训练,学生根本达不到教学要求。牙齿个性化美学的蜡牙塑形:口腔美学修复是临床和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内容。美学诊断蜡型(WAX-UP)成为口腔美学修复的一个重要操作步骤,是医生确定个性化美容修复方案,预期临床效果以及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方法。国外的蜡牙塑形能力训练以美国E.V.Payne的功能性蜡型技术和德国的POLZ生物堆蜡技术为代表来加强学生对蜡牙塑形能力的掌握,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大学教育几乎是空白。临床牙齿雕刻造型:口腔临床治疗中大量的洞形制备和修复性牙体制备实质是在狭小的口腔空间内,运用牙科手机对患者牙齿进行细微的雕刻造型,达到临床要求的治疗手段。是学生观察能力、空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综合体现。对手臂控制能力的影响:素描对手臂的训练一方面体现在手臂动作上,有多少种线条,就有多少种动作,线条的统一性体现为动作的自然化和自由化;另一方面体现在铅笔的运用,从铅笔尖与画纸接触的角度、铅笔的压力大小、运笔的速度和方向等方面。通过大量的素描训练可提高手臂的灵巧度。对手-脑协调性的影响:素描训练的基本步骤包括整体观察、构图、起草、涂明暗、刻画和调整完成。整个过程是在大脑控制下的行动,是眼、脑、手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和口腔医学生的动手技能训练完全吻合。 开设《素描》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医学美学》成为国内外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美国著名的牙科医生Pincus曾提出,美学牙医学是继生物学、生理学、机械学之后的第四维临床牙医学。目前我国大量的口腔医学生对口腔美容性修复等临床美学热点课程感兴趣,部分院校也开设了《口腔医学美学》课程。但应该看到,口腔医学美学不应是“口腔医学+美学”的简单拼盘式学习,而应深入探讨口腔医学与美学的内在联系,寻找口腔医学自身的审美规律。另外,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对审美意识有质的理解,才能提高我们的专业审美能力。因此,开展素描学习对学生将来在口腔美学专业上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形式审美能力:形式美是美的形式的共同特征,是审美培养的基础。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线条、形体、色彩(其中的黑白灰)和质感也是素描的主要表现要素;形式美法则中的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对比调和、比例与协调、多样统一等也是素描的基本表现手法。色彩感受能力:色彩识别训练是口腔医学生必备的技能,是口腔美容修复的重要部分。素描虽然只有黑白两色,但素描中的明暗处理、色调的整体性训练对学生的色彩识别和表达(特别是彩度和明度的辨别)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视觉识别能力:视觉规律训练(如视觉直觉、图—底关系、参照环境、后像作用、边界对比等)一直是国内外美术学院和国外牙医学院用来训练学生视觉辨别力和目测准确性的实验课内容。我国的《口腔医学美学》根本没有类似的课程,素描学习是口腔学生在该方面的有效补充。构成审美能力:构成是现代设计学的一个概念,是工艺美术的必修内容。口腔医学美学中的微笑形式审美在微笑构成方面有丰富的理论,如微笑形式的面构成、牙-面构成、牙列构成;微笑构成要素中的显性因子、隐性因子和下续因子等;微笑构成的合力与分力等等内容对于没学过美术的学生很难理解。素描学习中的画面构图、静物构成、石膏像的分面体、人像素描等训练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开设素描课程的基本要求 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素描》课程的学习。国外口腔学院多年前就将素描和雕刻列为学生必修课程,我国目前只有少量口腔院校将《素描》列为选修课程或计划开设,大部分院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院校对于整个美育课程出现了“说起来重要,想起来必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学生在认识上重视程度更低,在现有的口腔教育模式中,虽然对低年级的口腔医学生开设了《口腔医学概论》课程,并让学生在临床参观了解,但不能深入理解口腔医学的特点。因此,局部调查显示,除个别学生个人爱好外,大部分学生认为素描课程是重复而枯燥的,更愿意选修《美学》或《艺术鉴赏》等既热闹又轻松的课程,到专业课学习时才认识到素描的重要,但此时已没有教学条件而深感惋惜。要注重教学质量。在师资上应选择有医学美术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严格按照素描的基本步骤和素描学习规律学起,不能搞“艺考热”的实用主义;又可结合口腔医学的特点,如在结构素描中采用头颅、牙齿及颌骨关系等素描对象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素描》课程的内容设置上要灵活、恰当。受学时的限制,不可能系统的按专业素描的课程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在加强几何模型的基本功素描和石膏像素描外,适当加入静物素描和人像素描;有条件者可在素描中加入一些雕塑内容(素描学习中加入雕塑也是专业美术教育的一种改革尝试)。在正确方法引导下,达到学生“入门”的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在以后的课余也可自己钻研提高,继续学习。对于《素描》课程的理解,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素描训练对口腔医学生的专业素养有很大的影响。但人们目前的认识和和该课程的具体实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提高和发展。#p#分页标题#e#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专业思想引导策略 摘要: 针对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度、专业满意度、专业适应度低下的现状,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利用校企平台,为学生的专业思想引导工作探索新途径:在专业思想教育课堂中进行体验式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着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校企携手开展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性开展专业思想引导工作,将有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专业教师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提升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思想引导工作 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思想引导工作现状 1.1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 1.1.1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认知度不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在国家行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工作环境较差的国情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负面评价多,社会、家长、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工作环境、岗位职责、晋升路径、行业趋势、企业人才需求等普遍缺乏了解。加上在我国传统文化“重文轻技”的影响下,学生、家长倾向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口腔技师,认为口腔技师是工作在工厂流水线的低学历、低社会地位、低技术含量、低收入的普通工人,因此学生对专业不满意,对专业前景及个人发展缺乏信心,从而缺乏学习兴趣。1.1.2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满意度不高(1)职业期待与现实不匹配。高职口腔医学技术毕业生初入社会不能对自身价值有一个准确定位,“眼高手低”,职业期望不合理;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就业于稳定、清闲、体面的体制内工作岗位,当接触国内义齿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后,心理存在巨大落差。(2)工作缺乏成就感。目前国内中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不合理,专业发展与行业趋势脱节,教师观念、理论、实践水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用人标准。学生毕业后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容易丧失信心;义齿企业工作时间长,流水线式的工作内容枯燥、单调,学生认为不能体现他们的个人价值。(3)缺乏职业理想,没有职业规划。一些中高职学生对待职业选择较盲目和随意,往往以工资的高低作为择业标准,并不以职业的发展及自己的适合度作为衡量标准,对职业生涯没有长远规划,也没有远大的职业理想,不屑从底层做起,不能吃苦耐劳,对工作缺乏兴趣及持久性。1.1.3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适应度不高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企业管理制度严格,工作环境软硬件设施不完善,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容易抱怨,产生负面工作情绪。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思想引导工作的重要性 2.1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就业满意度 传统的专业思想教育往往停留在纯理论说教层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渗透着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中、在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营造的职业环境中,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未来的职业文化、个人发展方向、最新技术等有了清晰的了解,并在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的专业实践中培养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2.2有助于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传统的专业思想教育主要以理论课堂宣教为主,与企业的联系很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思想教育由原来封闭的校园教育环境走向现代化的、工业化的、开放化的社会教育环境中。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观念,与时俱进,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更新教学手段和内容,不但熟悉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本专业职业特点和职业道德对从业者的要求,在专业理论、实践教学中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并予以正确引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能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2.3有助于提升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专业思想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助于为企业培养出一批符合岗位要求的高专业素养、低流动性的优秀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而企业发展又反过来为口腔医学技术人才提供一个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随着企业发展及行业人才辈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将不断提升。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思想引导工作策略探讨 3.1课堂中进行体验式教学,实现专业思想教育形式创新 3.1.1企业名师进校园,帮助学生开阔专业视野,争创行业模范(1)专业讲座常规化:定期邀请企业代表、行业专家走进校园,普及本专业在有关领域取得的成就、行业发展趋势;宣传国家对本专业有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2)邀请优秀毕业生及优秀企业代表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习前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前沿技术、职业素养要求、企业发展情况,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明晰奋斗方向。3.1.2企业文化进课堂为一年级新生增加企业参观课,带领学生到行业内先进企业实地参观,组织优秀学生到知名企业参加暑期见习,感受先进企业文化、职业氛围以及专业技术的实际应用。3.1.3开展“启发式”“工序化”教学(1)在教学模式上,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在课堂上尽快实现教学方式由知识灌输向方法传授转变,由传统理论讲授向“工序化”教学转变。将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把与实际工序割裂的传统理论讲授转化为将知识点阐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应用性实践教学。(2)在教学内容上:专业教师需要把专业课内容与相关前沿技术、取得突出成就的行业人才的先进事迹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3.1.4企业设立专项企业奖学金、学生基金,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1)通过创办口腔学生社团组织,企业设立专项学生基金资助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专业技能在第二课堂为社区、校园服务,促进学生在服务中感受专业价值。(2)企业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并以获得企业奖学金作为吸纳优秀毕业生的标准之一,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2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实现专业思想教育内容创新 (1)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切入点,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引入行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企业文化精髓为重点,通过横幅、海报、网络、校园广播等形式实现学生和企业文化“零距离”接触,将专业思想教育与工学结合相互渗透。(2)以校企实践活动为平台,结合企业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育,如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参加科技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实现专业思想教育内容创新。 3.3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促进专业思想教育观念与时俱进 专业思想教育应贯穿学生在校全部学习阶段,专业教师对专业的认知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培养一批具有就业指导能力、能迅速适应行业变化、有创新性、能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专任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思想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具体措施如下:(1)校企共建“双师型”培训基地,建设一批示范性师资培训基地;(2)企业提供平台给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挂职训练;(3)聘请企业专家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并鼓励青年教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进行项目研发、技术开发或者承担科研项目以及教材编写工作。 3.4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专业思想教育坚实物质保障 (1)搭建协同创新创业平台。为更好地深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营造校园创业氛围。(2)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在校园中体验职业环境,改善专业学习条件,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培养专业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专业认同感增强。 3.5校企携手开展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夯实专业思想教育根基 目前,全国范围内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普遍存在专业发展滞后,不能及时追赶行业发展趋势,专业教学与工作岗位严重脱节等现象。加快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步伐是巩固学生专业思想的根基。院校之间组建专业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共商专业建设良策;进一步深化教材改革,与企业携手共建贴近岗位流程的校本教材;深化校企合作,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设立专业网站,拍摄招生宣传视频等,加大对专业的宣传力度,增强专业学科的品牌效应等,提升社会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作者:刘佳颖 单位: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营养支持分为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支持是肿瘤病人营养不良的重要治疗措施,可以明显改善术后的免疫状况。在临床营养支持中添加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或抑制肿瘤生长的特殊营养物质,可以限制肿瘤对某些营养物质的摄入。不同种类肿瘤病人需要根据各自特异性代谢机制和营养缺失制定特殊营养支持方案。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一类针对疾病或特殊医学状况下人群使用的食品,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特殊营养配方食品的标准和相关配套管理措施,为更好地认识国际范围内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发展状况提供参考。 关键词:肿瘤病人;肠内营养;特殊营养物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0引言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不断上升,并趋近与世界较高水平,已成为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威胁。[1]有研究表明,癌症病患中有40%~80%都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2],而癌肿则会造成代谢失衡不断扩大,进而加重机体营养不良状况。再加上癌症病患在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治疗过程中机体受到影响,就会造成癌症恶病质,通常都会使病患出现贫血、厌食、低蛋白血症、进行性体重下降等问题。恶性肿瘤患者生理代谢的变化主要包括:第一,葡萄糖耐受量减少,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进食后胰岛素释放减少,补充胰岛素又会造成蛋白分解速率下降。第二,骨骼肌蛋白加速丢失,分解的肌肉蛋白一部分被肿瘤摄取,其余用做糖异生前体或供肝脏合成急性相蛋白,导致整体蛋白质更新率提高,能量消耗加速,最终造成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同时会削弱抗肿瘤治疗的耐受力。第三,体内脂肪减少,巨噬细胞在肿瘤的刺激下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加速内源性脂解速率,使脂蛋白活性被抑制,造成宿主无法完全氧化游离脂肪酸而出现高脂血症状,在饥饿状态下宿主的脂肪储备被大量消耗[3]。化疗是经过肿瘤手术后的病患为了控制癌细胞扩散所必需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化疗虽然有效,但同时会对病患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损伤,导致病患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症状,最终病患营养不良的状况进一步加重[4]。另外,化疗还会引发多种病发症,比如肝功能障碍、胃肠道粘膜炎症、口炎、咽喉炎等,许多患者都因此放弃治疗[5]。营养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以往临床营养主要在患者普通饮食的基础上辅以肠外营养(PN),而忽视最符合生理代谢特征、简单易行又经济安全的肠内营养(EN)支持辅助治疗方法。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使代谢更符合生理过程,包括刺激消化液分泌,促进消化道蠕动,改善门静脉循环,在此基础上还能维持肠道屏障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的机率[6]。肠内营养制剂有通用型与疾病特异型之分,通用型包括氨基酸型、短肽型、整蛋白型(TP)、含纤维素整蛋白型(TPF)、α-酮酸型;疾病特异型则包括糖尿病专用型(TPF-D)、免疫增强型、整蛋白高能型(TPF-HE)[7]。 1特殊营养物质在肿瘤病人中的应用 ,不给或者少给肿瘤提供营养,使肿瘤逐渐“饥饿”,也可以通过营养支持来增强机体免疫力,使机体有更多能量杀伤肿瘤细胞。通过控制某些营养物摄入,并添加影响肿瘤生长、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特殊营养物质,即免疫营养。当前被广泛应用的几种特殊营养物质如下: 1.1谷氨酰胺在应激状态下,生物机体自身合成的Glu并不能满足其对Glu的需求量,有必要进行外源性补充。Glu可以大量地被体内高速增殖细胞摄取,如成纤维细胞、肿瘤细胞、免疫细胞、肠粘膜细胞等。因此,Glu是机体应激状态下的必需氨基酸。Glu具有提高免疫组织抗肿瘤的作用。大鼠肉瘤模型中,添加Glu可使肿瘤生长减少40%,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提高30%[8]。此外,补充Glu能够提高机体对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放化疗后肠粘膜上皮修复力,从而降低放化疗的并发症、死亡率[9]。强化Glu还能促进谷胱甘肽的合成,提高机体抗氧化力,减轻放化疗对身体的损伤。在选择使用Glu时还应遵循肿瘤病人生理状态的原则,对于无法进行肿瘤切除的病人,营养支持无必要,也无Glu支持的必要。对已切除肿瘤的患者而言,补充Glu能够对机体营养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整,并提升放、化疗的耐受力。 1.2精氨酸 非必需氨基酸中的精氨酸,在创伤、饥饿、应激状态下能够转化成必需氨基酸。对机体补充精氨酸,一方面可以加速肌肉蛋白质的合成,调整机体的氮平衡,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细胞自身的免疫功能。从动物实验的结果中发现,外源性的补充精氨酸除了能降低化学性致癌物的致癌作用,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阻止其在机体内的转移,避免肿瘤在机体内形成。但是有些人则认为,在某些啮齿动物中,精氨酸是肿瘤生长的必需氨基酸,对机体补充大量精氨酸,反而会促进动物肿瘤细胞增生。Park对乳腺癌病人的观察结果更加表明,摄入精氨酸的患者其肿瘤蛋白质合成率为25.6%,而对照组即未服用时仅为10.0%,这个数据表明了精氨酸能使肿瘤蛋白质加速合成[10]。在精氨酸对肿瘤的影响条件中,肿瘤本身的抗原性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抗原性强则抗瘤,反之弱则促瘤[11]。即便如此,营养不良病人的免疫功能由于其NK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但提供精氨酸则能够提高脾细胞的有丝分裂能力、增加胸腺的重量以及NK细胞的活性。因而,通过精氨酸非特异性免疫调控作用,可以改善营养不良宿主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1.3ω-3脂肪酸 ω-3PUFA主要存在于海洋鱼油中,以DHA(docosahexaenoicacid)和EPA(eicosapentaenoicacid)的形式存在。ω-3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代谢产物为三烯酸环氧化物和五烯酸脂氧化物,这些物质通过竞争性抑制方式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减轻机体炎性反应,保护免疫系统免受损害,所以ω-3PUFA是有效的免疫营养素[12]。在细胞水平上,ω-3PUFA诱导的改变持续更久,停用10周后,其对炎症细胞因子及PGE2的抑制作用依然存在。以大鼠为实验对象,给实验组饮食中添加总能量40%的鱼油(等氮等热量),大豆油组对照,在第6周时植入肿瘤细胞,饲喂7周发现鱼油实验组肿瘤明显小于对照组。鱼油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有以下三种解释:改变肿瘤的细胞膜结构,促进肿瘤细胞对宿主防御的敏感性;增强宿主抗肿瘤细胞的防御机制;影响免疫细胞群的磷脂,减少前列腺素E2生成量,从而影响TNF、IL-2、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功能[13]。 1.4蛋氨酸 蛋氨酸也叫做甲硫氨酸,S-腺苷蛋氨酸的前体物质,S-腺苷蛋氨酸广泛参与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有转硫基、转甲基、和氨基丙基化作用,其中转甲基作用与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相关。缺乏蛋氨酸时,恶性肿瘤细胞增生能力受到抑制,对宿主细胞而言并无明显的影响。有研究显示,荷瘤动物在接受抗肿瘤化疗的同时,对其注射缺乏蛋氨酸的氨基酸溶液能使肿瘤细胞数明显减少[14]。 2不同种类癌症患者的营养治疗 2.1肝癌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90%左右还同时并发肝硬化。在这其中,肝硬化的营养不良可导致脂肪和肌肉的储备减少,并且伴有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更为突出的表现是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电解水质以及酸碱失去平衡,严重的可导致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的病变;与此同时,肝硬化门脉高压能够导致胃肠道黏膜的水肿和黏膜屏障的功能降低,手术后易使肠道黏膜萎缩、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更加严重的则可以引发多器官功能性障碍综合征[15]。肝癌患者术后会存在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以及胆酸、电解质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能量利用受阻,对葡萄糖的代谢速率降低,肝脏能量储备减少,手术引起机体糖耐受差和胰岛素抵抗,因此相对于常规的热量或高热量,低热量静脉营养支持更能改善患者术后蛋白质分解代谢[16]。肝癌术后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有助于帮助机体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另有文献记载患者采用完全肠外营养支持会导致肠外营养相关性肝损害,表现为胆汁淤积、肝脏酶学升高、胆红素代谢障碍,并可诱导肝脏脂肪变性,导致肝硬化。对于长期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肝癌患者来说,术前本身就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障碍,胆汁淤积又加重了肝功能负担[17]。赵建军等将21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普通热量肠外营养组(PN)、低热量肠外营养组(HPN)、低热量肠内营养组(HEN)。其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其他组别,HEN营养支持方式能更好地提升肝脏合成蛋白能力、恢复患者胃肠道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淤胆状态[18]。在研究对肝癌术后患者细胞免疫状态影响的过程中,徐洋[19]等人给予接受胃肠外营养(PN)患者营养支持中提供精氨酸(Arg)和谷氨酰胺(Glu)的添加,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单给予PN,B组给予含有Arg的PN,C组给予含有Glu的PN,D组给予含有Arg和Glu的PN。实验发现,添加Arg和Glu的PN可以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联合Arg、Glu的PN要优于单用Arg或Glu的效果。周忠信[20]等人单方面添加Arg的实验也表明,常规PN不能纠正肝癌术后的细胞免疫抑制状态,但PN添加Arg则可促进CD4+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增加,IL-2和IFN-r生成增加,能上调肝癌术后细胞免疫。 2.2肺癌 含铂联合方案对于晚期肺癌患者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的化疗方式,顺铂等化疗药物引发患者消化系统严重的不良反应,加上患者在荷瘤状态下炎症因子以及肿瘤细胞本身的副产物导致机体耗能增加、蛋白质分解亢进,导致患者热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尤其是氮的摄入,肺癌患者常常表现为严重的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罗艺侨[21]详细阐述过营养支持对肺癌患者的影响。在化疗期间给予肺癌患者营养支持能够提高化疗期间的耐受力,使患者身体达到最佳状态更快恢复免疫功能。营养支持能够提高治疗完成率、降低感染率、减轻化疗造成的副作用、提高肺癌患者对化疗的耐受力、辅助化疗疗效。肺癌治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均处于不同程度低下。邱小文[22]在实验中对实验组使用了精氨酸、核苷酸和ω-3不饱和脂肪酸的免疫增强型营养素配方与标准营养组进行对比。数据显示,实验对象肺癌患者在化疗前后均有免疫功能低下,而免疫营养增强组化疗后3、8d血清IgG浓度显著高于标准对照组;免疫营养增强组化疗后8d的血清前清蛋白浓度,较对照组有显著增高,表明免疫增强营养剂能够提高肺癌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前列腺素E2向前列腺素E3的转化,前列腺素E3能减少机体的免疫抑制反应。精氨酸可增强巨噬细胞毒性,促进T-细胞增殖,并具有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等作用[23]。 2.3胰腺癌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的改变,胰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胰腺癌作为腹部外科治疗中较为复杂的疾病,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消化道恢复困难、生存率低[24]。部分患者还会具有恶病质征象,表现为厌食,进行性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贫血等等。Falconer等发现33%患者胰腺癌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机体的能量消耗与体重丢失呈明显正相关[25]。研究显示,几乎所有患者入院时都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大多数病人因梗阻性黄疸而造成多脏器的功能异常。由于胰腺癌病人常为高龄人群,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失血量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和生理功能障碍,手术后长时间内无法正常进食[26]。Gianotti等报道,胰十二指肠病人切除术后接受免疫增强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病人免疫功能[27]。因此,对于已处于中等程度以上营养不良的胰腺癌患者,应给予围手术期临床营养支持。但由于胰腺癌病人常存在胆汁和胰液分泌不足状况,临床应选择多肽类或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 3总结与讨论 肿瘤病人的营养不良会增加发病率、致死率。80%病人其能量消耗高于正常值的110%,有研究发现,癌症病人发生恶病质的原因常常来源于机体代谢率增高,由于癌症病人机体会发生一系列耗能反应,包括三羧酸循环增加,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增加,糖元合成增加,蛋白质转化增加,脂解作用增强,所以机体代谢率增高。分析不同肿瘤病人发病机制和营养缺乏特征,深入理解特殊营养元素在肿瘤病人营养支持中的作用机理是至关重要的,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纠正肿瘤病人营养不良状况、采用合理的营养素输入途径。同时,比较国内外对于特殊营养配方食品的标准和相关配套管理措施,有益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该类食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高校口腔医学教学任务驱动法运用 一、引言 高校口腔医学的教育主要是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很多还停留在“填鸭式”教学,迫切需要一种让学生以探索为动机带着任务完成学习的教学。 二、任务驱动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教员对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提出一个任务活动并且所有的学习都以这一任务活动为中心,在解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各种学习资源和信息的应用,进行自主的和互相协作的学习,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实际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强调:不能单纯强调教与学,学习任务一定要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的形式来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为学生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学生变成实践的主角;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感兴趣和相关知识,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自主学习完成既定的目标。 三、任务驱动法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口腔医学教学强调以扎实的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最终是要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生而不是只会念书本的“书呆子”。这就突显出在日常实践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的优势。 第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口腔医学知识更加偏重临床,在教学中如果只是由已经有了临床经验的教师去讲,学生单纯听讲、接受,会造成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或者无法想象出实际的临床操作滋生厌倦情绪。以口腔牙体牙髓知识为例,教师设定本节课的任务,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和查找了相关资料后就不是单纯地被动学习,而会有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在教师的指导和激励下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在这种已经有了任务目标下,就会更容易激发学生想要主动探究的热情。 第二,容易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由于每节课之前都会安排具体的任务,教学目的比较明确,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的目的也较明确。例如牙齿根管治疗这节课,教师提出了教学目标就是标准规范地对一颗牙齿进行根管治疗,那么围绕这个目标,学习了相关知识的同时完成这一教学任务,重点突出,学习起来也就自然流畅。 第三,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每节课都围绕一个具体的任务,那么教学的时候也就将知识整合围绕如何完成任务。在完成目标的整个口腔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些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问题,继而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会解决问题,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四、任务驱动法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提出学习任务:口腔医学的教学应该是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能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会临床实际操作,课程的一开始设定好任务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将要学习的知识巧妙的隐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这样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学习了相关知识。 第二,创设临床情境:模拟真实的临床环境,应用仿真模型,使学生了解操作的必要性和临床应用的意义,继而培养口腔临床需要的专业人才。 第三,学生集体操作:在既定的目标和情境中,按照老师的示范,在仿真模型的牙上进行操作,由于每个人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果出现共性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集中讲解示范操作,共同解决问题。 第四,师生共同讨论:任务驱动法强调课堂不单单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在听讲,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带着问题,教师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对知识进行总结: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要对本次课程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总结回顾,集中本节课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更要照顾一下学习接受较慢的学生。 五、任务驱动法在口腔医学课堂应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实践要求较高的口腔医学课堂,教师应用教学驱动法进行教学的确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仍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注意课前的学习设计:对于口腔医学教学前,教师要对本节课的任务框架有一个良好的设计,每一步能达到何种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任务过程的讲解不一定做到面面俱到,否则可能会造成学生“照葫芦画瓢”的效果,要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虽然口腔医学将来是要培养临床医生,对于临床实践更看重,但是理论是基础、是根基,绝对不能抛开理论盲目强调临床操作,一定要将理论知识整合到临床实践当中去,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过硬的合格口腔医学生。 第三,因材施教的布置任务: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来实施任务驱动法,布置的任务既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而且还能从中学到知识,学会思考,而不应该将任务设置的过难或过易。 第四,灵活运用,紧密结合其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虽然很适用口腔医学的教育,但是他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可能对部分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和深入,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要结合其他教学方法,使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更加好。 作者:季海宁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校企合作模式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有效开展,为口腔医学领域培养更多的优秀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目前,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当中,着重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学以致用,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校企合作模式进入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当中,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提供了更多参与应用实践的机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口腔医学教学应用 校企合作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全新形式,以企业合作和赞助的形式,联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开拓多条教学途径,提升口腔医学教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丰富了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展其知识面,使其拥有更多参与应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和口腔医学技术岗位,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1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优势 1.1让学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 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接触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践的机会,能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由企业赞助学校,联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为其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在校企合作模式当中,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有关口腔医学方面的宣教活动,由专业的口腔医学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让学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树立更为明确的目标,促进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与学习,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1]。 1.2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校企合作模式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提供了更多实践的机会,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数字化实验开始引进到教学当中,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方面的支持,基于高仿真系统进行临床实践操作的模拟,打破了以往口腔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的局限性,学生能够获得良好学习和实践体验。比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操作熟练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校企合作举办技能大赛,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其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的参与进来,锻炼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1.3深入专业前沿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亲临专业岗位的机会,接触专业前沿的相关只会死机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当中,而是需要不断进行拓展和丰富,而校企合作模式则让学生接触到口腔医学最前沿、最高端的理论、技术和设备,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比单纯的理论教学效果更好。在企业的支持下,为学生创造学习临床技能的条件和机会,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专业临床知识,规范化诊疗技术,为学生未来走向口腔医疗岗位,成为专业医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1.4开发科研项目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当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发科研项目,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向学校实验室补充硬件资源,大力开展口腔医学科研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锻炼其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其创造性构思真正付诸于实践当中。通过校企科研项目合作,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建设科研实验室,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以取得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培养了更多的科研人才。以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为例,该校与深圳新致美精密齿研有限公司、宁波雅博口腔医院、宁波口腔医院展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最新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知识产权。 2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新思考 2.1明确专业定位 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应该明确专业定位,以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校企合作应该拥有共同的教育发展理念,企业为校方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的支持,推动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其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岗位,而校方则将所培养的技能人才输送至企业,并为其创造价值,对于校企合作来说无疑是双赢。在教学当中,着重提升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体系,加强专业监督评价和约束激励,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共同前行。 2.2创新教学模式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需要根据社会对于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创新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制定特色教学计划。将教学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聘请企业当中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指导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口腔医学教学的专业性,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之外,还需要向学生传授临床实践经验,对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十分显著的成果,在企业提供技术、设备、资金等资源支持的基础上,在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的创新性探索,为医药卫生高等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对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充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经验,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浅谈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我们以就业为导向,正在逐步适应产学结合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有针对性的为义齿加工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拓宽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实现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应突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面向义齿加工企业的生产一线培养人才。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依据教学规律和规章制度,对专业教学的活动展开提供了帮助,并且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医学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的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保证教育工作的进行。口腔医学技术的教学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校与大型义齿加工企业合作,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时刻站在口腔临床技术发展的前沿,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校企合作 我校的校企合作是与沈阳金赛义齿制作中心在人才培养、人员的交流合作、信息资源的共享、双方互惠互利、双方互补互促的有效的协作关系。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与企业之间做到了互助互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也达到了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企业与学校之间真正的实现了资源共享,进而达到了双赢的状态[1]。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利于发挥义齿企业和学校的各自优势,符合义齿企业人才的内在需求,并且大大地缩短了义齿加工企业的人才培养周期。 二、校企合作的目的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培养适应义齿加工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掌握好口腔专业理论知识,将实践与教学知识进行结合并,充分的发挥高职在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提高学生今后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让毕业的高职学生更好适应义齿制作的岗位要求。校企之间的合作能够为高职学生建立系统的互动平台,也能够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的学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因此,在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把教学的整体目标进行有效的分解,这样在今后的生产实践的时候能够完成制定的工作项目目标,将这个目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转化为他们的最终目标,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成功。 三、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则 1.协作原则 义齿加工企业需要实践型技能型人才,我校与沈阳金赛义齿制作中心的合作办学,采取聘请企业生产一线优秀技师走进来参与实训教学,学生走出去到工厂顶岗实习的新形式,与企业相互协作,缩短教学与生产的距离,构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树立以人为本,技能为先的教育理念,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更好的在义齿加工企业的人才输送方面作出贡献[2]。 2.重点原则 在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师要抓住事物的重点部分,明白校企合作的工作主要方向,并结合实际制定有效的管理模式,还要抓住主要的相关因素。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激励与约束机制之间的共存,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3.公平原则 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运行过程中要确保公平性,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让每位教师感受公平性,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公平性,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4.持续改进的原则 教学要随着时间、环境、企业需求而及时进行实时烦人更新,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进步,根据国家的教育规划和要求不断的完善教学培养计划,逐步的将教学中存在的缺点予以纠正,人才的培养计划需要结合实际要求进行完善,这样才能适时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推进我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策略 1.重视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 教学活动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结合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相互的协调,在引进新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各个环节进行相互协作配合,这样才能将校企合作新模式在校园中逐步的发展。教学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并重视新的教学模式,针对校企合作引发的新对象、新环节、新问题要做好充分的了解,及时做好沟通和协调的工作,在探索中形成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3]。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结合,让企业融入到学校教学体系中。并对校企合作实践类课程进行相应的设置、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改变授课方式以及考查方法等,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教师、技师以及企业之间进行详细商定做好沟通和安排,做到既要对教学工作的教师负责,又要对每一名学生负责。 2.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实训指导 只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针对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要优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我校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吸纳金赛义齿企业一线优秀技师走进校园进行校内实训课程教学,承担专业技能操作指导,共同开发实训校本教材,同时鼓励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新技术,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提升技能水平,使学生毕业即能迅速适应义齿制作岗位需求,从而促进校企合作新模式的进行。 3.建立科学高效的合作体系 为了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创新型的人才,促进学校与义齿企业的合作,我校推行间断式、工学交替式的弹性学制,调整课程及时间安排,在教学中运行单周理论课,双周实训课,按照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实训课教学,符合义齿制作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搞好教学、教学管理及教学服务。在学校建立模拟仿真的实训中心,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工作岗位的重要性,感受义齿企业的主要文化,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熟练操作程序及操作技巧,从根本上解决专业与岗位对接,学校教育与企业及社会需求对接[4],更好地为义齿企业培养专业实用型的技能人才。 4.优化课程,创新实训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义齿企业培养技能人才,并面向企业的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完成原有理论型教学的同时,还要向新型的技能型教学进行转变。设置教学课程的重点提高主干课程内容(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固定义齿工艺技术、可摘局部义齿工艺技术)的建设,在深入研究义齿企业岗位需求,明确义齿加工岗位的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培养方向、素质结构要求,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职业岗位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5]。 (2)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不断开发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固定义齿工艺技术等专业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积极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结构[6]。 (3)在构建产学结合的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时,所选择的课程结构,必须把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并以此作为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综合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课程体系要与产学结合相适应,必须不断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为教师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加了教师参加参与社会实践、行业协会的机会,有利于教师理论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的融汇贯通。同时聘用金赛义齿企业技师作为兼职教师,吸收义齿制作行业专家、岗位技术能手参与实训教学,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解决了我校技能操作的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更好地践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7]。结合以上,随着高职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将成为培养企业一线生产岗位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我校的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适时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口腔医学技术人才。 作者:李爽 单位: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方法探析 【摘要】口腔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当具备熟练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当今的口腔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为了改变学生操作机会少、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我系通过从多方面对实验实训课进行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口腔医学生;实践教学;实践操作能力 口腔医学是一门专业覆盖面广,操作内容繁多,动手性极强的临床学科,在医疗服务行业中主要以临床操作为主,这就决定了口腔实验教学是口腔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手段。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由口腔医学生到口腔医生的不可替代的最为关键的环节[1]。因此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2004年开办“口腔医学”专业十多年以来,在不断进行摸索改革,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口腔医学系研究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做到将基础理论学习与操作技能锻炼有机结合。具体方法包括:实验实训课的改革、实验实训室的开放、口腔医学技能大赛的举办、临床见习与实习共4个部分,下面笔者就这4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 1实验实训课的改革 在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口腔医学专业是一个要求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密切结合的学科,因此我系在实验实训课的改革中保证理论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实验实训项目和实验实训课时,加大实验实训课时比例,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项目和时间,还使学到的技术得到及时的练习和强化。同时我们在实训材料上也进行了改革,例如在《口腔解剖生理学》牙体雕刻实验实训课中,学生先通过视频演示学习石膏牙体雕刻技术,然后再加上老师的进一步示教和分步指导,学生掌握了牙体的解剖形态后,需要自己动手进行石膏牙体的雕刻,为了让初学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反复练习牙体的雕刻,我们把石膏换成了肥皂,由于肥皂取材方便、质地较软,还可以回收利用,这样不仅降低了学习成本,还有利于激发初学者的雕牙兴趣,学生经过反复练习有了一定的雕牙技术后,再换回石膏牙的雕刻,这样学生就会有种得心应手的感觉,在这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实验实训室的开放 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实验教学不再单纯是验证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的手段,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借此,我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采取了每周定期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实训室,并安排教师进行辅导的方法,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在实验实训室实践操作的时间,还缓解了实验实训室短时间内集中上课的压力。 2.1过去学生只有在上实验实训课时才能进入实验实训室进行操作,按照实验实训授课计划,学生集中在很短的时间段内上实验实训课,实验实训室设备超负荷运转,如牙科综合治疗椅、牙科高速手机等,极易造成设备损坏。而大部分时间学生进行理论课学习,实验实训室资源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通过每周定期开放实验实训室,显著的提高了实验实训室的使用效率。在实验实训室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往往会出现操作时间不够,无法完成实验实训项目的情况,例如口内的Ⅱ类洞型制备、口修的全口义齿制作等,由于受设备的影响学生又不能带出实验实训室进行制作,往往出现学生为了尽快完成实验操作而导致实验作品差强人意。实验实训室开放后,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实训室完成实验实训项目的操作内容,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重复实验实训项目的内容,加强练习,提高熟练程度,为以后进入临床奠定坚实的基础。 2.2以往有的专业主干课程仅在所学专业理论的学期同时开设,学生在进入实习前往往无法胜任各种临床实践操作,因此,在实习前让学生在开放的实训室里,互相检查,将自己的角色融入到医生和患者中来,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态度积极主动,在这活跃的气氛下,学生反复进行练习,进一步理解和牢记实训要点,从而有效提高其操作能力。口腔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一年的实习期,从学校的实验室到临床门诊,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变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因此我们安排学生在临床实习前进入实验实训室进行模拟培训,安排老师为学生具体讲解在临床操作上应注意的问题,在牙科综合治疗椅上进行一系列的口腔技能训练,如口内的超声波洁治术、窝沟封闭术,口修的印模制取、牙体预备等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针对共同出现的问题统一讲解,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逐个查找原因,使学生逐渐适应医生的角色,为进入临床打下扎实的基础。 3口腔医学技能大赛的举办 近几年来,我系为促进学生上实验实训课的积极性和提高技能水平,每年的上半年都举办口腔医学技能大赛,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学习知识内容的不同,比赛分年级进行,大一比赛内容是石膏牙的雕刻,大二比赛内容是26牙Ⅱ类窝洞制备和11牙上颌中切牙金属烤瓷全冠牙体预备,同时我系还从口腔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的选手中选拔出2名学生参加当年举办的全国口腔技能大赛。对口腔医学生开展口腔技能大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校师资的教学能力,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去年的7月份,在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办的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口腔技能表演赛暨第十三届“日进杯”全国口腔技能大赛中,我校口腔医学专业2名参赛选手分别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口腔技能表演赛牙体制备组个人一等奖、“日进杯”全国口腔医学技能大赛牙体预备组二等奖、优秀奖,窝洞制备组三等奖、优秀奖;指导教师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的可喜成绩。 4临床见习与实习 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在这基础上我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口腔医院进行课间见习,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同时更好地熟悉医疗环境。我校口腔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一年的实习期,在实习期间,实习学生既是医生又是学生,因此我系领导和老师定期到实习医院走访,加强与学生和实习医院的沟通,与实习医院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建立考核机制,不论在哪一个科室,都有出科考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创新能力。去年年底,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成为首批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口腔医学专业现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为了迎合学校发展,我系研究了一系列新的项目建设方案,具体包括:建设校内口腔医疗培训中心、建设附属口腔医院、进行校企合作、设立订单班培养模式。我们期待这些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会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作者:王梅兰 单位: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系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防御素在口腔医学中的研究 【关键词】防御素;口腔医学 抗菌肽(antimicrobialpeptides)广泛存在于生物物种中,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免疫学活性,在先天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防御素(defensins)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组内源性抗菌肽,其中,人类β-防御素(HBD)具有诱导表达特性,在口腔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1],现对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防御素与口腔致病菌 口腔是一个与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环境,长期接受着各种外界刺激。口腔中的上皮组织长期暴露在各种微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复杂环境中,却很少发生感染,口内环境保持着相对平衡协调的状态,口腔的天然免疫调控机制——防御素可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Ouhara等[2]发现HBD-1,2,3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具核梭杆菌均具有抗菌活性。HBD-3在低于或等于生理盐水浓度时对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伴放线杆菌均有抗菌活性。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认为防御素不易产生耐药性,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日益深入,Shelburne[3]用不同浓度的防御素处理牙龈卟啉单胞菌,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耐药性;HBD-2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10μg/mL,若先将低浓度HBD-2(1μg/mL)作用于牙龈卟啉单胞菌,然后放入浓度较高的HBD-2环境中,最低抑菌浓度可升高100倍,说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耐受性可被低浓度HBD-2诱导,致病菌在口腔持续存在可能会受到防御素抗性影响,对先天性免疫产生耐受,细菌对防御素的耐受程度受细菌种类和防御素浓度的影响。 2防御素与牙周病 牙周炎是由于菌斑微生物长期定殖于龈沟内,对宿主产生持久性的刺激,造成结合上皮向根尖迁移所致,菌斑微生物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研究表明[4]:HBD-1,2,3在游离龈有着广泛的分布,在沟内上皮较少分布,几乎不表达于结合上皮;其分布集中在上皮棘层细胞,提示防御素分布在牙龈上皮表层,直接与病原微生物接触发挥抗菌作用,成为机体天然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Dunsche等[5]对炎症牙龈及健康牙龈组织中HBD-1,2,3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健康牙龈组织中广泛存在HBDmRNA。牙周炎症类型不同,HBD的表达亦有差别,侵袭性牙周炎HBD-2表达最高,慢性牙周炎HBD-1表达最高,说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与防御素有关[6]。 3防御素与口腔黏膜病 口腔是一个与外界联系密切的环境,长期接受着各种外界刺激,口腔黏膜长期暴露于各种微生物相互制约又共存的复杂环境中。研究表明:防御素家族作为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口腔溃疡、扁平苔藓、白斑以及口腔念珠菌病等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痊愈过程。hBD-1呈固有性表达,hBD-2呈诱导性表达,说明口咽部黏膜上皮通过分泌HBD,对外来病原菌进行杀灭,在炎性反应早期发挥天然防御作用[7]。HBD-2在白斑和扁平苔藓病变增生区域的角化层和颗粒层呈强阳性表达[8];在念珠菌源性白斑中,菌丝周围则呈现阴性或弱阳性表达,角化层和颗粒层HBD-2呈强阳性表达,提示HBD-2具有灭活白色念珠菌的作用[9]。 4防御素与口腔肿瘤 防御素在调节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通过抑制肿瘤基因、操纵口腔肿瘤微环境或直接产生细胞毒性,而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在刺激性纤维瘤、口腔白斑、口腔鳞癌中,hBD-lmRNA表达量低于健康牙龈;hBD-2mRNA表达量在刺激性纤维瘤中增高,而在白斑与口腔鳞癌中均降低;hBD-3mRNA在口腔白斑、口腔鳞癌、刺激性纤维瘤中均表达增高,说明hBD在口腔鳞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0]。与正常上皮相比,hBD-l、2在口腔鳞癌细胞系中表达的缺失或降低,或许致使其更易发生细菌感染[11]。hBD-2通过αvβ3结合蛋白受体,能够独立诱导内皮细胞迁移,通过独立的细胞内皮生长因子调节血管生成过程,在增强肿瘤血管再生和调控肿瘤的转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12]。口腔多形性腺瘤细胞中hBD-1的表达集中于细胞核,而良性口腔涎腺肿瘤细胞中的hBD-1则主要分布于细胞质,提示在口腔肿瘤状态下hBD-1可能长期在细胞核中集聚并下调其自身启动,可能扮演了肿瘤抑制基因的角色,在口腔肿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3]。随着防御素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广谱的抗微生物及免疫生物学活性也日益被发现,其在口腔医学领域内的巨大应用潜力也得到了广泛重视。今后的研究将更加关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为开发新的天然药物提供分子骨架和模板,为临床耐药菌群的抗微生物治疗提供新手段,另一方面探索能否利用现有天然药物诱导防御素表达调控机体天然免疫来解决防御素合成难度较大的难题。 作者:于堂 王凯 单位:遵义医学院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龋病发病口腔医学论文 1.执着前行在 黄力子教授心里,他始终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用他的创新智慧进行着不懈的探索。1958年,我国学者姜元川教授在其出版的中国第一本《牙病预防学》中,就主张龋病发病机制的“多因素论”,简单可归纳为“两因素论”S/R=D(S代表致龋因素的致龋力,R代表人体的各种抗龋力,D代表龋病)。1987年,黄力子在临床上发现龋变牙齿存在生物电流现象,从而构想了生物电子流的电腐蚀作用形成龋洞的新假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开始了长达12年的临床实验验证工作。首先,他们在实验室用电化学方法第一次制成了与临床相似的人工龋洞。接着,他们为了寻找龋变部位产生生物电的物质基础,又在龋变组织和导致龋变的牙菌斑内发现了高浓度的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自由基的特点是具有强氧化作用,在龋变和牙斑局部形成氧化还原电位,产生电子流对牙龋表面及牙髓进行腐蚀,直到形成龋洞乃至穿通牙髓。这一新理论的提出和验证,可以解释目前无法解释的很多龋病临床和病理现象,并且对开拓新的龋病防治方法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为人类在21世纪战胜龋病带来了新希望。执着是成功的关键因素,黄力子教授之所以能在世界医学难题“龋病发病机理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并与1990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龋病发病机理的生物电化学理论”,正是得益于他的这种执着的探索精神。1995年退休后,黄力子教授仍没有放弃自己的探索。他以自己理论积淀寻找新的突破点,以应用研究创收保证基础研究,并得到其夫人徐如生教授(口腔正畸学主任医师)的经济支持,在逆境下继续坚持他的原始创新。这么多年来,黄力子教授带领研究生王成龙、李振钢、唐林、阎鹏、梁燕等在实验室,用电化学方法在离体人牙上制造出电化学人工龋,证明龋病脱矿主要是由于生物电的腐蚀作用,且符合法拉第定律。在龋病组织和牙菌斑内找到了产生生物电的物质基础——高浓度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在博士导师赵皿、莫简教授、口腔老前辈丁鸿才、周树夏、张举之、刘鼎新及军事医学科学院有关专家大力协助下,用最先进的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证实致龋菌——变形链球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大量自由基,初步完成了对龋病机理新理论的系列论证,修正了口腔医学权威MILLER提出的“化学细菌学说”。黄力子教授的相关在《医学研究杂志》上,还被美国只读光盘MEDLINE1994年摘录收藏。黄力子教授本人也受到美国SCIENCE周刊主编F.EB1oom的邀请,并加入了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他的龋病新理论专著《龋病与生物电和自由基》,有关实验得到美国宝洁公司(P G)反复证实。 2.续写辉煌 黄力子教授是一个停不下的科学研究者。基于前面所取得的成果,他又进一步研究了生物电和自由基与牙周病的关系,在实验室制造出了人工龋和人工牙结石。并指导2002级口腔本科生用狗牙骨通过电化学方法制造出了人工牙槽骨缺损(牙周病)的模型。基于他的理论,黄力子教授和几位创业的大学生合作,成功研发了一种实用新型专利“龋病诊疗仪”。用这种仪器,临床上诊断治疗龋病,不单纯依靠牙医的眼和手,还可以通过电表上的数字诊断龋病,而且能分清发展速度、严重程度及是急性、慢性或猖獗性,并在用SOD治疗时,知道什么时候能用粘性材料充填。黄力子自豪地说:“这是人类现代牙科学的开始,牙科数字化、信息化的开始。”努力付出让黄力子教授获得诸多成果。他先后获得中国专利8项,其牙齿增白涂膜获得了国际专利和美国专利,并于2004年将这一专利转让给美国IvoclarVivadent跨国公司,首开我国口腔医学界向欧美专利转让的纪录;他的UDU型超声波洁牙机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专利收入英国专利索引;他的口腔多用电测仪及牙科发声探针仪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另外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并且获得银、铜牌十二枚。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和1994年,黄力子教授先后被美国传记协会(ABI)、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载入《国际名人录》,并且获得了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授予的“二十世纪成就奖”。 3.浓厚的爱国情怀 黄力子教授认为,他的成就取得与两个坚持分不开:一是与改革开放的决策不可分割(邓小平同志在认识论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坚持“生产力分析方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黄力子教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既有共产党员、军人所特有的无私奉献精神及浓厚的爱国情怀,也有着一名科研工作者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奋斗态度。正是基于这种品质,让黄力子教授在实践工作中先后立三等功二次,二等功一次,被授予“学习雷锋先进代表”、“优秀教师”等称号。1994年,迟浩田看到《解放军报》报道的黄力子故事,深受感到,特题词“十年如一日诲人不倦,世凯能成才黄君有功”。题词虽然只针对了他这个助人成长的事迹,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位奋进在科研上的科学家执着不懈的精神品质。黄力子教授的这种精神始终贯穿在其整个创新探索的工作中,也支撑着他始终能以一种平和淡泊的心态忘我地投入到他所选择的事业当中,以致成为了一位卓有建树的口腔医学专家。黄力子教授虽然早已退休,但几十年来的科学研究习惯并没有让他闲下来,继续从事科技改革,仍一如既往地践行着他科技报国的高尚理念。 作者:刘岩松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论文 1留学生的特点 由于教育经历、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留学生和国内学生相比有自身的特点。留学生大多来自于英语为母语或通用语言的国家,其英语口语大多非常熟练,但很多留学生的英语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并不是标准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这就对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其中文能力普遍较差,大多数只接受过短期中文培训,只有个别留学生能用中文交流,所以授课必须采用全英文教学。留学生的教育背景及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对知识的理解及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一部分留学生听课非常认真,理解能力强,能认真记录及提出相应的问题,临床见习也非常认真有兴趣。一部分留学生课堂纪律较差,体现在上课迟到、早退甚至缺席。但留学生普遍思维活跃,上课提问积极。分析原因可能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内外教育体制不同所导致。针对以上特点,本院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做了重新梳理及改善,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尝试多样化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2临床专业留学生口腔医学教育的体会 2.1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教学部门对留学生的各个教学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考勤制度、考试制度、学籍制度等。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针对留学生个性及课堂纪律较为散漫的特点,本院选派综合素质强的教师专门负责管理,协调留学生教学课程安排及具体实施;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并将考勤情况和考核成绩适度挂钩;严肃考场纪律,杜绝作弊现象的发生。同时对学生的考试进行形成性评价,出勤及课堂表现等均纳入考试成绩范畴。课堂秩序改善,教师的积极性及授课效果也相应改善,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2.2提高教师的英语授课水平 教师是留学生教育的实施者,良好的师资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师英语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教师的授课水平。本院2001年并入重庆医科大学,在留学生教育初期,口腔医院还是一所年轻的教学医院,虽然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及英语阅读能力都不错,但有的教师英语口语差强人意,课堂上基本只能按照备课的内容进行照本宣科,限制了课堂上的自由发挥。近年来,本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包括选送年轻医生参加学校的高校教师英语培训班;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全英文教学竞赛;聘请优秀的国内外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英语授课培训;选派年轻教师到国内外名校培训学习;通过学生及同行评价的反馈结果,遴选优秀教师进行示范性授课等,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教学氛围逐渐浓厚,教师队伍逐渐成长、教学水平提升。近5年来,本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工程启动,逐年选送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及深造,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本院应进一步加强留学生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如:借鉴天津医科大学在全国首推的《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进一步优化本院的留学生教师队伍。 2.3狠抓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 多年来本院一直坚持集体备课及课前试讲。授课前的集体备课非常重要,在上课之前,集中教研室优秀教师及相关授课教师对这门课的授课的方式、内容进行详细讨论。在集体备课时,教师相互启发和解疑、相互借鉴课件制作和教学经验,使教学资源的利用得到最优化。每个新教师正式授课前进行试讲,认真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没有达到要求的必须重新试讲。同时对授课环节进行监管,在留学生、院内同行专家和学校教务处3个层面建立留学生评教制度,组织督导专家听课,及时开展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切实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2.4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技巧 教师的授课技巧会让课堂真正地活跃起来,让学生收获全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应打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教学体系。在初期的教学实践中,本院大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但逐渐发现,留学生更容易接受西式的教育模式,对相对枯燥的“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较为反感;加之留学生《口腔医学》的教学不同于国内本科生的专业教学,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不可能系统地传授口腔医学知识,只能对重点疾病进行重点讲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本院逐渐将传统讲授方法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方法、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CBL)方法等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采用引导式、问题式等手段,并结合具体病例进行教学,探索一条适合留学生口腔医学教学的模式。比如在讲授牙周病章节,传统的教育模式可能是逐一讲授牙周炎的病因、病理表现、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内容多,抽象且枯燥。本院采用PBL模式,在授课之前叫学生预习,同时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且学生自己也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如:牙龈出血、口腔异味的原因是什么?牙齿为什么会松动?牙齿松动了怎么办?什么样的人容易患牙周病呢?洁牙会损伤牙齿吗?等,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课后简单小结,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事倍功半。同时口腔医学是一门很形象的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讲授时尽量少用文字,多用图片、动画、视频、教具等进行讲授,这将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化,学生更易于接受和消化。如讲解龋病窝洞的制备,可以根据典型的临床病例制作一个视频课件,在课堂上边播放边讲授,效果远远优于单纯的文字讲授。在口腔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此教学实例不胜枚举,只要教师精心准备,必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5留学生口腔医学教材的选择 如果说好的教师可以为这门课程增光添彩,那么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是课程的血脉,是根本。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针对留学生的口腔医学课程均没有统一的教材,纵观一些兄弟院校,一般指定2本教材,一本是留学生生源国的原版医学教材,内容系统详实,类似学术专著;一本是学校自编的医学教材,采用提纲式结构,注重条理,2种教材相互弥补,教学效果很好。国外的口腔教育属于毕业后再教育,口腔医学教材类似于我国研究生的教材,原版医学教材内容虽然详实,系统化,但深度及广度高于临床专业留学生口腔医学的大纲要求。鉴于此,推荐在参考国外经典教材的基础上采取自编教材的模式。本院一直采用自编教材,内容涵盖口腔医学各个专业的各种重要疾病,内容简洁、条理清楚,易于理解。但10年来,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医学知识快速更新,教师应与时俱进,借鉴口腔各相关领域国际国内经典的教材,统一格式,结合临床重点疾病及新进展对留学生口腔医学教材进行重新编写,以便更好地满足留学生口腔教学的需要,给学生传递准确的知识,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真正受益。 2.6从政策上提高教师参与留学生教学的积极性 留学生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2个学时的全英文授课,课后起码要花费数倍于此的时间去准备,对于同样的授课内容,英文教学的备课时间是中文教学备课时间的4倍。基于此,为了培养及稳定留学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保证教学质量,本院在课时津贴和业绩评价上体现优劳优酬的原则,切实提高全英文授课教师的课时津贴和课时系数,提高了教师的授课积极性,使英文教师队伍得以持续、良性发展。 3留学生口腔医学教育的展望 本院留学生教学已进入第10个年头,未来的10年直至更长的时间里,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大。留学生教育是学校扩大国际影响、提高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体现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各个学科互相补充,紧密相关,口腔医学也将成为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更优的留学生口腔医学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而且可以积极推进本国学生的教学改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本院应进一步吸取各家之长,加强教学的内涵建设,从教材的编撰、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人才的培养等各方面不断优化,通过不断努力,让留学生的教育水平再上台阶。 作者:陈方淳唐宇英单位:口腔基础医学教研室专业外语教学组牙周粘膜病学教研室牙体牙髓病学教研室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人文素质口腔医学论文 1人文素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1.1制定课程标准 完善顶层设计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2006年开始就不断提炼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口腔医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保健等卫生服务单位从事口腔疾病诊治、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每门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人文素质目标,将教学行为与工作任务对接,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处处体现医德医风。 1.2模块化课程管理 医学道德的核心是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对生命的根本态度,是对患者健康的终极关怀,是对人生命权利的尊重。根据临床口腔医生岗位设置课程,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三大类,其中选修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沟通技巧》、《医学心理学》《卫生法概要》等。这些课程强化了素质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还开设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这些课程激发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就目前而言,加强人文课程的比重,不但不会影响口腔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校院融合、四个一致”教学模式 改革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理解和动手能力。“校院融合、四个一致”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而提出来的,在此种模式下教师与临床一线医生相一致,教学环境与临床操作环境相一致,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生产实习与就业培训相一致。专业教师均是临床一线的医生,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加入临床人文关怀的因素,在学校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训室模拟真实临床工作环境,感受职业氛围,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将专业课程任务化、项目化和人性化,实训课模拟临床接诊、问诊、检查、治疗等过程进行,将人文素质融入实训项目。实习就业单位除肩负就业培训任务外还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 3人文素质融入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将人文素质融入教师队伍建设,是医学院校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教师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师德师风建设中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漯河医专口腔医学系针对此种情况组织新进教师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教研会进行校风、教风和学风的研讨;鼓励教师跨学科进行人文素质、德育教育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用教师的学识和人品来影响学生的三观,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何爱华认为师德建设构成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境,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注重师德建设,以生为本,就是最好的思想教育。 4人文素质融入社会实践活动 人具有生物学特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医学一直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统一。在口腔医学的教学安排中大力倡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职业人文素质水平和岗位胜任力,以迎合新世纪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2008年口腔医学系成立了“8020”口腔保健协会,旨在宣传口腔保健知识和预防口腔疾病的相关措施,提高人群口腔保健意识、培养大学生口腔健康服务能力,力求通过协会的努力使人类在80岁的时候口腔内还保留有20颗能够行使功能的自然牙。利用暑假及每年爱牙日进行口腔健康知识进校园、为社区老人及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进行义诊和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等。通过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向深度发展。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口腔医学的发展,要求口腔医生除了具备高超的医术外还应具备一定人文素质,这也是今后教育不断发展的方向。人文素质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和情操;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可能仅靠灌输和读书获得,更重要的是经历后的感悟。 作者:杨旭梁源刘春灵单位: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医学系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医德教育口腔医学论文 1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教育的现状 1.1学校对口腔医学生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1.1课程设置欠合理,专业课程过多,人文教育课程较少。口腔医学本科生一般为五年学制,需完成医学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口腔医学课程、医院见习与毕业临床实习。学业繁重,课程安排紧凑,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往往将绝大部分学时学分留给专业课程,将人文教育课程设为学分较少的选修课,并且课程缺乏系统性,往往只开设1~2门课程。人文学科普遍成为了医学专业课程的“陪衬”。不仅如此,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大部分医学院校开展的关于人文教育的讲座和宣讲都比较少,可想而知其中关于医德医风教育的学时数更是少之又少的。 1.1.2口腔医学生医德教育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实际指导意义不足。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德教育课选用教材往往内容枯燥陈旧,较为抽象,脱离实际医疗状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况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培养起来的中国学生习惯于灌输式的思维定势,此种教学方式往往是应付考试,无法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医德教育课程大部分由并无临床医疗经验的校内专职教师任课,因远离临床一线,往往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对现实医学问题的诠释只能是纸上谈兵。同时理论知识的灌输未充分重视与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有机结合,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约束性,使医德教育难以深入,造成学生对良好医德的理解不到位。而相对于国内口腔医学生医德教育课程的不足,在国外医学院校设置的课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行为医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包括如何有效表达,加强医患沟通与互动,《卫生政策学》与齿科诊所经营学的介绍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1.2教学医院对医学生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2.1教学医院的医德教育主要针对于医务人员,而医学生有其特殊性。作为教学医院,更重要的是完成医疗任务。即使是医德医风工作常抓不懈的教学医院,进行的医德教育也主要是针对本院医务人员,而医学生与医务人员相比,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同样的教育内容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2.2教学医院的口腔专业带教教师均为临床医生,有较强的局限性。带教教师作为口腔临床医生,与学校的专职教师不同,大多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理论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思想教育工作不够专业,不讲究方式方法,往往事倍功半。而且在选拔临床带教教师时,往往更注重专业临床技术是否过硬,对医德水平的要求不高,造成个别带教教师本身医德水平不高,做不到为人师表,甚至将负面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使其逐渐背弃医德良知,对学生良好医德的培养势必将造成不良影响。 1.3口腔专业的特殊性因素造成口腔医学生本身对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3.1口腔专业具有大门诊、小病房的特点。除了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大部分口腔科医生都工作在门诊一线上。而口腔科门诊,无论是哪个二级学科科室,每位医生都守着一张口腔综合治疗台,单打独斗,要求团体协作共同完成的工作量较少。因此,医护、医技之间的合作往往被忽视。而现代医学,特别是临床诊治工作是多学科融合与应用的整体,医务人员同心协力、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3.2工作内容更着重于临床操作。与其他临床医学学科的工作内容不同,口腔科临床工作多为动手操作,而不是检查化验与开处方等,而且医生临床操作过程中患者往往是张口状态,无法沟通,也就使个别口腔科医生眼中看到的只是“牙”,而不是“人”,忽略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把自己当成了“牙匠”,而不是“牙医”。 1.3.3各分支学科间工作内容差别较大。口腔科医生各分支学科间工作强度与经济收入差别较大,如不进行正确引导,很容易影响到口腔医学生的价值取向。由于学生对实用主义片面地理解、认识与当今社会市场化的冲击,导致大部分医学生更倾向于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与技能学习从而影响学生接受医德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填报研究生志愿时不考虑个人兴趣、素质等各方面条件,只专注于收入最高的二级学科,造成各学科间发展不均衡与优秀人才的浪费。 1.3.4社会文化背景因素、人文教育的缺失。口腔医学院校大部分为独立的口腔医学院或医学专业院校下属的口腔医学系,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开展的关于人文教育的讲座和宣讲都比较少,医学生接受人文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机会较少。 1.4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水平考核难以量化与医务人员不同,即便是在毕业实习阶段,口腔本科医学生也是在带教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诊疗活动。通过对患者回访反馈的情况往往不够客观清晰,而每位带教教师对实习生医德医风要求的标准往往不统一,因此专门针对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水平的考核难以量化,给学生的医德教育带来了困难。 2开展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2.1口腔医学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与其他职业不同,医生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无论有意或无意,失误的代价都是惨痛的。尤其作为口腔科医生,由于口腔科操作大部分为不可逆性损伤性操作,比起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对于一个医生更为重要。作为医学院校,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校训,对于口腔医学院校来说,这里的“性命”指的更多是不可再生的牙齿的性命,关系到患者今后的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口腔专业医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2.2医患关系日趋正常化发展的要求随着医患冲突的日益加剧与多元化,如何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做到保护好医生自己,逐渐改善医患关系,使其趋于正常化,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一个新的课题。在我们为医患冲突中遇难的同行们痛惜,谴责个别患者的过激行为,呼吁全社会对医务人员理解信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医学生抓起,提高其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会他们能够良好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3保障口腔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必要条件医疗质量与安全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水平,而且也取决于医疗服务水平,两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口腔医疗存在其特殊性,患者是否积极配合直接决定医疗质量与安全。因此只有两手一起抓,均衡发展,才能为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提供有力地保障。 3提升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教育水平的方法 3.1通过对外交流,邀请经验丰富的美方教师增设医德教育等行为医学课程国内大多口腔医学院校对于医德教育,乃至行为科学教育缺乏系统性认识,未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与教师团队,而且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以上问题。因此,我们与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拉斯维加斯牙科学院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邀请经验丰富的美方教师来校讲学。以美方的实际教学案例为基础,为教师们介绍行为科学在该校口腔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并利用夏季学期的两周时间为口腔系本科生进行集中授课,内容包括牙医与患者的角色和行为特征、医患沟通与互动、口腔保健中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等内容。通过授课,我们教师明确了医德教育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通过现场听课观摩学习了行为医学课程内容的安排、授课方法与教学模式,为今后建立、培养自己的行为医学课程教师团队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们了解了病人与医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与沟通技巧是口腔医疗实践的核心,认识到学会尊重患者,提高自己医德水平的重要性。 3.2从学生入学初开始与学校取长补短,联合开展医德教育 3.2.1基础医学课程学习期间。个别综合性大学因高考招生制度的局限性,造成口腔专业并不是学生入学第一志愿,甚至部分学生的第一志愿非医学专业,相差甚远,导致学生入学后对口腔专业懵懵懂懂,不了解,不热爱,被动接受,甚至误认为口腔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相比,范围窄,业务性差,仅仅是补牙、拔牙、镶牙这样的简单工作,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加大了对医德教育的困难度。针对这一问题,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学习基础医学课程期间,可利用周末休息日,组织同学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进入到医院内,通过导诊、维持医疗秩序等医疗二线工作,为患者提供服务,了解自己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产生崇高使命感,并通过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提高自己进行简单医患沟通的能力。同时通过学校与医院的紧密合作,聘请医院一线教师与学校医德教育教师共同编写口腔专业学生专用校本教材,将理论与实际案例充分有机结合,并在课后由教师挑选具有代表性或近期发生的医疗差错、医疗纠纷的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提升学生的兴趣度与参与度。增加医德教育课程的学时数与所占学分,提高学生对其重视程度。考核方式可调整为多样化考核方式,不仅局限于笔试,增加平时讨论情况所占比例,改变考试前突击背题就可得高分的现状,提高学生课程学习中的参与度。 3.2.2口腔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期间。从第三学年开始,学生已经通过口腔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口腔医学有了初步了解,我们通过安排学生跟随医院的“口腔健康直通车”,深入到社区、部队、学校等场所,运用已掌握专业知识为民众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普及预防保健知识,简单答疑解惑,使学生产生崇高使命感。 3.2.3口腔专业临床课程学习期间。从第四学年开始,学生开始学习口腔专业临床课程,对于口腔专业各个二级学科有了系统的了解,但是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对口腔医生的具体工作内容知之甚少,可通过集中安排两周时间的见习,进入到医院各个学科,通过挑选优秀的见习带教教师,学生们进一步对口腔医务工作者有所了解,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了解医疗工作内容,为第五学年毕业生产实习打下基础,更能近距离学习如何做好一名口腔医生。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加强教师医德教育意识,将医德教育融入到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例如有针对性地通过临床成功病例加强学生对自己职业的自豪感,通过失败病例加强学生职业责任心与职业道德,通过临床纠纷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医患沟通技巧与水平。 3.2.4毕业生实习期间。实习期间是实习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良好医德的重要时期。作为实习医生,既是医生,又是学生,如何兼顾好以上两个角色,是对每一位实习医生的严峻考验。尤其作为口腔科实习医生,由于口腔科操作大部分为不可逆性损伤性操作,每一个错误都有可能对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实习生正式进入实习之前,教学医院应组织相关职能科室为实习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教育,包括为了使实习生能够做到依法行医,组织医政科进行医师法、侵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为了加强实习生职业道德观念,组织医德医风部门进行口腔医生专业思想、职业道德教育,介绍医院通过患者回访进行医疗服务质量追踪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及原因分析;为了加强实习生医患沟通技巧及纠纷应急处理能力,组织门诊办公室进行实际纠纷案例的介绍与相应处理流程。如果教学医院为口腔专科医院,那么与综合医院的口腔科相比,由于学科分支较多较细,各科室间的医德教育内容有其特有的特点,应该有针对性。在实习生进入科室后,安排科室主任与带教教师为学生进行系统、正规的技术培训的同时,针对本科室学科特点,对患者群特点、医患沟通注意事项与技巧,已发生医疗纠纷的案例等进行介绍与分析,避免同类案例发生。例如口腔修复科患者特点为老年人患者占了较大比例,往往动作慢、爱唠叨,初诊采集病史耗时较多,因此如何与老年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同时做到讲解耐心、杜绝厌倦情绪是医德教育的重点。而在儿童口腔科,应首先进行儿童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如何观察患儿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减少其对治疗的畏惧心理,尽快引导患儿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是医患沟通内容的关键。在口腔黏膜科,因多数口腔黏膜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患者往往情绪悲观低落,不利于积极配合治愈疾病,因此,在客观准确地说明病情的同时,建立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是实习生应该向有经验医生努力学会的沟通技能。为了解决个别性格较内向实习生初接患者时因过度紧张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与治疗的问题,除了加强同学间角色互换等情景模拟练习,可通过配备综合治疗椅用仿真模拟人,通过反复练习,带教教师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教师应注重学生素质修养,规范言行举止。组织实习医学生参与本科室内死亡病例讨论、疑难病例讨论、医疗差错事故分析与讨论等,加强其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生动的医德素质教育。尤其在遇到纠纷时,能够端正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对个别不良风气能够是非分明,正确判断。 3.3对实习生的医德医风进行三级管理与评价 3.3.1制定口腔医学本科生医德医风规范标准与评估体系,由带教教师与科主任评估。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手册》的基础上,根据口腔医学本科生的特点进行调整修改,制定医德医风规范标准与评估系统,对带教教师与科主任进行评估体系的集中培训,保证评估标准的一致性,通过质与量两方面进行量化评估。 3.3.2通过患者跟踪回访,对口腔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水平进行评估。我院医德医风部门常年通过对每位患者进行医疗质量、流程、服务等方面的跟踪回访,并及时反馈给相关医生与部门,及时整改。通过这一平台,针对实习生诊疗后患者的跟踪回访,能够及时发现每位学生在与患者在沟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个性化的带教重点调整。通过以上带教教师的评价、科主任的评价、患者跟踪回访对实习生的医德医风进行三级管理与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并且合理利用医德医风考评结果,与实习生实习成绩考评相结合。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把医德关临床带教教师是医学生最先接触的临床医生,是医学生了解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第一窗口,因此对于医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培养与确立至关重要。尤其是部分教学医院管理体制不够合理与完善,带教教师在工作辛苦、责任较重的同时待遇往往不能得到有力保障,导致教师们承担带教任务的积极性不高。而大部分教学医院在选拔临床带教教师时以临床专业技术为主,忽略其职业道德与素养。因此,医院在选拔临床带教教师时,应将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选派出医德好、医术精、服务佳、懂得团结协作并对教学工作有热情,有激情的医师担任带教老师。同时,为了保障带教教师的利益,医院应制定相应合理的政策,在职称晋升、聘任、奖金、评先评优等方面均给予优惠,使更多德能兼备的优秀教师们愿意投入到带教工作中可以无后顾之忧,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带教工作中。因此,口腔医学生应树立首先成为一名仁心的医生,然后才是一名仁术的医生的信念。只有仁心仁术两者完美结合的口腔科医生才可称之为优秀的“牙医”。纵观古今,每一位医学大家无不如此。因此,作为口腔医生摇篮的医学院校与教学医院,对学生进行全面、规范并与时俱进的医德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中的坚实基础,也是培养卓越医师的有力支撑。 作者:林欣戴艳梅杨颖郭怡熠单位:天津市口腔医院教学办公室, 口腔医学研究论文:OSCE教学口腔医学生论文 一、临床实习前OSCE考核方案 1.编写病例、制定评分表:所有工作均由经过OSCE培训的口腔专业临床骨干教师及实验室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完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订考核大纲和实施方案,并进行集中讨论和修订。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临床病例,制定评分标准。选择编写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常见病例,多数病例需要进行分析鉴别,诊断不完全清楚,具有多种可能性,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而不是经过几个病史提问就能作出诊断简单的病例。 2.标准化病人的培训:由专业教师团队负责标准化病人(SP)的相关培训工作。招募有一定基础的低年级五年制口腔专业本科生作为SP,通过面试挑选表演能力、沟通技巧较为突出的学生。培训时间为5周。第1~3周:了解OSCE、观摩病例、角色排练,培训教师回答SP疑问,讲解或通过视频让SP熟悉病例的模仿要点。第4周:强化训练,针对在前期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第5周:SP评估,SP在考核前接受训练教师、专业学生的评估。 3.考站设置:以口腔医学实验中心和临床模拟实验室为依托,设置6个考站,涵盖进入临床实习后的主要常规知识和技能操作。每一站的考核内容都经过非常细致的规划,学生在每一站的表现,都能够客观地表现在成绩单上。其中标准化病人(SP)考站1个,模拟考站(临床操作技能)1个,教师考站4个,历时120分钟SP考站要求学生对SP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口腔专科检查,诊断及治疗计划,其中包括对沟通能力和问诊技巧的考察。模拟考站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一项随机抽取的临床技能操作(时间按操作项目规定),如窝洞制备、制取印模、打结、缝合等。教师考站由口腔专业临床教师担任主考,要求学生先从考题中随机抽取1个,准备5min时间,再回答教师的提问。 4.OSCE考核实施过程。提前将考核标准及考试流程告知学生。每一站点除了考官外,分别指定1名工作人员在考站外维持秩序,考场外粘贴考核流程图和考场需知,考场内各站点有醒目的指示牌,考站间相隔一定距离,防止相互干扰。将学生随机分成6组按顺序依次进入各自考站,考核结束后轮换,在全部考核结束后每站考官提交并汇总成绩单。 5.问卷调查。在考核结束后,我们对2012年参加的2008级本科生40人和2013年参加的2009级本科生4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OSCE考核模式的态度。 二、结果 1.考核结果。我们要求每个考生6个站点必须全部考完,每个考站均应达到及格分值,否则不能通过。从考生各站平均成绩和总成绩看,结果还可以接受。 2.学生对OSCE模式的态度。调查表显示:2008级和2009级全部考生都表示以后还愿意参加这种方式的考试。对SP的满意度,2008级为80%,2009级为84%。认为有助于提高自己临床操作能力的,2008级为85%,2009级为87%。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交流能力需要提高的,2008级为86%,2009级为84%。 三、讨论 虽然OSCE考试在我校应用于口腔医学本科生实习前的临床综合能力考核还处于尝试和改进阶段,但是通过两年的实践,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能力的观念,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临床分析决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尽快适应临床工作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①目前使用的SP是从低年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中选拔的,对于考查医患沟通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性、科学性都有待在长期应用中总结;②病例编写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应该使病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病种数量还需进一步增加;③考站及考点的设置方面,保证考核的可靠性,既要考虑考核内容的全面,真正做到综合能力的评估,又要考虑可操作性;④考官方面,主要是探索怎样提高考官对各项考试内容评分细则的把握,减少因考官的主观因素而影响考试的客观性;⑤考核结果的处理,怎样改进评价标准使考核结果更具公正性和科学性。 总之,OSCE完善了临床操作技能考试的内容、形式,提高了评估的客观性,避免了传统教学与评价过分地依赖于理论而忽视综合能力考核的情况。但是,我们对OSCE的研究和应用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疑虑和不足,如何使OSCE考试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及可操作性,将是我们今后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作者:常亮刘伽伽单位:潍坊医学院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高中美术鉴赏中当代艺术内容的教学研究 高中阶段往往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高中生的审美意识也逐渐的增强,需要学校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美术课程作为高中阶段主要对于学生审美意识进行指导与教授的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对于该课题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笔者将以高中美术鉴赏中当代艺术内容的教学研究为课题进行研究,希望对于提高高中阶段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高中美术鉴赏当代艺术内容教学研究所谓的当代艺术是指在当今环境下含有批判性质的艺术,从字面中可看出,当代艺术也就是与当前环境共同发展的艺术,其本质是通过对将人们的生活与艺术相结合,将艺术拉到现实之中。因此当代艺术应当被大众所认知,如今在我国对教育进行改革的条件下,在高中美术欣赏中加入当代艺术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当代艺术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现状 (一)学生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差 在当今高中的教学中,由于我国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美术课往往只是作为高中教育中的一门辅修课程,并且不计入统考范围之内,因此高中学生对美术鉴赏课并不持有足够的重视,往往在美术鉴赏课中出现瞌睡等情形。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首先,在学生在步入高中之前,虽然在初中也开设美术相关课程,但是在初中阶段美术课程更多的是以对美术教师以及其他作品的临摹,同时教师在教学之中更多的是纯技法,加之初中阶段并不重视美术教学,因此导致学生在步入高中时美术鉴赏的学习并不能有效衔接。其次,除美术特长生以外的其他学生对美术鉴赏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不高。再次,学生对美术鉴赏教学持有反面态度,并且学习敷衍性较大。 (二)教师素质较低 首先,目前我国大部分美术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相对较为落后,同高中其他课程教师来说,一些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之中过多看重技法以及作品,忽略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甚至认为当代艺术的教学与美术教学没有任何关联。其次,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美术教师同其他教师相比,缺少学习与进修的机会。再次,教师缺少创新意识,在美术鉴赏教学之中往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高中美术教师往往是一些美术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接触的是专业技能训练,对当代艺术缺少必要的了解。因此导致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只能通过宣读教材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后,由于目前美术鉴赏课程在我国高中教学的开展时间相对较短,缺少教学经验,缺乏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进而导致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之中对当代艺术的教学出现较多问题。 (三)教学管理的不重视 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科的教学质量,而美术鉴赏教学从目前来看,在高中教学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对美术教师的管理与使用不科学,往往出现将美术教师安排到其他方面工作之中,导致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失去原本应当拥有的地位。其次,学校对美术教师的培训以及对美术鉴赏教学的质量与评价不重视。再次,美术鉴赏教学并没有纳入到高中教学成绩的评价之中。 二、当代艺术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对策 (一)开拓学生审美视野 在当代艺术的相关理论之中,明确提出了当代艺术与当代的文化中的文化话语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当代艺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要提高高中学生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学校就应当进一步通过有效手段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当代艺术的认知,当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细微变化,都在反应人们对审美观念的改变,审美更是与人们对艺术以及艺术活动的认知有着直接联系。 (二)提升美术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学校进行教学中的重要因素,教学目标的实现的前提是教师。因此搞好教育,培养优秀的学生就要加强教师的素质,尤其是美术教师的素质。学校应当全力培养学术性的美术鉴赏教师,培养美术教师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把握美术鉴赏教学规律能力,拥有较强现代艺术欣赏能力和有较强教学理论能力。通过培养,进一步提升美术教师的表达与动手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保证美术鉴赏教学的艺术性。而作为美术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自身的学识与经验,通过不断对各种理论与当代艺术的学习,进一步提升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提高艺术教学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地位,促进学生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三)提高学生水平,制定科学教学目标 在目前我国以应试教育作为教育体制的前提下,学校对美术鉴赏教学管理的不严格造成了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忽略,不了解当代艺术。因此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美术鉴赏的教学目标。在美术鉴赏教学目标中,目标的制定应当清晰明朗,其教学目标应当具备:一对美术鉴赏教学的范围以及内容等难点进行确定,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二是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当明确采取分步教学的方式,将当代艺术融入到美术鉴赏之中。三是通过明确提出学生所要到达的水平,从而为教学提供检测依据。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现代艺术和高中美术鉴赏课 现代艺术是主要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在美术史上只经历了数百年之久。现代艺术的涌现充满了热血和激情、冷静与反思,是人类智慧的一次集中展现,将人类积聚了几千年的艺术文化彻底改变了,艺术开始变得贴近生活大众,他们和商业的距离从未如此近过。对于艺术史发展到现代艺术阶段的情景,我们能窥见背后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信息的大爆炸滋生了这些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新的艺术形式。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案编写涵盖面极广,从原始艺术到现代艺术,从古至今,从西至中,各种知名的艺术品、艺术故事,几乎无所不谈,而正是这个原因,让我们的美术课本有种泛泛而谈的感觉,而现代艺术如何在高中生中推广介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很多现代艺术作品有一种特有的新奇感,因为传统艺术篇章和现代艺术篇章的较多割裂,让学生对现代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诸如“看不懂”――极简主义,“很狂野”――德国新表现主义,“很抽象”――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很像照片”――照相写实主义或超级写实主义,“很变态”――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等等之类的评论上,而无法联系到这些绘画流派所在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特征或者艺术家的独特经历和观念,针对这一点,我做了下述分析。 一、现代艺术鉴赏的德育方面 德育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知识和内容,任何脱离内容的形式都显得过于空泛,在现代艺术鉴赏课中,我运用各种资料来激发学生对艺术品背后的深化理解。比如,讲到波普艺术的时候,提及安迪沃霍尔和王广义两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是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大师,他的可口可乐瓶、玛丽莲・梦露的作品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当这些艺术形象推广到世界,在世界范围的人群中深入人心的时候,中国的一位文化学者河清就批判道:这是一种文化霸权。 而我国的波普艺术家王广义,则在借鉴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形式里贴近生活、商业气息和直接刺激的部分,使其形成一种中国式的政治波普,这便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语言。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便能体会到教师的德育用意:霸权,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还有文化霸权,要爱国,就要努力发扬本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二、现代艺术鉴赏的智育方面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艺术门类里,学生能看到很多艺术家的探索精神,虽然有些艺术的探索充满了古希腊故事阿基里斯与龟般的悖论式荒诞,但人类的求知欲可在此一窥。现代艺术里的光电艺术已经日趋成熟,这里面包含了众多科技领域的创新。比如,在上海举办的电子艺术大展,让人们对艺术和科技的结合充满遐想,未来的科技不会只有冷冰冰的操作,而是人和机器互动甚至是情感交流的媒介,通过这些现代艺术媒介的变化,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了解现代艺术巨大而宽泛的应用领域和发展领域。 三、现代艺术鉴赏的美育方面 现代艺术中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美的东西,比如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基弗的作品,介绍他的绘画和装置作品的时候,需结合这位艺术家不平凡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他本人的精神所向。二战的阴影给德意志民族内心的创伤,在基弗的作品里留下了巨大的影响,比如杂乱的笔触,荒野里干枯的稻草,点燃的火苗,坦克、潜艇的模具,破碎的衣服等,这些物件堆放在一起并没有很强的美感,但是学生能读懂这些东西堆放在一起的时候会呈现什么样的语境,那是一种人类被战争百般折磨后的苦难。此时的美育就变得更加深刻而富有内涵了,对美的追求不再只仅限于一张漂亮的画,一个漂亮的装置,而是灵魂的洗礼和对历史的拷问。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高中美术鉴赏课要注重挖掘学生潜在的艺术素养 【摘 要】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用体现多主体、开放性的特点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美术学习的态度、方法与成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那么,究竟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来达到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挖掘学生潜在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 美术鉴赏;挖掘学生;艺术素养 艺术是一门充满情感和创造的学科,文艺鉴赏课作为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已不能像中学的文学艺术课那样仅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而要帮助学生增加对文艺美的理性认识。同时,尽管它是非专业教育,不承担培养专业文艺人才的任务,但因其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文艺鉴赏课是一门能力课,而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课”。它与很多重在掌握知识点的文科课程不同,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教法,满足于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学生独立的认识、体验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根据其教学目标和学科特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激活审美潜能,提高审美能力就成为重点。只有保护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投入地去体验艺术,发现和探究艺术的魅力和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美术鉴赏》课程的的意义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艺术浓郁的情感性可以带给人以精神的享受,使人身心愉悦,但同时艺术所具有的多义性和抽象性又使人在欣赏时无法畅快淋漓地把握,人必须在掌握一定的艺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审美,这种审美才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才能让人了解和领悟艺术的深层意蕴,获得一种理性和情感的满足。 艺术是一门充满情感和创造的学科,文艺鉴赏课作为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已不能像中学的文学艺术课那样仅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而要帮助学生增加对文艺美的理性认识。同时,尽管它是非专业教育,不承担培养专业文艺人才的任务,但因其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文艺鉴赏课是一门能力课,而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课”。它与很多重在掌握知识点的文科课程不同,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教法,满足于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学生独立的认识、体验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根据其教学目标和学科特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激活审美潜能,提高审美能力就成为重点。只有保护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投入地去体验艺术,发现和探究艺术的魅力和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美术鉴赏》,侧重必然要求参与式的教学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走进艺术 我们知道,艺术鉴赏过程要经历三个层面,即艺术语言层、艺术形象层和艺术意蕴层,在艺术语言层的欣赏中要求学生要掌握一些艺术的鉴赏语言,比如欣赏绘画,就必须对它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语言有所了解;欣赏音乐,就要对它的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语言有所了解等。在这个层面上,如果教师以讲授为主,就很容易枯燥,我们不妨打破书本上教学内容的限制,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突破口来创设情境,设计教学。同样,在艺术形象层和艺术意蕴层上也是如此。三者的关系是递进的,但在欣赏时却完全可能交叉,甚至统一。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启多种感官欣赏 与艺术作品对话,只有充分敞开,才能充分接纳,这种状态最有利于对作品的欣赏。那么,如果能创设出一个适当的情境,就可以充分打开学生的感官和心灵,使之与作品“碰撞”,从而发掘出作品最丰富的内涵。比如,欣赏托赛利的小夜曲,学生很容易听出了“优美”的感觉,但这是一种表层的情绪体验,不应满足,还要继续引导,开启他们的联想功能。教师可以设问,你觉得这是什么时候,早晨、下午还是晚上?雨天还是晴天?周围幽静吗,为什么?这样,学生进入了情境,激发了进一步倾听的欲望。当学生推想这个音乐描写的形象可能是早上(因为有鸟鸣),也有可能是雨后(下雨时鸟不可能出来),像在山中(周围非常幽静)等等,就可以启发他们开启多种感官进行欣赏。音乐不仅可以用来听,还可以嗅(嗅到清晨的清新空气)、感(静)、甚至看(画面感)。 充分调动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等多项功能的复合欣赏,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同时激活了他们以往的艺术积累、人生阅历,心灵渐渐敞开,更加细腻、丰富起来,这不仅有利于他们迅速理解艺术语言,而且为他们开始与作品进行深层对话做好内在的准备。 2、善用类比,设置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文艺理论的教学,一直是难点,也是比较枯燥的。如果理论是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而得,则理论的学习就有趣多了,知识掌握得也牢靠。比如,在讲音乐欣赏时,西方音乐流派及其风格比较枯燥,也不容易理解,我举了其中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大师的作品进行对比,实际上就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古典时期的音乐,以及古典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都进行了对比。我先放了三位大师的三首曲子的片断,然后问学生,假如有一群蚂蚁爬过,三位大师中,谁会说:“慢点,别着急,哦,好,从这边过。”谁会说:“咦,看你往哪边跑,哈哈,再来一下,对,有创意!”而谁会坐在蚂蚁爬过的地方思考,并要它们继续奋斗?当学生欣赏后,被问题激发了思考,于是不难指出第一个大师是巴赫,第二个是莫扎特,第三个是贝多芬。我就进一步引导他们说出原因,并把知识点融在推理中记忆,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这些重要的西方音乐流派及其风格。 用类比的方法,巧妙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看书,领会艺术语言,作出相应的判断,是学习理论的捷径。因为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艺术理论的过程。在解读艺术语言,理解艺术形象,领悟艺术意蕴时,教师可以转换思维,寻找切入点,不一定直接点题讲述,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寓教于乐,避免枯燥,也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升审美能力。 (二)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 在文艺鉴赏的过程中,由于艺术的情感性和多义性无时无处不在,因此造成鉴赏的个性化、多样化,如果强求一律,势必违反艺术的规律,但如果放任自流,又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时,教师就要善于因势利导,从学生鉴赏的具体情况出发,甚至从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出发,巧妙地引导他们思考,进一步把艺术鉴赏推向深入,乃至达到融美育、智育、德育教育等于一体的境界。 1、鼓励学生表达感受、见解、质疑,使之深入探究 要提高文艺鉴赏水平,对具体作品的独立鉴赏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让学生热情地参与进这一过程,因此,要鼓励学生充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甚至质疑,使之深入探究。学生在问与答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逐渐提高能力。教师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开口。 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我先放音乐,再让学生畅谈感受,肯定每位同学感受的合理性。有个学生问了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听完‘抗婚’一段,我已经没有心情再听最后的‘化蝶’了,心中注满了悲伤和沉重,已经感受不到最后一段音乐的美好;同时,从故事的结构上看,这个故事也讲完了,所以,最后的‘化蝶’部分是不是多余了?”这个学生的感受很“另类”,但很合理。我立即肯定了他的感受有其合理性,并将这个问题交给学生们回答。大家议论纷纷。经过讨论,大家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化蝶’给人以希望,符合传统的审美心理,否则作品岂不是太灰色了,令人绝望。我随即结合这个问题,深入剖析相关的文艺理论,指出:‘化蝶’的存在是因为《梁祝》采用了西方奏鸣曲式结构,属呈示―展开―再现三部分中的再现部;而且,它也与展开部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刚愈显其刚,柔愈显其柔,进一步加强了整部作品的悲剧色彩。这样一分析,对这一作品的鉴赏又加深了。同时,我又说明,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作品都要采用这一结构,在处理上允许体现不同的风格。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经过多次艺术的探究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鉴赏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解放思想,善于质疑,是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前提。 2、巧用课堂中的意外,使学生学会正确思考问题,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自主学习,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表达时观点难免会“越界”。有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慌张,其实,要认识到意外的出现是自主学习不可避免的,而且意外正说明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时候,意外还是难得的亮点。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中的意外,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深入思考。对闪光点更不可轻易放过,要抓住机会加以引导,以收奇效。 总之,文艺鉴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艺术欣赏的最终目的是表现,所以,所有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艺作品的途径,所有有助于学生自由进行艺术表现的机会,所有有助于学生创新发挥的学习方法,我们都要不遗余力地尝试。要习惯于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合作,大胆创造,表达自己的情感、见解、想象和创造,肯定、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要走近学生,参与他们的活动,感受他们的快乐,在多姿多彩的艺术欣赏和表现实践中,激活学生的审美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浅谈在美术鉴赏中抽象艺术教学的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如何更新美术教育观念,改变学生的审美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创造能力是时代赋予当代美术教师的重任。本人结合新课程理念和课堂教学实践就美术鉴赏中抽象艺术教学的策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 抽象艺术作品的特征 从作品形象与自然形象的相似程度上去划分作品风格的方式上看,抽象艺术主要指艺术形象大幅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当作品中的主观成份大于表现客观事物时作品的形式则趋于意象、抽象。在教学中,那些完全舍弃自然对象,以纯粹的形式构成的抽象艺术作品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接受,更不用说欣赏。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育观念的转变,这就要求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了解世界各国文化艺术以及不同的思想观念,通过对包括抽象艺术在内的视觉艺术的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及全面素质。 二、美术欣赏课堂中抽象艺术作品教学的策略 1、抽象艺术教学的设计思路 格式塔心理学中有“异质同构”的理论,同构即构造相同,不同的事物具有同构关系,就可以互相转化,因为同构的存在,一个物的局限就可以得到扩展,就能使某种抽象的符号形式与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外界事物发生关联,并因此赋予符号以形式和意义,这意味着人们可以用抽象的形式符号把握和表现现实世界以及人的感情,使得各种表面看来差异很大的事物的关联对应和互译成为可能。从而使艺术的表现成为可能,同样也正是这一点使抽象艺术的表现和理解成为可能。比如鲁班从割破手的小草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锯子,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在抽象作品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这一理论开展教学。 教学中可以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异质同构”的原理,发现音乐与美术之间共性,让学生产生通识认知体验。对抽象艺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抽象作品分析向具象画、书法等领域拓展,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形式规律。 2、引导学生感知、联想、分析和归纳,形成建构主义学习观 按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抽象艺术教学实质上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知、体验作品,让学生了解到点、线、面、色彩、量感、质感、速度、节奏、韵律、秩序等的因素在作品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更深一层理解美术中最为本质的形式规律。 艺术作品本身是多元化的,再加上抽象艺术所具有的这些特性,使这类美术作品的欣赏更具有广阔自由空间,评价上表现出价值的多元性。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学识来理解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及所具有的最普遍的审美意义,并以包容的态度接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把自己的判断以推测性的语言告诉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参与讨论并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3、学科整合,关注音乐与美术的联系 音乐通过形式的变化表现人的情感的变化,并通过强度、速度、节奏、韵律等表现人的情感的变化。抽象艺术也是如此,它们之间有某种同构关系。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在教学中我以蒙德里安的抽象艺术作品为切入口,让学生关注抽象艺术与音乐的联系。 抽象美术作品的表现语言从形式上看有点趋向音乐性。一些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色彩与声音可以产生联想。例如让学生先听中国民乐《喜洋洋》,从中感受到这种喜庆欢快的情绪体验,再让学生用某种色彩来体现自己的这种欢快的情绪。音乐与美术这种互动在美学被称为“通感”的心理现象,也可以看作联想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仅是构建音乐与美术的桥梁,也为学生理解抽象艺术架起了桥梁。运用这样的方式教学,蒙德里安的抽象作品就不难理解了。 4、引领学生探究抽象艺术作品的色彩、线条等外在表现形式与内涵的关联 色彩和人情感的联系更为密切,大多数人对色彩都能产生丰富的联系和感受,蒙德里安的冷抽象作品就是充分运用了这一要素。在教学中间,笔者设置了三个小活动,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用色彩创造性地表达情感的态度。 活动一:运用色彩的心理属性初步尝试用不同绘画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体验在绘画中色彩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 活动二:结合绘画中的“形”的相关学习经验,通过形、色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一组表达不同心情的色彩作业。 活动三:在掌握了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综合已知,尝试对同一种颜色采用不同表现手段来表达不同的绘画主题。 从活动中我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于色彩、线条表达情感心理接受的程度还是具有普遍性的,只有少数同学感到有困难,但可以加以引导。由此可见,从色彩的情感角度引发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再结合音乐作品中情感的表现从而理解抽象艺术作品,具有较好的效果。 5、听音乐,动手画抽象画,提高学生表现和创造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抽象艺术的音乐性、情绪性,在课堂中我增加了动手练习的内容,即听音乐画抽象画。我选了一些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听并快速将第一感受用绘画表现出来。如听贝多芬交响曲《田园》后,学生们能用明快的色调、形式意味很强的纹理来表现春天的景色;听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学生能用蓝灰等色的调子来表现忧伤的情绪;听摇滚乐、爵士乐等等,大部分同学能在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绪时找到某种抽象形式来进行对应,比如线条和色彩等,从而也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将音乐融合到抽象美术教学中去,让学生从认识上升到实践,进行体验。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从而感受抽象绘画具有音乐性的特征,理解抽象绘画是以点、线形式结合、情绪随意性很强的挥洒而构成的色彩斑斓的图像,从而产生运动、不安、热烈、宁静、低落等情绪感受,当学生产生某种情绪时,就是看懂了这类抽象绘画作品。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抽象艺术 摘要:抽象美术是教学中的难点。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应设计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认识和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能力。阿尔森・波里布尼指出“抽象艺术真可称得上是二十世纪典型的艺术样式了,可是没有一个人敢断言它属于通俗的艺术样式。因此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一直都是美术鉴赏教学的一大难点。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摆脱单一的具象审美感知模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是时代赋予当代美术教师的重任。 关键词:抽象美术 艺术观念 美术教学 一、引言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抽象美术作品。学生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总是以像与不像来评判,或者说看不懂,难以理解和接受。故而抽象美术一直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最感莫名其妙,又最需要解惑的问题,也是大家争议较大的课程内容。下面谈一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抽象画教学。 二、如何欣赏抽象美术作品 (一)让学生了解抽象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其艺术价值 抽象艺术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关系,可以说任何艺术的终极对象都是现实。比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创作出了一种视觉音乐,像管乐器一样明亮的黄色线,在霓虹灯光般的红色,蓝色,灰色的小点的闪烁下,呈现出一种爵士乐的节奏感,我们还能感受到纽约最繁华的百老汇夜晚的噪杂,它是蒙德里安对美国纽约大都市的面貌和节奏的感受,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要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抽象美术,还应转变审美观念。因为作为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和西方的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艺术家从以前的表现客观现实世界走向主观精神;2、放弃了传统的统一的美的标准;3、传统的艺术十分注重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而现代艺术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4、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继承传统的内容和技巧。抽象艺术是艺术家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中探索和创造的结果。它是以纯抽象的语言表现精神及形式意味的美术,而这种纯抽象的美术对于高中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传统的艺术观念再加上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仍然用是否同客观对象相似及作品是否优美为标准加以判断,所以会有疑惑不解之感。对于抽象美术作品,学生要了解传统艺术与现代抽象艺术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变,使自己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也转变自己固有的传统审美观,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和标准上来看抽象的艺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抽象美术。 (二)抽象美术的特点 1、形象的抽象性 抽象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视觉经验的某种感受予以抽象的心理的一种表现。它以纯粹的点、线、面、形、色等构成画面内容含蓄,形象抽象,给欣赏者的感受是一种朦胧的印象。所以学生在欣赏抽象艺术时不要以像与不像来评价,要尽量根据作品运用主观感受来调动自己的情绪,而不要刻意去辨认画家究竟画的是什么。 2、画面有强烈的动感 许多抽象的绘画,以强烈的笔触,奔放的色彩来刺激人的视觉,动感强烈。例如:康定斯基的作品,以点、线、形、色依情绪随意作画,挥洒自如,使人产生运动、奔放、热烈不安等情绪感受。如产生某种情绪,获得某种狂热、高亢等视觉感受就是看懂了这类绘画,也称为热抽象绘画。属于冷抽象的欧普艺术以形的有规律的变化产生出奇异的流动、变幻的感觉。这些动感很强的抽象艺术是传统的具象绘画无法比拟的。 3、趋向音乐性 抽象画家利用色彩与声音产生的联觉,将点、线、形、色构成无标题的音乐,直接作用于欣赏者,使观者在看抽象画时,在心理上引起某种难以言传的情绪。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红、蓝、黄构图》。画面用直线分割成不同的方形,再填上原色,并以黑直线将它们分开。画面显得和谐而有变化,如同一首音节长短起伏,但却有自己主旋律的歌。 4、意蕴的含混性 抽象绘画以点、线、面等符号元素组成不明确的物象,其含义也是不明确的,欣赏者从中获得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它排除了具体的物象,其内涵不可能像具象绘画那样表现艺术家对所描绘的事物的认识、态度和评价,只是用抽象的手法表现艺术家的某种情感或追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绝对抽象”。 (三)抽象美术在中国当展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很多画家阐述抽象绘画创作,但它毕竟不是主流,始终处于边缘,而写实绘画作为对中国传统绘画方法的一种补充和反映社会变革、传达观念的手段,受到了特殊的重视,从抗战到新中国之后,写实绘画成为有力的社会动员工具,也成为学院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所以在80年代思想开放的年代,当抽象美、形式美被提出时具有一种革命性的冲破感,使得发自画家内心的那份畅快得以体现。 抽象绘画是以自由的姿态现身于新时期的中国美术的。但抽象绘画在中国强大的写实主义绘画面前,始终不能汇集成潮流,仅仅是涓涓溪水,不断有哪些性情中人凭着对抽象绘画的执着和热爱,在创作、尝试抽象绘画。但是,抽象美术没有进入普遍的社会认同层面,所以就显得抽象美术还在神秘的萌芽状态,需要一批又一批的画家通过实践去丰富抽象绘画在中国的内涵,需要一个又一个得展览区普及抽象美术在公众中的影响力,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去证明抽象美术在中国的意义和价值。 (四)让学生通过音乐来理解抽象美术,欣赏抽象美术作品 音乐可以通过没有具体形状的声音为人们所接受,通过形式的变化,通过强度、速度、节奏、韵律等表现人的情感的变化,抽象美术也是如此,它们之间有某种共通关系。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让学生听不同乐器的声音和旋律来辨别所传达的情感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是明亮的还是暗淡的,从而用颜色来表达这种情绪的变化,明亮的色彩,让人心情愉悦,冷灰的色彩让人觉得阴森,压抑等,这就是音乐与色彩的相互转换,这为学生理解抽象美术架起了桥梁。如此,康定斯基的作品就不难理解了。康定斯基始终把绘画看成是一种能唤起听觉的“内在音响”。它经常从音乐的角度来体会绘画的色彩。如他把色彩看作是生活中的“喇叭”“器乐”和“热情”“鼓声”与“铃声”等。在他看来绘画中的色彩犹如音乐里的音符,它本身就能打动观众,所以,康定斯基的作品是抽象的色块和点、线、面的集合,一向被认为是“凝固的音乐”。 (五)教学方法设计 1、图案肌理的制作方法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强,再加上不需要写实绘画那样有严格的技艺,因而,可让他们动手制作抽象画。在制作中去体会抽象画所带来的乐趣。如:让学生在板面(如玻璃、塑料板、纸板)上,用水粉、油墨等颜料随意涂画,色彩要饱满,水色要淋漓,以此构成丰富而微妙、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据画面效果命题。 2、对比欣赏法 在欣赏国外现代的抽象画时,许多学生会说看不懂,如果把中国的草书拿出来与之对比欣赏,就会发现部分学生虽然不认识其中的字,却能欣赏它的形式意味。中国的草书,特别是狂草,由于其语义的可识性程度降低,欣赏者更注重它的节奏变化及虚实浓淡的笔墨效果。实质上,抽象美术作品中夸张的线条和刺激的色彩与变幻莫测的中国草书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平面的抽象艺术,能给观者在视觉上引起某种情绪感受。 3、打散组合法 打散组合的练习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对抽象画的审美表现力。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观察要画的对象(如花、草),将花草的原形平面处理类似剪影,然后根据画面需要或个人的审美趣味将其分解、组合,使其构成一个新的形态。也可将小组或全班学生的作品重新组合成一幅抽象的美术作品,最后画面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抽象的艺术并不是想象中的“高深莫测”。创作抽象画的艺术家对自己的符号解释有时也是模棱两可,作为欣赏者完全不必耗费心思去破解。我们对抽象的美术作品要去了解、认识,而不是对它过于肯定或完全否定。西方的抽象艺术是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它仅仅只是学生了解世界文化艺术的一面镜子。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鉴赏当代美术作品《开国大典》感受艺术美和形式美 【摘要】学习和掌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使学生脱离只能分辨“漂亮”与“不漂亮”的自然状态,进入更高的审美阶段;难点是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知识的学习掌握及对概念的讲解。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审美标准来鉴赏美术作品。 【关键词】美术作品艺术美形式美 六十四年喜欲狂,赤龙奋起振炎黄。2013年,是我们伟大祖国“母亲”64岁华诞。中国共产党十八大胜利召开。一周年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被推选为新一届中国共产党总书记,承接高举中国特色的伟大旗帜,要在21世纪中叶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老百姓迎新忆昔,思绪万千,自49年建国6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感谢。” 64年前,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而著名画家董希文将这一历史瞬间以叙事性为主题,典型地代表具象再现,把创作意图通过艺术形式描绘出来,在构图上,画家以照片为基础作了较大变动,使观赏者能看到侧面、半侧面,把人物集中到左边,右边留出空间、天空,象征祖国未来前程似锦、光明美好。并让人民从中联想到新中国诞生时,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和喜庆的盛景。 由画面可知,十月一日的北京,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古老的天安门城楼装饰一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端庄、瑰丽。城楼上大红宫灯放射着耀眼光泽,灯下垂吊的流苏在风中微微摆动。还有蓝天白云、黄菊花、色调单纯、对比强烈。衬托着(主体)国家领导人群像、笔直、挺立,以竖线形平等排列布局,恰当地表现了那宏伟的历史瞬间。画面的右边广场上,万众集会队伍,高举红旗,鲜花和彩旗汇集广场,这一伟大时刻当推到画家董希文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这幅油画是摄影作品难以塑造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是画家按美的规律和法则对现实生活进行抽离、概括、综合以致创造的结果,反映了艺术家个人的时代精神与审美联想。”我们通过画面与摄影比较:油画场景宏伟壮观,室外会场宽广、上下主次分明,前景后景有序、中心突出,色彩温暖、喜庆,有吸引力。而摄影照片上,作报告的气氛能感受到,有真实性。但是黑白的,显得灰蒙蒙的,人物前后站立不齐,队列有较乱的感觉。通过比较,更能感受到美术作品是艺术家经过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美术鉴赏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形式美(语言元素、语言手段、语言规则)以及意图的认识。使学生脱离了只能分辨“漂亮”与“不好看”状态,而进入更深度的审美阶段;就是通过感受、体验、理解、想象、回顾等鉴赏活动来认识美术作品,关键在于“感悟”。我归纳在以下五个方面: 1.艺术内涵 画家董希文所描绘的是一个新旧时代的转换瞬间,其意义不只是艺术的再现瞬间,也不只是画了一群国家功臣肖像;而是意味着一个民族从此站起来了!把人民希望国家强盛的心理与这幅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潜伏在观望、回顾、对比、联想等心态之中。 2.艺术魅力 A画家创造性地将共和国领导人和天安门广场上群众统一在一幅画面,主席侧身站立在画面中间,其他领导人站在靠左三分之一处,右边是广场上集会群众,似乎有点左实右虚之感(不均衡),但的眼神、视线不是全注视讲稿,也看着下面群众,画家是靠主席的眼神把天安门城楼上下人物联系在一起的。为了使画面右边更加开阔、有意删去了右手处应该有的走廊上一根大红柱子,据画家女儿董一莎后来对记者说,她父亲在定稿之前,还请教了徐悲鸿(院长)和建筑专家(梁思成)获准,受到赞赏,“画面少画一根子,在建筑上是个大错误,在绘画上应该是一大创新。”B①从构图到设置采用横式竖立,安排城楼上领导人与广场上人民群众都是站着,这是寓意“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红、黄、蓝主色调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国人喜欢的色调;②从人物到场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画面左右均衡,红旗如海,人群如潮,排列有序,气势磅礴。从气派到宏声,主席作为画面主体形象,位置正是横竖分割线上的交点。与人民同在蓝天下,面对广场,空间开阔,显得十分庄重、稳定、有大国领袖的风范,特别是那伟大形象,反映了泱泱大国领袖的风度;传播了庄重的历史瞬间;寄托了中华民族自信心;表达了站起来的民族自豪感;体现了新中国诞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唤起了中国人民对这伟大时刻的回忆;激励了中华儿女不断创新、开拓进取。 3.艺术成就 ①创造了人民喜闻乐见的油画新风貌;②继承了唐代壁画风采;③体现了中华民族绘画特色;④揭示了艺术创作要朝着民族化方向发展、升华。只有民族的精品才能走向世界。 4.艺术创作手法 利用了传统的写实画法。亲切、自然充满人情味。而不是居高临下,离人民群众太远。例如,在主席讲话之后,人民群众高呼:“万岁!”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时作出回应,挥手致意呼喊“人民万岁!”。传递了庄重、稳定、宁静的形式美,并恰当表现了的伟大宏声。体现了人民领袖和人民心连心。另外画家在处理人物性格上,也表现了各种特色;如的手,就不象一般画家强调总理受伤的手总是放腰间的形态,而是放在腰后,这样表现总理的形象更显机警;还有的憨厚、刘少奇的神采、宋庆龄的优雅、李济深的稳健都画得生动真实。至于张澜长袍大褂上的折痕,则是透过他头天晚上叠得平整这一细节,点出了他对开国大典的重视。 5.艺术风格 画家采用了盛唐时期的壁画风格,选用了大红、金黄、碧蓝构成的暖色调,我们中国人喜欢的颜色,并运用国画中的工笔线条和写意方法相结合,描绘了大红柱子、大红灯笼,显得圆润光亮;为了达到艺术效果,画家还掺入了沙子和木工的锯沫画成红地毯,呈现毛茸茸的感觉。这也许就是画家的刚毅、洒脱、聪明、单纯的绘画风格吧! 其历史背景:《开国大典》1952年定稿后绘制是在作者姑姑家里完成的(当时中央美院画室小)。1953年国庆节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1954年国庆节首次以年画形式批量发行超100万份。后期又再出版二次印成邮票在全国发行,60年代初入选中小学教科书。其主要因素是作品的艺术内涵和艺术魅力感染了亿万人民群众,人民喜欢它。 《开国大典》因历史原因,有三次改动:①1955年因“高饶事件”画家奉命删除高岗,改成菊花盘景;②1970年底“”中间,“”要强行改掉刘少奇,换成董必武像;③1972年身患重病的董希文被请到中国革命博物馆指导复制《开国大典》,执笔画家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董希文的学生)和青年画家赵域。最后一次是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提议《开国大典》还历史本来面目,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这次执笔者是北京的两位青年画家(阎振铎和叶武林)的复制品,原作已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画库。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湖湘艺术品鉴藏与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改革 摘 要:当代的高校美术鉴赏教学,要从美术鉴赏自身及其外在条件的变化出发,充分利用湖湘艺术品鉴藏知识,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传统与现代文化对接;结合美术鉴赏的生存和传播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促进美术鉴赏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当代 湖湘 艺术品鉴藏 美术鉴赏 教学创新 盛世兴藏。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质文明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要,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消费需求正日益高涨,文化产业正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已达7000万人,年交易额近200亿元,参与人员和成交额还在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艺术品投资正成为与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并驾齐驱的三大投资方式之一,成为经济投资界的一大热点。当前,中国急需一大批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的艺术收藏家和经营管理者,他们需要博古通今、融会中西、需要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才能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可持续繁荣发展。 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深化,美术鉴赏教学已经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我们适应未来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然而目前我国许多普通高校对美术欣赏教学体系并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相对于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美术鉴赏课程的地位,我们对美术欣赏教学体系的研究显得极度贫乏和不够深入。 针对当前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这种现状,同时为打造中国艺术品鉴赏教育平台,提升艺术品收藏家的鉴赏能力,以目前盛兴的艺术品鉴藏与投资为契机,分析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实施的主要状况,探讨湖湘艺术品鉴藏在高校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适应现代教育需求。我们认为,当前作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美术鉴赏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如何进行美术鉴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发挥美术独特的教育价值寻找美术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要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引领作用,积极借鉴美术鉴赏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化教学内容 高校美术鉴赏教学应该关注理论界的发展动态,引进新的研究成果,推进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公共选修课的美术鉴赏教学尽管属于一种通识性教育,与纯学术研究和专业教育深浅有别,但是,实践表明,一个学科的理论建设会制约或者促进该学科的课堂教学,理论的导向性和引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譬如,什么是“鉴赏”?“鉴赏”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我们讲授美术鉴赏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所谓鉴赏,实际上包括鉴定与欣赏两个方面。鉴定主要指判定作品的真伪,应属鉴定学的范畴;欣赏,主要指品评作品的优劣,属艺术批评学的范畴。鉴定与欣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鉴定是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懂得欣赏才能判断作品的真伪;欣赏又是鉴定的演进,高明的鉴定家必定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同时,鉴定着重于笔墨内涵、个性风格、文献考证等,而欣赏则重在艺术论析、气韵意境、审美价值等。收藏,主要包括收藏、流传、著录等方面。中国艺术品的鉴藏学问很深,范围很广。它以鉴定真伪为中心,旁涉欣赏、收藏、著录、考证等诸范畴。 目前不少高校的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进行作品的介绍和赏析,忽视了艺术品的分析、鉴定、考证。这种美术鉴赏观念片面、明显滞后于学术界的理论研究。 二、加强美术鉴赏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寻找美术鉴赏与高校学子在精神文化上的无缝对接,充实鲜活的教学内容 我们应以开放的文化心态从事美术鉴赏教学,阐述美术鉴赏的物质载体、审美特征与现代技术、文化生活的内在联系,讲出新意,讲出深度。事实上,美术鉴赏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还是实用的,要有“大美术”观念,它要不断进行创新,自然能够融入现代社会。美术所蕴含的古典精神不少也具有现代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挖掘美术的人文精神,就能突破时代的壁垒,生发出新的教学内容。将古典式的极限浪漫主义情怀与现代人文精神合观共视,教学内容变得鲜活灵动,就能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同。 三、从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来从事美术鉴赏,拓展教学内容 许多湖湘艺术品都是我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珍贵文物,美术教育既是艺术教育,也是民族文化教育,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价值。譬如,我们可以从湖湘艺术品的传承方式入手来讲授美术的文化特性。从这一角度来说,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是当代一种自觉抢救和保护文物的文化传承活动。可以预见,在未来的高校美术教学中,美术鉴赏的民族文化传承性会进一步受到重视,开辟出美术鉴赏教学的新路径。 四、精心凝练教学内容,建立三维立体化的教学板块,提高美术鉴赏教学实效 美术鉴赏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头绪繁多。一方面,美术鉴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优秀作品灿若繁星,艺术名家辈出。另一方面,美术鉴赏是一项融文学、历史甚至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面对内涵丰富、体系庞大的美术鉴赏教学体系,要求我们遵循教育规律,精心凝练教学内容,使之系统化、科学化。笔者以为,美术鉴赏教育由三个有机部分构成:首先是文学赏析教育,即介绍美术作品意境和叙事之美;其次是美术鉴赏教育,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造型、技法、色彩、风格之美;最后是文化传承教育,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与美术相关的政治、经济、民俗、宗教等内容,也就是阐述美术的文化生态环境。三者互为补充,彼此渗透,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美术鉴赏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层面的文化和审美需求。 五、结合当代美术鉴赏的生存和传播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促进美术鉴赏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中国历史上,美术是广大民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术既是公众审美需求,也包含着深刻的宗教仪式内容,它广泛生存于人们日常生活等公私文化空间。人们接受美术的渠道多种多样,除了欣赏绘画作品,还可以通过制作和欣赏民间剪纸、雕刻、刺绣等方式来接受美术。 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和现代文明的迅猛发展,美术的生存方式与传播途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美术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方面,美术继续通过传统方式传播,另一方面,涌现出了更加便捷的传播手段,如影视、网络、光碟、手机等均成为美术的有效传播途径。这就要求高校的美术鉴赏教学,要从业已变化的外部条件出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引领学生进入古典艺术的殿堂,促进美术鉴赏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言以蔽之,高校美术鉴赏教学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美术生存条件的变化,充分利用湖湘艺术品鉴藏知识,深化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变革,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真正发挥美术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浅谈高中美术中“艺术鉴赏”的有效教学 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可以看出美术鉴赏教学不仅仅是将艺术大师的杰作展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学习让学生自己具有独立思考、评价、反思作品的能力。并在鉴赏之后运用已有的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独立创作。那么,如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呢?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方面来谈谈笔者的见解与体会。 一、审美观念的转变 要了解和认识抽象美术,首先就应转变审美观念。因为作为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和西方的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l、艺术家从以前的表现客观现实世界走向主观精神;2、放弃了传统的统一的美的标准;3、传统的艺术十分注重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而现代艺术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4、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继承传统的内容和技巧。抽象艺术是艺术家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中探索和创造的结果。它是以纯抽象的语言表现精神及形式意味的美术,而这种纯抽象的美术对于高中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传统的艺术观念再加上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仍然用是否同客观对象相似及作品是否优美为标准加以判断,所以会有疑惑不解之感。对于抽象美术作品,学生要了解传统艺术与现代抽象艺术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变,使自己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也转变自己固有的传统审美观,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和标准上来看抽象的艺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抽象美术。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美术鉴赏包含鉴别与欣赏,在美术鉴赏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作品作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即审美享受,因此,美术鉴赏在具体要求上 ,比美术欣赏要更高一些,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教学,使学生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主要有两点: 1、要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如:“什么是美术”这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就要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找到“美术”这个词演变的轨迹,并综合有名学者的观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对“美术”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了。 2、从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高中美术教师应该经常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除了关注经典美术作品外,还应该关注当代的发展动向,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思考其原因,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 。也可通过上网查阅,获得各类美术信息,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此外,还应积极思考,加强交流,在与他人思想火花的撞击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二、课前有效导入 通过故事导入,利用语言的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一定的指向性,并且带着情感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如在讲《欧洲文艺复兴绘画》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向学生讲述文艺复兴大师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丰富课外活动,培养创造力 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自主探索、发现学习内容并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处理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在美术教学中经常是这样做的:首先,有目的地让学生去阅读古今中外著名画家的有关书籍,让学生从画家们的成长历程中积累材料,得到情感体验、生活经验,获得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比如我要讲齐白石作品时,先让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齐白石的个人信息、历史背景、题材方向以及他的一些感人的故事等,为教学打下基础;同时,由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不断积累,教学中故事与目标相结合,气氛很好,他们对美术课也越来越感兴趣。 四、充分发挥想象力,完善对作品更深的思考 “真实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具体的想象。美术欣赏教学在欣赏名作过程中,大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高中美术教材中包含了许多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内容,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凡是学生容易理解的都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独立观察,充分想象,细细领悟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如:上《形式美的创造》一课中,塞林塔诺《运动绘画第三号》是光效应艺术中同期性构成了一个典范,而学生通过欣赏这件作品有了现实性的联想和虚幻性想象。有的同学说像舞蹈演员的裙子;也有同说像抽象艺术舞台上演奏的形以载道的旋律;还有同学说像一只魔幻的眼睛等等。这一切不都是对美术名作更深的思考吗?课后,大家的周记中又出现一篇较好的观后感。当然,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尚在积极的摸索和发展阶段,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数理化在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快,那是教学水平的话,那么艺术教学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则是对教学的一般要求,美术教学中不仅要讲清楚、弄明白、更要追求讲艺术。在当前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变,高考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只能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科学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有可能从学生有限的精力中,真正得到一份收获,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 作为美术教师只要千方百计地设计好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定能教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浅议高中美术鉴赏中的宗教艺术 摘 要:宗教在艺术的发展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从原始艺术的发展当中,这种以宗教为题材为宗教服务的艺术。着重从高中美术鉴赏中的原始美术开始,探讨宗教艺术的形成过程和艺术特点。 关键词:宗教艺术;原始美术;史前浮雕;洞窟壁画 从法国和西班牙发现的原始洞窟壁画,这些距今两三万年以前的原始绘画,大都表现的是原始人类向神灵祈祷他们狩猎成功意思的一些活动场景,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画有众多的动物形象,马、猪、鹿、牛、羊等形象频频出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受伤的野牛图”。这幅原始壁画画得充满了动感与力量,牛头深深低了下去,前肢曲了起来,后肢前翘,显出牛的野性与受伤后痛苦的挣扎。牛眼睛的刻画简练而传神,使牛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论文附图: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受伤的野牛》 这并不是原始人单纯为了艺术而作的画作,它其实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愿望,盼望着神灵能够赐予他们力量来征服野牛,还有一种说法,这些画能够使他们的猎物如同他们所描绘的那样倒在他们跟前。 在法国的拉塞尔出土了一尊大约有两万年历史的浮雕――《手持牛角的妇女》,上面刻有一位拿着牛角的妇女形象,据人们推测,她可能与主持某种狩猎活动有关的宗教仪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艺术角度来看,这是一件相当简练的作品,只雕刻了一些大概的人的四肢,甚至我们连五官都可不清楚,但是我们并不仅仅认为这是一件艺术品,同时,它也有可能也是记载宗教祭祀的一件礼器。 另外,在舞蹈方面来说,很多的舞蹈也是一种崇拜形态,是宗教庆典期间礼仪的一部分,从中国马家窑出土的土陶罐上就画有一群人相互牵手,一起跳舞的图案,马克思说:“原始部落的舞蹈,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原始时代,原始人类的所有艺术活动都离不开宗教崇拜,他们与宗教崇拜仪式活动乃至部落的生产活动常常是融混一起的,原始人的世界就是那个神秘的让他们变的虔诚而令他们畏惧的宗教的世界,原始人的思想从他们的现实世界而来,也都充满着宗教思想。“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总的纲领”。 从绘画和舞蹈两个方面来看,因为原始人类的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宗教,所以我们说原始的艺术也可以称之为宗教艺术。然而,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要混淆和模糊了原始人类的物质生产与意识观念的界限,来论证所有的原始艺术,原始宗教崇拜活动与生产活动没有明确的界限。 原始人的经济生活决定着他们思想意识的产生,实际上原始宗教仪式或者原始艺术的各种形式,都只有为了促进生产这一个目的。从原始人的思维特性看,原始人在宗教方面把握与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基本采取与艺术的把握世界相一致的方式,马克思曾经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 总之,我们对不同的艺术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艺术家简介对美术鉴赏的重要性 当下大多数的高中美术课都是以《美术鉴赏》为主,教材按《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5个系列9个模块所规定的框架进行编写,教材中出现了雕塑、建筑、绘画等几大类,每一大类都给了许多艺术大师的名作。对于如何鉴赏作品,许多教师只是带领学生看作品的作者、年代、材料、手段、语言形式和内容等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往往忽略讲解作者创作作品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这些内容都属于作者的简介,是我们了解艺术家的必要途径。教师们常会因其繁琐,占用太多课堂时间而忽略,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们欣赏时往往不知其达何意,不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进而无法更深入的鉴赏。作为教师,不能因其繁琐而忽略一些课程,艺术家是艺术创作者,他们生活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以及自身性格个性都影响艺术创作,可以说艺术家简介是美术鉴赏课的重要途径。 一、艺术家生活的社会历史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美术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特定社会的产物。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艺术家,他的任何作品都必然受到他所生存的那个社会环境影响,想要鉴赏美术作品,就要充分了解艺术家生活的社会历史环境。例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我们只知道画面呈现给我们的是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却不知徐悲鸿的创作意图和作品要表达的意义。此时,教师就要讲解作者简介,通过艺术家简介我们知道徐悲鸿生活年代,而《愚公移山》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1940年,作者有感于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直至胜利的决心和信心,以我国古代愚公移山的传说创作了这幅作品。作品中有的挖掘,有的运输,还有的担负后勤工作,以此说明,只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由此可见,艺术家生活历史环境对创作的影响,介绍艺术家对美术鉴赏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再鉴赏两幅作品。教材《美术鉴赏》第一课中的《捣练图》和《拾穗》,两幅作品都以妇女劳动为题材,前者画的是贵族妇女捣练的场面,给人以优雅平和、富有劳动节奏的美感;《拾穗》画的则是三个贫穷妇女在麦地里急匆匆向前弯腰拾穗的情景,看了不禁让人同情。为什么两幅同是描绘妇女劳动场面的绘画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呢?我们还是要从艺术家们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来分析,还是要对艺术家们做一番介绍。通过对《捣练图》的作者张萱的介绍,我们知道他生活在唐朝时期,当时的社会繁荣昌盛,可见作品是以展现捣练过程为目的的风俗画,主要是赞颂妇女劳动之美。而《拾穗》的作者米勒生活在19世纪的法国,当时的法国正处在贫困差距加大、阶级矛盾尖锐的时期,米勒居住于农村,亲身参加田间劳动,深知农民的贫穷与艰辛,他是站在同情农村贫穷妇女的立场上来画《拾穗》的。由几幅作品的鉴赏我们看出了解艺术家生活的社会历史环境对美术鉴赏的作用,看出介绍艺术家的重要性,只有对画家本人了解深刻,才能理解画家的表现意图,并对作品作出价值判断。 二、艺术家生活的文化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我们知道,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艺术家们的创作意图便不相同,作品所呈现的内容、想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同样,不同的文化环境也会造成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例如,李桦和古元两位艺术家,他们同是处于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的年代,但因生活的文化环境不同,其作品表达的意义便不相同。李桦成长于国民党统治区,受到的是鲁迅传播的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因此他的早期作品就意在以表现主义的风格揭露和批判现实,如作品《怒吼吧,中国》。而古元是成长于延安解放区的民主环境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导下,他的早期作品则意在以朴实、平和的写实风格呈现和歌颂延安人民的生活景象,如作品《离婚诉》。对艺术家进行介绍,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对这些相关因素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把握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使我们更深入地进行美术鉴赏,从而对作品作出正确、合理的解释。 三、艺术家自身个性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往往会看到一些形象怪异的美术作品,其变形的、夸张的形象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例如,法国画家马蒂斯的作品《马蒂斯夫人像》,画面中丑陋不堪的形象实在无法让人理解为是一名美丽的女子,也曾有位女士问马蒂斯:“难道我们女人都像您画的那个样子么?”可见,人们对其作品的质疑。对于如何欣赏这一类作品,我们就要看画家自身的个性了。艺术家自身的个性决定着艺术作品的风格,也是作品创作意图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此我们来分析、鉴赏作品《马蒂斯夫人像》,根据马蒂斯简介,我们知道他是野兽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个性狂放不羁。以他为代表的野兽主义画风狂放,不拘笔法,形体夸张而令人惊愕,以致被人们蔑称为“野兽主义者”。同样,我们再鉴赏另一幅怪异的美术作品《内战的预感》。看到作品,很多人会感到惊讶,作品虽然展开了一个真实的风景,但那个“妖怪”式的人物已超越了人们的视觉经验,破坏了宁静、优美的风景。要欣赏这幅作品还是要从作者的个性来分析,作者达利性格怪癖,在学生时代就行为异于常人,爱穿奇装异服,极其引人注目。达利于是因势利导,把他这种怪异之处运用到他的艺术之中。这幅作品中,达利将人体各部位重新进行正常人难以想象的组合,从上臂长出小腿和脚,从大腿长出前臂和手。这样怪诞、高大、恐怖的梦境形象,表现出人的贪欲。这是人类自我耗费的象征,它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生存行为的体验,是人类不负责任地发动战争和自我毁灭的病态行为的梦态形象转译。 总之,在进行美术鉴赏时,教师对艺术家们做一番介绍,让学生了解艺术家生活社会历史环境,艺术家生活的文化环境知识水平以及艺术家的自身个性等。只有对艺术家有一个深刻了解,才能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鉴赏,才知道艺术家们想表达和创作的欲望是什么,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作品激烈,有的抒情,有的悲壮,有的优美。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现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全球化大发展的今天,高中美术教育应当顺应文化教育的全球化的大趋势,结合高中生群体的兴趣和特征,将世界最新的艺术结晶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通过探索和实践,本文总结了现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必要性、匹配性和重要价值。 【关键词】文化教育全球化;现代艺术;高中美术教育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已成为一种事实。而如今,我认为世界已经加速步入“后经济全球化时代”,即全方位的全球化的时代,包括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在文化教育领域,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将成为新时代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 国内文化教育方面,出国留学、双语教学、外籍教师、校际合作等等多种教育全球化的方式陆续出现。大局势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从文化全球化的角度考虑教育问题,并不断地做更多的实践和探索。高中学审美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已经具备一定的判断力以及接受和吸收大量知识信息的能力,选择在高中美术教育阶段引入国际化的文化元素是比较迫切和现实的选择。 一、现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必要性 我们研究上海高中使用的两种教科书会发现,教材中美术鉴赏部分以中华民族艺术及国外古代经典艺术为主,比较缺乏现代艺术的鉴赏内容。 就此,笔者在2011年10月份对执教的上海市金山区亭林中学高一、高二的班级做了调查问卷,统计调查结果如下:学生对现代艺术家的认知度在34%,对现代艺术概念的理解度在18%,对现代艺术名作的认知度在30%,对现代艺术展览的参与度在21%。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高中学生对现代艺术很陌生,学生对四项现代艺术的基本要素的了解或参与程度最高不超过35%。另一方面,我们看学生对现代艺术的兴趣的统计数据:在我们问卷对现代艺术作品向学生举例说明后,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71%的高一、高二学生对接触现代艺术感兴趣;10%的学生认为一般;19%的学生没兴趣。大部分学生之所以感兴趣主要是因为认为现代艺术激发想象、独特新奇和时尚美观。 可见,学生对现代艺术形式和内容是充满了兴趣的,但是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而现行的教材对现代艺术的内容设置比较缺乏,学生对社会中接触机会很多的现代艺术的“鉴赏”兴趣和能力未得到满足。所以,笔者认为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做导入现代艺术的探讨和实践。 二、现代艺术与高中美术鉴赏教育的匹配性分析 1、现代艺术解读 现代艺术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西亚)的西方艺术。可以将现代艺术理解为在科学和理性的原理之上,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组合而成的一座大厦。本文想研究说明的主要是最新的现代艺术后期的主要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大地艺术(Earth Art)、装置艺术(Installation)、概念艺术(ConceptualArt)、过程艺术(Process art)。现代艺术表达的价值观主要是几个方面,一是不求纯粹;二是善待传统;三是非个人化,四是多种标准。 2、与高中美术教育的匹配与结合 并不是所有的现代艺术内容都适合高中生群体,现代的高中生活泼好奇愿意接触和尝试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同时他们又具备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对强迫性接受的知识有很强的抗性,而且他们的自我判断力和思考力也没有成熟。 从原则上看,我认为还是从学生的兴趣和艺术价值的本源出发相结合考虑,能开拓视野激发想象力、提高审美感、故事感、共情能力等感知力的艺术形式,介绍一些最新的、时尚的、具备新奇独特性能够激发学生想象的内容,并且规避一些内容,两者结合作为高中美术鉴赏教育的补充。 从实践上,先从现代艺术简史的介绍开始,选取4种形式的现代艺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概念艺术、过程艺术的代表作品,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教学,介绍代表艺术家,对作品表达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做评价,然后在做交互式的批判评价,并且可以结合初级的艺术实践,最终达到艺术评价和批判相结合。 三、现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意义 笔者在经过一段时间将现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程的实践之后,认为这样的实践有以下重要的价值: 1、文化艺术兴趣的培养 现代艺术从表现内容上是取材于我们现实生活;从造型语言上可以是一张老照片、旧衣服等,具备了多样性。实践证明,新异的现代艺术能够形成对学生的强吸引力,进而能培养学生对文化艺术的兴趣、知识及鉴赏能力。 2、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意识 现代艺术重视科技和思维两大内涵,因而与现代艺术媒体有极强的结合。通过现代艺术实践,学生可以更深刻的体会到多元的文化、科技、材料知识、信息、新观念等,可以明显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批判性思维方式 高中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审美观正在形成,通过现代艺术的批判性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看待社会事物的思维方式,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遇到事物去思考分析、鉴别批判的思维方式对他们有益。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论高中美术西方现代艺术鉴赏教学策略 摘 要: 高中美术教学中西方现代艺术鉴赏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鉴赏基础和思维能力,运用知人论世、点面结合、纵向联系、创作实践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现代化的审美眼光和鉴赏方法,综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 高中美术西方现代艺术鉴赏 知人论世 点面结合 纵向联系 创作实践 艺术作为人类世界的感性呈现,承载着人类精神史的广度和深度。西方学者巴赞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文化离异,就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高中教育在升学压力下,往往不重视审美教育,在以考分为主要参照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的精神世界较为空乏,审美能力较弱,对艺术缺少感知和辨识。艺术同自然一样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无艺术的人生是乏味低俗的。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自由充盈的审美空间,综合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西方现代艺术鉴赏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其涉及教材中的四部分:意象艺术、抽象艺术、西方现代艺术、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等,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改变以写真的、“像与不像”为标准的传统视觉审美程式,用现代的审美眼光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流派风格和思想情感。本文以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为切入点,探讨西方现代艺术鉴赏的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探知本质。 古典艺术以客观世界为参照对象,艺术家按照看到的世界来描绘对象,画作是世界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外部世界。而西方现代绘画不再追求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内心的真实,其艺术理念、艺术标准、创作方法、语言形式、思想情感与古典绘画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欣赏方法就可能看不懂画家的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所以,要想欣赏现代艺术,就必须先了解现代艺术产生的土壤——现代社会、哲学思潮、艺术家经历,等等。知人论世是走进现代绘画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了解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艺术家的身世经历、理念追求等。现代社会摄像机的出现代替了绘画的写实功能,于是绘画不再执著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描摹,而是寻找新的出路和存在价值,从而转向内在情感和精神实质。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社会物质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变动,如哲学和宗教新思潮,这对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追求推动着艺术的变革,现代艺术如果没有艺术家的解说和评论家的阐释,则其确实难以理解。比如,要了解印象主义绘画就必须从1863年巴黎艺术界“落选者沙龙”谈起,马奈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不符合学院派的审美标准而被大肆批判,从此以马奈为代表的“落选者”和保守的学院派之间进行了新旧艺术的争锋。马奈在1867年展览会前言写道,这些反对者都是以传统观念来理解绘画的形式、手法和观点的,他们从不承认其他的理解形式,而是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种幼稚的偏见:除了他们的公式,一切毫无价值。马奈先生一向承认别人的才能,从不妄想消灭前人的绘画或者是创造新的绘画,他只不过决心要做他自己,而不是要做某一个别人。印象主义者们走出画室,在户外转瞬即逝的生活瞬间和自然界的光色变化,进行现场绘画创作,由此开启一个个流派的艺术实验。只有了解凡·高狂热的宗教情怀才能体会其《星空》中用火焰般、漩涡般弯曲的运动线条表现出的强烈激情;只有了解高更对都市文明的厌恶和对原始文明的向往,才能理解他住在塔西提岛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样的人生哲理问题……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可以使学生按艺术家原本意图对作品进行理解,这种从艺术家的立场来解读作品,是最基本的赏析方法。 二、点面结合,探知风格。 “点面结合”是指以艺术家的代表作或一幅画为出发点和切入口,然后结合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感知艺术家的时代风格和整体风格。比如了解凡·高,可以把《星空》作为突破口,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其构图、线条、色彩有何特点?他描绘的夜空和你看到的有何不同?画家这样表现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经过讨论后,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作品,如《向日葵》、《吃土豆的人》、《自画像》、《夜咖啡馆》等,学生自然会归纳总结凡·高作品中物象的扭曲变形和色彩的强度明度,从而感知凡·高作品独特的风格。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较为完整地把握一个艺术家或一个流派的风格特色。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最为显著的标志,特别是现代艺术中,层出不穷的众多流派需要抓住特征来分辨,每个流派的画家又有不同的风格,如印象主义绘画中莫奈和雷诺阿有区别,塞尚、凡·高、高更又有区别。所以,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画家的整体风格,而不是仅看到局部和表象。 三、纵向联系,彰显个性 现代派绘画是在反叛甚至颠覆古典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与生俱来的叛逆性带来了绘画艺术的不断革新。各个流派都是在否定他人他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主张。运用纵向联系的手法就可以以历史为主线,把各个流派贯穿起来,分辨各流派的艺术追求。比如塞尚放弃了印象主义画家所采用的快速作画的方法,而对物象进行深入、长时间的分析,专注于物质的实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用圆柱、圆球、圆锥体去处理自然”。其画法影响了毕加索,毕加索对塞尚式的形体和结构进行了概括性处理,用几何形体的组合拼接来构图,创建了立体主义流派,其肢解破除了传统艺术家对“自然形”的认识,从而产生了空间和结构的心概念。立体主义形体观念对其后的艺术实验产生了重要启示。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都从中吸收了不同的营养。抓住形体这一线索,就可以把这些有传承关系的流派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纵向联系和对比,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把握各流派的异同点,体察现代艺术发展变化的规律,对现代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创作实践,领悟精神。 现代艺术的鉴赏要不断突破传统视觉程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现代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趣味,创作实践活动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加入创作体验的小环节,加强学生对现代绘画理念或技法的认识。如在鉴赏立体主义绘画时,可以让学生用几何图案变形拼接成一定的物象,并说说这样构图的意图,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还可以加入拼贴和实物要素,让学生感知材料、物质要素对绘画的影响。教师要根据不同流派和画家的创新处设置简单可行的小练习、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悟现代艺术的理念风格和审美追求。这样的方式就把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面向生活,慧眼识别。 现代艺术自19世纪末出现在西方文化舞台上之后,就以一种革命性的姿态,不断突破传统的艺术体系和美学规范,把各种新的观念形式和材料纳入到艺术表达的范畴内。不了解现代艺术的革新及形式和理念上的突破就不会理解当代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追求,不会鉴赏当代先锋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当代艺术出现的现象和问题作为引入部分或延伸部分,让学生思考鉴别。渐渐地,学生就会把鉴赏方法运用到现实中,对当代艺术问题进行评析,建立现代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标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识辨当代复杂怪异的艺术现象。 总之,在西方现代艺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中学生的理解认识水平和艺术基础,让学生了解现代艺术生成的社会背景及艺术家经历、艺术理论探知艺术家个性化的风格追求;通过纵横的对比联系明晰流派风格的继承发展;通过绘画实践、当代艺术现象体悟艺术精神,最终达到对新奇多变的现代艺术的鉴赏。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多样地运用这些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启发引导,把内容庞杂的现代艺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鉴赏,让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具备初步的鉴赏能力。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艺术 摘 要:美术鉴赏是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创新教法,融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才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关键词:美术鉴赏 有效教学 教学艺术 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态度。可以说,成功的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艺术有种潜在的感悟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感悟力去丰富感情,理解生活,体味人生。那么,在有限的美术教学时间内如何完成这一目标将是一件值得我们极需共同研究的课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课堂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在一个教学主题开始以后,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讲《韩熙载夜宴图》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李煜吗?”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初中教材中学生都学过李煜的名篇《虞美人》),学生很奇怪美术课中老师为何会问这个问题。紧接着我又问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如何?他有哪几首著名的词?他的政绩如何?当时社会环境如何?然后从他的政绩来引入《韩熙载夜宴图》背景,一切相当的自然、顺畅。通过这些相关文化情境的介绍,学生非常迫切的想看到这张作品,提升了学生对学习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兴趣和欲望,为整节课起了个很好的开端。又如:在《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一课中,把玉在生活的用途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玉的保健、美容的生活例子。把对玉的审美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 美术鉴赏课的情境创设要切题、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 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各学科课堂教学都应承担的任务,美术鉴赏课也不例外。所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或者由学生提出问题。如在《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一课,我提出了以下一系列问题:剪纸:研究一下剪纸的历史;剪纸如果按它的表现方式来分可以分成哪几类,并举出具体的图片例子;列举各地比较有名的剪纸及其剪纸艺人,并总结南北剪纸各有什么特色。皮影:皮影的起源发展与现状;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皮影戏人物的角色造型设计。年画:什么是年画;年画的用途及艺术特色;江苏桃花坞年画的发展以及艺术特色。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主题,教师按照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分组编排,让学生在电子阅览室进行探究性学习。 无论是哪种方式提出问题,都是为了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所以提出的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问题要明确;问题要适度;问题宜小不宜大;问题宜具体不宜抽象。 三、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体验内涵 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到中国民间美术鉴赏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到农村、集市中去搜集旧的剪纸、年画、民间玩具等,也可以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我们就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这些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兴趣大增,又是最生动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如果一节课的学习基本由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我觉得是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许多学生懒于动口,阐述自己的观点更是“无言以对”往往用“不知道”来回答,长期下去,学生会形成你讲我听,不想动脑的惰性。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观点来描述、分析、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该多鼓励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四、巧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大大地增加信息量和科技量。在《宛自天开——古代园林》一课中,我首先播放一段苏州园林影像片段,配上中国古典乐曲,让学生陶醉在优美音乐和和谐的古典园林环境中,学生被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景色吸引,不知觉投入到美术欣赏活动中来,对中国园林进行重新认识和感受,然后表达自己对中国园林的理解。 让学生通过聆听、观察、想象、思索,进入情境。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解说,让学生沉浸在对美的享受中,不仅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更增添了欣赏的美。这种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融合,让学生产生“如见其面”“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从而使美术教学形成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审美理念的形成和发展的目标。 五、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 充分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我们学校位于河南省固始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让美术教育有着无限地就地取材的机会。端午节、元宵节等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富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是很有必要的。 再者,作为“中国柳编之乡”的固始县,固始柳编民间美术作品品种达到上千个,近百家柳编企业云集三河尖镇,常见的有柳编篮子、柳编家具以及其他各种编织工艺品。可以让学生实地考察这些柳编加工企业,这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美术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学们对这些有如此悠久历史的工艺品及人类如此灿烂的文化所吸引,可以树立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观念。 美术鉴赏教学采用灵活机动的有效教学手段,很容易激发潜藏的美术兴趣,引导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把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引入课堂等,给学生增加亲近艺术作品的机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天性,增强美术鉴赏的信心与能力。只要美术鉴赏教学与新课标的理念相一致,能唤起学生的美术情感,达到艺术审美与人格培养相统一,艺术素养与创新意识同时得到提高,这就是美术鉴赏有效教学的体现。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 浅谈美术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初中美术教育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全社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此时,艺术教育逐渐显示出它的特殊作用,艺术教育当中的美术教育更加发挥它的社会作用。它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意识,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的兴趣,将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美术课作为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新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毕加索生平的一些故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画面的意思。 在我讲到《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先欣赏剪纸、皮影人、年画、泥塑等实物,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欣赏的感受,综合之后,加以肯定。让他们知道这就是在欣赏美的事物,增强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他们知道民间美术就在我们身边,美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时,我也就引出了课题。授新课时,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直观教学(视频)。声画并茂,设法用美好的事物去感染学生。从而体会到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美。正像法国画家安格尔所说:“要拜倒在美的面前去研究美!”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美的世界,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美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采用情感性的欣赏方法当学生能直观地欣赏一幅画后。接着就引导学生采用高一层次的方法去欣赏作品,这就是情感性的欣赏方法。它是艺术欣赏者用饱含深情的灵动心灵,直浸于作品的意蕴中,去尽情地遨游、冲撞后获得自我内心的极大满足与陶醉的欣赏方法。欣赏艺术作品,并不一定非要在弄懂了艺术品的思想内容之后才能欣赏。其实,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情不自禁地被一种外在魔力般的艺术力量所震撼、吸引而陶醉。 在美术创造中,创造力体现在对感性形象的把握和组织上。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美术作品的独创性正是其价值所在。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创造力。 当今的美术教育片面重视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作用,也抹杀了学生的灵感和天赋。同学在作画时并没注意观察,只是一味的临摹,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还有机械的训练学生描绘对象,放映不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没办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出了教会学生一些技法以外,还要告诉学生不能单纯的为表现物像而表现物像,应采用相应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阶段、有重点。在教学中解决主要问题,在华记忆画时不需围绕这个中心来布置练习。我的做法是:展示准备好作品,学生观摩探究汇报你看到的技法然师根据学生汇报操作,加深学生的记忆、理解,这样反复的训练,学生才会渐渐适应。 美术活动课是丰富儿童的美育生活,拓宽审美境界,诱发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美术课活动可以通过欣赏,构思,创作为主线,利用所学画剪,贴,撕,卷,拚等制作为主要方式,采用有特色的新颖有趣,实用性很强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课中“活”起来“动”起来,主动活动,手脑并用,增进学生直接经验,有目的针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愿意,喜欢参与,重视学生构思设计,创造和评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能力,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动手得到发展。在原有基础上进步的同时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才能激发创造力,在设计活动课中,我先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基础教材的特点,在遵循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动手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鉴赏,审美和动手等方面的能力。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世纪,是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新美术观念,使美术教育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得以真正的提高,使其内心的情感,渗透到艺术家所表现的丰富情感世界中去。在艺术的熏陶下,其身心不断地得到愉悦,从而使心灵得以升华;并由此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建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让美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高中美术鉴赏《走进意象艺术》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课是高中新课程美术教科书(人美版)《美术鉴赏》系列中的第4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中的第二类型――意象艺术。由于意象艺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在学习了具象艺术之后,理解艺术家对主观意念――感觉和意图的表达,是学生学习如何鉴赏意象艺术的入门,也为学生后续学习较难理解的抽象艺术打下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意象艺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从初中的美术以及生活中的装饰品等视觉艺术中已经接触到不同的美术类型。他们能列举出中国画的写实性作品――工笔画,表现性作品――写意画等。但没有认识到意象美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对艺术美缺少全面的了解,学生不能意识不同形态的作品表达艺术家不同的创作意图,不懂得“怪异”的艺术形象中包含着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艺术观念。高中学生具有好学,善于思辨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勇于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良好学风,他们的洞察力较敏锐,凸显个性思考,抒发个人情感的欲望较强,对问题学习有研究精神。 设计理念 根据高中美术新课程的具体目标,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将美术语言运用于课题研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美术鉴赏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和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学会运用视觉感知和美术知识对意象艺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想象与体验,并与生活相联系,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能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1.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进入教师创设“‘意术’(意象艺术)魅力大家谈”的讨论。根据课前教师布置自主学习课题内容,搜集相关作品资料,围绕“意象艺术的‘真实’与具象艺术的‘真实’”、“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比哪一种更有表现力?”为题展开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引导自主学习并参与课堂主题性讨论,既检验学生的学习实效,也有利于生成课堂教学。) 2.比较与研究。选择英国画家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与前一课学习过的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两幅作品进行对比,来说明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有着巨大的差异。委拉斯凯兹笔下“教皇”形象那幅凶狠与狡诈的面貌和性格被真实地刻画出来,而培根以委拉斯凯兹的“教皇”为蓝本,两片血淋淋的大肉片被置于肖像左右两侧,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一个更加阴险恐怖的教皇形象。这幅画所产生的艺术震撼力更为强烈。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形象上反复对比、研究两幅作品存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就表现在它传递出的不是艺术家的“眼”中之“象”,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即“意象”。如何理解意象艺术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另一个就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来表现。为此,艺术家就要调动一切手段(常用夸张与变形)来表达这种感觉和意图,而不管是否与我们眼见的现实一致,从而产生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这样,我们可以认定,意象艺术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感觉、想象和表现意图所呈现的形象。 3.分析与理解。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地分析探究不同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意图。选出有代表性作品作为赏析重点:A、蒙克的《呐喊》主要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成长历程,艺术家的论述,美术语言方面进行分析、判断。B、达利的《内战的预感》主要从人体的肢解,打破、重组,画家责任与唤醒无知方面进行感受、体验。C、凡高的《星月夜》主要从作者对艺术的追求,创作激情,色彩表现方面进行想象和评价。D、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主要从艺术家的个性,情感,艺术观,创新方面来理解中国写意画的特点:不求形似,惟取物之意气和神韵,笔墨只是画家寄情之物。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相关作品资料谈个人对作品的见解,教师再做小结。指出意象艺术是与艺术家对现实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密切相关的。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越“怪异”。在赏析凡高作品时教师介绍了凡高选择别人没有画过的向日葵作为自己主攻的项目获得巨大成功的事例。 多角度地从不同的侧重点去分析理解作品,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帮助学生厘清意象艺术的“怪异”现象与艺术家观念的关系。而教师介绍凡高确定自己主攻方向的事例对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4.三分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节课要完成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进行知识梳理。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来请老师解决,或个人对作品的看法提出来与教师交流。三分钟质疑创设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一方面学生能将自己的疑惑问题提出来要求教师解答;另一方面也让教师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当场反馈,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联想与体会。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多地方就存在着意象艺术美的形象,只是我们不经意去发现它。比如说;毕加索从废弃物中挑选出自行车把和椅座,将两者组合起来,创造出一件《牛头》的装饰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生动的例子。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生活中的意象美的种种形象…… 之后,教师展示火烧云的图片资料,以及天空漂浮云彩的影像。接着,朗诵一段散文“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他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要求学生以文学作品或图像资料为素材,运用形象思维创作一幅简单的意象艺术作品。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改变了过去欣赏课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力求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意象艺术的资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学生在思考与讨论的学习过程中运用课程资源,主动参与交流。 二是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学习方法探究不同美术类型的艺术特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领悟研究的方法。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他们能独立探究解决。例如:在比较与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流派作品的比较,分辨出艺术家的主观表达意图,以及影响形成个人风格的主要因素。这种学习方式直观、感受快、启发效果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愿望。 三是通过诱导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艺术多元性的理解、包容与接受,培养人文素养,从而达到以艺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比如:讲述凡高选择向日葵作为自己研究目标获成功的事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而达利创作《内战的预感》也说明了艺术家心里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挖掘出学生潜在的感知意识,引起共鸣。 四是通过倡导学生学以致用,联系现实生活,发现身边的意象艺术形象,并动手创作,学生亲身体验创作的心灵轨迹,尝试创作的滋味,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而朗诵散文,创设艺术情境,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来丰富美术教学,实践综合教学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 另外,课堂教学中的三分钟质疑,虽然时间不长,但让学生当场质疑却显得非常重要。学生有了问题,教师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通过当场反馈教师才能知道教学预设的目标是否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共存,会让教学变得更实际和有意义。如:在本课质疑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意象艺术都采用变形与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问题就提醒了我,界定意象艺术不能以表现方式作为评价作品类型的唯一标准,而应该让学生懂得“意象”相对于“实象”,它不是客观现实的再现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因此,意象艺术也可以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见不到的形象(情景)。例如:石涛的中国画《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一例。这幅作品看上去像一幅具象艺术的作品,实际上它属于意象艺术。当然,在一节课里就要让每一个学生一下子就把意象艺术弄得一清二楚也是有困难的,需要针对学生的认识,在今后的美术课程学习中,不断深化知识面,提高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
渠道管理论文:渠道管理改革创新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关系营销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一门科学,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每个企业都应从实际出发,确定与渠道成员保持何种程度的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及战略联盟是一种新型的渠道关系,强调的是制造商与渠道成员之间持续和相互的支持关系,其目的是建立更加主动的渠道伙伴联盟。 关键词关系营销渠道管理伙伴关系战略联盟 1关系营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关系营销理论的出现起源于消费品主导环境中对服务和产业营销特例的研究,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一门科学,在北美大陆广泛传播。尤其是服务产品的特点和工业品技术上的复杂性使人们突破了产品交易的局限,引起了对营销交换过程,特别是企业与顾客接触过程的足够重视,建立、维持和加强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成为开展市场导向营销活动的前提。关系营销学者以服务市场营销为背景,并从中借用大量的概念和术语,经过一定的概括和精炼,创建了一套全新的营销理论体系。关系营销理论的提出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菲利普·科特勒教授肯定了由一般营销向关系营销的转变是当今营销学科变革的重要趋势,而且关系营销理论是对现代营销学从理论到方法的有益补充。 目前,关系营销理论呈现出角度各异、门派众多的丛林状态。在众多的关系营销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学派,即IMP小组的产业营销关系理论学派和Nordic服务营销关系理论学派,他们代表着当前两种重要的研究倾向。IMP关系营销理论从对产业市场供应商与客户之间长期、复杂的供应关系出发,把买卖双方单一的关系扩展到企业网络关系的研究,分析多种关系间的联系和影响,并把企业看成是处于买卖方、合伙人、政府等组成的多元网络之中,其买卖关系要受到其他关系的影响。以芬兰学者格鲁诺斯教授为代表的Nordic服务营销关系学派则以顾客与企业的关系为研究核心,从服务和实体产品的重大差异入手,认为建立与顾客的持久关系十分重要,提出了许多分析方法和概念。 2渠道关系的亲密化 近年来,理论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讨论制造商与其渠道成员在批发或零售业务上的亲密关系问题。根据他们的观点,只有通过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即“伙伴关系”或战略性同盟关系,制造商和渠道成员才能通力合作,以使得分销业务迅速、高效地开展。事实上,绝大多数渠道管理观点的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以制造商与渠道成员的亲密关系为基础。与此同时,相反的观点几乎不存在。 在这场一边倒的争论中,有关制造商与其渠道成员间发展何种程度的关系,完全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如果渠道管理者认为,保持亲密关系可以帮助他更好地进行渠道管理,并达到分销目标,这种关系就应予以重视与发展。相反,如果渠道管理者认为这种亲密关系并不是进行有效渠道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份子,那么它就可以不必重点发展。有时,它甚至可能会造成时间、精力和金钱上的浪费。每个企业都应从实际出发,确定与其渠道成员应保持何种程度的关系。 伯特·罗森布罗姆认为,在解决关系亲密这个战略性问题上,渠道管理者可将它与分销程度相连。一般情况下,如果渠道管理者已经设计了一个强调深度分销的渠道,他或许应该考虑与其下属的许多渠道成员保持一种松散的关系,而不是仅与几个或一个成员保持亲密关系。当然,分销程度并不是决定制造商与其渠道成员间关系亲密程度的惟一因素,诸如目标市场、产品、公司政策、中间商等许多因素都同样起着决定作用。但分销程度至少可以被认为是用来解决与渠道成员建立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3关系营销,渠道成员关系管理的利剑 3.1关系营销的利益 尽管制造商往往容易忽视供应商或渠道的多种活动对其企业活动的成本效益的影响,即使认识到这些联系,由于涉及各个独立的企业,协商和利用这些纵向联系以及如何分配由此产生的利益也可能相当困难,但是,不应否认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关系可能使企业产生某种综合优势和无形的利益。 (1)供应商关系提供的利益 供销关系中,当价值链中的活动互相联系时,改变其中一项活动的实施方式便可以影响企业的综合效益。有意地提高一项活动的成本不仅可能降低另一项活动的成本,而且也可能降低总成本。如采购和组装之间的协调,可以降低库存的需要。佳能就是通过购买质量较高的钢材以提高锻造作业的质量并简化加工,从而降低总成本的。所以,有时企业可以增加外购投入的开销而降低总成本,把外购投入的单位成本压缩到最低限度,并非总是适宜的。当然,在选定了投入的适当类型和质量以后,为外购投入谋求最佳、可能的单位成本显然是理想的。 企业也必须系统地追踪目前尚无购买关系的潜在供应商,这就会保证能定期考虑可供选择的供应商和观察现有供应商的业绩。企业应选择那些效率最高或者那些提供最低价格的供应商。企业除了要提高自己同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之外,还应该设法协调与供应商的关系,在必要时支持供应商的技术开发,并鼓励供应商通过加强联系以降低企业成本的做法。例如,马克斯(Marks)积极致力于帮助供应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从而在英国零售业取得了低成本的优势。 (2)分销商关系提供的利益 正如供应商关系一样,与销售渠道保持良好的联系可能使企业及其销售渠道的成本降低。例如在美国,精工(Seiko)付给其珠宝商丰厚的费用以报答后者接受精工表修理并把表运送到精工厂,这就使精工把需要的服务点减少到最低数目并降低了加工修理和把修理程序通告顾客的成本。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制造商和分销商能否从彼此信任的关系中获得更多有形的利益。通过对美国和欧洲的1500对制造商和分销商关系的调查研究发现:如果制造商与分销商能保持彼此信赖的关系,制造商可能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3.2合作伙伴关系及战略联盟 在最近几年,诸如分销伙伴关系、渠道伙伴、分销商伙伴、经销商伙伴及战略联盟这样的术语在营销渠道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些术语所指的是一种新型的渠道关系,它与制造商与其渠道成员传统合作关系中特别设立的即时交流部门有所不同。这种伙伴关系或战略联盟强调的是制造商与渠道成员间持续的和相互的支持关系,其目的是建立更加主动的团队、网络或者渠道伙伴的联盟。在这种渠道伙伴关系或战略联盟中,传统的“我们―他们”的观念已经被“我们”所取代。 营销渠道合作伙伴(或战略联盟)的观念并非最近才出现。在二十多年前,Webster对一系列制造商及其分销商的关系进行了一项创造性研究,其中就提到了建立这种伙伴关系的方法。Webster指出,在渠道成员间建立“伙伴关系”要经历3个阶段。第一、制造商必须在可能提供的产品、技术支持、定价及其他相关的领域公布明确的政策条款;第二个阶段是对现有供销商完成任务的能力进行评估;第三个阶段,制造商必须定时评估它与渠道成员之间制订的政策的适用性。最近几年,Webster的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营销渠道通常由许多各自谋求自身利益的公司组成,因为这些利益是相互竞争的,所以渠道成员常常无法合作,甚至各自目标完全相反,由此产生的渠道冲突往往导致渠道效率下降。分销中的联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出现的。在一个战略联盟中,两个或更多的组织发生联系从而使得他们按照各方的共同利益进行运作。当组织之间的联系是持久的和广泛的,并涉及到各方业务的许多方面时这种联盟就是战略性的。 斯特恩(LouisStern)与艾-安瑟理(AdelI.Ei-Ansary)认为一个合适的联盟必须同时拥有3个条件,即:一方有特殊的需求;另一方有满足这些需要的能力;双方都面临着退出关系的壁垒。前两个条件是创造特别的价值增值的基础,这是战略联盟的根本。最后一个条件,即退出壁垒是保护一方不被另一方剥削的必要条件。哪些是壁垒呢?一般来说,有严格规则的或者双方具有相互依赖性的关系联盟,解脱关系会非常困难,于是各方宁愿投资以维持关系。 联盟的基础是信任,是一方对另一方诚实度的信心。而经济性满足(eco?鄄nomicsatisfaction)既是联盟的动因也是联盟的结果。这是因为作为一个成员,从关系中得到的财务报酬越多,其信任度就会越高。这会加强联盟,从而会更高效地共同工作。一般认为在能够提供资源、成长和机会的环境中,与已知的渠道成员最有可能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成为好的伙伴。超级秘书网 另外,有两个基本因素对所有建立信任和创建联盟的努力是关键的。第一是坦率、双向和经常的沟通。第二是要经历时间,联盟的实现需要进行培育———成长、成熟和发展成为有价值的资产。虽然联盟能够被迅速破坏,但它们无法很快被建立起来。建立和保持渠道联盟关系的战略需要资源和耐心。 4结束语 关系营销是营销理论上的一大突破,由一般营销向关系营销的转变是当今营销学科变革的重要趋势。制造商与其渠道成员在批发或零售业务上的亲密关系问题受到了理论界的极大重视,大部分学者认为制造商与渠道成员之间应该建立亲密关系,事实上如果渠道管理者认为这种亲密关系并不是进行有效渠道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份子,那么它就可以不必重点发展。关系营销为处理渠道成员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路,即每个企业都应从实际出发,确定与其渠道成员应保持何种程度的关系。建立在坦率、双向和经常性的沟通基础上的战略联盟对渠道关系的处理十分重要,当然维持联盟需要时间、耐心和资源。 渠道管理论文:销售渠道管理中的激励体系认识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营销渠道;营销渠道管理;激励 论文提要:在“渠道为王,决胜终端”的大趋势下,营销渠道管理在业界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在渠道管理内容中,对于营销渠道的激励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激励实施的前提是了解分析渠道中间商的需求,执行中可分为三个层次操作,具体措施以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分类进行详细展开。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营销管理》中指出:“市场营销中间商一起构成市场营销渠道。市场营销渠道是那些为使产品或服务能被使用或消费而配合工作的独立经济组织的集合。”他认为,营销渠道是指那些配合起来生产、分配和消费某一生产者的货物或劳务的所有组织或个人。即商品从制造商到达消费者手里所经过的途径。或者更具体地:营销渠道指所有批发机构、零售商店及商等销售环节。在“渠道为王,决胜终端”的大趋势下,营销渠道管理在业界尤其是快速消费品行业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渠道管理内容中,对于营销渠道的激励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激励实施的前提与意义 营销渠道管理中,激励实施的前提是了解分析渠道中间商的各种需求。只有了解其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实行激励措施,达到良好地激励效果,使其产生最佳工作业绩。 1、经济的需求:追求销售和利益最大化,不愿承担过多销售费用。 2、安全的需求:理性中间商总是会把货款安全放在第一位,不会为了完成厂商期望的销售任务而盲目铺货和压货,给自己造成财务负担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时,在经营中力求稳健,往往不会在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做大量市场开拓工作。 3、权利的需求:力图最大限度地控制零售客户,希望卖场是自己的资源,自己是厂商和卖场的枢纽,不希望厂商越过自己直接和卖场沟通。 由此可知,只有激励满足中间商的需求,才能实现双赢局面,即中间商实现产品销售既得利益的同时,也使厂商获得目标利益的实现。换言之,激励有利于调动中间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厂商经销政策的顺利执行,并且通过对中间商的控制,使其严格执行厂商制定的分销政策,进而避免“窜货”与跨区销售。 二、激励实施的三个层次 了解了渠道中间商需要和明确了激励的重要意义后,激励的实施成为“决胜终端”的关键。详细阐述激励具体措施前,首先要明确的是,市场营销工作的核心在于有效满足客户需求,而营销渠道管理中激励的核心则自然是为渠道成员提供支持。鉴于制造商与中间商是行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在跨组织环境中,要建立高度互动的团队需要仔细设计支持项目。即营销渠道管理中的激励,大方向上的原则是为渠道成员提供支持项目。整体而言,支持项目一般划分为合作性计划、伙伴或战略联盟和设计分销计划三类,支持性项目从战略深度上逐级递增。在松散的联盟渠道中,合作性计划为最常用的激励方法。当然,具体的合作计划操作方式,取决于厂商的想像力和执行能力。更进一步的,是结为伙伴或战略联盟。区别于较松散的合作形式,战略联盟强调厂商与渠道成员之间持续、相互支持的关系。通过建立更加互动的团队、网络或者渠道伙伴的联盟,以期产生协同效应。最后,最复杂的具有高度主动精神的营销队伍建立方法是分销计划的设计。分销计划不仅仅远不同于松散的合作模式,也大大超出了典型伙伴关系或者战略联盟的范围。概括言之,分销计划的设计几乎涉及渠道关系中的所有方面。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建立一个有计划、有专业化管理的渠道。通过厂商和渠道成员的合作,综合考虑两者的需求,以到达最好的激励效用。因为成功、全面的分销计划,既为渠道成员提供垂直渠道所带来的优势,又维持各渠道成员间商务运作的独立性,使双赢状态达到最佳化。 三、激励实施的具体措施 基于激励的三大层次指导,激励实施的具体措施有着不同的分类。依据激励采取的手段不同,可分为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等。直接激励的实质是一种奖励政策,指通过给予物质或金钱奖励来肯定渠道成员在销量和市场规范操作方面的成绩。 1、采用返利的形式奖励是实际营销活动中应用最广泛的激励方法。此外,年终奖励政策作为返利政策的一种,由于很多中间商和厂商较为看重,应单独从返利政策中分离出来。实际上返利政策和年终奖励政策内容基本一致,主要有过程返利和销量返利两种: 过程返利,是一种直接管理销售过程的激励方式,目的在于通过考察市场运作的规范性以确保市场健康发展。过程激励通常包括:铺货率、售点气氛(即商品陈列生动化)、安全库存、指定区域销售、规范价格、专销(即不销售竞品)、守约付款等。 销量返利,是为直接刺激渠道成员的进货力度而设立的一种奖励,目的在于提高销售量和利润。营销实践中通常有三种形式:销售竞赛,即对在规定的区域和时段内销量第一的渠道成员给予奖励;等级进货奖励,即对进货达到不同等级数量的渠道成员给予奖励;定额返利,即对渠道成员达到一定数量的进货金额给予奖励。 2、给予中间商尽可能丰厚的利益也是直接激励的重要策略。通过建立合理的级差价格体系,保证利益在各层次渠道成员间的有序分配,即保证每一层次的中间商都能通过销售产品取得合理的利润。制造商应本着公平合理、利益均沾的原则,从双方的长期利益出发处理经营收益的分配问题,以调动每一层次人员的积极性,渠道才能顺畅,效率才能提高,尤其针对初进入市场或知名度不高的产品。当然,厂商发展的不同时间、不同阶段,每一层次所起的作用不同,级差价格体系也应做相应的调整。 间接激励是指通过帮助营销渠道成员提高服务水平、提高销售效率和效果来扩大其利益,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提供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这是激励中间商的一个有效措施。制造商应该把中间商视为消费者的总代表,在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价格和交货时间等方面尽可能满足中间商要求,为其创造良好的营销条件。还应根据市场需要以及中间商的要求,经常地、合理地调节生产计划,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生产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唯有此,商品才能顺利地进入最终市场。超级秘书网 二是积极开展促销活动。加强对中间商广告和促销的支持,减少流通阻力,提高商品销售力,促进销售,提高资金利用率,使之成为中间商的重要利润源。中间商在自己区域内进行促销时,制造商应予于大力支持,比如协助中间商掌握产品的技术知识和开展技术服务;通过广告宣传,举办产品展览和操作表演等形式来开拓产品销售市场;并帮助中间商搞好商品陈列。有力的促销既能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又帮助中间商赚取利润,从而激发其推广产品的热情。 三是协助中间商进行人员培训。有些制造商不能完成或不能全部完成的工作必须请中间商代为办理。而我国现有中间商大多是以个体户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整体素质不高,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很有必要接受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指导。制造厂商帮助中间商培训人才的好处显而易见:渠道维护和公司政策执行,都必须由业务员去推动和操作。即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既不能取代中间商和业务员的个人技能,也不能取代简洁而正确的市场洞察力。培训销售代表的业务技能、沟通技巧和财务知识,提高中间商的整体水平,已成为消费品市场重要的非价格竞争手段。提高中间商的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并针对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能解决中间商目前的赢利问题,也能解决其长远的赢利问题。使中间商与厂商共同进步,成为能和厂商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在合作中实现双赢。 渠道管理论文:市场营销渠道管理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商品高度同质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就必须要做到精打细算,而对营销渠道的合理管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减少运作成本,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本文从市场营销渠道管理的作用、具体内容、设计、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等几个方面,对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管理作简单论述。 关键词:市场营销渠道管理 当企业高举着产品战、价格战、概念战、品牌战等大旗杀得人仰马翻之时,一直暗藏在水面下的渠道竞争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也就有了“得渠道者得天下”“渠道是企业的命脉”的说法。 市场营销渠道的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市场营销渠道决策的正确与否,是企业能否实现市场营销目的的关键。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实现的。企业只有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按适当的数量和价格把产品交付给消费者,才能实现所有权的转移,达到市场营销的目的,从而实现企业目标。 渠道管理是企业为实现公司分销的目标而对现有渠道进行管理,以确保渠道成员间、公司和渠道成员间相互协调和通力合作的一切活动。渠道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当同一品牌的分销商发生价格冲突和窜货时,渠道管理尤为重要。渠道管理的关键是确定冲突的根源及其潜在隐患。建立和完善高效的渠道管理,可以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回报,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一、营销渠道的作用 中间商存在的必要性在于解决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数量、品种、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矛盾,把商品从生产者那里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这样三方面均能获得一定的好处,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生产者来说,可使企业的产品能有效地打入广阔的目标市场,节省资金的占用,提高营销效率和投资收益率,获得生存的机会且能实现资本积累,确保企业的;对中间商来说,它可以将自然界的原始资源转化为人们所需要的商品组合,尽快地把产品交付给消费者,获得一定额度的利润;对消费者来说,可更多地选择商品,同时可廉价购买商品。 二、渠道管理的具体内容 1.对经销商的供货管理,保证供货及时,在此基础上帮助经销商建立并理顺销售子网,分散销售及库存压力,加快商品的流通速度。 2.加强对经销商广告、促销的支持,减少商品流通阻力;提高商品的销售力,促进销售;提高资金利用率,使之成为经销商的重要利润源。 3.对经销商负责,在保证供应的基础上,对经销商提供产品服务支持。妥善处理销售过程中出现的产品损坏变质、顾客投诉、顾客退货等问题,切实保障经销商的利益不受无谓的损害。 4.加强对经销商的订货处理管理,减少因订货处理环节中出现的失误而引起发货不畅。 5.加强对经销商订货的结算管理,规避结算风险,保障制造商的利益。同时避免经销商利用结算便利制造市场混乱。 6.其他管理工作,包括对经销商进行培训,增强经销商对公司理念、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对产品知识的认识。还要负责协调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经销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尤其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如价格涨落、产品竞争、产品滞销以及周边市场冲击或低价倾销等扰乱市场的问题,要以协作、协商的方式为主,以理服人,及时帮助经销商消除顾虑,平衡心态,引导和支持经销商向有利于产品营销的方向转变。 三、营销渠道管理的设计 设计一个渠道系统要求分析消费者的需要,建立渠道目标及限制因素,确立主要的渠道替代方案和评价方法。 首先,场营销渠道的设计者必须了解目标顾客需要的服务产出水平。 其次,确定渠道目标和限制条件,不同类型的企业都会根据限制条件来确定它的渠道目标。 最后,确定渠道模式。 (1)直接销售渠道。直接销售渠道是指生产者将产品直接供应给消费者或用户,没有中间商介入。直接分销渠道的形式是:生产者——用户。具体方式企业直接分销的方式比较多,但概括起来有订购分销、自开门市部销售和联营分销。 (2)间接分销渠道。间接分销渠道是指生产者利用中间商将商品供应给消费者或用户,中间商介入交换活动。间接分销渠道的典型形式是: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个人消费者。 (3)长渠道和短渠道。分销渠道的长短一般是按通过流通环节的多少来划分,具体包括以下四层:①零级渠道。②一级渠道。③二级渠道或者是制造商——商——零售商——消费者。④三级渠道:制造商——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4)宽渠道与窄渠道。渠道宽窄取决于渠道的每个环节中使用同类型中间商数目的多少。企业使用的同类中间商多,产品在市场上的分销面广,称为宽渠道。企业使用的同类中间商少,分销渠道窄,称为窄渠道。 (5)单渠道和多渠道。当企业全部产品都由自己直接所设的门市部销售,或全部交给批发商经销,称之为单渠道。多渠道则可能是在本地区采用直接渠道,在外地则采用间接渠道。 四、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渠道不统一容易引发厂商之间的矛盾。(2)渠道冗长造成管理难度加大。(3)渠道覆盖面过广。(4)企业对中间商的选择缺乏标准。(5)忽略渠道的后续管理。(6)盲目自建网络,企业不能很好的掌控并管理终端。(7)新产品上市的渠道选择混乱。 五、针对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1.企业应该解决由于市场狭小造成的企业和中间商之间所发生的冲突,统一企业的渠道政策,使服务标准规范,为防止窜货应加强巡查,为防止倒货应加强培训建立奖惩措施,通过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的有效结合,从而培育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厂商关系。 2.应该缩短货物到达消费者的时间,减少环节降低产品的损耗,厂家有效掌握终端市场供求关系,减少企业利润被分流的可能性。 3.厂家必须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关注每个区域的运作,尽量提高渠道管理水平,积极应对竞争对手对薄弱环节的重点进攻。 4.在选择中间商的时候,不能过分强调经销商的实力,而忽视了很多容易发生的问题,厂商关系应该与企业发展战略匹配,不同的厂家应该对应不同的经销商。选择渠道成员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如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经营理念、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合作精神、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其下游客户的数量以及发展潜力等。 5.很多企业误认为渠道建成后可以一劳永逸,不注意与渠道成员的感情沟通与交流,从而出现了很多问题。从整体情况而言,影响渠道发展的因素众多,渠道建成后,仍要根据市场的发展状况不断加以调整,否则就会出现大问题。 6.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不顾实际情况,一定要自建销售网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厂家自建渠道必须具备的一定的条件:高度的品牌号召力、影响力和相当的企业实力;稳定的消费群体、市场销量和企业利润,具有相当的品牌认可度和稳定的消费群体;企业经过了相当的前期市场积累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管理模式等等。另外,自建渠道的关键必须讲究规模经济,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厂家才能实现整个配送和营运的成本最低化。超级秘书网 7.任何一个新产品的成功入市,都必须最大程度地发挥渠道的力量,特别是与经销商的紧密合作。经销商应该与厂家有相同的经营目标和营销理念,从实力上讲经销商要有较强的配送能力,良好的信誉,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终端管理能力;在同一个经营类别当中,经销商要经销独家品牌,没有与之产品及价位相冲突的同类品牌;同时经销商要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固定的分销网络等。企业在推广新品上市的过程中,应该重新评价和选择经销商,一是对现有的经销商,大力强化网络拓展能力和市场操作能力,新产品交其后,厂家对其全力扶持并培训。二是对没有改造价值的经销商,坚决予以更换。三是对于实力较强的二级分销商,则可委托其新产品。 渠道管理论文: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管理 [论文关键词]旅游产品营销渠道渠道冲突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了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内涵和类型,将渠道冲突的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深入分析了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根本原因。并从根本上提出了解决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方法。 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营销渠道已经成为旅游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和一般的有形产品一样,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畅通也需要渠道成员的密切配合。然而,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存在却妨碍了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阻碍了旅游产品的正常流通。如何解决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冲突,成为了今天很多旅游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内涵与分类 所谓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在旅游市场上销售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活劳动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和。它以旅游线路为主,可以综合的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食、住、行、游、娱、购等多方面的需求。与一般的物质产品一样,旅游产品在市场中销售,也需要有相应的营销渠道加以配合。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是指旅游产品从旅游生产者向旅游消费者转移过程中经过的一切取得旅游产品的使用权或协助使用权转移的中介组织和个人。因为旅游产品营销渠道是由各个独立的旅游中介组织和机构组成,他们的经营目标不同,追求利益差异,因此,在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冲突。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冲突即指渠道中的一个企业认为另一个企业的活动防碍或阻止了其目标的实现,因此二者发生矛盾。适度的渠道冲突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而过渡的渠道冲突则会影响整个渠道系统的和谐发展。 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冲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水平渠道冲突 指同一渠道模式中,同一层次的旅游中间商之间的冲突。例如,某一地区经营A企业旅游产品的中间商,认为同一地区经营A企业旅游产品的另一家中间商在定价、促销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过于进取,抢了他们的生意。 2.垂直渠道冲突 指同一渠道中不同层次企业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较之水平渠道冲突更常见。例如,某些旅游批发商可能会抱怨旅游生产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控制太紧,留给自己的利润空间太小;或旅游零售商对旅游批发商或生产企业也存在类似不满。 3.多渠道冲突 又称交叉冲突,是指旅游生产企业建立多个营销渠道后,不同渠道形式的成员之间的冲突。例如,某旅游景区既向旅游者直接销售旅游门票,同时又请旅行社销售其门票。当二者的销售对象相同时,就会发生多渠道冲突。 二、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原因分析 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的分析出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原因,将其分成两大类,即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引起旅游营销渠道冲突的直接因素,即导致冲突的“导火索”。根本原因则是指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内在原因。 1.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直接原因 (1)价格冲突。旅游产品是一种典型的季节性产品,在淡、旺季,旅游需求差别很大。对于旅游生产企业来说,为了保持其品牌形象,旅游企业希望旅游产品的价格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旅游中间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在旅游淡季时,大幅度的降低销售的旅游产品价格,这样就引起了价格上的冲突。 (2)争占同一目标市场的冲突。旅游生产企业在开发同一旅游市场时,会选择几家旅游中间商,这样就形成了几家中间商抢占同一目标市场的局面。特别是面对旅游大客户时,旅游生产企业和各个旅游中间商都希望能够直接为他们服务,形成稳定的联系,此时,冲突形式更为复杂。 (3)咨询、服务于促销的冲突。旅游产品是以服务为主的无形产品。在销售旅游产品时,要配合很多的旅游服务。旅游生产企业和旅游中间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希望对方能够投入更多的服务人员,提供更多的旅游服务,这样形成了咨询、服务冲突。在开展促销活动时,也存在有类似的冲突。 (4)交易或付款方式冲突。旅游生产企业在与旅游中间商进行交易时,生产企业希望中间商在预定旅游客房或门票等产品时,能够支付预付款。而旅游中间商则希望得到从旅游者那里的产品价款之后再向旅游生产企业付款,这样就产生了交易或付款方式冲突。 (5)分销竞争对手的产品。旅游生产企业为了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加强与旅游市场的联系,希望旅游分销商能够独家分销自己的旅游产品。而旅游中间商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则是希望更多的分销各个企业的旅游产品,以降低分销风险。这样就形成了分销竞争对手产品的冲突。 (6)环境因素变化引发的冲突。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大多数的旅游生产企业都利用各种旅游中间商帮助销售自己的旅游产品。互联网出现之后,旅游生产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和旅游者联系。而且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对旅游产品经常产生需求的人,是那些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人,而这些人大部分恰好也正是互联网的用户。这样,对于旅游企业来说,直接接洽旅游者变得更加的方便。因此,现在很多的旅游生产企业都纷纷在网上建立旅游产品的直接销售渠道,这样的行为损害了其固有的分销商的利益,因此二者产生冲突。 以上提到的六种直接原因是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原因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进一步分析这些冲突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即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根本原因。 2.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根本原因 渠道企业之间的利益差异。以上种种冲突形式之所以会产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各个类型的旅游渠道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利益,都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而不顾其他渠道成员的利益,而产生了冲突。 (1)渠道企业之间经营目标上的差异。各类型的旅游渠道企业之间经营目标上的差异也是产生渠道冲突的根本原因。比如,旅游生产企业希望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增强渠道的竞争力,因此,希望分销商独家分销自己的产品。而旅游中间商的经营目标是增加企业的分销收入,降低分销风险,因此就要分销多个企业的产品。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引起了企业之间的各种矛盾。 (2)渠道企业之间任务分工的不明确。旅游产品营销渠道成员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咨询、服务的冲突;促销的冲突;争占同一目标市场的冲突;大客户的冲突等,究其根本原因是渠道成员之间的市场区域划分不明确,各自的分工、责任和权利划分的不明确。 (3)渠道企业信息不对称,市场知觉的差异。旅游生产企业主要掌握旅游产品开发生产的信息,而旅游销售商则更加了解旅游者的需求信息。由于二者掌握信息的差异,导致二者对市场状况的理解不同。旅游生产企业可能认为某种旅游新产品会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因此,希望旅游分销商积极分销这个产品。但是旅游分销商从目前市场状况出发,认为市场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因此不愿意积极分销,从而引起冲突。 三、解决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方法 1.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上述种种冲突的表现形式都说明了,旅游渠道成员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是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最根本原因。因此,为了解决这些冲突,就要在渠道成员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用机制促成渠道成员的利益共同化,这是解决冲突的根本出路。 2.进行渠道企业之间的目标管理 渠道成员之间的经营目标上的分歧也是导致旅游营销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因此就要在渠道成员之间进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主要方法就是建立超级目标。一个良好的超级目标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特点:第一,应该是各个渠道企业为之努力的共同目标;第二,应该是各个渠道企业共同努力的长期目标。满足以上两方面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地将旅游渠道成员团结在一起,解决矛盾冲突。 3.细化各个渠道成员的责任和权利。明确渠道成员之间的责任、权利也是解决渠道冲突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明确权利,可以明确不同分销商的市场范围,明确大客户的归属。明确责任则可以明确各个渠道企业在广告、促销、服务等方面的责任,从而解决上述冲突。 4.加强渠道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行人员互换 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渠道企业之间对市场理解的差异,从而引起一些渠道冲突。因此,加强渠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冲突的主要方法。而渠道成员之间的交流,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人员互换,特别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互换。人员互换让不同企业领导者进入到合作企业中,有利于他们更加理解对方的处境,更容易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更有益于彼此交流和解决冲突。 渠道管理论文:汽车营销渠道管理 摘要:本文分析西方国家汽车营销渠道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得出以下认识:西方品牌专卖店的主流渠道模式不会成为中国汽车渠道的主流,而只是中高档车型的销售渠道形式;汽车连锁超市将成为中国汽车销售的主流渠道形式;集约型汽车交易市场将退出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舞台;对于汽车园区应持谨慎态度;而电子商务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汽车营销渠道交易市场汽车园区连锁 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营销渠道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由最初的只有集约型汽车交易市场的形式,发展成目前的集约型交易市场、品牌专卖店、连锁销售、汽车园区等形式并存的格局。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西方的渠道模式不一定适合于中国,但是由于西方国家的汽车工业比较成熟,因此其渠道模式又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与西方国家汽车营销渠道的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中国汽车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进而对中国汽车制造商、经销商等提高相应的决策参考。 国外汽车行业营销渠道现状 无论是欧盟还是美国,汽车行业营销渠道均以品牌专卖店为主,但是无论是在品牌专卖店的结构、还是在运作方面,欧盟与美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近几年,随着竞争环境的改变,渠道结构又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品牌专卖模式是指汽车厂家或销售总公司与经销商业主签定合同,授权汽车经销商在一定区域内从事指定品牌汽车的营销活动。经销商按照汽车厂家或销售总公司的要求建立展示厅、统一颜色和标识、规范销售的方式和方法、宣传的方式等等。这种品牌专营汽车经销商完全是在销售品牌汽车可以赚钱的卖方市场环境下形成的。 4S店(Sale(销售)、Sparepart(零部件供应)、Service(维修服务)、Survey(信息反馈))是品牌专卖店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产物。4S店有对厂家有明显的依附性,4S店品牌专卖汽车经销商的业绩和发展受生产厂家产品的设计和质量以及产品是否为消费者所喜爱、对经销商和销售人员的培训的好与差等因素的影响。 欧盟的品牌专卖店状况 品牌专卖店是欧盟汽车销售的主要渠道,目前欧盟共有11万多家经销商。 欧盟的汽车生产商在整个营销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分销商、商、零售商通过合作或产权等为纽带、依靠合同而与生产商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生产商通过设立一套严格的标准选择分销商,分销商将自己的区域划分为若干小区域,在每一个小区域内选择一家商或零售商,分销商与商或零售商的职责分工是比较明确的,分销商只负责从汽车生产厂家进货,然后发送至商或零售商处,起到批发和中转的功能,不从事零售业务;商或零售商负责具体的零售业务。生产商通过限制供货的方式控制分销商的网络。 生产商在与分销商签订分销合同时,一并签署服务合同,于是欧盟的品牌专卖店就是典型的集汽车(包括新车以及二手车)销售、零部件供应维修服务以及信息反馈为一体的4S店。 欧盟的品牌专卖店具有强力宣传生产商品牌的功能,但是由于区域内排它性选择经销商制度,使得欧盟汽车零售商之间的竞争不是很激烈,竞争的乏力使得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从而欧盟的汽车生产商在与世界其它汽车生产商之间的竞争过程中逐步趋于劣势。为此,欧盟在2002年2月做出决定:在汽车零售业中引入竞争机制,以后销售汽车的不仅仅是商,超市、商场均可以销售。 美国的品牌专卖店情况 与欧盟的品牌专卖店主要销售一种品牌的汽车不同,美国的汽车品牌专卖店由三种形式构成:排它性特许经销商,只销售一个厂家的某个品牌;非排它性特许经销商,销售不同厂家的几个品牌,还有就是厂家直销。 美国汽车销售的主流模式仍然是品牌专卖店,全美共有2.2万个品牌专卖店,区别于欧盟的独立经销商,在美国几乎没有独立经销商,品牌专卖店是由汽车生产商投资,经销商赚取佣金以及银行返回利润等。同时,美国的汽车经销商同医生、会计师、公众安全等职业一样是受国家控制的职业之一,汽车经销商取得特许经营权是由地方政府批准的,经销商必须自己贷款向厂家提取汽车。而美国汽车的售后服务则是相对独立的,大部分专卖店只做汽车销售,小部分实力较强的经销商才做服务。汽车售后服务也趋向专业化:汽车零配件的专业化;汽车保修的专业化等。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来,美国汽车专卖店并不是真正的4S店,大部分只具有1S的功能:销售功能。 另外一种值得研究的渠道模式是美国汽车的互联网交易,目前,美国汽车的互联网交易非常活跃,消费者从下定单到定单的满足发送至消费者处只需要3到5天的时间。 我国汽车行业营销渠道概述 品牌专卖店还只适用高档车渠道 1998年,以广州本田、上海通用为代表的国内主要汽车生产厂家开始仿效国外营销模式,推出“整车销售、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为主要内容的4S销售模式。随后,其它汽车生产企业也相继跟进,颇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国内的品牌专卖店在结构以及运作模式等方面类似于欧盟的4S店。除去国内4S店的投资规模较大从而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导致价格较高以及4S的软件素质(诸如无自己的品牌,从业人员素质低等)等方面的缺陷外,下面两方面的状况使得以4S店为主的品牌专卖店不可能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渠道模式。 作为一种消费品,汽车在国内与西方的定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西方国家,由于经济比较发达,汽车是一种必需品;相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以及城乡差异,中国的汽车更类似于奢侈品,奢侈品会逐步向必需品过渡,只不过过渡的时间比较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汽车的保有量将会迅速增加,而增加的保有量首先更多的集中于经济型以及中档车型方面,而高档车型由于价格弹性较低,其增加量的幅度不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中国汽车未来的市场主要体现于中档以及经济型车型方面,这部分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而4S店由于其较高的品牌定位以及较高的价位,与目前的经济型以及中档车型的消费者的定位是不一致的。国内与西方国家在汽车市场结构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西方国家的汽车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型,比如,美国汽车市场主要由三大寡头垄断,欧盟的情况亦很相似。但是,中国目前汽车的市场结构更加类似于垄断竞争类型,生产商比较多,每一生产商都对市场有一定的控制力量,但是控制力量又都不是很强烈。尽管中国汽车的保有量在迅速的增加,但是,增加的保有量被众多的汽车生产商瓜分,每一生产商所分配的量就很有限了;同时,品牌的众多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大的选择权,4S店的销售量就受到很大的制约。 西方国家由于经济的发达程度较高,汽车作为一种必需品,保有量较大,同时,市场结构的寡头垄断性使得每一品牌所分得的销售量是很大的,因此,4S店在西方国家的发展比较好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在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对于高档品牌的汽车生产商可以采用4S店的模式,因为经济发达城市的汽车保有量比较高,同时中国目前的高档车市场的市场结构更加类似于寡头垄断。 汽车连锁超市是中国未来汽车销售的主流模式 连锁销售之所以会成为主流渠道模式,核心原因在于这种渠道模式很好的适应并满足了中国的消费形式与特点。连锁企业尤其是全国连锁使得其定单量较其它形式的渠道要多,定单量大必然要求生产商为其提供更低的价格或更优惠的车型,鉴于较大的零售量,生产企业不管迫于无奈还是主动,最终结果只能满足连锁企业的要求。连锁企业利用优惠的价格逐步将其它形式的渠道驱逐出市场,从而其销售量进一步加大,销售量的进一步加大又使得连锁企业有更大的实力从生产商处得到更低的价格和更优惠的车型,从而进一步降低汽车价格。这一点与中国汽车的消费特点是一致的:中国汽车增长最快的是经济型以及中档车型,这部分消费者群体对价格较为敏感,连锁超市正好满足了这一点。因此,连锁超市定位于中低档车型是其能否在渠道中占据主角的核心。同时,随着连锁规模的扩大,渠道实力的增强,客观上起到整合汽车生产商的作用,那些实力较差的经销商由于得不到渠道的支持而逐渐淡出舞台。连锁销售经营较多的汽车品牌满足了消费者“货比三家”的需求,免去了消费者由于中低档车品牌的众多而东奔西跑的麻烦;同时,最终在一个城市形成几家连锁主宰车市的情形可以解决目前购车手续繁琐的问题:类似于北京的汽车园区或上海的“汽车大道”,服务结构外派至连锁企业或者由连锁企业代办整套手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服务。 汽车园区的发展有太多无奈 集约型汽车交易市场在我国的汽车渠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核心优势在于:品种全,价格低、服务好,如在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购车的13项手续在交易所能完成11项。但是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缺乏整体策划与运作,形成不了规模效益。在汽车市场供不应求、渠道竞争不是很激烈的状况下,其存在能满足需求,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渠道的变革,集约型汽车交易市场退出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舞台只是时间问题,相应的将会被汽车连锁销售的模式所取代。 汽车园区最大的特点在于功能的多元化,如北京国际汽车贸易服务园区设计了九大功能园区——国际汽车贸易区、汽车试车区、二手车贸易区、汽车特约维修区、国际汽车检测中心、汽车物流配送中心、北京国际汽车保税区、休闲娱乐区、汽车解体厂,在某种程度上诠释了汽车园区的功能内涵。实现了现金交易、信贷交易、租赁交易三种方式集成;并且具有销售、融资、办理手续一站式的服务功能,成为国际汽车交易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展览信息交流中心和国内外汽车厂商咨询服务中心。 但是,汽车园区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大部分的汽车园区(包括规划中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位置在郊区,商业氛围比较淡;汽车园区内的品牌专卖店仍然各自为营,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优势,这一点与集约型交易市场的状况是一样的。 因此,未来汽车园区到底该往何处去,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我们的建议是:对于目前已经建立汽车园区的城市,吸引汽车连锁进入,代表中低档车型,与定位于高档的专卖店并存。 电子商务有效提高汽车生产企业竞争力 作为一种渠道模式,汽车网上销售尽管在国内还没有太大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是企业实力的象征,生产企业能做到网上销售,本身就是一种品牌提升行为;同时,电子商务又是一种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无论实行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还是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均可以从中受益。因此,生产企业要仔细研究这种新的渠道模式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品牌专卖店是高档车的主流销售渠道模式;汽车连锁销售是中低档品牌销售的主流模式,因中低档车型是中国保有量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因此,此种渠道模式是整个汽车销售的主流形式;集约型汽车交易市场将退出舞台;汽车园区的发展有待观望;作为一种渠道形式的电子商务将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渠道管理论文:电器行业渠道管理 摘要:该文运用市场营销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建立了彩电渠道变革的分析模型,对中国彩电行业的市场营销渠道的过度变迁作了分析,总结和建立了彩电企业渠道变革的一般模型,并对其营销渠道的发展作了展望,从而使得对渠道变革的认识从感性水平上升到理性水平。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彩电企业;营销渠道;制度变迁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运行中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如果能节省制度成本,经济就会走上一条交易成本低,市场运行机制健全,信息灵敏的制度创新之路。中国彩电企业的营销渠道的变迁是企业根据竞争和发展需要,通过渠道的再设计来处理企业与制度环境、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渠道制度的创新促进了彩电企业的成长,也呈现出一条有效制度变迁的轨迹。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对彩电营销渠道进行研究,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彩电行业营销渠道发展变迁过程进行分析,揭示渠道变迁的内在规律。 1彩电渠道变革的制度分析 1.1彩电营销渠道是一组制度安排 1.1.1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偌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是社会博弈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行为的框架。” 制度的出现是因为存在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指为达到一项交易或维护交易规则所花费的额外的费用,制度的运行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根据科斯定理:交易费用大于零时,制度不仅对分配有影响,而且对资源配置,尤其对产出构成影响。 彩电企业产品的分销需要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来实现产品的价值转移,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1.1.2彩电营销渠道存在的制度分析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彩电营销渠道是一组制度安排,原因如下: 彩电渠道的核心内容是渠道成员关于彩电商品所有权的交易;交易费用的存在是彩电营销渠道产生的原因。交易是渠道成员间最基本的关系。 彩电营销渠道建立了一种结构,将生产商,中间商,零售商纳入其中,以一定的效率完成商品的销售’,并且共同分享商品的利润。 彩电营销渠道提供了一种治理机制,通过系列明示或暗示的契约,在进行商品交易的同时确定了各方职责、权利和义务。 1.2彩电营销渠道的制度变迁 渠道作为一组制度的安排,要使整个渠道系统的交易费用最小,当然需要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变迁。彩电渠道总是经历着从制度均衡到制度不均衡,进而实现制度变迁的过程。 1.2.1彩电渠道的制度平衡 制度均衡是一种状态,即在给定的一般条件下,现存制度安排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经济中的任何个人和任何团体带来额外的收益。包括3种情况: 制度安排已获得多种资源所产生的潜在收八的全部增量: 虽利润存在,但改变现存的制度安排的成本超过这些潜在的收益; 如果不对制度环境作某些改变,就没有可能实现收入的重新分配。 渠道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下的制度均衡,实际上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即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一种状态——无论怎样改变资源配置,如果不使其他人(哪怕一个人)的效用水平下降,就不可以使任何别人(哪怕一个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像帕累托最优状态一样,彩电渠道制度的均衡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1.2.2彩电渠道制度安排的失衡 出现目前制度安排中无法获得的外部利润是制度不均衡的首要原因。外部利润是一种在已有的制度结构安排中行为主体虽然已经观察到,但无法获取的利润。只要这种外部利润存在,就表明社会资源的配置还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从而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由于外部利润不可能在既有的制度结构中获取,因此,要获取外部利润就必须进行安排或制度创新,这时就会造成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 中国彩电企业20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彩电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是市场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和动力,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人,市场成为企业命运的决定者,只有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的企业才能够生存。 渠道收益或成本的变动使原本的制度产生不均衡,制度不均衡带来了制度创新的压力。 1.2.3彩电渠道的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是一种效益更好的制度(即目标模式)对另一种制度(即起点模式)的替代过程,是权力和利益的转移和再分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单个行为主体总是力图在给定的制度约束下,谋求确定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制度安排与权力确定,一旦发现制度不均衡和外在利润存在,就会产生制度变迁的需要。 彩电企业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其市场营销渠道的深化充分展现制度变迁的过程。 2中国彩电企业营销渠道演变过程的实例分析 2.1第一阶段(1978—1984年)国家计划控制下的三级批发制 2.1.1彩电渠道的初级阶段 这一时期,彩电的价格完全受政府控制,彩电的销售则根据国家计划完全交给国有商业部门,产品按照三级批发制进入销售终端一一国营五交化商场和国营大型商场,生产厂家此时的任务只是保证供给。这一阶段彩电渠道特点是渠道少,流通环节多,分销效率低下,但三级批发制在当时的计划背景下是最优的渠道选择。 2.1.2彩电渠道三级批发制的制度不均衡 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家计划对企业的控制逐渐缩小,国家计划控制销售的产出比例逐年减少。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使越来越大比例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处于现行体制之外,成为外部利润。企业必须调整现行的产销体制,才可能获得这部分产品的利润。当企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经营主动权,逐步建立了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导向后,企业也获得了主动规划营销工作的动力。如果要实现外部利润的最大化,营销渠道的变革,制度的变迁就势在必行。 采用自建中问渠道的TCL公司是这次市场危机的大赢家,仅仅进入彩电业3年就名列前三名。从交易成本的角度看,TCL公司以一体化的公司内部组织取代了外部的市场交易,以销售公司总部一大区一省分公司一地/市经营部的销售体制取代了批发商直接与零售商建立联系,彩电产品经过一次所有权的转移就交给了终端销售商,极大的节约了交易费用。 2.4.2直营渠道制的制度不均衡 直营渠道制所需要的庞大营销队伍的开支成为彩电企业“无法承受之重”。一方面,制造企业自建销售网络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看并不符合社会分工原理;另一方面,当彩电企业自建渠道做大规模的时候,管理成本和流通成本也随之上升,无休止的价格战对成本降低提出了持续的要求,这对彩电企业的直营渠道制提出挑战。 2.5第五阶段f2001年以来)终端变革 经历了几次降价以后,彩电产品的利润率很低,不足以支撑原有的直营渠道制模式继续走下去。营销渠道的制度的变迁在经历了中间商层次的演变后,终于延伸到零售终端,表现为:国美、苏宁、永乐为代表的超级零售连锁店的崛起。以国美、苏宁、永乐为代表的连锁商业是中国商业的新兴业态,充分显示了连锁商业相对于传统大商场的经营优势。 彩电企业对这一终端变革的认可表明这种变化对生产企业来说仍然是有利的。 彩电企业用于维护市场秩序的成本降低。家电连锁零售商的超低价格使得窜货等行为不再有利可图,起到净化市场的作用。 家电连锁零售商本身具有仓储、物流、分销、售后服务等职能,减少了生产商为实现销售在后勤方面的投入。 家电连锁经销商采用订销,包销,买断等形式发出巨额定单,为彩电生产商安排生产带来了便利,节约了组织成本。 营销成本降低。通过家电连锁经销商的销售体系,生产商的彩电产品可以直接推向全国市场,进入零售终端,节约了厂家的销售费用。 对于连锁零售商来说,外部利润是传统商业的市场份额和相应的利润,以及产品价格空间中其他渠道成员的利润空间。连锁零售商通过与消费者联盟的低价策略,以低价位抢占了市场份额,迫使传统零售业退出市场,这样,原本属于传统零售商的赢利很大一部分转移给了零售商,由外部利润变为连锁零售商的内部利润。同时连锁零售商以其强大的分销能力和市场号召力,取得了对家电企业的优势谈判地位。在竞争的压力下,彩电企业不得不给予零售商优惠的供货条件。这时,生产企业的~部分市场权利和一部分利润也转移给了连锁零售商,连锁零售商又将一部分外部利润实现了内部化。 3彩电行业渠道变迁的一般模型 彩电渠道制度变迁完成的标志是一种渠道安排成为行业中的主流或事实上的标准。根据偌斯等人提出的制度变迁的一般模型对彩电渠道的变革进行微观分析,笔者推导出彩电渠道变迁的一般模型 从上述模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3.1环境的变化是彩电营销渠道制度变迁的外部诱因经济运行体制、市场竞争的变化打破了既有的制度僵局,使具有成本一收益比较优势、能够提供适应性效率的新的彩电渠道脱颖而出,进一步推动渠道的扩散,使之成为一定时期行业的主流模式。 3.2适应性效率是一种彩电渠道模式能够取代另一种模式的根本原因 面对诸多的渠道制度选择,在竞争的筛选下,只有为企业提供适应性效率的渠道制度安排才能被保留下来,并形成有效的彩电渠道制度变迁路径。 3.3现有的制度安排、企业既有的知识和偏好使企业进行彩电渠道模式选择和创新约束在营销渠道方面的制度创新会留有旧制度的印记。企业的知识和偏好影响着制度菜单选择和变迁的方向。 3.4竞争和学习导致彩电营销渠道变迁中制度安排趋同现象 竞争的压力要求这些彩电企业尽快完成向具有适应效率的制度的变迁,否则就会被淘汰。制度的公共属性使得其他企业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先行者的做法来完成渠道制度安排的变迁,同时回避了制度创新的巨大成本,但也意味着失去了市场先机。这样,竞争和学习使得彩电企业的渠道策略一再趋同。 4中国彩电企业渠道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在流通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流通物质技术手段,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为流通营造了高效的运作环境。 4.1彩电电子商务新型分销模式存在的制度分析 彩电企业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产品的销售,从而将传统渠道模式下不能得到的外部利润(成本下降)内在化,实现生产——营销的整体优化,提高了企业效益和竞争能力。 降低了彩电生产商与购买者进行信息传递的成本;缩短了交易渠道,减少了交易环节,降低了销售费用;电子商务实现“无纸贸易”,减少大量的文件处理成本;互联网使贸易双方及时沟通供需信息,使无库存生产和无库存销售成为可能,从而降低厂商的库存成本;彩电企业利用内部网和互联网把其中公司总部、商,以及分布在其他国家的子公司、分公司联系在一起及时地对各地市场需求情况做出反应,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4.2彩电企业的电子商务分销实施模型 根据电子商务对商品交易的影响程度以及渠道成员参与网络化交易的程度,彩电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流通渠道有两种模式: 基本模式一,彩电企业自建电子商务网站在网上直销,通过网上交流信息,在网上签约和支付。交易后,由彩电企业配送或第三方物流。 基本模式二,彩电生产企业利用局域网与实体商店建立购销关系,实体商店通过店铺和互联网两个渠道向消费者销售,消费者可以亲临商店,也可以通过电子平台购买商品。 尽管电子渠道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中,它还有明显的不足,中国的传统消费习惯和交易基础设施的限制,彩电企业在推广电子渠道的同时,传统渠道的优点也要保留。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就是变化,彩电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需要随机应变,提高市场的灵敏度,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渠道管理论文:企业融资渠道管理 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服务、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金融制约因素严重阻碍了其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差、融资难问题,有人提出组建民营银行,即增量改革,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林毅夫2000;江其务,2001);有人提议国有银行民营化,即存量改革,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刘佩2000);也有人主张通过企业债券市场(邱华炳,2000)、股票市场,尤其是二板市场(王国刚,2001;陈晓红,2001)为中小企业筹集资金。不管是选择建立民营银行的增量改革方案,还是选择国有银行民营化的存量改革方案,亦还是选择建立企业债券市场、二板市场的方案,适应民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时俱进,我国深化银行改革势在必行。就目前我国国情来看,笔者认为在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基础上,整合现有金融资源,通过国有银行改革、创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一、从信用缺失角度分析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选择 理论界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已有了许多研究成果,涉及到中小企业自身资本金少、规模小、管理模式、经营机制落后、倒闭比率高等因素,涉及到现有金融体系中小银行不能满足、国有大银行不愿融资的体制的原因,有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有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制约,有缺乏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因素,也有当前资本市场排斥中小企业筹资的原因(梁峰,2000)。笔者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对揭示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有现实意义。同时认为,在信用已成为现代经济生活核心的今天,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资金发展壮大时融资困难,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沉积了大笔资金缴存中央银行、转存上级行、过买国债或通过不正当渠道流入股市投机,造成我国投资需求不足、进而消费需求和总需求不足,为什么呢?简单一句话,就是信用缺失梗阻了资金的流动。信用的缺失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关键(黄飞鸣,2003)。 对我国企业融资来说,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信息不透明程度高,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在信用缺失条件下,银行通过一般的渠道很难获得中小企业的信息,对中小企业贷款与大企业相比成本要高的多。同时,中小企业在无序的恶性竞争中产生的失信,令银行不敢对其提供资金支持,虽然中小企业中也有不乏信誉卓越的,但是在信用缺失的条件下,银行很难将其与其它企业甄别出来,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向国有银行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差、融资难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的今天,这一问题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这一问题,林毅夫(2000)和江其务(2001)等提出组建民营金融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也有学者提议对国有银行进行民营化改革,增加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这些改革十分必要,但有一点应注意:民营银行也好,国有银行民营化也好,它们首先都应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现代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它们经营的基本原则,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下,任何一家银行选择融资对象时,只能以企业的发展状况、盈利能力、资金偿还能力和信誉状况为标准。企业的成份是国有还是民营,只能说明企业的产权结构。一家民营银行会因为一些国有企业的效益好、信誉佳而向其大量贷款;一家国有银行也会因为有些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好、信誉佳而向这些民营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因此,国内纷纷炒作的关于放松私人投资者和民营企业进入金融业组建所谓民营银行的建议,并不一定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建立合理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化的市场运营机制以后,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国有银行完全能够满足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其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这可以从近年中央银行连续八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下调准备金存款利率,而商业银行“惜贷或惧贷”、“缴存和转存”准备金等行为上反映出来。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使银行在选择贷款企业时,很难获取该企业的信用状况记录和相应的信用担保,为了避免信用风险,银行就谨慎贷款。 对邱华炳(2000)提出发展企业债券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这需要修改我国现行法律对企业债券发行主体仅限于国有企业的规定,允许中小型为主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融资,以解决其发展的资金瓶颈。这不失为一副良方。但是,一个企业发行债券融资,首先要取得投资者的认可,否则债券会发不出去。而要取得投资者的认可,作为发债主体的企业要有按时还本付息的能力和意愿。除了发债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投资收益、现金流量分布良好外,企业的信用状况、守信程度如何对取得投资者认可更为重要。在目前信用缺失的前提下,这一方案尚不具有可行性。 对王国刚(2001)和陈晓红(2001)提出的利用拟设立的二板市场为中小企业筹资服务的设想,从拟定的二板市场上市门槛: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元,有形资产不低于80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递增幅度不低于30%来看,将把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挡在二板市场之外;能具备上述条件的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是不会很难的。即使通过二板市场中小企业筹资可行的话,在二板市场筹资成本之高也不是其理想的选择(从运行最为成功的美国NASDAQ市场的筹资费用高达筹资额13%-18%,且最低不少于30万美元,可想象我国拟设立的二板市场筹资成本),除非是像大量上市公司在主板市场抱着圈前的目的。从发达国家二板市场的功能定位为风险投资者提供退出场所和为上市公司继续发展壮大融资来看(林毅夫,2001),如果像股票主板市场那样,以更为宽松的条件为企业上市圈钱的话,有另外设立二板市场的必要吗?即使中小企业在二板上是融资可行的话,层层的上市申请、核准,没有良好的信用纪录能行吗?所以,笔者认为,在目前信用体系尚没完善状态下,二板市场尚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理想场所。 可见,信用缺失使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惧贷”,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使通过企业债券市场、二板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问题的方案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因此,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必要前提,而使人们对未来有长期良好的稳定性预期,是构件信用体系的关键(黄飞鸣,2003)。在此基础上,根据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的台湾的做法,整合现有银行资源,通过银行信贷渠道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二、借鉴台湾经验,整合银行资源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一)台湾中小企业融资状况 中小企业是台湾经济40多年来快速增长的主力军。在台湾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一般银行、中小企业融资辅导体系和民间借贷市场。台湾一般银行多属公营,与中国大陆国有商业银行相似,在金融业处于垄断地位。根据杨雅慧(1993)等人的研究,中小银行70%以上的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但在中小企业总信贷融资来源中尚不足三成,并且多年以来没有提高;而一般银行用30%左右的资金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就占到了中小企业整个信贷融资来源的70%以上,且从1981-1998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见在台湾一般银行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这可能是因为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金融市场日益开放与发达,大企业更多地从本土和境外资本市场筹集所需资金。从中小企业的银行借款结构看,短期借款比率高达85%以上,足见银行贷款主要是用来满足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不足的需要。从银行贷款方式看主要是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 (二)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对照 1,国有及其他商业银行目前仍然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目前国内企业资金来源中通过银行贷款间接融资约70%,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不到10%,自有资金比例也就20%左右;尤其是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中小企业由于基础比较薄弱,自有资金的比重仍然较低,对银行的依赖程度较大。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利润,不是被用于职工分配,就是被国家调走或创办新企业,早已形成银行提供全额流动资金的供给制局面,甚至在新建企业投资中全部为银行贷款的情况亦不乏见,企业成了做无本生意。这种过分依赖银行的习惯心理,目前甚至连民营企业也承袭下来,通过银行来实现“小钱办大事”的期望值非常之高。目前全国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在70%左右(民营企业比较低),也就是说,企业所有者权益只占资产总额的30%。自有资金中如果再扣除掉抵押贷款时的折扣,企业真正能够通过这种途径得到的贷款是非常有限的。由此可见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有相当大的夸大成分,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主“好大”的虚夸成分。 2,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方式,但存在抵押难。 为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自1998年以来各商业银行(含各类中小金融机构)普遍推行了抵押、担保制度,纯粹的信用贷款已经很少,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方式。但目前这一信贷方式对想获得资金的中小企业存在相当大难度。一是中小企业可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高。目前抵押贷款的抵押率,土地、房地产一般为70%,机器设备为50%,动产为25%~30%,专用设备为10%。二是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昂。企业资产评估登记要涉及土地、房产、机动车、工商行政及税务等众多管理部门,而且各个部门都要收费、收税,如果再加上正常贷款利息,所需费用几乎与民间借贷利率相近,普通中小企业难以承受。三是资产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还属于部门垄断服务,对抵押物的评估往往不按市场标准准确评估,随意性很大。评估登记的有效期限短,经常与贷款期限不匹配,企业为此在一个贷款期限内要重复进行资产评估登记,重复交费。 3,中小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存在两极分化。 作为经营风险的银行,本就应是锦上添花,而非雪里送炭。资信质量高的优质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各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各金融机构纷纷实行客户经理制度和“黄金客户”制度,建立绿色通道,改善金融服务,加大对其授信额度。这部分企业的贷款需求能够得到及时足额满足,甚至各家银行纷纷压低利率竞相争贷。而一些有发展潜力而目前状况并不十分好的中小企业,由于银行方面尚缺乏识别能力,往往受到冷落。至于那些效益差的中小企业,大部分由于看不准好的项目和产品,即使它们对银行提出贷款申请,也会因不符合贷款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就一般而论,商业银行对贷款安全性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要求本金必须偿还,只要有一个企业收不回本金,其他几个贷款项目利息都收回也弥补不了损失。如果说风险基金、风险投资公司可以有90%的失误率,普通投资银行可以有10%的失误率,那么商业银行的失误率就不能超过1%,因为风险基金、风险投资公司可以从较高的回报中弥补较高的失误,而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不过百分之二、三,1%的损失就差不多冲掉了该项业务的一半毛利,银行就会亏损。 (三)整合银行现有资源、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看,来自企业自身的利润和折旧约占60%,来自银行的不过20%,其余则是从证券市场及民间渠道获得的。而居民个人资产中,80%是实物资产,20%才是金融资产。也就是说,整个社会资金中只有少部分进了银行,并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这一比较狭窄的渠道进入企业,且仅限于企业短期周转使用。企业有较大比例的自由资本,通过抵押贷款相对就十分便利。这与商业银行要求极高的安全性的特征是相吻合的。反观我国,居民绝大部分金融资产都进了各类商业银行,其中大部分又为国有银行所掌握,而可供银行安全流出的渠道显然又太窄,银行被动集中了全社会的风险。这与资金所要求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多样化组合的特点是不相符的。 因此,为要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长远看必须分流银行过多集中的资金,让更多的社会资金从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柜台交易、产权交易市场以及鼓励个人、家庭兴办产业实体等渠道直接进入中小企业而不只是银行一个通道。当前要解决的是适当扩大贷款抵押率,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通过内部改革,整合现有银行资源对那些有发展潜力而目前经营状况不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在中小银行数量少,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要、在国有大银行因对中小企业融资程序成本、信息成本高,而不愿提供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银行体制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都十分必要,但更主要的还是由持有大量可用资金的国有商业银行根本改变其经营机制,并设计出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信贷产品。Berger和Udell(1998)研究发现,在英、美等国,中小企业通常用透支或授信贷款等银行信贷方式满足流动资金的需要。国外的经验表明,传统的银行贷款仍是中小企业的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此外,根据Bernanke和Blinder(1992)研究结果:银行贷款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银行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可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作用效果。因此,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笔者认为以下金融工具比较适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如贷款限额、备用贷款承诺、循环贷款、搭桥贷款、资产支撑贷款、票据融资、贴息贷款、信用卡透支和金融租赁等。 渠道管理论文: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管理方法选择 摘要:根据集装箱逆向物流系统的功能,提出开环集装箱逆向物流系统的设计思路与运作流程。分析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的管理方法,指出企业选择管理方法时主要考虑的影响因素是成本因素、服务水平、信息化水平,以及企业业务范围、抵御风险能力等,建议利用层次分析法或模糊评价法等决策方法进行管理方法的选择。 关键词: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管理,方法 逆向物流是一个新的理论研究项目,尤其对集装箱逆向物流的研究较少。集装箱具有价值高、可重复利用、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对集装箱逆向物流系统进行合理优化与设计,可以提高集装箱的利用率、降低集装箱使用成本。因此,对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进行管理是许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集装箱逆向物流系统的功能与设计 1.1集装箱逆向物流系统的功能 集装箱逆向物流系统是保证发货人能及时方便地得到所要求的集装箱,具体应包括收集用后空箱、检测、修复、清洗、堆存、运输跟踪、调度等7项功能。 1.2集装箱逆向物流系统的设计 集装箱逆向物流系统主要由集装箱管理中心、集装箱场站和系统成员(包括发货方、收贷方等)组成。为了实现集装箱逆向物流的功能,较合理的集装箱逆向物流系统应是开环式的,又称为广义集装箱逆向物流系统。其流程如图1所示。 该集装箱逆向物流系统的运作流程是:发货人向集装箱管理中心发送需求信息,集装箱管理中心将信息传递给离发货人最近的集装箱场站,场站把发货人所需数量的集装箱发送给发货人:如果最近的集装箱场站无法满足需求,则从次近的集装箱场站再发送。发货人得到集装箱后将货物装箱后发给收货人。收货人卸载货物后将空箱返回就近的场站:收货人也可通知集装箱管理中心,由集装箱管理中心通知离收货人最近的场站将集装箱收回。集装箱场站负责对回收的集装箱进行清理、维护和储存,同时将集装箱数量情况通知集装箱管理中心,以便集装箱管理中心合理调配各场站的集装箱存储量,并进行集装箱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开环集装箱逆向物流系统的优点是通过统一调度集装箱,缩短运输路径,降低集装箱逆向物流成本,保证各场站的集装箱保有量,从而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但由于这涉及的环节较多,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网络作为支持,以保证实现信息的共享。 2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的管理 2.1管理方法 渠道是为输出和提供产品或服务在供应链内部构建的通路。一般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的管理方法有以下3种。 (1)自营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这种方法需要购置专业设备、配备专职的集装箱管理人员、验箱师等,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地区间对集装箱需求量的不同,有的集装箱需要空箱回运,这增加了运输成本,降低了集装箱的利用率。自营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的优点是企业可以准确的跟踪集装箱,有利于集装箱的利用,可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更好的满足客户对集装箱运输的需求。 (2)整体外包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但这会使企业失去对潜在业务的把握,对终端市场信息回流也会造成影响。企业将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外包后,可以节约构建逆向物流渠道的成本,节约的人力和物力可以投入到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中。一般企业采取该管理方法的是把集装箱正向物流渠道也外包,否则意义不大。 (3)与其他企业联盟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个体企业价值链层面的竞争,而是合作系统价值群层面的竞争,因此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动态联盟,共营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是一种理智的选择。但是该渠道的良好运作,依赖于联盟成员间的互相信任和信息的充分共享,因此需要VT和IT技术的支持。这种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的流程如图2所示。 图2中A企业和B企业共营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A企业必须保证对回收的B企业集装箱进行妥善维护和清洗等工作,且能尽快通过其正向物流渠道(B企业逆向物流渠道的一部分)返回B企业。在整个过程中B企业必须能实时监控集装箱的状态。图2中A企业传递到B企业的信息包括:回收集装箱的时间、回收时集装箱的状态,以及将集装箱返回B企业的时间等。 与其他集装箱企业建立逆向物流渠道联盟,能避免前两种管理方法的缺点。在联盟中,成员的关系是建立在长期合作、相互信任的契约基础上的,根据各成员的优势(主要是地域优势,包括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和业务网络等),相互合作就能保证集装箱逆向物流的顺利实施。同时联盟各方出于自身利益,会积极配合交易的内部化,使交易的不确定性减少,降低交易成本。 2.2管理方法的选择 企业在选择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管理方法时,要考虑的影响因素较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因素。成本因素包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及交易成本等。 固定成本是指企业为建立顺畅的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而进行的投资。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建设,需要进行堆场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职工的先期培训等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所需金额较大,短时间内不可能收回。 变动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集装箱逆向物流运作的过程中,必须花费的资金,如工资、水电费等。 交易成本主要指在企业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内,完成所有集装箱逆向物流活动所形成的交易成本的总和。不管是自营、外包还是企业间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联盟,都会有交易成本存在。 如果是自营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其建设费用及建成后的运作费用全部要由企业自己承担,因此会占用企业大量资金,不利于企业资本的周转。如果将企业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整体外包,就无需承担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基础建设和运作的费用,或是承担较少的费用。研究发现,自营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的交易成本最低,外包的交易成本最大。通过外包与自营成本费用的对比,便可以决定企业是外包还是自营集装箱逆向物流业务。如果企业已有部分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设施,则最好的办法是与其他企业建立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联盟。这样既不废弃已有的投资,又可以获得较为顺畅的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 (2)服务水平。衡量服务水平的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技术水平、服务半径等。 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的运作效率直接关系到集装箱调度的效率,从而影响顾客满意度。因此,保证为顾客及时供箱是企业选择管理方法时必须考虑的问题。顾客满意度是评价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而技术水平和服务半径是评价服务水平的间接指标。一般较高的技术水平能带来较高的服务水平,较大的服务半径也是较高服务水平的一种表现。因此企业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的同时,应该通过建立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联盟,扩大服务半径,提高服务水平。 (3)信息化水平。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中各环节、各成员间的信息必须畅通,才能保证企业及时获得集装箱的实时信息。自营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所要求的信息化水平最低,外包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居中,建立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联盟所要求的信息化水平最高。如果企业已有集装箱追踪系统、集装箱车站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且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实现与其他企业的系统集成,则可以考虑建立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联盟。 (4)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包括企业的业务范围、抵御风险能力等。企业的业务范围越大,自营集装箱逆向物流也就越困难。经营国际集装箱业务的企业如果自营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这无疑是很困难的。所以此类企业应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组成动态联盟共营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一般选择的企业应与本企业实力相当,业务范围大致相同,且所经营的货物应有所差异,但经营的货物不能互斥。 企业要求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具有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一般情况下,自营的管理方法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企业间联盟次之,外包较弱。 企业在选择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管理方法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或模糊评价法等决策方法对集装箱逆向物流渠道的管理方法进行选择。 渠道管理论文:渠道管理利剑是关系营销 摘要关系营销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一门科学,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每个企业都应从实际出发,确定与渠道成员保持何种程度的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及战略联盟是一种新型的渠道关系,强调的是制造商与渠道成员之间持续和相互的支持关系,其目的是建立更加主动的渠道伙伴联盟。 关键词关系营销渠道管理伙伴关系战略联盟 1关系营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关系营销理论的出现起源于消费品主导环境中对服务和产业营销特例的研究,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一门科学,在北美大陆广泛传播。尤其是服务产品的特点和工业品技术上的复杂性使人们突破了产品交易的局限,引起了对营销交换过程,特别是企业与顾客接触过程的足够重视,建立、维持和加强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成为开展市场导向营销活动的前提。关系营销学者以服务市场营销为背景,并从中借用大量的概念和术语,经过一定的概括和精炼,创建了一套全新的营销理论体系。关系营销理论的提出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菲利普·科特勒教授肯定了由一般营销向关系营销的转变是当今营销学科变革的重要趋势,而且关系营销理论是对现代营销学从理论到方法的有益补充。 目前,关系营销理论呈现出角度各异、门派众多的丛林状态。在众多的关系营销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学派,即IMP小组的产业营销关系理论学派和Nordic服务营销关系理论学派,他们代表着当前两种重要的研究倾向。IMP关系营销理论从对产业市场供应商与客户之间长期、复杂的供应关系出发,把买卖双方单一的关系扩展到企业网络关系的研究,分析多种关系间的联系和影响,并把企业看成是处于买卖方、合伙人、政府等组成的多元网络之中,其买卖关系要受到其他关系的影响。以芬兰学者格鲁诺斯教授为代表的Nordic服务营销关系学派则以顾客与企业的关系为研究核心,从服务和实体产品的重大差异入手,认为建立与顾客的持久关系十分重要,提出了许多分析方法和概念。 2渠道关系的亲密化 近年来,理论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讨论制造商与其渠道成员在批发或零售业务上的亲密关系问题。根据他们的观点,只有通过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即“伙伴关系”或战略性同盟关系,制造商和渠道成员才能通力合作,以使得分销业务迅速、高效地开展。事实上,绝大多数渠道管理观点的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以制造商与渠道成员的亲密关系为基础。与此同时,相反的观点几乎不存在。 在这场一边倒的争论中,有关制造商与其渠道成员间发展何种程度的关系,完全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如果渠道管理者认为,保持亲密关系可以帮助他更好地进行渠道管理,并达到分销目标,这种关系就应予以重视与发展。相反,如果渠道管理者认为这种亲密关系并不是进行有效渠道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份子,那么它就可以不必重点发展。有时,它甚至可能会造成时间、精力和金钱上的浪费。每个企业都应从实际出发,确定与其渠道成员应保持何种程度的关系。 伯特·罗森布罗姆认为,在解决关系亲密这个战略性问题上,渠道管理者可将它与分销程度相连。一般情况下,如果渠道管理者已经设计了一个强调深度分销的渠道,他或许应该考虑与其下属的许多渠道成员保持一种松散的关系,而不是仅与几个或一个成员保持亲密关系。当然,分销程度并不是决定制造商与其渠道成员间关系亲密程度的惟一因素,诸如目标市场、产品、公司政策、中间商等许多因素都同样起着决定作用。但分销程度至少可以被认为是用来解决与渠道成员建立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3关系营销,渠道成员关系管理的利剑 3.1关系营销的利益 尽管制造商往往容易忽视供应商或渠道的多种活动对其企业活动的成本效益的影响,即使认识到这些联系,由于涉及各个独立的企业,协商和利用这些纵向联系以及如何分配由此产生的利益也可能相当困难,但是,不应否认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关系可能使企业产生某种综合优势和无形的利益。 (1)供应商关系提供的利益 供销关系中,当价值链中的活动互相联系时,改变其中一项活动的实施方式便可以影响企业的综合效益。有意地提高一项活动的成本不仅可能降低另一项活动的成本,而且也可能降低总成本。如采购和组装之间的协调,可以降低库存的需要。佳能就是通过购买质量较高的钢材以提高锻造作业的质量并简化加工,从而降低总成本的。所以,有时企业可以增加外购投入的开销而降低总成本,把外购投入的单位成本压缩到最低限度,并非总是适宜的。当然,在选定了投入的适当类型和质量以后,为外购投入谋求最佳、可能的单位成本显然是理想的。 企业也必须系统地追踪目前尚无购买关系的潜在供应商,这就会保证能定期考虑可供选择的供应商和观察现有供应商的业绩。企业应选择那些效率最高或者那些提供最低价格的供应商。企业除了要提高自己同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之外,还应该设法协调与供应商的关系,在必要时支持供应商的技术开发,并鼓励供应商通过加强联系以降低企业成本的做法。例如,马克斯(Marks)积极致力于帮助供应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从而在英国零售业取得了低成本的优势。 (2)分销商关系提供的利益 正如供应商关系一样,与销售渠道保持良好的联系可能使企业及其销售渠道的成本降低。例如在美国,精工(Seiko)付给其珠宝商丰厚的费用以报答后者接受精工表修理并把表运送到精工厂,这就使精工把需要的服务点减少到最低数目并降低了加工修理和把修理程序通告顾客的成本。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制造商和分销商能否从彼此信任的关系中获得更多有形的利益。通过对美国和欧洲的1500对制造商和分销商关系的调查研究发现:如果制造商与分销商能保持彼此信赖的关系,制造商可能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3.2合作伙伴关系及战略联盟 在最近几年,诸如分销伙伴关系、渠道伙伴、分销商伙伴、经销商伙伴及战略联盟这样的术语在营销渠道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些术语所指的是一种新型的渠道关系,它与制造商与其渠道成员传统合作关系中特别设立的即时交流部门有所不同。这种伙伴关系或战略联盟强调的是制造商与渠道成员间持续的和相互的支持关系,其目的是建立更加主动的团队、网络或者渠道伙伴的联盟。在这种渠道伙伴关系或战略联盟中,传统的“我们―他们”的观念已经被“我们”所取代。 营销渠道合作伙伴(或战略联盟)的观念并非最近才出现。在二十多年前,Webster对一系列制造商及其分销商的关系进行了一项创造性研究,其中就提到了建立这种伙伴关系的方法。Webster指出,在渠道成员间建立“伙伴关系”要经历3个阶段。第一、制造商必须在可能提供的产品、技术支持、定价及其他相关的领域公布明确的政策条款;第二个阶段是对现有供销商完成任务的能力进行评估;第三个阶段,制造商必须定时评估它与渠道成员之间制订的政策的适用性。最近几年,Webster的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营销渠道通常由许多各自谋求自身利益的公司组成,因为这些利益是相互竞争的,所以渠道成员常常无法合作,甚至各自目标完全相反,由此产生的渠道冲突往往导致渠道效率下降。分销中的联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出现的。在一个战略联盟中,两个或更多的组织发生联系从而使得他们按照各方的共同利益进行运作。当组织之间的联系是持久的和广泛的,并涉及到各方业务的许多方面时这种联盟就是战略性的。 斯特恩(LouisStern)与艾-安瑟理(AdelI.Ei-Ansary)认为一个合适的联盟必须同时拥有3个条件,即:一方有特殊的需求;另一方有满足这些需要的能力;双方都面临着退出关系的壁垒。前两个条件是创造特别的价值增值的基础,这是战略联盟的根本。最后一个条件,即退出壁垒是保护一方不被另一方剥削的必要条件。哪些是壁垒呢?一般来说,有严格规则的或者双方具有相互依赖性的关系联盟,解脱关系会非常困难,于是各方宁愿投资以维持关系。 联盟的基础是信任,是一方对另一方诚实度的信心。而经济性满足(eco?鄄nomicsatisfaction)既是联盟的动因也是联盟的结果。这是因为作为一个成员,从关系中得到的财务报酬越多,其信任度就会越高。这会加强联盟,从而会更高效地共同工作。一般认为在能够提供资源、成长和机会的环境中,与已知的渠道成员最有可能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成为好的伙伴。 另外,有两个基本因素对所有建立信任和创建联盟的努力是关键的。第一是坦率、双向和经常的沟通。第二是要经历时间,联盟的实现需要进行培育———成长、成熟和发展成为有价值的资产。虽然联盟能够被迅速破坏,但它们无法很快被建立起来。建立和保持渠道联盟关系的战略需要资源和耐心。 4结束语 关系营销是营销理论上的一大突破,由一般营销向关系营销的转变是当今营销学科变革的重要趋势。制造商与其渠道成员在批发或零售业务上的亲密关系问题受到了理论界的极大重视,大部分学者认为制造商与渠道成员之间应该建立亲密关系,事实上如果渠道管理者认为这种亲密关系并不是进行有效渠道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份子,那么它就可以不必重点发展。关系营销为处理渠道成员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路,即每个企业都应从实际出发,确定与其渠道成员应保持何种程度的关系。建立在坦率、双向和经常性的沟通基础上的战略联盟对渠道关系的处理十分重要,当然维持联盟需要时间、耐心和资源。 渠道管理论文:企业营销渠道变化和渠道管理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今企业营销渠道出现的新变化以及发展趋势,基于这些新变化,分别从渠道管理理念的层次以及具体操作的层面提出了笔者对企业营销渠道管理问题的一些思考,为完善我国的企业营销渠道提出一条思考的路径。 关键词营销渠道发展趋势渠道管理 随着全球网络化的出现、经济全球化态势的形成,消费购买行为的日趋个性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的营销渠道出现了许多变化,基于这些变化,企业要想很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的适应新形势,进行渠道管理的创新与完善。 营销渠道作为市场营销的四大基本要素之一,是连结生产者与最终用户之间的纽带,是企业营销战略建设中的重点。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新千年版·第十版)中指出:“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由此可见,营销渠道就是要通过在恰当的地点,用恰当的价格提供恰当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且还能通过营销中介的促销活动来刺激需求。营销渠道作为企业的一项关键的外部资源,在市场运作中具有产品分销、服务传递、信息沟通、资金流动的作用。 1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变化趋势 企业传统市场营销渠道的经典模式是制造商总经销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在这种渠道系统中,产品渠道结构是金字塔形。这种渠道模式存在严重缺陷,在价格体系不透明,市场缺乏规则的情况下,市场营销渠道中“灰色空间”颇多,使许多经销商实现了所谓超常规发展,而生产者却难以分享应有的利润空间。传统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企业的市场营销渠道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变化趋势。 1.1营销渠道中零售商的优势日趋突出 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现代零售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厂商的营销渠道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营销渠道系统内权利由生产商转向零售商,零售商逐渐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市场供求发展为有效供给大于有效需求的买方市场,消费者成为稀缺资源,处于渠道最前沿,最能够接近和直接影响目标客户市场的顾客自然成为产品流向市场的“守门人”。第二,零售商通过扩张、兼并、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急剧可扩张规模,零售商的集中程度大大提高。第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地区之间销售渠道的差别日趋减少。超级市场、连锁商店和直复营销等形式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许多巨型零售机构把自己的销售网络扩大到世界各地。零售商业的国际化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带动了生产商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但伴随而来的是,生产商的国际化也更加依赖渠道网络的国际化。 1.2营销渠道从多层次长渠道向扁平化转变 由于传统金字塔式的销售渠道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缺点,许多企业正将销售渠道改为扁平化的结构,即销售渠道越来越短、销售网点则越来越多。企业通过减少环节、缩短渠道、绕过批发直供零售,从而部分地获得直销的好处。同时,随着中间商批发与零售分工的淡化,零售商能承担一定的批发功能,能同生产者直接打交道,从而使生产者缩短渠道的愿望成为可能。相应地,直接营销渠道和短渠道重要性的提高,使得长渠道的重要性降低,批发商地位下降。 渠道扁平化作为一种销售模式,简化了销售过程,缩减了销售成本,使企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但扁平化并非是简单地减少哪一具体销售环节,而是要对原有的供应链进行优化,剔除供应链中没有增值的环节,使供应链向价值链转变。 1.3营销渠道终端呈个性化发展 针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行产品定制不仅可减少中间环节,减少产品积压,而且个性化的产品价格具有弹性,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如海尔冰箱,可以按照消费者的偏好换门板,可以根据客户的个性要求定制冰箱外形,正是凭着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海尔的冰箱以及海尔的其他产品能够在同类家电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相反,看不见消费者差异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难以生存。 1.4营销渠道内成员关系由商业利益关系向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变化 传统营销渠道系统中,渠道成员都是为各自利益,独立完成各自的职能,渠道管理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较差。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买卖关系,很少或根本不重视相互间的合作。在市场条件好、竞争不激烈的时期,各方的利益能够得到满足。但一旦市场出现起伏,竞争较为激烈的时候,各方会发生利益摩擦,此时渠道中往往会发生矛盾与冲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渠道要想高效运转,渠道成员必须协调一致地工作,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联合成为一个统一体,即生产者与中间商由“你”和“我”的关系转变为“我们”的关系,从交易型向伙伴型转变,由商业利益关系向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在这种渠道中,渠道成员在统一协调下,以整个渠道系统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一体化或联合经营。 1.5营销渠道电子化的出现和发展 随着网络广泛普及,电子商务的兴起,开创了营销渠道的全新方式的电子商务。与传统渠道方式比较,电子商务具有营销效率高,营销费用低,营销市场无限性,营销环境开放性,及营销方式多样性、交互性等诸多优势。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营销成为充分有效地获取传送信息的最佳途径,是现代企业在信息社会开发新产品、发展新市场和扩大合作的最有力手段。它带来了销售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变革,缩短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距离,节省了商品流通中经历的诸多环节,从而降低了产品的价格。另外,它还覆盖了传统中间商难以覆盖的角落,突破传统中间商的发展空间的牵制,使得渠道成员更直接地面对国外同行业企业的竞争。2当前营销渠道管理的思考 企业营销渠道的变化要求我们的众多企业对渠道要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原有的渠道组织和结构进行了重新设置,将原来单一、僵化的渠道形式转变为多样化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强的形式。 2.1从渠道管理理念层次上的思考 营销渠道成为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而非仅作为一项管理的职能与日常运作。其核心竞争优势是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有效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从营销渠道功能方面的认识变化看:渠道由原来的“物流”形式向增值服务转化,强调服务功能。传统营销管理中,营销渠道的职能主要包括:分类、整理、匹配、仓储、运输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营销观念的发展,营销渠道充当生产商和最终消费者之间信息搜寻、传递媒介的作用,这部分功能包括:调研、促销、联系、谈判、财务、承担风险;而随着我国买方市场形式出现,顾客在交易市场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渠道另一项独立出来的功能,即服务在现代营销中越来越重要。著名的IBM公司在广告中强调“IBM就是服务”,正反映了该公司有关渠道的战略思想。 从渠道构建需求导向看:目前渠道管理构建的主要思路是以顾客需求为起点来指导整个营销流程。整合型的营销渠道作为一种新型的顾客需求拉动型的渠道模式,以消费者为起点,通过对生产者、经销商各自活动的整合,达到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目的,更具吸引力和竞争价值。例如:在家电行业中形成国美、苏宁“挟渠道以令诸侯”的局面,说明零售商以其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独特地位,在渠道管理中越来越重要,最终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2.2从渠道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思考 当前企业对营销渠道进行了许多变革和创新。主要从渠道的长度与宽度、渠道类型、渠道成员的合作方式、渠道的运作方式和渠道的地理影响力等方面入手。 2.2.1从渠道长度与宽度来看:渠道系统由“金字塔”式转向扁平化。企业要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式的销售渠道,摆脱传统的层次分明的模式,开展直接面向终端经销商和最终消费者销售的营销策略,采取“扁平型渠道”。金字塔式渠道采用生产者——级批发商——多层次级批发商——零售商的模式,而扁平型渠道采取生产商——批发商或零售店(厂商零售店)——消费者模式。这样,生产企业对市场更了解、产品价格更具有竞争能力,服务更及时。 2.2.2从渠道类型选择来看:由单一渠道转向多元化组合,直接销售与间接销售结合,大型超市、百货商店、仓储式商店、便利店和连锁专卖店等综合运用。渠道类型选择要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和产品情况选择。对于某一产品的某一区域市场而言,传统上多数制造商只通过一个渠道进入,而如今,随着细分市场和潜在渠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多元化市场营销渠道系统。增加渠道方式及发展多元化渠道组合,可以弥补单一渠道形式的不足,提高市场覆盖率,使渠道成本降低,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2.2.3从渠道成员的合作方式看:传统的形式是交易型,现代的企业要转向“伙伴型”、“关系型渠道”,并采取垂直型营销系统。渠道内各成员之间应发展和保持密切的、固定的合作关系,从交易型向伙伴型转变,最终实现双赢乃至多赢。 2.2.4从渠道运作方式来看:以总经销商为中心的推进模式逐渐衰落,以终端建设为中心的拉动模式渐渐发展,从而提出了“逆向渠道”的概念。在传统的渠道构建中,一般以正向模式选择各级经销商,以厂家为出发点选择一级经销商、次级经销商,逐级控制管理;但企业对终端几乎没有控制能力,使渠道的功能大打折扣。而逆向模式从营销渠道的末端开始,向上考虑整条渠道的选择,根据消费需求、消费行为和产品特性选择销售终端,充分考虑终端的特性和利益,弱化一级经销商,加强二级经销商,决胜终端零售商,通过加强各环节的协作来达到企业的战略意图。 2.2.5从渠道的地理影响力来看:虚拟市场将越来越重要,电子商务条件下的渠道设计方案成为有待解决的重要领域。传统的营销渠道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商圈范围,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必须要跳出渠道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狭小空间,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分销渠道,使商圈范围不受时空的约束,向更大的范围扩展。 3结束语 通过分析企业营销渠道的选择和变化趋势,对企业营销渠道的构建与管理做出一些思考。营销渠道是建立和发展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源泉,而生产商通过营销渠道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正是企业建立并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根本。营销渠道中多种形式应该并存,各种观点为互补而非替代;任何一种渠道都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要根据具体环境,针对营销渠道出现的各种变化,正确选择基本的渠道模式。现代渠道的改革和发展的重心在于服务,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提供优质的渠道服务来赢取顾客;我国企业渠道管理的最重要任务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客户、市场信息处理系统,建立健全以经销商为主体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渠道管理论文: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管理 [论文关键词]旅游产品营销渠道渠道冲突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了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内涵和类型,将渠道冲突的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深入分析了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根本原因。并从根本上提出了解决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方法。 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营销渠道已经成为旅游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和一般的有形产品一样,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畅通也需要渠道成员的密切配合。然而,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存在却妨碍了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阻碍了旅游产品的正常流通。如何解决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冲突,成为了今天很多旅游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内涵与分类 所谓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在旅游市场上销售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活劳动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和。它以旅游线路为主,可以综合的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食、住、行、游、娱、购等多方面的需求。与一般的物质产品一样,旅游产品在市场中销售,也需要有相应的营销渠道加以配合。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是指旅游产品从旅游生产者向旅游消费者转移过程中经过的一切取得旅游产品的使用权或协助使用权转移的中介组织和个人。因为旅游产品营销渠道是由各个独立的旅游中介组织和机构组成,他们的经营目标不同,追求利益差异,因此,在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冲突。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冲突即指渠道中的一个企业认为另一个企业的活动防碍或阻止了其目标的实现,因此二者发生矛盾。适度的渠道冲突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而过渡的渠道冲突则会影响整个渠道系统的和谐发展。 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的冲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水平渠道冲突 指同一渠道模式中,同一层次的旅游中间商之间的冲突。例如,某一地区经营A企业旅游产品的中间商,认为同一地区经营A企业旅游产品的另一家中间商在定价、促销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过于进取,抢了他们的生意。 2.垂直渠道冲突 指同一渠道中不同层次企业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较之水平渠道冲突更常见。例如,某些旅游批发商可能会抱怨旅游生产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控制太紧,留给自己的利润空间太小;或旅游零售商对旅游批发商或生产企业也存在类似不满。 3.多渠道冲突 又称交叉冲突,是指旅游生产企业建立多个营销渠道后,不同渠道形式的成员之间的冲突。例如,某旅游景区既向旅游者直接销售旅游门票,同时又请旅行社销售其门票。当二者的销售对象相同时,就会发生多渠道冲突。 二、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原因分析 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的分析出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原因,将其分成两大类,即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引起旅游营销渠道冲突的直接因素,即导致冲突的“导火索”。根本原因则是指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内在原因。 1.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直接原因 (1)价格冲突。旅游产品是一种典型的季节性产品,在淡、旺季,旅游需求差别很大。对于旅游生产企业来说,为了保持其品牌形象,旅游企业希望旅游产品的价格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旅游中间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在旅游淡季时,大幅度的降低销售的旅游产品价格,这样就引起了价格上的冲突。 (2)争占同一目标市场的冲突。旅游生产企业在开发同一旅游市场时,会选择几家旅游中间商,这样就形成了几家中间商抢占同一目标市场的局面。特别是面对旅游大客户时,旅游生产企业和各个旅游中间商都希望能够直接为他们服务,形成稳定的联系,此时,冲突形式更为复杂。 (3)咨询、服务于促销的冲突。旅游产品是以服务为主的无形产品。在销售旅游产品时,要配合很多的旅游服务。旅游生产企业和旅游中间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希望对方能够投入更多的服务人员,提供更多的旅游服务,这样形成了咨询、服务冲突。在开展促销活动时,也存在有类似的冲突。 (4)交易或付款方式冲突。旅游生产企业在与旅游中间商进行交易时,生产企业希望中间商在预定旅游客房或门票等产品时,能够支付预付款。而旅游中间商则希望得到从旅游者那里的产品价款之后再向旅游生产企业付款,这样就产生了交易或付款方式冲突。 (5)分销竞争对手的产品。旅游生产企业为了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加强与旅游市场的联系,希望旅游分销商能够独家分销自己的旅游产品。而旅游中间商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则是希望更多的分销各个企业的旅游产品,以降低分销风险。这样就形成了分销竞争对手产品的冲突。 (6)环境因素变化引发的冲突。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大多数的旅游生产企业都利用各种旅游中间商帮助销售自己的旅游产品。互联网出现之后,旅游生产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和旅游者联系。而且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对旅游产品经常产生需求的人,是那些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人,而这些人大部分恰好也正是互联网的用户。这样,对于旅游企业来说,直接接洽旅游者变得更加的方便。因此,现在很多的旅游生产企业都纷纷在网上建立旅游产品的直接销售渠道,这样的行为损害了其固有的分销商的利益,因此二者产生冲突。 以上提到的六种直接原因是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原因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进一步分析这些冲突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即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根本原因。 2.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根本原因 渠道企业之间的利益差异。以上种种冲突形式之所以会产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各个类型的旅游渠道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利益,都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而不顾其他渠道成员的利益,而产生了冲突。 (1)渠道企业之间经营目标上的差异。各类型的旅游渠道企业之间经营目标上的差异也是产生渠道冲突的根本原因。比如,旅游生产企业希望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增强渠道的竞争力,因此,希望分销商独家分销自己的产品。而旅游中间商的经营目标是增加企业的分销收入,降低分销风险,因此就要分销多个企业的产品。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引起了企业之间的各种矛盾。 (2)渠道企业之间任务分工的不明确。旅游产品营销渠道成员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咨询、服务的冲突;促销的冲突;争占同一目标市场的冲突;大客户的冲突等,究其根本原因是渠道成员之间的市场区域划分不明确,各自的分工、责任和权利划分的不明确。 (3)渠道企业信息不对称,市场知觉的差异。旅游生产企业主要掌握旅游产品开发生产的信息,而旅游销售商则更加了解旅游者的需求信息。由于二者掌握信息的差异,导致二者对市场状况的理解不同。旅游生产企业可能认为某种旅游新产品会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因此,希望旅游分销商积极分销这个产品。但是旅游分销商从目前市场状况出发,认为市场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因此不愿意积极分销,从而引起冲突三、解决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的方法 1.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上述种种冲突的表现形式都说明了,旅游渠道成员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是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最根本原因。因此,为了解决这些冲突,就要在渠道成员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用机制促成渠道成员的利益共同化,这是解决冲突的根本出路。 2.进行渠道企业之间的目标管理 渠道成员之间的经营目标上的分歧也是导致旅游营销渠道成员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因此就要在渠道成员之间进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主要方法就是建立超级目标。一个良好的超级目标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特点:第一,应该是各个渠道企业为之努力的共同目标;第二,应该是各个渠道企业共同努力的长期目标。满足以上两方面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地将旅游渠道成员团结在一起,解决矛盾冲突。 3.细化各个渠道成员的责任和权利。明确渠道成员之间的责任、权利也是解决渠道冲突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明确权利,可以明确不同分销商的市场范围,明确大客户的归属。明确责任则可以明确各个渠道企业在广告、促销、服务等方面的责任,从而解决上述冲突。 4.加强渠道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行人员互换 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渠道企业之间对市场理解的差异,从而引起一些渠道冲突。因此,加强渠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冲突的主要方法。而渠道成员之间的交流,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人员互换,特别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互换。人员互换让不同企业领导者进入到合作企业中,有利于他们更加理解对方的处境,更容易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更有益于彼此交流和解决冲突。 渠道管理论文:汽车业分销渠道管理思索 本文作者:赵蓓、孙安龙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广西大学 汽车制造商选取特定的销售区域,以特约或特许经销的方式,将汽车的销售、零配件供应、维修服务、信息反馈纳入系统化管理,覆盖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品牌专卖模式主要形式就是4s店。该模式有利于塑造品牌形象,方便消费者购买和维修,促进制造商与客户关系。有调查显示,消费者选择4s店主要是看重良好的信誉。 集约式汽车交易市场集众多的汽车经销商、汽车品牌于同一区域,形成多样化汽车交易场所。交管、工商部门在现场设有工作点,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提高了购车效率。但由于缺乏整体策划与运作,在满足潜在购买者日益增长多样化的需求方面有些滞后。从经营模式上看,汽车交易市场有三种类型。 (1)管理服务为主。汽车交易市场创建者通常不参与汽车的销售活动,而是由不同品牌的汽车经销商在场所进行经营销售,交易市场创建者负责硬件建设和维护。例如,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汽车品种齐全,交易规范,市场的管理者提供硬件设施,办理一系列的交易手续,而汽车经销商负责汽车的销售工作。 (2)自己经营销售为主。汽车交易市场创建者通常是主要的汽车销售者,而且经销商很少。 (3)管理服务与自己经营销售并重。即汽车交易市场创建者即重视汽车销售也重视为交易场所提供完善的服务。 工业园区以轿车为主,商用车和专用车为辅,最大的特点在于功能的多元化,具有销售、融资、办理手续一站式的服务功能,实现了现金交易、租赁交易、信贷交易三种方式高效融合,符合各种消费群体的需要,适应区域市场差异化的要求。例如,北京国际汽车贸易服务园区设计了九大功能园区———国际汽车贸易区、汽车试车区、国际汽车检测中心、汽车特约维修区、二手车贸易区、北京国际汽车保税区、休闲娱乐区、汽车解体厂、汽车物流配送中心。 汽车行业分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分销渠道选择不科学。汽车厂商对于分销渠道的选择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重自销轻合作,容易造成企业分销成本的日益增高,可能不适应当地的经济环境,花费了人力、财力,却不见效益;分销渠道过度求短,容易造成企业局限于自身实力,对分销渠道市场控制不利;分销渠道过度求宽,容易造成的后果是对分销商控制减弱,渠道中的窜货、乱价等矛盾突出。 2渠道控制力不足。渠道控制力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 (1)渠道管控体系不完善。汽车厂商对其分销渠道的控制和监管体现在对其产品的控制上,通过对产品利润的控制来实现对经销商的管理,这样汽车厂商处于绝对控制地位。但是,当市场行情不好时,产品出现滞销的情况下,经销商和厂商关系可能会出现恶化。经销商为了完成厂家的下达的任务指标和赚取利润,就可能实行降价、甚至低于进价销售,这不仅打乱了厂家的价格体系,还严重影响了品牌形象。汽车厂商分销渠道监控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汽车厂商对市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2)区域管理和价格管理混乱。我国汽车行业中,普遍存在着销售区域和价格混乱等现象,最典型代表就是汽车经销商跨区域销售,严重扰乱了厂商对市场的统一规划。据中国工业统计协会统计,从2007年到2010年,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汽车销售量占全国销售总量55%的以上,但是依据汽车厂商的估计,实际分配到这两个区域的汽车数量只占总销量40%的左右,有15%的汽车是从其他区域销售到往华北和华东区域的。如果汽车厂商对不同区域制定的价格差距过于明显,除了可能导致经销商跨区域销售外,还有可能导致消费者跨区域购买,可能会出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销量不如经济水平一般的地区,从而影响汽车厂商整体目标的实现。 3渠道服务能力不足。汽车行业中普遍存在着重营销、轻服务的现象,渠道服务能力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汽车相关备件供应不及时、供货率较差,对于一些高档车的进口零部件缺货情况严重,同时供应不及时;其次,对于一些技术难题和维修技术难题,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非常有限;最后,汽车厂商往往对产品广告费用投入很多,而对有关分销渠道的服务费用投入很少。 汽车行业分销渠道管理问题的成因 1汽车产业方面。由于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起步晚,汽车行业在刚性需求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但同时存在着工业厂点多、规模小、布局散、劳动生产率低、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汽车产业内部竞争尚不成熟,销售管理水平较低,渠道建设多简单借鉴国外市场模式,渠道管理粗糙。在这样的发展阶段下,经销商与制造厂商、以及经销商之间,就容易为了各自的利益引发的冲突,导致分销秩序的混乱。 2汽车市场方面。在我国汽车行业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由于人为的分割市场,阻碍汽车的销售,对汽车分销渠道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另外,市场行为的不规范现象严重,监管存在空白区域,既影响了汽车市场的秩序,也使厂商对终端控制能力减弱。 3企业管理方面。部分汽车厂商存在经营理念落后,缺乏长远眼光的问题。对渠道营销人员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考核导向体系,对渠道人员的考核基本上是以销售数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渠道综合质量的建设。同时,汽车行业往往缺乏高素质的渠道人员。主要表现在:渠道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厂商对渠道人员的培训不到位;渠道人员对客户关系的维护部重视等。而且,一些厂商渠道主管,对如何进行市场预测、如何推广新产品和开发新市场,如何发展和维护终身客户、大都是按经验办事,墨守成规。 优化汽车行业分销渠道管理的策略 1增强分销渠道的战略意识。汽车厂商要树立分销渠道战略意识,树立全局观念,构建企业的分销渠道模式。加强市场意识,切实以消费者的主体需求为主要诉求点,在渠道上做到不盲目的跟进。以顾客的购买准则、产品和利润与渠道的匹配性相符合为基点,结合各个地区市场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营销和渠道政策。 2严格分销渠道中的区域管理。汽车厂商在划分销售区域范围时,一定要明确销售区域的界限。首先,在划分销售区域前一定要做市场调研,权衡各区域的现实购买力和潜在购买力水平,其次,依据科学的统计方法,对于各销售区域的市场潜力能够准确的把握,最后,根据前面的市场调研结果,对于销售区域进行科学的划分。同时,厂商对于“窜货”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从而阻断跨区销售,维护各区域的经销商利益,实现厂商的长远规划。厂商在建设某个区域的分销渠道时,应选择最有效的渠道模式,避免渠道的重复建设,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和品牌之间的不必要的竞争。对于经销商之间的窜货,必须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应该经常对各区域的货源进行检查,构建监督体系,从源头上防止窜货现象的发生。 3提高分销渠道的科学管理。汽车厂商在制定其产品价格体系时,应该防止不同销售区域的的价格差异的幅度过大,防止经销商在不同市场上进行窜货;厂商通过业绩考核约束经销商,通过建立良好的预警制度,监控制度和惩罚制度使经销商自行维护渠道价格。同时,对于业绩优异的经销商要按照承诺实施返利,以及给予其他优惠;对违规者予以严厉的惩罚,如停止供货、取消返款、提高供货价格,甚至取消经销商资格。 4推进分销渠道的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在汽车销售模式中的比重必然会快速增长,例如,车型选择、资金来往、订单处理、维修服务、物流配送、配件供应等能够在互联网上实现或通过互联网提供信息支持。在国外,电子商务在汽车行业分销渠道占有重要位置,稳步实施电子商务,加强渠道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汽车厂商分销渠道变革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分销渠道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反馈速度,从而当分销渠道存在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和得到有效解决。 5优化分销渠道的服务水平。渠道的服务水平是反映渠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服务也是经销商获利的重要来源,要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将汽车保险、零部件供应、维修和汽车救援等建立起全国连锁服务体系,提高渠道服务水平。 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渠道经营模式,要学习渠道管理机制、理念机制,以提高经销商、渠道人员的素质、促进以顾客为本的服务意识。厂商应该加强市场意识,真正考虑消费者需求,树立科学合理的营销理念;经销商应该加强和提高自身营销理论的研究以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渠道人员应该了解和掌握各品牌汽车产品的品牌历史、性能、用油标准和保养技巧等专业知识,同时最重要的是培养渠道人员的服务意识,为顾客提供优质化的服务。 渠道管理论文:电信营销渠道管理系统初探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成熟,现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信息化管理逐渐成为计算机网络应用中很具有发展前途的一个方向[1]。网络时代,不同于传统的时代,我们获取信息和资源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逐渐渗透到电信业务中。在这种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才能使得电信自身吸引更多的客户,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不同程度上的需求[2],在留住电信老客户的同时来挖掘一些新的客户,努力的为这些客户提供优良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减少客户的流失,提高电信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这些都是各大电信主管部门当前所面临解决的重要问题[3]。 2系统分析 (1)系统需求分析。通过对某电信渠道管理业务的详细分析,从而为了满足先关的业务发展情况的需要,本文中的渠道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主要分为三个子系统:渠道操作管理子系统、渠道监控管理子系统、渠道分析管理子系统。(2)系统主要功能分析。目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某电信运营商集团已经建设了综合营帐管理系统、计费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大客户系统等都投入使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分析集团目前现有的一些业务和系统架构可知,从中可以发现实际上电信集团的基站、基本的通信网络、交换机等基础设施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源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电信集团内部的一个基础的资源平台。营帐系统是利用电信现有的网络基础资源最终为用户提供不同种类的不同形式的产品以及服务。计费系统为用户提供最基础的使用产品以及服务的费用的一种依据。客户服务系统主要是为了电信集团提供一个统一的形象窗口,提升电信集团的客户服务形象。在电信的相关产品进入到市场营销渠道的过程中,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的信息系统给予这种业务一定的支持与帮助。电信的营业系统仅仅只是电信格局下的一种非常被动的销售模式,主要是用户主动的上门进行电信的各种业务和产品的销售。因此基于以上的分析,如何更好的拓展电信的业务营销渠道的主动销售模式,从直销模式、经销模式、承销模式、合作营业厅模式等。营销渠道管理系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该管理系统能够解决电信产品和渠道以及最终的用户之间的一种传输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为电信的产品最终有效地销售给用户,并且提供相应的信息化的支持。(3)功能模块图。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1所示。(4)系统架构。本系统的总体功能是建立在满足多级用户在网络上对相关电信运营商集团的信息进行访问和管理,为电信运营商集团业务渠道管理系统提供一个高效安全的管理软件,从而提高电信运营商集团业务渠道管理系统的利用率等,能很好的规范电信运营商集团业务渠道管理单位内部的管理机制,并且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电信运营商集团业务渠道管理系统功能结构模型,主要有七个子系统构成:基础信息管理、日常管理、考核评估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消息管理和系统管理。 3系统实现 系统在是J2EE体系下基于JSP技术实现,下面以经销商管理为例对实现效果进行介绍。经销商管理实现效果如图2所示。 4总结与展望 本文主要是结合相关部门的相关需求并实地调研,根据软件开发理论和项目管理理论,依照需求分析的说明对系统进行了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和页面要求,其中系统主要包括七个子系统分别是:基础信息管理、日常管理、考核评估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消息管理和系统管理;最后,根据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开发了一套基于B/S的电信运营商集团业务渠道管理系统。实现了四个主要的功能模块。本课题介绍的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监督管理系统,采用三层架构体系,能够有效的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同时也降低了系统后期维护的工作量。 作者:陈祎闻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渠道管理论文:企业营销渠道管理 1渠道成员管理 1.1渠道成员激励 医药企业不仅选择分销商和经销商,还应该经常激励他们,以使他们能够尽其所能为本企业服务。比如,河南商都制药公司对渠道成员的激励方法主要有渠道成员宴会、邀请渠道成员及家属联谊、倾听渠道成员发泄不满、业务提成与佣金的及时管理、广告津贴、技术支持等。 1.2渠道成员考核 企业要定期对渠道成员进行绩效考核,特别是针对客户的反馈和体验。可采取客户满意度测评、渠道成员业绩评价等方法。对于考核不过关的渠道成员,要及时采取措施整改或者做出调整。 2渠道控制模式 营销渠道控制能力的大小、效果的优劣直接与渠道控制模式相关。由于影响渠道控制的因素很多,因此,渠道控制的模式就有很多种。 2.1连锁模式 近年来,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作为营销渠道中的分销商和经销商若能树立自己的品牌,采用连锁经营的模式,便会加强对渠道成员的控制。例如河南的杏林大药房采用统一的标识、采购配送、质量管理、财务核算、商品价格、服务规范,突出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强化了其专业服务。因此,制药企业只要在消费者市场树立了企业良好的品牌优势,就可以对销售渠道中的经销商施加影响,这样渠道成员的经销商的销售成本会降低,会达到效率提高、利润增加的目的。 2.2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模式 生产企业为了更好的贴近终端市场,提高对终端市场的掌控能力,生产企业可以采用在终端市场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的模式。例如一些合资的制药企业往往建立地区办事处。招聘专业的医药人员进行临床推广,招聘专业的营销人员进行市场推广。但是,这种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的模式往往在终端市场投入比较大,并增加了企业销售、人力等资本。因此,这种模式适用于技术含量高或产品线较宽的药品生产企业。这类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和方法,能有效降低费用和成本。 2.3独家模式 独家模式是指企业在全国或某一区域市场只选择一家经销商负责销售的模式。采用这种模式,制药企业可以利用经销商直接、快速进入目标市场,同时能够避免区域内部的市场价格竞争,保证商的利润,提高积极性。不过,这种模式对独家经销商的要求较高,不然不能保证企业利润。长期的独家经销商会缺乏竞争意识,而且还会向企业要更多的优惠折扣,对企业而言是不利的。 2.4通过终端控制营销渠道模式 企业生产的产品最终都是要面对消费者的,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产品的销量等信息是零售商最直接了解的。因此,企业对终端信息了解的越多,就越能增强其在与渠道成员谈判的筹码,更有利于企业控制渠道成员。制药企业可以采取针对终端市场的沟通交流方式,来有效地控制渠道成员。同时,制药企业应建立自己的信息数据库,包括主要零售商信息、最终购买者的情况、零售网点的分布情况、零售店员工情况、主要竞争对手情况等,并经常对这些资料整理、总结和梳理,才能帮助企业更好的控制渠道经销商。 3电子商务渠道管理 近年来,人们更多的喜欢网上购物,电子商务以其快速、方便、安全的特点受到了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青睐。以往传统的销售模式也开始改变,经销商开始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开展网上销售。电子商务对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节约也是无与伦比。在线购药的服务,即网上售药已经成为医药电子商务的重点领域之一。市场分析专家认为,网上药店市场实际上已经使传统医院和药店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和革命。目前,美国网上购药业务已经十分盛行。国内医药电子商务类型目前分为两种:一种是网络药品经销,供消费者直接购买;另外一种则是单纯的网络招商。医药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应以招商为主。由于国内具有网上售药资格的企业比较少,医药企业应以多家制模式把产品按合理价格批发给网络药品经销服务商,进行网络销售。这种方式不仅让医药企业少花钱,多办事,还可以带来更多客户、提供更大的销售额和销售范围。选择适合医药企业的网络药品销售服务商应从以下考虑:(1)选择访问量较大的网络运营商。例如,可以在搜狐、雅虎、网易等网站广告。(2)选择汇集整个行业信息的行业网站。这类网站往往信息量大,可以提供给生产商和消费者较多的选择空间。(3)选择服务好的网络运营商。这类网站往往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方便了生产商和消费者。另外,制药企业最好能够建立自己公司的网站,并及时对网站进行维护管理和信息的更新。比如,可以在自己公司的网站上及时准确的本企业最新的药品信息、价格,并在网站上设立网友意见箱,并及时处理顾客留言,这样制药企业才能更好的把握市场发展的动态。 4营销渠道的创新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成功离不开营销渠道的创新。企业营销渠道创新了,便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择建立更加高效的销售渠道。企业营销渠道的创新主要是在渠道设计的创新和渠道管理的创新这两个方面。渠道设计的创新是指渠道长度、宽度、广度、系统的创新。渠道管理创新,主要是流程管理、成员管理、终端管理的创新。营销渠道创新的目标是服务和成本的平衡,如何找到服务最好、成本最低的营销渠道模式,应是企业最求的目标。 作者:张鑫 单位:安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渠道管理论文:电信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1电信营销渠道现状 我国的电信运营商多半时间是在与客户面对面或通过电话交流,根据客户需求客户经理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签订合同下单由工程部进行实施。直销渠道承担着电信公司大部分的销售任务。但是,在多家运营商并存、竞争的环境下,拥有小总机的大客户成了抢夺的焦点。大客户市场成为长话、市话业务流失的重灾区,大客户保持工作日益严峻。由于其他电信运营商积极提供打折IP长途优惠方案,使得大客户对原有运营商的忠诚度大打折扣,尤其在长途方面。 中国电信现有语音和网站两类电子渠道。呼叫中心设立专家坐席,受理各项移动增值业务,坐席兼作VIP客户的个人电话经理。网上营业厅,开展移动业务宣传和办理功能,引导客户快速使用网站常用功能和业务,并且设立网络意见征集板块和客户交流论坛,对提出有效意见的客户进行奖励。与此同时,电信大力发展代办点,提高覆盖率;开展跨行业合作,重点加强与手机卖场的合作;制定适当的酬金体系,吸引社会资源,并吸收优秀营销渠道加盟。目前电信行业拥有一级和二级,充分利用商的各种社会资源和灵活性,为电信公司发展挖掘客户。 2存在问题 (1)直销渠道: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设立四个区局,又根据重点地区设立朝阳局和海淀北局。在各个区局里进一步划分,每个客户经理分别负责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客户。在区局里以组划分的标准是业务类型,如移动组、固话组。移动组的客户经理就只接待移动业务的客户,固网组就只负责固网客户的业务,但是同一个客户需求并不一定只是移动或固网一种业务类型。面对此类情况就会导致一个客户面对两个客户经理,使客户在办理业务时手续繁琐而浪费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电信的服务质量导致客户流失。 (2)实体渠道:电信的实体渠道分为自有营业厅和合作营业厅,目前分布在北京城区和郊区,相对于其他运营商来讲数目比较少,而且布局偏重于覆盖核心区域(如商业中心、大学城等)。不少客户反映不能在自己生活周边找到营业厅而放弃使用电信业务。由于合作营业厅引进了外部资金,出于利益保护,电信对合作营业厅的职能进行了限制,导致客户虽然找到了营业厅而没能办理业务,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导致客户满意度降低。 (3)电子和网络渠道:中国电信北京分公司拥有10000统一的客服接入号码,但因为客服代表人员培训制度不健全而经常出现客户在拨打客服电话时出现所问非所答、等待时间过长或业务知识掌握不到无法回答的情况。网上营业厅许多业务不能办理,并且和其他竞争对手相比,职能比较单一,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解决对策 (1)升级改造营业厅,完善移动业务营销能力。现有坐席全部升级为综合业务坐席,在规模较大的营业厅单独设置设置VIP客户专区,扩大终端展示空间,提升营业厅终端销售能力。在规模较大的营业厅,在终端销售区增设1个~2个综合业务坐席,但主要办理开户业务;在规模较小的营业厅,不增设坐席,由原有PHS开户坐席或营业厅综合业务坐席办理移动开户业务。 (2)新建移动业务或综合业务体验区,进行新业务体验和推广,引导用户接受、使用电信移动或综合业务。提升营业厅的主动营销能力,增加主动营销人员。鼓励部分直销客户经理到营业厅去,与客户先期进行充分的沟通,发现客户的多种需求,然后引导到相应的坐席进行业务办理,从而相应营业厅走出去的服务口号。 (3)加强合作营业厅管理。对渠道政策、冲突和酬金等进行规范化管理;统一按照电信集团VI标识进行装修,门头和内装饰不符合规定的,对其进行改造;专人负责督导,熟悉并指导各项业务办理流程,并对所管理的营业网点进行不定期检查;电信公司对所有营业厅统一张贴和拆除宣传条幅。 (4)强化网上营业厅功能。进行移动业务宣传,改进网上营业厅业务,简化业务办理流程,开发智能帮助功能,引导客户快速使用网站常用功能和业务;设立意见征集板块和客户交流论坛,对提出有效意见的客户进行奖励。推出优惠政策鼓励电信客户到网上营业厅办理业务,以达到减轻实体营业厅办理业务排队的压力。 (5)提升人员综合素质。直销渠道的优化要求加强直销人员对移动业务的基础知识储备。直销渠道面对的都是有一定规模的客户价值比较高的客户,所以面对这样的客户就要求渠道成员的综合素质比较高,因此拥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丰富的阅历的业务人员才能发展和维系好这部分可以带来稳定且较高收益的客户。 作者:梁巧桥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摘 要:近年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人才潜能的开发,而不断的学习就成为必须。首先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解释,然后分析了其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最后,提供了一个成功运用这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企业案例。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 “学习型组织”的含义 一般来说,学习型组织包括: (1)“自我超越”(Overstep Oneself):指企业内的员工能做到终生学习、不断进取、磨练意志和品质,全身心投入,最终不断创新和超越自我。 (2) “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其中“愿景”是指期望未来实现的一种状态并描述这种状态的蓝图、景象。“共同愿景”可以是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它在组织中会创造一体感,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中,使不同的活动融合起来,淡化组织成员之间的个人利益冲突,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使员工产生使命感。 (3)“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指发展组织成员整体配合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是建立在“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基础之上的。团队学习在企业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上,①善于汇集组织成员中众人的思想火种,使之开花、结果,即集思广益并使其形成更高的团队智力。②团队学习要求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默契,以取得更高的效率。③团队学习要通过训练,长期坚持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它是“看见整体”的一种修炼,使人看清隐藏在复杂现象背后的结构,并且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属于整体的各个互不相关的因素之间的联系。 2 学习型组织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Sehultz)在1960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的就职演说,在此次演说中,舒尔茨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本的增长,但他认为人的知识、能力等人力资本对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工业经济时代实物资本和资金是企业运作的核心,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各种外部因素,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学习型组织”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在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中,有80% 的企业建立了“学习型组织”,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企业中,也有40% 的企业是按“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来进行人事管理的。“学习型组织”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显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的、柔性的,并可以保持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最稀缺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科技人才,一个企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其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学习型组织”最直接地决定了一个企业员工和组织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更新。同时,“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的、柔性的,以发展的标准实行的,它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习型组织”是现代企业创新的源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发展的速度大大地加快,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将大大地缩短。现代企业要保持不灭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每个现代企业必须拥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来保持这种创新能力的获得。“学习型组织”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也正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的模式。 (3)“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极大地促进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一些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许多现代企业正努力寻求一种更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是顺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内在要求的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更多地强调“以员工为中心、发挥员工的潜力、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实现自我管理”。这种“地方为主”的扁平结构是“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显着的特点,这种组织结构较之传统的组织结构(如职能制、事业部制等)能更好地保持上下级之间的不断沟通以及发挥员工的个人能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例如,在日本丰田公司,为了使一位新员工成为一个“丰田人”,首先要对其进行至少为期3个月的培训和学习。同时,公司的哲学体现在“事业在于人”和“自我管理”,这不仅很快地提高了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也培养了员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使公司的人事管理处于一种高效、宽松、有序的环境中。 3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主要途径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许多企业对“学习型组织”这一形式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并将这种管理方法用于实践中。建立“学习型组织”主要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塑造企业文化和共同愿景。 企业的发展除了资金力量、技术力量等,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而企业的员工既是以个体形式而存在,是以各种群体的形式而存在,努力塑造企业文化和共同愿景,就是利用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使这一特定的群体产生凝聚力。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的那样,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管理,是对全体员工进行管理和协调,人力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代名词”。 因此,企业员工之间的共同愿景加之共同协作,在企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企业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中真正达到这种和谐,就能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 以员工发展为导向,培养持续学习和团队学习。 一个现代企业,如果没有员工的发展,就很难有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结合企业战略,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不断开发员工的潜能,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以促进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以员工的发展为导向,培养员工持续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尤为重要的是组织学习和团队学习,它能使员工更好地协作去完成任务,使组织有一种整体性以及具有更大的战略潜能。 (3)积极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现代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环境条件,二是自身状况。环境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而本身的状况中除了资金、技术等因素,最重要的一条是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创新方面。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观念创新,包括对企业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的认识以及对先进管理方法、技术的认识。这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客观要求,因为不论是对经营管理的认识,还是对先进技术的掌握,都是以不断学习和教育培训为前提的。②制度创新,包括建立新的企业考评制度、人事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等,这是涉及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全局性的问题。③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无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而一个企业要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必须做到:有计划地增加对科研和员工培训的支持力度;鼓励一切有创造能力和愿望的员工创立自己的事业;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鼓励个性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焕发个人的聪明才智等。④领导创新,在“学习型组织”中,首先要领导者带头学习,带头超越自我,努力奋斗,领导群体要成为团队学习的典型。 4 “学习型组织”的一个现代企业案例 日本松下是成立于1918年的一家家用电器公司,由松下幸之助夫妇和妹夫井直岁男三人创建。从20世纪开始,经历了80余年的奋斗,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已发展为一家世界一流的大型跨国公司,在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全球最大500强企业排行榜上,松下名列第26位,年营业收入597.71亿美元,利润10.59亿美元,资产额670.22亿美元。 松下公司的成功已成为企业管理方面的一个成功的典范,而这一成功归根到底是松下人力资源战略的成功。其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措施方面。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过的一段名言:“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可以看出:“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虽然是在近年来才被明确提出和广泛重视的,但其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早已体现在松下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了: (1) 共同愿景。松下公司十分重视强化企业员工的共同愿望和价值观(即共同愿景)的建设,它是日本第一家有公司歌曲和价值准则的企业。每天早晨,公司的经理和员工都要一起朗诵本公司的“纲领、信条和七大精神”。正如松下的一位高级管理者所说的那样,“在松下公司,全体员工已融为一体了”。 (2)团队学习。松下幸之助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只靠一个人的智慧去完成工作,即使一时取得惊人的进展,也肯定会有行不通的一天。另外,公司的经营不仅仅依靠总经理或干部,还要依靠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松下公司不仅每年对职工进行大量的技能培训(1964年松下公司在大阪建立了19.2万平方米的大型培训中心,全公司有三分之一的员工在这里接受了培训),而且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可以看出松下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外,其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人才的培训和团队精神的塑造奠定了其事业成功的基础。 (3)自我超越。松下公司的成功管理经验在许多方面都值得借鉴,但最根本的还是它的人才观及其在人才培训和使用方面的思想。松下公司一直把对人的培训放在首位,它有一套独特的培养人、团结人、使用人的方法。松下十分重视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和不断学习、自我超越的奋斗精神。松下的总公司设有“教育培训中心”,下属八个研修所和一个高等职业学校。现今,松下公司科长、主任以上的干部多数是公司自己培养起来的,在事业部一级的干部中,有许多通过学习掌握了一门或几门外语,他们知识面广、业务精湛,并且十分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自我超越,也为松下公司实现高效率运营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系统思考。在松下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怎样教育和培养人才一直是其不断探索并形成独特见解的一个方面。一般的公司主要是注重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和道德品行的培养,而松下公司在这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之外,进一步提出要培养员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的价值判断能力(即系统思考),松下公司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就不能满足工作上的需要,但对企业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更为重要: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浑浑噩噩,无法促进公司繁荣,没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内容 提要:加入WTO使 中国 企业 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暴露了一些 问题 。其中,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亟待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 发展 战略严重脱节;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为些,笔者认为应采取: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大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发展、合理控制人员流动、规进人员流动风险、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等有力对策,以壮大竞争实力,迎接严峻挑战。 加入WTO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刻的 影响 ,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 科学 技术突飞猛进,知识 经济 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 科技 、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对人才的竞争。自对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世界范围的设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在这场争夺战中,我国人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显露了出来。由于人才频繁跳槽而导致经济失败、企业破产的也不乏其例。种种迹象表明,知识经济必将加剧人才供求的矛盾,推动着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的重组。人世以后,我国的国际交往将更加频繁,人员往来将更加便捷,信息共享、人才共用将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将会进一步加剧。面对人世的挑战,我国企业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届时高素质的人才将会大量流失。企业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决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充足的而且是高品质的人才资源作支撑,那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 一、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身上的 社会 财富的创造力.亦是人类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和知识的反映。现在,美国的企业,尤其是成功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人事管理已发展成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事部门已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战略性角色。但在我国企业中人事部门及其管理仍存在很不适应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四: 1.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些单位在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时,许多领导往往抱怨国外的管理经验不起作用,单位的职工管不了,没法管。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我们忽略了开发的过程。 目前 ,我国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O从开发利用方百来看,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确实不高。一个人的潜质有赖开发,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人只有开发好,讲管理才容易出效益,许多跨国公司的老板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他们相信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产生成倍的经济效益,投入越多回损越大。然而,我们许多的企业却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结果许多工作没法进行,最后导致效益低下。 2.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国外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强调开发管理者,其次才是开发员工,我们现在的企业只强调开发员工而忽视管理者自身观念的改变和素质的提高。目前我们的企业搞得不好,关键是管理者的问题。因为管理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10%,而他们的作用却远远超过过90%的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所以,管理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当官者”做的好,员工也会跟着去做,如果做的不好,很难去要求员工,因为管理者在群体中的影响力显然要强于普通员工。如果管理者没有更新观念,只用老一套来要求员工,必将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陷入困境。企业的成功取决于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工作的好坏,已成为企业能否适应市场并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据权威统计:1997年中国企业家创新的综合素质水平列世界46个主要国家的41位,能胜任高级管理人员及开发市场的素质能力列46位(最末一位)。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家的素质状况是较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着名的管 理学 教授约翰科特曾在(变革的力量一领导与管理的差射一书中指出, 现代 企业家应是售现代技术、伍现代管理、有国内外的经营经验、善于运用归纳恩维和统计 方法 进行现实观察、 分析 和 研究 发展战略的能力的人才。“将帅无能,系及三军”,一个好的企业肯定有一个好的领导。大量事实也证明,那些能使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的人都是高素质和高管理水平的。培养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是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但其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多为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还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符合国家政策的选择、任用、激励等规定,以达到尽可能地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企业及社会财富的目的。传统的人事管理使我国企业人员很难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制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企业的人事安排往往因人设岗,情大于法的人事管理仍然很普遍。在我国,企业培训工作通常是与人事部 门分离的,一般都由业务部门举办短期培训班。这种培训仅限于岗位培训,常着眼于眼前。这常见于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ISO9OOO系列达标验收等的应急培训。企业人事部门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经理人的规划。就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看,职工自身素质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才得不到发掘,企业的兴衰多系于主要领导人身上,而且工资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发挥。在美国,企业给雇员的工资不是一风不变的,而是逐年有所变化。同一职位都有上限下限的浮动工资。刚进入同一职位的人,无论能力怎样,都处于下限工资水平,每年有所上升,但升幅不一定相同。工作好的升幅大,反之则小,愈在上,则升幅愈大,达到上限则需要晋升职务才可能升工资,这就不断地激励员工向价值高的职位挑战。在职工工资类别等级上,我国国有企业与之多有相似之处,但在职工升资上却缺乏激励他只要企业有效益,职工干好干坏都能升资。对职工的业绩考评,则更是情高手法,激励作用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4.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 我国企业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没有被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科学 规律 加以 总结 和 应用 ,职工的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这种情况下,必然使企业的奋斗目标和经营理意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凝聚力明显不足。同时,我国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综合工作能力。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关键知识和能力主要有:(1)具有善于交际的技巧,能够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要求;(2)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3)具有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协调雇员关系);(4)能运用统计技巧阐述劳动及相关状况;(5)具有法规方面的知识(如劳工法、雇佣标准法及相关法规);征消理领导的能力(即能导慢和培训各层管理者建设性的做好工作);(7)对公司情况要熟悉,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了如指掌,并参与职能部门的目标制订工作。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管理方面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力资源部门也上升为战略部门。新 时代 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促进其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1的工作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入世给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带来了许多难得的机遇。入世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更加融为一体,我国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都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人世后,我国的经济活动空间将会大大拓展,这将给企业的各类人才尽情地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在21世纪,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人世后,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企业也有了更加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机会。来自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中国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继而转变观念、突破体制、营造机制,增强中国企业的忧患意识,更加激发起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认为“人作为个体,有能无能并不重要,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权力支持”,这是以“权”为本的思维方式,在中老年阶层里的影响很深,反映在企业组织活动中就是争权夺利。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则与之完全不同,其核心理念就是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的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在对待所属人员时,应特别注意他们希望公平,追求平等的愿望。为了给职工的这些要求以最大的满足,而同时又不忽视任何原则,不忘掉总体利益,企业领导者应经常把自己最大的能力发挥出来,努力使公平感深入各级人员心中。要把那些传统的旧观念彻底摒弃,要尽快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人事人才新观念,包括人是资源的新观念、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本投入优先的观念、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的观念、引才借智的观念、市场配置的观念、社会评价的观念、法制管理的观念等。任何一个企业,元论其规模大小,都应尽快制定出迎接入世、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包括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增大人才含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的活力等。 2.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 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多但素质低,入世后,对人力资源的素质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即知识复合型。未来的员工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知识的融合度一定要高,掌握多种技能,既要提高人的智商,也就是做事的本领;又要提高人的情商,也就是做人的道德。 中国 的 企业 在未来的 时代 里,能不能从容地走向世界,越来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产品竞争的背后,是人的素质的较量,面对人世的挑战,尽快培养一批“外战内行”的外向型人才,努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 3.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 发展 。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 问题 ,力求避免进入误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一是努力形成企业全员创新意识。“企业 现代 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一个企业即使有先进设备,而掌握它们的人缺乏先进技术,墨守成规,企业终将步入死亡。所以企业必须努力培养创新意识,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二是建立以市场为最终导向的创新体制。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用户与市场是创新成功实现的最终落脚点。企业应积极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创新。三是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首先是企业制度更新,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保证创新顺利进行。四是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企业 经济 实力直接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要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一方面企业应依靠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外界融资能力。五是加强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实行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联合。 4.合理控制人员流动,规避人员流动风险。 “户枢不蠢,流水不腐”企业保持活力的条件之一,就是不断改善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人员流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企业而言,既可以给企业增添活力,也可能给其发展带来负面 影响 ,这就是人员流动风险。因此,应采取措施,将人员流动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规范内。首先要进行风险预防,在风险事故发生前为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采取具体措施。其目的在于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在招聘过程中,要预防团应聘者提供不真实信息引人的流人风险。此外,依据员工流动的必然性,可采取内部流动的方式来减少员工的流动倾向。内部流动能够一定程度地减少员工的流出数量。其次,要进行风险减轻。在处理人员流失风险时,与员工面谈必不可少,通过面谈可了解其离职的真正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挽囹措施。即使挽留失败,企业也可从谈话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对其他员工流失的防范。另外,当流失事件不可挽回时,企业需设法减少损失,甚至采取 法律 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再次,是进行风险转移。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而是借助合同或者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公司及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上。最后,进行风险回避。当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行动或改变行动方向,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它虽简单却较为积极,其意义在于设法回避更大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5.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 哲学 ,即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 所生成外化的企业经营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分为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形象物质文化三大层次。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文化即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主要指这种企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方面是由一些特定的与企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个人在 社会 化过程中带到企业里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结果。企业文化是亚社会文化,企业的员工走进企业时她不是一个抽象的 自然 人,而是一个社会人,是一个具有一定意识、信仰、价值观念的人。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把企业文化赖以形成的这两个方面更好的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更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有效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经济学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专门人才,同时也会产生开发风险,由于它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好人才开发规划,优化制度建设,提高执行效果,从而有效地降低开发风险。 关键词:人力资源 投资风险 规划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投资与收益比例关系问题,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时将面对一系列的风险,当然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是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将最大限度的评估投资的风险和回报,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风险 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投资,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是一种投资就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风险,总的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员工流失和开发低效或无效。 (一)核心员工流失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出现的最大的风险后果就是核心员工、骨干员工的流失,这些员工的离职带走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特别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往往伴随的是企业中一个精英团队地流失,同时由于岗位的空缺,会影响到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也会对士气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使生产效率降低,并导致员工不配合企业后续的人力资源安排,对于一些掌握了企业技术、客户等资料的核心员工,他们的流失将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带来更大的威胁。 (二)开发低效或无效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员工是一个企业与员工双赢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或者是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未得到提高;或者是开发的转化不到位,员工未将其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企业,都会会产生经济、时间、市场资源等方面的损失。企业没有获得相应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员工,原计划的工作会随之受到影响,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可以通过开发成本测算出来,而间接的经济损失和其他方面的损失则无法准确计量,但可以通过开发前后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其他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标的变化进行间接反映。 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环境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源开发周期较长,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快速变化的,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制定及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方案过程中,始终会面临着政策的规范与管理、面临着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变革、面临着行业的变化调整、面临着人才的竞争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企业没有认真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就会导致开发滞后或开发不对路,造成重大损失。 (二)零开发的风险 零开发是指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和开发不做任何投入的做法,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仅仅是对员工组织了岗前培训,而不考虑员工上岗后的培训和开发,有一些企业家往往将开发成本转嫁给社会和员工个人,对员工进行一种掠夺性的使用,仅仅是对其支付劳动报酬,不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人员结构的优化,更多的是倾向于从外部人才市场聘请,员工的岗位技能未得到提高,相应的工作效率会直接受到影响,员工职业危机感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减弱,形成了不稳定的因素。这种零开发观念指导的管理行为很难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人力资源规划不当 没有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的企业,员工的开发是一项非常规性的工作,呈现出临时性、简单化的特点,由此,人力资源配置会进入一种非常规的局面,在解决人才供求缺口问题时捉襟见肘,不利于企业积极、灵活地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人才开发规划中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是开发的盲目性、开发内容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对实际工作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目前大多数的企业都存在着重培训轻开发、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开发手段单一,缺乏整体的开发部署,导致员工的职业方向不够明晰;在选择开发项目时,没有充分考虑技术条件、经营环境的变化、目的性不明确,开发的知识与技能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相对于零开发的风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另一种极端的做法是认为开发是万能的,管理者急功近利,希望通过一两次的开发项目就能获得一支精英队伍,能够一劳永逸,在做规划时没有考虑企业实际发展阶段的需要、开发对象的具体情况等因素,开发目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完全由管理者一厢情愿的强制推行,这样会使员工面临较大的压力,且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效果不会很理想。 (四)人力资源开发的执行不力 在开发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到项目的落实,如工作时间、个人时间与开发时间的矛盾;开发创新与抵制变革之间的冲突;其它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等。如果上述问题在项目执行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在项目执行时没有给予及时的调整,就会影响到项目正常进程,使整个工作偏离预期的开发目标,导致开发低效或无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规划与执行之间的协调与控制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执行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等方面未达到相关要求。 (五)缺乏内部成长通道 人力资源开发除了提高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明晰员工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自我超越的潜能,经过开发知识与技能得以提高,员工会自觉主动地向更专、更精的领域去学习与探索,会产生更高层次的追求。相应地也会需要更多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希望自身的价值在薪酬待遇、工作职位、工作条件等方面获得认可,如果管理者不关注员工变化了的需求,企业内没有明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员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自我追求受到压抑,在较长时间的失望过后,其产生的结果或者是辞职转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或者是员工意志消沉,丧失了追求个人理想的执着,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使前期的开发效果归于零。这样的结果亦会对其他员工产生一个示范效应,使他们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持怀疑态度,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产生不满,后期的开发工作会更难开展。 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一个好的规划应该目标明确、系统完整,可以动态调整。开发的目标要明确指向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为企业的发展预先储备专业人员;系统完整则要考虑开发内容、时间上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要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技能开发,时间上对一名员工的培养要结合他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长期的开发, 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开发项目;动态调控意味着管理者要密切注意企业经营环境、技术环境、人才供求、开发对象等主要因素的变化情况,对开发项目的目标、内容、步骤、对象等方面进行调整,保证开发效果。 (二)签订保证企业权益人力资源开发合同 确定好开发对象后,企业要与之签订开发合同。合同条款一般包括开发内容、形式、时间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为防止员工专业技能提高后另谋高就,合同中要注明开发后的员工应在企业服务的时间、违约后的经济责任,对员工产生纪律和经济方面的双重约束,假使员工离职,企业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赔偿,减少企业的投资损失。开发合同中一个重要的条款就是竞业禁止条款,如果在员工的聘任合同中未进行有关规定,则在开发合同中,一定要和掌握了商业秘密的核心员工签订竞业禁止的内容以保障企业的权益,在发生核心员工离职、侵犯到企业的商业秘密时可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保护。 (三)注重人才储备 管理者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的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员工流失后出现的岗位空缺导致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在企业内部组建工作团队,避免出现个人控制某个工作项目的状况,工作就不会因为个人的离开而出现中断;除了团队建设还应该注意人才的梯队建设,以师徒的“传、帮、带”方式形成同一岗位的储备人才,当第一梯队人员离开时,后续梯队的人员能够迅速补充上来,保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管理者要注意更新用人观念,处理好人才为我所用与为我所有的关系,积极探索各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信息库,在需要时可迅速与相关人员取得联系,通过聘请兼职员工、短期工,解决企业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人员缺口。 (四)加强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建设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并进行配套的制度建设,以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体系,从精神层面上给予激励,增强企业凝聚力,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式,降低流失率。企业可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改变主要取决于上级决定的“伯乐相马”式的人才选拔方式,更多的是通过“赛马”的方式由员工自己的才能来证明实力,为员工提供展示才能的“赛场”,为其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五)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企业要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就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的工作保障,这些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规划制定的是够合理、相关制度执行是否规范、开发项目能否有效落实等问题,对他们的开发特别是更新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发源地之一的美国,其人力资源管理也在实践中更迭、创新、进步,不 断地发展完善。以下将介绍当今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新形式和新特点。 一、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从辅助职能转变为企业的战略经营伙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一种维持和辅助 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并且成为许多美国企业赖以赢得竞 争优势的重要工具。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 的人事部门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策略性角色,其工作重点不是对雇员问题进行急救处理 ,而是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的拟定。从雇员招聘到使用都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举措来 认真对待,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不断投资于 培训和发展工作,营造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使雇员更有效 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公司等部门成功地达到企业战略目标。如美国的微软公司,自成立 之初就对招聘非常重视。公司的招聘宗旨是“招聘不是针对某个职位或群体,而是着眼于整 个企业”。即要确保招聘到长远来看适合企业、适合整个组织的人选,而不是考虑让他们负 担某个具体的职位。 二、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虚拟管理趋势越来越明显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事务方面所花的时 间比重越来越小,一些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自助形式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现象在美国的企业中也越来越普遍。通过将日常的管理工作交给企业外包专业化程度更高的 公司或者机构去管理,美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得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企业价 值更大的管理实践开发以及战略经营伙伴的形成等功能上。如今在美国,很多企业已经把人 力资源管理部门最基本的业务——工资发放外包给企业以外的专营业主/,!/,使得薪金支票发放 率大为提高。同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福利与津贴管理业务、档案保存、工作安置与咨询以 及信息系统等也外包给专营业主或专业咨询公司。很多美国公司还将招聘工作交给专营业主 ,让他们帮助公司对众多的应聘人员进行前几轮的筛选,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公司手中 。人 力资源的虚拟管理)一方面会提高双方的效率,享受各自规模经济而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 还会因此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所以,可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管理虚拟 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制度化、规范化是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非常完整健全,对个人素质和技术要求、工作职责,对 每一个人的分工、职责、权利和突发性问题处理的过程和政策都有具体的规章可循。职务分 工极为细腻是美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最大特点。这种细腻的职务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 ,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 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提供了科学的依 据 。 四、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注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 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员工工资福利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形成 了比较灵活、有效的分配制度。美国企业的工资分配具有两个特点: 1.合理拉开员工的收入差距。美国企业十分重视人才,给予人才十分优厚的经济条件,如 :给人才以公司股票、提供交通、住宿补贴,提供401K保险(相当于中国的补充养老保险)和 比较昂贵的牙齿保险等,对外国人才还可帮助办理移民手续。相反对没有技术、管理专长的 人员,如工勤人员、普通雇员,仅提供十分有限的收入,甚至只提供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 而且一般没有机会得到公司的股票,很少有机会得到公司的特殊的医疗保险。 2.收入显性化、福利社会化。美国公司提供给雇员的收入主要是薪金(工资)及各种保险, 薪金和保险均直接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贡献,而住房、医疗等福利则完全是雇员个人与社会 房产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事,与公司无关。这种灵活的分配制度有效地调动了雇员的工作 积极性。 五、美国企业将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企业视人才为公司发展的第一决定力量,因此非常重视员工培训。一般只要员工在工 作中有成绩、对公司有所贡献,美国企业都会鼓励和帮助雇员进行各个层次的培训和教育。 美国的培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新员工培训(new employee orientation),主要由富有经验的辅导教师对公司的基本情 况和规章制度进行言传身教。 2.基本业务培训(on-the-job training),主要 培训员工所在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等。 3.继续教育工程(continue education),主要帮助优秀雇员再修学位、提高学历层次的学 习,并由公司支付全部或部分费用。 4.职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主要帮助优秀雇员选择更好的职业。 5.特殊培训(special training),主要对一些特殊岗位上的雇员进行特别的培训。 六、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非常高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乌里奇教授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角色模型,他明确地将美国人 力资源管理职能所扮演的角色划分为战略经营伙伴、行政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以及变革推 动者这四大角色。同时指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要想在未来有效地承担起这些角色,从而 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他们就必须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具备一些新的能力:经营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变革管理能力及综合能力。这些观念被美国企业广泛接受。 可见,美国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要求是很高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教育水 平、从业经验,还要经过人力资源证书考试(分为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和人力资源高级专业人 员两级)。“人力资源管理协会”是美国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专门管理机构,它负责向会员 提供教育和信息服务、研讨会,向政府和媒体表达心声、在线服务和出版物,把人力资源专 业人员训练成其组织的领导和决策者。“人力资源证书机构”是世界上最大的致力于人力资 源专业的组织,该机构负责制定人力资源标准,负责颁发新证和换证,监督证书考试操作机 构——评价系统有限公司的运作等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管理与认证机构在美国是 一个庞大而完善的系统,这对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论文关键词:网络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当中。本文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分析与说明。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与商务技术广泛推广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新时期的企业构建了一定的网络管理系统,大部分企业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将企业的特色以及相关信息在网络平台进行。基于网络平台的特点,不仅可以对企业自身的形象进行宣传,提供相关网络服务,而且还能将企业内部的分支机构充分的结合起来,加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与科学性,同时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积极采用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能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内部的信息进行优化、沟通、传播,这样的发展模式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本文对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尝试性的分析与说明。 一、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以往几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快,大部分企业内部招用的人数比较少而且企业的规模也不大,通常会采用客户机与服务器的管理结构来满足企业的各种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经济效益与规模的不断提升,企业员工数量的增多,以往的客户及其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网络资源机构被推上了企业平台。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服务器与浏览器,针对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第一,利用这种模式能有效地将客户机的数量与规模减少,在客户端的部门计算机参照一定的浏览器软件就能实施服务,而且对于硬件配置来说要求也不需要太高,通常使用一般计算机就能实现。 第二,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维护简单,标准比较统一。浏览服务器结构的主要要求是让企业将网络管理的核心放到服务器上来。因此要下足功夫,对服务器进行研究与开发,这样才能确保客户端稳定运行,将企业相关人才集中到服务器端,而客户端利用浏览器就能获得与执行服务器端的各种应用程序与软件。 第三,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针对客户端软件方面是不需要进行开发的。客户端通常需要的软件与程序能直接通过互联平台获得,而且这些程序或者软件对于企业来说是免费的,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 第四,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跨平台、跨服务器的支持。新的系统采用的是国际标准的网络协议,新的服务器与浏览器软件同时对多个平台提供支持,所以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即使使用没有采用的网络结构,新的模式也能在这些结构中充分运行。 二、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分析 1.硬件基础 在科学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企业都构建起了能覆盖企业所有地方的局域网,企业内部可以利用自己的服务器对互联网实现链接,这样企业通过自己的主页来建立新的互联网与局域网信息管理系统就成为比较容易实现的事情。在新的形势下,企业新的人力资源系统可以在多个系统与不同型号的计算机上进行工作,并且可以在新的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对这种新的结构进行数据上的综合开发。新的技术自然具有新的优势,这些优势的发挥可以帮助服务器在工作过程中顺利运行,并且有效处理各种不同的服务与要求,非常方便用户对企业数据库进行浏览、阅读、查询,而且这种系统还能支持多种语言的转换。 2.软件特点 新系统下的浏览器能有效将用户与企业之间的数据进行转换,而且新的服务器在界面上特别直观形象,操作更为简单,从而方便用户快捷地查询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数据。新的系统通常是采用统一的国际HTML标准,能支持多种语言的转换,而且能对很多网站开发模式提供支持,在相关语言与命令的实施下,能建立交互的动态网络服务器应用程序。通过这些程序能有效减轻负担,提升服务器与用户之间数据交换的效率。 三、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1.网络客户端软件的选择 企业客户端建议安装微软正版Windows 2000以上的操作系统来进行支持,同时在系统上安装浏览器与IP协议相关软件。安装网络服务器 网络服务器可以安装一台具有微软Windows 操作系统中文版的服务器,然后在这个服务器上再进行微软 Windows中文版操作系统的安装。这里需要提醒注意的是,需要在操作系统上安装Server Pack,将32位的ADO驱动程序安装在服务器前,还需要安装一台备份服务器,对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以防万一。数据库解决措施 通过标准的HTML语言SQL命令与ADO驱动程序。通常情况下,脚本的代码会在服务器上进行运作,而不会在浏览器上进行运作。因此,用户端可以不用安装特殊的应用程序,只需要安装IE就可以查询重要的数据了。新的系统具有这样的物理结构特征,通常这样的结构有三层,一般第一层是企业集团与用户的终端,只有企业网络的相关工作人员才能在授权范围内通过浏览对管理系统进行访问。第二层是企业信息中心的网络服务器。此服务器主要针对所有用户的访问请求进行控制,对于允许或者不允许的用户访问,服务器需要将处理结果及时反映给用户。第三次是企业数据服务器。此服务器的主要作用是对各个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储存。核心是网络服务器,一方面服务于用户的查询需求,同时分析实际的需求条件,然后到服务器中获取有关方面的数据,一方面将查询结果进行翻译,如HTML语言或者脚本代码,及时将这些反馈给用户浏览器,另一方面,浏览器也会进行相应的必要的分析与处理。 四、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一是福利管理。该系统针对企业福利管理提供有利的、客观的依据,同时对这些依据进行计算与统计,提升福利管理的水平。 二是该系统能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客观的统计与分析、数据收集等等,而且能为生产分析提供有利的数据。 三是考勤机设备与考勤管理程序相结合,该系统可以提前对编办的班次信息进行处理,然后生成简洁的出勤 报告,并将这些报告转化到企业的福利程序中或者薪酬管理中,让福利与薪酬有机结合,这些记录还能储存到服务器上,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分析、研究、查阅、统计的帮助。 四是该系统可以有效地处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相关信息,除了保持不变的信息以外还有工作人员的职位变动情况,需要将职务与薪酬挂钩。 五是该系统保密功能很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相关数据的安全。 总之,时代在不断发展,企业也需要随之对内部管理进行改革,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新的管理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能将企业内部的信息很好集中起来进行分析、管理,为相关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最终才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知识经济视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思考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竞争则成了知识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拴心留人不仅是企业决策管理层思考的问题,而且是现代企业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就知识经济视野下的企业人力资源做了一些简单的思考,以期得到广大老师的指正。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激励;个性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核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管理过程中,首要追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与管理内容的平衡,其次要注重管理的优化;再有就是要注重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求。以下是笔者在长期工作中,根据经验积累总结的几点思考。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知识管理时代也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转换角色,为组织的知识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无论是从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式,管理环境上,人力资源部门都要这是因为人力资源部门专门负责获取、分析、跟踪公司最宝贵的资产—员工的信息,如果人力资源部门能紧密与各业务部门经理合作,将对员工信息的了解充分地运用于为公司项目寻找最合适的员工或为员工寻找最合适的项目!就能最好地利用公司的人力资本。这就对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适应新的任务导向,促进公司文化向着共享、合作、跨功能小组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的配置、传播和商品化过程,实际就是对人的配置、培训和管理过程。而员工大脑智力的开发、知识共享的实现,正是知识管理区别于信息管理的关键所在。“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及其实现过程的监督,必须有人力资源经理的参与。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把对人的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部将以“学习中心”取代“福利中心”,培训也将成为它的主要职能;传统管理以管理财、物、技术为主,在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为人本管理。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有效运作,使人力规划与企业战略实施相匹配,将人本管理,现代管理的核心理念和目标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每一项细节当中。通过提供共同远景,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员工的个人价值实现结合在一起,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的设计,满足员工的事业发展期望;其次要创建多元化、人性化和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及管理亦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问题与新的趋势,需要管理突破原来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进行革命性的创新。 二、突破传统模式,增强现代人才资源管理意识 企业要想在新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突破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增强现代管理意识,以带动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首先,在管理观念上必须改变将人视作一种工具、一种成本的传统观念,而要将其视为一种资源,一种稀缺的资源。企业一旦拥有了丰富的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就拥有了成功之本;其次,在管理职能上要改变只见“事”不见“人”适应制度的做法,而注重把对人、对事和对物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以对人的管理为中心,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使制度、规范适应人的能力和人的发展,做到人与物、人与事的统一发展;第三,在管理活动上要改变先制订企业规划,再制订人事劳动计划的做法,而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时根据企业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制订相应的发展战略,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进行各种合理的筹划。 三、积极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企业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领域占得先机,并长期维持已获取的竞争优势,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推行现代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在确定人力资源战略时,首先必须明晰企业的远景规划和近期发展目标,并将人力资源战略与其紧密结合起来,使人力资源管理自觉地成为各级管理人员的共同职责,而不再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任务,力争让每位管理人员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加强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与业务管理人员的协调配合,将使企业内部各级人员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四、完善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起能够真正体现人才价值的薪酬体系,改变目前企业内部工资、福利基本持平的状况,根据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拉开报酬档次,对分配激励机制实行市场调节,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充分考虑不同职工的需求差异,灵活采用多种形式满足其需求,以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工作丰富化等来提高其积极性和满足其成就感;还可以借鉴国外 的自助式奖酬制度,即由企业提供一套包括多种形式的奖酬办法,职工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任意选择最渴望得到的某种奖酬,如提薪、奖金、休假、退休待遇或当众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等。三是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想,树立用人所长、能者居位的观念。避免人才闲置,尊重其工作意愿,对已取得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同时,在企业内部营造竞争气氛,树立凭借努力和才能可以获得发展机会的范例,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掘其潜力,在不断超越中产生成就感、满足感,实现优胜劣汰。 作者单位:中基发展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分析 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市场,如何让企业成为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人们思考的难题。企业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起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而绩效评价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存在,它的科学有效和可行性都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绩效评价是否建立完整关系到了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 一、企业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理念分析 企业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了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让企业自身的管理更加科学。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尤为必要,还要使尊重作为前提,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在目前,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将员工作为最为珍贵的人力资源,用更为人性科学的方法,肯定员工的努力和追求。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了了解员工的需求,为员工着想,不断的进行自我的激励,也帮助员工进行自我的完善,实现自我的价值目标。而且,该理念是将人作为企业的核心,对员工进行不断的培育和锻炼,来达到最终的目标和宗旨,这样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企业的核心力量也得到了升级。当企业拥有了优秀的人力资源体系,用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理念,充分对员工肯定,也要时刻掌握员工的需要。这样的企业才能得到发展和提升,然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绩效考核,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企业的核心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 绩效评价的管理体系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这一构建还需要吻合以下的原则: 第一,这一制度的构建要确立该企业的核心战略的目标和宗旨,绩效的管理制度也在企业之内有完整的落实,这一实施要用企业的战略指导目标作为引导,这一引导具有主要的地位。企业发展的目标也是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基础内容,一个企业的经济水平发展可以促进社会水平的发展。企业的绩效管理可以让企业之间的不同部门具有相同的目标和意识,采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来完成企业发展所确立的目标,从而让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第二,绩效的管理制度也要遵守平衡客观的原则。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建立有严格的制度,要遵循企业内部发展的规律,不光要兼顾到下层的员工,也要顾及到上层的领导者。因此该制度要具备全面性,才能让企业有整体的效果,还要达到客观的标准,能够在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执行过程里,更为鲜明,没有模糊的工作界限,也不会产生相互推脱的情况。 第三,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还要有相应的赏罚原则,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行还要与企业的现实职位进行结合。精神上的奖惩要与物质上的奖惩相互融合,在职位的升降上有所联系,这样企业的员工能在实际的工作里得到应有的奖惩。如此一来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在进行奖惩设定的时候,还要根据不同企业中的发展情况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员工都得到相应的鼓励。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没有对企业资源管理制度充分的认识。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和相应的领导对绩效考核的评价制度都没有鲜明的认识,也不能提起足够的重视和肯定。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在引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之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都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次,不能深刻的挖掘制度的意义。大部分的企业都处在非常浅显的层次,只是在特定的时间上使用这个制度,来进行一定的数据上的支持。所以国内的绩效考核制度的最大功效是数据库的功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对于该制度的认识和了解还十分的浅显,没有深刻的了解到该制度的优势。因此想要取得更好的企业效益,还要不断的深挖该制度的深刻意义和内涵,唯有了解该制度才能更好的使用,这还需要我国企业的共同努力。 2.评价制度所反馈的信息无法发挥其功能。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运作之内,与体系联系最为完整的是企业的员工,国内的体系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准,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并不能深刻的发挥该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的大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体系没有实现,也没有办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资源形成了浪费,所以评价制度的信息没有办法发挥功能。 3.评价制度的技术支持不完善。国内的大部分的企业所采取的评价体系都过于单一,大部分采取的是静态的数据系统,没有将这个系统之中的关键功能进行开发,在真正的数据决算上还是使用了人工,因此企业内的效率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这也会导致企业的效率降低,没有办法实现自动生成的功效,还有更多的功能没有办法实现,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其中对应的技术知识没有完备。企业还要适当的挖掘先进人才,培养创新奖励制度,这样才有更多的后备人才涌出。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体系改进的措施 国内的制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的企业在进行制度的引进之后,没有进行对应的研究和深入的了解,因此这部分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想要针对这部分的问题,让国内的体系得到更好的使用,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法来完成: 1.明确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认识。企业想要实现该制度,光靠领导层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不是短期之内能够完成的,这是系统的工程,因此想要在企业之内真正实现该体系,需要企业各个层次之间的使用,还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与企业的自身情况相结合,制定出真正吻合企业制度的方案,来进行实际可靠的评价,将各个部分的工作进行完整的落实,也要进行更为全面的体系建设。 2.增强绩效评价信息的对称性与时效性。针对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体系,不能很好的发挥功能的问题,企业还需要将评价的体系落到实际的部分,也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企业应该先将评价的制度体系所反应的内容放到实际的工作之中,还要采取实际的方案。在具体的实行中将评价的体系和内部的制度进行有机的结合,将部分的优秀政策适用在成绩优秀的员工上,制度起能够激励员工的考核制度,这一类的体系才能更好的开发。 3.开发更为先进的评级软件支持系统。在企业的实施人力资源的体系之内,由于技术支持所产生的问题,还可以适用企业内部优化的软件支持来进行解决,具体方面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进行整合,提升绩效评价的体系,逐渐开发起了更为高级的功效,运用技术来实现更为优秀的支持,从此可以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得到更好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企业能更好的发展,必须要以人为本,构建更为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国内市场秩序。这一点还要企业自身和企业的员工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各类政策的大力支持。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的要点 论文摘要:文章从以人为本,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转变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树立现代“双赢”的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分析论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决策水平和人才素质的竞争。企业领导者怎样选好人、用好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企业的骨干力量形成一个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优秀团队,这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乘风破浪、胜利前进的关键。 民营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必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不只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所有管理者,上至总经理下到每个主管以至员工都应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并强调企业管理者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其各项职责如招聘管理、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培训规划等都需要各主管的贯彻配合和直接参与;同时,各级管理者直接承担着下属的辅导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责;员工也越来越多地负起自我管理的责任。因此,如果认为人力资源工作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员工的高流失率等是人力资源部失职的看法是片面、错误的。其次,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更重要的还是企业高层领导者的重视、支持甚至亲自推动。一些民营企业寄希望于参加一两次培训,或请咨询公司在某个操作点上提出一两个改进方案是很难奏效的,这种零散、不完整的管理方式正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加强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除了要注意上述所讲问题外,民营企业的决策者们还必须树立以下观点。 一、树立现代“双赢”的价值观 民营企业的老板们应该知道,企业的法人是你,这只意味着企业过去是你的,企业的现在和将来是属于大家的,属于全体员工的。民营企业的老板们只有勇于面对这一点,舍得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营效益,舍得把“我的公司”变为“我们的公司”,同时要做到以德服人,在权利的分配上做到客观公正,使得员工心甘情愿的为你工作,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做成“百年老店”。民营企业必须同时兼顾业主利益、社会利益和员工利益,树立“双赢”的价值观,才能摒弃落后、陈旧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自觉接受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现代化管理方法,自觉地了解、尊重和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保障员工的权利和利益。对员工而言,只有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在企业中得到体现和保障,才能对企业产生忠诚感和向心力,才会从根本上意识到自身的业绩与企业的效益和前途关系是直接相关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其具体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让企业核心层和骨干员工拥有企业的股份。企业的核心层和骨干员工包括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知识人才、营销高手等。这部分企业的中坚力量人数上虽只占整个员工人数的20%,但他们创造的企业价值和利润却占企业总利润的80%,报酬应向这20%倾斜,并和这些中坚力量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分享报酬”体系和“持续激励”机制。企业可以拿出一定的股份或“让购”、或“奖配”、或采用“职位股”、或采用“期权股”等形式配售给这部分员工。 2.实施公平、合理和多种价值的分配奖励体制。依能力强弱、责任大小、贡献多少、工作好坏,按绩按劳分配,分配形式应多样化,既有工资(岗位工资、职能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突出功效奖、科技创新奖、特别贡献奖)、股份(奖励股份、职责股份、配售股份)、福利津贴(特岗津贴、住房福利津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物质奖励,又要有职位升迁、荣誉称号、旅游休假、教育培训等非物质奖励。企业要针对不同员工、不同人才,实行不同的分配和奖励政策。对普通员工采用多级别职能工资,每年按考核情况适时提升工资和给予绩效奖励;对知识型员工应依据可持续贡献才能、品德和职责采用职能工资为主,结合股份奖励等分享式分配形式;对中高层管理员工宜采用以职务、责任和绩效价值为本位的职务工资、年薪效益工资加股份分享制报酬体系,年薪效益工资部分按所负责部门和工作的实际绩效确定。需特别强调的是,要做到使报酬与奖励公平、合理、科学,真正起到激励员工发奋向上、团结和凝聚员工的积极作用。 3.要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依法签订 劳动合同,体现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明确劳动职责、劳动时间和基本报酬标准,要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住宿及伙食条件,要依法落实员工的社会保险。 4.勇于放权,让“干部”责权一致。企业“干部”或称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用好这一批人,使其成为能同企业一起抗击风浪的不可动摇的层层核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重要内容。民营企业的老板要转变人才观和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要超越自我、信任人才、放手放权。在加强审计稽核和严格各种绩效考核的前提下,让“干部”有职有权,能说话,能拍板。老板要注意在下级员工面前维护“干部”的权威,不能只突出自己,总是向员工暗示“我才是老板,我才能决定一切”。如果这样,员工就会“看轻”干部,使层级管理流于形式,事无巨细都去找老板,去讨好老板。 二、转变思想,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管理思想的一部分,把人当作一种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刻意挖掘、科学管理。民营企业的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所以民营企业的决策者要转变思想,把人的管理从简单的人事管理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上来,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起一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比如,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招聘计划、职务设计与职务分析,对员工进行科学的招聘、选拔与任用、对员工进行事业生涯的设计、进行绩效评价、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制定薪酬政策、缓和劳资关系、关心员工的安全及保健等。在这里主要谈以下几点: 1.建立动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一套人才竞争机制,无论是家族内部、还是家族外的人才,都应有平等的竞争机会,企业应大胆选择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担任要职,并使家族外的管理人才应有职有权。对员工实行“三工转换”,优秀员工、合格员工、不合格员工不是终身的。对中高层干部实行公开竞聘上岗、职务转换和定期述职,干部能上能下。对知识型员工解决好人才流动与稳定骨干人才的矛盾,对能给企业创造持续价值或可以作出突出贡献的知识员工,应采取领导与被领导角色置换的互动式情感化管理体制。 2.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开发。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人才管理首先应从直接控制式转向间接遥控式,建立良好的劳资之间的沟通与信任,要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淡化过程控制,强化结果评价,创造一种宽松的又可有效评价工作实绩的工作环境和管理环境。增加人才对企业决策的参与性,按人才的知识、能力、贡献确定其在企业的地位和权威性,让人才的知识、能力充分为企业创造价值。 3.建立严格、公正、准确的考核制度。民营企业的考核应规范化、制度化。考核是奖惩的依据,奖得不公正、罚得不公正,都会挫伤员工积极性。考核应以关键业绩为主,对不同类型岗位制定不同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使考核尽可能量化。 4.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对员工进行培训,受益的是企业和员工。使员工在培训中接受到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能够认识到企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对自己及企业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个人的发展目标同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对期望接受继续教育,并愿意学习后返回企业服务的员工,企业可通过签订公证合同等方式,资助其深造。 三、以人为本,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破除家族式经营和家长式管理,尊重和信任员工,打破老板与员工之间特别是高层员工之间的管理屏蔽,平等相待,了解员工的心愿和要求,倾听员工意见,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参与性”,加强员工与企业的双向沟通和感情联系,从根本上消除员工的心理障碍。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尊重你的员工,爱你的员工,他会加倍爱你的企业。从感情上关心员工,生日、节日给员工送上祝福,婚、丧、孕、产给员工带薪休假。从远利益上为员工做好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解决员工后顾之忧,体现管理人情味和人本主义精神。民营企业内部一定要有竞争机制,使员工有紧迫感,有工作压力,但又绝对不能让员工觉得随时都有被扫地出门的感觉,感到人人自危,无所适从。民营企业不搞终身制,但也应该有员工为企业终身服务。一个企业创办5年,其员工在本企业工作时间最长的只有3年;一个企业创办10年,在企业供职最长的只有7年,一个企业创办了50年,而没有一个在本企业退休的员工,这样的企业,很难让员工有“归属感”。有的民营企业甚至害怕员工在企业工作时间过长,企业将要给予其较多的福利待遇,而有意借故解雇资深员工,结果伤害了大批员工的感情。在解决员工“归属”问题上,日本企业建立企业与员工“命运共同体”战略颇为成功。松下电器在每批新员工加盟时的迎新会上,总会请几位在松下退休的元老在首排就坐,这实际上是给新员工一种“提示”,是一种精神激励。 总而言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从选人、育人、用人及留人等几个方面着手,才能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点。更多精品:3edu文书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 摘要:企业人力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成本,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方面还很薄弱,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企业有必要更新观念,长期规划,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 1人力资源成本的含义与构成 1.1人力资源成本的含义 人力资源不仅可以为企业的现在而且能给未来提供服务并带来效益,要取得这种资源须付出一定的费用,即人力资源成本。从不同角度考察可得出不同的人力资源成本含义。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是指为了提高个人的劳动能力而在接受教育、训练、保健以及进行合理流动等由个人或家庭支付的各项费用。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源成本是指取得、开发、使用和保障人力资源再生产而支付的全部费用。一般从人力资源使用过程的角度可将人力资源成本定义为一个企业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创造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获得、开发、使用和保障必要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离职所支出各项费用的总和。 1.2人力资源成本构成 (1)取得成本。取得成本包括企业在招募和录用员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招募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和安置成本。招募成本是为吸引和确定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的内外来源而发生的费用。选拔成本是企业对应聘人员进行挑选,评价,考核等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录用成本是企业从应聘人员中选拔出合格者后,将其正式录用为企业成员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录用手续费等。安置成本是企业将所录用人员安排到确定的岗位上时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2)开发成本。开发成本是企业为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为增加企业人力资产的价值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岗前培训成本、在职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岗前培训成本是企业对上岗前的新员工进行有关企业历史文化,规章制度,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等方面进行教育时所发生的费用。在职培训成本是在不脱离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所发生的费用,包括上岗培训成本和岗位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是企业根据工作的需要,对在职员工进行脱产培训发生的费用。 (3)使用成本。使用成本是企业在使用员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维持成本是为保证人力资源维持其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的费用,是员工的劳动报酬,包括员工的工资,各种劳动津贴和各种福利费用。奖励成本是企业为激励员工使其更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对员工做出的特别贡献所支付的奖金,它是对人力资源主体所拥有的能力的超长发挥做出的补偿。调剂成本包括员工疗养费用,员工娱乐及文体活动费用,员工业余社团开支,员工定期休假费用等。 (4)保障成本。保障成本指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包括劳动事故保障、健康保障、退休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费用。劳动事故保障成本指企业对员工因工伤事故应给予的经济补偿费用。健康保障成本指企业负担的员工因工作以外原因引起的健康问题不能工作而需要给予的经济补偿费用。退休养老保障成本是企业负担的保证员工老有所养的退休金和其他费用。失业保障成本是企业对有工作能力但因客观原因造成暂时失去工作的员工给予的补偿费用。 (5)离职成本。离职成本是由于员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可以分为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空职成本。离职补偿成本是员工离职时补偿给员工的费用,包括一次性支付给员工的离职金、必要的离职人员的安置费等支出。离职前的低效成本是员工即将离开企业而造成的工作效率低的损失费用,这种成本不是支出形式的费用,而是由于其使用价值低造成的收益减少。空职成本是员工离职后职位空缺而造成的损失费用。它不仅应该包括因该职位空缺造成的直接损失,也应该包括因职位空缺给相关工作带来的间接损失。 2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观念落后,意识淡薄 改革以来,企业接触和尝试了许多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但是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沿用陈旧的管理理念,导致其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陈旧。大部分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还处在人事管理阶段或仅限于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企业对于物质资源投入成本的核算、计量和控制很熟悉,但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观念还比较淡薄,没有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总量控制和核算,更缺乏对人力资源成本的分析和控制。 2.2缺乏规划,管理单一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企业在管理上模式单一,偏重于直接和指令性管理,管理方法比较单一。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还沿用过去的老方式,没有计划性和目标性,随意性较大,从而造成人才浪费或者人员短缺等问题。目前有很多企业也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提出机构、人员精简高效,但是有的企业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照搬别人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导致产生机构重复,人员浪费,使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使用成本和保障成本居高不下。 2.3制度不全,方法落后 我国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核算、控制体系,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指导,实践中随意性很大,造成管理混乱。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伴随着人力资源会计的出现,而逐渐形成并走向实际应用。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首先要建立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制度,由于人力资源没有实物资产管理那样容易,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进行计量和控制存在着困难。 这导致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不完善,不能准确反映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情况,从而制约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和控制。。 企业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方法很落后,首先在计量方面,我国企业基本上都还在沿用传统的会计核算制度和管理方法,没有计量人力资源成本,不能反映和提供人力资源取得、开发、使用、保障等方面的耗费和人力资源产生的效益。其次在控制方面,由于基础工作制度和方法不完善,尚未形成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因而整个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实践中缺乏整体的战略性和可操作性。 3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及控制策略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无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和内容,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对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应不断创新、探索和尝试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控制策略。 3.1更新观念,提高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能否在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关键看思想观念能否尽快由传统人事管理理念转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人力资本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以及贫富差距的决定因素。大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实践证明,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要大大高于物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因此,企业不仅重视物质资本的管理也要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 进行高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是每一个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以至整个组织的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人力资源的成本管理问题,不是简单的少花钱、多办事,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上,都要用高水平的管理,来获得最佳效益。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意识,提高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重要性的科学认识,使管理者明白人力资源同样需要成本核算和控制。 3.2长期规划,全面控制 科学、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有效降低人力资源取得,开发成本,因此有必要制定目标,长远规划。首先要拟定人力资源的长远目标和规划。这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可以确保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使企业管理活动有序。人力资源的长远目标和规划要符合企业的整体目标和规划并在企业的发展中逐步去落实和不断完善。企业要评价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并进行分析;然后估计和预测将来需要的人力资源,未来人力资源的需要由企业总目标和战略方案决定;最后根据对现有的评价和未来的需求制定未来人力资源行动方案。 其次,加强成本计划和全面控制工作。同其它成本管理一样,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与管理。事前,要精打细算,根据整体规划详细地做好计划和预测;在成本发生过程中,则要合理控制各项支出,这是降低企业成本的直接方法;成本发生后,则要总结经验,修订来年预算,不断降低人力资源的长期成本。 3.3开拓引新,优化成本 人力资源管理要花费资金,这让组织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所以首先要建立起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制度。通过这些成本核算制度,实行成本对象化,细分成本项目,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计划与实际比较等比较分析方法,找出成本管理中的问题,规范支出范围和结构,严格支出预算管理,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同时,管理者有必要考虑运用新方法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体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作用,控制成本。比如外部有其他企业或组织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有效地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可以选择人力资源外包,将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此外,人力资源租赁也是降低成本,精简机构的好方法。企业与租赁公司以契约形式达成协议,让其提供规定的产品或服务,可以让管理者从烦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实现使用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使企业更加注重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有效实现成本的降低和风险的转移。 可以看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将会由其掌握的物质资源转移到拥有知识和服务能力的人力资源上去。企业的发展如果仅仅依靠物质资源的管理和落后的人事管理将会导致资源浪费,成本居高。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引入和完善人力资源成本理论,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制度,运用恰当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控制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唯有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令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 【摘 要】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有效的开发和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民营企业应该切实从自身的条件出发,依据自身的条件,合理借鉴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而为企业更好的服务。本文就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一些实际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逐渐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民营企业承担着吸纳大批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影响着社会稳定的大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管理上,中小民营企业开始重视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并因此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造成企业在管理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而在新形势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摆在每一个中小民营企业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组织生存发展并始终保持竞争力的特殊来源;是企业经营战略实施的保证;更是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可以说,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对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主也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中小民营企业低水平的管理模式和落后的管理意识,以及制度上的缺陷,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真正的在企业中发挥其应有的更大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要想获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不断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才能提高其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组织的重要战略资源,它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组织战略的成败,人力资源战略对组织具有持久、长期的影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着手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但由于意识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差异,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的规划,不考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战略,导致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 (二)家族式控制,导致管理混乱 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有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突出的问题便是家族式管理。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使用的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诸如内在的凝聚力和团结、能提供可充分利用的信用资源,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弊端就很明显地暴露出来,企业发展的历史习惯使得他们在用人方面常表现为对外人不放心、任人惟亲、过分集权、论资排辈等。对企业的局限性可表述为: 1.“自己人”的文化层次和管理素质偏低,缺乏科学的现代管理知识和管理思想,对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智了解甚少,导致高层决策短期化,无法顾及企业长远发展,甚至导致决策失误,从而为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2.企业内部中高层管理者大多数是“自己人”,在本来就缺乏管理制度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内,更难于进行科学化管理和指挥。 3.近亲繁殖导致获取信息量小,思路狭窄。 4.容易导致人员配置不合理,由于某些岗位被“自己人”占用,导致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无法进入,而“自己人”的素质又不高,不适应专业化的工作要求,造成企业工作的低效率,低效益。 5.由于企业内部中高层管理者大都是由“自己人”任职,造成招聘进来的员工缺乏对企业认同感,感到缺乏成长空间,难以得到提拔,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充满担忧,久而久之产生跳槽的念头,不利于公司的长治久安。 (三)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素质不高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完善的激励、薪酬机制,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实施。但由于民营企业管理的基础薄弱,人力资源部门功能定位不清,一些民营企业主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认为人力资源部就是人事部,只是名称更改一下而已,领导人照旧,管理制度照旧,管理模式照旧,工作范围也照旧。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各个直线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协作。但许多企业主不了解人力资源工作的内容和意义,对人力资源地工作支持不到位,致使人力资源工作开展困难,不能深入到各个层面,人力资源管理滞后。 (四)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为了能够吸引和保留有能力的员工,公平的薪酬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这对于一般员工效果可能比较好,或者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太多不足。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复杂化,对核心员工来说,这一方式并不一定起效,报酬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单一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原有的薪酬体系必须做出调整。 (五)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忽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发展靠人才这个道理差不多人人都懂,但是不少民营企业老板出于对员工忠诚度的疑虑,只重视使用人而不重视培养人才,只愿意在用人上花钱,却不愿意在培养人上投资。即使认识到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培训,结果却是受训者对培训内容兴趣不大,参训的 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管理及人员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最终导致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六)人事法规政策淡漠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中,由于部分企业经理只知道技术、产品与市场的重要性,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较少,所以选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士随意性很强。这些人力资源管理者基本上既不懂劳动人事政策的具体应用,又没有劳动人事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在管理上轻视人事法规政策。 三、解决措施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战略性定位 首先,民营企业要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正确认识,在观念上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束缚,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本性资源,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高于其它一切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而并非单纯的成本耗费部门。另外,还应认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再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企业的各项工作都与人息息相关,必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密不可分。其次,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观,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战略性定位。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要求企业围绕战略目标,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纳入到整个企业发展战略中,系统看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促进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再次,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投入时间和资金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直线经理和员工的观念也要转变,力争将民营企业非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为适合企业发展的规范化管理模式。总之,只有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民营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所谓优化配置,简单地说就是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最有效地工作。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有效地挖掘企业潜力,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使用的效率。为求得人与事的优化组合,企业人员配备应遵循因事择人、量才使用、动态平衡的原则。因事择人就是根据岗位的要求,选择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以便卓有成效地完成工作;量才使用就是根据人员的不同特点来安排工作,以便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动态平衡就是企业要树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观念,不能论资排辈,使企业的员工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这样员工既有压力也有动力,从此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企业才有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三)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培训实效 当前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的进行培训。对管理人员要经常的进行培训,这些培训既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培训,也要包括对管理理念、专业技术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形势等内容的培训。对员工则是要依据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持续不断地开展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以保持和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 (四)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考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从其内涵上说,就是对人与事的评价。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及其工作状况进行评价;二是对人的工作结果,即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进行评价。现阶段中小企业在考核上还比较粗放,定性考核多,定量考核少,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绩效管理应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员工,制定尽可能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估流程,评价方法则可以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企业目前拥有的资源及能力等各方面加以制定。 一是薪酬激励。薪酬多寡应与个人业绩挂钩,切实做到按劳得酬,公正合理,促使企业和所有员工共同进步、发展。 二是期权激励。现阶段许多企业的员工已不限于获取短期的利益,需要长期利益保障,以分红、股权为代表的期权制形式是目前增加企业凝聚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也让员工感到是为自己的未来工作。 三是授权与民主参与激励。民营企业应冲破家族任用,大胆启用具有管理特长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进入企业中、高层,让员工享有建议、投票、决策参谋等民主权利,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员工愿意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产生与企业荣辱与共的责任感。 四是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对于员工来说,职业发展是人生大事,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理想,会让员工在企业中获得自我实现的动力,那么员工就会心怀感激,为企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忠诚和业绩来回报企业。 五是情感激励。管理者是做人的工作的,而人是有感情的,管理者必须用自己的感情去打动和征服下级的感情。要对下级尊重、信任和关怀,多帮助他们、赞扬他们、理解他们,从感情上赢得下级的信赖,推动工作的进展。 六是对员工要有职位升迁、荣誉称号、旅游休假、教育培训,提供优良的办公环境等非物质激励。 (五)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一只无形的手,通过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从管理的深层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引导人力资源发挥出巨大的潜在能量。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培育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与企业共命运的精神,发挥出其他管理制度所无法比拟的激励力量,产生超常的激励效率。而我国民营企业大多都没有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功能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来。因此,民营企业应注重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依靠员工的力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三是要共建员工与企业的“心理契约”,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六)改变经营管理理念 民营企业管理者要走出思想上的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不能分离。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主未接受过专门的企业管理培训,实践感受较为丰富,而理论知识却比较缺乏,当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民营企业主应适时聘请职业的经理人,让那些真正拥有较多管理经验、技术的职业经理人来负责企业的经营发展。同时,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敢于在国际市场上用优秀的理念,高薪高酬,实职实权聘请一流的高薪技术人才和企业所需要的其他人才,从而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得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结论 总之,民营企业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没有理想状态,只有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最佳状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不断地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以优秀的人力资源配置为企业发展服务,建立和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意识,才能留住人才,培训人才,任用人才,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民营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有关油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已为企业管理者所共识,对人力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成为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目标的必然选择。油田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油田企业长期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现代管理科学普遍认为,要管理好一个企业需要4大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资资源、信息资源,在这4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能动性资源,这是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最根本的区别,如果一个企业缺乏人力资源,或者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存在问题,其它3大资源也会失去优势,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甚至会毫无用处。相反一个企业具有优质的、充足的人力资源,其它资源都可以从无到有,资金可以筹集,设备、厂房可以扩建,信息可以采集、处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弥补其它资源的不足,油田企业几十年来的艰苦创业史就证明这一点。改革和创新的浪潮中,市场瞬间万变,在企业的一切资源中,把人力资源放在核心地位,实现人力资源合理开发,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一、油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职工人数总量过剩。目前油田行业普遍存在人员过剩,油田几十年来发展过程中,人海战术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人员膨胀超过了油田勘探地质新增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随着技术更新,管理更新,油田出现人员过剩,经过最近几年的改制分流,已减少了用工总量,但和国外相同行业相比,人均产油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企业运营人力资本总量过剩,油田企业的勘探、钻井、大修等施工队伍开工不足,辅助生产单位工作量也不饱满,形成人力资源相对过剩,解决转岗待岗职工再就业工作难度大。 2.人员结构不合理。油田企业人力资源来源于大中专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以及招工、复转军人等,人才素质个体差异大,采油、作业、施工队伍间的素质差异大,人力资源整体质量不稳定,受绩效评定、工作环境、各种待遇的影响,职工个人的努力差异也很大,企业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性、有效性方面的缺陷也制约了人才素质的提高,通用人才过剩,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一线人员尤其是生产技术骨干紧缺,后勤通用岗位人员过多。稀缺人才不能因生产需要及时得到补充。 3.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说,通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和创新,各级管理人员都有了正确的的认识,首先从观念上都已得到重视,人事部门的工作也从人事调配逐步转化为寻求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内部劳动力市场也模拟了市场化运作,已初见成效。但从与市场接轨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来看,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还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内部优秀的人才还不断流出油田企业,油田内部单位之间的人才合理流动受到制约,人才流动市场化程度还很低,人才的流动及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领导的意志,在用人方面虽有考查、竞争、公示征求群众意见等程序,用人过程中的领导意志还是或多或少存在的。在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使用上也存在缺陷,主业生产岗位人员培训力度不够,拥有高中级技术等级的技术工人比例少。 4.绩效考核激励效应弱。油田企业改制上市后,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传统的“干部、工人”身份界限仍然存在,身份等级决定了等级工资,虽然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以效益为中心的分配机制,今年又对工资收入进行了以绩效工资为重点的调整,但力度还远不够。并且企业的效益目标和个人的目标联系不紧密,企业效益好时,个人并没有取得相应收益,企业效益差时,为保持队伍稳定,个人收益有影响但不大,绩效考核没有对人力资源发挥足够的激励效应。 二、油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制约因素 1.企业的内部保护政策。由于油田企业职工人数总量过剩,企业内部再就业压力大,人员流动实行出多进少,控制进人,优先考虑职工子弟就业。二级单位之间也各自为战,控制人员的流进,鼓励职工走出油田,内部保护政策虽不得已而为之,但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是人力资源流动性受到限制,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只有通过跳槽来实现个人的努力目标,因此职工个人的工作滿意度和投入感得不到发挥,职工缺乏危机感和参与竞争的意识,劳动积极性受到制约。 2.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状况。社会保障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居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依据法律规定对劳动者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提供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是人力资源市场正常运行的基本前题,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解除后顾之忧。目前油田企业的各种保障制度正逐步与社会保障并轨,为进一步溶入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市场化管理。 3.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行为。劳动者、企业、及作为劳动需求者身份出现的政府是人力资源市场上的3大主体,其中劳动者是人力资源的供给方,人力资源的供需双方的行为动机是相同的,双方都寻求各自收益最大化,并以此决定各自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在供需双方的选择过程中,工资率又作为价格信号引导调节人力资源在社会各种需求中分配,规范的工资形成机制和实现机制是市场正常运行的润滑剂,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化运作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取得成功的基础。 4.政府适度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促进技术和管理的进步,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但市场经济在社会结构调整、公平竞争、收入公平分配等方面都还存在缺陷,无法自身调节,需要政府通过宏观 计划、政策法规进行宏观调控,所以纯粹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人力资源市场也一样,需要政府适度的宏观调控,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三、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效益的途径 1.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非常重要,人力资源市场直接影响着用人单位的具体计划落实,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市场在模拟市场化运作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强化规范操作,发挥模拟市场应有的职能和作用。要根据石油企业劳动力总量过剩的状况,加强与国际国内人才市场的劳务合作,增加就业渠道,通过对外合作,改善本企业的用人环境。 2.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选拨、聘用、考核、解聘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管理制度,健全选用人才执行机构和监督约束机构,推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岗位竞争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手段,岗位缺员,不能只靠领导确定人员,在人才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机制。管理人员实行竞聘上岗,普通岗位由本部门组织竞聘,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监控,形成内部层层聘任,真正实行能者干,平者让,通过竞争上岗,会对职工提高自已的工作能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工作起推动作用。为不同类型、不同能力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公平竞争环境,形成良性的人才竞争机制。实现用人过程的优胜劣汰,人力资源开发才能见效,各类人才才能脱颖而出。同时在企业劳动力管理上,要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依法办事,使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走向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3.制定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常言道,商场如战场,只有充分了解行业现状,正确把握本企业市场定位,重视人才的开发利用,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人才的保值增值,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制定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使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符合本企业发展战略,确立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目标,确定合理的管理层次,有效地落实责、权、利三者关系,规范本企业人力资源市场运作方式,合理调整人力资源配制,使人才供需比例动态平衡,使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步调一致,形成良性的人才发展动态系统。 4.完善和强化职工培训工作。企业对职工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方法,也是企业人力资源保值增值一种方法,企业通过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可以提高职工对技术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技术水平,,在通过培训和技能鉴定后,职工会获得相应工种的资格证书,不但可以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为职工开辟了岗位成才通道,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考核鉴定与使用相结合、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制度,使职工的培训工作踏上企业发展的步子,使企业人力资源得到良性开发。 5.合理使用企业人才。优秀的人才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人才,三国时期诸葛亮用马谡守街亭失误,最后挥泪斩马谡,可谓是用人失误上的典型事例,说明在选用人才方面应注重实效,重视工作实绩,文凭资历只能作为参考,对于言过其实,只会理论知识,不会在生产中灵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人员要慎用,.对人才的考察要注重实效,同时绩效考核要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在具体使用人员时,还要考虑油田生产一线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等因素,使用人才上不光要注意才人的个体差异,也要注意岗位的差异,因人录用,知人善任。让职工充分发挥自已的才智,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个体努力目标都得到实现,只有职工个体大多数人的目标都获得成功,企业的组织目标才能实现。 6.塑造现代企业新文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必然的联系,职工的招聘、使用体现出企业的用人理念,职工的培训体现出企业的发展理念,考核、绩效评定体现出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的用人、培训、绩效评定又都能体现出不同企业文化风格,企业文化能够影响企业职工的心智模式,直接影响企业职工的成长和敬业精神,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塑造企业新形象,留住企业所需的人才,创建一支敢于创新,精诚协作,团结务实的职工队伍,油田企业过去曾用艰苦创业的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石油人。 有关油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展望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可计量性 人力资源成本虽然内容广泛,但各项要素均是可以计量的。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2004)30号文件规定,人力资源成本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员工的工资总额、员工社会保险费用、员工福利费用、员工教育经费、员工劳动保护费用、员工住房费用以及其他人力资源成本的支出,共计七项。其中,企业员工的工资总额在人力资源成本各构成项中的比重最大,是人力资源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见人力资源成本的发生内容明确,并且是可以确切计量的。 二、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必要性 (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识、技术密集型发展,从而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对人力资源进行会计核算越来越重要。因此运用会计的方法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并报告,以此来满足企业管理者及外部有关人员的信息需求将成为必然要求。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宏观调控措施,正确引导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向,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使人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有效顺畅流动,最大限度内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最大化,提升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三)企业提高效益的需要 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其拥有高素质人才多少的竞争,亦即高素质人才决定企业的生存,如何计量报告人力资源成本的投入产出比将决定企业的战略经营决策,因此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动力将会逐渐加大。 三、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现状 (一)在观念上比较落后 1、在接受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概念上保守。人力作为资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作为能给企业带来产出的资产却很多人员接受不了,从而对推进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难。2、在认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达成的目标上存在误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推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实现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管理,在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存在二个认识上的误区。(1)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就是要减少投入,增加工作量,结果就是直接损害了员工的切身利益,造成员工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抵触心理;(2)比较孤立地看待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忽视了人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主体和核心,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部门等管理部门密切相关。 (二)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不完善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指主要研究有关人力资源投资支出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的人力资源会计,而目前企业所建立的财务相关制度中并未直接涉及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标准、核算制度及报告制度,亦即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还不完善,亟需建立健全相应配套制度。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相应信息化载体未完善 现行的会计软件未能进一步满足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管理需求,仅仅只是满足日常会计记账所需,而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的归集及报告方面并未形成行之有效的信息化载体。(四)在管理方法上比较单一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单一,大多数企业重视招入成本看轻开发成本,往往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的众多构成内容中取得成本比较好归集,而对于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及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却未能充分确切归集,相当一部分成本简单地计入企业的日常费用。 四、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新出路 (一)转变观念提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发展空间 提升企业管理层及普通员工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认知,理解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从而重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不仅从概念层面上还是从应用层面上都得到很好的推行,有益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全方位有效推行。 (二)完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 1、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账户。从会计角度出发,设置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账户,从会计一方开始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经济考核,力求较为客观公正地给出人力资源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反映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体系,在传统会计核算账户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人力资源损益”和“待摊人力资源成本费用”等科目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2、完善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标准。对于各项费用成本的入账确认及计量做出明确规定,使得某项费用成本一旦发生最终是否归集并且如何归集到人力资源成本相关账户科目做出确定性指导,切实保障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记录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最终使其准则化、制度化。3、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信息报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很重要的一项资产越来越引起企业内外相关人员的关注。在财务管理中企业的各项管理经营指标采用会计报表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向企业内外相关人员披露,人力资源成本信息也将在会计报表中单独列示并充分披露,最大限度内满足有关人力资源成本的需求。 (三)引入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为内容的会计软件 在传统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基础上,开发以人力资源成本为处理内容的会计软件,将极大地加快基础信息的采集及归纳,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成功推行变为可能。具体来说,实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会计核算部门及 销售经营部门的信息化软件的相互交叉引入机制,逐渐建立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为载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为依托、经营效益为成果的综合管理体系,从而反映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情况,进而促使企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四)创新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法 1、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的预算管理体系,结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计划(主要涉及招聘、培训及离职等),切实把预算管理体系做实做好,进而保障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可持续性发展。2、创新工资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工资分配相关制度、加强过程监督、完善绩效考核,使人力资源成本的归集有章可循,做到较为客观公正地反映人力资源成本的实际情况,切实搞好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 五、结论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与会计学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型会计理论。人力资源会计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本文从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角度探讨其存在的相关问题或现状,提出了四条建议,其为改革传统的会计模式、会计目标和会计方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于员工个人自我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等都具有跨时代的战略意义。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浅议 [摘要]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正确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所蕴含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给与实施,是企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因为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基础和前提,用理性的思维结合人的感性特征,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人格魅力、聪明才智、创新精神,将管理的形式、方法以更合乎人性、更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正实施“人本”管理。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用人机制以人为本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利用。随着企业间竞争的焦点日益转移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人才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企业的发展、创新离不开人才,只有以人为本,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转变,才能极大地激活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以人为本 1.1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管理。具体地讲,就是企业通过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人才培训和开发等一系列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其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从“人”和“事”的角度讲,是要达成“人”与“事”、“人”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会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达成最终目标。 1.2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职能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力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录用、调配、晋升、降职、轮换等),培训与开发(技能培训、潜能开发、职业生涯管理、组织学习等),工资与福利(报酬、激励等),制度建设(组织设计、工作分析、员工关系、员工参与、人事行政等)四大类。 1.3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人才已成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健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只有把人力资源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积极开发利用,进行科学管理,才能真正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真正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1.4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与时俱进。计划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把人作为企业的财产或工具,只重视拥有不重视培训、开发和使用;在用人制度上,论资排辈、重关系轻业绩的现象十分严重,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阻碍了人才价值的释放,压抑了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必须坚持以能力、素质为重点,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充分挖掘人才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利用 人才是企业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企业人才的聪明才知,是任何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因此,企业必须建立选拔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的用人机制,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有志气、有理想、有抱负的企业员工搭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充分体现员工的人生价值,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在挖掘企业内部现有人才潜能的同时,还应加快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让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一,要尊重人才、用好人才。尊重人才就是要尊重他们的知识,尊重他们的技术,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用好人才就是扬长避短,“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量才用人,以求人尽其才。在企业内部应该积极倡导“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用才机制,树立“注重实绩,竞争择优”的用人理念,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绩效考评、动态管理,使大批优秀人才在竞争中发挥出聪明才智。同时,根据他们的特长将其安排到重要的岗位,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做到容才有雅量,爱才有行动,使他们深深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从而更加勤奋努力,勇于创新。 第二,要大胆引进人才。对一些重要岗位和特殊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企业急需的人才,要敢于打破常规,重金聘用,委以重任。 第三,要吸引和留住人才。要留住人才,除建立各种机制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外,还必须把企业管理目标和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企业和员工的互利发展,实施员工内部合理流动制度,使员工经常保持新鲜感,这样有利于增强和发挥员工的业务工作能力,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三、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体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企业重视员工培训程度,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将决定企业未来竞争潜力的发挥。因此,员工培训必须列入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全方位、多层次的员工培训,意味着员工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意味着人才资源再生能力的增强,也意味着员工对企业的经济价值的更大提升。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不能给员工提供多样的培训机会,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那么这个企业就会面临人才危机,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完善员工培训体制,重点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对员工实行全过程的培训。全过程培训就是将培训贯穿于每个员工在企业供职的整个过程,新员工进企业必须进行岗前培训,根据不同岗位需要对老员工进行各种在职培训,同时鼓励员工接受再教育,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文化素质;其次,要进行多样化培训。多样化培训就是要坚持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专题培训和相关培训相结合;第三,加大企业内部培训力度。培训内容以企业文化、 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专业技能为主;第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横向联系,进行专题讲座和科研培训,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四、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 薪酬制度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的一项主要制度,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企业经营效率的高低。科学的薪酬制度不仅对员工有激励作用,而且对各类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使他们愿意来企业发展,愿意到苦、脏、累的岗位工作。合理薪酬制度的建立,一是必须以岗位设计和岗位评价为基础;二是员工的薪酬必须结合岗位实际、技术含量等因素,将绩效考核与业绩挂钩,使每个员工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三是必须奖惩分明,关注、关心生产一线和任务重、环境差的工作岗位,政策向这些岗位倾斜,以达到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目的;四是好的福利制度是企业薪酬制度的重要补充,有利于稳定员工队伍,提升员工的满意度;五是关注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薪酬水平,看本企业给员工提供的薪酬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尽可能用一流的薪资来吸引员工;六是加强内部沟通与教育。首先,应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说明和信息的沟通,使员工真正理解以金钱和非金钱形式支付的报酬的整体情况;其次,进行企业文化理念教育、人生观教育,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引导员工客观、正确地对待薪酬,增加满意度。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即把人当成组织中最具有活力、能动性、创造性的要素。人是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第一决定性的资源,企业要把人力当成是资本而不是成本、负担。人力资源管理更是企业的组织战略,不仅要有战略目标,还要不断变革和创新,与时俱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是生产和效益部门,通过对人力要素的加工、改造和利用使其变成对社会有效的财富。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目前国内外虽然对人力资源规划也有不少的研究,但大都忽视了其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密切相关性。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基于企业战略下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规划方案设计以及如何贯彻实施该理念,如何将其应用于企业实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规划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概念 (一)人力资源规划概念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不断地审视其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以确保在组织需要时能够获得一定数量的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人力资源的系统过程。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各种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包括长、中、短期计划。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进行人力资源供求预测,并使之平衡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各类人员需求的补充规划。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1.数量规划。人力资源数量规划是根据企业战略对未来业务规模、地域分布、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等因素,确定未来企业各级组织人力资源数量及各职类职种人员配比关系或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和供给计划。 2.结构规划。人力资源结构规划是依据行业特点、企业规模、未来战略重点发育的业务及业务模式,对企人力资源进行分层分类,同时设计和定义企业的职类职种职层功能、责及权限等,从而理顺各职类职种职层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3.素质规划。人力资源素质规划是依据企业战略、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对员工行为要求,设计各职类职种职层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包括素质模型、行为能力及行为准则等等。人力资源素质规划是企业开展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活动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原则 1.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任何时候,规划都是面向未来,而未来总是含有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内部变化包括发展战略的变化、员工流动的变化等;外部变化包括政府人力资源政策的变化、人力供需矛盾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对形势没有充分的估计,规划就会出问题。 2.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要消除一种不好的倾向,即狭窄性,考虑问题的思路比较狭窄,在各个方面考虑得不是那么开放。这种情况反映在企业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发展战略上,也反映在产权制度方面。 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应体现在如何将企业中众多数量的人力资源联结成具有竞争能力的核心力量。这就需要利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众多的人力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地发挥整体能力大于个体能力之和的优势,实现优化功能。此外,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还需要从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规划出发,将人力资源规划置于企业的整体发展中考虑。 4.科学性原则。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必须遵循人力资源发展、培养的客观规律,以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为基础,以人力资源发展规律为依据,进行科学的、客观的人力资源规划。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水平还不高,企业很难预测潜在的人员过剩或人力不足,普遍存在人力资源数量过剩、质量偏低的现象。但究竟数量过量多少,人力资源质量有哪些不足,大部分企业没有科学的数据,显然,这无法保证企业拥有合理的人员结构。我国企业在人力供求平衡、人力资源的征聘补充、人员培训计划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是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1.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作的人力资源规划或人力资源年度计划,大多数是把人力资源规划仅仅看成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于是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了人力资源部的规划,最多加上一些其他部门的人才、培训需求的调查和汇总。 2.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一般中小企业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在研发、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定岗定编工作不像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规划,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三、人力资源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的发展阶段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组织为了适应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必须不断地调整其竞争战略。相应地,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也就有很大的差异。 (二)企业的外部环境 在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企业尤其应该考虑地域因素对人才引进方面的影响。所以在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人员扩张的影响。 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设计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步骤 1.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必须依据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和目标,结合本企业实际发展需要和周边影响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的总体指导思想,并以此贯穿整个规划的始终。 2.确定规划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总体目标确定以后,还要进一步明确各个阶段性的具体目标,这主要是为了保证总体目标顺利和有效实施作出的约束性子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对企业战略进行分解。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战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而对企业人力资源所进行的,要进行具体规划设计,首先要进行战略分解。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内容 1.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与任务陈述。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设计首先要确定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结果。并考虑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分解、落实,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每一阶段性计划都应从目标、任务、预算、方法措施、时间等方面进行考虑,以承接人力资源规划,使其实施结果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目标的实现。 2.确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人口环境、科技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企业一般特征、企业战略规划、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系统、企业文化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并根据企业实际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供给预测的影响因素如业务总量、专业与组织结构、阶段性工作变化、人均工作时间、人均日工作量、人员的稳定状况以及现有人力资源、部门可利用和流动人员、劳动 力市场情况等进行分析,而形成规划报告。 3.确定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方法。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基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而进行,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将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分解到人力资源规划当中,让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能真正体现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需要得到公司领导层的大力支持,成立实施小组,制定相应的实施制度,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理念培训。 4.规划人力资源需求量。根据企业环境和所收集的资料来选择人力资源预测模型,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量进行预测分析。在规划动态执行过程中,基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进行净过剩量、净需求量分析。如为长期过剩则进行辞退、终止合同、人员调出规划,如为短期过剩则进行短期培训、缩短工作时间规划;如为长期需求则进行对外招聘、内部调入、培训、晋升规划,如为短期需求则进行加班、培训、暂调、工作再设计规划。当上述方案计划不能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时,就需制订招聘计划。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实施研究 在评价人力资源规划实施效果时应从以下因素进行分析:(1)实际的员工绩效与事先建立时的雇员的要求相比;(2)生产力水平与建立的目标相比;(3)实际人员流动率与期望的人员流动率相比;(4)实际执行的行动方案与规划的行动方案相比;(5)方案执行的结果与期望的产出相比;(6)方案执行的成本与预算相比;(7)方案的投入产出比。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 内容摘要:本文就如何建设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展开研究,从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科学方法和步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工程软件工程 [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文秘站版权所有 作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决策者。众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无不表明,其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构建出适合企业特点和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umanresourcesmanagementsystem,简称hrms)。笔者认为,企业hrms的建设如果要取得成功,必须从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角度加以研究和实施,其参考步骤如下。 澄清认识,规划为先 hrms是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战略、方法的融合,即信息技术对hrm的渗透而产生的战略与方法再造,因此它绝对不是纯粹的it项目。企业应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将hrms规划与其他is规划一道纳入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过程,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与信息技术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才能应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hrms实施的成功率和服务水平,延长系统应用的生命周期。合理的hrms规划可以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并组织相关培训。hrms规划领导小组应该由组织的主要决策者之一负责,其成员包括人力资源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的业务骨干、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系统分析设计人员,通过培训使其了解hrms相关专业知识并掌握制定hrms规划方法。 全面收集和整理规划信息。进行hrms规划时需要使用的信息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信息、劳动力市场信息和现有人力资源结构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和信息的归类和汇总,为hrms的规划准备好“原材料”。 确定规划性质和期限。hrms规划需要根据组织规模、管理规范化程度以及产品/劳动需求等基本情况确定规划的年限和具体方法,以明确规划的性质和适用范围,进而合理地选用规划辅助工具或软件。 约束条件分析。对hrms的目标、开发方法、功能结构及财务状况等逐个进行分析后,根据组织自身的财力、人力及物力等诸资源的现状和限制,将hrms建设的约束条件一一定义出来,为其目标的制定识别障碍。 明确目标和基本结构。确定hrms的建设目标,诸如应具备的功能、项目服务范围和项目建设质量等,给出其初步形态和基本框架,为项目的分析和设计指明方向。 拟定开发方案。选定优先建设的子项目,确定项目建设的总体顺序,制定较为详细的开发策略,明确具体的开发方法,估计项目成本和人员需求并列出建设进度表。 详细调查,全面分析 hrms的建设无论采用信息系统开发常用的结构化方法、原型方法还是面向对象方法,对系统的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hrms分析就是对要建设的项目进行系统、结构化的研究,分析hrm过程并提出优化和改进的思路和逻辑方案/模型,解决“做什么”的问题。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论提供了系统分析的科学步骤和工具: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hrms可行性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项目建设的态度和管理方面的条件是否满足,当前项目建设队伍的能力能否满足系统需求,项目建设经费能否及时到位,项目的经济效益能否达到或超过支出等。此外,可行性分析的结论应明确指出项目建设是立即进行、暂缓通过还是根本不行,为后续工作指明道路。 业务及数据的调查和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通过分析验证后,就应该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结构、职能和业务流程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组织结构图、管理功能图和业务流程图等图形分析工具或相关软件描述相关静态或动态的管理信息,了解组织内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以发现其不合理甚至错漏之处,进而为优化业务提供条件。为了有效地引入信息技术辅助管理,还应借助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判断树/表等工具将管理数据和处理过程抽象地独立出来,发现并解决数据流通中的问题,为后阶段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和设计相关功能模块处理过程奠定基础。 系统化分析。在对组织原有的管理业务流程、管理职能、数据及处理过程等做了详细描述和认真分析以后,就可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以确定hrms的功能子系统及其数据资源分布、数据处理流程和数据处理方式。本阶段的工作可以使用系统化的聚类分析方法即功能/数据分析法,通过建立u/c矩阵,检验hrm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无冗余性,进而确定系统的逻辑功能、模块划分和数据资源分布状况。 逻辑方案的建立。逻辑方案是指经过系统分析和优化后,系统拟采用的管理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系统的业务流程及业务处理工作方式;系统的数据指标体系、数据流程及计算机部分描述;系统逻辑结构和数据资源分布方式;系统在各业务处理环节拟采用的模型或算法;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开发资源和时间进度估计等。由于逻辑方案不同于计算机配置和软件结构模型等实体结构方案,因此在构思此阶段时要保留一定的柔性。 系统分析阶段必须形成分析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部门基本情况简述、系统目标和开发的可行性、现行管理状况及系统的逻辑方案。报告形成后,规划领导小组必须对逻辑方案进行严密论证,尽可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疏漏,对有争论的地方应重新核实资料或深入研究。 系统设计,科学选型 hrms系统设计/选型的实质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和物理设计,建设项目的物理模型,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本阶段可以参照系统工程理论中结构化的设计方法: 总体结构设计。总体结构设计就是对系统总体框架和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宏观设计和规划,主要工作是功能结 构设计和系统流程设计。以结构化和模块化的思想为指导,借助功能结构图和系统流程图,可以将系统分解为功能单一但相互联系的模块,并详细描述出各模块之间的数据关系,用于表述系统处理过程的大致设想。 代码设计。代码设计是利用数字、字母或相关符号的组合来替代各类不同形式的管理信息,便于后面的计算机处理。通过设置信息的分类、编码和校验机制,可以在系统和使用者之间提供一种规范的、高效的交流工具,从而使很多的计算机处理变得十分方便和简单。文秘站版权所有 物理配置设计。此项工作就是在综合衡量系统性能指标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并明确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在配置物理设施时,首先要注意严格依据规划和分析的结果决定系统配置,其次要考虑设计方案实现的可能性和技术的可靠性。 输入输出设计。i/o设计是系统与用户之间交互的纽带,决定着人机交互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其内容主要涵盖i/o内容设计、格式设计、方式设计、设备设计及用户界面设计等。 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设计。本阶段的设计任务就是根据数据的用途、使用要求、安全保密规定等特性决定数据结构、载体和权限等一系列问题。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利用规范化模式和关系数据模型设计系统的数据指标体系和数据库的关系结构,然后确定网络环境下的数据资源分布,最后定义数据安全保密级别和权限。 模块功能与处理过程设计。系统设计的最后一步,也是涉及具体业务处理过程最详细的一步,是编写程序实现系统的基础。结合前阶段的分析和设计成果,使用层次模块结构图、hipo图、结构化算法描述语言等工具,具体设计出系统所有模块的功能和处理过程、步骤及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 设计工作结束后,要提交系统设计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系统总体结构图、系统分类编码方案、系统设备配置图、i/o设计方案、数据库结构图、系统处理流程图和设计方案说明。系统设计报告是设计阶段的最终成果,也是下一步系统实施的基础,一旦设计通过审查,整个项目的建设便可以进入项目实施阶段。 周密部署,顺利实施 实施是项目建设的最后一个阶段,其实质是将设计阶段的结果在计算机系统和组织内加以实现。由于牵涉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实施hrms之前有必要制定周密的计划,以保证其顺利进行。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物理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按照系统总体设计和物理配置方案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设备和供应商,安装并调试计算机系统,连接和测试计算机网络;按照数据库设计要求搭建数据库结构。 程序设计与调试。程序设计应该遵照可靠、规范易理解和易维护的目标,选用恰当的编程工具和设计方法完成计算机程序的编写。紧随程序设计的工作是程序的调试,即在计算机上以各种可能的人力资源数据和操作条件对程序进行试验和检测,尽可能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使其符合设计的要求。 基础数据整理与人员培训。项目建设组应该注意采用统一规范的方法、手段和渠道将组织的人力资源数据整理并输入系统内,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操作人员和用户的培训,其主要内容应该集中在系统操作方式和流程、操作注意事项、可能的故障及其排除等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用户更有效地参与系统,加强用户和分析设计人员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系统试运行及切换。系统试运行实际上是程序调试和检测工作的延续,它通过初始化后输入原始数据让系统运行并记录和核对系统输出,以测试系统运行的速度、可靠性并发现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将通过试运行的系统应用到组织中去替代原有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操作的过程就是切换,不同的组织可以根据时间、费用、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采用直接切换、并行切换还是分段切换的方式完成系统的平稳过渡。 系统运行维护及评价。系统日常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管理机构的运行、基础数据的管理、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和维护等;此外,系统运行状况怎样、绩效如何、对组织的影响有多大等问题都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加以衡量,并以此为维护、更新和进一步开发的依据。
农业展望论文:新型乡村生态农业的展望 1荆州市郊区生态农业——“农家乐”的区位选址及基础设计 1.1基础选址农家乐造林模式在荆州城市近郊农村,由于依托城市,交通方便,农产品商率较高,经济较为发达。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怀,新农村建设逐步加快,荆州市村湾绿化行动对改变农民居住环境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荆州市的郊区。在郊区经济效应的指导下,农民经济状况大大改善,普遍步入小康。在荆州的村湾绿化行动中,他们一户或数户联合甚至整个村湾一致行动,充分利用立地条件较好的四旁隙地、村级公路两旁、小广场及公共场所等,利用档次较高的园林绿化树种进行绿化、美化;利用新开发出来坡地或低产田实行经济果园建设,对现有农村水塘进行改造为养鱼池;将居住的房屋改建为“农家乐”或“农耕年华”。形成房前屋后,大树参天,夏日浓阴,整个村湾实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四季美景。从景观上构成春景桃花、夏日荷花、秋风丹桂、冬雪寒梅的布局。让平日拥挤不堪的城市人民,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到这里来休闲度假,深深呼吸农村的新鲜空气。春天踏青,夏日避暑,秋天摘果,冬天赏梅。这是一种新的城市农业模式,是城市人民迫切要求的休闲方式,也是荆州农村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1.2设计思路依托农村现有山、水、渠、路进行植树造林,在原有树木的基础上,进行补植,提高档次。植树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注重景观效果和社会效益。用材林经济林并重,经济效益与景观效益并重。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各业都要办出特色。 1.3主要技术措施规划布局。按农家乐经营面积的大小,统一规划、布局。规划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一般要包涵优良品种农业区、果树区、丰产林区、养殖区(包含水面养殖、家禽养殖)等。房间隙地营造竹园,竹类刚劲挺拔,枝叶滴翠,给人以优美之感,房屋左、右、前3方栽1排常绿树,2排阔叶树,形成林盘,房前栽两株桂花和各种花卉,形成错落有致、芳香四溢的环境。选择3333.5~6667m2面积,集中栽植常绿樟树和落叶树杨树形成片林,特别是夏季烈日酷暑时,形成浓阴,林下休闲娱乐。按6667~13334m2面积不等的地块,栽植桃、李、梨、苹果等,品种要优良,管理要精细,在果实成熟季节实现自采自摘,让城市人特别是儿童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园内小道和步道两边建立木泥柱搭建葡萄架。家禽鹅、鸭、鸡集中圈养,以供城市儿童喂食参观。水面种植莲藕、养鱼,实现夏日荷花满池和林荫垂钓的乐趣。餐饮部要办出农家特色,尽量做到粗菜细做,就地取材,粗茶淡饭,享受回归自然纯真年华。 2荆州市“农家乐”转型升级对策 为了适应全球经济的新变化及和人们旅游生活的新改变,荆州市“农家乐”发展秉承“以农为本,贴近生活,发展楚都文化”的新型旅游;以“战国”为魂魄,突出特色,发展有特色的“农家乐”旅游;以“融合”为途径,农、旅结合,发展产业化的”农家乐”旅游;以“环保”为前提,绿色低碳,发展低碳化的“农家乐”旅游。同时,在湖北构建世界现代卫生城市的背景下,“农家乐”的发展也必须体现“自然生态、城乡一体”的概念,即实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体现促进农村发展、惠及农民生活、融通城乡一体、服务大众社会的核心理念。荆州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推动荆州市“农家乐”的发展,为实现未来荆州市“农家乐”的转型升级,应从以下3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创新: 2.1荆州市“农家乐”人才转型培养升级方案 高素质人才是荆州市“农家乐”的升级的重要支撑,荆州市“农家乐”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转变观念,积极引进人才。人才的教育与培训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荆州市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提升荆州郊区旅游农业服务业的整体行业素质。“农家乐”的经营者和企业也要摒弃传统家庭经营观念和守旧思想,加强自身学习和参观培训,从根本上提升“农家乐”整体行业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意识;采取“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制度,大力普及岗前培训,使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大幅度提升;充分利用荆州市的人力资源,与大学城展开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合作。与大学展开“暑期实习合作”和“课余时间兼职培训”等项目,尽量让学习旅游专业和管理专业的人才深入到“农家乐”行业中来,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 2.2荆州市“农家乐”市场转型升级方案 乡村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产业。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势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荆州市“农家乐”市场的转型升级主要侧重于以下2个方面: 2.2.1市场的基础性拓展目前荆州市“农家乐”的市场覆盖程度低,产业规模较小,远未不及成都市“中国农家乐发源地”的产业规模。在市场的基础性拓展上,荆州市应该着重于营销合作模式,推动荆州市乃至整个湖北省的乡村生态农业市场由“区域化竞争”向“区化域合作”的转型,从而实现市场资源共享、人才交流提升的共赢局面。 2.2.2深入和细分市场的营销荆州市需要深入研究湖北省乡村生态农业产业的市场需求,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设定不同的营销方案。针对湖北省荆州市的楚都文化、关公祠堂、三国争霸等历史文化类旅游产品,着重扩展湖北省周边的消费者,针对节假日休闲、旅游团等大型散客为主设置相应的与旅游风格结合的“农家乐”活动,积极发展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顺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潮流,进行网站建设和在线服务。 2.3荆州市“农家乐”产业化转型升级方案 荆州市“农家乐”的发展应置于湖北省“农家乐”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湖北省旅游经济的统筹发展,在实现湖北省产业的转型升级的前提下,实现荆州市“农家乐”郊区生态农业的大发展。在发展荆州市“农家乐”郊区生态农业产业的同时,将旅游业、农业、饮食产业、交通业、房地产业、环保产业等产业融合贯通,形成共同良性发展的局面。在荆州市大力发展花园城市、黄花菜基地、鄂菜产业化基地、中部花乡等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同时,抓住荆州市的“农家乐”的发展机遇,借助其他产业发展的“东风”,使荆州市的郊区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在发展荆州市“农家乐”郊区生态农业产业的同时,重视产业链的强化发展上,大力大胆推广创新思维,以生态农业产业为优先,合理配置其他相关资源,建立旅游——文化——娱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郊区生态农业在产业链上的完善和创新;将引进旅游和农业项目作为实现手段。荆州市引进了鱼米之乡、关公祠堂、中国战国文化博览园、楚都文化探秘之旅等大型推广项目,应充分利用这些项目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整合产业内要素资源。 3荆州市发展郊区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 大力发展城市郊区生态农业符合我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顺应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潮流,同时能够满足社会人群对农业现状的需求。“农家乐”是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农村经济商业化社会化发展的独特产物,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就郊区生态农业——“农家乐”农业形式本身而言,它涵盖了4大消费优势:价格、区位、消费群体和文化特色,有成为大众化消费首选的良好先天条件。对“农家乐”旅游经营者而言,经营城市郊区生态农业——“农家乐”并不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而是可以作为农业的附属产业来经营。而这也是“农家乐”产业的得以迅速开展的原因。 从城市郊区生态农业——“农家乐”的产业联动效应来看,它对于我国城乡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推动具有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农家乐”利用郊区农村现有资源,自发承接城市消费“辐射”,促进了城乡经济互动,繁荣了郊区农村经济。随着它的发展,农民的陈旧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收入途径开始增加,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同时,“农家乐”产业的发力发展提升了农业的附属价值,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对湖北省乃至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参考意义。 作者:鲁青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农业展望论文:农垦农业机械化近况及展望 1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加快 做到注重突出重点,向关键薄弱环节倾斜;注重先进适用,大力推广技术领先、安全可靠的机械;加大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在规划、用地等方面积极支持建设农机停放场地,改善农机保养条件;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为主要任务,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在农机新技术推广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以国家投入为引导、以农户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机械发展投入机制,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工作,进一步调动了农户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从2007年至2012年底,垦区共享受国家和地方农机购置财政补贴11563.54万元,垦区内部出资补贴总额达6564.99万元,引导农户投入40769.41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 1.1农机培训面拓宽,机驾人员素质提高为适应垦区农机化发展的要求,切实解决农机驾驶人紧缺问题,提高农机驾驶人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培养农机驾驶实用人才,增强发展后劲,农垦农机培训学校充分发挥科教阵地作用,积极开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机维修等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培训,不断扩大培训面,使更多的农机人员熟练掌握农机化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提高农户就业能力,增加农户收入。为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和机驾人员素质,垦区农机管理部门在2006年提出了参与垦区农田作业的机驾人员必须具备“三证”(驾驶证、职业技能鉴定证和农机作业市场许可证)要求,并专门出台了关于人员培训的文件和办法,用三年时间对垦区6000多名农机从业人员进行了一次系统轮训,培训经费由集团公司和农场各负责50%;2010年,又将农机培训纳入垦区农工创业培训工程。几年来,共轮训学员近万人次,其中有2000多人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1.2监管力度加大,安全生产形势良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性文件的贯彻实施,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促进的新时期。通过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农机安全生产检查”“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等行动,各农机管理部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规范农机行政执法,依法管机水平明显提高,为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在当前垦区各农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手段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农机管理部门加大了对农机安全监理的支持力度。要求农业机械必须到农机监理机构注册登记,未到农机监理机构注册登记、未参加年度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农业机械不准参加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不准领取农机作业市场许可证从事场内作业,不准领取跨区作业证从事跨区作业;将农机安全监理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进一步规范农机驾驶培训与驾驶证核发的程序及管理;建立农机推广销售与安全监督管理的跟踪监管机制。通过多措并举综合监管,合力提升农机安全监管“三率”水平,营造良好的农机安全生产氛围,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底,垦区拖拉机挂牌持证数为3352台,当年注册数377台,年检拖拉机2953台,年检率87.16%;垦区收割机挂牌持证数为2022台,当年注册数224台,年检联合收割机1399台,年检率77.8%。为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2农垦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农机服务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促进下,农机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农机装备保有量迅速增长。但是,从农垦现代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来看,垦区农机装备结构仍不够优化,农机作业领域不宽,使得农机服务大多局限于水稻、小麦等粮食生产领域,设施农业、经济类作物和农产品深度加工等领域农机化发展相对滞后,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新机具更新不足,严重制约着垦区农机化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动力机械发展较快,配套机具发展相对缓慢。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的发展仍然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用于保护性耕作的大型、宽幅、复式作业机械偏少,作业形不成规模,致使农业机械作业范围窄,整体功能发挥不尽合理,作业效率受到限制。二是水稻收获机械发展滞后。占垦区收割机多数的中小型全喂入收割机性能落后,只能收割三麦,秸秆粉碎性能不佳,自动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三是农机化技术含量总体不高。虽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但经济作物生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低,先进的高效农业、保护性耕作、精准农业、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应用较少。 2.2部分农场对农机化投入不足,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缓慢一项新技术、一种新机具要全面推广,必须要引进、试验示范和宣传,需要大量资金作保证。但是,垦区部分农场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和引导力度不够,还没有建立稳定的农机化投入机制,政策变化大、随机性强,多元化投入机制还不完善,扶持政策及配套措施还不健全,不能满足广大农户和各种经济组织投资农机化的需要。 2.3部分农场农机管理队伍力量不强,机驾人员整体素质下降垦区18个农场中,有半数以上农场的水利工作由农机人员兼职,甚至有些农场的农机和水利工作岗位只由1人兼任,这就导致了农机管理人员工作重心偏移,客观上影响了农机管理工作。同时,随着农机化的发展和新型农机具的不断推出,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操作人员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技术力量缺乏、创新意识薄弱、管理服务人员很不稳定的问题。一些技术人员对高新适用农机一知半解,无法为农户提供规范的指导和帮助,致使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等工作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在垦区机驾人员中,50%以上的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少数新增机驾人员不懂农机方面的知识,又难以得到系统培训,出现不少“师带徒”“父带子”的农机人员,导致农机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使农机作业质量和安全生产难以得到保证,农机化发展缺乏后劲。 2.4农机标准化管理落后,修理、配件、油料市场服务质量不高垦区农机产权制度改革后,作业市场一度混乱,经过强化管理,出台了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和作业指导价格,制定了农机作业市场准入制度,逐渐规范了作业市场秩序。但农机标准化管理仍然落后,大部分农场农机停放不统一、保养不规范,难以保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田间作业质量。同时,农机修理、油料、配件等市场服务较差,农机修理市场管理不规范,修理条件简陋。部分修理人员无证上岗,难以保证农机修理的及时、可靠性;油料、配件供应网点少,服务不到位。 3加快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随着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对农业以及农机化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垦区应抓住机遇,按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农机化管理体制,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拓展农业机械化发展空间,推进农机专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开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局面。 3.1积极开展标准化管理,健全和完善农机化管理体制农机标准化管理以提高农机人员素质为根本,以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机安全为保证,以提高农机技术状态为重点,以实现农机标准化作业为目的。促进农机作业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和安全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农机为农业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手段。而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是规范农机田间生产,保证先进农艺技术实施效果、保障生产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措施。垦区已将农机标准化工作纳入垦区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各农场结合实际,健全农机管理机构,配备充足的农机管理人员,进一步完善农机标准化体系,加大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为农场农机化建设发挥保驾护航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根据垦区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统一作物布局、统一农艺要求、统一农机作业,针对农机多种组织形式的格局和农机作业市场化的特点,采用行政管理与法规管理相结合的方法,以田间作业标准化为中心,以机务区建设为基础,以法规管理为手段,将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农机管理的各个方面,努力做到机车有库、农具有棚,通过建立健全农机管理规章制度,全面提高农机化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农业机械统一停放、统一调度、统一标准化管理、统一作业质量要求、统一作业价格,以便于运用先进的农机和技术,实施先进农艺农业技术。特别在三夏、三秋作业中,应规范执行农机操作规程、农机作业质量标准、检查验收标准、农机作业价格等,做好各项记录,完善田间作业检查验收记录、机车日记、机车维修记录等基础技术档案和资料,促进农机作业质量的提高和各项工作的规范化。 3.2制订和完善扶持政策,为农机化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农业机械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这是影响农机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各农场应充分发挥政策扶持的导向作用,积极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补贴办法,逐步形成以政府和农场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其他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扩大补贴范围,重点支持农机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及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农机化投入逐年增加。尤其应加大农场对农机化投入的力度,建立农机化发展基金,重点解决农机站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完善农场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机构的职能、技术装备,增加推广项目经费,引导农机人员购买和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进一步提高江苏农垦农机装备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3.3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机专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效益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化、市场化;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扶持农机协会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加快农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目前垦区已经形成的农机合作组织,基本上是有帮带性质的合作组织,管理、运作不规范,组织化的优势不明显。农场农机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农机化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创新,强化政策扶持和信息引导,在现有服务体系基础上建立健全“以农场为中心、以农户为主体”的层次分明、功能完备、覆盖广泛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整顿和规范农机配件、油料等市场秩序,加强农机修理网点建设和管理,形成管、供、销、经营服务一条龙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劳务、技术推广及咨询、培训、维修、供应等服务市场,引导农户走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道路;积极构建以多种经济成分为主体的农机化服务体系新框架,从而提高农机组织化程度,通过实行专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垦区农机化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3.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农机化技术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农机人员素质是加快农机事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垦区无论是农机管理人员还是农机技术工人,都十分匮乏。尤其是部分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和技能水平都不太适应农机标准化和农业现代化工作的需要。各农场必须根据集团公司的要求,选拔、培养和配备足量、合格的场级农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生产管理区设置专(兼)职农机监理人员。同时,要继续加强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安排农机专项资金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先进实用农机技术培训,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作者:孙向阳单位:江苏省农垦农机安全监理所 农业展望论文: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划及展望 参照企业战略规划理论,可以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划分为战略思想、目标、重点、措施和基本阶段等内容。战略思想统领整个战略规划,发挥着基础性、引导性和指领性作用,对于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重点的把握、战略措施的选择以及战略阶段的划分具有重要作用。战略目标是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具有统领全局和宏观指导的作用。战略重点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环节和关键内容,战略重点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稳步推进。战略措施是反映战略思想、实现战略目标、保证战略重点的主要策略和措施。战略阶段是基于战略过程的阶段划分,不同的战略阶段具有不同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各战略阶段的有机衔接组成战略实施过程。虽然用于指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理论、思路和知识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使得战略规划在内容、形式和表现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体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1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既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本质,也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这种结果也可以视为是二者有机互动的过程体现。不论是结果体现还是过程体现,都必须借助特定、固定的信息符号,这些特定化、固定化的信息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限体现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为一种客观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信息网络体系的稳定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否则只能说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不适合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首先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的地方特点,也就是区域性,没有区域特点的战略规划必然不会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推动作用,其次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背景条件,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和提高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方社会经济环境较为复杂,组成经济环境的各种要素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复杂性,且各种经济环境因素之间又存在复杂关系,这就使得经济环境与现代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元,只有系统梳理和规整这些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才能实现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也要树立动态观点来考察和分析这种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通过考察和分析得出准确有效的环境信息,用于指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 对于各个地方而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由地方经济环境条件的差异所决定,且这种差异又是别的地方所难以模仿的地方,可以说是特质,这种特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能够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竞争力,甚至塑造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品牌力。与企业组织相类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也拥有固有的资源,按照表现形态可以分为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主要是发展品牌、发展理念、发展历史等,有形资源主要是人财物资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被量化。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紧密联系,形成有效合力,共同决定现代农业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甚至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价值指向和行为方式。 尽管如此,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相互支持的,也有的时候表现为相互妨害、摩擦和冲突。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态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对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而言,不论是难以量化的无形资源还是相对有限的有形资源,都会制约和影响现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必须要抑制各种资源的负向作用以及各种资源之间的负向联系,采取有效措施规避负面影响,保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及其战略规划的制定。具体而言就是,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有利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对于领导者而言,这种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些意见建议很可能是战略规划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2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形成可以说是一个动态过程,但将其置于战略管理的理论视野中加以审视,战略规划的是一个静态的阶段或者说是战略思想转化的结果体现。也就是说,战略规划不能够停留在静态层面,必须使其具有一定实践指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战略规划的内在作用。可以将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概括为战略实施。在战略管理理论中,战略实施是战略规划实践的过程,也是战略规划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正是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同样,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也是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并非可以随意进行,它通常需要细致分解战略规划目标和任务,有效规整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内外环境资源,充分调动和增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力和竞争力。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这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只有将这些发展目标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体系。基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需要来设置战略目标体系,使得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能够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有序的关系链。在战略目标的统摄作用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结构层面和职能部门之间能够形成畅通有效的沟通纽带和交互机制,有利于进行目标落实程度、任务完成水平的交流对话。经过分解、落实、协调、整合的动态过程而催生的战略目标体系一旦形成,就具备了较强的实施能力,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者:段觉平单位:湖南宁乡县黄材镇人民政府 农业展望论文:高原现代农业园区的建构及展望 一、园区发展现状 一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了一批种养示范基地。园区立足于互助县的区域条件,明确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了一批种养基地。例如,以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巴扎、加定、哈拉直沟等乡镇建成杂交油菜制种基地867公顷;以青海介实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台子、塘川、高寨等乡镇建成特色蔬菜生产基地600公顷;以霍普兰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在台子、林川、丹麻等乡镇建成脱毒马铃薯制繁种基地533公顷;以青海谷丰粮油进出口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塘川、威远等乡镇建成优质蚕豆制繁种基地333公顷;以青海杨光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和青海八眉猪原种育繁场为龙头,在威远、塘川等乡镇建成互助八眉猪良种仔猪繁育基地;以青海浩园种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威远、塘川等乡镇建成肉(奶)牛养殖基地。 二是促进了新技术新成果的开发应用。园区通过自主创新、联合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利用等方式,选择适宜高效的种养品种和栽培技术进行示范,使先进适用新产品、新技术的效果直接在园区展示出来,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形成、推广和转化。目前,园区已引进蔬菜、油菜、马铃薯、蚕豆、食用菌、花卉、生猪等新品种50多项;引进无土栽培、墙体栽培、喷滴灌、双垄覆膜、补光、二氧化碳增温等新技术12项;培育了互助长白葱、青油010、青杂5号、下寨65、青薯2号、互助红、互麦13号等新品种。同时在强化核心区“孵化”作用的基础上,以杂交油菜、马铃薯、蚕豆、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为重点,建成高原夏菜、“双低”油菜、马铃薯、优质蚕豆等成果转化展示示范田8000公顷,占到全县特色优势作物面积的14.6%。三是发挥了农业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园区自建立以来,对全县19个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科技人员进行了培训,举办农业培训班17期,培训人数达到950人次。并依托园区举办以新品种、新技术、合作经济组织及协(学)会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50多期,培训人员达到1.1万人次。 同时,积极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和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开展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经济实体活动。成立了科技服务小分队,目前,农村服务小分队的农技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亲自向农民传授种养技术,并将先进的管理方法、经营策略和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千家万户。四是经济效益日益显现。2009年示范园区实现总产值3.2亿元,辐射带动区内农户户均增收742元,人均增收176元;2010年实现总产值5.3亿元,较上年增加2.1亿元,辐射带动区内农户户均增收1308元,人均增收311元;2011年实现总产值6亿元,辐射带动区内户均增收3010元,人均增收860元。 二、园区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园区建设资金缺乏,可持续发展困难。园区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农业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加上近年来财政扶持不足,造成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科研、生产的开展以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及其完善。二是园区缺乏正常运转资金。园区的资金基本上投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产条件上,引进优良品种、新技术,研发新农产品,进行农产品加工研发等持续运作的资金短缺,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对园区农业科技创新形成了较强约束。由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分散了有限的建设资金,同时也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制约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四是融资渠道不健全。尚未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市场,如贷款、保险、吸引外资等融资渠道不健全,影响了资金的投入。 2.特色产业开发不够,主导产业薄弱,品牌开发滞后。由于农业科研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新产品开发不够。园区目前主要是从外地引进新品种,大多是复制外地品种,立足于当地、适合当地、突出高原特色的、自主研发的新品种、特色品种不够多。目前,园区内的主导产业主要是“两种一猪”,即杂交油菜制种、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和互助八眉猪良种繁育,从而造成主导产业薄弱,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在品牌开发上,只是在停留在油菜和马铃薯的特色制种上,互助八眉猪、无公害蔬菜等优势农产品还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加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薄弱,推广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3.经营管理机制与市场机制不相适应。一是园区在经营上不完全属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单位,尚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经营机制。由于示范园区是由政府一手建立起来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尚不健全,虽然设立了农牧产业化开发公司,但政府对园区的干预较多,园区的管理者也多是由政府委派的,管理人员的收入与其所在园区的经营状况还没有直接关联起来。二是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较低,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仍习惯于粗放经营,农产品总产量不高、质量缺乏保证,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品牌化,一些设施如温棚不能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土地流转困难。园区建设需要整体规划、集中联片发展,由于农民经营观念滞后,在推行设施农业连片建设的进程中,常常出现土地归属、置换、流转等方面的问题,农民对转让土地、收取租金心存疑虑,不愿意转换或租赁土地。同时,由于缺乏土地经营大户和农业经纪人,加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难以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化发展方式。 4.缺乏强有力的科技人才的支撑,科技研发相对薄弱。一是技术人员极为匮乏,人才短缺。目前园区缺少园林、果蔬、畜牧和加工的专业人才,缺少农业高科技人才,缺少善于经营管理人才,缺少农业信息方面的人才。现有农业技术人员中,能够常驻农业示范园区从事指导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尤为紧缺,其专业分布也严重失衡,致使园区高科技项目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经纪人队伍规模小,经纪能人少,而且确定经纪人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些人单打独斗,各自为政,流动性强,其作用难以发挥出来。二是园区在引智入园、引智创业、成果转化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缺乏有力的措施,科技对农业园区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5.扶持政策不完善。目前,有关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还不完善,影响了园区的快速发展。在园区开发方面,园区还缺乏配套的吸引内外资企业和社会资金入园的政策措施,相关部门还没有形成支持园区建设的合力,虽然制订了一些鼓励措施,但扶持力度不大,难以有效地发挥激励作用。在科技创新方面,亟需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对新技术新品种引进、风险性科技创新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在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方面,园区还没有与科研单位、推广单位和生产单位结成利益共同体,如何调动示范园区与科研单位、推广单位和生产单位积极性的问题尚未解决。 三、推进园区发展的对策 1.完善各项政策,抓好项目建设。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尤其是增加财政支持的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保证,园区要切实落实各项政策,充分调动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三优”:一是制定优惠的政策,为进入园区的项目、业主在用地、用工等方面提供更优惠的条件;二是提供优良的服务,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态度,为园区建设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三是建设优良的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优良的硬环境。同时,建立农业项目库,围绕“储备一批项目、申报一批项目、实施一批项目”的思路,形成项目带动机制,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寻求更多的项目支持。并把争取国家支持、政策扶持、项目支持、信贷支持、农民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设施农业。 2.继续搞好土地流转工作。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培育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流转组织的作用。组建土地交易所、土地评估事务所、土地银行或土地融资机构等独立于集体和土地使用者的中介机构,高效开展土地流转的登记、咨询、评估、推介工作,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签证、纠纷调节工作。 3.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项目建设作为园区建设的载体,吸引客商来园区投资办厂,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依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允许其以多种形式开展服务,支持其发展。通过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逐步形成“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金融服务。 4.重视人才工作,加强生产经营者队伍建设。人才是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水平的关键,互助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欠发达地区,各种人才非常缺乏,因此,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要在人才的引进、吸纳、使用上大胆探索,加大工作力度。要充分利用省内外、国内外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结合园区建设的实际,做好引人引智工作。加强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以主导产业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重视农村经纪人的培养,为农村培育一批实用型的经纪人。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经纪人的管理,为农村经纪人提供多种服务,加强农村专业经纪人的培训,提高农村经纪人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经纪活农”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5.做好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工作。建设一批设施农业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组织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种植能手走出去,开阔眼界,力争在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特色品种上有所突破,依靠良种的引进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6.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积极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提升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产品品质,以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精品名牌为发展方向,实施农产品精品名牌战略。力争培育一批质量优、品质好、附加值高、产量大的品牌产品和优势生产基地,实现树形象、创名牌、扩市场、增效益的战略目标。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扩大农产品生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孙武奎单位:中共互助县委党校 农业展望论文:经济带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展望 一、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必然性 (一)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科学发展。农业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切入点。传统农业是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追求更高产量的粗放发展方式,其科技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滥垦滥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而以石油、天然气为能源和原料基础的高投入、高能耗的“石油农业”,虽然带来了高产量和高效率,但也带来了高污染,生物物种减少,生态环境遭到更严重破坏。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都难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不可持续的非科学的发展。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如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循环型生态农业则是在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促进农业生产资源高效持久利用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以满足人们安全健康的绿色消费需求。实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收益,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发展、环境和资源协调一致。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精神,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是促进农村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的有效途径西江经济带广大农村地区大量小型养猪场产生的排泄物大多数都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大量的生活垃圾也是未经任何处理而堆放路边、溪边,任由雨水冲刷,这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循环型生态农业是将农作物从太阳那里得到的能量和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料的投入,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的输出。如把农作物秸秆变成家畜饲料,家畜排泄物用来培养食用菌,生产食用菌后的残菌床用来繁殖蚯蚓,把蚯蚓利用后的残余物返回农田用作肥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又如通过沼气池建设,使改圈、改厨、改厕同步进行,把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汇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一方面可以杀灭寄生虫卵和部分病菌,基本达到粪便无害化处理标准,另一方面又可以产生沼气供厨房烧水做饭,减少生物能源和其他石化能源的消耗,实现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把农村脏乱问题解决在生产生活内部,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这不仅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意味着农村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三)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是市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市场经济就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产品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只有适应市场需要,满足消费者需求,生产才有效益。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们求的是温饱,要的是产品数量,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产品质量,追求绿色环保消费,农产品贸易的“绿色壁垒”越来越多,农产品质量门槛越来越高。因此,市场上各种化肥激素催长的产品,市场越来越小,竞争力越来越弱。相反,没有施用化肥、农药和任何激素的各种绿色环保农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竞争力越来越强。各地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实践中总结探索出“种植+沼气+养殖+灯”、“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综合利用”、“产业共生”等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具有“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无害化”等特点。循环型生态农业通过对生产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不仅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弃物的循环利用,为农作物提供优质的有机肥,减少生产成本,而且生产出市场价格较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无污染无激素的各种无公害产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果每年每亩施用经过处理的有机肥1吨,连续五年可减少50%的化肥使用量,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既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又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实现减少投入、增加收益的良好效果。这对于人口众多、农业生产资源紧缺的西江经济带来说,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办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及面临的困难 (一)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 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在政策环境、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环境以及农业生产实践经验方面都有许多有利条件。 1.政策机遇循环经济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005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节约资源确立为我国新的基本国策,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广西区人民政府2005年11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鼓励各级政府采取措施促进本地循环经济发展。2009年12月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广西要提高粮食自给率,确保粮食产销平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生态农业。2010年11月广西又出台《关于建立投融资政策措施体系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引导农村发展绿色农业,支持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经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生产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十八大报告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发展。强调要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度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国家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采取越来越多的政策措施扶持其发展,这些都是发展西江经济带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有利政策环境。 2.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方面西江经济带的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小部分为盆地平原,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西江经济带主要位于北回归线左右,主要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大部分在21℃以上,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全年都是农作物生长季节。西江经济带的生物种类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作物资源、林业资源、果树资源、禽畜资源、饲草饲料资源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中药材资源最为丰富,是广西粮食和蔗糖主产区,还盛产荔枝、龙眼、香蕉、沙田柚、冬菜、肉桂、八角、柑橙等经济作物,水产品也比较丰富。这些都为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及生态资源。 3.长期的实践探索积累了许多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发展经验广西西江经济带在长期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探索积累了许多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及经验。如最具有代表性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即恭城模式。该模式是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各种可利用场地,建设“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循环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即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有机废弃物经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能源用于农户的日常生活消耗,沼液用于喂鱼和浇农作物,沼渣作为农作物的重要肥料,这既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又可以降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北流市探索创造的“稻(免耕抛秧)+灯+鱼”发展模式,实现平均每公顷产稻谷8820公斤,塘角鱼1080公斤,稻谷产出10500元,稻下产鱼超千元的成绩,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在北流、兴业、博白、岑溪、平南等地兴起的循环型生态畜牧业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利用丘陵山地种植果树,在果园内放养鸡,鸡寻觅虫及饲草料,又为果园施下有机肥,节省了饲料、化肥,又改善了畜禽和果树品质,实现了鸡、果、虫、草、粪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如若是规模化养殖,利用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废水等废弃物作为沼气的原料,沼液用于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减少环境污染,缓解农村燃料紧缺、增加农田有机肥等多重效益。此外,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间套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微灌技术、良种良法集成应用、葡萄一年两收、生态植保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应用等节本增效配套栽培技术,均得到了较好的示范推广,这促进了西江经济带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变革,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些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为西江经济带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二)西江经济带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西江经济带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不少困难,主要是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紧缺、农业生产过于分散、技术含量低、生产经营者素质低等,使得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受到影响。具体来说: 1.自然环境方面西江经济带的柳州、来宾、桂林、贺州、贵港等地部分区域属于岩溶地区,生态脆弱,而这些地区人口众多,加之不合理的滥伐滥垦及过度放牧等行为,致使水土流失,石漠化加剧,导致优良耕地丧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柳州、来宾、贵港、贺州、梧州等喀斯特地貌区出现岩石裸露、土质退化等现象。 2.农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由于人多地少,农业生产经营者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用地膜,以增加农产品产量。如广西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西江经济带平均每亩施用化肥105公斤,每亩施用农药3.12公斤。施用农药,对农产品造成污染及残留,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对水源和土壤也是严重的污染并劣质化,使得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害虫及病原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农药施用效果大大降低,使得农药毒性和使用量都不断加强,对土壤中的动物和有益微生物造成伤害,引发各种生态灾难,更重要的是危害了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并对人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化肥使用量的长期施用和不断增加,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产品品质档次降低,产量下降。地膜使用对农业生产也有较大影响。因为残留在农地里的地膜在一般条件下难以分解,长期累积既给耕作带来不便,也破坏土层结构,降低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影响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生长和各种元素的循环,降低土地质量,影响农作物生长。 3.工业生产和民众生活过程中的污染西江经济带人多地少,经济落后,自然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各县为加快经济发展,都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小造纸、小建材、小化工厂、小五金、小食品等,而这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缺乏,技术装备总体上较落后,许多资源难以综合利用,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大,各种生产废弃物大多是直接排放,这既造成资源浪费,又污染了生态环境。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约为3.22吨标准煤,水耗为455立方米,分别比全国平均耗量高47.7%和108%。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废气排放分别为79吨、2.4万立方米,分别比全国高103%和43%。西江经济带人多地少,农民居住分散,经济落后,生活污染及养殖废水污染比较严重。村镇卫生设施少,卫生条件和卫生环境差,除沼气池建设的村镇好些外,大多数村镇集中处理生活污水、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和改厕等卫生设施建设覆盖率低。农村地区绝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造成污染,致使河流、水渠等的BOD(生化需氧量)、COD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水生生物,有害藻类滋生,影响水产养殖业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 4.投入不足,技术研发与推广滞后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农业总体投入不足,投到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上的经费则更少,科研及推广主要依赖于财政投入,资金来源单一,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循环型生态工程建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投入不足,致使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许多先进适用的循环型生态农业技术、节约农业技术、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技术等难以推广,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目前,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40%左右,科技难以为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制约了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 三、促进西江经济带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措施 为促进西江经济带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各地进行了许多与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设,如开展“百万农户种千万棵树”的“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城乡清洁工程、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综合保护能力等,这些都为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循环型生态农业既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也是一种集经济、技术、生态、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加强对循环型生态农业及其发展意义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加大循环型生态农业知识的宣传,让全社会对循环型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意义了解和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新的资源观、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明确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双赢的新型农业发展体系,营造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生产者的积极参与。加强对各地典型的有效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宣传,给生产者树立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广大农民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自觉性,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 2.加强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探索研究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离不开先进适用技术的支撑。先进适用的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是西江经济带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加强对西江经济带现有适用循环型生态农业技术的总结和推广,如“循环型基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循环发展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等的技术的总结推广。加强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运用和推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改进施肥技术和方法,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化肥、农药等的投放,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减少农业生产中资源的消耗,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加大对牲畜粪便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加大肥田力度,开展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物理农业的研究,将物理学中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既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又保证农产品的无污染、高品质。如黄瓜、西红柿用红光照射处理,可提前成熟,且糖分、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含量显著增加;使用一种将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变成橙色光的新型塑料膜,可让黄瓜和西红柿增产50%。 又如空气中氮气占78%,利用专门的放电装置,使空气中的氮气产生氮氧化物,与水化合形成稀硝酸和亚硝酸,然后硝酸和亚硝酸进入土壤中与其他元素合成氮素肥料。通过该项技术可以降低施肥成本80%。又如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波性,将光源在夜间开启,引诱害虫飞来,使之触到设在光源外围的高压电网而被击杀死亡,达到捕杀害虫的目的。蔬菜、瓜果的保鲜始终是一个难题,静电可以解决。当电场强度达35.3kV/cm,可以使空气击穿产生电晕放电,产生大量臭氧,臭氧的氧化作用破坏了果实催熟剂乙烯,减弱果品、蔬菜的代谢机能,达到净化空气,阻止腐烂。如静电储存2d的黄瓜、桃子,其腐烂率比对照组可降低50%以上。通过加强循环型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让广大生产经营者熟练掌握各种先进适宜技术,促进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3.建立和完善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循环型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西江经济带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改变目前农业生产经营过于分散的状况,促进农业生产的相对集约化和适度规模经营,以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和规范化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的有效衔接,形成生产经营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西江经济带特色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产品市场化的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建立和完善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因为,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能够降低农技推广成本,提高农技推广效率。各种合作组织能够提高农户市场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合作组织内的能人大户,能成为新技术、新产品走向市场的开拓者,有利于他们抵御市场风险和市场中的抗争能力,实现西江经济带循环生态型农业健康发展。 4.提高生产经营者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循环型生态农业健康发展农业、农村、农民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发展则需要通过农民。循环型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农业,农业生产经营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较全面的农业新技术,这样他们就比较容易掌握和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西江经济带的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科技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广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西江经济带农村常住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情况是:未上学的3.02%、接受小学教育的34.12%、接受初中教育的53.69%、接受高中及大专以上的占9.17%。受教育程度偏低影响他们的整体素质,进而影响各种循环型生态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推广,制约了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仍要加大支持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借助各种渠道对农户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利用农业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力量,加大对加大农业生产科技人员的培训,加快循环型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促进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 5.加大财政对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西江经济带经济落后,收入低。因此,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政府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给予大力扶持。利用国家支农资金加大对西江经济带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增加财政贴息和政府担保对循环生态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解决他们启动发展资金。扶持循环型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作者:黄锡富单位: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农业展望论文:地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展望及实践 一、恭城县生态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 恭城县生态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其头上的各项桂冠也是当之无愧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恭城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其各项经济指标都表明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分析恭城经济发展指标,以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眼光来把脉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出恭城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原有的“三位一体”生态产业模式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效益考验 长期以来养殖(主要是养猪)是传统生态农业链条的起始环节,从而也是整个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源头。由于近年农民种粮面积的缩减及市场上喂养饲料价格上涨和生猪销售价格下跌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而稳固和完善现有生态产业链条只有靠创新。一家一户的养殖模式显然已不适应下游产业链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因此,走集约化养殖道路势在必行。通过养殖公司、养殖专业户的集约化生产来稳定生态源头,形成专业化养殖+自动化集中沼气供应的新生态产业链关系。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资源基础性配置功能,用市场效益理念优化生态产业结构实现资源配置的多元化。 (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程度低 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扩大为国内农产品走出国门提供了便利,但其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又是对当前我国农业粗放式经营的一个冲击。标准化种植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无公害种植则是农产品走国际化道路的首张通行证。以科技来提升二者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生态产业链条不够完整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的“三农”问题解决途径,在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因地制宜的引出发展生态旅游的逻辑路径。反过来,生态旅游的开发既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又将大大提升生态农业的档次和品位,增加农民的收入。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旅游其关键是要因地制宜推出特色服务产品。恭城生态旅游一方面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如瑶乡风情农家游、观音仙姑岩旅游景区、红岩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岭山———挖沟万亩桃花园景区等)。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唱响旅游发展品牌。 (四)生态农业产业化理念相对落后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培育营造具有市场开拓、科技创新、资金融通、资产整合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龙头企业,其核心内容是资产整合、产业重组、建立新型的利益机制。恭城经济长期以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无不得益于其发展思路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紧紧围绕生态农业发展这个基础不动摇。变得是从不满足于现状,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恭城模式”。而当前生态农业产业化理念在具体实践中也需要用新的发展观来体现。再把农业产业化仅仅当作当前农村的一种经营模式来看已是远远不够的。而要将生态农业产业化在实践中看作是一个生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因而,确立和强化生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对其进行优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任务。 二、开创生态农业产业化实施新路径 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益经济。生态农业产业化自始至终是与生态经济紧密相联系的。从“恭城模式”确立并推广以来,恭城一直在不断的从外延与内涵上推进和发展着生态农业这一农村经济发展理念。生态农业是特色农业,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产业化链条,恭城则紧紧围绕水果及经济作物的种植,积极完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 (一)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科技革命是构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本保证。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我国农业的优质、低耗、高效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在县科技局、科协等部门的积极组织下,一方面积极利用农业科技革命的成果,不断引进符合本地气候、土壤适种的新型水果及农经作物品种,例如:台湾青枣、日本梨、早桃、白糯玉米、高油玉米、无支架豆角等。同时大力推广和规范生物性农药和专用、缓释、长效及可控肥料的使用。另一方面,组织科普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系统化、科学化的种植,养殖培训,普遍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生态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是把生态维护与农业的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环节连接起来,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实现农产品的多环节增值。因而,农产品的保鲜、加工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环节。一段时间以来,工业基础薄弱一直是制约恭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瓶颈”。2003年以来,作为县委、县政府“一号工程”的招商引资工作率先为恭城带来了投资近3亿元的汇源集团柑橙果汁生产项目,初步解决了农民卖果难的问题。同时野木果酒厂的扩建及与台商的销售协议签订拉开了恭城生态工业化发展的序幕。龙头企业带动特色生态农业,“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已基本形成。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进一步完整和丰富了原有的生态农业组织链条。 (二)优化区域布局,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和优质产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上面临着较大的外来压力。认识到这一点后,恭城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中便很快多了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与标准体系建设的构想。一方面在山区面积较广的几个乡镇扩大毛竹的种植面积,积极调整林种结构,并形成了月柿基地(红岩村),椪柑基地(黄岭村),桃子基地(大岭山),无公害蔬菜基地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生态示范点。另一方面按照国际绿色认证标准,通过改良品种,规范农药使用等措施大力发展无公害种植。同时走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在科技带动下逐渐在全县推广标准化种植。 (三)紧紧围绕生态农业,做足生态旅游文章 将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相联系,使旅游产业成为生态农业产业化组织链条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这是恭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色之一。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恭城创造性的开发出了特色生态旅游。先后举办了大岭山桃花节,红岩月柿节等大型活动。同时辅以人文景观(文、武庙)确立了“观文物古迹,品瑶乡风情,赏生态农业田园风光”的旅游发展思路,使生态旅游同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共同构筑了恭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完整链条。 (四)提炼“恭城模式”发展新理念 前面提到,从二十年前三位一体的“恭城模式”到如今五位一体的恭城发展新模式的日臻完善,一方面有当地领导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不动摇有关,另一方面与其结合本地实际不断进行发展路经创新密不可分。五位一体的恭城新模式不仅只是原有发展思路的延续,而是更能体现出把生态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性。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的提出意味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在原有生态农业基础上引入若干加工企业,而是更注重整个生态产业链条质的提高及其之间协调关系的优化。因此恭城发展新模式在新时期就有了其自身的一些特点:1.专业化养殖力求稳定生态链源头由一家喂养两三头猪到专业化养殖理念的提出既是外部客观环境使然也是农业产业化自身发展的要求。养猪大户、养猪专业户的出现是农村经济合理化分工的结果。集约化养殖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而且为下游产业提供了充分的保证(提供沼气、有机肥等),同时还能丰富产业组织内容,将养殖业向肉类加工业扩展。可以说专业化养殖是恭城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2.自动化沼气凸显规模化生产优势同样,与一家一户的沼气池供气相比,由专门的沼气提供商(具体实践中可以是养殖大户兼营,也可以是独立的供气商)进行地区性(一个村或几个村)的集中供气,可以降低沼气生产成本,节约沼气池占地,克服各家各户沼气设备维修量大等缺点。可以说实行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集中用肥,有偿服务是农村经济进一步走市场化运作的一个突出表现。3.标准化、无公害种植以求优化种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生态农业走产业化道路首先要有规模化的经营作为基础,但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又要求生态农业不能仅仅停留在量的扩张上,而是要以规模为后盾走专业化生产的路子,注重产品质的提高。标准化、无公害种植便是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同时考虑到国际、国内两个资源的结果。4.现代化加工集中体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特征传统的三位一体的“恭城模式”将恭城经济的发展止步于生态种植业,而农产品加工业的引入则使生态农业又朝农业产业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生态工业的建立为种植业打开了通向市场的便利大门,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使粗放型的农业向集约型、高效益型生态农业转变。同时,也调整和优化了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作者:黄元芳单位:桂林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农业展望论文:城郊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展望 一、近郊农村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 都市农业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产物,当今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独是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上升到综合实力的竞争。我国城郊休闲农业正是顺应这种趋势而产生的,它在促进城郊经济发展、增加城郊农民收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城郊休闲农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近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突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渐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对观光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公园绿地休闲活动空间与设备不足,人们对休闲游憩的需求增加,加上道路交通的改善,公共运输及私人车辆的普遍化,都为近郊农村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是目前实际上,近郊农村的发展正处在不被认可的瓶颈期。以安徽省的岭脚村为例,此处游客多是为了黄山景区的游览,但它处在黄山市旅游区的边缘地带,发展不受重视,虽然村内有多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风景优美宜人,有着发展近郊农业、旅游业的先天优势,但目前处于尚未开发的状态,当地村民对其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近郊农村的发展尚缺乏科学有效的政府管理组织和管理方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休闲娱乐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政府就必须承担相关的责任。因此,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休闲机会是很重要的。目前,我国大多数近郊农村产业都是在自发状态下发起来,普遍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合理规划、政府宏观调控与指导不力、不全面考虑可进入性和可持续发展;盲目开发、活动内容单调,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不足;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城市居民容易产生反感心理。黄山市的整体规划中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很多近郊农村在建设生态旅游、休闲项目,各地的农家乐也纷纷建起。但是在组织中缺乏整齐划一的指导方针,建设方向参差不齐,建设步伐也前后不一,各地独成一派,功能重复、景观特色缺乏,更有很多人文类景观被忽视的现象。 (三)近郊农村产品的品牌化意识不强。在全球化背景下,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产品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认可、依赖,也往往表现为对该品牌的认可和依赖。而在当前近郊农产业的发展中,“自由化”无疑是最大的特点,产业方向、理念、管理组织,乃至实施都是自由化的,毫无“品牌”可言,散乱状态下的中国近郊农村亟需整体化的先进“品牌理念”。无疑,“黄山”已成为黄山市的一张名片,而且已形成了充分的名牌效力。但是对于岭脚村而言,八百岁的红豆杉、古色古香的千年古道等多处标志性景观仍未作为品牌被重视起来。就算是在村民的有意识认识下,千年古道已作为标志开始宣传,但是投入力度尚显不足,仅限在岭脚村周边。 (四)近郊农村的休闲文化理念发掘不够。农业是一种文化,农村饮食、穿着打扮、节庆、婚嫁、房舍建筑、民歌民谣、古传工艺等乡土文化的差异对都市居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据有关资料调查表明,在发达国家休闲农业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稳定性较强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其最稳定的客源主体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也比较好的人,也有远离农村生活缺少生活体验的在校学生。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这些市场都是应该开发的市场,其中以学生和老年市场为主。但是就目前中国市场来说,休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却仍旧存在了解不深入、开发不彻底的状况。榆村乡的休闲农业有榆村等成功的范例,但也有岭脚村等想发展却投入资金不足、技术不到位、规划不完整的问题。本村村民在自身的资源方面就存在认识不清、发掘不足的现象,尤其对“休闲”的理念模糊不清。 二、近郊农村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正确选择产业模式。对于城郊农村来说,选择恰当的产业模式就等同于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而现代化对于农村人则是致富的前奏,是对党的“共同富裕”的号召的响应。在城市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反而更向往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状态,所以各种农家乐、体验式农业应运而生。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农村产业进行了“深加工”。榆村以近郊旅游、休闲农业为主打,发展起了休闲、体验的整体规划园,建筑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建成了大量人文、自然景观。在农业方面正在种植大型的果园以供游客体验采摘乐趣,岭脚村的发展却显得有些粗糙,开发步骤过于缓慢。 (二)挖掘人文财富,重塑自然资源。近郊农村有着不同于城市的独特魅力,有着各种各样的开发资源。农林牧副渔的集合式一体化是现代化农村建设的一种,这种倡导可以最大限度地集合各方面的产业优势,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近几年城郊兴起的农家乐、农家体验馆就是这种方式的延伸。它不仅仅把“五位一体”的农业发展起来,更是对它的再开发。诸多村庄祠堂、古遗迹、古建筑、名人故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了村庄资源开发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浑然天成、钟灵毓秀的自然景观,这些非景区的秀美景观是近郊农村发展的雄厚资本。尤其是在今天,端午、清明等短假期的到来为短距离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岭脚村的徽派建筑、移民新村、牌坊祠堂,为本就极富“徽”色的村落建筑增添了浓重的人文色彩;红豆杉、竹海松涛等植株使得这个掩映在山水之间的村落有很大的保护观赏价值;千年古道、民间客栈等等都为发展休闲农业、近郊旅游业添了很大的助力。岭脚村地处黄山市近郊,对老年群体、学生群体有很大的吸引力。若能深层挖掘现有人文、自然景观的内在价值,无疑对岭脚村的发展来说是最有力的。 (三)建立特色品牌,完善管理制度。近郊农村的建设是在城市发展成熟后进行的特色化建设,相应的特色品牌建设也成为关键的一部分。品牌作为产业中独具魅力的所在会得到远高于投入的回报,而品牌效应也会促进产品的更快发展。如今的农村品牌建设还是一片空白,亟需新的力量输入。对于近郊农业来说,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关系到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合理性,统一性的、建设整齐性的规划会使农村的发展更具潜力,而政府的大力配合也会使近郊农村的建设更具竞争力。一方面,建立一套以“千年古道”为中心的游览规划,把千年古道的品牌标志发展成岭脚村的特色,可以紧随黄山市的宣传步伐,紧抓品牌特色,把岭脚村的产业特色推广出去。错开黄山的主产业———旅游,以发展休闲体验农业、近郊旅游为主,面向城市消费市场同时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另一方面,回归自然、体验文化、休闲度假是现代主潮流,因此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具有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性质的旅游项目是近郊农村的重点。近郊农村的发展应秉承创新产业的理念,选择合适的产业模式,以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业、体验农业为先导,加强管理,以求经济文化双丰收。 作者:程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农业展望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近况及展望 1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不足 1.1资金投入不足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影响工作成效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金投入的不足。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层出不穷,农业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各级政府虽然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很多,但投入到农业技术上的却很少,因此,缺乏充足的经费来对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和品种的研究进行有效的保障,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同时,再加上农业人工经费开支又在本就不充足的经费中占了很高的比重,这就更加大了经费的缺口。 1.2技术推广不能满足农民生产需求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相关科学技术的运用者和受益者,因此,所推广的农业技术必须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得到农民的认可,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有效作用。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和机制还停留在单一的技术推广上,没有重视技术的整体作用。 2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战略 针对上述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农民素质偏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推广不能满足农民生产需求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战略对其进行有效地解决。 2.1提升农民素质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农村青少年。所以,要完善相关机制,有机整合各级农业科研、推广及教学等在内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农业部门、教学部门、科技部门的联合优势,摒弃单纯的技术推广,而是以普及技术的方式来提升农民的科技技术和能力。以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和主要推广的农业品种为中心,深入到农村和农户,以“面对面”和“手把手”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技术示范和技术指导,培养出一批精通农业技术的科技示范户,使其在提高自身科技文化水平的同时,发挥技术推广带头作用。 2.2增加资金投入基于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品种的推广需要大量的实验经费和人员经费,因此,若想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政府就需要增加在农业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虽然目前一些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也有所参与,但从本质上来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是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所以主要还是靠政府的投资。投入的资金可以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条件和推广人员的待遇进行有效改善,使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2.3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体制首先,在制度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需要制度作为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岗位责任制,这可以避免各地方政府挪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保证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人员可以到位;另一方面,建立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激发推广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在体系上,要转变之前单一的推广模式,按照农民的实际需求对新的农业品种和技术进行推广,建立主导为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参与者为涉农企业和农民组织、无偿服务结合有偿服务的具有多元化特点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在体制保障下真正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到位。 3结束语 总之,农业技术的推广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立足于发展中农业大国的国情,各级政府必须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满足农业生产对相关技术的需求,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吴国次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千口乡人民政府 农业展望论文:论农业技术市场的展望 1农业技术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1.1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技术市场可促使各农业产业部门份额的比例及社会再生产市场的构成更加合理,以便能更充分地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经济资源,促进农业各部门的发展。 1.2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技术市场可加速农业经济的商品化、商业化和专业化发展进程,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多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产,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 1.3促进农业科研机构改革 引导农业科研人员更多地关注农村的实际问题,关心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从而促进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让更多的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农业技术发展现状 2.1全国农业技术市场交易统计情况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技术市场,在经过了10多年的艰苦探索后,从2002年起,终于走出了低迷和徘徊的困境,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繁荣阶段。伴随着整个技术市场的成熟,农业技术市场也在这一过程中茁壮成长,发展成为技术市场领域中的一枝奇葩。由表1可知“:十一五”期间全国共达成农业技术合同30145项、成交额为343.76亿元,占“十一五”期间技术合同总成交额的2.52%。“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技术市场农业技术领域的交易合同数为5962项,成交额为46.00亿元,占2006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53%;2007年农业领域的技术交易增幅明显,成交金额为60.49亿元,占2007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72%,较2006年增长31.50%;2008年农业领域的技术交易出现负增长,成交金额为53.52亿元,占2008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01%,较2007年下降12%;2009年农业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98.17亿元,占2009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3.23%,比2008年增长83.42%;由于2009年农业技术领域交易额的不规则增长,导致2010年成交额出现下滑,201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为85.58亿元,占2010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19%。2011年全国技术市场紧密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战略部署,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农业技术领域的交易增长也较为显著,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成交额突破100亿元,达到202.1亿元,增幅为136%,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4.29%,比2010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技术开发和转让合同比重超过30%,成交金额为65.9亿元,同比增长39.6%;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较快,技术合同交易额度高速增长,成交技术合同527项,成交金额达10.7亿元,同比增长8.7倍,品种权转让合同金额占成交金额的40%,达到4.4亿元,同比增长了约6倍,其中,玉米新品种和水稻新品种转让合同额分别为2.2亿元和0.52亿元。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的增长说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对提高产量的巨大作用,技术进步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民粮食自给的问题,满足了农业生产者自身对农产品消费的需求。 2.2山西省农业技术领域交易情况 2006—2012年山西省农业技术领域交易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十一五”期间我省共输出农业技术合同619项、成交额为93149.92万元、占“十一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出总成交额的14.56%,共吸纳农业技术合同715项、成交额为116752.82万元,占“十一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总成交额的4.81%;吸纳的农业技术成交额比输出的成交额高出25.34%,说明我省对农业技术的应用需求极大,农业技术的发展大有空间。2011年围绕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部署,以培育县域特色经济、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农业发展重点,我省农业技术交易总额比2010年增长133.40%,输出农业技术125项,成交金额达46853.00万元,较2010年增长111.68%,占2011年技术合同输出总额的20.66%,比2010年高出8.71个百分点,吸纳农业技术137项,成交金额为59420.78万元,较2010年增长153.95%,占2011年技术合同总吸纳额的8.40%,比2010年高出3.80个百分点;2012年输出农业技术140项,成交金额为34039.24万元,较2011年降低27.35%,占2012年技术合同输出总额的11.12%,吸纳农业技术174项,成交金额为44407.60万元,较上年降低25.27%,占2012年技术合同吸纳总额的3.99%,增长趋势呈现波浪形。近年来我省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推进基础材料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育、示范推广等产业一体化,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2.3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缺陷 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对自然气候条件依赖严重,同时对交通、储存、加工等后天条件的依赖程度也极高,加之我国农业长期分散经营的特点,市场信息原本就不灵通,即使有了市场信息,也因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生产和需求弹性不大等原因难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地做出反应。而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又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即零星分散、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自给性强、商品率低、参与市场能力较弱。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农业技术商品的生产、推广和应用具有极大风险性,造成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主要靠行政推动而非市场诱导,农业技术的研究主要依赖农业科研院所来承担,而一些科研院所的农业技术商品生产的内在动力不足,使农业技术商品生产和研究同农业经济的具体实践脱节。同时,在进行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农业经济效益的商品化生产时,农业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生产过程,更多地取决于同生产相关联的经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我国农业技术市场发展滞后,农户在被动地接受政府部门供给的农业生产技术后,缺乏根据市场和其自身特点选择农业技术的机会。 3现阶段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市场的措施 3.1明确农业技术市场责任主体并创新运行机制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农业技术理论研究机构、农业技术运用研究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相衔接的农业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分层次地整合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强化农业科研机构在基础农业技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公益性农业机构运用农业技术的示范、试验作用,普及农业技术市场的推广、咨询、服务功能。明确定位技术市场是为交易主体服务的市场,一切围绕为农业交易主体提供技术服务这个中心,自主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技术交易主体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切实加强产学研的结合,真正把农业科研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 3.2发挥农业技术市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作用 农业技术市场建设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宗旨,本着“建设一个新市场、成就一个新市场,培育一个新技术、推广一个新技术”的原则,促使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生产型向专业化分工生产型转变,在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保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产品和技术快速进入田间地头,使科学技术真正惠泽农民,如浙江省高科技示范园区研究的“分阶段推广法”值得在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中加以学习。分阶段推广法就是根据农业生产者掌握技术的熟练度和设施条件的完善度推广抗市场风险的新技术、新成果,将产品连同配套技术转让给有条件的农民,让农民对技术和市场存在“两个明白”、化解“两种风险”。 3.3完善农业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并创新商业化模式 加强技术贸易机构、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创业投融资机构等各个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联动,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方式,推动农业技术市场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积极创新农业技术市场商业化模式,变买卖关系为服务关系,变单纯的科技行为为市场行为,专注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商业化推广。从农民需要的角度入手,对市场需求逐一地分析,力促农业技术市场所有新上项目都有机会从市场经营的角度充分论证其可行性,从技术、市场、营销模式等多个角度对项目进行研究,确保相关农业产业的选择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 3.4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培养农业技术商品生产主体 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信息交流服务平台,通过物流港、技术交易平台等项目,做好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做到资源的综合集成和有效配置,形成农业技术市场新的赢利点。不断改善农业技术产业的投资环境,促进各类资本进入农业技术市场,组建农业技术商品生产企业。对农业技术商品的研究和生产实施专利保护,明晰农业技术商品的产权边界,降低农业技术商品生产的外部性风险。 作者:李川张美星武文卿孟棫朴单位:山西省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四川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 农业展望论文:浅析农业经济回顾与展望 1猪禽价格周期性波动明显 2012年,全国猪肉产量5335万t,增长5.6%,全年生猪价格呈现U型,生猪价格由1月的17元kg跌至7月的14元kg,5—10月猪粮比价持续低于盈亏平衡点(6∶1)以下。在中秋、国庆双节因素,玉米、豆粕持续上涨及国家启动新一轮冻猪肉收储等因素作用下,猪价才止跌回暖。3季度市场需求量明显增加,带动鸡蛋价格大幅攀升。全年鸡蛋、鸡肉价格走势也呈现U型。鸡蛋价格由1月的接近10元kg跌至7月的9元kg,白条鸡价格由1月的17.65元kg跌至7月的16.71元kg,12月分别回升至10.54元kg和17.7元kg,其间产蛋鸡存栏环比连降7个月后逐步趋稳,实现了从过剩向平衡的调整。 2牛羊价格持续性上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农牧区经济水平的不断改善,以及生产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牛的役用价值逐渐弱化,一年一胎的低繁殖效率已无法为养殖户提供更多经济收入,导致基础母牛存栏量锐减。从消费需求看,尽管猪肉依然是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主力军”,但牛羊肉消费所占比重不断上升,逐步向国际“三三制”过渡(猪肉、牛羊肉及禽肉各占13)。2012年全国活牛、活羊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6.8%和7.8%。2012年12月,全国牛肉价格突破50元大关,达到52.29元kg,同比上涨31%;羊肉价格达到57.05元kg,同比上涨23%。 3乳业兴起自建牧场潮 2012年,全国牛奶产量达到3744万t,增长2.3%;生鲜乳价格稳定在3.26~3.38元kg。随着现代化、集中化、规模化养殖和挤奶模式对乳制品安全的重要性被业内普遍认可,奶源规模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乳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有牧场建设风生水起。近一年来,国内乳业掀起了一股包括自有牧场、奶站和奶厅等硬件设施在内的“重资产”建设大潮。继2011年蒙牛、伊利相继在湖北建立万头规模奶牛示范牧场后,2012年初,光明乳业开始在湖北省建设华中地区“最豪华”的牧场。蒙牛表示新增投资30亿~35亿元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牧场,实现从目前82%规模化牧场到2015年100%原奶由规模化牧场提供。此外,雀巢、恒天然等外资企业也已纷纷在自有牧场的建设上攻城略地。同时,国内乳企纷纷走上了海外并购的征程。光明乳业并购了新西兰SynlaitMilk公司,澳优出资1600万欧元完成收购荷兰海普诺凯乳业集团51%的股份,蒙牛与丹麦欧世乳业合作推出了欧世蒙牛婴幼儿奶粉,娃哈哈推出“爱迪生”奶粉[6]。 4水产保持平稳增长 据农业部统计,2012年全国渔业经济总产值达17255亿元,增长15%;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907万t,同比增长5.4%。其中养殖产量4305万t,增长7%;国内捕捞产量1483万t,与2011年基本持平;远洋渔业产量118万t,增长2.8%。2012年,水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6.2%。 52012年农业经济面临的问题 5.1政策性库存与进口同步大增 2012年,国内棉花因政府大量托市收储,国内棉花价格远高于国际棉价,导致配额炒作盛行,棉花进口猛增,进口541.3万t,同比增51.8%。小麦和棉花临时库存迅速增加,稻谷、小麦和棉花净进口大幅上升,根本原因在于逐年提高、缺乏灵活性的直不定量收储的价格支持方式推高国内市场价格,遇到国外低价竞争,容易导致农产品进口大幅上升,冲击国内市场。国内粮棉油糖价格高于国际将渐成常态,但又缺乏高关税等边境保护手段,将威胁今后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产业安全。 5.2大宗农产品缺乏国际定价权 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和棉花进口国、世界第2大玉米消费国、糖的主要消费国,但是我国仍然缺乏大宗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定价权。如我国棉花政策性收储量世界第1,但却未能推动全球棉花市场价格整体上扬,导致我国棉花现货价格相对国际市场高出5000元t,影响纺织业出口竞争力,进而影响国产棉花需求。2012年5月以来,受“美国干旱”预期影响,豆粕价格从3000元t一路飙升至4800元t。而11月美国农业部报告将原本预计减产1000万t大豆调整为只减产了300万t。受此影响,豆粕报价跌幅超过1000元t,此番“过山车”行情导致前期在高位大量采购大豆、豆粕的国内饲料企业和榨油企业损失惨重。缺乏定价权极不利于我国企业利用期货市场控制生产成本、锁定利润。 5.3“菜篮子”产品价格波动剧烈 与2011年同期相比,2012年中11个月的蔬菜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跌在10%以上,特别是在5月,同比涨幅超过31%;8个月的肉禽、蛋类、鲜果消费价格指数涨跌在5%以上。由于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关系不稳固,区域性、季节性蔬菜价格的波动频率增加,波动幅度也有所扩大。蔬菜等农产品近年来不断上演的“过山车”行情,“卖难买贵”等问题突出,引发群众对“菜篮子”的担忧。 5.4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农产品生产者与加工流通企业缺少农产品原料收购价格与制成品销售价格挂钩联动、价款二次结算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机制,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据报导,全国最大的苹果产区———陕西省出现大面积滞销,经销商收购价为2元kg,销售价格为10元kg,仍嫌不赚钱。2012年全年牛肉价格涨幅为21.5%,活牛价格涨幅为16.8%,二者相差4.7个百分点。由于活牛资源紧缺,牛肉价格高涨,与其相关的屠宰加工企业开工率也明显降低,使整个产业形成恶性循环。乳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而原料奶价格一直保持稳定,不利于调动养殖场的积极性。 5.5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仍然是社会热点问题。价格导向不利,安全监管能力未能及时跟上,质量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制约瓶颈。2012年发生的“速成鸡”事件,肉鸡饲养滥用抗生素等药物,涉及到六和、百胜等多家公司,将加剧肉鸡行业低迷。 62013年展望 6.1需求 工业和饲料用粮规模将取决于经济回暖程度。由于小麦和玉米比价的回归,小麦饲料用量将会相应减少。由于糖价较低,淀粉糖替代效应减弱,食糖消费出现恢复性增长,总量将达到1350万t。2012年生猪存栏47492万头,比2011年增长1.6%,对玉米、豆粕等饲料刚性需求依然较大。 6.2供给 从库存看,2012年末全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其中政策性粮食库存增幅较大,国家调控市场能力明显增强。从生产看,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提高2013年最低收购价水平,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推动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千方百计使粮食面积稳定在1.1亿hm2以上,将保障粮食有效供给。500万t以上的国储棉以及超过450万t的进口棉,2013年棉花供给相当充裕。2010年以来,我国糖料生产恢复性增长。2012年食糖产量约1400万t,同比增20%以上,201213榨季食糖产大于需150万t左右,加之食糖进口大增,库存仍然较多。2012年我国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增长,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幅达到2011年以来最高点,2013年猪肉市场供给充足。受市场价格刺激,加上国家大力扶持肉牛肉羊生产,将组织实施《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和草原畜牧业转型示范工程,努力提升牛羊肉综合生产能力,但受资源条件约束,养殖数量受到限制,加上繁育周期长,牛羊肉供应量短期内难有明显增加。为加强奶业消费引导,国家将继续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将推动我国草业有大的发展。 6.3成本 农业发展正从低投入、低成本向高投入、高成本转变,但是农业机械化和规模经营将消化成本上升的因素。农资价格有望保持稳定,2012年全国化肥、农药产量分别达到7432万t和355万t,同比分别增长10.88%和19%,供应有保障。由于全年经济预期不景气,石油价格上涨动力不足,为节约农业机械成本带来利好因素。但是蔬菜等园艺作物机械化水平较低,人工成本仍然将较快上涨,推动总成本上升。 6.4产业变革 2013年农业产业变革最有可能体现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流通效率提升、涉农产业整合等方面。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为主题,提出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在实践中,经营规模在6.667hm2以上的专业大户、规模在20hm2以上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成为政府扶持的重点,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进程将提速。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将着力构建国家级产地市场、区域性产地市场和农村田头市场互相衔接补充、定位布局科学、运转高效流畅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洛川苹果、舟山水产、定西马铃薯、赣南脐橙和牡丹江木耳等国家级大市场将发挥价格中心的作用。同时,顺应减少流通环节、保障安全优质农产品供应的需要,产地直接采购比重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电子商务将迎来大发展。2012年颁布实施的《饲料生产企业许可条件》和《混合型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许可条件》,旨在通过提高准入条件,提高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企业的门槛,有助于促进企业整合。《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旨在用10年时间孵化出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集团,发展民族种业。在区域方面,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将享受到“以奖代补”政策的支持,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先行区;海南南繁、河西走廊杂交玉米和四川杂交水稻等3大国家级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启动建设,也将成为农业投资热点地区。 作者:李靖单位: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农业展望论文:国内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展望 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政府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引导和扶持工作并不积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目标,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方式这些问题都在等待着我国政府去认识和明确。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现状,地方政府并没有把政策性农业保险正规化,政府化。更有一些地方政府把政策性农业保险当成一种手段用以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一旦遇到农灾各级地方政府就推卸责任,又得不到相应的中央资助,使得仅存的可行性也不存在了。这使得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落实贯彻举步维艰。我国目前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是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一直以商业保险为主政府津贴补助为辅的模式存在。如此一来,政策性农业保险就失去了自主性,公益性。而没有一个明确的实施方式也将导致农民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这也成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难的一大原因。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 无论是农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工业基础的发达国家,保险制度的存在与发生应有的作用都需要一个前提———法律制度上的保障。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法律依赖性,而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一套正式的法律、法规对政策性保险业务予以足够的扶持。自2009年10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涉及农业保险的也仅有一条,即“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可是以上条文却并没有正真得到落实和施行,使得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一直处于没有保障尴尬处境,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 农业生产者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知不足。在我国普遍的农业生产地区中尚存在着较为浓厚的小农意识和自己自足的思想。特别的农业经济不发达地区,农业生产者连其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就更不要提及农业保险认识了。自古以来,各个地方出现的旱灾洪灾对农民造成较大影响的情况,政府都会出面来解决灾情。这就使得农业生产者形成一种惯性的思想,一旦有困难就去需求政府的资助,而自身的避险意识就十分的薄弱。其次,由于政府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和推行不积极,加上农民的自身的局限性,很大一部分农业生产者即分不清什么是政策性农业保险也对保险的信任程度很低,也就更谈不上去购买了。种种原因也就到制约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建议 1.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本身是非商业性的,这种性质也就决定了其需要国家花费大量的财力和政策性保障才能得到落实和推行。现阶段我国政府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识还不彻底,仅仅从财政上提供一些保障还仅仅不够,必须要在认识上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障农产品供给、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等都具有战略性地位,这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工作要求,也更是中央国家政府的工作重心。这就说明了贯彻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刻不容缓,需要中央政府制定贯彻落实方针,地方政府积极努力配合。地方政府要积极承担各项的财政支出,必须保障农民的保险落实。其次,中央政府要根据地方上反映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要求,针对不同的农业特征制定不同的落实方法。争取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者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同,构建一种市场的极致来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效率。从而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与健康发展,发挥其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的作用。 2.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政策性的方针,无论是农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工业基础的发达国家都必须得到政府在法律上认可和保证。如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日本的《农业灾害补偿法》等,都在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中国农业保险法始终处于缺位状态,这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原本计划在2007年底出台的《农业保险条例》也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搁置。文章作者希望各级政府可以积极的落实相对应的政策法规。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农业经济的保障作用,明确规定农业保险的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的职能作用、农民的参与方式、保险双方权利义务、管理费和保险费分担原则、异常灾害条件下超过总准备金积累、赔款和处理方式、税收规定、各有关部门的配合、资金运用等内容,为其在法律上提供积极地保护和强制的实施力,这样才能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农业经济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的根本作用。 3.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宣传教育。千百年来,农业都是支撑我国经济基础的重要根基,农民又是农业经济根基。但是,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生产者依然保持者落后的小农意识。政策性农业保险一时还不被农民接受。根本上要加强对于农业生产者的基础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和自主的避险意识。实际中要选择农业生产可以接受的宣传方法和教育手段,不能官方的宣传。应该通过农民通俗易懂,实际有效的多种渠道和方式来大力宣传。以基层农村干部为带头,实验性的选择政策性农业保险,让农民可以切实体会到保险的保障作用。 作者:孙丹李非非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展望论文: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展望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保险机构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实现产品、服务和人员“三下乡”。截至2012年底,人保财险、中华联合2家公司已建立乡村农险服务站1998个,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同时,建立了农牧、气象、森林等部门专家组成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专家协作网。 资金杠杆效应日益明显 自2007年中央财政开始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以来,全省补贴品种逐年增加、补贴比例逐年提高。经测算,2007-2011年,全省地方财政共支出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约1.2亿元,利用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资金约1.33亿元,由此为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保障达到61.18亿元,地方财政资金放大效应50倍。2012年甘肃省列支1.62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利用中央财政资金1.59亿元,获得风险保障141亿元,切实体现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各级财政的高比例投入,大大减轻农民的保费负担水平,有效激发了农户的投保热情,越来越多的农户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此外,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发挥金融工具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在对灾情的判断、损失金额的确定以及理赔款的发放等方面更加专业、快速,同时也更加公开、公平,提高了救灾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地方保费补贴资金筹措较难 甘肃省地方财政困难,财政支出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2012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占甘肃省财政支出的比例高达74.8%,地方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能力较弱。近年来省财政又对部分区县财政实行直管,原来市州承担的补贴资金也要由县财政承担,县上筹集资金的压力较大,政策性农业保险配套补贴资金难以到位。地方财政的保费补贴能力,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进度、开办品种增加和已开办险种的承保覆盖面扩大都有直接影响。 (二)农牧民自担保费收取较难 2011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90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位居全国后列。调研结果显示,由于农民收入较低、保险意识较弱。以藏区保险为例,藏区农牧民自担保费比例仅为10%,但按照牧民草场承包面积和草场实际承载量测算,人均养殖牦牛12.5头、藏系羊30只,需自付保费约为325元,相当于牧民人均年收入的近10%,直接影响农牧民投保意愿。 (三)能繁母猪保险、奶牛保险推动乏力 能繁母猪保险、奶牛保险分别从2007年、2008年开始开办,是最早开办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2011年、2012年能繁母猪的承保率分别为42.1%和72.9%,与2010年承保率80%相比,承保面有所萎缩。2011年承保奶牛4.9万头,仅承保了存栏量23万头的21.3%,2012年承保率有所提高但也仅有39.8%,承保覆盖面依然较低。 (四)地方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保险开发不足 日光温室设施蔬菜、玉米制种、苹果等林果业、肉牛、肉羊、育肥猪等特色优势产业是甘肃农业发展的重点扶持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家庭经营收入来源,种植养殖收益高,生产风险也大,农民群众有较大的保险需求。但是受到财政补贴政策的制约,这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真正需要的品种远远没有发展起来。比如,2012承保日光温室设施蔬菜2.34万亩,仅占种植面积亩的2%;承保玉米制种1640亩,仅占种植面积的0.1%;承保肉牛4808头,仅占存栏量的0.09%。 (五)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承保工作不细致,承保标的数量信息来自于乡镇政府或县农牧部门提供的造册清单,耳标管理不到位,数据的真实性核对和标的抽查核实工作没有跟上,承保数量不准确。二是理赔管控需强化。理赔中农户道德风险的防范、理赔公示制度执行、第一现场到位率、死亡鉴定证明出具、出险后耳标识别率、赔款支付方式和渠道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三是操作风险不容忽视。除了巨灾风险外,在操作环节存在的道德风险、数据不真实风险、承保不规范或者理赔服务跟不上可能引发的农民群体性事件风险等等都需加以高度关注。 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安排的顶层设计 农业是相对弱势产业,政策性农业保险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分散农业风险至关重要,对于农村建设意义重大。由商业保险公司来运作有政策性属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目前的制度设计还存在一些缺陷。要使政策性农业保险走出困境,首要是通过加强制度安排的顶层设计,构建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体系、组织制度。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设计应以政府为主体,突出政策性,建立其与商业保险、市场机制有效结合的制度保险体系,将政策性功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二)推动提升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水平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服务方面遇到的一些困难表明,需要进一步将其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要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规范全程运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服务人员队伍素质,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服务,才能赢得农民和基层组织的信任和支持,促进持续健康发展。 (三)从制度、标准、技术入手加强风险防范 针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出现的管理、道德、技术等风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标准才是治本之策。毛里求斯糖业保险等成功模式的经验表明,细分承保作物有利于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细分费率档次体系,科学厘定费率,有利于防止逆向选择风险,激励投保农民主动控制相关风险;广泛运用耳标、DNA监测等新技术,有利于防范道德风险。 (四)加强横向部门协调合作 保险业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与财政、农业、气象、防疫、减灾、流通等部门的沟通,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促进社会特别是藏区和谐稳定。 (五)加大对农牧民和基层部门的宣传引导 利用新闻媒体和现代化传播手段,采用农牧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提高农牧民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要将涉及农牧民切身利益的承保范围、保险责任、除外责任、理赔规范等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广泛宣传,争取让农牧民和基层有关部门认识和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 作者:张倍源张永强单位:甘肃保监局 农业展望论文:农业科技发展近况与展望探新 引进推广了一大批优良农作物新品种,实现了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更新换代 针对西吉县各种农作物当家品种严重退化的现状,通过多年的引种筛选试验及示范推广,确定了青薯9号、冀张薯8号为西吉县马铃薯种植的主推品种;玉米早熟品种垦玉10号、中熟品种富农1号、中晚熟品种长城707为玉米种植主推品种;陇谷6号、10号等谷子品种,文图拉、加州王、圣地亚哥等西芹品种,七寸红胡萝卜品种,欧盾、满田,凯瑞等番茄品种,新秀西兰花,香菇808、黑抗501平菇等一系列种植品种为目前的主栽品种。 开展了农业基础数据调查及灾害预警系统的应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采用遥感卫星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土地利用调查、土壤类型调查、种植结构调查、灌溉调查。共采集土样4800个,分析测试了土壤养分及理化性状,建立了西吉县土壤养分数据库,开展了耕地生产潜力评价、玉米适宜性评价。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实现农作物科学合理施肥。同时,建立了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对国家级的4种农作物,区级13种农作物准确的进行短、中、长期预警测报,有效指导农作物的统防统治。 加强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推进了新型农民技术培训体系的建设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四结合”培训,加强了新型农民技术培训。即①农民思想观念教育与专业技术培训相结合;②实用技术培训与实施农业项目相结合;③树立先进致富典型与带动后进农民相结合;④室内培训与实地解决问题相结合。通过培训,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由外出务工向“就地、就近”就业转变,由偏重服务城市发展向注重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转变。近年来,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主动地扎根农村,投身于现代农业发展。 建立县、乡、村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了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建立了县、乡(镇)、村3级推广服务体系网络。县、乡(镇)有农技服务中心,村有科技示范户。全县有县、乡(镇)农技服务机构19个,其中县级2个,乡(镇)17个,技术人员143人,实行事业编制,财政全额拔款。在管理上实行行业、乡镇双重管理,县农技中心进行业务指导。从而有效地探索出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另外,为了推动农业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通过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全面带动了西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年来先后引进的华林公司、佳力公司等,对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科技措施的采用及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西吉县马铃薯及西芹等特色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西吉县由此也成为了“中国马铃薯之乡”,百公里特色蔬菜产业带由此也形成。“十一五”期间的5年,西吉县马铃薯种植每年稳定在8万hm2以上,每年约占宁夏马铃薯种植面积26.67万hm2的30%,占固原市马铃薯种植面积15.33万hm2的50%以上,平均单产21300kg/hm2,实现总产180万t,产值10亿元,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纯收入达870元。马铃薯产业已成为西吉县农民稳定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2011年特色蔬菜西芹种植3466.67hm2,总产量30万t,产值5亿元,种植区农民人均收入达2000元。2010年农业提供农民纯收入达1360元。 “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任务 1针对干旱少雨、丘陵坡地占耕地面积大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 西吉县十年九旱,三年两头旱,年降雨量的80%集中在7、8、9月,90%以上的耕地是分布于黄土丘陵和土石山地的旱地,是我国干旱区农业和雨养农业的过渡地带。为此,要在继续坚持改善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旱作节水农业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以秋覆膜为主的蓄水保墒新技术,走节水农业的路子。改革耕作制度,改造中低产田,发展舍饲养殖,种植绿肥,提升土壤有机质。走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提高农业的产出率。 2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农业科技发展技术体系 近年来的探索实践,表明马铃薯、西芹和种草养畜等是西吉县的特色优势产业,为此县委、县政府在提出了“三个一百”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工程,即百万亩马铃薯提质增效工程、百公里葫芦河流域特色蔬菜产业带工程和百万只舍饲养牛养羊工程。所以,科技创新的任务要注重马铃薯、西芹、苜蓿种植、舍饲牛羊养殖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科技推广和产业化项目要向特色产业倾斜投资,科技人员要紧扣特色产业提升服务水平,要为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业科技服务。 3适应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由此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升高,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西吉县2010年向外转移劳动力达12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20万人的60%。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农业技术服务形式要走多元化的路子,要在坚持服务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的同时,特别注重对这些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实体的技术服务,要对其关键生产环节予以高层次的技术支持,加强农业科技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 4扩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西吉县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仍然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人员太少,专业技术人员占农技人员比例太低。据调查,近10年没有1名大中专农业技术人员进入,现有的农技人员跳槽、借调流失严重,年龄偏大,断层问题日渐突出,已跟不上日益发展的现代农业需要。因此,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与更新工程,加快提升乡镇和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健全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配套体系,增加农业科技人员编制,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同时,还要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加快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与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努力把农业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5开展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农业技术培训,强化新型农民技术培训 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特别是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和利用科学技术意识的强弱程度,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因素。西吉县农业经济发展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农民文化水平低,科技意识差。为此,①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他们在生产中发挥积极带动作用。②要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技推广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大投入力度,集中专业化管理培训机构,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设施良好、教学水平高、受农民欢迎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③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开展各种典型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和技术示范活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服务。④要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以科技入户工程为平台,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先进实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 6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手段,强化科技服务意识 ①加强农技110建设,建立农技110信息网络,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各方面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农业政策、技术和信息咨询,开展“坐诊”、“出诊”方式,及时解决农民在农技方面的急难问题。②通过现场咨询、实地指导、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发放资料,为农民提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物资,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③继续推行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效地把生产咨询行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干部的潜力和积极性,实现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且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结语 西吉县“十一五”农业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地方农业产业布局优化、种植结构调整和作物品种更新等,对西吉县农村经济及农民收入提高发挥了重要的科技引领作用。按照《中央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中央1号文件)的战略布署及具体要求,结合该地农业科技基础条件,认为:西吉县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突破口,以增加科技投入和机制创新为保障,为地方农业及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 作者:梁宁单位:宁夏西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业展望论文: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及展望 1中国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体系的构建 自80年代中期提出节水农业概念以来,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已在大范围内开展。农业节水由过去丰水高产型灌溉向节水优质型的非充分灌溉,以及充分考虑作物生理特性的主动施加有益亏水度的调亏灌溉,畦灌向喷微灌、单一灌向肥药联用以及多种现代覆盖材料等方面发展和组成现代节水系统工程,农业节水技术由干旱区向半干旱半湿润、湿润区推广,节水范畴包括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两个方面。 1.1节水型灌溉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体系 节水灌溉农业的关键在于高效节水技术体系的构建,即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水源条件,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单方灌溉水的产粮数和单位降水量的生产力为中心,从节水机理、节水关键配套技术、成套节水技术的组装集成等全方位出发,强调各种节水技术的综合,寻求多种农业节水技术(包括渠系和田间工程的配套与完善、土地平整与标准田块建设、田间灌水技术改进、节水灌溉制度、田间保水技术、水肥耦合技术、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节水抗旱品种选育、雨水利用、节水耕作及栽培技术等)的最优配置,形成一套综合的由节水栽培、节水灌溉、节水管理有机结合的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体系。我国目前农田灌溉面积已近5000万hm2,居世界首位,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2左右,目前农业灌溉用水量约4000亿m3,占总用水量的80%。目前许多单项节水技术均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推广应用阶段,并取得了实际应用效果,全国累计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333.3万hm2,其中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98万hm2,喷灌面积103万hm2,其它主要为输水渠道防渗灌溉控制面积。但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还很低,渠灌区只有30%—40%,井灌区也只有60%左右,单方水生产粮食不足1kg。许多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若采用高效节水技术的组装集成,将会使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以上,单方灌溉水的产粮数提高0.5kg-1.0kg左右,通过减少灌溉水的渗漏损失使化肥在当季的利用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15%。这样,可节省农业用水量800亿m3,按毛灌溉定额7500m3/hm2计,则通过节水可扩大灌溉面积1070万hm2。粮食增产潜力很大,特别是内蒙古“第二河套”、西北内陆河流域、陕西“两北三区”通过节水扩灌,平均每公顷按750kg计,估算能增加400亿kg粮食。同时,通过节水来满足“生态用水”的需求和防止地下水污染,促进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循环。 1.2集水型旱作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体系 世界上干旱、半干旱地区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总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3强。就耕地而言,目前世界耕地面积约14×108hm2,其中可灌溉的不超过15%,其余是靠天吃饭,即所谓雨养农业。我国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北方旱地的耕地面积约为3800万hm2,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38%,水分不足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和提高有限雨水资源的农业利用是发展旱农的关键,为此,必须走集水型旱作农业发展的道路。所谓集水农业就是指在水分不足的干旱区,尤其是半干旱区(年降水量为250—550mm),现在可扩展到我国南方湿润丘陵区,人们通过采用某种人工雨水富集技术直接利用天然降水(即不需要利用经过自然富集和转化了的天然降水)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一种高效节水农业,集水农业的关键是通过集流区系统人工富集天然降水——地表地下水再分配系统中的无效降水部分(主要是无效蒸发部分)。例如仅甘肃的陇东、陇中和宁夏南部面积就有1.3×105km2,年均降水量486mm,年降水总量600×108m3,它相当于黄河的年径流总量,天然降水在下垫面的分配大约是:20%—25%形成初级生产力,10%—15%水土流失,60%—70%无效蒸发,如果把无效降水的1/10人工富集起来就有近50×108m3,每公顷补灌3000m3,就可使1.67×106km2土地变成稳产高产田[2]。因此,在旱作农业发展的新阶段——集水旱作农业,需要运用综合的节水技术,使极为宝贵的有限降水得以有效地集蓄和高效利用。宜采用的节水技术路线为:从天然降水——地表地下水再分配规律入手,组建新的旱农高效节水技术体系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组建了集水型旱农高效节水技术体系(见表2)。主要有三个子系统的技术及其有机组合的支撑作物节水技术子系统(P)、抑蒸节水技术子系统(Et)和集水补灌节水技术子系统(C),从而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 1.3经济用水是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体系的主要内容 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组建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体系时,必须时刻注意经济用水这一问题。在农业用水、节水技术体系中引入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化管理机制,利用经济杠杆来调节供求双方,促进水资源的商品化和水利产业化。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水利看成是“福利”事业,对水的商品属性几乎没有什么认识,供水价格和水价值的严重背离,一方面造成了国家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浪费水的现象又很严重,尤其是农业用水。为此,今后在发展节水农业、组建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体系时,在贯彻实施水利部为加强水利建设提出的五大体系(投资体系、管理体系、价格收费体系、法制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在具体措施上优先重点考虑:①改用水量以福利性为主和商品性为辅的现象,增加水的商品化程度;②要增加农业用水供给的竞争,加强农水一体化管理;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④逐步实现水利事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利经济。 221世纪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展望 2.1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传统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节水灌溉制度、节水的输水系统和节水的灌水技术,其灌水方法(如限水灌溉、非充分灌溉等)追求的是田间作物根系层的充分和均匀湿润,而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则强调从根系生长空间上,改变其土壤湿润方式,人为控制或保持根区土壤在某个区域干燥,交替使作物根系始终有一部分生长在干燥或较干燥的土壤区域中,限制该部分根系吸水,让其产生水分胁迫信号传递至叶气孔,形成最优气孔开度,而使另一部分生长在湿润区的根系正常吸水,减少作物奢侈的蒸腾耗水,还可减少棵间全部湿润时的无效蒸发和总的灌溉用水量,亦可通过对不同区域根系进行交替干旱锻炼和其存在的补偿生长功能而刺激根系的生长,提高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最终达到以不牺牲作物的光合产物积累而大量节省水量目的的一种新型灌溉节水技术。人工气候室内试验表明比全面积均匀供水方式节水34.0%—36.85%,农田水利用效率提高40%—50%[6]。干旱缺水条件下作物调整灌溉技术,其基本思想是作物的某些生理生化通通受到遗传性或生长激素的影响,在其生长发育的某些时期施加一定的水分胁迫(有目的地使其有一定程度的缺水),即可影响光合产物向不同组织器官分配的倾斜,从而提高所需收获的产量而舍弃营养器官的生长量和有机合成物质的总量。喷微灌技术和田间地面灌水新技术,重点是提高喷、微灌设备的配套水平,运行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地面节水灌溉技术的关键在于推出一些提高灌水均匀度、田间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效率的田间地面节水灌溉的设计技术和措施以及有利于推广应用的硬件技术,如膜上灌水技术,激光平地技术等。 2.2雨水利用技术 雨水集蓄与高效利用的技术关键点在于对雨水汇集、存贮与净化、雨水高效利用三个环节及其配套技术。雨水汇集方式及配套技术包括雨水汇集工程设计,集流场地的规划设计、集流场地地表处理技术及集流工程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技术;雨水存贮与净化技术包括雨水存贮设施设计与施工技术、雨水存贮设施防渗防冻技术和存贮雨水保鲜净化技术;蓄存雨水的高效利用技术,包括选择、改造和完善适宜于利用集蓄雨水灌溉的小型配套农机具,存贮雨水合理调蓄技术和提高雨水利用效率的综合技术。通过这些研究和推广,可使作物增产30%,集流效率达到70%以上,雨水生产效率达到1.5kg/m3以上。 2.3农业综合节水技术 综合节水技术就是把节水灌溉技术与农业措施有机结合起来,主要有:①不同节水技术所适宜的化肥耦合技术;②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耕作栽培技术;③覆盖保墒及节水灌溉配套技术;④节水、节地、节能、高产、高效的综合农业配套技术;⑤化控节水技术;⑥节水农机具及其节水配套技术;⑦“四水合治”节水技术;⑧多水联灌节水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应用后,可使灌溉水的生产效率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10%—15%,化肥有效利用率提高10%—15%。 2.4灌区节水管理技术 灌区节水管理技术主要包括:①土壤墒情,作物旱情和水源水情实时监测与预报技术;②渠系水量流量调控技术及灌区动态优化配水技术;③实现灌区水量优化调度所需的量水自动化技术;④精确灌溉技术。 农业展望论文: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1引言 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重要历史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基础上实现的,这种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显著,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环境问题[1~4]。化肥、农药的使用对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及产量,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危机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生态环境问题,这种依赖于消耗大量森林、湿地、动植物资源为代价的高产出农业模式以逐步受到人们质疑,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上取得的成就,生态农业结构和功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仍存在理论基础不完备、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建设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5]。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最早兴起于欧洲,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瑞士、日本等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的生产模式已经逐步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开始初步探索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6~8]。最早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的国家是英国,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有针对性的生产某种产品。此理论是由英国农学家A.霍华德提出的。但这时的生态农业发展过于保守,大多的形式为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而且尚未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发展较为缓慢[9]。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工业化发展的持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加剧,农业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欧美快速兴起了保护农业生产的生态农业新浪潮,在此形势下,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1975年在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许多发达国家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有机农业在欧美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9]。日本生态农业的建立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侧重点在于减少农田的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等突出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9]。东南亚地区菲律宾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9]。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是国际生态农业的典范,大规模结合农工生产企业,最大限度降低从外部购买生产资料却能保持高额效益,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废料和污染[1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全球所接受。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得到了确立,该阶段生态农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无论是在发展规模、推进速度还是在发展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和人均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其生态农业发展着重追求生态效益,不再将农业的产量作为终极目标,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用地比例逐步升高,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数据显示,世界上实行生态农业管理的土地约1055万hm2,其中,生态农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拥有约529万hm2,约占世界总生态用地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10]。截至2000年,全球194个国家中有141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生态农业[11~14]。进入21世纪后,生态农业模式的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生态农业市场进一步扩大,据德国生态与农业基金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2001年末,世界经过认证的有机农场约有40万个,世界有机农业土地面积已经接近2300万hm2,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阿根廷、意大利等国家[15]。 2.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中国具有良好的农业文化传统,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化肥和农药的过量施用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业灌溉用水的大幅增加导致水资源匮乏;过度开垦和森林植被破坏、湿地资源破坏、超载过牧等行为导致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化现象严重[16,17]。基于此,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开始逐步引入。我国生态农业是在针对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下产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一项政府引导和大力扶持、农民自发创造、科技人员积极主动参与的伟大生产实践,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18]。1993年,国家各部委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效益[18]。经过6年的建设,51个试点县在1999年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验收,取得了试点成功。各生态农业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均有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4%和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显著[18,19]。到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建设面积约1000万hm2,占我国农业耕地面积的12%,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包含了生态农户、生态农业村、生态农业县乃至生态农业省等,遍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大致可分为物质多层利用模式、生物互利共生模式、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模式、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模式等。生态农业建设的推进加快了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步伐,有效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已经创造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农业配套体系。初步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市场运作方式[18]。 3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传统农业思想观念、技术的不完善、缺乏资金以及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影响。中国农业的历史悠久,中国传统的农业具有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特点,自身发展的封闭性和对自然的依赖性使其排斥外部冲击,造成了生态农业推广受阻。另外,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加之科技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造成了技术上的不完善,为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阻力。资金投入短缺一直是长期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虽然保持着绝对量不断增加,但其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在保持着逐年下降[10]。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而农民对市场经济缺乏认识,对其认可度不高,因此不会按需生产,带来了推广的阻力。 4展望 结合国外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综合判断出未来中国生态农业的趋势。一是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中国农业的新趋势。需要转变农民传统的注重产量、忽视生态环保理念的思想,需要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二是生态农业的面积将不断扩大,体系需更加完善,在发展过程中要逐步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主导,发展多种生产类型、多模式、多层次的经济结构。三是资金支持力度需不断加大。四是将培养相关技术人才,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理顺政府、农民、企业、科技实体以及社会组织等相关利益群体间的关系,形成由政府引导,科技实体与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农民与企业共同建设的生态农业组织。 作者:岳海涛 王文贵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中基层党组织的价值探析 摘要: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不断的实践探索。基层党组织在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推进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巩固党在企业执政的组织基础,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对于促进企业体制改革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基层党组织内涵,并从监督、凝聚以及教育三方面阐述其在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企业营销团队建设;基层党组织;监督作用;凝聚作用;教育作用 1.前言 基层党组织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党在建设中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以及社会基础的依托,也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最终落脚点,是党的执政基础。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基层党组织工作必须要以服务大局、强化功能和拓宽领域为中心,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使其充分发挥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的发展也面临更大的挑战,营销团队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推动企业发展中作用突出,如何通过基层党组织作用促进企业营销团队建设,是党建理论研究者和党务工作者都需要潜心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基层党组织的内涵分析 基层是与群众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一级。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组织体系是非常严密的,自上至下可分为中央委员会、地方委员会和基层组织这三个重要结构。党的基层组织主要是指企业、学校、机关、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农村、街道社区以及其他基层单位中的委员会,主要包括基层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以及经基层委员会批准设立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基层党组织与群众距离最近,是连接党和群众的重要桥梁。事实证明,企业基层党组织是服务于党的领导的,同时也担负着服务群众的重要责任,是落实党的方针、路线及政策的战斗堡垒,同时也是企业团队推动党的事业在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3.基层党组织在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分析 3.1监督作用 企业营销团队在展开营销工作的时候,需要对营销活动进行事先规划,明确营销内容和形式,强调工作效率和效果,同时还需要全部成员的参与,并提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营销团队的主要任务是销售企业产品,为企业创造利润,而产品的营销也是企业品牌和形象的营销,必须要保证产品营销是有利于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和推动企业品牌发展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其监督作用,避免出现不良营销事件损坏企业形象。在具体的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监督工作:一是,将监督和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营销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其员工思想行为存在一定的自由、散漫倾向,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管理,使其端正态度,正确认识营销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营销团队制度执行、内部管理以及营销活动等各项工作的监督和管理,重视其营销过程和结果,从而对其给予指导和督促;二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巩固道德和法律防线。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头作用,对营销团队进行示范教育,同时用反面典型对其进行警示教育,从而使他们在思想上、道德上以及法律上建立牢固的防线,避免腐败作风。 3.2凝聚作用 在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可以合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引领队伍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服务于营销工作。尤其是在营销队伍建设的初期,由于思想观念、低于文化以及工作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团队成员往往存在团队氛围不和谐、思想意识不同意以及工作配合不密切等问题,不利于营销工作的展开。鉴于此,基层党组织可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予以加强:一是,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基层党组织应更加关注营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了解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若有困难则予以帮助,若有矛盾则予以化解,若生病则予以看望,通过贴心的关爱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与群众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二是,打造营销文化。基层党组织应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并结合营销实际,适时开展一些主题文化活动,例如职业道德教育、征文以及演讲等,从而在内部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分为,促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3.3教育作用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营业绩,必须要拥有一支优秀的营销团队,这就要求营销团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营销技巧,同时还要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走向,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营销人员主要活动于市场一线,经常出差在外,思想和党性修养会受社会思潮影响而有所弱化,给营销团队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利用营销人员集中返回时间,积极展开辅导讲座、专题培训等,并通过建立党建QQ群或者送书促自学等,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先进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营销团队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企业面临着转型发展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正确理解基层党组织的内涵及作用,充分认识基层党组织在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中的重要价值,进而结合时代特点,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思路、工作途径和工作方法进行有效创新,这对于加强和改进党在企业的执政基础以及推动企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探讨 摘要:跨界融合是我国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才队伍建设是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团队理论分析基础上,界定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团队的概念和特征,建立“出版+”项目为核心的团队建设模式,从团队项目、团队文化、团队人才和团队机制四个方面探讨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 关键词:出版企业 跨界融合 创新团队 跨界融合成为我国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对出版企业“走出去”与社交等网络媒体进行融合发展有着重要激励作用,建构新型主流媒体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按照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规范管理、确保导向的要求,立足传统出版,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网络空间,切实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意见明确了传统出版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传统出版与出版关联产业的融合;意见揭示了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新起点、新要求和新目标。因此,人才队伍建设将成为出版企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团队建设是出版企业人才建设的重要核心。 一、融合型创新团队概念 工作团队是由一些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正式群体。[1]团队制定有共同的、高于成员个人总和认同感的奋斗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以成员的分工与协作为基础,树立组织荣誉归属感,加强情感认同感,在技能上形成互补以获得竞争优势的组织;团队中的成员是一种协作关系,团队成员能够相互沟通、彼此依赖、共同协作完成所需完成的工作;团队成员具有团队意识,具有责任心,能够共同承担工作责任。 融合型创新团队是能够聚集不同专业、不同技能和不同经验的人员,形成组织结构多元化,通过相互沟通、相互结合和相互吸收,从而相互协作创新地实现工作目标的组织。 二、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团队特征 对于出版企业而言,跨界融合发展不仅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而融合型创新团队更是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表现出一般团队的共同目标、分工协作、共担责任等特征,更凸显了“融合”的特征。 (一)团队产品是“出版+”综合体 产业跨界的目标就是融合,融合的手段就是创新。出版企业融合创新团队可以借助出版产品与互联网、外部产业融合的契机,实现出版产品由传统纸质媒体向新媒体的有效转化,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实现出版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仅扩展了读者对于出版物使用的渠道,更是让出版产业在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中形成新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出版产业文化价值。 (二)团队成员是“融合”创新体 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团队成员是经过工作长期“熔炼”的精英人才,由不同专业、不同技能和不同经验的人组成。团队成员不仅包括传统出版行业的编辑、发行和营销人员,更包括新兴的信息、新能源等其他产业人员在思想上融为一体。将这些拥有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聚集在一起,互相碰撞,互相激励,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作用,在观念、行动和技能上形成互补以获得出版产品创新竞争优势。 (三)团队技术是“共享”知识体 技术跨界融合发展是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先导。出版产业融合型创新团队不仅需要计算科学、信息科学等知识促进出版业的纵向产业链延伸,而且需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其他产业知识促进出版业的横向发展,共享知识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交流与发展,进而推动出版业融合能力的升级。 三、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模式 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团队的建设目的是以目标读者市场为对象,立足原有出版特色与编辑力量,通过聚集相关产业领域的人才和资源,采用一定技术手段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从事跨专业、跨技术、跨产业的创新活动。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围绕“出版+”项目进行,通过项目创造价值并达成出版企业融合发展目标。 首先,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模式的项目是在一定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中产生的,强调出版项目融合创新。项目能够在一定技术下与其他媒体结合、与其他产业融合,要具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培育“出版+”创新产品,这样才能够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其次,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模式的成员由不同领域的技能人员组成,强调出版人才优势互补。项目不仅包括出版编辑人员、出版发行人员,还必须包括信息技术人员、旅游管理人员、房地产人员等其他产业人才。项目成员在项目中责任明确,各司其责,自始至终围绕项目开展工作。 再次,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模式的合作是协作工作,强调知识共享管理。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加强思想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出版项目的新趋势,新亮点,形成良性互动系统,寻找新的突破点,发掘项目融合开发的最大价值。 最后,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的绩效是出版成果,强调“出版+”创新产品。改善或创造出版产品,丰富传统出版产品和融合出版产品,实现出版内容的转变创新,打造出版非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产品,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需求或开辟新的市场。 但是,在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团队围绕“出版+”项目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只是为项目发展而组建的,容易产生临时心态、消极磨洋工现象;项目成员来源广泛,知识背景不同,容易出现沟通不畅;项目产品市场性和时效性要求强,消费者接受程度有待考验。 四、出版企业融合型创新团队建设途径 (一)团队项目:打造消费者满意的融合型创新产品 内容是根本,“内容为王”是持久的主题,内容数字化是整个出版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核心。[2]引领阅读,满足消费者的阅读及其他文化需求是出版企业打造产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融合型创新产品是出版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出版企业最终目的应该是超越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动态化、时代化的主流消费需求,着力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忠诚度。 一方面,出版企业在项目选择中要引领文化方向,瞄准市场需求,着力分析市场文化消费形态和文化业态,挖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深层次需求,利用消费者满意度调查的分析结果作为挑选项目创新的依据,以顾客需求、顾客的不满意和顾客的“痛点”为驱动,分析产品创新的顾客期望的产品属性及其性能,满足或超越消费者需求,全方位进行融合创新,开发出别具匠心的出版产品。另一方面,出版企业要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出版产品的使用及反馈进行分析,评估信息技术对出版企业传统产品的影响及应用,创新出版内容生产和服务,扩展出版内容传播渠道,实现“出版+”创新产品的生产,助推出版企业的创新转型。 (二)团队文化:塑造协作奉献的融合创新环境 团队文化贯穿于团队建设的始终,好的团队建设能够形成好的团队文化,好的团队文化能够促进团队的不断前进和发展,促进团队目标的达成。针对出版企业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建立融合型创新团队的文化。一是建立求同存异的价值倾向。融合型创新团队聚集各产业领域的人才和资源,在基本价值观念、价值立场、行为规范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团队应寻求出版企业项目价值共同之处,保留团队成员不同意见,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才能更好地进行出版内容创新,进而实现出版项目创新;二是建立协同互助的行为规范。做好技术协作,强调弥补融合创新的技术短板,做好信息协作,及时掌握信息,制定正确决策,有效掌控项目进展;做好团队成员间的协作沟通,强调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主动创新产品,推动项目目标实现。三是培育团队的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有形的正能量,是团队集体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忘我、大公无私的精神。出版企业应大力营造协同创新、顾全大局、和谐共进、团结奋斗的氛围,树立成员是融合型创新团队的第一生产力,培养职责情感,以团队利益为重开展工作,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塑造职业道德,培养团队荣誉感,树立为团队为出版企业忠诚服务的意识。 (三)团队人才:建立专家引领的融合创新群体 团队是由各种人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人才是团队的重要资源。出版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技术人才成为融合型创新团队的重要资源。一是,加强专家带头人领衔团队建设。成员中技术专家是出版产业里的骨干人才,能够熟悉出版产业的发展前沿,能够洞察消费者的市场需求,确保团队目标始终处在市场前沿高地。出版企业采用引进、合作或租用等方式聘请团队带头人,确保团队带头人具有一定出版战略眼光,把握出版融合发展方向,成为“出版+”项目中领域领军人才,确保项目有序开展,确保产品按期推出,确保产品能够形成行业竞争力。二是,加强团队骨干精英成员建设。出版企业不但要遴选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员到团队中,而且要充分考虑出版项目的特点合理遴选不同知识技术背景的、不同年龄的人员充实到团队中,促进人才的合理布局,不断形成交叉融合的出版创新产品。三是,加强融合型创新团队人才管理。出版融合型创新团队要营造具有相对独立的运作方式,要有相当程度的自治权和人员配置、招聘的决策权,还要建立团队人力资源激励制度,鼓励探索建立适应人力资源社会化、市场化的灵活多样的用人模式。 (四)团队机制:营造良性互动的融合创新机制 融合型创新团队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机能及其运行方式,是受出版企业的各项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的影响和制约的。因此,出版企业要建立良性的团队管理机制,进而促使融合型创新团队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保证团队各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一是出版企业应加大融合型创新团队资源投入。根据每个融合型创新团队项目的资金需要,出版企业要投入必要的资金购买相应的高质量、高水平设备,引进聘用高水平技能成员,确保项目正常运行;出版企业加大优势人力资源、优势项目资源、优势物力资源投入,形成资源合力,推动创新出版项目快速开展;二是建设团队资源共享机制。知识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转移过程亦是知识思维碰撞产生创新思维与新知识的过程,知识学习可以形成创新团队的核心竞争力。[3]融合创新团队是由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员有机构成,这就需要建设共享知识平台,形成互动交流机制,强化项目的知识管理,推动产品的创新能力提升;三是建立团队绩效考核机制。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在考核项目发展的基础上,从社会性、效益性和科技性三方面对承担项目人员完成的工作实绩做出价值判断,既要激励团队不断努力工作,又要推动团队不断优化和发展,进而推动出版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出版企业的蓬勃发展。出版企业要有创新的意识、开放的心态,积极地组建创新型融合团队,整合资源投入团队建设发展中,推动成员融合互动、技术融合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出版企业产品竞争优势,保持出版企业成长动力强劲,促进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浅析外资企业管理的团队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中国内地,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参考的借鉴。文章结合外资企业的特点,分析了外资企业团队建设和管理,找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外资企业;企业管理;团队建设;管理模式;企业团队 随着经济的发展,团队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市场经济日益激烈,在我国的外资企业非常重视团队建设,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企业团队建设的内容,接着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分析外资企业管理团队建设的基本情况,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1 团队建设的内容 就目前而言,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团队组织。在实际过程中,企业管理的团队建设关系到企业成败。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首先了解企业团队的概念和特征,分析潜在的影响因素,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1.1 企业团队的概念 团队简单地来说,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技能,在遵守共同规则的前提,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共同承担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与责任的群体,在实际过程中相互扶持和帮助,并产生良好的协作效应,从而获得更多的团队绩效。根据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的理论,团队就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在建立起来以后,会产生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在组建团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建立明确的目标,要求每一个成员都要了解团队的目标及实现的重大意义;第二,要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能力互补,每个成员之间要具有一定的技能,能够在团队发展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内部优势互补,促进团队的发展壮大;第三,要具有良好的沟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团队成员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明确各人的责任,认真完成团队交给自己的任务,具有良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四,要拥有自己的领导,对团队领导而言,要具有极强的领导能力,能够为团队发展制定完善的规划,为每个团队成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在团队组建完成以后,团队中每一个成员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尊重和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在团队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团队走出困境。 1.2 企业团队的类型 下面就以团队建设的目的和自主权为目的,分析企业团队的类型:第一,问题解决型团队,就是团队成员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改进工作程序和方式交换之间的意见,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改善生产环境。这种团队建设主要为了有效改变工作程序,优化工作方法,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实际过程中,领导起主导作用,团队成员主要负责具体实施工作;第二,自我管理型团队,这种团队也为自我指导团队,主要由一定数量具有各种技能的成员,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到其中的问题,从而制定完善的发展决策,促进团队的长远发展。自我管理型团队主要推行自我管理、领导、负责以及学习的运行机制,共同实现一个目标,明确团队中每一个人的责任;第三,多功能型团队,也被成为跨职能团队,团队成员主要包括同一等级和不同领域的员工,把他们组建企业就是完整一项任务。这种团队管理方式能够促进各个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工作效率,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实际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观念,协调较为复杂的项目,解决实际遇到的各种问题;第四,学习型团队,就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断共享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资源,并且建立完善的规则和程序,在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基础上,促进团队的发展壮大。在学习型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各种不同的尝试,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提升工作效率;第五,虚拟型团队。这是一种新型的团队方式,就是团队的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建立的团队。虚拟团队可以跨域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通讯信息技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进行协同合作,从而雇佣合适的人进行合作,实现团队的低成本运行,不断优化各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团队的专业化、合作化的发展。 随着现代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团队管理水平影响着企业的综合实力。加强企业团队管理和建设,能够帮助企业明确市场目标导向,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团队的优势,提升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 外资企业管理的团队建设 在我国,有很多的外资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企业团队管理的特点,对我国企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因此,下文就结合在我国的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团队建设情况展开论述。 2.1 美国的企业团队管理 对在我国的美国企业中,很多都是分公司或者子公司,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建立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下面就针对美国企业管理管理特征展开论述: 2.1.1 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美国企业领导者认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在中国的很多美国公司,都拥有明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指导信念,能够让每一位员工了解到企业的政策导向和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行为指导和精神驱动力。作为价值观构成了美国企业文化的重要基础,保证企业价值观与员工的价值始终保持一致,从而进一步统一企业的务实精神,建立强大的文化力,激发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实现企业的共同价值和目标共同努力。 2.1.2 秉承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在中国的美国企业中,非常重视人性,强调重视每一位员工的价值,信任每一位员工。对美国企业而言,就是把尊重员工、关心员工以及信任员工作为团队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表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尊重员工的权利,美国企业经营者认为,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二,重视员工地位的平等,在美国企业中,很多经营者针对内部员工与管理者的不同特点,建立平等的同伴关系,采用良好的交往方式,创造了良好的企业工作氛围。 2.1.3 重视员工的创新精神。美国市场经济极为发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从而在中国的美国企业,继承了美国企业乐于创新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因此美国企业家不断把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不断融入到实际经营过程中,为企业培养了富有改革和创新的文化环境,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创造更多的业绩。 2.1.4 重视实干精神。在美国对外投资的企业中,非常重视实干精神,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美国企业省去了报表、手续等工作形式,不断简化工作程序,提升工作效率,有效地丰富沟通方式,促进组织方式的流动性,重视试验研究,重视实干精神,不断去尝试新的东西,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 2.1.5 重视团队的学习能力。美国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十分重视员工的学习能力。为了提升员工的学习能力,很多在华的美国企业不断开展国际合作业务,积极向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美国通用公司,学习韩国和日本企业公司的管理方式,不断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观念,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1.6 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根据在华的美国公司,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组织系统,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企业边界,坚持一律平等的挂念,各个系统界限不断模糊,企业管理组织结构逐渐朝着现代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在美国企业内部,十分重视内部的左右沟通,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提升公司内部的协调能力,不断取长补短,改进当前的工作方式;另外,还重视上下沟通,加快信息之间的交流,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开放的企业文化。 2.2 日本企业团队管理 日本作为我国的近邻,在我国投资的企业很多。在华的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团队的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下面就日本企业团队管理的内容展开论述: 2.2.1 重视发挥团体精神。第一,重视企业的集体管理。在制定企业发展决策过程中,日本企业经营者会集中多人的智慧进行反复的酝酿,从而取得相对一致的意见,才能进行落实;第二,在日本企业制定激励制度过程中,主要针对团队,重视集体的合作,发挥整体的效率。在日本企业中,集体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2.2.2 重视人的能力,在日本企业中,经营者认为人的潜力非常大,因此会给员工很好的待遇,通常会采用人性化管理的方式,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2.3 重视科技投入和开发。日本企业非常重视科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每年都会投入一定的基础研发经费,一些大的在华公司会涉及公司研究所,重视基础研究,并结合实际市场变化情况,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综上所述,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多为发达国家投资和兴建的。外企企业团队管理方式和理念,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帮助。因此,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吸收外资企业发展理念,重视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和团队建设 【摘要】:新闻报道是新闻采编的基础和前提,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新闻的真实性有很大影响。因此,企业必须认识到加强新闻采编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并加强团队建设,合理制定人员培养方案,加大人员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 【关键词】: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团队建设 1、加强采编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新闻业的发展,我国广播新闻采编工作水平在逐步提高,采编队伍的综合素质也在稳步提升。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广播新闻受众的文化层次、欣赏水平也都随之提高,要满足受众需求,提高收拾水平,都必须提高节目质量,迎合不同受众多方面的需求,而节目质量的提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采编人员的素质提高。但也有部分采编人员专业技能不精、责任意识薄弱、缺乏进取心、学习不主动、工作不积极、眼界不宽阔、业绩一般、缺乏创新精神,难以满足新闻宣传工作的客观需要。 2、提高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和团队建设的措施 2.1增强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意识 要想提高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首先要对内部新闻采编人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新闻采编人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人员素质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虽然企业内部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数量较多,这并不代表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可以取代原有新闻采编人员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可以把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划分成几个小组,并由经验丰富的新闻采编人员带领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帮助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积累工作经验,并把新闻采编的方法传授给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带领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一起观察百姓生活,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开拓眼界。这样才能逐渐增强年轻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意识,提高年轻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敏感度,真正挖掘出新闻热点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 2.2提高新闻采编人员责任感 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采编人员要掌控好新闻信息的传播内容、方式和渠道等,强化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道德,使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得以保障,不能道听途说、人与亦云,通过多方求证、深入了解等方式对所报道的新闻进行全面剖析,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新闻报道中的虚假信息,保证新闻报道的权威性与真实性。 2.3重视调查取证 事实上,很多新闻采编人员关注的都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真实性也成为新闻报道的一大特点,如果在编写新闻报道之前,新闻采编人员未到新闻事发现场进行调查,就没有编写新闻报道的权利,新闻报道也就失去了可信度。因此,在编写新闻报道之前,新闻采编人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新闻事件发生地,并进行走访调查,针对新闻发生的事件、人物、起因等因素展开调查分析。但是,要想了解部分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新闻采编人员就必须进行实地暗访,这样才能获取到第一手相关信息,让百姓了解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并把真实的新闻报道出来。调查取证是新闻采编的前提,只有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4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素养 在全媒体盛行的今天,新闻采编人员掌握着各种新闻资源和对其进行编辑整合的权力,同时也会面临各种诱惑。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理论和政策理论水平,才可以在新闻采编过程当中,从正确的政治角度出发,以国家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原则,对新闻事实进行最客观、最真实地编辑。同时,在此过程当中,要正确掌握新闻报道的导向,以防止错误的观点在新闻受众群体中产生负面影响,以达到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 新闻编辑能力是新闻采编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编辑更为快捷,时效性增强对新闻编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首先,要提高新闻采编的时效性,使之与新媒体发展相适应;其次,提高新闻编写能力,通过不断学习优秀新闻采编的编写方式,在运用基础技能的同时,加入自身特色,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变化,才写出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大众审美和需求的新闻稿件。 2.6完善新闻采编人员奖励机制 要想提高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企业就必须在新闻采编人员内部完善奖励和惩罚机制,对工作态度端正,工作积极的新闻采编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进而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但是,对于工作态度不端正的新闻采编人员,企业也要给予适当的惩罚,这样才能规范新闻采编人员的行为,避免出现恶意竞争的现象。国家也要出台新闻采编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新闻采编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保证新闻采编工作有法可依。国家相关部门也要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整顿市场秩序。 2.7善于与受众交流 互动性是新媒体的特点,新闻采编也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通过编辑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了解受众的不同观点与看法,在得到反馈完善自身的同时,能促进新闻的高效传播,同时更有利于新闻采编与新闻传播。 结语 新闻报道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实用才能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才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但是,企业新闻采编人员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比如,新闻采编人员根据自己的主观去编写新闻信息,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无法保证,而且很多企业新闻采编团队默契度较低,缺乏合作意识,而且采编人员分工不明确。要想提高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需要结合新闻采编人员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人员素质培养方案。企业还必须认识到加强新闻采编人员培训的重要性,派遣年轻的新闻采编人员外出参加专业化的培训。除此之外,企业要明确每一位新闻采编人员的分工和职责,把工作职责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进而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试述企业文化对团队建设的引领推进作用 摘 要 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团队文化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对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团队文化建设工作的实际分析突出企业文化对团队建设的引领和推进作用。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团队建设 作用 主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一个军队如此,一个企业也是如此。没有文化的引领,企业的兴盛不会长久,也不能持续发展。 在内蒙古西部重镇乌海市,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团结,特别和谐的职工队伍――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这个团队推行半军事化管理,依靠高标准和严纪律建立起团队共识,以独具特色的团队文化引领推动团队建设,先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荣获自治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奖状,自主研发的各类创新成果荣获全国优秀成果奖7项;1个班组被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1个班组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2个班组荣获自治区工人先锋号;涌现出国家级技术能手1人,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3人,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 团队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内容多、覆盖面广的系统工程,凝炼团队文化必须着眼全面性、注意继承性、发挥能动性、体现长效性,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和目的。基于这一认识,输电处提出“以人为本,将内蒙古电力公司企业文化有效落地,把团队文化建设渗透到输电生产管理全过程,用团队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创建思路。 团队文化作为最基层单位的管理灵魂,是这个单位个性的表现,它没有固定的“生产”模式,也不能被简单的复制。提炼并形成优秀的团队文化,既不能关起门来盲目地创建,也不能机械地照抄照搬其它单位的做法,必须结合乌海输电团队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来建设。在创建过程中,每做一件事情,每搞一项活动,都要思考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输电职工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是否在实事求是地塑造具有乌海输电特色的“个性文化”,力戒写几个高调口号、做几个闪亮标语、立几个耀眼标牌、搞几个目标愿景的表面文章。 2015年5月至9月,团队文化创建工作组深入班组,深入现场,多层次、大范围开展走访、座谈、收集和研讨活动。总结出乌海输电“榜样引领、情感凝聚、军人作风、创新成长”的四大思想政治工作效应。提炼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乌海输电处秉承公司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将公司企业文化渗入到输电团队文化整合过程中,使之落地、生根、发芽。经过反复研讨,数易其稿,最终提炼形成了“三融一高一强”的输电团队文化体系,即“相融聚合力,山高我为峰”为内涵,以“融心聚力,融智创新,融情奋进,追求卓越标准高,攻坚克难执行强”为理念,以“人心畅通、管理畅通、电网畅通”为目标的乌海输电团队文化体系。 实施“六个一”工程,突出团队文化建设品位。在创建过程中,建设一个输电团队文化展厅,建立一个输电微信平台,编辑一本输电故事集,拍摄一部输电形象专题片,制作一部输电人物微电影,成立一支输电故事宣讲队。 输电团队文化展厅,分为团队文化理念、创新创效、荣誉回顾和未来展望等六个展区;“畅通输电”微信公共平台,分层设置了“四特风采”“指尖党建”“勇攀高峰”等栏目;故事集《高高的输电塔》、专题片《相融聚合力山高我为峰》、微电影《金宝相亲记》,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输电人的工作、生活,从中我们能够领略到输电人的精神风貌,感受到输电人的欢乐情怀,体会到输电人的高风亮节;输电故事宣讲队举办了“甘德尔山上的空中课堂”,组织职工家属在甘德尔山上开展亲情线路特巡,在山顶上进行输电精神宣讲,为塑造和谐输电一家人打下了良好基础。举办“传承输电精神,激昂多彩青春”道德讲堂,讲述输电人参加公司技术比武的故事、寻找“平民英雄”的故事、在荒野中艰苦工作的故事,号召和带动全局职工感悟输电精神、学习输电精神、传承输电精神。 这些人物、故事、事件,大家想过,见过,干过,人人耳熟能详,件件一目了然,让人凝聚团队力,陡升荣誉感。一个争先恐后、争当先进、争做贡献的你追我赶的氛围,弥漫输电处,激励输电处,感化了每一位职工。 输电团队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梳理乌海输电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过程,让团队认清了发展方向,让成员明白了如何去做;输电团队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讲述每个输电人工作、生活、成长的过程,让大家找到归属、得到认同、分享荣耀,更好地融入乌海输电大家庭;输电团队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增添团队动力的过程,通过把团队文化融入到中心工作中、体现到每个岗位上、显现在作风习惯里,促使输电团队不断成长为工作标准更高、执行力更强的“线路铁军”。 结论:输电处的团队文化,推动了团队建设,文化起到水到渠成的引领作用。正是团队文化建设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司企业文化落地、与输电安全生产管理有效融为一体,实现了环境建设、职工素质、情感凝聚、单位形象“四个新提升”,收到了“互促双丰”的效果。团队文化推动了团队建设,2015年,输电管理处带电作业班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1项成果获得全国QC成果优秀奖,2项成果分获自治区QC成果一、二等奖;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郑璐、内蒙古好人榜见义勇为道德模范贾鹏、公司金牌工人刘斌、“蒙电青春榜样”金宝等先进人物;继2011年后,2015年再次取得所辖220千伏输电线路全年“零跳闸”的优异成绩;在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职工职业技能比赛中,乌海输电选派6人参赛,再次蝉联输电带电专业团体第一名,并且史无前例地包揽个人前6名。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问题研究 摘要:不断提高项目管理团队的水平可以促使成员更快地达成共识形成一致目标,通过加强每个人的能力以及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意识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自己的团队增添号召力和吸引力,从而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本文对于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企业;项目管理;问题 一、团队成员能力素质存在的问题 (1)职业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企业中一些管理团队成员尤其是项目经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重小轻大,以破坏社会利益、客户利益的方式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样做虽说满足了自身一时的经济利益,但也给自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一旦爆炸,不仅是自己受到制裁,还会严重的损害企业的形象与利益。 (2)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不足 建筑企业选拔项目管理团队成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一线施工的骨干人员中进行选拔,例如项目经理、以前的工长。另一种是从学历为大、中专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进行选拔。这两种方式各有各的优点,同样也各有各的不足。第一种方式选出的人员虽说有较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但缺少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例如工程技术理论、项目管理理论等等。第二种方式选出的人员则刚好与之相反,他们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工程管理的经验。 (3)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的管理能力还处于有待加强的阶段。换言之就是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施工经验有效的结合并运用。就目前而言,管理能力的不足不仅体现在缺乏强而有效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和计划与控制能协调能力上,也体现在缺乏良好的激励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上。 (4)系统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的系统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就目前而言,一支团队拥有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却缺少良好的辨证统一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团队只能是系统思维的畸形儿。这两者缺一不可。同样的,如何整体地把握问题,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两者也是不可或缺的。 (5)创新能力急需提升 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创新能力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种是缺乏思维创新能力。例如:缺乏流畅而又灵动的思维能力,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的认知与再认识的能力等。第二种是缺乏突破传统的勇气。具体的表现为,不自主的向主流思想和大众观点靠拢。局限了自身的思维,使得思维趋于片面。 (6)身体素质问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筑企业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的身体素质需要相应的重视。建筑类的工作本就相比其他的工作要疲累许多,而且还大多是重体力劳动。工作的负荷量可想而知是相当大的,没有过硬的体质是很难胜任的。长期以来,企业大多会片面的强调工作导向和结果导向,而忽视员工的身体素质。这里的身体素质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就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职工工作到休克,职员压力过大跳楼自杀等事件充分表明企业要重视职员的身体素质。 二、团队成员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1)培训方式存在的问题 建筑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多采用在职培训法、讲授法、自我指导学习法、模拟培训等传统的方式。而从本质上讲这些培训方式几乎都是标准化的。这就存在许多的缺陷,例如:培训有特定的时间限制,不能及时地运用于项目施工。培训方法有局限性。培训教师的专业性与针对性不够强。 (2)确定培训需求存在的问题 陈旧的思想观念使得培训的需求无法获得有效评估,企业和项目管理团队的发展目标不能完美地结合,企业和项目管理团队显示的需求也无法体现出来。企业的这种方式的培训是盲目的,因而有许多不足:其一,企业只一味地重视知识技能培训,而不注重成员潜能的激发,使得成员缺乏主动性,参与意识差。其二,企业重视业务培训,轻视管理培训。使得团队成员仅仅重视自身利益的,而轻视企业和项目管理团队的利益 。 (3)培训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培训方式,其教学方式、培训体系和课程的规划和设计方面都存在弊端。总的说来可分为三大点,其一,教学方法落后;其二,培训课程开发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和团队的现实需求;其三,培训体系不完善,许多方面都有待改进,例如:师资管理、培训资格和档案管理等 . (4)培训效果评估存在的问题 培训效果的评估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企业将关注的重点几乎都转移到培训过程上,而忽视了培训的结果以及成效。对团队成员能否学以致用不够关心,造成员工学到了却用不上的尴尬局面。因而,培训效果评估不容轻视。 三、项目管理团队权责机制存在的问题 (1)权利与责任不够明晰 建筑企业的权力与责任不够明晰。这种状况不仅存在于企业与项目管理团队之间,也存在于项目经理与项目管理团队成员之间。这样一来,团队成员也就会处于责任与权力不明晰的情况中,这也是“推委扯皮”和“越权处置”的现象发生的原因所在。一旦如此,可想而知,团队内部就会形同散沙,这严重地损害项目管理团队工作的协同性。故而,明确权力与责任是相当重要的。 (2)权利与责任不对等 项目管理团队成员间的权力不对等,包括项目经理。权力与责任应当是平衡的,衡量他们的天平只有在平衡时这支队伍才会发挥出他们最好的成绩。一旦天平失衡,最先出现的结果就是团队成员丧失积极性、主动性,变得没有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对企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3)未能进行充分有效的授权 企业及其项目管理团队在授权问题上存在一些误区,因而未能进行充分有效的授权。有些管理者对权力很是向往,他们害怕失去权力,因而会绞尽脑汁地守住已有的权力,争夺其它的权力。他们会变的多疑,会对自己团队的成员心存戒备,从而出现争功避过的不良现象。除此之外,企业还存在授权不清楚、不稳定的情况,这种模糊不清的授权往往会出现跃级授权、不量力授权、不充分授权等现象。总的来说,类似的这些现象对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团队文化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四、项目管理团队绩效机制存在的问题 (1)考核目的过于朦胧,团队成员不能清楚的认识相应的考核体系。 上级管理者将绩效考核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团队成员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企业的快速高效发展。而项目管理团队和项目管理团队成员却不能准确的认识这一目的。而且,管理者缺乏针对性,随意的变动考核内容、项目拟定和权重分配,导致考核体系缺乏本身自有的严肃性。项目管理团队和团队成员由于缺少和上级有效的沟通,不能理解考核体系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向导,抱有一种否定的态度,怀疑考核体系的有效性和客观公正性。 (2)在绩效考核的标准、方式、过程中存在许多漏洞。 绩效考核标准由于缺乏明晰、完备、准确量化的硬性标准,所以其中掺杂考核团队的主观性,严重影响着绩效评估。一般缺少时间,机会,动力和能力,因此上级在对下级的考核中准确性不好,考核结果并不客观公正。 (3)不能准确有效地利用考核结果 团队成员不能及时的获知考核的结果,上级对考核结果的反馈性太差,致使绩效考核过程和结果运用不当,无法真正发挥绩效考核是为了提高团队成员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一目的。绩效考核就趋于一种表面文章,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其本来面目,严厉和宽容失衡的结果使考核结果无法真正有效地被利用。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供电企业“1+N”政工虚拟团队建设实践初探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本文对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杭州公司)近年来的政工工作进行实证调查和研究,结合杭州公司党委实施“五项管理”、推动企业发展的经验,对政工虚拟团队建设进行研究和思考,不断总结与实践,从而形成一套“1+N”(即1支队伍+N个载体)行之有效的团队建设机制,从而营造开放、包容、互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提升国有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政工“虚拟团队”的概况 (一)“虚拟团队”的概念 虚拟团队是为满足组织快速协调各地区成员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最早产生于军队中。虚拟团队突破了传统型团队专业、人才、效率、成本等瓶颈与局限,在特定的时期,通过如互联网、社团及协会等虚拟非正式组织,快速解决各项问题,成为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的重要基石。 (二)“虚拟团队”的优势 虚拟团队与传统团队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人才优势。虚拟团队利用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拓宽了人才来源渠道。组织可以动态地集聚和利用世界各地的人才资源,同时也可减少关键人才的流失。 2.信息优势。虚拟团队成员来源区域广泛,能够充分获取世界各地的技术、知识、产品信息资源,并且获取信息资源的耗时大大缩减,传播信息的速度大大提升。 3.竞争优势。虚拟团队集聚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具有专业的知识结构优势,众多单项优势的联合,必然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4.效率优势。虚拟团队利用最新的网络、邮件、移动电话、可视电话会议等技术实现及时沟通,从而缩短沟通交流时间,确保及时作出相对正确的决策,提高工作效率。 5.成本优势。虚拟团队打破了组织的界线,使得组织可以大量利用外部人力资源条件,而减轻组织内部人工成本、管理成本压力,促使组织结构扁平化发展。 二、“1+N”政工虚拟团队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创建一支特色政工虚拟团队 1.“全面遴选”组建虚拟团队 (1)全面遴选,定向培养。根据省公司公开招募公司政工虚拟团队成员的工作要求,杭州公司党群部在全公司范围全面遴选政工虚拟团队成员,让广大基层政工人员有机会参与省公司乃至国网公司政工类相关制度、调研报告等重要文字材料的起草工作,也为政工人员评审职称、申报专家人才等积累工作业绩提供平台。 (2)挖掘人才,聚焦发展。为了广泛挖掘、培育优秀政工人才,为推进政工一体化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杭州公司以专业人才为核心,聚焦发展,推进政工一体化体系全面落地,建立了一支兼职政工虚拟团队,涵盖新闻舆情、法律、文秘、演讲、合唱队等专业共186人,在形象建设、员工教育、新闻宣传、舆情监测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网格管理”专职带动兼职 (1)政工网格,全面覆盖。创新组建了政工网格化工作组,建立覆盖所有基层单位的兼职政工员、宣传员队伍,开展“政工师下基层双服务”活动,建立专职政工干部进基层网格化管理模式,一名专职政工干部联系一个单位(班组)。 (2)网格引导,联动互促。以各政工专职网格员为主要力量,动员并带动虚拟团队兼职成员积极参与到各类政工活动中,积极参与到公司先进评选、岗位晋升等活动中,从而充实虚拟团队的人才力量、提高虚拟团队的技术技能。建立联动机制,联动党工团小组、联动办公室、基层单位党组织领导班子,共同支撑推进政工虚拟团队的运行和管理。 3.“建立机制”推动协作运行 (1)成立领导团队,明确职责要求。成立了政工虚拟团队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成员涵盖公司各专业的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办公室下设公司党群部,由党群部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 (2)制定工作制度,发挥协作合力。建立完善虚拟团队协同协作、会议交流、信息共享等日常工作制度。对需要跨部门跨专业的工作加强协同协作,发挥合力作用。执行会议交流制度,虚拟团队以网格员为组,定期开展会议交流,每年召开虚拟团队工作会议,邀请各单位行政负责人和党组织负责人共同参加。 (二)打造N个特色平台 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组建虚拟团队特色平台,以“为青年员工提供一条主线外的发展通道,为企业储备符合发展实际的多样化人才力量”为目的,坚持“满足发展需求、加速人才成长、传递人文关爱”的原则,由人力资源部统筹,选择一批在法律、文秘、演讲、翻译、摄影、计算机、新闻舆情等专业(后续还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调整)上有特长兴趣的职工,进行专业化培训,通过“三注重、三突出”,开展相关业务项目的集中攻关和日常研究,为上述专业领域储备人才。 三、“1+N”政工虚拟团队建设的实施成效 (一)建立了人才团队梯队 以“政工虚拟团队建设”开展政工一体化体系建设后,行政领导做到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党委书记做到一手抓核心、一手抓保障,班子成员都具备大局意识,主动协调、密切配合、相互补台,做到党政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目标同向、双向渗透,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了融入大局中心工作 通过实施“1+N”政工虚拟团队建设,使党群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有机融合,在管理工作中创新了工作思路、丰富了活动载体。充分融合了党建、企业文化、纪检监察、新闻宣传、工会、共青团等党群专业优势,分工合作、融会贯通、协同高效。还加强了政工工作与企业内其他业务工作的配合联动,使企业管理的内涵更加完善。 (三)提升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通过实施“1+N”政工虚拟团队建设,切实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齐心协力种好责任田、落实责任制,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效。在大胆探索中摆脱传统束缚、在求真务实中推行变革举措、在把握规律中创造工作业绩。(作者单位:国网杭州供电公司)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企业团队建设的误区 一个讲团结互助的团队,最终推诿扯皮 讲团结互助,就要讲能者多劳,能者多劳的结果是:对能者来说,付出不等于收获;对不能者来说,收获不等于付出。一时的团结互助虽可提高团队战斗力,但要谋求长久的团结互助,无疑是在“强迫一部分人吃亏受累,鼓励一部分人坐享其成”,结局肯定是推诿扯皮。细观每一个推诿扯皮的团队,“团结”二字几乎就是长在队长嘴边的一块肉。团队队长始终要明白:真正的团结不是你帮我,我帮你,而是各司其职,这是一个团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况且,帮人是情分,不帮是本分,队员之间愿不愿意互助,是他们的个人情分,队长无权代其作主。队长所要做的,就是紧盯“各司其职”抓团队,而不是盯着“个人情分”抓团队。 一个讲求宽大包容的团队,最终纪律松垮 讲宽大包容,就要讲下不为例,下不为例的结果是:对张三下不为例,就必须对所有人下不为例,否则就会导致赏罚不公而严重挫伤团队士气。但是,一旦对所有人下不为例,这个团队就不会再有什么纪律可言。包容是什么?包容是一种同道共谋、英雄相惜的情怀,是在目标一致情况下,对异己、异见的接纳,而不是姑息、纵容、迁就、容忍、放任、包庇、护短。团队队长始终要明白:“海纳百川”的要义在于“纳”,而不在于“忍”,“忍”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在姑息养奸中恶化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忍”就是一种间接的助纣为虐、作茧自缚。对团队而言,队长爱憎分明、是非清楚才是队员所期盼的。 一个讲求文化认同的团队,最终无效空转 “一个人的习惯叫性格,十个人的习惯叫风气,一百个人的习惯就叫文化”。对一群人而言,习惯就是习俗,习俗从哪来?文化,只是法规制度综合作用的产物,是不可能无中生有的。一旦离开法规制度想无中生有地制造文化,结果就吹牛皮、喊口号、拉横幅、贴标语。时下,有的团队就是这样干的,有些队长还自我感觉良好,以为通过自己“反复强调、持续重申”和“开展活动,酝造氛围”的努力终于建出“团队文化”,但这种“团队文化”只是一种昙花一现、摇摇欲坠的工作要求。真正的团队文化,最终都要表现为群体的某一种行为自觉。什么叫“行为自觉”呢?就是不用你告诉我这个团队的文化是什么,我都会自觉去做。要保持长久地、持续地“自觉去做”的状态,靠什么支撑呢?靠一时的热情?靠思想觉悟?肯定都靠不住,靠法规制度才是正解。 一个讲求目标认同的团队,最终效能低下 为了确保团队能够“力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许多团队队长喜欢把“目标认同”作为团队建设的首要内容,意图通过“目标认同”激发所有队员为此目标而奋斗。不可否认,目标认同确实能够起到“灯塔领航”作用,但对团队而言,目标领航只是队长一个人的事,他要做的,就是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让队员知道他自个的工作目标就行了。相反,如果队长要求人人为了团队目标“一拥而上”,势必出现类似“人人负责,等于没人负责”的问题,最终由“一拥而上”变成“一哄而散”。从某种意义上说,讲求目标认同,是团队队长不愿意在工作的筹划、分解、督促等细节上下苦功夫的集中表现,是一种“光明正大”的官僚主义作风。 一个讲求领袖魅力的团队,最终阿谀奉承 领袖魅力是许多团队队长所热衷之事,那领袖魅力的根本表现是什么呢?表情?语言?气质?长相?穿着?修养?魄力?自信?胸怀?都不是。作为一个团队队长,工作中如果不能做正确的事情,那无论是什么样的魅力,终将一文不值。所以,领袖魅力的根本表现就是工作中能做正确的事情。比如,能周密计划工作,能正确决策,能是非分明,能公平公正等等。时下,有些队长却没把精力用在钻研工作上,反而热衷于通过练表情、练演讲、练气质、练穿着等增强领袖魅力,有的还热衷于练习自信心,殊不知:没有实力垫底,自信永远苍白。同时,但凡讲求领袖魅力的队长,绝对有自我欣赏的倾向,而这种“自我欣赏”必然引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问题,最终导致阿谀奉承、歌功颂德盛行团队之中。 一个讲求信任下属的团队,最终危机四伏 工作中,队员总会要求队长抛开烦琐的工作规则而对下属采取信任的态度,有的甚至打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信任成就团队”“信任激发积极性”等口号。但历史告诫我们:明君的确明在“疑人不用”上,但所有昏君却无一例外都是昏在“用人不疑”上。队员要求队长信任自己,说白了就是希望队长放权,就是希望“按我说的做”“你别来监督”“你别来检查”“你别来过问”。不可否认,“用人不疑”确实可以带来工作上一时的高效率、高质量,但也会引发队员的为所欲为。一旦“为所欲为”问题被“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外衣所包裹就容易失察,失察就会导致问题不断积累,最终适用“青蛙效应”而使团队积重难返。古圣贤韩非子说过:“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纵观现实,但凡栽跟斗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栽在自己所信任的人身上。所以,团队队长始终要明白:失败始于失察,失察始于信任。追求结果固然很重要,但结果需要过程来保证、需要规则来护航。依靠信任来追求结果,往往只会自食其果。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国有企业与高效团队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涪陵区国有企业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关键在于建立一支具有高超领导管理能力、能驾驭领导国有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导班子;建立一支优秀的有思想、技术、文化素质的职工队伍;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适应形势需要的队伍。就有必要认真研究企业团队建设的相关问题,并通过有效的团队建设,组建一支高效而优秀的团队,从而极大地激活企业的潜能,以达到推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能否拥有一支优秀而高效的团队,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 【关键词】国有企业;团队建设 一、企业团队建设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 通过对成功企业的团队建设研究与分析,企业想要建设一支优秀而高效的团队,至少应该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团队凝聚力 首先应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宣传相互协作的企业文化,保持企业纵向、横向交流渠道的畅通,以使信息和知识在企业内部广泛交流和传播。其次,企业领导应重视团队的构建,引导团队的健康发展,形成一个利于团队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再次,通过召开各类不同会议使大家经常见面交流。当团队成员感受到集体的存在,凝聚力也就自然培养起来。 (二)有控制的授权 团队之所以能有效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团队内部成员享有充分自主的决策权上,包括能够制订工作目标、生产目标、评估绩效等。但是充分的授权并不等于不需要领导和管理,故授权应分阶段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避免混乱。企业领导应以灵活方式逐步放权,并不断对团队的绩效进行评估。 (三)适当运用集体决策 集体决策既能够满足员工的参与要求,又能够集结众人的智慧,使决策更优化,因而在很多情况下,它具有与个人决策无法比及的优点,尤其在跨功能团队中,几乎每一名成员都来自于不同的职能部门,专业和技能互为补充,一项任务的完成在知识和信息如此分散分布的情况下,集体决策变得更为重要,但应注意集体决策“议而不决”的致命弊病。 (四)发挥领导的作用 首先,需要领导者应将有价值的并且可接受的价值观传达给团队,使团队成员接受内部的规范和规则,并在价值观引导下培养起团队凝聚力。其次,亲和平等地与团队成员进行交谈和工作,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有效的激励 一般而言,正激励的效用远强于负激励,因而企业应为团队的顺利运行制定一个完善的奖励体系。同时,相对绩效评价制度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反映出成员的相应努力水平。而激励制度对于其他几个方面来说,起着引导和强化的作用,因此建构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团队绩效至关重要。 二、建设与管理高效团队的具体措施 团队建设对于现代企业来讲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期望在高度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生存、发展与壮大的企业,往往需要学习建设团队的技巧,如何进行高效团队的建设是当代企业领导者不可或缺的技能。通常来说,建设与管理好一支高效的团队要注重下面几个环节的工作: (一)团队是基础 企业高效团队的合理组建从团队的成员构成,专业分工,性格匹配等多方面衡量,组成一个合理搭配的团队是基础。 (二)不断完善团队的选聘机制和权责机制 首先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高度重视选聘队伍的组建工作,组建选聘队伍时,要遵循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气质互补、性别互补等原则。努力选拔比较理想的选聘人员,按照合格的选聘人员标准进行全面的培训。在选聘方式上,应采用内部选聘和外部招聘相结合的方式,采取适度更灵活的措施,适当加大外部招聘的力度,吸引各类需要的人才。选聘标准要明确岗位职责和对人员技能的要求,使之相互匹配要吸纳、选聘合作性和互补性强的人员,激发团队的活力要重视对人的职业道德的考察,要有利于选聘到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相匹配的人员。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团队精神形成与维系的内在动力。一个高效的团队必须建立合理、有利于组织的规范,并且促使团队成员认同规范,遵从规范。有了严明纪律,团队才能战无不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就要建立科学的工资制度以及公平考核与升迁制度,在实施激励时,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多样性,激励形式要丰富多样,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举并重,不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应该做到及时,这样才能促进团队不断发展。 (四)加强系统培训,建设学习型团队 在知识经济时代,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对于现代国企来说,加强系统的企业培训,建设学习型团队,可以有效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团队中,应该营造积极的培训氛围,使团队成员乐于培训,确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企业要在经营的同时制订合乎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训计划,结合员工职业规划体系,有计划地培养各层级的人才,把企业办成一个学习型企业,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培训的手段包括组织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经常开展岗位练兵与技术比武活动,为其提供各种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等等。 (五)持续不断地提升团队领导的领导力 优秀的团队领导要善于管人、育人、用人,并使团队保持高度一致。因此,团队领导者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修炼,不断提高领导水平,这也是建设一支高效团队的重要环节之一。 盛锦资产公司作为一个年轻的国企,无历史遗留,轻装上阵无包袱。公司为了创造更高的企业绩效、达成更高的目标,势必要组建一支高效、团结、向上的团队,将担负起区委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赋予的使命,完成区国资委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司团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试析基层烟草企业营销团队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摘 要:构建一支强有力的营销团队不仅可以增加卷烟的销量,还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大有益处。但是,我国目前发展的是市场经济,传统的营销理念与当今流行的营销方式还有着很大差距。因此,基层烟草企业需要构建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团队,来共同面对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烟草企业;营销团队;团队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控烟力量的壮大,烟草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营销改革也是在很多基层烟草企业不断研究的课题,首要的就是要构建高效、专业又可靠的营销团队,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本文结合基层烟草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营销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剖析,并提出了构建高效营销团队的措施,以供企业参考。 一、建设基层卷烟营销团队的重要意义 1.建设有效的营销团队是烟草企业发展的基础 烟草企业一直是在国家实行专卖的基础上开展营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且更多的营销方式在国家政策中明令禁止,就更加需要发挥营销团队的力量。为了保持烟草企业的优势,应该坚持以服务为核心的营销理念,将营销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升上去,增强营销人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发挥优势资源的作用,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从而推动烟草行业的继续发展。 2.建设烟草营销团队满足了烟草营销工作的需求 烟草营销需要摒弃陈旧的营销方式和理念,不断接受新的观念,改变营销策略。目前客户经理都按照工作需要去拜访自己片区的零售客户,这种工作重复性较大,同时任务也很繁重,如果不能秉持良好的心态,具备专业的营销知识,那么很可能导致所负责片区的销量下降,拉低整个团队的工作业绩,无法实现营销计划。这就需要客户经理必须放下姿态,真正的了解零售客户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建设性的指导。只有这样的营销团队,才能共同担负起烟草企业的营销任务。 3.建设营销团队与市场的需求相符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破坏,人们对健康的认知越来越强烈,烟草行业也就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压力,此时就需要一支高效的营销团队来获得竞争优势。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需要营销团队推动烟草企业的发展。 二、基层烟草营销团队的现状 针对基层烟草企业的营销人员,作者此前做过一项调查,针对学历、政治面貌和技能鉴定证书方面进行了统计,大部分基层烟草企业的营销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性不强,因此基层烟草营销团队应该提升营销团队的综合实力。 第一,年龄结构偏大。年龄大就没有太多的精力,在工作上缺乏新意,行动上散漫,思想陈旧。第二,就是烟草企业的营销人员一般工龄较长,很多人在营销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早就已经失去了对工作的钻研。另外,他们的工作态度多持保守,这与烟草系统的招聘制度有关,很多人觉得烟草企业就是铁饭碗,只要保证按照制度来操作,就会一直在烟草企业工作下去。第三,学历普遍偏低,无法接受先进的营销理念,也不能在岗位上持续成长。很多岗位的员工就只有高中学历,本身的理解能力有限,无法在营销岗位上获得长足发展。第四,专业技能不够,基层烟草企业的营销人员没有多少人是专门学习营销的,对营销知识结构掌握的非常肤浅。当前烟草营销已经不是销售几条烟就可以的时候了,很多网络订单、手机订单的模式也开始在一些烟草企业盛行,一些老员工无法有效的完成这些工作,整体的营销水平受到影响。因此,烟草企业要不断深入的改革,结合互联网和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要建立培养属于时代需要的营销团队。 三、建设高效烟草企业营销团队的途径 1.确定团队的工作目标 基层烟草行业的营销团队应该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明确目标,大家要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由于客户经理本身具有不同的特点,只有运用统一的目标将他们团结在一起,才能将特点集合起来形成团队优势。如果目标不明确,那么营销队伍就如同一盘散沙,失去了团队的力量。 2.促进基层烟草营销团队增强责任感 相对来说,基层烟草的工作压力较大,且工作时间比较长,如果没有责任心,就无法做好营销工作。因此,需要对营销团队进行培训,加强他们对营销工作的认识,提升自信心,强调营销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将营销业绩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联系,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3.引进高素质的营销人才 在招聘方式上,避免内部认定,应该尽量运用内部和外部公开应聘相结合的方式,选择适合的人才担任营销工作,引进一批年轻且素质高的客户经理,为营销团队注入新的血液。只有那些本身具备专业营销知识和实际营销才能的人才加入到营销团队中来,才能逐渐提升整体的营销技能,更好的完成营销任务。 4.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 要持续的保持营销工作出色,选拔好人才还需要对营销团队进行持续的培训,内容应该涉及专业知识、市场动态观察、营销技巧等,把握最新的烟草营销政策,才能更好的在烟草销售中保持优势。目前,客户经理还不能对市场的变化作出有效的判断,企业就更加应该培养他们的洞察力和分析力,让他们提升烟草市场的敏感度。 综上所述,营销团队建设是基层烟草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也是实现营销目标的关键,只有解决好当前营销队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营销团队,从而发挥他们的优势,推动企业的不断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论企业团队建设 摘 要:进入21世纪,随着开放性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团队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团队绩效的高低又直接取决于核心团队是否有效,进而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走向成熟,很多企业面临管理团队有效性问题,对于团队及其有效性的研究成为企业界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企业核心团队有效性问题,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企业;团队;建设 0 引言 21世纪,随着开放性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团队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团队绩效的高低又直接取决于核心团队是否有效,进而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间为了不断增加自己产品的市场份额,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例如: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的团队运用饥饿营销在四年内占据全世界市场37%份额;阿里巴巴的团队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在美国上市;莎普爱思在2014年OTC销售规模达12.08亿,同比增长8.79%,占整个药品销售的55%。诸多事例说明,拥有一个良好的团队对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走向成熟,很多企业面临管理团队有效性问题,对于团队及其有效性的研究成为企业界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企业核心团队有效性问题,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团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它是由具有相互补充的技能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团队中的成员彼此承诺为他们共同负有责任的绩效目标而努力。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团队是一种群体,它具备群体的特征,但是它与一般群体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团队的绩效不但依赖于每个成员的贡献还应产生于有效性的团队成员意愿承诺实现团队目标。 团队建设是指为了实现团队绩效及产生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系列结构设计及人员激励等团队优化行为。 1 团队的作用 一般来说企业团队建设的发展好坏通常要用提出良好的决策的速度快慢来作出界定,因为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团队 能够对当前市场的竞争能够掌握得一清二楚,并且通过团队的组织成员所搜集的资料来预测将来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走向,这样就可以掌握其他企业中没能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同样团队具有整合稀缺资源、聚合组织优势的能力来进一步提高工作运行效率。因为团队是由不同个体组合而成,可以通过他们各自角度去发现问题从而充分发挥了团队成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最重要的是通过团队的工作方式可以使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使成员间互相帮助逐步形成自己独特团队精神。 2 团队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 团队作为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组成部门,同样团队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团队的组织结构不同群体,团队成员具有相同的目标,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 团队可以是企业中的一个部门也可以是整个企业,例如销售公司其中销售作为主要的团队可以称之为核心团队。所以说团队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核心,是一个企业的竞争砝码,可以为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效益的群体,可以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企业团队精神。 3 我国企业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团队中的结构不严谨,目标不明确、缺乏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协作,更是存在了大量的保存实力而导致信息不流通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 3.2 团队成员基本素质不达标 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以及受教育不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团队建设,团队成员之间的个人能力的不同也一定程度上对团队有影响。 3.3 团队成员中缺乏培训 团队成立初期团队成员之间能力不尽相同,有的成员刚刚上任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即上岗,这样不仅仅导致成员没有经历任何相关培训导致四处碰壁,不仅仅这样,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团队在将来的发展。 4 影响我国企业团队建设的因素 在我国现存的企业当中严重制约团队建设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团队领导,以及领导者同执行者缺乏沟通、销售业绩未达到目标、人际互动不连续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团队建设。 4.1 团队领导 可以说一个优秀团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团队作为企业的核心,那么领导者就是团队的核心,他关系到整个团队在未来数年的总体发展方向,所以说团队领导者个人素质及个人魅力影响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4.2 缺乏沟通 在一个团队中领导者同执行者缺乏沟通也是影响到团队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因为由于双方未能达成一种共识而执行者按照错误的方案执行,及时做的再好也是错误的。 4.3 销售 销售业绩作为标准来衡量团队是否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体现出了团队是否竭尽全力来完成自己的销售业绩,也体现出了团队的价值所在,即使团队建设再优秀没有销售业绩来衡量都是徒劳的。 4.4 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即领导和成员之间的沟通,团队成员同客户之间的沟通以及企业团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等。只有企业团队之间能够为了某一目标进行相互协作、互帮互助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为企业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5 打造高效团队建设的途径 5.1 澄清团队的使命和目标 要想建设一个高效的团队,就必须把团队成员的使命和目标给予明确。了解到成员目标后要同团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团队的初期才能够稳固,后期要通过设立相应的目标(长期和短期),那么团队成员中逐步在有效的时间内分解任务,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要对每个成员做出相应的工作总结,通过总结来评估现阶段团队的发展状态,存在问题解决问题,以此给予员工鼓励来增强对工作的态度。 5.2 设定适当的绩效标准和奖酬体系 团队确定目标后,要对工作细化,形成相应的绩效标准,通过对每个员工的一阶段的工作进行衡量。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奖酬体系。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存在徇私舞弊等现象,利用现有的绩效标准对成员进行奖励和惩罚,对于表现优秀的成员给予鼓励,真正做到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建立成功的团队。 5.3 选择合适的团队成员并对其进行培训 要建设高效成功的团队,还需要选择适应本团队的成员,他认同该团队的共同目标,同时还要团队内部成员技能多样化,这样可以形成互帮互助的团队。 团队不仅需要成员拥有哪些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定期为成员进行相关的培训,训练成员如何在团队中沟通、和不同人员交往、如何解决在工作上随时出现的冲突问题给予相应系统性培训。 对团队成员的培训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①培训准备。应该根据团队自身情况、团队目标要求,建立固定的年报、季报培训预算和计划,设定现实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培训目标,并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 ②常规培训和团队精神培训。团队建设时应该设立其成员的素质标准,然后对成员进行团队常规素质的培训,必须让每一位成员达到进入团队的资格,具备团队工作的基本能力。同时,对团队成员要进行团队精神的入门熏陶,整合心态,营造团队、凝聚、健康的团队文化。例如,一般高校都会组织素质拓展训练,这样可以培养每个成员在团队如何融入到集体中来,更好的把团队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 ③专题培训。根据团队要求的素质和标准,分阶段检查每一位成员的进步和发展状况,随后根据团队存在的具有共同性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利用每个人的阶段性工作给予抽查运用相应的绩效标准来检查每个成员的工作状态。 ④培训的反馈和完善。要针对每次的培训作好记录和效果调查,注意收集培训前、中、后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修改和完善的意见,杜绝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对于每一次阶段性培训做出相应的总结,并且对于存在的问题给予解决 。 5.4 建立清晰的行为准则 一个团队的建设必须拥有较为完善的行为规范,真正按照规矩办事,明确自身在团队中的位置。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出现权利滥用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团队领导也要遵守法规以身作则。 5.5 培养团队信念和外部支持 首先,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要百分之百的相信自己的团队和自己产品,依靠自己的强大的信念来完成目标,所有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成员间目标一致支持和维护团队的共同利益为前提,保证每个人的价值观接近相同。 其次,团队的建设还需要外部支持,每个成员都必须负责团队任务的完成,并且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完成自己目标,从而使自己在团队中不断发展和锻炼自己能力,不仅有利于团队,更加有利于自己,正所谓双赢。 综上所述,团队的有效性建设不仅对企业和团队个人甚至政府都有重要的作用。团队作为企业中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更是一种对外的名牌,对外可以体现出整个企业的良好风貌,对内可以树立榜样为其他人员树立标杆。我国企业从规模和经济实力都有所改善,但是也存在相应问题,有些领导因利益驱动以及权利的滥用导致整个团队的信誉直线下滑,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正是由于团队内部规范不严谨性导致了团队变成了一盘散沙。随着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在我国企业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样才可以独树一帜,企业才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团队中的个人也应该不断完善自己,在团队中不仅要遵守企业规范,同时还要对于自身出现的问题及时回馈相关领导来解决,这样才能创建高效的团队。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关于加强新时期国有企业政工团队建设分析 摘 要: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与生命线。如何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立足于实际,加强新时期国有企业政工团队建设已成为急需攻克的重要课题。该文通过科学论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国有企业打造高效协作型政工团队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 国有企业 政工团队 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新形势下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时期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市场经营形势均发生了极大变化。不断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按照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特有的内在规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效协作型企业政工团队,是凝聚思想、建设新型企业文化以及促进国有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 1 当前国有企业政工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 国有企业对政工价值认识不足,致使政工岗位无吸引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地位已逐步下降。企业机构改革中通常将政工岗位作为首要 “精简对象”,不稳定性导致岗位吸引力下降,政工干部“边缘化”趋势明显。 1.2 政工岗已成为退居二线人员的过渡岗位 晋升无望、资历又长的同志以及即将退休的老同志被“照顾”到政工岗位工作已成为一些国有企业的趋势。致使政工岗位成为“老龄岗”,政工人员老龄化严重。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因国有企业对政工岗位不重视导致政工工作待遇偏低,缺乏成就感,从事政工工作意愿不足,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 1.3 政工人才发展前途堪忧 政工岗位在很多国有企业被视为“打杂”的,被视为“闲散人员”的“收留所”。有上进心的年轻政工干部希望通过个人努力取得经济师、会计师、工程师等资格证书,但得不到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制约着政工干部的全面发展。 1.4 “一刀切”配备体制导致队伍结构不合理 传统国企从大到集团小到分支机构都配备专门的政工部门与政工干部,致使许多单位政工干部工作不饱和。“一刀切”的不合理配备体制,造成效率不高,人才浪费严重。随着《公司法》的实施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组织架构重塑,实行定编定员与优化管理队伍的新模式存在极端化的趋势,表现为重设和缩减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首当其冲缩减政工部门和政工干部,严重影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力度。 1.5 政工干部综合素质不高、观念陈旧、再教育不足、知识退化趋势严重 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虽然在全体政工干部努力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一些客观因素使一些政工干部长期存在者安于现状的固化思维模式,如企业对政工人员的培训投入不足,针对政工人员的培训渠道单一,往往局限于“职称教育”,导致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匮乏,严重影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 2 新时期国有企业政工团队建设的建议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高度普及,人们获得的信息量急剧上升,形成了国有企业员工思想的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多变性的新特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建设创新型企业及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当前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巨大的挑战,创造有利于国有企业政工团队建设的制度化环境,按照绩效考核制度对团队进行业绩考核,提升团队技术与管理水平,加速人才队伍聚集和培养,建立一支认同企业文化,富有凝聚力、协作力及奉献精神的学习型国有企业政工团队是做好当前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求和坚实保障。 2.1 国有企业政工团队素质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都走向多样化、多元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条件、形式、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内容是引导、改造和转化员工的思想观念,所以就要求企业政工团队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质优秀、作风优良、知识面广、业务精深、结构合理、富有凝聚力、协作力及奉献精神的学习型国有企业政工团队是做好当前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必备团队素质。 2.2 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政工团队建设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统一思想、凝聚团队力量、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企业生产经营良性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低下将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无法顺利完成和实现,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就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新时期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意识纷繁变化的复杂性决定的,这要求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政工团队建设。 2.3 选好国有企业政工团队的带头人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涉及到企业与员工的切身利益。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要求国有企业政工团队带头人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质优秀、作风优良、知识面广、业务精深、富有凝聚力、协作力及奉献精神。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政工团队带头人一定要为员工树立榜样,坚持以身作则,增强自身在员工心目中的威望,这是做好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实保障。 2.4 互补型国有企业政工团队才可能是完美的团队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现实中的每个团队都是由有着不同缺点的人组成的,完美团队需要团队成员间优劣互补、发挥各自优势,将团队打造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需要团队成员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将自我和个性融入到团队当中去。 2.5 建立学习型国有企业政工团队,不断提高政治思想工作者的文化水平与引领员工思想的工作能力 做好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政治思想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员工思想动态,还应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企业政工团队不仅要重视所在工作岗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对企业所处行业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并及时了解与关注时代变化及国内外重大事件,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最有力的支撑。只有了解员工的知识背景、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才能更好地融入企业员工大家庭之中,才能与员工共同进步、与时俱进,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增加亲和力,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进而全面提高政治思想工作能力。 3 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新时期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纷繁复杂,建立高效协作型企业政工团队是一项长期的、长效的、全覆盖的,关系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工作。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企业政工团队应对复杂局面、突出矛盾、突发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才能真正达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的初衷。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团队建设是企业永久发展之道 众所周知,美容行业人员流动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放眼所有的服务行业,有哪个领域又不是存在缺人的问题呢?既然缺乏人才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就不能指望着通过简单的招聘就能招来自己想要的人才。 一位企业家讲过,一个人要成功,要么组建一个团队,要么加入一个团队。组建团队,意味着做老板,而加入一个团队,则意味着走职业经理人的路。做企业,要想长久发展永续经营,就必须打造一支有相同的价值观、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团队。 在浩美咨询接触到的企业中,有做的好的,也有做的非常困难的。研究那些业绩持续增长、赢利水平较高、运营比较健康的企业,它们有三大共性: 其一,企业领导人非常重视团队建设。这类做的比较好的企业能以人为本,重视团队建设,发挥团队的战斗力,创造出了一番事业,以深圳巨邦为典型代表。这些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组织架构较为健全,岗位职责明晰,激励机制到位。有的老板甚至不惜重金聘任一些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才加盟,视人才为企业发展的法宝。 其二。企业文化建设比较到位。这类企业非常重视文化建设,陕西金地美业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金地美业20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为荣誉而战。因此,不管人员如何变化,企业的灵魂依然存在,这就是金地美业生生不息、事业长虹的秘诀。 其三,注重团队成员的培养、成长和晋升。这类企业在员工的培养和成长方面舍得投资,投资员工就是投资未来,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同时,特别注重员工职场晋升和个人发展。 由此不难看出,一个企业要大踏步往前走,必须重视团队建设。 第一,把团队建设作为企业头等大事来抓,重视成效 美容化妆品企业卖的就是服务和技术,而服务和技术的最终的执行者就是员工,打造一支有共同价值观、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员工队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产品、项目的同质化较为严重,美容化妆品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团队的竞争。很多美容企业老板感叹羡慕巨邦员工的强大执行力,殊不知巨邦在团队建设方面是不惜代价的,郭东爱才在行业为人所称道。巨邦在员工待遇、培养计划、成就员工等方面所付出的成本是一般企业难以想象的。可以说,巨邦成在团队。由此可见,团队建设尤为重要,想做好企业,就必须要有舍得心态,根据企业阶段性发展目标,制定企业的团队建设计划,并每年拿出销售额一定比例来投资于团队建设项目:选、育、用、留。 第二,组建团队,首选德才兼备之人 一些企业老板感慨,现在的员工没有责任心,缺乏感恩心,管理太难。不可否认,这的确是现在80、90后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是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甄选人才方面也是这样,选择很重要。选择人才需要注重德才兼备,管理学上讲: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无德无才是废品。对于企业来讲,能用有德有才的人当然最好,但至少也要用有德无才的人,因为你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弥补其能力的不足,对于无德有才的人要限制使用,无德无才的人坚决不用。企业老板和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或提拔人员时,一定要选那些有理想、有责任心、有做事业强烈意愿的人,因为只有有了做事的良好心态和态度,才值得企业去培养。反之,应该摒弃那些好高骛远、自视甚高、责任心差、没有行动力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再有能力,也会成为团队的毒瘤。 第三,建立核心骨干重点培养计划 打造一支忠诚度高、有强大执行力和共同价值观的核心骨干队伍是企业良性发展的灵魂所在。纵观那些发展历史长、有良好成长业绩的企业,其核心中高管理层是相对稳定的,有的中高层管理者追随企业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企业,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享受了企业发展带来的成果。但是,管理者也必须明白,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员工正常流动很正常,但核心管理层与骨干要相对稳定,只有这些人稳定了,企业的大框架才能永远稳定,再多人流动,元气不会大伤。就象一座大楼,整体框架坚不可摧,整个楼的质量就不会出大问题。这就要求企业老板必须重视核心骨干的重点培养。 笔者建议,企业应制定核心骨干重点培养计划。首先,对于那些责任心强、忠诚度高、学习力强、执行能力强的员工,要肯给机会,敢压担子,使其在工作实践中磨砺成长。柳传志说过,骨干是摔打出来的。只有在工作过程中,才能积累经验、提高技能、拓宽思维和眼界,那些经历过工作锻炼,吃过苦、流过汗、取得过良好成绩的人,才是可堪重任的人。其次,要为核心骨干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为他们的成长进行投资,这种投资在未来你会以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价值收回来。可以送他们外出学习,也可以请一些行业专家、学者、精英来传经送宝,让核心骨干人员在你的企业里获得更多的深造机会。再次,建立合理的晋升通道。让核心骨干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实现平台的晋升,获得职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第四,建立可量化可实现的激励机制 团队的激励非常重要,员工工作的目的是挣钱、学本事、求发展。巨邦国际的董事长郭东给员工奖轿车、发巨额奖金,极大的激励了一批又一批巨邦人,在业内传为佳话。在美容企业普遍缺人才的现状下,巨邦却一枝独秀,就是因为激励到位。美容企业要做好,就必须要建立可量化、可实现的员工激励机制。设置一些条件,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比如现金奖励、带薪培训l、买房买车计划、年终奖、持股经营等。成都有一家美容企业,核心人员非常稳定,企业发展蒸蒸日上,究其原因,老板给那些忠诚度高、业绩年年完成、追随公司三年以上的核心人员支付买房首付,这一政策极大的激励了核心人员,不但公司业绩节节高,人员也非常敬业、稳定,还有一些人才慕名前来加盟。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浅谈基层烟草企业营销团队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摘 要:建立高效的卷烟营销团队是提升基层烟草实力、立足市场的重要手段。但是,市场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旧有的卷烟销售思维模式已经难以和国际接轨。尽管,中国的卷烟市场依旧有着"国家专卖制度"这个保护伞,但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全球经济化时代,我们的卷烟营销工作必须要有前瞻性,要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因此,如何构建高效的基层卷烟营销团队,是摆在每一个基层烟草企业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简要介绍了烟草团队的概念、特征,以及烟草营销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建设营销团队的几个实现途径,从而给出了打造高效营销团队的简要建设框架。 关键词:卷烟营销;高效;团队建设 在当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变革中,基层烟草企业要想提升卷烟市场占有率,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必须要建立一支可靠、高效的营销团队。而打造一支高效的营销团队,对于基层烟草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营销团队能力的提升来灵敏地反映市场、高效地服务市场并最终有效地控制卷烟市场,是卷烟营销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基层烟草企业营销团队建设问题,已成为目前烟草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地处湖南湘西山区,属于典型的基层县级烟草分公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笔者以新晃县分公司为例,通过分析新晃烟草营销人才队伍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就如何培养基层营销团队建设作一探讨。 一、营销团队建设理论综述 何谓团队?“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团队应该有一个既定的目标,为团队成员导航,知道要向何处去,没有目标这个团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团队主要有目标、人、定位、权限和计划五大要素构成,其精髓就是朝着共有目标,进行沟通、分工、合作,再共同进步,以形成一支有着明确目标、有战斗力的组织。 二、当前基层营销团队现状分析 通过笔者对新晃县烟草分公司营销人员进行了调查,从编制属性、政治面貌、文化程度、职业资格等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新晃烟草营销队伍整体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文化程度、技能鉴定级别不高,甚至没有一名高级客户经理(3级),可以说从整体上来看新晃营销队伍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这些虽不能以偏概全,但也折射出了目前基层烟草企业营销队伍人才的匮乏。随着烟草行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在卷烟营销队伍的建设上,从原有的单一型网建发展到现今的按订单组织货源、按客户类别分配货源以及到现有的网上订货等,这些都是烟草行业在确保烟草专卖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主动适应市场进行改革的成果。可以说,“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的现代卷烟营销模式,是一种质的转变,也是烟草作为垄断行业的一种进步。 一是年龄偏大,工作精力不足。新晃卷烟营销团队人员平均年龄超过40岁,这个年龄在其他部门看来可能还算适合,但对于工作量繁重,信息量巨大的营销部门来说,这个年龄结构是偏大的。当前的卷烟营销工作,不仅仅只是卷烟把卷烟销售出去那么简单,更需要我们对市场需求作出预测,对市场情况作出判断,对零售客户进行规范管理。而40岁以上年纪从事卷烟销售工作,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二是工龄较长,工作热情不足。目前,对于新晃烟草营销队伍而言,由于大多客户经理都是从事烟草工作二十年以上的“老兵”,其中在营销部门工作时间平均达到了12年以上,对卷烟营销工作早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热情,只本着规范经营别出错的心态对待卷烟营销工作。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比较平常。三是文凭偏低,创新学习不足。在国家专卖体制的保护下,不少客户经理进入当年进入烟草行业的门槛不高,往往只是高中毕业就进入烟草行业工作,工作的时候普遍不到20岁。再加上垄断行业缺乏竞争危机感,因此很多人也不愿意再学习深造。较低的文化程度使得很多老同志虽然能够按部就班完成好营销工作任务,但如果说要在营销工作中有所突破和创新的话,就非常困难。四是技能偏低,专业知识不足。现代卷烟营销早已不是卖几包烟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尤其是在卷烟营销日益多元化、创新化的今天,手机订单、网上订货等等也是一道横跨在很多老客户经理前的鸿沟,很多老同志在面对电脑操作、信息系统管理时,明显感到力不从心。难以通过技能鉴定考试,即便能通过考试,其鉴定级别都普遍不高,甚至目前新晃营销团队中还没有一人通过高级技能鉴定(3级),专业知识的、特别是高等级专业知识的匮乏大大禁锢了营销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基层卷烟营销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一)基层卷烟营销团队建设是烟草企业发展的基石。烟草行业在市场已行运营了数十载,我们深知,单靠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对企业的保护不能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因此,只有以服务营销为核心理念,提高客户满意和忠诚为基础的客户满意度策略,才能使企业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在很多情况下,单靠客户经理个人能力已很难完成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专业营销团队的力量。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是以提升基层客户经理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前提。在营销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提升了队伍素质,更增强了他们对烟草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客户经理团队的建设是烟草企业长远而健康发展的基石。 (二)基层卷烟营销团队建设是提升卷烟营销工作的需求。在卷烟营销工作中,客户经理每天都要拜访一定数量的零售客户,工作繁琐且强度大,稍有懈怠,辖区卷烟销量往往就容易下滑而达不到预期的销售目标。这就要求基层卷烟营销客户经理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只有不断的加强基层卷烟营销团队建设,提高教育培训的力度,才能始终保持卷烟营销人员的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自我约束力。 (三)基层卷烟营销团队建设是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要求。我国加入WTO后,烟草行业面临的外界压力陡增。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稳定、可靠而又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新型卷烟营销网络,才能适应与国际烟草行业巨头的竞争,在外来烟草企业冲击我国卷烟市场时能继续保持中国烟草商业企业的优势地位。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支高效的卷烟营销团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卷烟营销团队,就只能是我们唯一且必须的选择。 四、建设高效型客户经理团队的途径 (一)明确团队的工作目标和团队特色。在基层烟草商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客户经理团队一定要有团队的共同目标,并要不断的向这个目标努力靠拢。因为每一位客户经理都是特点不同的个体,只有在共同目标下,客户经理才能团结一致,为共同的目标奋斗,缺乏共同目标会让团队每一个人员感到工作的茫然和漫无目的。同时,一个营销团队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只有确定自己的特色,才能让营销团队在千千万万个团队中脱颖而出。同时团队特色也将会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团队特色文化来改变客户经理的工作心理状态,使其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行动力,是建立新型团队的“必经之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过,一个有目标有特点的团队,其工作效率将高出没有目标和特点团队的两倍以上。可以看出,一个营销团队工作业绩是否出色,跟一支团队是否拥有较好的工作目标和团队特点是息息相关的。 (二)培养基层卷烟营销团队责任感。卷烟营销工作纷乱复杂,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没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没有热爱烟草事业、热爱卷烟营销工作的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做好卷烟营销工作的。因此,必须通过长期的、不断的学习,从而培养卷烟营销人员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使卷烟营销团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高素质人才充实营销团队建设。无论是内部的人员竞岗还是外部的公开招考,选择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工作积极性好的卷烟营销人员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选择基础知识过硬、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营销队伍中来,才能提高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卷烟营销团队。只有不断的引入新的、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基层营销团队,才能不断拉升和改善人员队伍结构,从根本上提高人员技能鉴定持证上岗率,从而才能出色的完成卷烟营销工作。 (四)加强卷烟营销团队学习培训。要做好卷烟营销工作,要求客户经理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的卷烟营销工作技巧和能力。只有掌握了敏锐的市场观察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才能在卷烟销售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不会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就目前来说,绝大多数的基层客户经理还不能具备市场观察和分析能力,这就要求客户经理要进行学习和培训,将客户经理应知应会的综合知识和专业能力反复进行学习和培训,才能使得客户经理尽可能的掌握这里能力和知识水平,并且将理论用于指导卷烟营销工作的实际开展。 (五)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励主要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物质奖励是激发营销人员工作热情的重要方式,予以一定的物质,既是一种工作的回报,也是对客户经理工作的肯定,多劳多得,做得好多得,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带动整个营销团队的工作氛围和积极性。精神奖励是激发卷烟营销人员工作热情的另一种重要方式,这其中有荣誉奖励和政治待遇奖励,从某种意义上说,某些类型精神激励的作用有的时候甚至会大于物质奖励。只有有效的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调动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营销团队的工作效率。 (六)培养营销团队人员的服务理念。客户服务在现在企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的企业甚至看重服务大过于销售,因为他们深知只有服务才是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成功的企业不仅胜在产品,更胜在服务。作为国家垄断行业的客户经理,就更加需要加强对客户的日常服务。同时还要不断培养提高客户经理的服务能力和技巧,形成良好的服务态度,真正使服务既落到实处,不成为口号和空话,才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使零售户认可和依赖于客户经理的服务。 (七)培养客户经理的创新意识。解决在卷烟营销工作中的新问题,推进卷烟营销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培养卷烟营销人员的创新意识,形成卷烟营销人员遇到新问题要不怕困难,努力运用新方法、新技巧解决问题的意识。其次要提高卷烟营销人员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与卷烟营销人员的日常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应重点注意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逐渐积累,扩大知识面,提高工作技巧,并不断加以整理和提高,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积累和培养创新能力。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浅谈企业团队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摘要:当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团队建设。人才资源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人才优势逐渐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优质的人才资源不仅要求人才的素质较高,还要懂得互相之间的团结协作。随着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企业应该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合作团队。本文从建设企业团队的意义着手,分析目前企业在团队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继而提出一些针对性的举措。 关键词:团队建设 意义 举措 引言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进化过程,从单一的个人到聚集的群体,从个人到社会再到一个国家;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进行量变的深化,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现实质的飞跃――社会组织越来越复;社会生产力也越来越强大;全球一体化的社会经济;社会形态多种多样,社会沟通也更加的便捷。21 世纪后,知识经济掀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机遇与挑战并存,行业的竞争更加的激烈。受国外企业的影响,面对日趋成熟的经济市场,国内的企业把竞争的注意力转移到人才的追逐上,优质的人才资源甚至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人才为核心的竞争,也能考研企业在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适应各种需求的能力以及创造出更新成果的能力。但是,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各种数据信息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生存压力也逐渐增大,一个人的才能、时间和精力不是无限的,封闭式的的企业已经被高度系统化、信息化的社会所淘汰。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公司在早期的竞争实践中,尤其见证了日本创造的经济奇迹,开始创立一些关于“团队”概念的管理理念。逐步取代陈旧的组织形式――以个人业务为基础,推动企业进行系统的变革。当今处于新时期发展中,企业只有把团队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才能更好的去分配人员;才能更好的强化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人才的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更有效的去把握机遇;以合作的状态去克服困难,迎接新的挑战。我国的企业应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的建立,更快的是企业的团队建设步上新的台阶。本文分析了团队建设对企业的意义,深入分析企业在团队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继而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团队建设在企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一)增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企业的团队建设。第一, 团队建设发展的方向主要是现实目标和任务 ,团队成员的智慧叠加在一起会产生很好的化学反应,这里的知识叠加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超出事物本身的价值,能创造出更高的价值。这种集体的智慧能产生出丰富创造力,展现出团队的强大魅力。在某种程度上,团队比传统的封闭式的个人发展更能汇聚出更强大的力量。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 促使团队中的个体能发挥更大的潜力,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第二, 团队的结构对于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有好处的。团队内部没有层级差别,应相互尊重,平等公正对待,这样才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对成员间的团结友爱有促进作用,建立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便于挖掘成员个人的最大潜力。第三, 团队可以令企业内部凝聚力得到增强。对于企业来说, 团队首先是要保证团队里的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使团队的成员都能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使企业内部的冲突减少, 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可以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有力提升 由于现代企业组织存在一些弊端,企业内部经常有中层管理岗位空缺, 而团队恰好能有效弥补这种问题―信息传递不顺畅。团队还能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作出相应的反应, 使企业的大方向更加具体,使企业的大目标分解成更加具体的小目标, 然后让不同的团队来完成。所以,团队建设能够使企业保持更长久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能有所保证,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在团队建设中遇到不少问题 (一)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强 目前,在企业的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中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没有一个统一的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自然而然,他们就很难在工作应有的交集中相互沟通交流,团队应该发挥的整体作用很难得到展示。 (二)以班组为小单元,其建设的力度还不够 班组也是企业的一部分,但范围比团队要小,包括在团队里。虽然近些年不少企业在班组建设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成效没有达到预期,没有发挥出基层班组的重要作用,目前有一些单位班组建设的还不够好,这样就没有起到对单位发展应有的作用。 (三)团队的学习能力都比较欠缺 虽然企业各级领导班子不断的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学习内容变得更丰富,可是各个团队的学习能力仍然没有得到很大提高,政治的理论水平还在原地保持,决策管理的水平也没有得到较高的提升。很多的技术员工的技术素质和修养也需要来提高,这些都是团队战斗力的基础和前提。 (四)团队的执行力需要提高 目前,各个企业基本上都存在执行力不强的现象,没有很好地执行和落实决策层制定的决策,没有按决策着制定的制度处理事情,工作效率都不高。 三、加强企业团队建设的具体举措 近年来,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深入,高校的扩招越来越频繁。 这对于企业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发展方向,使企业能够吸纳到更多更优秀的学生, 提高了企业的团队素质。然而, 跳槽现象却不断发生,企业花人力,财力和物力培养了人才,而企业却仍然出现频繁的人员流动,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重大损失。分析它的原因,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报酬;二是希望能够得到晋升;三是员工间的关系不好处理;四是对企业的发展感到迷茫,觉得没有前途。造成员工流失的主要 还是因为企业做的不够好,没有为员工提供一个相对满意的环境。由于企业发展缓慢,在技术和资金上会经常遇到瓶颈,是员工们难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完成工作,久而久之,便会选择离开。只要高素质的人才才能让企业运转的更搞笑,发展的更好。 (一)凝聚团队战斗力可以通过调动员工积极性来实现 在日常工作中, 员工一般都会拥有适度的期望,中小企业如果能够及时满足员工的期望,这或许会产生积极作用,能够使员工的企业的发展更有信心,也对自己获得了认可。 是员工对工作具有责任感,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对于员工来说,有时期望的满足很简单;有时体现在一些细节中, 中小企业要懂得去收集这些细节的信息,只有这样做了才能提升企业的向心力;才能是企业里团队的凝聚力增强,其企业拥有战斗力更强的队伍。 (二)建立一个良好的奖惩机制 企业要对员工的正确行为进行激励,适当给出奖赏。同时,当员工做出了不恰当的行为,对他们要尽量采取宽容的原则。当员工的错误的企业造成很大损失时,一般企业使无力承担全部损失,企业应该承担大部分。对于多次犯相同错误的员工,我们首先要提出批评,并给与一定的处罚, 敦促其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性。要是想让团队拥有有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企业就应该建立公正、公平的奖惩制度, 这样才能发挥出团队的正面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营造一个舒适满意的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是指员工日常工作的场所。工作环境的好坏不仅是员工处于一个更好的工作状态,更高的工作效率;同时,这也象征的一个企业的发展情况,更代表了企业的文化。 (四)应该与员工多进行交流沟通 有效的沟通会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同时会为企业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才创造一些新的沟通方式。营造一种员工们良好的沟通环境,使他们都乐于去主动交流沟通。同时,在沟通中,员工之间要学会彼此相互尊重;管理者和普通下属员工间也应互相尊重,让员工更好的融入到企业中,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构建高效团队。 (五)培育强大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集中体现着为大局服务,为大局着想的意识。个人的兴趣和成就要能够在团队精神支撑下得到满足和尊重。分工合作是团队精神的核心要素;全体成员拥有强大的向心力是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它要求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共同一致,进而达到统一;从而促进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首先要求团队里面的成员的紧密配合,多多交流合作;企业管理者要适当的去体验基层的生活,努力成为团队里践行精神的榜样。加强团队精神的推广和教化,要使这种精神能真实体现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去。把团队精神真正融入到团队的每个成员的工作当中。 四、结论 在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企业的发展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对此,国内的企业都应该积极吸取国外企业的先进的团队管理经验;并用这种团队经验来指导企业管理实践;同时要注重将这些团队建设理念与我国文化传统和内涵相结合;努力培育企业团队精神,不断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实现质的飞跃。
财经大学论文:财经大学财政学特色建设的思考 [摘要]未来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之特色建设,应将民族财政、边疆财政和资源财政三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探索。而欲达此目的,应主要采取苦练内功、坚持问题导向、积小胜为大胜等举措。 [关键词]财政学专业;专业特色;问题导向;积小胜为大胜 财政学专业是内蒙古财经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也是内蒙古财经大学实力最为雄厚的“标杆”专业之一。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于2006年、2009年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这说明,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在专业特色的建设上已取得了明显成就。但作为地方财经类高校,内蒙古财经大学想要在我国财经类高校专门人才的培养中保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内蒙古财经大学想要在我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当下,能够站稳脚跟并显现出自身的“优势”所在,就必须进一步加强财政学专业的特色建设。 一、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目前,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已由2006年之前的单一财政学专业发展为现在的财政学专业、财政学专业(蒙语授课方向)和财政学专业(财政学—资产评估双学位)。如果从大财政学专业即包括税收学专业在内的角度出发,目前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已由2006年之前的单一财政学专业发展为现在的财政学专业外加1个专门方向、1个双学位和税收学专业外加3个专门方向,亦即除上述财政学专业及其方向外,现有税收学专业包括:税收学专业、税收学专业(税务师方向)、税收学专业(税收筹划方向)和税收学专业(蒙语授课方向)。经过5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经过近10年的建设,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已显现出如下特色:一是蒙汉双语授课特色,即专业教学同时采用蒙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授课。二是切合专业特点的“双证”、“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即税收学-税务师“双证”人才培养模式和财政学-资产评估“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基于“临近的可能”不断夯实和彰显专业内涵,即立足于内蒙古财经大学财税学院现有4个专业(财政学、税收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资产评估)之实际,在临近的可能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凸显专业内涵,探索培养具有为民生托底之眼光和知识架构以及具有扎实、系统资本资产评估理论和实操能力的财政学专门人才。实践证明,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之特色建设,对于为我国8省区培养蒙汉兼通财经专门人才,对于充分利用内蒙古财经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之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优势培养复合型财经专门人才,对于增强内蒙古财经大学学生的任职履职能力培养市场紧缺的应用型财经专门人才,对于促进内蒙古财经大学财税学院现有4个专业的互补共生培养创新型财经专门人才,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之特色建设,还为内蒙古财经大学在诸如民族财经问题、农村财经问题、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等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的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和税收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先后荣膺内蒙古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教学成果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但专业建设永远在路上。与自身过去比,与内蒙古财经大学其他专业比,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若与其他高校财政学专业比,特别是与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财政学专业比,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建设尤其是特色建设仍存在明显不足。概而言之,主要是:1.蒙汉双语授课特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特色。一提到专业特色,内蒙古财经大学引以为傲的首推的是蒙汉双语授课特色,财政学专业自然也不例外。问题是,遍及全校所有学科专业的所谓特色,还是学校某一专业所特有的吗?诚如是,则毫无疑问,维汉双语授课是新疆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的特色,越汉双语授课是云南财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财政学专业的特色。果若如此,则拓展蒙汉、维汉、越汉双语授课的专业或班级就成为包括内蒙古财经大学在内的上述这类学校专业特色建设的不二选择。如此一来,则这类学校的所谓专业特色,与非这类学校相比的确是一特色,但若与同类学校相比就无所谓特色了。问题还在于,循此特色进行专业特色建设,只能是一种外延式的建设,即不断拓展或扩大蒙汉(维汉、越汉)双语授课的班级和人数,而这与专业特色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本质显然是背道而驰的。2.特色即优势,如果在同类或同一面向中算不上出类拔萃,就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特色。特色应是在长期的建设中所形成的独有的比较稳定的优势,而所谓优势应是在同类中或在对同一问题的解决中超越众生或出类拔萃者。也就是说,人无我有,算不上优。人人都有,我最出众,才是优。我们知道,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财政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所在高校,其下设的财政学专业是公认的特色专业。而其特色分别是:中央财政、比较财政、财政一般理论或公共财政、地方财政和财政史学。从中不难看出,所谓特色或公认的特色就是人人都有,但我最优。3.特色意味着高品质,其如果不能转化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特色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专业设置特色、课程体系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社会服务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特色等。但不论是何种或哪一方面的特色,特色都是围绕中心目标并为中心目标服务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心目标的,因此其最终都应体现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上。 二、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的取向所在 内蒙古财经大学想要搞好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就必须立足于自身所处的客观现实环境,从财政学专业的专业定位和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在对接供需、彰显优势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聚焦发力。基于此,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的取向应聚焦于以下方面:1.民族财政。内蒙古财经大学作为地处民族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承担着为我国8省区培养蒙汉兼通财经人才的财经类高校,解决蒙古民族聚居地区的财政问题无疑是内蒙古财经大学所肩负的首要使命。也就是说,研究解决民族财政问题、为民族地区培养财政专门人才是内蒙古财经大学进行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但却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因为,除内蒙古财经大学外,新疆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拥有财政学专业且以培养民族财经人才为己任的高校也同样需要考虑这一问题。2.边疆财政。内蒙古财经大学不仅是地处民族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而且是地处边疆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因此,研究解决边疆财政问题、为边疆地区培养财政专门人才无疑也是内蒙古财经大学进行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但不能仅仅兼及或满足于此。因为,需要进行边疆财政问题研究并为边疆地区培养财政专门人才的地方高校,除内蒙古财经大学外,还有新疆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黑龙江商业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众多的地方财经类高校。而且,退一步讲,即便是既研究民族财政问题又研究边疆财政问题且同时肩负培养民族和边疆财政专门人才的高校,除内蒙古财经大学外,也仍还有新疆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广西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等高校。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的探索不能取得公认的且处于领先地位的成果,也仍然不会被同行认可为特色,更不用说被认可为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所应具有的特色。3.资源财政。众所周知,我区资源储量丰富,得天独厚。内蒙古财经大学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财政专门人才是内蒙古财经大学的根本职责所在。同时,我区作为资源能源大区,想要发展就必须寻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转化为财政优势乃至发展优势之道。因此,内蒙古财经大学的财政学专业只有在推动我区的资源利用进而推动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方才能显现其价值。而唯其有价值,也才能谈得上有特色。这意味着,内蒙古财经大学的财政学专业想要办出特色进而强化特色,就必须致力于研究我区所面对的资源财政问题。事实上,正是由于内蒙古财经大学的财政学专业在指导和引领我区应如何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效能方面少有建树,抑或在指导和引领我区应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而不是成为一种诅咒方面鲜有奇勋,才无以凸显或彰显特色。由此看来,内蒙古财经大学的财政学专业应将民族财政、边疆财政和资源财政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对待。这是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有别于国内其他高校财政学专业的地方,也是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大有用武之地之所在。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如果我们取得了稳定的且被社会广为认可的成就,我们的财政学专业也就拥有抑或强化了特色。 三、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的主要对策 推进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需要从多方面着力,但最主要的应是以下三个方面:1.苦练内功。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高等教育办出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性保障。因此,推进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内蒙古财经大学教师尤其是财政学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或能力:一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业务水平;二是要能够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教育教学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国内外高等教育财政学科的发展现状、态势和经验有较全面的了解,并能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吸收和运用;三是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静心治学、潜心育人,勇于进取,乐于奉献。这些都是办出特色之必备的基础或条件。2.坚持问题导向。进行专业特色建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科研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专业教育教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因此,推进财政学专业特色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这是办出特色的出发点和归属所在,也是办出特色的最本质的内在要求。进而言之,这里所谓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紧紧围绕以下问题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从而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这些问题包括但不应仅局限于:其一,民族财政、边疆财政和资源财政政策的制定,除了考虑一般的财政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外,还应考虑哪些特殊的因素?其二,民族财政、边疆财政和资源财政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三,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资源富集地区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特别是针对这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支出有何特殊性或特别之考虑?其四,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资源富集地区的财政制度(政策)与支持这些地区发展的其他制度(政策)应如何对接和协调?其五,资源富集地区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而不是使资源成为一种诅咒?其六,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资源富集地区的财政专门人才应具备哪些特质?3.积小胜为大胜。特色是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且为社会所公认的成果,因此,特色的建设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意味着,我们在建设特色中,应采取积小胜为大胜之策,亦即:先着手研究细微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由细微问题构筑或反映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的问题,最后再研究整个问题。与此相适应,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术论文,以此为基础,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系列论文或专门研究报告,最后再形成专著或系列丛书。 作者:朱润喜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 财经大学论文:广东财经大学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实现协同育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向。近年来,广东财经大学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引导校内外各育人要素间的协同育人,打造校、政、企三位一体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针对当前协同育人战略推进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将协同育人嵌入到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高校发展的战略层面进行整体规划,进一步拓展协同育人的广度和深度,健全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协同育人 理念 体制 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协同育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从理念、体制和机制方面都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全省高校要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全过程,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我校近年来始终坚持系统的育人观,在校内力量协同育人和校内外力量协同育人方面大胆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案例 (一)校内力量和要素配合的协同育人案例 1.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协同育人 从2002年开始,我校从体制机制、平台、师资、项目等方面整合三大课堂,围绕第一课堂和综合素质教育目标,精心设计学生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确定第二、第三课堂考核标准,把学生获得10个素质拓展学分列入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2009年,学校推出学生参加竞赛获奖加分或减免选修课制度。2012年,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开放式课程(项目)。2010年又推出以十大精品学生活动、全面班导师制、善水大讲坛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改革,基本实现了三大课堂的互联、协同和共振。在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的牵头下,在教务、团委、学工、科研处等部门的协同设计和组织实施下,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的协同育人效果好,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学生在各类省级以上赛事中取得诸多佳绩。“异地办学条件下一、二年级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获第七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实体课堂和虚拟课堂的协同育人 我校于2005年全面启动教学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建成运行网络辅助教学课程900多门。2012年引进了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追寻幸福――从西方伦理史的视角、化学与人类等9门超星尔雅网络视频课程,大大延展了教学时空,教学内容由点-线-面向集成模块化转变,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加强,教学信息化的导学、辅学、促学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有效实现了实体课堂和虚拟课堂的协同育人。“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标的教学信息化系统研究与实践”获广东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3.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载体的校内多学科协同育人 从2009年起,我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紧密围绕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全校层面整合资源,与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等相关二级学院密切合作,在校内多学科协同育人方面不断推进。与相关二级学院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课程整合,共同组建课程学习、项目开发、拓展训练及创新实践等多元教学组织形式,不断优化实验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于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与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密切合作,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实施项目驱动式导师制;与教务处、学工部密切合作,共同探索人才发现机制,形成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兼顾的教学评价体系,并为学生建立全程成长档案。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的多学科协同育人取得明显成效,获得其他三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认同。经济与贸易学院的“国际商务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会计学院的“国际会计创新实验区”和信息学院的“计算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三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载体,在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师资建设等方面,与校内相关二级学院和相关学科紧密配合,有效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校内共享。 (二)校内外力量和要素配合的协同育人案例 1.共建协同育人平台 近年来,为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学校在协同育人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着力搭建了“校内仿真综合实习协同育人平台”、“税务干部进修学院协同育人平台”、“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和“微金融创新人才协同育人平台”等协同育人平台,在校政、校企、校地等多元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初步实现了以创新协同育人为核心的开放式平台的柔性管理体制,汇聚了协同创新各主体单位的优质共享资源,构建了以任务为牵引的横向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对协同育人平台涉及的人、财、物统筹安排与管理,初步构建了以高校牵头、企业参与、社会机构支持的管理体制。 (1)校内仿真综合实习协同育人平台 为着力抓好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校内仿真综合实习和校内创新创业实践三个重要环节,我校经济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广州用友、金蝶、方宇博业、杰赛科技、中山京通、国泰安、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宏观经济网(中经网)等知名企业通力合作,在实验教学顶层设计、实验教学课程实施和实验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IBM、用友、中经网、国泰安和中山京通等公司的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ERP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用友和国泰安安排企业导师进入课堂;部分ERP课程考核直接采用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国泰安和中经网为师生免费开放部分数据库,支持我校跨专业实验教学;用友、金蝶和杭州贝腾等公司为学生提供模拟竞赛平台,帮助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同台竞技,吸引风险投资关注和选择项目;中经网和国泰安与我校合作共同开发仿真实习案例库;杰赛科技、中山京通和国泰安与我校合作研发出“基于云计算基础上的企业模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进一步发挥基于云计算及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跨专业虚拟仿真企业运作综合实验教学及资源共享方面率先突破。我校经济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分别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等奖励,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综合执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014年度,我校经济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税务干部进修学院协同育人平台 我校税收学专业协同育人历史悠久,早在1998年就与广东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和广州普金科技计算机有限公司共建“财税信息化研究中心”。2010年与广东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共建“广东纳税服务研究中心”。2011年与广东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协同建设“广州市地税局干部进修学院”,双方协同建设教学、生活设施;协同建设组织机构;协同制定管理制度;协同设计培训方案;协同开发培训课程;协同编写教材;协同培养师资队伍;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税务干部进修学院成立以来,承担了广州地税系统5000多名干部职工的初任培训、业务技能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和任职培训;成功申报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0多名校内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等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加吻合,有力提升了税务学专业的师资水准。 (3)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 我校会计学院于2010年成立了“国际会计(ACCA)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年获得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立项(简称“ACCA实验区”)。经过四年的建设,该实验区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成果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并与ACCA广州代表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英国利兹都会大学、美的集团厨房电器事业部、珠海航展公司、广东广业集团等12个跨国经营公司及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等单位协同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主要协同内容包括:第一,将ACCA资格认证课程及部分CPA考试课程嵌入实验区人才培养方案;第二,由ACCA广州代表处负责培训我校教师,提供教学指导、教材及教学资料、资格认证报名与考试等服务,发展学生会员,联系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授予名誉学士学位,为我校学生联系实习与就业机会;第三,由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负责为我校学生提供实践导师及学习案例,为学生提供、推荐实习单位及就业单位;第四,利兹都会大学负责为F1-F9九门ACCA课程考试合格,且通过GMT考试的学生以优惠条件联系申请前往利兹都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目前,ACCA实验区2010级52名学生中已有2人通过了全部14门课程考试,26人通过了F类9门课程考试,有9人被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等国际“四大”会计公司录用,8人将进入悉尼大学、蒙纳士大学等国际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4)微金融创新人才协同育人平台 我校金融学院与华南师范大学金融系、证大速贷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民间金融街管理有限公司、佛山市集成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壹马创展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山小榄村镇银行等单位共同组建了“微金融创新协同育人平台”,协同培养华南地区的微金融创新人才。其主要协同内容包括:第一,将微金融实务课程嵌入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2010级教学计划开始,新添加微金融经济学、小贷技术及风险管理两门专业必修课程;第二,和金融企业高管及实务部门人员协同编写金融类教材或著作,已翻译完成麻省理工出版社的《微金融经济学》和《互联网金融》两本著作;第三,协同开展其他业务合作,如协助证大房产申报建设我校餐旅实验楼;协调证大速贷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及培训工作安排;安排学生去证大集团和证大速贷实习;与广东小贷协会初步达成合作培训意向等。金融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学生自主创办的“艾晨斯”校园咖啡品牌旗下已有三个连锁店,发展势头良好;在全国挑战杯大赛中,金融学院学生获特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学生深入参与微金融行业金融机构建设及咨询服务,如东莞农商行在惠州陈江开设村镇银行,整个调研咨询研究报告由金融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完成,研究报告为陈江东盈村镇银行的顺利开业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2.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法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法学院积极与地方政府、实务部门紧密联系,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具体做法是,第一,与地方法院、检察院共同探索“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探索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第二,改变校内教师单独培养模式,建立由法官、检察官、律师和企业法务工作人员和校内专职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力求实现高校与实务部门对应型法律人才的协同培养目标。第三,搭建与法律实务紧密衔接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拓展校内实验教学平台的功能。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利用学校实验教学平台如模拟法庭进行实案审判,教师、学生旁听、观摩,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提供了便捷的校内平台。第四,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法庭审判直播系统,建立课堂教学与法律实务紧密连接的信息化实验教学平台。2012年,我校法学院实践教学基地获批建设为“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迄今为止,法学院已与广东省检察院、广东省公安厅、广州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越秀区法院、天河区法院、海珠区法院和花都区检察院等多家法律实务部门签订了协同育人协议,有效强化了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的深度合作。 (2)社会工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融合,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对政府购买服务及社区文化建设的支持,我校人文与传播学院社会学系与江门市残联、广州市光塔街、官洲街、华洲街街道办事处等地方政府协同,在社会工作校外实践教学方面密切合作,取得累累硕果,其协同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第一,和江门市残联康复医院、荔湾区逢源人家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合作,完善以双边同步督导为重要特征的实习教学模式,建设社工实习督导队伍。第二,与江门市白沙街道办事处、海珠区华洲街道办事处等地方政府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攻关,支持地方文化建设。主要研究项目包括社会政策的未来走向、社会工作未来的培训模式及与社会转型的关系、“大美小洲”开发等。第三,与广州市青少年宫等单位协同制订社会工作本土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方案。目前,已拟定并形成《社会工作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拟进一步推而广之。第四,与广东省社会工作协会、荣军医院、广州脑科医院等单位协同制定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社会工作实习生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总结出医院社会工作实习生的带教模式和经验。第五,和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道办事处协同开展田野实践教学,在小洲村建立田野实践教学基地,由教师带领学生调查小组对小洲村展开追踪性社会调查。2012年,“社会工作本土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被立项建设为省级实践教学基地。社会学系对实践教学模式的系列探索,有效推动了社会学系学生的专业成长,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社会学系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升,郭景萍教授的研究著作获全省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全系教师主持或参与横向课题多项,为地方社区文化建设做出了颇多贡献。 二、协同育人进一步的思考 (一)对协同育人重要性的再认识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才规律,也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既要符合学理逻辑,也要符合实践逻辑。高等学校不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系统,客观上,她需要从外界输入信息、向外界输出信息;从外界输入资源、向外界输出资源;从外界输入动能、向外界输出动能。也就是说,高等学校是一个与社会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开放系统。目前,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教育教学资源结构性短缺与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低效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协同育人不是权宜之计,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要将高等学校的发展嵌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实施“双嵌入”发展战略,将协同育人嵌入到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战略层面和学校发展的战略层面实施整体规划,实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协同发展,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 1.协同育人的面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宽 在多年的协同育人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为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拓宽协同育人的面和深度。首先,高等学校的人脉关系、资源筹措能力、与校外协同育人方提供对价的能力在协同育人中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解决高等学校与校外协同育人方相互提供“对价”不对等的问题至关重要。其次,解决好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带来的权力结构和利益格局调整,也是高等学校在协同育人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高等学校要充分调动二级教学单位在协同育人方面的积极性,想方设法鼓励冒尖,“激化”二级教学单位之间的相互竞争,出台政策引导二级教学单位与各类社会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 2.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 今后三年或更长一段时期,学校将积极联合校内外各种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努力突破制约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如下四个方面做进一步探索。第一,以协同育人为抓手,建立健全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的发现机制、响应机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各二级教学单位要健全对口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的长效机制,健全校内外相关力量协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协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开发课程及项目、协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长效机制。第二,以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和基于协同育人的专业层面综合改革为重点,实行政策倾斜和资源配置倾斜,提高教学项目的集约度,使各类教学项目真正取得实效。第三,以教学质量关键点监控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第四,在学校向协同方提供对价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健全引入利用校外资源的补偿机制。在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学校与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育人模式。 财经大学论文:内蒙古财经大学思政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摘 要】 本文以内蒙古财经大学的思政教师为研究对象,从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和职业态度几个方面,调查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认同状况,并就如何进一步增强思政教师职业认同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内蒙古财经大学;思政教师;职业认同;调研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这个担负着教书育人特殊使命的职业,其自身的职业认同度直接关乎学生的成长,关乎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于自我的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工作方法、人生价值、工作感受、工作困境、发展期望的一个综合性体验。[1]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度的高低,则与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本文以内蒙古财经大学的思政教师为调查对象,探讨和研究他们的职业认同程度。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到的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 1、党政管理干部 内蒙古财经大学党委组织部负责学生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预备党员培训教育工作的教师;学生工作处学生科、贷款科、宿管科各科室负责具体学生管理、学生资助和宿舍管理的教师;招生就业指导处负责讲授《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任课教师;校团委负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教师;此外,还有各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及团总支书记,他们是各学院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教师。 2、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 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各位专业教师,承担着全校近20000余名本科生、专科生和硕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人文素质课的教学任务。 3、辅导员和班主任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班主任老师一般为兼职班主任,除了要承担本专业的授课任务外,还要定期与不定期的与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联系,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奖助学金的评比、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所有这些教师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体系,全方位地服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对象为内蒙古财经大学在编思政教师,发放500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95分,有效回收率99%。 1、高校思政教师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内蒙古财经大学思政教师以刚参加工作的人居多,整体呈现年轻化态势。学历层次比较高,从整体职称比例来看,思政专业课教师中,以讲师居多;行政工作者中,助理研究员较多,研究员和副研究员较少。行政工作者大多在评职称时属于研究员系列,但是由于评职称的条件比较苛刻,一部分老师在评为助理研究员后再评副研究员和研究员系列比较困难,所以职称评定的限制成为行政工作人员发展的一个瓶颈。 2、高校思政教师职业认同现状 本次调研,主要从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职业态度以及被认可度方面6个方面调查了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调查结果表明,思政教师的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职业态度、被认可度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在思政教师中,行政工作人员因为工作压力、待遇、发展前景等问题,职业意志较为薄弱,希望转行从事专任教师。个人发展路径及经济收入是影响思政教师职业期望值的两个主要因素,同时,工作压力和个人受尊重感也会影响职业期望。 三、内蒙古财经大学思政教师职业认同状况 总体来看,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段思政教师教师,职业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看, 呈随着年龄增长,职业认同度增强的趋势。这与国外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彼亚得的研究表明:在职业生涯初期,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相对较低;随着服务年限的增长,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趋向积极。[2]调查对象中,30岁以下年龄段的思政教师,因为刚参加工作,对新的工作环境不太适应,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加上职务晋升和经济方面的压力,对职业的认同感相对较低。而40岁以上年龄段的思政教师,普遍已经具备了教授的职称或处级干部的职务,他们的经济收入较高、工作压力相对较轻,对个人的职业定位比较明晰,所以他们对职业的认识更加深刻、更为理性,因而职业认同度高。50岁以上的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有微微下降的趋势,可能是因为职业生涯发展停滞或计划退休,工作积极性不高。 2、职业认同存在显著的职称差异和行政级别差异 不同职称的高校教师在职业认同程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总体看来,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有随着职称的提高而上升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教授的职业认同度比助教和讲师高,助教和讲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高校教师的职称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与工资、津贴等物质待遇息息相关。教授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他们在学校地位高、报酬高,受领导重视程度也高,因而有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职业认同度也较高。而副教授和讲师承担着学校大部分的教学任务,工作压力较大,报酬不高,在职称、职务的晋升上存在较大难度,因而职业认同度稍低。助教由于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资历不够,容易被忽视,因此职业认同度最低。同样,行政级别较高的教师由于工资待遇、津贴、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具有相对较高的职业认可度。 3、因工作内容不同,职业认同存在差异 本次调查涉及到的有思政课专业教师、从事思政工作的行政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存在很大差异。思政任课教师主要负责教学工作,不需要每天在办公室坐班,没有繁杂的琐事干扰,只要认真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就行,还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休闲。和他们相比,从事思政工作的行政人员工作压力相对比较大。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这些工作人员每天要接待大量的学生、准备各种材料、应付各种评比、检查,尤其是二级学院的团总支书记和辅导员,每天都要完成团委、学生处、招就处布置的各项工作,还要抽出时间检查学生宿舍、上课出勤,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各类问题,应付学生心理异常情况,处理学生违纪,有时候要加班到深夜,甚至没有节假日,工作压力较大,工作情绪相对较差,职业认同度比较低。 4、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情况不容乐观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与专业教师相比,思政教师中的学团办老师和辅导员中,青年教师偏多,中老年教师偏少;非高级职称教师(助教、讲师)偏多,高级职称教师(副教授、教授)偏少。由此可见,与专业教师相比,他们的职业认同处于较低水平。这也反映出高校并没有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放于同等重要地位。职业认同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3]大多数辅导员刚参加工作时对工作的职业认同度较高。他们工作热情高涨, 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 但是时间久了, 由于工作压力较大,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没有保证,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致使许多辅导员开始丧失工作积极性, 转而开始寻求其他岗位的发展方向。这些辅导员抱着 “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心态工作,效率肯定不高,效果肯定不好。因此,如何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水平,成为高校管理层必须解决的任务。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某一职业的积极态度和强烈的投入感,体现为个体维持该职业的愿望和对职业的喜欢程度。[4]高校思政教师工作任务可谓艰巨。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应该从全社会范围内注重对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的研究,通过各种措施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度,从而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积极、愉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从而为我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财经大学论文: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结合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现状、问题,系统研究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形式、工作理念、组织结构、活动形式等,探索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服务和谐校园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成长、成才等多方面功能的举措。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支部 1、序言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联系学生党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的任务、实现党的宏伟目标的纽带与桥梁,也是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的动力源泉和有力保障。长期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高校的党建工作,先后做出多项重大决策和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应注重"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典型和重要标杆,肩负着带动广大青年学子共同进步、奋发图强的责任与义务,是推动国家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未来党的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强化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创新学生党支部建设方法,是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先进性作用,提升学生党支部执行力、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当前,高校党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的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校园、促进良好校风、学风形成、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服务青年学生全方面成长成才等诸多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加强对学生党支部的研究对于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与完善及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个案分析等方法,通过查阅关于高校学生党支部功能定位和建设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研究概况;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方法,以浙江财经大学为调查对象,收集相关支部建设与支部党员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2、存在的问题 2.1部分党员入党理想信念不坚定 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形式趋向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使得青年学生更多、更快的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也促使各种文化相融,产生更多的思想火花。学生党员价值观也逐步呈现多样化,部分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比较功利,为获得荣誉或取得党员身份而突击入党;加入党组织后学习、工作和生活作风并未有明显的进步和改善;对政治学习出现了抵触情绪,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时刻以集体利益为重;在组织生活中,服务意识薄弱、自律性较差,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2.2入党后再教育不够 部分存在重视入党前的发展,看轻入党后的再教育,导致在一些学生党员中,出现了"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减一半"的现象,入党前后表现迥异,在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先进性不能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削弱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形象,给党支部工作带来被动局面。 2.3民主生活质量不够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教育学生党员。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活动内容比较单调,组织活动的内容不够贴近实际,未能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专业特点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当前学生支部正式党员比较集中在高年级,而高年级学生因考研、找工作等客观原因,不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参加组织生活会,导致开展的活动意义不大;组织活动的载体也未能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社团等阵地。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4活动经费不足 当前党支部开展活动存在缺少活动经费的问题,虽然各方面都尽最大的努力、多渠道的争取更多的活动经费,但是当前的经费问题依然存在,也导致了某些活动难以开展,影响了党支部活动的规模。 3、对策建议 3.1 加强党支部思想建设工作,提升党员思想觉悟 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要把思想教育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建设贯穿于党支部各项建设之中,保持党员队伍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和促进党支部各项建设工作任务的落实。把理论学习作为加强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和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的一项基础工作,使全体党员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本着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原则,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为党员群众办实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解决党员群众思想问题,由情入理地进行宣传、说服教育,达到转变思想、提高觉悟、塑造心灵的目的,激发做好工作的内在潜力和创造热情。 3.2建立科学的支部建设体制 只有合理的支部建设体制,才能促进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深入开展,否则其将成为支部生活、发展的阻力。建立科学的支部设置应该做到:有利于支部成员间的联系,基层党支部是一个由党支部成员组成的有机整体,没有成员的参加,支部活动就是空壳,增强支部凝聚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组建党支部首先要考虑其组建方式是否有利于成员间的沟通,是否能最大程度地凝聚支部成员,其次要利于支部品牌活动的传承和发扬。 3.3加强党支部组织建设,凝聚战斗力 党支部组织建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从严治党及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发扬党内民主,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党建工作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坚持和发扬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又要积极创造新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建设坚强的党支部领导班子,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使党员队伍成为刻苦学习的表率、求真务实的表率、勤奋为民的表率、廉洁自律的表率,成为政治上过硬、作风上过硬,业务精、素质高的复合型党员队伍。 3.4加强党支部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 以提高工作绩效为中心加强作风建设。把党支部作风建设与落实业务工作融为一体,引导党员强化服务意识,自觉做到一切服从和服务于发展大局,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如实向上级反映情况,注重讲实话、摸实情、办实事、讲实效,做扎扎实实的工作,有效促进各项工作开展。 财经大学论文:内蒙古财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摘 要】 本文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教育、实操教育;搭建实践平台,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载体,“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立创业协会(社团)、举办专项竞赛;设立创业就业扶持基金。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指的是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学生专业教育这三者实现紧密结合,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侧重让学生参加学校内外的实践,让学生对自我以及人生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形成自身意象,进而提升学生的事业心与创新精神,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形成创新创业行为。[1] 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鼓励高校从学校类型、层次、特点和所处区域的实际出发,探索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可以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亟待发展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应纲领性文件要求,地方财经类高校应顺应并快速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潮流中,抓住机遇,根据学校自身类型、层次,从所属地域实际出发,探索出符合地方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这对于地方财经类大学跨越式发展、推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地方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内蒙古财经大学始建于1960年,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以经济学、管理学、理学为主,法、文、工协调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大学。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MBA(工商管理硕士)、MPACC(会计硕士)、MF(金融硕士)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采取了许多措施,也形成了独有的教育模式。 一、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建设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上,形成基础课以基础课和必修课为主、专修课、讲座课和实践课为辅的课程体系。 基础知识教育方面,主要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专业知识教育等课程。 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自我认知、行业认知、实现路径等方面帮助毕业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优劣势、行业特点等内容,为今后的创业夯实基础。 (1)就业指导课程。为了使大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我国就业形势,熟悉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科学地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站在时展的高度洞悉市场需求,完善自我,建立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市场规律的就业观念。本课程的设置应系统的为大学生介绍就业形势分析、就业能力、求职应聘与面试技巧、就业与择业和创业带动就业的内容,力求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指导。 (2)专业知识教育。大学生渴望创业,是创业的生力军,但创业仅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学习创业,将创业热情转化为创业能力,从而为真正创业做好准备,所以,为大学生开设创业的专业知识课程尤为重要。 ①必修课。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18学时,1学分。在本科第三学期开设,注重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必修课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对创业的认知开始,创业需要哪些心理素质、知识准备,如何进行创业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创新思维,各部分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环环相扣,将创业者需要的知识、能力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②专修课。专修课是对具备创业潜质,并且有浓厚的创业兴趣的学生进行的创业实践教育。本课程以短期培训班形式举办,每学期开设1期,每期开设1―2班。专修教育通过面试和创业能力测评的方式选择学生,以实训课为主要教学形式,主要讲授创业能力拓展、创业准备、创业流程、新创企业管理和创业风险应对等五个模块的内容。授课过程应与学生组建创业团队、选择创业项目、创业体验和进入创业过程结合在一起。[3]目的是指导学生为将来的创业奠定基础。 ③讲座课。学校要建立专家库,选聘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创业成功校友和政府相关人员到校作创业讲座。[4]专家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尽可能涵盖各个创业领域的成功人士,便于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创业兴趣的同学进行辅导,使学生可以“零距离”的和创业成功人士交流。同时,积极组织生涯人物访谈活动。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通常是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从业者)会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5]通过访谈,了解该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获取相关职业领域的信息,进而判断你是否真的对该工作感兴趣,实际上是一次间接、快速的职业体验。 (3)实操教育。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以教学全程化、目标阶段性、内容项目化为指导思想,在本科教育的1-8学期,把实践教学内容内化为各个阶段的实践项目,具体教学内容包括:项目训练的目的、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准备、实践步骤、学生实践过程应完成事项和课后作业、实践效果评估等。 二、搭建实践平台 (1)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孵化园是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孵化园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具体表现为: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支持;指导学生新创企业的成长。[6] 孵化园要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有序地建设。场地要能够接纳10个学生创业孵化项目和5个注册新创企业入驻。相关设施要齐备,可以提供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和新创企业运作的房屋、水电、照明、网络和基本的办公用品。最后,还要有完善的软件支持系统,满足学生的创业实践需要。 (2)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应发挥各方积极力量,联系与各专业相关的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单位,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校企共建的工程中心、实验室,可以直接建在企业,也可以建在学校,教师可以在这里参与企业科技攻关,学生可在工程技术中心开展专业实习、工程实习等。 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内蒙古财经大学在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努力为学生搭建集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创业孵化、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实践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指导和帮助,通过提供场地和设备保障、邀请专业导师团队、依托学生社团、构建活动平台等措施,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 2013年11月5日,由计算机信息管理学院20多名师生共同组成的“挑战者”创业团队入驻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创业孵化基地。“挑战者”创业团队于2013年6月成立,并与内蒙古宇航人集团公司合作,为该公司承担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工作成果获得了公司和学校的一致好评。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与计算机学院对该创业团队仔细考察后,批准其入驻中心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设备、网络、办公场地、创业指导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 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载体 (1)“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 内蒙古财经大学近几年学生的挑战杯竞赛参与度已初具规模,2013年,内蒙古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王楠、统计与数学学院梁猛与金融学院王伟华等7位同学的《对“城中村”改造前后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探究――以呼和浩特市府兴营为例》的作品获得了自治区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的好成绩。学校以此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广泛进行创业活动宣传,举办了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专题系列讲座和挑战杯作品巡展,在全校范围内深度宣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竞赛,提升此项赛事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热情,进一步提高本校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 (2)成立创业协会(社团)。由内蒙古财经大学团委牵头,组织成立了捷迅创业协会,召集全校有创业兴趣的同学加入该协会,开展创业培训、创业讲座、联系兼职、进行素质拓展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创业综合能力。 (3)举办专项竞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模拟招聘会、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013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和包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内蒙古财经大学承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内蒙古财经大学分赛场初赛于2013年11月举行。通过此项活动,全力营造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着力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本领,为大学生自主创业遴选和储备优秀项目,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 四、设立创业就业扶持基金 2013年,内蒙古财经大学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内蒙古财经大学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扶持基金,专门扶持“挑战杯”国赛获奖团队进行累进创新。 总之,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质和创业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既能有效地缓解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又使大学生能在社会中充分体现个人价值。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各环节还存在许多问题,只有准确定位,从不同层面研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创新创业水平。 财经大学论文: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课余时间学习生活现状调查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结合心理学理论与体育专业学生心理特点,更为全面地调查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为代表队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建议,为代表队学生更好的学习生活提出要求,为代表队再创佳绩献智献策。 关键词 田径队 课余生活 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课余时间学习生活现状为研究对象,对该校代表队学生课余生活进行调查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实验研究的需要,在中国知网上调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书籍,选取准确合适的问题构建调查问卷。 1.2.2问卷调查法 实验对象为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 1.2.3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山东财经大学田径教练员和班级辅导员的访谈,全面了解分析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队员课余生活情况,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对策,掌握第一手资料。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田径代表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一个田径队的项目、性别以及运动年限等情况往往与这个队的运动成绩等有很大的关系,另外,生活习惯、娱乐方式、性格特征等也是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2.1.1田径代表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表1:田径代表队队员基本情况调查表(N=42) 从表1可知,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队员共43人,调查人数42人,其中,短跑项目和投掷项目都是16人,各占总人数的38.10%,跳跃类为10人,占总人数的23.80%,没有长跑项目。男女分布上,男生26人,占总人数的61.90%,女生16人,占总人数的38.10%,男女比例为1.6:1。代表队中项目分布均衡,虽然男多女少,但人数比例适中,符合体育类性别比例特点。 2.1.2 田径代表队运动情况调查分析 表2:田径代表队队员运动年限调查表(N=42) 从表2总结得知,田径代表队队员运动时间为3年以下的有10人,占人数比例为23.80%,3~5年的14人,占总人数比例为33.33%,5~8年和8年以上的各为12和6人,分别占比例为28.57%和14.30%,大部分学生都有3年以上的运动时间,有长期的体育锻炼经历。 2.2田径代表队学生生活习惯调查分析 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往往和其精神状态、生活满意度有直接关系,并且会影响到学习效率和人际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习惯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情况。 2.2.1田径代表队饮食状况调查分析 田径代表队大多数人有用餐习惯,占总人数的73.81%,无用餐习惯的也较多有11人占总人数的26.19%;在午饭和晚饭的用餐规律性上,有92.86%人用餐规律,另外很少人用餐不规律,占总人数的7.14%。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田径代表队队员用餐情况基本规律,不过不规律情况主要存在早餐用餐上,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吃早餐的习惯。 2.2.2田径代表队作息情况调查分析 如果一个人有一个科学健康的作息时间,那么也能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以及一副饱满的精神状态。所以,养成合理的作息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田径代表队队员生活休闲方式及人际关系调查分析 学生的休闲方式往往能够反映其心理健康程度,从心理学来看,健康的休闲方式可以作为预测心理情况以及其交际情况的指标。反过来说,一个心理健康、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人,其生活休闲方式和人际关系都不会太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性别比例适中,符合体育专业学生性别分布规律。 (2)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的学生作息时间并不规律,大部分学生有熬夜习惯,且晚起,午休时间过长。 (3)人际关系方面,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是同学关系和恋爱关系和师生关系,部分存在社会关系,并且田径代表队学生乐于跟他人交流交友。 (4)自我感知方面,学生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并且大部分学生的性格和脾气都是稳定的,这可能和身体活动较多有关系。 3.2建议 (1)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养成科学规律的生活习惯。 (2)加强学校管理,丰富校园生活。 (3)加大学校餐厅营养供给,开辟多种营养渠道。 (4)丰富专业课锻炼内容,增加锻炼和学习的趣味性。 (5)培养学生心理学知识素养,科学评价自我。 财经大学论文:贵州财经大学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摘要:贵州财经大学作为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兼有法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多科性财经类大学。学校在建设财经类综合实训基地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结果显示,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但在助力高校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优势显著。 关键词:校企联合 实训基地 共赢 人才培养 为了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贵州财经大学创建了实训基地,在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实践活动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层次性,当然更重要的是重视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在财经类的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通常情况下是模拟实际,而模拟训练的配置是电脑和相关的专业性软件。在贵州财经大学建立综合性的实训基地的时候,非常的重视实训基地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以及使用效率的提高。建立起的跨专业综合性实训基地,能够为教学进行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服务,当然贵州财经大学的实训基地建设目前还存在着尚未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体现出综合实训基地的职业性和开放性。 1 贵州财经大学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训基地的构成现状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大学期间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因此,贵州财经大学在自己的教学中,一直在发展自身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等等,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和改革。贵州财经大学目前已经建立起来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参加工作这些阶段的,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实践教学目的和任务。在入学初期主要进行基础技能的训练,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一体化的训练;随后还有综合技能的训练项目,主要是针对专业特点进行的模拟训练;在校期间,积极的高校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并对专业水平进行实际的考核和锻炼;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主要是培养学生步入社会的职业综合能力和所学技术的应用能力等。作为高校最主要的进行实践教学的场所,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很重要,当然这也需要与实践教学相匹配的试训基地的建设。通常来说,从场所讲,实训基地主要是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从投入主体讲的话,分为高校自己建造和校企合作共建两种形式。从层次来看,在基本技能训练阶段需要围绕教学改革建设能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室,多为学校自己投入建设;综合技能训练阶段需要有能完成实际项目、突出职业氛围模拟实训室或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学校投入、企业投入或者学校企业共建等多种形式;顶岗实习阶段需要有真实的工作岗位,通常是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毕业实习阶段主要在学校的创业基地或校外的企业完成,毕业实习阶段和就业是紧密结合的。 贵州财经大学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有自己的特殊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无论是在基本技能阶段还是在综合技能的阶段,贵州财经大学在实训基地上都采用了大量的模拟软件进行教学,主要的道具就是计算机和专业性的软件,为了提高实训基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和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建设的是跨专业的综合实训基地。在顶岗实习的阶段,单位很难为学校安排那么多的顶岗实习的岗位,因为管理上的困难和实习质量问题都是顶岗实习企业所担心的问题,因此更多的顶岗实习需要学生在校内基地完成。 2 贵州财经大学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难点 贵州财经大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多主体等特征,这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管理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难点。 2.1 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利用共享模式建设综合性实训基地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种建设方法大幅度的提升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从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讲,主要是依托的不同的学院的不同的专业;而从建设的布局上讲,就更需要各专业各个系之间相互的协调和安排达到最优化的利用实训基地的目的;从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讲,必须建立一套统一的管理体系,对实训基地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保证实训基地的长久发挥其作用和效率。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内涵建设主要是依托在各个专业的基础上的,这就会存在有些学院为了保证维护的实训要求,这就很难在内涵建设和运行管理上进行有机的统一,这个问题到现在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其次,实训基地的综合性和层次性的相互协调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因为目前高校已经形成了实践教学体系,这种体系是系统的并且有层次的,这就要求在建设实训基地的时候,更多的考虑日常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在建设综合实训基地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与各个学院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协调和融合,还要考虑综合实训基地的跨专业的综合利用功能,这二者仍然是一项很难中和的问题,也是目前建设的一个需要突破的难点。 2.3 综合性和职业性的统一问题也是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建立综合实训基地是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和节省成本和实训场地的一个有效的方法。职业性是高校实践教学中最为强调的一点,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真实的创造出职业的氛围,让学生受到职业的感染,这种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都非常有利。在一些理工类院校中,有很多是采用建造校办工厂的方式来营造实践教学的职业氛围并提高实训教学的职业性,但是这种方法在财经类院校中并不现实。因此,财经类的综合实训基地主要是由各个专业的实训室组成的,因此,如果构建出一种既能够综合利用又能体现不同职业性的综合实训基地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难题。 3 贵州财经大学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探索 贵州财经大学作为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兼有法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多科性财经类大学。学校一直致力于建设财经类综合实训基地, 学校有1个国家级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于实训基地建设,有以下思路可以探讨: 3.1 实践教学委员会和实训基地领导双轨建设与管理综合性实训基地。由各个学院的分管实践教学的主任和财务管理人员等人组成学校的实践教学委员会,委员会主要的任务是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和绩效考核。委员会要每一个学期对各个专业的实训室进行全面的论证和研究,要实时的了解实训基地的利用情况和管理状态,对于实训基地在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委员会要及时发现,及时探讨,并重新进行规划解决问题。综合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管理者是实训基地主任和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人员,他们负责着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行和管理维护工作,主要工作是对实训基地的运行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包括课程的协调安排,实训基地配置的管理和维护等等,有些实训基地还根据学生的自身兴趣和专业需求,在业余时间开放,这对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就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综合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需要把一个学期的实训基地的使用情况和运行维护情况,以信息化的模式传给实践教学委员会,由实践教学委员会对这一学期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这样就形成了实践教学委员会和实践基地管理领导的双轨机制的管理模式,并解决了综合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和运行管理的难以统一的难题。 财经大学论文: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提高西南财经大学学生 就业竞争力 【摘要】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从客观上要求各高校必须建立起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任务的职业指导体系,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就业辅导是该体系的重要一环。本文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从而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就业指导 课程建设 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高校扩招在圆了更多莘莘学子大学梦的同时,也使其陷入了难以回避的困境———毕业即失业。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职业指导体系,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鉴于大学生就业辅导工作(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就业的重大意义和西南财经大学在该课程教学和评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课题小组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旨在突破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瓶颈,不断提升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西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就业指导的国内发展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渐深入,国内大学生择业趋于复杂化,学生择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加,提供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运而生。该课程主要功能为提供就业技能的指导、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就业信息的提供等等。因此,就业指导可以界定为:求职辅导是指大学为其毕业生提供的各种求职方面的机会或训练。具体分为组织招聘会、辅导求职策略、辅导面试技巧、辅导简历写作等。 而我国高校几乎所有的就业指导工作全部以给学生找到工作为重点,至于找到的工作是否适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是否可以从这份工作中得到自己长期的发展等因素就完全被忽略了。因此,本课题小组认为应该将狭义的“就业指导”概念拓展到广义的“职业生涯教育”,将就业指导延伸到整个大学教育,从学生的个人兴趣、个人特点出发,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向他们传授各种职业的基本信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而非单纯的提供岗位信息,提高就业率。 二、西南财经大学的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西南财经大学历来重视就业工作和强调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在大一期间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时针对即将进入大四找工作的大三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就业技能指导和就业信息。然而在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课程建设力度不够:虽然学校向来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力度明显不够,对此课程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存在“雷声大雨点小”之嫌。 2.课程内容尽显陈旧,体系不完善:这主要是指课程内容停留在普遍性的求职信息方面,一个教学大纲沿用多年。对于每个学生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从而大大局限了我们所要求达到的教学效果。 3.课程形式单一: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形式只局限于课堂讲解。但是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决定了,它不能仅仅由课堂讲解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它需要秉承“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的原则进行。 三、提升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在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后,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症下药,我们认为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效性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全程化教学。为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切实发挥其作用,不断推动学科实现科学发展,本研究小组提出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教学模式,即将整个就业指导课程分为3个阶段,针对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进行教学,为大四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在不同的阶段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重点有所不同。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鉴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特性,应该以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为目标,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第一,引进专业指导老师。第二,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学校组织就业指导老师进行系统培训。 3.创新课程管理和评价机制。积极完善教学管理工作是建设该学科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方面,为此,本研究小组提出以“计划———控制———考核”为核心的管理模式。首先,制定该学科的年度教学计划;其次进行节点控制,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最后,开展年度(学期)考核,并制定奖励制度,切实做到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相应地制定三级管理框架:决策层注重宏观策划,执行层强化节点控制和指导作用,操作层强调评价和想信息反馈,形成高效的教学管理闭环控制系统。 4.注重科研,促进教学发展。科研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规律,加强科研力度,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是建设该课程的基础。 首先,在建设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过程中要树立科研理念、完善研究制度和模式,以研究为龙头带动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其次,本研究小组认为应该设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专项资金,加大建设力度,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该理论的研究工作。最后,开展毕业生就业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就业市场的现状及变化;开展毕业生就业行为分析,对择业心里、面试技巧、自主创业开展专题研究,针对不同的就业群体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 但由于我们的调查对象存在局限性和时间的紧迫性,认为该研究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和需要更加深入研究的内容,例如:我们认为应该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全程化教学,如何实现各个阶段的有效衔接仍然是个问题。坚持针对性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原则,这有赖于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规划不同导致就业指导的方案不同。因此,如何实现有效衔接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财经大学论文:从篇目遴选看贵州财经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定位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同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向全国高校转发了《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的会议纪要》,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即大学语文是一门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课程。自这两个纲领性文件颁行以来,《大学语文》课程在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该课程在大学生中逐渐失宠,形同“鸡肋”,被不断边缘化。与此同时,大学生中由于缺乏基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而出现的问题比比皆是,触目惊心。这种严峻的现实迫使高校对大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 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抓住契机,结合本校实际,对如何在财经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进行了充分讨论和深入思考,形成了一个基本认识,即“财经院校必须高扬人文旗帜,推进教学改革,矫正学生‘趋利’的思想倾向,在义与利之间寻找平衡支点,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锻造儒魂商才,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广泛的人才基础”[2]。以这个基本认识为基点,大学语文教研室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性改革。 目前贵州财经大学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由林红、蔡录昌、句磊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该教材由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西方文学、东方文学、应用写作六个板块组成,其中文学作品60篇,应用写作2章。大学语文教研室在确定讲授篇目时,宏观统筹,严格把关,为实现大学语文的准确定位奠定了基础。具体分析如下: 一、既摒弃漫无边际地纯文化熏陶,又避免一味向财经类专业靠拢 教研室极力避免将大学语文上成文学史课,强调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不少综合性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通常是以文学史的形式展开的。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轮廓,形成完整的文学史观,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学熏染。但对财经院校来说,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从事面面俱到的文学史的学习,一来不太现实,二来无法凸显财经专业的特殊性。因此教研室以遴选相关篇目集中讲授的方式进行大学语文教学。这些篇目各有侧重,有些侧重传统文化,如《小雅·采薇》的诗情画意,《论语十则》、《孟子·尽心下》的儒家情怀,《哀江头》的悲天悯人,《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旷达豪迈,《惊梦》的人性之美;有些侧重现代思潮,如《谈生命》的乐观豁达,《回答》的冷峻深刻,《相信未来》的矢志不渝,《亚洲铜》的炽烈执着;有些侧重异域风情,如《伞下的侗寨》的绚丽新奇、《我在美丽的日本》的凄美纤细;有些则与财经专业密切相关,如《谏逐客书》、《货殖列传序》、《林家铺子》。 篇目的这种分布格局既有利于实现《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的会议纪要》中提出的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又有利于凸显财经院校的专业特色,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而不是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 二、注重挖掘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篇目的文化价值,丰富“儒魂商才”的内涵 贵州财经大学提出的“儒魂商才”是指“具有‘儒魂’之‘商才’,也就是具有中国的人文精神、秉承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即爱国家,爱人民,具有忧患意识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勇于担当并注重行动,坚守诚信之德性的‘商才’”[3]。大学语文教研室围绕“儒魂商才”这个核心,特意选取了《谏逐客书》、《货殖列传序》、《林家铺子》三篇作品作为重点讲授篇目。《谏逐客书》尽管与经商之道没有直接关联,但充分发掘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的价值、为我所用的管理学思想不言自明;《货殖列传序》旗帜鲜明地论证了人类追求财富的合理性,并阐释了发展生产、交换贸易、积累财富的社会意义,倡导富国裕民之道,体现了司马迁卓越的经济思想。《林家铺子》则是民国时期民营资本家惨淡经营、最终倒闭的经济行为的一个活生生的写照,它向学生展示了外敌入侵、政治黑暗、经济萧条、同行恶性竞争的社会图景,引人深思。对这些文章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思想和经济现象进行实例分析,有利于学生对“儒”与“商”及其相互关系产生直观体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有所悟,以此获得传统文化中经济学思想的陶冶,形成正确的经济观和财富观。 三、考虑财经类专业注重应用的特点,增设应用文写作实践 与综合性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不同,财经类院校学生更加注重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点,大学语文教研室在精心选择讲授篇目的同时,增设了4个课时的应用文写作实践,为学生讲授应用文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计划、总结、通知、演讲稿、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常用文体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正确写作应用文的能力。 大学语文教研室通过严把篇目筛选关,构建了一个既注重文化熏陶又凸显财经院校特色、既注重宏观了解又强化动手实践的三维立体教学格局。该格局的构建体现了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对本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清晰定位,那就是以“儒魂商才”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经济学养和实践能力。 当然,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还涉及到教育理念、教学思维、教师素养、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内容。我们相信,随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贵州财经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会取得新的突破,获得学生的普遍认可,在教改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财经大学论文:新疆财经大学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现状与分析 摘要为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实施终身体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教学模式以及对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理性思考,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通过实践,构建了一个理论依据充分、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强、符合高校特点、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本文以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实施“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有关部门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疆财经大学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为例,以新疆财经大学在校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样本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期中大学一年级200人,大学二年级200人,大学三年级100人,大学四年级100人,随机抽取体育课班级。由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和大学二年级学生为必修课,三年级和四年级没有体育课,只能参加俱乐部班,所以以参加俱乐部的少数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为了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的。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推理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新疆财经大学体育教学和学生为例进行研究。使研究更具客观性、可靠性。 二、结果与分析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这里的公共体育教学也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和困难。现以新疆财经大学体育教学为例进行分析探讨。新疆财经大学是西部普通的高等学校之一,是目前新疆唯一具有合法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高校。目前,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初步探索使用俱乐部课内外一体教学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 (一)课程设置、考核与学时分布情况 新疆财经大学每年开设体育必修课28周(每学期14周),开设体育选修课18周(每学期9周),每周2学时,每学时50分钟,每次课100分钟,总学时合计148学时,合计6学分。一年级开设特色体育课;二年级开设体育选项课;三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对于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课为主的体育保健课程,单独组织教学。自2010年新学年开始,体育课程结构调整为一、二年级预科生开设18周体育必修课,共216学时。 体育课程考核实行百分制,按照课堂表现(含身体素质测试)、课堂考勤、理论占30%,期中参加俱乐部培训班和活动课的同学其课堂考勤和课堂表现,计入考核评价。因故体育课堂无法考试的学生,可在俱乐部活动课和培训班中进行考核。技能评价包括技能达标和技评两部分共占70%。考核评价改革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导向,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所确定的五个发展领域、培养目标为指导,不断探究不同课程的评价体系。在课堂表现考核中,针对学生普遍身体素质差的现状,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规定的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测试项目,作为财大学生每学年必须达标考核项目之一,以此来督促学生课外业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二)教学项目分布情况 近三年,新疆财经大学在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跆拳道、器械健身、体育养生和面向身体异常、病、残、弱学生开设体育保健养生课等,大学三年级和俱乐部中还开设羽毛球、网球、轮滑三门课程,课程数达13门。学生在一年级必须完成特色课程乒乓球、基础课程篮球、排球、足球(三选一)。二年级根据个人爱好开设了体育选项课9项,四年级学生主要进行俱乐部活动和俱乐部培训为主。 表1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项目分布情况一览表 层次 授课形式 开设项目 大学一年级 特色课结合俱乐部 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三选一 大学二年级 选项课结合俱乐部 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跆拳道、器械健身、羽毛球、瑜伽。 大学三年级 选修课结合俱乐部 所有开设项目 大学四年级 俱乐部培训或活动 所有开设项目 身体异常、病、残、弱学生 理论课、实践课 体育养生、保健按摩 (三)教学形式 自2006年以来,新疆财经大学率先以体育教学为突破口,实现民、汉“一体化”的公共体育教学,即:不分民族教师、不分专业、不分民、汉学生的体育课教学形式。同时,新疆财经大学“体育协会”逐渐向体育俱乐部形式转变,到2007年底成立了大球类、小球类、体育舞蹈、健美健身四个体育俱乐部,基本涵盖了开设的所以项目。针对体育教学民、汉“一体化”、体育部俱乐部特点,教育和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手段、方法,创新出了大量的适合我校教学的一些教学小手段、小方法。在访谈过程中多数教师都谈到指导与引导的方法,即针对普遍性的问题集中指导学习,对有基础的学生加强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在综合练习中发挥个性,培养综合运用能力,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这为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师资队伍 1.师资配备 截止目前,新疆财经大学共有体育教师31人;年龄结构:50岁(含)以上6人占有19.3%;40岁(含)―49岁7名占22.5%;30岁(含)―39岁12名占38.7%;30岁以下6名占19.3%。40岁以下有硕士学历教师9人占50%。学缘结构:31名教师本科阶段分别毕业于8所体育院、系。学历结构:本科22人占71%;硕士8人29%,其中在读博士1人。职称结构:教授1人、副教授8人、讲师21人、助教1人。民族结构:维吾尔族11人;回族2人;塔塔尔族1人;俄罗斯族1人;蒙古族1人;汉族15人。在校生师比为平均330:1;教师平均每周上7次体育课,每班人数均在50人左右。 2.师资培养 为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水平,新疆财经大学体育部自2007年起实施教师业务学习制度化,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业务学习,制订学习计划,严格考勤,力求实效;近三年先后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业务学习和身体练习。通过组织的集体学习,交流了经验,增进了感情,锻炼了身体,提高了业务能力。 目前,体育部教师业务进修主要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与内地对口援疆院校协作渠道,积极争取派教师赴内地对口院校进修学习,目前,有3名教师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山东轻工业职业学院体育部进修、挂职学习。 教师中有国家级裁判2人,国家一级裁判员6人,国家二级裁判19人。 并有3人次在全国、自治区等学术机构和体育协会中担任职务。 (五)场馆设施 学校现有室外体育教学场地41587.57平方米;室内体育教学场地面积4225.57平方米。主要体育教学设施有:一个6000座位的标准塑胶田径场、一个903篮球馆、有二个可容纳40副乒乓球台室、一个120米地下6道1329.3塑胶跑廊、跆拳道室2个;一个器械健身房、一个健美操室、三个体育舞蹈室、一个形体室、一个多功能室;室外主要有14个标准篮球场;一个标准网球场。10个排球场、一个综合球场。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我校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采取内部挖潜,错时使用的方法较好地满足了教学、训练、群体竞赛、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部自有175多媒体教室1间,配备较为现进的多媒体设施,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等教学影像资料56套。目前,现有的影像资料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六)学生对新疆财经大学体育课教学及教师的印象 通过新疆财经大学网上教学评价系统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评价近三年平均91.4分。其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为90.83分;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为92.75分;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为90.78分;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为90.82分;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为91.69分;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为91.647分。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目前对新疆财经大学的体育课和教师均感到比较满意。满意及非常满意的比例分别占,85%和95%。只有5%的学生和2%的学生对目前体育课和体育教师不满意。 图1学生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的满意情况 (七)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情况 1.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了解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图2),新疆财经大学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非常了解的人占被调查对象的51%,了解的学生占34%,只有9%和6%的学生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入校的第一节体育课学生要对《标准》进行学习。另外,每年进行体质测试之前还有专门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对《标准》的了解程度比较高。 图2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了解程度 2.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以来学生体质测试达标情况 通过数据显示(表2),自从2006年以来每年学生的合格率每年以0.4%的幅度进行增长,2006-2007学年合格率为98.0%,优秀比7%;2007-2008学年合格率为98.4%,有效比9%;2008-2009学年合格率98.8%,有效比10%。这个增长和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群体活动、体育俱乐部开设是分不可的。 表22006-2009年新疆财经大学学生体质测试达标情况 年度 测试人数 优秀人数 优秀比% 合格率% 2006-2007 8525 597 7 98.0 2007-2008 8155 734 9 98.4 2008-2009 7891 789 10 98.8 2006-2009 24571 2113 8.6 98.4 注:新疆财经大学学生体质监测中心数据 四、结束语 新疆财经大学体育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利用优势资源,以教师专长组织课程内容的框架;引进竞争机制,挂牌上课,激发教师个体的创造活力,使其一技之长得到充分的发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提高了体育的文化性和科学性。新疆财经大学体育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与研究,在高校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得到了教育专家的肯定与关注。以俱乐部名誉举办的各种比赛,如周末赛、邀请赛等,得到了公司、企业的赞助,减轻了体育部的经费负担,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增强了校际间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与社会体育接轨,以它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为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推动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财经大学论文:中央财经大学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分别从学生的锻炼态度与动机、锻炼频率与持续时间、锻炼方式等方面入手,对我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得出结果,并就影响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也做了调查,并分析了具体原因,为掌握我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特点提供借鉴。 关键词:锻炼现状调查 锻炼因素 结果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我校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较积极,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趋向多元化;学生最喜欢的锻炼方式是与同伴一起进行;锻炼的运动量基本适中;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主要为锻炼的方式单一乏味。 1、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1、1、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与动机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映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想法和愿望。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推动个体参加并坚持体育锻炼的内部驱动力。因此,掌握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动机是了解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必要前提。本文对我校1040名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动机进行了有效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和表2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锻炼的分别占总人数的 17.25%和44.53%,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较冷淡和厌恶的分别占总人数37.11%和1.19%。若将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归为喜欢锻炼者,若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为冷淡和厌恶的学生归为不喜欢锻炼者,那么喜欢锻炼者将占总人数的 61.78%,不喜欢锻炼者将占总人数的38.22%。从总的情况看,61.78%的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积极,这说明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有较明显的认识,体育锻炼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喜欢体育的学生的比例还不算大,需要加强引导,毕竟有38.22%的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这必将对学生的体育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表1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一览表 非常喜欢 比较喜欢 较冷淡 厌恶 百分比 17.25 44.53 37.11 1.19 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见表2所示。从整体上看,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趋向多元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依次为达标、促进健康、使自己更强壮更健美、使自己更加有活力、使自己开心自信、缓解压力、已养成的运动习惯、减肥、展示自我、人际交往、空余时间多,其中,70.6%的学生将达标作为体育锻炼的动机,这说明体育课对学生影响较大,多数学生体育锻炼的目标明确。69.1%的学生将促进健康作为体育锻炼的原因,这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的认识较深刻。同时,使自己更强壮更健美、使自己更加有活力、使自己开心自信也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 表2我校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一览表 1、2、我校学生体育锻炼频率与持续时间 体育锻炼的频率是评定体育锻炼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见表3),在被调查的1040名学生中,因身体或其它原因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共有5名,占总人数的0.5%;16名学生从不参加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1.5%;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72人,占总人数的6.9%;每周参加二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152人,占总人数的14.6%;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197人,占总人数的18.9%;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学生有人598,占总人数的57.5%。 表3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次数一览表 表4显示的是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除去不能参加体育锻炼和从不锻炼的学生,剩下1019名学生为参加体育锻炼者。从表6可以看出,每次锻炼的时间不足30分钟的学生共有276名,占锻炼总人数的26.5%;743名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占锻炼学生总人数的73.5%。 表4 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 1、3、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方式 本文中的体育锻炼方式是以锻炼时人数的多少来界定的,即锻炼者以单独的形式进行锻炼还是以团体形式进行锻炼。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方式见表5。表5显示:参加体育锻炼的1019名学生中,经常单独一人锻炼的学生有163名,占锻炼总人数的15.99%;经常与同伴一起锻炼的学生有780名,占锻炼总人数的76.55%;还有76名学生以其它的方式锻炼,既有时单独一人锻炼,有时与同伴一起锻炼,并且两种情况出现的频率大致相同,以这种方式锻炼的学生占锻炼总人数的7.46%。 表5我校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一览表 1、4、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 Mahler(1994)指出:锻炼或日常活动都会引起个体生理和主观方面的反应,健康个体活动中的主观负荷对于运动者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长期案头工作者开始并坚持锻炼活动则可能是决定性因素。由于在运动中锻炼者很难用生理学指标监控锻炼强度,因此锻炼个体对运动员负荷的主观评价显得尤其实用。本研究对体育锻炼运动量大小的界定正是建立在这些观点上的,既锻炼者的运动量根据体表特征和主观感觉来界定,如将“出大量的汗或感觉很累,自认为运动量较大”确定为运动量较大,而将“身体微微发热或感觉一点都不累,自认为运动量很小”确定为运动量很小。 我校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见表6。表6显示,在参加锻炼的1019名学生中,有375学生运动量较大,占锻炼总人数的36.76%,以中等运动量锻炼的学生共有534人,占锻炼总人数的52.44%,以小运动量锻炼的学生共有110人,占锻炼总人数的10.80%。 表6我校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一览表 2、影响我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见表7),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方式单一乏味、疲劳、没有时间、缺乏专人指导、没有兴趣、没有场所、没有恒心、害怕受伤等,分别占学生总人数的64.2%、48.2%、31%、30.3%、29.1%、27%、21.6%、10.4%。 表7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一览表 从表7可以看出,我校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方式单一乏味”(占64.2%)、“疲劳”(占48.7%)、“没有时间”(占31%)、“缺乏专人指导”(占30.3%)、“没有兴趣”(占29.1%)“没有场所”(占27.0%)。 究其原因可能是:1)由于我校学生体育课要求中长跑是必测项目,对学生体能要求高,学生体育课的及格压力较大,经常要参加长跑锻炼,因此学生感到锻炼方式单一乏味,造成学生身心疲劳;2)由于目前就业压力等原因,使很多学生把课余时间花在准备考研究生、学习外语、辅修第二专业等方面,从而没有时间参加锻炼。3)由于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比较持久的过程,加上有的项目比较枯燥乏味,需要学生要有较强的意志力,这就可能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恒心去长期坚持体育锻炼。4)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还有:学生对锻炼积极主动的态度、良好的运动习惯以及学生所掌握的运动技能情况;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要求,而且除了体育课以外,学生主动通过书本学习体育锻炼的知识还很欠缺,需要给予专门指导,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率,加强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的宣传,如在体育场馆周围悬挂如何科学的选择运动项目、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量等,让学生很方便就能在运动过程中懂得怎样去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 3、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较积极,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趋向多元化;学生最喜欢的锻炼方式是与同伴一起进行;锻炼的运动量基本适中;影响我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主要为锻炼的方式单一乏味。 财经大学论文: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压力源调查研究 摘 要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硕士研究生扩招与批量化是目前发展的主流,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然而在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负面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近年来,因心理健康方面的原因而出现各种行为偏差事件日益增多。西南财经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和“211” 重点建设的大学,研究生教育是学校重点建设对象。研究生群体日益壮大的同时,是否也伴随着心理压力的不断加重?这些压力是否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在校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经过问卷调查,对西南财经大学的4800多名在校硕士研究生进行抽样分析,寻找压力源泉。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压力源 西南财经大学 本次问卷调查对西南财经大学4800余名研究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一、二、三年级的样本容量分别为107、98、106,男女的样本容量为154、157,一共抽取了311个样本进行分析。 一、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因子探索 对预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计算问卷各项目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程度,删除相关系数小于0.45的题项。对剩余的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0.862)检验和Bartlett(在.000水平显著)检验,认为问卷的题项适合做因子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旋转法,产生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10个,其中累计解释方差为56.122%,根据碎石图确定抽取7个公共因子,累计解释的方差率51.666%。强制抽取7个因子,再次做因子分析。这样得到一个含34个测题的量表,对这一个量表再进行因子分析,结果项目集中在7个因子上,方差累计解释率为53.532%。这7个因子和初步假设的内容基本相吻合。 根据每个因子中的题项将因子分别命名为因子1学业、因子2人际交往、因子3就业和前途、因子4经济、因子5家庭关系、因子6恋爱和婚姻、因子7其它。具体情况如表1 二、压力源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检验总量表和分量表(各因子层面)的内部一致性。结果显示,问卷各因子层面所涉及题项的Cronbach系数检验结果在0.619-0.817之间,表明该量表各因子层面题项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较高。该量表题项的复测相关问系数在0.597-0.778之间,均达到显著的相关程度(p 表4的分析结果表明,除了部分工作压力因素之间是显著的相关关系外,大部分压力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这表明,研究生大部分压力维度的压力状况并不影响其他维度的压力状况,不同的压力维度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某一些维度的压力状况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例如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与经济因素带来的压力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732的水平,表明它们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不同维度的压力与研究生压力总体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本次研究提出的这些压力维度是研究生压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就业和前途因子与学业因子所带来的压力与压力总体的相关性最大,说明就业和前途以及学业情况是最容易引起研究生压力感的两个重要因素。 四、结论 通过对调查样本的分析,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排在前三位的是就业和前途压力、学业压力和经济压力。具体到压力性事件,因子分超过3分的有:整体就业竞争激烈,专业竞争力不强,科研任务繁重,他们分别归属于就业和前途因子、学业因子。就业压力成为首要的心理压力,这与近一两年的研究调查结果是相符合的。本次调查还发现:婚恋爱情和人际交往是排在比较靠后的两种压力,这与现在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小(应届生居多)而社会上结婚年龄普遍后移有关。在做样本抽查访谈中许多硕士研究生没有谈恋爱并不感觉有压力,甚至还认为不谈恋爱对就业有利。 财经大学论文:中央财经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要求,以中央财经大学05~08级学生作为测试对象,汇总、分析学生的测试数据,旨在掌握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状况,并提出合理建议,为我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央财经大学体质健康调查研究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学校通过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加强和改进体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本文在对我校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我校学生体质的基本状况,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为我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方法与内容 1.1研究对象 我校05~08级全体本科生(6306人)。其中大一1804人(男生881人,女生923人)、大二1659人(男生754人,女生905人)、大三1543人(男生654人,女生889人)、大四1300人(男生559人,女生741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质测试的论文,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2.2统计方法 采用教育部网站专用软件及Excel2003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在分析中均将观测量中的缺失值排除。根据教育部、体育总局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实施办法)的规定标准和等级评定要求进行评定。 二、测试结果与分析 2.1身高标准体重:低体重和营养不良是影响我校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突出问题 测评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形态发育和营养状况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检出率太高。如图1所示,我校体重正常的学生仅占41.12%,而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的学生竟高达40.52%。低体重和营养不良不仅成为影响我校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突出问题。相对而言,超重和肥胖不是我校学生体质与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但是对于超常体重的控制仍然是值得注意问题。 2.2肺活量指数:不及格率为15.67 % ,与耐力性锻炼不足有关 我校学生肺活量指数合格率为84.33%,其中优秀率为11.62%,良好率为28.69%,及格率为42.77%。从测评结果看,我校学生呼吸系统机能水平相对较差,呼吸系统机能与耐力素质成正相关,我校学生肺活量指数水平较差可能与耐力性锻炼不足有关。 2.3立定跳远:不及格率最高,学生的下肢肌肉的爆发力亟待提高 我校学生立定跳远合格率为82.13%,其中优秀率为2.56%,良好率和及格率分别为20.55%和50.27%,有将近27.87%的学生不及格。四个年级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的及格率相差不大,07级学生的良好率稍高于其他三个年级,立定跳远测试不及格率高的原因说明我校学生的下肢肌肉的爆发力亟待提高。 2.4握力体重指数(男生):合格率为86.05 %,基本正常,各年级的总体水平相差不大 握力体重指数合格率为86.05%,其中优秀率为3.18%,良好率为24.23%,及格率为58.65%。从测评结果看,我校男生上肢力量年级差异不大。其中,05级和06级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低于07级和08级学生。 2.5坐位体前屈:合格率为98.28 %,是合格率和优秀率最高的项目 我校女生坐位体前屈合格率为98.28%,其中优秀率为33.48%,良好率为41.47%,及格率为23.33%,是所有测评项目中合格率和优秀率最高的项目,说明我校女生的柔韧素质较好。 2.6台阶实验:不及格率为11.33%,是不及格率次低的测试项目,课堂开展的中长跑项目的效果初见成效 如图4,我校学生台阶试验的优秀率为15.95%,良好率为33.79%,及格率为38.94%。从台阶试验的测评结果看,我校学生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水平较高,但是由于检测仪器的信度问题,对于这个测试结果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确认。从表可见,05级和06级学生台阶试验的差异很小,07级和08级学生由于课堂开展中长跑项目的训练,所以优秀率和良好率明显高于另外2个年级,因而总体测试成绩更好。 三、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一)低体重和营养不良是影响我校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突出问题,由此对学生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社会竞争力和长期发展带来的潜在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二)立定跳远测试指标是所有测评项目中合格率最低的项目。女生的坐位体前屈测试成绩最好,显示我校女生的柔韧素质较好,肺活量测试结果显示呼吸系统机能水平正在提高。 (三)台阶实验(800米、1000米跑):是不及格率次低的测试项目,明显好于其他高校,课堂开展的中长跑项目的效果初见成效。 3.2建议 3.2.1应将“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体育指导思想落实到实处,大力培养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2.2学校应重视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学生体质检测结果不仅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同时还能对学校体育工作给予及时地反馈及重要“警示”。 3.2.3体育教师对测试的结果要进行必要的分析。体育教师必须根据测试及分析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今后的体育课、课外活动中给予学生专业性的指导,以便学生能够进行全面的、科学的、有效的身体锻炼。 财经大学论文:中央财经大学建立体适能实验室的可行性分析 一、前言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建立体质与健康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体测中心),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知识水平和作业实践技能有重要意义,也对广大教职工的身心体质健康具有良好的预防监督作用,是解决师生员工缺少对个人健康状况了解、改善他们实际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综合运动能力落后于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 二、国内高校体质与健康测试实验室建设现状 2005年开始,全国各地高校体育学院(部)陆续开始投入建设体测中心(或体质健康实验室)。 北京市高校中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陆续建立了体质健康研究实验室。其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已经联合校工会、校医院、校办等单位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了全面的健康体适能检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该校体育部正在逐步开展关于师生体质健康干预方法的探究。 三、我校体测中心建设规划目标 体测中心以国内目前最先进的《健康体适能》教程理论为指导,结合目前国内健康体适能发展的最前沿研究配置建设。基本可以满足全校教职员工健康体适能测试以及领域内研究工作。我校目前对体质检测工作还处在最基础的阶段,随之国内其他高校整体实验室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校应尽快启动体测中心的建设。 预计我校体测中心下设1个分中心(学生体质与健康测试中心),3个实验室(健康体适能研究实验室、体质健康促进实验室、保健康复实验室),1个信息化平台(健康校园管理平台(网))。 四、体测中心建设的目标 4、1、促进学生、教职工健康状况 通过对高校学生、教职工健康情况调查得出:个人健康担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每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状态,绝大部分师生担心个人健康问题,虽然每年都有健康体检,但是传统的医学体检已经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他们感觉到疲劳、腰酸背痛、抵抗力下降,不能完全地投入到工作当中,这些问题在医院并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更没有改善的办法。通过建立体测中心可以为学校教职工进行的健康体适能测试,让大家对个人健康有了一个全新认识,不单单知道了自身的身体机能情况,同时得到了一种最为简便、实用、有效的改善办法。如何控制自己的体重,如何改善骨质状况,如何有效地、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如何改善亚健康状态。 4、2、为我校学生及教职工健康管理工作探索全新模式 综合实验室已经结合先进网络管理技术初步建成网络健康管理平台,正在探寻全新的一种师生健康管理模式。该平台是以健康体适能管理系统为基础的网络增值服务平台。平台以建立个人健康互动平台为目的,同时整合健康资源与标准,建立个人健康数字平台,大力推进个人健康的数据分析和干预方法。 通过对个人健康体适能管理系统各种数据的评价、分析,提供不同健康体适能指标的评估方法和指导方法。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性别、年龄、体质、居住环境、接受医疗服务的情况以及职业特性等综合因素,制定营养保健、运动保健和心理保健的个性化建议,实施特定的干预措施和心理暗示,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与休息,有效地改善人体出现的疲劳、头痛、失眠等不适症状以及慢性病状况,同时能够评估个人发生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从而有效地对潜在的疾病实行预防、治疗及控制。 4、3、实验室建设对科研的支持 高校实验室建设是保证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加快学科发展、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教育科研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大任务”,“担负着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任务”,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科学研究。 体育部将会通过不断地学习努力,利用我们这个大平台全面的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尽快的为学校科研方面做出最大贡献。这样不仅能得到技术领先的成果,更能培养锻炼出高级专业人才,为学校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4、改善体育教育传统观念 我国的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方法的低层次上探索,而且学校体育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也越来越满足不了学生对体育运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首先应该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改造千人一体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和特质,用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自信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去实现情感的释放和成功的体验。 4、5、成为伤病者的康复理疗及健康教育基地 体育综合实验室除满足教学任务外,还坚持利用课余时间,面向广大学生和教职工开放。主要针对运动过程中常见的一些运动性伤病,接待运动伤病者前来咨询和康复理疗,辅助治愈运动疾病。同时进行科学的运动相关健康教育宣传,为全校师生的运动提供科学指导。 有效提供学校现有体育资源的利用 通过科学检测、指导,以及长效健康教育宣传,充分带动大家的体育锻炼热情,以提高学校体育资源的从分利用。 五、体测中心的建立的实施方式 5、1建立实施的组织机构,完善体系建立的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实施工作的负责人和具体承担实施任务的执行人,同时还要确定相应的协作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形成依托学校、全员参与的良好格局。 5、2配备和培训实施工作人员 健康校园健身活动计划的实施需要相应的人员,特别是健身运动指导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实施人员应该掌握与实施健身活动计划有关的管理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5、3建立体质测试与评价体系与健康指导体系 针对测评的结果,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和营养处方,指导学生进行健身活动,并进行跟踪调查,这是顺利实施健康校园健康管理的基本保证。另外通过健康咨询与评价,健身活动的指导机构还要不断研究与开发新的健身方法与手段以满足广大师生的健身需求。该体系依托于健身活动,服务于健身活动,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咨询,全面推动健康校园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
美术大学毕业论文:探析大学美术教育现状与教改思路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美术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本文对大学的美术教育现况进行了剖析,对大学美术教育所存在的几个误区进行解析,并对大学美术教育的教改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教育 美术 现况 教改思路 引言:据观察,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不是很理想,他们的就业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但是从企业或是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大学毕业生没有很扎实的技能和就业能力,他们很难完成本专业应该能够完成和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抑或在具体的工作中对本专业知识运用显得力不从心。出现这样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学毕业生没有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而欠缺一个大学生应有的艺术素质和修养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美术专业的全面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大学美术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快地发展,市场的需求也在随之不断变化。近年来,很多综合院校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和教育体制的规定,将美术院、系的办学力量大大地扩张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明显发现:一方面没有顺畅的教学评价体制,缺少了政策保证。另一方面,在很多综合院校中,对学生的教育在思想上,措施上,和具体行动上均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综述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1)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美术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在高考中都要经过专业加试,专业美术院校录取的都是专业基础好的学生,而大学的美术教育专业生源的质量也在随着高考的扩招不断降低。大学在人才培养时基本借鉴专业美术院校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在训练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同,却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没有明显的师范性和突出的专业发展方向,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2)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美术教育专业实践课分为专业技能实践和教学职业技能实践。在综合性大学中,一般只重视了专业技能实践,而且组织形式较单一,一般也只出现在课堂之中。实践中最主要的环节是实习,很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在实习中被发现的。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实习仅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所以实习就缺少了监控。因此,在实习中很多学生都流于形式,也不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自然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3)学生积极性差,没有学习的动力。第一,由于高考圆大学梦的压力,非专业美术学院的学生采取突击的方式学习专业基本功,自然比不上专业美术学院的学生。第二,素质和文化都不高,文化课分数线低使得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都很低,对自身也没有明确的认知。这些综合素质不高和专业程度偏低的生源,假如完全按照师范大学或专业美术院校的教育模式来引导,只会欲速则不达。这样导致学生对自己不认同,也会加大教师的教学难度。学校或缺自己的教学特色,而且还设置了种类繁多的课程和广泛的专业选择,使学生降低对自己的认同度,从而产生了厌学和自卑心理,对自己的未来也感到越来越茫然。很多学生对自身发展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而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了积极性。因此,学生会盲目地选择专业,从而自然会影响学习质量和自身就业。学生一旦对就业失去了信心,就会导致学习动机和态度扭曲。同时陷入了能力越差,学习积极性就越丧失,就业就更加艰难的恶性循环。 二、大学美术教育所存在的几个误区: 1.对艺术本质认识的误区 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冲击着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西方各种思潮也慢慢地影响了艺术教育,它体现在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诸多方面。因此,随之也逐渐出现了很多不良思潮和现象。比如有的艺术院校不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就把一些看似前卫时髦的现代西方艺术理念引进课程作为新的审美理念和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也因此无法对艺术本质以及艺术创作规律有正确的认识,甚至错误的引导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创作意识,致使学生对艺术道德素质修养和艺术技巧的提高失去了积极性。浮躁心理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孕育而生,只知道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和形式上的创新,一些颓废并且无聊荒诞的“创新艺术”也由此诞生。 2.目标培养和教学模式的误区 高等美术教育在当前具有非常明显的单一的知识化倾向。应该被重视的学生综合素质和品德修养被老师忽视,纯专业知识的获取成为了教师最重视的环节,这种错误的行为只会导致学生人格素质不健全的结果。对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修养的重视程度在很多高校美术教育中远远不够。学生只是学会了一半话的操作技能,却由于缺乏对美学理论认知和理解以及美术技能培养,无法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美术艺术的本质,学生也难以有长远的发展。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高校美术教育没有严谨并且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和科学体系。只有模式化的教学手段和内容,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手段和适应新时代的教学内容,因此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美术理论教育的误区 在美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美术理论教育。它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艺术意识形态,形成正确的艺术表现风格和艺术鉴赏能力。高校在艺术美术教育中,西方的现代艺术思潮未经选择和分析就被教师拿来盲目地灌输给学生,看似与国际接轨,然而其实是人为地误导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倾向。 三、大学美术教育教改思路 1.定准方位,明确目标再培养人才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高。人才需求的变化也使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早已远远不够,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才是社会最迫切需要的。应该在大学的美术学科教育中设置一种多元化的培养复合型美术人才的教育目标。复合型人才是有着美术专业能力的基础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特色人才。它的最终培养目标是形成一种多元性和复合性,使得美术相关的多种行业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并不是去培养一个专职画家或是中小学教师。这种人才有普及复合型以及专业复合型两种:在人才培养时,应该将各专业技能课分散到这两类人才培养中去,取消以往过分重视专业技能的课程,从而实现广泛知识面和具有特色专业的同时发展。这样学生就可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可以在选专业最初就明确自己的方向目标和从业范围,也能够更加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未来之路。这样一来,综合性和复合性就显得尤为突出,淡化了专业不如专业设计学院美术学院和师范大学的不足。学生也因此具备了广泛选择就业的能力,就业范围也扩大了不少。 2.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任何一门知识想要学好,都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去定制适合自己确实可行的自学计划,要把握自学时知识的阶段性和系统性,踏实有效地完成指定的自学目标和计划。美术学习中,制定完善可行的学习方案很重要,因为高等教育中美术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在制定学习计划时,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美术专业的特色和自己的基础以及实力。学习需要积极性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所以不要把目标定得太大太高。应该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积极主动地学习,去制定明确的自学计划。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和原则,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消除依赖课堂和教师的思想。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本身,自主学习的效果在绝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否达到一定程度。 3.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主动性 当前,我国的众多普通大学中,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而本科教育已经基本成为普及型教育,但作为学生,任何专业的学习过程都应该有“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的精神”,美术学科更是如此。主动学习和独立探究的能力以及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是学生在本科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经过本科教学后,学生的内在素质得到提高,思维空间得以拓展,学生的内驱力得以激发,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到充实。自身也学会了独立思考,从传统单一性技法的训练中解脱出来,成为了真正主动学习的主体,不再盲目被动的去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也应该从教育的主体讲授过渡到引导传授,避免传统说教,引导学生自主独立获取知识,同时要给以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去了解周边专业知识,学会利用身边各种媒介来学习,用艺术素养来间接地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4.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 美术在生活中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应用。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具备扎实的美术专业基本功能。美术是通过视觉传播的媒介,它有自己的特点,它不仅具有专业性,同时还涵盖了包括文学、音乐、历史、民俗等在内的知识领域。学生一定要多多涉猎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从单一的美术技法学习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靠近,让自身能够一专多能,掌握广泛而专业的知识。 5.注重各学科间的联系,将课程进行优化再组合 为了提高高等美术教育的效率,可以采用将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相关课程和核心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类型。当然,高等艺术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思想方法之中也应该融入普通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方法。要使教育从理论变成实践,并且让学生的艺术美术创作过程转变为理解艺术美术的过程,应在美术学科教学过程当中融入普通美术教育思想和方法。基于全球化多元文化和社会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美术教育必须有灵活和变通的课程设置和调整,还应重视学生个体多元化的选择和该学科专业的发展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实际要求。 6.加强现代主义美术教育内容的力度 在很多现代美术的作品中,都旨在表达主观意识,因此有些作品很晦涩难懂,要想透彻的讲解,教师也必须具有很高的修养和素质。首先,注重在现代主义美术的教学欣赏中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的学生所缺乏的就是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创新精神,现代艺术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可以在欣赏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情绪,站在不用的角度去欣赏现代主义美术的核心思想,让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运用和锻炼。其次,注意在欣赏教学中将现代艺术和其它艺术形相比较、相互沟通。比方说,中国传统的写意和抽象表现主义,两者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他们都是狂放挥洒、直抒胸臆的。 大学院校必须有很强烈的业务心和责任感才能完成教书育人重任,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学生。课程设置改革对于美术教育来说也是为了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应该围绕美术的基本性质来探讨。教学改革的方向要不断反映国家和社会对人材的需求并且与国际接轨,这是一个持续并且长久的动态过程。 美术大学毕业论文:大学美术课程教育改革与创新途径初探 摘要:目前,我国面临全面素质教育的改革,因此美术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进行系统性的全面改革来突出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这就需要加大对美术教学技巧以及方法的研究,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系统性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与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契合,并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进行创造时,不仅要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要对各种想象进行再创造,积极抒发自身对于事物的认知情感,并在创作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大胆思考、积极创新。 关键词:大学美术;课程教育改革;创新途径;素质教育 一、大学美术课程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的美术素质教育 美术在学生学习期间能够培养学生的心性,并有利于学生美学素质的培养,美术教育其核心内容是美学培育,通过长时间的美术培育能够塑造青少年健康的人格,促发青少年真善美的心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增益美学智慧,对学生的心灵、个性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投入自己对美术的理解和情感,使自己随着对美术的逐步深入了解,真正与美术相互和谐,同步增益。美术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进行创造时,不仅要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要对各种想象进行再创造,积极抒发自身对于事物的认知情感,并在创作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大胆思考、积极创新。 (二)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在美术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将美术教学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重点挖掘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使学生学会欣赏和感悟美术中所富有的艺术魅力,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美术艺学中各流派的风格和发展方向,了解艺术的最初起源,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充分了解奠定了美术实践活动的基础。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挖掘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励学习兴趣,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们能够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并创作。充分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发现身边的美,感悟生活中的艺术亮点,将自己的生活实践同审美情趣相结合,并且在美术绘画实践中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二、大学美术课程教育改革与创新 (一)自主学习,开拓艺术领域 高校的美术教育其主旨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在美术的学习当中提升自身的美学素质,成为具有高尚情操、思维活跃、人格完善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我国目前的美术教学,其教学方式偏重于对美术知识的传授,从而忽略了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高校是培养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而自主性学习在高等教育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自主学习中的主体,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独立思考分析、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创造并实践来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在高校的美术培养中,实质上是将所学到的美术知识进行内在深化,对美术的审美以及感知做到深入体会并理解,而此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其首要条件则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只有学生主动开拓并积极猎取所需知识,才能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并深化理解,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艺术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学生接受知识内容的程度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缺陷。学生应该通过自主性学习开阔美术视眼,吸收更多的美术信息和知识来提高自身的美术修养。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和正确学习方法,只有在学习方法的掌握熟练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学习并获得丰富知识,充满自信,勇于实践、积极创新。 (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在高校教学中,美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在学生们的学习中制定自身的学习目标就显得很重要了,制定目标中要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切合实际制定相宜的学习计划,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够站在这山望那山高,脱离实际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应该学会把握知识的系统性以及阶段性,做到步步扎实,计划有效,目标逐步实现。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学习所需,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目标制定过高,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会逐渐放弃目标,从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该有自身的指导原则和适宜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条件,以养成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脱离对老师单方面教授的依赖性,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学中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直接由学生反映,其实很大程度上源自学生的学习意识。 (三)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就需要对课堂教学方式作出一定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伦理和审美发展为目标,美术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也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课堂中学生的讨论和积极思考性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在创造中运用美术的语言,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及创造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欣赏,开展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美术教学不只是单纯地教授美术知识,重要的还是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教学中老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究并创新。 (四)教育观念要更新 教师的素养包括教育教学素养、道德修养以及文化修养等。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是从老师做起,教学方式多样化是教师应首要改进的,课堂教学要求生动活泼,教学方式新趣有效,并在美术教学中充分运用大自然的元素和色彩,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各种效用,以此来增强美术课堂的自然生动性、趣味性以及科学性。同时教师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对美术界的最新理论要做到了解和掌握,把握美术教学的新动向和新理论,再将新理论充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对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做出相应的改革。 美术教育中存有轻教育、重专业的问题。过于注重美术教育理论的传授以及实践,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对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不予以重视。在美术教育改革中,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中,应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来完成,所以美术理论的学习以及美术技能的训练是逐步来完成实现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在美术领域的学习中徜徉未来。我国面临全面素质教育的改革,同样美术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进行系统性的全面改革来突出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这就需要加大对美术教学技巧以及方法的研究,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系统性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与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契合,并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美术大学毕业论文:民间美术活动对于大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养成分析 中国民间美术有着坚忍不拔的艺术追求,表现形式比较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民间美术活动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发展、绘画的基本技能得到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了养成。 民间美术活动审美情趣综合实践能力中国民间美术有着坚忍不拔的艺术追求,表现形式比较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各式各样的文化冲击下,反而更加有吸引力,吸引人们去发现、探索它的真谛、奥秘。民间美术活动体现了生活原型的意义和艺术发生时期的造物观念,是一种对理想的抚慰和对现实的补偿,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追求。民间美术活动具有物质材料的多种多样的特色,蕴含着丰富的色彩和变化多姿的形状,这些物质材料能够使大学生充满好奇,通过民间美术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展现对生活的情感、认识、感受,学生在这一过程获得了美的享受,理解了美,感受到了美,激发了他们的审美情绪,促使了他们健康审美情趣的养成。 一、民间美术活动的审美特征 人们为了满足需要民间自发创作或者采取工艺手段以及艺术构思制作的装饰件、欣赏品、实用品等都属于民间美术。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为民间美术提供了文化、历史基础。几乎在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都会自发地进行美术创作。这些只是用来满足精神或者物质需要的美术作品,大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风姿古朴,显示其美学特征。 二、民间美术活动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分析 民间美术以其完美的功能、简洁的造型,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能够满足劳动者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其通俗的形式被劳动人民运用和掌握,并且受到劳动人民的欢迎。民间美术活动是反映着质朴的审美理念,蕴含着各族人民的精神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人民淳朴之美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民间美术活动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审美性,如果从美学、文化、历史的角度,对中国民间美术活动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它折射出来民族文化的灿烂,展现了各民族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和对生命的强烈愿望,描绘了民间风情的壮丽。民间美术活动具有稚拙古朴的艺术神韵。艺术风格根植于内容,是作品的表现形式,是区别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标志,属于一种艺术现象。民间绘画是最受欢迎、最普及的种类之一,特别是剪纸和年画。剪纸在民间也较为流行,各种结婚剪喜花,过年贴窗花,各种祭祀、门笺、顶棚花类剪纸都是比较常见的。民间的剪纸一般是以戏曲人物、小动物、花鸟鱼虫为题材,多以寓意、象征、谐音等手法表示吉庆与美好。我国的剪纸具有自由的装饰和大胆、夸张的特点,艺术生命力较强。我国三大派别年画分别是山东潍坊和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街头年画、天津的杨柳青,这些年画人物传神,结构丰满,画面热闹,色彩鲜明浓厚,线条单纯流畅,多为木刻水印,形成了明快、质朴的艺术特色。 三、审美的相关概念 审美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欣赏、理解、体验、直观感受,作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人之间发生的审美关系,这样审美实践活动的过程也就产生了。首先,审美是一种思维活动,它人类所特有的。经常有这样的情景在日常生活中被看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电影时,心里往往会有着强烈的反应。“心里”也就是美的信息处理系统,也就是指人的大脑,有研究发现,人脑是最好的天然信息处理系统,人的右脑主管形象和感情,左脑主管逻辑和语言。人获取美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耳朵、眼睛等器官,然后再把这些信息传送给大脑,由大脑进行转换、存储、编辑,引起了审美创造和审美感受。形象主要是靠人的右脑输入,输出也是形象,是不需要分析推理。因此,美的事物判别是不需要推理。审美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动物脑与人脑的主要区别就是人通过思维能够产生喜悦和满足,并且可以欣赏、理解、领悟到对象所蕴含的社会内容。在审美过程中,人们是有着强烈的情感,不受内部的理性世界的束缚,也不受到客观世界的束缚,是在主动地去接受审美内涵,并且做到了内化为理性的认识。 四、民间美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明。从艺术起源起,人们已将其宗教观念、文化心态、审美情趣、生活习俗等积淀于民间美术,构筑了精神文明内涵。民间美术像史书,叙述着奇异的故事和远古的神话。民间美术像一部百科全书,当人们鉴赏、翻阅它时,仿佛进入艺术殿堂。 当鉴赏者对民间美术作品以不同的审美心理进行鉴赏时,也会产生很多的想象和联想以及不同的体会和感受,弥补了作品的不足,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学生在体验、感悟、观赏作品的过程中,完成了审美创造,此时学生心中的作品形象,不再是作品原始形象,而是经过审美创造后更加饱满、充实、丰厚的思维化形象。 五、民间美术活动有利于启迪学生对真理的追求 审美是对客观事物的完美反映,反映的表达方式是情感体验。学生得到的情感体验激励了他们向目标奋进,心灵的火花得到了点燃,使人们受到了无限的启迪。列宁曾经说过,人们对真理有所追求是因为人们有了情感,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富有探索精神、满怀理想的人,如果没有对真理的伟大热情和高尚的情操是不可思议的。人们依靠审美激发和培养起来的情感使我们有动力去探索科学和宇宙的奥秘,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很多的发明家、科学家都是在条件较为恶劣的情况下坚持从事发明创造和科学研究,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巨大的热情和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因此通过民间美术活动有助于学生修正错误、坚持真理,启发他们去创造,在创造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价值,促使了健康审美情趣的养成。 六、民间美术活动使大学生的灵魂得到了净化 美的事物可以使人们精神上得到愉悦,感官上得到享受,进而纯化了心灵、净化了杂念。审美活动的开展,人们主要是借助艺术欣赏等多种形式渗透人的感情色彩,从而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感化或者感染的活动。民间美术活动对于人们心灵的净化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具有特殊的魅力,它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相比更具吸引力、更强烈、更生动。艺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使人们的性格变得高尚,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因此,民间美术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净化灵魂,提升人生境界,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使他们认识到吃喝玩乐并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除此之外还有可以享受的高尚的精神生活,放弃精神生活是一大遗憾。大学生在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就会感到美好事物对生活的意义以及所具有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就会产生珍爱之情,就会对美好的生活和生命更加珍惜,就会自觉把自己培养和塑造成积极向上的大学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更高的层次。 七、大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 大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主动探索过程中,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解阶段,上升到了理性认识,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技巧程式、技法、典故、题材、象征意义等项目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对民间美术探索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科学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和愉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碎布、树叶等实物变成精美的作品,学生逐渐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美,不缺少美,只要留心去观察就会发现美。 对于学生疑惑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演示,使学生有个具体的感知,从而获得强烈的美的享受以及艺术感受。这时学生学习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利用实物材料创作出有趣的画面,教师在学生创造的过程中,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 八、通过民间美术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健康人格也就是人类个体的各种性格特征与心理特征的完善而健全的发展状态,是美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也是个体外在表现状态与内在心理结构的有机结合。健康人格是具有丰富情感内涵、富有创造性、具有协调能力、统一和谐,能够有全面的人格目标,具有现代化的观念,并且具有发展性、创造性、协调性、整体性等基本特征。民间美术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当引起重视。美育对于个体的审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涵盖了心理和生理领域,能够在美育所蕴含的公共道德、人文关爱感召下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审美理想的树立。例如大学生积极投身与民间美术活动,可以通过民间艺术作品了解每件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寓意,从中感悟到公共道德和人文关爱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还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现他人的良好品格和自己的不足,从而自我改正,无形中培养和塑造了大学生的人格。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要能够融入群体 学生通过与别人的交往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可以从对方获得肯定、理解的欢悦。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容易受到他人的接纳和尊重,有利于较好关系的建立,喜欢与别人交往。 2.对自己人格的优化应当从小事做起 优秀人格的培养应当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具有优秀人格的人应当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兴趣,对前途充满信心,看到生活的光明面,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勇于拼搏,不畏艰险。 3.良好人格的培养 一个缺乏勇气、意志薄弱的人,是不能当大任、成大才的。所以,大学生要培养坚毅、勤奋、热情、勇敢、开朗、自信的人格品质。大学生只有具有健康的人格才能更好地取得成功。只有这样,即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拥有美好的梦想、至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指引自己走向成功。 九、结语 民间美术活动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发展,绘画的基本技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了养成。民间美术净化了学生的灵魂,启迪了学生对真理的追求,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人格、审美创造力、审美鉴赏力、审美感受力的生成,使学生更好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美术大学毕业论文:探析大学美术教育现状与教改思路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美术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本文对大学的美术教育现况进行了剖析,对大学美术教育所存在的几个误区进行解析,并对大学美术教育的教改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学教育 美术 现况 教改思路 引言:据观察,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不是很理想,他们的就业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但是从企业或是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大学毕业生没有很扎实的技能和就业能力,他们很难完成本专业应该能够完成和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抑或在具体的工作中对本专业知识运用显得力不从心。出现这样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学毕业生没有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而欠缺一个大学生应有的艺术素质和修养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美术专业的全面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大学美术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快地发展,市场的需求也在随之不断变化。近年来,很多综合院校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和教育体制的规定,将美术院、系的办学力量大大地扩张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明显发现:一方面没有顺畅的教学评价体制,缺少了政策保证。另一方面,在很多综合院校中,对学生的教育在思想上,措施上,和具体行动上均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综述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一)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美术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在高考中都要经过专业加试,专业美术院校录取的都是专业基础好的学生,而大学的美术教育专业生源的质量也在随着高考的扩招不断降低。大学在人才培养时基本借鉴专业美术院校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在训练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没有明显的师范性和突出的专业发展方向,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美术教育专业实践课分为专业技能实践和教学职业技能实践。在综合性大学中,一般只重视了专业技能实践,而且组织形式较单一,一般也只出现在课堂之中。实践中最主要的环节是实习,很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在实习中被发现的。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实习仅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所以实习就缺少了监控。因此,在实习中很多学生都流于形式,也不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自然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三)学生积极性差,没有学习的动力 第一,由于高考圆大学梦的压力,非专业美术学院的学生采取突击的方式学习专业基本功,自然比不上专业美术学院的学生。第二,素质和文化都不高,文化课分数线低使得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都很低,对自身也没有明确的认知。这些综合素质不高和专业程度偏低的生源,假如完全按照师范大学或专业美术院校的教育模式来引导,只会欲速则不达。这样导致学生对自己不认同,也会加大教师的教学难度。学校或缺自己的教学特色,而且还设置了种类繁多的课程和广泛的专业选择,使学生降低对自己的认同度,从而产生了厌学和自卑心理,对自己的未来也感到越来越茫然。很多学生对自身发展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而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了积极性。因此,学生会盲目地选择专业,从而自然会影响学习质量和自身就业。学生一旦对就业失去了信心,就会导致学习动机和态度扭曲。同时陷入了能力越差,学习积极性就越丧失,就业就更加艰难的恶性循环。[1] 二、大学美术教育所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对艺术本质认识的误区 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冲击着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西方各种思潮也慢慢地影响了艺术教育,它体现在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诸多方面。因此,随之也逐渐出现了很多不良思潮和现象。比如有的艺术院校不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就把一些看似前卫时髦的现代西方艺术理念引进课程作为新的审美理念和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也因此无法对艺术本质以及艺术创作规律有正确的认识,甚至错误的引导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创作意识,致使学生对艺术道德素质修养和艺术技巧的提高失去了积极性。浮躁心理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孕育而生,只知道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和形式上的创新,一些颓废并且无聊荒诞的“创新艺术”也由此诞生。 (二)目标培养和教学模式的误区 高等美术教育在当前具有非常明显的单一的知识化倾向。应该被重视的学生综合素质和品德修养被老师忽视,纯专业知识的获取成为了教师最重视的环节,这种错误的行为只会导致学生人格素质不健全的结果。对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修养的重视程度在很多高校美术教育中远远不够。学生只是学会了一半话的操作技能,却由于缺乏对美学理论认知和理解以及美术技能培养,无法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美术艺术的本质,学生也难以有长远的发展。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高校美术教育没有严谨并且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和科学体系。只有模式化的教学手段和内容,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手段和适应新时代的教学内容,因此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美术理论教育的误区 在美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美术理论教育。它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艺术意识形态,形成正确的艺术表现风格和艺术鉴赏能力。高校在艺术美术教育中,西方的现代艺术思潮未经选择和分析就被教师拿来盲目地灌输给学生,看似与国际接轨,然而其实是人为地误导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倾向。[2] 三、大学美术教育教改思路 (一)定准方位,明确目标再培养人才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高。人才需求的变化也使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早已远远不够,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才是社会最迫切需要的。应该在大学的美术学科教育中设置一种多元化的培养复合型美术人才的教育目标。复合型人才是有着美术专业能力的基础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特色人才。它的最终培养目标是形成一种多元性和复合性,使得美术相关的多种行业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并不是去培养一个专职画家或是中小学教师。这种人才有普及复合型以及专业复合型两种:在人才培养时,应该将各专业技能课分散到这两类人才培养中去,取消以往过分重视专业技能的课程,从而实现广泛知识面和具有特色专业的同时发展。这样学生就可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可以在选专业最初就明确自己的方向目标和从业范围,也能够更加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未来之路。这样一来,综合性和复合性就显得尤为突出,淡化了专业不如专业设计学院美术学院和师范大学的不足。学生也因此具备了广泛选择就业的能力,就业范围也扩大了不少。 (二)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任何一门知识想要学好,都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去定制适合自己确实可行的自学计划,要把握自学时知识的阶段性和系统性,踏实有效地完成指定的自学目标和计划。美术学习中,制定完善可行的学习方案很重要,因为高等教育中美术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在制定学习计划时,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美术专业的特色和自己的基础以及实力。学习需要积极性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所以不要把目标定得太大太高。应该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积极主动地学习,去制定明确的自学计划。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和原则,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消除依赖课堂和教师的思想。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本身,自主学习的效果在绝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否达到一定程度。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主动性 当前,我国的众多普通大学中,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而本科教育已经基本成为普及型教育,但作为学生,任何专业的学习过程都应该有“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的精神”,美术学科更是如此。主动学习和独立探究的能力以及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是学生在本科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经过本科教学后,学生的内在素质得到提高,思维空间得以拓展,学生的内驱力得以激发,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到充实。自身也学会了独立思考,从传统单一性技法的训练中解脱出来,成为了真正主动学习的主体,不再盲目被动的去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也应该从教育的主体讲授过渡到引导传授,避免传统说教,引导学生自主独立获取知识,同时要给以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去了解周边专业知识,学会利用身边各种媒介来学习,用艺术素养来间接地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3] (四)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 美术在生活中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应用。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具备扎实的美术专业基本功能。美术是通过视觉传播的媒介,它有自己的特点,它不仅具有专业性,同时还涵盖了包括文学、音乐、历史、民俗等在内的知识领域。学生一定要多多涉猎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从单一的美术技法学习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靠近,让自身能够一专多能,掌握广泛而专业的知识。 (五)注重各学科间的联系,将课程进行优化再组合 为了提高高等美术教育的效率,可以采用将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相关课程和核心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类型。当然,高等艺术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思想方法之中也应该融入普通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方法。要使教育从理论变成实践,并且让学生的艺术美术创作过程转变为理解艺术美术的过程,应在美术学科教学过程当中融入普通美术教育思想和方法。基于全球化多元文化和社会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美术教育必须有灵活和变通的课程设置和调整,还应重视学生个体多元化的选择和该学科专业的发展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实际要求。 (六)加强现代主义美术教育内容的力度。 在很多现代美术的作品中,都旨在表达主观意识,因此有些作品很晦涩难懂,要想透彻的讲解,教师也必须具有很高的修养和素质。首先,注重在现代主义美术的教学欣赏中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的学生所缺乏的就是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创新精神,现代艺术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可以在欣赏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情绪,站在不用的角度去欣赏现代主义美术的核心思想,让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运用和锻炼。其次,注意在欣赏教学中将现代艺术和其它艺术形相比较、相互沟通。比方说,中国传统的写意和抽象表现主义,两者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他们都是狂放挥洒、直抒胸臆的。 [4] 四、总结 大学院校必须有很强烈的业务心和责任感才能完成教书育人重任,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学生。课程设置改革对于美术教育来说也是为了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应该围绕美术的基本性质来探讨。教学改革的方向要不断反映国家和社会对人材的需求并且与国际接轨,这是一个持续并且长久的动态过程。 美术大学毕业论文:大学美术教学与管理中的创新思维分析 【摘 要】作为一门偏向形象思维的学科,美术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学鉴赏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美术教学与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特色的美术课题,鼓励学生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学 管理 创新思维 当前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发展,为迎合当前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更好更快推进我们教育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教育事业应不断迎合其发展脚步,采用创新的意识更好更快的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当前的大学教学中,美术教学与管理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特殊作用。 1.大学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是一种偏向形象思维的学科,主要是通过图像来传导信息。不同学科的种类繁多,其图像信息具有多样性,包括立体的、平面的、软的、硬的,也包括声光结合、多形态多材质的形象思维基本语言,这相当大程度充实了人们的头脑,且与严谨的逻辑思维之间相互作用,更能激发人们的思维活跃性,形成一种新的思想,一般将其看做创新思维形成的一个普遍的过程。在长期的储存以及磨炼下,形成一种较稳定的素质。人的素质对于个体而言,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文化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审美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心理素质;三是自然素质。三个素质层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素质。这个整体的素质,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顺利进行某项实践活动而需具备的特殊能力,将其称为专业素质,具有相对性;一种是任何人顺利进行实践活动而需具体的基础条件,包括体能、智能以及德能等,为绝对素质,具有绝对性。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素质以及绝对素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智力开发。 在美术学科中,其创造力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为特殊创造力,主要表现创造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用,且这些作品中包括的创造力受到社会的认可,具有一定的独创精神,这种创造力主要表现在具有特殊才能的特长生身上。其基础主要表现为对美术的浓厚兴起以及不断的努力。另一类创造力表现在自我能力的实现,这种创造力不会对社会造成深刻的影响,但因其具有多样的形象语言,可有效促进文化教育思维的发展,这有利于进行全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因此,将美术教学应用到大学生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提高大学美术教育与管理方面的功能,并结合当前实际挖掘出具有价值的课程,将其形成一种素质。 2.我国当前大学美术教学管理现状 在我国的大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提出培养创造力的要求,但因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环境的局限性影响,这种要求并未受到重视,在教学中也未深刻体现,因此大学美术教学中多表现为技术性教学,且缺乏多功能影响,这未准确达到教学的标准,大学美术教学与管理也并未体现创新思维,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大学美术教学与管理的创新要求。 3.结合实际改进当前的大学美术教学与管理 为有效提高大学美术教学与管理在创新教育中作用,必须具化创造力的培养。随着当前经济以及社会的人们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在大学美术教学中重视探索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扩展发挥想象力的表现空间。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适当与环境艺术、装饰设计等相结合,将学生的想象力应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为有效实现通过大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标,需要寻找有特色的课题,要求是可有效利于开发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学生模仿性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学美术教学与管理,是一种特殊文化的教育与管理,不仅可用于提高艺术素质,同时可有效完善学生人格。结合分析陕西教育稿件中,其中一篇为“苍天不恤 大爱无言”,该篇论文讲述西安邮电大学师生在地震中的历险记,在地震中,学生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地震灾情,还有震后善良老婆婆的悉心照料。 以一件真实的事迹,让学生从中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基础的素质教育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培养大学美术教学与管理创新思维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没有主动学习的心态,就不会有深入钻研研究的探索精神;二是鼓励学生改变传统的受教模式思维,发挥其独创性以及标新立异的精神,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通常会有所偏离正常的文化模式;三是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为发散思维方式。不断进行扩散-集中-在扩散-在集中,逐渐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水平;四是,发挥直觉与灵感的作用。直觉是一种与知觉思维相关的对事物进行直接观察的心理活动,其中包括灵感启示和顿悟;五是发散创造性思维。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做出一个新的猜想。以上五点为创新性思维的心理特征,它主要与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相关。将题为“苍天不恤 大爱无言”该篇论文作为教材进行分析,在大学美术教学管理中,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表达对本篇论文的观点,鼓励学生,禁止贬斥、讥讽,让学生在欣赏作品同时,提升其创新思维。其次,应该注意,在学科教学中,不同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大学美术教学中,不仅应看到特长生的创造力,同时应着眼于整体,对学生作业的完成率有预先估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作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习惯。 5.总结 作为一门意识形态的学科,大学美术教学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有不同的重点。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努力迎合当前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应不断改进大学美术教学的方法以及目的。不仅应发挥学科的价值,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通过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美术大学毕业论文:试论当前大学美术教育的弊端与创新策略 摘要:近几年,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体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文化思潮。在新时代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对美术专业的看法有了新的变化,但是,高校美术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所以,如何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弊端入手进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提升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策略;创新 1.现今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政治色彩和经济色彩严重。政治、经济左右美术教育工作和内容,是目前我国大学美术教育所存在的一项重要问题。政治不属于艺术范畴,因此,美术教育开展过程中,不应该过多涉及到政治问题,也不应该由政治在左右艺术。然而,我国大学美术教育现状却并不乐观,许多美术教育内容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政治色彩,美术课程内容方面受到政治体系的严重制约,许多优秀作品无法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展示,从而阻碍了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以及人们对经济的盲目的追捧,给我国大学美术教育也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美术教育开始偏向对经济的服务,美术课程中逐渐加入了服务经济的相关课程,旨在通过美术艺术创作来提高经济效益,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也是危害相当严重的,严重挤压了优秀艺术作品的表现,同时,也使得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价值观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1.2 美术教育的理解问题。美术教育应该重在教育过程而不是教育结果,然而,我国美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出现了非常大的误区。就我国大学美术专业生源来说,有着非常大的问题,美术教育在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偏重对文化课的教育,部分大学美术生是迫于升学压力而进行的美术知识的学习和考试,美术兴趣的低下,使得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极为困难。美术教育是一种艺术性的教育,美术教育不该同考试成绩进行过多的联系,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解态度,一种良好的审美能力,而不是单纯为了培养"画手",因此,关于美术教育的理解是目前美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2.改善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弊端的创新策略 2.1 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合理进行课程设置。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特长生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几年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美术院校也逐渐扩大了招生比例,这使得更多的人关注特长生的教育领域状况。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专业的分类、设置以及招生制度也比较单一,这与艺术发展规律背道而驰,从而限制了学生个人才能的展示和潜力的挖掘。在美术专业的学习中,高校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采用新的教学体制来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不断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不断深化高校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 绘画技巧只是提高绘画技艺的一种工具,而美术课程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核心,美术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和个人的文化涵养才是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目标。高校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引导学生,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如果高校美术教学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反而与外界隔离,这样的教育会事倍功半。美术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要使学生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和文化涵养,以帮助他们去更深的理解文化艺术的内涵,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去探索世界,开拓思维。 2.2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大学美术教学还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这是对美术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因为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各课程所安排的任务也有所不同。大学美术教育专业主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课、专业技能课、公共文化课、选修课、实践课等相关的科目。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对美术理论修养进行加强,对专业技能加强训练,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边缘学科的知识。 2.3 以市场需求作为核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美术学科进行改革主要是为了实现对这一领域专业的掌握,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技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在这一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通过产学研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减少。 2.3.1 在校内进行开发,建立实训基地。在社会竞争与社会岗位个体化的影响下,大多数设计公司、中小学校以及美术培训学校等许多单位不喜欢实习生,学生的实践遇到许多障碍,对学生的提高是不利的。没有岗前的实践,学生的能力就会存在欠缺,学校只有提供实践平台,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才会提高专业水平。学校就要努力提高师资与硬件设施的水平,比如自己成立公司,成立附属中学或者美术辅导班,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一定的条件,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不断解决实习难的问题。这样还会增加学校的额外收入,学生还可以得到一定的报酬,学生的学习动力不断得到增强。 2.3.2 在大学美术专业中,成立学科工作室。大学美术学科教育可以促进复合型美术人才的培养,比如,选取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共同建立学科工作室,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不但加强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可以对层次水平高的学生进行深入的培养,可以起到普遍培养、重点选拔的作用。这样可以培养多元复合型美术人才,还可以把优秀的学生送到更高的学府进行深造,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大学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探索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式方法,促进我国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 美术大学毕业论文:浅论高校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摘要]高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美术教育必须着力转变美术功利性倾向,提升民族艺术水平,构建科学的美术教育体制,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人格 美术教育 美术在陶冶人的情操和提升人的道德修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美术教育富有很强的德育功能和情感价值,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美术的魅力就是美的魅力。”①作为一种人文素质教育,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人格理想,提升道德追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高校美术教育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轻视了塑造学生的情操和人格,极大减弱了美术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的功能和价值。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学生品德养成与技能学习的关系,知识传授与情操培养的关系,肩负起育人责任,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高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中的作用 人格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具有可塑性和稳定性特征,完善的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人格教育是促进人的性格、气质、品德等健康发展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高校美术教育在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 1.高校美术教育能够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品格。高校美术教育在教给大学生美术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培育大学生品质的责任。“高校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弘扬和启迪人类的人文性,塑造高品质的人格。”②当前,一些高校只是强调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忽略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造成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偏重计较利益得失,不懂得感恩、责任和奉献,缺乏团结协作意识。试想,这样的大学生会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什么?知识、技术固然重要,但是一旦丢掉了人之为人的根本,那就相当危险。马加爵曾经获得过云南省三好学生,药家鑫拿到了钢琴十级的证书,毛冉通过了大学英语八级考试。这些学生都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而个人道德修养却远不及格。这样的例子已经为人们敲响警钟,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中受到启示,思考美术教育在品格培养中的作用和价值。通过美术教育,要让大学生学习到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理解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成长为具有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奉献意识的一代新人。 2.高校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时代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动力所在。高校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负有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光荣使命。创新要求艺术创造主体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丰富的情感和顽强的毅力。高校美术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高校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感。美术教育能够锻炼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美育是“以培养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美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③一件好的美术作品在具有较高的绘画技巧的同时要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必须体现一定的时代要求和审美观念。作品要以特有的内涵和直观的形式激发人的认知和审美能力,这种认知审美能力反映现实生活又不受现实生活的局限。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在向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构成、蕴涵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提高鉴赏美的能力。除此之外,美术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情感活动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情感与想象交融共生,力争让美术欣赏成为培养情感、摆脱功利的一种审美情趣。 4.高校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优良的道德。美术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肩负着育人的重要职责。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美术的目的虽与道德不完全一样,但都也能陶冶人的性情,培养高尚的品德,也可以像道德一样净化心灵。由此看出,美术教育寓真善美于一体,在美的形式当中含有善的理念,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对善人善行的崇敬和热爱。例如,在美术欣赏课中,通过让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通过让学生欣赏树木花草的绘画,增强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以人和人的生活作为描写和表现形式,人的生活中就包含思想道德,而在美术作品中必须遵循社会道德标准。”④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5.高校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意志心理结构的完善。坚强的意志是人格健全的前提,也是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创新创造的必备素质。高校美术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完善大学生的性格,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为大学生展示人生的美好,增强大学生的心灵正能量,激发和培养大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 二、高校美术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 高校美术教师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提升和道德修养的日益完善。 1.淡化美术的功利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上出现了重功利、轻道德的功利主义思想和行为,这种现象也对目前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有些美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追求功利,所教学生按照市场运行规则来衡量美术作品,这种思想和做法不但背离了美术教育的宗旨,而且也阻碍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完善。打铁还要自身硬,高校美术教师首先要注重自己的思想修养,将自己的职业追求与人生追求结合起来,成为大学生的人生榜样。其次,美术艺术的欣赏和创作中,要着力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把追求真善美作为行为准则,自觉消除拜金主义的侵蚀和影响,用美的心灵审视、欣赏、创作美术作品。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和学生成绩时也把道德标准作为重要依据,对学生做出科学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强化民族传统艺术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高校美术教育必须吸收的精神营养。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仁爱”思想,就是教育中必须贯彻的原则。高校美术教育要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要素,重视我国民族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在美术作品欣赏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外来的优秀艺术成果,确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3.创新美术教育机制,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水平。近几年来,高校美术教育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影响了高校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例如,有的教师在授课时只传授创作技巧,不注意启迪学生心灵;有的大学生学习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艺术创作缺乏思想性和感染力;等等。针对这些问题,高校美术教育要提高针对性和增强感染力,必须拓展现有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机制,不断优化教育评价标准。另外,高校美术教育的成效如何与整个社会的风气有着紧密联系,要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大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美术大学毕业论文:大学美术教育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则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学校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旧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无法承担此重担,所以,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文从四个方面切入,具体探讨大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性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实践意义。并且,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模式研究和实施,不仅会使本校本系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而且这种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创新教育模式的推广,也必将会对其他系甚至对其他院校教学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育;创新教学模式;鼓励性教学模式;互动交往性教学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则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学校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旧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无法承担此重担,所以,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开展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创新教育,必将会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并且,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施,不仅会使本校本系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而且这种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创新教育模式的推广,也必将会对其他系甚至对其他院校教学改革起到积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从四个方面切入,具体探讨大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性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实践意义。 一、大学美术教学中的鼓励性教学模式 鼓励性教学是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恰当的方式,不失时机的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获得尊重和自信,激发起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中小学运用的比较多,到了大学,有些教师认为,学生都大了,有理性了,这种鼓励性教学已不适合了。其实,并非如此,大学生,甚至包括其他各行各业的成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美的心理需求,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维鲁姆斯所说的,“人类本性最深处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扬、钦佩和尊重。”①因此,大学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也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鼓励,采用鼓励性教学。同时,鼓励性教学也是培养和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 二、大学美术教学中的互动交往性教学模式 互动交往性教学模式,要求大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下师长的威严,以朋友的态度对待学生。美术课因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课堂应该是活跃的,应该有学生的参与活动。但在我们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会认为教学效果不好,是因为课堂纪律不好,因此,对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课堂要求,束缚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的余地。其实,教学效果好坏,关键在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能吸引学生这是很重要的,课堂中教师是否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一中美术教师张锋开设的市级公开课《追逐太阳-凡高的画》。《追逐太阳――凡高的画》一课,在课堂上至始至终是学生的发言,学生的讨论,学生沉浸在凡高的作品里,学生主动去了解凡高,理解凡高。让学生自由发挥自身潜在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教师主要是起引导作用,组织课堂。宽松的环境容易形成了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三、大学美术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所以要寻求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是由钱梦龙于1982年提出的,它改变了教与学的传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教育理念的一次变革尝试,也是人的发展观的变革。主体教育思想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产生了主体性教学模式。历经三十年的教学实践,全国各地已产生了许多主体性的教学模式。 大学美术教学要借鉴主体性的教学探索的成果,把这种模式运用到具体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大学美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让学生感觉美术课堂是自己的课堂,让他们在课堂上享受快乐,感情美术带给他们的美,做一个课堂的主人。在美术课堂上对主体性的培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主体意识。这就要求大学美术教师在教学环节上下工夫,用多种学习方式教学,在学习后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评价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体性的发挥与培养。 四、大学美术教学中的问题导向性教学模式 问题导向性教学是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设计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在课堂上以问题进行导引,刺激学生突破传统课程的束缚,从而去探索问题,寻求新知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只是“教练”,学生是主动的探索者、学习者。 问题导向性教学模式运用到大学美术教学中,就要求大学美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视阈下,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科学地设计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在自己已有专业知识基础上,大胆想象,勇于探索,以问题为导向去探求未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欣赏雕塑,欣赏世界上第八大奇迹――《兵马俑》。教师可设计问题:战争与艺术有什么密切的关系?通过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反思战争。通过学生探索反思,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美术大学毕业论文:美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思考 摘 要:美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同于普通文理科的学生,美术生有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总的来说,美术类大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学习文化的动力不强、缺乏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本人旨在对美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建议。 关键词:美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英语教学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公共英语教学形成了以面对普通文理科为主的教学模式,近些年来,艺术生数量快速增长,全国大部分高校陆续开设艺术类专业,其中美术类专业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各个非艺术类高校长久形成的英语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美术类大学生的教学,而且美术类大学生本身对英语学习不具有积极性,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不理想,达不到英语教学的目标。如何改变美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美术类大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现状 1、美术生的英语基础薄弱。美术生的高考录取控制线分数大约相当于本科二批录取控制线的60%,这说明美术生的文化课成绩总体偏弱。从高考入学考试的英语成绩和四六级考试成绩来看,美术类大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美术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因为文化课学不好,为争取进入本科层次高校深造,突击学习美术,进入美术生行列的。美术生一般在中学期间把更多的时间和热情都投入到自身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上,对文化课的学习不够重视,再加上大部分高校对美术类专业录取不要求英语等单科成绩,这使大部分美术生不重视对英语的学习。进入大学后,自身的英语水平仍然停留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词汇量小、语法知识薄弱以及对句型结构缺乏认识等,在面临大学英语的时候产生放弃的念头。与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的学生相比,美术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有明显的差距。 2、缺乏学习英语的动力。在目前人才培养环境中,大部分美术类院校都以培养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在课程设置上虽然有对英语教学安排,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语言环境。美术类大学生是很有个性的大学生群体,绝大部分的美术类大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对美术专业技能的提升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而且英语和美术专业没有任何关联。大多数学生更热衷于专业课和与之相关的课程,对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 3、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从接触英语开始,学生一直接受者枯燥的英语教学,一成不变填鸭式的教学,使原本文化课就不好的艺术生更加没有兴趣去学习另一门的语言。长期以来,美术专业的学生受到外界对美术专业认识的影响,而且高考招生政策对美术生的文化成绩要求较低,导致美术专业学生认为专业比文化重要,轻文化重特长。他们认为不应该像其他学生那样投入很多时间去学习英语,而且毕业后工作上用到英语的机会也不多,所以美术类大学生也没有重视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 4、英语学习方法不得当。大多数美术类大学生没有行之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由于中学阶段有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的思想,美术类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系统的学习方法,没有充分掌握中学阶段需要掌握的英语基础知识。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教学和生活环境以及对新的教学模式的不适应,美术类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学习英语,而且在大学阶段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没有足够的压力迫使美术类大学生去学习英语。这使本来词汇量小、语法知识匮乏的美术类大学生更加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渐产生学习疲倦,情绪消极。 二、美术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 1、首先要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说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美术类大学生长期以来丧失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重新培养他们的兴趣尤为重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摒弃传统的授课方式,积极探索开展新的教学模式,以美术类大学生欢迎的方式授课,循序渐进。例如在课堂上适当添加于上课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英语笑话,国外的风土人情等,适当结合美术类专业相关知识,使课堂有良好的氛围,吸引学生认真听讲,在讲故事等环节中传授英语知识,由浅入深,逐渐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2、根据美术类专业小班上课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美术类专业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联想丰富,思维活跃,善于形象思维,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文学和艺术有极强的感受力和领悟力。因此,根据美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灵活多变,适应自己的教学对象,充分利用美术类大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引导学生尽量发挥其长处,推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全面进步,美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应该可以学的更好。 3、因势利导,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英语,有了更高的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术类大学生大多比较偏执,对自己的专业有饱满的热情,对英语没有兴趣也不愿意付出努力。要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要和学生多沟通,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课堂上不要死板的讲授课本知识,要多向学生讲一些课外知识,开拓学生的眼界,结合美术类大学生的专业,逐渐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学习效果不会立竿见影,所以必须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比较可行的一个方法是制定合理的、长期的英语学习计划,分解实施,每一个阶段完成之后检测学习收获,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促进下一阶段的英语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的讲课,应采取启发式提问的教学方式,多发动学生思考,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机会。积极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诱使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 5、根据本校美术类大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美术专业的英语教材应力求与美术类专业课同步,使英语在学习其他课程时成为有用的工具。选用一些将美术专业课知识融入课文的教材,拉近英语学习与美术专业学习的距离。此外,英语教师一般是英语专业出身,对美术专业了解不多,如果教师不了解美术,也就无法更好的讲授这些教材。英语老师应对美术专业基础有所了解,熟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碰到的困难,才能使合适的教材发挥作用。 6、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施教学。把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的、具体的内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更容易被大脑存储在记忆中。所以教师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想想加工,把图片、漫画、情景对话等用到英语教学中,使英语学习变得丰富多彩。美术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这更适合引入多媒体,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方便、快捷等特点,能够全方位的影响学生的视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美术类大学生英语底子弱,没有学习英语的正确兴趣、动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英语教学必须要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在教学步骤和过程设计中,英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方法,提高学习的动力。另外,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教师,还应该主动了解美术类专业课,加强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企业转型论文:加快企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心得体会 参加市交委组织的“加快广州交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专题培训后,深受教育,受益非浅。在学习培训中,各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从国际到国内客观分析了交通行业发展的前景和愿景,给了我很好的启示,特别是冼伟雄主任的讲课,深刻阐述了我市交通转型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为我们搞好今后交通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使我更加坚定了加快推进企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信心。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有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实事求是寻规律,问计于民定决策,全面推进科学发展 交委在省委提出建设“首善之区”的目标和要求后,交委提出了“立足两个服务,建设三大体系,实现广州交通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总体贯彻思路,冼主任围绕这个总体思路进行的深刻论述,为我们搞好企业经营,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提供了目标、路向和要求。我认为,真正实现好转型工作,必须切实地带领班子其他成员做好两件事。 1、实事求是寻规律。当前,交通工作已经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主要表现在:航空、海运、客货运、高速公路为骨架的运输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的水平。公交行业通过资源整合,已经形成以三大巴士公司为骨干的公交经营新格局,而且,信息化建设、环保智能建设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如果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向世界先进城市的行列迈进,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这次培训班上,冼主任及几位专家的介绍世界先进公交的运营管理做法与经验,从比照中我们发现既有优势,也有不足。只要我们企业的领导以高视角分析审视,实事求是寻找问题与差距,就一定能发现突破的方式,找到推动发展的规律。 2、问计于民定决策。交通工作是民生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也就是说,我们的工作不能离开民生、民意、民情。要使我公司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就必须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充分地了解广大群众出行的需求情况。目前,我们在进行公交资源整合后,我想必须充分利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从两个角度入手,倾听意见,问策于民。 一是围绕广州交通的总体规划,针对公交、客运的需求变化,问策于民。没有掌握最真实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就难以对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目前,公交线路调整、站点的设置、票价的优惠,虽然我们主观上做到了方便群众,惠及市民,而客观上由于群众的需求多种多样,与我们的设想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企业的领导就必须放下架子,问策于民,这样才能把惠民的事情办得更让群众更满意。 二是围绕企业的改革发展实际和实情,问策于员工。目前,增收节支是实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基础,而如何才能增收节支,基层的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员工最有发言权。增收靠管理,节支靠更精细的管理,而方法来源于群众的智慧,推广来源于领导干部的发现。因此,企业的领导就必须放下架子,问策于员工,才能广泛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企业改革发展的大事成为全体员工的责任。 两个方向的问计,领导干部应有备而“下”,才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问计于民,问计于实践,使交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真正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一剂良方。 二、互惠合作善借力,科学发展增实力 交工委提出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任务和要求,可使全行业在现有条件下实现质的飞跃。但横向分析目前资源整合后各公交企业的情况,仍然存在粗放经营的问题,与交委的目标和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从纵向分析,在企业内部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集中表现在干部职工对为什么要加快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认识不足,还存在疑虑,尤其是对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突出矛盾还没有破解的方法。因此,很有必要继续加强教育引导,让各级党员干部掌握发展的方法,使转型工作达到事半功倍。 1、互惠合作善借力。具有前瞻性的正确发展思路就是市场的出路,财富的出路,也是企业做大做强、基业长青之路。这几年来,我公司根据交委的部署,把做大做强企业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致力于走品牌、资本扩张之路。我们抱着合作双赢,拓展市场,规范经营的思路,积极推进企业的发展,也从中尝到了甜头。例如,公司实施“西出广州,布局南海”的战略,在去年成功收购佛山市南海区交通客运有限公司70%的股权,使公司拥有了南海地区95%以上的客运资源。公司抓住机遇,配合我市的运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做好广佛交通同城化工作,使当地政府和群众体会到我们服务民生的诚意和行动,因此,各镇政府都主动提出与我们合作开行南海区的镇巴,支持我们投标南海区环保出租车项目,从而使我公司在南海地区业务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2、科学发展增实力。公交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通过不断的改革来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在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过程,就是企业迈向新生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建立层次清晰 ,管理到位,机制灵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规模化经营的公交企业。这样,才能集约企业内部资源,形成一个高效的决策指挥中心、项目投资中心、资源配置中心、宏观调控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冲破过往国有公交企业管理层次多,环节重复,功能不清,机构臃肿,冗员较多等问题,使企业在迈向现代服务业中轻装前进。这几年来,我公司以此为思路,推进企业的科学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完成智能信息、运调管理、抢修维修、人员招聘、招标采购、基建工程等内外协同的平台。内部资源的科学管理,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整体竞争力。 珠三角“腾笼换鸟”,省内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即将带来的冲击,我们已经及早地做好应对的准备,通过投资建设广州、大沥、从化、新塘等客运站,公司已形成以广佛都市圈为核心的,覆盖省内的客运线网。通过精心经营第二巴士公司业务,做好番禺、增城、从化公路班线公交化改造工作,使企业在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中有更广阔的腾越空间。 三、常存忧患之念,常怀为民之心,推动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交通是要人与人,人与社会,行人与车,员工与企业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但是,我们不可理否认,当前我们企业内部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仍存在的制约阻碍发展的一些“病灶”,职工队伍中一些利益问题不平衡也存在不稳定的隐患。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常怀忧患之念,常怀为民之心,这样才能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实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创造良好的环境。 措施一:加强制度创新,用完善的制度来管人管事。随着公司的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大,建立一套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企业管理制度十分必要。我们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重视人性化管理,着力抓好企务公开,深化民主管理,完善了企业与工会协商机制,使企业内部管人管事的制度均有互动的空间和平台。 措施二:以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交通,加快产业升级。信息化交通建设是实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积极稳步地推进智能公交深化应用加大对信息建设。要通过人才队伍的培养教育,为他们提供岗位成长的必要空间和条件,同时,要继续坚持以信息技术手段管理生产,促进一线操作人员自觉、自愿地运用信息手段处理日常工作并更多地互动交流,把信息化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措施三:完善安全服务考核,构建确保安全的企业文化。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安全生产是重要的基础工作,需要经过长期的奋斗和不懈的努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参与。为此,我们必须长期抓,不留死角和盲点。这几年来,公司领导班子反复讲安全,将之放在每年工作的突出位置,就是要将之确立为公交企业的文化,以逐步改变职工心智模式,我们的实践证明,只要管理制度不缺失,文化营造到位,就一定可以有一个新的交通安全氛围。 措施四:树立典型,建立催人奋进的激励机制。稳定才有繁荣,安定才能团结。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企业内部的团结稳定是必需的前提,公正、公平、公开,比学赶超的争先环境必不可少。这些年来,我们树立了职工信服的一大批先进典型,增进职工荣誉感和自豪感,在公司上下营造一种“人人争当先进,个个赶超先进”的工作气氛,为公司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奠定了扎实队伍基础。 磨刀不误砍柴工。面对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树立大局意识、赶超意识,全力破解制约发展难题,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企业转型论文: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认识的差异与启示 摘 要:笔者将政府、企业和银行三个行为主体置于一个统一逻辑框架开展研究,分析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政、企、银”三方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利益诉求差异,建立了转型升级影响因素与转型升级绩效间的关系模型。在问卷调查数据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全模型极大似然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企、银”三方关于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相关影响因素重要性认识存在一些差异。 关键词: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政、企、银” 为把握后危机时代新技术革命加速孕育的战略机遇,我国正式确立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依托新兴技术,培育和发展全新的新兴产业;二是在现有传统产业基础上转型升级,并激发培育新兴产业(熊勇清 等,2011)。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因此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依然是当前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企业和银行(含其他金融中介组织,为表述方便,本文一律用“银行”指代)是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三个重要行为主体,转型升级需要三个行为主体积极互动并且协调一致。 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现有研究存在两个方面不足:首先,企业转型升级是政府、企业和银行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现有研究将“政、企、银”三个行为主体置于统一逻辑框架开展研究的不多见;其次,现有研究比较多的是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明显不足。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从政府、企业和银行三个行为主体视角,研究分析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期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理论分析 (一) 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 企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可以分为“推动因素”和“拉动因素”两个方面(吴家曦 等,2009),“推动因素”主要指经营环境与政府、金融中介组织支持等,“拉动因素”则主要指企业自身发展水平与长远发展机会等,经营环境、企业现有基础、政府政策扶持和银行等金融组织的支持是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四个重要因素。 1. 经营环境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因素对企业转型升级有着比较大的影响(马小援,2010)。此外,竞争对手、市场需求等行业竞争环境因素对企业转型升级也有重要影响(司金銮,2001)。为此,我 们可以将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经营环境方面的因素归纳为七个主要方面:(1)国家经济形势;(2)行业技术水平;(3)社会文化环境;(4)当前产品的市场需求;(5)新产业的市场前景;(6)新产业的进入壁垒;(7)当前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2. 政府政策导向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政府有效地引导和推动,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起到关键作用。政府在产业规划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市场秩序规制和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对新产业发展的作用是明显(陈洪涛 等,2009),政府在扶持产业升级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保护知识产权、参与品牌塑造、改善教育结构和吸引创新人才等方面(王国平,2009),焦必方等(2009)等认为,政府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应该从消除自身“寻租空间”、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鼓励传统企业进入新兴产业等方面进行转变。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政府政策导向方面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七个主要方面:(1)产业规划政策;(2)财税减免政策;(3)市场秩序规制;(4)人才公共服务平台;(5)知识产权制度;(6)政产学研平台; (7)专项扶持基金。 3. 企业现有基础和条件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相对于外部经营环境而言,企业自身作用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为明显。韩凤晶等(2010)认为企业进行技术引进、消化与创新既是新兴产业形成的动力,也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之一。史忠良等(2004)的研究也表明,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升级,并进一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齐建珍等(2002)在研究煤炭转型升级时指出建立的资金支持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和人才支持系统的重要性。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所处区域的产业发展水平对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否也有一定的影响。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企业现有基础和能力方面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七个主要方面:(1)管理团队的战略眼光与能力;(2)创新理念与创新文化;(3)人才储备及其素质;(4)资金实力及资金筹措能力;(5)技术创新基础与能力;(6)支撑转型升级的组织结构;(7)相关配套基础设施。 4.金融中介组织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钱水土(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顾海峰(2011)研究表明金融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与升级过程中具有核心的支持作用。吴家曦等(2009)指出当前制约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二大因素是资金投入。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金融中介组织方面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1)投融资渠道及相应优惠政策;(2)银行对转型升级的贷款力度。(二)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政、企、银”博弈 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企、银”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存在着多元化利益博弈,将直接影响三个行为主体对于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相关影响因素重要性认识的差异性。 1.国家战略意义和地方政府现实收益的博弈。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是着眼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国家战略意义。但在现行的制度框架(特别是现行的财政分权制度)下,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时的重要博弈目标,地方政府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动机很大程度上在于获取税收,因此在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着国家战略意义和地方政府现实收益的博弈。 2.政府多维利益和企业单一利益之间的博弈。政府代表整个地区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等多维目标。尽管企业也有社会利益和政治利益,但企业作为“经济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是多数企业首位并且占有绝对地位的利益目标。政府和企业之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博弈过程,有各自的利益目标和成本收益函数。 3.金融中介组织的稳定收益与风险收益的博弈。实现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产业生命周期难以预料。而现实传统产业经过多年市场考验,相对稳定。对于风险中性的金融中介组织来说,在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金融支持过程中,需要对传统企业当前产业的现实收益进行评估,同时也需要对转型升级的投入与市场前景进行评估,显然,金融中介组织和企业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风险性与现实产业增长稳定性之间存在“多难”博弈。 企业转型论文:论以资本运营驱动大型出版企业战略转型 [摘 要] 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现代企业制度转型、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以及产业多元化转型。这三大战略转型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未来大型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关系到我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资本运营是大型出版企业三大战略转型的最终驱动力,这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资本逻辑所决定的,因此有必要在大型出版企业的发展战略体系中确立资本运营的核心地位,以有效利用资本运营这一驱动力,促进实施三大战略转型。 [关键词] 资本运营 现代企业制度 数字化出版 产业多元化 自2003年6月新一轮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国的出版产业生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2年底,除少数公益性出版社和军队系统出版社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及地方和高校经营性出版社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并有若干出版集团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造,在国内a股市场成功上市,出版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已初步成形。在这场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为核心的“自上而下”改革的持续推动下,国内各大型出版企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竞争意识和扩张热情,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兼并收购案不断涌现。由此可见,在经历了改革初期的种种阵痛之后,我国的出版产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裂变。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促动下,出版产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兼并重组浪潮。在这样的大势面前,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如何根据技术、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变化积极推进实施战略转型,无疑是当下亟待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1 大型出版企业战略转型的内涵 毫无疑问,仅就战略转型而言,大型出版企业因其规模庞大、业务庞杂而比小型出版机构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本文认为,大型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即从传统的事业单位向真正的现代公司转型。事实上,从法理意义上说,目前国内大多数出版单位都已经成为公司法人,“三项制度”改革在大型出版企业也已基本完成;但这种法理转制和企业运营机制的初步确立,其实距离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有很长的路要走。现代企业制度不仅包括如何建立起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董事会决策和监督机制、市场化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而且包括企业内部管理的决策机制、问责机制、考核机制等,其实质就是建立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品经营管理体系。然而,对于当下很多大型出版企业来说,传统的治理和管理理念依然根深蒂固,比如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单一股权结构,再比如过于强调图书的文化或意识形态特殊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其内在的一般商品属性,从而导致行政干预过多等。其实,在市场经济中,图书也是一种商品,它具有商品的普遍特性,与诸如电器、汽车等商品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有确立了这样一种商业理念,大型出版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并按照普遍公认的商业准则去经营,否则很难摆脱行政附属地位的属性。 二是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即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从传统出版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转型。传统纸质出版是现有大型出版企业的强项,但随着数字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并对传统纸质出版形成越来越明显的压迫态势,大型出版企业必须深具危机感,并积极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但从目前的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技术其实不是数字出版的主要障碍,出版业的内容形态早已实现了数字化。目前,真正阻碍数字出版发展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内容提供方的出版企业,能否在数字化出版中实现可持续的盈利;二是作为需求方的读者,对于付费和电子阅读的接受程度如何。出版企业只有在数字出版环节有了可持续的盈利,才具有推动数字出版的有效激励,这是经济学的基本供给原理。如果出版企业无法实现持续的盈利,那么数字出版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怀疑的。另一方面,就读者的接受度而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生代对电子阅读的接受度较高,甚至有人断言,这一代人可能会最终彻底抛弃纸质阅读。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纸质阅读与电子屏阅读尚处于争取潜在 读者的竞争中,纸质出版商其实可以通过各种体验营销活动来吸引新生代群体,并开发和保持新生代的纸质阅读兴趣,因此,数字出版市场还需要时间去培育。 三是产业多元化转型,即从以出版业为主向更广泛的多元化经营转型。在我国当下的出版产业和政策环境下,大型出版企业的多元化转型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解决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二是解决企业的增长问题。因为单就出版业本身而言,其在产业扩张方面面临着非常大的制约,这其中既有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制约,也有产业自身属性的制约,凭借单一的出版业根本无法有效满足大型出版企业的内生性扩张需求。当然,多元化转型将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出版主业在业务板块中的比重,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削弱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多元化扩张的前提其实是出版主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这二者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出版主业的比重可以下降,但其市场占有率或市场份额则要提高,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如果出版主业缺乏市场竞争力,那么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无疑是失败的,也就失去了出版企业的核心意义。换句话说,大型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出版,多元化战略转型只是为了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扩张的内在需要。 上述三大战略转型,是大型出版企业在未来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是真正的难题,如果未能有效解决这三大转型问题,我国的出版企业就难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更谈不上我国出版产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这既是大型出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要。 2 以资本运营驱动三大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 所谓资本运营,就是以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进行运筹和经营。主要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资本层次上的资源流动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第二,从微观层面上讲,资本运营是利用市场法则,通过技巧性的资本运作,实现资本的增值和效益增长。一般来说,资本运营涵盖两个方向,一是扩张性的,一是收缩性的。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资本结构下,通过内外部融资,以追加投资和并购等方式来实现横向、纵向或混合形式的资本规模的扩大。资本收缩则是通过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和股份回购等方式,将企业所拥有的一部分资产、子公司或某一部门转移到公司之外,对公司总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进行重组,从而缩小公司的规模。无论是扩张还是收缩,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和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这是商业世界的基本法则。 长期以来,出版行业的事业属性被过度强调,而其商业属性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但是,随着近些年出版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出版社转企改制的顺利完成,再加上多家大型出版企业的股票实现了公开上市交易,这都为出版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则在进一步促进大型出版企业的商业化转型。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股票公开上市绝不仅仅意味着具有了依托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它更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平台,以及驱动企业战略转型的发动机和催化剂。大型出版企业应充分利用其规模优势和资本平台,将资本运营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以资本运营来驱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数字化出版业务和多元化扩张。 2.1 以上市为契机,通过股权多元化驱动现代公司治理和管理制度转型。 如前所述,资本运营是以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的,这样的商业经营理念其实与出版社的传统经营理念是格格不入的。正是因为经营理念上的差异,出版社的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公司的治理与管理模式存在冲突。比如说,传统出版社由于其事业单位属性,管理方式往往是以社委会为决策中心的民主制;但对于现代商业公司来说,其实包含了治理和管理两个层次:一是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机制,一是以总经理为核心的公司管理机制,二者其实是一种相互制衡的博弈关系。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市场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在制度转型的过程中,其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如何从“组织逻辑”过渡到“资本逻辑”,即如何从以行政级别为核心的组织领导,过渡到以资本为核心的董事会治理。公司治理问题不解决,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也必然面临阻力。只有真正确立了市场化的资本逻辑,资本雇佣劳 的生产关系才能理顺,企业的内部活力才能有效释放,而要破解这一难题,股权多元化和股票公开上市无疑是必走之路。上市不仅仅意味着融资,其本质内涵是公司所有权的公众化和企业定价的市场化。为了实现真正的股权公众化,必须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状,股权多元化是现代化公司治理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和核心要义。更何况,上市改变了国有企业的定价难题,股权的市场化转让就可以实现公平、公开和公正。因此,大型出版企业的治理与管理制度转型,必须依托于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的驱动下实现制度转型。 2.2 以资本市场为依托,通过风险资本运作驱动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 从目前出版业务的技术发展态势来看,数字化出版对于任何一家大型出版企业来说都是挑战大于机遇。数字化出版的未来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但进入时机的把握才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我国数字化出版的大发展、大繁荣尚需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成熟的商业模式,即要有可行的持续盈利模式;二是产业结构,即要有一定的产业集中度。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出版产业现状来看,这两个前提都不完全具备。首先,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尚不明朗,尽管已有多家出版企业尝试从不同路径进入数字出版领域,但真正带来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并未成形。其次,出版行业的集中度太低,区域行政垄断问题突出,行业的大整合还没有完全展开。因此,单就数字出版而言,先发并不一定具有优势,相反却有可能成为产业发展的牺牲品、其他后发企业的垫脚石,类似行业的前车之鉴已有很多。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在推动数字化出版方面是充满风险的,必须慎之又慎。但是,持有审慎的心态,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正是由于发展数字化出版是充满风险的,因此必须依托资本市场来推动。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数字化出版战略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才有成功的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数字化出版所需要的大量资本投入,只有通过资本市场才能够满足;二是数字化出版属于高风险投资,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担优势来解决风险问题。总之,在数字化出版业务转型方面,资本运营无疑是大型出版企业实施这一战略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2.3 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大规模兼并重组驱动产业多元化转型 在我国目前的出版产业和政策环境下,大型出版企业的多元化转型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该如何做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规避产业和政策风险,二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内在增长需求。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我国多数大型出版企业是纵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这种过于紧密的产业关联度无疑会加剧经营上的风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利于企业分散风险。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必须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系统风险。另外,随着出版企业的上市,资本市场对于企业增长的外在压力也在加大,而仅仅靠出版业本身是无法解决增长问题的,因此必须通过多元化扩展来发掘其他行业的盈利机会,以解决大型出版企业的增长问题。但是,推动多元化转型本身并不意味着削弱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恰恰相反,多元化扩张的前提,是提高出版主业的市场竞争力,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因此,无论是出版行业的内部整合,还是向出版行业以外的扩张,都需要通过大规模的资本运营来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以推动大型出版企业的行业整合和多元化扩张。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数字化时代,大型出版企业不应满足于单纯的图书出版,而应将自身定位于满足消费者全方位休闲需求上,阅读只是休闲的一种方式,电影、电视、游戏等都是大型出版企业要大力涉足的领域,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分散图书市场萎缩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而要实现这一切,资本运营无疑是万万不可少的驱动之源。 3 总 结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国出版领域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改革之路必将持续推进下去,随着越来越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型出版企业的成功上市,资本市场对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作用会日趋明显,并且会成为其商业化转型的驱动之源。资本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确立了资本的逻辑,大型出版企业乃至整个出版行业的改变都将是脱胎换骨的。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出版传媒集团的兼并重组及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经营发展进一步提出鼓励扶持政策。这对于大型出版企业来说,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机遇,就会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顺利完成战略转型。因此,大型出版企业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强化资本运营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驱动作用,充分利用资本运营的优势大力推动企业的战略转型,从而在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和垄断力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我国整个出版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转型论文:企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保障作用,就必须在方法上充满活力,在效能上找准结合点。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将会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思想政治;企业管理;思想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保障作用,就必须在方法上充满活力,在效能上找准结合点。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将会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思想政治工作简述 马克思说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作为一个企业,管理好了人是企业管理的根本所在,因为企业就是以人为本的企业。因此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亦称思想工作或思想教育。它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启发人们的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问题。 (2)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实践性和群众性。它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使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当前的和长远的革命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企业管理的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项优良传统。在企业,它的目标就是要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效益最大化,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必须由全体员工来完成。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这就是说,员工的思想出了问题,企业就无法实现它的既定目标。因此,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1)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就是企业管理的手段。我们知道,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企业的党建工作、共青团工作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它们的目标就是在企业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党团员队伍,为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保驾护航;宣传教育、文化建设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它们是凝聚人心、调动广大员工全力以赴搞建设。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作为一个企业,没有带头人,没有战斗力坚强的员工队伍,企业遇到风浪就要受到挫折,生产经营目标也无法实现。管理最好、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员工队伍的主人翁责任感。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是统一的,也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 (2)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的社会活动,就其实质来说是对人的管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不断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人们的觉悟有先有后,认识有深有浅,以至对各种问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的看法。所有这些都会对人们的生产、工作的积极性的发挥产生不同影响,这就需要切实加强 想政治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必然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与之相适应,进一步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人才观念、效益观念,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三、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企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保障作用,就必须在方法上充满活力,在效能上找准结合点。 (1)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理论教育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要把这个理论体系贯穿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 (2)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目标相结合。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之间存在着“合则俱兴,离则俱废”的紧密关系,不能偏废任何一方。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管理等中心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还要选准二者的最佳结合点,避免“两张皮”现象。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难点”、“重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将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凝心聚力、破解难题,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合的完整的工作体系,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改革创新相结合。转变发展方式、深化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有效把握企业废旧立新的这个结合点,着力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寻求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使思想政治工作主动适应企业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新要求。要不断丰富工作的内涵外延,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统一起来。有效利用各种载体和职工群众经常接触、便于接受的传播渠道,潜移默化的使职工对企业的发展理念达成共识,从而把职工的思想凝聚到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目标上来。 企业转型论文:战略转型期的企业文化重塑路径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企业战略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支撑,就会缺少精神与灵魂,很难顺利实施;企业文化如果没有战略指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动力很难持久。企业实施战略转型必须推进企业文化重塑,关注以下基本路径。 谋定总体目标 目标具有明确的引领作用。企业文化重塑首先是谋定出企业文化的总体目标。要按照企业转型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精心谋划、设计企业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并按照设定的总体目标,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组织推进。企业文化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企业战略规划、核心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共同愿景等要素。总体目标既要有企业文化的近期目标,又要有长远目标,充分体现既区分层次又相互衔接的文化建设格局。在落实总体目标中要注重发挥各级各类管理者的主导作用,从各个管理领域进行突破,以此带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上位,全面发展。 创新思维模式 创新思维模式是按照战略转型进行企业文化重塑的基本路径之一。所谓创新思维模式就是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引领企业文化重塑,通过创新思维模式,确保文化思维适应企业实施战略转型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一是培育“突破性”思维,不断引领企业全员从实际出发,反思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勇于突破原来的旧框框、旧思想,用创新的思维统领文化发展,着力推进“创新文化”,让员工在不断地解放思想中,实现创新思维的螺旋式上升。二是培育“开放性”思维。在文化重塑中,大力倡导运用开放性思维,积极营造民主、包容的文化氛围,拓展海纳百川的胸怀,团结容纳有能力的人,真心诚意地向新加盟的人学习,吸收别人优秀的文化因素,借鉴别人先进的管理方法,把各方面的优势合起来,同心同德推进企业发展战略。三是培育“学习性”思维。重点是突出现代知识的学习,引导员工认识“知识陈旧就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机遇总是会光临做好准备的人”的道理。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员工学习现代管理、现代科技等方面的有关知识,不断增加员工的知识储备;营造研究问题的氛围。引导企业全员多读点书,多研究点实际问题,多一些调查研究,从而形成研究问题的浓厚氛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倡导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习成果管事管用。 把住关键节点 推进战略转型期企业文化重塑,要重点把住6个关键节点。 明确外部定位。主要是明确包括客户、关键合作伙伴、大股东、中小股东、一般合作伙伴、竞争者等各方面文化影响力的定位,并结合外部文化定位,完善内部文化体系。 提炼、提升自身企业文化内涵,形成体现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即:形成与企业战略转型相匹配的企业宗旨、指导思想、企业形象、管理理念、发展理念等企业文化体系。企业文化体系应体现兼顾企业的外部市场定位和内在文化基因的基本内涵。 形成企业内部的文化信仰。以企业宗旨、使命为源头,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为价值判断,通过企业流程、制度,形成文化干预,逐步内化成企业员工的公共情感走向,形成员工的行为边界和文化素养。 形成产品的品牌文化。把企业文化内植到企业产品中,把更多的文化融入到用户的服务中,使客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产生归属感,从而形成该产品乃至对该企业的品牌忠诚。 正确引导外部市场。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输出,向外界、向市场导入自身的文化,运用舆论导向、公关策略等方式,引导和拓展外部市场。 形成内部的精神品质。产品如人品,品牌精神的实质,是精神品质的表现,必须使企业内部的精神品质逐步形成,并表现出一种可以感知的文化氛围。 注重全面推进 构筑共同愿景,发挥目标愿景的感召力。共同愿景体现的是企业和员工共同的整体感和团队意识,能够激发企业全员的热情和勇气。企业在战略转型期,通过构筑共同愿景,把推进企业战略发展,变成共同追求的目标,促使员工心中产生极大的感召力,从而推动企业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在文化重塑中,将目标愿景渗透到各个部门、各个员工,使其拥有和企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愿景目标,通过完成个人业绩、完成部门指标,进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通过运用共同愿景,促进和引导企业和职工认同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重塑企业价值观,发挥价值理念的导向力。运用企业价值观指导员工行为方向,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功能。在建设战略支持型企业文化中,要体现个人价值高于资产价值的价值观;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价值观;团队价值高于个体价值的价值观;社会价值高于经济价值的价值观,切实把实现目标与体现价值融汇到统一整体中,使员工和企业成为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进而强化价值理念导向力。 打造金字招牌,加强企业文化的传播力。提升文化品牌价值,形成统一的价值追求和经营行为,在此前提下,倡导下属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建设个性文化,努力做到遵循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以金字招牌不断提升品牌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整合企业行为文化,提高企业文化的执行力。执行是成功的保证,只有企业具有优秀的文化执行力,其文化建设才可能取得成功。整合 企业的行为文化,形成新的管理平台,把先进理念转化为员工的实际行为,落实到管理和实践操作上,真正实现企业文化从理论层面到实际层面的转化应用。 拓展文化内涵 融入文化元素。企业在提出先进的文化理念之后,就要把各项文化元素尽快融入管理、浸润员工,实现员工行为的有效调整。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形成顺畅的闭环系统。另一方面,要根据职能导向的原则,结合行业核心竞争要素,针对企业发展迫切需要改善的模块,如服务文化、营销文化、员工的职业化转变等,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时机和突破点,把文化元素逐步植入到企业战略转型发展之中。 促进价值转化。促进价值转化就是把组织价值转化为个人价值。组织价值与个人价值紧密结合的实质,是改变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方式。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和关键战略资源,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逐渐从价值占有向价值创造转移。要坚持“领导主导”与“员工主体”并举。只有把企业领导的亲自主导、身体力行,与广大员工的生产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那些贡献自己能力和智力资本的员工享受到由他们促成的价值所带来的成果,才能保证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强化制度枢纽。强化制度枢纽就是发挥制度枢纽的有效功能。制度枢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在战略转型时期进行文化重塑时,必须注重制度的枢纽作用,通过强化制度枢纽功能,消除和避免员工无制度约束的、不规范的行为,从而真正体现“内在约束高于外在约束”之功能。 企业转型论文:转型背景下的出版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企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企业获得和维系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是出版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出版企业需适应转型需要,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用人新机制,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出版企业;转型升级;人才 企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企业获得和维系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出版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设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出版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适应转型需要,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出版业正朝着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业态逐渐成为出版业的战略选择,出版企业正经历着一场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升级的历程。数字出版对出版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专业知识、新技术的运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必须对出版产业链进行新的设计,更需要培养适应数字出版新业态要求的新型人才队伍。 我国出版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受传统观念和体制影响较深,出版企业沿用传统经营管理体制较多,出版从业人员还不完全适应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打造一支理念先进、业务过硬、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对于推动企业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为了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目标,出版企业的领导者应把人才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像抓“发展第一要务”一样抓“人才第一资源”;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使人才的知识、智力、活力竞相迸发。 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应以激发人才活力为目标,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建设一支既具有过硬的编辑业务素质和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文字编辑能力、敏锐的市场预测观察能力、熟练使用数字技术的编辑队伍。二是要大力推动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培养一批有服务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和市场化目标导向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三是要培养一支熟悉生产经营、服务意识强、善于组织协调的精干的复合型职能部门工作者队伍。拥有印刷、现代物流业务的出版企业还应培养一支爱岗敬业、技艺娴熟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要破除妨碍、束缚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形成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格局。 二、进一步淡化“官本位”意识,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用人新机制 经过多年改革实践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国有企业的用人观念和机制已发生很大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转换并不彻底,“官本位”的意识和影响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目前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队伍比较普遍地存在小富即安、创新精神和动力不强、市场意识不敏锐、团队合作意识偏弱等问题,不少国有企业职工往往把“升官”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目标,过于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忽视团队价值和企业整体利益。“官本位”意识严重抑制企业改革创新的活力,容易导致企业人际关系复杂化,阻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也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和进程。 深化出版企业改革,必须注意进一步淡化“官本位”意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应在理顺管理层次及规范公司制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人员聘用制度,全面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真正变人员管理为岗位管理,进一步规范科学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等重点环节。出版企业可尝试实行“双阶梯制”乃至“多阶梯制”人才晋升机制,推进人才待遇的多元化。可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特点,分类建立职务序列,让每一个人才都有施展才干、发挥作用、建功立业、体现价值的发展通道。例如,可按照国家编辑职称制度等级标准,结合企业和编辑岗位特点设定等级晋升序列, 开初、中、高职务待遇等级差,按职级不同和贡献大小取酬。例如,编审可享受和中层干部同等的收入待遇。可根据出版销售工作特点,建立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职业经理人”职级制度,职业经理按能力和业绩随时晋升为不同级别。例如,特级职业经理可享受和中层干部同等的收入待遇。实行“双阶梯制”乃至“多阶梯制”的晋升通道,就会使走专业阶梯的人员不必像过去那样为了管理职位不得不放弃多年累积的业务知识、经验去挤“行政独木桥”。通过畅通专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将合适的人聘至合适的位置上,就可以让专业人员不用走狭窄的管理通道也可获得相应的待遇。与此同时,对于管理序列的人员更要建立起一套开放竞争、严格准入、加强考核、奖优汰劣,“能者上、不适者下”的进出机制。企业职能部门岗位空缺均应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确保职需其人、人适其职。 实行“双阶梯制”乃至“多阶梯制”的晋升通道,实质上就是对企业人才进行分类管理,使其只要认真踏实努力工作,在各自的发展轨道上都有得到晋升的预期,不至于感到没有奔头和希望。适合做管理工作的就进入管理序列,适合做业务工作的就进入业务序列,不同序列的人才可以相互交流,形成“岗位职责不同,工作分工不同,发展机会均等”的人才选用机制。这种机制能有效地起到淡化职工“官本位”思想,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强化岗位意识,淡化身份观念,实行分类管理,开通阳光道,打通待遇差,让人才机制“活”起来,才能从根上解决目前国有出版企业面临的人事难题,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持续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既是出版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目标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人力资源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在思想观念、制度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突破。 首先,需要探索形成科学的人才考核培训制度,有效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与干少差别不太大”和知识技能短板现象。考核是指挥棒,直接影响企业职工的行为和效果。可根据出版企业特点,适应企业转型升级要求,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遵循全覆盖、可量化、可追溯原则,建立以业绩为重点,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应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真正使考核结果成为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应扎实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根据不同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推动人才观念转变、知识更新和能力转型。当前还需特别重视编辑业务和编辑现代化技术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编辑业务流程的数字技术,实现编辑工作数字化。 其次,需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合理解决收入“该高不高、该低不低”的问题。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要积极探索符合出版企业各类岗位特点和人才需求的分配方式,区别不同岗位及贡献情况,建立市场化的薪酬管理体系,使人才和薪酬水平与市场接轨。可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加大对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使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报酬,并推行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等多种激励方式。同时还应体现人文关怀,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精神激励包括使命激励、压力激励、机会激励、荣誉激励、沟通激励等,可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全体职工切身感受到企业对他们政治上的爱护、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精神上的慰藉、人格上的尊重、心理上的愉悦;通过采取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都能得到与其努力相应的发展空间,都能获得与其贡献相应的回报。 最后,还应切实用好用活人才,努力克服在用人方面存在的“人才不够用、人才不适用、人才得不到充分使用”的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人才工作应坚持以用为本,做到知人善任。一要扬长避短,不埋没人才。“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每个人既有长处,也有短处。用其所长,则长处更长,用其所短,则短处更短。应克 服求全责备的观念,使人才的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克服。二要用当其时,不耽误人才。必须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对优秀青年人才需做到早发现、早扶持、早使用,使他们“缩短适应期、快进融入期、达到成熟期、投身创造期”。三要用当其位,不浪费人才。坚持适岗适才适情原则,充分尊重人才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努力实现人与事、人与岗、人与人的合理组合。四要用尽其类,不遗落人才。要树立开放的用人观,努力拓展识才、选才、育才、用才的视野,坚持海纳百川、“开门纳贤”,做到“发现人才有眼力、培育人才有能力、使用人才有功力、凝聚人才有魅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最终形成当代出版企业“人人都有机会、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业才发展同步”的生动局面。 (宋永刚,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副社长) 企业转型论文:增值税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影响 [摘 要] 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消费型增值税。与生产型增值税相比,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购入经营用固定资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具体范围详见增值税实施细则)应交纳的增值税额在当期扣除。由于此项税收政策的变更,引起了企业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一系列变化。本文以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报表数据为基础,以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变化并通过分析软件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额与财务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最终说明税收政策改变所带来的财务效应。 [关键词] 消费型增值税;财务数据;财务指标;相关性 自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消费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和生产型增值税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用于购买经营性固定资产所交纳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而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扣除。这一税收政策的改变鼓励了上市公司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与以往年度相比,公司当年的相关财务数据也发生了变化。浙江省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浙江省的制造业企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以在沪市上市的浙江省制造业企业为例,阐述这一税收政策的变更给制造业企业带来的财务变化。 一、文献回顾 2004年增值税转型在东北三省开始试点推广,到2009年消费型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诸多学者对增值税转型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许景婷和晏慎友[1](2009)选取了辽宁省4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并通过分析软件对增值税转型给上市公司带来的财务指标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固定资产的变动对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的影响最大,但只是相对而言,绝对值并不大,表明增值税转型对其影响程度有所削弱。黄明峰和吴斌[2](2010)在收集了中部6省26个市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增值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税负,带动了中部地区投资规模的扩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指出消费型增值税对不同产业的影响不同,其中制造业和采掘业受益最大。王素荣和蒋高乐[3](2010)在假设2004年全国各行业均施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前提下,大量收集数据,实证分析了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影响。分析结果认为,增值税转型能够直接推动企业的盈利水平,提高企业的预期收益率。李朝红和刘璐[4](2010)在详细收集了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2008年年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指出企业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减少额越多,企业增加的净利润就越多。 以上学者对2004-2008年间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相比2004年的增值税试点改革,2009年的增值税转型有其鲜明的实施背景,主要表现在政策施行的经济环境不同。2004年国家出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的,率先在东北三省进行增值税试点改革,随后为了扶持中部地区发展,这一政策又扩展到了中部6省26市。回顾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消费型增值税主要有两大出发点:一是有利于企业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在出口锐减的情况下通过税收政策的刺激拉动内需。从整体来看,同样都是增值税转型但经济形势不同,税收政策的实施对企业产生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以下本文基于2009年的经济形势,对消费型增值税对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影响进行分析。 二、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考虑到浙江省是制造业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且2009年以前一直采用生产型增值税,为了能明显地反映出增值税转型后对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变化,本文选取了浙江省所有在沪市上市的制造业企业共29家作为研究样本。基础数据均来自于证监会指定登载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网站上刊载的上市公司2008年和2009年年度报告。 1.实证分析 根据29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本文首先对29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每年求平均,去掉部分偏离平均数较大,不能集中反映数据趋势的数据,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然后对数据进行了计算。 (1)增值税转型对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从表1数据可以看到,与2008年相比,2009年在沪市上市的浙江省制造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净增加额223 201.94万元。在4类设备投资中,专用设备的投资增加额最大,达135 046.4万元,占总体净增加额的60.5%,比重较大。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的刺激作用较为明显,企业利用此次转型机会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有助于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2)增值税转型后应交增值税,应交企业所得税的变动情况 从表2数据可以看到,由于增值税转型后企业购置生产经营用的设备发生的进项税额可于当期抵扣,所以与2008年相比,2009年企业的应交增值税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共减少23 143.02万元。减少额是2008年应交增值税的9倍。结合表3数据我们看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浙江省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与2008年相比有所下降,营业收入净减少额为1 672 825万元。2008年的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差额为1 082 018万元,2009年的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差额为715 474万元。可以看出,购买固定资产的当年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这主要是由于2009年企业新购置的固定资产较多,相应的计入营业成本的折旧额增加,造成企业当年的盈利空间缩小。这也说明,虽然企业购置生产设备有助于企业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但这种效应不会马上在投资当年显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2009年企业应交所得税增加18 250万元并不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效应。 (3)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影响 通过表4可以看到,与2008年相比,2009年财务比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固定资产周转率上升幅度最大,增加了0.17。净资产收益率上升了1.35%,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和每股收益上升幅度较小,为0.03。 2.相关性检验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相关的财务数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下面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固定资产投资额与财务比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由于收集到的数据全部为定距数据,因此可通过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变量间线性相关性的强弱。计算出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5所示。 根据相关系数的原理,相关系数r的取值在-1到1之间,r>0表示两变量存在正的线性相关系数,r<0表示两变量存在负的线性相关系数。|r|>0.8表示两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r|<0.3表示两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弱。由于存在抽样的随机性和样本数量较少等原因,样本相关系数不能直接用来说明样本来自的两总体是否具有线性相关性,这时需要通过假设检验的方式对样本来自的总体是否存在线性相关进行统计推断。通过表5可知,固定资产总额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的相关系数为-0.409,它们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为0.038。因此,当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应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零假设,认为两总体存在线性关系。 三、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在金融危机这个经济大环境下,增值税转型的当年,浙江省的制造业企业利用机会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应交增值税大幅度减少。但是从其影响的财务指标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产周转率表现为负的线性相关,说明在增值税转型当年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不能在当年明显提高企业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加之2009年企业的总体营业收入下滑,使得企业当年的资产营运能力不强。固定资产投资给企业带来的资产营运能力的提高会在资产日后的使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而固定资产投资与其他财务指标之间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在2009年企业经营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为严重,固定资产投资的良性效应不能在投资当年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果。 企业转型论文:增值税转型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刍议 摘要: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背景下,我国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型的“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改革是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在介绍增值税转型的含义和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增值税转型对我国企业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企业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含义 增值税是以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取得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消费者负担,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但在实践中,商品新增价值或附加值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是很难准确计算的。因此,我国也采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税款抵扣的办法,即根据销售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按规定的税率计算出销项税额,然后扣除取得该商品或劳务时所支付的增值税款,也就是进项税额,其差额就是增值部分应交的税额,这种计算方法体现了按增值因素计税的原则。 按照“进项税额”的扣除方式,增值税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只允许扣除购入的原材料等所含的税金,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税金;二是所有外购项目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在内,所含税金都允许扣除。通常把前者称为“生产型增值税”,后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我国在2009年以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 二、2009年增值税转型的主要内容 此次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自2009年1月1日起,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全国范围内(不分地区和行业)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为预防出现税收漏洞,将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排除在上述设备范围之外。同时,作为转型改革的配套措施,将相应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本次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最大亮点是全额抵扣,全行业转型,取消增量限制。经测算,2009年实施该项改革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 200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收约60亿元、教育费附加收入约36亿元、增加企业所得税约63亿元,增加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 233亿元。 三、增值税转型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一)降低固定资产成本,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 我国生产型增值税的法定税率为17%,换算为消费型增值税税率为23%,这一税率高于西方国家平均水平,企业的税负明显过高。一方面,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一次性全部扣除固定资产中所含税款,即厂商外购的生产资料,不算入产品增加值,而只是对消费资料征税,从而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对于同一个企业,生产型增值税的实际税负要大于消费型增值税的税负。另一方面,生产型的增值税,生产单位开票就要交税,甚至,根据增值税的实施规则,发货就要交税。也就是说,生产单位货款并未收到就先垫交了税款。从全国来看,大约平均要三个月后才能收到货款。全国每年按8 000亿元增值税款,三月期,年息4%计,生产企业将承担80亿财务费用(利息)。众所周知,货款总有一部分永远不能收回(呆坏账,储运损失,陈旧报废等),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已达3 300多亿元。如果以年500亿元估计企业白白多交了约85亿元的增值税。增值税转型之后,以上两项全国企业将年减税约200亿元。 (二)企业会计科目设置和会计核算发生变化 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企业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增设“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明细科目,并在该明细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等专栏。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企业,应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新增增值税额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专栏,用于记录企业以当年新增的增值税额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转型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集中于会计政策的变化上,主要包括机器设备的计量方法、增值税缴纳方法与折旧政策。但增值税转型对会计核算的影响远不止此。如转型后由于增值税与所得税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将增值税额纳入抵扣范围,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也因此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该资产日后的折旧额,进而影响到各期的成本、经营成果以及所得税的核算与数额缴纳,而且增值税抵扣额的变化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以及资金的时间价值等。 (三)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1.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转型前后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比较,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因此,其价值变动对企业总资产的内部结构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引起资产负债表内相关项目的变动。如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等。 2.对企业利润表的影响 (1)直接影响:投资当年,新增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一次性全额抵扣,导致当年利润大幅上升,但以后各年的利润不再受增值税影响。 (2)间接影响:投资当年由于消费型增值税对投资的刺激力度较大,因此经营收入可能有所增长,但同时固定资产的增加导致折旧费用上升,财务费用也可能由于贷款的增加而上升,从而抵消了部分由于增值税抵扣所带来的利润上升好处。而以后各年的利润状况则主要取决于新增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报与折旧和财务费用之间的关系,对于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其利润在投资的最初几年不一定上升。 3.对现金流量表的影响 (1)直接影响:投资当年,经营现金流由于增值税支付的大幅减少而有所上升,但以后各年的现金流不再受增值税的直接影响。 (2)间接影响:投资当年,经营现金流除了受增值税抵扣影响而大幅上升外,还可能由于新增固定资产的作用而使净经营现金流入有所增加,但当年的投资现金支出一般会高于另两种增值税,融资现金流中的利息支付也会有所上升。以后各年的现金流变化,取决于新增固定资产对经营现金流的增加作用与利息支付及债务偿还所支出的融资现金流之差。 (四)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在增值税转型过程中,企业的设备投资将发生较大变化: 1.企业设备投资与配套投资将大幅增加。因为进项税额抵扣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使企业的投资倾向于能够带来进项税额抵扣的设备投资。另外,转型降低了设备投资的回报要求,企业的设备投资计划会有更大的可能性通过可行性分析。 2.企业的投资周期会明显缩短。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更新的政策,这次国家推出的转型政策给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这样,企业设备、技术更新的加快自然会带来企业投资周期的缩短。 3.企业投资行为会主动跟随国家政策。例如,企业的投资方向将以国家政策推行过程为依据。但是,企业也会做出一些取巧行为,如企业的投资时间将会有意选在转型开始之后。这些行为会给转型政策的推行带来影响,甚至影响转型政策的效果。 (五)对企业筹资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将间接增加企业筹资。企业投资规模的增大,必然刺激企业的融资活动。设备投资所需的资金巨大,企业除了利用已有积累及内部融资来进行投资外,一般还需要通过发行新股、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外部筹资活动来筹集设备投资所需要的资金。 (六)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在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方面,税收转型带来企业投资增加可能会使企业当年相关财务指标恶化,如资产负债率等,但在以后年度,随着投资效果的逐步体现,财务指标可能好转,并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力方面,税收转型使企业设备投资增加,从而设备更新加快,生产规模扩大及经营种类增加等,这很可能引起企业的产品质量、数量提高,加之产品成本降低,使得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销量提高,最终使利润增加。 (七)对企业分配的影响 企业增加投资虽然可能会带来收入与利润的增加,但同时导致了企业自身积累的减少。而企业实际的利润分配额度,取决于现金流量状况。在投资当年,由于转型会减少企业的纳税额,从而减少了现金的流出。但转型刺激企业增加投资力度,增加现金流出,两者相抵以后企业总的现金净流量反而会减少。因此,企业不会因为转型而增加企业的利润分配。在投资的以后年度,随着企业不断收到投资的回报,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会大为改善,此时企业的利润分配会有所增加。 四、小结 增值税转型在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中国历史上单项税制减税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金融危机正在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在此形势下,适时推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作用。从长远看,实施增值税改革,企业会有更大的积极性进行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将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企业转型论文:关于中国境内企业并购方式转型研究 【论文关键词】不对称市场经济 行政合并 市场收购 转型 【论文摘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真正意义上的并购在中国有上百年的历史。本文对企业并购方式转型进行详细梳理,这对深入研究中国的企业并购活动及中国境内企业并购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中国近代史的演变及企业并购方式发生的较大转折点,把中国企业并购史划分成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计划经济时期、转型时期三个不同的阶段。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曲折与不断转型的历史。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即使目前,仍然是一个转型社会。从19世纪到21世纪,中国境内的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阶段特色。企业并购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当企业并购发生在中国境内时,更加具有明显的阶段特色。按照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可以把中国境内的企业并购活动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年以前),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第二个阶段(1950年至1979年),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第三个阶段(1980年至今),转型时期的企业并购。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或购买的统称,是并购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部分产权或资产作为实现方式。企业并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有可能会丧失法人资格,或者被并购企业法人资格保留,但是其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 1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 自从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逐步沦落成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的复杂的社会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但却给了中国反思与转型的机会。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衰弱,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迟、发展慢。这就给了外国资本乘虚而入的机会,并且外国资本势力一开始便以强者的面目出现。笔者认为,可以把此阶段概括为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一是此时的经济运行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二是外资控制了中国经济的命脉,本土经济较弱。因此,此时期的企业并购活动称为不对称市场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 以产生早、发展较快的船舶与机器修造工业为例,外国资本在19世纪40年代便在上海设立了十多家小型船厂,19世纪60年代上半期设立的祥生和耶松两家英资船厂比较大,它们从创立时起就开始了兼并活动,租赁和收购了一批在沪的其他英资老船厂,并扩建原有的企业。在同一时期,民族资本船舶与机器修造工业也在沪创办了一批小厂,其中创办最早、发展最快的是发昌机器厂。但是,由于外商船厂的垄断和排挤,1895年前后,发昌机器厂迅速地衰退,最后于1900年被耶松船厂低价收购,成为耶松船厂的一个车间。 在棉纺工业中,华资企业被外资企业兼并的事例更为突出。1901—1921年间,仅上海先后有6家纱厂被外资企业所兼并,其中外资纱厂在参与兼并活动中形成集团性企业的有日资上海株式会社、内外棉株式会社以及英资怡和纱厂等。 1949年之前,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动乱之中,但中国的经济也在持续发展。此阶段的企业兼并多为外资企业兼并华资企业,兼并方式为被迫式兼并方式。当时的华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差距较大,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华资企业的生存状况很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金差距大;第二,技术差距大;第三,经营策略差距大。这些差距导致了华资企业在经营策略上极为被动,时刻处于被收购或兼并的境地。华资企业为了生存,也出现了一些并购现象。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于1915年创办申新纱厂,他们一向坚持“对外竞争,非扩大不能立足”的经营策略。1932年,申新纱厂已成为全国民族资本棉纺织工业中最大的一个企业集团。 综上所述,此时期的民族工业处于被外资并购的地位,构成了其间的鲜明特色。这不但与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有关,也与中国动乱的政治结构有关。 2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并购 新中国成立后,围绕着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并购。在城市,主要表现为公私合营;在农村,进行集体化和公社化(可以看做变相的企业并购)。这些并购活动不以市场行为为基础,而是以计划性、军事化为特征。 1950年开始,中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合并改造了大批民营或外资企业。紧接着又经历了“”期间,全党全民办工业,工业企业数量骤然增长,1959年末达到31.8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1.9万个。列宁曾明确指出:“只有那些懂得不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就不能创造或实行社会主义的人,才配称为共产主义者。因为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空想,而是要已经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去掌握和采取托拉斯所创造的东西。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去向资本主义的第一流专家学习组织托拉斯大生产的本领,那么这种本领便无从获得了。”由此看来,列宁没有把托拉斯这种垄断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形式仅仅限于资本主义,而是把它引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并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有效手段,用来指导、管理社会主义的生产。 刘少奇同志依据列宁的这一思想,在1949年6月构想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蓝图时,就提出“按各产业部门成立公司或托拉斯经营国家的工厂和矿山。”组织托拉斯的问题虽然明确提出的较早,但由于当时国民经济正在调整之中,没有做具体部署。1964年2月26日,煤炭工业部党组向国家经委和中央书记处提交了关于华东煤炭工业公司组织领导关系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根据刘少奇同志关于组织托拉斯,用经济办法管理工业的指示,今年我们准备首先在徐州成立华东煤炭工业公司进行试点,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4月30日,中共中央批准这个报告。这样,我国试办的第一个托拉斯企业正式成立。 国家经委第一批批准试办了12个托拉斯情况不同,各具特色。烟草公司和医药公司具有全行业性质,集中管理全国所有的烟厂和药厂;地质机械仪器公司仅限于管理原有的中央直属企业;其余6个全国性托拉斯,除管理原有中央直属企业外,还各自上收了数量不等的地方企业。如盐业公司集中了全国的大盐场和盐业销售机构;汽车公司从全国169个地方专业汽车配件厂中上收了42个,在全国汽车配件产量中占39%;橡胶工业公司成立后,从全国205个地方橡胶企业中上收了103个;拖拉机、内燃机配件公司从全国122个地方拖拉机、内燃机配件厂中上收了23个。与此同时,部分省市也试办了一些由地方管理的托拉斯。如浙江的糖业公司,上海的轻工业机械公司、标准件公司和丝绸公司等。 这种行政合并构成了此阶段的企业并购的主旋律。从几个托拉斯试办的情况来看,他们在组建之后,即着手改组生产组织,改革管理制度,建立适合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经营管理方式,促进了设备的利用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试办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果。 3转型时期的企业并购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经济转型的起步时期,由政府出面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推进社会各方面改革。我们谈条块管理,地方之间进行各种财产的过渡,这种过渡实际上就是一种并购,只是当时是依靠行政权力,通过管理权限来进行的划转,被称作关停并转。 一种观点认为,1984年,保定纺织机械厂兼并保定市针织器材厂是我国现代企业第一次并购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企业以现代企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并购始于1984年的保定市锅炉厂并购保定市风机厂,这次并购活动开创了我国现代企业的并购先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1993年9月30日深宝安收购延中实业,拉开了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序幕,也开始了中国的第一次并购浪潮。以上三种观点虽然存在分歧,但我们可以认为,当时的中国境内企业并购活动处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徘徊的时期。 按照第三种观点,我们大体可以将这十年并购时期划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四年的市场启蒙阶段(1993年至1996年),这一时期并购数量很少,四年总共只有14起并购案。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多数人不知并购为何物,参与人更少,市场常常对并购感到诧异;并购的支付全部是现金,多数没有公布股权收购的价格,很少公布有关的细节;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并购往往是针对主要股本是流通股的少数几家公司,并购处于缓慢成长的自发阶段。 第二阶段是自1997年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自1997年至2002年,中国市场发生的上市公司并购数量达到了577起。在这些并购中,买壳上市是第一位的原因,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进行资产重组以达到“保壳”和“保配”目的是第二位的原因,并购重组以配合政府的国企改革任务和国企扭亏的要求是第三位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些并购是属于战略性的重组,有些则是二级市场的盈利,也有些是期望实现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等等。在这些年的并购实践中,并购的方式、支付的方式、并购的目的等都有了全面的发展和变化。从并购方式与支付方式看,有了无偿划拨、资产置换、协议转让、吸收合并、收购母公司、司法拍卖、mbo等;从并购的目的看,除了以上提及的保壳、保配等原因外,还有外资并购、敌意收购、竞争收购等新情况的出现。 2002年是全球企业并购的转折点,尽管并购规模大量萎缩,然而却是全球资本并购第六次浪潮来临的标志。并且,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中异军突起,这一年是中国并购史辉煌的开始。随着近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企业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未来几年里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市场上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将有更多的更为复杂的并购交易。全球企业第六次并购浪潮赋予了中国企业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次机遇,在并购实践中观察和学习并购技术,准确地建立企业并购战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企业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融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全球企业并购的格局及操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已经加入wto的中国企业的并购战略。然而,资本并购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新事物的出现往往要吸纳旧事物的某些优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后发者而言,初出茅庐时学习或模仿便是最好的创新,这也是我们之所以高度关注全球并购的出发点。通过对全球企业并购特征和趋势的分析,可以正确认识中国在全球并购浪潮中的准确位置。而目前全球并购的低潮和中国并购的高潮正在形成一个有趣的交汇点,准确地观察并努力把握这些差异将为中国的企业带来空前的机遇。 4结语 中国国情比较特殊,西方发达市场在一百多年中经历了五个并购阶段,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要把国外五个不同年代的并购阶段浓缩在一个阶段里发展,这种急剧浓缩导致中国并购市场的特殊性。总的看来,中国的并购是30年代的基础,60年代的手法和90年代的眼光。 中国的并购与西方的并购差异巨大,可以互相比照,但不必亦步亦趋。中国目前进行的是体制性创新,这相比于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能够创造出更巨大的生产力。而且中国人特别善于学习,并在学习上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因此,中国的并购手段有可能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 企业转型论文:关于国有物资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的思考 【内容提要】物资企业与物流企业具有本质的区别。物资企业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型为物流企业。通过对转型中面对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摘 要 题】现代物流 【关 键 词】经济管理/物资企业/物流企业/转型 1994年以来,全国物资系统出现持续亏损,众多国有物资企业(以下简称物资企业)步履维艰,与当前蓬勃发展的物流企业呈现彼消此长的明显反差。昔日辉煌的物资企业为何一蹶不振?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其发展路在何方?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 一、物资企业与物流企业的本质区别 在一些物流企业管理教材中,将物资行业等同于物流行业,把物资企业视同物流企业,我们实在不敢苟同。本文认为,物资企业与物流企业既有相近相似之处,更有本质差异。 二者的相同点是均属第三产业的流通服务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从事流通服务的市场主体。二者均通过流通服务,实现物资、物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为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质量服务。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差异。主要表现在: 1.从服务对象看,物资企业的“物”是指工业品生产资料;物流企业的“物”是指物品,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退货和废弃物等,二者含义不同。物资企业连结工业品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从生产企业购进物资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个流通过程中从事各种流通活动,把销售服务作为主要对象。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涵盖面则要宽得多,除销售物流外,还包括生产经营企业的内部物流,以及外部的退货物流和废弃物回收物流,也即以物品流通全过程的综合性服务为对象。 2.从企业功能看,物资企业从事一手购进、一手销售的营销活动,主体功能单一,虽然也配合销售实施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和信息等服务,但均系从属并服务于销售的辅助动能,且彼此分割,忽视成本核算。物流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要素实施有机结合,集成系统,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进行一体化管理,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满足用户日益多样性、个性化的物流需求。物流企业关注“效益背反”,追求整体最佳状态。 3.从服务目的看,物资企业服务的目的是在搞好供应、扩大销售中谋求购销差价、取得利润。在确保一定利润的前提下,尤其是在物资价格暴涨取得高额利润的情况下,往往忽略或不计成本。物流企业的服务目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周到的物流服务,包括提供货物运输、储存、包装、加工、配送等有形服务,以及提供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等无形服务,这是物资企业难以企及的。物流企业为社会提供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各功能、要素实现增值服务,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从管理体制看,物资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由于在理论上接受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1957年我国建立起了一套重要物资由国家集中统一管理,以计划分配调拨为主的物资管理制度和流通体系。其特点是把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通分离开来,生产资料又限定为工业品生产资料,即把农业生产资料分离开来,以计划分配调拨取代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流通。在这种体制下,物资企业作为物资部门组织生产资料的基层单位,既执行国家物资部门的职能,又担负着物资经营业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优胜劣退,物资企业大多成为弱势企业。物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和完善,探索出一套物品的物流管理经验,尤其是在物流中运用现代科技,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流通领域的新态势表明,现代物流企业是物资企业的发展方向,物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势在必行。 二、物资企业转型面对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物资企业的生产资料主业经营逐年萎缩,市场占有率连年大幅下降。2000年,全国物资系统物资销售总额仅占全社会物资销售总额52000亿元的5%,整体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明显削弱,给转型带来了困难。同时,在流通领域还存在着物资企业转型的许多制约因素。 1.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影响仍然存在。一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物资企业领导和职工的改革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企业创新意识仍然不强,习惯于传统物资营销方式,在市场竞争中开拓进取办法不多,与物流企业要求的创新发展能力差距较大。二是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完全破除,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尚未形成,多头管理和相互划分导致流通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流通不畅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三是生产资料市场发育不完善,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程度低,市场管理的法规不健全,政出多门和不平等竞争的现象较为普遍,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不少市场仍然处于无序状态。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割裂着市场的统一性。 2.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沉重。一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大量难以收回的应收帐款和改革开放经济过热年份形成的“三角债”,造成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捉襟见肘。二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方针导致物资企业目前一方面人浮于事,且部分员工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懂业务、会管理、善开拓、能创新的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后劲。三是由于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中重生产、轻流通,以及改革开放后物资企业上缴国家利锐多,国家对物资企业投资少,造成物资企业流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低下,影响流通效率的提高,致使物资周转慢、库存大、占用资金多,经济效益差。 3.流通服务方式单一,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一是服务方式和手段简易。物资企业大多仅能分段提供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送货等流通服务。有的县级物资企业至今仍用手扶拖位机运输,送货、装卸仍是人拉肩扛。二是企业组织规模和经济实力大多偏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萎缩不振,市场份额缩减,由物资流通的“主渠道”变成了“支渠道”。三是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质量总体不高。不少物资企业经营粗放,管理混乱,规章制度流于形式,难以为用户提供适时、适量、适质、齐备、便捷的规范化服务。四是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滞后。由于全国物资系统没能建成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虽然不少物资企业配备了电脑等装备,但难以提供准确、及时、实用的信息,指导决策和营销,现代化设备成了“花架子”。 4.改制改组未到位,企业机制不适应。一是省市、地市级物资部门虽然成建制改为物资集团总公司或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但大多是换个牌子的“翻牌公司”,仍是产权模糊、权责不清,沿袭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现代企业制度远未建成。二是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不够深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物资企业虽然普遍地开展了以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制度改革,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物资企业的机制转换还是初步的,在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资金管理上还很薄弱,经济效益低。由于物资企业大多连年亏损,分配档次难以拉开,职工队伍不稳,有的人才外流,企业凝聚力明显下降。三是企业约束机制乏力。有的企业领导盲目决策,出现不少“三拍”( 即拍脑袋决策、拍胸膛保证、拍屁股走人)工程项目,资金有投无回;有的用企业流动资金炒股票、搞期货,造成巨额资金损失;有的“官位”升上去,公司跨下来,或提前退休了事,或易公司当“官”;有的盲目为外单位甚至个体、私营企业提供银行贷款的经济担保,造成经济损失。有的企业领导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收受贿赂、挥霍浪费。对企业业务骨干管理乏力,“体外循环”现象时有发生,使企业雪上加霜。 5.政策环境不宽松,市场竞争不公平。一是在税收政策上,由于税制改革,物资企业由过去按进销差额的10%缴纳营业税改为按进销差价的17%缴纳增值税,税负加重。而对个体、私营流通企业采用包税制,税率仅为物资企业的15%,使物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在财会制度改革上,国家大幅提高折旧率,企业成本大增。三是在投资政策上,多年来国家对流通行业的投资少,对物资企业的投资更少。四是在金融政策上,工业企业贷款易而物资企业贷款难,常使自有流动资金紧缺的物资企业束手无策。五是在改制政策上,兼并破产政策不适用于物资企业。这既不符合国有企业改革总体要求,也不利于物资企业建立合理的市场退出机制。 三、物资企业转型的对策思考 在近年物资企业整体滑坡的情况下,仍有部分物资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向物流企业转型的优势和物资基础。这部分物资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创造条件,发展物流,逐步转型,将是可行的。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物流理念。物资企业转型首要的是转变观念提高物资企业职工的物流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的物流意识。目前应着力抓好“三转变”:一是由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转变。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的物资企业,只有从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才能向物流企业转型,与市场经济接轨。二是由市场垄断分割观念向市场一体化观念转变。物资企业要解放思想,树立变市场条块分割为全国市场一体化,变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分割为商品市场一体化,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割为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新观念。三是在企业管理观念上,要在企业的思想观念、经营战略、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根本改变,使现代物流理念深入人心。 2.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制度创新。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国有资本从物资流通行业退出是必然趋势。因此,物资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都应按照符合市场规律的产权形式规范,走先改制、后转型的路子。但从现状看,要物资企业全部退出市场也不现实。由于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相关政策也未完全到位,因而为平稳过渡,避免震荡,保持社会安定,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目前各地物资企业产权改革看,主要有两个层次、两种模式:一个层次主要是在省市以上的物资企业建立以国有资产为运营主体的母子公司体制;另一个层次主要是在地、市、县级物资企业形成以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为主的多元主体、多种形式的产权体制。改制方式包括资产置换、重组再生、兼并联合、整体或部分买断等,使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职工参股、控股或全部职工股的多元产权主体,国有资本实现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经营上实行承包、租赁、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等多种方式。同时,结合转换企业机制,并在围绕和抓住企业主业优势的基础上,向相关领域延伸,发展现代物流。 3.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开展现代物流业务。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各种物流功能、要素进行整合而发展起来的。从现状看,我国许多物资企业拥有一定规模的用地、仓储设施、运输装卸手段和加工配送能力等物流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物质条件。充分利用这些物流资源,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方式进行整合,开展现代物流服务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调整企业发战略。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物流企业为方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业务创新为主线,以整合物流功能、要素为重点,以降低流通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为中心,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物资经营企业可以选择物资为主业的集中经营战略或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多样化经营战略;物资储运企业可以选择物资储存为主业的运输集中经营战略或以储为主、储贸结合的多样化经营战略等。不论企业实施何种经营战略,都应对企业内部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和一体化,形成企业物流。在此基础上,发展工物、物物联合,对企业外部物资资源整合与合作,与生产企业和其他物资企业开发社会化物流,并合作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 4.打造几家大型物流企业,重视应用信息网络技术。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跨国物流公司纷纷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抢滩中国市场。势单力薄的物资企业很难与之抗衡,需要打造我国大型物流企业,利用本土优势与之竞争,并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物流市场的竞争。物资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而物流企业则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打造大型物流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物资企业,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因此,应选择规模大、资金足、管理严、班子正、队伍强、效益好的物资企业,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界联合,吸纳国有、集体、民间资本和引进外资,利用现代科技和管理经验,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物流资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型物流企业应充分重视信息和网络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当前要重点抓好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逐步实施,稳步建设。在不断满足实际需要中发展,在需求和技术进步中逐步提高,形成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营运水平,为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5.推行现代物流服务方式,加快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朱总理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省市物资企业集团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牵头组织、逐步推行。一是组织集团直属企业及部分市县物资企业建立连锁经营网点,使目前分散分割的物资流通网点逐步形成分层次的、具有相当实力的连锁经营网络体系。二是有选择地在一些经济发达、交通枢纽的中心城市,建设和改造一批物流配送、加工中心,建成配送、加工网络系统。三是改进物资运输方式,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推广集装箱、托盘和汽车门对门运输先进方式,实现运输、包装的标准化。四是由有志于现代物流事业、年富力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组成强有力的班子,由他们物色一批职工,组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多渠道筹措启动资金,从业务熟悉的几个品牌品种如钢材、水泥等入手,开展制,逐步实行、配送、加工等有机结合,以全新的企业、诚信形象和优质的物流服务赢得市场。 企业转型论文:中小企业转型机制的探析 摘要: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成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本文以两次渡过经济危机,不断探寻转型出路,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某中小企业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叙述和分析,从中总结出了笔者对中小企业转型机制的几点思考,从战略升级、产品升级、人力资本升级、整体形象经营四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探索,从而为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经验的借鉴与交流。 关键词:中小企业 资源型经济 产业升级 从99年至今,全球经历了两次金融危机,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创。在巨大的金融地震下,许多的企业轰然倒下,甚至是许多跨国公司,虽然在各国政府的调控下,免受覆灭,但也面临了江山易主的命运。面对多变、脆弱的经济体制,作为微观个体的企业,如何抵御金融危机的侵袭,如何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成为企业生存面临的必修课。 中小企业是指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亿元以下的企业。我国中小企业,随尚处稚龄,但却是我国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主要以家族企业为主,平均寿命仅为三年多,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研究能够走出两次经济危机的冲击,并不断推进本身发展的中小企业,对我国中小企业整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金融危机既给我们带来了危机,也给我们创造了机遇.山西省在这次危机中,放缓经济发展,致力于完成资源型经济的转型.从20世纪50年代末,资源型经济的问题先后出现在了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如今“资源诅咒”已被公认为一种经济怪像,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同时资源型经济的转型也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山西省是资源大省,既兴于煤炭,也痛于煤炭。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西累计生产煤炭11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4。但辉煌的背后,是资源粗放型开采造成的浪费,生产不规范引起的环境恶化,管理制度落后造成的矿难等,如今贫富差距拉大,更使山西动辄处于舆论风暴的中心。为了积极促进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山西省在煤炭行业开展的关小上大、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等“三大战役”,在这样一种改革的大潮下,作为一个微观个体的企业又如何妥善经营自我,配合政策,实现山西省经济的转型,如何在规范推进企业规范发展的同时,增加企业的社会效益,使企业与社会共同进步,是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其次,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面临着一个困惑,即“做大做不强,做大就死”。中小企业在模仿与摸索中困难前行,走了许多弯路,但是却迟迟不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曾有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是6年。更有人说,有些地区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仅为2.9年。虽然对于中小企业到底能活多久的问题众说纷纭,但造成中小企业短命的原因,除了外部环境影响外,就是自身内功不够,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的竞争规则开始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国提出了“后现代制造业”的概念,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开始探寻新能源、清洁技术、生物工程等同时兼具效益和社会责任的道路,并将此作为国际制造业标准以提高进入门槛,主导技术含量更高的国际贸易规则。依靠低成本竞争和大量的能源消耗已经不能满足创新的要求,一个“创新竞争时代”正在来临。中国的中小企业首先必须认识到环境的变化,靠低成本和大量能源耗费,重返出口市场和规模是非常困难的。 融资问题是一直以来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对于智力密集型企业,创新更加需要充足资本的支持。舆论普遍表示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个大的工程,要政府、银行、中小企业各个部门来协调解决,同时中小企业应当开辟更加立体、多元、多维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要想吸引风险投资必须在三方面下工夫:首先是建立良好的管理团队;其次是新颖的商业模式;最后是让资本看到市场发展的潜力。 尽管大型国有银行推出了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但实际上成效并不明显,而另一些小银行、小额贷款机构又没有太强的资本实力,无法应对中小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重要的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坚冰不消,则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就会不足。金融机构应该侧重扶植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强自身创新。 虽然关于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也有很多说法,但我们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整体研究还是不能反映出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为了走出“做大就死”的怪象,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广泛的统计和研究,定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是一项具有社会价值的研究。 1 研究思路 以a企业为典型的案例,进行个案追踪,并结合其他同类企业和中国经济政策调整,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使用个案追踪法为主,同时通过关键人员的深度访谈,重要历史资料的查询等方法,对历经两次经济危机,转危机为机遇,成功实现企业两次转型,并逐渐从小型企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尝试进行了总结和讨论,为中小企业转型的转型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2 案例阐述 a企业前身为国有煤矿,以煤炭开采起步,于1998年工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十多年来,为适应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的变化,积极在投资办学、高科技生物质新材料、农业产业化种植、房地产开发等领域进行摸索,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于2009年9月组建了集多种产业的、综合性的集团公司。 2.1 两次危机中的转型 煤炭产业属于国家具有战略性的能源产业,为有效解决煤炭行业安全事故频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规范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在煤炭政策上不断调整。1999年金融危机下,国家审时度势,推进煤炭企业私营化,在经济形势晦暗不明、政策创新、资产负债率高、公民观念受计划经济体制约束等复杂的情况下,公司领导人果断接受国家改制的试行方案,实现产权的股份制重组,减少国有股比例,完成了公司的初步架构,并致力于公司整体得配套改革,成功完成了公司的第一次蜕变。在此后的十年间里,企业稳步推进,快速发展,同时,不断推进产业经营的多元化,减少市场风险,并在政策的引导下,将投资转向高新技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度爆发,山西省在煤炭行业开展的关小上大、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等“三大战役”,力求煤炭产业向集团化发展。公司以此为契机,与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进行控股重组,改变了资本的重组,并实现主营产品的过渡,全面实现了资本重组和产业升级,完成了公司的第二次成功转型。 2.2 投资教育事业,造福山区百姓 回报社会、投资办学是实践“教育兴企、人才强企、社会养企”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企业品牌效应的重要形式。集团公司在当地投资兴建学校,学校一期工程总投资5300万元,于2005年8月开工建设,2006年8月竣工,2006年9月1日正式招生。首次招生1700多人,目前在校生共3000余人,教职员工320余人。学校开设小学、初中、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综合高中三个学段。学校运行三年多以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肯定,为集团的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3 引进科技产业,奠定发展基础 为推进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将有限的煤炭开采转化为可再生能源产业,集团公司于2006年开始,决定投资开发生物质新材料产业。几经项目的甄选,决定于北京某研究所联合,投资某植物工程塑料的千吨级放大生产线项目。该技术国内空白,其产业化是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攻关项目,主要由少数跨国集团垄断经营,我国主要依赖进口,年进口量达5000吨左右,仅用于制造汽车输油管每年就超过4000吨。该项目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同时由于原材料的需求,可以有力拉动农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巨大的科研和市场风险,集团领导人经过长时间而缜密的考察,决定立项投资。2.4 开发庄园经济,拉动农业发展 生物质新材料项目70%的原料来源于农业经济作物——蓖麻,年产1000吨工程塑料,需消耗蓖麻籽12000吨,需要6.8万亩耕地投入蓖麻种植才能满足需要。为此,集团公司2005到2006年先后和山东、山西、内蒙古农科院等蓖麻科研机构达成技术协议。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战略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现转型发展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集团积极置身于集多项产业为一体的多元化、集团化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集团公司将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继续在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上进行积极的尝试,为打造百年企业奠定更好的基础。 3 转型机制的探析 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企业健康、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a公司的发展历程,我们提取出以下几点有价值的方向,以供进一步探讨: 3.1 战略升级 战略是转型发展的总纲,战略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目标”和“四项措施”: 3.1.1 两个目标: ①改革目标。以新组建集团为依托,放大与完善公司发展的平台,实现集一产、二产、三产于一体的体制升级与制度创新,完善集团管理模式。 ②转型目标。抓住政策和市场的机遇,寻求与探索进入资本市场的方式与方法,让资产与资本两大资源同时为公司创收增效。 3.1.2 四项措施: ①整合内部资源,进一步完善集团法人治理结构。 ②整合外部资源,实现体制健全、机制创新、管理科学目标。 ③聘请专家为公司上市做好参谋,打好基础。 ④以内部理财公司为基础,探索进入资本市场的方式方法。 3.2 产品升级 产品升级乃至产业升级是转型发展的具体做法。集团公司积极分析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对投资项目进行了审慎的选择。应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科技产业薄弱的现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造了一系列平台,促进资本和高科技的联合发展,化工项目的选择正是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同时,减少贫富差距,加快农业步伐,促进城乡发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调整的方向,公司在项目选择上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建设方向,投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的选择上尽量扩大双赢。 在投融资问题上,公司着眼于资本的经营,进行了多元化的灵活融资,放大资本的功能。在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与知名研究所的合作,增加公司的智力资本;通过与汽车市场的接轨,吸引资金,增加投资者的信心;改变传统观念,大胆与大型企业合股,增加企业的无形资本,为企业拓展生存空间;同时,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及时获得资本市场的信息,如申请各种国家基金和贷款等。总之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能否灵活有效的融资是发展的关键。 3.3 人力资本升级 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这种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a公司通过在城市设立人才中转站,进行了尝试,促进了供求双方的了解,同时成功与当地的高端人才市场建立了流通渠道。通过高科技技术项目的引进,成功提升了人力资本的核心组成,引进了一大批处于学术前沿的博导、博士、研究生等以及处于技术前沿的高级工程师,可以说实现了人力资本的跨越。新旧思想的相互作用,为内部的有生力量带来了发展的空间,一大批具有潜力的内部人员,在不断的学习中,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学习等形式,知识技能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建立了人才的内部竞争机制与外部流通机制初步接轨,有力的提升了公司的人力资本组成。 3.4 整体形象升级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小规模时,一直挣扎在生存线上,但是随着企业向规模化经营推进,对社会的影响加大,必然考虑企业整体形象的经营,在这点上,可以说我国在整体上是落后的,例如丰田、肯德基等都非常注重整体形象的经营。地方企业在做到一定程度上后,必然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例如山西的煤老板、温州的轻工业等等。但是知名度不等于美誉度,对于一个企业的整体形象来说,美誉度才是这个企业的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一旦具备了公众形象的雏形,作为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一个组织机构,必须要对自身的整体形象美誉度进行系统的经营,建立自身积极健康的公众形象,成为地方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动荡的冲突与变革中,正是由于a公司积极投身于投资教育事业、惠农产业,改善当地民生等的事业的过程,找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空间和资源。 4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追踪a公司的发展历程,发现背后决策的机制,和企业发展动向的分析,对金融危机冲击下,资源型经济转型背景下,对中小企业的转型机制,从观念、战略转变、产业升级、人力资本升级、整体形象经营等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小企业转型过程中,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和配置,进行了经验的总结,为同类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的作用,也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实证材料。 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中小企业在产业转型后,如何进行体制和制度的建设,管理体制即是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整体的协动性,管理体制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改革开放后,我们曾一度模仿西方的管理技术,但是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具体文化与个体的差异等因素,我国企业虽不断尝试,成功者却寥寥可数,同时缺乏系统化的总结和有效的推广模式。例如浙江跃进集团倒闭后,所暴露出的管理漏洞,松懈的管理体制最终不能适应规模的扩张,最终导致一个本土跨国企业走入绝境。而海尔集团,利用自己有效的管理模式,成功的进行了0成本扩张,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张,必然面对整体资源配置和协动性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一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借鉴西方的经验,更多要运用方法论,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结构,探索寻找自身的管理体制升级方案,建立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为企业的转型与突破提供基本的保障。 面对我国复杂的地域环境,不同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否具有共同特征,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能否总结出系统化的解决模式,这都是我们将来面对的问题。总之,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有生力量,同时历史短暂,境况复杂,需要政府与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促进中小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为推进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转型论文: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 摘要: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己成为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增值税的内涵及运行机理,并提出了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 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值税转型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财政收入影响;财务决策影响;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作为增值税转型等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原则,有着深厚的现代税收理论根基。其对企业财务决策影响表现在: 一、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我国经济以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持续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而上市公司经营收益能力和生产效率却逐年下降,二者形成强烈反差。要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考虑从制度供给方面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值税转型可以通过建筑投资和设备投资的差异性税收政策,购建由投资总量增长模式向技术增长模式转变的制度激励机制。 二、对企业筹资的影响 筹资决策的关键是要在借款与权益资金之间做出选择。由于借款利息的固定不变,不因企业盈利的增加而增加,也不因企业盈利的减少而减少,在投资报酬率高于利率时,企业应该多借款,可以提高权益资金的报酬率;如果投资报酬率等于利率时,则筹资结构对权益资金的报酬率没有影响;如果投资报酬率小于利率时,则多借款反而会降低权益资金的报酬率。增值税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会提高企业的投资报酬率,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企业的筹资结构中,可以适当增加借款的比重。 三、对企业收益及其分配的影响 第一,增值税制的变化,不仅使大量采购设备、固定资产投入很高的行业受益,也使那些重型设备制造行业受益,其受益程度取决于增值税变化对其下游行业的投资刺激力度。 第二,增值税制的变化对国家税收的影响会在相当程度上被所得税的增加所抵扣。而且,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刺激力度越大,上游设备制造商的利润率越高,国家实际增加的则政负担就越小。 第三,增值税制的变化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刺激,会增加全社会的价值创造。通过以上对增值税转型后给企业则务状况、经营成果带来得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会对企业财务产生良性影响,特别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有明显的“减负”作用。但由于行业性质的差异,“减负”效果也不尽相同。 四、对策 为解决增值税转型给企业财务决策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企业财务核算的一般原则及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按现行会计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1)企业购进不符合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的固定资产,其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仍然作为固定资产成本入账,借记“固定资产——含增值税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利目。 (2)企业购进符合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的固定资产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其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不得作为固定资产成本入账,而应增加企业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科目。 (3)企业购进的符合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的固定资产如改变用途,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对外投资或个人消费等,则应将其“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记入相应利目,借记“应付福利费”、“在建工程”、“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科目。 2.建立两套固定资产价值重估体系 为解决增值税转型给企业资本运作带来的不便,保证固定资产重新估价的正确性,对含增值税和不含增值税的固定资产应分别建立其价值重估体系。在进行固定资产价值重估时,含增值税的固定资产评估价应以含税固定资产价值为参考系,而不含增值税的固定资产评估价应以不含税固定资产价值为参考系。这样,既可使各类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前后保持一致,也能避免了因选用不同的价值参考系而导致固定资产重估价值偏高,进而虚增企业资本公积等负面影响。 3.会计信息披露应说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随着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大,增值税转型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程度也会不断加大。对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却很难自行分析。为提高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公正性、客观性、可比性,客观上要求企业披露会计信息时,应将增值税转型对其资产计价影响数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利润变化数在报表附注中作详尽说明。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背景下的某品牌手机营销策略探究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十分的迅猛,社会也变成了一个大数据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一定要在海量的信息当中寻找出最为关键的因素,尤其是科技型公司,为了更好地对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以小米手机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大数学背景;小米手机;营销策略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下,也促使我们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在这个背景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也在随之而发展变化,这个时候品牌手机营销策略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和发展,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营销效果。 一、大数据背景下手机营销所存在的问题 1.大数据质量有待提升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也变得更加的方便,在这种高度开放的互联网时代下,任何人都能通过互联网终端来实现数据的传递,可以社会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传递就会变得多样化,而这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错误或者是干扰信息,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手机营销策略质量造成影响。 2.大数据应用程度有待提升 在大数据背景下,小米手机在应用程度这一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优势,并且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可是,大数据发展时间以及小米企业本身条件都会对大数据应用程度进行限制,这个时候就会致使企业大数据应用程度有待拓展。 3.大数据营销效果低于预期 如果我们从理论这一层面来看的话,商家使用大数据对社交网络平台进行整合,能够更好地掌握消费者对于小米手机的评价以及各种信息,以此来挖掘出用户的根本诉求,从而确保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于消费群众,这样营销也就会更加有效。可是,在现实营销过程中,有些客户也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警惕心理,这就会致使手机营销受到阻碍,有些还有可能会因为精准化推销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就会降低品牌价值,从而致使大数据营销效果远远低于预期。 4.用户隐私和安全受到威胁 大数据营销基础本身就是建立在消费者行为数据上的,这个时候消费者隐私以及安全问题就会受到较多的关注,而这也是大数据背景下营销策略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拿小米公司来说,在2014年就曾发生过数据泄露现象,这不仅对手机营销造成了影响,还对品牌形象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二、大数据背景下小米手机营销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尽可能拓展数据平台 小米手机早在最开始发展阶段主要就是依靠网络来进行推广以及宣传,因为这一宣传推广方式费用较低,同样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网络覆盖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将所有地区都覆盖到。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手机这一行业的竞争也变得越发的激烈,而最开始的营销策略也就开始变得老套,很难被消费者接受。针对这一现象,小米公司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就一定要采用一套全新的营销方式来对自身品牌进行推广和宣传,以此来扩大自身品牌的影响力,从而就能有效地抢占线下市场,增加手机销量。此外,在手机营销过程中,大数据获取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对手机精准营销造成了影响,虽然说小米公司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来获得一些用户交互数据,课时相比较于腾讯、百度等公司而言,小米数据获取明显就存在不足,所以说,小米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还是要加大对社交平台的关注,通过各种社交平台来对自身品牌进行推广和营销,这样也能更好地提高营销的精准性。 2.加大人才培养,提高企业员工能力 任何公司或者是企业的发展度不可能离得开人才,因此,在手机营销过程中,公司还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最大程度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手机营销质量的提升。针对这一点,公司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大数据技术人才的培养,因为在这个大数据背景下对于大数据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而只有具备了大数据技术人才才能避免对于数据的杂乱无序处理,从而才能实现营销效率的最大化。 3.注重产品质量,对产品类型进行拓展 在大数据背景下,良好的营销策略以及理念为小米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以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带动全国手机销售转变。但是,如果从长远维度来思考的话,多元化的影响方式在某些程度上有可能会造成用户反感,特别是手机这一技术密集型产品,最终的技术水准才会直接对用户体验造成影响,这也是实现营销的基础以及重要推动力。对于小米手机来说的话,如何实现购买用户的精准预测,以及为用户提供恰当好处的产品是较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手机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小米手机质量技术问题一直是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要想真正起到良好的大数据营销效果,还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尽可能的对产品类型进行拓展,就拿苹果为例,ISO系统所存在的流畅性就是MIUI需要学习的一点。此外,在营销过程中,还可以对大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获得市场对于高端手机的需求定位,并且以此来开拓一个高端的小米机型,这样就能实现高、中、低消费的全覆盖。 4.规范自身准则,对用户权益进行维护 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自身隐私以及信息安全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小米手机要想得到更好地营销效果以及质量,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规范自身准则,尽可能的维护用户权益,这样才能提高品牌形象,从而才能在这个激烈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针对这一点,小米公司首先需要按照大数据现有的政策规定来制定出相应的准则,然后加大对技术团队的培养,以此来避免客户隐私受到侵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下,社会运营方式也受到了较大的改变,信息的丰富以及共享的便捷也促进了大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营销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变革。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能够实现有效地营销,本文主要以小米手机为例进行了具体的营销策略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作出贡献。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下白酒行业数字化微营销模式探讨 摘要:如今,当我们随手翻开报纸杂志、打开手机电视、搜索热点新闻,“大数据”一词被炒得很火,“大数据”正以势不可挡的气势迅速融入我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中去。这是继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数字革命、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数字计算和通信等变革将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制造业的未来。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营销;精准营销 在我国的白酒行业里,白酒是一种基于感性消费的精神与物质饮品,以情动人,同时也因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导致产品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大数据技术将成千上万的数据汇总收集、分析数据从而建立白酒数据库,打造不被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整合与提升白酒产业链,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化微营销无疑为深陷泥潭的传统白酒销售注入了强心剂。 一、传统白酒营销的弊端 如今电视白酒广告的内容设计,沿街白酒门店装修陈设、参加各种白酒订货会,大家会发现白酒行业不同厂家的产品、品牌故事、招商渠道、包装设计、价格定位存在高度同质化现象。比如虚构的“品牌故事”、统一的“纯粮酿造”、独有的“陈年窖藏”甚至虚假的功能疗效等浮夸的广告用语,相互模仿的平面包装设计、陈旧的促销推广模式等,白酒行业现已进入高度同质化的营销误区。无论是老品牌还是新产品大都在相互借鉴、相互模仿抄袭,整个白酒市场的产品和营销模式都走入了同质化营销怪圈。而真正创造出并实施差异化营销模式的品牌厂家寥寥无几。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将数以万计的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量化分析,从而全面了解和预测客户需求打造客户专属的白酒产品。传统白酒的销售渠道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流通渠道:经销商、特约经销商;(二)商超渠道:大、中、小型超市;(三)餐饮渠道:酒店、餐厅、大排档;(四)团购渠道:各大中型单位、外资企业、电商团购等;(五)直销即零售业。但就目前的白酒行业的销售现状与整个经济环境,经销商、商场超市、餐饮这三个渠道由于包含经销商促销费用、铺货产品占用资金、销售返点、员工工资、差旅费等开支,销售利润不尽如人意;电商销售受传播渠道制约也不够成熟,直销业绩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白酒行业急需借助“大数据”东风进行渠道资源整合。 二、如何进行数字化微营销 1.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要借助大数据“造势”,传统纸媒已然没落,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给白酒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依托大数据搭建微营销平台成为趋势。通过消费者日常使用的互联网终端软件,诸如微博、博客、微信、论坛、贴吧、短信、APP等数字平台营销自己的产品,进行广告植入制造网络互动内容,将白酒与“潮文化”有机结合,引导白酒消费新潮流;具体可以借鉴重庆江津老白干酒厂的“江小白”、泸州老窖的“泸达人”、河南宋河酒业的“嗨80”、河北三井酒业的“小刀”酒等等。利用物联网、数字媒体、大数据分析对关注用户已经形成的庞大数据流进行科学分类和精准营销,将会使传播效果无限扩大。其传播方式可以归纳为: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核心内容+终端促销+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目前,全世界具有备数据获取存储处理和传输的终端设备,已经超过100亿台,并且以每两年成几何倍数速度增长。网络将大众带入了信息共享时代,数据传输速度越来越快,成本越来越低,当公共数据与民间拥有的数据资源相互融合,就会创造出无可比拟的创新力、财富创造能力和社会进步推动力。 2.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微营销最大特点就是产品数字化。2012年以来,因宏观政策、产能过剩、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白酒行业进入了深度休眠期,白酒行业的“黄金十年”已一去不复返。一直以来,酒企大力倡导的差异化营销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换瓶不换酒”,消费者满意度低,甚至被一轮又一轮“不促不销”的价格战中伤感情逐而失去对原有产品的忠诚度。白酒产品数字微营销的模式就是要是围绕“打破短期利益和经销商满意度”去拓展崭新的市场,想尽一切办法为顾客提供超值化的个性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客户提供从产品原料甄选、生产工艺、技术创新、口感调试、价格定位、VI设计、包装运输、人文关怀等多方面深层挖掘差异化与个性化的营销模式,才是白酒产品营销模式的突破口。具体说来就是,网络终端联动、菜单精选订制、全程实时监控、产销无缝链接,将白酒产品进行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营销,这将全面开启智能新时代,改写白酒企业传统“换汤不换药”、“换瓶不换酒”的营销格局。 3.白酒说到底仍然是一种带着人文关怀的快速消费饮品,营销终端是消费者,而不仅仅是分销渠道,一切数据的运用都必须以消费者为主体,从源头收集数据、分析运用,掌握生产各个环节的精准数据,同时兼备销售数据的预测和基于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频率等要素做到数字化精准微营销。白酒企业对潜在客户的挖掘早已经不是新鲜事,针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数据挖掘要从历史购买路径、偏好、反馈、客户类型、广告效果等方面去考量。白酒作为传统行业的产品,其主要消费人群仍然集中在35岁-45岁中年男性群体,但是年轻的80后、90后容易接受新事物,寻求新体验是重要的潜在消费群体,如何打造白酒与“潮文化”的跨界组合是酒企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例如:茅台集团专为女性打造的悠蜜时尚蓝莓酒,一款针对女性饮酒市场推出的战略单品,致力于从女性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细节入手,以情感为突破口寻找素材,研究该群体对口味、价位、包装、消费等方面的特殊心理需求,打造“时尚、健康、女权标签。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传递有时效性,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产品的曝光率和消费者的参与度,通过线上多元化的互动+微电影+话题讨论+网上抽奖+会员满赠等手段聚集人气,提高消费者的关注度。例如:2016年小郎酒通过年轻人喜爱的娱乐方式开启数字营销时代,精准定位的个性化营销在深圳海岸城电影院拉开序幕。在《功夫熊猫3》电影宣传活动现场,小郎酒的酒香与热情引爆全场,80后、90后的小年轻群体喝着调师调出的小郎特饮,扫二维码并转发活动内容能就幸运拿奖,进到影院更有爆笑视频,以人气吸引目标人群,以口碑稳固目标用户,小郎酒凭借“敢想敢爱敢冒险”的精神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小郎酒随者的行列中。 小结 面对消费群体日新月异的变化,白酒的数字化营销手段会更加多元化、渠道多样化。依托大数据技术,白酒企业实现一对一数字精准营销、跨界营销、数据库菜单订制营销会成为白酒行业创新营销模式的主流;但无论什么策略都离不开销售、推广和传播,导入数字化管理也应该是未来白酒企业值得重视的战略,其与数字化营销有机协调与衔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数字化微营销的最大效力。 作者:林岚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下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途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这就使得电力企业不得不对营销管理创新途径进行探索。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数据的概念以及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然后对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创新途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 引言 大数据属于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其战略意义不仅仅是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且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在2013年,大数据开始由理论转变为现实,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意味着电力企业在理念上、管理体制上以及技术路线上都要进行重大的改变。在这一前提下,电力企业就必须对数据展开全面的研究,对自身营销管理进行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才能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1大数据概念 目前来说,大数据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以及固定的表达方式,但是在互联网、有关专家的释义中,其本质内容基本是一致的,都是指对大规模数据进行获取、处理、管理、分析上能够实现快捷、高速分析的一种技术手段。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对于大数据概念的定义中指出,在对数据进行获取、处理、管理、分析时,大数据的能力范围远远超过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在当今时代,大数据理论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当中,并且发挥着其特有的优势,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客户网络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挖掘出各种潜在的商业信息,为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策略制定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见图1)。 2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2.1电力企业营销管理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给电力企业营销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可以说是为电力企业改革的深化、服务层次的提升,企业管控的增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创新途径。但是同时也给电力企业营销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电力企业大数据的管理、操作和运行等方面,大数据时代都对其智能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大数据的主要任务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存储,更倾向于挖掘更加有效的信息。而且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调整优化当中,电力市场在开发上的难度明显变大,低碳技术的推广,更使得分布式能源占比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电力企业的营销[1]。 2.2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 电力营销具备的发展趋势有两种,一种是多专业数据融合,一种是数据可视化。①电力大数据主要是针对电力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上实现数据的融合和提炼,并且要做到和其他部门以及业务进行数据共享,从而使电力企业数据系统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②电力大数据可以通过可视化低碳技术图形把数据的细节十分清晰地展示出来,并且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运行状况做出适当的调节,在反映各类数据状态时,能够做到反映及时、全方位考虑并且十分准确。 3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创新途径 3.1实现故障抢修可视化管理 要想实现故障抢修可视化管理,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化运行抢修体系,这一体系是基于电力生产抢修平台的,并且其是实现故障抢修可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配电网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可以称之为客户和电网之间的纽带,在实现电网和用户的供用关系上,配电网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配电网在电力生产中出现故障的频率很高,所以在电力生产时应该把电力网的抢修工作当成一个重点。在进行配电网维修时,要求抢修人员直接和客户接触并且要能够克服周边环境和时间的限制,但是目前我国配电网抢修工作还处在一个建设初期,相关技术还不成熟,所以,在进行配电网抢修工作时,要能够严格遵循流程。(1)供电公司一旦接到报告电话,要迅速联系当地配电网运行指挥中心,并且下达相应的工作任务。抢修指挥平台要能够清晰地听取客户的描述,从而知道故障的性质、判断故障的原因。(2)要设立一个第一梯队,在故障发生时,由第一梯队首先抵达发生现场判断故障的情况,如果是简单故障,就由第一梯队直接开展故障处理,如果故障比较复杂就迅速指示第二梯队抵达现场进行处理。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哪一个梯队进行故障处理,都要做好汇报抢修记录。某电力企业在实现故障抢修可视化管理后,有了很大的成效。不仅在可视化抢修平台上实现了对通电用户的分析,提升了供电服务水平,还通过使用全球信息技术实现了生产营销和其他数据之间的联系。该企业通过使用“主管人即是负责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准确落实了抢修工作。另外,还实现了抢修信息实时更新、故障主动推送,这两方面都充分的利用了GIS技术,实现了故障抢修自动化管理。 3.2实现“四分”线损精益化管理 所谓四分线损管理,主要是指对分区、分线、分压、分台,运输管理这四个方面进行线损管理。电力大数据对于四分线损管理的应用主要是基于GIS技术电力大数据系统,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在实际应用GIS技术电力大系统数据时,四分线损计算的主要体现方式在分区线损,分线线损、分压线损,以及分台线损上,这四种线损在电力大数据系统中可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计算,并且可以提出对异常问题的分析处理办法。(1)需要根据已经有的相关数据进行线损模型的建立,请并且要根据数据的来源,不断地对现实模型进行实时更新,然后进行线损计算。在计算时,要确保计算对象全面,不可以出现遗漏的现象,因为数据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所以要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才可以保证数据可以随时被调用。(2)要降低四分线损,实现精益化管理。传统降低线损精益度的方法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主要方法是对相关线路进行改造、提高功率因数,而实现线损降低的精益化管理需要有关部门对线路的导线、截面以及路径进行筛选,并且要不断地推广节能型配电变压器,这样才能实现线损工作的精益化管理,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 3.3通过合作减少电费回收风险 在电力企业运行当中,电费回收工作虽然看起来占比比较小但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电费如果回收不及时,或者是电费回收不足,就容易出现电力企业正常用电服务停滞的现象,甚至影响电力企业正常运行。然而,在当前电力企业管理中,回收电费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由于目前的收费方式、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电力企业一直都承担着很大的电费回收风险。(1)目前电费的收费方式很多都是先用电之后进行缴费,再加上很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完善,给部分不法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电费回收风险。(2)客户在用电缴费上的意识大多比较薄弱,并不能够意识到用电缴费会造成电力企业的市场预测和预警防范等方面严重缺失,阻碍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需要电力企业和相关税务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协作、共同监督,从而保障电费回收的时效性[3]。某电力企业在应对电费回收风险上就制定了相应的电费担保模式,增加了对由电费回收风险用户的实施力度,通过设置电费担保周期的方式,对经常欠费的用户进行惩罚,从而减少了电力企业在电费回收上的风险,提升了资金的回收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背景下对电力企业营销管理进行创新已经是一个必要的发展趋势,这不仅符合社会的发展步伐,也是实现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实现故障抢修可视化管理、实现“四分”线损精益化管理,同时通过与税务部门的合作减少电费回收风险,这样才能有益于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创新,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作者:李玉梅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赣州供电分公司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背景下营销渠道创新发展 摘要: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将前端的市场营销事情架构在大数据的根本之上,营销渠道进行创新,原则上是以最大化地实现企业发明、创造和交付代价。以大数据出现的时代为背景,探讨大数据的含义,及大数据对营销渠道的影响。最后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商品即渠道,智慧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三方面启发,对于营销渠道的提出创新性思维。 关键词:大数据;营销渠道;创新性思维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深入,大数据已影响到个别消费者,甚至是消费者的各个方面。只要消费者参与消费,此消费行为已经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当前信息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以数据驱动为导向的金融、市场、战略、营销和运作管理研究和实践,将成为未来商学教育重点发展的核心领域。现阶段,国内外大数据研究主要集中于大数据对企业的影响、大数据风险控制以及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管理与创新层面。因此,利用大数据基本技术路线,构建以市场为导向,更好将商品或服务传递给顾客的营销渠道的创新思维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大数据 1.大数据的定义 “大数据是一个体量巨大、数据类别巨多的数据集,并且这样的数据集无法用传统数据库对象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它可以实时为企业撷取、管理、处理、整理数据,生成企业所需的数据资料”。对大数据的定义,目前有下列几种表述:麦肯锡咨询公司指出,大数据是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办理和说明分解,其对象的长度超出了典范数据库软件的数据调集。GartnerGroup公司则以为,大数据是必要运用一种新的模式才能具备更强决策力、洞察发明力和流程优化本领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黄升民、刘珊等(2012)认为,大数据是指那些巨细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标准,一样平常的软件东西难以捕获、存储、办理和阐发的数据。 2.大数据的特点 对于大数据的特点,对大数据的特色,罗爱宝等(2011)以为大数据具备如下特色:(1)数据量大:凡是到达TB级的数据;(2)数据对象异常复杂:面临的繁杂数据常常不是单一类型的数据;(3)复杂形态数据。大数据的特点也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甚至受研究者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背景的影响。所以,可能会出现多种大数据的特点的阐述。各种因素的影响是一种持续地、变化地并伴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这让研究工作变得更加有趣并且有挑战性。 三、大数据影响营销渠道 营销渠道是指主体是企业或个人,从事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一些货物或劳务时,达到获得这种货物或劳务素所有权,或者是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活动。渠道的结构直接影响着渠道的控制,概括地说,“渠道的控制就是指通过对渠道的管理、考核、激励以及渠道冲突的解决等一系列措施对整个渠道系统进行的综合调控,公司建立起渠道系统,仅仅是完成了实现分销目标的第一步,而要确保公司分销目标的顺利完成,还必须对建立起来的渠道系统进行适时的渠道控制,渠道控制构成了营销渠道管理的核心内容,渠道结构及渠道的搭建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而渠道控制则贯穿于渠道系统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 1.大数据背景下营销渠道结构的影响 营销渠道结构的本质是企业或个人将其转移的货物或劳务进行任务分派,渠道功能在渠道参与者之间的剖析。大数据首要经由过程两个方面影响营销渠道的布局:一方面,通过对数据的收集,针对企业提供的商品服务的特性、定期的销售数量、区域销售情况进行分析,可对渠道结构的进行优化,实现渠道结构扁平化。另一方面,在制定渠道目标时,应本着可达到、明确、可测量、相关和有期限的原则。可改变渠道设计的思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关键在于真正了解用户及他们所使用的你的产品的状况,改善用户体验,做最适时的提醒。通过巨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以消费者为导向这两方面,影响营销渠道的表现在为实现渠道扁平化提出重要依据。特别指出,渠道结构扁平化一般理解为,主体对象为营销渠道结构所采取一种策略,基于个体消费者或企业,建立一种简洁而畅通的构造。这种渠道策略被人们接受的原因:(1)避免因中间商层级过多而引发的众多问题;(2)达到减短消费者与企业的距离的目的;(3)尽可能节省中间环节的相关(运营)成本。 2.大数据背景下对营销渠道控制的影响 针对现代企业来看,有效性的渠道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在渠道设计、规划、安排、建设、维护和协调的过程中,根据控制力大小,进行运作后取得的相应的结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渠道控制力水平的关键:渠道的忠诚度。渠道控制力主要是指两个方面:①渠道供应链条的整体控制水平;②渠道客户忠诚度的掌握能力。一方面,借助巨量数据,直接影响到期望,这种期望来自渠道链中各个客户通过合作获得的利益的多少,还来自对未来合作前景的期望。期望更多的是获取相关利益,这种利益来自,通过对渠道链条核心的整体控制,结合巨量数据的分析和共享,同时也达到渠道成员清晰,期望能达成的,渠道合作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应用带来精确营销,使不同层次渠道的客户能及时获取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从消费者心理角度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消费者被企业的积极关注所打动,随之客户的忠诚度不断提高,控制力也越为上升,从而不仅影响到企业市场占有率和扩张速度,而且能更好的提升渠道控制的有效性,使渠道控制力不断扩大。 (2)渠道控制的基本原则:要以顾客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渠道控制的结果与产品的细分市场有密切的相关性。分歧企业的渠道扶植、节制模式怜惜与其产物的细分市场的特色相对应立室,才能从布局上包管所冷箭渠道链的有用性,奠基终究有用出货的根本,实现对地区市场的有用笼盖。进步渠道节制结果的基本原则便是要以主顾代价最大化为方针,经由过程渠道立异、功效发育、计谋调剂、资本投入等方式,进步全部渠道代价链的办事增值本领和差异化本领。 (3)渠道控制的效率关键:协同分工为了达到提高渠道控制效率的目的,必须针对渠道链条各环节的统一协作分工,加强关注。这一方面是渠道链中,各主体关键成员间的优势相互之间的互补和各成员和对象间资源共享,有效性地取得体系外部和内部间的协同效力外,另一方面还指针对统一企业内部,在利用分歧范例的渠道过程中,持续影响细分市场的渠道分工。 四、营销渠道的创新思维 1.商品即渠道 商品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消费者使用的,甚至可以进行交换的产品。可不可以在出售产品的同时,让产品附带新的功能呢?这就为产品的营销提出了新的方向。传统营销组合中,将产品和渠道作为主要的方面进行研究,在大数据背景下,产品数据的挖掘和产品的进一步利用,改变人们消费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营销组合,将商品也纳入到了营销渠道的一部分,让产品变成商品,成为营销的手段。2016年在贵阳中国大数据财产峰会上。京东CEO刘强东提出,2016年京东会公布智能冰箱,该冰箱会像机器人一样,智能的对家里的肉类和蔬菜等情况可以及时阐发,“比如缺牛奶的时候,甚至在你还没有意识到缺少某种产品时,牛奶已经送到你家了。”当然,冰箱里还有其他食物比如鸡蛋、西红柿等。刘强东总结到,销售渠道的方向的改变可以是多方面的,顺应着社会、科技发展,成为一种必然性的趋势,生活中的智能冰箱已经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销售渠道,未来的电商和零售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变得意想不到的智能。通过各种传感器、设备工具,每天能够对家里各种蔬菜、鸡蛋、肉类、水果等日常食品,不断地对数据状态进行收集、分析,在自己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的时候,经过巨量数据分析自行下单,将所需的食物给送到消费者手中。商品自己作为一个销售的手段或方式,这好像已经不再是个新鲜的话题。跑在路上的汽车,车主还在专注驾驶时,当某个配件有磨损,汽车作为主体收到信号的同时,已下定单了,经过电商平台将配件发出直接达到消费者手中,车主甚至还不知道自己驾驶的汽车配件有磨损。这听上去好像匪夷所思,但也是确实会成为现实的事情。当然,这件事是件节省时间的好事。更甚者,在事故发生的某个瞬间,系统知道了这次碰撞,汽车坏掉的零部件自动生成需求信息,提示汽车必须要进行更换,所需产品的订单将自动生成,并完成了购买活动,节约了寻找和等待配件的时间,车主所要做的工作只要将坏了的配件进行替换就可以了。未来智能冰箱也会酿成购物的一个界面,还好比智能冰箱,改变了传统冰箱只是用来存储的功能。以是将来的购物,跟着数据手艺的不断进步,良多品牌实在并不需要一个所谓的电商平台举行发卖,商品便是一个发卖的界面和渠道。 2.智慧物流 跟着电子商务成长,物流作为渠道中的成员,职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智慧物流成为重要的营销渠道一部分,甚至成为营销是否成功的关键。为解决自己的吃饭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方式,不仅仅是去餐馆吃饭,也开始用这些外送服务。在北京的三环内,一家挺小的餐馆,叉烧饭作为餐馆的招牌菜,是几位广东人做老板经营的。这么一家小店在北京数不尽数,根据小店的规模,该店主要考虑的是成本,但令人惊讶的是,该店可以提供外送,外送的是通过外卖平台。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冲击下,就连吃饭的需求也可以在不经意间得到满足。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物流,是一种立异性的营销渠道思维,营销渠道本身是解决如何将产品或服务送达消费者手中的方式,智慧物流作为营销渠道中最快捷、最直接的方式,逐渐被接受并引起重视。 3.供应链管理模式巨量数据的分析 收集背景下,单个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生存下去。单打独斗的方式已经处于劣势地位,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业务体系逐步成熟,企业思考形成怎样的团队才能处于优势地位,供应链模式犹然而生,其产业链的不断成长、成熟并完善,企业对供应链依赖的诉求越发明显。供应链管理实质就是一种集成化,通过合作形成团队的管理方法和思想,其主体的合作方式就是,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主要的活动就是计划和控制,供应链活动中的针对渠道各方主体的物体的流动、资金的流动和互联网和传统线下信息的流动。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营销的渠道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渠道形式,消费者获取产品和服务的途径变得多种多样,如何更多的获取市场这个蛋糕,企业应以顾客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营销渠道,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作者:吕晓丽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 摘要: 大数据分析能够为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提供详细精准的参考资料并为企业提供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建议。新形势下大数据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主要通过精准化营销模式,企业、媒体和消费者多方共赢等方式实现。企业可通过大数据直接获取消费者行为状况进行市场调研;发掘对企业发展有力的客户资料信息,从更多角度个性化细分市场;使产品模块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简化生产管理过程。 关键词: 大数据;企业营销;应用分析;营销策略 最初大数据的概念是对计算机网络中所产生所有数据的统称。然而,现在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千家万户,网民在应用网络时所产生的数据能够被分析和处理,从而使企业营销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大数据营销策略也被人们提上了日常的工作。笔者针对大数据在企业营销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阐述。 一、新形势下大数据的内涵 (一)大数据定义 大数据是在全新处理模式下,决策力、洞察力以及优化流程力得以全面提升的大规模多元化信息资产,其典型特点是大量、高速、价值和多样。通常情况下,大数据收集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信息更加具有时效意义,能跟随时展而进步。因此,现代化企业为调查分析公司销售数据,往往借助于网络途径,查询社交类网站或购物平台,收集顾客访问信息等相关资料,与企业传统的顾客信息库有很大不同。在技术层次上,大数据和云计算之间关联紧密,通常建立在分布式计算机结构基础上,以满足收集大量信息数据对信息处理、技术和存储等方面要求。大数据是计算机发展的必然阶段,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和内涵,才能成功利用大数据,并在信息化时挥作用[1]。 (二)大数据的价值 大数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数据归纳整理,分析出目标顾客行为特点和消费偏好,从而为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提供详细精准的参考资料。当前正处于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利用云计算技术,在最短时间内,为企业搜索到尽可能多的商业信息,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其次,拓展全新业务领域。当前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市场形势复杂多变,信息时效性尤为关键,在客户数据视角下,实施数据管理意义重大。此外,大数据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在分析大数据过程中,能为企业提供具有创新性思维的想法和建议,为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注入新鲜活力。运用大数据思维,掌握专业核心技术,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成为佼佼者[2]。 二、新形势下大数据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 (一)实现精准化营销模式 大数据提供了全面的数据分析,使得对于营销分析的正确性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云计算以及社会分析为企业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及购买偏好提供了全面的数据,使得基于传统市场分析的企业营销模式逐渐被企业精准化营销模式所替代。精准化营销模式符合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同时也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精准化营销模式是通过对消费市场以及自身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通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消费者沟通服务体系,发掘每一个潜在的消费主体,同时扩大商品的品牌效应,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3]。 (二)实现多方共赢 大数据营销的主体主要是针对企业、媒体以及消费者,通过利用互联网实现数据平移,扩大资源利用率,同时增大资源共享率,实现了企业的互联互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大数据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营销方案,同时规避市场风险,形成以营销体系为核心的多方经济共赢模式,优化企业结构,同时带动上下游及周边产业的发展。 (三)实现消费行为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移动购物的生活。消费者利用手中的移动设备查询消费信息并根据自己所搜索到的消息完成购物行为。目前,3G网络已经为智能移动终端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都愿意通过电子市场完成购物交易。除了移动形式的消费行为,人们在购物时也越来越注重网络社交,社交环境成为了消费者消费的又一种形式。人们愿意在消费之前先在社交圈里讨论,以此来获得消费产品的更多资讯。现代社会的购物行为是主动的,不需要商家再填鸭式的与消费者沟通,消费者拥有自主选择产品的权利,在对消费产品不信任时,可以随时中断购买行为。大数据显示,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消费自由,其可以不同再面对嘈杂的促销场所,也可以更加理性的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已经成为过去式,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追求个性化消费。卖家也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了解向消费者推荐一些产品,并能够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4]。 三、基于新形势下企业营销战略分析 (一)市场调研 根据随机抽样抽取民众样本,并对样本展开调查获取有力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从而做出营销策略。抽样时一定要保证随机性,由于随机成本极高,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很难保证的,此外也很难保证被调查者调查答案的真实性。大数据所进行的不是随机抽样而是进行普查[5]。不再需要调查者回答问题,而是直接去获取行为状况。最重要的是大数据是一个动态调研过程,而随机则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大数据调查也对以往的统计调查有所改变[6]。 (二)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就是依据客户的相关特点的相似性进行群体划分,保证同一群体内每个成员特征非常相近。只有将客户群体进行一定的划分,企业才可以对不同的客户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和采取相应的营销方式,为不同的客户提供更令其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企业共同面临的一大问题便是寻找自己的客户。然而在当下这个数字时代,要了解广大民众的需要并非易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以hadoop所创建的平台为基础,可以在纷繁复杂的客户资料中发掘出对企业发展有力的信息。大数据可以使市场划分的更细化,企业要使用合理的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对消费者进行细分,进行个性化不同的细分[7]。 (三)产品模块化 产品模块化是在指定范畴内,针对产品多种功能或某一功能的多种性能、规格展开研究,并以此为条件,对产品的功能模块,分别进行重组和搭配,研制出新的产品,符合市场标准和需求,某种意义上,产品模块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通常来说,受限制于技术发展和经济成本,大部分企业无法满足每一位顾客对产品的特定需求,高成本量身打造产品是不现实的。产品模块化使企业能够在某一范围内制作出定向产品,并在标准件之间进行个性化搭配,从而设计出具有不同特色的产品,给用户提供了个性化服务,简化了复杂的生产管理过程,平衡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因此,企业要重视产品模块化的价值,利用不同模块及功能,搭配出无限可能,保证产品质量,节省资本投入,吸引更多用户[8]。 (四)市场分销 所谓的市场分销就是营销者以网络为媒介将自身的产品以营销的形式推荐给有意的卖家,使其在获益的同时帮助自己完成营销工作。加强在网络上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拥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只要商家在网络当中分销信息,该信息就能快速得以流通并得到反馈。顾客也可以通过商界的营销和分销体会商家的营销哲学。商家也可以采取转变渠道的方式来完成整个营销模式,而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的品牌,需要不断开拓市场,为自己竞争营销机会。消费者直接了解商家营销目的,变相的帮助商家完成分销策略,商家能够成功的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分销信念。 四、结语 将大数据应用在企业营销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然而,在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阻碍,没有得到普及应用。但大数据的普及和应用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很多企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基于这种背景,我国很多的大型企业都为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企业只有创新营销思路和体系,才能够在大数据时代下取得良好发展。 作者:方凌 单位: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时代企业网络营销分析 摘要: 网络商城利用大数据在营销模式上进行创新,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在分析网络商城营销模式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创新营销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针对其在大数据背景下营销模式的问题,从改进大数据分析技术、增加客户线下体验环节、改进物流配送效率及创意促销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为提升电商企大数据营销能力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数据;营销模式;创新分析;网络商城 一、大数据时代电商企业营销模式的变革 大数据是从各个方面的数据中,快速、准确的提取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数据具有规模较大、类型多样等特点。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对海量的数据分析用户信息以及客户购买行为,从而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对庞大的数据信息进行不断筛选最终引导客户购买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通过数据分析整合,可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趋向,并且建立消费预测模型,根据预测模型在一些区域增加产品库存,这样仓库可以通过数据预测做到提前囤货,在发货高峰期提高发货效率。同时,商家能够真正实现消费者个性化,而不仅仅像传统营销模式一样进行用户群体划分。 二、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商城的营销模式 (一)精准营销 网络商城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行为分析从而做到精准营销。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了解到用户的兴趣爱好以及购物趋向,并用E—mail和短信的方式将用户感兴趣的产品推荐给他们。精准营销最重要的是建立用户模型。例如,根据用户的基本信息以及购买行为建立模型来分析用户的购买心理——通过分析用户首次浏览的商品和最终购买商品之间的时间段,了解到用户浏览了多少同类型的商品,根据用户在购买之前等待的时间长短进行判断。网络商城根据用户的购买行为,可以分析出用户的购物心理,进一步得出某类商品的购买心理并贴上标签。因此网络商城在做促销活动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用户的购买心理,做到产品精准划分、客户划分从而做到精准营销。 (二)供应链优化 网络的商品量非常大,网络商城的系统会根据销售情况做预测模型,在库存量达到某一个阀值时自动生成订单发给供货商。此外,网络商城在物流配送中也运用大数据分析物流人员、仓库以及用户这三者之间的地理关系,为物流人员选择最优配送路径,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配送效率还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 (三)智能网站 智能网站指为每一个用户建立一个自己的个性标签。通过对用户信息的挖掘和分析,网络商城对客户细化区分,并满足其需求。具体实践中,对具有重复购买特点的商品,通过数据分析,系统会记录两次购买之间的平均时间并在下一个时间段自动向用户推荐同类型的产品。网络还进行了搜索引擎优化,细分了用户搜索的关键词,例如用户在产品评论中提及“老妈很喜欢”等,网络商城通过分析这些海量的评论理解用户的意图,为商城中的商品打上“商品适合送给父亲或母亲”等标签。 三、网络商城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大数据分析技术有待革新,搜索引擎不够细化 随着网络商城业务和规模的发展,其对数据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因此在现有数据基础上挖掘更有价值的信息变得更加困难。网络商城基本的统计报表分析已经不能满足决策支持的需求,需要在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更多有效的价值信息。虽然网络商城通过客户评价、关键词搜索优化了搜索引擎,但是还不够细化,网络商城并没有从客户的每一个购买环节进行优化,因此用户体验上不够完善。 (二)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客户体验环节薄弱 与传统云商相比,网络商城客户体验环节相对薄弱。例如,大多消费者习惯在实体店内购买大家电,现场体验使用效果并挑选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退换货率。因此,网络商城在客户线下体验环节应进行创新变革。 (三)货物配送效率低,屡遭客户投诉 网络商城虽然利用大数据分析三方地理位置,选择最优配送路径,但在货物配送过程中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网络商城经常会出现送货不及时现象,在其收到的投诉中物流配送问题居于被投诉之首。物流配送问题导致客户购物体验满意度下降。 (四)营销活动不够创新,改善客户互动环节 网络商城虽然注重在节假日的活动推广,但这些营销活动过于老套,不能更多地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活动内容也与其他电商企业如出一辙,缺乏创意。在与客户互动方面,网络虽然有八级会员制度,但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与客户互动。 四、网络商城营销模式创新问题对策 (一)改进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搜索引擎 网络商城应当加强数据挖掘技术,构建营销数据分析系统,在建立合理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分析系统从大量的数据信息中找到适合网络商城营销模式的信息并进行合理分析,进一步提高网络商城的营销力,增强企业总体实力。 (二)增加客户线下体验环节 网络商城应增加多渠道营销体验模式。例如,邀请客户参观网络商城运营总部,让客户体验到从下订单到货物配送这一完整体系,增加客户对网络商城的信赖感,提高客户的满足感。同时,设立足够线下体验的实体店,在用户体验环节做足功夫。 (三)提高配送效率,提升用户购物体验 网络商城应该注重优化物流信息系统这一环节,增加物流跟踪服务,让用户实时跟踪物流状态,监督商品运输环节,进一步提高配送效率。在活动推广期间合理利用大数据预测销售量,在物流运营环节做预测模型,这样即使在客户购买商品的高峰时期也不用担心商品送货不及时的问题。这样不仅提升了网络客户的购物体验,而且可以有效减轻物流配送人员的压力。 (四)创意促销,增强与客户互动环节 进行创意促销,网络商城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结合当前热门的微博话题做创意促销活动;关注一些票房高的电影以及热播的娱乐节目组织促销活动。二是打造具有网络商城特色的促销活动,例如:针对女性关注的夏日防晒,做一期专栏活动,网络商城可以策划夏日防晒推荐活动,邀请一些网络红人或老客户“晒出”自己最喜欢用的夏日防晒,并根据自用体验以及感受,写出推荐理由。这样可以增强与客户的互动,增强用户黏性。 作者:冯薛 单位:青岛工学院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时代企业营销模式创新 摘要: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彻底颠覆此前的市场营销模式与理念,导致企业整体性变革。如何在海量的数据时代,为市场销售赢得机会,这就需要企业在营销模式上做相应改变。文章通过对大数据时代的营销环特点分析,探讨企业在营销模式上的变革,为企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思路。 关键词: 大数据;营销模式;创新 21世纪的到来,带来了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企业的营销活动要从营销理念到营销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新经济条件推动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不断加大,企业的营销战略调整过程中,必须要将全球营销放在重点位置。新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要高度重视知识和信息的积累和更新,企业要想获得营销的成功,就必须要充分的捕捉和利用所采集到的各类市场信息,整合现有资源.因此,由于信息技术(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市场营销必然将以全新的方式上升到更加注重客户需求的阶段。 一、大数据时代的营销特点 1.开启CEC(首席执行客户)的时代 长期以来,我们所了解到的商业行为都是通过搜集市场信息,去了解所谓客户的一些信息,然后帮助企业做研发、做生产,然后营销、推广,最后让消费者接受。以一家服装企业客户为例,它以往的工作流程是:选定产品、寻找买家、生产以及促销,唯一变化的就是当产品积压的时候是通过打折还是压迫经销商完成销售额,这是典型的传统由内而外的经营模式。但是在社会化媒体盛行的今天,这种经营模式将无以为继,因为在大数据时代赋予消费者前所未有的主导商业的力量。“我消费,我做主”——调查显示,75%的消费者已经不再相信商家所做的广告,他们会主动去收集信息、挑选信息、比价、筛选。还是以服装为例,今天的顾客开始主动要求他们喜欢的款式、材质和设计,适合他们的供货渠道,甚至要求折扣金额以及他们所期望的服务。我们称这些客户为“CEC”。因为,当个性化的消费者掌控消费行为的时候,当他们通过社交媒体、网站、论坛等渠道表达个人需求时,客户实际上已经成为影响公司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甚者决策、战略等各方面的“董事会成员”。 2.满足消费者个体需求 由于90后、00后的成长,使得现的消费者有着独特的消费倾向,他们的客户忠诚度低,只会忠于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但并不忠于哪个品牌。在整个销售环节上,如果企业的品牌不能最大化的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地满足个性化需求,那么消费者就会从销售的任何一个环节脱离:问询、购买、支付、服务。之前营销都是按照行业划分,对于同一行业的企业可能采用的营销模式都是相同的,事实上这种观点明显不符合现实,因为每家企业都要实现自己不同的凡响的定位。因此,大数据时代企业必须针对客户的个性化的需求开展定制营销。 3.定制全渠道接触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给企业带来的另一个挑战就是客户的多接触点而引发的渠道冲突。对于很多精明的消费者而言,他们会自由的在线上、线下、虚拟、实体之间转移,完成整个购买过程可能要经历若干个环节,在这当中如果价格、体验或者服务一项不到位,消费者就会从一个渠道或者从一个品牌跳脱。对于企业来说,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线上渠道冲击传统渠道体系;多渠道模式与传统供应链的矛盾;不了解电子商务的真正价值;产品设计部门对消费者的洞察不够精准,而一线部门却没有产品设计的话语权。 4.个性化的定价 策略产品的定价应该是一个公司最核心的战略,定价的最终目标是没有统一定价,个性化的定价是定价战略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大数据时代,由于购买渠道的多样化、物流运输的可视化,为个性化的定价提供了可能。我们可以假定一个场景,如果你是某品牌的长期消费者,你有自己独特的口味和要求,每次到不同的地方的连锁店,你只需要一张会员卡,就无需再重复以便自己的需求,而且该咖啡店会根据你的客户忠诚度制定价格。如果你几天连续光顾,价格就会有所下调;如果你一段时间没有光顾,公司可以给你发放优惠券来吸引你,比如在一周内购买,免费送一杯专属于你的咖啡;但是如果你消费的间隔过长,价格就会有所上浮。 5.品牌的表里如一 品牌浓缩了企业的形象元素,企业用品牌把自己展示给消费者。传统的品牌营销只是关注企业形象,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几乎所有都是透明的,以前顾客有不太好的客户体验,或许只能自认为倒霉,但现在消费者一条微博,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让全球的人都知道某个公司、某个商品、某项服务的承诺没有兑现。同时,企业的品牌不是建立在一纸公关稿、几个媒体关系。实际上,每个员工对公司文化的认同感、抱怨都可以通过自媒体传播开来,这相当于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是公司的公关,塑造品牌的影响、构建品牌的力量已经成为每一个员工的权利。如果企业还是关注树影,可能就会导致公司不停的忙于危机处理。大数据时代对市场营销是把双刃剑,品牌文化的表里如一是应对复杂世界的简单之道。 二、大数据时代的企业营销模式变革 1.个性化营销 通过大数据对用户的行为与特征进行分析。当然这需要积累足够的客户数据,才能分析出客户的喜好与购买习惯,甚至做到“比客户更了解用户自己”。这是大数据营销的前提与出发点。虽然过去企业的经营思想也是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想想企业真的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与所想吗,或许只有大数据时代这个问题的答案才能更加明确。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改善,这样的客观条件,人们往往更个性化的消费,因为这是唯一的方法来最大化地满足自己的购买意愿。正是因为如此,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相应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们的消费心理的变化,及时对消费者心理为基础和为出发点,开展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质性的推动发展企业他们自己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2.实行精准营销精准营销在很多企业都被提及过,但是真正做到的却非常少,反而是企业垃圾信息泛滥。主要原因是过去名义上的精准营销并不精准,因为其缺少用户特征数据支撑及详细准确的分析;但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分析让企业更加清晰你的产品消费者的特点。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许多企业想通过对粉丝的互动记录分析,将粉丝转化为其潜在用户,激活社会化资产价值,并对潜在用户进行多个维度的画像,其目的就是更加精准地分析你的产品消费者特点。大数据可以分析活跃粉丝的互动内容,设定消费者画像各种规则,关联潜在用户与会员数据,关联潜在用户与客服数据,筛选目标群体做精准营销。 3.整合线上线下营销 O2O模式是目前乃至未来企业营销创新的重要举措,品牌商线下实体店与线上电子商务渠道并不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和演变,它们会在O2O模式下进行多渠道整合。O2O模式的核心很简单,就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商店中去——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它是第一个全面将线上虚拟经济与线下实体店面经营相融合的商业模式,也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扩散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然结果。 4.建立互动反馈平台 现在让很多企业纠结的是:在企业的用户、好友、粉丝当中,哪些是最有价值的用户。在大数据时代,或许这一切都可以更加有事实支撑。从用户访问的各种网站可判断其最近关心的东西是否与你的企业相关;从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上所的各类内容及与他人互动的内容中,可以找出千丝万缕的信息,利用某种规则关联及综合起来,就可以帮助企业筛选重点的目标用户。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然后对客户的商品需求进行预测并向其提供推送服务,当然也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体验服务。互动反馈平台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准确了解客户需求的视角,通过平台的沟通和磋商,企业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营销方案进行调整。 三、结论 信息技术在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不断推进,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消费对产品的选择有了更大的主动权,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企业的服务,而是有着众多的选择对比和分享,影响着消费群体。因此,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模式变革要求营销不能再凭感觉做事,而要依赖于科技能力和分析洞察能力。 作者:唐友明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营销模式 摘要: 大数据技术给图书营销模式带来了冲击,也提供了机遇。大数据技术的诸多特征优势使图书营销的精准化、网络化、全过程化成为了可能,并实现了图书出版业务的低成本和高效益。据此,本文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有关图书营销模式创新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 大数据背景;图书营销;模式 一、大数据对传统营销模式的冲击 这是一个产生大数据的时代,也是一个挖掘、分析并运用大数据的时代,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生产与消费的暴涨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都在制造着越来越多的数据信息,并成为被有心人加以利用的新兴资源和新型资产。人类社会无时不在产生数据信息,只是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制造的数据愈加繁多,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利用,这些信息也有了收集、储存、计算与应用的高科技手段和方法,并在各个领域中显示出极大的效益价值。在商业营销中,大数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仅是大数据记录存储与云计算的结果,还应是理念与策略的创新。科技的发展促进营销模式的改变,首先应是理念与策略的改变,而理念与策略的改变又必须基于科技手段的运用。大数据的特征突出表现为“4V”,即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和价值密度高(value)。[1]当营销者将客户遗留的多种海量数据进行快速处理时,获得价值密度极高的客户需求信息及市场希望空间就会非常及时准确,一改经验判断式及市场调研式的营销策略,降低营销成本不说,市场判断精度也将大大提高。这正是大数据开发的新成效。 二、大数据在图书出版营销中的价值体现 毫无疑问,图书出版业在营销模式上同样面临来自大数据的冲击,当然也迎来难得的机遇。一方面,社会化媒体的崛起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碎片化”生存状态,导致图书消费领域的“碎片化”发展趋重,[2]大众品牌的影响力在迅速下滑的同时,个性化消费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提高,追求自我、追求个性将成为未来图书产品策划、品牌定位及媒介宣传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图书出版从纸质时代向数字时代的转化成为可能,使图书产品在便携带、大容量、可复制、好存储及快阅读等各方面都将发生质与量的改变与跃升。在这一前提下,如能运用大数据对数字化图书出版市场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和计算,对图书出版及营销模式创新就会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综合价值。首先,有利于图书出版选题的市场定位。图书选题可以理解为图书出版的内容、容量与形式。在买方市场时代,图书选题需要以市场需求来定位,以市场现有图书销售、作者及读者的基本情况与动态趋向为依据,这样才能寻求并抓住市场机会。基于大数据分析平台提供的计算结果,图书选题的市场定位能够尽可能接近精确,对于利润的最大化实现非常有益。其次,有利于实现营销策划的市场匹配。市场匹配包括对区域空间、群体阶层、受众需求及生产规模的精确计算与对接。图书出版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在上述因素中均和一般商品存在较大区别,运用大数据平台的精确计算可以避免图书出版与市场投放的盲目性,也可以避免经营上的损失。 三、大数据背景下图书营销模式的创新应用 (一)以精准营销作为提高营销价值的途径精准营销理念由美国营销学家LesterWunderman于1999年提出,其理念形成的基础就在于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获得消费者的需求与市场化的细分,并与顾客建立双向沟通关系,以利于建立更为高效的营销模式。图书出版业务可利用海量信息建立读者数据库,再根据读者数据库跟踪分析各个行业特定人群的各种消费特点与消费行为习惯,就能使图书的选题、宣传、推广、营销更具针对性和可靠性,从而实现精准营销。例如,京东商城通过分析八千多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揭秘出网络用户的消费“规律”,其中阅读消费者的表现很有特点:喜欢《淡定的人生不寂寞》的读者会同时购买《百年孤独》;热衷健身的用户居然也是偏爱《中国通史》的读者!对于营销者来说,这该是何等重要的信息。显然,只有通过大数据信息的充分挖掘与运用,图书出版才能准确掌握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与偏好,为图书产品的市场营销做出精准策划。需要指出的是,精准营销必须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利用大数据进行市场测算,以充分预知图书市场的基本状态;二是利用大数据推动营销的开展,不断调整与完善销售策略,以最大化提高精准营销的价值。 (二)以网络化营销作为促进营销效益的手段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是推动图书网络化营销的有效模式。除了大数据技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技术也是必需的技术依托,如此才能适应越来越“碎片化”、快节奏、移动式、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满足与之相应的阅读消费需求。当当、亚马逊、京东等电商都拥有自己的网上书店,使读者能通过网络直接获取图书信息并购买阅读。图书网络化营销不能仅仅理解为新销售渠道的开拓,它至少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借助网络进行图书销售。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对信息的传播特征决定了这一销售渠道将能获得更多不同读者的阅读消费。二是借助网络进行阅读销售。数字化时代的图书可以是传统的纸质形式,也可以是电子图书或网络图书,图书形式的革命必然产生阅读形式的创新,所以网络阅读销售必然以新的阅读方式如在线阅读促进销售规模的壮大,并以新的支付方式(网络支付)加快图书营销的速度和营销模式的更新。三是借助网络进行销售服务。销售服务是对阅读者的关心,也是对营销者的关注,借住网络营销平台可以为读者提供信息、在线支付、购买阅读等服务,也可以利用访问来源、点击分布等所产生的大数据分析得出读者的消费需求与偏好,以利于营销策略的调整。总之,大数据在包括图书出版在内的网络商业营销中发挥了强大的功能,亚马逊能从图书销售商发展为集图书出版与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商,其转型推力就是掌握了消费者的消费数据,并依此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有序实施市场拓展,最终成长为图书市场的强大竞争者。 作者:张特 单位: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下电子商务营销模式 【摘要】 本文从大数据的定义和特征出发,先分析传统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接着提出基于大数据的网站SEO优化、会员管理、媒体广告等营销模式,最后总结电商企业借助大数据的价值与功能,将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大数据;营销模式;电子商务营销模式;SEO 1965年英国科学家戈登•摩尔发现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芯片上集成的电路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摩尔定律见证了电脑的数据处理能力从千字节到兆字节到千兆字节再到万亿字节的变迁。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急速跨入大数据时代。 1、“大数据”的定义和特征 在现代数字化世界,无论是运用科技进行沟通、学习和交流互动,只要我们运用科技活动,就会留下相应数字信息,这些就是数据,而且这些数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大数据,由麦肯锡咨询公司最早提出,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公司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如果我们将这些数据和企业内部的日常管理经营数据、供应链管理数据和消费者统计数据结合起来,就会得到大数据。大数据分析常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大数据的特征表现在数据大量化、形式多样化、分析快速化、意义价值化。数据大量化是保证大数据分析结果的重要前提;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构成了大数据的多样性;大数据的及时有效的快速分析并预测出准确的结果,是大数据有意义的前提;价值化是大数据的最终意义──获得洞察力和价值。 2、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营销模式是人们在营销过程中采取的不同方式方法。电子商务营销是网上营销的一种,是借助互联网完成一系列营销环节,达到营销目标的过程。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是在传统营销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和创新,是一种更高级的营销模式。目前,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电子邮件营销、论坛营销、博客营销、微信营销、口碑营销、病毒营销等。 2.1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优势。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商业观念,相比较传统商务而言,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2.2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不足之处。 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优势显而易见,但由于其起步时间短,因此不管是在管理,物流,法律等方面都不及传统商务完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不足之处表现在:(1)交易双方缺乏信任感。与传统营销相比,交易的进行通过互联网实现,买卖双方不面对面交易,双方信任度低。如电子邮件营销,企业和商家通常采用群发邮件的方式,收到邮件的多数用户即使看到邮件发送者的姓名,也不认识对方,从而有抵触、排斥心理。(2)网络技术与安全性问题需要改进。在开放的网络上进行交易,确保网络上传输数据的安全性成为电子商务能否普及的最重要的因素,安全也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障碍。(3)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以博客营销为例,任何个人都可以注册博客账号,添加好友进行营销推广,交易成功后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买卖双方相互推卸责任,导致问题始终无法解决。(4)广告效果不佳。以论坛营销为例,网络用户只有访问该论坛才能看到企业广告,而网络上论坛数量如此之多,想要进入指定论坛,难度、效果可想而知。(5)微信营销虽然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仍然有不少潜在消费者不会使用微信,从而也就看不到商家在微信上的信息。 3、基于大数据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探索 大数据时代,电商企业需要改变观念,改变传统营销模式。电商企业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做到精确定位、个性服务,探索更高效的营销模式;同时,电商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把握,寻找更好地开发新产品和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方法。 3.1基于大数据的网站SEO优化。 网站SEO优化是在设计网站时使网站相关的关键词排名靠前,获取更多的流量,达到提高网站销售率及推广品牌的目标。以美国亚马逊网站为例,亚马逊上,有超过35%的销售来自站内推荐系统。其原理是追踪每一个访客的站内访问行为,建立推荐模型,预测访客可能感兴趣的商品,然后通过推荐模块在网站页面展示,吸引用户点击购买。大数据是当前网站SEO优化的重要基础,网站在优化运行时,需要注重数据的采集,借助第三方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比如网站代码、网站图片、网站标签应该从哪些方面优化,网站的排版布局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质量从哪些方面提升等。通过大数据AB测试,了解页面布局和功能设计,避免主观判断劣势。借助大数据分析了解当前本行业网站相关用户点击热度数据,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等,百度指数等诸多功能都能够为网站SEO优化大数据分析带来参考。大数据能够为网站优化提供方向,能够让网站优化从面面俱到,到有的放矢,让网站优化具有目的性。 3.2基于大数据的会员营销。 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是通过对已购买顾客进行分组和差异化的营销互动。事实上,除了已购买顾客,网络上其他顾客在互联网上评论、更新个人信息、填写兴趣爱好、每笔交易信息等均有记录。电商企业通过掌握这些潜在顾客的行为数据,其数量级可能是已购买顾客的上万倍甚至更高,要对这些大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在大数据之前,我们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潜在顾客群是无法管理和互动的。大数据使客户关系管理概念发生改变,变为访客关系管理,来访问的客户即使没有成功购买也能发展成会员。从访问到注册、加入购物车、支付、购买等环节,建立一个客户转化销售漏斗,这是进行会员营销的基础,电商企业要利用好这些大数据。 3.3基于大数据的媒体广告。 传统媒体广告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四大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告影响力更大。广告营销传播范围广,影响大。大数据时代,广告营销活动具有个性化、精准化和动态化特征。商家依靠收集到的用户大数据,对目标消费者群体的特征加以描画,商家可以通过消费者倾向度数据、行为数据和社交内容分析数据来洞察和识别目标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同时根据目标消费者的兴趣爱好、社交关系等制作动态广告信息内容;然后根据目标消费者媒体偏好、关注时间和使用频次选择合适媒体渠道进行精准化投放;最后依托社交媒体平台的点评、分享反馈信息跟踪和评测广告效果。电商要利用大数据做好媒体广告,需做到:(1)要有自身的大数据营销规划和架构,具有大数据营销的技术储备和思想意识;(2)培养自己的大数据营销人才,深入进行大数据洞察,而不是简单外包。 综上所述,大数据已成为全球语言,正如麦肯锡在其报告中所述:“在全球经济的很多领域,大数据在以很多方式创造价值”。在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的竞争已经成为基于数据的竞争,谁拥有大数据,谁就有制胜的砝码,就可能成为大赢家。当下正是各大电商企业重视数据营销、数据分析的阶段,因此借助大数据的价值与功能,电商企业将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作者:夏金弟 徐奕胜 单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在服务营销中的应用 大数据作为继Web2.0和云计算之后近年来媒体最关注的一个词,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营销学界乃至政府的目光。很多科技巨头、科研机构都已投入到了大数据的软硬件技术整合,以及大数据信息处理的技术供应研究开发之中。美国政府更是将大数据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之后,日本、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均出台了相应的大数据发展规划。这一切都说明我们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数据已成为了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同时,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及其业务职能领域。 对企业而言,大数据对其商业模式与管理思维有着明显而重大的影响,从数据中去分析市场、获取先机成为了商界共识,尤为可喜的是,大数据在服务营销方面存在的巨大发展空间,以及存在多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或利润的应用。 1.大数据和服务营销相关概述 1.1大数据概述大数据(big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云计算与大数据相辅相成,云计算是大数据的IT基础,而大数据是云计算的一个应用。大数据的特点有四个层面:第一,数据体量巨大。第二,数据类型繁多。第三,价值密度低。第四,处理速度快。 1.2服务营销概述服务营销是指依靠服务质量来获得顾客的良好评价,以口碑的方式吸引顾客,维护和增进与顾客的关系,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它是现代市场营销的一个新领域,就是要在建立顾客服务系统、培养顾客忠诚度、加强服务人员内部管理和服务过程管理上进行全面的营销。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服务营销更注重三大理念:①关系营销理念,企业与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等建立、保持并加强关系,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的营销目的;②顾客满意理念,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要从满足顾客的需要出发,使顾客满意成为企业的经营目的;③超值服务理念,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向消费者提供超越其心理期待的、超越常规的全方位服务。 2.大数据在服务营销中的应用 2.1识别新的服务营销战略机遇随着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营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多变,其营销战略制定面临更大的挑战。而基于对大数据的分析,管理者和决策者能够洞悉新市场和经济的走向或发展趋势,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某一领域的新的市场机会,从而识别出新的服务营销战略。同时,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支持,能够更为有效地监控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为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这进一步保证了企业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抓住当前市场新的服务营销战略机遇。 2.2实施精准、差异化服务营销市场消费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服务也要随之个性化,否则企业的发展就会止步。因此,企业需要进行服务市场细分,甚至不还要“一对一”服务。通过把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类型客户量身提供差异化服务,这是服务营销的未来准则。大数据技术能让企业有效掌握目标消费人群的行为特征,对不同细分人群的购买偏好和消费趋势做较为科学的预测,有时甚至能够创造或引领目标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对目标消费者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企业能确定自己的目标客户,也能对其进行分类,进而提供最合适目标消费者的服务,实施精确的广告投放,进行精准服务营销。 2.3整合服务营销多元化平台当前,企业的服务平台多元化、立体化,目的是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便利,如建立店面服务、平面服务、语音服务、移动服务、网络服务等多元化服务平台,使客户拥有了更多的接受服务的机会。同时,企业也在主动地利用多种沟通渠道进行客户访问,提供计划性、制度化、流程化的销售服务,通过诸如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上门访问等多种渠道提供服务。这样的话,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把多种服务平台,以及多种沟通渠道的信息数据整合起来,从而使得企业最大化地减少服务成本,同时最大化提升企业服务营销利润。 2.4优化服务营销的品牌推广策略现代商业世界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已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对于服务营销来说,品牌给顾客提供了用来识别特定公司的服务的有效的信息。以前,由于企业不太注重受众的参与和主观的想法,所以导致企业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有效信息少之又少,但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技术,企业能够实时掌握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评价,并且针对性的对消费者的评价给予回复。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持续、实时交互对话,提升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使得企业服务营销的品牌推广策略效果较之前大大增加。 2.5充分挖掘目标消费者价值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的价值为目的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并及时研究顾客购买后的感受,开发出顾客最需要的新产品,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最终培育顾客对服务的高度忠诚。而企业与消费者的密切接触能够为其提供巨大数量的市场信息,并使其增加利润。大数据技术能帮助企业全面记录消费者的购买量、消费金额、购买频次等众多消费信息,通过对上述信息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汇总,可以将目标消费者分成不同的等级,并对各等级目标客户进行精准营销,从而充分挖掘出目标消费者对企业的价值,增加企业利润。 作者:柯正平 单位:广东药学院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在汽车营销的应用 1.大数据助力汽车营销 说到最近几年的热词,“大数据”肯定可以算是一个,各行各业似乎都在谈论大数据,而在汽车营销领域,如果能利用好大数据,同样可以对销售业绩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现如今,中国人花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而线下时间则相应地减少。当客户有购车需求时,一般也都会先在线上搜集一些信息,例如搜索引擎、垂直网站和视频网站等。当然,现在微信也成为了一个重要渠道,客户很可能会订阅一些中意品牌的微信公众号,并且通过推送的活动邀约参加一些线上或线下的活动。而通过以上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就能够知道客户对哪些车型更为关注。再通过其他渠道收集到的一些大数据,例如社交软件上的公开信息、导航软件的位置信息等,就能够刻画出一个较为贴切的客户形象,例如客户从事的行业、基本的家庭状况和个人的喜好等。有了这些信息,经销商就可以对客户进行分类,并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乃至提供一些个性化服务。 2.实施步骤需认真设计 当然,想要做到上面的程度,经销商的市场部门要做很多工作,要设计很多步骤和方法,才能让客户有一个比较顺畅的购车体验。首先,第一步肯定还是广告的投放,但是不同于以往纸媒或电视上粗放式的投放,在大数据背景下更多的是在线广告投放,只有这样才能精确地知道广告的引流效果,从而通过精确引流找到目标客户群体。广告在什么渠道投放、什么时间投放、如何落地、如何进行个性化设计等等,都是要考虑的问题。经过广告的引流,已经把客户流量从广告页面吸引到车企官网或经销商页面,这里会有更为详细的品牌车型介绍、配置信息以及一些视频等,我们也能够通过营销系统更方便地抓取和跟踪客户在官网的行为轨迹。到了这一步,最终目的就要想办法获取用户的联系方式。传统的方式是请潜在客户在网页上留下电话或者电子邮箱,而目前更为常用且方便的是引导客户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号或者加入车友会,从而获取客户微信。第三步就可以通过微信服务号与客户进行更多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通过H5页面等获取更多的客户信息,例如手机号码、车型偏好、购车预算、购车时机和用车需求等等。通过这些已经获取的信息就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例如定制化视频等。此外,在这一环节也可以设计一些线下活动,增进与客户的关系,例如高端车型用户就可以设计线下酒会或者社交活动等,在此类活动中显然都会产生更多的互动。最终,通过一步步的设计,线上与线下的配合,客户画像就会越来越清晰。最后一步,将所有信息反馈给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通过潜在客户购车意向评估系统就可以对客户进行最终分类。对于得分高的潜在客户理应投入最大的资源,例如配置专属客户经理一对一服务;而对于购车时机和预算尚没有太明确的客户,则可以只进行一些日常的信息推送,慢慢培养其对于该品牌车型的兴趣(图1)。这样一来,根据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策略,最合理化地配置资源,就能利用现有资源最大程度上实现对销售业绩的转化。 3.大数据也并非万能 最后要注意的是,在大数据时代,获取数据并不难,难的是对数据的分析和合理运用。在汽车营销领域,这就离不开CRM系统对于数据的整合与分析。但同时有个误区一定要避免,那就是不能过分迷信大数据分析。例如,分析显示超过70%的客户最终会选择白色或黑色的车辆,那这是否就意味着下一位进店客户一定会买白车或黑车呢?显然不是。所以,大数据分析最终还是要结合人这一根本要素进行判断。 作者:赵月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对保险营销影响分析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颠覆以往的一些营销模式,根据平安保险集团的2017年上半年业绩显示,2017年上半年新增客户数量1854万,其中667万来自互联网用户,超过1/3的新增客户来自互联网。在大数据时代,保险营销模式必须做相应的调整,以此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企业创造利益。 关键词:保险;大数据;保险营销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的不断涌现,已经参透到各个行业,一直以营销为主导的保险业也不能例外,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保险业营销产生积极影响,根据平安保险集团的2017年上半年业绩显示,2017年上半年新增客户数量1854万,其中667万来自互联网用户,超过1/3的新增客户来自互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已成为保险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正在改变我们以往的保险营销模式。 2相关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更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由此产生的数据将呈爆炸式的增长,相关数据的分析、应用,将会带来我们思维模式的变革,把人们带入了全新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相对于一般数据而言,大数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Volume,即数据量大,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B(1000个TB)、EB(100万个TB)货ZB(10亿个EB);二是Variety,即数据类型多,多类型、多结构的数据,对数据分析处理的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Value,即价值密度低。信息海量,无处不在,但价值密度较低;四是Ve⁃locity,即速度快,时效性高。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最显著的特征。 3传统保险营销模式的特点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营销模式主要以直销、兼业、个人为主要的方式,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一是传统保险公司营销以保险人为中心,管理粗放、经营成本高,在各类保险公司中,保险销售人员占有很大的比例,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我国保险营销员的数量突破710万人,与2014年底相比增长118.27%,同时保险经纪人佣金是保险公司经营成本主要成本之一。二是在保险的营销过程中,往往以人际关系为中心来营销。很多保险人刚刚跨入保险销售行业时,她的很多保单都是销售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这种保单往往是碍于亲戚朋友的关系而非真正的保险需求者,保单的续保率低,同时,如果保险员一味地只做熟人的保单,缺乏对新客户的开发,对个人的成长不利,迟早会被行业所淘汰。三是在传统保险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销售。我们的保险销售员由于业绩的压力,为了促成保单成交,保险人在销售过程中往往亏夸大保险责任,而对保单的弊端避重就轻误导客户,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保监会及派出机构共接收各类涉及保险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投诉总量32442个有效投诉事项中,涉及保险公司合同纠纷类投诉29651个,占投诉事项总量的91.40%,在合同纠纷类中,误导销售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旦发生合同纠纷,客户对公司的信任度降低,同时损害公司和客户的利益,危机我国保险业长期的健康发展。四是传统保险销售买保险容易理赔难,售后服务不确定现象突出。保险公司对于长期人寿保险业务一般采取把佣金总和,集中到前5年发放,而一般短期保险业务特别是车险采取一次性提成方式,这些方式导致客户往往对保险公司售后服务不满意,理赔难现象长期存在。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我国保险个人人总体流失率每年高于50%,行业几乎每3~6个月就会流失过半的新招入人员,而仅有10%左右的保险高管会做到8~10年,这也使得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一旦保险人离开保险销售行业,那么其所承诺的各项服务也将难于兑现。 4大数据对保险营销的影响 保险的属性使其天然就具有大数据的特征,首先,一个保险产品立项、开发、运营等都离不开大量的数据支持,研发人员需要通过对以往相关数据的分析,开发出对公司、消费者共赢的产品,以此占领市场;其次,保险的公司为保证未来对保单持有者有足够的偿付能力,需要对保单进行再保险和合理的投资,但怎样安排合理的比例,保证公司收益的最大化,需要大量的以往经验的数据支持,以便做出合理安排;最后,保险公司要适应社会发展,必须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那么需要大量的数据调研,需要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挖掘。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117家保险机构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2347亿元,其中人身险占比达83%;2016年全行业已有50余家机构与第三方社会化云平台合作,有104家机构签发了3.61亿张电子保单,可以说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促进了产品创新。大数据对保险营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数据将改变我们的广告营销方式,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一般以电视广告、广告牌、体育赛事赞助等来扩大公司的影响力,比如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拥有拜仁慕尼黑队的主场冠名权、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赞助中超联赛等,这些都以广告覆盖为主,以此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而大数据时代广告营销将主要细分人群为主,对不同的客户推荐不同的保险产品,从而避免客户对保险公司及产品产生抵住情绪。二是在保险的销售环节,注重精准销售,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保险公司可以把客户分成成千上万种,对不同的客户销售不同的保险产品,在对客户推介保险产品前,先通过大数据有效地对客户属性进行分析,做到精准销售而不是盲目销售。三是在客户承保定价环节,现行的定价机制,主要以客户当年及累计是否发生交通事故为定价基础,所有客户都是统一销售模式。在大数据时代,由于可收集的数据众多,保险公司可以收集客户驾驶习惯、驾驶线路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程度、车辆保养情况、车辆型号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等等,因为好的驾驶习惯可以使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大大降低、不同线路风险情况不一、车辆保养情况会影响车辆的制动性能、不同车辆型号发生事故概率不同等,通过大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不同客户进行差别化定价,以此来吸引客户。四是大数据可以提高我们客户服务质量,以此来帮助我们营销。在大数据时代,保险行业可以实时捕捉客户的保险需求,以客户需求体验为主,寻找真正有潜在的需求客户,最终由相关销售人完成销售,同时在理赔阶段,现行的理赔时间长,客户对公司的评价不高,大数据时代,保险公司通过公共信息实时获得客户的出险信息,及时主动联系客户提供理赔服务,提高我们理赔的效率,服务品质的提升,有效地提升了客户体验效果,有利于营销活动的展开,也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在未来,我们相信随着互联网保险模式的创新与探索,大数据会更好地为保险营销服务。 作者:冯宇晨 单位: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 大数据营销论文:基于大数据市场营销运营体系探讨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业务逐步萎缩,有些濒临退市,新型业务的发展与推广,是互联网公司的重要决策,市场营销竞争异常激烈。以现有营销模式为基础,结合当前市场规模和环境,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市场营销运行体系,构建了涵盖方案策划、目标客户选取、营销事件捕捉、商机把握、营销匹配、多波次营销、渠道执行与效果评估等功能、形成了场景支撑、渠道支撑、实时营销、客户洞察、数据深度解析等能力。 关键词:运营;支撑;大数据分析;客户标签 1概述 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通信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同质竞争导致新增市场日趋乏力,而传统业务逐步萎缩,话音、短信等业务单价持续下滑硬着陆,价格弹性越来越弱。同时,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的多元化发展引领大批互联网、媒体、终端厂商等企业向通讯、娱乐、信息等多方面进军,异质竞争愈加紧迫。总结起来,当前市场营销,具有如下特点:(1)企业战略:基础电信运营商从3G业务开始,传统语音、短信,彩信、彩铃等业务的增长乏力,甚至出现较为快速的下滑态势。因此无论是三大基础运营商,还是后来参与移动转售业务的虚拟运营商,在网络接入越来越成为刚需的情况下,流量经营创新突破已成为行业共识。(2)竞争环境:全业务运营时代的到来,导致电信运营商之间以价格为主导的客户关系维系手段逐渐成为历史,而更加开放的电信运营策略使得电信产品、电信服务的种类呈爆炸式的增长。互联网OTT均重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其推荐成功率,如基于大数据学习的智能推荐、交叉营销等,不断蚕食电信运营商的市场份额。(3)市场趋势: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小众化,产品规模爆发式增长,客户接触渠道快速丰富。传统的大众化/规模化营销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有的市场情况。(4)实现能力:近年来,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技术已经逐步完善,数据挖掘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集团/省公司/基地/专业公司,在客户洞察,精细化营销方面也积累了较多经验。因此,不管是IT能力,还是业务能力,已经为推动营销体系转型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为应对竞争、巩固市场主导地位,作为互联网业务的供应商紧跟时代步伐,引领通信前沿,以实现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共享、协同和应用为目标,以专业化的组织、人员为保障,以“客户为根,服务为本”的企业服务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客户感知的企业战略为原则,以有效制定和贯彻公司服务营销战略为目标,以智能化互联网化的CRM平台为支撑,以大数据为核心驱动力,对用户行为偏好进行全方位刻画并建立多维动态模型,打造了基于大数据的市场“微营销、精服务”体系。 2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市场营销运营体系 2.1应用集成架构 以大数据资源为依托,建立以数据分析为驱动的、包括方案策划、目标客户选取、营销事件捕捉、商机把握、营销匹配、多波次营销、渠道执行与效果评估等环节在内的微营销框架等,图1为相应的应用基础架构图。 2.2客户事件感知 构建事件处理域,通过对数据源采集,及时的规则库匹配,内存数据库及流计算技术的引入等,以实时模式,识别客户事件,保障及时准确的触发营销活动。事件处理中心以实时与非实时两种方式对事件源数据进行采集,通过预先预定义的事件规则,从事件数据源获取数据后,进行事件标准化处理,并反馈给营销管理模块的事件策略解析引擎进行解析,从而支撑事件营销工作,支持业务办理、业务使用、自助系统接触、周期性事件、互联网使用、位置行踪、电子渠道、社会事件、热线接触事件、周期性事件等10大类50个小类的事件采集处理能力:(1)业务办理:指用户进行公司业务办理以及办理之后的衍生信息所触发的一系列事件,如终端换机、捆绑到期、流量套餐升级、用户缴费等;(2)业务使用:指用户对于公司提供业务服务的使用(不包括互联网内容)所触发的一系列事件,如语音通话、短彩信发送、流量消耗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应费用波动等;(3)自助系统接触:指用户对于非网厅的自助业务系统的访问使用,包括营业厅叫号机、自助终端的使用等;(4)周期业务事件:指公司周期性固化进行,非用户主动发起的业务操作,如日月帐出账、管理性质的停机操作等;(5)互联网使用:指用户进行互联网访问,由其访问内容所触发的一系列事件,自有内容如手机游戏、手机视频、门户网站的访问和使用,公共内容如各类内容网站的搜索及访问、各类内容应用程序的使用等;(6)位置行踪:指用户的行踪轨迹涉足城市乡镇的各种生活行为区域,或者公司业务区域所触发的事件,如进入生活区、进入医疗区、进入营业厅等;(7)社会事件:指具有广泛社会性质的,较为普遍的共性事件,如节假日、演唱会或流行节目演出等。(8)用户事件:指用户终端行为所产生的事件,如用户开/关机、用户拒接、用户被叫无法接通、用户被叫无人接听、用户正在通话中等。(9)电子渠道访问:指用户访问电子渠道(网厅、手机营业厅APP、掌厅WAP等)所产生的行为,如登陆、访问URL,搜索关键词等。(10)实体渠道接触事件:指用户当到达自营厅、社会渠道等实体渠道进行缴费、业务办理等。 2.3客户标签体系 客户标签以客户的资料、行为、偏好分析结果为基础,直观描述客户的基本特征其偏好情况,为4G发展、家宽营销、存量经营、流量经营等重点应用提供客户层面的信息支撑。为方便对客户标签进行检索和应用,客户标签库对标签进行分类管理。标签体系中包括两级分类:一级分类从基础属性、业务特征、消费价值特征、营销活动偏好、终端偏好、渠道偏好、互联网内容偏好、增值业务数字内容偏好、服务偏好等方面考虑,一级分类下设二级或更多级的分类。有效掌握和利用客户标签,不仅能够全面掌握客户移动生活特征,感知客户的行为变化,实时或非实时地执行运营动作和营销生产动作,以支持市场工作开展,还能支撑商业模式的拓展,面向未来探索和开辟新市场。 2.4渠道运营位集中管理 营销渠道是最终向客户展示营销内容的媒介载体,包括手机营业厅、APP类渠道(包括自建和他建APP)、微信公众号、10086外呼、CRM、短厅、电话经理、网厅、飞信、WAPpush等沟通渠道,不同渠道还需要细化具体运营位。手机营业厅:对手机营业厅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功能,并在手机营业厅上完成业务办理操作。具体展位可包括首页条幅、首页楼层、热销页等运营位。APP类渠道:对APP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功能,并提供业务办理的跳转功能。具体展位可包括首页条幅、首页楼层、热销页等运营位。微信:对中国移动官方微信公众号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功能,自建的微信公众号还需要提供业务办理功能,他建的微信公众号提供业务办理的跳转功能。具体展位可包括消息推送、菜单页面等运营位。10086外呼:对10086外呼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功能,记录并返回用户接通、推荐反馈、业务办理等信息。 2.5线上营销多维度的营销评估能力 营销一方面需要优化推荐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对推荐的过程和后期的效果进行跟踪,以便对推荐策略进行优化,提高推荐的成功率。微营销平台通过建立端到端的用户体验分析系统,整合渠道插码数据和CRM、BOSS数据,实现全渠道营销效果分析,通过对用户端到端体验的分析和最终销售结果的监控跟踪,准确获取推荐的效果,分析推荐过程的不足,起到推荐策略优化的作用。在全方位多维度营销效果评估方面,营销效果评估通过从产品、渠道、地域、人员等维度对营销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插码技术获得的数据及BOSS、CRM业务订购、话单、账单数据,对各渠道开展的实时和非实时营销的活动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含营销活动总体情况评估、营销接触评估、转化率评估、活动效益评估、参与客户群跟踪评估等内容。活动总体评估:从多个维度(渠道类型、流量来源、地域、运营位以及客户属性等维度)对营活动的总体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如:营销用户数、响应客户数、响应率、目标达成率、活动渗透率、活动情况对比等指标。活动效益评估:从活动投入的营销资源成本(话费补贴成本、终端补贴成本、广告宣传费、电子券、积分等)与活动收益进行评估。参与客户群跟踪评估:对目标客户群进行营销前后关键指标的跟踪,通过对比分析营销效果情况。如:营销目标(业务KPI)完成对比分析、传统推荐营销方式和互联网主动推荐营销方式效果对比分析等。营销反馈信息包括:是否接触、是否响应、是否办理等。是否接触:营销信息是否发送给客户。是否响应:用户是否回复短信或者点击推荐链接。是否办理:是否订购推荐产品。各省可根据需求丰富反馈信息数据源,如是否感兴趣、建议和意见等。 3结语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市场营销运营体系,在实际的应用中,提高了互联网背景下企业服务营销管理的主动性,精确性和互动性,有效地促进了整体市场目标的达成。同时,在微营销体系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公司注重从理念、平台、机制、运营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及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营造了良好的市场营销氛围。接下来,将面向全省的所有地市分公司,推广与应用该市场营销体系。 作者:韩从明 王继荣 陈荣峰 杨跃 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江汉分公司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时代下旅行社运营营销策略 近年来,大数据一词常见诸于各种媒体,人们本能地意识到它与空前的信息量相关。由专家们提出来并定义的大数据,实际上包涵有信息大爆炸和它将改变着历史的面貌等诸多内容,所以又被称之为大数据时代。 一、大数据时代对旅行社业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企业也是如此。其中,对旅行社的影响首当其冲,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1.大数据对旅行社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大数据对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行业营销的各个方面都要在大数据中起步、在大数据中比对,一切以数据说话、以数据来衡量,最后拍板决策。这样的决策更具客观性,也更有可行性。这种形势要求从业人员,尤其是营销人员必须具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 2.大数据导致了旅行社的部分年轻客源的流失。大数据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旅游信息,几乎是面面俱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如今变成了现实。人们不仅知道丰富的旅游信息,而且大数据还提供了各种旅游攻略,帮助消费者分析和选择,提高了人们的判断、选择能力。一些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抛开从前依赖的旅行社,选择自助游,逍遥自在,乐在其中。这种情况在国内旅游方面显得突出。 (二)大数据带来的机遇 1.旅行社可以准确、快捷地获取相应信息资料,方便了营销工作。旅行社是连接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的,这两个方面的各种资料对旅行社是极其重要的,是旅行社必须掌握的。但是,传统的方式要掌握这些资料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得到的往往是过时的资料。大数据避免了这些弊端。 2.降低了旅行社的运营成本。旅行社要掌握各种需要的资料,不必按传统方式派人到实地考察,只要操作人员在电脑上操作,就可以圆满、迅速地完成考察任务,省力、省时、省钱,加快了运营速度,降低了运营成本。 3.加强了准确营销的可能性。有丰富的信息资料做基础,旅行社的各种营销决策将更加客观、更加科学,为旅行社带来更大的效益。4.刺激旅游需求的加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到处都充斥着丰富的旅游信息,有文字的、有图片的、有视频的,极大地刺激人们的旅游欲望。原本没想出游的消费者也加入了旅游者大军,扩大了旅游市场,使更多人购买旅行社的产品。 二、旅行社必须与时俱进,优化营销策略 (一)提高营销人员素质,加强数据分析利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旅行社传统的人力资源配备变得力不从心。如今,凡是与旅行社营销工作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都以海量的数据信息零散地呈现在互联网上,这里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宏观环境因素,也有旅游目的地状况信息,还有消费者的需求和业内同行的各种信息等。这些因素的千变万化也可以由大量数据信息反映出来,这些因素如何变化、有何规律、趋势怎样等,都直接影响着旅行社营销策略的调整,也可以说影响到经营的成败。因此,搜集、研究分析、运用信息就成为做好营销工作的前提条件,而旅行社传统的人员配备难以胜任这一重要工作,所以,建立以数据研究为核心的专业人员营销队伍就成为必然。旅行社的工作对数据处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是很高的。他们必须对大量分散的不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找到相关性、逻辑性、规律性、指导性的参数,为旅行社所用。除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外,他们又必须懂得旅行社的业务,以便明确从哪个方向哪些方面搜集资料,做哪些分析、研究,以指导营销工作。数据处理人员还必须做好旅行社内部的数据库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增强业内的数据化程度,进而改造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在客户管理方面,应加强客户信息搜集,注重客户信息积累。数据处理人员还必须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因为对数据的搜集、处理工作是无止境的,人员的责任心和勤奋程度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旅行社要很好地培养和利用这些专业人员,他们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二)高度细化旅游市场,准确选定营销目标 由于拥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料数据,营销人员将旅游市场进一步划分就成为可能。传统将市场以n种因素细分,大数据时代就可以按n+1、n+2、n+3等更多因素进行细分。市场的细化使人们能够更精确地得到市场上多类消费人群的诸多状况,而且可以得到某一时段内的动态状况,从中有可能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旅行社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准确定位是极其有利的。目标市场的准确定位是旅行社进行准确营销的前提,需要高度重视。 (三)深度研究信息数据,推出适销对路旅游产品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旅行社的产品设计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海量的数据信息可以随心所欲地浏览,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各地的风光景点进行选择、组合、串联。发达的现代通讯又可以与选择地实时沟通,进一步明确这样串联的可行性。以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大量财力才能完成的线路,现在变得十分轻松、快捷、经济。这样,旅行社就可以设计许多条线路以便优中选优。与此同时,世界上已经成熟并且比较热销的线路也在大数据中得以呈现,旅行社可以用来作为学习、参考和借鉴。由于接受的海量信息,大数据时代的消费者越来越明智。同时,他们的旅游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品味越来越高,对旅行社的线路产品也越来越挑剔,这对旅行社的产品设计、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行社的产品设计、开发必须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而有所变化。针对消费者选择性更加广阔、差异性更加细微、要求更加苛刻的现实,大型旅行社应从大数据着手,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比较、归纳,列出本地区内多种消费者群的不同需求,将每一类群体的共性需求梳理、归纳出来,在此基础上,从吃、住、行、游、购、娱诸多方面考虑,设计出国际、国内多种不同线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创新与特色仍然是设计开发中要遵循的原则。将这些空前丰富线路进行评估,经过反复比对,深入考察其可行性,使其更加适销对路,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要,最后择优向市场推出多种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一些中小旅行社在大数据面前可以比较容易地自行设计旅游线路,它们熟悉和掌握本地消费者的需求,可以根据需要推出自己设计的有特色的国内游产品,自己与目的地的旅行社联络,自己组团出游,不必再向从前那样依赖于大型社。 (四)摒弃获取高额利润心理,采纳简单平稳价格策略 传统的价格策略仍然被旅行社所利用,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影响着这些策略的实施。在大量的信息数据面前,消费者对旅行社产品的成本、各家旅行社的产品报价已经了如指掌。他们会更加理性地购买旅游产品,真正做到货比三家、价比多家。面对如此精明的消费者,旅行社决不可以为了自己的经济效益随意定价和贸然提价,那样只能自食恶果。目前,基本上采用的是随行就市、跟随式的价格策略。大数据时代和业界竞争使得旅行社的利润空间基本上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这也导致了旅行社业薄利时代的到来。 (五)销售与促销变革创新,网络功能大显身手 以最有力的方式、手段,及时、准确地投放游客真正需要的旅游产品。大数据的到来使人们日益关注网络上的信息。人们不仅从网络上获取各自需要的相关知识,还会得到许多商品信息,这要比逛商店还要便捷,而且价格上也有一定的优势。网购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方式,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数据显示,近年旅游企业网络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的24%以上,并连续五年以34%的速度增长。当然,旅行社产品的网络销售与一般商品的网络销售是有一定区别的,它是在消费者通过网络获取商品信息决定购买后,要去旅行社验明相应证件后付款才能完成购买的,但这一购买行为的决定因素还是在网络上。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已经成为旅行社的重要销售渠道和宣传促销平台。这是对传统的颠覆与创新。以往的小型旅行社承接大社的产品,成为其重要销售渠道受到了激烈冲击,小社的前途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但一些边远地区的小社仍有其广阔的生存空间。网络的作用如此巨大,需要旅行社做好、做强网络销售,做好、做强对自己和产品的网络宣传促销。旅行社应积极探索和研究发展企业网络销售的有效措施,提高在网络上的宣传促销力度,创新宣传促销方式,积极利用网络上各种平台,尤其是有重要影响的平台,扩大自己的影响和知名度,提高宣传促销效果。与此同时,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宣传促销仍然不能放弃,它们占领着老年人的市场,而老年旅游市场在目前和将来仍不失为一块大蛋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改变着历史的面貌,也改变着旅行社业的传统运营模式。旅行社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从业务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认真审视自己,尤其是在营销方面更要重视起来,力求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握先机,科学操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孔晓楠 单位:大连职工大学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时代营销策略探讨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开展个性化营销活动,经营者应该做好商业活动组合要素的分析工作,利用大数据销售的优势扩大营销收益。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经营者需要对目标客户进行分析,并且利用大数据流量建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虚拟商圈。基于大数据的归纳方式进行商品的精准陈列,快速优化商品陈列的方式,体现出网络营销的优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本文从大数据时代的经营特点展开分析,提出几点服务于个性化营销策略制定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营销策略体系;战略定位 一、大数据时代营销活动与传统营销策略的差异化分析 (一)销售管理方面的差异 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活动与传统的销售行为有本质上的区别,大数据营销的针对性更强,更加符合市场需要与企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销售活动在目标顾客的选择方面,主要定位于标签化的群体,而大数据零售则定位于个人概念的群体,销售定位的方向更加精准,具有一定的“私人订制”的特点。传统销售活动在店址选择方面需要基于线下客流确定实体商圈,店铺的租金成本比较高,产品营销中的商品价格定位也较高,利润率比较低。大数据营销店址的选择基于大数据流量的虚拟商圈完成,店铺的租金成本比较低,店址的选择更加灵活。在商品管理方面,传统的销售模式需要依赖于有限品类缓慢调整经营策略,而大数据零售则可以利用网络工具和软件管理实现无边界品类扩张与商品管理模式的快速优化。传统营销活动中的定价策略比较呆板,依托固定价格进行滞后于市场变化的价格起伏调整。而大数据环境下的商品零售则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价格,适时调整迎合市场变化。 (二)产品推广方面的差异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者应该认识到新的经营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差异,制定合理的产品消费分群方案,构建目标客户信息系统的模式。传统的零售模式在促销管理和商品陈列上有较为明显的劣势,它采用粗放式的促销,广告的效果并不好,对于顾客的差异化消费习惯难以完全满足,经验式的陈列难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消费需求。而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模式采用精准定向促销的形式,将促销广告信息精准投放到网民受众,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排列模式能够第一时间把握顾客的消费方向,做到定点营销。传统的营销模式供应链管理效率比较低,生产、运输、仓储管理、销售各个环节割裂,商品供应的成本比较高。但是,采用大数据零售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各个环节数据全面打通共享,供应管理的成本比较低,管理效率比较高,商品从出厂到销售中的各个环节信息,基本上实现透明化查询,方便营销人员管理和操作。 二、大数据时代的营销策略体系探究 (一)大数据时代满足产品精准化信息推送模式分析 企业在大数据时代制定个性化营销策略,经营者应该更新经营销售的理念,并且要积极调整产品流通与销售的结构,转变处理好内部管理关系网络与外部经营关系网络的关系,积极利用网络工具实现精准化的定位营销。在移动终端的大数据分析服务模式优化中,利用APP等移动商圈微信微博及QQ等社交商圈,进行商品广告信息的精准推送。根据线下实体店的经营特点,推动实体门店和服务网点服务模式的结合,从而适应网络化消费环境发展的需要。线下实体店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积极开设数字体验店,提升品牌知名度。在大数据时代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经营者应该对每天的市场动态信息流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全国各地价格行情和及时供求信息找准商机,利用价值洼地效应制定出合理的营销方案。在大数据分析活动中,经营者应该重视数据源信息的挖掘工作,根据自有网店中的客户足迹数据和电脑用户、手机用户终端APP互动数据进行消费习惯和消费潜力的评估。企业为了扩大经营规模,需要采用自动分类规则设置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并且过滤垃圾数据,得到市场洞察的实时化判断依据。 (二)大数据时代选择合理营销手段与价格策略的分析 在大数据的时代实现网络化的企业运作,利用企业网络生态系统及其协同共生机制,创造更大的社会化价值。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企业经营者应该实施关注网络生态的变化和发展,根据市场中产品流通和生产经营要素变化的具体情况,进行企业营销发展方向的选择。认真处理客户投诉事件,并且根据客户投诉的具体情况,分析和评价全渠道的营销体系数据,打造一种实现销售扩大化的企业网络生态系统及其协同共生机制。企业经营者应该加强互联网营销知识的学习,端正管理意识,积极认识到数据背后的深层含义。在营销策略制定的过程中积极应用大数据的整体概念,利用大数据产生实际利益。普遍使用行业智能的先进技术,进行海量业务数据的综合分析。企业经营者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高效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化层面营销行为的分析,挖掘出产品经营销售渠道中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等能力的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制定下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方案,经营者应该积极利用大数据排除客户不需要的产品配置,减少库存和复杂性。在创新性的经营销售模式中,显著提高利润率,同时提高客户的满意率。通过开发数据分析能力,不断改进营销活动,利用大数据分析不同产品类别的具体信息,从而调整产品的定价策略。 (三)大数据时代构建目标客户信息系统的模式分析 大数据时代构建目标客户信息系统,有利于提升经营效率。建设社会化网络环境中的行为激励与社会资本解雇,根据大数据环境下客户消费过程跟踪,确定本月度的销售任务。在大数据时代的营销变革活动中,构建目标客户信息系统,深度洞察消费者的集中需求,将受众消费行为碎片化信息打散然后重聚,从而发现主流消费的需求和价值。企业经营者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市场分析,提升消费者洞察能力。经营者应该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营销变革规律,积极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现有经营环境中消费者的需求。 (四)大数据时代营销活动中的价格策略和品牌化建设 在个性化营销策略的制定活动中,企业经营者应该放弃传统型的粗放式产品信息推广模式,采用让利于消费者的销售策略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在销售促进策略中,将企业的投入方向由“买媒体”转变为“买受众”,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手段,打赢互联网电商市场中的价格战。企业经营者在制定销售促进策略时,应该注重企业的品牌化建设,集中公司的优势资源打造名优名牌,构建长期稳定的品牌关系,提升消费者的信用粘度,赢得一大批忠诚粉丝的关注。在大数据时代努力实现传播策略的实时可控建设,做好针对于用户需求的体验咨询工作。采用线上咨询、线下体验结合的服务模式,满足和提升用户体验。 (五)大数据时代营销活动中的信息适应性问题分析 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经营者应该处理好信息适应性问题,对前期销售产品的市场反响实时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在效果分析中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从而创造新的价值。在大数据时代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经营者应该制定科学的新产品信息传播策略,重点把销售方向放在开发新客户上,同时做好老客户的关系维护工作,采用定期问候与优惠信息定点回馈的方式,建立与广大消费客户的良好关系,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实现本企业经营品牌建设和经营销售扩大化的目的。 三、大数据时代营销模式特定经营领域的市场适应性分析 (一)大数据的经营规模扩大化营销优势 在数据管理平台中,做好数据收集和预处理工作,在大数据的销售模式下,能顾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当前电子商务中“农村淘宝”经营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淘宝”+“农户”的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作物生产滞销的问题。在农村地区推广电子商务的销售模式,符合农产品经营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缩小城镇和乡村发展的差距,帮助广大农户快速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在大数据时代,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模式,根据城镇消费者的需求,制定科学化的营销方案,利用农户作物生鲜健康的理念来吸引消费者。在个性化营销方案制定上,经营者应该找准目标顾客和市场,既可以由农产品供给企业和消费者直接对接,降低生产和流通的成本,减少中间环节。又可以开发单个农户与消费者之间通过网络实现交易的营销策略,激发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欲望。 (二)大数据的销售流通环节精简化营销优势 这种经营模式对于大数据利用效率比较低,它仅仅依靠减少零售环节来获取利润,单个经营的网络农户物流配送整合与适应能力比较低,主要销售特色农产品和干货等产品。但是,由于网上开店软硬件要求都比较高,这种营销模式对于大数据的分析不够深入对其转换价值利用较低,因此对于大数据的优势利用效果不明显。而传统的经营销售模式中,经营者可以选择将农产品供给企业然后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的方式进行营销。这种营销方案利用了集群化的优势,商品成本比较低。但是平台规模比较大,需要专人来完成日常的运营维护,因此平台的建设和维护费用支出比较高,综合商品的成本最终的定价比较高。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为了找到能够适应经营规模扩大化发展的营销模式,选择将农产品交付给供给企业,由供给企业和求购企业在网上完成对接和交易,这种个性化的经营模式既能够降低成本又能够扩大销量。在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实践中,通过大数据时代大宗采购意向分析,促进农产品网上流通供应链条的使用,减少大宗产品采购和销售的流通环节,增加市场机会,提高企业市场份额和利润。 四、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开展营销活动,经营者应该积极根据数据信息进行市场需求的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合本公司经营发展的营销战略。在大数据信息数据处理的销售模式中,建立O2M全渠道的经营模式,显著增强经营效率。在大数据支撑平台下开展个性化的营销活动,经营者需要根据客户的特征数据进行分析,引流潜在消费者。认真分析客户的接触数据和消费行为数据,设计全渠道的产品经营与销售渠道,开展全渠道消费者的定点营销与跟踪式信息采集服务活动。 作者:黄琍 单位:武汉商学院
医疗管理论文:新医疗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改进和创新探讨 0.引言 从目前我国各大医院利用新医疗体制改革自身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情况来看,虽然其大体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其管理制度的改革工作以依旧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作为我国医院管理体系的核心店,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不仅会对财务管理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还会影响医院未来的发展形势。因此,为了可以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推动力,以新医疗机制为依据,改进和创新当前我国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当前医院管理者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1.当前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弊端 对医院来讲,之所以进行财务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医院各项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以便有效的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使得我国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也因此而获得了极大地提升,但是,对比发达国家来看,我国医院财务管理还是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第一,医院处理往来账务的问题。医院的财务管理者在处理一些往来账务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我国医保机构并没有及时的核算相关资金、医院自身还未达到我国医保机构制定的各项标准以及由于部分患者支付能力有限而导致欠账等情况的出现,使得一些往来账目无法被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导致医院出现一些坏账和呆账,进而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地困扰。第二,医院融资渠道缺乏多样性,投资方式不科学。由于医院属于公益性较高的卫生单位,这使得其还没有形成健全、独立也多样性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体系,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使得医院往往会由于融资问题而为财务管理带来极大地风险。例如,我国部分医院由于没有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选择融资渠道和方式,导致其资金结构缺乏科学合理性,从而为医院的财务运行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和危机;再比如,部分医院在购置医疗设备时,由于在购置前并未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于投资风险和回报等方面问题没有准确的衡量,从而导致医院出现了严重的资金浪费,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改进和创新财务管理的措施 2.1重新定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位置 医院作为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盈利单位,其需要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情况下,让人们付出最少的财力获取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一要求的出现,就为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想保证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医院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一定要加强对管理者的思想教育,并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从而在保证医院财务状况处于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有效的维护群众的利益。对此,医院财务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加强监督财务管理工作的力度、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情况和思想观念进行检查和考核。此外,为了创新财务管理,还需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并提升其自身财务管理能力。 2.2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管理 对于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来讲,预算管理不仅是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医院各项经营活动可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对医院财务管理进行改进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强化对财务预算的管理,从而为该项改革措施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保障。对此,医院管理者需要提高与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医院内部制定的各项同使用预算经费有关的规定为基础,严格审查每一份审批手续,从而保证各项预算外的资金支出点都可以被有效掌握。与此同时,当管理者执行预算编制是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将问题及时上报给有关部门,并协同有关部门调查和考核这些问题。此外,为了保证财务预算编制可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还需要对改编制进行合理性的整改,提高其科学性,从而保证各项预算规划都可以被有效落实。 2.3健全财务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在新医疗体制的管理下,我国各大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将规避各类型的经营风险放入到其未来发展战略中去,以便提升自身的生产经营效益。从当前我国各医院财务管理体系内容来看,绩效考核已经成为各大医院统计当前经营状况、防范经营风险以及提高经营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因此,作为财务管理体系中一项如此重要的环节,医院在制定财务管理绩效考核指标时,应该讲重点放在考核财务管理者业务能力、专业技能、服务品质以及创造的业务盈利等方面,并通过阶段性、分部门考核的方式,对各个部门人员每一阶段的工作情况做出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从而在医院内部营造出一个良性的内部竞争氛围,进而推动医院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为医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还能够为医院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维持医院正常运营,从而使医院这一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可以全面的发挥出来。因此,在新医疗体制的引领下,医院工作者需要以当前医院实行的财务管理手段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对部分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使其可以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进而有效的提升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医疗管理论文:对基层高风险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探讨 高风险医疗器械是指那些植入人体或用于支持、维持生命或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的医疗器械产品,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病人生命安危。在日常监管中,我们发现部分医疗机构在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隐患,为此本文就高风险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粗浅的探讨,供同道们参考。文秘站 一、现状与问题 __县现有二级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31家,个体诊所18家。从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频率看,全县各级医疗机构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比较普遍,县级医院开展腹部、骨科手术使用高风险设备、植入性器材、填充材料频率较高。在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医疗机构虽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制度执行不严格,没有发挥高风险医疗器械质量控制文件在器械采购、使用及质量跟踪等环节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使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质量不能完全处于安全监控状态。 二是高风险医疗器械采购把关不严。缺乏对首次采购企业和首次采购品种进行质量审核的程序,索取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产品注册证、产品制造认可表和合格证等资料不完整。对于非首次采购的企业,则因老客户关系,没有对生产经营企业的经营范围进行认真的审核,导致超范围经营或采购高风险医疗器械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骨科接骨板等植入器材,尤其是进口骨科植入器材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形式上的统一采购。对一些临床医师经病人或其家属同意后,自行采购并直接投入临床使用的高风险医疗器械的质量,缺乏有效的事前监督和预防。 四是手术医师对植入体内器材、填充材料等名称、规格、供货单位、注册证号、批号等项目记录不完整或者没有记录,使高风险医疗器械难以进行质量跟踪。 五是临床医师忽视术后病人随防,不能确保植入物在人体内正常发挥作用。 二、原因分析 主观原因:一是涉械人员掌握法律法规知识不够,尤其是对高风险医疗器械知识掌握甚少,在采购、验收、入库、出库、使用等各个环节忽视查验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情况,因此往往从采购医疗器械的第一关就没有核查并索要产品注册证和产品制造认可表等相关资料。二是医疗机构存在重制度轻管理的现象。一般来说,医院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确保高风险医疗器械质量的控制性文件,但对各个环节执行情况缺乏考核或者督查。如术后,病人对植入体内的医疗器械质量与功能恢复程度往往凭自觉判断是否需要复诊,医疗机构缺乏随访,不利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跟踪监测,使制度流于形式。 客观原因:一是医疗器械涉及学科门类较多,产品、规格分类较细,而医疗机构恰恰缺乏医疗器械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员,以致管理人员无法有效发挥质量管理职能。如骨科进口钢板等采取“零”库存,临床急用时征求病人意见后采购,因此往往缺乏事先质量监控。二是在术前和术中,临床医师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手术方案制订和手术把关上,对植入医疗器械的品名、规格、生产企业、产品批次等概念模糊,病历记录填写不完整,导致事后不能追溯。 三、监管对策 一是加强医疗器械知识培训与教育。药监与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对涉械管理、采购、验收、保管和养护人员的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使之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和管理基本技能,并持证上岗;对涉及植入性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的手术医师、护理人员,主要指导好植入器材、填充材料以及各种支架等品种项目填写完整,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医疗机构在加强涉械人员医疗器械业务培训的同时,应积极引进医疗器械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整体提高涉械队伍的素质。 二是加强质量控制性文件执行情况督查。医疗机构在医器械使用质量管理上,应把着力点放在涉械制度执行情况上,加强制度检查,及时纠正违规或不作为行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对医疗机构是否落实督查机制作为重点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如质量控制环节,检查建立的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质量控制性文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对高风险医疗器械全程监管的职责和权限是否明确;采购控制环节,检查对高风险医疗器械是否实行统一采购、验收,对首次采购企业和首次采购的产品是否实行质量审核程序并索取相应资料;使用控制环节,检查手术医师是否在病历上及时、完整地记录所使用高风险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供货单位名称等相关内容,能否从病历中追溯到生产企业及产品的批次,是否定期随访病人等。减少低效重复监管,提高依法行政效能。文秘站 三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订相应的高风险医疗器械管理法律法规文件,补充完善现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使执法人员在监督管理高风险医疗器械时有法可依,对违法违规的医疗机构或人员进行依法查处,以保证患者用械的安全可靠。 四是建设立使用高风险医疗器械投诉举报制度,鼓励对使用高风险医疗器械患者及其家属在使用后出现不良事件时,及时到食品药品监管或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投诉举报。 五是建立健全医疗器械技术监督体系。成立省、市(州)两级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加大对高风险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力度,为医疗器械监督执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六是进一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每年对乡镇以上涉械医疗卫生单位开展2次以上集中整治行动,监督检查覆盖率要达100,严励打击涉及高风险医疗器械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人民用械安全。 医疗管理论文:加强院感管理提高手术医疗质量 【摘要】 目的 消除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避免侵入性感染发生,提高手术治疗质量。 方法 加强手术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严格、规范管理,强化灭菌、消毒、隔离。 结果 手术室各项灭菌消毒质量达标,手术切口感染率显着下降,未发生其它侵入性医院感染。 结论 手术室硬软件建设符合《规范》要求,注重院感科学管理,保证灭菌与消毒质量,是防控或杜绝手术部位和其它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院感管理 灭菌消毒 手术治疗质量 侵入性感染 手术是外科诊治疾病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技术手段,对挽救病人生命、治愈疾病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手术侵入性操作,又易导致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如灭菌不彻底、质量不合格,病原微生物通过医疗器械直接种植到手术部位,引起切口感染等,造成患者健康损害和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故手术室是医院感染高危科室, 院感管理工作优劣,直接影响手术病人的预后及医疗质量。我院注重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取得了较显着的成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取本院2003—2008年医院感染病例和微生物学监测数据及院感总结资料。 1.2 方法 严格执行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根据本院实情和需要,进行手术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改进和加强灭菌、消毒工作。 1.2.1 硬件设施 手术室按功能流程、院感防控和无菌的要求,合理建筑、科学布局 [1]。改良清洁、消毒、灭菌设施与设备:配备预真空高压消毒锅;每个手术间配备一台高效空气净化机;进购高、中效消毒剂;洗手池与手术台的数量相匹配,安装感应式水龙头;内走廊平均10平方米安装一盏紫外线灯。 1.2.2 软件建设 建立和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与措施,强力推行实施。注重院感组织人员的思想建设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每年对全院医务工勤人员利用上课、考试、提问等形式进行院感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院感委员会和监控小组的管理作用[2]。 1.2.3 保证灭菌质量 加强消毒灭菌管理,废除小件手术用品浸泡灭菌的方法,能高压的手术器械均置预真空高压灭菌。刀片采取一次性使用,无菌持物镊(钳)、筒高压灭菌干燥使用,每2小时更换,备用器具一律采用小包装压力蒸汽灭菌。因条件限制,目前无法将手术器械统一送供应室精洗。我们对手术室护士和洗涤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洗涤技术和规范,对使用后的器械严格执行初洗、酶洗、精洗、除锈、擦干、上水溶性润滑剂等规范流程,使手术器械精洗质量得到保证,灭菌率达100%。 1.2.4 保证消毒质量 所有手术间,每天早晨和下午在无手术状态下用空气净化机进行臭氧静态消毒2小时。手术进行中超过半小时,开启净化机作空气持续动态消毒,以减少手术活动产生的菌尘。每台手术结束,及时清洁,视血液、分泌物污染情况,用含氯剂1000mg/L抹擦物表和地面,关闭门窗进行空气臭氧消毒。接台手术之间,室内物表、地面清洁消毒后,打开净化机作空气动态消毒。对输氧装置及呼吸机外表每天抹擦消毒,氧气湿化水用无菌水,使用后的湿化瓶、呼吸机罗纹管等,去污剂清洗,置含氯剂1000mg/L浸泡2小时以上,无菌水冲洗后,干燥保存于灭菌好的储槽内。血压计和袖带每天清洁后,置手术间空气臭氧同步消毒,或用75%的酒精擦拭。手术室内走廊的紫外线灯管每周用95%酒精擦拭,每月用指示卡监测其强度一次。每周清洁空调过滤网一次。 1.2.5 强化手卫生 严格执行洗手制度,上台手术者,认真按外科规范方法洗手和有效消毒流程,巡回护士、麻醉师等人员,操作前,必须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接触污染物品后、需无菌操作前,用手消毒剂擦手。洗手和干手物品按规范保持干净、干燥或一用一灭菌。 1.2.6 一次性器具管理 进购、使用具有卫生部等部门相关许可批件的“三证”产品,严把每批产品质量验收关,抽取相关物品作细菌学监测,确认质量后方可投入使用。对不合格产品坚决退货,确保一次性手术器具灭菌质量和安全。 1.2.7 废弃物处理 手术医疗废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执行处理,做到不遗漏、不污染环境,防止医源性感染和传播。 1.2.8 围术期用药 开展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严格做到手术切开皮肤前30分钟内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足一剂抗生素用量,保证手术进行时血药浓度,第一时间发挥抗菌作用,杀灭手术操作中侵入的细菌,如手术超过3小时,术中再追加使用一剂抗菌药物。做到术前抗菌药物使用率达98%以上。 1.2.9 监测与质量标准 跟踪检测预真空高压灭菌效能,包括:每锅工艺、化学检测;每周用芽孢指示菌片,作灭活试验;每月对手术室进行灭菌器材和院感相关因素进行微生物学监测;对术后患者切口进行跟踪监测,调查手术部位感染率。质量控制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关于Ⅱ类环境类别和医院感染率标准[3]:上台手术者手不能检出细菌;高压灭菌器械无菌检出;Ⅰ类切口感染率≤0.5%,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参照本院2.30%的本底数据。院感科每月将监测结果汇总分析、及时反馈,不达标项目或手术部位感染超过本底数据,即时通知手术室自查和感染科协查,进行整改后复检[4]。 2 结果 2.1 微生物学监测结果 汇总手术室2003—2008年各类项目微生物学监测合格率数据,按年份顺序平均分为A、B组进行统计,结果:B组合格率明显高于A组。 2.2 手术部位感染率 统计A、B两组手术切口感染率,结果:A组手术切口感染率为3.21%, B组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61%,B组比A组分别降低百分点:Ⅰ类切口0.31、Ⅱ类切口1.42、Ⅲ类切口1.61,平均总感染率降低1.60个百分点。 3 讨论 3.1 科学建筑或改造、布局手术室,使之符合功能流程;清洁、消毒、灭菌设备和设施,适应院感防控高要求;使用后的手术器械严格实行酶洗、精洗程序,保证手术器械灭菌质量;严格执行手术室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注重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加强无菌操作,提高 医生手术技巧;严格执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制度等,是有效预防手术侵入性感染的综合措施。 3.2 微生物学监测是促进和提高院感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本院采取更具科学性的微生物学监测方法:由院感科履行每月监测,不事先通知科室,选择早晨护士常规消毒后未进行手术前下科室监测,既遵循微生物学监测原则,又不等科室刻意为监测而消毒,随机采样,其检测结果既能真实反映科室灭菌、消毒工作质量,又能体现监测的实际意义。用监测合格率衡量院感管理工作的优劣,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微生物学监测合格率、手术室灭菌、消毒质量明显提高,手术环境得到更安全的保障,杜绝或减少院感危险因素,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着下降。 3.3 医护人员用精湛的手术技术和救死扶伤的医德精神,通过手术治愈患者疾病,挽救垂危病人的生命,而手术这个侵入性治疗手段,稍有不慎,又极易导致手术部位等感染。因此,把院感管理质量与手术医疗质量,置于同等重要的高度来对待,是手术真正成功的关键。 3.4 医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特点也发生着改变。为能正确实施管理者的职能[5],必须用循证医学新理念改进院感管理措施与方法,以适应手术室院感防控的需要,杜绝手术部位及其它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医疗质量。 医疗管理论文:医疗设备成本管理与效益分析 目前,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包括购置前的可行性分析和投入使用后的效益追踪分析,其中前期的可行性侧重于购置行为的论证,目的是为了降低大型设备投资中的盲目性。而对大型设备投入使用后的效益情况进行分析,则有利于分析设备的使用情况,考查前期可行性的准确度,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两个效益分析贯穿于医疗设备管理的全过程。两者有相同部分,但也有区别,互相补充。 1.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 1.1常用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一是投资回收期法。根据收回医疗设备投资成本所需要的时间来进行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其公式为:投资回收期=医疗设备投资总额/该医疗设备年净收入。公式中,医疗设备年净收入是指谇医疗设备全年业务收入扣除一切相差费用后的净值,投资回收期越短的医疗设备,其经济效益真好。 二是投资回收率法。指该医疗设备每年的净收入与投资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投资收益率=(医疗设备净收入/该医疗设备投资总额)*100%,投资收益率越高,其经济效益越好。 1.2对大型设备的使用分析 我们有选择性的对我院的部分大型设备进行分析,如:磁共振、直线加速器、螺旋CT、全自动系列化仪、腹腔镜、体外碎石机、高压氧舱等大型设备逐月进行效益分析。具体做法是:每月10日前对上月各科室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并将设备使用情况记录在大型医疗设备本,内容包括当月设备总收入、该设备治疗人数、该设备维修情况,分别进行列表汇总,这样邓对每个科室月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效益情况一目了然,对每台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效益情况了如指掌,通过对设备的效益进行分析说明,可以知道放支出的范围能达到多少时,设备的月利润最高。 2.在用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应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原则 有些医疗设备、如无收费项目的基础医疗设备、科研教学用医疗设备、抢救用医疗设备,往往无法从经济角度来对它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常常需从社会效益方面来对它进行评估,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诊治人次数。有些医疗设备使用率很高,但由于无单独收费项目,因此无法从经济上进行计算中心,这时候往往从该医疗设备的诊治人次数进行分析。 二是该医疗设备对诊疗工作的影响程度。抢救、手术类设备使用率不一定太高,但有时候正是依靠这些医疗设备,才顺利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抢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高难度手术,可从对诊疗工作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 三是该医疗设备用于科研教学工作的业绩。大型医院特别是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承担着大量的任务和科研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些任务,需依靠一定的教学和科研用医疗设备,这些医疗设备的社会效益可从受教学的学生数,参与科研的项目数及产生的科技成果的档次和数量来进行分析。 3.正确运用成本核算 医院成本核算是将企业会计理论运用于医院管理的一种方法,它是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相应费用相比来考核单位的经营状况和经营质量,既可以完成对外报告的要求,又可以达到对内核算的目的,有利于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医院对成本的控制。医院成本核算包括:院级成本核算、部门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是以单个项目或单个设备为核算单位,以满足医院相应管理要求,单台价值较高,又能独立作业的设备都可以进行单台设备的成本核算,考核设备的利用率,有利于医院加强设备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效益。 4.完善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几点建议 医院在选择购置设备时,首先考虑既不能配置超出其功能定位的医疗器械,也不能配置过于落后、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医疗器械。还要根据医院发展的需要,居民支付能力、医疗、科研、教学需求及医保结算付费的规定等因素,选择适当的配置类型。再就是要按轻重缓急,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地配置或更新医疗器械。 在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中,要深入学习和运用需求、收益、成本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分析方法,并结合医疗设备的特点,才能有助于管理者掌握好成本效益分析技能,做出最佳的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更好地实现医疗设备的效益。只有提高了效益,医疗设备才得到真正的发展。从而真正建立起医疗设备成本效益观念,承认医疗设备投入产出的效益是客观存在的,只有这样,才会有意识地既节约资源,注重投入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又充分利用内部现有资源,调动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潜力,尽可能使医疗设备效益最大化。 从医院发展及学科建设来讲,主要考虑: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确保医疗工作正常开展;添置专科医疗设备,形成特色专科;引进高精尖医疗设备,提高医院整体档次。 从引进的医疗设备本身来讲,须遵循:技术先进;功能适用;经济合理。 从源头抓规范,科学收集成本核算数据。医院设备经济效益数据是在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并填制的,是医疗设备完成情况的局面证明,若不如实填制,核算人员依据不真实的原始资料进行核算,就会导致数据信息失真,因此,必须要从原始资料这一源头抓起,为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提供第一手资料,使效益分析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求成本最小化,一切降低成本的措施都应以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作为决定取舍的标准,只有从效益方面进行成本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使成本管理工作更有意义。 医疗管理论文:浅谈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在服务医患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医疗设备 【摘要】 建立有利于医院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体系,通过管理体系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设备质量、运行状况和检测维修情况;通过已建立的医疗设备档案,确定医疗设备购置与否,最终避免重复购置,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完善设备维修档案,并付诸实施,实行建档和管理相结合,有利于进行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分析;通过互联网建立统一的医疗设备档案库,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有效应对突发事和紧急事。 关键词 医疗设备 档案 医患 医疗设备档案是医疗设备在服务医患过程中的全部历史记录,它是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追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院在积极创建三甲医院过程中,初步建立了符合三甲要求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体系。其中,经笔者之手整理的医疗设备档案百万元以上的有6卷,10万元以上的有130卷宗,万元以上的有206卷宗,5000元以上的有20卷宗,共计362卷宗。这些档案为我院当时争创三级甲等医院奠定了基础。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甲”成果,变重视创建目的为重视创建过程,使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发挥积极作用,笔者体会如下。 1 要强调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医疗设备档案包括设备购进档案和设备维修档案。平时工作中,较为重视的是建立和整理设备购进档案,如何把设备的需求、论证、验收、运行、维修等情况真实地反映在设备档案中,需要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我们还要探索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新规律,对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要有一个新认识。这就是医疗设备档案要适应医院发展,医院发展要适应市场(患者)需要。要达到这一点,很有必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更有利于医院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体系。在设备档案具体管理工作中,要把医疗设备档案视为晴雨表、跟踪器,使设备档案管理真正地融入设备购进、临床使用、故障维修的整个环节和全部过程。通过医疗设备档案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设备质量、运行状况和检测维修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设备档案在服务医患中的积极作用。 2 要突出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功能 医疗设备档案是以“购置、验收、使用、维修、报废”等方面为基本内容整理和建档的。如果今天我们仍然滞留在最基础的和最一般的层面上进行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势必跟不上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势,必然走过场、图形式。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积极作用在于发挥它有效监督功能,变存放在档案柜里的“死”档案为走出档案柜的“活”档案,直接为医患服务。通常情况,医疗设备档案一般分类为,诊断设备、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三大类,医患的需求,最先反映在设备档案之中,它是医患需求的第一信号,它能为临床科室是否购置新设备提供可告、有用的依据。在这三大类中,哪些急需采购、哪些暂时不购、哪些坚决停购,通过查阅设备档案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在三大类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中,我认为,整理和建立诊断设备档案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一所综合性医院尤为重要。宜昌常见病、高发病为结石病、结核病、肝炎及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病,这些病例需要更新换代较快的先进医疗诊断设备来诊断。正确选购诊断设备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有效治疗,盲目和重置设备必然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浪费。但是,在利益的趋动下,医院各科室有可能出现多头报告重复购置设备的情况,此时此刻,设备档案需要发挥有效监督作用,通过已建立的医疗设备档案体系把好第一关,确定购置与否,最终可避免使用科室重复购置,为医院把关,降低成本、减少浪费。 3 要拓展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领域 医疗设备档案的服务是多方面的。本节所指的是通过医疗设备的使用记载,查阅设备的技术状况???完好率、利用率、维修率、报废率,从而提前报告和督促有关维修科室及时进行医疗设备维修。在我们前段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中,有些临床科室没有很好地坚持把设备运行状况的有关情况纳入设备管理系列,做这方面工作,虽然有一些麻烦和难度,但做好了,可以拓展和延伸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服务的范围,为医院降低成本,增加可观的经济效益。平时我们工作中所见,有些科室为了获得短期经济效益,对使用率较高的医疗设备长期使用磨损,无记录无记载、拼设备拼消耗,一旦出现故障,维修起来十分因难,有些因维修费用高昂而提前进入报废行列,其结果是影响病人继续诊断治疗,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医疗设备维修档案(设备使用登记薄),并有效地付诸实施,做到建档和管理相结合。我从实际中看,要从以下三方面强化落实。一是落实设备一级保养,二级保养的具体时间、保养项目和保养人;二是落实设备经常性检查和定期检查的具体时间、检查内容和检查人;三是落实设备小修理、中修理和大修理以及强制维修、定期维修、预防维修、事后维修的情况。如果我们把以上几个方面加强了,虽然增加了设备档案管理和设备运行管理的工作量,但有利于各方开展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益分析。通过效益分析,帮助使用科室综合分析设备运行状态,开发设备的新功能,提高设备的利用价值。 4 要建立资源共享的医疗设备档案库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群众就诊看病、打针拿药有多种选择,不仅仅局限于单位医院和社区诊所,跨区域或就近就诊的各种看病方式屡见不鲜,由此产生的医疗条件和诊断水平的不平衡性日益凸现出来。诊断设备的先进与否无疑是不平衡性的原因之一。整合医疗设备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要提到全社会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议事日程,我认为,可以通过卫生系统局域网站、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网站建立全市性的医疗设备档案库,市内任何一家医院只要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轻轻点击,就能浏览全市医疗设备的运行现状,沉着、冷静、自如地应对医疗工作中的紧急事和突发事。笔者借鉴同行的经验,医疗设备档案库拟可概括为目前较提倡的三大类,即诊断设备类、治疗设备类及辅助设备类。诊断设备类分为:X线诊断设备、超声诊断设备、功能检查设备、内窥镜检查设备、核医学设备、实施诊断设备、五官科检查设备及病理诊断设备;治疗设备可分为:病房护理设备、手术设备、放射治疗设备、核医学治疗设备、理化设备、激光设备、透析治疗设备、体温冷冻设备、急救设备以及其他治疗设备,如高压氧舱等;辅助设备可分为:消毒灭菌设备、制冷设备、中心吸引及供氧系统、空调设备、制药机械设备、血库设备、医用数据处理设备、医用录像录影设备等。这三大类的医疗设备明细,通过互联网站,可以实现资源整合,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为及时抢救患者生命,争取分分秒秒。去年我市突发的一起重大事件,急需集中某几种医疗设备(呼吸机、透析治疗设备)抢救病人生命。经过多方协调和医护人员的精堪医术,避免了人员死亡。我思考,如果建立了医疗设备网上查询系统,就可以减少用电话到每家医院询问的环节。笔者以为,建立全市性的医疗设备档案库,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是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义务,是一件奉献社会、服务临床和满足患者的可做之事。 医疗管理论文:口腔专科医院门诊医疗废弃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 【摘要】 目的 规范门诊医疗废弃物处置管理,切断交叉感染的途径。方法 完善门诊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处置设施、加强环节控制、加强监督治理机制。结果 通过落实措施,改变门诊医疗废弃物管理中存在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现状。结论 有效地防止污染源传播疾病,确保医院社会环境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关键词】 口腔医疗门诊;医疗废弃物;感染管理 随着口腔专科门诊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新的诊疗操作技术不断应用于疾病诊疗中,伴随而来的医疗废弃物日益增多,引起医务人员乃至社会人群的关注。如何对疾病诊疗后的医疗废弃物进行收集——分类——规范——运输——终末处置管理等,成为医院领导、后勤部门领导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内容。规范管理是否到位,不仅关系到改善社会环境、医院环境卫生污染状况;而且关系到医院医务人员、就诊病人的身体健康;重要的是关系到有效地减少和预防病原微生物流行传播疾病。2003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对医疗废物的产出、分类、收集、转运、焚烧及处理的全过程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标志着我国医疗废物处理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使我们口腔专科医院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防止诊疗中、诊疗后医疗废物引起的交叉感染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 1 门诊医疗废弃物种类 1.1 感染性医疗废弃物 口腔医院门诊诊疗工作与综合性医院门诊诊疗工作不尽相同,其疾病受口腔特殊的组织解剖生理特点的限制,分科细,治疗途径多,每一项治疗必须通过医师双手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治疗结果必须通过护士双手及保洁人员双手完成污染器械收集、洗涤、消毒、灭菌,敷料及各种废弃物回收、分类、转运等,产生的医用废弃物种类多、数量多,几乎涵盖了8种医疗废弃物分类内容的全部,因而更具有传染性及传播疾病的危害。例如:诊疗操作使用高速手机头和牙钻;龋齿等治疗用的各种类型器械及小器械;水汽枪、吸唾器;拔牙用的各类器械;正畸牙、修复牙使用各类器具等,其表面残留病人口腔内血液、唾液、食物残渣、磨牙碎屑组织;污染的各种敷料,如:棉条、棉球、棉签、小纱布、小毛巾、牙胶、小纸捻等,数量众多的敷料均染有血液、唾液,成为医用废弃敷料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 1.2 非感染性医疗废物 诊治牙病所使用的各种重金属类,如汞、砷、铅等特殊废弃物;放射科废弃的冲洗X线胶片液;病理科废弃的各种病理组织切片标本;检验科废弃的各种血液标本、病原体培养基标本、废血清、废标本、采血用品等;修复科、正畸科废弃的技工印模材料、石膏模型、石英砂等;药剂科废弃的挥发性、蒸发性化学药剂废气;洗衣房洗涤排放的污水;手术室、供应室洗涤器械的污水及残余物;各科室废弃的损伤性刀片、缝合针、扩大针、光滑针、金属成形片、金属车针、拔髓针等。均会产生物理、化学、放射污染源,同样对医院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及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1.3 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 一次性无菌医疗器具的推广使用,对预防口腔疾病诊疗起到了预防作用,受到病人、医护人员的欢迎。但增多的医用塑料废弃物如:一次性治疗盘、口镜、镊子、探针、漱口杯、手套、胸巾、印模、托盘、注射器、针头等的处置使医院难以承受。例如:就诊人数日门诊量1000~1500左右人次,需使用1000~1500套的一次性无菌治疗用品。长此下去,每日、每周、每月、每年产生的废弃物可想而知。这些废物可成为最直接的污染源头,成为血液性疾病传播的传染源。这些医疗废弃物在医院的产生不仅对医院内医务人员有造成感染的危险,也可能污染环境造成社会疾病的流行[1]。 2 门诊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 2.1 组织管理及制度不健全 表现在:有组织、有制度、但不健全。未建立主管和监管部门,或两者未能协调配合。对医疗废弃物的类别、规范、处置缺乏足够的重视,使组织管理制度落实和执行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未能引起各级部门重视。如:后勤管理部门无专人环保负责制;医疗部门、护理部门、感染管理部门的协调、检查、监督职责不到位。 2.2 分类环节控制不严格 医院医疗废弃物的产生——分类——收集——回收——运输——焚烧等环节应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程序。但我们在工作中时常表现:诊疗后废物混放、混装;锐器废物与医用其他废物混放、混装;医用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放、混送;废物装袋过满、过多散落等现象依然存在。电梯旁、楼道内、马路上常常可见到医疗废弃物留下的痕迹。为传播疾病埋下了严重隐患。 2.3 规范操作不严格 表现在:诊疗使用后注射器与针头不卸或不分类;一次性治疗配套盘器械用毕丢弃在生活垃圾中或不分类混放一起;一次性手套、口杯、纸巾使用后丢弃在生活垃圾箱内等,缺乏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的意识,既没有保护病人,也未到达保护自身健康的目的。 2.4 终末处理运输不严格 表现在:将院内废弃物集中车辆运输至院外垃圾场焚烧,缺乏医疗废弃物严格的分类、分装标准和运送标准;缺乏社会的必要监督机制;缺乏对医疗废物处置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缺乏必要的防护用品及安全防护专业技术紧急处理等知识培训。加之交接手续不完善、不规范,专人负责填写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登记制度基本处于滞后空白,从而造成了医疗废弃物不规范收集和运输。 2.5 医务人员防护认识不到位 表现在:防护认识淡化,认为口腔诊疗工作废物面广,种类多,不仅含有易致伤人体的锐器物,还有大量含有致病微生物具有感染性、病理性、化学性、放射性、血液性物质常伴左右,怎么处置是保洁员、院务部门、感染管理部门的事,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思想重视。 2.6 医院环保设施滞后于医疗业务技术的发展 表现在:暂存处设置及建筑不合要求,管理脱节,设施不全,设备陈旧,废水管网渗漏,废水排放不标准,装运及存放地点简陋或露天放置或离工作区域太近。认为运行维护费用高,回收处理费用多,经费负担难以承受等。对挥发性、蒸发性、污染源未进行有效的过滤装置排放等。 3 门诊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中的对策 3.1 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建立由后勤部门负责制的行政管理组织,医教部门、护理部门、感染管理部门协助监督检查。各科室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标准执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标准。如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工作中对医用废弃物处置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回收人员体检制度等,将医疗废弃物的管理纳入医疗后勤管理质量范畴。对医用废物有分类收集、分类装置、分类标示(如:生活垃圾用黑色塑料袋,医用废物用黄色塑料袋,以及锐器放置耐刺、防水、防渗盒)。对生活垃圾在公共场所设置带盖垃圾箱,减少医务人员及病人的直接接触污染。每日科室有保洁人员对医用废物收集、分类、运送至医院放置点进行交接记录,每月统计上报。改变目前医院对医疗废弃物管理中存在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现状。 3.2 加强医疗废弃物设施的建设 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排放的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建立医用废弃物与生活垃圾定点、定车、定位、定装置、定专人的运输流程;防止医疗废弃物在收集、分类、运输过程中丢失、遗弃或混入生活垃圾,给社会、医院造成污染;开展对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技术研究,变废为用,变害为宝。 3.3 加强环节控制与规范操作 医院从医疗器材敷料用品使用后产出源头抓起,实行严格的统一采购;科室从领取数量、种类进行把关;保洁员对使用后的敷料废物类规范收集,分类装袋贴标示,定时定点交接给医院负责废物存放处理专业人员;省内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定点医疗废物回收公司,定期规范密封运输焚烧点处理。从而杜绝医疗废物流入社会,达到防止污染源扩散污染环境及危害社会人群。 3.4 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环保职能部门的协调统一 省内建立医用废物焚烧处理点。解决目前各医院尤其是离城市较远的中小医院各自为政,购置焚烧炉焚烧医用废弃物,即达不到完全焚烧毁废物,又造成空气质量环境严重污染;解决目前存在的另一现象大医院负担高额回收医用废物费用,中小医院无力交费、无力投资,无处设点,加之经费受限而出现的医用废弃物混杂于生活垃圾中运出医院外丢弃或填埋;医院则应解决好医疗废弃物暂时贮存场所,对贮存时限等规定进行监督检查并做出判定[2]。反馈给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3.5 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的宣传教育 在国家危险废弃物的名录中,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弃物排在第一位。尤其是口腔诊疗后的医疗废物,如果处理不当,很易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形成交叉感染或二次污染。因此,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废弃物相关的宣传普及教育至关重要。开展书面宣传与授课培训相结合;科室检查与纠正不合理的分类、处理方法相结合;强化医院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对医疗废弃物的重视。使每个医护人员都意识到医疗废弃物的危害性,做好个人防护,并积极参与。从而减少和避免因医疗废弃物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3.6 加强院务后勤部门的监管力度 确保医疗废弃物从初始产生、回收、分类、装袋、运输、焚烧,做到交接手续等全过程进行重点关注,做到万无一失。并有定时巡查督促管理分工职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解决、关注、汇报,防止对医院内外环境造成污染。这样不仅可有效地防止医疗废弃物流失,还可明确废弃物管理各环节责任,起到一定约束和监督作用。 3.7 加强专业培训与监督治理 对医疗废弃物处置操作专业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学习,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乳胶手套、专用工作服、防水围裙、胶鞋等,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必要时免疫接种,防止其操作中健康受到损害。提高他们对医院医疗废弃物危害的思想认识,提高在岗责任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保意识。 3.8 加强医疗废物包装,贮存管理 科室按要求分类、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袋3/4时进行封口或密闭容器,有明显的标识,送至医院固定放置点;医院按要求有医疗废物贮存设施和场所,贮存不超过两天时间,并没有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绳、防盗、防儿童接触安全措施等,专车、专用、专路线运输,并做好记录,如产生单位、类别、送交科室、日期等。 随着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诊疗后的医疗废弃物产量、数量将会越来越多。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医疗诊疗结束后带来的医疗废弃物处理问题,离国家对医疗废弃物管理的新法规条例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这需要一个认知过程。医疗机构、医护人员都必须意识到医疗废物正确处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在为数不少的医院,医疗部门还未从旧的医疗废弃管理模式中走出来,缺乏正规的实行办法和运行机制。且经济政策、处理废弃物、废水的技术水平滞后于社会经济与医疗技术发展。出现政策管理办法与现实操作脱节,有漏洞、有薄弱环节。如:注重强调焚烧与填埋为主,注重医院自行无害化终末处理等。这样,既不能废旧利用,又不能技术更新转化再利用;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空气环境、水源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因此,我们应在确保诊疗疾病安全的前提下,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金属类医疗器械(如:治疗盘、口镜、镊子、探针等口腔诊疗器械),重复消毒灭菌使用,以减少医疗废弃物产量,塑料垃圾产量;减少使用器械中诸多中间环节的污染;改变过去管理、处理模式,向综合治理方面发展去研究和探讨。将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处理重点放在具有传染性危害的关键医疗废弃物品上。狠抓严格回收——严格分类——严格包装——严格运输四个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医院各部门相互协作与沟通,发挥各部门监督管理职能,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医院医疗废弃物造成的医源性和外源性感染,切断交叉感染途径。减少医疗废弃物给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医院成本的投入,为病人、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清洁、安全的诊疗环境。使医院医疗废弃物处置更趋合理化,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规范医疗废弃物的管理[3]。使口腔医院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真正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医疗管理论文:我国亟待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管理立法 「摘要国际上对试验性医疗行为,往往都是由医疗机构下设的医学伦理委员会来决定是否实施或终止的,而在我国却是一个立法空白。笔者仅希望通过本文为我国关于医学伦理委员会的立法工作做些探索。 「关键词医疗机构,试验性医疗行为,医学伦理委员会,立法 医疗法律行为可简单概括为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诊断治疗活动。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民众生活观念的变化,上述传统定义已不能适应医学的发展和对患者保护的需要。目前在各大型医院,常常会使用危险与疗效均属未知(或国内首次使用)的新药物或新技术。实施这种医疗行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医学进步,而诊疗的目的居于次要地位,所以被称之为试验性医疗行为,或人体试验。 一、 医学伦理委员会设立宗旨和原则 医疗伦理委员会旨在妥善实施临床试验性检查和治疗,保障受试者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应主要适用于从事试验性医疗行为的三级医院(含专科医院)。国家应支持医疗机构的医学科研工作,鼓励试验性医疗行为在三级医院的实施。 二、 医学伦理委员会设置、审批与登记 (一) 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设置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医疗资源、医疗需求和现有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设置规划。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设置应符合以下条件:①医疗机构为三级医院;②医学伦理委员会至少包括两个以上专家组;③具有符合资质要求的专家;④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其他条件。 具有上述条件的三级医院,可以自行成立本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不具上述条件的三级医院,可以在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协调下,有多家医疗机构共同成立医学伦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行为,由医院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多家医疗机构共同成立医学伦理委员会,由所审查事项涉及的医院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 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申请设置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应当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文件:①设置申请书;②医学伦理委员会章程;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专家组设置及成员。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设置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核结论。批准设置的,发给设置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书。不批准设置的,将审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三) 医学伦理委员会的登记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登记以下主要事项:①医疗机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②医疗机构所有制形式;③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床位;④医疗机构注册资金;⑤医学伦理委员会章程;⑥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专家组设置;⑦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专家成员情况。医疗机构或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基本情况发生变化,必须在变化后30日内向原登记的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变更登记。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书,不得开展医学伦理审查工作。 三、 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专家组 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应当依据医学伦理审查内容、专家委员学科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专家组,包括:药品审查专家组;医疗器械审查专家组;医疗技术审查专家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其他专家组。 医学伦理委员会专家组组成人数应为13人,专业应集中在临床医学、临床药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和医学心理学涉及多学科专业的,其中主要学科专业的专家不得少于专家组成员的二分之一。在医学伦理委员会中,本院主管医疗科研副院长为主任委员,其余12位委员由医疗机构聘请医护专家7人及非医护专家5人担任。其中医护专家委员,由内科、外科、精神科、病理科或检验科、护理部专家担任。非医护专家委员,由院内或院外社会工作者、伦理专家、法学专家或社会贤达等担任。 现有专家不能满足医学伦理审查工作需要时,医学伦理委员会可以临时从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伦理委员会邀请相关学科专业组的专家参加医学伦理审查。具备下列条件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成为医学伦理委员会专家:①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执业品德,从未受到过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②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学、科研机构并担任相应专业高级技术职务3年以上;③健康状况能够胜任医学伦理委员会工作。 医疗机构原则上应聘请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家,组成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当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家不能满足建立专家库需要时,可以聘请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专家组成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医疗机构有义务对专家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予以聘任,并发给统一格式的聘书。 四、 医学伦理审查工作程序 (一)申请 医学伦理审查申请人首先应按照统一格式向医学伦理委员会提出正式资料,包括且不限于:①临床试验申请书;②受试者同意书;③研究计划一份。 (二)受理 医学伦理委员会应在受到医学伦理审查申请后的5日内应决定是否受理该申请。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医学伦理委员会不予受理。不予受理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应说明理由。决定受理后,医学伦理委员会通知申请人缴纳相关费用,并在交费后30日内组织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专家组进行审查。在正式进行审查前,医学伦理委员会应将申请人提交的相关资料按照医学伦理审查专家组专家人数复印后分别送达各位专家。医学伦理审查专家组专家可以向申请人要求提交特殊资料,但应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办事机构联络,严禁医学伦理审查专家组专家与申请人私自联系。 (三)审查 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专家委员,应依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常规,运用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独立进行医学伦理审查工作。临床试验计划的审查,必须有医学伦理委员会专家组过半数专家出席,决议事项必须出席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 医学伦理委员会就人体试验(包括药品审查、医疗器械审查和医疗技术审查)主要审查如下内容:①拟定本院人体试验范围;②拟定人体试验计划应包括的内容及审查要点;③审核人体试验计划;④审核受试者权益与伦理道德法律事宜;⑤评估人体试验的进程及其结果;⑥其它有关人体试验事项。 医学伦理委员会应对申请人提出的临床试验计划审查如下方面:①本计划的研究背景、目的及预期疗效的适当性;②本计划所拟步骤和方法的周详性;③受试者的选择/排除标准的适当性;④评估研究结果所作检验项目的必需性;⑤本计划中受试者基本人格保障的适当性;⑥主持人及协同试验人员学识和能力的适当性;⑦计划书的完整性;⑧个案报告表的完整性;⑨受试者同意书的完整性;⑩计划整体的评估。 (四)申请变更 临床试验计划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如计划有变更时,需重新进行审查,并说明必须变更的内容、理由。医学伦理审查申请人应另提变更计划后的临床试验同意书格式,并用黑体字注明“变更后计划”的字样。 (五)终止审查 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可终止医学伦理审查:①当事人未按规定提交有关材料的;②提供的材料不真实的;③拒绝缴纳费用的;④有碍于医学伦理审查的其它情形。 (六)阶段报告与中断与终止实施 临床试验计划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依法通过后,交付试验主持人进行试验。依计划进度至少在计划进行一半的实施期间,应提出阶段报告。如其期间超过一年,每年应提出报告一次。阶段报告应以书面形式,必要时应请试验主持人列席说明。如医学伦理委员会认有安全顾虑者,可以决定终止其试验。临床试验计划主持人或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检查认为,患者的健康状况不适宜进一步进行医学试验时,可以适时干预。必要时,终止或中断医学试验,以保护患者的利益。 临床试验完成或试验到期,临床试验的主持人应向医学伦理委员会提出试验情形报告书,经审查通过后,依法需呈报的应将结果呈报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未提出报告的,不得继续进行其它试验。 五、 法律责任 应通过立法明确与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的法律责任,这包括:①医务人员未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擅自实施试验性医疗行为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②医疗机构未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擅自实施试验性医疗行为的,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③医学伦理委员会未如实告知患者试验性医疗行为的医疗风险,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④医学伦理委员会专家违反本办法的规定,私下与申请人接触或接受申请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出具虚假审查意见,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或者资格证书;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管理论文:现代医院医疗器械维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 [摘 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阐述了现代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建设与管理的原则、目标、机构设置、新型管理机制,为政策制定者和医院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建设;管理 在现代医院,医疗器械设备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不仅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治能力和水平,而且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但是现阶段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制约,维修保障能力不足[1-5] 。特别是现行大多数医院的医疗器械设备是由厂商或销售公司实施维修服务。这样一方面会增加医疗器械设备的停机或故障时间,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完全依赖于厂商或销售公司的维修服务,维修费用容易失控,会增加医疗成本。因此有必要分析现行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的存在问题,进一步研究建设与管理策略。 1 现阶段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1.1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流失严重[1-3] 八十年代中初期国内部分医科大学及工科院相继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BME)专业,BME毕业纷纷进入医院从事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工作,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曾一度辉煌。但是,大多数BME毕业生又先后离开医院。其主要原因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院在人才培养、使用、晋升、生活待遇等方面存在着重医轻工的现象,使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人生价值得不到体现,产生了不平等感,部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因此而另谋他业。二是九十年代初期国外医疗器械设备公司纷纷在我国设立销售机构,不少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为了 优厚条件,而到这些机构从事维修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医疗维修机构内部管理缺限也是造成人才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些医院让正规院校BME毕业生长期从事一般技术工人所从事的工作,BME人员感到委屈而离开医院。 1.2现行人员素质偏低 据相关资料报道[1,2] ,在我国医院维修工作一线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多数为中等学历,其主要来源为其它待业改行者,如护理人员改行、汽车维修人员改行等。这部分人员的技术主要源于工作实践,未经正规BME教育,技能单一,思维方式落后,缺少跟踪先进医学工程技术的潜能。特别是长期的"放羊式"管理导致了他们缺乏创新思维方式。即使是高学历人员,在这种管理体制中也容易放任自由、不思进取。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医院管理者尚未意识到BME人员在临床医疗中的作用,使BME人员没有受到象医护人员一样的严格管理和继续教育。其次,人员进入随意,没有准人条件,维修机构成了一些人员的避风港,一度时期低素质人员拥人。 1.3维修手段落后 应该说,我国现行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与美国70年代十分类似,属于维修店。尽管随意医疗器械设备的不断发展,部分医院的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条件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与现代医疗器 械设备的维护要求相差甚远,维修工具,检测手段仍是陈旧的。其原因是医院自身不愿意对维修机构的设备(设施)有更大的设人,因为这种投入的回报不是显著的,难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 1.4管理制度滞后 尽管目前医院管理制度已相对完善,然而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却成了医院管理的盲区,多数医院没有详尽管理制度或管理制度滞后。即使是建立了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管理制度的医院,其制度也难以及时修订与补充,与现代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如缺少新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颁布)的具体要求。特别是有关机构人员组成,占医务人员总数的比例,学历要求,准人资格等在卫生政策制度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其主要原因:一是医院的规划和发展策略对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缺乏明确的建设与管理标准,难以形成相关管理制度。二是医疗单位对医疗器械设备的发展与管理策略、质量要求等难以准确把握,难以及时制订或修改相关管理制度。 2 加强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2.1 建设与管理原则 应该注意到,医疗器械设备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服务手段,它还是医院文化的重要标志,它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医院形象与声誉,也影响着医务人员情绪及行为。因此,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不能理解为一般性的修修补补,维修人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全心全意为医疗工作服务的思想品德和高超的维修技能。另一方面,医疗器械设备具有现代高科技特征,维修过程需要创新思维,维修人员需要有多层面的知识结构.为此我们认为,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应把握如下原则:(1)加强机构的文化内涵建设,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医学文化素养; (2)树立为临床医疗服务的思想,培养具有敬业精神的工程技术人员;(3)明确人员准人条件,重视人才培养与知识更新;(4)建立或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及相应运作规则。 2.2建设与管理目标 2.2.1 基本目标 任何一项目标的实现,人员总是起决定性作用,应在建立工程技术人员弓I进、培养、淘汰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如下目标:(1)对工程技术人员合理分工,正确使用,严格管理,全方位为临床医疗服务;(2)突出预防性维修,最大限度地提高或延长医疗器械设备的无故障时间(经常出现故障意味着使用寿命宿短和维修费用增加,从而增加医疗成本)[6] ;(3)不断提高人员的维修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维修质量和速度;(4)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维修服务水平。 2.2.2 具体目标 参照国外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保障情况,结合我国医院现状,现阶段的具体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按故障发生规律编制维修规划,并依据规划实施预防性维修、改进性维修、故障维修及日常维护等。 (2)采用现代维修新技术,使电子类及大型设备的自维修率在85%以上,如心脑电图机、B超诊断仪、放射线设备等。 (3)实验室精密仪器的校准与维护,自维修率在95%以上,如分析天平、色谱分析仪、多参数生化分析仪等。 (4)常规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自维修率达到100%,如血压计、负压吸引设备、制冷设备、常规理疗设备、常规口腔设备等。 2.3 机构设置 2.3.1 工作室布局 (1)维修计划室:由设备科(处)主任直接领导,一名主管人员具体组织并负责实施。维修计划应由全体维修人员共同参与,在预防性维修,故障维修,日常维护等方面制订详尽规划。必要时,可根据维修规划进行经费预算,并报经济管理科(处)审核[7]。 (2)档案资料室:应详尽收集或记载医疗器械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与维修方法、履历等,并科学分类,严格管理,确保维修 有案可稽,使维修依据可靠,维修方法恰当,更换部件准确。 (3)维修操作室:一般包括精密仪器维修室,电子设备维修室,其它专用设备维修室等。 2.3.2维修小组的划分 (1)中高档器械设备维修(1)组:配备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配置智能故障诊断设备和其它专用设施及工具。 (2)常规器械设备维修(Ⅱ)组:配备中级工程技术人员,配置专用工具。 (3)基础维修(Ⅲ)组:配备1-2名熟练技术工人,主要从事钳工,车工等,完成一般性维修和零配件的加工。 2.4建立新型管理机制 2.4.1 建立主管领导负责制 医疗器械设备是医院资产的核心部分,中小型医院设备总值少则几千万元人民币,大型医院超过亿元人民币。必须加强对医院维修机构的领导与管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提搞维修质量,降低维修成本。主管领导的工作职责应包括:组织制订或督促执行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组织审查维修机构工作规划并监督实施,审批维修机构开支方案等。 2.4.2 建立人员准人制度 医疗器械设备作为通过医护人员服务于患者的载体、工具,具体科技含量高,结构复杂等特点。只有合格人员方可从事其维修工作。应参照国外医院维修机构管理规则,建立维修人员准人制度。由受过BME高等教育,至少是经过专门训练并考核合格的人员从事相应维修工作。必须禁止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进入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 2.4.3 制订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医院领导及其医务人员一般都是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并不具备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如果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则很难实施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的监督管理。即使是精通工程技术的人员,没有相关规章制度也难以保证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的有效性。对于大中型医疗,其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维修机构的组织管理、领导者责任、维修人员责任细则、维修设施的管理、事故责任细则、人员培训与教育、维修经费保障等。 2.4.4 健全临床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制 现代工程技术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其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于医疗器械设备。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应加强继续教育、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维修服务水平。医院应象对待医护人员一样,对待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在教育经费保障,培训时间等方面应与医护人员一视同仁。 医疗管理论文:医疗废物处理现状和管理措施 作者:陈京 杨锦玲 丘钟燕 陈贵明 李琦 【关键词】 医疗废物 2003年春天,SARS暴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教训。以香港淘大花园SARS暴发流行为例,329名居民被感染,42人死亡的事件触目惊心,不容忽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将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提上了议事日程。2003年6月6日国务院总理签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1] ,同年8月14日卫生部吴仪部长又签发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2] ,10月10日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发了《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3] 。现在医疗废物的管理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医疗废物的危害在于它不同程度地含有病菌、病毒、寄生虫卵及其他有害物质。相当一部分的肝炎和艾滋病的传播源于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重复使用 [4] 。部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造成“二次污染”威胁人民的健康。70年代就曾发生过医疗垃圾处理不当引起乙肝传播流行的事件 [5] 。 1 医疗废物处理状况的调查 2003年SARS发生后,我院将医疗废物处理列为重点管理项目之一。为了解当时临床医疗废物的处理状况我们对临床医疗废物的产生、处理、收集、去向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医院住院部各科室,调查方法以问卷、视察的形式进行,同时收集资料,并进行总结。 2 分析和总结 各临床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理渠道大致分为三个途径:第一,临床一些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都装入黑色垃圾袋由工人每天收到垃圾暂存处,再由特种垃圾厂工人运出后进行处理;第二,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在病房先进行初毁形和消毒再由工人收集进行再次消毒毁形,院感科管理人员监督处理;第三,病人的排泄物、大小便进入下水道,由医院的水处理站集中消毒后排放。 我们认为现行的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关部门管理不够规范,未完全落实相关制度,监督机制不够严密 [6] ;分类不够科学,造成垃圾量大,不利有效防止污染;病房的垃圾每日只清运一次不能满足一些大科室的需要,有些垃圾要在病房存放到第二天才得到运出 [7] ;临床工作人员忙于开展业务,在配合处理医疗废物方面不够积极主动;工作人员在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的防护不够规范。 3 处理医疗废物的措施 3.1 制定医疗废物处理的有关方案 按照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办法”。首先,建立组织机构,成立管理小组。各科主任、医院感染组长、护士长为小组成员。明确责任分工,临床科室负责废物的分类、收集、装包、封口,服务公司负责医疗废物的清运,房产基建科负责医疗废物的暂时存放和与特种垃圾厂交接转运。医院感染科进行严格监控,以及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清运、处理“三环节”和操作规程、人员防护等提出指导意见,再就是制定奖罚方案 [8] ,将医疗废物管理纳入医院感染质量检查项目,进行医疗质量评分,与科室奖金挂钩。 3.2 加强宣传,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 宣传有关医疗废物的危害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医务人员环境卫生意识和“标准预防”意识 [9] ,促进人们积极地配合医疗废物管理。 3.3 注重分类回收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在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基础上着重处理好感染性废物。严格分类收集,用有色袋分装 [10] ,便于重点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及传播疾病。 3.4 提高医疗废物处理工作效率,后勤服务于临床 过去的医疗废物每日清运一次,现在改为即产即清。过去,行政管理办法是要求使用过的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等在病房内进行消毒和初毁形。现在改为由工人收到暂存地集中消毒毁形。减轻临床工作量,避免造成污染 [11] 。 3.5 接触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 严格着装操作,掌握消毒隔离常识,防止医疗垃圾渗透和污染,一旦自身被污染或被锐器刺伤时要立即采取处理措施 [12] 。 3.6 支持和鼓励每个公民对医疗废物管理中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 医院职工发现有以下情况均可报告医院感染科。如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在非指定地点收集、存放、或倾倒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流失、渗漏、污染环境和威胁人体健康;未经允许打开密封的医疗废物等等。靠少数管理人员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发动全体人员对身边的医疗废物多关注一点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疗管理论文:简析工业工程在医疗行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在医疗行业普遍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的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重要因素。将工业工程理念引导医疗行业管理领域,对于提高我国医疗行业服务水平、工作效率和提升人们对医疗行业的满意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医疗行业管理引进工业工程理念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提高我国医疗行业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工业工程 医疗行业 服务水平 管理水平 工业工程(IE)在19世纪末开始发展,20世纪初便逐步运用于医疗行业。在工业工程发达的百近年历史当中,工业工程不仅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而且也在医疗行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工程的精准理念和定量化技术方法要以从Q(quality,质量)、C(cost,成本)、T(time,时间)、S(service,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医疗行业管理水平。尽管工业工程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因而加强对工业工程在医疗行业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在我国大力实施医疗改革的历史条件下,将工业工程理念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当中,不仅是提高医疗行业管理水平的现实之举,更是增强我国医疗行业服务能力的长远之策。 1 工业工程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尽管工业工程与管理都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当时并没有很大的差距,但随着工业工程与管理的不断创新发展,现在工业工程仍然与管理具有较大的差别。一是二者的职能和作用不尽相同,工业工程更多的是具有技术的职能,追求的是服务效率的提高与成本的降低;管理则具有领导、指挥、决策、控制等职能,不仅要追求效率而且还追求效益。二是二者需要的专业人才不尽相同,工业工程所需要的是技术型和专业型人才,更多的是提供和解决管理技术问题;管理所需要的人才更多的是为领导决策、指挥、控制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专业、顾问以及专业人员。三是二者还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工业工程为管理提供目标服务,能够将医疗行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 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的可行性 与制造业生产产品相比,医疗行业的服务对象是人和生命,而生命又十分宝贵,因而医疗行业的服务更具有重要性;医疗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无形式、非储存性等特征,而且医疗服务的质量不易掌握;医疗服务行业还具有需求的不可预测性特点,制造业可以通过市场预测来确定生产计划,而医疗服务行业则无法进行预测。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工业工程很好的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当中。随着医疗科学与医疗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行业越来越朝着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领域不断发展,使医疗管理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在这种形势下,将工业工程理念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工业工程的技术管理、专业人才、提供服务的重要作用,推动医疗管理朝着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制度化、效能化的方向发展。 3 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的路径 3.1 明确工业工程应用理念 “技术性”是工业工程的重要属性和特征,分析、实验、测定、规定等是其具体方法,。因而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必须进一步明确其“技术性”的属性和特征,将系统工程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将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到医疗行业管理当中,实现系统整体的优化,而不是某个局部或者某个资源的优化。因而必须将系统分析和信息工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系统研究、设计、量化、评价、决策、管理,使各种专业化的工业工程技术管理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当中,着力提升医疗行业管理的系统性、关系性和融合性。 3.2 创新工业工程应用方式 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必须在创新工业工程应用方式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加大对医疗行业应用工业工程的投入,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着力构建工业工程主管信息系统,推动医疗行业工业工程管理系统的组建。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医疗行业管理当中,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医疗过程管理,将作业管理和人因工程引入医疗过程当中,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加强医疗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平衡记分卡制度,特别是要突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管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强医疗服务品质管理,大力实行TQM(全面品质管理),建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服务吕质管理机制,提升医疗行业竞争能力。 3.3 完善工业工程应用机制 尽管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已经在发达国家取得了成功,但我国要想更好的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就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我国医疗行业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工业工程系统化理论体系,加强实践总结,完善相关理论,为我国医疗行业更好的应用工程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加强医疗工业工程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方面应在有关高校当中增加与医疗工业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医疗行业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着力提升他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我国医疗行业更好的应用工业工程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各级各类医疗行业要大力加强对工业工程的应用,成立专业的工业工程部门和组织机构,制定和完善工业工程应用规划,做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着力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和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实现整体系统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推动我国各级各类医疗行业步入持续、健康、快速、科学发展的轨道。 4 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特别是随着我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实施,我国医疗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人们对医疗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科学利用和合理整合医疗行业资源,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尽管我国一些医疗机构已经将工业工程引入到医疗行业管理当中,但仍然没有取得重要成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可行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应用机制,真正发挥工业工程在医疗行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我国医疗行业整体管理水平。 医疗管理论文: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维护与保养浅析 论文关键词:设备管理 延长寿命 提高效益 论文摘要:走出医疗器械管理中存在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和被动维修的误区,加大对大型贵重医疗设备、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力度,延长设备、仪器的使用寿命,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 随着我国医疗体系结构的不断完善,各大、中型医院的大型贵重医疗设备、仪器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加,因此,如何延长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大型医疗设备的完好率,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是我们医疗器械管理者应该深刻探讨的话题。 现代医疗设备、仪器科技含量高,虽操作简单,但技术性能、参数指标要求极高,从而要求我们应改变以往的简单操作使用和被动维修的习惯,而是要主动去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这些高科技产品,以延长医疗设备、仪器的使用寿命,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杜绝国有资产的损失和浪费。下面,谈谈我对加强大型医疗设备、仪器的维护与保养的认识。 1提高思想认识、加大管理力度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以患者的利益为重,应在构建和谐社会氛围中起表率作用。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成为近几年的“两会”焦点议题。因此,我们医疗系统应从大局出发,切实地将解决这一问题当成首要任务来抓。提高党性观念和职业道德素质,更新对医疗设备、仪器的管理理念,提供性能状态良好的设备,配合临床医生提高疾病诊断率和符合率。同时,要结合本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力、有据、可操作性强的管理体制,加大管理力度,将医疗设备、仪器的管理纳入医院管理轨道。 2坚持制度落实、贵在持之以恒管理好医疗设备、仪器,应从抓制度落实人手。 大型医疗设备、仪器使用周期长,对医疗设备经常性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完善了医疗设备、仪器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体系,才能延长医疗设备、仪器的使用寿命,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如我院的x线机设备,自使用已有十二年之久,设备到位后,我们首先从了解其基本性能和掌握操作使用人手,对持证上岗人员进行再次的岗前培训;同时,重点加强对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在注重维修技术培训的同时,参照使用说明书中的《维护与保养》章节,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维护与保养计划和管理制度。此外,在使用过程中,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力求设备性能可靠。至今,这台设备在每年计量检测中,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计量要求。远超过其使用寿命,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浪费,为我院带来了效益。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建立完整的医疗设备、仪器档案,建立《大型设备维护与保养手册》。 (2)维修技术人员每周到使用科室检查设备运行情况,每机备有操作常规、维修和维护保养记录。 (3)定期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保养和技术性能测试,是节省维修费用和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关键。因此,我们狠抓医疗器械设备维护与保养计划的落实。严格做到:日常维护到位、季度维护及时、年度维护与技术性能测试达标的要求,切实将医疗器械设备“三防”(防尘、防潮、防蚀)工作落到实处。 (4)完善落实大型医疗设备维修、维护与保养和技术性能测试的登记、统计制度,建立各种登记、统计数库,积累经验,完善提高。 3制定奖惩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 为提高医务人员的管理、爱护、熟练操作大型医疗设备的责任心,要求使用人员持证上岗,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素质。同时健全医疗设备使用年终评优和考核激励机制并与晋升职称、职务挂钩制度。对因管理不善和人为造成大型医疗设备故障,而造成医疗事故或设备大修、报废的当事者和领导者,依据我院《医疗设备管理细则》进行处理。使每位医务人员都有一种责任感,以提高医务人员的管理、爱护医疗设备的责任心。 4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发挥监督职能作用 现在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渠道已从原先上级拨款为主的模式,发展为医院以自筹资金为主的商业运作模式,这给医疗监管部门造成了设备管理上的困难和漏洞。这就要求医疗监督机构,要进一步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监督职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机器出厂(进口)前就严把质量,“严进严出”。同时,建立大型医疗设备质量信息反馈和统计制度,定期通报大型医疗设备在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使设备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大型医疗设备的完好率和延长其使用寿命需要处理好的几个环节: (1)要充分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要认真组织做好市场调查,掌握设备的型号、性能、故障率、售后服务等各方面状况购买时,应选择信誉较好的公司,以保证设备的售后服务和配件供应。 (2)设备招标过程中,标书中要明确要求各厂家必须提供设备具体的电路图、维修技术资料、中文说明书以及专用维修工具。 (3)认真做好设备使用前的培训工作,使维修工程师能胜任一般故障的处理,保证季、年度维护与保养工作的完成。 (4)注重本院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明确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责、权、利三者结合,充分调动维修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医疗设备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医疗管理论文:关于医疗器械维修的现代化管理探讨 论文关键词:医疗器械 现代化管理 医院管理 诊疗 [论文摘要]医院器械是医疗诊疗的现代化工具和保证医院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医疗器械管理还处于较为松散的方式,没有专门的设备管理人员、部门或机构。随着我国医院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推进,医院器械现代化管理成为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且正为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共识。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在现代的诊疗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医疗器械是创办医院的基本条件,医院设备的好坏,对诊断、治疗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医院设备经常损坏,完好率很低,精度不可靠,结果可信度差,无法提供科学的数据,就会影响诊断、治疗和科研水平。医疗器械数量与质量增加的同时,器械的维修问题也日益显现。同时现阶段受维修水平偏低、维修技术手段落后、管理制度滞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问题更加严重。本人从事这方面管理工作多年,对这方面的问题深有感触,在此谈些看法供参考,希望更好地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服务。 1 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现状 1.1 管理制度滞后 尽管目前医院管理制度已相对完善,然而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却成了医院管理的盲区,多数医院管理制度与现代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有关机构人员组成、占医务人员总数的比例、学历要求、准入资格等在卫生政策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还有在中小医院,维修部门在这里很容易被忽视,多数医院没有详尽的维修工作制度,维修人员分工不明确,他们什么都得修。也就是说维修人员什么器械都得会修,什么都不能精修。 1.2 维修手段落后 尽管随意医疗器械设备的不断发展,部分医院的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条件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与现代医疗器械设备的维护要求相差甚远,维修工具,检测手段仍是陈旧的。其原因是医院自身不愿意对维修机构的设备有更大的设人,因为这种投入的回报不是显著的,难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同时据有关资料,在中小医院,从事维修工作的人员大多为中等以下学历,未受过高等教育,技能单一、知识面窄、技术水平提高慢,这也是制约中小医院医疗器械发展的重要因素。 1.3 缺乏定期维修与忽视管理 实践证明,常用的医疗器械如果得不到有效地维修和定期保养,且不时有违规操作的现象发生,那么它们的使用寿命将大大缩短。同时繁重的医疗工作使护理人员忽视了医疗器械的管理。在医院,由于病员多护理人员少的矛盾长期存在,致使护士上班后只顾于应付繁重的护理工作,而无暇顾及其它。即使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某些器械管理中的不足,也因怕影响更重要的工作而不去及时纠正。交班时又忘记嘱咐接班护士,导致这些不足缺乏有效地管理。 医疗器械设备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服务手段,它的好坏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医院形象与声誉,也影响着医务人员情绪及行为。因此.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不能理解为一般性的修修补补,维修人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全心全意为医疗工作服务的思想品德。为此我们认为.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应把握如下原则:(1)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文化素养; (2)培养具有敬业精神的工程技术人员;(3)建立并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及相应运作规则。 2 医疗器械维修的现代化管理的对策与方法 医疗器械设备是医院资产的核心部分,中小型医院设备总值则几千万元人民币,大型医院超过亿元人民币。必须加强对医院器械维修的现代化管理。 2.1 制定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准入制度,引入正确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完善保养制度,做好维修人员的分工,划分责任,大型器械要有专门的维修人员负责日常的保养维修。同时管理制度应包括维修机构的组织管理、领导责任制、维修人员责任细则、维修设施管理、事故责任细则、维修设备档案管理、报废赔偿制度、人员考核及培训、维修经费保障管理等。必须加强对医院维修机构的领导与管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提高维修质量.降低维修成本。主管领导的工作职责应包括:组织制订或督促执行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组织审查维修机构工作规划并监督实施.审批维修机构开支方案等。对工程技术人员合理分工,严格管理,使其全方位为临床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维修质量和速度。最大限度地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时间。维修工程技术人员接听报修电话时做好电话记录,如报修设备、时间、病区、维修质量和工作量,这些也是发放奖金的依据,同时有利于领导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更为临床科室提供了方便,他们不需要考虑请谁来修理等这样的事情,只需打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 2.2 实行科学管理方法 医疗器械的维修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光有实践经验和脑力记忆是不够的,在掌握维修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借助于医疗器械的技术记载,设立技术档案,这对于大型精密仪器是必要的,否则会给维修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逐步建立医疗器械的状态库,这对设备故障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其方法是,收集整理现有资料分类存档,维修技术人员也应搜集资料存档,如:(1)检测仪器,(2)修理工具;(3)储存备件(4)经费使用;(5)维修记录,(6)故障分析;(7)维修计划;(8)维修信息等。所以,应当收集整理现有资料进行分类存档。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微机系统,并组织计算机联网,扩大信息容量,满足维修管理工作的需要。一般来讲,医疗器械配件供应问题一直难以解决,这与仪器、零件不断更新有关,靠厂家供应有困难,维修站过了保修期维修费用昂贵。那么实现医疗器械维修备件储备社会化是必要的。 总之,在实际维修工作中,上述的维修对策和方法还是不够的,要根据实际仔细分析,灵活运用,有机结合。注意总结才能得心应手。
园艺方面论文:城市园艺绿化苗木养护管理论文 摘要:园林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是供人们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城市园林植物的景观特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绿化树木生长的养护管理,应根据植物生长所需生态环境要求进行。在树木生长的环境因子中,一方面通过加强土壤、水分、肥料的管理直接为树木生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光照、温度和空气是大自然客观存在的,并从多角度阐述了城市园林绿化树木的养护管理。以供园林部门养护管理城市园林树木参考。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一、树木的养护 1.树木的修剪 树木是依赖在叶片上进行光合作用而获取能量的.因此对树木过量的修剪,会削弱整个树势。修剪次数愈多.修剪愈重,对造成树木的伤害也愈重,从而也为大量真菌和细菌提供了侵染通道。因此,应尽可能减少对树木的修剪。常规修剪树冠,无论全部剪去分枝或分枝重截,都会发出较修剪前更为旺盛和密集的枝丛。出于减少遮荫的需要或由于树木根系受损或其他类似原因必须去掉大部分枝时应进行疏剪。这样较通常将树修剪得残缺不全的方法效果要好.并且省工。修剪方法以在嫩枝或分枝基部剪截为宜,因为这个部位营养供应充分,伤口易于愈合,而且不会留下轮痕。 2.修剪整形 修剪整形是通过人工手段对枝条的保留、疏剪或短截,培养出优美、理想的树形,具有更好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还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使树木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3.修剪按苗木的生长与休眠时期,修剪分为生长期修剪和休眠期修剪,前者也叫夏季修剪,后者则称冬季修剪。夏剪在4~l0月,冬剪则在l0月~翌年4月进行。一般落叶树种适宜冬剪,伤流严重的应早剪或伤流过后再剪;常绿树种既适宜冬剪也适宜夏剪。修剪的技法有截、疏、伤、变、除蘖等多种,一般休眠期以截、疏为主,而生长期修剪各种技法均可采用。 4.整形整形结合修剪进行,其形式有自然式整形、人工式整形、自然式与人工混合式整形等。 5.灌水休眠期灌水在秋冬和早春进行,秋末或冬初灌水可提高树木越冬能力,并可防止早春干旱;早春灌水有利于新梢和叶片的生长。并有利于开花坐果。生长期灌水有花前灌水、花后灌水和花芽分化期灌水。就不同季节而言,夏季是树木生长旺盛期,尤其是新植树木、小苗、灌木的树根较浅,抗旱能力较差,树叶蒸发量大,需水多。应勤灌溉。灌水量与树种、品种、砧木以及不同的土质、气候条件、植株大小、生长状况等有关,耐旱树种灌水量要少些,不耐旱树种灌水量要多些。灌水沟应开在树冠投影的垂直线下。不要开得太深以免伤根。沟壁培土要紧实以免伤根及被水冲坏,沟底要平坦。保证灌水均匀。水量足、灌得匀是最基本的要求,若发现漏水现象应及时用土填严。再进行补灌。水渗透后及时封沟中耕,通过中耕、封沟可切断土壤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夏季可早晚进行灌溉。冬季可于中午前后进行。 二、施肥管理 施肥是通过人工补充养分来提高土壤肥力,可供给树木生长充分的营养,并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透水、通气和保水性能,有利于树木根系生长。 同时还为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与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促进肥料分解,使土壤盐类成为可吸收状态,有利于树木生长。 1.根据不同的物候期施入不同种类的肥料 早春和秋末是根系的生长盛期,需要吸收更多的磷素,根系才能强大、伸入土壤深层。抽枝发叶期,细胞分裂迅速,叶量增加,树体扩大,此时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氮肥,建造细胞和组织。 2.根据不同树种,在不同时期施入不同种类的肥料 早春开花的树木在休眠期施肥,对花芽萌发、花朵开放有重要作用。花后是枝叶生长盛期,应及时施入以氮为主的肥料,促进枝叶形成;在枝叶生长缓慢、花芽形成期,应施以磷为主的肥料。 三、防止建筑工程伤害树木 每当建筑工程完工之后,常常发现附近的树木死亡,这是由于树木生长的环境受到干扰破坏的结果。采取某些措施可以消除这些伤害,特别是对树木根区的伤害。 1.水泥和其他铺装地表处树木的养护 水泥、沥青和其他铺装地表,都可能对树木产生与埋土过深相同的影响。处理办法是取走不透气层,并在树冠范围内铺设厚层沙子,使土壤保持通气、透水。在街道和广场,采取的办法是用铺石或有孔洞和缝隙的石料铺装地面,下面垫一层沙子。 2.对树木根区采取的措施 人行道上往往要在行道树根区附近铺设通信、燃气、电缆和下水道,这些都属于对树木危害很大的工程。原则上应在树木分枝分布范围以外铺设管线,但由于施工过程中树木总会丧失一些根,而且树木根系范围的变化幅度也很大。 四、防治病虫害 在园林植物病虫害治理时,应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社会安全、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放宽防治指标,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容许为害范围之内。必须以搞好植物检疫为前提,养护管理为基础,积极开展生物、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协调各种防治方法。 1.把好植物检疫关 在调入苗木时,实行严格的植物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则要进行除害处理,严重者予以销毁,防止新的病虫害传入,以免给园林树木带来更大的损失。公务员之家: 2.搞好城市园林植物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绿化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重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加强养护管理以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弱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五、结语 总之,如何进一步做好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是目前摆在园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大家去研究和探讨。 园艺方面论文:校园艺术活动德育功能分析论文 一、校园艺术活动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根本宗旨与目标的统一性 艺术活动和德育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情感;都统一于对真善美的培养。《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法国一些著名学者如法兰西学院教授让·皮埃尔·尚热、前科研部长于贝尔·局里安和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经常接触艺术作品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二)实施手段的兼容与互补性 艺术起源于劳动,来自于生活,其自身既有伦理性,又有教育性;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以晓之以理;既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任何的压力。从而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而德育更多的是突出其外在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以大量正面典型作为模范,通过培养、说理、舆论营造,使人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在实施手段上存在着兼容和互补。 二、校园艺术活动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这既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这种德育功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重要、更为明显。 (一)艺术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凡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艺术作品,都倾注了浓重的情感和道德价值判断,这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产生深刻影响。它们能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带给人们心灵最强的震撼,使学生更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真、善、美的内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 (二)艺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崇高的审美人格。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旨在通过艺术活动来塑造理想的人格,使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来自于审美主体的修养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主体去发现和感受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美。学生们在观看电影、书画、舞蹈、雕塑,倾听歌曲、演奏的同时,培养了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耳朵和眼睛,从而能善辨生活中的美丑,感受生活的乐趣,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 (三)艺术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艺术可以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艺术作品往往能唤起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绝非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每当乐曲响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人民英雄纪念碑,既是完美的雕塑作品,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们在欣赏这座艺术品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对现在和平时代的珍惜;电影《开国大典》让人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的艰辛与波折,充分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传世之作,可以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而艰难的历程,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去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四)艺术活动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国界与种族,直达人的灵魂。它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同学们要团结一致,服从集体;在合唱比赛中,同学们要学会与其他演唱者密切配合,共同合作;在话剧表演中,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有的当红花,有的做绿叶,为完成一件作品共同努力。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道出了艺术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 三、艺术活动中的德育途径 (一)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大学生的德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生活是鲜活的,而大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思想传播的载体,揣摩大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艺术欣赏。为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戏剧欣赏、舞蹈、绘画等艺术类选修课,组建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团体,并定期举办由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的艺术专场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作品展览、演唱会和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入一个属于个人的审美世界,通过感悟、理解、鉴别,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也使德育工作在教育学生分辨美丑、是非能力的渗透中找到有效的接口。 (二)艺术活动参与 艺术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再现,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而艺术创造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它在德育向艺术活动渗透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抓手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艺术活动,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以高校艺术团舞蹈队为例,第一,舞蹈队是艺术活动中较大的活动集体,担负着学校各类演出的舞蹈表演及伴舞任务。这些活动绝大多数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因此集体主义精神和服从大局意识的培养是舞蹈队德育渗透的首要方面。第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且舞蹈队在同一场演出中上台的机会往往比较高,少则两三个节目,多则五六个节目。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自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何况每天还要起早练功,枯燥而艰苦,与穿着华丽的衣服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完全不同,这将有效地磨砺学生的意志,教会他们懂得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第三,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作为表演者,“当事人”对作品的体会一定比观众更深刻——他们要在表演前了解作品的背景,体会作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对舞蹈演员来说是一个身心的双重教育。可以说,每一次艺术活动的参与都能获得审美体验,都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而这些审美体验在不断洗礼着人的心灵,悄悄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 (三)艺术“省”“行” 要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接受德育时,积极实现从“省”到“行”的升华。“省”是自省,自我教育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的表现,是一种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艺术活动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只有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化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才能收到实效。要使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通过对比、反省,把获得的知识营养充分吸收;要引导他们在芜杂的艺术作品中,学会分辨,自省、自励,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行”就是实践,许多观念只能在参与中形成,良好习惯也只能在更多的行为中培养。随着艺术活动的不断多样化,艺术传播的物质载体日益现代化,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天地,许多德育内容都可以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传播。如flash动画设计比赛、主题晚会、书画展、校园歌手比赛等诸多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只要教师能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深化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就能培养健康高尚的行为。 综上所述,艺术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德育在艺术活动的载体下,说教的色彩和教育的意图被艺术“淡化”后,德育才能接近它的本质,从而更轻松地实现它的功能。 园艺方面论文:我国设施园艺建设管理论文 摘要该文对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作了概述,并在分析了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设施农业的宏观管理提出发展建议,包括管理准确定位;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设施标准的制定;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抓好科学研究和培训几个方面。 关键词设施农业宏观管理方针原则 1、概述 我国自1979年至1994年先后从荷兰、日本、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引进大型连栋温室21.2hm2,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能耗过大,运行费用高,管理不善,仅个别勉强维持生产,绝大部分不得不宣告失败。90年代中,由于我国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掀起了新的热潮,以北京中以农场引进以色列大型塑料温室为标志,又开始了新一轮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连栋温室,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引进的不仅是温室的主体骨架,同时引进了成套设备和栽培技术。据有关资料,1995年至1997年已签订引进合同达80hm2,价值3亿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突出地反应了国内对先进的设施栽培成套设备和技术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国外温室厂家亦蜂涌而来,他们采取压低主体结构价格,提高内部设施价格的措施,试图占领市场。 总之,当前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已面临新的形势,在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设施规格也在相应提高;在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生产的同时,也在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成套设施与栽培技术;设施园艺生产多样化,不仅生产蔬菜,包括大宗菜和特菜,也生产花卉水果,但也暴露出在宏观管理上无序状态的问题。各地在纷纷上马,纷纷引进的同时,也不乏盲目性,缺乏总体规划、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有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我国设施农业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措施,以便为主管部门制订规范化的管理办法和宏观管理的政策性文件提供依据,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决策,疏通信息渠道,规范管理职能,提高企业素质实行名牌战略,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农业创造条件。 我国温室中95%以上为日光温室,普通加温温室和大型现代化温室,因能源问题,运行效果不经济而难以大面积发展。全自控现代化温室自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开始逐步引进至今。估计将近100hm2。日光温室中约有60%为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90%为简易的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只有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装配式镀锌钢管大棚,目前随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些地区,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原有单栋大棚也向连栋大棚发展。据全国农技推广总站1996年底统计资料,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和新疆。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面积最大的省份为:河北、山东、辽宁等省。 现代化大型温室,主要是引进温室,从1985年至今,我国大约引进了近100hm2。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东南沿海省份的大城市郊区。在1979~1994年期间,引进了21.2hm2,分布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大庆、广州、深圳、乌鲁木齐等地,由于能源消耗大,管理不善,入不敷出,最终不能维持,有的被拆除,有的另作它用,基本上是失败了。如1979年北京的四季青园艺场最早从日本引进的3hm2现代化大型温室,现已改作贸易市场。1995年北京中以农场率先引进以色列温室1.2hm2,开始了新的引进高潮。1996年引进面积最大的为上海,达l5hm2,分别从荷兰、以色列引进,分5处进行试验,取得了一些重要经验;深圳市1997年从法国引进6hm2薄膜温室,现已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省城如广州、石家庄、郑州、济南、南京、北京、重庆和银川等都有新引进温室,或正在洽谈引进事宜。这次引进的特点是:引进成套技术设备,除主体骨架外,包括环境调控设备、灌溉设备、全套栽培技术措施(从种子到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甚至授粉技术等),并有引进国派驻专家指导,即不单纯引进硬件,也引进软件。但大多是政府行为,也有部分是企业行为。 2、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1设施农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很快而质量水平较低。以设施栽培86万hm2计,城乡人均占有面积已达7.l7m2,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19倍,所以发展方向应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同时产业结构要转型,单一生产蔬菜转变成以生产蔬菜为主,辅以生产花卉、瓜和果。从单一生产大宗菜,转变成生产大宗菜为主,辅以生产经济效益高的特菜,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出口创汇。其次是提高现有设施水平。现在设施质量普遍较低,日光温室中绝大多数为80年代中期形成的普通类型,结构较简单,以竹木、水泥杆为骨架,厚厚的土坯墙体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积仅40%~50%;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只能靠手工作业;保温、采光性能差,每年雨季过后,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维修结构;抗灾能力差,易被大雪压塌、大雨冲垮,如1997年12月一场大雪,江苏、山东不少普通型日光温室因承受不住雪压而倒塌;灌溉技术,仍以大水漫灌,有些地方每667m2日光温室灌水量达500m3/年。并且在多年使用后温室内病虫害严重而不得不依靠经常性打药来维持生产,这与发展绿色农业的趋势很不协调。所以山东省率先提出了设施农业的二次创业,不仅要选育优良品种,而且要改进设施结构及栽培管理技术,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 对于塑料大棚的发展,同样存在结构和栽培技术两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 所有新建的设施,应该具备更高的质量水平,不应再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上,应能够生产高品质产品,借鉴引进温室的一些经验,逐步向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2.2能源清费和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冬春季节在蒙古高压的控制和影响之下,我国的三北地区、青藏高原、云南高原晴天多,日照百分率超过50%,光照充足,是发展设施园艺生产的有利条件。但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季风发达,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变化很大,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其它国家要低,而且愈向北方,偏低愈甚。例如1月份,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其它国家气温偏低14~18℃,黄淮流域偏低10~14℃,长江以南地区偏低8℃,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除沙漠地区以外,我国又是同纬度地区最热的国家7月份平均气温东北和内蒙北部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华北平原偏高2.5℃,长江中下游偏高1.5~2.0℃。根据计算我国北方各地冬季日平均气温≤5℃负积温要比世界同纬度地区高出1~4倍。这就意味着我国发展设施生产冬季加热所需能耗比欧洲国家要高得多。夏季比同纬度其它国家炎热,必然增加降温所需的能耗,而且夏季又是雨季,空气相对湿度大,湿热同季使藉助于蒸发降温机理的降温效率下降,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湿帘降温、喷雾降温,其降温效果必然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各地气候特点,发展设施生产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节能是中国设施园艺生产的重要课题。 2.3引进和国产化 1979~1994年引进的20hm2大型现代化温室,由于高能耗和经营管理跟不上,高投入、低产出,至今几乎全部停止运营。1995年以后又开始了第二次引进大型现代化温室的热潮,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6年上海从荷兰、以色列引进了15hm2微机全控制加温温室,进行蔬菜、花卉栽培。经过一年的运行,有盈利的也有亏损的,但为高能耗、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高科技设施园艺经营提供了经验。 目前现代化温室的引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投资大。以上海1996年引进的15hm2温室来看,引进费用加配套设施设备费用,平均500~900元/m2,投资太大,每年的折旧费、维修费太高,在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这是影响温室引进的一大因素。 2)运行成本高。从上海5个基地在1996~1997年度运行成本看,平均每1/15hm2(亩)为3.48万元,其中30%~40%是燃料成本。从上海各引进温室使用效果来看,冬季加温使用燃煤最经济,比用电或燃油热风的效果好、成本低。即使燃煤,在上海的荷兰温室中要保证果菜的生长温度,每天每公顷,仍需燃煤3t(每亩0.2t)。在济南,每1/15hm2(亩)每天需燃煤0.4t。在北京,则为每天每1/15hm2(亩)0.8t。有些引进温室(也包括部分国内设计的温室)的通风设计没有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在高温高湿同季的情况下,降温依靠湿帘风机系统,不但降温效果差,能源消耗也相当可观,甚至不比冬季加热能耗费用少。能源消耗费用太高,使投入使用后的经营成本持续偏高,最终可能变成亏本经营,成为温室引进的又一大障碍。 3)功能定位存在一定问题。既然是引进的现代化大型温室,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产品定位必须有高起点。高投入,必须有高产出,才能充分显示现代化、资金技术密集的优势,达到高效集约栽培目的。上海的东海荷兰温室,种植的彩色甜椒,市场定位于大宾馆和大饭店,价格可达24元/kg,其他产品市场定位也大都在宾馆饭店或超市,因其能保证优良的品质和周年供应,价格优势明显,所以其经营效果,已经突破了以前引进温室不计折旧,勉强保本的经营状况,在合理扣除折旧和经营成本后,仍略有盈余,并且会越来越好。南京市蔬菜所,80年代中期,引进一栋荷兰温室,一直种植番茄等大宗菜,年年收入不抵运行费用,从1995年开始,改成一半种菜,一半种花,当年收入与运行费持平,1996年1/4菜(番茄和樱桃番茄),3/4为切花和盆花,当年收入高于运行费用。所以功能定位不准确是许多引进温室经营不善的一大原因。结合旅游观光,生产优质花卉、蔬菜、瓜果和种苗,如上海的东海农场,江苏镇江21世纪乐园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规模小经营单一。目前各引进单位引进的温室面积一般为1~3hm2,绝大多数为1~2hm2,规模都不大,并且往往还种植多种作物,因此无论从面积还是从作物种类都形不成规模,这与国外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如荷兰,一个农户就有二、三公顷以上的温室,只种植一种作物,专业化程度很高,不仅有利于种植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保证履行市场合同,它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我们目前的引进方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这就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技术人才资源的浪费,3hm2种植三种作物所需的技术指导同样能指导15hm2种植同种作物的生产。 5)引进不配套。只引进温室设备而不引进内部管理机制,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设施生产。现代化的设备加上现代化的观念及管理方式,才能保证高产出、高效益,达到引进温室的示范目的。 随着引进温室的不断增加,国产化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化大型温室的骨架和覆盖材料国产化,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但其内部的配套设施、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观念,仍需认真学习。对于国产化,业内人士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要求加速国产化进程,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另一种态度则认为,先当学生,虚心学习,先吃透外来的东西,逐步缩小国产与引进之间的差距,不可操之过急。我们认为有关国产化的问题,硬件在短期内容易实现,软件特别是微机管理、生物技术(品种、授粉技术、定量化肥水管理等),我国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是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主体结构的国产化过程中已经做了不少简化改进设计,即使如此,也因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往往高于外商报价;没有温室专用的材料,或者有而精度不够,不能满足设施建设的要求,影响设施生产的效果;内部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还有一定问题,产品不齐全,不配套,性能达不到要求,有的配套设施根本没有,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所以必须先搞清楚引进温室的质量、性能和种植要求,再加以改进,逐步实现国产化。 以上海、江苏为例,仅上海周围,经营温室骨架约有5~6个厂家,有些地方还在盲目建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要建立质量检测和评估体系,实行名牌战略,有序建设,有序竞争。 2.5关于大型现代化温室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出现发展大型温室的热潮,首先是因为资金有了一些积累,包括一些大企业也投资设施农业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原有的设施技术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低,环境调节能力有限,而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全套设备技术后,感到有了新的希望,各地政府部门、大企业于是将视点转向设施生产。我们认为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可以适度发展:(1)资金实力允许(当地政府有补贴,或有企业参与。);(2)有良好的市场,包括消费者观念,优质、优价;(3)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包括经营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素质;(4)形成规模,不搞分散建设,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项目更应如此。 3、国家管理部门在宏观管理上应采取的方针和管理原则 3.1管理的定位 国家管理部门的管理定位,首先应是宏观管理,起指导作用。要实现宏观管理,必须了解设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对全国的设施农业根据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各级工作机构,明确专人管理;及时收集和市场信息,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减少盲目性,以稳定农民的收入;制定适合各地区不同气候条件的不同档次的各种设施规格及技术参数,同时规范各生产厂家的生产行为,减少无序竞争所带来的损失,改变现有生产厂家各自制定规格,无统一标准的混乱局面;建立固定的监督检测机构,加强检测,以保护农民的利益;各级管理机构应同时承担技术咨询的任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包括生产资料市场、产品市场、产品采后处理(加工、分级、包装)、运销等。 3.2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 我国是一个气候类型多样的国家,各地气候对设施生产的利弊各异,应以多样化的设施生产模式,适应各地的气候特点。我们建议按大区划分,根据气候条件,做好各种设施的区划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经济合理地提高设施栽培水平。关于设施栽培的区划问题,80年代中期,曾进行过不少探讨,近年来各省市也认识到,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布局设施栽培、设计种植制度(品种、茬口等)和制定管理规范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比较分散,并基于经验,缺乏全国性统一的区划指标体系和区划体系。有些地方因设施栽培比较效益高,盲目上马,结果因气候条件不适宜而导致失败。规范各区设施类型及其规格、参数,使各种设施合理分布,种植制度和管理规范化,改善以前的盲目性和过于分散状况。 3.3设施标准的制定 各地区应有适用于不同档次的设施类型及标准参数,对农民自制设施提出指导建议,规范农民的自发行为,使建成的设施经济适用。 "六五"、"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的结构优化方面都做了不少研究工作,而且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只有钢管装配式塑料大棚有国家标准。玻璃温室的结构标准尚未批准公布。至于日光温室标准,温室配套设备的标准至今仍是空白。所以在设施、设备标准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设施的生产厂家不仅要制订一系列质量标准,还必须成立专门质量监督和检测机构,经过检测,方能进入市场,为此也需要制定检测规范,包括使用仪器、测试标准和方法等,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劣质产品的侵害。 3.4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 农民进行设施生产,相对投入较高,农民是自发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所以应建立信息管理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较准确的各种产品供求信息,并做一些科学的预测,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以获取较多的收益。农业部的有关职能部门应予以重视 技术咨询具有同样重要性,技术的提高是设施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先进的技术必须由农民掌握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建立技术咨询机构,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可作指导和监督。 3.5抓好科学研究和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不断地创新。从而要求加强本学科领域的科研和培训工作,不仅要提高管理者的水平,也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设施生产行之有效的途径,当前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 1)面向21世纪中国设施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 2)低成本、低能耗的设施设备成套技术体系; 3)高效设施栽培管理技术体系(专用品种培育、定量化水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 4)设施生产产业化体系(设备设施工程,种子工程,产后处理工程…)及经营管理模式; 5)现代化设施生产的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控体系; 6)从中央到地方的培训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科技示范园,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图书音像制作出版和培训计划等)。 3.6关于小型机械的问题 目前在普通的塑料温室和日光温室中,基本上没有使用机械,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天津、江苏、湖南等地均建立了工厂化育苗设施,但由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推广的范围和规模还是很有限的。在现有的大部分现代化温室内,常规的农机具也很少,尤其是采用了无土栽培种植方式,设备配置主要是灌溉设施、采摘车及采摘工具、喷雾设备(喷雾车及喷雾器)运输车、嫁接机、花卉及蔬菜清理分检设备、包装设备、育苗设备、冷库等。其中不少设备在我国还是个空白。 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给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要本着自主研究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我国的农业设施的水平。 园艺方面论文:校园艺术活动德育功能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本文从艺术活动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作用和渗透途径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德育艺术活动大学生高校 艺术活动是集艺术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充分挖掘艺术活动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艺术活动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根本宗旨与目标的统一性 艺术活动和德育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情感;都统一于对真善美的培养。《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法国一些著名学者如法兰西学院教授让·皮埃尔·尚热、前科研部长于贝尔·局里安和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经常接触艺术作品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二)实施手段的兼容与互补性 艺术起源于劳动,来自于生活,其自身既有伦理性,又有教育性;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以晓之以理;既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任何的压力。从而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而德育更多的是突出其外在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以大量正面典型作为模范,通过培养、说理、舆论营造,使人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在实施手段上存在着兼容和互补。 二、校园艺术活动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这既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这种德育功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重要、更为明显。 (一)艺术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凡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艺术作品,都倾注了浓重的情感和道德价值判断,这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产生深刻影响。它们能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带给人们心灵最强的震撼,使学生更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真、善、美的内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 (二)艺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崇高的审美人格。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旨在通过艺术活动来塑造理想的人格,使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来自于审美主体的修养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主体去发现和感受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美。学生们在观看电影、书画、舞蹈、雕塑,倾听歌曲、演奏的同时,培养了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耳朵和眼睛,从而能善辨生活中的美丑,感受生活的乐趣,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 (三)艺术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艺术可以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艺术作品往往能唤起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绝非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每当乐曲响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人民英雄纪念碑,既是完美的雕塑作品,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们在欣赏这座艺术品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对现在和平时代的珍惜;电影《开国大典》让人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的艰辛与波折,充分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传世之作,可以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而艰难的历程,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去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四)艺术活动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国界与种族,直达人的灵魂。它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同学们要团结一致,服从集体;在合唱比赛中,同学们要学会与其他演唱者密切配合,共同合作;在话剧表演中,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有的当红花,有的做绿叶,为完成一件作品共同努力。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道出了艺术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三、艺术活动中的德育途径 (一)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大学生的德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生活是鲜活的,而大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思想传播的载体,揣摩大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艺术欣赏。为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戏剧欣赏、舞蹈、绘画等艺术类选修课,组建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团体,并定期举办由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的艺术专场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作品展览、演唱会和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入一个属于个人的审美世界,通过感悟、理解、鉴别,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也使德育工作在教育学生分辨美丑、是非能力的渗透中找到有效的接口。 (二)艺术活动参与 艺术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再现,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而艺术创造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它在德育向艺术活动渗透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抓手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艺术活动,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以高校艺术团舞蹈队为例,第一,舞蹈队是艺术活动中较大的活动集体,担负着学校各类演出的舞蹈表演及伴舞任务。这些活动绝大多数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因此集体主义精神和服从大局意识的培养是舞蹈队德育渗透的首要方面。第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且舞蹈队在同一场演出中上台的机会往往比较高,少则两三个节目,多则五六个节目。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自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何况每天还要起早练功,枯燥而艰苦,与穿着华丽的衣服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完全不同,这将有效地磨砺学生的意志,教会他们懂得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第三,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作为表演者,“当事人”对作品的体会一定比观众更深刻——他们要在表演前了解作品的背景,体会作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对舞蹈演员来说是一个身心的双重教育。可以说,每一次艺术活动的参与都能获得审美体验,都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而这些审美体验在不断洗礼着人的心灵,悄悄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 (三)艺术“省”“行” 要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接受德育时,积极实现从“省”到“行”的升华。“省”是自省,自我教育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的表现,是一种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艺术活动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只有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化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才能收到实效。要使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通过对比、反省,把获得的知识营养充分吸收;要引导他们在芜杂的艺术作品中,学会分辨,自省、自励,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行”就是实践,许多观念只能在参与中形成,良好习惯也只能在更多的行为中培养。随着艺术活动的不断多样化,艺术传播的物质载体日益现代化,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天地,许多德育内容都可以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传播。如flash动画设计比赛、主题晚会、书画展、校园歌手比赛等诸多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只要教师能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深化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就能培养健康高尚的行为。 综上所述,艺术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德育在艺术活动的载体下,说教的色彩和教育的意图被艺术“淡化”后,德育才能接近它的本质,从而更轻松地实现它的功能。 园艺方面论文:校园艺术活动德育功能论文 摘要: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本文从艺术活动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作用和渗透途径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德育艺术活动大学生高校 艺术活动是集艺术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充分挖掘艺术活动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艺术活动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根本宗旨与目标的统一性 艺术活动和德育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情感;都统一于对真善美的培养。《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法国一些著名学者如法兰西学院教授让·皮埃尔·尚热、前科研部长于贝尔·局里安和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经常接触艺术作品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二)实施手段的兼容与互补性 艺术起源于劳动,来自于生活,其自身既有伦理性,又有教育性;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以晓之以理;既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任何的压力。从而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而德育更多的是突出其外在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以大量正面典型作为模范,通过培养、说理、舆论营造,使人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在实施手段上存在着兼容和互补。 二、校园艺术活动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这既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这种德育功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重要、更为明显。 (一)艺术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凡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艺术作品,都倾注了浓重的情感和道德价值判断,这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产生深刻影响。它们能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带给人们心灵最强的震撼,使学生更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真、善、美的内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 (二)艺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崇高的审美人格。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旨在通过艺术活动来塑造理想的人格,使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来自于审美主体的修养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主体去发现和感受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美。学生们在观看电影、书画、舞蹈、雕塑,倾听歌曲、演奏的同时,培养了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耳朵和眼睛,从而能善辨生活中的美丑,感受生活的乐趣,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 (三)艺术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艺术可以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艺术作品往往能唤起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绝非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每当乐曲响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人民英雄纪念碑,既是完美的雕塑作品,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们在欣赏这座艺术品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对现在和平时代的珍惜;电影《开国大典》让人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的艰辛与波折,充分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传世之作,可以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而艰难的历程,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去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四)艺术活动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国界与种族,直达人的灵魂。它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同学们要团结一致,服从集体;在合唱比赛中,同学们要学会与其他演唱者密切配合,共同合作;在话剧表演中,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有的当红花,有的做绿叶,为完成一件作品共同努力。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道出了艺术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三、艺术活动中的德育途径 (一)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大学生的德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生活是鲜活的,而大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思想传播的载体,揣摩大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艺术欣赏。为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戏剧欣赏、舞蹈、绘画等艺术类选修课,组建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团体,并定期举办由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的艺术专场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作品展览、演唱会和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入一个属于个人的审美世界,通过感悟、理解、鉴别,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也使德育工作在教育学生分辨美丑、是非能力的渗透中找到有效的接口。 (二)艺术活动参与 艺术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再现,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而艺术创造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它在德育向艺术活动渗透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抓手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艺术活动,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以高校艺术团舞蹈队为例,第一,舞蹈队是艺术活动中较大的活动集体,担负着学校各类演出的舞蹈表演及伴舞任务。这些活动绝大多数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因此集体主义精神和服从大局意识的培养是舞蹈队德育渗透的首要方面。第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且舞蹈队在同一场演出中上台的机会往往比较高,少则两三个节目,多则五六个节目。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自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何况每天还要起早练功,枯燥而艰苦,与穿着华丽的衣服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完全不同,这将有效地磨砺学生的意志,教会他们懂得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第三,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作为表演者,“当事人”对作品的体会一定比观众更深刻——他们要在表演前了解作品的背景,体会作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对舞蹈演员来说是一个身心的双重教育。可以说,每一次艺术活动的参与都能获得审美体验,都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而这些审美体验在不断洗礼着人的心灵,悄悄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 (三)艺术“省”“行” 要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接受德育时,积极实现从“省”到“行”的升华。“省”是自省,自我教育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的表现,是一种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艺术活动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只有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化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才能收到实效。要使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通过对比、反省,把获得的知识营养充分吸收;要引导他们在芜杂的艺术作品中,学会分辨,自省、自励,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行”就是实践,许多观念只能在参与中形成,良好习惯也只能在更多的行为中培养。随着艺术活动的不断多样化,艺术传播的物质载体日益现代化,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天地,许多德育内容都可以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传播。如flash动画设计比赛、主题晚会、书画展、校园歌手比赛等诸多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只要教师能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深化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就能培养健康高尚的行为。 综上所述,艺术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德育在艺术活动的载体下,说教的色彩和教育的意图被艺术“淡化”后,德育才能接近它的本质,从而更轻松地实现它的功能。 园艺方面论文:我国设施园艺建设管理论文 1、概述 我国自1979年至1994年先后从荷兰、日本、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引进大型连栋温室21.2hm2,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能耗过大,运行费用高,管理不善,仅个别勉强维持生产,绝大部分不得不宣告失败。90年代中,由于我国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掀起了新的热潮,以北京中以农场引进以色列大型塑料温室为标志,又开始了新一轮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连栋温室,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引进的不仅是温室的主体骨架,同时引进了成套设备和栽培技术。据有关资料,1995年至1997年已签订引进合同达80hm2,价值3亿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突出地反应了国内对先进的设施栽培成套设备和技术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国外温室厂家亦蜂涌而来,他们采取压低主体结构价格,提高内部设施价格的措施,试图占领市场。 总之,当前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已面临新的形势,在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设施规格也在相应提高;在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生产的同时,也在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成套设施与栽培技术;设施园艺生产多样化,不仅生产蔬菜,包括大宗菜和特菜,也生产花卉水果,但也暴露出在宏观管理上无序状态的问题。各地在纷纷上马,纷纷引进的同时,也不乏盲目性,缺乏总体规划、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有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我国设施农业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措施,以便为主管部门制订规范化的管理办法和宏观管理的政策性文件提供依据,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决策,疏通信息渠道,规范管理职能,提高企业素质实行名牌战略,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农业创造条件。 我国温室中95%以上为日光温室,普通加温温室和大型现代化温室,因能源问题,运行效果不经济而难以大面积发展。全自控现代化温室自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开始逐步引进至今。估计将近100hm2。日光温室中约有60%为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90%为简易的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只有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装配式镀锌钢管大棚,目前随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些地区,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原有单栋大棚也向连栋大棚发展。据全国农技推广总站1996年底统计资料,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和新疆。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面积最大的省份为:河北、山东、辽宁等省。 现代化大型温室,主要是引进温室,从1985年至今,我国大约引进了近100hm2。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东南沿海省份的大城市郊区。在1979~1994年期间,引进了21.2hm2,分布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大庆、广州、深圳、乌鲁木齐等地,由于能源消耗大,管理不善,入不敷出,最终不能维持,有的被拆除,有的另作它用,基本上是失败了。如1979年北京的四季青园艺场最早从日本引进的3hm2现代化大型温室,现已改作贸易市场。1995年北京中以农场率先引进以色列温室1.2hm2,开始了新的引进高潮。1996年引进面积最大的为上海,达l5hm2,分别从荷兰、以色列引进,分5处进行试验,取得了一些重要经验;深圳市1997年从法国引进6hm2薄膜温室,现已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省城如广州、石家庄、郑州、济南、南京、北京、重庆和银川等都有新引进温室,或正在洽谈引进事宜。这次引进的特点是:引进成套技术设备,除主体骨架外,包括环境调控设备、灌溉设备、全套栽培技术措施(从种子到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甚至授粉技术等),并有引进国派驻专家指导,即不单纯引进硬件,也引进软件。但大多是政府行为,也有部分是企业行为。 2、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1设施农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很快而质量水平较低。以设施栽培86万hm2计,城乡人均占有面积已达7.l7m2,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19倍,所以发展方向应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同时产业结构要转型,单一生产蔬菜转变成以生产蔬菜为主,辅以生产花卉、瓜和果。从单一生产大宗菜,转变成生产大宗菜为主,辅以生产经济效益高的特菜,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出口创汇。其次是提高现有设施水平。现在设施质量普遍较低,日光温室中绝大多数为80年代中期形成的普通类型,结构较简单,以竹木、水泥杆为骨架,厚厚的土坯墙体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积仅40%~50%;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只能靠手工作业;保温、采光性能差,每年雨季过后,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维修结构;抗灾能力差,易被大雪压塌、大雨冲垮,如1997年12月一场大雪,江苏、山东不少普通型日光温室因承受不住雪压而倒塌;灌溉技术,仍以大水漫灌,有些地方每667m2日光温室灌水量达500m3/年。并且在多年使用后温室内病虫害严重而不得不依靠经常性打药来维持生产,这与发展绿色农业的趋势很不协调。所以山东省率先提出了设施农业的二次创业,不仅要选育优良品种,而且要改进设施结构及栽培管理技术,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 对于塑料大棚的发展,同样存在结构和栽培技术两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 所有新建的设施,应该具备更高的质量水平,不应再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上,应能够生产高品质产品,借鉴引进温室的一些经验,逐步向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2.2能源清费和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冬春季节在蒙古高压的控制和影响之下,我国的三北地区、青藏高原、云南高原晴天多,日照百分率超过50%,光照充足,是发展设施园艺生产的有利条件。但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季风发达,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变化很大,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其它国家要低,而且愈向北方,偏低愈甚。例如1月份,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其它国家气温偏低14~18℃,黄淮流域偏低10~14℃,长江以南地区偏低8℃,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除沙漠地区以外,我国又是同纬度地区最热的国家7月份平均气温东北和内蒙北部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华北平原偏高2.5℃,长江中下游偏高1.5~2.0℃。根据计算我国北方各地冬季日平均气温≤5℃负积温要比世界同纬度地区高出1~4倍。这就意味着我国发展设施生产冬季加热所需能耗比欧洲国家要高得多。夏季比同纬度其它国家炎热,必然增加降温所需的能耗,而且夏季又是雨季,空气相对湿度大,湿热同季使藉助于蒸发降温机理的降温效率下降,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湿帘降温、喷雾降温,其降温效果必然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各地气候特点,发展设施生产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节能是中国设施园艺生产的重要课题。 2.3引进和国产化 1979~1994年引进的20hm2大型现代化温室,由于高能耗和经营管理跟不上,高投入、低产出,至今几乎全部停止运营。1995年以后又开始了第二次引进大型现代化温室的热潮,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6年上海从荷兰、以色列引进了15hm2微机全控制加温温室,进行蔬菜、花卉栽培。经过一年的运行,有盈利的也有亏损的,但为高能耗、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高科技设施园艺经营提供了经验。 目前现代化温室的引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投资大。以上海1996年引进的15hm2温室来看,引进费用加配套设施设备费用,平均500~900元/m2,投资太大,每年的折旧费、维修费太高,在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这是影响温室引进的一大因素。 2)运行成本高。从上海5个基地在1996~1997年度运行成本看,平均每1/15hm2(亩)为3.48万元,其中30%~40%是燃料成本。从上海各引进温室使用效果来看,冬季加温使用燃煤最经济,比用电或燃油热风的效果好、成本低。即使燃煤,在上海的荷兰温室中要保证果菜的生长温度,每天每公顷,仍需燃煤3t(每亩0.2t)。在济南,每1/15hm2(亩)每天需燃煤0.4t。在北京,则为每天每1/15hm2(亩)0.8t。有些引进温室(也包括部分国内设计的温室)的通风设计没有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在高温高湿同季的情况下,降温依靠湿帘风机系统,不但降温效果差,能源消耗也相当可观,甚至不比冬季加热能耗费用少。能源消耗费用太高,使投入使用后的经营成本持续偏高,最终可能变成亏本经营,成为温室引进的又一大障碍。 3)功能定位存在一定问题。既然是引进的现代化大型温室,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产品定位必须有高起点。高投入,必须有高产出,才能充分显示现代化、资金技术密集的优势,达到高效集约栽培目的。上海的东海荷兰温室,种植的彩色甜椒,市场定位于大宾馆和大饭店,价格可达24元/kg,其他产品市场定位也大都在宾馆饭店或超市,因其能保证优良的品质和周年供应,价格优势明显,所以其经营效果,已经突破了以前引进温室不计折旧,勉强保本的经营状况,在合理扣除折旧和经营成本后,仍略有盈余,并且会越来越好。南京市蔬菜所,80年代中期,引进一栋荷兰温室,一直种植番茄等大宗菜,年年收入不抵运行费用,从1995年开始,改成一半种菜,一半种花,当年收入与运行费持平,1996年1/4菜(番茄和樱桃番茄),3/4为切花和盆花,当年收入高于运行费用。所以功能定位不准确是许多引进温室经营不善的一大原因。结合旅游观光,生产优质花卉、蔬菜、瓜果和种苗,如上海的东海农场,江苏镇江21世纪乐园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规模小经营单一。目前各引进单位引进的温室面积一般为1~3hm2,绝大多数为1~2hm2,规模都不大,并且往往还种植多种作物,因此无论从面积还是从作物种类都形不成规模,这与国外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如荷兰,一个农户就有二、三公顷以上的温室,只种植一种作物,专业化程度很高,不仅有利于种植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保证履行市场合同,它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我们目前的引进方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这就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技术人才资源的浪费,3hm2种植三种作物所需的技术指导同样能指导15hm2种植同种作物的生产。 5)引进不配套。只引进温室设备而不引进内部管理机制,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设施生产。现代化的设备加上现代化的观念及管理方式,才能保证高产出、高效益,达到引进温室的示范目的。 随着引进温室的不断增加,国产化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化大型温室的骨架和覆盖材料国产化,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但其内部的配套设施、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观念,仍需认真学习。对于国产化,业内人士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要求加速国产化进程,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另一种态度则认为,先当学生,虚心学习,先吃透外来的东西,逐步缩小国产与引进之间的差距,不可操之过急。我们认为有关国产化的问题,硬件在短期内容易实现,软件特别是微机管理、生物技术(品种、授粉技术、定量化肥水管理等),我国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是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主体结构的国产化过程中已经做了不少简化改进设计,即使如此,也因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往往高于外商报价;没有温室专用的材料,或者有而精度不够,不能满足设施建设的要求,影响设施生产的效果;内部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还有一定问题,产品不齐全,不配套,性能达不到要求,有的配套设施根本没有,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所以必须先搞清楚引进温室的质量、性能和种植要求,再加以改进,逐步实现国产化。 2.4建厂生产问题 以上海、江苏为例,仅上海周围,经营温室骨架约有5~6个厂家,有些地方还在盲目建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要建立质量检测和评估体系,实行名牌战略,有序建设,有序竞争。 2.5关于大型现代化温室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出现发展大型温室的热潮,首先是因为资金有了一些积累,包括一些大企业也投资设施农业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原有的设施技术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低,环境调节能力有限,而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全套设备技术后,感到有了新的希望,各地政府部门、大企业于是将视点转向设施生产。我们认为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可以适度发展:(1)资金实力允许(当地政府有补贴,或有企业参与。);(2)有良好的市场,包括消费者观念,优质、优价;(3)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包括经营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素质;(4)形成规模,不搞分散建设,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项目更应如此。 3、国家管理部门在宏观管理上应采取的方针和管理原则 3.1管理的定位 国家管理部门的管理定位,首先应是宏观管理,起指导作用。要实现宏观管理,必须了解设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对全国的设施农业根据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各级工作机构,明确专人管理;及时收集和市场信息,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减少盲目性,以稳定农民的收入;制定适合各地区不同气候条件的不同档次的各种设施规格及技术参数,同时规范各生产厂家的生产行为,减少无序竞争所带来的损失,改变现有生产厂家各自制定规格,无统一标准的混乱局面;建立固定的监督检测机构,加强检测,以保护农民的利益;各级管理机构应同时承担技术咨询的任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包括生产资料市场、产品市场、产品采后处理(加工、分级、包装)、运销等。 3.2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 我国是一个气候类型多样的国家,各地气候对设施生产的利弊各异,应以多样化的设施生产模式,适应各地的气候特点。我们建议按大区划分,根据气候条件,做好各种设施的区划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经济合理地提高设施栽培水平。关于设施栽培的区划问题,80年代中期,曾进行过不少探讨,近年来各省市也认识到,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布局设施栽培、设计种植制度(品种、茬口等)和制定管理规范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比较分散,并基于经验,缺乏全国性统一的区划指标体系和区划体系。有些地方因设施栽培比较效益高,盲目上马,结果因气候条件不适宜而导致失败。规范各区设施类型及其规格、参数,使各种设施合理分布,种植制度和管理规范化,改善以前的盲目性和过于分散状况。 3.3设施标准的制定 各地区应有适用于不同档次的设施类型及标准参数,对农民自制设施提出指导建议,规范农民的自发行为,使建成的设施经济适用。 "六五"、"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的结构优化方面都做了不少研究工作,而且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只有钢管装配式塑料大棚有国家标准。玻璃温室的结构标准尚未批准公布。至于日光温室标准,温室配套设备的标准至今仍是空白。所以在设施、设备标准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设施的生产厂家不仅要制订一系列质量标准,还必须成立专门质量监督和检测机构,经过检测,方能进入市场,为此也需要制定检测规范,包括使用仪器、测试标准和方法等,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劣质产品的侵害。 3.4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 农民进行设施生产,相对投入较高,农民是自发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所以应建立信息管理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较准确的各种产品供求信息,并做一些科学的预测,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以获取较多的收益。农业部的有关职能部门应予以重视。 技术咨询具有同样重要性,技术的提高是设施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先进的技术必须由农民掌握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建立技术咨询机构,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可作指导和监督。 3.5抓好科学研究和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不断地创新。从而要求加强本学科领域的科研和培训工作,不仅要提高管理者的水平,也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设施生产行之有效的途径,当前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 1)面向21世纪中国设施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 2)低成本、低能耗的设施设备成套技术体系; 3)高效设施栽培管理技术体系(专用品种培育、定量化水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 4)设施生产产业化体系(设备设施工程,种子工程,产后处理工程…)及经营管理模式; 5)现代化设施生产的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控体系; 6)从中央到地方的培训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科技示范园,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图书音像制作出版和培训计划等)。 3.6关于小型机械的问题 目前在普通的塑料温室和日光温室中,基本上没有使用机械,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天津、江苏、湖南等地均建立了工厂化育苗设施,但由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推广的范围和规模还是很有限的。在现有的大部分现代化温室内,常规的农机具也很少,尤其是采用了无土栽培种植方式,设备配置主要是灌溉设施、采摘车及采摘工具、喷雾设备(喷雾车及喷雾器)运输车、嫁接机、花卉及蔬菜清理分检设备、包装设备、育苗设备、冷库等。其中不少设备在我国还是个空白。 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给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要本着自主研究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我国的农业设施的水平。 园艺方面论文:农业设施园艺工程管理论文 摘要:设施园艺工程因其涉及学科广、科技含量高,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而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热点及重要内容,这为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与提高,也必将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设施园艺工程农业现代化发展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大抓农业、科教兴农的热潮,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将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这是唯一的一项农业产业示范工程项目,与电动汽车、小康住宅,高清晰度电视等高科技工业产业化项目并驾齐驱,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说明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所谓工厂化高效农业,主要内容就是指以蔬菜设施栽培及相关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设施园艺是我国农业领域一个重要的方面,蔬菜、花卉、果品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农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园艺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产品的附加值也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谈到今后工作重点时,提到了"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这里面的"种"指的就是设施园艺,它与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极为密切,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抓"菜篮子"工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设施园艺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因而科技含量高,所以设施园艺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建立的很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内容也是在搞设施园艺工程;说明了设施园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发展,必须置身于农业现代化浪潮的大背景之中来考虑。 蓬勃发展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我国农业现代高潮到来的大背景,使得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表现在: l、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86.7万公顷(至1998年底),设施类型主要为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居世界第一位,比198:年增长了120倍。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当地菜田总面积的10%以上,某些地区已接近3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80年代设施园艺主要在"三北"地区发展,而现在正向南方迅速扩展,发展势头已超过北方,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为迅速。 2、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以节能为中心的设施园艺生产体系。北方广大地区大力推广与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在北纬40o左右的高寒地区生产出喜温果菜,更高纬地区可生产耐寒蔬菜,基本消灭了冬春蔬菜淡季;南方大力推广塑料拱棚及遮阳网,降温防雨,克服了夏季蔬菜育苗的难题,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蔬菜夏淡季。加上全国疏菜大流通、大市场,全国各地蔬菜供应均衡稳定,丰富多彩,四季长青。人均蔬菜占有量高达240吨-250kg/人·年,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目前也达到了33kg/人·年,比1981年增长164倍,为"菜篮子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3、设施园艺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园艺设施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小型简易类型比重下降约20%。通过大型现代化温室及配套设施的引进,促进了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新型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和国产连栋塑料温室得到进一步推广,由于设施结构设计建筑更加科学合理,使得设施内的光温水气环境得以优化,有利作物生长发育,为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例如我国日光温室黄瓜的最高亩产已达2.5万kg/年,接近或达到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等国的水平。设施栽培作物种类日渐丰富,除蔬菜外,花卉也占有相当比重,果树设施栽培也正在迅速发展。 4、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中城市近郊区的耕地不断减少,如何发展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近年来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在城市周边,与大都市的二产、三产密切结合,融合服务于大都市,保证都市多元化、高质量消费的需要,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且有利生态环境的优化,因此往往把设施园艺做为首选项目。北京的"朝来农艺园"、"锦绣大地",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孙桥园艺试验场。东海农场等,将现代化的温室园艺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与向青少年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一举多得,拓展了设施园艺的功能,据统计仅在北京地区就有十多处,成为大城市周边的新景观。 5、近年来全国各地乃至到县乡等基层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的现代化温室于1995年建成投产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不少农业主管部门也纷纷效仿,引进国外温室设备、专用品种、甚至专家,希望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建立起现代化农业的样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引进的现代化温室已达170多公顷,其中1995年以后引进的,占总面积的83.4%。通过对国外高科技设施园艺技术的全面引进、消化、吸收,也全面提高了我国设施园艺的学科水平,上海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效果显著。 6、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相关政策向农业倾斜,使得不少企业家也开始关注农业项目,他们看到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把投资热点转向农业,多数也是从事设施园艺生产。投资力度之大,是以往罕见的,以北京"锦绣大地"为例,它是一个民营企业,投资额已近亿元,主要从事设施园艺及现代化畜牧业,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从事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上述种种都为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商机。 7、设施园艺工程的科学研究,受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支持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所列的国家级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是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集成国内外设施园艺高新技术,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等不同生态气候型及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的五省市,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超前型示范工程模式,围绕蔬菜设施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主要研究内容有种子种苗工程、种植工艺工程、采后处理工程、设施环境控制工程、相关产业工程(包括温室制造、环控仪器设备、农机具、穴盘生产、蔬菜包装保鲜、专用肥料、生物农药厂等)五大方面。此项目已于1996年正式启动,2000年完成。该项目科研经费总投入高达5000万元,相当于"七五"、"八五"有关设施园艺重点项目经费总和的10倍,足以说明国家对设施园艺工程的重视。 与设施园艺工程有关的科研项目,不仅有应用技术的研究,还有基础理论的研究。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设施园艺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证式启动,这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领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反映出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学科水平已跃上新台阶。 8、已形成了一支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专业的科技队伍,二十年来这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强有力的梯队,为设施园艺的宏观决策,生产、科研、教学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一批中青年骨干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本领域的支柱力量,为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使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46个蔬菜研究机构,其中绝大部分有从事设施园艺的研究机构和人员。部分农业院校,近几年来陆续开设了"设施园艺"课程,有的还开出了硕士、博士学位课,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和过去比较,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正处在建国以来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令人欢欣鼓舞,但也必需冷静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1、我国设施园艺的面积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以简易的类型为主,设施环境可控程度与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灾害性天气和年份生产没有保障,农民遭受损失,市场供应出现波动。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截止到97年全国蔬菜设施面积为84.11万公顷,其中中小拱棚面积为42.42万公顷,占到50%,这些都是很简易的设施。档次较高的塑料大棚为19.04万公顷,在冬季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不能进行生产。塑料薄膜温室是冬季生产的主要设施,但以不加温为主。有加温设备的只有0.68万公顷,比例不到1%。至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全国总面积仅仅有170公顷左右,微不足道;而国土面积比我国小得多的荷兰,现代化温室面积却是我们的100多倍,可以全天候生产各种蔬菜和花卉,产品行销全世界。 2、设施园艺工程科技含量较低,无论设施本身还是栽培管理,多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尤其表现在作物的产量水平,尽管我国也有高产典型,但很不普遍,大面积平均单产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以色列…,无论蔬菜还是花卉,平均产量往往是我国的几倍乃至十几倍。荷兰温室番茄年产量中等水平即可达到60万kg/ha(即4万kg/亩),是我国的4-5倍。从专用品种到配套技术都很完善,设施的光、温、湿、气、肥各个环境因子,全可根据作物需要进行调控,为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3、我国设施园艺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1/100。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更低,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工程已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我国还是分散的,以小型的乡镇企业为主,尤其在"硬件"的生产与制造方面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不高,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近年来随着外国温室公司不断涌入我国,他们的产品虽然价格很高,但因质量好,工艺精湛,还是受到欢迎,使我国原本就不太发达的相关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4、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迅猛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科技示范园区遍及全国,但内容雷同,设施园艺有较强的地域性,必需因地制宜才有效果。而目前一些地区或单位,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特点出发,盲目模仿别人,不惜重金进口外国大型温室,甚至还有个别领导把园艺设施建设做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顾建设而没有明确的生产目的,设施虽然建起来了但效益很差。这些现代化温室冬季需要加温,夏季还需降温,耗能多、运行成本高,不适合中国国情,加之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大锅饭"的管理体制,使得生产不但不能赢利,还严重亏损,体现不出高科技示范作用,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对今后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必需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及时加以解决,才能使我国设施园艺工程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得以持续发展。从本专业委员会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l、大力扶植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园艺工程生产体系,尽快形成相关产业,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的物质基础,国家应在政策方面给以具体支持。 2、大力加强设施园艺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科研投入,组织国家级的科研队伍,与地方密切合作,抓住关键问题(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联合攻关,边研究边开发,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证。 3、尽快克服我国设施园艺事业迅猛发展的盲目性,尤其对外国现代化温室的引进工作,应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引进之前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新闻媒体的宣传要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全国各地应分层次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不是搞花架子,做门面。从我国人均蔬菜的消费量看,目前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不宜再盲目增加,否则会导致"菜贱伤农",关键要提高品质,增加花色品种。 4、设施园艺是一种受控农业,受管理技术的影响程度比自然农业大得多,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科技水平及科技含量的差距,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差距,所以必需注意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千万百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园艺的科学知识,使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使其持续、健康、迅速的发展。 充满希望的未来 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方兴未艾。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全国设施园艺面积将达到170万公顷,是目前总面积的两倍,足以看出发展势头之强劲。到那时设施生产的蔬菜人均占有量,将达到50kg/年,占蔬菜人均占有总量的20%,比目前将提高51.5%。这意味着我们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及生产者肩上的担子还是不轻的,任重道远。我们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倍感兴奋之余,更感到责无旁贷、压力沉重。中国设施园艺工程的未来,之所以充满希望和活力除了文中罗列的那些令人振奋的发展数字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洪流,正以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而设施园艺工程做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犹如激流中一朵绚丽的浪花,不断地汇入洪流,也将川流不息。 园艺方面论文:设施园艺建设管理论文 摘要该文对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作了概述,并在分析了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设施农业的宏观管理提出发展建议,包括管理准确定位;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设施标准的制定;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抓好科学研究和培训几个方面。 关键词设施农业宏观管理方针原则 1、概述 我国自1979年至1994年先后从荷兰、日本、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引进大型连栋温室21.2hm2,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能耗过大,运行费用高,管理不善,仅个别勉强维持生产,绝大部分不得不宣告失败。90年代中,由于我国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掀起了新的热潮,以北京中以农场引进以色列大型塑料温室为标志,又开始了新一轮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连栋温室,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引进的不仅是温室的主体骨架,同时引进了成套设备和栽培技术。据有关资料,1995年至1997年已签订引进合同达80hm2,价值3亿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突出地反应了国内对先进的设施栽培成套设备和技术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国外温室厂家亦蜂涌而来,他们采取压低主体结构价格,提高内部设施价格的措施,试图占领市场。 总之,当前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已面临新的形势,在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设施规格也在相应提高;在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生产的同时,也在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成套设施与栽培技术;设施园艺生产多样化,不仅生产蔬菜,包括大宗菜和特菜,也生产花卉水果,但也暴露出在宏观管理上无序状态的问题。各地在纷纷上马,纷纷引进的同时,也不乏盲目性,缺乏总体规划、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有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我国设施农业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措施,以便为主管部门制订规范化的管理办法和宏观管理的政策性文件提供依据,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决策,疏通信息渠道,规范管理职能,提高企业素质实行名牌战略,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农业创造条件。 我国温室中95%以上为日光温室,普通加温温室和大型现代化温室,因能源问题,运行效果不经济而难以大面积发展。全自控现代化温室自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开始逐步引进至今。估计将近100hm2。日光温室中约有60%为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90%为简易的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只有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装配式镀锌钢管大棚,目前随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些地区,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原有单栋大棚也向连栋大棚发展。据全国农技推广总站1996年底统计资料,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和新疆。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面积最大的省份为:河北、山东、辽宁等省。 现代化大型温室,主要是引进温室,从1985年至今,我国大约引进了近100hm2。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东南沿海省份的大城市郊区。在1979~1994年期间,引进了21.2hm2,分布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大庆、广州、深圳、乌鲁木齐等地,由于能源消耗大,管理不善,入不敷出,最终不能维持,有的被拆除,有的另作它用,基本上是失败了。如1979年北京的四季青园艺场最早从日本引进的3hm2现代化大型温室,现已改作贸易市场。1995年北京中以农场率先引进以色列温室1.2hm2,开始了新的引进高潮。1996年引进面积最大的为上海,达l5hm2,分别从荷兰、以色列引进,分5处进行试验,取得了一些重要经验;深圳市1997年从法国引进6hm2薄膜温室,现已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省城如广州、石家庄、郑州、济南、南京、北京、重庆和银川等都有新引进温室,或正在洽谈引进事宜。这次引进的特点是:引进成套技术设备,除主体骨架外,包括环境调控设备、灌溉设备、全套栽培技术措施(从种子到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甚至授粉技术等),并有引进国派驻专家指导,即不单纯引进硬件,也引进软件。但大多是政府行为,也有部分是企业行为。 2、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1设施农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很快而质量水平较低。以设施栽培86万hm2计,城乡人均占有面积已达7.l7m2,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19倍,所以发展方向应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同时产业结构要转型,单一生产蔬菜转变成以生产蔬菜为主,辅以生产花卉、瓜和果。从单一生产大宗菜,转变成生产大宗菜为主,辅以生产经济效益高的特菜,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出口创汇。其次是提高现有设施水平。现在设施质量普遍较低,日光温室中绝大多数为80年代中期形成的普通类型,结构较简单,以竹木、水泥杆为骨架,厚厚的土坯墙体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积仅40%~50%;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只能靠手工作业;保温、采光性能差,每年雨季过后,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维修结构;抗灾能力差,易被大雪压塌、大雨冲垮,如1997年12月一场大雪,江苏、山东不少普通型日光温室因承受不住雪压而倒塌;灌溉技术,仍以大水漫灌,有些地方每667m2日光温室灌水量达500m3/年。并且在多年使用后温室内病虫害严重而不得不依靠经常性打药来维持生产,这与发展绿色农业的趋势很不协调。所以山东省率先提出了设施农业的二次创业,不仅要选育优良品种,而且要改进设施结构及栽培管理技术,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 对于塑料大棚的发展,同样存在结构和栽培技术两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 所有新建的设施,应该具备更高的质量水平,不应再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上,应能够生产高品质产品,借鉴引进温室的一些经验,逐步向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2.2能源清费和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冬春季节在蒙古高压的控制和影响之下,我国的三北地区、青藏高原、云南高原晴天多,日照百分率超过50%,光照充足,是发展设施园艺生产的有利条件。但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季风发达,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变化很大,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其它国家要低,而且愈向北方,偏低愈甚。例如1月份,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其它国家气温偏低14~18℃,黄淮流域偏低10~14℃,长江以南地区偏低8℃,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除沙漠地区以外,我国又是同纬度地区最热的国家7月份平均气温东北和内蒙北部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华北平原偏高2.5℃,长江中下游偏高1.5~2.0℃。根据计算我国北方各地冬季日平均气温≤5℃负积温要比世界同纬度地区高出1~4倍。这就意味着我国发展设施生产冬季加热所需能耗比欧洲国家要高得多。夏季比同纬度其它国家炎热,必然增加降温所需的能耗,而且夏季又是雨季,空气相对湿度大,湿热同季使藉助于蒸发降温机理的降温效率下降,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湿帘降温、喷雾降温,其降温效果必然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各地气候特点,发展设施生产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节能是中国设施园艺生产的重要课题。 2.3引进和国产化 1979~1994年引进的20hm2大型现代化温室,由于高能耗和经营管理跟不上,高投入、低产出,至今几乎全部停止运营。1995年以后又开始了第二次引进大型现代化温室的热潮,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6年上海从荷兰、以色列引进了15hm2微机全控制加温温室,进行蔬菜、花卉栽培。经过一年的运行,有盈利的也有亏损的,但为高能耗、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高科技设施园艺经营提供了经验。 目前现代化温室的引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投资大。以上海1996年引进的15hm2温室来看,引进费用加配套设施设备费用,平均500~900元/m2,投资太大,每年的折旧费、维修费太高,在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这是影响温室引进的一大因素。 2)运行成本高。从上海5个基地在1996~1997年度运行成本看,平均每1/15hm2(亩)为3.48万元,其中30%~40%是燃料成本。从上海各引进温室使用效果来看,冬季加温使用燃煤最经济,比用电或燃油热风的效果好、成本低。即使燃煤,在上海的荷兰温室中要保证果菜的生长温度,每天每公顷,仍需燃煤3t(每亩0.2t)。在济南,每1/15hm2(亩)每天需燃煤0.4t。在北京,则为每天每1/15hm2(亩)0.8t。有些引进温室(也包括部分国内设计的温室)的通风设计没有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在高温高湿同季的情况下,降温依靠湿帘风机系统,不但降温效果差,能源消耗也相当可观,甚至不比冬季加热能耗费用少。能源消耗费用太高,使投入使用后的经营成本持续偏高,最终可能变成亏本经营,成为温室引进的又一大障碍。 3)功能定位存在一定问题。既然是引进的现代化大型温室,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产品定位必须有高起点。高投入,必须有高产出,才能充分显示现代化、资金技术密集的优势,达到高效集约栽培目的。上海的东海荷兰温室,种植的彩色甜椒,市场定位于大宾馆和大饭店,价格可达24元/kg,其他产品市场定位也大都在宾馆饭店或超市,因其能保证优良的品质和周年供应,价格优势明显,所以其经营效果,已经突破了以前引进温室不计折旧,勉强保本的经营状况,在合理扣除折旧和经营成本后,仍略有盈余,并且会越来越好。南京市蔬菜所,80年代中期,引进一栋荷兰温室,一直种植番茄等大宗菜,年年收入不抵运行费用,从1995年开始,改成一半种菜,一半种花,当年收入与运行费持平,1996年1/4菜(番茄和樱桃番茄),3/4为切花和盆花,当年收入高于运行费用。所以功能定位不准确是许多引进温室经营不善的一大原因。结合旅游观光,生产优质花卉、蔬菜、瓜果和种苗,如上海的东海农场,江苏镇江21世纪乐园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规模小经营单一。目前各引进单位引进的温室面积一般为1~3hm2,绝大多数为1~2hm2,规模都不大,并且往往还种植多种作物,因此无论从面积还是从作物种类都形不成规模,这与国外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如荷兰,一个农户就有二、三公顷以上的温室,只种植一种作物,专业化程度很高,不仅有利于种植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保证履行市场合同,它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我们目前的引进方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这就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技术人才资源的浪费,3hm2种植三种作物所需的技术指导同样能指导15hm2种植同种作物的生产。 5)引进不配套。只引进温室设备而不引进内部管理机制,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设施生产。现代化的设备加上现代化的观念及管理方式,才能保证高产出、高效益,达到引进温室的示范目的。 随着引进温室的不断增加,国产化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化大型温室的骨架和覆盖材料国产化,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但其内部的配套设施、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观念,仍需认真学习。对于国产化,业内人士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要求加速国产化进程,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另一种态度则认为,先当学生,虚心学习,先吃透外来的东西,逐步缩小国产与引进之间的差距,不可操之过急。我们认为有关国产化的问题,硬件在短期内容易实现,软件特别是微机管理、生物技术(品种、授粉技术、定量化肥水管理等),我国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是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主体结构的国产化过程中已经做了不少简化改进设计,即使如此,也因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往往高于外商报价;没有温室专用的材料,或者有而精度不够,不能满足设施建设的要求,影响设施生产的效果;内部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还有一定问题,产品不齐全,不配套,性能达不到要求,有的配套设施根本没有,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所以必须先搞清楚引进温室的质量、性能和种植要求,再加以改进,逐步实现国产化。 2.4建厂生产问题 以上海、江苏为例,仅上海周围,经营温室骨架约有5~6个厂家,有些地方还在盲目建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要建立质量检测和评估体系,实行名牌战略,有序建设,有序竞争。 2.5关于大型现代化温室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出现发展大型温室的热潮,首先是因为资金有了一些积累,包括一些大企业也投资设施农业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原有的设施技术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低,环境调节能力有限,而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全套设备技术后,感到有了新的希望,各地政府部门、大企业于是将视点转向设施生产。我们认为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可以适度发展:(1)资金实力允许(当地政府有补贴,或有企业参与。);(2)有良好的市场,包括消费者观念,优质、优价;(3)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包括经营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素质;(4)形成规模,不搞分散建设,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项目更应如此。 3、国家管理部门在宏观管理上应采取的方针和管理原则 3.1管理的定位 国家管理部门的管理定位,首先应是宏观管理,起指导作用。要实现宏观管理,必须了解设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对全国的设施农业根据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各级工作机构,明确专人管理;及时收集和市场信息,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减少盲目性,以稳定农民的收入;制定适合各地区不同气候条件的不同档次的各种设施规格及技术参数,同时规范各生产厂家的生产行为,减少无序竞争所带来的损失,改变现有生产厂家各自制定规格,无统一标准的混乱局面;建立固定的监督检测机构,加强检测,以保护农民的利益;各级管理机构应同时承担技术咨询的任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包括生产资料市场、产品市场、产品采后处理(加工、分级、包装)、运销等。 3.2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 我国是一个气候类型多样的国家,各地气候对设施生产的利弊各异,应以多样化的设施生产模式,适应各地的气候特点。我们建议按大区划分,根据气候条件,做好各种设施的区划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经济合理地提高设施栽培水平。关于设施栽培的区划问题,80年代中期,曾进行过不少探讨,近年来各省市也认识到,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布局设施栽培、设计种植制度(品种、茬口等)和制定管理规范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比较分散,并基于经验,缺乏全国性统一的区划指标体系和区划体系。有些地方因设施栽培比较效益高,盲目上马,结果因气候条件不适宜而导致失败。规范各区设施类型及其规格、参数,使各种设施合理分布,种植制度和管理规范化,改善以前的盲目性和过于分散状况。 3.3设施标准的制定 各地区应有适用于不同档次的设施类型及标准参数,对农民自制设施提出指导建议,规范农民的自发行为,使建成的设施经济适用。 "六五"、"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的结构优化方面都做了不少研究工作,而且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只有钢管装配式塑料大棚有国家标准。玻璃温室的结构标准尚未批准公布。至于日光温室标准,温室配套设备的标准至今仍是空白。所以在设施、设备标准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设施的生产厂家不仅要制订一系列质量标准,还必须成立专门质量监督和检测机构,经过检测,方能进入市场,为此也需要制定检测规范,包括使用仪器、测试标准和方法等,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劣质产品的侵害。 3.4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 农民进行设施生产,相对投入较高,农民是自发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所以应建立信息管理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较准确的各种产品供求信息,并做一些科学的预测,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以获取较多的收益。农业部的有关职能部门应予以重视。 技术咨询具有同样重要性,技术的提高是设施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先进的技术必须由农民掌握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建立技术咨询机构,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可作指导和监督。 3.5抓好科学研究和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不断地创新。从而要求加强本学科领域的科研和培训工作,不仅要提高管理者的水平,也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设施生产行之有效的途径,当前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 1)面向21世纪中国设施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 2)低成本、低能耗的设施设备成套技术体系; 3)高效设施栽培管理技术体系(专用品种培育、定量化水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 4)设施生产产业化体系(设备设施工程,种子工程,产后处理工程…)及经营管理模式; 5)现代化设施生产的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控体系; 6)从中央到地方的培训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科技示范园,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图书音像制作出版和培训计划等)。 3.6关于小型机械的问题 目前在普通的塑料温室和日光温室中,基本上没有使用机械,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天津、江苏、湖南等地均建立了工厂化育苗设施,但由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推广的范围和规模还是很有限的。在现有的大部分现代化温室内,常规的农机具也很少,尤其是采用了无土栽培种植方式,设备配置主要是灌溉设施、采摘车及采摘工具、喷雾设备(喷雾车及喷雾器)运输车、嫁接机、花卉及蔬菜清理分检设备、包装设备、育苗设备、冷库等。其中不少设备在我国还是个空白。 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给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要本着自主研究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我国的农业设施的水平。
财务会计论文:分析财务会计对企业工作的影响 一、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工作执行力差 很多企业虽然已经开展了内部控制工作,但在实际实施层面上的效果却不明显,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领导者的不重视;二是内部控制工作缺乏有力执行,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流程设计到具体工作的执行都十分欠缺。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缺乏健全性,不但会制约企业的良好发展,更容易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巨大损失。 (二)缺乏切实有效的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想要取得切实效果,必须创建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管理必须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时监测;二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三是外部审计工作的监督。但是,即使建立了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体系,也仍然存在监督不到位、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包括监测不到位、缺乏外部监督等,都会导致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监督管理的失效。 二、财务会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影响的体现 (一)财会人员参与缺失 财务会计背景下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应该侧重于对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管,由此,需要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的工作人员给予高度配合,不但要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还要努力配合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确保企业财务会计部门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各项要求的认同。但是,企业财务会计部门工作人员虽然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度过程中,却主要为了维护个人利益,服从领导安排,不会真正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实施,进而造成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难以获得企业员工的认同和支持。 (二)财会制度设置失效 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展开,都需要严谨的规则制度作为标准依据,以此确保工作业务的实施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但是,很多针对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的内部控制工作制定的规则制度严重缺乏灵活性和可用性,大多数规章制度仅仅为了敷衍内外部审计工作,进而失去了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应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导致出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无法对财务会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有力约束。最终使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与既定目标大幅偏离。 (三)财会监督力度薄弱 财务会计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工作,只有确保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有力监督,才能保证财会工作的目标顺利完成。但是,企业中设立的对财务会计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职责划分不明确、监督权力的交叉使用等,难以达成统一的监督标准,甚至造成了监督部门与财务会计部门之间的“私相授受”,最终无法按照严格标准开展财务会计监督工作,进而使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失去了规范性和准确性,不能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展开创造良好条件。 三、财务会计背景下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 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推进和目标的达成,都与企业整体工作效率密不可分。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才能更好地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实施,同时,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最终目的同样是为了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因此,为了确保实现企业工作效率的整体提升,必须明确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权利范围,企业每一名员工都能够做到各司其职,不滥用岗位权利。企业领导者只有充分衡量岗位的权利与利益,做到相互牵制、综合协调,才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财务会计论文:医院会计与财务会计区别思考 企业会计的核算就是以这个为中心展开的会计核算。而医院会计的核算主要对公立医院的核算,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它的投资人是国家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公立医院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相比较于企业会计核算中的经济利润,采取的是结余科目,结余科目是净资产内容中的一种。医院会计设立了“待冲基金”科目,他主要是用来核算国家投入医疗的专项财政补助,用于医疗的成本,科学研究项目收入构建不动资产、无形资产、或者是购进医疗卫生用品等,等待计提资产折旧、摊销或者是领用发出库存物资是予以冲减的资金,以便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在以前的医院会计制度核算的方法下,用财政资金购买资产时形成支出。而反应的是预算支出,无法对资金计提折旧。医院会计新制定的核算方法,把计提折旧存到“待冲基金”中,只有在资金被撤销时才能使用,不再把这部分加入到成本当中,变成了待冲基金。医院会计采取这样的方法,医院就能够区别出资金是由财政资本形成的,还是由非财政资本形成的,利用“待冲基金”不仅能对财政资本形成的管理,还能够体现出预算信息。 医院会计与企业会计是不同的主体,他们的工作活动也不一样,因此,他们的收入也有本质上的区别。对于企业会计制度来说,收入主要是企业在商品的售出,提供劳力以及让渡资金的使用权等活动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的总收入,它主要包括主要的业务收入和除业务以外的其它收入。而医院会计的核算收入主要是医疗收入、国家或者是地方财政给予的补助、科教研究收入、以及其它项目的收入。为了为医院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把医疗收入、科教研究收入等进行了分类管理,科教研究也进行了收入和支出管理。 企业会计设置了资金减值科目核算资金可能出现的减值。这种方法规定企业应该制定一个时间表或者是在年末的时候,要全面的核查企业中各项的资金,在进行核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慎重,对各项资本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是损失要进行合理的推测,要对可能出现的资金的损失进行资产减值准备。各个企业要对计提各项资金减值的准备,虽然好做好资金减值准备,但是进行计提秘密准备。如果发现企业存在计提秘密准备的,就把计提秘密准备当成是重大的会计错误,并还要采取的一定的方法改正这种差错,在会计报表标注中还要说明出现事项的性质、调整的资金数,以及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这是企业会计的规定,而医院会计制度,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对资金可能出现的损失规定计提减值的准备。 我国企业会计现在执行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鞋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法》是我国会计的基本法,其它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得与它相抵抗。《企业会计准则》是对会计工作内容的规定,会计工作的内容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准绳,这一准则有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对于我国而言,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对于会计核算的规定。《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主要是用来衡量和指导特定行业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规定和便准。明确规定了各个行业应用的会计科目以及报表。只能选择一种使用,不能对其交叉使用。对于医院会计的制度主要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医院规定了在一年结束的时候,要全面的检查医院的医疗款项,计提坏账准备。对于时间过长的,无法收回的医疗款,依照有关规定批准后,确认无法收回的医疗款项,记为“坏账准备”。对于已经转销的以后又收回的,按照实际收回的资金额计入该账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借记“人行存款”等。它们属于直接转销发。企业会计也规定了计提坏账准备,但企业会计对其采用的是备抵法。备抵法是指把可能收到的款项坏账考虑在内,按照一定的时期,估计坏账可能出项的损失,把它计入所用费用,与此同时,建立一个应收款项的准备账户“坏账准备”科目,突出应收款项的可变化的净产值。备抵法的有点是能够把不能回收的资金及时当成坏账损失处理计入费用,防止企业出现虚假利润;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上显示应收资金的净产值,能够使报表使用者了解真实的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财务情况;也有利于企业资本的周转,提升资金额的使用率以及经济效益。虽然医院会计与企业会计都有解决计提坏账的准备,但是它们的核算方法是不同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对于以前的医院会计报表来讲,是没有现金流量表的,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重视了资金流量的管理。企业的会计报表中资金流量主要包括包括三部分:现金流量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医院会计的现金流量与企业会计的现金流量所属的主体的不一样,对于资金流量的表现方式也是不相同的。 通常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不会对医院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核,如果有需要也需要根据其他部门的对医院财务进行审计,对医院审查的内容主要是财务的收入和支出。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医院对外公开的年度财务表要有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有会计师审计医院的财务表,有利于医院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能够更真实的反映医院财务状况。企业会计中没有规定报表一文秘站:定要会计师审计,但是有关法律的规定也表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在企业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虽然医院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注册会计师审核财务报表中很接近,但是由于它们所属的主体的不同,它们之间是有差别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医院会计与企业会计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能够更好的服务与各自的主体。医院会计的改变能够更好的、精准的地体现出医院的真实状况,为医院的医疗业的良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医院会计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但是与企业会计相比,还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财务会计论文:财务会计类的论文 一、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雄雌”边界的必要性实际上,自20世纪50年代会计逐步分化形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以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性质与边界问题就一直存在。例如:在当前许多《成本会计》教材中,未能区分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中的成本会计还是管理会计中的成本会计。早在30多年前,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第四号公告(APBStatementNo.4)指出“企业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应当能够识别财务会计的特点和局限性:它所处理的对象是企业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这就决定它提供的信息是历史的,即面向过去而非面向未来。”我国着名会计泰斗葛家澍教授睿智地发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性质与边界的重要性,他在2006年出版的《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中,撰写“什么是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引起的思考”一文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而且提出两个问题作为该文章的结论:“通过以上分析,我只试图提出一个供讨论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和特点?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葛家澍教授用大量笔墨讨论了财务会计的性质与边界,而且文章最后仍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讨论,理论界对财务会计边界的讨论正好说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边界区分未有定论,会计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讨。但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边界与差异并未受到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尚未出现需要区分两者差异的经济环境。这正如“双兔傍地走”时,无须辨别雄兔与雌兔。同样在非信息化时代,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性质的差异并未显得重要。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不用说分清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界限,就是会计与财务之间的边界也被抹杀。当前,会计实务中尚有“大财务论”或“大会计论”说法。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开始改变会计工作方式。只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性质与界限得到正确的界定,管理会计信息化问题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计算机貌似“大愚若智”,实际上是“大智若愚”。计算机在任何计算时都遵循0、1的逻辑计算规律,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必须转换成预先建立的“形式化处理”系统,否则计算机无法开展工作。同时,随着全球物联网信息技术产业化向规模化、协同化和智能化进程的发展,由于“物”不具备人的智能水平,如果未能清晰与准确地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的性质与边界进行区分,“物”是难于对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信息进行辨别与区别处理的,这就难于对物联网下的企业进行智能管控。为了基于物联网的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与普及,就必须明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的性质与边界。因此,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雄雌”边界问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时间维度: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雄雌”边界的标准 正如雄兔与雌兔之间有性别的本质差异,也有“脚扑朔”与“眼迷离”等各种非本质性的差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也有许多差异。其中典型的笔者称之为“空间边界论”,即财务会计是对外会计(externalaccounting),管理会计是对内会计(internalaccounting)。明眼人都知道,区分兔子的“雌雄”问题,必须依据性别标准而不能够依据“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的外在特征来区分。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边界问题,也需要找出区分两者质的标准。从哲学角度来说,时间与空间一样,都是事物存在的形式。但是时间与空间不同,空间容易为人们所感触,而时间存在却并不太容易为人们所感知(世界是四维时空)。时间不仅被用来综合思维、身体、社会生活的种种形态,而且被作为全球测量、协调、管理和控制标准化的准则。在社会学领域,主要有两种时间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及其运动方式的看法:一是绝对时间说的自然时间观;二是相对时间说的社会时间观。绝对时间永恒地、均匀地流动,与其他任何事物毫不相关,绝对时间流动不存在“变化”,它可以被分割成类似空间的小单元,而且是可逆的。在借鉴吸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观及着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的三种时间观基础上,当前社会学家认为,物理时间和社会时间有着根本的区别。社会时间具有独特的流动属性,时间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时间是不可逆的,过去和未来的区别清晰可辨。以往关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边界的讨论的会计理论,是根据基于绝对时间下空间维度的区分标准,几乎可以说是与“时间无涉的”。受绝对时空论的影响,人们将时间当作企业经济业务的环境,从而认为时间是会计的外生变量而不是内生变量,会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也一直是“同时性的而不是纵向性的”。然而,事实上,时间不仅是企业经济业务的纯内生变量,而且还是我们理解企业经济业务与企业结构及其变迁的关键所在。因此,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边界问题应以社会时间概念为前提。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雄雌”边界的内容 当前一个主流观点是财务会计是主要向企业外界有关利益集团提供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会计,也叫对外会计;管理会计是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提供内部经营决策信息的会计,也称为对内会计。这种“边界论”实质上是以“企业边界”作为划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边界,它流行于许多会计着作、杂志和官方文件中。这种“边界论”观点是基于绝对时间下空间维度的区分标准,时间被看作一种自然的常态、一种外生变量而并 非连续性的社会创造。随着社会认识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工业经济背景下绝对时间观的局限性。与自然时间不同,社会时间特性是经济业务反映的前提。企业过去经济业务与未来经济业务有着本质的差异。作为对经济业务货币反映的会计必须能够反映出企业过去与未来业务的这一时间维度的特征。基于理论要求,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本质差异应当是确认并计量到其信息系统中的经济业务性质的不同,财务会计确认并计量过去经济业务的经济信息,管理会计确认并计量未来经济活动的经济信息。也就是说,财务会计是面向过去的会计(past-orientedaccounting),反映企业过去资金活动的信息,以历史成本法为计量方法,履行会计受托责任的目标;管理会计是面向未来的会计(future-orientedaccounting),反映企业未来资金运动的信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方法,满足会计决策相关性的目标。人类自来到地球开始,就天生具有利用测量、记录、分析并预测世界的动力。从依靠经验、企业家卓越天赋才华来进行决策到依靠数据、量化决策是企业管理从“粗放管理”到“集约管理”的标志。当前,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会计迎来大数据时代,当文字、方位、沟通甚至世间万物都变成数据,在数据化及其量化基础上进行决策成为企业决策的必然要求。因此,当前应坚持“财务会计是面向过去会计;管理会计是面向未来会计”的观点。 财务会计类论文范文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分析 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内容主要明确提供会计信息的原因,以及向谁提供会计信息,和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前提条件,已经成为财务会计的一切依据和基础。现在财务会计将会计信息使用者看作一个整体,为其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及时分享数据信息,为决策提供有效、准确、可靠的保障。 (二)会计基本前提 现代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主要依靠四个基础层面,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上,然而目前新经济形势的出现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会计基本前提的内容与规则上出现了较大的改变,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它将 ! (三)会计要素 根据现代财务会计的分类要求,主要把会计要素分成财务状况要素和经营成果要素这两种。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逐步成为核心竞争力,要想更好地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必须不断加强流动创新的源泉,为其不断注人新的活力。 (四)会计主体 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统一进程,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技术手段风险数据信息资源。加强财务会计工作的流动性,会计主体也相应随之发生了改变,导致会计主体的认定产生了难度,不利于会计人员对相关会计工作进行核算与监督。企业应及时转变经营发展战略,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利用科技手段加强企业自身能力,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 二、现代财务会计的状况 (一)持续经营的概念转变 在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中,持续经营是关于一个企业在对未来可预见的情况下能够持续经营的设定。为了适应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多样性以及多变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切以能够持续经营为前提来加强完善现代财务会计理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企业的经营时间也无法预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顺应当下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持续经营的概念将会随之发生变化,而现代财务会计的理论也会相应做出改变。 (二)会计分期的概念转变 会计分期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可以通过及时利用会计信息并相应地做出决策。在新的知识经济形势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时掌握信息资源,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充分具体的信息来源,保障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网络平台分享最新数据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方便之处,获取最新资讯并及时利用。受到新的知识经济的冲击,会计信息的提供渠道也越来越多。由此,会计分期假设的存在产生变化,会计分期的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发生变化。 (三)货币计量的概念转变 对于新知识经济时展的要求,货币计量将会随着货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货币的价值是恒定的,然而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货币的价值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它已无法满足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要求。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将对货币计量产生影响,打破传统观念,适时顺应全球一体化进程。 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基表假设的创新 由于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会计基表假设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会计基表假设将会朝着持续创新的方向向前发展。对于会计主体假设,由于原有的一些概念原则问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并能顺应时代潮流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对会计基表假设进行不断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理论实际相结合,对于持续经营假设可以将经济利益相结合,适时改变其时间界限,转变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及时提高工作效率并保证会计基本假设取得积极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计分期假设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货币计量假设随着新概念的产生将发展为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共存。创新会计基表假设,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将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多元化 加强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升级,培养其德智体全方位发展,以保障在现代财务会计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专业技能,还需要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提高个人自身素养,成为新时代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全方位,将会影响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在日常管理中,还可以选拔管理会计职位。该职位是一种深度参与管理决策、制定计划与绩效管理系统、提供财务报告与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帮助管理者制定并实施组织战略。某单位于2013年6月对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考察,通过答卷形式,调查的12名财务人员中,其中具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的员工仅4位,且还有2位仅具备会计从业证,在工作8个月期间,并未开展过学习。该单位在2014年2月实行新的员工考核制度,在2月到7月之间,要求员工积极参与单位内部的培训和考试,并且为员工报告注册会计师的考试,经过5个月的备战,与2014年9月再次 统计调查,目前拥有9名会计人员,其中7名顺利拥有注册会计师的证书,且有2名在2014年6月曾被派往某省先进单位学习,并提出在单位内实行管理会计模式的新想法。最终,经过统计资产,该单位2014年10月会计报表汇报完整度和准确性、及时性均提升。 (三)网络会计的产生 会计人员合理运用网络技术对会计工作进行核算,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还提高了整个工作环节的效率,通过分享网络数据信息保证了会计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网络会计使会计工作变得更为方便快捷,加强了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性,有效地分享和利用了会计信息,使企业的经济体制不断加强,保障了企业的经济利益。目前,管理会计的新工作模式已经得到试点和推广,管理会计试水新方法在2013年8月于某单位实施,其主要项目是构建信息化平台。首先单位从外招聘2名ERP系统研究人员,初步建立ERP系统的管理会计模块,其中2人学习ERP系统的同时,还学习CRM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但是经过2个月,单位发现各工作人员知识与实践相脱离,于是,对管理平台系统进行一次优化,所有人员在目前状态的基础上,将ERP和cRM实行分开工作,相互监督,最终使得会计信息化程度得到提升。 (四)理财观念的出现 在经济知识全球化的前提下,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将赋予生活全新的意义。众所周知,知识经济一切以知识为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发展新经济。为了适应新时代的经济环境,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加强自身修养以及不断完善自身。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冲击,相关会计人员必须积极创新转变理财观念,强化财务风险意识。因此,及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有效获取数据信息资源,充分掌握财务工作情况,使决策更加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期处于不败之地。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才能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创新意识,拓宽思维方式,引导他们正确的选择投资方式,更好的适应新经济时展的潮流。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分析,结合当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现状,对于现代财务会计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具体可分为会计基表假设创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以及网络会计几个方面。总而言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将会随着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及时适应新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 财务会计论文:谈知识经济对传统财务会计的挑战 传统财务会计是工业经济的产物,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工业经济环境的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实务必(文秘站:)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一、关于目标 关于会计目标有两种观点:经管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它们都是建立在两权分离基础上的。经管责任现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是企业发展的制高点,创新的企业才具有活力,网络和通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国际资本的流动范围更广,资本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在这种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将是面向决策的,要求它能提供各类决策所需的各种会计信息,从而使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的目标得到更好体现。 二、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随着知识经济环境的变化受到了全方位的冲击。主要表现为: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上公司”、“虚拟企业”的兴起,使得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不仅仅是传统会计主体倏设下的实实在在的企业,会计主体假设下的“企业”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二)科技创新的速度加快,产品的经济寿命缩短,资产的贬值风险增大,会计计价上有必要采用多种计价基础,这便对采用单一的非清算价格的持续经营假设构成了冲击。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以及其高速。准确的特点为会计的实时报告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因此,笔者认为,不等距的会计分期,即实时报告与分期报告相结合的会计信息系统将替代传统的定期报告系统。 (四)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战略意图、员工的素质、产品的市场份额等非货币性信息在某种情况下对企业的决策更为有用。因此,会计是一个货币性计量和非货币性计量并重的信息系统。 三、会计核算原则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和权责发生制是传统财务会计的核心,本文仅讨论知识经济对这两个会计核算原则的影响和冲击。 (一)权责发生制主要从时间上规定了会计确认的基础。但是它没有将企业的经营业绩与现金流量联系起来。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现金流转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衡量企业的财务资源和财务风险,预测企业经营和财务前景。 (二)进入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知识经济时代,历史成本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科技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资产无形损耗的加,大,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的资产负债表揭示的企业财务状况便严重失真,进而影响企业经营成果信息的质量。2、知识经济是智力支撑型经济,但许多与知识相关,没有实物形态,却能给企业带来未来超额利益的软资产,如人力资源,却没能在会计报表中加以揭示和披得。因此,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和其他计价原则应该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的会计模式中。 四、会计报告体系 借助知识经济环境下发达的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的支持,会计将充分发挥其信息系统的功能,提供的信息更加丰富,报送的手段更加先进。 (-)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确认和计量呈现多样化,会计核算的重心向知识资源等无形资产转移,因而其会计报告的框架、要素将发生较大的变化。提供的信息既包括货币性信息也包含非货币性信息;既有历史性信息也有前瞻性信息;同时,表外披露的信息将更加详细和充分。 (二)报送时间和传送方式有显著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报告的传送方式有三种:1、“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即企业将会计报告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往已知的、合同规定的或法律要求必须报送的信息使用者。2、“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使用者或潜在的信息使用者定期或不定期通过Internet访问企业的网站以获取相关的会计信息。3、“企业会计中心信息使用者”,即企业将业务资料传向会计中心,信息使用者访问会计中心获取所需的信息。与信息传送的方式相适应,会计报告的报送时间将采取定期和实时报告相结合的方式。信息使用者通过实时和定期报告,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进行信息的重组和分析,使用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和明晰性。 五、会计手段、内部控制及外部审计体系 会计手段的自动化,导致会计人员工作重心的转移,业务过程和会计过程将进行重组和整合。基于手工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审计制度体系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面对计 算机病毒、网络犯罪、硬件资源的毁损等,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将有全新的内涵。如何设计知识经济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体系,防止会计错弊,防范会计风险,实现对会计信息的有效控制和监督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六、会计组织机构、会计人员 知识经济时代,电子商务、网上公司及其他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使得企业的业务流程及会计程序、会计组织机构要进行重新设计。1财会部门的规模将缩小,会计岗位也将进行调整。但是其职能作用在信息集情况下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由于大量的会计核算工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将转向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分析工作,真正参与到企业的预测、决策活动中去。会计人员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收集、整理会计信息,而是要使会 计信息增值和创造更高的效能。知识经济讨会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应是兼具IT与管理知识,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才。 财务会计论文:谈新形势下的企业财务会计创新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等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取代了传统的以厂房、机器等物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同时这又是一个信息的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广泛,因此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新形势下,企业财务会计要适应经济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就要进行会计创新。 1新形势下的会计发展的趋势 (1)新形势下会计核算的工作重点发生了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计核算的重心就由有形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会计手段转向现代化、信息化,在会计电算化全面普及运用的基础上,会计手段将实现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会计信息处理更进了一个高度,会计信息化向自动化转变。 (2)新形势下会计职能的作用发生了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会计人员的核算工作中不再繁重, 会计工作将由核算型转化为管理核算型,因此,在管理核算型会计模式下,只有核算与管理有机的结合成为会计体系,会计工作中的管理职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将会计工作构建成全面核算和全程管理的系统。 (3)新形势下会计计量的模式将到改进,会计报告体系会趋于完善。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环节,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下,许多无法以货币量化的信息将进入会计信息范围之内,会计工作要根据不同的会计事项及不同业务性质,选择适当的计量属性,为各类决策提供相关信息。因此,新形势下的计量模式将会出现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局面。会计报告体系在报告内容范围上、形式上、传递方式上都将有很大的改进。新形势下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包括财务信息、产品市场份额、用户满意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风险和前瞻性信息等给类信息[1]。 (4)新形势下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在会计信息化时代,会计人员要懂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操作等一系列新的技能,会计发展日益国际化,会计人员还要掌握国际会计理论与方法,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有关预测、决策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还应具有较强分析判断能力,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将具有多元知识结构,需要成为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5)新形势下会计的核算和服务的范围日益广泛。在现代企业会计中,会计工作的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状况的人力资源将成为会计必要的分支;环境会计将成为崭新的会计领域;跨国公司会计理论与实务将有新的发展;宏观会计、法务会等也将在会计领域中发展起来。 2 新形势下知识型企业会计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1)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社会地位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资源,成为了知识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面临着如何量化知识型人才,以为企业提供服务,以及如何量化知识型人才的成本,是新形势下企业会计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2)新形势下企业的另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掌握的无形资产的核算问题,在现有的会计法规中,其所具有的规定不适应现代知识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对这部分无形资产的管理是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问题。 (3)传统的财务会计体系已不适应现代企业在会计管理中的工作,传统的各种法规制度相对置后,按照传统的财务会计方法得出的会计信息不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反映的真实状况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4)会计人员的会计技能水平有限, 会计人员对网络的了解和使用,大都只能掌管简单的技术水平,不能利用电子计算机的特点进行高效率的会计核算,在核算方法和观念上还使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因此会计创新是又一问题[2]。 3企业会计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信息技术创新需要全新理念的财务会计体系。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创新带来经济增长。技术创新提升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风险,使企业很难把握其资产盈利能力及财务状况,技术创新条件下,传统会计模式的信息加大了企业经营的复杂性,会计职能的标准化、国际化需要财务会计创新,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开放的全球会计市场迫切需要财务会计相关法规及其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需要财务人员掌握财务状况、财务会计报表、财务会计制度、企业信用等。当前,财务会计来最重要的是基于我国国情建立财务会计管理体系。 (2)新形势下不断变化的财务会计核算重点需要财务会计创新。在高新技术领域中,企业资产总额中无形资产的份额加大,而无形资产取代物质资源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并主要决定着企业价值。因此无形资产的核算被会计处理更加重视,但无形资产处的理方法及处理模式变化较大,新形势下财务报表中会引入自 创无形资产,并体现在企业财务报表中,这样投资人才会对企业的研发活动效果进行全面掌握[3]。 4新形势下企业财务会计创新对策 (1)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创新。企业要选择合理的人力资产计量方法。现有的人力资源会计分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对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资本化,有历史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两种计量方法;人力资源价值是对人力资源产出资本化,计量方法有内部竞价法、未来工资贴现法、经济价值法等方法。人力资源的资本化为资产的前提是劳动力的市场化,资产用它的价格来计量,即人力资产的价格就是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即工资,这种方法具有工资分期支付的特点,选择未来工资贴现法计量人力资产就更为合适。 (2)新形势下企业会计法规制度的创新。在社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 知识经济已深入到各个角落,会计制度的创新已成为新形势下的需求。新形势下企业要加快会计国际化,会计规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我国市场要适应市场体系国际化的要求,会计必然要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之中。针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企业要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强化会计制度执行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会计主体影响到会计主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确保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制度创新的重要方面[4]。 (3)新形势下企业会计人员要创新。会计人员创新的手段是改革会计机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同时, 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会计人员参加各种培训,提高电子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提 高专业技能的运用能力,参与会计软件的设计和编制工作,保证会计人员不断学习有关法规,使会计人员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服务中[5]。 4结语 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在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已成为关键。但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财务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处理,需要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准,企业的财务会计需要深化改革,需要创新,借助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促进企业财务会计更快的创新和发展,将企业财务会计创新推向一个新的时代。 财务会计论文: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规范财务会计行为 南昌铁路局1996年建局之初,管理跨度加大,管理职能也发生了转变,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没有跟上管理角色转换的步伐。再加上铁路改革力度越来越大,确立了铁路局的市场主体地位,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各项内部管理在适应、理顺过程中存在不到位现象。此后到2000年上半年,我局针对内部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重点突破,有针对性地制定单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又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整合优化,消除管理结合部,形成管理闭环,实现了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系统化。随着内控制度日益健全,我局财务会计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为完成资产经营责任制目标创造了条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加大集中、统一管理力度,保证货币资金安全可控,提高使用效益 在资金管理上,我局主要存在“散、乱、差”的问题。“散”是指大小经济实体均设立独立的会计机构,导致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资金分散。“乱”主要指单位银行账户设立较乱,一些不符合开户条件的单位和部门、车间、工区、车站等都设立了银行账户,开户银行涉及工、建、农、商、交、招等银行,甚至农村信用社,还有的单位开设多个银行账户,给资金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差”是指资金利用的效益差。由于会计机构分散、银行账户多而乱,导致我局一方面需要向银行贷款才能实现资金正常周转,另一方面又沉淀了大量资金无法利用。 为了彻底解决“散、乱、差”问题,我局采取了增加财务会计管理集中度的措施,把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关口前移。一是实行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集中管理。制定了《南昌铁路局财务服务部管理办法》和《南昌铁路局多元经营财务服务部管理办法》,成立了路局机关多种经营财务服务部,实行记账。对附属机构和多种经营直属企业实行财务集中管理,会计集中核算,建立内部牵制和稽核制度,对经济业务实行全过程监督和控制。站段也相应集中了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定了各个岗位会计人员任职的硬性条件和任用程序,严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用人关,各单位任用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必须经过路局人事、财务部门共同考核、批准。二是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制定资金中心管理办法,在资金周转量大的地区设立了资金结算部,统一管理和结算资金。制定了《南昌铁路局银行账户内部审批办法》、《南昌铁路局所属内部单位银行账号管理办法》,并与江西省工行、建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铁路系统单位银行账户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对铁路局所属单位银行账户的开设、使用、注销等做出具体规定,实行了开户内部审批制和银行账号定期年审制。加大银行集中支付和直接支付的比例,减少现金支付和分散支付。严格限定了各种内部银行账户支付的范围,规定支付给职工个人的收入应通过银行直接转储个人账户,除零星支出以外的款项,都由单位会计机构直接支付。对现金的安全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办法,对现金的提取、保管、使用做了详细的规定。 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控制,保证资产的完整和相关信息的真实 过去,由于归口管理部门权责不明,导致了管理分散,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各管理层固定资产管理权限不清,又导致了资产处置不及时,运用效率低下。针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存在的责任权限不清、不实、不到位的情况,我们制定了《南昌铁路局(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补充规定》,明确了路局各业务部门和局属各单位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的权责,规定了局固定资产的购建、动态管理及处置的程序和审批权限。并成立概预算审批中心,加强了概预算审批工作,降低固定资产购建成本。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计划外购建固定资产、自行调整投资变更计划内容、冒名顶替将投资挪作他用的,或管理不善造成损失的,既处罚责任人,又追究单位领导人的责任。针对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不及时的情况,制定了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的处理办法,对这项工作中涉及到的部门、单位的责任、程序、时间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制定了固定资产清理财务管理办法,对固定资产清理有关费用的列支标准、方法和处理进行了规范。 三、加强债权债务和对外投资管理,减少损失和控制风险 由于走向市场之初不熟悉市场规则和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导致了大量的/!/不良债权和无效投资,一些乱担保成了影响国有资产安全的“定时炸弹”。为了加强债权债务和对外投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我局制定了《南昌铁路局债权债务管理办法》,明确了在债权债务管理中经办人为主要责任人,批准人和经办部门负责人为次要责任人,并明确了相关部门和人员债权债务管理的责任。建立了债权债务日常管理责任制、日常清理制度、定期分析制度、定期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针对历年的长期债权债务,建立清欠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基层单位主要领导人身上,制定了债权债务清理、上报和清欠奖惩制度。对债权债务的直接责任人,一律实行下岗清欠。 此外,我们还制定了《南昌铁路局对外投资、担保、借贷管理办法》及其补充规定,对投资、担保、借贷的立项、认证、审批、效益跟踪、责任追究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建立了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建立专家认证制度,设立对外投资项目专家论证组,对投资 项目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可靠性进行论证。建立逐级审批制度,根据项目金额,确定了单位、对外投资审批小组、路局党政联席会议三级审批制度。所有表决均采用记名方式书面投票,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最终确定方案取舍。建立报告制度,规定实施单位对批准实施的项目进展情况及异常事项要定期报告,国资监管部门对项目实施跟踪检查。从1999年到2001年9月底,我局共审议投资、担保及借贷项目30项,涉及金额10.3亿元,其中批准19项,合计金额9.1亿元;否决11项,合计金额1.2亿元。 四、优化整合,建立比较完整的控制系统 通过重点突破,我局建立了一系列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为规范、有效管理奠定了基础。但是,还存在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真空”和各种规定之间缺乏衔接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发挥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整体效能,我们集中力量对已有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补充和优化,制定了《南昌铁路局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从会计核算对象的角度出发,完善会计事项操作规程;从会计行为主体的角度出发,规范会计工作行为,重点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货币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借贷、成本费用、会计档案等12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规范。从而形成了从收入到支出、从主业到多种经营、从物流到资金流、从主管领导到基层会计、出纳人员的权责分明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这样,全局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在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强化财务会计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五、狠抓落实,确保“三个到位” 为保证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位,达到预想效果,在制度的落实上,我局切实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相关部门和单位责任落实到位。落实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仅靠财会部门是无法做到和做好的,需要各部门和单位的通力协作配合,部门和单位的责任都要落实到位。例如,京九线1996年交付使用后,由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原因,加上路局机关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资产一直未转入固定资产,严重影响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的真实。为确保完成京九线固定资产转入工作,按照《南昌铁路局(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补充规定》,2000年我局计划、财务、基建和相关的专业管理部门和单位,抽调专人,组成专门的工作小组,按照各自的分工,经过近4个月深入、细致、艰苦的工作,完成转产入固168亿元,使京九线资产管理步入正轨,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二是督促检查到位。为保证现金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落实到位,路局财务处和铁路公安局每年要组织对现金安全的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要求各单位将整改情况回复。为保证银行账户管理的有关制度落实到位,路局开展了对银行账户的全面清理检查工作,组织专门人员到各地区,请当地银行配合列出所有铁路开户单位和账户,对不符合要求的账户强制撤销,共强制撤销银行账户160多个,并全局通报批评。三是责任追究动真格到位。对不认真执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导致损失的都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从2000年以来,有5人因违反财经纪律受到党纪、政纪处分,3人因失职受到党纪处分和行政撤职处分。 通过标本兼治,我局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初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改变了传统的经验型管理,在制度化管理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二是实现了财务会计管理从分散型向集中型的转变。从资金、银行账号到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集中管理的力度不断加大,有效地增强了财务会计管理的可控性。财务会计管理失控的问题从源头上得到了有效遏制,促进了财务管理的不断规范。三是实现了财务会计由单项内控向系统化内控的转变。以往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都是针对单项问题而制定的,控制力度不够,存在管理上的漏洞,制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充分考虑了系统衔接控制,消除了管理结合部的问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财务会计论文:学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路径 中小学学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以提高学校运行资金的使用效益为根本出发点,对学校的运行活动进行管理,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依据。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存在着“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紧密联系。 管理会计是针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而财务会计是将学校运行活动的所产生的信息进行核算,两者的管理对象都是来自于学校运行活动中所产生的信息。因此,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中小学学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不仅可能,而且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提高校长对管理会计工作的应用水平 一个单位,即使内控制度再完善,会计人员的专业和职业素养再高,如果得不到领导的合理管理,也很难做出成就,所以是否拥有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是关系管理会计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 校长是学校的掌舵者,是学校发展的领航者,他的管理思路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现在相当数量的学校校长对管理会计知之较少,更不用说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因此校长及其管理团队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管理会计意识,既要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以及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控制和业绩考评中的重要地位,为会计人员行使管理职能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又要顺应经济发展潮流,注重对自己在管理会计方面知识的充电,使自己听得懂或者看得懂管理会计的术语,从而及时更新会计理念和知识结构,积极拓展职业能力,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提升会计人员素质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指财务会计流程和管理流程有机融合,将业务分析、运营分析、战略分析、财务分析诸方面合二为一,把战略思维、管理思维以及财务思维有机统一,有效推动管理思维传达渗透至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当前,学校会计的工作重点始终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机械性完成记账、报账等工作,难以满足“为学校管理团队提供最优化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的需求。因此,学校要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财会人员进行相关政策、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完善理论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知识层次,并通过日常工作中的业务学习来进一步系统地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更好地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细化会计的基础工作 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此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能够更好的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信息与数据的共享。 一是要对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原始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列出详细的目录清单。二是财务会计可在会计科目的基础上,综合管理会计的需要,对原始的清单目录进行分类、整合,并建立起相应的数据管理系统,将双方所获得的数据再次加以整合。三是可对记账凭证作一些必要的修正,如增加备注栏,给予一些记账原因必要的说明等。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学校要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在明确学校各级权责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在制定上要严格按准则要求与上级指导,在执行上坚持原则,发挥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保证内控程序高效发挥,使内部控制充分结合会计系统运行,保证管理部门执行经济业务和完成工作的职责。可适当借鉴企业管理会计的模式和运行,让内控系统与学校会计系统充分结合运行。一方面,在预算标准准确的前提下,内控系统为会计系统提供依据与标准;另一方面,会计系统把内控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给相关人员,有效反映预算执行情况,明确责任,考核业绩。 财务会计下的资产负债表 一、如何处理传统会计与财务会计间的关系 应当如何处理传统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使得两者能够在财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呢?作者以为应当理两者的边界,让它们各司其职、各擅胜场。(一)让财务会计学回复其边缘学科的本位首先应当让财务会计学回复其边缘学科的本位,体现其边缘学科的特性,运用其独特的方法一心一意解决新出现的、尚不符合会计确认标准和会计计量条件的经济业务的处理,去以相关性为侧重向外部提供财务信息。对于已经可以较好运用当前会计确认标准和会计计量条件进行历史成本反映的经济业务,财务会计学不必再分心兼顾,放手让擅长使用历史成本处理的传统会计学去解决;(二)使传统会计学回归原本独立学科的地位在使得财务会计学回复其边缘学科的同时,理应让传统会计学回归其应有的地位,成为会计学的学科分支之一。传统会计学负责处理已符合会计确认标准和会计计量条件的经济业务的核算(反映),生成最为基础性的会计信息,为此,作者呼吁,加强对传统会计学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处理方法、程序等方面的规范化研究,使其能够更好地为财务信息提供服务。 二、会计学三大分支共同构建的财务信息体系 (一)重新划分三大学科分支 而就会计的职能来看,虽然有诸多主张,但其中有几项职能是共同认可的,如反映(核算)、监督(控制)及预测(评价和决策)职能,作者在此以会计学的这三项基本职能,将其三大分支划分为:传统会计学、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对应的会计基本职能是反映、预测(包含计划、评价和决策等职能)和监督(包含考核、评价和决策等职能)。将此三个学科理解为会计学的三大分支或许更容易被接受,并不难发现现今的财务会计学为何面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时力不从心却又不得不持续疲于应对的原因。传统会计学是反映过去的经济业务的,以历史成本为最主要的计量方法,生成的会计信息最主要解决的就是可靠性问题;财务会计学是重在计划、预测和决策,生成的财务信息主要解决的是相关性问题;管理会计学解决的是内部提供信息的问题,侧重是相关性。这三个会计各司其职、各擅其事,“大分工而小合作”,共同支撑起在会计学指导下所构建的信息大厦,并与其他会计学科如税务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行为会计等一起构成会计学。 (二)三大分支各司所职、各行所道 1、传统会计学司职基础会计信息的生成传统会计学指导下从事核算的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核算”概念的界财会研究定范畴和方法,开展会计工作,直到最终生成会计信息。该会计信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只在很少的情况下使用其他会计计量属性(如某项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很小或不重要,像期末存货计量,某种材料的市场价格下跌造成库存该材料的价值减损,因市场上有明确的该材料销售单价,此情况下确定其可变现净值时的不确定性很小,便可以使用以可变现净值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因此,称此阶段的会计信息为基础会计信息,原因有二:其一是正如前述其生成过程是最基础的,可靠性是最高的;其二是该会计信息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利用以生成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基础。此外,还可能会有些项目需要说明(如商业票据的贴现、资产抵押等),列作表外说明,形成会计报表的附注。会计报表与其附注构成会计报告。这样得到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报告,以“可靠性”为依重,能够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从而达到解除或延迟受托责任,同时,它也是第二部分财务会计生成财务信息和管理会计生成管理信息的信息源头。因此,传统会计学解决了一套表(财会报告)的第一层面(会计报告)和履行了第一司职(反映)。2、财务会计学司职财务信息的生成财务会计学指导下的财务人员或会计人员使用传统会计生成的基础会计信息,运用专门的处理方法,以除历史成本外的会计计量属性,对经济业务按照“相关性”为重的原则对基础会计信息予以具体分析并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同时对基础会计信息中未能包含的经济业务中的不确定性予以适当的削减后进行会计处理,两部分结合生成基于不同会计计量属性的财务信息和财务报表,并将依旧无法进入财务信息的信息列作表外附注或补充资料、辅助报表、其他财务报告,而后共同构成财务报告。这里的财务信息和财务报告是完全对外提供并以“相关性”为重,保障其决策有用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助推信息使用者从财务报告中“各取所需”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并辅助基础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解除和延迟。财务会计生成的财务信息包含对传统会计生成的基础会计信息二次加工而生成的财务信息和传统会计未予确认和计量而财务会计进行确认和计量而生成的财务信息两部分,这两部分与基础会计信息在数量关系上的差异和非货币形式表现的数量关系部分,正是“相关性”的最好体现,虽然对基础会计信息的再加工会增加一些工作量,但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将不会是大问题。因此,财务会计学解决了一套表(财会报告)的第二层面(财务报表及其附注等)和履行了第二司职(预测、决策等)。3、管理会计学司职管理信息的生成管理会计学指导下的会计人员(也可能不是会计人员)利用基础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结合管理会计的方法,具体、详细地进行针对性剖析各个环节、各个项目、各个作业,生成管理信息和管理报告,该管理报告主要是向企业内部各层次提供,为 企业经营过程提供决策所需信息或直接参与到决策中去,通常不必对外披露,即使有适合和应当对外披露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披露时应当列入“企业信息披露体系”(见下图2)中“其他与财务、会计相关的报告”之内。因此,管理会计学解决了一套表(财会报告)的第二层面(管理报告)和第三司职(监督、分析、评价、决策等)。 (三)三大分支共构的财务信息体系 财务会计学是传统会计学与企业理财学相互借鉴融合而形成的边缘学科。让财务会计学回复其边缘学科之本位,与同为边缘学科的管理会计学构成“一主外一主内”的格局和架构,同时重新回归传统会计学,三者共同构建起现代会计学的主体框架,形成倒“金字塔”骨架,使会计信息简明可靠、财务信息边界清晰相关、管理信息(这里专指管理会计学指导下生成的信息)解析分明。三大学科各司其职,共同发挥效用,走出现代会计学指导下科学、合理的财务信息生成和披露系统之路。企业的会计模式应当由原来的财务会计模式修正为如下图2所示的模式。如果将整个企业信息系统比喻成一驾马车,而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是车辆部分的话,那么企业财务信息生成和披露系统将分别是其中的两只车轮。企业财务信息生成系统的具体骨架简述如下图3所示:综上所述,企业财务信息生成系统可简约概括为:“一套报表,二个层面,三方司职,多种属性,总体满足,各取所需”。 财务会计论文:浅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相互融合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也面临着新的经营环境,企业会计职能划分越来越精细化,传统的会计无法满足企业在新环境下的发展要求。企业中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工作职能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新的经营环境下,两者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论述 1.不同的服务对象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服务的对象不同,财务会计对会计活动进行计量,编制相关的会计报表提供给企业的管理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不包括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只针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者。 2.不同的核算对象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所核算的对象也是不相同的,财务会计是根据企业的整体性活动而展开的,主要将企业整体信息反映出,采用传统的记账方式,以货币作为基本计量单位,对企业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按照会计准则展开以及填制财务报表。也可以这样讲,对于财务会计的具体核算方式、核算根据、资料样式、资料时间等等这些基本工作模式都是制式的,不会由于管理者变动或者管理者要求而发生了变化;而管理会计则是需要以企业内部对象为主要核算单位,在进行核算时,对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运用多种形式的分析方式,将企业经营和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和判断,是为企业量身定做的,方便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这也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不同之处。 3.不同的工作重心 财务会计的核算工作与管理会计的核算工作的重心是有所不同的。财务会计的核算重心是根据企业生产的经营活动内容展开整理的,而管理会计的核算重心是按照财务会计的具体信息,针对信息情况对企业发展状况展开预测和判断,从各方面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总体来讲,财务会计是需要对以前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工作和总结工作,主要反映出以前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但是不能对企业未来发展状况展开预测和判断。但管理会计所需要的解决问题都是企业在未来发展中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前瞻性的问题,推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互融合的研究 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间的必然联系 虽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其不同侧重点,但二者共同为实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目标和满足外部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服务。首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一种管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财务会计侧重于经营过程的记录;管理会计则是利用经济数据通过各种方法来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侧重于过程控制,运用预测、决策和预算编制等技术方法完成其设定的管理目标。但是作为会计的两个分支,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其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职能与最终目标一致。财务会计核算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信息来影响人们的决策及其行为;管理会计则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人的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二者共同为实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目标。 2.两者实现融合必然性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想更好的实现公司行日常经营的管理,必然要做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共同协作,这样才能完成公司的各个财务管理工作/!/。如果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财务信息的混乱,减少机会成本;同时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更是让操作变的更有效率,增加操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增强了自己的处理业务的能力,所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将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三、两者实现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因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信息资源共享、职责的相同性方面有着相同点,另外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更是做到了互相交叉联系、相互重叠交叉等,所以为其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首先,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关理论的研究,让二者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次,技术基础上实现了财务资源的共享,并将其共同的研究结果呈现给企业,这就是技术上实现了融合。最后,人才的基础,各高校每年都会培养出一大批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这些人才都具备了专业的会计理论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还会学到更多先进的管理经验,这就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实现融合的主要动力。 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具体方式 1.企业要树立正确会计观 为了企业在管理上能够早日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会计观,这是实现融合的基础。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依然沿袭着传统的财务会计职能,一般只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统计、记录等工作,并不能对会计在管理上的职能很好的发挥出来,所以面对目前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单一的财务会计并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财务指标失灵现象也是时有发生,所以,企业要转变传统的观念,要积极发挥出会计的管理职能,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2.两者之间的融合需要循序渐进 现代社会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虽然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实现融合是必然的,但是在方式上还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因此,企业要做到在发挥会计原有的财务职能上,逐渐对企业情况进行分析,寻找出企业需要什么,在进行管理会计核算时,便侧重于核算分析企业需要的数据。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起步晚,因此还没有成熟的体系,所以企业首先需要构建一个会计管理体系,并进行不断发展和优化,才能早日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目标,在融合的每一个环节内都要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才能实现完美融 合。 3.企业对会计管理制度要优化完善 为了在短时间内实现二者完美融合的目标,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财务管理准则,以便于用实际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和落实。目前,我国的不少企业都能结合企业本身的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公司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在一些制度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和隐患。因此,企业要与时俱进,定期对公司的相关制度进行优化完善,从而让企业的管理制度更能为企业发展所用。 4.企业要积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企业要积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财务软件、企业ERP系统等,它们的特点是:存储量大、查询便捷、数据共享程度高、运算高效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减少数据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传递的时间,减少错误率。管理者可以随时在电算化系统中获取财务信息进行管理核算分析,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五、结语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虽然相对独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管理方式上也要与时俱进,管理会计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以此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做出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在企业经营中发挥出作用。 财务会计论文:试论从传统财务会计到电算化会计的变化 本文作者:肖文 试论从传统财务会计到电算化会计的变化 在会计学变迁的过程中,一些传统会计惯例遗留下来,成为阻碍传统会计演变而来的财务会计发展的束缚,并成为阻碍会计前进的绊脚石。而以网络为基础的会计电算化作为信息革命最重要的标志,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其规模和速度远远领先于整个信息产业。据世界贸易组织预计,到20__年底,全球电子商务的交易额达到3000亿美元,到20__年将达到15000亿美元。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巨大冲击,同时对传统财务与会计管理模式和手段也提出了挑战。可以预见,会计电算化将创造一个全新的网络会计时代。 一、传统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要求资产按照购入成本(原始成本)入账,并在持有资产过程中不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动。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价,费用则是已经耗费的历史成本。历史成本计量是传统会计计量的核心,尽管几个世纪以来,会计实务经历了诸多变迁,也出现了诸如“成本与市价敦低法”、物价变动会计、现行成本计量的冲击,但历史成本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核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1] 该原则的牢固地位得益于银行与审计师的支持。银行的信贷风险是银行在从事信贷业务时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可靠性是银行业最注重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历史成本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营责任履行情况的优势使贷款的回收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因而被银行业广为推崇。在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中,历史成本原则为审计师们作了有利的辩护,由于历史成本的依据——发票具有较强的可验证性,并且在法庭上具有较强的证明力,这样,只要审计师们拥有相应的发票作为书面证据,就能够得以免除法律责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历史成本原则成了审计师的“保护伞”。其次,在20世纪前半叶,财务会计侧重于会计信息的供给者,财务会计信息主要用于企业内部,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会计信息的最相关使用者就是供给者本身。按照历史成本原则,持有资产在不加工、不变化时,不必考虑其价格的变化。会计信息供给方自然从节约会计核算成本,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出发,选择了历史成本原则。 但是,信息是商品,会计信息也是一种商品。企业作为信息的供给方整理、传递本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以信息的需求方,包括投资人、债权人等的需要作为目标,提供他们在投资决策、信贷决策以及其他经济决策方面有关的信息。不能像20世纪20年代以前那样,企业只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自从1973年成立以后,将会计目标视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在FASB的《概念公告第1辑》中,会计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①财务报告应提供对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的有用信息;②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其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现金流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即估量现金流量前景的信息;③财务报告应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事项和影响的信息,诸如有助于估量企业获得现金流量顺差能力的信息。会计的侧重点转向了这些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全球性通货膨胀促成的现行成本法等通货膨胀计量模式的提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大规模的企业联合和兼并的出现,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决策的相关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投资 ,! 者、债权人关心的不是资产以前值多少钱、债务以前能否收回,而是资产现在市值多少、债务今天能否收回。以市场价值为背景的现行价值、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估算值等价值计量基础,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和风险,对决策具有高度相关性,并且能披露传统惯例所无法处理的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会计信息,使资产负债表更能体现企业价值。因此必须从历史成本这个传统惯例中解脱出来,以会计目标为导向,科学地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目前,公允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作为一个重要的计量属性运用在各项准则中。从概念上看,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它们都是可以观察到的市场确定金额。如果在现时市场上能找到相同或类似的资产或负债的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那么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就可以作为估计公允价值的可靠依据。如果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不能获得,那么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可以用来估计公允价值。可以看出,在现实中,公允价值并非特指一种计量属性,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如:现行市价、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公允价值又不完全等同于现行价值,而是现行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代表一定时间上市场公认的现行价值(即市场价值)。公允价值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后来经过协商,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制定了这方面的准则。时至今日,国际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已有十几个之多,公允价值会计在各国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显示出蓬勃生机。 在现代会计环境中,公允价值不可能回避。我国20__年12月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取消了公允价值,理由是企业可以利用公允价值来夸大利润,取消公允价值就能防止企业借重组之机操纵利润、粉饰会计报表。但20__年12月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求计提八项准备,用剔 除准备后的净值来反映现值,而现值实际上是公允价值的一种形式。[2]现值(公允价值)既符合会计目标,又符合科学的要求,它也与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相吻合。 现行的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混合计量模式,是修正的历史成本模式,由于对不同的资产、负债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因而具有很大的不规则性。会计界对资产的定义已基本达成了共识,资产被定义为“未来经济利益”,而历史成本反映的却是过去的成本,这使得资产在其确认与计量上存在矛盾。笔者认为,从以上诸多方面来看,现代会计要发展、要创新,就必须从历史成本原则桎梏中解脱出来。 二、收入实现原则 收入实现原则与历史成本原则一样,是传统惯例的基石。在财务会计中,实现原则是至高无上的,收入未实现就不予确认。在该原则下,资产在销售后取得现金时才被确认收入,即要求收入已实现才确认。商业信用出现后,产生了应收账款,为了核算由此产生的求偿权,实现原则引入了可实现的概念。当收入或持有的有关资产不难转换成已知金额的现金或收取现金的权利时,收入和利得就是可实现的。我国收入的确认也是采用实现原则,《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对收入确认的规定都体现了实现原则的要求。 由于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经济业务日益复杂,收入实现原则的局限性充分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反对将收入实现原则作为确认收入和利得的惟一标准。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界引入了全面收益,要求改进以实现原则为基础编制的传统收益表,在传统的财务报告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一张报表——第四表(全面收益报表)。[3]目前,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FASB和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都针对第四表制定了相关的准则。ASB于1992年10月了《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报告财务业绩》(FRS3),要求企业将“已确认利得和损失总括表”(此表还包括未确认利得和损失,其实质为全面收益表)作为对外编报的主要财务报表与损益表一起共同标书报告主体的财务业绩。1997年6月,FASB《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30号——报告全面收益》(FAS130),列出了三种全面收益报告方式。1997年8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IAS1),将“已确认利得与损失总表”加入附录中,将其作为可供选择的收益和费用列报方法。它们在改革收益的报告方面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但其改革范围又是非常有限的,全面收益及其组成项目的确认与计量等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第四表目前仅仅是对传统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收益表)的重新组合。 三、省事原则 省事原则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事态度,显然这不是会计理论中的原则,但笔者认为,现代会计中产生的诸多弊端皆始于该原则的采用。该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不同,后者是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而前者是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忽略长期利益的产物。通常所说的“救火式”会计准则就是该原则指导下的产物,如美国有关特殊目的实体(SPE)的相关规定。省事原则是从传统惯例中遗留下来的作风,在会计侧重方为信息供给者时,供给者往往注重“省事”为自身带来的短期效益。因此,要建立科学的会计体系,就必须看到经济事项的实质,切忌敷衍了事、只看表面。例如,根据IASB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负债的确认标准,在结算金额能可靠地加以计量的情况下才应确认负债。由于养老金是一项较为特殊的负债,其结算金额较难确定,英美等发达国家均制定有专门的养老会计准则。我国早已存在养老金支出,而我国只是对社会基本养老金核算做了规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普及,明确养老金会计迫在眉睫。 四、促使我国会计电算化演进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的需要 会计电算化总是要受到周围经济环境变化的,而会计电算化作为支持企业参与竞争并取得竞争优势的支持系统就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按照已经制订好的计划进行,企业完全没有自主权,更不关心市场的变化,因此,那时的会计只是机械地记账而已,缺乏对会计信息的敏感度。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变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市场瞬息万变,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趋于多品种和多样化。为了赢得竞争优势,企业不得不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而企业对市场的关注多是由会计信息提供。 2.从传统人财物竞争到信息竞争。传统企业竞争力依赖于人、财、物,然而,在信息,信息和知识已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大量信息的飞速产生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迫使企业千方百计去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和知识。知识和信息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企业将来能否实现持续的发展取决于是否具备最大限度、最快速度获取知识与利用知识的能力。 3.从区域竞争到全球竞争。入世之前,大部分企业是在本土竞争、区域竞争。20__年11月正式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正面对着更多的国际强手:它们积累了雄厚的资金,掌握了先进的管理思想,拥有具有先进知识的出类拔萃人才,向 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并用信息技术武装起来。企业从区域竞争到全球竞争已成必然。 (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在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即通过电子和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设计、制造、测量和控制实现自动化;企业信息化的另一个目标是实现计划、财务、人事、物资、办公等方面的管理自动化,并通过Internet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畅通,监控物流的整个过程。信息是管理的基础,会计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是从“甩账”开始的。通过会计电算化,许多企业第一次将机技术应用于管理且从中获益,企业也培养了一大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的人才。 现有会计信息系统是为工业经济时代服务的,重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是对传统手工会计的一种计算机模拟,是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与企业外部 信息系统相互阻隔,远远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种封闭式的信息系统。而基于计算机技术,运用的管理思想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开放式的企业管理系统,要求在一个广泛的领域中建立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以及企业与社会间的联系,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4]在这个新型的系统中,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决定其仍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企业管理信息化必然要求会计电算化不断变革、发展。 (三)商务的需要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多数的业务数据和数据完全电子化和无纸化,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管理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在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大多以财务部门为核心,以替代手工核算为主,账务系统的数据入口往往只有一个:凭证的录入,然后对录入的凭证审核后记账,完成期末的结转工作,最后结账,完成相关报表的编制工作。主要完成事后的核算反映功能,缺乏对数据的深度综合利用,难以进行事中控制与事前决策。 2.在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中,材料、销售、工资、固定资产等各个子系统相互独立,各个子系统间通过转账凭证方式传递各种数据,基本上只局限于财务部门单一,其他部门如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要看财务报告、报表,还需要打印出来,而不能与整个企业的管理相结合,更谈不上进行远程操作、实施在线核算和在线管理。 五、电算化会计给传统财务会计带来的影响 (一、)会计对象发生变化:随着会计电算化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营行为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客户,供应商和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变化,网上虚拟企业(Virtual corporation)将成为越来越常见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有形资产的比重相对下降,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要,衍生金融工具广泛应用。如果会计不能向管理者、投资者反映上述各个方面的重要信息,将使会计的基本原则-全面性和重要性原则受到质疑,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和监督已无法反映虚拟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管理要求。[5] (二、)货币计量假设的变化:货币计量是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它基于两个基本前提:币值稳定及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能够透过货币基本得到反映。但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经营的重心逐渐由有形资源转化为无形资源。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甚至不主要是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创新能力,信息资源优势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传统会计报表致力于反映企业的过去,对反映企业的现在与未来无能为力,对无形资产和软性资产计量力不从心,致使会计信息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弱。上述传统货币计量产生负作用也必将亵渎如历史成本原则、稳健原则、充分揭示原则和资产计量、收益确认及报告原则等。美国一些公司如雅虎、微软、可口可乐在股市上市场价值达数百亿美元,而实际按传统收益会计所反映的企业的利润却微不足道。 (三、)会计分期假设发生变化:现行会计的划分一般是以一年或其他标准为一周期进行核算。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冲破了传统会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樊笼,财务信息搜集处理的动态化、实时化,使得财务信息的和使用能够动态化和实时化,会计期间也要求并可以越划越小,财务报告的随时生成与获取成为可能。这样企业的管理者和投资者可以通过缩短会计期间、随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及时作出决策,以免错失良机。电子商务使资金流、物流、信息流“E网打尽”,他的发展使手工会计模型下的会计流程、会计方法都将发生重大变革,传统的会计组织、会计核算软件也将进行适应性变革。为了符合网络化及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财务工作必将逐渐web化,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将由手工方式、局域电算化方式而迈入一个全新的工作方式:互联财务。[6]产生诸如以下变革:在线办公、分散办公、移动办公、远程传输和查询。大到建立跨会计主体的社会或集团内部的集中的公共会计部门,小到会计岗位都将依据新的流程与新的控制要求重新设计,会计流程、方法的重整都将成为可能。财务人员的工作不仅关注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将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对未来的预测。会计原来的服务将变成财务决策为主,会计原来的监督将变成促进为主。总之会计工作的领域必将会向深层次延伸,管理会计将在现代企业会计中占主导地位,很多传统的管理思想如最优经济批量决策将失去意义。 六、其他变化 (一、)电算化环境下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更高,即会计基本理论方法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的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代复合型会计人才,对会计人员的培养与教育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二、)会计核算软件的Web化,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性介质代替纸介质,对会计资料、档案的界定及保管,利用提出了更高、更安全的要求。 目标是组织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或结果,会计目标不仅是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起点,也应该是会计系统的终点;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和规范会计实务时,它还应该是指导方向。安然、施乐、世通等一系列财务丑闻引发了一场“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的论争。实际上,目前没有哪一套准则是完全以原则为导向或完全以规则为导向,两种导向之争主要是会计准则的繁简程度之争。而“导向”顾名思义应该是指导方向,即所要达到的目的,电算化的发展必将带来传统会计体系的变革,会计也只有适应并服务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抓住机遇,接受信息革命的挑战,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使会计得到发展与创新,使会计目标得以实现。 财务会计论文:浅谈财务会计报告发展的趋势 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财务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与以往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有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它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物价变动较以往更加频繁和激烈;行业的竞争加剧;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广泛应用;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且由于衍生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由此可能带来暴利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人们高度关注衍生工具的报告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 现行的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0__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着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通用的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规范性等优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下面就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商榷. 一、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 会计的发展与企业的财务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推动了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则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由于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人们纷纷指出,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了,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缺陷与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2、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这样长时间后报出的信息又有多少是有用的呢,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何种价值?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英国的巴林银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1994年底其账面净资产为450亿--500亿美元,而到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境地,此时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3、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消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4、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 传统收益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观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它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二战以后,持续的通货膨胀曾经席卷全球,受其影响,一些技术含量低的资产如原材料以及一些稀缺性资源如土地等的价格急速攀升,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那些技术含量高的资产如电子设备等价格直线下跌。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金融创新,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而价值相对稳定的观念。会计界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收益表缺乏相关性,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20__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其财务报告在危机之前仍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5、无法满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 现 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会计人员对会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即会计人员倾向于粉饰报表。为了合理地反映收入与费用的关系,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账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账和配比处理带有主观性,加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对外是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使得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二)财务会计报表变革的可行性 知识经济的兴起,网络的出现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表现在: 1、会计数据的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载体。 从理论上讲,数据载体的改变,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可实现信息的多维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再重组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 2、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并且可以进行远程计算。 计算机的使用数据处理、加工速度成千上万倍的提高,不同人员、部门之间数据处理、加工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局限。这种改变将使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深加工,注重信息的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支持。 3、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由慢速、单向向高速、双向转变。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慢速、单向为高速、双向,而且能适应网上交易的需要,实现实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愈来愈多地通过网络与业务伙伴进行经济信息的交换与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更多地利用企业内部网进行内部协同工作与信息管理。其结果是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之中,这样将会计信息系统内化为企业内部网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地处理与反映,并利用企业内部网向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完成会计对内对外的目标成为了可能。 二、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企业财务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要求变革现有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这些呼声多半来自会计学术界,但也有不少来自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理论界讨论的十分热烈的有: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分部报告;交互式报告;差别报告等。 理论界对未来财务报告的种种预测,部分解决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和不足,对财务报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研究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可从对其目标、报告方式的分析入手,充分借鉴理论界对财务报告发展趋势的种种预测,确立一种适应未来财务环境,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 (一)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报告方式 1、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关于会计目标,当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会计的基本目标;二是决策有用观,认为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会计的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同样未来财务报告目标也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为做到这些,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要向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随时向外提供信息,同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历史(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同时也是相关性的基础;未来预测(事前)信息满足相关性,同时应强调对预测信息的规范,尽可能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就减缓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2、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存储介质)、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总有一天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亲自去获取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仅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音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转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在20__年1月1日发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必须上网公告,而且对于在网上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 (二)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展望 未来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以事项会计为基础的,可以向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交互式的实时报告。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借鉴与融合了现有的几种对未来财务报告的预测,它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全面收益报表(第四财务报表)为支柱。 首先,未来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会显得更加冗长,很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使用上的不便。事实上外部信息使用者总是试图索取更多的信息,源于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企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而他们作为投资者或债权人却不得不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因此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一味要求增加信息量,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又显得束手无策。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走进黑匣子,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可以借鉴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让外部信息使用者有限进入企业内部,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改变用户被动接受会计信息的现状。同时通过双向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做到知己知彼,减轻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可以使信息使用者通过反馈系统参与报告的生成过程,能更好的满足他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另外,通过交互式报告模式还可以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置于使用者的监督之下,从而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其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它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这里所讲的"实时"有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之分。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发生一笔交易就报告一次,实施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以一天,十天,半个月,一个月报告一次,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当然,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对企业的it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对于适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通过增加全面收益报表,可以让报表使用者更清楚地得到有关一个企业财务业绩的全部信息,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特别是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信息的要求。 最后,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在计价模式上将向多元计价模式发展,由历史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将有很大的扩展,将多多反映非货币性的信息,像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 未来的财务报告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门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未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把非财务信息纳入会计披露内容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为此,在未来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披露。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借鉴彩色报告的观点,把这些部门的信息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信息。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广大的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之一。他们的经济决策越来越复杂,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将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摆在核心和重要的位置上,相应的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财务会计论文:对财务会计的瓶颈及突破探究 一、我国企业目前内部会计控制所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岗位职责不明确 现在,我国的很多企业内部控制的岗位设置不恰当,岗位职责不明确,这直接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不能完整的完成。我国的《会计法》明确规定,某些工作岗位是不能兼容的,比如:会计记录人员与经办人员、经办人员与授权人员、稽察人员与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与会计记录人员等。就铁路能源公司而言,岗位的人员设置相对来说不是特别明确,就财务岗位来说,岗位有空缺,就会出现一人多岗的现象,这是很多企业都出现的问题,日积月累就会导致不兼容的岗位很难分离,不利于明确岗位职责。另外,重要岗位的财务人员要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逐渐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另外,明确了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后,铁路能源公司还要做到做好稽查工作,真正把财务工作做到真实完整。这样在接受检查的时候就能规范完整了,充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肃与规范性。 2.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制度不是很完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全面开展。铁路能源公司财务工作的不扎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关财务制度的缺失。铁路能源公司虽然有一些相关的财务管理的制度,但是没有形成明文规定,而且在处理财务问题时,财务人员习惯按照惯例处理,使财务管理制度丧失了原有的作用。其次,审批制度的不完善。一般来说,铁路部门的相关企业要有明确的审批制度,审批人员,还要有规范的审批流程以及审批的金额。但是,很多能源企业还存在一人审批制度,这就是审批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企业要注重这一问题,完善审批制度。再次,财务核算制度的不完善。铁路能源公司的核算制度不完善主要是在年终结转时,财务人员不按照正规的顺序结转,使收入以及支出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有的财务人员故意掩盖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使财务核算制度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最后,原始凭证审核不规范。铁路能源公司有时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不规范,导致内容不真实,不完整,甚至还存在一些自制的原始凭证。 3.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与日常运营结合不密切 在很多企业都存在资产流失的现象一方面,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只重视物品的采购与资金的管理,但是忽视了资产的保管工作。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在企业的采购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比如购入一些日常使用的固定资产时,财务人员不能及时入账,导致资产的记录不完整,就会出现企业资产流失的现象。另外铁路能源公司还存在乱收费现象,这样会导致企业内部的腐败现象。 4.监督机制的严重缺失 长久以来,企业评判经营业绩的标准就是企业经济利益,没有把长期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这项标准纳入其中。甚至有些单位的管理层为了达到一定的业绩,指使企业的有关财务会计人员做假账。铁路能源公司也存在相关的问题,因此,企业不能只追求业绩,还要注重管理的质量,不能弄虚作假,相关的财务人员也要遵守职业道德,不能只听领导的命令,要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只有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制度与考核制度,内部控制工作走向规范化,才能使铁路企业更好的发展。 5.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未达到会计信息化的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工作都逐渐趋向信息化。财务工作也开始运用电脑来进行,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会计电算化使数据信息的处理速度更加迅速,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完整、真实。但是有的铁路能源公司没有完善信息化的相关要求。另外,即使信息化完善的企业也会出现营私舞弊的现象,因为数据的输出与输入人员在很多情况下是同一个人,这就为一些内部人员提供了营私舞弊的机会,使相关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 二、铁路能源公司财务会计管理内部控制应该采取的措施 1.明确个人的岗位职责 在铁路能源公司,企业的每个工作人员都有自身的岗位职责,管理层要做的就是明确分工,明确职责,明确相关的奖惩制度,这样员工才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更好的履行自身的责任。另外,各个部门不仅要做到相互配合,也要相互监督。这样不仅能增进部门间的交流,还能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纠正,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详细记录每项资产,做好资产的保管工作 企业要想详细记录每项资产,做好资产的保管工作,就必须把资产的保管工作进行合理分配,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首先,相关财务人员的责任要合理分配,企业的铁路能源公司的记账人员不能涉及出纳的工作,出纳人员也不能涉及审核工作;其次,票据的签发人员与审核人员不能是同一个人。如果相关的记账人员和出纳人员有离职情况的,要及时做好人员的上岗培训,按照人员上岗的具体流程走,不能因为急切需要工作人员就不按照规范进行,这会导致财务工作的缺失。 3.财务会计人员做好基础工作 随着财务行业的不断发展,相关的会计报表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报表的形式。但是铁路能源企业应该明确,每个企业的财务报表所呈现出来的格式应该是相同的,比如财务报表的版式、相关的签章以及规格。另外,财务报表要与相关的会计凭证要相符合,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4.定期进行资产的盘点,减少企业的损失 出纳是企业负责现金的人员,所以在现金盘点的工作上,必须接受管理层的监督与审查,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财务工作顺利进行。另外,财务人员要定期进行其他资产的盘点工作,确保资产的完整。企业还要明确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流程,明确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使每一项工作都能都能规范进行。在资金以及资产盘点时如若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尽量缩减企业的损失。研究我国企业的现状,每个企业对内部控制所持的观点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企业完全没有内控体制,有的是内控体制不健全。因此,关于我国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做到足够重视,其次还要了解企业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基础上,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使内控体制更加健全,才能让企业更好的发展! 财务会计论文:分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会计对内,财务会计对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了企业管理者们的共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分别以内部管理和对外报告为目标,按照各自的核算方法体系,进行双重核算。然而,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正在逐步趋于融合,二者的边界逐渐消失。 1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1.1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 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处于相同的环境中, 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二者都能够记录、计算、分析、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有助于企业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发展目标。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源于传统的会计,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一起构成了企业财务活动的有机整体。管理会计的一些资料数据来源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运用了大致相同的原始资料。例如,为了制定投资决策,需要收集相关的成本数据;为了控制存货,需要收集历史存货量、存货费用、材料消耗等数据。而这些数据均可以从财务会计的报表或记录账簿中获得。这些数据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对财务预测、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企业经营的成败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企业的资金运动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工作客体,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均需要记录、评价、考核、控制企业资金,从而促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做出最优决策,合理利用企业资源。 1.2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 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容不同。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划决策、业绩评价和控制,是对资金的分析、评价、控制、预测和决策,用于管理企业经济活动。财务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费用、收入以及利润的核算,是对资金的确认、记录、计量及汇报,用于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其次,服务对象不同。企业管理会计能够提供最优化决策和有效经营的管理信息, 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是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服务的,常常被称为内部会计。企业财务会计能够提供最基本的财务信息,侧重于服务和企业有联系的个人或团体,常常被称为外部会计。第三,工作重点不同。经营管理型的企业管理会计需要在反映过去的基础上,强化前景预测、规划、决策等功能,面向未来是其工作的重点。而报账型的财务会计只是提供历史资金信息,面向过去是其工作重点。第四,不同的时间跨度。编制企业管理会计报告有着较大的时间弹性,编制的时间可以短至一天,也可以长达几年,在实际运用中常常按照管理者的需求进行。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时间往往有着硬性规定,通常情况下编制对外财务报表的时间为一年、一季或一个月。第五,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会计程序、会计方法、精确程度和信息特征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2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基础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手段的会计, 它是一种按照预定目标,收集、反映、处理经济信息,指导、调节、控制与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企业经营讲究效果、权衡利弊的管理活动与社会实践。会计体现了社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传统会计认为资金运动是唯一的会计对象,过于重视资金、资产等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决定、主宰物资资本的人为因素的作用。随着会计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会计客体范围不断扩大。会计管理的内容不断扩展,不但包括了传统的会计管理内容,还包涵了智力资本、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监督、核算等内容。企业会计更加注重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从本质上来讲,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对资源要素的交易和产权变动的确认、计量和控制。二者由于不同的分工,在会计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是财务会计的主要对象,而管理会计是对财务会计对象的再加工,是利用财务会计相关信息指导、控制、组织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在职能方向上,管理会计是对财务会计的延伸和发展;在工作内容上,管理会计是对财务会计的深化;在最终目标上,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始终保持一致,都是为了提高企业效益,维护相关利益者的权益。 3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措施 3.1 构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体系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是对企业会计的进一步完善,是会计发展的一项突破。通过构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体系,使企业会计活动不但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方面需求,还能够有效防止不必要的浪费与重复状态。由于目前在企业会计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因此,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弥补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不平衡,以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当重视企业决策中管理会计的作用。企业高层的重视能够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促进企业利用管理会计信息进行控制、管理、决策。其次,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强化管理会计教育。企业应当开展管理会计培训, 对会计人员和相关的管理者加强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促使企业各级人员都能够了解、懂得管理会计,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队伍。第三,采用恰当的方法采集基础数据, 确保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有效融合。第四,细化会计基础工作,优化财务资料,促进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 3.2 合理构建确认基础和计量模式 财务会计应当突破单一的权责发生制基础模式, 在确认基础时需要充分考虑现金流量, 努力构建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流量相结合的会计确认基础。这样既能够协调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还能够降低管理会计的工作量,有利于企业对外报告现金流量信息,更好地满足外部信息需求。在计量方面,财务会计需要使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现净值、现行市价等多种计量模式相互配合。随着新金融工具的不断出现,企业财务会计计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从单一计量基础逐步扩展到物种不同的计量基础,例如,采用现行成本计量存货,采用现行市价计量短期有价证劵,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长期负债与资产,这有利于管理会计和财务 会计的进一步融合。 3.3 运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有效衔接 变动成本法能够提供变动成本资料, 有利于管理会计的量本利分析与盈亏临界分析,能够为成本控制、计划以及经营决策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变动成本还能够和责任会计、弹性预算、标准成本等直接结合, 从而在生产经营与计划控制等环节发挥重要的作用。将变动成本法引入到财务会计当中,能够促使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衔接, 促进企业运用会计更好地服务经营管理活动。 财务会计论文:对财务会计下的控制策略思考 一、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制度不够健全虽然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但并没有将重点工作放在内部控制上。一般情况下,即使企业建立了规章制度,也很难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基本是纸上谈兵。“一人多岗”就是企业内部制度不够健全的突出表现。(二)缺乏创新管理理念由于很多企业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导致了企业领导层没有重视财务会计工作,进而造成了财务会计基础过于薄弱。大部分企业注重的是经营成本和实际利润,反而忽视了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跟踪和监控。企业长期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如果财务会计工作出现一个小的漏洞很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甚至造成生产经营的停滞。(三)会计环节不够完善现代企业会计工作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方面,财务会计工作注重的是对财务记录、单据和报告进行整理;管理会计则主要负责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企业领导层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但是,实际中很多企业只注重财务会计工作,导致与管理会计之间相互脱节,进一步带来了会计工作环节不完善的问题,因此,企业应该将两者紧密结合,共同重视。(四)缺乏有效外部监控很多企业内部虽然建立了良好的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会计管理流程规范详细,但由于内部人员缺乏自我约束,外部监督不到位,导致了很多企业设置了违规的小金库,甚至造成某些人员携公款外逃,或者企业内部财会工作人员与外部监督机构私相授受,形成非法“合作”关系,进一步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危害到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 二、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策略构建 (一)加强资金管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1.创建会计信息真实反映体系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每一个项目的资金往来收支都会通过会计信息体现出来。想要彻底解决企业资金来往收支项目混乱的问题,必须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企业财务会计核算部门应该采用岗位制约、相互牵制的人员配置方案,严格明确参与企业经济事务和会计工作的岗位职责,认真准确地核实每一项企业资金的支出和收付,从根本上保证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提供数据支持。2.创建企业资金风险控制体系首先,加强对企业资金的授权和审批管理,在企业签订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和投资合同之前,必须由企业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价,按照得到的风险指标确定企业资金预算,严格执行预算中的资金操作,同时建立完善的授权和审批制度,根据规则制度完成企业资金调配。其次,加强企业资金内部审计工作,尤其是企业资金流动中,不能任其自由发展,要及时发现企业资金在支付、收回、投资和偿还等过程中存在的漏洞环节,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避免企业资金运营出现风险。(二)加强资产清查,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首先,严格清查企业财产中存在的账实不符的现象,始终以财务会计核算和考核监督为中心,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薄弱环境作为重点,对主管领导、分管领导、机构负责人和财务会计负责人等制定完善的操作流程。按照不同职务人员明确其职责权限,采用相互分离和制约的方式设置财会岗位,以此形成相互监督的机制。将授权批准职务、执行职务和监督审计职务岗位相互分离,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制定的审查与监督制度作用,进而解决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财务责任不对等问题,从而建立健全企业你不监督机制。其次,认真清查企业存在的财产挪用、贪污腐败等情况,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工作,对尚未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错误进行补救,防止舞弊现象的出现,积极发挥企业会计内部监督控制机制的预警作用。同时,企业应该从内部监督检查向内部风险分析和评价方向转变,设置专门的内部稽核机构,负责稽核的工作人员再向企业管理者反馈企业资产信息的时,还需要向企业管理者反映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工作缺陷,积极提出改进方案和措施。(三)加强内部审计,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检查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有效监督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是完善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策略的重要措施。首先,转变由企业管理者直接管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体制,实行委派制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增强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真正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其次,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主要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评价,由此,在完成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内部审计工作后,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出现的错误问题进行总结,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防止相同错误的再次发生。最后,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按照相关标准 和规范来严格控制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行为。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策略对企业顺利开展财会工作有着直接影响,并且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随着财务会计工作的改革发展,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财会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结合高层领导、政府支持和内部建设等,共同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策略,确保企业长期稳定的经营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财务会计论文: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 一、制定目标的融合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任务目标相融合体现在前者为后者真实、准确、详细、及时等相关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财务数据。对此,财务会计要做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无论是人或是物、或者金融财务都需要及时在各阶段的发生状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统计交报。而管理会计不仅要关注财务会计所提供已发生的数据分析,而且还要在事前预算或评估、事中监督、事后控制中总结过去、控制现在、计划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着重对企业收益进行规划为中心,其中一部分需要财务会计提供相关数据,从而展开的一系列财务活动。 在国内管理上存在很大差别,与国外企业管理会计相比,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管理体系。现在会计管理则主要对财务会计提供的报表分析,担负着公司理财、决策分析、参与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在规划、预算编制与预测上,从事计划流程、预算预测、年度利润审核等。就是需要在制定目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制定目标和制度管理有着根本不同。防止管理过程中多部门发号施令。而在制定具体目标上,要明确细节部分,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特殊财务反常情况要及时相互沟通,要提供给管理会计的,首先要及时通报,而不是首先交由管理层一些非专业人士,耽搁处理时机。其工作流程要紧密衔接,而非各自为政。对此,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制定目标上要体现出来,避免分歧引发相互扯皮。要么是企业经营财务出了问题,则因为权责不清,平均处罚或受批。更不利于二者日常工作发挥。 二、工作过程的融合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工作过程中相融合,主要是体现在企业经营执行过程中。管理会计的行为主要为决策管理层提供有效可行性的分析数据,从而使决策管理层选择可靠导向,并根据财务会计已经发生的数据,包括成本衡量、成本积累、成本分摊、运营效率和业务流程绩效、价值链和基准进行分析等,根据企业情况和企业所处经营外界情况,进行相应分析,并提出有效可行方案。在内部控制上,进行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控制充分性评估等。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紧密关系就体现在,管理会计在成本分析中只有依赖于财务会计上报的准确资料,才会做出正确分析。财务会计对企业经营中能否详细、准确、及时上报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的分析结果。对此,财务会计必须依据财务管理中相关规定,做到规范不误报,精确全面不漏,这样管理会计才会对企业经营过程的实现数据中,得出正确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可行方案。同时,财务管理借助于管理会计所建构起的内部财务数字信息,将有限的内部周转资金,依据项目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配置或整合资源,并尽可能地满足价值增值高的产品和服务对资金的需求,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公司价值,并据此编制财务预算。为确保预算目标的完成,财务管理人员对预算收入进行督促,管理会计则对费用进行控制。待本期预算执行完毕后,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和管理会计一起,对预、决算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为下期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提供依据。在纵向财务管分析中,确定施工企业应当如何进行成本预算、控制生产成本和实现最大效益目标;在横向财务管理分析中,确立施工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风险分析以及同行业竞争优势等,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所有这些分析都要通过全面的财务管理来完成。 财务会计论文:浅析怎么合理融合构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经过发展形成的,管理会计的侧重于内部财务信息管理,针对企业经营管理遇到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各级管理人员提供预测、决策、控制及考核等资料,而财务会计则侧重于对企业日常的业务活动进行记录核算,定期编制有关的财务报表,向企业外界报表使用者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管理会计是规划企业未来发展的很重要的手段,管理会计通过对企业内部各项财务活动所获得的财务信息的深入研究、分析,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可以灵活运用预测学、信息理论、决策原理、目标管理原则等现代管理理论作为指导,使用各种不同的会计会计管理工具,为自己规划出更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保障企业的利益;而财务会计在进行财务信息处理时,必须使用公认的会计准则,保证财务报表信息在时间及空间上具有可比性。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不同服务性质也决定了它们的结合使用,只有合理的融合着两种财务信息管理方式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同之处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为企业服务的,包括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信息的处理等。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的两个分支也使得它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例如制约、依赖等,而它们两者的融合必将给企业带来很好的未来。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服务于企业管理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服务于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方式,目前我国会计发展还尚未成熟,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会计都只是他们作为业务核算的工具,使得他们的作用并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但是会计作为整合、分析、控制、调节和指导企业财务信息的作用是很大的。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工程中主要是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控制等,帮助企业做出更正确的决策、更好的编制预算等,实现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而财务会计主要是对各项财务活动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工作结果进行总结等。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需要信息化建设的支撑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不具备直接决策职能,主要是通过提供各方面的会计信息和分析结果,帮助企业的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和改善经营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都需要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 (三)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相同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而建立的。二者都处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中,工作对象总体上看都是企业的价值运动,都服从于企业的总体会计要求,共同为实现企业的内部经营目标和满足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要求而服务。 二、加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合理融合使用的方法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本来就难以截然分开,几乎是水乳交融,不可以单独强调谁比谁重要,为了使二者有机融合,共同实现企业目标,需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改变财务人员观念 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随后,财政部又了《指导意见》的一系列政策解读,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供了具体、详尽的指导。各企业首先需要组织全体现有财务人员学习上述文件,深刻领会在目前我国企业面临国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形下,财政部力推管理会计应用在企业结构调整及升级换代中的重要作用,财务人员要转变以往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的观念,要在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前提下,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满足企业内部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增加企业价值、防范企业风险的需要,同时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及实施公司战略。 (二)加强单位信息化建设 落后的信息化系统会导致财务人员低效率工作,同时也可能导致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不一致,造成各部门之间信息脱节,严重的可以导致舞弊的发生。而良好的信息化系统,可以使管理过程的数据透明化,便于及时追踪变化和分析,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融合提供自动化和智能化保证。 (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发挥企业资金的最大利用价值 全面预算是企业开展财务活动的重要工作,全面预算管理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但它必须有财务会计的工作作为基础才能更好的实施。企业需要对管理会计中的预算工作进行强化,企业必须在开展财务活动之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细化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严格规划自己的使用,通过对此的考察精确每一笔开支的限额,严格控制成本,发挥资金的最大利用价值。企业必须在每一年的年初规划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将企业的发展目标细分到每一个季度、每一个月等,落实各项工作,并对各项工作进行严格的预算编制。如果企业的某一项财务活动的实际开支与预算有较大的差别,企业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找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制定出详细的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风险处理能力,减轻企业的财务损失。 三、结语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作为企业财务会计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会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两者的性质不同,只有将它们融合使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用。管理会计的很多工作都依赖于财务会计工作,企业需要融合两者,改变现有财务人员观念、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建立更加完善的财务机构、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及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等,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发挥企业资金的最大价值,促使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审计专业判断与分析 一、分析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运用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 识别公司盈余管理内部控制是伴随着现代化企业规模的管理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注册会计师在利用内部控制制度对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判断时,要认真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从管理当局的思想和经营方式、单位的组织结构、审计监督体系、公司的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职权的划分和责任分配、外部影响等因素来考查公司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表与管理当局一定的动机有关。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一般包括管理当局谋取私人利益动机、筹资动机、债务契约动机、避税动机,政治成本动机等。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研究和评价时,要综合考虑管理当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压力、自身的素质、公司结构治理、职责划分情况及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分析公司盈余管理的内在动机,为进一步进行审计的实质性测试提供相应的探索。 二、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为注册会计师识别公司盈余管理提供相应的判断线索 注册会计师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比率或趋势,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据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帮助注册会计师制定有效的审计计划,为实质性测试提供线索指引,判断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计划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提出了法定要求。在审计的各个阶段合理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效率。而在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时,常常面临潜在的专业判断,注册会计师要利用这种专业判断来识别公司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 一是对上市公司重要的敏感信息资料进行判断。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非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应该有足够的敏感,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人事变动、事务所的变更、关联方交易、特殊事件的发生、非常收益、销售增长、报表使用者对公司业绩的期望、会计年度最后一季的会计数据大幅度变化、盈利指标的变动幅度等。对这些敏感信息注册会计师要有充分的职业关注,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业务经营范围的变化、经营环境的改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如公司已有的人才优势、市场竞争状况、经营价格优势、新产品的特点等,分析公司优厚盈利能力是否为公司盈余管理的结果。 二是当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存在非预期的重大差异时,应该调查这种重大差异产生的原因,此时注册会计师首先应该判断差异可能存在的各种原因,然后根据审计测试确定这种差异的合理性。当注册会计师不能识别差异发生的原因时,应重点关注是否为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从而确定审计实质性测试阶段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三是运用相应的财务指标对公司盈余管理进行职业判断。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时,注册会计师还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项目数据,运用系列财务指标来识别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及结果,从而判断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 三、利用截止测试判断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注册会计师除了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对审计单位进行判断外,截止测试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截止测试作为一种常用的具体审计技术,其目标在于确定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会计期间。在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常常发现被审计单位将应记入本期或记人下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往来款项、存货等项目,推迟至下期或提前至本期入账,其目的就是人为地调节利润、虚增资产,从而粉饰会计报表。 截止测试主要用于现金、银行存款、往来账项、主营业务收入、存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以及期间费用等会计报表项目的审计。应用此方法时,可采用顺查法和逆查法,按照会计的核算顺序依次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资料,以原始凭证为出发点,从报表日前后原始凭证审查至记账凭证与账簿的相关记录,确定已登记原始凭证的经济业务与记账凭证是否在同一会计期间确认并记录,并查明有无漏记经济业务的现象。同时也可以按照与会计核算程序相反的顺序依次审查会计报表、会计账簿至会计凭证,以账簿记录为起点进行截止测试,从报表日前后若干天的账簿记录查至记账凭证,检查发票存根与发运凭证,从而证实已入账收入是否在同一期间已开票并发货等,有无多记收入的现象。 上市公司由于经营失败或出于特殊动机,往往人为地调节收入、费用、成本等项目的入账时点,扰乱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报表的时点勾稽关系,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运用专业判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检查现金、银行存款、往来账项、主营业务收入、存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等项目在会计报表日是否有异常的变化,如有重大变化,应结合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各种动机,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进行相关实质性测试;(2)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发票领购和使用情况,分析其是否存在低估收入的情况;(3)检查会计报告日金额为零的相关项目,若在会计报告日后这些项目又发生变动,则应分析其变动的合理性。 四、通过查阅公司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底稿及相关中介机构的公告进行专业判断 与公司盈余管理相关的交易往往涉及几个会计年度,中介机构有关的公告中也可能会涉及本期盈余的事项。注册会计师通过对以前年度工作底稿及中介机构公告的查阅,并进行判断,也可能发现一些本期公司盈余管理的线索。 总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审计,需要从完善现阶段的审计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经验的积累、业务素质的提高、审计市场的规范等多方面进行建设和规范,从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基于虚拟公司的工商管理专业课堂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文章提出一种虚拟公司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以“虚拟公司”为平台,构建了包含专业必修课、能力构建课、管理综合模拟课及毕业论文写作的工商管理专业课堂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虚拟公司 工商管理 课堂实践教学 一、引言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认为:大学应传授能力非理论知识。然而,传统教学的瓶颈就是无法将理论知识转换成为能力。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实践能力差的“三差”现象。因此,在高校教学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中,加强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这不仅因为实践教学的设置深刻地体现着一种教育指导思想,更在于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尤其应当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本领以及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 目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习、综合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和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并与经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的地方;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由于时间过于集中,形式单一,往往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社会实践当然是实践教学最好的方式,既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又能使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会促使学生重新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目前在高校扩招背景下.受教学经费的影响,相对于学生数量。校外实习基地数还少些。另外,企业处于经济利益考虑,一般也不愿意承担额外的负担,由此实习基地很难接纳较多的学生。即使接纳了一部分学生,也对实习学生不重视。不安排实际工作,学生也就失去了实践学习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加强课内实践教学,可行性更强,效果更好。 二、基于“虚拟公司”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一种虚拟公司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模仿实际公司的情景.创建虚拟公司,在教学中贯穿能力培养的思想和理念。 1 基于“虚拟公司”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本文设想,以“虚拟公司”作为课内实践改革的平台。开展虚拟公司实践教学不只局限于某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或者某一个实习实训环节.而要把虚拟公司实践教学贯穿到大学生活的始终。在专业必修课内。结合虚拟公司的具体岗位,进行岗位训练;能力构建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可操作能力;再以学生虚拟企业作为管理综合模拟课程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发现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最后,在毕业实习阶段,通过在现实企业的锻炼。既检验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又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尽可能做到应对真题,即结合实习单位实际要解决的问题。 2 基于“虚拟公司”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思路。 (1)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旨在形成工商管理学科核心基本理论与基本管理知识,了解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方面理论、知识及能力与素养。 为了进行课内实践教学,首先需要联系一家企业作为伙伴公司。通过参观等方式。让学生大致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然后以这家企业为参照在学校建立虚拟公司,设立各个业务部门和工作岗位,并根据伙伴公司提供的真实的市场资料进行模拟商务活动。它涉及到与工商管理专业关系比较紧密的市场调查、商品采购与销售、进销存管理、财务核算、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活动。对应地设立营销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以及进行综合管理的经理部。 教师在相应的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具体岗位的职能及一般的工作流程,然后学生在实践环节,以企业模拟实际的业务流程作为牵引。针对一个特定企业的业务,由学生模拟该工作岗位,独立完成业务处理,目的是熟悉企业的职能作用,明晰不同类型业务的处理流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 (2)能力构建课。能力构建课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与实际的动手能力。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拟分为各八周的两个阶段,上半个小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而下半小学期则停课进行集中实践训练。 教学环节主要训练学生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企业生产运作的基本活动进行合理诊断的能力;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对新项目进行组织策划的综合能力。 在实践环节,学生成为虚拟公司的“正式员工”,根据工作能力竞争上岗,参与虚拟公司的各项模拟业务过程。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学生会逐渐体会到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及自身工作能力的匮乏,并进一步思考未来就业岗位对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3)综合模拟课。综合模拟课旨在培养学生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独立思考问题的综合能力。该课程拟在工商管理专业高年级(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设,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专业课程,有利于学生利用综合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系统教学的需求。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使学生对整个公司的运作及管理有个全面的认识。学生在实践环节,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虚拟公司,按照公司运作的完整程序.制订出商业计划书和具体的实施细则。 具体实施步骤:一是学生根据优势互补进行分组。以6人左右为一个小组;二是组建虚拟公司,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三是制定计划。由学生按公司运作方式制定一份包括企业概述、业务与业务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与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内容的商业计划书,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四是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虚拟企业内的分工以相应的岗位职责,并确立相应的工作步骤和工作程序。五是项目考核,以创造性能力考核为主,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测试。 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各门课程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能够打通不同课程之间的脉道。使之能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上下和横向沟通的能力,以及观察和思考问题时的全局观念。 (4)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个环节。它是课程教学环节的延续,也是以前所学课的一个总结性的成果体现,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毕业论文教学比专业课程的教学更重要。 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设在大四第一个学期.通过学科文献读写议课程提高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所需的读、写、议能力。实践环节主要是通过毕 业实习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熟悉企业的运作过程和各岗位的要求,并将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运用掌握的理论或方法加以解决。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能力在现实环境的综合检验。 三、基于虚拟公司的工商管理专业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1 注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和紊质培养。当前,高校教学更多侧重于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过于关注一些直接的目标,如学生的考试成绩、考级、考证、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就业率、毕业生攻读研究生的比例等,从而忽略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逐渐地从重视知识转向重视综合素质。人们已经认识到,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统一的人才。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质是根本。因此,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是高校教学的三大目标。 本文提出的基于虚拟企业的工商管理专业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便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岗位操作能力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等,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一套基于感知的“源于实践,归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学课堂应是学生乐于参与、勇于争论、善于反思的场所。可目前高校课堂上,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积极的参与。通过对笔者所在的浙江树人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各年级学生的调研发现.造成此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所学的课程不够了解,不清楚所学知识的用处,导致学生对学习无所谓。 工商管理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目前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偏少、实践内容不充实.课内缺少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感性认识与实践机会,课外缺少使学生理解社会、理解专业、理解知识运用的途径。使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学生虚拟企业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通过学生在岗位模拟过程中产生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进而主动地去探寻需要的知识,这样就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很好地发挥内隐学习的能量。 3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质量和效率的能力,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表现的一种职业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影响着教学效率,也制约着受教育者的能力结构。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首先是教师要拥有这种培养的能力。但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的实践教学水平不高。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创办虚拟公司以及指导学生创办虚拟公司.能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基于“虚拟公司”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树立起“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虚拟公司”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实践教学的全新尝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关于建立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可行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确立中国现代企业年金制度的两个《试行办法》(以下简称20和23号令)颁布3年以来,中国企业年金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企业年金制度框架雏形已见;企业年金基金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市场运营机制初步建立;资产规模不断发展扩大,企业年金资产积累迅速,截止到2006年底,有2.4万多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达964万人,积累基金910亿元,其中,按新办法管理运营的企业年金基金已达160亿元。 但是总的来说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仍需不断完善,市场仍处于幼稚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关键和最主要的问题是受托人“空壳化”与市场角色“分散化”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导致派生出一些其他次要矛盾,制约了企业年金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受托人“空壳化”与市场角色“分散化” 1、当前外部受托模式中受托人出现“空壳化”现象,核心作用难以形成 上述分析的受托模式现状可以得出的结论有二:第一,就内部受托与外部受托二者来说,当前市场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外部受托上;完善外部受托制度较长时期内既是需要解决的主要市场矛盾,也是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二,就外部受托模式的4个市场角色来说,当前主要矛盾集中在受托人身上:受托人的核心地位受到撼动,出现“空壳化”趋势,难以承担起信托制企业年金架构中赋予的法律责任。当前外部法人受托模式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权利与义务不对称,实力与权力不相符,市场资格与实际地位不对等,商业利益与法律责任不匹配,导致生计难以维持,作用难以发挥,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理想与现实相背离。所以,如何将四对矛盾结合起来,这是当前外部受托模式的主要难题。受托人是信托型企业年金的核心概念,是企业年金的第一责任人,是企业年金基金的治理主体,作用十分重大,它包括选择任命、监督管理、评价更换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以及相应的所有中介服务商,负责制定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策略和与委托人的沟通;在长达几十年的受托基金资产管理中,受托人全程承担上述服务提供商出现的任何违约或过失造成的法律责任的最终后果。但是,按照23号令的规定,受托人提取的管理费不得高于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资产净值的0.2%,这个比例仅占企业年金管理总成本的1.6%左右,比美国401(K)的受托费少一半左右,加之在恶性竞争中他们不得不压低收费标准,甚至象征性收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建立管理平台的一次性投入很大,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但如此低价运行不仅不能维持运转成本,而且还难以体现受托人的核心地位,影响其履行正常职责。 第二,受托人数量有限,单一牌照难以生存,甚至“受托+账户管理”的双牌照机构也自身难保,市场核心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受托人机构事实上形同虚设。在目前的5个受托人中,1个单牌照的机构和2个双牌照机构(受托+账户管理)利润空间十分有限,积极性不高,难以发挥年金市场上的主导作用。只有另外2个双牌照受托人(受托+投资管理)由于其具有投资管理资格而情况稍好,脚跟稍稳,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和市场推动作用。就是说,单牌照的“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捆绑式受托人处于同样的两难境地,难以统领“其他人”,受托人的行业信誉和应有的法律地位远没有树立起来,受托人地位被“虚置”起来。 第三,受托人“软骨病”导致恶性竞争,动摇了以受托人为核心的信托型年金市场结构。在信托型企业年金的市场链条中,由于受托人的核心地位几乎是形同虚设,所以,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不得不纷纷撇开受托人,径直追随委托人或企业主,直接与之打交道,拉客户,甚至出现个别“程序倒置”的现象即由其他已经“拉到客户”的市场角色反过来推荐和指定受托人,或者,企业雇主绕过受托人直接指定其他市场角色的现象也不鲜见,这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失去市场核心的信托制必将导致市场秩序的极大混乱,其他3个角色各自为战,相互残杀,恶性杀价,自毁长城;长期看,受托人作为治理主体的缺失必将导致长期内对其他市场角色的监控力度下降,蕴藏着极大的资金安全性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 第四,大多数受托人目前处于勉强维持状态,推动年金市场的龙头作用不尽人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年金市场的发展。除上述制度设计原因以外,似乎中国的法律文化也可能是导致受托人空壳化的一个环境原因。受托人法中有两个最根本原则:忠诚原则和谨慎原则。忠诚原则要求受托人管理信托的唯一目的是保障受益人的利益,这就要求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资产时不能自我交易,以防止任何利益冲突;谨慎原则要求受托人负有谨慎管理的义务。目前中国受托人的窘境已明显构成其对受托人忠诚精神和谨慎精神的严峻挑战,甚至有可能导致继受商事信托传统进程的夭折,因为在任何国家,养老金信托都是其最典型、最成功和最广泛的商事信托的案例代表。 2、受托人缺位导致恶性竞争,市场角色分散导致超低收费,这就是所谓“机构热”的主要原因之一 受托人软弱与市场角色分散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互为因果;市场角色过于分散导致受托人虚置,受托人软弱又导致对其他角色监管的放纵,进而导致恶性竞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市场尴尬局面可以将受托人弱化与市场角色分散看作互为因果的同一件事的两个侧面。23号令规定,受托费是0.2%,托管费0.2%,投资管理费1.2%,账户管理费每户每人不超过5元。但实际情况却是,市场各个主体的取费现状远远低于上述标准:投资管理费根据投资产品的不同,常常在0.4%-1%之间;托管费大多在0.05%-0.15%之间,账户管理费也是象征性的,大型企业每人每月往往在1元以下;受托费则大多数只在0.05%-0.1%之间。 目前,企业年金市场群雄角逐,恶性厮杀,自毁长城,犹如春秋战国。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初次投入巨大,出于稳定客户的考虑,以大大低于运营和服务成本的价格“硬撑”下去是出于无奈,他们的希望只能寄托在扩大当期市场份额以摊薄成本上,寄托于未来扩大客户来源以期尽早收回成本上,他们强烈地期待着市场的扩大与繁荣,拼命地跑马占地,这就是所谓当前“机构热”的原因之一。于是,恶性竞争和价格战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个别零收费现象,在表面上看,机构显得“越来越热”,而在本质上,受托人越来越受到挤压,难以形成专业化和职业化,进而又加剧了市场角色之间的价格战和低收费的无序竞争。 当前,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下的受托人十分重要的市场地位只停留在理论上,现实中的景象是,外部受托人既面临着自我生存的考验,又面临着市场的严重挤压;外部受托人既是中小企业举办企业年金的必由之路,又是目前的一个瓶颈。 3、受托人“空壳化”和市场角色“分散Pc"~利于 中小企业参加集合企业年金,这就是所谓“企业冷”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一,受托人“空壳化”不利于生产集合年金产品,不利于中小企业参加企业年金。众所周知,企业年金目前的举办人都是垄断性行业和高盈利性国企,这种被媒体称之为豪门盛宴的现象广受诟病,而占GDP55%和占全部就业人口75%的230万家中小企业则与之无缘,举办年金的不到100家,仅占0.4%,资产总额不到1%。中小企业站在企业年金门外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例如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多为非国有企业,规模有限,缺乏集体协商机制,强资本弱劳工现象较为明显,利润率不如垄断性国企高,经济实力难以允许他们向员工提供足够的福利待遇,等等。国际经验告诉人们,克服这些困难的一个途径在于由市场为他们提供一些专门设计的“集合企业年金计划”;一般来说,提供这些产品的供应商是受托人或其他服务商。但是,在当前受托人空壳化的市场条件下,在“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窘境下,他们不可能有足够的动力和财力投资开发集合年金计划,换言之,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受托人在实力和能力上都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市场的这个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是目前中小企业难以举办企业年金的一个重要原因。 规模经济效应是指由于规模的扩大导致年金计划本身长期平均管理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经济效率和收益的不断提高。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管理成本的高低与公司规模的大小成反比,公司越小,参加企业年金的管理成本就越高,这是中小企业站在企业年金门槛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美国低于100人的小型公司401(k)计划的管理成本占到全部资产净值的1.4%,甚至1.6%,比正常的平均值高出62%左右,而较大型公司只有0.5%-0.8%左右。 外部经济效应是指无须增加管理成本而对其他年金参加者产生的外部经济收益,因为在年龄结构、收入水平和缴费能力等很多方面具有一定同质性的中小企业可以由受托人建立一个“资产池”,建立一个集合计划,这有利于保障集合年金计划对参与职工公平和效率预期的实现。所以,对中小企业来说,加入集合年金计划会降低单位管理成本,使受益人的福利增加;对监管部门来说,监管部门由监管数个主体变为主要监管一个集成的主体即“资产池”,监管成本得以降低,监管效率将会提高,监管便利性也大大增强;对运营商来说,管理运营联合企业年金计划这个“资产池”,将有利于其规模经济的实现,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管理的收益和便利性。 第二,市场角色“分散化”不利于集成信托产品的市场供给,不利于企业年金市场的深度开发。市场角色的“分散化”,致使外部受托人“空壳化”,进而导致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管理环节多、流程长、效率低、成本高,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既不利于启动企业年金市场,又不利于中小企业参加集合企业年金。这便是企业年金“企业冷”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法人受托模式开发集合企业年金计划的方向应主要是“前端集合”计划:参与计划的成员企业,须接受受托人统一制定的集合年金计划,与单雇主法人受托模式相比,集合计划法人受托是一种“标准化”的计划,在国际上它包括多雇主企业年金计划、区域联合企业年金计划、联盟企业年金计划等,最典型的集合计划是香港强积金的“集成信托计划”,它允许接受多个企业的信托,在这个意义上讲它也是一种“零售年金”计划,可对小企业甚至自雇者开放,一般来说企业员工在受托人统一制订的产品清单中享有选择产品的决策权。所以,从国际上流行的集成信托计划上述“前端集合”与“零售年金”这两个特点来看,其提供商一般来说是不同角色捆绑程度较高的受托人。简化市场角色,打造具有投资资格的捆绑式专业化受托人,并不排斥投资管理人的重要作用,恰恰相反,可以促其提升供给集成信托产品的能力。投资管理人的直接客户本来就不应是委托人即企业主,而应是受托人。但在受托人“空壳化”的情况下,投资管理人只能绕开受托人,这不利于投资管理人对集成信托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不利于投资管理人企业年金的投资功能的正常发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降低了专业基金投资公司的产品供给能力,因为受托人的品种开发不是万能的,需将相当一部分投资外包给投资管理人,投资范围和品种的限制使之只能自行开发设计特定的某些产品,而大量的集成信托产品只能来自外包。 二、建立“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当前改革的思路是:垂直整合市场主体资格,建立以受托人为市场核心的养老金管理公司 如前所述,市场呈恶性竞争带有某种必然性:第一,一方面在市场启动初期,过于分散的角色划分自然导致过低收费竞争和市场价格扭曲的倾向,另一方面非专业化的受托人作为市场角色之一同样受到价格扭曲的挤压,难以发挥信托型年金市场中的核心作用,进而加剧了市场无序竞争;第二,一方面非专业化受托人不能发挥集合年金市场的拉动与主导作用,只能被动地围着那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大型国。企和集团公司转,甚至听命于其他市场角色的摆布,另一方面受托人没有能力开发潜力巨大的集合年金市场的资源,加剧了不断增加的市场主体对市场份额的无序竞争,这又进一步压低了市场价格;第三,一方面中小企业进入企业年金的门槛太高,集合企业年金难以在市场产生,进而减少了受托人的市场资源,另一方面受托人不能成为中小企业进入市场的主渠道,作为年金市场主体的中小企业面临无“人”开发的市场断裂态势,进而导致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不高,新的市场进入者不是非常踊跃,市场年金存量还主要以历史遗留下来的行业年金为主导,“豪门盛宴”的诟病难以消除。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外部受托制度当前存在的诸多矛盾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受托人资格成为一个弃之不舍但又食之无味的“烫手山芋”。解决这些矛盾的焦点在于强化受托人的核心功能,具体思路是叠加资格牌照,使受托人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捆绑型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 对此,劳动社会保障部已注意到这些问题,表示进行第二批机构认定时将不再单独设立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资格,而试行“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并考虑“托管人+账户管理人”的2+2模式,这充分说明,下次资格审批将有可能成为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史上一次重要转折,促进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2、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是实施信托制企业年金的一个制度创新 无论从国外的经验教训看,还是从国内的市场前景需求看,受托人的发展方向应予以强化,应考虑到专业化和职业化问题;专业化和职业化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赋予其更多一些的功能;较多的市场资格的捆绑,其直接途径就是建立真正的养老金管理公司;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是实施信托制企业年金的又一个制度创新。 根据国外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实践,养老金管理 公司作为一个外部法人受托人,其核心要素在于其具有投资管理(包括其分包)功能的一体化,就是说受托人资格与投资管理人资格是捆绑在一起的,这既是受托人在市场上的生存之本,又是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本质特征之一,更是养老金管理公司得以发挥其核心作用的关键所在。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的运行模式与现代信托理念不仅不是相悖,恰恰相反,而是对坚持信托制的一个创新:早在20多年前拉丁美洲十几个国家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成功实验、中国香港地区7年前强积金的正式运转和澳大利亚超年金近年来取得的业绩,都是对盎格鲁、撒克逊信托传统的发扬广大,其他欧美许多国家捆绑式受托人的诞生也是一个明证。 3、建立捆绑式的养老金管理公司制度安排完全符合现行政策的规定 一部三会共同签署的23号文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明确提出了“养老金管理公司”这个概念,并将之规定为受托机构之一,这是建立养老金公司的基本政策根据。第23号令第十条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受托人,是指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的企业年金理事会或符合国家规定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等法人受托机构”。 所谓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制度安排就是指“捆绑式”服务,也称之为“一站购齐式”或“全天候服务提供商”,在国际实践中,就是指市场不同角色和机构功能的垂直整合,即由一个金融机构同时兼有多种市场角色或功能,包括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等,在有些国家和地区甚至还包括托管人的资格。两个部令规定中只是提出投资管理人与托管人。不得为同一人兼任。将投资管理人资格捆绑在受托人之内,在首批机构中已经有过实验,2年来的结果证明,这个实践基本是成功的;这说明,它不但没有超出23号部令关于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法人受托的捆绑规定,而且也符合国际发展的潮流,适应目前中国促进企业年金市场的需要。 4、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符合中国的国情 建立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之所以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年金市场的需求,是基于以下几点分析的: 第一,捆绑式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建立,可以降低我国企业年金的运营成本、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提高各个环节的服务效率和准确性,有效克服提供商各自为政、片面宣传和误导委托人和受益人的现象,以“一站购齐式”全天候服务商的方式和专业化的产品设计,推动集合企业年金的发展,提高中小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和热情,成为拉动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旗舰和综合服务管理的核心平台。 第二,纯粹的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除具有一揽子综合服务能力以外,还具有对资本市场与年金市场二者关系充分理解和深入研究的专业结合能力;在资本市场上,养老金产品设计是最人性化、离资金源头最近、游离于其受益人(账户资产所有者)时限最长的金融资产;以受托人为核心的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无论在投资管理系统还是在其他各项专业服务上,都可通过及时把握和监督具体的市场运作来识别每一个市场主体的运行准确性、收益合理性及其价值内涵。 第三,在缺乏信托精神的大陆法体系下,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可弥补单一资格受托人短视的缺陷,这是目前中国坚持和推动信托型养老金的一个捷径,因为它可克服仅从表面投资结构和收益数据来分析判断投资管理人的肤浅判断,能够避免单一提供商容易陷入程式化管理的误区;个性化的方案设计和收益回报的长期性,既是养老金投资与其他基金投资之间最大的区别,也是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受托人)与其他投资公司之间最大的区别。 第四,毫无疑问,“分拆式”存在一些优势,也是“捆绑式”所不可比拟的,例如,价格是透明的,责任是清晰的,主体是确认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任何带有利益输送和损害受益人利益的决策倾向都受到各司其职的市场主体的监督和审议等等,但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例如,不同行业和不同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问题,不同市场主体价值链的成本收益平衡问题,尤其是受托人成本收益低下导致的核心作用缺位问题,等等,反过来,“捆绑式”的优势也是“分拆式”所难以替代的,例如,它的成本相对比较低,信息相对来说是对称的,成本可以内在化,可以避免受托人法律地位的弱化及其责任重大与盈利空间狭小的矛盾。 换言之,分拆式和捆绑式之间的分析比较显示,他们各有春秋,问题仅仅是个选择的问题,即哪一个模式更适合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发展阶段。权衡利弊,在当前阶段,打造几个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明确受托人法律地位和市场作用,可起到推动市场发展和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作用。 5、国外“捆绑式”养老金受托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按法律组织性质,受托人可分为内部理事会受托制和外部法人受托制;按受托人与其他市场角色的组合形式,可将其分为分拆模式和捆绑模式;分拆模式是指受托人将账户、投资、托管人角色(部分)分给其他个人;捆绑模式是指受托人将其他市场角色集为一身,为计划发起人提供“一站购齐式”服务。 法人受托捆绑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成明显不同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个法人受托捆绑模式,另一种是传统的金融集团下的捆绑模式,即服务提供商均属同一个金融控股集团。9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第三种新型的介于分拆和捆绑式两个极端之间的捆绑模式即“法人受托联盟模式”,这是受托人与其他专业法人机构以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共同提供服务的一种折衷方式,是在法人受托模式下引入的一种变通的分拆模式的做法,其目的在于以分成和提成为基础,为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单个法人机构捆绑模式中,国外目前主要存在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强势金融机构为轴心建立的捆绑模式,例如以投资管理能力强大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为核心的机构,这些机构作为受托人提供捆绑的一站购齐式服务;另一种是80年代以来在拉美十几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出现的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这些公司大多根据法律重新组建的专门养老资产管理公司,是一种崭新的全天候的一站购齐式捆绑模式。 以拉丁美洲国家的养老金管理公司为代表的高度捆绑模式和以中国香港地区的单一金融机构为捆绑模式是企业年金受托管理的最新模式。这个模式随着DC型计划数量的膨胀和DB计划的衰落,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壮大,金融机构开始倾向于提供捆绑式服务,并逐渐成为养老计划信托管理的一个主流模式,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捆绑模式开始逐渐取代分拆模式的主导地位。 三、中国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基本原则及其政策建议 1、中国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定位 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重要目的或最大特征应该是,它是专门致力于两个部令规定的企业年金这个第二支柱资产的专业化公司;客户群既包括广大的中小企业,为其提供集合年金计划产品,又可 为大型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的一揽子业务,这既可体现政府的社会责任也可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是因为,培育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就意味着培育这个市场,就意味着为企业和市场服务,为国民福祉服务。 2、中国组建养老金管理公司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和历史潮流 毫无疑问,前文论述的是旨在推动面向中小企业的集合计划的拉美国家建立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香港强积金计划捆绑式受托人和澳大利亚等案例,其实,即使在被称之为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联邦政府也不遗余力地通过修改立法等各种手段,采取提供捆绑式一站购齐的服务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价格低廉和手续方便的集合计划和零售产品,最典型的就是前文所述的“简易职工养老金计划”和“简易个人退休账户”;对此,美国联邦政府是通过修改《税收法》第408(k)条款的方式建立起这种简易的捆绑式服务养老计划的,以便为中小企业举办简便和低价的退休计划提供法律根据;所以,该项捆绑式的简易计划普遍被学术界看做是政府与市场通力合作的结果,看做是联邦政府对中小企业潜在需求快速反应的结果。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联邦政府为高度捆绑式的专业金融机构担当受托人设置的门槛很低,规定凡是具有提供年金产品资格的银行、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均可担任受托人。 3、中国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目的在于构建“三层级”的市场结构,优化市场资源 第一,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与目前的双牌照和单牌照提供商之间的关系不仅只是竞争性的关系,他们之间还具有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建立养老金公司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构建一个“三层级”的市场结构:单牌照与双牌照提供商-金融控股集团背景的提供商-捆绑式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以发挥不同市场主体的优势,达到优化市场结构和提高市场效率的目的;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实现构建“三层级”企业年金市场的制度创新;通过专门化的道路,把企业年金市场带动起来,对做大做强养老金管理公司进行试点,使之成为企业年金市场中的旗舰。 第二,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与发展金融控股集团旗下企业年金供应商角色可齐头并进。在考虑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同时,要采取紧急措施,继续推动金融控股集团旗下的受托人为开拓市场发挥作用。金融控股集团旗下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年金服务提供商目前存在一定优势,在集团内可形成明显的价值链,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较高的投入成本可以受到一定的补偿。发展金融控股集团旗下的企业年金提供商与建立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是并不矛盾的,他们具有一定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是拉美26年来实践养老金管理公司的一个重要结果:拉美国家养老金管理公司的股东大多都是金融控股集团(例如:BBVA),但这些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的专有性、专业性、信托性和捆绑性等特征,是其金融控股股东所无法可替代的。 4、应合理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国情,吸取所长,为我所用 从宏观上讲,中国香港和拉美的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建立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新生事物,他们是强制性第一支柱基本社保制度的产物,参与率有法律保障,能够“吃得饱”,与中国自愿型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制度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但是,在微观操作层面却具有较多的可比性,可资借鉴的东西较多,尤其在风险控制方面。 第一,在高度捆绑模式下,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托管人的监管作用。香港强积金条例规定合格的受托人可以兼任托管人,对此我们应采取更为严格的态度。2004年两个部令规定,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不能兼任,受托人和托管人也不能兼任。在制度设计上,这些规定是发挥托管人对捆绑式公司的监管作用和对资金安全的保障作用的重要法律保证。托管人以外部第三方的角度对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合规性的监督是企业年金监管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势在于,托管人的外部监督可以从安全性和专业性上起到审计部门难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有效规避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在受托和投资这两个程序在同一个法人主体中的道德风险。 第二,要加强公司治理和完善风险内控机制。在养老金管理公司架构下,按照信托管理模式,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严格的隔离制度,保证在同一法人体系内受托职能与其他管理职能的共存,加强风险内部控制,对受托资产与自有资产实行有效隔离,对受托人内部和外部管理的独立性进行有效的监督,保障受托资产安全,避免利益冲突。对此,在拉美国家养老金管理公司运行的26年中,人们几乎从未发现由于投资管理功能与受托功能捆绑在一起而导致的资金安全性风险的记录,他们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中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在这方面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并总体来说是成功的,良好的治理结构和透明的运行机制使利益冲突得以避免,这是近年来基金管理公司数量膨胀速度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投资工具和品种要做出某种适当的安排与限制,以防止“权力滥用”,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拉美国家总体来说对其投资管理外包没有任何硬性规定;考虑到现阶段中国的市场环境,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应对其投资功能设立某种比例的外包最低限制,对不同产品品种的外包数量设置某种外包最低限额,甚至对金融控股集团旗下的投资管理也须设立类似的外包比例下限。对养老金管理公司财务透明性问题和利益冲突等潜在风险,须通过行政与财务上的独立核算予以规避。 5、养老金管理公司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关系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的性质与企业年金账户资金虽然都具有强烈的私有性,但还是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国家举办的强制性基本保险,国家应承担一定的补偿责任,应建立一定程度的补偿机制,制定一套相应的政策,对投资机构国家要做出一定的制度安排,对受益水平应承担一定财政责任。而企业年金则不完全如此;按照国际惯例,企业年金作为自愿型补充保险,应完全进行市场化营运;作为DC型信托制,目前阶段无须建立官方的补偿机制。鉴于此,养老金管理公司的任务应是专营企业年金资产,基本养老保险账户资金应由中央政府另行单独制定投资管理政策,在管理营运上不应与企业年金合二为一。 6、关于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待遇补偿机制 国际惯例显示,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可以建立某种补偿机制,但在实践中各国采取的做法各有不同,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一是以立法的形式强制性从自有资产中扣除一个比例,建立风险基金,例如,智利法律要求养老金管理公司从自有资金中提取养老基金净值的1%,以此建立一个储备金,并允许将之与养老基金资产一起进行投资。二是强制性从运营商管理的基金资产中扣除一定比例,例如,香港强积金条例规定,为保护受益人的利益和弥补受益人的潜在损失,香港强积金管理局在受托人管理的强积金资产中强制性扣除0.03%,将之作为一个补偿基金,以弥补受托人由于不法行为 和违规操作所造成的损失;法律还规定,当该补偿基金的数额不足以弥补损失的时候,财政司将有可能提供相应的援助和贷款。三是强制性要求受托人购买保险公司的责任险。澳大利亚的实验具有一定启发意义:为建立一个补偿机制,澳大利亚引入了商业再保险机制,强制性要求受托人必须购买“受托人保险”,以补偿当受托人在履行其职责时可能发生的经济责任,但规定对受托人发生欺诈行为或民事判决的罚款处分行为,保险公司则有权不履行赔偿责任。四是强制性对投资回报率做出最高限额,超出部分作为风险储备金予以提取。例如,智利在做出上述扣除一定自有资产的规定的同时,还规定养老金管理公司实际投资回报率必须要达到一个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对于超出最高标准的部分予以强制性提取,据此建立一个“利润储备金”,用于以丰补歉,以弥补实际投资回报率与最低投资回报率之间的差额。 鉴于商业保险的国际发展趋势和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可以考虑澳大利亚的补偿思路,将养老金管理公司的补偿机制与商业再保险机制结合起来,采取市场化的方式,由保险公司设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特种“受托责任险”。 7、对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进行立法 与美国非常成熟的资本市场条件相比,为保证企业年金资产的安全性及其受益职工的权益,推动和规范受托人提供商市场的有序发展,中国应尽快立法,加快建立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步伐;这完全符合国际惯例,也是中央政府应该承担的一个社会责任。 四、中国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根本障碍在于监管体制关系不顺 1、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法律依据与立法缺位 2004年两个部令允许养老金管理公司模式的捆绑式制度安排;2004年6月29日国务院令第412号的《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保留并设定行政许可500项,其中第92项为劳动社会保障部负责“补充保险经办机构资格认定”。这是劳动社会保障部审批企业年金营运商牌照的法律依据。 但是,发放牌照不等于审批机构,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审批主体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在“一部三会”(劳动社会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监管制度安排下,养老金管理公司作为一个信托性质的机构,其审批似乎应由银监会负责核准,但由于种种原因,意欲建立专营企业年金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愿望却未能实现,所以,他们只能“曲线救国”,转向保监会审批建立“XX养老保险公司”。众所周知,在世界各国“职业退休金计划”近百年的实践中,职业退休金计划的融资工具主要有两种:“养老信托基金”和“养老保险合同”。2004年两个部令的规定十分明确,中国实行的是属于盎格鲁一撒克逊传统的“养老信托基金”,而不是“养老保险合同”;“养老信托基金”与“养老保险合同”之间的本质区别就是资产型与负债型、信托型与公司型、市场型与合同型、DC型与DB型之间的区别;2004年两个部令确立的中国职业退休金计划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而冠以“XX养老保险公司”字头的营运商尽管签字画押,但仍有兼营后者之嫌,不利于企业年金由养老金管理公司名正言顺、堂而皇之地专司其责。 2、养老金管理公司“难产”的关键在于企业年金监管机构关系没有理顺 根据企业年金“谁监管、谁审批”的国际惯例,企业年金的监管机构与审批机构应为同一机构。例如,在拉丁美洲,养老金管理公司由政府行政监管部门审批成立,如在智利就由“养老金监管局”批准建立,墨西哥是国家退休储蓄计划委员会审批,在性质上它是公共有限责任公司,并要符合这些国家的“公司法”的相关要求,拉美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监管机构一般都是独立自主的,向上对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负责,向下对养老金管理公司实施监管和注册审批的职能。香港强积金制度实行的是牌照审批制度,受托人的审批发放机关是其行政监管部门强积金计划管理局,只是在审批强积金中介机构和强积金计划及其产品时,则由强积金管理局、金融管理局、保险业监督和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联合执行。澳大利亚政府对经营超年金业务的机构实行的也是经营许可证制度,由“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负责审核批准经营执照。 劳动社会保障部作为企业年金行政主管部门,要同时成为其行业监管和机构审批的主体,最好应将监管部门单独设置,予以实体化,扩大和强化监管队伍。这样的监管改革思路是符合目前中国金融监管总体框架的,也符合企业年金的监管体制。目前世界上企业监管模式大致有三种:第一是“联合模式”,即由一个机构负责监管所有金融部门,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德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等采取这种模式。第二是“半联合模式”,即只有保险资金和企业年金这两部分资金由同一个机构联合监管,其他金融部门由其他机构负责监管,捷克、波兰、西班牙、葡萄牙和比利时等采取这个模式。第三是“专业模式”,即设立多个监管机构同时专门从事企业年金的监管,整个监管过程涉及到三个以上的监管机构,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和爱尔兰等。 3、将企业年金监管机构实体化,符合国际惯例和制度属性 目前我国的监管模式采取的是“专业模式”,即由劳动社会保障部负责监管,证监会和保监会等相关部门予以协同监管。企业年金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金融行业监管,这完全符合企业年金的市场发展要求。要达到上述目的,改革企业年金监管体制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目前阶段充实监管力量,扩大监管队伍,逐渐使企业年金监管专业化,建立一个类似美国劳工部下辖的“雇员福利保障局”;第二步是在条件成熟时将之单独设置,成为一个单独设置的行业监管和机构审批的实体部门。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县电力公司信息通信专业融合管理实践 摘 要:为了在电力公司更好地做好通信与信息专业融合工作,更好的发挥信息通信技术支撑作用,文章从班组建设角度阐述目前现状和专业管理举措,通过对设备可持续性的改造,加强班组运行资料管理,提高运维人员技能培训,加强班组制度管理,提倡一岗多能及专业融合等工作,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适应信通专业运维工作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电力公司;信通融合;专业管理 引言 随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县公司信通管理机构调整,信通运维班作为新成立的班组,人员来自原通信班和信息班,班组人员技术素质参差不齐,运维人员紧缺与运维工作量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主动适应新的运维管理体系,创新管理举措,提升专业管理水平,全面做好技术支撑和优质服务,是目前信息通信专业必须解决的课题。面对此课题文章提出创建学习型班组,提倡一岗多能及专业融合,保质保量把各项工作做好。 1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1 加快传输网络工程改造,全面提升传输网络硬实力 江阴电力通信网最早是在2002年开始建设的,采用东信光传输设备建设统一的光通信传输网。设备至今连续运行时间已达12年,故障频繁发生,导致运维压力大增,同时因厂方备品备件储备不足,严重影响到本地区通信网络的可靠运行。根据江苏省网络归并方案的要求,江阴地区结合十二五规划,对现有光传输网进行了逐步调整,组建以中兴设备为传输主体的光通信传输网络。 1.2 加强班组运行资料管理,提升班组管理软实力 开展传输设备的技术改造是确保网络稳定运行的硬件建设,那么准确完善的运行资料就是提升班组运维管理的软实力。信通设备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数据系统工程。班组近年来在运行资料的管理方式上作了很大的努力和探索,专设专业资料FTP服务器,实现资源的共享。建立并及时更新所有信通设备台账,做到对信通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确保设备运行的可控在控能控,有效促进设备健康运行水平。进一步加强班组运行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各类图表资料做到绘制精细化,修改滚动化,现场同步化,大大提高了班组运维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全公司提供一个安全可靠高度稳定的通信平台。 1.3 加强运维技能培训,创建学习型班组 根据统计,公司从事通信专业人员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学历层次、职称级别、技能等级来看,均处于弱势地位,整体技能素质偏低,制约公司信息通信运维创新的发展需求。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有效途径,来切实提高运维人员的综合能力和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水平,确保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 在制度上,将标准化班组建设与学习型班组建设有机结合,以班组建设系列管理标准规范和统一班组各项管理要求,搭建交流共享的学习平台。构建班组内丰富的图书资料库,建设开放的学习分享模式,广泛收集积累外、内部信息和知识,讨论分享,在班组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培训工作,确保班组全体运维人员了解并掌握先进的技术。同时班组建立常态岗位练兵运行机制,深化培训,通过班务活动和民主生活会加大学习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采取问答、考试、比武的方式,激发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同时,高起点全面规划搭建运维实训基地平台。在现有较小规模的通信运维实训平台基础上,完善配置,逐步组建功能强大的信息通信运维实训平台。实训平台设备宜选配系统在线运行主流设备,并适当选用部分超前设备。通过实训基地平台的建立,运维人员不仅能及时掌握传输、交换、电源、光缆维护等信通各分支领域的相关原理和技术,还可以全面掌握信息网络交换数据配置、信息安全运维等必备技能。通过实训基地,有效模拟故障现象,查找现场罕见告警,确实提高运维人员的动手能力,提高对实际设备的应用能力、操作水平及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电力生产。 1.4 完善班组管理制度,提倡一岗多能及专业融合,全面提升工作效率 1.4.1 制定分工制度,责任到人 文章首先梳理了信息通信两个专业的主要工作方向,主要有光缆、电源、电话、网络、计算机、服务器、系统、抢修等不同分工,而整个班只有11个人,还有3个值班人员,4个50岁以上人员,为了协调好11个班员的工作责任性和积极性,通过沟通,首先取消了值班制度,这样富余了3个人员,可以参与更多工作.然后针对每个人员的特点进行工作分包,50岁以上的负责一项工作,50岁以下的负责两项工作,这样可以保证每项工作都有人负责。 1.4.2 制定结队制度,不同分工签订结队合同 确定了分工,不是说只要对自己的分工负责就可以了,还要对其余相关的工作进行辅助,签订结队的人员要进行专业帮带,负责结对人员对自己分工的熟悉及运维,负有连带责任.确保每个分工至少有1人精通,1~2人熟悉。 1.4.3 制定轮训讲学制度,全面提升运维技能水平 在确保分工,签订结队合同后,班组还制定了讲学制度,利用周五安全活动的时间,开展分工技能大讲堂活动,在活动期间,轮训人员需要对自己的分工进行基础普及,运维技能讲解,并进行测试,每人两周时间,一周讲堂,一周测试并讲解。经过基础知识普及,运维技能测试的过程,班员的各方面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4.4 制定阶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度 班组引导员工在客观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定个人愿景及阶段性的职业发展计划。每个人员都需要制定1~3年的阶段性职业生涯计划,做到近期有目标,长期有愿景.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设计辅导、沟通交流及定期检验活动,促进员工在日常的积累进步中实现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 1.4.5 制定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技能提升,专业融合 针对分工完成情况,结队帮带效果,技能大讲堂测试成绩,职业生涯规划完成情况,班组制定了确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每项制度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当月完成情况好的给予绩效加分,与工资奖金挂钩,鼓励员工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行专业工种的融合,全面提升班组运维技能水平。 2 结束语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信通运维班人员已经进入各自的角色,每项工作既是信息又是通信,进行了真正的专业融合,各项指标有了很大的提高,班组现有人员11人,人才当量密度为0.96。双师型人才共5人,占总人数的45%;技师8人,占73%;党员5人,占45%,高级技师1人,高级工程师1人。 信息通信专业融合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持续发展完善的过程,涉及对环境、网络、系统、业务等各层次的管理,以及对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信息通信一体化管理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信息通信系统运维水平和工作质效,确保信息通信一体化管理体系在电力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也看到自身在班组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差距。主要体现在班组年龄结构分布不均,平均年龄超过46岁,有14年未进新进员工,与日新月异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无法同步,技术更新存在一定难度。信通运维班应迎难而上,继续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不断持续深入的把专业融合工作做好,为公司发展提供高速稳定可靠的网络传输平台。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四化”管理体系在保定供电公司电力保障专业的初步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市场不断变化,近年来电力保障作为新兴专业直接以电力市场“延伸服务”的新姿态登上了舞台,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优质服务的理念。由于电力保障是改革后的新兴专业,没有具体的管理体系可循,本文通过对电力保障在成立之初的现场情况调查和情况分析,提出“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四化”管理体系,让电力保障高效、有序的运转,保证电力保障有章可循。 【关键词】电力保障;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一、前言 电力保障专业是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后营业及电费部新建专业,重点负责66户高危及重要客户;重大政治、宗教活动场所以及其他高压电力客户电力保障工作,电力保障专业是公司为了维护正常的供用电秩序,保障供用电安全,以国家有关电力供应与使用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电力行业标准为准则,对用电客户的安全、经济、合理、可靠用电实施专业性检查的全过程。 二、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市场不断变化,电力客户已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导,通过供用关系,使电力用户能够使用安全、可靠、合格、经济的电力商品,并得到周到、满意的服务。电力企业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力营销策略实施的结果。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一强三优”的总体工作思路,明确了“须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来适应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一要求。建设高效、严谨、灵活的服务体系也是现代电力企业适应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应对各类电力市场变化的有效途径。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行后,电力保障作为新兴专业直接以电力市场“延伸服务”的新姿态登上了舞台,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优质服务的理念。 由于电力保障是三集五大后的新兴专业,没有具体的管理体系可循,电力保障作为公司营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服务面广、点多,既包括高危及重要用户;人员密集型企业如商场、医院;重大政治、宗教活动场所,还包括急难险重突发事件如救灾、抢险任务。二是电力保障用户设备复杂多样性,各种设备新旧不一,为电力保障接入造成困难。三是电力保障专业成立时间短,保障队伍年轻、经验少,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工作实践较为缺乏,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如何在管理制度一片空白的情况下让电力保障高效、有序的运转成为当务之急。 三、主要做法 电力保障是顺应电力客户服务发展趋势,在有重大政治活动、重大宗教活动、突发事件过程时为客户提供应急电力保障后备支持,一旦发生停电情况零间隙提供电力支持,保障客户重要负荷。即电力保障是供电企业安全可靠供电的有效延续。 在成立之初经过现场情况调查和情况分析,致力于提高电力保障管理水平,提升人员素质,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管理创新之路,提出“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四化”管理体系,即保障管理制度化、资料管理科学化、人员管理精细化、物资管理规范化。让电力保障高效、有序的运转,保证电力保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安全、高效的服务客户。 1.以制度促管理,以考核促工作,推进电力保障管理制度化 以制度促管理。首先在成立之初,撰写了编号为BDG07-2301-2012的《电力保障管理》。管理中从电力保障客户端管理中的接受保电任务到下达保电任务,到客户端安全检查,到制定方案,到现场落实保电措施,到最终资料归档,都具有详细的制度规定,并将其流程化。 其次应急电源车是电力保障班的生力军,在重要保电情况下必不可少。确保应急电源车可以稳定运行是电力保障工作的核心,针对应急电源车的使用制定了《应急电源车使用管理办法》,办法中从应急电源车的型号、工作方式、安全守则、到应急电源车的常规检查、应急电源车的管理职责分工、应急电源车使用要求、到应急电源车的保养和维护及考核,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应急电源车的使用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以考核促工作。根据“工作项目化、目标责任化、责任考核化”,制定绩效考核制度,积极探索精细化考核工作。按照日常工作项目,将其分为7项:保障次数、保障质量、培训、资料整理、安全、创新、5S物资管理,针对每一项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见图1)。将保障质量纳入考核之中,不能光凭保障次数的多少来判定员工工作的态度,而是以完成质量的高低来衡量,以此鼓励员工工作积极性,高质量完成保电任务;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创新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这种细化的考核制度为工作的全方面进行提供了制度保证。 图1 绩效考核表 2.资料管理科学化 以资料完善为基础,以信息共享为保障,促进资料管理科学化。 (1)以资料完善为基础。对经常保电或有可能保电的重要客户进行统计分析,依照客户类别及重要程度分为政治活动一级保电、政治活动二级保电、突发事件保电、抢险救灾保电和生产保电,完备对重要用户信息的搜集。资料的完善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下面一一介绍。 一为最优路径的完善。应急电源车体积较大,驾驶起来较一般车辆较为困难,如果路况好,更有利于车辆的安全和保养,且若为非紧急保电,保电的时间确定,只需在定点时间以前赶到即可,但是,突发事件发生时,需争分夺秒,因此如何安全、快速的从应急电源车位置出发到达用户地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此情况,特成立“路径优化小组”,对在册的每个重要用户进行实地考察,按不同时间段车辆拥堵情况不同来制定不同的路径选择,将详细路况备案,完善到用户资料夹中,以备查用。 二为保电方案的完善。保电方案包括用户配电室位置、应急电源车停放位置、重要负荷大小、接线柜位置等,都影响着电力保障完成的质量。在非紧急电力保障情况下,可提前勘查现场,向用户配电室工作人员了解相关知识,为方便下一次保电,在每次保电后,对保电方案进行整理,将用户配电室位置、应急电源车停放位置标记清楚,记下重要负荷大小,需要接入的柜号,电缆型号等,完善到用户资料夹中,以备查用(如图2所示)。 图2 保电车辆位置图 三为用户配电室资料的完善。对重点用户应当掌握用电设施基本情况,建立并及时更新变(配)电设备清册、电气接线图、设备试验报告、二次设备整定参数等档案资料。重点用户应当根据电力安全保障工作需要,明确工作目标,制定重大活动期间用电设施运行方案等,明确活动期间用电设施操作要求、巡视检查规定、自备应急电源运行方式,保证用电安全。同时建立用户电工或管理人员的电话号码簿,以方便具体联系,第一时间掌握用户现场情况。虽然完善了重要用户的资料,但是对用户情况最清楚的还应该是用户的电工或值守人员,能够随时与用户联系,掌握用户情况建立联系人档案是必要的。 四为应急预案完善。针对突发事件,形成应急预案,以备不时之需。构建完备的应急预案流程。根据“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的原则,统一编制了包括1个总体应急预案,4类突发事件,健全应对各类事故的应急预案流程,从预控、预警、响应、恢复、总结改进5个应急阶段,建立了灾害预警机制,健全应急预案流程,确保应急工作“反应快速、运转高效”。实战出真知,把重要用户按重要程度分成不同的小组,以此按不同周期排出应急演练次数,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定期进行应急演练,从实战案例、案例研讨、持续改进3个方面,做好应急实战工作,快速应变、确保安全。 (2)以信息共享为保障。现实中用户的配电室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用户用电量的需求而不断变化的,对此,提出与用电检查专业形成信息共享。因用电检查专业需定期对用户配电室情况进行检查,对用户情况的了解具有时效性,而电力保障专业对用户情况的了解比较全面,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对信息进行共享,及时对用户情况进行更新,为资料的完善提供保障。 有了资料的完善,使得资料的管理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真实有效的管理手段,打破了原有用户提供资料的单方面壁垒,主动收集用户资料,使得用户资料具有完整性,而信息的共享,使用户的资料实时更新,不等用户提供,就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这种科学化的资料管理,促使用户资料具有时效性与完整性。 3.人员管理精细化 以专业培训为抓手,以专业技术人员上讲台为亮点,依靠信息化建设手段,鼓励技术创新,全面推进人员管理精细化。 (1)以专业培训为抓手。为人员细化层次,针对每个人层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因电力保障专业担任着社会应急抢险的工作,当发生应急突发事件时,有人员可用、有技术可循是关键所在。而电力保障为新兴专业,专业人员较少,特建立以电力保障班人员为主,以高低压检查班人员为辅的人员保障机制。针对保障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特制定培训计划,将人员分为三类,一类是专业电力保障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技术熟练;第二类是后备电力保障人员,经验不足;第三类为用电检查人员(即紧急情况下辅助保电人员),电力保障经验相对缺失。根据这三类人员的情况,以第一类为主导,一对一帮扶第二类人员,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现场经验为主导,加强与第三类人员工作的交集,每两周一次技术交流会,为保障人员开辟二次学习的机会,积极拓宽电力保障专业技术水平。 (2)以专业技术人员上讲台为亮点。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专业知识固然重要,现场经验亦不可忽视,独自探索很久,不如专业人员的一句点睛之语。对此,提出把讲台让给专业技术人员,每周一安全例会后,请电力保障经验丰富的员工,为其他员工授课,此外针对电力保障人员不太熟悉应急电源车车况的问题,特与厂家联系,邀请专业人员到现场指导培训,对应急电源车的基本操作、日常保养、注意事项等一一进行了讲述,并将指导培训过程录制下来,作为课件定期培训,使保电人员更快掌握应急电源车的操作使用及日常保养。“上讲台”这一举措,激起了学习的热情,为技能鉴定人员提供了学习的便捷途径,定期向学习人员征集问题,针对这些常见问题来做讲授,使得讲课有重点,有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挑战,要上讲台就要求“讲师”不光要会干,还要会说,为了能给“学员”们讲清楚问题,讲师们也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拓宽视野,提升境界。 人员管理精细化,为电力保障人员提供了再学习的平台,查漏补缺,蓄力未来,潜心内练,不断提升电力保障专业水平再上新台阶。 4.物资管理规范化 在具体操作中彰显规范化,在实际效果中体现规范化,在不断完善中注重规范化,全面推进物资管理规范化。 (1)在具体操作中彰显规范化。以5S管理为标准,整齐清洁的物资摆放,是提升员工士气,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将电力保障专业物资库按类别摆放物资,把常用物品和应急物品分开,定期打扫,并制定管理规范:电力保障班人员负责库内应急抢修工器具的保管和出入库记录工作;要掌握应急抢修工器具的用途、性能及相关情况;要对库存应急抢修工器具建立《应急抢修工器具出入库记录》,要认真登记,做到帐卡物相符,坚持日账日结,月账月清;按月对常用应急抢修工器具盘点,逢季对重点应急抢修工器具盘点,每半年对所有应急抢修工器具全面盘点一次;应急抢修工器具要定置摆放,整齐有序。 (2)在实际效果中体现规范化。制定了防风、防水、防干旱、防洪涝应急工具表,明确应对各类突发应急事件的急应物品清单;制定了应急装备配置标准,明确个人、车辆、班长的必备应急物品名称和数量;针对电力保障的工作性质,应急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建立个人快速取用物资库。个人物资库为个人常用及应急抢险必备物品库,方便个人取用,以最快速度取得所需物品及安全工器具,为突发事件提供便捷条件。在电力保障班库房内开辟一排储物柜,为每个电力保障人员准备一套安全工器具及应急必须物品,除按照安全工器具的正常检查周期检查外,对所有工具物资进行定期检查更换。如有突发应急事件发生,可以第一时间取得所需物品,缩短应急处理时间,为有效保障电力提供便利条件大大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制作应急工器具厂家联系表,方便随时与物资配送厂家联系,及时做好应急物资的维护与补充,为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保障管理制度化、资料管理科学化、人员管理精细化、物资管理规范化,这四化管理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构建起了科学统一的电力保障管理体系,确保了电力保障高效、有序的运转。自“四化”管理体系实施以来,电力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者简介:董楠楠(1984―),女,河北承德人,国家电网保定供电公司电力保障员。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专业贸易公司视角的客户管理系统优化分析 摘 要:随着国际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国内专业贸易公司普遍性的遇到了利润下滑、市场萎缩的经营困局,在此条件下,本文结合专业贸易公司的业务特征,对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核心部分客户管理进行了分析,在提出当前我国专业贸易公司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构建高效客户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贸易公司;供应商;客户管理 作为专注于进出口贸易的专业贸易公司,随着近年来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对贸易商服务要求的提升,都使得传统的基于信息优势的贸易中间服务其获利空间日益逼仄,业务规模不断萎缩。 一方面,贸易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跨国企业为进一步压缩成本均加强了制造中心的采购端伙伴关系建设,将采购链逐渐延伸到了生产企业,同时进一步调整了全球产品价值链分配格局,利润向设计、包装和运输环节集中的趋势愈加明显。这使得专业贸易公司基于信息优势的采购优势难以维持,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另一方面,作为本土制造企业,也在成本上升、利润微薄的背景下纷纷引入供应链管理措施,缩减了产需端的对接流程,同时压缩了贸易中间环节的可分配利润水平。两方面作用下,作为专业贸易公司,其既不能从生产制造环节上节省开支也不能在销售环节上完全掌控市场,难以再通过常规的方式和路径保持业务规模和利润水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尝试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和格局特征,立足于专业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现实,从贸易公司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客户管理上,分析和阐述贸易公司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并为公司建立专业贸易服务型高效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出优化措施,为我国众多贸易公司降低经营费用、增加效应规模,形成行业优势竞争力提供帮助。 从目前我国众多专业贸易公司的业务实际看,其供应链管理中客户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过分强调价格优势的供应商选择标准 目前贸易公司的供应商选择过程中,虽然引入了信用评价和供应商风险识别系统,但是在具体业务的供应商选择上,依然以价格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的选择标准为最高追求,而总是有意无意的淡化风险、信用、综合资质等方面的选择权重。或者说,一般的贸易公司尚缺乏一套对供应商信用、价格、供应能力、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价系统从而实现合理价格选择,特别是供应商的价格、信用与供货能力等相关参数出现矛盾时,公司现有的评估体系尚缺乏一种科学的综合分析能够在多家供应商中进行识别与选择,这使得供应商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同时处于供应链内的各企业,由于作为合作伙伴的加工贸易企业与供应商,为了各自企业的利益,在价格和信息方面经常处于搏弈状态且存在利益冲突,也容易积累违约风险。 二、贸易公司海外分销的终端需求客户培养能力偏弱 一般的贸易公司依托本土化优势,在国内直接需求客户的挖掘与关系网络建设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与经验,但是在相关产品的海外分销上,由于对市场的熟悉程度差、资金投资能力限制、海外贸易服务竞争优势较弱等原因,贸易公司在出口贸易中往往愿意选择海外贸易商进行产品海外渠道销售,而很少能够直接针对海外终端客户进行贸易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销售速度与资金周转速度。但是以国外贸易商为主构建海外销售网络,会因为贸易商的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巨大等原因导致销售网络的稳健性极差,同时即使选择进行分销,也往往由于国外贸易商处于买方市场,而难以签订到符合公司预期的长期合同。或者说,国内的贸易公司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一种良好的模式,能够直接发掘海外终端需求,这与一般公司长期以来忽视海外终端客户培养有关,当然也与国外产品销售市场渠道销售模式的根深蒂固有关。 三、共赢为基础的伙伴关系有待强化 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由于其业务特征决定了供应链模式属于共生网络模式,其客户较为松散,在此条件下加强伙伴关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就是公司与客户间共赢机制的形成。从这一点上讲,当前贸易公司业务中,为客户提供增值能力而体现公司核心价值的服务尚相对缺乏,公司服务的可替换程度高,无法体现出独有优势。共赢机制的缺乏,使得公司业务部门和高管必须拿出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与客户关系的经营中。多年前高管满天飞拜访客户、靠人际关系维持伙伴关系的经营模式依然是公司的重要方式。公司高管疲于奔命,而客户流失度依然较高。 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相关伙伴关系管理理论,未来国内贸易公司提升客户忠诚度,扩大客户网络覆盖能力的关键点就在于建立高效供应链模式下的客户管理体系,具体的方向可归纳如下: 1.建立基于供应商综合评价的选择模式 以往以价格为标准选择供应商和采购商的策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最大化利润的经济目标,但是这种策略选择会形成一种相对松散和碎片化的供应商网络,特别是在供应商的价格、信用、应变能力、技术能力等指标存在差异的条件下,以价格最优为标准在可能造成违约风险的同时,难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与粘性,也不利于建议一种长期伙伴关系,难以保证供应链的稳定与客户网络的成熟。 因此,国内贸易公司应该将供应商选择的重心从价格策略向价值策略转移,加快建立能够综合反映供应商情况的评价系统。对供应商的选择,不但要审查所提供产品的价格、合格率、交货期、合作态度,还要了解供应商经营产品的状况,经营效益,生产设备、技术水平,服务状况,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需要注意企业文化是否有冲突,合作的积极性等,并构建能够综合评估供应商的评价体系。评估体系可参考“Q.C.D.S”系统,即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四维评估系统,供应商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可按表1设计, 通过该评估体系企业对所有供应商有一个公平、客观、统一的评判标准;然后在优选出来的供应商中与他们签订长期合作合同,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并对企业内部不合理的购流程进行优化,加强公司供应链系统的协调性、集成性、同步性。 当然,上述综合评价体系在执行初期存在一个较高的信息搜寻成本,需要公司对具体供应链的信息做全面了解,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可以考虑综合系统与现行系统实行并行运转一段时间再实现全面过渡。 2.加强供应商管理,提升供应商粘性 在科学选择供应商基础上,公司应进一步重构贸易供应链中的伙伴关系模式,与经过综合选择评价后遴选出的目标供应商签订合同后,应致力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持多层面的信息共享,通过高效信息网络的有机连接,使得供应商能够及时使用相关信息来协调他们的供货与买方的需求和计划相匹配,以实现信息对接的无缝一体化,加强企业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可以参考的策略包括: (1)长期合同管理 与优选供应商签订一份较长期合同。长期合同的签订使得供应商把公司的生存与自己的公司联系在一起,可以为公司储存一部分原材料,不会因为原材料涨价,找不到货源,而影响供货。供应商也不会担心产品滞销的现象出现。如有一些产品市场需求量不是很大,公司也可以先不进行提货,暂时存放在供应商处,以节约库存成本。 (2)引入竞争机制 有意识地引入竞争机制以加强供应商管理强度。因为考虑到只选择一家目标供应商,一旦出现不可抗力因素,唯一的一家供应商无法供货,公司将出现违约与资金损失,因此常规产品与销量大的产品的目标供应商可以选择2-3家,这样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还可以有一家备选供应商。而且可以战略性的让供应商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努力提升技术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 (3)建立供应商长效沟通机制 公司可以根据往年的销售记录,在年初制定全年的采购计划,并把这一预测报表分享给供应商,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做好准备提高产能。并在每个月月底与供应商开电话会议,对每月的购量进行总结,比较全年采购计划。对供应商在技术,生产方面的问题给予支持如产品更新等,这样不仅显示了对供应商的高度信任,而且公司也最大程度的掌控了市场,提升了采购效率。 (4)建立积极有效的供应商绩效考核体系 公司应该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系统绩效考核分析,考评周期可以设计为一年两次,考评内容包括来货批次合格率、来货抽检缺陷率、来货使用报废率、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订单变化接受率、采购价格成本率、表现的合作态度、参与本公司的产品改进与开发项目、售后服务等,对考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问题点,分析不可控因素。对于需要改进的问题提出限期改进意见。通过绩效考核,不断改善整供应商管理强度,增加T公司与供应商的紧密度。 3.加大与客户间的双赢分享强度 在公司的共生网络供应链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共赢机制的建立,提升客户忠诚度以保证伙伴关系网络的稳定。公司应该高度统一思想,特别是高管层,要有意识的进行共赢机制建设,要能够接受暂时的利润下滑和出让,应该从总经理高度制定与客户与供应商的双赢分享机制,并有意识的加大分享的强度和范围。通过加大分享,形成适当的供应商激励,提高客户忠诚度,刺激供应商与T公司合作的积极性,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具体的激励措施可以考虑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商誉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激励等方面(详见表2)。 4.拓展海外终端客户的销售网络 海外分销环节终端客户开拓能力不足,意味着海外分销网络的不稳定和利润水平的相对较低,这既不利于T公司提升竞争力与利润水平,也无法为国内客户提供有效的销售渠道从而降低服务质量,T公司应该有意识的加大海外终端客户的培养,可以考虑通过海外供应商网络实现对销售网络的推广,加大终端客户订单的利润分享强度,借助于国外市场专业渠道开拓商的能力加大分销网络建设,也可以针对重点市场和重点产品通过设立外国分公司实现国外市场的本土化,以提高对海外市场的熟悉程度。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关于专业化分公司项目部信息化应用的管理创新 摘 要:中央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深度融合和深化应用为主线,以企业管理提升活动为契机,以强化信息安全为保障,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中交路桥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趋于成熟,但集团内部分公司架构发生变动后,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覆盖不到新增的专业化分公司项目部层级,为了保证公司对生产经营情况的全面了解,同时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保证专业化分公司项目部实现信息化管理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专业化分公司项目部;信息化应用;管理创新 1 实施背景及面临的问题 1.1 建设原因 1.1.1 配合国家部委对信息化提高的需要 《关于加强“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资发〔2012〕93号)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底中央企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信息系统要实现所有层级和主要业务的全覆盖;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化与战略决策、经营管理、生产过程、风险管理深度融合;组织体系、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运维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提高;大多数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达到A级,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1.1.2 实现信息化建设全面覆盖、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从2008年开始,中交路桥已经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经过5年时间的发展,项目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风险管控系统等管理系统正在普及,信息化的工作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华北公司专业化公司成立后,相应的也需要有一种针对专业化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也对华北公司整体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面临的问题 1.2.1 中交路桥已经拥有成熟的项目管理系统,但原有信息管理系统为三级管理模式,即集团总部-分公司-项目部。现分公司成立专业化分公司后,整个集团的管理模式相当于变为四级管理模式,即集团总部-分公司-专业化分公司/项目部-专业化分公司项目部。因此,现有的项目管理系统并不能实现对专业化分公司的信息化管理。 1.2.2 为了保证公司生产经营进度,专业公司成立后业务急需展开。已经习惯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各层管理人员,没有信息系统不能及时掌握和批复专业公司各项业务信息,在影响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管理风险。 1.2.3 由于专业化公司的性质决定建设信息系统的预算不会太多、建设的时间不能过长,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投入和规划来保证专业化分公司实现信息化科学管理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2 解决思路及应对措施 2.1 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及目标 2.1.1 思路 以PDCA模式、全面预算和“六个集中统一”管理思想为指导,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设计图纸和业主合同条款为依据,进行项目总体策划,按合同工期制定项目管理的质量、工期、安全、成本等计划目标,并将其各项指标量化后输入信息系统。 2.1.2 目标 (1)实现数据集中、工作标准统一、业务规范统一的目的。 (2)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建立平面透明的监管和考核机制,实现了从上到下的规范、透明化管理。 (3)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对专业化公司业务的全过程进行了更为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2.2 信息系统主要构架及功能 系统技术构架:系统开发架构采用J2EE技术,开发平台采用eclipse框架,配置连接mysql数据库系统,采用了一个三层结构的分布式的应用程序模型。该模型具有重用组件的能力、基于扩展标记语言(XML)的数据交换、统一的安全模式和灵活的事务控制。 系统主要功能:专业化项目管理系统从业务功能角度主要划分为五大模块:合约模块、物资模块、技术质量模块、工程进度模块、安全管理模块。每一个大模块下又细分为一到三个不等的子系统模块,实现对施工项目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2.3 系统建设的关键保障措施 (1)成立了高效的系统建设团队,吸取现有信息系统的建设经验,缩短系统调研、测试、实施等过程所需的时间,保证系统建设进度。 (2)采用与现有系统相同的技术构架和代码,大大减少重新开发软件和实施所需的时间及费用,同时为系统集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3)选择有技术、有实力,熟悉现有系统的软件开发商,缩短系统开发周期。 (4)建设新系统的同时,对原有系统的组织机构程序进行了优化,遵循唯一性原则,共享一套人员数据库,有效地消除内部存在信息孤岛、数据不一致等问题。 2.4 上线测试、完善功能、优化程序 2.5 集中培训、全面推广 系统启用后,为了保证能够顺利推广使用,召开系统启用动员会和推进会;定期召开信息化工作例会,各业务部门在会议上汇报阶段性工作进展及成果,同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内容,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6 加强系统运维管理,促进管理提升 根据各公司的反馈意见、管理需求不断的完善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真正成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的工具。 3 实施效果及创新结果 3.1 管控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促使管理信息的处理方式向业务处理集成化、业务流程标准化方向转变,极大的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3.1.1 业务处理集成化 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建立,使业务处理集成化成为可能。业务的集成化处理,节约了大量人力,使管理人员从大量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从事数据分析和其他管理工作。 3.1.2 业务流程标准化 业务流程标准化不仅是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的前提,也是管理制度规范化的必然结果。在分包管理方面,从分包单位的选择、分包合同的审批、分包结算的审核及审批方面均设置了相关流程,必须在流程全部通过、且根据修改意见修改完善后项目方可进行实施,否则该业务将无法进入下一个环节。通过业务流程的审批及锁定功能,实现了公司对项目管控的无盲点覆盖,有利于管理层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干预。 3.2 成本管理能力得到加强 3.2.1 材料管理方面 信息系统统一规范了材料管理流程和材料消耗出库成本单价计算方式,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系统通过统一的材料管理流程最终可以自动生成各种管控表单,支持项目管理者或被授权人实时掌握整个项目的材料物资收入、发出、结存及材料用量节超等信息。 3.2.2 合同管理方面 分包合同签订后,合同单价被自动引进分包单价资源库。该数据库经授权给项目相关人员,当项目进场后需深入了解某一区域分包单价的行情时,只需进入资源库进行信息检索即可获得详细信息。一方面大大缩短了分包成本测算的时间,另一方面可对同区域内分包单价进行对比分析。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中央结算公司纪委书记、资金管理系统负责人梅世云:全力打造专业、先进、安全的资金业务管理系统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央结算公司,下同)作为中国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运营者,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于2012年岁末向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推出了一套满足于众多金融机构资金管理业务的应用系统。该系统目前已在河北银行成功上线并平稳运行,并引起广大市场成员的广泛关注和兴趣。为此,《债券》杂志专访了中央结算公司纪委书记、资金管理系统负责人梅世云,请其畅谈系统的开发初衷、功能架构、作用特点等。 《债券》:中央结算公司为广大金融机构建设了这套满足机构内部资金管理业务的应用系统,请问贵公司开发系统的初衷是什么? 梅世云:近些年来,以商业银行、农信社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资金业务不断发展,尤其是以债券为主的投资、理财业务发展迅猛,与此同时金融市场新品种、新业务不断推出,为金融机构资金营运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渠道。然而,目前很多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内部资金管理仍然处于人工操作、手工复核、层层文件审批的阶段,一方面效率较为低下,另一方面内部风险管理薄弱、人才和经验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业务的发展。而不断涌现的金融产品的推出,又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新的技术要求,提出了新的课题。我公司在近两年的直联客户端推广工作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非常愿意与我公司进行系统直联,但由于自身没有一套独立的资金业务管理系统,如果单独开发或外购,成本昂贵,加上自身对业务流程的理解、需求撰写及系统的总体设计能力有限,可以说,还不具备独立建设一套业务系统的能力。在多次直联推广工作会议上,这些金融机构非常希望市场上能推出一套价格低廉、功能丰富的标准化系统,同时认为中央结算公司作为中介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在市场上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由我公司为市场建设一套包括债券、票据、同业等金融市场全业务的资金管理系统最为合适。 中央结算公司一直秉承“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从满足金融机构需求的角度出发,也为了配合国家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及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要求,全力打造出一套将集合债券、票据、同业、理财、衍生品等金融市场相关业务为一体的标准化资金业务管理系统――“中债金联系统”。 《债券》:中债金联系统的总体目标和功能架构是怎样的? 梅世云:中债金联系统的总体目标定位于满足客户资金管理业务的多方面需求,建设一套既融合了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又具有本土化特性,功能全面、过程覆盖、控制风险、有助提高效率的金融机构资金业务管理体系。 中债金联系统在功能方面,立足债券业务,涵盖了现券、回购、公开市场业务等几乎所有债券业务品种,并将逐步扩展至票据、同业、理财、衍生品等金融市场其他资金业务;流程方面,涵盖了资金业务的前台交易、中台风控、后台结算和会计核算全过程;风险控制方面,机构可以依托系统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系统解决方案;在效率方面,可以有效解放人力,减少手工操作,提高业务处理的电子化和自动化程度。 《债券》:听您刚才的介绍,中债金联系统功能涵盖了银行前、中、后台,那么,这些功能具体是如何实现与运转的? 梅世云:目前每种业务的工作任务都可以在机构内部前、中、后台部门间自动流转,实现了过程的全覆盖和业务数据的共享。为了有效控制风险,系统对权限管理、审批流程设置、持仓管理、风险参数检查、界面要素录入合法性都实现了电子化和参数控制,避免操作的随意性;对余额对账、会计分录的生成、计提和摊销等工作量大、易出错的后台核算相关功能,系统进行自动处理,避免了人工操作的风险。 考虑到在资金业务共性原则下各机构自身的特点,中债金联系统功能设计上适当地考虑了灵活性和可配置性。机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交易场所和结算模式,个性化设置前、中、后台的岗位功能权限、审批流程、业务限额、会计科目和会计分录等参数。此外,由于系统实现了电子化和参数化管理,使得机构前、中、后台的协作突破了地域的限制,部门之间甚至部门内部都可以实现异地办公。例如,中台人员可以在千里之外对前台业务的授权、审批进行实时动态管理,后台人员也可以在另外一个城市完成债券交割和记账,而系统依然能够实现工作任务的实时流转和完整记录。 《债券》:中债金联系统在业务操作及系统功能上具备哪些显著特点? 梅世云:中债金联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融入中央结算公司的各项业务服务。客户无需进行二次开发,就可以不断分享中央结算公司各项服务所带来的便利。包括以下主要特色:第一,系统率先实现了与中央结算公司系统的直联,债券业务数据从交易商到我公司实现“不落地”处理,客户在系统内部即可进行相关的指令确认、查询、撤销等操作;第二,系统可以自动进行结算指令要素的比对和持仓债券的对账,从而减少手工干预,大大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和准确性;第三,依托中央结算公司的资源,客户可以通过直联接口自动获取中债价格产品、债券资料等及时而全面的资讯。第四,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系统运营模式和灵活的收费方案,以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中央结算公司还成立了专门的专家委员会、智囊团,通过系统建设进一步传播科学、先进的资金业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 《债券》:您刚才提到不同的系统运营模式和收费策略,请问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梅世云:为了满足市场上不同客户的需要,中债金联系统提供了两种运营服务模式,分别是分散部署、独立运行模式和集中部署、托管运行模式。 分散部署、独立运行模式是指:资金管理系统的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由客户购置并部署在客户本地。客户负责系统的硬件、网络运维,并在中央结算公司的配合与支持下完成系统应用部署及运维。客户通过直联接口机与中央结算公司直联服务器进行通讯,完成直联业务的办理。 集中部署、托管运行模式是指:资金管理系统的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均由中央结算公司提供,系统硬件集中托管于中央结算公司,由中央结算公司负责系统的硬件运维、应用部署及升级等操作。客户只需在本地部署客户端程序,通过网络专线与置放于中央结算公司的服务器进行通讯,完成业务办理和系统操作。 针对不同的运营模式,我们为客户制定了不同的收费方案,并提供了租赁方式便于客户使用系统,使客户在选择产品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量身定做、灵活的选择适合的服务模式。 《债券》:您在介绍中还提到了专家智囊团,请问智囊团是由哪些专家组成的?他们对系统安全性、稳定性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梅世云:为使系统功能更加贴合国内外金融市场业务的通用、具体规范和市场需求,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理念、经验、技术,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债金联系统根据专业性与权威性相结合、机构代表性与重要性相结合、业务与技术人员相结合、中资机构和外资机构相结合的原则,邀请了来自主管部门、政策性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省农信联社、外资银行、投资基金公司等机构的30余名领导和专家,组成了一个经验丰富、专业性强、覆盖面广、阵容强大的专家委员会,建立了经常性的专家咨询、论证制度,为系统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强劲的政策指引、业务指导和智力支持。专家智囊团对系统设计、构建提出了许多好的设想与建议,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先进性、专业性、安全性和通用性。专家智囊团的认可也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去年首家客户河北银行的顺利上线运行,标志着中债金联系统在服务金融机构资金管理业务、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事业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近期已有许多机构联系,计划、安排采用该系统,完全可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通过中债金联系统这个平台共同分享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关于县公司安全管理专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为贯彻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切实做好县公司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和实践县公司安全专业化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县公司始终把安全稳定和优质服务作为检验和衡量建设成败的重要指标,通过开展分析调研、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以及进行专业指导等多种措施,切实确保安全生产、队伍稳定、优质服务,确保工作不断、秩序不乱,不断加强县公司安全专业化管理工作,提升县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三集五大 安全管理 专业化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改变机制,构建专业化管理新模式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县公司安全监督管理的职责从综合办公室整体划出,与生产技术部合并,组成安全运检部。市公司营销(农电)、调控、运检、基建等部门作为安全保障体系成员,将安全管理范围延伸至县公司,实现了对县公司安全垂直管理,充分利用市公司的管理优势,不断提高县公司的专业管理水平。县公司亦对应成立安全运检部、发展部、调控中心等专业管理部门,原供电所分离为供电所、配电检修中心,并作了具体的职责分工,组织机构上满足了安全生产专业化管理的需要。 (二)深入调研、分析县公司安全管理现状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后,市供电公司制定《“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安全保障工作方案》等3个方案,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管理缺失风险、安全管理弱化风险、员工注意力分散风险、常规安全生产风险及其他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逐一分析评估,确定了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以安全责任为主体,县公司对涉及机构调整、人员调配等可能影响电网安全和队伍稳定的问题,加强宣传和风险防控工作,按照“不立不破”原则,超前分析试运行阶段人员思想动态变化,逐步开展业务交接,杜绝管理真空;按照“现任负责制”、“工作随职能走”及“责任追究”三原则,全面梳理各专业部门需移交的职能及业务,出具书面交接清单,明确交接的权限、职责和工作内容。 (三)完善制度框架,统一制度标准,打造一体化制度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县公司安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县公司缺少清晰有效的规程制度体系框架,二是市县公司之间、各县公司之间规程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公司组织市、县公司开展安全规程制度的梳理工作,及时公布有效的规程制度清单。针对市县公司和各县公司规程制度差异性较大问题,启动了县公司安全规程制度标准化建设工作,先后组织制定并了《县级各类人员主要安全生产岗位职责》、《县级供电公司安全工器具管理细则》、《县级供电公司安全稽查管理规定》、《县公司调控中心标准化工作细则》等规程制度,明确了一批可直接适用于县公司的规程制度。在制度规范化中,突出安全管理的同质化,市、县公司在管理的流程、执行标准、档案资料等方面均按统一模式执行,最大限度减少制度执行的差异性。 (四)强化监督、提升对县公司安全风险管理能力 市供电公司将县公司的安全管理与市公司基层部门同等对待,在安全监督管理中全面覆盖县公司。市公司每月组织开展对县公司的安全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和考核,对严重违章现象组织召开现场会,而且邀请其他县公司相关人员共同分析讨论。在各类安全专项隐患排查、监督检查活动中,如外包工程、防误闭锁装置、安全工器具管理督查等方面,市公司对县公司按同步督查、同步通报和同步考核的原则进行监督管理。 市公司运检部每周组织县公司参加的生产协调会,统一审查县公司生产计划的科学性和作业风险点及预控措施,并协调相关问题;市公司安监部每月组织县公司参加的隐患排查例会,各县公司按模板汇报隐患排查工作开展情况及隐患的管控、治理措施,推进隐患排查工作在县公司的常态开展。 以完善预案体系为渠道,县公司对四大类的32个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方案进行编制,建立起简便、实用、可操作性强的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方案体系。在“三集五大”导入磨合期间,为及时、准确、有效地让一线员工了解“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情况,确保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县公司利用网络,实施飞信群发信息的方式,发送以“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期间员工思想动态、“事故案例分析”、“施工现场危险点、危险源辨识”“争创文明员工事迹”等为内容的信息,将班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并使此法常态化、经常化,以每日一温馨提示,极大带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效避免了各类事故的发生。同时公司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共开展应急演练12次,参演人员300余人,查找出“安全生产”、“交接工作”、“人员失误”等9大部分12个风险点并同步制定了应急措施,为降低电网安全风险打下坚实基础。 (五)开展培训工作,提升县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针对“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后,县公司安全组织机构和监督管理人员变动较大的情况,市公司积极开展县公司专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县公司安全管理水平。以培训为先导,致力夯实安全“内驱”。县公司累计参加安全教育培训536人・次,开展全员安规考试,合格率100%。进入新模式导入阶段后,县公司编制了《“三集五大”体系全员岗位适应性及转岗培训考试实施方案》,开展适应性及转岗培训考试,培训计划完成率100%,培训覆盖率100%,考试参与率100%,实现了三个百分百目标,有力保障了“五大”体系导入新模式后相关生产工作流程的安全实施。 市公司制定调度监控人员的持证上岗管理办法,规范市县公司监控人员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市公司调控部门组织开展了县公司调控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和持证上岗考试工作,选调县公司方式人员到市公司进行轮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县公司安全管理专业化的思考和建议 (一)县公司安全监督和保证体系划分不够清晰 “三集五大”后,县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将安全与运检部合并为安全运检部,造成实际工作有交叉情况,不利于安全监督人员独立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原因是县公司都有内部考核机制,如监督人员发现了保证体系的问题,自己所在部门被考核,自己亦受牵连。往往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实际工作中,安全监督的外因作用倒逼安全保证体系的内因作用,甚至有的人既从事生产管理工作亦从事安全监督工作。(安全运检部副主任兼安监员) 建议:县公司设置独立的安全监督部门。 (二)专业化管理尚需更加细化的清晰的管理界面(职责分工) 从大的层面看,县域110千伏变电站、110KV线路资产上缴,资产界面清晰,县公司营销、生产管理界面亦明确,但真正实现安全的专业化管理,很多细节的管理界面还需明确。如:目前县公司10千伏及以下电网设备运维管理采用营配分离模式进行,即配电检修中心负责10千伏线路和配变运维管理,供电所负责低压线路和客户运维管理,但对于高低压同杆架设线路电杆的运行、检修管理,配电变压器与JP柜的运维,实际工作中存在交叉或真空管理。又如:110千伏变电站上缴后,县公司运维的10千伏\35千伏线路的运行、检修、故障处理,负荷转移,专线用户供电方案的制定等问题与市公司的流程衔接都存在问题。 措施:进一步讨论、分析,科学制定流程,再培训实施。 (三)农网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点多,管控难 这些年,县公司所承担的农网工程任务十分繁重,安全风险凸显。一方面,工程进度要求加快,另一方面,物资供应不及时(原因是一个项目物资往往来自不同供应商,供货时间相差很大,材料不齐又无法施工)、民事协调越来越难。施工队伍为了减少成本,造成工程集中赶工期、短期抢进度,甚至不按照县公司统一计划施工,便失去了监控。因而出现无票工作、监护不到位,许可手续、停送电联系缺失等严重违章现象。 建议:参照基建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办法,形成一环套一环的科学管控机制,立项、可研(设计)、招标、施工等环节要能衔接,特别是解决好材料供应难题。 (四)现场作业标准化差距较大 近些年,省公司花很在力气推进现场作业标准化,对规范现场作业行为,控制作业风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通过对县公司作业现场的检查来看,离标准化差距还很大,如标牌、围栏设置不正确,安全交底不开展或留于形式,工作监护人参加工作失去监护,三措一案编制留于形式,倒闸操作中单人操作、唱票复颂不进行、解锁随意等。这些违章现象在安全规程、制度中都有明令禁止的规定,但就是不能完全执行,究其根源,还是专业化管理开展不深入,需要在实施专业化管理时推进标准化作业,达到规范化目的,从而杜绝违章现象。 措施:将安全规程、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梳理,制定标准化作业的指导文本,再进行培训、推行,特别是在配电线路、台区的工作,要结合县公司的现状,做到可操作、易执行。 三、结束语 近年以来,县公司强化“大安全”意识,全面搭建起覆盖“全业务链”的“大安全”协同管控机制,首次将安全管理从传统的保电网安全、人身安全、设备安全为主,扩展到安全生产、建设质量、队伍稳定、优质服务、依法治企及品牌建设六大领域,渗透到电网规划建设、生产运行、经营管理、营销服务和队伍建设各方面,实现安全管控覆盖“全业务链条”,构建起安全稳定立体防线,以“全”保“安”。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模拟公司”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应用 [摘要]“模拟公司”是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工作经验的有利“武器”。本文从“模拟公司”的起源与涵义出发,叙述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用“模拟公司”的意义,并提出了设置突发事件、发行虚拟货币、联系其他模拟公司、轮岗、聘请顾问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开拓眼界,累积经验,与社会和酒店用人单位接轨,以此来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竞争力。 [关键词]模拟公司 高职 酒店管理专业 经验 在“重经验而非学历”的服务行业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应聘时,并没有突显出足够的优势。“经验”是每个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的巨大障碍,而“模拟公司”就是解决这个障碍的有利“武器”。 一、“模拟公司” “模拟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1993年由于欧共体和德国政府资助的“欧洲模拟公司”的成立获得世界性影响。[1] 所谓“模拟公司”,是指该公司除赢利是虚假的以外,其余都与真实公司相同。[2]学生在“模拟公司”和在真实公司一样工作,承担公司所有的业务往来,“模拟公司”要像真实公司一样办理注册手续、交纳税收、依法为雇员投保,与其他公司做合作,进行业务往来。其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参与商务活动,提高学生能力。 “模拟公司”主要通过实践来强化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沟通等能力。“模拟公司”还与多家真实公司合作,从真实公司那里获得行业信息和设备援助。同样,“模拟公司”在模拟市场上为真实公司广告,宣传品牌。这样的合作,也使学生与各公司建立联系,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应用“模拟公司”的意义 酒店服务业的产品主要是“服务”,这种产品非实态、不可储存、不可转移,其特殊性更要求服务人员的应变能力和正确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敏捷度,这更需要处理人经验的积累,这也是酒店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重经验而非学历”的主要原因。但在校的高职酒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很难兼顾到工作经验的获取。即使是利用假期的时间到酒店实习,也很难找到短期的实习单位,而且实习时间短,实习岗位单一。 “模拟公司”更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是真正的“做中学”。学生在“模拟公司”中工作,不仅可以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也可以在不同部门,甚至是不同的管理岗位轮换,这促使学生有更多经验的积累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更可以促进学生在处理事情时的多角度思考,提高事件处理的完美程度,更有利于学生更快的适应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三、“模拟公司”的应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为公司的模拟形态与真正的公司相比,“模拟公司”的环境与存在更加灵活,限制条件也相对低一些,所以更适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模拟公司”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存在形态可以是多样的,比如模拟餐厅、模拟宾馆、模拟咖啡厅、模拟康乐等。 (一)人为设置突发事件,训练学生应变能力 “模拟公司”的常态经营只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该职位的工作职能和熟练工作技能。更多的人为添加突发事件,更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虚拟的世界不怕失败,失败远比成功给我们的更多。这样的教训使学生在进入到真正的工作中时,处理事情更得心应手。 (二)发行虚拟货币,与其他的“模拟公司”进行工作往来 其他的“虚拟公司”不仅仅是本校或本行业的。现实的公司也不可能脱离其他而独立存在,与其他公司的联系可以使学生对其他行业有所了解,开扩视野,加大挑战。 (三)定期轮岗,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 在“模拟公司”中,学生定期轮岗,有利于学生在各部门的经验积累,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还有利于学生了解各部门的工作状态,快速的给自己将来进行工作定位,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补正,缩短学生寻找工作的茫然期,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四)聘请酒店行业的资深人士为“模拟公司”的顾问,参与考核 聘请酒店行业的资深人士来指导“模拟公司”的经营,有利于“模拟公司”与社会和行业接轨。以酒店用人单位的标准来培养学生,更有利于酒店用人单位对未来人才的发掘和选用。 其实,高职毕业生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学生的培养更需要学生、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等多方的努力,学生在“模拟公司”里获得的经验,更需要用人单位的检验和认可。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浅谈“公司制管理模式”在中职电子专业教学中应用 【摘 要】“公司制管理模式”对于重视加强和改进中职教学工作,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引导中职教学沿着正确的科学的方向迈进。对于创建中职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中职的教学质量,促进中职学校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相结合,促进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司制管理模式;中职;电子专业;教学 “公司制管理模式”适应金融类、机电类等理论性强、技术含量高、实践性强的专业,在某些层面上完善了“半工半读”的教学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实行公司制管理和教学,把学习、实习、工作融为一体。时下,有关“公司制管理模式”的话题不断,各个职业学校也相互仿效,互相竞争,以下就是本人对“公司制管理模式”在中职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而提出的一些个人想法。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促成“公司制管理模式”的产生 2007年3月5日,国家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一时间,实行校企合作,建立“订单式”教学模式,成为了各职业学校探索的方向。 近年来,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高职生就业不如中职生”。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在75%左右徘徊,而中等职业学校(含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早已突破95%。中职学校针对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的有技能“蓝领”成为就业新宠。有些中职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与大学生“就业难”截然相反,中职生就业出现了越来越吃香的趋势,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突出能力培养。进而“公司制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二、“公司制管理模式”是一种什么模式? “公司制管理模式”是一种将公司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劳动计酬、劳动合同关系等因素与学校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量化考核相结合的创新教育形式,在这种模式下,每个班级为一个小公司,在公司中班主任是公司总经理,而每位学生都是这个公司的员工。学生每天面对的不再是老师和同学,而是公司的领导和同事,学生每天要做的也不是简单意义的上课听讲,而是要认真地操作手中的“业务”。 学校完全模拟公司操作,各公司设立了员工考勤卡,教室里的摆设也以公司部门为单位。另外,学校特别设置了“实训币”,“公司”里所有“员工”都按标准薪酬制度进行考核。 三、“公司制管理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实行“公司制管理模式”,是为了通过“公司制管理模式”,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公司制管理模式”最根本的好处就是可以吸引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对文化、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工作纪律观念。学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学校与用人单位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前岗前培训。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并让学生积累到了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技能性专业占据了大部分如:机械制造、计算机、机电类、酒店服务类专业等,这种边工作边读书的方式深得人心,而且十分有效。 “公司制管理模式”的应用更积极地调动了学生干部有效地管理好班级,学生们被分配到“公司”各个岗位,亲身体验做为经理、业务员、培训师等负责公司经营和管理,每个学员都可以尝试到各个岗位,这样,一旦真正地踏入社会岗位,就能轻车熟路,立刻进入到岗位中去了。经过公司制管理模式实训,上手快,实践能力强,而且对各个岗位都有认知,节约了公司的成本和时间。 四、“公司制管理模式”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种管理模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积累、总结,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才能最终建立起较为完善、较为合理的模式。“国有国情、校有校情”,每所学校有自己办学的特点和特色,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专业也有不同,笔者就“公司制管理模式”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专业教师、专业班级班主任要进企业 学校与企业联系后,专业教师、专业班级班主任相继到企业里去培训和学习。一来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增进了交流,使学校真正迈出了“校门”;二来让教师了解企业的文化制度,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了班主任的管理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专业教师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掌握了更好、更多的技能技巧,尤其是最新技术更新、新型产品研制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电子专业,现在社会,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稍不留神,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专业老师需要时刻关注企业,关注社会。 2.建设一批实训基地,进行模块教学 为了探寻新的模式,促进学生就业,学校需要建设一些集多重业务功能于一身、学生可操作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工作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具备从学生到员工角度转变所必须的实践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学生们进入实训基地前已经在学校本部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这是实训基地行公司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没有理论基础的实践是没有潜力的。经过实训基地的有针对性的实训,学生们毕业后进入公司,便没有了转变的过程,可以直接上岗,从而为公司节省了培养时间。 实训基地实行模块教学,每个大模块由多个小模块组成,实训基地除了要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实际做业务外,实训基地还要聘请一些业内专业人士现场指导学生做业务,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训练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用企业进行二次培训,节省了用人单位的时间、人力、财力、物力。 3.组织开展技能比武、评比“优秀公司”等各项活动 技能比武,是展示学生技能技巧的舞台,体现学生精神风貌的舞台。既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得到加强,又是经过了一次人才选拔的比拼,看到自己的不足与长处,增强了竞争意识。每个班级为一个小公司,学校每学期会从各公司的盈利以及员工的基本素质等方面来对各个公司进行排名比较,“爱拼才会赢,竞争才会进步”,这样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能力的提高。 同许多新事物一样,“公司制管理模式”在刚开始推行的时候,也遇到了较多困难。但职业学校“公司制管理模式”的可以突出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丰富学校办学的内涵,强化专业的专业程度,真正让学生能够“走”得出去! 作者简介:肖娟(1985—),女,毕业于淮阴师范学院电子专业,助理讲师,江苏省涟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团委书记,主要从事电子专业教学研究工作。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电信企业集团下属专业公司预算管理问题探讨 摘 要 本文从预算管理的内涵和作用入手,分析了电信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的闭环管理模型以及模型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并从该闭环管理模型上分别指出目前电信企业集团下属专业公司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 电信企业 预算管理 闭环模型 一、预算管理的内涵与作用 预算管理是全面落实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行动方案与控制制度,是对未来的一种管理,预算管理的思路是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导向,是按企业组织架构的具体形态,将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分解为由不同层级、不同部门来共同承担的多个子目标,这些子目标都是以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为最终的导向,通过使用预测、协调、控制、分析和考核等手段来实现对企业各战略目标的全面控制和管理。 预算管理对企业的经济运行的意义是很显著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理想工具。预算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管理水平。通过预算管理的运行,将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预算的形式,从各个细节层面上来体现和进行控制,从而使得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为企业管理层考核各责任部门提供了定量的参考指标,是企业单纯的战略宏观管理和细节管理之间的桥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可以实现出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制衡,预算来自企业的战略导向,也就成为出资者授权的形式。 二、电信企业闭环预算管理模型 从预算管理的内涵和作用的角度看,目前大多数电信企业均采取的是闭环的预算管理模型,该模型包含五个基本部分,居于中心位置的是企业的战略目标,该目标是基础、是导向,其他四个部分是围绕这一中心目标而展开,包括:经营计划、预算编制、预算跟踪分析和报告、预算绩效考核,之后又回到企业经营计划,由此形成一个闭环的运行模式,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协调。1战略目标:是企业根据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状况以及外部环境,为求得企业生产和长期稳定发展,并为不断地获得竞争优势,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以及创造长久价值的总体谋划。企业战略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定位、是一种商业模式、是高层领导人的一种价值观、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创新、同时也是一种行动计划。2经营计划:企业经营计划是围绕一定时期内的企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框架和实施计划,是对一定时期内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是预算编制的基础。这一部分的工作涉及到电信企业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对企业运行数据的分类整理、对完成既定目标所需资源的预测、对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和分析、对具体方案实施细节的规划与管理,如市场推广计划、成本与费用的管理计划、财务管理计划等; 3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建立在经营计划之上的,预算编制既是对经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又是对经营计划以数据的形式来进行资源配置。这一阶段的管理内容包括:构建企业预算组织体系、预算制度体系、预算指标体系、某一时期的预算指引、预算表格等,同时通过预算布置会、预算讨论会、预算质询会确定年度预算; 4预算跟踪分析和报告:是对预算实施情况的反馈和管理,主要针对预算使用情况的核查和企业现金流的管理和监控,并在此基础上编制预算分析报告,为企业管理层提供适合其既定目的准确而完整的信息,支持管理层决策和对营运活动及业绩的监控; 5预算绩效考核:预算考核是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指标和总体评定指标,对预算责任部门进行考核,以此来作为未来编制企业规划、经营计划、全面预算以及对部门与员工奖惩措施的可行性参考。 三、电信企业集团下属专业公司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信企业集团虽然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时间不短,但由于电信企业是个集团企业,有很明显的行政区划特征,大的主体是以省为预算单位,该编制主体相对比较成熟,业务比较类似,集团比较重视,预算指引也一般针对的是该类主体,但除此之外,电信集团还有很多的下属专业公司,由于各专业公司开展的业务各不相同,差异较大,很难用统一的预算指引指导编制工作,使得在这方面的管控力度较小,现从预算的闭环管理模型上分别指出目前电信企业集团下属专业公司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战略:存在集团战略与下属各专业公司战略不相协调的矛盾。集团战略制定后需分解到各下属企业,但往往存在上级对下级企业战略的指引力度不够,下级对集团战略的领悟和分解能力不够。战略激进点的,将配置较多的资源,而战略保守点的,资源配置上也会相对保守些,一旦基础确定,将影响到后续几年的发展,战略定得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企业规划和经营计划:没有理清与预算编制的内在关系,存在预算编制在先,规划和经营计划制定在后的矛盾。往往企业预算启动时,企业的规划和经营计划还未制定,有的甚至将预算编制的数据作为制定企业规划和经营计划的参考依据,这将导致预算的编制缺乏合理的指引性规划,编制依据不足,主观性较强,大多是参考历史数据,而依据该数据制定的企业规划和经营计划显然不具科学性和持续发展性。 (三)预算编制:主要表现在:1集团预算与下属专业公司预算的矛盾,集团是统筹整个预算的集合体,每年都会根据战略、计划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确定来年的预算编制指引,因电信集团各专业公司业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域也不同、企业的性质也不同,不能完全靠单一的原则分配各项资源,而在总盘子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均衡各企业的资源分配成了集团预算应重点考虑的问题。2大多采用的是增量预算编制。企业往往很重视第一个年度的预算编制和使用的情况,长期采用此方法会导致鼓励将当年的预算全部用光以便明年能保持相同或更多的预算,同时不能激发企业降低成本的动力,也不利于业务与能力等各方面的创新。3企业管理层重视不够,预算宣贯力度不够,各部门参与不够,编制依据不充分。预算应是全员参与的一项企业管理工程,但大多数企业认为预算编制、汇总、汇报是财务部的事情,各部门只需要将各自的预算数据上报即可,数字背后的支撑证据不充分,存在拍脑袋现象,第一版上报的预算数据跟最后定稿数据能相差30%~60%。4在预算目标值确定的前提下,预算成了财务与各部门的博弈,而财务缺乏足够的业务知识,不能真正起到预算审核及决策的作用。财务审核预算往往仅从趋势分析和对比分析来判断,或做简单的汇总上报企业管理层决策,这将导致部门在实际使用的时候会有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使预算可操作性不强。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旅游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公司化运作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多渠道整合资源建设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等生产经营过程,使基地实现经济效益,并通过该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具备两个目标:经营目标和实训目标。经营目标是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优化组织结构、实现最优成本控制、保证服务质量、实现利润最大化。实训目标是提供具有真实而综合的职业环境,按照专业岗位对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要求,使学生得到实际有效的操作训练。而要有效地完成这个目标,实训基地必须能够自给自足,积极参与市场活动和经营,这样才能提供真实的、可持续的项目供学生开展实训。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具有企业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开展公司化的运作。 一、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历程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度重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态势,我院理工科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成效显著,但经管类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资源有限,发展相对缓慢。从2006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共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开设了微格实训室。在这一阶段,仅能利用现有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为学生进行导游模拟讲解、能力测评提供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交流、观摩的机会,无法达到真正的实际训练的目的。二是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组建了海联旅行社营业部,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环境的实践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机会。但企业偏重经营与生产,生产实训质量难以保证。三是旅游管理专业于2011年8月成立了途乐旅行社有限公司。这是学院独立出资,具备完整的公司组织架构,能对外独立承接业务开展活动的独立法人实体。该旅行社自成立至今,共承接了学院近20次旅游培训活动,创造营业收入近20万,实现了盈利。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经营的问题 该旅行社考虑到经营与管理成本问题,无任何专职人员,所有员工均由专业教师兼任,因此对外开展业务不多,主要依赖于学院的业务。为了兼顾企业利益,保证对客服务质量,实训教学的灵活性相对较小,对于学生的实训目标完成有限。 首先,由于学院设置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目的更侧重于完善教学体系,借助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一载体,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职业思维,慢慢养成职业行为,而在真实的企业经营中,更强调效率,在具体的岗位,只要求员工会操作,因此,企业侧重培训,不断地训练动作,不允许出错,也无法承受出错。这两种制度的不兼容,导致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不敢让什么都不懂的学生贸然操作。因此,借助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大多仍然停留在假想状态。 其次,公司组织结构单一,能提供实训的有效岗位不多。考虑到经营与管理成本,公司的组织结构非常简单,无任何专职人员,总经理由专业教师兼任,并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拓展。财务由专业教师兼任,负责公司的日常财务管理和税收登记。其他的市场、外联、计调、销售岗位均无明显设置,由于学生并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为了保证对客服务质量,维护企业利益,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大多数情况采用发包的形式,外包给其他公司进行操作。目前,旅行社为学生提供了较多实训机会的岗位,集中于全陪、地陪岗位,而由于业务量有限,这些岗位的实训也不能实现人人顶岗。作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所需要的市场、外联、计调、销售岗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训目标的完成。 最后,缺乏市场意识,业务量不稳定。即便组织结构完善,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给实训机会,还需要持续的业务。而目前,旅行社的经营基本仅能解决温饱问题,所有的业务量均来自院方的支持,而且院方对旅行社管理者并没有给出任何业绩压力,企业管理制度对于业绩开发也无相关的激励措施,因此,企业业务仅局限于整个学院的旅游培训活动项目。这些业务大多集中在7、8月份和国家法定假期,在2、3、11、12月旅行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无任何业务开展,更无法保证以业务开展为项目的实训课程的正常进行。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公司化运作方法 要达成实训目标和经营目标,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参与市场竞争,实现真正的公司化运作。在主动参与市场活动,打造企业品牌,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将企业规模化,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员工,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真正实现实训目标。 首先,让学生成为公司主体,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控制。当前旅行社业务量少,专职人员不多,这看似是个问题,实际上,学生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让学生成为公司的主体,鼓励学生创业,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完全由学生负责进行操作,专业教师起场外辅导作用。安排一些学生能够做得比较好的岗位,接到项目后,由1―2名同学负责,安排导游过程的各项事务,结束后,形成书面的实训体会报告。专业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指导和控制。在把主要工作内容让与学生负责的同时,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可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之间推行梯队负责制,“老带新”,“师傅带徒弟”,对岗位新进学员的培训辅导本身也是学生实训锻炼要考核的重要能力,通过责任制,保证工作的延续性,一旦学生毕业离职,该职位不会出现断层或缺口,借此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其次,以业务为教学项目,按真实工作过程和任务开展教学。传统的实训,大多数因为缺乏真实感,学生无任何压力,得过且过,因此,很多同学反映自己毕业后在公司待1个月比大学3年学的东西还多。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以业务为教学项目,将真实的工作过程细分成教学模块,为《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市场营销》、《计调实务》等课程提供教学辅助,为学生提供顶岗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以企业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融合,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以市场活动营销模块为例,教学课时2课时,实训课时8课时,4个课时用于策划方案的制订,学生按项目分成小组,当了解到具体的业务信息后,以团队的形式形成策划方案,在团队间进行评比,推选最优的策划方案;4个课时用于市场活动的实施,让学生在公司现场进行一边学习,一边顶岗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直接对客服务,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专业教师对发现的问题随时给予解决,实现教学做合一。因为企业规模较小,岗位有限,可将学生分成团队形式,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岗位的顶岗实习,各个团队实行责任制。团队内部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每2个月对岗位进行一次轮岗培训,保证每个学生对每一个岗位和职级有一定认识和体会。 最后,实行课程考核与工作表现相结合。课堂教学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结果,而企业经营以业绩作为评价指标,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想持续发展,两者必须兼而有之。课程考核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与可靠性。以《导游实务》课程地陪服务规程为例,前期准备、接站服务、入住服务、核定日程、参观游览、送站服务、善后服务8个步骤的考核,从工作态度、工作任务完成度、工作能力、合作精神4个方面实行专业老师考评与客户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完成度和量的考核。专业老师占60%,客户考评占40%。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鼓励创业,学生既然作为企业员工,应同样纳入企业的考核,享受企业的奖励。如果在企业工作过程中,注重企业品牌推广、接待服务、成本控制、设备保养等方面表现突出,能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为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做出了较大贡献,给予实际的奖励,如业绩提成或者是课程考核A等。 途乐旅行社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必然要担负起生产和实训的双重责任。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公司化模式运营,实现教学合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教改中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讲解 摘 要:股利政策一直以来都是财务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虽然存在诸多的股利政策理论,但是中国上市公司实际的股利支付情况如何?哪种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现实中的股利政策?应该在财务管理教学改革中突出和重点介绍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理论分析和理解现实。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改革;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的研究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是迄今为止,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未取得一致认可的结论。正如Black(1976)所感慨的那样,股利政策仍然像谜一样,人们难以寻找到它的真实答案。一直以来,股利政策的内容也是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重点,对于本科生而言,虽然可以较快的掌握和接受相关的理论,但是真正能够利用这些理论分析和深入理解中国公司的股利政策却并不容易。因此,需要从理论背景和内容讲解,现实中的股利政策特点,以及对目前国内公司股利政策的评价三个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 1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股利政策讲解存在的问题 1.1 股利政策理论背景的介绍不够 现代意义上的公司股利政策理论,始于1961年Miller和Modigliani的那篇著名的“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股价”的论文。此后,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引发了财务学界对股利政策理论的全面探讨,包括MM无税理论、税差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信号模型、理论、迎合理论等。国内的教材虽然在课程内容上都涵盖了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和基本结论的归纳,但是却很少提及股利政策理论的沿革与发展的内在逻辑,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使得他们仅仅只是形式上记住了这些理论,而没有真正理解股利政策理论之间的逻辑承继关系。 1.2 现实中公司股利的派发特点和趋势讲解内容不足 从财务管理学科的教学特点来看,对本科生而言最好是通过演绎的方法讲解理论。那么,在介绍了相应的股利政策理论之后,就需要从两个层次上讲解现实中的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以及在一定的时间区间内股利政策的变化情况,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比较现实中股利政策的变化与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但是,目前国内的教材往往忽略了现实股利政策的内容,既没有详细和深入的介绍西方发达市场中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也没有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可靠和详细的数据统计,造成了学生理论学习和现实情况分析相互脱节的结果。 1.3 缺乏对现实中公司股利政策的评价 对本科学生而言,应该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对理论内容的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遗憾的是,在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中仍然缺乏对国内公司股利整体评价。 2 财务管理教学改革中股利政策授课内容的变革 2.1 增加股利政策理论背景的介绍 首先,财务管理理论从根源上来讲,源自于经济学的学科内容。在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上,财务管理论也多借鉴经济学。因此,每一次经济学理论的突破和革新都会带来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内容的变化。其中,股利政策的研究就非常多的引入了每一阶段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从股利政策理论的内在逻辑性来看,从MM股利无关理论、税差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信号模型、理论以及迎合理论,基本上契合了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发展。其次,从股利政策的假设条件来看,理论的沿革是在逐步放松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对公司股利政策做出解释的。例如,MM股利无关理论在无摩擦以及无税的条件下,提出了股利政策对公司价值并无影响。但实际上,MM股利无关理论的假设与现实情况相差甚远,这也直接导致了该理论的解释和预测股利政策的效果。股利政策理论研究假设的逐步放宽,使研究变量更接近于实际,从而能够更好地对现实中公司的股利政策做出解释。 2.2 增加现实中股利政策特点和趋势的介绍 毋庸置疑,股利政策理论是基于现代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股利政策的讲授应该关注到现实中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以及在不同时间段中所表现出的趋势。 一方面,增加对西方发达资本市场股利政策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的内容介绍。实际上,西方发达市场的公司股利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经营稳定的大公司常通过发放现金股利和股票回购的形式分配其可观的公司盈利;(2)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发放现金股利始终是公司分配盈利的主要形式。股票回购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才成为相对重要的形式;(3)在采用现金股利形式分配盈利的公司正在逐渐减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多数首次以现金股利形式分配盈利的公司也正在转向更多的采取股票回购形式(Fama和French,2001);(4)处于较高税率的个人在获得可观现金股利的同时,也为这项收益支付了相当可观的税收;(5)与公司的盈利情况相比,现金股利政策一直较为平稳,而股票回购却不那么稳定;(6)对于股利和股票回购的增长,市场往往会有正面的反应,但是削减股利却会引起市场的负面反应。通过对西方发达资本市场几十年来股利政策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对现实中股利政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同时,结合股利政策的变化趋势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股利政策理论研究的沿革、变迁过程。 另一方面,增加对我国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的内容介绍。中国资本市场的表现与西方发达市场相比,存在迥然的差别。首先,国内上市企业很少派发股利或以非常低的比例派发股利;其次,高额派现的背后往往是公司大股东利用控制权进行利益的攫取;第三,一些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的目的是为了再次融资而满足监管层的派现要求。通过总结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对比西方和我国上市公司在股利政策方面的差别,引导他们思考和运用理论分析这一现象。 2.3 增加对现实中公司股利政策的案例分析与评价 案例教学无疑应该在财务管理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认识,是需要在财务管理教学改革中重视和思考的问题。根据一些媒体报道和文献研究的结论,可以有针对性的结合如驰宏锌锗、用友软件、五粮液等案例,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案例企业在股利派发过程中的背景和动机。这样一来,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紧密的结合了股利政策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案例了解上市企业派发股利的真实动机,使学生将委托理论、成本等理论应用于现实中公司行为的分析。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模拟公司教学法在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类专业传统教学过程中重理论,分割式的模式和流于形式的商务实习使得学生在工作之初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工作的需要,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相差甚远。本文系统探讨了“模拟公司教学法”在管理类专业高职教育中的意义,并从实际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索了这种职业教育的新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模拟公司 行为导向 一、模拟公司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一)模拟公司教学法的发展概况 “模拟公司”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指模拟真实企业,在仿真的商务环境中,由受训学生自主组建公司并作为公司的雇员开展工作。公司的业务也可以模拟一家真实的企业(称为背景公司或赞助公司)来进行。在一个封闭的网络中,学生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在此可以进行工商注册、人事管理、营销、财务、金融、贸易、税务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高等职业学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相继建立了财会模拟实验室、商务模拟办公室等,引入了“模拟公司”这一实践教学的新形式。 (二)模拟公司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行为导向的教育思想 行为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在教学中,行为导向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取决于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等因素的重组,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质上创造出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从而产生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模拟公司”的建立正是为了创设有助于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他们通过反复练习,进而会预期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即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发展。 2.“模拟公司”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模拟公司”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采用的正是行为导向教学常用的几种方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 上述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有三个: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订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自我控制的独立作业、小组制订计划独立作业,以及小组作业等多种形式,具体采用哪种形式要视培训目的、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不同而变换。例如,要突出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则要求较多地采用小组作业形式,这样可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等等。 3.“模拟公司”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劳动现场等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模拟公司”就是从改善教学环境入手,达到教学目的的。建立“模拟公司”首先要考虑环境布置问题,应尽可能使学生感到真实。 (三)模拟公司教学法与我省高职教育结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向基层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的现实操作能力是其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条件,而实践教学模式也成为高职教育有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通常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可在一体化教室、实验室、工厂、车间等实际操作环境中进行“手脑并用”的学习,以此提高操作能力技术水平。但管理类专业因其特有的学科特点难于开展卓有成效实践教学,适合其教学的实践场所在现实中很难找到。而社会对熟悉商务活动运作、能够熟练处理商务活动各环节具体业务的各级应用型、技术型人员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企业为回避因人员经验不足而导致的经营风险,更是强调员工的上岗能力。如何培养高层次的商务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亟待解决的课题。将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尝试与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相结合,是探索改革的可行之路。 二、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一)模拟环境的建设――建立“现代商务技能实训中心” 模拟公司教学法实施的首要问题是教学环境的建设,应尽可能使学生感到真实,环境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以此达到教学目的。为此,我们成立了“工商管理系现代商务技能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建立就是要通过提供仿真的业务活动环境,为受训学生的各种模拟职业行为建立劳动组织依托和归属感,促使受训学生把模拟公司当成真正的经营机构。在学习商贸规则,熟悉市场机制,追求公司最大利益的同时,受训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实训教学目标所预期的职业角色。 (二)模拟公司实训教学方案 1.编制实训教学讲义 模拟公司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是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不足的现实问题。结合我系的专业设置,我们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实训内容,并编制了部分教学讲义。现有讲义共分绪论、模拟公司成立、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商品销售、财务管理六部分。绪论部分内容包括模拟公司的概念、发展介绍,以及这种教学方法的介绍,目的在于帮助阅读者对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其他五章则针对模拟公司的运行并结合我系所设专业设计了相应内容。 2.模拟公司实训课程教学安排 “模拟公司”实训教学方案应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即行为导向思想和注重职业性要求。其关键点是:注重职业经验的直接获取和职业能力的实践培养。为充分贯彻这一思想,结合我系的专业特色,我们在探索中尝试实训教学方案的设置。 实训时间为期四周,受训学生自主结合创建模拟公司,行业不限。 受训期间学生应根据“模拟公司工作流程”,并依据指导老师的教学安排完成工作。 实训第一周,首先帮助学生理解模拟公司的意义与实训课的形式,其次要完成模拟公司成立的部分内容。重点在于学生对模拟公司的理解,对自身及教师身份转换的接受。在此教师是实训教学的咨询者、指导者,受训学生是模拟公司实训教学的主体,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或决策者。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讨论是实训教学的重要形式。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受训者形成良好自信的商务习惯的重要条件。基于此,学生应以积极、自主的心态对待实训课,破除在传统理论课中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实训第二周设置了两项内容:完成模拟公司的建设,并进行组织架构建设和人力资源的配置。为营造课程环境的真实氛围,组织学生到河南省工商注册大厅观摩学习,并将这一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在第二部分中,各公司要根据业务开展的需要设计组织结构图和职位设计书。 实训第三周要求各公司完成有针对性的营销策划案,熟悉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的内容与程序,能够独立设计调研方案并实际实施,在此基础上熟悉各种营销策划的实际操作技能,掌握策划书的撰写要点及技巧。 实训第四周设置了两项内容:第一部分进行不同公司间的决策对抗,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在仿真经济环境下的经营决策能力。第二部分进行成果汇报,各公司将实训期间的工作展示回报,并回答指导教师及其他公司成员的提问。 受训期间的工作过程要求进行文档表述,按照《模拟公司文档管理制度》的规定,以公司为单位进行文档管理。该制度的建立对提升学生办公自动化的应用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个模拟公司在受训期间要制定相应的人员管理制度进行自我管理,开展团队文化建设,提升团队凝聚力。引导每位团队成员以模拟角色尝试与其他成员协调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司运营的目标,提升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 3.建设仿真教学环境――模拟教学软件的应用 “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我国推广已有多年,许多经贸管理类的职业技术学校都在不断尝试,却也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仿真性差。市场背景、工作环境完全是虚拟的案例,没有创造一个真正的企业工作环境,学生很难进入角色。二是规范性不够。各个公司都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机构设置、运作规则等方面各行其是,缺乏统一性。三是局限性较大。每个公司都局限在校内公司间的交易,外部交易(校与校、不同地区间的“模拟公司”)无法进行,没有统一的“模拟中心”进行协调。而模拟公司教学实训方案的实施对建设仿真环境要求极高,国外成功的案例往往建有模拟公司网络,其职能是使模拟公司之间互为模拟市场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可以进行联络协商与虚拟谈判,最终进行交易。受限于我国现状,依靠规范的“模拟中心”建设教学环境暂不可行。为此,我们选择了利用教学软件营造仿真环境。 实训课程选择了两套软件:一是竞争型的企业经营决策平台――企业经营管理电子沙盘,营造各公司间的仿真经营竞争的博弈式教学环境。二是流程化的企业办公管理平台――ERP教学模拟系统,对真实企业的经营流程进行模拟,营造模拟的企业运作环境,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日常运作,培养操作能力和决策能力。 教学软件的应用较好解决了仿真环境的建设问题,对模拟公司实训课程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三、前景展望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些国家近年来培养职业行为能力的有力措施,以“模拟公司”的形式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是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成功探索。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商务实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任务与挑战。模拟公司教学法正是探索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之路,其在我国的探索与应用必将拥有一个广阔的前景。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刍议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可行性举措 摘 要: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已经进入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教育教学新的里程碑,让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佳教育教学操作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外,要特别注意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方法,因为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只有针对学科的特点来讨论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教学方式 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已经进入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教育教学新的里程碑,让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佳教育教学操作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外,要特别注意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方法,因为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只有针对学科的特点来讨论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结合近些年的教学积累,对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课操作性举措发表自己的肤浅之见。 一、教师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不再成为课堂的随从者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时,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 1、师生平等,民主合作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框框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配角”,构建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 2、学会倾听,多角度的赏识学生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二、在学生学习的具体环节上重下功夫 从常规教育教学的环节来看,主要把握好如下几点:1.将教材浏览一遍,抓住基本概念重点理解。本部分教材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区位、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等三个。先看教材的经典解释,再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重述,试着延伸其外延。如区位,教材上说“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我们是否可以这样问自己:“该事物的位置”是指什么位置?是自然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地理位置?还是兼而有之?设想,农业的发展能离开自然地理条件或是经济条件吗?显然,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合的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收获的农产品要实现其商品的价值必需通过市场来进行,而实现的程度(即能卖多少钱)又显然受到运输条件、价格、税收政策等的影响,因此,这里讲的位置决不仅是经纬度位置,而应包括自然、经济因素在内的位置。于是,我们可以认为区位,实际上是指某事物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位置。 2、抓住重点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理解。本部分教材中需要思考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农业区位因素中哪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经济因素?哪个具体区位因素决定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必要性?哪些区位因素则决定了这种区位选择的可能性?哪些区位因素是动态可变的?这种可变性是否是有条件的?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尽可能的在教材和配套的地图册中寻找答案。 3、尝试做课后练习,把在练习中遇到的难题带到课堂上去解决。这样做,似乎很费时间,但只要你坚持做一段时间,你的听课效率将惊人地提高,你的课后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将比你原先预计的要少得多,你的学习就会在探索中进行,学习就会变得有意思,兴趣就会越来越大,逐渐地学生预习的时间将逐渐缩短,复习效果也就更好,这将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1、生活实例融入地理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家乡的小河,农民的菜地,以及阳光雨露等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地理的素材。 2、地理问题回归生活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中,提前一周让学生去了解临海灵湖湿地的相关情况,同时撰写保护湿地的倡议书,并在上课时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提炼出教材中的观点后再修改自己的倡议书,其中不乏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乡土地理在地理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地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科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科学。乡土地理教学在整个地理教学中最能体现"由近到远"、"从已知到未知"的教学原则。因为乡土地理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亲眼看到的具体的地理事物,建立的直观基础上的这些事物,在学生头脑中很容易形成具体的地理现象,对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很有好处。乡土地理知识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有了这些知识,学生就便于理解新的地理知识了。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及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材料,激活地理课堂教学。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乡土地理即本乡本土的地理,讲的是学生家乡的地理环境,提出的地理问题也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反映的地理事实是具体的、生动的,不必借助太多的媒体和形象化手段就能把地理环境和真实世界直接地展示给学生。因而,它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他们对家乡的感知,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由衷地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使地理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时,教材以黄土高原为例说明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我在备课时发现:近年来,青海省的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草场退化等问题日益加剧。于是我决定这一部分教学就以青海省青南草原为例,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及变化来说明问题我先让学生了解课本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草原变化情况,思考家乡草原产生的"牛皮癣"的原因和对大家生活的影响。接着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草原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玉树、果洛等青南草原牧民搬迁、加强当地教育水平,对当地经济开发建设和生态坏境保护的意义。 这类扩展性的思考、讨论,将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有效的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激发了学生为家乡的建设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也引发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对草原退化的密切关注。 2.乡土地理材料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 乡土地理教学适应学生的生活经历,是他们最感兴趣,疑问最多和最想了解的事物,这为以后系统学习地理知识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乡土地理的内容与当地生产实际相联系,促进地理教学的进行。人人的家乡都有不同的农、林、牧、副、渔等各种生产事业不同的季节田间地头的农事也不相同,乡土地理的内容在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中进行,能促进地理教学的开展。例如:有山的地区可以结合当地的地理优势,向学生讲述山的概念,因为任何地方的山都有山麓、山坡和山峰;有河的地区则可讲河,因为任何一条河流都有上游、中游和下游,这样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学生就能从具体的事物形成最初的表象。 3.利用乡土地理材料,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最熟悉的地图作为使用对象,家乡的地图是独具抽象的地图语言,在课堂上教师无须多讲,学生就可以通过家乡地图感性地认识到所对应熟知的地理实物的地理位置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经常设计一些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使用乡土地图,使学生认识到地图的实用价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的兴趣,主动学习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的读图及综合分析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要求学生在课后观看青海天气预报,阅读青海省旅游地图等。 4.结合乡土地理教材,感触人地关系,进行德育教育 乡土地理知识一般都是学生熟悉的,看得见模得着,能具体感知和认识的事物。这些事物的变化过程都是客观物质的转变过程,这对于学生全球意识和坏境价值观相当有益。同时,这些事物与学生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容易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立志为建设家乡,改变家乡面貌而努力学习的感情。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生态保护做的好的工程建设,如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地关系如何才能得以和谐。这样一来,学生对于人地关系有了更亲切、更详细的理解认识。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对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启迪他们的智慧也有好处。 总之,开展乡土地理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家乡的地理状况,激发和培养创造意识和毅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提高了地理观察力,丰富了地理知识,懂得了如何注意协调家乡的人地关系,并在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地理问题过程中,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创新观摭谈 【摘 要】最近的十年,知识、信息正已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社会需要我们培养出适应型甚至领导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等方式,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在接受地理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应获得相当的地理应用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创造欲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育教学 创新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及地理创新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地理教育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与大大缩减的时间之间的矛盾成了很让人棘手的问题。除此以外我认为高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以下突显的问题: 1.教师的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提升慢:仍还有许多教师抱着“多讲出成绩”的思想,恨不得把课上成五十五分钟,不能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目的仍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 2.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重视能力和情感目标培养。 3.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还是不够优化和灵活,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还是倾向满堂灌,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而最近的十年,知识、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社会需要我们培养出适应型甚至领导型人才,而“创新”是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最核心的要求,“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进行地理教学,挖掘学生个体潜在的能力和智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我们地理教师责无旁贷。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课程观 目前,地理教育改革进展不够理想,阻力大,困难多,是由思想认识和观念方面的问题造成的。摒弃旧观念,树立新观念,必须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为先导。地理教育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如何面向新世纪,是每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更需要以改革的精神来推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探讨和研究。必须强化面向未来的观念,以创新为主要特征。在教学思想上,摒弃那种学科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的观念,加强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素质教育;摒弃单纯传授具体知识的观念,强调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的综合培养和训练;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双向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学和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对地理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从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如果想在原有认识框架内来寻找突破口是徒劳无益的。教育理论研究态势必然要走向一种新的整合,以求得对教育认识的全新突破。21世纪地理教育改革要想有一个大的发展,首先必须致力于形成严谨的地理教育的概念与原理体系,构建崭新的地理教育理论是地理教育改革的关键。以此为突破口,可带动整个地理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地理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记忆而轻理解记忆;过分重知识再现而轻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教学多为注入式的满堂灌或照本宣科,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使学生难以主动地参与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坚持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交往并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理观点,尤其是人地关系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除培养认知能力外,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要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健康发展。这一观念的变化,将不仅仅是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的变化,必将引起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构筑全新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多年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板书是否合理、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等等。评价关注的是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究竟怎么教。即使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作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这种课堂教学评价明显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的思路。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以及在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等,即全面关注学生的学。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索、如何获得结论等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既关注教师的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 因此,新课程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评价思想。从过去关注教师的教到今天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应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这不能仅仅看成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四)抓住时机开展地理第二课堂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展课外活动,如研究性学习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能力。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可以增强自信心,培养学习习兴趣。例1:在学习月相变化之前,晚上带学生到室外观察月相,坚持观察一个月,眼见为实,月相变化这一知识难点就明白易懂多了。例2:组织学生举办环保宣传栏,学生在举办活动中既锻炼了能力又提高了环保意识,这一活动还配合了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展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3:开展春游、秋游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往往处于兴奋状态,如能抓住时机,进行地理知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好机会。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刍议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梳理 吴传钧院士曾说:“地理教育是一件头等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发展地理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这对我们高中地理教师来说,肩上的担子多重,任务多大就不言而喻,仔细思考,他的话明确提出了学生素质与地理教育有直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的地理教育比大学更为重要,因为它影响人的一辈子。我们站在三尺讲台的教育者理应行动起来,既要顺应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大潮,又要挖掘自己教育能力的独到之处,如何使我们教育教学让受教育者所接收。本文采百家所长,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对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有效性进行点滴的梳理,以期同行共话新时期刍议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学。 一、地理常规教育教学中存在困难的思想梳理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的效果就会很好,这就要首先梳理出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1.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 2.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部分青年教师来说,图若画得正确、标准,并不容易。这样影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课堂上的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它往往又是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 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 4.地理教学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习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一般情况下45分钟内不易完成任务。 5.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这就妨碍了学生认知过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发展。 二、对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梳理 近年来高考有关区域地理的考试内容和题型为例,有分析理解区域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变化、地理成因、区位因素、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对比分析区域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高考常用手法),区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发展方向等。这里归纳出一些地理学习方法。 1、教给学生地理思维的方法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整理归类,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的过程。这个原有的知识系统就是 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只有懂“理”才能晓“地”。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结构去分析解 决问题 2、比较区域各要素的学习法 区域对比仍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要素的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也便于记。比较项目有差异,但是仍是多个各要素或某一要素的对比。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和复习中,要经常指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对比来学习区域地理。 (1)加强相似特征的比较(2)加强区域地理差异性比较 3 图文结合,易学好记法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地理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综合复杂的看图说话过程。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 总之,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为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中学教育中,地理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的话更加鞭策我们一线教师认真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梳理好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梳理好高中地理存在的实际困难,更要梳理好自己的教学知识与教学方法,使之更好为教学服务。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灾害地理教育教学初探 摘 要:灾害地理教育教学在中学阶段有着格外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作者在平时尝试进行灾害地理教学中取得的一些经验,与广大同行交流。 关键词:初中地理;灾害地理;教学策略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海面突发9.0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更令人恐慌的是这次地震还造成了日本核电站的核泄漏,至今仍然没有能彻底清除核污染,引起了国际世界的广泛关注。再联想起08年的汶川大地震、09年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灾害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那么,如何面对灾害是一个严肃而又迫切的问题,所以对学生进行灾害地理教育教学显得格外重要,也是地理教学中的应有之义。 一、进行灾害地理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进行灾害地理教育教学是帮助学生科学认识灾害,构建和谐人地关系的需要。日本地震之后,有人说这是上天对日本的惩罚,这说明在灾害面前人们产生巨大的恐惧,不能做到科学、理性地认识灾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些灾害像台风、冰雪灾害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报、及时采取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即使像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等这样的灾害,人类目前还没有办法预报,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这些灾害了解得越来越多,相信预报地震就像预报天气一样也不是不可能。所以灾害虽然可怕,但是也是可知可防的。因此,人们要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自身做起,改变生活习惯,做到绿色生活、低碳生活,为构建和谐、健康的人地关系而努力。 (二)进行灾害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的需要。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近年来经济又取得飞速发展,日益成为一个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这些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时代而自豪。但是我们又忽略了这样一些事实: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问题——土地被过度开发,土地沙漠化严重、耕地不足,人与地矛盾日益突出;对各种资源的开发不合理,浪费严重,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环境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量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水利工程欠账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进行灾害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国情,既看到成绩又要看到问题和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三)进行灾害地理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身心、坚强生活的需要。通过接受自然灾害知识的教育,可以使公民从小学习灾害知识,正确地认识灾害、正确地应对灾害,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学会坚强的生活。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一些人在灾难面前无所适从,陷入恐惧、绝望和失去亲人后的深深悲痛之中,难以自拔。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无边无际的痛苦。其实,灾难有时也能让我们得到在平静的生活中不能得到的东西——那就是知道生命的可贵,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学会坚强,学会感受生活的美好,增强人们重新建设家园、开创新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更加珍爱生命,懂得珍惜生活!总理在视察灾区时用“多难兴邦”来鼓励大家,这不正体现了坚强的中华民族坚韧、乐观的品质吗? 二、如何进行灾害地理教育教学 灾害教育的实施策略应该是“综合渗透,主体探究,活动强化,全面发展”。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老师讲解与学生演练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究相结合;实行课堂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加强灾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使灾害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一)在平常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教学。首先要重视灾害地理的教育教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灾害地理的教学。在初中阶段,教师则以中考为指挥棒,强调各种“知识点”、“考点”,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识记水平,忽视了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环境意识、忧患意识的培养就更难以落实。 所以,教师一定要从思想认识上充分重视灾害地理的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积极搜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及时关注国际国内热点,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把灾害地理的教学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把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声音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发生的条件、带来的后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加贴近灾害现场,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防灾减灾。 (二)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灾害教育。灾害教育只局限于地理教材,还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之外,以课外活动的方式开展形势多样的灾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灾害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在校园专门开设“地理角”、组建了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墙报、小报,专门介绍一些有关灾害地理方面的知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做一些环境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由于这些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参与度高,受到学生的欢迎,效果不错。 (三)结合灾害应急和逃生演练,提高学生自救能力,强化灾害教育。心理学经过测试证明,一个经过专门抗灾训练的人,当灾难发生时可以减少慌乱和恐惧,理性、科学地应对灾害,就有更多的求生机会。学校每学期结合学校的安全教育,可以邀请专家宣讲自救逃生的知识,并且组织一到两次防灾演习和逃生演练。 2009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我国政府把这一天定为首个“防震减灾日”,也是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施行日。灾害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已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新命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资源和环境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是摆在我们每个公民面前的一项任务。所以做好灾害地理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每位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谈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我在地理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我在地理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精心设计引言,诱发兴趣 引言,顾名思义即是一节课的导语,它虽不是课的正文,但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一堂课的引言,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探究事物的冲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引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事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时区和日界线”一课时,我先简单地讲了一个小故事: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这张废票3000美元卖给我吧”。老太太心里想,这张废票反正无用处,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中年人以3000美元买到的中奖彩票一下飞机就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8000美元。死票复活,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经过这样的导入,就很自然引入了新课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一下子就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二、设置悬念教学,激发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游思,培养思维能力,设疑恰当,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比如,我在讲地球偏向力的时候提出,黄河两岸是否对称?如不对称,哪一岸陡?哪一岸缓?讲风蚀作用时,提出为什么开封北城墙的砖上会有许多洞穴。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提出,骆驼刺为什么根系特别发达,而其地上部分又特别矮小?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知道答案。“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又能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地理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十分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巧借古诗文教学,感召兴趣 教师是地理兴趣培养的主导因素,教师生动幽默富于启发,和谐动听,充满激情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的紧张寓于活泼之中,使学生易于学懂、学会和记牢。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在课堂中讲解,大有使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课之最佳境界,如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讲气候垂直分布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天气特点时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讲地球公转自转时,用‘‘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望地曰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干河”,讲地形地势时用“名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都能起到最佳的效果,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四、利用直观教学,增强兴趣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投影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象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除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外,更要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的水位线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综上所述,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力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通过教师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哲学研讨 一、目前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本人对目前贵州的高中地理教育现状表示堪忧。贵州的初中地理不中考,只会考,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地理基础基本为零。加之社会对地理有偏见,认为地理是副科。为了升学,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哲学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初中基础的好坏对高中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基础好,学生会学得很轻松,对本学科的兴趣高,就容易取得好成绩。反之,基础差会严重干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放弃心理,对高中地理教学极为不利。其次,每个中学对高中地理重视程度不同,一定程度制约着高中地理教学的健康发展。多数高中都是重理轻文,理科学生多,文科学生少。地理属于文科,但其偏理科,学习难度丝毫不亚于数学,有“文综里的数学,得地理者上重点”的说法。高中地理不像初中地理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知识容量巨大,学生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再次,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进度,使用统一的教辅资料,地理教师各自为政,一厢情愿,不遵循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大搞题海战术,结果事与愿违。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成为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发展的严重障碍,就会干扰素质教育的推进,同时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只有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才能从根源上消除它们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贵州初中地理不纳入中考并非个例,相比相邻省市(四川、重庆),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中考不考地理,高考又要考地理,地理学科这样尴尬的地位又怎会得到重视呢?很多学校只重视语、数、英等科目,目光短浅,其他学科一样重要,只是分工不同。学好高中地理,有利于提高文科综合分数,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然而国人的思维尚未转变,地理在国外相当重视。在国人大喊学生减负的大背景下,初中地理无奈成为牺牲品。我们看一看高中地理的知识模块,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必修一),人文地理(必修二)、区域地理及区域发展(必修三)、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防治(选修四和选修五)。高一没有分科的时候,每周两节地理课,根本无法保证完成教学任务。高中不像初中,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要求更高。高中教师既要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又要批改作业,讲解教辅资料,完成学校布置的其他工作。可想而知,地理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容易出现不良情绪。面对紧张的课时、基础薄弱的学生,还要维持班上的课堂纪律。再加上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就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同事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无法做到步调一致,统筹规划。加上学校狠抓升学率,采用低效的题海战术,却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大部分时间用来考试和做题,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还有就是学生自身因素,比如,自信心不足、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多或少影响着高中地理教学的长足发展。 三、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初中地理,在中考总分中应占一定比例。这样学生才会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地理课堂上端正态度,认真学习。良好的地理基础不仅为高中地理教学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师生负担,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让学生不再对地理产生恐惧和厌恶,从容自信地面对高考。学生能灵活地运用知识,掌握答题技巧,在考场上尽可能多地拿高分。其次,各个学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课程表,增加高中地理课时。在分科时,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文科和理科只是学习的内容不同,以后同样可以考入高等院校。而且文科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为将来走入社会为人处世也有指导意义。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学习好文化知识,总有用武之地。高中地理是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师生共同付出,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就会取得社会的认同。况且有些学校的文科甚至超过了理科,重理轻文的观念应该摒弃。再次,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学会团结协作,在学校和教研组的统一调度下,科学地制定教学进度,使用统一的教辅资料。经常开展教学交流活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比如,运用Flash课件,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突破的重、难点。创新教学思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开展新课导入,做好教学反思。深入学生之中,了解他们对高中地理的看法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才有未来,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在新课改中,一马当先,取得长足发展。 本文作者:唐清莲工作单位:贵州省湄潭县湄潭中学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高考改革地理教育教学研究之我见 2014年由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掀起了高考改革的新浪潮。各个省份也陆续出台了相关高考改革政策。2016年8月,河南省通报了《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有关情况。按照《方案》要求,我省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科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3个选考科目成绩组成。 而从上海、浙江等优先试点省份获取的相关信息显示:各高校提出科目要求的专业和高考考生选考科目中地理科目均位列倒数第二位,这就意味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对中学地理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作为高中地理教育者,我们要积极地应对挑战,把握好高考改革方向,做好地理教学研究工作,做一名好教师。 布鲁纳曾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地理教学的关键。由于网络的普及程度较高,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不断增加,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各式各样。教师虽然做不到什么都会,但只要广泛涉猎,丰富自身内涵,就可以防止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冷门”现象,也可以在枯燥的理论教学中添加一些奇闻异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所指出的:“地理既是促进个人教育的重要媒介,也可以对国际教育及环境和发展教育做出重大贡献。”而这些只有通过地理教师的工作才能实现,这也是地理教师的价值所在。 然而仅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够的,对于很多高中学生而言,地理基础知识的储备少之甚少,致使地理成绩普遍较差。原因主要在于高中地理学习的现状对初中地理学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功利思想和环境的影响下,忽视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而地理学科偏废的学生则更多,偏废的结果是初中毕业生甚至一些高中生不知道我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不知道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不少高中毕业生,甚至是大学生缺乏地理知识,缺乏对地理环境的认识。树立环境伦理观、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成为空谈,地理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欠缺与人文精神的匮乏,造成一些人的发展的失衡与扭曲。 改变目前现状最有利的举措是营造素质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基础课程对人的全面发展及对今后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在高考科目中增设基础教育的相应课程,可使基础教育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得以切实落实。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为个人职业发展负责,为地理学科的发展负责,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不能只有抱怨,更不能失去信心,要用行动确保学科教育的健康发展。在高考这柄高悬在头顶的“利剑”的作用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试教育的“毒瘤”还难以彻底铲除,地理高考命题的改革无疑对高中地理教与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对高中地理在高考改革下的出路进行探究、分析,能为如何重塑学科课堂文化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使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新改革下地理教学不断提升自我,改变传统教学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新时期,地理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同时也需要高中地理教师们的不懈努力和提升,才能使高中地理教育事业充满生命力,不断发展。 在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忌局限于课本教学,我们要学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积极带领同学们进行野外实践教学。 总之,在讲究效率优先的当今社会,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有效的地理教学,为祖国的地理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途径初探 【摘 要】本文拟从发掘地理教材内容(图文)、指导学生绘制地图、编写地理手抄报、介绍我国现代科技创新成就和编撰地理知识歌诀等五个方面,探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融入 地理教学 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广大现代中学生必须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有机整体,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初中地理教学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主阵地。初中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甚广,囊括日、月、天地、山川河湖、海洋;涵盖自然、人文、古今中外。其趣味性和知识的丰富性都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创新教育等因素。本人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地理教育教学,主要有以下五个途径: 一、充分发掘初中地理教材内容(图文)优势,因势利导,融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如我在教学八年级地理第一章“辽阔的疆域”一节中,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和文,了解我国领土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所处大洲大洋的位置,感知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其次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疆域示意图》、《我国领土东西端的晨昏差异》、《我国领土南北的季节差异》等三组地图,使他们了解我国领土的四至,感知我国领土之辽阔,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兴国之志。再次引导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介绍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及其分布。让学生明确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我国已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了特别行政区。使学生树立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念,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神圣责任感。 二、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我国地形图,从中感受祖国地形的多姿多彩、祖国河山的壮丽秀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如在教学八年地理上册第二章我国“地势和地形”一节内容时,让学生亲手绘制“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通过动手绘图,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有壮观秀美的山川,纵横交织、连绵起伏的群山;气势宏伟、景象各异的高原;地势平坦、一望无垠的平原;群山环抱的盆地和起伏和缓的丘陵;还有横贯祖国东西,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等等,这些怎能不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呢? 三、组织、引导学生编辑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地理手抄报 抒写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收看广播、电视等媒体报道的与地理相关的我国科技创新的新成果,我国近期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建设的新成就等。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与进步。学生在编辑过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栏目有:①中国地理事物之最;②我国多样的民族民俗风情;③近几年来在我国举行的国际盛会;④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势;⑤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以及发挥的重要作用等等,使学生加深了对祖国国情的了解与认识,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四、介绍我国现代科学领域取得的新成就,展示社会主义祖国的日益强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如我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杂交水稻”的成功,被世人称为继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创造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同时解决了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因此他被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为“当代神农”。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在浩瀚的宇宙中,以袁隆平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遨游。又如:我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举世瞩目,已跻身世界航天技术先进行列。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我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掌握飞船技术的国家。2011年9月下旬,我国将择机发射空间试验站雏形“天宫一号”,即将迈进空间站时代。再如:2011年7月26日,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已创造出潜海5057米的深潜记录。2011年8月11号我国第一艘经过改造的试验、训练航母平台“瓦良格号”下水试航。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对海洋资源的探测、开发、利用的关注。对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与安全、维护地区和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面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科学成就,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生产力,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法宝。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科学,立志为祖国未来的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编撰成歌诀,抒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如在教学八年地理上册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时,我根据本节地理知识要点,结合活动实践习题内容,编撰了一首七言歌诀: 欲问中国在哪里?亚洲东部大洋西。① 中低纬度北温带,没有寒带热带少。 国土辽阔气候宜,胜过俄、加与巴西。 内陆海洋齐兼备,蒙古、日本怎能比。 (注:①“大洋西”指“太平洋西岸”) 以上歌诀将知识性与趣味性、思想性融为一体。朗读吟诵,既便于学生对本节地理知识要点的记忆理解,又表现出师生浓厚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浅论褚亚平先生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研究的两大贡献 褚亚平教授是我国地理教育学界的著名学者和专家。曾执教于北京师范学院及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曾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地名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2004年,褚先生撰文,“用最坚定的专业信念和最明快的言词”,阐述了自己的地理教育思想,包括: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生产环境,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并探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应是现代地理学科教育内容的基本实质;以人为本,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以终生有用的地理基础知识为教育素材,以全方位多侧面观察分析地理事物的方法为探究常规,以典型地域和乡土地域的实地考察为实践依据,是当代地理学科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的基本思想和工作要求;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是认识地理事物特性之所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地理教育思想深化的理论基础。在认识地理事物和传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始终要把握上述两个方面,才能提高地理教育的思想水平;由于地理事物普遍具有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可摄取性,故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电脑网络就成为地理教学迅捷摄取、传播和探究时空形象信息的高效能手段,这就使地理课程的教与学大放异彩,更会成为人人爱学的课程等八条。①褚先生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中,为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学科发展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笔者作为褚先生的学生,在学习和后来专业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褚先生的一些开创性研究,直接受到褚先生创新意识和思想的教诲,现受《地理教育》期刊主编李晴教授嘱托撰写此文。因篇幅限制,本文只选取了两个褚先生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最为重要的贡献――完善、发展地理教育教学学科体系和创建地理教材“三系统”理论进行介绍。 一、地理教育教学学科体系的建设 1.完善、发展地理教学法学科体系 作为地理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者、学术带头人和教育者,褚先生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地理教育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始于“地理教学法”。新中国成立不久,师范院校地理系就开设了地理教学法这门必修专业科目。20世纪50年代,褚先生开始对地理教学法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研究。这些基本问题包括:对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教学法的科学性质、地理教学法科学研究思想等。在研究中,褚先生认为“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亦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②在正确的科学观的指导下,才能有科学的研究。 关于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对象,褚先生认为,不能把教学法简单地理解为是研究“怎样教”的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绝不仅仅是地理教学方法的问题(地理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法研究对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至少还应当有地理教学任务(目的)和地理教学内容的问题。”褚先生重视地理教学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强调作为一门学科教学法,“应当从其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全部问题着眼,来研究包括其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内的教与学的一系列问题。”在各种研究对象对地理教学的影响力上,褚先生也注意区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为,“教在教学过程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教的方法好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的方法、学的效果。” 我国在1949年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校教育深受苏联的影响。褚先生在文章中也提到库拉佐夫和包洛文金,并引用了库拉佐夫和包洛文金关于地理教学法研究对象的论述。库拉佐夫认为:“地理教学法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教学过程。它所研究的问题范围包括:确定教学目的,研究学校各年级地理课程的内容,阐明其教养意义和教育意义,建立能保证学生深刻、牢固、自觉地掌握地理知识的教学方法、形式和原则的理论根据,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包洛文金认为:“地理教学法是研究地理这个教学科目的任务、意义和内容,并研究这个科目教授方法的科学。”褚先生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等主编的“教育学”中提到的有关教学法的科学论点为依据,提出“地理教学法是研究地理学科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科学。”在向苏联学习的同时,褚先生也提到要“创造性地来研究出我国的地理教学法”。③具有国际视野,关注国外同领域的发展,积极吸取别国的经验,创建自己的地理教育教学学科,这种风格贯穿褚先生多年的研究。 关于地理教学法的研究任务,褚先生明确指出,地理教学法的任务就是“正确解决存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中的一系列问题。”这种“问题”的研究视角也是地理教学法学科研究一直遵循的原则。具体说来,就是解决“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怎样教(学)”、“教(学)得怎么样”等地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关于地理教学法学科的学科性质,褚先生是从与地理学科的对比开始阐述的,指出:“由于地理教学法所研究的是地理教学,不是地理学,是研究通过地理学科对新生一代的教养教育,而不是地理实物,所以,地理教学法跟其它学科的教学法一样,同属于教育科学,而不宜于主观地强调它是地理科学。”从褚先生提出这种观点到本文写作的2013年,几十年的学科发展和学科门类归属,证明褚先生对地理教学法学科性质的论述正确。 关于地理教学法的科学研究思想,褚先生在分析地理教学法与普通教育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从学校地理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地理教学法内容,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地理教学法理论的提高,就不能单凭采集地理教学经验,还必须要通过系统的地理教学法科学研究工作。④褚先生的这种观点对五十多年后的地理教育和教学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及其他,《地理知识》1959年10期) 上述观点构成了地理教学法学科框架的基本内容。从中可见,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褚先生就已经跳出“地理教学法”的表面含义,比较全面地阐述作为一门学科,“地理教学法”所应关注的重要方面,特别是提到“整个地理教学过程”和“存在问题”,这种“系统思想”和“问题意识”仍是今天学科建设和研究的基本思路。在先期研究和讲义编写的基础上,1981年,褚先生与曹琦先生、周靖馨先生合作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高师教材《中学地理教学法》。在书的前言中,褚先生重申了上述对地理教学法学科的基本认识,呈现了地理教学法学科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使具有我国特色的地理教学法学科逐渐成熟。 2.开创地理教育学的研究 褚先生在学术领域的重大贡献是开创了地理教育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在完成对地理教学法学科框架的建立后,褚先生提出要把地理教学法学科向地理教育学方向发展,开始探索创建地理教育学学科,并为研究生开设出“地理教育学”课程,提出了地理教育教学的一些新思路和理论见解,对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革新、发展及理论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褚先生提出创建地理教育学学科是基于如下时代背景。基础教育环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开放,使得在过去国家统一颁布大纲、统一编写教材的背景下,没有必要研究的一些地理教育问题有了研究的空间和条件;世界和中国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公民人地观、环境观培养的急迫性,客观上加重了中学地理课程的教育责任;基础教育迫切需要高水平的地理教师,也对主要用于高师地理教师培养的地理教育教学学科体系的创新提出更多需要。在这些背景下,地理教学法学科走向现代化成为时代赋予研究者的重任。在从地理教学法向地理教育学的转变中,褚先生指出,不能“只讲学科的任务、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基本规律,而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处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本身的条件和心态,以及能动性问题。”⑤也就是说,对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和对地理教师的培养,必须关注中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非智能因素。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1985年,褚先生通过研究生和进修生课程和论文指导的形式,进行了对学校地理教学过程、地理学习心理和地理教师素质等八大专题的探讨,把地理教学法学科向地理教育学学科方向发展。1987年,为助教进修班开出了内容比较充实的“地理教育学”课程,提出了关于地理教育教学上的一些新思路和理论见解,如“地理教育学内容结构的基本框架”、“地理课本系统结构模式”、“乡土地理教学与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等。1992年褚先生领衔主写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地理教育学》专著。《地理教育学》一书以邓小平“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呈现了“面对21世纪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这一教育观。在地理教育学的内容建构上采用了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构,整个学科体系以实现地理教育教学质量最优化为目标,表现出现代形态和科学体系,受到同行学者和国家教委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好评。“从此,中国的地理教育学开始有了它的学科系统初型和思想理论脉络。”⑥ 《地理教育学》一书阐明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指出“作为地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一致的,始终如一的,就是‘地理教育’这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这与地理教学法学科的研究对象――‘地理教学’或“地理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差异之处。”⑦褚先生还提出:“‘地理育人’应是地理教学的根本思想”。⑧由此可见褚先生在建立地理教育学时所站高度。 在学科性质上,褚先生把地理教育学定性为“学科教育学门类的一支,或者说它是学科教育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学科。”“地理教育学也就成为专门研究和解决学校地理教育教学问题的一门学科。”⑨ 在学科内容上,“一般应包括学科概论、地理教育论、地理教学论、地理教材论、地理教师素质论、地理学习心理论等部分。其中,地理教师优良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在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表现和发展、学校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协调发展、地理教育的现代化过程、学校地理教材的优选精编和改革、课内外地理教学方法论等几个方面是学科内容的重点。”⑩ 褚先生在地理教育学的探索中,从学科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和学科内容等多个方面推进了学科的发展。 二、学校教材理论建设――提出地理教材“三系统” 褚先生早年曾主编过中学地理教材,离开出版社后也一直十分关注中学地理教材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褚先生在为硕士研究生授课的过程中,提出了地理教材构成的“三系统”的想法,并与研究生合作,先后在《课程 教材 教法》和《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发表文章,详细阐述了地理教材“三系统的理论”。这是我国1949年以后惟一有关地理教材的独创理论。 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是地理教材“三系统”的哲学基础。系统方法具有三个最显著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褚先生用系统的思想构建地理教材理论,认为,“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学校地理教材本身是一个适用于学校教学的知识功能系统。在这个完整系统的构成上,又可分为课文系统、图象系统和作业系统三个子系统。”“三系统”“强调从事物的整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的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用系统论思想研究教材,不仅注意到具体的教学内容,而且注意到教材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同地理教材整体特性之间的关系。教材构成要服从教材整体的需要,而教材的整体又体现于教材内部各部分的组成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当我们将“学校地理教材作为一个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去研究时,就要考虑上述“三系统”的相互结合,不能允许教材成为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11 学生认知心理也是地理教材“三系统”理论创建的理论之一。“三系统”理论对地理教材的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都给予详细的定义和阐述。“课文系统”的基本内容构成,主要有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原理的文字表述;教学指导语;教学辅助材料;“课文系统”的表现形式,通常多为文字叙述,还有用文字填充的各式表格说明。“不论具体构成是怎样的,地理教材课文系统应该是完善的,系统内容的构成应该是合理的。”12“从理论上分析,课文系统以文字的讲解、描述、说明为主,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性,学生学习和应用这部分教材时也以进行逻辑思维为主,所以从它的性质可以把它看作教材中的‘逻辑系统’。”“图像系统”是以具有直观形象特点的图示、照片、绘画等形式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它的特性是直观性。图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教材,促进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因此,教材中的图像系统也被称为“直观系统”。“作业系统”以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性活动的方式传递地理教学信息。因此,也被称为“实践系统”。“三系统”理论把三个系统分别定性为逻辑系统、直观系统和实践系统,这三者的结合“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结合,也是学习和应用的结合,还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基础是学生的认识规律。把教材“静止”的组成部分与学生活生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实践结合起来,是地理教材“三系统”的精髓所在。 1991年,褚先生又对“三系统”理论进行了深化,创建了“地理课本系统大结构分析模式”、“地理课本系统内容联系结构图”和“地理课本内容一体化图式及动态结构”图,尝试通过对课本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探索学校地理课本的一体化原理,为研究中学地理教材提出了新的思路。13 地理教材早就存在课文、图像和作业这些内容,但能从系统论的高度对这种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提升,概括总结出一种教材理论,前人还没有做过。这种理论对以后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和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三系统”理论提出后的近30年时间里,一直有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及这个理论,也有人直接使用这个理论进行教材研究,表现出该理论强大的生命力。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2l世纪以来,人类生命意识凸显,生命教育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使生命茁壮成长,是现代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1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 1.1当代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本就是面对生命、提升生命的事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真正的人,教育在本质上是生命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现代教育应该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内在潜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个性,不断提升其价值与地位,最终形成敢于尝试、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活生生的个体。 1.2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一个真实的生命体,都是成长在具体的情景中。不管是面对外来的威胁,还是偶然的际遇,生命总是倾向于借助外界来实现自我的更新和提高。只有通过外界环境的支持和积极介入,学生的生命才会获得鲜活的成长,不可或缺的途径就是要依托于生命教育。 近年来,部分青少年面对学习、生活及情感等方面的压力,由于自身欠缺经验和抵御挫折的能力,便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国内生命教育的较为滞后,导致部分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漠视,由此产生的青少年自残,杀害他人的极端案例也与日俱增。我校也曾发生过高二学生与教师稍有冲突就跳楼、学生在校外打架打死人和被打死的事件。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1.3当前社会环境问题的客观要求。当前,人类面临着严重的全球性资源和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荒漠化、森林破坏等。这些环境污染及生态恶化问题已对人类的生存空间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类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直接关系着个体的生命健康。我们邯郸峰峰有诸多重工业,污染严重,又是滏阳河的源头,水量水质的变化学生是有目共睹的。为树立学生的防灾抗灾意识,增强学生在自然灾害面前的生存能力和技能,利用各学科优势开展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是必要的。 2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2.1符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与学科特色相适应。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新课程标准摈弃了传统教学中只重知识的目标,设计了三维目标,确定把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这实质就是关注人类的生存和个体的生命。 2.2高中地理的学科内容为生命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地理学科各部分内容和模块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思想和素材,以人地关系为主轴,探讨了影响人类生存及生活的环境,探讨了各种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一个良好的生命教育载体。例如:在宇宙之中只有地球是唯一的一颗繁衍出生命的星球吗?是什么原因使得地球如此幸运。通过学习研究认识到,地球的确是一颗非同寻常的星球,而它所环绕的太阳也是一颗很好的恒星。两个特殊的天体再加上特殊的日地关系,才使得生命的萌生和发展得以进行。只要教师精心处理,各章节内容可为生命教育的素材比比皆是。 3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地理教师应当承担起使命,在教学中自觉融入生命教育,培养活生生的富有激情的生命体。 3.1科学确定教学目标。要形成完整的地理课堂教学生命教育目标体系。生命教育从生命现象到生存能力到生命价值,无一不涉及。我们应该将这些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分门别类,逐点研究。只要符合生命教育思想的,在教学目标设计时都应该加以考虑。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和人口与环境两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对生命现象的描述可谓浓墨重笔。地球生命的诞生、生物的进化、人口的自身生产、人口的再生产类型、人们的生育观念……详细地刻画了生命现象。通过这些教学内容,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生命的物质性,生老病死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对于活着的人来说,一定要珍重生命、善待生命。众多的地理问题蕴涵着生存能力的教育目标。在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教学环节,可以设置去沙漠旅游时,我们应携带哪些生活用品,注意哪些问题?请说明理由。对问题的解决进行评价,必将大大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3.2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与地理学科融合。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地理调查等多种教学方法,还可以组织活动探究、观看影像资料,开展课外活动。这些方式,都应基于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的理念,让生命体自主参与,相互协作,共同成长。普通高中地理教材许多教学内容都以活动为载体呈现,几乎每节新授课中都有探究型活动的安排。如:针对当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收集本地区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以及防灾减灾的有效方法,在全班进行交流。以生为本,尊重生命是科学确定这些探究型活动的核心思想。学生在活动中探究知识,其生命的成长更具意义。 3.3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提升、完善教师的素质。教师应该具有自主学习、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要从专家学者的专著中学习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学习地理学科的前沿研究,及时掌握最新涉及地理学科的时事资讯科技动态。教师要与学生真心对话,倾听彼此生命叙事,真诚沟通,促进师生生命交融共同成长。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所有学生欣赏自己,充分挖掘生命的潜能。教师要自我反思,反思要有广度、深度和效度,提高生命教育的研究能力,才能改进不经意间的小错误却可能导致对学生个体的大错误,探索教育教学的新境界。 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基础教育作为承载民族未来的根基,必须突破功利目的,把教育变成一种关怀人的生命,提升自我,造就孩子们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创新的良策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好风尚东风的吹拂,我们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一线教师也在加紧探索更加适应新时期教学的好做法,我们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学理应跟随我国教育教学的列车,奔赴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站点,这就离不开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创新的良策来辅助。本文是笔者在教育教学常规中的有益教学法,说出来以供同行参考,为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创新 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应向学生讲解阅读的重要意义,强调形成良好的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阅读,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遵循学生阅读与教师讲授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在学生阅读地理知识以后,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即时组织学生讲解,肯定学生的阅读成绩,总结经验,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确使自己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赢得主动权,并有利于自己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习成绩的进步。这样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逐步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1、提纲阅读法。对理论性强,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掌握,可建议学生采用提纲阅读法。这就是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采用提纲式阅读法,学生依据提纲,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提出各自的见解,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归纳意见,得出正确结论。这样,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2、地图阅读法。地理和地图关系十分密切,地理课本上有许多的插图,还有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册。地图阅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地理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理解、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图转换成文,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习题阅读法。所谓习题阅读法,就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边阅读边做习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难点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教师选编习题的能力很重要,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把习题印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题目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辨对错,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有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化,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师要创设多样地理情境 激发学生地理思维,根据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特别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地理新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这是“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创设问题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认识特点等。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真正成为促进整个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的有效环节,就必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如在复习“大气环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先设计局部地区、海陆之间、山谷山坡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再扩展到地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然后提问:如果(1)地球不自转,(2)太阳直射点不移动,(3)地球无海陆之分,那么,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环流是怎样的?有何特点?如果依次去掉条件(1)、条件(2)、条件(3),气压带、风带又会怎样改变?这种改变对亚洲东部的大气环流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如在讲到印度农作物的分布时,课件展示印度农作物分布,展示各种农作物的图像,让学生拖动农作物的图像到地图正确的位置上。 三、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个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们采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由于学生性格、爱好、情趣、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在提醒学生适当注意成绩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由组合,组建成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学生来主持。实践证明,让学生“自组”有利于合作探讨,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把课程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让学生自由阅读,规定每组至少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既纠正了过去教师霸占课堂的现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注意保证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学生感到探究有收获,合作有好处。 总之,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地理课本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解答地理问题的主要依据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让学生自我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哲学思考 摘 要:地理学科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实用的学科。日常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有所掌握和了解,能学以致用,为国家创造财富。作为多年在一线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师,面对地理教学中所出现的困扰,能冷静理性地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提高效率,实现师生共赢。 关键词:教育教学;剖析;途径 一、目前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本人对目前贵州的高中地理教育现状表示堪忧。贵州的初中地理不中考,只会考,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地理基础基本为零。加之社会对地理有偏见,认为地理是副科。为了升学,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哲学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初中基础的好坏对高中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基础好,学生会学得很轻松,对本学科的兴趣高,就容易取得好成绩。反之,基础差会严重干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放弃心理,对高中地理教学极为不利。 其次,每个中学对高中地理重视程度不同,一定程度制约着高中地理教学的健康发展。多数高中都是重理轻文,理科学生多,文科学生少。地理属于文科,但其偏理科,学习难度丝毫不亚于数学,有“文综里的数学,得地理者上重点”的说法。高中地理不像初中地理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知识容量巨大,学生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再次,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进度,使用统一的教辅资料,地理教师各自为政,一厢情愿,不遵循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大搞题海战术,结果事与愿违。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成为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发展的严重障碍,就会干扰素质教育的推进,同时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只有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才能从根源上消除它们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贵州初中地理不纳入中考并非个例,相比相邻省市(四川、重庆),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中考不考地理,高考又要考地理,地理学科这样尴尬的地位又怎会得到重视呢?很多学校只重视语、数、英等科目,目光短浅,其他学科一样重要,只是分工不同。学好高中地理,有利于提高文科综合分数,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然而国人的思维尚未转变,地理在国外相当重视。在国人大喊学生减负的大背景下,初中地理无奈成为牺牲品。 我们看一看高中地理的知识模块,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必修一),人文地理(必修二)、区域地理及区域发展(必修三)、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防治(选修四和选修五)。高一没有分科的时候,每周两节地理课,根本无法保证完成教学任务。高中不像初中,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要求更高。高中教师既要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又要批改作业,讲解教辅资料,完成学校布置的其他工作。可想而知,地理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容易出现不良情绪。面对紧张的课时、基础薄弱的学生,还要维持班上的课堂纪律。再加上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就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同事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无法做到步调一致,统筹规划。加上学校狠抓升学率,采用低效的题海战术,却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大部分时间用来考试和做题,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还有就是学生自身因素,比如,自信心不足、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多或少影响着高中地理教学的长足发展。 三、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初中地理,在中考总分中应占一定比例。这样学生才会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地理课堂上端正态度,认真学习。良好的地理基础不仅为高中地理教学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师生负担,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让学生不再对地理产生恐惧和厌恶,从容自信地面对高考。学生能灵活地运用知识,掌握答题技巧,在考场上尽可能多地拿高分。 其次,各个学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课程表,增加高中地理课时。在分科时,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文科和理科只是学习的内容不同,以后同样可以考入高等院校。而且文科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为将来走入社会为人处世也有指导意义。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学习好文化知识,总有用武之地。高中地理是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师生共同付出,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就会取得社会的认同。况且有些学校的文科甚至超过了理科,重理轻文的观念应该摒弃。 再次,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学会团结协作,在学校和教研组的统一调度下,科学地制定教学进度,使用统一的教辅资料。经常开展教学交流活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比如,运用Flash课件,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突破的重、难点。创新教学思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开展新课导入,做好教学反思。深入学生之中,了解他们对高中地理的看法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才有未来,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在新课改中,一马当先,取得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 贵州省湄潭县湄潭中学) 地理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地理教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摘 要】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向高等学校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二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具有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是有用的人才,才是最合格的劳动者。地理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发展教育的价值,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中学地理 教育 学生 地理教学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呢?这里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导师指正。 一、通过中学地理教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教育学生认清我国的人口形势,树立正确的人口观。通过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教育,引导学生讨论“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第一、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其人均占有量的过多或过少所出现的矛盾;第二、人口与矿产资源;第三、人口与水资源等。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虽然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但供养的人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特别是由于人口多而导致的粮食问题已成困扰我国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并且对学生进行计划生育的国策教育。针对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向学生传授了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等。同时,对学生说明近年来少数民族在全国的人口百分比的增加,是因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这样有利于我国国防建设和边疆建设。通过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了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发展了学生智能;并且阐明实行计划生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从而达到国情教育之目的。 2.教育学生认识我国地理环境形势。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既有山河壮丽、资源丰富的优势,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国地理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山脉纵横,山区面积广大且多高山,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交通发展,造成交通不便,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特别是山区经济十分落后;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致使夏季易涝,其他季节易旱,对农业生产也不利,且降水的变化大,容易造成水旱灾害,以及寒潮引起的霜冻、台风引起的风灾和水灾,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较大危害;内陆无流区广,西北地区沙漠广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这些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利方面,从而从反面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并且不失时机地指出“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地地”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到《土地资源》这一部分时,我带领同学们联系耕地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怎样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树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使命感,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感和神圣感,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自觉遵守和宣传“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的国策,以及国家为保护自然资源颁布的有关法令、法规。同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3.结合实际,加强乡土教育,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而达到国情教育的目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向国家输送德才兼备的劳动者,而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劳动,因此,乡土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在乡土教育中,可以使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面貌、经济建设与远景规划,亲身感受家乡的变化,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使学生毕业后乐于从事家乡的建设,从而为社会贡献力量。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与欣赏美的能力,它同德、智、体、劳等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美产生于劳动,来源于实践。地理教学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它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实际。同时,社会与自然也是进行美育的最生动的教材,包含着不尽的美育因素,可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1.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的美,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祖国处处皆景,不只有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秀丽的峨眉山,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美更寓于一草一木之中,四季不同的变化之中。水的春绿夏碧,秋青冬黑,树木的春英夏荫,秋毛冬骨,春山的淡冶如笑,秋山的明净如妆等都是无穷无尽的美。“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恩浩荡。”在自然美景的熏陶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性情,砥砺品行。 2.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社会美的教育。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的美。社会美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环境的美等。人的美不在貌而在心,“充内形外之谓美”,人的美是同理想紧密相联的。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明确人的美的本质含义,从而提高认识,不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所影响、引诱。劳动产品的美是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的物质形态。劳动产品大到建筑,小到玲珑的雕刻,以至一笔一纸,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灵光。在地理教学中,要设法引导学生发现里面的劳动的美,认识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认识到家乡与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增强信心,投身到建设家乡与祖国的壮美事业中去,投身到现实美之中去,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劳动中创造美与欣赏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是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又影响着人,环境与自然相互影响,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其中的美。让学生懂得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欣赏环境的美,从而使他们关心自己祖国的建设,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而努力学习。 3.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艺术美的教育。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式,同样也来源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能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影响。在地理教学中,对艺术美的渗透要广泛联系自然美与社会美。同志曾说过:真善美的东西总是与假恶丑的东西相并存,相斗争而发展。通过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使其认识到现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村”正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生活的环境不断恶化,需要人类加以保护与治理,从而增强其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其认识到美的真正内涵。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以替代的。学好地理,可以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健全人才。
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论文: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探析 1概述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内容 随着人们对英语教学认知的不断提高,对英语教育教学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英语教育教学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新时期的高中英语教育教学主要是讲解英语课文,分析课文中陌生词汇并对其句式搭配与常见用法进行深入探究,不仅如此,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还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英语语法的掌握,增大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除此之外,英文写作也是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短文的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与语文运用能力,为英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教学内容,高中英语教师根据教学效果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法,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成为了广大英语教师共同探索的问题。 2探讨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同学们更加适应新时期高中英语的学习,必须要掌握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下是对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方法的具体探究。 2.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只有师生关系和睦,学生才不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自主学习英语。若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付出较多的努力。在自身素质方面,教师本身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定期的外出学习,不断的充电与自我沉淀,确保让同学们信服,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务必要大方得体,不仅如此,教师要注意授课时的态度表情等,适当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添学习热情。在课堂后,充分的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关心同学们的英语学习情况,让学生体会到平等、和谐、轻松的氛围。这样学生就不会在课上失去安全感,安全感是学生课上不焦虑、不胆怯、不害怕的保证。在生活上,要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迷茫时指明方向。如此一来,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尊重爱戴教师,就会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立。 2.2提高学生对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 若要提高学生高中英语学习质量,就必须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英语教育的重要性。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英语的应用频率不断的增大,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已经成为了当代人才的必备技能之一,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可以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不仅如此,英语也是高考的重要学科之一,所以英语的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讲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学习英语,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 2.3传授英语学习技巧 掌握学习技巧是改善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高中英语学习有许多技巧需要掌握,例如语法应用技巧、阅读理解技巧、写作技巧等,学生掌握了这些学习技巧,就可以更加熟练的掌握英语教学内容,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灵活解决英语学习中的难题,让英语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不进如此,技巧的掌握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考试成绩,大大改善英语教学效果。 2.4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可以辅助课堂教学。结合了实践教学,就可以辅助课堂教学,使其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理解上由难变易,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在授课方面,教师要将课堂中书本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可以通过采取“情景模拟”的办法创设学习情境,将课堂教学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与加深印象。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不仅要有基本的课堂知识巩固,还要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的内容,合理控制理论基础与实践内容的比重,这样学生通过课后作业也可进行实践学习,大大改善了实践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提出探索性问题,留给学生们自由思考的空间,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陈述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实际证明见解的正确性,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勇敢探索的精神,还强化了英语学习能力。在课外活动的开展方面,为了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要积极开展英语实践学习的相关活动,例如英语作文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锻炼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与口语表述能力,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如此一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课程,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 2.5拓宽学生知识面 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讲的详尽透彻,更要注重课外知识的讲解,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词汇量的掌握方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上的单词及用法,还要鼓励掌握更多的词汇。近年来高考的阅读生词量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累大量生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方法猜出生词的意思、词性等,同时教师要让学生确定词汇记忆的重要性,掌握单词记忆的方法,随时辅助学生温习、查找、落实,丰富学生的词汇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英国与美国的文化背景,很多阅读短文都需要结合英美两国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的理解。学生要阅读更多的课外材料,拓宽自身知识面,才能更加灵活的面对英语学习中的各种难题。 3结语 综上浅述,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对高中生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传授英语学习技巧、重视实践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促进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 作者:郭妍湫 单位:岫岩满族自治县岫岩高级中学 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考 一、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资源不注重质量 目前的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强调量的积累,涵盖大量的英语教育教学信息,但这些信息跟英语教育教学并不匹配,对于学校的英语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收集人员大多不了解,盲目地收集英语教育教学资源,而不注重英语教育教学资源的具体用处,既浪费了时间,又占用了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空间。所以,目前开发的许多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尽管有海量的资源,但对于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可用于课程的哪一个环节,进行怎么样的知识英语教育教学,解决教师的哪些英语教育教学问题仍不够明确。过分重视量的建设,而忽略质量的建设,导致资源库的浪费。 2.对英语教育教学设计技术不够重视 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也需要英语教育教学设计的技术,这两者相互联系。具体到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一是建设者需要通过英语教育教学设计的技术将建设理念表现出来,再通过信息的编码进行和传播。许多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忽略了英语教育教学设计技术,往往把原有的资源进行新的开发之后出来,就算达到了目的。这导致资源库的建设陈旧,不符合英语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满足不了新课标的要求。 3.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管理制度缺乏 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教育在英语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至关重要。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但实际情况是,教师在学校是合作关系,同时是竞争关系,教师自己所掌握的经验和英语教育教学资源是教师获得专业地位的重要保证,教师可能担心一旦共享这些经验和资源,其专业地位将丧失。由于对自身利与弊的考虑阻碍了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进程,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估体系,将教师的共享成果纳入考核部分,同时对积极参与共享的教师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奖励。只有加强对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管理建设,才能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断从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资源库库建设不断完善。 4.内容堆积混杂,检索困难。 资源库中资源由于“只投不出”或“只投不管”,造成大量的资源堆积,有的重复、有的格式不对,资源库俨然成了“仓库”。教师如果想从“仓库”里寻找需要的资源,往往要逐个打开,大海捞针似地查找资料。寻找过程,耗时耗力,工作量大,而且常常“空手而归”。因此,很多情况下,教师宁可选择使用搜索引擎等在网上查找资料。网上虽然相关资料很多,但是资源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教师教学的个性需求,所以资源的利用率很低;而且网上各类资源命名、分类标准不一,教师常常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检索需要的教学资料,所以资源寻找耗时耗力。针对上述的分析,我们从生活化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健全和优化入手,提出了提升以“一键式”为特点的生活化英语课程资源库有效运作的实践研究。对资源的入库、修改、删除、属性设置等进行相关管理,使资源库具有便捷性、丰富性等特点,能够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生活化英语课程资源服务,为教师实施英语教学活动提供最大的自由度。 二、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策略 1.资源库建设的选择性原则 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立足学校的英语教育教学实际,以改善英语教育教学为目的。学校对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有选择性,将需要的资源纳入建设的范畴。一些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在学校的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没用用到,则不需要对其进行建设,这样既提高了建设的效率,又提高了资源库建设的质量。比如,若学校不存在网络授课,那网络授课就可以剔除在外。 2.循序渐进,逐渐完善 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完善,需要教师在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并将这些积累的经验和资源进行共享。教师作为英语教育教学的参与者,每个人的能力及参与积极性不同,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英语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任务。因此,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循序渐进,分段进行,依据实际需要开发资源,并及时对资源库进行建设和补充。 3.建立完善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制度 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是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体。教师参与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一是需要一定的技术。英语教育教学资源是否优良,要看教师在教育英语教育教学应用中的效果如何。因此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参加各种英语教育教学形式的比赛,通过专家评审来评价英语教育教学资源。二是教师需要积极形成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并共享资源。这需要学校有良好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使教育资源库建设深入开展,教师才能积极参与到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并运用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进行各项英语教育教学活动。 4.规范资源管理和评价机制 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需要多方面积极参与,需要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总结资源库的不足和缺点,并及时对资源库进行建设和补充。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适合学校的英语教育教学资源评价体系,对学校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规范。同时,对英语教育教学资源的管理要进行创新,运用科学创新的方法对英语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英语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 5.发展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同时对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更多的要求,资源库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一方面,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培训力度。针对性地对师生进行培训,可以采用经验交流式,研讨式等方法,同时对技术层面进行培训,提高技术能力,加强理论层面的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应着重开好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导向,采取多种手段强化信息技术课程的英语教育教学效果。再者,在实践中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信息技术能力,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师生的应用能力。 三、总结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在教育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使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关键,是教师了解信息获取知识的源泉。教师是课堂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完备的备课、课件及再学习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背景,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方便了教师获取信息,提高了使用各种英语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只有在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中采取选择性原则,分段实施,逐步完善,建立完善的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制度,才能更好地建设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更好地开展英语教育教学。 作者:窠旭伟 单位:定西市第一中学 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使得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同于以往的英语教学,新课改后的高中英语教学发生了很多根本性的变化,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英语教学从学生学习兴趣、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以及文化意识等方面出发,倡导多种学习方式,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 作为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想要改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首先就应该转变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意识。提升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综合专业素养,增强教师应用新教学材料的能力,毕竟我国目前针对高中英语教学资料和优秀案例方面已不再和改革前那样匮乏,而且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地高中学校已基本建设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因此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网络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以此才能充分利用网络中优秀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进而改变以往面向英语课本教材的教学模式,同时通过网络还能够了解到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而推进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完善,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二、课堂教学中的小游戏大课堂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多开展一些有关英语知识和教学内容的小游戏,因为在学生参与课堂小游戏的时候,会逐渐形成自主探究意识,而且学生很容易从这种教学方式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获得自信,学生的脑海中会深刻记忆下一些特别游戏的知识,当学生在回忆游戏的时候,游戏所涉及的知识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加深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记忆,同时一些小游戏还能起到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作用,因此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适时采取一些小游戏,转变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的教学水平,进而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课标改革就是要将一些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丢弃掉,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改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引进一些新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的时候,就可以向学生分享形象记忆法、联想与分类记忆法等经典或者新的记忆方法,以此提高学生英语词汇的记忆能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也需要适当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也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关键所在。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可以发现,很多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迟迟得不到提升,这些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所处在的中文语言环境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因此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外语语言环境的创设,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这样的情景教学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英语掌握情况,适当使用英语来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中适当贯穿英语文化,循序渐进之下,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同时还能从中掌握一定的交际语言,逐渐形成英语思维,当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能为学生创设纯英语的学习环境中,使其熟练的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2.研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在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应用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以往高中学生被动式学习的状态,使其英语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有效提高。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很多小组,在慢慢培养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了解到所需要学习并掌握的课堂内容,从而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迅速进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而且在以小组形式进行预习的过程中,英语积极性强的学生还能够很好的影响积极性和自主性不强的学生,并且在教学中,英语成绩好的学生还能够分享自己的预习和学习经验和方法,不仅丰富了课堂学习的内容,还让学生融入到了教学中。 3.小组探究合作式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在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应用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高中学生被动式学习的状态,使其英语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有效提高。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很多小组,在慢慢培养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了解到所需要学习并掌握的课堂内容,从而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迅速进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而且在以小组形式进行预习的过程中,英语积极性强的学生还能够很好的影响积极性和自主性不强的学生,并且在教学中,英语成绩好的学生还能够分享自己的预习和学习经验和方法,不仅丰富了课堂学习的内容,还让学生融入到了教学中。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模式来说,必须要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及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不断改变和完善其教育模式,这样不仅是为了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更是为了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作者:吴萍 单位:安徽省六安市第二中学 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探析 英语教育是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自身来讲,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是为未来奠定了文化基础,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以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为切入点,概述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内容,切实探讨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方法。 1概述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内容 随着人们对英语教学认知的不断提高,对英语教育教学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英语教育教学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新时期的高中英语教育教学主要是讲解英语课文,分析课文中陌生词汇并对其句式搭配与常见用法进行深入探究,不仅如此,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还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英语语法的掌握,增大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除此之外,英文写作也是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短文的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与语文运用能力,为英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教学内容,高中英语教师根据教学效果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法,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成为了广大英语教师共同探索的问题。 2探讨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同学们更加适应新时期高中英语的学习,必须要掌握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下是对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方法的具体探究。 2.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只有师生关系和睦,学生才不会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自主学习英语。若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付出较多的努力。在自身素质方面,教师本身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定期的外出学习,不断的充电与自我沉淀,确保让同学们信服,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务必要大方得体,不仅如此,教师要注意授课时的态度表情等,适当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添学习热情。在课堂后,充分的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关心同学们的英语学习情况,让学生体会到平等、和谐、轻松的氛围。这样学生就不会在课上失去安全感,安全感是学生课上不焦虑、不胆怯、不害怕的保证。在生活上,要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迷茫时指明方向。如此一来,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尊重爱戴教师,就会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立。 2.2提高学生对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 若要提高学生高中英语学习质量,就必须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英语教育的重要性。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英语的应用频率不断的增大,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已经成为了当代人才的必备技能之一,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可以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不仅如此,英语也是高考的重要学科之一,所以英语的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讲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学习英语,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 2.3传授英语学习技巧 掌握学习技巧是改善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高中英语学习有许多技巧需要掌握,例如语法应用技巧、阅读理解技巧、写作技巧等,学生掌握了这些学习技巧,就可以更加熟练的掌握英语教学内容,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灵活解决英语学习中的难题,让英语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不进如此,技巧的掌握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考试成绩,大大改善英语教学效果。 2.4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可以辅助课堂教学。结合了实践教学,就可以辅助课堂教学,使其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理解上由难变易,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在授课方面,教师要将课堂中书本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可以通过采取“情景模拟”的办法创设学习情境,将课堂教学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与加深印象。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不仅要有基本的课堂知识巩固,还要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的内容,合理控制理论基础与实践内容的比重,这样学生通过课后作业也可进行实践学习,大大改善了实践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提出探索性问题,留给学生们自由思考的空间,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陈述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实际证明见解的正确性,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勇敢探索的精神,还强化了英语学习能力。在课外活动的开展方面,为了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要积极开展英语实践学习的相关活动,例如英语作文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锻炼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与口语表述能力,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如此一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课程,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 2.5拓宽学生知识面 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讲的详尽透彻,更要注重课外知识的讲解,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词汇量的掌握方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本上的单词及用法,还要鼓励掌握更多的词汇。近年来高考的阅读生词量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累大量生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方法猜出生词的意思、词性等,同时教师要让学生确定词汇记忆的重要性,掌握单词记忆的方法,随时辅助学生温习、查找、落实,丰富学生的词汇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英国与美国的文化背景,很多阅读短文都需要结合英美两国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的理解。学生要阅读更多的课外材料,拓宽自身知识面,才能更加灵活的面对英语学习中的各种难题。综上浅述,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对高中生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传授英语学习技巧、重视实践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促进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 作者:郭妍湫 单位:岫岩满族自治县岫岩高级中学 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论文:谈如何改变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英语的教学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改变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现今的社会越来越强调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只是简单满足应试的要求已经不符合当今英语教学的潮流。现今高中英语的教育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各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改变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从教学设计入手 在对于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从教学设计入手,这样从上层结构设计上更多的考虑学生以及时代的需求,从而做到提升学生的素养,使学生学会更好地学习。而对于教学设计的改革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多样的方法,作为教师应该在考虑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及方法。例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曾采用任务教学法,这一教学方式将教学与任务相结合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这一教学方式的关键点就是为教学目标设计难度适中的任务,使学生能够在自身能力的范畴之内完成任务,而且又能在完成任务的^程中得到提升。一般来说,教师给学生的任务应高于学生语言水平,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能够感受到知识上的差距,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的短板,让其能够找到自身学习的方向,从而使其在学习能够更加努力。同时,教师在应用任务教学的过程中也应重视教学任务所设计的可操作性,对于这一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去进行处理,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托教学内容来展开教学。如,若教师想让学生去通过与外国人进行英语对话来提升自身英语水平,就要考虑本地区是否具备完成这一任务的可能性。其他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班本地区的教学设计方式。 2.从课堂设计入手 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教师应该针对于本班教学的课堂情况进行一定的设计,从而使两者相辅相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质。 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将每节课的课前利用起来,号召学生以高考英语词汇为模板每节课学习五到十个单词,然后在课上再对学生英语单词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这样学生的词汇积累量就能逐步完成。当讲授高中词汇用法时,笔者会结合高考题目以及相关语境去讲,并在讲授的过程中会对与这个单词词义相近或者用法相近的单词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词汇的学习过程更系统化,在任务目标的时候也更有条理性,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这样根据学生及高考情况所设计的词汇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从多样形式入手 在实施任务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如可先布置任务再完成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也可先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再给学生布置任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的实施形式,从而使学生能更积极性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 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实施素质教育会结合学生的天性去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基于布置的任务自主去进行知识的探索,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掌握主动权,更加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与自身对于英语的感知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种学习方位的转变,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4.从教会方法入手 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外更多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好的学习,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更多启发式的教学,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开展更多的自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增加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于学法的理解,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 例如,笔者在讲授文章时结合文章内容还传授给学生以下几个: 其一,把握英文阅读过程中的起承转合,要学会辨别有这些特征的衔接词,从而提升对文章细节的把握;其二,可通过文章的首尾句把握文章的主旨,提炼出文章中的信息,从而对于文章能大体的把握:其三,遇到不懂的单词可结合上下文推测,锻炼其对于文章的把握能力: 这样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对于怎样阅读文章以及如何学习就能够有清楚把握,再加上相应的练习,势必会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学习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5.总结 在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模式下实施开展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以及时代的需求,从自身做起,改进教学的方法,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出发,从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素养入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使学生在学习习惯的影响下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使其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够有一席之地。 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论文:小议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建议 摘 要:教育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总会被赋予新的符合时代气息的内容,所以,教育教学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高中英语教学作为高中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它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行变革。再有,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越来越明显的被人们认知,素质教育就是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呈现。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需要针对教学现状,立足学科特点,进行符合社会发展,教育理念发展的变革。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建议 教育教学不能也不会是固化的存在,如果教育教学真的成为固化的存在,那么整个社会都不会发展。社会需要能够促进其发展的具有能力的建设者,学校教育就需要输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建设者,而这一切都要求教育教学进行变革。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现状是怎样的呢?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又该怎样进行呢? 一、现状分析 目前。英语教育教学备受争议,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对于英语教育教学的争议虽然不断,但是,争议只源于变革,却不会是“取消”。英语作为国际交流语言存在,其存在意义不用言表。在改革开发之后,我国与国外贸易逐渐加强,这就使得我国越来越重视对英语教育的开展。而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将英语作为高考的重要考试项目之一。在高中开展英语教育,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可以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就业竞争的加大,高中英语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逐渐暴露,我国目前的高中英语教育属于一种应试教育,也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而展开的教育,英语教育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枯燥性,而目前高中英语教育采用的教学方式还在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高中英语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的高中英语教材与国际相脱轨,并不适用于实际的应用中,高中英语教学缺乏必要的实践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中英语教育的质量。另外,我国现阶段的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也并不完善,其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漏洞,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高中英语教育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出现了停滞的状况,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国的高中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改善高中英语教育和政策的现状,从而可以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 二、改革建议分享 1.学习离不开实践 学校教育教学主要在课堂内进行,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也是如此,英语虽然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存在,它的教育教学同样局限于高中英语课堂。英语较为注重实用,而现如今的高中英语教育只注重对英语成绩分数的提升,而忽视了英语的实用性,在设置英语课程的时候,多数都是以基础知识课程设置为主,而忽略了设置实践课程,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实践讲授,积极的用英语与学生进行对话,采用的对话场景要注重贴合实际,高中学校在对英语课进行设置的时候,不仅要设置理论教育课程,同时还要设置相应的实践教育课程,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英语沟通,积极的为学生打造一个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得学生能够提升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可以更好的对英语形成记忆,充分的发挥出高中英语课调整设置的作用,从而可以保障高中英语教育质量的提升。 2.学习离不开兴趣 高中学生虽然自主学习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学习也离不开兴趣的引导,只有是基于兴趣的学习,才会是高效的。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应试教育的方式开展的教学,所谓的应试教育就是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而展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无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严重的消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应试教育是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育发展的现状。我国的高中英语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能够使得高考的成绩提升,这样的目标过于狭隘也过于约束,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转变教育目标,建立适宜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从而使得高中英语教育的效果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一般来说,在学习中,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是否能够取得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明确各个学生的学习动机,针对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障高中英语教育的长远开展。 3.学习离不开方法 每一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根据学科特点让学生掌握适宜的学习方法,无疑会令高中英语学习呈现出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英语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呢? (1)拼读领先。英语单词的拼写和读音经常不一致,但二者之间又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教字母时,就教英语单词的拼读,改变学生现在离开音标就不会念生词的现象,为脱离字典的自由阅读打下语音基础。 (2)读听并举。英语教学应当读听并举,也就是说,学生所读的材料都应当同时是有声的。学生可以先读后听,先听后读,或边读边听,总之要读听结合。而且重要的是,要反复朗读,细心模仿。 (3)分级增量。学生的阅读材料需按照词汇量和语法项目量分成不同级别,级别越高,阅读量越大。规定每天的生词记忆量,在课外进行好的英语文章的阅读,阅读材料必须兼具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 (4)整体吸收。大量阅读的目的就是力图达到对整体语言的自然吸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各种词典,更重要的是怎样从整体上把握所接触到的英语语言,利用上下文或语境猜出生词的意思。(5)促进说写。读听是输入,说写是输出,四者同样重要,因为彼此可以互相促进。学生学英语,一开始应当读听说写并进,过了日常对话关以后,就可以把学习重点放在阅读、听读和写作上。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是时展的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要符合时展的需求,所以,教育教学变革是必然的。不过高中英语教育在现阶段的开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而且相关的教育政策也不够完善,这就使得高中英语教育的质量大打折扣,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每一位高中英语教师踏踏实实的进行教学实践,促进高中英语教学顺利变革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目标解读 摘 要:教育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南针,只有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学生发展规律需求的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教学活动才会是有意义的,学生才能获得有用的知识,才能形成必要的能力。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学段的知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每一个学段的学生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正确解读教育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教学目标的宏观定位,那么具体到每一个学校教育学科,每一个教育学段,又该怎样对教育教学活动目标进行正确定位呢?尤其是对待正处于特殊发展时期的高中学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目标又该做出怎样的定位呢?本文就是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对高中英语教学目标定位的解析。 一、原则解读 教育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遵循的主要依据,只有正确的制定教育教学目标,解读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才能顺利的、有意义的开展。所以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要先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目标,符合社会需求的目标。教育目标的定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准确的定位教育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下去。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中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教育目光过于集中于考试分值上,错误地把在高考中取得较高分数定位成了英语教育的唯一目标,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在近期的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应该从“取消高考英语”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高中英语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定位教育目标应遵循的几大原则主要包括:①科学合理性原则,即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应该立足于科学合理的原则上,不能脱离了英语的实际教学情况;②丰富多样性原则,即高中英语的教育目标要摒弃传统模式下的单一分值性,从语言、逻辑、技巧、能力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教学;③阶段性原则,即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英语教育目标作出不同的定位,使其能够始终同教师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等。 二、定位解读 1.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目前,英语教育教学面临着全新的考验,教育教学“方向”何去何从?作为教育者要明确一点,高中英语教学面临的应该是改革而不是“取消”。通过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英语作为国际交流语言的“存在”,对其学习是必需的,所以英语教学的方向应该是革新。不过不管做怎样的教学革新,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掌握都是必需的。在“取消高考英语”的大环境下,高中英语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在英语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英语是世界上广为通用的一种国际语言,无论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会伴随着英语的存在,让学生实际拥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远远要比在高考中取得较高的成绩来得更为重要。因此,高中英语在定位教育目标的时候,应该把英语看成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型科目来展开教学活动,更多地以英语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口语能力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此外,还应着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逐渐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英语素质,能够对自己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加以灵活地运用。 2.教学目标定位于素质教育 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应试教育教学的不足越来越明显,素质教育快速的广泛的开展起来就是为了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高中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教学的影响,“考试型”英语学习极强,而“实用型”英语学习不足。虽然说要将英语排除在高考科目以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英语就再也不参与任何形式的考试了,还是可以通过考试的方法来检测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让高中英语同应试教育长期维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长时间以来的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是根深蒂固了,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要在短时间内让英语完全脱离应试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加之,应试教育的利与弊是共存的,利在于应试教育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弊在于应试教育使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目的都太过于功利。所以,在英语取消高考以后,还是可以利用适当的考试检测来检验高中英语的教学成果,降低学生的应试压力。 3.教学目标定位于知识应用与实践 英语作为一门外来应用语言的学习,其学习活动的目标就基于应用。所以,高中英语的学习不能是“书面知识”的模仿,而应该是“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知识来源于与生活,又应用与实践,这是所有知识学习的共同特点。“中国式英语”的产生,其实就是长期以来英语教学脱离实践造成的。对于英语教育而言,实践环节是尤为重要的。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能力往往只表现于试卷上,而不具备较高的使用能力。新时期的高中英语教育目标应该较多地定位在学生的英语实践环节,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对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进行锻炼和提高。例如,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以各种热门话题为题的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辩论赛等;可以适当地增加外语教师的代课时间,让学生能够有足够多的机会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语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除此以外,高中学校还可以将大学阶段的校企合作环节提前应用到高中英语教育中,为学生提供一些能够与社会实践紧密接触和联系的机会,在充分实践的过程中得到英语能力全面提高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高中英语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现在正面临着社会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双重考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以发展为依据,以实用为依据,在定位的过程中还应遵循一定的具体原则,在此基础上,融合更多的有助于定位和实现高中英语教育目标的具体措施和策略,让高中英语教育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面,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基础上起到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果的作用。 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论文:试论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到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过渡 【摘要】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连贯性贯穿英语教育教学始终,英语学习被划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各阶段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存在异同。作为重要的学习阶段,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不仅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开辟了新的教育教学方向。现对初中英语与高中英语在教师和学生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初中到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过渡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育教学 高中英语教育教学 过渡 从知识范畴角度来看,初中英语和高中英语同属于一种范畴[1-2]。但受到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主体以及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初中英语与高中英语如何有效衔接、高效过渡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纵观初高中英语教学现状,两阶段在教育教学方面仍存在差异,若想解决这一问题,则务必实现各种要素间的有效过渡和衔接。 一、初中英语与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差异 (一)学习内容上的差异 初中英语的语法教学中,更加重视全面教学,教学中涉及的语法概念通常较为全面,但不具体、不深入,关于语法的针对性考核点也相对较少。在词汇中,初中英语的词汇量少,对学生的词汇掌握要求也相对较低,通常为2000左右[3-4],同时单词的记忆和理解难度小,多数需要死记硬背。在文章和句子的理解方面,初中英语篇章学习中更侧重于简单句,在理解上也相对较为简单。 在语法教学中,高中英语更加注重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延伸语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讲解常用语法。在词汇教学中,高中英语教学对词汇量的要求加大,不仅要求学生的词汇量在4500以上[5],同时需要学生重点学习词语的衍生词。在理解能力方面,高中英语侧重在简单句的基础上对复杂句进行理解,高中英语也将句子结构分析作为教学重点。 (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初中英语课堂上,学生往往能在课上积极发育,主动回答问题,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学生能够主动发言的机会不多,课堂沉闷。导致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初高中英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差异。初中英语往往更加重视在导入环节及其他各教学环节上呈现新知,课下练习形式也多种多样,教师更加善于采用游戏、视频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但在高中英语课堂上,由于教学内容过多,教师则通常选择以自身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则出现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的局面。久而久之,学生则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地位,并逐渐丧失了课堂活动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学生方面的差异 在初中向高中过渡期间,学生在学习思维和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英语教学质量。一方面,初高中学生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初中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理解相对较为浅薄,认为英语单词简单,语法知识容易,短文理解方面也不存在问题等等。这则导致在其初入高中时,难以接受高中快节奏的教学方式,同时也难以及时转变英语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学生在初入高中时的自主学习能力欠缺,高压、重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方式导致其自身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难以及时调节自身心态和想法。长此以往,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直接导致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下滑。 二、实现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向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有效过渡 (一)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过渡 教材是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若要实现教学内容上的有效过渡,高一英语教师则要迅速实现初高中英语教材的贯通,这也是实现初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衔接的基础。首先,高一英语教师要了解初中英语的大循环理念,并明确了解到初中毕业生大概掌握的词汇量和词汇难度,对比初高中英语学习中句型、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某高中为例,在高一新生入学后,高一英语教师通过笔试、口试等多种形式调查了解了学生的英语知识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现有的英语知识水平了然于胸,为高中英语教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词汇、句型、语法等英语知识的学习上,高一英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不断在学习过程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时常听取学生的反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强度要适中。教师的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做好教学反思,明确学生在阶段性的英语教学中学到了什么,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理想效果,还有那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改进。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只有及时改进才能彻底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默契配合。最后,高中英语学习的知识强度和学习难度均高于初中,但英语毕竟是一门用于交际的语言。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逐渐掌握了高中英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并逐渐适应学习节奏和学习方式,最终实现完全的自主学习。 (二)实现教学方法的有效过渡 在初中向高中转变的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交替使用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以及接受程度,灵活变通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此外,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其建立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体位,调动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高中课堂不应仅仅是枯燥、乏味的讲解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以“School Life”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应一改传统的教学策略,而是在课堂开始前,鼓励学生使用英文进行自我介绍,并与同学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说出自己对新学期和高中阶段学习的理解,以及自己理想中的高中阶段学习是什么样的。教师可在学生讲完之后与其互动,调解传统高中英语沉闷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教学过程更加主动,也可体会到新阶段英语学习的乐趣。 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论文:基于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 摘 要: 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关键,是教师了解信息获取知识的源泉。教师是课堂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完备的备课、课件及再学习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背景,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方便了教师获取信息,提高了使用各种英语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 关键词: 英语 教学 资源库 随着学校对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不断重视,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一线的教师,在课件和课案中都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然而,这些资源由于学校缺少良好的有效管理措施,往往由于教师的退休等不同原因而逐渐流失。高中是学生教育的基础阶段,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对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获取知识的能力,利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研究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优质的资源库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获取知识的背景。本文对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策略,为更好地完善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一、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资源不注重质量 目前的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强调量的积累,涵盖大量的英语教育教学信息,但这些信息跟英语教育教学并不匹配,对于学校的英语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收集人员大多不了解,盲目地收集英语教育教学资源,而不注重英语教育教学资源的具体用处,既浪费了时间,又占用了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空间。所以,目前开发的许多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尽管有海量的资源,但对于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可用于课程的哪一个环节,进行怎么样的知识英语教育教学,解决教师的哪些英语教育教学问题仍不够明确。过分重视量的建设,而忽略质量的建设,导致资源库的浪费。 2.对英语教育教学设计技术不够重视 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也需要英语教育教学设计的技术,这两者相互联系。具体到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一是建设者需要通过英语教育教学设计的技术将建设理念表现出来,再通过信息的编码进行和传播。许多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忽略了英语教育教学设计技术,往往把原有的资源进行新的开发之后出来,就算达到了目的。这导致资源库的建设陈旧,不符合英语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满足不了新课标的要求。 3.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管理制度缺乏 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教育在英语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至关重要。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但实际情况是,教师在学校是合作关系,同时是竞争关系,教师自己所掌握的经验和英语教育教学资源是教师获得专业地位的重要保证,教师可能担心一旦共享这些经验和资源,其专业地位将丧失。由于对自身利与弊的考虑阻碍了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进程,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估体系,将教师的共享成果纳入考核部分,同时对积极参与共享的教师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奖励。只有加强对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管理建设,才能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断从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资源库库建设不断完善。 4.内容堆积混杂,检索困难。 资源库中资源由于“只投不出”或“只投不管”,造成大量的资源堆积,有的重复、有的格式不对,资源库俨然成了“仓库”。教师如果想从“仓库”里寻找需要的资源,往往要逐个打开,大海捞针似地查找资料。寻找过程,耗时耗力,工作量大,而且常常“空手而归”。因此,很多情况下,教师宁可选择使用搜索引擎等在网上查找资料。网上虽然相关资料很多,但是资源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教师教学的个性需求,所以资源的利用率很低;而且网上各类资源命名、分类标准不一,教师常常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检索需要的教学资料,所以资源寻找耗时耗力。 针对上述的分析,我们从生活化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健全和优化入手,提出了提升以“一键式” 为特点的生活化英语课程资源库有效运作的实践研究。对资源的入库、修改、删除、属性设置等进行相关管理,使资源库具有便捷性、丰富性等特点,能够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生活化英语课程资源服务,为教师实施英语教学活动提供最大的自由度。 二、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策略 1.资源库建设的选择性原则 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立足学校的英语教育教学实际,以改善英语教育教学为目的。学校对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有选择性,将需要的资源纳入建设的范畴。一些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在学校的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没用用到,则不需要对其进行建设,这样既提高了建设的效率,又提高了资源库建设的质量。比如,若学校不存在网络授课,那网络授课就可以剔除在外。 2.循序渐进,逐渐完善 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完善,需要教师在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并将这些积累的经验和资源进行共享。教师作为英语教育教学的参与者,每个人的能力及参与积极性不同,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英语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任务。因此,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循序渐进,分段进行,依据实际需要开发资源,并及时对资源库进行建设和补充。 3.建立完善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制度 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是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体。教师参与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一是需要一定的技术。英语教育教学资源是否优良,要看教师在教育英语教育教学应用中的效果如何。因此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参加各种英语教育教学形式的比赛,通过专家评审来评价英语教育教学资源。二是教师需要积极形成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并共享资源。这需要学校有良好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使教育资源库建设深入开展,教师才能积极参与到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并运用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进行各项英语教育教学活动。 4.规范资源管理和评价机制 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需要多方面积极参与,需要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总结资源库的不足和缺点,并及时对资源库进行建设和补充。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适合学校的英语教育教学资源评价体系,对学校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规范。同时,对英语教育教学资源的管理要进行创新,运用科学创新的方法对英语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英语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 5.发展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同时对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更多的要求,资源库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一方面,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培训力度。针对性地对师生进行培训,可以采用经验交流式,研讨式等方法,同时对技术层面进行培训,提高技术能力,加强理论层面的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应着重开好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导向,采取多种手段强化信息技术课程的英语教育教学效果。再者,在实践中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信息技术能力,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师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在教育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使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关键,是教师了解信息获取知识的源泉。教师是课堂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完备的备课、课件及再学习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背景,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方便了教师获取信息,提高了使用各种英语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只有在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中采取选择性原则,分段实施,逐步完善,建立完善的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制度,才能更好地建设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更好地开展英语教育教学。 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论文:将翻转课堂引入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初探 摘 要:从英语的学科特点、英语教育教学的过程和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等角度探讨了把“翻转课堂”引入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可行性和给英语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同时介绍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翻转课堂;英语教学资源;文化;兴趣 翻转课堂是一种“反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形态中,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教学视频,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和教师面对面交流探讨。在高中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入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探究的一个课题。 一、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引入翻转课堂是英语学科特点的要求 英语教学作为非母语的语言教学,“承担着开发智力,开阔视野、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了解文化差异,树立良好世界观的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原汁原味富有时代感的文字材料、纯正的发音以及异国情调的文化氛围,而强大的网络正好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高中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所以,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不必拘泥于枯燥的教材,只要根据大纲的话题要求选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素材,比如,一些分级阅读材料、英文报纸或电影、新闻、英文歌曲甚至英语广告都能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培养英语思维习惯创造条件。其他学科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经常要制作微课视频,而英语课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有更多的素材可供选择,有时甚至不需要自己制作教学视频,由学生自己挑选。例如,在必修三“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外观赏自己喜欢的英语电影,并表演其中的片段。有的学生选取了《爱丽丝漫游仙境中》那个丑皇后把偷吃果酱的青蛙拖出去斩首的片段,有的学生表演了笑话《警察与小偷》的片段,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使课堂表演高潮迭起,通过欣赏和表演,学生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体会到了剧本的语言特色。 二、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引入翻转课堂是英语学习过程的要求 语言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外语教育是对另一种文化理解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习文化,因此,在英语教育教学中要努力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在英语学习中,单靠课堂45分钟的输入是远远不够的,翻转课堂把输入主要放在课外,对于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因为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必然要做大量的阅读筛选,与英语亲密接触,这等于引导学生创造并进入语言环境。我们都知道这么个例子:把一个语言学习者放入母语国家三年,他就会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并且知道入乡随俗。如果我们高中三年的英语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自觉创设语言环境,那么这种英语教育就是成功的。我在必修五Unit 2 The UK单元教学中先让学生熟悉教材中的词汇,然后提供了英国历史的小短片、女王演讲的视频和凯特王妃婚礼的书面新闻,让他们回去观看学习,在课堂上分享讨论。学生根据ftbt师提供的材料,结合自己所学的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在课堂用英语思考交流,有的学生还模仿女王的演讲,惟妙惟肖。课后学生把自己课堂分享的书面材料贴在学习墙上展示,有的学生把自己阅读的莎士比亚作品带到教室的图书角,创造了浓浓的学习气氛和文化氛围。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整理和讨论,更深层地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这个国家的文化。通过翻转课堂,教材中所学的词汇和句子不再只是字、词、句的语法组合,而是实现了从语言意识到文化意识的转换,语言元素一个个都鲜活起 来了。 三、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引入翻转课堂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 大家都讨厌《灰姑娘》中的后妈,为了阻止灰姑娘参加王子的舞会,把各种豆子混在一起让她去分类,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机械操作中。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一些英语教师事实上扮演的也是后妈的角色,不仅课堂上教授大量的词汇和语法,在课后也通过词汇抄写和语法练习绑架了学生的时间。虽然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工具已经进入课堂,但多数教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只是使用课件把教材中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示而已,教师为了保证所谓课堂教学的完整性,通常会灌输大量的内容,有时学生连记笔记都来不及,更甭提消化吸收了。这种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方式使高中生对英语科的学习感到厌烦,曾经有高三学生说:“我英语读得好不是因为我喜欢英语,而是因为高考它占的分值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使学生从对语言文化的机械学习转为愉快的语言文化之旅,这种愉快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兴趣是语言习得的主要动力。 总之,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时间,将学习主动权由教师转交给学生,这对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论文:新时期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探析 摘 要: 只有阅读才能理解和体会书面的基本信息,也是对问题的观察、对问题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解决等综合能力加以培养,英语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深入教学。 关键词: 新时期 高中英语 教育教学 有目共睹,要理解和吸收书面上的信息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阅读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更好地解决问题。大量词汇、丰富的句型、众多语法总是蕴含在英语的阅读材料之中,同时英语独特的表达习惯和社会的文化知识背景隐藏其中,这些都是阅读理解中的障碍。现在我们首要的问题是通过掌握和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提高教学效率要重视师生关系的良好培养 要达到教学目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其基础保障。只要师生关系和睦,学生就会自主地阅读、学习。教师要以注重自身行为作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这样教师就要注重自己课上的言谈举止、态度表情等这些影响学生学习动力和热情的举止。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赏识、鼓励等,会让学生体会到平等、和谐、轻松的氛围。这样学生就不会在课上失去安全感,安全感是学生课上不焦虑、不胆怯、不害怕的保证。提倡求异,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加以更有效的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靠学习动机推动,要搞好学习就要明确学习动机,只有学习动机明了,学好英语才不会成为空谈,教师只要在这些方面的引导和鼓励上加以注意,正确的学习动机才会形成。教师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培养时,首先要告知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其次要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加以自主学习兴趣的提高。只有对学习产生深厚兴趣和强烈渴望,学习就会变成一件愉快的事,这样学生就会轻松地自主学习,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增强阅读能力。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要重视阅读方法 学习方法,是从古到今探讨的话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言而知方法多么重要。现在高中英语教学阅读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的,在追求平等教学的同时改变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尤为重要。从上到下,阅读方式占据学生的一部分,这样就能很好地抓住整篇文章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每篇文章都要有选择性地细读,有选择地略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时要挖掘作者内在的含义。还有阅读时一行一行的细读,有时又过多地对语法进行分析,更有甚者在字典中逐一查找。这些错误阅读习惯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思路,阅读速度也大大降低,这些习惯都要加以改正。在阅读中我们要学会一些猜生词的方法,而不是急于查字典。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猜测单词,或完全可以在不影响答题的情况下将此词略过,在准备阅读一篇文章时,可以对后面的题目加以了解,做到有目的地阅读文章寻找答案,这样我们会获取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组织互动小组,阅读完后学生可以一起探讨句子结构、文章内容和相应的主体思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可以翻译出自己不明白的句子、不理解的单词和短语,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合作带来的喜悦。有时学生对通过自己研究探讨出来的知识内容记忆的深刻程度远胜过教师的直接讲解,这将成为英语学习的手段和途径。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把阅读能力的培养融入整个中学教学过程,大量的阅读实践能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这是渐渐进步的复杂过程,要养成阅读英语的好习惯就要经常阅读、坚持不懈、广泛阅读,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他们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同时学生对问题发现、问题解决、英语思考、英语交际等方面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培养,渐渐地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发现自己的阅读能力在不断提高,这样看来,教育的重要意义是教育方法的教学。 三、增加积累学生的词汇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的词汇量是高中英语阅读的基础训练,要增加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量是不行的,近年来高考的阅读生词量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累大量生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方法猜出生词的意思、词性等,同时教师要让学生确定词汇记忆的重要性,掌握单词记忆的方法,随时辅助学生温习、查找、落实,尽量让学生掌握更多词汇,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高考的阅读题材很多,都具有相当大的实际作用,倾向于考查学生应用英语处理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扩大课外阅读的同时多了解英美的背后文化。 四、结语 经以上分析总结,现在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必不可少,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先进阅读方法的指示、大量词汇的积累、知识面的扩展等方法相结合,这样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才能提高。 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论文:浅谈提高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摘要: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服务的。本人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多年,下面就从有效课堂教学中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方法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很多,具体情况还的具体分析,本文结合多年以来的经验和学生实际谈谈一些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以供同行分享。 一、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外语学习和母语学习最大的不同就是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而语言环境是语言存在的条件,离开具体的语境,语言就失去了实际的含义,只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罢了,IT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技术也走进了课堂,为我们的英语课堂情景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它能创造一种融真实性、交际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语言,领悟语言,掌握和运用语言。如我在讲解几种时态时,举出一例:“Whatkind of person was I before Amue Sullivan came?”和“VVhat kind of person was Iafter Aunie Sullivancame?”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观看,完整再现r当时的情景,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加深了学生学习的印象。 二、依据《新课程标准》灵活处理教材,充分备课 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面对新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课书”的过程。教材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教材,束缚在教材所规定的内容里,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特别是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内进行挖掘、编排和再创造,并有的放矢地进行教材的知识与能力的拓展,教学设计新课程标准概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在用中学”的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将教材与社会热点、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恰当进行教学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促使学生在听中学、在读中学、在合作中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语言环境中吸收知识、活化知识,并形成学习技能,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课标”,活化教材,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充分备课,注意细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教师要在对所教语种的语言、词汇、语法等掌握扎实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要有较强的口语能力,掌握相当的跨文化背景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有深入浅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这样才有能力厚积薄发,创设出符合教材、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情境。使师生的语言交流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其次,要建立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这与教师的素质有重要关系。上课时,教师在言语表情、目光、姿态等方面都应该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怀、欣赏、肯定和鼓励,避免以批评或责备的目光注视学生,也不要用埋怨和训斥的语气去批评回答出错的学生,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蔼的态度,以缩短师生间的细腻距离,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四、教师要树立大英语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学习 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要使英语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科学的方法是通向高效学习的桥梁:要让学生具有知识的迁移能力,能科学地把握课堂时间,学会创造性学习。所以,学生的知识学习、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和情感都要渗透到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和谐作用,尽力使其合力走向良性正循环。英语教学始终牢记用语言做事,交际教学并非仅指口语和听力,而是全面技能,听说读写的相辅相成,语法教学必须有序进行,扎实把好基础,要在教学中重视巩固扩大这些基础知识并学会在语言输出中的应用。 教学中要正确估量教师的态度、价值和个性对学生和学习的影响,着力教师的自主发展,把自己的经验思考转变为以经验为基础的理论思考,有效地提高教学行为的反思水平,增强自己对真实英语的语言应用意识,把自己在新理念下逐渐积累而成的富有个性的见解、创意及教育教学实践案例运用于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步。 五.高中英语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 所谓系统的学习,就是要侧重于归纳和总结。这里指的归纳和总结并不只是在复习阶段的做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归纳和总结已学过的和某些未学过的知识,使之成为知识链,顾及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便于理解和扩大知识面,让单调的课本知识变成积极充实的内容,继而成为学生努力追求的对象。这样学习兴趣和效果会日趋提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我们一齐来努力,前景是美好的。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有一些阻力。一是我们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教育观念的变革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譬如,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一节课如果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讲完,不论这个问题是否重要,有时甚至也不管学生在这节课里学得如何,就认为这节课是失败的。这种想法从普通教师到学校领导,从学生到学生家长都有。这些都是由于思想上教育观念的后置造成的,所以他们根本看不到,也不可能看到变革了的课堂教学的闪光点。二是目前我们英语学科的课程设置对认知目标的要求仍然偏高。这样就迫使教师和学生都在拼命赴进度,把许多精力都放在如何记忆上,同时我们的考试制度又迫使我们把精力放到如何解题上,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三是许多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和软件还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提高。 总之,新课改对我们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思考,及时总结,与时俱进,积极响应英语新课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优化课堂教学,合理运用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论文: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中国在全面实施新课标、新教材时,无论是高中英语教学的理论和观点还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在发生着变革。如今高中英语教师教研工作的关键就是要更新教育理念、研究新教法,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 高中英语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高中英语新课标颁布实施后,高中英语教师教研工作的关键是要更新教育理念、研究教法,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一 英语教育改革的原因分析 第一,英语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我国的经济已日益与世界经济接轨,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社会乃至世界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也正是这一点使得英语教学不得不进行改革。 第二,英语教育改革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新世纪以来,中国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视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为了使素质教育的要求得以实现,就必须改革高中英语教学。 第三,英语教育改革是为了满足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交际能力提出了要求,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二 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要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规范和指导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是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它全面贯彻英语教学原则,落实双基教学要求,突出能力培养。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的目标。 第一,学校应在教研工作方面有所加强。各高中学生的教材教研活动应该与本校实际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另外,教研组的着手点应是落实常规,做好集体备课以及相关考试工作。 第二,将听说读写的关系处理好,教学理念要进行转变,由过去侧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四者的有效结合,不同阶段有所侧重,目标是实现综合提高。 第三,青年教师和教材之间存在矛盾,需在短时间内磨合好,提高自身对教材和课堂的驾驭能力;老教师帮忙,以促进青年教师尽快对教材体系和教法有所把握,尽快实现高效教学。 三 高中教育教研工作改革的关键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第一,高中英语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思想观念,这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上。教师要将自己视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以学生和活动为中心,重点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出来。 第二,教师应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以便使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英语教师要使自己的英语教育教学观念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这对于教师而言,便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先进理念。 第三,学海无涯,勇于学习进取。高中英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是关键。而目前教师在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发展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平衡。(1)教师多忙于教学,缺少在职学习的机会;(2)教师从根本上轻视理论学习,自我满足于已有的教学经验,这就导致教学水平难以达到更高的层次;(3)不少教师还存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存在严重落后的思想观念。所以教师应尽快接受继续教育。 四 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这一原则指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二是体现了思想情感教育;三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升学生的智能。那么凡是违背了这一原则的行为都应予以改善。 第二,多元性原则。现代化教育讲究的是具有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应考虑到我国的地域差异,不能只采用单一的课程设置,要联系这一实际来进行大纲、教材等修订。 第三,因地制宜的原则。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应该对当地或本校的实际加以充分考虑,要依据客观条件,坚持因地制宜。改革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的做法就要大胆去做。 第四,科学化的原则。在英语教学改革中,我们首先要反思英语教学的历史,客观地分析成败得失。其次,我们要善于对他人的成功做法进行学习和借鉴。 五 对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第一,高一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法和新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要让自己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要对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能力着力培养,掌握语言知识的分级要求,做到循序渐进。 第二,高中二年级要对新教材的试教工作进行经验的总结,使单元整体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使教研活动积极稳妥地开展,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关于听说读写的教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高中三年级的英语复习,教师要做好知识的梳理,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知识依旧是重点,同时要重视锻炼学生的语言活用能力,多提供给学生一些语言交际的机会。阅读教学也是重中之重,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逐步提高其阅读能力。 总之,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工具的运用能力,要引导他们从传统的英语学习误区中走出来。英语教育改革就是要努力使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并综合提高其听、说、读、写的能力。 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论文:教师在高中英语教育教学中成为学生朋友的重要性 【摘 要】就英语这一学科,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呢?怎么才能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呢?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具体情况,笔者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中 英语 培养 学习 兴趣 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每当回味这句话时,我感悟颇深。而如何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呢?在静心思索之余,我也不断地尝试着,把这一理念应用到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践:带着高度的教学责任感,掌握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缩短师生彼此距离,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 在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学生有时也想主动学好英语,但是对学习方法却是一片茫然,渴望与老师交流,有时又觉得不好意思,说不出口,于是在英语学习上越学越累,逐渐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成绩一蹶不振。而另一方面,学生一直敬畏的教师,他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有时又难以觉察到学生的这种心理,于是师生之间的那种天然距离,造成了师生彼此信息交流的障碍,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成绩进步。 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够主动找老师交流以解决学习问题呢?有一个方法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其实很多老师习惯性地扮演传统意义上的教,他们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自己停留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方面问题的“解惑”,恰恰是这种传统上的观念,教师就很难把学生带出茫然的被动学习。显然,反过来讲,一名教师,如果既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能够谈心倾诉的益友,那么,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非常融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亦会增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加深,于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就起来了,这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快速提高,无疑是相当有利的。 一、注意走进学生的圈子 平时,我有时也逛逛学生宿舍,养成了跟学生交流谈心的习惯,经常倾听学生的诉说,从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和现状出发,结合英语学习的正确方法和态度,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是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相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 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续不断。教师应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设计每一节课,都使其有趣味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尽量多扬少抑,哪怕这个学生仅仅取得一点进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 三、完善学生的“自我意识” 首先是帮助学生成功。帮助自卑者找回自信,让自信者更自信,特别是帮助所谓的“后进生”制订短期容易达到的目标,帮助他们达到目标并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是帮助学生创新思维。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能够独特地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从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创见。最后是帮助学生结对子,鼓励互帮互学,改变旧的学习方法。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竞争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竞争,充满了走上台来推销自己的时机。这种竞争应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成为习惯性意识,随时准备着抓住机遇,去迎接挑战。 教师在教学中,要纠正学生的保守态度和嫉妒心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念,高尚的思想意识,并身体力行地发动学生,促成他们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勇于表现,不怕竞争的作用,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具体可以分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如教单词可竞争谁读得又快又 好又准;教会话时,可竞赛谁对话正确、流利;竞赛哪个组,哪个同学先背出来。这样竞赛项目一出来,同学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总而言之,教师在高中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缩短师生彼此的距离,而且能够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兴趣倍增,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觉性,扩大了知识面又提高了英语水平和素质。学生由“要我学英语”变为“我要学英语”,为今后学业的发展扎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本着一颗负责任的心,带着高昂的工作激情,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也不断地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的改革,讲究实效技能,总结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成绩稳步上扬。
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的影响:财务管理知识经济条件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顺应知识经济潮流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定位,构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使培养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断由低级向中、高级过渡已成为会计界和会计领域及会计教学过程中研究、探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要之一。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时间性概念,其职能和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更着。建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围绕经济建设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建设服务,即培养目标的建立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模式的形成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良好的培养模式下所形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人力资源群,即巨大的无形资产,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提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新的目标,从而形成由“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行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构建新的培养目标”的良性循环系统。 一、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的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各方面要求在发生逐步的转变和提高,而形成应用型会计人才主要途径的会计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才能使培养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会计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正确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现行会计教育存在着培养出的学生与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很多大、中专甚至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学校接受了的会计教育,毕业时却与会计工作失之交臂,没有或不能从事会计工作,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在参加工作时根本就派不上用场;而在这时会计行业又在呼吁急需会计人才,原因是他们所拥有的会计人才知识结构陈旧,这就出现了会计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会计教育部门因为学生不能就业而简单的判断会计专业面临“萎缩”局面,要减少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招生;而市场中却呈现会计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究竟应当是什么样的?学校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为什么不能在市场中就业?这里就突出一个应用型的问题,也是我们讨论和思考的主要问题,改变会计教育所面临的这种局面是我们所必须研究和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的这种趋势,我们在这里专门针对会计教育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个问题展开研究。 二、重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实施应用型会计人才教育的前提。 (一)影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因素 1、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它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将知识转化为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知识经济的到来,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为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知识经济时代要建立起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资本市场支配者和企业生命主导者的新型理念。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改革开放的深化,会计的职能和作用在潜移默化的变更着。仅仅核算、反映、监督经济业务运行的全过程并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知识经济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转变工作理念,树立全局观念,扩展企业理财思路,从微观的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扩展到宏观的全面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去,支配资金运作,增强企业活力,成为企业利润的创造者,资本市场的支配者。 (2)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和运用会计网络传递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使会计由手工记帐的“原始社会”进入计算机会计处理的“文明时代”。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信息瞬间无误处理,摆脱了繁琐的手工记帐程序,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速度,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突破人工计算对计算复杂问题产生的限制,使原来为追求简便而简单化了的计算得到完善,使之能更准确地模拟和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过程。实施会计网络化使会计信息共享是会计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变革。会计网络化是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的高科技结晶,它会使全世界投资者通过网络了解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可以使企业足不出户而将其财务信息传递到世界各地。 (3)知识经济条件下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使会计工作重点由核算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财务管理,实现了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由核算型会计转变为管理型会计,就是将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传统的对会计信息的加工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运用。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管理。据有关资料记载,在美国大企业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相关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管理工作,而且美国约有70%的公司总裁是来自于财经方面的专家,而且是以会计行业的专家为主。知识经济时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创造利润的时代,运用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管理,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企业创造出不同的利润。 2、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资源配置的市场环境,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开始显现,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经济体制改革改善了市场环境,建立和优化了经济行为在市场活动中的“游戏规则”,调整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比例和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对会计行为规范的要求等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要渗透到经济活动中去,应用型会计人才是直接的传递者。 (1)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充分考虑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现状。“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就是人,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应用型会计人才,其一是经济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其二,是实施会计教育行为的结晶。考虑和研究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现状,首先可以使社会得到所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次,可使学校实施的教育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即使没有眼前的经济效益,也会实现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其他效益的最大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力资源是相对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物质资源的一个概念,同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但人力资源的价值是不可估计的,人力资源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2)经济体制改革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学校和用人部门共同确定和研究解决的问题。A、高中教育之后进入社会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其培养目标的确定要着眼与如何将培养出的人才推向社会。推向社会是基本的定位,要想推向社会,其方式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是社会用人单位和部门对人才的需求,要把学校的培养行为转变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行为,例如由学校招生实施教育,接受教育结束,把学生推向社会这一行为转变为企业定人才类型、人才规格、数量,委托学校招生和教育的“定单式”教育行为或过程。B、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后续教育,其培养的目标的确立要着眼于如何提高被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开拓被教育者的专业思路。经济体制改革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完善是终身教育成为必然,后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有被动接受者和主动接受者两种类型,然而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是由于用人部门或单位所需的人才和正在拥有的人才产生差距而急需改善人才状况所造成的。 (3)只有完全摒弃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思路,才能真正找到培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途径。学校依托企业办学或干脆转变为企业办学校,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思路,应用型会计人才作为经济活动、经济信息提供的主体,其培养行为的市场依赖性将会更强,例如,现有经济发展条件所需的“收银员”与计算机技术普及前需要的“收银员”在知识结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上的要求就有许多不同之处。 经济体制改革了市场环境中的“游戏规则”。改变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及人才素质的要求,改变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3、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了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1)全球经济一体化扩展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活动平台。加入WTO后,会计作为一种商业通用语言参与国际间的经济交流;会计人才作为经济信息的提供者,市场将由有限的国内发展空间引向国际发展空间,这对应用型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语言能力的要求,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从而对作为生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会计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如何去适应环境的变化等问题摆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2)随着国际办学机构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竞争愈加激烈。加入WTO后,我国的教育市场逐渐开放,大量国外的办学机构涌入我国,都来争先恐后地分吃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无形中对我国教育事业形成了压力。国外的办学机构有着与我国培养目标与模式不同的办学思路,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学体系,有着与中国教育机构不同的吸引力。还有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他们有着先进的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务知识,都会为我国本土化的会计教育带来冲击。 (3)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实现跨国界的转变。外国的办学机构可以进入中国办学,中国的学校也可以走出去;同时,外国的学生也可以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的学生也可以到国外去,从而实现会计人才培养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真正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 (二)构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框架 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使所培养的会计人才既通晓会计理论又善于会计实践,不仅能较好地利用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践,又能将会计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提升为理论。只不过层次不同其理论升华和实践运用水平不同而已。 1、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成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全才。会计行业的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直接接受理论的指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彼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将此种思想与人才培养问题相结合,便会得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目标通过接受教育(学历教育、后续教育)最终要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并能将理论付诸于时间;同时又能将实践转化为理论。通过相互促进,实现人才规格的不断提升。 2、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既是教育目标,又是经济目标,还是市场目标。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的培养目标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 3、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个动态概念 应用型会计人才是具备一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才基础上的专才,主要围绕宽口径,即知识面宽;厚基础,即基础扎实,根基牢固;广用途,即不仅仅能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还能介入到其它经济工作中去;多层次,即能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这四个角度为出发点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而无论是口径、基础、用途、层次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使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一个动态概念。 (三)按人才类型确定各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者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人才分为四大类,即学术性、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我们将从会计职业的特点和会计从业人员的特点结合人才的分类也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均为应用型人才,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分为三类:即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技术类应用型会计人才,技能类应用型人才。他们应该分别具备不同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和实践技巧。下面的内容中,我们试图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分别描述: 人才类型 特点 职称层次 会计教育层次 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 具有将各种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高级会计师 硕士研究生 技术类应用型会计人才 应用智力技能来完成工作 中级会计师 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 技能类应用型会计人才 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工作 初级会计师 中专教育,短期培训 1、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以开展财务管理活动为主,亲自指导会计实践,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为一身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会计人才要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要具备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的能力;要能依据已搜集到的各种经济资料,设定某些经济参数,采用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对企业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趋势作出事前预测或规划。能融理论和实践于一身;能指导全局性、整体性财务工作;能为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整体规划;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 2、技术类应用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该类会计人才,其工作的侧重点仍然是进行会计核算,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注重智能运用,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要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技能性应用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该类应用型会计人才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会计的核算、反映和监督,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技术,能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并最终能编报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这类会计人才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从事执行性会计工作,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因此,大量具有一定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专业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我国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 三、研究和探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 “模式”词义来源于“模型”。“模型”最初本意是用实物做模的方法。后来,模型由实物模型发展为非实物的形式模型,例如数学模型。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非实物的形式模型向更多的领域扩展,并使用“模式”这一词。例如方法模式、教育模式、经济模式、社会模式等。在这个时候,“模”包括了实物模型的意义,“式”包括了形式、样式的意义。“模式”一词兼容了实物与形式两大类。本课题研究和探讨的是一个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这个模式不但兼容实物与形式,而且将实物和形式动态化,是一个与人才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目标服务,培养目标决定培养模式的选择,同时培养模式实现培养目标是实现目标的指定路径。 (一)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分析 1、培养模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培养模式是根据培养目标的提出来并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是指导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活动的依据。良好运行的培养模式能将培养目标渗透到人才培养活动中去,并通过培养活动实现培养目标。 2、培养模式根据人才成长规律使培养活动(教学活动)系统化、秩序化。目标是岸,模式是航线,培养活动(教学活动)是舵手,三者缺一不可。在培养模式的规范下,培养活动在系统化和秩序化的前提下发挥自由空间,通过各种渠道,如中专教育、高职高专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形成达到的不同目标。 3、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精髓。只有培养目标和培养活动的教育行为就犹如只有躯壳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中枢环节,连接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培养模式体现教育的目的性。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的总体要求,对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起着决定作用。教育的目的性与宏观经济环境相关联并产生相互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将促进宏观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的发展调整教育目的。而培养模式中完全渗透着教育的目的。 (2)培养模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体现主体多元化特性。社会、学校、学生都将成为培养模式中的主体,强调多元化,坚持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及用人单位共同商定的原则,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培养模式的内涵中要体现层次性。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据此,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目标体系,主要指培养目标及规格;第二层次,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第三层次,保障体系,主要指教学队伍、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 (4)模式的实践性和可行性。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晶,尤其应当强调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代表性的模式,才有生命力,才有借鉴作用。 (二)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 1、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从一般意义上讲,通才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但现实的问题是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教育仍然处在"专才教育"阶段,学校的专业特性不可能改变,社会各行各业所迫切需要的仍是数以百万计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所以,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实施通才教育在理论上虽然具有无可辩驳的合理性,但在实践上(无论是社会的现实需要还是教育的现实条件)尚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确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并为我国现阶段教育力所能及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我国高中后教育在"专才教育"模式下,突出的弊端就是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分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认识、适应、掌握发展了的世界,并着力于教会学生知识和本领,教学的内容也是一些以知识、技术为主的纯科学的东西,忽视了让学生从人生意义、生存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以致有许多人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却没有健全的人格。现代社会的发展强烈地呼唤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把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成为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既会做事、又会做学问、更会做人。因此,在应用型会计人才中不仅要进行科学教育,还要进行人文教育,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得到统一。 3、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教学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基本要求。那种迎合空谈理论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是不利于培养懂理论、能运用、具有创新能力专门人才的。同时,空谈理论,不谈理论产生的实践根源,也不谈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或者不以适当的实际材料帮助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使理论脱离实际,也是不行的。社会实践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中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劳动观念和事业心、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应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导,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构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实际上是为受教育者构建为达到一定的知识体系、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应当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它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紧密相关。构建应用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全盘否认过去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而是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力求站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重新审视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摒弃、有创新地构建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 研究培养模式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培养目标问题。如前所述,培养目标则是由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人才层次决定的。这里不再重复论述。 2、素质教育: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特征,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在于基础素质,其中,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居其他素质之首。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创新的基础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是决定一个民族竞争力强弱的关键要素。由此可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根本任务。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反映了人才的质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从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为此,要在教育思想上变过去单纯地以培养学生“做事”为目标的模式为既培养学生“做事”,又培养学生“做人”的模式上来。就人才素质的整体而言,“做人”比“做事”处在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位置上。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促使其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促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会与人共事的人。从这个意义上去认识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 3、拓宽专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方向。 一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的服务方向。一个学校能否建立主动适应的市场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宽阔的就业渠道。因此,必须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在拓宽专业口径上下功夫。横向上,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按大类专业招生;纵向上,延伸专业内涵,改革传统专业,扩大专业服务范围。 4、课程整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其重要一环就是课程的整合与重组。因此,我们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重新审视原有课程体系问题,该整合的必须整合,该重组的必须重组。 5、“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劳动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产、学、研”结合在新的发展时期,应有新的内涵。学生如果不经过产业实践这一环节的锻炼,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是在大量产业实践中培养的,而产学结合是其实现途径。 四、结束语 培养目标与模式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目标与模式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然而,无论是培养目标或培养模式都是围绕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展开的,具鲜明的时代性和时间性,人才培养问题是人类自有经济生活和教育活动以来永恒的话题,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不但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改革会计教育,使会计教育先行,真正达到会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是我们的初衷。 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 摘要:知识经济在不断发展,在这个知识全面覆盖的经济时代,能源公司作为一个重点社会行业,它的会计和财务工作相当重要。在各行各业都相继改革的现代社会,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也要有全新的变革和发展。积极主动的去接受新时代的新思维,有助于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发展,本文就能源公司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在知识经济下的变革和发展做一下探讨,旨在能对行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知识经济;能源公司;会计;财务管理 0引言 知识经济管理模式是在科学网络技术的发展下产生的,这种全新的可以应用在能源公司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模式,有其独到的优点和特色。该模式的起点在于高科技的知识以及相应的网络技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该模式也能适应国家目前相当关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使得该模式的发展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和社会动力。由于我国经济企业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较大,一些教科书上还是这些陈旧的管理模式理论知识,这对于在能源公司提高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阻力,目前我们需要积极的实施这种管理模式,去从实践中结合理论知识开发出一套适用于能源公司的会计财务管理方案。 1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所谓知识经济,主要是建立在信息和知识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其以高科技知识技术为依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1]。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以及矿藏原料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过于粗放。而知识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使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向知识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方向转变。其主要原因是,知识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各种高科技技术的应用,而且与之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更加注重生产过程中的节能环保,所以,按照知识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帮助能源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延长能源公司的发展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当然,这种知识经济型发展模式,最开始都是出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科技比较先进,方便各种信息的交流与传递,而且,想要维持知识经济发展模式的正常运行,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决策服务。随着发展中国家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型发展模式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而也就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摆脱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启了知识经济型发展模式的新时代。 2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现状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企业的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能源短缺以及由于能源短缺造成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凸显,例如环境污染问题,究其主要原因,还是能源匮乏造成的,因此我国对于能源短缺问题越来越重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这些新知识、新技术,也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最终形成了现代的知识经济型发展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能源公司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打算,提高了对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力度,尤其是加强了企业会计与财务部门的管理与调整。受知识经济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逐渐演变成知识与技术的竞争,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备足够且先进的知识和经济,同样,对于能源企业来说,决定其竞争资本的已不再是石油煤炭等物质资源,而应该是知识与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知识与技术被广泛认为是“无形资产”,也就是说,能源企业争夺无形资产的关键已经变成了企业能否顺利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过去,能源企业的所有会计核算都以石油和煤炭为基础,并对其进行评估,最后得出这些资源的利用价值。而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求能源企业将会计核算基础转变到开采与利用技术等无形资产上来,从而计算出能源企业能够从这些无形资产中获取的经济效益,这是能源企业向知识经济型发展模式转变的必要之举。然而能源企业现行的会计核算方式过于落后,不能全面评估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也就不能计算出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当然也就阻碍了能源企业向知识经济型发展模式转变[3]。此外,知识经济型发展模式要求能源企业在核算无形资产的时候,放弃以往以生产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式,将会计核算的基础变为重置成本,因为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以生产成本作为会计核算基础的方式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 3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加强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3.1树立起风险和信息理财观念 在传统的能源公司的会计以及财务管理工作中,其计算主体是物资和货币,主要对能源公司的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等方面的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行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市场中涌现出一大批新的交易模式,因此,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中存在较大的风险,能源公司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起良好的风险观念。这是知识经济发展背景下,衍生出来的能源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3.2树立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 在市场日益激烈的今天,能源企业想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注重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以便发现更多具有较高知识价值与科学价值的项目。这样一来,就需要能源企业的会计与财务管理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更加注意完善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当然,与其他企业建立良好的财务关系也是会计与财务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这样就能够大大降低企业财务纠纷的发生率,为此,能源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部门就需要树立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减少企业的财务经济损失,维护企业的社会形象[4]。 3.3建立人本化与知识化的管理理念 在能源公司中建立起将债、权、利三者有机结合的财务管理运行模式,并根据能源公司的发展实际,建立起与之相符的奖惩制度,对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在工作中表现良好的员工及时进行奖励,对于给公司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乃至公司发展带来损失的员工,要进行严肃处理,视情节严重程度,可以处以罚款与辞退等不同的处置方式。 4知识经济模式下能源公司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发展前景 从目前知识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发展趋势无法避免,想要在这种发趋势下赢得持续发展的机会,能源企业就必须建立以知识资本为中心的知识会计,从而实现企业的知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目标。传统的会计理论以物资和货币的所有者为服务对象,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管理和决策,从而保证出资者收益的最大化和债权人风险的最小化。强调物资和货币的所有者、债权人的核心地位,而对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的认识、投入仅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一项费用或作为一项无形资产简单的予以列示。在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将变为人的智慧以及人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的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以知识智力为中心,向着全面化与多样化方向发展,反映和描述在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的生产关系和全貌,进一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满足社会需求。 5结束语 知识管理终究会淘汰传统的管理模式,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并且在逐步取代我们传统的经济模式。能源经济本身就是一个新型的行业,而知识管理能够适应当前行业发展,并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经验积累。当然这虽然有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我们的能源公司能够迅速转型,强化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标准执行,这样在强化工作流程的同时也提高了员工的执行力,为企业提高了社会竞力。我们将知识管理应用于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有很好的效果,更能促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丁英明 单位:青岛奥环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初探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给我国市场竞争带来新的活力及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传统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为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要求,必须要使我国财务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地做出创新。 关键词:知识经济;财务管理;创新 21世纪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其带来的变革与创新对工业时代下的经济观念及生产方式皆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想要使财务管理活动获得持续发展,就要对其进行不断创新。 一、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的建立以对知识及信息的使用为基础,它一改传统的资源配置结构,将重点放在对知识资本的有效配置上。就传统的财务管理来说,人们主张分离经营权与所有权,而这也凸显出了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所强调的是与利益相关者进行产权合作,这样一来,一方面可平衡甚至消除相关方间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促进财务管理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在传统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并不高,国家也只是通过设备增多、厂房扩张等手段来进行资产运营,无法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有力凸显出来,不能对管理者的决策产生积极影响。再加上传统的财务管理并未能实现与知识化、信息化的有效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对经济活动有着限制性,不利于经济的长久发展。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身处数字化、信息化发达的社会,相应地对我国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当前,我国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创新精神、一些财务管理方法还流于形式,因此,对我国财务管理的创新工作迫在眉睫。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财务管理创新的路径 (一)财务管理观念创新 1.财务管理客观判断观念的创新。首先,就时空观念来说,时间观念作为一个对事物变化与发展得到动态认识的必要前提,同时,空间观念亦是对一个事物实现动态认知的必要前提,将时间观念与空间观念相结合,就是所谓的时空观念,而这两者皆是有限资源,如若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就实现了知识经济时代里我国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其次,就风险观念来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风险都是难以避免的,也正是由于在筹资到投资的整个过程中随时都伴有风险观念,决定了财务管理创新的一个基本就是风险观念。2.财务管理法律观念的创新。第一,投机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应正视市场经济的投机性,同时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自己的市场投机行为加以规范。由于投机活动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必须强化自身的法律观念,做出正确决策,才能保证操作的稳定性。第二,节税观念。要求我国财务管理工作者除了要对税法有细致的熟悉度之外,还应对财务决策中存在的不同税收条件进行分析、研究,以确保能充分利用我国税收政策。同时,理财工作者也应知道,节税应该是有一定限度。 (二)财务管理方法创新 1.网络财务。知识经济时代下,网络财务这一创新性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其基础是计算机应用和财务管理相结合,核心思想在于构建网络财务技术结构。网络财务的出现也凸显出其应用特点,如协同财务与业务,也就是在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的根本目的下,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我国业务活动与财务资源的直接挂钩,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也代表着我国迎来了全新的财务管理时代。2.财务工程。财务工程的目的在于对价值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财务管理提出的主要要求及发展方向。财务工程的关键在于价值,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着眼于生产及经营的全部过程,认真从每一个细小环节找到成本最优化、功能最佳化的管理方案,促进我国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工程是进行财务管理方法创新的重要路径。 (三)财务管理内容创新 1.调整投资及筹资管理的重点。就传统的财务管理来说,投资与筹资主要指资金的使用与筹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资本范围的不断扩展,资本结构也发生改变。知识资本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主导,已经取代了物质资本的主导作用。这也要求我国财务管理的投资与筹资应转变为将重点放在投知、筹知上,即运用、收集知识资本的过程。2.转移存货管理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根本就是知识。在工业经济时代,存货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生产及销售需要,且将产品价格作为重要考虑内容。但是如果人们拥有了知识产品,那么产品中所包含的知识自然也就可以为人们所广泛利用。因此,人们无需储备过多知识产品,就可以确保生产、经营所需。就此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存货管理的目标应该转移到质量管理上来,也就是产品中所囊括的知识量,这才是生产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三、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对我国财务管理进行创新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财务管理的核心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基于我国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应通过切实有效的路径来加强创新,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谭海燕 单位:中山市环境监测站 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财务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不同的领域力求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进行行业的全面改革。会计和财务管理占据时展的重要位置,要积极主动地解决新问题,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行业的变化。会计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的开拓发展。本文简单介绍知识经济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点,分析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能源公司,在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严重性问题,探讨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创新方法,对其改革的措施进行全面的分析,促进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知识经济;能源公司;财务管理;会计 在科学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下,一种新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那就是知识经济型管理模式。该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运用高科技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技术,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它完全符合国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活力。具体的知识经济性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我国的企业要在前行的过程中,积极践行这种管理发展模式,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中进行具体的实践,进行深入的知识经济模式的改革,促进企业的繁荣发展。 一、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一种建立在高科技知识技术的基础上新兴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经济模式。在能源公司中发展知识经济模式,可以帮助转变其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能促进能源公司优化其生产经营结构,对其管理方式与管理模式进行完善[1]。传统的能源公司在其发展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与能源,属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要求通过不断提升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技术含量,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开始出现于经济、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同时,还需要构建其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度开放的信息结构以及有序的维护决策。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上升,知识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二、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现状 在我国上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中,能源经济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各类能源的总含量在持续减少,而过度的开发自然能源也使得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涌现出来,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表现得越来越尖锐,这就促使人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反思自身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由于同一时期内,爆发了科学技术革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型技术,这也就使得知识经济逐渐能够取代能源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2]。能源公司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要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积极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加强其内部管理。首先,就要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与规划,尤其是要对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进行调整。大多数的能源公司尚未建立与知识经济匹配的会计与财务管理制度,还处在传统能源经济会计与财务管理到知识经济会计与财务管理模式的过渡时期。在知识经济的发展模式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传统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资源竞争转变为知识、技术和管理的竞争,不再局限于煤炭、矿产等有形资产,而是进行无形资产的竞争。能源公司实现从有形资产竞争向无形资产的竞争转变,也是实现其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在能源公司的传统经济发展中,会计对煤炭、石油等有形资产进行计算,并对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进行评估。而在知识经济下,要求能源公司的会计能够对企业内部的无形资产,如煤炭开采技术等进行计算,从而促使能源公司实现转型。但是在实践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能源公司仍旧采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会计与财务管理模式,对公司内的无形资产进行计算和评估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不能对重置成本进行合理的评估。所谓重置成本,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概念,就是指购置同等价值的资产所需要的资金。能源公司在其传统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中,更加注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投入进行评价与评估,但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不能对其无形资产,如技术等,进行证券业的评估,会计和财务管理信息存在滞后性和失真性,不能推动能源公司的转型[3]。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也出现了较大的变革与革新,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为了能够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能源公司在其发展中,要积极的应用先进的管理模型与管理方法,加强会计与财务管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求能源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树立起风险和信息理财观念。在传统的能源公司的会计以及财务管理工作中,其计算主体是物资和货币,主要对能源公司的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等方面的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行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市场中涌现出一大批新的交易模式,因此,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中存在较大的风险,能源公司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起良好的风险观念。这是知识经济发展背景下,衍生出来的能源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4]。其次,在知识经济模式下,要树立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当前市场中的竞争更加激烈,能源公司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并获得长远的发展,就要在其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开发出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知识价值的项目。同时,这也向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求其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树立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处理好公司内部的财务关系,并能同其他的企业建立起良好的财务关系,避免出现财务纠纷等问题,这不仅容易造成能源公司的财务损失,也会影响企业形象。最后,在日常的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中,建立人本化与知识化的管理理念。在能源公司中建立起将债、权、利三者有机结合的财务管理运行模式,并根据能源公司的发展实际,建立起与之相符的奖惩制度,对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中在工作表现良好的员工及时进行奖励,对于给公司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乃至公司发展带来损失的员工,要进行严肃处理,视情节严重程度,可以处以罚款与辞退等不同的处置方式。 三、知识经济模式下能源公司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发展前景 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经济能够实现绿色、科学、可持续发展,就要将知识经济模式推广和发展下去。能源公司要紧紧抓住发展中的机遇,及时的优化产业结构,进行经济转型。能源公司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也要集合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建立对能源公司的知识资本为中心的会计与财务管理制度。能源公司要认识到,实现经济发展与经济管理知识经济化模式,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要对其自身的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审视,及时的发现在其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能借鉴一些成功转型的能源公司的知识经济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在开展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时,要积极的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管理模式,突破在传统的能源公司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局限性[5]。要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能源公司,在开展其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时,其会计制度是将物质资产和货币作为其工作的服务对象的,把保障和提升业主的经济利益作为其工作的目标与宗旨。并且,其开展会计与财务管理,通常是为了实现出资者的利益最大化,并能有效的规避其在经营发展中的风险。要充分认识到,无形资产在能源公司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经济价值。可以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加强对人力资源价值和无形资产的建设。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将加强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的建设,作为能源公司发展的重点内容,可以有效地加强能源公司发展的创新性、灵活性等。在会计与财务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时,要求其能建立在将知识等无形资产作为价值中心的基础上,提供更加多样化、全面化会计信息,能够更加科学的反映在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促使能源公司积极优化其生产经营结构,从而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世界的发展过程中,知识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且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能源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更加符合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应该得到大力的推广与宣传。这就需要我国的能源公司及时转型,积极转变经济模式,加强其内部管理。根据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对企业内部的会计和财务管理进行调整与规划,将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应用于能源公司的会计和财务管理,促进能源公司的转型发展。 作者:冯艳 单位:神华销售集团华东能源有限公司 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知识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基本上被股东产权论所操控,大大忽视了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现代企业是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相互融合的产物,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产权制度只重视有形资产的配置而严重忽视了知识资本的科学有效配置,因此形成了企业投资者和企业生产劳动者之间的分配不均衡,从而导致了企业股东、企业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在知识经济下,企业经营者及财务管理部门应当重视人力资本方面的财务支出,把企业工作人员利益最大化当做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企业财务管理中理财风险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企业财务管理在二十一世纪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了财务管理的虚拟网络化,网络电子商务也逐渐普及开来,管理信息的数量增多、速度加快、范围也更加广泛,虽然有效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财务管理并不能有效应对外部网络环境的变化,使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企业追求较高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将较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无形资产上面,而没有适当的安全保护措施,这使得企业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传统的能源工业时代企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各类有形资产,而知识经济时代商标专利权、知识理论、高科技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和软件配备等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有所升高。无形资产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和投资的重点对象。传统财务管理理念缺乏无形资产管理和投资的方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强的不适应性。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和管理设备以及技术。财务管理人员未充分接受知识经济理念的影响,财务管理观念和方式均比较落后,理财知识严重欠缺,理财实际操作墨守成规,缺乏自主能动性和创新性,财务工作人员对市场环境缺乏深入细致的考察,对企业本身的情况分析不当,在财务决策方面经常造成偏差和错误。没有严格规范的财务管理网络化程序。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局限性未全部消除,软件操作技术没有得到较好地普及。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世纪,信息网络技术必然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各个领域,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必然的管理发展趋势。企业财务管理应当与互联网操作平台结合,利用各种财务办公软件实现企业财务与税务、银行、工商和海关的协同联系,不断扩展财务管理网络空间,同时建立有效的财务信息网络安全保障机制,维护企业的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的安全稳定型。 二、知识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路与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协调企业内各利益者的财务关系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企业基层劳动人员的薪资待遇,提高技术人才的工资标准,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广泛地惠及企业内所有工作人员,而不是单纯地只满足企业投资人的经济收益。增加各种针对员工的福利优惠政策,保证人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风险意识,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不断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工作人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对信息网络进行深入研究,运用科学方式对潜在风险进行预测。企业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积极参与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深入调研市场竞争合作基本规则,根据市场运转情况,调整企业自身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使双方经济利益达到统一。 (三)调整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和内容,将无形资产作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调整并改进企业无形资产投资及决策评价的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促进知识经济型财务管理理念在企业中得到有效普及,将知识经济型财务管理与企业各项管理相结合,以财务管理方面的创新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投资决策中将无形资产决策列为重点,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增强企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大量积累和信息的广泛快速传播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各企业应积极利用知识经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内容、目标和方式的创新,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并使企业获得科学可持续发展。知识与技术的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经济正在给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持续稳定注入新的生命力,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研究与探讨知识经济下财务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企业实现成功经营的必然选择。 作者:刘海娟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浅谈工业建筑的改造与设计: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工业建筑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对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就更加复杂。本文提出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必要性,归纳总结出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加以佐证。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对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具有指导价值。 关键词:旧建筑;改造;必要性;手法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结构的改变,许多工业化时代的厂房和场地都失去了其原有的生产功能,建筑的物理寿命往往大于其功能寿命,因而工业荒地的出现已经成为了的我国建筑业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何改造利用这些空出来的场地,吸引人们来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工业建筑同样记载着人类发展和前进的烙印,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如何对待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工业建筑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 目前,我国改建项目很多,但很多都停留在从维护长官意志或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出发而进行的。如何判定建筑改造的合理性与否还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对旧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对旧建筑适应性潜力进行开发的二次设计过程。作为旧建筑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旧工业建筑,虽然可以借鉴一般的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设计方法,但是由于工业建筑的所在区位、结构形式、材料设备等不同一般的民用建筑,对其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具有相对的特殊性,需要通过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 一、改造的必要性 建筑是人为构筑的,为人类生活活动提供空间的实体。建筑师以物质技术为手段,以建筑功能为目的创造了建筑,而建筑作为客观的物质存在,具有丰富的内涵。开发建筑适应性潜力,深入理解建筑的双重含义——历史性与时代性。建筑必须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生命,是对建筑适应性潜力的开发,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工业废弃建筑自身的历史文化性、空间特性、结构状况以及与当前城市整体环境的关系等因素是现实存在的,因此在改造再利用的过程中受到的制约因素相当多。因而改造设计必须从现实条件出发,因地制宜,挖掘和利用有利的因素,探索再利用的可能方向,从而使其能够在城市发展中扮演一个适当的角色。 1.1历史文化意义 旧建筑的改造对于今天人类环境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通过对旧有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可以将人类的历史重新展现并保存有价值的旧建筑。工业建筑记载着人类的工业发展历史,反映城市的历史特征和文化积淀。对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工业类历史建筑的保护。建筑的合理改造提供了人类在历史和文化资产上连续性的可能性,如同Ada LouiseHuxtable所说,“我们需要延续性……历史保存并不是多愁善感,而是精神上的必需品。我们必须要学习珍惜历史性,我们必须学习如何保存他们,不是将他们当成怜悯感触的博物馆展示品,而是赋予它们新用途。建筑的历史文化意义是决定工业废弃建筑改造重要因素之一。具有历史文化保存价值的工业废弃建筑的改造设计,更多关注的是改造后的建筑对历史文化性的继承和延续。因此,在改造设计中要考虑原有建筑的风格、形式、材料等历史性因素,改造力度相对较小。 1.2经济因素考虑 经济因素是考虑旧建筑改造的重要因素,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对其进行拆除和重建势必浪费更多的资源。此时对于旧建筑改造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待改造的建筑物远远未达到其自身物质寿命的极限,内部结构大多坚固,改建可比新建省去不必要的资金和资源,在一定条件下改造旧房比建造新房有三大优点:工期短、投资少、效益高。在当今的改建项目中,也有很多改建费用大大超过新建费用的实例。但由于通过旧建筑再利用赋予建筑更多的社会价值、使其再现旧建筑作为生活场所的本质,建筑的这种生活层面的价值,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容易转变为商业价值。所以改造成功的典范往往给周边地区带来意外的繁荣与振兴,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获经济利益。 1.3环境更新价值 城市的更新和旧区改造建筑的更新无法分开,同样,旧区改造和建筑的更新也相互关联。旧城、旧区、旧房的合理改造更新了城市的形象。二战以后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一方面面临旧城市结构性衰退、功能性衰退和城市的物质性老化趋势,一方面又面临着过度城市化引起的社会经济问题,他们纷纷制定城市更新政策以振兴中心城区的经济,改善城区社会环境,促使中上层居民返回市区,重新繁荣城市。随着旧建筑的成功改造,城市供应了更有效的公共设施并改善市区的环境,美化市容,使其成为更富吸引力且适合于居住、工作或休息的环境。 二、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设计方法 2.1转换功能 功能转换是指保留旧工业建筑的空间并加以利用,通过使用功能的改变,而获得新的空间使用形态,实现对原有建筑空间的动态保存。功能转换是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中常见和简单的处理形式,特别是初期改造实践当中最为普遍。这种手法先对简单易行,动工量较少,资金投入较少,使用功能部分会受到空间的限制。功能转换的设计方法适宜把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具有现代设施的旅馆、艺术馆、博物馆等。在位于北京798厂的改造当中,使用者就是设计者,仅仅把原来的建筑加以修缮和装修,用作其他用途,这就是功能转换的基本形态。 2.2重组空间 重组空间是指打破原有的空间形态,运用适当的设计手法重新组织空间,形成新的空间效果和新的空间形式,它包括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失去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在改造的过程当中,需要针对新的需要和功能重新设计空间。在这种改造方式当中,对原有工业建筑的改造幅度大,甚至仅仅保留了结构的形态。重组空间相对转换功能的设计手法来说,空间改动较大,改造后的空间和形式能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是根据使用者实际需求来进行的空间改造,实用性更强。 2.3更新局部 在新的功能和空间要求下对原有旧工业建筑的局部采用拆除、重建或者材料替换等方式来获得新的空间,满足新的使用需要。局部更新包括空间的更新和建筑围护层的更新。常采用穿插、附加、分割等手法使更新部分与原有建筑取得协调。伴随着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特别是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形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大量使用到局部更新中。这种更新不仅保局部留着原有工业建筑的形态,还赋予原有建筑一种新的生命力,能够更好地延续原有建筑的使命。 2.4扩建加建 扩建加建是指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或者与原建筑关系密切的空间范围内,对原建筑进行适当的扩建、加建,使新旧建筑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在改造的过程中,为了凸显部分空间,如主入口的位置,就可以进行适当的扩建加以突出和强化,扩建加建是比较常见的设计方法,注意加建的部分同原有建筑的协调与统一,同时还要注意相关的结构计算和分析。 三、结语 工业建筑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对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就更加复杂。目前,我国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开发大西部、重振老工业基地情况下,产业调整和城市发展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高潮当中,研究和探讨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浅谈工业建筑的改造与设计:国内旧工业建筑的商业改造分析 摘要:商业改造作为旧工业建筑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了旧有工业文化的同时,也是对区域经济的良好提升。该文通过对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案例的调查,分析研究其中商业的分类、空間布局以及影响商业形成的相关因素,最后提出些商业改造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改造;旧工业建筑;商业氛围;历史文化;空間布局 1 旧工业建筑商业改造定义及其发展状况 “旧工业建筑”是指那些仍在建筑的使用年限内,却因为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调整,造成建筑原有的功能、形象不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或者由于管理经营不善而被弃之不用的工业建筑。而商业改造则是指以提供进行商品交换包括文化、饮食、娱乐、购物等活动的商业空間为目的的改造行为。 国内旧工业建筑商业改造的实践活动起步较晚,最早实施的案例为北京双安商场,双安商场的成功也拉开了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序幕。国内的旧工业建筑商业改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摸索阶段:包括早期双安商场、798等。这一阶段的改造主要是由民間力量和投资者自发组织起来的,因而,这一阶段的改造相对较少,而且完全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包括政府、投资方、原建筑产权所有者等联合参与或独立进行改造再更新,使得大量的改造活动在全国大量的展开,据不完全统计,以北京、上海、武汉、沈阳、深圳、南京、天津等城市为例,就有旧工业建筑商业改造案例数十处。 与国外同类改造活动相比,国内相关的研究滞后,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办公loft、文化产业园、博物馆的营造上,较少从商业的角度来对旧工业建筑进行研究,这也使得相关实践缺乏理论指导,商业改造水平参差不齐,因而急切需要对旧工业建筑的商业改造进行系统的研究。 2 商业改造的分类 2.1商业街 这类改造主要是通过保留原有旧工业建筑以及街景,形成具有历史时代特性的商业街。商业街的改造模式注重历史原貌的还原,商业多以中高端餐饮、娱乐以及特色专卖店为主。 2.2购物中心 以购物中心为改造目的的旧工业建筑多位于城市较繁华地段,交通便利,而且有着比较大的体量,能够包容各式各样的商业业态。 2.3复合型商业 复合型商业主要是指改造后的工业厂房功能多样化、复合化,不只包括商业方向的改造,而且包含博物馆、城市公共空間、loft办公等方向的改造,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呈现,形成复合的建筑空間。这种类型的商业改造对建筑的结构要求较小,功能的组成上也比较灵活,改造后的适应性很强,因而成为目前国内最常见的改造形式。 3 影响商业改造的因素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商业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项目本身的背景和规模、项目的周边环境、项目在城市的地理位置、项目的规划及定位、后期管理等都对旧工业建筑的商业改造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1背景和规模 根据建筑的历史背景不同,商业的组织形式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历史悠久或建筑风格独特的旧工业建筑,适合改造成与旅游相结合的商业,上海1933老厂坊就属于这种改造形式;而对于一般性的旧工业建筑,这些建筑有着一定的历史内涵,这类的厂房可以进行适当的保留而形成艺术区或者产业园,商业以附属型商业的形态存在;另外还有些改革开放后的厂房,这类建筑的价值不高,改造的尺度可以比较大,可以做商业卖场等。 同样,旧工业建筑的规模对商业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商业组织对商业的规模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较小规模的旧工业建筑商业改造项目中,商业多组织成商业街或者复合型商业的模式,只有当规模达到足够大,才考虑商业中心的商业模式。 3.2周边环境 改造项目的周边环境直接影响改造型商业的形成,不同的周边环境意味着不同的人群结构、交通状况,针对这些社会因素,会制定相应的商业策略和商业目标,其商业的构成、商业的定位、和商业的比重也会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如上海创意,幸福湾中的商业受周边商圈的影响,普通的商业模式已经达到饱和,但另一方面区域内商业餐饮存在一定的空白,因而以此为突破口,整个项目定位为餐饮为主、娱乐为辅的商业策略,这样,通过商业的互补性避开了和周边商业的竞争,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3地理位置 旧工业建筑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对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商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其地理位置分为两种,一种是位于市区中心地带,周边经济比较发达,消费水准比较高,商业的形成较快,容易营造出比较成熟的商业氛围。另一种是位于城市的次中心区,周边的城市居民密度较低,经济水平不高,周边的商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未形成规模。如上海半岛1919,商业只占整体很好的一部分,虽然招商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間,但商业发展依旧很缓慢,这与所处的城市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联。 3.4整体的定位 在改造之前设计方会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或基于政府统一规划的前提,明确项目的实施方向,对整个项目有个基本的定位。整体的定位和规划对改造型商业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商业的类型、组织形式、规模大小也直接受到项目定位的影响。不同的定位其中的商业会有着很大的差别。如上海域市雕塑艺术中心和上海复地四季广场,两者分别定位为文化产业基地和商业综合体,两者的商业组织完全不同,前者商业少,规模小,项目主要功能为艺术展示,商业辅助存在,而后者商业多,规模较大,项目以商业为主。 4 商业改造的空間布局 商业空間对商业位置的选择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便捷地可达性和良好的视野,能够让顾客方便、快捷的进入。由于旧工业建筑改造呈多元化形态,改造后的建筑功能往往不只是商业,还包括办公、博物馆,甚至公寓等,因而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商业的空間分布。在实际的改造活动中,商业的空間布局有几种情况。 4.1“点”式布局 “点”式布局是指在以旧工业建筑群为改造目标的案例中,由于项目的定位为办公、艺术中心、城市游览空間等时,商业不作为项目的主体来进行设计,只是对建筑群中的一栋或者几栋建筑甚至是某栋建筑的一个小的部分来进行商业改造,以满足基地整体的需求。这类商业布局比较零散,但一般占据项目的交通便捷处或者是人流密集处,如上海八号桥案例中,商业位于基地的临街面和入口处。 4.2“线”式布局 “线”式布局多出现在以商业街为商业组织形式的改造项目中,商业沿着人流较多的市政道路布置,呈“线”型分布。这种布局可以形成较清晰的商业动向,也有着较好的商业氛围。如上海沃弗1864中商业以线性布置,沿街展开。 4.3“面”式布局 “面”式布局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型的独栋多层工业厂房,当商业与其它功能复合时,建筑的地面首层或下部几层改造成商业,而建筑上部多用作其他功能,这种布局使得建筑的功能分区比较明确,但这也使得交通的组织更加复杂化;另外一种则是改造对象为大型的工业区时,商业成片区分布,与其它的功能区分开来,如前身为金陵机械制造局的南京的1865园区,总占地21万m2,建筑面积10万m2,划分为科技创意研发区、山顶花园酒店商务区、科技创意博览区、工艺美术创作区和时尚商业休闲区五个功能区。 4.4“立体”式布局 在以综合性商业为改造目标的多层旧工业建筑改造案例中,商业作为唯一功能占据建筑的所有楼层。如由南京丝织厂和南京微分电机厂改造而来的南京恒鑫大厦,综合性餐饮商业分布在整个建筑内。 5 商业改造的建议 5.1人性化 人性化的设计就是指以人为本,注重人在空間中的感觉。之所以强调人性化的设计,是因为原有的工业建筑是以生产为主要目的,无论是从空間的尺度上还是从各项配套设施上都不是为人服务的,忽略了人在其中的感觉。而现代商业建筑服务的对象是人,更加强调人在商业建筑中的感觉,因而需要根据商业空間的功能与需求进行适度的改造。此外,还需要考虑无障碍设计。 5.2个性化 为了吸引消费者,营造独特的商业环境,现代商业需要有个性。不同的商业由于不同的商品和服务内容,对空間环境也有着不同的追求。因而,在进行内部空間改造时,应该根据各自的品牌文化特点,赋予空間以个性魅力。 5.3历史人文性 注重历史文化的延续。现代商业强调空間的内涵性、人文特色性。而旧的工业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名片,是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城市的人文精神所在和魅力源泉,所以在保护工业文化的前提下来进行商业改造,对营造商业空間是非常有益的。 6 结语 我国的商业改造一般都被涵盖在整个工业改造的范畴中,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忽视,而且我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实践相比国外发展成熟的改造设计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商业作为改造设计中一个大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发商对其最为关注,而商业的开发相比其他的功能更容易影响到对旧工业建筑文化的保护,因而,对商业的改造必须重视起来。目前商业改造的实践越来越多,其中的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协调来改进,解决好旧工业建筑的商业改造问题,是对区域经济的复兴,也是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实践和理论的良好推动。 浅谈工业建筑的改造与设计:与创意产业结合的旧工业建筑改造 【摘 要】 本文从与创意产业结合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角度着手,以广州“红专厂”改造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外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成功经验,论述了广州“红专厂”改造的重要价值和方式,探讨了其在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旧工业建筑 创意产业 文化遗产 红专厂 一、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相关背景 (一)创意产业及其与旧工业建筑结合的兴起 创意产业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它急需大量富有特色的建筑空间为其提供场所,旧工业建筑空间高敞、可改造性高,正满足了创意产业对使用空间上的要求,且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两者相交在这样的文化、经济的大环境下,顺应时代潮流,特征与需求一一吻合,同时带动整个城市旧区的复兴。[1] (二)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必要性 在我国现存许多旧工业区,由于城市结构和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以前位于城市边缘地段的工业用地现处于城市中心地段,工厂的迁移或倒闭致使旧工业建筑成为城市的“废弃品”。这些建筑大多兴建于20世纪早期,已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提出“振兴中华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中国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而旧工业建筑作为城市工业文化遗产,其合理改造也是响应了这一号召,使旧工业建筑文化与工业美学得到完美结合。如何在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保护及合理利用这些旧工业建筑是目前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对城市更新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改造为创意产业区模式已在很多城市得到应用。在广州,政府提供了政策支持并做出相应措举。广州众多旧工业建筑中,红专厂的改造正是对工业遗产的继承与发扬,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弊端。 二、红专厂的概况、重要价值及其改造方式 (一)项目概况 广州红专厂,其前身是1956年创立的广州鹰金钱食品厂,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员村。2009年,鹰金钱食品厂经改造,以loft形式为主,形成集艺术设计、商务、餐饮、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创意文化产业区。这正是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典型案例。 (二)价值分析 正是由于将曾经的鹰金钱食品厂从旧工业建筑改造为“红专厂”创意产业园区,以下独特的价值才得以更好地体现: 1.历史悠久,工业文化底蕴浓郁,功能美学价值丰富。红专厂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广州曾经的时代特色,见证了广州一段辉煌的工业发展历史。以红砖为主调的厂房建筑,造型直接反映建筑结构形式,是现代主义的代表,整体规划、机器、材质等都具有美学价值,其功能主义特点对当今设计仍有重要影响。 2.长远经济效益与生态节能价值。从发展趋势看,文化创意产业是地区软实力的体现。 红专厂随着城市建设与扩张,其区位价值得到较大提升。厂房有较强的空间实用性与适应性,其低廉的租用成本和改造成本,可在循环经济中创造长远经济效益,也减少了城市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3.人文性与社会认同感。对于红专厂的改造,不仅是对广州五六十年代工业历史的保留,更是满载了人文关怀的情感依托,成为现代人对于那个时代记忆的载体。 (三)改造方式 红专厂的价值得以体现,正因其选择了合理的改造方式。主要是以其建筑外观、厂房内部空间、文化景观与公共休憩空间等为创意园区的改造手段,具体体现为(图1-3): 1.建筑外观方面:修复中确保了红专厂建筑的真实性与整体性。风格仍旧以苏式为主,由檐部、墙身、勒脚“三段式”构成,讲求功能,立面平整简练。墙面上留下的种种痕迹,体现了那个时代特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 2.厂房内部空间方面:置换使用功能,没有过多装饰,空间的自由性使创造者可根据个人喜好和需要,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实用灵活的生活工作空间。 3.文化景观与公共休憩设计方面:园区内注重的是环境的协调以及给人的心理感受,老机器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和特殊的文化气息。另外,界面上精美的涂鸦、园内植物、景观小品等都是景观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室外的创意集市、休闲广场及,让人们体验艺术之美的同时感受更多的人文关怀。[2] 三、红专厂改造过程中的问题 (一)改造大多是对室内功能的更换,而对原有环境的增添与改进尚少 由于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心理,部分进驻者进行改造的出发点多为红专厂所能产生的经济价值,而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缺乏深刻认识,有时会重视园区建设而轻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例如部分展区仅是将原有空间功能转变为陈列展品,又如小广场 D2厂房的表叔餐厅等商铺只重经济效益,均易导致室内装饰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创造性。 (二)缺乏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引导,缺少自主品牌 红专厂创意产业区是由当代艺术家、设计师及商家自发用于工作室、展厅及商业店面等,缺乏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引导,部分场地尚未开发完全。现有产业规模初成,但由于个性的不同、商家的良莠不齐,改造略显杂乱,且缺少自主品牌。如园区创意中心区域,一些店铺出售书籍与创意产品,但规模较小,且大多是引进品牌产品或少量手工艺加工品,自主品牌是较少的。种种因素导致红专厂产业链不够完善,这样会降低园区的文化品位。 (三)脱离厂房建筑原有结构,整体改造存在缺陷 例如红专厂F16、F18等厂房建筑,原为生产车间,改造后在节能要求上就有一个转变。如果不加以生态节能改造,无论是保温隔热,还是光能、热能的使用方面都存在缺陷。[3] 四、改进的建议 (一)可根据实地情况进行多样化改造 不仅创意产业区是旧工业建筑改造的一种方式,博物馆、社区文化中心等都可作为再利用的途径。如美国的匹兹堡就是将曾经的木工厂、钢铁厂等工业用地改造为办公场所和住宅区,取得了较大综合效益,另如由国内粤中造船厂改建的中山岐江公园,已取得了一定的改造效果。广州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模式也应进一步探索,拓宽方式,用文化艺术和创意带来产业附加值。如北京798是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较为成功的多元文化空间,规模较大、创造性空间与自主品牌居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案例。而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改革开放的前沿,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更应整合利用,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改造成果,通过对红专厂的改造为其提供的多元文化交流与学习环境,吸引人才,结合岭南文化特色,融合更多人文生态理念,积累文化资本,塑造广州城市文化品牌,彰显区域优势和地域特色。 (二)广州市政府的扶持引导与公众的积极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随着创意产业兴起,广州市政府对这个领域也高度重视,应提倡由政府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整体运作方式。如德国鲁尔区老工业基地,协调联邦、州、市三级政府共同参与,政府扶持引导下成立经济促进会等相关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又如苏荷区的改造实例,也是把公众力量与政府号召结合,各抒所长,统筹发展。[4]广州可结合实地,借鉴这样的模式,通过相关部门进行科学规划与区域管理,并禁止在划定范围内违规拆建或破坏区域内建筑和设施。利用旧工业建筑在保护历史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符合当代需求的公共空间,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理念。同时,加强人们对于红专厂的保护意识,重点放在工业遗产保护意义层面上,通过各界人士共同协作,形成价值认同。 (三)进行绿色与节能环保设计 世博会上的德国“汉堡之家”,通过生态节能设计,不需要空调和暖气,却能四季保持室内25℃左右的恒温,它是通过空气置换方式来隔热,建筑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人体和电器余热。这样的空间不仅内部可作展览等用途,其建筑本身也是展览的对象,具有文化和生态教育意义。这也可为红专厂旧工业建筑改造带来启示与技术参考。对建筑进行合理改造,妥善处理好厂房建筑的采光通风、保温隔热等问题,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雨水回收利用等可再生自然资源,从根本上节约能耗、减少污染。绿色与节能设计从长远来讲,具有深远意义。[5] 五、结语 旧工业建筑及其历史地段需要找寻多元的更新途径。广州在百年工业历史中留下一大批优秀工业遗产,其保护更新备受关注。红专厂与创意产业区结合的模式虽相较于国外和北京、上海的创意园区,发展仍不够成熟,但其人本理念与创意文化必将为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研究带来新的血液。这种改造模式,既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场所,更是一种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合理途径,认识其潜在的经济、文化、生态价值,使工业文化在当代得到传承,以新的文化方式去保存,让旧工业建筑焕发新生,在提高国民创新能力的同时促进旅游文化与艺术交流,从而产生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效应,展示广州承载着本土文化、情感与记忆的城市魅力,是广州未来城市发展之路之一。 浅谈工业建筑的改造与设计: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旧工业建筑面临着重大考验,而旧工业建筑改造是当前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方式。本文以武汉花园道为例,通过对国内外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现状研究,阐述了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方法,并探讨其再利用的价值、方式和意义。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改造;武汉花园道 1、引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带来了科学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导致了许多传统的工业生产地的结构性衰退。使那些位于城市中心的工业与城市的发展需求、土地的利用产生了许多矛盾,也给城市的发展带了新的环境问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现象也愈发激烈,对于废弃工业建筑的改造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课题。 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这些工业建筑有着功不可没的历史地位,它们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和历史的更替。当我们在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的时候,不仅是在保护原有的建筑,更是在以一种新的方式使旧建筑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1.2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于2003年通过的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他社会活动场所等[1]。 随着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从工业时代走向后工业时代,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旧工业建筑保护和改造性再利用得到初步发展。随后30余年,各国业内相关政策的提出使旧工业建筑保护和改造性再利用深入发展和普及。20世纪80年代,荷兰、法国、日本等国也开始调查整理产业遗产相关资料,关注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并为此制定长期计划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上对旧工业建筑保护和改造性再利用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经验日趋成熟。其中成功改造的有:德国鲁尔工业区、温特图尔苏尔泽工业区、美国著名的纽约SOHO区、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等。 1.3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项目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经济、技术以及价值观念等原因,在城市更新中,大多还是采取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方式,国外盛行的改造性再利用的新思路,国内仅有不多的实例,规模往往较小,方法也不够完善,也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旧工业建筑保护和改造性再利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专业人员与理论界对此已有了一定的重视,并且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建筑作品。近年来创作的优秀案例有:粤中造船厂的改建;北京798工厂改造;上海冷轧带钢厂厂房改造等。 2、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概念与方法 改造设计是指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革,使适合需要。旧工业建筑改造是指针对工业建筑这个类型专项改造设计。 2.1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概念 旧工业建筑[3],指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等。一般旧工业建筑的寿命较长,保护和再利用可以节约成本,通过功能和结构的置换的方式,使之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样不仅能保留原建筑,也保留了建筑历史的文脉,从而成为城市新的地标建筑。 2.2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方法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原有的旧工业建筑被闲置下来,有的会被连根拔起,有的会被保护利用,这全凭借他有多少剩余价值。那些被保留下来的建筑一般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通过合理的保护、修复和利用,使之重新服务于城市。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保护: 一是“整旧如旧”,它是指对旧的建筑原封不动的进行保护,对它进行外表面的修整和加固。这种建筑一般是文物保护单位与优秀历史建筑。 二是进行适当改造,赋予建筑新的生命。这种建筑一般是指建筑风格、建筑结构等方面有明显地域或时代特色的历史建筑和具有鲜明的工业特色的建筑。 三是没有历史意义临时修建的建筑,这种建筑随着时代的脚步而被淘汰,失去了保留的意义,最后会被拆除。 3、武汉花园道项目背景与现状 3.1武汉花园道发展历程 武汉花园道,位于汉口西北湖路特1号,北临北湖,南靠广电大厦,西临王家墩中央商务区,东靠西湖。它是武汉最成功的工业遗存改造项目之一,他的前身是中南汽修。 1927年,中南汽修厂的前身万国汽车修理行汽修厂由4名私人老板联合建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是武汉地区最大的汽车修理工厂,背负着厚重的工业历史。 1967年,青年路76号建起了26栋房子,它用作汽车配件生产及办公场所等。1960年,开来厂里修理的车子不是美国林肯、道奇,就是华沙M520,但因为某些因素,当年这些汽车配件都比较紧张,于是汽修厂会专门生产一些汽车配件,较之一些专业厂家更为实用,深受顾客青睐。 1980年代后期,厂里不再生产汽车配件。 花园道所在的老房子,厂里的工人们习惯称它为五车间。2000年后,汽修厂相应政府号召,将设备厂搬到了市郊,五车间就被空闲下来。 厂里原来26栋建筑,拆了很多,其他的都经过翻修,独有五车间一处被完完整整保存下来,所幸五车间改造只是大用内功,保留了其原有整体面貌,而这也是厂区内对厂房的最大一次改造工程。 2008年,中南汽修厂正式进入改造。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伊东丰雄家族启动对中南汽修厂整个园区的改建计划和设计。他想通过这次的“微创大手术”,把它变成拥有国际一线品牌、创意办公、高尚休憩和国际风格餐厅等复合式业态。 花园道作为武汉历史的见证,经历了战争年代的洗礼,见证了武汉的社会历史变迁,为武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花园道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 3.2武汉花园道改造现状 花园道项目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一期占地28亩、有8栋底层厂房及移动办公楼组成,是西北湖CBD中难得一见的低密度商业、办公间。业态规划化集创意办公、格调购物、时尚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它共分创意办公、情景商业2个区,有多家商店,参观以及咖啡屋,是娱乐和休闲的好去处。 花园道前身是华中地区最早的汽车修理厂,厂区内有200多颗老树以及旧厂房,它们被重新装扮并保留下来。办公楼改为创意办公基地,旧厂房变成情景商街,历史被留存下来与前卫时尚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现代都市中心独树一帜的创意办公、商业空间,漫步其中,现在的过去、过去的将来交织而行。 4、武汉花园道项目改造的价值 武汉的花园道承载着武汉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是解读城市历史的密码,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它们是城市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同时具有很高的建筑学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4.1美学价值 旧厂房的改造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设计师应该把传统的美学思想与当今的艺术的概念结合在一起,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重塑旧工业建筑的昔日的辉煌。旧工业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是那个时代的留下的遗迹,它是历史的产物。花园道不仅见证了武汉工业史的变迁,其中原有的锈蚀铁门、褪色的标语、恬静的老厂房等特有的工业美感在新的创作空间中散发最原始的魅力,使旧工业建筑兼具现代艺术气息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人们提供新的视角来欣赏历史与当代艺术的融合,现代品位与岁月留痕巧妙呼应。 4.2人文价值 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使城市面貌发生着极大的转变。工业时期留下的大量工厂设施相关建筑物随着岁月流逝已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社会共同的历史记忆。首先,历史街区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这些旧工业区中也同样饱含着历史足迹和文化特质;其次,武汉近代工业发达,像花园道这样建造于近代的旧厂房甚多,它不仅是一个普通的汽车修理厂,它更见证了新中国发展过程中,武汉人民所经历的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也沉淀为真实并且珍贵的城市记忆片段。它们虽然已经不再具有实用功能,但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见证了城市文明和技术发展的历史印迹它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是后人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 4.3商业价值 一般来说,旧工业建筑在改造上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首先,建筑本身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工业厂房一般都有结构坚固、空间高敞、层高较高、跨度、较大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其次,一般旧工业建筑都有着简单、规整的平面和整齐的柱网,可以适应多种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为改造提供了较大的可塑性[4]。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另一经济价值就是其所处区域位置的特殊性。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原工业重心向新兴工业区或郊外转移,原工业旧址大都发展为城市的中心的优良地段,大部分旧工业建筑均处在都市的黄金地段并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如武汉的花园道改造项目,它本身拥有高达宽敞的空间、以及优越的黄金地段,完全具备商业开发的作用。它的改造不只是对旧建筑本身进行改造保护,也为项目以后的发展做打算;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不仅仅是对它原有的空间进行分割利用,而是要从长远的经济和商业价值去衡量。 5、结语 吴良镛教授曾指出:“一个城市是千百万人生活和工作的有机的载体,构成城市本身组织的城市细胞总是经常不断地代谢的”[5]。一个城市的建筑是这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东西,也是最能体现城市精神的东西,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建筑往往就是展现这一城市文化的重要场所。随着国家对工业遗产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工业建筑遗产将被保留下来,同时也会出现更多的再利用的案例,这种改造和再利用还须多方的参与与努力,因此我国在这一点上还有一条很艰辛的路要走。(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浅谈工业建筑的改造与设计:有关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理性思考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中出现大量的旧工业建筑,对这些建筑的更新改造,成为当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关于旧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对策,以期给相关部门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对策 受国外旧工业建筑保护理念的影响,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问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引起了国内的重视,政府开始把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视线扩大到现阶段对历史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上。但是目前国内对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存在的问题 国外有很多国家十分重视对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并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改建项目,例如美国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德国的杜斯堡公园都是在利用原有工业建筑遗址的基础上建立的工业特色景观公园,国内设计人员可以吸收国外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经验,但是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内出现旧工业建筑被大量拆除的现象,例如上海的杨树浦路滨江地段,这一代原先是上海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有很多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但是由于缺少保护措施,导致很多工业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丧失。 1.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忽视其历史价值 由于很多工业建筑物自身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改造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包含的历史价值,设计方案应该忠于旧工业建筑。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设计人员对工业建筑的历史价值缺乏深刻认识,对工业建筑进行随意或者过分的拆改和装饰,导致很多工业建筑的改造现状较差,降低了工业建筑历史文化价值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不利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 2.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缺乏有效引导 现阶段国内的工业建筑改造依然处于自发的状态,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管理,没有相关政策的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设计质量。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应该是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相互监督的过程,政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监督和管理作用。政府在工业建筑改造的方案以及再利用方式等方面应该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对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方案设计以及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约束开发商和设计者的行为。 3.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缺少节能意识 受旧工业建筑当时的技术条件约束,工业建筑在改造之前的耗能一般比较大,在现阶段的改造和再利用过程中,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到工业建筑在重新使用时的能源节约,但是很多设计者在进行旧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设计过程中,过分重视旧工业建筑的时代感和沧桑感,忽视对工业建筑节能技术的改造, 二、改进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对策 现阶段国内对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已经有比较成功的改建项目,譬如青岛的啤酒博物馆以及北京的远洋艺术中心等,本文以青岛啤酒博物馆作为一个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成功案例,对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加以分析。现阶段的青岛啤酒博物馆是对1903年青岛啤酒总厂的改造和再利用,青岛啤酒总厂的旧址是一座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博物馆借助啤酒厂的旧址向游客展览青岛啤酒发展的悠久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博物馆对游客的吸引力。 青岛啤酒博物馆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部分是其中的历史文化部分,在博物馆内部游客可以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通过博物馆内部的图文资料,了解青啤发展的历史,另外,博物馆内部的生产工艺流程区域用于展示老建筑物、过去啤酒生产的生产流程等,为了使历史原貌进行重现,博物馆内部还设置了生产工人进行生产的劳动模型,复制当年工人工作的场景。青岛啤酒博物馆建成之后,游客在博物馆内可以凭借门票免费品尝啤酒,而且馆内设置了很多利用现代科技制作的电子显示器,游客可以随时查询自己感兴趣的文献资料,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专业博物馆,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项目,涉及到文物保护、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各个城市进行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过程中应该吸取青岛啤酒博物馆在建设中的经验。 1.历史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 历史性的工业建筑物是指原有的工业建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某些特定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反映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风貌以及技术发展成就。这些历史性工业建筑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它们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自身的建筑价值,是历史见证,文化传承的载体。 历史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手段主要有两方面,其一,设计人员要保留旧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外观特征,对于旧建筑遭到破坏的地方,应该对其进行修复或重建原址,保留其自身固有的文化内涵。其二,设计人员可以在工业旧址建立博物馆形式的工业历史展览会,允许游人对其进行参观,了解工业生产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也可以在工业建筑内部建立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 2.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 非历史性的工业建筑历史价值较小,但是建筑本身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通常情况下,这些历史性工业建筑空间结构的设计较为独特,外观简洁而大气,从审美的角度来考虑,这些工业建筑具有很高的机械美学价值。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要求设计师保留建筑物整体外观的同时对室内空间重新规划,使得改造之后的建筑物更加符合现阶段的使用需要,对于一些没有价值的部位,可以进行局部拆除,进行重新开发。由于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尺度巨大,设计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尽情设计,例如可以在工业旧址开发大型的娱乐场所,综合购物和旅游等多个方面,或者将工业建筑开发成为商用的办公室,国内被誉为世博第一楼的世博建设大厦就是由上海的第三印染厂改造而成的。 3.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遵守的原则 为了保证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合理性,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首先,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要坚持新旧建筑之间的匹配原则,即设计者在进行改造设计之前,要对工业建筑的功能进行相应的调查分析,挖掘建筑空间的潜在价值,充分考虑工业建筑如何满足新的使用功能,在旧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得新旧两种工业建筑设计在形式和内容上相匹配;其次,在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过程中,要尊重原有工业建筑的的空间结构和历史之间的逻辑关系,遵循对原有工业建筑的尊重原则,对历史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使用时要坚持维持原有建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最后,在对废旧的工业厂房进行改造再利用时要坚持共生的原则,保证新添加的元素与原有的建筑元素可以成为一个整体,通过新旧元素的重组,给工业建筑注入新的生机。 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新趋势,它可以保障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解决现阶段城市有序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是一项复杂而又艰难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协调合作,按照全新的思维和设计理念,保证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如果在改造中出现失误,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很多重要的历史价值建筑也会因此从历史中消失。针对现阶段国内在工程建筑改造和再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引进国外在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方面的经验教训,创新国内的改造再利用理念,不断提高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设计水平,逐渐建立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项目。 结语: 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此政府应该坚持可持续的改造利用原则,加强对工业建筑更新利用的管理和控制,逐渐提高工业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设计方案,确保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
铁路发展论文:推进铁路统计发展策略 作者:田华 单位:太原铁路局计统处客货统计所 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生产力布局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铁路的各项改革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新的管理体制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铁路统计还存在着统计机构不完善、统计人员不稳定、统计技术手段落后等种种弊端,进行铁路统计改革已刻不容缓。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构建统计信息平台,是铁路统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1铁路统计的现状 铁路企业属于特大型企业,按照现行管理体制,铁路部门既有运输业,又有工业、建筑业,物资供应等企事业。与生产管理业务相适应,铁路统计既有专业性的铁路运输统计,又有与全国社会经济统计有共性的铁路工业统计、铁路建筑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等各类专业统计。铁路统计发展是实现科学决策、改进领导工作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铁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迫切需要;是搞好运输经营、实现经营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基础工作、加强铁路管理的迫切需要。深化统计改革,全面提高统计服务水平,是广大统计工作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1统计机构改革滞后制约着统计职能的发挥随着铁路改革的深入发展,铁路各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由统计提供的各种数据越来越成为领导决策、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统计指标也是铁路财务清算的重要来源。需要进行的统计工作不断增加,但相对于不断增长的统计工作量,统计机构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是不断弱化。撤销分局,路局直管站段后,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各站段进行机构整合,很多站段撤销了专门的统计科室,合并到其他科室。没有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就造成政令不畅,上传下达出现延误。但机构改革又不可避免,针对此种情况,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才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1.2统计干部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铁路统计工作目前存在着基础薄弱、产品质量不高、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铁路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铁路统计干部队伍的状况令人担忧。铁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信息化道路。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准确掌握运输生产情况,科学地进行组织指挥;才能跟踪市场动态,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提高竞争能力;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铁路统计队伍的素质与信息化的要求差距甚远,统计资料和统计手段仍然停留在习惯的逐级上报方式上,内容单一、周期过长、动态性差、缺乏反馈。 1.3缺乏改革创新精神由于铁路统计改革的相对滞后,绝大部分统计人员满足于狭隘的统计观念,习惯于落后的统计手段,留恋着陈旧的统计指标体系,因此统计信息产品极其有限,且质量不高。反映在统计干部队伍中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是“三少三多”:一是了解、熟悉信息技术,融会贯通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去,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互动发展的人少;满足于习惯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只关注本部门直接管理的统计数据的人多。二是思考统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完成信息采集、编辑、发送的人少;平平庸庸应付上报统计报表的人多。三是联手互动,互相协作,关心整体的人少;各自为政,闭关自守,只关心自身利益的人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1.4统计质量不高统计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但现有的技术手段落后,许多报表仍停留在手工填写、电话上报的程度。即便是使用计算机上报,也是各个系统单独处理,互不校验。上报完成后,没有反馈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数据校验,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不仅能使上行数据规范、准确,而且使下级机构也能使用相应的统计数据。 2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铁路做出了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3构建铁路统计信息平台的有效措施 构建统计信息平台要以统计网络建设为依托,以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库建设为重点,以建设面向铁道部—铁路局—站段的三级信息平台为核心,以提供优质、全面的统计数据为目的,全面推进铁路改革,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 3.1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统计信息系统平台构建的基础是网络,经过铁路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基本上已建成了由铁道部到铁路局再到站段的网络通道。其中铁道部到铁路局的网络都是2MB的专有快速通道,铁路局到基层站段的通道比较复杂,大部分已经是2MB的快速通道,但还有个别站段存在着X.25通道,甚至还有拨号网络。完善统计系统网络工程,需要改善网络条件较差的站段,对于个别网站可考虑借助网通、电信、移动的公共通道,在铁路局一级给予认证,进入铁路内部网,可用软件狗或产品密钥来保证其安全性。 3.2建立统计信息数据仓库构建统计信息平台,其重点与难点在于将各个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集成起来,这样就需要用到数据仓库技术。由于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统计信息资源管理分散,采用多个系统,数据来源复杂,信息管理无法实现一体化,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其次是在系统的实用性和运营维护的方便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众多因素,诸如相关制度保障,系统的可行性、可操作欠缺以及对系统的长期维护缺乏规划等,造成数据库信息更新维护不力、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不一致、信息资源的可用性降低等问题。特别是由于系统的实用性不够,无法激发加载者的热情,数据库系统建成后,往往由于维护不够及时导致数据库的基本性能,即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失效。再次是采集、管理、处理及查询自成体系,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维护难度增加。由于各信息系统没有公共接口,维护不同步,结果造成信息不一致,共享程度差,产生信息的重复加载或统计业务信息与数据库维护脱节等问题,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统计专业人员不堪重负,系统管理人员疲于应付,违背了信息化的根本目的。针对以上情况,必须建立统计信息平台的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一是在统一统计基础编码的前提下,由各系统提供公共的对外接口,将各种数据集成到新的统计平台的数据仓库中。根据业务需求分析,进行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以及数据的抽取、清洗、集成、装载。在数据仓库的建设中,以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为“标杆”,来逐一衡量、评估已有数据存储结构,找出具体差距,确定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应该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从而形成高档次数据环境的数据结构。二是组织数据转换。对已积累的数据库资源,不论其结构的科学程度如何,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需要按基本表的结构标准编制数据转换加载程序,将原有数据库资源迁移到新数据库中去。三是要建立中心数据库及内、外数据交换接口。以统计专业基本表为标准,根据对各专业的输出、输入数据流分析,开发中心数据库、中心数据库接收专业数据的数据接口和中心数据库向专业传输数据的数据接口。#p#分页标题#e# 3.3建立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数据仓库建成后,紧接着就是进行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Web平台构建。系统要集信息管理、处理、应用为一体,具有信息采集多接口、信息处理多功能、信息使用多形式等特点。设计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合理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等;功能实现上要实用全面、操作灵活简便,具备数据加载、资料管理、数据存储的管理功能,能够使基层、路局、铁道部的企业统计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得到科学、规范、高效、安全的统一管理和有效利用,实现各类企业统计信息(数据、文字、图片)的共享。系统采用Web平台可以实现客户端的零维护,系统扩展升级较容易,网络方式下由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 3.4提供优质统计数据统计信息平台建设使用后,可以使统计工作更加主动化。不仅可以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优质、高效地提供各种报表资料,还可以对现有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预测、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挖掘常用技术,运用各种数据挖掘工具,逐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依据优质的统计数据,结合统计调查,可以写出优秀的统计调查报告,为各级部门、各级领导提供直观、全面的决策辅助。充分发挥统计咨询、统计监督作用,进一步推进铁路统计的改革发展,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和谐铁路的建设。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摘要】文中将对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对目前国内发展模式中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解决措施的探析将结合市场现状以及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铁路运输;整车物流;发展模式 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居汽车拥有比率也随之上升。我国的汽车生产数量庞大,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汽车大国之一。所以,要想利用好良好的市场动力,就需要及时解决整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优化其发展模式。 1国内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分析 1.1国内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由于国内的汽车行业起步晚,在时间上就已经落后一些国家。因此,我国相比一些工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我国整个汽车物流发展的水平较低,并且很少以铁路运输为基础,而是采用公路物流为主,导致花费的成本较高,除此之外,运输的效率也不高。最终导致了整个整车物流的整合度不高,反复进行再建设。而且,通过空中运输、公路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的运输数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现在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仍旧是以公路运输为重心,然后才是铁路运输。 1.2国外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国外的汽车行业主要以垄断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几家汽车巨头公司控制了整个汽车物流行业。他们所提供的物流服务质量高,展现出的特点则是高效率、服务多样化以及专业化。除此之外,不少企业为了减少和控制成本,采用了服务外包的形式。降低空中和公路物流比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提高铁路运输的利用率。例如,在美国的物流市场中,有名的通用公司以及福特公司,他们都是以铁路运输为基础,和铁路运输公司合作,不仅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运输效率,还促进了双层火车铁路的建设,发挥以铁路运输为基础的整车物流的优势。 2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许多经营汽车运输的公司,往往将“物流”局限于货物的移动和运输上。较为传统和落后的经营观念,加上不少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由汽车生产企业出资创立的,他们仅仅负责的是自身公司或者企业的品牌,在运营的整合力上较差,难以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和整合,难以发挥规模效应,物流运输成本也是居高不下。这也就是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欧美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物流成本基本都是控制在整个销售额的百分之八左右,而我国则是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基本上是他们的一倍。除此之外,我国汽车物流发展中还面临着其他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②企业没有充足的市场信息资源。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分支公司和制造厂进行盲目的投资,在没有充足市场信息的条件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断进行再建设;③信息化程度低。在软件和通讯技术方面,我国在汽车物流中的应用率很低,整车物流更多的是靠人工操作,机械化水平低,精准度也不高,经常会产生错误。软件和通讯技术的特点就是传输信息的速度快,信息化程度低产生的结果就是物流信息传递慢,管理起来也较为复杂;④对于整车物流的管理模式的理念认知有偏差。整车物流的提供商大都来自企业的分支公司,很难够直接和其他的整车物流公司进行合作,难以对于成本的控制、信息透明度的把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货损和货缺这些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 3对整车物流模式发展的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我国的整车物流数据:到2017年年底,我国铁路的总营业路程达到了亚洲第一。尤其是东北经济区、中部五省经济区、长三角、长江沿岸经济区以及东南沿海经济区,对于汽车都有着日益增长的需求量。中部五省经济区中主要分布了整车的生产城市,整车城市圈有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以及川渝。但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程度不如一些沿海地区,或者在一些西北以及中部地区,偏僻地理位置的限制,整个铁路运输的基础建设发展和技术发展也较为落后,导致了汽车需求量和汽车的生产量不能够对等起来,缺乏技术的支持。通过上文对于我国物流发展模式的具体地区分析,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①建立铁路配送枢纽。在大型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建立主要的铁路配送枢纽,在其他中小型或者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城市建立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将主要和次要铁路配送枢纽合作联系起来,再加上公路运输的配合,建立起整车物流发展网络;②降低物流的空载率。铁路运输的特点和优点是适应性强,能够运输多种货物,并且能够有效返程。通过这样的整车物流模式,就能够有效降低空车率,同时能够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需求量,进行灵活的调整。由此,还需要完善物流装置和设备,才能够进一步有效控制住最终的物流成本。 4基于此发展模式上还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发展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统一和标准化的运输容器;②组织培训,培养和强化工作人员的现代物流意识;③国家应该强化法律法规,加强对于整车物流业发展的保护;④引入软件和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系统和进行信息共享,拓宽信息资源的渠道;⑤加强整车物流行业和政府的合作交流。 5优化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措施 根据上文对于现今整车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国内外市场对比以及前景探索,接下来将提出相应的、优化该种发展模式的措施: 5.1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 传统的铁路运输物流采取的模式是站与站,但是面对多样的商品以及多样的服务需求,就不能够满足一些汽车主机厂需要全程“一条龙”的服务要求。而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主要就是面临汽车企业这一行业,由此要优化该种模式,首先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提供“一条龙”式物流服务,全程一体化的进行物流服务。具体的措施则是,签订合同之后,整个服务过程中包括了公路运输物流管理和铁路运输物流管理,并且针对运输期间的物流管理建立起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对物流信息进行更新,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5.2打造企业形象,提高服务质量 铁路运输基础上的整车物流模式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不同端的配送。铁路运输在程序上,相对于公路运输更加复杂,需要进行两次的货物装卸,在装卸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货物的损坏,所以,要对货物的装卸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建立起严格的监测体制,提高服务质量。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单独的配送部门,分工更加明确和清晰,提高运输速度,这也是提高整个服务质量的措施。并且还应该打造企业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口碑,加快国际ISO9000行业标准的认证。 5.3重视市场营销,掌握和更新市场信息 由于我国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模式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要想融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需要重视市场的营销,提高整个行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采用最新的市场物流概念,跟上市场的脚步。同时,建立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和掌握市场信息,了解客户的需求走向。还要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外此发展模式相比我国发展更完善,还可以借鉴国外整车物流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和机制,再根据自身所处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6结语 本文对于基于铁路运输的整车物流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由此可见优化该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于社会资源的节约,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优化市场结构的作用。 作者:汪洲 单位: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 目前铁路在人们社会的交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铁路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企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也迫在眉睫,传统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大力的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将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建设项目;信息化;发展措施 1我国建设项目信息化的现状 铁路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投资大、系统多、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的正确处理,是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部分。我国铁路建设单位的信息化水平,与国外的现代化理念和信息技术仍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铁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行业性信息管理系统,具备兼现状管理与现代管理的适应能力,提高专业技术内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 2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2.1搭建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 2.1.1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建设工程管理包括项目模式确定、项目管理组织设置、各涉及的单位或部门进行职能划分和协作关系、具体的工作流程、涉及的物资设备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现场施工管理等多个环节。因此,要建立一个涵盖多层次的管理信息平台,从而实现信息的整合和交换的标准化,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展开。通过信息化手段来监控各业务板块,协调相互的沟通,促进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2.1.2立足整体,科学规划信息资源 信息化管理首要是做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具体包括建设项目从项目立项到竣工各个阶段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传输和保存,铁路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做好工序间、部门间的信息传播、交流与沟通,让信息数据成为一项资源来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依据已有的信息数据来规划资源,理顺工程施工流程,创建一个科学化的信息模型,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2.1.3聚集优势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 铁路工程建设中势必涉及到多种信息、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与发展文/孙立强目前铁路在人们社会的交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铁路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铁路企业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也迫在眉睫,传统的信息处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需要大力的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本文将对铁路工程信息化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摘要多项资源的运用,必须切实贯彻执行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的相关标准与规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来广泛聚集优势信息资源,深入开发与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使他们支持铁路工程建设,以市场化为手段,围绕铁路工程项目建设这一核心,深入施工现场,从施工现场到工程建设管理深入挖掘多种信息资源、并深入利用其中有用的信息,为铁路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2.1.4实效、适用性地优化信息系统 铁路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得益于高端、先进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创建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依托于此系统来为工程建设提供多种信息资源和数据,然而,也要不断地优化、升级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水平,优化调整信息系统内部功能。 2.2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规范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与系统的建设要逐步开展,从铁路工程信息的获取、实施到应用都需要合规合法,这其中需要建设单位的引导与监督,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使其充分参与到信息资源获取与运用工作中。 3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3.1构建进度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探索实践,初步构建了以工程调度系统为核心,以电子施工日志为数据采集手段,以施工组织管理为主线的建设项目进度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3.1.1工程调度信息系统 为了及时、全面掌握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快捷、高效地发出调度指令,组织研发投产了工程调度指挥系统,建立起覆盖施工单位标段、建设单位指挥部、铁路公司(铁路局)、总公司的4级调度指挥平台。通过调度指挥系统,及时收集在建大中型项目月报、工程周报和重难点控制工程日报,将影响项目推进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请总公司建设协调例会研究解决,充分发挥了组织推进信息中枢的作用。 3.1.2电子施工日志管理系统 电子施工日志是记载施工现场技术、进度、安全、质量控制过程等有关施工活动的综合性记录,是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公司组织研发了电子施工日志管理系统,并在全路22个建设项目开展试点。试点单位普遍反映电子施工日志好用、易用,便于及时、准确记录现场工作情况,并为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3.1.3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系统 施工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电子施工日志的进度数据或工程调度图形化周报的进度数据,对重难点及控制性工程的进度推演和预警提示,强化了施工组织“红线”管理。重难点控制方面,隧道按工作面、桥梁按架设单元、铺轨按铺架单元,每日采集进度数据,动态推演施工组织进度和与铺轨线的关系,突破铺轨“红线”时进行预警、报警。 3.2构建质量安全管控信息化支撑体系 铁路建设组织推进在抓好施工组织的同时,必须把好安全质量和工程进度关。结合当前施工现场机械化、工厂化已经具备规模的有利条件,应用“互联网+”思维和“工业4.0”理念,在施工机械、测量设备等日常施工机具上动脑筋、下工夫,逐步研发了一批简单实用、省心好用的信息化应用。现场工作人员做好日志填报工作,数据自动传递到平台上,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随时随地了解、掌握现场情况,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没有增加现场负担。在源头控制方面。抓住工地试验和混凝土生产这两个关键环节,组织研究推广了试验室、拌和站监控系统,作为试验室和拌和站验收的先决条件,发挥“参谋和哨兵”作用,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有效地促进了铁路混凝土质量的提升,促使施工单位强化自控体系建设。在过程控制方面。根据现场推进和静态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各专业质量安全的多发问题和薄弱环节,采用信息化监控和监测手段,强化现场过程控制关键环节的管控,极大提升了建设单位质量安全的管控能力。同时引导参建单位创新工艺工法、管理手段和措施,切实提高施工生产水平,以先进的手段、规范的工艺保证工程优质安全推进。 4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铁路在人们的交通中占据很大的部分,社会对于铁路工程建设得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铁路工程是一个复杂,工程量巨大的项目,施工技术需要不断的提升,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铁路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工程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同时对于工程及时的调配,对于工程的质量提供了很大的保障,信息化在当今时代,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会在未来不断地改善和提升。 作者:孙立强 单位: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交通因素一直是影响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它是连接人们从自身的居住地到旅游地的重要枢纽,地区交通越便捷,花费的时间越少,越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可见交通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速铁路作为现代交通建设体系中最重要的形式,它的建设成果直接关系到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加强对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影响研究,能够便于我们更好地如何发展高铁时代的地区旅游经济。 一、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 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高速铁路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为游客降低了旅游的时间成本,提升了游客在旅程过程中的舒适程度,为地方的旅游资源市场的开发打下了基础,具体来说,高速铁路建设对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一下这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高速铁路建设一般都是跨省的,它将地区交通体系有效拓展为跨省的交通网络。例如京广高速铁路打通了从京津冀地区到两广地区的南北交通线,中间还贯穿南北等多数城市。又如近几年我国加快建设的沿海地区西岸高速铁路网就将厦门、广东、福建、浙江等城市贯通。依托于高科技的跨城市高铁建设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距离,有利于人们进行跨城市或地区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说高速铁路的发展改善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增长的硬件条件,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变得更有“底气”。同时高速铁路建设也成为一个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来的重要条件,它使得地区旅游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得到拓展。京广、京沪高铁的建设,也使得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联系更加密切,对于推动旅游产业的跨省级、跨地区的招商引资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高速铁路网建设有利于改善地区旅游发展的模式 高速铁路体系的建设,其给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带来更多跨省际的游客,同时对于省内旅游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目前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多条高速铁路路线将武汉周边所辐射的如宜昌、荆州、黄石等其他省内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武汉乘坐高铁到荆州只要不到一小时,到宜昌也不超过2小时,极大地为游客缩短了旅游时间。而高铁的高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铁路运输人多、量大的紧张状况,缩短了游客花在交通上的时间,也就变相地提高了地区旅游的接待效率,使得游客周转速度加快,旅游人数不断增多。 二、如何加强高铁时代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目前,有分布高铁站点的省级行政区共有28个,其分布趋势从东向西以此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的全部省城都有数条高铁路线,并且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中心为轴心的高速铁路网。受到地理区位条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我国高速铁路网的布局还是东部多、西部少。尤其是西北地区的青海、西藏、西南云贵高原的贵州等地的高铁建设速度还比较慢。而从当前高速铁路建设的分布情况能看到,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地区高速铁路网的加快建设。另一方面是受到高铁交通建设速度的影响,使得东西部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二次差距,这一点,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量化的经济增长总量数额就能明显看到。以武汉和贵州对,武汉在十三五期间建设通达14个方向的高铁、动车干线,一网直通全国所有中心城市,成为中部综合枢纽;贵州的省会城市贵阳在2017年共有6条高铁线。两个城市的高铁建设速度直接反映为两个城市的年经济增长速度。这可以看作高铁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均衡影响的结果。加强地区旅游产业在飞速发展的高铁时代建设,应该立足于对当地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条件、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谋求地区旅游产业的长效发展。首先,高速铁路将各个地区进行联结,对于地区旅游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要让这一优势转变为实际的效果,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该努力打破地区经济、旅游产业发展的封闭性,积极谋求区域合作的机会,即依托高铁这一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加强跨地区、跨城市的旅游产业的合作。以高铁线路为轴线,以枢纽城市为轴心,建立高铁沿线城市相互联结的联动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例如围绕沿海高铁路线推出跨沿海城市的沿海旅游路线。其次,对于高速铁路可能带来的旅游发展商机,地方旅游业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旅游服务水平,尤其是与旅游产业相配套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高效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来进一步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此外,还应该对地区交通网络体系进行更好的规划,除了加强高速铁路线路建设之外,还应该积极完善区域交通配套设置体系,对景区与铁路交通相连接的交通路线进行科学规划,加强地区旅游交通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最终转化为经济增长收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随着我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能够看到日益完善的高速铁路网络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强高速铁路网络建设,积极规划地区旅游产业格局,做到一手抓区域交通建设,一手抓旅游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 作者:钱婷 铁路发展论文: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探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对绿色生态环境的认可和接受逐渐提升,为了城市能更好的发展,实现绿色物流成为构建生态城市的主要途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物流行业的兴起,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运输保障,因此,在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基于铁路运输业的实际运行状况,结合绿色物流的发展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本文根据绿色物流的特点,深入分析了铁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优势,并提出了实现我国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相关对策,旨在提高我国铁路运输的科学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物流铁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对策 交通运输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根本上推动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给人类居住环境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环境的破坏程度日益加剧,各个发达国家也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同程度上采取多种环境保护的措施,使得城市面貌得到了一些改善,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物流活动消耗着城市的能源,涉及到城市中的各行各业,物流领域的运转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极大地资源浪费。因此,在铁路运输领域中,要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化的发展原则,实现经济健康的物流运输系统,进一步发挥绿色物流的优势作用。 一、绿色物流的概述及特点 绿色物流是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出现的理论,主要借助先进科学的物流技术手段,贯穿于整个物流运输活动流程中,包括规划、运输、仓储以及加工配送等,最大限度的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从根本上净化物流运输活动的环境,确保整个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使用。下面,针对绿色物流的特点予以分析: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 (一)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要将保护环境、避免污染的理念作为利用资源的前提和条件,并采取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和手段,以此来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损害和消耗,产生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因此,物流活动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物流与环境之间形成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发展关系,实现物流行业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友好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够确保社会的稳步前进,而铁路运输作为我国重要的运输工具,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发展绿色物流中,占有极为核心的优势和意义。 (二)生态经济学 针对物流活动而言,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而绿色物流主要以生态经济学为基础,将经济学和生态学作为绿色物流的理论依据,对物流行为以及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生态的平衡以及市场经济的合理性,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物流活动的有机统一。 二、铁路运输在绿色物流中所具备的优势特征 (一)铁路运输中的生态优势 第一,在环境保护方面。无论哪一种运输方式,在推动经济向前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和危害。由于交通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还会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铁路运输的废气排放量最少。第二,在节约资源方面。由于我国国情较为特殊,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而公路运输所占土地面积为公路运输的10%,可见,铁路运输能够实现我国资源的有效节约。此外,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直线上升,主要以煤炭、石油为主。在铁路运输方面,能源使用量仅为交通行业总能耗的六分之一,但实现了总运输量一半以上的工作。 (二)铁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铁路运输在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有着关键地位,与各行各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主要包括绿色运输及资源集约化,其特征主要以节能降耗为主,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我国国情较为特殊,人均能源拥有量低于世界水平,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资源的季度匮乏,铁路运输在这方面占据优势。因此,铁路运输能够有效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铁路运输中加速发展绿色物流势在必行。 三、发展绿色物流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外在因素 在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由于国外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国内物流企业需要积极应对外国物流运输对我国运输方式的冲击,这是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外在因素。绿色物流理论起源于国外,在国外被广泛接受和推广。基于国际运输条约,国外运输企业能够在我国进行相关物流活动,包括铁路集装箱、快运以及多式联运等,可见,在未来交通运输行业中,综合性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因此,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铁路运输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提高铁路运输市场份额,实现绿色物流的蓬勃发展。 (二)内在因素 我国能源比例在世界发展中处于劣势,石油能源的生产在国际上排名第五,但石油消费在国际上排名第二,对石油能源的依存度占到能源利用的一半以上。可见,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实现绿色物流高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客运高速和货运重载在铁路运输中有着重要地位,由于能源资源的匮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电气化铁路的建设,逐步取代内燃铁路运输的实现,发展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已经成为铁路绿色运输的重要保证。 四、关于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探讨 通过对绿色物流的认识和了解,基于其发展特点,提出了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相关对策,具体分析如下: (一)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中短途的优势功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内交通拥堵现象令人堪忧,燃油成本不断上升,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出行成本,此外,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对整个城市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污染;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导致了大气变暖,形成温室效应。因此,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坚持绿色物流的发展理念,设计公交化的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以此来实现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短途功效。 (二)积极开发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模式 利用集约资源发展方式,实现集装箱运输,与铁路、海洋、河流及公路等多种运输途径之间,进行集装箱多式联运,为城市企业提供一系列的物流服务,坚持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物流运输理念,从根本上实现一体化的服务。此外,还要充分整合多种运输资源,减少铁路运输空载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实现运输成本的降低。具体来说,利用公铁两用和双层集装箱运输这两类运输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铁路运输的时效性,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集装箱多式联运过程中,充分利用好EDI和GPS技术,对物流全程予以跟踪,从根本上实现了货物运输的安全性。 (三)基于绿色物流理念规划铁路运输发展 作为政府来说,在制定有关城市物流活动的规划中,逐步融入绿色物流理念,从而更好的发展铁路运输。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借鉴绿色物流规划的成功经验,结合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明确绿色物流发展思路,完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整合城市资源配置,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铁路运输物流中心,对整个城市的物流活动进行统筹。此外,还要最大限度的减轻社会环境的压力和负荷,建立健全城市铁路运输管理体系,将运输资源科学合理的统一调配,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环境。 (四)建立健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 在物流运输的发展中,政府部门需要城市物流的污染源头进行及时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实现对物流行业的科学管理。就我国城市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城市建设中针对环境污染的政策法规较多,而物流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还未广泛涉及。因此,政府部门要结合城市具体的发展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以此作为整个绿色物流行业运行的标准和规范。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物流行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比较低,绿色物流理念的引入,为铁路运输业的运行成本费用带来了巨大压力。作为地方政府,要对绿色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资金支持,并制定专门的政策对新兴行业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以法律制度作为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政策保障,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扶持力度 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发展观念,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并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现状,选择最佳的运输方案。此外,政府要通过政策对绿色物流发展予以最大限度的支持,通过税收减免、政策补贴等方式,对绿色物流的理念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对绿色物流予以改进和优化,为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强有力的技术基础,从根本上实现城市繁荣发展。 结语 为了使城市交通运输业更好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对绿色物流理念予以充分重视,实现社会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绿色物流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作用,对城市物流活动予以统一规划,明确绿色物流的发展目标将绿色物流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物流活动之中,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水平,进一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践。 作者:冯贵志 单位:沈阳铁路局通辽货运中心 铁路发展论文:提速战略对铁路运输发展的作用 1我国铁路运输提速战略概述 我国铁路运输实现了几次提速战略,实现了扩大再生产的目标,为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实现了重大的创新,技术方面得到了迅速提升。除此之外,提速战略的实施促使我国铁路运输的实际效率以及运输能力都得到快速提升,这对于实现我国铁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另外,铁路运输的提速方案还在更大程度上有效提升了铁路运输的安全可靠性,将铁路的比较性优势充分展现出来,改善了运输产品的结构,路网结构也逐步完善起来。很多铁路运输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于提速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并展开综合运输服务和技术等的广泛性讨论。另外,我国的一些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借鉴了其他国家一些先进的铁路运输方式,认为在繁忙的干线部分实现提速方案有几个难点,其中包含客货分线等相关部分的技术问题和组织问题等。因此,在我国的铁路运输发展过程中,提速战略不仅开辟了铁路运输行业的新领域,还为完善铁路运输发展以及促进运输产品多样化提供重要帮助。 2提速战略对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重要作用 提速战略在我国铁路的历史发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不仅增加了我国铁路的整体性发展,还在运输生产力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对于铁路运输组织的基础理论和方式实现有效创新和发展,对于我国的铁路技术发展等都十分重要。 2.1提升铁路运输的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和装备是关系到列车提速和高密度运行的重要指标。我国的铁路运输提速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铁路运输的实际技术水平,装备水准也明显提升。在以往的提速过程当中,我国的专业人员通过不断自主创新,有效且准确掌握了很多有限提速的技术,并且在一些铁路相关的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除此之外,提速战略实施之后,我国铁路运输中很多大型的站场都进行了创新性的改变,其中涉及到客运站等的人性化设计,这对于我国铁路设备等的整体水平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很多货车的实际提速载重相关的技术都相对提升了很多。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技术已经被充分应用在铁路运输当中。很多传统产业得到了改造,铁路方面的实际运输效率上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我国在铁路运输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和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等,都有效展现了我国铁路提速的成果,符合铁路运输的实际需求。 2.2繁荣铁路城际旅客运输线路。 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其中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区等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十分繁荣的区域,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重要的活动区域,客运量庞大。提速战略中,我国城际旅客运输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很多重要的经济区域之内,开设了快速型列车,加强了城市的辐射效应,直接突出了同城效应的重要优势。在提速战略实行之后,我国的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等都市圈内的高速客运专线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运输机制得到了逐步完善,对于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促进了周边经济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在我国,都市圈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极快,实际的城际客流量较大,客流量呈现比较集中的趋势,高峰期客流量增长明显,需要铁路运输方面在时效性上加强研究。因此,对于都市圈区域的人员来说,他们迫切需要一些高密度且高速度的交通工具,可以有效缓解紧张的交通压力。城际铁路客运公交化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要求,运行时间短,效率提升明显。 2.3客贷分线得到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交通运输能力和运输数量之间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在客贷分线中尤为明显,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影响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另外,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和运输发展情况来看,今后的客贷分流将成为更加主要的运输发展路线,其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我国在经过了提速战略之后,高速客运专线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实践和技术性基础,促进我国客运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的铁路在客贷分线上展开了新型模式,促进了客贷分线运输的实际发展。高速客运的专线对于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将一些既有线路的绝大部分旅客列车进行有效分流,实际缓解有线运输的压力。既有线路使用在货物运输方面,能够形成高速度以及高运能等安全度极高的运输通道,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方面的需求。总之,客贷分线在提速战略实施之后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不仅在运输的安全性等方面实现提升,还能够缓解既有主线路的运输压力,有利于铁路运输行业的整体发展。 2.4货物运输组织工作得到创新。 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发展缓慢,货物在途中的时间消耗比较长,货主对运输效率不满,损失了很大部分对于时速等方面都要求较高的货源。但是,在实行提速战略之后,为了能够有效提升货物运输的实际能力,专业人员使用了先进的技术,通过不断改造实现了集约化的经营模式。货物运输组织的方法产生了变化,主要目的是改善路网通过能力,其中还涉及到调节全路的车流径路,重点发展战略装车以及卸车点的规划。因此,根据实际状态可知,我国的很多货物运输组织在提速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了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的创新,这对于促进货物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帮助。 3结束语 我国的铁路发展时间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晚,在很多专业技术以及实践经验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国的铁路事业发展也经历了较为重大的变化,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汲取经验,走向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本文首先针对提速战略进行了较为简单的介绍,进而主要分析了铁路提速策略在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别介绍了其在货物运输组织、客贷分线、铁路城际旅客运输线路以及铁路运输的技术水平方面的重要促进作用,以期为促进我国的铁路交通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作者:任海龙 单位: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站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建设项目能评工作发展分析 1我国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发展 1998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首次将建设项目节能评估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2006年国务院做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家发改委也了《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2008年4年修订实施的节能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依法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机关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发展改革委2010年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令第6号),明确对发展改革系统的能评工作提出了要求,建立和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把节能作为项目审批、核准以及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对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项目实行前置否决。国家节能中心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的要求,先后了多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目前最新为2014年本。《评估指南》中对节能评估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内容做出了一般性的要求,各个行业的建设项目都有自身的特点,一本《评估指南》无法面面俱到,体现行业特色和耗能重点。 2铁路节能评估工作开展 为响应国家节能评估要求,进一步规范、加强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提高铁路能源利用效率,原铁道部2010制定并了《铁路基本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编制暂行办法》(试行)和《铁路基本建设项目节能评审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要求从通知之日起,铁路基本建设项目均需要进行节能评估。随着国家对能评工作要求的提高和铁路能评工作的深入,中国铁路总公司于2013年了《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对铁路能评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 3铁路节能评估工作特点 铁路建设项目有自身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铁路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工作也不同于其他行业,从节能评估的方法和内容上有自身的特色。 3.1项目建设对所在地影响的评估 首先铁路运输属于交通运输行业,铁路运输的“产品”是运输工作量,铁路生产不产生增加值,因此按照《评估指南》的要求,交通运输类项目不需要计算项目增加值能耗,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不需要进行“n”值计算,也不能按照指南要求评估项目能源消费对项目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为说明铁路项目的建设对项目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问题,目前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一般的做法是将铁路项目运营后(项目研究年度近期)预测的运输工作量,假设使用其他运输方式完成需要的能耗,与铁路运输能耗进行对比,说明铁路建设项目对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当然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忽略了公众出行对旅途时间、经济成本等因素的要求,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铁路运输对社会整体运输能耗的影响。铁路建设项目一般都是“线”形项目,当然也有许多客货站、编组站、机务车辆段所等“点”状项目。项目线路长度短则跨越几个地市,长则跨越几个省,因此项目能源消费增量对项目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的评估范围也与一般项目不同。目前的做法是,如果是“点”状项目就分析项目能耗增量对所在地市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如果是“线”状项目,就要将项目沿线站、段各单位的能耗,按照能源供应地点进行划分,然后分别分析项目对每个省、地区的项目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 3.2铁路项目特有的评估内容 按照最新版《评估指南》的要求,已经不需要项目进行选址方案的节能评估,评估的重点应是项目的工艺流程是否会产生能耗的浪费。但对于铁路建设项目,项目的选址方案,决定了铁路运输的长度,直接影响项目的能耗和能效水平。特别是一些“线”状项目,评估的重点应该是项目主要技术标准,线路走向方案,车站(段、所)的选址方案和平面布置方案,以及机车、动车组选型等对项目能耗的影响。项目主要技术标准的节能评估,主要包括项目牵引种类,设计速度目标值,最小曲线半径,限制坡度,牵引质量的节能评估。项目的主要技术标准确定了,项目的主要设计目标也就确定了,同时也基本决定了项目运营期的能效水平。项目线路选线方案的节能评估,应对线路整体走向是否顺直,线路局部方案在施工条件、投资数量、地方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选择的设计方案是否节能进行评估。项目站段选址方案会直接影响铁路运营能耗,对项目设站数量、车站、货场以及机务、车辆等专业段、所位置,平面布局方案进行节能评估,从节能角度推荐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减少项目运营期能耗浪费。机车、动车组作为铁路建设项目的主要耗能设备,不同型号机车、动车组的牵引特性不同,在能耗上也存在差别,因此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选择能耗低的机车、动车组,可以从源头上控制项目能源消耗。 3.3铁路项目能效指标的特点 项目的能效指标是评判项目能效水平的主要依据,因此项目的能效指标要能体现出项目的特点,真实反映出项目是否对能耗进行了有效利用,从节能角度来说,项目的建设是否合理、可行。铁路的工作任务是运送旅客和货物,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用尽可能少的能耗运输尽可能多的旅客和货物,是铁路运输节能优势的体现。通过研究和筛选,确定衡量铁路建设项目能效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和单位运输工作量牵引能耗。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反映了运输单位数量的旅客和货物,项目使用的牵引、暖通、照明以及其他项目范围内所有耗能设备消耗的能量总和。单位运输工作量牵引能耗反映的是运输单位数量的旅客和货物,机车、动车组牵引以及牵引供电系统损耗的能量之和。 4结论 综上所述,铁路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针对铁路特点进行节能评估,才能使评估真正产生节能效果,从源头上控制铁路建设项目能源浪费,因此对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方法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新的铁路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导则正在编制。相信铁路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工作会越来越规范、科学,节能评估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会不断提高。 作者:谢汉生 马龙 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发展与技术跨越特点 一、国家主导的大规模、高标准、快速度高铁建设 (一)需求与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末,历经数代铁路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铁路运营里程从21810公里增至67000余公里;其中复线里程由866公里增至19000余公里;电气化铁路从无到有,运营里程达12000余公里。但在路网不断延伸的同时,受限于线路标准不高、客货共线运行运输组织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平均运营速度低、客货运输品质低且输送能力往往受限。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相比,铁路的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扩充运输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铁路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其核心内容为: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关高速客运专线的主要内容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建设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的主要城市群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主要指标为:建设客运专线4.5万公里以上,快速客运网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大大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华东到上海4个小时,华南到广州6.5小时、东北到哈尔滨5个小时,中部到武汉4个小时,西南到昆明为8小时,西北到乌鲁木齐12个小时的经济发展交通圈。 (二)建设与标准 中国高铁建设坚持由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建设理念,建立了高速铁路科学发展、技术创新的国家体系。以现代化大规模的设计、制造、生产集团为龙头,庞大的相关配套产业为基础,集合全国有关科技力量为技术保障,形成完善的高速铁路产业链。国家组织、铁道部(铁路总公司)牵头、各省(市、自治区)联动、项目所在地全力支持,实现了项目立项审批、勘察设计、建设实施的各个环节间的紧密衔接、高效运行。与此同时迅速建立、逐步健全了高速铁路从勘察设计、建设实施到验收运营等一系列相关标准。高铁建设始终坚持项目建设标准化、工程设计标准化、施工建造标准化、设备制造标准化。以设计标准、施工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为建设依据;以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建设工期、投资控制、环境友好为建设目标;以机械化、专业化、工厂化、信息化为建设技术手段;以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建设保障措施;全过程、多层次的推行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与此同时,在建设中广泛地采用“以桥代路“”以隧代路”等新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用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极力推广应用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制造、标准化施工;快速提升施工建造、设备制造、设施配套等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竞争性。为中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成本有效控制奠定基础,创造了中国高铁建设的辉煌成就。 (三)规模与效益 2014年,高铁主骨架已初具规模,运营里程已超过16000公里,动车组旅客发送量逾8亿人次,占铁路客运发送量37%以上。2015年春运中,铁路共发送旅客4425万人次,高铁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增幅明显,全路动车组列车共发送旅客1844万人,占全路旅客总发送量的41.7%。可以预见,随着客运专线运营里程的不断延伸,高铁动车组客运发送量将不断攀升,逐步超越普速列车客运发送量而占据绝大多数。除了运输质量的提高,客运高速铁路的投运,将有效缓解铁路客运“一票难求”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铁繁忙干线将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行,有效释放货运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运输“瓶颈”问题,降低全社会运输成本。中国高铁的建设,推动了能源加工、钢铁冶金、机械重工、通信网络、机电动力、电气设备、精密仪器等一大批相关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创新、滚动发展;形成了高速铁路勘察设计、装备制造、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完整、健全的产业链;保证了与高铁建设运营的相关产业良性发展;催生了拥有数以百万计各类专业人员、掌握先进高铁技术的建设运营团队,为高铁的建设和技术进步与输出创造了先决条件。国家主导的大规模、社会化高铁建设,使得中国的高铁建设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我国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每公里的基础设施单位建设成本通常为1700至2100万美元,且桥梁和隧道比重大。而欧洲高铁每公里的建设成本为2500至3900万美元,美国加州高铁目前估计高达每公里5600万美元。中国高铁车票的价格也是全世界最低的,约为每公里0.04欧元,远低于西班牙的0.19欧元、法国的0.22欧元、德国的0.27欧元、意大利的0.25欧元和日本的0.22欧元。中国高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力求最大化,不仅推动了铁路运输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运输经济效益,同时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市场推动的高起点、大跨度、全方位技术进步 (一)基础与跨越 2004年我国高铁大发展之前,国家、铁道部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作。通过多次既有线提速改造、新建实验性的秦沈客运专线等项目,摸索高铁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等固定设备的生产、建造技术;通过设计研发“中华之星“”蓝箭“”先锋”等高速列车动车组,初窥高铁移动设备制造门径;通过广深铁路等既有线及秦沈客运专线上动车组实验性高速运营,提升列控技术并尝试系统集成。如果在这些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最终也可以形成中国的高铁成套技术,但时不我待,铁路运输严重滞后的现实要求铁路必须进行快速的发展,必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技术跨越。因此,基于已经掌握的技术,我国对德、法、意、日等高铁技术先发国家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招标与商业谈判,走出了一条“引进、吸收、消化、与国情和自主技术结合、再创新”的发展道路。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完整的高标准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技术储备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在短时间内科学严谨的制订了60多部规范、规程、标准,满足了高铁线路建造的需要;合理引进动车组制造技术并迅速实现国产化,进而自主创新研发了性能更好的高速动车组,满足了动车组大量投入运营的需求;全面掌握高速铁路列控技术,并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了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 (二)工程建造与动车组制造 在不断实践中,中国高铁形成黄土、软土、冻土、岩溶地区,大风、大雪、高海拔艰险山区等特殊区域高速铁路建造和灾害防护技术。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地基处理、路基填筑和工后沉降控制问题;掌握了900吨级混凝土简支箱梁、新型结构大跨度桥梁等关键技术;突破了复杂地质山区高速铁路长大隧道群、水下隧道修建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动车组在隧道内时速350公里运行和交会;掌握了大范围、大规模铺设应用跨区间无缝线路、无砟轨道的成套技术,建立了无砟轨道技术标准体系;按照“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经济性”客站建设的新理念,建立多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的综合枢纽,实现了高速铁路与城市其他运输交通零衔接、零换乘的紧密结合。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成功研发和制造了各种基础工程施工建造所需的特种机械装备,实现了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快速施工,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全面掌握了时速200~350公里系列动车组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进一步研发创新大马力高速动车组,牵引功率超2万千瓦。动车组车头、车体关键设备分别采用了碳纤维、镁合金等新型材料,车重减轻,刚度提高22%。对动车组最高速度、最大牵引动力,降低阻力等关键技术,对系统集成、车头车体、车底转向、减振降噪、牵引制动、机电传动、双弓受流等系统进行全面创新,关键技术已实现自主化和产业化。成功研发制造时速350公里CRH380系列动车组,最高实车运营实验速度486.1km/h,实车室内实验速度605km/h。中国制造“和谐号”系列动车组,以运营速度高、运量大、节能环保、平稳舒适等特点,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表现出良好的运行品质,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的主力车型。 (三)列车控制与系统集成 全面掌握了时速200~250公里等级的CTCS-2级列控系统技术。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创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CTCS-3级列控系统,满足高速度、高密度、大能力运输要求。通过GSM-R无线通信系统实现地面控制系统与动车运行控制系统信息双向实时传输,实现了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既有普速线列车、300~3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的跨线运行。系统掌握并广泛应用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实现了中间站无人化,大幅度提升了高速铁路行车指挥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水平。全面掌握了高速铁路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工务工程、动车组、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列车运行控制、安全防灾、客运服务等子系统的集成。成功创新了轮轨关系、弓网匹配,以及空气动力、车桥耦合、调度指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集成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系统功能最优、集成能力最强、系统接口顺畅,子系统与大系统协调匹配,为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三、结束语 以10余年走过发达国家30~50年的研发之路,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既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典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建设理念,以国家主导、市场化推进的科学方式,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成为世界铁路发展潮流的时代火车头。 作者:陈姣姣 解新福 单位:中铁第七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兰州设计院 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发展与技术跨越研究 一、国家主导的大规模、高标准、快速度高铁建设 (一)需求与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末,历经数代铁路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铁路运营里程从21810公里增至67000余公里;其中复线里程由866公里增至19000余公里;电气化铁路从无到有,运营里程达12000余公里。但在路网不断延伸的同时,受限于线路标准不高、客货共线运行运输组织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平均运营速度低、客货运输品质低且输送能力往往受限。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相比,铁路的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扩充运输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铁路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其核心内容为: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运输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关高速客运专线的主要内容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建设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的主要城市群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主要指标为:建设客运专线4.5万公里以上,快速客运网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大大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华东到上海4个小时,华南到广州6.5小时、东北到哈尔滨5个小时,中部到武汉4个小时,西南到昆明为8小时,西北到乌鲁木齐12个小时的经济发展交通圈。 (二)建设与标准 中国高铁建设坚持由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建设理念,建立了高速铁路科学发展、技术创新的国家体系。以现代化大规模的设计、制造、生产集团为龙头,庞大的相关配套产业为基础,集合全国有关科技力量为技术保障,形成完善的高速铁路产业链。国家组织、铁道部(铁路总公司)牵头、各省(市、自治区)联动、项目所在地全力支持,实现了项目立项审批、勘察设计、建设实施的各个环节间的紧密衔接、高效运行。与此同时迅速建立、逐步健全了高速铁路从勘察设计、建设实施到验收运营等一系列相关标准。高铁建设始终坚持项目建设标准化、工程设计标准化、施工建造标准化、设备制造标准化。以设计标准、施工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为建设依据;以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建设工期、投资控制、环境友好为建设目标;以机械化、专业化、工厂化、信息化为建设技术手段;以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建设保障措施;全过程、多层次的推行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与此同时,在建设中广泛地采用“以桥代路“”以隧代路”等新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用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极力推广应用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制造、标准化施工;快速提升施工建造、设备制造、设施配套等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竞争性。为中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设成本有效控制奠定基础,创造了中国高铁建设的辉煌成就。 (三)规模与效益 2014年,高铁主骨架已初具规模,运营里程已超过16000公里,动车组旅客发送量逾8亿人次,占铁路客运发送量37%以上。2015年春运中,铁路共发送旅客4425万人次,高铁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增幅明显,全路动车组列车共发送旅客1844万人,占全路旅客总发送量的41.7%。可以预见,随着客运专线运营里程的不断延伸,高铁动车组客运发送量将不断攀升,逐步超越普速列车客运发送量而占据绝大多数。除了运输质量的提高,客运高速铁路的投运,将有效缓解铁路客运“一票难求”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铁繁忙干线将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行,有效释放货运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运输“瓶颈”问题,降低全社会运输成本。中国高铁的建设,推动了能源加工、钢铁冶金、机械重工、通信网络、机电动力、电气设备、精密仪器等一大批相关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创新、滚动发展;形成了高速铁路勘察设计、装备制造、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完整、健全的产业链;保证了与高铁建设运营的相关产业良性发展;催生了拥有数以百万计各类专业人员、掌握先进高铁技术的建设运营团队,为高铁的建设和技术进步与输出创造了先决条件。国家主导的大规模、社会化高铁建设,使得中国的高铁建设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我国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每公里的基础设施单位建设成本通常为1700至2100万美元,且桥梁和隧道比重大。而欧洲高铁每公里的建设成本为2500至3900万美元,美国加州高铁目前估计高达每公里5600万美元。中国高铁车票的价格也是全世界最低的,约为每公里0.04欧元,远低于西班牙的0.19欧元、法国的0.22欧元、德国的0.27欧元、意大利的0.25欧元和日本的0.22欧元。中国高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力求最大化,不仅推动了铁路运输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运输经济效益,同时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市场推动的高起点、大跨度、全方位技术进步 (一)基础与跨越 2004年我国高铁大发展之前,国家、铁道部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作。通过多次既有线提速改造、新建实验性的秦沈客运专线等项目,摸索高铁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等固定设备的生产、建造技术;通过设计研发“中华之星“”蓝箭“”先锋”等高速列车动车组,初窥高铁移动设备制造门径;通过广深铁路等既有线及秦沈客运专线上动车组实验性高速运营,提升列控技术并尝试系统集成。如果在这些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最终也可以形成中国的高铁成套技术,但时不我待,铁路运输严重滞后的现实要求铁路必须进行快速的发展,必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技术跨越。因此,基于已经掌握的技术,我国对德、法、意、日等高铁技术先发国家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招标与商业谈判,走出了一条“引进、吸收、消化、与国情和自主技术结合、再创新”的发展道路。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完整的高标准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技术储备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在短时间内科学严谨的制订了60多部规范、规程、标准,满足了高铁线路建造的需要;合理引进动车组制造技术并迅速实现国产化,进而自主创新研发了性能更好的高速动车组,满足了动车组大量投入运营的需求;全面掌握高速铁路列控技术,并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了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 (二)工程建造与动车组制造 在不断实践中,中国高铁形成黄土、软土、冻土、岩溶地区,大风、大雪、高海拔艰险山区等特殊区域高速铁路建造和灾害防护技术。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地基处理、路基填筑和工后沉降控制问题;掌握了900吨级混凝土简支箱梁、新型结构大跨度桥梁等关键技术;突破了复杂地质山区高速铁路长大隧道群、水下隧道修建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动车组在隧道内时速350公里运行和交会;掌握了大范围、大规模铺设应用跨区间无缝线路、无砟轨道的成套技术,建立了无砟轨道技术标准体系;按照“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经济性”客站建设的新理念,建立多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的综合枢纽,实现了高速铁路与城市其他运输交通零衔接、零换乘的紧密结合。在工程建设的同时,成功研发和制造了各种基础工程施工建造所需的特种机械装备,实现了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的快速施工,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全面掌握了时速200~350公里系列动车组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进一步研发创新大马力高速动车组,牵引功率超2万千瓦。动车组车头、车体关键设备分别采用了碳纤维、镁合金等新型材料,车重减轻,刚度提高22%。对动车组最高速度、最大牵引动力,降低阻力等关键技术,对系统集成、车头车体、车底转向、减振降噪、牵引制动、机电传动、双弓受流等系统进行全面创新,关键技术已实现自主化和产业化。成功研发制造时速350公里CRH380系列动车组,最高实车运营实验速度486.1km/h,实车室内实验速度605km/h。中国制造“和谐号”系列动车组,以运营速度高、运量大、节能环保、平稳舒适等特点,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表现出良好的运行品质,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的主力车型。 (三)列车控制与系统集成全面掌握了时速 200~250公里等级的CTCS-2级列控系统技术。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创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CTCS-3级列控系统,满足高速度、高密度、大能力运输要求。通过GSM-R无线通信系统实现地面控制系统与动车运行控制系统信息双向实时传输,实现了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既有普速线列车、300~350公里等级动车组与200~250公里等级动车组的跨线运行。系统掌握并广泛应用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实现了中间站无人化,大幅度提升了高速铁路行车指挥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水平。全面掌握了高速铁路总体设计、接口管理、联调联试和高速铁路系统集成的整套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工务工程、动车组、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调度、列车运行控制、安全防灾、客运服务等子系统的集成。成功创新了轮轨关系、弓网匹配,以及空气动力、车桥耦合、调度指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集成技术。实现了高速铁路系统功能最优、集成能力最强、系统接口顺畅,子系统与大系统协调匹配,为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三、结束语 以10余年走过发达国家30~50年的研发之路,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既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典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建设理念,以国家主导、市场化推进的科学方式,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成为世界铁路发展潮流的时代火车头。 作者:陈姣姣 解新福 单位:中铁第七集团有限公司三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兰州设计院 铁路发展论文:经济发展铁路运输论文 1铁路运输业发展趋势及提速效应 1.1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1998年铁路货物周转量出现负增长。受始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2009年铁路货物周转量也出现0.53%的微弱增长。在2012—2013年期间,中国铁路货物周转量则分别出现-0.95%、-0.05%的负增长。1998年、2009年、2012年、2013年这4年的经济增速均在6.8%以上,但这几年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却不尽人意,甚至在一些年份出现了负增长。铁路货物周转量是铁路运输业发展的显著标志,按常理,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铁路货物周转量也应该会增长,但为什么出现负增长?出现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可能与经济增速放缓有关,但也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面对公路货运、航空货运、水路货运的高度竞争,受挤出效应所造成的。由此可以认为,经济向前发展能为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增长带来机遇,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铁路运输业良好的经营也是至关重要的。 1.2铁路营业里程的发展趋势据 中国统计资料显示,自1952年开始,铁路营业里程总体上呈现小幅增长的态势。1952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为2.29万km,1978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已上升到了5.17万km,2013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0.31万km。自1952年以来,虽然在个别年份(如1958年)铁路营业里程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但绝大部分年份的增长速度较慢。从最近5年来看,由于动车、高铁等快速发展,2009年之后的铁路营业里程增长速度总体上好于过去。 1.3铁路的提速效应 从1997年4月至2007年4月,中国前后共计有6次铁路全面大提速。对应的时间分别为1997年4月1日、1998年10月1日、2000年10月21日、2001年10月21日、2004年4月18日、2007年4月18日。其中,在2007年4月18日第6次大提速之后,铁路旧线改造和客货混运的线路最高时速将达到200~250km的国际铁路发展惯例。铁路的6次全面大提速,市场流通的商品将通过铁路运输更迅速地运送到目的地,从而加速了市场商品的周转速度。特别是自2000—2007年之间的提速,显著地带动了铁路货物周转量的快速增长。当然,2000—2007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黄金岁月。在经济发展的促进下,中国铁路货物周转量从2000年的13770.5亿t•km,上升到2007年的23797亿t•km,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铁路货物周转量增长最为显著的时间段。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一方面可以看出铁路的提速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也是与铁路营业里程的稳中增长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向前发展分不开的。 2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协整检验本研究 采用计量经济学中多种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建立协整模型,定义变量railTN、Line、realGDP,它们分别表示铁路货物周转量、铁路营业里程、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3结语 本研究分析了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及提速效应,通过使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方法和模型,分时段探讨了中国铁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铁路货物周转量、铁路营业里程、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分时段探讨了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从铁路网密度、四大运输竞争格局的视角,提出了需要提高铁路运输业的经营效率,确保铁路货运不被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所挤出;同时,建议政府应该有条件地多发展联合运输,以此为铁路运输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作者:王富忠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铁路发展论文:旅游发展铁路建设论文 一、城际铁路对东阳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分析 (一)城际铁路对游客行为的影响 城际铁路建成之后,东阳市将改变无铁路的历史,东阳市区距离义乌市区、横店镇、义乌火车站(义乌机场)、金华市区分别约为20公里、20公里、30公里、75公里,城际铁路最高时速可达到每小时140公里,估计实际运行速度约为每小时60公里,东阳市区前往以上四地用时将缩短为最少,东阳、义乌、金华将进入同城时代,三地居民将频繁跨城消费、工作和经营往来,而跨城旅游消费是主要的消费形式之一。城际铁路列车运行速度快,运行时间短,无疑缩短了来东阳的游客的“感知距离”以及增强了其对交通的满足感。游客坐城铁去横店、金华或义乌,就像坐公交车一样方便,班次密集,不会出现堵车等问题,最终提升人们出行意愿,扩大人们的出游半径。同时城际铁路,还会促使公路交通以更优惠的价格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使旅客的出行不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还拥有了更高的福利。同时,选择自主和随意的散客游、自助游、假日游等出游方式的人群份额越来越大。 (二)城际铁路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城际铁路为乘客提供的快速、便捷的交通服务,本身即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又因其具有巨大的载客能力,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将吸引大量游客,促进东阳现有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优化开发。城际铁路的开通既可以疏散客流,减轻景区的压力,又可以促进区域旅游的合作,通过合作开发共享旅游资源,从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借力城铁,促旅游经济发展 东阳如果能把握城际铁路发展旅游业的先机,及早谋划并探讨旅游业升级发展方案,优化组合现有旅游资源,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出一些“快交通、慢旅游”的高品质、体验型旅游产品,重塑并提升旅游形象,努力做到旅游服务、设施与城际铁路建设无缝对接,适应网络时代、智慧旅游时代的发展新要求,就一定能让旅游业再创佳绩。 二、具体方案 (一)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 金华都市圈的两条城际铁路,分别连接东阳、义乌、金华主城区,东阳、义乌、金华作为单个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资源总量、吸引力、知名度等方面在省内都不够突出,东阳若能加强与义乌、金华的同城旅游合作,突出各自的特色旅游资源,必将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如东阳有著名的影视景区,义乌交通便利有客源优势、购物旅游资源丰富,金华城市建设较完善、拥有双龙洞景区,东阳可继续发挥横店品牌景区优势,以横店景区为中心点,利用点-轴系统理论,与城际铁路沿线的县市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共同编制旅游线路,区域旅游竞争力将能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因城际铁路建设也能增强周围县市的可达性,东阳还应与旅游资源丰富的武义、磐安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二)改变营销方式,扩大营销半径城际 铁路建成后,东阳要改变以往只宣传本市旅游资源的的方式,积极与沿线县市进行整体宣传促销,形成区域品牌,共同塑造区域旅游形象。城际铁路建设,东阳市客源空间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上海、杭州、宁波等主要客源地的游客,可以通过动车+城铁的方式、自驾车+城铁来东阳旅游,交通更快速、更方便,杭、沪、甬到东阳的旅游时间已经可以压缩到1天,犹如同城出游,周末休闲游将给东阳带来客流量的大幅增长。同时更远的游客,可以通过飞机+城铁的方式来到东阳,为此东阳旅游业不仅要注重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重组,还要扩大营销半径。营销时既要用好传统营销方式,又要注重提升网络新媒体的宣传效果。网络新媒体相对传统意义上报纸、电视而言的,是指由Web2.0技术构建,通过社会化网络服务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体,包括微博、微信等应用形式。网络新媒体是一种智能化信息传播方式,优势较多,可为游客提供大量、及时、权威、全面的出行指导信息。旅游目的地不仅要充分发挥好新媒体营销传播效果、效率等优势,转型升级传统的营销方式,还要利用新媒体多了解游客旅游过程中的情绪、后期反馈及建议,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做好危急公关工作,以谋求最佳营销效果以提升当地的整体旅游形象。 (三)完善城际铁路沿线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2014年是中国智慧旅游年,智慧旅游发展要求旅游目的地完善旅游产业链,不仅要让团队接待更方便,还应让散客自助旅游更顺心。为此,东阳应完善城际铁路沿线交通、住宿、餐饮、旅游企业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保证游客旅游质量,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因此,东阳要围绕着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着力提升酒店住宿设施的接待能力,提高导游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增加旅游汽车以及停泊配套设施,紧抓旅游咨询接待窗口服务质量。通过完善服务、交通、信息、咨询、预订、呼叫、救援等网络体系,提升东阳市的旅游辐射和集散功能。2013年11月在江西省举行的“旅游强省”泰豪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声明“中国旅游进入散客化时代”,东阳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可打造出一些经典的散客自助游产品。 (四)坚持市场主导,在政府推动下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东阳旅游发展要与城际铁路建设实行对接,加强与金华、义乌区域旅游合作,必须推行市场主导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和旅游要素组合中的基础性作用,旅游企业才能主动发挥合作主力军的作用。各地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旅游市场运行规律和旅游企业合作的自主权,一方面要以行政的力量来推动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如构建常态化三地市长联席旅游合作协调会议制度,完善区域旅游合作的法律性文件。 作者:周卫芳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发展论文:铁路发展党建论文 1现阶段铁路党建工作的新问题 1.1运输经营方式的变化 对党组织的管理方式及活动方式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高铁时代,高铁线纵横全国,使运输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铁路党组织,必须做到随机应变、主动作为,以期能够适应高铁因经营管理、运输组织等工作方式的改变而带来的重大变革。随着铁路运输经营方式的变化,要求党组织活动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从而更好的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但相对于当前铁路运输活动方式的变化来讲,铁路企业党组织在组织体系设置、活动方式及考核体系等方面还有跟进不及时不到位现象,具体表现在机构设置上受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呆板单一,没有与运输生产有效结合,存在着形式主义;考核方式陈旧机械,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紧紧围绕铁路发展为党建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强、作用不够,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没有在工作中得到显著体现。所以在当前铁路运输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需要充分的调整党组织的管理方式和活动方式,更好的体现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2环境因素变化导致职工思想发生较大改变 首先,当前铁路部分干部职工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思想较为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其次,当前铁路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纠纷,特别是一些信访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同时各项改革还在不断的深入进行,一些政策措施的调整不可避免,这就会带来一些新问题,给职工思想带来较大的波动;再次,在传统经济体制下,铁路具有较大的优势,职工享受很好的福利待遇。但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铁路也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显现的铁路职工优势明显削弱。虽然近年来铁路对职工生活方面实施了不少改善的措施和方法,但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与职工心理预期具有较大的差距,这给职工思想带来的影响非常大。 2加强现阶段铁路党建工作的具体策略 2.1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 从组织层面看,就是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具有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适时转变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最终达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达到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目的,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实现组织自身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 2.2重视干部培训工作 人才是生产力,我们必须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组织保障。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培训制度,投入适当比例的培训资金,提供培训资源和机会,为人才的可持续性成长和阶梯式更新创造条件。必须改变原有培训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如重形式不重内容、重数量不重质量、重过程不重效果等,使培训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影响了培训效果。因此,当前最为关键的是增强培训的效果,发挥好培训工作应有的作用。 2.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重点研究探索铁路管理工作中党组织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方法途径,使党组织的主张在企业决策中得到体现。当前要大力加强站段党委建设,提高站段独立作战能力,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站段党委工作职责,引导站段党委在完成安全稳定经营各项任务中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还要优化党组织工作机构的设置。要优化站段党组织管理结构,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班组党支部设置,完善车间、班组设置的合理性,突出关键作业班组、异地偏远班组、流动分散班组党组织的设置和作用的发挥。为适应高铁站区跨度大、人员少的特点,铁路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可尝试打破目前以专业条块划分的方式,设置区域性(站区)党组织,这有利于整合资源,也便于党支部开展工作。改革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标准要以“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实际效果作为依据,立足于铁路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推动铁路加快发展、创新发展、集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加强考核评价系统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注重考核效果,强化群众评议,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科学考核、全面考核,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 2.4处理好党群关系作风建设 一要强化党政班子的廉政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教育各级干部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二要健全党内民主监督的程序和制度,严肃党政纪律,教育党员敢于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三要改变工作作风,提倡领导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关心职工冷暖,替群众排忧解难,为基层服好务当好“公仆”。 2.5建设和谐的外部环境 和谐的外部环境,关键是与旅客货主构建和谐关系以及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铁路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构建铁路与旅客货主的和谐关系,要求以旅客货主为根本,把满足广大旅客货主不断提高的运输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最大可能满足旅客货主的需要,维护好旅客货主的利益。做好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要勇于面对媒体、善于面对媒体。大力推行新闻宣传工作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区域新闻宣传协调运作机制,坚持定期走访制度,及时沟通情况,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媒体的理解和支持;重视网络舆情信息的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舆论导向,使互联网成为宣传铁路的重要阵地。 3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深化铁路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进行,通过多元化经营的决策部署,我国铁路发展质量和效益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有效的推动了铁路的科学发展。在这种新形势下,对铁路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铁路基层党组织加快观念的改变,及时调整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铁路多元化经营提供组织保障,为铁路的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萍单位:哈铁站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牡丹江分公司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简论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构建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接受心理的特点和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特点,以保障机制、课堂教学、团学活动、校园文化、网络基地、学生社团和唱读讲传活动为载体,提出了构建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四个统一”的原则。机制的构建与运行由接受主体、接受中介、接受客体三部分构成,通过方案实施、信息反馈、方案调整、效果评价四个环节不断循环而构成一个有序、有效的整体运行机制。 [论文关键词]艺术素质教育 创新模式 理工科大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而理工科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成为全面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但目前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成效不容乐观。因此,科学合理地运用青年心理学、特别是大学生心理接受规律,运用交叉学科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系统化、科学化、人性化地探索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对进行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接受机理理论 在接受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理工科大学生的大脑运行机理依次表现出反应、接收、解读、过滤、重构、吸收等状态。经过层层递进的接受活动环节后,艺术素质教育进入理工科大学生的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中。 在反应状态中,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其感觉系统对艺术素质教育内容做出大脑反应,并移入大脑,在主体意识中再现外来信息,形成相应的观念形象,为进入思想接受做好准备。在接收状态中,大脑把外来的信号所具有的物理能量转化为思想信息予以接收,但并未涉及艺术素质教育信息的潜在意义,并未注意其信息意义的不确定性。在解读状态中,理工科大学生对所接受的艺术素质教育信息进行一定的解读,即产生第一印象,从感性认识向理想认识过渡。在过滤状态中,理工科大学生对所接收和解读的艺术素质教育信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分解、筛选和过滤等,信息进入思想库,产生理性认识。在重构状态中,理工科大学生对新接收的艺术素质教育信息进行容纳、加工与整合,进而产生自己思想的重构,一般来说,只有艺术素质教育信息与理工科大学生已有知识产生和谐共振,在思想自组织规律的作用下,才能产生关于艺术素质教育的新知;在吸收状态中,理工科大学生将艺术素质教育信息转化为自己的新的思想认知结构,并不断完善后续的接受活动:一是经过主体自省、反思过程,将艺术素质教育信息内化为理工科大学生的情感、意志、信仰等主体意识,深化认知,出现稳定性的思想状态;二是经过实践检验,转化为在学习、工作、交往、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三是将艺术素质教育思想和理念融入人群、社会,影响周围人,外化为社会意识和行为。 (二)心理接受特点 1.独立性增强。由于社会环境和时展等多种因素,理工科大学生普遍趋向自主,个性特征趋向明显。在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时,必须尊重其个性,采用理工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途径,引导其关注艺术,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 2.多样性突出。当工科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在社会、家庭、阅历等多种因素影响和作用下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在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应适时关注理工科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等最新动向,增强艺术素质教育方式方法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引导受教育者不断补充、修正、丰富对艺术的认识。 3.选择性增强。现代信息传播工具和传输手段的多样和快速发展,为理工科大学生信息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理工科大学生选择性增强的特点,对艺术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艺术素质教育工作者既要研究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还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各渠道教育信息的吸引力。 4.差异性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教育背景的理工科大学生,对艺术素质教育的接受心理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艺术素质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发现教育对象的差异,因材施教。 5.非理性凸现。当代社会物质化、功利化趋向明显,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在这些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情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对艺术素质教育的理解也会出现非理性的判断,乃至有失偏颇的认知。这就要求艺术素质教育工作者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完善学科结构,提升艺术素质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构建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原则 (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要使艺术素质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首先应遵循普及教育的原则,为各阶段的理工科大学生提供艺术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开展充分而积极的校际交流,促进艺术素质教育全面普及。在普及的前提下又要做到提高。要全面提高艺术素质教育的水平,除了要做到师生协调互动外,更应重视学生具有受教育和教育的两重性,在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他们不仅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力量。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理工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把他们当作教育活动的主体,形成艺术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二)传承与创造相结合 不同时期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都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其核心教育理念的传承亦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艺术素质教育发展有序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保证艺术素质教育的理念精神从一而终,保证艺术素质教育的传承性。创造性是艺术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实行理工科大学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要鼓励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方式,革新教育内容,鼓励受教育者大胆探索和创新,为充分开发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禀赋和潜能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艺术素质教育在教育方向、内容选择、教育要求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对各方面进行支配和制约,从而准确把握教育的中心内容和基本目标,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也是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特点。拥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主体意识的理工科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在艺术素质教育中,必然要注意主体性原则的运用,才能取得实效。在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应注重主体的互动、教育者转变“主导”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三个方面。 (四)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艺术素质教育具有统一性,以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作为统一的教育宗旨,把以人为本作为统一的本质特征,将“面向全体大学生,突出主体精神,关注终身发展”作为统一的教育理念等。艺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统一性,否则就意味着任何一种不相干的教育都可以贴上“艺术素质教育”的标签。另外,艺术素质教育又具有灵活性。艺术素质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教育,必须具备灵活性的特征。构建的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主要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实践精神。这一模式反对标准化但需要一定的标准,反对模式化但需要一定的模式。所以,最恰当的方法就是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是指在开展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设置教育活动(即接受中介),通过活动使理工科大学生(即接受主体)积极能动地接受教育内容(即教育客体)的创新方法论,是理工科大学生选择、摄取、整合艺术素质教育信息,并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的心理内化过程以及行为外化过程。 (一)模式的构成 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由接受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中介三部分构成。在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接受主体即接受艺术素质教育的大学生及其群体。理工科大学生接受艺术素质教育时并非被动接受,而是表现出接受的主体能动性。在这一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是现实的、生动的、多样的,具有鲜明的心理接受特征。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作为接受主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总是收到接受关系系统的另一级——“接受客体”的信息。接受客体是指客观存在的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相关的信息,被纳入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活动接受系统结构,作为教育过程作用的对象。接受客体是理工科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意愿和接受能力有目的地选择。接受客体与接受主体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接受客体决定着教育内容。从哲学层面讲,接受中介是指事物之间借以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条件或中间环节。在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接受中介把接受主体和接受客体连接起来并使之发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使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得以开展。需要注意的是,接受中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若干要素构成,教育者在接受中介中居于主导地位。课堂教育、团学活动、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网络基地、唱读讲传和保障机制七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接受中介的主要内容。 (二)模式的功能 1.课堂教育,提高教育实效。课堂教育是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通过艺术选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等课内教学活动,加强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能够为其他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保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团学活动,促进知行合一。团学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显著而有成效。通过主题鲜明、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外团学活动,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推进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开展,促进大学生知行并重、知行合一的实现。 3.校园文化,创造教育环境。校园文化是有效的精神载体,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和重要的育人功能,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二课堂。通过繁荣和发展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引进高雅艺术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双向发展与互促共赢。 4.网络基地,拓宽教育平台。互联网络作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载体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又一阵地,为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地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契机。拓宽渠道,融合并进地进行网络艺术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要加大网络在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利用度,领会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各自的优势并开展互补教学实践,为艺术素质教育工作作出积极的贡献。 5.学生社团,激发艺术灵感。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艺术素质教育,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使艺术修养在理工科院校形成一定的气候和时尚,为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辅助作用。 6.唱读讲传,保持主流方向。“唱读讲传”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包括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通过传诵经典励志歌曲、诵读古今中外精粹名篇、讲述古往今来乃至身边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迹、传播(或创作)箴言等,不仅可以引发广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还能引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创新点。 7.保障机制,保障顺利运行。首先,要建立管理机制。应建立健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成立高素质的艺术素质教育管理队伍,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注意加强对国外艺术教育的研究,大胆借鉴西方优秀的艺术素质教育模式,在继承与借鉴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艺术素质教育教学实践,加强研究,推动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工作。其次,要建立评价体系,以评促建。评价体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理工科高校建立符合艺术素质教育规律和特点的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二是针对理工科大学生建立个性化的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两个考评体系互相关联,共同促进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模式的运行 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三个部分(接受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中介)通过方案实施、信息反馈、方案调整、效果评价四个环节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合一的运行机制。而整个运行机制则包含三个层面:四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机制运行的第一个层面;教育内容、教育活动和接受活动三者在教育方式和心理认知的科学实施下,形成了机制运行的第二层面;艺术素质教育具体的实施途径(课堂教育、团学活动、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网络基地、唱读讲传和保障机制)以及通过循序渐进的心理接受过程(接受信息、心理内化、改变态度和影响行为等)共同构成了机制运行的第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的有序循环,打通并促进了艺术素质教育接受主体、接受中介和接受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实现了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由物理过程向心理过程的转化。通过循序渐进的心理接受过程,艺术素质教育接受主体表现出相应的积极的外化行为,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合一的运行机制,实现了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目标。三个层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层次鲜明、循环良性、高效有序的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谈高校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高校 篮球运动 大学生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当今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的人才竞争。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教学创新的时代要求,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综合学科教学的落实。其中体育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篮球运动为例,从篮球运动本身的特点的多功能性等不同角度就高校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前言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的人才竞争。培养与造就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的合格人才,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作为教育的科目之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而且要从全面育人的目标出发,通过体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校篮球运动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也是一项群众基础好、开展范围广、大学生非常喜爱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大,特别是CUBA联赛和“三人制”篮球赛的蓬勃开展,掀起了篮球运动的热潮。由于篮球运动的魅力和特点,在学校体育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无论从篮球运动的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还是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等方面来看,它都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育学家曾断言,“学会合作是21世纪的生存本领之一,……如果不会合作,知识再多也没有用”。然而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了对青少年心力健康成长不利的现象,家长对子女的宠爱和娇惯使不少学生患上了孤立、自私、人性的坏毛病。针对这种情况,体育专家认为,“只有在身体素质教育中加以纠正和防止”。 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引导他们克服畏难、惧怕、羞怯、自私等心理障碍和惰性,调动其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培养他们无畏、坚毅的品质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才能彻底纠正他们个性中的不健康因素。因为这些集体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行动的协同性。像篮球运动,在比赛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就是团队精神、集体合作和全局观念。每个队员都要不断地传接球、投篮、跑动等,通过集体的密切配合和协调默契来完成一系列动作,最终赢得对方的。同时篮球又输有赢,参加篮球运动,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胜利和成功是靠大家团结一致,协同配合来的,困难时应该彼此鼓励,失败时不应相互埋怨,成功时应该大家共同分享。要培养学生的和团队合作能力。 2.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篮球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性强,对抗非常激烈,它不仅仅是比技能、比智能、比体能和比心理的竞争,而且也是比思想、比作风的竞争。凡比赛都要争取胜利,都包含一定的超越自我的对抗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还能给学生带来通过竞争和拼搏获得成功的体验,教育学生不断进取,不断向上,不断追求。牢固树立竞争意识,才能勇敢接受挑战。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今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对于全体中国人,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接受奥林匹克教育的好机会,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内容。《奥林匹克宪章》中讲:“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同文化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作用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理。中国选手在奥运会上出色的表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意识。 4.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 篮球运动的技术动作是由各种各样的跑、跳、投等基本技能所组成,对于促进人体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起着良好的作用。大学生身体的肌肉、骨骼系统,内脏器官的机能均已发育成熟。篮球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能使学生各个系统得到锻炼,提高体育运动能力,改善内脏器官功能,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都有重要的作用。篮球比赛是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下进行,它要求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运用复杂的技术动作、战术配合与对手强烈地争夺。这种磨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态,使学生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使其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在比赛中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应教学、训练和比赛把心理压力通过教学、训练和比赛来化解,保持心理控制的最佳状态,提高心理素质,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体”的目的。 5.促进学生在校适应能力 一是对生理适应能力的促进,增强体质差的大学生对疾病的免疫抵抗能力;二是对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与改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耐挫能力”减少大学生心理不良导向;三是对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能力的积极影响,培养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主动休息,提高学习效率。 三、高校素质教育中如何利用篮球运动开展素质教育 篮球运动作为一项在学校开展广泛、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有益于学生身体的成长发育,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在高校教育中,只要我们能够重视引导学生,不断研究篮球运动的特点和其多功能性,使学生在参与篮球运动中培养竞争能力、享受篮球运动的乐趣和培养欣赏能力。通过篮球的教学、训练和比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美育素质。在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篮球运动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高校篮球教学应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在平时教学中要强调课堂纪律,教育学生上课不迟到,课间集中听老师讲解要点,强化组织纪律性,平时多给学生讲中国健儿的故事,激励学生在篮球训练时不畏艰苦锻炼身体,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的品质观念。 2.高校应高度重视篮球等体育文化的教育。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传承体育文化,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优化体育教育环境,使广大学生能置身与一个自然和谐的体育环境的氛围中,让学生的体育态度得到改善,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将体育作为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为提高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发挥其潜在的作用。 3.高校篮球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坚强意志等心理素质。在对学生进行篮球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他们“重在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信念,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坚定对自己的理想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生活的满腔热情和不怕挫折与失败的毅力,逐步提高他们的意志品质。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论中学班主任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 素质教育 教育 作用 [论文摘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班主任,应站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第一线,所以中学班主任工作要从以前的应试教育及时转变过来,班主任要在观念上从权威型管理转变为民主型管理,从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转变为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严格教育转变为爱心教育。在角色定位上从高耗型向高效型转换,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从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创造型转换。 1、前言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任务”。 班主任的工作在学校与学生之间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瓤级管理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学校管理的组成部分,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那么,学校内部班级管理工作是每位班主任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尤其是知识经济社会,如何带好班集体,是摆在中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虚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与之相对应,则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素质具有整体性。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的整体。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使素质教育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养成人的整体素质。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素质是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 3、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管理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但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更不具备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班主任改变原来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对话者、引导者的角色。 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的言行,穿着打扮、思想动态、人生观和世界观均需要进行良好的塑造。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这不仅使班主任陷于疲惫不堪之中,也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具体而言,班主任要管理的地方主要包括: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并加以指导监督;做好个别学生及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 (2)教育观的转变 对教师而言,传统的教育观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成绩差的学生的关心重视,这不仅违背了党和国家办教育的初衷,更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 现代教育观认为,一个学生成才与否,不能单凭成绩,还要综合考虑心理素质、道德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应注意学生其它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使命感、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舍弃教育“精英”思想,对全体学生负责,因材施教、合理引导,注重素质教育,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科学的思维品质。 在工作中,班主任还要解决学生渴求捷径、试图迅速成才的学习投机心理,重视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3)教育方式的转变 中国传统教育观点一直认为“严师出高徒”,这就导致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过于苛刻,要求过于严格,对于处在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而言这可能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我们认为,在新时代的教育中,班主任不仅要对学生要求严格,更要用爱心去理解和关心学生,了解每位学生的长处和不足、需要与向往,从感情上贴近他们,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也让学生把老师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这样他们才会自觉的接受教育。 同时,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都有各自的人格和尊严,只有以理服人,理解、尊重和信任他们,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并受到学生的信任,激发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教育工作的实践表明,班主任应用自己赤诚的心去和学生交流,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4、发挥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班主任要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班主任角色的新内涵,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角色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由高耗型转变为高效型。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学生上,将简单的复杂劳动转变为富有创造力的工作,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用少量的时间去获得优异的教育教学效果。 同时,班主任的角色还应由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创造型转变。传统的班主任角色往往充当了上传下达的“通讯员”,工作常常是被动服从,缺乏独立性。而在素质教育中则要求班主任是积极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能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的开展班级工作,形成风格鲜明的班级集体,对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许多成功的班主任的实践表明,班主任内在的气质、风度、学识、修养等因素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是对班级、学生最有效的影响力。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正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关键。(1)树立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爱心观念,爱岗敬业,要有奉献精神。(2)尊重和信任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3)努力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4)具有渊博的知识,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善于吸收新知识。(5)了解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方法,学会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方法,积累班级工作经验。(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情绪,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的各种能力。 5、结论 总之,每个班级的情形千差万别,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每个班主任要总结经验,找出共同点,使班级管理趋于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减少随意性、盲目性、简单化。那么,班级管理工作一定得很出色。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班主任只能在班级中贯彻并强化素质教育,对于还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还显得无能为力。所以,只有全方位支持班主任工作,不断提高班主任素质,才能使素质教育走的更远、更好。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关于院校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探析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文章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探析,明确提出在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自1995年全国“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第一次工作会议”以来 ,文化素质教育在普通高等院校已由试点开始转向普及,并不断得到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在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和创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 由于在认识水平 、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以及教育手段等诸方面的差异,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着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适应,与知识经济时展要求的不相适应,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相适应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解决认识问题是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为此,必须充分认清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为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 1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认为:一个民族如果只有经济成就而没有文化上的觉醒和进步,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文化素质是一个民族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核。21世纪中国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在世界民族之林 占有一席之地,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着力加强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解决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高职院校逐步走上一条职业化和专业性训练的道路,而人作为社会的人,其价值仅仅被局限于“工具”的意义上,而这种实用主义教育理念下培养出的学生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当前,人类进入了高科技日益增长的知识型社会,也是生活质量全面提高,文化需求全面增长的人文社会,人类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需要和满足,对于高职生来说,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比其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为重要,他们更需要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因此,推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复兴,加强对高职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适应时展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为重要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教育。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文化素质教育对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文化素质教育所包含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是形成社会及人的价值取向的依据,是提升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完善人格的基础。哲学教育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地理知识教育可以让人系统地了解历史和国情,激发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文学艺术教育活动有助于陶冶高尚道德情操,促进美感的升华和良好个性的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对业务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学生在校学好专业知识及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从更深层次上推动专业教育,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懂得重视健康,珍惜生命,进而使 自己承受和应付各种困难和压力。为此,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切入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保证 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对于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素质教育能够完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一般来说,理工科重逻辑思维,文科重形象思维,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对人的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或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发展理工科学生的想象、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有利于培养文科学生定量分析的逻辑思维。左右脑的均衡开发,有利于挖掘人的创造潜能。想象力是个体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是创造思维的可贵品质。而丰富的想象,正是通过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教育培养起来的,它对完善人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文化环境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同志曾强调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高职院校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无形中营造出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文化环境。 4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到了20世纪中叶,这种忽视人 自身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弊端 日益显现。世界各国大学都认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试图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来加以改造。 目前,高职院校一般是以工科为主的文、工综合类院校,大多为大专层次,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上,高职生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自卑感强等,高职教育应正视现实 ,正确估价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认识到教育质量的竞争关系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成败,认识到21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等时代特征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认识到高职教育所培养的目标不单纯是“专业人”、“职业人”,更应是具有人文内涵的“社会人”。为此,高职院校要紧跟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竞争,切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只有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才能在社会上占有自身的发展空间。 5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El益激烈,而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标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于高职生来说,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等比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重要,是高职生成长的重要基础。培根说:“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自然科学能使人深沉,伦理学能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能使人善辩。”用人单位在注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第一岗位”需要的同时,还高度重视高职生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也日益注重毕业生人格的健全、社会适应能力、交往合作能力、文化素养、伦理道德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等的提高。而一些高职生由于文化底子薄,在受人文艺术、品格情操等方面的熏陶上的欠缺,对人类文化遗产、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缺乏了解,他们在语言文字表达、文学艺术修养、文明礼仪、历史哲学等方面修养不够,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伦理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 、法制观念等等亟待提高。为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同时,应把加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等的教育和培养放到学生成长的重要位置,努力将文化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高职生实现可持续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6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实现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中国的古代教育历来十分重视人的素质的培养,《大学》里强调“修身、齐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就是要培养自己的良好素质,这是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前提。孑L子曾强调除了学习“六经”之外,还要学御、射。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我国高等教育从 1952年院系调整后,全面学习和沿用苏联模式 ,为了适应当时尽 早摆脱落后面貌,加快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长期以来,这种教育模式也导致了工程技术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位置被抬得过高,文化素质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和忽视的现状。1983年 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他对我国教育发展战略作出的准确定位。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要求我们必须破除闭关自守的狭隘思维,树立放眼世界,环视全球的对外开放胸襟,不仅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同时也要不断吸取国外有益的思想文化。邓小平同志曾教导我们:“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 自封是愚蠢的。”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具体 目标上,就是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简言之,就是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重“才”而轻“人”,忽视了人的个陛、理智的培养,出现了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的结果,实用主义只能应付一时之需,但对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却是极为不利,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根基,也是民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只有把素质教育放到民族教育的战略地位来抓,才能使素质教育得到新的发展,从而使整个民族的素质得到一个新的提升,为民族的发展打牢坚实的基础。在人类即将跨入2l世纪的时代转折点上,综合国力的竞争体现在民族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国民素质是构成民族核心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素质教育关系重大、责任重大,从事素质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问题,努力顺应民族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通过对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深刻反思,适应教育发展的正确抉择,始终把素质教育摆到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位置,顺应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为民族的发展作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论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再思考 [论文关键词]师范院校 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师范院校肩负着为教育事业培养师资的重任,其所培养出来的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什么样的文化素养和行为举止,将直接影响到民族的整体素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本文拟从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措施三个方面谈一些认识。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各高校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师范院校肩负着为教育事业培养师资的重任,其所培养出来的师范毕业生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什么样的文化素养和行为举止,将直接影响到民族的整体素质。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旨在让优秀人才经过师范教育成长为优秀教师。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加强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一、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教育备受关注,而人文教育却受到冷落,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为此,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就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工作部署和安排。特别是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采取各种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以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文化科学素养的新型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第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它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尤其要使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和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要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磨炼,使学生在个体生命中达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在个体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第三,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师范院校大学生特殊角色的需要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工作母机。在师范生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举措。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所肩负的使命,对促进教育改革、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创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以及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自身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可见,在师范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即受教育主体在毕业后,将成为推进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的的重要力量,它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与其他院校的大学生。师范院校教育不只是要学生学知识、学技术,而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专业、有道德、有理想的教师。在师范院校学生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在整体上看还是好的。由于国家对师范院校给予了较多的优惠政策,加之教师职业拥有的相对稳定性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吸引了大批学生报考师范院校;也因为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基础素质相对较好,从而使得师范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有了基础保证。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在师范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当然,由于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既存在着社会共性问题,也有其个性特点。其特点和原因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师职业理想不牢固 虽然许多学生第一志愿报考了师范院校,但这仅仅是从个人生存和将来就业的角度来考虑的,而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再由于现阶段的大多数师范院校在规模上不断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大力开发非师范类专业,这也势必会给师范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也会影响到高师生的专业稳定,使部分学生缺乏热爱教师生涯和愿意为教师生涯献身的职业道德品质,从而导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思想的弱化。 第二,知识结构不完善 许多大学生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基本功不扎实,加之现有的课程结构又缺少更多的文理交叉,因此,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就出现了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的不协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的不协调。 第三,文化艺术素养不高 多数师范院校培养的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而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较深的专业知识,还应有较高的艺术素养。但是,目前许多高师生却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和基本素质,缺乏审美能力,对高雅艺术欣赏不了,艺术品位低。 第四,高师生教师职业基本能力相对薄弱 口语表达技能、书写技能、文字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是教师必备的技能,但因国家未制定教师从业强制性的技术规范,一些师范院校也未规定较高的技能训练标准;加之受社会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偏好,使部分大学生缺乏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 三、提高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措施 教师工作现已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教育具有典型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加强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对目前师范院校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如下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优化课程体系,建立文化素质教育模块 文化素质教育应从改革课程结构人手,改变以往选修课随意、零星的状态,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选修课有计划地纳入师范院校的特色教学中。应根据师范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建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具体地讲,应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模块确定为:(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块。开设中国传统美德概论、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等。(2)中外艺术模块。开设中外美术简史、中外影视赏析与评论、中外音乐简史与欣赏等。(3)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模块。开设西方思想史、西方文明史和世界优秀文学作品赏析等。(4)形势与政策模块。开设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内政治经济动态专题等。(5)现代市场经济管理模块。开设市场经济导论、行政法律及民事法律专题、当代管理理论等。文化素质教育系列选修课程,一般每门课程开设30~40学时,面向全校由学生自由选课。在教学管理上,可采取考查、撰写小论文等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以促进学生积极选课。在保证课程门类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文化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虽然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减弱,但师范院校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师范院校应充分发挥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专业教师,应结合专业课教学,寓文化素质教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使之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又育人。专业教师本身既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又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以自身思辨的、感情的、道德的、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激励学生,影响他们的志趣,启发他们的觉悟,振奋他们的精神,这样才能为人师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除了本身的努力外,师范院校应创造条件让教师在文化素质上有所提高。在师范院校教师的选用及培养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已成为基本要求。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提高师范院校教师的文化素质,既是提高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根本基础,也是提高文化品位的根本保障。很多学者认为,文化素质即是人文素质,而很少谈到科学素质。其实,在师范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当中,应该把二者的统一作为教育的核心来对待。 第三,积极开展具有师范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师范院校肩负着为教育事业培养师资的重任,其所培养出来的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什么样的文化素养和行为举止,将直接影响到民族的整体素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园活动的育人功能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突出师范特色。首先,要多开展对广大学生的师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一代具有较高素质、爱教、乐教、安心从教的人民教师。其次,要多开展师能的培训和现代教育意识养成的活动,使学生在校园内提前走上课堂,按合格人民教师的标准完善自身。要多开展全校范围的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优秀实习生大赛、“三字一话”比赛等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师能。再次,要多开展提高科技文化含量的校园活动。要定期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发明大赛”和“大学生辩论赛”等活动,着力提高广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要创立、发展各级各类科研组织,形成交流、学习、示范为一体的学生科技活动的规范运作机制和择优、鼓励为一体的学生科技活动的竞赛机制,引导、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后,要积极开展校园学术活动。要鼓励教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鼓励他们定期参与学生的学术活动,并形成制度。要通过办好“校园学术报告厅”,邀请部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及时报道最新的科研成果动态,以及播放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实况录像等,营造良好的校同学术氛围。 第四,创建校园人文景观,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培育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的人文景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优美的校园景观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心理。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应体现师范性。师范院校应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增设师德园,或一些名人和名师的雕像。此外,还要加强校园的美化、绿化建设,制定符合师范院校特点的校训和行为规范,加强对教室、寝室、实验室、图书馆内外的布置和美化,形成良好、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让师生的情操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同时还要注意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提高校园周边环境的文化层次,使大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总之,加强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1世纪全面人才观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关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师主导作用;校园文化 〔论文摘要〕 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抓好课内教学的主渠道建设,加强社会实践、努力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一、切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大力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人文素质教育着重于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但必须与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人文素质教育也是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基础载体,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如果只有条条,就没有说服力,只有同现实、历史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真正收到实效。人文素质教育,也总要结合现实的需要来加以阐释,这就必定含有正确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价值取向,完全离开正确的社会政治价值和道德尺度,来讲所谓的纯粹文化素质教育是不可能的,这正是和西方大学通识课的主要区别。 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文化是影响科学研究创造性活动的重要因素,是科技人才创造力广泛而持久的内在源泉。科学不可能产生于哲学与文化贫瘠的土壤。任何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都离不开相应文化的支撑,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文化底蕴。正如世界级科学家钱学森对总理说的话:“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我父亲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可以说文化艺术是科学创新的催化剂、激活剂,只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才是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 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地,也具有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文化,培育和创造时代先进文化的功能。因此大学是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教育最集中的园地,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家庭、社会无可比拟的作用。校园内诸多要素,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大学的系统性教育,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引入体系化的高起点。学生能够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社会学、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等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授;系统地受到道德、法律、文史哲、科学、文艺和校园人文环境等人文素质的熏陶;系统地得到语言行为方式、人际关系、交往礼仪等人文形态的塑造。使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获得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集知识、素养和形态为一体的高起点。高校的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把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带到学术化的高平台。高校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学术视角、学术氛围、学术生态,学生在大学中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学术含量,能够在科学性的意义上,把人文意识、人文精神、人文品格建立在学理的基础上。在认知、价值和审美相统一的学术情景中,探求人文素质的真谛,掌握人文素质的内涵,获得人文素质养成的高势能。大学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这种创新职能,把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推向现代化的新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成长规律,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大学里接受系统化、学术化、价值化的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教师设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通过言教和身教两种手段,使学生喜欢和接受人文教育。使他们对这种教育发生兴趣,找到感觉,从而发挥其主动性和自觉性。要通过深入广泛的思想启迪和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从内心产生自觉的人文向往和追求,增强学生对正确的人文价值的兴趣和感觉,从而自觉地在正确和错误、优秀和不良之间进行选择和取舍,使学生在更深的层面上建立起对人文素质的认同和判断力。教师不但要“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传道”。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传道”。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道,传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之道,传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之道,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之道,传“八荣八耻”之道,传正确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和思想之道。总之不仅要教育学生会做事,更要教育学生会做人,要做好事,先做好人。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言传更需要教师的身教,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人文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从课本中读得,从课堂上听得,而且往往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带出来的。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做到为人师表。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要治学严谨、教书育人,拥有良好的师德规范。师德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教师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和学生打成一片,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别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循善诱,启迪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发自内心自觉的学习中,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课内教学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内容水平的高低,教学方法的好差,都会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优秀精品课程不一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优秀人才,但是优秀人才一定是通过优秀课程的培养成长起来的。高水平的教学内容,反映的是人文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回答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文困惑,体现的是现代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律。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接受优质的人文知识,也能进行深入的人文思考,最终获得切实的人文修养。充满活力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获取答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动态性的思考;使学生得到的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促使学生实现的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这样的培养,能够从人文知识向人文素养的内化上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四、加强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努力建设校园文化 课堂教学告诉学生什么是人文素质,而人文素质的实现往往在课堂之外。人文素质是通过人文知识的接受、消化和应用养成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人文知识的接受、消化和应用,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教育平台和更活的教育方式。 人文素质是通过学生在动脑思考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发光点和增长点而养成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为此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资源,促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效能相结合,使学生的理想、情操、智慧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成熟。 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熏陶、滋补的功能。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党风、政风、教风、学风、校风等在内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底蕴、文化内涵和学术品位。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包含正确价值观、高尚人格准则、强烈的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政治思想过硬,道德品行高尚,专业知识扎实,勇于创新和创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上,形成强烈的心灵感应,并逐步变为内在的品质。校园文化对培养学生的爱校敬业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爱校敬业精神,是学生优良人文素质的重要体现,学生只有树立起强烈的爱校精神,才有可能珍重学校声誉,尊重教师的培养,爱护同学的友情,才有可能确立对学校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事业负责,对社会负责,乃至对国家负责的行为责任。校园文化并不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但它给学生以风气的熏陶,理念的镌刻和精神的滋补。厚重的大学精神、先进的理念、优良的校风,使学生在理解了学校教育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意味着什么,勤奋学习和艰苦奋斗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意味着什么之后,就会以顽强的精神和意志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实现人生发展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目标。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关于利用赣傩旅游文化资源开展学生素质教育之探讨 论文关键字:赣傩文化 旅游资源 开展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通过对赣傩这一重要的旅游资源的特性、价值的分析,探讨利用赣傩旅游资源开展素质教育的独特性、实施途径和具体方法,从而理清了一条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素质教育获得旅游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途径。 我们美丽的家乡江西是文化旅游大省。其中贯古达今、影响深远的赣傩文化在快节奏的信息社会中仍散发着它古老、博大而独特的魅力。赣傩文化主要分为傩仪和傩艺术两部分,傩仪包括傩神庙、傩祭、神词、傩符、法器等;而傩艺术包括傩面具、傩歌、傩舞、傩戏。赣傩文化的神秘独特魅力,具有强烈的心理感召力,吸引人们研习、体验、追寻,是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有着开发旅游良好前景。同时,当代中国正处社会深刻转型,人们之间的关系急速走向功利、走向竞争,社会日趋走向现代、走向未来。人们,尤其是青年集体意识、群体心理缺失,迫切需要抓住有效载体,寻访心理家园、弥补集体意识、人本精神,构件完美健全人格,提升塑造综合素质。我们完全应当在开发赣傩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利用赣傩旅游资源,深掘其教育价值,开展素质教育,发展地域旅游文化经济,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赣傩文化之特性 1、杂糅巫风、根扎赣鄱。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徐人、楚人入赣,荆楚巫风与当地百越人的神鬼崇拜混杂为影响力巨大的南方巫傩,巫傩自出现以后,不断向四周渗透,在此过程中,充满自豪盆地心态的赣先民们在巫傩的传承中,特别珍视这份令他们骄傲的祖先馈遗,从不敢轻易对其进行改动、删减,使赣傩至今仍能较完整地保存最原始的面貌和形态。 2、紧随主流、纳异化同。随着西晋“永嘉之乱”及南北朝战争、唐未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的战乱,北人不断南迁,赣傩文化不断受到其他主流文化的渗透,吸取了异元文化精魄的赣傩再以强大的影响力向周边傩属文化体系的地区发散辐射。 3、崇祖重祭、傩事娱渐。赣地的傩神虽然各异,但多有自己宗族的祖先,重勘舆、重风水的赣人认祖先的灵魂就藏于他们生前的居地,在赣人看来,奉祀与自己有着亲缘关系的远祖之灵比祈求某一位宗主更为可靠、灵验。赣地祭祖傩仪繁冗,场面热烈、隆重,规制相当严格。供奉祖先除了丰厚的祭品、供品外,还有娱神、娱人的傩歌、傩舞、傩戏等娱兴内容。各类形式的傩艺术表演能激起观众的情境共鸣及参与热情,这就使得赣傩文化的保存和弘扬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赣傩文化之主要价值 1、学术价值。赣傩文化是跨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考古学、戏剧学等多方面学术领域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可以帮助学者们重新界定学科体系类属、源流,完善和补充知识结构及训诂学科功能、各时期各阶段的意义。它对各种学术的研究必将提供更为明确的方向、丰富可考的内容和实物索引。 2、文化价值。赣傩的文化价值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赣傩文化本身作为最原生态的地域文化艺术对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陶冶;二是作为历史遗存仍在以傩的方式对赣鄱广大地区进行历史、文化、生产、日杂知识的传播,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祭神、娱神、娱人的赣傩衍生出的文化教育功能。 3、艺术价值。各地作为赣傩的艺术形式,如傩面具、傩歌、傩舞、傩戏都有着古老、丰富而又极具个性化、地域化的形式语汇及特点,它们折射出各地人们在审美趣味、艺术观念、思维习惯的巨大差异。而强烈地方特色恰恰是艺术贵在独创的注脚,也是其原生态的表征和佐证。尤其是各地傩面具艺术所传达出的骠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等美感体验扩展了壮美和弱美的外延,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4、产业价值。有些人看来,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傩文化消失也越快。这一看法实有偏颇,经济发展、科教兴盛才有文化的繁荣,而当今时代文化繁荣有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大发展。赣傩文化的濒危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赣傩文化遗存却不懂得就此发展相关的知识经济、文化产业。这无异于捧着金饭碗去讨饭。5、教育价值。赣傩历史是赣初民一如赣地红壤般的血色、血性混杂着融合、抗争、分立、嬗变、消长的人群、地区的交往史和生活史。赣傩历史沿革无不是充诉着思想、知识、技艺、历史的传播和繁荣,假如剔除了它傩神信仰的封建迷信部分,赣傩无疑是华夏民族共同体多极意识形态的根系所在,它的优良传统和社会生活智慧仍在向我们昭示着必须继承和发展的宝贵部分。 三、赣傩旅游资源与素质教育之契合 保护挖掘和弘扬赣傩文化,开发赣傩旅游资源最为长远的战略就是将它植根于年青一代的集体记忆及深层意识之中;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结合提倡全面素质教育对青少年展开赣傩旅游文化资源的研习、体验等的旅游研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对素质教育来说赣傩旅游文化是最适合的现实文本。赣傩旅游资源与素质教育高度契合,是素质教育的独特载体。二者契合性主要有三,即精神吻合、内容生动、形式近人。 1、精神吻合。赣傩文化的精神是开放、独立、顽强,赣傩文化的兼容性使它融合了多种文化的不同元素,这是它开放的一面;赣傩文化善于吸取异元文化的精髓,却始终没有割断自己与自己历史的联系,仍保留有自己的思想,行为方式,体系,这是它独立的一面;赣傩文化是赣人最早发挥本体精神力量,使用巫傩手段向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索要起码的生存条件,拓展生存空间的生命张扬,这是它顽强的一面。而素质教育强调基础教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这种发展是以开放,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为先决条件的,健康个性的首要特征就是它的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也是开放的。与此同时,积极挖掘学生的潜能与培养其独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锤炼出他们顽强进取,自强不息等宝贵的意志品质。二者的精神完全吻合。 2、内容生动。赣傩文化的内容涉及到民间传说、历史人物传记、忌禁由来等多方面渊源极具知识性、趣味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他健康的个性,而好奇、感兴趣乐于探索是健康个性中的宝贵部分,而赣傩文化生动、丰富、博大的内容足以使学生浸润于其中,陶然忘我。 3、形式近人。赣傩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的社会性,生活性的行为特点,免去书本的冗经穷辩,让学生深入和贴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这一近人而又独特的文化形式实现素质教育所强调的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职业技能的主张,不能不说是弓为矢用。 四、利用赣傩旅游文化资源开展学生素质教育之实施 纵观傩文化活动的整个过程无不是作为乡村、民族等群体组织就社会过程中针对例如战争、逐疫等问题所采取的一种非理性化的思维、行为解决方式。从这几门学科的特点来看,有一个让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学习模式,那就是无一例外的强调以基本认识为先导,再以实践、实勘、实验与总结的反复深化每次的研究所得,可以说这与以知识为起点,经过技能、技巧的培养到达发展的结果的素质教育基本运转机制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在具体实施上我们拟将整个素质教育过程分为从创意、体验、互动、行动四个阶段来组织实施方案。 1、创意。以公共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就傩文化展开开放性、趣味性的阐述和分析,使学生对赣傩文化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青少年思维敏锐、但深度缺乏;注意力强、但自控能力差;记忆力强、但条理性差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避短扬长、充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根据综合文化的社会性特点,以深入浅出、直白通俗的语言表述与现代化媒体展示技术相结合,充分展开教学互动,在此当中,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及批判精神,以免使其创造性被扼杀于萌芽。此阶段按教育目的与认识重点可分为三个内容:现象和本质认识、体系认识、价值认识。 (1)现象与本质认识,我们将赣傩认定为人类的社会群体组织以一定的仪式为中介向信仰客体祈获功利的普遍人文现象,这一现象的本质为主宰认知、主宰信赖,因此,这一本质形式外现为合神逐鬼、祈神赐福。在此过程中,注意不要把它上成了哲学课和历史课,不要让学生在概念和专业术语的海洋中周游,而是要以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与傩事溯源为兴趣点,抛砖引玉,渐入主题,始终贯彻轻松教学的原则。 (2)体系认识。赣傩文化群落有着完整、独立和庞杂的体系,在历史的衍变中和邻近地区的影响下,赣各地傩事的称谓、编员、规矩、程序、兴忌大相径庭、面目各异。在这一部分的讲解中,只要求学生对此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重在人文、地域特色的宣扬和感染,所以无需面面俱道。 (3)价值认识。经过几千年沿袭、传承和发展的赣傩文化以其厚重而独特的学术、考古、文化和产业等价值饮誉海外,我们应对其遗存价值作一个较为中肯、科学的价值训估。在这一阶段,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激扬的语调对赣傩文化的遗存、可掘价值予以全面的介绍并加以盛赞,从而激发每位同学身为江西人的自豪感及爱乡情感,并树立报效家乡、建设家乡的远大抱负。 2、体验。这一阶段的要求是让学生直接参加到赣傩文化活动中,使其在具体、真实的傩文化氛围及实践活动的身体力行中体验和感受这一文化的整体形态、内涵启示及独特魅力。在这一阶段教师应以暗示性语言对其思路加以引导,只在关键部分进行提示、启发和诱导、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创意离不开傩文化情境的创设,校方应及早与傩艺团体取得联系,向其索要表演日程安排。 (1)回归体验。在祭师近乎癫狂的呼号中,古老、浑穆的傩仪事象可以瞬间将我们带回傩风激荡的原始时空,那里只有生命内驱力的舞动和如同低沉、重实的傩戏节拍一般的个性释放,基础教育是以个性健康、和谐发展为前提的,此种体验是我们籍以修复学生个性原生态的有效手段。 (2)审美体验。放眼赣傩艺术,稚拙、古朴、单纯、直率的赣傩面具可谓品类遗存、功能、艺术手法及风格都繁多难计,流传久远;丰富的取材、特有的图案、符号内涵表达功能;点与线的巧妙构成及对比手法的凝练、大气是赣傩面具艺术的非凡特色,一张张狞厉、憨蛮、诡异的表情透露出神性、兽性、魔性、混杂性,让人们感到陌生而又熟悉,这就是傩艺术的魅力所在。美育对于性格的塑造作用非凡,赣傩艺术以其可感的乡土艺术形象、艺术形式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正确的价值观,美好的情操、提高道德层次,塑造心理健全的人格都有着巨大作用。 (3)苦难体验。赣傩文化是赣人最早发挥本体精神力量,使用巫傩手段向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索要起码的生存条件、拓展生存空间的生命张扬。在此实践中,我们以苦难为契入点展开体验和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代入感、乃至于心理健康、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4)乡风体验。赣地傩乡不仅繁衍了赣傩文化,同时也孕育了古老、浓重、酱味十足、浸透了傩风的傩俗和民俗。可以说无言不傩、无行不傩。热爱傩文化,首先要热爱滋养傩文化的家乡,保护傩文化、挖掘和弘扬傩文化更是要从爱护傩乡、建设傩乡做起,展开乡风体验、一睹傩乡人的生活风情,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是消除学生的尊卑思想、摆正其优越心态、培养他们的公正感、爱国主义高尚情操及赤子情怀的必由之路。 3、互动。这一阶段,由教师与学生一道以多样的交流和总结形式将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所得互通识见、取长补短、扬华弃粕,进一步深化认识并就其运用领域进行深入探索,以期帮助学生将已得社会文化素质内化入心理层面,最终形成健康、全面的个性和能力。这一阶段的交流主要分为两个内容:心得体会交流和作品成果交流。一、心得体会交流,这一内容中师生可以共同携手设计如主题班会、专题座谈会、交流板报等形式活泼、组织新颖、创意独特的傩文化交流平台,就“容我一诉衷情,还你千年赣傩”、“与赣傩牵手”等主题对“傩视角看世界”、“多极世界的傩面人生”、“现代人的傩心理”等热议焦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二、作品成果交流、第二个内容实际上包括了再体验、再认识、再创造三个环节,从再体验到再创造的过程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同学们否定复制、超越自我的旧我蝶变,当各件作品、各项成果被陈列出来,同学们可以在他们自己所创造的傩文化艺术成果面前互相学习、加深了解和友谊, 4、行动。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在现阶段如何保护、传承、弘扬和挖掘利用赣傩这一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一步扩大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江西旅游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在其间重视并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把住素质教育这一载体。最有力的举措就是群策群力,启动赣傩文化申报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阶段,教师应就这一目标向每位同学发出明确的号召,并由全体师生就宣传的方式、影响力的施加等实际行动以具体的方案确定下来,按步骤、要求共同实施。 此外,要加强傩旅游资源地,学校、旅行服务部门、政府职能的分工协作,开展好利用傩旅游资源开展好素质教育。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了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即:没有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现有的“知识”加“活动”的模式不够科学合理;没有构建出完整科学的教育体系。然后对如何深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了三点建议,即: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努力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文化素质培养的空间。 1 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没有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 1.1.1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是指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主,培养人文精神,以发展学生对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并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为目标的教育。”;“科学教育是指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以发展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提高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无论是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是重在一种精神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 1.1.2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重大问题都变得非常复杂且具有综合性,很难依赖单一的学科独立地予以解决。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 1.2现有的“知识”加“活动”的模式不够科学合理当前,许多高校都认识到了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不足,于是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1.3没有构建出完整科学的教育体系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在某一时段、某一场合单独、孤立进行的,它必须全方位的考虑。因此,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两种现象,并努力加以改正。 1.3.1对专业教育比较关注,对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较为忽视由于仍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不少理工科教师没能处理好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认为这只是人文社科类教师的事情。其实,任何专业课程都不是与文化素质教育不相关或与其构成简单相加关系的孤立系统,而是人类整个文化成果中的组成部分,都能找到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华中科技大学在对专业教学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总结了8种方式,值得借鉴,即: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 1.3.2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关系没有理清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各有其自身的定位,但二者却是相互交融的,其中,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政治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和说服力,应该建立在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不同政治理论的识别能力。 2 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的措施 2.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努力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 2.1.1积极设置跨学科、大专业的课程针对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知识面越来越窄的特点,应考虑拓宽专业课程设置,注重专业交叉,尽可能广泛设置各种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如管理数学、计算机仿真论等等。通过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延展,不但能使学生放大视野,拓宽思路,触发灵感,增强创新能力,还能因溶入了人文教育的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1.2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结合我国国情和课程设置的政策性、稳定性以及教学计划中课时的有限性等因素来看,选修课应当成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2.1.2.1按主题、模块对课程进行分类根据我国和国外文化素质教育的经验,一般而言,我们可以确定六大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即:文学和艺术类课程;哲学、思维方法类课程;自然科学概论类课程;法律类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历史类课程;大学生心理学类课程。 2.1.2.2推出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一提到精品课程建设,众多高校一般都会把注意力放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上面,而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极少引起关注。 2.2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从学校的角度讲,就是要将教师的培养和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结合起来,将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整体规划中,将提高教师素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统筹规划。 2.3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文化素质培养的空间 2.3.1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成绩考评、工作量计算、奖励办法、组织领导及有关政策等给予明确规定,真正把社会实践工作落到实处,并随着高校体制改革不断加以修订,使活动贴近高校发展实际,有章可循。 2.3.2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①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实践成果的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②组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③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提高科研素质。 2.3.3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可以起到聚集人才、优化资源、示范辐射的作用。应本着社会与高校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服务社会和服务高校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改变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存在的不健全、不固定、实践活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问题。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的理论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学生 素质教育 融入 践行思路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素质教育的意义。之后,文章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的践行思路,包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文体育理念的形成;注重心理素质培养,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坚定的意志品质;差异化对待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关注身体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机能。 1、引言 体育课程是高校中各种专业的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随着高校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多样化而产生的。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是为了丰富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对体育课程本身学科价值的深入提炼和丰富,同时对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理念也有重要意义。 2、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的践行思路 2.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文体育理念的形成 体育运动中,有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人的道德品质,因为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平竞赛,竞赛中要有争取优势的雄心壮志,但又要注意培养有关竞赛的道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裁判,尊重对方与同伴协作等。而我们传统的体育课程注重的是体育技能与体育只是的传授,很少有教师去关注引导学生重视这些道德方面的教育,教师们想当然的会认为道德教育是政治课范畴的,体育课程中用不上。其实,体育本身也是一种基于“人”的活动,从体育诞生的那一天起,体育就与道德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道德越发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包括加强对兴奋剂的检测,恶意犯规的惩罚,不公平裁判的处理等等,一切这些相关规则的制定和使用目的都是为了维持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因此,教师需要利用这些环节来逐步的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还要注意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以培养“德技相长,文理兼修”的适应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1,2]。 2.2 注重心理素质培养,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坚定的意志品质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之间存在关系是由二者的本质所决定的。另外,心理素质还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决定着人们的交际能力,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交际圈[3]。体育运动中,有很多都是涉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尤其是一些团体项目,比如排球、篮球、足球等,这些运动决定性的要素往往不是某一个队员能力有多强,而是要看整体的能力,尤其是整体的配合是否默契,而这种默契的配合就来源于队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队员之间的良好感情。所以,教师需要在集体运动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健康心理在体育比赛中的沟通,另外也是促进队员之间的交流,同时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也会促使学生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比如在比赛遇到逆境时,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不成坚定的意志,很可能就放弃了,但如果具备这种良好的心理,则会顽强的挺过去,最终还可能会取得比赛的胜利。 2.3 差异化对待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体育运动是与人自身的身体素质密不可分的,很多人因为受到身体运动天赋的限制而无法开展某些体育项目。但每个人的特长也不同,有的人身体强壮,适合力量型的运动;有的人小巧灵活,适合技术型的运动。因此,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合适的人要配给合适的体运动项目,这样才能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力,才能使运动的人获得信心。在具体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调查,看看哪些学生有过哪些运动的背景,身体天赋如何,有什么兴趣爱好,运动潜力如何,然后在有针对性的为每个学生安排最适合的体育运动。教师可以尝试开展“体育俱乐部”,比如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兵乓球俱乐部,让相同爱好的学生在一起切磋、探讨,相互促进和提高。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属于自己特有的,并且通过这种发展还有效的调动了自身相关能力的提高。 2.4 关注身体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机能 很多人肯定认为,体育部就是在锻炼身体,发展身体素质吗。其实未必,我们以往的高校体育课程更多关注的还是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而且身体素质能达标即可。比如每年体育课程都要检测男生1500米,女生800的训练成绩,看是否能达标。但测完以后也就是给个成绩就了事,至于说学生为什么达标,为什么不达标,如何量化,又如何科学分析这些数据并将其运用在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上,恐怕没有教师去认真对待。而恰恰这些都是最直接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因素,所以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把体育课程中每一项运动都科学的转向学生身体素质的形成上,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避免出现以往重技能传授,轻素质教育的情况,让体育课程真正有效的服务于高校的素质教育。 3、结语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更多的都是培养学生有一些基础的体育运动技能,锻炼一下身体,定期的考核一下学生的身体状况即可。很少有学校在继续深入的探讨体育课程的其它作用,导致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始终无法有效被开发出来,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简单,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素质教育的理念给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基于,把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推进高校体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试论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论文摘要: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高校的根本培养目标。近年来,许昌学院坚持“一条主线、双向渗透”(即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教学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渗透)的指导方针,以十大类素质拓展主题活动为渠道,以大学生社团为主要载体,以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以“六个一要求”为促进手段,以考评认证为动力杠杆,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论文关键词:素质拓展;素质教育;大学生 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培养目标。近年来,许昌学院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作为根本任务,经过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做法。 一、主要渠道——“十大类素质拓展”主题活动 1.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殿堂”活动 宗旨是加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其阵地和形式,一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二是党委成立一支理论报告团面向全校学生,每年持续开展大型系列专题讲座,同时积极聘请校外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和报告;三是利用党校、团校、各院系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和理论社团等阵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四是充分发挥校园网、校报、广播、宣传栏等舆论阵地的宣传教育作用,以多种形式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殿堂。 2.以培养思想品质、锻炼思维能力为主旨的“思想列车”活动 宗旨是加强学生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重在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借鉴电视传媒中对话、讲座、论坛、论辩、恳谈等互动交流的形式,针对他们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心理困惑、思想矛盾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互相启发、互相教育,达到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思想品质的目的。在举行这类活动时,要加强组织和引导,发挥好教师和骨干学生的正面导向作用,使学生们的思维像列车一样沿着正确的轨道驶向远方。 3.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心理驿站”活动 宗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的防治,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开展的工作:一是进行普遍的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研究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二是一年一度举行心理健康活动周活动;三是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并利用校报、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阵地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四是开展团体咨询、个别咨询、朋辈咨询;五是组织相关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以拓宽知识视野为宗旨的“知识公园”活动 目的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主要形式是大力发展学生社团和各种兴趣小组,把正式课堂之外的广阔时空变成一个求知学习的大公园,如各种读书会、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等,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和学术氛围。 5.以锻炼实践技能为目的的“技能擂台”活动 宗旨是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锻炼的方式力求做到丰富多彩,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锻炼才能的舞台,如通过才艺展示、科技创造、演讲、征文、论辩、书画、歌舞、社交、谈判等各种专项技能的比赛等方式推动技能锻炼。 6.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内容的“文化快餐”讲座 宗旨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素养教育。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设人文教育讲座,像脍炙人口的精美快餐一样,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和审美佳肴,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人文底蕴、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7.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目的的“实践天地”活动 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主要形式:一是利用寒暑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平时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实践活动等;三是学生会成立若干专门委员会参与学校有关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四是劳动课和勤工助学活动;五是职业设计、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通过这些活动或工作,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增强自立自强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8.以活跃校园生活、提高审美素养为宗旨的“文体乐园”活动 目的是通过平时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活动愉悦学生身心,活跃校园生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艺术才能。主要形式:一是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运动会;二是每周末由各院系轮流承办“快乐周末”综艺活动;三是文体类学生社团平时开展的各种文艺体育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9.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网络世界”活动 宗旨是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我们开办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立德网”、“先锋网”和校园文化主题网站“荷花网”,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有效开展各种网上交流、网上教育活动,同时加强网络管理,确保网络安全,努力减小其负面作用。 10.以增强师生思想感情相互沟通为目的的“心灵桥梁”活动 宗旨是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做好深入细致的日常性思想工作,化解各种矛盾,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形式是通过广泛的谈心、交流、座谈等,建立真诚、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健全人格。 二、重要载体——大学生社团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愿结合成立的群众组织,它有着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大力发展学生社团,是有效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手段;加强社团建设,开展社团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有利于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和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的培育。 许昌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社团建设,建立健全了各级组织和管理制度,设立了社团文化节,制定了达标升级的考评办法和激励措施,根据考核结果每年评定出注册合格社团、先进社团、优秀社团和明星社团四个层次等级,通过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社团建设。目前,全校共有注册学生社团76个,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类、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身心锻炼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类等类型,注册会员12500余人次,社团内部刊物有18种。一些社团已取得比较显著的成绩,如发明协会已取得几项发明专利,他们的成绩被《中国知识产权报》在一版作了重点报道,并被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先后两次录制播放了4期专题节目。 三、工作重点——培养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是学生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生处在社会化的关键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全面的知识基础,专业开始定向,职业理想也基本形成。在这个阶段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要组织和引导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实际技能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主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及早为将来打算从事的职业做准备。特别是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打破陈旧的从众型思维、权威型思维、经验型思维、书本型思维、封闭型思维等思维枷锁,学会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质疑思维、互动思维、横向思维、求异思维等创新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把大脑激活,把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不断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创造、大胆实践,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能力,做好踏入社会应对挑战的准备。 四、促进手段——“六个一要求” 我们对全体学生提出了“六个一要求”,作为推动素质拓展的重要手段。 1.写好一本素质拓展证书 其实质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活动中来,人人有证书,人人有活动,人人证书上有内容、有成绩,把《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证件,从而引起学生对素质拓展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 2.发展一项兴趣专长 每个学生都要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找到自身的优势,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专长,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个性、有特长、敢创新、能创造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3.参加一个学生社团 大力倡导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广大学生根据自身求知练能的成才需求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学生社团,从中磨练思想意志,增长知识才干,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4.献一份爱心 围绕构建和谐自我、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目标,对学生深入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进行“和谐”教育,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人生,学会合群和合作。为此,大力号召青年学生广泛参与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面向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面向弱势群体的扶弱救助行动等,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关心集体、奉献爱心。 5.读一本好书 大力倡导读书求知的风气,着力培养大学的学术氛围和良好学风。通过开展主题读书会、热门好书聚焦书友会、研讨会、演讲会、报告会、心得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达到一人读书,多人受益的效果。 6.提一条好建议 为强化学生的主人公责任感,鼓励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关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勤观察、多思考,积极主动地向学校、院部、班级、支部、社团等提出改进和创新工作的意见、建议、信息和好的活动方案,集中广大学生的智慧共同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 五、运行机制——党委科学规划,多部门联动,项目化操作 党委把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作为统揽大学生课外业余学习教育活动的龙头工程切实抓好,2003年校党委印发了《许昌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意见》,明确了实施计划的指导思想,结合许昌学院实际,确定了许昌学院实施计划的基本内容和工作举措,成立了由校党委副书记为组长,主抓教学、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为副组长,党委宣传部、团委、学工部、教务处、招生就业处为成员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校团委设立办公室暨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各院(部)组建院(部)级的素质拓展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亲自指导本单位的素质拓展工作,建立并完善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团总支书记、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的院(部)级素质拓展认证中心,有效保证素质拓展工作的有序开展。进一步完善了《许昌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实施办法》、《社团管理办法》、《社团成立及活动规程》等相关制度,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制度体系,有效保证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顺利实施。 近年来,校党委又指导团委专门制订了旨在推动工作探索和实施的《关于开展“十大类素质拓展活动品牌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以品牌创建为抓手,采取项目化操作的方式,以一个年度为周期,校团委从宣传发动、材料申报、评审立项、组织实施、过程考核和总结表彰六个实施步骤逐个把关,各院部按照方向性、实效性、创新性、系统性、长效性的创建标准,申报并经校团委立项组织实施了30余项设计新颖、内容丰富的“品牌创建”活动。各项活动紧紧围绕育人目标和学生成才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一批体现院部工作特色,具有一定代表性、启发性、示范性的优秀特色品牌项目。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三思在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论坛、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赢在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训练营系列活动,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有效满足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有力推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有效实施。 多年来,许昌学院坚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做法,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由衷赞赏和积极拥护,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提高。这方面的工作措施和经验,也得到了上级部门和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高教领导参考》、河南省教育厅主办的《河南教育信息》都曾进行专题报道和推广。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论中学班主任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 素质教育 教育 作用 [论文摘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班主任,应站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第一线,所以中学班主任工作要从以前的应试教育及时转变过来,班主任要在观念上从权威型管理转变为民主型管理,从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转变为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严格教育转变为爱心教育。在角色定位上从高耗型向高效型转换,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从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创造型转换。 1、前言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任务”。 班主任的工作在学校与学生之间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瓤级管理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学校管理的组成部分,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那么,学校内部班级管理工作是每位班主任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尤其是知识经济社会,如何带好班集体,是摆在中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虚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与之相对应,则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素质具有整体性。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的整体。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使素质教育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养成人的整体素质。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素质是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 3、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管理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但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更不具备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班主任改变原来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对话者、引导者的角色。 中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的言行,穿着打扮、思想动态、人生观和世界观均需要进行良好的塑造。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这不仅使班主任陷于疲惫不堪之中,也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具体而言,班主任要管理的地方主要包括: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并加以指导监督;做好个别学生及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 (2)教育观的转变 对教师而言,传统的教育观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成绩差的学生的关心重视,这不仅违背了党和国家办教育的初衷,更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 现代教育观认为,一个学生成才与否,不能单凭成绩,还要综合考虑心理素质、道德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应注意学生其它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使命感、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舍弃教育“精英”思想,对全体学生负责,因材施教、合理引导,注重素质教育,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科学的思维品质。 在工作中,班主任还要解决学生渴求捷径、试图迅速成才的学习投机心理,重视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3)教育方式的转变 中国传统教育观点一直认为“严师出高徒”,这就导致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过于苛刻,要求过于严格,对于处在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而言这可能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我们认为,在新时代的教育中,班主任不仅要对学生要求严格,更要用爱心去理解和关心学生,了解每位学生的长处和不足、需要与向往,从感情上贴近他们,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也让学生把老师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这样他们才会自觉的接受教育。 同时,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都有各自的人格和尊严,只有以理服人,理解、尊重和信任他们,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并受到学生的信任,激发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教育工作的实践表明,班主任应用自己赤诚的心去和学生交流,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4、发挥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班主任要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班主任角色的新内涵,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角色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由高耗型转变为高效型。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学生上,将简单的复杂劳动转变为富有创造力的工作,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用少量的时间去获得优异的教育教学效果。 同时,班主任的角色还应由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创造型转变。传统的班主任角色往往充当了上传下达的“通讯员”,工作常常是被动服从,缺乏独立性。而在素质教育中则要求班主任是积极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能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的开展班级工作,形成风格鲜明的班级集体,对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许多成功的班主任的实践表明,班主任内在的气质、风度、学识、修养等因素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是对班级、学生最有效的影响力。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正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关键。(1)树立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爱心观念,爱岗敬业,要有奉献精神。(2)尊重和信任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3)努力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4)具有渊博的知识,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善于吸收新知识。(5)了解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方法,学会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方法,积累班级工作经验。(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情绪,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的各种能力。 5、结论 总之,每个班级的情形千差万别,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每个班主任要总结经验,找出共同点,使班级管理趋于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减少随意性、盲目性、简单化。那么,班级管理工作一定得很出色。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班主任只能在班级中贯彻并强化素质教育,对于还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还显得无能为力。所以,只有全方位支持班主任工作,不断提高班主任素质,才能使素质教育走的更远、更好。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关于利用赣傩旅游文化资源开展学生素质教育之探讨 论文关键字:赣傩文化 旅游资源 开展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通过对赣傩这一重要的旅游资源的特性、价值的分析,探讨利用赣傩旅游资源开展素质教育的独特性、实施途径和具体方法,从而理清了一条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素质教育获得旅游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途径。 我们美丽的家乡江西是文化旅游大省。其中贯古达今、影响深远的赣傩文化在快节奏的信息社会中仍散发着它古老、博大而独特的魅力。赣傩文化主要分为傩仪和傩艺术两部分,傩仪包括傩神庙、傩祭、神词、傩符、法器等;而傩艺术包括傩面具、傩歌、傩舞、傩戏。赣傩文化的神秘独特魅力,具有强烈的心理感召力,吸引人们研习、体验、追寻,是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有着开发旅游良好前景。同时,当代中国正处社会深刻转型,人们之间的关系急速走向功利、走向竞争,社会日趋走向现代、走向未来。人们,尤其是青年集体意识、群体心理缺失,迫切需要抓住有效载体,寻访心理家园、弥补集体意识、人本精神,构件完美健全人格,提升塑造综合素质。我们完全应当在开发赣傩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利用赣傩旅游资源,深掘其教育价值,开展素质教育,发展地域旅游文化经济,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赣傩文化之特性 1、杂糅巫风、根扎赣鄱。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徐人、楚人入赣,荆楚巫风与当地百越人的神鬼崇拜混杂为影响力巨大的南方巫傩,巫傩自出现以后,不断向四周渗透,在此过程中,充满自豪盆地心态的赣先民们在巫傩的传承中,特别珍视这份令他们骄傲的祖先馈遗,从不敢轻易对其进行改动、删减,使赣傩至今仍能较完整地保存最原始的面貌和形态。 2、紧随主流、纳异化同。随着西晋“永嘉之乱”及南北朝战争、唐未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的战乱,北人不断南迁,赣傩文化不断受到其他主流文化的渗透,吸取了异元文化精魄的赣傩再以强大的影响力向周边傩属文化体系的地区发散辐射。 3、崇祖重祭、傩事娱渐。赣地的傩神虽然各异,但多有自己宗族的祖先,重勘舆、重风水的赣人认祖先的灵魂就藏于他们生前的居地,在赣人看来,奉祀与自己有着亲缘关系的远祖之灵比祈求某一位宗主更为可靠、灵验。赣地祭祖傩仪繁冗,场面热烈、隆重,规制相当严格。供奉祖先除了丰厚的祭品、供品外,还有娱神、娱人的傩歌、傩舞、傩戏等娱兴内容。各类形式的傩艺术表演能激起观众的情境共鸣及参与热情,这就使得赣傩文化的保存和弘扬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赣傩文化之主要价值 1、学术价值。赣傩文化是跨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考古学、戏剧学等多方面学术领域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可以帮助学者们重新界定学科体系类属、源流,完善和补充知识结构及训诂学科功能、各时期各阶段的意义。它对各种学术的研究必将提供更为明确的方向、丰富可考的内容和实物索引。 2、文化价值。赣傩的文化价值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赣傩文化本身作为最原生态的地域文化艺术对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陶冶;二是作为历史遗存仍在以傩的方式对赣鄱广大地区进行历史、文化、生产、日杂知识的传播,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祭神、娱神、娱人的赣傩衍生出的文化教育功能。 3、艺术价值。各地作为赣傩的艺术形式,如傩面具、傩歌、傩舞、傩戏都有着古老、丰富而又极具个性化、地域化的形式语汇及特点,它们折射出各地人们在审美趣味、艺术观念、思维习惯的巨大差异。而强烈地方特色恰恰是艺术贵在独创的注脚,也是其原生态的表征和佐证。尤其是各地傩面具艺术所传达出的骠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等美感体验扩展了壮美和弱美的外延,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4、产业价值。有些人看来,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傩文化消失也越快。这一看法实有偏颇,经济发展、科教兴盛才有文化的繁荣,而当今时代文化繁荣有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大发展。赣傩文化的濒危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赣傩文化遗存却不懂得就此发展相关的知识经济、文化产业。这无异于捧着金饭碗去讨饭。5、教育价值。赣傩历史是赣初民一如赣地红壤般的血色、血性混杂着融合、抗争、分立、嬗变、消长的人群、地区的交往史和生活史。赣傩历史沿革无不是充诉着思想、知识、技艺、历史的传播和繁荣,假如剔除了它傩神信仰的封建迷信部分,赣傩无疑是华夏民族共同体多极意识形态的根系所在,它的优良传统和社会生活智慧仍在向我们昭示着必须继承和发展的宝贵部分。 三、赣傩旅游资源与素质教育之契合 保护挖掘和弘扬赣傩文化,开发赣傩旅游资源最为长远的战略就是将它植根于年青一代的集体记忆及深层意识之中;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结合提倡全面素质教育对青少年展开赣傩旅游文化资源的研习、体验等的旅游研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对素质教育来说赣傩旅游文化是最适合的现实文本。赣傩旅游资源与素质教育高度契合,是素质教育的独特载体。二者契合性主要有三,即精神吻合、内容生动、形式近人。 1、精神吻合。赣傩文化的精神是开放、独立、顽强,赣傩文化的兼容性使它融合了多种文化的不同元素,这是它开放的一面;赣傩文化善于吸取异元文化的精髓,却始终没有割断自己与自己历史的联系,仍保留有自己的思想,行为方式,体系,这是它独立的一面;赣傩文化是赣人最早发挥本体精神力量,使用巫傩手段向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索要起码的生存条件,拓展生存空间的生命张扬,这是它顽强的一面。而素质教育强调基础教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这种发展是以开放,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为先决条件的,健康个性的首要特征就是它的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也是开放的。与此同时,积极挖掘学生的潜能与培养其独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锤炼出他们顽强进取,自强不息等宝贵的意志品质。二者的精神完全吻合。 2、内容生动。赣傩文化的内容涉及到民间传说、历史人物传记、忌禁由来等多方面渊源极具知识性、趣味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他健康的个性,而好奇、感兴趣乐于探索是健康个性中的宝贵部分,而赣傩文化生动、丰富、博大的内容足以使学生浸润于其中,陶然忘我。 3、形式近人。赣傩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的社会性,生活性的行为特点,免去书本的冗经穷辩,让学生深入和贴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这一近人而又独特的文化形式实现素质教育所强调的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职业技能的主张,不能不说是弓为矢用。 四、利用赣傩旅游文化资源开展学生素质教育之实施 纵观傩文化活动的整个过程无不是作为乡村、民族等群体组织就社会过程中针对例如战争、逐疫等问题所采取的一种非理性化的思维、行为解决方式。从这几门学科的特点来看,有一个让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学习模式,那就是无一例外的强调以基本认识为先导,再以实践、实勘、实验与总结的反复深化每次的研究所得,可以说这与以知识为起点,经过技能、技巧的培养到达发展的结果的素质教育基本运转机制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在具体实施上我们拟将整个素质教育过程分为从创意、体验、互动、行动四个阶段来组织实施方案。 1、创意。以公共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就傩文化展开开放性、趣味性的阐述和分析,使学生对赣傩文化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青少年思维敏锐、但深度缺乏;注意力强、但自控能力差;记忆力强、但条理性差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避短扬长、充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根据综合文化的社会性特点,以深入浅出、直白通俗的语言表述与现代化媒体展示技术相结合,充分展开教学互动,在此当中,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及批判精神,以免使其创造性被扼杀于萌芽。此阶段按教育目的与认识重点可分为三个内容:现象和本质认识、体系认识、价值认识。 (1)现象与本质认识,我们将赣傩认定为人类的社会群体组织以一定的仪式为中介向信仰客体祈获功利的普遍人文现象,这一现象的本质为主宰认知、主宰信赖,因此,这一本质形式外现为合神逐鬼、祈神赐福。在此过程中,注意不要把它上成了哲学课和历史课,不要让学生在概念和专业术语的海洋中周游,而是要以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与傩事溯源为兴趣点,抛砖引玉,渐入主题,始终贯彻轻松教学的原则。 (2)体系认识。赣傩文化群落有着完整、独立和庞杂的体系,在历史的衍变中和邻近地区的影响下,赣各地傩事的称谓、编员、规矩、程序、兴忌大相径庭、面目各异。在这一部分的讲解中,只要求学生对此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重在人文、地域特色的宣扬和感染,所以无需面面俱道。 (3)价值认识。经过几千年沿袭、传承和发展的赣傩文化以其厚重而独特的学术、考古、文化和产业等价值饮誉海外,我们应对其遗存价值作一个较为中肯、科学的价值训估。在这一阶段,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激扬的语调对赣傩文化的遗存、可掘价值予以全面的介绍并加以盛赞,从而激发每位同学身为江西人的自豪感及爱乡情感,并树立报效家乡、建设家乡的远大抱负。 2、体验。这一阶段的要求是让学生直接参加到赣傩文化活动中,使其在具体、真实的傩文化氛围及实践活动的身体力行中体验和感受这一文化的整体形态、内涵启示及独特魅力。在这一阶段教师应以暗示性语言对其思路加以引导,只在关键部分进行提示、启发和诱导、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创意离不开傩文化情境的创设,校方应及早与傩艺团体取得联系,向其索要表演日程安排。 (1)回归体验。在祭师近乎癫狂的呼号中,古老、浑穆的傩仪事象可以瞬间将我们带回傩风激荡的原始时空,那里只有生命内驱力的舞动和如同低沉、重实的傩戏节拍一般的个性释放,基础教育是以个性健康、和谐发展为前提的,此种体验是我们籍以修复学生个性原生态的有效手段。 (2)审美体验。放眼赣傩艺术,稚拙、古朴、单纯、直率的赣傩面具可谓品类遗存、功能、艺术手法及风格都繁多难计,流传久远;丰富的取材、特有的图案、符号内涵表达功能;点与线的巧妙构成及对比手法的凝练、大气是赣傩面具艺术的非凡特色,一张张狞厉、憨蛮、诡异的表情透露出神性、兽性、魔性、混杂性,让人们感到陌生而又熟悉,这就是傩艺术的魅力所在。美育对于性格的塑造作用非凡,赣傩艺术以其可感的乡土艺术形象、艺术形式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正确的价值观,美好的情操、提高道德层次,塑造心理健全的人格都有着巨大作用。 (3)苦难体验。赣傩文化是赣人最早发挥本体精神力量,使用巫傩手段向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索要起码的生存条件、拓展生存空间的生命张扬。在此实践中,我们以苦难为契入点展开体验和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代入感、乃至于心理健康、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4)乡风体验。赣地傩乡不仅繁衍了赣傩文化,同时也孕育了古老、浓重、酱味十足、浸透了傩风的傩俗和民俗。可以说无言不傩、无行不傩。热爱傩文化,首先要热爱滋养傩文化的家乡,保护傩文化、挖掘和弘扬傩文化更是要从爱护傩乡、建设傩乡做起,展开乡风体验、一睹傩乡人的生活风情,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是消除学生的尊卑思想、摆正其优越心态、培养他们的公正感、爱国主义高尚情操及赤子情怀的必由之路。 3、互动。这一阶段,由教师与学生一道以多样的交流和总结形式将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所得互通识见、取长补短、扬华弃粕,进一步深化认识并就其运用领域进行深入探索,以期帮助学生将已得社会文化素质内化入心理层面,最终形成健康、全面的个性和能力。这一阶段的交流主要分为两个内容:心得体会交流和作品成果交流。一、心得体会交流,这一内容中师生可以共同携手设计如主题班会、专题座谈会、交流板报等形式活泼、组织新颖、创意独特的傩文化交流平台,就“容我一诉衷情,还你千年赣傩”、“与赣傩牵手”等主题对“傩视角看世界”、“多极世界的傩面人生”、“现代人的傩心理”等热议焦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二、作品成果交流、第二个内容实际上包括了再体验、再认识、再创造三个环节,从再体验到再创造的过程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同学们否定复制、超越自我的旧我蝶变,当各件作品、各项成果被陈列出来,同学们可以在他们自己所创造的傩文化艺术成果面前互相学习、加深了解和友谊, 4、行动。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在现阶段如何保护、传承、弘扬和挖掘利用赣傩这一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一步扩大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江西旅游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在其间重视并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把住素质教育这一载体。最有力的举措就是群策群力,启动赣傩文化申报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阶段,教师应就这一目标向每位同学发出明确的号召,并由全体师生就宣传的方式、影响力的施加等实际行动以具体的方案确定下来,按步骤、要求共同实施。 此外,要加强傩旅游资源地,学校、旅行服务部门、政府职能的分工协作,开展好利用傩旅游资源开展好素质教育。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关于院校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探析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文章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探析,明确提出在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自1995年全国“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第一次工作会议”以来 ,文化素质教育在普通高等院校已由试点开始转向普及,并不断得到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在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和创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 由于在认识水平 、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以及教育手段等诸方面的差异,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着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适应,与知识经济时展要求的不相适应,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相适应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解决认识问题是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为此,必须充分认清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为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 1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认为:一个民族如果只有经济成就而没有文化上的觉醒和进步,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文化素质是一个民族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核。21世纪中国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在世界民族之林 占有一席之地,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着力加强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解决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高职院校逐步走上一条职业化和专业性训练的道路,而人作为社会的人,其价值仅仅被局限于“工具”的意义上,而这种实用主义教育理念下培养出的学生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当前,人类进入了高科技日益增长的知识型社会,也是生活质量全面提高,文化需求全面增长的人文社会,人类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需要和满足,对于高职生来说,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比其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为重要,他们更需要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因此,推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复兴,加强对高职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适应时展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为重要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教育。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文化素质教育对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文化素质教育所包含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是形成社会及人的价值取向的依据,是提升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完善人格的基础。哲学教育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地理知识教育可以让人系统地了解历史和国情,激发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文学艺术教育活动有助于陶冶高尚道德情操,促进美感的升华和良好个性的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对业务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学生在校学好专业知识及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从更深层次上推动专业教育,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懂得重视健康,珍惜生命,进而使 自己承受和应付各种困难和压力。为此,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切入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保证 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对于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素质教育能够完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一般来说,理工科重逻辑思维,文科重形象思维,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对人的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或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发展理工科学生的想象、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有利于培养文科学生定量分析的逻辑思维。左右脑的均衡开发,有利于挖掘人的创造潜能。想象力是个体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是创造思维的可贵品质。而丰富的想象,正是通过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教育培养起来的,它对完善人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文化环境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同志曾强调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高职院校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无形中营造出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文化环境。 4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到了20世纪中叶,这种忽视人 自身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弊端 日益显现。世界各国大学都认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试图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来加以改造。 目前,高职院校一般是以工科为主的文、工综合类院校,大多为大专层次,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上,高职生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自卑感强等,高职教育应正视现实 ,正确估价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认识到教育质量的竞争关系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成败,认识到21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等时代特征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认识到高职教育所培养的目标不单纯是“专业人”、“职业人”,更应是具有人文内涵的“社会人”。为此,高职院校要紧跟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竞争,切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只有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才能在社会上占有自身的发展空间。 5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El益激烈,而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标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于高职生来说,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等比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重要,是高职生成长的重要基础。培根说:“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自然科学能使人深沉,伦理学能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能使人善辩。”用人单位在注重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第一岗位”需要的同时,还高度重视高职生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也日益注重毕业生人格的健全、社会适应能力、交往合作能力、文化素养、伦理道德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等的提高。而一些高职生由于文化底子薄,在受人文艺术、品格情操等方面的熏陶上的欠缺,对人类文化遗产、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缺乏了解,他们在语言文字表达、文学艺术修养、文明礼仪、历史哲学等方面修养不够,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伦理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 、法制观念等等亟待提高。为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同时,应把加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等的教育和培养放到学生成长的重要位置,努力将文化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为高职生实现可持续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6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实现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中国的古代教育历来十分重视人的素质的培养,《大学》里强调“修身、齐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就是要培养自己的良好素质,这是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前提。孑L子曾强调除了学习“六经”之外,还要学御、射。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我国高等教育从 1952年院系调整后,全面学习和沿用苏联模式 ,为了适应当时尽 早摆脱落后面貌,加快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长期以来,这种教育模式也导致了工程技术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位置被抬得过高,文化素质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和忽视的现状。1983年 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他对我国教育发展战略作出的准确定位。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要求我们必须破除闭关自守的狭隘思维,树立放眼世界,环视全球的对外开放胸襟,不仅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同时也要不断吸取国外有益的思想文化。邓小平同志曾教导我们:“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 自封是愚蠢的。”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具体 目标上,就是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简言之,就是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重“才”而轻“人”,忽视了人的个陛、理智的培养,出现了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的结果,实用主义只能应付一时之需,但对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却是极为不利,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根基,也是民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只有把素质教育放到民族教育的战略地位来抓,才能使素质教育得到新的发展,从而使整个民族的素质得到一个新的提升,为民族的发展打牢坚实的基础。在人类即将跨入2l世纪的时代转折点上,综合国力的竞争体现在民族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国民素质是构成民族核心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素质教育关系重大、责任重大,从事素质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问题,努力顺应民族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通过对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深刻反思,适应教育发展的正确抉择,始终把素质教育摆到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位置,顺应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为民族的发展作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论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再思考 [论文关键词]师范院校 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师范院校肩负着为教育事业培养师资的重任,其所培养出来的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什么样的文化素养和行为举止,将直接影响到民族的整体素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本文拟从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措施三个方面谈一些认识。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各高校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师范院校肩负着为教育事业培养师资的重任,其所培养出来的师范毕业生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什么样的文化素养和行为举止,将直接影响到民族的整体素质。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旨在让优秀人才经过师范教育成长为优秀教师。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加强师范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一、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教育备受关注,而人文教育却受到冷落,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为此,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就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工作部署和安排。特别是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采取各种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以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文化科学素养的新型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第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它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尤其要使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和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要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磨炼,使学生在个体生命中达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在个体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第三,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师范院校大学生特殊角色的需要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工作母机。在师范生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举措。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所肩负的使命,对促进教育改革、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创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以及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自身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可见,在师范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即受教育主体在毕业后,将成为推进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的的重要力量,它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与其他院校的大学生。师范院校教育不只是要学生学知识、学技术,而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专业、有道德、有理想的教师。在师范院校学生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在整体上看还是好的。由于国家对师范院校给予了较多的优惠政策,加之教师职业拥有的相对稳定性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吸引了大批学生报考师范院校;也因为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基础素质相对较好,从而使得师范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有了基础保证。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在师范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当然,由于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既存在着社会共性问题,也有其个性特点。其特点和原因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师职业理想不牢固 虽然许多学生第一志愿报考了师范院校,但这仅仅是从个人生存和将来就业的角度来考虑的,而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再由于现阶段的大多数师范院校在规模上不断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大力开发非师范类专业,这也势必会给师范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也会影响到高师生的专业稳定,使部分学生缺乏热爱教师生涯和愿意为教师生涯献身的职业道德品质,从而导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思想的弱化。 第二,知识结构不完善 许多大学生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基本功不扎实,加之现有的课程结构又缺少更多的文理交叉,因此,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就出现了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的不协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的不协调。 第三,文化艺术素养不高 多数师范院校培养的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而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较深的专业知识,还应有较高的艺术素养。但是,目前许多高师生却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和基本素质,缺乏审美能力,对高雅艺术欣赏不了,艺术品位低。 第四,高师生教师职业基本能力相对薄弱 口语表达技能、书写技能、文字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是教师必备的技能,但因国家未制定教师从业强制性的技术规范,一些师范院校也未规定较高的技能训练标准;加之受社会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偏好,使部分大学生缺乏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 三、提高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措施 教师工作现已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教育具有典型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特点,加强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对目前师范院校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如下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优化课程体系,建立文化素质教育模块 文化素质教育应从改革课程结构人手,改变以往选修课随意、零星的状态,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选修课有计划地纳入师范院校的特色教学中。应根据师范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建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具体地讲,应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模块确定为:(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块。开设中国传统美德概论、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等。(2)中外艺术模块。开设中外美术简史、中外影视赏析与评论、中外音乐简史与欣赏等。(3)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模块。开设西方思想史、西方文明史和世界优秀文学作品赏析等。(4)形势与政策模块。开设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内政治经济动态专题等。(5)现代市场经济管理模块。开设市场经济导论、行政法律及民事法律专题、当代管理理论等。文化素质教育系列选修课程,一般每门课程开设30~40学时,面向全校由学生自由选课。在教学管理上,可采取考查、撰写小论文等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以促进学生积极选课。在保证课程门类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文化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虽然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减弱,但师范院校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师范院校应充分发挥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专业教师,应结合专业课教学,寓文化素质教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使之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又育人。专业教师本身既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又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以自身思辨的、感情的、道德的、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激励学生,影响他们的志趣,启发他们的觉悟,振奋他们的精神,这样才能为人师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除了本身的努力外,师范院校应创造条件让教师在文化素质上有所提高。在师范院校教师的选用及培养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已成为基本要求。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提高师范院校教师的文化素质,既是提高师范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根本基础,也是提高文化品位的根本保障。很多学者认为,文化素质即是人文素质,而很少谈到科学素质。其实,在师范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当中,应该把二者的统一作为教育的核心来对待。 第三,积极开展具有师范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师范院校肩负着为教育事业培养师资的重任,其所培养出来的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什么样的文化素养和行为举止,将直接影响到民族的整体素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园活动的育人功能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突出师范特色。首先,要多开展对广大学生的师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一代具有较高素质、爱教、乐教、安心从教的人民教师。其次,要多开展师能的培训和现代教育意识养成的活动,使学生在校园内提前走上课堂,按合格人民教师的标准完善自身。要多开展全校范围的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优秀实习生大赛、“三字一话”比赛等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师能。再次,要多开展提高科技文化含量的校园活动。要定期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发明大赛”和“大学生辩论赛”等活动,着力提高广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要创立、发展各级各类科研组织,形成交流、学习、示范为一体的学生科技活动的规范运作机制和择优、鼓励为一体的学生科技活动的竞赛机制,引导、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后,要积极开展校园学术活动。要鼓励教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鼓励他们定期参与学生的学术活动,并形成制度。要通过办好“校园学术报告厅”,邀请部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及时报道最新的科研成果动态,以及播放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实况录像等,营造良好的校同学术氛围。 第四,创建校园人文景观,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培育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的人文景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优美的校园景观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心理。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应体现师范性。师范院校应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增设师德园,或一些名人和名师的雕像。此外,还要加强校园的美化、绿化建设,制定符合师范院校特点的校训和行为规范,加强对教室、寝室、实验室、图书馆内外的布置和美化,形成良好、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让师生的情操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同时还要注意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提高校园周边环境的文化层次,使大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总之,加强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1世纪全面人才观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探析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能力 适应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并提高广大在职劳动者素质的必由之路。研究和推行素质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造就新一代劳动大军和提高广大在职劳动者的素质,已成为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和推行素质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强化素质教育意识。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传统教育不仅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与智力的培养,而且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素质教育,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意识,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研讨的时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因此,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市场挂钩,与社会接轨,满足社会各行业需要。这样,职业学校就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来调整、规划专业结构以及课程的设置,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落实到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做到人才培养的速度、规模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2.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机制。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模式,它的实施可以制定某种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规定,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探求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应承担提高学生素质的使命。 2.1 推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不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语言科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即“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把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动。 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首先应注意加强启发式教学。同样一堂课,不同的教师去上,效果可以大不相同,关键之一就是看教师能否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果教师掌握了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讲解中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启发因素”,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教得活,学生领略到学习的乐趣,就会学得主动,学而不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启发式教学。提到启发性教学,许多人只理解为“精讲多练”,甚至有些教师每堂课都按一定的时间比例来划分“讲”与“练”,好像“精讲”就是少讲,讲得多了就是“灌”,如果这一堂课是老师讲到底,没有留出时间给学生做练习,这就是“满堂灌”。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不是灌,衡量标准是看学生有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要启发有方,诱导得法,即使是一堂课“讲”了45分钟,仍不失为较好的启发式教学。否则,你只“灌”了20分钟,后面25分钟的“练”,也只是形式上的“练”,不过是“灌”的组成部分罢了。有些人又可能走上另一个极端,为了不“灌”,无论什么内容,都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式,好像问答式就等同于启发式,这也是片面的。问答式诚然是启发式的一种好形式,但一方面要因内容而异,另一方面,同样是问答式,也可能毫无启发可言,所以,不能形式地认为教师讲就是“灌”,问答就是启发式。只要能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培养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智力,那么就是启发式的教学。 在教学的内容上,应突出专业课,特别应重视专业实践课,对专业理论课,注意把握好“必需”与“够用”原则,在强调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突出应用,注意加强直观化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文化课的教学更应坚持“够用”原则。什么是“够用”?这个度必须把握好,对文化课的要求过高,除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外,还会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完全忽视文化课基础课的学习也是错误的做法,因为,职业教育应在完成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学生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才会有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有较灵活的思维方法,才可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专业课知识真正学好、弄懂。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从仅仅“教会”学生转向同时指导学生自己“会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靠包办式的“传道、授业、解惑”来教会学生,大量的时间放在“讲”,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职业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就应当改变原来的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通过讲课、讨论等各种不同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怎样去克服一个个疑难问题,从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此外,课堂教学中的“课堂”不应囿于传统教学中的“课室”,而应注意更多地把课堂改在实验室、实习基地、工厂、企业和社区等不同的场所。 2.2 推行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教育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广播台、团报、校报等及时向全校师生宣传国际、国内新闻,教育新思想、新动向及校内的新人新事。还要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如举办一台文艺晚会,对学生的组织能力、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素质都是很好的培养锻炼。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技能汇报、歌咏比赛、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煅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2.3 推行素质教育,强化社会实践是一个重要手段。职业教育强调能力培养,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生活,自己动手,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这样的经历,踏入社会就不会有那种陌生感和超重感,更不会感到在学校中所学的是无用论。 3.提高师资水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开展水平的高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教师只是传授知识,那么只要求教师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并懂得教学方法就行了;如果教师要担负起素质教育的任务,那么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为人师表的崇高道德,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在职业学校,必须倡导学习之风,教学科研之风,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推行素质教育非一日之功,只有通过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全体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才能建立起科学的职业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以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学校安全教育论文:学校安全教育的开展与对策 1正确对待网络,树立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对学生好比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带给学生大量的科学信息又可以使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荒废学业。尤其是中职生处在向成年人过渡时期,他们在思想上有着幼稚和单纯的一面,又有着成年人独立的一面。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一些不法份子,利用学生的善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要加强对中职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学会关爱身边的同学,抵制校园暴力。学生们正值青春少年,情感丰富,有着对成年生活的向往,叛逆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冲动。人生经验的缺乏和人生目标的模糊使得他们易聚易散,矛盾丛生。一些学生自小家庭离异,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与社会不良青年联系密切,哥(姐)们义气严重,成帮结伙,打架斗殴。我们需要及时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关爱其他人的安全,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1] 2.学校安全问题的特点 2.1突发性。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比如打架事件的发生是由一些口角的争执开始的,由于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力比较强,但控制能力较成年人弱,思想具有冲动性,遇事情不冷静,思想方法比较简单,看问题比较片面,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暴力行为,酿成严重后果。此类突发性事件难以预防,需多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违规用电或电路老化造成的火灾也属于突发性事件,但此类事件如果做好了事前的安全设施排查与更新,就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危害性。事故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轻者损失财物,重者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无论是暴力事件还是灾害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学校或家庭的教育不力造成的。家长的溺爱和打骂,学校的专制、粗暴简单的语言教育以及安全管理的疏忽都是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2]2.3低龄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对学生心灵的冲击,已经使很多学生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尤其中职生的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思想品德的形成处在过渡期,具有可塑性。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身心发展的加快,但思想尚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识别是非能力不强,加之过重的学习压力,促使稚嫩的心灵发生扭曲或是心理错位,从而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 3.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路格局与实施 3.1完善安全制度关键在于加强层级综合治理。涉及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校园安全隐患有十几种,比如来自学生间的暴力、欺诈、吸烟、食品卫生、失火、触电、溺水、中毒、运动中的伤害、集体活动间的拥挤等等,这些都时刻威胁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我认为广大教职工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3.1.1统一思想,完善措施,层层抓落实、整改和防范,利用教职工大会宣讲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纠正少数老师对安全教育的麻痹意识和侥幸心理以及没有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的错误思想。 3.1.2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网络,明确事故安全责任,做到学校领导亲自抓,学管人员主要抓。无论是辅导员(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或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参与学校安全工作中,做到人人有责,形成学校的安全工作网络保障体系。比如在领导的统领下①由教务处及科任老师建立教学管理安全网,保证课堂教学环节的安全管理。②由学工处和辅导员(班主任)建立生活安全管理网,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进行安全防范能力、自救自护、心理调节等方面的教育。③由学校保卫处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防范。做好夜间巡逻以及对外来人员入校园的查询登记工作,防止治安案件的发生。 3.1.3明确安全责任,调动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带头作用。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人人参与的工作。其中,辅导员(班主任)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生力军,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往往也是发现问题及协调问题的第一人。辅导员(班主任)责任心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落实程度的好坏。我认为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最需要做的①经常宣传学校安全制度和措施,做到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时刻向学生敲响警钟。②要从细处管理,不仅要注意学生上课时间的安全,还需注意学生课余时间以及在寝室内的安全。③善于观察自己的学生,一旦发现什么异常,要及时与同学沟通,从心理解决问题,获得学生的信任,消除隔阂,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时期。④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安全工作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宣传口号不能只挂着口头上,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而应脚踏实地完成教育工作。定期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宣讲学生中出现的安全事故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引起每个同学的足够重视,防范于未然。⑤配合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如配合学生安全员和校卫队的队伍建设,鼓励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安全知识竞赛,做好学校安全大检查工作等等。[3] 3.2让安全意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扎根于学生心中,减少安全事故。对于安全教育问题,虽然学管人员和辅导员(班主任)每时每刻都在强调,但安全事故却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安全教育经常是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今天说的话可能当时记得,可过了两天就忘了。如何把安全意识扎根于学生心中呢?我的看法有下面几点。 3.2.1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力度,学校有关部门利用课外时间、团会、校会、升旗仪式安排师生共同参加安全知识的培训学习,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这样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责任心,又使学生学会了自身的安全防范。 3.2.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利用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进行。如组织同学收听广播、收看法制节目,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辅导员(班主任)可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辅助点评,引领正确的话题方向。 3.2.3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校园内可张贴宣传标语,在涉及到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警示牌。定时定期的集中组织力量进行“拉网式”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后要及时清除。执行好消防、交通及保卫制度,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学校集体活动管理等。 3.2.4通过游戏、模拟现场、亲身体验等更贴切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开展了死亡教育,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死亡过程的方式来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消除学生对死亡的好奇心,大大减少了校园的自杀率。 3.2.5通过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卫生等部门合力开展一些宣传日活动。如“加强防灾减灾,建设和谐校园”、“关注学生饮食卫生,保障青少年健康”、“自救自护,确保平安”等。[4]总之,全院教职工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意识,落实岗位职责,规范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措施,齐抓共管,严防死守,确保广大师生们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校园安全工作,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陈娇刘康单位: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安全教育论文:农村学校管理的安全教育 一、检查指导监督安全教育 结合学校每天都要进行的晨检和晚检,学校在制度规定上和管理上要求检查者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对学生进行警示和教育,对于较大的安全隐患,政教处工作人员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从学校层面及时解决,保证师生的健康和安全。 二、住宿管理贯穿安全教育 学校现在有一千多名学生,其中三分之一是住宿生。由于住宿学生在校时间长、群体性强、家长易忽视等特殊情况,使这一部分学生成为了学校安全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学校在管理的时候在人员配备、时间要求、规章制度等方面尽量要求得更加精细。教师采取定时和不定时相结合的方式,对住宿学生的纪律、安全进行检查,并对学生的生活条件、思想状况、生活困难进行了解和帮扶。选择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的教师担当此项工作,保证工作的实效性。 三、饮食卫生细化安全教育 每个班级每天按时打扫卫生,并有专人检查评比。传染病高发期,还要通过校医指导各班卫生委员,做好班级的消毒和传染病预防工作。同时,在组织学生有序就餐的基础上,抓好食堂的饮食卫生和安全,易中毒的食物不列入采购目录。教育学生饭前洗手,并为学生开辟相应的场所。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养成教育的培养。 四、问题学生倾注安全教育 在学校里,总有一些不安分的学生,或出于好奇、或出于淘气,总会给班级或学校弄出些事端。对于这一部分学生,要求值周教师不但要对这些学生进行重点“关注”,还要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他们多交流,从正面引导、帮助,尊重他们,尽量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对这一部分学生让他们“有事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助教师打扫卫生,维持纪律等,让他们体会成功,发现自己的价值。 五、校车管理拓展安全教育 近两年,国家为了保证通勤学生的上学安全,启动了“校车工程”。这是一项利国利民,对学校、家长、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要想把好事办好,学校在管理的环节绝不能松懈。为此,学校“校车安全办公室”专人、定时组织学生排队上车,协调与校车的相关事宜,全力保证学生的安全。做好学校层面应该做好的每一项工作,让学生安安全全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同时,班主任教师有针对性地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保证学生安全到家。十、校园周边强化安全教育校园周边的环境对学生的安全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社会闲散人员,安保人员发现之后,及时进行处理。对于一些危险物体,安保人员发现之后,及时汇报学校,从学校层面协调社会、政府进行合理解决。 作者:王玉文王立革单位:蛟河市第三中学校 学校安全教育论文:职业学校网络安全教育论文 一、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 为了制定详细而有针对性的教案,笔者做了一个有关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关于上网地点:有80.97%的学生在家,12.97%的学生到网吧,3.95%的学生到同学或亲友家,2.11%的学生在学校微机室。在网上做得相对最多的事项:37.00%的学生获取资讯、查找学习资料,1.41%的学生休闲购物,16.16%的学生聊天、交友,45.43%的学生游戏娱乐。如何处理有害信息:27.63%的学生随它去,21.55%的学生非常担心但很无奈,2.11%的学生有时会将它故意传给他人,48.71%的学生安装绿色上网软件。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上网面对的安全隐患很多。大部分学生选择在家或网吧上网,在家或网吧上网缺少同龄人或者家长的引导监督。很多学生通过网络玩游戏或者聊天,将网络用于学习的只占不到一半的比例,遇到有害信息时,很多学生束手无策,任不良信息传播。 二、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方法 根据以上情况,笔者在安全教育课堂中,采取了多种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网络,规避不安全的网络隐患。 1.案例植入,情景展演给学生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案例,通过理清案例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认识到,接触不良网络信息,是诱发其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将学生们身边及媒体上曝光的大量因网络而导致青少年误入歧途的案例改编成情景剧,在课上进行展演,使学生有切身的体验。 2.开放网络资源,积极创设绿色上网环境很多老师都发现,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往往不能自拔耽误学业。老师们往往建议家长不要购置计算机,不要开通网络。但是,学生们上网的现象还是屡禁不绝。家中计算机、网络关闭了,但学生还可以通过手机、网吧等其他的方式上网。在学校的倡导下,我们将安全课与计算课相结合,共同创设绿色网络直通车,教会学生怎样规避网络不良信息,教会他们使用一些绿色上网软件。同时,利用一切机会,与家长共同创设家庭绿色网络环境。如将有关网络的安全事项印发成宣传单派发给家长,将绿色上网软件打包进行资源共享等。对于这点的认识,经过了由堵到疏的过程。通过在安全课上开放网络资源,更多的学生学会了文明安全地上网,有选择地处理网络与生活的关系。 3.心理疏导,爱心互助很多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问题。缺乏家庭与同学的关爱、缺乏自控能力、学习成绩差导致他们沉迷于网络。安全课虽然不是心理健康课,但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渗透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同时通过游戏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现实的成功与快乐,认识到网络的虚无与缥缈。网络安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所有的任课教师共同努力去完成这个教育目标。虽然网络安全表现形式上是几节安全课,但是需要老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需要老师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心理学知识。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网络安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还有很多学生深陷网络世界不能自拔,我们的教育任务依旧任重而道远。 作者:孙波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交通技校实习厂 学校安全教育论文:学校安全教育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认识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1.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快速扩张期,高校领导主要关注校园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对外交流等有形的成果,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缺失,致使安全教育在实施中形式大于内容。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而且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安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运行体系不够成熟,安全教育未能规范化、常态化,系统性不够理想。有些高校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安全教育师资不足。当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学校保卫干部和部分辅导员承担,而保卫部门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复转军人,也有留校的毕业生,还有人才引进时安置的家属,由于教辅部门编制有限,这些人经常是超负荷运转,并且他们的工作中心还是在安全管理上,整天忙于“灭火”。兼职教师的数量都不能满足要求,更谈不上专职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了。有的学校主要依靠聘请社会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设讲座,人员的流动性更大。 2.部分人员素质难满足需要。现有的安全教育队伍中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对安全教育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遑论进行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一些学校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又很少对安全教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对相关人员的实践锻炼,导致安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亟待充实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教育、既能做好具体工作又能开展教学的安全教育师资。 (三)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时效性有所欠缺 1.安全教育课程缺失。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高校未能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导致安全教育缺少主渠道;有些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却没有把它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安全教育的课时、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规范管理,教学体系不健全;有些高校经常以讲座、报告、公益宣传等替代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零敲碎打,系统性不强,因而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2.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现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内容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现阶段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与大学生有关联的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但是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等相关内容并未被纳入教育的视野,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新内容也亟待完善。 (四)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如人意 1.安全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目前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展板宣传等传统方式,也有的学校通过开设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为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曾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应该创新教育手段,采用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从而使安全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2.当前安全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输,忽视了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传输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如果只限于纸上谈兵,会导致知行相背离的现象,削弱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1.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加强对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安全教育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规划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加大投入以满足安全教育软硬件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方法,逐步健全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2.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高校的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目标规划、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效果考核等方面建章立制;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力求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得到保证,从制度上确保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合理选配授课教师,并对安全教育进行全程监督管理,统一组织考查,实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安全教育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而使安全教育步人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1.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建设。在校内建立一支以高校保卫干部、部分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相关课程教师为主体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还需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以及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在此基础上要正视物质保障,确保这支队伍的基本待遇、工作条件、职称评定以及今后的发展路径等,以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基本的工作热情。 2.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安全教育师资基本素质的研究,做好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确保在岗教师熟练掌握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及时做好继续教育工作。高校还要关注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优选基础较好的教师,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帮助他们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专业教师。 (三)切实做好安全教育进课堂 1.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规范有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天然的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落实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要求;要优化安全教育内容,依据制定出的教学大纲,系统、规范地进行教学活动;严肃课堂管理,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确保教育的效果。 2.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渗透安全教育。首先要利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体系,有意识地渗透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是要发挥专业教学课堂的作用,任课教师在授课时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部分专业课程也应当传授一些专业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高校的特点,做好阶段性的安全教育,对重点人物、重点阶段、重点任务要做好专题安全教育。 (四)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 1.理论教育要生动活泼。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安全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在理论灌输时注意结合案例加以解释,把生活中的案例编印成册供学生阅读、借鉴,或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例,做到以案施教;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安全问题,以开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形势报告会或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活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也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栏、校报等传播媒体和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使安全意识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并成为一种习惯。 2.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利用学生组织活动的热情,使安全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对学生宿舍中的安全行为进行教育、引导、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学之间相互教育和提醒,增强防范意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引导学生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把安全教育与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把安全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以达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3.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安全演练、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通过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也可尝试在校外建立安全教育基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五)安全文化的隐性教育 1.注重校园安全环境建设,营造高校安全文化。高校的安全教育,应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安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安全观的形成,使大学生对安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安全教育中,要把潜移默化的环境文化熏陶与直接活跃的教育活动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师生员工共同参与,营造校园安全文化。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物质建设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精神建设是关键。要加强舆论引导,形成一个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关心安全、人人维护安全的文化氛围;搭建一个平台,组织、发动全校师生开展安全文化活动,创造一个重视安全、宣传安全、保障安全的浓厚氛围;高校还要有意识地引导舆论的方向,不失时机地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忧患”意识,逐渐形成高校安全文化。 学校安全教育论文: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论文 1.国外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评述 日本: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经常发生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他们较早就十分重视生命安全教育,并在学校保健体育指导要领中明确规定了关于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日本体育指导要领发现,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比较全面和系统,主要包括 (1)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伤害的预防。 (2)伤害应急措施。其中锻炼学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如地震及泥石流、火灾次生灾害等危险时刻,能够准确判断周围情况,冷静、迅速、安全地行动,并关注媒体对灾害信息的播放。长期以来,日本的生命安全教育在全国学校开展得相当普遍,紧急疏散、逃生避险、应急自救的演练已经成为学校的日常活动,大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避险能力和意识。美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定的体育标准和各学校的体育教育计划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心理品质。他们推崇“生存教育”的理念,将安全教育、生存技能训练作为一贯的必修课程,经常进行火灾逃生、紧急避险的排演。为此,美国国民的防灾安全意识非常强。俄罗斯:1991年,基于国内的社会现实及学生的身体状况,俄罗斯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调整,其中专门开设了《生命安全基础》课程,涉及到周围环境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可能造成的危险、极端异常情况下的个人安全、生活方式与生命安全等内容。俄罗斯的生命安全教育显然把生命安全问题放在一个更新的高度、更广泛的基础上看待和研究,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安全观。此外,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对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教育和避险技能训练同样值得肯定。 2.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存在问题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我国与日本等国在对生命安全教育,特别是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程度上均存在较大差距,国外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科学和系统,已经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而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突出表现为理论化、教条化、零散化和形式化等特点,这种非常态的、非系统的践行方式与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认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尽管我国在大灾之后痛定思痛,总结了不少应急避险的内容与方法,但在实践途径上还是摇摆不定,难以找到一种奏效的根本路径。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动,这种状况必然造成更加严峻的后果。 3.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联系 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训练,与学校体育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它们在价值、形式、要求、方法上都存在共性。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身体操作性的,通过身体运动完成任务,在动态演绎中获得健康和生命的尊严,在协作和拼搏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从目标上讲,学校体育的领域目标下的一些内容标准与生命安全教育是一致的。体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最能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从学校体育的角度讲,体育教育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身体器官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形成健康的体魄、改善大脑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均衡性,提高反应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也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体育的情境教学模拟锻炼各种应急避险技能;学校体育师资无疑是避险技能训练自然的优秀组织者与引导者。 4.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方向 根据生命安全教育、应急避险能力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特点和相互联系,可以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的学校体育教育系统之中,即以学校体育为平台,实现应急避险能力训练及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运行。因此,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4.1改革学校体育理念,拓宽体育教育空间 生命、生活及生存教育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前提,我们应该进一步拓宽学校体育教育的空间,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在学校体育领域中常态化开展和实施,包括应急避险能力训练在内的“三生”教育理应纳入学校体育的范畴,实现运动教育、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融合。当前,学校体育正向着“以人为本”的方向改革,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操作的可能。 4.2完善体育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标准 消除生命安全教育的软肋,建设这项工作的最佳平台,需要进一步确认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目标,完善当前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并在内容标准的制定上有一定的倾向,而不是让其处于边缘的角色。我们可以根据学校体育的活动性和开放性特点,可以将生命安全教育特别是应急避险能力的训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范畴,使之科学化和系统化。 4.3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探索有效教学模式 将应急避险能力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后,需要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情境,能够在日常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合理地设计、整合、演绎生命安全教育及避险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 4.4重构教师专业素质,强化教师自身能力 改变以往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和教师职后培训,重构教师专业素质,强化教师自身能力加,强化生命安全防护及应急避险的认知教育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通过教师自身的提高,来促进这个领域在学校体育领域中的巩固和扩展,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与身体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推动该项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发展。 作者:刘岩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学校安全教育论文:职业学校安全教育探究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未来经济社会的建设者。学生在校接受安全教育的程度和质量对学生终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劳动者整体安全素质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 1职业学校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职业学校的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究其深层次原因,是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没有将安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课堂、实训、实习之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安全观念较差,常规安全、职业安全的意识严重不足,学生中不安全事件不同程度地时有发生。 (2)认识不够到位。职业学校是学生进入职业生涯的起点,在校学生具有学生与准员工的“双重身份”,一些学校对后者缺乏应有的认识。学生在校接受安全教育多与少、安全意识强与弱、安全素质的高与低、安全行为的好与差,不仅对当下产生现实影响,尤为重要的是对其未来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少学校对安全教育的先导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上述认识上的差距,显现的是对学生常规安全养成教育与职业安全源头教育的空缺。 (3)教育不够规范。安全教育是学生终生受用的教育。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时下安全教育被认为非常规教育或临时性教育,未列入正式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学时与考评都没有明确规定。教学的形式单一,往往是以会议要求代替课堂教学,以领导报告代替教师授课,以专题讲座代替系统培训,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差。 2职业学校安全教育的途径 2.1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学生防范意识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职业学校通过强化安全教育,将会增加学生的安全知识,拓宽学生的安全防护视野,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达到防患于未然,为学生的安全成长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职业学校强化安全教育,应依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来选择教育内容,概括为常规安全教育、职业安全教育两大方面。常规安全教育应包括日常生活安全教育(使用煤气、火、电的安全、电器使用安全、饮食卫生安全、消防安全等)、活动安全教育(活动环境、运动场所、器械的安全、运动会项目的安全事项等)、网络安全教育(网上交友安全、网上购物、支付安全等)、交通安全教育(行走、骑车、乘坐交通工具安全等)、大型集会安全教育(防拥挤踩踏安全)、社会治安安全教育(预防盗窃、诈骗、抢劫、挟持、黄、赌、毒等)、自然灾害中的安全教育(火灾、水灾、暴风雪、地震等发生时的自救)和意外事故处理的安全教育(急救演练、报警求助等)。职业安全教育具体包括职业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职业卫生、职业行为方式等)。 2.2开设安全体验教育,形成安全上的思想自觉 “一次体验胜过一打的说教”。安全体验教育是让学生置身于模拟实景的环境之中,面对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危害因素和具体化、实物化、形象化的事故类型,学生在亲自看、听、触、碰等直接感知体验中,对安全事故的危险性和造成的危害后果有了切身的感受,有的甚至终生难忘。以我院的“安全体验馆”为例,通过跨步电压体验、触电体验、静电体验可提高学生对用电场所或用电设备发生的漏电、过载等各种安全事故的警惕性,养成正确的用电方法。通过“安全三宝”(安全带、安全帽、安全网)的使用,认识到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的重要,“安全带就是生命带”。通过演示正确的吊运,了解钢丝绳捆绑方式不同造成所吊运物体状态的不同以及可能导致的事故。通对数控车床和普通车床操作的安全体验,认识到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重要性。通过面粉在密闭空间内,遇到明火瞬间燃烧,形成很大爆破力的体验,让学生体会到粉尘爆炸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充分认识到生产车间设置与使用通风、排尘系统的必要性。通过参观拥挤踩踏、火灾、交通、生产事故展,惨不忍睹的现场、无数无辜生命的失去、巨额财产的损失,让学生触目惊心,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学生们在安全体验教育中,触动心灵,启迪思想,得到感悟,形成安全上的思想自觉,从“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 2.3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安全教育规范化 (1)制定教学计划。制定明确的教学目的、实施教学的原则与方法,规定具体的课程、学时和考评办法。将安全教育列入必修课程,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增强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常规安全和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素质。 (2)开发安全教育课程。教育课程的开发基于以下思路编写课程:①基于法治安全的观念开发课程,内容包括常规安全、行业职业健康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行业(岗位)作业规程。②基于常规安全防护的意识开发课程,内容包括常规安全方面的科学知识与防护措施。③基于工作过程的健康与安全的理念开发课程,内容包括专业(岗位)工作过程中涉及的作业环境,施工工艺、设施设备、电气、机械、容器等安全操作知识及要求。④基于事故催生安全的观点开发课程,内容为行业(岗位)安全生产事故案例。⑤基于安全可控的思想开发体验课程,包括常规安全、行(专)业岗位的安全教育体验的项目、内容及操作要求。⑥基于应急事故的处置开发课程,内容包括应急创伤救护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术。 (3)建设专业师资队伍。从事职业安全教育的教师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现场工作经验,既要能讲授又要能实际操作。通过内培外聘、专兼结合的办法,建立一支能够胜任安全教育教学的专业师资队伍。 (4)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在组织安全教育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把安全教育寓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之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体验式、演练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双向或多向互动交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使职业安全教育知识融汇于心,使安全防护践之于行。 (5)实行安全教育考评制度。安全教育考评可采用理论考试和项目现场操作考核两部分。理论考试可借用驾驶理论考试的模式,开发涵盖常规安全、职业(岗位)健康安全、专业(岗位)安全知识的考试题库。考试形式为机考,试卷由常规安全、职业健康和安全知识两部分组成,试题按考生专业随机生成,考试实行百分制。项目现场操作考核是学生对设定项目进行操作,考核其是否符合安全操作的程序和要求,考核实行等级制。以常规安全为主设定考核项目,如灭火、溺水救护、创伤包扎、地震逃生等。对考试、考核合格的学生学校发给安全合格证书并作为参加顶岗实习的必备条件。 2.4科学指导安全实训,养成安全行为习惯 实训是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构件,更是职业安全行为养成的训练平台,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岗位)技术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掌握安全技术技能。从安全第一的高度来看,后者应先予掌握。在实训过程中,实习教师要运用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方法,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安全的训练,指导学生了解工作环境、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安全要求,设备设施及仪器仪表安全操作的程序与要领,维护保养、检查检修中的安全事项。通过示范引领、现场纠错,反复强化,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安全的心理定式,外化成安全行为习惯。使学生通过心想、眼看、手指、口述准确地确认专业(岗位)安全工作的流程和安全关键环节或部位,能够集中注意力,正确、熟练、规范地进行实际操作。 2.5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安全文化素养 (1)要牢固树立“合格毕业生必须具备较高安全文化素质”的办学理念,坚持把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列为学校基础性建设项目,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文化育人,帮助学生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观,培养学生按规定行事,遵章程办事,用纪律束己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未来的从业造就较高安全文化素质; (2)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校园安全制度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载体。围绕校园安全保障,制定涵盖学校所有空间、学生所有活动的安全规章制度,包括教学、校外实习、住宿、饮食、集会、网络、交通、防灾、环保、后勤等方面的安全制度与应急处置的组织保障; (3)以安全文化活动为载体,提高安全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报、校刊、橱窗等平台进行安全法规宣传及安全警示教育,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文化论坛、安全文艺晚会、安全预警演练、安全咨询服务、安全有奖征文、安全游戏、安全漫画、安全演讲、安全检查评比等活动,唱响安全的主旋律,大力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实现安全活动的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等目的; (4)要引入企业安全文化进校园。企业安全文化进校园是职业院校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把优秀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积累形成的全员安全无事故的经验在学校传播,员工保障岗位安全生产的成功做法在学生中传递,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顺利实现安全生产提供致用的法宝。 作者:薛莲 单位: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筹) 学校安全教育论文:学校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实施 近几年来,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不断增多。我国有中小学生1.8亿,据有关单位报导:近10年来,全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年死亡人数为4万左右,其中死于交通、火灾、溺水、坠落等灾祸的为1.5万人,而1994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为17625人。1998年全国因交通事故造成4199名中小学生死亡,9907人受伤,分别比上年增长5.4%和15.2%。据台湾方面统计,1975年、1978年因交通事故造成各级学校学生死亡人数分别占在校学生的5.94%和8.24%。交通事故给学生、家庭乃之社会造成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目前,我国仍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绝对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交通事故死亡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高,交通事故仍呈上升趋势。 孩子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进步。育人不仅要进行智力教育,还要进行道德、纪律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从小学生抓起,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是能否达到一代人和一个社会的良好秩序的百年大计。提高孩童、学生的安全文化素质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引起了学校、社会及政府的高度重视。1995年国务院7个部委联合发文,从1996年起,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开展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例如:1996年以来,每年安全教育日的主题分别为“全社会共同关心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加强自救互救”、“消防安全教育”。专家们还编写了中学生安全知识(教材)、北京市民安全知识手册;同时,建议在大学开设安全科学技术选修课,举办安全科技文化讲座。 一、学校交通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蒸蒸日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 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马路上,车辆、人流快速增长,交通十分繁忙。从交通事故发生的统计来看,它已成为人类非自然死亡的“头号杀手”。 几年来,我国的公共交通设施有了明显的改观。就上海而言,建有立交桥、人行天桥、人行地下通道,还有地铁、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徐浦大桥、松浦大桥以及过江隧道、内环线和外环线高架道路。城市交通问题有所缓解,外出旅行 也便利了许多。由此,老师、学生对交通安全也开始松懈了。 从学校的地理位置看,学校多数设在道路边上,有的学校设在窄小的小弄堂里。这样,放学时,接送的家长、车辆把窄小的小弄堂挤得满满的,道路拥挤不堪。有的学生上学、回家要横穿几条马路,转乘几辆车。学生的交通安全就成了学校的突出问题。 从学校的教育目标看,交通安全在学校的教育目标中只占一个很小的部分。再则,发生交通事故通常在校外,对学校影响不大,学校没有直接事故责任。因此,学校对交通安全教育重视往往不够,教师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也不进行系统传授,造成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不全面,交通安全意识不强。 造成中小学生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除机动车驾驶员不遵守交通法规、车辆机件性能不符合安全要求外,学校领导忽视交通安全,学校内部安全制度不健全,学校在交通安全教育方面没有相应的教材,中小学生获得的交通安全知识比较零碎,没有系统化,也是导致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诚然,编印学校交通安全教育课本,落实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为此,我校从1995年起积极探索交通安全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学生的日常行为得到了规范,学生交通安全的自我保护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有了进一步增强,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学校交通安全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1、烧好交通安全教育的“第一炉灶” 从学生一日作息时间看,除去睡眠时间以外,学生一天在课堂消耗的时间(包括作业),约占他们生活时间的二分之一。在这个长长的时间里,他们的认知、情感、性格、意志时时都在发展和变化着,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知识一般都在学校里获得,因此,学校必须重视交通安全教育,发挥学校内在的教育因素,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这并非是某个领导或教师决定的,这是规律。课堂教学的内 容与课堂教学的环节蕴含着不少的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教育等资源,教书与育人犹如形与影、光和热、密不可分。对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教育而言,课堂教学有其特殊的意义,为其它渠道所不能替代。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如:六年级第一学期牛津英语中有认识道路交通标志的内容,教师除了让学生懂得这些标志的作用外,还让学生看交通标志,学生用英语做动作手势,指挥交通。另外,通过学生分组扮演违反交通规则的生活小品,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在巩固英语知识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⑵在教材延伸中渗透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它蕴含着许多作为交通安全教育的内容,供我们挖掘利用。如: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常识《7、野外自然考察》,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野外考察的内容、考察的工具、考察的方法后,启发学生设计考察的方案时,还要注意什么?学生说要注意安全,在马路上不能追逐打闹、不闯红绿灯,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显然,课题中蕴含着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教育内容。由于教师教书不忘交通法规的渗透,将教材得以延伸,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交通法规、交通安全知识。又如:二年级第二学期有一道应用题:南浦大桥上有小轿车48辆,大客车27辆。小轿车比大客车多多少辆?教师在学生解答了这道题后,教师引伸到:在大桥上,小轿车和大客车都可在自己的机动车辆道上行驶,如果没有划分大、小型机动车辆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小轿车可以超大型客车,大型客车要予以礼让。这样,学生在学会计算的同时,又学到了有关交通安全知识,延伸了教材内涵,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⑶在主学科中强化 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途径多种多样,但我们认为1—5年级思品课和六年级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两课)是学生接受交通法规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两课”内容决不是德育目标的简单堆砌,而是一门具有丰富教学内容和隐性教育因素的独立的主学科。因此“两课”教师也要熟悉大纲,钻研教材,也要把握知识点和能力点,使交通安全知识得到有效的强化。在教学中,要不断转变观念,改变脱离实际单纯灌输的陈旧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式可采用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如:课前实地考察、调查 和课内讨论、交流、演小品、知识竞赛等,调动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交通安全意念。 2、构建交通安全教育高架主体交叉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听你忘记了,你看你记住了,你做你学会了’,一句中国寓言,一条外国谚语,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实践出真知。我们以往的交通安全教育就是管得太多,放得太少,说教太多,实践太少。因此,学校要重视社会实践,勇于探索,不断求实创新。要积极开展“以实践为主的自主性教育”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体验、感悟。如果认识的主体不能进入状态,那么体验将会大打折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实现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根本动力。 21世纪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为重点”。其原因何在?就因为社会实践具有全面育人的功能,社会实践是一座交通安全教育的主体交叉桥。 ⑴在活动课中渗透 结合班队活动、课外活动进行有机穿插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位辅导员在组织少先队举行《安全骑车》中队主题活动时,辅导员让队员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分头收集资料,汇报交流,整个过程都由队员们自己完成。通过这个活动,队员们既巩固了已学到的交通安全知识,又能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体现了队员的主体作用和自我教育的功能,受到队员们的热烈欢迎。又如:针对六年级有一部分学生对骑自行车发生兴趣,班主任利用活动课给学生上了一节情趣盎然的活动课《交通安全教育一一安全骑自行车常识之一》。在活动课上学生亲眼目睹了不满12周岁的少年儿童在马路上骑自行车发生的车祸,给少年儿童和家庭造成的痛苦和不遵守交通法规骑自行车的危害。在活动课上同学们认识了有关骑自行车安全的零部件,亲自动手检修自行车,模拟十字路口指挥交通,规范骑车行为等,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教育,在实践操作中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⑵在争章活动中渗透 雏鹰争章活动是少先队达到提出的“五自”要求的载体。为了确保学校交通安全切实有效,大队部积极开展雏鹰争章活动,并增设一枚交通安全章。队员们自己设计奖章的图案,自己制定争章要求:会做“交通安全手势操,识别十个以上道路交通标志,自己开展 活动,提高防范能力,自己考核评比发奖章。通过一系列活动,队员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 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法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走上社会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合格公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⑶投身社会大课堂 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应不断开发利用。双休制的实行,给学生休闲的时间多了,我们可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为社会服务,造福于社会。如: 每年5月5日交通安全宣传日,开展叫“小手拉大手,共筑美好氛围,’活动。组织交通安全小卫队、小卫士走上街头,挥动小黄旗,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协助民警指挥交通,维护交通秩序。让小卫士们像民警叔叔那样,精神抖擞,严格执法,不准非机动车辆超过停车线,行人过马路走人行道等。让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大街小巷,用自己稚嫩的小手拉起粗壮的大手,共同筑起维护交通的长堤。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开展 “向不文明告别”、“规范骑车、行人行为”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减负以后,为学生走上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少先队可不失时机地推出“雏鹰在飞翔”“新世纪我能行”活动。这样,社区居委、少先队领导的以“雏鹰假日小队”为载体的交通安全宣传队定期活跃在十字路口,宣传交通安全知识。队员们将不分年级,不分学校,自愿结合,自己组建小队,自己推选小队长,自己命名小队名,自己聘请小队辅导员,开展活动。他们可以聘请学校教师、居委会阿姨、家长为小队辅导员,也可聘请交通民警叔叔为他们的辅导员,为他们讲授交通安全知识等。队员们在十字路口宣传交通安全,规劝行人遵守“七不规范”和交通法规,还进行社会调查。例如:有一个酷狗小队,他们在路口测量一分钟通过十字路口的车辆,非机动车辆有221辆,机动车132辆。1分钟内竟有这么多车辆通过,令队员们瞠目结舌。通过实地调查考察,队员们再次认识到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面对民警叔叔不辞辛苦地指挥交通产生了由衷的敬意。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是队员自主自动自我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使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得到进一步深化。 ⑷到实践的熔炉里锤炼 交通安全教育是学校抓学生行为规范的一个落脚点。学校可从抓学生放学路队为抓手,建立学校“交通安全服务队”,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交通安全服务队在放 学前6分钟在小队长的带领下,胸佩标志,手执小旗,到各个岗位指挥各班路队,确保行走 安全。当路牌面对学生时,就暗示学生队伍整齐,安静守纪,路牌面向岗位上的交通安全服务队人员时,表示路队准备出发,请求发出通行信号。由此,学生队伍井然有序,整个校园安然无噪,达到了自我规范、自我训练、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 3、“三块联动”的“交响乐章” 完美的教育应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构建,在联动的作用下,才能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学校交通安全教育也不例外。在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同步联动,形成合力。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动,可使学校的交通安全教育开展更有成效。 (1)学校设立交通安全教育领导机构,形成管理网络. 为了保证学校交通安全教育正常有序进行,学校应建立校交通安全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书记任组长,行政人员和年级组长等成员组成,形成了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大队部、年级组、学科组等不同层面的管理网络,使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在纵向和横向形成合力。 (2)建立一支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学校可聘请班主任、交通民警担任学校交通安全教育辅导员,定期为学生讲授交通安全常识,以提高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规范学生的交通行为,并形成制度。另外,通过教师形象渗透交通安全行为。“其身正,不令而行”、“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举止言行,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脑海,给学生留下深深的烙印。学校在规范教师的行为、树立教师良好形象的同时,渗透交通安全的意识,规定教师在校内做到:1、教师进出校门,必须下车推行;2、按指定地点停放车辆;3、平时行走、上下楼梯靠右走等。教师严于律已,率先垂范,有利于学生模仿、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3)自编教材,使交通安全知识系统化。 学校可根据低、中、高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交通安全教育内容,编写交通安全教育教材,将其纳入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如:可选择“学会走路”作为低年级交通安全教育的主要强化内容;“马路上指挥员”、“安全过马路”作为中年级交 通安全教育主要强化内容;“注意避让转弯车辆”、“骑自行车要遵守交通规则”作为高年 级交通安全重点强化的内容。 (4)引领家长开展交通安全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不言而喻,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着共同的育人目标,承担着共同的教育责任,家庭教育是“终生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家庭教育无法企及的功能。两者间,既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又可相反相克,互为掣肘。因此,如何促进家庭与学校融合,协同作战,统一步调,共同育人,共同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交通维护孩子的安全,确保家庭的幸福?必须下力关注正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犹如并肩出征的战友,在“教育”的旗帜下互相了解、沟通、支持、共同作战。学校通过专题讲座、汇报课、座谈会等形式,充实法规知识,提高认识;另外,根据社会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向家长及时宣讲交通法规和学校的要求,提醒家长为了孩子不仅自己须遵守交通法规,还要督促孩子注意安全。家长也根据学校要求,主动不进校门接送孩子,接送车辆和人员都在规定的黄线以外,保证学生队伍畅通无阻。除此之外,家长以主人翁的态度,经常向学校提建议,共同搞好交通安全教育。 学校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和寒、暑假前,要对学生普遍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交通安全宣传和交通事故预防教育,防患于未然。 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春、秋游及其他集体活动时,要采取乘车交通安全的各项措施,严禁前往不能确保交通安全的旅游景点游览,不得使用货运车辆运送学生,车辆乘员不能超过车辆行驶证上的核载人数。学生集体外出应尽可能使用国有或专业运输单位提供的车辆;山区、边远地区无国有或专业运输单位,学校需租用个体营运的车辆时,事前必须报经公安机关对车辆进行检验。公安机关要切实做好运送中小学生集体活动车辆的安全检查,严格把好车辆检测关,并督促车辆单位或车主认真检查车辆安全技术状况,防止“病”车上路;还须确认驾驶员的准驾资格,并对驾车司机进行必要的交通安全教育,杜绝非司机或有不安全驾驶经历的司机驾车。 各级公安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治理学校周边道路,确保良好交通环境,确保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公安机关要会同有关部门坚决取缔 在中小学校门附近道路上违章停车、摆摊设点以及其他障碍中小学生上下学的违章占道行为;进一步完善学校附近道路上的标志、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在上下学前后半个小时内,有重点地安排民警在校门附近维持交通秩序、指挥疏导交通,对不按规定避让中小学生横过车行道的机动车驾驶员要依法从严处罚。 三、实践与思考 1、我们认为“交通安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学法、知法、守法到讲法,自觉维护交通法规,成为社会的好公民。 2、“交通安全教育”要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常规教育来抓,必须持之以恒,坚持数年,才有成效;否则前功尽弃,一事无成。 3、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交通安全教育”不能搞形式化,搞说教,要根植于全校师生的日常行为之中,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 5、“交通安全教育”要以一套适合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教材为主,以其它学科为辅。 6、“交通安全教育”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特别是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为学生守法、执法提供广宽的空间。 7、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把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责成一名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切实加强领导。要经常认真分析本地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的现状、隐患和原因,针对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防范事故苗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交通安全教育在学校、家长及公安等部门的重视之下,定会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的交通安全定会得到保障,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安全、社会的稳定。 学校安全教育论文:国外学校安全教育论文 一、学校安全教育的主流理念———“主动安全”教育 从各国学校安全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虽然各国都根据本国实际和需要采取不同的安全教育策略,但有着显著的共同点,大家都秉持了近似的学校安全教育理念———“主动安全”教育理念。“主动安全”教育理念核心是突出强调培养人的主动性,强调人的主动性在安全防范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有一种不良倾向逐渐引起了各国安全专家和教育者的关注,就是人们越来越依赖技术、防护设施来保护自己。汽车安全就是个比较明显的例子,人们越来越迷信汽车厂家的安全技术宣传,诸如碰撞星级、安全气囊、ESP 系统等,认为依靠这些安全设计,驾驶者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正是这种错误观念才埋下灾难的种子,很多车祸的根本原因就是驾驶者主动安全意识的降低和缺失。安全专家和教育者都认为,技术防范始终是一种辅助,是低级防范策略,它只有与人的主动性防范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发挥人防范的主动性才是高级防范策略。学校安全教育之所以意义重大,就在于它建立了和发展了人的防范主动性。“主动安全”理念下的教育实践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其一,着重培养人的主动安全意识和主动安全行为习惯。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方面教育实践,这是“主动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英国的小学生守则中,我们可以看到,十条内容虽然不多,但几乎全部都是安全教育的内容,而且非常具体,通俗易懂,例如“……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6.不与陌生人说话;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8. 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9. 不保守坏人的秘密;……”安全教育(有学者也认为是“生命教育”)可以说是英国人受到的全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开端。其二,积极运用多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作为辅助,以人为本且不断改进。随着安全防范技术的进步,技术手段既成为安全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成为安全教育的重要辅助。法国在学校中推行了校园安全监测系统,监测项目细致,且系统和数据库不断升级。监测系统及其监测评估结果,既是学校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对教师、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最好教材,可以将教育培训活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紧密结合起来。日本还专门开发了保护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的安全防护设备,如带 GPS 定位功能的安全报警器、手机、隐蔽的发射装置等。教师和家长经常辅导孩子使用这些设备的方法,辅导的过程就是有效的安全教育过程。其三,制定具体可行的法规、制度、标准等,保障安全教育及成果的落实。美国是依法保障安全教育的典型,奥巴马政府延续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CBL)关于学校安全的年度公告制度,要求各学区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详细统计,并公布结果。该法规定,各州必须对“长期处于危险境地的学校”作出说明和认定,保证学生的知情权。这与法国的校园安全监测系统的作用是相似的,而且上升到法律保障的水平。美国学校都严格执行门禁制度,对来访接待和学生外出都严格审查和登记。这对学生是很具体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懂得,服从学校的管理制度自己才是安全的,服从管理也是有利于自护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我国学校安全教育需要改进和创新 我国学校安全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在学校安全教育实践、安全防范技术、相关法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较大成绩。国家教育部 2006、2007 年还先后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导。但是,与世界学校安全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主流比较,我们仍存在差距。比较突出的不足是,我们的学校安全教育理念还没有跟上“主动安全”理念的主流,安全教育实践没有充分体现“主动安全”理念的重点,大多还停留在“应急”的层面,有些初步体现“主动安全”理念的教育实践还需要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改进和大胆创新。首先,法规制定方面。我们的法规条文相对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是以教育部令的身份下发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其第五章安全教育的第四十一条“……学校应当对学生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消防站参观体验……”这值得商榷,消防安全教育是必须做好的,而且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技能训练,没有条件也要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做好。第四十二条“……学校应当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这要求太低,一个学期(半年)1~2 次,这很容易使演练流于形式。《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安全教育讲的相对更具体可行,但《纲要》又没有法律效力,只能靠学校自觉,实际没有保障。这种状况显然需要改进。笔者认为,需要在国家法定课程中明确纳入安全教育的内容,保障课时,严格考核,可以和“品德课”“、体育课”结合。各地政府还要明令增加学校安全演练的内容和频次,并监督落实和考核。其次,教育实践方面。目前我们的学校能落实的安全教育比较不足,多数都是“应急”或“应季”的提醒式告诫,如寒暑假前,学校发给家长一些注意交通安全、防止溺水等告诫通知。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进行比较系统的体现“主动安全”理念的教育实践。笔者建议,要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其一,要明确学校安全教育的领导和指导,建议设置专职负责安全管理教育的学校负责人,专门指定公安、消防等专业安防人员作为学校安全教育的协调指导人,而且这些人员任期 4~5年,其工作情况纳入本人业绩考核。其二,统一编写具有专业水准的、符合“主动安全”理念的、适合各地实际需要的安全教育计划和教材,由品德课、体育课教师分别负责知识和技能教学,期末严格考核,考核结果记入学生操行档案。安全教育教学情况也纳入学校工作考核指标,并加大其权重。其三,加强学生安防演练,规定每月都要安排学生不同专题的安防演练,各地政府要明确要求社会有关单位给予演练大力支持,并监督年度演练计划、演练过程和演练效果。再次,安全技术辅助方面,要加大投入,强化支持系统建设。笔者认为,加大投入不要只想到为学校添置安防设备,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支持下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建立安防学习和实训的支持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是在社会各部门发挥优势、密切合作下建立起来,可以在国家安全、国防、公安交通、消防、卫生、食品安全、环保等社会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整合和开放各种资源,建设多种安全教育专业学习和实训基地(国防基地、消防基地、交通基地、防疫基地、环保基地等),并逐步形成相互配合的安全技术支持网络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信息服务系统,为学校安全教育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技术支持。 作者:李强 学校安全教育论文: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对策 一、学校安全事故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学校安全事故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一是学生的人生安全,二是学生的财产安全。从细的方面可分为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等。 1.1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管理安全。教学楼和宿舍是学生在学校最常待得地方,是人群最密集的场所,也是最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场所。容易发生火灾,拥挤踩踏事件,因此要重点整治教学楼和宿舍拥挤,违章用电现象,消除火灾隐患,严格宿舍夜间管理,确保学生宿舍安全。 1.2突发性疾病集体爆发,关注学生的卫生保健安全。经过03年的“非典”和09年的“甲流”两次疫情的考验,开展学生对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成为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卫生常识的教育,制定对常规疾病的防治和治疗措施,严防疫情的发生。另外,还需严防病从口入,确保师生集体用餐的卫生安全。 1.3正确对待网络,树立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对学生好比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带给学生大量的科学信息又可以使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荒废学业。尤其是中职生处在向成年人过渡时期,他们在思想上有着幼稚和单纯的一面,又有着成年人独立的一面。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一些不法份子,利用学生的善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要加强对中职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1.4学会关爱身边的同学,抵制校园暴力。学生们正值青春少年,情感丰富,有着对成年生活的向往,叛逆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冲动。人生经验的缺乏和人生目标的模糊使得他们易聚易散,矛盾丛生。一些学生自小家庭离异,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与社会不良青年联系密切,哥(姐)们义气严重,成帮结伙,打架斗殴。我们需要及时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关爱其他人的安全,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二、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路格局与实施 2.1完善安全制度关键在于加强层级综合治理。涉及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校园安全隐患有十几种,比如来自学生间的暴力、欺诈、吸烟、食品卫生、失火、触电、溺水、中毒、运动中的伤害、集体活动间的拥挤等等,这些都时刻威胁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我认为广大教职工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2.1.1统一思想,完善措施,层层抓落实、整改和防范,利用教职工大会宣讲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纠正少数老师对安全教育的麻痹意识和侥幸心理以及没有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的错误思想。 2.1.2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网络,明确事故安全责任,做到学校领导亲自抓,学管人员主要抓。无论是辅导员(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或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参与学校安全工作中,做到人人有责,形成学校的安全工作网络保障体系。比如在领导的统领下①由教务处及科任老师建立教学管理安全网,保证课堂教学环节的安全管理。②由学工处和辅导员(班主任)建立生活安全管理网,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进行安全防范能力、自救自护、心理调节等方面的教育。③由学校保卫处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防范。做好夜间巡逻以及对外来人员入校园的查询登记工作,防止治安案件的发生。 2.1.3明确安全责任,调动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带头作用。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人人参与的工作。其中,辅导员(班主任)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生力军,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往往也是发现问题及协调问题的第一人。辅导员(班主任)责任心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落实程度的好坏。我认为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最需要做的①经常宣传学校安全制度和措施,做到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时刻向学生敲响警钟。②要从细处管理,不仅要注意学生上课时间的安全,还需注意学生课余时间以及在寝室内的安全。③善于观察自己的学生,一旦发现什么异常,要及时与同学沟通,从心理解决问题,获得学生的信任,消除隔阂,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时期。④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安全工作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宣传口号不能只挂着口头上,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而应脚踏实地完成教育工作。定期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宣讲学生中出现的安全事故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引起每个同学的足够重视,防范于未然。⑤配合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如配合学生安全员和校卫队的队伍建设,鼓励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安全知识竞赛,做好学校安全大检查工作等等。 2.2让安全意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扎根于学生心中,减少安全事故。对于安全教育问题,虽然学管人员和辅导员(班主任)每时每刻都在强调,但安全事故却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安全教育经常是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今天说的话可能当时记得,可过了两天就忘了。如何把安全意识扎根于学生心中呢?我的看法有下面几点。 2.2.1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力度,学校有关部门利用课外时间、团会、校会、升旗仪式安排师生共同参加安全知识的培训学习,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这样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责任心,又使学生学会了自身的安全防范。 2.2.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利用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进行。如组织同学收听广播、收看法制节目,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辅导员(班主任)可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辅助点评,引领正确的话题方向。 2.2.3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校园内可张贴宣传标语,在涉及到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警示牌。定时定期的集中组织力量进行“拉网式”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后要及时清除。执行好消防、交通及保卫制度,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学校集体活动管理等。 2.2.4通过游戏、模拟现场、亲身体验等更贴切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开展了死亡教育,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死亡过程的方式来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消除学生对死亡的好奇心,大大减少了校园的自杀率。 2.2.5通过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卫生等部门合力开展一些宣传日活动。如“加强防灾减灾,建设和谐校园”、“关注学生饮食卫生,保障青少年健康”、“自救自护,确保平安”等。总之,全院教职工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意识,落实岗位职责,规范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措施,齐抓共管,严防死守,确保广大师生们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校园安全工作,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陈娇 刘康 单位: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安全教育论文: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体会 [摘要]简要概括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出现各类安全问题的成因,讨论学校开展安全工作的意义所在,然后从几个重要方面列举出一系列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应对措施,同时确保学校在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方面的责任落实到位,完善相关机制,实现长治久安。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 由于在近段时间个别校园内发生的事件所带来的恶劣影响,让校园学生安全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政府部门对于这类问题也给予了高度重视。职业学校作为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也应做好相关的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一、分析各类安全问题的成因 由于职业学生的年龄尚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在面对安全问题时,应对经验与承受能力不足[1]。同时,还有一部分职业学生自身就存在自身素质偏低、学习兴趣不高、成绩较差以及毫无法制观念等问题。此外,除了各大学校普遍存在的交通隐患、食品隐患、流行性传染病以及用电用火隐患等方面的共性因素外,校园内外由于各类案件造成的安全问题才是最主要的问题。而形成这类安全问题的成因有很多,有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等的各方面原因。 二、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做法 (一)加强安全教育与法制法纪的宣传 对学生进行安全管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加强安全教育,由于职业学生入学年龄较小,大部分尚未成年,独自应对能力不足,所以在入学教育中就应将安全教育摆在首位。学校可通过组织专题讲座、专题片播放、知识竞赛、宣传画报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管理教育。还可通过已发生的安全事故案例,让学生明白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懂得基本的安全知识并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二)落实各班主任的责任班主任作为职业学生在学校期间的直接管理者,在全班学生的安全管理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2]。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对每一位学生的监管同样用心,确保每一位学生的个人信息、出行动态、学习成绩、身心健康等都能掌握清楚。同时,班主任每天必须要对学生出勤、夜间就寝、安全隐患进行检查,要第一时间进行统计、上报且及时处理。 (三)完善学生宿舍的管理 学生宿舍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区域,安全事故隐患也较大。首先,要加大值班力度,可让不同教师在宿舍轮班,每天都需要对宿舍的就寝人数、用火用电安全等进行细致检查。其次,定期向学生宣传宿舍安全管理条例,准时就寝、禁止外来人员留宿、禁止在宿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禁止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禁止在宿舍吸烟或者点燃明火等。再次,将学生宿舍安全管理的职责落实到相关宿管部门,成立专门的宿管办公室,负责每天的宿舍卫生情况与安全隐患的检查,并及时公布。最后,可组织保卫、学生或者后勤等部门对学生宿舍进行不定期的抽查,主要检查是否私用大功率电器、是否藏有管制刀具等,一旦查处,应当场没收并给予批评,通告其限期改正。 (四)加强学校日常巡逻与保卫工作 学校保卫处是保障校园安全的第一道大门,也是最重要的关卡。保卫科一定要谨记门卫管理条例,禁止与学校不相关人员踏入学校,防止社会不法分子闯入学校闹事,为了保证师生的人身安全,患有精神病以及有报复社会倾向的人士也一律不允许进入校园。组织学生在重要时间段对学校进行治安巡逻,一旦发现安全隐患或者违法乱纪的行为,要立即制止,防止造成进一步的危害。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电子眼监控系统,做到对学校全天候无死角的监控。 (五)重视学生在离校期间的安全管理工作 学校应明确规定在寒暑假期间,学生宿舍一律不允许住宿,应离校回家居住。正常开学期间,如有紧急情况需要请假,必须由各自班主任签字才可。学生在离校期间同样需要注意交通安全、用火用电安全、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和饮食健康等安全问题。学生如需外出打工,需要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双方确认以后学生方可出去,在外需警惕上当、不允许参加任何传销活动。离校期间要做到遵纪守法,成为一个拥有社会公德心的好公民。虽然安全教育管理的做法和预防手段有很多种,即使每一步都实施到位,但意外的安全事故往往是难以预料的,而对于一些完全由学生自身原因所造成的安全事故,校方与教师也须适时免责[3]。综上所述,职业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重要且繁复的工程,需要社会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及政府的共同协调。对于校方来说,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严抓狠抓,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不仅要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建设相关安全设施,还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形成默契,才能将职业学校的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作者:庞善昌 单位:山东兖矿技师学院 学校安全教育论文:特殊教育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残障学生是个特殊的、更需要关爱的群体,对他们的教育尤为关键,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始终保持高度责任感,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悉心培育残障学生,让他们逐步融入到社会发展中。然而,残障学生由于其身体与生理上的缺陷,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无法深入的理解,再加上他们自卑的心理,同时与外界缺乏一定的交流,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这就使得他们与同年正常学生相比显得更加不成熟与幼稚,缺乏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又由于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比较片面,导致当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会体现在人际关系失衡、自我封闭、价值观念发生偏差、无法应对生活环境带来的各种压力、不能正确地看待生命等问题,为此,残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残障学生;心理问题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指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和安全意识的引导与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并且尊重他人生命,同时在受教育过程中,增强自我保护与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残障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活动群体,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针对残障学生的身体与生理上的缺陷、自我封闭现象、严重自卑心理等实际情况,创设的一种多元化的、多维度的、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其能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直面自己的缺陷,对生命与安全具有充分的认知,能够珍爱生命、关爱生命、感恩生命,从而达到彰显个性、点亮生命,在突发情况下,要具备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和防卫能力,为其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生活奠定基础。为此,作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树立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生命安全的教育有效的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残障学生知识的引导者与传授者,更是开启残障学生心灵窗户的生命导师,所以每一位教师应该将学科知识的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珍爱生命,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一、尊重残障学生的生命尊严,帮助他们学会关爱生命 残障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心理与身体的残疾,从而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思维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也使得他们在社会中的生存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此,学校应该对残障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将先进的心理教育学的理念引入到特殊学校的教学教育中。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渗透到每门学科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社会、思想品德、语文、自然等这些学科中,充分的发掘蕴含着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素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关爱生命,充分的体现个人在社会群体的自我价值。同时,教师还应该善于发现残障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能够充分的利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教育环境中学会倾听、表达自己、自主学习、享受生活的快乐。此外,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的相关课程,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教学目标,关注残障学生的心理发展,这样就能及时的发现隐藏的危险,避免给他们自身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二、在日常的教学中,让残障学生学会体验生命的快乐 特殊教育学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于教学活动的选择,应该根据残障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实际需求,倡导生命安全的教育理念,开展多元的、灵活的、丰富的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的特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体验到生命的快乐,并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在全国爱耳日、国际聋人节、世界残疾人日、国际盲人节等这些节日上,教师们可以与学校的残障学生形成一对一的帮扶模式,对于学习与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甚至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的进行帮教、帮困、帮学,促使他们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境,以最佳的状态面对人生。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其日常教学中,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杜绝对残障学生进行人身的攻击与言语的侮辱,要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关爱下勇敢、快乐的成长。同时,教师还应该经常组织有关生命安全的主题班会或是趣味活动,例如,生命安全小知识的主题班会,增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与认知,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或是聘请法制专家,为学生进行安全知识专题讲座、观看教学视频、有关安全方面的小品表演,让残障学生了解一定的法律常识,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或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让残障学生学会在突发状况下,如何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应变能力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救技能。此外,增设符合残障学生实际状况的生活技能课程,设计便于残障学生能够接受与掌握的教学方案,结合生活化教学,强化残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特长培训内容,并且能够获得一技之长,掌握基本的生存本领,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有效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残障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有效的生命安全教育规章制度与相关评价机制,动员全校所有师生参与到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来,确定实际需求,动员各种有利资源,争取获取外力的协助,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组织整个实践活动。特殊教育学校作为残障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基地,应该充分的利用训练各类残障学生的教育基地与学校公共文化设施,积极的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与经验。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中生命的存在的形态,领略到生命的美妙;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训练、参加志愿者服务、角色体验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援助精神。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家长携手共进促进残障学生的快乐成长,定期的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问卷调查、对家长进行特殊孩子进行教育的相关培训等,利用寒暑假,对学生进行家访,让家长能够及时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家长们能够对学校教育满意,对学生充满信心。增强亲子沟通实践活动,为残障学生营造和谐的、愉悦的家庭氛围。适当的给残障学生家长布置家庭训练的任务,如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家庭劳务的训练、良好生活作息规律的养成,家长与教师在共同努力下,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与普通学校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普校学生与残障学生一对一的结对子,相互交流、相互问候等方式,让残障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健全学生的真正友谊、关心,让他们拓宽知识面,获取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同时,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教育担负着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与确保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责任。残障学生因为其身体或生理上的缺陷,常常受人轻视,感觉不被别人所关注,被这个世界所遗弃,久而久之,就会让他们产生一种生命毫无意义的错觉。为此,针对残障学生这一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实践活动,对于提高残障学生的价值观与生命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丁伟 刘丽峰 单位:白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安全教育论文:浅谈中职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安全教育》必然成为了中等职业院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 互联网 中等职业院校 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安全教育》是中等职业院校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广大社会安全稳定工作尤为重要的情况之下,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安全教育,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是中等职业院校和广大学生应当思考并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给大家带来的无数个便利和巨大的财富,有力的推动着整个社会的繁荣发展。同时影响极大可参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黑客对网络的攻击、计算机病毒对互联网的威胁、犯罪分子借助互联网进行高科技犯罪、有害信息的传播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安全和身心健康。尤其是在校的学生,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普遍较低,容易相信并无心传播后又会造成更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在职业学校的安全教育中,网络安全教育尤为重要。 二、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近几年,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下,各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在校的学生不断增多,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更广泛,日常运用更是生活化,因此通过互联网而引起的安全问题普遍存在。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低,往往会成为网络安全问题的直接受害者。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强。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比大学生普遍较小,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法律意识淡薄,再加上中等学校学生容易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干扰。他们在校期间容易受到网络上传播的种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成为直接的受害者。其次,片面的认为网络安全教育光靠计算机基础课程当中开设的网络安全内容就能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是完全不够的。 2、网络安全教育的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免受网络信息的侵害,也在努力去采取一些措施。但由于是初步阶段,机制体制不够完善,因此还是需要做很多事情。作为中职院校更是存在这方面的漏洞。不光在 基础课程里或者在学校安全教育里参透一点网络安全知识,更是需要建立专门的机制,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系统的教育。 3、网络安全教育更不上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而职业教育本身就存在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整体现象。现在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运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比较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运用。对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少之又少。再加上学校安全教育涉及的方面较多,因此网络安全教育的宣传也不够到位。 三、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看法 网络安全问题自因特网诞生之日起就普遍存在,人们也不断的对其想办法解决好此类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不会因为发展而消失,而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怎样去针对性的解决,预防这些网络安全问题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侵害,是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大挑战。 3.1建立学校网络安全运行制度 管理制度是做好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保障,完善的网络安全制度不仅是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是规范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网络行为的一个重要保障,通过完善制度不仅能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网络行为,还能帮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网络安全习惯。通过网络安全素质教育、理论知识、宣传阵地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就能使他们具备使用网络的基础知识、网络安全的法律意识、明辨是非的分辨能力,以及网络道德素质。从而能让他们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害,从而培养了能合理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3.2做好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 中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比大学生较小、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法律意识不够强的特点下,容易受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为了初步缓解这些问题带来的直接侵害,学生入学开始就应该重视网络安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学生进入学校开始职业生涯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规划好,把网络安全教育融入到学校各各层面,如:除了在计算机教学当中必须有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同时,其他课程的德育目标也要参透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定期举行专题讲座,观看警示片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网路安全教育意识。还可以利用宣传栏、板墙报等宣传阵地做好网络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 四、结束语 中等职业院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是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维护校园稳定,保证中等事业学校学生健康成长,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回看多次发生的校园网络安全事件,都是因为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不够重视网络安全教育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抓住任何能抓住的宣传途径,针对性的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 学校安全教育论文:小学学校安全教育四种应对措施 摘 要:小学学校的安全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学校的安全教育也牵动着千万父母的心,新时期背景也给学校安全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主要分析小学学校抓好安全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安全教育;学校 生命诚可贵,拥有了生命就有竞争和拼搏,拥有了生命就有希望和理想,小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教师的肩上赋予了太多的责任。在新课程标准下,学校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基础,学校理应加强安全教育,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创设良好环境 小学学校要创设良好的环境,从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方面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护意识,促进学生的安全得到保障。首先,教师要提供安全的物质环境。学校大部分的用品应该从安全角度出发,尽量减少不安全因素,尽量改善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要设置标记贴在显眼处引导学生遵守规则,时刻注意安全。其次,教师要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比较敏感于教师的言行举止,他们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不安全感,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一个拥抱、微笑、身体接触等等,给学生一些情绪上的安全经验。 二、建立安全规章制度 小学学校要完善学校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建立户外活动组织安全制度、课间操安全管理制度、用药安全管理制度、门卫安全管理制度、上下学安全制度、坐校车安全制度等,要明确教师安全职责,监护的措施,提高家长与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此外,还要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定期检查安全工作,及时消除隐患,为安全做好保障。 三、加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小学学校的安全教育,不仅要获得家长的配合支持,建立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环境,还要培养学生的安全自护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还要告知学生需要配合的事项。此外,学校要结合安全教育主题,充分利用学校网站,有计划地向家长和学生宣传交通规则、用火安全、用电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等。 四、结合案例开展安全意识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针对学生身边发生的安全事故,特别是很多血的教训,生命的代价,教师可以讲述给学生听,利用它们的真实性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安全教育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汶川大地震实例、溺水案例等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总之,小学学校的安全教育,要从环境、规章制度、学生教育、意识教育四个方面出发,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学校安全教育论文:加强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减少学生伤害 【摘要】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是国家综合安全管理和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但是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还存在许多问题,应该从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健全体制,加大宣传培训,加强演练并完善应急预案,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基础设施,配备和改进必备设备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安宁祥和的平安校园。 【关键词】学校 安全教育管理 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关联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联合国将2006年10月11日第17个“国际减灾日”的主题定为“减灾始于学校”。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中小学生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师生安全。国家减灾委、教育部、民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减灾工作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近年来,文县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文县境内山大沟深、交通极差,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进入春季,正是各类地质灾害多发期。农村学生离开家长监护在县城上学,路途乘车无法监控,夏天去大河、水库游泳较多,冬天用电和木炭取暖增加了隐患,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色情、暴力不健康内容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安全教育管理难度增大;管理者对安全教育管理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有的仍存侥幸心理,只是将责任层层下压给了学校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而一线工作的老师在教学任务和安全责任指标的双重压力下难以招架;宣传教育不普及,缺少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的安全常识;校舍建设规划选址不当,建筑质量达不到防灾标准要求,抵御灾害的能力弱;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演练不够,大多数学校的应急预案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学生和老师都缺乏实际演练;资金投入不足,设施不完善,用于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的经费有限。 面对问题,必须搞好以下工作,才能构建安宁祥和的平安校园。 一、要充分认识学校安全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做好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关系到数以万计学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县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发展。学校和少年儿童在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面前是防范能力最差,是最易遭受危害的人群,学校和少年儿童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对学校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是国家综合安全管理和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切实负起责任,全面加强学校安全教育管理,提高学生避灾自救能力,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把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抓紧抓好。 二、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使减灾、自救、互助的安全知识深入人心。 一是使安全管理、灾害风险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要将安全教育管理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增加灾害风险教育的内容,编写专门教材,安排专门老师和专门课时进行学习,保证教学内容和时间。二是加强对教师培训。每所学校应配备一名具有公共安全和减灾专业知识的教师,负责本校安全教育管理和培训工作,加大对教师全员培训力度,使他们切实掌握有关知识。三是开发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教育形式,采用知识讲座、教育园地、班会课、安全课、黑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在学生中普及公共安全管理知识。编制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公共安全管理知识科普读物、张贴画、动漫课件进行宣传;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多媒体教室、广播电视等宣传阵地普及公共安全管理知识;要通过学生会、团组织、少先队等学生组织,采取征文、绘画、演讲、文艺节目、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以公共安全教育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活动。四是要扩大宣传范围。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体群众的环保意识、公共安全意识,为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校舍规划和建筑质量管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新建、改建、扩建校舍要严格按照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规划,选址要从安全方面综合考虑,要请专业部门的人员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坚决避免在有安全隐患和灾害高危地区新建校舍。校舍建筑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防灾、减灾标准,一定要完善避灾、减灾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项目,全面加强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提高校舍抗灾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健全和完善学校安全教育管理体制。 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并不单纯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光靠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是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任务的。县上应组织教育、公安、消防、运管、城建、质检、安检等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综合负责全县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公安机关应该建立主要时段校园巡逻守护机制,在校园门口一定区域划设隔离区,设置减速带,禁(暂)停区和明显的警示标志标示,切实保障学生的出行安全;公安机关与城管执法大队、食药局、工商局、文化局、教育局等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对影响校园周边环境的网吧、旅店、小卖部、小吃摊点、娱乐场所等进行清理整治和规范,创建文明、有序、整洁、安全的周边环境。继续推行派出所民警兼任各辖区学校法制副校长制度。建立完善校园内部安全防范机制:辖区派出所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督促学校(幼儿园)配齐安保人员和必要的安防设备;学校必须建立门卫值班室,校园警务室,配备必要的安防设备,也可以成立护校队,建立联络员制度,抽调专人负责联络、协调、配合和指导全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应明确责任、各司其责、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共同构建安宁祥和的校园。 五、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平时演习和演练,积累实际经验,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要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求助应急预案》等预案,结合学校所在地环境、灾害规律、学生特点,制定和完善学校应急预案。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降低灾害风险。县上管理部门要加强预案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检查。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紧急疏散、灾害救助、逃生自救等方面应急预案的演习、演练,每学期应组织活动2-3次,演练结束后要及时总结,针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对预案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防震救灾教育,普及抗震救灾知识与技能,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把师生安全教育与防震减灾科普、应急避险演练有机结合。 六、加大投入,完善制度,推动我县学校安全教育管理深入开展。 为了使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政府应专题研究,拨付专项资金,购置完善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设施、设备;学校筹措资金,加强资金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加强对校舍、安全设施的投入。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管理示范学校”的创建和评比活动,总结好的经验,推广好的做法,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动态管理,促进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走向深入。 学校安全教育论文:浅谈学校安全教育工作 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在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安全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因此,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创造安全的学习环境十分重要。要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笔者一直重视安全教育工作,下面讲讲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些感悟。 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如今的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学校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家庭、社会关注的重点。但由于一部分班主任认识的不足,把重视学生安全问题演变成“捆住”学生的脚和手,尽量让学生少活动。这种以牺牲班集体活动为代价的安全,是消极被动的。尽管学生在严格管束之下,不会出意外,但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形成安全意识、获得自救自护的能力。班主任应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思想,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作为班级安全工作的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危害学生人身安全的隐患。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笔者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做到每天放学1分钟的安全交通警示教育。每次放学组织学生排好队伍有序离校,时刻叮嘱学生靠右边行走,不得散队,由带队班长负责监督以及适当管理。学生每天在校的安全尤为重要。学校规定学生课间不得追逐打闹,不得在楼上或楼梯向下张望,出教室、下楼要有秩序,避免拥挤。在课间活动时,组织如跳绳、踢毽子、跳方格等都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运动。笔者经常教育学生上学路上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周围车辆及危险建筑。从学校到家,从家到学校,都安排好小小安全员,明确他们的职责,尽好自己的义务,做好督促工作。学生早已习惯谨记教师的教导,遵守纪律,安全快乐地成长。 在每月一次的安全教育主题校会上,笔者会选取学生熟悉的安全事例及经常遇到的突发事件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并通过讨论提出合理建议或正确做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真正做到有效地预防和保护学生的安危。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体育课,教育学生都必须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不得随意离开集体或不听指挥,遇到他人生病、遇险等情况,要及时报告教师;让学生熟记不同的求救电话,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安全,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安全问题,而目前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却只局限于纪念日,局限于一两次的活动日。在教育地位如此突出的今天,严峻的现实警示人们,除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还要培养孩子们自卫、自救的能力。现实生活中,天灾和意外伤害往往难以避免,但是如果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并加强对学生的防灾避险教育,当灾害来临时,是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学校经常利用班会、综合实践课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通过主题班队会、黑板报、手抄报比赛、绘画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学校需进行防火、防震等演练活动,教给学生正确的逃生方法,让他们亲身经历现场模拟,并在活动结束时以日记或周记的形式,认真地写下感受,从而达到深化安全教育的目的。 安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 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较少,因此,很多学校不把安全教育和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且单纯的理论教育过于枯燥,学生听不进去,当发生事故时,他们会不知所措。笔者认为应该把安全教育当作一种生活常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渗透到教学当中。首先,学校每个星期安排一节班队课,给学生讲安全知识,针对地区不同的情况开展一些必要的演练,如防踩踏事故的演练、在火灾中逃生的演练。这些知识由教师做出正确的示范,让学生更易于掌握。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教会学生临危不变的处事态度。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时刻将安全摆在第一位。 加强检查,及时整改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在于形式多样,还要力求扎实、有效。为此,学校所有的班级每天实行上课点名制度,让班干部报告人数给上课的教师。如果上课时发现哪一位学生不在座位上,就及时询问他的去向,如果没有按时来上课就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弄清原因。每天放学的路队,让路队长认真清点人数,并及时核对路队名单,进行评价;送路队时教育学生要好好走路,不要在路上追逐嬉闹,不要在路上玩耍逗留,要按时回家。学生到食堂就餐,队长点名组织带队保证就餐秩序,培养良好习惯。课间,派出安全小卫士监督检查,对于追逐打闹的学生做好登记,进行严厉的批评,给予适当的惩罚,对于不守纪律的学生认真做好教育工作。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工作者应时刻把学生的安全放在心中,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进行,才能保证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关注学生的生存环境,关注学生的人身安全,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东起乡中心小学)
环境与生态论文: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在当下国内外的美学界,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无疑是两门显学。众多著名的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基本?畴和方法论、性质和意义、与各学科的关系及实际应用、对传统美学的创新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推动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 不过有趣的是,比较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研究凤毛麟角,或者在比较时语焉不详。许多学者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异同的认识较为混乱,甚至是将两者混为一谈。总结起来,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搁置它们的异同,将其视为漠不相关的两个领域。第二种是认为两者本质上同一,如徐恒醇的《生态美学》,以属于环境美学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为本体,还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美学”等术语。第三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优于对方,如前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约尔•艾滋恩认为环境美学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不如生态美学总是关心自然。贾森•希姆斯《生态学新?式的美学意蕴》认为,环境美学只承认静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美学却接纳自然系统中动态、侵扰、非平衡的自然。曾繁仁认为,生态比环境具有更积极的意义。第四种是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将对方纳入自己的?畴之内。如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柏林特视生态美学为环境美学的组成部分。 所以厘清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异同,确定各自的性质、基础,有助于推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同时让这两门新兴的美学学科互相促进,共同繁荣,丰富和完善美学,并对保护生态与改善环境有所助益。 一、生态:一个审美维度 随着20世纪科学生态学的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等概念不断被提出,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的平衡和其他物种的生存,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应运而生。生态美学的思想来源,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呼吁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等。而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主要是结合西方的生态美学思想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反思生态形式严峻的当代社会,建立生态美学的学科架构。 关于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陈望衡在其著作《环境美学》中指出:“准确来说,生态并不是美学?畴,但是它可以成为审美的一种视角,当它成为审美的视角时,生态就成为美的重要前提了。”生态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维度,生态美学是帮助人思考如何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改变了以往人征服、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美学观念。 曾繁仁对生态美学性质认识的变化,也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其前期的《生态美学研究的难点与当下的探索》与《试论生态美学》中,他认为生态美学是“审美关系”、“审美观”、“审美状态”,生态含有视野的意思。后来他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直接承认了生态美学不是一门新兴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前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视角、新延伸、新立场”。张华在《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中也认为,生态美学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2005年山东大学文艺研究中心举办了“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承认了生态是一种视野。 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作为美学的一种维度,正如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性、实践主义美学的实践性,都是为美学提供一种维度和视域。生态维度使美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生态的平衡,使审美在关注形式、精神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和自然。它改变了审美的眼光和标准——一件艺术品如果破坏了生态,即使形式再优美,也不能引起美感。正如美学的社会性维度,决定了艺术品如果严重地违反了伦理道德,则不能引起美感。因此生态美学侧重的是审美理想与生态原则的统一。 生态也是环境美学最重要的维度:“环境美学哲学基础的第一位应该是生态。”由于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如果不尊重生态规律,一味将人的需求、利益凌驾于生态之上,只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环境离不开生态系统。以人的意志来破坏生态,就无审美可言。青山绿水变为穷山恶水,大部分物种灭绝后的寂静春天,即使琼楼玉宇、红砖碧瓦、亭台楼榭造型再富有诗情画意,高楼大厦再宏伟,也谈不上环境美。 生态美学还给艺术带来新的视域,产生了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生态音乐、生态舞蹈。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克鲁尔特发表了《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文学批评的实验》,首次提出“生态批评”的概念,以生态的视野展开文学批评,呼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批评以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为批评对象,继社会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原型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之后,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态。生态音乐之一的具象音乐,直接取自于蛙鸣、鸟啼等自然的声响,加以合成,反映艺术家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原生态”音乐、舞蹈也是方兴未艾。 二、环境:一种审美对象 在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现代社会,环境美学蓬勃发展。环境成为继艺术之后的重要审美对象,大大地拓展了美学的疆域。而环境包含了自然景观与农业景观、城市景观,涵括了人所有的活动场所。不过环境不是外在于人的对象。环境美学家约•瑟帕玛认为环境既是人所观察的对象,又是围绕着人、让人在其中活动的场所。“环境可被视为这样一个场所:观察者在其中活动,选择他的场所和喜好的地点。”柏林特则更为深邃地看到环境与人的不可分离,环境是生存着的人感知周围的世界而形成,没有人就没有环境。但是又不能将环境客观化,视为外在于人的物质。 环境美学给传统美学带来很大的改变,它彻底扬弃了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审美方式由静观式转 变为介入式,审美感官超越了视觉与听觉的局限,扩展为嗅觉、味觉、触觉等人身上所有知觉,归根究底在于环境美学的审美对象发生了变化。 环境美学的景观,正如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作品一样,成为审美对象。文学由文字构成,音乐由音符组合,美术由线条、结构、颜色光影构成,舞蹈由肢体语言呈现,环境美学的审美对象是由自然环境与人的审美理想构成。环境美学极大地拓展了美学的疆域,国外环境美学的三名主将瑟帕玛、卡尔松、柏林特分别有侧重地研究了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城市景观。 自然景观是“自然创化与自然人化共同的产物”。自然的创化有浩瀚星际、蓝天白云等天象景观,有巍峨山脉、奔腾江海、大漠草原等大地景观,花鸟鱼虫等动植物在自然中生存繁衍,四时交替、风雨雷电、寒雪冰霜等自然规律运行其中。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即是对自然景观的赞叹。 农业景观是自然与人工一同创造的景观。卡尔松在其《环境美学》提到了北美的传统农业景观和新农业景观。陈望衡既有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又有诗情画意的阐述,全面地概括了农业景观分别有农作物、农业劳作、农民们生活的场所、农民们田园诗般的生活方式。无疑后者的理论更适合于建立中国当代的农业景观。 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景观是环境美学最重要的审美对象。柏林特是较早开展城市景观美研究的学者,他呼吁建立人性化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审美性与功能性一样重要,并从广场、喷泉、自然与生活的声音等方面探讨如何建设城市景观。 由此可见,与传统美学中的艺术不一样,环境这个审美对象不只是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更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与生活的质量。环境美学思索如何改善人所生存的环境,在探索环境伦理、环境审美之余,还注重结合建筑、园林、规划等应用性学科,指导或亲自参与环境改造、景观创造活动的实践。如哈佛大学米歇尔•柯南的《穿越岩石景观——贝尔纳•拉絮斯的景观言说方式》,从构思到营建,详尽地研究了景观设计家拉絮斯改造喀桑采石场为高速路段景观的全过程。美国当代艺术家兼环境工程师帕特丽夏•约翰松设计了许多的景观,有达拉斯的泻湖游乐公园、旧金山的濒危物种园、肯尼亚的内罗毕河公园、巴西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公园等。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另一个区别是其人文性。人不可能完全遵从自然的生态,还要根据需要以及人文精神来创造家园。“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环境美学的景观需要人根据文化内涵与审美理想来参与、创造,有着人的审美和文化需求。自然景观的欣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摆脱对自然的膜拜与恐惧,对自然有一定的认识、能利用自然之后。而自然审美意识、情趣的发展,对欣赏自然景观也至关重要,如中国的山水文学、山水画对山水审美的推动,西方“如画”观对自然风景审美的推动等。现代西方欣赏自然景观的盛行,正是由于对工业化漠视、破坏自然的批判的兴起。农业景观与城市景观就更是关系到人的生存与生活,渗透着人文性。柏林特一直坚持环境美学的人文性,人生活在文化的环境中。“任何关于环境美学的讨论也必然具有我所称的文化美学。” 三、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相互依存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态美学为美学与艺术提供关注生态的新维度,环境美学侧重于将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创造,具有应用操作性。相对于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以人文性作为其核心原则。但是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美学离不开生态美学,因为环境美学必须要以生态为其准则,人文性与生态性都不可或缺;而生态美学的审美维度要落到实处,最终是通过环境美学的景观来表现其生态观。 正如上文所说,环境美学离不开生态维度。因为生态性重视维持生态平衡,人的文化生产活动,以及创造农业景观、城市景观,都是建立在自然生态之上,不能违反生态性。当代的重要环境美学家分别从环境美学的学科?畴与发展历史、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环境的概念、景观的创造几个方面,阐明了环境美学的生态基础。 约•瑟帕玛直接承认他的环境美学理论得益于生态美学家利?W波德的《沙乡年鉴》。他认为环境美学属于环境哲学的一部分,而环境哲学的所有工作都可置于环境伦理实际即是生态伦理的?围内,生态伦理“最重要的问题是生活在当今的人们是否有权利为了自己的利益无限度地开采现存的自然资源而为后代留下无法摆脱的污染”。环境美学必须以生态伦理为准则。他在回顾环境美学的发展时着重于其与生态的关系,认为如果没有生态维度,环境美学就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现代环境美学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对生态的强调把当今的环境美学从早先有100年历史的德国版本中区分出来。” 柏林特在《环境美学》中思考何谓“环境”的时候,认为在摈弃身心二元论的环境概念方面,“生态学的环境论带来深刻的变革……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越来越迫切,生态学的理论逐渐被认同”。“环境”是以生态为准则,在现代的环境理论与环境美学里是不言而喻的。卡尔松在分析日本的园林景观时,指出其是人工地创造出自然的本质。在分析农业景观时,他侧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不被破坏,“是生命的生物过程”。陈望衡也指出:“环境美学是生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统一。”卡尔松还特地提出了“丑东西”的论点,认为胡乱G弃的垃圾、报废的汽车、条形的矿山由于其对生态的破坏是“丑东西”。 与此同时,由于生态是一种维度,不能成为一种审美对象,所以只说自然美、环境美,而不是生态美。这样生态美学在审美本体、实践应用方面遇上了障碍。西方的约•瑟帕玛、卡尔松等一众美学家由生态美学转至环境美学,生态美学比起环境美学的研究要逊色得多,就是这个缘故。如果说环境美学无视生态美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生态美学无视环境美学,将会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生态美学在对生态、自然的促进上,最终还是需要通过环境美学的本体——景观呈现出来。虽然说生态美学涵括生态文学、生态音乐等艺术,以此促使、推动生态观的发展与普及,但是落到实处的保护生态,却是环境美学的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城市景观。 如约翰松所设计的旧金山濒危物种园,造型是旧金山吊袜蛇。它形体纤细、蜿蜒层叠,有着明艳的色彩与变化多端的图案——条纹、鳞片、腹部,构成了公园的主要结构,头部与颈部形成的小山丘为蝴蝶提供了避难所,而尾部下方的梯形平台沿着海滨向下延伸,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这个景观是约翰松的生态观与审美趣味、实用性的完美结合。还有美国学者保罗•高博斯特、加拿大学者夏庞德,分别以生态美学的维度来研究森林与风景的景观管理,也是将生态思想融入景观创造中的?例。 可以说,海德格尔“天地神人”的四方游戏、人的“诗意地栖居”与“还乡”,是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共同的理想目标。尽管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都是反思人如何与自然共处,它们在推动生态平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这一宗旨上可谓殊途同归,它们彼此的关系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环境与生态论文:试析江西环境资源与生态旅游 [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江西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遗产、生态农业分布及构成。显见,江西生态旅游 资源相当丰厚,理应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 [关键词] 江西;生态旅游;资源 我国仍在执行的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因此,环境资源与生态旅游自然形成关系。本文主要在江西的自然资源、历史遗产、生态农业方面加以分析。 一、自然资源,包括地形地貌、动植物、水资源、人文生态资源等 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地质内外合力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自然地理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和气候、土壤、植被、水系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区不同形成的特征也不同。江西特征性地形地貌有:丹霞地貌,著名且各有特色的有赣州的通天崖、定南的武当山、宁都的金精山、南丰的弋廉石、弋阳的龟峰、贵溪的龙虎山、余江的岩前等。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江西的北部,著名的有庐山、九宫山、大沩山、严阳山、武功山等;山地,主要有幕阜山、九岭山、怀玉山、黄山余脉、武夷山,、九连山、武功山、万洋山和广山;岩溶地貌,在修水、永丰等地表现为锯状、垄状的山峰,在宜春的表现为石牙或石林式的山脊,在九江、彭泽、井冈山、宁都等地表现为溶岩;平原,鄱阳湖平原内湖泊星罗,港汊交错,土质肥沃,丰产粮、棉、油和水产品,是生态农业旅游的良好基地。 2.土地及土壤 土地及土壤是人们生存的宝贵资源,具有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江西土地和土壤种类丰富,是可以进行生态感受的一个方面。江西省土地总面积16694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1.7%。江西土壤按颜色可分为: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黑色)、紫色土、石灰土、黄褐土;按土壤的形成可分为:火山灰土、新积土、粗骨土、潮土、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土壤按功能分为:多宜性土壤、双宜性土壤、单宜性土壤、难宜性土壤。不同的土地和土壤其生态状况也不同,因而江西是土地土壤与生态表现对比的丰富资源地。 3.水资源 江西水资源丰富,拥有量排在全国的省级区域第七位。地表赣江、信江、抚河,饶河、修河的水汇成鄱阳湖水系,年拥有量1034.6亿立方米(2004年数据),占全省年均降水量的一半,且水质优良,主要河流1至3类水质断面比例达75.2%。地下水以鄱阳湖平原为主,其次是袁水、锦江和泸水流域。江西还有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平均水温40.8摄氏度,有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的有75处。水资源是生态旅游资源组成部分,江西著名的水生态旅游资源是鄱阳湖。 其他与水相关有代表意义的生态旅游资源有:横跨永修和武宁两县的柘林水库、万安水库还有新余仙女湖、龙虎山的芦溪河、大洞山峡谷、南丰的紫宵溪、临川温泉、星子温泉、温汤温泉、法水温泉、汤湖温泉等。 4.生物资源 江西处于世界最大的常绿阔叶森林带的中心,在这个典型的中亚热带植物王国里,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生态旅游资源,主要野生植物资源:全省有种子植物4000余种,其中有木本植物1970余种,淀粉植物400余种,药用植物1500余种,观赏植物500余种,纤维植物、油脂和芳香植物各200余种,及为数众多的野果野菜和蜜源植物等。全省有孢子植物1780余种,其中有蕨类植物430余种,苔藓植物530余种,大型真菌400余种,藻类植物500余种。目前数量稀少或濒危植物有150余种,如阿丁木、观光木、红彬豆等。数量相对丰富的典型植物有:木材类的彬木、马尾松、毛竹等28种;油脂类的油茶、油桐、乌柏、油橄榄等;干果类的板粟、枣、核桃、香榧和胡桃;特种经济作物有漆树和南岭黄檀;淀粉类植物有苦槠、甜槠等16种;芳香植物有山苍子、黄樟等6种;野果类植物的中华猕猴桃、余甘子、金樱子等30余种;等不一一列举。野生动物资源:由于良好的自然生态植被环境,适宜野生动物栖息繁殖,故江西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江西有淡水鱼类182种,两栖类42种,爬行类74,兽类67种,昆虫4500种,他们占全国同类动物种数的16.2-30.3%。江西珍稀动物有江豚、白鳍豚、华南虎、云豹、金钱豹等97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74种。 5.自然保护区 江西省已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38个,自然保护小区5000余处,保护总面积达98.4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9%。到2004年底,全省已批准建设国家生态示范市(含生态保护区建设试点地区)3个,生态示范县22个。已建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14个,省级森林公园41个,保护区总面积达到8073.2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84%。江西自然保护区有6种类型,分别是:保护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典型代表有九连山、官山、武夷山保护区等;保护珍稀物种,典型代表有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桃花岭梅花鹿保护区、东乡县野生稻保护区等;自然公园类型综合保护区,典型代表有井冈山、庐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包括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典型代表有婺源灵岩洞森林公园、景德镇枫树山森林公园等;资源管理保护区,典型代表有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等;山地水源保护区,典型代表有安福武功山南坪水源林、安远三百山自然保护区等。自2001年以来,江西省还建立了鄱阳湖、东江源2个国家级生态功能试点保护区和4个省级生态功能试点保护区(仙女湖水源涵养地及生物多样性、章江源、贡江源、修河源头源涵养地生态功能保护区),主要作用是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 二、历史文化遗产 江西在南昌、赣州、景德镇等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1.南昌 有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军事教育团旧址、旧居、二十军指挥部旧址等代表了革命军事文化;名人荟萃、寺观林立、古墓成群的梅岭和自古柳如烟云、春花似锦的百花洲代表了山水文化;青云谱、滕王阁、绳金塔代表了园林建筑文化;象山公园、天香园、青山湖、羽衣仙女代表了城市候鸟文化;万寿宫、佑民寺等代表了宗教文化。 2.赣州 有宋代的城墙、排水系统福寿沟、舍利塔、赣州古瓷窑、虔州八境;晋唐五代以来的最古老的六街;明代的红玉塔;明清的三十六街和七十二巷;清代的文庙建筑群和民居建筑群。 3.景德镇 人文旅游资源量与质均属上乘,特别是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悠久,现存古窑遗址与陶瓷文化遗迹有30余处。除此外,还有千年红塔遗址、江南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县衙,明、清建造的古戏台、气势宏伟的龙珠阁、明代古街、红十军办事处旧址、阳府古寺等。 江西的历史文化遗产远不止这些,还有如乐安的千古第一村流坑就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工艺、书法工艺、雕塑与壁画工艺等;萍乡的工人运动史文化遗迹;抚州的王安石、汤显祖文化遗迹;鹰潭的道教发样地文化、春秋战国崖墓(以其分布广、数量多、位置险、造型奇特、文物丰富而成,为研究古越族史及中国纺织史、乐器史、音乐史诸学科的珍贵资料)遗迹;宜春有历史文化遗址496处,典型代表有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的唐代六大名窑之一的“洪州窑”和江南首次发现的吴城商代遗址等遗迹,“药都”樟树闻名遐尔;新余的会仙台、昌山庙、万年桥遗迹;上饶婺源的小桥流水人家-古建、古桥、古亭、古树遗迹;九江是著名的米市、港口城市、茶市,庐山有本省唯一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风景点。井冈山、兴国、瑞金有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遗迹等。 三、生态农业 江西生态农业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在发展江西生态旅游战略资源,有些为生态农业游直接提供了条件。比如婺源将生态农业与文化生态旅游业的结合,建设了金山茶庄、晓起生态农业示范村等生态农业主题公园,形成了龙头辐射,农业示范、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县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已达10万亩。为使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互促进、相互发展,2004年投资60万元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梳妆打扮”。同时,部分农户抓住该县推出“农家游”这一旅游产品的契机,把游客引进家、引入园,实现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的“双赢”。截止到2004年底,江西省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遍及32个县市,总面积达62.6万公顷,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达6.43万公顷,这些地区大多具备了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条件。 环境与生态论文:协调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对策研究 摘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资源型城市终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如何协调好资源型城市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文章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分析了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并制定了协调两者关系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环境;资源型;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各个学科关注重点和理解的差异,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角度对城市化涵义进行界定,尽管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的转化过程,从城市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城市化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如果缺乏统筹规划,同时面临资源衰减,那么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将会积累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 生态环境指人类环境中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最直接相关的那类环境。是自然界中各种生态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复合生态系统,遵循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生态规律,也受技术、体制、文化等社会关系的支配。具有调节、净化等功能。 一、鄂尔多斯市城市发展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鄂尔多斯市总面积86752平方公里,总人口162.5万,其中蒙古族18.3万人,下辖七旗一区,毗邻晋陕宁,南临古长城,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与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隔河相望,属“呼包鄂”金三角地区。东部临近环渤海经济圈,西部沟通我国西北,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和东中西结合部,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作用。 (二)资源概况 1.煤炭和天然气储量巨大 煤炭是鄂尔多斯市能源矿产中的最大优势。鄂尔多斯市煤炭的储量大、分布广、埋藏浅、易开采,以高发热量、高挥发性、高灰熔点、低灰、低硫、低磷的“三高三低”闻名于世。鄂尔多斯市也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资源集中区,目前鄂尔多斯市盆地内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2337.44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一个探明地质储量超过万亿立方米的大气区。 2.无机化工资源品种齐全、建材资源遍布全境 鄂尔多斯市的无机化工资源品种齐全,蕴藏丰富。主要有天然碱、芒硝、食盐、硫磺、泥炭等,还有伴生物钾盐、镁盐、磷矿等,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广阔。 建材资源是鄂尔多斯市境内的又一大优势资源。资源遍布全市,主要有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英岩、黄土、花岗岩、大理石等。 3.水资源相对缺乏 鄂尔多斯市是我国相对少雨和水资源贫乏的地区,年降水除少量补给地下水、水库和内陆湖泊外,由于植被覆盖不好,水土保持差,大部分通过黄河水系汇入大海。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总量为29. 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3. 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1. 0亿立方米,人均和地均占有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三)生态状况 鄂尔多斯市属内蒙古高原的鄂尔多斯高原,是全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重点地区之一。全市48%的面积为沙漠化土地,东部为丘陵山区,干旱少雨、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但矿藏丰富;西部为高原区,属典型的荒漠草原;中南部为沙漠区,库布其沙漠居北,毛乌素沙漠位南,是国家“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地段;北部及南部边缘为平原区,属黄河、无定河冲积平原,是鄂尔多斯市的粮、油、糖、果基地。鄂尔多斯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且集中,风大沙多,年蒸发量为降雨量的十倍以上,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有40多天,十年九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四)城市建设状况 鄂尔多斯市建成区面积250.21平方公里,道路面积5034.94万平方米,供热面积7189.30 万平方米。全市燃气普及率达78.13%,污水处理率达93.2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3.69%。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4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9.05平方米。 (五)经济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实现了资产开发的跨越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进入我国地级市前列,2012年鄂尔多斯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56.8亿元,比2011年增长13.0%。2012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820.0亿元,同比增长3.0%。 二、生态环境对鄂尔多斯市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一)促进作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保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优质的空气和水资源,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投资,提高城市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文化素养的人口,加速城市化进程,同时增强农民进城的意愿,促进城乡一体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增强对周边地区的集聚效益和辐射能力。 (二)约束效应 恶化的生态环境会降低城市的生存发展能力,水资源缺乏会使生产和生活成本提高,空气污染严重会增加改善环境的成本,土地资源被破坏会抑制城市空间拓展,从而减慢城市化进程;恶化的生态环境难以吸引投资和人才的进入,缺乏城市竞争力,从而降低城市发展速度;恶化的生态环境降低了人居环境质量,危害了人体健康,城市居民会选择迁出,这样就造成人才流失,阻碍了城市化进程;恶化的生态环境破坏城市的形象,降低城市吸引力,不利于城市软实力的增强。 鄂尔多斯市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并且沙漠化严重。而且,鄂尔多斯市处于能源工业发展初期,发展模式仍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和粗放经营为特征。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效应,重开发轻保护的发展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影响了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进程。 三、鄂尔多斯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一)走生态城市化发展道路,创建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就在于预防在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城市病”,解决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做到城市可持续发展,使得子孙后代能够有一个永续利用和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对于鄂尔多斯市而言,“生态城市”是目前最理想的选择。 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城市环境基础差,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和人口素质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走生态城市化发展道路,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尤其是领导决策层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二要加强城市生态立法。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化、制度化是保障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三要建立生态城市化发展的管理机构。在政府领导下,设立跨部门的、综合的生态城市建设决策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四要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生态城市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推广生态产业,保证发展过程低污染或无污染,低消耗高产出,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 (二)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创建节约型城市 目前鄂尔多斯市的城市化发展,资源浪费严重、耕地占用过快、资源能源供求矛盾突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面对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诸多不协调问题,鄂尔多斯市应该吸取先行城市城市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坚持走一条“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理性增长”的道路,构建节约型城市。在制定鄂尔多斯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目标时,应该注重城市化的内在质量,把速度和质量统一起来。要把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经济实力、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结合起来,使得人均gdp、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财政收入能够同步增长,居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多方面内容的水平得到提高,整个城市充满创造力。 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需要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原材料,大力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集约型经济增长之路,建设节约型城市。同时,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产业,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建环境友好型城市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社 会良性、互动关系。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标志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 鄂尔多斯市将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是必然选择。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政策,进一步完善公益林和草原生态奖补制度,全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落实“三区”发展规划,推进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转移农村牧区人口15万人。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国家生态治理项目,建设好中心城区百万亩生态圈、企业碳汇林、乌审旗“一河三园”等地方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实现沙漠增绿、资源增值、群众增收。二要提升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进一步规范资源开发秩序,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地质灾害整治和复垦绿化力度,积极化解矿区矛盾,推进和谐矿区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强化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意识,坚持低碳发展理念,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体系。 结论 城市化实质上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和生活水平提高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在区域发展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集中,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作为城市支撑的基础面临着退化。城市化通过人口集聚、经济发展、能耗增加和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生态环境的保护又通过限制人口、排斥资本和干预政策对城市发展产生约束。但是,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两者的关系是可以协调的,高速发展中的鄂尔多斯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未来还会面临资源枯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协调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作者简介: 王珊(1980- ),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讲师,博士,从事人文地理和资源环境的研究; 金良(1974- ),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教授、书记,博士,从事生态环境的研究。 环境与生态论文: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探析 在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任务。而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没过于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在现代城市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它所起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认识。城市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也会日益提高。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条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园林绿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低噪声、遮荫覆盖、防风防灾、美化城市,对改善人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提高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给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游览、休息场所。 1. 城市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主要压力 地区开发会对城市及周边的大气、水、植被等环境带来影响。大气环境方面,由于拟开发的功能均属对大气污染贡献较小的类型。只要整个片区的燃料类型以燃气为主,相信东部地区南片的开发不会给整个大气环境带来显著的影响;植被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区植被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地区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在不超越适宜自然生态自我修复的环境开发容量内,协调城市建设、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共融、共生、共长,植被环境的受影响程度将可得到有效控制。 2.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2.1关于净化空气的功能 现代城市的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氟化氢等有害气体,严重的空气污染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为控制空气污染,加强城市绿化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树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据测定: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产生750公斤氧气,吸收1000公斤的二氧化碳。有绿化的地方比没有绿化的市区街道,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少85%以上。 2.2关于调节气候,遮荫覆盖,防风防灾的功能 实践证明:夏季绿地的气温要比城市中的路面、广场等建筑区的温度低10℃左右。七、八月份柏油路面的温度高达30℃-40℃,而草地的温度只有22℃-24℃,林地中的温度更低,一般情况下,公园中的空气湿度,要比城市其他地方高27%。由于城市绿化能发挥调节气候的作用,从而为人们创造了遮荫覆盖、防暑降温、凉爽舒适的良好环境。防护林带,可以抵御风沙的侵袭,并使保护区范围内冬季温度得到相对提高。 2.3关于降低噪声的功能 城市中的噪声是一种有损听力中枢神经的环境污染。林木对声音有散射与吸音作用,所以,在城市中特别是道路两旁多植树木可以降低噪声。据资料记载,绿化的街道比不绿化的街道,噪声可降低8-10分贝。 2.4关于美化城市的功能 园林绿化可以运用形状、色彩风格各异的花草树木,利用各种不同的地形、道路、河流及建筑,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美化市容,使城市绿树成荫,百花争妍,使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变得优美、舒适、清新。 2.5关于公园绿地的游憩功能 城市中的公园以及其他各公共绿地,是广大群众游览、健身休息以及进行某些科普教育、文化活动的场所。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园绿地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方面的功能更为人们所重视。 这些功能是其它基础设施所不能比的,但这些功能,许多是看不见、摸不着,是间接体现的,或者要过很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的,不像其它基础设施比较直接,短时间可见效。因此,还有很多人的绿化意识以及保护、爱护绿化的意识不是很强。 3. 针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3.1维育山体与森林 东部地区东北部和中部的山体与森林是东部地区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东部主要的旅游资源。保护这些山体、大力增加森林面积一方面能弥补城市建设带来的植被损失,大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增加生物物种多样性,在有效提升东部地区生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 增加生态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评价还能带来生态保护的收入(这是《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将来有可能实施)。 3.2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多方面利用水资源的问题 东部地区严重缺水,中水与海水的利用不仅需要,而且可行,关键是在规划阶段就要考虑管道布设,在楼房建筑上要有此项要求。将东部地区的用水建设建成全国科学用水的典范。 3.3规划好固体废弃物处置方法和场所 在方法上应着重于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满足无害化,还应尽量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并从源头上控制(如采取垃圾处置收费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垃圾排放的成效;在固废处置场地的选择上则要充分考虑所采用方法的长期环境效应,切忌只考虑经济的可行性和短期的无害性。 4. 如何提高城市品位和环境保护 现在,在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任务。而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没过于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在现代城市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它所起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认识。 4.1重视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执行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必须服从城市整体规划,严禁侵占规划绿地。城市绿地的规划应合理布局,远、近期结合,点、线、面结合,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4.2加强建设项目配套绿地建设的监督管理,提高绿档次 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市政建设项目),必须从其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入手,加强其配套绿地建设的监督管理,特别是施工前的设计审核把关必须严格,以提高绿化档次。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住宅小区的建设,其配套绿地必须严格控制,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档次,不要再出现只见草坪不见树的现象。 4.3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制度,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单位(企业)的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现在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基本无严格地、强制性地、比较细化的标准,不像建筑工程。而绿化工程中的植物是有生命的,又是具有观赏性的,那么它的好坏不能简单地、硬性地去套某一标准,而只能靠施工单位(企业)的自律去选择植物。 4.4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并把历史运用和体现于园林之中,提高园林的历史文化底蕴 4.5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绿地的养护水平和质量 绿地的建设是短时间的,而养护管理是长期的,因此,绿地的养护管理水平和质量,具体体现的是城市经营者的管理理念和水平,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绿地已经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对照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的标准看,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任重而道远。城市生态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规划,以便充分有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环境与生态论文:简析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论文关键词: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发展;路径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形势不容乐观。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提出西部地区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建议。 一、西部地区政府应该转变观念和职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沿海赤潮、太湖污染和淮河污染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西部地区不能再走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树立在经济发展之前或发展的同时就治理和保护环境的观念。为此,西部地区政府应汲取教训,首先转变政府工作观念和职能,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绿色gdp观念,建立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对经济增长的衡量采用gdp这个统计指标,但是这个指标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忽视了经济增长的代价问题。例如,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以及人们治理环境问题的成本和代价并没有反映在gdp这个指标当中。因此,若采用gdp指标来衡量经济的增长是不全面的,若使用不当甚至会误入歧途。西部地区政府应该建立综合性的考核指标体系,来全面考核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1)建立绿色gdp的考核指标。所谓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采用这个指标可以克服传统gdp统计指标的缺陷,重视经济增长的代价问题,进而全面、综合地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2)建立自然资源浪费损失指标。这个指标用于计算自然资源的损失情况,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3)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损失指标。这个指标可以全面准确地统计出污染的状况,具体包括“三废”排放、噪声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放射性污染等。(4)建立不良品经济损失指标。这个指标具体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品损失统计和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品损失统计。 (二)在引资的时候应考虑项目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在我国,很多投资的项目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凡是能给投资者带来利润的项目,投资者就愿意投资,政府就愿意鼓励。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投资的项目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会阻碍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传统的项目评价往往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并未充分考虑到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因此,有必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项目进行详细研究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投资项目的绿色环保性。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在引资的时候应该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决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 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项目评估领导小组,专门对审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评价,从源头控制有污染的项目入选。审批上,评估领导小组应严把以下原则: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符合该地区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当地土地利用的规划;是否符合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有关要求;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污染物能否达标排放等。只要违背其中的一条,项目都应被列入拒绝入选的范围。 (三)建立政府科学决策体制,避免重大决策失误 建立政府的科学决策体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决策失误,不仅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还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甚至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应该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政府决策体制,避免出现重大决策的失误。 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重大的经济决策、经济问题和经济项目要经过充分论证,形成领导、群众和专家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咨询。即根据广泛的调查研究,信息系统提供的各种信息情报,经过分析研究,进行科学预测,为决策系统进行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第二,拟定方案。根据需要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后果,拟定出各种有价值的决策方案,并对每一个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充足的科学依据。第三,协助决策。参加决策的讨论,为决策者提供意见和建议,协助决策者进行方案调整并提供咨询服务。 (四)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另一种是以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为特征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目前,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西部水土流失面积104.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为15.15%,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8.01%。每年因上游水土流失进入黄河、长江的泥沙多达30亿t,其中70%来自西部地区。长江上游每年土壤侵蚀量高达15亿t,其中1/3的漏水进入干流,2/3的粗沙、石砾淤积在支流河道和水库中,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西南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729.5万平方米,占土地总面积的53%,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农牧民背井离乡在西部地区已不为鲜,因石漠化贵州全省需搬迁人口达30万人。 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质量下降,鼠害严重,草地质量不断下降。截至1999年,西部地区退化草地和草地鼠害面积分别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9.5%和47.1%。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西部地区河流、湖泊污染不断加重,出现水质性短缺现象。天然湿地萎缩,自然调控能力降低。荒漠化问题突出。西部地区90年代旱灾和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分别比80年代增长了7.5%和49%。根据有可比资料的广西、四川等9省、区计算表明,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494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3%。因此,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必须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 二、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严格环保立法和执法 目前,外部性是造成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其解决办法除了依靠必要的经济手段引导以外,还要依靠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和法律政策来加以规范。因为法律制度本身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规则,具有能约束行为主体的机会主义的行为。由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这种个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会造成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混乱。因此,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严格环保立法和执法。 西部地区应该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来制定法律制度。例如,废物产生者是防治第一责任方。按照“准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废物产生者要自行处置或交由有经营资格的单位集中处置废物,使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必须支付相应费用。违反者要限令整改,并处以罚款。此外,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废物产生者还应当建立废物产生量和流向的档案,强化废物从产生到最终处置的过程管理。另外,还应该尽快制定有关环境与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组织法规,比如环境污染防治法(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适当提高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刑事处罚标准。最后,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体制和实施机制。比如,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功能,扩大新闻媒介和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执法检查制度,使执法检查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三、应用多种手段。尤其是以经济手段来治理和保护环境 在这方面,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具体作法如下: (一)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自然资源的价格合理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相对于稀缺的资源供给而言,自然资源的价格应该逐渐提高才能及时反映自然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同时,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低价甚至无价,其结果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加速浪费和环境退化,也使西部地区的企业缺乏主动节能和环保的意识,造成了后备资源的供给不足。因此,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自然资源的价格逐渐合理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西部地区宝贵的自然资源。 (二)加强我国产权制度,尤其应重视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设 有效的产权制度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明确界定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及获益或受损的边界,从而使每个经济当事人使用资源或从事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和收益都内部化地由自己所承担或获得时,才会产生一种有效的约束,促使人们尽量减少资源利用或经济活动的成本,避免从事无效率的经济活动。同时,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也会自动产生一种有效的激励,鼓励人们积极地去从事能带来经济收益的生产性活动。此外,通过适当的产权安排或产权结构还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因此,要确立合理、清晰的产权制度,必须通过立法明确界定产权,使自然资源的产权有明确的归属,并允许产权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同时,还要通过立法保护产权所有者或产权交易各方的权益。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最终促成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具体来说,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主要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河流、湖泊等)的产权主体,并将这些产权主体人格化和具体化,尤其是应该明确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是村组织、农户,还是国家,从而避免重要资源成为共享资源而被过度利用和破坏。其次,对于一些共同所有的资源,如湖泊、江河、沿海渔业等资源,除了明确管理主体外,主要应根据社区或各区域的特点,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乃至地方法规,维护这种共有资源的集体产权和持续利用,避免由于几个产权主体的同时存在而引起的资源共享所产生的资源破坏。 (三)环境税收和补贴 环境税收手段又称为庇古手段。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首次提出了对污染物征税的思想。他认为,应该根据污染物所造成的社会损害对排污企业征税,从而使企业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一致,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后来,人们将针对污染物排放的数量和质量征收的各种税费统称为庇古税。庇古手段主要是利用税收手段、财政手段、收费制度和责任制度进行的,包括排污收费、使用者收费、产品收费、财政补贴、利率优惠、押金一退款制度等。通过对污染行为征收环境税,既能调节污染行为、减少污染,又能增加西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以后,不仅可以对好的经济行为少征税或进行补贴,而且可以促进地方政府财政结构的优化,使整个税收体制朝着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又有助于鼓励保护环境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有助于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四)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它是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体现,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一种手段。在西方国家,排污权这种交易方式已经普遍采用。所谓排污权交易,就是拥有排污权的主体,将其排污指标全部或部分地转让给其他现在或将来的排污者,其他排污者支付相应的代价而使之达到投资生产或保护环境的目的。在这种交易中,排污权实际上是作为一种商品在不同的排污厂商之间进行买卖,通过这种方式来创建市场,有效配置污染削减责任,以降低污染控制的社会成本,因而排污权交易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的方法。具体来说,排污权交易首先由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单位计算出该地区可能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定排污许可总额,并将其分解分配给各个排污单位,然后允许各个排污单位进行许可额度内的自由贸易。每个单位可能将所分配的许可额留着自用,也可以在市场上卖掉。 四、加强西部区域合作和区域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目前,西部地区间产业雷同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市场竞争力差;二是行业之间相互封闭,缺乏合作,重复引进,盲目发展,使资源不能合理流动,技术不能共享;三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地区经济的互补性差。这种“小而全”、“大而全”的经济模式造成了西部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为了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应该加强西部的区域合作和区域规划,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比如,现在开展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护、天然防护林工程和成渝经济走廊规划就是很好的典范。因此,加强西部区域合作和区域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立足本地资源和特色,避免城市和省份间产业过度重复投资等。在西部地区政府统一的规划指导下,搞好地区之问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加强西部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尤其应当扶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严格限制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发展;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推行清洁生产、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循环经济,也叫循环发展模式,就是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准则,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途径组织生产,并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成再生资源重复、循环使用。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彻底否定和扬弃。传统经济是一种线性增长模式,它一端投入资源从事生产性消费,另一端则在产出的同时对环境产生直接的污染,诸如废水、废气、废渣。而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它立足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投入和节约消耗,并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将有害物和无用物变为无害物、有用物。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应有三个层次:一是在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三是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六、控制人口规模,提升人口素质,大力发展教育 人力资源是以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最活跃最积极的主动性的生产力要素,是推动和促进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人力资本是一国实现经济发展、增强环境意识、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规模就成为首要的选择。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控制人口增长,实现适度人口目标 人口的过快增长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建国以来,西部地区人口激增,人类活动空前剧烈,过度垦殖,过渡放牧,超薄平面的种植,技术条件的限制,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导致绿洲外围及边缘地区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而且已危及整个绿洲。此外,人口过多也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由于人口增加,会引起城市化的膨胀,居住条件的恶化,噪声污染,“三废”物资增加等问题,从而造成环境污染;其次,由于人口增加,会造成资源过度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紊乱。因此,西部地区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控制人口过快的增长,尽快实现适度的人口日标。 (二)大力发展教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目前,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缺乏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与正式制度相比较,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是对正式制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它在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确立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要通过教育,增强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要重视西部地区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提高,使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整个西部人民深层次的自觉的意识,并使这种自觉的意识深入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样才能克服各种急功近利、破坏资源与环境的不良行为,才能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各种关系,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 环境与生态论文: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手段分析 [摘要]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经济持续增长。为改善生态环境,政府应采取相应的财政税收手段,促使政府、消费者、企业形成环保合力。 [关键词] 生态环境政府采购绿色消费环境税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降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政府责任重大。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必须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多管齐下。本文主要分析政府依靠财政税收这一经济手段,促进生态环境改善,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 一、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 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过去的15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0.1%,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然而,我国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忽视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解决我国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造成的后果,政府责任重大。 1.我国生态环境严峻形势必须改变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造成环境恶化。一些地方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结果,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五分之一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十一五”时期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状况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使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些目标,体现了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国家长远利益的要求,政府必须下定决心确保完成。 2.经济增长的高环境成本必须降低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土地退化”等现象。许多地方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降低。2006年我国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报告指出:仅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可见,如果再不重视保护环境,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会更高,政府必须下决心改善生态环境。 二、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手段 保护生态环境,政府要遵循经济规律,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灵活运用财政税收手段,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1.财政税收手段引导绿色消费保护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在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政府通过制定财税政策,鼓励使用、消费环境标识志产品、环境认证产品、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有利于消费环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政府机构实行绿色采购、消费者选择绿色消费,全社会自觉抵制非环保产品的消费,增加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1)财政资金转向绿色采购 形成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政府财政资金要优先购买对环境有利的绿色产品,形成政府绿色采购。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要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标准使产品从设计、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到废弃的全过程均符合环保要求。政府所购物品:电话、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车辆等办公用品,都必须达到特定的环保标准,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这有利于带动企业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必需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政府绿色采购标准、清单和指南。2006年11月我国公布了第一份政府采购“绿色清单”。它涉及汽车、打印机、彩电、板材、家具等14个行业获得中国环保标志认证的上百种产品的采购清单。它规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在用财政资金实施政府采购时须优先选择“绿色产品”,不按规定采购的单位,财政部门可以拒付采购资金。 (2)税收政策促进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费者作为绿色消费的主体,进行绿色消费还存在一些障碍,还需政府出台财税加以引导。 ①减少税收鼓励购买环保产品 环境标志是一种标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签,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实施环境标志认证,实质上是对产品从设计、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处置,乃至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它由国家指定的机构或民间组织依据环境产品标准及有关规定,对产品的环境性能及生产过程进行确认,并以标志图形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哪些产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更为有利。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环境标志产品受到重视,消费者更注重购买环保产品。但是有很多不法厂商,擅自在产品包装上印刷环保认证标志,消费者难辨真假。本来,发放环境标志的最终目的是保护环境,一方面通过环境标志告诉消费者哪些产品有益于环境,并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这类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消费者的选择,引导企业生产对环境有益的产品。但是市场上假冒的环境标志产品,产品质量低劣,成本低、价格低,不利于消费者对真环保产品的购买。 鼓励绿色消费,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假冒环境标志产品的打击力度,而且要对获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减免税收。通过减免税收,增加其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共有近200家企业,40多个大类,500多种产品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降低其生产成本,增加其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上处于有利地位。不仅能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环境认证产品,而且能鼓励生产者生产绿色环保产品。 ②消费税限制购买非环保产品 促进绿色消费,减少对非环保产品的消费,必须完善消费税制度。去年4月1日,我国对木质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大排量轿车提高了消费税,限制对其消费。还有许多产品,消费者看不出它对环境的危害,然而,生产中对环境危害巨大。例如,消费者在购买黄金首饰时,很少知道它对环境的危害。黄金生产中的氰、砷、汞、浮选药剂、悬浮物、重金属,腐蚀性气体、粉尘、尾渣、废石及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危害极大,尤其是汞和氰,严重污染空气和水。对这类生产中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政府应提高消费税,限制百姓对它的消费。 2.财政税收手段引导绿色生产保护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推行绿色生产。企业是绿色生产的主体,政府要制定财税政策对企业加以引导。 (1)财政资金支持企业绿色生产 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就要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一方面,强化从源头防止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现状,就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清洁生产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就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鼓励企业在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环保相关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鼓励企业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政府财政资金都要予以支持。 ①财政资金支持绿色发电 国家环保局公布,去年上半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增长4.2%,大大高于“十一五”规划环境目标所要求的每半年降低1%的目标。2006年11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了《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单位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以1000美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计,中国2.9公斤,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为1.1公斤。我国煤炭消费高速增长,导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燃煤电厂又是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来源,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控制二氧化硫污染的问题,一方面,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另一方面,必须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财政资金要支持绿色发电。政府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企业使用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装备、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财政资金投向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绿色发电项目。 ②财政资金支持绿色交通 我国汽车尾气和烟尘、噪音等造成的交通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公交车辆使用的燃油普遍含硫较高,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控制城市空气质量恶化趋势,财政资金要支持发展绿色交通。财政资金项目资助企业研制清洁、廉价新型环保公交电动能源,财政资金补贴公交公司使用尾气零排放,无污染,低噪音的新型电动公交车辆,淘汰老旧车辆。 (2)税收政策限制污染型企业生产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改变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增产减污。但是,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监管不力,甚至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有的地方不执行环境标准,违法违规批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有的地方对应该关闭的污染企业放任自流,导致污染型企业大量生存,加剧了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一方面政府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管,坚决关闭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等项目;另一方面,开征环境税。环境税是对破坏环境的活动包括碳排放、硫排放、生成有毒废料、使用原始原材料、排放汞、生成垃圾,通过税收予以阻止。根据我国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对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限制类、淘汰类产业,征收高额环境税。通过征收环境税,大幅提高污染型企业生产成本,迫使其转产或停产。 环境与生态论文: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工程作为人类发展史上实施最早的大范围工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深远。农业工程把地球生物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空气、水、土壤等作为研究和实施的对象。然而过去的农业工程研究常常集中在妨害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上,而很少深入研究涉及的诸多生物链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没有用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导实践,导致地球上的物种急剧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更加严重,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1 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不当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1.1 农药喷洒不当,造成生态失衡 由于森林害虫繁衍快,危害大,人们往往会借助大规模的农药喷洒来消灭害虫。虽然农药杀虫效率高,但容易导致以这些害虫为食的鸟类误食害虫而亡;同样,以这些鸟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也容易中毒致死,害虫的天敌大规模死亡之后,害虫又将肆虐发展,进一步造成农药的持续、大量使用[2]。同时,农药的喷洒也对土壤、水、空气等造成污染,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1.2 耕作方式不当,破坏土壤生态结构 不当的耕作方式容易破坏土壤结构,旋耕方式就是如此。从表面上看,旋耕实现了对土地的充分利用,实际上是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过于松散而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同时,旋耕也使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能力大为减弱。由于旋耕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结构,人们为了提高作物单产只能施用化肥等,长此以往,土壤肥力减弱,农作物产量会降低。 此外,有部分地区的土壤沙化和沙尘暴都是由人们的耕作不当造成。因此,在研究和实施农业工程的同时,应处理好农业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2.1 应注重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 随着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威胁,动植物的种类不断减少。有许多药物都是从植物中提炼而成,人们的衣、食、住、行也脱离不了这个生态圈。在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践中,如果不注重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恶化趋势,人类发展必需的动植物将大大减少,由此影响自然界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2 要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 土壤、水和空气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农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土壤容易受到污染,且自身净化能力有限,因而不当的耕作方式和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会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受到影响,土壤质量下降,且容易导致沙化、沙尘暴等。此外,过多的农药和化肥也会造成水质污染,大面积的井灌则会导致地下水资源的过快枯竭,围湖造田会造成湿地生态失衡等[3]。因此,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遵守自然规律,就很容易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要加深对农业工程研究实践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增强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的意识。 3 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研究实施生态工程 3.1 加强农业工程研究实施的立项和审批 农业工程对农业生产和发展、自然环境都有巨大影响,因此,对于农业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立项和审查都应该慎之又慎,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立项和审批的申请资格和程序。同时,要提高农业工程研究人员和相关领导的生态环保意识。 3.2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农业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环境追踪评估机制和预警系统,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都有重要意义。许多农业工程实施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效果和影响,因而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十分必要,否则将很难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农业生产中在给瓜果蔬菜喷洒农药后,就应追踪这些果蔬是否有农药超标的问题,调查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只有建立农业工程实施后的动态评估机制,才能认清并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研究人员还要善于分析农业生产的问题,并预知这些可能会造成的后果,防微杜渐是农业工程研究与实施中应该存在的想法。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工程生态预警系统,有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总之,要不断探索农业工程的研究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 环境与生态论文:为何要谈环境与生态保护的探索 1999年10月下旬,由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办、南方航空公司海南分公司协办的“生态与文学”国际研讨会在海南省召开,来自中国以及美、法、澳、韩等国的作家和学者张炜、李锐、苏童、叶兆言、格非、乌热尔图、方方、迟子建、蒋韵、黄灿然、蒋子丹等三十多人与会。25日晚,在三亚市南山生态文化苑,参加这次会议的部分学者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就环境—生态问题又进行了进一步座谈。参加这次座谈的有黄平(《读书》杂志执行主编)、李陀(《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主编)、陈燕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思和(复旦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帆(福建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王鸿生(河南省文学院研究员)、耿占春(海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等。韩少功作为会议东道主也出席了座谈。参加研讨会的部分其他人员及外国同行列席了座谈。现在呈现出来的,是根据参与座谈的人的发言和相近思路整理出的一个提纲,以期作为继续思考和广泛征求批评的基础。 环境—生态问题并非仅仅是个科学技术问题 很长时间以来,全球范围的环境—生态一直在恶化,水资源短缺,荒漠化扩展,温室效应,有害气体排放量急增,臭氧层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都不仅危及到人类的物质生存,而且加剧了全球和地区范围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族群的冲突乃至危机。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均物质资源相对缺乏(在全球排名160位以后)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与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接轨”的步伐的加快,资源与开发的矛盾、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迅速激烈化和外显化。近年来,黄河断流,长江泛洪,淮河变黑,西北等地的快速荒漠化,华东、华南等地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等,危害着很多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剥夺着他们的生存权利;许多城市的垃圾公害和食品污染也正在对人(特别是工薪阶层和贫困阶层)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威胁。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有30%的水资源遭到污染,3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上千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5%,这意味着环境—生态代价几乎将抵销掉经济增长的绝大部分。从整体上说,淡水缺乏,水质与大气污染,土质退化,耕地减少,水土流失,酸雨增多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 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个问题就会逐步得到解决;也只有在经济增长起来以后,对环境和生态保护才能有更多的财力投入。 需要对此提出的质疑是:从过去几十年的情况来看,全世界并不缺乏对环境—生态进行必要的和基本的保护的科学技术,全世界的资金也足以用来解决诸如水质的大面积污染和大气的工业污染这样的问题,但环境—生态恶化还是在一步步加剧。这说明,环境—生态破坏后面隐藏着更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原因,环境—生态问题决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 现在,全世界很多地方的水资源都严重缺乏,但即使是在这些严重缺水的地区,仍然不时掀起大兴土木的热潮。高级宾馆高档写字楼层出不穷,而一个三星级宾馆的标准间的设计供水,居然是每天一吨。很明显,只是笼统地说缺水,不是毫无意义吗?不足世界人口5%的美国,每年需消耗全世界年开发能源的34%,人口不到20%的发达国家每年需消耗全球能源的80%,但与此同时,美国为了保护自己的产业利益,至今仍然拒绝在全球保护大气的国际协议上签字。那么,笼统地说大气污染需要治理有什么意义?究竟是所有的人都缺水、都在污染大气,还是一部分人缺水、一部分人在污染大气?是哪一部分人缺水、哪一部分人在污染大气?缺水、大气污染这类问题,仅仅是个科技问题,或者,仅仅靠科技进步就能解决吗? 从性质上说,环境—生态问题涉及到对自然资源如何占有、如何利用和如何分配的问题,而这种占有、利用和分配,总是在特定的社会体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下发生和展开的。对这些社会领域和社会过程的关注、反思、批评,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作家—艺术家与公共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责任。 发展主义的意识形态 环境—生态和发展的问题,常常被构造成二元对立和两难的困境:似乎要发展,就要破坏环境—生态;要保护环境—生态,就只能牺牲发展、忍受贫穷。这种发展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流行话语正在很多人那里内化成某种“常识”或“共识”,阻碍着人们对发展与环境—生态问题做任何严肃而富有积极意义的探讨。 关注环境—生态问题,并不是要追捧极端的环境—生态主义神话,不是要建立凡生命(甚至包括病毒)和凡自然之物(包括洪水)都必须崇拜和保护的现代泛神论,也并不否定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以及更早期的其他文明形式长期以来与自然界的确存在着的紧张关系,并不否认人们追求日益舒适的物质生活的合理性。但是,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相对平衡,不也是“舒适”的应有之意吗?而且,这种相对和谐与相对平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相对成功的范例。今天,无论是在海南,在云南,还是在山西,在江西,我们都可以看到某些局部地区有很多发展与环境—生态良性循环从而增进了当地人民福祉的生动事例。各种文明形式与自然的冲突如果说曾经已经发生,丝毫也不能说明如今坐视环境—生态的恶化具有正当性和必然性。而在“发展”与“环境—生态”两者之间建立非此即彼的两难关系,通常情况下是对掠夺性破坏性开发的辩护。 大规模、高速度的环境—生态恶化趋势,并不是历史上的常态,而是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出现的现象,是全球性发展主义思潮和体制性开发带来的恶果。在这里,“发展主义”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的“发展”,指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生活在各地的人们的正当要求,也是中国改革和开放的目标。而所谓“发展主义”(严格地说,应该是“开发主义”)指的是一种源起于西欧北美特定的制度环境、并在六十年代之后逐步扩张成为一种为国际组织所鼓吹、为后发社会所遵奉的现代性话语和意识形态。它通过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等的许诺,对广大的“第三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包括贫富悬殊拉大、环境—生态恶化,等等。冷战结束以后,发展主义更是演变为一种全球化的潮流。这种潮流将“发展”简单地还原为经济增长,将经济增长又简单地等同于GDP或人均收入的提高。在向所有的人许诺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发展主义再生产着一种不均衡的经济格局和不合理交换—分配体系,同时也严重地破坏着资源日益减少的环境,损耗着已经变得十分脆弱的生态。 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忽视环境—生态问题,常常把环境的代价、健康的代价等等排除在企业内部的成本—效益分析之外;同时也忽视人文协调和社会整合问题,使社会的伦理、信任、安全、亲情、团结、互助等社会得以维系和延续的基础日益崩溃。发展主义的话语是一种唯物质主义,唯增长主义,甚至是唯GDP主义。 这种发展主义的话语体系存在着很多盲区,比如其关于增长的统计就常遮掩着人类生存的真相:大量砍伐森林以满足木材业和市场的需求,如生产木质家具、纸浆、一次性木筷等,这一类生产拉高了GDP,但这些生产过程对环境的破坏(如制浆过程对河流的污染、林木减少既导致了水土流失又降低了空气质量等),却没有从GDP总值中扣除;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保护健康人们又不得不购买矿泉水(富人或中产阶级甚至需要乘飞机去其他地方度假以呼吸新鲜空气),而对矿泉水的购买和度假的消费等更增加了GDP:一次破坏竟成为GDP的两次增值,“美好生活”就是这样被再生产出来的! 国民生产总值(GNP)或本地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等是对社会总体收益进行估量的一些必要概念,但这一类统计如果成为唯一的社会进步的指标,巨大的环境—生态代价和社会—伦理代价便会被掩蔽起来。而且,这种统计往往并不反映出增长或开发的主要获利者有多少人、是什么人,主要代价承担者有多少人、是什么人。这种以货币来衡量价值的方法也总是将未纳入货币流通过程的劳动(如家务劳动、志愿服务、亲友互助及自给自足的农业劳动等)和其它代价(环境—生态破坏,以及健康损害、安全损害、尊严损害、信赖损害,等等)排除在统计范围之外,因此常常掩盖了增长之下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公正和不合理。 增长至上和财富至上的发展主义意识形态,与欧洲启蒙时期的人类中心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决定论存在着思想上的渊源关系,也是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又一轮全球性扩张的产物。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发展主义蓝图之下,少数国家或地区(如日本及亚洲“四小虎”)由于战后种种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技术—文化的综合因素而实现了较高速度的增长,这被描述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楷模和道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战后接受发展主义模式和相关的制度—技术安排的多数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如发展主义所许诺的那样发展起来,或者在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社会—政治和环境—生态代价,有些甚至日益陷入了经济的困境和社会的危机。 联合国开发与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大约四十个国家的经济比十年前更糟了,非洲、南亚、拉丁美洲乃至昨日的超级大国俄罗斯,都面临着深重的危机。即便排除冷战时期的政治性援助等因素不计,“四小虎”的成功与四十个国家的不成功,也充分显示出全球发展主义浪潮中的不均衡性和排他性。事实上,发展主义不是一种包容性强而是排除性强的丛林竞争游戏,正如它不能解决贫富差异问题而只能带来更大的贫富悬殊一样,它也没有解决环境—生态问题而是带来了更大范围和程度的更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这是由它本身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它内在的“赢者通吃”的逻辑决定的。 发展主义所到之处,是更多的自然物变成了发展主义体制和话语下的“资源”,而一旦具有了这种“资源”的价值,这些自然物就在被迅速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本土的或全球的资本—技术的依附关系,越来越集中到了各种权势集团和资本集团的手中。在权力垄断和资本扩张的体系之下,这些集团总是用这些“资源”去满足自己或少部分人的利益需要,而让大部分人去承担资源耗竭和环境破坏的灾难性后果。 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满足自然欲望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名义下进行的。问题是:如今人们层出不穷的欲望并不是原生和自然的,而是在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扩展逻辑下,由跨国性的生产与销售商团和传媒与广告公司联姻精心建构和再生产出来的,其完全不同于其它生命种群万代不变的自然欲望,也不同于在环境—生态相对和谐的情境下人们对物质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例如一家一辆汽车,一人多件貂皮大衣或多件羊绒毛衣,每周打打高尔夫球,每年到避暑圣地度假,等等,显然是当代消费文化引导和谋划的产物,与人的所谓自然属性(即使有的话)并无直接关系。这种非自然的消费欲望正在大大加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事情往往是,为了满足少部分人的这类欲望,多数人的饮水、呼吸、衣、食、住、行等基本而正常的需要反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也是忽视乃至取消人们更多非物质性欲望(情感的、尊严的、安全的、审美的,等等)的直接原因之一。在这里,发展主义恰恰是以少数人“高级”(奢侈)的欲望去压抑多数人“低级”(基本)的欲望,它不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人类多维度多层面的“幸福”只剩下对物质的占有和对商品的消费,从而对人类的欲望构成了严重的扭曲和践踏。 全球性环境—生态恶化是伴随着贫富差距拉大发生的。据联合国开发与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和最贫穷的国家的人口的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之间的差距,已从1960年的30比1扩大到1990年的60比1,又扩大到1995年的74比1。 需要指出的是:特定的“贫困”概念,是在发展主义的语境中才出现的,并且在这样的语境下也才有意义。随着大规模的“开发”,各种形式的社会和生活结构被打破,许多地区的人都先后被卷入了片面追求利润的“增长”和盲目追求集中的“规模”的进程:土地被征用,家园被破坏,环境被污染,人口外出漂流,战争和动乱也比以前有增无减,很多人变得一无所有,从而真正沦入了赤贫。 人们在阐述环境—生态问题时常用“人类”、“发展”、“现代化”这一类过于抽象的词语,而它们常常遮蔽着现实中的差异:是什么人在“发展”和“现代化”?什么人被排斥在“发展”和“现代化”之外?是哪一些“人类”在受害于环境—生态恶化而哪一些“人类”在环境—生态恶化的过程中大获其利?……显然,对发展主义的反思和清理,必须以反思和清理各种普遍主义的话语为方法论前提,至少须防止以习语代替思维、以话语代替事实的反实践态度。 发展主义在中国 世界总人口的1/4在中国,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成功解决发展与环境—生态的矛盾,对全世界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针对民族积弱甚深情形的一种政治选择。但发展是硬道理,并不等于赚钱是硬道理,更不等于破坏环境或毁灭生态是硬道理。现在,“中国特色”已经成为上上下下的口头禅,而真正的中国特色,首先是人口众多、资源短缺,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足。这就使中国既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西欧或美国早期的发展模式为“现代化”的样板和“赶超”目标。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其早期大规模地掠夺资源破坏生态,同时伴随着对外殖民、贩奴和侵略的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掠夺基础上的,本土的人口—资源矛盾因为大量向外移民而得到缓解,域外的资源因为其殖民主义的政治—军事霸权和强国的经济—文化霸权而得到控制和支配,核心国家(占全球人口15%)和边缘国家(占全球人口85%)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依附关系在现代化过程中得到确立。在经济发展顺利的时候,这种不平等关系可以得到缓和;在经济发展出现萧条的时候,这种不平等关系则得到强化和加剧,并引发各种危机,包括战争。这种“以外疏内”、“以外养内”以及“以外安内”的现代化过程,是他们利用了特殊的历史条件的特定发展道路,是后发展国家不可能重复和照搬的。 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经验,都值得中国学习和汲收,但中国不仅在国情方面大大不同于欧美,所面临的时代与上两个世纪也不可同日而语。西方各国不仅已经拥有先发的优势,而且已占有在金融、电子等高技术和无污染产业里的优势,而与众多在发展主义模式下正在被“郊区化”和“边缘化”的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被迫廉价出卖资源,在被迫从事高消耗和高污染的产业。发达国家可以不砍本土的森林而用域外的木材,不采本土的石油而用域外的石油,包括用取自发展中国家的丰厚利润来缓解本土的各种矛盾,来维持本土的相对良好的环境—生态。但是,在既有的全球体系和世界格局下,中国已不能通过向外移民的方式来缓解本土的人口—资源张力,相反,只有极少数精英正在被强国有选择地吸纳;中国也不可能向外转移环境—生态代价,相反,中国正在接受“夕阳产业”的进入和转移,正在为此牺牲自己的森林、草原、河流、土地,而且发达国家的垃圾还通过不法商家一次次运往中国。 因此,中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坚持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路,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发展之路。这既是对世界文明多元化发展的贡献,也是对欧美现代文明所蕴含的创造性精神的最好的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八十年代以来,以恢复和建构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逐步得到社会的重视,并被国家确定为发展的战略;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权势和利益集团采取了忽视乃至取消社会公正、忽视乃至取消保护环境—生态的开发方案,甚至与某些跨国资本势力的掠夺性开发联手,从而导致了种种反社会和反生态的恶果。姑且不说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例证,即便在人迹罕至的高原和草原地带,由于某些大资本集团开发触须和国际市场收购网络的渗入,由于某些管理机构的腐败性纵容和配合,老鹰、狐狸、羚羊等急剧减少,加上过度放牧、特别是以破坏草原植被为代价的山羊的过度放养,一方面使羊绒和皮毛的超额利润流向了少数新富集团,另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生物链,导致了鼠祸猖獗和植被毁坏等极为严重的环境—生态灾难。而这一类正在危及广大民众基本生存条件的开发活动,居然常常被描述为“改革”的政绩和“搞活”的图景。 这些现象常常被有些人以“阶段论”给予辩护。“阶段论”认为现在的环境破坏只不过是阶段性的,中国也可以像发达国家那样“先污染后治理”。诚然,任何人都能理解,人类的经验和知识的局限,通常会造成破坏与治理之间的时间差。但“先污染后治理”并不是一项通则,更不是发达国家的普遍事实,因为很多发达国家的破坏根本没有得到过治理,只不过是将破坏的后果转嫁给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将一批批高污染产业逐步转移到了不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很多环境—生态的破坏是无法在事后得到治理的,比如物种的灭绝就是一次性事件,另外很多环境—生态破坏则需要漫长的时光和巨大的投入才有可能相对缓解,比如土地的严重荒漠化就须穷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之努力才可能予以缓解。更重要的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增长是为人的生存服务而不是人的生存为增长服务。当掠夺式的开发已经危及到人的呼吸、饮水和生命健康的时候,当洪水、干旱、毒气等等已经使很多人含恨而亡的时候,当我们“豁出生存搞发展”的时候,“后治理”还有什么意义?当这种“后治理”是由某些在破坏中获利而根本不承担任何代价的人来宣扬的时候,它还是一种值得认真对待的理论主张吗? “代价论”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种辩护。这种观点认为环境—生态破坏是人类为增长必须支付的代价,不值得大惊小怪。这说法在一般意义上同样能够让人理解,没有人会天真到以为可以白得好处而从不付代价的程度,何况中国长时间来的积弱状态更决定了代价——包括环境—生态代价——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值得注意的是:“代价论”的滥用,常常有利于维护一切不公正和不合理的社会体制和安排,因为历史上一切罪恶和悲剧几乎都可以在“代价论”的粉饰下获得其合法性:殖民主义也带来了科技的传播,侵略战争也促进了工业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官僚集权体制也曾促进了GNP的提高,这些都可以被有些人视为“成绩和代价”、“主流和支流”的关系,都可以在“代价论”的逻辑下得到肯定。因此,对“代价论”必须具体分析。问题不在于增长和发展有没有代价,而在于这种代价是否超过了社会或社会中某些阶层可以承受的程度?这种代价是由谁来承受?比方说,“代价论”的制造者们是否也在与环境—生态破坏的受害者们共同付代价?事实很明显,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资料,全世界非核心国家的居民的主体并没有或很少分享到发展主义带来的好处,核心国家的贫困阶层也没有或很少分享这种好处,但恰恰是占?蜃苋丝?5%的他们,在风景区没有度假别墅,没有定期出国度假的机票,甚至正在失去曾经赖以为生的土地、森林、草原以及河流,正在承受环境—生态破坏最主要的后果。 另外,不能不提到“残余论”。这种说法认为当前包括环境—生态破坏在内的一切社会问题都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只要彻底实现市场化、全球化,只要完全与欧美等发达社会的体制实现“接轨”,一切问题自会迎刃而解。持这种观点的人,看到了中国五十年代以来“人定胜天”、“赶英超美”等盲目经济行为和经济体制对环境—生态的忽视和破坏,但没有看到这些过程内含的“进步”、“增长”、“工业化”等基础性观念其实是与西方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同出一源;他们看到了在集权的计划体制内的浪费和腐败现象及其对环境—生态的重大破坏,但抹杀了这种“化公为私”正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官场表现,大规模的“化公为私”更常常是以联系资本集团的裙带关系为直接支持和必要条件。作为西方现代文明的产物,早期的社会主义理论侧重阶级斗争与社会关系,在环境—生态方面早就存在着知识盲点,而且正是这一点突出显示出它与西方的科学主义、理性主义、进步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意识形态的亲缘关系,这恰恰是值得我们反思与清理的。但这种反思与清理是以重建社会的公共性为道德前提和价值尺度的,与废弃社会公共性的“市场浪漫主义”或“市场原教旨主义”,与借口“效率”以反对或压抑“公正”的发展主义思潮,毫无共同之处。 在冷战结束以后,在发展主义最为风行的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区,是世界公认的环境—生态最为恶化的地区;在发展主义最受尊奉的九十年代,也是全球臭氧层破坏、酸雨增多、海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时代。这说明环境—生态问题并非仅仅是旧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之物,而是今后一个长时期内全人类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我们只有从世界体系的角度而不是以一国为分析单位,只有从历史长时段的角度而不是以一、两个年代为观察视域,才能较为清醒地认识环境—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才能较好地解除各种环境—生态困境,包括反思和纠正中国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践中出现过的破坏环境—生态的错误。 文学、文化工业、意识形态 发展主义观念能够如此迅速获得普及,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工业在九十年代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大众文化的繁荣和扩张。文化工业借助报纸、杂志、图书、电视、电影、广告、流行歌曲等等传媒,一方面生产与市场经济相应的一整套文化价值和是非标准,迅速地破坏、颠覆人们的传统道德和伦理,另一方面还将发展主义的一整套观念思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灌输到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 八十年代以来,体现发展主义观念的种种文化产品大量上市,已经成为近些年来文化生产的最显著的特征。其中“成功人士”不仅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神话。这与八十年代早期的“寻找自我”运动以及人性论思潮紧密相关,与八十年代晚期很多人对“中产阶级”的想象以及市场化进程紧密相关,当然西方、港台的商业文化的大举输入也是一种重要动力。根据一位评论家的分析,“成功人士”的典型形象一般是这样的:中年,多半为男性,微胖,受过良好教育,有美貌的妻子,调皮的儿子,驾名车,出入高级宾馆及高消费场所,拥有欧陆风情的住宅,打高尔夫球,去大剧院——而这样的形象,常常被很多人视为人生理想的目标,视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指南。问题在于,在这一类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真实原因总是被掩盖了,他们中不少人靠勾结、欺诈、叛卖、残酷以获取暴利的肮脏,他们中不少人忍受劳苦、孤寂、侮辱、盘剥而终于出人头地的辛酸,都化作了他们脸上空洞的微笑。在这一类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成功”的含义也大大地被扭曲了,人生价值的丰富性也被粗暴地单一化了,因为这些形象无一不在标榜高消费的富贵奢侈豪华,而从不具有任何道义、责任的指涉,与贫困关切、生态关切及一切人文价值关切毫无关系。他们是钱的化身,是消费的化身,是社会等级的化身。他们总是成为跨国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大众美学,因为一个等级森严和高消费的发展中国家,总是更容易出现对外国商品和外国资本的依赖,更容易强化世界体系的不平等关系。毫无疑问,他们通过遮蔽现实和误导公众,将严重危及健康的、人民的市场经济以及文明发育。 与“成功人士”符号相关的还有一系列时尚的潮流。时尚成了精神的上帝,成了国家权力之外最强大的社会控制力量。时尚使一切“旧”的东西贬值,而“新”的,亦即“现代”的,“世界”的,统统成为人们追捧和追求的对象。于是摇滚乐和流行歌无论好坏都是好的,民乐京剧无论好坏都是坏的;大哥大保密箱无论有用与否都是要有的,四合院自行车无论方便与否都是要丢的。这一系列潮流背后是跨国商品的倾销和商家高额利润的赚取,其单一化和强制化,更扼杀了人们精神的丰富性和个异性,一步步取消了人们在文化上应有的判断力。因此,当真正腐“旧”不堪的文化糟粕如“三陪女”、“拜财神”、麻将赌博乃至无知迷信被当作最“新”时尚的时候,被当作“现代”与“世界”文化流行色的时候,最为痛恨传统的众多新潮派人士倒却很少例外地津津乐道趋之若骛。他们在文化上貌似激进主义的先锋的态度,常常伴随着他们最为古典和老派的堕落。这是消费主义文化极为寻常的景观之一。 文学是文化生产中重要的一个领域。九十年代以来,文学创作不乏优秀的作品,但从整体上来说,面对社会深层矛盾的集中浮现和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很多作家似乎还缺乏必要的思想和艺术准备,甚至还可能在纷纭多变的世俗生活中迷失价值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创作倾向值得回顾和检讨。一种出现在某些描写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里:作者感受到了社会底层的生活压力,对老百姓的生活有较为生动的再现,却时常采取了为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秩序进行辩护的立场,比如总是将新富人士美化为新的救世主,其为所欲为、欺行霸市、宿妓、行贿受贿的行为也常常被谅解或者得到羡慕,而下层百姓则被要求对这些人逆来顺受。这种“强人救世”、“富人救世”的作品,向读者散布着绝望的情绪,指示着低头屈服的出路,自觉或不自觉地强化着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 另一种倾向出现在某些表现个人世界的作品当中:作者抛弃了传统的社会政治大叙事,转向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和个体价值的确立,在艺术形式上则常有现代主义的奇异和狂放。但这些作品中的相当部分时常滑向了人性论,用人性论的本质主义来抹煞“人”的历史性(人的主体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历史过程)。似乎人性即人欲,而人欲是自然的、原真的因而是神圣至尊的,完全掩盖了现实生活中所谓“人性”赖以形成的全部文化过程和全部社会关系,制造着一种绝缘独立和一成不变的人性神话,与发展主义的哲学逻辑是一脉相通。这些作品中的一部分往往还有浓厚的消费主义色彩,虽然有时云山雾罩扑朔迷离,但对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向往之态却不时跃然纸上。有些作品还表现出浓厚的极端自私主义色彩,不断渲染和扩散对他人和对社会的冷漠,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时流露字里行间。金钱是生活的意义。美女和美酒是感觉的源泉。趁社会分化刚刚开始赶快捞一把,成了这些作品对读者的隐性教导。这种写作当然是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学中的天然盟友,差不多是一种消费指南和社会钻营须知。因此这些作品虽然有时也会貌似“先锋”,但不可避免地相互雷同和自我重复,日益显出时尚快餐文化的通俗品格。 nbsp; 结语 一次新的思想创新正在世纪之交临近。保护环境—生态,在当前已成为重建社会公共性迫切的现实课题和重要的思想入口,也成为最有社会动员力的行动旗帜之一。但这个问题并非新世纪所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全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须有开放和多元的空间。考虑到环境—生态标准也可以成为国际贸易中打压对手的筹码,考虑到某些人崇拜自然而恶待父母的奇怪世相,考虑到某些绿色恐怖主义的施暴行迹……南山座谈的参加者们深知问题的复杂性,希望这一次座谈能通向今后更多角度和更多层面的思考和批评,通向更为成熟和健康的社会实践。 要做到这一点,超越八十年代以来的某些思想定势至关重要。人类/自然,市场/政府,社会/国家,现代/传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增长/贫困,发展/环境,等等二元对立的简单模式具有貌似强大的解释效能,正在成为各种媒体上的流行话语,正在妨碍人们对历史和现实作出真切而准确的诊断。如果我们真要面对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从这些日益沦为教条和迷信的思想定势中解放出来,从各种个人既得利益—地位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中国因特殊国情注定要在现代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承受环境—生态的超常压力,中国的知识界和批评界也因此有可能从这一视角开始思想和文化的创新。这可能正是一种幸运。 环境与生态论文: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保障这一观点,基于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农业发展实质性问题展开探讨,综合得出通过改进农业生态环境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规划,帮助快速实现农业全面经济发展建设目标,为管理计划落实创造有利环境。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经济;经济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保障 1.1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生态农业发展中提出资源循坏利用,对所要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其中的部分成分通过过滤提取等方法可以继续运用,最终经过处理的废弃物排放后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人工种植区域与自然环境之间能够更好的融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发展,这样的发展计划也具有可持续性,所投入的建设资金能够为农业发展区域创造更可观的经济收益。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中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过量的现象,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并且难以恢复,这一点在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中得到了解决,能够在污染问题发生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将影响降至最低。 1.2生态环境平衡是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前提 依靠牺牲环境来实现的经济发展计划,不具备生命力,这样的农业发展建设计划开展一段时间后,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缺乏资源支撑必然会停滞不前,所需要投入的建设资金也逐渐增大,最终影响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的建立,最大程度避免生态失衡现象出现。 2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与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基层中的宣传教育工作,只有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计划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工作观念是首先需要转变的,传统的农业管理体系中注重过程监管,缺乏关联体系的建立,不利于全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宣传工作模式,这样能够帮助建立起更适合基层工作任务发展的环境,基础农民运用环保技术开展农业种植生产后在经济收益上得到提升,才能真正认识到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自觉的投入到基础建设中去。 2.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 虽然现阶段的环境保护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但常常会出现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不利于生态农业经济计划的全面开展,针对这一问题,要加快完善监管制度,对所开展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监督[2]。 2.3增加资金投入,发挥生态区域示范带动作用 在所开展的工作计划中,通过示建设范区域,可以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其他农村生态区域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加大生态农业经济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确保各项建设发展计划开展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避免建设中的计划终止。经济发展计划需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符合环境特征才更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可以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域,并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种植区域内多生产技术做出指导,种植成果目标实现后,可以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推广运用,避免其他区域所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出现技术上的误差问题。 2.4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针对现阶段所存在的生态环境失衡问题加大治理力度,同时环境污染的预防措施也要在经济发展区域内落实。要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做出合理的控制,这样才能够深入基层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可供利用的资源。充足资金保障前提下,实现环保治理工作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更要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宣传落实,以免影响到基层工作任务的深入开展。通过预防与治理措施还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与物种的多样性,符合农业发展需求特征。 结束语 就目前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而言,亟待从宏观调控的战略高度全面改进农业生态环境,以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效益,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点,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白建英 单位:原平市畜禽繁育工作站 环境与生态论文: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联性 摘要:生态农业经济是指农业再生产中生态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及相互结合的统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已经摆脱了过去旧的发展模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努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已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离不开农业生态环境的支持,但在现实中,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却正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和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并提出了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农村生态环境;关系影响;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立国之本。农村不仅是农民进行生产、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人们食物的来源之地,是保证国家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我国居民提供了良好、可靠的食物来源保障。但与此同时,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农村生态环境却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人口增长、环境污染、森林破坏、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生态农业经济,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其主要是指合理利用经济学原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建设,将传统农业、现代科技和绿色发展理念有机结合,将农业向合理生态转化,农业回归自然,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兼顾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而生态农业经济就是以发展生态农业,使农村经济、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为基本原则,以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基本前提,以因地制宜、使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得到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为基本方向,在确保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过程和资源利用高效化,确保开发产品优质化、无公害化,促使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由生态经济的内涵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协调性,生态农业经济讲求的是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适宜性,生态农业经济是通过多种技术装备,使农业发展适应区域环境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当地发展实际情况,从而使区域各项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使农业经济发展能够扬长避短,优势尽显;持续性,生态农业经济重视的是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讲求的是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长期整体效益,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技术装备和发展策略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因此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持续性。 二、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研究 1.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生态环境的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耕地、水等资源,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中每一个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对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产生各种影响,如果耕地和水土资源等被破坏、被污染,必定会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同样,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因此,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村经济的基础和前提。2.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农业生态资源有限和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的前提下,短期内,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存在矛盾的,但从长期来看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条件,从而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又会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促使农村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因此两者是互为支持,互为促进的。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能使农村与农业长期健康发展。 三、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耕地资源紧张,耕地质量不断恶化。耕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护耕地也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当前却面临着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恶化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26亿公顷,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其中的13.3%属于坡耕地,耕地资源较为有限,并且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粗放的开发、过度地侵占滥用和各种污染问题,使得可用的高质量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仍然在不断地减少。 2.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外部污染和自身污染两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和城市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也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没有固定的垃圾倾倒区域和专门的垃圾处理措施,很多生活垃圾随意乱扔,生活废水不经处理就随意进行排放;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也通过各种流通渠道对农村水体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和各种形式的污染,这些都属于外部污染的范畴。而自身污染则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自身污染的情况也日益突出。自身污染一是滥用农药、化肥而造成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二是农业生产残留,如秸秆、畜禽类粪便处理不当而造成的污染。我国本身农业用水就非常紧张,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农村有5000万人口和3000万牲畜面临着饮水不足的威胁,受旱农田达到了3亿亩,而各种污染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 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措施 1.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人们生态环保意识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并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造成了农业资源的透支利用和破坏式的开发,使农业生产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虽然我国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治标不治本,建设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因此,必须设法从提高环保意识入手,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虽然我国近几年来陆续颁布了一些涉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整体而言,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十分健全,主要体现在监管制度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难以及时跟进,使得一些方面还存在着法律空白。因此,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才能从法律制度上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相关投入。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农村生态建设。兴修农业水利工程,促进水资源合理保护利用;加强垃圾回收处理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改造,以及相关的资金和技术装备投入,促进环保技术装备升级改造,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制约条件多。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各种有利条件共同发挥作用,牢固树立起“既要农业经济发展,又要农村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真正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张彩霞 冯俊霞 王尚 单位:河北省委党校邯郸站经济管理2013级在职研究生 环境与生态论文:绿色设计与生态环境关联解析 生态环境对设计的影响 “生态学”一词“Ecology”源于希腊文,由“Oikos”(意为“住所”、“住宅”“、环境”)和“logos”(意为“话”、“言语”)组成,合起来意思是“住所的研究”,所以这门学科原本就是侧重于环境的作用的。实际上,生态学起源于人口的研究,人也是生物之一,于是人类生态学的诞生是顺理成章的事。—般地说,设计的生态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围绕着设计主体并对其设计行为发生作用的那部分自然物,便是设计生态自然环境。设计生态社会环境情况较为复杂,它是指影响设计主体及其设计行为,并使之感受其力量而力求与之相结合的那部分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些交互作用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体现为纷繁复杂的多种形态,诸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家庭关系、文化关系等等。这种种关系也可以称为设计生态社会环境诸因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它们对设计发生着不同的作用。现代设计生态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建构的框架,现代设计的种种展示、表演、动作、嬗变,都在这个框架中实现和完成。这个设计生态环境框架有着许许多多变动的结合点,例如生态平衡、人类生存空间、人类关系网、医学与保健、战争与和平等等,它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现代设计。 自然环境与因地制宜 自然环境成了一些设计师的灵感之源,当代有建筑师在构想未来的理想建筑时,把目光转向了人类从那里诞生的大自然,提出了“生态建筑”或者称“仿生城市”的设想。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样式木构建筑的成型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些学者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在黄河中下游及迤南一带,当地盛产的木材,就成为构筑房屋的主要材料。这样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其他材料作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就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的全面认识,现在学术界还在探讨,自然环境对木构建筑形制的制约作用,是很有道理的。丰富的木材资源,宽阔平坦的中原地域,都是造成以宫室寺观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鲜明特征及重要自然环境因素,这些特征有形制高大、平面展列、装饰华丽和飞檐翘角等。绿色设计,生态先行。近年来,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在全球建筑行业逐渐普及。发达国家在规划城市与建筑的时候都是生态先行,提出战略性环境总评估。例如:日本的设计都是路让河,而不是河让路,不会为了修路而去改河道;哪些不宜盖楼的地方,就空出来种树或者建花园,海边的建筑一般都会留出出风口,让海风可以吹进城市,使城市不会太闷热,此外在海边还会建设富有自然的公共休闲场地。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设计一定要顺其自然,因地制宜,并且讲究美学,达到美与和谐统一。 社会环境中的设计 当下,社会环境随之变化,人们往往在设计的过程中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人工制品所包围着,被自己的同类的群体所包围着,沉浸、纠缠在种种社会关系之中,所以社会环境被人们更加直接地感觉到,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文化、风俗等往往是直接地对设计发生作用。设计生态社会,设计要从外部环境,主要是从社会环境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动力以及原料、技术和手段,例如物资、人力、知识、信息等,而这些东西并不是超时空的存在,而是在一定时代历史社会环境里的现实的存在。农业社会环境里生活的人没有可能设计航天飞机,偏远山区的人不会去设计信息密集型工业产品,电脑设计技术只会出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里,和平环境里的设计师们不可能以主体力量投入军用品的设计。人们总是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环境所限定的条件下从事文化活动,设计师也总是在有关设计的诸种社会环境因素所构成的限定条件下行动。设计师不能随心所欲,他对社会环境的某种偏离有时是可能的,但那正是在遵从社会环境的制约这一基础之上着手设计的。所以说设计师应当遵从社会环境发展规律,切实进行设计活动。 总结 从绿色设计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来看,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往往协同对设计发生作用。这在上面的分析中实际上已经可以看出。有些成功的设计正是认识到设计的力量和效应与环境的关系,自觉地与环境相联系而完成的。一个有典型价值的例子是全球性的“贝内通”(UnitedColorsofBenetton)广告设计。这些服装广告设计并不着眼于服饰展示,而是关注当代人类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环境污染,艾滋病,民主与和平,战争,自然灾害,种族平等与和睦,难民问题,等等。设计师从特殊的视角选择内容并给以特殊的摄影艺术处理,比如充塞画面的无数个大小、形状一致的十字架,不同肤色的三个小女孩快乐地向观众吐舌头……别出心裁的创意,统一的图式原则,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持久的思维穿透力,使这些关注全球热点的广告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从而达到促销贝内通品牌服装的目的。最后,环境一直都是对人类行为举止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力,环境也对现代设计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影响着,设计师们同时也受环境的渗透、唤醒、激发,会在自己的所有设计中自觉不自觉地打上生态环境的印记,而且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接或间接的表达生态问题,来传达自己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和理解。(本文作者:滕艾娟 单位:兰州工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环境与生态论文:畜牧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关联性 摘要:在市场经济迅捷发展的带动下,畜牧业产业模式正从散户化向规模化过渡。这种变化既带来经济的增长,也带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污染、病原污染等方面。本文通过剖析规模化畜牧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关联性影响,试图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规模化畜牧养殖背景下如何维护生态环境提供借鉴性意见。 关键词:规模化畜牧养殖;生态环境;关联性探析;改善措施 畜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第一产业的支柱。要想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就离不开畜牧养殖行业的进步。近年来在科技革新的引领下,畜牧行业中落后的分散养殖逐渐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就目前情况看,规模化畜牧养殖能够显著拉动经济增长,但弊端也在于其扩大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1]。 一、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关联影响 不可否认,规模化畜牧养殖给农户带来了利润,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畜牧业的稳健发展,但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一)规模化畜牧养殖地域的蔓延 在农村地区畜牧养殖接近饱和的前提下,规模化畜牧养殖在城镇区域实现了二次扩张。站在农户的角度而言,将规模化畜牧养殖地点圈定在城镇,有利于缩短畜牧产品或副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通过减少中间运输环节实现了物流成本的节流。反之畜牧养殖城镇化也将畜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地域转移:城镇实施畜牧养殖后,大片土地被占用,相对农作耕种的占地面积减少;由于缺乏对排污治理的认知,规模化畜牧养殖在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成倍于散养农户的畜牧排泄物、污水等废物无法实现回收转化。更有甚者将之就地排放,加重城镇环境的负担;家畜家禽的大规模养殖也会对空气产生影响,动物的聚集会排放大量氨气,且其排泄物经过发酵分解会产生其他有害气体。空气质量受到破坏,会对城镇居民及经营者的生活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二)规模化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废弃物陡增 畜牧养殖以散户形式存在时,由于所养殖的畜牧数量有限,因此动物产生的排泄物以及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均在可自行处理范围内。随着畜牧养殖的规模化,其过程所产生的废弃物陡增,不仅无法实现自行利用,且会影响养殖区域周边的土地;随意排放的废水也对地下河的水质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废弃物中富含氮磷钾等有机物质,在其接触水体后,会使地下水富营养化,经过自然汇集后,水体受到污染恶化,导致水中生物死亡,致使局部生态失衡。加之废水、废弃物中存在各种弧菌与致病菌,最终可能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工作造成威胁,从而危害人类健康[2]。 (三)规模化畜牧养殖利用肥料质量难以保障 在传统畜牧散养过程当中,其所利用的通常为农家有机肥。随着规模化畜牧养殖的推进,化学肥料取而代之。尽管化学肥料具有使用定量、操作方便且低廉高效等优点,但畜牧产出的粪便及尿液中含有化学成分。在没有良好污水循环设施的处理下,这些废物无法实现有效回收利用,化学元素的肆意传播也对我们生存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二、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影响原因剖析 (一)养殖模式及规模发生根本变化 传统畜牧养殖中,养殖规模小且多分散,因此对养殖动物产生的废弃物用以处理,但集中处理不仅成本较高,且容易处理不彻底,因而对环境造成破坏。 (二)化学原料的过度添加 为了保证养殖动物的快速繁殖、出栏,规模化养殖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化学制剂进行养殖操作,从成本上化学原料也远比有机肥便宜,但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却无法被利用。 (三)必要污染处理设备的缺乏 大部分农户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高收入上,忽略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应对规模化畜牧养殖的配套基础设施缺失。受限于资金及其他条件,多数规模化畜牧养殖农户没有添加污水处理设备,导致产生的废弃物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 三、应对策略 (一)树立生态循环观念,加强废弃物管理 我们在肯定规模化畜牧场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当正视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而其有否控制余地与畜牧场的管理者是分不开的。因此应当加强对管理者环保理念的树立及培养,引导他们加强对各种废弃物的回收与管理,鼓励农户寻找环境与生产中的平衡支点,优化畜牧产品的品质管理。 (二)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环境监测 环保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规模化畜牧业的管理,充分发挥市场调控作用,着力引导管理者及相关农户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主要可以表现在:对环境进行利弊要素分析,建立全面的激励机制,出现问题的进行整改,保持科学先进性的农户给予政策倾斜,从鼓励农户积极性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扶植研发力量,鼓励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污染处理设备的研发,优化现有污染处理资源,争取研制出易操作、价低廉的处理设备,能够使农户迅速接受并广泛应用。 (三)加强对废弃物的管理与利用 规模化畜牧管理的一大难点在于对其排泄物及废弃物的管理,工作流程繁琐且数量庞大。因此作为职能部门应当建立规范且完善的废物管理设施,通过控制排放或研制新的降解循环系统实现废物循环回收利用。可以与生物科技公司、化肥厂等相关企业进行协作的方式,寻找几者当中利益平衡点,通过发挥供应链的作用,最终实现基于保护环境的稳步发展。 作者:张丽梅 单位:祥云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环境与生态论文:管理控制系统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本研究同时研究了管理控制系统和管理团队的组合如何帮助组织成功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此同时,研究还分析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短期和长期绩效的影响。研究收集到了127个管理团队(42.33%)的数据,并使用偏最小二乘法来测试因果研究模型。研究发现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短期绩效有负面影响,而对长期绩效有积极影响。管理控制系统的广泛设计有助于组织和企业长期绩效的提升,并且管理团队多元化还能减轻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短期绩效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控制系统;管理团队;短期和 长期绩效新型的管理模式是许多企业和组织为提高效率和强化服务应遵循的标准,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为企业和组织提供巨大的财务及环境效益。企业和组织不仅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而且可以通过减少污染和资源的使用来改善国民的生活。环保举措的实施往往在短期内失会导致许多企业和组织的业绩不佳与浪费的资源。绩效收益与损失的共存可能会对执行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果产生使人迷惑不解的证据。本研究探索了公立医院管理团队多样性和管理控制系统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公立医院短期和长期绩效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企业和组织内部的协调和分散化以及激励不同层级之间工作关系的管理控制系统。管理会计研究试图确定促进战略实施的管理因素以便增强短期和长期绩效。Pondeville,Swaen和DeRongé(2013)认为广泛的管理信息有助于鼓励管理人员在战略问题上进行管理辩论和互动,并且认为这是成功采取战略政策的必要条件。Hambrick(2007)在战略管理研究认为高层管理团队的构成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实施。研究总体目标是同时分析管理控制系统和管理团队如何应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处理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相互矛盾的需求。 二、研究假设 管理团队是企业和组织实施战略、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多元化的管理团队可以更好地解决矛盾,因为管理人员可以从不同来源收集和处理更全面和更多元化的方案。在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多元化的管理团队能够更快作出反应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作出以下假设:H1:管理团队的多元化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业绩之间的关系,其对短期业绩的正面影响大于其对长期业绩的正面影响。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更加广泛的信息和更复杂的管理控制系统提供保障。更多的信息能够鼓励管理团队在战略问题上有更多的辩论和互动,并促进企业和组织实现长期目标。因此,我们作出以下假设:H2: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业绩之间的关系,其对长期业绩的正面影响大于其对短期业绩的正面影响。 三、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研究使用的数据包括调查数据和档案资料,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有关管理控制系统和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信息,并通过档案资料中获得的数据来体现绩效。研究对我国300个公立医院的管理团队成员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获得了687份有效回应。这使本研究收集到了127个管理团队(42.33%)的数据。2.变量设计管理团队的多元化按五个人口特征衡量,分别是年龄、任期、教育背景、经验和性别。其中年龄和任期的多元化通过变异系数来衡量。而对于教育背景和经验来说,调查问卷要求管理人员填写他们的学历及其实践经验年数。研究通过布劳异质性指数来衡量教育背景和经验的多元化。研究还通过布劳异质性指数来衡量团队中的性别多样性,该指数的分数越高表明管理团队中的性别多样性越大。管理控制系统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测量。问卷的问题包括四个方面:非金融类问题、未来导向、外部导向和长期导向。研究使用档案资料中的数据来衡量短期和长期绩效表现。研究采用了2013年至2016年间收集的六项非财务业绩指标数据来体现资源的使用效率。这六项指标是:入院率、手术室使用率、再入院率、住院时间、死亡率和等候时间。 四、研究分析 我们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来测试我们的假设。偏最小二乘法允许比基于协方差的模型更小的样本。表1为描述性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高级管理人员是男性,只有29.17%的管理人员是女性。表2为相关性分析,同时偏最小二乘法验证了变量的可靠性。表3显示了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短期业绩之间关系的正面影响大于其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长期业绩之间关系的正面影响。 五、研究结论 本文分析了管理团队异质性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短期和长期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团队异质性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不同。管理团队异质性有助于组织采取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实现短期绩效。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则鼓励组织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同时实现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医院和卫生机构应设计综合管理控制系统,以保证其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成功。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不同特点的管理团队能够更好地应对采用新战略与短期业绩下滑之间的矛盾,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有助于长期和短期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多元化的管理团队和管理控制体系的广泛设计有助于提高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因此,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和组织应该努力确保管理控制系统向,多元化的管理团队提供广泛的信息。 作者:王晨曦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环境与生态论文:水库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措施 摘要: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促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水库的运行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保护。本文对水库运行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库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水资源 在人类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水库对水资源有着积极的保护作用,对于自然水资源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对当地生态环境也有积极的改进作用。所以针对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有重要意义。 1水库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缺乏科学性 人类的生产方式不同程度影响着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影响的途径和类型日益增加,所以在进行水库管理时,应积极对相关的管理进行更新,针对外界发展的趋势以及生产方式,对现有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所产生的问题较为普遍,如污染物,其对水资源的破坏度非常大,因此污染物的处理是水库管理工作的重点,水库管理必须制定严谨并且切实可行的污染物处理办法,确保将污染程度降到最低,进而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较好的保障。 1.2没有充分把握工作重点 水库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在各管理环节中,相关工作人员都应加强对其监督和管理,尤其是水库的重点环节,更应强化管理力度。但是在现阶段,水库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单一化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库管理对生态资源保护作用的发挥。管理过程中没有充分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点位置,导致在开展相关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贯彻落实不到位,对生态环境仍有不利的影响,无法实现管理与保护工作同步[1]。 2水库运行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在制定水库管理工作的相关重点时,应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充分融合,确保管理工作与保护工作同发展。水库管理工作的重点为水质监测、涵养林的建设以及生态平衡的维护。水质监测主要是通过生物监控和理化监控两方面进行,有助于确保水质的无污染。生物监控主要是对水资源中的浮游生物以及植物进行科学的观察和分析,是水质监测工作的关键,确保水资源中的浮游生物以及植物对生态环境无害。水资源的涵养林对维护水库水资源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确保水库管理工作主体、水资源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应加强对水库涵养林的建设。水库建设过程中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后期水库管理中应加强对水库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减少土壤的裸露,扩大绿色覆盖面。对水库周边的湿地应加强监管力度,保护野生动物及植物。贯彻落实节水工作方针,采用先进的科学设备或节水技术优化水库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对渔业应积极转变传统的养鱼观念,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以此作为管理和发展的目标,促进水库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周边区域环境的改善,推动水库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共同发展和进步[2]。 3加强对污染物的处理力度 水库管理工作人员应深入污染源头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并做好相关的记录,为之后针对性地制定相关解决对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加强对水库周边的管理力度,禁止周边居民或者企业在水库周边随意倾倒生活垃圾或工业废水、工业垃圾等;在水库周边禁止采取极端手段对渔业资源进行破坏;在水库中禁止有水面经营活动或者娱乐经营行为出现;在水库的集雨范围内,禁止发展规模养殖,要取缔有污染的企业。此外,还应对其他情况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水库无污染。总之,水库和生态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为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水库的长远发展,必须深入分析水库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制定针对性地措施,保护好周边生态环境,进而推动水库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韩平年 单位:民乐县童子坝河管理处 环境与生态论文: 草原畜牧与生态环境保护探讨 摘要:草原的环境自然优美,是一个令人心向神往的地方。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出现了草原退化和生态环境失衡的情况,虽然人类社会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对草原的过渡破坏和环境的破坏,如果不将这种情况进行调节和改善,那么人类将面临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报复,最终只能自食其果。因此现阶段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加强对其的保护尤为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针对草原畜牧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展开研究,希望对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大帮助。 关键词:草原;畜牧;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对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这项工作却始终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将环境作为代价。但是为了解决这种,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草原环境对我们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通过采用更为有效的策略对问题进行合理解决,最终更好的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1]。因此,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就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1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草原作为一种环境的天然屏障和保护伞,它的存在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草原的存在还将有效预防或减少自然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因此处于这种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下,怎样更好的将草原建设工作进行开展,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探索工作。只有将草原生态环境进行良好保护,才能更好的对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从而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由于草原中的植被根系相对发达,因此其对土壤有着极强的稳固作用。在草原中,茂盛的叶子能将风雨对土壤的侵蚀进行阻挡。而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由于频繁活动,因此土壤会由于其运动而变得疏松,对于雨水的吸收效果良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地表中水分的流失,更好的保持水土平衡[2]。但是如果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过程中,这种有序的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就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威胁,最终将产生草原退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对人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2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对策 2.1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提升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知环节,同时也对行动有着明显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想将草原生态环境工作进行有效开展,首先需要对宣传工作进行加强,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充分了解这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加强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宣传,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这项工作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以此更好的激发群众投入这项工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相关措施的应用,从而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健全和提升。 2.2进一步加强对草原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投入 在对草原建设的投入进行加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前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到因地制宜,采用分类指导的方式,对出现退化的草场进行改良和治理,对人工草场进行大力兴建,通过这种方式对生产条件和环境进行改进和完善。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将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更改,通过科学的生产方式,加强对放牧方式的更新和完善[3]。牲畜的饲养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规定或是地区规定,适当的运用增草或是减畜的方式,尽可能实现草原和牲畜共同发展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这项工作要想得到完善和发展也不是在一夜之间能实现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起重视,充分做到自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尽可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上文的研究,对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能做到更合理的解决,最终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帮助。 作者:呼格吉勒图 单位: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农牧业综合执法大队 环境与生态论文:环境监测技术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水平持续上升。但与此同时我国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和水质恶化等问题。有效应用环境监测技术来促进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论文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工业化建设,化工产业不断扩大建设规模造成了环境的大片污染。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实际问题,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从而有效的对环境进行保护,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通过环境监测能够有效掌握环境信息并对排污情况进行监督,对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因此,必须做好环境监测并严加重视。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极其严重,并开始散入到农村,对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因此,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 2立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 所谓环境监测技术即是应用地理、物理、生物及化学信息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环境中的生物、化学以及物理污染等因素进行连续或间断的获取,监测或测定出现场生态因子,然后给予合理客观的环境质量评价。现如今我国应用的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光谱技术 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光谱分析技术地位重大。常见的光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即:紫外-可见吸收谱法、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以及荧光光谱法等[1]。光谱分析技术主要原理是通过对物质特有的特征光谱进行应用,从而完成定性和定量的测定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达近百种水中污染物的光谱检测技术规范和标准,例如,可以用邻菲罗啉分光广度法来对铁离子进行测定,用紫外分光法来测定硝酸盐氮,用甲醛肟分光光度来对锰进行测定。 2.2色谱技术 色谱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即:毛细管电泳技术、气相色谱分离技术以及液相色谱分离技术[2]。在对水环境进行检测时,针对有机物的分离监测常应用气相色谱,例如,监测和分离水中多环芳烃类。我国环保部门也形成了针对环境空气中的醛酮类化合物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的相关标准。2.33S技术这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的合称,即GPS、GIS、RS。目前,我国已经将3S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当中。因为物体会存在电磁波的辐射与反射,将该特点与遥感技术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在远距离下探测出物体电磁波的辐射和反射,从而监测和分析出电磁波信息的的变化,继而掌握住该物体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将这些信息充分整理和反馈。在环境监测中应用遥感技术则能保证生态监测的效率并降低人力消耗。 3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1)我国还没有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中。我国虽然在2000年就已经应用了具有自主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但和国外相比,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还存在起步较晚的特点。不仅监测仪器不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而且监测仪器的种类也相对较少。所应用的监测仪器缺乏一定的技术含量,大多是属于中低档产品,而且不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经常会发生故障。这就造成了我国生产的监测仪器在采样过程形成的结果没有准确性,而且时效性还较为低下,难以对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进行有效且客观的反映。2)我国还没有专业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投入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要想保证对环境有效监测,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先进的高质量的监测仪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水平较高且素质较高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如此方能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时效性以及准确性。但是,如今我国针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存在较大的缺口,也没有较为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造成了我国环境监测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励,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无法全身心投入到高质量工作中,也不能自觉的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技能素质。所以,要想保证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就必须保证环境监测整体团队的高素质。3)我国还没有高程度的网络化的生态监测技术应用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网络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反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生态监测网络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还能实现国家全覆盖,从而对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监测。我国生态监测技术网络化的发展还相对落后,要想提高生态监测技术的网络化进程,不仅需要监测仪器功能能够高度自动化,而且监测仪器必须要具有在线化的功能,从而保证数据能够具有极高的时效性和精确性[3]。2015年我国环保部门提出了有关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方案,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化建设放在了应有的高度。 4提升环境监测技术,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措施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持续发展,和过去相比,今后的环境监测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效率,还能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对人力成本的投入,保证监测结果的精确度。1)要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转变过去的环境监测技术架构框架,破除过去环境监测技术的不利观念。2)国家也要加大对相关部门的软件和硬件的投入,加强对高档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发力度,要想提升监测技术,就必须重视其监测仪器这一重要载体,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监测仪器和国际接轨。3)要在日常工作中对环境监测人员的理论技术和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监测团队,从而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在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4)要完善环境监测技术的预警系统功能,它在改善污染情况和污染治理中意义极大。5)将智能化的先进技术应用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形成具有自动化、网络化和现代化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环境监测质量,还能应用电子化信息管理,能够适时监控地域环境。建立环境监测网络非常重要,一个健全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必须要将涵盖环境所有要素的监测管理网络、监测业务网络以及监测信息网络包容进来。6)要形成规范的监测制度和标准,从而为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指导。7)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应该具有完整性,需要将技术规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环境监测基础理论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以及质量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促进整体体系的完善和发展[4]。8)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过程中,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例如,计算机智能技术以及网络自动化技术。 5结语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过去的环境监测只能应用于工业污染源,现在监测范围越来越大,可以应用于对生态和生物的变化监测。不仅如此,因为生态监测能够对所有干扰的综合信息进行反馈,这就有利于人们科学预测某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形成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协调统一好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 作者:张希成 单位:锦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环境与生态论文: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摘要: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道路,是对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和模式的彻底扬弃。既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走高消耗、高排放、城乡分割、缺乏特色的传统城镇化建设老路,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各地实际、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然强调以人为本、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发展。那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就必然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分析 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作用。首先,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发展会对城镇及其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其次,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推动着整个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两者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交互胁迫关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生态环境的优劣,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势必会阻碍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1.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 城镇化的急速发展会冲击生态环境的平衡。首先城镇化发展的最显著特征即城镇人口数量加大。生态环境的破坏究其根本即人为的破坏,人口密度增加,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也就会跟着增加。随着大量的人群涌入城镇,城镇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势必发生改变,人们向环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生态环境的健壮性越来越脆弱。这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经济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以及城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的胁迫。首先,企业的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城镇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生产所需的资源也越来越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其次,城镇化发展的另一重要指标就是城镇交通系统的扩张,汽车越来越多,造成了大量的尾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1.2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 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表现为以下及格方面:第一,人们居住环境舒适度降低,不再有人愿意进入城镇生活,阻碍城镇化进程;第二,招商引资困难,不再有商家愿意进入城镇带动经济发展,另外本地企业也会外流;第三,当恶化的生态环境由量变转为质变时往往会发生诸多灾害性事件;最后,为了改善已有的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新投入的这些资源反过来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2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特征 我国城镇化进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城镇化形态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辩证的,城镇化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城镇绿地不足 从地理范围来讲,城镇的占地面积是固定的,而生活在城镇中的人口数量却不断增加,这就造成了每个人平均土地占有面几率的降低,如何提高占有率是城镇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来看,只能牺牲绿地面积,将绿地面积变为建筑面积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员需求。另外地方政府为了单纯追求GDP,对开发商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开发商为了私利肆意开发土地盖楼,于是城镇的绿地越来越小,钢筋水泥越来越多。绿地的减少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破坏了CO2与O2的平衡,更多的有害有毒气体无法被植被吸附过滤,细菌和粉尘越来越多,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居住舒适度越来越差等等。2.2城镇空气污染我国自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天气。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根本成因是人为排放的污染物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积聚造成的。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这些废气中所包含的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粒径小于或等于2.5nm的颗粒物,简称为PM2.5)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有研究表明,人体长期暴漏在雾霾天气中会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癌症、生殖与神经系统的疾病,严重时甚至能够导致死亡。而更可悲的是近些年雾霾天气不但没有减少,更有增加的趋势。 2.3城镇供水紧张 城镇供水紧张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是在于认为的破坏。城镇化脚步的加快的核心因素是劳动生产力的增加,城镇中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们用水量也随之增加,生活污水也越来越多。大部分城镇用水水源都来源于地下。长期大量的给水给地下水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地下水位也一再下降,以前距地面4-5米就可以出水的地方现在要挖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才能出水。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GDP的目标,对污水处理这一问题向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将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或地下水域当中,给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4噪声污染增加 噪声污染往往得不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然而聚环保部门统计,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人们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这些噪声包括交通噪声、机械噪声、建筑噪声、生活噪声等等。噪声对身体的危害虽然在短时期内看不出来,但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会产生多种疾病,例如神经衰弱、消化系统紊乱、记忆力减退、失眠、心跳加快、心律不齐、食欲不振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受到噪声的侵害,往往使人们感到烦躁不安,对工作和事件难以集中精力。有研究显示,人口密度越大的住宅小区人们患高血压疾病的人员也越多;立交桥越多的地区心脏搭桥病人的比例也越高。这些都印证了噪声污染对人体是有伤害的。 作者:赵永志 单位:齐齐哈尔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环境与生态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而分析了建成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后根据问题提出了避免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生态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问题;措施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化,社会大众对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的深化,因此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水利水电工程而言,有必要在整体施工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上制定合理的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造成较大的环境问题。 1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 首先,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会破坏原始水文地质,由于挖方、填方作业,造成其沿线的地质地貌被破坏,同时还对山体的整体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发生;其次,会造成施工当地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利水电工程多在一些山区,然而这些地区其生态环境都是十分脆弱的,在开工过程中会对沿线的水源造成一定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最后还会造成施工当地的景观以及生态被破坏,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过程中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施工现场清理,同时还需要建设弃土场以及取土场,而这些都会导致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被破坏[1]。 2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2.1对水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之后会使一些陆地成为水域,潜水变为深水,流水变为静水。这些变化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建筑完成之后水域内的污染物其流动扩散能力相对流水要差很多,这就会造成水域水体的自净能力消弱,严重时还会致使水域内生物由于缺氧而死。 2.2对陆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之后还会导致施工地陆生环境出现较大的变化,对于下流而言其淤泥减少就会致使其肥力降低;对于中上流而言,土壤长期被浸透会出现严重的浅育化和沼泽化,土壤环境的改变会使陆生植物生长受到影响。库区蓄水会导致土地资源被淹没,进而使陆生植物被破坏,这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了影响。施工人员在施工地的居住也会产生一些生活污染物,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3避免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生态问题的措施 3.1增强生态保护观念 首先,需要水利水电企业在其营运中树立起一个正确的生态观念,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对施工当地的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无论是施工前的前期规划设计,还是在施工过程的施工调度,以及后期的维修处理,都需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经济效益考虑,整体强化企业的环保观念。还需要加大国家环境法在企业内的宣传力度,进而引起整个行业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3.2建构一个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需要在企业内部逐渐构建出一个生态补偿制度,依据“谁开发,谁补偿”的机制,在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并且将其上升至法律层面,进而构建出一个强制性、稳定性的环境补偿机制。对于环保部门而言,在工程施工前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的环境测评。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坝建设对于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故此政府主观部门也需要引导水利水电企业在施工之中,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区,避免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生物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 3.3重视在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施工单位对施工当地的环境情况进行综合化的了解,并以工程的周期为基础进行实时环境的检测,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要及时给以处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对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要及时处理,施工完成之后还要进行绿化工作和原始景观的恢复工作,最大程度的避免施工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2]。 3.4采用施工综合化的运行方案 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对日常工作进行合理的管理,能够综合性的对社会、经济以及环保方面进行统筹考虑,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施工中需要重视工程的生活用水,同时还要兼顾到施工下流用水情况。工程日常管理需要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具体要求,在各项内容上的实现综合化协调,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计划,从而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正常运行。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对施工当地会造成原始水文地质被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景观和生态被破坏,在施工建设完成之后会在生态方面对陆生和水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根据问题和特点加强生态保护观念、建构一个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重视在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以及采用施工综合化的运行方案是切实有效避免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应在施工中充分、合理的使用。 作者:王新华 单位: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黄灌区水利管理处 环境与生态论文:森林病虫害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探讨 【摘要】森林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森林作为“地球之肺”不仅能够净化空气,同时还能涵养水源从而实现径流的调节,并且对于水土流失以及防风固沙也有着重要作用。然而,森林病虫害对森林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本文笔者就将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 前言 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它是以乔木为主体辅之其他的动植物、微生物与土壤所形成的生态群落,通过生态系统中各个元素的相互制约,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我国虽然地大物博,拥有庞大的森林资源,但是从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来看,却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保护森林资源,呵护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是当前我国社会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森林和生态环境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保护森林资源,不仅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稳固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帮助。一个良好的森林和生态环境,能够更好的帮助我国进行社会经济建设,并且完善我国的社会经济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帮助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一)平衡生态系统,促进林业旅游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也有了巨大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国民对于自身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旅游,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让人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去感受不同文明及自然景观所带来的愉悦,同时也能够开阔人的眼界,让他们认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与奇人异事,从而增长见识。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目前国民在旅游上的选择也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的人们更加喜欢原滋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在旅游的时候,更倾向于挑选拥有原生态自然生态资源的地方。这样一来,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就能够开发更多的林业旅游路线,从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林业旅游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就是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必定会出现因为游客对当地生态环境不足,而导致有意或无意的生态环境破坏。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分进行配合,积极向游客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这样才能做到不仅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做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从而保障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促进林副产品的开发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除了可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外,还能够促进更多林副产品的开发。比如说,在柳州市柳江县,就根据当地气候以及环境的特点,对现有的森林资源进行开发,从而形成部分以果园、油茶等为主体的林业景区。这样一来,游客不仅能够在景区中感受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当地的特色,在离开时还可以购买当地的特产。这样一来,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森林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三点:调节径流、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并保持水土。(一)调节径流的作用森林之所以能调节径流,主要是因为森林能够涵养水源,因此可以说森林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水库”。众所周知,水在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都有着重要意义。人类社会的起源,就是依水而生。而树木不仅有着蓄水的作用,同时在阳光的作用下将水蒸发,使水重新回到大气当中。有数据显示,一公顷的森林一年就能够蒸发约8000吨水。(二)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另一个作用就是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之所以能发挥这样的功效,是因为树木拥有庞大的根系以及繁茂的树冠。通过树身和树冠,可以降低风速,而庞大根系则可以帮助树木抵挡大风。而当降雨时,因为树木根系的蓄水功能,使水以地下水的形式流出,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三)净化空气的作用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就是因为森林具有极强的净化空气作用。从树木的特性来看,每一棵树都是天然的二氧化碳吸收器和氧气生成器。通过光合作用,150公顷的阔叶林在一天之内就可以产生100吨的氧气。除了吸收二氧化碳以外,森林还能够吸收氯气、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并且将这些气体进行净化,从而形成氧气。这对于当前的温室效益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三、森林病虫害的危害 (一)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在任何一座森林当中,都无法避免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而一旦发生病虫害,就会对森林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会对森林中树木的生长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不同的病虫害对森林中的树木也会造成不同的伤害。除此之外,由于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生态体系,每一棵树木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当森林中发生病虫害时,通常会对整个森林树木的生长产生危险,从治理上来说具有极大的难度。(二)影响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效益当森林中出现病虫害之后,除了会对树木的生长产生威胁,同时也会危害到当地整个生态环境以及林业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病虫害的出现会对树木的形态造成破坏,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同时也会影响到生态景观的观赏性。这样一来,除了会损害树木本身的经济价值以外,也会对当地的林业旅游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一)引进先进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要想有效的防治森林病虫害,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引进先进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而要如何开展该项工作,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积极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防治技术对病虫害去进行整治,比如说新型生态防治技术相比起传统的农药化学防治技术对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就更为有效,并且,采用生态防治技术不用担心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也不用担心会改变当地土壤的结构和性质;第二,在引进先进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同时,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机构一定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意义的宣传工作,并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防治知识和新技术培训,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第三,在基于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机构一定要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条例,这样才能保障防治工作更加有序的开展;最后,在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之前,一定要根据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形成一个科学的、完善的防治方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二)加强工作人员对于森林病虫害的认识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工作人员对于森林病虫害的认识。要让他们意识到森林对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当中。(三)定期开展森林病虫害检查工作定期开展森林病虫害检查工作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来说也有着重要作用。定期检查工作的开展能够让工作人员及时的发现森林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将病虫害的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并且使森林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对于森林植物的来源一定要进行细致的检查,防止移植的花草树木上存在病虫害隐患。(四)改善森林生态结构在以往技术和时代的限制之下,传统的人造森林都具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结构十分的单一,食物链也非常简单。而简单的结构和食物链会造成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十分弱。因此,为了提高人造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改善传统人造森林的生态结构,采用混交林的方式,能够更好的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从而令森林可以更好的生长。(五)电子工程的应用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工程技术也被应用到当前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工程技术的结合运用,能够实现对病虫害源头的监控,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病虫害预警机制。当森林中出现病虫害的苗头时,预警机制能够第一时间通知相关工作人员,从而使有关部门和机构能够及时的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是对生态环境同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必须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强工作人员对森林的保护意识,定期开展森林病虫害检查工作,改变传统人造森林的生态结构,通过计算机以及电子工程技术的结合建立一套预警机制,这样一来才能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更有效的进行。 作者:韦柳姣 单位:柳州市柳江县林业局 环境与生态论文: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发展 摘要: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电资源的开发水平还是相对较低,尤其是水能资源的开发目前仅仅能达到百分之十几,而有的发达国家甚至都达到了90%以上,这样巨大的差距预示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要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的建设进程,然而如何妥善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以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细致的探讨与分析,并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1前言 我国目前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有效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满足防洪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仍然需要加快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由此可见,关于水利工程,搞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及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水利工程建设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状况通常是受大气环流所控制的,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旦完成,原本的陆地为水体所代替,局部的空气湿润化,也就是说局部气候会发生某种变化,尤其是在降雨和气温等方面。 2.1.1对降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降雨的影响通常表现为降雨量的增加和降雨地区分布的改变以及降水时间的改变。首先,降雨量会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形成大面积的蓄水,通过阳光的辐射,蒸发量大大增加,最终导致了降雨量的增加。其次,降雨地区分布的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由于大规模蓄水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低温效应,导致降雨的分布区域有所改变。通常表现为库区和库区相邻地区的降雨量下降,而一定距离外的外围区的降雨增加。最后,降雨时间有所改变。在炎热的夏季,水面的温度往往会低于实际的气温,大气的对流相对减弱,降雨量也会因此减少;而冬季,水面相对较暖,大气的对流作用增强,降雨量也会因此而有所增加。 2.1.2水利工程建设对气温的影响。水利工程落成后,库区的下垫面将受到影响。原先的陆地变成水域,这一定程度上,将导致空气间能量交换方式的变化,并最终引起气温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气温的小幅度升高。 2.2水利工程建设对水文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整个水道将受影响。尤其下游河道的受影响程度最大,直接影响到周边环境的变化。以水库的建设为例,水库落成后,在存储汛期水源的同时,也截流非汛期的基流,很大程度上将导致下游水位下降,甚至导致断流,最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而一旦河流枯竭,必然会影响下流生态恶化,导致水质恶化。 2.3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导致原本流动的和流水发生变化,如因水库水温的升高,引发水质相对较差,尤其是水库的沟汊中容易发生水污染,如水华现象;另外,水库一旦蓄水,睡眠扩大,蒸发量大幅度增加,水汽、水雾增多。但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不好的。 2.4水利工程建设对地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增加地震、塌岸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2.4.1水利工程建设与地震。大型水库具有极强的蓄水能力,这种蓄水会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渗入断层以后,增加断层之间的润滑程度,而岩层空隙的水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大大增加地震发生的几率。 2.4.2库岸易引发滑塌。随水库蓄水能力的提升,蓄水水位的升高,水库岸边土体的抗剪强度将降低。久之,将导致塌方、滑坡等问题。 2.4.3水库渗漏。随水库的渗漏,可导致周边水文条件改变。而一旦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一旦渗漏将直接污染周边水体。 2.5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5.1土壤浸没。浸没区的土壤通透性相对较差,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降低,肥力下降,最终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2.5.2土壤沼泽化。水利工程导致水位上升,地下水位随之上升。久之,土壤易形成沼泽化。此外,土壤过度湿润,将加速植物根系衰败速度,导致呼吸困难。 2.5.3土壤盐碱化。由库岸渗漏补给地下水经毛细管作用升至地表,在强烈蒸发作用下使水中盐分浓集于地表,形成盐碱化。土壤溶液渗透压过高,可引起植物生理干旱。 3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影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对能源的开发要从长远考虑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要仅仅考虑眼前利益,而是严格按照大水利发展的基本原则制定规划,尤其要改变技术经济最优化的工程目标,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3.2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尤其在不适宜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真正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出发,对那些可能对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产生某种程度的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科学的评估与严格的审查。 3.3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开发目标 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参照流域梯级开发模式,地域水力资源的规划开发往往追求100%。但是,考虑到移民工作的复杂性,以及补充费用的越来越高。在综合考虑保护耕地资源,稳定社会的角度考虑,规划设计期间应注意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开发目标。比如:针对移民少,耕地少,生态问题少的流域,可100%开发。而移民多,耕地大,生态问题严重的流域,可考虑着重重点河段开发。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效益,真正实现三者的统筹规划。 作者:曹斌 单位:泾源县水务局水利服务中心
经济与环境论文:会计与经济环境的关系研究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化,公众利益与会计业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人们对公开、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有着更加强烈的需求。然而,在我国资本市场接连出现的会计造假以及美国安然、世通等著名大公司因财务造假而被迫申请破产等事件中,一些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涉嫌参与。这些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会计信息信任危机,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为此,本文仅就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影响较大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关键词】会计 市场经济 会计信息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环境要素作用于会计的程度与方式取决于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但经济环境因素有着基本的影响,虽不直接,但会通过宏观环境发生作用,同时,通过科技、法律、历史文化等也可以找到经济根源。各类基础的或上层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经济环境因素相互交织,不断对会计确认与计量提出新的要求。 会计是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产物,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会计发展水平。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产权结构单一,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会计只能发挥着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基本职能,提供的会计信息大多只为经营者部门和企业内部所利用,会计信息没有走上市场,“失真”的动因基本不存在。 我们知道,经济环境的快速变迁引发了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两大难题:通货膨胀会计和衍生金融会计。解决这两个难题首先需要突破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包括确认与计量原则的松动和单个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1.当币值稳定时,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下,会计核算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如果物价波动幅度较大,尤其是在恶性通货膨胀时期,按历史成本原则计量期末资产以及本期取得的净收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难以处于变动的市场和经营环境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以什么为计量依据对外报告其资产、负债等价值数据,以什么为依据确定因物价变动对净收益的影响,从而正确确认本期的实际净收益,就成了会计理论和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2.我国加入wto以来,衍生金融工具以其“以小搏大”之势,不断涌现与经济各个领域,它在为使用者规避各类价格变动风险的同时,陆续暴露出其本身的高风险特征。由于传统会计坚持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原则,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被排除在外,其风险信息无法得到适当反映和充分披露。故而,提出了确认的标准: (1)当且仅当一个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条款的一方时,企业应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欠债; (2)当且仅当对构成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一部分的合同权利失去控制时,企业应终止确认该项金融资产或该项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如果企业行使了合同中规定的获利权利、这些权利逾期或企业放弃了这些权利,则表明企业对这些权利失去了控制; (3)当且仅当金融负债或金融负债的一部分消除时(也就是说,合同中规定的义务解除、取消或逾期),企业才能从资产负债表上将其剔除。 从会计信息的供给方来看,经理层和大股东作为公司管理者控制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他们是不同层次的信息提供者但并不是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当会计信息因为监督契约的履行而获得协调利益分配功能时,他们会尽可能地对其进行修正,以不公平地占有契约他方的利益,从而引发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例如,经理层的分红可以通过粉饰利润提高,大股东可利用会计操纵获得额外的融资或侵占公司资源等。 上市公司产权结构一方面推动了会计信息市场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却又为“失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随着公司产权结构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是因股权高度集中而产生了单一控股股东,他垄断了董事会,更加倾向于侵占中小股东权益;二是因股东极度分散使股东控制弱化,经理层通过影响董事提名反过来控制了董事会,“内部人(指经理层)控制”更易造成股东权益受损。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不仅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产物,它也要依赖一个具有支持作用的基础机制来运作,以保证准则能够被严格运用和理解。”我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将经历一个较长过程,我们应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的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自身经济效益,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制度上完善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聘任独立董事,实行独立董事制度,依法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公司决策程序,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实现公司和股东权益最大化,同时要积极稳妥地开展国有股减持工作,改变“一股独大”的状况;改革上市公司审计聘任制度,对会计师事务所负责的管理咨询和审计业务实行适当的分离,以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的公正性。总之,只要通过上述努力,就能够从根本上为会计制度和准则的正确执行创造必要的经济条件和环境。 随着我国会计环境及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日臻完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治理。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对会计的理性认识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的会计项目的设定和核算,更应该把影响会计的经济环境因素考虑再内。经济环境在一个大的环境中为会计审核提出了新的指标,是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通过深入地分析,我们更能明确理论发展中的经济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促使我们在今后的会计学习和研究中能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经济与环境论文:民族旅游经济与其发展环境的关系研究 摘要:石林县不仅是一个少数民族(彝族)聚居县,同时也是一个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县,它的民族旅游经济的发展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关系的情况下,才能合理利用周围的发展环境来加快石林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当地一定的旅游吸引物,特别是中国的旅游业目前还处于大众旅游观光期,这些旅游吸引物绝大多数是一些物质的不可移动的资源。 关键词:民族旅游;经济;发展环境 引言 石林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林县),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昆明市东南部,属昆明市所辖的远郊县。县城东部和南部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弥勒县接壤,北部与曲靖市陆良县相邻,西部和西北部与昆明市宜良县毗连。2006年底,全县辖7镇1乡,总面积1 725平方千米。县城鹿阜镇距昆明78公里。全县年末人口236 90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2 178,占总人口的34.69%;彝族人口80 107,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48%[1]。 石林县原名路南县,1989年县人民政府明确该县的性质为:(1)彝族自治县;(2)农业县;(3)旅游县[2],这个排列说明了当时路南县发展重点的次序。但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天地杰作——石林风景区以及多姿多采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掘,石林县又成了一个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大县。从1978年4月1日石林风景区对中外游客实行售票游览开始,石林县的旅游经济就以飞快的速度在发展,到2007年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突破300万人次大关(其中,石林景区接待游客高达26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3亿元,综合旅游收入达到10亿元[3]。它的旅游经济能发展的如此迅速,与它独特的发展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特有的旅游资源条件 石林县地处低纬高原,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6℃,森林覆盖率42.2%,空气清新,水质清纯。同时它还拥有独特地理环境孕育出来的世界典型喀斯地貌的国家级石林风景名胜区,它包托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大叠水、长湖、月湖、奇风洞、仙女湖等八大景区,总面积达352.78平方公里,这些景区集天下喀斯特地貌之大全[4]。前往游览的游客不仅可以在融雄、奇、险、秀、幽、奥、旷为一体的地质地貌奇观中游览,还可以游玩在四季如春、清新自然的气候环境中,增加了游客的享受度和满意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为景区餐饮住宿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连接着周围地区 石林县东部和南部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弥勒县接壤,北部与曲靖市陆良县相邻,西部和西北部与昆明市宜良县毗连,从而成为红河、文山、曲靖三地州市18县进入昆明的门户,地区之间的国道、高速公路、旅游专线非常发达,所以石林县成为一个区域性的交通枢纽,这为石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不过它的区位条件在有些时候成了限制其旅游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一个障碍,石林县的旅游发展主要集中在石林风景名胜区,但风景区距昆明78公里,距石林县城9公里,拥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石林到昆明的旅游直通车隔半个小时一趟、客运班车隔15分钟一趟、每天连接石林和昆明的火车达12个车次。 二、与经济环境的关系 石林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当地经济环境的改善也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04年,石林县的旅游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在高达35%左右。同时地方财政再出资建设一系列的硬件设施、美化旅游区周围的环境、在广告媒体上宣传造势等,它们之间将会达到一个双赢的效应。 1.良好的经济环境将直接为旅游业各项设施的建设添砖加瓦 只有整个地区的经济环境得到改善,地区的财政收入有了增加,才有能力为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注入资金。例如,为了促进少数民族聚集的维则乡阿着底村旅游业的发展,2005年市民委帮助解决农产旧房屋改造、修建农业观光休闲园的游路、改造村容村貌等,共补助56 000元,这些资金的投入,将有力地促进阿着底村农家乐的建设步伐,改善了困难村民的居住条件和村容村貌,加快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同时石林县还准备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1 000万元用于“生态美县”建设,重点进行景区外围、主干道沿线和县城周围40平方公里范围的绿化工程,这样的生态建设就是为了保护石林,而保护的最终目标则是为了发展。 2.良好的经济环境又可以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良好的经济环境才能吸引各路外资前来投资,随着近几年石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石林县正在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2008年,石林县与云南烟草兴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石林旅游服务区(中区)”及“石林生态民族体育运动场”项目投资协议书,这两个项目预计总投资达30亿元。投资15亿的石林旅游服务区(中区)项目将建设成为集餐饮、购物、住宿、会展、演艺为一体的高标准旅游综合接待区。石林生态民族体育运动场项目将建设成为一个以石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主要特色的生态民族体育运动基地。这两个项目的完成将会大力推进石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始终是在自上而下的制度框架中寻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双休日”、“黄金周”、带薪休假等制度安排大大促进了国内旅游发展,诱发了前所未有的大众旅游度假流的“井喷”行情。而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改革后的黄金周制度也为石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小长假的增加可以促使来昆游客选择较近的景区去游览,那石林风景区无疑就是一个最优选择;同时附近的居民也增加了出游的机会,这也成为石林旅游业发展的潜在客源。同时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从整体全局上带领旅游业的发展,石林风景区政府实行的“旅游扶贫”项目就是一个典型范例——政府组织并提供树苗以及技术上的指导和管理,在景区内栽种一些人参果、枇杷等果树,水果成熟以后归村民所有,村民自由销售以后享受其经济收入,这样既绿化了景区又增加了附近村民的收入,是一个双赢的举措;另一方面,石林县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如对外来投资的企业在审批程序、手续上依法从简;实行利润提成奖励;解决户口、本地购房、子女入学等问题。这些优惠政策的实行,将促进石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与人文环境的关系 其实,每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周围村民的致富都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以石林风景区为例,在最开始村民并没有从景区的发展中获得很大的收益,于是就出现了村民以极低的价格带领游客从村中逃票,这样村民只获得一少点利益,景区也损失了很多。后来景区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如景区内只允许五棵树村民出售商品、让村民从门票收入中提成一部分、政府出资在景区栽种树木并把果实归村民等,不仅让逃票的情况基本上杜绝了,还让村民自觉的保护景区内的一山一石。2007年6月,以云南石林为主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正式通过审议,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个世界自然遗产,政府准备对石林风景区进行扩容改造,其中五棵树村作为石林主景区有碍景观设施第一期拆迁改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搬迁成了一个必然趋势,村民必须搬离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搬离这个旅游发达的景区,这是村民所不愿意的。但是为了石林将来更好的发展,加上景区政府对搬迁后的村民实行的多项优惠措施,大部分的村民还是选择了以大局为重,主动搬迁。 五、充分利用发展环境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1.把地理区位中的限制性因素转变成有利因素 石林旅游服务区(中区)及石林生态民族体育运动场的兴建,以及石林文化产业的创建,将会为石林留住更多的游客,此时它所处的地理区位就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石林作为昆明市的远郊县,有其他旅游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利用昆明是来滇游客最大的集散地,把大部分这样的散客也吸引到石林;同时应该在景区周围修建一些经济型酒店来满足中低层次游客的需求,使石林可以全方位的满足各类游客的需求。 2.在地方财政加大对旅游业直接投入的同时,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发展旅游业 随着近几年石林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在逐年增加,反过来地方财政在继续加大对旅游业相关行业直接投入的同时大力吸引外资,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2006年,石林县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就与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省农行将提供10亿元信贷支持,助推石林打造国际旅游品牌[5]。更要综合运用土地注入、净地上市、合作开发、项目招商、有偿转让、银行贷款等方式,发挥政策引导、产业引导、资金引导等的作用,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小城镇建设。 3.借助政府政策的带领和帮助,在已有的旅游经济发展基础上继续加深 政府凭借它特有的权利和职能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就为旅游业的发展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在这些优惠政策的带动和鼓励下,人们会积极的投入到旅游业的发展行列中来。正是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才吸引云南烟草兴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石林投资30亿,建设大型的旅游服务中心。 4.坚持以人为本来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 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一地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靠它特有的自然资源,还要有一个良好的旅游氛围,这个氛围的营造就需要景区服务人员、周围村民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只有把旅游业的发展和周围社区、村民的致富紧紧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激发农民热爱家园、勤劳致富的热情,形成农民自觉参与景区发展的局面,这样的旅游区才有长久的发展潜力。 经济与环境论文:云南旅游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 要] 20多年来,旅游业正逐渐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但目前在云南省很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十分严重,已影响到了云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云南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对云南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云南旅游经济 生态 环境 一、云南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扩张的工业生产体系在给云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工业“三废”排放已成为主要污染源。云南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城市附近河流和湖泊的水污染呈加剧趋势,城市和部分城镇的大气污染逐渐加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随之而来的是云南省大面积的旅游资源也遭到了被污染的命运。云南省其它著名旅游区的不少名山胜水也处于伤痕累累的生态恶化困境。旅游活动会给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带来多种污染,其中包括垃圾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等。旅游者在住、食、行、游、娱、购等消费活动中,很容易打破自然生态系统中原有的平衡和协调。 二、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资源 1.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云南跨越7个气候带,几乎囊括了全国从南到北的各种气候类型,独特的气候多样化孕育了植物的多样性。云南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密集、种类最多、时代最早的恐龙动物群化石的“恐龙之乡”(禄丰县);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软体动物化石群地(澄江县);以及世界闻名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猿人化石地(元谋县)。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省先后建起了92个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网络,占全省面积的38%,国家级、省级及地(州)级自然保护区其数量和保护范围居全国第一。 2.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云南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富饶秀丽的边塞风光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云南是亚洲几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以形态多样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自立,兼容汉、藏、巴蜀、荆楚、南亚、东南亚文化的精华,形成异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云南共有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2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景观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这也是云南旅游业的一大特色。 3.旅游产业体系渐成规模。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旅游业发展迅速,在食、住、行、游、购、娱等结构上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其综合接待能力位于全国的中上等水平。在旅游产品方面,丰富绚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多姿溢彩的旅游产品,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生态旅游、会议节庆旅游、雪域旅游、探险旅游、漂流旅游等旅游产品,被广泛分布在全省六大旅游区,并分别连在11条国家级精品旅游专线中。经过近20年的努力,以及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和昆明世博会的拉动下,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已经颇具知名度。 三、发展云南生态旅游的思路 1.生态旅游进行合理规划。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做到有控制、有选择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对不具备开发能力以及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一律实行严格的封闭性保护,对开发条件趋于成熟的,应认真做好以下工作:规划先行,实行有序开发。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规划强调规划、建设、管理、监测等多种系统环节,只有规划和监测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护性开发才会落到实处。要建立环保奖惩制度,健全职责范围岗位责任制。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生态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要在对生态旅游地区全面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同时,规划时要注重多方的参与,普遍征求所有与区域总体布局等相关利益集团的人员的意见。 2.加强政府的宣传与管理。面临着日益开放的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云南旅游业,竞争更加激烈。与国内外著名的精品景区相比,云南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景区景点特点不突出,规模小、档次低,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不配套,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不强,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条件下,抓好宣传促销工作,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是保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主导旅游发展,应当科学处理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政府主要对旅游业实行宏观调控,而不是以政府代替企业或市场本身。地方行政领导不得越权审批资源开发项目,不得利用行政权力干预环保执法,并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给予保障。把资源、生态状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政府所要做的就是以弥补“市场缺位和市场失灵”的弊端为依据,对旅游企业实行间接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这种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进行系统实施。 3.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补偿机制。云南地区应该按照“资源共享,成本共担”原则,由国家出面,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国家对下游生态受益地区统一征收生态保护税再返还给上游生态建设地区和人民;通过国家预算,加大对西部生态重建和生态旅游产业的专项补贴范围和数额,如对西部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各级政府建设项目应优先向这些地区倾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给予补贴;继续实行有利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休养生息政策;加大国家的综合扶贫力度;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基金等等。 经济与环境论文:对云南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讨 [关键词] 云南旅游经济 生态 环境 [摘 要] 20多年来,旅游业正逐渐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但目前在云南省很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十分严重,已影响到了云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云南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对云南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了探讨。 一、云南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扩张的工业生产体系在给云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工业“三废”排放已成为主要污染源。云南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城市附近河流和湖泊的水污染呈加剧趋势,城市和部分城镇的大气污染逐渐加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随之而来的是云南省大面积的旅游资源也遭到了被污染的命运。云南省其它著名旅游区的不少名山胜水也处于伤痕累累的生态恶化困境。旅游活动会给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带来多种污染,其中包括垃圾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等。旅游者在住、食、行、游、娱、购等消费活动中,很容易打破自然生态系统中原有的平衡和协调。 二、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资源 1.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云南跨越7个气候带,几乎囊括了全国从南到北的各种气候类型,独特的气候多样化孕育了植物的多样性。云南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密集、种类最多、时代最早的恐龙动物群化石的“恐龙之乡”(禄丰县);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软体动物化石群地(澄江县);以及世界闻名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猿人化石地(元谋县)。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省先后建起了92个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网络,占全省面积的38%,国家级、省级及地(州)级自然保护区其数量和保护范围居全国第一。 2.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云南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富饶秀丽的边塞风光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云南是亚洲几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以形态多样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自立,兼容汉、藏、巴蜀、荆楚、南亚、东南亚文化的精华,形成异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云南共有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2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景观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这也是云南旅游业的一大特色。 3.旅游产业体系渐成规模。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旅游业发展迅速,在食、住、行、游、购、娱等结构上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其综合接待能力位于全国的中上等水平。在旅游产品方面,丰富绚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多姿溢彩的旅游产品,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生态旅游、会议节庆旅游、雪域旅游、探险旅游、漂流旅游等旅游产品,被广泛分布在全省六大旅游区,并分别连在11条国家级精品旅游专线中。经过近20年的努力,以及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和昆明世博会的拉动下,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已经颇具知名度。 三、发展云南生态旅游的思路 1.生态旅游进行合理规划。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做到有控制、有选择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对不具备开发能力以及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一律实行严格的封闭性保护,对开发条件趋于成熟的,应认真做好以下工作:规划先行,实行有序开发。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规划强调规划、建设、管理、监测等多种系统环节,只有规划和监测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护性开发才会落到实处。要建立环保奖惩制度,健全职责范围岗位责任制。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生态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要在对生态旅游地区全面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同时,规划时要注重多方的参与,普遍征求所有与区域总体布局等相关利益集团的人员的意见。 2.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补偿机制。云南地区应该按照“资源共享,成本共担”原则,由国家出面,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国家对下游生态受益地区统一征收生态保护税再返还给上游生态建设地区和人民;通过国家预算,加大对西部生态重建和生态旅游产业的专项补贴范围和数额,如对西部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各级政府建设项目应优先向这些地区倾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给予补贴;继续实行有利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休养生息政策;加大国家的综合扶贫力度;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基金等等。 3.加强政府的宣传与管理。面临着日益开放的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云南旅游业,竞争更加激烈。与国内外著名的精品景区相比,云南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景区景点特点不突出,规模小、档次低,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不配套,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不强,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条件下,抓好宣传促销工作,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是保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主导旅游发展,应当科学处理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政府主要对旅游业实行宏观调控,而不是以政府代替企业或市场本身。地方行政领导不得越权审批资源开发项目,不得利用行政权力干预环保执法,并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给予保障。把资源、生态状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政府所要做的就是以弥补“市场缺位和市场失灵”的弊端为依据,对旅游企业实行间接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这种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进行系统实施。 经济与环境论文:浅析企业经济环境变化与成本管理模式的路径依赖 [摘要] 成本会计是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而成本管理模式是成本会计的永恒主题,成本管理模式对企业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会引发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改变。 [关键词] 企业成本管理模式 企业环境 知识经济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企业组织结构以及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会引起成本会计实务发生变化,本文试图以企业经济环境的变化为背景,阐述成本管理模式的路径,揭示企业成本管理模式要在变革中不断发展。 一、工场手工业时期,以统计为主体的成本管理模式 如果说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商业和银行业的发展是产生复式簿记的温床,那么中世纪发展起来的工场手工业则是产生成本会计的摇篮。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其核心问题是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态进行转换,生产出新产品,这种转换是在工场内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下完成的,因此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会计账簿需要对生产过程的每一环节和每一项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正如会计学家保罗·加纳(s.paul garner)指出:“这些早期工业会计系统的目标是什么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记录并不是为了用来定期和精确地确定企业的收入和合伙关系的。其次,也不是用来确定产品价格的。总之,绝大多数工场会计系统的目的似乎是用来:第一,对生产的各步骤进行控制;第二,防止原材料的浪费和毁损。”因此,这个时期成本管理是松散、粗糙的,注重的是构成产品的实物材料,其成本的计算是通过统计方法来进行。 二、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成本管理趋于系统化 资产阶级的革命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19世纪产业革命后,伴随固定资产的投资不断增长,如何区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及间接费用分摊等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另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使得企业主开始关注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效率。针对这一时期的特点,会计学家把当时的成本会计定义为:应用普通会计原理,系统地记录某一工厂生产和销售产品时所发生的一切费用,以便确定各种产品和劳务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提供工厂管理层决定产销策略的参考。从这种角度上讲,这时期的成本会计的成本计算由账外统计核算演进到了账内管理,成本管理的模式逐步系统化,更加重视企业内部之间的核算,并且成为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控制的工具。 三、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20年代,标准成本管理模式 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工业化格局已渐露端倪。企业主在重视固定成本增加对利润影响的同时,也意识到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近代工业的发展。20世纪初,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风靡制造业,其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生产、工作各个方面的高度标准化。这种科学管理理论对成本会计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这些同科学管理方法直接相联系的方法开始引进、应用到会计中来,形成了标准成本管理模式。 四、20世纪20年代,预算管理为中心的现代成本管理模式 20世纪20年代,被o·威廉姆森(o·williamson)称为“美国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一项创新”的分权式企业组织机构-事业部制开始出现,它打破了集权功能式企业体制一统的局面,通过由企业管理中心向下或向外层层授权,使各部门拥有一定的权利和职责。在实践中成本管理的模式逐步发展为包括标准成本、变动成本、制造成本、责任成本,以及与这些方法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方法体系,构建了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现代成本管理模式雏形。这一时期的成本管理是建立在企业的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前提下,成本管理的重心是提高通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达到企业追求经济效果的目的,即强调的是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 五、20世纪50年代,现代成本管理模式的发展-战略成本管理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生产,企业迫切要求管理现代化。现代成本会计不断吸收现代管理思想,逐渐形成了以成本决策为重心的现代成本模式。比较典型的如在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兴起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就是根据市场信息确定消费者对一项新产品的质量、功能和价格的需求以及满足这种需求的可能性,从而决定是否开发该产品及按什么目标成本对其进行开发,其目标不再是产品的售价,而是制造具有一定质量和功能的产品时企业所能负担的成本水平。20世纪60、70年代,适时生产系统(jit)、全面质量管理(tqc)等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也相继形成,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由“战术型”向“战略性”发展,着眼于企业长期的成本发展战略,并围绕企业的总体战略、事业战略以及功能性战略进行全面的成本管理。 六、知识经济下的成本管理新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企业从可预见的、增长的线性变化的状态面向了一种全球都密切相关的激进的不连续的状态。这就要求企业具有非线性的策略以保持企业的持续能力,与此相适应的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就要从信息为基础的竞争收益型向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管理模式转变。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新世界的特点是:重新定义事物,不再是将事情做好,而是做“最好的事情”。知识将取代资金、土地和劳动力成为最重要和最稀缺的资源。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中以实物、资产为主要构成内容转变将为以人力资源成本为主要内容,从而催生崭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经济与环境论文:企业利益下的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的冲突 摘要:现代工业生产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究其原因是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每年不可避免地会泄漏约600吨的化学物质到大气中,泄漏引起的后果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更严重的是致使胎儿畸形,对子孙后代有严重的影响。而政府不顾及群众的感受引进该项目是为了提高gdp。透过事件所引出的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的冲突背后的伦理问题,是值得现代人们慎重思考的。 关键词:污染;经济价值;环境价值 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和高度发达虽使人类在与生存环境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也成了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尖锐的主要原因 [1] 。而且,环境对人类报复而造成的巨大损失使我们不得不敲响警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生产与生活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据相关部门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天发生200多起严重的污染事故,在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都达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其造成的后果主要表现为: 1.水污染。水的污染涉及到海洋、河川、湖泊和地下水。据报告显示全世界大约有1/3的淡水资源受到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2000年的时候,世界污水的排放量已经惊人地达到了36万亿吨。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当时每四个病人中就有一个是因为饮用了不清洁的水源而患病的,每年约有1 000万人死于饮用不清洁水而导致的传染病。 2.大气污染。大气或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一旦大气遭到污染,就会危害人的健康和生存。世界每年排放的有害气体的总量达6亿多吨。大气污染使得许多城市里的人致死或致伤,根据权威机构的调查和统计显示,每年有30万~70万的人口提前残废,而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大气的污染。 3.气候变暖。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人类焚烧化石矿物来生成能量的行为愈演愈烈,而这些燃烧产生的多种温室气体“笼罩”着地球,使地球反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锐减,这必然地导致全球气温的上升,也就是我们频繁地听说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温上升,气候变暖,冰川和冻土消融,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失调,威胁人类的居住环境。预测到2030年,温室效应将使全球气温上升1.5℃~4.5℃,南极和北极的冰川加快融化,海平面将升高0.2米~1.4米。 4.土地荒漠化。由于乱垦滥伐和植被的破坏使得土壤退化,世界每年损失的土壤已经超过新土壤的形成量。全球土壤流失率已经增加到每年260亿吨,使得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荒漠化的土地以每年5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5.森林破坏。根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发现地球上只剩下10%的陆地面积是未受侵扰的森林。大面积森林的消失不仅加速土地荒漠化,还使地球失去了“肺”的功能。 6.臭氧层变薄。臭氧层就好比整个地球的保护伞,它能够保护地面生物不受紫外线等的辐射伤害。然而氟氯类物质的长期排放却使得这层保护膜的含量减少甚至出现空洞。据分析,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1%,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强度便增加2%,据估计,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臭氧含量已经减少了3%,到2025年,有可能会减少10%。这就会使得紫外线等短波辐射增强,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同时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如何保护臭氧层已经是一个很重要问题。 7.酸雨污染。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这些表现已经发生在人类的身边,其后果的严重性足以给人类敲响警钟。 出现以上后果人类不仅仅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深入的是要分析其背后的伦理问题。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环境只是任何一个中心事物周围与此事物密切相关的客观存在。用唯物辩证法的眼光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当某个事物被当成中心事物时,与它相联系的有关事物就变成了该事物的环境。这样看来“环境”的概念具有无限性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因为可以作为中心的事物是无限的,必然会有环境无限的特征[2]。通过以上对环境污染的表现分析不难看出,受害的对象基本上都是自然环境,可见自然环境是工业化发展的巨大牺牲品。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它承载着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空气、水、土壤和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都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的存在使得人们有了生产和实践的承受体,为人类的所有活动提供所需的资源和能源。人类活动的附带产物排放到自然界中,自然界具有自我调节和净化能力,对这些产物进行处理,对有害和有毒物质进行降解,如果没有这一过程的存在,或超出自然界的净化能力,人类的活动就是单向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就无法得到净化,这样循环过程不能实现,人类活动也将面临终止。自然环境不单单服务于人类的经济目的,同时也是人们释放压力,陶冶情操的地方,为人类丰富的生活提供了精神家园。 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涉及到的道德问题逐渐成为人类环保意识的主流。所谓环境道德的主体就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之后,自觉形成的约束自我物质贪欲,善待自然的思想意识。这种道德的形成是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由外在环境的变迁而引起的,是传统道德观的发展和延续,也是人类道德意识形态的最高阶段。环境道德的行为与人类获取物质利益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很难把握道德的尺度。科技的力量间接地破坏着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生存环境系统,人类的环境意识发生急剧地变化,并成为人类主导意识流之一。这种意识的巨变究其根源是现代企业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企业活动已经成为现今能影响自然环境的主要因素,企业在生产中利用设备开发自然界中他们所需的原料,进而加工成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财富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可随之而来的还有给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而现在有些企业存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本企业利益不顾周围利益,只顾生产所得到的利益不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宗旨,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控制下,利益成了驾驭一切的东西 [3]。20世纪中期,企业的发展不重视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高额利润的回报促使企业迅速发展,同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造成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对于环境的破坏,企业虽说不应承担全部责任,但也必须承担大部分责任。 以上问题中突出表现的是企业利益与环境价值的冲突。价值是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能满足并实现主体需要和欲望的效用 [4] 。在人类生存环境系统中,作为主体人类生存发展的整体效能外,系统中每一个独立因子对于人类还具独立的效能和功用,能满足和实现人类的不同需要和欲望,对其不同效能和功用的评价,使形成许多自然环境价值观念。环境价值除了具有一般价值的共同特征之外还有其自有的特性:(1)整体性。环境价值的客体具有整体性,环境价值是各种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效用;同理,环境价值的主题是人类整个群体,而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其影响和作用的对象也是人类整体,这就很容易被个别人和个别群体的私利所忽视 。(2)长远性。自然环境的变迁对人类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长远的。环境治理的行为发生在近期,而其将带来的长远效益却在远期。环境破坏的行为发生在近期,同样其带来的后果也将持续到远期。(3)不可替代性。环境价值不可能用其他任何一种价值来代替,经济价值也代替不了环境价值,环境价值的各种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也不可能代替。我们不可能用晴朗的天空来代替乌烟瘴气的空气,更不能用一定金钱来衡量原始森林的全部价值。(4)不易度量性。环境价值不像经济价值那样显而易见,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具有隐匿性。有许多专家尝试度量环境价值,但是都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环境价值 [5]。 正因为环境价值具有以上的特性,所以它的价值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人类普遍认为环境是自然赐予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物,人类不顾及其可承受之重地随意使用。环境虽也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是其周期较为缓慢,环境通过自我调节使被破坏的地方得以修复从而使生态达到平衡,就是这自我修复的能力遮盖了人类的视线,岂不知自然修复的能力已经远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6]。许多企业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企业价值与环境价值永远不可能站在一个层面上论述,并认为创造利润是企业追求的唯一目的,从而忽视企业的环境责任。事实证明,环境价值始终不能与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分开来讨论,其三者的地位是不可彼此代替的。因此,首先企业应该认识到对于企业的管理,不仅仅是对于人的尊重,也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进行尊重生物和自然界的管理。也就是说企业要在认识自然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前提下,使企业朝着符合环保的方向,有利于自然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具体做到:首先生产要在无害于环境的高新技术的指导下来进行,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其次是所研究和开发的新技术一定是在不破坏环境或者对环境破坏不大的前提下;最后就是开发和引进处理三废和垃圾的技术,做到早处理早受益。 经济与环境论文:论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与控制 关键词: 纯粹经济损失;环境侵权;利益衡量;损害赔偿 内容提要: 环境侵权中的纯粹经济损失较之其他领域更具不确定性,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一定的范围内认可其可赔性。通过利益衡量,对环境侵权中的纯粹经济损失进行有限度的赔偿,既符合社会公平正义也符合效率的原则。纯粹经济损失在我国环境侵权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实践中很少获得支持。我国应该通过建立和完善侵权责任、环境责任保险、赔偿基金等多元化的损害赔偿机制来实现对受害人的充分赔偿;同时,应结合我国现状,通过制定单行法,对环境侵权中的纯粹经济损失实行有限度的赔偿。 纯粹经济损失应否列入环境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是环境侵权理论与实践中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2010年,全球两大能源消费国发生了各自历史上最大的石油泄漏事故:美国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和中国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起火污染事故。两个国家在损害赔偿处理方面存在差异。当中国面对因受泄漏原油污染影响而造成巨大损失的渔业、养殖业、旅游业等产业,还在发出“由谁埋单”的疑问时,美国则针对墨西哥湾事故损害,“迫使”英国石油公司设立一个200亿美元的第三方赔偿账户,专门用于对遭受原油污染损害的沿岸居民进行赔偿,除了对人身伤害以致死亡和用于支付环境清理产生的相关费用进行赔偿外,还包括工资损失、业务中断、利润损失等纯粹经济损失赔偿。[1]面对美国完善的油污损害赔偿机制,我国学者开始“拷问我国环境侵权赔偿法律的救济范围”。[2]纯粹经济损失在环境侵权中该不该获赔?获赔应当考量哪些因素?如何利用法律技术控制纯粹经济损失的边界?我国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该如何赔偿与控制?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解析。 一、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赔偿的利益衡量 由于纯粹经济损失作为一类不与实体性损失相联系的损失,其独立性、无形性、连锁效应、[3]不确定性[4]等特征决定了作出赔偿与否抉择的艰难,人们需要在受害人与行为人之间的关系上去权衡更多的利弊,进行更多的价值判断与政策考量。 利益衡量是决定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范围的主导模式。从各国环境立法来看,环境侵权赔偿救济分为三种情形。一是基于容忍义务,对轻微损害不予赔偿。例如,日本在公害救济中用“忍受限度”理论来评判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5]美国法院在环境妨害案件中以“损害重大”作为衡量标准,[6]微小的损害并不干涉。二是超出容忍义务界限,在尽到高度注意义务仍然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及损害时,按严格责任承担责任,但对其赔偿范围通过责任限制、免责条件予以控制。例如,德国在1990年颁布的《环境责任法》中对环境问题用严格责任取代了过错责任,同时为了促进环境民事责任保险的发展,该法确定最高赔偿限额为6000万马克。[7]三是行为人没有尽到保护环境的高度注意义务,违反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及损害,则按绝对责任承担责任,并丧失责任限制、免责条件等优惠性利益。例如,《加拿大环境保护法》规定,未获批准证书从事生产活动或倾倒固体废弃物的行为应适用绝对责任。[8]这三种情形背后体现的是法律效率与公平在环境侵权损害赔偿领域的博弈—既要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不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美国的学者盖多·卡拉布雷西在谈及事故法体制的首要目标时提到:“首先,它必须是正义与公平;其次,它必须减少事故的成本。”[9]因此,笔者认为,对环境侵权损害赔偿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与否,也需要从公平与效率两方面进行利益衡量。 (一)从公平的角度衡量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 在环境侵权中,需要权衡相互冲突的利益,寻找一种既能够在侵权人和受害人之间公平分配损害,又能够防范和降低环境侵权损害发生的环境侵权损害分担规则。例如,美国为了达到联邦环保局民事责任政策的三个目标—阻止违法环境行为、公平而平等地对待每个涉案当事人、迅速解决环境问题,规定了“计算民事责任”的公式。该公式全面考虑过错程度、以往守法情况、支付能力、合作程度等因素,以及当事人是否迅速解决问题或是采取补救行动来考虑是否减轻或加重民事责任,进而确定最终的民事责任赔偿金额。[10]相对于环境侵权人即排污企业来说,受害人明显处于弱者的地位。环境侵权人具有更强的风险控制能力、预见能力和风险分散能力。因此,将纯粹经济损失作为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范围,虽然可能会加重企业的责任并限制其行为自由,但同时也可以督促其更加谨慎地行为,从而促进社会公共安全。 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并不意味着环境侵权人要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任何纯粹经济损失承担责任。纯粹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无形性等特点会导致企业由于无法承担过重的赔偿负担而破产,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要严格控制,与一般的环境侵权赔偿责任相比,更需要强调其归责性,例如丹麦《环境损害赔偿法》第4条规定,当损害是“因故意、刑事违法行为所导致时,或导致的是人身伤害或明显的物的损坏时”,排除“对环境影响的忍受义务之适用”。[11]如果排污企业已经尽到其保护环境的高度注意义务,仍然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时,就不需要承担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责任。但如果排污企业违反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规定而致环境污染的,其行为具有较大的可归责性,则需要承担因污染所致的纯粹经济损失。具体的赔偿范围应考虑该受害人对造成环境污染事实所具有的预见力和控制力,以及风险承担能力等因素来确定。另外,有些国家如德国基于社会财富等差观念,根据权利位阶理论,认为法律对不同权益的保护范围和程度,以及秩序有一定的区别。原则上纯粹经济损失应位于人身损害、直接财产损失和间接财产损失之后获得赔偿。对于受害人无法获得赔偿的纯粹经济损失,有些国家则通过环境损害保险制度或是设立赔偿基金等相关制度进行补偿,以尽可能符合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二)从效率的角度衡量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 将效率作为法律的价值,就需要运用经济学的成本和收益的分析方法,对法的一些概念作出定量分析,并通过数学模型对法的概念进行转换,以设计出效率最优的法律制度。[12]在纯粹经济损失在侵权法中是否获赔及赔偿的边界方面,许多学者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提出了一定的观点。德国法学教授于根·g.巴克豪斯(jurgen g·backhaus)根据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和寻租理论等对纯粹经济损失的概念进行了经济分析,认为纯粹经济损失是市场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只有当市场活动要求有创造性的破坏时,该破坏所导致的纯粹经济损失才可不予赔偿。因为赔偿会阻碍经济的进步,这是“市场动力机制所意达到的结果”。[13]另一种观点则在尊重责任排除原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重构。他们认为纯粹经济损失赔偿责任及获赔的边界取决于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关系。由于纯粹经济损失具有无形性,受害人个人损失与社会损失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因而应从效率的角度考量,就行为引起的社会损害程度进行分析,只对构成社会损失的那部分予以赔偿,以设计出最优的责任规则,从而起到激励和威慑作用,避免对受害人产生过低或过高的赔偿。持该观点的主要有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科·帕里西(francessco parisi)[14]和德国的汉斯-贝恩斯·舍费尔教授( hans bernd schäfer)。[15]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对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进行经济分析的,这和环境侵权救济中个人利益受到法律保障必须与社会整体利益相调和的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由于环境侵权行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很多环境侵权行为不可避免。因此,导致环境侵权行为赔偿与一般侵权行为也应有所不同,应侧重从社会的角度进行衡量,以增进社会福利。在对不特定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现行的环境侵权法只能将一部分损害内部化,而另一些损害则规定由全社会分担,例如基于容忍义务所造成的损害。[16]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是否获赔以及获赔的边界,也应当从社会整体视角进行衡量,既要保护个人利益,又不会阻碍社会经济活动,同时又能将环境损害最小化。对纯粹经济损失绝对不予赔偿,虽然会对排污企业产生最大的激励作用,但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过度破坏,对公共利益造成极大的伤害,这必然是没有效率的;对纯粹经济损失全部予以赔偿,不确定的受害人和不确定的损害额又会导致合法的生产活动无法进行,社会无法发展,同时也不会激励排污企业积极地消除妨害,最终也必然会降低社会效率。因此,以不损害企业产生消除妨害的积极性作为营利企业对受害者的纯粹经济损失进行赔偿的边界,才是一种有效率的做法。 综上所述,从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去衡量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最后导向了同样的结论:对环境侵权中的纯粹经济损失应当予以有限度的赔偿。 三、国外对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与控制 对纯粹经济损失有限度的保护在于对其边界的界定。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侵权法律制度,运用其特有的方法来处理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与控制问题。英美法系法官通过判断特定情势下是否存在注意义务,来判断受害人的利益是否应该得到保护。对纯粹经济损失的保护,也采取了限制性的司法政策,仅在有限的情势下通过类型化获得保护。大陆法系在处理纯粹经济损失赔偿与控制方面,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呈现出了“放任式”和“保守式”两种不同的处理模式。《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至第1384条并不区分权利和利益,也不区分哪种利益所遭受的损害可以获得赔偿,损害是否获得赔偿只需要满足过错责任的通常要件。因此,因过失所引起的纯粹经济损失也可以获得赔偿。对它的赔偿控制主要通过因果关系的要件加以把握。在德国,如果加害行为只是造成了受害人纯粹经济损失,而不涉及《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列举的“权利”侵害,受害人不能依照该款规定获得救济。实践中,德国法院除了创设“营业权”和通过扩大所有权保护范围,从而将纯粹经济损失权利化来补充德国侵权行为法对纯粹经济上利益保护的不足之外,还广泛地利用合同救济。 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制度就是建立在上述侵权法的背景之下的。出于公平与效率的利益衡量,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在环境侵权责任方面,均趋向于采用严格环境责任。与此相对应,纯粹经济损失在环境侵权责任方面原则上也开始越来越趋向于具有可赔性。 有些国家直接在立法上肯定了纯粹经济损失的可赔偿性。1995年生效的《芬兰侵权责任法》第5章第1条规定:“赔偿包括对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害的获赔。如果损害是因被刑法禁止的行为或者授权行为所致,或者在其他情况下有特别的理由,则赔偿应包括与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害不相联系的经济损失。”瑞典国会于1986年制定并颁布了《环境损害赔偿法》,规定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为:因不动产的人为活动通过河流、湖泊或者其他水域的污染、地下水的污染、地下水位的变化、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或者其他类似的侵害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害以及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均适用《环境损害赔偿法》。其中对可得利益的赔偿,应该能够合理估计,才可以给予赔偿;理由充分的,可以确定年赔偿额。[17]希腊第1650\1986号《环境保护法》第29条规定:“任何导致环境污染或其他损害的自然人或法人都必须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除非当事人能够证明损害是由不可抗力或第三人的故意行为所致。”该法第2条第2项和第4项对环境污染和环境损害都作了极其宽泛的定义,隐含了相当广泛的潜在责任。[18]比利时的《民事侵权法》规定可获赔偿的损害包括纯粹经济损失,但对纯粹经济损失进行了二分法处理,即将因污染导致财产利益受损而产生的损害称为“经济损失”,包括收入的丧失、酒店利润损失等,这类损失可以获得赔偿。 有些国家虽在侵权行为法中没有对纯粹经济损失是否赔偿做出规定,但却通过其他保护性的法律和特别法进行处理,[19]在特定领域对纯粹经济损失予以赔偿。如加拿大规定在污染物泄漏事故发生并造成损害的情况下,污染物的制造者或支配人必须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害,除非他能够证明确实已采取了一切合理措施来预防泄漏的发生或泄漏具有法定的免责理由。根据epa,污染物的制造者或支配人将对国家或其他人承担损害(包括身体损害、生命丧失、财产的观赏价值或使用价值损失和经济损失)赔偿责任。[20]英国法在1990年《环境保护法案》第73(6)条规定了“对垃圾造成的一切损害”之赔偿责任。即使在对纯粹经济损失不予赔偿的德国,在其《水资源法》的第22条也例外地对纯粹经济损失予以一定的赔偿。[21]美国在海事普通法中通过robins规则明确排除对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但在《油污法》中将纯粹经济损失纳入了油污损害的赔偿范围,规定“任何人因不动产、个人财产或自然资源的损害、毁坏或损失造成的损害、利润损失或收入损失,均应获得赔偿”。[22] 在确定对纯粹经济损失予以赔偿时,各国在司法实践中也充分利用其法律技术确定其赔偿边界,包括因果关系的盖然性举证、放宽对违法性的认定等。德国法院“倾向于通过弱化民法典第826条主观要件的要求弥补第823条对纯粹经济损失保护不力的状况”。奥地利最高法院认为“造成纯粹经济损失,不仅在有绝对的侵害意图时而且在加害人的利益应被认定为低于受害人的利益时也被视为符合违法性要件”。[23]《瑞典环境法》第32章第1条和《芬兰环境损害法》第5条甚至都不以存在刑事违法行为为要件,而只要损害“有一定的重要性”(瑞典法用语)及“不是轻微的”(芬兰法用语)就赔偿经济损失。[24]关于国际油污损害的《1992年民事责任公约》和《1992年基金公约》通过对“污染损害”的定义,承认了对环境损害所造成的利润损失的赔偿,该纯粹经济损失的索赔标准是合理的近因标准,即只有在污染和损失之间存在合理的近因关系才能得到赔偿。[25] 此外,为了对环境损害的受害者给予全面、及时的补偿,同时也考虑到环境侵权行为具有适法性、价值性、公益性等特点,在私法救济不能的情况下,许多国家纷纷建立了环境保险制度、基金制度等以社会化方式分担损害的补偿机制,对环境侵权中产生的纯粹经济损失予以补偿。在欧盟成员国中,芬兰和瑞典确立了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补偿范围不仅包括因环境污染遭受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害和经济损失,还包括因采取预防和限制措施、清除污染和恢复环境的措施而产生的合理费用。但油井污染的赔偿则由油料污染基金支付,不适用于环境损害保险法。[26]美国在《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中设立了超级基金,用于资助环境清理措施的联邦基金,并规定了基金的具体使用范围,其中包括了设备或场所的所有者和操作者对第三者造成的个人损害和财产损害的全部责任。[27]新西兰1972年制定的《意外事故补偿法》和日本1973年制定的《关于公害健康受害补偿法》均为污染受害者提供了迅速救济和紧急治疗的社会保障,补偿费用不仅包括医疗的实际费用,还包括生活上受到的损害(逸失利益、精神损害等)。[28] 从法律技术上来看,各国或是通过一般条款的规范方式将纯粹经济损失纳入保护范围,或是通过单行法加以规定。尽管如此,各国在对待纯粹经济损失方面还是较为谨慎的。在各类纯粹经济损失中,它们大多只认可利润损失和收入损失的可赔性。在边界的控制方面,它们不仅充分运用私法救济,利用因果关系、违法性等要件及有限的领域等来限定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范围,同时,还越来越倾向于设立环境责任保险、赔偿基金等社会化补偿机制来对受害人进行充分的补偿。 四、我国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赔偿的现状 (一)我国现行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 对于纯粹经济损失是否属于侵权法的可赔偿范围,我国相关法律条款并未明确规定。关于纯粹经济利益是否属于《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财产”的范畴,理论界也存在争议。对此,我国学者大多认为该条包括纯粹经济损失,但是保护程度低于绝对权。关于如何解释或者适用该款规定才能够实现这一低程度的保护,学者少有探讨,且意见不一。[29]2009年出台的《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并对民事权益进行了列举。从文义解释来看,它应该保护所有的民事权益并且保护程度相同。葛云松教授认为,这种解释将导致严重的问题,必须对其进行目的性限缩。纯粹经济损失是否属于其中,“应依各具体制度的规范目的,分别解释其保护范围”。[30] 在环境侵权方面,《侵权责任法》第65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此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71条、《水污染防治法》第85条、《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大气污染防治法》第62条等都有类似的规定。这些法律对赔偿的范围都没有明确的界定。结合前述观点,葛云松教授认为,对《侵权责任法》第65条规定的“损害”不宜做宽泛解释,对于纯粹经济损失是否赔偿,应采谨慎态度,不应扩及所有类型的环境污染,而应通过单行法加以规定。[31]可见,纯粹经济损失在我国侵权法中的地位虽然不清晰,但仍有可纳入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农业部颁发的《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规定,“在计算经济损失额时,将直接经济损失额与天然渔业资源损失额相加”,考虑到了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问题。2011年环境保护部在其颁布的《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环发[2011]60号)中提供了一个《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该方法将环境污染损害定义为“环境污染事故和事件造成的各类损害,包括环境污染行为直接造成的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破坏、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及其减少的实际价值,也包括为防止污染扩大、污染修复和/或恢复受损生态环境而采取的必要的、合理的措施而发生的费用,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获得利益的丧失,污染环境部分或完全恢复前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期间损害”。但同时又提出,“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环境污染可能造成的损害逐步纳入评估范围。近期可操作的环境污染损害评估范围包括:人身损害、财产损害、应急处置费用、调查评估费用和污染修复费用”。从该文件可以看出,我国虽认可纯粹经济损失在环境侵权中的可赔偿性,但是目前还是持较谨慎的态度,没有将其纳入损害评估的范畴。 (二)我国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赔偿的实践 由于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定,在环境污染侵权司法实践中,纯粹经济损失获得支持的案例较少,除了2004年“包头市供水总公司诉内蒙古塞外星华章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案”中,法院支持了原告的因停产所造成的产值损失和增加的成本、费用的赔偿之外,大多数环境污染案件只对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进行赔偿,而并不考虑纯粹经济损失。由于司法救济的不利,人们在遇到环境侵害后,很少选择诉讼的方法,例如,在我国近年发生的松花江污染事故、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起火污染等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中遭受纯粹经济损失的相关受害者,都没有选择提起诉讼。 除此之外,我国《侵权责任法》虽然在机动车交通事故里构建了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济模式,但是在同样实施严格责任的环境侵权领域,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在环境侵权的各个具体领域中,目前只有在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方面建立了相应的社会化赔偿机制。《海洋环境保护法》第66条规定:“国家完善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制度;按照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2010年3月施行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第52条至第56条对船舶油污的保险和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做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对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依然不明确,而且也未对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做出规定。实践中,大连、长春、沈阳等城市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环境责任保险的试点,但由于规则设计存在局限性(如承保范围狭小,保险费率过高而赔付率低等)、保险的外部环境(法律不健全、市场信用机制欠缺、地方保护主义等)不通畅,以及这些环境责任保险大多属于自愿性保险、企业投保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等原因,导致环境责任保险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目前,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32]这种现状导致纯粹经济损失在我国也无法通过社会化的赔偿机制获得相应的补偿。 五、对我国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与控制的设想 如上所述,完全不对环境侵权中的纯粹经济损失予以赔偿,是不符社会公平正义和效率原则的。但鉴于纯粹经济损失在我国目前环境侵权中的法律地位及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救济机制的现状,要实现对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首先应完善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和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建立环境责任保险的强制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责任保险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基金制度与侵权责任制度在功能上能够互补,以实现对受害人的充分救济。其次,由于纯粹经济损失的复杂性,因而结合我国实际,在环境侵权的纯粹经济损失边界的控制方面仍需采取谨慎的立法态度,对此,笔者主要有以下两点设想。 第一,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领域目前不宜过宽,可以通过单行法的规定,在一些高风险领域如核电站、石油、化工等方面将纯粹经济损失纳入赔偿范围。因为在这些领域发生的事故通常属于偶发性、突发性的环境损害事故,一旦发生,后果往往非常严重,所以对纯粹经济损失予以赔偿可以督促企业更加谨慎地经营,并采取防范措施。而且,这些企业规模一般较大,资金较为雄厚,具有较强的赔付能力。当然,以后随着环境责任保险和基金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可以逐渐将纯粹经济损失的赔付范围扩展至其他方面。 第二,在纯粹经济损失赔偿边界方面,虽然对环境侵权实行严格责任,但在确定赔偿范围时,可以考虑责任人的过错程度,对于因违反相关法律制度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所致的纯粹经济损失应该规定予以赔偿。具体赔偿范围可以通过因果关系的构成要件加以控制,对此,可参照其他国家,对于因污染环境直接受到侵害的纯粹经济损失应规定可以获得赔偿,而且首先考虑收入损失、利润损失等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在赔偿数额方面,可以通过确定最高赔偿限额,使受害人的损害基本上能够通过保险予以弥补,这样可以使企业不致于在事故发生后因面临巨额索赔而陷入破产的境地。虽然我国对社会财富在传统上是否持有等差观念难以考证,现行法律规定也并未区分权利和利益的不同保护,但是在赔付顺序方面,纯粹经济损失应考虑安排在人身、财产损害之后更为适宜。 经济与环境论文:会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 会计管理体制是一国会计模式的重要内容。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会计管理体制。本文主要研究:会计管理体制的形成机理;会计管理体制的概念界定;各种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 一、会计管理体制的形成机理 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无一例外地运用一定的方式对会计活动进行干预、干涉或控制,也就是说;各国实际上都存在会计管理体制的问题。然而,会计活动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干预、干涉或控制的。十九世纪以前,国家对会计活动是不加干预的,巴其阿勒在《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中指出,账簿处理被认为是商人的秘密,不可示众,政府官员对帐簿所作的检查,只是检查帐簿记录的真实性;乔伊和米勒在其所著《国际会计》中,认为那个时期:“会计人员值得他们在干什么。”只要记帐正确,资产负债表平衡,那就无可非议。直到18世纪英国“南海公司事件”爆发后,英国政府颁布了1844年《股份公司法》对股份公司的会计记录作了明确要求,国家对会计活动的干预才真正开始。在1929一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出台,政府对会计活动的干预便流行开来,“加强对会计行为的管制,借助会计管制来达到市场运行的有效,是国家干预市场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 国家对会计活动进行干预,也就是会计管理体制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原因。归纳起会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经济手段有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国家的战略规划和经济计划进行事前调控。二是通过财政、金融等政策进行事中调控。事后调控主要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改善战赂规划和计划。会计信息是这些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更为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必然要求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国家对会计话动进行干预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美国会计学家藏维·霍斯盆斯说过:国家和联邦政府执行机构“……越来越清楚公司报告(即财务报表)的行为性方面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相应地,我相信,他们将要求……那些负责制定公司报告zs则的人们所制定的准则将能引导各个体的经济行为与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经济政策制定者的这一认为,促使会计准则制订转而成为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部分”。 2.协调利益关系的需要 会计信息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体现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会计所反映的经营成果,不汉是企业向国家交纳所得税的依据,而且还是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的依据,是企业能否如期偿还债务的衡量依据。为了协调有关利益关系人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有必要对会计活动进行有效的约束与引导。 3.稳定资本市场的需要 资本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处于中介地位和轴心地位,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国的整体经济。1929年到1933年间资本市场的崩溃导致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事实证明,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美国会计学者ball和bnwnl968年的研究报告认为,会计收益的变化方向与证券价格的运动方向正相关,而且证券价格运动可以预计收益结果,在收益后的一个月内,价格不会作不正常的运动;1972年b;arer,1973年suder,1982年biddle和undal的研究表明,将先进先出法改为后进先出法会影响证券价格。于是,基于这一点;各国为了稳定资本市场,防止证券价格的剧烈波动,相继对会计活动加以干涉,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二、会计管理体制的概念界定 为了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会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会计管理体制的涵义。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表述有如下两种: 第一,会计管理体制可以解释为某一国家(或地区)政府出于自身的需要对本国(或本地区)会计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组织、管理和约束的总和,它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即会计工作领导体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制定权限。不难看出,这种表述将会计管理体制理解为组织、管理和约束本身,这显然偏离了“体制”。而会计管理体制包括会计工作领导体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及会计制度制定权限,这种界定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第二,会计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依据需要对本国(或本地区)会计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方式。队这种表述将会计管理体制概括为一种组织和管理的方式,显然不是十分全面。除了组织和管理方式外,会计管理体制还有更为广泛的内容。 我仍认为,所谓会计管理体制就是一定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介入会计活动,对会计活动进行干预、干涉、控制所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上的安排,以及据此所制定的一系列会计规范。这一定义所要强调的是以下三点:其一,会计管理体制是一定的国家或地区在判断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基础上所作出的选择;其二,任何会计管理体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都是如何干预、干涉、控制会计活动;其三,会计管理体制具有动态性,即它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环境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革。 综观世界各国会计管理’体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集中与立法管理型;另一种是自我管理型。所谓集中与立法管理,是指政府积极参与会计活动的管理,这种管理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进行,而会计职业团体在会计活动的管理中不占主导地位,只起着协助政府管理会计活动的作用。所谓自我管理,是指政府对会计活动的干预较少,除某些必要的立法外,对会计活动的管理完全交给会计职业团体自行管理。法国和日本是集中与管理型的国家,英国、美国是自我管理型的国家,而德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则主要倾向于立法管理。从趋势看,集中立法型国家也在部分吸取“自我管理”的合理因素,而“自我管理型”的国家也部分吸取集中立法的内容,双方的差异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由于会计活动是由会计行为主体(会计人员)、行为客体(企业经济活动)、行为标准(会计规范)三个要奈所构成的.而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管理不居于女计管理的范畴,因而会计管理体制,就相巴地包括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会计规范管理体制及会计规范本身三个部分的内容。 会计人员管现体制一般包括对会计人员的资格的确认、业务郸级的核实、工作职权的规范、会计人员的任免,以及注册会计师资格的确认、执行业务的条件、范围和工作规则等,也就是说,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由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管理和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两个部分的内容所组成. 会计规范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政府和会计职业团体在会计规范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上。不同的国家,政府和会计职业团体在会计规范的制订与执行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和方式是不一样的。 会计规范是在会计领域内起作用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公认性、统一性、客观性、广泛适用和反复适用性,作为一种标准,它帮助会计人员解决如何工作的问题,为评价会计工作提供客观依据;作为一种机制,它是保障和促进会计活动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制约力量。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规范部不是单一的,而是许多会计规范的集合体。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会计规范的总和,构成了会计规范体系。 任何国家的会计管理体制都有管理的特定范围,这一范围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业务的影响范围,一般而言,个体业主的会计无须管理,小企业的会计即使需要管理,也不是十分严格,而对那些大型企业、股份公司的会计的管理则较为严格,大多敌国家的会计管理体制就是在对段份公司会计进行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这一范围也取决于管理的特定形式,立法管理的范围常常限于该法律的管理范围,行政管理常常限于行政权力的范围。另外,会计管理体制所涉及的范围也与会计目标有关。 三、会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 (一)竞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美国的会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 从总体上百,美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后于自我管理型,美国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会计活动,而是借助一些必要的手段,间接地干涉会计活动。对会计活动行使管理职能的是会计职业团体。 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上看,就企业会计人员而百,英国企业会计人员资格的确认、业务等级的认可、工作职权的规范、会计人员的任免等.都完全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的意见。会计人员只对管理当局负责,管理当局只需按公认会计原则要求组织和领导本企业的会计工作,提报合乎要求的财务报告。政府不直接领导和管理企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但是,在美国,企业会计人员要受到会计职业团体的监督,如美国管理会计人员协会制定有《管理会计人员道德行为规则》,对会计人员执法、公正客观提供信息、保密、解决与上级领导的冲突等都有规定。就注册会计师而言,美国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兼或采用了立法管理、行政管理及自我管理,坦主要还是自我管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法律主要是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及各州自己制定的注册会计师法。备州政府设立的会计事务委员会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下属的执法司承担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行政管理的职能。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州会计师协会是美国注册会计师的全国性职业组织和地方性职业组织,其主要职责:进行注册会计师考试命题,制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执业行为规范,为会员提供各种专业咨询服务等等。 从会计规范管理体制上看,美国采取的是自我管理型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把行使制订会计准则的权力限制在监督作用上,准许鼓励bl司机构(目前通过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中保持主导地位。此外还有由美国会计学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全国会计师协会和证券业协会六家职业组织赞助的财务会计基金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负责对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监督和提供咨询。 从会计规范体系上看,美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主要由《证券法》、《证券交易法》、《职业道德守则》、s—x规定(联邦法规17条210项和s—k规定(联邦法规17条229项)、公认会计原则(gaap)组成。s—x规定和s一k规定主要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美国的公司法很少涉及会计问题。 就会计管理所涉及的具体范围来说,美国会计管理体制并不短盖会计活动的方方面面,一般的会计活动是极少受到政府干预的、有关法规及会计准则所约束的是注册会计师和上市公司的会计。 美国会计管理体制之所以呈现如上所述的特征的原因在于美国的社会经济环境。美国实行的是竞争性市场经济,公有企业少,生产资料私有制是美国市场经济的基础,政府不主张干预经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弱。另外,美国证券市场高度发达,股份公司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法律环境上,美国属于英美法系。在社会文化环境上,美国呈现出个人主义,对不明朗因索反应较弱,权距较小,阳刚的特征。就政治环境而富,与欧洲不少国家的君主立宪制不同、美国实行的是民主共和制,其特点是“三权分立”、“牵制与平街”、“地方自治”。所谓三权分立,是根据美国宪法,政府中的行政、立法、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管。所谓“牵制与平衡”是指政府三大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所谓“地方自治”是指宪法赋予各州拥有立法权,实行地方自治。 不难看出。美国竞争性市场经济的本质(不强调政府的干预)决定了美国自我管理型的会计管理体制,政府不直接领导和管理企业会计人员,不直接制定会计规范,会计职业团体实行自律,民间机构来制定会计规范是这一类型会计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由于美国股份公司的主导性地位,证券市场十分发达,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否极大地影呐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要求美国会计管理体制所涉及的范围涵盖殿份公司的会计,同时也决定了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会计管理官万机构的地位,当然这一点也是与美国会计以投资者主要是股东的利益为目标相关的。而美国的法律体系决定了美国的法滦,不管是证券法还是证券交易法都只能间接地对会计施加形响,真正影响会计的则是不具法律性质的公认会计原则。美国政治上的地方自治,决定了《注船会计师法》的立法权届于各州。 (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会计模式——日本会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 日本实行的是集中与立法型的会计管理体制。 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上看,为培养本国具有国际水平的cpa,为国家和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日本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法律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管理的优越性,同时又充分强调政府管理和行业自律。在日本,涉及公认会计士行业的法律、法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会通过的法律,如《公认会计士法》、《商法》、《民法》、《证券交易法》、《公司所得税法》;第二层次是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和发邪的政汉,如《公认会计士法》相大藏省令;第三层次是公认会计士协会作的解释性规则。大藏省是日本cpa行业的最高管理机构,大藏省对cpa行业的管理有绝对的权威。大藏省下设证券局企业财务课,负责政府对cpa行业的管理,下设cpa考试资格审查会组织cpa考试,下设企业会计审议会,负责制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jicpa)是日本唯一的全国职业会计士组织,其宗旨是:根据公认会计士的使命和职责,为维护职业声誉。提高审计服务和其它相关业务的质量,对会员进行指导、联络和监督,以及从班公认会计师和见习会计师注册登记研宜等。可以看出。在公认会计师行业管理方面,日本领向于江箔的法律管理相权威的行政管理。 从会计规范管理体制上思。目前,日本会计方面的主要管理机御有:大暖饼(财政都)、企业会计审议会(大破音一1。下没机构;、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其中.企业余汁审议会的主要职贺是姓饮会计与鄙计服则的制订任务;j1cpa主要是解释原则和陷则,并制定应用指南:大藏省则负密管理准则和法规的实施。企业会计凉议会是日本制定准则的唯一机构,其性质上是行政机构,成员来自jic—pa、教育界、企业界,大多是财务、会计方面的专家。审议会成员由大藏省任命,经费由大藏省提供,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制订会计准则的机构是政府部门而非民间组织。 从会计规范体系上看,日本的会计规范体系主要由商法、证券交易法、税法和《企业会计原则》组成。 显而易见,日本的会计管理体制明显与美国不同,这是因为日本的社会经济环境与美国迥然不同。日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公有化比重高,政府决策的集中程度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强。同时,日本的证券市场比较发达,股份公司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法律环境而言,日本是实施大陆法系的国家.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日本呈现出如下的特征:集体主义,对不明朗因索反应较强,权距较大,阴柔。因而不难看出,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本质(政府在经济中作用大)决定了召本集中与立法型的会计管理体制,在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上强调行政管理与立法管理,制订会计规范的机构集中于大藏省这一政府部门,会计职业团体在会计管理中的作用小,便是这一管理体制的重要特征。由于法律环境上是大陆法系,则决定了《企业会计原则》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律予以颁布,而商法、证券交易法、税法中的会计规定非常直接、评纫、明确也就不足为怪了。日本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微观(企业)经济的发展和壮大,这一目标决定了日本《商法》中的会计规定及《企业会计原则》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但由于日本证券市场的发达,股份公司的重要地位,使得日本不得不在证券交易法中对股份公司的会计作出规定。日本社会文化环境的特征也从另一个侧面影响着日本的集中与立法型会计管理体制,使得日本不象美国那样强调行业自律,而是重视立法管理和行政管理。 (三)社会市场经济会计模式——德国会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 德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倾向于立法管理。 从会计规范管理体制上看,德国的会计规范寓于法律之中,没有独立于法律之外的专门的会计规范。会计职业团体的力量较碑弱,其作用有限。德国审计师协会(类似于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主要职责是发展会计职业准则,并作为德国会计职业界的代表.按其章程,协会应促进会计职业的发展,培训审计师,并负责维护审计师的利益。协会还要负责组织制订会计准则,并要求其成员执行。但事实上,由于法律约束的广泛性,审计师协会无法按其章程规定行事,它只能针对股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相应地提出关于会计准则的解释和建议,可以看出,尽管作为民间组织的德国审计师协会,按照规定,它不象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那样没有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力,但是实质上审计师协会在制定准则方面的作用不大,这又不同于美国的情况。 从会计规范体系上看,德国的会计规范主要来自于商法、公司法、税法等商业和税收法规。 德国的会计管理体制与其社会经济环境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德国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政府决策和集中程度强于美国,但弱于日本和法国,同时,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是以大量经济立法为保证的,近40年来,?国已通过2000多项立法。此外,德国证券市场没有日本和法国那么发达,尽管股份公开公司十分重要。德国企业证券筹资利用较少,较多地依靠银行贷款。在法律环境上,德国是一个大陆法系的国家,捣目的社会文化环境表现出集体主义i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强,权眨较大,阴柔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本质(政府作用强于美国,弱于日本、法国)使得其会计管理体制不象日本、法国那样强调行政管理,但德国经济大量立法的,瞪使得德国会计管理体制倾向于立法管理。这一类型会计管理体制相对应的是:会计法规寓于法律之中,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不大。由于企业借款筹资比重高,所以服份公开公司法中的会计规定强调保护债权人权益。法律环境上是大陆法系,使得商法、圾份公开公司法及税法中的会计规定非常详细、具体。当然,德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也从另一侧面影响着德国的会计管理体制。 必须指出,为什么德国和日本一样,税法对会计的影响很大呢 其原因是两国的税收体制均强调计税按会计利润进行。 (四)有计划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法国的会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 法国实行的是集中与立法型会计管理体制,但更偏向于行政管理。 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上看,法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不象美国那样实行所谓的自我管理,监督、管理注册会计师的是官方组织和半官方组织,它们主要通过法国商法,公司法及有关法令、税法、会计总方案来实施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会计职业团体发挥的作用很小。 从会计规范管理体制上看,在法国,负责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的是国家会计委员会(前身为财政经济事务部组建的会计标准化委员会naca),其具体任务包括:(1)协调并直接从乎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综合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会计实践八2)与其它有关团体和部门进行合作,在政府颁布会计规章之前,提出建设性意见;(3)负责发展和修改会计总方案,提出井审查各项会计准则、规章和说明解释,交政府有关部门。委员会下设五个部,处理委员会的各种日常事务。其分工情况是:一部,负责制定一般会计原则;二部,负责制定财务会计准则;三部,负责制定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准则;四部,负责制定行业会计准则;五部,负责制定公共部门会计准则。 法国注册会计师协会(naca)定期为执行和发展会计总方案所需的有关会计准则的意见和建议。沮这些意见和建议没有强制约束力,仅供政府会计准则和规章时参考。 从会计规范体系上看,法国会计。规范体系以会计总方案为核心,此外还包括商法、公司法和税法。 法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化比重高,政府的集中决策对私营企业决策起着决定性影响,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法国证券市场不发达,企业借款筹资比重高。在法律环境上,法国实施的是大陆法系的法律。而其社会文化环境又与德国相似。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法国的有计划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法国集中与立法型会计管理体制,政府在制订会计规范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民间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甚微。 经济与环境论文:浅析经济环境与会计发展之间的博弈关系 会计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的他所处的环境,会受到各种客观环境的影响,当然这些环境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等等,每个国家的这些客观环境都是不同的,所以会计发展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作为会计人员只有充分了解我们所处的客观环境,才能更准确的认识和理解本环境下会计存的意义和价值,并真正的理解会计的含义,做出更加真实的职业判断,对于会计行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说如果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环境的重要性,那么会计人员从事的会计工作将是闭门造车、海市蜃楼,无法真正的融入到这个专业工作之中,因此,下文着重从对会计影响最大的经济环境入手,分析会计发展同经济环境之间的博弈关系。 1.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环境 从历史的角度看,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基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特别是商品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期,人们的生产活动非常简单,生产成果与生产耗费的计算、比较以及生产成果的分配,单凭人脑的简单思考、记忆或直觉就能完成,无需专门的记录、计算,因而也无需会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日趋复杂,仅凭人脑的记忆和简单计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管理生产活动等经济活动的需要,必须通过计量、记录来反映,于是出现了极简单的记数、记录行为(如我国古代的“接绳记数”)这些简单的记数、记录行为被看成是会计产生的萌芽。 2. 经济环境的发展决定了会计的发展 经济环境是孕育会计发展的土壤,经济环境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的发展,一国经济环境状况决定了该国的会计发展水平。此外,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良好的经济环境能促进会计的发展,也表现在不良的经济环境会限制或阻碍会计的发展。如目前的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对会计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很多企业(经济主体)为了利润最大化目标,为了度过“寒冬”提供了各种失真的会计信息,混淆视听,这对会计的发展相当不利。 3. 经济环境也离不开会计,会计反作用于经济环境 3.1会计是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通过对经济主体提供相关会计信息,为经济发展服务。 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作为社会主要的经济主体,依赖经济信息系统,在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其外部环境之间,进行有效且有序的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换,并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最大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结构复杂,替代商品多,价格波动大,同时科技进步快,使生产设备更精密、更复杂。仅仅凭借管理经验或直觉很难制定出有效的经济决策。所以管理当局必须借助各种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合理的预测,帮助制定科学的决策。因此必须依靠会计信息系统,将各个环节所发生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以此来控制企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由于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反映,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影响人们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并导致利益相关方的经济行为的改变,因而财务会计通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的利益分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从全社会角度来说,会计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经济流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信息使用者根据会计信息,可以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从理论上说,如果每个经济主体都做出了对社会而言是最合理的经济决策,那么就意味着全社会做出了最合理的决策,就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为合理的配置。 3.2会计也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通过其内控机制,指导会计人员自觉地加强经济管理活动。 从宏观角度来看,运用会计手段,监督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发挥预警作用,以便政府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不稳定、不协调的情况。从微观角度来看,会计可以明晰产权,明确微观主体经济活动中不同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责任,使微观经济健康发展。但在具体的经济管理中应用就表现为管理当局如何使用会计信息来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效益。 4. 社会审计在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关系中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审计在会计发展与经济关系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一方面,经济环境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审计的发展,经济发展决定着审计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但是,审计也并非完全被动地受制于经济的发展,审计自身的完善与创新,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审计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社会审计就是为了会计的良性发展而存在的,同时会计的发展也提高了对审计的要求。所以社会审计、会计的发展与经济环境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扩大,致使全球经济已经处于衰退的局面,很多中小型企业不堪重压,纷纷倒闭,这种经济环境下,对会计的发展十分不利,不过很多发展中国家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这种局面来看,对于世界会计的整体发展来说,反而是一种比较好的势态,我们也知道,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处于经济环境运行良好的态势,其会计水平也要远远高于这些发展中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会计制度的完善,对于经济全球化来说是一个好的方向,对会计行业的发展也给与了充分的保障。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会计有个迅猛的发展,不过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必须不断的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以促进会计制度的完善,为此,国家要制定一些相应的好的经济政策,国内的企业也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严格遵守各项制度、法规的规定,会计从业人员更要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在工作中不断的开拓进取,将我国的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更好的融合,争取在源头上解决发展难得问题。 经济与环境论文:试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关系 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传统林业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现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1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林业主要以森林为主要资源,森林是一种复杂的复合生态体系,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氧气的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净化器,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其又可以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经济意义 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 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 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3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 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3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3.3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持续的生态工程,需要有组织的、科学的、专业的主体承担,这一投入过程本身就对经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要发挥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时社会和人民的力量,在保护林业环境的同时把林业融入到自然——社会大系统中去,使其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生态建设和生态服务的工程。要突出“以人为本”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参与性,做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使林业保护产业社会化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到林业保护产业中。充分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让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服务大众,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出贡献。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并不与经济建设相对立,相反,它是一个非常好的经济建设方式。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掘林业资源开发潜力,多角度建设林业资源相关产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变成经济增长引擎。健康的生态林业发展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支点,提供形式多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途径,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经济与环境论文:我国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面积630万km2,占国土的2/3,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全国有570个贫困村,其中460个分布在山区。目前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全国还有2300万人口尚未脱贫。为了改善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寻求山区经济发展最佳模式,振兴山区经济已成为科技界关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我国山区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2.我国山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人地矛盾突出,粮食短缺 目前我国人口已达13.4亿,人口绝对过剩,而全国耕地面积由1949年1.45亿公顷降至1.22亿hm2,人均耕地0.094hm2,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1/4。秦巴山区的云阳县人口由1958年的63万增至130.47万,人均耕地由0.11hm2降至0.06hm2,土地已负荷超载,远于临界状态,这必然带来粮食短缺。在山区人多地少、粮食短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人口增长率超过了粮食增长率,就不能保持山区经济持续发展。目前南方山区人均耕地仅0.062hm2,人均粮食335kg,基于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率均服从s型考虑,设定山区农业总能力为常态,将粮食增长率()简单表示为: =f(x) 同理可以构建人口增长率函数,分别以fx和fp来表示粮食和人口增长函数,在一定的年度内,若fx≥fp,则山区粮食增长是持续的,若fx<fp,则山区粮食就不能保证持续供给。因此,控制山区人口恶性增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走周年立体栽培,开发荒山资源发展木本粮油是解决山区粮食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 2.2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森林状况经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城市林园建设,局部得到改善,但整体仍不乐观。森林生态系统正沿着森林→疏林→草丛逆向演替,目前森林资源总面积13380万hm2,覆盖率上升到18.5%,全国因建设、病虫害、山火每年损失林地41万hm2。国家林业局曾对四川、云南、重庆三省26个县调查,森林面积比建国初期减少了45%,四川泯江上游50年代森林面积7400km2,覆盖率32%,到90年代末只有4670km2,覆盖率下降到20%以下,该流域植被破坏后,山地环境稳定性下降,致使松潘、汶川、黑水等县河谷地带变成干旱河谷。三峡库区的云阳县沿长江两岸水保柏树林遭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 flagcllicornis (f.smith)〕危害,成灾面积1435hm2,出现大片死树。有的省市森林逐步在消亡,覆盖率太低,青海省<1%,宁夏1.45%,黄土高原6%,由于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生态结构破坏,山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而带来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加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5万km2,占国土面积37.1%,每年损失耕地6.7万km2,流失土壤泥沙50亿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50万km2,土壤侵蚀模数>5000t/km2,太行山系水土流失面积高达72%,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粮食生产,加剧了山区贫困。 2.3土壤退化,石漠化严重 山区植被破坏后,必然影响土壤肥力。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要,毁林开荒,陡坡垦殖,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广布的坡耕地土层变簿,加之滥用化肥,有机肥施用减少,造成土壤退化。如武陵山区以东,土地面积69.27万km2,耕地面积892万hm2,土壤贫磷化365万hm2,占耕地的40.9%,土壤贫钾化占29.9%,土壤水分不调占27.5%。土壤退化后,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了粮食增长。 我国是喀斯特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总面积344.5万km2,占国土面积1/3。其中裸露型岩溶面积90.7万km2。近几十年来,由于森林植被破坏,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土壤侵蚀加剧,石漠化面积扩大,特别桂西北、黔东南地区近10年来以91万hm2扩展,土地石漠化后成了不茅之地,植被难恢复,土地生产力下降,贫困人口增加,制约了山区经济发展。 2.4山地灾害频发 山地灾害是在一定地质基础上地貌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和雪崩等灾害,是人类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2008年9月24日北川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2010年“8.8”甘肃省舟曲县久晴遇暴雨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链和堰塞湖灾害链,死亡1765人,财产损失惨重。我国频繁的山地地质灾害,给人民带来灾难,这是自然对人类破坏了生态环境的惩罚。 3.实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对策 为了改善贫困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消除贫困(poverty alleviation),振兴山区经济,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wced),是我们未来共同追求的目的。因此,在战略上必须树立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开展以绿州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护性开发山区资源,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走中国生态农业(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道路,把发展经济、建设环境、培植节约资源结合起来。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3.1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 森林是绿地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 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根据山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滞后、山高坡陡、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欲求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实现山川秀美、江水清澈、林茂粮丰、根治贫困,必须从改善生态环境着手,把治山与治水结合起来,平治梯田(土),因地制宜种树植草,封山育林,绿化荒山,把林业建设放在山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以三峡库区的云阳县千丘乡为例,1992年人均收入1820元,近10年来,全乡3100hm2荒山承包给农民栽植油桐(alenritis fordii)、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山楂(cratae guspinatfda)、油茶(camelliaol ifera )、金银花(lonicrera japonica)等经济林,对25o以上坡地种植生物篱笆(liyinghcolge)植物,如苜蓿(medicago linn)、黑麦草(ldinm perenne l)、苦蒿(artemisia ammual)等,扩大坡面利用系数,使全乡60%的荒山得以绿化,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大大改善。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40元,粮食345kg,农民开始走向富裕,实现了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运行。 3.2推行农林复合经营 混农林业(agroforestry)是山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的有效模式,目前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应用。它是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ical)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在一定自然经济地理条件下林地生物性生产组合,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把农林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组成系统的作用,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产品产出率,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如桐(油桐)粮间作、果粮间作,或者林下养鸡、养羊等立体种植模式,各地应因地制宜,灵活选用。 3.3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山区经济 为了解决目前山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规模小、经营分散、比较利益低与市场的矛盾,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国际化是我国山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今后我国山区经济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信息交流,以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带基地,通过兴修水利,推广优良品种,防治病虫等科技手段,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确定主导产业,招商引资,联合经营。把种、养、加、科、工、贸结合起来,走公司+农户+市场的新型路子,结束农业长期供应原料的历史,这是振兴山区经济的必由之路。 3.4开发荒山资源,发展畜牧业和经济林 我国南方山区有6666.7万hm2草地,北方有许多草地也分布在山区,这些荒山草地要合理利用,要以草定畜,推行圈养,大力发展牛、羊、兔、鹅节粮型草食牲畜。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产品实行深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对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及云贵山区属亚热带气候资源,要因地制宜发展柑桔、油桐、茶叶、核桃、板栗、中药材等,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山区贫困面貌。 3.5发展庭院经济 我国有3亿多农户,村宅占地666万hm2,户平0.027hm2,靠近农户,便于管理,要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闲散土地,因地制宜发展小果园、小茶园、花卉园、畜禽园和建立沼气净化池,既增加了有机肥源,节能减排,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为城市人民提供无污染绿色生态食品。 3.6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科技素质 我国人中数量多,人均资源少,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今后应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山区人口科技素质,这是保障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经济与环境论文:谈谈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 谈谈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 林业作为经济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人口的增长,对林业的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下,要想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林业经济模式,采用新模式,就必须坚持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 1 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林业资源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生态循环系统,林业资源中的大部分产品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林业资源也是生态文化的源泉,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的正确经营理念,体现的是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协调和统一的发展,根据现行的经济政策及相关技术,结合自身实际不断的进行调整的发展道路。森林资源作为林业重要的资源,是林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森林资源环境保护,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比较严重,物质生产力呈现衰退的同时,其效益功能也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是在必行。要想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建设,除了不断的完善林业资源建设的功能性外,还应在此基础上发展特色企业,增加林业经济来源,使林业经济建设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策略 2.1 加强生态环保建设。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系统、科学、可持续工程,要想充分的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就要将林业与自然、社会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为社会、生态建设、生态发展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使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更加民主、科学、制度化,使林业保护产业社会化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到林业保护产业中。要充分的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2.2 发展旅游业和食品加工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利用假期去旅游成为人们休闲最好的选择。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根据人们的需要,林农及开发商应该以当地特色的森林资源为基础,开展生态旅游行业。一些林区已经先后开展了生态旅游业,就目前发展来看,森林生态旅游业是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功能的最佳途径,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要想更好的发挥森林旅游业的作用,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将其发展成以森林资源为主体的交通、餐饮、商贸、娱乐等为一体经济体系。森林生态旅游业不仅可以使森林资源功能得到有效利用,也可以加快林业经济建设步伐,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林业资源除了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相应的副产品。可以根据不同林区的特色生产林果、动物及花卉等副产品,也可以建立相关的副产品加工厂,对林果、动物及花卉资源进行深加工,增加林业收入。 2.3 促进工业区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城市建设浪费已经达成了共识,可持续发展已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绿地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以经济建设为发展的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工业区的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简单而全面的平整,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太大的效率。要想实现工业区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还要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科学的对水源、植被及山体进行保护,才能更好的体现其价值;要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保护林业资源,应该建议规范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流通,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2.4 发挥林业的功能性。 在对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生态功能,也要考虑其经济功能。只有将林业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发挥好,才能使其经济功能得以实现。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并以林业资源生长规律为前提,合理的利用林业资源,使其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应该调动林农的积极性。林农作为林业资源的直接受益者,只有林农遵守相关的制度及按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要想更好的发挥林业资源的功能性,市场要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有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最大限度的激活整个林地资产,才能解决林业经营周期慢及生产风险等问题。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常会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林业市场发挥作用,通过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也可以向社会吸收零散资金,以便更好的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对现实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知道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想发展林区经济,就要以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资源为前提。只有林区的经济得到发展,林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林业经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经济与环境论文:新疆旅游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对环境具有一定的输出作用,主要是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旅游能为一个地方的经济创收,反补地方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两者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如何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建设的共赢发展,是近年来旅游学界关注的热点,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断条件。宋进喜探讨了旅游经济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效应,对西安举行了实证研究①。崔峰和王辉等分别以上海市、大连市为例探究了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② ③。庞闻,马耀峰等以西安市为例对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④。但针对新疆的旅游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鲜有报道,而新疆的地域生态环境独特,生态承载阈值较低,同时新疆的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本文针对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状况及演进历程进行分析,为新疆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能够达到协调状态提供借鉴依据。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根据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各自发展的特点,根据数据的易得性、连续性和指标的可操作性,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二者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见表1),数据摘自2005—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 (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推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互相作用耦合模型④,即: ,上式中,c 为两个系统的耦合度,c ∈[0,1]。a为生态环境综合指标,b为旅游经济综合指标。c 值越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关联系越小,趋向于向无序混乱方向发展,处于不协调状态; c值越大,系统之间相关联系越大,趋向于向有序良性方向发展。但是,为了更精确的反应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借鉴相应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协调发展度d,进行实证分析,见下式。 , t=ma+mb 上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是耦合度,t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m和n是待定系数,经讨论,我们将m,n均取值为0.5。为了方便判定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本文特引用协调发展度级别及划分标准如表2⑥。(以t代表旅游经济系统,e代表生态环境系统) 二、结果分析 由计算可得2005—2010年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指数a、b及耦合协调度d,划分标准如下:在d值为0.1—0.19时为严重失调衰退类;在0.2—0.29时为中度失调衰退类,在0.3—0.39时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在0.4—0.49时为濒临失调衰退类,各分三种情况:①a>b为t损益型;②a=b为t和e共损型;③a<b为e损益型。在d值为0.5—0.59时为勉强协调发展类,在0.6—0.69时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在0.7—0.79时中级协调发展类,在0.8—0.89时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在0.9—1.0时为优质协调发展类,各分三种情况:①a>b为t滞后型;②a=b为t和e同步型;③a<b为e滞后型。 下文对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关系的具体分析。 (一)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 从旅游方面看:从表2可以看出,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旅游经济评价指数 b由2005年的 0.04上升到 2010年的 0.60,旅游经济的 5项指标中,都实现了正增长,国际旅游人数由最初的331145人增长到1065261人,年均增长率为36.95% ; 国际旅游收入由 10008.9万美元增长到36844万美元; 新疆的旅游社总数由378个上升到462个。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良好,同时旅游业的基础产业发展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新疆旅游在2005—2010六年的发展中发生过两次重大衰退,分别由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2009年新疆的“七五”事件所引发。 说明危机事件对旅游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其发展有较大的抑制作用。但是, 由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较大,旅游经济的恢复力很强。从2010年旅游经济评价指数b的快速反弹可以看出,“七五”解决后, 旅游经济又呈现一个增长势头。同时,我们还须清醒的认识到,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对经济来说是把双刃剑,利用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以旅游为时尚引领的新型经济, 但是, 如果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则会适得其反, 环境的破坏必然会造成相应程度的经济损失。 从生态环境方面看:新疆生态环境总体呈上升趋势,环境综合发展指数a由2005年的0.38增长到2010年的0.59。但是,2006年,2008年,2010年这三年有所下降。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容,能耗的增加,环境治理设施投入的不足,使得我区城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指标的排放较前一年有所增加。但是政府做出的一些实质性措施明显的改善了新疆的环境质量。例如:乌鲁木齐的“蓝天计划”让乌鲁木齐拥有更多的晴天天数;新疆跨国界河流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在乌鲁木齐召开进一步强调了河流保护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新疆环保和交通部门联手,杜绝公路施工破坏生态能更好的防止人为破坏生态行为的发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做好我区排污费征收工作等环保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由表2可知, 2005—2010年d由中度失调晋升为勉强协调, 同时c的持续上升说明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之间有密切的耦合互动关系,两大系统趋向于向良性状态发展。由于城市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各自发展水平等级的不同, 可将每个耦合协调度类别再分为 3 种类型:a b, e滞后型;a= b, t与e同步型; a b,t滞后型。由表2可以看出, 新疆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出现转变, 大致分为 3个阶段:( 2005—2006年)中度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 t滞后;( 2007—2009 年) 轻度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t滞后;2010年勉强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e滞后。说明早期新疆经济落后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大,相比较而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很少。但从2009年开始,新疆旅游经济收入得到很大提高,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对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破坏,导致环境的滞后。 三、结论与讨论 2005—2010年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08—2009年有所下降,耦合协调等级由2005年的中等失调到2010年的勉强协调。这说明新疆的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呈良性的正向发展。取得此进步,源于新疆对旅游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要想做到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因地制宜”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特殊环境规划。在设计旅游产品时,突破传统的旅游产品观念,设计体验型旅游产品,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据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作用机理, 二者主要存在两种基础作用:一是生态环境承载并约束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是旅游经济促进并胁迫生态环境的建设。就新疆的实际情况看, 二者的协调度呈总体上升趋势, 旅游资源的开发通常会改变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 从空间和时间上来看地区的环境也需要适应旅游发展差异而不断调整, 使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发挥最大效益。这就是旅游发展胁迫地区环境时空格局的调整。新疆的实际情况反映出, 我们现阶段应加强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协同效应, 才能使得旅游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同时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修复—再改变—再修复的良性循环。 经济与环境论文:浅析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随着沿海 经济 的迅猛 发展 ,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 影响 。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 自然 环境,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 问题 。为了开发海洋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我国重大的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重点开展 研究 方面的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 规律 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环境 环境保护 海洋灾害 前言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 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 目前 科技 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 方法 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 应用 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 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 计算 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 分析 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 科学 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 理论 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 现代 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 发展 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 问题 ,主要 内容 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 影响 ,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 规律 研究 ;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 理论 ,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 社会 经济 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 分析 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 自然 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切枰?重点研究的课题??br 以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 网络 技术、 计算 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 效的手段。 三、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 目前 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 方法 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商品与质量论文:物流商品质量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物流商品(Logistics goods),GB:即物品,经济活动中涉及实体流动的物质资料。物流质量(Logistics quality),GB: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物流质量包括四项基本内容:物流商品质量、物流服务质量、物流工程质量、物流工作质量等。 目前,国内对物流质量体系的构建关注越来越大,但大多集中在物流服务质量体系的构建,现笔者就物流商品质量体系进行构建与评价,剩余部分还有待研究与整理。 1.物流商品质量体系的构建。物流商品质量是指商品运送过程中对原有质量(数量、形状、性能等)的保证,尽量避免破损,则我们可以从以下三部分来进行商品质量体系的构建。 1.1 商品质量指标体系。随着社会的越来越进步,商品质量已经成为企业从事各项活动的硬性指标,但在我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商品质量需要严格把关,这就可以从传统的质量指标体系中吸收一些指标,如商品的次品率。而物流是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重要纽带,则也应保证商品运输途中的完好性,这就需要用商品完整性指标来衡量。物流企业在另一方面也算作生产者,这就需要提供给消费者有足够数量、品类齐全的商品,这也是商品质量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 1.2 商品价格指标体系。价格是商品的又一重要指标,有了优惠的价格,才会吸引到更多的客户,同等商品只有保持一定的价格优势,才会吸引到更多的顾客,这就需要优惠价格指标来衡量,但进行物流的企业也需有利可得,这就需要靠查商品实际的盈利情况。在这里由盈利价格指标来体现,而在这里面,不同的顾客有着不同的考虑,有的需要物美价廉的,有的需要一些特殊商品,贵点无所谓,这就要物流对浮动价格的应对,即浮动价格指标。 1.3 商品运输指标体系。在这里将运输列入商品质量是考虑到工作质量不能完全覆盖的内容,有不妥的地方请指正。物流本意为物的流动,流动就要靠运输,这就牵扯到如何选用合理的运输方式,才能使物流成本降到最低,也同时要保证商品的安全性,普通货物防止丢失,易燃易爆商品则需要特殊运输,我们用合理运输指标和安全运输指标来衡量。 综上所述,建立的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 2.物流商品质量的评价主要指标。 2.1 商品质量指标: ①商品次品率:每百万产品出现的次品数量; ②商品完好率=交货时完好的商品数量/此次物流商品总量; ③品种齐备指数:品种残缺率=缺货品种数/客户所需品种总数; ④数量指标:缺货率=缺货数量/总商品数。 2.2 商品价格指标: ①优惠价格指标。优惠的价格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顾客。 ②同等商品价格比较指标。可以做为制定价格的重要指标。 ③商品盈利统计指标。剔除不利商品,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 ④商品浮动价格指标。做到这点,才会更好的抓住顾客的心,更好的为顾客服务。 2.3 商品运输指标: ①合理运输方式选择指标。 ②合理运输时间安排指标。考虑到具有特殊意义商品的运送时间安排,能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③合理运输设备使用指标。满载率=车辆实际装载量/车辆装载能力 商品与质量论文:浅谈商品房的质量与技术发展趋势 【摘 要】本文就商品房的功能质量、实用质量和商品房的技术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商品房;质量;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步进入“品牌”时代。品牌来自“三高”:高品质、高性价比、高附加值。三高的基础是高科技含量与高技术集成,这是创建商品房品牌,提高商品房品质的根本途径。特别是体现人文关怀、绿色环保与科技创新的商品房功能质量、实用质量和技术质量,是当前中国商品房建设发展的新主题。 1 商品房的功能质量 近年来,居民的住房需求不断增加,住房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安全、适用、舒适、经济、美观的住宅是我国商品房质量与技术发展趋势及新指标。提高住宅的功能质量实质是提高住宅的性能价格比。 1.1 商品房的适用性能。商品房的适用性要求住宅的设计要多档次、多样化,满足最广大居民的住房需求。首先,是住宅的功能空间要完整,布局合理,符合现代生活的行为需求;不仅仅是面积的大小,关键是在较小的空间内创造较大的舒适度,住宅的设施配备要齐全、高效,保证居住的安全、耐久、经济和方便。 1.2 商品房的环境性能。住宅的环境要自然、和谐、环保。住区环境的营造要注重利用自然的、地理的、社会的大环境资源,使小区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创造出阳光普照、空气清新、绿化忧美的生态环境和富有人文气息的居住环境。 1.3 商品房的休闲性能。住宅建设应体现出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的审美文化、居闲文化、养生文化、地域文化、社会文化,体现建筑的个性和人文关怀。 1.4 商品房的舒适性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住宅需求已开始从生存需求向生理需求和心理健康需求转变。住宅的物理性能决定着住宅的居住舒适度。以声、建筑光、热、风和空气质量为核心的舒适度指标直接影响着居住舒适性能的质量。过去由于经济、技术、体制等多方面原因,住宅的建设对舒适度的要求没有得到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变化.提高住宅的居住舒适度是当前住宅市场需求的显著特征。 2 商品房的实用质量 当前商品房的实用质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以功能空间、面积配置、细部处理的合理性为主的住宅实用质量还不高;二是以声、光、热、空气质量等物理性能和设施设备性能为主的住宅实用性能还较低;还有住宅的工程质量、安全环保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住宅的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2.1 高层居住的实用性能。目前住宅设计存在着三大误区:一是大城市住宅的层数越来越高,建筑的密度越来越密,中小城市也有这种趋势。高层塔楼是否是城镇住宅的发展方向,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修。过去为了出容积率,高层建筑总是过高过密,有的塔楼1 梯8 户,甚至有的达到1 梯16 户,这种居住模式有潜在的安全、健康隐患。美国早在上世纪50 年代,除在纽约等大城市外,已不允许建造高层住宅,其主要原因是高层住宅的建设成本高,管理难度大,我国城镇住宅不应再提倡建设高层塔楼。土地资源短缺的大城市应提倡8~12 层的小高层住宅,小城镇以多层住宅和小高层住宅为主。 2.2 小区大花园的实用性能。许多住宅小区的中心花园越做越大,而且有的大造人为景观,有的开发商认为中心花园大显得大气,能聚人气。从健康角度讲,人群活动过于集中,在环境卫生、噪声污染、疾病传播等方面存在隐患。住宅小区的环境应注重组团环境设计,充分考虑各组团的交往、活动空间。 2.3 户型与面积的实用性能。目前“户型大型化”已成为一种误区。从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居住状况统计资料看,户均建筑面积在80~100 平方米左右,是比较稳定、普遍接受和相对看好的户型。日本曾做过一项调查,当流行套型面积增加到130 平方米时,就不再增长,然后回落到80~100 平方米。欧洲的情况也是如此,90 年代以来,100 平方米左右的户型住宅已经占到市场新增量的75%,成为市场销售的主体。所以,百姓对户型的需求不会无限制的增长。最近,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所谓“S O L O”袖珍户型倍受消费者青睐。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最大限度的合理性和舒适性已成为住宅建设的新趋势。 2.4 住宅设计的实用性能。住宅设计应强调均好性、多样性、协调性和完整性。均好性――要求从户型、居住环境、景观、公用设施、设备配置、材料部品的选择和物业管理等诸方面使每个住户都能受到同等的关注,都能获得公平的价值回报。多样性――应注重小区(社区)服务对象的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力争在建筑风格、户型布局、空间组合、色彩构成等诸方面具有特色,反映地方特点和文化传统,避免风格单一和雷同。协调性――应注重住宅与历史文脉相协调、与时代精神相一致、与未来发展相适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完整性――要树立住宅是完整的产品概念。做到住宅规划、建筑、装修设计一步到位。 3 商品房的技术质量 目前,我国住宅质量已进入换代时期,传统的建筑技术和建造工艺已不能满足现代住宅发展的要求,实现住宅质量飞跃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先进适用的成套技术。现代住宅成套技术包括:住宅建筑体系、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体系、厨卫技术体系、管线技术体系、智能化技术体系和建造技术体系等七大技术体系。 3.1 新型建筑体系技术。我国传统的住宅建筑体系有砖混结构、混凝土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等体系。墙体材料主要以传统的实心粘土砖为主。粘土砖是一种消耗能源和土地资源较大的墙体材料,已限制和禁止使用,发展以混凝土砌块和新型墙板为主的新型建筑体系是城镇住宅建筑体系的方向。同时,钢结构、轻钢体系是当前急需研究和突破的新型建筑体系,尤其轻钢住宅体系在小城镇住宅建设中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3.2 建筑节能技术。我国建筑的能源浪费问题很突出,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76 号)对建筑节能提出了明确规定,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筑节能缺乏技术法规,2001 年建设部出台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建筑节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建筑节能技术是提高住宅舒适度的关键,是当前住宅技术发展重点。建筑节能技术包括维护墙体的保温、隔热技术、节能门窗技术、高效制冷制热技术、能源控制计量技术、自然能源利用技术等。 3.3 水质保障技术。目前,城镇居民住宅引用水主要是自来水,而自来水水质不断恶化。原有自来水处理技术和设施已不能满足人们健康用水的要求,自来水的水质已成为住宅安全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20 世纪90 年代,桶装饮用水迅速崛起,一度成为居民健康饮水的主要途径,这种方式既不经济也存在卫生隐患,再加上定期换水给家庭安全带来潜在的威胁,桶装饮用水不是解决健康饮水的根本途径。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人们习惯喝冷水,管道供水直接达到饮用标准。因此,住宅直引水技术将成为住区健康饮水的主流,大力推广住宅直饮水系统成套技术是水质保障的有效途径,也是饮用水技术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3.4 垃圾处理技术。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日益增加的生活垃圾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在居住小区推广应用生化垃圾处理技术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有效措施。环境绿化技术。包括居住区环境绿化技术、优质草皮技术、节水型植物、立体绿化技术等。包括厨卫技术、整体卫浴、装配式厨房设施、厨卫同层排水技术等,是厨卫技术发展的趋势。 4 结束语 商品房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准确把握住宅发展的趋势,要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紧密结合住房需求新特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地保护需求、刺激需求、引导需求,促进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 商品与质量论文:浅议商品住宅全装修质量管理方法与措施 【摘要】根据全装修房的现状,目前全装修商品住宅运作方式,就商品住宅全装修时装修风格和材料的选择、设计理念与管理、全装修施工管理等作出总结,本文通过对南京市部分全装修住宅的调查分析,提出全装修住宅的质量管理措施,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商品住宅;全装修;质量管理;措施 1 全装修商品住宅的现状 2007年底到2008年初对南京市的全装修住宅项目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南京市精装修商品住宅主要是由开发实力强,管理好的开发企业开发建设。2005年前精装修的项目相对比较少,2006、2007年逐年呈上升趋势,2007年底的精装修商品住宅占总开发面积的7.4%。到2009年底精装修的商品房占总商品房开发量的比例有所明显提高。 2 目前全装修商品住宅运作方式 2.1 装修合同方式 目前装修的合同分施工合同和与住户的装修合同两种。装修施工合同基本上是装修单位及相关专业施工单位与开发商、土建(总包)单位一起订立的三方合同。相关专业包括:组装式的橱柜、大型电器(家庭中央空调、热水器或锅炉、消毒柜)、智能化等。普通水电的施工基本含在装修合同中。由于合同多,造成协调管理难度大,交接界面的质量控制难。 开发商与住户的装修合同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在房屋销售契约中明确精装修的内容;第二种情况是补充协议,销售契约是仅仅是初装修的内容,全装修部分是开发商与住户签的装修协议进行约定;第三种情况是开发商指定的装修公司直接与住户签订房屋装修合同。 2.2 装修设计模式 方案确定:装修方案确定通常分两种类型,一种为主动式,有一定的全装修经验的开发公司,在开工之前先确定装修方案,主体施工阶段水电位置,设备的安装位置,管线的走向等全部按装修方案施工,减少了在装修阶段的改动,减少了因管线改动而造成的质量隐患;另一种为被动式,即在主体结构施工结束,装修方案还未确定,等装修方案确定后,大多管线已施工完成,而与全装修的管线走向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要进行大的改动,有时为了安装设备甚至还要改动结构,留下了大量的质量隐患。 设计文件形式:目前精装修工程设计文件通常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有资质装饰公司设计出图;另一种为境外或国内无相应资质的设计公司设计,以本地设计单位名义出图。多数精装修工程设计图纸未报施工图审查,而部分报审图纸,审查内容也不完全覆盖装修设计内容。 2.3 材料供应的方式 主要材料或设备都是开发商供应;开发商供应主要设备。 2.4 专业施工资质 由具备装修资质和具备家装资质的单位施工。其它如中央空调、智能化等由专业施工单位施工,厨柜安装基本由厨柜公司进行,装修施工企业进行管理。 2.5 全装修工程交付的环境检测 环境检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每一户均检测一点;一种是抽取一定的比例进行检测,在交房时将检测结果上墙公示,从年初调研的情况看,目前全装修房的环境检测主要采取这种方式。 2.6 办理监理及质量监督情况 年初调研的所有项目全装修均委托了监理,同时也办理了质量监督手续。 3 质量控制状况 3.1 材料进场的控制 主要材料进场基本上要求进行了复检,但检测批次,检测项目不一,仁恒除了按正常进行检验外,还对地板等材料进行干湿循环检查。所有开发商的材料都走品牌路线。 3.2 精装修与初装修的交接 全装修工程在装修施工前,装修队伍与土建队伍都要进行交接,交接的标准与分户验收的标准基本一致,有些方面相对要低一些,如地面工程的就是这样,色差基本不控制。外窗渗漏、管道渗漏等项目在交接时的控制标准与分户验收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墙面的空鼓、平整度、房间的几何尺寸等控制的标准高于分户验收标准。 3.3 工序验收 从调研的情况看,各个精装修项目都比较重视工序交接的验收,但仁恒控制的最好,每一道工序都制作样板,工序完成后按样板的质量由监理、开发商及住户验收,合格后进行下步工序施工。 3.4 精装修分户验收实施 多数项目均参照分户验收的要求进行了分户验收。尽管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都比较重视,但质量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特别成品保护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4 交付后的质量维修情况 全装修工程竣工交付后质量问题比较突出,报修的量还是比较大,从调研的41栋全装修工程的情况看,维修主要其中在渗水,表面观感、裂缝等方面。报修内容中,其中防盗门和空调是精装修工程新出现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5 精装修工程存在的问题 5.1 精装修工程的成品保护难度大 成批的装修工程由于面大量广,涉及的专业较多,涉及的施工队伍较多,有时交叉施工,成品保护的难度非常大。而住户对精装修的表面观感的要求很高,而表面观感除了施工的精细外,关键在成品保护。 5.2 承包环节多 一般设计由装修单位完成,为完成单位工程的全装修的施工,开发商要与多个专业单位签订合同,这些单位一般没有通过正常招投标确定,都是开发商内部确定。一方面装修队伍与土建总包单位的责任划分较难,另一方面各个专业之间的责任界定比较困难,有时甚至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专业单位多,建设单位协调的难度大,质量监管的难度也大。由于未通过正常招标,办理监督手续也存在一定问题。 5.3 渗水问题仍然是全装修投诉和保修的主要问题 精装修工程的渗漏范围比较广,有传统意义上的卫生间渗水,墙面渗水、窗边渗水,也有由于精装修施工过程或者住户使用过程产生的渗水,如水龙头、管件接头、地漏、浴缸、洗脸盆、洗菜盆、热水管接头等部位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的渗水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水和渗漏问题占总维修量的26.1%。 5.4 环境问题突出 尽管开发商为了控制质量大多采用品牌产品,就单一产品而言其环境指标符合现行规范的相关规定,但将这些材料组合后的环境指标就难以控制在规范规定的要求。所以环境指标的控制是全装修住房的关键。 5.5 精装修工程的验收规范不全面 目前装饰装修工程验收采用《装修装饰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2;施工采用《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GB50207―2001;《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54―2005;《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以及水电及通风空调的相关验收规范,这些规范对全装修的质量规定不全面,验收的依据不具体。大量的质量指标如色差等主要靠经验来判定。 5.6 全装修的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全装修的主要参与单位如监理、开发、施工等单位的熟悉和精通全装修的人员很少,大量的管理人员对装修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粉刷上,还没有深入到全装修。另一方面这些单位强调结构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忽视装修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6 采取措施提高全装修住宅工程的质量 6.1 抓住质量监督的重点,增强监督的力度 从已交付的全装修住宅的报修情况看,质量问题主要其中在墙面的观感、渗漏、及主要使用功能上,所以在日常质量监督过程中重点加强对与渗漏有关的外窗、屋面、有防水要求的房间地面、以及给排水管的接头等部位监督抽查,强化屋面及有水房间的蓄水试验,管道的通水、密封及强度试验,并对这些试验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监督。 6.2 强化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或试验 对给水及空调管道等容易产生渗水的工程项目应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给水管道在施工阶段采用1.1倍的工作压力进行稳压,直至装修工程施工结束;空调管道的各种管道的接口及保温接口在隐蔽之前逐房间进行验收,防止冷凝水导致渗漏。装修使用主要材料进场应强化验收,首先核对质量证明书或性能检测报告是否与进场材料吻合,检查外观及几何尺寸是否符合要求;其次见证取样进行检测,符合要求后再进行使用。 6.3 强化成品保护,保证观感质量 成品保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全装修工程最后观感的质量,所以在全装修施工前首先要制定成品保护的专项方案和措施,作为全装修工程开工的必要条件,专项方案和措施除监理审批认可外,还必须报建设单位认可,监理在日常检查时应重点对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6.4 强化分户验收,促进全装修住宅工程质量的提高 南京市建工局对住宅工程的分户验收管理办法已进行了深化,在竣工验收前由建设单位组织,对墙面、天棚、地面、防水、门窗,栏杆、给排水、照明、空调、智能、卫生器具安装及防盗门等工程的表面观感、成品保护及使用功能等逐户进行验收。所有工序质量符合验收规范的前提下应组织各责任单位认真进行分户验收,竣工验收时抽取一定数量的房间对分户验收的真实性和执行标准的准确性进行核对。重点对卫生间及屋面在蓄水、外窗在淋水、管道在通水等状况下的渗水情况进行随机抽查核对。特别是外窗淋水试验,在验收时必须按规定设置好所有的淋水带,验收组随机确定所抽查的淋水带,放水一小时后对窗及外窗进行检查,这样所抽查外窗的渗水情况,才能代表该单位工程。 6.5 强化初装修质量的交接验收,明确质量责任 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应组织总包单位、全装修单位对初装修的质量进行验收交接,一旦全装修队伍接收后,相关质量由全装修单位负责。 6.6 强化全装修质量人员的培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建设、监理、施工等单位应强化全装修质量人员的培训,社会培训机构也应开办全装修质量检查人员的专项培训班,这样可以提高全装修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 7 结语 全装修住宅将是住宅工程的发展方向,也是住宅产业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强化全装修住宅工程的施工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特别是原材料的质量,从而提高全装修住宅工程施工质量。住宅全装修的开发在南京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全装修工程使用的材料产品更新快,所以在实践中应不断总结施工与质量管理的经验,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全装修住宅工程的需要。 商品与质量论文:同一商品质量一致性的类别与认定 当前,各地工商局正在按国办57号文件精神对流通领域中的商品加强监测和检查,但是当抽样检测结果出来后,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这个抽检结果是否对同一批次商品乃至整批商品继续有效。对这个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各有看法。笔者试图结合产品生产的特性。谈谈同一商品质量的一致性问题。 在商品质量检测工作中,同一商品质量的一致性,实际上是样品的代表性。所谓样品的代表性是指抽取的商品在外观、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一批次或者同一规格型号的同种商品之间的一致性和同一性。样品的代表性是南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程度、自动化水平、产品设计的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工艺等因素决定,因此,在研究样品的代表性时。应当区分不同生产类型的商品,才能把握其质量的一致性。 1、机械化生产型商品质量的一致性 一般来说,对于先进的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定型产品来说。随机抽取的样品具备产品的代表性。彩电虽然是南许多单元零件组装而成,但是每个零件均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和挑选,以保证整机的合格性。合格的单元元器件是经过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并经过严格的检验,这样就保证了产品特性的一致性。如果某个零件未达标准而进入组装线,在整机调试时可以调整,如果不能调整,只能换件或作废。每种产品都有合理的差错率,是可以认可的。假如生产不合格率为万分之一,其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不合格率几乎为零。抽查是随机的,只要产品生产的设计和工艺流程没有变化,产品的品质就不会发生变化,仅仅是生产日期和生产的班组不同。如果商品内在质量出现问题,比如接地、爬电距离、漏电、频率特性、电磁辐射等设计上的原因,那么同一批生产的商品都会有相同的质量问题。商品外观等非内在质量问题,可能是运输、搬运等环节出的问题,应不在其内。 2、配方型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配方型产品分工业化生产和手工生产两种类型。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如胶卷的菲林(片基)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在菲林上均匀地喷涂乳剂(感光化学材料)是专业配方,下单配料是很严格的,一次配出的乳剂是一个编号,一个编号的乳剂具有同一特性。如果有一个胶卷的乳剂出现质量问题,应该说这一个批次的胶卷可能都有问题。洗发液、洗涤剂、中成药、两药、饮料、润滑油、防冻液、农药、磁砖、化妆品等商品都属工业化生产的配方产品。 配方型产品也有手工生产的。中低档商品或者生产规模不大的生产企业,即便是手工生产的配方型产品也能区分出产品的生产批次,一次配料生产的产品即为一个批次的产品。 配方型产品质量问题有些是人为的。成型的品牌产品应该具有相应的规模,经过产品检验鉴定是合格的,但由于某些人为原冈,有些产品在配料中加入了过量的防腐剂,造成某项指标超标,或者厂家担心消费者对产品的某些添加剂不认同,不标注实际含有的防腐剂或其他添加剂的含量,隐瞒真实配料含量。 3、原材料加工型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原材料加工型产品的特性主要由原材料本身的特性决定。拿电线来说,它是南铜或铝制成的芯线(单线或数线绞合成)和绝缘外皮组成,铜、铝的纯度决定电线的导电率,芯线的直径(规格)决定电线的电流量。芯线的外皮由橡胶或塑料包裹,外皮质量的好坏决定电线的绝缘率。因此原材料的好坏就决定产品的优劣。现今。电线均是大工业化生产,先将铜、铝锭多次拔丝到规定直径,再用符合耐压要求厚度的橡胶或塑料进行机制包裹,成为电线成品。对同型号的定型产品,生产厂家大多以生产日期或数字表示批次,同一批次的电线质量特性是一致的。如果检验显示电线的线径未达到标准要求、绝缘率或者导电率不合格,那将是整批生产的产品均属不合格产品。 纺织类商品也属原材料加工型产品。服装等纺织类商品的内在质量的同一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原材料的质量上,原材料的色牢度、裂度以及棉、丝、纶的含量比等都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此外,生产工艺如原材料的织法、纽扣扣眼、缝纫的寸码密度等也会影响产品质量。纺织加工产品的批次排序。有的按一批投料单位,有的按货号,有的按生产日期。在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纺织加工产品统一定料、下料、裁剪、缝制,产品特性主要取决于原材料的特性。如果服装检测结果是色牢度不合格或是成份含量不合格,就不单是这一个批次产品的问题,而是这一批原料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4、加工食品质量的一致性 加工食品是将原材料加工成成品,成品体现原材料的属性。有些加工食品附加制作工艺,使之原材料特性更加丰富,表现形态更加多样性。因此,认定加工食品质最一致性的标准比较复杂。这里主要谈谈加工食品的三种主要指标: (1)卫生指标。直接食用的加工食品制作时应当无菌操作,非直接食用的加工食品针对其生产企业的加工环境和操作流程不同,对其卫生环境的要求也不一样,但要求产品出厂时卫生指标必须符合要求。有许多加工食品裸装(散装),受运输、仓储、保管条件和经营环境的影响,食品可能会受到二次污染,导致卫生指标超标。有些商品要求低温保存,如酸奶、饮料、蜂乳等,如果经销单位保存温度达不到要求,就可能导致商品变质,可以在常温保存或置于阴凉处的商品,如罐头、方便面等,如果保存条件符合要求,没有二次污染的可能,食品的卫生指标应该和出厂时是一致的, (2)添加剂。食品内的添加剂一般是为了保证食品的色、香、味、稠度以及品质的稳定而添加的,含量必须合理,符合标准要求,超过规定标准即为不合格。在生产配方中添加剂均是定量的。工业化生产的定型产品,在同一个批次内产品的内在指标应当是相同的,只要严格按照配方、规程操作,质量一般不会有波动。 (3)标签。按照国家规定,食品标签应当反映食品内在的主要(必要)参数。有的商品不标明添加剂成分、含量或者不标明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这些都是人为的因素,一般来说是故意的,属于明知故犯。 商品与质量论文:抽样检验标准与商品质量监测 GB/T6378.4-2008《计量抽样检验程序第4部分:对均值的声称质量水平的评定程序》等四项新标准(以下简称抽样检验新标准),已于2008年7月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是商品质量监测的一件大事,是对商品质量抽样检验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意味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工作将从此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商品质量监测工作离不开抽样检验标准 流通领域商品监测是一项科学、严肃、技术性强的工作,它关系到国家商品质量监管的效能,关系到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国家的形象。法定机构依法颁布的抽样检验标准,是商品质量抽样检验工作的灵魂,是保证商品质量抽样检验方法科学、规范,结论准确、可靠的指南针。 对商品进行抽样检验,目的在于能用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人力物力,获得对较大量商品质量水平的准确把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设想,在商品量较大的情况下,要准确了解商品的质量水平,如果逐个对商品进行检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较长的时间,这在现代大工业生产条件下,是行不通的,抽样检验方法便应运而生。商品抽样检验以科学、严谨的统计理论为依据。通过严密精确的数学运算,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抽样规则,找出正确抽取能代表商品质量水平的样本的方式。由于其间的数学运算工作繁杂费力,各类商品的抽样检验程序、规则又都有较多共同的特点,国家为实现这项工作的标准化,通过法定程序,组织相关专业人士,制定出统一的抽样检验标准,作为抽样检验活动的科学依据和制度规范。因此,商品抽样检验工作必须以法定机构颁布的标准为依据,做出的检验结论才是科学的、准确的。规范的商品质量抽样检验工作离不开法定机构颁布的抽样检验标准。否则,其检验结论就难以达到科学、可靠的要求。 反观以往的商品抽样检验活动,恰恰存在对抽样检验标准重视不够的问题。其抽样检验方案就可以说明这一点。绝大多数抽样检验方案对产品质量标准都有详细列明,但对抽样方法标准却语焉不详,往往是寥寥数语带过,大意是采取随机方法抽取足够检验需要的样本,极少有列明使用具体规范的法定标准,其检验结论往往经不起司法的检验,这类行政诉讼败诉案例时有所闻。 实践呼唤抽样检验的新理念和新标准 从2001年开始,国务院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项新职能,即承担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工作。多年以来,各级工商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加大对经销不合格商品行为的查处力度,净化商品市场环境,努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获得了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然而,由于缺乏商品质量抽检法定标准,虽经过艰苦的努力,但部分商品经抽检判定不合格的结论,只能适用于同一厂家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和同一批次的商品,工商部门只能对这极少部分商品进行下架退市处理,不能涉及同一厂家同一品牌的其他同类商品。这对于那些惯于偷工减料掺杂使假的厂家和经营者,实在无法触及其痛处,更无法使其得到应有的惩处,大大削弱了商品质量监测的作用和效果。因为在市场上清查同一厂家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和同一批次的商品。犹如大海捞针。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下,市场上的经营者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商品更是成千上万,想在市场上查找同一厂家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和同一批次的商品,谈何容易。如果能采用规范的抽样检验标准,情况将大不一样,效率将大大提高。 对此,我们必须弄清两种标准的概念。一种是产品的质量标准。一种是抽样方法的标准。前者是管商品质量是否合格的产品标准,后者是管如何抽样的方法标准。抽样标准是国家法定机关颁布的抽样规范,抽样方法是抽样方式、方法的总称。必须指出。抽样检验中若只注意使用产品质量标准,而忽视使用抽样方法标准。就是不完整、不科学、不规范的。这就造成我们的检验结论只能适用于同一厂家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和同一批次的商品,弱化了对经销不合格商品的打击力度,影响了商品质量监管的成效。这种尴尬状况,迫使我们寻求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从观念和制度上进行创新。 新的抽样检验标准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新的思路和新的观念。它将打破检验结论只能适用于同一厂家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和同一批次商品的框框,而适用于整个核查总体。也就是说,只要样本不合格,就可以判定属于核查总体范围的所有商品都不合格。 新的抽样检验标准是对以往做法的重大变革 新的抽样标准之所以能突破同一厂家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和同一批次商品的框框,根本原因在于它基于统计学科学的概率理论,通过严谨的计算推导,得出科学、正确的抽样检验方法,使得所检验的样本质量状况能代表核查总体的质量水平,从而证明样本不合格的结论能适用于整个核查总体。由于这个标准是建立在科学的统计理论和严密精确的计算之上的,因而出现错判的风险能减少到5%以下。 新的抽样检验标准对工商部门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带来了新的方法、新的观念和新的思路,是对以往做法的创新和重大突破。 新的抽样检验标准核查总体完全突破了批次的概念。以往的抽样检验由于没有抽样标准,导致检验结论只能适用于同一厂家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和同一批次商品的状况。新的抽样标准确立的核查总体概念,是商品质量抽检对象的全部。它既可以是同一厂家同一品牌的商品,也可以是不同厂家的同一类商品,具体由组织监督抽查的部门根据监督抽查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一旦样本经检验不合格,属于核查总体范围的商品都将被判为不合格,大大强化了清查不合格商品的力度。 新的抽样检验标准确立的监督抽查目标和任务与以往有重大突破。以往进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的目的是查出不合格商品,得出抽检商品合格率,并向社会公布,引导消费。然而,由于缺乏法定标准依据,产品质量标准只能证明检验样本的合格与否,并不足以证明同类商品的质量状况,最多只能推论在相同生产条件、原料、工艺等条件下生产的同一批次商品的质量水平。抽样检验是一种以少量样本判定总体质量水平的活动,其结论真实、准确与否,关键在于是否采用了法定抽样检验标准,以及标准适用是否恰当。 新的抽样检验标准规定,质量核查部门没有证明商品合格水平的义务,质量核查工作的目标是发现和清除不合格商品。工商部门正是通过查处、制裁经销不合格商品行为,将不合格商品清除出市场的方式,来达到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消费安全的目的。新标准对商品质量抽样检验的目标定位非常准确,需要我们认真把握和坚持。 新的抽样检验标准还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提法和新定义,如声称质量水平、极限质量比、复检复验复查等,需要我们认真把握。新的抽样检验标准理论性强,新概念新术语多,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下一番苦功夫。随着新的抽样检验标准的贯彻实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工作必将出现崭新的局面。 商品与质量论文: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培养分析 摘要:文章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分析了社会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需求和要求,提出了社会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所需人才的4个层次和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商品学;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强化,在生产、市场、资金全球化、科技开发与应用、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中,生产活动全球化,使分工从传统的小而全转变为世界性分工,形成世界性的生产网络,不同的国家成为世界生产领域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加强了各国经济的依存与互动;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拉动作用日益趋强,国际商品贸易品种多样化,电子化贸易手段普遍使用,使质量、环境和健康与贸易关系更加密切,ISO9000,ISO14000系列成为国际贸易商品的共同标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形成。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导致我国社会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我国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也给我国带来不利和风险。如何抓住机遇,兴利除弊,就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加强对商品质量的控制与管理的研究。 一、“入世”后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匮乏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的人才越来越趋向于多学科复合型。入世之后,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将逐步提高对外的开放程度,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从2005年12月11日起,我国检测市场已经全面开放,一些国外检测机构已获准在我国设立独立子公司,从事检测服务。由于国际一些著名检验机构十分看好我国这个庞大检测市场和其丰厚的收益,他们进入我国检验市场会使竞争更加激烈。当然,国际竞争机制的引入,也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检验市场的优胜劣汰、合理布局,促进我国的质检机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有利于我国的检验机构联合、重组;有利于我国的质检机构按照国际通行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来运作;有利于我国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做法来规范检验市场。 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商品质量检验涉及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广,检测指标越来越多,检测标准越来越高,因此,促进了商品质量检验市场的迅速发展。从目前来看各行各类商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大约有几千家,而且数量还在增加,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故需要大量的商品质量检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目前从事商品质量检验的人员一般或是食品、或是纺织、或是机械等某专业的人员,从事商品质量检验管理人员一般是学习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人员。既懂商品属性、商品检验技术又懂得管理的人员极为缺乏,这正是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也是商品质量检验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从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归属来看,目前,可以归属商品学专业,以其专业方向招生。 二、社会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所需人才的层次和知识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专门人才需求的培养问题,笔者调研了部分高等院校商品学专业(或商品学方向)建设、课程设置和相关的实验室情况,走访了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建筑材料检测中心、工商行政管理局、海关、进出口报关公司、连锁经营企业、保险公司、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用人单位,了解了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重点研究了其发展所需人才的层次和知识结构,明确了其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 (一)社会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明确了目前社会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方向人才的需求主体是商品质量检验高层、基层管理机构和企业,他们对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方向人才的需求主要有4个方面:为提供商品质量检验社会服务,对人才的需要;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管理,对人才的需求;商品检验技术研究与开发,对人才的需求。在上述4类人才需求中,第1方面人才的需求会随着商品质量检验机构涉及领域的扩大、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加大。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服务的触角已伸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大到重大工程标准核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家庭装修不再停留在美观舒适上,还要求健康、环保,检测就必不可少;目前,“只要有需求,就会有服务”的检测市场已初步形成,检测项目涉及环境监测、食品卫生、产品标准等多个方面。第2方面人才需求会随着政府管理力度的加大,管理职责的健全,市场管理的规范而不断增加。第3方面的人才会随着企业自律意识的加强而不断增多,企业是由利益导向的,如果实现商品质量检验的结果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即便没有政府部门的推动,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也会主动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权威报告,作为产品质量的信用凭证。第4方面人才的需求层次则较高。经分析在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需求层次上,可将该人才大体上分为4类:一是技术型检验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在商品质量检验机构从事商品质量检验与鉴定,负责出具检验报告,要求他们具有某一专业背景,掌握检验设备的使用,精通检验技术,熟悉检验标准。二是管理型检验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在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检验机构、企业从事商品质量检验业务开发、业务管理,要求这类人才不仅懂得商品及其企业的技术管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安全健康管理、进出口管理和物流管理,也要懂得各类消费品生产或服务性行业及政府有关部门的服务指导型与监督引导型管理。要求在商品及其企业的技术与经济管理相结合方面,系统掌握上述有关管理所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进出口产品(商品)技术特性、质量管理、环境及安全管理政策、法规,了解国内外产品(商品)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动向及其规律,具有较强的分析、决策、协调和组织的能力。三是研究型检验人才,这是对人才要求较高的需求类型,要求这类人才除了具备以上的两种人才的能力外,通晓检验理论和国际、国内、行业标准,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检测市场的发展趋势,可从事政策研究、标准研究等。四是开发型检验人才,主要从事检验项目研究、开发,检验设备的研制等。基于上述分析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培养,本科应定位于第1、2类,主要是第2类。 (二)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商品知识;检验技术;管理知识;检验行业的特定知识。在商品知识方面,不仅要了解某一类或某几类商品分类、属性、功能等,还要了解与商品相关的生产流程、工艺等,如机电商品学、金属材料商品学、非金属材料商品学、建筑材料商品学、纺织商品学、食品商品学、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学、金属工艺学、纺织品生产工艺学、食品工艺学等等;在技术检验方面,不仅要掌握或了解物理检验、化学检验、生物检验、力学性能检验的基本方法和某类商品特定的检验要求和检验方法,还要掌握或了解数据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等,例如长度、重量、密度、强度、刚度、硬度、稳定性、耐磨性、化学成分、化学稳定性等等的检测方法、检测设备使用、数据分析等等;在管理知识方面,不仅要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还要掌握企业内部组织、计划、指挥、协调方面的知识,例如管理学原理、商务交流、市场营销、现代物流、贸易理论等等;在检验行业特定的知识主要是与检验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法律法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等。 单独掌握以上任何一个方面的知识,均无法满足现代和未来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培养熟悉商品专业知识、掌握商品质量检验技术、懂得管理基本理论、具有管理基本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现代和未来社会最急需、最受欢迎的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商品与质量论文:市场新业态下电商商品质量的控制与监管 摘要:本文以ISO9000族标准为基本研究思路,以世界通行的“标准―检查―处罚”管理模式为参考,通过对电商商业模式的分析,构建以第三方质量监管和质量信用为核心的质量监管体系,形成以政府、网络商品经营者、网络服务经营者全过程三级商品质量监管模型,以期有效控制商品质量,规范竞争,促进电商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电商 商品质量 监管平台 信用平台 近年来,电子商务、“互联网+”正在向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渗透。因此,电子商务融入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密集型企业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并将很快成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2015年初,“互联网+”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思路和想象空间,国家已把电子商务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事实表明,电子商务正在以其独特的优势,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电商的销售模式是“线上销售”、消费模式是在电脑上“货比三家”、未来的生产模式是“按需定制”。传统商业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 自2000年以来,电商的商品质量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规范电商行为,加强商品质量监控,严打假冒伪劣商品已迫在眉睫。本项目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2014年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上提出的“研究探索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新模式,促进电子商务产品以及市场采购出口商品质量提升”要求,依据原科技计划项目YKY2015009方案,以ISO9000族标准为基本研究思路,以世界通行的“标准―检查―处罚”管理模式为参考,通过对传统商业模式和电商商业模式的比较分析,探讨构建以第三方质量监管和质量信用为核心的质量监管体系,形成以政府、网络商品经营者、网络服务经营者为主体的全过程三级商品质量监管模型,以期有效控制商品质量,规范竞争,促进电商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为了便于研究,防止商品质量和产品质量的混淆,本课题特对商品质量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商品质量是指企业的产品已进入市场流通领域或已出售给买家的产品的质量状况,是工厂和商业企业行为的直接结果的后续。 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已经有了比较系统和成熟的经验;而对于电商这一新型商业模式,在商品质量控制方面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本课题的研究范畴侧重于从互联网的层面探讨以下的问题:一是电商如何控制商品进货的质量,怎样加强质量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二是如何对电商商品质量进行监管,这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电商行业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电商行业发展概况 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见图1。 第一阶段是1998~2002年,为起步阶段。此间,因网络还不够普及、网民少,大部分人对网络的使用还主要是新闻浏览和电子邮件。尽管如此,一些社会精英预测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到了新的商业模式的机会,于是创办了一批电商企业,以阿里巴巴、当当、携程等为代表。由于电子商务当时属新生事物,并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社会关注度自然不会高,电商商业的氛围和商品质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阶段是2003~2011年,为粗放增量阶段。此间,电商快速突破了第一阶段的低谷期。从电子商务企业的数量大量增加到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创新、完善,使中国电商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商,商品销售量世界第一。与此同时,由于管理、制度、法规与电商发展的速度不匹配,所以,商品质量问题也很突出,假冒伪劣商品比较多,制约着电商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阶段是2012年以后,为优化发展阶段。此间,求发展、求创新仍然是电商的主旨。与此同时,资源整合、优胜劣汰的局面初步形成,行业内兼并成为家常便饭;业务深挖和结构优化成为各电商的主旋律。在这个阶段,商品质量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多方面的原因,对劣质商品还缺少成熟、可行的办法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电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业内竞争秩序混乱 我国企业之间最主要的竞争手段是低价竞争,电商也不例外。苏宁易购、京东商城、国美等2012年的电商价格促销活动,被誉为“史上最为激烈的电商价格战”。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的淘宝、天猫,更加加剧了电商间竞争的激烈程度。这些势必加大电子商务产业健康发展的难度。 2.商品合格率低 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产业规模达10.2万亿元,网店创业人数达962万人。2014年1~9月份,网络零售交易额同比增长49.9%,强劲推动了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电子商务存在注册地、经营地、服务器所在地、商品发货地不一致的情况,加上流动性、跨界性、隐秘性等特点和部分商家主观上的不规范行为,容易发生商品质量、消费欺诈等问题。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14年针对网络销售的儿童玩具、服装、鞋类、背提包和小家电等5类14种电子商务产品开展的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合格率为73.9%”。合格率明显偏低。 3.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我国的电子商务是新兴产业,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2010年以来出台的《电子商务信用认证规则》等一系列法规因体系不全,对行业缺少约束力,导致电子商务市场存在较多问题,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加剧了不正当竞争。 4.质量信息不对称 电商与在线卖、买方以及企业之间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直接导致商品质量很难保证。交易时常常出现四种分离:信息与商品分离、商品与售卖网站分离、交易在物理空间分离、支付与商品分离。对此,李波认为:“增强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交易的不确定性,导致买方的逆向选择和卖方的道德风险”。如图2。 5.宏观上质量管理和监督机构欠缺 电商是新生事物。传统的相关机构设置主要是针对企业和商场,而电商和企业、商场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从质量管理和监督机制上不可能适应电商的发展需要,所以,电商企业的商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6.把关不严,没有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 趋利是电商的本性。因此,对购进的商品容易出现把关不严、以包代管、撒手不管等现象,根本谈不上全过程质量管理,从而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7.质量意识淡薄 有些电商质量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质量是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商品质量是生产企业的事。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形成两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假冒伪劣商品现象较普遍;二是存在不讲质量信用的情况。这是电商乃至整个民族工业的致命伤。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将严重制约电商行业和工业企业的发展。 假冒伪劣商品和不讲信用就像阴云,一直笼罩在中国企业的上空。国外有句谚语:“要在阳光灿烂的时候,修好谷仓的顶棚。”而我们在阴云密布的时候,思想往往还停留在云过天晴上,这是最可怕的。本课题的宗旨,就是要为尽早“修好”中国电商的“顶棚”出一份力。 二、电商问题的主要根源 电商商品质量已成为中国产品质量和商业信用的晴雨表。它对整个国家的命运和企业的兴衰与成败有着决定作用。因此,必须要从本质上搞清楚问题的主要根源。 (一)从人性角度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硕果累累、成效显著,但从总的层面看,仍没走出旧题未解、新题又出的迷宫。究其根源,产品质量及质量信用首先属于商品货币交换关系的经济学范畴,这是导致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最难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根据传统“经济人”假设理论, “经济人”的行为目标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产品质量和质量信用是“经济人”的市场行为,自然成为企业的经济杠杆。企业作为主体,选择守信还是失信或产品质量的优劣,主要在于守信或失信以及质量优劣可能带来的成本收益预期。当守信或优质的收益大于守信或优质的成本,则首选守信和优质;同理,当失信或产品劣质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失信或产品劣质的成本(包括受到惩处的成本)则首选失信、劣质,反之,则宁愿守信和优质。现实中,市场或网络购物时出现的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几乎无不可以佐证这一切。 (二)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 电子商务网站的商品信息相对较为全面,可以按产品类别快速获得相关信息。但作为交易主体,对信息的却并不充分,导致买卖双方无法准确判断相关方的资质和信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往往会给双方造成伤害。其中,“经济人”的行为成为必然的选择。因此,必须要构建第三方信用认证机构。 (三)从质量执法行为科学角度分析 从质量执法行为科学角度分析,常常有以下集中问题:(1)被动执法。即所谓的“民不告、官不究”的现象,给假冒伪劣者以可乘之机。(2)执法不严。由于多种原因,对违法违规者心慈手软,处罚往往就低不就高,导致假冒伪劣者权衡利弊后,更“痛快”地违法违规。(3)形式执法。在质量执法过程中,常常雷声大、雨点小,走过场。不能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顺藤摸瓜,导致假冒伪劣之风难以制止。(4)不匹配执法。商品质量涉及各方面的技术,没有技术背景的执法很难适应这一工作,导致能力和工作不匹配的情况,从而形成即使假冒伪劣商品摆在面前,也不一定能够认识的情况。 (四)从电商内部管理分析 有的电商缺少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意识淡薄,对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错误地认为,商品质量是生产企业的事。因此,质量把关不严,责任主体不清,对供方的质量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五)从现行商品质量监督形式分析 我国现行商品的质量监督形式以及抽样方法主要是针对商场和生产企业而制定的,不适用电商行业。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神秘买家”购来的样品不具有代表性,以此样本量来判定批次商品质量缺乏科学、缜密的说服力,加之周期长,难免对违法经营活动不能及时查处;二是电商的每天销售数量和销售品种很多,监督抽查只是沧海一粟,达不到全面控制质量的目的,加之监督检查的时效性和电商每天的销售数量和销售品种严重脱节,容易造成同一被抽查的商品,监督抽查结果还没出来、该商品早已销往五湖四海的情况。即使检查结果不合格,造成的结果往往已无法挽救。 三、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的必要性 近些年,中国屡屡发生与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事: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三聚氰胺、假酒、假药等等,轻则伤身,重则伤命!因此,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建设,尽快把第三方产品质量监管平台和质量信用认证平台以及电子商务运行规范落到实处,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1.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需要 电商商品质量的优劣,对资源能否合理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劣质品不仅效益低下,导致人力、财力的浪费,而且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以及大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安全。因此,加强对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防止不合格的商品在电商销售,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经济效益是电商的主要目标之一。加强对电商商品质量的控制和监管,可使电商商品质量得到保证,从而避免由于质量问题而使商品周转缓慢、库存积压,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难以实现。在加快流通速度的同时,可以尽可能降低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造成的商品质量下降,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 3.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有利于增强电商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商品质量是电商参与市场竞争的物质基础,商家最终要靠质量取胜。特别是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过硬的商品质量是吸引和拥有大批忠诚客户的前提,因此,加强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确保商品质量的可靠性,有利于不断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有利于电商掌握生存、发展、取胜的主动权。 4.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有利于提高电商的信誉和形象 商品质量直接关系到电商的形象和信誉。无论是什么样的商家,只有拥有过硬的商品质量,才是吸引消费者、迎得回头客的王道,才是形象和信誉的第一要素。有了形象和信誉,才能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从而促进电商的发展。 5.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能力建设 影响商品流通质量和效益有两个重要因素:技术水平和设备设施情况。只有具备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设备设施,才能有效保证流通过程中的商品质量。因此,加强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有利于提高物流技术水平和物流设备设施。 6.电商商品质量控制和监管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商品通过电商到达消费者手中。因此,通过对电商商品质量的控制和监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规范交易行为,严把进货关,建立起假冒伪劣商品的防火墙,是保护消费者权益不受损害的重要手段。 四、主要对策 (一)成果内涵 如图3所示,可以概述为:一个体系、两个平台和一个规范。 1.基本内容 一个体系是指电商商品质量监管体系。它包括整个图3项目方案架构中的全部内容。其中:第三方商品质量监管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对电商供应链上全部质量活动、质量信息、质量过程在网上实施质量监管,并实时公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已注册和正在注册的企业信息进行整理,验证真实身份,并公示备查。(2)监管平台与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直接对接,并按照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经营者严处。(3)通过网络科技手段,如在线电子数据证据、垂直搜索引擎、定制化浏览器、即时通讯工具、智能聚类、云计算等,支持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监管工作联动。(4)监管平台可以和企业联建,以发挥资源的效率。(5)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电商商品质量进行评价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商品质量评价模型,并根据评价结果,有的放矢地开展商品质量的监管和改进。 两个平台是指第三方产品质量监管平台和第三方质量信用认证平台。第三方质量信用认证平台主要是对企业质量信用信息进行记录和披露,建立起产品质量信用的评价机制。对电商的供应商进行质量信用等级评定,建立企业质量信用管理平台,对不同的质量信用等级,实行产品风险分级、安全风险预警管理,实现差别化监管,做到实时监管、动态跟踪。 一个规范是指行业管理规范。主要是通过制定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净化网络购物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筑牢产业发展基础。 2.特色 在现行电商交易平台中,增加了第三方产品质量监管平台、第三方质量信用认证平台,这是本项目的创新点。第三方质量监管平台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实时在线监控,做到对产品质量问题实现风险监测、网上发现、源头追溯、质量信息,建立起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预警和监管机制。第三方质量信用认证平台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交易主体诚信度、透明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实现信息的互通和共享。行业管理规范主要是通过制定地方法规,强化对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的力度和制度建设的刚性,特别是要加大对违规违法处理的力度,促使“经济人”不想违规、不敢违规、不能违规。 (二)主要做法 1.总体思路 产品质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 电商商品质量监管分线上商品质量监管和线下产品质量监管两大部分。线上商品质量监管要通过“互联网+常态化”的管理模式才能实现;线下产品质量监管要通过“常态化的管理模式+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线下产品质量好,线上产品才能有保证。根据ISO9000标准,本项目质量监管内容覆盖了电商网络购物商品质量的节点;又鉴于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常常遇到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都有,就是无法很好地贯彻与实施的情形。在进行企业管理时,老板无不为此烦恼;在社会管理时,政府部门也为此而烦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项目首次引入了“标准――监控――处罚”这一世界通用的交通管理模式(以后简称“交管模式”)。由此我们发现,“烦恼”的根源主要是监控和处罚工作不到位。比如:交通部门的事实标准“红灯停,绿灯行”。在没有智能监控的情况下,不执行这一标准的人很多,交警看也看不住。当采用摄影摄像、实时取证、随即处罚后,结果则完全不一样,不执行这一标准的人变得很少。大量事实证明,“交管模式”具有广泛的普适性,适用于各类与人有关的管理工作。基于“交管模式”的基本原理,本项目在电商平台的基础上,探讨增加第三方商品质量监控平台,以保证质量监管的实时性和公正性。在项目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比较可行的“一个体系、两个平台和一个规范”的监管模式。 2.基本目标 通过第三方产品质量监管平台和第三方质量信用认证平台的建设,实现了江苏省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信息化,确保了江苏电商产品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使质量监管工作在电子商务运行规范的约束和支持下,更有效、更高效;通过行业管理规范的制定,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净化江苏网络购物的环境,进一步促进江苏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为江苏电子商务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帮助电商完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提升进货把关能力。构建江苏电商商品质量评价模型和对电商、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有的放矢地开展商品质量的监管和改进工作。 3.实施技术路线 第三方质量信用认证平台和第三方电商商品质量监管平台的建设可以委托专业技术机构。根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情况,大致如下: (1)第三方质量信用认证平台的建设 信用认证平台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电商平台。作为电商产品的购买者,在浏览和购买电商产品的同时,可以看到对应电商产品的信用评级。而这个信用评级则是信用评估业务服务器对外提供的统一接口。一般来说,电商平台上的商户已经在现实环境(工商、质检等)和网上虚拟环境(电商平台信用认证)两方面提供了相应的资质,这些都通过信息评估数据服务器进行收集,并通过信用证书服务器进行留存。如图4。 结合第三方电商商品质量监管平台的建设,第三方质量信用认证本身得以上升到新的台阶,即提供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 (2)第三方电商商品质量监管平台的建设 按照本项目的预期目标,第三方电商商品质量监管平台可以对在线交易的商品进行实时网络监控,降低网络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 整个第三方电商质量监管平台的技术架构如图5所示。采用的仍然是当下流行的互联网应用系统三层结构:最底层是数据库,采用了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有效支持与质量相关的数据的快速增删改查。中间层采取了经典的MVC架构,Model部分负责数据对象映射和封装,表示企业的相关数据和管理规则。事实上,这样的设计,为本平台未来的扩展提供了便利。Control部分输入数据并调用Model和View去完成用户的需求。最上层提供“用户”可见的一些页面和操作,采取了目前互联网应用开发中最流行的HTML5技术。最上层的这些页面和操作,目前支持:①电子商务EDI技术、电子邮件、电子合同、文件传导、视频等,它们是信息交互和供应网络的信息集成质量控制的主要要素。②散布式质量控制。因电子商务供应链信息量大、实时化强,所以需要通过模块化建立供应链质量控制信息系统。分内外两个方面。外部,要和社会各相关方保持密切联系,就必须在广泛采集质量信息的同时,实现与CAD、PDM、CAPP、ERP及CRM等系统之间的集成,这自然要在信息交互协议与接口规范的前提下;内部,要构建网络散布式数据库。③链路抽查和信息修正,提供给像江苏省质检院这样的质量检测机构,就电商产品质量检查结果信息录入。④以Web Service的方式提供调用接口,供其他业务系统使用本平台信息。例如,电商平台可以调用本平台的质量信息数据,信用平台可以调用本平台的质量历史数据等等。 4.实现办法 (1)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及设想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只有不断完善、改进产品质量的监管体制和方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培育出有利于市场竞争的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①重构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实现统一、高效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监管机构散乱,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监管效率低下,执法标准不统一。特别是质量技术监督机构与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分块监管”,直接形成违规成本低、执法成本高的困境。因此,构建统一、高效的产品质量监管机构迫在眉睫。重构的路径是把二者合二为一。这不仅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产生,更有利于全面开展工作,实现资源互补和高效执法。 ②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监控体系 产品质量监管要做到全面、高效,必须尽快建立起以政府为主体、以行业协会为配角,以企业组织、民间团体、公民个人为补充的监控体系。要尽快建立起以创新为产品换代升级的主旋律,以标准为引领产品质量提高的新举措的全社会参与的调节机制。对假冒伪劣商品绝不能同情、迁就,而是要从速、从快、从严惩处。 ③实行信息公开 由于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很难准确地把握产品质量。本课题中信用平台的建立,就是要解决电商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时公开信息,帮助消费者适时掌握商家的信用和产品的质量。 ④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督管理,严把平台电商质量关 本课题中第三方质量监管平台主要是为电商平台服务。通过在线实时监控,使电商平台和电商经营者的商业活动时时处于监控之中。只有有了第三方的监督,才可能使电商平台和电商经营者不敢随意而为,才能保证电商买卖的相对公平,才能促使电商平台和电商经营者严把商品质量关,保障消费者权益,提高商家信誉,维护消费者与生产厂商的公平竞争秩序,也才能促进电商产业的健康发展。 (2)第三方质量信用评级的建设 质量信用平台的有效运行要建立在质量信用评级的基础上。质量信用评级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该平台之上,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履约能力、质量信用等级等,消费者一清二楚,从而避免仅凭主观判断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增加了对风险的可预见性,明明白白地选择那些信用等级高、质量信誉好的企业或商品。因此,质量信用评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质量信用评价的原则是“独立、公开、公平、公正”。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比如:如何监管、如何评级、如何征信的制度等。 质量信用评价的路径是建立质量信用数据库。主要从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以及现场获取能够反映企业和商品质量最具代表性的信息。包括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要做到准确、及时和动态追踪。 (三)对电商的信用实行分级管理与等级划分及评审办法 1.分级管理 按照交易型电子商务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型电子商务企业和支撑服务型电子商务企业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等级划分为A、AA、AAA、AAAA、AAAAA五个级别,AAAAA级为最高级,依次降低。 2.等级划分 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把五个级别进行量化界定。等级划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量化界定的每一个级别制定详细的评价细则。 3.评审办法 组织专业评审人员,按照评审规程进行定期评审。 五、结论 (一)制约电商健康发展的两个最关键问题:一是商品质量;二是质量信用。这是电商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二)商品质量是系统的社会问题,仅靠亚当 ・ 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并不能达到社会发展的预期效果,还必须要借助凯恩斯“有形的手”,才可能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的预期目标。政府部门必须要用“看得见的手”,通过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引导和强制网络服务经营者和网络商品经营者正道经营。2014年7月,法律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汇编》。2015年,国标委成立了全国电子商务质量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望从法律和标准两个层面解决当前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电子金融管理、电子证据等问题,为我国电商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法规保障。 (三)在法律法规中应明确网络购物中商品质量的责任主体。在网络购物交易过程中与商品质量密切相关方为:①网络购物平台提供方(网络服务经营者);②卖方(网络商品经营者);③买方(消费者)。 电商商品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网络商品经营者的主观愿望。当经营者想合法经营,并正道谋利时,必然严把进货关,把来路不正、不合标准的产品拒之门外;否则,会尽可能地购进假冒伪劣商品。因此,网络购物平台提供方(网络服务经营者)对电商的商品质量应承担主要管理责任和质量连带责任。网络商品经营者作为商品销售的主体,对商品质量负主要责任。 (四)电商作为一个产业,不能缺少第三方监管。现行监管模式无法适应电商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建立电商商品质量监督体系。 (五)商品质量的提高不能指望电商商务系统的自身进化。进化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商品质量瞬间则可能致电商企业于死地,甚至使整个民族工业陷于危难之中。所以,应加快电子商务质量监管体系的建设。 (六)第三方质量信用认证平台和第三方质量监督平台应以省级质监部门授权或批准的独立法人机构为主。一是这样的机构具有平台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诸多产品质量的检测鉴定能力。二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作为第三方,公平、公正是他们工作的前提,与相关方不存在利害关系,能够真正代表第三方中立开展相关工作。 (七)当我们带着批判的眼光切入电商商品质量的控制与监管研究时,我们希望能够透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现象,找到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来显现整个电商商品质量控制与监管的本质内涵。因此,我们从网络销售的全过程和生产关系出发,探究电商商品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影响商品质量的关键节点,从而形成一个体系、两个平台和一个规范的构架,建立起一个高效的电商商品质量监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控制电商商品的质量,更好地规范电商和企业的行为,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并促进电商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对此,本课题组目前虽然还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但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一是电商商品质量监管体系构架的形成。它一旦投入运行,对江苏乃至中国电子商务的规范运营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二是首创了“交管模式”,即“标准――监控――处罚”模式。它具有广泛的普适性,适用于各类与人有关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结论需要建立在以下条件之一的基础上:(1)电商自愿向第三方监管机构开放接口;(2)电商和第三方监管机构协议开放接口;(3)通过法规强制电商向第三方监管机构开放接口; (八)电商商品的质量,一靠电商和企业的自律,这是建立质量信用认证平台的主要目的之一;二靠法律法规的制约,使电商和企业不敢、不能逆向而为;三靠监督,实现实时在线监控,做到对产品质量问题实现风险监测、网上发现、源头追溯、质量信息,建立起电商商品质量风险监测预警和监管机制,这是第三方产品质量监管平台的主要功能。通过一个体系、两个平台、一个规范的建立,实现全面、全过程对电商商品质量的控制与监管。 从总的情况来看,本项目如期实现了立项时的预期目标,为电子商务商品质量的控制与监管工作进行了积极而又富有成效的探讨,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现实和未来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相关课题有:(1)研究电商商品质量监督活动的程序。包括电商商品质量监督计划的制定、质量评价、质量责任的认定与处理等;(2)研究电商商品质量监督的具体内容。包括检验如何抽样、项目如何确定、检验结果如何评价等;(3)研究电商商品质量的监督体系。包括管理、检验和法规等体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已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将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本课题“研究――实践――再研究”的不断深入,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商品与质量论文: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针对出口商品质量监管工作,提出了运用风险管理理念创新检验监管模式的思考。通过风险评估,将质量风险区分为三种不同的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风险防控,构建"动态监控、分级管理"的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模式 中国作为世界出口制造业第一大国,随着国际间贸易竞争不断加剧,出口商品对通关便利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在保证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的同时建立高效、便捷的通关机制,质量监管部门必须创新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机制,以出口商品质量安全信息为基础,全面掌握与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相关的风险信息,开展风险分析和质量安全状况评估,落实风险管理措施,依据产品风险等级和企业诚信情况、质量保证能力实施差别化监管,扶优限劣,提高通关效率。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福州出入境检验检验局选择了较具代表性的出口鞋类商品,前瞻性地开展了检验监管业务风险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构建了"动态监控、分级管理"的检验监管新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同时也对出口法检目录调整之后的出口商品质量监管模式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一、实施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管理,指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包括了风险信息采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活动。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就是要识别各类出口商品质量风险,对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后果进行分析,寻找并引入风险控制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因质量因素带来的潜在危害,从而实现出口商品质量的有效控制。 出口商品质量监管工作中实施风险管理,首先是当前外贸形势的要求。当前出口企业面临诸多困难:生产成本上升,国际市场需求不旺,受周边国家的价格挤压,产品单价难以提高等等,企业利润大幅下降,对产品质量不可避免地造成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出口产品面临的国外技术壁垒却有增无减,部分发达国家对产品安全性的要求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一种产品可能涉及的危害控制项目往往多达几十种,给出口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造成很大的困扰。 其次是促进外贸持续发展的要求。国家质检总局早在2012年初就提出了深化检验监管模式改革,积极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机制,提高出口产品监管效率。通过深化和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促进外贸出口。 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利益相关方风险意识,有效配置和使用资源,实施主动性、前瞻性的质量管理,改善工作效率和效果;遵守国内外质量法律法规和国际规范,减少损失,为计划和决策奠定可靠的基础;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增强出口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总体思路是: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化和全面加强风险管理,通过风险信息采集与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价,区分不同风险等级,来确定监管需求和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同时依托口岸电子信息化手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风险防控,做到"该严则严、该快则快、打劣促好",构建"动态监控、分级管理"的出口商品质量监管新机制。 二、出口商品质量风险信息的采集 风险,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是一种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产生严重损失、或是可容忍的损失,甚至获利。从质量的角度讲,风险与危害不同,危害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如有毒物质对人体、环境造成的危害等,危害是造成产品质量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一定会直接导致风险。 风险信息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需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全面采集出口商品质量信息,并识别出风险。 1、外部质量风险信息的采集。包括各个出口商品输往国的质量法规、标准、行为习惯,以及各种现行和即将出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各国对产品危害点的管制不尽相同,同一产品输往不同国家产生的质量风险也不同,如对产品中重金属铅含量的限制,欧盟国家、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控制要求各不相同。 2、产品自身质量风险信息的采集。不同产品存在不同的质量危害,由此产生的质量风险也不相同,需针对不同产品进行梳理和识别。一般而言,产品自身中存在的潜在质量风险主要包括:一是有害化学物质,如:禁用偶氮染料、邻苯二甲酸盐、富马酸二甲酯、全氟辛酸等等。二是物理安全性能,如:婴儿用品的小附件、锐利尖端和锐利边缘、绳带的缠绕,电气安全等。三是卫生性能,如霉变等。四是一般使用性能和外观要求,如:耐摩性能、拉伸强度、变形、污渍等。 3、出口商品质量风险反馈信息的采集。包括出口商品遭遇国外通报、召回信息;出口商品退运信息;遭遇消费者投诉或媒体负面的质量信息反馈;以及对出口商品实施监督抽查、专项检查的不合格结果信息等。 4、企业质量诚信信息的采集。不同企业的质量诚信和质量管理水平也会对出口商品质量风险产生不同的影响。质量文化良好、质量管理规范的企业,相对质量风险低;反之,质量风险就高一些。因此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企业也要进行质量信息采集与风险识别,区别对待。企业质量信息点主要包括:企业的质量意识,企业在各部门、各机构的诚信记录,质量体系建立及运行的有效性,质量体系及产品认证情况,质量管理人员配置,产品检验控制,贸易信誉,过往质量记录等。 三、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等级 风险发生所产生的后果,可以根据其严重程度分成不同的等级。理想化来说,所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风险,都需要控制。但是不同风险导致的结果的不可接受程度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对待,质量保障资源的平均分配或者动用对待关键风险的人力、财力、检测资源来控制低风险的质量项目都是不合理的。通过风险分级,有利于突出重点,节约质量成本,化解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实际工作中根据风险后果影响程度的不同,将风险区分为关键控制风险,一般控制风险和基础性质量风险三个风险等级。 1、关键控制风险。其一旦失控,存在不可接受的质量风险,必须被总是监控。它必须是客户、消费者或者政府部门最关注的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或者说是最负面的。如输美儿童玩具中铅含量的控制,输欧真皮皮鞋中六价铬的控制等。 2、一般控制风险。其一旦失控,一般不会直接导致不可接受的质量风险。主要涉及产品一般使用性能和外观,如衣服扣子钉歪了,鞋底开胶了等等。 3、基础性质量风险。涉及企业生产规范、设施、设备保障,以及企业道德、行业自律、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范、社会质量文化等等。这些因素对质量保障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也是降低产品质量风险的治本之举。 四、出口商品质量风险评估 1、运用风险矩阵法确定风险等级。运用风险评估技术中的风险矩阵法对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风险的等级。具体而言,对每一种风险发生的频率(即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分别进行量化的评估,计算出每一种风险的风险指数,同时将风险指数范围定义为不同的三个区间:可接受区间、检查区间和不可接受区间,分别对应风险的三个不同等级:关键控制风险,一般控制风险和基础性质量风险。某种项目风险频率级别的量化值,可以根据该项目被抽查检出的不合格比例,以及被国外通报、退运等数据的统计进行确定;风险后果的级别量化值,可以根据该项目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 2、关键控制风险的确定与动态调整。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得到某个阶段的关键控制风险。风险评估的结果不仅可以作为出口商品质量监管的重点项目,同时也可以成为相关生产企业和贸易商的重点质量保证项目,引导生产企业主动在设计、原辅材料采购和生产过程中对这些项目进行控制。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对不同行业、不同商品、不同企业、不同目的国,甚至不同环节发生的质量风险进行风险等级的判定,从而确定关键控制风险。 风险评估过程是动态的,开放性的,当遇有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技术规范、标准、风险预警信息、国外通报情况、监督抽查检测不合格情况、生产条件,及其他影响风险分析、评价的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时,须及时或定期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对关键控制风险进行动态调整。 五、出口商品质量风险应对 重点针对关键控制风险,加强质量监管,提高质量风险防控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合理配置行政和企业资源。 1、强化关键控制风险监管。对涉及关键控制风险的出口商品加强审核、查验、检测、监控,介入点可以是口岸查验,生产环节的企业合格评定等。如果出现行业性、区域性严重质量风险时,可以采取必要的临时性措施,如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等,严格控制质量风险。另外,针对特殊商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如出口危险化学品、高风险玩具和稀土等特殊商品,应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完善监管流程,确保质量安全。 2、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加大服务企业的精准度,相关风险项目的技术指导,包括质量控制方法,生产规范,原材料选择等,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了解、掌握、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化解质量风险。 3、突出企业责任,树立风险意识。通过对出口企业广泛、深入、细致的宣传培训,牢固树立企业的质量主体意识,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风险意识。鼓励企业开展产品风险分析,源头质量检测,和生产过程的自检,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同时引导企业开展首件产品确认,并争取客户的有效确认。 4、强化执法,维护市场秩序。任何质量风险的控制都需要质量成本的付出做支撑,并在产品的价格上反映出来。必须通过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开展通报退运后续调查、监督抽查、专项检查等方法手段,打击出口假冒伪劣商品,净化市场环境,引导市场走出低价劣质无序竞争的困境。 六、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改革成效 通过出口商品质量风险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验证了关键风险控制理论的可行性,取得了良好的实际运行效果。 1、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对产品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促进了出口商品质量的持续提高。虽然监管部门的总体抽检批减少了,但检验针对性提高,有效拦截了不合格商品的出口;同时企业对其产品质量风险点能否进行有效控制决定了其产品通关速度和通关成本,管理的差异化有助于促进一批优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促好促快"的良性循环。 2、提高了质量监管工作有效性和针对性。改变以往"一刀切"式的、无差别的按比例随机抽检的方式,通过高风险关键控制点布控拦截,增强现场施检的针对性。统计数据显示,针对风险点的抽检批占总抽检批的三分之二,集中了有限的检力资源管住管好了该管的,凸显了检验的有效性。 3、提升了电子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促进了电子信息化技术在出口商品质量管理中的进一步优化、完善,实现了高风险项目的严密布控、一般风险产品的快速放行和风险信息日常电子化管理。 商品与质量论文:商品房施工质量的监理与控制 【摘要】 商品房现在已经成为国家房产种类中的居大成者了,因此,对于商品房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尤其重要,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缺陷,本论文从商品房的施工质量进行分析,揭示了潜在的缺陷,探讨了对这些问题而采取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 商品房;施工质量;监理;控制 社会的进步,最早的单位福利房已经不复存在,商品房成为后起之秀进入千家万户,占据江山,但是日益而来的则是消费者对其质量的诉求的增多,这就对承包商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商品房的质量的高低直接与监管的过程挂钩,同时,作为监理,就必须扼杀那些豆腐渣工程,全面了解房地产开发内部的操作流程以及人员操作,这样,对监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强的协调能力与应变能力,做到万事俱备。监理对于商品房的质量的控制应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测试,首先在自身的工作方面则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监理在工程开始之前要认真审核图纸,了解设计的意图,熟悉它并进行内部会审,对不明确甚至可能出现隐患的地方提出意见并协商,进行纠正后,做出一份完美的设计。而监理部各个工作人员则必须掌握相关的操作,使大家知道干什么,该怎么做,并且是合乎法律的做,这样才能交出符合质量的工程。而审查施工设计的要点是检车方案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有可行性、是否符合法律的规范、进度是否能赶上双方签订合同的工期等等。 第二,施工单位太多,导致一些单位偷工减料,而且还没有很完善的质保体系,有的甚至不存在,他们只是收钱,把一些东西直接交给分包商,其余一概不管。而监理人员这时候则成为了那些施工单位的质量员,就更助长了他们的一览性和不负责性,因此,完善质保体系势在必行,一旦发现总包单位不按程序走,监理工程师就可以将其退回,不准其进入下道工序。 第三,交底工作应到位,因为施工单位数量的庞杂,导致许多施工人员是非专业性的,就对一些法律法规有着模糊的概念,因此要求单位加强对他们法律概念的培训,也需要施工单位具备有关法规、专业规范及验评标准等资料,监理人员要做的则是在各项工程施工之前 进行彻底的审核,与此同时进行监理工作交底,提出监理的相关要求,使参建人员管理层及操作层理解监理意图,避免不该发生的发生,下面所提出的对各项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要求和监理控制措施,供大家参考。 1、地基与基础工程 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开挖工程中出现土方坍塌、回填工程中产生不均匀下沉,桩基工程中出现缩径、混凝土质量差、断桩、钢筋短缺、压桩工程中出现桩身倾斜、接桩部位开裂、成桩质量差、等等。 措施:(1)对于开挖工程出现的问题,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实施之前,检查排水设置是否合理来保障排水的通常,挖方时严禁施工单位贴近基槽边抛土及堆放材料等行为。 (2)回填工程之前检查坑内的积水是否已经排干,是否还有垃圾,严禁回填土中存在大量的杂质,如干土、垃圾等,并严格按照程序走,每一部分的含量都要严格控制在标准之内。 (3)桩基施工前,要做的则是实习地形,审查所提交的方案是否合理,控制措施是否恰当,桩位控制是否正确,严格保证接桩处上下两节严格控制在一条轴线上,并焊接牢固,沉桩中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组织现场勘察,及时解决问题,对一切桩基工程必须进行检查,达到质量标准及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 (4)地基采用纯天然的,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钻探,即使做好记录,静审查之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5)墙身防潮层则是最重要的,一旦出现问题,那整个工程相对于是一个废物,应做到表面压光无裂、不空不裂表面压光完整无缺,不得用高标号砂浆砌体代替防潮层的工程作法。 2、 梁板柱工程 2.1 模板工程 出现的问题:轴线偏位标高不准确,断面尺寸与设计图纸不符;模板拼接不严、支顶不牢、变形,脱模剂选材使用不当,拆模时间控制不严。 措施:模板安装后,监理工作人员就按图纸检验城固,要自己检查模板缝隙,不合格者则重头再来,并且施工时严禁使用废机油作脱模剂,脱模剂则要刷的均匀,而涂刷之前则应清洁表面。 2.2钢筋工程 出现的问题:钢筋质量差、钢筋制作不规范、不按图纸做,使钢筋尺寸不够、弯钩角度不足。 措施:就像食物一样,对工作场地的钢筋也要检查生产许可证,,严格实行见证取样制度,一旦发现任何可疑之处,就要求施工单位重新取样、重新审查并做好原始记录,对不合格的钢筋要立即放弃;钢筋断料时,按照图纸重新检查,钢筋绑扎时要对规格数量位置及锚固长度接头位置进行校对,严格作好钢筋工程隐蔽验收;混凝土浇铸前,仔细检查垫块钢筋限位撑脚设置到位情况,若有遗漏及时补设。钢筋绑扎的重头戏则是接头,接头的处理要变得尤为小心,必须按章办事,一旦发现纰漏,必须立即整改;而那些可能会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箍筋弯钩角度为135度,平直长度大于直径的10倍,监理人员必须加强检查,以防施工单位遗漏,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3 混凝土工程 出现的问题:配合比不达要求,所用材料不合格,兑水工程,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表面出现问题,钢筋混凝土表面出现露筋、施工缝有夹渣现象,现浇混凝土柱根部出现烂根现象,构件出现缺棱掉角和表面裂缝,现浇梁板底面发生变形等。 措施:对商品混凝土应该检查的是它的配合比、材料外加剂等等,并要不间断的检查塌落度,决不能出现加水的情况;混凝土振捣前,要仔细检查钢筋的限制位置以及绑扎的情况,注意它的保护层是否达到指标,因为它是一项必须严格控制进行的工程,决不能出现误差,否则,接下来的混凝土浇筑则会出现纰漏。 3、 砌体工程 出现的问题:砌体砂浆强度低,饱满度不足,砌体组砌不合理,出现缝隙,不平整,留槎不规范,局部产生墙体裂缝等。 措施:在砌体工程开始之前,施工单位首先应把砌体润湿,而在砌筑的时候,铺灰的时间应控制好,不宜过长,灰的成色中严禁使用落地灰、桶底灰和隔日砂浆,这些都会导致整个工程的不合格,不能使用过细砂浆,砂浆的使用是保证砌体的密和性的重要体现。砌筑的同时,也要检查组砌是否合理,划画杆是否正确,留槎位置是否已经确认。施工单位也需要做好现场的协调工作,实现各个工程之间的密切配合,并能做到对突发状况的随机应变。对容易产生裂缝的地方加强巩固措施;砌体相邻的工作段之间的高度差不能超过一个楼层的高度,但也不能大于4米,砌体临时间断处的高度差,不得超过一步脚手架的高度,在砌体的过程中,先砌高度差较大的部分,以减少由于沉降不均而引起相邻墙体间的变形裂缝。 4楼地面及门窗工程 出现的问题:楼地面产生龟裂、空鼓、面层起皮等状况,卫生间、厨房、阳台灯地面有水迹等等;木质门框出现弯曲、表面粗糙、变形等状况;门锁不灵活,门五金材质出现锈,铝合金门窗使用铝材厚度不够,氧化膜厚度不足,附件质量差,连接件质量差扇与框间隙大,防护不严,外窗台排水坡度不够导致排水不畅,一些玻璃镶嵌的地方不规范,导致脱落等状况;框体与墙壁之间的开启与关闭不灵活,槽道脱轨,窗框与墙体结构处防水密封膏填嵌不密实、不饱满产生脱离,型材保护不好,表面受损受污染等等。 措施:针对楼地面门窗之间产生的质量问题,监理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优针对性的检查,排除一切可能发生灾难的可能性,要防患于未然,对一些细微的地方进行仔细的检查。 商品房,一家的问题可能会影响一栋楼居民的生活,监理人员通过这样的质量的控制,一定会交出有品质保障的房屋,减少投诉,增加赞扬。 商品与质量论文:商品住宅建设工程质量与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思考与探讨 竞争日趋激烈的商品住宅买方市场,打压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工程质量与成本的把控能力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参与商品住宅买方市场竞争的核心优势。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工程质量与成本控制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开发的全过程,运用价值工程来协调、寻找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工程质量与成本之间对应关系的合理平衡点,即能给购房业主提供居住舒适的住宅,又能使房地产开发企业从商品住宅买方市场中获得公平的投资效益。 商品住宅建设项目的建筑功能是建筑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性能的总和。建筑产品的功能一般分为社会性功能、适用性功能、技术性功能、物理性功能和美学功能五类;不同的建筑产品类型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它们通过一系列建筑产品质素来体现对建筑产品的使用要求;功能分析首先要明确建设项目各种使用功能的具体组成部分,划分出主次使用功能,评价和比较各种使用功能的重要程度。 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是建设项目从策划决策阶段(策划、可行性研究)、实施阶段(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和居住、保修及维修阶段直至拆除为止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包括建设项目造价和建设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成本;使用功能水平低,建设项目造价低,使用成本就高;使用功能水平高,建设项目造价高,使用成本就低;而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时,建设项目使用功能水平最合理。 价值工程是对商品住宅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其核心是使用功能分析,分析建设项目各个组成部分使用功能与成本的匹配程度并进行调整来实现优化,使使用功能与成本匹配更趋于合理;并分析建设项目各个组成部分的投资比例,对投资比例较大部分进行重点控制来提高投资管理效率,目的是以建设项目的最低全寿命周期成本切实可靠地实现建设项目所需使用功能要求,同时使建设项目工程造价、使用成本及建筑产品使用功能合理匹配,减少社会资源消耗,缩短项目建设周期。 适合建筑产品类型开发的土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缺资源,不同的建筑产品类型所处地段,使用地块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不同(一般情况占30%左右)。一种开发模式是先选择清晰的建筑产品类型,再选择适合的地块与合理的开发周期和开发节凑;另一种开发模式是先选择适合开发的地块,再选择适合的建筑产品类型与合理的开发周期和开发节凑;而在两种开发模式竞拍地块前,对所要购买地块的市场定位和盈亏平衡点的测算至关重要。在地块购买后,虽可通过使用功能设置优良的户型、室内全装修工程和室内设备制安工程质量都优良及设备配置档次较高的样板房、调整售房价格、售房包装和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等来加强售房促销力度,但地块的位置和价格、区域功能和形象、规划控制要点难以改变。 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工程设计是根据建设项目使用功能要求,来确定建筑标准、结构形式、空间与平面布置以及建筑物群体的配置等,它涉及建筑、结构、给排水及采暖、电气、智能建筑、通风与空调、电梯、燃气、建筑节能和园林绿化、室外道路、雨污水工程等专业工种;各专业工种设计方案的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而在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龙头;初步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约为20%,技术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约为40%,施工图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约为25%;商品住宅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和全寿命周期成本,在决策和设计阶段就己基本确定,因此决策和设计阶段就成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潜力最大的阶段,而在设计阶段控制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效果最为显著;运用价值工程,不仅可以保证各专业工种的设计图符合各种设计规范和用户对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能够解决各专业工种设计的协调问题,从而提高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得到恰当设计标准和合理使用功能水平与整体合理并优化后设计方案的施工图;另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工程各专业工种的设计施工图的出图时间前后顺序节凑,宜先出结构施工图(结构楼面施工时,安装工程按室内装修施工图和室内设备制安施工图预留、预埋孔洞)、室内装修施工图和室内设备制安施工图(利用厨房设置的吊顶、橱柜和壁柜隐藏和遮蔽设备制安的管道线路和接口,特别是燃气管道线路布置宜力求简捷,避免不必要的绕行对观感质量的不利影响)、建筑施工图(楼面建筑施工图按室内装修施工图和室内设备制安施工图布置要求来调整室内建筑平面布置)、然后出各专业工种的设备制安设计施工图,这样能便于各专业工种设计的关系协调和各专业工种设计施工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避免将来工程实体不必要的返工;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各种资源消耗,缩短建设项目工程施工工期。 建筑材料一般情况占直接工程费的70%,降低建筑材料费用,不仅可以降低直接工程费,而且也会导致措施费和间接费的降低。在建筑材料与设备的网络采购中,一种采购模式是众多房地产开发企业联盟建立联动电子商务系统,进行建筑材料与设备集合竞价的采购模式来控制建设项目开发成本,联动电子商务采购模式的优势是(1)建筑材料与设备采购的规模效应降低了建设项目开发成本,(2)把建筑材料与设备采购的优良供应商整合到建设项目开发中,从而获得稳定数量和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与设备长期供货保证,(3)能够扩大优良供应商队伍而形成长期合作伙伴,增强共同抵抗建筑材料与设备供货市场风险的能力,(4)减少建筑材料与设备采购的价格谈判时间,降低了建筑材料与设备供货市场价格发生剧烈变化风险的可能性;另一种采购模式是独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自己采购网站的在线采购系统,主要采购大宗低价建筑材料与设备或者是影响建设项目开发的关键建筑材料与设备及其物流配送等服务。房地产开发企业把认购信息到采购专栏上,让建筑材料与设备供应商竞价,参加在线采购的供应商能够看到建设项目开发所需要采购的建筑材料与设备的市场价格并验证自己的市场价格竞争能力,使供应商能够根椐自身的实力状况对建筑材料与设备的选择和报价作出恰当的判断。在线采购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整合,在线上建筑材料与设备供应商参与一系列竞价流程,在线下参与一系列竞价流程的供应商,在订购会上提供一系列竞价的建筑材料与设备合格质量的样品,经过双方进一步协商,最终确定采购建筑材料与设备订购合同;从而使房地产开发企业能够采购到价格公平合理、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与设备及其物流配送等服务,并节约了较多的采购成本和费用。 商品与质量论文:实现商品质量管理与标准化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企业商品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对商品进行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管理,成为各企业间竞争的焦点。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浪潮中,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商品的质量是其关键因素,同时它也关乎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现阶段,各个企业已经开始向质量高、价格合理、交付及时的商品方向发展。本文从商品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企业如何实现商品质量管理和标准化。 关键词:商品管理 质量管理 标准化 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系中,质量管理和标准化是其重要的,也是较为基础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产品质量得到保证的重要措施。质量管理和标准化都是为企业产品服务的,虽在职能和组织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两者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企业不光要着眼于市场,还要全心全意的为用户服务,搞好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最终实现商品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 一、商品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 商品的质量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商品生产、流通和使用消费的全过程,即对商品质量产生、形成的实现过程各环节和质量管理的诸多因素所进行的计划、控制和改进的各项活动。商品质量包含很多方面,如它的性能、寿命、安全性等,也就是商品其使用价值的一种表现。每一款商品它都有其特定的质量要求,所以它的使用价值大小也不一样。而一件商品从设计到生产,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该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高质量的商品是一种增产节约的呈现,也是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因此,做好商品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其实,商品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实时的了解国家政策及市场的变化对商品质量作出的要求;另外,企业的员工也要有一定的质量意识,将商品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积极的采用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对商品质量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并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对商品的质量做出合理的改进。商品的质量管理不仅包括生产领域,还包括在流通和消费领域对商品的质量管理工作。 商品的标准化是一项系统管理活动,涉及面广,专业技术要求高,政策性强, 因此必须遵循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化机构和 管理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好分工协作,吸取国外标准化的先进经验,才能顺利完成商品标准化的任务。它是指在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中制定、、以及实施商品标准的活动。企业推行商品标准化,最终是为了达到统一,从而获得社会效益和最佳的市场秩序。商品标准化的内容包含了商品质量的标准化、以及商品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标准化,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实现商品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过程 首先,在生产领域中的商品质量管理和标准化。所谓,生产领域就是指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在生产企业中生产领域的质量管理是其管理的中心,看似这是生产企业工业部门的工作任务,但是,在现实中生产领域的质量管理与其他部门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与商业部门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生产企业原材料的采购是由商业部门来完成的,所购买的商品也需要按照商品质量标准来验收,同时也需要将消费者对商品的质量评价反馈给生产和设计部门,以便更好的研究和改进商品的质量。在生产领域进行质量管理最重要的是做好相应的预防控制工作,对商品进行严格质量把控。在商品的预防控制阶段,采用的是统计方法将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上的质量都尽可能的控制在相应的标准范围内,做好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最终实现产品的质量,然后对产品的质量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检验,对质量严格把关。同时也要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进行严格把关,以获得更多的可靠的数据为商品质量的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其次,在消费领域的商品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实现。所谓的消费领域也就是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消费者进行使用,而后在一段时间过后,其使用价值完全丧失的这一过程。对商品的质量而言,其好坏是在它的使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因此要在商品的使用过程中对其质量作出真实的评价。在消费领域的商品质量管理过程中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企业要定期对商品的使用要求和使用的效果进行调查,适时地向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以对商品质量的改进提供一些可靠的数据。在对商品的使用要求和效果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进行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过程中能否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还有一些在前期商品设计过程中没有预估到的标准和要求,以及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新要求等,这些要求和特点都要在商品的实际使用中做好相应的调查,为后期工作提供依据。另外,商业部门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又与消费者的接触较多,对商品的质量也比较了解,能够及时的将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质量评价和意见反馈给设计部和生产部,从而不断的改进产品,提高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在流通领域中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所谓流通领域是指商品出厂后到销售前整个过程,在流通领域的主要任务大部分是由商业部门来完成的,不仅在采购、供应方面,还包括运输及保管等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作为商品部门一定要严格依照商品质量的标准来做好相应商品采购和供应工作,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要结合自身的产品特点来制定商品质量标准,然后依据对应的标准做好采购和供应工作。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要适时的结合商品质量的标准所要求的原材料、用途等条件,再依照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商品的采购和供应,以更好的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同时,商业部门要依据商品的质量标准做好商品的验收、运输和保管工作,进而确保商品的质量与安全。由此可知,商品的质量标准是用来衡量商品质量的准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控好商品的标准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商品质量,还可以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不容忽视,处理好质量管理和标准化两者之间关系,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补充,从而使企业更加顺利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获取更多的效益。 商品与质量论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食品商品学》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对培养社会迫切需求的食品检测技术与监督管理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探索教学模式,完善综合成绩评定模式,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食品商品学;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综合成绩评定模式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和食品贸易与技术交流的不断增长,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过去的单一专业技术人才向技术与管理复合性型人才转变,即社会迫切需要那些既熟悉食品生产与检测技术又懂得食品经营管理与贸易规则的人才[1-2],这为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食品商品学》课程带来了契机。 《食品商品学》是商品学课程的一个分支,是以食品商品质量和经营管理为核心内容进行研究其鉴别特征和使用价值的应用学科。它从商品学的角度研究商品化的食品,阐述食品在流通领域中的来源、特征、规格和质量变化规律;以及与保证食品质量有关的经营管理等基本理论与实用鉴别技术问题。即:是研究在商品流通领域中如何保证食品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的应用学科[3]。然而,大多数《食品商品学》课程是在商品学相关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由商业类大学编写教材,其内容注重各类食品的生产、加工以及检测,这对于已经学习了食品工艺学、食品检验分析等相关课程的本专业学生,内容重复太多,因此,原有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适当的改变以满足本专业学生的需求[4]。如何在《食品商品学》课程教学中体现本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是该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本领域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食品商品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浅议该课程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制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 围绕本专业培养技术与管理复合性型人才这目标的要求,《食品商品学》作为一门专业课,其所讲授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应该切实起到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我们制定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如下:了解食品商品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掌握有关商品质量、商品分类与编码、标准和标准化等商品学基础知识,从商品学的角度对食品的生产、运输、储存、销售各环节有充分的认识;掌握与食品质量的有关法律法规、国内外常见的质量认证及质量管理方法,并能够系统分析影响食品商品质量的因素;掌握食品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及大类食品质量变化规律,具备从事食品商品检验、评价和质量管理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强化学生对“生产是源泉,流通要监管”食品商品的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具备系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食品商品学的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关键。针对以上培养目标,我们将商品学原理与食品知识有机结合,以经典的商品学教材思路为主线,将商品学基本理论及其在食品商品中的应用作为教学重点,同时避免教学内容与所学课程重合,并加强与已开课程的联系,还要结合食品市场实际情况及学生兴趣和专业需求而精选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商品学基础知识,包括商品学导论、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和编码、商品标准与标准化等。对于食品专业学生来讲,对这些概念知识较为陌生,需要加大讲解。第二,食品商品质量与质量管理,讲解食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影响食品质量的因素等知识,并介绍国内外常见的质量认证标志以及食品商品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第三,食品商品标准,介绍目前与食品相关的各种标准与法规的相关知识。第四,食品商品流通的基本知识,介绍食品的包装、食品的运输与储存、食品的物流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第五,大类食品质量变化规律及感官鉴别,介绍大类食品等在流通领域中的质量变化规律及感官鉴别方法。 二、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每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食品商品或事例开始,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兴趣,运用案例、讨论、商场调查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串讲、课程论文、合作讨论式教学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实现由接受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例如,在商品学基础知识的内容中,就评价商品质量优劣的标准这一知识点,首先教师导入“网上购物时”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让学生讲述网上购物的选购经历,就学生之间不同的选购标准进行讨论。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实物演示和课外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食品商品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实物图片、视频、声音,不但可以增加课程信息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食品商品实物带入课堂,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有关食品商品,并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如在讲解食品商品包装标签的内容中,选择乐事薯片作为代表性商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食品包装标签的组成及要求,并加深理解食品包装标准的相关知识。同时,开展实践教学,课堂内外,结合教学。在学习了食品包装标签内容后,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组调查商场或超市的几类食品的包装标签,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标签是否规范并鉴别真伪,制作电子文档和幻灯片格式的讲演稿,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在班级作发言交流。 三、完善综合成绩评定模式,真实考核学生的能力素质 “一卷定成绩”的传统评定模式只是看重期末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判断,因此仅依据期末考试卷评定学生的素质往往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所以,在开展教学改革的同时,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必须进行改革以求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学生就会对新的教学模式失去兴趣,这不利于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因此,我们的课程综合成绩评定模式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学习态度(考勤、纪律)占10%,平时的课业占20%,案例讨论发言占20%,期末考试(论文答辩)占50%。期末考试内容主要为运用课堂讲授的知识,查阅资料,分析当前食品商品所出现的问题,制作幻灯片讲演稿,在课堂上报告并答辩。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既可以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考查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随着人们对健康状况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社会对食品检测技术与监督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因此,构建适合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食品商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方式,对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复合型的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商品与质量论文:商品住宅工程实施工程质量样板引路的实践与体会 摘 要:本文结合《广东省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粤建质函[2010]485号)”的试行,谈了南朗镇锦绣海湾城商品住宅工程实施工程质量样板引路的实践与体会,希望能给该同类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商品住宅工程;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实践;体会 1 前言 从2010年9月19日,广东省住建厅关于印发 “《广东省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粤建质函[2010]485号)”至今,已历时两年多,就此谈谈锦绣海湾城工地的实践与体会。 2 商品住宅工程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 锦绣海湾城工地兴建初期,特别是坡屋面模板和装饰装修分部工程的施工存在较大的质量返工问题。集中表现如下五个方面: ① 坡屋顶模板制作与安装质量较差; ② 外墙泥底和涂料涂刷观感质量较差; ③ 外墙的构造线条观感质量较差; ④ 内墙抹灰的平整度观感质量较差; ⑤ 内墙阴阳角抹灰的垂直度观感质量较差。 什么原因造成这些质量返工呢?有什么解决办法呢? 3 商品住宅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建筑劳务市场的恶性竞争 当前,建筑劳务市场本身发育不健全,竞争又日趋激烈,加之企业喜欢采取低价中标的形式进行发包。施工班组为了承接到劳务,报出的承包价格都会较低,便种下了施工质量问题祸根。 3.2施工工人的主观因素 经过调研,锦绣海湾城工地的建筑工人大部分来自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体情形如下: ①文化程度程度不高。他(她)们受教育程度一般较低,基本上都是仅具备初中或者小学文化程度。 ②职业技能参差。他(她)们大部分都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对质量技术水平把握不一,职业技能参差。 ③责任意识参差。他(她)们的责任意识参差,由于文化程度低和利益的驱动,基本都会较低。 ④从业经历参差。他(她)们大部分都是直接从农村或其他工地来到锦绣海湾城工地,从业时间长短参差﹑施工经历水平也参差。 3.3 施工管理不到位 锦绣海湾城工地的建筑劳务都是直接发包给施工班组的。班组头承接到劳务后,都会派驻一个代表进行管理。但是,他们都是班组头的亲戚,根本不具备岗位任职资格,只是代表班组头管理财务和盯着工人干活,导致工人只看重验收的方量而忽视工程质量。 3.4商品住宅工程建设的客观因素 商品住宅工程一般都是施工周期长,涉及多工序和工种﹑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加之开发商比较看重投资周期和资金周转,施工进度往往比一般工程要快。由于工程进度过快,施工工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职业技能参差、责任意识参差、从业经历参差等原因影响,施工质量就会出现较多问题。 4 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的实施 4.1 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的定义 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就是根据商品住宅工程施工的需要,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或其他单位就分项工程或工种(特别是量大面广的分项工程)在开始大面积操作前做出示范样板,目的是统一操作要求,明确质量目标的做法。 4.2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施工方案的制定 工程开工前一个月内,最好是在桩基础施工期间,由施工单位会同监理、设计和建设单位,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施工难点、工序重点以及各责任主体单位认为比较重要的工序和工种,以及《广东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二十条》、《广州市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研究制定出《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工作方案》,报总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实施。 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方案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①工程概况与特点; ②需制作实物质量样板的工序和部位(含样板间); ③制作实物质量样板的技术要点和具体要求; ④将质量样板用于指导施工和质量验收的具体安排; ⑤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根据工程项目特点所制定的其他内容。 4.3设定商品住宅工程实物样板的工序和部位 通常,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工作方案可以选择如下工序、部位: ①混凝土结构的内容及其细部; ②砌体的工序及其细部; ③屋面工序及其细部; ④门窗和幕墙的内容及其细部; ⑤装饰装修的内容及其细部; ⑥建筑节能细部; ⑦给排水细部; ⑧建筑电气的细部; ⑨通风空调的细部; ⑩其他认为必需设置的工序或部位。 譬如,锦绣海湾城项目部制定的《锦绣海湾城六期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工作方案》中,就选择如下工序、部位,设立了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 ①钢筋工程:剪力墙、梁、板(含窗台飘板)的钢筋制作与绑扎; ②模板工程:剪力墙、结构梁板模板支撑系统、梁侧模板、构造柱模板的安装; ③砌体工程:砌体的砌筑、顶梁砖的做法; ④抹灰工程:外墙挂网,外墙抹灰,内墙挂网、内墙抹灰; ⑤防水工程:厨房防水、卫生间防水; ⑥ 线条细部节点:阳台反边、窗台线条、外墙线条; ⑦ 饰面工程:外墙饰面砖粘贴、花岗岩粘贴; ⑧室内地面工程:室内找平层; ⑨混凝土细部工程:门窗过梁砼、窗台压顶砼、构造柱砼; ⑩管线敷设工程:室内线管敷设; ?排水工程:室内PVC管安装; ?铝合金工程:平开窗框、推拉门框安装及嵌缝防水胶。 4.4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的制作。 根据项目经理部的相关人员,由项目经理(或项目负责人)组建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实施小组,选定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的实施场地,规模,以及负责管理、实施、验收和保护工程质量样板。当然,也可以采用相关的的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图册、本公司历史存档图册以及兄弟单位已经施工的优秀成果。 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实施小组根据商品住宅质量样板方案的内容,挑选相应班组熟练技术工人,由施工单位(或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其进行技术交底,然后由现场项目管理技术人员对其操作工艺,施工过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5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的验收。 施工单位自检合格,报施工﹑监理﹑设计和建设单位组成的验收组进行验收。当然,也可以在每个工序或部位自检合格后,由验收组组织验收合格后,填写验收合格牌,验收合格牌注明验收时间﹑合格状态,并把该工序或部位的技术操作规程﹑质量通病防治办法悬挂于样板处,供日后使用。 4.6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的使用 在每项工序﹑工种开工前,方案编制人或者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施工工人在验收合格的样板前交底学习,负责向施工工人交底。这样,大家既可以一起交流心得体会,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5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的成效 2011年下半年,锦绣海湾城工地试探性地取得了工程质量样板引路的甜头后,划出一块专门区域规划为质量安全样板专区(考虑篇幅原因,本文暂不介绍安全样板的内容),以制度的形式来落实。 锦绣海湾城工地通过建立的工程质量实物样板,施工工人对要交验的质量标准一目了然;依照实物样板进行试工,班组头能够清楚所要耗费的工日指标数量,所报出的劳务承包价格符合自身的施工水平能力,克服了承接劳务任务的盲目性;有了实物样板的参照,可以预控各工序和工种的质量,尽可能地消除工程质量通病,从而提高商品住宅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所以,锦绣海湾城工地的施工质量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6 结 语 通过南朗镇锦绣海湾城工地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的实践表明,推行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工作就可以提高商品住宅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推行商品住宅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工作就是提高商品住宅工程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商品与质量论文:商品房施工质量的监理与控制 【摘要】 商品房现在已经成为国家房产种类中的居大成者了,因此,对于商品房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尤其重要,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缺陷,本论文从商品房的施工质量进行分析,揭示了潜在的缺陷,探讨了对这些问题而采取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 商品房;施工质量;监理;控制 社会的进步,最早的单位福利房已经不复存在,商品房成为后起之秀进入千家万户,占据江山,但是日益而来的则是消费者对其质量的诉求的增多,这就对承包商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商品房的质量的高低直接与监管的过程挂钩,同时,作为监理,就必须扼杀那些豆腐渣工程,全面了解房地产开发内部的操作流程以及人员操作,这样,对监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强的协调能力与应变能力,做到万事俱备。监理对于商品房的质量的控制应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测试,首先在自身的工作方面则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监理在工程开始之前要认真审核图纸,了解设计的意图,熟悉它并进行内部会审,对不明确甚至可能出现隐患的地方提出意见并协商,进行纠正后,做出一份完美的设计。而监理部各个工作人员则必须掌握相关的操作,使大家知道干什么,该怎么做,并且是合乎法律的做,这样才能交出符合质量的工程。而审查施工设计的要点是检车方案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有可行性、是否符合法律的规范、进度是否能赶上双方签订合同的工期等等。 第二,施工单位太多,导致一些单位偷工减料,而且还没有很完善的质保体系,有的甚至不存在,他们只是收钱,把一些东西直接交给分包商,其余一概不管。而监理人员这时候则成为了那些施工单位的质量员,就更助长了他们的一览性和不负责性,因此,完善质保体系势在必行,一旦发现总包单位不按程序走,监理工程师就可以将其退回,不准其进入下道工序。 第三,交底工作应到位,因为施工单位数量的庞杂,导致许多施工人员是非专业性的,就对一些法律法规有着模糊的概念,因此要求单位加强对他们法律概念的培训,也需要施工单位具备有关法规、专业规范及验评标准等资料,监理人员要做的则是在各项工程施工之前 进行彻底的审核,与此同时进行监理工作交底,提出监理的相关要求,使参建人员管理层及操作层理解监理意图,避免不该发生的发生,下面所提出的对各项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要求和监理控制措施,供大家参考。 1、地基与基础工程 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开挖工程中出现土方坍塌、回填工程中产生不均匀下沉,桩基工程中出现缩径、混凝土质量差、断桩、钢筋短缺、压桩工程中出现桩身倾斜、接桩部位开裂、成桩质量差、等等。 措施:(1)对于开挖工程出现的问题,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实施之前,检查排水设置是否合理来保障排水的通常,挖方时严禁施工单位贴近基槽边抛土及堆放材料等行为。 (2)回填工程之前检查坑内的积水是否已经排干,是否还有垃圾,严禁回填土中存在大量的杂质,如干土、垃圾等,并严格按照程序走,每一部分的含量都要严格控制在标准之内。 (3)桩基施工前,要做的则是实习地形,审查所提交的方案是否合理,控制措施是否恰当,桩位控制是否正确,严格保证接桩处上下两节严格控制在一条轴线上,并焊接牢固,沉桩中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组织现场勘察,及时解决问题,对一切桩基工程必须进行检查,达到质量标准及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 (4)地基采用纯天然的,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钻探,即使做好记录,静审查之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5)墙身防潮层则是最重要的,一旦出现问题,那整个工程相对于是一个废物,应做到表面压光无裂、不空不裂表面压光完整无缺,不得用高标号砂浆砌体代替防潮层的工程作法。 2、 梁板柱工程 2.1 模板工程 出现的问题:轴线偏位标高不准确,断面尺寸与设计图纸不符;模板拼接不严、支顶不牢、变形,脱模剂选材使用不当,拆模时间控制不严。 措施:模板安装后,监理工作人员就按图纸检验城固,要自己检查模板缝隙,不合格者则重头再来,并且施工时严禁使用废机油作脱模剂,脱模剂则要刷的均匀,而涂刷之前则应清洁表面。 2.2钢筋工程 出现的问题:钢筋质量差、钢筋制作不规范、不按图纸做,使钢筋尺寸不够、弯钩角度不足。 措施:就像食物一样,对工作场地的钢筋也要检查生产许可证,,严格实行见证取样制度,一旦发现任何可疑之处,就要求施工单位重新取样、重新审查并做好原始记录,对不合格的钢筋要立即放弃;钢筋断料时,按照图纸重新检查,钢筋绑扎时要对规格数量位置及锚固长度接头位置进行校对,严格作好钢筋工程隐蔽验收;混凝土浇铸前,仔细检查垫块钢筋限位撑脚设置到位情况,若有遗漏及时补设。钢筋绑扎的重头戏则是接头,接头的处理要变得尤为小心,必须按章办事,一旦发现纰漏,必须立即整改;而那些可能会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箍筋弯钩角度为135度,平直长度大于直径的10倍,监理人员必须加强检查,以防施工单位遗漏,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3 混凝土工程 出现的问题:配合比不达要求,所用材料不合格,兑水工程,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表面出现问题,钢筋混凝土表面出现露筋、施工缝有夹渣现象,现浇混凝土柱根部出现烂根现象,构件出现缺棱掉角和表面裂缝,现浇梁板底面发生变形等。 措施:对商品混凝土应该检查的是它的配合比、材料外加剂等等,并要不间断的检查塌落度,决不能出现加水的情况;混凝土振捣前,要仔细检查钢筋的限制位置以及绑扎的情况,注意它的保护层是否达到指标,因为它是一项必须严格控制进行的工程,决不能出现误差,否则,接下来的混凝土浇筑则会出现纰漏。 3、 砌体工程 出现的问题:砌体砂浆强度低,饱满度不足,砌体组砌不合理,出现缝隙,不平整,留槎不规范,局部产生墙体裂缝等。 措施:在砌体工程开始之前,施工单位首先应把砌体润湿,而在砌筑的时候,铺灰的时间应控制好,不宜过长,灰的成色中严禁使用落地灰、桶底灰和隔日砂浆,这些都会导致整个工程的不合格,不能使用过细砂浆,砂浆的使用是保证砌体的密和性的重要体现。砌筑的同时,也要检查组砌是否合理,划画杆是否正确,留槎位置是否已经确认。施工单位也需要做好现场的协调工作,实现各个工程之间的密切配合,并能做到对突发状况的随机应变。对容易产生裂缝的地方加强巩固措施;砌体相邻的工作段之间的高度差不能超过一个楼层的高度,但也不能大于4米,砌体临时间断处的高度差,不得超过一步脚手架的高度,在砌体的过程中,先砌高度差较大的部分,以减少由于沉降不均而引起相邻墙体间的变形裂缝。 4楼地面及门窗工程 出现的问题:楼地面产生龟裂、空鼓、面层起皮等状况,卫生间、厨房、阳台灯地面有水迹等等;木质门框出现弯曲、表面粗糙、变形等状况;门锁不灵活,门五金材质出现鉄锈,铝合金门窗使用铝材厚度不够,氧化膜厚度不足,附件质量差,连接件质量差扇与框间隙大,防护不严,外窗台排水坡度不够导致排水不畅,一些玻璃镶嵌的地方不规范,导致脱落等状况;框体与墙壁之间的开启与关闭不灵活,槽道脱轨,窗框与墙体结构处防水密封膏填嵌不密实、不饱满产生脱离,型材保护不好,表面受损受污染等等。 措施:针对楼地面门窗之间产生的质量问题,监理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优针对性的检查,排除一切可能发生灾难的可能性,要防患于未然,对一些细微的地方进行仔细的检查。 商品房,一家的问题可能会影响一栋楼居民的生活,监理人员通过这样的质量的控制,一定会交出有品质保障的房屋,减少投诉,增加赞扬。 商品与质量论文:浅析商品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质量管控 【摘 要】商品混凝土是指生产部门在运输到建筑工地之前就已经完成混合、搅拌工艺的混凝土原料,商品混凝土具有工业化、质量性质稳定、原材料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因此备受广大城市建筑施工队伍的欢迎。本文从商品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入手,在分析了各个原因的基础上,针对这些诱导因素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希望对行业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塑性裂缝;干缩裂缝;原因;控制 商品混凝土以其集中搅拌、社会化商品供应为特点,因此在建筑行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商品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最易出现的是裂缝问题。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与抗压强度相比,抗拉强度仅为前者的一成。再加上原材料混合不均,水灰比不稳定,以及混凝土在运输和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离析现象,使得在同一批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是不同的,这样的原料用于建筑中,进而导致薄弱部位容易出现裂缝。施工现场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柱、梁、墙、板等结构构件,特别是厚度较小、表面积较大的墙、现浇板等结构,出现一些不规则微小裂缝,甚至通长及贯通裂缝的现象时有发生,急需我们对此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裂缝产生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确保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安全。 1 商品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由于商品混凝土是半成品,混凝土生产厂家和使用单位都应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拌制和浇筑、振捣以及浇水养护,才能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混凝土是以水泥浆体为胶结料,与砂、石骨料均匀拌和后胶结而成整体的,因此,原材料本身的质量、配合比、水灰比等便是控制其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了。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让水泥颗粒充分水化只需约水泥重量38%的用水量,而实际施工时出于流动性的要求,混凝土的水灰比(水与水泥的重量比例)大多大于0.38,混凝土浇捣后多余的水分蒸发后必然导致混凝土整体收缩,而当收缩时产生的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或内部就会出现不规则裂缝。普通现场搅拌的混凝土水灰比约为0.5~0.6,而用于泵送的商品混凝土,由于要用搅拌车运输、泵送施工,一般要求塌落度大多大于160mm,是一种大流动性混凝土,因此,无论是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家在选择砂石料、配合比、运输、泵送,还是使用单位(施工现场)的浇筑、振捣、抹压和养护等过程中,如果不按相关规范、设计要求和施工操作规程操作,就很容易发生塑性收缩裂缝和干燥收缩裂缝的。所谓塑性收缩裂缝,就是混凝土在初凝前的塑性阶段由于失水、失去流动性而体积收缩形成的裂缝。例如:刚浇筑、振捣的混凝土表面泌水,在空气中会很快蒸发,特别是当混凝土表面受风吹、烈日曝晒等因素影响,随着表面水分的蒸发,内部水分逐渐向外部迁移,继续蒸发、失水,造成混凝土在塑性阶段体积收缩,就会产生大量不规则微小裂缝,如不及时抹压并覆盖塑料薄膜或草帘保水养护,此类裂缝会迅速向混凝土内部延伸,严重时会造成上下贯通裂缝;而干缩裂缝是指混凝土硬化后,内部的游离水会由表及里逐渐蒸发,导致混凝土逐渐产生由表及里的干缩裂缝,这种裂缝大多是由于在混凝土养护期内过早停止浇水养护造成的。 2 商品混凝土裂缝的防控措施 如上所述,商品混凝土容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和干缩裂缝,主要是由于它是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和水量多、塌落度大,以及施工现场浇筑、振捣、抹压和养护等工序操作不当等因素造成的。只要我们能针对商品混凝土的特点和泵送施工等具体情况,混凝土生产厂家在配制混凝土时,和施工企业对现场施工的每一道工序都能严格把关,认真采取有效技术措施,是完全可以预防和减少裂缝发生的。 2.1 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家应严格按照《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的规定,根据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通过必要的计算和试配,正确确定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在施工和易性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和塌落度,一般来说,塌落度应控制在160mm~200mm为宜。 2.1.1 拌制商品混凝土应尽量避免使用水化热大、细度大的水泥,因为太细的水泥水化速度快、水化热大,因而水化时水泥石的收缩量也大,凝结时易开裂;还应避免使用矿渣水泥,因为矿渣水泥凝固时的收缩量比普通硅酸盐水泥约大25%。 2.1.2 选择级配良好且洁净的砂石料,并尽量增加单方石子用量。这样,每立方米混凝土可减少浆量约19L,减少拌和水约2kg;配制混凝土时尽量使用Ⅰ级(优质)粉煤灰作掺合料,其掺量不能大于水泥重量的25%,这样,既可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又可降低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减少裂缝发生机率。除此之外,还应掺加颗粒细度为0.315~0.16mm的石粉,掺量约为砂石总重量的3~5%,即50~100kg/m3,掺入后可相应减少胶凝材料用量和增加混凝土的可泵性、保水性、粘聚性,有利于混凝土泵送施工。 2.1.3 石子中应严格控制针片状颗粒的含量。规范规定,在泵送混凝土中,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0%。因为通过试验得知:针片状石子颗粒会增加骨料本身和混凝土拌和物的空隙率,浪费水泥、降低和易性,增加用水量、加大泌水性。 2.2 商品混凝土使用单位(施工现场)的质量防控措施 2.2.1 如前所述,商品混凝土是个半成品,本身具有很多优点,但如果施工现场不严格按照其特点和有关操作规程精心施工的话,商品混凝土本身质量再好,也浇捣不出合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来。因此,施工企业在现场采用商品混凝土浇筑结构构件时,务必选派责任心强、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技术工人掌控混凝土浇筑、振捣和整平、抹压等工序,根据柱、梁、板等构件特点,有针对性地正确选用振动棒、平板振动器等振捣机械,恰到好处地掌握好不同构件、不同部位的振捣时间,做到既不欠振、过振,也不漏振,确保混凝土构件的密实性和耐久性;严禁用振捣棒赶料和把振动棒久久放在柱模中央,等混凝土把柱模装满再抽插振捣等懒汉做法。 2.2.2 混凝土浇筑、振捣和大致整平后要及时反复抹压,特别是在混凝土初凝前后,反复抹压可使刚刚出现的塑性收缩裂缝愈合;如表面已开始硬结,人力抹压有困难时,可采用二次振捣的方法,趁初凝前后水泥石晶胚刚开始形成之际,使重新组成的混凝土结构进一步密实化,然后再用力抹压1~2遍。 2.2.3 混凝土浇筑、振捣、抹压后,如遇烈日曝晒、刮大风等恶劣天气时,应及时用塑料薄膜、草帘等覆盖保湿,以免因失水过快而产生裂缝;冬期施工时还应及时覆盖保湿、保温,避免混凝土塑性收缩及受冻破坏。 2.2.4 严格控制拆模时间。施工企业绝不能为了加快模板周转而过早拆模和过早在混凝土现浇楼板表面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准备活动,如支模、堆放脚手架板和砖块等,因为这样做会使现浇板产生结构性裂缝和砸伤裂缝,一定要在混凝土强度增长到能确保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侧模;拆侧模时应小心轻拆、保护其棱角,拆侧模后应立即洒水并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湿,或喷涂养护剂养护。拆除梁、板底模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执行:跨度小于8m的梁、板等结构物,其强度必须大于设计强度等级标准值的75%,而跨度大于或等于8m的梁、板结构和悬挑构件,当混凝土强度大于或等于设计强度等级标准值100%时方可拆模,否则将会影响结构安全。 商品与质量论文:使用商品混凝土的质量监督与控制 摘要: 商品混凝土在城市的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堤防工程等被广泛使用,监理工程师进行的监控应从选择商品混凝土供应商到施工的全过程。通过对商品混凝土做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达到使用对商品混凝土全过程的有效质量监督与控制,保证工程质量。 关键词: 商品混凝土;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1前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商品混凝土对于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加快工程进度、减少环境污染、解决施工扰民和施工现场脏、乱、差问题、缓减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等方面,明显地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商品混凝土在城市的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堤防工程等被广泛使用。现就建设工程使用商品混凝土,进行工程监理、控制工程质量谈谈自己的认识。 2事前控制 2.1严格选择资质等级高、信誉好的商品混凝土供应商 为保证工程质量,有着稳定质量的商品混凝土产品是十分重要的。而选择资质等级高、信誉好的商品混凝土供应单位是保证商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目前,由于建筑市场不规范,部分工程项目在发包过程中存在违规现象。项目业主在发包前,往往早已内定了各分包单位(包括商品混凝土的供应企业),而施工承包单位为了接到工程项目,往往也就满足了业主的要求。在这种前提下,如果商品混凝土的供应企业内定得好,在施工过程中也就避免了不少麻烦;如果商品混凝土的供应企业内定得不好,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增加施工和管理的难度,同时也会对工程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还有施工承包单位为了降低成本,选择资质等级偏低、信誉较差的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生产出的商品混凝土产品质量不稳定,或产品满足不了工程的需要,造成工程质量控制难度大,质量难于保证。因此,除了在体制方面要加大规范建设市场的力度,加强法制监督和管理,杜绝非法分包和不正当的低价竞标外,监理工程师在审批施工单位报选的商品混凝土供应单位时,应选择资质等级高、信誉好的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并应考虑其地理位置是否合适、生产量能否满足现场施工需要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应到实地对其进行考察。 2.2 对搅拌站实地考察 商品混凝土是搅拌站集中搅拌,由专业技术人员在独立的试验室严格按照配合比,用微机控制方式,通过电子计量,准确地生产出符合建筑设计和规范要求的各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目前对于商品混凝土的管理,基本上全部依靠供应企业。即对于商品混凝土,只要供应企业提供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的检验报告就可以进场使用,而对于商品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材料的质量、生产过程、生产和检测设备、计量系统是否完善很少关心,对供应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因此,监理单位除审查资质等级,还应到搅拌站实地考察,看其生产工艺是否先进和化验仪器设备是否齐全,生产规模能否满足现场施工需要。考察的具体内容主要有:搅拌设备是否先进,计量装置是否可靠;搅拌站是否应做到机械上料、计算机计量控制和管理;是否是强制式或倾卸式搅拌机;是否应用散装水泥,并有外加剂和超细活性掺合料的贮存和加人装置;要有与企业资质相适应的实验室,以满足各种性能混凝土配制和拌制的要求;应有污水处理和回用装置,生产场地还应严格控制粉尘、噪声和水质的污染。 3事中控制 3.1搅拌站的监督管理 一旦施工承包单位与商品混凝土供应商签定了产品供应合同,在事实上商品混凝土供应商已成为该工程的分包单位。因此,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加强对搅拌站的监督管理,特别是监理单位,更应担负起监督管理的作用。因此,应在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除检查搅拌站长时间使用的搅拌设备,是否及时进行维修和检测,计量系统是否标准正常,配置砼时能不能准确按配比单进行;还应看其制度是否落实、管理是否完善、行为是否规范,以确保工程质量。必要时监理单位还应对商品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见证取样,送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 3.2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 浇筑商品混凝土前,施工单位要提前做好订货计划,内容包括:使用的商品混凝土数量;混凝土抗压、抗渗强度要求;运料罐车、泵车或输送泵的数量和到货的时间。监理单位应审核施工单位报批的混凝土浇筑方案,并对同意的方案制定全面的监控措施。商品混凝土订货数量的计算,应按设计图纸(包括设计变更)用量加损耗量来计,损耗量可根据施工现场的难度大小,施工部位及工人的熟练程度来确定,但由于损耗量较难确定,一般常按设计图纸(包括设计变更)用量订货。但不管用何种方法,施工单位现场管理人员都要在混凝土浇筑快完成时(大约剩16m3左右或现场定),及时将商品混凝土使用的增减数量反馈给供应单位,防止发生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或数量过多造成浪费。 商品混凝土被运至施工现场后,施工单位在使用商品混凝土的过程中,应对商品混凝土逐车检查(包括检查混凝土出货单),发现运抵现场的商品混凝土有离析、坍落度、和易性不符合要求或运抵现场已超过初凝时间等问题,应责令其退场。同时,在使用商品混凝土施工过程决不允许发生以下情况:(1)将不同强度等级的商品混凝土用错工程部位;(2)为了贪图施工方便,随意加水,改变混凝土的坍落度,以致水灰比过大,结果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不符合要求;(3)商品混凝土预定数量不足,到混凝土浇筑快完成时,才发现预订的商品混凝土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若再订货,时间已不允许或是搅拌站不生产少量混凝土。对此,施工单位干脆在现场搅拌混凝土,代替商品混凝土,用于工程中。这种人为地将不同品种混凝土浇筑在一起,混凝土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和收缩裂缝,降低强度。 由于商品混凝土大多在城市或城市周边使用,交通比较拥挤,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因此,应注意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可按商品混凝土供应单位提供的水泥检测资料确定),避免出现混凝土冷缝。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当底层混凝土初凝后浇筑上一层混凝土时,应按施工技术方案中对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处理。浇筑中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施工缝应留置在梁、板结构中剪力最小的位置,该位置还应便于施工。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如混凝土供料不及时,发生浇筑间歇的时间较长,混凝土输送泵或泵车应在10~15分钟启动一次润滑管道,防止塞管或爆管,以免影响施工。 商品与质量论文:商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监管与控制 摘要:阐述在工程建设中商品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关键工序的把控,以及如何应对施工中常出现的技术与管理问题,为提高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字:商品混凝土 , 关键工序 , 施工缝 0引言 现代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工程是工程建设的重点与质量控制关键。为提高建设工程的机械化施工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应当使用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是指由具有相关生产企业资质实行集中拌合形式提供给建设工程使用的混凝土拌合物。在保证混凝土出厂质量的前提下,对后续混凝土运输、浇捣、养护的关键工序进行有效把控,对施工过程中常见问题进行严格监管并妥善处理,才能确保工程建设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打造精品工程。 1 商品混凝土施工关键工序的把控 商品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可以概括为运输、浇捣和养护,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从这三方面进行着重把控。可以说,每道工序都严格把关是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必要条件。 运输 商品混凝土的运输从空间上可以划分为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运输过程要求避免分层离析、泌水、砂浆流失和塌落度变化等现象发生,保证混凝土供应、输送和浇筑的步调一致,使浇筑工作连续进行。运至浇筑地点时,为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宜进行二次搅拌,但禁止加水改变商品混凝土的水灰比。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转运次数,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至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规定。 混凝土强度等级 气温≤25℃ 气温﹥25℃ C30及以下 120min 90min C30以上 90min 60min 浇捣 混凝土浇捣包括浇灌和振捣两个过程。浇筑前应对模板支搭的形状、尺寸、标高以及支架的稳定性;预埋件、管道及钢筋等隐蔽验收合格;清理基槽或模板内杂物,基槽内积水应抽排以防泌水,木模应浇水湿润以防缺浆。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满足设计强度等级要求,混凝土浇捣时应着重控制以下内容: 混凝土从料斗向模内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否则,应使用串筒或溜槽等工具协助下落,防止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 合理组织混凝土构件的浇筑顺序,应先浇筑墙或柱,待初步沉实后再继续浇筑梁板混凝土,否则,会在梁与柱的连接处产生裂缝; 混凝土浇捣应连续进行,尽量少留或不留施工缝,保证结构的整体性。但是在日常建筑施工中,因施工需要、天气影响或机械故障等不可抗力因素常使施工过程中断,因此,在混凝土浇筑前应预先确定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及接缝处理办法; 混凝土浇筑管道设备应通润管砂浆以防管壁过多吸收水泥浆,造成骨料与水泥浆分离,同时,润管砂浆卸出后应用漏斗收集,再均匀填入墙或柱底部5cm左右,可避免墙、柱根部出现蜂窝麻面现象;管道设备不应直接附着在钢筋骨架上,以防泵送应力牵扯钢筋扰动混凝土,造成混凝土松散而开裂。 混凝土振捣要适度及时,做到“快插、慢拔、三不靠”。振捣器每次振捣时间宜为25秒左右,并以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出现气泡,开始泛浆时为准。 在混凝土的重塑时间内进行二次振捣,可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度,消除因收缩沉陷产生的裂纹或细缝。 1.3 养护 建设工程项目中混凝土构件通常采取自然养护,以提供良好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保证混凝土正常水化作用,使其强度不断增长,所以混凝土浇筑后初期阶段的养护非常重要。否则,会因缺水造成混凝土表面硬化不良,甚至出现干缩裂缝,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整体性。自然养护应注意以下几点: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内浇水养护。浇水养护期限与水泥的品种有关,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每天浇水次数以能保持混凝土湿润状态为准,气温较高时也需多浇水。若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应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前,不准许上人施工作业,以免振动和破坏正在硬化过程中混凝土的内部结构。 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按施工技术方案采取控温措施。 商品混凝土施工中常见问题的监管 2.1施工缝的设置及处理 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须留设施工缝,但施工缝对结构的整体性、连续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往往成为构件开裂或渗漏的薄弱环节。因此,施工缝不能随意留设,应在混凝土浇筑前确定,留设在结构受剪力最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一般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和墙应留垂直缝,施工缝留设具体位置如下: 施工缝应留置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 施工缝应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mm~30 mm 处。当板下有梁托时, 留置在梁托下部; 对于单向板, 施工缝应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有主次梁的楼板, 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 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间1/3 的范围内; 墙上的施工缝应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 范围内, 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楼梯上的施工缝应留在踏步板的1/3 处; 地下室侧墙或水池池壁的施工缝宜留在高出底板表面200 mm~500 mm 的侧壁上。 施工缝的接缝形式有凸凹缝、高低缝、平缝、设止水带缝等多种。对于有防水要求的施工缝,根据多工程施工实例,发现采用400mm* 2mm(宽*厚)的钢板处理接缝的防水效果比较理想。非防水区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旧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 N/mm2 ,否则,待混凝土硬化后再处理。应清除施工缝处的浮浆和松动石子,洒水湿润冲刷干净,然后铺10厚左右的水泥浆一层,最后浇新混凝土,边浇边振捣,尤其是施工缝两侧,使接槎处混凝土密实,并充分养护。 2.2混凝土供应不连续 工程建设施工中,因搅拌站产能不足、交通堵塞、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商品混凝土供应不连续,或引发泵管阻塞。因此,混凝土施工前需进行总体组织,技术交底到位,保证调度顺畅、协调及时。若出现混凝土运输、浇捣过程不能连续的事件,要及时沟通,保证现场问题处理的时间弹性与规范性。 2.3 保护 混凝土构件半成品、成品保护也是确保工程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环。“保护”不是一句空口号,需要有具体的保证措施,同时技术交底到位。保护工作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同时需要长期监控管理。对混凝土现场保护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大雨天气应禁止浇捣混凝土,若获知混凝土施工作业期间有雨,施工前应有预备保护方案,比如对已浇捣的混凝土采取覆盖保护等。 (2)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N/mm2以前,不准许上人施工作业。 (3)混凝土终凝前严禁拆除构件侧模,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方可拆除梁板底模。混凝土强度与温度、龄期的关系可参考下图曲线: (4)混凝土板面上荷载时应符合设计要求,如因施工需要须布置机具,首先应对构件进行荷载验算,再根据情况采用有效保护措施。 3 结论 商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监控贯彻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建筑品质。因此,施工过程一定要按施工组织技术方案及相关规范执行,对关键节点、关键工序进行严格监管和把控,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强度与整体性。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大学行政管理的价值失范研讨 摘要:我国教育管理活动中非常关注制度规范、效率收益问题,而较少关注到价值、伦理、道德等问题。近年来教育行政活动中一些价值伦理失范事件频频发生,譬如高校招生考试中的暗箱操作、收贿受贿,课题申报中的欺骗等诸多问题,未能得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研究的及时关注与批判。现行教育行政管理及其研究在价值伦理方面极其缺乏敏感性,而本文关注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价值失范现象,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关治理建议。 关键词:教育行政伦理高校行政管理价值失范 1、教育行政伦理 教育行政伦理是以一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一定的社会或者公共目的为目标来调整教育行政主体的行为规范。教育行政中的伦理精神,体现在一切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行政政策、教育行政活动、教育行政行为以及教育行政机关和个人必须坚持公共利益原则,以维护和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为最终目的,追求公平和公正,坚持民主原则,重视责任与义务,这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同样适用。 2、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价值失范现象的原因分析 行政价值失范是指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行政主体置行政伦理的规范和原则于不顾,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时常发生,公共权力经常被用来满足私利。而高等院校是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机构之一,由于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内外部环境、教育行政主体、行政监督等方面的影响,价值失范现象层出不穷。下面从高校内外部环境、个体伦理与组织伦理等方面分析教育行政管理中价值伦理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 2.1高校行政管理者职业道德的缺失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或劳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教育行政管理者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至关重要,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只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等还远不够,缺少职业道德的管理者常常不能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常出现行贿受贿、暗箱操作、欺诈瞒骗等现象,这极大地损害了管理人员的形象,也败坏了高校行政部门内部的管理工作作风。 2.2高校行政部门内部的腐败 在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存在着各种腐败现象,腐蚀着教育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最终结果则往往是管理团体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下降,教育行政管理失去了生命力。例如,每年高考后一些家长找人或者托关系联系高校,向主管招生的人员行贿,只是为了给孩子买一张入学券,而高校招考中类似的腐败事件频现。 2.3高校行政制约监督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监督机构的编制主要隶属于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如:教育局。但其权力同时来源于政府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是政府委任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监督指导的机构。事实上,很多监督机构的负责人本身就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这就使监督机构始终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控制之下,不能发挥自身应有职能。此外,现在我国缺乏具有独立性的高校教育行政监督机构,这也为一些腐败活动制造了空间。 2.4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冲击 一方面,现今社会中教育行政人员如其他人一样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其个体伦理的目标也包括经济利益方面。相反,教育行政组织伦理则要求坚持公平、公正,要求保障机会的公平。这两个方面存在冲突,在我国这种冲突正在被物质刺激放大,导致一些高校招考主管人员、后勤基础建设主管人员以及高校高层领导者把持不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改革中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高等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有所加强,尤其是211和985院校。这些高校在招生考试、校园基础建设、经费配置等诸多方面,始由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一起自主决策,而不必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这提高了各个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提高了其工作效率,但是也为那些擅长钻政策空子的人提供了便利条件。 3、教育行政伦理价值失范的治理建议 3.1加强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一个高校教育行政管理者,其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和道德人格这三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一个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类个体道德素质要求的德性、道义、利他和由身份地位带来的组织伦理和职业道德要求的公平、正义、无私等等。 职业道德素质至关重要,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教育行政工作的关键,并且直接关系着个体和组织的未来发展和教育行政管理活动相关人的切身利益。 3.2健全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能 中央政府对教育实行宏观管理,把重点放在制定规划教、方针和政策上,统筹大局。地方政府则要确保国家的政策方针落到实处,并负责本区域内的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开展教改实验,科学配置地方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权和事权。具体到高校要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其主要职能不再是对教育事务的全权操纵,而是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确保国家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确保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规范进行。各个学校要不断探索科学管理之路,真正做到自主办学和自主管理。 3.3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加强监督管理 独立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监督教育行政部门时,能更客观地反映教育行政部门存在的问题,并对他们做出必要的指导。对监督人员的从业要求是严格的,他们必须对教育行政工作内部运作和各项规章制度非常熟悉,而且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发现教育行政内部的暗箱操作,使违法乱纪行为能得到及时清除。 3.4建立高校自我发展和自我规束机制,引入社会参与管理机制,促进高校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高校内部,当前主要任务是减弱泛行政化的特点,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实现教师自治与党政管理的有效契合。建立学生自治机构,尊重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和需求。引进家长委员会或其它社会中独立的监督机构,在高校党政机构作出抉择之前,广泛征求社会各方的意见,综合社会调查结果。 着手建立专业化的教育服务机构,如:专业的教育考试认证机构、教育决策咨询机构、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就业与人才交流机构,把这些专业教育服务活动交给专业机构,减轻资格考试、就业等工作给高校带来的负担和压力,使得高等院校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放在教学和科研这两方面,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级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综合管理人员,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稳步提高。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大学行政管理绩效衡量研究论文 摘要:利用平衡计分卡中部门指标分解的工具——指标分解矩阵表,以高校学生工作处为例,将高校整体办学目标分解为部门具体绩效指标,总结出制定针对高校不同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指标的一般方法,并提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考评实施的新思路——关注内部利益相关者。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内部利益相关者中图分类号: 近年来,国内高校的持续扩招,使高校的学术研究及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在提高学校整体绩效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行政管理部门绩效考评制度与学校行政绩效的提高息息相关。建立良好的绩效考评制度和寻找适当的绩效考评指标,对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内外与平衡计分卡相关的研究成果多以提高企业管理绩效为主,而以政府机关及非营利性机构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为少见。Kaplan Norton曾指出,虽然平衡计分卡最初的目的和应用是为了改善营利机构的管理,但是平衡计分卡用在改善政府及非营利性机构的管理上效果会更好[2]。本文借鉴平衡计分卡理论设计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指标体系,旨在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和效能。 一、设计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指标体系的原则 依照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固有特点制定针对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评指标应遵65循以下原则: 第一,目标的统一性与差异性。行政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各机关、各院、系、所的工作性质,以及不同部门与不同岗位的特性和不同工作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制定贴切的衡量标准,评估的结果要适当拉开差距,不搞平均主义。 第二,公开性与沟通原则。考评者要向被考评者明确说明绩效管理的标准、程序、方法、时间等事宜,绩效标准和水平是通过协商制订的,在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考评者和被考评者要开诚布公地沟通与交流。评估结果要公开并及时反馈给被考评者,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今后应努力和需要改进的方向。发现问题或有不同意见也应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沟通。 第三,全面性和客观性的原则。考评方案中所确定的考评内容要尽可能全面、完整,包括影响工作绩效的各个主要方面。除考评内容要全面外,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评,即360度考评,能有效地减少考评者的主观性。 第四,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体现在考评指标和指标体系合乎高校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具有严谨、精确、周全、逻辑性强的特点。指标体系要简明扼要、符合高校的行政管理实际,能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理解和接受,考评方法和手段简便易行,能根据高校现有基础条件使用或操作。 二、利用平衡计分卡建立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指标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评与公务员考评一样,仍沿用德、能、勤、绩的考评内容和标准。[3]而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评—绩效改进—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4] 本文利用平衡计分卡部门指标分解工具——指标分解矩阵表,结合高校行政管理特点,将高校整体目标分解,总结出设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指标体系的一般方法。 以学生工作处为例,设计出部门具体考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部门层面的指标体系首先来源于高校层面指标的直接分解,这些指标就是初步获得部门层面平衡计分卡指标的“源头”。设计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指标体系的步骤:在纵栏写出平衡计分卡的几个维度,并将学校整体目标中可分解的指标定为行政管理部门的一般指标,将他们作为各行政管理部门指标分解的“源头”;在横栏中列出各个行政管理部门的名称,根据不同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对比整体目标逐个进行指标分析;在各行政管理部门和一般指标交界栏内填写相应的考评指标具体内容,将指标分解至该行政管理部门。 三、部门绩效考评实施的新思路——关注内部利益相关者 (一)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内部沟通体系莫过于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沟通,即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二是横向的沟通,即平级部门或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在很多中国企业中,横向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比纵向沟通的问题多,许多部门经理往往互相指责或互相埋怨,存在部门壁垒。在平衡计分卡与绩效管理中,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好的办法是在设计部门指标体系时,关注内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对于企业中的一个部门,它的内部利益相关者有三个,即公司与上级部门、组织中的672007年刘兵,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第1期平级其它部门、本部门的员工。在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和人员之间,仍然存在类似内部利益相关者的问题,包括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各院系、其它平级行政管理部门、本部门内部的员工,也包括学校一级的管理部门。 关注内部利益相关者需求,不仅对实现良好的沟通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使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的指标分解内容更加全面。 首先,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指标体系可以来自于学校整体指标体系的分解,学校整体指标体系的分解有效地加强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因为指标体系分解过程是学校领导和部门领导共同完成的,这为充分沟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 其次,它打破了单一从部门来选择考评指标的局限性,可以从其它部门对某部门的期望的角度来设置绩效指标,当然这些期望是必须与学校整体目标相一致的。 第三,内部员工是部门工作的直接参与者,能获得部门最直接的信息,他们的个人工作绩效直接影响到整个部门的绩效。 (二)内部利益相关者考评的实施 内部利益相关者考评是指将平衡计分卡中的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分解的部门指标体系,分别由不同的考评主体来完成,由上级领导审核,其成绩由本部门确认并最终保存的全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考评准备阶段。在每一周期的考核之前,各行政部门内部要召开工作计划会议,沟通上一阶段考评成绩,总结工作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方案和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在部门内部得到确认后,上报校级主管领导审核。学校主管领导确认后送交考核主管部门,根据工作计划,制定本阶段的考核指标,由行政部门领导确认并签字。 第二阶段,初步考评阶段。用平衡计分卡分解的部门绩效指标分为财务、客户(亦称顾客)、内部经营过程(亦称内部组织)、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分别由四个不同的考评主体来完成。其中财务考评由财务部门完成;客户考评由其它利益相关部门完成,包括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各学院及其它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组织考评由部门主管领导完成;学习和成长考评由部门内部员工来完成。最后,将不同行政管理部门的考评结果记入同一张表格中,并注明来源。公务员之家 第三阶段,领导审核阶段。负责考评的部门要将初步考评的情况汇总,对考评的四个维度给予不同的比例,每个维度的指标也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进行加权计算,最后得出每个行政管理部门的初步考评成绩。财务、学习成长和内部组织三方面的考评较单一。顾客方面比较复杂,因此要计算平均值然后进行加权,将得出的初步考评成绩上报给校级主管领导。校领导根据初步考评成绩逐一与行政管理部门领导面谈,沟通考评成绩,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展望。此时,校级领导根据情况有一定比例的成绩修改权。 第四阶段,考评结果确认阶段。校级领导修改后的成绩作为考评的最终成绩,经行政管理部门领导确认并签字,交负责考评的部门存档,作为奖惩和其它管理工作的依据,也作为制定下一阶段工作计划以及分解考评指标的依据。 总之,平衡计分卡是从组织长远发展及提高竞争力的角度,以考核组织的成长及创新为主要内容。即先设定可实现的合理目标,让员工充分了解组织策略及目标后,再要求员工去实施。管理者关心的是实施的成果,并不详细探究员工实现目标的方式,因此赋予员工作业上的弹性与自由空间。平衡计分卡不是一套控制系统,而是帮助组织实现目标的学习与沟通模式。运用平衡计分卡的思想设计高校行政部门整体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并强调内部利益相关者参与考评,为高校行政部门进行绩效考评提供了新的思路。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大学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服务性组织论文 摘要:本文在考察和分析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理论及实践背景的基础上,对“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探讨,并提出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基本路径和相关措施。 关键词: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路径 近年来,“服务行政”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自2004年2月21日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更是掀起了一场对构建“服务型政府”或“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浪潮。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国内高校在探索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的道路上也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一、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背景 学术界有关“服务行政”和“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的理论探讨、各级政府机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探索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为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关于“服务行政”的理论探讨 “服务行政”一词最早见于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ErnstForsthoff)发表于1938年的代表作《当成是服务主体的行政》一文[1]。在国内,“服务行政”思想的提出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台湾学者陈新民在《公法学札记》一书及其他一些相关文章中对福斯多夫提出的“服务行政”概念进行了介绍与解读[2]。此时,大陆的一些学者也开始意识到建立服务行政的必要性。郭道晖指出,在市场经济中,最好的政府应是以行政权力为人民权利服务的政府[3]。陶学荣认为,要不断创新行政体制,增强其适应性,使之适应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单位不断增多的对政府行政服务功能的需要[4]。张成福认为,“管制行政”与“服务行政”的冲突是公共行政与经济社会发展冲突的主要表现之一。在他看来,应当要使公共行政由国家权力的载体过渡为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体[5]。崔卓兰也提出要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融为一体,树立“管理即是服务”的思维模式[6]。张康之则把历史上的行政分为三种模式:统治行政、管理行政和服务行政[7]。在他看来,人类社会行政模式经历了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务行政”的演进过程,建构“服务行政模式”是人类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马敬仁也明确指出,“服务行政”将是我国政府、企业和社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8]。从此,公共行政将走向服务行政逐步成为学术界的共识。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一些学者开始对“服务行政”的内涵与特征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沈荣华指出,可以从观念、功能、本质这三维角度来考察服务行政的内涵结构。从观念上讲,服务行政应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确立亲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功能上讲,服务行政就是要转变政府的角色,使政府成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要以出于公心、服从民意、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为己任;从本质上讲,服务行政应以人民为主体,使政府充分发挥社会公共事务的服务性功能[9]。 学者张康之在不同的文章中对服务行政模式的特征做了深入的探讨。在张康之看来,在社会主义公共行政模式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是一种行政观念,而且是通过立法的形式被确立下来的一种制度。首先,服务行政是服务本位的行政。服务行政必然会继承管理行政中的全部社会管理职能,但服务行政的管理是建立在为社会服务的原则基础上的,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10]。其次,服务行政是公民本位的行政。服务型政府将彻底抛弃旧的治民观念或“为民作主”的观念,而确立为民服务和“人民作主”的理念,“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11];第三,服务行政是社会本位的行政,“服务型政府坚持以社会为本位,在市场经济条件和民主政治的实践中培育社会自主运行的健全机制,扩大社会自治的范围,即使存在着对社会的控制和干预也是从属于服务的目的[11];第四,服务行政是公正的行政。张康之认为,统治行政中不存在公正,管理行政中的公正也只是一种虚假的公正,而服务行政“要求行政人员的被授权完全用来为行政客体的服务上,不允许行政主体的个人私利渗入其中,整个社会的任何一种力量,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团体,作为行政客体,都是服务的对象,行政人员平等地对待一切服务对象,所以就能够实现公正行政”[7]。 2.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渐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虽然不同国家在政府改革理念上各有各的侧重点,但提高公众服务质量是各国政府共同追求的改革目标。由管理行政转向服务行政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趋势。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2004年2月21日,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2007年10月15日,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事实上,在中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之前,部分地方政府就已经开始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探索。例如,早在2002年初,南京市政府就提出要建设规范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2003年2月,南京市政府颁布了《关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并从建立民主科学的公共决策机制、推行行政法定化、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建立新的社会评价系统等方面着手进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12]。重庆市政府也于2003年8月颁布了《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意见》,并从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进行政法治化、建设优良的市场经济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安排。此后,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之后,许多地方政府也陆续推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措施。构建服务型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成为我国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提升服务水平也开始成为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3.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研究进展 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作为整个社会行政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必然受到社会行政管理思想变革的深刻影响。有关“服务行政”的理论探讨,为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而中央和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提出,则直接推动了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研究和探索。 尽管在学术界明确提出“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概念之前,已有部分研究者提出建立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型就业指导中心、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等设想[13],但对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进行系统思考却是始于2006年。2006年,林则田、曹发军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打造高校服务型机关》一文中提出构建“高校服务型机关”的问题[14]。从文献检索情况来看,这可能是国内首次明确提出建设高校服务型机关。 此后,陆续有学者开始对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的涵义与特征进行探讨。黄崴等人将“服务型学校管理”定义为“学校平等地对待师生,关心、尊重和爱护师生,建立学校与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之间的合作机制,重视师生、家长和社区对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参与,为师生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以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并提出服务型学校管理模式的核心价值是服务本位、平等与尊重、合作与参与[15]。林则田等人认为,高校服务型机关要遵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本要求[14]。 关于服务型管理体系的建构,不同研究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各自的方案。总的来看,主要是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体制机制、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提出相关主张。(1)管理理念方面,林龙海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16],代飚认为要树立亲师生、为教学、为服务的理念[17]。(2)管理职能方面,代飚提出要实现从权力型机关向责任型机关转变[17];林龙海认为要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中的服务职能,要摒弃行政本位,转而以教学科研为中心[16]。(3)体制机制方面,林龙海认为要简政放权,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和问责制[16];黄崴等人提出要建立参与式、民主化、决策过程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决策机制[15]。(4)组织结构方面,黄崴认为要形成扁平化组织结构,建立弹性化运行机制,使组织成员职业化[15]。(5)管理方式方面,黄崴提出要改变领导对教师、教师对学生以及学校对家长的管理方式[15];代飚认为要从封闭式机关转向透明式机关,确保行政活动的公开、公平和公正[17]。 4.服务型行政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试点、全面改革和不断深化三个主要阶段,改革内容主要围绕高校自主权下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健全与完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主题而展开[18]。经过30年的发展,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其中,加强高校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成为改革的重要方向。 首先,提高教育质量要求高校行政部门必须加强为教学和学生服务的职能。自1999年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至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但是,与此同时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提高教育质量开始成为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高校行政部门必须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不断强化为教学和学生服务的职能,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学术权力的发展要求高校行政部门必须加强自身服务学术研究的职能。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高校内部管理中相互制衡的三大基本权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一直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由此导致的学术决策行政化、学术研究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此外,我国高校普遍开始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而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教授治学”。因此,学术权力的回归已成为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变迁的重要趋势。有学者指出,目前高校中学术权力已处于上升态势,今后将形成“品”状组合的权力结构,即学术权力置于顶端,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构成底部支撑[18],因此,学术权力的日益发展无疑要求行政机构必须加强自身服务学术的职能。 第三,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凸显要求高校行政部门必须加强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提出建设“服务型高校”[19]的目标,强调高校要主动承担推动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必须适应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联系日益紧密的状况,使内部管理体制更好地适应服务社会的要求。 总之,高等院校所承担的基本功能和我国高等教育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要求高校行政工作必须以“服务”为中心,行政部门应不断强化服务职能,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高校实行服务型管理,也是整个社会行政管理思想变革趋势的必然要求。 二、“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首先要准确把握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1.“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内涵 笔者认为,可以从管理观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服务对象等角度考察“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内涵。从管理观念上看,管理者将自身定位在服务者的角色上,普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把为广大师生员工和其他相关利益者服务视为行政机构的基本宗旨;从管理职能上看,为师生员工等相关利益者服务成为行政部门的首要职能,行政机构根据相关需求提供全面而周到的服务,并重视提高服务质量;从管理方式上看,管理部门改变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式,尊重广大师生员工和其他相关利益者,重视其需求和意见,以平等的姿态为相关方面提供服务;从服务对象上看,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这也就决定了高校行政部门基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研人员以及与学校合作的相关社会机构,他们的愿望和需求构成了学校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论/文/网LunWenNet/Com] 由此,我们认为,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指的是高校行政部门以师生员工等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提供优质服务为首要职能,通过完善的服务制度和服务体系为师生员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一种管理模式。 2.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的特征 服务型行政管理是一种不同于以往行政模式的新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服务本位。以“服务”为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强调把服务作为核心价值观和行政管理机构的首要职责。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把为师生服务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为相关合作者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尊重与平等。服务型高校管理模式倡导并实践尊重与平等的伦理观,尊重每个个体,强调人人平等,努力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形成一种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的和谐关系。行政部门在管理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并积极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意愿,努力使人人平等地享有学校发展的成果。 高参与性。服务型行政注重提高相关利益者在学校管理和决策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让其广泛参与到学校发展与建设中来。学校决策活动不再仅仅由少数领导干部把持,而是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意见与建议,让其充分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相关利益者代表不仅拥有管理建议权,而且真正享有表决权。 强回应性。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具有科学有效的沟通回应机制,学校行政部门与师生员工及社会服务对象之间能够保持畅通无阻的有效沟通与交流,行政机构能够及时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愿望和意见,并及时、主动地作出反应,有效地解决服务对象提出的各种问题。 公开与公正。在服务型行政管理体制下,学校行政部门应该及时向师生员工、家长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公布相关工作信息,使决策和管理活动更加透明和公正。师生、家长等相关利益者有权对学校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如果服务没有达到标准,有权提起申诉。 三、高校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基本路径 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一项涉及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组织机构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应当着重从理念、制度、组织和保障措施四个方面着手,推动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观念体系建设 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求对以往行政本位的管理理念进行变革,培育并形成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把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目标,尊重和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充分激发和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强化“管理即是服务”的意识。把服务视为管理的核心要素,把为师生员工和其他相关利益者服务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来做,将服务水平作为评价学校管理水平的核心指标。 第三,要树立“管理意味着责任”的观念。高校行政部门的首要职能是服务,服务就意味着要对服务对象负责。因此,要大力加强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努力构建责任型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行政管理人员要主动关注师生员工的利益诉求,对师生员工、家长和其他相关利益者负责。 2.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高校建立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应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服务型的行政管理制度,推动服务行为制度化。 第一,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决策评估等制度,使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涉及学校发展重大问题和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决策,应充分听取广大师生干部、家长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意见与建议,坚持问计于师生,提高相关利益者的参与度,接受相关人员与组织的监督;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反馈纠偏和问责等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决策失误。 第二,建立和完善沟通与回应机制。建立和完善学校行政机构与师生员工、家长及相关合作者对话的沟通机制,确保双向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使学校行政部门能够准确了解师生、家长等相关利益者的愿望和需求。建立科学有效的回应机制,积极主动地回应相关利益者的诉求,确保其合理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其反应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通过网络等技术手段搭建沟通与回应平台,提高沟通和回应的质量与效率。 第三,建立健全服务评价和监督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评价制度,对行政部门的服务内容、质量与方式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加强内部监督,健全监督制度,使行政管理工作在有效监督下开展。重视师生及家长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的畅通。公务员之家 第四,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建设。推行阳光行政,努力建设透明式机关。凡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需要师生员工广泛知晓的事项以及相关规章制度规定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均应通过学校网站、校报、校务公开栏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向相关利益者公开。既要公开工作结果,又要公开工作过程。要大力推进校务公开信息化建设,提高校务公开的信度和效度。 3.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高校服务型管理组织体系有3个核心要素:扁平化的学校组织结构;弹性化的学校组织运行机制;专业化的组织成员[31]。构建服务型学校管理模式要求进行组织体系的变革,建立简约化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形成弹性化的运行机制,同时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一要建设简约化和扁平式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具有管理层次少、管理费用低、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失真率低、管理跨度大等特点,既能提高组织工作效率和应变能力,又能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调整组织结构设计方案,改变传统多层级的直线式组织结构,减少过多的中间层机构和中层行政职位,使行政组织实现简约化和扁平化。同时,适当增设综合性服务机构,设计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横向组织框架,不断完善横向组织机构。 二要建立弹性化的运行机制。弹性化的运行机制能够有效提高行政部门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从而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完成特定的服务目标。为此,可考虑实行弹性化的项目管理机制,即围绕相关工作任务,集合在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人员,形成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协调一致的专门任务团体或日常工作团队,共同完成相关工作,待任务结束后团体成员各回各处。 三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服务型管理强调学校行政部门要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服务,并不断推动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这就要求学校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因此,要大力推进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确保其能够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管理服务。 4.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要求学校具备良好的保障条件,如充足的办学资金、良好的管理运行条件等。一是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断拓宽办学资金来源,大力增加办学资金,为服务型行政管理提供良好的资金基础;二是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改善学校管理运行条件,提高服务效率;三是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湖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渊源探索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近代行政学教育的起点;近代行政学教育的发展;老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台柱;老湖南大学的行政管理教育以及与现代的比较;新湖南大学应当再造行政管理学辉煌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乃是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湖南高等学堂是湖南大学前身之一、所地方高等学校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全国可居先进地位、学校校长和教师阵容之强大,是办学成功的关键、湖南大学行政、法学及经济管理学教育作出了贡献、湖南大学政治系的课程,以初期1932年为例,必修课有政治学、英国政治、欧洲大陆政治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论文摘要]根据《湖南大学校史》运用现代行政管理学的观点,参照当代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加以勾稽整理,论证近代湖南大学(及其前身)在行政管理学教育方面启动最早,领导有方,师资优秀,课程新颖,成绩突出,曾长期居于全国高校同类专业先进行列。对于以理工科占很大比重的原各部委所属院校,如何利用近二十年来积累起来的多学科资源发展行政管理学,本文也发表了意见。 [论文关键词]湖南大学行政管理简史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乃是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从隋朝算起,积累了一千多年的经验,臻于完备,以致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是英国)文官制所参考。中国中世纪以来的传统教育当然也围绕科举制展开,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官学体系,即国子监和府州县学。宋元以来的书院,到清代也日益官学化。19世纪湖南行政人才辈出,他们基本上都在岳麓、城南等书院接受过科举考试前的培训(含自修和相互切磋)。这是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渊源。 一、近代行政学教育的起点——时务学堂的“公法”和“掌故”专门学 湖南大学历史上的近代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发端,应归功戊戌维新时期陈宝箴巡抚在湖南期间的两项重大举措,即由熊希龄筹办时务学堂和由黄遵宪草拟《改定湖南课吏馆章程》。前者是湖南第一所新式学堂(1897年10月~1899年3月),梁启超设计的《湖南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规定学生先学“普通学”(含今文经学、诸子学、中外史学、公理学及粗浅数理化学)半年,再分科学习“专门学”,包括“公法学”(宪法、民律、刑律等,及与国际接轨的交涉、公法、条约章程等),“掌故学”和“格算学”三个专业。这里的“公法学”和“掌故学”属社会科学,其实就是培养司法、行政管理和法制、政策研究的人才,与现代法学、政治学以及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和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相对应。 失败,时务学堂改为求实书院(1899年3月~1902年2月),尽管仍然分科教学,但其内容有所倒退。一年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次年签订《辛丑和约》,清廷不得不推行“新政”,建立学部,实施“壬寅~癸卯”学制,即“钦定”和“奏定”《学堂章程》。新任湖南巡抚赵尔巽积极执行,将岳麓书院(1903年6月改名高等学堂)和求实书院(1902年2月已改名省城大学堂,1903年3月正名为湖南省官立高等学堂)在1903年冬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1903~1912)。 湖南高等学堂是湖南大学前身之一,其前期省城大学堂第一届学生有60%选送赴日留学,回国后成为新学骨干;然后是高等学堂时期,先办预科(相当于高中),1908年秋才办正科(本科),该年只招文科生,1909年开始招工科生,到武昌起义,长沙首先响应,文科生提前毕业,学堂停办,工科生改送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所学课程,文科的预科即加习法学、理财学(经济学),到本科阶段更加突出政法专业特色。从培养行政官员的角度考察,时务学堂学生除杀身成仁的众多烈士以外,有多人担任过政府或公共机构的都督、督军、教育总长、工商部总长、全国商会会长、陆军部次长等多种职务,可见效果显著。至于湖南高等学堂培养的学生,则有担任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陆军部司长、国民党会计部长、铨叙部副部长、监察院监察使、省教育司长、教育会长、财政部次长、法制局参事、大学校长等职务的多位人士。一所地方高等学校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全国可居先进地位。 二、近代行政学教育的发展——湖南法政学校的崛起 清末民初湖南教育界培养的中等学校以上的学生,几乎有一半是法政学校(堂)毕业,这反映了科举制瓦解前后,人们的价值取向,即转而想从新式学堂获得做官的资格,因之法政学校(堂)门庭若市,它们是湖南大学法科(内含政治学)的前身。由课吏馆到湖南仕学馆(后者存在于1904~1908,1906年附设法政速成科),再到湖南法政学堂“官校”(1908~1910),这是一支。另一方面,还成立了湖南公立法政学堂(1906~1908),湖南法政学堂“绅校”(1908~1910)。这两校合并为湖南官立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一法政学校,这是第二支。还有第三支,称景贤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二法政学校。第一、第二法政学校在1913年再合并为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又吸收进第四支,即湖南公立法律学校(1911~1914)。这样组成的“湖南法专”就一直办到1926年,终于与“湖南工专”、“湖南商专”合并组成湖南大学(参见本文末尾所附示意图)。这些法政学校的课程,越到后面越完善,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当年司法和行政管理人员所应掌握的基础和专门知识,大致分为中外文、政治历史地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农工商业政策等,必修选修共44门之多。 湖南法专培养的学生,有任内务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纪检会副书记、中国银行总经理、轻工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湖南省主席、内政部长、长沙市长、美国国会国务顾问、美国安理会顾问委员等职务的多位人物。而上述各学校校长和教师阵容之强大,是办学成功的关键,如岳麓书院院长王先谦(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即校长)、时务学堂校长熊希龄(进士,任至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兼财政总长)、中 文总教习梁启超(举人,官至北洋政府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以及黄遵宪、谭嗣同、唐才常等多位政界名人。湖南高等学堂的校长,有汪贻书知府、彭绍宗户部主事、程颂万校长等多人。教师有王正廷(北京政府外交部长、代总理、南京政府驻美大使)等著名人士。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及其前身各校)的教师可说集中了湖南早年留学日、英、美学习政治法律经济三科的俊才。首先是几位校领导,如胡子清任财政部佥事、省府审计主委,黄右昌任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等,个个学有专工,行政也有实绩。教员中也人才济济,如李六如(明治大学政经系,任至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中共党组书记),以及后来任湖南大学校长的任凯南(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和李达(中共一大代表,宣传部主任,武汉大学校长)等。 三、老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台柱——各科精英毕集 湖南大学时期的校长,如李待琛(哈佛冶金博士,任至兵工署副署长)、胡元亻炎(黄兴推荐为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未就)、曹典球(省教育厅长、代省长,中南军政委员会顾问)、胡庶华(留德冶金博士,中国工程学会会长)、黄士衡(省教育厅长)、皮宗石(北大图书馆长,武大法学院长)和李毓尧(省建设厅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等,可说人人都是行政管理专家。 湖大政治系(属文学院或法学院,含兼课)的重要教师有凌舒谟(中国大学法学院长)、余楠秋(复旦大学文学院长)、陈嘉勋(湖大代校长,交通大学训导长)、黄子通(台湾“考选部”部长)、朱剑农(湖大财经学院院长,中南财经学院院长)、萧杰五(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等三十余人,绝大多数拥有留学美欧日学历,都对湖南大学行政、法学及经济管理学教育作出了贡献。到解放前夕,湖南大学这些学科在全国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和地位。这些系培养的著名学生,有甘泗淇(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周小舟(秘书,省委书记)、刘彬(部长,两弹功臣)、熊清泉(省委书记、省长)、刘正(省长、省政协主席)、王向天(副省长)等。相对于同期部省级干部,他们这种专业性学历是较为突出的。 四、老湖南大学的行政管理教育以及与现代的比较 如上所论,老湖南大学时期(1926~1952)的行政管理学科,主要由政治系承担,这是完全符合国际上这门学科发展实际情况的;而法律系、经济系、教育系、商学院等也有相关的课程共同加以支撑。这个学科最初叫法科;1927年初北伐军抵长沙,国共两党依照广州办法,在湖南大学开办高级政治训练班,招原湖南工、商、法专毕业生250人予以培训;4月,省政府下令湖大改为工科大学,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不久发生“马日事变”,湖大停办;1928年恢复,将长沙中山大学(分校)并入,设文、理、工三科,文科一开始就有政治系和经济系,有时又合为政治经济系。据不完全统计,至1949年,政治系历届毕业生人数如下: 合计约220余人,在各系中排第6位(前5位依次是经济系、机械系、土木系、电机系、矿冶系),第7位是法律系,它在1941年才恢复,但到1949年已毕业169人。1949年全校共25系和2个专修科。而1926年湖南大学建校时,法科(含政经和法律两专业,分别有学生52人和38人)加上预科生,有176人。可见,第一,大革命后期撤销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伤了一些元气;第二,1930年初,湖大定下“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程度提高了,比湖南法专时期政治系招生数减少了。另外,国民党上台后,教育部(特别是由陈立夫控制的时期)强调发展理工科,对文科有意压缩,也是一个原因。 湖南大学政治系的课程,以初期1932年为例,必修课有政治学、英国政治、欧洲大陆政治、政治思想史、联邦政治、日俄政治、市政学、市政计划、地方政府、国际组织、中国外交史、政党论、经济学、簿记学、财政学、官厅会计、法学通论、比较宪法、民法、国际公法、刑法、行政法、社会学、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和毕业论文。选修课有英国宪政史、文官制度、政治地理、铁路管理、中国财政专题研究、经济地理、社会思想史、社会问题等。这表明其课程及时吸取20年代美国行政管理学改革新精神,确实是行政管理领域主要知识,又能结合中国实情,在全国先领风骚。 法律系的课程,集中反映了法学的专精和广博,如1946年设置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保险法、罗马法、海洋法、公司法、强制执行法、犯罪学、法医学等,此外有哲学、论理学、伦理学等。其他还有不少课程与政治系相通。经济系(属法学院)的课程,以1946年为例,独特的是经济史(中国、西洋、思想)、国际贸易与金融、货币银行、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政策、所得税实务、商法等,其余不少课程与前两系相通。 由此可见,当时培养公共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这三个系(到1940年还增添了工商管理系)都发挥作用,各有其独当一面的针对性,联合起来又有其互补性。 事实上,现代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上也是由行政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法学类课程系列这几大块构成的。中国当代在这方面堪称权威的中山大学(拥有“中国MPA之父”夏书章)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南京大学的“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北京大学的“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也 都是优于政治学与行政学的联合(这与西方现代将其两分有区别),同时又着力加强管理学的比重。湖南大学历史上与它们的传统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北伐时期广东的中山大学向外省发展为好几所分校,今天的南京大学(解放前为中央大学)就曾叫第四中山大学(原址在东南大学),长沙也有中山大学分校,1928年并入湖南大学,此前湖南大学法商二科又并入中山大学。至于北京大学源于京师大学堂,湖南大学则源于省城大学堂,省城模仿京师办学,这是毫无疑义的(当年学部即教育部明确作了规定)。另外,当年称“政治”系而不称“行政管理”系,是因为孙中山反复宣称“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即政治含有管理之义在那时是广为人知的。 五、新湖南大学应当再造行政管理学辉煌——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本文可以看到,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算起)湖南高等学府的行政管理学教育成效卓著,启动的时间也最早,因为魏源与林则徐同样是“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郭嵩焘是第一任驻外公使,梁启超、黄遵宪都是早期学贯中西的大师,范源濂、胡子清(湖南法政专门学校主持人)等人是最早留日已经间接学到德国行政学(是美国现代行政管理学的来源)的代表,湖南留日、留法、留俄的人数在全国居最前列,大多成为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最得力的执行者,等等。当前中山大学宣称其行政管理学科“源于1906年广东法政学堂的行政本科,1924年孙中山创办广东大学(引者按:孙中山1925年初逝世,该校改名中山大学)将其并入,使之成为后来中山大学的政治学系”(引自现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MPA教育中心主任、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核心成员王乐夫教授2001年7月答人民网记者问)。这与本文所述湖南法专和湖南大学的先后关系何其相似!何况,如本文所指,时务学堂更早在1898年就已经开设了“公法学”专业,可以说真正走在全国最前列! 现在,全国拥有行政管理学硕士点的高校共22所,即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北京行政学院、吉大、东北大、南京大、复旦、上海师大、武大、华中师大、中南财大、郑大、厦大、浙大、中山大、深圳大、川大、西北大、公安大学。而博士点只有3家,即人大、复旦、中山大学。 从这里看到,只有几所原来的理工科大学跻身上述行列,捷足先登。而象湖南大学这样的原(机械工业部)部属大学,一般已发展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前者在湖大已达到博士后流动站层次,且MBA排名列前十几位,并首批开办EMBA高层次教育;湖大北校区(原湖南财经学院)的加盟对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又有新的整合,近年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创立了行政管理学本科专业,引进了一批专业人才,也增强了政治学、社会学的力量,南校区前进学院近六年来办过多批全国、本省的行政干部培训班。这些宝贵的资源应当在行政管理和政治学硕士点和MPA的培养资格的获取上统筹安排,形成合力。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云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习研究 【摘 要】行政管理是公共管理之下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管理学的细化分类。行政管理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要做强做好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专业实习对学生的锻炼是极为重要的,完善本专业需要把理论建构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并形成良好的机制加以辅助。唯有如此,才能够把云师大行政管理专业做好,实现又好又快的长足发展,在未来各高校的竞争中屹立不倒,并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云南师范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 实习 对策机制 云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属于非师范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或硕士学位。行政管理专业的考核要求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的素养。理论方面就是要学好下列主干专业课程: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公共政策导论、地方政府学、行政法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政府经济学、办公自动化理论与实践、高等数学、经济学等。实践方面则是自己去各单位找寻实习机会,锻炼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素养。借在昆明市农业局组织人事处实习的契机,我大幅地提升了自身的实践素养和工作能力。 一 实习时间 2012年8月20日至10月12日。 二 实习地点 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或春融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1号楼323室。 三 实习单位和部门 1.实习单位:昆明市农业局 昆明市农业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正县级,加挂昆明市畜牧兽医局牌子。昆明市农业局系统共计380人,局机关66人,主要工作职责18项。它是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农业发展的职能部门,内设17个处室,下辖13个直属事业单位。 2.实习部门:昆明市农业局组织人事处 主要工作有:负责指导局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负责组织人事管理和机构编制工作、承办市农业局交办的其他事项等。 四 实习目的 1.了解、熟悉和运用与行政管理专业相关的理论学识和实践技能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等方面学科素养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多元化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的实习可以加强自身与行政机关、以企事业单位为主的非政府组织的适应程度,即人岗匹配信度。此外,实习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学力和工作能力,增加就业砝码。 2.树立良好的择业心态及价值观,养成遵守纪律、热爱劳动的习惯 逐渐养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学习认真工作和合作处理问题的能力,建构劳动创造幸福的观念,强化学识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匹配度。学会善于处理人与人间的关系,扩大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学识,尤为重要的是IQ和EQ的成长与提高,熟悉社会自我运行规则,加强社会适应性。 3.对择业观进行佐证,提前演习角色转化――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变化 经过专业的实习,可以提前知晓感受职场生态,熟悉不同工作岗位的需求、权责和内涵。在实习的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主动、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另一方与同事特别是老员工多沟通,对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工作进行有益的理性思考,佐证自己是否喜欢从事此类职业,同时对不同职业及岗位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自己的职业选择。 五 实习内容 1.软硬件的使用与维护 组织人事处共有4位工作人员,其中男性1名,女性3名。平均年龄在33左右。由于每日工作量较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复印、收发传真、文字排版及表格制作等简单的工作就交由我来完成。尽管简单,但耐心却是必不可少的。 2.处理数据及报表 见习期间,数据整理工作主要有四群工作、昆明市农业局正科职数摸底、干部公务员信息统计、复转退军人统计、工资变动等。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处理都需要安静、平和的心态,重点是心细和“坐得住”,毕竟任何数据尤其是数字的整理工作要求都是极为细致的,容不得半点马虎。 3.组织人事处公文的撰写 无论何种公文都有其固有的模式和语言规则。公文主要包括起草、修改、校对和用章等流程。在人事处我学会了撰写通知、简报等公文材料,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帮助,并指出不足和改进手段,使自身得到极大的提升。 4.做好与会工作 会议是分配工作任务、传达指令、讨论学习、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实习时期,我接触到的大型会议主要有“新闻摄影及政务简讯培训会”“OA培训会”“茶话会”等。首先,会议召开前做好准备工作是极其重要的。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撰写并发出通知。第二,提前做好会议资料的提供工作。第三,做好人、财、物的统筹协调。其次,会议过程中要做好会议纪要。最后,在办公、学习交流等会议结束后,要给自己所在部门传达会议内容。 5.专业调研与工作交接 在实习的同时,结合所在单位进行相关专业的调研,形成调查报告,填写调查鉴定表、实习鉴定表,并最终撰写实习报告,盖章后完结。此外,请见习单位开具实习证明也是必不可少的。实习结束后,最重要的是完成工作的顺利交接。 六 感受行政管理专业的实习环境 通过专业实习,我们可以感受到行政部门的内外职场生态,特别是加深了对马克思・韦伯的金字塔形的官僚制体系、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级的关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联盟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受益匪浅。不仅在知识层面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实践方面的技能也得到了加强和完善,并使自己不断弥补缺点,提前感受就业和工作的压力。 1.各层级政府间的服从、竞争与合作――基于博弈论视角 博弈论:个体或单位,在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游戏”规则共同作用下,利用目前自身已知的信息,选择执行适宜自己开展工作或获得最佳利益的最优或者满意的方案,结果有三种:一胜一负、一负一胜及胜负相平。而第三种结果即为管理学中所说的非零和博弈或者说是互利共赢,前两种则是零和博弈。 由经济人假设可知,各层级政府有追逐其自我利益的本能。各级政府既扮演命令和服从的角色,又代表着本地的利益受众或目标群体,政府之间或机关部门间为了争夺彼此的资源与利益相互博弈。政府间的博弈争夺的是资源,主要有人事、财税、审批等方面的资源性核心权利。 2.需要层次和双因素理论的体会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等五种。而赫兹伯格又把提高人的工作效率的因素归结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于我而言,在实习过程中的保健因素就是每月800元的生活补助费。而得到单位的认可,却是激励因素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起作用。 3.复杂人假设的体会――防人之心不可无 由复杂人假设可知,人兼具经济人的逐利本性,也具有社会人自我实现的需要。该假设指出,人的需要随着时空的流转而不断变化,生活与工作方式发生变化,动机与需求间发生作用与反作用,需求、动机不同,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亦有所差异。 我国的社会环境自古以来就是极其复杂的,现如今价值观多元化。我们这些刚从象牙塔初入职场的学生要完成职场人的转变,学会融入社会。我们所能做的是保护好自身:“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七 实结 1.主要收获 第一,完成实习的目标与任务。经过两个月的实习,渐渐地熟悉了农业局的环境,了解昆明市农业局的相关机构职能。在此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对行政机关的职能有了切身的体会,以前只是在书本上进行了解。 第二,提升操作技能。通过实习,学会了打印、复印、使用传真等基本技能。在实习伊始,接触的公文等材料,老师要做很多修正,通过与老师的请教交流以及自己的不懈反思,使得自身的公文应用技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各方面的操作水平明显进步。 第三,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们云师大的行政管理专业理论性较强,理论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但实践方面的技能性训练比较欠缺,某些方面偏于形式化。虽说行政管理专业涉及的理论知识,能更新陈旧的理念,以科学的视角分析工作,改善对事物问题的看法,但在技能、实践、操作层面,特别是对问题的实际处理缺乏效度。因此,把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是大势所趋,这对具体事物、问题、工作的处理都是必需的。虽说理论具有先导作用,但是理论一旦与实际相脱节,便显得毫无意义。 第四,养成遵守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的习惯,建构起专业所需的职业素养。(1)做事要走程序化,以与工作相关的政策规定和客观事实作为依据。切忌主观化和随意性。(2)在行政部门实习,要有冷静、灵敏、清晰的思维。恪守单位纪律,遵守单位规章制度,保守单位秘密。(3)工作或做事要有效度,切忌推诿阻塞与迟滞;多做汇报与请示。(4)学会机动客观地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不乱说话,认真做事,待人有礼。(5)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良好习惯,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技能。(6)在做人做事方面养成品行一致、态度端正的良好习惯。力求工作认真细致,办事有条不紊。做到有信心、上进心,学会与人和平共处。 2.实习中发现的问题 第一,实习单位的问题。(1)组织结构存在缺陷。农业局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有老龄化倾向,缺乏年轻劳动力。(2)有的部门工作量较大,人员比较少。例如,农业局组织人事处人手严重匮乏。由于人事处的工作具繁杂性,因此需要的人手比较多,但是人事处目前常驻工作人员仅3人而已,其中有一个还是借调过来的。(3)激励机制存有缺陷。一方面,部分职员工作欠缺热情与积极性;另一方面,目前的激励手段不能激发员工工作的效度。因为在考核机制下,职员只需把自身的工作做好,只要没有犯重大过错,一般不会被辞退,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 第二,自身的问题。(1)专业知识有所欠缺,知识结构需不断优化。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都是纯理论化的,和实际有较大距离。(2)工作经验不足。与MPA、MBA不同的是,攻读它们的大多是已经工作的人,而且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结合工作能有很好的理解,我们普通大学生则是毫无工作经验的,对社会人情世故也不了解。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只是装在象牙塔里的标本而已。(3)稚气过重,社会化修炼不够。社会与学校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融入社会。社会上的事特别是工作上的事务有其自身运行机制,不能够完全用学校里教授的知识,需要自己去不断学习和领悟。 八 实习建议 1.强制实习,教师要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指导 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要切实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学生可以自己找实习单位,也可以通过学校和老师找。学生的实习至少要在一个月以上,切记流于形式。 2.加强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考核 对学生的考核包括:实习证明、鉴定表、调查报告等形式,对教师的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实习成绩等。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对大学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 摘 要: 乌申斯基认为学校存在三个要素,分别是行政管理、研究和教育。其中行政管理位于首位,可以说它是实现学校其他两个要素社会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然而,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影响着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和进步。作者从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行政管理如何创新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 大学 行政管理 体制 一、大学行政管理的定义及重要性 大学行政管理,是指大学为了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往往需要依靠一定的制度和机构,利用一些手段和措施,发挥行政和管理职能,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顺利完成学校的工作和任务,实现预定目标和完成组织活动。虽然大学的行政管理工作相对于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是一种辅助性工作,但它的作用不容小觑。 俄国非常出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学校存在三个要素,分别是行政管理、研究和教育。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可用的人才,搞好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可以说,大学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师。然而,让这一切顺利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管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培养和教学质量。所以在三要素中,行政管理位于首位,可以说它是实现学校其他两个要素社会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二、大学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直以来,我国大学行政管理工作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例如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机构冗杂、效率低下;行政人员服务意识不够、素质低下,导致人们对高校行政机构存在一些不满跟误解;行政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等等。这些都使得高校行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效率低下,阻碍各项工作的进展。随着教育事业越来越得到重视,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改革,这些问题都必须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 1.大学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行政管理的首要问题是机构设置问题。大学行政机构跟其他行政机构一样,守着一套旧有的固定模式,如党委办公室、纪检部、宣传部、公会等,由党委领导主要从思想上进行管理。仔细研究,会发现其与教学的关系较小。这些结构的设置需要相应的人员填充,因此就导致行政人员冗杂,甚至出现比学校老师的数量都多的现象,带来学校行政资源成本较高的问题。其次表现在管理系统不合理。由于行政管理中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管理设置的不合理,管理系统的范围太广,包揽任务宽泛,往往导致随意性、岗位职责不明确,这样导致的问题就是学生要办一件事往往需要跑好几个地方还未必得不到有效回应,办事效率低下。再次表现在行政人员的问题,这是主要问题。一般来说,学校的行政人员可以称为辅导员,所谓辅导之意,理论上就是为教师教学提供辅助作用,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辅导员相当于领导,服务意识低下;在他们中间存在严重的官僚作风,也就是指脱离群众和实际的不负责任之风,比如学术权利低于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缩小而行政权力泛化,具体表现就是教师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或者没有有效采纳,教师还不如辅导员,官僚主义衍生的“官本位”思想使得行政人员觉得自己权力很大,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首先表现在工作效率不高,成员比较散漫,工作消极,不能快速有效地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很大原因是缺乏一个有效的奖惩机制或者说激励机制,如此下去,可能会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第二是打着以人为本的口号却很难真正落到实处。高校行政管理的宗旨应该是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但如果过于散漫没有服务意识,那么就尽不到自己的职责,做不好自己的工作;三是权力过于集中。学校行政管理部分虽然机构众多且人员也不少,但真正掌握实权的却只有几个或某个领导,如此一来,就容易出现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导致工作时效性问题,而且容易滋生校园腐败,应该引起注意。 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管理体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比较落后。传统的、原有的教育行政机构跟它所在的院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领导跟服从的关系,所谓管理就是这个意思,行政管理管的就是学校。这样一来就容易形成行政人员的官僚之风。而且机构繁杂,人员相应也就增多,形成阻碍创新的局面。二是考核人员的方式陈旧不合理。旧有的考核方式奖惩机制跟鼓励机制都欠缺,难以调动人员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新功能,传统的考核标准,通常是四方面“德、能、勤、纪”,过于粗放,不细致跟明确。 三、行政管理如何创新 一是行政人员素质必须得到提高。因为一切工作的主体跟完成者都是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负责一切计划跟工作的实施。行政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办事效率跟办事水平的高低。新形势下,行政人员应该更新观念,强化能力,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服务意识、办事效率,等等,服务人员应该有服务意识,当学生或者教师有需求时,应该及时处理,禁止推脱或者为难,努力使得学校的行政管理朝着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 二是坚持以学生和教职工为本,为他们服务。新形势下倡导一切以人为本,具体到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则是一切以学生和教职工的需求为本,为他们服务。只有有了这个意识,才能有效遏制他们的官僚之风,认识到自己的岗位职责。同时,要改革人事招聘制度,抵制走后门现象,实行公平竞争,能者胜任。在上岗后做好培训工作,对自身工作及职责有一个清楚明晰的认识,源头就做好工作,让他们清楚地认识行政管理人员的定位;还要完善并明确奖惩机制,这样一来,就能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防止惰性思想和行为的产生。 综上,大学行政管理是一项细致且具体的工作,它存在的问题不少,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如何有效改革需要我们不断发现、思考和探讨。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论大学行政管理学课程“翻转课堂”模式 [提要]在大学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应用其中。本文就如何在大学管理学课程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进行探讨,提出明确课堂主体及教学内容、建立鼓励机制等对策。 关键词:翻转课堂;管理学;教学模式 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专业基础课的教育,是令许多老师头疼的事情,学生不爱听、课堂气氛不活跃、内容枯燥乏味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翻转课堂的引入,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这场教育改革必将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也必将影响高校的课程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在现阶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为是即将影响我国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在中国的教育界,翻转课堂带来的高效的教学成果影响着我国教育者的思考,一时间备受广大教师的追捧。是坚守传统教学模式还是与时俱进,自我改变,接受新的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新知识,然后老师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由其在课下完成,通过课后作业的练习来巩固课堂所学。这种教学模式包含了知识的传授和知识巩固内化两个阶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采用。而本文所讨论的“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家通过自学并观看教师所录制的微视频来学习知识,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由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翻转的课堂变成了师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练习巩固自学成果,老师负责答疑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在课堂结束后,对本次课堂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学生反馈,系统性地总结与反思,布置好下一次课的学习计划。 一、设定“翻转式”课堂主体及教学内容 由于行政管理学课程的理论及实践特殊性,我们在“翻转式”课堂教学改革中采用了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我们只选取出部分相对简单易懂的章节进行翻转教学。在翻转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改变了往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改由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通过观看微视频解决疑惑。在课下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提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汇总由学生讨论。每一章节习题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由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的形式出现,而是学生自由讨论并完成。 具体操作方式为:“学生自由分组”,“课下小组讨论”,“课堂成果展示”三结合方式。具体做法是:“学生自由分组”,即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每一个小组5人,以小组形式学习,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课下小组讨论”,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环节是对学生知识上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课堂成果展示”,即在课堂上每一个小组对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阐释,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之后由小组之间相互解答疑惑,教师在这一个环节中主要对学生讨论内容的重点性、准确性进行把握,对于学生无法讨论出的内容进行引导性的解惑。最后老师将习题列出,由学生在课堂完成。 二、翻转课堂学习效果检验 在采用翻转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觉性,较强的自学能力,往往会发生偷懒的情况。为了尽可能地杜绝这种情形的出现,在课堂中,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虽然翻转课堂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课堂中自由讨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应随机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也应该抛出自己的问题随机地让学生来回答,并给出练习题,由学生来完成。在每一堂课后,老师根据学生课堂讨论情形,小组整体表现以及课堂练习情况对每一位同学作出准确的评估。翻转课堂为一些原来在课堂上对知识领悟力较差的同学,在课下提供内化知识学习提供可能,有利于每一位同学发展。同时,通过翻转课堂,通过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老师也对学生有了更加理性清晰的认识,改变了以往老师靠印象评价学生,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三、鼓励机制的建立 布鲁纳曾说过:动力与激情是学习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就尤为重要。而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就应该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老师在布置课下任务的时候,知识点不宜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知识点过难,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老师应将知识点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由学生一个一个去解决,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每堂课老师可以选取一定的奖品带上课堂。对于在不同的任务场景里,每一位表现好的同学可以任意选取一样奖品。当然,不同难度的知识,对应的奖品也应该不同,总的来说,难度越大,奖品品质越好。当然,建立必要的惩罚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制度才会有规范,这样也能够提醒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有利于他们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以上三个步骤在“翻转课堂”应用中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必将导致这一教学模式最后流于形式,不能对行政管理学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诸多诸如学生能否自觉抵制网络诱惑和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问题。但是,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以及提高学生自觉性,需要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说明的是,“翻转课堂”并不是在线看视频,而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手段,老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单纯的传道,负责讲授知识,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老师和同学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完善翻转教学的各个环节,找出适应我国教育发展和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对大学行政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 摘要:一个国家的兴亡归根结底在于教育的成败,大学所肩负的主要社会任务就是育人,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和在国际各领域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培养合格人才。明确了大学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我们对于大学行政管理在大学建设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发挥的作用才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总结出目前大学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引发对大学行政管理新理念的思考。本文从探讨大学的办学理念入题,重点阐述大学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问题。 关键词:办学理念;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几乎没有谁不知道上世纪早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之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真正吃透其精神的人也不在少数,但能够将其精神贯穿于办学实践的人寥寥无几。大学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学术组织、人类社会的知识生长集散地和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其主要社会职能应当是文化传授、专业教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一流的大学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标准,但是会有一些客观的评价条件,它包括: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一流的管理,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体制机制。一流,就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目前中国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还存在着不小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科研、学术、教学方面还未达到世界前列的水平。行政管理、教学、科研是支撑大学的“三大支柱”,而行政管理在大学管理体制中处于领导决策、组织协调、保障服务的地位,其保障与服务的核心和前沿应当是教学与科研。高效而科学的管理,其方方面面都应当一致地指向如何使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赶超世界一流,使大学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充满人文关怀,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真正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理性基石,能够应对外部世界的种种挑战。在这一点上,大家的认识没有多大差别。如何使行政管理更好地为教学与学术研究服务,是大学行政管理必须抓住的关键问题。而要抓住这个关键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提出大学的办学理念,然后在办学理念的引导下,解决如何建立起大学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的问题。 一、大学办学理念 大学办学理念,是指办学者对大学如何运作而形成的一种体现其办学期望、目标追求、教育思想和信念的理性认识和宏观认定。简单地说,大学办学理念,就是要对“竭尽全力,究竟想办成一所什么样子的大学”做出明确的回答。在这个问题上,不同大学的回答是不同的,因此就有了不同的办学特色。我们不妨统览一下国内外几所知名大学的办学理念。斯坦福大学:实用教育。牛津、剑桥大学:追求学术性,培养有教养的人。耶鲁大学:高等教育应当致力于智力文化的训练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哈佛大学:与真理为友。麻省理工学院:实用知识的教育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文理相通。上个世纪早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所谓大学者,非谓之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之论,其实也是一种办学理念,体现了梅贻琦以“尊师重教”为本的办学思想。综上可见:大学作为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高层次教学科研机构,各有自身的文化背景、社会定位与时代特征,有各自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但其共同的办学理念应当是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以及学术创新。明确了办学理念,如何建立起大学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的问题就有了解决的思路。 二、大学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大学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按照学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及管理学原理对学术科研活动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在这些条件完善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有利于学术科研活动的产出。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要建立三项机制,即: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1)约束机制:一是针对教师队伍的约束机制,二是针对行政管理者队伍的约束机制。针对教师队伍的约束机制:①采用学术共同体的科学规范化控制,防止学术不端的行为发生。学术研究是专业性、深刻性、创新性很强的活动,只有相同或相近的同行才能对其作出确切的判断。以学术为职业的大学教师,其相同或相关领域的学者处于同一个学术共同体中,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上有共同性,因此要遵循共同的游戏规则;学术共同体的同行评议通过运用其专业素养及共同规则就评议对象的学术水平及价值作出评价活动,其评价结果应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学术共同体有权处分、清除违反基本学术原则的人,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②通过学术共同体控制,树立民主化的学术组织管理制度,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这主要是针对学术共同体中有影响力的个人行为的控制,避免盲目的追随附和,而要在学术讨论中发扬科学、民主精神,学术品格人人平等,保证教师在自身学科领域内的自由,赋予大学教师以充分的思考、研究、发表、和传授学术的自由权利,在真理面前自由讨论、自由探索,使学术思维发散化、多元化。针对行政管理者队伍的约束机制:主要是指学术领域去行政化,明确行政权责归属,约束行政权责范围,实现学术自治。在当今的一些中国大学的学术领域里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模式滥用,即把大学作为完全的行政机构来管理,而忽视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特殊性。学术领域去行政化,要做到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不担任各级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实现行政管理与学术决策的相对分离,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自己的功能,独立组织学术活动,独立做出学术决策,而让行政机构执行。行政机构应当扮演学术服务者而非管理者的角色,最终实现学术自治,赋予大学学术共同体内部学者成员自我管理的权利。(2)激励机制:激励是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强化个人动机,引发和调动个体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有效地对大学教师及科研学术队伍进行激励需要坚持两条原则:①促进成长原则,特别是对中青年力量,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助于自身发展与提高的事业平台与成长空间;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教师职业管理与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自学进修和脱产轮训以及出国深造等,努力为其提供学习机会;支持鼓励其在教学、学术科研领域内不断提高不断进取。②公平的利益分配原则,包括合理的工资制度、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和健全的工作绩效制度。(3)竞争机制:通过竞聘上岗、职务聘任、专业技术职务阶段确认以及绩效浮动工资等引入人性化竞争机制。①竞聘上岗:实行任期制,任期满后必须通过竞争上岗方式产生任职人选;履行岗位职责,必须按规定完成额定工作,设立岗位津贴予以奖励。②工作绩效制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项基本功能,也是大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工作内容。教学绩效、科研绩效和服务绩效应当构成大学教师的工作绩效,教学绩效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研绩效通过学术刊物等级、被引用率和科研经费进行评价;服务绩效可通过所开设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来进行评价。 本文对大学行政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基本上还是粗线条的,在一些更具体的问题上有待进一步深入考察和探讨。意在这里抛一块“砖”,希望就这个问题能开展更广泛的讨论,以收引“玉”之效。 作者简介:王鲁男(1984-),男,硕士学位,西北大学组织部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干部。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论大学行政管理干部英语素养及国际视野的培养 摘 要 英语素养是大学行政管理干部基本素质之一,国际视野则是更高的要求。文章强调了英语素养和国际视野的重要性并简述了培养方法和策略,为大学行政管理干部英语水平进一步提高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大学行政管理干部 英语素养 国际视野 1 大学行政管理干部英语水平现状 大学行政管理干部英语水平呈年龄越小水平越高的状态分布,这也与他们的学历相似,年轻人多半都拥有硕士学位,而且,他们历经无数次英语考试锤炼,包括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硕士研究生英语统考,甚至还有人参加了雅思、托福等出国考试,英语水平相对较高;而老同志英语底子较弱,只是在职称晋升,论文摘要写作时才会用上英语。另外,无论年龄大小,大学行政管理干部英语口语水平,普遍较差,无法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 2 英语素养的培养 (1)培育英语学习情趣。情趣的培养是一个慢功夫,需要时间和耐心。在日常生活中,不妨从一些小事做起。看英语经典电影(可带有中文字幕),如:2012奥斯卡获奖影片《艺术家》、2013奥斯卡获奖影片《逃离德黑兰》。听英语歌曲,《一千英里》,如果不喜欢流行歌曲,也可尝试乡村音乐歌曲《故乡的路带我回家乡》。刚开始可能不习惯,不接受甚至逆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的种子就开始在心中萌生,对英语的好感也日趋增加。也可收集英、美等英语国家的邮票和硬币。五彩缤纷的邮票和千姿百态的硬币肯定会唤醒求知的欲望,使你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情趣培养很重要,它会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使人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2)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英语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构成。准确的发音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标准的语音使你的英语更容易被人听懂,沟通起来较容易,更让人产生自信。因此,要养成大胆开口说英语的好习惯。克服英语学习中的羞怯心理,不要怕出错,出洋相。可以从大声朗读做起,最大声、最清晰、最快速朗读训练法,也可模仿英语电影配音,这样,你的英语听起来就非常悦耳而且出口成章。此外,标准的发音也决定着你的听力水平。要多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的英语新闻和VOA、BBC节目,来训练自己的听力。在听说领先的基础上,扩大英语词汇量,准备好单词本,把单词分门别类整理,强化记忆。要特别关注英语的习惯搭配、成语、谚语、俚语、委婉语,这对于培养英语思维益处多多。不同的风俗习惯、客观生活环境、民族心理、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表达方式,促成了不同语言习语的形成。例如,汉语:游泳池人太多:下饺子。英语表达则是The swimming pool was packed like sardines.(游泳池里的人像沙丁鱼般紧紧挤在一起。)若真的把“饺子”一词翻译出来,外国人则无法理解,啼笑皆非,因为他们的食谱中没有饺子,也无从理解其文化含义。此外,在语法学习中,对固定句型、强调结构、虚拟语气、倒装句、动名词、不定式要做到真正理解并吃透其含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准确无误。 (3)培养英语思维习惯,体会英语的独特魅力。在广告和公示语中学英语。例如:Once tasted, always loved(一旦品尝,爱之终生),once与always 形成鲜明对照。又如:You and Northwest, business at its best(您与西北同行,生意最佳水平)。这是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广告。该广告充分运用了语言韵律美,而且还给乘客一良好祝愿。又如:No problem too large, No business too small(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没有不做的小生意)。这是IBM的广告,两部分英语结构对仗,既充分表现了公司的实力,又反映了公司事无巨细的服务态度。又如,警示性公示语:No dumping. Only rain Down the drain. Report pollution 652-2020(请勿倾倒垃圾,排水沟只限排雨水,举报污染致电652-2020)。在这条公示语中,rain和 drain相互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对陌生单词drain的含义有了深刻理解。在业余时间,可培养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也可定期写英语博客。把最新的英语词语和精彩的句子写进去。如:business incubator(商业孵化器);peak time for saving lives(黄金救援期);Modern pop culture paints Einstein as a bushy-haired superthinker.(大众文化把爱因斯坦描绘成一个头发乱蓬蓬的超级思想家)等。练习职场英语100句。这样日积月累,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英语的思维也会被逐渐培养起来。 (4)在平日生活中,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培养国际视野。注意积累国际资讯和英语背景知识,这对拓宽国际视野大有益处。例如:很多人不知道英国的法定假日:银行假日(Bank Holiday)。误以为是银行自己的假日。的确,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是银行停止营业的日子,对于英国这样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如果银行停止营业,当然也意味着所有商业活动也都会停止,人们也就可以不用去上班,后来定为英国的法定假日,并走进了英国人的生活当中。又如:英国人沉默寡言的个性和低调的陈辞与美国人高调、张扬、夸张的性格特点形成强烈对比。英国人聊天的话题是天气,美国人则热衷于谈论电视节目。若了解了这些知识,在与英美人士打交道时,一定会把握好分寸。作为高校的行政干部,在当今高等教育全球化、现代化的新形势下,了解并学习西方高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已是大势所趋。所以,要培养自己的全球视角和战略眼光。 3 学习英语的态度与3P精神 大学行政干部在英语学习中,除了积极的态度外,也需要一种精神。即3P精神。P1=persistence(坚持); P2=persverance(毅力); P3=patience(耐心)英语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步入这扇低门坎,长走廊的大宅门,需要有熬中药的精神。即:艰苦卓绝,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不会对英语,特别是大部头的阅读作品,产生望而生畏,望洋兴叹之感。外语学习中,既要敏感又要勤奋。例:北外胡文仲教授在国外工作期间,发现国外商店的招牌把经营的产品和范围放到突出的地位,而店名却不引人注目。这就是鲜活的英语。于是,他利用一切机会收集店名上的英语,直至后来收集各种校园通知,邀请函,公共汽车票,展览会入场券等,最后编成了《英语文体学》一书。所以,敏感和勤奋,再加上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就会把你带向成功的彼岸。 4 结语 英语素养是大学行政管理干部综合素质之一,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高校教职员工英语水平的程度决定着这所学校的整体水平。而英语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循序渐进。除了平日自身努力外,学校也可对大学行政干部分批次轮流进行英语培训,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扩大他们的视野。从而打造一支专业过硬,英语素养好,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解析大学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分析及改革措施 【摘要】新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给高校教育到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大学的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形势下,我国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高校的稳定快速发展,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管理新要求已刻不容缓。本文在分析了现目前我国大学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促进我国大学行政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行政管理,问题,改革措施 大学的行政管理是指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等中心任务,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对学校的信息、时间以及人财物等各要素进行综合管理。现目前,我国大学的行政管理还带有科层制的特点,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新任务与要求。因此,分析目前我国大学行政管理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措施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目前高校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大学行政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是目前大学行政管理中最基本的问题。 1.领导对行政人员的素质不够重视。学校领导对行政人员的素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高,片面理解了行政管理的内涵。部分领导甚至认为学校的行政工作人人都能胜任,这种狭隘的思想就导致了在行政人员的安排中,没有全面考虑行政工作的性质以及行政人员的专业、品质、特长以及爱好等,无法使行政人员结合自己的专业与特长在岗位上发挥作用。 2.行政人员的管理素质较低。大学行政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效率以及质量,要求行政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然而,在目前的大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校的行政管理队伍中人员较为复杂,且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以至于行政人员的管理素质较低,导致大学行政管理的效率以及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不能适应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大学“轻行政管理”的思想普遍 长期以来,轻行政管理工作是大学普遍存在的偏见,从而使大学的行政管理工作处境尴尬。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大学行政管理的专职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偏低,年龄结构偏大,行政管理水平较低的现象。大学中缺乏的行政人员的培训,提供给行政人员进修的机会较少,导致大学行政专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无法提高,管理方法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而教育质量。 2.近年来,随着高效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的工作主要倾向教育,加之大学分配制度的革新,导致了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的待遇与教师的待遇有优很大的差距。薪资水平普遍偏低的现象,降低了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影响到大学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 3.学历较高且年轻化的行政管理人员较为缺乏,大学中,多数年轻的且学历较高的的人员不愿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多向教师的方向发展。而部分拥有较高学历的行政管理人员多数都身兼数职,要同时兼顾科研、教学与行政管理,因此,对于行政管理投入的精力就非常少,从而影响了大学的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大学行政管理机关倾向严重,行政权力泛化 就目前大学的行政管理的机制而言,大学的行政管理机制还存在着过于庞大的问题,从而引起人员调配不及时,造成了严重的行政管理的人力资源浪费。同时,大学行政机关中行政权力泛化严重,扩张性强,常常跨越自身职能,过多介入学术领域,导致学术权力被缩减,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被削弱,弱化了学术科研人员的地位,官本位现象严重,形成了行政机关的阶级倾向化,造成部分教师以及科研人员心理不平衡,严重阻碍大学的整体发展。 二、大学行政管理改革的措施分析 (一)加强大学行政人员的素质建设 行政人员是行政管理工作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的行政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大学要加强行政人员的素质建设。首先,要加强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的培养,培养其事业心,加强其思想的建设。其次,行政管理人员自身要不断更新行政管理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管理素质更够跟上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最后,学校领导要重视行政人员的素质建设,提供他们进修的机会,引导他们掌握新的管理理念、技术与方法。且要注重行政人员的选拔,综合考虑人员的专业特长以及工作性质,组建一支素质较高的行政管理工作队伍。 (二)大学的行政管理机制的创新 1.建立大学行政管理的激励机制。 这就要求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行政人员的薪酬结构。并对行政管理工作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要适时地激励表扬,并给与一定的奖励,激发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激励表扬过程中,要务求真实,以实际为依据,不搞特殊。 2. 建立大学行政管理的考评机制。 可以通过自评与互评的方式,进行行政管理工作的评价,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评价的主题要内容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期间的工作状态与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等。评价时要结合多方评价,如同事评价、自身评价、领导的评价以及服务对象的评价等,并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考评,以此提高大学的行政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 (三)大学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 大学行政管理在整体的布局上,要强化其服务职能。高校可结合的自身情况,适当强化学术权力,兼顾业务与学术,使行政管理与学术之间相互借鉴与补充。此外,还要进行行政管理的改革,加强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首先,要革新人事聘用制度,贯彻落实行政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并借鉴市场竞争机制,建立起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与岗位竞争机制。其次,还要革新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分配制度,薪酬分配时,要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淡化阶级身份,按照工作质量与效率进行公平的分配。最后,还要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确保各项行政管理工作有法规保障,做到有章可循,从而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行为起到规范与约束的作用,提高行政管理的水平。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及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又互相促进的教学体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创新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际情况,在探讨高等教育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剖析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探讨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1]。近年来,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良性、快速发展的形势,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看,一般普遍比较注重在课堂进行学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薄弱。虽然本科教学计划对学生参加实习有明确的规定,但普遍存在实习内容针对性不强,实习单位不对口,督导不严格等现象。如果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彻底改变,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将很难适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科研单位的工作需要,也很难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剖析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策略。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形成一定的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会计大作业、军训、教学实习(行政)、社会调查、专业实习(行政)、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在时间安排与衔接上,会计大作业与军训安排在第二学期暑假的实践周阶段,时间长度分别是1周、2周;教学实习(行政)、社会调查安排在第四学期的教学周阶段,其中教学实习结合秘书学、公文写作等课程进行实习,社会调查结合城市管理与实践考察等调研活动进行,时间长度分别为4周、2周;专业实习(行政)安排在第六学期,有60小时的上机时间,结合电子政务、政府管理流程进行实践性工作;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安排在第七学期的教学周阶段,为毕业论文做准备,时间为两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教学实践周,时间分别为16周、4周。为了全面了解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梳理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计划相互脱节的矛盾与问题,本次采用调研问卷的形式,由同济大学实践教学课题组、教务处联合开展,对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学院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比如建设经济与管理学院综合实验室,在制度上加以保障等,这些因素在宏观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到了推动作用。学校作为管理层,是改善实践教学效果的外因,关键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由于“重学轻术”的思想,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有些教师还没有产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的思想,依然认为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导致在实验、实习过程中的责任心不够。学生方面,虽然意识到实践教学对提高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落实到实际中,仍不清楚各项实习阶段的目的和内容;还有学生抱有功利态度,只重视与成绩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实践教学对综合成绩影响不大,未能正确对待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学时比重有待增加,考核标准有待提高。科学化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次数及所占课时评价为“过少”、“过短”的居多。其中,选择“次数偏少”的占45.5%;选择“次数过少”的占4.5%。对于本专业实践教学所占课时的评价,选择时间偏短的占50%。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实践教学课时太短,实习机会太少等,不能充分满足真正实践的需要,这些问题表明现行的实践教学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预期。现实中,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确实比较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重更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参观相关单位并听讲座、实验操作竞赛及挑战杯等比赛、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较高。社会调查研究、部门参观、课内模拟实验、创新设计赛事应该有选择性地纳入实践教学范畴。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学生对考核标准不太满意,认为现有实践教学考核往往只对结果进行考核,例如对调研报告、实习日记等进行考核,考核缺乏可信度。因此要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废除单一的考核标准以提高实践教学考核的科学性。 3.实践教学基地质量有待提高。目前行政管理系校外实习基地在数量方面仍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的要求。调研数据显示,仅31.8%的行管班学生由学院安排校外实习单位。所安排的校外实习单位性质是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可见,行政管理专业的校外教学基地容纳学生数量有限,而且性质较为单一。在实习质量方面,集体参观作为一种认识实习,往往由于人数众多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并不能对学生的认知实践能力起到很好的提高作用。而分散实习在管理和监控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往往在实习期间缺乏老师指导,导致学生不能明晰实习目的。我系有不少校外实习基地,关键是怎么样更好地使学生在基地真正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能够锻炼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4.实践教学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现行教师考核制度在科研工作量、理论课时量等方面对教师的考核所占的比重较大,对实践教学方面的考察较少。学院对于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更倾向于口头鼓励,而没有实质性的激励。以科研和业绩等作为考察对象的教师考核机制,没有为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安排一席之地,或者只重视一些量的方面,比如课时、作业量等,而忽视了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考察,从而导致教师在科研压力等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对实习、实验教学安于现状,不进行探索。 三、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全面、系统、复杂的过程,要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多方面下手,不可偏废。 1.完善实践教学计划,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广泛征求各专业领域专家的意见,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制定、修改实践教学大纲,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质上的结合。而且在实践教学计划中,学校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最低学分要求,制定了严格的变动审批流程,规定学院不得随意变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时间,以确保实践教学时间。根据实践教学模式的三种类型——感知体察型、适应经验型、分析研究型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学院可安排学生去行政部门参观、考察来了解行政管理概貌,还可以安排以扩充知识面为目的的系列讲座,促进交流;适应经验型实践教学强调职业导向,以积累工作经验为目的,主要包括实习、挂职等;分析研究型实践教学是国外行政管理专业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政策分析实践、学习研究小组、专题研讨会等。 2.统筹规划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创造实践条件。①建立综合实验中心,创新实验教学体系。针对学校实验室现状,重新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类专业共同规划经济管理学院综合实验中心,将有限的设备、经费、实验室面积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优化组合,并进行科学化管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时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既可以掌握先进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又具备学科知识。借鉴其他高校的实验教学经验,本校行政管理专业可创建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与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平台实验是全校统一开设的信息实验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电子信息处理能力;专业综合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公共事务处理能力、涉外事务处理能力、行政领导、决策和人事管理能力;研究创新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可选择某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际调研,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分析结论,该实验可与大学生创新竞赛或学生毕业设计联系起来,这样学生还可获得专业老师的指导。②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在坚持共赢原则下,利用高校师资力量,为基地单位员工提供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利用高校智力资源优势,为实习基地提供人才、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或者可以与基地联合做课题。同时可依靠社会上公有或私有培训部门,参与制定专业技能标准,由他们提供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训。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水平。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行政管理学科知识结构,较为娴熟地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善于组织和思考问题。因此,学校必须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每年有一定的时间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参与实验室建设,并通过各种培训抓好“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工作。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的合作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作为教学改革与实践顾问,并向他们颁发聘书。聘请的这些顾问不仅成为学校与实习基地单位的联系人,也是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和指导者。还可以鼓励教师去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标准,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建设,确保有纲可举。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是学校强化和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的前提和保障。实践教学涉及面广、具有多重目标、过程纷繁复杂,其管理工作难度较理论教学大得多[2],学校应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制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以确保实践教学工作有纲可举。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应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着手建立,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对实践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另一方面,通过设立课外实践学分,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学校应根据学分制实施管理办法,对认知实践、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制定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采用实践教学中期检查督促和成绩考核办法的方式促使实践教学达到应有效果。而且,对学生社会调查、社会科普宣传活动、课外科研活动等课外实践方面,可根据工作量大小和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学分,从而在制度上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保障。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大学行政管理上岗资格体系的建构 本文作者:冯静颖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任职资格与“知能愿”模型的适用性 1.任职资格。任职资格概念起源于对胜任特征的研究。自McClelland[2]1973年首次提出“胜任力”概念后,西方诸多学者如Guglielmino[3]、Boyatzis[4]和Spencer Spencer[5],国内学者王重鸣[6]和王垒[7]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这些研究尽管各有侧重,但对任职资格概念的认识基本一致,即:任职资格是某特定岗位任职者所需具备的各种资质的综合,这种资质既包括所学专业、学历水平及工作经历等刚性指标,也包括可迁移的软性技能和心智能力。如创造高绩效所需具备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健康的心智模式以及态度和动机等。任职资格体系,则是指包括任职资格标准、任职资格认证及相关配套制度等在内的系列制度的综合。 2.“知能愿”模型。尽管不同理论、不同组织对任职资格构成要素的界定存在差异,但从以下三个任职资格的代表性描述模型可见其内涵颇为接近。英国国家任职资格体系建立时间较早,它从知识、技能、态度和其他要素(简称KSAO,即“知能愿”模型)四个视角来构建任职资格标准。其中,K(Knowledge)是指执行某项工作任务需要的专业知识及岗位知识等;S(Skill)是指为完成工作所必需运用的某种工具或设备的操作技能、工作技巧和经验;A(Ability)指能力和素质,如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等;O(Others)是指有效完成某一工作需要的其他个性特质,如工作态度及其他特殊要求。McClelland最先提出了胜任特征的“冰山模型”,该模型把员工的胜任特征分为显性的知识和技能、隐性的社会角色和特质动机两大维度。全球最大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我国电子行业巨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借鉴性地创建了包括资格标准(包含必备知识、专业经验、专业技能和专业成果四个子维度)和行为标准(包含行为模块、行为要项和行为标准三个子维度)两大标准的任职资格体系,树立了一个成功运用任职资格体系实现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的实践标杆。 3.“知能愿”模型的适用性。高校行政部门承担着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服务教学一线、维护学校正常运行等重要职责,工作复杂程度较高、灵活性较强、涉及面广,并且事无巨细。高绩效的任职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更需要重点考察其可迁移的通用技能和态度。这是因为:第一,显性技能容易培训和习得,而具有潜质特征的软技能则不易在短期内生成、习得和提高。软技能不仅将影响显性技能的习得效果和个体绩效,在行政人员面临岗位变动和新技能挑战面前,“软技能”表现突出的员工能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挑战。第二,工作绩效包含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①,总绩效的达成与“软技能”及“动机”显著相关[8],前者决定了绩效的质量和水平,后者决定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愿意付出努力的强度、方向和坚持性[9]。第三,态度和动机是介于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心理中介。心理学家米勒的力场分析理论指出,个体的行为向量取决于个体的心理因素和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管理心理学家维克多•弗洛姆也指出,个体动机行为的强度,取决于人们对行为目标价值的评价(效价)和对实现行为目标可能性概率大小的估计(期望值),即:激励力量等于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只有当某个目标对个体来说效价和期望值都很高时,个体被激励的水平才会很高,才越有可能出现持续的优秀绩效[10]。尽管期望理论同时强调内外部因素对个体的激励作用,但从行政管理岗位上的知识型员工而言,态度也是一种生产力,只有那些具备工作能力、动机纯正、态度端正的员工才能带来组织所期望的绩效,并且这种意愿越强烈,员工的敬业度也越高。知识型员工若处于“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其绩效不可能很优秀。而对于那些有能力却不愿意做事的员工,组织需要去挖掘其背后的原因,这种“挖掘”既需要耐心细致的个性化关怀,更需要制度的引导。把“态度和动机”纳入任职资格标准,正是对员工进行制度化引导的一种表现和途径。第四,将软技能和态度纳入任职资格标准,体现了定性和定量指标的结合,通过多要素多层面的评价方式,避免单一评价方法所固有的僵化和刻板,增强评价的灵活性和弹性,有利于防范用人的风险,也使得主管部门在评价过程中掌握一定的主动性和话语权。第五,把“态度/动机”纳入高校管理者的任职资格,是对传统管理制度重专项能力、轻职业操守规制这一顽疾的一种修正,是将《教育规划纲要》和《规范》有关精神落实在高校日常管理的具体体现。“知能愿”模型很好地契合了高校对这一大职业人群的任职资格要求。基于此,笔者提出“知能愿”模型在建立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任职资格体系中的应用。 “知能愿”模型在高校行政岗位任职资格体系中的应用 任职资格标准的建立应遵从以岗位管理为基础、以任职资格为核心、以支撑组织核心功能为根本出发点的基本原则。标准确立及体系建立过程,自始至终需要三类人员的通力合作:一是高校有经验的管理者;二是关键行政岗位上的任职人员代表;三是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对整体工作予以框架设计和规范操作指导。同时,这是一项分步推进的工作,从指标定义、行为分级,到最后各岗位任职标准的确立,都需要阶段性地征询主管领导及岗位任职人员的意见,确保维度定义和行为分级既体现学校对任职人员的期望又不脱离实际情况。建立任职资格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岗位管理;二是确立任职资格要素和指标;三是定义指标和行为分级;四是确定各岗位的任职资格标准;五是任职人员的资格认证。 第一,岗位管理。岗位管理是根据工作性质和特点,按分层分类原则将岗位划分为不同的岗位系列。按照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规定,高校所有岗位分别纳入管理系列、专业技术系列和工勤技能系列,不同岗位系列内设立不同的岗位等级。目前,这一工作各高校已基本完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将进入第二轮大规模的岗位聘任工作。 第二,任职资格要素和指标的确立。如果说,第一轮聘岗主要考虑稳定为主、全员纳入,那么在第二轮聘岗之前,有必要在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梳理各岗位的任职资格标准。再次聘岗时,对于满足新任职标准的,可以续聘;对于不满足的,可考虑其他更适合的岗位。这一工作有助于盘活人力资源,有助于逐步提高员工的职业化水平。一般地,高校行政岗位主要分为两类:处级及以上的管理岗位,处级以下以从事日常行政事务为主、具专业行政性质的岗位。这两类岗位设置目的与工作职责不同,任职资格也应随之不同。在确定任职资格要素时,既要分层分类考虑,又要整体统筹、兼顾纵向和横向岗位任职资格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按照“知能愿”模型,任职资格的基本要素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知识,一般可以以最高学历、所学专业或工作经历的折算来代表,以便于操作和管理;技能,可分为刚性指标和软性指标;态度,可使用责任感、忠诚度等通用指标,也可选择反映本校文化理念的关键指标,如可以将文化自觉、制度自律、敬业度等作为“态度”这一要素的下属指标。 第三,定义指标和行为分级。任职资格要素和指标确定后,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定义并对反映指标的行为和资质进行分级。相对而言,刚性指标的分级比较容易。软指标的定义和分级相对困难,这可能也正是历来的管理制度缺乏软指标设计的主要原因所在。即便如此,随着管理方法日趋丰富、管理手段日趋科学,将对软指标的考察落实在任职资格和绩效管理制度仍然有可作为之处。管理者可以通过观察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来推断员工在软性指标方面的水平。 第四,确定各岗位任职资格标准。操作化定义和分级完成后,应为各岗位制定具体的任职资格标准。如人事处薪酬主管的任职资格条件,“知识”必须是二级(假定:一级为相关专业大专学历,二级为相关专业本科学历,三级为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下同),“工作经验”必须是三级[一级为相关工作经验2年及以下,二级为相关工作经验2-5年(含),三级为相关工作经验5-8年(含),四级为相关工作经验在8年及以上],软性技能要求具备沟通能力三级、协调能力三级,态度指标要求敬业度三级等。为各岗位确定任职资格标准及行为等级时,应严格遵循岗位对任职者的客观要求,避免受现任人员的影响。 第五,任职人员的资格认证。任职资格认证,是任职者和任职资格标准的接洽点。一般地,任职资格认证流程设计过程包含以下环节:第一步,组建任职资格认证小组。认证小组的成员应由各专业资深人士或专业人员组成,并且必须保证小组成员对任职资格工作有充分的认识。第二步,提交认证申请。在规定的时间内,相关人员可根据认证申请条件填写认证申请表并递交申请。第三步,对照任职资格标准,资格认定委员会需要综合运用测评、业绩检查及360度评价等手段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评定,部门主管给出初步审核意见,并交人事处复核。第四步,认证小组将评定意见反馈给申请者个人和部门主管,对有异议的项目双方可进行确认协商。在取得一致意见后,认证小组可以将相关工作向校工作委员会汇报。第五步,认证结果反馈。校工作委员会讨论通过后,人事处根据审批意见将任职结果在部门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间申请人对任职资格结果有异议的,可向人事处反馈或投诉。第六步,人事处同时还需要将评审意见反馈给部门,由部门与申请人沟通反馈结果。第七步,由人事处将任职资格认证结果统一输入人事处员工信息管理系统,并存入员工个人档案。 认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一般来说,任职资格标准应符合约80%现任人员的总体情况而设置。第二,任职资格认证需随着学校战略定位的调整,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管理岗位业务要求的变动,在维护管理连贯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做好调整工作。第三,按照任职资格动态管理原则,学校应定期开展认证更新工作。以上三项工作环环紧扣,每一环节又自成系统,共同构建起高校行政管理岗位科学严密的任职资格体系。 任职资格制度的应用 任职资格标准及认证工作的完成,将为高校创建系统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奠定基础。简要地说,任职资格体系可以为理顺合理的报酬待遇提供参照。结合岗位职责,对于职责重大且任职资格要求高的岗位,自然赋予较高的岗位价值。在招聘录用时,学校可以根据任职资格条件设计招录考察指标,从而提高招录工作效率,提高招录工作质量。这一方法对人员任用和提拔重用也同样适合。设计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技能开发培训项目时,可以根据任职资格的相关要求有针对性地展开。此外,高校即将进行的绩效管理制度变革,同样可以并且必须与任职资格相结合,从履职情况、执政能力、工作态度及服务质量等方面设计关键绩效指标(KPI),引导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向学校期望的方向努力。因此,任职资格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此外,高校可以以建立任职资格体系为契机,从内在动机角度去激发行政管理人员全方位反省自己的履职水平和工作质量,自发找差距,自愿提能力,促进高校顺利实现从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不难看出,这一工作也正是逐步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要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化水平”的工作抓手,是高校真正实现人-岗匹配、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必由之路。组织性质不同、岗位类别不同,决定了任职资格的不同,只有适合高校自身要求的任职资格标准才能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因此,高校行政应该立足于高教工作特点、办学特色和组织使命,因地制宜,开发既体现高校要求又切合学校实际的任职资格标准及便于操作的认证程序。需要强调的是,学校的发展战略、办学理念及培养方案,应先于任职资格标准,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支撑发展战略、能够承载高校核心功能和落实发展规划的指标体系。指标不在多,关键在于是否如实体现了岗位对任职者的客观要求。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大学行政管理组织创建 一、学习组织理论内涵和特点 学习型组织理论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佛睿斯特教授在系统动力学原理基础上提出,由他的学生彼得•圣吉博士完善。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建立共同愿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的五项要素。《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今天,一个人如想在美国生活得好,仅有工作技能是不够的,还须不断学习,以成为更好的家长、邻居、公民和朋友。学习不仅是为了谋生,而且是为了创造生活”。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1]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在于组织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立的愿景;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组织智力的开发;上下级的沟通,组织成员边工作边学习,形成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构建学习型大学中和在大学行政管理队伍培养和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旨在改变传统组织的管理模式,将管理理念中的管理改为激励,挖掘和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竞争力的一种管理和发展的组织运行模式,以使大学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 二、我国大学行政管理队伍的现状 大学行政组织是大学发挥教育和科研作用,提高办学效益,实现学校发展目标而建立的组织机构。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规模的逐步扩大,2010年与2000年相比大学在校生规模扩大了五倍,这使得大学变成了一个人员积聚、资金庞大、复杂的巨型组织机构。大学内部组织结构的复杂化给大学的组织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大学行政管理队伍与精英教育时代相比也存在的问题。 1.大学行政管理内涵、特点 大学的行政管理是大学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依照一定的规章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它是一个学校办学效率的总要标志,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2009年我国有2305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分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两大类。大学行政组织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般的行政组织机构设有20个左右的部处。行政管理部门分为:党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纪委、监察审计处、工会、团委;人事处、教务处、科学技术处、计划财务处、学科发展规划处、离退休处、招生与就业处、基建处、保卫处、总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研究生学院、房地产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重点大学的行政组织机构会有所增加。大学行政管理组织与学术组织相比有自身的特点。(1)行政管理工作的繁杂性。行政管理工作涉及大学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了教学、科研、人事、组织、宣传、基建、后勤、财政、学生管理等。日常工作较为繁琐复杂,工作量较大。(2)行政管理工作的单一性和专业性。行政管理工作具有重复性和规律性,工作内容较为单一,工作流程程序化。同时,行政管理工作涉及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工作,这些部门在完成组织、协调等职能外,还要承担对各项工作的评价和认定等工作,如,教学质量监控,科技成果的评价,科研材料的选择等,这使得对行政管理工作具有了一定的专业化。(3)行政管理工作的突发性。行政管理工作的突发性工作较多,涉及行政管理工作中各种政策的制定等,增加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和压力。 2.大学行政管理队伍现状 (1)大学行政管理队伍庞大,管理机制不健全。我国大学行政管理人员2009年与2000年扩招时相比人员有了较大的增加,是2000年时的0.59倍,十年来增加了10万多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5%。行政管理队伍的迅速增加,管理机构膨胀,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滞后于人员的增加。行政管理越来越细分,职责细化到个人,管理变成了为管理而管理,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行政管理人员在部门利益和学校整体利益间的取舍上更注重部门利益,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同时,用人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2)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与专任教师相比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从学历层次看博士学历在行政管理人员中占少数,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为本科和硕士学历。表2反映一所地方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学历状况,博士学历占行政管理人员的4%,硕士学历占行政管理人员的24%,本科学历占行政管理人员的82%。高级职称占行政管理人员39%,中级职称占行政管理人员53%。在专业知识结构上,由于行政管理人员来源于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真正具有教育学和管理学专业的人员较少,这使得行政管理人员对高校管理规律的掌握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上有较大差距。由于行政事务性工作繁忙,许多行政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精力潜心钻研行政管理的规律和行政管理的业务,不少人是凭自身积累的经验进行行政管理的,管理层的整体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同时,专业的学术性和管理的科学性混合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中并存,削弱行政管理的规范性。 (3)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开拓创新意识不足。在大学的行政组织管理中,长期以来的“官本位”思想,形成在管理方法上的行政命令,管理手段上的强制,现代的管理思想如人本管理、校本管理、管理创新等思想在行政管理中的体现较少,在管理和服务上缺乏民主意识,更缺少协作精神。一些行政管理人员日复一日地重复既定的思维模式的工作程式,学习和创新意识不足,在工作中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工作效率低,缺少主动、创新、进取精神。 三、大学行政管理队伍建设路径 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成为人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强调人和组织的发展需要持续的学习,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激发人的活力,挖掘人的潜在能力,保持组织的创新活力,提升组织的应变能力。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要素主要有:知识基础、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新时期行政管理工作中显得尤其重要,因此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针对行政管理人员中存在的问题,在组织和文化等方面建立一个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及发展环境。 1.在组织结构上:强化制度环境,完善管理机制 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是扁平的,有利于上下级的沟通,增强组织间的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因此,大学的行政管理组织改革逐步向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发展,使大学的行政管理组织成为更具有学习能力的组织。组织的制度环境建设对大学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大学的行政机构依据科学的管理设置,权限的划分明确、职责分工的明晰,减少管理的层级,实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行政管理的制度建设在于做好职员职级体系的设计,合理地设置岗位,变行政管理人员的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实施行政管理干部的任期制、岗位交流与轮换制。学习型理论强调组织学习的激励,围绕行政管理的目标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一是避免政出多门,相互抵触;二是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进取心。建立科学的富有竞争力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定期考评和评估岗位的绩效,以激励和支持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与进步。 2.在组织文化上:构建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文化氛围 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持续学习的组织文化,提供管理人员成长的动力。个体的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前提。从个体上看,行政管理人员在自身发展的愿景激励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从组织层次上看,行政管理队伍通过组织共同愿景的塑造,改善心智模式,通过学习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文化素养。因此,建立有效的互动学习进修机制,培育以人为本、知识共享组织文化氛围,组织跨地域、跨学科的学习与交流,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知识吸收和获取能力,促进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3.在管理上:提升行政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的功能日益多样化,学校内部的学术、行政事务日益繁重,大学的组织结构日益庞大,使得传统的大学行政管理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形势。现代的行政管理要求高水平、高效率、科学化与民主化,这要求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因此,在管理上建立优化、精简的行政管理专业队伍;建立适应大学行政管理队伍特点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注重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的培养,建立完善的符合行政管理队伍专业要求的职业培训体系,使行政管理人员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复合型知识,逐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规范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从而达到行政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提升行政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大学行政管理论文 一、大学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直以来,我国大学行政管理工作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例如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机构冗杂、效率低下;行政人员服务意识不够、素质低下,导致人们对高校行政机构存在一些不满跟误解;行政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等等。这些都使得高校行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效率低下,阻碍各项工作的进展。随着教育事业越来越得到重视,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改革,这些问题都必须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 大学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大学行政管理的首要问题是机构设置问题。大学行政机构跟其他行政机构一样,守着一套旧有的固定模式,如党委办公室、纪检部、宣传部、公会等,由党委领导主要从思想上进行管理。仔细研究,会发现其与教学的关系较小。这些结构的设置需要相应的人员填充,因此就导致行政人员冗杂,甚至出现比学校老师的数量都多的现象,带来学校行政资源成本较高的问题。其次表现在管理系统不合理。由于行政管理中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管理设置的不合理,管理系统的范围太广,包揽任务宽泛,往往导致随意性、岗位职责不明确,这样导致的问题就是学生要办一件事往往需要跑好几个地方还未必得不到有效回应,办事效率低下。再次表现在行政人员的问题,这是主要问题。 一般来说,学校的行政人员可以称为辅导员,所谓辅导之意,理论上就是为教师教学提供辅助作用,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辅导员相当于领导,服务意识低下;在他们中间存在严重的官僚作风,也就是指脱离群众和实际的不负责任之风,比如学术权利低于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缩小而行政权力泛化,具体表现就是教师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或者没有有效采纳,教师还不如辅导员,官僚主义衍生的“官本位”思想使得行政人员觉得自己权力很大,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工作效率不高,成员比较散漫,工作消极,不能快速有效地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很大原因是缺乏一个有效的奖惩机制或者说激励机制,如此下去,可能会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第二是打着以人为本的口号却很难真正落到实处。高校行政管理的宗旨应该是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但如果过于散漫没有服务意识,那么就尽不到自己的职责,做不好自己的工作;三是权力过于集中。学校行政管理部分虽然机构众多且人员也不少,但真正掌握实权的却只有几个或某个领导,如此一来,就容易出现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导致工作时效性问题,而且容易滋生校园腐败,应该引起注意。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管理体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比较落后。传统的、原有的教育行政机构跟它所在的院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领导跟服从的关系,所谓管理就是这个意思,行政管理管的就是学校。这样一来就容易形成行政人员的官僚之风。而且机构繁杂,人员相应也就增多,形成阻碍创新的局面。二是考核人员的方式陈旧不合理。旧有的考核方式奖惩机制跟鼓励机制都欠缺,难以调动人员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新功能,传统的考核标准,通常是四方面“德、能、勤、纪”,过于粗放,不细致跟明确。 二、行政管理如何创新 一是行政人员素质必须得到提高。因为一切工作的主体跟完成者都是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负责一切计划跟工作的实施。行政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办事效率跟办事水平的高低。新形势下,行政人员应该更新观念,强化能力,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服务意识、办事效率,等等,服务人员应该有服务意识,当学生或者教师有需求时,应该及时处理,禁止推脱或者为难,努力使得学校的行政管理朝着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二是坚持以学生和教职工为本,为他们服务。新形势下倡导一切以人为本,具体到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则是一切以学生和教职工的需求为本,为他们服务。只有有了这个意识,才能有效遏制他们的官僚之风,认识到自己的岗位职责。同时,要改革人事招聘制度,抵制走后门现象,实行公平竞争,能者胜任。在上岗后做好培训工作,对自身工作及职责有一个清楚明晰的认识,源头就做好工作,让他们清楚地认识行政管理人员的定位;还要完善并明确奖惩机制,这样一来,就能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防止惰性思想和行为的产生。综上,大学行政管理是一项细致且具体的工作,它存在的问题不少,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如何有效改革需要我们不断发现、思考和探讨。 作者:吴郑雅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行政管理论文: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与职业能力培养问题 摘要:随着远程技术手段的发展以及第三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不断成熟,使得更多丰富优秀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教育的功效,也使得教育的模式变得多样化、生动化和形象化。当今的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了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远程教育;行政管理;职业能力;培养 随着“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到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高要求。而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远程教育必须要在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现阶段我国的远程教育,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探索出一种在远程教育环境下,使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了当前网络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研究当前行政管理专业远程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足之处,并寻找出解决的有效方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1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内涵分析 “职业能力”其实就是指人们从事某项特定的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工作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根据对用人单位、行政管理培养单位以及毕业生的调研,结合行政管理专业自身的学科性质和社会需求,可以得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拥有良好政治素养、现代公共行政理念和合理知识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要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即:计划组织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文案写作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能力。 2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缺乏专业核心素养的训练 虽然远程教育有“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的特点,学生能够通过感知、归类、收集等过程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和整合,但是就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而言,理论课比重大,实践操作训练缺乏,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能力教育。学生缺乏了专业核心素养的训练,职业能力不足。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够突出,削弱了学生自身的竞争力。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应并重,二者要平衡发展。在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他们的专业技能训练。适当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增强他们自身的竞争力,帮助他们实现良好的职业发展。 2.2实践技能训练流于表面 远程教育主要是依靠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和科研等多种渠道互助学习。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缺点是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技能培训平台和基地。一方面是受远程教育自身特点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年龄、所处环境不同,很难集中培训。所以,在远程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仅仅流于表面,没有作进一步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足。 3提高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3.1计划组织能力培养 无论是在政府、企事业单位还是社会团体中,行政管理工作者都需要有良好的计划组织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其实就是将未来一段时间的活动内容、途径等做好详细的计划,并对实行需要的人、财、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个案例进行分析,例如“贫困县的摆谱症,高调消费的公共行政现象”,让学生从行政环境的原理分析。还可以借助沙盘推演和分组演练的方式使学生逐步领悟。增强他们计划组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提升。 3.2文案写作能力培养 文案写作能力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在远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写、多总结。如社会热点的总结、案例分析、教训、总结等都可以写。指导学生熟悉公文写作形式,对报告、宣传稿等都能信手拈来,熟练写作。学生的文案写作能力培养没有捷径,需要教师引导,通过公文写作等相关的课程,给学生创造写作机会,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自身多努力,多写多练,才能熟能生巧,提高自身的文案写作能力。 3.3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熟练办公自动化软硬件成为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网络沟通、网页设计和网站维护等能力。扎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让学生熟悉办公自动化的软硬件。可以举行小型的计算机应用比赛,让学生重视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且在实践中真正完成自身能力的提高。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 3.4依法行政能力培养 在法治社会下,学生的法律意识相当重要。依法行政能力也成为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行政管理人员必不可少会接触到员工劳动保障,工伤处理等。没有一定的劳动保障法、工伤赔偿法知识是不行的。学校可以开设法理学、宪法、行政法、经济法、民法等基本法律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可以例举一些企业的规章制度,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强化学生依法行政的能力。 3.5财务管理能力培养 虽然很多企业用人单位都有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但是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学校可以针对财务管理涉及到的知识,开设相关的课程。利用网络课件、双向音频等教学系统培养学生部门预算、资金利润率、投资收益分析等能力。可以模拟政府公共财政管理的过程,强化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自身财务实行有效的分配和管理,一点一滴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提高自我的财务管理能力。 3.6调研分析能力培养 针对学生的调研分析能力,在远程教育中,要让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可以加强学生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数据统计、调查研究方法、统计软件运用上有深入的理解,并能熟悉掌握这些方法和技能。可以多布置调研分析的作业,加强训练。如针对“地方行政人员职业能力情况”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并分析总结,撰写报告。在调查研究中学生的调研分析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3.7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行政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都在原有的知识、信息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组合,使之具备新的功能和效用。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例如针对地方政府现有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尝试创新。当然不能一味地追求创新,而是应该审慎看待创新,不唯上,不唯书,追求“唯实”。让创新真正受益于企事业单位活动中。 4结语 远程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利用远程教育的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学习课件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与研究,能够为远程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出更完善的方法和途径。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行政管理应用人才。
化学与社会论文:低碳时代绿色化学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绿色化学作为学科前沿方向的逐步形成,用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过程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变得可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低碳时代绿色化学研究内容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化学;精细化工;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通过推出一系列“绿色新政”催生新技术和新产业,以期带动整个经济进入新的繁荣。绿色化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策略方针早已引起各方瞩目,随着低碳经济潮流兴起,正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和业界的努力方向,由政府直接参与以及产学研密切合作成为低碳时代绿色化学研究和开发的显著特点。 一、低碳时代化学工业与化学品面临大考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核心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转型;其本质在于要求低碳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制度的创新,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效、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提高碳生产率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由于全球性环境污染影响因子的80%是化学性污染,低碳时代的到来使得化学工业不得不面对更严格的环境控制和不断飚升的成本费用,亟须进一步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做好环保工作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 发达国家对于化工产品“绿色化”的要求,以及发展中国家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使得化工产品设计的绿色化成为必然趋势。在绿色化工产品设计时,要遵循全生命周期设计、再循环和再使用设计、降低原料和能量消耗设计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绿色化工产品的设计等原则。 低碳时代化学工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实现高选择性、高效的化学反应,极少的副产物,实现“零排放”,继而达到高“原子经济性”的绿色化学。从环保、经济和社会的要求看,化学工业不能再承担使用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费用,需要大力研究与开发具有社会责任感、可信赖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随着中国污染防治战略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应认真吸取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条件下发展,主动调整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从简单的企业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在现今科技手段和条件下寻求建立能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各个方面和各种类型的化学过程,包括许多化学领域,如合成、催化、工艺、分离和分析监测等。 二、绿色化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绿色化学自1991 年首次提出绿色化学概念以来,迄今已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环境友好技术和洁净技术成为化学学科最引人瞩目的焦点。在化学合成或生产工艺中去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探索新的反应条件,尽量减少和消除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共识。有关绿色化学主题的学术会议和研究论文不断增多,反映了科学界以及公众对绿色化学日益增进的关注度,也说明绿色化学合成和设计从理论研究进入了实际应用。 绿色化学与技术主要解决与化学供应链相关的创造、合成、优化、分析、设计、控制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多元复杂问题,以建立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化工过程或以产品生产为最终目标。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原料、工艺和终端产品的绿色化,而且还涉及到成本、能耗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经济性反应和零排放、原料的绿色化、绿色溶剂、绿色催化、助剂的绿色化、新的合成路线的选择、绿色化学工艺、绿色过程系统集成等,而且其内涵仍在不断完善发展中。 绿色化学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应用技术与工程性,成为综合运用环境与资源、材料、能源、生化工程与计算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物质转化过程绿色化的综合性科学与工程。绿色化工过程系统集成涉及的化学供应链问题,涵盖了从分子聚集体颗粒界面单元过程工厂工业园的全过程,并将环境、健康和安全对过程或产品的影响作为约束条件或目标函数嵌入模型中,以多目标、多变量、非线性为重要特征,以全系统的经济、环境和资源的协调最优为最终目标。 尽管绿色化学已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认同,但如何使其走向工业化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绿色过程系统合成和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经济、环境、安全、健康等),这些因素使工业过程的绿色化设计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大规模、多目标的高度非线性问题,其求解有待更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近年绿色化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最小化环境影响负荷,采用低毒性原料,或节约能源,随着整个社会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有关绿色化学的研究已开始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如何解决现行用于绿色化的工艺、技术及产品中存在的不绿或绿色程度不够等因素将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中国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加上低廉的生产成本与未来二十年中新型基础设施和研发领域的庞大资金的流入,为低碳时代绿色化学和技术的大量采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由于化学工业存在的环境、安全等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国化学工业必须尽力设计研究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对环境没有或尽可能小的负作用的化学工艺,推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全过程的资源利用率,从战略上谋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中国化学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化学工业的绿色化提升为多学科综合交叉和工程学的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向低碳转型的起点和条件不同,追求的目标也有所差异。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探索化学工业的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中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发展绿色化学、走低碳发展道路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将有可能延缓化学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化学工业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必须以多种政策来引导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经济的内涵既包含了低碳生产,也包含了低碳消费。化学工业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需要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开展化学工业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技术体系。 绿色化学和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所倡导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中国化学工业和化学品环境管理政策和制度框架应建立高度关注的优先化学品的筛选标准,切实把推行绿色化学提升到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认真并、转一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并积极引导这部分企业向服务业、低耗能、低排放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 低碳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其技术转让、设备制造、产品生产和相关服务业都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超前发展的意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融合市场现有的节能、低碳技术,并迅速加以推广和应用。 四、结语 低碳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科学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这是环境战略重点的一次创新性转移,是一种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挑战,也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由被动反应转化为主动行为的一次认识飞跃。 化学与社会论文:初中新课程“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之我见 摘要:从综合性、学科性、活动性、渐进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六个方面,进行“化学与社会发展”的主题教学,充分发挥该主题应有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化学;社会发展;教学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突出体现了初中化学“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以能源、资源、材料、健康和环境为线索,涉及的内容既有燃料燃烧、金属冶炼、化肥鉴别、合成材料、微量元素等知识方面的,又有燃烧条件探究和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及危害情况调查等活动方面的。该主题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而且能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老师由于受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影响,对该主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研究不力,以致于白白浪费或错失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大好时机,致使该主题的教学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地发挥。笔者在分析和研究“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特点的基础上,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该主题的教学,供大家参考。 1重视综合性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首先,“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强调的是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密切联系,重点体现的是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因此该主题与其它主题之间必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认识和学习物质构成、性质和变化的知识,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其次,“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在内容上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实施“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时,既要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又要重视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如在《化石燃料的利用》一节的教学中,有关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我国使用化石燃料的悠久历史、化石燃料在我国的主要分布状况、不同化石燃料的热值大小,分别涉及到生物、历史、地理、物理等多学科知识,而化石燃料的燃烧与污染物的产生、煤的干馏、石油的分馏以及化石燃料的精加工等则涉及了化学学科中不同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用综合的观点学习“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不仅能加深拓展他们对化学知识的认识,而且能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突出学科性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中的能源、资源、材料、健康和环境等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不仅是化学学科研究的热点,也是其它许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该主题中与化学有关的内容,突出化学知识和方法、化学观念和思想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重要作用,以展示化学学科的魅力,凸显化学学科的价值。仍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一节的教学为例,在分析化石燃料与环境问题时,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燃料的组成与燃烧产物的关系、燃烧条件对燃烧过程和产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方法和措施。 3 加强活动性 活动性是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和探究,亲身体验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因此,在“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中,开展多样化活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水平,比单纯的听讲、阅读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目标要求看,有关“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目标要求有许多是体验性学习目标。而没有活动,就谈不上体验,没有体验,就无法达成学习目标。再从《化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看,一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从不同侧面对初中化学课程总目标的解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可能单独成立;而另一方面,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具体界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可以看作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习得了技能,经历了过程,学会了方法,才能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有意义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经过不断地体验、内化而逐步形成的。所以,在“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中,开展多样化活动,既是为了遵循《化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需要,也是为了体现该主题作为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主题特色的需要。也正是因为如此,《化学课程标准》为该主题列出了多达21条的“活动与探究建议”,约占《化学课程标准》所有“活动与探究建议”的三分之一。有关活动包括调查、参观、辩论、实验设计、资料收集等,这些活动本身不仅是初中化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化学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基础。在实施“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时,只有扎实有效地开展有关活动,才能保证该主题学习目标的全面落实。 4 注重渐进性 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有关环境方面的内容为例,第1章涉及环境问题时,只是简单陈述了一些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简单物质和典型事例,并不涉及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化学能够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第2章涉及与空气、水有关的环境问题,要求学生了解空气、水污染的主要因素,认识保护空气和水资源的重要性,但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对污染因素的分析也比较笼统,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第4章在对化石燃料燃烧与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时,则要求学生从化石燃料的组成、性质以及燃烧的条件与产物的关系等方面,对化石燃料燃烧为什么会带来环境问题以及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在全书的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再次涉及环境问题时,不仅内容全面,而且系统性强,其中既有大气、水污染的问题,又有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问题;既有对危害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源的研究,又有对防治污染的方法和措施的研究;既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物质的性质、物质变化的规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和分析有关环境问题,又要求学生应具有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观。这时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对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化学知识程度的一次检阅,而且也是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考验。如本节在讨论酸雨问题时,不论是雨水pH的测定、酸雨形成原因的探究,还是消除形成酸雨污染源措施的研究,都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有关酸、碱、盐的知识。因此,在处理不同章节中与“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有关的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做到循序渐进。切忌忽视学习的阶段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搞一步到位。否则,不仅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降低教学内容应有的功能,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5 强调开放性 在“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教学中,应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一是要敢于跳出书本的束缚,多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实际、社会热点中取材,多从学生感兴趣的化学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对化学高科技的展望等方面取材,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二是要大胆地走出封闭的教室,既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生活社区,走进厂矿企业,走进广大农村,进行参观调研和开展实践活动,如调查所在社区居民家用燃料的状况、生活垃圾的种类及回收情况;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查阅资料和信息,直接向专家、科技人员、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咨询和请教,以拓宽学习渠道,拓展学习空间。强调“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的开放性,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涉足更广泛的学习领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就是要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个性,发挥特长。 6 体现时代性 新课程强调化学课程内容必须适应科学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事实证明,现代社会的四大支柱――材料、生命、环境和能源,无一不是以化学为直接基础的,化学已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而随着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迅猛发展,化学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显著。能够使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价值有真切的体会和深刻的感悟,也正是“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实施“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教学时,必须关注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关注社会的发展,充分体现时代性。如在进行《化学与材料》一节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开发和利用材料的历史和意义,又要让学生了解目前人类研制开发的各种新材料及其在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应用;不仅要通过具体材料和典型实例说明化学与人类开发和应用材料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向学生介绍有关材料的最新研发成果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前景,并力求针对学生实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化学在新材料的研制和利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坚定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念。“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应体现时代性,还在于化学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环境、能源、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时,所显示出的特有的重要性和能动性。如燃料电池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同时,不仅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有利于解决能源危机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化石燃料燃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和应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减少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而且妥善解决了塑料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难题。 突出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密切联系是本次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的研究,努力实践,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该主题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化学与社会论文:浅谈有关“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复习教学 摘 要:课改之后的中考比以前突出考查的部分主要是科学探究和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两部分。本文就“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复习教学,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化学与社会发展 复习教学 科学素养 能力 “化学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中考中的热门考题。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不能轻视,要认真对待,仔细研究。 一、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地位及作用 加强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教学,对于增强化学教育的实践性,体现STS的理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公民的化学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内容综合性强,与生物、物理、地理、医学等都有联系。学习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内容,能帮助学生加深、拓展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既看到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看到处理、使用不当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危害,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科学、应用科学,为人类社会驱害谋利的意识,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前景,认识化学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上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积极性。 二、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主要内容及考查特点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各地中考中,有关化学与社会主题的题目正在逐年增多。化学与社会主题的考查内容主要有: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题目从过去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转向于从化学的角度全面分析理解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运用,新科技成果,新材料的开发,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重大问题,科研和环保检测,更多地关注化学与人体的健康和安全,用标新立异的试题考查取代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试题考查。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涉及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科技成果、环保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明显增多,它能够有效地引导考生关爱生活、关注社会,体现时代性,在解答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一种社会责任感、伦理观念、情感体验、学习的价值在影响着学生。 2.将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放在生动化的社会生活情景中,以图文并茂的试题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相关背景材料为载体设计试题,注意考查学生化学信息的迁移能力,注意开发“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探究性、开放性,突出材料的评价功能。 三、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复习策略与方法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 1.重视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基础知识的积累 让学生认识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学科,平时就要养成勤于观察、关注学科最新发展动向的好习惯,并且要善于积累化学与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以基础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2.落实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知识应用目标 关注自然和社会,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和能源,使自己获得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研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3.落实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复习的情景设计和活动设计 使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实验、收集的资料、报刊、电影电视的有关内容进行有效的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试题的开放性具有考查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用,这种结论的不确定性、过程的探究性、创设情景的模拟性,主要考查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否注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要求培养学生坚实的基本功,同时还必须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广阔的知识面,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多观察、多联系实际进行思考问题。 四、化学与社会发展型试题的解题要领 化学与社会发展型试题的一些背景素材取材于课外,而且要求有比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解答所需要的知识仍然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因此,要解答这类试题的要领主要有: 1.明确试题特点,克服畏惧,树立解题信心。 2.研究试题呈现的新情境,准确获取与解题有关的化学信息,并将信息与已有的化学知识相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并迁移到问题解答之中。 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化学,化学的发展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让学生把化学的学习融入个人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使学生体会到处处有化学,时时关注社会发展中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充分体验化学与社会发展的亲密关系,激发学生把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强大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会学”,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中形成创新精神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德州市经济开发区赵虎中学 化学与社会论文:独立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教学初探 【摘要】本论文从化学科学发展和应用的社会形势阐述独立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必要性,并针对三类本科学生的特点,探讨了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强调应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教学 为了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实施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的必然趋势。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应用人才的培养。《化学与社会》课程是高校面向非化学化工类学生开设的一门自然科学选修课,应该担负起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予了高等教育更多的机会。教育改革在经历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之后,如今的素质教育成为最主要的内容,其核心在于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今年作者所在的长安大学兴华学院开设了多门公共选修课,其中包括《化学与社会》。本论文通过分析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形势,阐明现代社会独立学院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同时结合本人讲授《化学与社会》过程中的体会,探讨了如何在独立学院提高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并呼吁应加强三本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独立学院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 公共选修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选择。我国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多偏重对学生本专业的学习要求,而对学生在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以及素质修养则鞭长莫及。公共选修课在帮助学生完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提高素质修养方面大有可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复合型。公共选修课是高校实现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且必须的课程结构模块,是独立学院因时制宜地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环节[1]。且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各个方面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使学生可以不拘于专业和年级的限制,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主讲教师,这一方面为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素养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2]。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学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渗透到了环境保护、新材料、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离开化学科学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相对于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化学知识的普及远远的落后了[3]。相反,由于各种传播媒体无意或有意的宣传,在大众的心中,化学却越来越多的与一些负面影响相联系,例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等。固然,化学作为一门传统科学,必须正视这些已经存在并不断发展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道,只有通过科学的发展我们才能消除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向大学生普及化学知识,使其全面客观的认识化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化学科学的进步来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随着我国独立学院数量的增加,独立学院亦如此。通过《化学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大大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情趣,充分认识化学与人人有关,衣食住用样样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时时为化学提供实用的机会。同时本课程的学习对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增强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大有帮助。本课程的特征是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新颖性的统一。 二、《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主要内容 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开设对象是全校性不分专业不分年级的三类本科大学生,考虑到三类本科学生的特点,内容的安排要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不求理论的系统性。课程内容不宜涉及到过于专业的化学知识,而应结合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和选课学生的专业特点拟订合适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笔者力求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补充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重点讲述有关化学发展和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不再遵循以往教科书按章节进行教学,笔者按照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课程分为5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化学与能源、环境、日常生活、材料、计算机科学的关系。课程所涉及对象从全球变暖、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大的方面,到空气、食品、能源等日常生活中赖以生存的用品,以具体而有趣的实例讨论化学在社会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在扩大了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增加了许多日常生活经验常识,尤为重要的是为非化学专业的同学打开了一扇了解化学世界的窗口[4]。 三、如何针对学生特点提高《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1.设置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新颖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课程内容 为三本学生讲化学,重要的是要引起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并让他们真正学到有关的化学实际应用的知识,同时要注意到其在中学时的化学基础。所以讲授的基点不是放在大量的化学分子式、化学反应式、化学原理上,而是从化学角度来讨论一些社会问题,更多的是大量素材的归纳和实际应用知识,让学生“认识”化学,理解化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国家经济建设、保护环境、增强人民体质的关系等。所以,设置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新颖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课程内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途径。例如:(1)我们在讲化学能源部分,首先从最近的油价上涨开始,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尤其是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开采利用的历史;然后介绍了世界当前能源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化学在缓解这一危机中所做的努力,其中不但讲解了电池的发明和应用,还包括了最新的生物柴油技术和扩展的燃料电池技术,以及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最新的科研成果;最后对未来的能源开发进行了展望,其中更详细探究了核能与矿物能之间的比较,并引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的氢能源汽车。(2)在讲化学材料时,我们讲到了“神七”太空漫步时穿的太空服的特殊化学合成耐高温材料芳纶1313。(3)在讲化学与日常生活时,在讲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介绍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含量、微量元素的主要功能;然后讨论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着重介绍微量元素与某些地方病如克山病、甲状腺肿、氟中毒营养饮食与键康的关系,并结合有关当前学生营养、体质状况的调查材料以及饮食与某些地方病的关系,引导学生要正确树立平衡营养观念;就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介绍了皮肤的结构、护肤品中常用原料的化学成分、护肤品中有毒成分以及防晒的基本知识;结合日常生活讲解了日用洗涤剂的种类、去污原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洗涤剂与环境、人类健康的关系;同时还讲了“三鹿奶粉”事件中添加的三聚氰胺的化学检测法,西安市场出现的硫磺生姜事件中硫磺生姜的危害与辨别以及硫磺熏制食品时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等。 2.利用不同课程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对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有更清楚的了解,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在教学形式上要体现灵活性: 第一,以专题讲座为主,采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教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再好也不及多媒体对信息传递的直观和有效。对于《化学与社会》这种公共选修课程来说,多媒体的合理使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笔者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大量的图片和图表使得学生理解更为便捷。此外,笔者还根据课程的安排精选了多部科教影片,在课程讲解完成后播放,学生看完后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从而增加知识的容量; 第二,摆脱传统习题模式,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化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作用与价值,培养学生分析与判断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制作成PPT(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班上作口头交流,这种方式特别受到学生欢迎,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 3.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科学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对于化学来说这一点尤为明显。不可否认近现代的化工工业的飞速发展对于环境的伤害是巨大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学生在毕业后将成为社会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增加他们在环保方面的知识素养,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此,课程中专门安排了“化学与环境”一节,从环境污染的源头、现状、后果以及目前的应对办法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介绍;除此之外,在其它内容的授课中,也需要不断渗透环保方面的知识。 四、结论与建议 化学科学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核心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较全面的介绍化学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应用情况,内容丰富且浅显易懂,适合全校性文理科学生扩大知识面,对学生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因此独立学院应该努力提高各类人员对《化学与社会》的认识,建议有条件的独立学院尽可能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 化学与社会论文:浅谈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程是必然趋势,既能体现化学素质教育的培养宗旨,也能不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实际情况,对其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校;化学与社会;选修课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化学作为社会科技发展的关键学科,只有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才能构建大学生的系统性知识结构体系,对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一、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必要性 在高校教育中,选修课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利于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高校倾向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通过设置选修课,则成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表现形式。选修课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对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等发挥重要作用。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科学素质。选修课的形式灵活多样,使学生不再拘束于课堂限制,可自主选择喜欢的学科,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结构,也利于调动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与新材料、环境保护等全新领域相结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离不开化学知识的支持。因此,通过在高校教育中开设《化学与社会》的选修课程,在大学生中普及化学知识,既能帮助他们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地了解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同时也能利用化学手段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总之,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程具有一定必然性,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开拓化学知识视野,认识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应用化学的机会。同时该课程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二、《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技术涌现出来,更贯穿于社会发展的若干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扫清障碍。例如,有关环境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化学手段提供解决措施;利用全新合成技术或制造方法,控制污染来源,减少排放污染物的可能性;对于一些污染物的排放行为可能难以控制,就可以利用化学手段进行污染处理,而积极应用“绿色化学”工艺,则可顺利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污染”、“零排放”。 再如,面对能源枯竭的现状,可通过化学手段采取相应措施。首先,应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等实现能源节约目标;其次,积极探索新能源,如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这些凭借化学手段而取得的进步,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格局与社会变化。在化学学科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加快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将《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相一致,以此吸引更多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对于选修课来说,教学形式多元化,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教学形式: (1)专题讲座。由于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教材内容明显滞后。因此,为了维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可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介绍更多化学发展的前沿知识、边缘技术等,激发学生化学兴趣。 (2)实验研究。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开展实验研究非常重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探究实验原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期间,到社区、企业等进行实地调查,可调查大气、水污染状况、吸烟与健康等专题,要求提交调查报告,开展广泛交流,切实提升学生的化学应用水平。 (4)企业考察。加强与工厂、企业的联系,争取“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查,如电镀厂、热电厂、化工厂等,了解工厂生产的规模、流程、工艺等,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 (5)举办竞赛。鉴于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相关联,同时涉及到环境、科技、能源、医药等若干方面。根据这一广泛性特征,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竞赛,如抢答赛、辩论赛等,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认知《化学与社会》学科的重要性。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让学生意识到科技的大力发展在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现代工业发展造成很多环境问题已难以逆转,如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问题等。大学生作为全新的社会力量,应不断提高环境意识,发挥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通过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程,不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并以此带动社会氛围。例如,在教学中设置了“化学与环境”的知识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的种类、引起各种污染的污染源、造成的严重后果等,并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在其他教学内容中,也有意识地渗透环保知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面临全新要求,同时也应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符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具有一定必然性,结合社会科技的发展形式,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实现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化学与社会论文: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前言 社会体育专业肩负着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重任。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体育专业在怀化学院属于一个新兴专业,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尚处在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现状与分析,不仅是对专业目录的进一步完善,而且为推动我国的群众体育开展提供了人才资源,使全民健身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科学有序的进行,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2.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对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现状分析 3.1.1对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依据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怀化学院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社会体育服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体育指导能力,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活动指导咨询、组织管理、教学研究以及经营开发等工作的应用性较强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3.1.2对业务要求现状分析 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要求为:掌握教育学、心理科学、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较强能力和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专项运动技术达到二级水平,裁判能力达到二级,外语达到准四级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高校一级水平。但是社会上设置的相关岗位有限,社会体育专业的特色没有充分的展现出来,限制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 3.1.3社会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国现阶段的高等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以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等为主。 长期以来,怀化学院体育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体育师资为主。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是培养具有竞技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从事专项运动训练的基本能力,从事运动训练教学、训练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3.2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的现状 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课四大类。必修课覆盖了多个领域,涉及面较为广泛,再加上限选和任选课程,社会体育专业已经成为集众多专业于一身的综合性专业。 3.2.1公共基础课的比例分析 国外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占总课时的30%~34%,国内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占总学时的平均比例为25%~26%,通过统计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看出目前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比例偏高,在学校对体育学院规定的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公共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越大,专业课的课时必定相应减少,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专业水平的提高。 3.2.2学科和术科的比例分析 由调查得知,学科(即理论课程)与术科(即技术课程)的比例为1.6:1,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社会体育的术科专业课程设置比例正在日益缩小,基本比例约为2:1,对此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应适当减少术科学分或学时,尽量不减少课程数量,合理安排学科与术科的比例。 3.2.3选修课与必修课设置的比例分析 当前,国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必修、限选和任修课程的课时比例为7:2:1,并向6:2:3的方向发展,但怀化学院选修课在比例上大于国内其他高等体育院校,任意选修课程数量较少,各自间的联系不明显,而对学生的引导性又较少,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不能达到预期的课程设置效果。 3.2.4实践环节的分析 在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实践环节就更显示其培养合格人才的独特作用与功能。根据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特殊性,采用短期实习与长期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暑期实践时间共六周。随着学生实习目的性的增强,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给予的指导较为不足,没有对口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岗位,这就使得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缺乏相关的经验。 4.结论 社会体育专业在数量上发展非常快,人们对这一新兴专业报有极大的希望,因此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在考虑未来社会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质量的需求,应该合理设置必修课,压缩必修课程,选修课宜多,理论课适当减少,技术训练、实践教学相应地增加,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化学与社会论文:网络化学习与社会课堂的实践教育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现代教学技术在不断提升,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教学管理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采用大班授课制,网络信息时代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施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使得“个性化”教育理念得到实现。 关键词: 网路化学习 社会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化学习正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网络化学习平台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课下的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华大桂声”网站、和中央文明办的“中央文明网”等,日渐成为学生经常驻足的地方,更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主阵地。 一、借助网络平台,增强网络内容可信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技术是否成熟、解决方案及技术服务是否正常运作。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依赖现代化手段,展现给学生的是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容易产生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性。积极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学习和建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便捷的资源,交流、共享科技文明的成果,能够使大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到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触及到的知识,优先得到优秀的学习资源,知识体系得到进一步延伸和强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网络化学习日渐成为社会信息化主流和终身化学习的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经打破传统的书本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载体、主要依赖课堂学习的教育格局。各种信息化学习手段,如微博的广泛应用、手机报的普及,正推动信息时代大学生业余时间学习方式的全面更新。学生通过计算机媒介,以情境对话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专题研究,结合自身兴趣,自主掌握知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开展社会课堂研究性学习,还可以以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师事先将相关资料、素材制成网页发在网络上,学生则以查阅相关资料为主,对材料进行加工分析,提炼思想。 网络环境下开展以社会课堂为主题的实践教育和研究性、互动性、启发性的学习活动,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角度,寓教于境,寓教于情,为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环境,积极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感官协调参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此来增强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笔者曾经在课下给学生布置网络作业,要求学生课下观看大型专题片《大国崛起》第十二集《大道行思》。学生普遍的感触是对于任何一个大国而言,思想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渗透力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网络化学习不仅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自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命题后,网络教育现已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主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2011年,我国手机网民过亿,网络教育将成为未来社会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成为职业高等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良好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这是高教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美国是网络教育最完善的国家,几乎全部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都建立了网络化学习平台,并且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宽领域的网络教育。所以,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让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网络学习平台和深受学生欢迎的动态网站,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丰富网络信息和内容,使教师和学生即使身处东西半球,都仿佛置身于一个空间,学生可以网罗大量有效信息,进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二、借助网络平台,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寓教于乐。 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先进德育文化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适应高校学生的弹性需求,引导他们走健康成功之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网络世界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与机的交流没有了空间障碍,族群之间的纽带较为松懈,真实的感情流露越来越少,人际关系愈来愈淡化。随着网络文化的出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与过去说教式的、单向度的灌输教育道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愉悦的气氛中寓教于乐,实现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要主动到网上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校园网络文化品质,代表一个学校德育教育的层次和水平。要构筑网上文化精品信息库,通过网络点击进行名著点阅、佳片点映、名曲欣赏等,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建立网上课堂,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品位和影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一致,同样需要道德约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增强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重要载体。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设计不够合理,致使点击率不高,原因在于网站的内容与现实严重脱节而不能引起强烈共鸣,或缺乏对网络这一新媒体的特有优势以及宣传艺术的研究。网络之所以胜于传统媒体,其最大优势是在于及时、快捷的传播方式。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向网络扩展和延伸,把思想政治理论引向立体化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进而增强教育活动的时效性。 三、借助网络平台,构建“三维一体”模式,形成合力。 开展网络化教育,建立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网页上鲜活的主题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关键所在。网络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使学生受教育的时间变得灵活起来。有限的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形成教育目标一致的教育网络,共同营造弘扬时代主题和民族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比如以“天人和谐”为价值理想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和谐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自主实践教育模式,促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以往尽管有类似的想法和强烈的需求,但难以实现。如今,网络的普及,为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结合提供了便利。网络全方位的信息传输使大学生可以广泛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有助于他们利用好社会课堂,当代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也可以适时地通过网络及时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网络问卷调查的普及,使家长可以随时与学校联系,了解自己子女的近况,便于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通过网络,大家共同参与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集中的合力,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如网络上的办公自动化的运用,已经彻底地扭转了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不佳的状况。在管理层面,高校辅导员的许多关于学生工作的信息,如奖学金、就业信息、考试成绩单等都可以借助网络来传递,现今已发展为公务员考试、大型统考等均由网络报名,系统自动产生报名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对高校德育教育也提供了宽广的国际视野,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渗透。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并逐步提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及相应的网络建设,在更加科学的意义上、更为科学的形态上,去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化学与社会论文:化学课堂教学与和谐社会发展 化学课堂教学与生活关系密切,关系到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方方面面。新教材内容的呈现在很大程度上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使化学更贴近生活,而对来源于生活的化学知识,学生更希望得到解释和结论。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和谐社会发展的整体关怀。 一、与工业生产的联系 《化学1》中氯碱工业、工业制漂白粉、玻璃水泥工业,《化学2》中合成氨工业、工业制硝酸、接触法制硫酸,《化学反应原理》中有关电解、电镀铜,都涉及工业生产。化学与制药、石油、橡胶、造纸、建材、钢铁、食品、纺织、皮革等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产业衰荣与共。据统计,大约有50%的工业化学家活跃在这些行业中。 二、与环境保护的联系 1. 实验装置的绿色化 如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的反应,一直是中学化学必做的演示实验。 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试管中加入铜片,再加入少量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通入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观察现象。片刻后将胶塞取下,让空气进入,再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装置存在的弊端: ①在实验开始前试管中就有大量空气,所以反应所产生的NO会马上被氧化成NO2,对观察无色的NO气体产生严重的干扰。 ②另外,实验完毕后,无法使反应立即停止,一旦铜片和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过多,会使其向空气中逸散,污染空气。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对实验进行改良,改良后不仅装置简单,而且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具体步骤和实验的原理是: ①取一只分液漏斗置于铁圈上。 ②向分液漏斗中加稀硝酸,至液面离漏斗口1厘米左右(目的是避免胶塞塞入时酸液外溢,并防止空气残留)。 ③塞上带长颈漏斗的胶塞(事先捆上细铜丝),这时锥形瓶里反应缓慢发生,产生的气体压强加大,使液体被缓慢地压到长颈漏斗中直至铜丝与稀硝酸脱离接触,反应即自行停止。 ④打开分液漏斗的下口活塞,液体逐渐流入烧杯中,长颈漏斗中的液体也一起流下,使分液漏斗中的气体压强减小,空气被快速吸入分液漏斗中,使NO被氧化为NO2。 此实验装置有效地解决了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难做的一些问题,在同一实验装置中实现了制备 NO和验证NO的实验,实际演示效果也很明显。 2.实验内容的绿色化 如O2的制取,课本上用MnO2催化使KClO3分解,反应剩余物是KCl、MnO2,反应后需处理产物,而且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有毒气体Cl2。绿色化学法:可改为用分解H2O2的方法制取O2,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水,不构成环境污染,更符合绿色化学要求。 3.实验试剂的绿色化 实验试剂的绿色化包括试剂的减量和替代。 如H2O2的分解实验,课本上用MnO2做催化剂,MnO2是一种强氧化剂,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黑色物质或无定形粉末,它的不当处理会造成污染。若以H2O2酶(切一小块生马铃薯即可)代替二氧化锰,催化效果高且无污染。 三、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 1.新能源 目前人类所消耗能源的70%来自矿物(化石燃料)的燃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它对周围环境也将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且化石燃料终有枯竭之日。解决能源问题,一是要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使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如发展城市煤气、实行城市集中供热和联片供热、推广高效节能的工用和民用燃具、推广沼气和太阳灶、开发机动车节能和尾气控制技术等。二是要积极开发再生清洁新能源(绿色能源),这是解决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关键。 2.新材料 新材料品种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人们可以按照它们的性质不同,初步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三大类,也可按照材料粒度的大小分为常规材料和纳米材料。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材料更成为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信息高速公路是通过卫星通讯和光纤通讯来实现的,这就需要各种航天材料和光纤材料。各种半导体、陶瓷材料使得电子技术、高温技术得以发展,各种高分子材料丰富着人们的生活,等等。 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与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将一个飞速膨胀的知识系统呈现在我们眼前,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眼界的开阔,学生思维越发活跃,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探究的乐趣,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感受化学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时所作出的贡献,体会化学在和谐社会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更能激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化学与社会论文:浅谈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摘 要:化学这门学科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启迪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读日常生活,并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化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化学 社会生活 联系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是学生们正式开始学习化学知识的起点,初中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其以后化学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是以后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授初中化学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将化学知识传授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样一方面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升初中化学的教学效率。 一、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随处可见,化学知识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都有可能会出现。因此,教师在教授初中生化学时,要培养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例如,在厨房中,我们可以发现切过酸性物品的菜刀特别容易生锈,放在潮湿处的锄头比放在干燥处的锄头容易生锈,这是为什么呢?刚烧出来的石灰放在水中为什么会冒泡?做豆腐时为什么要使用石膏,石膏是什么成分呢?如何证明?有什么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呢?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有哪些等等。初中教师应该把课堂的范围扩大,摆脱教室空间的局限,将学生带出课堂,去自然中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初中生亲身接触自然,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些在日常生活经常出现的、比较直观而具体的化学现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使其养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现象的习惯,从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中的抽象知识如元素、原子和化学反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我在教授学生在实验室中如何制作氢气之前,都会交给学生一个实验前准备作业,即让学生从家中搜集废旧电池,然后取出里面的锌片,在实验前给学生介绍废旧电池中有哪些污染成分,以此提高初中生的环保意识。在讲如何制作CO2这一课时,我会让学生从周围环境中找到石灰石,并给学生布置家庭小试验,即将鸡蛋壳与醋酸放在一起,使其发生化学反应,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现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收集实验材料和做小实验,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到蛋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并进一步了解碳酸盐的化学性质。 二、用化学知识解读日常生活 新课程改革提出,初中化学课教学必须要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但是学生的生活更多的在学校内,这是很有限的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加之有中考的压力,初中生往往只关注初中化学课本知识的学习。诚然通过初中化学课本,学生能够学到前人对化学知识的总结,但是化学课本上的知识是理论性的,与实际生活及应用相距甚远,并且课本知识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因此初中化学教师不能只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信息搜集和知识获得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读日常生活现象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用化学知识来解读现实生活,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笔者利用人们经常使用的“维多C”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维多C”与其所释放的气体能够增加人体抵抗力,帮助人们消化食品。把“维多C”置于水中时,它会立即释放出很多气体,直到药片溶解完。“维多C”置于水中释放出的气体来自何处呢?然后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讨论完后教师告诉同学们答案:“维多C” 置于水中释放的气体为CO2,而这些CO2的产生是因为“维多C”的主要成分为柠檬酸和碳酸氢盐,二者在水中产生反应从而形成CO2。与其他酸相同,柠檬酸在固态的时是无法释放氢离子的,因此无法和碳酸氢盐发生化学反应。当我们把“维多C”置于水中时,柠檬酸就溶解成液态,从而释放出氢离子与碳酸氢盐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CO2这一气体。透过这一案例,初中生不仅能学习到有价值的化学反应知识,同时同学们也对经常使用的“维多C”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化学知识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如课堂讨论、分组设计及探究实验等。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向探究式、从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从而将课本中死的知识转变成生活中真实的活的知识。采用组织探究、讨论教学策略,能够为学生设置一种真实问题情境,例如,“如何检测家中花园土壤的酸碱性,如果酸碱度不适宜,应该如何改良呢?”这能够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小组讨论,通过相互交流而得出初步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学会提问。 加强实验设计是化学知识回归生活的基本教学策略。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即以实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化学素材,设计出应用性的化学实验。例如,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中溶液的酸碱性”“XX 河水的污染状况测定”“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等实验。通过实验来促进学生解释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存在诸多的联系,教师一定要重视这种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联系,提高化学知识对初中生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真正发挥化学知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我对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进行了粗浅了探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进一步改进初中化学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化学与社会论文: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融合起来的重要意义,掌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社会生活;化学学习;融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一、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发达国家非常强调理科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比如日本强调其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他们的课程改革加强了理科课程同社会的联系,更加重视理科课程生活化。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但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学和课程还存在缺陷,如化学教材还缺乏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联系。 在教学中,设法把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融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化学科学来实践生活,从生活中学化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就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竭源泉;此外,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可大大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把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教学策略 1、利用化学的实用性,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 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渗透到了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与人们的吃、穿、住、行等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这一点,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如学到碳酸氢钠时,要让学生知道常见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它也曾用于治疗人体胃酸过多;吃腌菜太酸,可加小苏打降低酸性;油炸食物时,在挂浆淀粉里加点小苏打,炸出的食物更加酥脆可口。介绍这些,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巩固深化了课内基础知识。 2、利用化学知识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宇宙科学等前沿科学中,化学将成为一门中心学科。教师要利用身边的一切机会去启发、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结合其它学科知识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如学校在铺水泥路面时,问学生工人为何要在刚铺好的水泥路面上洒水?某报曾报道这样一条消息“熏白了馒头,熏倒了自己”,说的是一个卖馒头的人,在做馒头时,常用硫磺熏白馒头,结果使自己也中毒,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化学道理。生活中有的问题可能很复杂,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分析,促进学生学科学、正确地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是很重要的。 3、利用化学知识的开放性,介绍科学发展的新信息、新成就 因多种原因,化学教材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具有时代气息,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也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讲到氯气作自来水消毒剂时,告诉学生现已从氯消毒的自来水中鉴定出微量的多种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物质,现在世界环保联盟将全面禁止在自来水中加氯,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更理想的广谱、安全、高效的杀菌消毒剂ClO2;讲到糖类时,告诉学生过多地食用蔗糖会给人体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介绍国外正流行无糖食品等。通过这些新信息,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4、利用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提高学生生活、生产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重要手段。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生动、直观的现象使学生感知充分的、可信的事实材料,达到掌握基础化学知识的目的;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通过实验中的每个步骤,甚至一些细微的操作,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提高学生生活、生产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学生要正确使用天平、量筒、容量瓶等仪器,还要掌握正确的观察和读数;用玻璃棒引流;加蒸馏水至靠近刻度线2CM—3CM要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定溶时要“三点一线”等等,这些无不蕴涵着严谨的科学方法。由此,还可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来做生活中的事,如准确的观察钟表、仪器并读数,巧妙的往小口瓶中倒液体,恰当的选择量器等。 三、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1、努力把生活实践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课堂上努力联系生活实践来教学,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而且是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的重要途径。如讲到浓硫酸的脱水性,联系讲竹器上写字;讲到焰色反应,联系讲焰火的制作等。在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时,我设计了以下题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曾经把氯气制成毒气弹,若你身处战场,当这种毒气弹迎风爆炸时,你应该: A、站在地势较高处 B、站在低凹的地方 C、站在河沟或水塘边 此时,学生的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此后,学生普遍感到自己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了。如有一次他们做铜与浓硫酸的实验时,有同学不小心泄露了SO2,教室里有刺鼻的SO2气味,同学们不仅及时打开了窗户,而且都站起来以减轻危害。 2、结合课内学习内容,布置课外学习题目 学生对刚学到的新知识往往兴趣很浓,结合课内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适时布置课外学习题目,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如学完漂白粉后,布置课外学习题目:了解市售漂白粉的包装、规格、成分、用途等;学完乙烯与苯酚的内容后,可以布置这样的题目:了解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酚醛塑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怎样鉴别它们? 3、结合现时社会热点,布置课外学习题目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甚至干活、聊天都有机会学习到化学知识,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利用,都能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如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臭氧空洞?什么是光化学烟雾?什么是二恶英?对人类有何危害?瘦肉精的化学名称是什么,人吃了含瘦肉精的猪肉有何症状?由此引出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要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法主动去寻找答案,这样就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4、引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小制作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结合实验探索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用醋酸去除热水瓶瓶胆的水垢,用纯碱、牙膏、草木灰等去除茶杯上的茶渍等;指导学生进行废物利用,如从干电池中提取二氧化锰、氯化锌,从废定影液中提取银等;指导学生进行小制作,如自制塑料胶粘剂、化学消毒剂,自制分子模型、化学教具等;指导学生用生活中常用的物质做化学实验,如用熟石灰和纯碱制氢氧化钠,用铝制易拉罐和氢氧化钠制氢气,并填充氢气球。例子很多,枚不胜举。通过实践,学以致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这几年的高考改革中我们已经明显地感觉到应用性和能力型的题目增加了,命题已从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把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融合起来,既顺应了高考改革,又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进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分析 摘要: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课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是一门针对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非常明显的帮助。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中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法进行分析和探索,目的是为了使得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法;探索 随着高职院校中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加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速度。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填鸭式的教学,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倾向于案例教学法。在企业战略管理学的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仿真的实景,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非常明显的帮助。所以高职院校中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认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通过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注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核心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接受知识的模式太单调,学生也只是一味的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而不能够去实际运用,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轨[2]。所以目前的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学的教学过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了,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启动教学模式的转变。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企业战略 管理学课程中的作用美国的哈弗大学最先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要求在运用该模式教学时,教师与学生要进行互动,一方面是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接收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教学法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只是单方面的传授理论知识,而学生在没有实践的情况下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有限的。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状态,并且通过真实的企业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理解到理论知识实际运用的情景中,反过来可以更好的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法 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问题的分析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案例,一般都会有很明显的特点。案例一般会覆盖到课本中的多个知识点,通过课堂上教师讲解案例,学生来分析案例可以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贯通,从而掌握到一些重点知识。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还可以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所以通过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案例教学法 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相长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避免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些弊端,使得教师的角色得以转变,成为课堂的组织者,而学生则是案例讨论的主角。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与学生互相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企业战略 管理学课程中的探索和运用在90年代末我国逐渐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中,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案例来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然后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来加深对案例的理解。一般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在案例教学实施之前,教师首先应该要对学生讲授必要的一些理论知识,因为只有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案例进行理解和分析,才能对案例进行讨论。例如在学生针对企业如何进行战略评价这样的案例时,就应该已经掌握了GE矩阵模型分析和生命周期等基本战略理论知识。 2.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准备 在学生有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储备后,教师就要开始选择案例教学的合适案例。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巩固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可以展开讨论和思考。比如当学到企业多元化战略的知识点时,可以选择海尔多元化的战略这样的案例来进行案例教学。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寻找案例的关键因素,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3.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向学生讲解案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案例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比如选择一个家电行业内部竞争结构的案例时,可以选择苏宁电器在内部竞争过程中是如何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的,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成熟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案例中所体现的问题。 四、小结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课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是一门针对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学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作者:金敏麒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实践教学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运用 《企业战略管理》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许多专业都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来开设。在很多学校的教学中,大多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也就是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实践教学较少。有些教学中也引进了案例教学,但大多只是单纯的介绍了案例内容,教学方法简单,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本文试图对实践教学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必要性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力求能够更好的促进实践教学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1实践教学引入《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立足于管理学基本理论基础上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该课程系统的介绍了战略制定前、制定中和制定后的企业行为,主体部分基本划分为战略制定前的环境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战略的制定(包括战略制定的过程和战略的类型)、战略的评价与选择及战略实施。由于战略的制定涉及到企业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问题,因此比较强调思维模式和理念的培养。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在掌握战略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系统的、灵活的运用其基本理论进行企业管理。想要学生达到这种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课程内容,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2《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教学方式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创立的,该方法通过模拟现实场景,让学习者把自己作为案例场景中的一员,通过讨论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如果运用得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课本上基本理论的现实意义,加深对课本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如果想要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选择适当的案例。案例要和所讲的知识点有关联,案例中要有能够进行思考和深入讨论的典型问题。战略管理相关的案例非常多,如果想要找到能够和相关内容比较切合的案例,就需要授课老师进行大量的案例查找、总结和思考。同时,案例要与时俱进,在讲课中选择的案例企业要注意其现实发展动向。有很多教师采用多年前的老企业作为案例,甚至有些企业在现实中已经倒闭或者被购并,如果仍然选择该企业的战略方法作为战略类型的介绍,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案例的选取最好选择当前学生较为关注的,或者学生较为熟悉的企业,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案例教学中要教学互动。案例教学并不等同于案例举例,很多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只是简单的进行案例介绍,同时发表一下自己对该案例的看法,案例教学就结束了。这仅仅是案例介绍,并不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要求在选好案例的基础上,文字案例和视频案例交互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案例中有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深入讨论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2模拟实验法 《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现实企业的经营中需要大量运用战略管理的内容。然而由于现实环境的不同,不同的企业对战略管理的运用千变万化,课本中知识的介绍只是概括性的、理论性较强的介绍。没有一种理论可以适用于现实中的任何企业,也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完全用一种理论去运作。因此,在课程的学习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念,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去灵活的、创新性的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能够进行现实的模拟,例如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企业经营群模拟,引进一些实习软件,如啤酒游戏的软件,让部分同学作为生产商、部分同学作为中间商、部分同学作为销售商和顾客,进行现实经营决策的模拟。还可以开展企业战略制定大赛,将学生分组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关注的企业,并对其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就其目前的经营制定相应的经营战略等等。 2.3实践训练法 案例教学法和模拟实验法能够较好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但在现实工作中仅仅掌握基本理论是不够的,特别是现代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大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工作和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更加灵活多样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最常用的实践方式是学生课外寻找公司进行实践,这种实践方式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或者在毕业前,通过自己寻找实习公司或者学校建立的实习基地,在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的过程。但这种方式是在非上课时间完成,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兴趣的作用不大。授课老师应该积极创新授课方式,更多的在课堂上或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如为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企业战略制定的能力,可以在将学生分组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大赛。该创业大赛是属于实质性质的创业大赛,如组织学生思考怎样在两个小时内用10元钱赚到100元钱(启动资金或者目标资金可自行设定)。该实践教学组织过程要注意几点:第一,给学生设定一定的启动资金,金额不能太大,在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第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方法,如四天或者一周;第三,实际赚钱时间要有所限定,如2个小时内,2天内等,所有小组要在同一时间启动,赚钱的过程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过程,并不只是限定在策划书上;第四,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赚钱方法整理成文档,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做报告;第五,及时对报告内容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课堂内容和实践训练充分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教学运用应该注意的问题 3.1注意案例库的建设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对于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众多老师在案例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案例选择,比较负责任的老师通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案例,因此建立一套和各部分专业原理相配套的案例库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建立案例库需要大量的工作,通常并不是单个老师能够做到的。因此,一是需要相关的教学部门成立案例采集团队,进行专门的案例采集和研究,并归入案例库中,相关老师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共享案例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确保案例是本地典型的,真实企业的案例,以确保案例的保存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注重学校相关配套建设 模拟实验训练要求学校能够提供一定的训练场地和计算机软硬件,因此需要学校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需要的电脑和相关软件。校外实习要求学校最好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如一些固定的、长期合作的实习企业,在学生得到锻炼的同时,企业也能够得到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而课堂实践训练,则要求学校在提供硬件支持的同时,学校制度管理也能够灵活,如上课时间和地点适度调整等。让学生在毕业前除了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能够提高其实践工作能力。 3.3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能力至关重要。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责任心,提高教师的教学激情。很多教师仅仅把上课当作一种任务,在长期教授同一门课程的过程中,消磨了其教学激情。其次是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创新思想。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法和实践训练法的成功实施,无不需要教师通过与时俱进,通过知识结构的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其创新能力去完成。因此,需要学校和相关教学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作者:席利卿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翻转课堂视角下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 【摘 要】本文分析翻转课堂模式的优劣势,探索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设计了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为进一步突出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特点、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及翻转课堂模式在教学中的设计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设计 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对企业战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在内容上有着逻辑的严密性以及体系的完整性,但也存在着不注重理论应用的缺点,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式的讲授方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参与者。教学模式的革新一直是近年来高校关注的问题,教学重点由“教”转化为“学”是教学实践中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翻转课堂的出现为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性和能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设计 国内众多学者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鲁银梭(2013)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内容和体系,重点分析了问题导向型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和教师的角色扮演,认为要想促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还需要对该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设计;刘秋民(2011)认为企业战略管理课程需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强调“体验式”教学,按照工作过程的流程,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自主探索、解决企业诸如战略发展、团队合作、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尹磊(2010)通过沙盘分组对抗的形式模拟了战略决策实践,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张丽琨(2014)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知识与沙盘实训对抗有效地结合起来,创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耦合机制;张颖(2014)以应用为导向,对战略管理课程进行了全新教学模式的设计,将企业战略管理教学环节分为四个部分,明确了四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手段;杨娜(2014)对国内外有关模块化教学和企业战略管理教学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然后阐释了目前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难点,结合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原理将其应用到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对企业战略管理模块化教学进行了设计;卢启程(2010)通过对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实践进行的初步验证提出了“读、写、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从设计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景和体验环节、设计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管理与帮助机制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姜桂娟(2010)从专业学生应职岗位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培养出发,有针对性地按照“任务驱动、典型案例、关键技能、素质拓展、真实体验”的理念,进行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设计。 上述教学设计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促使问题的解决,进而培养了学生综合管理的技能与素质。同时,教师能够按照与学生的互动情况进行课程教学,学生方便了解课程进度、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但是,上述教学设计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接受能力略差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没有完全从书本的知识框架中脱离出来,不能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学科素养完全显现,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并不显著。 二、翻转课堂的特征及其与传统课堂的对比 当前,翻转课堂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翻转课堂是知识多次内化的一个过程,其实质为使最稀缺的学习资源――“时间”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翻转课堂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师与学生教学角色的“翻转”。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主动地通过PPT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座位上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内容,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及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而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观看微视频及QQ分享的文件时,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及需要来不断调整学习进度,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通过不同途径随时咨询老师或向同学请教,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学习方式的“翻转”。传统课堂上,老师在课堂上经过讲解来完成知识的传授,知识的进一步吸收由学生在课后通过练习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没有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鼓励,学生在遇到疑难问}时往往会感到迷茫甚至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而翻转课堂让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能得到关注,学生可以针对某个案例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小组讨论并得到老师的个性化指导,最终完成知识的进一步吸收。 第三,教学环境的“翻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教学模式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在传统课堂上,老师常常会把要讲的内容全部展示在黑板或者PPT上。而翻转课堂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了网络媒体资源,教师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网络媒体资源,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完成学习任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的“学”。支持各种情景式学习,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学生课前主动发现问题,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或咨询老师并解决问题。通过制作核心知识教学微视频等途径来让学生更早地接触教学内容,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进而主动探求知识的意义。表1为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对比。 三、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与劣势 (一)翻转课堂的优势 3.协作探究,针对性辅导。每一小组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分歧。此时,教师需要在企业战略管理课堂上进行巡视并及时关注各个小组的动态,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对各组成员讨论后还存在的企业战略管理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4.展现成果,总结梳理。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成员及时形成总结性成果,并采取上台演讲、模拟情景再现、课程论文提交等形式来报告总结性成果。在小组成员报告成果的过程中,其他成员可以通过跨组进行讨论,交流本次课程学习中自己的收获及心得体会等。总结性成果报告完毕后,由教师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强调注意事项,促进学生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期末,教师可以加大在线学习成绩的比例,减少期末考试分数所占的比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后评价设计 如果进行教学设计之后不注意分析总结,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课后教师和学生都应对本次翻转课堂进行反思:教师要反思本次教学设计中还存在哪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以便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帮助;学生要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如对某公司进行战略规划后,学生应该反思经过小组讨论后对本次规划有哪些收获?针对本次规划,有哪些地方值得改进?制定一份优秀的战略规划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等。反思评价一方面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共同进步。 五、结语 翻转课堂模式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思路,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教育中教学内容的强制性和思维过程的依赖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受到了师生的青睐。这种模式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开展问题探究、完成知识的内化,使学习变得更高效。同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把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再复述一遍,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以便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实现知识内化的分步完成。翻转课堂模式使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责编 黎 原)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教学做合一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 摘要:《企业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中通过全程互动型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能力三阶段训练法,达到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企业战略管理》;战略思维 0.引言 《企业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进行综合性能力训练的课程,作为管理科学的分支,它集中研究一个组织如何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以保证自身的生存与持续发展。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知识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定经营战略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战略性思维,开发战略管理的能力。战略管理必须要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熟练使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工具。要做到消化吸收,关键在于“做”或“练”。所以《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宗旨是: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 1.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常规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思想和模式是以知识体系为中心,而不是以能力体系为中心。授课中按教材编写的逻辑知识体系顺序,采用课堂知识灌输方式,“做”或“练”的实践操作较少,对知识的运用与转化不利,达不到能力提升的最佳效果。 (2)常规的教学方法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教师为主导,进行系统授课,通过传授一理解一巩固一运用一检查的模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使得学生的学习成果停留在被动地接受记忆与理解知识的水平上。 (3)学生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不强。制定战略时要系统地思考很多问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缺少引导环节,学生很少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自学,导致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2.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是以问题系统为导向,能力系统为目标,以知识和工具系统为手段,展开课程活动的设计。将课程内容和能力训练紧密结合,通过“做与练”,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2.1全程互动型的教学模式 整个教学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全程互动,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讨论,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并重,学生参与时间接近60%以上。授课前教师以网络课程平台为依托,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课件,精心选择的案例,习题集以及需要阅读的文献等大量有关该课程的信息上传至网络平台。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指导学生去查阅相关理论。必须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接收到相关信息。学生们接收到任务后,对案例材料进行认真预习,了解相关背景,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并对案例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对于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平台教师进行询问,实现课前的教学互动,避免把疑惑带到课堂上。另外,为了保证每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对指定问题进行预回答 授课中主要采取问题导向与启发式教学手段:授课内容开始之初,创设情境,一般是案例或案例对比,然后确定问题,引导学生或者学习小组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后,由教师总结点评,并引导出课程主要内容。目的是由教师的单向思维转换为师生的双向思维,增强学习效果,让学生由被动听到主动想,培养学生的学生知识思考力与整合、探索能力。 授课结束后要给学生布置文献阅读与案例调查任务,教师以网络课程平台为依托,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课件,案例,习题集以及需要阅读的文献等大量有关该课程的信息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直接在线审阅批改。同时,对课程内容或者布置任务有疑问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与老师在线交流学习,实现课下的师生互动。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把案例研究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首先要要求学生自由组合4-6人案例研讨小组,所有课堂任务和课后任务都由小组合作完成。将学生的互助W习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然后要求研讨小组任选企业为案例研究对象,撰写企业发展战略策划书。案例研究对象或者是教师提供企业实际的背景,或者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调研。发展战略策划书由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战略制定与选择、战略实施四个部分组成,要求学生必须运用PEST工具、五力模型、主要竞争对手分析模型对外部环境分析进行分析,运用价值链模型对企业内部环境分析,通过SWOT量化分析,制定SW,ST,WO,WT战略,并对公司层,业务层和职能层战略的具体实施进行阐述。教师提前规定各阶段任务完成的时间期限,一般是相关理论讲解完一周后完成相关任务,每部分任务完成后就安排小组间成果分享与经验交流,然后进行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这样的案例研讨小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战略管理工具的实践应用,掌握战略制定的流程,同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团队学习氛围,提高团队战略思维,提高沟通能力。 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要安排6-8学时的综合模拟训练,模拟训练主要通过ERP沙盘演练来完成。沙盘演练即模拟运营一个企业,教师事先对企业的运营资金、内外部环境做好界定,学生分组形成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模拟企业3-6年的经营,公司运营中学生必须要完成市场分析、战略规划、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生产运作、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同时组间进行竞赛,以最后的总分来进行评比,得分最高的组将被评为“创新创业之星”。综合模拟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战略管理的真实商业情景,把学生的战略决策思维真正地调动起来。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研讨小组、综合模拟训练、小组竞赛的形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将所学战略管理知识进行全面的应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3能力三阶段训练法 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知识工具训练三阶段原则来实现“知识+能力”的目标。知识工具训练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启发性学习训练,通过课堂讲授,老师演示并讲解战略管理工具的含义、使用方法、适用情景以及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初步理解该工具。第二阶段是熟练体验式训练,教师布置文献或者研究案例,学习小组运用课堂学习的战略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师讲解完价值链模型后,以“S出版集团的价值链分析”为研究案例,学生4人一组,共同完成以下三个任务:制作出版集团的一般价值链;制作S出版集团的价值链和价值分布;分析S出版集团的价值链,提出提高价值的策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亲自动手动脑使用工具,可以发现很多应用中需要注意的点,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不足之处,通过这种熟练体验式训练真正的学会了如何使用工具。第三阶段是独立思考式主动训练:教师要求每位学生以自己曾经实习过或熟悉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制作该企业的价值链,分析其价值链中的正价值和负价值活动,提出改进措施。此阶段训练的案例不再是教师指定案例,都是原创型案例,由学生主动搜集资料,独立思考工具的运用,更加了解工具的适用性提高。 3.教学做合一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效果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大力进行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学生普遍反映教学做合一的战略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对他们加深理解理论知识、培养解决实际战略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战略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更为深入和透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小组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都为硕士以上学位,都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授课时对内容把握得准确,重点突出,并能够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任课教师采用了课件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除了采用常规的教师讲授方法外,还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模拟、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使传统单调、枯燥的课堂,变成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学生反应教学内容安排的科学、实用,案例研讨小组提交的企业发展战略策划书达到了预期效果,策划书质量逐年提高,考试成绩平均逐年提高2.7%,说明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使用越来越好。 4.结语 教学做合一的企业战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使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逐步树立起系统观念、权变观念、创新意识和人本意识,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使学生在实践中能预见到内外环境未来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并能科学的组织实施,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基于建构主义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 在阐述了建构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及其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后,以高等职业教育中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建设为对象,分析当前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对应改革探索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建构主义;职业教育;情景式教学 1引言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国高职教育已走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更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规模也随着社会需求量的增大实现了快速提升。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发展必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仅停留在表面,多门课程内容重叠,造成很多学生不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许多学生没有意识也不愿去做普通的一线工作,旨在办公室、写字楼从事业务、文秘等工作。从而造成职场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生毕业去向的困境:企业存在用工荒,学生抱怨找工难。 国务院印发的《决定》指出,为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推进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相对接;必须推进教学工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必须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必须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必须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这个文件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的,其中课程教学是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工作技能的重要阵地。本文首先通过引入支撑高职教育理念的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以“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全面剖析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新规律、新视点,为解决高职学生“厌学”、缺乏主动学习精神的问题,以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2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哲学,指的是扎根于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主体不能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追溯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其中,做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和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有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人。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的建构主义基于他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他发展了发生认识论,区分出一个孩子在建构一种世界模式时,必须经过不同的认识阶段。他确信,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发现。他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 如何减少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这是建构主义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首先建构服务是自身的目的,主体希望能控制其所感觉到的东西,以便从其首选的目标状态中排除一切与之相背离和产生干扰的东西,控制自身需要的并可以加以控制的事物模式。作为教育界的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学习和教学做作出了新的解释,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设想,这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李朝军认为职业教育应该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模式,应用情景建构主义理论将实践和理论有机地融为一体,提出将学生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首要理念;职业教育教学应尽可能接近真实的职业环境;职业教育教学应该坚持以实践为先导。杨仲夏指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实践对于物流学科的教学,特别是高职物流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理念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要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要主动建构。而《决定》指出: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我们依据建构主义的指导,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新的探索。 3目前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分析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继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所取的成就有目共睹,但由于受发展理念、社会重视程度、办学模式、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仍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学校甚至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尤其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比较典型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教材内容与形式比较陈旧。尽管在高职高专的教材编写方面,大量学者所做工作是有目共睹的。从过去选用本科教材来取代高职专业课程教材的紧张情形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但是各专业课程教材的内容编写存在有大量的重复,例如“企业战略管理”中出现的SWOT分析的内容,在“管理学基础”和“市场营销管理”等课程中均会呈现,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厌学情绪、任课教师对待教材也无所适从,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二,“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很多的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是直接从高校的应届硕士生转过来的,这种从学校走向学校的师资,对于企业实践一线的操作运营流程没有直接的感受经历,使得教学过程中讲解操作技能知识缺乏信心和底气,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欠缺支撑开展课堂实践教学课时的实验实训设施。很多学校由于经费投入和课程设计建设的“不给力”,很多专业课程的实践实训课时难于达到要求的。像“企业战略管理”偏理论类的课程更是如此。这也是影响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4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改革建议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就是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的一系列有关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从中不断获得意义并进一步完善其知识结构。为了培养学习者的探究能力,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企业战略管理是为工商管理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是其它相关专业如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跨越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整个范畴,为了使学生在一个学期时间内系统掌握战略管理基本理论,在专业学年课程设置中,一般都安排在大学学习期间的最后一学年。此阶段学生经过宏观、微观经济学以及企业各职能管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了宏观经济管理、企业财务、生产、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这种课程设置为该课程的顺利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4.1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旨在培养学生在能够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诊断企业一般性战略及战术问题,具有初步解决职能层、事业层及公司层战略问题的思维和能力,重点培养适应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及外向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要求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并熟悉国际规范,有较好的战略思维、战略决策及运作能力的工商管理高级人才。 4.2课程目的 (1)理解战略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下为实现其战略目标,实施跨职能决策的一门艺术与科学。提高学生对学习本课程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2)掌握本课程的体系、结构及各章内容间的内在联系,知晓国内外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与最新发展动态及趋势。能运用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解决中国企业战略的一般性实际问题。 4.3课程教学进度安排 通过设计目的明确的教学情景,在学生的角色体验之中,激发潜在的学习智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认知规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教学的定位上,情景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基础,以教学目的为导向,针对教学知识点通过特定的游戏和角色扮演,塑造教学场景,再通过师生协作探讨的方式开展引导分析,让学生自己感受和领悟知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主体,教师则承担起教学辅导者、问题引导者和场景设计者的角色。这种方式可有效克服高职高专学生厌学、逆反的学习情绪,从而确保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5结论 教学改革需要系统的基础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探索,要引导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就必须对知识建构的机制、途径、策略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建构主义为此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随着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教学将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开发出能有效支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加强理论与真实生活实践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情境中迁移的教学软件和运用于课堂情境的教学方案。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浅论案例教学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工商管理专业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企业战略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科学与艺术并重的系统思考课程,案例教学在该课程中的灵活运用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可培养其实践能力。本文从案例选择、讨论、总结等案例教学过程出发探讨了战略管理课程中如何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案例选择案例讨论案例总结案例教学是一种以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为主旨,以来源于现实的真实案例为教材,通过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将学生引入案例设定的特定情境中,以此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赵华平,2010)。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讲授方法在灵活性、实践性和互动性方面的缺陷,以促进本科生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整合管理学知识,综合分析各职能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从长远发展高度概括、总结,提出可操作性思路,系统规划持续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既能掌握有关战略管理的理论知识,又能具备一定的运用战略思维思考、处理现实管理问题的实践能力。该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都决定了企业战略课程应尽量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讲授,宜采用更切合实际的案例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剖析、双向互动,使教学对象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以提升其实际综合素质。本文将从案例教学的过程出发,分别探讨案例选择、案例讨论、案例总结等主要环节的设计原则和注意点。 一、案例选择 在不同的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成功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探讨了案例选择的总原则,并根据案例运用的不同作用将案例分为导入式和总结式两类。 (一)案例选择原则 案例是为特定教学目的服务的,有的是为探索现实、提出假设,有的是为联系实际、验证理论,有的是为过程分析、融会贯通,教师需根据不同目的选择具有不同侧重点和着眼点的案例,但案例选择总体具有典型性、趣味性、层次性的原则。 1.典型性。并非每个案例都对所要分析的知识点均是贴切的,作为教学的案例应该是能够生动展示战略管理规律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案例,能够为具体展示知识点的教学目的服务的。例如,在企业多元化战略这一知识点的传授中,许多企业都有多元化的经历,但很多案例的多元化路径规律性不明显,或者只侧重于多元化的某种类型,难以全面涵盖多元化战略特征。相对而言,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路径清晰、内容全面,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典型性。 2.趣味性。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重要区分点之一在于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思考、创造的综合能力。为此,案例选择在保证典型性、针对性的同时应尽量选择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的案例,从而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并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的兴趣。 3.层次性。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现实案例相结合,由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探索两者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从中抽象出战略管理的一般性原理与结论,这一过程应是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例如,笔者在以海尔集团为案例对象分析其多元化战略时,会由浅入深,先分析多元化战略的类型(无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探讨两类多元化战略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接着再深入剖析海尔集团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中进入新行业所采用的途径(自创、并购、合资),并根据现实情况分析三种途径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通过不断加入假设、提出新问题的方法,推动案例分析的深入。 (二)案例类型 1.导入式案例。导入式案例一般在重点知识点正式讲授之前采用。在一些重要知识点讲授之前可以先介绍一个具有趣味性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共同分析该案例蕴含的理论知识,其目的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理论假设。例如,企业战略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内外部环境分析,在该部分正式开始讲授之前,笔者选择“隆中对”作为导入案例,通过讨论诸葛亮对汉末形势的分析以及据此所提出的战略思路,引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知识要点――内外部环境分析及其分析方法(SWOT分析)。 2.总结式案例。总结式案例一般在知识点讲授完毕之后采用。教师在深度讲授重要知识点之后,可以选择能够深度反映该知识点的案例,通过学生讨论、师生互动、案例总结等方式使理论、现实相互印证、融会贯通,其目的是将理论运用于现实,用现实验证理论。例如,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有一章是多元化经营,在讲授完多元化经营的内涵、特点、进入方式等知识点后,笔者选择海尔集团20余年发展的纵向案例,与同学互动讨论海尔集团多元化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段所采取的公司层战略、多元化特点、进入方式选择等,使理论、实践融会贯通。 二、案例讨论 在选择好合适的案例之后便是如何组织案例讨论,在此过程需要有注意几点: 1.师生角色合理定位。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通过讲授的方式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存在过程较为枯燥、知识难以灵活运用等缺陷,案例教学正是为弥补上述缺陷而产生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在讨论过程中担任案例组织、推动、归纳总结等职责,不断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节学习进程的节奏;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教学中担任案例分析、讨论、辩论等职责,积极主动地搜寻知识;两者之间应是共同探讨、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的关系。 2.合理掌控案例讨论进程。一般而言,案例讨论分为案例展示、问题设置、案例讨论等几个环节。(1)案例展示。在该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工具全方位展现案例全貌,使学生能够对案例有整体的感性认识;在案例展示时应注意尽量运用活泼生动、富有趣味性的语言进行表述,从而引发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郑绮萍,包昆荣,陈志铭,2006)。如果案例的信息量较大或需要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搜索时,应在上一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2)问题设置。案例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更生动具体地展现知识点并真正掌握,为此问题设置应紧紧围绕需要传授的知识点。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应是理论难点,通过问题提出、讨论、解答可有助于学生掌握该知识点;二是问题设置应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将复杂、难懂的知识以设置问题的方式理清思路,通过追问、反问等方式推动讨论层层深入。(3)案例讨论。教师作为讨论的引导者和推动者,通过提问、反问等方式推动小组间的讨论和辩论,分享众多思想,实现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热烈的讨论、辩驳,加深知识点理解,实现知识技能目标。这一环节要注意几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站在中立的角度,不带倾向性的引导,否则有可能将学生引向既定的结果,难以使个人、各组各抒己见;二是应把握提问、引导的关键时机。当一个问题讨论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抛出下一个问题或是在已有讨论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更进一步的限定或假设,从而引导讨论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案例总结 当学生讨论案例结束后,教师有必要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概况,将现实状况升华到理论知识。此环节需要注意几点:一是对学生讨论情况的总结。概括讨论环节存在的几种主要观点,并对上述观点进行点评,既要肯定学生讨论中的积极观点,同时也要提出思考该类问题应有的战略思路;二是对案例结论的归纳。这部分并非对理论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案例对理论的验证,是将现实与案例结合并从现实归纳理论的升华,也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与拓展;三是在已有结论基础上提出深入思考的思路。仍以海尔集团多元化战略为例,在充分讨论基础上重点总结三点结论:(1)根据企业能力控制多元化的节奏,能力与多元化节奏相配合;(2)根据行业相关程度进入新行业,海尔根据行业相关程度,从高相关到中相关,再到低相关发展;(3)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进入方式。 四、结束语 企业战略管理既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结合现实切实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推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应是当前深化教学创新一项急迫的任务。这既是提升教学方法的新机遇,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如何发现讨论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心理、掌握讨论节奏等均是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难题。为此,本文探讨了案例选择、案例讨论、案例总结等案例教学主要环节的注意点,以期为提升案例教学效果探索途径、积累经验。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论民办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亟需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训教学,完善教学考评,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 企业战略管理 教学改革 民办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仅需要量的发展,更需要质的飞跃。当前,民办高职院校要提升教学品位和社会形象,关键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根本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从民办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存在教学目的比较模糊、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比较简单、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实训教学流于形式、教学考评比较乏力、教学效果尚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等问题,亟需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升教学质量。 一、明确教学目的 基于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复合性和实践应用性,立足于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和教学条件等教育资源都相对薄弱的现实,不能盲目地把教学要求定得太高,试图不切实际地进行精英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厘定课程性质,进行区分教育:对于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适宜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主要讲述企业战略管理现象和原理,重在培养企业战略管理的感性认识和观念。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应在讲述完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主干课程,已经具备相关基础学科知识后,在高年级以必修课的形式安排,重在夯实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基本通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培养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初步的基础;有条件的还可结合专业方向,侧重于某一方面做进一步学习,引导学生得出分析实际问题的思维路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方法,培养实践运用中的专业能力。 二、转变教学理念 基于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基本哲学逻辑,即使外在的知识系统再完备,若没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它仍不能发挥任何作用。而每个学生既有知识结构是不同的,所以即使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每个学生所建构的内部知识系统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以作为现代主流教学理念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摒弃单向的填鸭式灌输,推行双向的启发式导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具体而言,更新教学理念就是要: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为“师生共同研讨”,知识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地接受或吸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思路、讲解要领,解释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思索,自主学习,相互研讨和学术争鸣。变“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和课外读物并重”,让学生从教材上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后,广泛地阅读课外材料,收集和甄别有关信息,加深理解。变“以课堂为中心”为“课堂与课外并重”,一方面利用网络等方式,增加师生的课外互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并采取适当的方法把它与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选择教学方法时,特别注意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变“以学会为中心”为“以会学为中心”,强调方法论的传授,使学生学会自行获取、更新和应用新知识。 三、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仅是利用多媒体或使用双语等器物层面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流程的科学化。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推行双向的启发式导学,就应当以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为基础,积极引进和综合运用案例教学(Case study)、概念图形成(Concept mapping)、团队工作(Teamwork)及网络学习(e-learning)等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事物规则,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增长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一般流程是:组织学习小组,形成无偏见的合作氛围――教师围绕拟讲授的知识点,课前布置相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或学生初步回答问题――学生讨论和争论问题――教师归纳和总结问题――教师提出扩展性或前瞻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和作用就是科学合理地设计基础性问题,构建良好的小组内部合作机制,通过及时的肯定和追问,引导和促进教学互动的开展,以及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案例教学法强调利用真实或虚拟的生动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导其利用基础知识参与案件解决的推理过程。概念图形成法强调在进行基本概念、原理的教学时,以绘制逻辑关系图的形式,使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条理化和直观化,便于学生形成整个课程的结构体系。团队工作法强调通过互动讨论、分组学习、集体求解等方式,融合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割裂状态,培养教学气氛和沟通、协作能力。网络学习法强调利用网络上传和下载课件等各种声音、文字、影像教学资源,并开展网上信息检索和网上学习交流。 四、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理论部分内容相对稳定,具体制度规定和实践案例变动较大较快的现实,应当在国家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形成“主线相对稳定,框架基本成型,内容动态发展”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包括三部分:核心层的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采用概念形成图的形式进行表述,基本保持稳定,并可以讲义形式印发学生,便于识记、理解;衍生层的具体制度规定,可以提供网络目录索引,结合国家法规政策的变动,及时调整更新,并对更新部分做着重提示;扩展层的实践案例,可以收集整理成动态的网络案例库,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加工萃取,开放给学生阅读。条件成熟时,还可以相应结集出版该课程的核心原理、衍生制度、扩展案例和辅导习题等系列教材。 五、强化实训教学环节 第一,要高度重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实训教学,改变轻技能实训,重传统的理论教学的观念与做法。第二,要合理地设定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授课的总课时,科学确定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以及学生期末理论考试和实训技能考试的成绩比例。第三,加大校内模拟实训场地和企业实习场地的建设力度,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为兼职实训教师,实行教师定期和不定期进企业兼职或实习的制度,以丰富教师阅历,提高实训教学的技能。第四,及时更新过时的实训教材和实训软件,体现“真、新、精”。第五,改变学生在企业实践、观摩、调研“自由”、“放养”的状况,精心组织,严格考核,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企业适应力与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六、完善教学考评 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多元评价、综合考核”的课程考评,将日常测试和期末测试相结合、口头测试与书面测试相结合。日常测试主要是综合评定学生在学习全程的出勤、课堂讨论、课堂发言、课后作业、实训、调研活动等表现,重在考核其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约占总成绩的50%;期末测试主要以笔试和口试为主,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把握和运用,约占总成绩的50%。对教师构建“教学研究、团队推进、考评激励”三位一体的授课质量保证体系。落实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随堂听课和业务指导,严格教学督导团的教学检查,加强教研室的教改研讨和集体攻关,突出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匿名评价。特别是对于绝大多数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一般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在鼓励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同时,还是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扎扎实实地把教师业绩考核的重心定位在教学质量上,以认认真真地教书育人为本,切勿不切实际地赶超或向研究型大学浮夸跃进。 (作者: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会计理论、资本市场)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案例教学是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从案例选择、学生分组、案例讨论、归纳总结和成绩考核方面构建案例教学体系,以期为更好培养实践创新型旅游人才服务。 [关键词]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体系构建 1引言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是指教师将现实中的案例提供给学生,以团体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互相学习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1]。由于案例本身具有真实性和实践性,通过让学生接触和讨论大量的实际案例,熟悉并掌握众多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其适应能力、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而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主要是从旅游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全局认识和解决旅游企业在环境变化中面临的战略问题。而高等院校学生恰恰缺少实践经验,所以开展案例教学有一定必要性。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方面。邵一明(2008)提到提高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效果应注意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案例讨论,案例选择等问题[2]。杨国斌(2008)认为通过案例教学研究和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对企业战略管理理念和思想的理解,提高创新性思维的能力[3]。严雅丽(2008)针对旅游管理课程改革的实际,结合前厅服务与管理教学实际情况,对案例教学法提出自己的观点[4]。丁钊(2010)认为通过明确案例教学目的、加强案例库建设、强化过程互动等改进该课程的案例教学[5]。王安琪(2013)认为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是必需的[6]。案例教学方式多样,不同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有差异。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和研究。 2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体系构建 2.1案例选择 案例要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需要。同时把握好案例难易程度。案例过难或过易都会降低学生参与兴趣。一般管理案例认为至少两种类型:一是详细冗长型,二是精练短小型。在课程初期,可在讲授理论的基础上,选择精练短小案例;在授课后期或复习阶段,可采用详细冗长案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随着电视和互联网技术发展,提供了大量动态信息资料,如东方卫视波士堂栏目,包含对携程、汉庭、如家、开元旅业、驴妈妈、洲际、雅高、皇家加勒比等众多旅游企业董事长或CEO访谈,可作为案例教学原始素材。 2.2学生分组 分组是案例教学重要环节,是进行案例讨论前提条件。可随机进行分组,也可让学生自愿组合,还可由教师直接指定。一般可考虑将学生分为6~8人一组,小组学生数过少不利于集思广益和思想交流;小组学生数过多会出现“搭便车”现象。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多样性,将不同性格和技能以及背景学生分在一组,发挥优势互补效果。每组推选组长,负责案例讨论,组织汇报提纲,并指派成员做好全班交流发言准备。 2.3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一般分为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一是小组内部讨论,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每位组员都要发言。二是课堂讨论。在课堂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先介绍情景案例和背景材料,每个小组推荐一个学生对本组讨论结果进行10分钟总结发言,每次案例应由不同的成员进行总结。被选小组汇报完案例分析之后,让其他学生自愿举手发言参与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把握整个讨论方向和节奏,引导学生按照主题讨论。 2.4归纳总结 当所有小组的代表就课堂案例阐述、回答完毕后,任课教师当场评价各组的表现,指出问题,提出进一步思考要求。每个组在课后应组织小组成员,对本案例的问题结合教师和学生建议再讨论。每个小组在讨论基础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每次由不同的学生主笔完成该报告。教师布置下次讨论案例,要求学生广泛收集相关信息,为讨论作充分准备。 2.5成绩考核 案例教学重视的不是答案本身,而是思考过程以及解决问题方法。案例教学的成绩可分为三部分:个人准备、案例讨论和案例分析报告。第一,个人准备,学生写出书面分析提纲以供小组讨论时用。其分值应占案例分析总分的20%(A)。第二,案例讨论,包括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这部分比例为40%(B)。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发言表;课堂讨论主要是部分学生发言,未发言学生此项为基本分,发言学生根据发言情况给予评分。第三,案例分析报告,占总分的40%(C)。最终每位学生每次案例的最终成绩得分Z=A×20%+B×40%+C×40% 。 3关于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体系构建的一些思考 3.1重视案例编写工作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不仅仅是拿来主义,对于原始的资料进行编写加工后的案例,才能将案例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如哈佛大学商学院使用的案例全部经过认真编写。把案例教学和案例研究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参与案例研究工作。 3.2案例与理论教学结合 案例教学在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有优势,但不能完全取论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哈佛商学院,虽然案例教学时间占80%,但其培养对象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普通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本专科学生大多无此经历,案例教学占总课时30%~40%为宜。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教学及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旅游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了解旅游企业实际运营情况,丰富旅游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并加强与同行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交流。 3.4学生观念亟须转变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案例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收获主要来自于自己研究、讨论以及倾听别人观点。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学生在分析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时,可把自己定位为决策者,练习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结论 虽然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通过案例选择、学生分组、案例讨论、归纳总结和成绩考核构建起的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教学体系,可以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整体素质,为成为旅游实践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基于能力塑造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探索 摘 要: 以能力塑造为核心的实训教学改变了传统模式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体现了知识学以致用的特点。它强调明确课程实训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强化教学互动,注重成果展示与同学共享。 关键词: 能力塑造 企业战略管理 课程实训 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质是以战略目标为核心,以企业环境为依据,以资源运用和价值创造为手段,以企业发展为目的的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它是回答企业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的专业课程,其实践应用性很强。当前以知识传播为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板,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以笔试为主的评估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的战略管理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不高。石河子大学积极推进以能力塑造为核心的研究性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企业战略管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实际,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然而,现有的许多高职院校是简单照搬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目标模糊,忽略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 2.教学内容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相脱节 从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在选择和设置教学内容时,过于强调理论基础教学,而真正走出校门、走入企业的实践性课程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 3.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受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多媒体课程的开设不够精彩,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师生互动性不强,教师主要还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方式,不注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相对“被动”,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二、基于能力塑造的研究性学习的适应性分析 著名教育学家施瓦布提出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与发现法相似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方式进行学习并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听讲、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地位,转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探索创新的师生互动学习状况。建构主义理论流派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并把它融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的过程。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师生及生生是合作的关系。教师不仅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还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促使学生与同伴共同参与活动,进行合作学习。 在强调创新与实践的当下,将研究学习方法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尝试。研究性学习方法多用于小组企业调查分析、案例讨论、学习交流、成果展示。具体实施程序是根据研究的内容将学生分组,承担不同的思考题或者担任不同的角色;各组分别准备所负责问题的观点发言与对于其他思考题或者角色的疑问;而后集体讨论总结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在研究讨论中掌握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从企业发展的现实角度考察企业的战略管理,提高学生处理综合分析问题和决策能力,第一,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大量案例启发,融入学生的小组讨论,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又有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第二,企业战略管理实地调研。让学生跟踪选择自己熟悉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对企业战略的重要性、战略的制定、战略的实施等进行全面了解,并依据企业采用的战略(如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进行分析,写出调研分析报告,在班级进行交流,起到实用专业知识共享的作用。第三,开展班级内的成果展示。把学生分组,小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如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进行行业竞争力分析研究,并且把研究的成果在班级内展示,强化收获成功的满足感。第四,开展考试环节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变期末一次考核为动态实时的多次考核,有效扭转被动学习的风气。 三、《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实训的组织 1.明确课程实训目标 (1)团队合作协同训练:以3人为1个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小组成员到本土具体企业调研,完成实训作业的分工与组合工作。(2)分析能力训练:结合研究性课程预先设计的实训作业要求,运用课堂所学分析工具方法,分阶段对跟踪企业进行专业分析,并提交分析报告。(3)表达能力训练:一学期分三次完成,第一次由教师随机抽取的小组准备课程相关章节内容的试讲;第二次组织公开的实训成果展示。任务提前安排,用1—2周时间准备,课上成员合作陈述及回答问题。第三次将一学期跟踪调查的企业,按战略规划方案要求,在课程结束前由小组提交,教师组织仿真性企业中层干部会议,评选出全面、系统、可操作的方案,再由被选出的小组进行班级汇报。(4)研究能力训练:以企业战略管理规划方案设计为目标,将实训作业体系化,依据课程的逻辑关系,设计四个分项报告,按企业使命与目标分析、战略分析、战略评价与选择、战略实施与控制四个层次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优化方案。 2.课程实训教学过程组织 第一步:小组研究性教学重要性动员。第一次课明确阐述本学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性质及学习目标,提出团队、分析能力、研究设计能力及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表明研究性教学在考试形式上变化,提醒学生关注研究性教学过程组织。 第二步:精心设计研究性教学内容。企业战略管理涉及企业的发展方向,强调实战应用能力的培养,选择跟踪本土企业实训作业方式比较适合,为此,依据研究性课程论证方案精心设计了5次实训作业内容。分别是: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分析;企业业务单位战略评价与选择;企业战略实施与控制,并提出实训报告重点与要求,具体形式如下: 课程实训三: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并获取有关资料,应用SWOT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方面进行分析。运用价值链分析企业的关键活动。报告要求语言简洁、准确,调查的资料翔实可靠。报告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企业主要业务活动(简要介绍)。 (2)企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销售、财务、研发、人力资源)可能有什么变化,对企业会产生什么影响,该企业的优势、劣势是什么,来自市场的机会和威胁有哪些?(重点写) (3)描述企业价值形成过程,并分析判断企业业务运营的关键活动。(详写) (4)对该企业进行中观产业环境分析。(简要分析) (5)实训管理方面的要求:①任课教师按照课程实训方案的要求及时进行实训的安排,并在实训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认真批改课程实训计划,给出学生实训成绩,按优、良、及格与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分。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一份2000字左右的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报告。 第三步:实训报告的撰写与提交。利用学院教学网络平台的课程作业,按时间规定提交报告。对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在答疑区进行交流讨论。 第四步:成果展示。课程进行到一半,实训作业完成了三次,组织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公开展示,选择9—10个组进行PPT成果展示,通过提前设计好的评价标准,由学生相互打分评价,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第五步:系统设计战略规划方案。利用五次实训报告获得的成果,按照战略管理规划方案的四大要件形成完整的优化方案报告,实现由局部专项训练向系统规划方案过渡。 四、课程实训取得的成效 1.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课程实训,增强了企业战略管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奠定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是起引导作用,改变了教师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通常情况下,增强课堂教学互动性的方式主要有引导学生课内发言、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和师生双向提问等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互动方式。伴随着学生对企业调研的深入,各类企业战略管理的现实问题呈现在课堂上,教师可结合经典理论启发学生,学生之间在争论、讨论中形成可操作性的解决思路或方案。如此,课堂教学氛围会比较活跃与和谐,学生能够在良性的互动中积累知识。 2.创新教学与课程评价方式 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中,实践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借助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联系校外实习基地,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相关部门,全方位地感知和实践企业战略管理的实务。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评价内容,实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的有效结合,改革了期末考试一锤定音方式。如评价方式由三个方面组成:平时课堂表现20%+实训报告30%+期末考试50%。其效果是学生更加重视课堂表现及实训调查,形成了高质量的分析报告及生动的成果展示环节,扭转了被动学习的局面。 3.丰富了一批本土案例 通过学生对跟踪企业的调查,教师不出校门就可获得所在城市大量的企业案例素材,按照案例规范编撰要求进行整理,形成了鲜活的本土案例集,教师由此掌握了第一手企业情况,针对比较突出的问题主动联系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因对案例对象有着十分充分细致的了解,在案例分析时容易驾驭,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完善后的案例集还可出版成书,可将优秀实训作品装订成册,用于教学成果申报。 4.学生收获了自信 学生反馈:实训报告接近实战应用,很受用,自己也能完成近万字的方案,很有成就感。如有的同学在教学网络平台上写道:企业战略管理这门课是我进入大学以来听得最舒心的一门课,这门课上老师讲的东西具体形象,能学到很多实实在在将来有用的东西,是最大的收获。有些同学谈道:老师通过一些实例讲解印证,这对我们以后走上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学理论,更要重实践,特别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企业战略规划方案设计,将书本知识与现实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自己能完成一个完整的规划方案作品,有些激动。 在肯定课程实训成效的同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实训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教师需要克服困难,及时批阅学生的实训报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对实训报告的形式与格式做明确的规定,防止不同字号、不同版式带来的批阅困难,有助于学生养成学术研究规范的良好习惯。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问题导向教学与企业战略管理课程 摘要:受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和学生对战略管理实践感性认识的缺乏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科生的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学生的知识获取都提出了挑战。从问题导向教学的角度,思考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是一种有益尝试。本文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重点分析了问题导向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和教师的角色扮演。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设计 企业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的核心专业课程,也是其他管理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与生产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仅涉及企业某种职能的具体管理类课程相比较,企业战略管理重点研究和解决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发展与定位问题。因此,这门课程更具有综合性,且注重学生战略思维和战略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缺乏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本科生而言,战略管理课程显得过于抽象,他们缺少对这门课程的感性认识。尽管绝大多数教师都尽力丰富教学案例,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加深本科生对这门课程的认知和理解。然而,案例教学的效果也未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些学生,把案例当故事来听,更多地关注故事的趣味性,而较少关注故事背后的战略问题的思考。一些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仍然以介绍案例、讲解案例为主,缺少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要加强战略管理课程的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还需对课程进行进一步的设计,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1.问题导向教学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的促进 问题导向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模式由来已久,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孔子的“启发诱导法”以及杜威的“五步情境教学法”都强调问答式教学。其在大学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追溯到1969年Howard Barrows在加拿大麦柯玛斯特大学医学院的尝试。目前国内外很多课程的教学都尝试采用问题导向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增强学习能力。在问题导向教学中,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改善企业战略管理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课堂上穿插若干相关的问题,有助于在适当的时候将学生游走到课堂之外的思维收拢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消化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再次,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学生的知识盲点,从而可以更好地决定讲解的主次;最后,通过问题设置,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根据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引领。 2.问题导向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导向教学不只是简单要求教师在课程讲解中设置若干问题,它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作者认为在进行问题设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问题应有明确的指向性。课程中设置的问题应指向教学目的,切不可随意处之。在设置具体问题时,教师本人应明确该问题的目的和意义何在,提出的问题拟解决什么问题。如果盲目将问题抛给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具体的内容和具体解决的问题,或者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则教学效果将降低。如在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第二章企业外部环境分析进行讲解前,设置如下问题“检索近一年社会、经济、政策、技术等宏观环境方面的新动向,列举宏观环境的关键词,思考其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该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外部宏观环境因素,这些宏观环境对不同企业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或积极、或消极?对企业可能产生或短期,或长期的影响;强化学生在战略制定过程中的环境扫描、环境监测意识。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会使得学生的思考与课程的教学内容更紧密的结合。 其二,问题应注意难度的适当控制。浅显的问题,学生不屑回答;深奥的问题,学生难以回答。太直白或太深奥的问题,或者比较机械、枯燥的问题,都不是有效的问题,对课堂的教学指导意义并不大,还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延展性和引导性,难易程度应呈现阶梯状。导入的问题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一开始导入的问题过难而造成教学的被动。如在讲解企业国际化的含义和国际化动因时,先从相对简单、同学们有所了解的问题着手,让同学们“列举国际化企业的例子”,围绕这些例子,让他们解释“为什么你认为这些企业是国际化企业”,从而展开对国际化含义的分析;之后再让他们尝试分析“所列举的这些企业,它们为什么要国际化”,从而展开国际化的动因分析。从相对简单的问题着手,层层递推、步步引导,有助于逐步推动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其三,问题应注意经典与热点的结合。经典的问题,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众多学者的研究和思考,多数能给学生以成熟的思考框架。热点的问题,由于其时间的新近性,往往学生的熟悉度和关注度较高,也更受吸引,且可能会激发新的思考。如战略管理中讲解并购时,既让同学们结合2004年12月8日联想并购IBM PC部的案例分析企业的并购行为、并购风险等;也让同学们思考2012年3月12日优酷对土豆的并购案例。既让同学们分析那些“大鱼吃小鱼”、“蛇吞象”的并购案例,也让同学们思考近些年互联网领域大佬对那些处于萌芽阶段的新创企业’的收购问题,如奇虎360对上线仅7个月的日志宝的收购。 其四,问题导入方式应多样化。问题的提出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启发式、设问式、提问式、自问自答式等。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浅显的问题,可以课堂上当场提问、当场思考、当场作答。如在进行资源分析时,让大家思考“企业有哪些不同类型的资源?”、“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而言,哪类资源更重要?”。对于学生不熟悉的问题,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课前思考,有所感知。如讲解竞争战略内容之前,请同学们课前思考如下问题“京东商城如何实现低成本战略?”、“海底捞如何实现差异化战略?” 3.问题导向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作用 相比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或案例讲述式的教学,问题导向型教学埘教师的课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问题导向教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思考问题的过程。适当的问题,适时的抛出问题,这都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对教学思路保持清晰。教师需很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意识地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不仅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叙述或描述,更要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等多种思维手段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 其次,教师要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意识。教师对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实践都应保持持续的关注,对于企业管理实践中的新动向应有积极的思考。教师的关注和思考,有助于将合适的问题带进课堂,有助于将战略管理领域的新问题带给学生,最终有利于问题导向教学的开展和实施。 再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不同专业的学生、其知识结构不尽相同,教师设计问题时,也应有所权衡。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和工商管理专业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同,进行战略管理课程设计时,也应略有不同。如市场营销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在其他专业课中对波士顿矩阵已有所介绍,因此本课程讲授时,该知识点的设置可以适当简化,问题的设置更多是激起同学们对之前知识的回顾和对不同课程对同一问题的分析角度的差异的思考。而财务管理专业之前的课程中不曾涉及波士顿矩阵,因此问题的设置应从基本的知识点着手,目的是详细分析该分析工具的原理和应用。教师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更为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并组织课堂讨论。 4.总结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战略管理的课程教学同样需要兼顾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让学生在参与、分享中完成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问题导向式教学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尝试,当然最终的教学效果还要受到教师知识结构、工作经验、教学艺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浅谈讲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新模式 摘要:讨论了企业战略课程的教学困境来自于其实践性及可操作性较弱,内在的智慧性太抽象。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并不适用于讲授企业战略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分组讨论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并对新模式的组织形式、讨论内容与组织程序做了阐述,最后指出现阶段实施这一模式的困难所在。 关键词:战略管理;教学模式;分组讨论 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许多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长青企业都具有卓越的战略管理能力。任何一名经济与管理类学生或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应重视本课程的学习,从中汲取知识,不仅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也可以通过掌握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为未来的职业成功打好基础。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上看,学生的记忆性知识掌握得较好,也能对相关企业管理案例进行简短的评论,但是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真正超越书本知识、深刻理解其中隐藏的管理与人生智慧的能力还有所欠缺。这是因为现有的大学教育基本上仍停留在中小学阶段的模式上,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新的教学模式将要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而是“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的潜能。本文将讨论一种师生以分组自主讨论为特征的,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运行,它用于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将会更有效。 一、企业战略课的教学困境 1.实践性要求强但可操作性弱 虽然与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同属于一种性质的课程,但同管理学相比,企业战略管理课比较高级。管理学涉及的是一般性的管理基本职能与工作,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知识,学生既使不去公司或其他机构去实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在生活学习中实践自己的理论知识。同企业管理课相比,企业管理是对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与任务进行具体的说明与阐述,内容比较具体,可操作性强。学生可通过对学校、实习单位的观察,也可通过一些勤工俭学的活动获得。比如,作临时性的促销工作,做一些营销策划等来提高对所学企业管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但是企业战略管理所涉及的是高层管理工作,是统领基本管理工作的,处理的是事关企业发展全局、未来事业发展、竞争能力的构建等比较抽象和综合的任务与工作,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高度概括与规划,对管理者思维的创新力与洞察力要求极高,很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实践。相对于理工科的课程,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不可以反复的实验、演算。 2.更加强调内在的智慧性 企业战略管理课的内容编写一般没有过多的计算公式,没有哲学课上深奥难懂的语句,也没有虚空的假说,它表述简洁、易懂,内容上也会安排一些饶有兴趣的企业案例或相关例子来对相应知识点进行说明。这样,一方面可方便学生自己学习,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正因为这些知识易于读懂,所以才会显得难以深刻理解、领会,有些道理更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这就更加要求学生要要有一定的学习思考能力才能领会其中的智慧。因为常见采取同一战略的不同企业其实施效果却若云泥之别,要实现 同一战略目标却可有不同的路径,所采取的战略方案千变万化, 多种多样。可见,做好企业战略工作不仅需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有相当高的管理智慧。此外,此课程所体现的理论智慧也可用于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生活学习,特别是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战略性思考能力与习惯,有助于学生从人生智慧哲学的高度上处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生的事情。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变化 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有了新的变化:课堂上大部分老师已用幻灯片、视频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活动,有条件的还可采用视频授课。但这只是教学手段的提高,其教学模式并没有做出实质的改变,只不过讲授的信息量更大一些,授课更生动一些。但是学生也有可能因淹没于大量的信息之中,或注意力被幻灯片、视频的精美画面所吸引而忽视了老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与重难点。当然,这些内容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些辅助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深刻理解知识,其作用是有限的。对于具有实践性要求强但可操作性差,更强调理论内在的智慧性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来讲,就更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三、学生主导的分组讨论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要最充分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主动性,综合传统教学的一些手段与形式,最终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模式具有鼓励主动参与,培育快乐课堂倡导探究合作,促进全面发展等主动型教学所应有的特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组织形式 组织形式可以小组形式展开。组员可自由结合,也可由老师自主安排。一般不要自由结合,以防止关系好、习相近的同学组成一组而排斥组内其他成员的发言或排斥其他人加入,或者发言偏离 主题。不愿意加入某一小组与其他人讨论的也可单独与老师交流。小组成员不应少于3个学生,也不应多于10个学生,应视一个班的学生数量而定。组内成员要有分工,要指定一个记录人,或协调人以维持本小组的讨论秩序并记录一些重要的结果。 2.讨论内容 讨论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类:当下比较热的理论沿问题;一些常见的或者重大的企业管理实践问题或典型的案例;企业战略管理的习题讨论;谈谈自己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感悟或存在困难的地方,但最终要围绕着课本上的知识点展开。 3.组织程序 进行这种类型的讨论,一般要遵守以下步骤。 (1)老师要提前一次课提示学生下次课所要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刊报纸,搜集相关的资料。(2)上课时,先概括一下所要教学的内容框架,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完后回答。(3)发放资料,也可以看幻灯片或视频的形式提供所讨论所需要的教学资料。(4)展开讨论。(5)小组代表发言,各自表达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学生代表也可上讲台讲解,要向老师提交记录。 (6)老师要做总结,再集中回答学生讨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指出学生有创意的地方。 4.注意事项 不允许学生太过于偏离主题,老师要及时进行控制。老师要担当主持人的角色,不要让一些小组讨论冷场,同时也要不时的走动,与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不要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工具,老师要对讨论活动进行总结,吸取经验,整理记录,以备下次课使用。老师要以鼓励的方式同学生讨论,不要轻易判断对与错。重要的是完成这一过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育其团队精神,拓展其思维空间。 四、实施这一模式的困境 实施这一模式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任务。首先,改变传统思维是很困难的。多少年以来,学生包括老师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受教育的,这种模式对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要求很高,学生在短时期内难以适应新的模式。其次,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定时间,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与自控能力,当老师不再灌输知识时,要敢于自学。同时它也对老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能力要求,老师不仅要有较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比较高的组织能力。这对老师来讲是一个挑战。最后,来自于学校层次的阻碍。这体现在采取这种模式应取得学校各层次的支持。 总之,讲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需要考虑到其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差异性,只通过教学手段的增加与改变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其中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法。 (作者单位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论文: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 阐述了企业战略管理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提炼整合,并对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与实践性教学改革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洞察企业战略本质、焦点和特征的概念技能,使学生对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挑战性、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和基本原理等获得较深入的了解。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针对企业这种特定的组织,如何建立和发现作为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的关键性约束条件,详细地了解相关原理、主要路径、常用方法和工具,既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与分析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战略管理操作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共享与交流信息的过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趋势和超竞争环境下,需要不断创新企业经营方式。其中,战略性经营主要关注企业长期的整体发展方向,如构建竞争优势、形成企业特色、增强顾客忠诚度等,战略管理探讨的主题就是战略性经营,本质上就是研究如何不断地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企业高层管理工作的能力。尽管企业家的才能很难通过学校培养来获得,战略管理才能还是可以通过学习、通过有效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关键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实践的企业环境与锻炼机会,并辅之以适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目前,各本科院校都已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列为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我校还对非管理类专业开设了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战略管理对于企业(组织)的重要性,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体系整合概要 (1)企业战略管理概论。具体内容包括:战略管理本质、理论演进,战略管理过程、战略管理系统和战略管理概念、特点及作用等;(2)企业战略分析。具体内容有: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分析、企业使命愿景与战略目标;(3)企业战略选择与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公司战略选择、国际化战略、竞争战略选择、战略评价方法及战略选择过程;(4)企业战略实施与控制。具体内容有:资源规划与配置、战略与组织结构、领导与战略、战略控制、管理战略变革等;(5)企业战略管理实践。具体内容包括:案例分析讨论、实践内容、实践要求、实践组织方法、实践时间安排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与实践性教学方法探讨 对于非经管类专业,由于课时较少,教学侧重点主要在1、2、3、4部分,适量且适当选择第5部分中的实践内容,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对于经管类专业,在改进1、2、3、4部分的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应重点加强第5部分的实践教学,可以结合实践案例展开理论教学,将实践环节和理论教学有机地进行结合,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1.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实践性教学设计的思想应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以深化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2.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对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将选择少量(2~3个)案例在课堂内进行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环节可分三步展开:(1)课堂内实践环节。有的案例分析讨论、模拟决策可安排在教学课堂内进行,但事前给学生分好组,选定小组负责人,预习好实践内容,以便在正式教学课堂内取得实效。(2)实验室实践环节。有的实践内容,如竞争战略沙盘模拟等,可安排在实验室内进行,要求学生事前分好组,选定小组负责人,预习好实践内容。在实验室模拟更有一种亲身感受的体验,效果更好。(3)课程外实践环节。利用短学期(6周)内的实习实训环节,要求学生(可分组)自选(或由教师指定)一个熟悉的企业,对之进行战略管理调研。以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充实教学内容和改善实践教学环境。(1)利用扩充性资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扩充性资料分为纸张型和非纸张型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教师指定阅读的书籍,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非纸张型主要是指课件和网上阅读材料。从使用情况看,课件资料的使用情况较好,其次是相关的带有实践案例的参考书。(2)改善网络教学环境。基于学校课程中心平台,我们应加强网络教学环境建设与改善,拟开设课程内容讲解、重点难点分析、案例分析、作业点评、教学讨论、网上课程答疑等栏目,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将对有关内容及时进行充实、调整并得到课程中心的网上。任课教师向学生公布个人电子信箱,通过电子邮件和课程中心进行师生教学交流,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室内设计师论文: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室内设计师 摘 要:室内设计行业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取得了极大进步,装饰行业也随之飞速发展,室内设计专业前景十分广阔,但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对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并就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室内设计师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研究,希望可以有效提高高职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学生;培养;优秀;室内设计师 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室内设计人才的主要专业,随着行业市场的不断扩张,社会对于优秀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室内设计师,是当前各高职学校面临的重大难题。 1 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室内设计行业所涉及的学科十分广泛,包括了艺术景观、教育、室内装饰等多个行业。室内设计师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设计改造原始室内环境,并对室内空间的整体环境进行修整。例如,硬件方面包括了对顶棚、墙面以及地面等的造型设计,软件方面则包括了选择房间家具摆设、门、窗材料以及装饰品等。室内设计主要包括了商业设计与居家设计两个方面。其中,商业设计主要指的是对公共场所的设计改造,如购物商场、酒店、办公室等;而居家室内设计主要指的是普通住宅家庭的装修改造。室内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客户需求,根据客户的实际要求来合理选择设计风格等。所以,室内设计师的设计目的就在于使人们对自己所设计的室内空间有一定的舒适感与归属感。 2 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室内设计师 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2.1 培养学生美术功底 进行室内设计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为人们设计创造出一个舒适美好的室内空间环境。室内设计行业对于室内设计师本身的审美情趣以及空间、平立面的审美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室内设计师的设计成果需要借由绘画来进行表达,所以,学生的美术功底对于学生室内设计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在进行室内设计教学时,必须重视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与强化,在学生进校初期就要加强学生美术功底的培养,如开设素描课、色彩课及速写课等。确保学生在绘制图纸时,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构图、色调、灯光等方面问题。 2.2 培养学生文学内涵 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使学生拥有更高的文学修养与文化素质,从而使得学生的室内设计作品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因此,高职学校必须重视高职语文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自身文学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身创意及设计主题,使得学生的室内设计作品更加诗情画意,令人回味。 2.3 培养学生艺术爱好 艺术与艺术间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多种艺术形式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所以,优秀的室内设计师需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因此,在高职学校应合理安排室内设计学生课程学习,适当增设一些影视艺术课程、书法艺术鉴赏以及摄影艺术课程等,帮助学生学习更多艺术知识,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校内外文化活动,从而综合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使得学生的设计作品更加富有艺术性与美观性。 2.4 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建筑是凝固的乐曲,一个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应该像优美的乐曲一样,既个性鲜明又兼具庄重,既浪漫温馨又不显媚俗。音乐是一种柔性的艺术,相比较其他室内设计知识,音乐可以更加深入地渗透至设计师的思想及灵魂中,设计师在充分了解音乐魅力后,可以灵活将其应用到自身室内设计作品中,从而使得自己的室内设计作品更加富有美感与艺术气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可以为高职学生增设音乐鉴赏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感受音乐艺术的机会,不断加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学生音乐艺术修养。 2.5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媒介。室内设计师要想完整传达自身室内设计理念,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除了与先天因素有关外,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后天的锻炼培养,只有不断提高自身语言逻辑能力,加强语言感染力,才能确保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身室内设计理念,做好设计需求沟通,提高室内设计质量。因此,高职学校应做好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创造课堂表达条件,如组织学生进行室内设计方案交流讲解,模拟客户进行设计沟通等,不断培养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还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辩论比赛、校际交流会等能够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及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与客户沟通交流,了解客户实际需求,表达自身创作理念,全面提高室内设计质量。 2.6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的讲授只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途径,但任何知识都需要学生的自发学习才能进一步掌握。作为一个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只有具备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进步,才能持续提高自身室内设计水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应将更多的时间与权力留给学生,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自主学习,自主完善,确保学生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知识丰富,学习能力强的优秀室内设计师。 2.7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是提高学生室内设计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不断的实践操作,才能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设计理念及能力,强化学生设计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综合水平,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师。高职学校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将室内设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设计进行充分的结合。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高职学校可根据自身能力建立完善的室内设计实训设施建设,使学生可以通过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材料采购以及现场施工等多个实际流程的实践,对自身室内设计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不断强化实践自己课堂所学,提高学生室内设计水平。 3 总结 室内设计是对建筑的深化与改造,是对整个室内空间以及环境的进一步创造。作为当前热门的专业之一,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室内设计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学生美术功底、文学内涵、艺术爱好、语言表达能力、音乐鉴赏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进一步提高高职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与学习意识,加强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从而确保学生室内设计作品的专业性、文化性、实用性以及美观性,为社会及市场输送大量优秀的室内设计师,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杨洁(1994―),女,江苏徐州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师论文:论当代室内设计师手绘能力发展要求 【摘 要】中国建筑装饰业产值以每年15%以上速度增长,到2013年,其年总产值接近24170亿元。巨大的市场却缺乏高级设计师,据行业资深设计师反映,设计师的手绘表现能力在设计总监等职业生涯后期职业岗位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鉴于此讨论当今室内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手绘表现能力非常重要。本文分析国内外室内设计手绘技能发展沿革及实际应用情况。阐明了当代室内设计师手绘能力学习的方向。 【关键词】室内设计师;手绘能力;后期职业能力 目前浙江省内35所本专科院校开设了建筑装饰或室内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装饰设计员。经过调研发现由于设计师手绘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导致大量装饰设计员上岗后手绘能力无用武之地,或者根本不知如何使用手绘设计能力。面对客户只能通过价格竞争、或者用专业电脑效果图公司制作的数字表现图像等手段吸引客户,并不能真正直观的表达和分析自己的创意创新及理念。在高端人才需求不足的产业发展背景下,许多刚走进社会的装饰设计师对接踵而至的大项目有些力不从心,在设计思维上,在表达技巧上还缺乏一些有效应对措施,从而影响职业发展前景。 室内设计师手绘能力重要性从国内历史沿革来看: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就对造景有很高深的造诣,中国古典园林很多都是设计经典,道法自然,因人而设,精在体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返璞归真,天人合一。古人留下的经典园林及居室造景为什么能经久不衰,成为传世经典呢,为什么中国古代士大夫和匠人会有如此高的艺术修养,从王树良《文心匠意-晚明江南文人意趣与居室陈设思想》一书可以找到答案,古代中国士大夫阶层都是以文人为主,他们都有一个基本能力就是书画。他们研究绘画,有娴熟的绘画功底,将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构图等技巧和绘画美学方法因借于园林居室造景艺术上,另外古代工匠有园艺工匠、砖雕工匠、画工、木雕工、他们这些工种学艺都是以绘画入门,必须学习工笔白描画。这些绘画训练无疑提升了这些个匠人们的艺术水准。这两种不同阶层的人合作建造的中国古典园林和环境景观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传世经典。 现代室内设计手绘内容的发展变化: 现代手绘设计作用也经历了一个演变期和电脑技术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后80-90年代中期电脑速度还很慢,在绘图上功能还不够强大,电脑表现图还不能超过手绘表现图,那个时期手绘表现图追求的是一种写实,细腻逼真的表现效果。有很多设计师画几天甚至更久的时间精心描摹一张表现作品。 随着电脑技术发展目前电脑效果图已经完全超越了手绘表现图所能表现的效果了,花时间也差不多甚至更快。所以用手绘和计算机效果图比表现力和写实效果那肯定是有差距的。所以导致很多设计师认为电脑效果图要完全取代手绘效果图的作用,把手绘表现看得一无是处。 笔者通过查阅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侯海鸥浅析住宅室内设计空间布局改造,贾森著怎样成为家装接单高手。杜娅薇在建筑案例环境心理学设计方法运用分析提到环境心理分析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智力、贾敏的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等专著与文章,笔者认为实际上手绘技术就是造型设计、空间设计分析,环境分析,元素提炼最好载体。结合实际调研情况笔者认为手绘今后发展方向应该是注重快速表现草图突出现场沟通能力,以及造型设计思维表达,空间分析,环境与心理分析,元素设计,大样节点图的快速表达等为主要表现内容。 目前多数设计院校对手绘能力培养重点还是放在造型,光影,质感,写实的内容上,还在以八九十年代社会需求来要求现在的学生,没有和社会企业实际需求接轨,导致学艺无用的问题产生。 国外室内设计师职业后期设计表达能力培养分析: 从历史沿革来看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著名画家本身也是建筑设计师,西方高校课程也是把手绘设计列为必修课程,强调创意创新设计用途。并且手绘课程与设计课程结合授课不课割裂。以设计表达训练手绘技法。相辅相成。刘滨宜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对十所美国建筑景观大学课程设置进行总结,设计与表达并不分开而是一个整体。 国外在手绘设计从横向上比较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国家水平相对较高。西方国家因为其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在学术和技术方面相对国内都有优势。而且有一批技艺高超的国际大师级设计人才,如赫尔佐格、德梅隆、安藤忠雄、伊东丰雄、丹下健三、矶崎新 扎哈・哈迪德等。这些大师级设计师每一个都有深厚的手绘技术功底。反观国内能和这些设计师比肩的设计师凤毛麟角。只有中国美院的王澎荣获过普利兹克建筑奖。钱强《日本室内设计士资格的考试》文中提到日本室内设计士职业资格考试是日本国家正规职业资格考试,其中室内设计进行画就是室内设计手绘草图。是日本设计师资格考试的必考项目。 从日本设计师长谷川矩祥著作可以看出其追求快速设计表现,强调想象力训练,强调现场表达能力,强调准确性,高效性。技法简练、明了。从长谷川矩祥系列教材可以了解日本教学内容主要以透视、工具应用、表现技法应用为主。 通过观察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手稿,可以发现其手稿主要是用于设计和分析,设计建筑造型、提炼设计形态元素。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银河SOHO等建筑作品都具有一种曲线美感,其手绘作品有的就是在提炼曲线元素而绘制的。研究建筑设计大师的建筑设计过程可以给国内设计师们明确发展目标找到方向。 那么室内设计师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手绘能力呢?并且学习手绘用来做什么?搞清楚这些问题是安排好学习手绘内容和怎样学习手绘技术的关键问题。 国外手绘工具已经普及采用绘图板结合手绘的电脑手绘技术,既有传统手绘的记录表达优点,又兼具电脑辅助设计易修改保存的优点,缺点是投资大携带不便。目前国内在手绘技法教学基本与国际接轨。在绘画和设计水平上也较接近。但是国外教学强调表现画实用性的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并不一味追求快,而是更重视表达的准确性和所想即所得。国内手绘教学有一些误区刻意放大了手绘在沟通表达中的作用和艺术写实几个方面。降低了设计功能及作用,导致很多学员学习一味追求快,或者追求画的漂亮,画的有艺术氛围,这都是误区,不能使设计师真正把手绘用于实践工作。真正的设计表现图的快应该建立在准确、真实、生动的基础之上。应用于设计分析和记录设计思维,辅助沟通。 国外想象力是被看做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来培养的,特别是美国,为了培养孩子想象力还开发出各种右脑训练法和早期教育法,也就是说在美国想象力的培养从没出生就开始了。在出生前就让胎儿听冥想音乐也叫阿尔法波音乐。出生后培养孩子看大量图片可以是名家画作也可以是各种奇思妙想的创作。甚至可以是书法作品。 为什么要对想象力进行如此多的论述呢,因为对于设计师来说想象力的表达介质就是手绘,手绘技艺娴熟可以做到所想即所得,心手合一就是手绘技术最高层次的表现,只有真正达到心手合一并且能真正具备丰富想象力和创意思维的设计师才能成为一流设计师。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国内设计师人才匮乏的原因所在,必须认识手绘对人文及艺术修养中的作用,必须认识到手绘在设计沟通中使用方法,必须认识到设计师思维灵感如何快速捕捉,必须认识到手绘在展现专业能力,影响客户或甲方对设计师能力的认知度的作用。必须认识到手绘技术教学应将分析、分解、计算、记录等过程结合手绘技法进行教学。 室内设计师论文: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摘 要: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有广博的社会综合知识,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熟悉材料,有较好的手绘效果图和使用电脑绘制效果图的能力,还要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室内设计师,优秀,素质,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室内设计师的需求也大量增加。但是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社会上并不缺乏室内设计师,但缺乏的是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也就是说,室内设计师要想成为优秀人才,成为被社会认可并能为室内设计做出一定贡献的,必须具备相当的水平。从室内设计师到优秀的室内设计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室内设计是众多艺术学科中比较综合的一个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这就决定了室内设计师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范畴是相当广阔的,所以,要想成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一、深厚的艺术功底 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必然都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即便是有的设计师没有美术功底,或者说没有学过美术专业,但是他基本的美术潜质必定是有的,只是因为或这或那的原因没有学成美术而已。如果优秀的室内设计师没有基本的审美素质,那也绝对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师。 最基本的美术功底应该是素描、速写和色彩的基本功。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素描的基本功水平直接决定了室内设计师的基本水平。素描训练的不光是素描关系和造型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一种整体观察的方法和整体的观念。很多在校学生和初涉此行的专业设计师进步很慢,收效甚微,往往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掌握这种整体观念。 因为室内设计主要针对的就是整个建筑物的空间部分,如果没有这种整体观念就无所谓室内设计。 其次是速写水平。速写是素描的辅助手段,是帮助素描形成造型能力的必要手段,并且速写能够自成一体。速写讲究用线条来塑造形体,用不同线条的粗细、浓淡、疏密、长短等等来塑造形体,并且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线条之中感受作者的丰富情感。而室内设计效果图的表达大多要用线条来表现,所以速写的水平高低也基本决定了室内设计表达水平的高低。 色彩是又一重要的美术功底。色彩是要用大千世界中各种各样的颜色来塑造形体,色彩无处不在,没有一定的色彩知识和高超的驾驭色彩的能力就不可能进行室内设计,因为室内就是丰富多彩的,室内不可能只是黑白灰,因此,熟练地掌握色彩也是室内设计的必修课。 二、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最重要的内容,所有内容的设计都是围绕在室内这个大的空间里展开并实现的,所以要求室内设计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人的思维能力有很多种,空间想象能力却不是人人都能高度具备的,有的人空间想象能力强一些,有的就弱一些,所以,设计师自己应该衡量一下自己,看是否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有,那么就具备了室内设计这方面的基本素质,假以时日和努力,必定能成大器,否则很难有较好的发展。 三、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不仅包括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还包括艺术领域的其他专业的知识以及艺术领域以外的其他专业的知识,甚至包括了所有人类的所有知识。 艺术专业的知识包括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潢设计、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信息艺术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娱乐设计等等。 艺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文学、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艺术等等。 非艺术领域的知识包括其他学科如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学、物理、化学、心理学、美学、材料学、工艺学、行为学、人体工程学等。 当然,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人类的所有文化知识,但是这说明了室内设计师应该具备尽可能广博的知识,除了精通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对于其他专业的知识应该有个大体的了解或者尽量深入的了解。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有可能见多识广,才会有更高的修养,才能设计出符合不同受众的有特点的有思想有高度的设计。 四、专业的理论知识 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不仅要求有广博的综合知识,还应该对本专业的知识达到精通的程度。包括:室内设计的概念和特点;室内设计的发展历史;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室内设计的原理;室内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和公共空间设计;室内设计的方法及程序;室内设计的材料和施工工艺;室内装饰工程的预算和审计等等。 五、专业的技术知识 1、具有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尤其是熟悉建筑图纸,熟悉建筑以及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的理解和素养。 2、具有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结构、施工技术方面的知识。 3、熟悉室内物理环境设计,包括水、电、暖气、通风、照明、防燥、温度和湿度、地方差异和隔热保暖等。 4、熟悉室内设计的施工工艺和技术知识,能够协调甲方和施工队伍的关系,保证室内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六、熟悉材料 室内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能只空谈设计理论。优秀的设计师必须精通装饰材料,才能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材料的色彩、质感和性能,设计出有特色的设计。而且优秀的设计师还能在精通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材料,当然是一种有创意的利用,比如在没有彩色的乳胶漆之前,设计师能突发奇想,把红色的丙烯颜料喷在墙上,在当时各种其他传统材料都达不到效果的情况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多年以后才有了彩色乳胶漆,进入了一个多彩的设计时代。聪明的设计师还能预测将来的材料动向,就像服装设计师能预测前卫的概念服装一样。 七、设计表达能力 设计表达能力包括手绘室内效果图和电脑软件运用能力。传统的手绘室内效果图是优秀设计师必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反映设计师的设计水平,还能在训练的过程中提高设计师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设计能力。 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是使用电脑软件绘制室内设计效果图。设计师必须熟练掌握的是Photoshop、Cad、3DMAX等三个软件。因为电脑绘制的效果图比较逼真,大多数客户都能看明白,而且效果也不错,水平高的甚至能做出与优秀实物照片相媲美的效果,所以电脑绘制的效果图很受客户的欢迎。因此,熟练使用电脑软件来进行室内设计就成了设计师必备的技能。如果设计师有再好的创意,可是电脑效果图绘制的水平不高,不能明确而顺利地表达创意,那么也不能说他是多么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一方面有较强的手绘效果图的能力,同时还应该有高超的电脑软件运用能力。 此外,创意能力永远是优秀设计师的灵魂,自不必多说。要想成为优秀的室内设计师,还必须有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够把自己的创意设计意图更好地介绍给甲方,更好更快地实施设计。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品也是优秀的室内设计师的必备素质,否则一切都是零。最后,优秀的室内设计师还要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任何人都是学而知之,任何人都不是万能的,要想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最重要的就是谦虚和好学。要向大师学习,向优秀的设计师学习,向同行业的和不同专业的优秀人士学习,向一切优秀的国内国际文化学习等等,总之学无止境。不仅需要学习,还要自己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假以时日,收获的季节就在眼前。 作者简介:潘小玲(1970―),女,山东莱州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艺术系讲师。 室内设计师论文:室内设计师的使命 在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似乎总有越来越多的人梦想成为设计师,也总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实现设计理想与处理客户关系的商业过程中感到迷惑不解。当我们面对众多令人失望的家庭计划时,无论是客户、准设计师、室内设计师、还是具有建筑学背景的建筑设计师,都应该首先回到这样一个看似简 单却又很关键的问题:室内设计师的使命究竟是什么? 通常的理解是,室内设计方案就是对天、地、墙的装饰,门窗、设计的选择,以及家具、布艺以及装饰品的布置。这些工作中,有很多已经存在了需要遵守的法规、规范, 或可以遵循的知识及规律。但是,除了环境硬件的改造之外,家,更是一个用来居住、充满了个人行为的场所。因此,设计的基本着眼点永远是: 生活其间的人,生活其间的家庭。如何把握一个空间环境向参观者所直接或间接地传递某种气质,使使用者对环境产生归属感,则是远远超出规范之外的东西。理解 并实现这个目标,便是一个专业设计师的使命。 设计师的背景 在确立了这个基本着眼点之后,我们必须还要严格地界定一下一个合格的室内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背景: 必须系统地掌握应用心理学、社会行为学、基础室内物理学; 必须熟悉建筑学以及环境艺术学; 必须不断跟踪世界范围内装饰材料与家具陈 设的设计与创新动态; 必须不断地从工地与实际生活中补充实践经验与实际生活体验的不足; 必须对新的生活方式、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高度的敏感心。上述知识背景的要求是基础的,一切个性化的思想、风格、品味都应该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共同的背景之 上。对于一个刚刚跨出校门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希望成为一个直接面对客户的独立设计师,在一个拥有再教育机会的专业环境中学习5-10年的时间是合情合 理的。 好设计的来源 一个好的设计的决定性因素,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我个人希望年轻设计师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平衡原则。在着手进行一个空间规划时,必须时刻把握这个原则。因为平衡是人类活动的自然表现,从孩童学步到驾舟乘风破浪,人类的一切自身活动都在努力追求一种平衡。对于一个家庭空间来说,平衡原则也同样重要,空间的布局,装饰元素的组合都需要讲究平衡的原则。 第二,想象力。想象力是如同诗歌一样的艺术表达方式,但决不是对现实的扭曲。想象力应该能够体现出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看法以及掌控的程度。想象力来源于时间与空间的组合,来源于信息的接收,来源于个人的知识与修养 好设计的工作思路 完成与实现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具备明确的工作思路。 第一,针对一个既有的场所,开始阶段的工作必须从客户目标、优先重点、基本规范、现有局限以及改造余地五个方面入手。 第二,在了解并掌握了上述信息之后,才进入方案研究阶段。即针对上述五个方面的信息,把满足主人一切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所有元素在设计方案中 体现出来。这些生活需求的基础设计必须得到主人的认同。基本需求得到认同之后,便进入到对于方案的视觉效果及形象实现的共同认可上来。无论是设计师还是客 户,都必须意识到,这个认同的过程往往是双方都能得以提高的机会,也是改变、优化生活方式的一个过程。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自身的变化必须是同步的。 欧洲室内设计的基础理念 第一,欧洲室内设计的首要目标在于满足客户生活的基本需要; 第二,欧洲室内设计所追求的是包含天、地、墙、家具及陈设品在内的整体环境的风格与质量; 第三,欧洲室内设计注重材料的选择,更注重品牌、质感。因此,更为理性,更重实用性。地面材料的选择上,由于木地板等热材料更适合于休息区 域,瓷砖及大理石等冷材料应用于客厅区域,所以,我们不会因为实木木地板更昂贵而回避瓷砖; 墙面处理上因空间功能需要而选用不同的颜色,天蓝、蓝、绿更适合休息与思考,较为适合卧房及书房的墙面,而黄色、米色等较为中性的暖色则适用于客厅,餐厅 等白天活动的区域;吊顶的应用主要是强调空间的独立性,所以点到为止,决不过分夸张;窗帘布艺的选择方面我们更看重与窗户造型、家具在色彩与风格上的协调 性; 灯光的选择方面充分注意灯光的冷暖、间接、直接等特点;我们会在方案阶段与客房就一些装饰画、装饰品的采购与布置及时沟通,预先考虑等等。 室内设计师论文:在封闭空间里天马行空 如果你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当你面对一间装潢不尽如人意的房子时,你一定会为它的设计者感到遗憾:如果我来设计,要这里设计一个吧台,在那里放置一个花瓶……当你头脑中闪现这样的念头时,你就俨然是一位室内设计师在为这个室内空间构图了。 行业现状 设计是室内装饰的龙头和灵魂。除了住宅,还有写字楼、餐厅、酒店等地方,都需要用心设计并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才会更加让人赏心悦目。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转而关注生存空间,对生存环境有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室内设计因为与人们生活、个性密不可分,在近几年受到了广泛关注。 拥有室内装饰设计从业资格,是广大设计人员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强设计队伍建设、提高行业整体素质、规范行业自律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今的室内设计更多融入了时尚、艺术的新元素,室内设计师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是生活方式的引领者。由于市场需求大,室内设计师极为走俏。在中国,室内设计行业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是一个年轻的、富有朝气的行业。 室内设计的分类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室内设计可以分为居住建筑室内设计、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工业建筑室内设计和农业建筑室内设计。其中,居住建筑室内设计主要涉及住宅、公寓和宿舍的室内设计,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包括文教建筑室内设计、医疗建筑室内设计、办公建筑室内设计、娱乐建筑室内设计等。 如果从设计的角度来分类,室内设计可分为企业设计、酒店/俱乐部设计、住宅设计、餐馆/酒吧设计、展览/样板房设计、特殊空间设计等。其中,特殊空间包括了交通、医疗等室内空间,如火车站、飞机场、医院,其特殊用途决定了设计的特殊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出现了游艇室内设计等。 室内设计师的工作内容 室内设计师的工作包括了艺术和技术两个方面。室内设计就是为特定的室内环境提供整体、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它包括概念设计、运用美学和技术上的办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室内设计师的具体工作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1.从构思、绘图到三维制模等,提供完整的设计方案,包括物理环境规划、室内空间分隔、装饰形象设计、室内用品及成套设施配置等; 2.通过创意与设计,体现家居设计的空间感、实用性、优越性,凸显设计的人性化; 3.阐述规划自己的创意想法,与装修人员达成观念上的协调一致; 4.协调解决装饰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 5.协助进行室内装饰的成本核算和资源分析; 6.了解所在行业的发展方向、新工艺和新技术,并致力于创新设计。 室内设计师工作的重点是把客人的需求转化成事实,其中着重了解客人的期望,在有限的空间、时间、科技、工艺、物料科学、成本等压力之下,创造出实用和美学并重的全新空间,被客户欣赏。 工资待遇 据业内人士介绍,专业室内设计师的收入一般采取底薪加提成的方式。设计费提成一般在整个装饰工程费用的2%~10%之间。一个真正有能力的设计师年薪都在十万元左右,像设计总监、项目设计负责人这些较为重要的角色,年收入有数十万元甚至更多。 需具备的条件 室内设计师的工作目的是提高室内空间的功能(如提高生产力、提高商品销售量)和居住质量。室内设计师必须经过教育、实践和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正式从业资格。室内设计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专业知识:室内设计师必须知道各种设计会带来怎样的效果,譬如不同的造型带来的力学效果,要用到的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等。这些知识决非一朝一日就可以掌握的,而且还要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创新能力和前瞻性是很重要的。室内设计师非常讲究原创和独创,他运用的设计元素是变化无穷的线条和曲面,而不是严谨、繁琐的数据。“类比”出来的造型设计不可能是优秀的。 美术功底:简单而言是画画的水平,严格地说则是美学水平和审美观。“图画是设计师的语言”。虽然现今已有其他能表达设计的方法(如计算机),但纸笔作画仍是最简单、直接、快速的方法。事实上虽然用计算机、模型可以将构思表达得更全面,但最重要的想象、推敲过程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简易的纸和笔来进行的。 设计技能:包括油泥模型制作的手工和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等。这些技能需要专业的培养训练,没有天生的能工巧匠,不断实践才能提高设计水平。 工作技巧:即协调和沟通技巧。由于设计师对整个产品形象、技术和生产都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所以善于协调、沟通才能保证设计的效率和效果。 市场意识:设计中必须考虑到生产(成本)和市场(顾客的口味、文化背景、环境气候等)。脱离市场的设计肯定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一个成熟的室内设计师要有艺术家的素养、工程师的严谨思想、旅行家的丰富阅历和人生经验、经营者的经营理念、财务专家的成本意识。只有内在的修炼提高了,设计师才能做出好的作品,否则,就只能处于初级的模仿阶段,流于平凡。一个人品、艺德不高的设计师,他的设计品位也不会有高的境界。 文化让设计拥有灵魂 如果你对室内设计比较感兴趣,那么,你现在就要开始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专业技能及工作内容。我们联系了一位从事室内设计工作多年,对别墅设计有独到见解的行内人士,对他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孙昌文,全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高级室内建筑设计师;亚洲室内设计师协会会员;香港室内设计师协会会员;深圳国文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香港国文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国区负责人。 孙昌文多次接受CCTV-2《前沿》、SZTV-2(深圳电视台)《HAPPY跟我走》栏目的采访。其设计作品多次在《家饰》《设计之都》《装潢世界》《设计前沿》《现代装饰》等知名刊物上刊登。他还主持设计过北京、福州、厦门、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多家星级酒店。 【问】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从业经历吗? 【答】我在国内学习设计后赴新加坡深造。回国之后,我在香港工作了一年。2000年,我选择了深圳作为我设计工作的新起点。现在是深圳市国文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设计师事务所(深圳)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问】室内设计是一个与时尚紧密相联的行业,您对时尚的定义是什么? 【答】别墅豪宅的设计跟时尚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设计师只有保持对时尚的敏感度,才能把最前沿的理念带给客户。我会经常翻阅国内外的一些时尚杂志,参观每年的巴黎时装展、中国的奢侈品展等。我会把每年服装的流行色、奢侈品中的一些元素贯穿到自己的设计中去。我认为时尚极富内涵,是超前的艺术文化。 【问】您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哪里? 【答】我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掘创作的元素。针对每一幢建筑,我会询问客户要求的设计风格是怎样的,然后根据平常的记忆、积累和生活经验,或者去国外考察的经历,整理出大概的设想。比如说做摩洛哥风格的时候,我会想到摩洛哥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整个色彩组合方式,先整理资料,再慢慢构思,整理好了以后设计灵感也就基本上出来了。 【问】您觉得一个成功的作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答】第一个是要获得客户的认可,第二个是要在设计方面有创新,第三个我觉得是实用。这三点都很重要。 【问】您是通过什么方式,或者说您凭借什么来获得客户的认可? 【答】要获得客户的认可,就要把客户理想中的东西、他的爱好甚至信仰,融合设计元素,转换为设计的思路,并把它变为现实。 【问】从事设计行业这么多年,您坚持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答】实用、大气、以人为本,这三者必须结合在一起。如果整个别墅失去了使用功能,完全为了装饰,脱离生活实际的话,这个作品是失败的。可能很多人认为别墅一定要重金打造,但我做设计时,以低调奢华为主。我可能更讲究设计的品位,我会挖掘设计的亮点,给每个作品都赋予一个典故,把一种有文化品位的东西运用到设计之中,这是我一直坚持的。文化让设计真正拥有灵魂。 【问】现在,设计师越来越重视品牌,您是怎么看待品牌的?您是怎样打造个人或者公司品牌形象的? 【答】原来大家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我认为“酒香就怕巷子深”,品牌在设计当中还是会起一个很大的作用。我们没有刻意地打造自己的品牌,我们只是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得到客户的认可,我们基本上是以设计实力来打造我们的品牌的。 【问】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了本土设计师施展才能的机会,但是国外设计力量的进入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您觉得本土设计师的机会在哪里? 【答】这几年来,中国的设计环境更加成熟了。国外的设计力量进入中国,对我们国内的设计师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但这更是一种动力,我们能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力。我们比外国人更了解自己的文化,对整个气候、环境,以及中国人的需求,我们会更了解,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外国人很难超越的。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挖掘民族文化的内容,并试着把它贯穿在我的设计中。但是,总体说来,我们还没有完全跟国际接轨,信息沟通还不是那么流畅,这是我们的弱势。 【问】目前,有的本土设计师有崇洋媚外的表现,有的设计师会直接模仿国外的设计,您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 【答】对刚刚出道的年轻设计师来说,模仿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对一个已经成熟的设计师来说,我更希望将国外的作品作为一种借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知道国外流行的东西是什么,从而去超越,而不是抄袭或者照搬。 【问】有的学生学习了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可能会对室内设计感兴趣,对于他们,您有什么建议吗? 【答】进入这个行业,首先要确定两点,第一,明确你是否适合做这个行业,看看这个专业的特点是否和你自身的特长和能力相适应。这一点是在室内设计领域取得成绩的基础所在。第二,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所谓的“切入点”是指你选择从哪里着手进入这个行业。比如,学会使用与室内设计相关的一个或几个软件,多参加工地的施工活动等,主动介入,多做了解。 (责任编校 刘青霞) 室内设计师论文:将室内结构转化为平面图 MagicPlan要让人人都当室内设计师 看房子时我们习惯先看房子的平面图,这样能更好看出房子的设计是否合理。但是要画出房子的平面图并不容易。这时候,MagicPlan这一类增强实现的App应用就非常有用了,它可以让你清晰地知道房子的布局和大小,更方便你购买家具。 MagicPlan的开发公司Sensopia在2011年3月推出了该软件的第一个版本,随后保持了每年更新一次的频率。就在2013年3月推出第三版后不久,MagicPlan宣布其获得120 万美元 A 轮融资。到目前为止,MagicPlan 已经有超过 400 万次的下载量,每天会有两万张平面设计图上传到云端,其盈利额也在以每月增长 20% 的速度上升。 MagicPlan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你首先要选定所拍摄房间的类型,比如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等。选定之后你需要做的就是打开摄像头,拍摄房间的每一个角落,然后MagicPlan 就会根据你的照片自动创建出每一个房间的平面图。这里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你所站的位置十分重要,必须保证你站立的地方能够看到房间中最多数量的角落。一旦你开始捕捉房间里的角落,你需要保持不移动地站立在同一个地方,手持iPhone旋转一圈,注意手肘尽量靠近身体,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1)为了捕捉好一个角落,软件还提供了绿色指针来定位,你需要将绿色指针定位在墙壁和地板之间的十字交叉处,对准后点击屏幕右侧的角落图标。 (2)软件同时还提供了大门图标,它的作用是来捕捉门,当指针来到门的一边时按一下,来到另外一侧时再按一次,门的位置就基本确定了。当你捕捉完整个房间的角落时,便会呈现一幅房间的平面图了! 完成这些步奏之后,你只需在屏幕中将每一个房间的平面图拖动到正确的位置,这样MagicPlan就可以对房间进行排列并计算出墙的厚度。你还可以将家具和照片添加到你的平面图中,让你更清楚地了解到你的房子是什么样子。同时你还能为房子添加地理位置信息。 MagicPlan支持以DXF、PDF、JPEG、HTML等格式输出平面图,用户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即可。Sensopia 表示,获得融资后,将重点优化App使用体验,以及开发 3D 视图。与此同时,Sensopia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合作方——Home Depot(美国的家居建材连锁超市)。和 Home Depot 合作后,MagicPlan 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室内设计图到 Home Depot,然后可以和 Home Depot 的员工预约时间,这样 Home Depot可以帮助用户更有针对性地挑选建材。 不仅如此,在保险勘定、犯罪现场调查等领域,MagicPlan拥有非常广阔的使用前景。Sensopia已经与CBRE、洛杉矶警署、Century21、Dassault等许多企业、组织陆续开展项目合作。Sensopia的CEO皮埃尔·戈比(Pierre Gaubil)表示,“随着技术的完善,MagicPlan还会尝试更多领域的合作。” 室内设计师论文:小议室内设计师对文化元素及符号学的应用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达,人们的生活品位也越来越高。国内外人们对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使之传统文化元素,更多的在室内设计中与其它文化领域被广泛引用,现在室内设计界普遍流行的一句话“轻装饰,重文化”,可见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地位也得到人们的日益接纳与重视。 关键词:建筑室内 环境设计室内文化元素符号 一、要重视中西文化元素交融 人类文明进步,都有赖于人类优秀文化的相互交流,我国自汉代后由于佛教传入与唐代丝绸之路兴盛,造就历史上大量外来文化元素在中国绘画、宗教、建筑、雕塑等文化领域的广泛交融和应用,远到敦煌壁画、云岗石窟..近至北京十大建筑、南京中山陵及上海等城市建设无不是中西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结晶。事实证明,仁性与知性、道德与科学相互融会贯通,即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基本观点,是人性之整体,合之双美,离之两伤。所以室内设计应用中西文化元素合壁,要努力寻找中西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不能简单化的抄袭与克隆,在日本、台湾与香港的许多室内设计里就有许多这方面成功的案例,我国的许多新建的高级五星级酒店,如上海的“四季酒店”与“金茂大厦”都是中西文化交融成功的最好实例。 二、要重视室内文化元素的提炼 所谓的室内文化元素,我个人认为是指在特定案例室内设计中“基本文化定位与特定文化符号提炼和应用概念”,即对某种特定文化元素的提炼与浓缩后的一种再简约.再深刻.再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符号。所以在室内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应用,应强调对其文化的精华的吸收与提炼,提倡室内设计中浓郁的文化元素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相结合,反对抄袭、照搬,否则都将成为室内设计中的大败笔。 三、要重视室内文化元素与建筑母体的和谐 室内设计师在做室内设计前,必须认真理解建筑师的建筑母体设计原创理念与建筑文化元素语言内涵及建筑室内不同空间的功能要求,寻找建筑与室内空间的通俗简练的文化元素语言表达定位,如庄重、宁静、欢快、温馨、跳跃等等。比如一个酒店大堂的室内设计应该服从温馨、亲切、尊贵等文化元素语言,因此在该酒店大堂的室内文化元素设计中,如艺术品、图案、色彩.灯光.造型.材料肌理等都应按上述文化元素语言原则去设计与营造。如果文化元素定位偏离了建筑功能的文化语言,如过分严肃和原则或色彩偏冷调都将显得其空间低沉与压抑,达不到建筑功能特定的文化语言要求,同样一幅虽然是出于名画家的大作, 但由于作品在内容上、表现形式上、质感上、色调上或空间比例尺度上与建筑功能.空间不和谐都将导致文化元素与室内功能的冲突,不是强化而是削弱了室内功能应有的文化氛围。所以好的室内文化元素应保持与建筑母体文化语言的高度和谐。 四、要重视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 在建筑室内设计中文化元素应用都应体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在现代的酒店设计中,越是高级宾馆酒店,对地域文化越重视,在酒店星级评定中分数也占的越高,因此在中外文化界流行一个通用原理,既“文化越有民族性就越有国际性”。鲜明的地域文化能营造建筑室内的个性化,香港著名的室内设计师凯勒先生曾说“一个成功的宾馆室内设计,应该重视其地域文化设计,使之给客人一早醒来有个鲜明的地域信号”,(大意)可见地域文化元素运用是室内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手段。 五、要重视企业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应用 现代企业日益重视企业文化在企业品牌战略实施中的应用,现代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平台,是企业必须借助的一种管理模式和特定的信仰与文化系统来放大的管理功能,因此在由企业行为建设的各类建筑的室内设计中,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元素的应用,做到恰到好处来体现该企业文化的品牌精髓。 六、要重视业主个人文化元素的应用 在承接业主私建的民用建筑和公寓住宅的室内设计中,往往由于业主不同的文化修养、宗教信仰和艺术情趣,面对室内设计中的文化元素需求与理解也不同, 这就关系到满足不同业主“个性化文化”需求在室内设计中文化元素的应用。比如有喜欢中式、欧式、现代式等不同文化风格。在中式风格中,又有喜欢汉风、唐韵、宋味、明式等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元素。欧式也有不同国家与不同时期的文化元素,同时包括文化艺术品的陈设,如艺术壁画、挂件、摆设品在内容与形式上除与室内设计和谐,更要重视满足不同业主的文化与审美需求。所以好的设计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 七、 符号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7.1 符号学的由来和特征 符号是经100 多年而发展起来的学科,最初是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及语言学规律而形成的,后来符号与各种专业结合,形成新的学科。 室内环境设计中,为了情感交流,为了营造艺术氛围,可以采取符号性手法进行设计。符号在建筑领域中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它把建筑的构件、各种建筑风格都作为符号处理。 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讲“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这正是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论一件艺术品(甚至全部艺术活动)是何等的复杂、深奥和丰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活简单。因此,艺术理论无疑是建立一个有效于生动现实的心灵概念这样一个更为伟大事业的序言。”符号活动已经包含了某种抽象概念的活动,已经不再停留在个别之上,它经历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过程。 7.2符号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作用 目前在室内环境设计中比较流行“场景化”风格,追求营造一种真实的环境,来表达某种艺术理念。但是这种真实环境不可能是自然主义的照搬,不等于要把“黄山”或“石林”搬到某大楼的中庭中去。真实是指艺术的真实,仍然是采用典型化的方法。符号这种简化的形式正是非常适宜表达某种场景之真实的。这是一种经济实用而有创造性的手段,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近几年江苏地区,公认的中国建筑及造型艺术符号,如琉璃瓦的门、红柱、大红灯笼,中国字的扁额及对联,门窗是中国式花窗,家具是明清风味的木家俱等。它营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尽管现在用得已经很公式化了,但经过设计师的重新构造之后再加以巧妙地运用,在十分现代化.国际化的环境中,作为商业建筑,它的识别性、它的冲击力仍是很强烈的。 7.3 符号在建筑装饰中的设计和创造 相对推理性符号而言,视觉符号没有自己的体系,只有体现在一定的情感结构中,才能发挥作用。符号决不能像标签一样乱贴。符号的使用与创造一定要准确、要恰如其分.要与其他造型因素相统一并成整体。符号的表现物可以是艺术品,也可以是器物,还可以是植物、石头、水..。富有创造力的设计师能把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变成视觉符号。 一个优质的建筑室内设计,符号的选用与创造,充分体现设计师艺术功底与素养。任何视觉符号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必须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里视觉符号是一种艺术符号,也是表现性符号。 色彩与灯光有鲜明的象征、隐喻作用,它们也都是符号。色彩的冷暖、灯光的聚散都可以反映一定的主题、营造一定的气氛,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品,更具有画龙点睛的符号作用。过去招待所室内一般都挂着的一幅迎客松的国画就是典型符号作用,至于壁画、雕塑都不能弧立地脱离室内环境整体的主题,甚至书法是选用楷书或者狂草都要认真考虑。 八、结束语 在建筑装饰业突飞猛进的今天,我国室内设计中,不论酒店、娱乐场所、甚之办公楼、厂房中的文化元素也得到普遍应用。且不论其中有许多滥用文化元素所导致的“画蛇添足”与“弄巧成拙”的实例。但却不影响证明一个普遍的真理,即“精神文明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文化繁荣建立在物质繁荣的基础上。”这就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繁荣,必然带来建筑装饰中文化与艺术的复兴。室内环境设计是一个整体,符号化方法只是营造艺术氛围、表现设计思想的一种手段.它不是一种公式。沙里文讲:制造公式是危险的,它会扼杀真正的艺术。 室内设计师论文:21世纪的室内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建筑业迅猛发展,成就了设计师这个职业,设计师成为近年来热门的职业之一,但对于设计师的个体素质确是良莠不齐,如何成为称职的优秀设计师,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设计师;素质;能力 设计师从来都是时代的代言人,是科学技术进步及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集中表现。在21世纪的今天,室内设计师是这个时代的轿轿者,室内设计不是纯粹的装修,全面提高业内人士的综合素质是迫在眉睫的事。对于室内设计师的个体素质,也是一个挑战。我认为21世纪的室内设计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 审美意识 所谓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建筑事业的不段发展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室内装饰要求也由简单的经济实用,变为追求美观和谐。室内设计美感是设计的基本前提,做为室内设计师,对美要有敏感的意识。有驾御美表达美的能力。所以审美意识是作为室内设计师最基本的前提,艺术是一种高的境界,美是一种追求,在现实中无处不在,作为一个设计师要对美有一种较高的观察力和鉴赏能力,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作为一个设计师时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素质非常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已从“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主义转向情理兼融的新人主义,审美经验也从设计师的自我意识转向社会公众的群众意识,它早已渗入到我们的设计中,在不知不觉中,大众口味已在引导着我们的设计方向。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2 使命感与创造力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进入21世纪,时代感不再是一个观念,它已深入这个时代每个人的骨髓。设计作为一个前卫的行业,更是时代的窗口,把握这个窗口,带给人们一个健康,活跃的思想,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理念,是摆在每个设计师前的任务。把这个任务作为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就是设计师的使命感。 单纯有使命感,并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创造力”是有史以来设计师不可缺少的条件,设计是要创造的,但创造必须要对所做的作品,对历史上的优秀作品以及文化剖析,要有个消化的过程。消化了吸收了才能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这些。 作为一个设计师还要有设计理想。室内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其追求是无止境的。 人类自古以来设计变化很大,但要求设计的创造性从来没有变过。设计师的创造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设计师优秀与否的决定因素,室内设计从构思到施工完成,没有一处不要求设计者创造加工,“创造”是室内设计的灵魂所在。 3 协作与沟通 室内设计是一个作品,更是一项工程。作为一项工程,它不同于画家的个人绘画,不是单个个体的突发奇想,是各个专业设计师或工程师的集体成功,室内设计师是这个庞大体系的一分子。所以作为室内设计师,还要有协作精神。 室内设计不是单纯的装饰装修,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水,电,通风,采光,采暖,通讯,消防,安全等多方面与建筑密切相关。任何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作品,不仅是室内设计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艺术素养与创作才能的展现,而且同时也是室内设计师与其他专业密切配合,各方面协调,卓有成效地解决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果。随着现代建筑领域中科学,技术与艺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这种多专业,各个工种的配合与协调越来越成为现代室内设计师走成功之路的关键所在。 再说“沟通”室内设计大多是针对某些个体或者群体的。与客户的沟通也是室内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对室内室内设计师来说无所谓专业与非专业的语言,设计的本身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和业主的沟通总通俗易懂的描述性的语言反而能感染对方,达到更好的交流目的。 4 完善的知识结构,勤奋钻研的学习精神 室内设计是项边缘学科。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于一体的学科。室内设计行业建立的时间不长,发展的步伐却相当快。作为室内设计师基本知识一定要掌握,相关知识要了解,其中色彩,照明一定要了解,结构,设备,通风等要有基本的了解。 就一项工程而言,要求设计师有艺术的眼光,独到的创造,而这些也还是一种创意,要创意成为现实,还要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比如材料的选择是否实用美观,机构上是否允许。功能上是否合理。与其他专业是否较好的交接,室内设计师是室内空间的最终交接点,消防,电气,给排水,暖通等专业都与室内装饰有交接处,室内设计师不能成为各个方面的专家,但对其他方面的专业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是室内设计作为一种边缘学科的特点。 所以,要做个好的室内设计师,必须有完善的只是结构,要完成一个知识广博的室内设计师,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勤奋钻研是唯一的途径,室内设计是个更新很快的行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只有勤奋的学习。 5 稳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好的外语水平 稳固的专业基础知识是作为室内设计师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为室内设计的基础知识,也有了更广的涵义。室内设计专业基础也不再限于绘画水平,也不单单指造型能力,空间的把握,色彩的运用,材料的选择,能够熟练的掌握电脑这项工具,也是不可缺少的基础。 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网络时代以及它不可阻挡的势头来临了,电脑技术的成熟也为室内设计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它可以让室内设计师通过运动电脑模拟手段表达的淋漓尽致。电脑已成为室内设计不可缺少的工具。掌握电脑,是21世纪室内设计师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前提。 21世纪是一个世界更加交融的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国的经济将有一个新的飞跃。但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与世界交流,熟练的掌握外语尤其重要,设计师无论是走出去面对世界,还是走回来迎接世界的挑战者,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外语水平。这是21世纪给室内设计师的一个新的命题。 历史以它不变的脚步一直向前,而21世纪是一个变化中的多元体。它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变革和奋进的时代。蒸蒸日上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建筑装饰行业,层出不穷的思想,理念,日新月异的材料与技术,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与前进的动力,同时,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也正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与勇气。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让我们把握时代的机遇,坚定自己的信念,走科学健康的发展之路。用我们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来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迎接新的挑战做准备。 室内设计师论文:海岩 一流的室内设计师 海岩这样评价自己:三流的作家,二流的管理者。 这位“三流”的作家平均年产80万字小说,部部畅销:《便衣警察》《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他被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文化人物之一。 作为“二流”的管理者,海岩曾任上海新锦江大酒店的总经理、北京昆仑饭店总经理,现任锦江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锦江(北方)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这些,海岩淡然一笑,却常常高兴地带朋友参观他的室内设计作品:北京昆仑饭店的阳光酒廊、锦园餐厅、保龄球俱乐部、雪茄吧;亚洲大酒店的老船坞餐厅、樱桃园咖啡厅…… 专业人士对这位非专业人士的设计作品是这样评价的:“海岩的设计是华美的,但海岩的华美绝非对声色犬马的趋炎附势,而是为现代文明寻找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活格调;海岩的设计是厚重的,他把目光投向古今中外所有文化遗产,咀嚼扬弃,用最新的语言现其光芒;海岩的设计是新鲜的,他不囿守学院的金科玉律,不拘泥传统的清规戒条,任凭创意的灵性恣意驰骋;海岩的设计是人本的,他在构建酒店特有的宏大空间时,又注重通过温馨亲和的细枝末节,表达家居氛围的人文关怀。” 听海岩说设计,探讨的是对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听海岩说设计,虽然具体指向的是酒店,但对家居装饰同样会有启发。 设计与写书 问:您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但似乎更热衷于室内设计,据我了解,您做这些设计是没有回报的。 答:做设计完全出于兴趣。我通过自己的学习积累,感觉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我到上海新锦江大酒店当总经理的时候,想改动部分营业场所的装修,但新锦江是当时集团最好的五星级饭店,集团钱总又曾经是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的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我的压力相当大。改好之后,钱总说动得很好啊。这次是我的初次设计体验。 问:设计与写书都是一种创作,但感觉很不同吧? 答:我觉得室内装饰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创作。写小说当然也会表现中国的文化,也会参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对比,虽然写的是中国城乡的某一角落,但涉及的主题可能是世界性的,尽管如此,也很难像装饰设计那样,可以把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对时代潮流的感受,把这个时代物质文明和社会风尚的发展水平直接地表达出来,然后产生那样一种多重的享受和欣赏的愉悦。 灵感来自何处 问:您的设计充满了意外,请问您的灵感来自何处? 答:我的灵感来自对自然风光的向往和对古代文明的崇拜,来自对童年及未来生活的幻想。亚洲大酒店的老船坞餐厅,造了很多乌篷船放到水里。小的时候,我总是梦想在船上吃饭,四面是水,头顶乌篷,乌篷摇晃,船灯也随之摇晃,还有紧衣宽裤的船家女 在船头唱曲吹箫……这种生活享受非常中国,也非常浪漫。 问:应该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幻想吧? 答:幻想是一切创作的重要来源。如果一个装饰设计师的幻想有趣,实现的手段又好,别人看了就会激动,激动来源于文化的共鸣,共鸣说明他的幻想具有代表性,说明他用非常典型的、非常有力的方式把这种代表性表现出来了。所以我说的幻想也不完全是个人梦境,而是建立在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基础上的合理想象。 流行的偶然因素 问:酒店的设计风格应该是很时髦的吧? 答:风格是个常被讨论的话题,什么样的风格算好,什么样的算不好,众说纷纭。不仅酒店,从整个装饰设计的历史看,也是从简洁走向繁复,又从繁复回到简洁,螺旋式地上升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生活形态、物质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反映出社会各阶层受时尚文化思潮的影响。 问:什么因素会导致一种风格的流行呢? 答:有时很偶然的因素也会导致一种风格的流行,甚至一部艺术作品的受宠也可能导致某种风格的受宠。《三国演义》在日本播映时引起轰动,结果汉末风格的装饰陈设通过电视剧的传播就流行起来了。 问:近些年来,室内装饰还越来越多地渗透了其他行业的风格因素。 答:是的。如工业设计中的风格因素。意大利家具中那种简洁的线条和形状,就表达了工业化的几何感。香港的汇丰银行大厦把建筑内通常被隐蔽起来的暗线、节点故意暴露出来,夸张了科技时代的一种印象。美国有个电影,描写世界文明毁灭后,人们出没于残垣断壁,用汽车的残骸制造武器、交通工具和住宅,是残缺、拼接、毁灭以后的感觉,这种绝望感也诱发了不少同类风格的室内装饰作品的产生。 问:另一方面,在大工业时代,非常现代化的、繁忙的都市生活,可能又孕育了一种乡村化的、贴近自然的风格流行。 答:因为现代人缺少的恰是这些东西。连时装界的一些流行因素也注入到建筑装饰行业里来了,比如衣服上的胸花配饰和珠宝首饰的样式,常常会被借鉴为建筑装饰上的某种点缀。总之,对风格的把握需要与时俱进,如果缺乏对时代的全面了解,要找到新鲜的设计风格是比较困难的。 灯光与色彩 问:灯光与色彩在您的设计作品中很出挑。 答:我从小就经常看戏,对舞台的各种光效艺术有欣赏的乐趣和耳濡目染的熏陶。到了现在做设计,就喜欢把最后的效果定格在灯光上。我对灯光的考虑,不仅仅是从照明的角度或区域勾勒的角度出发。除了在图纸上做出大致的灯位分布外,我还让他们在很多地方都放了线,留待最后安排取舍。我会考虑灯光是在里面还是在外面,是照出去还是透出来。灯光甚至可以编制一个主题鲜明的故事。 问:您的作品色彩都很雍容。 答:这和设计对象的功能定位有关。色彩可以强化优美的细部,可以勾勒空间和扩展空间,可以引发特定的心理共鸣,并以其不同的象征与人的想象互动。色彩在设计中的功能性作用也非常有效,比如浅色能使空间显得开阔,深色更容易产生舒适和安全感,冷色可使墙面和物体向后退去,而暖色则让各个部位在视觉上更趋靠拢和紧凑。有些颜色宜大片使用,有些则更适用于局部点缀。 亚洲大酒店的西餐厅,表达出生活的欢愉,政治的庄严以及文化的亲和。 亚洲大酒店老船坞餐厅的灵感来自海岩童年时代的幻想,在乌篷船上煮鱼喝酒,令人神往。 昆仑饭店后世纪娱乐厅的水泥顶棚裂开一条大缝,裸露出钢筋和管道,电视机被塞到了裂缝的深处。 昆仑饭店的日本餐厅,营造出一种橱窗风格,是从商场精品店的橱窗装潢中汲取的灵感。 室内设计师论文:室内设计师人才吃紧 [困惑] 资深设计师难觅 人到中年的陈先生近日要装修了,因为是二次置业,他决定吸取首次装修的经验请个设计师。不料,几个星期下来,陈先生不敢轻言再找设计师了。 在此之前,陈先生刚刚听说一个朋友因设计不当而重新装修的事。陈先生说,这位朋友因信任品牌装修公司,对其安排的年轻设计师没有提出异议。不料,开始施工后才发现按照年轻设计师设计的图纸做,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无奈之下,只好重新来过。事后了解,这位设计师刚毕业一年,没什么实践经验。 有此教训后,陈先生决心要找一个有经验的设计师。但是,利用周末时间跑了数家装修公司后,陈先生有些困惑了。 年轻的面孔真多啊!几乎每到一个装修公司,接待陈先生的都是年轻的设计师,他们虽然热情有加,但大多没有什么设计经验。“如果没住宾馆怎么能设计好宾馆呢?”抱着这个念头,陈先生否定了这些年轻设计师。 还是找些从业时间长的吧。装修公司向陈先生推荐了首席、副主任或者主任级别的设计师。这些设计师自称从业经历在四五年以上,但是陈先生发现,到达这个级别的设计师,设计费翻番,要价大多在每平方米五六十元,这笔费用可是不菲。可多走了几家装修公司后,陈先生又有了新困惑:装修公司内部首席、副主任、主任设计师似乎随处可见,其水平高低如何区分? 最让陈先生吃惊的是,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他就接到两个设计师的电话,他们都告诉陈先生,已跳槽到了别家公司,希望陈先生有兴趣的话前往谈单。而说到谈单,两位设计师兴趣颇浓,极力拉拢陈先生并许诺诸多优惠条件。他们的过分热情让陈先生有挨宰的担心,而设计师的跳槽又让陈先生对这个行业产生了不信任感。 最后,还是在朋友的介绍下,陈先生才找了个设计师,目前双方正在沟通设计方案。 [现状] 从业者平均年龄低于35岁 “室内设计师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如今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的设计师都是刚从各大院校毕业的年轻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设计师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新房数量骤增,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装修设计也逐渐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之下,室内设计行业发展迅速,市场需要大量的设计专业人才。装修公司每年都会招收部分与设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以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应该说,室内设计是个较新的行业,许多设计师从业时间不长是个不争的事实。 据记者了解,进入装修公司从事室内设计的人员,一般都是从与设计相关的专业毕业,比如装潢专业、美术专业等,也有一部分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这些刚毕业的学生努力学习的话,一般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掌握设计软件的应用,五个月之内能熟悉制图。这意味着就能完成一整套家居的电脑设计流程,从平面图纸到立面设计。 一装修公司的总设计师告诉记者,在装修公司中,这些刚毕业的学生一般从制图员做起,如果素质好、有潜能,装修公司也会有意识地培养,让他们经常参与一些设计方案的讨论,从中提高业务水平。他认为,从事设计行业三年的才能在设计领域入门,五年才能真正“出师”,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 对于陈先生困惑不已的设计师头衔之分,这位总设计师称,装修行业并没有对设计师头衔有固定称法,每家装修公司都会根据自己的公司章程来划分不同的设计师,而称呼则是自行拟定。据记者了解,目前在装修公司内,根据各人业务水平及从业年限,一般有设计师、首席设计师、助理设计师、设计总监、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等称呼。 记者了解到,规范的装修公司对设计师的任命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然而市场上不乏随意任命设计师头衔的装修公司。这些装修公司为了拉拢客户,随意将设计师加入主任或首席的名称,一则让客户对设计师产生信任感,二则借机提高设计收费标准。业内人士提醒装修业主,找设计师时切勿被其头衔所“误导”,还是要注重设计师的专业素质和设计作品,这些才是最有力的证明。 个人工作室盛行 “如果一个设计师能在装修公司里呆上三年,就可以称得上是老员工了”,一位装修公司负责人如此感叹道。他告诉记者,自己开装修公司六年来,迎来送往的设计师有不少。一些设计师跳槽到了别的公司,还有一些设计师则自立门户,成了竞争伙伴。几乎每个季度,他都要面试几个新员工,这些应聘的人有些是看到招聘广告寻上门的,也有的是毛遂自荐的。对于新招进的员工,能在岗位上呆多长时间,只能顺其自然。 记者了解到,有如此感叹的并非只有这位装修公司负责人。在福州,装修公司设计人员流动频繁已成为业内一大现象,甚至还出现过设计人员集体跳槽事件。 有业内人士分析,设计是个脑力活,是个相对自由的行业,一旦设计师认为不适应公司的体制或是想再图发展,设计师跳槽或者出来单干是很容易发生的事。 这一点,从个人工作室的盛行可见一斑。省装协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在福州从事设计专业的从业人员达到3000多人,其中,约有一半的设计从业人员建立了个人工作室。然而,一业内人士称,这一数据只是“官方统计”,他认为实际人数要多一倍,从事设计专业的人员起码有八千人,其中,有一半即四千人建立了个人工作室。 据悉,这两年个人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在市场上大量出现。这些个人工作室较少进行工商注册,个人气息浓厚,设计师凭着自己的专业设计能力及对客户一对一的全程服务而赢得客户的信任,并借一带一的口碑继续接单。 小王就是记者认识的一位个人工作室设计师,他开办个人工作室已有两年,此前在一家装修公司工作了四年,后因对公司制度不满,加之想见见世面,与另外三个同事集体辞职,并到深圳等大城市考察了一番。回来后,小王的另三位朋友合伙注册开了家装修公司,小王则成立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凭着原来的人脉关系及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小王的个人工作室办得有声有色。小王说,自己每个月能保证一到两单就足够了,自由而且赚的钱还远比在装修公司时多。当然,小王说,并非每个人都能像自己这样运气好,他的另一设计师朋友出来开办个人工作室就显得颇为吃力,在半年之后又打道回府去应聘了另一家装修公司。 [剖析] 装修公司留人难 “年轻并不是件坏事,年轻的设计师思维活跃,时尚敏感,常给人惊喜的感觉”,一业内人士称,但太过年轻意味着生活积累不够,设计中缺少内涵,这也是为什么陈先生不愿意找年轻设计师的理由。 “其实,年轻的设计师只要安心学习,装修公司也愿意培养的话,他们的成长速度是很快的”,但是在这个市场经济年代,一切都与利益挂上钩。年轻的设计师还未成长便要经历市场的考验,而装修公司为了利润更是拟定了一系列 不太利于设计师成长的制度。据记者了解,在装修公司中,设计师的工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奖金+业务提成。其中,业务提成占据了设计师工资的一大部分,也成为装修公司考核设计师业绩好坏的标准。在这种制度下,装修公司为了多拉单,一般都鼓励设计师接单。因此,一部分设计师开始不安心做设计,甚至用套图来应付客户。套图,有如摩托车套牌一样,即把曾经做过的或者设计图库里面已有的方案从电脑中拷贝一份,放到前来咨询的业主的户型图里面,不用费脑筋还可“糊弄”客户。另一部分设计师则因装修公司只重利益不重设计师劳动成果,感到得不到尊重而心有不满。有些装修公司甚至打出“免费设计”的招牌,这样一来,更加重了设计人员的抵触情绪并产生应付或离开的念头。小王就告诉记者,自己原来呆的公司中,有的设计师只要会动嘴皮子,能打动客户的心,就可以拿到高达上万元的工资,但是接不到单的设计师则只有五六百元的底薪,相差太过悬殊。 “一旦设计师掌握了一定的客户资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跳槽或者单干就在所难免”,一业内人士称,装修公司大多都是私企,对员工的各种福利待遇并不规范,员工走人是件容易的事。而成立个人工作室,只要有电脑可以制图,在家SoHo或者租一简单办公场所即可,大多数的客户并不会按装修公司的标准去衡量。 那么,为什么个人工作室会盛行呢?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与装修公司制度不完善留不住人才有关。此外,还与装修业主的心态有一定关系,许多装修业主认为找个人设计师,收费标准一定会比装修公司来得便宜,这让许多个人工作室得以生存。 对于个人工作室的盛行,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了担忧。一业内人士称,较为规范的个人工作室将在最大限度上发挥设计师的才能,带给装修业主美的享受。然而,装修毕竟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不同的专业人员,如熟悉水电工程的人员、擅长配饰的人员、通晓建筑工程的人员等等。装修工程是一个涉及面广的工程,它需要一个团队才能更好地完成。而现在的个人工作室只是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做多个人的工作,有时候并非能尽如人意。另外,家装行业越来越往产业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它将最大限度降低装修成本,提高装修效率,这一点是个人工作室无法企及的。 整个装修行业亟待规范,装修公司应立足于长远发展,抛弃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尊重设计师的劳动成果,让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尽快成长。省装协的有关负责人称,这一两年来,协会及有识之士大力呼吁设计收费的理念,尊重设计人员的劳动成果。前不久,福州的15设计师在一家装网站上发起了“原创设计联盟”,指出收费有理。而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上海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装饰设计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室内设计师从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设计收费及收费步骤。 有识之士指出,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随着装修公司的激烈竞争,只有那些设计能力强、施工质量好的装修公司才能最终在市场上站稳脚。 室内设计师论文:室内设计师与客户互动技巧和设计基本常识 摘 要:阐述了设计师与客户洽谈的步骤和技巧。 关键词:设计师;客户;技巧 1 谈客户三步曲 1.1 第一步:先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用概念吸引他。 好的设计就是清楚客户的用意,和结合自己理念的一个合成品,一边与客户交谈,一边将他的想法画出来。最好是在谈的过程中立即根据他的想法做一个简单的布置图。而这个步骤呢就是你们的第一步磨合的结果。有的设计师不是这样的,先拿纸记录客户的想法,或甚至不记录,让客户对自己没有印象。我往往会在第一次谈单的过程中尽量给客户留下一个比较深的印象。其实,这就是谈概念谈设计要谈出感情来,这样,如果不是价钱的原因,客户都会来找你,并让客户非常的依赖你。但是如果谈单的时候,你没有细节、没有概念,可能客户怎样都不会签。我认为单是谈出来的,大家在做设计时,一定要记住有一个主方案,其他的是次方案。在谈的时候要讲你认为最好的,和其他几个方案中的亮点部份。 1.2 第二步:进入一个深度阶段,让客户对你的方案产生兴趣,产生他想看你预算的欲望 因为上次你讲了理念,那么这套实在的布置图会有说服力。而幻想式的,却又能让客户感觉你设计大胆、用心。虽然这个幻想式的平面图可能不能用,但是对你第一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这里我推荐现场手绘,画手绘图可以节约成本,也可以给客户产生功底很强的感受。客户可能会修改,那么手绘可以马上配合客户进行修改。很多客户会讲不能一次搞定,说过两天再来什么的。这样一来,过了几天可能就会冲减客户的兴趣。同时,客户还有可能会去其他公司比较,其实现在签单不仅是比较公司,也是在比较设计师的能力。那这样就会延长我们的签单时间,甚至会造成流失单。 1.3 第三步,进入签单模式 以上两个步骤如果你掌握得好,这次就可以签合同了。有一位同事说我不谈专业术语。我认为,如果一个设计师跟客户谈单时讲很多的专业术语,我觉得他不是一个好的设计师。跟客户谈单就是应该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客户理解你的设计概念和意图。 2 风水设计知识 家居风水三十字真言: 一望有情,三气有主; 五行有度,九九归一; 曲而不腐,畅而不冲; 形而不煞,容人乃大; 一望有情――中国风水最重一个“情”字。看房后构造房屋内部空间结构之时,仅凭心感和目之所能及已令人浑然感动,对此房情有独钟依依不舍的,这当然就是好房或好的设计。 三气有主――风水是一门选择生“气”的学问,而已处好的房子,其大门的纳气状态,窗帏的采光状态,宅心的定气,三者是房屋的三才之主。看房要“相信”自己充分的体感,在以上三处闭目凝神,任意气相通,若感觉泰然舒适,周身畅快,这就是适合你的好房子。 而在传统观念里,卧室是不易大的。房子大了气就会散。现在有些年轻的设计师把房屋的床的朝向,只当做一种布置。他没有拿风水去结合。床不仅仅要考虑布置合理,还要考虑客户的想法。一般来说床的摆放位置以南北朝向为佳。为什么要南北朝向呢?因为南北的磁场在两头,你睡觉的时候是被一跟无形的绳子给拉出来的。五行有度――风水的核心是将五行之气在人居住环境内进行“适度”的生气营造和吉凶趋化,故风水学的内在精神是附合美学和中庸之道的。空间的均衡感和美感是风水中无言的指标和尺度。 有些设计师运用色彩非常随意,。其实设计是非常人性化的,你喜欢的,客户不一定喜欢。比如有的客户喜欢蓝色,但蓝色的运用是有讲究的。这不仅在江西,就在我原来在山东时也有讲究。因为太平间的裹尸布是一种很浅的蓝绿色。颜色是跟五行有关系的。因此大家要谨慎用颜色。苹果绿等这些颜色是好的颜色,但要问清客户有没有不好的联想,一旦有不好的联想,会让客户住得不安心。 九九归一――天下没有最好的家居风水,只有与宅主人最适合的风水环境,所有的风水原则最终都要归于家居和主人的二气相合。风水中的九宫飞星、九九归一,始终都要归于一个“人”字。 曲而不腐――中国风水虽强调“曲而有情”,但一处好的房子或室内布局却不可叠叠重重,过份追求结构,以至曲腐不堪,否则非但生气不畅,宅主也会受其欺辱。曲的原则与中国山水画的精神颇为相符,最高的境界是气运生动外的留白。 中国山水画讲究一个曲径通幽,家居的生活不止也是一样,不能够一览无余。比如,你坐在餐厅看到主卧的床。这样就是犯了主人的隐私。 畅而不冲――家居环境单从环境生态学上来说,也应空气流动、门窗畅通、采光充分,但若构造上通畅过度而形成门冲、门窗冲、门廊冲等,则会冲散生气,破坏和谐,故应注意畅通和谐的尺度,不能形成人为的冲折。 畅而不冲也是设计中客户提到的问题。为什么有时要做屏风,而有时不做呢?冲即是冲煞。冲煞就是指屋子里通了,通了就是气容易流失,这个在南方做设计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设计师可以不需要懂太多,但需要略知一二。若客户提出很深入的风水问题,不如直接让他找风水先生。而设计师呢讲的是一些科学的,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有些客户会讲到生辰八字、宅心对整个生命的运势有什么影响。客户讲到这些问题时,就不要随便回答,这些是非常有讲究的,不能用基本概念去回答。客户非常相信的话,就要请风水先生,而我们设计师只能是浅显的看看。 形而不煞――家居环境的风水生气营造,是可以通过形的塑造而达成的,但类似床体上空的吊灯,锋利的尖角钢、墙造形,卧室内过多的立面和照订镜等万不可取,否则会形成损害宅主人的煞气,影响运气和健康。 容人乃大――房屋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人的生存而建筑和布置的,因此家居风水的各个空间都必须是以“容人”为基本前提的,一处好的房子,一定是宅主一家人“通感”舒适,见之、选之、居之都身心愉悦的地方。 室内设计师论文:室内设计师艺术管理论文 林伟而的公众身份是香港著名室内设计师,以办公室设计知名,耐克公司亚太地区各地办事处几乎都是他的作品,营造办公人性化氛围正是林氏设计最有特色的地方。 一身儒雅之风,庞大的艺术收藏品将林伟而与其他香港室内设计师区分开来。林伟 而在香港的办公间坐落在维多利亚湾旁的香港艺术中心内,汉朝雕塑、雕像、古董收音机、现当代中国绘画作品如同被检阅的士兵,稳当伫立着,静候对面办公桌前的主人。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主人收藏的上海画家丁乙的格子画。“这是旧作,温和、恬淡,不如作者现在的作品色彩那么浓烈,但我还是喜欢这幅作品。”林伟而的徐徐语调,显出一位典型中产阶级的审美观,温和、优雅、审慎,恰如他本人与他的设计作品本身。 “艺术品可以使办公室更加人性化,可以更好地为商业服务。国外很多大公司前厅都排放了与他们文化相吻合的艺术品,当你走进去时,你会感觉到非常亲切。”他这样说。除了在自己的办公间挂起上海画家丁乙的作品外,林伟而在会议厅内也挂上了自己的摄影作品,这为每个与他洽谈业务的人找到了最自然了解他的捷径。 在频繁往来于香港、北京、上海、曼谷自己的分公司时,他逐渐将四地的艺术作品挑选进自己的工作间,一切如同10岁时那样,那年,他第一次跟随父母去英国,小林伟而为自己购进了第一件艺术品。此后,艺术如同空气,融入他的生活,也进入他的每一件室内作品。 和耐克一起成长 1993年是林伟而生命中转变之年。36岁的他,和几位设计师共同创立了思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这年,耐克也在香港开设了第二家专卖店。毕业于美国最好的建筑大学—康乃尔大学建筑系,在波士顿做过6年注册建筑师,林伟而的国际化背景获得耐克公司的青睐,双方开始了第一次合作。 “我在美国做过6年建筑师,当时回香港没有考虑住这么久,结果做下来十多年,一直都还不错。”从1993年起步,自香港开始,林伟而的设计生涯随着耐克公司在中国、亚太地区的扩张而壮大。广州、上海、北京、曼谷、名古屋,耐克不同区域的办事处以及专卖店都有他的影子;1995年到1998年,他设计的耐克曼谷、香港、上海、广州、北京办公室屡获亚太室内设计奖、美国建筑师学会奖、香港设计师学会奖。这些业绩和荣誉,树立了林伟而在业界的地位。 营造办公人性化氛围正是林氏设计最有特色的地方。林伟而的父亲是马来西亚拿督,他的童年许多时间在五星级酒店度过,这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他说:“人性化、开放式办公室设计可以带来活力,我喜欢将茶水间改造成开放式的咖啡厅,员工工作疲惫时,可以在一起聊天,就像朋友一样,自然亲切。”耐克香港办事处的阅读区域用活泼的明黄色调烘托出来,员工还可以坐在榻榻米风格的桌前自由翻阅各种书籍。 林伟而为上海通成推广公司设计的办公室是他的代表作。办公室位于外滩老建筑内,通透宽敞,以现代感十足的开放式玻璃相连接,同时保留了老建筑华丽的细部,设计了酒吧、读书室、壁炉,员工餐厅内甚至看得见外滩全景。这种近乎奢侈的现代居家环境式的办公室为他赢得三项大奖,其中包括2002年度亚太区室内设计大赛商业组冠军。 一次考试经历让他的设计理念发生转变:“我在美国参加建筑师资格考试,时间大概是9个小时。我带了一个小包去参加考试,而我的邻桌带了很多东西,有屏风、椅子、家人的照片等等,把考场当成了自己的家。我当时觉得他很夸张,后来想他是尽量营造一种自己熟悉的氛围,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一点令我后来的空间设计受益良多。” 艺术血缘 林伟而对现当代中国艺术持有浓厚的兴趣,丁乙、薛松、曾凡志的作品他不仅喜欢,还收藏,“我觉得中国艺术开始有自己独特的理念,中国经济开始起飞,艺术家也在不停地改变。一个艺术家没有改变的环境,做不出好的艺术。中国正是出好的艺术作品的年代。” 让林伟而兴奋的艺术环境,也让设计师本人从艺术收藏者变成创作者。2005年6月,他举办《灵气》摄影展,向人们展示一位建筑师视角内的香港建筑物—香港会议中心、中环、大会场、交易中心等。每一张浮光掠影、模糊不清、近似印象派的建筑图片背后,都再现了作者对时间、城市、建筑的思考。 具体设计风格上,这名受现代艺术影响甚深的设计师,近年更多把精力放在以现代手法解释传统中国古典设计上。比如在九间堂别墅室内设计中,他把中国古典的云彩、明代案几、中式的亭台靠背按照现代设计理念,以钢材料做变形,使古典家居设计更抽象、简洁、现代。 2003年中秋,他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里创作了一只“大灯笼”,高15米、宽35米、360度环绕、800根竹竿组成,外有竹篱、内有竹台,彩灯追逐灯笼,水池飘浮莲花,灯影、竹影、人影,再加上金木水火土搭配的材质,大都市里的中秋赏月被处理得传统韵味十足。而大灯笼内,抬头可见苍天明月,四周却环绕着4部投影仪放映香港短片,让人不知今夕是何年?10天的中秋赏月,有10万港人观看,给非典过后的香港带来了欢乐。“建筑和公共艺术原来是可以共存的”,林伟而认识到自己设计的力量。 室内设计师论文:室内设计师角色转换研究 一、室内设计师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角色转换方向 第一,资格认证状况混乱。目前,国外的室内设计师资格认证程序已经基本成熟,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室内设计行业规范。我国在这方面还有一定差距,现阶段对室内设计师的资格认证仍然处于试行阶段。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室内设计行业内部缺少统一的管理规范;其次,监督管理责任不够明确,分工模糊,出现重复管理或无人管理的状况,给资格认证增加了难度;再次,设计师本身的素质不够稳定,专业差异较大,全国范围内开展统一认证考试相对困难。 第二,流动性较大,不便管理。设计师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行业内的经验交流,但是设计师大幅度、大范围、高频率地流动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要降低室内设计师的流动率,一方面,设计公司要逐步优化设计师的福利待遇,通过激励、奖惩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设计师的价值;另一方面,设计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本着从基础做起、在积累中进步的思想意识,不能好高骛远,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第三,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设计师受教育程度、专业类别各不相同,对设计的理解也有差别。这就加大了设计师彼此合作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际设计效果。 第四,设计受限。室内设计虽然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过程,但会受客户需求、资金等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客户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对设计师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客户对资金的控制也会影响设计效果。 第五,设计师入行门槛较低。室内设计是一个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设计师对美术、音乐、文化等学科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思想高度,对最终的设计成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适当提高室内设计师的入行门槛,规范行业内的教育培训,提升设计师的综合素质。 二、新媒体技术下室内设计师的发展前景 其一,强化专业素质,加强团队合作。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增强了室内设计的表达效果,提高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针对不同的设计类型有相应的多媒体技术,未来的室内设计必定向高、专、精、尖方向发展,行业之间也将逐渐分离出居家设计、商业设计等不同类型。这就要求设计师及时转变思路,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不断拓宽视野,拓展综合素质,注意强化专项特长,注重与不同类别设计师的沟通交流,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以此适应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其二,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新时代的室内设计师要具有长远眼光,不能局限于满足部分人的一时需求。多媒体技术会有效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因此,设计师要逐步培养健康设计理念,不能单纯注重设计的美感和情感,还要将适应社会发展作为设计的指向标。 三、结语 随着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室内设计的发展。因此,设计师要及时转变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尽快掌握多媒体技术,从而提升设计效率,增强表达效果。同时,整个室内设计行业也要从制度规范、理念转变等方面进行革新,适应、促进设计师的角色转换。(本文来自于《理论研究》杂志。《理论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张丹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趋势探讨 摘要: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此每个家庭都重视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同时对家庭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家庭投资理财情况,论述了当前家庭理财重要工具的应用,展望了我国资本市场在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 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未来趋势 1普通家庭开展金融投资理财的意义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每个家庭的财产数量日益增多,如果存到银行当中可能会出现贬值现象,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投资理财为自己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1.1有利于保证目前及以后的收支平衡 本文认为当前我国普通家庭经济收入不但可以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也可以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每一个人都具有40~50年的劳动时间,可以拥有较高的工资收入,更多的人在考虑自己不能从事劳动以后,日常生活如何解决?我国当前人口数量迅猛增长,一味将自己的养老问题交给政府解决可能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过多依靠自己的儿女也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因此开展家庭投资理财活动,可以收到可观的经济收益,有利于保障自己今后的生活。 1.2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普通家庭要重视自身经济收入与支出的均衡,这是家庭存在的基础。任何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都希望自己的工资越来越高,希望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本文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普通家庭在解决当前温饱问题的同时,也在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来增加家庭收入从而拥有更好的生活。 2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现状 2.1大量普通家庭参与到金融投资理财当中 当前中国普通家庭普遍要求开展金融投资活动,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银行储蓄资金日益减少,有专家提供的数据表明,当前人们不再一味将自己的财产存入银行,传统储蓄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国内股市行情不断走高可以看到,大量炒股爱好者将自己家庭的资金投入股市当中,在最初几年这种现象并不明显,但在经济形势回暖的情况下,股市同样有了显著性变化,对这种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由于大量股民在炒股中获得了较大收益,从而拉入更多的股民,因此股市行情日益走高,这种情况人们习惯称之为“跟风行动”。这是中国民众最为普遍的思维模式,认为炒股可以收到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不顾一切全部涌入其中,更多的人将家庭的全部资金投入股市。本文认为这种想法具有一定的风险,不但要考虑到可能收到较高的收益但同时也要考虑可能面临诸多风险,以及自身可以承担的风险能力。当前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行情持续走高,为投资人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 2.2投资产品市场涌现出各种类型的理财产品 自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很多家庭已不再着力于储蓄,自最近一次中央人民银行降息可以发现,开展投资理财活动的家庭日益增多,只经历了几年的发展时间,便涌现出大量的投资理财专家。如股票、基金、理财保险、银行理财产品的大量涌现,人们在几年前不会想到银行部门也会着力发展金融理财,人们普遍认为保险也只局限于车险与寿险。但当前这些想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出现上述情况无可厚非,当广大民众不再喜欢将钱存到银行时,为了保证自身正常运转只有进行改革与创新,着力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才能促进自身健康发展。保险公司的发展与此相同,如果局限于车险与寿险那么购买人群则日益减少,但如果引入投资理财产品的话则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群前来,有效推动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理财活动就是从保险业逐步发展而来的,因为国内民众还不能正确认识保险业,才出现了上述现象。 2.3投资理财从固定资产实现了向无形资产的过渡 本文在调查中发现,20世纪初房地产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每一个炒房的人都获得了巨大收益,由于开发商的压盘,涌入城市的人群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导致国内房价不断上涨。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对住房情有独钟,所以一旦国家养老与养儿防老等情况不能实行,更多的中年人将自己资金全部投入炒房当中,同时各地政府大力支持楼房建设,大量楼盘不断涌现,提供了丰富的房源。前几年,楼房的价格不断暴涨,政府部门及时出台管制政策限制了房价的疯涨。当前投资又逐步回归到无形资产方面,股票、基金、期货等再次成为人们投资的首选,这些项目易于操作、及时获利,人们在家中只需拥有一台电脑即可操作,当前很多工薪阶层利用中午或者晚上休息时间开展此类投资。 3展望普通家庭投资理财未来发展 3.1大量家庭必将加入投资理财活动当中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人口,每个人都在经济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身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财富。但因为财富不能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家庭当中,只能依据劳动人员的不同贡献进行分配。因此普通家庭得到的资金不但来自于自己的劳动而且也可以利用投资得到。但不管哪种形式的投资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有时进行了投资并不一定收到回报,但如果不参加投资则必然收不到回报。随着可观资本的不断增值,普通家庭拥有的资金如果不开展投资理财活动,那么财富则会发生贬值现象,所以普通家庭只有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才能保证自身财富不断增加。当前国内证券股票基金要求有着较大的开户基数,但只有极少部分应用于运行。由于股市存在较大的风险,本身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很多股民认为专家投资是自己最好的选择,因此购买了大量基金希望得到较多收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投资受益人群日益增多,本文认为将来必然会有更多的人群参与其中。因为政府不能及时制订资金管制政策、普通家庭不具备投资技能,我国很多普通家庭只能投资于那些风险较小、收益较低、变现能力较强的产品,如基金与股票等。对那些有着较高专业技术要求的购房、黄金、期货等各个方面,可能普通家庭还不具备充足的条件。 3.2展望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情况与投资理财发展情况 3.2.1金融投资必须与投资理财相协调 在公司投资理财与普通家庭金融投资过程中,都要遵循市场客观规律,要能准确控制市场运行的方向,防止过多存在投机心理。本文认为当前市场运作方向主要包括基本运动、中期趋热、日常波动三类。基本运动指的是基本牛市,如股市不可能始终处于上涨阶段也不可能始终处于下跌阶段,才是较为正常的状态。对于普通家庭投资人员来说要更多关注股市的中期趋势,这是由于股市确定了基本运动,在较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中期趋势。所以普通家庭投资人员要更多关注中期趋势,以市场发展情况为标准及时调整行情,调整的时间与范围是不确定的,通常以几个月为标准,一旦大盘进入调整期,投资人员则需要及时转变投资思维,改变投资方式。 3.2.2储蓄与有形投资将会持续减少 普通家庭具有一定的投资理财观念以后,将会把自己的资金大部分投入其中。不管家庭拥有的经济实力如何,必须要预留一部分资金,将这些资金放于银行当中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因此本文认为短时期内普通家庭不会将注意力放在银行部门。在分析房产实例时可以发现,当前人们关于炒房行为有所收敛,这一现象不只表现在房地产业,而且也表现在整个有形投资市场当中。几年前人们认为只有购买自己能够看到的资产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但随着多种无形投资形式的出现,人们的思维也发生了较大改变,这种想法还将持续较长时间。 4结语 总之,国内普通家庭开展金融投资理财的数量将会日益增多,当前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都已得到了普通家庭的关注,银行储蓄已与人们的投资需求相分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币值持续稳定的形势下,本文认为将会有更多的普通家庭参与到风险小、收益稳定的投资活动中,同时普通家庭的投资技能与风险意识也会不断提高。 作者:常维沪 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金融法律投资理财论文 一、我国个人理财和个人投资的长期发展对策 (一)构建综合性的金融法律体系 针对国家在构建金融法律体系上的误区,本文建议我国应该构建一套综合性较强的金融法律体系。这套法律体系至少应该涵盖以下几点内容:1.理财业务的门槛设置。法律体系中要指明理财业务的门槛:一是理财公司的理财能力达到一定标准;二是理财公司的财务能力达到一定标准;三是公司内部的控制制度足够完善;四是公司的资本达到一定的要求。2.信息公布的规范。法律体系中要说明信息公布的规范:一是理财公司有义务公布理财收费、投资类型和收益率等信息;二是理财公司有义务公布公司业绩、管理能力和公司资质等信息;三是理财公司有义务公布支付方式、计费方法和计费标准等信息。 (二)培养综合性的理财人员 在保险行业、证券行业及银行行业中,理财人员几乎都是对自身所在行业的情况了解较多,而对其他两大金融行业的了解偏少。因此,当这些行业的理财人员在面对行业跨度较大的金融产品时,往往很难给出客户较为准确的参考建议。于是,本文建议这三大金融业都要充分认识到理财人员的这种不良现状,除了要求理财人员熟知本行业的知识,还必须要求理财人员多学习另外两个相关金融行业的知识,从而打造出一批适应当前金融业发展的综合性理财人员。 (三)大力拓展理财产品的新品种 本文建议三大金融业可以采取“守旧创新”的基本发展策略。所谓金融业的守旧是指:金融业拓展现有的宣传渠道,尤其在新兴媒体上多做广告,让更多居民熟悉行业所拥有的金融产品,从而吸引和拉拢更多居民来选购理财产品,保持行业的持久竞争力。所谓金融业的创新是指:各大金融业在坚持原有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一些新的理财服务或理财产品,让这些新服务和新产品来进一步吸引客户,从而让行业的综合竞争力能够更上一层楼。 (四)提升理财投资者的理财投资水平 虽然,理财投资者在选购了理财产品、投资产品之后,理财公司都会给理财投资者配备一名专业水平较高的理财人员。但是,理财投资者不能依赖于理财人员的看法和建议,而是应该加强自身理财与投资水平的修养。本文建议理财投资者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修养:一是理财投资者一定要树立理财、投资都有风险的意识,而不要一味相信理财人员所说的毫无风险;二是理财投资者要尽量学习每款理财产品、投资产品的具体内容,通过自我分析来正确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与投资产品;三是理财投资者要多向理财人员了解所选购产品的真实情况,时常关注选购产品的最新动态;四是假如理财投资者碰到了理财公司或下属的理财人员侵权的情况后,要立刻向理财公司或下属理财人员提出索赔的请求,假如对方拒不索赔,那么理财投资者最好跟监管部门反映真实的情况,请监管部门帮助自己维护权益。 二、结束语 首先,本文阐述了在个人理财、个人投资中最显著的几个误区:一是法律上的误区;二是人员配置上的误区;三是产品种类上的误区;四是宣传上的误区。其次,本文具体阐述了解决的方案和对策:一是构建综合性的金融法律体系;二是培养综合性的理财人员;三是大力拓展理财产品的新品种;四是提升理财投资者的理财投资水平。 作者:罗文平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趋势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在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为了帮助我国大众家庭,管理好家庭财务资源,关于理财投资的研究成为如今的热门话题。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趋势分析。 关键词:大众家庭;金融理财;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理财不仅可以让人们追求财务自由,而且还可以保障人们的财务安全。面对现阶段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迅速,投资产品层出不穷,为了在金融投资理财环境日益纷乱复杂的环境下,帮助我国大众家庭提高金融投资意识,推动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有必要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趋势分析。 一、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在金融投资理财方面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方面发展迅速,金融市场上可供大众家庭挑选的理财产品种类繁多,为了让我国大众家庭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仍然能够选择在自身家庭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意愿,选择适合的理财产品,保证财务升值。需要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我国大众家庭,由于贪念影响投资的选择,错误的选取风险投入较大的投资理财产品,增加家庭财务资源的风险;不仅如此,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研究,还可以提高社会理财能力,在实现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参与人员获得额外收益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金融资源的发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总而言之,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分析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些必要性体现在:1.平衡家庭收支情况,增加家庭理财投资收益,提高大众家庭生活质量;2.通过科学投资理财的方法,增加抵抗意外风险,以及危险灾害的能力;3.有助于创造大众家庭人员之间的团结,让大众家庭收入与利润明细清晰,捋顺大众家庭经济关系;4.平衡消费与节约美德之间关系,利用投资理财,实现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平衡物质物欲、理想生活追求以及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5.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后,大众家庭可支配的余额资金日益扩增,大众家庭不再愿意将钱死死地放在银行,等待死收益,更倾向于家庭理财,这种投资意愿带来了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社会需求,为了满足这种社会投资理财需求,需要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分析与研究。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入,金融竞争日益严峻,金融投资理财需要创新性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了促进我国金融投资理财创新性发展,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分析研究具有必要性。 二、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收入也得到不断增长。我国大众家庭已经意识到:放在银行储存的钱币会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贬值问题,只有通过金融投资理财等手段,让钱币流通起来,让钱生钱,才能实现利益的扩增。为了促进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需要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笔者在纵观我国现阶段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现状后,发现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存在这样几点问题:(1)我国部分大众家庭,受传统思想影响,对金融理财投资有误解,不仅不进行理财投资,还散播金融投资理财的负面思想,阻碍影响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进度。(2)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需求日益扩张,面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热的问题,很多家庭出现了不顾家庭基本经济情况,盲目跟风,胡乱选择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的问题。(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纷繁复杂,令大众家庭选择的时候容易出现跟风,不顾现实经济状况。(4)随着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人们的选择能力日益提高,对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投资方法投资理念方面也在不断得到提升,已经从生活理财的方式方法,逐渐转变到了投资理财需求方面。(5)由于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时间不久,对这方面的管理存在不足与弊端,还有待完善。(6)对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理解认识不深入,选择理财投资的时期认识存在偏差,很多刚毕业走入社会的人员,片面地认为现阶段不需要进行理财投资,赚的钱应该都投入到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己价值方面,理财是成家之后,或者年龄大的时候才去做的事。 三、解决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问题的建议 为了推动我国金融的全面发展,针对上述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认为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方法进行解决:(1)加大我国社会对大众家庭投资理财的宣传,加强大众家庭闲置资金的合理配置,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2)通过国家银行等正规金融股投资理财企业,进行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知识的宣传,帮助人们选择适合自身家庭状况的理财产品,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额外收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减少人们盲目跟风攀比的投资问题,减少由于选择不恰当金融投资理财产品,而带来的金融投资风险。(3)加强国家对大众家庭金融理财投资的法律宣传,增强投资人员的法律保护知识,减少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风险。综上所述,在思想意识上帮助人们认识到理财投资的好处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人们投资风险意识,与法律知识保护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利益收益,与此同时加强国家对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管理与研究,帮助大众家庭根据各自经济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投资理财产品,切忌在选择过程中,不可不顾自身家庭状况,进行中短期金融投资理财,购买量控制在小幅范围,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还可以便于统计资金,获得可靠稳定的资金收益。 四、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趋势分析 面对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我国经济在持续地、飞快地增长着。为了帮助我国大众家庭可以根据家庭财力状况,将闲散资金投入到金融投资理财当中,帮助我国大众家庭正确认识金融投资理财,帮助我国大众家庭选择合适的理财工具,帮助我国大众家庭通过金融投资理财,推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纵观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现状,可以发现: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趋势势头良好,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趋势;是利用社会大众家庭闲散资金,帮助社会经济对金融资金进行合理科学配置,进行小资金集中汇拢,统一进行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化资金利用创新性体现。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还是一种降低家庭金融理财投资风险,进行风险转移的投资趋势;选择多种投资理财产品,分散投资,是一种将资金合理分配,有效抵御经济社会市场投资风险,细水长流,多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投资的有效调整。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还是一种增加资金流动,保证资金收益长期性可持续性;通过购置股票、基金、债券、保险等小型金融投资理财产品,实现收益期效短,资金不闲置的资金使用,同时将长期不用的闲置资金,通过购置增长、稳定型股票的长期持有,节约手续费,也免受市场经济波动,影响投资理财产品的收益。不仅如此,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更是一种改变传统思想束缚,积累家庭财务资产,改善家庭经济条件,满足家庭物质需求,实现家庭人员人生目标,与时俱进的一种家庭资产管理思想。最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可以发现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也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毕竟我国现在是处于老龄化严重的社会情势,现在的年轻人以为数不多的养老缴纳金,供养人数众多的老龄人群,然而现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大,选择一个孩子或者丁克生活方式的家庭越来越多,面对这种下一代养老金缴纳人员溃减的现状,现阶段的人员只能依靠金融投资理财的方法,增加家庭收入,通过购置保险、证券等理财产品的方法,为以后的生活提前准备一个保障,避免退休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时,可以不受疾病造成经济压力,保障晚年的生活所需。 作者:尹丽华 单位:天津农商银行北辰中心支行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与趋势 摘要:本文对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说明此类金融活动的普遍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原因,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趋势和相应策略。 关键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 1.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 1.1金融投资成为家庭理财的主要方式 我国大众家庭理财指的是普通家庭将闲散资金进行投资,参与社会金融活动并从中获取利润的过程。大众家庭理财实际上是社会剩余资金以某种形式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同时展示货币价值的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起,大众家庭理财主流是储蓄,国家需要大量的资金储备,而市场经济发展不足,金融市场发展更为缓慢,国民需求较少,储蓄利润高于大多数的理财形式。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很多金融理财形式显示出较高的利润率和灵活的操作性,人民币购买力的变化使得民众更愿意参与各种形式的金融投资,以股票、基金为代表的理财形式,成为目前我国家庭理财的主要方式。 1.2新兴理财产品成为热门 我国现阶段的金融投资市场具有种类丰富的理财产品,为家庭投资提供广泛平台。与股票、基金、期货、理财保险同步,为了获取资金优势,银行也衍生出大批理财产品,该现象符合金融市场规律,也符合我国家庭理财行为的发展规律,即民众参与金融市场的活动,以民众手中的财富量为标准选择理财产品。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很多家庭理财逐渐转为网络金融理财形式,参与P2P投资或者在第三方交易平台购买购入门槛低、随存随取的理财产品,是现今我国大众家庭金融理财的新潮流。 2.我国大众家庭金融理财的问题及原因 2.1大众家庭金融理财受市场影响大 我国大众家庭以理财的形式参与金融活动,作为金融市场中的一员,同样受到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从储蓄理财转为以股票、基金为主流的金融理财,再转变为即时的网络金融理财,大众家庭理财经历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转变。也正是由于受金融市场影响大,大众家庭理财的收益同样也由金融市场决定,但家庭理财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却是十分有限的。据相关资料显示,由大众家庭理财汇入金融市场的可用资金额度不容小觑,但是,这部分资金的收益率却远不如大型企业或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活动。然而,大部分金融理财风险却由普通家庭理财承担。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众家庭理财的管理者是普通民众,他们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对金融市场的敏感度不高,对理财本身的理解程度也仅限于“拿利息”,非专业的理财行为和态度,使得家金融理财的发展受限,这也是未来我国大众家庭金融理财发展的突破口。 2.2大众家庭理财风险高 近年来,我国居民对于储蓄的欲望连续降低,在该现象产生同期,我国股市行情持续走高,具有较大比例的股民存在将自己的家庭存款从银行转移到股市的意愿。参与股票、基金等金融理财的家庭越来越多;有些家庭对P2P投资,以期获得相关的收益。但是,大多数家庭金融理财所获收益都不能满足家庭理财管理者的预期,很多家庭金融理财活动,受股票、期货交易的波动性影响,呈现出“赔本”的状态。股市行情不佳导致家庭破产的事件时有发生;P2P公司无法收回单款,间接导致投资家庭本金亏损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大众家金融投资理财仍然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并且,这种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众家庭理财中的理性行为较少,而根据金融理财的主流趋势,以及小部分股民投资获益的选创效益,大众家庭理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盲目跟风现象。跟风作为中国公民思维习惯特点,也容易造成巨大亏损,因此,如何理性地参与金融投资理财,如何尽可能地规避金融市场风险,是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的方向之一。 2.3大众家庭理财需求难满足 我国普通民众家庭参与金融投资理财,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利用闲散资金赚取利润,而这些利润将应用于个人花销或者家庭开支。实际上,有目的地、积极地参与金融理财的家庭,将理财所得用于固定家庭开支的占大多数。例如,在固定资产理财较为盛行的时期,部分家庭将购买房地产作为理财的主要形式,购房后将房屋出租,利用租金供应子女大学期间每个月的生活费,在子女毕业之后,将房产作为子女结婚成家之用,这是典型的理财满足家庭需求的形式。但是,在金融投资理财活动中大众家庭理财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理财所得收益不稳定,在满足固定的家庭开销需求方面,可操控性不是很强。金融投资理财的高收益吸引着大量家庭的参与,但是其对家庭理财需求的满足能力不足,又使得一些家庭理财管理者将理财的视角转向其他项目上。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针对大众家庭金融理财设计的产品,本身缺乏相应的稳定性和指向性,对于家庭型客户来说,理财产品和相关服务的个性化不明显。如何满足理财需求,也是大众家庭投资理财发展的主要目标。 3.我国大众家庭金融理财的趋势 3.1家庭可参与的金融理财项目逐渐固定 民众以家庭为单位参与金融市场活动成为大势所趋,但是,要求家庭理财的管理者具备专业的金融知识和对金融市场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是不现实的。在民众积极参与金融投资理财活动的同时,随着各种金融理财活动发展逐渐稳定、民众在理财过程中的不断交流和总结,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项目会逐渐稳定。首先,在国民经济迅速提升、投资受益者比例大的前提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股票投资的队伍中。股票作为金融投资理财的主要形式,已经在家庭理财中存在了一段时间,股票行业本身的参与规则逐渐固定、经济人对参与者的指导能力不断提高,使得股票收益和风险的比例越来越大,可以作为家庭参与金融投资理财活动的首选;其次,因政府的资金管制政策和大众家庭对投资上技能的缺乏,国内大众家庭均会进入到门槛更低、风险更小、收益更加稳足、变现能力更强的金融投资领域,比如说购买基金和股票等;而对于那些专业技能要求更强的房地产、黄金、期货等项目,大众家庭可能不能加入其中。这意味着,我国股票行业仍以大众家庭为主要发展的客户群体,为家庭型投资者提供股票和基金购买指导以及相应的服务,是促进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主要策略。 3.2家庭理财管理者以及相关理财产品对风险进行高度控制 在家庭金融投资行为中,投资者可把市场运动的方向分为基本运动、中期趋势和日常波动。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投资的关键在于抓住中期趋势,中期趋势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大幅变动,安全性高。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要学会掌握基本运动以及中期趋势,忽略日常波动;在此基础上,投资者还应始终保持乐观的投资心态,根据家庭资金的持有情况以及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理性地进行投资,尽量避免盲目追求利润,否则投资的获利亏损的大幅起落容易对其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除了家庭理财管理者从主观角度进行风险控制之外,提供投资理财产品的证券公司、银行等,也应在经营和服务过程中,帮助大众家庭识别和预测风险,尽量降低投资风险对家庭理财的损害。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作为新兴的理财形式,已经得到大量家庭型投资者的支持,为了高度控制风险,相关金融主体,如P2P贷款公司,应该主动向参与者披露经营信息以及必要的会计信息和征信信息等,这些能够成为家庭型投资者衡量风险、进行理性投资提供很大的帮助。 3.3针对家庭理财需求设计更具个性化的金融理财产品 大众家庭进行金融投资理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家庭开销需要,在服务个性化的现代社会,金融市场也开始重视针对家庭型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即根据家庭理财的主要目标提供合适的投资型理财产品,在对家庭财产状况、收支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以客户分析作为开发理财产品的基础,使理财顾问成为家庭型投资者的指导者,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金融投资理财目标。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进行这样的金融理财产品开发和推广。例如招商银行推出的养老理财产品、兴业银行推出的教育型投资产品等。这些产品具有明确的目标,并且,银行为客户提供的理财顾问,能够对客户进行一对一的贴心服务,帮助家庭型投资者选择最合适的理财产品,这种从产品到服务的个性化发展,是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的主流,也是银行以及其他投资公司发展家庭型客户的主要策略。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大众家庭已经成为金融投资理财的主要参与者,家庭型投资者在理财能力和知识技术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对理财风险的客观认识且目前的理财产品尚不能完全满足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需要。理财项目逐渐集中并且固定,无论是投资者还是金融机构的经营者,都需要充分考虑如何规避理财风险。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普通民众家庭参与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作者:欧阳日恒 单位:南开大学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趋势 一、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概述 (一)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范畴金融指的是以货币为主要载体的一系列经济活动,金融活动是目前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形式之一,相较于以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主的经济活动,金融活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大量社会财富并使这些资源得到二次利用,实现更多的经济价值。对金融活动进行注资,并从金融活动所形成的经济价值中获得分红形式的利润,就是金融投资理财。我国社会的金融大盘是由各大上市公司、企业、政府和市场经济的自然变化决定的,但是,普通家庭的投资理财也涵盖在社会金融理财范围之内,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投入在金融活动中的货币虽然不多,但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笔财富;并且,许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都是分阶段性的,比起企业和社会金融活动,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目的更明确,甚至连理财收益的处理都是比较固定的。从以上对金融投资理财和家庭理财的分析,我们得到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范畴,即,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是以不具有经济组织性质的家庭为单位的金融投资理财行为,这种理财行为目标指向为低风险高收益,并且理财的途径和模式选择以家庭需要为主要原则。 (二)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方法金融投资理财以货币活动为主,因此,一切与固有资产有关的理财行为和理财方法都不属于金融投资理财,也就是说,家庭买卖房地产的行为不是金融投资理财行为,但是家庭购买住房公积金或者住房保险,就是金融投资理财。明确了这个意义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我国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方法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按照最基本的金融投资理财风险排列次序,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方法分为以下几种:风险最高的是股票和期货,股票是所有家庭理财当中收益率最高的一种方式,但也是风险最高的一种,其优点是比较容易操作,但需要专业知识,期货投资与股票投资的原理几近相同;风险中等的是基金和国债。基金是专门收集社会闲散资金进行再次投资的一种金融活动,也就是说,所有购买基金的家庭相当于同时将资金委托给一个小型金融投资组织,成为组织的共同股东,承担分红和风险。基金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小,但收益率不如股票和期货,国债则与基金的金融活动模式基本相同;风险最小的是储蓄和购买保险,这两者的投资与收益之间的时间间隔比较长,虽然投资的风险几乎为零,并且可以使家庭始终持有可用资金(或在某些风险中有所保障),但其收益率是最低的。 (三)探讨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意义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也是社会金融活动的一种形式,只不过相较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来说,家庭的金融活动与其说是使用能够资金,还不如说是管理资金,因此,家庭金融活动多用“理财”来描述,而不是直接用“投资”。普通家庭金融理财的最终目的是使家庭持有的货币量不断增长,以满足家庭消费需要,对此进行探讨能够帮助我国大多数参与金融活动的家庭提供更好的理财建议,使家庭理财的最终目的能够实现,即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家庭理财一旦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就能故事我国居民的购买力提高,从而拉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此外,家庭理财能力的提高能够使我国金融活动中这部分散户的金融行为科学性增强,有助于家里较好的金融投资秩序,死我们金融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重视普通股家庭作为金融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探讨家庭理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宏观和围观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现状 (一)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事务家庭理财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勤俭节约”、“紧紧手,年年有”和“积谷防饥”的家庭财务管理意识,实际上就是家庭理财的缩影。现代社会的家庭拥有更多的生育资源,摆脱贫困已经不再是家庭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而大多数家庭都必须要负担老人养老、子女读书上学、结婚生育和自身养老的责任,这意味着小康之家也不得不考虑到这些经济问题,家庭经济压力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受众的资金并不足以开创一份额外的事业,那么,只有选择投资理财一条道路;另外,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货币以一种缓慢的方式一步一步走向通胀,虽然国家经济并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还是十分明显的,家庭要使手中的货币价值能够包吃住,就必须依靠家庭理财实现家庭资金的增值。基于这两点原因,家庭理财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普通家庭中最重要的事务之一。据可靠资料统计,我国有80%以上的家庭都在参与金融投资理财,尽管所采用的方式不一样,但是,家庭资金确实以不同的方式流向金融市场,并创造了相应的价值。 (二)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形式具有时代性特征普通家庭在金融投资理财中所选择的理财方式极具时代性特点,这与家庭理财对金融市场活动的影响力有限的特征是相吻合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主要的理财方式是储蓄和购买国债,到如今演变成了储蓄和购买一系列保险。采用这种理财方式的大多数中老年人,他们的理财观念相对柏寿,对风险的规避心理较强;而中国的金融市场真正活跃起来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的,从那以后,各种类型的理财方式纷纷出现,股票一度成为家庭理财中的热门方法;股票大盘的动荡和储蓄、国债的低收益率使热衷于家庭理财的人们将目光投向基金。如今,购买基金已经成为家庭理财总应用最多的一种模式,并且深受80、90后一代青年人所推崇。家庭理财在不停的时代展现出不同的特征以及成为此种金融活动的重要发展成果,而这个成果,还将随着家庭理财的发展延续下去。 (三)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家庭理财已经成为我国普通家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金融活动形式,很多理财爱好则也对股票、期货、基金等理财方式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深刻的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参与家庭理财的人们都能够对有限的财产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使得家庭理财的实际作用减弱,有时候甚至影响到家庭经济状况的稳定性,例如,2008年的金融经济危机使得很多家庭陷入股票危机当中,导致家产荡然无存。对风险规避的能力较差,甚至对风险缺乏预测能力,是大多数家庭理财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很多家庭理财的金融投资者对“理财”活动本身存在着认知偏差。流行于网络的家庭理财辅助性APP“她理财”联手好规划网进行了一次家庭理财理念调查,发现家庭理财中存在着五大误区:第一,大多数理财者认为家庭理财行为存在着一夜暴富的可能;第二,大多数理财者认为家庭理财就是家庭金融投资;第三,大多数家庭并没有符合家庭实际需要并且规划长远的理财目标,很多家庭理财行为实际上是在随波逐流;第四,家庭理财者对理财收益存在明显偏好而忽视了理财风险;第六,理财者认为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挣钱的过程。家庭理财中这五大误区的存在,实际上是由于理财者并没有对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本身形成清楚的认知,将投资理财当成一种单独的金融的活动而并没有对家庭的财务进行整体的管理,一味追求利益忽视风险,或者不能重视到理财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三、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金融投资理财将成为普通家庭最主要的理财方式社会财富总量的累积增长并不会平摊到每一个大众家庭并使之受益,而是根据市场参与和投入分得相应的利益,而普通百姓分得社会效益增长的成果除了劳动收入外,就是资本投资收益了。但资本投资是有风险的,并不是每个投资者都能获利;而如果你不参与投资的话,那你就干脆没有得利的机会了。根据美国当前社会家庭收益增长分析,基本上是每个美国家庭每年约有50%以上的收益增长部分来自资本利得。在这样可观的资本增值环境下,不参与资本投资,无论你现在有多少财富,在市场经济变化中都可能被财富边缘化。而普通大众不被边缘掉的最可行措施,就是参与资本市场运作了。我国未来的经济以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为主,社会生产力过剩已经使我国青年一代遭受着比较大的就压力,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分配的越来越不平均,普通家庭的成员在未来能够通过自身工作满足高质量生活需要的可能性越来越弱,家庭需要以理财为主要方式,合理分配家庭资源,保证家庭生活质量;另外,在家庭能够选择的理财方式之中,金融投资理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伴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理财产品也日益丰富。如银行存款,以前相对比较单一,而近几年各大银行推出的各种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汇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又有准储蓄型产品,能够稳获高于同期存款的收益,还有与股票收益挂钩的产品,通过买人民币理财产品间接投资股票,此外其他各种理财品种也极大丰富,基金的热卖就是人们信任并且积极投入金融投资理财的一种表现;相反固定资产投入对家庭理财的帮助作用越来越小,以房地产投资为例,10年前的这种固定资产的收益率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在2008年到2012年之间,房地产的收益率陡然提高,然后又随着政府的一系列房屋购买限制令和银行贷款的约束,使房地产进入了一种低迷状态。一旦家庭将资产投入到房地产上,则其收益效果救很难确定。相较之下,金融投资的收益更加灵活,并且因为收益周期较短,对家庭的不良影响仍是可以规避的,这使得金融投资理财成为未来家庭理财的主要方式。 (二)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对金融风险的对抗力加强由于金融投资理财将会成为普通家庭理财最主要的方式,因此,家庭资金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中将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随着人们对金融投资理财的重视长度提高,家庭对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在全球性出现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之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存在许多不稳定状况,再加上金融中介机构和投资方式和投资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增长,这就给普通家庭投资构成了极大的风险环境。普通家庭受限于专业金融知识的储备量,从而不能有效地对金融市场进行准确的判断,大多数家庭的投资方向甚至是出于对周围邻居、亲朋好友的跟风,这就给百姓家庭的资产安全埋下了隐患。普通家庭的投资一般具有投资规模较小、投资方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投资质量不高等特点。这些因素都是家庭金融投资潜在的风险。那些热衷于家庭理财的金融投资“散户”开始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力求从根本上巩固自身对金融投资环境的认知,从根源上弥补自身的不足,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去判断瞬息万变的市场投资环境。还有些家庭型金融投资者通过金融书籍、报纸、电台、网络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金融知识的学习,金融知识的储备是一个精细、漫长、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里,投资者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投资意识,摒弃以前的投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缺点,提升自己的市场判断力,进而提高投资质量,保障家庭资产的安全,从根源上面降低家庭投资的风险。 (三)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将呈现出目标统一下的多元化模式目前金融市场提供给将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方式是比较多样化的,但是,受到理财者个人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家庭使用的理财方式都比较单一,并不能实现家庭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金融投资理财成为家庭最主要的理财方式已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家庭对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将会有所提高,这一切都与理财者个人对金融市场的判断力提升和对家庭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关。一个成功的家庭理财者必然不会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既要追求收益、又要规避风险,还要兼顾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理财要求下,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必然呈现出一个目标统一下的多元化理财模式。从理财者的身份和责任来看,家庭中只要是能够胜任理财责任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可能参与理财互动,这必然使家庭理财的模式发生变化;从科学理财对风险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来看,最有效地处理金融危机、度过风险的方式就是购买不同层次饿种类的理财产品,获得多样化的收益,或者,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至少保证某一个或某几个理财产品还能够发挥作用;第三,金融市场提供给家庭理财者的理财产品形式多样,家庭理财者有必要根据家庭的需要去选择这些理财产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理财模式,例如,对“零花钱”的投资以短期利润率高的为主;对“读书基金”和“养老金”的投资来说,应当一较长年限的、稳定性较强的理财产品为主。 四、对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建议 (一)树立良好的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观念为了实现家庭收入的保值与增值,应该培养对理财知识和技巧的认知,并将之转换为理性的处理投资项目和规避风险的技巧上。理念作为一种理性的观念,在理财方面就是通过理财者不断遭受的挫折和损失而完善和成熟起来的。 (二)善于利用投资收益在满足了基本的财产保全以后,在仍有富余的情况下,通过金融市场上提供的诸如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形形色色的金融投资理财工具,进行增值计划。这些工具的特点是高收益、高风险。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在资产积累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何选择合理的投资组合,规避风险,赚取最大利益,成了个人经济生活中新的时尚。 (三)重视理财中的家庭个体差异家庭经济的状况不同,家庭成员不同的个人喜好,所以,在投资的工具上侧重点不同,资金的注入也不一样,产生的投资理财的方式有所差异。就拿中国南北部做比较:从家庭的资产总量来说,北方家庭可能不如南方家庭,关键是理财观念和方式有很大差距。经济稍差的北方家庭有放弃理财的想法,中等家庭将财富主要用于养老、孩子上学、买房等保障性开支上,主要理财方式为储蓄。富裕家庭则大多将财富用于消费,而南方家庭则更注重财富的增值。较为贫困的家庭努力进行脱贫致富,中等家庭认为保障性开支需要更多支付,必须让现有财富尽快增值以确保生活的正常运行,小康家庭则将盈余用于更多方式的投资上。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既具有金融活动的本质,又具有家庭理财的独有特征。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活动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理财不仅成为家庭最主要的事务,而且影响极具时代性特征;但,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未来的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将更腐恶家庭理财的需要,并且,家庭理财在理财模式和风险对抗能力方面也能有所提高。总之,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是现在、乃至未来最有潜力的理财方式,值得每个家庭进行实践和总结。 作者:何锦旭 胡显东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审直属分局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浅谈金融工程与个人投资理财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将面临极大的发展和挑战,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是大势所趋。从个人投资人员角度出发,意味着具有更多机会能够参与到产品生产分配中,共同分享经济增长产生的红利。然而,我们必须要认识到金融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要想跻身到金融市场的投资理财工作中,学习以及运用金融工程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一、金融工程及其基本组成 从金融工程的研究范围来看,可以划分为狭义上金融工程以及广义上的金融工程。具体来说,狭义上的金融工程是借助数学以及通讯工具,在现有金融产品基础上,实施组合分解,从而设计出能够满足客户需求以及特定属性的产品。广义金融工程主要是采用一切工程化手段对技术开发问题进行解决,具体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定价、风险管理以及交易策略的科学化设计等。总体来说,金融工程则是将“金融”以及“工程”进行创造性结合,采用工程技术实现金融产品与金融技术的大胆创新,对相应的金融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创造性解决常见的金融问题。就技术角度而言,不管是广义层面还是狭义层面的金融工程,关键内容在于风险管理工具以及金融技术。现有金融工具属于金融工程组成部分之一。现阶段,成熟的理财产品大致能够划分为股权产品、债务产品、衍生产品以及综合产品四种,比较常见的是衍生证券。具体来说,衍生品又可以包括期货以及期权等。现金、股票以及债券等形式的基础性金融工具与金融衍生工具属于基本材料设计过程中的材料。此外,金融工程能够创造大量全新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进而极大丰富投资人员的选择。 二、我国个人投资理财现状 投资理财不等于简单的攒钱、存钱,把钱放在银行里,也不等于简单的买卖股票。个人投资理财,简单的说,就是“既会挣钱,又会管钱”。它是是根据个人、家庭的需要和目的,将所拥有的全部资产进行积极主动的策划、安排、置换、重组等,使其达到保值、增值的全面性、系统性综合经济活动。投资理财的核心,是把资产以及资产收支情况根据价值评估实施结构性量化预测,然后再在能够涉及到的投资工具当中将大量有效工具科学筛选出来。之后把拥有资产有效转化为一定形态,并搭载到相应投资工具上,充分考虑投资工具所具有的流动性、风险性以及效率性,对其形态与价值实施科学评估,从而以此进行取舍以及调整,实现个人资产、家庭资产始终维持在相对高效安全的状态之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储蓄、保险、基金、债券、股票、黄金、房地产等的投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中国大妈们壕置黄金的行为,虽然有些盲目投资的感觉,但也充分说明了我国个人投资理财的发展空间。而由于投资者投资动机的趋利性,加上投资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较难在一定时间内完全掌握,使得我国个人投资理财普遍缺乏长期规划与整体安排,尤其是对理财工具的全面了解和把握明显不足,金融工具的应用不容乐观,这种情况也和目前国内市场用于个人投资理财的工具种类比较单一有关系。 三、金融工程技术在个人投资理财中的应用 (一)套期保值的分析套期保值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风险暴露实体凭借与风险头寸情况具有相反意义上的套期工具对风险进行防范。从某种程度上讲,一套良好的套期保值工具能够与原始风险进行高度契合,从而最终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然而,完美往往是难以实现的,通常情况下,套期保值工具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仅仅是作用程度存在差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不科学的套期保值方式将会带来更大风险。 (二)投机分析投机主要是借助对市场信息变化的敏感度以及发展趋势来对具体的未来走势进行预测。从某种程度上讲,当对不确定因素进行投资的时候,通常会暴露出一些新的风险。此外,投机还会体现到相应的杠杆原理上,即衍生工具可以利用低资本来获得高头寸,如大多数衍生工具都因为保证金交易而产生巨大的杠杆效应。这种情况下,收益虽然高出了很多,但风险也相应很高。 (三)套利套利的含义是借助多个市场的共同行为,不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就可以赚取大量利润。无风险套利技术是金融工程的主要定价技术。具体来说,金融工程重要目的在于套利,相应的金融工程师将会采用无风险套利的方法实施金融资产的科学定价,之后再寻找合理化的套利机会实施套利。当市场上存在套利机会时,就意味着资产定价存在有高有低的特点。这种情况下,相对理性的市场参与人员就会遵循“低进高出”原则实现利润的套取。从某种程度上讲,相关人员对于利润追求的过于狂热将会引发对过低定价资产的抢购以及对过高定价相关资产的不理智抛售,从根本上导致市场始终处在非均衡的不良状态。因此,具有套利机会也就意味着定价方面的不科学化,一般情况下这种问题不会维持太长时间。 四、金融工程技术在个人投资理财方面的重要性 (一)金融工程技术往往能够为个人投资理财以及风险的规避提供借鉴以及解决方案。借助金融衍生工具,能够更好的实现风险的分散以及对冲,与传统方式相比较,因衍生工具存在较强的高杠杆性,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还会在定价合理的前提下,使风险管理工作存在较高的灵活性以及准确性。 (二)金融工程技术可以在个人投资理财业务中发挥决策性作用。现财观念和技术离不开以现代金融理论为支撑、代表先进金融思想的金融工程技术。在未来中国进一步放开金融市场的趋势下,利用金融工程技术进行市场前瞻分析及后市研判,可以帮助投资者抢占先机。 (三)金融工程技术能够扩大个人投资者在金融市场的选择范围。利用金融工程技术构造的衍生产品能够辅助投资者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控制风险水平,有利于投资者大胆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扩大其选择范围。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典派盛世艺术品投资理财试水“国际金融海啸之浙商应对”专题沙龙 由典派盛世(北京)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协办,浙江大学企业家经理人同学会杭州分会、浙江大学企业家经理人同学会公共关系与法律事物部主办,《赢时代》《浙商信息参考》《浙江经济》、浙江传媒学院提供支持的“国际金融海啸之浙商应对”专题沙龙及“爱的宣言”主题晚会,于2008年12月13日在杭州市黄龙饭店隆重举行。近200名浙江知名企业家(均为浙江大学企业家经理人同学会同学)参加了会议。 沙龙上,同学代表、典派盛世(北京)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钢先生就“国际金融海啸笼罩中国艺术品市场,艺术品投资理财金融化带动投资重组”作了主题发言。 “爱的宣言”主题晚会伴随着浙大校歌拉开序幕,由浙江传媒学院学生主持演出。浙江大学企业家经理人同学会同学30人捐款3万余元,帮助贫困学生度过难关顺利完成学业。典派盛世(北京)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钢就今天捐助贫困同学的活动,期望这些优秀大学生不能因为家境贫困而中断学业,并能发奋图强,早日成才,报效祖国。接受捐款的浙江传媒学院学生代表发表了感人肺腑的讲话,浙江传媒学院老师代表贫困学生为浙江大学企业家经理人同学会赠送了“爱心助学”锦旗。 对于目前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为何还要协办这场“国际金融海啸之浙商应对”和“爱的宣言”主题晚会?这场专题沙龙能否对艺术品收藏拍卖领域的复兴起到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典派盛世(北京)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朱钢提供的一些艺术品投资建议,以及推出的“艺术品投资保值融资理财项目”引起现场企业家的极大兴趣。让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及企业家同学们介入艺术品收藏领域,去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中华遗产,并借此提升企业及企业家的文化品位,彰显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的呼吁得到了企业家的共鸣。 “彩瓷皇后”即将亮相典派盛世2009春季首拍 娟 娟 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今天,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诸多拍品成交额和成交价不断缩水的情况下,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瓷器的拍品成交价格却依然居高不下。其中珐琅彩瓷,更因其做工精细、极富艺术价值、增值空间广阔等特点屡屡刷新着拍卖纪录,创造着一个个拍卖神话。 珐琅彩瓷是在康熙时期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的,尤其是其中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色料,因含有微量的黄金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娇艳效果,中国传统彩瓷的彩料都用清水或胶水调和,而珐琅彩瓷则像西方油画一样,以油来调配彩料,使彩绘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因此珐琅彩也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珐琅彩瓷的制作过程也与其他宫廷用瓷不同,是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再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烧成。康熙时期珐琅彩由于初创,还显得不够精致;到了雍正时期,珐琅彩工艺更臻炉火纯青。雍正的珐琅彩瓷胎更白,更密,追求线条优美,釉面更加莹润,随着技术的进步,珐琅彩色彩也发展到几十种,画面立体感更强。且和后代乾隆朝相比,画面更加韵味十足,做工更精。由于雍正皇帝酷爱珐琅彩瓷,会直接谕示其制作细节,故此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形小巧、精致,更加俊秀,让人爱不释手,所以雍正珐琅彩也自然是所有瓷器中价格最高昂的,被世人美誉为“彩瓷皇后”。 典派盛世(北京)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9首届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推出的、由资深收藏家提供的一组12只“雍正珐琅彩十二生肖蒜头瓶”,也是此次首拍的重点拍品之一。 该组“雍正珐琅彩十二生肖蒜头瓶”单只瓶高13.5厘米,蒜头形口,直口微撇,长颈,颈部凸起弦纹一道,硕腹,圈足,通体以珐琅彩加金彩绘十二生肖。该套珐琅彩十二生肖蒜头瓶,所用珐琅彩料透亮,画面中更多吸收了西洋绘画的技巧,山水注重远近透视的变化,动物的各部具有西洋油画的效果,纹饰清晰,准确细腻地描绘出十二属相的形象,体现了宫廷画家扎实的艺术功底,品相极佳,色彩鲜艳,意味深长隽永,外底松石绿釉,上蓝料双方框内书“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其玲珑秀美的造型,洁白莹润的胎釉,繁缛精致的纹饰,斑斓绚丽的釉彩,制作技艺精湛,蕴涵了皇家的艺术性情,把珐琅彩瓷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巧夺天工之作。近年来,珐琅彩瓷器在各拍卖会场上大放异彩,成为艺术品市场的宠儿,倍受藏家关注。而成对成组出现的更是凤毛麟角,稀世之作。相信此组珐琅彩瓷也会在典派盛世首拍现场脱颖而出,成就雍正珐琅彩瓷器历史的新篇章。 责编 水清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和发展,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个人资产也生出了投资理财意识。正是因为如此,社会上也不断地涌现出各种理财业务,而各个院校也开设了金融专业。金融专业和投资理财之间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所以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个人投资理财在其中有较为显著的作用,而本文主要就是对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个人投资理财;中职金融专业;地位;作用 投资理财主要指的是人们对现有的资金财产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及安排,以此实现资产的升值。但是,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是不可能依靠感觉或者运气就能实现的。真正的投资理财是需要对市场动态发展变化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真正将已有的资金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十分注重对学生投资理财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有较为显著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1. 是金融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也不例外。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教学,其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能力拓展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个人资产投资理财管理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投资理财知识,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本身就是金融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金融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其重点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财意识以及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管理观念,之后再培养学生综合理财管理能力。所以,金融专业教育改革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2. 是就业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 中职院校每年都会为社会培养较多的金融人才,这也是金融专业教学的目的。但是,在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生活质量在不断上升,这个时候人们对于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的需求在增大,同时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就目前来看,有很多金融专业的学生其自身金融知识储备量相对而言较为匮乏,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金融工作者求助于银行内专业人士,而这一现象本身就很难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针对这一现象,中职院校在对金融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加强投资理财知识教育,通过这一方式提高学生处理理财问题的专业能力,这样学生在今后不如市场才不会出现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现象。所以,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有非常显著的地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以及素质,提高学生理财意识,让其今后能够更加迅速地上岗,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3. 市场上投资理财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金融专业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大多是要为他人进行资产管理,而这一项工作本身难度就较高,需要较高专业的人才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项工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市场上投资理财专业人才相对而言还是较为匮乏的,而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个人投资理财教育就能有效地避免这一现象。因此,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金融专业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提高下学生理财能力,让学生掌握市场金融信息以及理财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通过这一方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及素养。此外,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财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积极地为学生设计今后的就业发展规划,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能够迅速地找到较为合适的岗位,这样就能有效地保证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1. 个人投资理财能够让学生学会积累财富 在对中职金融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对学生进行了个人投资理财教育,学生就能知道要如何对自身财富进行管理,这样就能让学生学会积累财富,并且通过这些财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个人投资理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只让学生如果对财富进行管理,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投资技能,以此提高学生的投资能力,真正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投资。就比如,可以是对一些项目进行投资,也可以是对一些理财产品进行购买。所以,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个人投资理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财富积累的手段,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解决理财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大对金融专业的投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金融理财项目活动课程,以此提高学生个人投资理财能力。 2. 个人投资理财能够提高学生对通货膨胀的适应力 中职金融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好投资理财工作也是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就能很好的促进这一教W目标的实现。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通货膨胀的适应力,这样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寻找出解决通货膨胀的方式。金融市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如果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话,就很容易出现通货膨胀,而这个时候人民币的实际购买能力也就会随之下降,这个时候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投资理财能力,就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就很难开展有效地工作。但是,如果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教育后,学生就会懂得金钱收益的重要性,积极地寻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提高客户资产价值。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一起能够更好地帮助各院校意识到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个人投资理财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以及市场的全面性综合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325000)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普惠金融背景下广东省乡镇居民投资理财现状分析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提出“普惠金融”的号召,普惠金融是指将金融普遍惠及所有群体,特别强调在贫困地区、乡镇、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以及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中提供金融服务。 在此大背景下,本文研究广东省乡镇居民近年来的投资理财现状,就偏远乡镇居民对金融产品的熟悉度、投资理财占家庭收入的比例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以便对广东省金融企业能更好的为乡镇居民提供符合需求的金融服务,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并根据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潘光伟指出,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助,而是为了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要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发展可持续。他的讲话表明,虽然普惠金融是国家提出倾向于扩大金融的受惠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普惠金融就是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公益活动。普惠金融也需要讲究市场性原则,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既要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也要让供给方合理受益。 立足于广东省,我们希望通过对广东省乡镇居民理财观念及习惯的分析,为金融企业找到开发更加适合乡镇居民的理财产品的依据。同时也促进农业和乡镇经济的发展。 二、调查过程 (一)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地点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由于本校学生均来自广东省的不同地市及乡镇,故利用学生暑假放假回家期间,将调查表发放给学生,进行收集。此外,项目小组也选择了其中一个乡镇,组织同学进行了集中深入的调研。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广东省内的乡镇居民,跨越各个年龄层并涵盖各种学历。调查对象学历分析参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学历分析 小学以下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大学以上 5% 21% 28% 20% 18% 8% 上表显示,调查对象学历主要集中在小学到大学,总体分布较为均匀,其中初中学历人数最多。学历分布的多样化可以更全面的反应出各文化层次居民的消费及理财观念,从而使调查结果的得出更为科学。 (三)调查内容 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总共涉及多个问题,涵盖居民消费以及理财两大方面。问卷的内容包括对品牌的认知度,对新型消费观念的接受度,消费方式的选择,理财观念及理财方式等方面。通过本次调查,初步了解了现今广东省乡镇居民消费理财观念的趋势,找到乡镇居民之间消费及理财观念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并剖析消费理财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找到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最终达到“合理消费,健康理财”的目的。 三、调查结果 以下是本次调查的结果,全面考察了广东省乡镇居民的消费及理财观念: (一)金融企业及理财产品的认知度 问卷的第一问调查的是居民对金融产品的认知度,即居民对金融企业及各类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该图显示,超过半数的广东省乡镇居民对金融企业的品牌和产品有一定了解,但是非常了解的比重较小,说明金融企业在乡镇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 另外,还有近三分之一的乡镇居民从不关注金融企业及金融产品。这一数据也反映了乡镇居民目前仍有较大一部分对金融不感兴趣。特别是粤西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二)投资理财态度 在对理财重要性的调查中,91.7%的人均认为学会理财很重要,8.3%的人认为无所谓,0%的人认为理财并不重要。而这认为无所谓的8.3%的人群中均是农村居民。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人都能正确的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城镇与农村相比,极少数农村居民还未对理财引起重视。 在关于增加理财知识的调查中,20.8%的人表示为了增加理财知识,参与过相关培训,其余的人则表示从未参加过此类培训。由此看来,现如今为了取得较好的理财效果,城乡居民均主动地参加相关培训丰富自己的理财知识,这对于健康理财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 (三)投资理财方式 关于理财方式的选择如图2显示。 图2显示:41.7%的人选择存银行这一最为传统也相对最为安全的理财方式,仅次于存银行的是炒股,占37.5%,然后是买房,占8.3%,最后是买债券、基金等,占12.5%。近年来,随着股市、房市的大热,越来越多的居民将理财的触角延伸至这些风险较大但收益丰厚的行I,促使了理财方式的多样化。 当然,不是说理财方式越多样化越好,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理财方式,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并合理组合,才能达到最佳的理财效果。 (七)投资理财效果分析 对于理财效果,4.2%的人认为很成功,58.3%的人认为一般般,不置可否,25%的人认为不够理想,12.5%的人认为很失败,当然,这仅仅是自我评价,缺乏权威性及准确性,但就数据而言,多数人仍不满意目前的理财效果,希望能够有所改善。 四、分析与建议 之所以要将居民的消费与理财观念结合在一起调查,是因为消费与理财两者密切关联,缺一不可,只有学会合理消费,健康理财,才能拥有高品质的生活。通过此次调查,一方面反映出城乡居民消费及理财观念的进步,同时也暴露出部分观念的不合理性,以及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所存在的差距。想要学会合理消费,就必须要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掌握必要的消费知识,扩充消费方式,健康的理财观的形成也是相似,此外,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并就各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金融企业及产品普及度较低 首先,要鼓励金融企业多下乡镇宣传金融产品;并且建议政府或者金融监管部分可以予以一定的资助。其次,金融企业也要加强在乡镇地区的品牌建设及资助力度,例如可以与化肥、种子、农机产品等乡镇居民常见的企业合作,将金融企业的产品广告做在这些产品上。再次,乡镇地方政府也要大力正面的宣传金融企业,特别是基金、保险等产品。让老百姓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二)投资理财产品较为单一 要大力普及信用卡购物及网购等新型消费方式,通过加大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顾客;其次,可以开放更多的理财渠道,鼓励多种理财产品方式的组合叠加,以便取得最佳消费效果;再次,应当突出对新型理财方式优点的宣传程度,改变城乡居民固有理财模式。 (三)投资理财方式不够科学 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媒介加强宣传,加大科学理财知识的普及度;其次,要开展理财知识讲座,并尽可能多的在农村地区免费开展;再次,可以开展模拟理财大赛等活动,激发群众理财积极性;最后,应当鼓励居民对理财方式进行科学的有机组合,以便取得更好的理财效果。 总体来说,乡镇居民理财观念及理财实践均不及城镇居民,需要在以上多方面努力。最后,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和这份调查报告,能够对金融企业开发乡镇市场,培育乡镇居民科学的消费观、理财观有或多或少的帮助。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互联网金融对大众投资理财观念的影响 【摘要】在过去的一年理财大众化热潮兴起。各种理财项目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千帆竞发。如何取得更大的理财收益,也成为百姓越来越关注的问题。随着理财渠道不断增加,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在逐渐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财方式。互联网金融给众多投资者投资理财观念上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理财 货币基金 监管 一、引言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经济领域正进行着一场大变革,而深化经济改革的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亮点。特别是在2013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金融行业异军突起,因其具有门槛低、便捷度高等特点很快吸引一批民众参与,互联网金融投资进展火热。 各种理财工具竞相推出,互联网金融百舸竞流。不仅理财渠道,理财项目不断新增,互联网金融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财方式。用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在商场超市购买种类繁多的商品,打车不用现金,当抢微信红包已经成为节日期间小小的期待,去众筹平台上当一次股东,在P2P平台上体验数倍于银行的超高收益,此番种种已经体现出互联网金融开始悄然改变普罗大众的理财消费习惯。像民众所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中国人的理财观念带来了变化。而门槛低、便利化和不错的收益则是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但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是危机频发,如P2P平台卷款跑路、众筹平台的相继倒闭、电子白银期货诈骗等,因此对于金融消费者的正确引导,降低风险也是行业发展中的燃眉之急。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一)互联网技术革命性降低的成本 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降低革命性的成本,以前只有中产阶级才能申请信用卡,现在学生在一个电商网站上多次交易,也可以打网络白条了。正因为我们有了互联网,所以可以大幅降低成本,使在校的W生、底层的劳动者,收入微薄的情况下也可以理财了。 (二)效率高,更简单 理财领域在生活中相对来说,以前是非常不方便的领域,无论是买理财产品,都需要银行柜台实体排队购买,有时候买一些相对高收益的信托产品还要有大量的资金要进行繁琐的面签。但互联网金融兴起后,这种理财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简单便于操作。 (三)受众广 互联网金融的新兴理财模式下,客户能够打不受时空的限制, 在互联网上直接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方便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 (四)发展快 互联网金融依托于大数据和网络连接的便利性得到了快速增长。以平安集团旗下的陆金所这一独立的P2P平台为例,上线发展两年便成为估值数十亿美元拥有数百万用户的大型独角兽公司。 (五)监管弱 一是风控弱。由于互联网金融还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建设,不具备类似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所以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二是监管弱。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监管和法律约束方面有待加强,整个行业面临诸多政策和法律风险。 (六)高风险 一是信用风险高。目前我国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监管政策还有待完善,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发生恶意骗贷、非法集资等风险问题。尤其是P2P网贷平台由于准入门槛低和缺乏监管,给了不法分子从事非法集资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可乘之机。二是网络安全风险高。我国缺乏一个安全的互联网环境,容易诱发网络金融犯罪。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导致大众投资理财观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GDP的持续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可用投资理财资金越发充裕。目前的传统投资理财途径主要有银行存款、债券投资、购买股票、持有外汇、房地产、贵金属、艺术品、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等。房地产、债券投资对资金要求过高;银行存款的收益率太低;股票、艺术品、贵金属等要求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股票、外汇、期货投资则风险过高。而互联网金融理财的优势在于以超低的门槛限制,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客户体验,使居民的投资资金的收益大幅提高,推动了个人理财市场的迅速发展。 另外我国目前存在很多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信用和实力的限制,这部分企业很难通过传统的金融机构取得发展所急需的资金。金融脱媒的发展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所促进,使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获得所需资金,个人理财产品项目或者企业融资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发行,使市场上出现很多的高收益理财产品。 与传统的货币市场基金相比,更有流动性优势,这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实时赎回与转账结算相比传统货币市场基金的优势之一,使得此类金融理财产品在风险水平和流动性上与银行活期存款相较无异,收益水平却明显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在家庭金融理财投资选择中具有明显竞争优势。2014年以来,以余额宝、苏宁零钱宝、微信理财通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相继抢滩中国金融市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用户众多,大规模的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替代银行活期存款的金融变革已经到来。 四、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对大众理财市场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强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 互联网金融因缺乏明确法律规范、行业标准和有效的监管,风险危机随时可能爆发,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产品项目和服务越来越多,这一问题更为显著。第一,互联网金融理财工产品有相当显著的信用风险、政策风险和技术风险,例如余额宝、陆金所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工产品等。第二,现行法律缺失现实情况下也很难划清与非法集资、诈骗的敏感金融犯罪的关系,加之P2P网贷平台跑路现象严重。第三,有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出现了“水土不服”,在国外盛行的众筹模式转而在国内则被定为“非法证券活动”,隐藏着巨大的法律政策风险。强化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控制风险是现阶段解决互联网金融面临着风险频发与监管缺失的双重制约境况的必要措施,也是目前互金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知识技能培训 大多数不具备专业金融知识的普罗大众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和中坚力量。为了消费者更为清晰的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提升风险意识,提高消费者的投资消费判断力,降低其在互联网金融投资中的风险负担,就必须要做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教育。此外,互联网金融提供者在宣传产品时不可对其风险进行刻意回避,要加强互联网金融受众风险意识教育。 (三)加强整个行业的自律性 是对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行业监管的有效措施,行业自律是规范行业准则、维护行业间的良性竞争和正当利益的重要途径。通过行业内有效的交流,减少行业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风险,维护同业成员的共同权益以及协调互联网金融行业内的合作共赢。鼓励建立行业协会组织,如P2P行业协会、互联网金融协会、第三方支付协会等,加强对各行业平台的有效监督和正确指导。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分析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众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快速的提高,金融投资及理财慢慢普及到了每家每户,且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现今国内普通家庭投资理财的情况,辅之以家庭理财的重要工具对我国资本市场的行情及可能出现的趋势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证与分析。 关键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未来趋势 一、大众家庭进行投资理财的重要性分析 本世纪以来,由于国内经济水平的飞速上升,加上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大多数家庭逐渐认识到把钱放到银行中可能会贬值,只有借助投资理财这种渠道,让钱生钱才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收益。 (一)均衡目前及以后的收支状况 以作者的观点来看,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家庭来讲,除了解决温饱问题外,进行合理的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个人一生最多可以有四五十年能够创造劳动价值,挣钱拿工资,那么当你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如何继续维持好日常生活?众所周知,我国现在有着十分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惊人的人口增长速度,所以单纯地依靠政府养老是非常不现实的;同时,将养老的重担抛给子孙后代是更加不理智、不可取的行径。因此,在如今这种情势之下,选择家庭投资理财这种方式,更好地为自己带来收益,为未来的生活提供一份保障、一份安心。 (二)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状态 更好地均衡家庭目前及今后的收入和支出仅仅是被作为最基本的目的,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家庭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都盼望薪酬能够一年高过一年,期望家中的经济状况更好。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大部分大众家庭均衡目前及今后的收支状况想得仅仅是满足现在及未来的温饱需求,只是为生存下去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但是,若想生活质量更高,就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二、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家庭的投资需求大 现代中国的大众家庭对于金融投资的实际需求较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银行储蓄资金的大量转移。经由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调查表明,现今中国民众对于银行储蓄的想法已有所改变,没有之前那么强烈的意愿将自己的资金投入银行。考虑到这种情况国内的股市行情持续走高,因此不少炒股爱好者把家庭的大量存款由银行转移到了股市当中,起初这种现象尚不明显,然而在本年度的第一季度末达到了一个高潮。这种状况并不难解释,尤其是借助炒股这一方式获得收益的股民,主动拉取更多的人进入到股市当中,于是股市行情被抬得越来越高,一般称这种状况为“跟风行为”。上述是中国民众思维习惯的一种特点,觉得哪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赚到钱就全身心投入到其中,更有些人会把全部的家当都投进去。通常来讲,这种思维习惯需要谨慎,除了考虑某种方式能够赚取更多的利益之外,还必须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毕竟不论哪种投资均存在风险性。 我们都知道,股票、债券、基金共同被称为金融理财的“三剑客”,如今这三者的行情都还不错,能够为很大一部分投资者带来财富和收益,激发更多人投资的潜力。 (二)理财产品的分类较多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知道,目前不少家庭早已不再偏好储蓄,从上次央行降准降息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把更多精力放到了投资理财上,仅仅几年时间,便产生了一大批投资理财专员。就像我们之前所了解到的那样,股票、基金、理财保险、银行理财产品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几年前根本不会想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做理财投资,保险也被认为仅仅是车险和寿险。然而,现在这些思维界限均已打破。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本来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当出现社会大众不再偏好储蓄的情况时,想要维系自己的资金源,金融机构就应进行相应改革,投其所好,把人们所关注的金融投资理财引进来,只有如此才可以保持持续运转。同样,对保险公司来讲,如若只做车险和寿险的话,购买者一般不会太多,但当引入投资理财产品之后,人们的关注程度就会迅速增强,进而激发保险业的潜力,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理财就是由保险向外划分的,由于国内民众对保险的认识不够到位,才会引发这种状况。 (三)投资理财从有形向无形过度 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在上世纪初期,当房地产行业刚刚兴起并为人所知的时候,几乎所有炒楼的人都发了一大笔财,再加上房地产开发商的强力压盘,外地务工人员对楼房的刚性需求等等,都在此阶段显现了出来、刺激了国内房价的上涨。自古中国人对于房子就有家和温暖的共识,十分注重居住品质。因此,当国家养老、养儿防老等想法均无效的情况下,楼房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年人养老的唯一保障,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开始大兴土木,一栋栋的楼盘平地而起,以供投资者购买。前几年,不少楼房的价格都涨了好几倍,在这种利益暴增的情势下,政府的管制政策像一盆冷水把房产投资的热情熄灭。目前投资者明显可以感受到投资逐渐由有形向无形转变,股票、基金、期货等成为了投资者的新宠,这些投资项目拥有操作便捷、收益明显的特征。除了不需要数量快速增加的股票交易所外,也无需拿实物来兑换现金,只需点击下鼠标便能够完成,目前很多白领都用午休的时间进行交易和相关操作,特别方便快捷。 三、大众家庭投资理财未来形势分析 (一)大多数家庭选择加入投资理财队伍中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每个国民都为世界经济创造了不少财富,在刺激经济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但是,由于所增加、积累的财富无法平均地被分配到每家每户当中,而是依照劳动人员的参与程度和所作贡献进行有关分配,即我们常说的“按劳分配”。所以说,大众家庭的资金除了来自辛勤劳动以外,就是资本投资收到的回报了。当然,所有的资本投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即使参与了也未必能有收益,可如若不参与则一定无法获得任何投资带来的收益。在目前这种可观资本增值的前提下,不管个人拥有资金的多少,只要其不参与投资、不进行理财规划,将会被财富边缘化。因此,普通的大众唯有借助资本投资来参与市场的正常运作才能不被边缘化。 现在国内的证券股票和基金开户基数较大,然而真正利用到运营中的比例极少。因股市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加上又没有掌握足够的股票专业知识,不少股民一致认为专家投资是正确的、有极大帮助的,进而大量购入基金期望获得和市场相对应的回报。现有的一个趋势就是,在目前这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现有投资受益者高达八成的前提下,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股票投资的行列当中。由于政府的资金管制政策和大众家庭对投资方面技能的缺失,我国大众家庭都将进入到门槛较低、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稳定、变现能力好的金融投资产品,像购买基金、股票等等;对专业技能要求更高些的购房、黄金、期货等投资,大众家庭恐怕无法加入其中。 (二)大众家庭的金融投资预测及投资理财趋势分析 1.金融投资顺应投资理财趋势 不论是公司的投资理财,或者是大众家庭的金融投资,均需要依市场的规律行事,把控好市场运营的主流方向,切莫一味追求暴利。我们可以将市场运作的方向分成基本运动、中期趋势及日常波动三种。基本运动,即基本牛市,举例来说,就像是股市,不可能一直涨或者一直跌,这样才是正常的状态。对于大众群众来讲,最应注重的就是中期趋势,因为如若基本运动确立,短期内无法改变其中期趋势。因此投资人员会准确掌握中期趋势,在牛市的中期阶段,主要根据市场氛围来调整行情,其次调整的时间范围不等,一般为几个月左右,如若大盘进入到调整期时,此时投资者应立即改变投资思路、变更方式。 2.储蓄的偏好会继续下降、有形投资比重将会锐减 一旦普通民众形成了自身的投资理财观之后,便会将自身的大部分积蓄投入投资市场。因此,不管家庭经济实力怎么样,都会选择保留一些资金,这些资金在银行中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会轻易变动,所以说短期内,大众家庭对于银行储蓄的偏好将持续降低。通过前一阶段的房产实例能够总结出:目前人们对房产的投资偏好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不只是房地产,整个有形投资市场都是这种趋势。在几年前,不少人以为必须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才能让人心里踏实,而现在多种无形投资突破了这种思维的局限和束缚,并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投资理财已成为国内大众家庭最基本的管理个人财富的方式,像股票投资和购买基金等投资都深入到了大众家庭的日常理财生活中,银行储蓄现今已远远满足不了民众的实际需求。在当前社会经济迅速上升、人民币币值稳定的经济环境下,预测会有更多的大众家庭参与到这种风险小、变现能力强的投资方式队伍中来,并且投资者自身的专业技能和风险意识等都会进一步提升。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浅析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水平持续上升,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真正实现了平民化和大众化,成为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现阶段我国的金融理财投资产品呈现出多样化、规范化和保险化,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金融理财市场,保证了理财用户的财产安全和投资自由,但是金融投资是把双刃剑,风险与利润并存,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理财投资,成为了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理财工具;现状与趋势 一、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重要性 1.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能够实现收支平衡 利用投资理财,保证个人或家庭在当前与未来之间实现收支平衡,保证金融资金的持续利用,维护个人或家庭生活的稳定,是越来越多人进行金融投资理财的根本动力。人的价值创造是有时间限制的,以正常人活到80岁为例,在前18年甚至是20几年的时间里,属于学习阶段,完全或大部分生活所需费用由父母支付,属于无收入阶段。而在60岁以后,多数人退休或失去经济来源,属于低收入或无收入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内,多数人群靠什么来生活呢?就是在20-60岁之间,利用可支配的工作收入进行投资理财。 2.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能够有效防范风险灾害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常常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危害性事故,例如疾病、车祸、火灾等,使得家庭财产或人身安全受到严重的损失和危害,对于一些普通收入家庭来说,往往出现生活困难、资金周转不畅等困境。而通过金融投资理财,可以将家庭财产进行合理规划与科学收支,当遭受到不可抗拒的灾害事故时,也能够有较为充裕的资金进行灾害应对。除此之外,即便是投资理财期间不发生意外事故,也能是理财资金进行有效增值,获得一定数量的收益。 二、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现状 1.投资理财需求旺盛,股民基民数量激增 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股民和基民的数量呈持续上涨趋势,尤其是在2014年呈现出指数型上涨趋势,与此同时,基民的数量规模也出现了相应的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首先,现代人群的理财管理发生了重大转变。当前社会主流人群以“80后”为主,他们对待家庭金融理财的态度决定了社会金融理财投资的总趋势。在老一辈人看来,节俭生活花费,尽量降低家庭支出是理财的最好手段,因此老一辈人群大多采用银行储蓄的低风险手段。而当代的青年人群,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面对丰富的市场投资与消费环境,力求在消费与收入、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指点,因此,投资理财成为了他们的最佳选择。同时,现代各大金融市场的金融投资内容不断丰富,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理财需要,例如商业银行在原有的银行存贷款功能上,相继推出了外汇业务、储蓄增值业务等。 2.个人持有的理财品种相对丰富 家庭理财观念的变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直接挂钩,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状态,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额外投资,对于家庭投资理财的概念基本为零。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可供自由支配的财产数额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人们资金安全和资金增值的现实需求,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不同品种的理财产品,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财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根据2014年中国城镇理财用户调查显示,乡镇居民投资理财的人群明显增加,并且金融资产结构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居民选择“购买基金和股票”的人身占到了总人数的29%左右,选择银行储蓄存款的人身占42%左右,另外还有其他各种理财产品,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向着多元化、理性化方向发展。 三、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未来发展趋势 1.多元化投资和分散风险成为大众投资主流 首先,多元化投资的出现与当前理财产品种类的丰富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可供支配资金也会逐渐增多,在理财产品的选择上也会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从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看,根据人们理财需求的不断增加,理财产品会更进一步细化,从而使得多元化投资成为了可能。其次,“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直是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共识,即分散投资风险。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投资理财带来了不可知的风险,面对不规律的市场变化,选择分散投资无疑是广大群众安全理财的首要标准。 2.顺应投资理财趋势,紧跟市场运动主流 过去,很多人在理财中都存有从众心理,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理财的风险,如见大家都炒股,也不管自己对股票是否了解,也就跟着炒了起来,如果股市行情和走势良好,尚能获取部分利润,而一旦股市走低,这部分人群不能合理规避股市风险,就会变得血本无归。而现在的情况则不尽相同,大多数人都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理财,理性决策,如当别人一阵风地炒股时,则会理智地投向风险相对较小的基金或其他项目,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成效。稳健理财成主流。现在多数人在理财时,都会注意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过去的投机冒险走向相对稳健,尽可能地在保本理财的基础上,一再适当进行一些有风险但收益相对较高的投资理财,而不是完全置安全稳妥于不顾,一味地追求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品种,进行不适当的投机冒险,甚至孤注一掷,盲目地涉入连自己都没有把握的高风险投资理财领域。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与投资理财分析 【摘 要】本文结合官方数据以及西南财经大学所做调查等多种资料对我国城乡居民的金融资产状况、城乡收入与理财差距以及国民对金融资产的需求方面进行分析,挖掘我国居民真实的理财状态与投资情况。 【关键词】理财多元化;城乡差距;金融资产;方式变化 一、城乡居民金融资产概况 随着收入和资产的提高,我国居民在金融资产的产品选择上越来越具有主动权,且选择余地大大增加,储蓄不再在资产结构中扮演“一头独大”的角色,居民的金融资产按照个人喜好被分散在如股票、国债、开放式基金和保险等不同的金融产品上。对几十年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进行分析,可归纳出以下资产变化的几大特点: 1.居民金融资产种类由仅有的储蓄和手持现金两种增加为多种 建国初期,人民在维持基本生活的消费以外很难有剩余,居民金融资产基本无从谈起。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居民有了少量的储蓄,居民金融资产除了现金、存款,还有少量公债。但总体上,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还是高度集中在储蓄这一形式上。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居民金融资产形式依然是单一的现金和储蓄存款。随着改革深入,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股票以及保险基金等相继出现,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策以及金融体制的深入改革,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不断地扩大,金融资产结构加速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储蓄及手持现金在金融资产结构中的比例有明显变化 居民手持现金大量增加,但比例下降,以1980年至1999年间为例,由40.93%的比例降到12.3%。储蓄存款结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作为我国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其比重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1980年的59.9%上升到1991年的70.07%,此后稳定在65%至60%之间,1999年为61.5%,进入新世纪以来比例进一步下降。同时呈现出的特点是,居民对定期存款的意愿大幅度下降,而活期存款迅速增长,居民的储蓄存款结构向短期化转变。 3.债券、股票、保险、外币储蓄等在居民金融资产中从无到有,有价证券等投资性资产持有比重明显上升 建国初期,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较为落后,资产结构以手持现金和储蓄为主。20世纪80年代出债券开始兴起,居民手中的资产有小部分向债券分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股票、保险、外币储蓄等新兴的金融产品都开始萌芽,居民开始有了投资意识,开始将手中的资金分散到多种金融产品上,并且在期间,投资比重直线攀升,以1985年到1999年间为例,所占比重由5.1%升到17.1%。进入新世纪以来,有价证券的资产持有比重更是大幅增加。 4.在有价证券市场上,快速发展的股票市场明显改变了居民金融资产的结构 与股票有关的金融资产持有量明显增加,存款持有量下降。而近年来的股票市场复苏,投资渠道拓宽和大量资金的投入,股票市场呈现出一片大好形势,从而促使居民将这原本视为风险系数相当高的投资途径作为盈利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沪深股市的总市值已经超过了居民存款余额,大约占GDP总值的80%,股票资产已成为国民财富和居民个人金融资产的重要部分。 二、中国城乡收入理财差异比较 1.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中国城乡居民投资理财的变化及其差异比较必须联系到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及差异。2000年至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较1979年至1999年显著增长,差距明显拉大,2000年至2007年,城乡居民储蓄缓慢增长,而2007年后直至2013年,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长。 2.城乡居民理财比较 相对于农村居民投资理财方式的单一性,城镇居民投资理财方式较多样。2006年,各类金融产品正逐渐为居民所接受,投资基金意愿劲升。2009年,从居民投资方式看,房地产、基金和理财产品、股票分列前三位。2014年,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储户”的居民占44.9%,较上季下降1.1个百分点,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是“基金及理财产品”,“债券”和“事业投资,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31.6%,16.2%,13.3%。 3.西南财经大学的相关调查结果 西南财经大学关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其中投资性收入,城镇是农村的8.8倍,对于储蓄,城镇与农村居民都具有高储蓄率。 三、国民对金融资产的需求趋势 1.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动趋势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增长十分迅速,作为收入增长的必然结果,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积累也日渐增多。居民家庭财产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使得我居民更愿意将自己的限制资产用与投资不断提高自己的财产总额。 2.金融资产比例不协调 通过对历年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中仍以储蓄为主,占总量的半数以上,国债,股票等虽呈不断增长趋势,但所占比例仍比较少,同时,可以看出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品种比较单一,并且分布不均,因此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只是初露端倪,尚未形成合理的结构。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分布很不平均,银行存款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有价证券,保险准备金等金融资产比例较少。低水平的金融资产结构限制了居民部门利用资产组合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无法运用多元化的金融资产满足多重储蓄动机的活动。[8] 四、总结 回顾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金融市场的逐渐活跃,投资理财进入千家万户,“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同时,城市居民在理财方面表现比农村用户更为活跃,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播的不平衡。 对于微观上的中国居民,抛开城乡的横向差距,纵向看来,我国居民理财情绪明显高涨,尽管尚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未来的趋势必将是投资方式愈来愈多样,市场交易规模愈来愈大。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对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的几点探讨 【摘要】本文对我国家庭金融投资李成才进行概述,说明这项理财活动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说明。本文认为,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依靠的是理财者机会和精力,只要能够摆正理财态度,就一定能够在理财活动中取得成功。 【关键词】家庭理财 金融投资理财 探讨 一、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概述 (一)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范畴 金融指的是以货币为主要载体的一系列经济活动,金融活动是目前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形式之一,相较于以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主的经济活动,金融活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大量社会财富并使这些资源得到二次利用,实现更多的经济价值。对金融活动进行注资,并从金融活动所形成的经济价值中获得分红形式的利润,就是金融投资理财。我国社会的金融大盘是由各大上市公司、企业、政府和市场经济的自然变化决定的,但是,普通家庭的投资理财也涵盖在社会金融理财范围之内,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投入在金融活动中的货币虽然不多,但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笔财富;并且,许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都是分阶段性的,比起企业和社会金融活动,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目的更明确,甚至连理财收益的处理都是比较固定的。从以上对金融投资理财和家庭理财的分析,我们得到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范畴,即,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是以不具有经济组织性质的家庭为单位的金融投资理财行为,这种理财行为目标指向为低风险高收益,并且理财的途径和模式选择以家庭需要为主要原则。 (二)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方法 金融投资理财以货币活动为主,因此,一切与固有资产有关的理财行为和理财方法都不属于金融投资理财,也就是说,家庭买卖房地产的行为不是金融投资理财行为,但是家庭购买住房公积金或者住房保险,就是金融投资理财。明确了这个意义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我国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方法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按照最基本的金融投资理财风险排列次序,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方法分为以下几种:风险最高的是股票和期货,股票是所有家庭理财当中收益率最高的一种方式,但也是风险最高的一种,其优点是比较容易操作,但需要专业知识,期货投资与股票投资的原理几近相同;风险中等的是基金和国债。基金是专门收集社会闲散资金进行再次投资的一种金融活动,也就是说,所有购买基金的家庭相当于同时将资金委托给一个小型金融投资组织,成为组织的共同股东,承担分红和风险。基金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小,但收益率不如股票和期货,国债则与基金的金融活动模式基本相同;风险最小的是储蓄和购买保险,这两者的投资与收益之间的时间间隔比较长,虽然投资的风险几乎为零,并且可以使家庭始终持有可用资金(或在某些风险中有所保障),但其收益率是最低的。 (三)探讨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意义 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也是社会金融活动的一种形式,只不过相较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来说,家庭的金融活动与其说是使用能够资金,还不如说是管理资金,因此,家庭金融活动多用“理财”来描述,而不是直接用“投资”。普通家庭金融理财的最终目的是使家庭持有的货币量不断增长,以满足家庭消费需要,对此进行探讨能够帮助我国大多数参与金融活动的家庭提供更好的理财建议,使家庭理财的最终目的能够实现,即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家庭理财一旦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就能故事我国居民的购买力提高,从而拉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此外,家庭理财能力的提高能够使我国金融活动中这部分散户的金融行为科学性增强,有助于家里较好的金融投资秩序,死我们金融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重视普通股家庭作为金融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探讨家庭理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宏观和围观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现状 (一)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事务 家庭理财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勤俭节约”、“紧紧手,年年有”和“积谷防饥”的家庭财务管理意识,实际上就是家庭理财的缩影。现代社会的家庭拥有更多的生育资源,摆脱贫困已经不再是家庭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而大多数家庭都必须要负担老人养老、子女读书上学、结婚生育和自身养老的责任,这意味着小康之家也不得不考虑到这些经济问题,家庭经济压力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受众的资金并不足以开创一份额外的事业,那么,只有选择投资理财一条道路;另外,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货币以一种缓慢的方式一步一步走向通胀,虽然国家经济并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还是十分明显的,家庭要使手中的货币价值能够包吃住,就必须依靠家庭理财实现家庭资金的增值。基于这两点原因,家庭理财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普通家庭中最重要的事务之一。据可靠资料统计,我国有80%以上的家庭都在参与金融投资理财,尽管所采用的方式不一样,但是,家庭资金确实以不同的方式流向金融市场,并创造了相应的价值。 (二)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形式具有时代性特征 普通家庭在金融投资理财中所选择的理财方式极具时代性特点,这与家庭理财对金融市场活动的影响力有限的特征是相吻合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主要的理财方式是储蓄和购买国债,到如今演变成了储蓄和购买一系列保险。采用这种理财方式的大多数中老年人,他们的理财观念相对柏寿,对风险的规避心理较强;而中国的金融市场真正活跃起来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的,从那以后,各种类型的理财方式纷纷出现,股票一度成为家庭理财中的热门方法;股票大盘的动荡和储蓄、国债的低收益率使热衷于家庭理财的人们将目光投向基金。如今,购买基金已经成为家庭理财总应用最多的一种模式,并且深受80、90后一代青年人所推崇。家庭理财在不停的时代展现出不同的特征以及成为此种金融活动的重要发展成果,而这个成果,还将随着家庭理财的发展延续下去。 (三)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家庭理财已经成为我国普通家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金融活动形式,很多理财爱好则也对股票、期货、基金等理财方式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深刻的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参与家庭理财的人们都能够对有限的财产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使得家庭理财的实际作用减弱,有时候甚至影响到家庭经济状况的稳定性,例如,2008年的金融经济危机使得很多家庭陷入股票危机当中,导致家产荡然无存。对风险规避的能力较差,甚至对风险缺乏预测能力,是大多数家庭理财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很多家庭理财的金融投资者对“理财”活动本身存在着认知偏差。流行于网络的家庭理财辅助性APP“她理财”联手好规划网进行了一次家庭理财理念调查,发现家庭理财中存在着五大误区:第一,大多数理财者认为家庭理财行为存在着一夜暴富的可能;第二,大多数理财者认为家庭理财就是家庭金融投资;第三,大多数家庭并没有符合家庭实际需要并且规划长远的理财目标,很多家庭理财行为实际上是在随波逐流;第四,家庭理财者对理财收益存在明显偏好而忽视了理财风险;第六,理财者认为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挣钱的过程。家庭理财中这五大误区的存在,实际上是由于理财者并没有对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本身形成清楚的认知,将投资理财当成一种单独的金融的活动而并没有对家庭的财务进行整体的管理,一味追求利益忽视风险,或者不能重视到理财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三、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金融投资理财将成为普通家庭最主要的理财方式 社会财富总量的累积增长并不会平摊到每一个大众家庭并使之受益,而是根据市场参与和投入分得相应的利益,而普通百姓分得社会效益增长的成果除了劳动收入外,就是资本投资收益了。但资本投资是有风险的,并不是每个投资者都能获利;而如果你不参与投资的话,那你就干脆没有得利的机会了。根据美国当前社会家庭收益增长分析,基本上是每个美国家庭每年约有50%以上的收益增长部分来自资本利得。在这样可观的资本增值环境下,不参与资本投资,无论你现在有多少财富,在市场经济变化中都可能被财富边缘化。而普通大众不被边缘掉的最可行措施,就是参与资本市场运作了。我国未来的经济以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为主,社会生产力过剩已经使我国青年一代遭受着比较大的就压力,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分配的越来越不平均,普通家庭的成员在未来能够通过自身工作满足高质量生活需要的可能性越来越弱,家庭需要以理财为主要方式,合理分配家庭资源,保证家庭生活质量;另外,在家庭能够选择的理财方式之中,金融投资理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伴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理财产品也日益丰富。如银行存款,以前相对比较单一,而近几年各大银行推出的各种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汇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又有准储蓄型产品,能够稳获高于同期存款的收益,还有与股票收益挂钩的产品,通过买人民币理财产品间接投资股票,此外其他各种理财品种也极大丰富,基金的热卖就是人们信任并且积极投入金融投资理财的一种表现;相反固定资产投入对家庭理财的帮助作用越来越小,以房地产投资为例,10年前的这种固定资产的收益率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在2008年到2012年之间,房地产的收益率陡然提高,然后又随着政府的一系列房屋购买限制令和银行贷款的约束,使房地产进入了一种低迷状态。一旦家庭将资产投入到房地产上,则其收益效果救很难确定。相较之下,金融投资的收益更加灵活,并且因为收益周期较短,对家庭的不良影响仍是可以规避的,这使得金融投资理财成为未来家庭理财的主要方式 (二)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对金融风险的对抗力加强 由于金融投资理财将会成为普通家庭理财最主要的方式,因此,家庭资金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中将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随着人们对金融投资理财的重视长度提高,家庭对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在全球性出现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之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存在许多不稳定状况,再加上金融中介机构和投资方式和投资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增长,这就给普通家庭投资构成了极大的风险环境。普通家庭受限于专业金融知识的储备量,从而不能有效地对金融市场进行准确的判断,大多数家庭的投资方向甚至是出于对周围邻居、亲朋好友的跟风,这就给百姓家庭的资产安全埋下了隐患。普通家庭的投资一般具有投资规模较小、投资方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投资质量不高等特点。这些因素都是家庭金融投资潜在的风险。那些热衷于家庭理财的金融投资“散户”开始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力求从根本上巩固自身对金融投资环境的认知,从根源上弥补自身的不足,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去判断瞬息万变的市场投资环境。还有些家庭型金融投资者通过金融书籍、报纸、电台、网络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金融知识的学习,金融知识的储备是一个精细、漫长、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里,投资者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投资意识,摒弃以前的投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缺点,提升自己的市场判断力,进而提高投资质量,保障家庭资产的安全,从根源上面降低家庭投资的风险。 (三)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将呈现出目标统一下的多元化模式 目前金融市场提供给将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方式是比较多样化的,但是,受到理财者个人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家庭使用的理财方式都比较单一,并不能实现家庭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金融投资理财成为家庭最主要的理财方式已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家庭对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将会有所提高,这一切都与理财者个人对金融市场的判断力提升和对家庭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关。一个成功的家庭理财者必然不会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既要追求收益、又要规避风险,还要兼顾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理财要求下,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必然呈现出一个目标统一下的多元化理财模式。从理财者的身份和责任来看,家庭中只要是能够胜任理财责任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可能参与理财互动,这必然使家庭理财的模式发生变化;从科学理财对风险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来看,最有效地处理金融危机、度过风险的方式就是购买不同层次饿种类的理财产品,获得多样化的收益,或者,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至少保证某一个或某几个理财产品还能够发挥作用;第三,金融市场提供给家庭理财者的理财产品形式多样,家庭理财者有必要根据家庭的需要去选择这些理财产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理财模式,例如,对“零花钱”的投资以短期利润率高的为主;对“读书基金”和“养老金”的投资来说,应当一较长年限的、稳定性较强的理财产品为主。 四、对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建议 (一)树立良好的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观念 为了实现家庭收入的保值与增值,应该培养对理财知识和技巧的认知,并将之转换为理性的处理投资项目和规避风险的技巧上。理念作为一种理性的观念,在理财方面就是通过理财者不断遭受的挫折和损失而完善和成熟起来的。 (二)善于利用投资收益 在满足了基本的财产保全以后,在仍有富余的情况下,通过金融市场上提供的诸如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形形色色的金融投资理财工具,进行增值计划。这些工具的特点是高收益、高风险。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在资产积累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何选择合理的投资组合,规避风险,赚取最大利益,成了个人经济生活中新的时尚。 (三)重视理财中的家庭个体差异 家庭经济的状况不同,家庭成员不同的个人喜好,所以,在投资的工具上侧重点不同,资金的注入也不一样,产生的投资理财的方式有所差异。就拿中国南北部做比较:从家庭的资产总量来说,北方家庭可能不如南方家庭,关键是理财观念和方式有很大差距。经济稍差的北方家庭有放弃理财的想法,中等家庭将财富主要用于养老、孩子上学、买房等保障性开支上,主要理财方式为储蓄。富裕家庭则大多将财富用于消费,而南方家庭则更注重财富的增值。较为贫困的家庭努力进行脱贫致富,中等家庭认为保障性开支需要更多支付,必须让现有财富尽快增值以确保生活的正常运行,小康家庭则将盈余用于更多方式的投资上。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既具有金融活动的本质,又具有家庭理财的独有特征。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活动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理财不仅成为家庭最主要的事务,而且影响极具时代性特征;但,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未来的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将更腐恶家庭理财的需要,并且,家庭理财在理财模式和风险对抗能力方面也能有所提高。总之,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是现在、乃至未来最有潜力的理财方式,值得每个家庭进行实践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