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供,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多,私家车的数量也急剧增长,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共性。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问题的研究,以问题的研究为突破口,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将能够更好的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进而更好的带动我国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现状;对策 1.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现状 从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1责任机制不完善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来说,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责任机制不完善,尤其是在责任监管工作中,许多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负责人只注重自身的责任,或者是只注重相关领导者的责任,其却忽视了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落实,没有将责任机制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导致责任机制的不健全,甚至影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可以说,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责任机制落实不明确,责任机制不健全,将不利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碍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全面化管理。 1.2技术支持不足 技术支持不足在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技术支持不到位导致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难以进行。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安全监督需要在工程建设和运营的时候有一定的技术支持,从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坚实的过程中,其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但是,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来看,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异,无论是在交工建设之前的勘察工作,还是在工程的设计工作,乃至是施工及其运营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1.3安全监督工作不到位 防患于未然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很好的代名词,然而,在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当中,恰恰缺少了防患于未然的预防工作,安全监督工作不到位。在我国的诸多城市中,其已经建立了轨道交通,以带动城市交通的发展,但是,其在交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按照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进行预防和监督,没有使许多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的状态,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甚至是威胁到了城市的居民的安全。 2.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对策 在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过程中,其还存在这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根据我国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落实,有针对性的提升我国安全监管的力度,使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体现。 2.1强化责任机制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来说,其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这就需要将责任落实到各个地方,强化责任机制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所需要做的第一步。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过程中落实责任机制需要体现在众多地方,比如说在线路运营管理中要体现出责任机制,在生产作业中体现安全责任意识,我国需要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机制,将责任机制落实到实处,展现安全管理的切实性和可行性。 2.2强化技术支持 强化技术支持是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又一个方面。首先,技术支持要体现在工程的建筑方面,即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体现技术支持。比如说在工程的设计上、工程的建筑上等都需要强化相应的管理,这样就能使的城市轨道交通能够顺利、安全的进行运营。同时,在监督管理上要强化技术支持,即建立相对完善的技术网络体系,使有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一切工作都纳入到其中,使之形成一种完善的网络体系,这样就能够在全面的范围内进行监管,使其得到良好的运用和拓展。第三,要强化工作人员的技术掌握和操作能力,使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能够精准的掌握相关的技术,带动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 2.3强化安全监管 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安全监管工作是十分必要,其需要在不同的侧面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安全问题成为人人关注、人人重视的问题,避免不安全隐患的发生。第一,要强化事前的预警和管理,即在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行的时候要将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详尽的规划和预案,使预案工作尽可能的完善,这样就能将许多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的状态。事前的安全预防和监管是促进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的基础环节。第二,强化事中监管。强化事中监管是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行过程中的一种监管,纵然有完善的技术支持,完善的安全监督也不能够百分百的避免安全问题的出现,因此,要针对安全问题的发生过程进行监管,当安全问题引发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快速安全处理,使安全问题得到最大限度的解决。 总之,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管理过程中,不仅仅要具备安全管理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相应的改革措施,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能够在相应的技术支持下得到合理的完善,使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能够尽可能的展现出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与城市管理之间结合起来,形成全面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论文:探析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 摘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文与自然的复合系统,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要素高度密集的地理综合体。本文结合基本要求、设计原则、设计提示三个层次,来谈谈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交通;安全;工程;设计 城市作为社会文明进步标志之一,在国家政治、经济及文化诸多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可以说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达的重要参数所以大力发展城镇建设,对城市进行合理而健康的规划和管理极为重要,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问题,贯穿于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设计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建造与安全运营的首要环节,设计单位及其广大设计人员,应如何面对轨道交通“安全问题”?本文就此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概念 1、定义。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建造与安全运营的全部工作的总称。 2、安全工程的设计范围。安全工程贯穿于各设计研究阶段,这包括: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后续服务阶段。 3、安全工程的设计内容。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设计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因设计不合理导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和运营中发生安全事故,这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内容。对于下述安全事故,在设计时就应给予充分考虑,以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 (1)火灾。在火灾情况下,人员的伤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烧死烧伤;高温灼伤;缺氧窒息;烟气中毒;踩踏;不正确逃生方式造成的摔死、摔伤;引发其他并发症等。 (2)撞击。撞击事故,包括:车撞车;车撞物;车撞人。 车撞车:追尾事故或乘客列车与其他车辆相撞(当线路不封闭时)。 车撞物:列车与永久性物体相碰,如:在永久性建筑物及构筑物变形、断裂、松动、脱落时,侵入限界,未能及时处理,而导致与列车碰撞或剐蹭;列车与临时性物体相碰。 车撞人:列车与工作人员、乘客、闯入或穿越行车线路者、平交道口抢行者等相碰。 (3)电击。产生电击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触及电气设备的带电体(裸露或绝缘破坏);触及漏电电气设备的外壳(接触电位差超标);电缆金属屏蔽层感应电压超标等。 (4)踩踏。在发生突发客流、突发事件、自动扶梯失控等情形下,处理不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踩踏事故。产生突发客流的因素有:节假日(如北京清明节)、大型群众活动、恶劣气象等。 (5)人为袭击等。爆炸、纵火、毒气等。 (6)建筑物垮塌。运营期间,车站、隧道、其他建筑物或构筑物发生垮塌 (7)其他灾害。针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透水、洪水、雨雪风雾、沙尘等,设计应考虑防震、防淹、防洪、防雷、防风等。 4、施工期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安装期间,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如:结构开裂、坍塌以及建设项目周边环境出现沉降或坍塌等。施工不当或设计失误会导致这些事故的发生。 5、设计期间。项目前期决策失误,虽不会直接威胁到人身安全,但会给项目带来财产损失或影响项目经济效益。 二、安全工程的设计原则 主要原则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应以下述要求为目标,在正常使用时:必须防止因乘客使用系统而造成对乘客的伤害与危险;必须防止系统对运营人员及其他人员的伤害与危险;必须防止运营设施及车辆遭受损害与损失。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和运营设备的选择,必须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满足功能、维修方便、经济合理。乘客使用或操作的设备,必须易于识别,设置在便于触及的地方,并保证不当的操作或使用也不会导致系统发生危险。必须为残疾人、老人、孕妇及带领儿童的人在使用该系统时提供安全舒适的措施。应当在轨道线路、隧道及车站站台、站厅、疏散通道、出入口、通风亭、列车车厢内及其他运营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各类发光导向、疏散、提示、警告、限制、禁止等安全标志。对于起火风险大的设施必须加以围护,减少可能的火情蔓延;在对火情及有害燃烧气体与热量控制的基础上,应保障有效疏散措施;铺设在地下车站、隧道及车辆上的电缆应不含卤化物,并避免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一旦发生火灾,通风排烟系统应能进入火灾运行模式,以保障人员疏散或灭火。 三、防火设计的重点提示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各种灾害中,火灾是首位的。所谓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1、火源。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引起火灾的火源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了解这些火源,将有利于防火设计。 电气火灾:绝缘老化、违反用电规定、电气设备设计或安装不当、过负荷、电气短路等,都可能导致火灾;生活用火引燃:如烟头等引燃可燃物;生产用火引燃:如施工中由电焊、气割、打磨、切割火花或其他火种引燃可燃物;人为破坏纵火。 2、火灾应急处置预案的编制。在系统投入试运行前,设计单位应协助业主单位编制火灾应急处置预案。 3、建筑防火的设计要素。疏散通道、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用楼梯及自动扶梯、隧道联络通道的设置;疏散能力;设备及管理用房的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 4、消防给水与灭火装置的设计要素。消防给水系统、灭火器配置、自动喷水(或喷雾)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 5、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系统的设计要素。机械防烟、排烟设施的设置、防烟、排烟系统与事故通风的功能、防烟分区的划分、设备的排烟能力、排烟设备的耐热能力、送风量的要求 6、防灾用电、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的设计要素。消防用电的要求、应急照明的连续供电时间、应急照明的设置、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工作,需要给与重点关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设计的重要性,使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更加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为实现这个目的,只研究设计导则还不够,还应该建立一套安全工程的设计评价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论文: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设计的几点思考 摘要:城市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人文与自然的复合系统,是人口、资源与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要素高度集中的地理综合体,本文主要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设计思考 前言: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在国家政治与经济、文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可以说城市化水平是国家文明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因此,各国对城市的建设都十分重视,城市规划与管理极其重要,而作为城市现代文明的轨道交通则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今天,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问题更加受重视,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建设的重要环节,安全设计十分重要,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1.何谓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 1.1 概念 所谓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是指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建造与安全运营的全部工作总和。 1.2 安全工程的设计范围 安全工程贯穿于各个设计的研究阶段,主要包括:预可行性的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后续服务阶段等。 1.3 组成安全工程设计的内容 在安全设计中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设计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由于设计不合理导致的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与运营中发生事故,这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内容,在设计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安全事故,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为目的。从当前的轨道交通安全事故中我们看到,主要可能发生以下几种事故: 1.3.1 危害性最大的火灾 一旦火灾发生,必然会导致人员伤亡,较轻的是高温灼伤,较重的可能会直接葬身火海,究其原因来看,主要是由于设计不当或者是人们防火意识不足造成的。 1.3.2 频繁发生的撞击事故 常见的撞击事故主要包括撞车、撞人、撞物。部分撞车事故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追尾、乘客列车与其他车辆的擦碰事故却仍然时常发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其原因来看,主要是驾驶员防范意识不强、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 1.3.3 影响较大的电击 导致电击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由于触及到电气设备的带电体,或者是触及漏电电气设备的外壳,电缆金属屏蔽层感应电压超标等都会导致点击事故,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1.3.4 踩踏事故 过去,踩踏事故频繁发生,随着设计水平的提高,施工质量的改善,踩踏事故已经逐渐减少,但是在突发客流、事件、自动扶梯失控的时候仍然会出现踩踏事故,多发生在节假日或者是大型的群众活动,或者碰到恶劣天气的时候。 1.3.5 人为袭击 近年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出现思想的偏激,或是为了报复社会,或是为了私人恩怨,人为破坏交通安全的现象十分频繁,爆炸、纵火、毒气等情况都曾发生。 1.3.6 建筑物垮塌 这种事故本不应发生的,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是设计失误,更多的是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造成的建筑物垮塌,哈尔滨的阳明滩大桥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 1.3.7 其他灾害 除了以上的灾害外,还有很多是自然灾害,地震引起的透水、洪水、雨雪风物、沙尘等灾害频繁,这就要求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防震、防洪、防雷等问题。 1.4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在施工安装期间可能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结构开裂、坍塌以及建设项目周边环境出现沉降或坍塌等。从其原因来看,主要是由于设计失误或者是施工不当导致的。 2.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设计中要遵循的原则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要以下述要求为基本的目标,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要尽量防止由于乘客使用系统而对乘客造成伤害或者危险,同时要防止系统对运营人员及其他人员的伤害与危险,同时要防止运营设施及车辆遭受到损害与损失。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与运营设备的选择上要遵循以技术成熟为前提,保证其安全与可靠性,满足使用功能,便于维修,经济合理。便于乘客使用与操作,便于识别,同时要将其设置在便于触及的地方,同时要保证一旦操作失误不会威胁到使用人员的安全,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老人、孕妇、孩子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要让其可以顺利应用该系统。可以在轨道线路、隧道及车站站台、站厅、出入口、车厢及其他的运营场所的项目位置设置保障城市交通安全运营的标识,导向、提示、警告、限制、禁止等都属于这类标志。对于起火风险较大的设施,必须要进行维护,尽量减少可能的火情蔓延,对火情及有害燃烧气体与热量的控制上,要尽量保障有效地疏散措施。地下车站及隧道等电缆不能含有卤化物,尽量避免燃烧时产生的有毒气体,一旦发生火灾,通风排烟系统要立即进入到火灾运行模式,保障人员疏散与灭火,提高安全性。 3.防火设计的重要提示 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各类灾害中,火灾是破坏力最大的,所谓火灾,是指不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无法控制的燃烧造成的灾害。 3.1 加强对火源的控制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从引发火灾的原因来看,火源控制不当是最主要的因素,引起火灾的火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电灾火源、生活用火、人为破坏。设计人员要充分了解这几种火源,从根本上控制火灾的蔓延。 从组成来看,电气火灾主要由电缆老化、违规用电、电气设备设计失误或者安装错误造成的,还有一部分是由于超负荷使用而导致的;而生活用电则主要包括烟头等可燃物;生产用火则主要包括施工中的电焊火花,切割等火花;人为纵火主要是人们偏激的思想导致的。 3.2 建立火灾应急预案编制 在设计的系统进入到试运行的阶段的时候,设计单位要协助主单位进行火灾应急预案的编制,增强安全预防。 3.3 建筑防火设计的组成要素 是由疏散通道、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用楼梯及自动扶梯、隧道联络通道的设置组成,同时还包括疏散的能力及设备管理能力,另外,在设计的时候要对安全出口与用房的位置有准确的定位。 3.4 防灾用电、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的设计要素 消防用电的要求、应急照明的连续供电时间、应急照明的设置、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的设计工作对于城市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可以让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程更加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 摘要:安全风险分析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安全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从预先危险性分析入手对轨道交通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并联系实际,提供了几种典型的风险分析评价方法。其研究成果对今后轨道交通项目的风险分析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方法 前言 城市轨道交通对于缓解交通压力,节约资源能源,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进入2012年,各大城市纷纷开始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据统计,目前已有29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规划获得了批复。根据相关计划,至2015年前后,全国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有96条,建设线路总长将达2500多公里,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标志着轨道交通行业已经步入了黄金期。随着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也日益增多。为了保证轨道交通的安全和运输能力,对轨道交通项目进行合理的风险分析与评价显得愈加重要。 1 城市轨道交通风险管理的理念 随着轨道交通项目的快速发展,在其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由于轨道交通项目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影响范围广的特点,所以简单的风险分析和规避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必须要树立风险管理的理念。 项目风险管理[1]是指对项目风险管理组织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规划、辨识、估计、评价、应对的过程,以科学的管理方法控制和处理项目风险,防治和减少损失,减轻或消除风险的不利影响,以最低的成本取得对项目安全保障的满意结果,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风险分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2]:一是将积极因素所产生的项目风险管理流程影响最大化;二是使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本文所述的风险分析只要是指第二方面的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风险分析与评价虽然逐渐被重视,但是还为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目前的评价分析方法[3]大多是借鉴铁路工程经济评价或者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这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均与城市轨道交通实际不符,另外针对项目安全的评价研究也较少。本文是针对影响项目安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典型风险给予相应的评价方法。 2 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5](PreliminaryHazardAnalysis,简称PHA)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早期发现系统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危险等级,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这些危险因素发展成为事故,避免考虑不周所造成的损失,属定性评价。即:讨论、分析、确定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触发条件、现象、形成事故的原因事件、事故类型、事故后果和危险等级,有针对性地提出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2.1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功能主要有: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 (2)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 (3)估计事故出现对系统产生的影响; (4)对已经识别的危险进行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2.2预先危险性分析步骤 (1)对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以及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 (2)收集以往的经验和同类生产中发生过的事故情况,判断所要分析对象中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 (3)根据经验、技术诊断等方法确定危险源; (4)识别危险转化条件,研究危险因素转变成事故的触发条件; (5)进行危险性分级,确定危险程度,找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 (6)制定危险防范措施。 分析的结果最终以表格的形式表示。 2.3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等级 PHA分析的结果用危险性等级来表示。危险性可划分为四个等级,见表1。 表1 危险性等级划分表 3 风险的分析评价和处置对策 3.1火灾风险分析方法 对火灾风险采用FDS(Fire Dynamics Simulator 火灾动力学模拟)评价方法。FDS一种火灾驱动流体流动的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其原理是火灾的场模拟计算,场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求解火灾过程中状态参数的空间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模拟方式,场是指状态参数如速度、温度、各组分的浓度等的空间分布。场模拟的理论依据是自然界普遍成立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以及化学反应的定律等。火灾过程中状态参数的变化也遵循着这些规律,因而可以用场模拟方法求解火灾过程。FDS通过大涡模型对连续方程、动量、能量方程以及压力收敛方程进行求解,可得到温度、压力、气体成分、可见度等参数的空间分布。 火灾风险分析采用大涡场模拟模拟软件FDS version 3进行数值模拟,对车站隧道火灾情况进行模拟,其分析评价内容为: 1)针对典型站台和通道结构,研究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获得站台的通道内不同局部位置的温度和烟浓度分布等; 2)研究不同传热状况(辐射、对流、导热等)下典型站台和通道内的热效应和作用区域; 3)火灾条件下烟气的动态扩散和传递特征,获得烟气在站台和通道内的分布规律和对人员的影响; 4)火灾、烟气条件下典型站台和通道内的人员疏散模拟; 5)基于对典型站台和通道内火灾和烟气的发生、发展、扩散和传递的规律的研究,获得防范安全事故、人员疏散和救援的操作预案。 3.2地压稳定性风险分析评价 主要运用三维有限元计算程序对地下车站及隧道进行分析,分析典型地铁站及隧道的稳定性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其内容和目的是建立反映典型隧道围岩状态的三维模型,模拟围岩的力学状态和变形破坏状态;确定典型车站和隧道的工作边界条件及周边材料参数;运用三维有限元仿真,计算显示车站、隧道在正常运行状态下的应力、变形情况;根据计算提出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建议。 评价采用Itasca公司的FLAC3D程序,该程序为国际公认的三维岩土分析程序,可以进行非线性及线弹性计算,并可以很方便的模拟施工过程。 3.3人员疏散模拟分析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般采用人员疏散速度来衡量,可以通过人员疏散模拟来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为BuildingExodus模型,即模拟人员疏散的精细网格模型。该模型针对大型空间及大量人群逃生设计,适用于模拟大型超级市场、医院、电影院、车站、机场航站楼、危险建筑物、学校等场所。可输入各种人员行为特征(如逃生人员生理、心理、行为属性),及火灾危险特性(如浓烟、温度、毒气危害属性)等逃生影响参数进行模拟,以展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较佳化人员逃生模拟结果。Exodus输入紧急情况下有关人类行为的各种信息,资料来源包括火灾的影像记录、已公布的调查报告和与受伤害者的交谈资料等。在建筑空间充分利用前提下,以拥挤人群、内部存在座椅等障碍物与设有警报设备等状况下进行疏散模拟。同时考虑逃生者年龄、性别、生理状况与熟悉度等属性阐述,进而了解每位逃生者开始疏散位置与出口的路径、人群拥挤程度及持续时间、逃生者反应时间与达到出口时间、出口使用人数、疏散行动时间与每个出口流量记录等信息。对于其它未考虑的影响参数,以最不利状况进行模拟。 3.4大客流输运模拟评价 本评价主要针对典型地铁突发大客流情况下的进出站控制、售检票、疏散通道、行车组织等措施进行模拟研究分析和验证。 评价采用模拟仿真的方法,利用基于个体的人员动力学模型,建立地铁车站疏运模型,设定客流量时间曲线、进出站通道、闸机、售检票模式、限流方案等,对最大极端客流和实际客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评价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数值模拟方案 现阶段国内外针对大客流输运公认的模拟软件为人员动力学模型Legion进行模拟仿真研究。Legion模型为人员疏散的矢量模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个体行为(agent-based)和矢量连续空间(Vector)解析,能够兼顾人员个体行为描述、人员规模和空间区域三个方面,可适用于大规模大区域的人群模拟仿真。模型以每个行人个体为单位,行人的每一步在行走平面路线和方向上都通过计算机算法计算,即每个行人个体有决定自身行动的决策权,在决策时考虑周围环境(建筑及障碍物等)和与其他行人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信息交流,做出相应的决策。该模型主要用于研究人群疏散行为、疏散时间、疏散策略与技术等。 4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广大乘客的生命安全。进行科学的安全风险分析评价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本文结合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风险分析,从预风险的辨识即预先危险性分析着手进行研究,并就典型风险提供了分析评价方法,对今后轨道交通风险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论文: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门与列车间隙的安全措施 摘要:近些年,随着全国地铁工程项目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科技水平的提高,大量新技术、新工艺逐渐应用于轨道交通行业,随之而来的一些新型的安全问题也由此产生。本文通过对我国地铁安全门与列车门之间安全情况的分析,提出了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预防两门之间夹人的建议,对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控制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铁;安全门;车门;防夹;安全 引言 近几年,各个大中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不断快速增长,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表现尤为明显,目前日均1000万的客流量已将成为常态。在如此大客流的情况下,地铁公司不得不一再缩短发车间隔(部分线路已缩短至2分钟内)以提高运力。为了解决在提高运营效率的情况下突显出的各类安全问题,在地铁建设的过程中,地铁系统的建设、设计、运营等相关人员不断居安思危,采取了诸多措施,保障乘客安全,如:在站台上和车辆中设置了紧急停车按钮;在安全门系统中设计了防站倾斜挡板、防夹挡板、手动解锁装置、应急门;通过站台广播和其他宣传方式提醒乘客勿抢上抢下,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 以上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但随着近几年客流量的进一步增加,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各种不利因素叠加后仍然发生了一些乘客进入安全门与列车门之间的缝隙,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 为此,本文主要就安全门系统的自身优化提出以下建议: 一、安全设计的优化 1.1滑动门解锁装置的统一 轨道侧的滑动门手动解锁装置主要是供乘客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当乘客进入安全门与列车门之间的间隙时,可通过旋转/按压滑动门手动解锁装置打开滑动门,此时安全门系统的安全回路自动断开,接收到信号的地铁列车将无法启动或执行立即紧急停车命令。同时车站综控室和中心控制室都将收到此故障信息,可以迅速安排人员抢救,并停止后续相关地铁车辆的进站。 但目前安全门生产厂家众多,各家的滑动门手动解锁装置因知识产权或其他原因均不一致,操作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导致了运营公司对乘客的宣传和培训难度一再增加,其效果也大打折扣。 为解决此问题,滑动门手动解锁装置必须统一设计成易操作、可靠性高的标准产品,且便于乘客在未接受培训的情况下就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操作。 考虑到发生夹人事故时,乘客一般是背对安全门,滑动门手动解锁装置应设计成乘客背对安全门时亦可操作,或乘客通过背部挤压此装置即可完成解锁操作(如:杠杆式)。 1.2滑动门防站倾斜挡板 为防止乘客有意、无意进入门体与列车车体之间的缝隙,现有的滑动门轨道侧底部设置了倾斜挡板。此挡板向轨道侧倾斜约45度,表面光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乘客站立,但也导致乘客一旦进入此缝隙就无法站稳,势必在列车开走后无处借力,从而掉下站台。 近几年,各地铁线路大多加装了安全门防夹装置,有些线路在招标时就将防夹装置作为标配,所以防站倾斜挡板的作用越来越小。为此,应考虑是否取消倾斜挡板,将防夹装置作为安全门标准配置,从而使出现极端特殊情况时乘客可以站在滑动门内侧(可一并考虑是否在滑动门上部门楣处设置拉手)。 1.3紧急按钮 目前在地铁车辆内和站台上均设置了紧急停车按钮,但是由于发生夹人事件时情况紧急,现场情况复杂,导致无法及时有效的触发紧急信号。为此,建议在地铁车辆门体外部表面或安全门滑动门轨道侧的立柱侧面加装一组紧急按钮。 为免乘客误按或受到车站内的活塞风影响产生误报,此按钮可设置为仅在关闭地铁车辆车门后开始工作,地铁车辆离开站台后停止工作,工作状态自动切换,纳入安全回路。一旦有人被夹,此人可方便的按压车门上或安全门立柱侧面的紧急按钮,从而切断安全回路,信号系统自动发出停车命令和三轨停电命令。 二、新技术的开发 2.1感应式车贴 在地铁车辆车门上设置或粘贴感应装置(压力、静电等机制),此装置同样是在关闭地铁车辆车门后开始工作,地铁车辆离开站台后停止工作,工作状态自动切换,纳入安全回路。 与紧急按钮不同的是此感应装置面积较大,不需乘客掌握专业的知识,便于不同身高的老人和小孩使用。当地铁车门关闭后,停留在车门与安全门之间的乘客通过拍打车门任何位置均可触发信号,切断安全回路,停车停电。 2.2视频、语音识别 由于车站内乘客较多,加上地铁车辆的运行噪音和语音广播的声音,导致地铁司机和站务人员难以通过现场的嘈杂声音准确分析现场的情况。虽然在站台上和车辆内设置了视频监控系统,工作人员仍难以在较短时间内通过监控屏幕判断现场是否存在极端特殊情况。 为此,应开发视频和语音自动识别系统,通过系统对现场采集到的视频画面和语音进行后台处理,自动识别当前是否出现了紧急状态,出现了何种级别的紧急状态,并根据不同的紧急级别自动弹出回放画面供综控室人员进行人工识别、通知站务人员进行现场处理或直接发出停车停电信号。 虽然技术上难度较大,但一旦实现,就可以有效判断现场是否存在有人被夹、偷盗、抢劫、打架或暴恐行为,甚至在技术上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人员行为轨迹进行预判。 2.3激光探测 通过激光或红外线探测列车与安全门之间的障碍物系统由于存在侵入车辆动态包络线、误报率高一直无法实际使用。有关机构应加大与科研院校和科技公司的合作,攻克此世界难题。 采用摇臂式的装置搭载激光探测系统可在车辆进站停稳后自动或人工伸展摇臂(此时侵入车辆动态包络线),车门和安全门关闭后系统开始障碍物探测,确认安全后缩回摇臂(此时不侵入车辆动态包络线)后发出批准行车的信号。若探测到障碍物,摇臂不缩回,并通过摇臂上的摄像头拍摄画面供综控室人员进行人工识别后进行后续处理。 三、其他 加强风险管控的手段可以有很多,但过多的设备从技术角度上来说,会造成互相之间的干扰和资源的浪费;从管理角度上来说,会导致管理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大;从经济角度上来说,会产生更加高昂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 为此,一方面要准确识别现有的和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隐患,有针对性的制定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也要对各类措施进行统一分析,剔除多余的,整合重复的,补充需要的,达到冗余而不多余。 四、结论 地铁安全门保障了乘客在站台上的安全,地铁车门保障了乘客在车内的安全。一旦乘客进入地铁安全门与车门之间的缝隙就进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加强技术防范措施进行事前防范非常必要。适当的技术措施可以有效的识别乘客是否进入了两门之间缝隙,为乘客提供方便的自救手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铁运营的安全性。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体系分析 【摘 要】作为大众重要的交通工具,地铁和轻轨的安全管理工作及安全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不足以及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人、车辆、线路、管理等因素,并提出了加强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和手段。 【关键词】轨道;交通;安全;体系 引言: 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系统,有自己的信号指挥系统,比其它的公共交通工具更加安全。但是由于轨道交通运量大,设施设备的科技含量较高,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形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所以,安全管理对于轨道交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 安全管理措施不得力,例如指挥调度不当、司机失职、乘客缺乏逃生知识等,都很容易造成了城市轨道交通问题。虽然从硬件设备上来看,我国轨道交通都把安全问题放在了第一位,在设计时都考虑到了防和救的结合,但从管理角度看,如何加强安全管理和教育却还存在一些问题。从1999年和2000年两年中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发生的各类事故的分类统计看,轨道交通中一般性事故与险性事故的比例为5∶4。从事故原因来看,一般性事故多是由于乘客没有遵守安全乘车规则造成的;而险性事故多是由于工作人员职责疏忽引发的。此外还存在借车运营产生事故隐患的问题。 由以上轨道交通事故的原因分析中可以总结出存在于安全管理中的一些问题:(1)随着体制的改革,城市轨道交通部门安全监管的范围、人员、规章制度也都在变,这样就容易形成管理上的漏洞,出现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安全考核和相关措施不到位的情况。(2)轨道交通安全监管缺乏必要的手段,使安全监管工作难以实施。(3)虽然硬件设施较为完善,但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防灾意识有待提高。(4)对乘客的安全宣传力度不够大,乘客缺乏发生事故后如何保护自己的有关知识。 二、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若干因素分析 从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来看,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因素主要是人、车辆、线路以及法律等因素。 (1)人的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要以人为本,轨道安全管理也要以人为本。应充分考虑乘客的因素,保障广大乘客的安全。由于乘客的素质对轨道交通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事故都是由于乘客没有遵守乘车规则造成的,所以应加强对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的教育,减少由于乘客拥挤造成对轨道交通安全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疏忽引发事故的比例也较大,而且后果严重。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都与工作人员的失职有关系。 (2)车辆因素 地铁中虽然车站上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设备、自动淋水灭火装置,但是车厢内为了防止触电均没有安装这种装置;此外,车厢虽然使用的是耐燃材料,但在燃烧后会散发大量的有毒气体。因此车辆所使用的阻燃材料是否合格、安全装置是否充足有效,对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车辆是否符合运行要求、车辆技术状况好与坏,会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运行安全。 (3)线路因素 轨道交通是一个封闭式的交通系统,线路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事故的产生与线路情况有一定的关系。如地面轨道交通平面交叉口的密度较大、区间隧道内的照明条件差、缺少信号标志等都会影响交通安全。 (4)法律因素 在我国现有的轨道交通政策法规中,对安全管理虽有原则的、定性的要求,但缺少具体的管理条文及定量的衡量标准,也缺少有关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政策。 三、加强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和手段 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快速交通工具,安全状况是其管理水平和各种质量的综合反映。“安全第一”是乘客的根本需求和首要标准。轨道交通的安全包括消防安全、行车安全、综合治理安全等诸多方面。除了一些突发性事故外,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是有前兆的。为了更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必须从以下各方面着手来做好安全预防工作。 (1)加大对工作人员培训力度 作为轨道交通的管理者,应建立和完善设备运行状况计量检测体系,确保设备运作的安全度; 制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增强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给职工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并结合人体疲劳周期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应经常对司乘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教育,使工作人员掌握危险时保护乘客减少伤害的技能,在发生事故时能及时地组织乘客疏散。 (2)加强对乘客的安全教育 作为乘客,应该增加有关安全、文明使用轨道交通的知识。例如,在车厢内发生意外的事故时,处于第一现场的乘客应该及时阻止事故的恶化;在事故发生后应听从地铁广播和工作人员指挥,紧张有序地离开事故现场;平时应多注意站厅站台上的各种安全标识。 (3)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制定在发生轨道交通事故后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发展并尽快排除事故,保护乘客和员工的人身安全,将事故对人员、设施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至最低程度。应急预案是应急救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各种不同的紧急情况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不仅可以指导各类人员的日常培训和演习,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而且还可以指导应急救援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混乱而延误事故救援,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装备水平 为了保证轨道交通系统中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故障、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应尽可能地利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科技手段。如采用高技术支持的信息管理、应急处置系统等来确保各种事件发生时的信息传输通畅以及应对措施的有效实施;采用列车运行智能化调度系统,减少因人工疏忽所引发的各种故障或事故;采用线网综合运营协调系统,保证网络中各车辆的高效、安全、可靠运行。 四、基于安全信息系统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 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安全信息管理机制,同时还要有完善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作为前端支持系统。因此,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之初,就应充分考虑其引起的一些组织机构、管理程序、信息加工处理方式的变化。安全信息系统是安全管理组织的“神经中枢”,信息中心是安全管理活动的“大脑”,负责安全信息的响应和动作,指挥、协调人员和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并统一进程。要使该体系真正有效地运作,必须强化安全信息采集系统和建立有效的安全信息响应保证体系。 1、强化安全信息采集 避免安全信息获取时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是确保安全信息收集准确、及时的前提条件。安全信息的采集包括采集内容和采集渠道。 2、推行消除隐患的全过程管理 全过程管理的核心是强调对事故隐患进行跟踪管理,以对隐患的发现、登记、安全整改措施等实行全过程管理,并将其传送到安全信息中心。对设备实施定期检查制度,其检查过程中的安全信息应传递到信息中心,并将所得信息纳入信息系统备案待查,以指导生产现场正常运行,整理分析出重要隐患,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 3、建立落实安全信息采集制度 对安全信息的收集除在组织上保证外,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制度上的保证,需制定一系列信息运行办法、管理制度、奖惩方案,使每个安全员明确其责任、权力和义务。 4、建立立体的安全信息获取网络渠道 为了使安全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处理、存储等有制度保证,应建立严密的纵横交织的安全信息网。纵向安全信息网是指由企业决策层、职能部门、作业班组组成的多级安全信息网,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各级安全人员责任制,层层落实安全信息的收、发、送工作;横向安全信息网则是由各级与安全生产有关的部门、生产单位等组成的安全信息网,依据所规定的义务和程序,及时将有关的安全信息送到安全信息中心。 五、对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议 1、做好有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工作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有关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因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只能依靠行政手段来完成。虽然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一样,都具有强制性特征,但是在明确性和稳定性这两方面却无法与法律手段相比,所以尽管目前依靠行政手段建设的安全管理体系还比较稳定,但是仍然存在着长期隐患。笔者认为,可以首先可以通过建设地方法规的方式来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在取得成效和积累经验的同时推动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 2、对安全监管机构的设置进行合理把握 我国目前负责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的机构规模大多较小,并且存在着身兼数职、专业人员匮乏等情况,无法充分发挥出相应的监管职能。笔者认为,目前已经完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城市可以采用试点的方式完成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监管部门建设,同时保证该部门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商之问的独立性,并对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进行明确的规定。待一段时 3、明确对设备质量安全的要求 想要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实际效果,就必须要拥有相应的设备支持。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所制定的有针对性的设备质量要求体系。就各地的实际营运效果来看,在营运初期,城市轨道交通的盈利性往往较差,所以对于设备质量安全的要求也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做到规定要求的设备必须投入,规定之外的,由运营方和投资方根据自身经济情况选择是否进行投入,以免使运营商因为过高的初期投入而放弃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工作中。 4、做好评估和审核工作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完成到正式投入运营的这段时间内,运营商必须邀请当地的消防、安全监管部门等对项目进行安全评估,这也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申请运营许可证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在进入正式运营阶段之后,安全管理部门应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检的方式对运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或是由安全管理部门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科研机构对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如果运营商在明知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做出任何的整改决定,那么安全监督部门就应视实际情况予以吊销运营许可证的处理。 5、做好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 想要做好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就必须从工作人员和乘客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工作人员,除了要安排有关考试科目来促使工作人员对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外,运营商或安全监督部门也应注意定期对那些正式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从而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了解新的安全内容。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通过进行安全演习来锻炼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乘客方面,则主要依靠宣传板、宣传报、乘务人员宣讲等活动使他们了解如何预防和应对突发的安全事件,另外,就是要严格要求乘客的乘坐行为,以免造成安全事故。 六、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在融合进入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安全隐患,只有绝对的危险,没有绝对的安全,这就提醒我们必须时刻把维护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放在心上。我们还应当分别从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做好工作,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定期进行安全维护保养,并且做好应急措施,将事故发生的概率及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分析 摘要:分析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影响轨道交通安全的几个重要因素。提出了应加大对工作人员和乘客的安全教育、加强硬件设备的安全系数、完善安全管理法律等方面,加强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运输安全,安全管理 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系统,有自己的信号指挥系统,比其它的公共交通工具更加安全。但是由于轨道交通运量大,设施设备的科技含量较高,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形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所以,安全管理对于轨道交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市发生了严重的地铁纵火案,造成133人死亡、300多人失踪,财产损失高达460亿韩元。大邱市的地铁火灾给各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提出了警示,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我国目前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提高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水平。1.1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 在硬件方面要突出预防为主的概念。例如,车箱使用阻燃材料,电缆电线也是阻燃的。如果燃烧起来,也只能是冒烟,不能着火。站区间工程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属一级耐火建筑。在管理方面,2002 年11 月1 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此法适用于所有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理所当然也适用于交通部门,包括轨道交通运输部门。《安全生产法》的实施为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基础。 随着上海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为适应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1999年12月成立了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处。该部门是上海市交通管理局领导下负责本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管理、行政执法管理、前期专业规划管理等具体行政管理和执法机构。轨道交通管理处通过制定规章,通过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环境管理的综合作用来实现轨道安全管理。其主要职责有: 指导并监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安全制度的建立、实施;通过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对安全管理的制度和法规做出修改;合理配置安全设施资源,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协调各职能部门,妥善解决安全管理的问题。 1.2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韩国大邱市地铁事故原因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火灾。但是火灾发生后,当时有很多安全管理措施不得力,包括指挥调度不当、司机失职、乘客缺乏逃生知识等,造成了灾害后果的扩大。从硬件设备上来看,我国轨道交通都把安全问题放在了第一位,在设计时都考虑到了防和救的结合。但是从管理角度看,如何加强安全管理和教育却还存在一些问题。从1999年和2000年两年中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发生的各类事故的分类统计看,轨道交通中一般性事故与险性事故的比例为5∶4。从事故原因来看,一般性事故多是由于乘客没有遵守安全乘车规则造成的;而险性事故多是由于工作人员职责疏忽引发的。此外还存在借车运营产生事故隐患的问题。 从以上轨道交通事故的原因分析中可以发现, 存在于安全管理中的一些问题:(1)随着体制的改革,城市轨道交通部门安全监管的范围、人员、规章制度也都在变,这样就容易形成管理上的漏洞,出现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安全考核和相关措施不到位的情况。(2)轨道交通安全监管缺乏必要的手段,使安全监管工作难以实施。(3)虽然硬件设施较为完善,但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防灾意识有待提高。(4)对乘客的安全宣传力度不够大,乘客缺乏发生事故后如何保护自己的有关知识。 二、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若干因素分析 从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来看,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因素主要是人、车辆、线路以及法律等因素。(1)人的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要以人为本,轨道安全管理也要以人为本。应充分考虑乘客的因素,保障广大乘客的安全。由于乘客的素质对轨道交通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事故都是由于乘客没有遵守乘车规则造成的,所以应加强对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的教育,减少由于乘客拥挤造成对轨道交通安全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疏忽引发事故的比例也较大,而且后果严重。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都与工作人员的失职有关系。据韩国专家和媒体分析,导致大邱地铁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导致了火灾发生后司机失职行为。(2)车辆因素地铁中虽然车站上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设备、自动淋水灭火装置,但是车厢内为了防止触电均没有安装这种装置;此外,车厢虽然使用的是耐燃材料,但在燃烧后会散发大量的有毒气体。因此车辆所使用的阻燃材料是否合格、安全装置是否充足有效,对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车辆是否符合运行要求、车辆技术状况好与坏,会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运行安全。(3)线路因素 通是一个封闭式的交通系统,线路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事故的产生与线路情况有一定的关系。如地面轨道交通平面交叉口的密度较大、区间隧道内的照明条件差、缺少信号标志等都会影响交通安全。(4)法律因素在韩国,现行的《消防法》只注重固定建筑和设备,而忽略了交通工具的安全法律政策。同样,在我国现有的轨道交通政策法规中,对安全管理虽有原则的、定性的要求,但缺少具体的管理条文及定量的衡量标准,也缺少有关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政策。三、加强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和手段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快速交通工具,安全状况是其管理水平和各种质量的综合反映。“安全第一”是乘客的根本需求和首要标准。轨道交通的安全包括消防安全、行车安全、综合治理安全等诸多方面。除了一些突发性事故外,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是有前兆的。为了更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必须从以下各方面着手来做好安全预防工作。(1)加大对工作人员培训力度 作为轨道交通的管理者,应建立和完善设备运行状况计量检测体系,确保设备运作的安全度; 制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增强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给职工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并结合人体疲劳周期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应经常对司乘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教育,使工作人员掌握危险时保护乘客减少伤害的技能,在发生事故时能及时地组织乘客疏散。 (2)加强对乘客的安全教育 作为乘客,应该增加有关安全、文明使用轨道交通的知识。例如,在车厢内发生意外的事故时,处于第一现场的乘客应该及时阻止事故的恶化;在事故发生后应听从地铁广播和工作人员指挥,紧张有序地离开事故现场;平时应多注意站厅站台上的各种安全标识。 (3)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制定在发生轨道交通事故后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发展并尽快排除事故,保护乘客和员工的人身安全,将事故对人员、设施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至最低程度。应急预案是应急救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各种不同的紧急情况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不仅可以指导各类人员的日常培训和演习,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而且还可以指导应急救援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混乱而延误事故救援,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装备水平 为了保证轨道交通系统中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故障、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应尽可能地利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科技手段。如采用高技术支持的信息管理、应急处置系统等来确保各种事件发生时的信息传输通畅以及应对措施的有效实施;采用列车运行智能化调度系统,减少因人工疏忽所引发的各种故障或事故;采用线网综合运营协调系统,保证网络中各车辆的高效、安全、可靠运行。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论文: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设计的探究 摘要: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速度得以迅速发展,尤其在一线城市,然而,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更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套科学可靠的安全保障系统。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此文采用了广义系统的观点,通过使用定性分析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研究建立预防计划系统、灾难和应急计划系统于一体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文中还简要探究了智能监控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智能监控系统 1城市轨道安全保障系统研究的必要性 城市轨道交通是特大城市以及发达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周期长,耗费巨大,受环境因素影响大。在城市轨道安全方面的投入逐年递增。这不仅仅是建设发展的需求,更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事故有重大关系。 1.1 轨道安全事故分类[1] 在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和运营期间常发生的安全事故包括自然事故和人为事故。尽管事故原因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在空间上有限性、偶然性、潜在性,不易被人提前预知。造成事故后往往损失惨重。 2国内外对于城市轨道研究的状况[2] 20世纪50年代之前关于城市轨道的研究处于基础阶段,没有对城市轨道安全系统进行研究。步入50年代后,尤其是九十年代后,交通管理逐渐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基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逐渐实现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保障性。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预防计划系统设计 为了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预防损失,降低轨道事故的概率,我们必须设计一套预防计划系统。此系统包括三种措施,即组织措施、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3.2 城市轨道交通监控系统设计 建立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运输系统和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构想,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该智能监控系统的技术、特征和逻辑框架。 3.3 灾难计划设计 为轨道乘客提供明确的逃跑路线,使其在遇到事故后能及时逃离事故现场,以此降低经济损失和伤亡事故。 4 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研究领域的动态分析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再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研究方法通常包含以下四种: ①系统工程法②宏观与微观法③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④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理论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 5 城市智能运输系统[3] 5.1 城市智能运输系统构想的提出 为适应我国的迅速发展,以及满足道路运行的能力考虑,我国必须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研究,而体现轨道运输的关键技术在于智能化。基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体系的研究成果,为实现城市轨道运输系统三高目标,即“高品质、高安全、高效率”,该智能系统应由(1)智能化用户导航系统即GPS系统;(2)综合运输系统;(3)智能化运输资源管理系统;(4)智能化城市轨道运营管理系统;(5)智能化行车控制与调度系统;(6)智能化综合监控系统这六大系统构成。其中,综合监控系统是基础,是为其他系统提供数据、信息的统一平台,是城市轨道智能运输系统的前提和基础(2)。 5.2 综合监控系统 综合监控系统实质上是城市轨道交通实现自动化且采用统一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中央综合监控系统、MBN(骨干网)、车站综合监控系统和FEP(前置接口)共同组成了综合监控系统。通过综合监控系统就可以实现轨道交通全程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5.3 综合监控系统的特点[4] a、采用统一平台,大大降低了运营维护量。 b、调度操作与地理位置无关。 c、是一个开放式系统,扩展性好。 d、子系统众多,接口复杂,数据量大、技术要求高,需要一套先进的成熟的软件平台,从而保证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可靠性。 6 城市轨道交通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6.1 集成化 从子系统的个数和集成的层次两方面可以评价综合监控系统的集成深度。当前,集成化的综合监控系统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是我们解决轨道安全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建设高度指挥系统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目标之一。 6.2 网络化 一般情况下,为了实现点、线、网的有效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综合监控系统使用分层管理、分级控制模式。在我国的上海、北京、广州都已经开始逐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综合监控系统的网络化。 6.3 综合监控系统的国产化 在十一五规划的带动下,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实现国产化取得了一定的业绩,比如,BAS/、电动扶梯、给水系统,此外,供电系统和通信系统国产化达到了78%以上。然而,SIG和AFC国产化较低。实现国产化不仅可以降低轨道建设投资还有利于产品升级,实现运行的可靠性,从而实现降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事故。 结语: 此文在深度探究了我国及国外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现状和频发的事故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使用系统的理念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的理念,进而,从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性、可靠性出发,提出了建立计划预防系统、灾难计划系统以及综合监控系统等新的理念。我坚信,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加紧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的研究,我们定能将轨道安全事故降到最低,从而使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得以保护、国家的经济得以保护。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论文: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思考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是特殊服务性行业,其需要安全管理,而且必须安全管理,只有保证了运营安全,才能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本文从车站安全管理角度出发,阐述了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安全管理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安全管理 车站 一、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大运量的客运交通系统。虽然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系统,比其它的公共交通工具更加安全,但由于轨道交通运量大,设施设备的科技含量较高,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形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所以,安全管理对于轨道交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的迅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中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具有动态性、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性、对管理的依赖性、受外部环境影响大且难于控制等特殊性,因此,传统的经验管理己不能适应其需求,现实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出于成本的考虑,采用的安全标准较低,不重视对救援技术的开发。灾害的救援机制仍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协调,绝大多数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措施仅针对运营中的普通意外事故,难以防范重大事故、自然灾害等,各国在安全管理要求上的认识还不一致,缺乏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标准。 此外,我们通过轨道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可以发现,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随着体制的改革,城市轨道交通部门安全监管的范围、人员、规章制度也都在变,这样就容易形成管理上的漏洞,出现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安全考核和相关措施不到位的情况。 (2)轨道交通安全监管缺乏必要的手段,使安全监管工作难以实施。 (3)虽然硬件设施较为完善,但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防灾意识有待提高。 (4)对乘客的安全宣传力度不够大,乘客缺乏发生事故后如何保护自己的有关知识。 三、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1)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需要安全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个特殊服务性行业,在生产过程中除了职工人身安全,还包括乘客的人身安全以及各种设备设施的运行安全,同时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测的安全隐患,可以说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是福利性的,安全运输乘客才是最大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安全就是财富、就是资源,就是生产力。所以就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而言,安全应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全体职工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当安全与运营发生矛盾时,应服从于安全;当安全与日常管理工作发生矛盾时,应服从安全,当安全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更应服从安全。 (2)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必须安全管理 以严格明确的责任制为保证,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增强全员安全意识是前提,强化安全知识学习,注重安全教育,形成“人人讲安全,上下抓安全,大家为安全”的良好氛围。让每个干部职工都不想违反安全规定、不能违反安全规定、不敢违反安全规定。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增强责任意识,使每个乘客认识安全的重要性,增强防范意识、自我约束能力,自觉遵守安全规定,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公司也要严、细、实,监督要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考核过后要按规定兑现奖罚,让安全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增强严肃性、刚性、惩罚性,从而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安全管理内容 加强车站安全管理的目的是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人员、设备、材料、作业过程、环境等因素的有效管理,提高现场自控能力,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 l、车站安全管理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关系千百万乘客生命安全,确保安全是重中之重;二是要把安全管理的压力和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统一起来,注意关心职工的正当权益和合法诉求,尽可能满足职工的合理需求。 (2)抓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抓生产必须同时管安全,体现了生产和安全的辩证关系以及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企业要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必须要坚持“五同时”,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必须要有安全生产的内容。企业的生产、技术、物资、财务以及党、政、工、团等部门的工作范围内,都必须有保证安全生产的工作内容。 (3)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奖惩制度,把思想工作同行政、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在奖励上,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在处罚上,坚持以教育为主,惩教结合的原则;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可以并处。 2、车站安全管理关键 (1)落实干部逐级负责制 逐级负责制要求除遇紧急、重大、特殊情况外,实行“逐级汇报、越级检查”的办法。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旨在落实分工负责,是针对领导班子;谁分管谁负责,旨在落实专业负责,是针对车间和机关干部;谁的岗位谁负责,旨在落实岗位负责,是针对广大职工。对安全问题,按其性质实行分层管理:车站领导班子,主要控制超前性、关键性、倾向性和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安全室,主要负责前沿性、基础性、达标性的问题;班组,主要负责岗位性、随机性问题。 (2)实施安全百日考核 安全百日考核为车站大百H考核、班组百日考核和个人岗位百日考核。实施的目的是要将安全工作的要求落实到每个车站、班组和岗位。 (3)细化干部的工作标准 解决干部队伍中工作标准不高、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症结。 1)着力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重点强化在安全上没有局外人的责任意识。 2)狠抓干部的管理标准。要求各科室、各班组必须克服工作不细、作风不实、标准不高、管理不狠、责任不明、政令不畅、考核不严、奖惩不当的倾向。 3)努力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好人主义及经验主义。 (4)严格职工的作业标准化 1)深入开展标准化活动。对全站各工种的作业标准进行补充修订完善后,下发给职工,要求背熟,达到每项作业符合标准要求、并按标准用语进行作业的联系对话。对职工背标及用标的熟练程度需进行考核。 2)规范表格及簿册的填写。车站将班组管家账、调度命令的规范样式及填写要求下发到各班组,要求车站值班组每到一岗点必须查看表格及簿册的填写并签字。 五、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意义 (1)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直接关系乘客安全。它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又是城市拥有良好交通秩序的前提和保障。 (2)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是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一是无污染、噪声小,符合社会环保要求;二是安全性好、便捷,符合出行者的需求。 (3)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符合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过去,由于行车人员工作失职、设备故障、乘客安全意识不强等造成严重的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因此,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实施安全管理条例,加强乘客安全知识教育、增强责任意识等,以保障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4)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有益于新技术在交通运输业生产中的应用。把质量标准化、管理精细化、安全信息化、装备机械化作为保障安全、发展生产、强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实现了以安全为轴心、以生产为中心、以管理为重心、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方略,促进了安全生产、经济效益和企业管理的同步提高。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作为大众重要的交通工具,地铁和轻轨的安全管理工作及安全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不足,提出了改善建议。 【关键词】轨道 交通 安全 体系 一、前言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目标是:使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生产与管理达到预先设定的标准,使事故等级和事故频率控制在预先规定的范围内。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应遵循差异性、明晰性、法律性和程序性原则。 二、以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尺度来衡量,认为目前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以下不足: 1、安全与生产脱节 有的生产管理部门和个别员工错误地把安全工作看成是领导、安监室、安全员的事,在生产过程中忽视安全工作,造成安全管理与地铁运营管理脱节。轨道交通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安全管理理所当然是生产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推行与生产管理同步发展的全面安全管理,即系统安全管理。 2、对安全问题处理不够全面 在处理问题时,没有由表及里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去深入进行分析,不能将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有机联系在一起、全面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造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此失彼的局面。 3、没有抓住信息流这一管理核心去指导安全工作,安全管理体制特征仍然是静态管理 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是:安全信息不仅应包括有关重大事故等灾害事故的信息、历史经验资料,更重要的是应及时把握住运营过程的安全信息,以实现对安全工作的全过程动态控制。 4、“事故处理”仍然是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重心 要完成由“事故处理”型到“事故预测”型的转变,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真正从事故追查处理转变到事前安全预测上,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原理 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应由保证系统、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构成(见图1 )。在这3 个系统中,保证系统为整个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该体系运行的前提和根本;控制系统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信息系统是用来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转换并利用信息进行预测和控制的,是整个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 四、基于安全信息系统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 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安全信息管理机制,同时还要有完善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作为前端支持系统。因此,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之初,就应充分考虑其引起的一些组织机构、管理程序、信息加工处理方式的变化。安全信息系统是安全管理组织的“神经中枢”,信息中心是安全管理活动的“大脑”,负责安全信息的响应和动作,指挥、协调人员和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并统一进程。构造目标的信息流程图如图2所示:I 为安全信息获取阶段,I 为安全信息处理阶段,H 为安全信息利用和执行反馈阶段。要使该体系真正有效地运作,必须强化安全信息采集系统和建立有效的安全信息响应保证体系。 图2安全信息管理体系信息流程图 1、强化安全信息采集 避免安全信息获取时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是确保安全信息收集准确、及时的前提条件。安全信息的采集包括采集内容和采集渠道,采集安全信息应注意以下几点。 2、推行消除隐患的全过程管理 全过程管理的核心是强调对事故隐患进行跟踪管理,以对隐患的发现、登记、安全整改措施等实行全过程管理,并将其传送到安全信息中心。对设备实施定期检查制度,其检查过程中的安全信息应传递到信息中心,并将所得信息纳入信息系统备案待查,以指导生产现场正常运行,整理分析出重要隐患,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 3、建立落实安全信息采集制度 对安全信息的收集除在组织上保证外,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制度上的保证,需制定一系列信息运行办法、管理制度、奖惩方案,使每个安全员明确其责任、权力和义务。 4、建立立体的安全信息获取网络渠道 为了使安全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处理、存储等有制度保证,应建立严密的纵横交织的安全信息网。纵向安全信息网是指由企业决策层、职能部门、作业班组组成的多级安全信息网,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各级安全人员责任制,层层落实安全信息的收、发、送工作;横向安全信息网则是由各级与安全生产有关的部门、生产单位等组成的安全信息网,依据所规定的义务和程序,及时将有关的安全信息送到安全信息中心。 五、对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议 1、做好有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工作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有关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因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只能依靠行政手段来完成。虽然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一样,都具有强制性特征,但是在明确性和稳定性这两方面却无法与法律手段相比,所以尽管目前依靠行政手段建设的安全管理体系还比较稳定,但是仍然存在着长期隐患。笔者认为,可以首先可以通过建设地方法规的方式来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在取得成效和积累经验的同时推动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 2、对安全监管机构的设置进行合理把握 我国目前负责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的机构规模大多较小,并且存在着身兼数职、专业人员匮乏等情况,无法充分发挥出相应的监管职能。笔者认为,目前已经完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城市可以采用试点的方式完成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监管部门建设,同时保证该部门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商之问的独立性,并对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进行明确的规定。待一段时 3、明确对设备质量安全的要求 想要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实际效果,就必须要拥有相应的设备支持。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所制定的有针对性的设备质量要求体系。就各地的实际营运效果来看,在营运初期,城市轨道交通的盈利性往往较差,所以对于设备质量安全的要求也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做到规定要求的设备必须投入,规定之外的,由运营方和投资方根据自身经济情况选择是否进行投入,以免使运营商因为过高的初期投入而放弃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工作中。 4、做好评估和审核工作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完成到正式投入运营的这段时间内,运营商必须邀请当地的消防、安全监管部门等对项目进行安全评估,这也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申请运营许可证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在进入正式运营阶段之后,安全管理部门应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检的方式对运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或是由安全管理部门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科研机构对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如果运营商在明知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做出任何的整改决定,那么安全监督部门就应视实际情况予以吊销运营许可证的处理。 5、做好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 想要做好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就必须从工作人员和乘客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工作人员,除了要安排有关考试科目来促使工作人员对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外,运营商或安全监督部门也应注意定期对那些正式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从而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了解新的安全内容。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通过进行安全演习来锻炼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乘客方面,则主要依靠宣传板、宣传报、乘务人员宣讲等活动使他们了解如何预防和应对突发的安全事件,另外,就是要严格要求乘客的乘坐行为,以免造成安全事故。 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当中首要特性的位移安全问题,是一个需要多方位、多系统共同协调运作才能顺利进行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壮大的运营队伍共同努力积累经验,为不断完善和开创更为先进的运营安全管理事业贡献力量。
园林景观毕业论文:地产园林景观设计管理论文 1各阶段设计管理工作审核把控要点 1.1景观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应做到景观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交通组织流畅。此阶段容易出现设计图纸中的消防道路不能满足消防规范,人车混流导致的交通组织不合理,小区出入口的设置不能满足物业日常管理的需求,以及康体娱乐设施、停车位、垃圾站等位置布置不合理引起的扰民现象。要注意控制软硬景比例以及控制景观成本造价。一些景观设计师为追求景观的大气好看,侧重于对硬质景观空间的组织设计,设计大面积的铺张广场和人工湖。不仅增加项目的景观造价成本,而且忽略了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导致项目效果一般。因此,在总体设计布局时,软硬景比例控制在3:7或者2:8。最后还应注意室外景观设计是否存在缺漏项,如地库采光井、地下车库入口及非机动车出入、地下室、半地下室及其它凸出地面需要装饰处理的构筑物等。 1.2景观扩初图设计阶段 景观扩初设计是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纽带。在景观方案通过审查后,景观设计单位容易忽视与各专业工作交接,景观设计管理者应组织景观设计单位与各专业工程师对工作范围上需衔接之事进行确认。例如,应与建筑工程师联络,确保建筑风格与景观设计特色互相配合;应与项目各专业工程师协调有关结构设施、户外照明设施、水景循环系统、地下管线等相关问题;应与室内设计师协调,确保室内及室外设计在物料、空间处理及特色方面互相配合。接下来对于设计单位提供的扩初图纸应审核其与景观方案效果相关的所有技术参数,软景设计风格及配置手法,保证其不偏离设计方案。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景观行业的不成熟、规范以及设计单位设计水平的良莠不齐,导致一些景观单位在方案深化过程中容易忽视经济技术指标,使得景观项目后期无法验收。因此,在此阶段应核算确认方案的软硬景面积比例,计算绿化面积及地面停车位数量等指标,复核是否满足建筑规划指标要求。 1.3景观施工图 景观施工图是保证项目落地施工的重要环节。对景观设计单位提交的施工图,地产景观设计管理者需组织相关专业设计师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查,把握设计效果,控制设计意图在后期设计过程中不偏离原有方案。该阶段设计管理中主要把控以下几点: 1.3.1统一协调各专业,保证图纸的完整正确性。 由于景观分为园林、绿化、水电、结构4部分,由不同专业施工图设计师完成。常常造成彼此独立设计,忽视其它专业的相关性。最后完成的设计图纸出现冲突或者分专业设计交接界面存在缺漏项。例如,井盖位置的不合理性,由于给排水设计师未结合园建设计出现管井一半在硬铺上、一半在绿化上,因此施工图审查的时候应注意管井的位置,避免管井与构筑物、道路等冲突。 1.3.2审核施工图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是直接塑造园林景观立面形象的重要工作。竖向设计的目的是改造和利用地形,景观设计师需要复核施工图设计标高和设计地面是否能够满足园林道路场地、建筑及其它建设工程对地形的要求,是否能够有效保证排水系统通畅,使地面不积水。还应结合竖向地形复核地库顶板区域的覆土深度及结构荷载值,绿化种植设计应结合覆土深度综合考虑。笔者参与的项目在审图期间发现,设计师在小区内大量种植深根树种以及覆土深度要求较高的大树,而忽略地库结构荷载,造成地库超荷载。 1.3.3软景设计部分。 软景设计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充分考虑季相变化和色彩搭配。尽量使用乡土树种,目前许多景观设计师盲目跟风,使用一些非本土树种,且造价昂贵,最后效果不佳。另外,还应注意审核软景施工图中的植物拉丁学名,标注是否正确。绿化施工图设计时设计师常常忽略标注植物拉丁名或者植物拉丁名书写错误,图纸中应同时体现植物的中文学名及拉丁文学名。因为不同地区对同一种植物的称呼不尽相同,使用拉丁名统一标准,不容易混淆树种。 1.4施工配合阶段 1.4.1施工图纸技术交底。 通常从方案到景观施工图出图,施工单位未参与其中,容易导致施工单位对图纸的理解吸收不够,导致设计与施工脱节。所以,在施工开展之前,应会同景观设计单位,各专业设计师及工程师与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将项目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成果通过图文形式传达给施工单位。协助施工单位熟悉和正确理解图纸,争取将设计图纸以最佳的方式来实现。 1.4.2材料样品确认。 景观设计管理者应会同景观设计单位做好硬质铺装材料样板,以及大型乔木的确样工作,这是施工品质保证的手段之一。对于灯具、小品、雕塑、花钵、铁艺、康体设施等需要进行二次设计的子项,在制作、购买前也应由甲方景观设计师及设计单位共同商定样式,做好确样工作。 1.4.3现场把控调整,优化设计细节。 地产景观设计师不仅要做到对图纸的审查把控,还应定期到项目现场设计巡检,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指导施工单位,优化设计细节。毕竟景观设计师对空间的想象以及预测会受到各种局限,而亲临现场能够发现新的设计条件,让景观设计图纸得到更好地实施。地产景观设计师在感受现场空间,应注意项目的地形堆坡以及植物配置。地形堆坡是项目施工的基础,设计师需结合现场周边环境,对施工单位初整的地形进行复核提升。植物配置方面,由于植物进场时,不同植物品种形态各异,即使是同种植物之间也无法保证形态冠幅高度完全一致,因此,现场种植效果不能完全表达植物配置图纸所传达的意图。要求景观设计师在绿植施工过程中亲临现场,感受种植效果,必要时现场调整设计方案。 2结语 目前,房地产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地产园林景观设计管理工作,但是景观设计管理工作常常属于地产设计管理的一个分支。地产景观设计管理的成熟发展,仍需要一段时期,如何通过地产设计管理做好景观设计品质的控制,笔者觉得有以下几点:其一,在项目规划阶段景观设计应该开始介入。由于景观设计通常在建筑设计之后,景观常常无法参与到前期的项目策划、成本控制以及后期的现场实施管理。因此,建议在建筑规划道路以及建筑布局时,景观应该参与其中,为建筑提供参考意见,实现景观价值最大化。其二,做好居住区景观造价成本的控制,在设计初期明确造价限额。按照设计限额满足设计要求,同时在各个设计成果阶段审核图纸,控制软景硬景比例、大乔木数量、水景的面积以及小品数量,实现景观效益最大化。其三,做到景观设计全程化管控,及时跟踪景观设计各个阶段成果,把握设计动态。重点关注关键的设计节点以及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通过以上思路管理地产园林景观设计,才能更好地提升地产景观产品的品质,打造优秀的地产景观项目。 作者:罗晓英 单位:厦门禹洲集团地产投资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毕业论文:私密性需求的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1私人场所的景观设计 1.1建筑阻挡 利用各种建筑物和园林工程设施阻挡人们的视线从而达到保护隐私的目的。各种影墙、绿篱栅栏、摆放假山奇石、开挖人工湖等手段,均能起到很好的转移人们的视线,缩短视线距离的效果,达到阻隔人们视线的目的。再从建筑墙面上添加一些彩绘图案吸引人的目光,转移人的注意力,能更好地保护建筑物后面人们的活动,使在另一侧更具有安全感。 1.2植物建筑复合式搭配 利用植物栽植与建筑物相搭配的形式以达到保护人们隐私的目的。这种做法通常是在活动场所的周围布置一些其它建筑物,然后再从外围建筑的缝隙中栽植一些常绿植物,达到不显山、不露水的效果,从而保护在其中的人们活动不受外界探视。 1.3利用地形 利用地形就是在私人活动场所的周围用一些有起伏的地形,围合成小的空间,遮挡住外围游人的视线,从而达到保护隐私的目的。 2公共场所的景观设计 公共场所主要是指公园、广场、学校、高尔夫球场、医院等可以供很多人同时自由活动及聚集的场所。在这种场合下,人们可以自由的活动、放松身心、亲近自然,这些场所除了与私人场所相同的处理方法外,还需从以下3个方面着重考虑: 2.1苗木规格要大、寿命要长 这些场所本身占地较大,人的视距也远,规格小时,则起不到遮挡效果。一般情况下,需要选用规格大的乔木、寿命长的植物:一方面能形成很好的遮蔽及景观效果;另一方面长寿命的植物,可免于频繁更换,影响已形成的遮蔽效果。在植物选择上可以考虑法桐、银杏、香樟等能有较大的树冠、遮荫效果好的树木品种,且需要按一定的形状丛植和群植,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形成相对的隐蔽空间,达到围合空间,保护隐私的目的。 2.2苗木品种多、规格多、密度大 在公共场合栽植苗木时,苗木的品种要多,也需合理安排种植空间及层次,做到远观近看要有不同的效果。道路的位置要合理处于公共区域的外围,使非停留意向人员不干扰内部人员的活动,而小广场则要尽量安排在中心位置,使其免受外部人员的干扰。像北方的高尔夫景观设计,从保护隐私的角度出发,则要在外围设置较宽的苗木隔离带,最好用常绿的大叶女贞、蜀桧、竹子等高密度栽植,形成一个很好的常绿隔离带,同时也需种植一些萌蘖力强的树种,如火炬树、千头椿等,可在春夏秋冬都能有好的遮蔽效果。当然内部空间的通风、采光方面的需求也要考虑其中。 2.3注重与外界环境的联系 由于公共场所为开放型绿地,几乎任何人都可入内,人员构成较杂,营造的私密空间若过于隐蔽,也会给某些别有用心的犯罪分子所利用,从事不法活动。所以,在设置保护人隐私的空间时,也要考虑人员的安全性,可设置与外界相通的小路、园林小品等,加强与外界空间的联系,免受这方面的隐患。 3结语 无论私人场所,还是公共场所,私密空间的景观设计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如何在维持较好的景观效果下,提供更宜人的私密空间,是景观施工者、设计者所考虑的内容之一。就这方面给出了一点粗浅的看法,希望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为人们创造出更加宜人、宜居的生存环境。 作者:张建涛 伏圣剑 李传磊 单位:山东荣盛富翔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临沂市滨河景区祊河河道管理所 无锡开放大学 园林景观毕业论文:新工艺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 1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同地域的规划 1.1发挥我国园林植物的优势,体现生物的多样性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很快,在我国大多数的城市中,园林植物缺乏多样性,往往城市只意识到园林景观设计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却忽略了园林景观设计植物的多样性。我国的被子植物种类位居世界第三,裸子植物位居世界首位,各种花卉在世界的排名更是名列前茅。不难看出我国的物种具有着多样性的特点,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园林新工艺要求加大对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物种开发,选用最具代表最有特点的植物种类,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这一优势,是未来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方向。 1.2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园林规划 不同的城市之间存在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每个城市的气候条件、水文特征等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就要因地制宜的规划园林景观设计。例如:石家庄、北京、郑州这几个城市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地理位置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北部,三面环山,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十分迅速,气候干旱,夏季时炎热多雨,夏季正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阶段,冬季时,气候寒冷干燥,年降水量达到了700mm以上。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规划时就应该以针叶林为主,适当增加一些落叶阔叶林,这样就符合了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园林景观设计,达到城市绿化的效果。 2园林景观设计的地域差异新工艺应用 2.1土方工程新工艺的应用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施工过程中,土方工程是最基础的工程,土方工程最主要的就是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建设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在土方工程中引用的新工艺主要是架空砖。可以自然条件以及土壤组成结构作为基础,将空气与雨水的流通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雨水顺着架空砖渗出,避免造成了土壤中形成了积水而导致植物受到“涝灾”,保证园林景观设计施工的质量,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发挥最基本的作用。此外,架空砖这种结构,提升了整个渗水排水的能力,避免在夏季雨水集中的时期造成城市“内涝”的现象,不仅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保护,也使得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得到很大改善,一举两得。 2.2水利灌溉工程新工艺的应用 2.2.1园林滴灌灌溉技术 适用于花卉、树木的生长灌溉工艺,这种工艺是利用喷头用较少的水量进行植物生长周边土壤的灌溉,有效地利用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肥料的应用。此外,这种工艺大部分采用自动灌溉的技术,节约了人力,减轻了园林景观设计的劳动力需求,节约成本。 2.2.2透水管新工艺 透水管是一种新的材料制成的一种输水管道,可以在输水排水过程中通过这种特殊材料外渗管道中的水源,而且这种材质的水管有超强的抗压性,对地质条件没有特殊的要求,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环境,透水管更有着超强的抗腐蚀性,抗拉伸,能够保证施工质量,所以,这种材料作为新工艺材料被广泛的应用。 3.结束语 依托传统产业的优势和自然条件优势,结合科学的发展开发园林景观,更要结合不同地域的自然、民族文化,开发建设生态旅游。采用科学化的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的园林景观建设。 作者:董艳丽 单位:浙江城建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毕业论文:传统文化元素与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我国民族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它凝聚了民族历史上先进思想文化、理念、意识形态等作用积淀下表象特征,以独立于世的客体形式存在。设计师若能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有效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在设计风格上体现出多民族、多元化的景观特点,加强传统文化元素传递信息的效果,让园林景观彰显出民族、地域、空间、时代感,让全民深切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与力量,并产生强烈的民族归属感。这样中国传统元素便可以得到有效传承,并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产生积极影响。鉴于以上原因,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之间有一种互相补充,共同进步和发展的良好关系。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作为文明古国,传统元素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依托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历史底蕴,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将我国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现代创意中,设计师更是打破常规,依托现代钢筋铁骨的建筑材料,揉入温情脉脉的古代园林建筑风格,将一些民族传统的古典元素点缀在园林设计中,将历史的风韵与现代的文明融会贯通,更好地表达了典雅妙趣,感受时光的洗礼。与此同时,设计师在创新的包装与运用下,将现代园林朝气蓬勃、历久弥新的魅力展现给世人,达到整体之上,中府和谐的统一境界。 2.1天人合一的景观设计应用 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建筑是从中国自然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中自然成长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的思想就是“天人合一”的建筑居住环境。天人合一并不单指人与自然的简单对应关系,更涵盖了人类在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对应关系。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例如,苏州园林,因势利导创造出“巧夺天工”的山水园林。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世博会中国馆外形设计就结合了传统歇山式造型元素与现代设计思潮,建筑的外观俨然是一派“风吹麦浪”的动感旋律。配合室外园林景观设计,它营造了浓郁的中国风情,加入了红色的故宫城墙,老北京的胡同元素,剪纸文化及溪流等鲜明的中国元素。这种浓郁的中国风体现了自然山岳构成规律,为此,在设计中,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建造,最终都能突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峰、峦、悬、谷、峭壁等宛如天开的自然景观,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元素的自然色彩。 2.2打造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彰显出中国传统元素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城市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习惯以及文化底蕴,而这种地域文化的特征被广泛应用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地域文化的特色,根据不同文化景观的要求,设计不同的格局,增强园林的可观赏性,促进地域文化特色的不断更新与创造。让园林景观显得更加独特,让园林景观更好地搭配实现地域性的整体景观美。 3结语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我们享受到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追逐越来越多的精神文明。若能在营造良好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更好地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就可以将中华文化得到传承与积淀,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对进一步创新我国传统文化和促进园林景观的良好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作者:董雨英 周磊杰 单位:浙江中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城建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毕业论文:彩色叶植物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彩色叶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选项 1、种植方式 1)丛种这是彩色叶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种植方式,通过一定数量的彩色叶植物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处丰富的景观彩色,然后再通过不同的分布形式,不同的颜色浓度,从而使景观看起来更有活力,充满动态。现代的景观植物种植,一般是将彩色叶植物与其他物种的植物结合起来进行栽种,这是为了实现两者形成不同的形状和图案以及色彩,从而达到丰富园林景观的目的。还有的景观中,通常种植乔木等绿色植物作为背景,然后在加入彩色叶植物,从而形成对比,给人一种新的感受进而增强园林景观的视觉冲击力。 2)孤植与丛种相比,彩色叶植物如果采取孤植的方式,更能突出彩色叶植物的魅力,吸引人的注意力。这是将彩色叶植物放在一个特殊位置,像路边、草坪,人们经过较多的地方,将它们处于整个园林的中心位置,从而能够最大化的吸引人们的视线,达到观赏的目的。除此之外,采取孤植的方式,也能够突出彩色叶植物的美丽,通过种植在常绿植物中,对园林的整体和彩色叶植物的个性有效的结合,形成一种别样的美。 2、树种的选择 对于彩色叶植物的树种的选择,是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最重要的环节。在对树种的选择的时候,许多园林管理者青睐于外来的物种,也不考虑是否能够适应好本地的自然环境就盲目种植,如果外来物种不能适应本地的生长环境,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资金的大量损失。所以,需要对树种进行合理的选择,应该从本地实际出发,结合植物的形态、生长习性和遗传等方面,选择一些成活率高的彩色叶植物,通过合理的种植和配置,从而实现植物的成长,增加景观的持久性。 3、加强管理 对于园林景观的管理绝对不能忽视。一方面,要做好各种物种之间的垂直绿化管理,通过增加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利用一些植物,如地棉、金银花等,来提高园林的竖向景观的质量。另一方面,做好园林植物的相关合理配置,通过有序的管理,加强对于植物的设计,从而增加园林的自身特色,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措施,提高整个园林景观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各个植物之间的合理搭配,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提高彩色叶植物在整个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中的人性化。为居民休闲生活提供更多的美的享受。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彩色叶植物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未来彩色叶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随着各种种植工艺的进步和设计的多样化,彩色叶植物运用到园林景观中之后一定会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人带来更多的视觉感受和更多的精神享受,为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方庆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园林景观毕业论文:石景设计应用下的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园林景观设计中石景设计的策略 1、彰显文化特性 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地域形态、地域风貌的不同或产生不同类型的石景,代表着当地的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的象征。石景是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结晶,将其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其意图主要是让游客在观赏的同时也能体会其中蕴含的神韵,从中解读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宣传与传承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国的宝贵财富,其积累了丰富的石文化,将传统的石文化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技术相融合,实现文化的衔接,注入新鲜的文化特色,将现代社会中的网络元素、信息化元素、艺术观点融入其中国,实现了新旧文化的碰撞,对园林景观中石景的设计更具人文性和特色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不断升温,其艺术造诣和境界在不断完善,通过对文化与艺术的欣赏,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实现人与园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此,在选择石景时,应选择该城市的石景,其代表着当地的文化和特色,既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也能降低在石景上的成本,相较于引进外来石景更具优势。 2、遵循美学性原则 装饰性是石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基本功能,注重体现其美学性原则,通过石景的创新性设计来完善园林景观的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石景的设计应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了解现代人的欣赏视角和审美观,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运用艺术性手法的基础上,融入新鲜的现代化观点,充分体现美学性原则,让游客从内到外都能感受到石景设计的魅力,以吸引游客,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设计师应根据石景的实际情况,利用其特有的优势进行创新性和个性化的设计,从石景的色彩、造型等方面着手,利用“象形”的特点对石景进行雕刻、打磨,最终创造出理想的石景形态[3]。一般情况下,石景的形态主要表现为牛、狮子、人物等,不同的石景设计形象具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充分体现石景设计的美感非常关键。另外,由于原有的石体表面相对粗糙,应运用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其表面进行光滑处理,以增强石景的美感。 3、注重生态性设计 石体来源有大自然之中,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元素之一。我国将构建生态型、环保型社会作为重要目标,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基础,主张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当然,对于园林石景的设计也不例外。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观点融入到中融入到石景设计之中,充分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主题,以植物造景为主,选用当地自然性较强的石景,并注重对绿植的选择,进而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石景的设计应结合具体的设计环境,适当的减少对硬景的选择,崇尚自然性和生态性设计,会让游客置身其中,流连忘返。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景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设计要结合整个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和主题,利用好石景的功能优势来辅助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石景设计应彰显文化性、美学性和生态性特色,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对美化城市形象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石景的创新性设计是园林景观设计不断优化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树立,对城市的现代化规划和建设具有推动作用,进而为建设和而美、大而强的适合人类居住的福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高岩 单位:河南海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周口分公司 园林景观毕业论文:生态美学视野下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树立生态价值观,重塑生态人 审美文化是人文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沟通和连接科技与人文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众所周知,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某种人文条件,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掌握科学技术的主体也是人,所以无论是发展科学技术还是促成它的社会应用,都离不开人。人的具体状况构成了社会的人文条件,如其表现在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人们的价值认同、人文素质等方面。可见,重塑生态人是促进生态美学发展的重中之重。生态人是指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念,遵循生态伦理规则,能够用科学的生态观、价值观指导自身行为的人,是具有生态伦理素养和生态环境意识,并且日常行为生态化的人。生态人必须具备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责任感、和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生态人格。个人理解“生态人”就好比一粒种子,要孕育成为一棵参天大树,首先要有一片土地,使它融入、取之、反哺于这片土地所在的环境之中,与环境共同协作成长,构建出一个生态环境,使它可以孕育出一片森林,且使这片土地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存,同时使其可持续发展。正如道家老子所言,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如同宇宙的诞生,可以造福人类、自然、福及子孙后代。树立生态价值观对于促进生态美学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危机的出现,重新审视、认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变得越来越重要。树立生态价值观首先需要我们将自身融入大自然中,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其次国家应该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生态伦理素养,宣传生态文明理念,要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从根本上规范人们的行为,让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态化;此外,要鼓励人们积极自觉地参与到环保行动和环保监督中去,使人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者,让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人人有意愿而且有能力参与的自觉行动。当下的景观设计师更多的是治疗城市疮疤,首先应把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作为首要条件;其次与人文生态理念相结合,指出园林的意义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赏玩和凭吊的层面上,它应该在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整旧如故”,冯纪忠先生提出的“以故为新”,以及在现代主义设计形式中获得新生,承担起现代园林的实际功能和传统园林文化传承的载体的双层重担,使其在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更加人性化、生态化,从而更能满足人们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需求。 二、构建生态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首先继承、发扬中国道家思想的生态理念非常重要。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时代,从殷商时期开始便出现了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是以生物体的自然生长为基础的经济活动过程。它对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强化了人们的泛生命意识,也产生出与之相应的宇宙观和时空观。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以“道”为核心的自然本体论和“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思想有着卓越的生态智慧之光。中国独特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城市建设的总体生态美学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传统城市生态美的典型形态———山水美和园林美以及传统民宅、宗教建筑的生态美。《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阴阳学说是《易经》文化的精髓,对中国传统城市建设影响很大,由此表现出两种生态美:整体美和韵律美;风水学中所遵从的“山环水抱”的风水理论,对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苏州园林的意境美;华清池“山环水抱”的风水原理;方塔园的北门以现代钢结构体系结合传统青瓦覆顶的方式所设计,兼有古典与现代气息,且屋顶的钢结构节点还体现了一种力学美和韵律美等。这些都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当前,我们居住的环境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更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神。在当前景观设计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的保护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生态建设,为人类提供一个可以涵养、健全人性美的生态环境。就像徐恒醇教授曾说:“现代生态观念把主体和环境客体的概念纳入了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之中,主体的生命与客体生物圈的生命存在是共生和相互交融的,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同关系是生态美的根源和基础,离开了这种相互之间的和谐共生,生态美就不存在了。” 其次要融会贯通,探索园林景观设计与人文理念相结合的方法也不容忽视。在做城市景观设计时,首先应该在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条件下,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其次把生态、环保放在首位,将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设计出满足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体系和规划方案,有效打造一个和谐、易居、乐美的生态环境;最后将环境美学运用到设计之中,强调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强调环境带给人的一种由内而外的美,这样既能改善当地环境质量,又能通过美学的设计角度,使城市变得赏心悦目,并且陶冶人们的情操。就像庄子基于“道”的整体美特点,主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审美的,追求人与自然自由统一的审美生存状态和具有超越的精神。这种超越精神是以绝对自由的境界为最高目的的,它不仅要超越世俗、名利、物欲,而且要完成对自我的超越,从现实的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让自然本性自由地张扬,获得一种物欲之外的精神的满足,达到一种无待逍遥的美感状态。综上所述,这种生态美实际上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新时代的理想审美人生。其深刻内涵是包涵着新的时代内容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类当下“非美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改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更是对人类永久发展、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切关怀,也是对人类得以美好生存的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的一种重建。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曲折、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在国内众多学者的推动下,生态美学研究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成果,但在有些方面还需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我们相信,生态美学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和谐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学习西方经验,还是继承中国传统,都应以科学、严谨、全面、生态的治学态度,注重其内涵与本质的研究以及外在形式和运用的多元化、艺术化和生态化。我们应以一个生态人的视野去塑造一个具有生态美的自然环境,追求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生态的当代世界,并使其以一种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延续到未来,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向梅荣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园林景观毕业论文:植物造景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1植物造景现状分析 1.1设计、施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有些设计师设计出的作品与当地风土人情、地貌气候等不相协调,往往设计出来的作品到真正应用的时候就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施工队只按设计师的设计图纸进行盲目施工,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者存在偷工、减料,设计图与实际施工存在有天壤之别等情况;管理者专业水平较低,景观的后期养护对整个景观的营造非常的重要,植物它是有生命的,景观的营造也存在有时间性,植物是否能成活,后期的生长是否健康,景观的造型是否美观,都与景观的养护、管理者的专业管理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 1.2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 “绿色景观”,是指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并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尽量小的景观。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俞孔坚曾指出:“景观的生态化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生态化设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生态化设计更是一种伦理;生态设计应该是经济的,也必须是美的”。而现在的很多案例却是花大钱,把原有的景观去的一丝不留,在某个地方无中生有的造出一个景观,这种设计违背了要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理念,违背了要生态,经济和合理。 1.3缺乏文化特色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应该与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色相呼应,通过独特的设计风格来彰显当地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使园林景观设计既做到与时俱进又充分展现地域性。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西方大量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涌入我国,并为许多设计师盲目接受和模仿,甚至是出现了“复制品”的情况,使得当地的园林景观跟其他地方的如出一辙。看着具有西方特色的园林景观,看似很有国际风范,却丧失了当地该有的风格。久而久之,当地的个性、特色文化就会慢慢地消逝,留下的是一处处渐渐引起人们审美疲劳的模式化了的园林景观。 2解决办法 2.1合理利用植物资源,营造稳定生态群落景观 植物造景不是简单的植物个体的拼凑,而应该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独具匠心的、科学合理的搭配。使之不仅美观,还能起到改善环境,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声等作用。良好的植物景观应该拥有稳定植物群落,具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大树移植这种立竿见影的园林绿化方式是不可取的。大面积观赏草坪和模纹花坛等这类只可观赏且养护费高昂的绿化方式也要谨慎应用,我们应该根据生态学原理,结合当地乡土树种,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稳定、生态、实用、美观的园林景观。 2.2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 研究人员应该挖掘开发更多的观赏植物,对可开发资源进行收集、评估、繁育和推广应用,为造景提供更多植物资源。园林景观设计和管护人员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了解植物学的前提下,结合园林生态学、园林景观设计等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生态美观的景观。 2.3注重生态效益,发展生态园林 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应尽可能大的效仿自然界中的天然植物群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复层植物群落有利于增高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增强光合能力,增大对生态系统的作用。例如乔、灌、草相结合的群落产生的生态效益能比单纯的草坪高4倍。此外,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稳定性、抗逆性强,防风、防尘、降噪、净化空气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尊重原有群落,在保护原有自然植被的前提下,通过促进群落的自然生产力,形成复合的植物层次并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季相景观,实现低人工管理和景观资源的稳定、持续发展。 2.4注重地方特色,突出文化传承 园林植物不仅具有生态性和观赏性,同时也具有文化性和历史性。植物配置时只有在把握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地方风格,提高园林绿化的品位。因此,设计者在应当深入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植物利用和栽培的历史,在设计时注重地方特色,突出文化的传承。 作者:杜丽君 林晓红 张亭旗 单位:福建省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厦门市农业机械监理所 园林景观毕业论文: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1湿地与湿地景观 水是生命之源,在物种起源到发展,都离不开水的痕迹。亲水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语言。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之中,有“无园不水”的说法,“山水相依”“依山傍水”等,都是中国传统园林建造的基本规律。湿地景观就是利用现代的生态学原理和园林设计手法,重建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再现湿地景观的自然风光,给民众提供亲水、娱乐的场所。 2湿地景观的作用 2.1净水排污 城市湿地景观对净化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城市化的逐步加速,有些城市的环境污染是非常严重的,而湿地资源可以通过其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我国目前常用的是水平潜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这两种湿地景观对改善水污染效果显著,且价格低廉。 2.2调节气候 调节区域的气候,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减低城市的热岛效应。相关科学数据表明,湿地中含有的炭素占陆地生物圈的3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湿地公约》都强调,湿地对区域气候的调节具有显著作用。湿地中,植被叶面的水分蒸腾作用和其水分蒸发,都使得大气和湿地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由此带动周边气候的转变。 2.3保护生物多样性 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是非常稳定并且复杂的,湿地是遗传基因的仓库和许多生物演替的场所。自然湿地不但是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场所,还为许多珍贵的濒危物种提供了生活环境为许多水禽提供了栖息、迁徙、繁殖的场所。所以说,湿地是当之无愧的“物种基因库”。 2.4丰富园林内容 过去,大多是园林景观设计都是不太重视湿地景观的,即使有些许水景,也没有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因此,其园林设计主要是针对陆地而言。而湿地景观的形成,使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设计范围扩大到了地球第二大生态系统,并扩宽了园林理论的研究范围。目前,全世界的园林景观设计的潮流趋势就是复兴城市滨水区以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从大量成功的园林设计案例来看,要建设城市滨水区和湿地景观,不单单需要大量的绿地建设,还需要根据湿地生态系统固有的特性来进行绿化。不单单要种植水生湿地植物,还要改善其水底生态,充分发挥湿地景观的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湿地景观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应用形式 湿地景观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湿地景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自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有一定积水量的区域,可以建立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这些区域不需要过多的人为改造,主要以保护为主,使其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卫士”。而人为建造的湿地景观,是模仿生态系统建立的湿地景观,引入湿地生物,将景观设计和净水排污结合到一起。人工湿地不受地域的限制,更具灵活性,可以广泛运用于城市公园和居民社区。 3.2应用方法 湿地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和空间的复杂性,这样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湿地景观的设计并非那么容易的[1]。湿地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涉及到生态学、社会和湿地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方能设计出生态系统稳定、景观效果优美的湿地景观。 3.2.1对于天然湿地,保护为主要目的许多城市都拥有生态条件比较好的自然湿地,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但伴随着无限制的开发,已经遭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所以说,在天然湿地的设计中要遵循保护为主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以生态设计作为指导思想,在充分发挥湿地潜能的同时,保护湿地的完整性。在天然湿地景观的设计之中,要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尽量围绕水域建造生态长廊,适当增加其休闲娱乐的功能却不影响生态,既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要,又避免了人们对自然的破坏。 3.2.2丰富人工湿地的植被景观湿地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植物景观设计。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大自然教给我们的知识,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应该根据不同的水深和土壤含水量进行不同的选择,建立物种丰富的湿地群落,形成生态系统稳定的湿地景观。水生植物对水位的要求差异很大。大多数湿生、沼生植物只需要20~30cm的浅水、浮水和挺水植物所需水深一般为30~100cm,而水生高等植物则经常分布在100~150cm深的水域内。一般选用季节性变化明显、体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来装饰湿地岸边,结合地形辅以灌木和乔木形成错落有致的湿地植物。另外,在浅水区普遍选择芦苇、荷花等发达的茎叶类植物,用于净化水源,美化环境。而在沼泽区经常种植鸢尾和菖蒲,不同的色彩、花期、品种搭配,与岸边的植物相互呼应。需要注意的是,种植这些植物要和水域大小成比例,密集的种植是不太适宜的,但可以用多丛片状的种植方式。而考虑到湿地景观净化水源的作用,所选择的植物应该具有容易管理、净化性高、抗逆性强等特点,运用时充分考虑到植物的更替和多重景观的变化,才会达成美观舒适的湿地景观。 3.2.3对城市湿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由于城市的环境质量在迅速下降,合理规划城市的自然资源并加以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城市利用湿地资源来进行现代园林景观的建设。但是,当城市的湿地景观规划不合理时,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也破坏了湿地自然资源。在城市发展规划之中,要重视对湿地自然的规划和合理利用,结合城市的实际,增加城市建设和湿地景观的协调性。首先,应借鉴中外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成功案例合理利用资源。城市的湿地资源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好去处,而且拥有净水去污、调节气候等作用。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湿地景观的生态作用[2]。其次,湿地景观的规划应该考虑到其价值和观赏作用。开发利用城市湿地资源,也应该将其融入城市规划发展,科学结合起来。对于城市中的湿地景观,要进行定期的清理和净化,避免人为污染对其的破坏。 4结论 目前,湿地景观还是比较新颖的园林景观类型,从理论到技术上都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更多相关从业人员的重视和完善。相信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现代的相关理论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湿地景观会在新时代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作为重点设计手法被广泛应用。 作者:李燕妮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科美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毕业论文:彩色叶树种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1彩色叶树种在园林设计中的配置方式 1.1孤植 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通常把叶色鲜艳、树姿优美的孤植树放在构图的中心位置,既能够充分体现它本身的个体美,还能够发挥中心视点的作用,引导人们的视线。例如摇曳多姿的南天竹、红枫,高大挺拔的银杏等都适合孤植,能够形成视觉焦点。例如厦门植物园有一株高大的红枫,就以其鲜艳的色彩吸引了游客的视线。 1.2丛植 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通常采用三五成丛的彩色叶树种种植在建筑前,经常以常绿树为背景,或者是把彩色叶树种点缀在风景林中,既能够丰富园林景观的色彩,又能够形成活跃的园林氛围。例如可以把南天竹、紫叶李等有着鲜艳颜色的树种丛植于浅色系的建筑物旁边,或者是利用色彩对比的原则,采用常绿针叶树种作为背景,然后把花叶系或者是金叶系的树种与常绿针叶树种相互搭配,能够有锦上添花的感觉。例如,福州森林公园中就在浓密的风景林中搭配种植有一丛秋色为黄色的银杏,能够起到小中见大的作用。紫叶李、红枫等丛植的彩色叶树种可以呈现出自然造型,但也有红花檵木球、金边黄杨球等彩色叶树种可以进行人工修剪成彩叶树木球、柱等。 1.3群植或者片植 把彩色叶树在园林景观中进行成群或者成片的种植,可以构成风景林,也可以在园林中当作背景或者伴景。采用彩色叶树种的美化效果比单纯采用绿色树种要好很多,像银杏等彩叶树种不仅个体效果好,群体的效果也很好,既适合孤植,也适合群植。例如全国十大森林公园之一的福州森林公园中的竹类观赏园,里面有226种竹子品种,吸引了很多游人前去观赏。 1.4色块种植 色块种植主要是指把彩色叶树种与其它绿色树种进行搭配种植,形成美丽的字符或者图案等。例如将红叶石楠、金叶女贞、红花檵木、金边锦熟黄杨等株丛紧密,并且耐修剪的彩色叶树种与龙柏、雀舌黄杨等绿色基础种植材料进行相互搭配,可以形成美丽的图案、镶边或者花带等。例如在福建省的广场上,经常采用紫叶小檗、金叶假连翘等彩色叶树种布置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与大片的绿色草坪相间成为主景。 2结语 彩色叶树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关部门应该在对彩叶树种进行合理搭配的同时,强调彩色叶树种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根据本地的气候环境等扩大彩色叶树种的栽植面积以及应用范围。在进行配置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树种的生长特性、生态习性、观赏特性,以及美学中色彩的统一和对比、节奏和韵律,甚至意境表现等艺术性的问题,从而使彩色叶树种在景观设计中保持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作者:王铭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 园林景观毕业论文:彩叶植物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1园林设计彩叶植物应用原则 1.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城市园林建设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为保证各类植物之间生长的协调性,以及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在选择彩叶植物种类以及搭配设计上必须要以满足实际需求为根本,结合植物具体生长环境特点来进行设计。适应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必须要以植物生长特点为根本,结合光照、土壤以及水分等因素来确定植物种类。很多彩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叶片色彩的变化与光照、水分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保证色彩的鲜明性,需要充分将植物与环境融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形成一个和谐有序并相对稳定的园林环境。 1.2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主要指园林内不同种类植物之间的合理搭配,保证生态系统的合理性,在突出园林设计个性以及多样化的同时,保证园林系统统一、协调以及合理。不同彩叶植物之间以及彩叶与常绿植物之前等都有着各种联系,为了避免植物之间生物特性不融合,就必须要加强对不同彩叶植物之间的搭配,保证生物性的合理性,通过科学性的设计建设一个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与动态感的生态园林。另外,协调性还包括园林建设对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设计时应从整体大环境出发,在整体上提高城市园林建设的合理性。 2彩叶植物在园林设计中应用分析 2.1种植方式 2.1.1丛植。丛植是彩叶植物在园林建设中比较常用的一种种植方式,通过一定数量来表现出更为丰富的景观色彩,并且通过不同颜色的浓烈度以及分布方式,来提高园林建设的动态性。现在园林建设中最为常见的丛植方式,主要是选择一定数量的彩叶植物与常绿植物混种,并以彩叶植物作为景观的分界线,或者是形成不同的图案来达到丰富园林景观的目的。还有就是以乔木或者常绿针叶树来作为被背景,将彩叶植物种植在建筑物之前,来丰富建筑物周围环境。 2.1.2孤植。与常绿植物相比,彩叶植物具有更强烈的美观特性,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注意力。孤植是彩叶植物在园林设计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种植方式,主要将彩叶植物种植在草坪、路边等特殊位置,将其作为景观的中心视点,或者是对人们的视线起到引导作用。另外,采取孤植的方式,将彩叶植物种植在常绿植物群中,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数量与色彩的对比,来强调园林整体美与个性美。 2.2树种选择 彩叶植物树种的选择是园林建设中重要的环节,现在很多城市园林建设时,经常依赖于外来树种,忽略了本地树种的合理利用。很多外来树种并不适应当地土壤以及环境特征,不但不会提高园林建设的效率,反而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对于树种的选择,应从植物遗传、形态特征以及生态特征等方面着手,并且本土树种的选择不但可以节省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如果通过广泛的种植与合理配置,也可以降低后期管理维护的难度。 2.3加强管理 一方面,应做好物种的垂直绿化管理,通过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通过对园林植物垂直绿化管理,合理利用地棉、金银花等植物,来提高竖向景观的质量。另一方面,应采取多元化管理措施,在整体上提高园林建设的质量。即做好园林植物配置规律性与程序性管理,通过高山栽松、移竹挡窗等方式设计,来增强中国园林景观的特色[3]。通过多元化管理,提高植物之间搭配的合理性,并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来提高园林建设的人性化。 作者:钱秀青 单位:顺发恒业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毕业论文:城市化建设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1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主要的问题分析 1.1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缺乏长远的规划 合理有效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对于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极其深远的意义。然而,在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发展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的原因是,进行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对于城市发展的意识程度不够到位,缺乏专业性的设计理念,有时没有清楚其意识到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对于城市化建设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改造就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因此,无法有效地发挥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具体作用。当前我国进行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了设计形式上,没有着重考虑园林景观设计对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与作用,没有与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进行仔细地思考,只是考虑当前的利益,设计理念缺乏长远的规划,进而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2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无法体现出城市的人文性与文化底蕴 通常情况下,一个城市的城市化建设需要从园林景观的设计开始,而园林景观设计应该首先从人的角度和需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建设与园林景观设计都应该与人类发展相协调,全满满足人的需要,进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但是,当前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无法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景观设计无法体现出人文关怀。除此之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能够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底蕴。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园林景观的设计在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是一种创新性、个性化、复杂性、系统性相结合,能够充分体验出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植树活动。每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在进行城市化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与城市的发展特性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城市历史文化的底蕴。但是,近年来,许多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偏离来了自身城市的文化特性,无法充分地体现出城市历史文化和自身的特性。 2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策略 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周围环境等方面,此外,园林景观的设计要与时展相协调,进一步有效推进城市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有效地进行。然而,在当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依旧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了城市化建设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为了有效解决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相关的策略,进而有效提高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为人们创建出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大力的支持。城市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针,全面满足人力发展的需求,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安康的生存环境。也就是说,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人文关怀是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应该全面满足人类的需求,园林景观的设计与人类发展的步伐相一致。通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能够有效地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除此之外,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以生态平衡为主,与当前的发展步伐相一致,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特征。并且,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创新性和个性化,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的独特性,全面促进城市建设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速度。 3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园林景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设计风格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对于促进我国城市发展具有直接的关联性。然而,当前有一部分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由于受相关因素的制约,导致城市化建设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完善与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步伐随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加上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使得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在近几年社会发展中,人们普遍关注城市绿化与城市生存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城市的居住环境,对于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何晓静 单位:广西泓瑞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毕业论文:住宅小区环境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1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在对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生态居住区不仅要满足节能、节地、节约资源、节省材料以及太阳能资源的运用,而且还要保证建筑材料对人体无害、减少废弃物、注重材料,能量和资源的重复运用和循环运用等要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要遵循生态原则。即要求各项工程在施工时不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在最大程度地遵循自然条件下控制好人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此外,可以在设计中运用生态学理论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次,设计时也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运用当地条件,尽可能减少工程施工量,这样即可以降低成本,还能够得到天然的景观。与人工修饰的景观比起来,天然景观的视觉效果更佳。此外,在选择种植植被时也应考虑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和当地的土壤需要。由于不同地方气候条件以及地域特色的不同,这就导致了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户外活动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做出不同的预备方案。例如,北方四季分明,冬春风沙比较大,因此绿化设计就要首先从防护功能出发。而夏季则应考虑通风,遮阴和降温为居民打造一个舒适环境;为了方便居民的户外活动,在空间组织上还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在道路以及小广场的安排上,还必须考虑日常生活上的行动方便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防灾及人员疏散问题,因此绿化种植不应阻碍交通。园林的设计是贴近人们需求的,因此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从居民角度出发,符合居民需求的景观设计才能被居民真心接受,才能使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发展充满动力。园林景观的设计取决于建筑的特色,要与建筑相符。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周围景观设计要更加贴近自然;具有传统色彩的建筑周围的景观要偏向于古朴;具有现代流行元素的建筑周围的环境也要赶得上潮流。因此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要有机的结合。设计要明确居住区功能要求,住区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能够给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民主和自主精神的形成。对于一些玩耍健身的场所声音较大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或集中设置在会所等地,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对于一些观赏景观可以安排在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较近的地方,有利于净化空气,放松心情。最后,设计要富有层次感。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中层次感会使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有致,使人们能感知到该环境的美好,空间的人性化,愿意在这里驻足。居住区本就应当由许多人性化的小空间构成,人们在尺度、形式不同的空间内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空间。除了依靠建筑的围合来划分空间,还可利用植物来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通过乔木、灌木的巧妙搭配,高低错落,可形成多样的空间层次。 2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改进建议 虽然目前,我国的小区景观园林设计已经达到了令人满意的地步,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还需要加入更多的创意元素。在紧张的工作过后,人们总是会把更多的休暇时间花费在居住小区内的休闲活动上。而园区中的绿色植物是能够满足人们眼球享受的途径之一,但是仅仅停留在视觉享受上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园林的植物设计方面,多添加一些创新元素。例如芳香园林植物的应用,不仅可以增添自然色彩,还可以从气息上给人一种享受的滋味。目前,我国根据植物的生长条件需求,采用最多的是梅花以及桂花,种类有限。这也提醒着我国专业人员能够更好地推出更多的适宜品种来做实验设计。 3结语 住宅小区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以及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也是每个居民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我国目前尚有的技术层面上,更应该加强学习与提高。不断的综合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努力提高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水平。 作者:田杰 单位:沧州渤海新区筑城房屋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毕业论文:数字化技术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园林景观设计 首先,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收集的资料及分析的数据是不完整的。进行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大量的资料及数据,并且是涉及时空与环境的广度的。进行设计之前,必须要采集当地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各方面数据的分析。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在资料的收集一般都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或者相应的设计草图,所收集的资料信息是不够完整和准确的,这也就导致之后的数据分析的不准确,为后期的设计工作和具体的园林建设留下隐患。其次,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不能实现信息和数据的交流与共享。传统园林景观设计在信息与数据采集形式上和具体内容上的单一,限制了之后设计、建造及使用环节,使园林景观由设计到最后使用这一过程中各方在信息与数据上无法实现交流与共享。再次,传统的园林景观建设的设计与实际建造的差距较大。由于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师一般都是以二维的平面图进行设计的,需要后期的建设者建立起一个三维立体建造模型,若建造者无法不具有专业的三维构图知识,无法理解设计者真正的设计意图,造成园林景观建设的设计与实际建造的较大差距。最后,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的评价与管理系统不完善。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侧重项目的工程设计及建造,忽视了设计工作评价和管理系统的建立,没有对园林景观设计的效果和目标进行评价、管理。而传统园林景观设计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也不够完善,人员的调动及协调不合理致使设计工作的脱节,影响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 1.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有利于保护国家的重要文化资源将数字化技术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按照不同的、具体的分类因素建立数据库,进行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园林景观的相关部门对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案进行保存,便于后期的抽查及借鉴。同时,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摆脱了设计图纸保存在时间、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数字化的管理更有力于相关人员对资料的检索查询,是保存园林景观建造中的重要文化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 2.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有力与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将已建的不同类型的动物园、自然保护区、公园等的相关设计规划方案上传到互联网络中,建立专门的网络数据库进行管理,有利于各方面资源的共享,实现信息、数据的交流畅通。 3.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有利于设计方案的设计、实施数字化技术普及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便于设计师通过数字化园林虚拟调整园林景观的布局设计、数据等,既节省了图纸等物质及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设计方案立体化视觉效果,减少了设计师与建造者的沟通障碍,实现设计意图与实际建造的完美结合。此外,这也是广大网民全方位在线游览园林景观的途径之一。 三、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 1.建立数据库,采集相关信息数据建立关于园林景观设计的数据库要从现有的信息资源出发,如地理地形图、网络数据库等,综合各方面资料、数据,实现资料的信息化、数字化,同时,通过现场勘查等方式采集各地区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信息,充实核对数据库中原有的信息、数据。 2.构建三维模型,使信息立体化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收集、综合得来的数据上传至计算机,由设计师进行园林景观的初步设计,综合各方面条件,调整更改设计方案。之后由专业的数字制作工作人员将设计师确定的初步的设计方案通过现代三维造型软件3DS等制作出初步的三维粗胚模型,确认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将园林景观设计要遵循的各原则考虑在内,塑造立体空间中的设计,实现信息的立体化。 3.数字化技术完成数据运算与分析利用AutoCAD软件中的LISP语言进行科学运算和分析,或者利用其他二维造型、三维造型的功能,建立三维模型。通过材质编辑器的复合与贴图功能,实现彩质,再具体结合园林景观所在地域的特点,完成园林景观设计中相关数据的运算、分析与处理。 4.在后期的处理及设计汇报中融入各方面考虑因素设计图纸的后期处理可以利用计算机中的图片处理软件等,从艺术效果与园林的实际使用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规范、完善设计方案。此外,设计方案的汇报可以使用计算机的投影设备,将设计的信息采集、设计意图、设计图等通过声音、文字、图片、动画等形式在听觉、视觉上展现出来。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的设计思维及方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已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的意识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 作者:彭俊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园林景观毕业论文:城市园林景观生态学论文 1景观的组成部分 1.1廊道 是指不同于两边基质的线性地带,它的多种类结构跟随不同宽度的廊道而随之变化。绿廊建设和块状绿地的连接度不断加强,可以使走廊起到分隔作用,作为城市园林绿地设计的重要依据,作为城市道路、河流等狭长线性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现实应用中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还体现在不同树种、狭长带、狭长带与二维面的互相制约等方面。 1.2基质 是指连通性最好、面积最大、能起控制作用的景观要素。[1]例如园林的铺地或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影响,影响着生态环境中斑块与斑块间互换物质、能量,同时影响了连接全局的景观。研究景观生态学是为了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维持生态平衡,营造和谐的人类居住环境。将景观生态学中的和谐共生理念贯通到实际的城市园林设计中,理论结合实践,迎合社会需要,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现今,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应用在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中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天津的“绿岛园”,占地面积大,其园林规划里涵盖了三种特色景观生态,湿地景观、高地树林景观和保留了原生态景观的缓坡草坪,有利于恢复本土动植物群落,维持了生物多样性。园林全局景观设计是根据“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为依据的,这也是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最基础的模式。在进行“绿岛园”绿地规划之时,按照“源”、“流”、“展”三岛相合的设计思路,营造了具有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格局。[2]公园的景观水体是由大面积的沼泽地开挖整改形成,同时将瀑布茶室、嬉水广场等人文景观融合,即维护了湿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又发挥了斑块在环境资源中的作用。车场和广场采用的硬质铺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道路不同感空间,完善了经管的层次感、充实感。假山、小桥、鹅卵石等硬质铺装的巧妙设置使不同的廊道连接了不同的斑块,化零为整,充分发挥了廊道中的整体作用。壁画、浮雕、陶雕丰富了“绿岛园”的历史沉淀感,增加自然景观的可观赏性。台北关渡的“自然公园”。此公园涵盖泥滩、深水域、浅水域、树林等多种区域类型。规划为主要活动区、保育核心区、户外观察区、可持续经营区,合理的划分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为首要,提供休闲、教育及研究场所为次要,同时又兼容了两者的缓冲区,实现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处。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园区内虾类自然保护区为中央核心区,其他涵盖沼泽、湖漾、河港、池塘等区域,六条河流纵横交错,其间分布着众多的鱼塘和港汊,设计了不同物种栖地环境。以上这些案例都是融合了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在园林的设计中,使得城市的人类与大自然更更亲近的同时又维持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3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的原则与建议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生态学中景观质量问题是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如何加快城市进步的步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建设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融洽的城市园林绿地是值得深度思考的。在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如何将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发挥到淋漓尽致,如何做到效益最大化也是值得深究的。综上所述,既要致力于生态的健全性,又要致力于文化、科学和艺术的协调性,必须于充分掌握景观特点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坚持全局优化的原则,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和谐发展;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从人类的本质需求考虑,以生活为出发点,营造人类自然舒适的居住环境;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结合城市现在和将来发展的建设需要,促进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坚持地方特色原则,园林与文化相结合,沉淀文化历史,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生态园林环境。同时在以下方面要注意:在景观设计实践中,要注重结构的组合连接,注重城郊生态工程的建设;完善园林绿地网络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多元化的群落景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创造丰富多彩的城市园林景观;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全局发展,大力推行绿色经济,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作者:王传江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园林处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的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些重要的特征:首先,从发展环境看,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在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正在从主要以高校的供给为驱动转变成以企业的需求为驱动[1-2]。其次,从发展定位看,在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同时,社会对拥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的角色定位也逐渐发生变化,从以前的支持服务转为服务和引领同步。最后从发展方式看,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前的以规模扩张为主到现在的以质量提升为主,从以前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现在的内涵式发展。这要求高校专业要树立起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积极对接行业需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合理定位[3-5]。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通过拓展服务能力和提升贡献力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高等教育要坚持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产业信息化,努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我国的电子信息类高水平人才缺口不断扩大,并且此类毕业生在企业的用人需求中数量始终是第一位。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大众化,国内高校不断开办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上升[6-7]。电子信息人才培养面临的严峻挑战是:新经济对电子信息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新型的电子信息人才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学科交叉复合特征,而现有的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8-10]。随着产业的智能化趋势愈加明显,现在链状的电子信息产业链逐渐转变为网状的智能信息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的新增长点越来越多,边界也在不断扩展[4-5]。为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需求,要推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改革创新,支持传统行业并服务于地方产业。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式,密切结合产业需求,校企深度产教融合,以学科竞赛为基础,建立基于学科竞赛的产教融合创新环境,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类人才。 1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相对较少。当前大多数高校对课程的设置仍是理论课居多,实践课过少[11-12]。而且目前开设的实践课程多为基础实验,较难跟踪产业界的最新需求,且缺乏系统级实验和工程实践实验。电子信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较多,且部分专业课程数学功底要求较高,导致学生很难在课程上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实践课程是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途径,大力开展与基础理论结合的实践课程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产教融合程度不够,人才培养与产业界需求脱节。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多停留于表面,且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多数的校企合作多为简单的实习实训合作[13-14]。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配合高校完成校企合作任务,无法使自身的产业技术需求得到满足。因此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较低,特别是大型企业,由于业务繁忙,很难为高校提供实习培训。这种方式下企业变成了基本技能训机构,无法满足企业的技术合作开发需求,企业积极度不高,学生也多以观摩和基础实践学习为主,效率较低。(3)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目前部分高校存在课堂灵活度较差,且以教学讲述为主,这种教育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15-16]。在实践课程部分,高校的实践课多为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缺少对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部分高校在开展学生实践教学内容时,内容单一且更新周期较长;部分教师在开设毕业设计题目时,题目内容与往届题目变化不大。(4)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缺乏主动性。高校学生课程任务较多,课余时间较少,而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需占用大量课余时间,部分学生参与竞赛和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是在教师安排或者寝室同学鼓动的被动情况下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学生自主学习并主动参与竞赛和科研项目的积极性较弱。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的参与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刻苦努力。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付出大量时间,若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将大大降低。 2基于产教融合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改革 (1)面向学科竞赛和实践教学的开放性本科实验室。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多为配合理论课的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多为基础实验且内容更新较慢,而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较快,这种类型的实验教学难以匹配前沿的电子信息技术。开放性实验室使学生将实践教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改变了以教学实验为主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可以根据自身参加的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进行自主独立的研究,且有大量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进行研究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校应面向学生积极建设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科研的平台环境。通过开放性实验室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设计的能力并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校还可组织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在竞赛和科研项目的驱动下,结合开放性实验室,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竞赛和项目所需要的知识,充分激发学习潜能,形成教师引导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同年级学生互学互助的学习气氛。(2)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是产教融合的主要方式,该方式是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和企业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后,实训基地就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实训平台,学生可在实训基地接受企业的产业技术培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实践学习能力。在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中进行实践教学可采用校企联合实训的方式,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产业界的专家进行实践指导。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技术特点,指导学生进行相关产业的技术实践,并实行全过程管理。在校企合作实训过程中学生学习了产业界的企业技术,对产业界的最新电子信息技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自身的岗位能力,并且企业为学生提供岗位工作的机会,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此外,学校应与智能电子信息、微电子及光电子等产业规模化龙头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模式和路径,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产学研合作新平台,吸引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就业基地建设、科研项目合作和研发、“双师型”队伍建设,构建专业发展新格局。(3)建设“双师型”团队,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更新换代过快,该专业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模式是一种面向产业界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具有专业的理论教学能力和较强的实践教学与应用研究能力。学校应制定及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计划,提高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在本专业的比例。学校可以让专业教师融入企业生产环境,把握产业需求,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具体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提高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实践教学水平。学校可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引入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有丰富项目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补充到本专业教学团队,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和研究,有效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科研水平,由此产生与生产实际、社会需求相结合、高水平、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成果。(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学校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来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之前的教育体系相融合,引入新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把创新教育课程加入人才培养方案。例如:①把创新创业模块加入通识课程系列中,把《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设为电子信息工程学生的必修课。②将创新创业班级试点扩大到整个专业,结合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特色,增加创业类模块课程内容。③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以竞赛为依托,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外包竞赛以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结语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界的技术更新较快,如何结合产业界的最新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是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产教融合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式,密切结合产业需求,校企深度产教融合,以学科竞赛为基础,建立基于学科竞赛的产教融合创新环境,可进一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类人才。 作者:黄杰 杨凡 曹阳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摘要: 在目前的社会工作中,测绘工程有着重要而且广泛的应用,为了使得测绘工程的管理更加的科学,也为了使得管理的手段更加的具有针对性,根据测绘对象的差异,可以将其分为工程测绘、房产测绘、水利工程测绘等。就目前不同种类的测绘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无论是那种测绘工程,要实现其价值的充分发挥,都需要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因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测绘工程的开展提供规范和专业的实践标准,这样,其实践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会有明显的提升。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建设科学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十分的重要,所以本文就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行研究,目的是为测绘工程的可靠性提供管理保障。 关键词: 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测绘工程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在工程项目的开展中。现阶段,我国正在积极的进行城市建设和社会基础建设,这些建设项目开发和规划需要在可靠的信息数据基础上进行,因为有了数据保障,项目的质量可以提升,项目的科学性也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测绘工作是获取工程信息数据的主要手段,保证测绘工作的持续和有效,需要相应的管理系统来支持,所以测绘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就变得十分必要。简单来讲,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测绘工作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的研究其系统结构,并实现系统的优化,对于工程建设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 1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 1.1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 在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当中,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的重要内容,而要想框架结构更加的具有针对性,那么前期的开发准备工作就要从三方面进行:第一是对测绘企业生产管理以及各个环节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明确企业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信息系统框架,这样,管理工作的全面性会得到实现。第二是对应用系统进行定位。分析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地位,进而确定其规模的大小以及在管理中所处的地位。第三是对管理系统进行基本的模块划分。通过模块划分,管理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和责任更加的明确,系统应用的价值性会得到提升。 1.2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是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框架中的重要内容。从目前的表现来看,生产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各个生产流程的控制,从而对生产关节的关系调整做出帮助。通过生产管理,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率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生产管理中,有效利用信息管理的手段,可以使得整个管理实现信息化和透明化,这样,管理中的问题暴露会更加彻底,框架的应用价值分析也会更加的准确,整体框架的改进和分析效果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简言之,生产管理作为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框架中的内容,强化其信息化运转十分的重要。 1.3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也是测绘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框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实践情况来看,合同管理的主要任务有三个:第一是实现合同的签订。第二是实现合同部门的流转,第三是进行合同归档记录的跟踪管理。简单来讲,合同管理在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当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因为测绘工程的开展需要按照合同项目来进行。 1.4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也是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框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现实利用的角度来看,资产管理主要是进行测量设备的有效管理。通过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降低对设备的占用,从而加强设备的利用率,并对设备的使用状况进行有效的跟踪。另外,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统计管理,做好日常消耗品的领取以及使用记录也是资产管理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 2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设计 在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中,科学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而要实现设计的科学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完善。 2.1生产流程结构设计 生产流程结构的设计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管理的实效性考虑,此方面的设计有四部分内容。第一是任务的登记。任务登记的设计主要是对管理任务进行划分,然后分别设计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实现任务分配的目的。第二是技术设计。技术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技术的分析和讨论评价技术的可行性,这样可以保证技术在管理中有最大的利用价值。第三是任务安排。在任务登记的基础上对登记任务进行安排,流程的运行会更加的具有目的性。第四是进行质量检测。通过质量检测,整个生产流程的结构运行效率和质量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2客户需求结构设计 客户需求结构方面的设计主要包括了两项内容:第一项是移交客户。在测绘工程实践中,不同的工作需要由不同的部门进行处理,所以随着工程进度的进行,客户也需要进行相应的移交。第二是进行资料的移交。针对不同的客户会形成不同的资料,所以在进行客户移交的时候,资料也要进行相应的转移。简言之,在测绘工程实践中,客户的需求会产生不同,所以为了实现管理的科学化,需要在不同的部门间实现客户和相应资料的移交,所以做好这两方面的设计工作十分的有必要。 2.3用户结构设计 用户结构设计是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用户结构设计的现实应用来看,其主要分为用户管理、历史记录以及人事信息三个部分。用户管理主要指的是对测绘工程用户基本信息的管理,其中包含了用户的各类信息,实现管理的强化可以保证对用户信息的有效掌控。历史记录主要是进行管理历史的查询和检索。所以在此部分的设计中,需要进行检索方式等的有效设计。人事信息同样是用户结构设计中的要点,进行设计的优化有利于提升管理的效率。 3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 在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当中,有两项关键的技术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处理,其分别是基于工作流引擎的流程控制技术和基于活动目录的用户身份确认系统。流程控制技术的研究深入其目的是要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效率化提升,而用户身份确认系统的研究深入则是要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简言之,在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实现效率和质量的综合提升,就需要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的强化。 结束语 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测绘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积极的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并就设计的基本内容进行研究,然后探讨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性技术,这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性建设而言意义重大。 作者:安科 单位:济钢集团有限公司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测绘市场也正在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逐步迈向市场化,并且在这一转变当中以项目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作为核心的测绘经营管理体制也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测绘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存在着成本高、效益差等问题。基于价值工程视角,对我国测绘工程项目成本进行研究,以期可以解决部分问题。 关键词: 测绘项目;成本分析;价值工程;成本管理 市场经济环境下,测绘企业应该完善管理手段,从技术管理和成本管理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创新管理,以改变传统的重质量、轻管理、轻效益的管理方式。本文运用现代价值工程等现代管理理论,对测绘工程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加强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成本的实践指导,一方面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真正实现高品质、低成本的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目标。 一、现状研究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我国测绘工程受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很大影响。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我国测绘市场也逐渐走向了技术导向型的方向。在市场经济环境当中如何加强测绘企业的成本管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是当前测绘项目成本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权责不清,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在我国,测绘企业管理工程项目时重视质量而轻视效益,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统一的管理结构,导致成本管理计划往往难以落到实处,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企业员工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在企业发展中加强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的意义。在测绘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当中,由于企业内部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了企业各部门和不同企业工作人员之间职责不清。其次,缺乏全程管理。在测绘工程项目当中,质量成本是测绘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主要环节。但在实际当中,很多测绘企业对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导致在测绘产品的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中容易出现漏洞,这就在无形当中增加了测绘企业的质量成本。这些成本不仅会使企业在经济上遭受损失,同样也会对企业的信誉度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价值工程理论的应用优势分析 (一)价值工程的原理价值工程主要指的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功能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对产品、作业以及系统的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改善,进而提高企业经济价值的活动。价值工程需要依靠群体的智慧进行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能够提高产品的功能,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价值工程活动的对象能够有更高的价值。价值工程活动的目标就是节约成本,进而提高管理效益,在确保产品正常功效的前提下,提高价值,其最终的目标就是促进对整个社会中的资源更加高效地利用和更加合理地配置。 (二)价值工程成本管理优势分析 1.全程管理。在项目工程成本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精力从事后管理到事中管理,再到事前管理得逻辑发展顺序。在进行测绘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当中,事前管理阶段主要有预算管理和计划,事中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了对成本的控制工作,事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对成本进行核算和进行调整阶段。在测绘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将价值工程管理方法应用于测绘工程的每一个具体的阶段,并且能够对每一个阶段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工作方案。从这一方面来说,价值工程在测绘管理工作当中的应用,使成本管理工作能够覆盖测绘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而不仅仅局限在成本控制方面,能够成功地应用到成本管理的全部过程,这样能够对每一个环节的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 2.高效性。在测绘工程项目当中,测绘工程项目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测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对测绘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市场占有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测绘产品在具体生产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较大影响且复杂程度比较高,因此在很多环节都容易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情况。测绘企业在工程项目实施中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支出在这一方面,但是这一部分的消耗并没有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在企业效益提高过程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因此,在进行测绘产品的生产当中,如果能够采取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杜绝在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浪费现象,并且采用科学的方法避免这一部分开支,就能够对测绘成本实现更好的管理。而价值工程成本管理方法恰好能够对全程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杜绝生产中出现的成本浪费,从根本上更好地实现测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实用性强。在对测绘工程项目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在多目标的成本管理方面,很多学者依旧倾向使用多重属性效用函数理论,使用这一方面的核心思想是要建立工期—成本—质量综合均衡优化模型,之后通过现代计算机或者是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算法对模型进行解答。在进行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当中,采用效用控制系统或者是采用目标优化模型的管理方法在理论上是比较完美,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其实际应用型却比较小。因为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无论是通过多种算法进行求解还是建立科学的模型都很难被工作人员掌握,因此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这也导致了以上理论实际上只能存在于理论方面。采用作业成本法,并对产品的形成和积累过程进行跟踪,相对来说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一方法与财务管理相关的成本管理,更加偏向与财务会计方面,因此,也并不十分实用。价值工程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拓宽成本管理的应用办法,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简单易懂,能够保证成本管理当中的全员参与、全员控制,能够对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发挥价值工程在测绘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第一,建立专职管理机构。在测绘企业内部建立其规范、同一、标准的权、责、利相互结合的价值工程管理结构,遵循民主集中制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确保企业的成本管理的责任能够具体落实,通过逐级放责形成完整高效的成本管理体系。企业法人在公司的发展当中是以实现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作为目标的,因此,它们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也使最为关注的,这样使其成为公司价值工程管理结构的领导。这些领导在成本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的表率作用,通过发挥领导的作用能够带动公司的其他职员积极参与价值工程的成本管理工作。在成本管理工作当中,通过权力与责任将成本管理工作的职责具体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身上,通过财务合理的方式激励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认真落实自己的职责,这样可以以企业的法人为核心形成权、责、利相互结合的企业内部价值工程管理体系,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在价值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能够为成本管理活动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第二,建立统一标准。在价值工程管理结构制定相关的规则和标准时,本文认为,需要根据测绘企业实际制定的可行的价值工程条例、手册及标准。并且在规范和标准规定的环节,必须要与国家和测绘企业的价值工程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标准化是实现对价值工程管理方法进行推广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我国价值工程管理方法进步的重要的方向。测绘企业内部制定的工程条例、标准等都是在企业全员参与的情况下制定的,企业内部的这些价值工程条例、标准以及手册的制定和修改的过程,不仅能够为测绘企业制定更加严密细致的价值工程操作标准和规定,同时也能够使制定以及修编人员对价值工程管理方法更加了解,能够更好地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测绘工程管理项目中。 第三,加强审核工作。加强对价值工程管理在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审核,本文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要从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全程进行入手,特别是要关注企业密切关注的成员预算阶段的价值工程活动,保证测绘项目在预算阶段的价值工程活动的真实可靠性。其次,加强对企业的价值规划的审核工作,具体指的是加强对价值工程所取得成果的检定估算工作,这些工作可以在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成本审核的同时对价值工程的成本进行审核工作,这样能够减少测绘工程项目的总成本。 第四,加强员工培训。加强对企业员工进行价值工程培训工作是发挥价值工程管理思想的前提条件。在测绘工程项目当中,价值工程管理方法的成功使用势必要求企业员工的广泛参与,特别是熟知价值工程管理方的员工更是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在利用价值工程管理方法的过程中,需要将熟知价值工程管理方法的员工作为企业价值工程实施的专职人员,并且要对其进行积极培养,确保价值工程管理方法能够在测绘企业得到顺利实施。同时,也应该不断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采购人员等成本价值工程管理思想,并且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针对企业内部岗位的不同分别进行培训工作,这样才能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培训效果。 四、结语 在企业测绘工程项目当中,成本管理工作中的权、责、利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工程质量和成本的科学把握,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重视质量,轻视效益,导致了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将价值工程管理方法和测绘工程进行融合,能够对策划会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帮助企业节省大量的成本,实现提高企业利润的目标。 作者:山锋 张亚 刘杰 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西安培华学院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控制 摘要: 在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上级管理单位的质量监督中,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两个过程,更是确保产品生产质量的根本。基于此,文章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对生产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控制;措施 1引言 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是确保测绘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于测绘工程来说更是非常重要。因此,生产企业对系统测绘工程的主管部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务必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确保测绘工程的良好发展。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测绘工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更要加强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促进测绘工程的顺利实施。 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意义 对于现代我们所从事的测绘工作而言,具有六化、十六字的特点。六化主要是指测量内外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自动化、测量过程智能化、信息管理透视化、信息传播网络化以及成果产品数字化,而十六字具体为动态、遥控、便捷、安全、快速、准确、可靠以及集成。通过对近几年测绘工程的结果进行调查,发现我国重点测绘工程的质量基本上合格率都在93%以上,无可厚非,测绘工程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成绩是非常突出的,基本上都是按照《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的标准来实施的。但是,在国内经济全面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我们测绘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对我们质检人员自身的质检质量和质检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测绘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实现测绘行业的不断发展。 3测绘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 3.1测绘工程质量管理要点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要点主要包括人员、设备以及数据等因素。我们质检人员的管理要点对我们的专业技能、工作水平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须能够胜任自己本职工作,并符合测绘工作对职称、工龄、学历以及业绩等方面的需求。设备管理要点主要是对设备进行使用前的检验和定期检查,从而保证设备能够在正常的情况下开展工作。测绘数据的管理要点分为以下三点:①原始数据的检查。②控制数据的核对。③地形、图形以及碎部数据的检查。此外,在收集控制网布设、检测以及平差地形要素等数据时,一定要在图形编辑中构建相应的管理点,确保数据收集的准确性。 3.2测绘工程数据检查 (1)图形检查。在进行测绘数据的处理以及转变时,极有可能出现各种错误,导致在开展拓扑运算时仍然存在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图形检查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检查错误图形记录,其实就是对图层中的错误图形记录进行详细的检查;其次,检查环状图形的面积,重点检查图斑以及图斑自身较差形成的面积;再次,检查其他面积,对每个区域内图层图斑面积与该区域面积之间是否存在误差以及误差是否在相应的范围内进行检查;最后,其他项目检查,主要有自相交检查、缝隙检查以及重叠检查等。(2)风格检查。在测绘工程数据转变的过程中,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符号化问题,也就是图形风格化问题。对于不同的绘图平台来说,其中的图形数据符号是完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不同软件中的符号方式、符号库不尽相同,因此,如果想要解决平台数据转变中存在的风格问题,必须要在要素编码的基础上整合不同要素,实际上就是实现符号库的一一对应,这样才能完成风格的转变。由此可见,测绘工程互数据的风格检查即要素编码的检查。(3)拓扑检查。在测绘工程中,有的数据模型能够支撑拓扑关系,但是也有一些数据模型不存在拓扑关系,这跟软件的不同有着直接关系。如果在进行拓扑关系数据模型到不支持拓扑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转换时,拓扑关系很有可能会丢失,相反则要构建全新的拓扑的关系。拓扑关系的构建是否准确、是否存在缺失等信息,都要在拓扑检查的前提下进行获取。 3.3测绘工程过程控制 测绘工程中的每一项任务都属于一个过程,因此对测绘工程进行过程控制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过程控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输入、处理、输出,要想确保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质量,测绘工程一定要在图根控制以及碎部点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进行过程控制,并严格按照《测绘记录》中的有效实施,避免出现差错,影响产品的合格性。首先,在水准测量中输入的是原始起算点高程以及控制等级中的限差;导线控制等其他常规测量输入的是起算点数据等。而操作就是在规范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操作人员对数据进行收集,输出主要包括控制点数据、精度评价结果等,具体为最弱点中误差、闭合差等;其次,在线路测量以及碎部测量中,输入为控制测量输出的控制点数据,操作为获取碎部点数据、属性信息的具体过程,输出的是检测合格的信息数据;再次,在施工放样的过程中,输入的是放样数据信息和控制点成果数据,操作的是放样点实地标示的根本过程,输出的是放样点标示结果和数据之间存在的误差;最后,在数据处理和绘图中,输入的是原始观测数据,操作的是处理原始数据,输出的是数据成果以及图形。 4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新路径 4.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在正式开展测绘工程之前,我们质检人员要先对工程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并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设计。通过分析现场获得的相关资料,再加上具体测绘工程的情况,在研究相关技术时要保证方案和技术之间的相符合,并对测绘方案进行认真审核,使方案能够实现有效实施。另外,还要在测绘工程实际需求以及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构建符合要求的测绘工程监督管理体制,将其在每个环节中进行落实,切实提高测绘工程的实施水平。 4.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正在不断深入,我国对测绘工程的质量引起了高度重视,相继颁布了质量法、计量法以及测绘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还颁布了与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有关的法规,如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一一系列线管的法规政策。但是,在现阶段的测绘工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是特别完善,其可行性也亟待提升,这给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以及系统控制的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一定要在测绘工程的实际情况下,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对测绘工程的约束和管理,实现测绘行业的有效发展。 4.3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进行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时,应该按照测绘单位的级别建立相应的管理检验机构,一些管理质量的欠缺的单位要安排专门的质量检查人员负责相关事宜。测绘单位应该在国家相关规定以及《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标准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并申请体系认证,使测绘工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充分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从而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要求质量管理理论和开发商务必要实现良好的配合,加强内部与外部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在映射方面,一定要采用品牌化的管理方式,加强的市场管理效率。另外,作为一个成熟的质量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一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大力度,重点寻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强化和完善。 4.4强化系统控制管理 对于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而言,不仅能够实现测绘产品的管理和控制,还能对测绘工程的生产行为进行详细规范,并且具有公正、科学、合理、独立等特点,是确保测绘工程顺利完工的关键所在。要想使测绘工程顺利实施,一定要对测绘工程的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并在生产过程中逐渐落实。为了实现测绘工程中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要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测绘工程的管理控制行为进行规范,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另外,还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和控制方法,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3]。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测绘工程质量的提升,一定要加强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这对我国社会化建设策略以及信息化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中还存在相应的问题,但是只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系统控制管理、注重测绘工程质量管理要点,就一定能提高测绘工程的质量。 作者:努尔比亚·艾尼瓦 单位:喀什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现代测绘技术也有了更为突出的展现,诸多新工艺、新设备在测绘领域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工程行业中,测绘属于工程建设获取基础数据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了建设工程的最终成本、质量以及工期管理的效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模式下,现阶段对于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初探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及措施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初探测绘工程;工程质量;质量管理;必要性;措施 1前言 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提升工程测绘结果准确性以及可靠性的保障,这样的测绘结果能够在最终的工程竣工中展现出该工程最为真实的情况,同样,测绘工程也能够为建设工程提供必要的资料以及基础数据,提升该企业在市场经济模式下的整体实力,保证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有不可代替的位置。 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要素 就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要素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2.1测绘人员的质量管理 在测绘质量管理中,测绘人员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是整个测绘质量管理的核心。对于测绘人员质量管理来说,首先应该按照测绘的具体要求进行人员的合理分配,明确人员各自的分工以及人物,在人员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将人员的配置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让人员的优势能够得到最大范围的展现,将人员与岗位之间的磨合期进行进一步的降低,以方便相关人员能够更为快速的进行工作的进行。然后,还应该按照最终的质量管理内容进行基础经济责任体系的建立,这种体系的建立应该将各个部门的责任进行细致性的划分,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按照严格的考核制度对最终的质量以及工作内容进行全面性的落实,保证测绘工作能够有更为细致的推进。最后,还应该将绩效考核的内容融合到测绘工作人员的质量管理中,并按照实际情况尝试多种绩效管理模式,对质量管理的体系运行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最终能够达到工程的质量标准。 2.2测绘设备质量的管理 测绘设备的质量管理是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必备条件,对于测绘人员来说,测绘设备就是他们进行工作的必备武器,通常情况下,测绘工程系项目属于户外作业,这样的前提条件导致使得在进行测绘的过程中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十分众多,所以,更应该提升测绘设备的质量要求,保证能够在测绘人员使用的过程中,测绘设备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提升测绘的成果。对于测绘设备的质量管理来说,首先应该按照合理经济的原则进行测绘设备的选择,购买正规的测绘仪器,保证设备能够在出厂过程中的质量情况;然后,还应该对设备进行定期护理,在作业前期,按照送到相关部门进行鉴定与校正,保证设备测绘出的最终数据具有准确性的内容;最后,还应该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小心轻放,避免强烈的震动与撞击,检测的设备还应该有专业人员进行保管,并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此保证设备的使用年限。 2.3测绘文件的质量管理 测绘工程质量中测绘文件就是质量的最终保证,对测绘文件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融合,并按照最终的测绘文件进行严格的执行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内容,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应该按照现场的情况进行细节方面的改进与完善。识别质量体系中的内容需要有多方面的共同支持,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以及相互作用的内容,以方便最终能够有相关资源以及信息的获取,按照这样的信息资源获取进行有效动作的进行,针对该过程的监控、测量达到分析最终测绘的执行情况。 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措施 测绘质量在整个工程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属于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质量工程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质量监督机制,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对测绘的质量实施有效地监督管理,加强质量的控制内容,保证测绘最终的质量情况,为测绘工程进行进一步的推动。 3.1建立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想要将测绘工程质量进行进一步的保证,就必须将质量控制的工作放在整个工作的关键位置,将所有的质量资料进行整理,保证最终的可靠性与完整性,认真检查并对相关测绘工程进行记录的整合,在测绘项目完成之后,由相关的质量检查单位进行专项的内容验收,就比较复杂的内容以及区域进行检查力度的加强,针对性的问题应该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解决与完善,做到认真整改的最终要求。 3.2增强领导与员工的质量意识 产业的质量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想要将测绘工程的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提升,首先应该从领导做起,领导层面的关注将提升企业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方针政策,只有将员工放在质量的首要位置,才能保证员工心里有质量的意识,在该基础上,还应该对员工的质量监控意识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与内容性的学习,不断夯实员工的思想认识基础。因此,企业应该定期进行管理者与基层员工的质量意识培训,按照多种多样的业务交流形式,逐步对员工的质量意识以及爱岗敬业精神进行进一步的树立,从而提升测绘的整体水平。 3.3布控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在人员、设备以及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现实情况对工程的质量管理点进行进一步的测绘与设计,通常情况下,人员的质量管理点就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的及中展现,并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保证测绘工作人员能够有一定的职称基础。设备的质量管理点就是指该设备能否正常的进行年检的审核,在该基础上保证设备在测绘过程中的正常运转情况。在质量管理点的布控上,在测绘工程中相关的管理条例中也应该有所涉及,以此来督促相关测绘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能够按照自身的职务情况对测绘工程的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推动,给今后测绘工程质量效果进行进一步的细节完善,保证测绘工程能够有进一步的内容推进。 4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内容不断细化,测绘工作也变得更为细致与规范,测绘工作的质量管理落实将是整个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内容,有效地质量管理将是保证工程数据准确的关键,对于工程建设的最终完成情况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因素,鉴于此,加强测绘工程管理工作,完善测绘过程中的各项质量管理措施,提升整体测绘水平,能够整体性的提升工程的质量情况,为最终的工程质量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 作者:王守中 单位:卢龙县不动产登记局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地理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企业发展管理中,对于企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提升了员工的行政办公效率。本文在简述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内涵以及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重点探析了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研究,并对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测绘技术;信息系统管理;分析应用研究 一、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优化,我国的测绘技术在信息系统办公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化信息社会发展中,为企业实现快速发展以及科学决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能够及时对企业数据发展做出详细的规划评估。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强大的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在企业行政办公系统中实现自动化管理,加快企业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化管理改革以及企业决策合理化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促进现代化办公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 二、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简称SMIS。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深化,GPS、RS、GIS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信息测绘中,加快了测绘工程信息系统不断向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一体化目标迈进,推动了我国测绘技术的应用发展。目前,在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中,测绘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渗透到自动化办公中,实现了安全、智能、高效、标准化、科学化、合理化的办公处理系统。有效的保障了企业发展数据的安全性,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信息工程测绘系统在办公开发运营上实现了友好快捷方便化,系统的良好运营以及各个系统功能的不断更新开发,使得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具有商业价值和社会发展价值。 三、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一)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设计时,首先要对使用企业进行生产环节和经营管理环节的数据调查研究。严格根据企业相关的生产流程进行数据设计和规范操作。对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要针对企业的规模、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评估,充分收集企业发展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细化模块设计,然后制定出详细的设计流程和方案以及相关的维护系统。在生产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查询系统设计以及后续的系统维护中实现有效统一的设计管理,增强系统在实际运用中的可操作性。 (二)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在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中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针对任务登记、技术考核、任务分工、质量评估、员工考核等等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模块结构划分设计。同时进行市场调研,针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发展情况设计资料移交、统计分析模块,针对用户结构方面不断完善用户管理、历史记录以及相关的人事信息等内容。同时,在原有基础上,测绘工程信息系统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特色,不断适应环境需求的变化,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意见,对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拓宽,不断丰富完善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三)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及流程 测绘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流程为任务登记,也就是对生产经营中的项目合同等数据信息进行记录,上级批准后方可下达生产任务。在质量检测环节,通过对产品进行检测并及时总结记录,然后录入测绘系统,进行审计核查。在经过上级领导批准后然后才能将具体的生产日期以及相关的检查日期通知到生产经营环节中,完成任务下达环节。之后的生产安排要根据具体的人员安排设置进行合理的明确的任务分工安排,明确生产与检查的人员分工,确定职责。通过对合同中所涉及的内容,项目经理对于设计的信息技术内容进行细化分工处理,最后以文档形式进行管理。最终在移交客户环节中,需要将完成情况以及完成的相关任务进行数据记录,经领导批准然后由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资料的移交,最终让客户进行检验。在达到客户的满意度要求后最终实现对档案记录的备案管理,录入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数据库中,为企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四)测绘工程信息系统的目标实现 测绘新技术在自动化软件办公中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化程度不断升级。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以及高科技设备的应用为测绘工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高科技的仪器的投入使用,在数据的测量上更加精确,能够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更新升级,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现了资金、物流、数据的统一化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发展信息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覆盖管理,促进企业在管理体系上更加灵活。测绘新技术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在经营管理上更具可操作性,在测绘数据以及相关的数据整合优化上的结果上的精确度更高。实现数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 四、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分析 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传统的管理中,主要是依靠人为主观性进行管。这种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科技信息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飞跃发展的时代,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分工管理的细化,企业管理所涉及的数据信息也越来越细致广泛。通过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现有效的管理,提升企业的发展速度,增强员工的办公行政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发展。与此同时,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对软硬件系统的配置要求高、依赖性强,随着企业管理的深入发展,测绘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改进。为满足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数据分析统计,降低企业发展运营成本,实现企业的自动化管理,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做出突出的贡献。 作者:余海胜 单位:固始县国土资源局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控制探寻 摘要: 在简述测绘工程质量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对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及其有效措施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测绘行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控制 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需要得到大量的数据保障,这些基础数据的获取需要通过测绘实现。测绘工作复杂且工作量巨大。因此,对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有效提升测绘可靠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测绘工程实行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国内测绘工程的调查得知,我国重点测绘工程的平均质量合格率可以达到93%,可以看出我国在测绘工程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然而,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的测绘行业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困难。测绘单位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长远发展,必须注重自身运营效率的提升,并切实加强管理水平,从而为测绘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和系统控制 2.1质量保证体系 测绘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功能为运用先进的工作与管理程序,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质量信息,进而开展判断、加工等工作,最后反馈指令信息完成输出,以改善体系要素为基础,完成全部控制,得出对应的质量保证体系。 2.2质量管理系统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系统是由多个单元构成的,这些单元是系统的构成要素。根据相关规范与标准,系统构成要素主要有四部分,分别为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与测量分析。 2.3系统控制 (1)质量管理点。质量管理点需要设置在测绘人员、测绘设备以及数据的采集过程中。其中,测绘人员方面的质量管理点为保证人员具备上岗能力,且要达到相关的学历、工龄以及培训;测绘设备方面的质量管理点为年检、常规校验等,保证设备工况;数据采集的质量管理点为保证数据真实性,避免出现误差。(2)数据检查。数据检查为确保数据准确性的关键,应得到测绘人员的高度重视,检查内容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以及拓扑检查等。(3)记录与标识。测绘过程中,与系统控制存在一定关联的记录需实行严格的控制,同时编写对应的控制文件,保证记录准确性。所有类型的记录表格,都需要按照统一要求进行编号。质量管理方面的记录应交付给相应的部分进行保存,尤其是书面记录,应保证记录的完整性,避免缺失和受损。电脑中的硬盘与光盘应做好备份,同时完善保护措施。此外,积极采用科学的分类方法,保证在第一时间调取所需记录。 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措施分析 3.1完善法律法规 为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需编制相应的专项法规,将法律作为唯一准绳,持续完善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其次,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提升执法力度,依法严惩违规单位或项目;最后,加强测绘监管,成立专门的质检部门,并保证这些质检部门的作用和地位,从而提升监管水平。 3.2强化人员质量意识 领导重视是做好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动力。对于质量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不断提升人员的质量意识,从而落实好各项基础工作。想要强化人员的质量意识,需要通过有效的学习与培训。作为测绘单位,应定期组织领导及员工参加四理论知识学习与业务培训活动,在学习中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学习补充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在实践中发挥最大的作用。除此之外,通过开展各种交流会议,还能调动员工之间的交流,提升爱岗敬业的精神,将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灌输到每个人心中。 3.3注重质量管理点 如前所述,质量管理点需要设置在测绘人员、测绘设备以及数据的采集过程中。不同部分的质量管理点对应不同的要求和内容。以数据采集为例,除上述基本要求外,还应该创建三个固定模式的质量管理点,分别为:其一,对现有的已知数据进行检查;其二,对控制数据进行检查;其三,对碎部数据、地形要素等进行检查。此外,还需在控制网布设、控制网观测等过程中设置相应的临时质量管理点,以此从根本上保障测绘质量。 3.4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测绘单位必须落实好所有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员工不断深入学习《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以及《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领会文件的思路。学习时,要加强技术总结、技术设计,将质量、技术与计量管理当作员工培训的核心内容。此外,还要强化主管部门的职能,维护各个测绘单位的相应权益,从而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使用当前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掌握使用方法,尽快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进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4结语 总而言之,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测绘行业必须对质量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明确其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系统控制能力,进而达到推动测绘行业稳定发展的目的。 作者:陈臣 单位:贵州省地矿局测绘院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质量管理思考 摘要: 在测绘领域中,良好的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测绘工作的精度,达到测绘作业的目的。本文对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难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加强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措施,希望为我国测绘工作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测绘质量管理;管理现状;加强措施 1测绘质量管理概述 伴随工业现代化的进步,人们对于产品的质量安全也越来越关注,这给测绘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测绘法》对测绘质量管理做出了清晰的定义,指出测绘质量管理就是要对工程单位的测会工作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因此,在测绘作业中,测绘单位要以质量第一为原则,注重控制手段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以监督控制作为有效的方法,从而有效的推进测绘质量管理的展开。可以说,测绘质量管理就是测绘工作的生命线,只有保证测绘质量满足测绘作业的要求,才可以为我国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社会服务。 2测绘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测绘工作中,进行严格的测绘质量管理工作非常关键。具体来说,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展开具有以下作用:①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有序化和规范化,保证测绘质量能够达到测绘工作的要求;②帮助测绘企业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体现测绘企业的管理水平;③提升测绘企业的竞争力,帮助测绘企业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④提升了测绘服务质量,增加客户对测绘工作的满意度,增强了再次合作的意愿;⑤减少了测绘工作中返工和内部消耗的情况,提高了测绘企业的经济效益;⑥测绘质量管理能够有效改进测绘工作中出现的不合理的现象,提高测绘工作效率。 3测绘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工作要点 在测绘工作中,测绘人员要对测绘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积极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把握测量工作的重点,从而达到质量管理的目的。 3.1地籍测量工作质量管理的重点分析 测绘项目在开始前,都要进行登记工作,登记时作为委托单一方要递交完整的资料,如果资料不够完整,相关机构将不受理登记的请求。测绘单位在开展地籍测绘工作时,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进行测绘工作。如果测绘工作涉及到宗地权属关系,则必须邀请相关单位到场,防止产生纠纷。在进行质量管理时,要做到界址明确,面积可靠,权属符合法律相关规定。在进行地形测绘工作时,测绘单位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一站一检查,同时要做好地形地貌的标识工作,要保证相关信息的准确无误。在地籍测量工作结束后,要做好成果检查工作,项目负责人员要对测绘成果的可靠性进行核对,并在技术负责人对地形图以及界址点等数据进行确认和签字后再交给计算机进行信息检查工作,经计算机检查没有错误后,最后对测绘成果进行输出,并交给用地机构。 3.2界桩测量工作质量管理的重点分析 在工程进行放样工作前,用地单位要提供总体的设计方案,测绘单位做出测绘方案,在正式测绘前要保证设计方、施工方以及用地方都在场的情况才能进行测绘工作。在进行工程放样时,要注意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如果发现必须要进行更改的情况,此时要和设计单位进行沟通,递交设计变更通知单才可以进行更改工作。 4加强测绘质量管理的措施 良好的测绘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加强测绘工作的质量,促进测绘工作更好的展开。在实际工作中,测绘单位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测绘质量管理工作。 4.1健全测绘质量管理的体制建设 (1)对管理主体和职责进行明确。 明确测绘质量管理的主体和职责对于推动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非常关键。根据我国测绘局的要求,目前对于影响范围较广,社会反响比较剧烈的测绘项目来说,质量管理的主体通常都由国家测绘局担任;而我国各地方测绘部门则主要对该地区的测绘单位和测绘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基础测绘项目的质量,则主要由组织项目实施的测绘部门进行基本的监督管理工作,而对于非基础的测绘项目来说,则主要由开展项目的行政区域内的测绘主管部门进行管理。 (2)加紧落实质量责任制。 在测绘质量管理工作中,加紧落实相关的质量责任制也非常重要。首先,测绘工作的出资单位要对根据项目以及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测绘工作承担单位,出资单位要自觉的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设计单位要按照法定的技术标准开展设计工作,保证涉及质量,对于后续工作中,由于设计工作不当导致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无条件的解决;测绘单位要以合同为基准,严格按照规定的测绘流程开展测绘工作,保证测绘的软硬件达到国家的相关要求;进行质量检查的验收单位,要以测绘标准、设计方案为主要依据,对项目进行验收管理。可见,在测绘工作中,各个单位通过有效的沟通协作,共同对测绘质量负责,保证测绘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完成。 (3)提高内部质量管理的规范性。 测绘主管单位要对各基础测绘单位的测绘工作进行引导,鼓励各测绘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测绘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意识,努力提高质量管理的规范性,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测绘主管单位要按照“二级检查、一级验收”的控制制度,进行测绘指导工作,同时制定计划,逐层的对基层测绘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工作,做好相关的职业鉴定,从而有效的在测绘人员中竖立测绘意识,保证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效果。 4.2加强自我完善机制 测绘单位内部应该建立有效的自我完善机制,从而促进测绘质量管理工作的展开。首先,测绘单位内部要将日常考核和质量监督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以日常考核和质量监督的结果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对相应的责任人进行激励和惩罚。同时,测绘单位还要加强对信息检验记录的重视,要通过对不合格记录、审查记录以及监控观察报告的分析,找到测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关的预防机制,再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部门进行落实。 4.3促进测绘行业协会的建立 促进测绘行业协会的建立对于测绘质量管理工作也具有很大帮助。行业协会和政府职能部门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对市场的反应也更灵敏,能够对一些测绘纠纷进行快速的解决。因此,我国测绘单位应该积极推动测绘行业协会的建立,加紧行业规范的制定。另外,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对行业协会发展的扶持力度,可以通过立法来确定测绘行业协会的组织定位,同时要对行业协会的建设进行有效的引导。 5结束语 在测绘工作中,测绘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规范测测绘工作流程,提高测绘工作的准确性,推动测绘工作的有效开展。 作者:雷小波 单位:中交二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成本管理分析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测绘工程、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并结合测绘工程的特点分析了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及主要目标,然后阐述了当前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测绘工程;成本管理 1基本概念 测绘工程是指,以空间、大地蕴含的各种信息为研究对象,包括山川、河流、房屋、道路、植被、矿藏等等,并基于此绘制包含各种信息的地形图,为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提供依据。成本管理是成本分析、成本决策、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等各项科学管理行为的统称,是改进企业管理水平,减少生产投入、增大生产利润、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措施。而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是指,对测绘项目施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预测、核算及分析。 2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 由于测绘工程的特点,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又不同于企业生产的成本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2.1符合测绘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 测绘工程项目的整体目标,是在合同规定期限内,按时、保质的完成测绘任务,这也是测绘工程项目的首要任务,是必须保证的基本目标。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可通过改变项目方案降低生产成本,但项目方案的改变往往会带来工程周期的变化。当工程周期在合同期限内时,项目方案主要取决于成本管理,但当工程周期不能满足合同要求时,项目方案应该保证工程项目的整体时间目标。此外,某些情况下,测绘工程企业的项目目标主要是展示技术水平与企业实力,此时成本管理过程中不应过多的限制技术方案,成本管理更应服从整体管理。 2.2有效降低测绘工程项目的生产成本 在保证合同要求与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成本管理应能有效降低测绘工程项目的生产成本。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方面,可以在提供的项目范围与工程质量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降低绝对生产成本,在保证利润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工程价格,以适应价格竞争;另一方面,可以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项目业务,并实现更优的工程质量,通过降低相对生产成本,保证企业信誉,展现企业实力。只有生产成本降低,才能实现成本管理的实际效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企业的优势,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当前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 成本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测绘工程项目的利润,关系到测绘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其好处不言而喻。成本管理工作也早已得到项目管理层的重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种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脱离工程整体目标 当前阶段,项目效益在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的全局评价中始终是决定性因素,因而导致效益首位的思想盛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项目领导一味追求测绘工程的成本降低,导致成本管理工作与工程整体目标严重脱节,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违背。这就要求,在进行成本管理工作时应具有大局观念,虽然成本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是控制与降低测绘工程项目成本,但当成本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矛盾时,成本管理工作应适应企业的长远布局。 3.2基础工作不足,成本预测、成本分析缺少合理依据 成本管理工作的一系列过程,是建立在前期细致调研与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部分项目的成本预算,甚至流于形式,仅仅利用一至两周的时间便仓促完成预算报表,沦为项目报价提供书面依据的工具,成本管理工作也因此失去了本质意义。而测绘工程项目,由于具备工作范围广、研究对象杂、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更应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调研工作,以保证工作依据的科学性。 3.3忽略了测绘工程项目的隐性成本 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不仅仅包括员工工资、仪器购置与维护、交通工具、材料消耗等产生的直接生产费用,还应包括员工培训、仪器耗损、安全投入等产生的间接费用。在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因项目本身产生的直接生产费用显而易见,而因人员、设备等产生的间接费用往往被忽视。这就导致成本管理工作中对成本的预算及估计不足,测绘项目的实际利润下降,尤其在项目报价时,如果忽视了间接的隐性成本,极易导致项目亏损局面的出现,同时,隐性成本估计不足,也给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等后续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存在差距,成本核算找不到差异原因,成本控制更是无从进行。 3.4工作机制权责不明 现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测绘企业项目领导均已意识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已在测绘工程项目中积极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并通过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经验、设立成本管理部门等措施,有效提高了成本管理工作的质量,但在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中依然缺乏完善的工作机制,权利与责任划分并不明确。在多数测绘企业中,财务部门承担了成本管理的主要工作,但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周期较长的、需要多部门配合的工作,当前的工作机制下,财务部门无法统筹企业其余部门来完成工作,难以满足成本管理的工作要求。同时,成本管理工作责任并未落实到人,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机制,成本管理工作每部分的具体效果,也无法量化考核,难以建立基于责任人员的奖惩制度。 4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4.1加强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期调研 如前所述,由于测绘工程项目的固有特点,导致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在进行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时,更应加强基础调研,增强成本管理工作依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只有这样,成本预测、成本分析才能准确可靠,才能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期调研,要重点针对测绘工程项目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建筑施工过程中拆迁业主的临时意愿变动、天气原因导致的施工条件与施工周期的变化、物价变化可能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等,要将此类不确定因素的极端情况考虑在内,保证成本管理的工作方案处于适用条件内。 4.2优化项目运行中的资源配置,加强成本控制 测绘工程项目周期较长,牵扯到大量的人员、设备及材料的流入流出,测绘项目的进行,实际是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配置,一旦资源配置不合理,将造成时间、财物的大量浪费,导致项目成本急剧增加,因此,要优化测绘工程项目中的资源分配,合理利用,加强成本控制。对于人力资源,应依据人员特长、岗位需求进行分配,各尽其责,避免人员设置的冗杂,还可通过技术革新等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以此减少人员配置数量。对于设备仪器等物力资源,由于测绘工程中所用设备仪器较为精密,价格昂贵,应提高周转利用效率,减少购买数量。合理的物力资源配置方法,能够加强设备仪器在不同项目间的流转,减少设备仪器的空闲时间,提高使用效率,有效降低设备仪器需求的绝对数量。 4.3提升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工作的意识 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涉及项目的方方面面,单独依靠财务部门无法有效实施,因此需要提升项目各部门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扩大成本管理的工作层面。当前,提升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工作意识的最有效途径,便是岗位责任制,将成本管理工作的责任进行细致划分,落实到具体岗位的员工身上,这样才能形成督促力,深入落实成本管理工作。同时,还应将员工的收入效益与成本管理工作的效果直接挂钩,形成奖惩分明的责任机制,既能调动广大员工参与成本管理工作的热情,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员工的工作责任意识,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测绘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项目的运作成本,关系到测绘企业的利润。测绘企业应提高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切实推进成本管理工作,以提高企业的利润率,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繁荣发展。 作者:廖宇佳 单位:广西恒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管理思考 [摘要] 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是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数据基础,具有使用数据量大、保存时间久、使用频率高、修改频率高、管理过程复杂等特点,给现行的档案的保存、管理和利用方式带来困难。数字档案管理技术作为解决档案存储问题,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基于北京市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现状,分析了测绘档案保存、管理和利用的特点和难点,并就应用数字档案馆技术解决现存问题的成效进行了预估。 [关键词] 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现状 数字档案管理 1引言 近年来,由于人口剧增导致的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综合问题日趋严峻,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测绘地理信息资料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规划的基础,现势性和丰富程度备受重视。2008年,北京市政府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测绘工作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08]11号)进一步明确了缩短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更新周期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引起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的增速明显提升,给档案管理增加了困难。另外,随着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日渐深入,电子成果等伴随着纸质档案归档成为主流归档形式。因此,电子成果作为信息化产物,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测绘地理信息档案,增加了档案管理、使用、更新和永久保存的内容。此外,部分档案由于保存年限太久、频繁翻阅使用或更改等原因,给纸质档案的永久保存造成困难,影响了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职能的发挥。 2档案现状 2.1存量现状 目前,北京市的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包括基础测绘、工程测量、航测遥感、地理信息项目成果等各类档案。按照档案介质主要分为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和实物档案,其中电子档案以光盘、硬盘和磁带作为主流保管介质。按照档案内容主要分为基础测绘成果资料、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纸、航测遥感成果、专业测绘和工程测量成果资料、国家测绘标准、项目资料、测绘数据归档光盘等。历史档案最早可追溯至清朝乾隆时期,近年来按照《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进行数据更新,档案数量大,内容丰富,是进行城市变迁研究的重要资料。测绘地理信息档案分类标准首先遵循《中国档案分类法》中对测绘行业档案分类规定。对于国家标准中没有的内容,遵循地方标准。随着北京市测绘数据更新周期缩短以及地理信息相关的信息化项目增多,导致测绘地理信息档案数量增幅上涨。此外,由于北京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带动了与之相关的详细测量、竣工测量、管线测量、拨地规划路等档案变更频繁。总体来讲,测绘地理信息档案存量现状呈现出数量多、类别全、增速快、变更频繁等特点。 2.2管理现状 在强化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管理方面,通过制定管理规定,建立信息化系统和强化管理标准三个方面来解决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的保存和利用问题。现有的档案管理规定涵盖了归档内容、归档时间、档案整理方式、手续办理和管理职责等多个方面。目前,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管理采用人机结合方式,主要操作环节包括归档-入库、借阅-归还、借出-修改-重归档、统计报表、盘库等。对于频繁借阅的档案类型,例如工程测量档案,建立了专门的信息系统,用于办理归档、借阅-归还手续,并实现对借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决策层提供参考依据。其余档案,主要利用Excel表格完成对大部分档案信息的维护工作,包括档案名称、归档时间、档案编号等。此外,库房盘点作为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依靠人工核对Excel表来完成,由于档案数量大,excel表格数量多,给库房盘点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2.3利用现状 可供利用的档案资料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成果。常供借阅的纸质档案资料包括:规划路、拨地、验测、放线、竣测、详测、市政、房地产测量、鉴定、规划路、管线、文书、光盘等。按照利用方式主要分为归档、借阅、借出修改,规划路档案资料的修改最为频繁。在所有纸质档案中,工程测量档案借阅数量约占70%。常供借阅的电子成果资料包括控制点资料、数字地形图等,目前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公开提供[1]。 3现存问题 (1)频繁的借阅给纸质档案带来损毁风险 在北京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地形图更新等过程中,相关测绘单位需要频繁调阅档案原件,包括控制资料、拨地、规划路、房产测绘等相关档案。由于外业环境较为艰苦,加之频繁的调阅、复印等,使得档案原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更严重者甚至造成档案原件的永久损毁和丢失。 (2)永久保存的历史档案亟待寻求更为彻底保存方式 历史档案资料,经过多年保存,受到空气中酸、碱等物质的慢慢侵蚀,加之失水、以及气温变化带来的破坏,许多纸张已经十分脆弱,面临消亡。此外,历史档案内容多为手写,目前手写字迹已很难识别,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档案内容将无法使用。 (3)人工管理方式与档案管理效率和利用率之间存在矛盾 纸质档案数量有限,无法同时提供多个单位借阅的使用,导致档案利用率受限。目前,档案管理,包括档案借阅、归档、盘库等,主要依赖人工维护的excel表格和纸质单据,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维护多项冗余信息,且多个Excel表格记录需保持同步,维护工作繁杂且易出错。此外,档案库存位置查找过程中,依赖专业人员的经验,对工作人员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 (4)科技变革带来的挑战 随着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化,测绘生产模式逐步向信息化和无纸化过渡,数字化成果的类型、数量、更新频率不断增多,针对电子成果的管理、更新和归档制度也在日趋完善[2]。现行的以人工管理为依托,以纸质介质为载体的管理方式在管理数字化成果归档、管理、登记、变更以及借阅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4应用数字档案管理技术成效预估 4.1彻底实现档案永久存护 借助数字档案管理平台的扫描数字化技术、海量电子档案高速在线浏览,存储、备份和保密技术,实现纸质档案的全部数字化[3],将给现有档案保存和利用方式带来巨大变革。首先,对于珍贵的历史档案,将彻底解决濒危历史档案的抢救性保护和永久保存难题[3]。其次,以借阅为目的档案查询和借出,将利用电子档案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自助查找和下载,介质将由纸质原件转变为电子档案的打印版,避免了纸质档案原件或副本暴露在外部环境中引起的损坏,减轻了管理人员的查阅工作量,同时,由于打印数量可由用户自定义,一本档案同时可满足多用户的使用需求,提高了档案原件的利用率。此外,对于电子成果将逐步推动电子归档,通过网络传输,在电子签名、水印和版本控制等技术支持下完成归档过程,并实时提供在线浏览和借阅。 4.2提升档案利用效率,提升测绘生产的信息化程度 数字档案管理核心技术履行的职能包括: (1)档案管理职能: 包括日常档案归档、借阅等办公信息化,档案库房管理智能化、档案利用情况的统计与报表等[4]; (2)档案服务职能: 在线综合管理平台满足多用户对电子档案的在线快速浏览、查询、借阅、下载和打印等需求,将传统的人工管理过程借助计算机实现,满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生产部门和社会大众提供测绘档案的使用需求,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3)档案编研与信息挖掘职能: 以应用为目的,对电子档案库多类档案进行主题编研,对多类档案蕴藏的信息进行深层次挖掘,发现新知识,服务于现有的科技项目[5]。应用数字档案管理技术,将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提升现有纸质档案利用广度和深度。 4.3探索行业间的技术交叉,推动测绘科技创新 数字档案管理技术结合地理信息行业的地理分析、室内定位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档案管理的虚拟化和智能化。利用地理信息档案特有的位置信息结合二维码识别技术,通过档案的流向跟踪,可以精细化的获取与档案相关联的工程信息,为项目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在室内定位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可实现库房管理的真三维可视化,为海量档案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途径,提升档案管理效率。通过行业间的技术交叉,探索具有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特色的数字档案管理解决方案,推动测绘科技的创新。 作者:赵凌美 赵春香 单位:北京测绘设计研究院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工程管理数据库设计和构建 1、地理数据和数据库技术 1.1地理数据 地理数据是表示空间地理散布的相关数据,其反映地面物体与周围环境条件中坚固的持久的存在数目、质量情况、散布特点、关系以及原理的数字文字以及图像的总体,测绘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地理实体空间分布特征的信息采用此类工程项目地点的信息点反映,与此同时,也包括这个工程测绘项目的图形或其它方面的数据。 1.2MicrosoftOfficeAccess信息数据库 MicrosoftOfficeAccess信息数据库是微软公司在1992年研发推广的以标准Javascript扩展工具套件为主引擎的3D桌面信息数据库,其属于一类性能优异的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工具,因其具备使用简洁、界面合理、容易学习和使用以及接口灵敏的优势,也作为诸多小规模操作系统优先选择的管理数据库系统。 2、测绘工程管理的内容和管理数据类型 2.1测绘工程管理的相关内容 测绘工程管理是针对总体项目的实行阶段采取设计、管控以及监管的方式,尽可能的实确保测绘工程的任务和目的,当测绘工程以准备工作阶段初始一直道测绘结束的结果交付应用,通常可以分成:材料准备工作、技术规划阶段、现场操作、测绘质量监管、测绘结果交付应用以及测绘资金花费计算等的几个过程,但是各个过程中,测绘工程管理者重视的关键方向就是测绘工程的质量、测绘进程以及测绘资金花费。所以,各个工作和环节需侧重的通常都是以保证测绘质量为基础,重视测绘进度和测绘资金的到账事宜。测绘工程的监管工作通常和测绘时间、把握测绘质量以及工程合同监管相关联。 2.2工程测绘阶段需管理信息种类 测绘工程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数据较多且具有多样性,其中包含测绘工程的所有方面的数据。 (1)主要信息数据基于其使用方面的性能,通常分成以下几类:第一,提供于进行计算方面的信息数据,比如,时间、测绘量、一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以及测绘成本;第二,提供于进行查找和划分的信息数据,比如,委托机构、工程名目、测绘工程责任人、工程地点、工程种类以及工程质量等级;第三,应用在补充说明的信息,比如,工程取消或者工期拖延的因素。 (2)基于数据反映相关信息的模式,通常能够分成如下几种:第一,采用书面文字数字模式反映信息数据,比如,工程预算材料、工程合同、技术规划材料以及各种办理货物的交付和货款的支付的一种依据;第二,应用图像反映信息数据和测绘结果以及通过图片等传媒来表达作品效果;第三,此类信息数据的集合,则产生了信息数据库。 (3)测绘工程管理的数据库测绘工程管理数据库为针对信息数据实行搜集、划分、解算以及表格制作处置后产生的具备一定结构的数据整合,相关数据处置和信息管理工具大部分信息数据均应用MicrosoftOf-ficeAccess数据库进行管控。 3、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数据库的构建方式 3.1构建测绘工程项目属性数据库 测绘工程数据库结构因工程管理过程中采用动态控制模式,则需信息数据收集需实时精准且完全。测绘工程管理数据库阶段需简洁清楚。数据库的建立通常依照测绘工程的推进,以招标和投标的资金预算和工程准备工作为准,从测绘工程控制至工程成本支付先后总结各个阶段的测绘数据,也能够依照数据反映的信息划分,以方便管理和使用。 3.2构建测绘工程项目空间数据库 构建测绘工程项目空间数据库需利用收集此项工程的空间数据,且和其它的属性有机结合。 4、测绘工程管理数据库的重要管理性能 测绘工程有关数据的录入和管理工作、工程查找和统计工作、工程收费、自动计算和安排工日、各个机构或者基本作业单位的工日与工程产值以及测绘工作量数据的查找和统计、每位工作人员的工日和参与工程数据的查找统计,因信息较多,且没有规律,所以,数据管理性能工作较难。 4.1数据录入和更改 各个工程的有关数据输进数据库,数据录入的界面需简介,录入数据需精确,才可以确保应用效果,还可以基于情况改变实行添加和更改。 4.2数据查找 以工程查找为首,工程查找即在数据库内搜寻到符合客户要求标准的所有工程,且将查找成果反映给客户。工程数据中大部分数据均可当作查找因素。 4.3数据统计 数据统计功能是依照有关标准对每个工程项目的各类数据实行统计工作,包含工程数目、种类、工程产值以及工程合同,并包含机构或者每个工作人员的工日与参与的工程以及测绘工作量,工程统计利用系统和客户交换信息的通道来实现,查找的结果采用向上级报告的表格方式提供给客户,给客户的工程监管与运营决策提供相关数据。 5、总结 测绘工程的管理和许多领域都存在联系,属于具备管控、设计和决策的体系,应用地理数据库管理模式对工程实行监管,可确保工程的管理标准化、合理化以及自动化,可以减少成本投入,提升管理成效。如果将工程管理机构和会计机构的管控体系与材料管理机构有机结合,则可以将数据库应用于测绘工程的管理。 作者:谢乾钰 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一三地质队 测绘管理论文:WBS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管理探讨 1前言 作为国家发展规划和基础建设的前期工作,测绘项目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将为国家基础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更好地起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排头兵作用。但是在复杂的测量条件及高精度质量要求下,采用什么样的管理体系可以在满足测绘要求的前提下,按时完成整个测绘项目,成为当前测绘工程进度与质量管理关键问题之一,是测绘生产部门一项重要工作。机场建设中,测绘精度是一般工程项目的5倍,对进度控制、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西南某机场测绘工程项目中,采用WBS工程项目管理方法,把整个项目依据作业流程和任务分配分解为若干个单元,优化测绘工程项目中进度与质量控制的关键切入点,找出测绘工程项目的作业流程中存在的障碍,并建立进度和质量管理体系,同时针对具体实践中流程障碍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对策,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2WBS简介 2.1WBS概念 WBS(WorkBreakdownStructure)即工程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是一种熟悉工程,全面地、系统地分析工程项目的有效方法,也是项目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最有效、也是最基本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中。其定义为:把项目按照系统原理和要求分解成互相独立、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项目单元,将它们作为项目的计划、实施、控制和信息传递等一系列项目管理工作对象,通过项目管理将所有的项目单元合并成为一个工作整体,以达到综合的计划和控制要求。在WBS中,项目分解结果———项目单元是项目的计划、管理控制和工程项目内部信息传递等一系列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的、直接的对象。所有项目单元管理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其结果必然是整个工程项目最终达到综合控制的要求。项目结构分解方法是现代施工管理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施工计划、控制过程的基础。该原理是一个树形结构,根据项目内在结构和生产过程逐级分层形成一张示意图。分结后的项目单元相对独立、内容更加单一、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工作关系更加明确,更加有利于项目进度计划的制订。测绘工作是一项工作流程复杂、精度要求高、团队协作完成的工作,将WBS方法实践到测绘项目的进度管理中,可以有效地规划整个作业工程,提高工作效率,控制未知风险的发生几率。 2.2分解方法 WBS是一种在项目全范围内分解和定义各层次工作包的方法,WBS按照项目发展的规律,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定,进行系统化的、相互关联和协调的层次分解。结构层次越往下层则项目组成部分的定义越详细,WBS最后构成一份层次清晰的工作分解结构。有效的任务分解是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WBS分解是一个由粗到细,由项目到工作包,再到具体工作的过程,该分解结构将成为项目管理计划和控制的最重要依据。目前常用的分解方法如下:(1)按项目的实施过程分解每个项目都有其发生发展结束的生命周期。按项目实施过程分解,即是按照项目从立项开始的各个实施环节划分实施活动,如招投标阶段、实施阶段、验收阶段等。(2)按功能分解功能是工程完成后应具有的作用,亦即工程的用途。工程项目有一个整体的功能,在项目技术设计前将总的功能目标分解成局部功能目标,化整为零。(3)按空间位置分解对于一些大型复杂工程项目,项目的空间跨度大,按照项目的平面或空间位置进行项目的WBS分解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4)按要素分解一个项目由多种专业要素组成,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按照各专业要素对项目进行分解。如一个项目分解为基建和装饰两大部分。 3基于WBS的机场测绘工程项目任务分解 3.1机场测绘工程项目任务概况 本文涉及的机场测绘工程内容主要包括航站楼挖孔桩及主体结构的轴线进行定位测量,对第二跑道各导航台站及场监雷达站进行测量。主要工作内容可以分解为4个部分:GPS测量、水准测量、定桩放线以及第二跑道内场站测绘。综合考虑到工期、人员素质、仪器设备等因素,。 3.2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 在机场测绘工程项目中,运用WBS方法,把整个项目依据作业流程和任务分配分解为若干个单元,并把这些小单元落实到各个作业小组,让作业小组里的每一位作业人员都清晰明了每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未来将要进行的工作任务。通过这样的工作分解,项目负责人也能够合理安排人员和仪器,节约各项成本,缩减整个项目的时间。从前述的任务分配中可以看出,机场测绘工程项目是按照接受任务、准备阶段、GPS测量、水准测量、定桩放样、第二跑道测量、整理资料、检查验收的流程进行工作,这些工作中又都包含了许多活动。按照工程的进展过程,由上至下将全过程进行分解,形成工作分解结构图。 3.3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 制定机场测绘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项目的进程,节约项目的时间,并为整个项目的进展情况提供一个评价标准,确保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是依据WBS以及对项目中所有的活动所需时间估算后制定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各项活动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机场测绘工程分解活动比较多,项目比较复杂,各项活动间存在时间交叉和覆盖的情况,所以每项活动的时间估算就非常重要。在做计划时一般采用乐观法对各项活动的时间进行估算,假设所有分项工作都是在十分理想,不会出现任何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能完成这项工作的最短时间。机场测绘工程项目规模大,施工区域分散,测量精度要求高,在这样的前提下,需要制定出符合现实情况的进度计划,与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充分结合起来,在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为第一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安排,保障项目又好又快实施。在作业人员进入现场作业前,根据以往大型测绘工程的实践经验,综合分析本次项目的特点,制定出甘特图形式的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图。 4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 完成机场项目的进度计划后,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因为存在人工、现场环境、天气、不可抗等因素,整个项目不可能严格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大多数的状况都是会偏离原本的计划。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适用于测绘工程的进度管理系统,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度情况,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调整实施方案。 4.1成立项目进度监管小组 自项目伊始就成立项目进度监管小组,现场负责人完成项目进度检查、督促、修正工作,将项目的计划工期控制在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的工期范围内,在兼顾成本、质量保证的同时,努力缩短项目工期。当现场负责人从作业组长那里了解到项目的进度与预计情况出现了偏差,首先现场负责人必须对作业组进行口头提醒,并且在1天之后再次向作业组长了解进展情况,如果情况仍然没有好转,进度没有赶上,现场负责人就需要立即向组长和副组长汇报,经过组长、副组长、现场负责人和作业组长共同协商后,重新制定这个分项工作的进度计划,修正进度计划表。 4.2确立项目的进度目标 根据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特点、任务分解结构图,必须明确的建立项目的进度目标,设立各个阶段的进度控制分目标。以确保能够有效的跟踪和控制整个项目每个环节的进度。 4.3动态监管反馈制度 项目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实际困难,机场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天气变化因素的影响,而测绘工程是极其容易因受到降雨、日照强度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干扰,进而影响工程进度的。因此在付诸实施中每个作业组都备有进度跟踪情况表,作业组组长在每天工作结束的时候填写进度跟踪情况表,并交给现场负责人进行检查核实。现场负责人每天将作业组提交的进度跟踪情况表与项目进度安排表进行比对,如果发现2天以上的工期拖延就立即向院长和总工程师反馈项目的实际进度,由院长和总工程师作出决定是否需要修正项目下一步的计划。如果进度跟踪情况表所反映出的每天的工程进度与计划没有差错或没有滞后到2天,现场负责人只需提醒作业组长注意工期,并且在每周的工程情况例会上报告一周的进度情况。 4.4及时修正保障项目工期 机场测绘项目涉及人员多、环节复杂、不可控因素多,如果由于单个因素影响发生连锁反应,会影响到整个项目施工进度,甚至造成项目搁置。因此建立机场测绘项目进度管理体系,需充分考虑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考虑计划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将项目施工风险降到最低。在分析进度偏差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对进度影响因素实施控制和协调各种变量关系,综合运用延长工期、增派人员等措施,将项目的施工时间控制在事先确定的目标工期范围之内。 5结论 项目进度管理的核心观念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内完成预设的质量目标,在机场测绘工程项目的进程中,笔者体会到,制定项目进度计划时的多方参与,能够明确整个工程项目的关键节点;建立进度监督小组和动态监督管理制度可以加强各个环节的联系,各种信息更加及时地反馈,提升管理效率;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进度计划,既能够有效地规避未知风险,又能节约人力物力资源。通过基于WBS的项目分解,科学地制定项目进度,理论指导实际、优化资源调配,用有力措施和先进技术保障了机场测绘项目顺利实施,起到提升项目管理效率的作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整个工程的整体进度控制良好,使得机场测绘工程项目按工期圆满完成。 作者:胥姝 单位:成都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测绘管理论文: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下测绘工程论文 1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概述及其重要性分析 1.1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概述 在我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对产品生产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监督、控制、检测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我国新测绘法中相关规定,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指的是对从测绘工程单位承接测绘任务开始,一直到产品交付过程,实施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在测绘工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质量第一、统一控制的原则,同时注重测绘工程的整体经济性,加强对测绘过程的监管,保证测绘工程的质量满足工程具体的目标。质量管理是测绘工程发挥功能效益的保障,所以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对测绘工程质量宣传,提高测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并加强测绘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测绘水平。 1.2测绘工程系统控制概述 测绘工程系统控制主要是在工程范围内,建立协调、统一的监控网络,对测绘工作各个环节实行统一调配以及质量监控,保证测绘精度与均匀性。在实际测绘工程中,可以选择与城市控制网、国家控制网进行联网,建立统一的系统控制网络,同时根据测绘区域地理特征、高程等确定合理的投影长度。测绘工程系统控制必须联系实际,避免系统控制网与实际测绘工程不符的情况。 1.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重要性分析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对测绘工程整体质量与安全,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科学性,是我国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同时,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能够不断的提升测绘工作水平,对促进我国测绘工程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现状分析 现阶段,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阶段测绘工程单位测绘工作绝大多数都是自测自用,外界的监督力度较弱,因此逐渐形成较为松散的行业习惯;(2)一些测绘工程单位虽然也建立了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体系,但由于体系不够完善,使得测绘工程各个环节工作不能有效的协调与统一;甚至一些测绘工程单位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机构流于形式,不能履行部门的义务;(3)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部门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对测绘工程工作质量与效率造成很大的影响. 3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 基于现阶段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现状,笔者根据多年的测绘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几点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的有效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 (1)做好测绘工作前期准备。 在测绘工程具体工作开展前,需要对工程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材料的设备。根据现场勘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具体的测绘工程发难,对相关技术要求进行认真研究,确保方案与计划与行业标准相符,加强对测绘工程方案的审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另外,需要根据具体的测绘任务,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制度,落实具体工作责任制。 (2)完善测绘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国家加大了对测绘质量的重视程度,先后颁布了计量法、质量法、测绘法等一系列法律,同时在此基础上有颁布了包括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办法、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但是目前测绘工程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还不够完善,同时其可行性有待提升,给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国家不断的完善相关法律,强化法律对测绘工程的监督与约束,为测绘行业提供行业规范与标准。 (3)不断的完善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机制。 测绘人员在我国各个经济建设部门中都有涉及,各具特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只有完善的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包括检查机制、制约机制、激励机制等,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另外,还需要加强测绘工程单位年检,将绩效考评、统验结果作为年检的重要依据,及时了解测绘工程行业动态,制定合理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统计表;完善测绘质量抽查制度,扩大抽查的密度、范围等,同时抽查标准,并将结果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4)加强测绘工程系统控制管理工作。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不仅可以很好地为社会提供测绘工程产品的管理与服务,而且可以进一步规范完善测绘工程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具有科学、公正、独立、服务与管理等特征,是保证测绘工程的顺利达标的保障。为了保证整个测绘工程顺利推进,必须通过对测绘工程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掌握测绘工程产品生产的具体过程,可以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以便及时提出可行措施加以解决落实。为了保障测绘工程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要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依据,逐步规范测绘工程管理控制运作行为,健全完善测绘工程管理的相关制度。而且要善于向国内外先进的测绘单位学习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和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形成完善独立的管理控制体系。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是保证测绘工程质量的前提,对我国社会化建设策略、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现阶段我国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监督执行力、制度不完善等几个方面,还需要相关部门不断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强质量管理与控制,为测绘工程提供质量与安全保障。 作者:姜晓佳 曾庚权 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江西总队 测绘管理论文: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 一、实现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房产测绘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有关房产测绘规程的出台,我市房产测绘事业蓬勃发展,房产测绘档案保有数量越来越多、利用频次越来越高、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房产测绘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房产测绘档案信息资源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成为大数据时代社会共享的资源。因此,房产测绘档案管理必须实现数字化管理才能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二)信息时代的需要随着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网 络化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将是数字网络,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将通过数字网络传递和交流。房产测绘档案必须从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转化到现代化层面上来,只有实现数字化管理,才能适应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和国土房管行政管理决策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房产测绘信息服务。 (三)实现房产测绘档案社会服务的需要 传统的房产测绘档案管理属于专属化和封闭式管理模式,开发企业和产权业主难以接触具体的房产测绘档案。加上档案管理部门平时对房产测绘档案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房产测绘档案社会利用率较低,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以及业主自身权利的需要。数字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使房产测绘档案的利用、查询以及档案信息的添加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可以确保档案内容的公开透明。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在实现为国土房管行政管理提供全方位房产测绘信息的同时,还可实现将有限范围内的房屋信息、权籍数据等向社会和业主个人开放,不仅有利于加强对房产测绘档案工作的监督,对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实现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档案管理,涉及开发企业和房屋业主个人隐私及信息安全。尽管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必须注意到,在推动实现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无法保证 在电子文档给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管理带来快捷、灵活、存储量大、易于传输、便于保管和修改等优点的同时,也带来不利于房产测绘档案信息安全保密等不利因素。如:病毒侵害、数据丢失、信息泄密、人为破坏等。 (二)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系统缺乏通用性和科学性 国家没有形成统一的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各地甚至各部门都在研究开发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信息系统。由于层次、标准各不相同,使得系统的通用性较差,基础数据难以交换、难以共享,不能适应房产测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要求。 (三)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也各不相同。有的地区按系统建立了网站和局域网,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有的地区只是把房产测绘基础信息、档案目录输入计算机,资料检索等仍习惯于手工操作,档案管理基本还是纸质化,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仍未起步;有的地区干脆完全采用纸质化手工管理。 (四)房产测绘档案管理队伍素质偏低 在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是关键因素,各种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管理人员才能发挥作用。由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只是纸质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简单的编号存放,致使长期以来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素质整体偏低,技能提高缓慢,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档案管理的复合性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正常开展。 三、实现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研发科学合理的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严格按照国家和我市有关房产测绘和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房产测绘档案管理的实际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当增减房产测绘档案材料收集范围,调整档案目录,增加房产测绘档案使用价值。加大科技投入,研发适合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系统,切实做到“三统一”,即:实用性与科学性有机统一;信息安全和技术安全有机统一;通用性和适用性有机统一。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房产测绘档案信息化系统才能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加快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进程,提高房产测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二)加强档案保密工作,确保房产测绘档案信息安全 一是档案行政部门应会同房产测绘部门共同制定房产测绘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相关政策,明确网络环境下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以及房产测绘档案信息的分类等级、查阅权限及授权条件等,为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基础保障。二是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增强保密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客观全面地对房产测绘档案信息作出科学判断,根据档案的密级程度确定开放查询范围,严格审查,严格管理,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和档案信息安全。 (三)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人员队伍 为房产测绘档案部门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以满足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与研究、数据库生产与维护、网络环境创建与维护等方面的需要。努力培养既熟悉房产测绘档案业务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在职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教育,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房产测绘档案数字化管理人才需求。 作者:许春龙 单位:天津市国土资源测绘和房屋测量中心 测绘管理论文:测绘技术中土地信息化管理论文 1在土地信息化的管理当中几个常见的测绘技术 1.1全球的定位系统(GPS)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全球定位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科技技术,由于其具有的高测绘精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化信息化管理中,而且采用该技术还可以快速掌握各级待检测控制点的所在位置。在开展快速静态确定及测量工作时,已经不需要继续采用点间通视技术就能够得到精确度很高的测量结果。目前我们所采用的RTK技术进行定位测量,由于其具有的及时定位性及定位精度较为灵活性,仍然被应用于各项测量领域中,例如地形的测图、地籍的测量以及界址点的点位这些许多方面。而对于高精度的控制测量领域,则更多的会采用GPS静态定位技术,已获得更加精确的测量结果。 1.23S技术 现如今,3S的技术主导是把GPS作为信息的来源,经过户外的调测获得遥感影像来作为科学参考,利用计算机系统和地理信息的平台来进行图样的迅速绘制,然后就可以将各个地区的实际状态进行综合清晰的标记,然后再直接并且迅速的完成对广阔的土地资源的实践和调查的管理。最后,我们就可以将遥感信息材料凭借数字化的工具和软件完成迅速的处理,还可以直接处理地理信息,经过数字化的处理把它导入到数据库当中。 1.3遥感RS技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管理中能够获得为高分辨率的数据资料,尤其是在土地调查、更新以及监测等方面运用更为广泛。从30m到0.61m的分辨率信息全都可以在各个土地资源的调查和管理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通过采用遥感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机交互式边界的提取产生一些影响,使得测得的面积存在0.01~0.1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另外还会存在0.1~0.3之间的自动提取相对误差。(2)可以和遥感相结合来实施土地应用和类型的分别,人体交叉式的分辨的科学性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百,其自动分类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上下。 1.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就现在来看,各个信息处理以及数据的采集都是在向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来发展的,在土地信息测量工作中,由于测绘数据和信息的量非常庞大,再加上长时间的积累,因此测绘人员会通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整理、分析,以提高土地信息化管理的效率。而GIS技术是集多学科、多技术于一体,主要涉及到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测绘遥感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等多个领域,因此GIS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包括实现地理数据的采集、存储、整理以及分析,可以通过三维可视化进行数据的显示和输出,并且还可以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决策辅助和提示。 2土地信息化管理中针对测绘技术应用的需求分析 新测绘技术应用于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够控制整个工作获取全面精确的土地数据资料,提高土地信息化管理效率。测绘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得到详实的数据,可最大程度的获得更加精确的土地面积资料、所在土地资源分布情况以及权属分界等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创建地籍资料、绘制地图以及建立数据库系统等,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测绘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保护耕地,充分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现代测绘技术能够更加迅速的发现土地状况的变化,能够第一时间开展土地调查工作。除此之外,测绘技术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还可以为计税控制及土地产权管理等提供依据,因此,测绘技术应用于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及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3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与提升方法 3.1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与提升 现阶段,在我国土地信息管理工作中,土地规划设计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规划设计的内容相当之多,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的所在位置、数量以及实际价值的评估等。因此,要想做好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就需要先要掌握土地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并明确土地的性质及质量,以便提供更加全面精确的数据,完善土地的规划和设计内容,为日后土地的利用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遥感集成技术的应用,能够快速准确的获取土地信息,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后,得到土地可视化图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进一步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为我国土地的利用及变更状况提供全新的数据信息,及时对变更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自动生成实时的土地利用信息库,这就对土地的结构和设计的优化以及运用状态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3.2在土地的利用状态动态的监测当中的应用和提升 在土地的信息化管理中,对土地利用状态进行监测,可以实时了解到土地的利用和变化情况。在遥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其解译的矢量数据一般情况下都会标明土地的所在坐标,然后结合全球定位技术,对该坐标进行精确定位,可以破译位于该坐标建筑物内的作业情况,有效提高了遥感技术对土地信息解译功能的可靠程度。所以,在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中,通过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可以非常明显的提高土地利用者的动态监测效率,对土地发生的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的分析,得到新的土地数据,为制图工作提供便利。 3.3在土地的利用和执法检查当中的应用和提升 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通过对其利用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以便及时获取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掌握土地的变化。而通过遥感技术测得的数据通常都会显示地理坐标,再加上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进一步增加了定位的精确度,加大了室内作业的破译成功率,以此来提高遥感技术在土地信息管理应用中的可靠性。增强地理信息技术、GPS还有遥感技术的有机结合,就能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来进行实时的监视。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获得精确的土地利用的变化数据,再加上遥感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对当前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精确定位,更加深入的对土地发生变化的空间进行分析,以此来获得变化后的数据信息。除此之外,在土地执法检查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土地进行“可视化”管理,及时掌握土地的变化,更新数据库信息,为下一阶段的制图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测绘技术的运用还可以帮助执法工作人员对违法的土地位置进行定位,为违法惩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一旦问题得到解决,还可以利用数字执法方式协助执法检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国各种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信息化测绘技术由于其具有的高效性和先进性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确保了土地测量数据的精确性,降低了测量工作的任务量,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相信在今后的土地管理当中,信息化的测绘技术还能得到更好的运用。 作者:韦敏 单位:都安瑶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 测绘管理论文:房地产测绘质量管理论文 1制订统一的房地产测绘技术标准,做到有法可依 2000年《房产测量规范》的出台对统一房地产测绘的技术标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房屋结构样式不同,有的极具民族特色。因此,各地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房产测量规范》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为房产面积的测算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技术规则,有效地降低面积测算中对建筑面积的认定特别是对公共建筑面积的分摊认定的自由裁量权,极大地减少房产面积的争议和纠纷,切实保护房屋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本地房地产测绘的规范开展。 2成立房地产测绘管理机构,加强对房地产测绘的监督管理 各地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房地产测绘行业行政管理,实施房地产测绘单位和个人的资质、资格管理,在资格备案、房地产测绘计划、成果检查验收、成果鉴定等方面行使管理职能,健全测绘执法监督体系,大力加强房地产测绘管理、监督机制,搞好房地产测绘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大房地产测绘成果管理的力度。 3建立新建项目备案制度,对重大测绘项目进行统一招标 城市新建项目应在立项后向房地产测绘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由房地产测绘管理部门组织编制房地产测绘计划,对重大测绘项目进行统一招标,统一监督完成。 4对测绘成果进行严格的审核、验收,确保质量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2-2000)规定的房地产测绘成果最终验收制度,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即过程检查、最终检查和验收。由委托人(开发建设单位)对房地产测绘产品组织实施最终验收,验收人员可由委托单位邀请的有关技术专家组成,也可委托由国家认定的房地产测绘成果鉴定机构鉴定。验收的主要内容有:测绘成果的适用性、界址点的准确性、面积测算的依据及方法等。 5推行房地产测绘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一是房地产测绘管理部门要通过各种媒体对商品房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及有关规定进行宣传普及,让广大房地产开发企业、购房人熟悉面积计算方法和面积纠纷处理方法。二是为了切实保护相关权利人的知情权,起用于房地产权属登记的测绘成果资料目录在政务信息网上予以公布,公布的内容包括房地产项目名称、坐落、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测绘责任单位名称、测绘成果编号和通过审核的日期等。实行测绘成果资料目录通告制度使各相关权利人特别是购房业主,能够及时了解到新购房屋的楼盘竣工后是否及时委托房产测量、测量成果是否通过核准,以便到开发建设单位查阅测绘成果资料详细情况,催办产权证。三是建立房地产测绘机构及相关人员的信用档案,将各类房地产测绘机构及相关人员的基本情况、经营业绩、经营中违规、违法劣迹及受到的处罚等情况记入测绘机构及个人的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6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创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房地产测绘成果涉及房产权属管理,直接关系到房屋权利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房地产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要不定期开展房地产测绘市场专项检查,坚决查处无证测绘、超级测绘、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房地产测绘管理体系,推动房产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7结语 加强房地产测绘管理,规范房地产测绘市场,确保基础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是房地产管理的要求,也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全国各地相继施行房地产测绘单位脱钩改制,实行测、管分离。但由于房地产测绘市场有待培育和规范、执行国家房产测量规范有偏差、房地产测绘行政管理缺位、房地产测绘机构的法律、经济赔偿等责任不明确等等造成近年来房地产测绘市场较为混乱。因此,规范房地产测绘市场,加强房地产测绘的全面管理,是各地房地产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各地要从严格市场准入、统一测绘标准、规范测绘队伍、完善监督机制等工作着手,推动房地产测绘工作走向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 作者:樊晓丽 单位:河南省荥阳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中心
当前形势下,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借助网络技术发展实现更高标准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弄清网络技术发展对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影响,笔者展开了研究分析,首先分析了网络技术向综合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并具体阐述了网络技术推动了计算机的日常应用发展和实现计算机和信息的资源共享以及促进符号获取信息向信息获取知识的转变,同时对网络技术有利于和谐人机环境的建设和上网功能向计算功能的发展方面进行研究。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 (一)综合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的信息沟通和相互交流产生巨大影响,网络技术发展也从一定程度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另外由于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对信息技术应用和现代化工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对我国的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二)智能化 网络技术发展更加体现出智能化的效果,在数据传输和信息处理上,借助智能化的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实现更加方便的交流和应用,帮助管理者主动选择处理方式自主进行数据处理。现阶段的网络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更加智能多样化的网络技术,对传统的网络服务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创新,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要求,满足更多人的网络应用需要。 二、网络技术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影响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借助网络技术发展实现更高标准的发展,下文针对网络技术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影响展开相关分析: (一)推动了计算机的日常应用发展 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使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增加,计算机借助其高速自动的信息处理和巨大的存储容量,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喜爱。当今社会,计算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整体进步,人们越来越享受到计算机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借助计算机可以实现互动交流和信息处理以及休闲娱乐,有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二)实现计算机和信息的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借助其强大的互通和高速信息处理能力,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共享能够确保资源的拥有者和资源的使用者都能力对资源进行使用和处理,计算机资源共享包括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进行工作和生活。 (三)促进符号获取信息向信息获取知识的转变 计算机的信息存储和计算功能都是借助符号处理方式来实现的,这种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的资源处理和存储有重要作用。新形势下,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存储和处理,更多的转变为信息资源共享,人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中信息资源需要也在不断增加,借助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源可以实现更多样化的处理,以解决自身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现阶段,人们借助计算机进行信息资源收集和处理以及应用,更加多样化的应用计算机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也被赋予更多中含义,人们对计算机信息的利用也在朝着知识利用方向转变,从而更好的解决人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四)有利于和谐人机环境的建设 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不同的人利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实现的功能效果也有所差别。越来越多的人从简单的查找资料已经转变为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功能进行更高标准的计算。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适应和满足人类的需要。网络技术发展的背后反映的是人类不断多样化的利用情境,人们借助计算机展开工作和学习,也能够反映出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加深,信息社会的趋势在不断深化,人类与计算机的相处环境也更加和谐,但同时也更加的丰富多样。 (五)上网功能向计算功能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使用往往指的是一种简单的上网,人们借助网络进行娱乐、沟通和交流,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计算,从中也反映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实际上,计算机不仅可以实现沟通交流和休闲娱乐,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本身具备的高速计算和信息处理能力都是基于人类的需要产生的,不同的使用情境下进行计算机使用往往会被赋予不同的涵义,所以在进行物理技术应用过程中,要结合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和计算功能进行工作和生活,有效解决信息共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好的完成协同计算的任务。 三、结语 总体来说,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们借助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可以有效改变自身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水平,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也能够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综上研究,能够发现网络技术在向综合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网络技术不断推动计算机的日常应用发展和上网功能向计算功能的发展以及促进符号获取信息向信息获取知识的转变,同时网络技术有利于和谐人机环境的建设和实现计算机和信息的资源共享,更好的提高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有.网络技术发展对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影响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2):39. [2]李东旭.网络技术发展对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6):153. [3]卢向军,雷周胜.分析网络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影响[J].科技风,2011(24):193. [4]朱浩.网络技术发展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影响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8):106. 作者:温俊静 单位: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浅谈如何做好铁道工程施工中管理工作 摘要:管理工作是铁道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施工的进程以及经济效益。本文将对铁道工程施工技术工作管理的一些要点展开全面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铁道工程施工;管理;组织设计 一施工技术文件及各种图表的管理 施工技术文件及图表,是工程施工的原始依据。如因管理不善,造成损坏或丢失,就会直接影响工程施工。因此,工程负责人在施工中,首先要做好以下工作: 1各种施工技术文件及图表要设专人负责,分类装订保管,并做好收文台帐,以便施工中查找使用。 2各种施工文件收到后,应仔细地浏览一遍,需要提前做的工作,要及时地通知有关人员(通知的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及注意事项要作好记录,以便待查)。 二读懂设计图和复核准工程数量 施工中,读懂设计图和复核准工程数量,也是工程施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如因设计人员或施工技术人员的一时疏忽,把设计图中的工程数量、尺寸、水灰比、配合比等关键问题弄错,没能及时上报或处理都会给工程施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施工技术负责人要提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设计图进行复核并作好记录。 1施工技术人员在收到设计图纸后,首先应读懂图,领会设计意图,对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请教设计单位。 2设计图中采用的定形图、通用图、标准图、专用图等图号的要求,要按规定及时配齐。 3要掌握建筑工程本身的工程数量、建筑材料、结构尺寸及相邻工程的相互关系。 4设计图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核,并作好记录。设计图是否与规范相符或设计中是否出现笔误。设计图是否与现场相符,与概预算相符。从设计图中了解所管工程的有关材料、机具设备。变更设计要按权限及早申报办理签证手续。建立分工点、分项目、上下对口的工程数量台帐;变更设计台帐;临时工程施工方案台帐;过渡工程措施台帐,并及时根据设计变更调整修正。 三施工技术交底 工程施工前的技术交底,便拉开了整个工程施工的帷幕。工程技术交底工作非常重要,它是指导工程施工的原始依据,稍有不慎,都会造成窝工,甚至返工。这就要求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在接受技术交底中,努力办好以下两点: 1技术交底中要有设计、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同时参加。交底中,对各种桩点、水准点的位置,数据要清楚,详细。对设计不完善的地方,在技术交底中要完善,达成共识,并形成交底记录。 2 交底记录中的时间、地点、人员、主要内容要清楚,并妥善保管,作为原始资料,以备待查。 四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工程的总体规划安排,要求施工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部署: 1开工前要对主要材料分工点、项目、件名进行核算,并建立台帐。材料核算包括:三大材、特殊材、专用料的核算,并有固定的规格材料。通过工程数量,较准确地核算出材料用量。 2施工组织内容、格式要符合要求,内容包括:施工组织说明的编制依据,上报要求,工期安排,施工计划,劳力平衡,材料核算,主要施工机械计划,施工料具计划等。 五施工测量 施工测量工作是指导施工工作的技术权威,其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高低,工作责任心强弱,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施工技术人员在工程测量工作中,首先要具备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才能更好地完成以下各项工作。 1 在施工前的全线贯通复测,并在现场复核设计工程量。 2及时安排对每一细小部位的测量工作,做好包括时间、地点、置镜、测量部位、结果及误差的记录,并经常复核测量,使误差符合规范要求,以满足施工要求。 3测量仪器要经常保持清洁完好,并定期进行检查校正,使仪器的误差始终保持在规定的要求之内。 4基桩要根据需要设置防护桩,并绘制桩位示意图备查。基桩应多设几个为好,确保部分损坏或某种原因不能使用时备用。 六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工程施工,是施工工作的高潮和重点。施工负责人员如何用沉着、冷静和科学的头脑来处理如此复杂的施工局面,使整个工程的施工安排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是极为重要的。为此,对其有如下要求: 1有内容完整、严密的施工组织、网络计划和质量保证体系。 2有针对性强、切实符合实际的施工技术组织措施、实施性进度计划和安全质量措施。 3 及时送开工报告(附图纸审查记录)。及时作好隐蔽工程的签证、送检工作,对墩基、涵洞基础等隐蔽工程要按规定作好施工记录。有创优规划和创样板工程措施。 4施工负责人要经常深入工地,对重点工序、项目,要亲临现场,对正在施工的工程位置、尺寸复核和操作程度要认真检查,对工程预留孔和预埋件要及时安排按设计位置埋好。 5 对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反应要敏感,每当一个问题出现的同时,要联想到因此而导致其它问题的产生和处理的难易程度对工期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及时提出处理方案上报审批。对于需要填写的检查记录和需工程监理签字的手续均应作好纪录、签字,并妥善保管。 七验工中的管理工作 验工工作是对过去的一段时间工作的肯定,及时验工,能找出施工中的不足,得以完善,从而使施工工程尽善尽美。每月根据上级要求报施工进度,每季进行验工计价,并在上报施工进度和验工前,要对已完工程进行收方测量,核算工程数量。将工程完成数量,连同其断面图、计算单交领导审查签字后上报,并留底妥善保管备查。将已验工数量汇总及时登入台帐。 八工程实验 1对钢材、水泥、半成品等主材应认真检查其产品合格证,并按规定进行必要的实验,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2对混凝土、砂浆应先送材料进行实验,确定其施工配合比。 3 混凝土、砂浆应按规定制作试件,妥善保管,到期及时送检。 4填土密实度要按规定进行检验。 5 实验资料要分工点、件名,分类妥善装订保管,并建立台帐。 九资料 工程施工资料,是该项工程的灵魂,作为原始的依据,应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整理保存: 1各种资料要内容完整,条理清楚,书写工整,并分类保管。 2工程日记分工点、件名建立,内容要准确完整。 3施工中要注意记录和积累有关资料,以备编写技术总结和工程小结。 十竣工文件及总结 1工程基本完工后,根据上级要求,及时整理有关资料,提出技术总结和工程总结。 2主体工程竣工后,即由主管施工的技术人员按规定要求整理原始资料、凭证和数据,着手编制竣工文件,并在短时间内拿出底图及有关资料报审。 3抓紧办理竣工手续,不要拖泥带水,力争一次办清。 十一工作交接 1施工中遗留的问题,因某种原因不能正常上报的,要办理工作移交手续。 2移交手续要有移交说明(移交说明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备品以及工作中注意事项),交接双方应共同签字,主管领导在场。移交手续应一式三份,交接双方及主管领导各保管一份。 此外,工作中要善于区分主次、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讲究工作效率。上报资料、报表要及时、准确。善于处理工作中的纵横关系,与施工员、业务员之间的关系要协调。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不能光凭经验、想象,片面主观地去解决。在熟练掌握工程施工有关安全、业务知识的同时,更要多看、多动、多写,把在工作中自己的经验,别人的经验,国内的经验,国外的经验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用在工作上,不断地完善工作方法,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管理素质,尽善尽美,逐步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我国道路与铁道工程3S应用综述 摘 要:以3S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新技术,使测绘学科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本文结合3S技术的最新发展,介绍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航测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道路与铁道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兴建和运营管理不同阶段中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道路与铁道工程;GPS;航测遥感;GIS 一、勘测设计阶段3S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一)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NSS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导航或定位的技术系统。目前国际上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主要包括美国的GPS,俄国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等,我国也自主研制了“北斗”卫星导航广域增强系统。其中,GP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技术的最新进展代表了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 1.航测遥感技术的应用 利用航测遥感技术测绘大规模大比例尺(以1:2000比例尺为主)地形图,建立数字地形模型,已经成为新线铁路勘测设计的基础数据;遥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综合信息填图已成为绕避地质灾害、确定铁路线路走向不可缺少的控制性因素。航测遥感技术取代了繁重落后的地面测图工作,改变了铁路勘测设计的程序,引起了铁路勘测设计发生了革命性飞跃,成倍地提高了铁路勘测的速度,大大缩短了勘测的周期,提高了铁路勘测设计的质量。 2.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在铁路和公路工程的勘测设计中正得到愈来愈多地应用。将GIS用于铁路和公路工程建设可以保持各种数据的统一、规范,便于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GIS和RS结合,可以获得三维地理信息的遥感图像信息,并利用其进行纵横断面分析、坡度分析等工作,从而实现三维铁路和公路工程设计、桥梁设计、景观设计等。 二、施工阶段主要以GPS的应用为主 (一)采用静态GPS建立高精度平面工程控制网 在桥梁和隧道工程中,目前最为广泛的是应用GPS技术进行控制测量。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当前世界第一长跨海大桥,跨海段长达31.5km,海上无任何自然岛屿,其平面控制采用静态GPS按B级精度的要求施测;乌稍岭隧道全长20km,是我国目前最长的铁路隧道,其洞外控制也采用GPS技术,现在该隧道已经全线贯通交付使用。这些大型工程的建设都说明,利用GPS技术进行大型工程的控制测量,不仅可以满足工程建设的精度需要,而且能够加快工程建设的进度。 (二)通过GPS高程拟合建立高程控制网 目前,GPS高程测量精度较低,主要原因是无法准确获取各点的大地高和高程异常值。较常用的计算高程异常方法是:利用测区里的若干个已知水准点,采用解析内插、曲面拟合等方法确定测区的似大地水准面,进而求出各点的高程异常。数座特大型桥梁工程测量的试验分析表明:在小范围的桥梁工程区域内,当地形较为平坦时,利用2~3h的GPS静态观测成果,经过拟合计算,可获得二等精度的高程成果;而利用1~2h的观测资料,可获得三、四等精度的高程拟合成果[9]。 (三)利用GPS-RTK技术进行工程放样 GPS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除了建立施工控制网外,近年来随着RTK技术的不断完善,在工程放样中也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大大降低了放样的计算工作量和外业观测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 在铁路、公路、桥梁、港口工程施工中,利用RTK技术直接放样点位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定线放样、纵横断面测量、地形图测绘以及工程变形监控中。在杭州湾大桥、东海大桥和苏通大桥的施工中,施工单位采用RTK技术进行宽海域的桩基施工三维定位测量,不仅解决了超长距离施工定位的难题,而且提高了测量定位的精度,通过专门研制的海上GPS打桩定位系统,还可以实现测量定位的自动化,大大缩短施工工期。 (四)GIS在工程施工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 GPS在道路与铁道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已很普遍,而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在施工阶段应用较少,但也有成功应用的实验。例如,以深圳地铁变形监测数据和各种图面资料作为信息源,利用GIS软件及二次开发工具,开发了基于GIS的地铁变形监测管理分析系统,并应用于地铁施工监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营管理阶段3S技术开始得到应用 (一)GPS技术在变形监测中正得到广泛的应用 大型工程结构的变形监测,一直是道路与铁道工程运营管理阶段的重要课题,目前,利用GPS技术正在成为变形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例如,虎门大桥GPS(RTK)实时位移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整桥3个方同的x,y,z位移和大桥的扭转角,并能对各点的数据进行记录回放[11]。GPS监测大桥位移的实时性和高采样率的数据为大桥的状态分析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也为大桥的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使大桥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二)遥感技术开始得到深入认识并开展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利用航测遥感技术完成了大量的既有铁路复测和地质病害调查工作,对成昆、宝天、宝成等10余条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路基、地质病害较严重的既有铁路重点区段和重要工程进行了遥感地质病害调查,从而为铁路工务管理提供了及时有力的信息保障。 (三)GIS在铁路公路的养护管理中正在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近十年来,铁路部门先后完成了哈尔滨等多个铁路局20 000多公里既有铁路复测和数字地形图测绘工作,建立了先进的工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由铁道部电子计算技术中心研制的基于GIS的铁路工务管理信息系统,包含了铁路设备管理,管界图、综合图、速度图、大桥略图等17个子系统,涵盖了铁路工务部门的主要业务,目前已在乌鲁木齐、北京等多个铁路局得到推广应用,为工务系统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实验教学是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从培养铁道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出发,对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原则、模式及层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铁道工程 实验教学 体系 构建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应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魄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铁道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铁道工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铁道工程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更要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结合铁道工程专业实际情况,着力构建一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 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性。铁道工程专业教育包括理论教育和实验教育,理论是实验的指导,实验既是对理论的验证,又是创新的源泉,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的继续、补充和深化,具有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验环节,学生才会正确理解和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发现和总结在管理各环节中的规律并能够提出新问题,从而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实验环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传统的铁道工程专业的教学侧重理论教学,不太重视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处于从属地位,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特点是理论性、讲述性和灌输性教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设计,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老师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和方法没有真正掌握。实验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展需要。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推广实验教学,构建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根本途径。 2 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适用性。实验教学的规划与开展首先是要以铁道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为主导,学生所学即为行业所用,实验内容要满足专业及行业的需求。 2.2 安全性,铁道工程部分实验过程需要在加温、加压的环境下进行,甚至使用高速运转设备,因此实验过程的安全性也是实验教学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2.3 经济性,铁道工程实验室对设备的配备要求较高,但是也要坚持经济合理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证实验完成,同时也要挖掘学校固有资源的使用潜力。 2.4 统一性。统一性要体现在实验教学的各个过程中,包括实验教学计划、大纲、指导书等要有统一的要求,同时对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也要有一定的标准来评定。 3 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 3.1 实践导向型。铁道工程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适当增加实践性环节,如布置一些实践动手的大作业,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学生自主实践、思考来阐释基础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自己动手的机会,如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独立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方案等。通过这些实践性环节的设置,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3.2 学生自主型,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意义便无法体现出来。为了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要改变传统的学校安排型、教师做主型教学体系,不能再让学生被动的、强迫的接受规定的实验课程,应该让学生不只会模仿更要懂创新。为此,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实验方案设计、实验仪器设备选取、实验数据采集和实验结果分析总结都应以学生参与为主。另外,实验室应向学生全方位开放,不仅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实验设备和实验流程,同时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和空间进行理论实践与科学探索,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3.3 教研结合型。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应紧密结合,实现教研的良好互动。依托学科建设与科研项目,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使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能不断增加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同时,实验教学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也将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提供创新的平台。 4 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构建铁道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应该从四个层次进行:专业感性认识实验、单一课程模拟操作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开放性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体系的四个层面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发展,每个层次都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每一层次实验项目由课程提出,并根据每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实验的功能的层次性,确定具体的实验项目内容。 4.1 第一层次:专业感性认识实验。设计专业感性实验环节,其目的是提高铁道工程专业学生对铁路轨道、铁路路基、铁路选线等方面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实验环节为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现场参观,与现场技术人员交流,也可以邀请现场专家进行讲座、座谈。这属于最基础、最简单的一种实验,是铁道工程专业知识进行现场观察、了解的认知过程。 4.2 第二层次:单一课程模拟操作实验,构建实验课程体系首先要有利于发挥其辅助专业课程学习的功能。为此,要根据铁道工程专业各主干课程学习的需要,开设系列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可针对每一门主干课程开设一门实验课程,编写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这些实验课程的内容是相应主干课程的核心知识,其作用是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单一课程实验可以采取操作型实验,也可以采取模拟型实验。这些课程实验体系的设计应突出核心实验,并根据核心实验形成扩展实验的层次结构。在重点抓好核心实验前提下,根据学科层次结构和课程关系,围绕核心实验向外扩展,建设好相关的扩展实验。 4.3 第三层次:专业综合实验。构建实验课程体系也要有利于发挥其促进知识融会贯通的功能。为此,要根据铁道工程专业各主干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此类实验并非某一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而是多门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通过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各主干课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4.4 第四层次:开放性设计性实验,构建实验课程体系还要有利于发挥其促逃知识创新的功能。为此,应以铁道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知识体系为基础,开设设计性实验项目。此类实验由学生根据铁路工程实践发展的需要,在本专业主干课程知识体系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实验项目,自主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完成实验。比较而言,设计型实验强调系统性或个性化设计。教师主要起引导、指点和评价作用,引导学生在独立设计过程中,综合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手段,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类实验通常由多人合作完成,亦可由一个人完成,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应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无论从经费投入、队伍建设、配套完善等方面看,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除制定出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结构外,还应制订实验教学大纲和编写实验指导书,同时,还需要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总之,铁道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工作是一项较新的、富于挑战性的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的探究和解决。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高职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摘 要: 本文以企业调研入手,从行业需求出发,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通过探索和实践,构建了高职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合铁道工程行业需要的铁道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关键词: 高职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一、概述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加上职业元素演化而来,以“学科课程体系”为主,采用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授课方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适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水平,没有系统化和根本性地体现其职业特性。近年来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但在进行专业建设和构建课程体系时,仍然没有脱离基于知识传授的学科化课程的束缚,这样势必会影响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是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取代沿用多年的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该方案由工作任务分析导出典型工作任务,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成为行动领域,再考虑到教学实际转换配置出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具有完整性、协作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该方案的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 二、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制定 明确专业定位是一个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正处于蓬勃发展,2007年10月,国务院第一百九十五次常务会议批准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将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调增至12万公里以上。主要措施有:1.大力发展客运专线,新建客运专线1.2万千米以上,规划“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2.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新线,规划建设新线约1.6万公里;3.加强既有路网技术改造和枢纽建设,提高路网既有通道能力,规划既有线增建二线1.3万公里,既有线电气化1.6万公里。地处华东地区的上海铁路局作为东部铁路建设的主战场,2009年建设项目更是创造多项历史纪录,完成的建设投资将超过200亿元,而开工项目总投资规模更是达到2200亿元,建设投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全年开工(包括拟开工)项目达到18项。另外,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也在快速发展,目前已有25个城市规划了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网络总投资估算将超过8000亿元,总里程将达5000公里。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线路。就江苏而言,仅“十一五”期间,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在2010年前要完成82公里1号线南延线和2号线建设任务,启动建设3号线。苏州地铁1号线已经开工建设,无锡、常州地铁1号线也在规划中。 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大发展,给铁路线路施工与维护的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铁路线施工、养护手段也随着铁路事业的整体进步得到了飞速发展,从纯粹的人力到小型机械化,再到大型机械化,而大型施工、养路机械化设备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铁路线路施工养护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大型施工、养路机械是集机械、电子、液压、气动、激光和计算机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的装备,新装备的大量投入应用急需大量的经过系统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所属的25家特大型施工企业的用工人员需求量在1万以上,另外我校所处的上海铁路局工务系统每年急需仅大专层次的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技术人才800多名。而上海铁路局管内尚无开设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专科层次的学校。行业良好的发展势头,给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提供了很大发展空间。在大量的调研基础之上,经过综合分析论证,我院明确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全路铁道施工企业、上海局工务系统及城市轨道系统,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一定英语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了解现代铁路线路技术及发展方向,特别是200km/h以上的高速铁路技术装备特点,熟悉铁路养护流程,具备大型养路机械维修与操作技能,能从事铁路的机械化施工、养护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做法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求的实际工作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根据专业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用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岗位活动进行整体化的分析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工作结构的对接。主要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组成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调研组,对典型的企业(如上海铁路局工务段、机械段、工程局等)进行走访和调研,以实践专家深度访谈的形式,与企业一线技术骨干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重点了解毕业生在企业所从事岗位工作的具体任务工作内容。同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提出的要求,在获悉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的同时请企业人员填写工作任务描述表,把掌握的一手资料记录下来。从工作任务描述表及调研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得到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实例,并经过分析概括,将主要的具有相同性质的工作任务实例合并,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32项,这些工作任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对这些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相互关联的任务集合统一到一个个行动领域之中,便形成了所有的行动领域。与此同时从简单到复杂按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排序,并根据深度访谈获得的信息确定了专业行动领域的难度等级。在充分考虑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水平及师资条件等因素,将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化加工与反思,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将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有的是将多个行动领域转换成一个学习领域。经过转换配置与企业论证,开发出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共11项。考虑到我国国情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保证学生跨职业学习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力的加强,整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学习领域共设计了三部分: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如表1) 表1 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课程体系 四、思考与体会 通过开发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及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我们得到如下认识。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所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为教学主线,以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的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本质思想真正体现了“工作怎么做,教学怎么教”,特别强调“做中学”,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在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来的。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非常适合职业教育,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2.开发适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教材迫在眉睫。现在使用的职教教材,一般以学科系统化为模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与理论脱节,学与用之间不能做到有效结合,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所以开发适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材迫在眉睫。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材包括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实训教材应先编写以职业技能及相关技能知识为内容的单元模块,再以这些单元模块为基础进行整合,形成各个教学项目,以覆盖同一领域不同职业或不同职业方向的具体要求。实训教材应重在如何做。理论教材要针对培训技能的要求编写。教材编写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理论课始终围绕专业实训这个核心活动,打破学科系统化的模式,按实际工作过程,做到“少、精、浅、实”,不求完整,但求实用。 3.加强师资培训,构建一支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顺利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想让我院培养出来的铁道工程专业人才更具竞争力,必须先提高教师的水平。(1)更新教师的课程观,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水平,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基于工作任务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使骨干教师掌握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技术;同时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进行研修、顶岗锻炼,提高教师从事专业技术生产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的能力,使教师尽快成为合格的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2)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聘请在苏州及周边地区生产、建设、管理等第一线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课,促进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也课程教学工作,构建兼职教师库。 4.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铁道工程技术(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需提供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的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应是“教学工厂”,是“生产型”的应突出其教学功能和学习功能,应为课程服务。在校内实训基地里面:学生专业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产品的生产车间或业务的工作室;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生产者,是有形或无形产品的学徒;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生产实习的师傅;教学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完成企业的一项工作任务;教学设备就是生产设备,教学素材就是生产的原材料;学生完成的学习成果就是生产出合格产品或是学生的创意作品;教师在完成生产实训任务的同时又能开展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研发。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浅谈铁道工程施工若干问题 摘要: 本文在简单论述审核设计资料、施工的测量及新奥法施工的基础之上研究了网络技术在接触网改扩建工程的应用,并指出网络技术在施工中运用的深刻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关键词:铁道工程;工程施工;网络技术 1 引言 铁道工程是工程施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经济效益。 2 审核设计资料 为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施工之前要做好设计图、土石方数量等设计资料的审核工作。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 人员有时候会凭借个人工作流程的熟练经验去操作,难免因为一时疏忽把工程量、尺寸和水灰比等重要问题弄错并及时的上报,这些细节问题的则是关系到工程施工的进程和质量,更会造成经济利益的大量损失。因此,施工技术人员应当做好施工前对设计资料的审核工作,可以结合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施工人员要在接收到设计图的时候,认真的分析图纸中的内容,对图纸内容有疑问要及时的和设计单位沟通,做到对图纸的含义清楚明了。其次是要根据设计图中采用的定型图、通用图和标准图等图号的要求按规定及时的准备,准确的把握建筑工程的工程数量、建筑材料、结构尺寸和相邻工程之间的关系。另外还要对设计图进行复核并做好记录,首先是检查设计图是否存在笔误,检查设计图是否符合规范和是否和实际施工情况以及概预算是否适合。要从设计图中准备相关的材料和及其设备,如果要对设计图进行更改应当及时的申报办理签证手续。 3 施工测量 施工测量工作是指导施工工作的技术权威, 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首先要选择一些理论知识充足、实践经验丰富,同时还要有高低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的施工技术人员,保证良好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的进度。其次是在施工前对水准路线、线路中线及工程数量进行复核。参照设计资料进行对比。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并作好记录。基桩是控制线路走向及标高的重要桩在施工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损坏丢失。因此根据需要, 结合现场地形设置护桩, 并详细绘制桩位示意图。确保部分损坏或某种原因不能使用时备用。及时安排对每一细小部位的测量工作.做好各项记录, 使误差符合规范要求。以满足施工要求。准备好水准仪、测距仪、经纬仪等测,测量工具,以保证的施工的过程中测量的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测量仪并要保持仪器的干净,定期对其进行校验,使仪器的误差始终保持在规定的要求之内。 4 新奥法施工 所谓新奥法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围岩本身的自承能力, 以锚杆和喷射混凝士为主要支护手段, 及时地进行支护, 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 使支护与围岩形成联合受力结构共同作用, 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量测监控指导施工。它主要采用全断面的开挖方法和侧壁导坑环形开挖法等,开采方法的采用是根据实际的地质条件来选择。一般采用的辅助工法组要是降低地下水位的井点降水法达到防止地面下沉的目的和防止涌水的注浆工法。新奥法施工技术在世界上许多的国家城市浅埋地铁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日本的粟山、大贯、北四番丁城市隧道和横滨市地铁区间及横滨地铁车站等。联邦德国是当今地铁工程中较多地采用新奥法技术的国家。他们不仅在地铁区间隧道应用, 而且还在多层多跨大断面地铁车站隧道中广泛应用, 如慕尼黑车站、法兰克福站, 埃森、渡洪、纽伦堡地铁车站等, 其施工技术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在美国华盛顿地铁.法国里尔地铁。南朝鲜汉城地铁、香港地铁等也被广泛采用。浅埋地铁区间和车站隧道的施工方法众多,且在不断地进步发展着,我国应当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施工经验,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创新,大力支持施工的科学实验,形成一套属于适应我国实际情况,具有本国特色的施工方法,以推进我国地铁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5 接触网改扩建工程中网络技术的应用 5.1 利用网络技术安排施工计划 既有铁路线改造是在不中断行车情况下, 多专业同时施工, 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实现有效控制, 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 总体把握施工项目, 使施工得以顺利进行。编制施工进度计划, 把复杂的施工内容合理有效的组织起来, 并能迅速反映不断变化的现场情况, 及时调整和修定, 如果仅凭以往的经验安排施工进度计划, 具体操作起来难度就会较大, 甚至行不通。网络技术在兰武二线既有电气化接触网改造过程中的成功应用, 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每个车站、每个区间、每处拨接地段都必须编制一份进度网络图, 将所有影响因素罗列编排在图上, 然后出关键线路,并据此安排施工。这些网络图的应用使得施工过程可控有效, 理顺了施工关系, 降低了工程成本。 5.2 运用网络技术, 优化施工方案 网络的优化, 是在关键线路上选择效率最高的方案, 缩短其持续时间, 从而达到充分利用停电天窗点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有准确的把握,并对本专业项目和其他施工单位的专业项目做好对比,理出逻辑关系,在同一个项目中做好至少两个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方案的调整,以保证工程预期目的的实现。在施工方案中要明确施工项目的先后顺序,对天窗点的程度有效的把握以及对恢复运营怎样做好过渡措施等一系列工作要明确。 6 结语 总之,在铁道工程的施工中做好设计资料的审核、施工测量、施工方法的选择以及网络技术的运用是保证施工进程与质量的关键。另外施工负责人员要用沉着、冷静和科学的头脑来处理复杂的施工局面, 使整个工程的施工安排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是极为重要的,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论析地下铁道工程测量施工技术发展方向 摘 要:文章介绍了当前地铁工程测量的现状和一些工程测量新发展方向。主要从地下铁道工程测量精度设计的原则和要求、定向测量GPS控制网测量、铺轨基标测量等方面,论证了提高地铁施工精度和施工质量的新途径。 关键词:地下铁道 工程测量精度设计 工程测量是各项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及设备安装的必要工序。随着我国地铁、轨道交通 事业的发展,工程测量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地铁由于其在建筑物、构筑物稠密地区修建,精度要求较高,施工线路长、施工单位多,又给工程测量增加了工作难度,因此,新的测量仪器及新的测量方法均在地铁施工中得到了应用。本文就当前地铁工程测量的现状和主要技术方法,由生产实践实际要求出发,作一些介绍和论述。 1 地下铁道工程测量精度设计分析 地下铁道测量工程的测量精度设计是根据工程的特征、施工方法、施工精度、设备安装精度和贯通距离等诸多因素确定的,它不仅要保证隧道和线路贯通,而且要满足线路定线和放样的精度要求。 (1)地下铁道测量的首要任务是保证隧道贯通,因此在地下铁道工程测量精度设计中,合理地规定隧道贯通误差及其允许值,是地下铁道测量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目前在地下铁道测 量中使用的测量贯通误差要求,大都来自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它是根据山岭 隧道贯通误差测量的实际统计资料计算出来的。该指标应用在主要采用盾构和喷锚构筑法进 行隧道施工的地下铁道中,广泛应用于城市地铁,是否科学值得商榷。一般认为地下铁道贯通测量误差应根据设计所给定的限界裕量(安全空隙)和隧道结构联结处的允许偏差两个主要因素来确定,当然还要考虑测量仪器设备的精度状况。如设计一般给定的隧道结构限界裕量每侧为100mm,则这100mm的限界裕量中应主要包括施工误差、测量误差、变形误差等。 (2)地铁给定的高程安全裕量比较大,一般为70―100mm,因此根据目前测量仪器和设备状况以及隧道结构的竖向允许偏差,很容易满足贯通误差设计要求,但考虑到地下铁道整体道床铺轨对高程精度的要求,高程贯通测量误差确定为±25mm.同样采用不等精度分配方法,将高程贯通测量误差分配到高程测量的各个环节: 其中:地面高程控制测量中误差 ±12mm 高程传递测量中误差 ±8mm 地下高程测量中误差 ±12mm 则高程贯通测量中误差mh为: mh=±18.8mm<±25mm 2 定向测量 (1)在地铁中,采用全站仪、垂准仪和陀螺经纬仪组成的联合作业方法进行竖井定向,该方法摆脱了传统悬吊钢丝的联系三角形法,不仅克服了受城市地铁施工场地狭窄制约,图形强度不易提高,占用井筒时间过长等缺点,而且采用双投点,双定向的方法,大大增加了测量 检核条件,又提高了定向精度。在地铁复八线测量中所使用的GAK―1陀螺经纬仪标称精度为一次定向中误差为±20mm″,实际作业时定向边的陀螺方位角和其改正数的测定误差,则定向边陀螺方位角误差可达到±8″。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又引进GAOS自动陀螺经纬仪定向系统,不仅操作方便,定向成果可靠,提高了定向精度。 (2)当隧道埋深较浅时,则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和向地下传统坐标和方向,同样布设双导线加 强检核和提高精度。当隧道贯通距离较长时,还可采用在隧道上钻孔,通过钻孔投测坐标或测定投测点陀螺方位角的方法提高定向精度。 3 GPS定位技术测量 (1)早在1990年5月北京地铁复八线就采用GPS进行首级控制测量,控制网由10个点组成,布 设成单三角锁形式,该网采用两台WM100单频接收机观测,异环闭合差为1.73ppm―2.89ppm, 边长中误差为±2.1mm,点位中误差为±3.5mm. (2)1994年由于城市建设的影响,原有GPS控制点有的被破坏,有的发生变形,需要对原控 制网进行扩充,并对原控制点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为此,在原GPS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扩充 ,新网共选设了13个点,其中3个点为一等点,7个点为旧点,新增6个点。 考虑到地铁测量误差分配到GPS测量的误差精度要求(相邻点位中误差小于±10mm),为加强控制网整体强度,1994年采用一次布设,两级观测、整体平差的原则设计和布设GPS网 .一级网由两个重叠的大地四边形组成,二级网为一级网下加密的三角锁。 4 断面测量 在地铁隧道中断面形式多样(包括矩形、直墙拱形、椭圆形、传统形、圆形、变截面6种 ),一般要求直线段每12米,曲线段每6米测量一个断面,并根据隧道不同的断面形状,在断 面上选择与行车密切相关的位置测定其与线路中线的距离。过去很多单位采用人工直接丈量 的方法,精度低,速度慢,工作非常繁重。随着测量仪器和测量技术的发展,断面测量仪面 世后,断面测量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但该仪器不能实行一站多断面测量,而且价格昂贵,很多单位无经济能力问津。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应用,采用全站仪、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和觇牌组成断面测量系统 进行断面测量,利用该系统进行断面测量的方法有二种,一种是将全站仪和觇牌安置在隧道中线点上,首先测量置镜点至欲测断面中线点的水平距离和高程,并将水平角置零,然后就 可连续依次测量多个断面测量点水平角和垂直角信息,并自动传输到数据采集器之中,并通 过计算机经运算既可求出待测点与中线距离。最终以数据表格和断面图形式输出观测成果。另外,为保证测量的断面垂直于中线,在觇牌上安置有简单照准装置和水平度盘装置,不管是直线、圆曲线还是缓和曲线段,都可以根据事先计算好的觇牌至仪器方向与断面夹角值标 定出断面方向。另一种方法是将全站仪或觇牌安置在隧道内任意位置,即测量仪器或觇牌在 非线路中心进行断面测量。该方法利用任意安置仪器或觇牌的点与线路关系,通过计算机确 定断面里程和议程,从而进行断面测量。上述两种断面测量方法速度快,使用方便,而且可 以充分利用本单位现有测量仪器设备,具有非常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 铺轨基标测量 铺轨基标是高标准轨道混凝土整体道床的轨道铺设控制点,精确地测设铺轨基标是保证 轨道施工质量的关键。即将颁布实施的《地铁施工验收规范》中地铁轨道验收标准要求:平面上轨道中心线与基标中心线允许偏差为2mm,轨道方向在直线上要远视直顺,用10m弦量允 许偏差1mm,在曲线上远视圆顺,用20m弦量正矢,根据曲线半径圆曲线,允许偏差为1―3mm ,缓和曲线允许偏差为2―5mm,高程上轨顶标高允许偏差2mm左、右股钢轨顶面水平允许偏差为1mm,在延长18m的距离范围内,无大于1mm的三角坑,轨顶高低差目视平顺,用10m弦 量不大于2mm;道岔精度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要满足里程位置允许偏差2mm,导线及附带曲 线允许偏差1mm,附带曲线用10m弦量,连续正矢允许偏差为1mm,轨顶标高允许偏差为2mm,全长范围高低不大于3mm. 从上述地铁轨道验收标准不难看出,由于为节省工程造价,地铁限界预留的安全裕量比 较小,线路在隧道中调整空间受到很大制约,因此,地铁轨道验收标准主要对铺轨基标中线与指导隧道施工的线路中线或结构中线的偏差作出规定。同时,为使线路圆顺,对单位长度 相邻铺轨基标间的相对精度也提出了要求。根据轨道验收标准,我们总结制定了铺轨基标测设精度要求和基本方法。 5.1铺轨基标测设精度要求 为保证线路圆顺和基标相对精度,对控制基标和加密基标的测设精度制定如下要求: (1)控制基标测设精度要求 两控制基标相邻边长间夹角平差后的值,对设计值而言误差不得超过6″,基标测设的角度测量中误差<±3″;基标高程测量的水准路线闭合差小于8 L mm;距离测量误差直线 段小于1*/5000;曲线段小于1*/1000. (2)加密基标测设精度要求 直线段纵向误差每6m小于6mm,曲线段每5m小于5mm,偏离中线小于±1mm;相邻基标高差小于±2mm. (3)道岔基标测设精度要求 道岔铺轨基标位置横向误差不大于±2mm,主线、侧线交角较差不大于±10″,高程误差同加密基标。 5.2铺轨基标测设基本方法 由于地铁施工时车站控制点一般从地面直接投测,精度比较高,加之车站线路一般为直线,线路与站台间距限差要求很严,不易在车站进行线路调整。 (1)中线调整测量和精密水准测量 以“铺轨单位”两个车站中的中线控制点为起算控制点,与在区间隧道内的原有施工中线控制点布设通过左、右线的附合导线。如左、右隧道之间有联络线,则应布设结点网。平差后导线点坐标和原来坐标比较,当其较差不影响隧道限界时,即可用这些中线控制点进行下一步控制基标测量工作。如果影响隧道限界时,则应会同设计等有关人员改移或调整中线至允许误差内的合适位置上。 在“铺轨单位”中布设一条通过左右线的精密附合水准网,在区间埋设精密水准控制点(尽量利用施工水准点),水准点间距为100―200m,精密水准网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施测,水准网闭合差小于8 Lmm(L为水准路线长度,以千米计)。 (2)铺轨基标测量 控制基标的测设。利用调整后的中线控制点测设控制基标,控制基标分为初测、串线测量和调线测量三个步骤。 ①初测:根据事先计算的控制基标测设数据,用坐标法测至地面,并精确测定其位置。 ②串线测量:对“铺轨单位”中的控制基标进行串线测量,检测控制基标间角度、边长等几何关系是否满足设计精度要求。当控制基标间几何关系超限,并与线路存在较大偏差时应进行调线工作。 ③调线测量:调线前,先在室内计算控制基标间夹角实测值与理论值较差β,β值超 过6″时,可根据β和控制基标间距计算出控制基标在垂直于线路方向的改正值δ,然后 在现场对β超过6″时所涉及的控制基标进行归化改正。归化改正时要照顾到相邻基标改 正值的相互影响,往往仅改正一个点就可使相邻点几何关系满足要求。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很大,发展很快,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发展还很不平衡,尚跟不上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大力促进工程测量技术方法与手段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动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充分利用新技术及地面测量先进技术设备,把传统的手工测量向电子化、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相关学科的研究,不断拓宽工程测量服务新领域,开创工程测量发展新局面,为推动我国工程测量科技进步而努力奋斗。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地下铁道工程施工的监控量测及沉降分析 摘 要:在城市地铁施工中,保证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等的安全非常重要,为了安全施工,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监控量测。文章结合北京地铁十号线苏州街站,介绍了地铁施工中监控量测的目的及项目、沉降变形的原因及规律分析。 关键词:地铁;安全施工;监控量测;沉降变形 1 工程概况 北京地铁十号线一期工程苏州街站,站位位于海淀南路与苏州街交叉路口,站位与海淀南路基本平行(东西向),车站北侧苏州街以东为亿方大厦(13层)、海淀区机电设备厂住宅楼(11层);苏州街以西为六层住宅;车站南侧苏州街以东为五层建筑物,苏州街以西为航天长城大厦(15层)。 苏州街站为直线侧式车站,总长195m,其中两端为双层双跨单柱结构,长166.0m,宽22.5m,覆土厚度为6~7m;中间为单层双连拱结构,长29.0m,宽16.4m,覆土厚度为12m左右。车站主体双层地段及风道挑高段采用“PBA”法施工,单层地段采用“中洞法”施工,风道标准段采用“CRD”法施工。 2 监测目的及项目 2.1 监测目的 苏州街站监测方案设计以安全监测为主要目的,同时考虑积累地下工程施工经验、验证修改设计参数、对地层参数进行反分析的需要。 2.2 监测项目 苏州街站双层主体结构采用“PBA”工法施工,目前主要进行导洞的开挖支护施工。依据导洞的实际施工情况,监测项目主要有地面沉降监测、建(构)筑物沉降监测、导洞拱顶沉降、导洞收敛等A类必测项目。另外,我们还进行了围岩土压力量测、初支格栅应力量测等B类选测项目。降水水位监测由北京地质工程公司负责实施。 3 沉降变形的原因及规律分析 3.1 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选用了苏州街站地表沉降量最大的D1-3测点(累计沉降量为19.01mm)进行分析,在进行地表第一次监测时,监测值与初始值相同。随着导 洞的开挖,地表沉降按规定的频率进行监测,地表沉降监测变化曲线见图1。 从测点变化曲线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①测点有两个明显的沉降区域,时间分别相对应于主体下部导洞开挖通过时间和上部导洞开挖通过时间。 ②第一个沉降区域时间明显较第二个沉降区域时间长,这与实际施工情况相符合。下部导洞因主要位于砂卵石地层,施工进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上部导洞拱部因主要位于粘土层,施工进度较快,持续时间较短。 ③第一个沉降区域沉降速率较第二个沉降区域沉降速率小,这主要是因为上部3个导洞施工进度均较快,对地表的影响较大;而下部3个导洞因施工进度快慢不一,通过该测点位置的时间相差较多,沉降速率较小。 ④导洞全部通过后,地表沉降值即趋于稳定,这说明影响地表沉降的主要因素为洞室的开挖。锚喷支护完成、洞室成为闭合的稳定结构后,对地表的影响将明显较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控制的重点应为每一循环开挖的时间和洞室闭合成环的时间。 ⑤因为上部导洞和下部导洞开挖过程中,对地表沉降有一明显的分界,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后续的扣拱施工中,地表将出现另一次明显的沉降。 ⑥“PBA”工法施工的暗挖车站,地表沉降值及沉降速率有明显的分界,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很难找到一个函数(无论对数、指数、幂函数)将所有的沉降进行模拟。 ⑦D1-3测点所处断面沉降见下列数据。 D1-1:13.74mm D1-2:18.21mm D1-3:19.01mm D1-4:17.48mm D1-5:11.33mm 3.2 拱顶沉降规律分析 选用与地面沉降测点位于同一里程的上部中导洞拱顶沉降点F2进行分析,F2测点累计沉降值最大为11mm。为便于分析,进行曲线模拟,我们取沉降值的绝对值做出沉降曲线,见图2。 对该曲线进行了回归分析,模拟曲线函数为。从沉降曲线图及地表沉降曲线图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①上导洞拱顶沉降值小于地表沉降值,这主要是因为地表沉降值是由于多个导洞开挖时引起的,但拱顶沉降主要为单个导洞开挖后引起的沉降。 ②从沉降曲线图中知道,在初步沉降后,又出现了一次较大的沉降区域,这是因为F2测点位于风道挑高段导洞与车站主体导洞相交的地段,风道挑高段后期施工导洞开挖时引起又一次较大的沉降。 ③因为F2测点沉降受多个导洞开挖影响,造成了模拟曲线的与实际的沉降曲线相差较大。 4 对监控量测工作的体会及建议 4.3 对今后监测工作的建议与意见 ①苏州街站暗挖车站双层结构施工有6个导洞之多,拱顶沉降测点、收敛测点、地面沉降测点较多,监测工作量很大,而且地表监测受交通影响较大,建议统一制定围岩稳定的标准值,即地下无施工时,监测值达到一定的标准即可停止监测。 ②加强对各测点的分析。沉降是各种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在今后的监测工作中,应加强对监测数值的分析,了解引起沉降的主要因素。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浅谈铁道工程项目前成本控制 【摘要】:介绍了铁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和几种方法,提出了如何进行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和分析,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关键词】:铁道工程;成本控制 1.成本控制的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形成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各种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进行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可能发生的偏差,把各种消耗的实际发生额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成本,增加收人,以提高项目成本的管理水平,创造出好的经济效益。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1全面控制原则 全面控制包括全员和全过程控制。 (l)全员控制 项目成本是考核项目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它涉及到与项目的各有关部门、单位和班组,也包括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成本控制需要大家共同关心,把成本目标落实到每个部门乃至每个人,真正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 (2)全过程控制 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的整个周期。形成项目成本的全过程要有成本控制的意识。在投标阶段,要做好成本的预测,签好合同;在中标后的实施过程中,要制订好成本计划和成本目标,采取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控制好过程中成本;在竣工验收阶段,要及时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总之,使施工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中。 1.2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 成本控制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其途径包括降低成本支出和增加预算收入2个方面。这就需要在成本形成过程中,一方面“以收定支”,定期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成本节、超的原因;另一方面加强合同管理,及时办理合同外价款的结算,以提高项目成本的管理水平。 1.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责、权、利相结合是实现成本控制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项目经理及各专业管理人员都负有一定的成本责任,从而形成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网络。要使成本责任得以落实,责任人应有一定的权限,即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可以决定某项费用能否开支、如何开支和开支多少,以行使对项目成本的实质性控制。如物资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时,应有选择供应商的权力,以确保材料成本相对合理。最后在成本控制中出现的业绩,企业领导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对各部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考评,要与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只有责、权、利相结合,才能使成本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1.4节约原则 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原则。首先,严格按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和有关财务制度执行,对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进行监督和限制;其次,提高施工科学管理水平,优化施工方案,提高劳动生产率;最后,采取预防成本失控的措施,制止可能发生的浪费。真正做到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率,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2.成本控制的途径 成本控制的内容就是对工程项目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控制,其有效途径可以从降低成本着手,确保项目目标成本的实现。 2.1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费的控制,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一是对材料用量的控制,二是对材料价格的控制。 (l)材料用量的控制包括: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耗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对于定额中没有的材料,则实行计划管理和按指标控制的办法,根据上期实际消耗量,结合当月具体情况和节约要求,制定领用材料指标。各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过了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在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力求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堆放、仓储的损耗。 (2)材料价格主要由材料采购部门在采购中加以控制。由于材料价格是由材料原价、材料供销部门手续费、包装费、材料运费及损耗费等组成。因此,在控制材料价格时,选定合格的供应商,实行货比三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择优购料;合理组织材料运输,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式,以降低运输费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时间,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2.2人工费的控制 人工费控制与材料费控制方法相同,实行“量、价分离”的原则。 按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按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的定额工日比例(一般为5%——10%)一起包给项目工长,由项目工长进行包干控制。 人工单价的控制主要是通过项目经理与施工班组的人工费承包合同来确定。人工费的控制除了采取上述办法外,还必须从项目人员的动态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少2、3线及富余人员等方面加以控制,以节约人工费支出。 2.3机械费的控制 机械费主要由台班数量和台班单价两方面组成。为有效控制台班支出,要合理的安排施工,加强设备租赁计划管理,减少因施工组织不当而引起的设备闲置;加强机械设备的调度工作,尽量避免窝工,提高现场设备的利用率;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避免因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做好上机人员与辅助生产人员的协调与配合工作,提高机械台班产量。 2.4运杂费的控制 铁路工程的运杂费是指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及机电设备等由材料厂运到工地的料库所发生的费用。它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其他有关运费和材料管理费等。 控制运杂费应在保质和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材料的装卸和运输,减少运输途中的损耗,编制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确定合理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减少或避免重复搬运。 2.5管理费的控制 现场管理费在项目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项目具体使用和开支时弹性较大。所以管理费的控制与核算都较难把握,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项目机构要合理配置,力求精简,选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降低管理人员的费用。核定项目管理费开支指标,项目经理在规定的开支范围内有权自主支配,超计划使用则需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 控制项目机构的招待费,要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出招待标准,从内部做起,严格控制。 企业财务部门要对项目管理费开支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逐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映,找出原因,制定纠正措施。 3.搞好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分析 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分析是成本控制的关键。 3.1搞好成本预测工作 成本预测是提高项目效益的前提。为了使施工项目的各级领导掌握主动和运筹帷幄,对施工的经营活动及其可能达到的经济效益,必须做到事前心中有数,并为达到预期的目标采取有利措施进行控制,把事后报帐变为事前算帐,进行有目的的管理。 3.2搞好成本控制 搞好成本控制除前述外,还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项目的财务管理,搞好基层成本控制,要始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严格资金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支出; (2)严格验工计价,正确反映施工成果,推进优质优价和现场验工的计价方法,把验工计价与工程质量挂起钩来,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 (3)施工中应统筹兼顾,正确处理进度、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3.3加强成本核算工作 成本核算必须遵守成本开支范围的规定,严格划清当期成本与下期成本、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之间的成本、未完施工工程成本与已完施工工程成本、承包工程成本与专项工程成本的界限,不准挤列、少计、漏计、估列工程成本,以及以预算成本代替实际成本进行的成本核算。 3.4开展成本分析 工程成本分析应采取定期分析与经济分析、针对性分析与全面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工程成本综合分析和单项专题分析。只有通过开展成本分析活动来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拟定整改措施,才能推动成本控制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4.结束语 工程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向成本要效益,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观念是项目经理应牢固树立的思想观念。因为工程项目的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营目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过程中,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就是在市场竞争中,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运用经济规律组织施工,以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在搞好工程成本控制的同时,还要开展增产、节能降耗的活动,以及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降低成本,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如民工队伍的使用管理、验工计价的审核管理、材料的采购管理等,企业的整体效益才能得到提高。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论铁道工程建设的风险与安全管理 【摘要】铁道工程建设作为我国主要的道路建设项目之一,其自身的建设安全程度与风险管理必须受到重视。现阶段铁道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本身存在问题,铁道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相当大的风险,作为铁道建设部门应该大力加强铁道工程建设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安全管理体制。 【关键词】铁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风险 一、铁道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引发的风险 1.1施工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道建设与施工前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引导就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隐患和问题,导致铁路建设工程整体性的发展出错。铁路施工工程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的工程,这种工程建设主要依赖线路工程系统、通讯工程系统、信号工程系统、工程信息系统、设备供应系统进行全面的施工与协调发展,在这些工程设备与项目中,有任何一种没有调整好或者是准备充分就会引起发展的不足,导致施工企业和铁道工程单位出错,降低铁道工程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前期准备工作对于铁道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了整个铁道工程建设的发展动力。任何一个部门的管理准备工作没有做到位,都会直接影响后续单位的作业,造成时间和经济上的浪费,亦会影响施工的进度安排和质量控制,进而影响运输安全。 1.2违规违章施工 在施工中都存在违章施工和违规施工这种现象,违规施工和违章施工本身是一种违法行为,因其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会导致铁路施工发生不可预期的事故或者后期的发展产生障碍。一些铁路建设项目发生事故后会发现其实存在违规违章建设的问题,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在事前得到控制。究其原因,是由于某些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没有严格遵守相关的施工规章制度,技术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方法去操作和施工,影响了施工工程的质量,导致线路没有达到预期的承载力,降低了线路强度,从而引发事故。 1.3随意变更施工计划 铁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因为预先设计过程中的不可预期因素导致的建设障碍造成了施工计划的变更,施工计划的前期编制因为自身存在问题,所以很容易产生许多施工过程中的缺陷,建设单位为了弥补和修正这些缺陷,必须要做出计划的更新和变更,这就对计划产生了很多影响,导致了施工计划的安全受到了影响,因为某一个点的改变或者更新很可能产生很多新的风险与问题,铁路施工本身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过程,因为某一个细节的变化很可能对整个铁道建设产生负面影响,从而扩大建设风险,降低安全程度。 1.4施工基础管理及施工组织薄弱 我国在铁道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进行全面化的管理和维护,对组织管理和组织创新也进行了全新的发展定位,但是因为组织中人员的配给存在差异,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也存在高低和好坏,对铁道施工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和破坏,很多人员因为自身不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所以不能胜任当前的工作职位,工作职能也存在不足,导致了工作发展的水平降低。铁路施工的基础工作和基本管理环节因为需要整体人员的互相配合,所以人缘素质不统一,人员工作能力不协调会导致整体工作能力的涣散,降低组织协调性和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样还会引起较高的施工机械故障率和施工安全管理能力的降低,对施工人员的心态是一种考验,降低了施工调度的整体协调能力,留下了安全隐患。 1.5现场监管不合理 现阶段的铁道建设施工现场是系统化的一个整体工作环境,如果采用单一化的各部门独立负责制度,对铁道建设的现场管理会造成一定的障碍,个人管理能力也存在能力的高低,会引起组织管理的整体性不足。在铁道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安全防护人员本身缺乏专业素质和专业性的知识,在技术性问题和专业化水平上欠缺一定的知识,导致施工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引起了整个铁道工程建设的风险扩大。 二、铁道工程建设风险存在的原因 2.1施工单位人员素质差 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化,带动了施工技术的发展,对设备和施工单位的工程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工程素质的滞后导致了施工中设计与实际施工的矛盾,最终导致施工质量不过关,留下安全隐患。 2.2工作作风不谨慎 施工管理单位的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没有意识到安全和其他工作的关联,没有对施工单位进行及时而又行之有效的管理。两者都存在侥幸心理,对于一些关键问题的把握不到位,关键岗位的人员任用上缺乏公正性。从而出现了施工的准备工作不完善、违规施工、计划不科学、监管不力等后果,施工安全管理不合格,安全性也没有达到标准。 2.3施工缺乏整体意识 铁道施工本身是一个系统化和复杂化的施工过程,因为缺乏相应的科学化管理所以导致整体性较差,施工单位没有整体性管理的意识,从而导致各个部门施工作业的流程和步骤无法实现全部统一,部门之间缺乏配合,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铁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途径 3.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道工程建设施工管理整个过程都必须保证在安全的操作下进行,而且对待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位员工都要树立一种“安全第一”的理念和思想,端正每一位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每一位施工人员的工作意识,改进工作模式和方法,协调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有效资源,严格审批每一个施工步骤,科学管理施工工作,每一位员工要尽可能的遵守工程建设规章制度,稳定好工程建设的步伐和节奏,管理人员要充分提高自我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文化水平,将工程建设的安全防范工作放到最重要的地位,采用科学和可靠的模式与手段进行管理。 3.2保持施工安全管理的先进性 因为施工技术的标准逐渐提高,因此施工技术工艺也要相应的提高,根据现阶段施工工程过程中的一些要求的投入相应提高,铁道工程建设施工各个部门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利用资金充实科学设备的购买和技术设备的储备,利用先进的科学仪器改善工程施工的不足和缺陷,提高施工要求,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为铁路施工工程提供安全的保障,降低工程整体的风险,还需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仪器进行信息的储备和安全管理,提高现代化程度。强化施工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整体合作,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施工部门在考虑有利于施工的基础上要考虑到管理部门的要求,管理部门也需要考虑到施工部门的特点,相互协调,寻找最优化的合作方式。 3.3采取合理的施工组织形式 目前铁路项目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施工点非常多,遍布全国各地,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施工组织形式,以此来为铁路施工服务。改变以前采用的分散、机械的重复式作业方法,采用集约化、规模化作业。在此基础上,根据各铁路施工项目的具体特点和需求,采用集中或分段式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施工成本。 3.4对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严格把关 对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以此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铁路施工的工程质量。针对铁路建设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必须投入相应的力量进行人员的培训与教授,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素质和能力,优化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帮助铁道施工工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全新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充足的技术保证和支持。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浅谈地下铁道工程测量技术 摘要:我国的地铁工程浏量工作在近些年有了长足发展,很多先进的测量技术在地铁测量工作中得到应用。文章介绍了地铁测量的特点和新的测量技术在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下铁道;测量 l 引言 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诞生在1 8 6 3 年的英国伦敦,距现在已有1 30 多年,在这130里,世界地铁交通有了飞速发展。我国从1 9 6 5 年7 月在北京开始修建第一条地铁至今,天津、上海、广州地铁陆续建成,大大缓解了城市交通紧张状况。北京、上海和广州新的地铁线路目前也正在加紧施工,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全国20 多个城市酝酿的地铁建设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作为地铁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地铁测量工作也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2 地下铁道测量的特点、内容和精度要求 地下铁道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形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地下、地面、高架三种方式的轨道工程体系,在城区它埋设在地下,在郊区它是地面或高架构筑物。 2.1 地下铁道测量特点 (l) 地下铁道工程浩大、投资大、工期长,一个城市地铁建设要根据近期、远期客流量先作总体规划,分期建设。测量工作不仅要考虑全局,也要顾及局部,既要沿每条线路独立布设控制网,又要在线路交叉处有一定数量控制点重合,以保证各相关线路准确衔接。 地铁工程有严格限界规定,为降低工程成本,施工误差裕量已很小,设计采用三维坐标解析法,所以对施工测量精度有较高的要求。 (3) 测量内容多,与地面既有建筑结合紧密。各测量体和线路联接密切,地上、地下测量工作要保证万无一失,除了要进行施工放样,贯通测量以外,还要进行变形监测等项工作。 (4) 测量内容多,与地面既有建筑结合紧密。各测量体和线路联接密切,地上、隧道及车站内的控制点数量多、使用频繁,应做好标志,加强维护,为地铁不同阶段施工及后期测量工作提供基础点位及资料。 (5) 地铁位于城市,沿线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能见度差、隧道埋深浅,地表沉降变形等都会给地铁施工测量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2 地下铁道测量工作 地下铁道测量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设计、施工、竣工和运营阶段全部测绘工作。地下铁道测量工作除了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与地形数字资料满足规划、设计需要外,还要按设计要求标定地铁线路位置、指导施工、保证所有建、构筑物位置正确并不侵入限界,以及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对线路、建筑结构、周围环境的稳定状况进行变形监测等[1]。 地下铁道测量的主要工作如下: (l) 地面、地下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2) 地铁线路带状地形测量和管线调查; (3) 地铁线路地面定线测量; (4) 地铁车辆段测量; (5) 地面、地下联系测量; (6) 隧道和高架线路施工测量; (7) 铺轨测量; (8) 设备安装测量; (9) 竣工测量; 环境、线路、结构变形测量。 2.3 地下铁道测量的精度及其依据 地下铁道测量的必要精度,这是一个需要研究讨论的题目,北京地下铁道一、二期施工拟定了明挖方法施工测量的精度指标,现在第三期暗挖法施工测量精指标如下: 地面GPS控制网的点位和相对点位误差≤±10mm。 沿地下铁道线路布设的地面精密导线网的点位和相对点位误差≤±8mm。 从精密导线点将坐标传递到竖井旁的近井点的点位误差≤±10mm。 ④ 从地面近井点通过竖井向地下隧道内传递坐标的误差≤±5mm。 ⑤ 从地下竖井底通过横通道将坐标传递到线路正线隧道内的坐标测量误差≤±5mm。 ⑥ 地下隧道内的控制导线最远点的点位误差≤±15mm。(一般为500mm的地下控制支导线)。 ⑦ 地面地下高程控制测量精度限差8/L(L为公里数)。 ⑧ 从地面向地下隧道内传递高程的误差为≤±3mm。 在建立地面控制网估算精度和贯通测量的精度估算时,还要留些裕量,那么各项测量精度还要适当的提高。 3 地面平面控制网测量 地铁平面控制网分首级GPS控制网和二级精密导线控制网。在满足规范前提下,平面控制网点还应布设合理、灵活,满足工程实际需要。在工程实施阶段,应按原测精度对控制网进行定期全面复测和不定期局部复测,确保网形结构的连续、稳固和使用。因此,点位的选埋和维护是地面测量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3. 1 GPS控制网应收集的基础资料 测区中央子午线、坐标系转换参数、椭球参数、起算点已知坐标、测区高程异常值、测区的平均高程。这些基础数据为保密资料,应严格按照保密协议交接、签收和使用。 3. 2 精密导线网 精密导线点应尽量沿地铁线路布设成直伸形状,形成挂在GPS点上的附合导线、多边形闭合导线或结点网。选点和观测是控制精密导线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工作的重点是精密导线的选点和观测,难点是选点工作。根据地铁线路附近GPS网点位的分布通视情况,车站、竖井的设计位置,经过现场踏勘后可以初步在线路平面图上绘制精密导线网形,根据规范和测区环境条件详细制定出外业测角、测边以及高程联测作业方法等。 3. 3 平面控制网布设形式探讨 近年来,由于设计技术发展、施工工法进步,测量设备更新,根据具体情况布设的平面控制网形式不一,部分指标突破规范要求。如用GPS网一次布设完成平面控制、个别地段加密精密导线点与主网一起施作完成的布网形式,代替地面平面控制网分两级布设; 盾构法施工的广泛应用,区间竖井较少,由此布设的地面精密导线网平均边长远大于350m的规范要求。这些情况结合了工程实际,使用方便,同样满足施工要求[2]。 3. 4 新线建设与已有线路结合部位控制点较差处理 在地铁设计线路的交汇处,新建的地面控制网必须与原网进行联测,会出现同一个点在不同时期的控制网下有不同的坐标,处理坐标较差方法为:高等级起算控制点位尽量选择一致,以减少系统误差。当较差较小时,既有线采用原坐标,新线采用新坐标而对施工加密点、隧道洞内控制点进行强制平差;当较差较大时(不能大于50mm 的规范规定) ,实测交叉部位处既有线路在新线控制网下的中线坐标提交设计进行解决,使设计和施工在一坐标系统下,从而解决控制点较差问题。 4 地下铁道工程测量展望 伴随工程测量技术的变革和进步,地下铁道测量工作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G PS 定位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物探方法进行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激光准直和扫平仪、全站仪与计算机组合测量和数据处理系统、施工变形测量监控量测自动化系统等新技术都在地下铁道测量中得到应用。随着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为工程测量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今后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随着城市地铁交通事业的发展,地铁建设的地下铁道工程测量技术也将会从理论到实践,有进一步完善发展,新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学习一点冻土区铁道工程施工技术 本文在分析多年冻土的特性以及多年冻土地区铁道路基工程和桥涵基础工程所采取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铁道施工工艺的正确选择是解决路基施工的技术关键,对多年冻土地区的混凝土施工工艺也作了一些陈述。 冻土特点;施工技术 笔者通过学习研究,了解了一些多年冻土地区铁路工程施工技术及其基本常识。我国有很多地区是冻土地区,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疆,面积占全国国土的八分之一,原来是我国唯一一个不通铁路的省区,青藏铁路的成功修建,作为沟通西藏、青海与内地联系的重要通道,对加强内地与西藏的联系、促进民族交往和社会发展、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政治和经济意义。学习一点冻土区铁道工程施工技术,大有裨益。 一、多年冻土的特性及其对铁路施工的影响 冻土是一种有其特殊性的土体,冻土的特殊性在于冻土的物理特性与稳定密切相关,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且性质不稳定。冻土还与土中含冰量有关,而含冰量又直接与温度有关,它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造成冻土的力学特性发生巨大变化。冻土在正负温度交替变化过程中水分产生剧烈的相变,伴随产生土体体积的变化,表现在工程建设中就是冻胀和融沉变形。多年冻土具有的流变性、融沉性和冻胀性对铁路建设影响严重。 上图:青藏铁路通车后,列车在千年冻土区奔驰 由多年冻土引起的特殊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有融沉、冻胀和冰椎、冻胀丘、融冻泥流、热融滑坍、热融湖塘、沼泽湿地、厚层地下冰等不良地质现象。融沉是指多年冻土融化,使建在多年冻土区的建筑物地基变形和破坏,主要表现为路基下沉、路基向阳侧边坡和路肩开裂及下滑、路堑边坡溜塌等。冻胀是土体冻结时产生的最重要的物理一力学过程,是因为水由液体变成了固体,体积膨胀增大而产生的,表现为地表的不均匀升高变形。 二、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工程施工原则 对于路基施工而言,保护冻土,控制融化,破坏冻土原则是路基施工应该遵从的原则。 (1)保护冻土原则指应用该原则设计、施工的路基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能保持其热稳定性。即人为上限始终控制在指定的深度范围内,保持其下卧多年冻土的冻结状态。 (2)控制融化原则是指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允许所设计的路基基底(或边坡)多年冻土逐渐完全融化或产生局部融化,而且经融化下沉变形量计算,可以将融化速率和深度控制在路基稳定性所允许的变形范围之内。 (3)破坏冻土原则是指在设计文件中规定在施工过程中将基底(或边坡)多年冻土融化或清除(全部或达到设计深度),并将融化后的水份疏干。 三、多年冻土地区的桥涵基础施工技术 1.多年冻土地区桥涵地基的设计主要要注意保持冻结,允许融化两大原则。桥涵基础施工的重点是拼装式基础施工和现浇基础施工。基础拼装是工序中的一项重点与难点,为了有效的控制基础拼装的正确就位与平整度要求,施工中应着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1)采用人工配合汽车吊拼装,从入口端开始依次拼装成型; (2)拼装前放出基础的轮廓尺寸,并在构件上标出中心线及吊装顺序的编号,以确保基础的正确就位; (3)垫层顶面严格找平,以确保基础均匀受力,同时做到基础的顶面高差满足设计要求; (4)拼装过程中,为了精确控制基础块的正确就位,技术人员采用经纬仪现场控制每一基础块的就位; (5)为了保证涵节拼装的顺利进行,在基础拼装完成后立即按设计与规范要求进行沉降缝的施工。 2.高原多年冻土区现浇涵洞基础施工与内地普通涵洞的施工方法基本类似,我项目队施工时采用在搅拌站集中拌合,利用运输罐车运至现场,主要不同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年冻土区明挖勘姻赌然溅吐觉佣的剧田显早强耐久吐混凝土。 (2)在水泥方面则选用了水化热较小的水泥。 (3)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入模温度控制较严。为了有效控制其入模温度,要求现场有试验人员进行旁站,并对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进行严格测量。对拌合物温度达不到要求的,则要求调节水温重新拌合。为了保证砂石料拌合前的温度要求,在寒季施工时,混凝土拌合站搭设有暖棚,并在暖棚内生有火炉,对暖棚内的温度做到严格控制,并及时做好记录。 (4)对混凝土的养护要求较严格。当混凝土浇注完毕后,便及时采取防风防冻措施,采用蓄热法养护,待混凝土达到一定的抗冻强度后(七天左右)才能拆除模板。 四、多年冻土地区混凝土施工技术 多年冻土地区铁路施工多是在一些高原地带,这些地方的一些地段的河流中存在有害离子的侵蚀,部分路段还面临着强烈的风沙磨蚀。它具有低温早强、耐腐蚀、高抗冻、高抗渗等高耐久性能,另一特点是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不损失。负温达到极限时,混凝土也基本冻结,强度停止增长,但气温回升时,水泥颗粒继续水化,混凝土强度继续增长。混凝土灌注后,采取适当的加热和保温覆盖措施,较适用于低温环境下的施工。 1.原料选用。拌制低温早强耐久混凝土所用的原材料应符合寒季施工的要求,水泥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硅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不得与硅酸盐水泥或石灰等碱性材料混和使用,拌制混凝土用骨料应清洁,不得含有冰、雪、冻块及其它易冻裂物质。 2.原料试配。要根据混凝土使用部位及地质条件、原材料情况、最小胶凝材料用量、使用环境温度、最大水胶比、拌合物和易性要求等具体情况选定。 3.拌制过程控制。耐久混凝土应集中拌和供应,禁止分散拌和。试验室在每次开盘前应提供当次的施工配合比。拌制设备宜设在温度不低于10℃的暖棚内,拌制混凝土前及停止拌制后应用热水冲洗拌和机。 4.混凝土浇注。浇注混凝土前,应采取防、排水措施。浇注时应分层进行,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宜控制在5-10℃。浇注应连续进行,当因故间隔时,其间隔时间应根据环境温度、水泥性能、水灰比和外加剂类型等条件通过试验确定。当允许时间己超过时,应按浇注中断处理,同时应留置施工缝,并作记录。施工缝的平面与结构的轴线相垂直,施工缝的处理应满足规范要求。 终上所述,多年冻土地区修建铁路工程技术难度大,在施工中要严格按规范和设计图施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措施。多年冻土地区施工有效工期短,因此要快速施工,保护冻土上限不被改变。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工融合知行并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根本。 [关键词] 高职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高端技能型人才 前 言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铁路工程类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传统的骨干专业,也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专业。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使之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学工融合、知行并进”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和动力。自2008年起,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根据铁路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在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形成了符合专业实际、切合行业发展需求、具有铁路特色的“学工融合、知行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学工融合”为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课程标准与铁路行业标准相融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知行并进”是指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融通,强调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懂设计、精施工、善维护、会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一是以“企业的需要”为出发点,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铁路施工企业施工员、测量员、试验员和铁路运营企业线路工、桥隧工等职业岗位,按岗位能力和职责要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二是以工作过程分析为切入点,采用“专业+项目+服务”的模式,以培养铁路施工与维护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三是适应生产一线,试行“紧随铁路,柔性学期”灵活组织教学,采用“九周学段制”,学习与工作交替、学校与企业人才共育,责任共担、成果共享。 “学工融合、知行并进”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涵 一、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以生涯为目标——确定改革方向。使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能力,并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以铁路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技能鉴定项目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涵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创新教学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系统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5.以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能力。 二、改革现行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 实行每学年四小学期制,即每半年分两个小学期(亦称学段),每个学段为9个教学周,原来的寒暑假时间不变。上半年以“五一节”为时间节点分成2个学段,下半年以教学周9周为时间节点,分成2个学段。三年按12个学段安排教学,每学段按9周安排,不包括放假及机动。1~4学段采用并行排课(独立实践课程除外),5~10学段(顶岗实外)根据专业特点串并结合,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一般在一个学段安排完成。 三、充分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校企文化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秉承“德修身、技立业”的校训,以校园文化传承铁路铁路文化,培养学生适应铁路“半军事化”管理的职业特质,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将企业文化、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习,提高学生核心能力素质,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四、建立“三维度”教师考评体系,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建立教师执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整合社会资源能力的三维度考评体系,促进教师扎根课堂、深入一线、放眼行业,打造掌握高职教育规律、引领技术前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五、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形式多样化、校企联合一元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建设高速铁路检测省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高速铁路实训工区、铁路轨道养护实训室、工程软件训练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景,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实践效果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就业呈现高质量 2009年,我们从铁道工程技术专业09级的学生中遴选40名学生组建了“试点班”。随后,在2010级组建2个试点班、2011级6个班级全面推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 试点班的师资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组成。课程教学内容采用自编的工学结合学材,按照课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将铁路行业39个技术标准融入14门课程标准中。 教学实施采取模块化的形式进行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结合工程进度灵活施以“紧随铁路,柔性学期”的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分别于第5学段在中铁一局西宝客运专线项目部,第6学段在中铁七局巴达铁路项目部,第7学段在中铁十九局合蚌客专十一工区进行3个月的铁路线路、桥梁、隧道等专业课现场教学、技术服务;第11学段设置顶岗实习,将40名学生分至中铁八局20个工程建设项目部。实践表明,“专业+项目+服务”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职业能力得到良好锻炼,缩短了毕业到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 2.创新“两联合、三共享、三对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机制 根据铁路行业特点,以企业和学校的共赢为出发点,充分实现“两联合”,即联合开展工程技术研发、联合进行专业人才的全过程培养;“三共享”,即人力资源共享、物力资源共享、品牌资源共享;“三对接”,即系部与分公司对接,教研室与项目部对接,专业专任教师与技术人员对接。试点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活动,全程与铁路企业进行了多层次紧密型合作办学,校企深度合作呈现出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良性格局。 3.专业成果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工融合、知行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历经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8年,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被确立为陕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隧道工程》教材荣获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铁路隧道施工与控制》多媒体课件荣获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2010年,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被确立为国家级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铁道工程技术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高速铁路检测基地被列为省级实训基地。2011年,主持铁道部铁道工务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和“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铁路桥梁施工与控制》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铁路桥梁施工与控制》多媒体课件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 截至目前,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在全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43家,学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9%以上,专业对口率在93%以上。 4.综合素质 通过在铁工专业9个班的改革实践,涌现出大批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身心素质及业务素质过硬的优秀学生: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超过98%、实践教学成绩普遍提高30%以上;学院三好学生96人、优秀学生干部94人、优秀学生180人;优秀团员156人、优秀团干19人;国家奖学金3人、励志奖学金57人,特等和一、二、三等奖学金累计达360人。 结 语 “学工融合、知行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在全国铁道工务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2011 包头)、人民交通出版社主办的铁道工程类专业与教材建设研讨会(2011 北京)、铁道出版社举办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2010 石家庄)等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兄弟院校的好评;受到了省内外同类高职院校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运输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与测绘工程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来我院交流、学习。 2012年,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鉴定和铁路企业反馈后,一致认为该模式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效益好,并为其他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典范,对其他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铁道车辆工程论文:铁道工程施工若干问题研究探讨 【摘 要】:铁道工程是工程施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经济效益。文章探讨了审核设计资料、施工测量、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铁道工程;施工;问题研究 引言 铁道工程是工程施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经济效益。 l审核设计资料 施工前准备工作中对于设计资料(包括设计图、土石方数量等)要认真进行审查、核实。因为在设计或施工中难免出现设计人员或施工人员一时疏忽,把工程数量、尺寸、水灰比、水准点标高等关键问题弄错而没能及时上报或处理,给工程施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施工技术负责人应结合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并作好记录。 施工技术人员在收到设计图纸后,首先应读懂图,领会设计意图。对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请教设计单位。设计图中采用的定形图、通用图、标准图、专用图等图号的要求,要按规定及时配齐。要掌握建筑工程本身的工程数量、建筑材料、结构尺寸及相邻工程的相互关系。另外,设计图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核,并作好记录。设计图是否与规范相符或设计中是否出现笔误;设计图是否与现场相符;与概预算相符;从设计图中了解所管工程的有关材料、机具设备,变更设计要按权限及早申报办理签证手续。 2施工测量 施工测量工作是指导施工工作的技术权威,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首先要选择一些理论知识充足、实践经验丰富,同时还要有高低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的施工技术人员,保证良好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的进度。其次是在施工前对水准路线、线路中线及工程数量进行复核,参照设计资料进行对比,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并作好记录。基桩是控制线路走向及标高的重要桩,在施工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损坏丢失,因此根据需要结合现场地形设置护桩,并详细绘制桩位示意图,确保部分损坏或某种原因不能使用时备用,及时安排对每一细小部位的测量工作,做好各项记录使误差符合规范要求,以满足施工要求。准备好水准仪、测距仪、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工具,以保证施工的过程中测量的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测量仪并要保持仪器的干净,并定期对其进行检测和校验,使仪器的误差始终保持在规定的要求之内。 3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工程的总体规划安排,要求施工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部署: (1)开工前要对主要材料分工点、项目、件名进行核算,并建立台帐。材料核算包括:三大材、特殊材、专用料的核算,并有固定的规格材料。通过工程数量,较准确地核算出材料用量。 (2)施工组织内容、格式要符合要求,内容包括:施工组织说明的编制依据,上报要求,工期安排,施工计划,劳力平衡,材料核算,主要施工机械计划,施工料具计划,安全、质量保证措施,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等。 4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工程施工,是施工工作的高潮和重点。施工负责人员如何用沉着、冷静和科学的头脑来处理如此复杂的施工局面,使整个工程的施工安排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是极为重要的。为此,对其有如下要求: (1)有内容完整、严密的施工组织、网络计划和质量保证体系。 (2)有针对性强、切实符合实际的施工技术组织措施、实施性进度计划和安全质量措施。 (3)及时送开工报告(附图纸审查记录)。及时作好隐蔽工程的签证、送检工作,对墩基、涵洞基础等隐蔽工程要按规定作好施工记录,有创优规划和创样板工程措施。 (4)施工负责人要经常深入工地,对重点工序、项目,要亲临现场,对正在施工的工程位置、尺寸复核和操作程度要认真检查,对工程预留孔和预埋件要及时安排按设计位置埋好。 (5)对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反应要敏感,每当一个问题出现的同时,要联想到因此而导致其它问题的产生和处理的难易程度对工期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及时提出处理方案上报审批。对于需要填写的检查记录和需工程监理签字的手续均应作好纪录、签字,并妥善保管。 5路堑开挖 5.1土方开挖方案 土质路堑开挖前先施工堑顶天沟,以防施工中地表水冲刷边坡,施工中路堑开挖底面随时保持排水畅通,以防浸泡路基。 土质路堑开挖采用挖掘机挖装,自卸汽车运输,纵向分层拉槽施工。路堑边坡按设计坡率一次成型,避免超欠挖。每段开挖完成后,及时进行相应的路基坡面防护工程施工。 5.2石方开挖方案 一般地段石方开挖: 根据地质资料及现场探坑调查,挖方段石方主要为IV类强风化红褐色粉砂岩,以及大块孤石。根据现场情况,开挖应根据不同地质,不同开挖断面,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开挖方式,对深度小于4m,机械开挖较为困难的路堑,拟采取浅孔爆破,深路堑采用深孔爆破,边坡采用光面爆破,控制坡率,其它部位采用松动爆破。开挖前,先进行爆破试验,选取最佳爆破参数。大块孤石根据厚度及大小选择炮孔数量及装药量,爆破后,挖掘机装碴,自卸汽车运输,人工配合机械刷坡,修整路面。①纵向分段开挖。对路堑堑壁不厚的一侧,根据现场地形条件,适当地选择一处或几处将堑壁挖通,钻孔,则在上部钻孔,采取分段台阶爆破。②纵向错台分层开挖路堑开挖平均深度在10m以上时,采取自上而下分成两层依次进行。③分层拉槽开挖。对于路堑深度在15m以上时,开挖可分为5m左右一层,以最上层顺线路中心拉槽开挖,槽宽以挖装机械施工所需的工作场地为限。当中心槽前进5m左右就横向开挖。上层进行5m以后,下层可拉槽跟上,即分层拉槽开挖。④石方爆破设计。爆破时起爆网络采用塑料导爆管非电毫秒起爆网络,炮孔排列和起爆顺序,根据断面形状和岩石性质,并结合现场具体情况,采用V型或梯形起爆网络,导爆索引爆。 5路堤填筑 5.1施工前准备工作 路基填筑前对现场进行认真勘察,特别是高填土地段,需严格核对现场与设计文件是否一致,有无不良地质地段(如坑穴、泉眼、局部松软等),清除植被及有机土质,填筑段地面横坡在1:5~1:1.25时,按施工规范挖筑宽度大于1m的台阶,台阶施工采取水平分段、高度分层施工。地面坡度陡于1:2.5或基底有松软地层,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处理。半填半挖和陡坡地段,或地下水对路堤稳定有影响时,采取引排措施,将地表水引排至基底范围以外,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防渗加固措施。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的运用 摘要:目前社会上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工作经验,还强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对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本文主要从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角度论述如何提高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财务会计人才。 关键词:ERP沙盘模拟实训 财务会计教学 财务会计人才培养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加快发展,社会上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学历,还具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另外还要求会计算机和英语等能力,除此之外,对会计人员的其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总的来说,不仅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会计操作层面的能力,还对财务会计人员职业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最新的企业财务运作来看,财务会计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第一,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因为现代企业财务运作不只是一个人可以单独完成的,它需要靠财务管理团队及公司的各个部门单位之间密切协作,在涉及外联事务时还需要和外面机构进行密切合作。 第二,优秀的风险管理能力,企业的发展,会遇到不同的竞争者,市场环境时刻在发生着变化,这就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要把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并为企业的发展筹集所需要的资金,保证企业日常开支的现金流充足。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需要对当前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本文以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的运用为分析对象,总结了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开设的基本问题。 1 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特点分析 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更加接近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形象,它将企业运作的几个模块紧密联系在模拟情景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形成一套个性化的流程。从学生认识整体的企业架构组织,到学生分析产品市场、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组织车间加工生产,再到学生制定营销计划、执行财务预算等环节,都是严格按照真实的企业环境来进行的,这种模式让学生充分认识了企业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激发学生合理创新思想,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ERP系统中蕴涵的管理思想。 在具体模拟操作时,将会计专业的学生大致分成6 个学习实践组,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控制在5-7个人为宜,一个单独的小组就是一个模拟企业的代表。在模拟实践环节,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按照企业组织架构担任不同的职位,CEO(执行总裁)、CFO(首席财务官)、采购总监、销售总监、生产总监等。其中模拟的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下:企业持续经营在10年以上,并且有着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市场形象,但是现在企业遇到的问题是生产设备更新滞后,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较低。模拟实践要求每组成员持续完成6至8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模拟企业的竞争对手和自身实力旗鼓相当。小组成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公司的经营发展资金不出现大规模短缺、如何重新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并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等。 该实验课程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与排程、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要求学生在模拟经营的几年中,在客户、市场、资源及利润等方面进行一番真正的较量,最终获胜取决于企业各个方面发展的综合平衡。并且每一年经营结束后,指导教师都会进行综述与分析,同时讲解在经营业务中可以运用的财务分析方法和管理工具。 2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运用的必要性 目前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强调的是学习其专业知识,而会计作为一门管理类学科,学生缺乏整体管理理念,动手能力较差,另外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对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也不是非常清晰,因此,需要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可以弥补这些会计理论教学的不足,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涉及跨专业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模拟实训中,从采购、生产、销售、记账的环节,涉及到了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以及如何做现金预算,做财务报表等,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企业整体的运营情况,了解很多跨专业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2.2 使学生具有战略意识,提升其预算能力。ERP沙盘模拟实验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企业发展必然遵循的历史与逻辑的关系,战略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发展壮大。如何制定企业的战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管理团队必须在谋求当期利益的基础上做出为将来发展负责的决策,所以在实验课程开始时应多花时间使学生形成战略和预算意识。 2.3 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通过每个小组在ERP沙盘模拟中完成各自的任务,小组成员既需要相互配合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又需要和竞争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培养集体荣誉感。成员之间在合作过程中,要密切配合,有效沟通,共同面对困难,这些合理科学的任务安排,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ERP沙盘实训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ERP沙盘俱乐部。由于ERP沙盘模拟实训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它不同于传统的实训课程,因此可以不用拘泥为课程教学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可以鼓励学生刚入校时,参加学校的ERP沙盘俱乐部,让学生自己参与管理,招收俱乐部会员,自己组织模拟比赛,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不再拘泥于课程教学,人数不受限制,专业不受限制,可以把各个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模拟学习,互通有无,相比较古板的课堂教学,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3.2 合理设置会计课程体系。本文认为应在传统的会计课程体系中注入新的血液,加入会计岗位课程和ERP 沙盘课程的设置。在第一学期可以设置基础会计和初级ERP 沙盘课程在实践中按基本会计岗位设置,着重进行出纳岗位和核算、审核与记账等会计岗位的介绍与实践,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掌握出纳岗位、会计岗位的基本知识、职责与工作范围;在第二、三学期设置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和中级ERP沙盘,进一步介绍各种核算会计岗位、稽核岗位、总账岗位、报表编制岗位等的岗位职责与业务流程,并进行综合实践练习;在第四学期开设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和高级ERP沙盘课程后,让学生根据模拟企业的ERP 沙盘实践产生的财务报表进行报表分析和财务管理的分析与决策。 3.3 教师参加ERP沙盘的培训。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有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授课老师一般实训经验欠缺,只是知道基本的ERP沙盘操作还不够,因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ERP沙盘课程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只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才能对ERP沙盘有更深的了解,在进行课程讲授方面才能给学生更高的指导。目前用友公司和金蝶公司等财务公司都开展了ERP沙盘课程的培训与竞赛,让教师参与这些公司的培训与学习,可以提高ERP沙盘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为ERP沙盘会计实践教学做好准备。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财务会计实训教学问题与思考 摘要: 财务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会计专业核心课。会计实训教学则是指导学生运用财务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然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诸如观念上不够重视、双师型教师比重略低、与实际业务相差较大等问题, 因此对于如何加强财务会计实践性教学改革,寻求有效的解决手段是所有财务会计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就会计实训教学提出一些问题与想法。 关键词: 财务会计;实训教学;校企合作 会计学由于其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 要求会计学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实物的一些基本技能。然而,现行的高校会计专业在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上以及教材使用等方面依然存在明显弊端,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现阶段各高校的会计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实训教学来实现,但现有的实训教学往往并没能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许多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几年,还难以胜任普通的实务工作。那么,这说明我们的实训教学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改革措施呢? 1 财务会计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对实训教学环节重视度不足 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很多高校虽然已开始改进过去的教育教学方式逐渐偏向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首要目标,但在在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然有“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目前各高校总体来说主要会计课程大部分都开设了实训教学,但有的课时太少,也有部分只是走形式主义,并没有真正重视。 1.2 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的财务会计实训,往往似乎希望将所学内容全部包含进去,难免与真实业务有一定的差距,缺少真实业务往来的立体感。学生们也只能通过实训教材来接触各种会计凭证,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完成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会计核算工作。由于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影响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难以达到期望的效果。 1.3 在企业实习学生难以接触工作核心内容 实习是学校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财务会计资料属于商业机密,实习生直接到企业实习因此而受到限制。就目前提供实习环境的企业来说,在现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每个员工任务都十分饱满,实习生往往是“忙上添乱”。再加上企业的各项事务处理工作十分复杂,使各企业逐渐将越来越多的任务交由计算机处理,对系统数据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要求,即使接受了实习生,也大多不愿意让实习生接触财务核心系统,因此,实习生基本没有直接参与实践工作的机会。 1.4 教材落后于时代 实践教学教材大都陈旧落后。近几年由于新会计制度的陆续出台,会计实践内容必须随之进步,但目前多数高校依然使用陈旧落后的教材,导致实训内容与真实工作有出入。另外,现有的部分会计实验教材是某一企业某一时期的会计资料毫无遗漏地照抄,缺乏代表性;而有的教材则是有的编撰人员凭空编造的虚假财务资料,缺乏客观依据,且与实际操作情景有较大出入。 2 财务会计实训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发达国家高校中,实践教学往往占有较大比重,反映了发达国家高校对于课程职业功能性的重视。由于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只有在实践中培育,所以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熟练工作。 2.2 强化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也最终决定了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会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②经常聘请企业教师来校指导教学,并让高校教师深入了解企业实践制度。③老师之间互帮互助,让有会计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帮助其他经验相对缺乏的年轻教师,使年轻教师们尽快的成长起来,更多的了解实际工作情况,以适应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2.3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双赢式校外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企业的实践,可以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生产一线。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训条件,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真正得到最真实的会计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诚信意识和敬业精神。为保证学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学校应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尽可能全面的模拟会计工作流程、环境、职能岗位等的会计模拟实训基地,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设备、实习材料,改进模拟实验流程。另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应注意与企业商讨并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管理责任等,以保持长期的双赢合作,使校外实习基地长期稳定又有实效。 2.4 提高实训教材质量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使用脱离时代的教材,势必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将来实际业务脱节,给毕业生适应工作环境带来困难。笔者认为,应该由学校实训课程教师与校外企业专业会计共同研究讨论,编写既结合教学与会计实践以满足学生学习要求,又与会计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高质量的会计实训教材。并随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积极修改教材并推出新版本,以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通过提升实训教材的质量,既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会计方法,又有助于将理论知识与会计实际业务紧密结合。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基于财会信息化竞赛的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训优化管窥 摘 要:为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财会知识的兴趣以及努力学习的激情,提升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以及其综合素质水准,浙江省自2004年始组织在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举办财会信息化竞赛。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为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综合素养,有效应对竞赛,必须进一步深化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尤其在模拟实训环节。本文回顾了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现状,结合竞赛要求,提出综合性教学对策,并从主题、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入手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会信息化竞赛;会计模拟实训;综合性教学 《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学习会计核算知识的最主要课程,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关键能力――核算能力,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核心课程,学生只有从根本上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才能胜任会计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其他的如《财务管理》、《税务会计》、《审计》等其他专业技术课程,只有在学生掌握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核心知识和操作能力之后,才能全面展开,这些后续课程重在讲述会计信息的利用、分析与检查。 与此同时,《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它是围绕会计职业岗位展开教学,建立与会计岗位相互对应的实务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块。因此,为完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从编制记账凭证开始,到登记明细账簿,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这一会计核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必要安排会计手工/上机综合模拟实训。 一、浙江省会计信息化比赛概述 为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为促进财会类专业教学改革,加强财会专业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将来从事财会职业的综合能力,锻炼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发掘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实践能力的考查依据,浙江省教育厅倡导、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自2004始开始举办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这是一项面向浙江省经济、管理类专业在校大学生十分重要的经管类学科竞赛。该项竞赛每年举行一次,自2004年举办首届竞赛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八届,参赛高校数由2004年的近30所,发展至2011年的63所,参赛人数每年有上万人,成为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的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的一项赛事。 1.竞赛程序。浙江省大学生会计信息化竞赛分为“本科组”和“高职高专组”两个组,采用初赛(笔试)和决赛(答辩)两个阶段进行。初赛由各高校自行组织,竞赛委员会派人监考,时间为一天,竞赛采用封闭式考场,初赛试题由竞赛办公室在竞赛开始前在竞赛网站上公布。竞赛决赛采用答辩形式,每个参赛队伍直接进行答辩。 2.竞赛形式。初赛阶段以开卷形式,采取案例分析方式,通过每组内三位成员集体协作来完成,旨在考查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对所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决赛阶段以综合分析题为主,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该项竞赛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3.命题方式。本科组竞赛初赛试题,以一家上市公司资料为基础,内容涵盖战略与风险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审计、ERP、金融、法律等知识,出题五到六道,每一题中包含1-2个方面的知识点,相当于将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作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命题上需要多个专业方向的教师协作来完成,这种命题方式在国内尚属首创。 4.竞赛内容。高职高专组竞赛的内容主要为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等实用性较强的知识。试题综合性强,通过竞赛对提高职业技能有较大帮助。竞赛获奖的同学已经具备了担任会计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要求。 本科组竞赛内容为战略与风险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审计、ERP、金融、法律等知识。高职高专组竞赛的内容主要为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等实用性强的知识。 5.命题方式。初赛试题全为案例题,委托省内外高校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命题,也邀请著名企业参与命题,以使竞赛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竞赛决赛采用答辩形式,每个参赛队伍直接进行答辩。主要考察学生对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传统会计模拟实训瓶颈 在传统的会计模拟实训模式下,作为学习者的个人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在强化服从与忠诚的年代,灌输式的教育是能够被学生接受的。然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在校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促使其个人主体性不断增强,对于知识的接受和对事物的评判不再是不予异议的唯唯诺诺。再加上20世纪末期进入了信息时代,丰富的域外文化和大量信息蜂拥而至,因特网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与交互,它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现代通信和传播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由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电子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手段形成了微波、光纤通信网络,克服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将世界更进一步地联结为一体。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科技知识和信息量迅猛增加。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统计,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前半叶为10年左右,到了70年代,缩短为5年,80年代末几乎已到了每3年翻一番的程度。近年来,全世界每天发表的论文达13000-14000篇,每年登记的新专利达70万项,每年出版的图书达50多万种。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据统计,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半衰期在18世纪为80-90年,19-20世纪为30年,本世纪60年代为15年,进入80年代,缩短为5年左右。还有报告说,全球印刷信息的生产量每5年翻一番,《纽约时报》一周的信息量即相当于17世纪学者毕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的总和。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过去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头脑变得“复杂”起来,权利意识、法律观念和选择的愿望使得当代大学生与传统教育模式填鸭式的“灌输”特性必然形成抵牾,甚至形成某种潜在的逆反心理。 总之,方法的陈旧落伍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形成鲜明的对照,灌输教育的实际效果被削弱。依靠传统的思想灌输和学习很难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具体的会计实务应用能力也不是只靠传统模拟实训模式就可以培养形成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面临的挑战意味着更新传统模式的紧迫性。 三、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训优化方向――“综合性教学” 鉴于省财会信息化竞赛活动的办赛宗旨,在于激发大学生学习财会知识的兴趣和激情,提升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加强学生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的认识,锻炼学生对管理信息化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实际业务处理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国内企业选拔优秀人才。综合性教学理念和办法就是在该竞赛引导下,对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财务会计的综合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并用以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强调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 (一)综合性教学与会计专业素养的关系 综合性教学是提高在校大学生会计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源于会计,又高于会计,宽于会计,倡导多学科的整合,多能力的运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素质,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专业素养的提高。 对于学生而言,综合性教学还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最终通过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会计专业素养。 (二)综合性教学方案 综合性教学方案大致上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任务驱动型。这类方案适合让学生在密切联系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例如:如中级财务会计自身的会计核算任务,包括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簿、编制财务报告的整个流程。这类活动因为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具体,故比较适用于中低年级。 第二类是问题驱动型。这类主题来源于学生的问题,学生自己提问,并围绕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自主选择研究方向,从而确定研究主题,这样的主题更具自主性,更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对于账务处理程序的选择,以及该选择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这类活动具有探究、研究性,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能力要求较高,故较适用于高年级。 (三)综合性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成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我们认为,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专业素养的综合性教学策略包括:多元目标导向策略、主题探究策略和多元评价三大教学策略。 1.多元目标导向策略。多元目标指的是以提高学生记账、算账、报账和用账过程中综合运用会计和财务知识的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搜集处理信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为外延的目标体系,它讲求目标确定和达成的多元化。多元目标能有效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综合发展。 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多元的,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在这些多元目标中,始终要把财务管理素养的提高作为根本目标。中级财务会计只是要求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具备基本的会计岗位任职技能。但我们的主要目标不是让学生单纯机械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而是学生在开展模拟实训时,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会计知识、能力对会计要素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将具体知识内化而成主动的直觉反应。 2.主题探究策略。综合性学习方式以主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它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来达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主题探究是指导学生以其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和步骤,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在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的综合性活动中,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实际出发,围绕学生喜欢和感兴趣的主题,指导他们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技能与方法,开展资料积累与处理、社会考察、实验操作、交流反馈等实践活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运用相关会计知识,增强探究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共同分享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会计专业综合素养。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依据思维的五个阶段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即设置情境、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理假设、验证假设。我们以此为基础通过理论学习和大量的课例研究,提炼出在会计综合性教学中实施主题探究策略时的五个步骤:确定主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成果展示――拓展与延伸。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探究主题的难易程度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如在低年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低、自制能力差等特点,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探究的方式多一点。而在高年段,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探究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放手多一些,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或自主探究。注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扬长避短。 总之,会不会学习?换言之,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自主学习方法的科学化,对广大在校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将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在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综合性教学中,重点要让学生掌握的方法有:各相关知识点“结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会计课程与财务课程的“结合”等。在整个教与学活动中,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除了有教师的点拨、示例,还应适当融合有关方法的讲授,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更好地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更好地、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的系统知识,形成综合能力,提高专业素养。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论《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实训体系 【文章摘要】 财务会计实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入实训体系可以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本文将对《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实训体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 企业财务会计;实训;课程 1 《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实训体系的概况 1.1 教学环境 随着《财务会计实有关务实训》教学准则的颁布,各个学院开始大力加强财务会计实训的有关实训室建设,主要包括会计手工实验室(1)会计手工实验室(2)会计软件实训中心以及企业ERP实训室等四个实验室。实验室由硬件和软件设备组成,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满足学进行财务会计实务训练项目的要求。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配备了基础的教学资料和设施,使学生能够进行实训练习。配备电脑、投影仪等设施,保障会计教学的教学效果。同时,该学校还建造了一些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苏州人民商场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明诚会计师事务所等事业单位,安排学生去这些企业进行会计实务训练,由校内与校外的老师共同进行《财务会计实务实训》教学。使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弥补了校内实训基地不足的缺陷。 1.2 教学目标 《企业财务会计》的课程实训是《企业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的配套实训课程。实施有效的财务会计课程实训可以加深学生对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实务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高职会计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学生对财务会计内容、目标、会计组织的清晰认识和理解;二是加强学生全面认识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框架、基本方法等;三是提高学生掌握企业会计实务操作办理的实际流程、相关会计凭证的填制以及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的基本能力;四是学生需要加强学习企业外来凭证填制方式,熟练正确地根据原始凭证及规范的要求,科学地编制记账凭证、登帐对账,编制主要财务会计报表;五十不断提高学生记账能力水平,计算机熟练水平、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严谨的职业素质能力的综合培训。 1.3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从内容设计思路、组织方式与目的等方面介绍。我国各个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教学课程内容基本都是以会计基础模拟实训为主,而财务会计的有关实训相对较为匮乏,有的设置了财务会计实训,但内容基本与会计基础模拟实训内容相差不大,只是其经济业务相对复杂些。《财务会计实务实训》的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进行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自主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在进行实训时,引入企业实际案例,根据实际账务的具体情况,以作业流程为导向,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针对会计岗位的设置以及会计核算的要求,突出会计核算实际业务操作。由于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岗位设置包括出纳、核算、审计等,采用一岗一人或一岗多人的设置模式,团队之间相互合作和监督。因此,财务会计教学在组织上需要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分为财务负责人、出纳、制单、审核等多个岗位,组成实训小组,轮流担任,满足各单项技能的基本要求。财务会计实训的目的是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综合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独立编制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财务报表,提高其动手能力。 2 《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实训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1 实训项目设计有待完善 实训设计的主要问题是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实训没有落实到实处,教学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设置一些财务会计实训,比如每学期安排10-20学时的实训课程,但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将财务会计实训贯彻落实,导致会计实训形同虚设。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单位没有对实训的具体内容、实训方式以及实训标准制定详细的准则和规划。 解决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实训的具体教学内容、要求以及目标,制定一套有机嵌入《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系列“企业典型经济业务核算单项仿真实训”项目。(2)对会计实训课程科学合理安排,采取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深入的模式,提高会计实训的覆盖面积以及其仿真性,利用先进的手段严格要求,设计好每一个实训项目的具体环节。(3)任职教师需要根据会计实训的要求和标准,开展单项仿真实训,在进行嵌入式企业典型经济业务单项仿真实训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 2.2 师资队伍实务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实训任职教师基本都是专业的会计教师,实训教师都具备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却相对缺乏实训经验,实务知识比较欠缺,对企业实际的业务操作程序不熟悉。 针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学校需要加强对会计教师的实训培训,鼓励会计教师利用放假时间去相关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定岗培训,熟悉企业实际业务操作的背景,增强教师自身实际业务能力,实现会计专业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从而保障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际会计业务操作能力的提高。 2.3 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有待建设 许多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实训》课程的实训场地仅限于实训室,并且只有在进行建账实训时采取相关企业参观。在参观过程中,由于耗费经济成本较高,所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较少。 高职院校可以尝试成立一个记账公司,主要进行会计咨询、记账、报账等业务活动。在进行财务会计实训时,教师可以领导学生参与企业记账业务,以“做”代“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接触企业的会计实务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还可以尝试建立现代物流学院,成立物流企业,为物流专业的学生提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财务会计实务实训》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参与物流企业的日常财务核算工作,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 总结语 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会计专业业务处理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各大院校需要重视《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实训体系管理,科学设置实训课程,不断提高院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 文章以一个项目教学实例,从教案设计、教学设计、考核评价设计三个方面对一次课的单元设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财务会计实训 项目教学 单元设计 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实训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能力课,该课程内容强调基础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是一门融理论性、技能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课程,非常适合进行项目单元化教学。按照会计各个工作岗位的核算要求,将会计工作流程设计贯穿整个项目(模拟星辉家具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月份真实完整的经济业务,完成从建账—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整个会计核算流程)完成实训任务。通过项目单元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目的。 1 项目化教学单元设计要点 (1)将课程内容按照实施的时间划分为若干单元,一次课为一个单元,一般课时为90分钟。单元设计首先要确定各个单元的能力目标,然后再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及其他目标等。(2)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课程所有的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3)选定每单元课程训练单项能力的任务。强化课程的实践环节,准备大量训练任务,进行反复训练。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践,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操作能力。(4)设计“能力的实训过程”,确定演示、实训、实习、实验的内容,做好实践教学的各项准备。整个实训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安排训练的项目任务,不是仅着眼于知识理论和概念。(5)做好有关的知识准备。但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而应尽可能是“系统的应用知识”。教师应当从实用出发,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新的、系统化的改选。以课程项目任务的需求为主要依据,确定单元涉及的知识内容。以“知识理论够用”为度,以课程的项目任务为衡量标准。系统的知识不是不要,而是通常在完成任务之后,归纳总结出来。 2 项目化教学单元设计思路 财务会计实训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知识点多而且碎,很容易学也很容易忘记。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整个财务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再学习能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以任务目标、项目载体、学生主体的思路进行元教学设计,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3 项目化教学单元设计内容 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设计既需要能够吸引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难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师启发诱导以及学生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下面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级注册会计师1班的一次课为例,对项目教学法下的单元设计进行探讨。 4 项目化教学单元课程教学设计点评 课程实施有明确的能力目标,由实际的案例引入,以星辉家具公司2012年12月份经济业务为载体,以建立总账、日记账、明细账、登记期初余额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学生有能力训练,课程有知识的归纳总结。且知识的引入是由实际操作需要引起的,不是由知识体系引起的。例如,要建立总账、明细账,就讲授总账、明细账的格式及登记方法(见表1、表2)。 5 项目化教学单元教学组织形式 (1)按班级授课,进行校内实训,,如果是多位教师同时指导,还须说明教师分工安排。(2)根据学生成绩综合平衡或自愿组合分组,建议每6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本组的考勤与纪律考核。小组成员之间可实行分工合作、岗位轮换完成综合实训项目。(3)教、学、做一体化,以老师讲解为辅,学生实操为主展开训练。(4)主要教学方法: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体验法、案例教学法等。(5)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采用项目式单元教学,体现高职教育职业化、实践化特色。项目化单元教学融合了岗位任务完成所需的职业环境、岗位要求、典型案例、职业工具和职业资料,再现了大量真实的会计职业的账、证、表,满足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要求。 6 项目化教学单元课程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表3) 7 结束语 在高职财务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后,教师必须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思路精心进行课程单元设计。项目任务设计中的任务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能够让学生在解决任务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将企业案例引入教学中,同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之具备一般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未来走向会计工作岗位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中等职业学校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探讨 【摘 要】中职教育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离不开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本文就我校的财务会计实践性教学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中职学校 财务会计 模拟实习 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向社会输送不同层次的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会计专业的教学,不仅要搞好理论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众所周知,由于会计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使得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出现了诸多困难,学校的财会模拟室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充分运用模拟室搞好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的必要性 第一,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其成为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方面,职业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职业技能的突出作用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因此,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必要的,具有时代适应性。 第二,会计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它包括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有与之相配套的专业技术操作方法。财务会计作为其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是学习各项具体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和报表的编制,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课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知识,还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实践技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就用人单位在会计方面的用人要求而言,大多要求招聘的人员必须有较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上岗就能工作,往往没有岗前培训。 第四,就目前我校的财务会计实训教学工作来看,在财务会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所占比重较小,课堂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的课时结构不合理,使得在后期的综合模拟实训中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不会运用。 二 财务会计实训计划、内容和方法 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其内容较多,因此,在日常的理论教学中通常安排在两个学期进行学习,而对这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并没有专门安排时间进行,只是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泛泛地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实践教学,使得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该门课程来安排系统的实训教学,加强实务操作。下面结合我校财务会计的教学现状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想法: 1.财务会计的实训计划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实训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那么财务会计的实训则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单项实训应放在课内,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综合实训放在课程结束后安排时间进行。单项实训与理论课学习应各占一半时间,综合实训在课程结束后用大约3周时间全天进行。 2.财务会计的实训内容 实训内容应包括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两部分。 第一,单项实训。(1)货币资金实训;(2)应收及预付款项实训;(3)存货实训;(4)对外投资实训;(5)固定资产实训;(6)负债实训;(7)所有者权益实训;(8)收入、费用和利润实训。 第二,综合实训、编制财务报表。以某一工业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例进行综合模拟,编制财务报表。 3.实训方法 第一,单项实训应充分运用财会模拟实训室的条件,完整地再现现实工作中的办公环境、程序、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现场办公、做账的真实性。 例如:对于货币资金部分的实训,首先是布置模拟开户银行、单位出纳的工作场景。其次是尽量出示实训所用的单位印鉴章、银行票据、结账所用印章、银行日记账、现金日记账、记账凭证、经济业务及各种实习用品。最后是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在各组进行岗位分配,明确岗位责任,各负其责,并适当地进行岗位轮换。实训开始先填制有关原始单据,在开户银行办理开户手续,建立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接下来根据经济业务的先后顺序,由负责填制原始单据的同学填写原始单据,如转账支票、商业汇票申请书等,负责编制凭证的同学按照原始单据显示业务编制收付款凭证,凭证传递到现金出纳和银行出纳的手中,由两个出纳来分别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做到日清月结,月底进行结账,并将银行日记账余额与对账单余额核对,如果二者不符,则需要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所有这些实训步骤都要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动手操作完成。 第二,综合实训部分要给出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大约40个业务内容,结合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明确会计核算程序及建账要求,建立一本总账和两本日记账,学生人手一套。首先根据资料建账,其次是根据业务资料编制记账凭证,再次是根据要求的核算程序登记总账和日记账,所有业务登记完以后进行结账,最后根据总账余额进行试算平衡,如果试算平衡,则可以依据平衡表来编制财务报表。编制完报表以后将凭证装订成册。 如果说单项实训使学生对理论课上的概念和理论有了充分的理解,那么课程结束后进行的综合模拟实训帮助学生熟悉了会计的循环系统,了解了会计的工作特点和流程以及会计信息的生成原理和内涵,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技能操作基础。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高职财务会计类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实训基地与教学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课程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主导着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和内容。本文结合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务会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高职;财务会计类;示范性实训基地;实践;探索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职业院校综合实力的标志,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是办学实力重要展示平台。财务会计类专业(包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会计与审计等10专业)是广西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开设最多,在校生人数也是最多的专业,具有覆盖面广、受益人数多的特点。加上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同时会计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财务会计实训基地,是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相符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会计人才的需要,在众多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推广示范优势。本文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务会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例,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管理问题。 一、建设财务会计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一)广西会计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需要建设财务会计实训基地 当前,广西正面临国内外多区域合作新兴机遇,抓住机遇,获取资源,发展自我,既是发展优势产业群的客观需要,也是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合作的内在要求。广西为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台了推进广西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实施龙头企业和名牌带动战略,在产业集群发育较好的地方,引导集群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和同行业分工发展,鼓励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将核心业务以外的业务剥离,衍生一批配套企业。显然,广西区域经济建设新举措给财经类专业面向新发展、新需求带来再发展的契机,因为,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针对广西进入东盟商务区的远大前景,紧跟时展,瞄准广西区域经济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旺盛需求及对财务职业岗位群的知识、技术、能力的革新要求,建设财税金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达到为企业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财税人才的目的,符合广西会计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需求。 (二)财务会计实训基地建设是会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条件 从会计政策层面看,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39项新的会计准则;2007年1月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并逐步在其他企业推行;2008年,财政部又对部分新准则作了相应修订;2009年以来新税制出台和实施、2011年小企业会计准则颁布等等,使得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将越来越高。而会计核算的日益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均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及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企业来说,由于会计工作的保密性和责任性,学生真正顶岗实习困难大;相对于会计专业每年大量的毕业生而言,会计岗位却是零星而分散的,“会计职业保密性”与“计岗位的分散性”造成会计专业实训难、实习难。在教学上,会计工作过程、业务操作示范等教学内容主要通过讲述进行传授,枯燥的表述难以完成以“职业判断”和严格的“处理流程”为特点的课堂教学任务,也难以吸引学生自主学习,有碍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建设财税金融实训基地对会计实训教学可在特定的职业情境下着重培养学生职业判断力和业务处理能力,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承担岗位培训任务,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用人机制的变动,高职毕业生就业已由国家统一分配变成自主择业。在旧的分配体制下,国有单位负担有为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实践培养的义务,不会因为学生实践能力弱而拒绝接收,这也是导致传统高职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弊端的一个原因。然而,当前毕业生就业分配采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途径,社会的竞争与效益性原则迫使用人单位必须选择那些上手快,能力强的会计人员,而不是一个经过很长时间培养才会闪光的“金子”,因此,会计专业教育必须承担起原来由用人单位承担的全面培养具有综合能力毕业生的任务,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对会计专业教育所提出的挑战。面对原来由国家共同承担的巨大培养任务的转移,单一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及实力已远远不够,特别是对于一些底子薄、基础差的职业院校而言,这一负担已过于沉重,为此,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行合作、校政合作的模式,建设财务会计实训基地服务于众多的中小企业势在必行。 (四)是学校发展和建设“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的需要 广西区教育厅2011年启动的“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把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加强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特色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推进高校专业建设,全面带动我区高等学校的专业及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为实现学校自身发展和建设“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推进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为促进专业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对财经大类专业建设的特色引领作用的发挥,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建设财务会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十分必要。同时以财务会计实训基地为依托,更有利于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高办学水平,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起到引领、示范、辐射的优势专业作用。 二、我院财务会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 (一)组建“校企政行”四方联动的项目建设团队 按照基地的教学、研发、技术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化的要求,为实现本项目建设目标建立了“校企政行”四方联动的建设团队,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社会影响力强,优势明显。 本项目建设团队校、企、政、行组成情况如下图1: 图1:“校企政行”四方联动的建设团队 (二)努力营造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建设功能多元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与教学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课程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主导着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和内容。由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教学统筹学历知识和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标准,所以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以“能力中心的人力资源观”为指导,坚持“以岗位操作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的原则,专业建设依托商品流通行业和制造行业及合作企业,构建“岗证学训”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岗证学训”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实践导向的模块课程,彻底改变了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课程结构,专业实践活动从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变成课程的主要部分,实训基地变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场。为此,在实训教学方面,针对不同的课程以“职业化”的思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在实训基地建设时我们努力营造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功能多元实训基地。 (三)实施项目课题策略突破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瓶颈 投入不足、经费短缺一直是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方面,除了学院的资金投入外,我们认为,既然课程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主导着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和内容,那么,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就是一个整体,于是我们实施项目课题策略突破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这个“瓶颈”。 在实践中,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渠道我们主要以三种方式解决。 一是项目课题立项,专业建设和教改与实训基地建设同步进行。例如,我们通过“沙盘模式在会计系列课程中建设与实践”这个新世纪教改立项项目获得的资金资助及学院配套资金,2007年7月与金蝶南宁分公司共建金蝶ERP实训室,同年10月建成沙盘模式教学实验室,配备工业沙盘一套共6个盘面及若干适用于会计系列课程教学的自制沙盘教具用于沙盘模式在会计系列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场所。与此同时,与金蝶南宁分公司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协议,为与金蝶南宁分公司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再如,抓住广西启动“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和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的良机,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载体,分别申报这两个项目并获得成功,得到到的项目资金共计235万元,用于实践条件改善的资金不少于100万元。事实上,项目课题立项这种途径既解决了实训基地建设的部分资金问题,也使得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主导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实训基地与教学相辅相成关系和相互作用。 二是通过项目申请财政专项经费。2010年我们向区财政厅申请财会系实验室专项拨款20.48万元新建“全程式”职业情境实验室和多媒体综合教室。2011年获得100万元实训基地专项建设经费的支持,夯实了原有的实训室的基础,并新建、扩建和完善了实训室硬件和软件设备,既优化了实训基地结构,也满足了教学上的需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是与企业合作,以签订科研合同和捐赠协议书的方式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或提供的设备。这种方式既对校内实训基地,也建立起良好的校企互助合作共赢的机制,真正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作用。例如与合作企业签订科研合同、准订单班培养方案、教师能力提升合作理事会、学生能力发展理事会等,校企合作向更加务实和更有成效的方向发展。 (四)借助平台促进交流,发挥实训基地示范辐射作用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借助“示范校建设平台”和“校企政合作平台”促进沟通交流,较好发挥了实训基地示范辐射的作用。 学院通过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学院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借助“示范校建设平台”,我们利用学院对示范校建设的统筹安排,同时抓住新校区建设的机会,运用学院在政策上、资金上的支持,对校内实训基地按“职业化”情境新建、改建实训室,综合利用现有的实训资源,拓宽实训基地的功能。 在“校企政”合作方面,我们以实训基地为平台,综合运用学院的教学资源,大力开展社会服务,提高专业辐射能力。最典型的案例是承办第三届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西选拔赛(会计技能赛项)。我们在进行会计技能竞赛的同时,成功举办了会计专业内涵建设研讨会和企业推介会,尤其是会计专业内涵建设研讨会,为参赛院校之间学习与交流、会计行业管理职能部门财政厅与院校之间的沟通提供契机与场所。通过承办这次活动搭建起的竞赛平台促进了校企之间深度融合、校校之间交流与沟通、校行之间的合作。 三、对财务会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财务会计类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教育理念的前瞻性问题、校企融合与校际资源共享问题和实训基地建设资金问题。 第一,关于教育理念的前瞻性问题 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理念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本质属于课程和教学问题的一部分,必须把实训基地建设与高职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联系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研究。只有这样,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性才是明晰的,在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时才能充分体现“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落实到实训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及顶岗实习上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第二,校企融合与校际资源共享问题 高职教育采用实践导向的模块课程,实训基地变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场,怎样才能建成具有职业性强、共享性高、示范性好特征的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如通过“筑巢引凤、引企入校”的形式来实现校企融合,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真正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从资源共享角度看,校际间同类型的实训基地重复建设造成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目前,广西高职院校主要走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为主、各自联系企业行业的路子,部分高职院校在某些项目上通过采取小规模的校际共建的形式开展学生实训,但总体效果不太理想。我们认为,整合现有实践资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实训基地建设基础较好的某些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建设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如财经职教联盟),进一步完善实践实训条件及配套管理水平,实现与各类院校资源共享、与企业资源共享,拓宽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示范功能与辐射效应,为广西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也为探索广西会计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提供参考范式。当然,实训基地共享需要建立共享机制平台、共享激励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和实训基地共享师资库,具备这些实训基地共享的基本条件,才能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第三,实训基地建设资金问题 目前,实训基地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三种渠道:一是争取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或财政资金支持、二是争取社会多元投资、三是争取银行贷款项目。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获得这些渠道的资金。从我们财务会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看,以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区域紧缺人才并结合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申请立项项目从而获得财政资金支持是获得资金来源的途径;在争取社会多元投资方面,遵循 “以实力求合作、以服务求支持、以利他求利己”的原则与企业合作有助于实现融资达共赢的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则,有效吸纳社会资源,努力营造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通过拓宽技术服务领域,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水平,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与产学结合层次。 作者简介: 叶桂中(1963.12—),女,广东阳江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会系教学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会计教育。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基于学习领域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财务会计实训》教学设计 摘要:《财务会计实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起到连接课堂和工作岗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零距离就业的一座桥梁。本文基于学习领域和"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探讨合理可行的《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分析了基于这些理论之下带来的设计中的不足。 关键词:学习领域,教学做一体化,工作过程,情境教学 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财务会计实训》是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能力课,通常紧跟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两科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之后开设。旨在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会计手工账实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内容和会计核算的工作过程,将所学理论运用于模拟工作实践,完成相应的实训项目和任务,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将来顺利实习、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学习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经验的同时,结合多年"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总结、完善、再实践,循环往复以期提高。 一、基于学习领域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财务会计实训》教学内容 (一)从"工作领域(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 1. 确定教学的工作岗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职业教育实施了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这场课程改革也影响到我国的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通过由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的过程,即"工作领域(行动领域)一学习领域一学习情境"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学习领域课程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与传统的学科知识领域没有对应关系,学习领域主要是通过学习情境来实现工作领域的需要,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每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 基准学时) 三部分构成。 实际上,我国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出现了类似理论,比德国的学习领域概念要早,这就是大家熟知的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陶行知在扬弃王阳明的知行观和美国实用主义者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后提出了该理论,并不断加以充实。他说过"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即学什么决定于做什么,教什么决定于学什么,做决定学的内容、学决定教的内容。现在的文章也说成"教学做一体化"。 尽管学习领域、"教学做合一"抑或"教学做一体化"措辞不同,但其思想追根溯源是相同的。依据上述理论《财务会计实训》课程的建设方向就是创建一种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任务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与应用全方位融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其教学内容应该来源于工作领域,来源于实际工作中财务会计工作岗位。通过参考对财务会计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进行充分调研数据和资料,根据财务会计岗位群从业人员的描述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并参考相关职业标准,以及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再结合本校教学相关规定和就业实际情况,确定财务会计实训》课程内容。考虑到学生可能就职的企业和岗位需求,加上教学时间比较紧,于是除去要求较高的资金岗位,除去学生还没有学过的成本核算、税务相关岗位,《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涉及的工作岗位只要是出纳、往来核算、财产物资、工资及财务成果核算五个常见岗位。 2.对工作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 确定五个基础教学工作岗位后,学生如何才能完成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尽到岗位职责,符合岗位要求,并配合其他岗位工作呢?这当然需要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采用职业能力表述的学习目标不是封闭性而是开放性的,与该专业有关的职业行动领域及其任务设置是构建该学习领域里学习内容的基本成份。接下来我们按每个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三个层面进行开放性的职业能力分析。以出纳岗位为例,分析见图2,篇幅所限其他岗位的职业能力就不逐一展开列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专业能力因岗位职责不同而不同,而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表现为一种个体素质,辅助完成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岗位的专业能力通过对应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在短期内就能达到;而素质能力不是只通过某一门课程的学习短期内就能做到的,素质能力伴随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慢慢养成,与接触到的人和事、家庭情况、教育情况、工作情况、生活境遇等社会环境都有关系。由此我们明确了《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设定《财务会计实训》学习情境(项目) 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财务会计实训》课程目标主要是五个岗位的专业能力,怎样通过课堂帮助学生获得各岗位专业能力呢?通过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即与专业实践紧密相关的工作任务案例学习来实现专业知识的习得与职业实践技能的掌握。按照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论解释,情境教学是与一种特定的环境,即与一种确定的企业现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各个"学习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案例学习,要在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情境"中实施。而这些"学习情境"是经过教师的职教教学论分析及整合来构建的,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企业的职业行动逻辑,即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序列实现"同步",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更加贴近职业实践。 《财务会计实训》学习情境分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立足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五个常见的岗位,这五个岗位不一定是同一家企业的工作岗位,并且岗位任务之间不用简单或复杂程度进行区别,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他们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我们可以按并列式结构编排组合为第一个情境项目。第二个项目是综合实训项目,以"工作过程导向"设置任务,按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过程依次完成模拟企业某一个月完整的账务处理工作的。最后根据完成项目任务的时间和给定课时统筹安排,划定项目内容及学时。 二、基于学习领域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财务会计实训》教学实施 基于学习领域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财务会计实训》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下面几个特色。 (一)行动导向型 "学习领域"课程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工作任务具体化、形象化,因此无论从教学的理论层面,还是从教学实践的操作层面,实施"学习领域"课程是离不开行动导向的。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尽管可以通过广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但其基本原则就是"行动导向",不仅表明教学内容是按照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财务会计核算"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而且表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行动者。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来学习,从而达到"手脑统一"。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监督者、评价者,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而是按照学习领域确定的课程标准,构建学习情境,通过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在行动中师生的"行动"应相互协调,指向相同的目标。 (二)"教学做一体化"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转变师生教学观念,克服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上岗能力。根据陶行知先生"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我们现在多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教师根据所教模块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个体的差别,采用岗位分工、角色互换、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引领。在财务会计实训教学实施过程中常用的主体教学法是项目教学法,可采用"项目引入项目分析项目任务布置项目实施相关知识渗透及操作示范训练环节的指导、评估、纠错与回馈项目成果验收师生点评及学习激励巩固提高项目小结下一个项目部署"等具体步骤。 (三)合作性学习 课堂实践性教学解决一个老师同时指导五六十个学生的有效方法是分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还有诸多现代学科理论支持。该方法被认为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教学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以学习目标为先导,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师生、生生合作为主要动力,采用岗位分工、角色扮演、角色互换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一般4-6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男女比例协调、成绩分布均匀,各组实力相当。这样内部能够互帮互助相互带动,外部水平相当竞争气氛会更为活跃。小组划定后可固定座位方便教师考勤、观察和监督进行课堂管理,也方便实训教室的管理。 (四)自主学习能力及其他素质能力的培养 财务会计实训课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项目和计划进行实训,学生学习目的性很强,兴致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行动导向教学过程具有互动性: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监督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而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讨论性学习。老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资料,自己寻找教学内容,并在团队活动中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者边做边讲,学者边看、边听、边做、边想。教者的做是教,讲也是教,学者的看是学,听是学,做是学,想也是学,教和学都指向同一事项,教和学统一于做,教学做是合一的。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眼看、耳听、手做、脑想。眼、耳、脑、手并用,共同发挥作用,对于喜欢形象思维的学生来说学习效果更为明显。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沟通、协作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在对学生成果展示中进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及时的学生评价 《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把学生评价引入课堂,成为学生自我约束、自主学习、自我认识的一种学习指引。学生评价关注每个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整个学习过程中种种情况进行的全方位的跟踪记录、监控和指引。首先,评价的内容不只评价实训结果而是需要评价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社交技能、小组活动参与情况、情感态度等全方位的内容,评价内容是要发给学生的,可作为他们行为方式的指引和参考,以便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其次,采用开放式的评价,评价主体不只是教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正面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进行自我调整提高;另外,学生评价要及时,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反馈给学生他们自己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或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那么学生评价一定要及时并尽可能准确详细进行记录和评价,及时的评价及时的反馈,学生才能及时参照做出反应。 三、基于学习领域《财务会计实训》设计的不足 以上是基于学习领域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财务会计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描述,很明显课程设计存在两个不足。一是情境项目的设计包含的只是教师理解的工作中典型任务,在某个企业或者某个行业是典型的,那么换一个企业或者换一个行业还会是典型的吗?这显然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定位带来的,尽管学习领域课程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带给职业教育新理念新方法,但是达不到学科知识的总量,学习领域课程下知识迁移能力得不到训练难免就业面窄,不利于就业后的转岗转工;另一个不足就是只进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考虑课程结束时学生目标能力的学习检测,学习效果观察不到,当然加入检测要消耗课时,需要更多资源。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改进高职财务会计实训的建议对策 摘 要:当前我国高职财务会计的实训存在着课程实训资料缺乏“仿真性”、实训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实训环节考核比例较少等问题。文章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为目标,提出了加强学生财务会计职业意识培养的建议对策,旨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缩短其职业发展的适应期。 关键词:财务会计;实训;建议对策 财务会计课程是各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核心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更是一门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课程。据《中华财会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阶段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应具备能力的调查中,“实际操作能力”为65%排在第一位;能容忍会计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最长时间依次为:3个月40%,6个月以内34%,1年以内24%。因此,财务会计课程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研究其实践教学对加强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会计实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模拟资料缺乏必要的“仿真性”。目前我国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内会计核算实验来进行。由于学校教学资源的缺乏和教育成本的束缚,与课程配套的实训资料以文字描述为主,缺乏必要的会计仿真情境;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单一、静态,这与企业真实业务的复杂性、动态性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让学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时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调整过程,无法实现“零距离”上岗。 (二)实训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涵盖面广,专业性强,更新内容比较快。而教师仍难以改变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原因是由于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工作的阶段性和时间性、工作环境的限制及单位商业机密的安全性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校外实训大部分只是走过场,应付实习任务,无法接触真正实际业务,也无法全面掌握各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流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现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局限于校内实训,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地服务于实践。 (三)考评上缺少对实训环节的关注度。现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仍倾向于闭卷考评,或者实践考核最终无法实现质变、无法转化为卷面形式,形同虚设,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且课程考核中实践环节的考核比例较少,大纲要求校内实训占20%,校外假期实训占10%,而且基本以平时分形式出现。这与社会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不相符,严重影响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鉴于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再加上目前我国高校中几乎每个学校都设有会计专业,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涌上人才市场,就业形势明显供大于求。因此,对财务会计等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尤其是实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解决财务会计实训过程在存在问题的建议对策 (一)按照财务会计岗位能力的要求优化实训内容体系,突出岗位能力培养 1.布置学生调查任务,明确各会计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角色扮演”,首先得让学生通过发调查表的形式向企业调查对各会计岗位的要求;然后要求学生归纳汇总调查结果,明确企业对会计主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现金出纳等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要求,让学生对各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实训起来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规范自己的会计行为,起到更好的实训效果。 2.细分财务会计岗位层次,确定相应岗位层次的岗位能力要求。根据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岗位能力要求,本人认为财务会计岗位可细分为出纳岗位、会计岗位、会计主管岗位三个层次,针对不同的岗位层次确定相应的岗位能力要求,如出纳岗位要能完成支票等原始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的编制以及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成本会计岗位要求具备综合成本核算与分析能力并能协助参与成本控制。 3.建立财务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训同步进行的实训模式。通过上述细分会计的岗位来确定岗位的能力要求,并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分模块进行教学,建立财务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训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构建并优化财务会计实训内容体系,使财务会计岗位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强针对性和适用性。因此建议将财会会计的实训内容将划分为出纳岗位实训、债权债务核算岗位实训、材料会计岗位实训、资产核算岗位实训、工资核算岗位实训、负债核算岗位实训、财务成果核算岗位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八大模块来进行实训操作。此外,通过细分财务会计职业岗位,明确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还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财务会计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即岗位的能力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就业。 (二)开展情境实训、小组合作实训模式,让学生分岗、轮岗进行实训,突出岗位意识培养 1.模拟企业的职业环境 (1)模拟企业的职业环境和实训工具准备。“将企业搬进课堂”,在课堂中营造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模拟企业运营过程,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到“真实的企业”工作,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科学组建实训小组 根据财务会计实训需要科学组建实训小组,各实训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公司。小组成员要注意性别结构,活跃程度等因素进行科学组合。会计角色大致为总经理、会计主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现金出纳;每次实训要选定各小组的组长,组长负责分岗、轮岗、传达实训任务、收缴实训作业,并安排实训结束后的小结发言人等工作,强调每次的单项实训角色扮演要进行轮换,直至全部角色扮演完成。 (3)分岗位进行业务操作 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分岗位进行业务操作,让他们学习了“如何工作”、对相应工作岗位形(下转第98页)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对财务会计实训的思考 一、财务会计实训的现状 取得会计上岗证已毕业的学生不会做会计,或者说不知道会计平时要做什么,怎么做。指导老师告诉他们说以后工作中会有师傅带你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你就会做会计了。会计专业的学生都是经过了财务会计实训考核、会计信息技术和财经法规、基础会计都是通过了省统考才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我们的毕业生都是具备会计的基本能力的。 企业的招聘对职位和任职条件一般要求:熟悉操作财务软件,熟悉国家有关财税法律法规,具备一年及以上会计工作经验等等。中小型企业本身聘用会计不多,会计部门是企业重要的内部部门,企业一般不欢迎学生去会计实习(也有一些同学去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免费实习获取工作经验)。 会计工作经验的获取对学生的实际工作和应聘工作非常重要,但是能够实习的渠道相较其他职业来说稀缺多了。所以设计和改进我们的财务会计实训非常必要。 二、财务会计实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实训内容现状分析。 一是实训内容构成。财务会计实训一般选择制造业、流通企业为例,其缴纳的是增值税,属于国税局管理范畴。实训采例主要包括资金的筹集(权益性资金和负债资金、利息的核算)、商品材料采购、生产加工(领用原材料;其他费用的核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增加、减少、计提折旧的核算;工资分配和发放、结转部分扣款;结转完工产品)、销售核算(收入确认和销售成本结转的核算、销售税金的计算和缴纳)、财产清查的核算、经营成果的核算。 二是实训内容的时代性。2008年会计具体准和企业所得税法的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人所得税法也在不断修订,劳动法规定的最低工资和社保的计算也年年在变。目前实训内容的修订没有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三是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衔接体现不充分。企业都是希望效益最大化的,由于会计人员少,会计的工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能不仅要进行日常核算,还要计算工资,办理社保、、工商年检、纳税申报、年终汇算清缴、年度审计等。会计实训只是选择了理论上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如长期借款、金融资产等),实务上常见的知识点遗漏较多(如企业按季收取的存款利息、注册资金和购销合同等的印花税等)。 实训资料中没有体现学生如何计算社保部分、代扣个税部分,工资是否违反劳动法等等知识内容,而企业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这些知识。 四是对不同行业的关注度不够。财务会计实训目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企业的经济业务,对增值税行业的训练比较充分,但是对营业税范畴的企业经济业务关注度不够。而服务业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发展和扶持的,也是我们学生当前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服务业缴纳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计算是建立在营业税基础上的,与增值税企业还是有点区别的。 第二,实训手段方面。 学校由于实训条件限制,一般采用手工记账进行模拟训练。手工记账可以提高学生对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对账证、账账、账实之间内在联系的感性认识,掌握会计报表编制技能。但是,由于会计核算工作量很大,稍有差池就会引起系列反映,影响会计报表的正确性,所以手工记账占据了学生大量计算复查的时间,影响学生对经济业务审查的注意力。 另外,由于简易会计软件售价下降,相关管理部门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不断提高,会计软件记账普及率越来越高。学校的实训条件制约了学生对会计核算软件的熟练程度。 第三,实训指导老师现状分析。 目前学校基本没有专职的会计实训老师,实训老师一般是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理论课老师兼任的。而且学校教育管理上实训老师的待遇低于理论教学的专业老师。所以,实训指导老师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实训指导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会计专业老师招聘的都是应届毕业生,平时教学环节的实习由于各种原因流于形式;工作以后所谓的下企业锻炼由于学校和社会因素,也是流于形式,所以实训指导老师没有渠道获取丰富的实践知识。 二是实训指导老师知识的更新较慢。会计每年都有继续教育,都是学校不愿意承担老师的会计教育费用,导致专业老师对会计税法管理等知识的更新不够积极;专业老师是全日制管理,课程教学任务繁重,理论教学内容有相对的稳定性,对会计知识更新缺乏迫切性;由于专业老师不在企业兼职,所以对会计相关业务的了解和把握就没有压力,对会计知识的更新缺乏动力。 三是实训指导老师缺乏一贯性。兼任实训老师,带完这届下届不知何时,就实训中出现的问题、教训来不及总结;如果没有专职实训老师,就没有时间精力和热情去收集实训资料,并对实训资料进行改良完善。 三、改进财务会计实训的对策 学校首先要真正意义上重视财务会计实训,应该将财务会计实训作为一个会计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固定下来,不被外因所挤占。其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会计实训: 第一,实训内容的改进。 一是更新财务会计实训资料。修订现有的手头资料,使实训资料更符合最新的会计具体准则和法律规定;补充手头资料,经济业务不仅包括传统的供产销业务,还要增加原来被忽略的知识点:印花税、防洪基金、绿化费、城镇垃圾处理费、残疾人保障基金、以及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上交、留用部分、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按季收取存款利息、业务招待费、广告费、滞纳金等。 二是增加劳动法、社保知识、税收知识、公司法等知识点。加强实训过程的辅导,提醒和演示、补充财务会计教学中的遗漏。工资应该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税费都是在此衍生,如社保、绿化费、残疾人基金、城镇垃圾处理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职工福利费、个税职工薪酬的计算等。工资要高于当地的最低工资,必须为职工缴纳社保,企业遵守执行情况有劳动局和社会保障中心监管,每年都要接受社保年检、劳动年检。企业所得税费用税前扣除的工资不得高于地税系统纳税申报中个人所得税明细申报客户端软件中申报的工资,年终汇算清缴时会审查工资和相应的费用,企业所得税计算对有关费用扣除有规定,所以管理费用设置多栏式明细账费用专栏的时候要考虑到税法和内部管理的要求。 虽然以往的实训资料中也有工资核算,但有些不符合法律的规定,学生也不清楚数据的来源。这就不仅需要修订该部分知识,更需要指导老师的讲解。 三是增加跨行业经营。设计实训项目时不仅有制造业、商品流通业的经济业务,还可以适当增加服务业如广告业、投资业、保安业、酒店业等的相关业务。使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行业的核算特点和要求。 第二,实训手段的改进。 学校应该加大对实训软硬件的投入,配备专门的会计软件实训室和安装市场上常用的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航天信息、易桥财税通等单机版,让学生在一个高度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实训,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熟练度。 同时,加强与计算机专业老师和专业机构的合作,设计高度仿真的纳税申报系统,学习正确及时的纳税申报。利用互联网教会学生如何下载社保网上申报软件进行社保的网上申报、网上工商年检等。 第三,设置专职实训指导老师。 学校应该提高专职实训指导老师的待遇,从学校内部聘请具有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师作为专职实训的负责任,从企业中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有高资历学历的老师来校指导,建立起自己的专职实训队伍。专门研究、收集、整理、改进实训资料,使会计实训更具真实性,使学生工作时不再彷徨,为后续的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增加感性认识。 最完善的会计实训资料也需要实训指导老师的指引和提醒,才能将实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使不详实的会计资料经过实训指导老师的加工、讲解演示也能让学生获得对会计业务知识和能力的一个全面认识。 总之,财务会计实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脱节导致的,经常保持与实际工作的联系是财务会计实训成功的必要环节。 (作者单位:无锡立信中等专科学校)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基于简化版沙盘实训模拟教学系统的财务会计专业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近年来,部分高校和职业教育学校将ERP沙盘实训作为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在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专业教学中日益广泛应用。但是现有的软件系统演练过程复杂,综合知识点繁多,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财务会计等专业开展。针对中等职业教育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总结多年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经验,提出ERP沙盘实训个性化简化方案,并研制出“简化版沙盘实训模拟教学系统(v1.0)”,通过体验式教学手段,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填补教学实践空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财务会计专业 沙盘实训 教学系统 体验式教学 1 现有ERP沙盘实训系统在教学中推广的优势和问题 1.1 ERP沙盘实训应用于教学的优势 ERP沙盘实训模拟经营课程在欧美发达国家开设已经有20多年,最初是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专门为MBA及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效果极好。在我国,本课程近年来首先应用于职业经理人培训,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走入了部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的教学课堂,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竞技比赛活动。 ERP沙盘实训系统应用于教学具有较大优势。(1)填补了教学实践空白,丰富了教学手段。通过搭建生动的、可模拟的现实企业管理经营氛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切实的方式体会商业思想,足不出校获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机会,增强了娱乐性,激起参与者的竞争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2)拓展学生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传统教育方法中专业壁垒往往禁锢了学习者的发展空间和思维方式,ERP沙盘实训将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结构通过一次模拟经营整合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引入创业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ERP沙盘实训将学生组成若干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通过模拟六年左右的经营,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订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在生存中求发展,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建立团队合作意识,就业竞争力也显著增强。 1.2 ERP沙盘实训在教学中推广的问题 尽管如此,ERP沙盘实训课程在教学中推广,特别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推广,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1)人力财力受限。目前市场上流行的ERP沙盘实训系统,盘面和软件系统每套需要十余万元,并需要配备一定的实训场地,学校往往投入比较谨慎。同时,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指导教师缺乏,自身知识体系也有限,难以适应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大量培训和指导工作。(2)演练过程复杂,学习周期较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年龄较小,大部分刚刚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面对复杂的演练过程,学习周期较长,对各种岗位职责也理解不到位,甚至由于一时发懵而产生抗拒心理。(3)综合知识点繁多,学习针对性较弱。一般每个模拟经营团队需要五到六种角色,包括CEO、财务、生产和销售总监等,涉及综合知识点繁多,对于以教学实践为主要目的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来讲,在没有开设全部相应专业的情况下,由单一专业的学生来兼职,又会出现实践内容跨度较大,教学针对性减弱的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为使中等职业学校财务会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早日体验到ERP沙盘实训的魅力,快速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作者在深入研究并亲身体会ERP沙盘实训课程基础上,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提出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简化版沙盘实训模拟教学系统和针对财务会计专业的体验式教学应用方案。该方案大大简化了目前流行的ERP沙盘实训流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德育内容,在应用探索中,已初步取得了成效。 2 简化版沙盘实训模拟教学系统研制 2.1 系统定位 简化版沙盘实训模拟教学系统(以下简称“简化版沙盘教学系统”)是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财务会计等相关专业学生和教师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满足体验式教学实践方法为目标,以成本低廉、易教易学为特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系统。 2.2 研究内容 (1)需求分析。在多次进行ERP沙盘实训模拟经营基础上,发现现有各类系统产销模拟过程中的很多元素和变量实际上可以进行简化,但是模拟经营6年为一个周期不能减少,否则模拟效果不佳,并且学生容易出现目光短浅,追求短期利益的思想。根据必要性原则,将模拟经营需求进行了简化,主要包括:只生产P1和P2两个品种;设计A和B两种厂房,并将生产线规划为手工、半自动和自动三种生产线;设置本地、区域和国际三种市场,取消了流行ERP沙盘实训系统中的亚洲市场;对各项费用进行了梳理,取消了转产费等复杂费用;全部金额以学生习惯的“万元”为单位;财务结算内容留出接口,详细的核算过程可嵌入手工财务核算或者会计电算化核算教学内容。 (2)指标体系和规则设计。指标体系设计主要是对各项财务指标进行了重点设计和清理,让学生在实训中加深对指标定义的理解。包括资金期初数、期末数、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负债、经营者指数、所有者权益等,为了激发教学兴趣,提高学生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还设计了最终得分、用户积分等指标。规则设计主要包括得分规则、扣分规则等,如最终得分=权益*(1+经营者指数/100)-扣分。制定规则的原则是以财务核算为主,增加财务分析内容,渗透统计分析方法,教会学生统筹考虑,全局站位,综合运用。 (3)模块结构设计。系统模块包括用户管理、盘面管理、CEO一张图、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报表分析、系统管理等。 (4)系统开发。采用软件工程中的敏捷式开发方法,基于C/S(客户端/服务器)结构开发出简化版沙盘实训模拟教学系统(v1.0)。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浅析 【摘要】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通过财务会计实训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知识能力的结合,提升高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文章在阐述财务会计实训课程设计理念及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应该从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实训资料等四个方面进行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实训课程;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与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高职院校往届会计专业毕业生是直接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从就业行业来看,基本上包含了商业企业、生产企业、金融企业、外贸企业、粮食企业等各种行业,但不同行业对会计人员基本能力的需求是大同小异的。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求职时的竞争优势与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相比,不在于其学习能力、理论水平有多高,而在于其就业时就已经具备了本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其优势的取得正是由于高职学生在校内需要接受大量的实践技能训练,使之在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时就可以迅速上岗,缩短了企业的培训时间,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成本,这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基本上达成共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现场实习、实训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众所周知,财务工作的特殊性、保密性致使许多单位对接受在校学生顶岗实习抱有谨慎态度,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因此校内模拟实训具有重要地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以《财务会计》等课程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为契机加大力度不断完实训体系。 一、会计职业能力的构成及《财务会计实训》课程设计原则 为了使财务会计实训课程在实训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使之贴近工作实际,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达到符合岗位所需的目标,其关系如图1所示。 会计职业能力分为基础会计职业能力、通用会计职业能力和专业会计职业能力[1]。 (一)基础会计职业能力是通过基础会计、计算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熟悉相关财经法规及财经业务知识、电算化基本知识,为后续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通用会计职业能力是在具备基础会计职业能力的前提下,通过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掌握税款和财政规费计算与申报方法,熟悉中小企业基本业务知识并熟练掌握其基本会计核算方法,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工作规范等,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三个月左右的专业会计知识学习,到中小企业就职后,马上就能胜任会计工作。 (三)专业会计职业能力是在具备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经过拓展的专业会计知识的学习,具有专业领域知识、具备专业会计素质,掌握一般商业、粮食企业、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具备了专业会计职业能力,就可以实现学生岗位能力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在实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仿真性原则。会计实训课程应模拟企业财务工作真实环境,并将真实企业资料、引入实训的课程建设之中,构建比较完备的专业实训、实环境。 (二)合作性原则。在会计实训课程中加强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其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与时俱进原则。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相关税收制度的改革,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对知识的把握及相关实训资料与之保持同步更新,以保证学生接受最新的知识。 (四)资源共享原则。会计实训课程的资料共享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与沟通,取长补短,不断拓展实训内容;二是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进一步增进校企合作力度,争取将更多类型企业的真实资料用于实训课程;三是校内的资源共享。与相关边缘学科联手整合综合实训,使学生在实训中扮演不同角色,同时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五)自主性原则。从尊重学生的专业需要、岗位需要、市场需要和兴趣爱好出发, 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授课模式,主要以学生模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进行,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参加到实训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实训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一致性原则。如上图所示财务会计实训课程设置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能力;进而确定实训知识点;最终确定实训资料。确保“培养目标、职业能力、知识点、资料”的有机统一。 二、该院《财务会计实训》课程建设现状及发展前景 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多年来我们一直比较重视校内实训教学研究,“关于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构建”研究项目,列入2009年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经过研究和同步实验,逐步建立起会计专业校内仿真实训体系。 (一)强化校内实训,构建校内仿真实训体系 首先建设仿真的会计校内实训室,营造逼真的工作环境,是财务会计课程实训的前提条件。目前可供《财务会计实训》课程使用的有4个手工模拟实训室,综合实训室1个,ERP沙盘实验室1个,与会计系其他专业共享会计电算化实验室2个,ERP实验室1个进行手工模拟做账、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模拟企业经营等各项实训课程,能够保证各项课程按照教学计划顺利进行。进一步考虑企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的现状,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手工会计模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共同进行,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该院已着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并经常保持更新,具备了运行机制良好的硬件环境,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开展网上实验活动提供了条件,网中网公司会计实训教学平台提供了丰富教学资源,力求打破传统教学上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校内模拟实训教学,科学设计财务会计实训内容 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课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技能,设计系列校内模拟实训教学项目。 在《财务会计》课程讲授中,主要以制造业、商品流通业和服务业为例讲述会计核算方法,但是在本课程的实训情境中,采用商品流通企业的资料,集中利用一周的时间,做某商业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以此为基础还要进行成本会计实训和会计分岗实训。 在第二轮教学改革中,会计专业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专业,经过社会调研、论证、分析,完成了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课程体系的转换,并按照真实的岗位工作流程设计课程的教学情境,编写课程标准,完成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下半年,在09级会计专业组织实施,将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变为“能力教学模式”,变“章节教学”模式为“情境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争取实现校内教学与岗位工作任务的有效对接。 设想在财务会计实训课程也采用分岗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企业会计相关工作,通过轮岗全面掌握各岗位职权。在实训过程中将4-6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形成虚拟财务部,小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全部会计业务的处理,并定期互换“角色”。每组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出纳岗、保管岗、记账岗、材料成本会计岗、销售会计岗、会计主管岗等岗位的角色。学生的角色定期轮换,使每个人都能感受不同岗位的工作。指导教师也参与其中,主要作为银行岗或是部门的主管等业务量较小的角色,负责银行相关业务及联系人的工作,配合学生完成实训任务。以增强学生对财务流程的印象和会计岗位的认知,同时又锻炼了他们协调和合作能力,寓教于乐,实训效果更好。 (三)校企合作,建设配套实训教材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在一线工作的兼职教师参与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引导专任教师采用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方法积极参与课程开发,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初步建立情景式、任务型的课程体系。与烟台阳光100、烟台荣昌股份有限公司、烟台绮丽集团等企业共同开发了会计综合实训教程(含商品流通业会计模块、制造业会计模块、会计电算化模块)等课程。 但现有的实训资料主要是在经济业务之后附一些空白的黑白单据,相关原始单据也都是经过简化的,与现实单据差距很大。学生在填制记账凭证后也没有盖章审批的过程,直接就将原始凭证粘贴在记账凭证后面,这使得学生虽然在校内经过了原始凭证填制的训练,实习中遇到相关业务后仍感陌生,无法迅速上手。因此,在进行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时,提供的实训资料一定要高度仿真不简化,形式上完全真实,内容上不偷工减料[2]。尽量根据校企合作基地的真实资料及企业账册、凭证等样本联系印刷厂印制实训资料。 (四)积极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是诸要素的根本。教师的学识与能力,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尤为重要。应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的培训制度,开展以培养全体教师为目标,以培训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提升“双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首先《财务会计实训》课程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并制订了“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建设规划,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素养、工作经历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到一线去,向企业会计专家学习,参加行业的培训与考证,提高双师素质,所有专任教师每年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实践1-2月的时间,每年安排2-3名青年教师脱产到企业业务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其次,系部积极与企业会计能手联系,建立了的兼职教师数据库,每学期根据教学任务和兼职教师的实际情况,聘任部分兼职教师按实际会计岗位流程组织指导校内实训,担任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 虽然兼职教师带来的实践经验给实训课程带来更多的生机,但与此同时增加了学院的办学成本,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需坚持将专任教师企业学习使其具备兼职教师的实际经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师”。 (五)以技能大赛、职业、技能资格认证为契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岗位基本技能,结合财务会计及其他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确定了会计理账比赛、会计电算化技能大赛等会计技能大赛。每学年定期组织,参赛学生范围广,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其中会计理账比赛采用真账真做的形式,大赛使用的业务资料全部由兼职教师提供的真实资料,分工业和商业两部分,参赛学生4人组成一个财务团队,真账真做,实现了校内与实际的零距离对接。学生参赛热情高,在参赛过程中,团队协作,齐心协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近几年学院建立实训经费不断组织学生走出学院,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力图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及实践操作能力。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浅谈提高高等职院财务会计教师技能实训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社会工作竞争力 [摘 要]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高等职院”)财务会计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欠缺,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所培养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及其社会工作的竞争能力。特别是近两年来全国高校财务会计毕业生供过于求,社会就业工作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强学生的社会就业工作的竞争力,势在必行。 [关键词] 高职院 教师专业技能 学生 竞争力 当前高职院校的财经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差、素质较低等种种问题,高职院校教师财务会计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存所欠缺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000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毕业生一系列原则意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将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确定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高等职院应该着力提高财务会计教师技能实训的教学水平,切实增强学校所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教师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的一些现状 本文所探讨的问题对事不对人,是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工作不到位所致,与教师个人无关。 1.近年有一全省的会计技能考试(被称为小高考的全省统考)的考官(教师)培训班结束考试中,有几个位高职院校派出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师考官(据说均为高级职称),居然在全场三个小时的考试都不能完成技能实操考试,连最简单的会计凭证归类沾贴装订都没操作完成及记账凭证汇总不平衡等等。省招生考试中心的领导说,你们所谓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师加考官自己都不懂,那平时所教出来的学生水平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后由于同校另一位教师请求考试中心领导网开一面,允许帮助做实操汇总及特许延迟1小时才勉勉强强完成。 2.有一位老师曾为此表示无奈。前年有几位会计专业高校财经讲师在指导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操实训时,从学校的会计部门借来会计凭证装订机,但在几十个学生面前却束手无策,弄了半天,汗流浃背,也搞不清楚三角式的会计记账凭证封面是如何将记账凭单装订成又结实又整齐有序的一本账册,但就是宁愿在学生面前丢脸也不肯向在场的这位同行老师请教,是这位老师实在于心不忍看热闹,主动站出来说让他来试一试,并且当众很快就装订出一本本结实整齐的记账凭证。这时全场学生掌声齐呜。 3.很多同行教师曾多次见到一些年轻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教师给学生上课时只拿一本教材,别的连一张教案纸、一支笔都不带,后来一了解才知道他们每次上课都一本书,照本宣科,几乎没有任何的参考资料。 4.有学生反映,在《外贸会计》的出口产品退税与成本计算与实操实训中,将一些错误的核算方法教授给学生,在核算商品费用定额时,按含值税的购进价格计算,并作为该课程的考试题目,使一些毕业生到社会工作中运用时被税务部门批评为少计利润以少缴交所得税,同时也受到老板的责骂。 如有一技能训练的资料:我国某外贸公司出售一批货物至日本,出口总价为12万美元CIFC6横滨,其中中国口岸到横滨的运费和保险费占11%,这批货物的国内购进总价格为人民币819000元(含税价),该外贸公司的费用定额率为6%,增值税率为17%,退税率为9%,结汇时外汇买入价为1美元折合人民币8.30元。要求分析:试算这笔出易我方是否盈利,利润额为多少? 计算商品总费用定额时,财会老师是这样错误地教授给学生的:819000×6%=49140元。 正确的计算应该是:商品总费用定额=819000/(1+17%)×6%=700000×6%=42000(元)。仅这笔账的错误计算就少计利润7140元,最终导致少计缴所得税2356.2元〖7140×33%=(当时税率为33%)〗。毕业生工作后按照这种错误的教授方法计算当然会被税局批评以及老板责骂了。这样学生社会工作的竞争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了。其社会影响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5.有一位已任教多年的财经讲师在上课时碰到学生提出问题:商品流通费用率如何计算,该老师不懂。课后点名问了几位会计老师也无人知道,当时在场教师就有一位曾经在商品流通企业担任多年会计工作,但就是因为看不起对方而宁愿大家都不懂,也不问这位教师。 6.有的财会专业教师,在《会计实务》课程的“银行存款转账结算方法”章节的授课时,并不知道转账支票的结算方式,由于现代的交通及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已经不是以前所谓的“只能用于同城范围内结算”了,而是可以在不同城市但同一票据交换区域内进行转帐结算,比如一个省的大部分甚至是全省的城市都可以使用转帐支票结算。但是我们不少的财会专业教师根本就不知道,还是按照原来的“只能用于同城范围内结算”这一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说法教授给学生。使得不少学生工作后曾经多次提问,为何这些问题会计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运用不一样,使学生受到了工作单位的师傅们批评,说是在学校没学好。 7.有些“多师”型高职教师也时常张冠李戴,讲错课程内容。如企业退休人员经费放在营业外支出核算、销售费用包括了销售部门的业务招待费等等。因为连年学生对老师的综合评教分数比较低,后来就采取了在期末闭卷考试之前先出六、七道复习题,期未考试卷就选择其中的五道题进行考试的方法,以获得学生“较好的”评价。有些会计师或财务会计负责人在教授学生工资核算的实操实训时,就是简单的如何按承包经营完成利润总额计算奖励工资都讲授错误,在有人提出正确的算法后仍然坚持己见,至今未改。还有发生一些常见的错账也都无法查清等等。 二、着力提高高等职院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 提高高等职院财会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也许这些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在我们的身边还常有类似上述的问题发生,我们就有必要再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作为高等职院的财会专业课教师,最主要的是要将和本专业的社会实际职业工作的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教授给学生。 1.切实加强财务会计教师的岗位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的力度 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职院要真正地重视教师的岗位专业知识继续教育工作,加强财务会计教师的岗位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的力度,以解决财务会计教师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滞后的现象。现在的社会人们大都重视大学的第一学历教育,而不重视大学毕业工作以后的继续教育,特别是财经类专业知识的继续再教育,使不少的人捧着在很多年前拿到的毕业文凭而高枕无忧。其实这些以前所学到的知识不少早就已经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技术进步与发展而变得不够适时与不大实用。只有在职称评定时有接受继续教育的要求,但没有严格的知识深度及范围与时限要求,如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等,使得有些人老是拿着十年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本科毕业证或三、四门多年前的所谓硕士课程的结业证书就引以为荣而满足于此了:我也是本科毕业了,我也读了研究生呢……。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职院应制定有严格并详细的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比如财经讲师应于近三年学习进修所承担的授课教学工作的四至六门同类硕士研究生课程;副教授应于近三年学习进修所承担授课的六至八门同类硕士研究生课程或四至六门同类博士研究生课程;教授应于近三年学习进修所承担授课的六至八门同类博士研究生课程规定等等。不达到继续教育的规定的教师应该不给晋升职称与参加评优及享受同等奖金待遇等等。 2.扎实地抓好高等职院的“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是提高高等职院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的关键。以上所列举的体现教师本身专业技能的一些事实,实际上并不是让人们难以解决的专业问题,而只是简单的财会专业教师实训技能不清的具体情况,这大都是我国大学因为一些教师只是从大学到大学,从书本到书本教学所带来的弊端。 (1)“双师型”教师。目前大家对高职教师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什么是‘双师型’的高职师资”的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专家学者对此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下有“双职称”之说,即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讲师的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还有“双证”之说,即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还有“双能(双素质)”之说等等。由于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质性培养工作。本文认为“双证”或“双职称”等即“双师型”的说法不够贴切,因为若将“双证”或“双职称”等即定义为“双师型”,那么有三本或更多的证书及有三个或更多职称的就是“三师型”、“多师型”吗,这显然不妥,不符合高职院校教师及培养学生的特征。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或说明,以利于该项工作的扎实开展。 (2)着力于高等职院“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着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已经成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的首要任务。 ①高职院校自行培养“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学校任教亦即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践与实际工厂公司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的教师占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需要自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任务还非常繁重。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 学校企业培养相结合。每个学期,高等职院都应该组织财务会计专业课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到工厂、公司等企业学习或交流,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请教。带领学生下工厂、公司实习和实践。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管理方法,以便适时地将反映新的技术、新方法、新的经济、政策法规等融入到财务会计教学之中。 直接培养新的“双师型”教师。高等职院凡是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收进学校担任财务会计专业教师的新人,比如硕士研究生,都要让他们首先到相关的工厂、公司的财务会计核算管理岗位的第一线参加实际工作一年时间以后,才能接受其回学校给财经类学生授课。 安排非“双师型”教师进修培训。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条件中“……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验实训活动”的规定,高职院校每个学期也都应该安排一些财务会计教师到教育部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基地进行专门学习,使之转变成为真正合格的“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 ②高职院校可以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引进。“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高等职院还可以从相关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岗位企引进“双师型”教师。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调进“双师型”教师。这里强调的是工作单位的调动,就是脱离企业到高校任教。高等职院应该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将有志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既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比较扎实财务会计实理论基础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工作调动,将他们调到学校担任专业教师,充实“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队伍。 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聘请“双师型”教师。这里强调的是聘请,就是不脱离企事业的工作岗位到高校任教。高等职院还可以将企事业单位中那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比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管理人员聘请到学校担任财务会计专业课教师。这类教师平时工作主要在原企事业的财务会计岗位,只是学校安排有财务会计专业课程授课任务时候才到学校上课。 3.高等职院财会教师应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财会技能实践教学水平增强所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竞争力 高等职院的专业教师除了上述所探讨的社会和高校要给教师提供的环境与条件之外,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本身自觉不懈地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时间努力学习与提高自我。 (1)高职院校财会教师应该敢于实践创新以避免从大学到大学与及从书本到书本教学。不少的高等职院财会专业课程教师本来大学所学的就不是财会专业,只是一些经济类专业转“行”任财会专业课程教师,在大学里充其量就学过会计学原理等一两门会计的课程,且大多还因为不是本专业课而学得不怎么样,再加上根本就没有财会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担任财会专业课程教师也就只能是教科书怎么写就怎么教给学生;另外还有些虽然在大学时是多学了几门财会课程,但是也是从大学到大学担任财会专业课教师,也没有社会实际的财会工作经验,往往就会有些这样的现象,原来老师教授给我什么样的知识、是怎么样教授的,我也就怎么样教给我现在的学生。这样就会使我们培养的财会专业学生的知识及实际工作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财会专业教师必须要虚心好学,与时俱进,不满足于从大学毕业时的一些知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两个假期时间,自学和参加一些财会专业知识研究生课程学习培训,不断地吸收更新的财会知识与信息,开拓创新教学方法,改进呆板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学习到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知识,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工作竞争力。 (2)高等职院财会教师要尽量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工厂公司企业学习实践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上所列举的一些例子中,你都知道向学校财会部门借用会计凭证装订机,而且也明明知道自己不会操作及装订凭证,你就应该在借用装订机的同时,放下面子请教一下相关的财会人员,就不至于在学生面前发生“教师本身都不会操作而何以教学生”的事情了吧;其余的问题的发生也大多如此。但是这又确确实实地发生在高等职院的“双师型”甚至是“多师型”而且都是中高级技术职称的财经类骨干教师中的事情,而且有些问题还贻患不小,甚至会让人们有那么点“误人子弟”之感呢!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财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了! 这些事情归根结底,是我们财会教师的自身学术水平与实训实操技能还有所欠缺。所以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财会教师应该尽量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常常自行联系到社会当中的一些工厂、公司、商场、银行等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第一线去学习财会实践技能,不断地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水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以强所培养学生的社会就业及工作的竞争力。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财务会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应强调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主线,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中职会计专业人才。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是职业教学的必然选择,项目教学法的功能是项目驱动,即通过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来带动学生思考、研究;利用资源,操作实践,进行创作,从而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财务会计 实训教学 财务会计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实践性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目前我校采用的教材是电子工业出版社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准则指南编写的《新编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与初级会计资格考试接轨。该课程贯穿以会计实务为“角色导航”,全书例题均以实务模拟方式展开,并给出常见业务的关键原始凭证样例,还设置了专门的课堂练习环节“关键练习”,为教师组织教学环节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同时该教材还配有《新编企业财务会计实训》,实操性强。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及要求,传统会计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已不能适应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尝试了实践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最高级形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系统地讲授理论知识外,还必须紧紧抓住应用性的特点,突出应用特色,强化实践环节,以求理论学习与提高技能相结合,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利用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体验创新的艰辛和乐趣,训练在实际工作中协调合作的能力。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教学阶段进行: 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 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步骤和程序工作。 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归档或结果应用:项目工作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学校的教学实践中。 本学期学习《财务会计》的班级主要是2009年秋和2010年春两级的会计专业学生,共四个班。在开学初笔者就根据项目教学法的要求,制定了《财务会计》课程实训项目计划和评分标准,把整个《财务会计》课程划分为三大项目,内容如下: 一、记账凭证的填制和装订 1.实训教学目的:通过填制有关记账凭证,使学生熟悉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并掌握常用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 2.实训教学内容、要求:根据《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提供的实操资料,填制相关的记账凭证并装订凭证。 3.评分标准: 4.实训项目完成应上交的资料:装订好的会计凭证。 二、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1.实训教学目的:通过对有关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熟悉账簿的登记要求,并能熟练掌握对账和结账。 2.实训教学内容、要求。(1)填写会计账簿的有关内容;(2)设置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3)登记有关账簿。 3.评分标准: 4.实训项目完成应上交的资料:完成登记的各种账簿。 三、会计报表的编制 1.实训教学目的:编制有关会计报表,使学生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提高会计工作能力。 2.实训教学内容、要求。(1)熟悉各有关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2)理解会计报表的基本结构。 3.评分标准: 4.实训项目完成应上交的资料:(1)资产负债表;(2)利润表。 项目任务制定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本项目可根据学生自身兴趣及将来的职业流向自由组合分组,一般以5人为一组,分担会计主管、记账、出纳、审核、制证等岗位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可以互相轮换,增强互相协调和综合处理能力。学生按计划规定时间、内容、方法步骤完成工作任务,这一过程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展现,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的主要过程,也是学生职业能力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和教师对每一关键步骤进行质量监督,协助学生及时认识错误和发现错误的根源,进行过程性评价。比如现金日记账登记质量控制,一方面在于登记凭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这一点要在登记账簿前通过审核记账凭证来控制),另一方面在于登记的规范性,通过投影学生制作的现金日记账账簿,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等方式展开过程性的评价,检查学生的登记项目是否完整,书写格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出错更正是否符合会计处理规范,月末结账通栏红线有无遗漏,相关责任人签名与否等环节进行工作质量控制。根据学生出现的错误讲解账簿登记的相关规则,制作正确的结果来对照,通过设计质量控制报告单来检查控制。通过检查评估,对各组学习成绩作出全面评定。 最后,会计项目教学的成果以凭证、账簿、报表等形式展示和保存。 笔者认为,在会计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要合理制定项目计划, 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做好检查评估,这是实施项目教学法需要特别重视的三个方面。项目教学促进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做”来贴近实际工作的项目,来加强专业课的学习,这对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感受工作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协调,解决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促使学生了解专业动向,以适应职业需求。 财务会计实训论文:中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分岗位教学与实训探讨 摘要:会计是一项技能性很强的工作,为了使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胜任会计工作岗位。会计教学与实训应当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加强职业技能的强化训练,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会计教学;会计工作岗位;分岗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合格的会计人才。中职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带队实习经验引发我思考:传统的会计教学是以知识体系为主,教学中注重的是传授会计知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导致学生就业上岗时遇到实际会计问题,很难独立解决,迫切需要对会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企业财务会计在会计专业中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体验和接受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会计专业学生能否胜任会计工作岗位。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缩短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会计岗位任务的距离。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树立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念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观念是根本和基石。教学观念对教学行为具有规定性的影响,只有教师教学观念的彻底更新,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转变。 传统职业教育教学观念强调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强调教师的传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念是在最新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现代教学强调交往、学生主体、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它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师生互动和交往,关心学生的发展。 二、改变课程设置思路 课程设置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会计专业建设应凸显就业导向,必须进行以职业活动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做到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从职业分析入手进行职业描述,对职业岗位的职责与任务加以界定,然后对其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认完成该具体工作任务应掌握的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明确职业岗位的学习范围,确定课程及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情境转换―学习情境设计”的思路,开发构建会计专业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以工作任务为划分课程门类的主要依据,制订完善的、规范的课程标准。 三、设计新课程的能力目标 会计专业课程标准不仅要设计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还应设计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目标。 1.专业能力: (1)能选择适用本企业的账务处理程序,会懂得初始建账。 (2)能识别原始凭证并据以填制记账凭证。 (3)能熟练登记日记账、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等各种会计账簿。 (4)能根据账簿资料熟练地编制企业主要财务会计报表。 (5)能懂得使用商品化会计软件。 2.方法能力: (1)能通过网络等媒体手段查找所需信息,自主学习与会计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 (2)能根据企业情况独立制订相适应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并实施。 3.社会能力: (1)能自觉遵守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3)懂得一定的公关礼仪,能和企业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客户、企业供应商等单位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4)具有一定的财经应用文写作能力。 四、编写特色教材 1.教材应按完成工作项目的要求和岗位操作程序,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组织教材内容。 2.教材的理论知识,以理论教学体系需求为依据,以满足会计操作技能的使用为基础,按“实际、使用、实效”的原则来编制。即按照会计专业技术领域和会计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来精选内容。 3.教材应以完成任务的项目来驱动,通过视频、实际案例、仿真教学等多种手段,采用递进和并列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编写,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树立会计职业道德,增强协作和沟通能力。 4.教材应以学生为本,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文字表达应简明扼要,案例要以原始单据的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设计学习情境 设计学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职业能力的培养。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应以企业的会计工作岗位为载体。 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 1.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开展以任务引领的项目教学。 2.注重引领型的实践项目活动,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师生换位”等形式组织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组织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的需要。 4.在模拟实训中按照企业环境打造“企业真实情境式”的分岗位、分角色轮岗实训,仿真财务和业务部门布局、岗位、传递程序、内部控制,模拟企业真实业务的处理过程,轮流担任会计专业各相关岗位角色循环进行操作,使学生明确各个岗位任务及各个岗位之间的内部牵制关系。 七、改革评价方法 引入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操作技能作为教学评价的基本标准,以综合职业技能考核为主线,建立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综合化。对理论部分的考核可采用开卷考的形式,要求学生“知道”或“了解”就行。对专业实训部分的考核内容应包括:实验纪律好坏,操作技能熟练程度,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对结果或问题的分析能力,探索创新精神等。考核具体方法是:可根据考核内容,分项量化,每次实验都评出一定分数,全实验课程结束核定总分。 2.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社会企业及学生本人都应成为评价主体。通过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把评价过程变成一种民主参与和交往的过程。 3.评价方式多样化。即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 八、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分岗位教学与实训中还需要完善的几个方面 1.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前,会计专业的职业学校教师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会计专业应届高校毕业生。他们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不足,成长起来需要时间。二是社会招聘,包括各种财务会计从业人员,他们在取得教师资格后,以专职或兼职的形式担任教育教学工作。他们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但往往口头表达能力不足,教育教学方法欠缺,也需要一段时间的锻炼与磨合。而企业会计人员中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大多是业务骨干,很难补充到职教师资队伍中来。目前职教中心安排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要求职业教师定期下企业到生产一线锻炼和学习,这为培养更多合格的职业教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学校育人,企业用人,学校和企业本应有许多合作点。然而,由于国家没有规定企业的育人责任或有关对企业承担作为实训基地的优惠政策,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热,企业冷。还有由于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牵涉企业的商业秘密等,这给学生的实训或顶岗实习都增加了很多难度。因此,我认为学校应该成立自己的校办企业,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实的企业业务,实现毕业和上岗的“零距离”。 3.完善习题库、试题库建设,完善多媒体课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我想,如果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分岗位教学与实训按以上设想进行尝试,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会有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实务操作能力也将大大提高。学生毕业后也一定会尽快适应会计工作岗位。 (作者单位 福建省长乐职业中专学校)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思考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项基本国策,城市的交通运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简要论述了既有交通运输系统的不可持续特性,在详细讨论了轨道交通系统在环保、快捷、安全等方面的巨大比势,认为在大中城市建设以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公共交通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可持续发 展交通运输 轨道交通 引言 作为20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重大成果之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城市交通体系是城市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发展现划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是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载体,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命脉。城市经济社会活动要求城市交通体系能够安全、快捷、方便、舒适、经济地满足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需求,现代城市的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居民出行,信息载体传递与交流都离不开城市交通体系,城市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必须有现代城市交通体系予以支持和保障。因此。城市交通体系的良性循环对实现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交通不仅是一个女n何达到便捷高效,提高人流、货流通畅效率问题,也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陕,城市“机动化’程度的提高,城市交通已越来越成方世界各国严重的城市问题,特别是大城市。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1 既有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满足了人们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道路拥挤、事故频繁、大气和噪声污染以及能源紧张等等。交通拥挤破坏了使用汽车的中心目的:便于直接接近人、货物和劳务。如何选择适当的城市交通工具,达到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有限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而最终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全面协调,改变城市的不合理结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交通系统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能源利用与刘策等,均对交通政策、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交通建设的历史和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不注意考虑运输业在环境、安全、拥挤等方面形成的负效果,产生了许多日益严重的问题,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能源过耗、环境噪声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额国民经济损失,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政策实施的局限,对交通运输的外部性没有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使人们在过多地依赖私人交通时,却没有承担其应该承担的全部费用,产生一定的不公平性等问题。 (1)空间资源的低效配置。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导致交通结构不合理,道路、停车场等土地和空间资源低效配置。道路与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滞后于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发展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严重不足。 (2)时间资源浪费。交通拥挤已使城市机动车行驶速度急剧下降,并直接导致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下降,客流减少。不合理的交通结构产生巨大的时间成本。 (3)环境污染。主要包括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些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对多项大气污染指标的贡献率已达到60%以上,北京70%的空气污染来自汽车的废气排放。交通污染治理已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噪声污染不断加剧,全国80%以上大城市交通干线噪声超标(大于70dB),严重影响了居民休息和教育、文化活动。 (4)资源消耗。城市交通,特别是个人机动化交通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交通运输的资源消耗,主要表现为运输发展所需的土地、原材料以及运输的能源消耗。在土地占用方面,尤以小汽车为最,比如美国53个中心城市用地的30%被汽车占领,芝加哥、底特律等更是有将近一半的城市用地“被用于道路和停车”。而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另一项资源——交通运输所消耗的能源。可以说,现代强大的交通运输系统是由巨大的能源消耗去驱动的。在发达国家,由于私人小汽车的普及,使其交通运输能耗在整个国家的总能耗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在欧盟国家中交通运输是能耗增长速度最为迅速的行业,从1985年至1997年该行业能耗涨幅为42%(年均3%),而行业的能耗仅增长11%,道路交通的能耗占交通运输能耗的73%。 (5)交通事故。部分交通参与者法制观念淡薄,交通违章现象十分严重。城市交通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高额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交通事故的损失非常高,在发达国家,仅公路运输交通事故的经济损失一般达到其GNP的1.5%-2.0%。 2 轨道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1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须遵守的原则 (1)环境承载力原则。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系统吸收污染的自身净化能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守“其污染物的排放不得超过环境的吸收能力”的原则。 (2)资源消耗速率原则.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于司再生的自然资源使用速度应维持在其再生速率限度之内;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其使用耗竭速率不应超过寻求作为代用晶的可再生资源的速率。这个原则要求运输部门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采用先进技术,避免能源危机。 (3)公平性原则。运输活动的使用者通过运输而获益,但没有承担环境费用;相反,非运输用户却遭受着环境质量下降引起的损害,这是很不公平的。从代际关系上来看,当代人消耗大量运输活动以促进经济发展,却将严重的环境损害后果留给后代人承担,这也是不公平的。 (4)价值性原则。资源价值的无价或低价导致了不加抑制的过度使用,这是价格导向的错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环境成本是真实的经济成本”的原则,将环境成本纳入运输成本,分担到用户身上。 (5)协调性原则。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仅仅依靠运输政策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与政策(如科技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环境政策)相结合,协调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2快速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迅猛的城市化进程,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将达到50%。现庄城市交通需求正在持续增长,而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对未来的城市交通需求起到—种推波助澜的刺激作用,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恶化和土地消耗增加以及城市交通阻塞。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喊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陕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必须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致。 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相比具有较大技术优势:较大的运量,有效的土地利用,每人公里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及其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其他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快速轨道交通相对于公共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运量大、低污染、低噪音、低能耗、高速度、低成本、占地少、舒适、全天候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在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我们应当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城市运输体系,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大城市机动化进渤D快,简单的阔路增车方法已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潜在利用能力毕竟有限,个体分散交通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央商业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正逐渐耗尽,利用开发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提供新的交通供给,以缓解地面空间资源紧张状况,支持城市的持续发展。 地铁、轻轨和市郊铁路等轨道交通方式在单通道宽度、容量、运送速度、单位动态占地面积等指标上,都较一般交通工具有明显优势。 环境是现代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一般采用电力牵引和大运量、集中化运输方 因此,每运送一位乘客所产生的污染大大低于其他交通方式。 2.3轨道交通系统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所带来的利益 由于轨道交通系统快捷、准时、舒适,乘客将更加愿意乘坐,并将吸引原先乘用轿车和自行车以及步行者,从而提高客运量。尤其如能争取乘坐私家车的乘客,将可缓解道路交通给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如噪音、废气的排放和道路用地等,提高道路安全性,在不损害人员流动的情况下有助于减少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对于提升城市结构,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经济与社会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轨道交通系统与交通方式比较,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城市环境。用轨道交通替代公共电汽车成为大众通勤工具的首选,由于减少在市中心运 行的轿车和公交汽车的数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区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国外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单位运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小汽车的10%和公共汽车的25%; (2)大大地缓解交通拥挤。轨道交通还是一种运量大的交通工具,国外许多大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占全部客运量的—半甚至80%以上。地铁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为3~6万人次,轻轨为2~2.5万人次,而公共电汽车为2 000~5000人次。 (3)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轨道交通的安全性要比轿车和公交汽车的安全性高出若干倍; (4)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将提高市民的流动性和机动性; (5)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必然使沿线城市地价上涨,提高沿线物业及房地产开发价值; (6)带动轨道交通沿线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由于轨道交通可以为中长距离的通勤问题提 供快速和低成本的工具,因而,城区居民将沿轨道线向城郊扩散; (7)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与维护,将拉动内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8)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资源分配降更加趋向合理化,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2.4轨道交通系统的社会效益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效益,主要反应在其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进行估算。(1)直接效益 直接效益可通过时间价值这一因子进行测算,市民由于乘坐快速、准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而节约了时间,时间是有价值的,节约时间等于增加了收入;其直接经济效益为: ∑(利用人数·收入·节约时间/标准劳动时间) (2)间接效益 这是轨道交通产生的社会效益比较难计算的部分,由于轨道交通具有便捷、客流量大和环保的特点,例如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车站和沿线周围地区的房地产必然增值,应该把房地产增值的相当比例,例如1/4,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间接效益;又如由于轨道交通系统的环保特点而减少的环保费用也应作为轨道交通系统的间接经济效应。 3 对策与建议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远期战略规划的基本目的有三个: ①提高人出行的效率、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性; ②体现交通服务的社会公平性; ③实现环境上可持续性。 为保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有: ①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技术、经济、投资、财税政策。 ②长期坚持发展大容量的轨道快速交通系统,发展多种轨道交通系统,地铁、轻轨、市郊通勤铁路; ③延伸轨道系统到近远郊区的人口集聚地区,改善乘车的方便性; ④统—协调交通形式,综合考虑,互相衔接,建立良好的换乘系统; ⑤适当控制私人小汽车的拥有量和使用率,逐步减少自行车的利用; ⑥环境资源税收政策,环境资源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凭借其主权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设置环境资源税种,扩大环境资源税所占比重,既可以为经济单位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又能抑制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资源的目的。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选型的探讨 提 要: 上海地铁二号线东西延伸段、莘闵轻轨交通线,西安地铁等工程,系统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在选型上应考虑的方面和因素,并结合具体工程项目,对高架桥的梁部结构及墩柱的各种型式做了详细介绍,给出了选型的参考性方案。 主题词: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梁部结构;桥墩;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和中央开发大西北战略的确定,城市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已成为优先实施的基本任务之一。城市交通系统中,除公共汽、电车外,主要有地铁和轻轨系统。我国许多大城市,除公共汽车、电车系统外,地铁和轻轨系统为数不多,亟待建设。 人们通常主要根据客运量和建设资金来选择修地铁或轻轨, 但由于地铁建于地下造价实在太高, 现在, 人们更倾向于将尽可能多的地铁建于地面上。修于地面上的地铁同轻轨一样, 土建结构大部分为高架桥。高架桥的选型和设计, 是当前桥梁工程师进行研究和实践的主要任务之一。 1、影响高架桥选型的主要因素高架桥选型主要包括梁部和墩柱的选型, 基础虽受梁部和墩柱型式的一定影响, 但主要还是由地质情况确定, 比较单一; 选型时主要考虑景观、经济、功能、施工、占地和工期等几方面。 1. 1高架桥应与周围城市景观保持一致鉴于高架桥作为城市的永久建筑, 人们期望其会成为城市的一道美丽的景观。但由于高架桥长、窄、平的特点, 要想达到此目标实际上非常困难, 而且将城市的着眼点过多吸引在高架桥上也并不可取。笔者以为高架桥在造型上应以简洁为基本原则, 采用融和法和消去法, 使之从属于城市环境。如上海, 道路用地范围窄, 两侧高楼林立, 宜使桥梁造型柔和, 色彩暗淡, 弱化视角效果; 如西安和兰州, 道路两侧视野比较开阔, 宜采用有力度感和色彩鲜艳一些的造型, 引起人们的注意。 1. 2高架桥应与当地人文景观相互和谐高架桥的造型,除了考虑与周围环境景观的一致外,还应重视当地人文景观的和谐。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每个城市都积累了深厚的、富有地域性的人文文化特征, 在高架桥的造型上选型上,必须充分注意这种差别,比如,对江南城市和西北城市的造型就不宜采用同一型式。对于江南城市, 如上海, 可采用斜腹板箱梁, 配以独柱矩墩(采用大圆弧倒角)或双柱圆墩,以体现江南的轻巧柔和; 而对于西北名城西安或兰州, 则可采用直腹板箱梁, 配以独柱矩墩(不倒角),以体现西北豪爽刚直的文化氛围, 如图1:1. 3 高架桥在经济上应节约高效经济指标是确定高架桥型式的主要因素,它通常最主要是在纵向上限制桥梁跨长, 这也是桥梁在美观上受到限制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大跨度更易体现桥梁的轻盈。经济指标一般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经济跨度:经济跨度一般与地质情况和规模化生产有关。如采用箱梁梁型、支架现浇法施工,对于上海,经济跨度在30 m 左右;而西安则为25 m 左右。 (2) 结构体系:结合城市轨道长的特点,采用连续结构要比简支结构经济。如(3×30) m 连续箱梁结构(3) 梁型:通常梁型越美观,造价也越高。如弧形外要比3 孔30 m 简支梁结构便宜约5~ 10% .当然,连腹板箱梁要比直斜腹板的造价高。续结构要比简支结构在设计和施工上都要复杂一些。 a 上海市高架桥造型参考方案 b 西安市高架桥造型参考,高架桥造型参考方案 1. 4高架桥施工应力求先进、快速现在,我国高架桥通常采用现浇法施工,比较落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当前仍存在许多诸如运输、架设设备方面的问题,无法采用预制吊装法施工。比如,对于L p= 30m 的简支箱梁,双线每孔重约320 t,单线时约150 t,我国现阶段均无适合的运输、吊装设备。 但由于无碴轨道结构对桥梁变形的要求,为减少梁部结构的收缩徐变变形,一般控制承轨台施工与桥梁施工的时间间隔不小于一定数值,如L p= 30m 简支梁,一般为90 天。为便于合理安全施工顺序以缩短工期、工厂规模预制以降低造价和减少施工期间对周围居民噪音影响等,宜采用先进的预制吊装法施工。随着我国时速达250 km /h 的秦沈客运专线的启动,铁路系统已在1999 年研究成功了M Z32 移动模架造桥机、3BM 2600 型架桥机和420 t 胎式箱梁运输车等专用设备以及相关施工工艺和方法,笔者相信,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这些设备和方法也会转向高架桥的建筑方面。 2、高架桥梁部结构型理论上可采用和国外已采用的梁部结构型式有: 槽形梁、下承式脊梁、T 梁、板梁和箱梁等。 2. 1 槽形梁: 桥梁建筑高度低, 便于城市道路间立体交叉, 压低线路标高, 节约总投资; 且两侧主梁可兼起防噪屏作用, 景观程度很好。但需布置多向预应力钢筋。施工复杂, 进度慢, 造价较高, 且设计、施工经验少。 板梁:桥梁建筑高度较低,每线采用两片或四片空心板梁,受力清晰,设计、施工经验相当成熟。但各片板梁间铰接,整体受力性差;经济跨度一般在16~ 20 m,较小,景观性差;梁高较低,相应刚度较小,梁部后期收缩徐变较大,不利于轨道交通线路轨道调高要求;按常规预制、吊装施工时,也只能用于20 m 以下的小跨度。 箱梁:桥梁建筑高度适中,工程量较省;适用性好,既可作为区间标准地段,也可用于曲线、变宽、出岔地段;整体受力性好;外观线型流畅、美观;设计、施工程数量为:混凝土, 0151m立方米;预应力钢筋,31kg; 钢筋,经验成熟,对的传统的现浇法施工积累有丰富的经验。、 综上, 笔者推荐高架桥桥梁部采用箱梁型式, 现由如下: (1) 箱梁的闭合薄壁截面刚度大, 整体受力性能好, 对于斜弯桥尤为有利。箱梁顶、底板具有较大的面积, 可有效地抵抗正负弯矩, 并满足配筋要求。箱梁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 收缩变形数值小。 (2) 箱梁截面外形简洁, 底面平整光洁, 线条流畅, 景观效果优异。 (3) 箱梁既适于中、大跨, 也适于简支和连续结构, 更适于各种地段, 如直线段、曲线段、出岔段和变宽段等, 便于同一条线路上减少桥梁类型。 (4) 箱梁具有相当成熟的设计、施工水平和经验。当前的现浇法施工虽有不足, 但尚可以克服, 如使预应力钢束锚固于梁内而不锚固与梁端, 从而可以同时开始多个工作面施工等, 而不致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 (5)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 箱梁只要解决了大吨位的运输、吊装设备的研制和相关施工工艺问题, 即可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生产, 经济指标将会大幅下降。 3、高架桥墩柱型式墩台基础除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避免在荷载作用下的过大位移外, 其造型应能使上下部结构协调一致, 轻巧美观, 与城市环境和谐、匀称。在墩台选型上, 其一般服从梁部型式, 此外, 也受占地、道路、通视等的限制。通常有:T 形墩、倒T 形墩、Y 形墩、单柱墩、双柱墩等基本型式 3. 2 倒T 形墩: 主要适于单箱单室箱梁和脊梁等梁部支承点相距稍远的梁型。特别是对于外腹板微斜的箱梁, 如墩高适宜, 则可使梁的腹板和墩的边线斜度一致, 使上下部浑然一体, 造型美观。但该墩受力上较合理, 材料有浪费, 投资增加; 在墩高相差较大时, 整体造型不易协调。 3. 4 单柱墩:主要适于单箱单室箱梁和脊梁等梁部支承点相距较近的梁型。特别是对直腹板箱梁,可使箱梁底宽同墩横向宽度一致,从而使上下部浑然一体,显得挺拔有力度,对墩高的变化适应性极强。受力合理,材料较节省, 施工方便。 3. 5 双柱墩: 适于各种梁型, 用于多线或出岔地段。承载能力及稳定性较强, 墩可以做得纤细, 材料利用率高。但对桥宽仅810m 左右的高架桥来讲, 造型显得不够简洁。综上, 为与箱梁配合, (2) 受力合理, 比较经济。 (3) 上地较少, 施工方便、快速。 (4) 适应性强, 既适于墩高差别较大的情况, 也由于横向刚度较大, 尤其适于曲线地段。箱梁与上述几咱墩型的配合效果, 4 对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选型的建议高架桥选型现阶段宜采用箱梁配以轻型墩台, 基础应根据地质情况确定, 施工采用现浇法施工。但需抓紧大吨位运输、吊装设备的研制开发和施工工艺研究, 以降低造价; 同时也需对槽型梁和下承式脊梁的研究投入一定精力。 a 箱形倒T 形墩 b 箱形变形单柱墩 c 箱梁单柱墩 d 箱梁双柱墩 e 箱梁双柱墩 f 箱梁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研究 摘 要: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的发展现状,研究国外发达国家的投融资模式,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特点,探讨了适用于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投融资方式。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投融资 模式 1 前言 世界上机动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大多具有比较成熟与完善的轨道交通系统,有些城市轨道交通的运量占城市公交运量的比重已达50%以上,有的甚至已超过70%。在巴黎,轨道交通承担70%的公交运量,这一比值在东京是80%,在莫斯科和香港是55%,而我国的轨道交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速度很快,例如北京市的轨道交通规划方案,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全市轨道交通将以每年40公里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轨道交通里程将达300公里;到2020年,轨道交通的总里程将超过1000公里;上海市将在“十五”期间规划建成200km轨道交通线,初步形成轨道交通骨架网线,届时,轨道交通的日均客流量将达到全部日均客流量的50%。尽管轨道交通建设具有明显的社会效应,但是在投融资上它具有投资大,有能力投资的企业较少;建设和回报周期长,直接经济效益低,不容易引起普通投资者的兴趣等特点。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建设资金紧张,仅仅依靠计划经济下的政府投资模式不能满足现实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对轨道交通投融资的研究就变得非常重要。 2 轨道交通投融资典型模式及国内外现状 2.1 政府财政投融模式 政府财政投融资模式是以政府为投融资主体,利用财政资金,统一协调和组织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并在此过程中由政府作为信贷担保人,进行一系列重大的融资引贷活动。该模式的优点是可以集中财力物力和人才,加快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进度,缺点是无法对建设者和经营者建立建设成本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世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大多以政府投入为主,如新加坡的地铁建设全部由政府财政投入;巴黎新线建设的出资比例一般为国家政府40%,当地政府40%,企业自筹20%,地铁公司本身负债为零;东京地铁建设在1991年也基本上由政府投资的;德国城市的地铁与轻轨建设资金,60%出于联邦政府,其余由州、市政府承担;北京地铁1号线(北京站-苹果园)和2号线和上海地铁一号线也以政府计划投资为主。可以说,在过去几十年里除了少数几个例子,政府投入几乎成为所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中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2.2 商业投融资模式 商业投融资模式是由一商业企业取代政府作为项目的投资主体,并采用商业原则进行经营,负责项目的融资、建设、运营、开发、投资回报与还本付息等。为使项目具有一定的赢利能力以吸引大型企业与财团的投资,政府可以采取如给予项目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包括交通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等等,进行大量政府注资,改进项目的资金运营状况,创造良好的项目融资环境,降低项目融资成本等措施。此模式适用于人口稠密、商业发达和熟地开的城市与地区。该模式以香港地铁的建设与经营最为典型,其主特点是地铁是以政府划拨沿线土地给地铁公司,由地铁公司进行房地产开发和商务经营方式获取资金,政府为支持地铁建设还购买了约85亿港元的公司股份。值得注意的是,为体现间接受益者对地铁建设成本的补偿,政府一般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如政府给予项目公司某些土地、物业和税收方面的特许权,以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间接效益部分能够充分返还给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2.3 混合投融资模式 混合投融资模式是指政府和私营公司的联合投资行为,由政府财政向城市轨道交通开发部门提供补贴、减免税收或提供低息融资的方式。日本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经营所采用的就是混合投资模式。经营主体从资本所有者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类:民间资本、民间资本与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的组合、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资金筹措主要途径主要有政府补助方式、利用者负担、受益者负担、发行债券、贷款五大类;而广州地铁一号线的修建采用了政府通过与私人或团体合作建设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及开发快轨沿线的土地来筹集建设费用。 3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的主要问题 3.1 投资主体和投资模式单一 由北京地铁1号线(北京站-苹果园)、2号线和上海地铁一号线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政府负担了所有的建设资金,并隐含着将来对车辆更新资金的再投入。这些都给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我国1996年~1999年的财政赤字已达到379321亿元,财政赤字的过去使政府支持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已很有限,并且其建设、运营管理体质都是源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政企不分,建管一家,业主缺位。 3.2 运营机制及票价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 为避免运营管理上由于规模太大而产生的运营不经济,应当适当增加运营公司,形成运营管理的竞争机制;票价是轨道交通项目最敏感的因素之一,是项目投资者和市民最关心的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在社会福利最大化和保护投资者利益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既能确保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同时又能使运营企业和投资者有一定的利益回报。 3.3 良性开发机制有待形成 过去习惯于自己花钱、搞项目、自己经营获利,从而造成建设成本上升,开发收益流失;重视对有形资产的开发经营,忽视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重视实物资产的开发经营机会,忽视虚拟资产的开发经营机会。对借助于别人的力量、资金,盘活项目的存量资产、无形资产,实现低成本开发而获利的良性经营开发理念没有形成。 4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融资模式建议 4.1 实行证券化 具体方式有通过发行市政工程建设债券:以有资信度的国有投资公司为主体,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对一些特殊的机构,比如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可以以政府的名义,发行定向融资券。这是吸引个人投资的合适方式。并可以形成很好的投资概念。从而可以加速我国城市地铁建设,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 4.2 建立轨道交通投资专项基金 通过设立专门的轨道交通建设或消费税,建立轨道交通投资专项基金,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基金”。如德国交通财政资助法规定,每年向购油者加收10%的税收作为城市交通建设资金。 4.3 将轨道交通和城市土地利用相结合 研究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捆绑式”开发的运作机制,将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开发结合起来,特别是站点周围的土地开发权,使投资商获得的沿线物业和房地产开发权,形成以轨道交通带动土地开发,以土地开发保障轨道交通投资的良性循环。通过吸引投资商,增强融资商信心,从而增辟轨道交通的融资渠道,为轨道交通早日实现资金良性循环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4.4 与供货商商讨融资租赁经营的方式,降低政府的投资压力 融资租赁经营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和我国铁道部门的实践,为减少投资压力,可与大的供货商(主要是车辆设备系统设备供货商)探索融资租赁的经营方式,实现前期一次投资减少;此外,为提高运营效率,可在填充线(或延伸线)的经营上,考虑委托租赁经营的方式,由骨干线运营公司经营填充线和延伸线,这样这类线路的投融资主要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固定设施的投资,可大大减少一次性投资并减少运营成本。 4.5 积极拓展利用外资 通过世行、亚行贷款项目,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修建了一万多公里的铁路,对外借款一直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我们可以继续采用这一方式。另外其他利用外资的形式如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发行股票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债券也可以积极采用。 4.6 国有资产存量市场化 我国庞大的国有资产存量配置不合理,可调整用来新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通过盘活存量,吸引投资者。比如以全线票价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对新建部分的投资回报。 4.7 制定合理票价,实行保本运营 要建立票价决定的科学程序。首先要加强对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财务审计,特别是成本审计,在此基础上确定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合理成本,推算出保本票价。然后结合价格听证制,确定实际的运营票价。如实际票价低于保本票价,对两者之间的差额,由政府设法弥补。 4.8 采用项目公司股份制 在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和项目投资上采取项目公司股份制,以市场机制运作。部分线路可以上市筹资。 4.9 积极发展混合投融资模式或商业投融资模式 4.9.1 采用灵活的混合投融资模式 结合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新的轨道交通线网优化建设尽量采用灵活的融资模式。如采用混合投融资模式,既有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也有国有企业投资行为,还有民营企业投资行为,而融资部门既有政府银行的款,也有债券或商业银行的借贷。在投资比例上和融资方法上,拓宽筹资思路,促进多元投资,拓宽资金来源。关键要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政策的配套保障作用,实现轨道交通资金“借、用、还”的良性循环。 4.9.2 引入发展商业化投融资模式 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投资者,设计不同的引导策略,包括投资工具或投资方式,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轨道交通,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在条件许可时,采用特许经营的BOT(Building Operate Trans?鄄fer,建造-运营-转移)模式选择合适的线路(如市域快线或市域填充线),减少投融资的政府压力。制定好未来运营模式和结算制度,引入政府引导的BOT前期项目操作,通过特许经营的招投标,使BOT特许公司在竞争中获得特许经营权。目前世界上成功的BOT投资方式有著名的英法海底隧道工程、澳大利亚悉尼海底隧道供电工程,曼谷高架铁路运输线,吉隆坡轻轨一号线等。我国第一个BOT项目是1984年在深圳市建设的沙角B发电厂。90年代初期的福建泉州刺桐大桥也是采BOT方式建成。通过采取私营企业筹资、建设、经营,来吸引各种投资参与。政府从项目公司建设和运营的活动中获取一定的税收,为今后接管此项目或其他项目提供部分资金基础,分散了投资项目的风险。如上海市通过采用BOT模式,引入商业化投融资,如贷款融资、证券融资、租赁融资、合作开发、土地开发、利益返回、民间资金启动方式等等。在其他的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我们也可以研究使用BOT模式。 5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融资的前景及优势 5.1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大 我国各大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与发达国家大城市相比客流市场增长快,以上海为例,到2005年全市的出行总量将高达3500万人次,市民轨道交通出行量呈快速增长,未来5年上海轨道交通出行量占居民出行比重将从现在的10%提高到30%。 5.2 综合开发收益潜力大 中国大多数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尚处于调整重构期,再加上土地国有的特有条件,使交通枢纽和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所带动的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 5.3 多元化经营蕴含商机 通过地铁广告、商场贸易、酒店服务、住宅办公等多元化的商业运作,可带来丰厚的利润。 5.4 建设成本下降 随着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机制改革等措施的积极推进,建设成本将大大降低,如上海在实施“四分开”(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体制后,平均每公里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下降了1亿元左右。 6 结论 轨道交通虽然存在一次性投入,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但它也有独特的优势:一是生命周期长,如伦敦、巴黎等城市的地铁均有百余年的历史,可运营仍正常如昔;二是固定成本相对稳定,即在规划设计范围内,客流量增加所带来的成本上升微乎其微。从香港的发展实践来看,科学的线路规划、审慎的商业化运作、合理的成本控制、综合的土地开发、完善的政策配套,以及必要的政府投入等条件是香港地铁实现资金运作平衡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障。而且只要通过努力,这些条件在中国内地其他大城市是完全可以具备的。因此,通过借鉴成功经验,依托稳定增长的客流市场,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实现财务平衡,并给投资者带来合理的回报,从而走出一条轨道交通资金“借、用、还”良性循环的路子。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站后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限制高峰时段运量的问题,论文重点研究站后折返方式,分析站后单线折返和双线折返的技术作业流程及特点,得出影响折返能力的发车间隔,并通过案例计算,比较不同站后折返形式折返能力的大小,为站后折返站的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折返能力 站后双线折返 站后单线折返 1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的折返形式能力的大小主要由列车发车间隔时间决定的,折返能力与发车间隔时间成反比关系[1],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主要以站前折返、站后折返为主,不同的折返站形式,折返能力计算根据折返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站后折返形式效率高,折返作业过程不带客,保证乘客的舒适性,减少运营难度,降低行车干扰[5]。论文通过分析站后单线、双线折返作业流程,提出影响折返能力的关键因素,比较不同站后折返形式折返能力的大小。 2 站后折返能力计算 2.1 站后单线折返时间计算 2.1.1 作业流程分析 站后单线折返作业过程如下[2]: (1)列车a接车进下行站台,停靠站台下车,同时办理进折返线进路。 (2)列车a在折返线上运行,停靠折返轨1列车a调车作业,同时办理出折返线进路;当a通过2后,b进站停站下客,同时办理进折返线进路。 (3)列车a驶出折返线,进上行站台,停靠站台上车;列车a出清折返线后,b进折返线,停靠折返轨1调车作业,同时办理出折返线进路。 (4)列车a驶出车站,排列b进站停站上客。后续列车按a、b作业过程循环往复。见图1、2所示。 2.1.2 折返时间组成 站后单线折返时间见图3。 站后单线最小发车间隔时间[3]t=t出站+t办理+t出折+t停站 t出站—列车驶离车站闭塞分区的时间t办理—办理出折返线进路的时间t出折—列车从折返线到出发正线的运行时间t停站—列车在车站停站上下客时间。 2.2 站后双线折返时间计算 2.2.1 作业流程分析 站后双线折返作业过程如下[2]: (1)列车a进下行站台,停靠站台下车,同时办理进折返线进路。 (2)列车a经折返线,停靠折返轨1调车作业,办理出折返线进路;当a通过2后,b进站停站下客,同时办理进折返线进路。 (3)列车a驶出折返线进上行站台,停站上客,b停靠折返轨2调车作业,办理出折返线进路,同时c进下行站台下客。 (4)列车c经折返线停靠折返轨1,a驶出车站,b驶出折返线进上行站台停站上客,同时c进行调车作业。后续列车以此类推。见图4、5所示。 2.2.2 折返时间组成 站后双线折返时间见图6。 站后双线a、b最小发车间隔时间[4]=t接车+t停站+t进折2+t进折2-t进折1。 站后双线b、c最小发车间隔时间[4]=t接车+t停站+t进折1+t出折1-t进折2。 t接车—列车接车间隔的时间t出折—列车从折返线到出发正线的运行时间t进折—列车从出发正线到折返线的运行时间t停站—列车在车站停站上下客时间。 3 站后折返方案分析 3.1 折返站技术参数计算 (1)折返站基本参数。车站为岛式站台,站后折返站,车站宽度10.5m,站台长度186m,折返线长度118m。见图7所示。根据折返站行车组织条件,选用dkz4型车辆,办理进折进路时间15s,办理出折进路的时间13s,停站上下客时间30s,进出站轨道电路分界点距车站站台始端长度为两个轨道电路区间长度为486m,制动加速度1m/s2,加速加速度0.8m/s2,站后道岔限速25km/h,出站运行最高速度为100km/h。 (2)进站时间。列车进站运行长度为486m,运行模式为列车以100km/h的速度运行,之后以a=1m/s2的加速度减速至站台停车。通过计算,列车进站所需时间38s。 (3)折返时间。入折返线列车运行模式:从站台以a=0.8m/s2加速至过岔速度25km/h之后以25km/h的过岔速度匀速通过道岔,最后以a=1m/s2减速至折返线停车。通过计算,所需时间52s。 (4)出站时间。列车离站运行模式:以0.8m/s2加速离站,在186m站台范围内,列车最高运行速度62km/h,未达最高速度的该段列车处匀加速阶段,所需时间22s。 3.2 站后折返方案 (1)利用单线进行折返。单独利用cd轨或者c’d’轨进行折返[3],最小发车间隔200 s,见图8所示。 (2)利用双线进行折返。利用cd轨和c’d’’轨交替折返[3],最小发车间隔1为200s,最小发车间隔2为150s,见图9所示。 通过上述方案比较,利用单线折返方案,发车间隔时间较长,运营效率较低,长期使用一条折返轨会造成轨道偏磨,但是相对运营组织形式简单,而利用站后双线交替折返方案能够提高列车的发车间隔,但是不均衡的发车间隔不利于全线的运营组织。 4 结语 本文论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站后折返线布置形式,通过分析站后单线和站后双线折返作业流程,考虑影响折返能力大小的因素,由此得到以下结论: (1)站后折返过程包含接车作业、折返作业以及发车作业,三个子过程相互联系与制约。 (2)研究列车发车间隔时间主要考虑进出站时间、停站时间、进出折返线时间、办理进路时间。 (3)站后双线折返能力大于单线折返能力,但不利于全线运营组织,可以采用站后混合折返方式,根据高峰低峰时的运力需求适时调整合理的折返作业过程。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如何做好施工管理工作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开展施工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许多城市,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兴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性,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积极开展施工管理工作。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来看,开展施工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满足整体工程质量,必须开展施工管理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兴建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多个施工环节和管理部门,整个工程施工难度很大,涉及到的质量控制点也非常多,要想保证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开展施工管理工作。 2、为了满足整体工程的安全性要求,必须开展施工管理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涉及的施工环节多,在施工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安全,如果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那么将会对整体工程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出于保证整体工程安全性的要求,我们必须开展施工管理工作。 3、为了保证整体工程有序进行,必须开展施工管理工作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程序多,整体工程相对复杂,所以在工程施工中必须要保证工程按照计划程序进行,保证工程的有效性,所以,要想保证工程有序进行,我们必须开展施工管理工作。 二、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具体措施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实际过程研究后发现,其施工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具体措施: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要明确施工管理的定义和特点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的定义是指施工开展中,施工空间、时间、安全防护以及配合资源的管理组织和安排,如施工计划管理、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等。施工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施工管理贯穿于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2)施工管理是整个施工过程安全有效运行的基本准则,(3)施工管理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起到了有效指挥、全面管理的作用,(4)施工管理是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能够满足相关要求的重要手段和保证。由此可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要想取得预期的建设效果,就要积极开展施工管理工作,要以施工管理为主要手段,全面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有序进行。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要明确施工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 在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管理中,通常会选择项目经理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一般会先成立工程施工项目经理部,然后按照项目经理部的职责,组建整个管理体系,通过项目经理管理体系,划分并明确施工管理职责,通过具体的管理层推动工程项目的全面施工。这一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明确职责,保证施工管理质量。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所有工序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主要包括土建施工部分、电气施工部分,设备安装部分。在这几部分施工中实行施工管理,不但促进了工程质量的可靠提高,还保证了工程整体的安全性。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要做好施工管理计划工作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涉及的环节多,因此整体工程非常复杂,要想保证工程的有序进行,就要对整体工程进行全面的规划,而施工管理计划工作正是满足这一目的而产生的管理方式。在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施工管理计划成为了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施工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施工计划主要分为:时间计划,其中包括季度计划、月计划、半月计划、旬计划、周计划、日计划、临时计划。作业区计划:正线轨行区计划、车站内计划、车厂计划。作业性质计划:影响行车的计划、不影响行车的计划、影响客运服务的计划,不影响客运服务的计划等。施工计划的主要要素包括:施工单位、施工日期、时间、施工内容、施工区域、施工防护、施工配合。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要做好工程列车的组织工作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管理中,工程列车的组织工作是一项重要内容。工程列车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施工,其种类主要包括:(1)内燃机车:车厂调车(客车)、救援以及配合牵引平板车作业,(2)轨道车:配合牵引平板车作业,(3)作业车:接触网作业车、轨道检测车、接触网检测车,(4)平板车:普通平板、带吊臂平板。工程车组织的目标是为了安全有效配合作业,工程车组织的原则要满足以下要求:(1)工程车必须符合线路的车辆限界,(2)工程车可以牵引,也可推进运行,(3)工程车运行凭信号、行调命令、行车凭证或调车方式运行。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工程列车的组织工作。 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施工管理起到的积极作用 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来看,施工管理对整个施工过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管理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有序进行 施工管理在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中,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使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过程有制度可依,保证了整个工程的施工秩序,使整个施工过程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完成预期的工程量和施工任务。 2、施工管理保证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满足各项施工指标 施工管理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切实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各项施工指标的实现,使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均达到标准要求。因此,我们要明确施工管理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积极作用。 3、施工管理提高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率和有效性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开展施工管理工作以后,整个工程保持了良好的施工秩序,各项施工程序有条不紊的进行,满足了整个工程施工的需要。从作用上来看,施工管理出了保证工程的有效性之外,还对提高整体施工效率和有效性有着积极影响。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开展施工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施工管理对于保证整体工程各项指标的实现,促进工程施工指标的完成,提高整体施工效率和有效性均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明确施工管理工作的要点,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努力做好施工管理工作,促进整个工程质量和安全性的提高。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成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经营 摘要:本文从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交通和环境建设的相互作用出发,分析了成都目前城市规划和经营城市的方针之间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建设城轨系统对城市规划的积极引导作用,并提出加大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强度,通过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换,实现经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土地资源 建设 作为中国西部特大城市的成都市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发展,对四川省和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探索高经济增长情况下,城市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互动作用、以及作为政府可调控资源的土地开发,对确保成都市经济、交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政府经营城市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2.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交通保障 2.1城市经济与交通的相互作用 与东部和沿海相对发达城市相比,西部省会城市周边中小城市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使得其投资和居住环境吸引力明显不足,而高速经济增长导致了省会城市的急剧扩张,形成了目前的特大型城市经济圈。由于历史和交通条件原因,成都的市拓展一直以圈层式发展,形成了成都市单中心、圈层式城市格局和放射状交通出行特征。这样的城市格局所存在的弊端已随着人口和交通出行日益增长而日渐尖锐。直接表现出的机动车快速增长、交通拥堵、城市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妨碍地方经济和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市政府通过规划和实施南部城市附中心和龙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来改变单中心的城市格局,但圈层式城市拓展和夹路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分析其原因,一是快速公共交通未能实现,人们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居住出行方式;二是中小实力开发商更看重低成本的开发,并期望在短时期内得到丰厚回报。随着这种传统的低水平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迅速流失。 再加上中心城市人口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政府不得不配置更多的土地资源和修建更多的道路。这一方面步人了修路—堵车一再修路—再堵车的怪圈,交通得不到根本改善;另一方面,对城市管网、给排水、停车场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无休止负担,加重了地方政府财政负担。最终导致城市的土地资源和交通资源不能得到高效利用,使得地方经济、交通和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循环。 2.2 轨道交通系统建立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积极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高运能、快捷、舒适、无污染和占地少等特点正好满足现代都市社会对高品质交通出行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快速交通支撑。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将人们传统的数公里活动区域提高到数十公里的范围,’城市不再需要沿路规划和建设,而是以轨道线路车站为中心的办公、商贸、居住中心。这种“顺藤结瓜”式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将有利于抑制特大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通过午站周边的高强度的规划与开发,使市民主要活动集中在轨道交通沿线的车站周边,从而减少路面交通出行量和道路需求。而地铁系统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和占地少的特点,为城巾创造了更多的绿化空间,使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高速增长协调发展。这种城巾土地资源和交通资源的高效整合,对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和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成都这样的特大型、单中心饼状城市尤其如此。通过规划和兴建轨道交通,一方面可以解决城市中心的即有交通山行需求,也可使城市的拓展从圈层式向“葡萄串式” 的组团状方向发展,从而带动南部副中心、龙泉副中心以及周边中小县市的基础设施水平,使新增土地的利用率大大上升,并有效减少地方政府对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 3.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建设 如前所述,为使城市土地与交通资源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在进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时,需结合本地城市建设的历史格局、现状、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提出符合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和阶段性交通需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作为城市交通保障的轨道交通系统就像人体的大动脉,维持着城市的有效运转。因此,应加大对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控制,使之成为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 3.1 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规划的作用 在国家批准的成都市近期和远期城市规划中,划定以三环路为城市中心城区,以华阳南部城市副中心和龙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但在最近几年的实际实施过程中,除了中心城区和上述两个副中心的开发保持强劲外,高新西区和温江也分别形成了以高新产业和居住的新需求。从现状发展来看,至少暴露㈩两个问题,一是原有规划的土地供给已经落后于实际需求,这是地方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二是以各区县所制定的低水平规划使得新增土地的利用率较低,新建小区多以容积率低的多层建筑为卖点吸引买家。这种传统的规划建设模式从短期来看,可以使一定区域形成足够的“人气”和商机,但同时也让政府背上基础设施建设沉重的包袱。政府必须提供更多的土地来修建城市道路,敷设更多的城市管网、污水处理设施,以及修建更多的停车场。这与政府提倡的经营城市和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初衷是相违背的。为了避免这种无序、耗费资源的低水平开发,市政府在审定规划权限和制定大成都规划时,应该以土地资源和交通资源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由规划部门制定包括用地性质、开发强度、交通保障、给排水、供电等控制性规划。对规划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车站的组团,应加大建筑容积率,使人们的活动集中在有限的范围内,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也使得组团的基础设施最小化。这只有通过强有力的规划控制才能实现。 3.2 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的时空协调 尽管成都目前尚没有正式兴建城市轨道交通,但政府和全体市民盼望修建地铁的急切心情是无需言表的。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成都市的经济总量还有差距,但目前成都的经济总量比当时修建第一条地铁线路的沿海城市的经济总量要大得多,比100年前修建地铁的西方城市经济总量更不能同日而语。对成都这样最适合居住、具有极大吸引力的西部特大城市,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兴未艾,需要解决的交通问题也必须从基础抓起。成都市已经构建了包括5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公共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规划。到2020年,公共交通占有率要从目前的15%提高到40%,轨道交通要占其中的50%,也就是总出行量的20%(日客流约200万人次)。到2030年,公共交通的占有率要达到总出行量50%,轨道交通要占其中50%,也就是总出行量的25%(日客流约300万人次)。从目前开始准备修建地铁一号线起,我们计划用15~2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以三角形为特征的成都市市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以满足放射状交通出行特征的需求。届时,地铁线路将连接所有的城郊客运枢纽和组团式城市副中心,构成中心城区以地铁线路为快速交通的公共交通网络。 4 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建设与运营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益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经营城市战略为指导,合理规划和有序配置土地资源和交通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是城市规划部门和城轨建设部门的共同责任。 4.1 政府、投资公司和地铁公司的主体行为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但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尤其是对城市经济和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尽管项目的开发和经营不具备盈利,但项目仍有可能按照市场化方式来运作。四川省省委书记张学忠提出要实现四川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政府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其中包括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从而保证城市经济、交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规划和建设,除了解决交通问题外,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沿线车站周边土地价值,减少了不可再生土地资源的流失和浪费。为了使政府在土地资本运作过程中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政府需要扮演核心角色。政府行为主要一是制定一系列促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的指导性政策和法规,二是按照成都市政府提出的政府投资项目投、建、管三分离的原则,组建政府投资公司和以国有股本为主的地铁公司;投资公司的行为则是负责项目资金的筹措和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地铁公司直接负责项目的筹备、建设和运营。这种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中,投资公司可以通过现有国有资产的有效经营,实现建设资金的筹集。建设资金的来源包括国有土地出让收益、现有国有资产变现、出让优质资产经营权、银行贷款和发行专项债券,实现社会资金向社会资本的转换。成都市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已经通过发行专项组合债券,筹集到部分建设资金,为政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探索了新的融资渠道,实现了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 4.2 轨道交通事业可持续发展 依靠政府为主体的投资建设模式,必然会增大政府财政压力,而城轨项目的效益需要在形成线网规模后方能显现。就目前用地规划和地块拍卖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土地出让较早,政府已不可能从中获取应有的增值份额,而规划车站周遍低强度开发又使极具价值的土地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为使成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能健康发展,政府不仅仅通过出让和拍卖新增土地来获取主要的建设资金,还需要多方面探索各种可能的筹资途径,如以车站为中心递减的方式提高规划车站周遍地块的起拍价;利用资源置换、或以打捆的方式山有实力的房地产投资商直接承担地铁车站土建或配套设施的修建等,以资源开发时间和空间的置换,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进程,实现政府和投资商的双赢。 成都市地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成都市有关职能部门正在就如何加强土地资源和交通资源的有效整合,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法和相应配套措施,为政府经营城市和保障城市经济、环境和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微机联锁系统故障时的行车组织办法 摘 要:分析列车正点率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影响,针对微机联锁系统故障时的站间电话联系法的行车组织程序进行实例分解,分析站间电话联系法对行车组织的影响,提出取消路票和rm模式下提高运行速度的建议,并进行仿真测算。同时对列车运行间隔提出“压点”、“抽线”和“小交路”等调整方法。 关键词:轨道交通;微机联锁;故障;行车组织 1 列车正点率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影响 在日益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城市轨道交通要不断发展,必须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列车正点率作为公共运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轨道交通服务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列车正点率关系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信誉和形象。近年来,轨道交通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得到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轨道交通使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得到缓解;另一方面是轨道交通拥有高度自动化的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正点率。因此,安全正点既是轨道交通的优势所在,也是关系企业声誉和形象的重要标志。 (2)列车正点率是轨道交通良好运行秩序的保证。2004 年以来,广州地铁两条运营线路经过6次大的运行图调整,单线上线列车已从7列增加到17列,列车运行密度越来越大,列车间隔越来越小,目前行车密度达到高峰期 4 min 的行车间隔。如果某个联锁区段发生系统故障,则运行于该联锁区段的列车运行速度将会降低,造成列车晚点,也必然会影响其他列车,打乱全线的正常运行秩序。 (3)列车正点率事关行车和乘客的人身安全。正常的站车秩序是建立在 atc 功能良好,列车正点运行基础之上的,如果某个联锁区段发生系统故障,就会使部分列车晚点,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上固定的运行线路被打乱,并易发生以下问题。 ① 联锁故障区段的列车需要靠人工驾驶运行,除限制运行速度外的列车运行安全仅靠驾驶员的目视保证。 ② 由于列车晚点会造成列车运力不足或集中到达,使车站客流组织难度加大,客运力量薄弱的车站,易发生客流拥挤甚至旅客受伤的情况。 ③ 由于晚点列车需要临时调整其停站时间或发车时间,给中央行车调度的指挥带来难度,易发生行车问题。 微机联锁系统(sicas)发生故障,一般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给行车组织和客运服务都带来很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乘客的出行,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的信誉和形象。处理好微机联锁系统故障情况下的行车组织,在不降低列车运行安全系数的前提下,实现列车群对客流的均衡吸纳,并最大程度地提高列车运能利用率,减小对乘客的影响,是城市轨道交通应积极解决并不断提高处理效率的关键问题。 2站间电话联系法的行车组织 2.1站间电话联系法 当正线某联锁区sicas故障时,由中央调度控制中心的值班主任决定在该区段采用站间电话联系法组织行车。电话联系法组织行车的一般程序如下。 (1)列车在故障范围内的各区间凭路票运行,用限速的人工驾驶模式(rm)驾驶,每一站间区间及前方站的线路内只允许有一列列车占用。 (2)有关站值班站长接到行调命令后,分别在每个站台监控亭派值班员负责接发列车,并通知邻站采用站间电话联系法组织行车。 (3)进路准备。故障联锁站正线上的道岔均要开通正线,并使用钩锁器锁定。 (4)接发列车。接车站值班员确认站内线路及区间空闲后,电话通知发车站同意接车;发车站接到接车站同意接车的通知后,由站台值班员向司机派发填写好的路票并向司机显示发车指示信号,司机确认发车指示信号显示正确后动车出站。 (5)故障车站分别向行车调度及前、后方车站报列车的到、开点。 2.2 sicas 故障时的实例分解 广州地铁二号线赤岗联锁区sicas的故障演练以某次列车从赤岗站运行到中大站为例,车站线路布置见图1,其各段作业时间如下。 (1)由于sicas故障影响,列车从赤岗站晚到客村站时间为1min。 (2)sicas故障时起,发令采用站间电话联系法行车,在客村站增加停站时间4 min。 (3)鹭江站下线路钩锁道岔影响时间为11 min。 (4)客村站与行调确认区间是否空闲占用时间为 2 min。 (5)客村站与鹭江站办理发车请求及填写路票时间为3 min。 (6)安排站台值班员发车、司机确认信号后关门动车占用时间为2 min 10 s。 (7)客村—鹭江的行车时间为3 min 20 s(平均速度22.4 km/h)。 (8)鹭江站与中大站办理发车,列车发车时间为1 min 30 s。 (9)鹭江—中大的行车时间为4 min 40 s(平均速度21.7 km/h)。 (10)司机在中大站接行调恢复正常行车的命令,关门动车时间为2 min 30 s。 整个过程共用时 35 min 10 s,列车比正常运营时刻表中大站晚发31min,即sicas故障造成晚点31 min。 分析以上数据,车站间及与行调的电话联系和办理闭塞与进路的时间无法减少,降低晚点影响的关键是能否取消路票填写、交接和确认这些环节,以及提高列车在故障区段的运行速度。 2.3 路票作为电话联系法行车凭证的弊端 路票是由车站行车值班员按规定填写完整的固定格式的书面记录。行车值班员通过电话联系,确认区间空闲、邻站同意后即可填写,待列车到站后交给司机。此作业环节的安全关键是车站行车值班员要确保区间空闲。一般城市轨道交通的区间长度在1 000 m~1 500m,以行车速度25 km/h计,出清区间也只需 2 min 24 s~3 min 36 s,而利用路票作为行车凭证后的列车在站停留时间平均为4 min 15 s,超过了列车在区间的运行时间,成为制约列车运行间隔时间的关键。虽然路票具有凭证明确的优点,但这种路票交接方式对安全并没有关键性的意义,而且降低了作业效率,对于以“秒”为单位计算的具有“方便、快捷”特点的城市轨道交通,取消路票作为行车凭证是可行的。经实测,从填写路票到将路票送交站台值班员一般需时 2min 30 s,取消路票后,可有效缩短列车在站停留时间。 2.4 rm模式下提高运行速度的建议 目前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的rm模式下,列车的驾驶速度一般都规定为限速25 km/h,当速度达到24 km/h时,列车发出报警,当速度达到25 km/h时,列车即产生紧急制动。经测试,广州地铁a型车各主要速度下的紧急(快速)制动距离如表 1 所示。 列车在20~25 km/h的低速下运行,司机通过前后推拉主控手柄对列车“牵引”或“制动”以保证列车速度,这种力度很难准确把握,为了不造成超速而出现紧急制动,给列车晚点运行带来更大的影响,司机一般将驾驶速度限定在20~22 km/h之间,比规定的限速低5km/h左右。 由表1可知,当列车运行速度达到30 km/h时,列车可在 48 m的“快速制动”或“紧急制动”下停车,加上人为反应的0.74 s(实验数据)内地铁列车运行6 m,司机在开始意识制动后的 54 m内制停地铁列车。a型车车钩防冲撞速度为 25km/h,即在最不利的情况下,54 m约两节车厢的距离,在地铁列车运行中司机可以在车钩允许接受冲撞速度范围内将列车制停。 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正线使用 9#道岔,最小曲线半径是300 m;而车厂一般使用 7#道岔,最小曲线半径是 150 m,将rm模式的最高限速由25 km/h提高到30km/h,地铁列车是能安全通过道岔和最小曲线半径路段的。 为此,建议将目前rm模式下的设计列车限速25 km/h提高至30 km/h。 2.5 仿真测算 运用上述行车组织方法,对广州地铁二号线赤岗站联锁区间就取消路票填写并提高rm模式下列车运行速度至 30 km/h的有关数据分别进行了实操演练和仿真测算,部分数据如表2所示。 3 列车运行间隔的调整方法 为了实现列车群对客流较为均衡的吸纳,针对不同的区段采取不同的列车间隔调整方法是必需的。 3.1 “压点”法 在atc系统功能良好区段的列车,适当缩短两列车间的正常追踪间隔,实现晚点危害的“分散化”,由所有列车共同承担晚点。 基于列车间隔的意义,需要制定相应措施,在前车出站晚点发生的过程中,采用增加在站停留时间等方法,适当推迟后行列车到达下一站的时刻(应避免第一后行列车与第二后行列车之间追踪间隔的过大),这样既能保证充分的列车间隔,实现平均吸纳客流,又可以避免出现后车的站外停车。 3.2 “抽线”法 由于故障区段列车运行速度低、办理作业时间长,而atc正常区段列车运行速度高及行车作业时间短,势必造成列车堵塞的情况。通过减少线上列车数量(即抽线)的方法实现均衡运输,这样既便于调度指挥,又方便客流组织。 3.3 小交路折返法 如果联锁故障持续时间较长,保持客流吸纳均衡和较大限度地利用运能之间的矛盾就会非常突出,有可能造成线路的堵塞。此时仅靠“压点”和“抽线”的方法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在 atc 功能良好区段运行的列车可采取分段小交路运行。 3.4 行车调度工作建议 以上 3种方法的高效综合运用,极大地依赖行车调度员的指挥水平。为了减少故障直接引起的列车晚点在行车指挥调整过程中造成的其他列车晚点,需要行车指挥人员注意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强和有关车站的联系,准确掌握列车运行情况,周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以便做出最佳调整方案;对晚点列车要及时和车站、乘务、公安等有关部门互通情况,加强站车组织,努力压缩站停时间,尽快恢复正常运行秩序;将微机联锁故障的模拟或实操演练制度化,通过指挥手段的科学化,解决行车指挥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使行车指挥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信息系统都是针对某具体系统或某类型设备进行管理与控制,且各条线路相互之间不通任何信息,是孤立的系统。无法对各线各系统运行情况特别是设备故障情况迅速准确把握。针对这种情况,整合现有资源,设计了轨道交通信息集中监控系统。该系统采集现有各系统设备故障信息进行处理和故障报告,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预测,给集中监控增加了智能决策功能;且只需在原有的网管系统上提供或新增所需要的北向接口,并不需要改变原有网络的拓扑结构,只要新增采集系统和集中监管系统,在实现上很简洁,相对投资也不大。 关健词: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集中监控,网络管理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信息管理系统一般分为传输、公务电话交换、调度电话、电源、无线调度、广播、图像监控(安防系统)、时钟、自动售检票等9大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的管理网络自成体系,且都有自己相应的网管中心或数据采集系统。所以,目前的管理系统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宏观控制管理能力弱,而且各条轨道交通线的信息系统间也都相对独立。 针对上述网络管理现状,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信息管理能力,提出信息集中监控的构想。即对所有轨道交通系统网络设备实施统一监视与必要控制、管理。该方案不只针对某类单一系统设备的监控和管理,而是一个对各条轨道交通线上的上述9大子系统设备实施综合监控和管理的系统。该方案也不是针对各系统的所有参数进行监控管理,而是初步对设备故障进行实时的监控管理。 1 概述 对于各个系统,原有的管理网络或维护方法不尽相同。象自动售检票系统等管理系统就可将原有系统重新整合进解决方案。而象传输系统等,比如sdh(同步数字多级)设备,处在多厂商环境中,将涉及多厂商的sdh网管系统。这种网络设备的多元化,加上有些不同厂家设备还不兼容,因此造成综合网管的困难。所以,设计信息集中监控系统时,仅简单地从原有网管系统进行整合还是不够的。 对于把传输系统复杂的网管系统整合成集中监管,大致有三种途径:①综合化方法—在已有网管系统之上再加一级管理系统;②翻译法—在有信息交互需求的网管系统之间进行两两翻译;③标准化法—已有的各网管系统采用公共信息模型和功能集。 第二种方法有现成的支持标准(snmp/cm ip /corba)互操作的静态规范描述和动态交互式转化方法,适用于信息量不大的情况。第三种方法是比较彻底的综合网管方法,但需要将所有的网管系统被统一标准替换,故暂时还只是一个想法。本文提出的信息集中监控解决方案主要针对故障信息进行处理,而且为了避免各厂商间的交涉,将采用综合化方法,做到与原有网管系统的平滑过渡;这也与那些通过简单整合就可以实现集中监控的系统的做法很类似,系统也比较容易整合。这样,在各系统原有管理系统或网管系统的基础上再添一层管理者,在新的管理层上实现信息集中综合监管,从而解决了各系统间的“信息孤岛”问题。 2 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分为三层:管理监控层、层和应用层(如图i)。应用层是现有的各种硬件系统,比如传输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等。层是数据集中的中间层。包括数据采集硬件和软件。管理监控层将对采集的所有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并形成新的业务模型。 架构中,上层管理者管理若干网络体系、网络协议异构的系统,异构子网各自维护一套专业管理信息库。它们向综合监管系统提供q3,corba接口。 为了实现综合监管的目标,利用层将原有系统(应用层)在数据接口上达到统一,这样层加上应用层组成的新的网络将是管理监控层所需要的“统一”网络,在概念上可以想象成一个虚拟网络。管理监控层通过由层组建的综合数据库,对大的方面(比如现在的告警系统,以后通过统一其他系统的数据接口就可以实现其他方面的监控)进行全局性调配与管理,细节留给原有系统的网管系统或者管理系统处理。各系统通过层的软件(数据采集软件)的映射,完成数据接口的统一。 3 解决方案 3.1 硬件系统解决方案 图2是以某地铁线为例的集中监控系统拓扑图。其中a11是从传输网管nm11,采集数据的pc ; a12是从自动售检票管理系统nm12采集数据的pc。所有系统经pc采集数据后,通过路由器r,把数据送到数据库服务器ds。其他地铁线的拓扑都与该线类似。mis1 , mis2,mis3凡等是信息集中综合监管系统。比如mis1管理1一4号线,mis2管理5一9号线,mis3管理10一13号线。mis1—mis3对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显示、告警,以及统计和分析。mis1一mis3放在一起,这样在多个处理机上进行监管可以扩大可视范围,也达到综合监管的目的。 设备网管所提供的北向接口,有的是q3接口,可以通过网口进行采集;有的是串口,可以通过串口接收。如果通过串口接收数据,可以根据图3所示,用一个1-8多串口卡,使用一台pc机进行多个串口数据收集。 上述方案的可靠性:如果原有设备的网管系统提供的北向接口是串行方式,那么通过图3方式,一台pc机就可以采集8台网管的数据,但是串行方式的数据是通过重复机制来最大限度地确保信息的完整。所谓重复机制,是当信息没有被接收就重新发送,如果三次没有接收到就不再重发。这样的数据采集方式很不可靠。而采用tcp/ip方式进行采集,如果数据包没有被正确接收,将等待到可以正确接收的时候重新发送。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此方案需要厂商提供网管软件的q3北向接口。 在安全性方面,整个系统并不通过公网,局域网能保证数据的安全、不被截获、破坏等。 3.2软件解决方案 软件解决方案中包括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两个独立的体系,并通过数据库使两者形成整体。数据采集建立数据库,数据处理管理数据库。 数据采集部分是针对各个不同的分立系统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收集。由于不同系统的数据存储方式对外提供数据的方式不同,就算同一系统的不同厂商设备的网管系统所提供的北向接口也不同,所以数据采集部分将针对每个系统进行编程。数据采集方式的多样性会导致软件架构的杂乱无章。为避免不一致和保证软件系统的易扩展及易维护性,应根据数据处理部分所感兴趣的数据内容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解决方案如图4所示:数据采集平台将根据不同系统不同设备加载特定的数据采集dll(动态链接库)。对于同一系统,数据采集平台和dll之间的数据接口相同,而且数据采集部分和数据处理部分也将以统一的数据接口进行数据汇总。这样一旦有新增设备,数据采集系统只要针对新增设备编写dll,整个系统就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图4中简单列举了数据采集dll采集数据的三种方法:tcp/ip, rs232及直接读取相关数据库db。这些差异性将在统一的数据接口处消失。 数据处理部分是软件解决方案的核心,对汇总的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并形成新业务逻辑。数据处理部分的主要功能如图5所示。其中:安全管理系统是对使用该系统的所有用户的权限管理;该模块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告警系统对采集系统收集的所有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对所有设备的现有故障进行报告,对消除的故障进行告警清除(使设备告警状态复位)。收发文系统是在系统有新增设备故障告警时,在行政上上级对负责维护的部门进行派工单发放的业务处理模块;相关部门维护完毕后对所收到的派工单进行回执,这样可以明晰责任,实现了该解决方案的行政“监管”目的。统计报表系统是对故障告警历史信息进行统计和简单计算形成特定形式的报表。分析预测系统对故障告警历史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经验法和曲线拟合法对设备近阶段的运行状况进行预测告警,这样可以对故障发生概率较高的设备进行重点维护,最大限度地避免运营事故。 4结语 本文设计的系统,只是通过从现有网管系统的北向接口提取故障信息,或从现有的管理系统直接提取故障信息进行综合。在原有的网管系统上提供或新增所需要的北向接口,并不需要改变原有网络的拓扑结构,只要新增采集系统和集中监管系统,相对投资也并不大。数据的集中处理,能对运营的整个网络系统的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宏观把握,并有现存管理系统所没有的派工单业务流程,不仅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了集中监控,还能对设备维护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系统的另一个价值在于,可以对综合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预测,可以根据预测进行有目的的检修,增强整个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7号线动力照明系统设计 摘 要:通过对国内轨道交通动力照明系统设计及运行情况的调查研究,结合深圳地铁7号线的自身特点,提出本条线路动力照明系统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地铁车站;降压变电所;动力照明 1 工程概况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7号线东西向横穿深圳市区,7号线西起于南山区丽水路,东至太安路,线路全长约30.173km。全线共设车站28座,全部为地下车站,其中设11座换乘站。本次工程参考深圳地铁1,5号线动力照明系统设计,对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7号线工程动力照明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2 降压变电所 2.1 降压变电所的设置、分布及容量 车站动力照明设备由车站降压变电所供电,各车站均设置降压变电所,对于规模较大的地下车站,为了保证供电质量和减少大量的大截面低压供电电缆,车站两端设置一个降压变电所和一个跟随式降压变电所,分别供给半个车站和半个区间的电力负荷用电。对于车站规模较小,区间供电较短的车站设置一个降压变电所。 2.2 主接线及运行形式 2.2.1 降压变电所和跟随式降压变电所低压侧采用单母线分段中间加母联断路器的接线方式,并设三级负荷分母线。 2.2.2 跟随式降压变电所电力变压器35kv进线侧加隔离开关。电力变压器接线组别采用d,yn11。 2.2.3 正常时,两台电力变压器分列运行,同时供电。当一台变压器检修或故障时,可选择(手动或自动)切除三级负荷,低压母联断路器闭合;由另一台变压器向全所一、二级负荷供电。恢复正常后,母联自动切除。 2.3 继电保护 保护配置 (1)0.4kv进线设短路短路瞬动保护、短延时保护、过载保护、接地保护和失压脱扣保护。(2)0.4kv母联开关设短路瞬动保护、短路短延时保护。(3)三级负荷总开关设短路瞬动保护、短路短延时保护、过载保护。(4)0.4kv馈线设瞬时短路瞬动保护、过载保护。(5)为保障短路保护的选择性,除进行整定值与时限配合外,进线、母联、大截面短距离馈线回路间设区域联锁(zsi)。 3 动力照明配电系统 3.1 主要设计原则 3.1.1 供电方案 (1)地下车站设有一座降压变电所和一座跟随式降压变电所,负责半个车站及与之相邻的半个区间的动力照明负荷供电。对于车站规模较小,区间供电较短的车站设置一个降压变电所,负责整个车站及与之相邻的区间的动力照明负荷供电。(2)在车站两端站厅层环控机房附近设环控电控室,主要负责其所处的半个车站及与之相邻的半个区间的环控设备的供电和控制。环控电控室电源引自与之同侧的降压变电所。(3)在车站两端站厅、站台四个照明分区内设照明配电室,主要负责其所处的照明分区的照明系统供电,电源引自与之同侧的降压变电所或跟随所。 3.1.2 本系统采用三相四线制,接地形式采用tn-s系统。所有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均与pe线可靠连接。系统电压偏差允许值:车站动力照明电压偏差允许值为±5%。 3.2 负荷等级划分与配电原则 3.2.1 动力照明系统负荷等级划分 根据地铁系统用电设备的重要程度,本站动力照明负荷划分为三级,具体如下:(1)一级负荷。变电所操作电源;通信系统设备;信号系统(atc)设备;弱电综合;防灾报警系统设备;环控系统机械风机、回排风机等与消防有关的风机;给排水系统消防泵、车站废水泵和区间主排水泵、出入口排水泵;银行系统设备;站厅、站台公共区正常照明;出入口及通道照明、地下区间照明;车站应急照明;屏蔽门;兼做疏散用自动扶梯等。(2)二级负荷。环控系统与消防无关的风机;给排水系统污水泵;车站设备区房屋正常照明;垂直电梯、车站自动扶梯等。(3)三级负荷。环控系统空调机;冷水机组、冷冻泵、冷却泵;电热设备;广告照明及清扫维修机械等。 3.2.2用电负荷配电原则 (1)一级动力负荷由两路互为备用的独立电源在末端切换供电,其中环控系统一级负荷设备在环控电控室通过“两进线一母联”方式进行双电源切换,从环控室至设备为单回路供电;站台站厅公共区照明、出入口及通道照明由两路电源交叉供电至均匀分组的灯具上;地下区间照明由应急电源和正常照明电源交叉供电至均匀分组的灯具上;应急照明由集中应急电源装置供电。(2)二级负荷一般采用由两路互为备用的电源在变电所母线切换供电;对于距变电所超过半 个站台有效长度的二级动力负荷采用双电源末端切换供电。(3)三级负荷由一路电源供电。 3.3 动力配电设计 3.3.1 配电方式 (1)动力设备配电主要采用放射式配电方式。(2)环控设备由环控电控室集中配电,环控电控室的一、二级负荷采用两路电源进线中间加母联的方式供电。环控电控室另设三级负荷母线段,采用单母线不分段的接线方式,为冷冻水泵、冷却水泵等三级负荷配电。(3)车站内冷水机组及大容量非环控设备由变电所直接配电。通信系统(atc)、信号系统、弱电综合、防灾报警系统和屏蔽门系统等与行车和旅客安全密切相关的重要负荷,从变电所两段母线各馈出一路专用放射式回路,末端切换。(4)在车站站厅站台公共区、设备用房、出入口通道等适当位置设插座箱或插座,供维修及清扫机械等用电。 3.3.2 控制方式 (1)车站内风机采用就地控制、车站控制和中央控制方式。(2)车站内水泵采用就地控制、车站控制、自动控制方式。(3)车站内环控设备(不包括非连锁风阀、防火阀)由环控电控室集中控制,在现场设置现场控制设备。(4)环控电控室采用低压智能配电,并纳入车站设备监控系统(bas)统一管理。(5)在环控电控柜内加装智能模块,根据不同馈出回路性质的不同,分别进行监控,以实现智能配电功能。(6)车站内55kw以上的大容量电机(除去采用变频控制设备)采用软启动方式,其它设备采用直接启动方式。(7)排热风机、组合式空调箱、回排风机、冷却泵、冷冻泵等均采用变频器控制。非连锁风阀采用现场控制。防火阀由bas系统配电控制。 3.4 照明配电设计 3.4.1 照明分类 本系统照明分为正常照明、应急照明、广告照明及安全电压照明等;其中站厅站台公共区正常照明包括工作照明和节电照明,应急照明包括备用照明、疏散照明。 3.4.2 照明设置 (1)正常照明的设置。为了保证地铁系统的正常运营,在站厅站台公共区、生产办公用房、设备用房、出入口通道和区间隧道等处设正常照明。在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口处设置加强照明。(2)应急照明的设置。为了充分的利用资源、减少投资,保持美观,本工程在布置灯具时将备用照明和疏散照明作为正常照明的一部分进行设计。为了确保发生灾害或出现故障时,能正常工作,在站长室、重要值班室、公安用房、车站综合控制室、变电所、配电室、信号机械室和通信机械室设置备用照明,其中备用照明的照度根据其所处场所的需要按正常照明的10~50%设置。为了确保发生灾害或出现故障时,能及时顺利地疏散旅客,组织抢险救援工作,在站厅站台公共区、出入通道和楼梯间等处设置疏散照明。(3)广告照明的设置。为了充分地发挥地铁的投资效益,在地铁车站的站厅站台公共区、出入口通道及地面风亭等处设广告照明。(4)安全电压照明的设置。为了保证检修安全,在建筑净高小于1.8米的电缆通道设安全电压照明;安全电压照明由24v安全电压变压器供电,并在安全电压变压器的24v侧设过电压保护器。 3.4.3 照明的控制方式 车站公共区正常照明、车站导向、广告照明、出入口正常照明、公共区应急照明等由设在车站综合控制室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控制;设备区应急照明、其它照明采用就地或就近控制。发生灾害时应急照明系统可由防灾报警系统强启。 3.4.4 照明系统供电方式 (1)照明系统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供电方式。(2)应急照明由带逆变装置的应急照明电源柜供电,其蓄电池容量应满足90min以上供电的需要。 3.5 电缆、电线选型及敷设方式 3.5.1 动力照明配电系统的配线线缆均采用铜芯,其中与消防有关的动力设备和应急照明配线线缆采用耐火型,其它配线线缆采用阻燃型;用于室内和地下电缆采用低烟无卤型; 3.5.2 车站电力电缆采用沿电缆桥架敷设或穿管敷设,导线采用穿管明敷设或暗敷设;对明管敷设的线路采取防火措施。 3.5.3 站台板下电力电缆利用35kv供电系统的支架或挂钩敷设,导线采用穿管明敷设。 3.5.4 电缆竖井穿越楼板、站厅和站台板,电力母线、电缆桥架(支架)穿墙,线缆保护管穿越墙、楼板、站厅和站台板,线缆进出柜、屏、箱等处均采取防火封堵措施。 4 防雷与接地 4.1 动力照明供电采用三相四线制,接地形式采用tn-s系统。插座回路和插座箱均 漏电保护。所有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外壳均与pe线可靠连接。所有地面回路均加装浪涌保护。 4.2 地铁每个地下车站均采用综合接地系统,此设计应能同时满足牵引供电设备、车站机电设备、通信、信号等信息设备、给排水管及其它金属构件接地的要求,接地电阻≤0.5ω。 4.3 地下车站强(弱)电系统接地分别设置强(弱)电系统总接地母排,设于相应系统的设备房间内,供车站强(弱)电设备接地用。公用设施的金属管道等人体可触及的非用电金属件采用等电位接地,在车站站厅、站台适当位置设置等电位接线端子箱供车站等电位连接使用。 5 结束语 该设计已通过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部组织的专家评审。通过地铁车站动力照明系统的优化设计,使车站的供、配电系统更加合理,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能耗,节省了能源,使车站机电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降低了工程的建设成本。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的环境噪声及振动控制 引言 振动和噪声是城市轨道交通影响环境的主要方面。随着近几年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人们对此问题越来越重视。减小轨道交通的振动和降低噪声, 是提高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使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当列车通过时,如果轨面和车轮踏面绝对平顺,则轮轨之间就不会产生振动, 噪声也就处于极微弱状态。但是轨面和车轮踏面都存在各种类型的不平顺,列车通过时轨道结构和车体都会产生振动。轮轨表面越不平顺,轮轨的振动强度也就越大。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 噪声和振动是密切相关的, 振动越大, 则噪声也就越大, 振动和噪声通过不同介质传播。所以就要根据振动和噪声的特性采用适当的方法,以达到减振降噪的目的。 一、轨道交通振动和噪声产生的原因 1.1 振动的产生 当列车以一定速度通过轨道时, 车辆和轨道都要在空间各个方向产生振动, 引起振动强弱的原因有: 轨道几何形位的静、动不平顺;钢轨顶面波浪形磨耗、 钢轨接缝;列车速度的大小;车轮踏面擦伤、车轮踏面不圆顺等等。由于车辆和轨道这两个系统的振动是一种耦合关系, 这种耦合振动最终要通过轨道结构传递形成输出。对于高架结构,通过桥梁墩台传递到地面; 对于地铁,通过隧道周围的土介质传递到地表。因此,轨道结构既作为振源,也是振动传播途径中一个重要环节, 直接影响最终的振动效应。从振源、传递因素的角度出发,研究轨道交通的减振性能是较为合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1.2 噪声的产生 噪声是通过声源、途径及接受点这3个方面进行分类和研究。车厢内的噪声由乘坐该车的人所承受,车站内的噪声由在车站内候车的人所承受,而路边噪声影响着邻近线路附近区域居住或工作的人们。各种类型的噪声可能来自两个或几个的噪声源。并且由这些噪声源沿着各种各样的途径进行传播和扩散。根据前人的经验和方法,对声源、途径和接受点,可寻求相应的降低、衰减噪声的措施和途径,从而降低对人体造成的损害。 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级的强度直接与系统的特性有关。轨道设置的位置, 即设于地下、地面或高架等,是影响噪声级的决定因素。地下铁道一般比地面轨道产生更大的车内噪声级。高架铁路轨道产生的路边噪声级比地面轨道的噪声级要高。此外,还有列车的运行速度、采用钢轨型式、车轮踏面上的擦伤、 钢轨表面局部粗糙状况以及线路小半径曲线等其他因素,影响噪声级的强度。 地铁列车运行时,主要是由于轮轨互相撞击振动而产生噪声的。通过空气传播的噪声,称为空气声;撞击振动通过轨道、道床、隧道和平台立柱的结构,经钢筋混凝土传播到平台上方建筑物墙壁、地板的振动,称为固体声。地铁车辆段平台上居住小区所受到的振动与噪声影响属后类,其控制技术应以控制振动为主,其振动减小了,固体声随之减小。 二、振动和噪声的特点及传播规律 2.1 城市轨道交通的振动和噪声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是间歇的,地铁或轻轨列车的运行间隔通常为2-6min, 一般为早晨5:00至夜间11:00行驶,其引起的振动与噪声不是全天候的。城市轨道交通产生的噪声与振动,主要来自于列车的轮轨系统和动力系统。轨道交通噪声的受声点与轨道的距离为几米至几十米, 按照点声源和线声源划分原则, 确定轨道交通中轮轨牵引电机、齿轮传动及空压机噪声的性质。除轮轨噪声为线声源外, 其余均为点声源。对某一受声点来说,其噪声应为这多种噪声的叠加, 它们各自含有多种频率成分,一般是互不相干的。 2.2 城市轨道交通的振动和噪声分类 列车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属于随机振动问题,其引起的振波通过梁、 墩台、 基础传至地基, 再传至建筑物的基础, 影响其他建筑物。导致竖向振动的因素有以下几种:轨道不平顺等随机性激振源;车轮偏心等周期性的激振源;车轮与道岔、钢轨的碰撞等。 列车运行噪声包括: 轮轨噪声、 车辆设备产生的噪声; 活塞风引起的噪声; 通风系统引起的噪声、通过承重柱体向临近建筑物传递的噪声、 高架结构的振动而辐射的噪声;架空接触网与集电弓之间产生的摩擦声、列车运行时产生的气流噪声等。城市轨道交通产生的噪声是上述噪声的综合效果,并且受列车运行状态和轨道设备状态的影响。 在产生振动和噪声的众多因素中,其所占的比重是各不相同的。根据日本高速铁路的噪声测试资料,其声源分析表明: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轮轨噪声占,集电系统噪声占,机械运动产生的噪声占,空气噪声占。所以,轨道交通的噪声及振动的控制,应主要针对轮轨噪声和集电系统噪声。 三、对振动和噪声的控制措施 对于振动和噪声控制主要通过振源与声源控制、振动传播与声传播控制以及承受物控制3个方面进行。一般说来,通过这3个方面的控制,能够使轨道交通的振动和噪声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针对不同的轨道交通线, 应综合治理, 达到投入最少,控制效果最明显,即要分区段、分敏感区域进行控制处理,以达到经理合理的目的。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再生电能回收技术方案的研究 摘要:如果采用车辆吸收电阻吸收地铁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再生能量,则将带来隧道和站台内的温升问题,同时也增加了站内环控系统的负担, 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并使地铁的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增加。为了降低隧道洞体和车站内温度并提高洞内空气质量,应当进行再生能量吸收的相关技术系统研究并在地铁工程中使用成熟的再生能量回收装置。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吸收;技术方案 1 引言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直-交变压变频的传动方式已经普遍采用。车辆在运行过程中, 由于站间距一般较短, 列车起制动频繁, 因此要求起动加速度和制动减速度大,制动平稳并具有良好的起动和制动性能。从能量相互转换的角度看, 制动能量是相当可观的。虽然电动车组在其直流回路设有电阻耗能装置, 但是受机车空间所限, 不可能设置足以完全吸收这部分动能的装置,剩余能量只能由机械制动补充。由于轨道交通整流设备采用的是二极管整流器,只能单向供电。当列车制动时, 再生回馈能量通过机车变频装置向直流电网充电,使直流电网电压升高,当直流电压大于整流器输出电压时, 二极管整流器被反向阻断。由于地铁系统的特点是区间距离短、列车运行密度高, 这样列车在全线运行过程中必将有频繁的启动、制动过程。根据经验,地铁再生制动产生的反馈能量一般为牵引能量的30%甚至更多。而这些再生能量除了按一定比例(一般为20%~80%, 根据列车运行密度和区间距离的不同而异) 被其它相邻列车吸收利用外,剩余部分将主要被车辆的吸收电阻以发热的方式消耗掉或被线路上的吸收装置吸收。据考察北京地铁750 v 直流供电电压在机车进站制动时可能升到1 000 v 以上,这是由于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在直流电网上不能被相邻列车完全吸收造成的。当列车发车密度较低时,再生能量被其它车辆吸收的概率将大大降低。有资料表明,当列车发车的间隔大于10 min 时,再生制动能量被吸收的概率几乎为零,这样,绝大部分制动能量将被车辆吸收电阻所吸收, 变成热能并向四外散发。由于列车的制动主要发生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再生能量由车辆吸收电阻吸收, 必将带来隧道和站台内的温升问题, 同时也增加了站内环控系统的负担,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并使地铁的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增加。在国内的部分地铁线路(如北京地铁) 上已经反映出温升问题相当严重。因此, 对再生能量吸收的相关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并在地铁工程中使用成熟的再生能量回收装置,将会降低隧道洞体和车站内温度并改善洞内空气质量。同时, 合理的配置再生能量回收装置还能减少车载设备(车辆制动电阻),减少车辆的运营维护工作量,降低车辆成本,减少车辆自重,从而降低列车能耗, 提高车辆加减速性能, 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机的配置容量。 目前,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用再生能量回收技术尚属起步阶段, 可借鉴加拿大、日本等国的成功经验。若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广泛应用此项技术,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 可采用的相关技术 轨道交通车辆所采用的电制动方式一般包括再生制动和电阻制动两种方式,再生制动的最大优点是节能,但再生电能并不是都能被其它牵引车辆吸收,剩余部分则消耗在车辆制动电阻上并转变为热能散发到空气中。车辆采用电阻制动方式吸收电能比较稳定, 但制动能量消耗在电阻上, 既不能加以利用,又因在车辆上装设大容量制动电阻而导致车下设备的总体布置困难,车体重量和列车牵引耗电增加,同时还加大了对环境的污染。 为了减少制动能量在列车制动电阻上的耗散,抑制地铁隧道内温度的升高和减少车载设备,国外一般在牵引变电所的直流母线上设置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所采用的吸收方案主要包括电阻耗能型、电容储能型、飞轮储能型和逆变回馈型四种方式。当处于再生制动工况下的列车产生的制动电流不能完全被其他车辆和本车的用电设备吸收时,线路上设置的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立即投入工作,吸收多余的再生电流,使车辆再生电流持续稳定,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制动性能。如日本多摩、冲绳、东京、大阪的轻轨和地铁线路, 加拿大多伦多轻轨及意大利米兰3 号线等地铁均采用了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 电阻耗能型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主要采用多相igbt 斩波器和吸收电阻配合的恒压吸收方式,根据再生制动时直流母线电压的变化状态调节斩波器的导通比, 从而改变吸收功率, 将直流电压恒定在某一设定值的范围内,并将制动能量消耗在吸收电阻上。该吸收装置的电气系统主要由igbt 斩波器、吸收电阻、续流二极管、滤波装置(滤波电容和滤波电抗器)、直流快速断路器、电动隔离开关、避雷器、电磁接触器、传感器和微机控制单元等组成。该装置的优点是控制简单, 其主要缺点是再生制动能量消耗在吸收电阻上,未加以利用;而且电阻散热也导致环境温度上升,因此当该装置设置在地下变电所内时, 电阻柜需单独放置, 而且该房间需采取措施保证有足够的通风量,需要相应的通风动力装置,也增加了相应的电能消耗。 电容储能型或飞轮储能型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主要采用igbt 逆变器将列车的再生制动能量吸收到大容量电容器组或飞轮电机中,当供电区间内有列车起动或加速需要取流时,该装置将所储存的电能释放出去并进行再利用。该类吸收装置的电气系统主要包括储能电容器组或飞轮电机、igbt 斩波器、直流快速断路器、电动隔离开关、传感器和微机控制单元等。该装置充分利用了列车再生制动能量, 节能效果好, 并可减少列车制动电阻的容量。其主要缺点是要设置体积庞大的电容器组和转动机械飞轮装置作为储能部件,因此应用实例较少。 逆变回馈型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主要采用电力电子器件构成大功率晶闸管三相逆变器,该逆变器的直流侧与牵引变电所中的整流器直流母线相联, 其交流进线接到交流电网上。当再生制动使直流电压超过规定值时,逆变器启动并从直流母线吸收电流,将再生直流电能逆变成工频交流电回馈至交流电网。该吸收装置的电气系统主要包括晶闸管逆变器、逆变变压器、平衡电抗器、交流断路器、直流快速断路器、电动隔离开关、直流电压变换器和调节控制柜等。该装置充分利用了列车再生制动能量, 提高了再生能量的利用率, 节能效果好,并可减少列车制动电阻的容量。其能量直接回馈到电网,既不要配置储能元件,又不要配置吸收电阻,因此对环境温度影响小,在大功率室内安装的情况下多采用此方案。 3 技术方案的研究与比较 3.1 有关系统的仿真模拟计算 仿真模拟是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之一,事实证明,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可取的、科学的、可靠的。许多重大项目都要经过各种仿真模拟计算后才能够进入实施阶段,开发研究阶段的有关模拟分析参数的选择和确定将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方案决策、运行效果以及工程投资和系统的经济合理性。因此,在项目的设计阶段进行大量的、准确的仿真模拟是非常必要的。多年来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已经在各条城市轨道交通的供电系统设计中多次运用这种方法。因此, 为了得到更为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相关的系统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分析与比较。所应用到的主要模拟技术和分析流程见图1。 3.1.1 列车运行模拟 列车运行的模拟仿真是整个方案研究最基础的数据平台和依据,它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后续模拟计算的准确性和方案的可靠性。因此必须对与此相关的各个系统进行充分调查、分析与研究。主要包括车辆特性、车辆阻力、车辆运行工况的分析与研究,线路资料和有关运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从而获得准确的全线列车运行数据。 3.1.2 不同运行图模拟 一般来说,在固定的列车追踪间隔运行状态下,列车的牵引用电负荷反映到牵引变电所是相对持续稳定的,不会因运行图上下行铺画的时间交错产生较大的波动变化。因此, 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一般在设计牵引供电系统方案和容量的时候,只需对典型的高峰小时运行图进行模拟就可以满足要求。而再生能量回馈电流则是短时的、不稳定的,由于其他列车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再生电流的吸收比例,所以在作回馈电流的模拟分析时,应该充分考虑运行图上下行铺画的不同时间交错情况下的回馈电流特性。在进行运行图模拟时,增加了以追踪间隔为周期,以2 s 为步长的多图模拟模型,为下一步的供电系统模拟提供更具广泛性的数据基础。 3.1.3 供电系统模拟 供电系统模拟是基于全线牵引供电网络数学模型之上,根据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思想对全线网络模型进行一定间隔的切割,并对各个切割断面进行数据抽象,同时根据运行图数据对全线列车的运行状态扫描后进行全线的牵引供电网络分析,从而计算出供电网络各个切割断面的瞬态电气参数,并进行统计输出。本文在原有的模拟模型基础上, 加入了电能回馈吸收装置的简化数学模型(见图2), 使模拟的数据结果更加准确,为回馈吸收系统方案的建立和容量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由于在进行系统模拟分析的过程中,主要研究目标为能量的流动过程, 因此为了简化算法,提高运行速度,将回馈装置在数学模型上简化为可调电阻,设定回馈装置的电压投入条件,通过调节可调电阻的大小来适应回馈功率的变化。通过各种运营状态下的模拟分析、统计,获得回馈功率的变化特点。 图2 回馈吸收装置的简化模型示意图 3.2 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考虑到再生回馈电能的负荷特点(短时性和随机性),对不同运行阶段的列车运行、不同运行图和供电网络进行大量的模拟分析和比较。以某牵引变电所为例的图3 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列车运行追踪密度下,再生回馈功率因不同的运行图铺画而差异很大。而在未来的实际运行中, 运行图可能会出现各种随机性变化。 图3 某变电所远期高峰小时-平均回馈功率曲线 3.3 再生吸收装置的分布方案与容量选择 因为当前没有相应设计原则可依照,根据再生回馈负荷的特点、大量模拟计算和数据分析并考虑到大部分再生电流回馈冲击都在20 s 以内,所以可认为各变电所回馈装置的容量是按照以下原则确定:(1)按照不同运营条件、不同运行图下的20 s 平均最大负荷确定;(2) 用不同运营条件、不同运行图下的短时最大负荷进行容量校核。 3.4 再生回馈/吸收电能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某地铁线路的模拟计算和统计分析,在不同追踪间隔条件下,全线的不同运行图平均回馈功率统计。在各种追踪间隔条件下的不同运行图平均回馈功率波动曲线见图4。在不同追踪间隔的条件下, 不同运行图的平均回馈功率波动不大, 回馈功率的大小与追踪间隔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认为可以对各种运行条件下的回馈功率进行平均并作为全线全天回馈能量统计的基础。 图4 不同追踪间隔下的回馈功率波动曲线 按照每年365 天,每天运营时间18 h 计算,某地铁全线全年回馈吸收电能总量为ere。ere=365×18×1 331=8 744 670(kw·h)。 4 经济技术效果 通过以上对某地铁线路的技术分析,按照每度电价0.5 元计算,每年仅节省电费就达到470 万元。全线牵引所的回收装置设备费暂按照飞轮储能装置估计约4 000 万元。这样仅从供电系统的角度考虑,预计8~10 年就能够收回全部设备费用。另外,再生能量回收装置的安装将对地铁其他系统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比如:大大降低隧道温升,从而降低隧道通风设备容量和相关投资;减少列车制动电阻容量, 从而使车体更轻、更节能、成本更低。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不再对其他系统进行详细分析比较。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浅析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用辅助电源系统 摘 要: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一般采用直流供电,通过车辆上的辅助电源系统为车辆辅助设备供电,本文就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辅助逆变器的电路结构、形式及辅助电源系统进行简单分析介绍, 并指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用辅助电源系统的应用及发展。 关键词:辅助逆变器 pwm 调制 隔离变压器 斩波 控制电源 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中,通常是从电网获取直流电压(一般为1500vdc 和 750vdc),经由辅助逆变器( 也称静止逆变器) 变换输出380vac,给列车上的辅助设备供电。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一般采用两种型号车辆,对于两种车辆,逆变器的工作形式不同:a型车为拖车,其逆变器一路供给列车照明和风机电机;另一路输出 110vdc 控制电源,同时兼向蓄电池充电;b/c 型车为动车,其逆变器输出 380vac 分别向列车的空调机组和空气压缩机供电。 以下,就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辅助电路系统进行分析介绍。 1 辅助逆变器电路结构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中的辅助逆变器电路常见有两种形式:一种采用直接逆变方式(dc- ac),如图 1 所示;另一种采用先斩波(升 /降压斩波)后逆变方式(dc - dc - ac),如图2 所示。siemens 公司采用 dc — dc — ac形式, 如上海一、二线和广州一号线地铁车辆;bombardier 公司采用dc — ac 形式,应用于长春生产的车辆中。 其中dc — dc — ac 方式升/ 降压斩波中,升压斩波的系统应用在dc750v 供电网压的场合;降压斩波的系统应用在网压为dcl500v 的场合。采用升/降压斩波的目的都是为了使逆变器的输入电压稳定,当负载变化或电压波动时,保证斩波器有稳定的输出电压。 目前, 以 g t o 、i g b t 为代表的开关器件的开关频率足以满足在网压波动范围内,用pwm 调制实现逆变器稳定输出, 且满负荷运行,因此现在生产的车辆常采用直接逆变的方式。 2 辅助逆变器形式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使用的辅助逆变器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单台逆变器形式,另一种为两台逆变器串联形式。例如上海一号线直流地铁车辆使用单台逆变器形式,上海二号线地铁车辆使用两台逆变器串联形式。 2.1 单台逆变器形式 对于网压1500v,容量约200kva 左右的辅助逆变器一般使用3300v / 400a 的 igbt元件。这种形式结构简单、可靠, 逆变器用pwm 调制可使输出电压的谐波含量在限制值以内,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形式。 2.2 两台逆变器串联形式 有两种方案:一为两台逆变器输出至隔离变压器,通过隔离变压器的电路叠加,或磁路叠加,然后经滤波输出,这种方案的优点是逆变器可以用低电压的 igbt 元件;二为控制两台逆变器输出电压的相位差,当它们经过变压器的电路叠加或磁路叠加后,使变压器输出电压的谐波减少,这样对输出滤波器的要求可以降低,即可以减小滤波器的体积和质量。 需指出的是,这种电路较为复杂,尤其是变压器,用电路叠加的变压器,其副边绕组较为复杂。用磁路叠加的变压器,磁路设计较为复杂。另一方面, 这种电路的产生是在早期igbt 元件水平不太高的情况下出现的。因此已基本不再采用该形式。 2.3 辅助电源系统 以上海地铁一号线为例,其静止逆变器原理框图如图 3 所示。dcl500v 电源经l-c 滤波器后由gto 斩波器进行斩波调压至 770v,再经过中间滤波器送入六脉冲 gto 逆变器,其输出经隔离变压器后成为 ac380v。在隔离变压器次边还设有一组抽头,其输出交流电压经整流后提供 dc110v 电源。 控制单元的核心是微处理器,包括四个功能包: 电源功能包(p-pac)- 提供控制电源及斩波、逆变器的脉冲。 通信功能包(c-pac)- 传输逆变器及列车上的各种信号,寄存过程参数实际值。 接口功能包(i-pac)- 确定参数所需值,监控逆变器电压、电流、温度、延时时间及工作过程。 快速保护和控制功能包(f-pac)- 控制逆变器工作过程,寄存过程参数中实际值的模拟量,实现逆变器快速保护。 3 应用及发展 武汉轻轨一号线上, 辅助电源系统采用igbt 模块(1700v/1200a)构成静止逆变器,输出稳定的三相 ac380v 电源、dc110v 和dc24v 电源,供列车上的空气压缩机、空调、照明和电热器等使用,并对蓄电池进行充电,每列车配备两组辅助电源逆变器, 容量为140kva。 上海地铁二号线的辅助电源系统采用由igbt 模块(3300v/1200a)构成的静止逆变器,输出 ac380v 电源。列车的每节车均设一个辅助逆变器,容量为 90kva。a 车的逆变器供电给列车一半的照明和风机电机,同时提供 dc110v 电源,b、c 车上的逆变器分别向列车一半的空调机组供电。 地铁车辆大都采用两动一拖(3节车辆)构成一个单元,由两个单元构成一列车,每节车辆均配备一台静止逆变器, 每单元共用一台dc110v 的控制电源。每节车辆的辅助逆变器的容量为 75 ̄80kva,dc110v 控制电源功率约为 25kw。法国 alston 生产的地铁车辆,改为一个单元中配 2 台静止辅助逆变器,每台容量为 120kva,每台含 dc110v 控制电源,功率为 12kw。最近国外生产的地铁车辆采用集中控制,在 6 节编组中,每单元只配一台静止辅助逆变器, 容量约为 2 5 0 k v a , 直流110v 控制电源一台,约 25kw。 目前世界上在地铁与轻轨辅助系统中大都采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igbt(或 ipm)模块构成。为了人身安全,低压系统及控制电源与高压系统在电位上采用变压器隔离,现今国内外都采用直—直变换及高频变压器隔离这一方案。从冗余度与轴重均衡出发,常选用分散供电方案。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解析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与对策 论文摘要:智能交通技术是一项起源于美国的新兴技术,各个国家在引进的时候都必须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引进技术与本国文化的整合,考虑技术位差。任何新技术如果没有现有技术对之消化吸收就是失败的,所以各个国家在制定本国ITS发展内容时,必须对本国现有技术进行整合,然后再把与现有技术相近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近期发展目标。本文就智能交通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中国如何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状况对策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智能交通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短缺,需要加快建设,另一方面也存在交通设施利用率低、管理技术落后、交通安全形式严峻等问题。鉴于我国道路在未来20年内仍然处于建设期(根据“五纵七横”公路主骨架的布局框架,建设12条约35000公里以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而这一期间正是智能交通技术在全世界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也需要根据中国公路运输的实际需求探讨在中国公路运输网中应用智能交通技术来提高运输效率、保障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可能性。2000年,国家交通部、建设部,公安部联合全国各大科研院所和多家高校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ITS体系框架》规定我国ITS发展主要集中在不停车收费、出行者信息服务、城市交通管理、公共交通系统、智能公路系统等9个方面。 我国ITS研究可以追朔于80年代的公路收费系统研制,那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津塘疏港公路交通工程研究”于首次在高等级公路上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用于监控和管理系统;进入90年代,我国开始关注国际上ITS的发展。1995年,交通部ITS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了GPS(卫星定位系统)与导驾系统研究、基于GPS的路政车辆管理系统等一系列项目研究,交通部还与各省厅开展了“网络环境下不停车收费系统”的联合攻关。1999年。由交通部、科技部、建设部等十多个相关部门组成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ITS。未来交通建设和发展的优先领域予以重点支持。由于世界各国把不停车收费系统作为ITS领域最先投入应用的系统开发,以此来扩大道路建设资金来源,缓解收费站交通堵塞,减少环境污染,所以我国也把联网收费、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列为国家ITS领域首先启动的项目。 从1998年初开始,交通部就组织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研究”,并在4个省市进行了示范工程。1999年1月1日,广州市“一卡通”不停车收费系统投入运行,到目前已开通不停车收费车道40余条。同时,围绕交通监控、汽车智能导航等系统,以及一大批科研成果及技术产品得到实际应用,对提高社会和公交出租车辆通行效率,改善城市整体交通状况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ITS建设投入已经达到40亿50亿元,据了解,预计到2010年,“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网将基本建成,网络将贯穿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到2015年国道主干线和公路主枢纽系统将全面建成,构筑起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公路运输主骨架。在这个完善的道路网络里,绝大部分已建和所有新建的高速公路都预埋了比较充裕的管道,部分管孔已铺设了光纤,它将是承载智能交通业务的良好基础设施。仅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我国将建设3.5万公里的高等级公路,在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建设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目前这一部分投资一般占总投资的4%~5%。1999年,我国公路建设投资达2000亿元以上,如果其中的1000亿元用于高等级公路建设,那么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方面的投资将达到40亿50亿元,这仅仅是当前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ITS应用的初级水平。如果考虑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今后ITS应用水平的提高等诸多因素,我国的ITS市场规模将以百亿元、甚至千亿元计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ITS的研发和应用将会越来越新、越来越快,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众多商家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和市场,我国即将掀起ITS产业建设的热潮,智能交通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 二、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交通运输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交通运输技术装备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得中国交通运输已从“限制型”向“适应型”过渡,已从满足“量”的需要向满足“质”的需要过渡,已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并且公路运输发展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力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些差距。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们的发展速度较快,发达国家今天遇到的问题,我们已经或者今后必将会深刻地感受到,为使交通运输业适应21世纪的要求,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根据国情发展中国的智能运输系统。 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洲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4、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资金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应根据中国现有条件,以ITS个别项目人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诸如ITS技术及其产品的标准化-ITS中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营运系统;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t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等。从全国范围内看,由于中国生产力布局、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交通运输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即某些地区的发展(如东部、东南部),特别是大都市及其附近的交通运输已存在发展智能运输的潜在市场需要。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 一、中国发展ITS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ITS的概念及其意义 ITS(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是以信息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而建立起的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治理系统。 ITS将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以推动社会信息化及形成新产业受到各国的重视。目前已形成世界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 2.发展中国ITS的必要性1)中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30%,猜测2010年将接近50%;机动车拥有量目前已达6000万辆,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 2)中国城市交通的特点是混合交通,目前自行车拥有量超过1.8亿辆,假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提高,城市交通结构不改善,自行车拥有量将会有增无减;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治理设施虽然有较大改观,但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非凡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 交通治理设施缺乏,治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 4)中国城市的大气质量恶化,已逐步由无烟煤污染转变为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主要原因是交通拥堵、车速下降以及车况差、车辆技术性能低等,致使在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据之有七。同时,车辆状况差也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并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交通的重要因素。以车况较好的北京市为例,平均日故障次数达500次以上,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 二、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从上述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2.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3.二十一世纪交通治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治理体制的集约化;治理设施现代化;治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治理效率高效化;治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治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三、中国发展ITS的目标及基本框架 综上所述,中国ITS的发展框架应逐步实现以下三个阶段目标: (一)前期阶段(5年) 1.目标 缓解交通需求矛盾,提高交通通行能力,减少中心区交通负荷。 2.措施 1)完善道路网系统功能,实施主干道(含快速路)的交通监控; 2)加强交通需求治理(TDM),实施中心主要道路的收费治理,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 3)减少路口非机动车干扰,实施机动车—非机动车时空分离及对自行车实行IC卡治理; 4)路口渠化。实施信号灯优化配时及多相位信号控制; 5)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吸引一部分交通量,实施公交优先道路及优先信号; 6)公交线路网智能调度系统及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运用GPS和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实施运行起讫点的调度,运行期间的控制、突发事件的处理,并向乘客提供实时的车辆运营情况,车辆间隔时间等服务信息; 7)建立城市机动车紧急救援系统。机动车突发故障是目前造成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及时、有效地处理故障将大幅度减轻交通堵塞的发生。依靠成熟的GPS定位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利用城市现有厂、站、救援车辆资源,再加以适当扩充,可以很快形成生产力; 8)严格执法,加强违章处理,实施电子抓拍和电视监视等科技手段; 9)开展动态交通分配理论方法研究,实施集中式交通控制系统软件的开发。 3.目的 该阶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主要解决中心区交通拥堵,有目的地改进交通控制中心监控系统,改善交通结构,减少交通需求,为ITS创造必要的技术条件和交通环境。 4.阶段任务 该阶段同时要完成以下任务: 1)ITS标准化的制定; 2)ITS相关部门完成本行业ITS发展规划及信息化建设目标; 3)加强宣传、教育,发动有关企业开展ITS开发; 4)加强国际交流,了解国际ITS的动态,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研发我国ITS技术及产品; 5)进行ITS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应用ITS技术; (二)发展阶段(10年) 1.目标 在综合信息网络平台下,形成信息治理、信息通信、信息服务子系统,实现交通信息双向交互;实施交通指挥、控制,达到减少堵塞时间、降低交通事故、出行便捷及保护环境的目的。 2.措施 初步建设以下各系统: 1)城市信息治理系统 该系统按城市GIS数据库、信息网络、车辆治理信息等分步建设,不仅为ITS系统提供直接相关的动、静态信息,同时也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各项信息服务。 2)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 该系统由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及信息三部分组成。 信息采集:实时采集交通拥挤、事故发生、道路施工、气候变化及停车泊位等信息。 信息处理、分析:采集的各项信息经交通信息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信息:将经过整理的实时信息及分析后的猜测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有线广播、电子显示屏、net网,车载器向出行者及驾驶员。 3)微波接入网系统 该系统与交通治理监控系统及交通治理信息系统联网,提供开放式联网支持,通过车载单元(微波标识卡)和路边单元(微波天线及其控制器)有效地采集交通数据,提供信息及交通控制。 4)网络下的电子收费系统 该系统是车路间信息通信系统,通过微波通信技术实行不停车收费。该系统将在全区域内实现收费路网“一卡通”。 5)多式联运治理服务系统 该系统采取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交通方式的运费、治理、服务系统联网,为客、货运输提供联运服务,提高效率和治理水平。 3.目的 该阶段的目的是信息通信网络化,建立信息通信平台,实行人、车、路之间相互传递实时、准确信息。 4.阶段任务 该阶段需要同时完成以下任务: 1)ITS相关部门在信息平台建设中,要统一规划,联合攻关; 2)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信息产业的开发和产品研制; 3)加快智能车辆的研制生产,以适应ITS发展对汽车技术提出的要求; 4)有指导性地抓好示范工程; 5)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成熟阶段(10年) 1.目标 以ITS的发展推动信息化社会的进程,创立新产业,开拓新市场。 2.措施 1)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并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现有水平; 2)在城市综合交通实现规划、治理、运营智能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国各交通方式的综合运输规划、治理运营智能化; 3)城市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公交运量占较大比重; 4)完成车间通信系统; 5)成批生产电动汽车、环保车辆及智能车辆; 6)建立社会化信息服务系统; 7)形成ITS新产业。 3.目的 1)建立一种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智能化运输综合治理系统; 2)实现科教兴国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推动人类迈进信息化社会。 四、结语 本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我国ITS发展的框架设想,计划用5个5年计划的时间实现ITS的发展目标。设想必定会存在主观臆想或脱离实际,仅作为抛砖引玉,引起大家讨论。设想虽然对其中的技术关键没有过多涉及,但技术问题也非常重要,是一只到达设想彼岸的船。因此,也望相关专业的同行一起讨论,共谋大计。 我们一直认为在技术上,我们国家绝不比其他国家落后,虽然在发展ITS的基础条件上远不如发达国家,但只要坚持“两弹一星”的创业精神,一定会实现工业化的宏伟蓝图。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论文 1.国外交通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许多发达国家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进行研究、试验和开发。下面就欧洲、美国及日本等一些国家有代表性的ATIS作一简要介绍。 1.1欧洲的代表性系统 欧洲的代表性系统有:SOCRATES、EUROSCOUT、Trafficmaster。 SOCRATES是一种有效发挥传统的蜂窝无线电话的基础设施(地面站)的作用,使交通指挥中心与行驶中车辆进行双向通信的系统,它的下行线路可通过“广播方式”向行驶在各种地面站的网络内的装有SOCRATES车载装置的车辆提供道路交通状况的详细数字信息。上行线路利用多频存取协议经过基地台向交通指挥中心发送信息。 EUROSCOUT是以红外线信标为媒体的动态路线引导系统。车辆和信标间的红外线通信是双向进行的,汽车就变为一个探头,将旅行时间、排队等候时间及OD信息等交通信息数据传输给中央引导计算机。 Trafficmaster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广范围高速公路使用的系统,采用传呼机网络提供交通信息。收集高速公路交通状况数据的传感器向前后方向发出2条红外线光束,并根据各光速在车上的反射波时间差检测车辆的速度。 1.2美国的代表性系统 美国的代表性系统有:TRAVTEK、ADVANCE、FASTTRAC。 TRAVTEK以实时路线引导和服务信息系统实用化为目的,由交通管理中心、信息与服务中心、装有导航装置的车辆组成。交通管理中心进行道路交通信息的收集、管理及提供,同时还进行系统运行所必需的信息管理和提供;信息服务中心收集观光设施、旅馆、饭店等为对象的各种服务信息;车载导航装置由车辆位置测定、路线选择及接口3种功能构成,可显示交通堵塞地段、事故及施工等信息的奥兰多地区的地图、按驾驶员需要进行的路线引导及提供服务的文字信息等。 ADVANCE通过电波的双向通信直接将车载导航装置和交通管制中心连通,导航装置由接触式屏幕、显示器及导航计算机构成。一输入最终目的地便可利用最新交通信息计算最佳路线。路线引导是采用声音合成及用显示器上的符号指示的形式。 FASTTRAC是把先进交通管理系统(ATMS)和先进交通信息系统(ATIS)技术组合在一起的ITS项目,它计划进行使实验车辆与信息控制方式统一的试验,亦即根据车辆测量的等候时间等使信号控制和绿色信号实现最佳化。 1.3日本的代表性系统 日本的代表性系统有VICS和ATIS。 VICS中心通过日本道路交通通信中心汇总交通管理者和道路管理者双方的交通信息。由VICS提供的信息有:交通堵塞信息、所需时间信息、交通障碍信息、交通管制信息和停车场信息5种。 ATIS是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它的通信媒体是电话线路(无线、有线)。交通信息利用者通过车上装载的导航装置或自己家及办公室的微机,可按需要接收多媒体的地图信息和文字信息。 2.交通信息系统结构方案 信息系统的本质是通过高新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对各种决策(包括交通战略决策、交通管理决策、交通方式及交通路线选择决策等)起到支持作用的信息和知识在系统中有效流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引导合理的交通行为,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交通设施潜力的目的。 为了实现智能化控制交通的要求,收集相关的实时可靠的交通信息是交通信息系统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根据不同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目的和要求,进一步分析、传递、提供信息。信息流程见图1。 出行者所关注的信息大致包括3个方面:对“出发前”移动计划有效的信息、对“驾驶中”在道路上移动过程中有益的信息以及对“换乘”火车、客车、民航或轮船等提供乘车方便的信息。 依据出行者的信息需求以及交通管理者和物流业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需求,结合中国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交通信息系统结构见图2。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包括一个中心即交通信息中心,交通管理、电子收费、交通诱导、交通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紧急救援、营运车辆管理、车辆安全辅助驾驶八个子系统以及道路交通管理和车辆管理两个数据库。交通信息系统各子系统功能结构见图3。 交通管理子系统主要由交通指挥中心提供通过采集的路段、交叉口、高架交通以及城市出入口的基础数据组织而成的信息。营运车辆管理子系统包括公交和物流管理,公交管理涵盖出租车和公交车辆的管理,物流管理包含货运和租赁车管理。紧急救援子系统包括一般性的事故报警以及特殊情况的灾害救助。诱导系统含有路径诱导和停车诱导。部分子系统采集的信息将提供给整个系统共享,通过提供历史数据和实时可供预测的信息,用以支持出行决策的制定,系统实时地通过网络查询对公众交通信息,向各种媒体诱导信息。 系统的结构为分布与集中相结合,各子系统分布相对平等,交通信息中心拥有信息整合的共用信息平台。各子系统完成数据采集、局部运行管理、共享信息整合等项任务。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的建设可分阶段进行,条件相对成熟的部门可优先发展,建成示范工程,推动其它部门发展。同时,交通信息系统的实用化进程需要各子系统所涉及的各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实现系统的优化建设与运行。系统设计不但要重视系统核心的研究开发,而且要重视与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资源共享是交通信息系统的命脉。人类的生活离不开交通,在以人为本的交通规划、管理与设计中,综合运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等手段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是必由之路。交通信息系统在确定了基本结构之后,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系统设计后,加以实施。 3.交通信息系统的主要媒体和特点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中可传递信息的媒体主要特点见表1。 表1交通信息系统利用的主要媒体和特点 4.结论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必将在今后真正的高度信息通信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交通信息系统也必将在实现高效舒适的交通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城市交通信息系统未来的实施,必将在居民出行、事故和灾害救援以及货物流通等方面带来更大的便利,同时,在交通管理方面更加有的放矢、标本兼治,在减少交通出行、降低交通量、减少阻塞、减轻污染、提高服务水平等增加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也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论文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现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本文就智能交通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中国如何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状况对策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GPS/GIS、广播、信息板等手段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管理部门则可通过道路上的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并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以及对外界进行信息,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 在美国,对ITS的研究虽然起步最晚,但由于投入较多,目前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1997年投资近7亿美元;1998年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EquityActofthe21thCentury)”。该法案的确定为美国公路系统的继续发展和重建带来了创纪录的投资。法案跨度为6个财政年度(1998~2003),拨款总金额为2178.9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IT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欧洲在ITS的研究方面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针,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出资进行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著名的项目有PROMETHEUS和DRIVE等,其中DRIVE工程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界规模最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共有12个国家的700多个单位参加,经费达5亿欧元。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性的ITS推进组织,是对ITS进行研究最早、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交通控制、信息服务等综合体系,并基本完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地图的绘制工作,有400万台汽车导航仪在使用,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意义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四、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州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4、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资金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应根据中国现有条件,以ITS个别项目入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诸如ITS技术及其产品的标准化;ITS中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营运系统;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等。从全国范围内看,由于中国生产力布局、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交通运输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即某些地区的发展(如东部、东南部),特别是大都市及其附近的交通运输已存在发展智能运输的潜在市场需要。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论文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现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就智能交通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中国如何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GPS/GIS、广播、信息板等手段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管理部门则可通过道路上的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并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以及对外界进行信息,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研究报道,美国每年因交通阻塞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10亿美元,日本东京每年因交通拥挤造成的时间损失相当于 1000多亿美元,欧洲每年因交通事故、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500~5000和50~500亿欧元。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1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 在美国,对ITS的研究虽然起步最晚,但由于投入较多,目前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1997年投资近7亿美元;1998年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EquityActofthe21thCentury)”。该法案的确定为美国公路系统的继续发展和重建带来了创纪录的投资。法案跨度为6个财政年度(1998~2003),拨款总金额为2178.9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IT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欧洲在ITS的研究方面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针,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出资进行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著名的项目有PROMETHEUS和DRIVE等,其中DRIVE工程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界规模最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共有12个国家的700多个单位参加,经费达5亿欧元。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性的ITS推进组织,是对ITS进行研究最早、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交通控制、信息服务等综合体系,并基本完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地图的绘制工作,有400万台汽车导航仪在使用,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2中国发展智能交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目前已经发展到超过30%,预测2010年将接近50%;机动车拥有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达到13亿多辆。中国城市交通的特点是混合交通,目前自行车拥有量超过1.8亿辆,如果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提高,城市交通结构不改善,自行车拥有量将会有增无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虽然有较大改观,但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交通管理设施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的效应。 中国城市的大气质量恶化,已逐步由煤烟型污染转变为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主要原因是交通拥堵、车速下降以及车况差、车辆技术性能低等,致使中国处在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中。同时,车辆状况差也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并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交通的重要因素。 3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4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交通运输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交通运输技术装备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得中国交通运输已从“限制型”向“适应型”过渡,已从满足“量”的需要向满足“质”的需要过渡,已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并且公路运输发展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力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些差距,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交通运输设施在技术装备、服务质量等方面还很不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较大;部分地区、部分运输方式和一些运输方向上存在着运力过剩、低水平恶性竞争的现象等。 纵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发展经验,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其交通运输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尽管世界各国情况不同,条件也有相当的差异,但这种特征却有着一定程度的共性。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们的发展速度较快,发达国家今天遇到的问题,我们已经或者今后必将会深刻地感受到,为使交通运输业适应21世纪的要求,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根据国情发展中国的智能运输系统。 4.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4.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州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4.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4.4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资金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应根据中国现有条件,以ITS个别项目入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诸如ITS技术及其产品的标准化;ITS中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营运系统;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等。从全国范围内看,由于中国生产力布局、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交通运输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即某些地区的发展(如东部、东南部),特别是大都市及其附近的交通运输已存在发展智能运输的潜在市场需要。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南昌建智能交通系统让道路引导车辆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简单来说,ITS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道路自己“开口说话”,将各个路口的信息汇集到中心控制系统,并智能地提供信息反馈,自动引导车辆。南昌ITS系统将有望明显缓解道路拥堵并改善高峰时期的交通状况。 关键词:智能交通;交通诱导;车辆控制:绿波交通 几十年来,当人们习惯了蓝色铁皮路牌,再看到会变色的路牌时,也许心情会不一样。本月中旬,南昌街头首次出现了带有电子显示屏的交通诱导牌。正式使用后,将通过红(拥堵)、黄(缓慢)、绿(畅通)三种色灯来显示周边道路的交通状况。 对开车上路的市民来说,在广播和交警手势获取交通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交通将能真正实现路车互动。而除了电子路牌,一个应用更加广泛的智能交通系统也已研制成功,不久就会在南昌出现。 背景 汽车化社会需要智能交通 工业化国家在市场经济的指导下,大都经历了经济发展促进汽车发展,而汽车产业的发展又刺激经济发展的过程,从而使这些国家尽早实现了汽车化的时代。然而,汽车化社会带来的诸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日趋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道路设施十分发达的美国、日本都在尝试ITS(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拥堵问题。 该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运用了二三十年,EI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地区是日本,该国的VICS(道路交通情报通信系统,ITS领域的一套应用产品)已相当完备和成熟,美国、欧洲等地区也普遍应用,征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也已广泛使用。 让道路自己“指挥”交通 智能交通系统(Iri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ITS)听上去有点陌生,专业地说来,它是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通俗而言,以往的交通指挥,交警管理一个路通只能依靠手台呼应邻近的一两个路口,远在两三公里之外的交通信息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盲区。而正在南昌市研发ITs的江西凌佳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柯志文说:“ITS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道路会‘说话’,它会把各个路口的信息采集到系统,让道路自己‘指挥’交通!” 关注 南昌版lTS引入日本技术 记者了解到,江西凌佳科技有限公司和日本日立公司是合作伙伴,凌佳公司正是依赖日立公司在日本几十年的城市交通运用技术,并准备将该技术带到南昌。该公司为南昌开发的ITS软件成品已在今年2月出炉。不久前,该公司已向南昌的交警、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提交了一份《关于南昌市智能交通的几点建议》的资料,准备着手启动南昌版ITS商用,并同时在武汉、长沙两个城市一起推进智能化交通系统。 一期工程拟覆盖南昌老城区 记者了解到,南昌版ITS并不依赖政府出资。北到阳明路、南到坛子口、东到彭家桥、西到赣江,这是江西凌佳科技有限公司准备启动的一期工程,投资2亿元人民币,计划5年内收回成本。二期则延伸到红谷滩、瑶湖、八大山人等南昌主城区,两期工程总投资为5亿元人民币。 凌佳公司透露,他们计划在8000辆公有车辆(如公交车、出租车等)上安装信息收集系统,也就是一个不到50厘米的环形天线,用来采集交通信号。同时,该工程还会在南昌大街小巷安装信号接收装置,采集的汽车信号会通过网络送到交通管制中心,中央处理装置会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编制成“拥堵信息”、“所需时问信息”等,然后在公路上设置的电子信息显示板上出现,把交通拥堵等情况及时向驾驶员传递。进城口率先使用交通诱导牌 目前,南昌交警部门正在加紧建设智能化指挥中心,并已完成1个平台、11个子系统的建设,实现对道路交通的智能化监控、诱导和指挥。系统建成后,25块大型交通诱导牌将率先在南昌市进城口启用,城区道路通行情况将一目了然。 车主“一天一元钱”可享受智能交通 除了方便交通部门管理,ITS能给普通市民带来什么?柯志文说,ITS正式开通后,公安车辆、急救车辆、消防车辆将优先试用,还有一些试用的私家车,将会安装一个7寸大小的彩色导航仪。车主到时候可以通过彩色导航仪实时掌握整个南昌城的交通情况。“比如你从高新区开车去红谷滩,如果阳明路发生拥堵,导航仪会自动提醒你从相邻的微循环系统如青山路、三经路、二经路等道路去红谷滩,通俗地说,这好比是一个南昌地方版的GPS卫星导航。车主一年只要掏300多元,平均一天一元钱就可以获取南昌市的智能交通服务。” 声音 ITS类似绿波,交通帮助不会很明显 ITS在日本运营非常成功,日本模式能否成功复制到南昌?对此,江西师大城建学院副院长闵忠荣认为并不乐观。日本很早就使用了智能交通系统,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国内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地也使用了智能交通系统,对缓解交通拥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智能交通系统和国外早在推广的绿波交通类似,也就是在某条干道上,协调各个路口的信号灯设置,使一队车在绿灯时间通过一个路口后,将一路通过接下来设置的路口绿灯,而不会遇到红灯。绿波交通只在饱和度50%左右可以运用,而南昌路口饱和度已经达到80%~90%,再推广智能交通系统,帮助可能不会很明显。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智能交通系统中基于TMS320DM642的电子稳像算法实现 摘要:在智能交通系统(ITS)中,摄像机抖动引起图像序列的不稳定,直接影响监控效果。因此,电子稳像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显著。在简单分析了基于整像素级搜索的几种电子稳像算法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后,改进了基于半像素级搜索的电子稳像算法,并且在基于TMS320DM642的嵌入式系统中实现了该算法。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电子稳像;半像素级搜索;TMS320DM642 1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交通服务提出越来越高的需求,特别是针对国内交通拥挤混乱的现状。因此在智能交通系统中,计算机视觉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节约大量的时间。 区别于人的视觉,计算机视觉对图像是否稳定更敏感。微小的图像抖动都会对计算机视觉的判断造成影响。当摄像头放置在车内做监控时,道路的不平整会造成严重的摄像头抖动;当摄像头固定在道路两边做道路监控时,恶劣的天气也会造成严重的摄像头抖动。因此,对输入图像先用电子稳像技术[1]进行处理,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准确性和实时性是衡量智能交通系统的两个重要指标。因此,电子稳像算法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满足较高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几种经典的电子稳像算法的性能,然后提出了基于半像素级搜索的快速算法,并与其他算法进行了性能比较,最后在基于TMS320DM642的嵌入式系统上实现了该算法。 2 基于整像素级搜索的经典稳像算法 电子稳像算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如图1):特征块和搜索范围的确定、全局矢量搜索和图像补偿。其中,全局矢量搜索是整个电子稳像算法中最消耗时间的部分,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目前研究的稳像算法,主要针对的就是全局矢量搜索算法。全局矢量搜索算法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整像素级搜索和半像素级搜索。首先介绍一下三种经典的基于整像素级搜索的稳像算法:全搜索法、三步搜索法、二维对数搜索法。 2.1 全搜索法 全搜索法是指在确定的搜索范围内,对每个像素点都进行匹配准则函数评测,从中找出匹配效果最好的,因此能够得到全局最优矢量。该方法的准确性很高,但是计算量太大。 图1 算法框架 2.2 三步搜索法 三步搜索法是从全搜索法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快速的搜索方法。该算法的优点是简单、适应性强且比较准确。三步搜索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指定一个初始长度作为步长,选定一个特征点作为中心点,找到以该点为中心彼此相距步长的八个点,对这九个点(包括中心点)进行匹配准则函数评测,找出其中匹配效果最好的;(2)把在上一步中找到的最佳匹配点作为中心点,且步长缩短一半;(3)重复以上两步,直到步长缩短到小于一个像素为止。 2.3 二维对数搜索法 二维对数搜索法同样是从全搜索法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快速搜索方法。与三步搜索法相比,它需要搜索的步数增多了,但是它的准确率更高,特别是当搜索范围比较大的时候。二维对数搜索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指定一个初始步长,选定一个特征点作为初始中心点,找到与该点相距初始步长的四个点,对这五个点(包括中心点)进行匹配准则函数评测,找出其中匹配效果最好的;(2)如果上一步找到的最佳匹配点就是中心点,则步长缩短一半;如果上一步找到的最佳匹配点是其他四个点中的一个,那么把该最佳匹配点作为中心点,重复第1步的处理;(3)当步长变为一个像素时,找到以上一步中最佳匹配点为中心彼此相距一个像素的八个点,对这九个点(包括中心点)进行匹配准则函数评测,找出其中匹配效果最好的,那该点就是我们要找的最匹配点。 3 基于半像素级搜索的快速稳像算法 由于图像像素点之间最好的匹配块有可能不是整像素块,而是存在于各个整像素之间的插值空间上。因此,为了提高搜索的准确性,有必要进行半像素搜索。所谓的半像素级搜索是指在整像素级搜索的基础上,为了寻找更好的匹配而进一步在像素的插值空间上所进行的搜索。 3.1 半像素值的计算 如图2,灰色点为整点像素位置,而深黑色点为半像素点位置。半像素值通过双线性插值得到: 3.2 半像素级全搜索算法 如图3,设D0为是待估计的特征块在整像素级上的最佳匹配块,假设此时的匹配函数计算值记为T0,然后沿D0周围的8个像素点(D1-D8)依次作半像素搜索。这种搜索方法所使用的算法如下: 图2 半像素值计算图3 半像素级搜索模型 (1)新建一个数组data,用来存放插值形成的参考数据块。当搜索到D2或D7时,即与D0在同一列上,则在列方向做均值插值形成参考数据块data。当搜索到D4或D5时,即与D0在同一行上,则在行方向做均值插值形成参考数据块data。当搜索到D1、D3、D6或D8时,即与D0既不在同在一列上又不在同一行,则在行方向和列方向同时做均值插值形成参考数据块data。 (2)用匹配函数计算并记录每次搜索的T值,设为T1-T8。比较T0-T8,其中的最小值者所对应的参考块为最佳匹配块。 3.3 快速的半像素级搜索算法 3.2节中所采用的半像素级搜索方法是一种完全搜索方法,因此相对而言计算量较大。假设在小范围内搜索时,匹配函数计算值是单调的,这种单调性为减少搜索次数提供了可能。考虑到在搜索中对位于对角线“×”上的点(即D1、D3、D6和D8)的计算量要大于位于“+”上的点(即D2、D4、D5和D7)的计算量。根据这一点和上述假设,本文提出了以下3种快速半像素级搜索方法(针对如图3所示的模型)。 方法1:只搜索“+”方向上的4个点(D2、D4、D5和D7),比较相应的T2、T4、T5、T7和T0,并以其中最小值所对应的块为最佳匹配块。该方法节省了对4个对角线“×”方向上点的搜索。 方法2:首先,搜索“+”方向上的4个点(D2、D4、D5和D7),比较相应的T2、T4、T5、T7,得到最小值所对应的点,假设这里的最小值是T2。然后比较与T2所在点位置既不在同一行又不在同一列的2个点的大小:D4和D5。假设D4小于D5,搜索D1比较T2,T1和T0,以其中值最小者所对应的块为最佳匹配块。如果D5小于D4搜索D3,比较T2,T3和T0,以其中值最小者所对应的块为最佳匹配块。该方法节省了对3个对角线“×”方向上点的搜索。 方法3:首先,与方法2相似,搜索“+”方向上的4个点(D2、D4、D5和D7),比较相应的T2、T4、T5、T7,得到其最小值所对应的点,假设这里的最小值是T2。然后比较D2与D2相邻的2个对角线“×”方向上的点(D1和D3)以及D0所对应的值,并以其中值最小者所对应的块为最佳匹配块。该方法节省了对2个对角线“×”方向上点的搜索。 4 仿真结果 首先在PC机上,对以上算法仿真。选用一个100帧,大小为320×240的图像序列,在P4 2.80GHz,内存为512MB的机器上运行仿真,从准确度和实时性两方面来分析算法性能。 4.1 算法准确性分析 算法准确度是评价补偿了摄像机的抖动量后获得图像的稳定程度。如果稳定后的相邻两帧图像间的全局矢量完全补偿了,那么这两帧图像上搜索范围内相对应的每一个像素之间的差值应为零。但是,噪声、算法估计误差等原因会导致偏差。为了更准确的稳定图像,提出用算法的准确度来评价算法。PSNR(peak signal-to-noise ratio)是评价准确度的品质因子,定义为: 其中MSE是两帧图像间搜索范围内每个像素的偏差值。它反映了图像序列变化的快慢和变化量的大小。PSNR越高,图像稳定效果越好,当两幅图像完全相同时PSNR最大。 4.2 算法实时性分析 算法实时性主要是指算法处理图像的快慢,一般以每秒钟处理的帧数来衡量(fps)。算法速度与硬件指标密切相关。仿真结果如表1。 表1 各种算法的准确度和实时性比较 5 基于TMS320DM642的嵌入式实现 5.1 硬件框图 图4 硬件框图 5.2 TMS320DM642 TMS320DM642[4]是TI公司推出的一款针对多媒体处理领域应用的DSP,是目前应用于数字图像处理的主流产品。其主频为600MHz,内含8个处理单元,可并行处理8条指令,并通过软件流水解决了取指令和取数据的瓶颈,其处理能力最高能到达4800MIPS。因此能达到系统要求的高实时性。TMS320DM642带有3个可配置的视频口,内含FIFO。当摄像头采集的图像通过解码芯片后,存储到DM642视频口中的FIFO内,然后当FIFO中存储的数据达到一定阈值时,由TMS320DM642的EDMA负责FIFO与SDRAM之间数据的搬运,而无需占用CPU的资源。 5.3 实验结果 根据在PC机上的仿真结果,选取准确性和实时性相对都比较高的基于半像素级的快速搜索方法2,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实验效果图如图5所示。从图(d)中可以看出,经稳像算法后,图像中只剩下零散的白色小斑块,这些斑块可以利用面积条件轻松去除,从而达到最终的稳定。 6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不同的稳像算法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并在基于TMS320DM642的嵌入式系统中实现了一种准确性和实时性都比较高的基于半像素级的快速搜索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半像素级的快速搜索方法的准确性提高了,但实时性却降低了。因此稳像算法的选择需要根据算法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进行权衡。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分布式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与处理平台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交通系统的需求日益增长,交通拥挤和安全事故频发,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之一。数据管理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但是如何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所以分布式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与处理平台在交通系统中显的尤为重要。 关键词:分布式;智能交通;数据管理;设计 一、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与处理现状分析 目前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增长,在建设的智能交通系统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一些现有技术包括来进行实时的监控手段,比如电子检测器、电子视频和电子紧急通话等设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高速公路的安全性,保证了交通监控管理的需要。智能交通系统主要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对交通系统进行控制和约束,从而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果使用智能交通系统就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都必须经过科学有效的处理。如何更加高效的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是智能交通系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目前的智能交通系统并没有完善和良好的数据管理机制,数据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想要更好的处理原始数据就必须有完善的数据管理与处理平台。主要作用在于收集和提供交通情报信息,针对交通中存在的异常信息和汽车行车情况进行专项的控制,对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及时联络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同时还对还道路和道路设施及监控系统进行统一的维护和管理。因此,智能交通系统具有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速公路的电子监控系统要严格监控各个路段的路况信息和天气变化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和数据综合整理及时上报给各个路段的监控中心,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可以通过电子视频和电话向每个车辆告知紧急情况和提出建议性的方案,保证车辆的安全。如果监控到车辆违规或超速要及时通过合理的方式告知司机,最终做到抑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的作用 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对车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合理的管理同时让车辆在安全快捷和舒适的公司道路是行驶。而给车辆提高安全良好的交通环境也是公路交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即使如此,也依然无法避免行车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而这些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车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司机的疏忽大意,更是交通系统对车辆监管不利的结果,还有可能是天气状况和环境情况引起的。而这些因素的不断发生就会导致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而作为智能交通数据管理系统在这个时候就必须发挥其优势,实时实地的监控那些异常信息和数据并且努力排除这些不安全因素带来的事故隐患。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首先,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 (二)其次,使用电子视频系统监视可以获得车辆的通行状况和车速,检测车辆是否超速,同时保证道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再次,可以对突发的交通事故做出快速及时的应急预案,提供救援行动。 (四)最后,通过在数据管理系统中建立交通数据库,为改善道路管理和经营决策提高准确的数据信息。 三、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与处理的设计 分布式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与处理平台主要分为由交通管理中心控制的中心数据管理系统和由区域交通系统控制的区域数据管理系统。中心数据管理系统主要是收集和管理交通控制中的数据和信息,为各个区域交通控制中心提供数据和信息,同时还可以个各个区域交通控制中心进行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动态的处理中心的数据和信息。主要是指各地区的高速公路管理局需要对所管辖区域内的高速公路进行统一监控管理。各片区监控中心将各站点的视频信号和相关资料信息有选择性的上传到市级交通管理中心,由市级以上的交通管理中心统一监控和管理。区域数据管理系统主要是收集和管理本地区的数据和信息,同时做好与中心数据管理系统的上报工作,及时的把区域内的数据信息情况上报到中心数据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的安排和管理。不管是中心数据管理系统还是区域数据管理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最大的功能就是获取最主要最可靠的交通公路信息的原始数据,这些原始数据主要是指检测设备检测到的每天过往车车辆车速和各种信息数据,同时电子视频系统还可以对违规的车辆进行抓拍和记录。而这些数据资料最终可以上传到交通部门的监控总中心,进行进一步的核准和分析。还有一些天气和气候状况比如,大雾天气和能见度范围都可以及时的通过监控系统监控到,这些信息需要及时并且监控车辆的紧急救援信号。同时还要对本地的视频信号进行监控并且把所管辖区域内的摄像机信号全部引入本地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备份数据,再根据具体情况上传中心数据库。 (二)数据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外界检测到的交通状态和天气情况,自动配置出交通指导方案。但是关于具体的控制算法在设计改系统程序的时候由专门的技术人员编写。这些算法常用的有基于稳态交通控制算法和动态的模型推导算法以及模糊的理论算法,这些算法是在平时的实践和应用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般在高速公路上设置的数据控制系统是针对某一路段的情况进行数据监控和管理,在上传图像和数据以后,中心数据管理了系统分别对图像和相关数据进行识别和分析,对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进行统一记录和监控。 (三)外场数据管理系统。为了更好的完成数据的管理和控制功能,我们还需要配置一定较好的外场设备。外场数据管理系统除了管理中心数据库的数据,还包括若干外场数据的管理,主要包括车辆检测装置和可见度检测装置。还有闭路电视监控和紧急电话监听。还有在高速公路上设置指挥车辆安全通行得控制指令和及时向交通部门发出救助的求助指令系统设施等。 (四)计算机网络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是通过联网监控,为交通部门及时提供给路段信息和监控数据。各省和各区可以形成网络。在一个站点可以看到所有相关站点的道路信息,由于每个路段都要有专门的负责人来进行本道路情况资料和图片的上传,所以形成了一个大型的网络结构。把每个站点的道路信息及时在网络上,包括每个区域的天气状况和气象信息,以及本路段交通堵塞的信息,在其他站点的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查询相关信息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还可以及时通告各个部门关于天气和交通的情况,各个部门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及时通知车辆是否前行。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无故造成的交通拥堵,同时也可以保证车辆的行车安全。比如在大雾天气可见度低得情况下,通知车辆缓慢前行,避免不必要的损害。 四、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分布式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和处理系统在日常的交通管理中有这重要的意义,使用智能交通系统数据管理和处理系统也以成为交通管理最广泛的应用,由于交通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想实现整个沿线的联网管理和控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不断交通系统数据管理的质量和技术,为车辆安全出行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蚁群算法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以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为出发点,结合蚁群算法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其作用意义,对于今后进一步的发展给出了初步的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蚁群算法;智能交通系统;最佳路径 一、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车业发展越来越快,车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尽管我国的公路和铁路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拥有自家车以及其他用途的车辆数目多,交通仍然很拥挤,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对于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智能交通系统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先进的子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的监测,收集,处理。并且及时向交通管理部门以及驾驶员提高双向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对于交通道路流通量的疏散,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该系统向交通管理人员以及广大乘客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实现了交通路线最优化选择[1],给稳定发展的交通流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二)出行者信息系统。出行者信息系统是用来帮助出行者选择适当的时间,交通方式的系统。主要是通过电子网络指南来收集并向出行者提供各种交通工具设施的静态和动态服务信息,并及时反映当时的交通情况以及道路通畅情况、以便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出行时间和交通工具。(三)车辆安全系统。安全是交通运输里面一个重要的环节,安全系统主要包括安全预测以及监控调控系统两个部分,主要关于车辆在障碍道路时可以自动识别,自动避开,紧急转弯,绕道而行,车速,车间距的保持等在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的地方以光或者声音的形式给车辆提出警报,避免事故的发生。特别是在乡村地势崎岖的地方,更加需要安全系统的保障和落实。(四)先进公共运输系统。公共运输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系统,该系统面向广大公众,主要包括公共车辆信息,行驶服务系统,电子车票系统等。以全方位的信息给乘客提供最为满意的服务,推动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 二、蚁群算法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蚁群算法是一种模拟进化法,通过模拟自然界中真实的蚂蚁觅食行为,采用具有记忆的人工蚂蚁,观察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以及相互帮助来找到食物源地最短的路径。蚂蚁在觅食时会释放激素.。后来的蚂蚁会沿着信息浓度高的方向前进。而后来蚂蚁又会在经过的路径上释放信息素,使该路径上的信息素得到加强。这个过程一直循环下去,则有越多蚂蚁经过的路径,它的信息素浓度就越高,在后来的蚂蚁选路中就更容易被选。目前蚁群算法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现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交通网的深入研究。蚁群算法建立在遗传算法的基础上,构思了关于奖惩机制的遗传蚁群算法,这种新型结合物在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上得到了大大的改善[2]。利用这些优点,蚁群算法已经深入的研究了我国交通网的现状,经过工作人员的细心研究,数据整理,分析,现在已经提出了交通网的表示方法和权重的确定方法。对于交通管理有着重大的突破意义。(二)应用到了车辆路径问题。随着蚁群算法在智能交通系统里面的应用,它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以及创新改进,现在已经将蚁群算法应用到了车辆路径问题,改进了关于求解车辆路径的蚁群算法,并且通过仿真实验实现了路径的优化。(三)提出了混沌蚁群算法。通过联系实际交通中的混沌现象,结合了混沌理论进一步运用蚁群算法,并且通过实验验证混沌蚁群算法的合理性,目前混沌蚁群算法已经被运用到了智能交通系统,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未来展望 蚁群算法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中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了,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它在技术上还可以有新的突破和创新,来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交通环境。(一)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优化路径。利用蚁群算法,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已经在最短路径上实现了最优选择,为了进一步缩减监测时间,可以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来优化路径的选择。大量微型传感器部署在监测区域里面,采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收集信息,进一步处理网络覆盖区域路由相关协议,最终确定选择[3]。(二)信息素区域和更新方式的改进。传统蚁群算法由于正反馈的作用,在搜索过程中出现局部最优解时,接下来的蚂蚁搜索时就会以较高的概率选择局部最优解,随着搜索循环次数的增加,就会使局部最优解路径上的信息素含量远远高于其他路径,进而造成大部分蚂蚁都会选择这一条路径,限制了算法的全局能力,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为了防止某一区域信息素累计太多,可以在此区域设定两个临界值,避免过快的形成局部最优解。(三)局部搜索方法的改进。现实交通中,人们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和方向性,例如,我们不会选择一个背离目的地的路径出发。由于我们无法预料故障会在哪一个地点发生,所以在局部搜索时应该都设立几个储备点,改变原有的确定的储蓄点的方法。 四、结束语 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推动了交通运输业和经济的发展。蚁群算法的融入进一步完善了智能交通系统自身的结构,对于最优路径的选择,信息的收集有了更便捷的方式。今后,智能交通系统在蚁群算法的推动下将会更加显示其生命力,将波及到乡村交通,以及我国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全面带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朱献文,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智能计算,人工生命。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当下,交通行业也需要引进先进的科技和技术,不断地加强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建设。交通行业为了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车联网、城市智能交通系统集成、交通大稻莸鹊难芯浚然后将这些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过程当中。文章首先分析了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当中主要的交通技术,然后进一步分析了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的有效发展策略。 关键词:面向未来;智能社会;智能交通系统 科技的快速发展衍生了一系列的高科技技术,各种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智能化将成为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此,相关的部门就必须要对当下的交通行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然后充分地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构建出更加环保、便捷、安全、高效、公平的智能化交通系统。全面地将智能化交通系统运用到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智能交通系统进行更新。这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交通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而且能显著地提升交通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 1 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当中的重要智能交通技术 1.1 大数据挖掘 社会的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地推动交通行业的发展进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各种先进的多元化集成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交通行业的管理过程当中,从而有效地推动了交通行业的大数据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通过利用计算机设备和大数据技术,能够在海量的信息当中挖掘出所需的重要信息,并且通过科学的预算和分析,快速地掌握数据变化的规律。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设备了解到这些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和规律,然后能快速地对交通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估,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另外,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能够快速地解决各种交通要道拥堵的问题,而用户通过相关的仪器设备访问这些数据,能够根据实际的出行需求选择最优的路线方案,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出行的便捷性和高效性。相关的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地建立跨区域的具有较高的立体性和综合性的智能交通系统,从而实现跨区域的交通管理。例如利用全新的先进科学技术检测驾驶行为、完成交通信息诱导、实时地对事故进行处理和监测等。这样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大数据技术在交通管理过程当中的实际应用,同时也提升了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1.2 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技术是一项全新的车辆自动驾驶技术,通过车辆当中配置的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信息融合、组合导航、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配合,从而完成车辆的无人驾驶。无人驾驶中的导航设备可以与全球的导航系统相连,同时能够利用红外线、视觉、激光等多种方法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和交通的情况。这样不仅能够快速地定位车辆的位置,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规避行驶过程当中的障碍物和其他车辆。另外,车辆上的高智能计算机能够完成一系列的运算,用户通过向计算机下达指令能够完成转向、速度、启动等的操作。无人驾驶车辆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车辆行驶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缓解驾驶人员长期进行车辆驾驶产生的疲劳感,进而达到最大限度地预防各种交通事故的发生。无人驾驶车辆还能够很好地在极限条件下和恶劣条件的环境当中行驶,车辆的各方面性能远远优于普通车辆。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广泛地使用于无人潜航器、无人艇、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汽车等。无人驾驶设备通过详细的定位,以及利用网络云计算、自动控制、智能规划、自动规避、自动导航、视觉环境感知等技术,能够快速地将车辆信息和周围环境信息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整体。智能设备能够在这个整体当中快速地完成各项指令和操作。无人驾驶技术不仅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面向未来的智能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智能交通系统构建的必然。 1.3 车联网 在构建车联网的过程当中,必须全面地遵循数据交互标准和通信协议原则,然后在车载移动互联网、车际网、车内网的基础上,构建汽车与互联网、车与行人、车与路、车与车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无线通信的大网络。在构建车联网时,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合理地利用大数据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计算,然后再根据实际的情况和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推出一系列定制服务。可以不断地加强智能城市和助力智能交通的建设,也可以不断地完善政府企业车队、车行行业、4s行业、合力保险行业、云计算平台。在构建的过程当中,充分地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然后有目的性地向用户提供环保监测管理、车管业务、智能交通管理、资讯、增值服务、查询理赔、ubi保费计算等服务。车联网的建设包含了智能化汽车和物联网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交通系统当中全面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典型案例。相关的管理人员通过车联网,能够实时对车辆智能化控制、智能动态信息服务、智能化交通管理进行一体化的管理操作。另外,车联网还会提供一系列的产品捆绑销售,例如车联网电商、车联网保险、无人驾驶技术、声控互联等。这不仅仅是交通行业对于传统的交通网络系统的优化和创新,同时也是交通行业全面地构建智能交通系统,迈向未来智能社会的重要体现。 2 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的有效应用措施 2.1 全面地提升智能交通信息服务水平 现阶段,智能交通发展前沿的技术是车路协同技术。因此,中国在进行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时,需要全面地加强对车路协同技术的研究,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车路协同技术来进行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与此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在智能交通和智能交通科技的发展过程当中占据优势,抢占发展的制高点,相关的工作人员还要根据我国的交通分布情况尽快地进行智能交通车路协同布局。相关人员需要加强交通仿真技术和交通信号控制技术的科研力度,不断地对现有的技术进行优化创新,从而尽快地摆脱智能交通核心技术依靠进口的现状。在未来智能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车辆将作为重要的出行工具和移动终端,根据人们的需求汽车甚至还能衍生出比手机更加强大的功能性。因此,相关的部门必须要加强对车联网产业链的研究,不断地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车联网当中,全面地提升车联网的整体科技化水平和质量。 例如,智能公交就是通过GIS地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GPS定位技术,有效地对公交车辆进行全面的监控管理,然后按照实际的运行状况智能化地对公交车进行调度。通过利用车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对出行人群的出行方式、出行路线、出行时间进行预测,然后制定最高效的优化路线,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当中的车辆调度问题。通过将导航规划技术和百度地图实时路况监测技术融合之后,能够对驾驶员的出行路线、出行习惯、出行方式等行为进行全面的监测,从而全面地完成驾驶人员的科学评估。 2.2 全面地加强对无人驾驶车辆的研发 在面向未来的智能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无人驾驶技术主要运用于特殊环境城市、环境高速、公路环境当中,因此,需要根据驾驶环境综合地研究无人驾驶车辆。在高速公路环境当中驾驶,需要完善无人驾驶技术的车辆识别、路线跟踪、道路标志识别功能的开发和研究。在城市环境当中进行驾驶,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对无人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和感知的科研,最大限度地提升无人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军事环境和其他某些特定环境下进行驾驶时,需要根据不同的驾驶需求和侧重点来进行无人驾驶车辆该方面性能的研发,全面提升无人驾驶车辆恶劣环境适应性和车辆可靠性等性能。 3 结语 交通行业的发展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不仅会对人们的出行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各种物资运输和贸易交流。因此,相关的部门必须对交通行业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研究,根据实际的交通管理需求引进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加强智能交通系统的有效建设。智能化交通系统不仅仅是交通行业的管理技术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也是智能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交通行业的必然。通过全面的智能化技术运用到电动汽车、无人驾驶、车联网、物联网、出行便捷服务、车路协同系统当中,进而为面向未来智能社会的智能交通系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大数据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交通在日趋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交通状况更为复杂,交通堵塞更为常见,交通污染更为严重。缓解社会交通问题,改善交通效率,离不开智能交通系统的高效管理,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而智能交通系统要实现海量交通数据的快速、准确获取与处理,就离不开大数据的应用和支持。因此,本文将结合两者的现状与特点,分析大数据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并探讨相应的技术实现方式。 关键词:大数据 智能交通 交通系统 应用 引言 近年来,城市建设的推进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极大的加重了人们对交通出行的依赖和高要求。而人口密度的急剧增长,机动化出行的日趋普遍,令交通拥堵以及各类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显然,传统的交通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交通发展的需求,智能交通系统的运用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作为数据挖掘、加工处理、传输预测的重要手段,大数据技术为智能交通系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无疑会在交通资源配置、交通规划管理、交通安全以及运营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大数据与智能交通系统概述 (1)大数据技术以及智能交通下的大数据特征 大数据技术,是指针对海量且种类繁多的数据信息,利用领先的数据处理技术,进行数据信息的大容量储存和快速处理。相较于传统的交通数据,智能交通下的大数据具有显著的特征:第一,数据信息海量,数据类型多种多样,有多种呈现模态,第二,数据来源非常广泛,数据存储的时间更长,效率更高,第三,由于交通数据自身对实效性的要求,需要借助高精尖的处理技术,实现数据的快速处理,第四,数据有较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交通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第四,凭借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智能交通大数据的可视化并不困难。 (2)智能交通系统的定义 而智能交通系统,是综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等领先科技,建立的基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的大规模、全方位、实时高效的综合交通管理系统。 (3)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交通系统的优势 与传统的智能交通技术不同,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交通系统首先在硬件设施上更为完善,其次,在大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其他多种领先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对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此外,在各类智能交通技术和设备的综合利用下,不仅能够快速传递和处理海量信息,还能对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运作进行综合管理和安全分析,在管理水平和安全把控上有明显的提升。 二、大数据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1、大数据在交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智能交通系统的交通信息服务是在信息传感网的基础上,采集车辆、道路、停车场等多种交通信息,而如此海量的数据信息,则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中的数据挖掘和云计算来进行采集、传递,才能及时地向各个交通部门提供有效信息和指导,同时也能让车主依据实时交通状况,调整出行实践和路线,避免交通拥堵。此外,大数据技术还能利用海量的信息数据积累,为后期的道路建设和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2、大数据在交通管理方面的应用 在交通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智能交通能够凭借大数据技术,第一时间处理不同路段的实时信息,掌握道路交通的现状以及环境情况,及时做出合理的部署与安排。比如,通过对比分析某一交通路段在不同路况下的手机信号密集度,就能了解该路段是否有拥堵或者事故发生,从而及时做出疏导。 3、大数据在车辆控制与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智能交通系统能够客观总结、反映许多有价值的车辆控制与安全管理规律,比如每年的车祸情况分析,车祸中驾驶员的不同操作习惯总结,各种不良习惯造成的严重后果等等。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分析,能够对安全出行做出警示,对驾驶员的操作习惯做出正确提醒,还能为车辆的安全驾驶系统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方式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处理其实是一个信息采集―多维度数据分析―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为交通管理提供信息支持,最终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处理,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技术实现方式。 1、信息采集模块的技术实现 在交通信息采集模块,主要有静态、动态两种信息采集方式。静态交通信息采集方式是在固定的位置设置视频监控装置或者感应线圈,然后通过道路路面下的感应线圈来产生相应的电磁感应,实现车辆的相关信息的采集。而动态交通信息采集方式,则是运用磁频、光电、测重传感器等自动收集实时的交通流量、行车速度等交通参数,从而推算时间,预测拥堵情况。 2、交通数据分析模块的技术实现 在交通数据分析模块,首先是统一采集不同渠道,不同模态的交通信息数据,转换形成对应的图像视频后再经由数据平台进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其次,对于大范围波动或者间断性缺失的数据,则通过专业的数学模型、数据集成技术以及决策支持理论来实现全面细致的交通分析。此外,在路段车流量以及安全情况的分析中,还需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来完成,并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进行智能计算,从而科学支撑交通数据的分析和管理。 3、交通数据处理模块的技术实现 在交通数据处理模块,一方面是通过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来处理、实现决策支持,比如对交通事故的实时探测以及对信号配时的优化。另一方面,通过动态交通数据处理技术,为交通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交通异常行为分析、交通短时预测等功能,并将采集到的动态数据与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做比对,客观分析交通现状,科学制定处理方案。显然,两类数据处理技术均能有效处理看似杂乱无章的交通信息数据,一定程度上也是“智能”交通的体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交通系统是一个借助多元技术,规模庞大的系统管理工程,一旦有效建立并科学运用,将使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日常管理水平发生质的改变,从而为广大交通出行者创建良好的交通环境,提供优质的交通服务。而将大数据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有效应用,将更好地实现系统核心部分――数据信息的挖掘与处理,有效解决系统建设中的信息及资源问题。因此,未来还需围绕这个核心,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更高效、安全、环保的交通运输管理。 智能交通系统论文:“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本文结合“智能交通系统”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本课程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三方面的改革方法,指出教学手段应多样化,增加师生互动;教学内容应做到与时俱进;考核过程化且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兴趣。 关键词 智能交通系统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但是,我国的智能交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创新性的研究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少,因此,我国需要大量的交通人才投身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之中,据此,我院以培养轨道交通专业人才为主的交通运输专业仍将“智能交通系统”课程列为本科培养方案中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当今社会交通领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全面了解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既教授学生智能交通系统相关的概念、体系框架、理论和先进技术等,又要时刻引领学生把握交通领域发展前沿,捕捉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热点,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交通人才。 1 课程性质和特点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涉及交通、通信、计算机、控制等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前沿动态教育课程。本课程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起源、发展历程、体系框架、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服务子系统的结构框架、工作原理和基本功能等,可以说该课程将数学模型和实践措施贯穿于整个课程理论框架中,数学模型源于实践,然而又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交通管理措施解决实际的交通问题[1]。该课程涉及多门学科,理论知识抽象,而实际案例应用及分析少,理解难度较大,所以该课程特点可概括为“概念多、内容多、实`少、理解难”,如果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握好该课程的这些特点,很难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2 教学问题浅析 目前针对“智能交通系统”课程的教学,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即:教师提前备课,制作课件,在课堂上以PPT讲解为主,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向学生传递较为丰富的智能交通系统知识,教师自我感觉上课效率很高。但是,该课程涉及多门学科且实践性较强,教师系统讲授法存在很多缺点,学生根本学不进去,听课很乏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手段老套。目前的授课方式以老师PPT讲解为主,虽然老师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学生常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充分调动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热情,教与学都显得呆板、被动,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的锻炼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讲课费心费力,但其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比较抽象;学生听课很乏味,感觉很枯燥,难以理解,例如学生宁愿在课堂上玩手机也不愿意听老师满堂的灌输。加之该课程涉及到了多个学科,内容上大多都是宏观介绍基本概念、框架体系、相关技术和应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且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总感觉讲解内容太抽象,无法体会到教学内容的实际意义。 (2)教学内容陈旧。目前,智能交通领域发展迅速,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来向学生讲解智能交通系统知识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有很多学生反映课堂内容都是现实生活中很熟悉的案例,但是感觉又很遥远、虚幻,听之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捕捉不到智能交通领域发展前沿热点,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交通运输专业的发展。 (3)考核方式单调。该课程目前主要对学生进行期末试卷测验,以此考查学生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主要考查内容包括:智能交通系统相关概念、体系框架、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考前对课程热菟兰怯脖常虽然学生能考出高分,但是考完之后学生什么也不记得,走上工作岗位更是感觉该课程没有给他留下印象,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压制。另外,还有一种考核方式就是学期末让学生提交一篇智能交通系统学术论文,以此来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但是通过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是复制网上资源,浑水摸鱼,敷衍了事,根本无法做到公正公平的考核,这样还导致了不良学术之风。 3 教学方法改革 3.1 教学手段开放互动 “智能交通系统”是一门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泛的课程,教师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应具备包含内容多、表现形式丰富、交互性好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制作出既符合课程教学目标又能够吸引学生乐于学习的课件尤为重要。[1]在教师备课过程中,除了满足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之外,要特别注意如何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在课件之中,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给予不同的展示方式。首先,要懂得如何挖掘课程重点和难点而又不失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次,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知识点设计不同的展示形式,如有的教学内容以文档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展示,有的则配以视频动画讲解,这样才能最终制作出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眼球的PPT课件。 除了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之外,课堂讲解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为了加强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针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体系框架等内容的讲解可以采用系统讲授法,传授的知识量大、内容丰富,可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快速了解智能交通系统;对于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基础理论,包括动态交通分配理论、智能协同学理论、动态交通信息预测理论等,可以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由现实生活中的交通拥堵问题引出动态交通分配理论、智能协同学理论等在ITS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学习乐趣;针对出行者信息系统、交通流诱导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等ITS子系统的讲解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这些ITS子系统的功能、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等;对于ITS中的基础技术,如定位技术、通信技术、信息采集和融合技术等可采用研讨式实践教学法,通过GPS、手机导航地图等产品的讲解,启发学生针对知识点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见解。 3.2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科学、前沿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的基础,教学内容要与教学大纲相结合,与教学方法相适应,并能融入新的思想理论与知识。[2]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迅速,单独依靠教材挖掘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长此以往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因此,为了弥补教材内容滞后性,必须广泛搜集最前沿的智能交通类资料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先进的智能交通理念和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步伐,开阔视野,提升兴趣。例如可以通过网站等途径给学生介绍最新的智能交通系统研究成果及应用,如特斯拉开发的智能车辆、ETC系统、智能停车系统、交通流诱导系统等。 除了做好课堂教学之外,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该课程中增加三个方面的实践教学:(1)将课程实验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到我院交通工程系系交通工程实验室参观,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试用相关的智能交通综合控制设备,并学习相关的交通仿真软件,通过实际交通问题的仿真再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时常去关注智能交通系统及设备的企业,如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航车路协同与安全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另外,引导学生时刻关注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热点,多去浏览相关的智能交通网站,如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官网等,及时获取最新的智能交通信息与新闻;(3)组织学生多参加我国智能车大赛、交通科技大赛、世界智能交通科技大赛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考核方式注重过程 单纯依靠期末考试试卷或提交学术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智能交通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显然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现该课程考核的过程化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课程取消期末试卷考试,将考试环节改为课程实验和专业课实践大作业。课程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而专业大作业由老师拟定智能交通系统相关的主题,如ETC系统、交通流诱导系统、车联网系统等相关系统的设计,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由分组,组内人数不限,选举组长一名,进行不同的工作分工,大作业设计完成之后,在课堂上以系统展示或者PPT课件形式进行汇报和讨论,老师和其他小组学生对其设计的系统进行提问,每组队伍之间进行相互点评和打分,以此作为该课程大作业的成绩。实现该课程考核过程化,还要做到考核的科学合理,在成绩分配时也要做到公平公正,于是,成绩设置如下:平时成绩占20%(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课程实验占30%,大作业成绩占50%。 4 结论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涉及多门学科,而且教学内容多、实践性强,通过分析课程性质、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讨。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展示形式的教学课件,不同的教学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施教方法,而且要特别强调与学生的互动,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捕捉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动态,让学生积极参与该课程,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做到课程考核过程化,培养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自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智能交通,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航空工业管理体系研究:航空工业管理体系改革回顾 我国航空工业自1951年建立后,通过全面学苏联,经过不长的时间,建设起了一批骨干企业,实现了从修理到仿制的过渡,为航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以后又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航空工业从小到大、从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研制,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拥有科研、生产、教育各个方面的工业体系,共仿制、研制型号70余种,生产各类飞机1.5万余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也要看到,我国航空工业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基本上还是军事工业的体制,对外高度封闭,内部结构失衡,重军轻民,重生产轻科研,依赖国家财政支持,缺乏活力。虽然建立了航空工业体系,但摊子大、力量散,形不成拳头,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 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1951年4月~1952年7月)1951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为适应空军建设需要,在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管理局,统一负责飞机的一切修理工作。5月15日,重工业部转发政务院4月29日文件,正式批准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局,由段子俊任局长。同年5月,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在沈阳市民生街63号开始办公。7月16日,政务院决定任命重工业部部长何长工兼任航空工业管理局局长,段子俊、陈一民、陈平任副局长。 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后又称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局、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局)(1952年8月~1963年9月)1952年8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第17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任命赵尔陆为部长,并将原重工业部兵工总局、航空工业局、北京工业学院和干部学校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为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赵尔陆部长兼任航空工业局局长,王西萍为副局长。1955年3月,王西萍任航空工业局局长。1958年2月,第二机械工业部与机电部合并为第一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改称为一机部四局。1960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9次会议决定,把原军、民品统一管理的第一机械工业部重新分为主管民用机械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主管国防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即国防工业部),张连奎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薛少卿为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航空工业局局长。航空工业局改为三机部第四管理总局。1961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通过决定,任命孙志远为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1963年9月~1982年4月)1963年9月,中央决定将国防工业部(即老三机部)按专业分开,成立航空工业部,代号仍为第三机械工业部,任命孙志远为部长,刘鼎、吴融锋、段子俊为副部长。不久又对国防工业生产与科研的体制作了调整,1965年1月,航空研究院与第三机械工业部合并。1966年开始的“”使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受到严重冲击。 1967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宣布对三机部实行军事管制,10月周洪波任军管会主任。1969年8月,成立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由空军牵头抓航空工业,吴法宪任组长。事件以后,航空工业又划归国务院领导,1972年3月,任命李际泰为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粉碎“”后,扫除了航空工业前进道路上的障碍,1977年12月5日,中共中央任命吕东为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书记、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部(1982年4月~1988年4月)1982年4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四个军工部机构改革后领导干部任职的通知,莫文祥为航空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其恭、崔光炜、高镇宁、何文治,科技委主任姜燮生。1983年12月,中央批准姜燮生任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82年6月,航空工业部正式通知撤销航空研究院,有关业务与部机关对口司局合并。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航天工业部(1988年4月~1993年4月)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成立航空航天工业部。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以第2号令任命林宗棠为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5月3日,国务院任命姜燮生、刘纪原、何文治、孙家栋为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7月5日,航空航天工业部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3年4月~1999年6月)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根据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下文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由朱育理任总经理,王昂、张洪飚、张彦仲任副总经理,后又增加刘高倬为副总经理。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1999年7月~现在)1998年3月,国务院作出了“逐步将各军工总公司改组为若干个企业集团公司”的决定。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和论证,1999年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开会,讨论批准了五大军工总公司改组的方案。1999年7月1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成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由刘高倬任总经理,杨育中、石川、顾惠中为副总经理,刘思诚为党组成员。2006年6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由林左鸣担任总经理。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由张彦仲任总经理,池耀宗、梁振河、宋金刚为副总经理,王守信为党组成员。2003年3月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由张洪飙担任总经理。 管理体制变革中三次大失误 回顾50多年来航空工业管理体制的变化,其中比较大的失误有三次。一是部院合并,严重削弱了航空基础研究的力量。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中断技术援助后,中国必须更多地依靠自主研发。1960年12月中央批准聂荣臻元帅的建议,把有关国防工业的研究力量集中起来,成立航空、舰艇和无线电电子三个研究院。1961年6月,在划拨航空工业局所属的六个研究所、空军的四个单位和哈军工有关专业的基础上,航空研究院即国防部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六院)正式成立,建制属国防部,由国防科委领导。六院成立不到一年,航空工业局提出重新调整科研体制,要求把六院划归工业部门。1962年3月罗瑞卿总参谋长召集会议讨论此事。会上争论激烈,分歧很大。罗总长决定暂时搁置,“再看两年”。同年7月,国防工业部又向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上报《关于调整国防工业研究设计体制的意见》,要求由国防工业部收回19个研究院。1963年9月,国防工业部(原三机部)按专业分开,成立航空工业部,代号仍为三机部。1965年初,六院与三机部合并。“”期间,航空研究院(即六院)从1967年起被军方接管,但科研体制基本未变。1973年年初,受委托召开航空汇报会。他在最后总结发言中指示:三机部和航空研究院要实行“部院结合,厂所挂钩”,要求三机部和研究院共同组织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研究院负责人要进入三机部党委,任副书记;研究院要把科研统统管起来。当年8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按“部院结合,厂所挂钩”原则,将航空研究院划归三机部。1977年吕东任三机部部长后,航空研究院再度受到重视。但吕东离开后,三机部于1982年6月将航空研究院撤销,其科研管理工作划归航空工业部的科技局,但在与国外合作交流时,仍然沿用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名义。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航空工业部再次成立航空研究院,到1993年再次被撤销。部院合并,设计、研究院所都隶属于总公司。 撤销航空研究院严重影响了航空科研健康发展,削弱了航空基础技术研究,使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二是航空航天部合并,没有取得强强联合应有的效果。1987年下半年,随着七届人大召开时间的临近,国务院各部委机构调整的方案设计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考虑到美国和欧洲的航空航天工业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我国最高领导层中,对中国航空和航天工业合并的呼声也很高,很快就确定下来,明确了负责人,开始了“三定”方案的设计。1988年1月12日,林宗棠同志向李鹏代总理汇报航空航天工业部“三定”方案的初步设想,当时重点汇报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部的名称叫“航天航空工业部”,还是叫“航空航天工业部”?李鹏说,航空工业部建立在前,航天工业部建立在后,国际上通称Aerospace,也是航空航天,以后就叫“航空航天工业部”吧!二是如何进行联合?林宗棠同志提出按“小政府,大集团”框架组建,企事业按型号类别逐步联合组成十几个企事业集团,如飞机六个、航空发动机一个、航空机载设备一个、战略导弹一个、空间技术一个、战术导弹五个等,下面的骨干院、基地、企业先不动,采取先松散、后紧密,逐步联合的做法。李鹏表示赞成,并说,航天部几院不要动,逐步联合,不要搞乱。三是要不要组建航空航天基础技术研究总院?李鹏说,把共性的所组成总院,我赞成,但不要把原来各研究院的所硬性地拿出来,要有灵活性。1988年7月5日,航空航天工业部正式挂牌成立,成立后马上碰到许多棘手问题,如办公地点、干部设置、如何办公等等。 航空航天工业合并没有成功,在于事先没有充分征求业内人士意见,事后也没有对推进联合进行认真的讨论。应该说,航空与航天工业同为一体,在国际上有先例,在我国也不是不可能,关键是如何精心组织和运作。比如,航空与航天的产品制造工程的实体可以分开,这是由于我国航空工业与航天工业相比,有两个基本不同点:第一,我国航空工业是从仿制起家的,是先修理、生产,然后发展到自行研制,而我国航天工业是先有设计然后才有工厂,工厂始终附属于研发和设计。第二,航空军民用飞机有载人、多次使用的特点,要求长寿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效益、低成本,而航天生产的导弹、卫星、运载火箭等技术要求也很高,但基本上是一次性发射使用。而航空与航天的基础技术部分具有共性,应该有效地结合,做到资源共享。 由于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后,各方意见极不一致,领导忙着处理具体事务,加上结构调整根本动不了,从而形成了“两块铁板、一个焊点”的现象,使原先设计的方案根本无法实施。这样的局面维持了五年,到1993年航空工业与航天工业终于又分手。三是航空工业总公司分为两个集团公司,加剧了矛盾和重复建设。1998年3月,国务院作出“逐步将各军工总公司改组为若干个企业集团公司”的决定。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反复酝酿和论证,1999年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门开会,讨论批准了五大军工总公司改组的方案,对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的改革明确了三条:(1)国务院重新组建国防科工委。(2)中央军委成立总装备部。(3)将五大军工总公司改组为若干企业集团公司。在确定集团公司组建原则时,朱镕基总理强调,要适度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组建两个实力大体相当的集团公司,在军工企业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竞争的机制,使两个集团公司都有保军任务,两个集团公司实力大体相当。航空两个集团公司在组建方案中明确了以下几点:一是按照“分工协作,发挥优势,各有侧重,有序竞争”的原则,加强团结和合作,共同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二是为了避免重复建设,航空老产品按现行配套关系继续执行,新产品按国家批准的航空工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方案及有序竞争的原则进行配套。三是对重大项目采取联合研制、生产的办法,由双方分担任务和研制经费,发挥各自优势,按分工承担责任、风险,享受收益。四是航空研究院所主要依托第一集团公司管理,同时为两个集团服务。五是中航技等为两个集团公司服务的、涉及军品的直属专业公司采取股份制的办法,组成董事会进行管理;供销公司也要为两个集团服务。这些写在纸上的东西实际上都没得到很好执行。事实上,航空工业分为两个集团公司以后,矛盾加深,重复建设加大,出现了以邻为壑、力量分散的新情况。飞机研制的技术力量,如强度、气动、试飞、飞机设计、机载设备等,集中在一个集团;中型运输机、直升机研制生产以及起落架专业化厂等却在另一个集团;一些公益性、基础性科研院所本应该为两个集团服务,而实际上服务起来很困难。 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当今世界航空工业,联合、竞争、专业化是发展大趋势。西欧各国为了与美国抗衡,出现了法、英、德、西班牙四家公司为主,荷兰、比利时两家为协作公司的跨国合作的空客模式。空中客车公司开展国际合作,扬长避短,发挥联合优势,进行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成员公司的技术特长和优势,从而保证了合作的成功。美国波音与麦道强强合并,更体现了这一世界潮流。而我国航空工业体制长期封闭、僵化,缺乏活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总公司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尽管经历了这样的演变,但这个体制仍然是从原来的主管行政部门的传统体制直接继承过来的,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为了加快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必须理顺航空工业的管理体制,统一思想,理清思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将各方面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取长补短,发挥航空工业总体优势。 (一)进行专业化重组,建立飞机、发动机、机载企业独自发展的经济实体。国外飞机、发动机、机载企业都是独立存在、各自发展的。欧美国家如此,俄罗斯最近也单独成立了飞机和发动机集团,并特别申明不含机载设备。而我们混在一起,互相牵制,影响航空工业的长远发展。首先看一下国外航空发动机企业的情况。美国普拉特•惠特尼集团公司:简称普惠公司,是美国最大两家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之一,也是世界主要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制造商之一。公司雇员4万人,年销售额为60多亿美元。 通用电气公司:也称GE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涉及12个主要领域,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有经营业务,在25个国家开设有250个工厂。其中航空发动机集团有民用发动机分部、军用发动机分部和船用及工业发动机分部。GE公司雇员22万人,年销售额为600多亿美元。联信发动机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小型发动机制造厂商,在辅助动力装置、小型涡轮发动机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公司雇员5600人,年销售额为17.5多亿美元。加拿大普拉特•惠特尼加拿大公司(普惠加拿大公司):是专门设计和制造小型燃气涡轮发动机的著名厂商,成立初期是美国普惠公司在加拿大设立的活塞式发动机维修中心,现在是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的子公司。该公司研制的PT6系列发动机,已有30多个型号,产品广泛用于150多个国家的支线飞机、直升机和轮船。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简称罗罗公司,是世界三大航空发动机企业之一,主要有民用发动机、军用发动机和直升机发动机三类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公司雇员3.6万人,年销售额为50亿美元左右。法国国有航空发动机研究制造公司:简称斯奈克玛公司,为法国唯一的大型军用和民用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也是世界主要发动机制造商之一。公司雇员1.1万人,年销售额为140亿法郎。透博梅卡公司:主要生产中小型燃气涡轮发动机。公司雇员3700人,年销售额为20亿法郎。再看看国外航空机载设备企业的情况。 美国联合信号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航天设备制造厂商之一。公司在辅助动力装置、空中环保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航空电子设备及机轮和刹车装置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公司雇员9万人,销售额超过150亿美元,其中航空航天公司雇员3.8万人,销售额为50亿美元左右。霍尼威尔公司:研制生产航空航天电子控制设备,主要有数字飞行指挥系统、飞行管理系统、飞行显示系统、飞行控制系统、电子飞行仪表,包括平视显示仪、卫星通讯系统、惯性基准及全球导航系统、防撞系统、自动测试设备、大气数据计算机和气象雷达等。公司雇员5.2万人,销售额为60亿美元左右。GM休斯电子公司:休斯公司按业务范围分为四个子公司———航宇及防务公司、导弹系统公司、电子系统公司和民用工业公司。产品为雷达及通讯系统、电子光学系统、武器系统和信息系统。公司雇员7.9万人,销售额为140亿美元左右。 英国马可尼公司:隶属于英国的通用电气公司,下设马可尼航空电子公司(雇员8700人,年营业额42亿美元)、马可尼雷达和控制系统公司、马可尼通讯公司、马可尼仪表公司、马可尼防御系统公司和马可尼安全系统公司。卢卡斯宇航公司:欧洲最大的航空设备制造企业之一。该公司设计制造的飞行操纵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发电系统、电源控制系统和货物装卸系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雇员7000多人,年营业额8亿美元。道蒂航空航天公司:是英国和欧洲最大的飞机附件公司之一,主要产品有飞机起落架、螺旋桨、液压设备和飞行控制系统等。公司雇员2800多人,年营业额3.7亿美元。法国汤姆逊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和欧洲最大的防务电子公司,在航空电子、光电子、通信、空中管制、防务系统、信息系统和软件等领域居欧洲领先地位。公司雇员4.9万人,年营业额360亿法郎,在世界100家航空航天大公司中排列12名。达索电子公司:产品有导弹自动引导装置、机载雷达、地面雷达及激光吊舱等探测系统。公司雇员2700人,年营业额为30亿法郎。意大利意大利航空设备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大型航空工业公司的航空设备(导弹)分部或子公司,如阿莱尼亚、阿古斯塔、马基、菲亚特公司均有航空设备分部或子公司;二是在大型电子设备公司中,设有研制航空设备的子公司,如意大利电子公司、菲亚尔公司、微型技术公司等;三是一些小型专业公司。意大利各型导弹的研制生产集中在阿莱尼亚公司和奥托•梅拉腊公司。它们属于国有机械金融集团。仔细分析这些发动机和机载企业有以下一些特征。 1.航空发动机企业基本上是垄断的。大型发动机世界上只有普惠、罗罗和GE三大家,小型发动机为加拿大普惠。其他发动机企业则把追求局部技术优势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如法国斯奈克玛、德国慕尼黑MTU、意大利菲亚特等公司,尽管在某些部件方面具优势,都不独家研制整机,但都有总装线,通过参与联合组装,合作研制产品,占有一定份额。 2.航空机载设备企业能够独立存在并得到发展的都是专业化发展,人员少,技术精,通过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如美国联信、法国汤姆逊、英国马可尼等,这些公司都是把某些机载产品作为主产品的专业化公司,而不是包罗万象的航空设备公司。这些机载设备企业与主机企业的关系是经济与合同关系,不对主机企业全面配套承担义务。 3.从世界主要发动机和机载企业的情况看,发动机企业基本上同飞机企业是分开的,航空机载设备企业则不然,有分开的(大多是技术有优势、产品有市场、经济有效益的企业),也有不分的(如意大利),有的是航空工业公司内设航空设备(导弹)分部或子公司,有的是民用电子公司内设航空设备的子公司。鉴于以上情况,建议我国航空工业也应进行专业化重组,形成飞机、发动机集团、机载设备中心协调配套的航空工业研制生产体系,建立有主产品、有竞争力、各专业独自发展的经济实体。 (二)组建国家级的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我国航空工业建成的规模庞大的体系,从总体上看是粗放的、分散的、重复的且效率低下的,与世界航空工业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与我国航天工业也有不小差距。究其原因,阻碍我国航空制造业技术水平提高的瓶颈不是别的,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严重滞后。我国航空工业创新能力落后于航天工业,其原因是有两个不同点:一是航天工业是先有设计然后才有工厂,工厂始终附属于研发和设计。而航空工业是从仿制起家,先有工厂,然后才有设计和研制。二是航天工业一直保留有研究院,而航空工业曾经有过的航空研究院几经折腾已不复存在。正是由于这两大差别,中国航天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在导弹、卫星、运载火箭、载人航天等领域硕果累累,而航空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一旦自行开发大项目就缺乏后劲。1992年,航空工业和航天工业分别获得国家100亿元的拨款。但航天工业却用这100亿元和后来追加的80亿元,于2003年10月把“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功送上天,使中国成为继苏联/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自主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航空工业却因AE100项目的失败而让国家把钱收了回去。这一显明对比说明我国航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要尽快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措施就是尽快建立国家级的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世界航空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国家航空研究院对各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世界各航空强国都拥有自己强大的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总部设在华盛顿,在行政上隶属总统领导。其中兰里中心从事飞机、气动、强度、仿真、机载电子等研究,刘易斯中心从事发动机及高空模拟研究。它们的研究成果无偿转让给国防部、各航空企业、联邦航空局及其他机构。NASA还对各航空制造公司设计的新机和联邦航空局适航性鉴定提供技术基础。苏联(俄罗斯)中央空气和流体动力学研究院(ЦАГи)是苏联和俄罗斯航空工业各学科研究机构的摇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科研中心之一。它拥有一批世界级的学者和许多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德国航空航天研究院(DLR)是德国最大的航空航天科研机构,直属联邦德国科技部领导。总部设在科隆-波尔茨。研究重点领域为航空、航天和能源技术三个方面。 英国皇家航空航天研究院(RAE)是英国国防部主要的航空航天科研机构。其总部和一些主要飞机、航天器科研部门都设在范堡罗。两个主要科研基地设在贝德福(侧重于飞行研究)和皮斯托克(侧重于发动机研究)。法国国家航空航天研究院(ONERA)为国家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兼有工业和商业性质,由国防部监管。该院除与法国的许多研究机构有联系外,与美、英传统伙伴继续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与俄罗斯研究机构在空气动力和燃烧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合作。欧洲航空研究与技术组织(Garteur)。为了在航空研究方面能与美国相抗衡,1973年,欧洲法、德、英、意、西、荷和瑞典七国政府协议成立一个联合组织即欧洲航空研究与技术组织(Garteur),其宗旨是鼓励和协调七国间航空研究院和航空工业公司之间航空科学研究的合作与开发,增强欧洲的整体实力。该组织设有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以上国外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有下述共同特点:⑴“地位”、“级别”高,均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如NASA是美国国会批准成立,直属总统领导。⑵人才荟萃、设备精良,拥有本国顶尖级航空精英和人才,拥有世界一级的科研设备和试验手段。⑶资金由国家给予保证。如NASA1999年的研究经费就达134亿美元。⑷研究院科研活动与企业分工明确,互相补充,不搞重复建设。科研成果无偿向工业企业转移。⑸科研成果突出,对航空技术发展起着重大推进作用。⑹航空研究院促进本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保证了航空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坚持科研先行方针,建立坚实的航空科研能力,必须要有专门的基础技术研究机构,这是保证航空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的可靠基础。只有拥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把基础打扎实,航空工业才能加快产品的研制的步伐。因此,为了提高我国航空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把航空工业的基础研究统一起来,由国家扶持、集中规划,建成类似美国NASA、法国ONERA、德国DLR之类的航空科研机构。这个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应具有以下特征。 1.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国家级的、非盈利的科研事业单位,在政府领导下,统一组织航空技术的预先研究工作,并无偿转让研究成果。 2.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任务是:进行前瞻性、基础性的航空科学技术研究,承担应用基础研究、探索研究、演示验证等科研任务,为发展新型飞机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代表国家对新研制的航空产品进行鉴定与评估。 3.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按飞机、发动机、机上系统与设备发展的“技术流”配置,突出总体研究,突出综合性。其技术专业应当涵盖航空预先研究的主要专业和内容。 4.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应当拥有成套的超声速、跨声速和低速风洞,发动机高空试车台和成套地面试验设备,大型结构强度和疲劳强度试验室,飞行试验试飞手段和全景飞行模拟机,飞行控制系统试验室,航空电子系统试验室,大型火箭撬滑轨试验场,大型水洞,巨型计算机等国际一流试验设施。 5.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逐步进行补充、调整、完善。 6.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研究经费主要由国家投入。其投资强度应当在总体上能保障航空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保障国家级航空研究人员享有与其地位相适应的待遇。 7.鉴于航空、航天同属战略性高技术领域,特别是由于历史发展的渊源原因,航空、航天许多技术是相通的,因此,在建立国家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时候,要站在国家高度,借鉴国际经验,统筹考虑航空航天的技术资源,优化配置,不搞重复建设。 (三)以重点产品为龙头,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航空工业长远体制。军民结合是长远方针,不是权宜之计,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20世纪80年代航空工业军品陡降,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全行业需要大干民品,起到了一定作用。目前不少企业军品任务增加,要干的活很多。有的企业似乎对军民结合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这是很危险的。应该看到,由于我国现行体制的制约,航空工业摊子大、人员多的矛盾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只靠下岗分流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随着形势的变化,军品任务也会有波动,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就会措手不及,这是历史的经验。因此,一定要居安思危,始终坚持军民结合的方针,坚持寓军于民,不仅在军品任务少的时候要搞军民结合,在军品任务饱满的时候也不忘搞军民结合,使军民结合在发展规划上占应有的位置。民用飞机是航空工业军民结合的重点产品,应集中力量予以突破。航空工业是代表一个国家工业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产业。民用飞机包括航空零备件、三来加工,是航空工业军民结合的主业。我国航空工业在军用飞机研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民用飞机发展一直没有走出路子。在历史上我国曾经多次进行民用客机的尝试。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航空工业多次跃跃欲试,要研制喷气客机,但是,不管是自行研制的,还是国际合作的,都无果而终,不是中途停止,就是生产一两架就下马了。现在我国的民用客机研制远不如美国、法国、英国以及俄罗斯,甚至有的方面与日本、印度等国家比较,也存在一些差距。近几年来,在国家的重视下,我国民用飞机出现了发展的好势头。国家决定研制大飞机。这是百年难逢的好机会,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主动做好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大力支持,把航空工业军民结合的主业尽快发展上去。航空产品不少是军用与民用技术通用的产物,利用航空技术优势,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有很大的市场,比如,将航空发动机改装为工业燃气轮机,在油田发电、供热、注水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要利用航空技术优势,大力发展非航空产品,继续努力开发生产燃机发电、风力发电设备等,从技术基础上做出特色。机载设备厂和专业化厂的技术本身就是航空与非航空产品两用技术,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前景很大,应重点扶持发展。 同时,航空工业也要从实际出发,在内部建立国有独资为主的军用飞机制造企业和以产权多元化为特征的民用飞机制造企业,要运用新的体制和新的机制,采取合资、合作、股份化等新的运营模式,实现资本结构多元化,学会资产运作和资本运作,以实现体制和机制的转换,非航空产品的发展还要按其所属行业的规律进行,使之融入行业、融入地方、融入国际,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使航空工业既执行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又立足于市场经济,依靠国家产业政策的长期扶持,建立产业发展的基本组织和体制框架,为全面改造我国航空工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航空工业管理体系研究:加快航空工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航空工业的作用是无法忽视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与航空工业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为此,有必要在财务管理中多下功夫,以做到航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要想实现进一步的创新管理,就要在财务管理上多下功夫,创新性的管理模式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另一条崭新的出路,并且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下文中将作出具体的阐释。 关键词:航空工业;财务管理;创新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正在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风险性的投资,这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这是因为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应该更加慎重,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这有助于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在航空工业的发展进程中,主要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只有更加有效的运用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应用于航空工业中,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航空工业长远发展的目标,这具有极其重要的发展意义。 1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与财务管理创新 首先,应该认识到的是,在航空工业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迁发展史,同时也经历了在不同阶段的创新性发展,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加应该运用所学到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对航空工业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此,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目标,创新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财务管理作为航天工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就要做到将这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航天企业是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企业类型,在航天企业中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是十分可行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航天企业已经由过去的负债逐渐转化为盈利的模式,这不仅要归功于体制上的改革,同时也要归功于观念上的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航天工业在财务管理中主要凸显了以下几种特点。其一是组织结构的转化,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航天企业主要是以总分的形式进行管理的,即在总的管理体系下又分别创设了不同的管理部门,具有不同的职能,各个部门分工合作,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这样在共同发展的模式下实现了航天企业的创新化管理,在此基础上,还将自主经营权与业务管理权进行了有机的分离,以成本管理为中心,航空工业由此实现了大发展、大转变。在传统的管理中,航天企业是以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实现发展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逐渐朝着新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主要变革的内容是将企业品牌形象的提升作为发展的重点环节,品牌形象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在整个行业间树立起积极的形象,还有助于在国家的发展中树立起榜样,企业的品牌价值就是新的商业模式开展的契机,所以说企业品牌价值的实现有助于促进航天企业在我国地位的提升,有助于人们对于航天工业具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2我国航空工业财务管理创新之路 在我国的众多行业中,航天工业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这一行业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与整体实力的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朝着技术密集型的模式进行转变,未来的社会必然是科学技术为主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因此,航空企业作为这一领域中的佼佼者,所肩负的责任是十分重要的,正是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大力开展财务务管理的创新之路,因为财务管理是企业中的中心环节,企业的发展与财务管理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只有做到加快创新,才能实现未来发展的目标。刚柔并济是财务管理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在这一过程中,航空工业需要投入的资金量更大,这一点可以在其他国家的发展中借鉴相关的经验,航空工业具有系统复杂、工程量大,并且专业性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只有加大资金成本的投入,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研究工作是一项漫长的过程中,在这之中会经历多次失败,并且也会面临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只有勇于突破,勇于挑战才能实现成功,才能获得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财务管理实现刚柔并济的发展目标,将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针对投入与产出的特点进行资金的投入,将风险降到最低,这样财务管理才会在企业的发展中稳定下来,实现更加有序的管理,刚柔并济中,柔主要是针对环境的变化而言的,无论是外部的环境还是内部的环境,都要做到快速而又准确的进行决定,对于不确定性的因素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长久的发展航空工业。刚则是指任何决策的制定都是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基本前提的,所有的活动,包括研究工作、研发生产都不能违背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只有做到将刚与柔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为财务管理的创新性发展服务,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性发展的目标,促进航天工业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航天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努力实现纵向价值链的发展,当前,国际上的竞争环境应该使人们意识到这一环境的变化不仅是一次重要的机遇,同时也是一项挑战,只有抓住国际环境变化的大机遇,才能令财务管理朝着创新的趋势变化着。航天企业要更加重视产品的实际价值,不断优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流程,从生产、供应以及竞争等各个环节形成链条式的发展,并且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发展航天工业,不再以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约束。在过去的纵向链条式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经认可了价值链的重要作用,并且价值链的实现可以最大化的凸显产品的实际价值,在财务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将财务战略进行了统一的调整,并且保证财务信息的有效性以及准确性。当价值链上的信息活动在一个个信息孤岛进行时,集团总部将财务管理制度和政策层层“下达”,集团成员单位将财务信息层层“上传”“、汇总”等活动的协同性、及时性、有效性无法得到保证。基于传统虚拟价值链的财务管理方式,虚拟价值链上的信息孤岛将使集团的财务政策、制度的执行力和控制力大大弱化,进行价值链重组和优化,实现整个集团的信息集成。最终实现集团能够做到集中管理和配置关键资源。 3结论 新经济条件下,创新是我国航空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动力,财务管理创新是其战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本文针对我国航空工业产业财务管理创新的特殊性、重要性及迫切性,有效、有针对性并有重点地解决了我国航空工业财务管理创新的难点问题。对于提高我国航空工业产业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实现其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卜嘉音 单位:海军驻沈阳地区航空军事代表室 航空工业管理体系研究:航空工业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方向与内部控制管控效果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航空工业企业多数为国有企业,其改革的重心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的关键就是要有一套健全有效、合理规范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及责任追究制度。针对这些突出风险,本文将实现管理科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位核心,进一步梳理了现代航空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方法。 【关键词】航空工业 全面风险 内部控制 探析 针对航空制造企业全面风险的梳理中我们发现,由于自身经营模式的不同,涉及的风险领域也与其他制造企业不同。在依照实际案例分析过程中,将航空工业企业识别了6项重大风险领域,比较突出的有市场、采购、质量风险等,这样按重要程度先后排序也凸显了航空制造企业与其他航空制造企业承受风险类别的不同。正如前文所述,航空工业企业风险管理特点是由其面对国际化市场的经营特点决定的,也是我国航空制造产业发展特点和在国际航空制造产业中的地位决定的,反映着较为复杂的历史渊源和行业背景。 一、全面风险梳理与控制目标构成 (1)销售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目标。受客户最终产品市场竞争力、经济景气因素和国际转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影响,客户的订单有调整的风险,相应对收入、采购成本、存货等因素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内部控制目标包括每月跟踪客户订单执行情况,完成订单计划。继续加强客户沟通,开发潜在工作包,增加经济增长点。主动获得客户反馈,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急反应机制,降低客户损失,提高客户满意度。 (2)存货管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目标。由于客户产品的技术还不成熟,需要更改设计或工艺,产量迟迟不能上速率,导致为部分产品批量采购的原材料、零件的账面增加金额大于产品交付所减少的金额,造成存货指标增加,且消耗较慢,对资金占用、存货占收入比等经济指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内部控制目标包括与客户进行及时沟通,在订单变化时及时调整采购进度,减少存货对资金的占用。具体沟通措施包括日常沟通和商务洽谈以及高层互访等。坚持应用ERP系统进行采购申请、采购订单多级审批,采购比价审批,确保采购活动公开、透明。进一步平衡生产计划,逐渐控制批次投产数量,最大可能的实现多批次、小批量投产,降低存货水平。 (3)质量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目标。由于质量问题一旦发生,对企业信誉、产品交付进度、成本等因素的影响面较广,因此需要对质量风险重点关注。 内部控制目标包括持续组织开展质量管理标准、制度培训、内部审核和自我监督检查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保实物质量。完善质量体系,修订相关文件,确保体系的运行有效性,并通过二、三方体系监督审核。 (4)采购管理风险与内部控制目标。突出表现在零件采购方面存在满足不了生产线需求的风险,可能会制约生产能力进一步发展。 内部控制目标包括积极调研并加强与国外、国内有实力的供应商的沟通,争取统一资源调配的支持,在国内解决关键零件生产线的问题,提高抗风险能力。 (5)技改基建风险与内部控制目标。新建生产线关系到企业今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立项风险、安全风险、生产线评审风险等。 内部控制目标包括建立建筑设计的综合评审机制,在设计委托中明确设计质量及投资控制要求、设计深度要求,建立相应的检查控制措施。完善技改基建规章制度,有效进行立项风险控制和安全风险控制,将技改基建风险降低到较低水平;严把设备选型、论证和验收环节,兼顾设备的经济性和先进性,确保能顺利通过生产线评审,尽快达到设计产能。 二、内部控制运行实施效果 (一)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 内部控制体系运行使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企业各级干部员工能够也必须按照内部控制体系中的流程规范进行业务操作。通过内部控制所形成的相互协调与相互制约机制,能够及时地反映、检查、揭示和纠正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中的风险和管理问题,从而不断改进企业日常工作,也能够促进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能够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协调、监督、检查与考核。通过内部控制体系中所规定的各种程序和手段,可以将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方针政策、计划定额以及其他内部管理制度的情况反馈给企业管理部门,及时发现和纠正所出现的偏差,保证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各项预期目标。 (二)为企业风险防控和应对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核心观念,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工作转移到建立针对关键风险点的关键控制活动上来,直接促进了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于内部控制体系的进一步融合,为企业风险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建立了内部控制监督与自评价的常态机制,以评价手段将控制措施与实际管控效果相关联,保证了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也为未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奠定了基础。 (三)新的理论基础为同行业内部控制工作提供了先进经验 应用了全新的内部控制“一个基本目标、两个控制层面、四项具体内容”内部控制结构与功能框架和“三位一体”内部控制体系牵引运行机制指导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展了航空工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领域的实施途径;同时,通过“强管理、练内功”的方式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也明确了内部控制组织职能分工,带动企业各层级人员参与运行。 (四)保证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 财务会计工作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企业决策和日常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绝大多数来自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准确可靠地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评价过去、控制现在及把握未来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制定和执行恰当的业务控制程序,科学、合理地划分职责范围,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可以使会计活动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差错和弊端发生,从而可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篇1 1引言 图书管理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最基本、最传统的工作,包括图书管理、借阅等,工作量很大,传统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是图书馆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利用信息系统、手机、移动客户端、应用软件、官方账号等手段,提高图书管理的效率和便捷性。 2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含义 人类社会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进入21世纪。这不仅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信息化的世纪[1]。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的封闭状态,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信息化进程,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在逐步走向数字化。管理创新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的活动,它能够为组织的既定目标而有效地整合组织资源,而管理创新则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2]。这一模式不仅能够对资源进行新的、有效的整合,以实现组织目标和整个过程管理的责任,而且也是进行资源整合和其他详细管理的新的具体方式。管理要创新,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3]。创新是管理的生命。管理创新是建立在创造和掌握新的科学管理技能的基础上,这些技能能够主动地适应外部环境,提高组织各要素的质量。 3高职院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就我国图书管理信息化而言,高职院校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进步机构。现在很多大学都用电脑管理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我国以信息资源与数据库带动文献信息化,开展并逐步实施了大量图书管理信息化工程,建立了众多相关资源共享网站,如:中国教育科研网、万方数据网、中国知网等。各大高职院校建立的网站,提供了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方便快捷的服务体系、参考经验等,对中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具有指导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大量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需要,同时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为丰富、方便的信息资源。但由于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程度的差异,以及客观条件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有些私立大学甚至不能建立自己的网上图书馆。或者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一些大学建立了图书馆管理制度,但使用该制度的人员很少,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1对图书管理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不够重视 目前,许多图书馆及其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图书馆管理结构不够重视,对信息化图书馆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对信息化图书馆管理工作缺乏兴趣。在他们看来,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就是安装更多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和电脑。认识方面的错误,导致相关人员认识不到位、技能不到位,甚至在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缺乏服务态度。建设图书馆管理信息的步伐严重受阻。 4.2相关人员学历与知识结构分布不合理 调动机制不完善,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管理者既没有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也没有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管理制度落后、工资低、待遇差等问题,使相关人员在工作中难以看到自我价值。 4.3著作权问题出现矛盾 信息化是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有限的信息资源结构必须解决版权问题。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设计,需要将部分文献、音像资料转化为信息化文献,以解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要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强化自身的信息道德,了解和学习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出现知识产权纠纷。 5信息技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途径 5.1管理理念的创新 近代社会是由传统管理理念向现代管理理念演变的。近代与传统管理观念的不同之处在于,管理是关于效率和价值的。图书管理要遵循现代行政理念,必须遵循效率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这是图书管理理念的基础和核心。21世纪,大学图书馆能否适应发展需要,关键在于管理理念的创新。当前,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标准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仍在遵循Ⅱfl方法,因此必须从概念转向管理结构。图书馆管理应将资源共享与建设作为重要理念。信息化时代的图书馆需要摆脱小农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思想的束缚,从宏观的角度研究资源的分配,支持以合作和集体建设为基础的资源分配。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支持高职院校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在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下,从整体上分工,加强自身独特的信息资源库。这既能解决高职院校经费不足影响信息资源配置的问题,又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真正实现共建共享。 5.2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创新 经营机制的创新,就是在自动化目标控制下,对图书馆的经营工作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恢复。机构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集中精力进行自动化。在自动化环境下,突破传统的“分理论、分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新的图书馆管理机制,快速适应变化的信息环境。图书管理机制分为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管理机制。在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管理机制的创新是一种内外结合的机制创新。高职院校图书馆内部机制的创新包括建立以用户为中心、反应迅速的管理机制以及重组以自动化为核心的新商业模式。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下,应该把读者需求解决的实际问题放在图书馆工作的前台和中心[4]。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建立一个集中自动化的灵活组织,将不同的部门结合起来,以便对读者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并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允许读者进入图书馆,允许图书管理员离开图书馆去联系用户,向用户提供更加准确的服务。要提高获取文档的效率,必须广泛地组织和处理自动化技术和库间协作,使工作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为一线读者提供支持,并提供更加完善的信息服务。第二,建立管理机制,它能够满足大学学科建设的需要,并执行有特色的信息服务任务。基于用户的需求,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全面处理,以便完成特定的业务工作。新兴的商业模式应该以主动、多元、开放、动态的行为特征提供全方位、优质的信息服务。 5.3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创新 大学图书馆资源配置的目标是满足用户、教师、学生的信息需求,提高馆藏知识和信息的利用率。为实现这一目标,用户需要了解图书馆资源的基本情况,图书馆还需要了解和预测用户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的内容、方式和管理机制最终取决于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5]。所以资源建设的核心是要满足用户的一般需求。现代化的资讯储存与传送设备,为使用者了解与使用图书馆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建立并完善公共文献数据库。馆藏信息网络是高职院校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领域为读者服务的前提。构建馆藏信息网络的根本途径是建立相对完整、规范的馆藏文献目录数据库,为馆藏信息资源的全面网上存取提供基础。文献数据库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的重要手段,是信息资源交流的物质基础。二是积极开发网上信息资源。网站通过数千个数据库向用户提供科技、商务、商务、管理、新闻、教育等方面的信息。有超过200个万维在线化学数据库只提供免费服务。如果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充分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必须由大学图书馆组织专门力量,根据读者的需要,对虚拟馆藏进行定制。积极为客户提供专题、知识型信息服务。 6结语 文章从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需要出发,从管理创新理论的研究思路出发,探讨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建设的理念、系统、信息资源等。思想决定创新的程度,制度是创新的保障,信息资源是创新的基础,三者的创新都很重要信息化就是安装更多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和电脑。认识方面的错误,导致相关人员认识不到位、技能不到位,甚至在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缺乏服务态度。建设图书馆管理信息的步伐严重受阻。 作者:雷松丽 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篇2 1信息化条件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特征 (1)计算机网络化。计算机网络化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化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大量储存知识资源,快速传播知识,扩大知识信息平台利用,促进知识和技术更新。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也为高职院校图书馆优质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 (2)图书资料信息化。图书资料信息化借助存储介质新的全文存储与全文检索技术,能够存储海量的知识信息资源。利用现代各种技术手段,提高全文检索性能和速度。数字图书馆建设是现代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图书资料信息化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新特征之一。 (3)光盘检索系统化。光盘检索系统化能够及时、快速、准确地处理光盘存储资料,从而变革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能够查阅图书馆业务处理的各种信息及其变化,以及这些信息的各种账表;设计操作方便,数据安全,易于维护和升级,是现代图书馆资料管理的重要模式,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重要特征。 (4)信息建设细分化。各个高职院校均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在信息建设方面应该找对适合本校发展的信息建设模式。也应该依据本校专业特色加强对专业学科文献信息整理,从而建设适合本校需求的专业学科文献信息图书馆。 (5)借阅模式多样化。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专业化借阅模式的创新,提高图书馆借阅管理水平。加强学科专业资料的梳理和归类,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科专业化借阅模式的探索,建立一套适应信息化管理的借阅制度。 2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是信息时代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1)关于信息化和信息化管理、图书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具体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化管理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交流,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重新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图书管理的信息化是指:在图书管理中引入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等现代化先进技术,进而形成档案信息远程传输和社会共享的完整服务体系。在大型企业图书管理中引入信息化,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 (2)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对于高职学校尤其重要。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属于专科层次范畴。它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培养注重岗位技能,面向社会培养能熟练地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行业的技术及服务规范,符合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要求的现代化产业工人。高职院校图书馆与高等院校图书馆相比,更具有其专业特色和特点,是为教学、科研、生产提供服务的,读者对图书的需求有不同于本科高职院校学生和其他社会读者的特点。高职院校图书馆职能主要体现在服务和育人上,为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知识和信息。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学校的背景、教学、科研需求等决定其藏书的。类目和范围,一般以技术应用型图书为主。因为技术更新是不断变化的,是日新月异的,所以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料应该具有同步更新的特点,以便学生和老师能掌握最新技术和技能,这就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做到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和高职院校教育特点是相吻合,是应该受到重视的。 (3)要提高认识,扫除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误区。作为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图书馆管理是一项科学的、系统的、体系严密的管理工作。现在的高职院校规模越来越大,教职工、学生和图书种类越来越多,图书管理工作纷繁复杂,巨细杂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为此,在通盘考虑高职院校教育实际情况基础上,在图书管理中引入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图书馆管理的必要措施,也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应从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内容、特点等方面深入研究,要从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几个关键点,扫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误区。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图书资料的职能管理部门,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培训以及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强,对高等教育的提升也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快速的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和技术传播纽带,应该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使其作用充分发挥,必须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其中,信息化管理是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因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图书馆作为知识中心和信息枢纽的传统地位正在受到互联网和信息服务机构的影响。之所以强调探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是基于高职院校教育特点和学生培养理念。 作者:刘淑伟 单位:中共吉林市委党校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篇3 当前,计算机网络应用等领域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计算机信息技术也被频繁地运用于各个行业。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而言,传统的管理显然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当前迫切需要发展基于信息化管理的新型图书馆。 1信息化管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意义及优势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重要输出地,应当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专业性强的人才,而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核心场所之一,是学生借阅资料进行参考学习的地方。为了培养新时代人才,首先,要从建设信息化高职院校图书馆入手。当前大多数图书馆在管理方面都存在不少弊端,例如,在管理模式上缺乏人文关注,只是注重于对书籍的管理采购,图书管理员也是以此为中心进行工作,而对读者的体验感和关注度明显不足。其次,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无法适应新技术的运用,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工作效率无法提高。还有许多因为陈旧管理而带来的问题,会使图书馆无法为校内师生带来良好的体验,在图书馆的日常运营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不便。采用信息化的管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图书馆这一系列问题。例如,通过配备相关的硬件设施,使每一本图书印上相当于身份证的条码,系统规范化地统计整理书籍;再如建设线上的虚拟图书馆,打破学生借阅图书馆资料的时空限制,实现图书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一系列策略的实施下,将会加快推动信息化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成。 2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优化策略 2.1革新传统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方法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大多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主要是依靠条文式的图书馆守则来对读者行为进行规范,并由图书管理员对其进行监督。这样的管理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图书馆规范运作,但对于图书馆的长远发展而言是不利的,尤其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积极革新管理方法,将新的理念和技术创造性地运用于图书馆管理中,同时与时代相适应,设置专门的信息化设备将图书管理员从繁重的收纳书籍等传统工作中解放出来,使管理员成为校内师生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者以及图书馆文化的宣传者,培养出更多高综合素质的图书馆管理人才。将信息化管理落到实处,改善读者的阅读体验,在保证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同时,发展更多拓展性服务。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及时调整管理方法,借鉴好的管理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其运用到实际管理中,使图书馆能够满足读者的需要,更加吸引读者。 2.2创建多级立体化的高职图书馆组织结构 通过创建多级立体化的组织结构,发展信息化管理下的高职图书馆。将网络技术运用于图书馆,为读者的操作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对图书馆的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传统的组织结构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为了对图书馆进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应当创建多极化立体的组织结构来取代传统的组织结构。其具体操作是将图书馆各部门进行立体式分割,再通过信息资源架构将各部门有机连接,使图书馆各部门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使处理日常工作更加有效率,能够更好地应对突然出现的问题。在这样的组织结构管理下,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通过各级资源的共享管理,有效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同时,这种将不同职能部门立体式划分组织的方法,也能够使各部门的工作更加明确具体,使时间空间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突破传统组织结构的局限性。 2.3配备完善的信息化硬件设施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建设完备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由此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使校内师生的操作更加便捷。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是通过人工管理员对馆内图书进行维护,这样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浪费了人力资源,同时大量图书的编排规整工作,也会为管理员带来极大的负担,对此需要更加科学高效的措施来缓解这一问题。通过在图书馆内配备相应的硬件资源,能够使原本费时费力的工作形成模式化体系,让图书馆的运行更加高效、有序。例如,配备图书录入系统,对图书馆内的书籍进行统计整理,并按照不同类别对其进行划分,这能够极大地减轻管理员的工作负担,同时,通过这个系统,管理员也能更加清晰地掌握图书馆内的书籍情况;配备自助借书机,学生可以凭借扫描校园卡和所借阅图书上的条码快速完成书籍的自助借阅,自助借书机可根据借阅期限向学生手机发送提醒归还的信息,这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忘记还书并减少图书馆书籍遗失的情况。这样的硬件设施一方面能够提高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极大地提高读者的体验感。 2.4开展信息化图书馆特色活动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和整合中心,具有深厚的人文气息,而在当下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可以结合当前时代特色搭配本校教学理念,开展多样的活动,由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线上图书交流会,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线下交流活动搬到线上,学生可以在图书馆的相关活动页面发布自己关于图书见解的视频,也能够在这个页面看到其他人发布的视频,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在业余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阅读相关书籍,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许多学生课余时间较少,难以参加线下活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遇到想法一致的书友,相互交流看法,扩大社交圈,认识新的朋友。这些活动会在图书馆入口处进行展示,同时也会在校园网更新,想要参与活动的同学既可以填写图书馆入口处的纸质表格,也可以在校园网的页面填写相关的电子表格,对于参加相关竞赛类活动取得名次的同学,将会授予活动证书,还会提供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奖品。这样的信息化特色活动,一方面极大程度地缓解了学生因为较少课余时间而难以进行线下活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体现图书馆除借阅文献资料以外的其他特色功能,展现出新时代图书馆的新风采。 2.5根据师生需求打造信息化图书馆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主要功能是为校内师生提供资源,相较于一般图书馆,校内的图书馆需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图书馆可以设立信息化的评估体系,根据学生所借阅的书籍进行调查统计,对于借阅量占比较大的书籍种类,往后可以加大采购量,从而满足学生集中性借阅需求。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可以引进一些专业知识性较强的期刊读物,打造与高职院校相适应的图书馆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院校内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对大数据的调查,精准定位每一位读者的需求,读者也可以操作图书馆内相关的搜索引擎,输入自己的需求,搜索引擎将会以图书馆内资源为基础,对搜索内容进行多重筛选处理,最终反馈出读者想要了解的信息。如果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图书管理员反馈,图书管理员在收到相关问题的反馈后,及时找到解决办法,并据此做相应调整。 2.6创建独立的信息化图书馆虚拟平台 图书馆的座位无法满足校内学生的需求,是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为了使图书馆内的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校内师生,可以创建虚拟图书馆,在平台内上传图书馆现有的图书资料等电子文件,并录入全校师生的基本信息,学生只需要输入学号及密码就能登陆平台,获取所需要的资料。虚拟图书馆是全天候开放,能够满足学生不同时间段内的资源搜索下载需求,在假期内也能够借阅图书馆内的电子书籍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学生还能够对所阅读的书籍资料进行批注,这能够及时记录下读者的思考,从而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同时,学生可以在书籍的讨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寻找志同道合的书友。虚拟图书馆的建立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最好体现,通过开发这样的平台,一方面将纸质化的资源电子化,使学生的阅读更加方便,另一方面,结合了当下信息化的科学技术,与当前时代更加适应,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3结束语 结合上述内容,可以了解到在当前时代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与意义。革新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方法,能够从根本上转变管理理念;建立多极化高职图书馆组织结构,能够打破传统组织结构的局限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程度上使各部门都能够利用好有限的资源;在图书馆内配备完善的信息化硬件设备,可以使图书馆的运行更加现代化,减轻图书管理员的负担,提升读者的体验感。这一系列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策略的实施,有助于加快建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化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易爱东.“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2):241. [2]周春辉,杨丽坤,张淑君.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50(2):24-26. [3]乔华.图书馆虚拟空间的架构描述及创新服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21(3):121-124. 作者:李真彦 张书怡 方艳花 田宇 单位: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变电站施工组织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介绍变电站施工设计中的一些步骤和注意事项,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施工 组织设计 1 项目概述及特点 1.1 概述 本次招标a标包括主控楼及通讯楼、220kv屋外配电装置、综合楼、消防小间、站区道路。处于xx至xx公路北侧约200m的岗地上,进站道路引接于xx与砂乡公路,长180m。 自然 标高26—35m(黄海高程系,下同)整平标高为31.2m,站区采取有组织排水。 施工电源:采取永临结合方式,本变电所站10kv所用点备用电源在工程开工前提前建成,引至变电站站区,作为施工单位施工电源。 施工水源:本站φ150管径的正式供水系统作为施工水源在开工前引至站区内。 1.2 特点 1.2.1 架构基础及各类设备基础较多,间距较小。局部基础地面位于回填土之上。 1.2.2 各类设备支架安装工作量较大,工期紧,土建与安装需紧密配合。 1.2.3 本标段建(构)筑物多,交叉作业多,各工种整体流水作业较为复杂。 2 施工总体布置 2.1 施工布置的原则 2.1.1 本变电所内电气布置很紧凑,场内可用的临时设施用地较少,施工布置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空地,以不占或少占永久设施用地为原则; 2.1.2 充分利用地形和区域条件,合理布局,既要有利于生产、易于管理,又要便于生活,并符合国家有关安全、防火、卫生、环境保护等规定,直接为生产服务的设施尽量靠近施工现场,而生活和仓库等设施靠后布置。 2.1.3 按合同规定做好防洪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划,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临时设施周围开挖后的边坡。 2.2 水、电、风及通信 2.2.1 供水:施工用水考虑采用抽水机抽取右江河水。在变电站附近的?184.5m高程处建容积为20m3的蓄水池,ф50mm供水管接至主要施工用水点。 2.2.2 供电:由于甲方提供的工地变电所距离本工程施工场地较远,而本工程项目用电量较少,本工程施工考虑自备2台30kw和1台50kw的柴油发电机组根据施工需要供电。发电机房设在变电站?184.5m高程平台的空地上。 2.2.3 供风:本工程石方开挖量较少,爆破钻孔计划采用手风钻,采用4台jwg-3/7柴油移动式空压机供风。 3 施工准备工作 3.1 组织准备 3.1.1 如宣布我局中标,我们将立即在局内进行施工前动员,按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的原则,组建项目经理部,确定管理运行机制。合同文件签订后,由项目经理部及时组织施工人员、设备材料进场,保证在合同文件规定的时间内正式开工。 3.1.2 成立由一位副局长任组长的领导协调小组,负责本工程的组织协调工作,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确保本工程优质、快速、安全完成。 3.1.3 做好职工 教育 工作,按照劳动力需用计划,分批组织各工种人员进场,安排好职工生活,做好质量、安全、防洪、防火、文明施工和遵纪守法教育。对特殊工种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严格持证上岗。 3.2 技术准备 3.2.1 熟悉合同,全体管理人员在开工前集中学习,认真研读本工程合同文件,领会合同精神,认真履行合同; 3.2.2 全面熟悉设计文件及图纸资料,领会设计意图,澄清所发现的设计问题; 3.2.3 备齐本工程所需的规程、规范和标准(所需规程、规范和标准见前述),按监理工程师和我局iso9002标准体系文件要求备好各种有关施工记录表格; 3.2.4 现场实测实量,复核工程量,按施工的难易程度,编制实施性的施工技术措施; 3.2.5 进行试验工作,对砼、砂浆的原材料进行试验检验工作,通过试验确定砂浆和砼配合比等; 3.2.6 技术准备工作坚持做到:准备项目齐全,执行标准准确、内容完善齐备、超前计划布局及时指导交底,重在检查落实。 3.3 物资准备 3.3.1 资金准备:根据工程所需投入足够的流动资金。 3.3.2 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好各种材料、施工设备的进场时间,落实材料供应来源和运输措施,确定材料仓库和堆放的面积、地点。 3.3.3 材料进场按我局iso9002质量体系文件的采购程序和贮存程序执行。各种材料除应有出厂合格证外,还要按有关规定在监理工程师监督下进行检验。并报监理工程师同意方可使用。 3.3.4 设备进场后要做好安装、调度、保养,一些常用的配件要有一定数量储备以便及时更换,保证各种机械设备正常运转。 4 施工部署 4.1 220千伏屋外配电装置 基础土方开挖采取人工开挖,按规范要求进行放坡,土方就近堆放,及时回填。220kv屋外配电装置构架基础施工按轴线拟采取分三段施工,以便于模板的周转,具体施工段划分如下:1轴-4轴为一施工段;5轴-8轴为二施工段;9轴-10轴为三施工段。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工种进行流水作业。架构及设备支架基础为杯型基础,模板均采用18mm厚木夹板,钢管支撑,杯口吊模。在一施工段进行的同时进行本标避雷针安装,以便场区内及时形成避雷体系。混凝土浇筑采用四台机动小翻斗负责水平运输,人工翻揪入模。220kv屋外配电装置构架基础施工完毕,经检验符合要求后进行环型杆及钢构架安装,安装时采用一台25t汽车吊吊装,两台经纬仪控制环形杆位置及垂直度。 4.2 主控楼及通讯楼、综合楼施工部署 主控楼及通讯楼为连体结构,施工同时进行。综合楼在主控楼及通讯楼结构完毕后进行。通讯楼、综合楼砖混结构,主控楼框架结构。预制板安装采取搭设斜道,人工运输的方法。主控楼梁、柱、板一次浇筑成型,通讯楼屋面为全现浇。基础及上部结构模板均采用18mm厚木夹板,钢管支撑。在各个单位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建与安装的良好配合是使整个工程能够优质、高速、安全、文明完成的关键,这样就要协调好土建与安装的关系,控制好各项安装工程的插入点,土建与土建之间,土建与安装工程之间,安装与安装之间做到协调配合,有条不紊。主要建筑物施工时,我们将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拟采用先地下,后地上,先主体结构,后围护及装修施工,以主体施工为先导,分部分项工程紧随其后,有序组织交叉作业。 5 安全组织技术措施 5.1 施工用电安全措施 5.1.1 所有设备用电采用三相五线制,支线架设在过道处要采用安全保护措施; 5.1.2 现场配电室设置在合理的地点,并有可靠的防护装置,室内配电屏上各配电线应编号,并标明用途标记,配电室内应配置砂箱和绝缘灭火器; 5.1.3 配电箱、开关箱采用铁板或优质绝缘材料制作,装设在干燥、通风及常温场所,且安装端正、牢固; 5.1.4 配电箱、开关箱必须防雨、防尘、保持箱内干净,并且有门、有锁、均设置漏电保护装置。 5.2 施工机具安全防护措施 5.2.1 所有机电设备实行“一机一闸一保险”制度,并必须有可靠的接地、接零保护,手持电动工具、潜水泵必须单独安装漏电保护器,且灵敏可靠; 5.2.2 乙炔发生器必须有回火防止器、保险链、保险装置必须灵敏可靠,使用合理,各类气瓶应有明显的色标和防震圈,并不得在露天曝晒; 5.2.3 机械设备安装后,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6 总结 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定期对项目进行检查。除此之外,还将不定期进行抽查,每次抽查,针对上一次检查出的不足之处作重点检查,确保工程安全高效的进行。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FIDIC下施工组织设计与审核 [摘要]fidic是在编制招标文件、投标以及在合同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国际通用的、权威性的文件。在国际工程的投标中,一般要求投标人提交一份施工初步进度计划,这个计划实际就是投标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对确保工程的安全及三大控制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满足进度控制目标条件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审核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施工方案 资源配置 合同工期 临建设施 安全环保 工作场地 一、国内施工组织设计与fidic合同条件下施工进度表的关系 依照fidic合同第8.1款,承包商在接到工程师开工令之后的28 d内,应递交一份完整详细的施工进度表,由工程师批准。每份进度计划应包括:承包商计划实施工程的次序;每个指定分包商工程的各个阶段;合同中规定的检查和检验次序和时间;一份施工方法的说明文件 。除非工程师在接到进度计划后21 d内通知承包商该计划不符合合同规定,否则承包商应依照此进度计划履行义务。这里的施工进度表所履行的功能和包含的内容通常与国内施工组织设计一样。 二、fidic合同条件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需注意的因素 1.要重视施工组织部署和施工方法的选择 在工程建设中,施工方法的选择必须通过工程条件、工程经济和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比较,选择出既经济又适用的施工方法,这样既可以综合工期,又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成本。首先,要配备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班子,确定适应工程施工所需要的现场管理体系。其次,要合理地安排施工顺序。第三,对一些工程量大、占用施工工期长、施工技术复杂、在施工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施工过程,需要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要充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及优势。第四,要提出分阶段的劳动力投入计划、施工机械的进出场计划、材料及半成品进场计划等。 2.掌握准确现场资料 依照fidic合同第4.10款在基准日期之前,雇主应向承包商提供雇主掌握的一切现场地表以下及水文条件的有关数据,包括环境方面的数据,以供其参考。雇主同样应向承包商提供其在基准日期后得到的所有数据。承包商应负责对所有数据的解释。一定程度上只要可行(考虑到费用和时间),承包商应被认为已取得了可能对投标文件或工程产生影响或作用的有关风险、意外事故及其他情况的全部必要的资料。在同一程度上,承包商也被认为在提交投标文件之前已对现场及其周围环境、上述数据及提供的其他资料进行了检查与审核,并对所有相关事宜感到满意。 要认真研究工期、质量、工艺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依靠科技进步,大胆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要因地制宜,靠加大企业自身的改革力度等措施来保证业主的工期和质量,要真正做到少投入、高效益,使施工组织设计不但在工期、质量、工艺上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而且要为降低工程造价做出更大的贡献。 3.要合理的安排工期,编制好施工进度计划 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控制工期、建设项目的规模、结构、资金提供情况,制定出一个优化的进度计划,不仅要明确重要节点的完成日期,有时候对复杂的施工过程,还要排出详细的进度计划。在施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可采用横道图或网络图,并明确承包商依照fidic合同第4.21款进度报告规定提交进度报告。并按照第8.1款【工程的开工】的规定接到通知后28天内承包商应向工程师提交详细的进度计划。当原进度计划与实际进度或承包商的义务不符时,承包商还应提交一份修改的进度计划。 除非工程师在接到进度计划后21天内通知承包商该计划不符合合同规定,否则承包商应按照此进度计划履行义务,但不应影响到合同中规定的其他义务。雇主的人员应有权在计划他们的活动时依据该进度计划。承包商应及时通知工程师,具体说明可能发生将对工程造成不利影响、使合同价格增加或延误工程施工的事件或情况。工程师可能要求承包商提交一份对将来事件或情况的预期影响的估计,和(或)按第13.3款【变更程序】提交一份建议书如果在任何时候工程师通知承包商该进度计划(规定范围内)不符合合同规定,或与实际进度及承包商说明的计划不一致,承包商应按本款规定向工程师提交一份修改的进度计划。 4.施工现场的平面规划 施工平面图的规划和布置,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但却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且决定着预算中的直接费用,所以合理的施工平面布置,可以避免出现土方调配无序,运进运出,材料的一搬再搬,施工设施反复搬迁等问题。合理的施工平面布置可以降低土方往返运输等浪费现象;可以降低运输费用、保证运输方便;可以减少临时性建筑物的修建费用。本条要根据fidic条款4.10、4.13、4、15合理的进行编制。 5.制订好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工期、文明施工、节能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为了达到工程既定的质量、安全等目标,首先应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其次要制定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技术保证措施。根据fidic条款4.8、4.9 4.21 8.3进行编制。主要的根据fidic条款4.8安全措施承包商应该:(1)遵守所有适用的安全规章;(2)注意有权进入现场的所有人员的安全;(3)付出合理的努力清理现场和工程不必要的障碍,以避免对这些人员造成伤害;(4)提供工程的围栏、照明、防护及看守,直至竣工和按照第10款【雇主的接收】进行移交;(5)提供因工程实施,为邻近地区的所有者和占有者以及公众提供便利和保护所必需的任何临时工程。 三、fidic合同条件下审核需注意的问题 1.审核内容应全面,并突出重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专项方案审核; 2.要在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工作中应得到全面落实总承包方及分包方的责任; 3.重点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合同履行情况; 4.施工方案审核与计划优化相结合,提出合理化建议; 5.重视安全、质量措施与生产技术审查相结合原则; 6.注重经验总结、沟通交流和听取专家的意见。 7.审核好施工组织设计要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在工程开工前才能把好施工监理的头一关,为业主尽到应尽的责任。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提高施工组织设计质量是控制工程投资与质量的有效措施 【摘 要】施工组织设计是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必须提交的技术文件,是衡量施工管理水平与经营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如何才能编制出高质量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来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与工程质量。重点从突出重点、注意调查研究、科学经济的施工管理方法、设计效果指标和技术经济分析,预留调整余地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编制高质量的施工组织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施工组织设计质量;工程投资;施工技术措施;工程质量 “十一五”期间,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和全国一样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车总里程突破3400公里,截止2012年底达到4000公里。为我省乃至全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高速公路建设从平原微丘区、浅山区进入跨越深山区,工程造价也从十年前的平均每公里4000多万元增长到1亿多元。大部分项目出现超概现象。特别是临时工程和设施部分超概现象特别突出。高速公路建设规模之大、成本之高,技术之复杂的特性尤为明显。同时其专业分工细,协作面广,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不仅需要现代化科学技术,而且需要现代化科学管理。要对施工活动实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作好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必须提交的技术文件,是编制工程概预算的重要依据,是准备、组织、指导施工和编制施工计划的基础。 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就是从工程的全局出发,按照客观的施工规律和当时的具体条件,统筹考虑施工活动中的人力、资金、材料、机械和施工方法这五个主要因素后,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资源消耗等作出的科学而合理的安排。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和实施的质量是衡量建筑施工管理水平与经营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编制和实施施工组织设计的过程中,应突出重点、注重调查研究、应用先进施工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并使其制度化,科学地组织实施。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施工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提高。目前设计单位重技术,轻经济;重结构安全,轻施工案设计普遍存在。如何才能编制出切实可行的高质量施工组织设计文件?根据笔者近几年的体会,谈以下几点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要突出重点 1.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指对工程施工所做的总体设想和安排。一般在初步设计阶段施工方案就确定下来了,但在施工图设计中还要在初步设计施工方案基础上,根据批准机关的审查意见,重新提出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施工方案,来作为编制施工组织计划的先决条件。在编制过程中,要努力优化施工方案,以达到经济可行。 2.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进度计划的设计目的是解决各施工项目的作业顺序和充分利用时间的问题。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严格遵守合同签定的或上级下达的施工期限,对工期较长的大型项目,可根据施工情况,分期分批进行安排。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缩短工期,加快施工进度。力求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施工平面图设计 施工平面图是以整个施工管理范围为对象的平面设计方案,它是加强施工管理、指导现场文明施工的重要依据。通过施工平面图设计,为主体工程提高工效,革新技术,保证质量、安全生产、降低成本以及文明生产创造条件。它的技术性、经济性、政策性都很强,是施工组织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4.施工技术组织措施。为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工期,降低成本,安全生产,攻克技术难点而采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措施。因此,应在组织和技术上(重点在组织上)挖掘潜力,制定措施,以提高施工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注重调查研究 1.自然条件和经济调查资料 ①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水文和气象条件;②当地筑路材料、劳动力和能源的分布情况;③对外交通运输现状;④沿线居民点、厂矿企业、其它工程建设的分布情况。 2.工程设计文件 除了设计说明书、计算书、图表外,还应详细了解:①各项工程的结构型式和细部构造特点;②各分项工程的工程数量及其分布情况;③工程所需的各种材料与构件、成品的数量和规格;④个别工程对施工的特殊要求。 3.各种定额及概算(预算)资料 例如:设计采用的预算定额(或概算定额),施工定额、沿线地区性定额、预算单价、工程概算(或预算)的编制 据等。 4.施工时可能调用的资源 ①劳动力数量及技术水平;②施工机具的类型和数量;③外购材料的来源及数量;④各种资源的供应时间。 5.施工技术资料 常规的资料有施工技术规范、施工操作规程、施工安全作业规程等。此外,还应收集施工新工艺、新方法、操作新技术以及新型材料、机具等资料。 其它资料指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环境保护条例、上级部门对施工的有关规定和工期要求等。 三、采用科学、经济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 1.施工组织设计在总体施工方案安排上,应采用系统管理方法,确定项目目标管理体系,使其科学、合理、经济。应十分重视各专业分工范围和交叉施工、相互配合协调,特别是业主直接分包的工程,应给予统筹部署。从而使施工组织设计得到高质量的实施,各项目标得到实现。 2.施工方法的设计,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不断提高施工机械化、预制装配化程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应用科学的计划方法确定最合理的施工组织。根据工程特点和工期要求因地制宜地采用快速施工、平行作业,对于复杂的工程应通过网络计划找出最佳的施工组织方案。落实季节性施工措施,确保全年连续施工,全面平衡人工、材料的需用量,力求实现均衡施工。 3.制定严格的保证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其关键是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标准化质量管理制度,建立技术资料管理制度,保证“五化”管理的正常运转,实现质量目标的全面控制。 4.精打细算,开源节流,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首先从管理上应建立健全材料进场的验质验量制度、存贮管理制度、计量搅拌制度、限额领料制度等。其次从技术上应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替换材料技术。降低机械使用成本,采取提高机械利用率和发挥机械效率的措施。目前定额工资与社会实际工资存在背离现象,因此,降低人工费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用工。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方面要提高机械化、工厂化,标准化施工的程度;另一方面要正确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制定分配、激励、约束等制度,提高工人劳动积极性。 5.在施工技术组织措施设计中,应重视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组织管理方法,组织学习培训,规划科学试验,促进各项目标的实现。 四、施工组织设计必须重视设计效果指标的计算和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技术经济分析应围绕质量、进度、成本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对方案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优选方案,作出决策,付诸实施。 五、留有余地,便于调整 由于影响施工的因素很多,所以,在执行时必然会出现未能预见到的问题。这就要求编制时力求可行,执行时又可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修改、调整、补充,因此,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应留有恰当的调整余地。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管理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的对策,第二部分则重点研究了公路桥梁施工管理的对策,从施工进度、成本、安全、质量、人员五个方面出发做出了深刻而详细的研究,希望本文能够给予相关人员参考意见,以保障公路桥梁施工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管理;对策 1引言 公路桥梁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能够方便人们的出行,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进步。公路桥梁施工过程当中,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是其主要的部分,施工单位结合设计方案统一的协调规划施工工作,严格控制施工管理中的进度安排、成本、安全、质量、人员等,从而保障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2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的对策 2.1确定施工模式及操作手段 在路桥项目建设过程当中,项目施工的程序安排是需要对多个项目内容进行周密的考虑后制定的,需要严格注意施工的条件、技术工艺、成本等问题。制定投资费用小且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按照具体的施工条件来制定施工方案,控制好建设成本。 2.2控制施工工期 制定好完善的施工方案后就需要依据施工方案来核算施工的建设周期以及各个施工环节所需要的施工期限。建设工期的长短决定着总体建设项目的投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安排好工程期限,做好各个施工环节的配合与协作,对施工工期、材料、设备等进行科学的安排。在安排的过程当中考虑天气因素,为工人安排好科学健康的工作时间,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保证施工进度。 2.3施工组织平面布置 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对整个施工的大平面做出详细的布置,合理的规划,在平面上进行货物运输以及人员流动,做好平面布置工作能够避免货物出现反复搬迁和人员出现拥堵现象,这样能够保障工程施工的效率。 2.4编制运输计划 在公路桥梁建设过程当中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运输路线,首先选择最短的路线,其次是要考虑路线是否通畅便于运行,最后要考虑运输的次数。在综合的考虑这三点之后,选择出最合适的路线,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运输效率,节省资金,加快施工的进度。 3公路桥梁施工管理的对策 3.1施工进度管理措施 进度管理对于保障公路桥梁工程按时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控制好进度的话就会拖延工程施工的期限,因此需要控制好进度安排。从公路桥梁施工的整体出发,制定出符合实际规定的进度安排,并将这个进度安排作为整个工程的施工标准。首先在工程开始之前对各个生产要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工程进行的图纸、方案、设备、材料、人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和财务分析,保障每一环节之间进度的优化与控制。其实是要严格的检查各个环节是否按照计划安排进行施工,检查每一小部分的衔接是否顺利,施工计划是否跟上,如果有没有按照规定完成的需要加快进度按时完成,否则就会影响下一环节的工程进度。最后由于公路桥梁施工涉及众多部门,因此需要安排好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做好协调工作,以按时完成工程。 3.2施工成本管理措施 公路桥梁施工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因此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措施。在进行成本控制的时候需要把握好节约的原则,对工程施工的整体、各个环节等做好成本控制。做好对人员成本、材料成本、设备成本、其他成本的管理,实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各个施工人员的工资、奖金等、材料的选择与购入等、设备的租赁与维修保养等做出详细的计划,并做好记录,严格控制各方面的费用。 3.3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安全问题是公路桥梁施工当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检测制度,保障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首先需要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讲座等形式提高施工人员的认识。其次是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并完善安全风险体系,对于施工工程当中发现的各种安全隐患问题及时的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最后要定期的开展安全检查工作,对施工现场进行巡视,重点检查施工需要的大型设施和材料。 3.4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公路桥梁施工过程当中需要严格注意施工的质量,首先是施工材料的质量,保障材料符合施工标准,由专业的人员购买材料,保障材料的精良。其次是施工的质量,也就是保障施工工序的技术,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施工,避免违章行为的出现,对施工的图纸资料、技术工艺等进行质量检验。最后在公路桥梁施工完成后进行验收,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验收,如果发现问题及时的提出并修改。 3.5施工人员管理措施 在公路桥梁施工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多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技术水平薄弱,技术操作能力较差,导致公路桥梁施工工作不能顺利开展。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就会容易出现不当操作导致失误。其次是施工人员没有按照实际的规定时间来进行施工,导致工程任务无法正常交工,导致整体的工程进度受到影响。最后是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较差,对自己负责的工程不认真对待,导致工程质量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做好对人员的管理,首先针对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问题,可以对施工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加强其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其次通过提高福利待遇来吸引高素质的施工人员,组建高效的施工队伍,保障养施工水平。针对施工人员没有按时完成进度或是不认真负责工程施工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奖惩制度来提高施工人员工作的效率,对于工作做的好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于不认真对待工作,不按照要求进行施工的人员给予批评、处罚或是辞退。 4结束语 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物质条件也提出较高的要求。公路桥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建设出更加便利的公路桥梁成为重点。而公路桥梁的施工是一项庞大而又繁琐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在施工的过程当中需要具体分析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工作。 作者:黄重庆 单位:徐州市公路工程总公司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浅析 摘要:本文结合项目实例,对桥梁施工组织设计要求作了总结,重点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贯彻、现场总平面布置、施工导流等内容进行了介绍,通过加强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探讨,可保证工程施工顺利完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要求 桥梁工程作为我国交通建设工程的典型代表,并且建设标准的高要求与建设环境的特殊性质备受行业重视,而对桥梁工程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不仅能够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还能提升施工效益,是实现桥梁工程有效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湛江市桥梁工程施工为例,对其进行了具体说明。 1项目实例 军港大道工程位于湛江市坡头区,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市政管线工程(雨水、污水设计)、交通工程、照明工程、景观工程等。项目路线总长1.25km,其中麻斜海大桥路线长464.8m,采用桩基础,上部结构为30m小箱梁,设计速度为40km/h,红线宽度28m,双向6车道。项目工程可批复估算总投资为2.05亿元,其中建安费用约1.05亿元,计划工期为9个月。本项目桥梁工程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较好地完成了工程施工内容,具体如下所述。 2桥梁施工组织设计要求 2.1坚持统筹性的原则 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统筹性原则是基于工程施工整体性而言的,如在麻斜海工程交通组织方案设计时,施工单位在充分分析交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工程长度、填土、挖方、枢纽互通数量、管涵数量、桩基数量等进行了规划,并根据招标文件与结合交通部所颁发的相关规范进行了设计,同时在设计时,对现场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采集数据信息,以及根据施工实际的地质环境,可以在制定出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的同时,确保施工可按日期规定顺利完成。 2.2保证高质量的工程施工 基于工程的特殊用途、所处环境的分析,只有高质量的桥梁工程,才能满足交通运输安全的要求。通常情况下,质量内容都是在施工组织设计初期阶段就已确定的内容,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人为、非人为的影响,很难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目标完全实现,因此,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施工单位必须要在施工设计阶段就应当设计好各种施工预案,以确保施工质量。麻斜海桥梁工程主体施工方法在确定时,就已做好了各类预案,并通过施工行为的合理性,实现了对施工质量的保障。如在桩基钻孔时,要保证水头压差,防止坍孔;基坑开挖由低向高分级进行,加强对开挖断面的观察,以防止塌方;高大机械施工、吊装,需保证基底有足够的强度、宽度,防止向路面侧倾斜等。 2.3保证低成本 在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会对成本进行科学的规划,但进入到实际施工阶段后,由于多种影响因素的存在,施工组织设计对成本的要求与标准很难全面实现,为此施工单位要在保证施工组织设计科学性的基础上,实现对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从而提高施工效益。 2.4提高新技术的运用 桥梁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的典型代表,在施工技术上的进步,不仅能够在工程质量、效益上有所展现,还能在工程的功能性发挥上有所提升,因此,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一定要在分析工程建设需求的基础上,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如在麻斜海工程施工过程中,就应用了正循环钻机成孔、水下浇注混凝土、支架现浇法等新工艺,施工效果非常理想。 3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内容 3.1施工组织设计的贯彻 (1)施工组织设计的交底工作。首先,应在召开工程开工前的各级技术和生产会议上,自上而下的将施工组织设计逐级进行交底,并对其内容、施工的关键工艺和有关的保证措施、技术质量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组织群众在施工工区、队及班组中进行讨论。其次,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中确定的原则,督促计划部门制定出严密的施工计划,并且各施工工区均应下达施工计划,以进一步对其进行分解。(2)施工总体部署。①根据桥梁工程的工程量多少,及结构复杂情况确定工期,分解施工工序,以将整个桥梁工程按施工顺序分解开,同时对整个工程分工作面,分段流水施工,比如:桩基施工可以一台桩基为小组,总体分批人、材、机实施独立的一个工作面施工。②桥梁工程本着先下部结构、后上部结构的施工顺序进行作业,桥梁板可在桩基工程开始后进行预制与养护,这样可利用人力资源,节约工期。③建立施工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制度,落实管理职能分工,以此控制工程的工期、质量、安全。 3.2现场总平面布置 现场临时设施是直接为工程施工现场服务的,它的布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桥梁工程进度与成本,因此,应尽量做到科学合理。首先,根据施工总平面图布置原则及现场准备、现场踏勘的情况,布置生产及生活区,同时布置好电力线路供水管道和场内交通。其次,施工材料堆放地点应接近现场,以便及时取用,尽量减少二次搬运,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减少临时设施搭建。另外做好安全文明施工设施的布置,并设立警示标志,同时运用辅助工具,如CAD等软件画出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3.3施工导流 施工导流是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内容,良好的施工导流能保证工程建设不对河流生态环境,以及原有交通秩序产生直接影响,通常情况下,施工导流要在工程的设计阶段就予以进行。如在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施工单位就针对施工导流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投入,具体为:(1)进行道路中分带位置主线某一桥墩的基础及下部施工、第14、15跨梁板架设,以及桥面系施工和匝道11#墩基础及下部、第10、11跨上部现浇与桥面系施工时,可封闭主线设临时主线,以满足交通需求。(2)支架施工期间,可临时封闭匝道,在匝道上搭设门洞支架和施工平台,同时可在支架上满铺木板,挂设防落网,两侧需外加宽1m平台,门洞净宽4m、桥下净高5m,并用水马将两车道改道成单车道,以保证交通安全。 3.4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施工效益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要求,做好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以能够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升施工效益。 3.5质量保证与安全生产 质量保证需明确其施工质量目标,即质量优良、工期一年、安全无事故,同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各种质量保证制度,如自检、互检、专检、工序交接制度、分项工程验收制度、质量奖惩制度、材料进场合格制度、技术交底制度等。质量保证措施包括员工思想教育、组织保证措施、技术管理措施、经济奖罚措施等,并强化实验室建设,并获得临时资质认证,建立实验室管理制度。另外安全生产保证措施包括成立安全机构、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生产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各类人员安全知识培训、抓好各项安全生产制度落实、贯彻国家和上级各项安全生产法规、政策、指令、制定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方案。 4结语 总之,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关系到工程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工期管理等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综合性,是工程人员多年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的体现。因此,相关人员应高度重视施工组织设计,并由技术负责人和经济负责人参与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从而提高桥梁工程施工的科学性。 作者:苗伟刚 单位:湛江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施工组织设计对水利水电工程造价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快速发展,施工企业数量日益增加,为保证工程经济效益,需做好造价控制工作。工程前期规划中,施工组织设计为重要的工作内容,采用科学的组织设计可对工程进行统筹与规划,保证工程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为此,本文就施工组织设计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相关概念,其次就其具体影响进行阐述,然后基于此提出造价控制措施。 【关键词】施工组织设计;水利水电工程;造价控制 1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文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工程造价,这两个指标也是检验工程科学性、经济性以及合理性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随着工程建设的顺利发展,需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造价进行管控,避免资金浪费。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加强成本管控,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并提高工程综合效益的关键所在。 2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工程造价概述 水利施工组织设计是水利工程设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投标以及签订承包合同的重要技术文件,是依据规划设计的相关要求对工程现场进行合理规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各项工艺指导性文件的编制工作。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①施工方法与技术组织措施,也就是施工方案;②施工进度计划编制;③施工现场的平面布设;④人力物力资源的布设,并且为施工用水、用电以及运输等问题提供解决对策。工程造价从施工角度来说,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需要依据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确定施工方案,选择适宜的施工工艺,在完成建设任务产生的建设费用的总和。 3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建设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工程量较大,工程位置偏远。现场施工条件较差,易受外部环境的限制,为此,需做好造价控制工作,保证经济效益。(1)施工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基础单价计算以及项目单价分析都必须将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基础,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合理的施工方案,通过方案比选,保证方案的可行性。①材料费是工程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投资中占据的比例约为50%及以上,其中运杂费与工程地方的交通条件、运输距离、运输方式和选用的运输工具密切相关[1],为此需广泛收集不同产地、不同厂家的材料价格,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计算运输距离,对于不同供应方式下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最为经济的方案。②土石方、基础处理工程单价计算过程中,因为水利工程的自然环境较为复杂,地质条件较差,岩石级别低等问题普遍存在,为此需在不同地质条件下进行单价分析。③混凝土运输。水平运输以及垂直运输在运输方式上运输方案的合理性对于混凝土浇筑质量、进度、造价均有很大影响。所在,在确定混凝土运输方案过程中,必须满足现有工期要求,节省运输费用,将混凝土运输等影响因素纳入考量范围,对运输方案进行科学评估。列入塔机、门机运输使用的栈桥塔搭建费用等,汽车运输的施工道路修建费用等。(2)施工进度加护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施工进度计划体现了各项施工活动的时间点,也是投资、劳动力使用、设备调度、物资供应的计划编制的直接依据。若施工进度计划不合理,就会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工期滞后,也不利于工程建设质量以及施工安全的监督管路。对此,正确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是保证各项工程以及建设项目可以保质保量如期完工的关键。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较大,施工周期较长,在建设过程中工程变更较多,易引发造价变化。在编制计划施工进度时需要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工程建设进行科学部署,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保证工程生产有序[2]。同时,需对工程投资资金、劳动力、设备资源、施工材料等进行合理规划,在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的情况下,缩短工期,在工期逐渐趋于计划时,施工成本就会有所降低。(3)施工总布置。施工总布置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与施工场内外交通、施工现场布设密切相关,具体包括施工辅助企业和其他生产辅助设备,如仓库战场、生活福利设施、供水水电通风系统等,需对各单位进行协调,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布设。水利工程施工总布置内容较多,专业多种多样,且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其中,临时工程占据比例最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依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辅助企业、仓库、转运站的位置,并确定适宜的道路标准、路面结构、场内外运输、工厂、生活建筑、料场等,对施工现场布设内容进行合理分析,减少施工场地的占地面积,减少征地费用,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4优化施工组织设计,降低工程造价的策略 4.1熟悉造价定额,掌握工程实际资料 没有完备的基础资料,组织设计条款易偏离施工组织方向,因此需深入了解现场的相关情况,全面掌握勘测基础资料,熟悉工程造价定额内容,确定施工方案。例如某生态发展示范区供水工程,管道类型较多,铺设工作中的土方开挖量较大,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因为对于工程现场不熟悉,勘查资料匮乏,DN500球墨铸铁管的5km多范围内均按照土方开挖单价进行计算。初步设计阶段因为勘查资料较为全面,进行实地调查,管道铺设范围内因为开挖80cm以下均为石头,在初步设计阶段部分工程量必须按照石方爆破价格进行计算,这样就造成管道投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费用增加。若不能提前了解造价定额,掌握现场勘查地质资料,易造成投资增加,也会造成决策失误。 4.2加强对施工各项目的成本核算和科学管理 施工各项目的成本核算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举措。若没有对工程成本核算工作进行严格监督,那么在施工过程中成本分析以及控制的价值就不能体现。因此,需加强施工各工序、各项目的成本核算以及管控工作。在进行核算时,需依据施工组织设计,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将施工组织设计计算出的成本数量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旨在控制造价,若差异较大,则需分析产生原因,加以控制[3]。同时,需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保证施工作业的有序实施,完后工期控制计划,影响工程建设质量(工程造价与工期关系如图1所示)。对于工程造价来说,成本的合理控制和准确核算至关重要,但是也只有在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协调各方,做好造价管理和成本核算。 4.3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控制造价 因为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会发生多种突发状况,而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若不及时控制则会影响施工进度,紧急处理也会增加成本。因此,在进行造价管理过程中,需要统筹规划,结合以往施工经验对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合理推测,编制应急预案。在实际施工时也需依据施工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建立动态管理系统,对工程建设进行跟踪监督,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另外,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函和进步,在管理中需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例如,在管理工程中可引入云技术,对施工中产生的信息进行录入、分类和集中管理,也具备自动化的应急解决功能,确保工程造价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成为其控制造价的重要途径。在设计各阶段施工方案都应围绕质量、工期、成本三个方面进行方案比选,利用工程造价的数据来指导设计,采用最优的设计方案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整个工程项目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杜金娜 单位:青海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施工组织设计在土建施工管理中的必要性 摘要: 在土建施工管理中,施工组织设计是宏观性的具有战略部署指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对于土建施工全过程的安排,技术方案的选择,工程进度计划以及各种组织保障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管理;重要性 1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则 (1)安全性的原则。施工组织设计要根据土建工程的项目内容,施工条件,地理位置等来进行工程概预算,在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严格执行基建程序和施工顺序,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要始终遵循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原则,例如正式施工时应该先进行平整场地,铺设管网,修筑道路等全场性工程及可供施工使用的永久性建筑物,然后再进行各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再比如新建雨水沟和雨水管线,要在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万无一失的前提下组织施工。(2)科学性的原则。根据土建施工项目工程量的大小及各项管理目标的要求,科学配置施工要素,组织专业化的施工队伍,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应用科学的计划方法制定最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在施工组织设计上科学合理地布局尤为重要,合理规划办公场所、生活场所、作业场所,对于材料堆放和机械停放的空间布局要安排得当,做到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优质高效。充分贯彻执行质量管理方针,积极推广和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3)经济性的原则。确保建设资金的周转使用,选用优质材料,确保人、机、物、财的科学合理配置。对于单个构筑物的施工顺序,既要考虑空间顺序,也要考虑工种之间的顺序。工种顺序考虑的是时间上的搭接的问题,它必须做到保证质量,工种之间相互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工作面,紧密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加快施工速度,缩短工期。落实季节性施工的措施,确保全年连续施工,节约基建费用,降低工程成本。 2施工组织设计在土建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1)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于土建施工管理质量目标的完成有着重要意义。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从各方面制定了保证土建工程质量的措施,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在落实质量方针上,坚持构建精品工程,实现主体工程零缺陷,坚持科学标准的项目管理制度,推行标准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坚决杜绝工程质量等级事故,坚决杜绝重大不良影响事件的发生。(2)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于土建施工管理安全目标的完成有着重要意义。安全至上,以人为本。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有着明确的安全目标,坚决杜绝重大伤亡事故,坚决杜绝一切人为因素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包括机械设备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交通安全等,都引起施工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贯彻落实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方针,并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和督促。(3)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于土建施工管理环保目标的完成有着重要意义。文明施工,绿色施工。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不仅仅重视质量和安全,更重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贯彻落实污染源控制达标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达标的要求,将作业场所的有害气体、粉尘、噪声等污染降到最低,确保作业场所和办公、生活场所卫生清洁、整齐有序。(4)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于土建施工管理效益目标的完成有着重要意义。节约资金,提高效益。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土建工程施工项目的效益最大化,为企业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随时跟踪资金动向,降低投资风险,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采取有效的措施,组织挖掘技术领域一切可节约投资的环节,提升管理效益。(5)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于土建施工管理工期目标的完成有着重要意义。合理安排,确保工期。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土建工程工期目标完成的前提。由于土建工程施工作业周期长、露天作业多的特点,因此受季节性和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施工组织设计在安全进度时,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工期的因素,将受季节影响较大的施工项目安排在有利的天气进行,将受天气影响较小的项目安排在雨季或冬季进行,只有这样精心组织,科学设计,才能确保土建施工项目按期完工。 3施工组织设计应注意几点事项 (1)重视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时,要重视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制定施工方案时,注意根据土建项目的地区条件,合理选择方案,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在选择施工机械时,应选用能连续作业的机械,减少台班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要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技术,改善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为新技术的推行创造有利条件。(2)合理安排施工顺序,提高施工的连续性和均衡性。在施工组织设计时,要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土建施工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要及时进行有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施工的连续性和均衡性,不可因出现一些问题而怠工,延误工期。(3)提倡文明施工,绿色施工,重视施工的目标控制。在施工组织设计时,合理利用和优化资源配置,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做到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材料和资源,注意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提倡文明施工和绿色施工,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及时清运建筑垃圾,将扬尘、噪声以及污水的排放降到最低,使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目标控制得以实现。 4总结 施工组织设计在土建施工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能够提高机械化和智能化程度,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确保施工全过程的质量安全可靠,也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优秀的施工组织设计,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节约能源,减少能耗,创造更多潜在的社会效益,是值得大力推广和提倡的。 作者:徐晓忠 单位:百盛联合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探索 1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在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促进下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就当下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建设而言,如果没有一个十分科学的、合理的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那么对于工程的施工而言,是极为不利的。此外,就当下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承包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作为支撑,是不利于工程的竞争的。所以,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不仅有利于施工单位在投标的过程中占有有利的竞争地位;另一方面,好的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更有利于实际的施工应用。因而,对于当下的水利水电工程来说,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2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内容的编写范本 由上述可知,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的有效性。所以,加强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笔者在此对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内容的编写范本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够为提高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水平而做出一些贡献。 2.1准备工作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来说,首先就要做好设计编写前的准备。而要做好准备工作,就要对施工的现场进行多个方面的勘察,其勘察的主要目的就是收集比较精确的基本资料,包括施工所在地的地形、气候情况、水文情况等,凡是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中需要的资料,都要尽可能的进行收集。 2.2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内容 2.2.1编制依据 编制依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招标文件、预算定额、工程设计图纸、工程承包合同、工程招投标文件、地质勘探报告、施工现场具体情况;二是依据国家现行技术标准,新工艺及施工验收规范,工程质量评定标准及操作规程;三是依据建设部颁发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对建筑施工现场有关规定。 2.2.2工程概况 与其他建筑等工程一样,水利水电工程的概况也主要是对所要进行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结构等进行详细的说明。 2.2.3开工前必须完成的准备工作 首先,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现场必须要保持在三通一平的水平上;然后,水利水电工程中设计的相关技术要做好技术核查以及安全施工教育等工作;最后,对于整个工程中人员、物资以及施工技术中所需要的机械的调动,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和调节。 2.3施工总体部署 该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施工项目管理目标、施工组织、施工规划,每一个部分下还有许多细节需要设计人员进行详细的说明。 2.4施工总进度计划安排 施工中总进度安排在整个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中属于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对水利水电工程其直接作用的一个部分。因此,对这一部分的编写必要要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自身的具体情况,对所有的施工项目,就时间问题上做出合理的安排。2.5拟投入的劳力和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计划拟投入劳力和主要施工机械直接关系着施工总进度是否能够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必须就工程的具体情况,以及总进度的安排情况,对劳力以及施工机械做出比较科学的、合理的安排。水利水电工程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的研究涉及的方面是很多的,而以上仅仅在只是笔者对于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并且由于笔者对于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研究能力有限,所以上述研究也比较浅显。因而,仅仅凭借这些研究来促进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水平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水利水电领域的相关人士还要共同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和探索。 3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中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不仅有利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有序施工,同时也有利于水利水电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然而,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研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研究,再加之我国水利水电领域对于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因而不利于实际的应用。所以,在今后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中,要加强对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的重视和研究,并且要从水利水电工程的多个角度,从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更好、更有效地促进投标文件中施工组织设计编写水平提高的方法和措施。 作者:刘振楠 单位: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第五工程处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论文 1施工组织设计 1.1施工组织设计作用 施工组织总设计的作用是为了能够合理解决整体建设项目各个环节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合理的阐述,把整个项目建筑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和庭院室外配套工程进行有效连接和管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宏观定性的管理措施,是一个建筑工程最重要的战略部署,对工程项目具有指导性,通过对建筑物蓝图规划、整体部署、选定施工技术方案、进度计划及相关资源计划安排、各种组织保障措施等的空间布局,形成对项目施工全过程管理性纲领文件。不论是哪类工程,均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按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科学施工。其作用表现为:为主管部门编制建设计划提供依据;为编制单位工程组织设计提供依据;确定设计方案可能性;为物质技术供应提供依据;为施工单位编制施工计划提供依据;保证施工准备顺利。 1.2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及依据 施工组织设计内容一定要按相关设计性文件各技术要求进行,并结合工程对象实际条件,提出综合文件。工程编制的内容包括:编制参照的依据、科学有效的方案部署、工程进度和计划安排、工程情况内容概述、施工人员与机具设备计划、现场临时设施等。要想科学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就需要依据各项数据,依据的条件有:工程施工及招投标文件和工程设计相关文件;建设当地地质、地形、气象、地下水位的工程勘察和资料;项目建设有关法规及行业标准;企业自身组织机构构架;与工程有关的资料源供应;国家现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施工企业自身正在执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行政部门批准文件及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的要求;工程建设造价管理有关规定。 1.3施工组织设计审批 施工组织设计一定要做到开工前进行,通过编制、审批等手续,达到施工组织设计规范标准要求,这个过程虽然复杂,但却影响结算各个环节。审批程序要由项目经理进行编制,技术负责人要签字,同时通过填写报审表,项目经理签字确认后,上报相关监理单位待审批,这个流程必不可少。 2设计变更及技术联系单 一项工程签证需要详细、准确,通过记录现场情况及所产生的费用,把握整体投入情况,也为工程后期结算及时提供相关书面证明。更是为了变更设计流程提供原始材料,要想科学的掌握第一手资料,施工管理相关人员就要深入施工现场,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查取证,拿到第一手材料,并详细记录,报请建设单位进行签证。 3质量保证资料 3.1工程质量保证资料分类及主要内容 (1)设计阶段资料:这个阶段是工程开始前的筹备,包括设计任务书、设计合同、初步设计、设计计算书、设计图纸等资料,通过资料的提交获取工程施工资质。(2)项目提出筹备阶段的资料:这些材料主要由项目建设的申请报告、上级批复文件、可行性研究论证报告、施工、监理合同及有关责任主体的资质证书等构成,这是施工组织的第一步,也是必要的材料。(3)勘探阶段资料:对施工当地进行环境、地质、水文等的勘探调研及报告等材料,这是合理施工的前提条件。(4)施工及验收阶段资料:这个阶段的资料较为复杂,包含内容较多。一是由垂直度观测、建筑物定位、沉降观测和设备安装测试资料构成的测量资料;二是由使用的水泥、钢材等复检报告,砂、石、钢筋焊接件检验报告、焊材合格证、成品、半成品合格证及设备合格证等构成的实验材料;三是由开工报告、材料代用单、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工程联系单、图纸会审、事故处理报告及会议记要等组成的文件材料;四是由分项工程质量检查表、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表、分项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构成的检查评定资料;五是由基坑验槽记录、桩基施工记录和隐蔽工程记录、竣工图编制说明构成的隐蔽工程竣工材料。 3.2整理工程质量保证资料注意的问题 (1)要根据事实说话,做到客观准确,不能隐瞒真相,更不能弄虚作假。(2)总承包单位应及时向分包单位征集相关材料,做为工程质量保证的证据资料,按照质量保证资料建档要求,进行合理保管。(3)质量保证资料是一定要做到前面的工作,一般情况下,是在建筑物施工时,及时整理,及时性是做好工程质量保证资料收集的前提条件。需要根据工程量、批量等情况,及时完整地收集有关工程质量保证资料,整理工程质量保证资料时,一定避免应付和突击。 4隐蔽工程记录 隐蔽工程也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工程总造价比重非常大,隐蔽工程是随施工过程发生的,要想合理预算出投入来,非常困难,所以在进度中,就需要做好对隐蔽工程的记录,为隐蔽验收提供证据,记录要准确、仔细、可靠。一般施工单位隐蔽验收记录均由带队工长填写,报请现场负责人、质检员、现场代表及监理师,共同签字,完成对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 5工程资料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5.1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只有不断加强现场管理,提高人员素质,才能确保资料人员按照要求进行操作,这是充分保证工程顺利通过验收的关键。在施工中,不断完善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进行现场考核,明晰职权,一岗比责,把责任落到人头,本着谁施工谁负责的原则,做好相应资料管理工作,日常进行必要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对上级部门批准的材料要及时移交,避免出现责任不清的情况发生。 5.2完善资料管理制度 对施工现场的相关技术资料,一定要按国家、企业、行业或地方标准要求科学填写,保证字体清晰、内容完整、填写规范,对那些决定性工程施工,一定要记录精准,关键部位和关键节点施工的时间、责任人、发生的情况等要如实填写、完整记录,为工程竣工决算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施工单位是工程建设者,对资料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要负全责,施工单位要严格挑选可靠的资料员,通过业务培训提高对资料管理制度的掌握,以制度为标准做好资料管理;通过深入现场了解生产一线对工程实体验收情况,增加实战能力。 6结束语 总之,编制工程资料预算对施工整体进度和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定保证预算内容准确、可信,同时不断加强与现场联系互动,取得完整资料,提升实际工作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最后结算科学、合理。 作者:白丽 单位:商南县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施工组织设计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特点 1复杂性。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情况下是由众多的单项工程所组成,所以较为容易产生施工干扰,其与一般性的土木建筑工程相比,难度要大很多,并且容易受水文条件、地形条件以及地址条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和复杂性。 2针对性。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施工组织设计大多以单个工程为对象,因此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综合性。其组织设计的内容需要满足工程项目业主、设计以及监理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对于施工标准的规范要求。因此,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动态性。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需要对施工工程总体进行统筹规划,同时应充分重视对施工现场的组织和管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所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动态管理性。 二、施工组织设计分析 1施工导流设计。 作为一个系统性问题,施工导流设计需要对施工建筑设计、施工总进度以及总布置的导流程序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也同样也会对坝址的选择和水工建筑布局产生直接影响。除此之外,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施工总进度设计和工程预算设计。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时,首先需要对其与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作出考虑,特别是其与谁规律的适应程度。因为在通常情况相下,改变水规律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无法对水规律作出改变,唯一可以选择的是增强施工导流的适应性。因此,作为施工组织设计的主体环节,应对施工导流设计中的截流、封堵、拦洪及蓄水进行合理有效控制,并根据渠道自身水流规律,对工程施工程序进行合理安排,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2混凝土工程设计。 混凝土工程设计主要有建筑物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以及水流渠道混凝土工程,主干渠道的混凝土施工工程采用的是渠道衬砌的方式,进行现浇和部分预制。需要注意的是在渠道衬砌的过程中,注意对防水、防渗漏和防冻方面的控制,保持高水准的施工质量要求。在水利水电工程组织施工设计中,可以根据工程施工技术条件和施工规模的不同,通过集中设置混凝土生产系统的方式,对渠道和建筑施工进行混凝土供应。对于规模相对较大的建筑物来说,可以采取单设置独立的混凝土生产系统对其进行混凝土的供应。 3施工工艺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施工工艺设计主要包括施工顺序、方法以及技术,其中施工技术作为施工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在施工技术满足技术性及经济型要求时,才能开展下一步的施工工作。其研究的主体项目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现有条件下,如何对某个时段或期限内的施工工作量进行合理制定。(2)如何实现施工导流和施工顺序、施工方法与施工顺序的有效结合,从而确保建筑物施工的技术性。根据施工计划中所需要的施工材料,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前期预算。在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益得以有效保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施工工艺组织设计和管理。 4施工进度设计。 施工进度设计的任务是为了对各项施工活动进行时间规划,应保证施工进度依据施工方案和施工程序进行设计,并严格按照施工工期对项目时间做出计划性的控制。施工进度包括编制施工依据、各个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主要工程的工期控制以及关键施工工序的指标控制等内容。另一方面,在进行施工总进度编制时,应做到重点与非重点的兼顾,对于关键性的工程施工项目,应对施工人员及机械进行合理安排,保证施工的连续性及平衡性。对于临时建设项目和主体工程项目而言,应依据工程特点首先列出主要施工项目并对其工程施工量进行计算,从而绘制出施工进度表并进行定期考察。 5施工布置。 施工布置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在投标阶段的重要内容,主要可以根据项目施工工程的特点、施工规模以及施工条件,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间所涉及到的交通运输、仓库运输以及给排水管线进行平面化和程度化布置,从而保证施工工程合理有序进行。 三、施工组织设计间的相互关系 1施工进度与施工强度的关系。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只有在对施工强度有一个充分把握的前提下,才能根据施工强度及制定出施工进度计划,并在施工进度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施工强度的控制。通过施工强度和施工进度计划的结合,继而制定出合适的工程强度指标。 2施工方法与施工导流之间的关系。 对于施工导流控制程序的研究,需要有恰当的施工方法作为保障。施工方法选择的正确性,会一定程度上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选择产生影响,所以应在施工导流控制程序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对合理的施工制度。 3施工强度与现场布置的关系。 施工强度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其中受交通运输、材料供应情况以及施工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影响较大,以上因素要充分与现场配置做好协调,才能达到施工强度的要求。 作者:陈武 单位: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青山水库管理局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分析 1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 在工程项目中,签订合同之后,将明确的施工条件和施工要求提出于合同承包中,全面总结了这些因素,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施工方案。在工程承包合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投标书。只有经过了监理工程师的审核以及双方的共同协调,才可以修改和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订立相关的合同,因此,在工程承包合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可以对施工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但是因为它还可以发挥承包合同的作用,那么就有着更大的作用;可以有效指导工程结算,施工方案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同一工程如果采用了差异化的施工方案,就会有着不同的工程量和造价。而在工程投标报价中,需要计算实际工程量,并且套用单价,那么在确定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依据施工组织设计来进行。 其次,施工组织设计可以对工程索赔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如果业主没有将施工条件提供出来,如施工图纸、施工场地等,就违反了相关的约定。如果业主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不能依据施工方案或者施工进度来进行,那么就需要双方进行讨论和协调,这样才可以施工。如果因为这些因素对施工工期造成了影响,施工企业可以向业主索赔,包括工期索赔和经济索赔两个方面,施工组织设计是索赔的主要依据。在施工全过程中都需要应用到施工组织设计,它有效集合了技术、经济以及管理和合同等,它除了作为合同文件之外,还是一份详细的施工计划。因此,监理工程师就需要对其严格监理,对其实施情况严格监督,并且对于承包商变更和修改施工组织设计的行为也需要严格控制,如果对施工组织设计擅自修改或者变更,就违反了相关的约定。 2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过去通常是从技术角度上来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内容较少,如施工方案、临时工程、施工进度计划、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将合同履行的需求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在编制的过程中,需要有机综合技术、经济、合同和管理,因此就需要增加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发展方向是项目管理规划。在项目管理规划内容方面,依据我国的相关规范要求,如果将项目管理规划替代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就需要保证项目管理规划的要求能够满足。在对项目管理规划进行编制和管理时,需要严格依据相关规范来进行,这样才可以促使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并且可以有效接轨于国际惯例。在招投标时期,需要按照这些方面来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1)业主需要提供的条件,因为在工程承包合同中,施工组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需要对承发包双方义务进行规定。虽然业主应尽的义务已经在工程承包合同文件中规定了出来,但是施工组设计规定的业主义务却更加的详细和全面,如施工图、施工场地的提供、水电供应、材料设备等,并且还需要将施工条件提供的时间、地点以及数量等给全面说明出来,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并且日后索赔起来比较的方便。 (2)在工程分包方面,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工程分包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承包商分包,另外一种则是业主分包,我国法律严格限制了工程分包。对于承包商分包,需要保证业主允许,并且说明于投标书中,并且分包工程的所有责任都是由承包商承担的;因此,承包山分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应该被涵盖于施工组织设计中。在招标文件中需要声明业主分包工程,在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分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是不被包括在内的,但是需要将业主分包工程的具体情况给列出来,如交工验收时间、进出场时间等等,这样可以更好的监控分包商。(本文来自于《江西建材》杂志。《江西建材》杂志简介详见。) 3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施工组织设计已经成为合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中标以及中标之后的盈利情况,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施工企业要跟随时展的潮流,严格依据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来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将施工组织设计的指导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本文简要分析了施工组织设计对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性,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作者:张鹏 单位: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铁路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管理论文 在铁路项目实施阶段,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执行情况检查及动态调整,是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 1铁路项目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的定义 铁路项目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是在项目实施阶段,由建设单位编制,用于工程招标以及指导后续项目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当工程客观因素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拟定改进措施或修订方案,按照建设程序要求,对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项目建设的各项目标,如总工期目标、年度投资目标等。 2工程概况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项目线路全长1269km,是我国第一条一次建成1000km以上的大能力运煤铁路通道。本项目线路途经山西、河南、山东三个省份,全线划分为4个段落建设指挥部,分别为山西吕梁指挥部、山西安泽指挥部、河南指挥部、山东指挥部[6-7]。安泽指挥部管段线路全长299.5km,起讫里程DK310+800—DK578+875(南吕梁山隧道中心—太行山隧道进口)。主要工程数量:隧道58座,总长145.247km(占管段长的48.5%);桥梁129座,总长55.954km(占管段长的18.7%);车站8座(其中改建1座),铺轨659.75km(单线),制、架梁3137单线孔。 3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应用 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应遵循行业标准《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铁建设[2009]226号),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本文不再赘述。 3.1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执行情况检查 工程实施中建设单位应对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控制性工程加强动态管理,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并根据建设项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满足建设项目管理的目标要求。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实施情况,建设单位应在每年6月和12月上报铁路建设主管部门。安泽指挥部每季度对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执行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并根据现场情况,不定期召开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执行情况专题会。通过对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执行情况的检查,对管段内重难点工程、铺架工程进行动态调整,并采取有效纠偏措施,确保了工程建设的有序实施。 3.2控制性及重难点工程的动态调整 在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执行过程中,随着工程建设进展及客观条件的改变,控制及重难点工程与一般性工程会相互转化,一般性工程可能转化为控制及重难点工程,控制及重难点工程也可能转化为一般性工程。同时,随着工程建设进展,有时会产生新的控制及重难点工程。 3.2.1一般性工程转化为重难点工程实例干阳沟隧道全长8463m,设计为单洞双线,全隧设进口、1#斜井、2#斜井3个工区5个作业面组织施工(出口地势陡峭,不具备设置工作面条件),关键线路为进口—1#斜井对打段。本项目2010年4月份开工建设之初,干阳沟隧道并未列入重难点工程,故未引起建设单位关注。随着该隧道施工的展开,隧道进口揭示地质情况与设计相比较差,为砂质黄土与黏质黄土互层,且隧道渗水量较大,实测约500m3/d。在2011年下半年建设单位进行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执行情况检查时,发现一般性工程干阳沟隧道关键线路工期严重滞后,可能影响后续铺架施工。鉴于该情况,建设单位将该隧道纳入了重难点工程管理,并经原铁道部工管中心对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审查同意,在原关键线路进口—1#斜井间增加0#斜井(长191m)[8]。采取上述措施后,有效化解了该隧道工期风险。 3.2.2新增控制性工程实例管段内新增控制性工程实例有隧道无砟轨道工程、长子南至平顺段重载铁路综合试验段工程等。2013年6月份,铁路总公司对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无砟轨道铺设范围进行了调整,安泽指挥部管段铺设无砟轨道的隧道由6座调整为36座,无砟轨道总长度达到了231.074km(单线)。隧道无砟轨道成为管段内新的控制性工程。受此影响,管段内铺架完工日期由2014年5月30日延长至2014年6月30日,通过合理压缩调试及验收时间,管段内工期满足全线总工期要求。2012年下半年,原铁道部将长子南至平顺段(三站两区间总长91.72km)确定为重载铁路综合试验段,将该段原计划开通日期由2014年12月31日提前到2014年3月31日,由此长子南至平顺段重载铁路综合试验段成为管段内又一新的控制性工程。为了确保综合试验段节点工期,现场强化了资源配置,站前、站后工程均增加了冬期施工措施并成立了相应冬期施工技术攻关小组,以确保试验段按期开通。 3.3铺架工程安排与调整 3.3.1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铺架安排情况管段内设辛堡、长子南两个铺架基地,负责管段内的铺架工程。铺架线路示意如图1。图1铺架线路示意由图1可以看出,管段内铺架段落自南吕梁山隧道(出口)起始,至太行山隧道(进口)终止。管段内2个铺架基地,均采用单机双向铺架。其中:辛堡铺架自辛堡站起始,先往小里程方向铺架至南吕梁山隧道(出口),然后调头经太岳山隧道铺架至范家山隧道(进口);长子南铺架自长子南站起始,先往大里程方向经跨太焦线特大桥铺架至太行山隧道(进口),然后调头经发鸠山隧道铺架至范家山隧道(进口);两个铺架基地在范家山隧道(进口)会合。管段内铺架作业规划见表1。 3.3.2铺架工程的几次动态调整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应围绕铺架这条主线,进行相应动态优化调整[9-10]。1)辛堡铺架调整:辛堡铺架需利用既有南同蒲线铁路进行路料运输,因南同蒲线辛堡站2012年8月份才完成站改并开站,故辛堡铺架开始时间由2012年3月6日调整为2012年9月7日,推迟了6个月。为了确保总工期及当年投资计划的完成,铺架方式由原来的单机双向铺架改为双机单向铺架,即多投入了一套铺架设备,辛堡站往大、小里程同步进行铺架作业。2)长子南铺架调整:长子南站往大里程铺架受跨太焦线特大桥连续梁施工进度滞后的影响,对长子南铺架线路进行了相应调整,即先往大里程方向铺架至跨太焦线特大桥30#墩连续梁处,然后调头往小里程方向铺架,确保了总工期及当年投资计划的完成。同时,为了确保综合试验段工期,待具备往大里程方向的铺架条件后,再增加一套铺架设备进行铺架作业。长子南铺架亦由原来的单机双向铺架调整为双机单向铺架[11]。3)铺架会合点调整:因控制性工程太岳山隧道工期滞后,同时范家山隧道施工进展较为顺利,辛堡、长子南两铺架基地会合点由范家山隧道(进口)调整为太岳山隧道(进口),化解了控制性工程太岳山隧道的工期风险,确保了项目总工期。管段内优化调整后的铺架线路。 4结语 本文以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项目安泽指挥部管段为例总结铁路项目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在项目建设中的应用经验,概括如下: 1)既要重视对控制性工程及重难点工程的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同时也要兼顾一般性工程。既要避免控制性工程及重难点工程建设情况恶化,也要防止一般性工程转化为控制性工程及重难点工程。指挥部通过工程周报制度,动态监控工程进展,同时在每月对施工单位进行月度考核时,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现场核查。 2)要善于通过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及时发现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纠偏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有序推进。如对工期滞后的干阳沟隧道增加斜井作业面,辛堡、长子南铺架作业的动态调整,都有效地规避了工期风险,同时保证了当年投资计划的完成。 3)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应以铺架为主线,统筹安排各项工程施工。指挥部管段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对铺架工程的几次动态调整、优化,就凸现了铺架这条主线。 4)通过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可以引导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方向。如管段内长子南至平顺段设为综合试验段后,铺架作业中的桥梁混凝土湿接缝、无缝线路单元轨节锁定焊面临冬期施工,由此向现场技术人员提出了相应冬期施工技术攻关课题。 5)通过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可以进一步理清管段内工程建设管理重点。随着工程建设推进,管段内站前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站后工程正掀起施工高潮。通过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分析,目前指挥部管段建设管理的重点已由站前无砟轨道、铺架工程转向站后四电及房建工程。铁路工程建设是一个规模庞大、系统复杂的工程。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安泽指挥部的实践经验表明,要有效地推进铁路工程建设,抓好铁路项目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是一项事半功倍的有效措施。 作者:贾彦斌 单位:晋豫鲁铁路通道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施工组织设计与项目管理论文 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有缺陷而出现的主要问题 1.1没有施工组织设计。有些施工单位工程开始施工了还没有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导致土(石)方反复挖掘运输,机械设备、人员的需求没有合理计划,进场的材料胡乱堆放,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施工没有保障措施,造成机械降效、人员闲置、材料严重浪费的现象。 1.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不切合工程实际。有些施工单位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监理单位、甲方联合检查,临时让资料员或施工员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由于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导致编制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具体人员施工情况、工程管理、机械设备、各类建材不够了解,再加上临时安排,时间十分仓促,而胡编乱造。 1.3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质量差。有些施工单位不懂得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而是写一些各个分项目的施工工艺、随便画一张项目施_[平面图、在墙上编个工程进度网络计划表,就意味着施工组织设计就编制好了。 1.4有些单位领导只重视技术,而往往忽略造价。很多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只片面重视工程施工中各分项工程技术环节的问题,缺乏全面考虑与工程造价有关的工作内容,这样一来容易造成工程在竣工结算的时候,缺少技术资料而受到经济损失。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反映出施工组织设计对于工程施工安全运行的重要性,施工单位要从全局出发,认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施工现场具体条件来拟定施工方案,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合理进行现场布置和设备展开;把设计与施工、技术与效益、前方与后勤、施工单位全局活动与具体施工组织等环节联系起来;把整个工程施工中的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工程各阶段、各个分项目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做到各单位、各部门相互密切配合,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优质、低耗、高效地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对建设项目整体投资有一个良好的控制,应该从整个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开始,严格按施工程序、从面到点进行全面有控制。 2、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原则和特点 2.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应该掌握的三个原则:一是结合工程实际原则;二是权威性原则:也就是在工程备料、配备机械设备及实施的施工方法中,要严格执行经过审批的施工准备工作文件;三是优中选优原则:凡编入文件的各种施工方案,必须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2.2施工组织设计可分为总体和单体两种。总体施工组织设计指的是实施建设项目总体战略部署,对工程建设项目起到总体控制作用。而单体施工组织设计指的是对单一工程项目施工的战术安排,对工程建设项目起重要作用。 2.3工程施工过程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从工程开工破土起,随着施工的全面展开,资金就要不断地陆续投入。就资金的用量而言,施工阶段所需资金最大。施工阶段是最复杂的阶段,根据工程设计要求,施工阶段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现场工程实体的施工进展。因此,开工以前的各项工作,比如规划、设计以及招标等一些有关的前期工作做得如何,这些工作都要在施工阶段主观或客观地接受考验,前期各准备工作中隐藏的问题会大批地涌现出来。因此,在施工阶段,若不能较好地处理各项问题,工程项目的整个质量就很难保证,施工进度就会减缓而延误工期,项目费用投资就会失去控制。 3、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作要点 3.1熟悉工程概况。因为建筑工程有它各自的特点,每个工程项目都有它特有的使用功能,所以就有不一样的结构特点和装饰特点,不同的建筑面积、层高、施工工艺及材质。有些作用相同的建筑工程,在建筑技术水平、建筑标准和建筑等级上也有差异。常常会受天气、不可抗力、地质、水文等自然现象的影响,因此必须要熟悉工程的概况,做到心中有数。 3.2施工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3.2.1设计蓝图接到后,要组织相关人员熟悉图纸,记录好76CHUANGXINKEJI2014.08图纸会审资料,留下存档以备用。 3.2.2组织人员、机械、工具,并组织部署施工现场。 3.2.3组织施工所需材料进场,做好原材料取样、试验及砼、砂浆配比工作。 3.2.4做好施工抄平放线工作,提前做好破土开挖的准备。充分、具体的做好这些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还可以降低工程造价。 3.3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效益的关系 3.3.1工程预算定额。工程预算定额指的是规定消耗在质量合格的单位工程基本构造要素上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的数量标准;它是计算建筑工程、安装产品价格的基础。这里所讲的基本构造要素,主要指的是分项工程和结构构件。预算定额按工程基本构造要素规定劳动力、材料和机械的消耗数量,以满足编制施工图预算、规划和控制工程造价的要求。预算定额是编制地区单位估价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结算、施工单位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编制概算定额、编制招标标底、投标报价的依据和基础,目前施工企业中机械装备、合理的施工工期、技术工艺、劳动人员的组织为各个分部分项工程消耗量编制的基础。 3.3.2工程造价与施工组织设计二者关系密切。施工组织设计所涵盖的内容:工程概况、现场条件分析、施工总平面图的布置、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工艺要求、工期计划等。编制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才能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措施及工程预算指标。为了保障工程质量,满足甲方使用及T期要求,仍需控制投资、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完善施工方案和技术工艺。 3.3.3施工组织设计不仅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在编制工程造价中也是极为重要的根据。施工单位工程开工前,要求施工安全、技术质量、材料设备、财务计划和工程造价的部门人员需认真熟识图纸、实地勘察,研究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工程造价人员一般都属于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小组成员,这是企业的经济利益所决定的。因此,在企业内部工程造价人员不仅要懂技术、懂政策、还要懂法律法规,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也会避免T程决算中的经济纠纷。 4、结论 一个编制得较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并在工程施工中得到贯彻,能够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安排各个施工环节,使复杂的施工过程有条理地按科学程序进行,也就必然能使建设项目取得好的指标。因此,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得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基本建设投资的效益,它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邵彩霞 单位:尉氏县规划建设局 施工组织设计论文: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 1在工程投标中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 (1)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2)主要施工项目的施工方案、方法与技术措施(尤其对重点、关键和难点工程的施工方案、方法及其措施);(3)工期的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4)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5)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6)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7)文明施工、文物保护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8)项目风险预测与防范事故应急预案;(9)其他应说明的事项;(10)施工组织附表:附表一:施工总体计划表;附表二:分项工程进度率计划(斜率图);附表三:工程管理曲线;附表四:分项工程生产率和施工周期表;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图;附表六:劳动力计划表;附表七:临时用地计划表;附表八:外供电力需求计划表;附表九:合同用款估算表。 2在工程投标中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注意的要点 2.1对投标文件的研究认真分析招投标文件及图纸资料,对施工现场的勘察资料,做好各方面的调查研究,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确保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2.2进行施工布置,制定切合可行的施工方案组织精干的项目管理班子,安排具有丰富工程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主持工作,统一管理,总体协调。设置临时设施,调试机械设备,勘察施工场地,筹措施工准备,为工程施工任务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对于施工现场临时施工驻地的设置应结合现场踏勘资料情况科学设置,不应设置于危险区域,如滑坡体周围、泥石流冲击区域、受洪水侵蚀区域等。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顺序、劳动力投入计划、机械进场的时间安排及材料采购计划,确保工程施工进度的紧凑性。通过工程进度计划来制订工程施工方案,对进度中的大工程、耗费时间长、技术要求综合且比较重点的施工过程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施工方案。重点注意对于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写应该经多个部门的审核,按照程序分阶段、分部门逐项进行审核,且要编制详细的计算书,对于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专家组的共同审定,确定最终的专项施工方案,项目中标后能够指导现场的具体操作。2.3关于工程中施工进度计划的制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是施工进度计划。根据企业的人力、物力、机械化程度计算出工程合理的施工工期,与招标文件要求的工期比较、调整,编制时要比要求的工期略有提前,但不影响整个工程进度,在竞标中可提升竞争力。遵照工程实际,了解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组织状况、到位资金配比,编制出最可行的工程进度计划,并制定工期的保证措施,使得招标方相信在承诺的工期内能够按时完成。2.4制定可靠的质量目标明确的质量目标与工期目标一样,是业主评定和审核投标单位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保证工程质量是工程的前提,也是业主追求的首要目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要按照招标文件中工程质量的具体要求来制定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并指导整个施工过程。 3在工程投标中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存在的问题 (1)工程施工企业往往对项目的经济性较为重视,致使投标单位对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编制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2)编制人员一般是去照搬照抄之前类似的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没有进行实质性编写,致使施工组织脱离实际。(3)参与编制人员的专业知识欠缺和施工经验不足,未能对具体的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策划与设计,与工程实际脱节。(4)投标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背离脱节,互相响应欠缺,从而使最优的施工方案未实施,使成本降低无法在预算中即刻反映出。(5)投标时间紧促,编制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先进的施工技术及科学的管理方案,所编制的内容技术陈旧、工艺落后,从而无法体现高劳动效率、节约成本资源的作用。(6)相应的投标施工组织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真正的指导和控制实际施工。 4在工程投标中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的策略 (1)更新单位管理人员的落后理念,组织合理的人员梯队,建立专业的、适应新形势的施工组织编制小组,充分认识到投标施工组织设计这一环节为投标成败的关键。(2)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建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作的行业规范。通过该规范标准来对企业进行推广使用,并加强该规范标准顺利执行的延续性。(3)考察现场是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决定因素,对工地积极调研,获取工地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充分了解;详细记录水电状况、劳动力资源、当地材料储备以及取弃土场方位等,从而完成工地现场的合理规划,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提供最直观的信息。(4)加强编制人员人才队伍建设,现场施工人员经验应丰富,熟悉各种施工工艺、工法,且对各类计算机工程制图软件应熟练掌握。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要充分认识到评审专家关注的焦点,紧扣招标项目的新、特、难等关键点,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凭借自己的技术、设备、管理等优势,制定三大目标(质量、进度、安全),提出可行的施工方案。(5)让施工组织设计跟投标报价紧密结合,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关系到投标的报价。通过施工组织设计中的三大关键点中的成本来决定工程报价,用技术经济分析来评剖报价。(6)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应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充分运用本企业优势来响应招标文件的需求,这样才能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展示企业实力。通过实践,笔者认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实践中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更具有指导性的工程文件,为项目中标后现场施工提供一定参考资料。 作者:徐红 单位:甘肃路桥飞宇交通设施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控制措施 【摘要】管理建筑工程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及进度达到要求,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有效维护建筑企业的社会信誉。为创造最大化效益,在规定工期内建设高质量建筑工程,应注重创新管理模式,采用程序化及标准化的经济管理方案。本文探讨了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有效控制措施,旨在增加建筑企业的市场份额。 【关键词】经济;建筑;控制;管理 稳健的城市化步伐为建筑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应通过完善管理工作降低成本、缩短工期,促使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时间跨度较长、综合性强,需要协调众多部门与专业的管理工作,因此受制于多种客观或主观因素,如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工程建设规模、组织管理体系的成熟度等[1]。为了完满实现管理目标与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管理者应根据工程建设要求有效组织管理工作,避免管理工作中出现权责不清、信息失真、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注重统一规划管理战略及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控制措施。 一、结合神经网络强化经济管理 在管理建筑工程时,需要真实描述与分析相关的经济活动,并合理解释各种现象,以便有效控制管理活动与管理过程。由于经济管理涉及到众多变量,且管理结构较为复杂,利用传统的辨识方法、回归方法或数学方程难以将管理过程所涉及的各项活动准确表述出来,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过分强调工程管理先验假设及理论指导等问题,导致变量关系与数据效用被忽视,造成管理过程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对此,可以结合无需先验信息、同时完成信息处理及信息储存、采用黑箱型建模方式及自适应工作方式的神经网络强化经济管理工作,解决工程管理中遇到的变量选择、因素分析及数据采集等难题,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针对建筑工程的管理特点,可以利用神经网络预测工程造价、评估工程收益与风险、提供决策支持、优化配置资源及辅助招投标等[2]。以估算工程造价为例,在结合神经网络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首先应分析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选取特征指标及聚类分析样本,随后基于神经网络建立估算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时应考虑造价构成情况,包括土建工程、装饰工程及安装工程的造价,并细分各个分项工程的造价,如装饰工程中的墙面造价、地面造价及门窗造价,土建工程中的屋面造价、主体造价及基础造价等。 二、全面管理工程责任成本 责任成本指的是各个部门在工程管理工作中负责控制的部分成本,即可控成本,全面管理责任成本有助于明确相关部门的经济管理责任,确保建筑工程的建设费用与经济投入得到有效控制。在管理工程的责任成本时,应全面控制各个施工环节产生的费用,合理运用前瞻性管理措施有序性、计划性控制建设费用形成过程,同时要注意采取预防性控制措施减少责任成本失控或超出预期指标等问题。对于分包的工程项目,在招标时应将责任成本作为依据,明确指出责任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并选择员工素质高、信誉良好及实力过硬的分包单位,以减少质量成本支出,并严格按照分包合同结算费用。控制外委加工成本与材料成本时,应将消耗定额作为责任成本管理依据。为了全面管理工程责任成本,还应督促相关部门严格控制安全费用。班组、项目部、公司均应针对建筑工程的特点制定安全管理责任书,在责任书中明确班组或个人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同时保证安全管理资金充足,以有效降低安全风险及避免出现重大安全事故,从而防止事故损失超出安全保障投入。 三、做好技术方案经济分析工作 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具有一次性、移动性及分散性等特点,管理内容较为繁杂,为了有效控制及约束管理内容,充分发挥管理工作的经济效益,应注意做好经济分析工作,优选经济性强的技术方案,根据技术方案制定具体化的管理内容及管理措施,依据规范化的管理内容有序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经济分析工作时,可以从方案可行性分析与工期保障分析两个方面入手。可行性分析是指分析技术方案是否适用于建筑工程,在工程现有投资规模的情况下能否采用该技术方案,如技术方案不适用,无需进一步分析其他经济性指标。对于通过可行性分析的技术方案,要进一步分析工期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工程延期会增加现场管理成本,还可能带来巨额罚款,因此在开展经济分析工作时需要严格论证技术方案需要的建设工期,分析配套管理措施能否满足工期要求,选择能够保障工期的技术方案,避免工程延期。 四、结语 综上,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正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自动化管控技术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经济工作与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创新管理措施,采用国际通行管理理念与精细、灵活的思路合理组织相应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在运用控制措施时,应注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剖析阻碍工程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的因素,主动探寻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规律,确保控制措施运转协调、规范有序。此外,控制措施应能够适应建筑工程的外部、内部管理环境,有效强化项目管理,均衡与合理配置各类生产要素。 作者:张胜喜 单位: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信息学院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与经济管理策略分析 摘要:在建筑工程领域中,良好的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控制建筑项目的成本,提高建筑项目的管理水平,推动建筑工程的发展。经济管理单位要从健全经济管理体系,加强对工程进度的控制,提升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水平,强化工程合同管理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领域;经济管理;策略解析 1建筑工程领域中经济管理的概述 1.1建筑经济管理的内涵 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建筑经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管理内容,对于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筑经济管理的范围比较广泛,专业性较强。总体来说,建筑经济管理主要包含以下的内容:招投标工作中建筑合同的编制和管理,工程的成本预算,对建筑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建筑企业资金的机会成本和时间价值的研究,工程项目的筹资和融资管理,建筑企业财务报表的评价和分析等[1]。 1.2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如今,建筑工程的规模较大,涉及到的专业种类较多,对经济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工作对于推动建筑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筑经济管理能够提高建筑企业对工程成本的控制力度。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要求对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成本费用分析,并对成本费用进行可行性的评估。 1.3影响建筑经济管理的因素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影响建筑经济管理的因素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种。1.3.1客观因素影响建筑经济管理的客观因素指的是和建筑经济工程自身无关的,但会对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造成影响的外部因素。例如,施工场所的天气、地形、地势、水文等,这些自然因素如果处置不当会给施工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另外,还包括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和行业因素等。例如,建筑市场的价格发生波动,国家一些关于建筑行业的政策调整,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要求等。1.3.2主观因素影响建筑经济管理的主观因素主要指的是建筑工程自身产生的对经济管理造成影响的因素。例如建筑工程的管理方式比较落后,职权责任不够明细,施工水平较低、施工技术不够先进,工程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等,都会造成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的增加,给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造成影响。 2建筑工程领域中经济管理存在的不足 经济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的良性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我国建筑经济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2.1对经济管理的过程比较忽视 在现代建筑管理理论中,建筑经济管理应该具有战略性的特点。但根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工程中,经济管理都更注重管理结果,对于工程经济指标是否达到要求进行更多的关注,而对工程经济管理的过程则比较忽视。而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经济管理方式对于解决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利的。如果在建筑工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但经过一些其他手段进行了弥补,最终没有给经济指标造成不良影响,此时有的建筑单位由于过多的重视结果,所以对相应的问题选择了忽略,进而给今后的建筑工程埋下了隐患[2]。 2.2经济管理的方法不够科学 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法是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顺利实施的保证。但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的经济成本管理方法还不够科学,经济管理的指标不够明确,缺乏系统的经济管理体系,从而给经济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2.3经济管理的制度建设缺失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制度建设的缺失也是经济管理问题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经济管理制度是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的保证,而当前许多建筑工程都缺乏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或者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关键环节的经济管理流程不够全面,监督考核机制缺失或不够合理,从而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无法做到有据可依。 2.4工程成本控制力度不够 对建筑工程的成本进行控制是工程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但当前建筑经济管理对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力度还有待增加。首先,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依据较少。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进行成本控制需要比较规范的成本制定标准,但当前,由于建筑工程的规模、结构以及施工环境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建筑产品的成本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许多建筑工程的工程成本标准都过于简单,不能体现建筑工程成本的实际费用水平。 2.5工程造价的管理有待提高 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是建筑经济管理中重要的内容。当前,在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中主要存在下面的问题。首先,工程预算的定额不够科学,造价预算和建筑市场的价格波动之间存在滞后性。其次,造价控制的体制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的造价主要针对的是局部造价,缺乏从整体角度出发的造价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三超”现象比较严重。 3加强建筑工程领域经济管理的策略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提升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保证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经济管理部门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建筑经济管理工作。 3.1健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健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体系是保证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展开的管家。首先,要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要明确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经济管理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影响,并通过有效的宣传加强建筑工程全体员工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其次,要加强经济管理的制度建设。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对于经济管理的进行非常重要,特别是建筑工程重点环节的经济管理工作,建筑单位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最后,要加强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保证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满足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要求[3]。 3.2加强对工程进度的控制力度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良好的进度管理非常关键。如果建筑工程的工期发生变化,那建筑工程的造价也很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建筑单位要对建筑工程的工期进行科学的管理。首先,建筑单位要对对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科学的工期计划;其次,建筑单位要组建高效的管理团队,要保证建筑工程的管理和组织质量;最后要对建筑工程各环节的责任方进行督促,保证建筑工程能够按照计划进行施工,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 3.3提升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水平 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的水平对建筑经济管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良性进行的保障,而良好的质量管理也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如果建筑质量出现问题,那么在建筑工程中后期要频繁的进行返工作业,这给建筑经济管理将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要做好建筑工程的材料管理,要严格依照限额领料单进行领料工作,在工程材料进场后要做好检查,保证工程材料的型号和规格符合建筑工程的要求。图1为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结构图。 3.4强化工程合同的管理 建筑工程的合同管理工作也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内容。建筑单位在编制合同时,要对建筑工程进行实地考察,对工程的材料设备等进行准确评估。另外,在签订合同时,要严格遵守合同签订的规则。同时,要做好合同的监督工作,保证合同的落实力度,对于工程中出现的违反建筑合同的内容要严格按照合同办理,保证建筑单位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 4结语 经济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经济效益的实现非常关键。在实际工作中,经济管理单位要从健全经济管理体系,加强对工程进度的控制,提升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水平,强化工程合同管理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为我国建筑工程的良性进行提供保障。 作者:张正琨 单位: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影响因素与对策 摘要:由于建筑工程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属于复杂性工程,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较多影响因素,从而对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提出较高要求,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扩大经济效益的目的,推动建筑企业的更好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影响因素,然后对其管理问题进行阐述,最后研究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有效对策,通过对相关措施的应用和实施,以保证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为建筑工程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影响因素;对策 在建筑工程的管理中,经济管理属于主要构成部分,通常会对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造成直接影响。在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除了应该加大施工过程控制力度,确保建筑工程的建设,是在满足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进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得到全面提升,还应通过经济管理和施工管理间的结合,为建筑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然而,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进行经济管理时,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和影响因素,要求施工单位对其予以有效控制。 1目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问题 1.1设计变更过于随意 当建筑工程施工时,设计过程变更问题的出现,导致工程设计呈现过大随意性,从而增加经济管理难度。而建筑工程的开展前期,需要加大工程项目投资额度的控制力度,在对其进行具体施工时,严格依据投资额度予以施工。然而,施工阶段频繁出现设计变更问题,增加了施工单位的经济管理难度,通常会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而背离前期成本控制计划,从而产生较大变更损失,造成工程成本的持续增加。 1.2投资管理形式比较老旧 当前,在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中,大多数施工企业会通过定额预算进行工程投资。但是,定额单价是以陈旧设备和材料价格作为统计依据,尽管实现了有关价格信息的及时公布,但此类信息和实际市场严重不符,呈现较为严重的滞后性,造成预算编制和工程造价失真等问题。 1.3经济管理制度尚未健全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过程,通常使用工程定额进行管理。按照管理权限和主管单位,经常会将定额划分成行业性与地域性等类型。政府需要进行定额的颁发,同时由省定额站进行地域性省定额的颁发,根据不同部门下发相应工程定额,使其出现不同要求,在定额执行过程中标准不一,容易产生摩擦和纠纷。 2建筑工程中经济管理影响因素 2.1人员因素 在对建筑工程进行经济管理时,施工人员属于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经济管理过程应发挥工程师与技术员、安全员、质量员等人员的重要作用,将预算成本的造价控制作为经济管理核心,对施工人员予以培训、管理。由于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求技术人员在具备较强业务能力、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对市场现状和动态予以全面了解。 2.2材料配备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重点监控影响结构安全与使用功能的材料,然后按照规定要求见证取样,以此实现建筑材料的控制。每月编制材料采购方案时需要对其进行详细安排,保证材料进场更加科学。通过施工材料的科学管理,以实现工程成本控制,确保资金得到有效周转,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2.3施工技术 在对施工现场和施工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对技术文件进行针对性编制后,合理分配人、财、物等资源,以实现时间节点的控制。通过配套技术、新技术的有效应用,确保项目施工可以有序进行,在保证工期进度的同时,做到节省工程项目资源。 2.4施工机械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设备能够有效促进工程施工,降低建筑工程的施工难度。通过机械设备的科学配置,以实现施工现场和施工组织的控制,进而减少人工费用等相关成本。为此,应确保设备进场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同时观察设备现场使用情况,保证建筑工程设备管理的顺利进行。 2.5资金配备 项目资金的使用前期,其需求量相对较大,通常进行众多材料、设备的预先采购。多数项目开始时是以垫资方式施工,中后期由业主根据施工进度付款。施工企业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资金。另外,因为建筑项目施工过程存在众多不稳定因素,且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所以应该留有相应备用现金。 3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对策 3.1加大设计变更的管理力度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对于设计变更问题的解决,施工企业应要求建设单位出具完整、合法的设计变更手续。与此同时,对于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来讲,其通常会在造价变更费用和可靠性等方面造成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能够保证设计变更具有合理性、实用性,避免影响建筑工程最终效益的实现。 3.2动态造价管理系统的实施 在建筑工程中,对动态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予以应用,改变传统人工管理模式,进而提升管理效率,同时向管理人员及时提供相应信息数据,防止出现超预算的情况。另外,造价信息的合理应用能够更好获取市场信息,以便于了解市场动态变化情况,通过工程环境等分析进行造价控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还应及时获取建设单位有效信息,对工程变更等信息全面记录,在合理编制工程结算书后,实现经济管理的有序、有效进行,为今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3合同管理的运用 建筑工程中合同管理的应用,有助于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签订合同时,确保合同条款在双方沟通下签订,同时具有公平、合理等特点。除此之外,合同签订后,若是合同条款出现不合理情况,施工企业需要与建设单位进行及时交流,或者利用法律途径进行相应解决,以保证合同的严谨性。 3.4经济管理机制的优化 当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机制进行优化时,应在满足以下要求的基础上进行:①全面性,即对工程建设利益进行深入研究,使管理机制具有完整性特点,以此促进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高效进行。②有效性,在建筑工程进行经济管理时,确保制度标准具有科学性特点,并结合工程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使管理机制更具有效性,防止管理机制的设置缺少合理性,从而为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结束语 总之,对于建筑工程而言,经济管理属于一项系统化工程。根据目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现状,发现在管理过程仍然存在较多影响因素。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控制,极易发生经济效益不佳甚至亏损等问题。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时,应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实现经济管理在施工阶段的全过程应用,从而有效控制工程施工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作者:张前进 单位:江苏省华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分公司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论述 一、安全意识方面存在问题 国内重特大安全事故的频发、群死群伤后果严重安全问题、轻视生命价值的安全文化有很大关系。很多人认识不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我国建筑建筑工程安全责任几乎完全由建筑建筑工程企业承担。业主只关心质量、成本、工期等会对自身利益有影响的方面,建筑工程过程的管理是又承包商完成,他们只强调质量、成本和工期的管理,给建筑建筑工程带来了安全隐患。 二、改善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的自我安全管理。建立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项目各成员,把安全与生产从组织领导上统一起来,形成一个较为严密的管理体系。把治理安全隐患、监控危险源作为考核安全责任制是否落实的主要内容。对职责履行不好,安全生产目标不能实现的要进行处罚,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必须严肃查处。建筑安全管理中的一些工作,不能由政府直接来做,性质上要求出具公正性的结论。 2.落实安全监理制度。安全监理的目的是对工程建设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防护,并采取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制止建设行为中的冒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地把建设工程安全控制在允许的风险范围以内。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方案,应当考虑建筑工程安全操作和防护的需要,并对预防安全事故提出指导意见,提出保障建筑工程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安全事故的措施建议。 3.群众监督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群众参与建筑工程安全监督是群众组织和劳动者个人对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应负的责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监督的不足。人民群众也有更多的渠道和途径对建筑工程现场的安全生产和安全作业进行监督,可以更及时地向相关部门反映。建筑业的事故高发率也能得到更好的控制,需要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安全立法工作,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监督机制,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有建筑工程安全的信息网络。 三、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可操作的工程成本控制依据。工程作为施工企业的产品,由于其结构、规模和施工环境各不相同,各工程成本之间缺乏可比性。很多施工企业对于工程目标成本的制定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忽略了该工程的现场环境、施工条件以及工期的要求,而不管这些成本项目到底有多大的利润空间。在项目成本管理措施方面,做到什么程度都没有具体措施,都是一些空洞的理论性规定。这样的目标成本由于没有和实际施工程序结合起来,无法分析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 2.缺乏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奖励机制。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促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动力。目前施工企业因为各部门、每个岗位责权利不相对应,以至于无法考核其优劣,特别是国有施工企业长期受大锅饭思想的影响,对本该受重奖的人员没有施以重奖。这种只安排工作而不考核其工作效果的做法,不仅会严重挫伤有关人员的积极性,而且会给今后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工程造价中出现问题。现行工程预算定额尽管在补充和完善,现行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仅能实现建设工程的局部管理,有些工程在立项阶段就工程投资估算不实,甚至编制虚假的工程概算,导致市场价格变动形成投资缺口。现阶段我国投资体制还不完善,责任机制还不健全,业主在建筑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造成建设各方各自为政,发生许多不规范行为,影响了建设工程正常的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 四、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工程项目实施中成本控制。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需要建立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与运行机制,组织编制施工成本预算计划,并负责层层分解和监督成本执行情况。建立质量管理的奖惩制度,要对工程项目成本实行全过程的控制,加强工程项目材料管理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以保证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绝对准确,必须注重质量成本的控制,质量成本包括控制成本与故障成本。 2.加强建筑工程原材料价格的控制。工程材料费通常会占到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的50%以上,把好材料关对控制工程造价意义重大。逐步推广材料报价制度,加强对流通环节的监督,应控制好材料差价,对材料价格实行动态管理。造价控制不仅有利于把握项目投入产出的全局,对于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明确双方各自的地位和职责,合理选择施工技术方案,针对合理的方案进行工程计算报价,全方面地进行成本的测算,以免漏项价格。 3.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工程造价人员按设计图纸计预算,这样设计会根据现场的情况而作调整,就会出现预算和实际存在误差。提倡造价人员要和设计工程师经常进行沟通,使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相结合。一个企业要有良好的发展,就得必备各方面的人才,在管理层中配备商务管理人员。从项目管理人员到工程施工人员,全部的项目工作人员都应树立成本控制意识,把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控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企业的效益才能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工程经济管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存在风险,应该明确施工安全与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真正实现效率与效益的产出。建筑工程质量对国民经济和安全影响重大,因此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管理方法需要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 作者:刘伟单位:浙江金龙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探析现代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应用全过程工程造价的作用与途径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在进行建筑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重视全过程的工作造价管理不仅能够有效的保证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成本最优化,保证项目的预期收益;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保证施工单位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正_的处理各项财务问题,保证企业的资金流正常运转。因此本文笔者基于此主要来分析探究当前阶段现代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全过程工程造价的作用以及主要实现途径。 [关键词]现代建筑工程 经济管理 全过程造价 一、如何充分发挥工程造价管理在建筑施工项目中的作用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对于建筑施工单位来说,主要是从前期阶段、中期施工阶段以及后期的竣工验收阶段三个方面来说。在前期阶段主要控制好预算以及招投标价格,通过预算的准确性首先获得项目的建设资格。其次在中期施工阶段在需要有关预算员能够准确的核算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施工量,对有关原材料的成本进行核算,保证前期施工预算的准确性。最后,在施工的竣工验收阶段,则主要对施工项目的整体性进行核算,将费用、利益等进行核算之后确定项目的建设的收益问题。 二、全过程造价管理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1.项目决策的数据理论依据 在进行全过程造价分析管理的过程中,预算员主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准确的成本计算,从施工方式、施工原材料以及人力的投入等,进而首先确定一个预期的成本,施工单位根据预算的成本价格来进行相关的决策,一方面为投资商提供一定的标准,是否有能力来投资这一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也为施工单位的决策层提供一定的理论数据支持,来判断此项目的建设能够实现多少的利益收益等。 2.筹集资金的依据 任何建筑项目的建设都需要在前期阶段进行项目的成本预算,而全过程工程造价的管理能够为前期阶段的融资具体数额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在进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准确的工程造价管理能够保证建设资金的充裕,实现项目建设按照预期的周期进行。 三、全过程工程造价在各个环节所发挥的作用分析 前面笔者主要对当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应用中全过程工程造价的主要内容以及系统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概述以及分析,下面笔者分层次来阐述全过程工程造价在各个环节所发挥的有效作用。 1.前期的设计等阶段 在进行工程项目的前期建设阶段时,相关建设施工单位需要进行相应的机会研究、项目可行性报告的提交等,在进行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制作过程中,就需要重视对项目建设的成本预算,一方面对市场中的原材料价格进行把握,同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项目建设原材料可能发生的价格波动,进而确定好一个初步的预测价格,判断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在设计阶段,需要进行方案的竞选工作,在进行方案的竞选和选择过程中,采取价值工程来对各个方案的成本进行详细的核算,在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之下,选择成本最优化的方案。 2.后期竣工验收阶段 在后期的竣工验收阶段所进行的工程造价则主要是竣工决算等过程,即对整个项目建设环节所发生的各个直接成本、直接费用、间接成本、间接费用等进行核算,与实际所的工程款进行比对,进而确定相应的项目建设效益。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基于前中期良好的备案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四、全过程建筑工程管理在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必要性 通过上文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全过程建筑工程管理在建筑项目的整体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从前期的招投标环节、中期的施工建设环节以及后期的竣工验收三个环节实施全面系统的成本管理和控制,通过将各个环节的成本最优化控制来达到整个项目建设的成本最优化。总之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1.全过程造价控制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首先,全过程造价控制管理在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是主要的内容,并且也是动态化的,在项目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对于项目的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进行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中,相关预算人员应当重视对实际施工过程中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控制,通过合理的规划以及计划来避免产生增加成本的客观因素,实现项目建设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 2.保证组织结构、设备材料的最优化 全过程工程造价能够保证施工过程中组织结构的最优化分配以及设备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能够有效的分配好施工现场的资源,最大化的利用人力物力保障项目的成本最低,实现项目的效益最大。 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笔者主要从当前阶段现代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全过程工程造价的作用以及途径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究。总之,随着当前城市化的推进建筑规模的扩大,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施工单位重视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对工程项目成本的把控,最大化自身的建设效益,实现施工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探讨 摘要:施工企业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完善的管理模式,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可以获得项目投资的最佳效果。本文针对如何何加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因素;效益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组织、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管理活动,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的过程。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提供高质量、短工期、成本低的建筑产品。所以,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是企业施工管理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是增强施工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建设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内容 建设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 现代建筑经营与管理概论,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技术方案经济评价,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招投标及工程合同,价值工程,建筑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和IS09000 系列国际标准,预测和决策,建筑企业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房地产经济与开发经营,线性规划存管理中的应用。建筑工程经济总论、建筑产品价格、成本、利润、价值原理及应用、资金时间价值与等值计算、投资方案评价与选择、建筑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及经济核算、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项同资金筹措、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后评价、项目经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等。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应具备的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套完善项目管理配套设施是完成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重要基础。其需要具备以下几点项目管理因素: 2.1工程项目各种管理人才配备: 主要有经营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经理管理人才、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各工种技能人才。 2.1.1经营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负责工程项目内部行政管理、人事安排,工程投标、工程项目商务谈判及有关工程项目决策事宜,它直接对企业负责。 2.1.2项目经理管理人才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执行者。负责项目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安排、项目各工种技能施工人员安排。项目资金及材料计划、项目施工进度执行,它直接对工程项目负责。 2.1.3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是项目施工中各工种配备的专业技术人才。负责各专业的技术、质量监督以及对各工种施工人员的管理,它对项目经理负责、工程质量负责。 2.1.4各工种技能人才是项目施工、各工种施工专业性人才。负责工程项目施工每道工序落实、质量把关,它对项目经理负责、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负责、工程质量负责。 2.3项目资金配备 分为材料费、人工费、管理费。它是工程项目施工的基础,工程项目施工的根本条件。资金使用前期主要采购工程各种材料用量大: 中后期主要有人工费、项目管理费、零星材料费等,资金用量较小。 2.4材料配备 是工程项目施工材料组织、材料进场计划实施过程。只有对材料组织做到周密、详细有序安排,材料进场计划做到精、准、及时,施工中材料的合理化利用,才能有效控制工程成本,资金周转到位发挥最好的作用。 2.5施工机械配备 完善的施工机械配备,能有效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有效克服工程施工难度并控制人工费成本。可见,管理人才为项目工程管理的主导者。资金、材料、施工机械配备为项目工程的根本条件。他们共同配合影响着工程项目工期、质量、安全生产。 3.提高经济效益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造成了企业的支出大、效益低下。现在就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提高一个项目的经济效益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以从施工管理的组织人员、机械的投入及材料的管理、优化施工方案和进行单价分析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采取措施。 3.1项目经理部 是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是工程项目的作业管理班子,是代表公司进行管理项目的工作班子,所以他应对公司的整体利益负责。因此,对于每个工程项目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的选择及组织施工,以项目经理部为核心的项目部在组织投放施工上要合理的选择人员、机械及材料的实施。 3.2人员、机械的配置 工程技术人员及机械人员应根据工程的实际工程量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员和机械设备,从而针对性的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达到降低工日消耗,缩短工期。 3.3机械的配套使用 机械的配套使用,是工程项目施工能否按照计划进行流水作业施工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减少机械施工中,不必要的机械台班消耗量。通过合理的施工计划组织、机械投放调配,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3.4材料的管理 材料是工程项目最多的经济投入,是整个项目经济的关键,因此在材料的管理上就显得尤其重要。结合工程项目采用按量、价分离的原则进行材料管理。按量、价分离的原则,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材料用量的控制:首先是坚持实行限额领料的制度;其次是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消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再就是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力求用低价材料代替高价材料。二是对材料价格进行控制:主要是由机材部在采购中加以控制,首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择优购料;其次是合理组织运输,以降低运输成本;再就是合理确定进货批量与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3.5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要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效益 我国施工企业普遍存在对工程质量不够重视的问题,特别是项目经理部对他们的关系很少进行深入的研究,有时还会盲目的强调工程质量,造成工程费用额外的增加。目前,在我国的工程项目施工中,不少工程项目没有在充分考虑施工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进行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即使比较也只是在技术上进行比较或者是根据经验在局部方案上进行比较,不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对于我们施工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无论是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这样才会提高效益。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质量损失(内、外故障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及规范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项目经济效益。一般的设计配合比是较保守的,水泥用量比较多,致使成本比较高。但是,作为我们施工企业来讲,不能够只重示质量而不顾经济效益,所以在我们施工时,就结合施工设计的实际要求进行平行试验,以最优的施工配合比进行施工,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6进行单价分析以变更单价高的施工项目提高效益 做工程的,不只是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的进度,做材料的,也不只是负责材料的采购和进场验收的工作。这样表面看来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但项目效益是要靠大家来管理、控制去创造的。如果搞技术的只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而不选用最优的施工方案,必然保证了质量但增大了成本,不能够创造经济效益。所以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在项目施工前,要对各工程项目的单价进行分析,进行综合比较,对于单价低成本的,结合施工实际尽可能的变更减少此项目;对于单价高成本低的,则尽可能的变更增加,这样就能够降低成本,为项目争取更大的效益。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提高经济效益项目管理的原则及应用的分析得出,任何一项工程的项目管理不单单只保证质量合格,而且也要考虑它的成本及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试议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木工程建筑的不断兴修,关于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问题也不绝于耳,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调控,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最大限度的实现低成本的经济管理又保证相对安全方式成为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多年时间工作经验,就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展开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字】建筑工程;安全;经济管理 一、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 切实抓好生产主体的四步到位工作 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主要指的是建设者,工作方式是否达到了标准,是否规范到位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因此我们的管理需要严格执行相关安全法规,规范施工活动中的生产安全行为,使安全生产的事前、事中、事后三控得以贯彻落实,切实做好以下四步到位工作。 (1)组建好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整个工程建设领域能够保质保量保安全完成项目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在我们的实践工作当中,众观那些资质较低的施工单位、或是根本没有设立安全管理施工机构的单位、亦或似挂靠施工的农民施工队伍、建林筑雨中貌似侥幸发家致富小视安全的知识溃乏的小老板出于对经济的追求等等,他们出于对经济的盲目追求,施工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无专职管理人员或者兼职,虽然从直观看所谓资料齐全,人员配备充裕,但其管理人员及其小老板对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整体的管理素质比较低,直接影响了职工的生命安全,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滋生不安定不和谐因素。所以一个项目管理者必须要认真严格地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完善职责,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行日常事务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制,以制度化、专业化从严管理。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督促、监管,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施工管理素质,打造技术过硬、管理一流、服务至上的建筑铁军。 (2)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工作。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规范施工活动中的生产行为,对于管理者和执行者而言都是行之有效,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落实,约束具体工作的参与者向着安全有效的方向开展工作,同时使他们在工作中有章可依,有矩可循,有效的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争当先进的工作热情。以遵章守纪为荣,以违章违纪为耻,树立安全管理和生产的欣欣向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优化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优化一线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按照建筑行业相关规定三级安全教育尤为重要,三级教育规定的出台,都是用酬血的笔写出来的历史教训的总结,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要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安全的技术标准,同时取得相关专业资格。由于建筑施工作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相关的施工和操作人员必须要拥有上岗证才能够参与到工作当中,才能够代表他们已经接受了一系列的系统训练达到合格资格,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项目经理,专职安全员,质量检验员、特种操作工等等人员。 (4)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交底基本措施的落实 在施工组织设计的前期下,要结合具体的项目施工情况,编制好相对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并充分全面的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对于预测到的突发事件制定出详细施工现场临时施工方案。对于那些有较大的危险性的工作内容,我们还必须通过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同时进行专家论证的方式有效的避免安全风险。同时经过相关的技术负责人或者是总监理工程师的同意以后才能够实施,并由专职的安全员到现场进行监督。 建筑工程施工前期,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监理工程师须对有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交代清楚施工现场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并通过双方签字和认可之后才能够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做到责任人到人,义务到岗,各司其职。定期的对管理和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继续教育,作业人员更换新的工作岗位须经过新岗位安全培训合格后才能够调岗,对新技术新工艺及时的与作业人员进行交接和安全操作教育培训。 二、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 (一)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创新 首先要加强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建立相对应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科学运行机制,工程建筑企业必须要结合企业本身定额标准对合同单价的分解、分析、预测等环节后才能够确定内部的核算单价,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目标成本的指导性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作业成本运作作出科学的引导和监督。除此之外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依据合同当中规定的条款,组织编制施工成本预算计划,最终确定好整个工程建筑的目标成本,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监督,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同明明确管理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对质量管理的深刻认识,以期达到经济与质量双羸的目标。 其次要提高现代办公软件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为了能够让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适应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因此需要运用相关的系统来完善经济管理。如建筑工程广泛运用的autoCAD、office、excel、指纹考勤系统、Microsoft Project进度软件等等,这些现代管理系统软件在项目管理中发挥了与人无与伦比的经济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施工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让投资效益能够变得更加的清晰和透明化,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管理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计算机在建筑工程项目领域当中的运用率,增强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岗位的现代化管理能力,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和工作规范化的目标。 (二)正确掌握成本管理的特性,提高经济效益。 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做好经济活动的监控工作,对于项目管理中的PDCA循环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管理,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最重要的是实现好整个计划,预测、执行,纠偏和处理过程的管理工作,为了实现成本最小化质量最大化的目标,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清楚地掌握到整个项目的进展情况,换一句话来说也就是项目在哪一个环节哪一个时间点完成了哪一些工序,并且要将整个工序的时间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一个完整详实的汇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有必要将整个项目的工序进行科学的细化,并明确整个项目的进度计划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及时的监控和规划。另外一个方面还需要确保管理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中进行,只有正确的做好PDCA管理,才能够让整个项目的成本达到最佳的目的,让复杂的成本管理工作实现简单合理化。 三、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发现,就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工作展开了探讨,为了实现科学的安全管理,首先要认真落实好生产主体的四步到位工作,其次要抓好安全生产的基本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举措,分别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创新管理以及正确掌握成本管理的特性,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简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问题与措施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市场发展迅猛,建筑施工企业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首先阐述了,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措施,旨在合理控制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成本。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问题;措施 一、建筑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 国内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直接建筑工程费、计划利润、税金、间接费等部分。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中,直接建筑工程费是经济管理的重要项目,其主要包括下列项目: 1、材料费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材料费用主要包括:建筑原材料、辅助材料、零件及构配件等采购中所支出的费用总和。在国内外的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材料费用在建筑工程总费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也是影响经济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2、人工费用。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人工费用是经济管理的基础项目,主要是指直接从事建筑施工人员的各项费用支出,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参与施工的人员较多,其中包括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各工种的施工人员等,在进行经济管理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或地区现行的定额规定进行核算。 3、机械费用。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质量与安全,施工机械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其安装、施工作业、拆除等环节所产生的费用统称为机械费用。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中,对于机械费用的控制需要依靠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而且要实现各类机械应用效率的最大化。 二、我国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在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使得管理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的社会经济活动当中,企业实现最优化的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将管理权利与个人责任相结合,明确每个管理人员的职责以及工作内容,以最大限度的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建筑工程的管理也不例外。但是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中却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权责不分,有些领导人员甚至越权指挥,当发生问题时则寻找各种借口推脱建筑工程责任。 2、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经济意识淡薄。实现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毋庸置疑是要合理的控制各种成本,实现建筑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要使的管理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关键的因素在于管理人员。但是当前,在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当中,我国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无法跟上新时期建筑工程建设发展的要求,甚至有一部分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相对落后,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而不注意更新思想,转变管理观念,也没有充分意识到经济管理对于整个建筑工程建设乃至整个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3、建筑工程建设逾期,无形中增加了建筑工程建设的成本。建筑工程建设的工期成本是指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期间各个项目,各个阶段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但是工期问题却被许多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所忽视,许多建筑工程都无法按照预先设定的工期交工,有的甚至出现延期一两年的情况,这样一来就大大加大了建筑工程建设的成本,与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目标相违背。 4、建筑工程的施工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是建筑工程建设的核心目标,也是实现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必然要求。实践已经证明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存在着统一的辩证的关系,但是当前,很多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都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种关系,甚至有的管理人员将两者的关系对立起来,认为,要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就无法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就无法控制成本。这种错误的观念必将给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埋下重大的隐患,甚至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以及长期发展。 三、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相关措施 1、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建筑建筑工程本来就建筑工程量大,施工地点分散,施工队伍情况复杂,因此大部分均采用粗放型的建设方式。这种情况下,完善的管理制度成为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完善的管理制度应包含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制度必须包含机械设备管理、施工现场物资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索赔管理等内容。通过这些涉及施工各方面的制度,约束并激励管理责任人的行为,明确其责任、权利及义务,保证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2、加强建筑工程成本分析、核算、考核工作。为加强在建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有效控制建筑工程成本费用,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按照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的相关法律法规、项目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等明确建筑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的编制方法和计费标准。企业制定成本控制计划后,还必须从组织、技术、经济和合同等方面采取措施,确保建筑工程成本处于可控状态。 3、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创新。首先要加强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建立相对应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科学运行机制,建筑工程建筑企业必须要结合企业本身定额标准对合同单价的分解、分析、预测等环节后才能够确定内部的核算单价,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目标成本的指导性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作业成本运作作出科学的引导和监督。除此之外在整个建筑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依据合同当中规定的条款,组织编制施工成本预算计划,最终确定好整个建筑工程建筑的目标成本,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监督,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目标。 4、正确认识建筑工程成本与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的关系。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和工期本身就是对建筑工程的一种投入,也应属于建筑工程成本所指的重要内容。追求效益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由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许多建筑施工企业还停留在重进度轻效益的认识层面,不惜一切代价提前完成建筑工程的例子比比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不能确保建筑工程安全、质量和工期这些效益指标,就难以生存与发展。 5、正确掌握成本管理的特性,提高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做好经济活动的监控工作,对于项目管理中的PDCA循环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管理,对于建筑建筑工程项目而言,最重要的是实现好整个计划,预测、执行,纠偏和处理过程的管理工作,为了实现成本最小化质量最大化的目标,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清楚地掌握到整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并且要将整个工序的时间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一个完整详实的汇总。另外一个方面还需要确保管理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中进行,只有正确的做好PDCA管理,才能够让整个项目的成本达到最佳的目的,让复杂的成本管理工作实现简单合理化。 四、结束语 作为建筑工程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建筑工程经济学以研究建筑工程项目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为主。研究各种施工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如何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如何在实现作业、产品及服务的必要功能时达到寿命周期成本的最小化是建筑工程经济学的根本使命。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的构建与应用 摘要:伴随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与经济水平的飞速提升,建筑工程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变化不断发生,新的需求不断涌现。建筑工程管理必须立足当下,使管理工作适应当代企业对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本文围绕建筑工程经济预算背景工作展开探讨,探究其构建与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构建 市场经济进程逐步深化,企业对建筑工程的预算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工程预算管理的工作复杂度增加,企业对其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大。建筑工程的预算管理为工程的经济评价工作提供依据,预算管理的准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工程的经济效果。在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预算管理是一项重点,这项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工程预算的准确、权威、可靠与科学。确定一套稳定的预算编制办法,构建高效管理体系,是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课题。 1.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概述 1.1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的含义 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在实施建筑工程时,通过预算编制这一措施,对建筑工程涉及到的各个部门与单位内部的财务以及非财务资源进行管理。管理方式一般表现为对资源进行考核、分配与控制。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的日的在于对建筑工程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与协调,促进企业达成既定目标。经济预算管理能够有效控制企业的投资、生产与经营等一系列金融活动,使企业获得对自身财务活动的计划和控制职能。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将企业的经营方针与战略意图有机统―起来。 1.2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的管理结构与编制内容。 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的管理结构指的是要达成对工程全面经济管理的工作,企业必备的组织结构、管理方法与相关制度设置。管理结构一般包括四大体系――经营指标体系、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考评奖惩体系以及行为规范体系,这四大体系缺一不可,联系密切,涵盖了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方方面面,是从各个层次刘管理工作的细化与诠释。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编制内容由资本预算、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和筹资预算组成。这四类预算分开来看,各自对应预算体系的一个特定方面,结合起来构成完备的经济预算体系。 1.3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工作的不足。 (1)建筑工程预算缺乏完备的定额体系。预算管理中完备定额体系的缺乏,致使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时,经常性地遇到对定额的借用状况。很多时候,企业明知其施工环境不同,施工水平不统一,但仍然借助一个定额标准进行预算的编写。 (2)建筑工程预算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组织,综合性不足。当前国内的建筑工程预算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有效管理组织的缺乏。调查表明,目前,在国内大多数中小型建筑企业内部,具备足够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缺乏综合管理力度,主要因为工程设计方和施工方两者间未能做到充分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3)支出预算不合理。在很多工程管理中,人们对于常规性的赞用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在场地费、人员薪资等方面常常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建设项目分时段雇佣建筑工,规定的工资额度出现差异,导致预算管理混乱,在结算时极易产生纠纷。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农民工讨工资的现象,诚然与施工方的不守法有关,但预算管理的不足仍是其中一个诱因。 (4)预算调整不及时。在工程管理中,各项费用并不足一成不变的,建材价格的浮动尤其突出。比如某座商贸大厦在建筑过程中,恰逢建材市场出现波动,钢筋混凝土的价格上涨了5%。这时预算管理人员就需要及时调整预算,将钢筋混凝土的价格在预算文件中上调5%。 (5)执行预算后,未能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在工程管理中,人们常常忽视了对反馈信息的利用,在预算执行后,想当然地认为工作已经告一段落,致使对工作的分析总结不足,为以后的工作带来隐患。进行工程经济预算管理,人们需要不断收集反馈信息,探索预算的执行力度、预算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下一次的施工过程中作出更好的预算编写与管理。 2.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的构建与应用 2.1构建全面性的财务治理和预算管理体系。 (1)构建财务治理与管理结构。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构建财务治理结构,这是开展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为企业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提供依据与保障。企业构建财务治理结构的过程分为四个部分:企业资本结构、企业财务运营模式、企业财务组织结构与企业财务部门岗位。在这四个主要部分中,财务组织结构表现在企业为对财务权利全面配置而建立起的规章制度安排,在本质上足企业在权力部门内部对财务治理权的再分配。企业需要在组织层面上将预算管理权进行合理分配,分配后做到密切监督,从而实现全面实施经济预算管理的目标。 (2)分配财务权责,进行财务治理。所谓财务治理,其概念核心在于权责划分,在划分的同时建立起对各相关方进行制衡与约束的无形体系。财务杈责的表现形式是某主体拥有对财力资源的支配权利,这种支配权利详细分为筹资权、投资权、收益权与决策权等。这些权利划分将对财务的管理权和执行权进行了有效的区分与协调。财务权在实质上体现财务收入与支出的权限分割,同时也表现出财务约束机制与薪酬体系的关联以及各个管理层与利益方间的权责关联。对财务权责进行分配,也就是对上述财务关系进行安排的过程,这过程体现出企业对财务治理结构的设计、确立与调整。 (3)设立财务约束,执行财务治理。一个企业的财务治理工作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仅代表着规章制度与组织形式,还代表着企业的决策方针与约束体系。在此背景下,企业要仔细分析、明辨财务工作复杂性的来源,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治理主体,将治理工作有效落实。在企业内部,常常存在着许多互不相同的治理客体,每个客体又有着自身独特的治理思路与治理措施,这些客体间的有效交流能够促成企业内部的制衡体系,达到组织结构的整合与优化。 (4)建立激励机制,完善财务治理。上文已经简要提到,财务治理体现出权责划分,代表了领导层针对责任层进行的财务制度安排。要完善财务治理工作,积极落实财务制度,企业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这个机制存在的意义便是对层级利益负责。激励机制的确立能够提升责任方的责任意识,促使其认真执行财务工作,达成企业财务目标。在进行建筑工程的经济预算管理工作时,企业务必要预先明确设定各相关方在预算中的利益划分。 2.2进行建筑工程经济预算管理的途径。 (1)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对建筑工程预算进行编制与管理的过程会牵涉到很多部门,一般包括建设银行、政府部门、工程设计单位与施工企业,部门的数量较多,导致管理工作较为复杂。为实现高效的工程经济预算管理,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管理体系,要求相关部门参照已有体系进行有效交流与合作。 (2)重视建筑工程工程量的审核工作,强化执行力度。对建筑工程的工程量最进行审核工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影响着预算的有效性。企业强化审核力度的举措有:审核建筑工程是否进行合理的项目划分,审核工程量的签证凭据,审核计取单位是否符合套用定额的要求,进行工程量的核对等。 (3)关注建筑材料价差现象。建筑市场内,各种建筑产品门类众多,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导致建筑材料的多样化与建材价格的波动性,建材的价格时常伴随时间的不同而改变。因而,建筑工程的审计人员一定要密切关注建材市场的价格变化,可以通过订阅建筑相关的杂志和报纸来了解最新信息,也可以登陆建筑网站,收集价格资料,掌握市场动态与发展趋势。另外,审计人员还应经常性地进行实地考察,现身建筑市场,获取第一手的鲜活信息。 (4)对建筑工程中的计取费率进行规范处理。虽然国家未有一致的分类,但是计取费率的问题并不复杂,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都是针对自身情况灵活进行计取费处理的。在部分地区,建筑工程按照施工方的资质等级进行计取费,在此种情况下,审核人员一定要掌握对应施工方的详细情况,参考当地建设部门的文件,执行计取费处理。 3.结语 企业要将预算编制方法进行有效统一,保证高质量的预算编制,控制建筑工程中的造价失调,对建筑工程的资金进行科学管理,最终构建起一套完备的造价管理体系。完备体系能够保证预算管理的系统化、战略性、全面性与整合性,是企业优化工程管理的必经之路。企业要正确理解工程预算管理的含义与价值。设计管理框架。进行全面的预算编制,注重在整个编制过程中体现工程目标与经济效益,达成两者的有机统一。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摘要】资金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企业的管理中,资金的正常运转,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让一个企业永续发展,那就需要良好的企业管理和资金保障措施。建筑工程企业对于资金的管理尤其重要,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资金问题是企业的灵魂,施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从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方面出发,来探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提高 建筑工程施工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工程的顺利实施。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挣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注重有效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还可以实现建筑工程企业的经营目标,合理利用资源,优化配置设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现阶段一般的工程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成本控制不够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能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控制的好坏。有些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却忽视了管理水平的增强。对项目成本的控制措施以及措施的制定过于单一,过于表面化,普遍存在着制定目标成本和按照经验成本降低率编制成本计划等,忽视了该工程的工期要求、施工条件和现场环境等要素,致使成本核算、设计变更、工程索赔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隐患,企业效益难以保证。 资金使用效率低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跟上快速变化的国家政策和市场形势,随意开支和资金滞留现象严重,导致企业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内部的资金管理却引发内部矛盾的深化。 困难回收款项大且多 施工单位的应收款项,大部分都是以资产负债的形式列出来。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对业主的调查了解不够,往往是工程竣工后,业主的资金还未能按时到位。二是施工企业垫资承揽工程,导致应收账款增加,却不能很好的回收。 解决资金管理困境的对策和建议 控制生产成本,降低造价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取得经济效益,建筑工程企业也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建筑工程涉及到的范围广、环节多,所以管理起来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系统。 合理降低生产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1、降低人工成本。通过科技的提升,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用人数量,缩短工期。2、降低机械使用费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要定时对施工机械进行检修和保养,确保其在以后的工作中正常运行,避免出现人待机或者施工滞留的现象。3、选取合理的材料,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 加强内部管理利用综合优势 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企业的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内部管理,降低工程管理经营的风险,降低和减少资产减值的因素,避免随意开支,多头开户,营造良好的工程施工氛围和环境。现代建筑工程企业,应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充分利用现代化金融机构网络平台,可在线监控资金流向政策,可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和减少管理成本,又可以加强内部管理。 大中型的企业还可以利用综合利用管理方式,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有计划的全面的管理。例如施工组织的网络化管理、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个人施工的动作法管理、施工程序的流水作业法管理等。 总之,要实行有效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分析控制核算成本上,要做到精细到位。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并且能有效控制生产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控制资金风险确保资金按时到位 现在,很多施工企业普遍采用垫资的方式来达到抢占市场的目的,但是这往往带来了财务风险。垫资款项容易造成退欠款,并且会给财务管理带来难以收回的资金问题。垫资款是产生拖欠款的充分条件,为了避免大面积的拖欠款的产生,就需要在控制垫资款上下工夫。建筑施工企业在承揽工程项目的时候,需要对要求垫资的单位,详细的了解,并且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才可以得以实施,从而降低资金方面的风险,确保资金的按时到位。 在资金方面,还可以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资金杠杆,从而降低和减少财务管理风险和成本。从长期的经验来分析,银行是一个强大的血库,企业要长久稳定的发展,就需要达到最佳的资金结构,降低资金成本,考虑资金的介入方式,使得自有资金的比例得到合理调整。同时,企业还要加强自身的信誉和诚信建设,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使得建筑企业得到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利用信息资源降低成本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和消息渠道,建立一个全面的建筑市场信息系统,及时和充分的了解当前市场行情,包括人工成本、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方面,工程任务相关的市场调整和变化,并且随时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和金融信息。 建立市场信息调查反馈系统有以下几个方法:1、建立国家金融政策和市场信息反馈系统2、建立收集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的建议和措施系统3、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这样及时了解国家和行业的动态,从而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最后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招投标是建筑企业获得业务的主要途径,在投标的形式和方式上,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不能为了中标而不顾建筑工程企业的利益和经济效益。在建筑工程企业投标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来获取中标的最好途径,比如,建设单位是希望时间短还是质量好还是其他方面,然后对症下药,这些都需要建筑工程管理者有前瞻性思想,避免损害经济效益的事情发生。 总结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资金管理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因素。资金是企业活动经营的血液,也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所以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就是资金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系统的职能,并且加强监督和控制资金的流向,减少资金和账目无法回收的风险,就可以不断加强建筑工程企业的资金管理,从而提高建筑工程最终的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管理与经济学相关性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其产品――建筑物也是社会总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论述了建筑工程管理环节中建筑产品的经济属性,并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深层经济动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经济学;相关性;分析 建筑产品与其他物质部门生产的产品在实物形态、功能目的、价值形态等方面都表现出其独有的复杂性,这些复杂性也客观上增加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所以,如何准确把握建筑产品的特性,是工程建造者解决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关键。 一、建筑产品的特性及其经济属性 建筑产品与一般工业产品不同,它是建筑经济活动和建筑生产活动的客体,具有产品固定性、多样性、体型庞大、价值高、用途局限、社会性等特性。此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因社会习俗、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建筑产品还会呈现装饰风格以及结构造型的不同。建筑产品一旦建成,就会成为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建筑产品与一般工业产品最重要的不同就是,建筑产品具有资产和资本的功能,也就是建筑产品的经济属性,资产是建筑产品的实物形态,而资本代表建筑产品的价值形态。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价格与价值以及流通与消费的问题。 (一)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 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因此,我们将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分为经济寿命和技术寿命。经济寿命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而停止使用的寿命,主要包括城市改造的拆迁活动。技术寿命是由于技术原因而报废时的寿命,包括结构损坏、功能退化等原因造成建筑产品无法继续使用。随着建筑技术的逐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寿命的影响越来越小,大多数建筑产品在达到其自然破坏的年限之前,都已经被拆除或者改作他用。 (二)建筑产品的价值与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建筑产品的价值形态则表现为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收益价值。使用价值,是产品满足某种需要的价值。交换价值是产品用于交换其他产品表现出来的价值。此外,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具有资本和资产的功能,所以它还具有收益价值,并通过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来表现。目前,人们在购买建筑产品时,除了考虑产品的使用价值外,还会考虑是否能够收回投资并获取一定的收益。 建筑产品的价格包括生产价格和流通价格。通常,建筑产品的价格指产品的生产价格。在对建筑产品进行研究时,要认真分析建筑产品的价格特点。与工业产品相比,建筑产品具有个别计价以及供求双方直接定价的特点。 (三)建筑产品的流通与消费 流通过程中,建筑产品不仅实现了使用价值,同时也实现了收益价值和交换价值。建筑产品的流通主要有租赁和出售两种形式,具有区域性、分解性、反复性等特点。对于建筑产品的消费,则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公共性的特点。 二、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缺乏有力监督 目前,在一些基层单位的工程项目普遍缺乏有力监督,致使这些企业单位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随意变更设计,具体表现在对工程项目的计价标准、总体规划等在不经监督部门批准的情况下进行肆意更改,造成工程造价控制的困难。 (二)未对合同进行有效监管,存在工程进度款拨付比例较高的现象 有效控制工程进度款的拨付,能够有效控制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降低经济损失。例如一电力工程,双方在合同中约定按照工程量的进度的90%拨付进度款。由于该工程量仅仅经过现场监理的复核,而未经过审核部门的核准,在现实结算过程中,费用的核减率超过了10%,如果按照90%支付进度款,那么就无法在经济上对施工单位进行控制,不仅延误工期,还增加了成本。 (三)建设单位对项目的决策随意性较大 一些单位在未经相关部门批准、核实的情况下,擅自更改项目设计,造成了许多“三边工程”。例如一单位原本计划建造单位培训大楼,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私自将工程项目改为商务酒店,提高了装修的档次,造成工程造价的失控。此外,建筑监管部门监管职能的缺失也是部分建设单位决策随意性较大的主要原因。 三、建筑工程管理与经济学相关性分析 博弈论是目前经济学研究的前沿方向,各个领域都在加紧对博弈论的研究。而博弈论对建筑工程管理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博弈论是一种研究行为主体间相互作用以及均衡状态的方法,它打破了个人孤立策略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更加注重在经济活动中,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分析。该方法能够帮助建筑工程的活动主体分析市场竞争中各竞争者的决策依据,指导其获得理想收益。博弈论说明了利己与合作之间的矛盾,合作会促使两者的情况更加优化,但是由于二者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常会出现不好的结果,也就是著名案例“囚徒的困境”。 (一)工程管理中的博弈 在建筑工程中,工程顺利进行不管是施工单位还是建设单位都是最好的局面。但是,由于二者目的的不同,建设单位追求资金的有效利用,施工单位追求利润的最大,常出现一些问题引发“囚徒困境”。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一方面可以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建设的需要,在保证施工单位适度获利的基础上,及时拨付工程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降低施工单位的利润,尽量压低工程价格,并拖欠工程款。 影响施工单位的因素很多,但其最终表现可以归结为两类:消极怠工和积极施工。消极怠工,会降低施工单位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积极施工,工程质量提高,施工进度加快,但势必增加其生产成本。通过博弈双方支付矩阵(表一),我们可以发现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博弈中,建设单位的最佳选择是拖欠工程款,施工单位的最佳选择是消极怠工。 施工单位 积极施工 消极怠工 建设单位 及时付款 合格工程:工程款+利息 不合格工程:工程款+利息(机会成本)+节约的成本 拖欠工程款 合格工程+利息或是资金机会成本;工程款-工程成本-利息 不合格工程+利息或是资金机会成本;工程款+节约的成本-工程成本-利息 (二)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合作的继续进行,就需要在博弈过程中进行适度的改变,来达到最佳效果。一方面,约定双方同时最优的同盟协议。如果在博弈过程中出现不遵守同盟协议的情况,那么背叛的一方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以此通过外部力量的强制执行将二者带出“困境”。另一方面,改变收益矩阵,保持囚徒的个人最优选择与集体最优选择一致性。 结语: 寻求经济学理论与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性,有利于我们借助经济学原理,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要注重二者的结合,发挥学科优势,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的满足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建筑业也正从劳动密集型向管理技术密集型转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可以保证建筑工程各个阶段的顺利施工以及工程整个周转资金的顺利流通,所以通过加强工程中的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建筑工程中,经济与管理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作为工程相关人员要能够正确的看待经济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是一门建筑企业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其包含建筑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对于经济与管理的关系要进行辩证统一的分析。在工程实践中,要有效的将工程的管理应用到工程的经济之中,而工程经济的实现要以工程的管理为基础才能够得以实现。本文将对建筑工程的经济和管理分别进行全面彻底的分析,进而阐明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相互关系 随着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建筑经济与管理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资金周转以及工程质量等方面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同时也能为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驾护航。建筑工程中,经济与管理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作为工程相关人员要能够正确的看待经济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是一门建筑企业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其包含建筑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对于经济与管理的关系要进行辩证统一的分析。在工程实践中,要有效的将工程的管理应用到工程的经济之中,而工程经济的实现要以工程的管理为基础才能够得以实现。本文将阐明建筑工程中经济与管理的相互关系,并有效说明经济管理在建筑工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任务和具体范畴。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任务,是通过对建筑产品生产的经济规律以及施工中过程等的技术分析,从而进行对建筑基本建设投资、建筑技术方案经济评价、建筑工程定额及预算等做出相应的设计和计算。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有效性,是建筑工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必需彻底深入的了解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任务,以便建筑工程各个环节的有序运转。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是研究建筑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 法的综合性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工程中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概述、工程施工风险及评估、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等,并且同时对建筑工程的方案和预算进行有效的评价。其实,建筑工程的经济与管理是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其具体范畴涉及的方面很广,在整个工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 构成建筑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的组成因素。 建筑业间的竞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而建筑工程的经济与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大计,在整个工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建筑工程必须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项目管理配套设施,这是完成建筑工程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具体的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的组成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2.1 建筑工程中相关人员的配备。 无论何时,懂得经营、懂得技术的相关人员是不可缺少的,是整个工程施工 的主体。工程的经济与管理需要配备技术相关人员、经营管理相关人员以及经济管理相关人员等等,大到工程的项目经理,小至付出劳动的劳力工人,如此才能让工程顺利开工。 2.2 建筑工程中施工所需材料的配备。 建筑工程中的每个程序间都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对于工程中所需材料的配备也需相关管理人员的精心编制才可以进场的。在选材料时首先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材料的不同规格进行选择,对于材料的质量要严格把关的同时,保证材料借个的合理性,并且实现安排好材料的进场等相关事宜。只有经过精心策划和编排使得工程资金周转开来,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井然有序的进行,从而有效的控制整个工程的成本,并且为工程的高质量施工做好了提前准备。 2.3 建筑工程施工中机械设备的配备。 随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建筑工程中的大部分施工是由机械设备来完成,有效并合理的配备好工程施工时所需的机械设备,能够做到有效的加快工程施工的速度和质量。同时还要编排好何种不同阶段所需设备的工作的内容和时间,如此有助于降低工程施工的成本,从而有利于对建筑工程中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 2.4 建筑工程中项目资金的配备。 建筑工程所需的支出费用是很高的,因为建筑工程本身就具有工期长、程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工程中项目资金的配备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及管理费等其他费用。由此不难看出,工程中项目资金的配备是整个工程最为根本的一个条件,资金的配备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后才可实现工程项目的资金配备的。 3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有效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进行经济与管理的有效措施,即是有效合理的控制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并降低工程的成本造价同时保证施工质量,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要将建筑工程的有效经济管理作为工程完美竣工的重中之重。针对于建筑工程的特点及各个阶段的不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对工程的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3.1 切实的提高成本意识,建立健全完善的项目成本控制制度。 在工程施工前,就要充分提高成本意识,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对工程造价的预算,并以此确立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在通过相关管理人员的分析和探讨后,对工程的目标成本进行详细的整理,从而建立健全完善的项目成本控制制度。如此方便与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以保证实际支出的与目标成本的一致性。 3.2 施工过程中,分工明确,建立奖惩分明的责任体系。 工程中的项目成本控制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建立奖惩分明的责任体系,奖惩分明的责任体系是事项工程项目成本有效管理的有力保证。奖惩分明的责任体系即是,实现“专岗有专人,专人有专责”保证每个岗位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所在,并以此来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项目成本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实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3.3 有效控制工程施工中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 建筑工程造价的成本控制应从工程中的每个阶段做起,因此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一般从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四个时期进行抓起,并且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有效地措施,来实现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中包括施工前对于工程项目的成进行预算的管理、施工过程中所需材料的买进的成本管理及施工后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等,所以要想有效控制施工中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就要有效的优化工程组织,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由此来尽量缩短工期进而降低项目施工的成本。 建筑工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在当今的各行业中占有很大的经济优势,但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的有效前提是,对于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各个不同阶段的成本造价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此在保证工程高质量的同时,切实的降低工程中的项目成本造价,来获取建筑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中的经济与管理存在着辩证而统一的关系,项目的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工程的经济又可以应用到工程的管理之中。所以加强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对于企业本身效益乃至社会的经济效益都有很大的影响。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浅谈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木工程建筑的不断兴修,关于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问题也不绝于耳,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调控,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最大限度的实现低成本的经济管理又保证相对安全方式成为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多年时间工作经验,就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展开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建筑工程管理 工程经济工程造价 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作为企业形象的窗口、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平台,更是为企业创造财富的源泉。因而需要企业拥有一套合理的管理机构。在完善的管理模式下,不断提高管理的优越性,为施工管理、质量监控、安全保证及资金周转等方面能够有序的运转着。同时正确处理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做好成本管理,合同价的管理,从而获得项目投资的最佳效果。 1、建设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内容 建设工程经济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建筑经营与管理概论,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技术方案经济评价,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招投标及工程合同,价值工程,建筑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预测和决策,建筑企业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房地产经济与开发经营,线性规划在管理中的应用。建筑工程经济总论、建筑产品价格、成本、利润、价值原理及应用、资金时间价值与等值计算、投资方案评价与选择、建筑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及经济核算、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项目资金筹措、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后评价、项目经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等。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应具备的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套完善项目管理配套设施是完成一个建筑工程项目重要基础。其需要具备以下几点项目管理因素: 2.1.工程项目各种管理人才配备:主要有经营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经理管理人才、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各工种技能人才。 2.1.1经营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负责工程项目内部行政管理、人事安排,工程投标、工程项目商务谈判及有关工程项目决策事宜,它直接对企业负责。 2.1.2项目经理管理人才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执行者。负责项目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安排、项目各工种技能施工人员安排、项目资金及材料计划、项目施工进度执行,它直接对工程项目负责。 2.1.3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是项目施工中各工种配备的专业技术人才。负责各专业的技术、质量监督以及对各工种施工人员的管理,它对项目经理负责、工程质量负责。 2.1.4各工种技能人才是项目施工各工种施工专业人才。负责工程项目施工每道工序落实、质量把关,它对项目经理负责、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负责、工程质量负责。 2.2项目资金配备:分为材料费、人工费、管理费。它是工程项目施工的基础,工程项目施工的根本条件。资金使用前期主要采购工程各种材料用量大;中后期主要有人工费、项目管理费、零星材料费等,资金用量较小。 2.3材料配备:是工程项目施工材料组织、材料进场计划实施过程。只有对材料组织做到周密、详细有序安排,材料进场计划做到精、准、及时,施工中材料的合理化利用,才能有效控制工程成本,资金周转到位发挥最好的作用。 2.4施工机械配备:完善的施工机械配备能有效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有效克服工程施工难度并控制人工费成本。 可见,管理人才为项目工程管理的主导者。资金、材料、施工机械配备为项目工程的根本条件。他们共同配合影响着工程项目工期、质量、安全生产。 3、正确掌握成本管理的特性,提高经济效益 正确处理建筑工程管理的三大控制要素――进度、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是建筑施工企业在竞争中崭露头角的重要举措。其中对成本的控制,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水平。因而需要正确认知成本管理的特性。 3.1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复杂性。 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需要正确控制“跑、冒、漏、滴”的现象,对于项目管理中的PDCA循环是一个过程管理,它讲求的是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全过程管理。随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就是项目在什么时间实施了哪些工序,以及这些工序实施的同一时间的汇总。这需要有对项目工序的细化、明确的进度计划,才能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必须掌控管理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建筑施工企业先掌握了较低水平的管理技能后,才有可能掌握更高一级的管理技能。因此,正确做好PDCA循环管理,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复杂性做到合理、规划化。 3.2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的便利性。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项目实施过程中过程管理的。通过信息系统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实现各业务口工作的顺利交接,提高了项目部各部门的合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4、建筑工程中工程造价控制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是一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建筑工程造价包括一个工程项目所需的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费,及其他的相关费用。它是工程承包合同上的合同价。通过招投标,由投资方和施工单位共同认可的因市场而形成的市场价格。工程造价管理是指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等管理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建筑工程各阶段依次形成的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是前者制约后者,后者补充前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项目决策投资估算阶段。项目决策的正确性是工程造价合理性的基础,其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高低的基础。投资估算是工程项目建设的投资控制目标。需有一定的预测和浮动,投资一定要估计充足,特别是建设项目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一定要考虑充分,留有余地。 4.2工程设计阶段。拟建项目一经确定后,工程设计就成了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初步设计基本确定了工程建设的规模,编制出的设计概算确定了工程建设的最高限额,施工图完成后,编制出的施工预算初步确定了工程计划价格。确定合理的工程计划价格,可以通过设计招投标竟选设计方案,运用价值工程理论,通过功能和价值分析,将技术问题与经济问题紧密结合,优化设计方案,节约工程成本,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4.3.工程施工阶段。实行招投标制,制定合理的标底,用以衡量投标者的报价,对投标者的报价进行严格审查,选出中标者并谈判商定合同价,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工程设计变更,控制材料、构件的价格选择,控制施工单位的索赔,合理掌握进度款的支付,以达到对工程造价实际值的有效控制。 4.4.竣工结算阶段。竣工结算阶段是建筑施工合同履行中的重要环节,竣工结算是反映工程全部造价的经济文件,它直接关系到工程款的拨付和承发包双方的经济利益。这个阶段重点要加强对施工合同执行情况的跟踪管理工作,规范双方的市场行为。竣工决算是通过造价咨询机构严格的审计程序审查竣工决算(工程实际造价)。 由此可见,工程造价管理从投资决策到竣工决算的全过程管理。每个环节紧紧相扣,使建筑工程成本降到最低,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5、建筑工程中的合同管理 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建筑工程招投标的最终目的是签定工程承发包合同。其中对合同价的执行与监督管理是承发包价管理的重要环节,工程结算是合同履行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工程款拨付和承发包双方的经济利益。工程合同可以约束承、包双方行为,协调双方关系以求各自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充分利用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并加强对合同价、工程支付与结算方式的规范管理,保证合同全面、准确、严密、有效和严格执行,强化承发包双方合同意识,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工期、造价的控制,获得项目投资的最佳效果。 6、结束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建立一套先进、高效的管理系统,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站住脚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形式的推行,使企业员工积极性得到发挥,企业运行的技术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项目成本得到控制,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论文:浅谈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木工程建筑的不断兴修,关于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问题也不绝于耳,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调控,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最大限度的实现低成本的经济管理又保证相对安全方式成为了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多年时间工作经验,就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展开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字:建筑工程;安全;经济管理 一、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 切实抓好生产主体的四步到位工作 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主要指的是建设者,工作方式是否达到了标准,是否规范到位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因此我们的管理需要严格执行相关安全法规,规范施工活动中的生产安全行为,使安全生产的事前、事中、事后三控得以贯彻落实,切实做好以下四步到位工作。 (1)组建好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整个工程建设领域能够保质保量保安全完成项目任务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瓦良格”。在我们的实践工作当中,众观那些资质较低的施工单位、或是根本没有设立安全管理施工机构的单位、亦或似挂靠施工的农民施工队伍、建林筑雨中貌似侥幸发家致富小视安全的知识溃乏的小老板出于对经济的追求等等,他们出于对经济的盲目追求,施工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无专职管理人员或者兼职,虽然从直观看所谓资料齐全,人员配备充裕,但其管理人员及其小老板对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整体的管理素质比较低,直接影响了职工的生命安全,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滋生不安定不和谐因素。所以一个项目管理者必须要认真严格地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完善职责,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行日常事务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制,以制度化、专业化从严管理。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督促、监管,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施工管理素质,打造技术过硬、管理一流、服务至上的建筑铁军。 (2)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工作。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规范施工活动中的生产行为,对于管理者和执行者而言都是行之有效,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落实,约束具体工作的参与者向着安全有效的方向开展工作,同时使他们在工作中有章可依,有矩可循,有效的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争当先进的工作热情。以遵章守纪为荣,以违章违纪为耻,树立安全管理和生产的欣欣向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优化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优化一线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按照建筑行业相关规定三级安全教育尤为重要,三级教育规定的出台,都是用酬血的笔写出来的历史教训的总结,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要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安全的技术标准,同时取得相关专业资格。由于建筑施工作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相关的施工和操作人员必须要拥有上岗证才能够参与到工作当中,才能够代表他们已经接受了一系列的系统训练达到合格资格,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项目经理,专职安全员,质量检验员、特种操作工等等人员。 (4)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交底基本措施的落实 在施工组织设计的前期下,要结合具体的项目施工情况,编制好相对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并充分全面的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对于预测到的突发事件制定出详细施工现场临时施工方案。对于那些有较大的危险性的工作内容,我们还必须通过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同时进行专家论证的方式有效的避免安全风险。同时经过相关的技术负责人或者是总监理工程师的同意以后才能够实施,并由专职的安全员到现场进行监督。 建筑工程施工前期,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监理工程师须对有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交代清楚施工现场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并通过双方签字和认可之后才能够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做到责任人到人,义务到岗,各司其职。定期的对管理和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继续教育,作业人员更换新的工作岗位须经过新岗位安全培训合格后才能够调岗,对新技术新工艺及时的与作业人员进行交接和安全操作教育培训。 二.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 (一)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创新 首先要加强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建立相对应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科学运行机制,工程建筑企业必须要结合企业本身定额标准对合同单价的分解、分析、预测等环节后才能够确定内部的核算单价,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目标成本的指导性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作业成本运作作出科学的引导和监督。除此之外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依据合同当中规定的条款,组织编制施工成本预算计划,最终确定好整个工程建筑的目标成本,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监督,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同明明确管理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对质量管理的深刻认识,以期达到经济与质量双羸的目标。 其次要提高现代办公软件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为了能够让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适应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因此需要运用相关的系统来完善经济管理。如建筑工程广泛运用的autoCAD、office、excel、指纹考勤系统、Microsoft Project进度软件等等,这些现代管理系统软件在项目管理中发挥了与人无与伦比的经济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施工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让投资效益能够变得更加的清晰和透明化,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管理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计算机在建筑工程项目领域当中的运用率,增强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岗位的现代化管理能力,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和工作规范化的目标。 (二)正确掌握成本管理的特性,提高经济效益。 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做好经济活动的监控工作,对于项目管理中的PDCA循环而言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管理,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最重要的是实现好整个计划,预测、执行,纠偏和处理过程的管理工作,为了实现成本最小化质量最大化的目标,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清楚地掌握到整个项目的进展情况,换一句话来说也就是项目在哪一个环节哪一个时间点完成了哪一些工序,并且要将整个工序的时间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一个完整详实的汇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有必要将整个项目的工序进行科学的细化,并明确整个项目的进度计划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及时的监控和规划。另外一个方面还需要确保管理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中进行,只有正确的做好PDCA管理,才能够让整个项目的成本达到最佳的目的,让复杂的成本管理工作实现简单合理化。 三、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发现,就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经济管理工作展开了探讨,为了实现科学的安全管理,首先要认真落实好生产主体的四步到位工作,其次要抓好安全生产的基本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举措,分别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创新管理以及正确掌握成本管理的特性,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浅谈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在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中国的林业逐步实现产业化和现代化,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林业产业化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因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中国的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林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分析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入手,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 问题 解决策略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林业已完成了基本的转型,实现了现代化,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林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完善林业相关产业的布局,科学构建林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转换,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和优质经营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完成林业的市场化经营,实现林业产业化发展的稳定性和计划性,提高林业资源的生产效率,保障林业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一)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 林业产业化的核心是森林资源,但我国人口众多,森林资源的占有率却很低,仅占世界森林资源的5%,而且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乱砍乱伐的现象,由于过度的砍伐使我国的森林资源更加匮乏。由于制度以及人力物力的因素影响,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远远不够,而且我国的树木品种比较单一,在种植和培育方面投入不足,造成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种植保护出现脱节,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林业规模无法满足我国的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林业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完善 我国由于体制的因素,林业属于国家所有,地方政府实施管理,企业和林场负责经营,各级组织机构与经营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责、权、利的主体和所有权的划分,从林业的用地、生产经营以及产权的分配和使用没有法律意义上的界定和科学的划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甚至部分企业无偿进行经营,过度开发国家森林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集体所有的林业用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开始分离,农户承包了林地后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放弃对林业的种植与保护,因此无法达到林业长期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这些都制约了林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林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无法达到优化 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主体是集体所有制的林业企业,从企业的组织结构到经营管理都不具备健全的组织功能,从生产到市场营销缺乏竞争和创新意识,在林业技术、开发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都无法真正的发挥效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时期,落后的管理和经营方式影响了中国林业企业的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使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无法达到最优化。 (四)林业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守旧的思维模式都制约了现代科技在林业产业中的应用和发展,林业技术人员不足,综合技术水平落后,无法适应现代科技的要求。同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企业设施设备落后,科技水平明显不足,对林业产业化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解决林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策略 (一)树立科学发展林业产业化的意识 对林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和优势进行扩大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树立科学发展林业产业化的意识,使人们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林业产品的深度加工和流通环节进行优化,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为农民增收,为企业增效,为可再生资源增值,以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需求,使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的增长。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政策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要适应市场的需求,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及时了解市场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掌握市场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利用科研成果挖掘林业产品的创新潜力,以此做为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同时政府做好扶持政策的调控,从宏观角度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合理配置林业资源,打破传统林业企业经营的局限性,建立健全林业产业化组织结构,完善制度和服务体系,制定林业产品深加工的管理政策,使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仅实现生态保护和节约资源,而且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三)增强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培育 在林业产业化发展中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工作是重中之重,为了林业产业化的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必然要对有限的林业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在保护林业资源的同时要进行树木的种植与培育,利用先进的林业科技扩大林业的种植面积,培育林业新品种,建立林业资源种植和培育基地,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的活动,积极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强化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此提高我国森林资源占有率,保证林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林业产业化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林业向现代化和产业化转型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林业产业化发展为社会主x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管理体制、经营理念、生产技术以及有限的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只有进一步调整林业产业化结构,提高林业科技水平,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使中国林业产业化逐步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作者简介:张亮,学历:本科,单位名称:北票市林业局公益林管理办公室,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林学。) 浅谈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中国林业产业政策研究 摘要:林业产业政策涉及国民经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多个门类,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和十分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林业产业;产业政策;可持续发展 0引言 林业产业是集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复合产业集群,具有基础性,多样性,生态型,战略性的特点。林业产业政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的基本方针;把实现“四增”作为政策目标;把提高林业投资回报率作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林业产业政策的特征 1.1 相对稳定性无论从国土开发和生态保护还是从林业生产的长期性来看,林业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必须要保证,林业产业政策需要具备相对稳定性。 1.2 协调性产业政策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同一时期内不同的产业政策会作用于同一产业活动空间。森林资源是由多种资源组成的,林业产业也是由多产业组成的。 1.3 森林资源政策的基础性森林资源的培育在整个林业产业中居基础性的地位,它既是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第三产业的物质基础。林业产业政策成败的关键在于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政策是否科学有效。 2中国林业产业政策研究 2.1 林业产业结构政策分析林业产业结构政策是根据林业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林业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来制定的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政策措施,它是林业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其目标是使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政策是一个政策系统,其中包括产业结构长期构想,对战略产业的保护和扶植,对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目前我国林业产业结构政策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多元化投入、科教兴林、对外开放的政策理念,逐步缓解林业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总需求和总供给,消费结构与产品结构之间的矛盾。 2.2 林业产业组织政策分析林业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依据林业发展的特定目标,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干预产业组织的各个方面,以实现产业组织的合理化而采取的各种政策的总和。制定和实施林业产业组织政策,目的是优化林业产业组织结构,协调产业间及产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实现尽可能大的规模效益,保持市场竞争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我们要采取扶持、改造、重组等多种形式,扶植培育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产品品牌,以及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中型龙头林业企业。林业产业组织政策具有明确的结构目标和企业竞争力目标,通过推动森林组合这一产业组织实现林业产业的规模经济。 2.3 林业产业成长政策分析中国林业产业成长政策,是指有利于促进林业第一、二、三产业成长的一系列扶持措施,包括投资扶持、信贷扶持、税收扶持等。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确立了林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政策,这只是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景,而要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必须实施有利于促进林业产业成长的扶持政策。林业产业成长政策的核心是充分体现政府对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使允许发展的产业和产品享有社会平均利润率,使优先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得到超过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这里所指的成长政策,既不是对落后生产力的保护,更不是对森林经营者的施舍,而是从社会全局和整体利益出发,根据林业产业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是森林经营者应当享有的政策。特别是森林经营者在公有林地上应该享有的权利必须以法律形式稳定下来。 2.4 林业产业布局政策分析林业产业布局是林业产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林业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因地制宜,形成区域性林业产品合理布局。保证那些投资效率高、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的地区优先发展;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发展具有相对优势产业;促进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形成分工合理互利协作的协调体系。在加快先进地区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差距。无论从国土开发和生态保护还是从林业生产的长期性来看,森林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必须要保证,林业产业政策需要具备相对稳定性。林业产业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排除为适应内外条件的变化所进行的适时调整,只是变动不宜过频。 2.5 林业产业扶持政策分析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完善实施国有林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积极扶持建设丰产用材林,珍惜树种等基地建设。健全森林防火,生物灾害防治,木材种质资源保持利用;林业良种选育繁殖、推广、使用制度。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合理制定育林基金征收标准。全面积极提供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服务,加大贴息扶持力度,建立信贷担保机制,森林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平台。加强产业开发科技支撑,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推动以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6 林业产业服务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疏通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鼓励为经营者提供市场和生产要素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政府信息服务功能。支持和引导咨询机构,规划评估、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为生产者提供从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消费等全过程服务。探索研究林材资源多渠道供给保障机制,建立实用技术培训体系。健全林业法律规范。 3结语 当前世界林业产业发展呈现出生态化、多样化、高度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世界各国林业产业政策启示我们,必须实行分类经营、实施长期规划、建立国家林业基金、吸收公众参与政策过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行扶持和优惠措施、加强国有林经营,发挥林业在促进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林业已经由传统林业逐步向现代林业发展和过渡。实现林业的产业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阶段,林业实现科学和健康的产业化发展方向是解决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分析和解决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国林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 发展模式 发展思路 一、林业产业化基础理论研究 (一)林业产业化基本概念 林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林业产业除了林木产业还有林木生产中的附属产品,林业产业的基础是林木产业,林木产业具有在生产和开发上的特殊性。林业产业化就是在林业生产的组织上和林业资源的管理上进行的科学化的管理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林业产业的开发和保护的认识正在逐步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林业产业的相关理论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林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二)林业产业化的作用 一是增强了林业的稳定性和计划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宏观配置,林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得到了合理的规划和配置,提高了各个系统之间互相协作的作用,整体上更好地发挥了林业资源的生产效率。实现了林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提高了林业生产的产出率,促进了林业产品市场的发展,保障了林业市场的健康和平稳。 二是完成了林业的市场化经营,实现了新的社会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林业产业化道路,使林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在实现了林业生产价值的同时,也促进了林业的发展。 三是提供生态环境产品,发挥公益效益。林业资源通过合理的配置和开发,在获得效益的同时也得到了保护。保护与开发并行,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 二、我国目前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一)合作经济组织+林户 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通过同一区域内家庭之间的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实现规模化生产。家庭主要以生产为主,依靠经济组织实现产品的销售,同时经济组织通过销售的市场情况,为林户的生产提供信息。合作经济组织一方面为林户提供生产信息、负责林户产品的销售和在生产过程中为林户提供技术支持等,实现生产、销售、布局、信息等一条龙式的服务体系。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具有投资少、收益高的特点。在林户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之前,自发形成规模,适用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二)企业+林户 以企业为主导,以林户生产为基础,实现订单式的生产。企业负责销售和回收,通过这种合作实现企业和林户的双赢局面。企业通过对于林户产品的收购保证生产资料的来源,通过对于林户产品进行加工,从而使产品升值,获得利润。林户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将产品定向销售给企业,降低了林户的经营风险。这种模式下企业为林户分担了林户的经营风险,林户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供了生产资料的保障。企业的要求使得同一生产区域内林户生产产品单一而密集,这种模式具有专业化较强的密集型生产的特点。 (三)林业专业技术协会+林户 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下,技术协会主要对林户进行技术、信息和销售的支持,其主要的重点是对于林户的技术支持。技术协会的主要功能是对于林户提供技术推广服务。 三、影响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探源分析 (一)资源因素 我国森林资源具有分布不均匀和人均占有量较低的缺点。由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 (二)林业管理的体制因素 1.我国林业产业化法律制度不完善 第一,在林业中体现产权主体的国家、集体、经营合作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界定不清楚,各级组织及机构与其管理者的关系也不清楚。第二,产权的客体,包括林业用地、林木、林业生产技术、林业生产条件在内的多种产权的占有、使用、分配、经营等没有明确具有法律意义和可操作意义上的科学划分。 2.林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集体所有的林地其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开始分离,林地以承包、“树随地走”等各种形式分到农户手中,农户成为最基本的产权组织单位。农户追求经济目标的短期市场化行为与农区林业的公益性目标就会有一定的偏离,无法达到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统一。 四、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一)明确林业产业化的战略目标 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生态环境改善为条件。引导广大林户走林业生产基地化、集约化、现代化的道路,实现林区农业在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我国林业产业化运行模式的发展思路 构建林业产业化模式必须遵循产业化内涵的发展思路,明确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发展思路,是引导林业产业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上要有新突破,在目标市场上寻找能够发挥林区产业比较优势的地位,并以此来引导林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选择和重点项目的建设。 (三)明确我国林业产业化运行模式的发展原则 建立科学的林业发展模式,既要实现林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市场化,同时要注重资源可持续性的合理开发,不能以生态换效益,要保障林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分配资源。通过市场调整林业的发展路线,合理配置和使用林地资源。 五、制定有效的产业扶持政策,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林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相比较,具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在生长周期上要远远长于农业。其次在产品开发上,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不但是林业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关乎到社会其他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关乎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为加强林业的保护和发展,国家应加强对于林业的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二)完善林业产业化法律制度 进一步推动相关法律的建立和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产权关系,在法律上确定生产者的合法经营地位,促进经营者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保障林业市场生产和经营的平稳发展,解决生产经营者的后顾之忧。 (三)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产业化进程 完善林业产业化的服务体系。林业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对于林业生产提供产前的市场信息,通过对市场供求信息的整体把握,为林业生产提供方向,减少资源的浪费,提升林业生产的效益,提高林农的收益。二是对于林业提供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支持,推广和指导林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保障林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三是对于林业生产后产品的销售提供有效的销售渠道,加强林业产品的后续加工,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建立稳定健康的产业市场。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科学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在实践中运用和落实,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的去发展农业经济,更好的建设现代化新农村。这不仅仅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时代要求。所以,我们要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深入内心,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中不断指导实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始终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尤其是针对农业中基础水平薄弱、城乡差距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定要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农村经济取得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第二,注重和坚持以人为本,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依靠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发展,让农民群众分享发展的成果。要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使他们更加充分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第三,三是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在产业、区域、环境等方面的协调性。要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生产的前提下,不断深化结构调整,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第四,四是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农业农村经济中各方面重大关系。要统筹处理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的状况,实现工农并进,城乡并举。统筹处理好农产品供给的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关系。第五,结合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进行发展,每个地区的环境不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也有很大不同,各地一定要根据地区实际,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和方法。 2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出发,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广泛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物质装备、新的生产要素和现代经营管理等手段,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支持调控作用,全面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将传统农业逐步发展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从新中国成立初起,我国就开始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决策部署,开拓创新,扎实推进。 3结语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真正做到牢记科学发展观使命要求,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真正运用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时间中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建设水平的提高。虽然在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一定要树立信心,不断解决问题,为“三农”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谈农村经济发展中电子商务运用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是传统行业,具有地域性强、季节性强、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且具有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诸多的问题:(1)农村农产品产量递增趋势并不理想,农产品产量时高时低很不稳定,使得农民收入无法得到保证。由于农产品受自然环境影响大,部分地区遭受到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致使农产品产量下降。同时近年来农产品低价运行,价格频繁波动,甚至出现了增产减收等不良趋势。(2)农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农民不能保证产量和质量。加上市场竞争不规范,产品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农村产业的收入与效益。(3)我国农村资源丰富,但农村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比较少。按照我国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人均资源占有量,合理的农业劳动力数量较少必然就催生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另外,由于生产力逐步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所需的劳动量持续减少,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4)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够发达等原因,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过程中企业信息传递速度缓慢,而且信息准确性差造成了农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农民只能靠长期经验来进行生产,农业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农业产品过剩从而给农民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5)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长、交易成本高、供需链严重割裂、交易链及其通路较为复杂且透明度不高;市场信息化硬件建设落后,大部分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信息资源不能共享。(6)农业发展中,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实际化操作技术人员缺乏,使得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必要损失。 二、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优势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模式的变化发展,农产品市场的对外开放,电子商务已在农业生产中迅速发展。农业开始应用电子商务帮助农民适应市场的变化,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电子商务能够缩短生产和消费的距离、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库存、增加商业机会,能够有效地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不利因素,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1)通过增加不同的交易方式,开扩农产品销售渠道,促使农民收入增加。通过农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系统买卖双方可不用谋面跨越地区进行交易,打破了传统交易中信息传递以交流的时空限制,使交易双方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2)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生产者和消费者可直接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网上自主交流,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带来的损失。缩短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距离,与传统营销相比,成本降低、环节减少、交易速度加快从而节省了费用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3)消息的畅通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农民合理生产。农业电子商务跨越了时间和地域性的界限,通过供需双方的需求沟通可以使农产品生产者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根据需求合理生产。电子商务在农业上的应用为农户和企业及时地提供了全方位的市场信息,使农业的生产行为变得智能快捷。(4)实现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电子商务提供网络交易平台,能够将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组织化。农民将农产品委托给配送中心统一配送进行统一销售。买卖双方地位平等,双方利益都得到充分保证。另外,配送中心将农产品进行质检,采取明码标价,从而保证了流通中农产品的质量。(5)电子商务使农村的教育和培训变得更方便和广泛以及具有针对性。信息的畅通使农户了解到最新的生产技术和市场发展动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最新的生产技术在农村的迅速传播。 三、发展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新运营模式与传统农业模式的磨合。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运营模式,与传统农业模式相结合必然要经历一段磨合期。例如:传统的农业交易方式主要是一对一的现货交易,所以在现代化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并不普及期货交易,远期合约交易的形式更少。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不断扩建农产品信息网络从而实现网络营销和网上支付等交易方式。这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新的交易模式从而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另外,与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相比,电子商务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如何建立相互信任问题也变得非常重要。 2.新运营模式面临安全隐患。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安全主要分为网路安全和信用安全。现代电子商务主要通过因特网或企业之间的专用网路实现,而网络中交易存在安全问题,网路经常会受到各种病毒、木马程序的攻击。同时,电子支付手段的发展并不成熟,信用机制和约束机制也处于发展完善阶段,这些安全问题都是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长期问题。 3.新运营模式地区分布不均衡、涉农网站不多。根据CNNIC调查结果表明:农业网站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用户很少。这些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技术水平低,所以对信息和技术的需求更加重要。同时农业网站存在着以农业商务内容为主的纯农网站较少,利用率低,较多的农业网站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多数网站的设计和内容雷同,没有特色。地区分布的不均导致了网站不能提供全面的、周到的、符合目标需要的服务。 4.新运营模式缺乏应用人才。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没有足够的信心。常出现“不懂电脑,不信任电脑、不知作何而用”。这些都是导致农民不上网的主要因素,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而且在电子商务发展中实际技术人员缺乏,科研人员大多数集中在各大高等院校并且只局限于科学和教研很少愿意到农村地区服务,使得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实际操作人员缺乏。 5.新运营模式基础设施薄弱。我国农业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在近几年才有所正规,这说明了原有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我国农村网络通信设备的现状及在网络技术、网络信息内容、资费水平、通讯速度、安全保障条件等方面都难以适应农村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要求。 四、解决对策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新运营模式。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运营模式,在与传统农业模式的磨合中,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前提。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农村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配备必需的网络设施。另外,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开展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政府机构要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农村电子商务大力支持, 积极参与,加大投资力度,合理引导资金注入,这样可以提高投资效率,建设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信息网络,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政府要积极引进专业人士进行培训,根据市场信息合理化进行生产。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偏远、贫困的地区农民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这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在加强农村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引进专业人士现场进行培训。指导农民如何认识、使用计算机;同时进一步了解如何使用电子电子商务、如何在网上进行交易。这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必要步骤。 2.建立规模化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我国农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单位小、组织化程度低、法制不健全,这些都增大了物流难度。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农产品的配送问题,建设合理地现代化配送体系。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手段,发展传统农产品的流通模式,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流通成本,并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规范配送体系,充分利用全社会的物流设施,鼓励兼并、重组、联合优先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产业还应吸引外资投资,通过竞争降低经营成本,同时带来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快产业发展。这些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前提和保证。 3.完善和加强农村电子商务法律体系。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要建立健全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督,改善信用环境。加强农村网上市场的监督机制,保证网上交易渠道的正规化。我认为国家急需制定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例如:买卖双方身份论证方法、电子支付系统安全措施、信息秘密规定、知识产权侵犯处理规定等。另外各地司法部门应加大网络犯罪侦查,严厉打击电子商务领域犯罪,保证电子商务活动得以正常进行。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一个透明的、和谐的法律环境。 五、总结与展望 电子商务不仅能引导农民合理化进行生产,从而扩展农产品市场、提高农村产业知名度还可以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村生产的创新能力,从而带动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深入发展帮助了农民有效捕捉市场信息,进而对农产品生产、销售、贮存、加工的动态分析,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电子商务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它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子商务将成为农业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随着中国加入WTO,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获得更多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机遇,又要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研究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最近,即墨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有关人员对此进行了调查了解,形成了调查报告。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四大“瓶颈” (一)农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力度不够。近两年,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无技术、无资金、无经验,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造成投入多、产出少、销售难。再者,由于农业生产的低效益,农村中稍有文化素质,有一技之长的青年男女,纷纷外出,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种植业,而留在农村的老年劳动力和妇女劳动力,因缺文化、见识窄,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受慢,宁可固守低效益的传统种植业,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植物饮料、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农业生产中的恶性循环。 (二)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有的乡负债高达千万元,村集体负债上百万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另外,有许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实际上欠银行贷款,集体公用资金往往是负数。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体的凝聚力愈加弱化,农民上交税款更有难度。如此,集体没有经营收入,农民上交款收不起来,欠债本利要归还,集体办事要开支,“无钱办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镇、村干部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战略眼光,影响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些镇.村干部,整天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精力难以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还有的偏重于显性的政绩,乐于做“形象”工程,对“高、大、外”项目的战略性投入思考较少。有的村庄干部精简后人数减少,但工作量大,待遇低,有时因为一些硬性任务等,上面不满意,群众不理解,加上工资发不下来,养老保险无钱解决,工作积极性不高。另外,有少数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素质差,工作方法简单,对党在农村的政策缺乏深刻的理解,不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不好,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干群关系紧张,矛盾较多。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农民群众观念陈旧,市场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太低,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6.66年,纯农业户的从业人员中还有17为文盲。青年农民的素质高一些,但仍然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而46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35为文盲和半文盲。这组数字与我市目前的农村从业人员文化教育程度基本相符。具有较低文化素质的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市场意识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不能正确分析当地的资源优势,抓住市场竞争强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只是盲目跟从,盲目投资。还有的村庄,镇、村干部千方百计从外地引来外资项目,给农民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服务,但大家就是脑袋不开窍,不配合,致使成型的好项目无法落实。如:近几年田横沿海村养虾户,因气候等环境因素虾一直招病,经济效益很低,很多虾池一度被闲置起来,村干部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决定帮助养虾户改造虾池为海参池,每亩投入6000—7000元,收入成倍的增加。但是,许多农民只是观望,缺乏行动。还有的村庄,村委多次动员群众把山岭薄地由种粮改为种茶、种风景树等高效经济植物,但是,很多群众思想不接茬。甚至还有个别村庄,项目引到家门口,但村民只顾眼前小利,忽视长远效益,不出让土地,制造种种借口阻碍项目的落实。总之,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 (一)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当前,我市以耕地为主的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如小麦、玉米、花生等的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价格处于同一水平层次,在国际竞争中缺乏优势,对这类农产品主攻方向是把质量搞上去,成本降下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从而挡住或减缓国外同类农产品的进口冲击。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 ,重点把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畜产品、水产品、蔬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打品牌,不断提升生产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在农业条件较好的西北部大沽河沿岸乡镇和中北部乡镇,着重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现代畜牧养殖业;在东部沿海各镇,重点发展花卉园艺、茶叶种植、山海开发和海水养殖。此外,要突出发展专业村经济,逐步形成以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为特征的一方经济隆起带,使专业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二)壮大集体经济,构筑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同志强调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逐步壮大集体经济,这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集体服务功能,增强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凝聚力的需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只有集体经济实力强了,才有能力兴办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素质,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大河满,小河平”就是这个道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选好路子,结合当地传统和自然优势,能农则农,能工则工,能商则商。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这种农村集体经济最有效的实现形式,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切忌东施效颦,不切实际盲目立项。 (三)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干部服务经济的本领。新形势下,政府职能要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行政命令转化为政策引导与协调,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的客观要求。我们各级政府的干部和办事人员,不仅要在理论上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将这一原则落实在从政的行动上。政府要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制定各项政策,只要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就要大开政策绿灯;各级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强化服务观念,努力提高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服务经济的本领。文秘站版权所有 (四)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加大农村科技教育投资,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此外,各级政府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经济意识,扎扎实实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务,要为农民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搞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浅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多年来连续保持良好发展局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农业农村经济受到的冲击不断加深,因而今年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的难度很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密切关注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认真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落实好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部署,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稳定价格为核心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国际金融危机给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新的挑战,即如何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如何防止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去年9月份以来,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前高后低,波幅高达30%以上,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预计短期内很难明显反弹。这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非常不利。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农产品需求减少是农产品价格下行的重要原因,全球农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能源价格暴跌也加大了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农产品价格剧烈震荡,大大增加了我国调控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因此,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是今年农业发展重中之重的任务。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势总体不错,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可以确保,但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角度考虑,从确保实现扩内需战略目标的高度着眼,今年应该将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并适度回升作为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统筹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关系,通过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来实现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统筹处理好农产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重点是避免个别农产品的数量变动影响对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和宏观经济的预期;统筹处理好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关系,既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充分发挥临时收储和进出口调控等短期政策的效能。 以调整结构、完善体制为根本方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沿海地区外向度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稳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制度原因。区域之间产业布局不合理致使大量农民工在省际年复一年地流动,过于偏重外向型经济致使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过程中相关制度改革滞后暴露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有四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不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逆转,确保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应成为长期战略。二是为有效兑现“人口红利”,需要更快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缓解农民工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我国劳动力的短期优势变为长期优势。三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候鸟式”流动问题,需要统筹工农和城乡发展,加快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偏重投资和出口向投资、出口、消费并重转变,经济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尽快向均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一元结构转变。四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扩大农村内部就业。应在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下功夫,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尽可能追求产业或产品的差异化,以拓展不同的市场空间。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提升农村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拓展农村就业的领域和空间。 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农民增收困难,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有可能再现,而且增产后还有可能出现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资性收入有可能下降,并且很不稳定;三是有利于农民稳定增收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不健全。今年中央1号文件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主题,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落实中央有关部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可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大“多予”的力度。适度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生产性专项补贴的引导作用,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有效利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在“放活”上继续深化改革。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按照“非禁即许”原则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拓展经营领域和范围。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以强化生产功能为取向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一直兼有生产和保障的基本功能。随着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农民就业渠道多样化,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有所弱化。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情况下,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再度凸显。土地保障功能虽有利于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配置效率。从农村实际出发,未来一个时期基本的政策取向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矛盾,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在近期,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渐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二是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强化农村土地的生产功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农户为流转主体、农地用途不变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和支持农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抓手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为探索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道路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在不同时期,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出现过阶段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 销售,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工业化模式。在产业限制逐步放开后,乡镇企业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拓宽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但乡镇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的事实说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单一模式不利于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乡镇企业应实行多元发展模式,既发展外向型经济,又发展内向型经济,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当前,促进乡镇企业发展,需要体现三点基本政策取向:一是坚持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原则。贴近农业,就是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贴近农村,就是围绕转移农民就业、合理配置农村资源要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贴近农民,就是形成以创业促就业、就业促增收、增收促创业的良性循环。二是在地域分布上重点鼓励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劳动力回流较多的省份发展乡镇企业,引导这些地方承接东部地区和城镇的产业转移,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三是[,!]推动产业集聚,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城镇集中布局,使乡镇企业职工的职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相结合,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 以农业农村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我国遭遇了范围和程度均为历史罕见的旱灾,影响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此次旱灾暴露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当前,应抓住扩大内需的机会,借鉴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置于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中更为突出的位置。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民生,而且能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与管护的新机制:一是增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资机制。改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体制和供给方式,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和工业转向农村和农业,提高财政补助标准。二是国家的投入应尽量采用直接投资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形式,让农民直接受益。同时,增加投入应与推进“一事一议”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规范的“一事一议”制度。三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中介来开展,这有利于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四是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沼气管护为重点,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新机制,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完善农村合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完善农村合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者:程仁平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群众为提高组织化程度而创建的一种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组织,是农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新阶段农村经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必然产物,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紧迫性。近几年,宜都市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市委、市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70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117个,占16.7;行业协会带动型9个,占1.3;专业市场带动型6个,占0.9;经纪人队伍和农庄业主带动型570个,占81.2。网络基地45万亩,带动农户8.5万户,实现产业化经营收入7.68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综合商品率达到75。在发展类型上,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多元化特点:一是龙头企业依托型。即由龙头企业发起,创建公司 基地 农户模式的合作组织。目前,全市有龙头企业118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5.7亿元,利税9600万元,带领农户5万多户。二是行业协会带动型。即由行业经营人员自愿组织起来实行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如市柑桔销售协会、市无公害水产养殖协会等。三是经纪人销售合作型。即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产加销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目前我市农村从事经纪服务的有500多人。四是农庄经济型。即由农村能人围绕某一产品自发组建的庄园式合作组织。如聂家河镇发展种养业农庄40多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3000多亩。在发展趋势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四个转变的特点,即由松散间接的合作经营向紧密直接的利益联合体转变,由亲戚邻里间联合向跨地区跨所有制合作转变,由单纯产后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转变,由能人单独闯市场向集团作战转变。 (二)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巨大作用,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一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从事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服务的群众自治组织,同时也是经济实体,它长期活跃于市场与生产者之间,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动态,并通过为农民提供种苗、技术和营销服务,传递市场信息,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其服务内容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无形指挥棒,改变了过去结构调整热在市里、忙在乡里、急在村里、冷在户里的被动局面。二是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通过发展过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促使一大批农村致富能手、专业大户加入,把农村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和防范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村专业协会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具活力的组织载体,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三是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农村专业协会把农村劳动力、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重组和优势整合,实现了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四是促进了农产品市场开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规模、没有品牌的农产品很难打开市场销路,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经营的农产品数量较大,质量较高,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且诚信水平相对较高,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客户群体,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五是促进农技推广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典型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政府部门包不了,而农民单家独户又办不了的事,尤其在技术服务上,协会通过发挥本组织成员的整体技术优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有力地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六是促进农村管理体制创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后,促使农村干部改变过去重生产轻流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转而通过抓流通促生产,并逐步开始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指导农业生产。 (三)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艰巨性。目前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初创阶段,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组织规模偏小,带动作用有限。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绝大多数规模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会员与协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大部分协会之间缺乏必要的再联合,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显不足。二是活动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运作的成本虽然较低,但仍需要一定资金才能维持正常运转,而目前绝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自身没有建立积累机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组织活动经费基本上靠大户赞助,靠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解决,自身没有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其服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三是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有的协会组织没有登记注册,有的没有制定章程和具体管理制度,有的协会成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均沾,不愿风险共担,协会成员之间诚信度不高,还有一部分协会属官办性质,政府干预较多,偏离了协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不利于协会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四是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手段滞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农民带头人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特别是少数合作组织带头人精明不开明,服务意识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五是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可见含量较低,产品加工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与农户利益联接不够紧密,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各地各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是全市因势利导,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结果。当前,我们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许多有利条件:既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可供借鉴的办法经验,又有农民的发展热情和愿望,更面临着难得的政策机遇。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宜都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思路是: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围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兴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生产水平,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0__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目标是: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组织20个以上,规范完善10个,力争各主导产业都要有1-2个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第一,抓样板。要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首先必须建立样板,抓好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要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认真抓好典型的培育、宣传和推广工作。一是加大典型培育力度。各地要选择1-2个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潜力、组织有活力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典型,在资金、技术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二是加大典型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参观学习等形式广泛宣传典型,扩大影响,以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目的。三是加大典型推广力度。认真收集整理、总结推广干部领建、企业带建、能人创建、农户合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典型经验,以带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全面发展。 第二,抓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源于农民,萌芽于农村。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农村发展动态,善于发现农民的合作意愿,发现可以作为专业合作基础的产业,发现有眼光、有奉献精神、有组织管理才能的农村能人,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分类指导,加强引导,使其成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组织。要按照农村经济能人牵头建立一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农技服务中心领办一批的办法,适时推动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三,抓规范。在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合作组织一旦建立起来,要使其逐步走向规范。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规范政府行为。规范合作组织发展首先要规范政府行为,政府对合作组织的工作应以指导和引导为主,不断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绝不能随意干预甚至包办。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依法成立,对具备企业法人条件的可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对具备社团法人条件的可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取得社团法人资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制定章程、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三是规范合作组织管理。要严格会员入会条件,加强会员管理,增强会员诚信意识,重大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决定,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引进有管理经验的专家参与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合作经营管理水平。四是规范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组织在成立之初可以利用订单农业等合同方式保证农民利益,在发展壮大以后,应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实力,提高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第四,抓创新。重点是体制创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在体制机制新方面,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农民自愿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组织。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对处在起步阶段尚未规范运作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分类指导,加大扶持,逐步规范,达到专业协会标准后,再到民政或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在运作机制创新方面,要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指导各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五,抓培训。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现场培训、技术讲座等形式,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及协会会员开展技术、管理和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促进专业合作组织更快更好发展。 第六、抓龙头企业发展。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利用资产重组和资本经营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和带动力。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土地、实施订单生产等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满足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要在不断完善公司 基地 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业化运行机制,进一步密切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要着力打造农业精品名牌,使一批高质量的农业特色品牌走向市场。 三、加强领导,加大扶持,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指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第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站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要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与深化农村改革相衔接,与优化产业结构相配套,与农村社会事业进步相适应,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并制定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产业化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标准化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村专业协会组织作为实施载体,为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创造机会。今年,市政府将对有一定带动能力、效益显著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表彰,每个奖励3000元。 第二,要形成推动合力。市直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市民政、工商部门要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登记注册,不断改进登记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市农村信用社及金融部门要把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对实力强、资信高的专业协会提高信贷额度。市农业、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指导和协调服务,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并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检查监督,维护其合法权益。市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以双学双比等活动载体,组织带领农村妇女、广大团员青年投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总之,各部门要从有利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需要出发,拿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在 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支持,并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知识和重大作用,大力宣传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特别是宣传农村专业协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如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让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了解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职能和作用,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同时,要严肃处理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对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以便起到警示和监督作用。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实,使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数量上有一个大的增加,在规模上有一个大的扩张,在质量上有一个大的飞跃,在组织化程度上有一个大的提高,为繁荣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物流论文:对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思考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发展扩大,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到全国甚至全球,而物流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本保障。好的物流管理,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中小企业鉴于自身发展条件的先天不足,在物流管理中遇到了诸多困难。本文通过论述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现状,提出了对于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的看法。 1 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现状 1.1 物流成本高,信息化水平低 目前很多大型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自己的物流网络系统,由于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大,自建物流中心能够快速进行货物集散,受第三方物流业发展影响小,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然而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资金少的先天因素,自建物流需要耗费巨资,物流运转成本高昂,从而造成了这些企业经济负担重的状况。此外,很多中小企业虽然建立了简单的内部物流系统,但是没有组建网络系统,更没有应用货物进出的数据库管理,同时缺乏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国内外数据调研数据显示,61%的企业没有应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此外,39%的企业虽然应用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但是其技术管理水平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信息系统功能不全,往往只拥有仓储作业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三者其中的一种。中小企业自建的物流依然处于物流信息技术落后的局面。 1.2 物流管理人才缺乏 现代物流具有跨行业、跨部门的特点,并逐渐向信息化、自动化发展。物流管理不仅需要能够吃苦耐劳、熟练掌握运输、仓储、配送的操作性人才,更需要懂得计划和指挥的管理技术型人才。目前我国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多是低学历、没有经过物流专业教育的。在物流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大多数会选择专业的物流公司或者大型的企业,从而造成中小企业物流人才极其缺乏的局面。 1.3 物流管理方式不正确 中小企业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物流管理上仍然采取分散的粗放型管理,即由多个部门共同分担负责物流。各部门之间出现重复建设、分割管理、条块管理。这种分散型管理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同时降低了物流的效率。 1.4 物流管理信息化落后、自动化程度低 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企业运用信息管理系统科学计算出采用各种运输路线方式、在不同基地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所需的费用,并进行比较,从而自动得出最优方案供决策者选择。由于受到现行经济体制的制约。目前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大多数仍停留在人为决定如何选择运输路线、方式、以及选择在哪里建设配送中心的状态。这种落后的物流管理方式促使企业的物流管理陷入被动局面。 2 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策略分析 2.1 促进物流管理信息化,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 目前我国物流业仍处在不稳定的阶段,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企业自行建立物流系统意味着企业同样承担着物流行业变动带来的风险,这对企业来说得不偿失。现今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国家大力发展物流的政策引导下不断成长壮大。专业的物流公司拥有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和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并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通过规模化、自动化配送,专业的物流公司可以优化库存管理,配送费用比企业自建物流的费用更低,效率更高。 2.2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科技物流人才 随着物流业的兴起,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很多高校在授课时理论多实践少,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物流发展需求相脱节,企业招不到适用的高科技物流人才,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们面临就业困难的局面。物流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中小企业应该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将企业的需求反馈给合作院校,并为这些院校提供实训基地,从而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出为企业所需的高科技物流人才。通过与高校合作的形式,既能解决企业人才匮乏的难题,又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可谓是一举两得。 2.3 积极引进信息化技术,重视企业物流部门的发展 很多中小企业在日常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往往将管理的重心放在了生产和销售领域,从而忽视了物流部门的建设。物流管理和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一样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应当加强企业内部物流部门建设,加快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物流管理流程,促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提高物流自动化程度,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物流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4 建立协调统一的物流管理机制 政府是促进我国物流管理体制改革的主体。政府应当致力于建设一个开放、公平、井然有序的物流市场,打破物流管理的地区限制和行业限制。政府应从全局上进行物流设施规划,加快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并引导企业的参与物流建设。物流配送中心、交通枢纽的建设有利于整个物流市场形成一个完善的物流集散网络,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逐步向合作化转变,并取得规模化效益。 2.5 加强物流业的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物流业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晚、物流技术落后,正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国家对于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各地区物流行业发展状况,出台相应的鼓励、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措施,推动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物流业。此外,国家政府还应当为我国物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发展环境,完善现代物流法律法规的建设,对物流企业的进出条件、市场竞争规则做出规定,从而使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环境井 然有序、有法可依。 3 结语 随着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原来的单纯市场开拓扩大到物流管理优化上。物流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降低物流费用,降低企业库存,从而提高仓储利用率,最大限度追求企业利润。物流管理是一种新兴的企业管理方式,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自身规模小、资金力量薄弱、创新能力有限等诸多劣势,物流管理的优化显得更为迫切。因此,中小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的建设,逐步克服在物流管理方面的弊端,促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自动化,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物流水平的目的,提高企业的总体市场竞争力。 企业物流论文: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的探讨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中国企业物流的运作现状 1、1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 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两大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直到2001年4月,我国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才正式。对于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1、2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 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1、3企业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但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1、4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美国的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竞争时,尚感觉到了压力,他们纷纷实施归核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我国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 2、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2.1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02年物流本科教育方面,我国以专业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大学至少有40所;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电子商务专业等与物流相关的专业。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并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物流教育经验,物流研究机构也相应出现,这一切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和学科体系的支撑,但进一步加强物流学科建设,解决理论和实际结合问题,加快人才培养,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2.2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 建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物流标准化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规划、管理。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物流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2.3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国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国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要为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 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要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 2.4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快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是提高物流综合效益的核心。大型综合物流中心,是指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综合物流中心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极具重要作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企业除调集自有资金外,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 2.5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改善物流管理技术 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应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引进国外物流管理技术,有助于我们破除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方面落后的观念,从而缩小我国物流业与现代物流的差距。 2.6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信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物流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在员工中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经营观念,建立一套严格的业务规则和制度,在抓好内部机制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物流企业要特别注意树立经营信誉,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 2.7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 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只有那些物流活动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才有必要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但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就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将物流给第三方经营。而对于一些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来说,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依据国际的经验,仍值得认真思考。所以在不需多大投资的情况下,整合内部物流,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2.8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要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实行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已是大势所趋。 2.9开拓全球性物流,寻求全球性市场空间 中国的企业要增强竞争忧患意识,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要放眼世界,构筑全球化战略,以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寻求资源采购、生产装配和产成品分销,参与国际化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映、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或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在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物流论文:对我国电力企业物流管理改革的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化,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也被纳入了市场化的范畴,进行着一系列适应市场与竞争的改革。而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作为企业价值链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企业的运营成本有着重大的影响,有时候直接关系着电力企业经营成本的高低。所以,对于电力企业来讲,在物流管理中运用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方法与手段,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高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是保证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电力企业总体运营效益的重要途径。 一、电力企业物流管理内涵及成本分析 (一)电力企业物流管理内涵分析 在电力企业中,电力物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是为了电力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能够满足终端电力用户的需求而设置,在管理方面要求达到从发电到终端用户各流程服务的全过程的低成本、高效率等运营。具体来讲,它有着下面的一些内涵: 首先,从电力物流的产品特性方面来看,它并不是一种有形的物体,而是一个管理的过程。其中涉及到了电力的发电、输电、配电以及销售等流程。 其次,从其涉及的范围来看,电力企业物流管理涉及面广,并且在管理中作用于电力的各个环节,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进行电力市场的建设,实现区域内的联网以及在整个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其竞争能力。 最后,在其管理的目的来看,主要是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高的客户价值。也就是在整个物流的管理过程中需要降低整个流程的运营成本,从而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电力企业物流管理成本分析 对电力企业来讲,在其电力生产建设成本中,物流成本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并且也直接对电力企业的运营产生影响。一般来讲,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围绕着财务、生产、供应这三个基本的只能展开。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物流管理的成本主要分为下面的两大类: 第一,显性物流成本。包括电力产品的运输费用、仓储费用、装卸费用、保险费用以及一些环保费用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工作人员的一些成本,即工资、奖金等等。 第二,隐形物流成本。隐形物流成本是相对于显性物流成本而言的,主要是指物流管理中的一些存货的资金成本,其中主要包括存货产生的利息,机会成本,损耗等;订单处理成本,包括订单的合约、洽谈、传真电话等费用;信息系统成本,包括信息购置的费用,维护的费用等;以及缺货成本等。 二、我国电力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分析 在我国的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中,其主要的管理模式有三个阶段,分别如下所讲: (一)第一个阶段——电力企业物资科管理模式 在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中,最早的模式是物资科管理模式。物资科是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归属单位,作为一个物流管理科室,它不具有物资独立采购权以及财务核算权,仅仅只是一个物流单独的管理的科室。也就是说,在最早的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中,采购、财务核算与物资的管理是相互独立的,物资科只需要进行需求计划的汇总,采购计划的上报以及进行物资仓库的管理工作。 (二)第二个阶段——物资公司管理模式 物资公司管理模式是在电力体制不断的改革与深化中出现的,这个阶段的物流管理实行的是主辅分离,人员分流的管理方式。虽然说与电力企业电网运行密切相关的一些部门,比如说生产技术部、调度部、安监部以及试修部还在电力企业的统一管理之中,但是像物资科等这样的附属部门则被分离了出来,开始了自负盈亏的历程。在这样的一个管理模式之下,物资科被分离出来,成立了物资公司,它可以在财务方面自行核算,并且拥有了独立采购的权利,也就是说整个物资管理的权限开始加大。但是在其管理中还是由于管理混乱等问题,给电力公司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三)第三个阶段——物流中心管理模式 通过第二个阶段的物流管理改革,虽然说让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体系得到了简化,但是也存在着各种管理方面的弊端。所以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资源利用率,降低物流管理成本,物流中心管理模式也就应用而生。这种管理模式是一种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往往省局物流中心会对下级的物流进行统一的宏观调配,取消了原来的物资公司销售模式,大大地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水平。 三、我国电力企业物流管理改革优化 在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中,进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手段与方法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大力的降低电力企业在建设生产中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对电力企业来讲,进行物流管理的改革与优化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优化措施: (一)进行物流业务流程重组 在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改革中,首先要做好物流业务流程的重组。其中要以服务为主体理念,以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为依据,根据消费者需求的订单,进行整个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塑造。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要节约服务的成本,维护服务的稳定性,保证服务的质量,并且在整个流程之中还需要进行价值大小的分辨,留下价值大的流程,对于那些价值小的流程要进行缩减或者是外包处理,从而在达到服务客户的基础上提高整个物流管理的水平。 (二)进行物流组织系统整合 进行物流组织系统的整合,是优化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关键。在进行组织系统的整合中,优化物流的输入、流转、输出以及相应的一些信息流的流动构成,建立完善的电力建设、发电、配电等供应链,逐步形成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体化系统,从而达到电力企业物流管理整个组织系统的优化。 (三)加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化的管理与低成本管理是相伴而生的。所以在电力系统的物流管理中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对物流进行信息化 的管理,也是其改革的一个重点方向。在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中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通过对上下游的信息反馈来提高整个电力物流供应链的协调性以及有效性,使得整个物流系统趋向最优化管理,这也是电力企业提高其运营效益,降低物流管理成本的一个关键的措施。 企业物流论文:企业物流成本之分析 在生产企业中,物流成本是除原材料成本之外最大的成本支出项目,如今的企业物流管理者通过学习、实践和总结,正在探索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物流成本的绝对数值必然是一直上升的。因为,随着企业通过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不断追求,必然会对物流系统注入更大的投资,从而提高了物流成本。高的物流成本是高水平的物流服务的保证,这是物流系统效益背反性的体现,企业很难既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同时又降低了物流成本,除非有根本性的技术进步。但是物流成本上升的幅度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所以物流成本占的比例是在缩小,从而成为经济效益提高的源泉。 一、提高企业的物流能力是获得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反映在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和获得客户持续满意的能力。这个能力体现在对市场信息的把握程度和反应速度上,通过对市场先机的把握去创造更大的需求市场.这就是积极的参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最终表现是价格,价格竞争的本钱是成本,成本下降的空间取决于物流成本。物流降成本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这个利润源如何凸现。 要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首先必须了解物流的实际情况,建立物流成本数据库,对物流系统进行分析,有了基础数据,就有了比较基础,就可以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有了比较基础,才可能制定目标,建立新的物流系统。 当前,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采用的是分散管理物流的体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能力建设、合理化改进、物流运作、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分别由若干部门完成,物流系统涉及成本方面的基础数据很难进行完整有效的统计。这个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中没有单独考虑到物流成本的问题; 2. 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帐户中; 3. 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无法直接得到各个物流成本项目的金额。 由于难于了解企业物流成本的现状,物流的利润源就掩藏在“冰山”之下,使得企业无法明确目标,无法有效“开发”这个利润源。 企业发展对物流成本受控的要求十分急迫。物流成本受控的基本要求是明确成本现状。而有效把握物流成本现状的基础保障是构建系统的组织。因此,企业物流系统组织流程再造、机构整合,变分散管理物流为集中系统的管理物流,使企业物流真正的系统化。 二、物流降成本是个系统工程,物流系统成本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规律 在物流各项功能之间,某一种功能成本的降低,会使另一种功能成本增加。由于构成物流成本的元素众多,各种费用互相关联,工作千头万绪。因此,要想切实的进行,就必须设立工作目标,明确任务,确定工作优先级,以项目管理的方法,有序受控的开展,最终获得系统的利润。 当前,实现物流降成本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从原来财务成本费用中剥离出属于物流成本范畴的内容,分析和比较物流成本与制造成本,物流费用与其他费用之间的关系,切实掌握物流系统的成本。分领域全面清理物流系统的资源配置,建立物流成本数据库.建立物流成本科学的比较基础。 三、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 流通领域中的物流成本一般包括库存/运送成本、运输成本、发代方面的费用(货主费用)和管理费用,其中:库存/运送成本:利息、仓储、税收、折旧、残损、人力和保险费用;运输成本:货运成本(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管道);货代方面的费用(货主费用);管理费用:Ax(库存成本+运输成本,A为一常量,其取值范围视具体情况而定)。 企业的物流成本由供应物流子系统、生产物流子系统、销售物流子系统和废弃物物流子系统中的显性成本(固定成本)和隐形成本(变动成本)构成.显性成本存在于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具体的基础设施、设备资源和运作过程中,隐形成本存在于由于物流运作不畅导致的库存费用增加所形成的资金利息成本、库存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和市场反应慢的损失及管理不善造成的货物损失和损坏的成本。 要明确物流系统的成本构成,就必须明确物流系统的构成,也就是说,必须明确物流通路。 四、明确企业物流成本的范围 企业物流成本的全貌应该是三维的,这就是支付形态、运作范围和功能形式。就支付形态而言,它包括:人工、材料消耗、运输设施和仓库折旧、合理损耗、资金占用利息、管理费用、委托外包等。 就功能形式而言,它包括:包装、搬运、保管、装卸、流通加工、信息交换、物流管理等。 通过对物流通路的分析,明确了各个物流子系统中物流成本的可能构成。接下来,我们应该讨论如何建立科学的物流管理会计制度,使物流 成本管理与财务会计在系统上联结起来的问题。 五、健全企业物流成本财务模式,理清头绪 目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模式尚未建立,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账户中。由于物流成本没有被列入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制造企业习惯物流费用计入制造成本和诸项费用中;流通企业则将物流费用包括在商品流通费用中,因此,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流通企业,不仅难以按照物流成本的内涵完整地计算出物流成本,而且连已经被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分割开来的物流成本,也不能单独真实地计算并反映出来,无法掌握物流成本真实的全貌。 这就是为什么至今为止,我们的企业还不能切实的掌握物流系统的成本的原因之所在。 企业物流论文:管理会计对企业物流管理的作用研究 摘 要:物流管理是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应用管理会计从物流成本入手,以价值分析为主线,及时反映管理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对企业物流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管理会计;物流管理;价值管理 《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定义,物流管理是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应用管理会计从物流成本入手,以价值分析为主线,着眼于竞争优势和价值最大化的获得,及时反映管理所需的事前、事中的财务信息,对企业物流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一、管理会计概述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体系中分离出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吸收了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内容,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宜德彰。从企业会计工作分工方面讲,财务会计通过信息系统将相关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给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服务于社会各相关方面;而管理会计则通过信息系统将相关管理信息提供给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执行者,更集中地体现会计预测经营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规划经营方针、控制经营过程、考核评价责任业绩等内在功能,在经营管理中发挥直接作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涵盖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价值管理等内容,包括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成本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的推行等。 二、管理会计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物流管理应用管理会计是以物流成本为中心,通过对物流成本分析,对物流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习性的研究、费用水平的推测及控制,以及不同物流方案的比较,为有关部门制定决策服务,以实现物流活动的最优化和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物流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物流管理服务的,它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三部曲的统一,体现了一套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 三、在企业物流管理中应用 管理会计的意义国内外会计界已经发现,现有会计核算体系与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技术冲突:一方面是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潜力的诱人前景;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财务会计制度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分散,在财务预、决算表中,物流费用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管理费用,对于企业内部与物流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设备折旧费用、固定资产税费等包含在其它经营管理费用中,没有进行单独核算,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和分析。这不利于企业发现物流问题和寻找合理的物流方案,进而难以进行有效物流管理。客观上需要有一种新的会计方法能够为企业决策机构提供详尽的物流信息、明确物流责任、考核物流业绩、控制物流成本,它就是管理会计。 四、推行管理会计,完善企业物流管理 1.完善物流预算体系,发挥预算管理作用 企业不论规模大小,所拥有的物流资源总是有一定限度的。要使有限的物流资源实现尽可能大的物流效果,必须做好物流计划工作。物流活动过程的正式计划,用数量形式反映出来就叫做物流预算。目前,我国企业预算体系中没有完整的物流预算子系统,而是分散在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原材料预算、人工预算、财务预算中。因此,为了加强物流管理,有必要将上述分散的物流预算部分抽出、汇总,建立起一套独立的、完整的物流预算体系。合理地组织、管理物流,对影响企业物流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地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编制合适的物流预算,把企业的人、财、物及各项工作科学地组织起来,使物流活动与其它经济活动协调配合,共同实现企业总目标。 2.全方位物流控制,发挥成本管理作用 在物流管理活动中,企业必须控制物流计划的执行情况,同原定的目标、计划、预算、标准、定额进行对比,找出偏差,从中发现问题或潜力,采取措施纠正或修订计划,以促进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物流成本控制是物流控制的重点。在物流管理活动中,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使物流支出按预定的目标发生,从而使人、物、财得到合理利用,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3.建立物流责任体系,发挥绩效管理作用 应用管理会计建立物流责任体系,通过各个责任层次去监督、控制内部物流活动,并将物流活动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各个部门和环节为实现企业总目标担负起各自应负的责任,完成各自的任务,同时通过各物流责任中心的信息反馈,使企业物流部门和决策机关随时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盈利。 4.改变会计职能,发挥价值管理作用 现代管理会计是会计职能变化引出的。其主要职能已由信息支持向管理决策转移,财务部门被赋予决策权,而且对工作结果负有不可推托的责任。相应地,财会人员由管理系统中的专业信息支持人员转变为决策者与合作伙伴,新的职责与角色要求财会人员更多地了解企业各个方面,如制造过程、核心技术、研究开发、 市场营销、竞争对手以及供应链等,以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为内部顾客提供有关他们应该做什么及将会怎样的服务,而不能只反映是什么或过去怎样。工作精力将更少地用于信息报告,更多地用于计划与分析,并且将更加广泛地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管理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管理会计不仅全面提供物流管理信息,为科学合理地进行物流管理奠定基础;还能动地参与经营决策,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最后通过对内部责任单位的绩效考评,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发挥好管理会计的作用,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会计科学成功跨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可以预见,随着社会发展,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将不断发展完善,在现代化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更加重要。 企业物流论文: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物流的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电脑和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相应的贸易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商务便应运而生,其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商品的出售以及购买的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具有高效、广泛的特点,电子商务自产生以来,以一种十分迅速的速度发展,同时也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电子商务和物流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是电子商务的基石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交易方式层出不穷,但均离不开一种方式,及物品的流转,任何生产活动的完成都必须有物流的支持,可以说,离开了物流,生产便难以为继,从某个角度来看,一系列的物流活动构成了生产的许多要素,电子商务虽然在世界上发展迅猛,但离开了物流的支持,将英雄无用武之地,正是由于物流的发展,才使电子商务有了迅速发展的基础,否则,没有及时的物流,在方便的电子商务也不能顺利进行。 二、物流是构成电子商务要领模型的重要元素 在电子商务领域中有一个重要的模型,及电子商务要领模型,是对现实电子商务的一个抽象的描述,主要由提供货物的企业,电子市场,以及其他许多要素组成,电子商务中的任何一次交易,都与各种抽象的“流”有关,如信息流,资金流等,只有物流是实体的,也就是看的见的,是将虚拟与现实结合的部分,只有通过物流,才能够将商品及时传送,保证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 三、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 物流对于电子商务非常重要,中国非常着名的网站淘宝网,相信每个人都有购物经历,当你选完商品后,最想问的就是什么时候可以送到,由此可见物流的重要性,当顾客购买了商品,交易过程还没有结束,只有及时有效的物流将货物送到,才能够完成交易,因此在整个电子商务的实现过程中,物流是其根本保证,如果没有物流的及时有效的送达商品,无论多么强大的电子商务都难以让顾客接受,物流发展到今天,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已经有了非常强大的进步,对于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生产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由此可以看出物流在电子商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代化和规模化的物流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的推进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对于一些只重视电子商务中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者来说,应该改变其观念,同时电子时代的物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电子商务也变得非常强大,物流也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物流信息化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物流信息处理的数据化,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数据的全自动化传输,并且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借助电子商务,物流可以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最优化处理,从而提高物流的效率,如果信息化没有实现,那么现在的物流业仍停留在手工记录时代,正是有了信息化,才能使先进的设备应用于物流业,使其拥有快速准确的反应能力,电脑及新的电子技术的应用将会让物流业焕然一新。 (2)自动化。电子商务出现以来,对物流业具有重大的影响,增强了物流的自动化能力,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对所有信息进行资源整合,提高物流效率,使物流过程中的出错率降至最低,同时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物流新设备的研制,比如自动识别技术、机器手臂等、运输车全球定位系统等,对于提高物流的效率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3)智能化。电脑系统应用于物流业后,使物流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化对于物流的作用则更进一步,可以自动分析运输路径、库存水平等,是物流业发展的趋势,随着自动化的进程,机器人的运用,物流智能化已经成为一个发展的趋势。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 2.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电子商务将更进一步的发展,其将对物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反过来物流业也在影响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电子商务对物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将使人们的物流观念发生变革。电子商务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相对于以往的物流业,人们正在接受着电子商务对物流业的变革,从以往的简单的认为物流只是将货物送达到对物流业整体方式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对物流进行合理的整合,达到高效、安全的目的。 (2)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的运作方式。电子商务可以通过网络对物流进行控制,并且这种控制是实时的,可以实现物流的合理化,比如对货物安排方面,可以首先通过计算机进行不同货物发货时间、到达地点、运输车辆的各项数据,然后通过优化组合出一个最合适的路径,已达到节约物流成本、增加利润的目的,对一些大企业来说,更可以整合其全球网络,便于企业管理,也便于货物的及时运输。 (3)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企业的经营形态。电子商务将加强企业间的组织和管理,以往的物流仅是针对一个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则是全社会联网,要求物流企业从社会的整体角度来实行组织和管理,其次,电子商务将物流企业进行整合,改变以往的小而散的经营模式,需要一种规模化的经营理念来适应现代的电子商务系统。 然而,即使电子商务发展的在强大,仍然有其不足之处,物流瓶颈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联网无法解决物流问题,以电子商务为主体的互联网平台可以对物流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却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物流问题,这需要进行物流平台的实体大量建设方可解决,同时,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物流业发展相对落后于电子商务,也造成了对电子商务的发展的限制。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电子商务和物流业的关系密切,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能够实现整体经济的提升,才能够使我国的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企业物流论文:供应链下企业物流管理对策的研究 一、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整合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使他们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达到整个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运作,从而为相关企业节省成本,带来丰厚利润。供应链管理要为从最初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所有客户提供增值的产品、信息和服务的重要业务流程的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关心物流成本费用和客户服务满意度之间的平衡。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是不同于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它不仅仅关注一个企业的运作,而是着眼于整个供应链的生态环境,运用系统化、信息化、集成化等先进理念来协调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决策。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的特点有:第一,加快了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供应链管理系统运用电子信息技术使链上各企业能够及时获取其他环节的信息,对于信息的及时处理不仅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并且加快了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第二,实现了物流系统各环节的无缝对接。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不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的,而是整个供应链的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供应链上的各节点协同运作,将用户需求信息完整、真实的传递到下一环节,各环节无缝对接,整个供应链高效运作。第三,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对于市场的反映必须快人一步。对于市场的反映则是以现有的和潜在的顾客需求为导向,顾客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利用产业链的优势,实现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最优化,以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功能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功能主要有:1.库存管理。通过实行合理的库存管理策略,可以缩短产品的周转时间,避免缺货,同时也能减少库存资金占用,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作。2.订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中,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对供应商、订单、订购合同的高效管理,减少了供应链中订购环节的失误。3.配销管理。这部分功能主要是针对实物库存、运输车队、配销需求等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保证其准确性和高效性。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是一项传统的物流管理活动,包括接收货物环节的货物编码、验收、储存等活动和货物分拣、配送、发货等活动。 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1.建立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目前,物流行业仍然缺少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通过高素质的、熟悉供应链管理和运作的人才,积极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其次,建立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的革新,必须彻底打破各企业之间存在的隔阂,从整体的目标出发,对各个子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将组织的物流职能部门和供应链中合作伙伴使用的对等职能的物流部分进行合并或无缝连接,以便将企业内部物流职能和外部供应商和顾客,或者第三方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集成化系统。2.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调整。传统物流运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运输管理混乱、运输成本高昂、客户满意度不高、市场灵活性差等问题,这样的模式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企业的收益微少。因此,物流企业必须调整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取消多余的层次,实现整个架构的简洁明晰,从而保证信息的高效传递,提高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效率。3.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在供应链环境下,对于企业的数据采集、分析、传输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这样一个物流信息公共平台上,整个供应链中的企业都能及时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消费者也能及时查询业务的相关信息,方便企业与客户沟通,利用客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供应链的运作流程,使客户满意最终的产品或服务。 五、总结 本文围绕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内涵,分析了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特点及功能,并讨论了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通过建立一体化供应链管理,调整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建立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等手段,保证供应链的高效合理运作,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费用,提高客户的文秘站:满意度。 企业物流论文:探讨从加强企业物流管理中求效益 当代工业发达国家曾把物流管理誉为继人力等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开发这一利润源,对减少企业物料流动中的浪货,提高经济效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是指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物料在企业内外流动的全过程所进行的计划、管理、控制等活动。最早推行物流管理的是美国。又称物流分布管理 六十年代传入日本,名为物流管理。现在,日本的许多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都建立了独立的物流管理部门,和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部门平行,成为企业三大主要管理部门之一。 所谓企业物流,即企业中实物流动,是实现物料(包括全部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物理位置转移的经济活动。企业物流活动,包括有形与无形:有形的物流活动,如物料的输送活动、保管活动、装卸活动、包装活动、生产加工活动等;无形的物流活动,如物流的情报活动 企业物流活动,还有内部与外部之分;企业内部物流活动,即从仓库送达生产第一线的供应物流,又称生产物流;企业外部物流活动,即从物料生产者送迭企业的供应物流,又称销售物流。 二、物流管理应加强的内容 企业物流管理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去加强: 1.物料的包装活动。包装产品的出厂包装,生产过程在制品、半成品的包装和在物流过程巾换装、分装、再包装等活动。对物料包装活动的管理应全面考虑对产品的保护、促销、效率、回收等因素,具体确定包装材料、强度及包装方式。加强物料的包装活动管理,要根据产品特点和要求,制订包装标准,严格包装工艺。对包装活动要有的足够的重视。克服国产品包装不良引起的质量问题和经济损失。 2.物料的装卸活动。在整个企业物料流通过程中,装卸活动是会频繁发生的,包括对输送、保管、包装、生产加工等活动进行衔接的装卸活动和一般的搬运,对装卸活动的管理,主要是采用最恰当的装卸方式,力求减少装卸次数,缩短装卸距离,克服因装卸不良而引起的产品瞌碰伤损坏 合理配置和使用装卸器具,按照省力、省钱、优质、高效的要求去完成物料的装卸活动 加强物料的装卸活动管理,就是要缩短装卸路径,坚持装卸质量,在提高装卸效益上下功夫。 3.枷料的输送活动。加强物料的输进活动管理,就是要求选择技术经济效果最好的输进方式,合理确定输送路线,以实现安全、迅速。准时,费用步的要求。 4.物料的保管活动。包括物料的合理存放和科学养护。要求正确确定库存数量;便于盘点、收发;便于进出运输f符合生产要求;便于提高仓库面积的利用系数和降低保管费用}符合安全的要求 杜绝积压浪费。 5.物料的生产加I活动 企业物料的生产加工活动是形成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主要加工阶段,首先要确保生产加工的质量,尽可能减少和消灭不良产品的出现;其次。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工艺性损耗,提高物料利用率;还要加强生产现场的物料定置管理,以加快物料生产加工速度。 6.物流情报活动。包括进行与上述各项活动有关的计划、预测、动态(运量、收发存数量)的情报活动和有关费用情报、生产情报、市场情报活动。加强物流情报活动管理,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物流情报信息网络,理顺物流情报信息的反馈渠道,正确确定物流情报信息的收集、汇总、统计、使用方法,以保证各种情报信息的可靠性,及时性和经济性。 三、优化企业物流管理的有效措施 当前,优化企业物流管理的有效措施主要有四项 1.健全和完善物混管理组织。 加强物流管理,组织落实是先决条件。根据物流管理的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物流管理组织,使物流管理专门f£。一般可采取综合管理型,即把物流的生产活动和管理活动结合在一起,统一由原有的物流组织管理。也可采取直接管理型,即设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直接领导具体的物流行动。 2.加强物流的系统管理。 分析企业的物流系统从原材料到成品出厂,物料真正在生产加工检验的操作工序上的时间还不到l0 .其它时间都在库存位置或搬运装卸状态。或等待停滞状态,而这些物料都是物化了的资金,对企业利润至关重要因而 要提高企业物流系统的效益,就必须从整体上加快物流系统的效益,就必须从整体上加快物流系统的运行,减少物流在采购,生产,运输,储存,加工,回收等环节所支付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加强物流的综合管理企业物流既是物流管理的对象,又是企业各项专业管理的对象。我们耍加强企业物流的综合性管理,发挥各项专业管理职能,促进物流管理。当前特别要加强物流计量管理、物流质量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管理。 . 加强物流计量管理,在物流各环节配置必要的计量器具;建立各环节的计量原始记录和台帐;搞好计量跟踪和计量数据认证,切实保证企业物流管理的数据正确可靠。 加强物流质量管理,要切实保证物料在包装、装卸、输送、保管、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质量。要明确质量标准,落实保证物流质量的措施;要研究解决物流管理中保证质量的有关技术问题,提高集装技术、搬运技术、维护保养技术、装卸技术等物流管理的硬技术水平。提高物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管理技术的进步。加强物流成本管理,提高物流管理效益。 要制订和完善物流各环节的费甩定额,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严格控制和减少物流诸环节的费用支出 这对于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将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 加强物流信息管理,就是要理顺物流信息反馈渠道,强化物流信息的处理程序,建立物流计量、质量、成本、信息原始资料,逐步完善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加强企业物流管理打好扎实的基础。 4.优化物流管理技术在企业物流管理各环节中配套采甩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讲求物流的经济效益,使物流的效率大幅度地提高。 优化企业物流管理技术是以优化物流管理硬技术和优化物流管理软技术为中心,逐步实现企业物流运输设备、运输方式、通讯联络和自动装卸,标准包装等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一体化。加强企业的物流管理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技术性复杂的工作。物流管理决定了企业物流活动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当前,企业要增强活力,提高效益,加强物流管理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企业物流论文:某制造企业物流平台建设需求的分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更加激烈:技术进步越来越快,市场和劳务竞争全球化,用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产品研发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在快速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低成本的运营,是众多企业面临的难题。制造技术已经不单纯是制造工艺方法和产品设计,制造系统的一切活动都和物流活动有关,引进物流技术,不仅能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减少库存,而且能加快生产流程和销售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某制造企业发展迅速,急需提升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但是受企业长期发展影响,企业形成了多个业务差异较大的事业部,公司物流管理难度较大,公司库存积压和资源浪费的情况严重,为了进行合理的物流规划,建设公司物流平台,必须对公司物流现状及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本文通过对该企业物流现状的分析,准确分析企业在物流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和阐述物流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企业的未来目标进行预测分析。企业物流规划的需求分析决定了物流规划的方向,如何在进行各种物流规划之前进行有效的物流需求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缺乏物流需求分析,将出现各种物流问题,给企业造成巨大浪费。物流需求分析的目的在于为物流活动提供物流供给不断满足物流需求的依据,以保证物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对平衡,使物流活动保持较高的效率与效益。物流需求分析、预测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物流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关系到物流发展规划成功与否,同时也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速度。重视物流需求分析,加强物流需求管理,能够有效引导投资,对浪费现象具有现实的知道意义。本文通过对制造企业发展情况的研究,分析企业在物流平台建设方面的需求。 企业物流论文:谈烟草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中定额管理的应用 摘要:烟草企业的现代化物流建设对于物流效率与成本的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同样也促进了定额管理制度在企业物流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应用。在企业内部实行积极有效的定额管理制度,不仅可以节约使用原材料,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组织劳动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研究定额管理在烟草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中的应用,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定额管理;烟草企业;物流成本;内部控制 一、绪言 定额管理具体是指利用定额制度来对人力、物力、财力使用进行安排的一种管理方法,定额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要遵守的一种标准或者说必须要达到的水平,它具体的应用在对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备、使用以及消费上。定额管理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建立或健全定额体系;通过对技术或者管理方法的革新来制定与修改相关的技术经济定额;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定额制度的贯彻与执行;通过对定额制度完成情况的分析与检查,来详细的总结定额管理经验等。定额管理是企业运营过程中计划管理、成本的核算、控制与分析的基础。在企业内部实行积极有效的定额管理制度,不仅可以节约使用原材料,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组织劳动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或者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以及相应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在最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定额管理在烟草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中的具体作用 近些年来,烟草企业的现代化物流建设对于物流效率与成本的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同样也促进了定额管理制度在企业物流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应用。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定额管理这种运营模式必定会广泛的应用于烟草企业物流管理的消耗控制、作业时间控制、操作效率控制、货物移动距离控制以及成本费用控制等一系列的管理环节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定额管理对于烟草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研究定额管理在烟草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中的应用,也同样具有非常现实和积极的意义。具体说来,在烟草企业的物流管理过程中,定额管理主要在下列几个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物流资源消耗控制 众所周知的是,绿色物流一直是包括烟草行业在内的所有行业物流发展的方向,而节能降耗则是发展绿色物流的最为基本的要求。在现时,通过对物流运行过程中的包装过程的投入与回收、能源消耗、燃油消耗、办公消耗和相应的卷烟装载量以及各种设备的使用时间进行定额化的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从而节省大量的物流资源,不断地推进行业物流朝绿色物流的方向发展。 (二)物流作业效率控制 烟草企业可以通过对物流作业效率的各个有效的环节进行精确到位的控制,从而明确每一个作业环节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使物流的管理者能够够非常准确而有效的发现物流系统效率低下的各个环节,并利用定额的时间来对具体的原因进行查找与分析,从而不断地改善工作状况,提高系统的效率以及物流的速度,最终为客户提供迅捷而又高质量的物流服务。 (三)物流人员岗位设置 在烟草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的过程中,人员的费用通常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但是很多的烟草企业物流的人员非常之多,很大一部分又没有实际工作岗位,人力资源浪费的状况非常的普遍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增加了人力成本。石市定额管理就是通过对物流中心的各项工作的作业效率、工作量以及劳动强度,来核定物流岗位人员的具体编制情况,从而为企业确立合乎编制的用工数量标准,也可以为空闲的人员进行分流与转岗,补充进缺的岗位。这样不仅可以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避免了闲置浪费情况的发生,又杜绝了一人多岗、超负荷工作的状况,真正意义的实现了以岗定人、人尽其责。 (四)物流费用管理控制 在物流费用管理控制的环节中,通过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每一项费用进行管理与控制,特别是一些变动费用的各部分更要加以严格的管理与控制,通过这样来使每一个管理人员对每个环节所需要的费用都能够了解与掌握,可以很容易的从中找到存在问题或者管理比较薄弱的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正与修护,从而将成本控制活动有效的贯穿在物流活动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从而在最终提升物流成本的控制能力。 三、定额管理在烟草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虽然定额管理对与烟草企业的物流运行具有非常大的辅助作用,但是它的实施过程却非常复杂,对于从上到下的各级员工的执行力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具体来说,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数据很难定,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定额的标准的制定过程对于指定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之高,同时也涉及到了很多人的利益问题,很难做到公正科学;其次是数据很难做到完整无缺,这主要是由于,定额标准制定涉及的人员比较多,企业要想整理出所有的业务环节的相关数据,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一般都要经过与形形色色的人进行反复的沟通与交流之后才可能确定下来,工作量非常大;最后一个难点则是数据很难改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定额标准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性的指标,它会随着企业的运营水平以及经营管理的具体环境的改变而不断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定额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涉及的人员非常多,而人员的各种利益也非常广泛,协调起来难度非常大,定额标准按照实际情况不断变化的难度也就会相应的增加了。要想顺利解决这些难题,就需要积极的对现时的定额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主要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整体预算,积极的推行定额管理制度 定额管理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以及消耗所应该遵循的标准或者达到的具体水准。烟草企业在进行定额编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企业的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进行较为准确的测算和控制,从而预测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从某种角度我们可以讲,定额使企业编制预算的重要的依据与标准,如果没有定额的支持,预算就只能是“无本之源”。定额管理也能够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成本代价诶额曰和能耗的降低,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鉴于定额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它和企业预算编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烟草企业的负责人应该转变思想,将定额管理与预算编制过程有效的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定额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要有一个执行力强的执行机构 烟草企业要想在物流过程中顺利的实现定额化管理,就必须在事先成立起一个执行力强的执行机构,企业高层要认真的关注此事,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实行定额管理制度的有效性,给于必要的鼓励与 支持,从而成立起一个强有力的、负责定额管理的推行组织,任命具备较强和领导协调能力的人员来担任领导者,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开展具体的实施方案,要做到责任到人,积极的督促各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员工配合小组工作,并下达考核控制指标,加强对定额标准的维护,努力总结经验,开展培训活动来提升物流人员的职业素养。 (三)在企业整体预算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标准 制定合乎实际的定额指标是开展具体的定额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管理者要分清哪些指标是可以研究与控制的对象,杜绝那种一刀切和片面化的处理方式,根据某一个关键性的控制点进行分级设置,从而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效的体系,将最低的级别或者说是最小的单元来作为研究控制的主要对象,继而确定为定额指标。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讲究指标的可控制性,同时要弱化一些不可控制的环节,保证最终确定的指标要是那些有控制性和操作性的指标,指标选定之后就可以开始着手来研究定额标准的确定与配备,从而为烟草企业的物流活动制定出合理的定额指标和定额标准。除此之外,鉴于定额管理与全面预算的关系,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整体预算的具体情况,在预算的基础上和相关的要求下,制定定额管理的标准。 (四)健全各项制度保障措施 要实施有效的定额管理,就必须在定额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来建立定额标准的制定、管理与改进的流程与制度,并将责任明确到人,与绩效考核进行挂钩处理,提高定额管理实施者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也只有这样才会刺激他们运用各种新方法挖掘自身潜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要积极的引入激励体制,建立开放性的管理流程,改变以往的那种以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督促员工将自己的工作收益与企业的效益相结合、相挂钩,使定额管理真正的起到提高烟草企业效率以及效益的有效作用。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促使定额管理工作以及定额管理水平不断的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最终促进烟草企业流成本控制的有效推行。 企业物流论文: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 在我国如今这个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企业的物流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了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之点。因此企业想要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改变原来老旧的物流管理模式,特别是随着供应链系统的引进与应用,这一点显得更加突出。有不少实例表明,具备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企业,其物流管理能力也是处在行业领先地位。那么,对于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一、供应链系统的概述 1.供应链的含义 供应链协会对供应链的具体定义表述如下:供应链包括了在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产品从生产到交付的全部环节和提供服务的所有过程,贯穿了商业活动的全部流程。这种定义经历了一段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商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供需关系组成的网络。而这些供需关系的主体则是生产方、批发方以及消费方。 2.供应链的特点 供应链包括这样几个特点: (1)复杂性。 整个供应链上存在多个企业节点,每个节点相连构成了供应链。但是每个企业的组织形式各不相同。因此,这使得供应链具有复杂性。 (2)完整性。 供应链的内部具有一个整体目标,这是整个供应链的中心。整个供应链也不单是由制造、采购和销售这些分离模块而构成的,在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围绕着整体目标而运作。这样密不可分的情况让供应链变成了一个整体。 (3)交叉性。 每个企业的业务所涉及的范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一个企业很可能会在不同的供应链上处于不同的节点位置,这样不同的供应链就会形成交叉。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了交叉性。 (4)动态性。 企业的管理策略不会一直一层不变,反而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因此,企业作为节点在供应链上的位置也是具有动态性的,需要进行实时的调整。 (5)综合性。 供应链贯穿于企业的所有商业活动之中,会涉及到企业生产中方方面面的信息,甚至投资情况。同时它也让各个企业,不管是生产企业还是销售企业的产品都在供应链上流转增值,最终获取利润。因此其本身就综合了增值链、信息链、物流链和资金链,具有一定综合性。 3.供应链系统的含义 供应链系统指得是从最初的原材料一直到消费者手中的商品这条供应链上所有涉及到的企业主要业务过程的集合。同时,还包括提供的售后服务。 4.供应链系统的特点 供应链系统所包含的特点如下: (1)整体性。 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性是由供应链上各个节点发挥自身的功能之后,将其集合而成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因为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企业都只能承担自己所当任的职能,只有将其全部整合,才能发挥出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性效果。这个功能的集合,可以让供应链上的企业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收获最大的利益。 (2)目的性。 如上文所提,整个供应链系统有着一个目标。其根本目的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最低的消耗制造出最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以获得消费者的满意,使本企业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最终获得收益。 (3)密切性。 供应链上个每一个节点都是相连的,由此才会构成供应链系统,并发挥整体功效。而他们的结合就是因为供需关系所形成的利益相关体,因此,可以看出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 (4)适应性。 市场是变化多端的,消费者也是各有所需。因此,企业要想适应市场,就必须有及时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断地提升本企业的适应能力。而供应链系统则可以对市场进行预测,并具备这样的适应能力。 (5)层次性。 供应链系统是不同于单个的企业的,它是一个整体性的管理系统。因此,这个整体性的供应链系统必然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层次性就成了供应链系统的另一特点。 二、供应链系统在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物流管理理念和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仍然是传统的经营方式占主体,主要还是“供销一体化、仓储一条龙”这样缺乏个性化的服务。这就体现出,我国社会分工还是有点不完善,没有对物流活动中的采购、仓储和运送等职能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是无法适应现在日益变化的物流市场需求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顾客对物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果企业还是无法对物流管理进行有效的统筹,那么就只能被市场所淘汰。 2.物流设备和技术落后 要意识到的是,物流设备是物流活动的硬件基础,信息化技术是物流活动的技术基础。但是,我国企业如今的物流管理现状则是设备和技术都比较落后。先进的物流设备和信息化技术是保障物流服务的根本,如果存在缺陷,那么就会导致物流信息不准确、物流速度缓慢的等情况出现。显然,这些情况的出现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使本企业在供应链上发挥的作用效率降低,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效率,最终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无法取得最大收益。 3.物流管理流程不稳定 因为我国供应链系统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且发展时间也比较短,因此,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之间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管理流程存在风险。这种不安定的风险,会使得密切相连的各企业所形成的供应链系统出现破裂。 4.现代化物流管理人才缺乏 在现如今这个环境中,所有的竞争最后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可以促进企业发展。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因为物流管理发展较晚,供应链系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无法为市场提供复合型的物流管理人才。同时,也因为很多企业并不重视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一直发展较为缓慢。 三、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的改进措施 1.重视现代化物流管理 企业应当重视现代化物流管理,明白现代化物流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将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的地步。同时,企业还应当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组建物流战略同盟,建造一个坚固的供应链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供应链系统的优势,从而提升本企业的竞争力。 2.建立现代化物流管理理念 企业需要明白的是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是一种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的的服务行为,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但是,顾客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企业的物流管理必须做到去适应这些多样化。因此,企业需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去运作企业的物流服务。同时,物流服务过程中,其服务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做到能与顾客进行实时沟通,方便服务顾客。 3.培养现代化物流管理人才 现代化物流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看出,现代化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与咨询公司相合作的途径,来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与此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用人制度,让有物流管理才能的员工可以进入到企业的物流管理之中。另外,企业也可以和学校建立起校企合作,可提供给学校一些机会,比如校外实践或者顶岗实习的方式给予学生们一次真实的岗位学习模拟,事实上这种利用学校的优质人才资源为自己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并能最后准确对接这些人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是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但是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努力改进这些问题,尽早建立起一个坚固完善的供应链系统是每个企业的责任。无论是为了企业的自身利益,还是为了我国物流管理的发展,这都是义不容辞的。
施工安全论文: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 很多交通工程施工往往要穿山越岭,施工场地复杂,施工难度加大。近年来,交通事故频发,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强化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分析当前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原因,提出强化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强化手段 0引言 在当前时代的飞速发展过程中,交通工程的建设往往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在交通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力的推动作用的同时,在其施工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安全管理问题,不仅为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带来了安全上的威胁,同样也阻碍了我国交通工程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极易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交通工程施工中还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为交通工程按时保质地完成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1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1.1缺乏安全管理意识 当前我国交通工程存在施工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施工单位缺乏安全管理意识,直接导致安全管理的地位被放到了进度和效益之后,忽视了施工安全的重要性。在实践当中,施工单位常常会出现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冲突,单位管理者在选择时,常常会放弃质量的保证,优先选择施工进度和工程效益的最大化,由此产生大量的质量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1.2管理制度不健全 交通工程中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加强监理人员的管理,而当前大多数施工单位中并没有发挥工程的监理作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交通工程的前进脚步。另外,也会有个别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没有坚守职责底线,导致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的出现。 1.3企业决策机制失灵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管理者在做出决策时,太过注重企业的效益或者自身工作的成绩和前途,在事先没有做好研究规划的情况下,擅自做出临时决策,极有可能导致决策的不合理,并导致之后实施阶段出现更多的问题,进行实施的修改完善工作就变得难上加难了,施工的质量要求更无从谈起。 1.4规划设计随时变更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规划方案不确定的情况,可能随时需要更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在规划设计阶段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忽视了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施阶段发现问题只能进行临时的更换,同样,临时更换施工方案也会造成一系列的程序项目随之变动,更容易产生之前预料之外的各种问题,对施工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干扰。 2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 2.1施工环境的原因 交通工程在建设时,由于工程任务的原因,决定了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地理条件中地质、水文、植被和气候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工程的施工产生较大影响。自然环境本身具有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交通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和工程完成后的运营使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影响工程建成的质量。 2.2施工资源的原因 资金和材料是工程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物质条件。资金的投入决定了施工过程中所有资源的质量,而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的质量。资金和材料的质量是施工安全的客观条件,一旦缺少了充足资金的投入,施工过程必须暂停,施工进度将会一拖再拖,如果后期再为了保证施工进度而赶工,更无法保障工程的质量。而如果材料的质量不合格,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工程的质量,一切施工活动都变得毫无价值,将为施工单位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2.3施工人员的原因 交通工程的施工人员需要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实践经验。施工人员作为执行人员,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施工的质量。保证选用的施工人员都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是对施工安全在人力上的重要保证。另外,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水平也会对交通工程的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施工人员要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事件。 2.4施工设备的原因 施工材料、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是施工阶段直接决定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在施工设备的选择时,要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依照工程结构和设备的功能综合考虑进行选择。并且应当预先准备多种施工设备防止出现计划中没有出现的特殊情况,确保施工设备始终都在最佳的状况,随时能够进行工作,既保障施工的进度,又保障施工的质量,防止因设备问题延误不必要的施工时间。 2.5施工策略的原因 施工方法包含着施工的方案和工艺两部分。施工方案的影响处在规划设计阶段,在之前的阶段就要保证交给施工部门的是一份经过完善的实施方案,不能随意更改变动,万不得已需要对方案进行修改,需要全面考虑到因修改方案而带来的所有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防止因一处施工方案的改变而影响了其他环节的进行。另外,在施工工艺上,需要及时学习新兴的施工工艺,不断补充施工队伍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 3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强化手段 3.1控制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施工人员的角度上,由于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最首要的任务就是保证施工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一方面,对施工人员的选拔要制定严格的标准,防止不符合要求的工作人员进入工程的实施过程。另一方面,在上岗之后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既要保证技术的规范和标准,又要保证思想上对于本单位决策的服从和团队协作意识。 3.2保证资金投入和设备、材料的高质量 由于资金、设备和材料对于施工安全的直接影响程度,某一环节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都会直接导致工程的建设质量下降。因此,保证资金、设备和材料的高质量是保证施工安全最根本的要求。首先,在施工前的规划设计阶段就应该对预算计划进行周全的考虑,防止出现预算不足,资金投入不够的情况。其次,对于材料的选用要有严格的标准,采购阶段的负责人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防止出现购入假冒伪劣材料从中牟利的情况,同时对于采购后的材料在投入施工前需要另外特别组成相应的部门进行检查核对,尽一切方式保证材料的质量,防止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3.3控制、预测施工环境 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一切实际因素的影响,当然包括了环境的因素。需要在施工之前对将要施工的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检验,防止因临时环境的不熟悉而减缓工程进度。另外对于自然环境对施工造成的影响,由于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无法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进行考察,那么在施工开始后,每次施工前都要依照当前的实际情况,及时预测环境的变化,以此调整工程的进度快慢,尽量将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4结语 交通工程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交通发展的进程和状态,但是由于工程本身的特性导致施工环节较为复杂,涉及面比较广泛,可能产生的问题也比较多。因此,在交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不断加强施工安全的管理,不断进行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和体系的完善,进一步强化交通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科学合理地设计工程进度,才能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提供高质量的交通工程,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我国交通工程的建设提供稳定而有力的支持。 作者:姚政羽 单位:邢台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桥梁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 针对桥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做了总结,提出了施工中可采取的管理模式,重点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工程安全管理投入、现场施工技术的安全管理、5S管理法等内容作了介绍,只有加强桥梁施工安全管理,明确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减少施工安全隐患,保障桥梁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 桥梁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 0引言 当前,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与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使安全成为了工程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同时由于施工环节是安全事故较为多发阶段,所以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创新管理、有效管理、科学管理,提升管理过程的实效性和全面性,从而保障工程施工安全。 1桥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1安全意识淡薄 国家对桥梁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虽加强了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管理部门也积极落实,严格执行,但是工程安全事故仍然较为多发,而其原因主要在于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对桥梁施工的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问题缺乏重视,且在工作过程中不注意防范,最突出的表现为施工人员对于相关的安全管理措施和规定不注重落实,对安全管理工作配合程度较低,认识不足,意识较差,同时部分相关人员过于追求工程的效益和进度,忽略了工程的安全问题。 1.2安全培训工作落实较差 桥梁工程在施工中所涉及到的人员较多,很多施工人员是一些农民工,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素质相对较差,且没有形成居安思危与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意识,对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具体防范措施不了解,同时在实际的施工当中,部分企业不愿意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工程安全施工方面的培训,主要表现为安全管理人员投入不足,难以全面地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同时由于成立的安全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管理人员责任心较差,安全管理费用预算不合理,拨发不及时,导致相关的安全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1.3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过程复杂,而且很多问题具有不可控性,加之部分施工企业无论是从管理经验、管理制度和人员资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致使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过程混乱,事故频发。其次部分施工企业虽有成型的管理模式,但对制度缺乏针对性的优化和整改,导致工程实际匹配度较差,执行起来收效甚微。 1.4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较差 首先部分安全管理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安全操作规范掌握不清,且不够专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违反安全操作的地方,导致安全问题频发,同时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较差,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较低,不注重管理过程中工作的落实,多为形式主义。其次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仅按照原有的常规思维进行事故的判定,致使新项目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降低了管理效果。 2桥梁施工可采取的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管理总的思路是以三阶段风险分析与防控管理为主,并辅以常规手段的管理模式,同时三阶段风险分析与防控是桥梁施工管理中一种全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分为预案阶段、预控阶段及预警阶段三个阶段,即:①预案阶段主要是指应急救援预案、各种安全专项方案的编制,从源头上实现“安全生产、预防为主”。这个阶段贯穿全年甚至项目施工全过程,并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安全事故综合应急救援预案;②预控阶段主要是指每个月的危险源辨控,即这个月月末对下个月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并采取防控措施,这个阶段具体到月,主要目的是实现安全管理理念中的过程控制。项目部坚持每月对下月的危险源辨控工作,并积极予以落实,确保安全生产的过程控制。③预警阶段主要是指每天的安全危险源告知或警示,这项工作主要通过每个危险源点的单元预警牌、班前会来体现。即每天通过每个危险源点的单元预警牌内容的更新,以及召开班前会来告知施工人员本日工作存在的危险因素,让工人做到有知有畏。另外项目部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重大危险源点设立单元预警牌,并可根据施工工序情况每天进行内容的更新,且各工点施工前均可召开班前会,从而确保每日的安全施工。 3加强桥梁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3.1增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只有从思想意识上对安全问题提高重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和事故的减少。首先可聘请专业的人士对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重要性的培训,培训的角度可从事故的危害、处理成本、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等多个角度出发,提高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其次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施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事故发生对人身所造成的危害等,同时还可进行实例讲解,加强防范效果。 3.2安全施工培训工作要落实到位 首先做好基础性培训,其内容包括进入施工现场的安全须知、相关的注意事项、怎样看一些警示标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同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并根据不同的施工内容、工艺、设备等,讲解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和注意事项。其次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以使大家能够更好地参与培训、理解培训、重视培训、增强培训效果,并通过进行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考核,对一些没有通过考核的人员不予留用,从而保障工程施工安全。 3.3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建立的过程要集思广益,咨询一些专业人士和施工人员,使制度更加专业和实效,同时由于桥梁工程施工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所以要不断进行制度的优化,及时完善制度中的不足之处,对于不同的项目、部门、施工环节、工艺等,在制度制定时要体现针对性强,灵活实用,精细全面的特点。 3.4加大对工程安全管理的投入 工程安全管理投入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①安全管理人员的投入;以考核的方式进行选用,考核的内容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管理经验等方面;②加大财力的投入;在整体预算之时要对施工安全管理的成本投入定位合理,对管理资金支付及时,并按照工程的规模、实际的环境特点、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等进行安全预算;③加大安全管理新技术的使用;可购买一些全自动智能化的监控系统与开发监控软件,增强安全监管效果,弥补人员监管的不足之处。 3.5加强现场施工技术的安全管理 ①起重吊装的安全管理;起重吊装在进行作业前应对吊装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对其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并进行试转以及安全限位装置完好试验,保证其符合作业要求,同时指挥系统要统一,在起吊过程中要控制好吊物的高度和走行速度。②高处施工作业安全管理;高处作业使用的平台要设置围栏,且须对高处作业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并应严格按照规定佩戴安全设施,同时高处工作平台要设置安全护栏和安全网,在恶劣环境与高处施工状态下,禁止高空与交叉作业。③模板的安装和拆除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模板在安装前要检查模板完好情况与对模板进行支撑的部件是否牢固、断裂,同时模板拖移时应利用强度较大的绳索,并在专人的指挥下进行拖移,另外在模板拆除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顺序进行拆除。 3.6合理使用5S管理法 5S管理法是针对于“人、机、料、法”方面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方面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素养的提升;通过活动、培训、实例讲解、有关视频播放等来增强施工人员的自知、自觉、自爱,提升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日常行为,减少事故发生,同时通过此种方式还可增强其工作主动性、责任感和事业心,提升管理的水平和效果。②整理和整顿;现场的物资摆放要科学有序,不能把一些相互间产生影响的物品放在一起,比如容易产生反应、爆炸和火灾的应隔离开,对于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废弃物品要及时清理。③清扫和清洁;施工环境可以影响人的心情和态度,良好的施工环境可以让人工作积极,态度专注,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因此在实际的施工安全管理当中,要定期进行施工现场和工人生活区的卫生检查,明确清扫人员,划定卫生区域。 4结语 总之,安全管理工作是桥梁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只有保证了工程的安全进展,才能保证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要重视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并从制度建设、人员素质提升、管理方法创新等多方面进行改善,实现工程事故发生的最小化与工程安全管理的标准化,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施工安全论文:提高路桥施工技术、安全的措施及相关的施工安全管理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迅速,路桥、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数量持续增加,但是,很多路桥施工企业只关注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对路桥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安全理念的指导下,路桥企业应改进施工安全技术及手段,加强施工人员的职业安全管理教育,路桥企业的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路桥施工 施工技术 安全管理 1 材料问题 (1)材料供应 必须针对设计方确定所需材料的型号、规格,在拿到图纸后组织做好工料分析,精心测算所需各类材料的数量及进货时间, 以根据现场情况组织材料进场,确保现场材料供应。在立交桥的施工中,由于对进货时间估计不足,钢绞线没有按计划时间到达,而是滞后了一周左右,导致工人大量窝工,同时给后续工作造成极大的时间压力,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材料采购 面对材料采购单,必须尽早进行市场调查,按工料分析提供的材料数量(含实际损耗)、型号、规格、产地等一一进行,尽早定货,并避免材料订购不符,进而影响工程进度。笔者项目部在进场后立即组织了对施工主要用料进行的市场调查、摸底择优选定供货方并签定了意向性合同,确保材料的及时供应并防止工程大规模开展时材料上涨现象。 2 技术问题 (1)必须熟悉施工图纸,优化施工工序 针对具体的施工合同要求,尽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每一分项(分部)工程,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及气候等自然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 并以横道图或网络图表示出来,从大到小,由线至点,确保每一分项工程能纳人受控范围之中。 (2)做好技术储备 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长及工人,新技术及新工艺的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熟悉和掌握具体的施工现场、施工工艺,才能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各方面突发情况准备好处理方案,以按时保质地完成每道工序。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和技术交底工作,可以使施工技术人员、工人、工长熟悉新的施工工艺、新的材料特性, 共同提高技术操作、施工水平,进而保证施工质量。 3 施工问题 (1)进度方面,原则上按施工组织计划执行 但作为一个路桥工程项目而言,不论是路基、桥梁、涵洞等构筑物,均为露天作业,且点多线长,受天气因素影响极大,同时各种不可遇见因素极多,如材料供应,设计变更、政策处理等, 均会对现场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对于这种千变万化情况, 绝对不能模式化,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合理安排。在施工期间,特大暴雨对建好的路基、桥涵、隧道等造成较大的损失,对设备造成较大的毁坏,对施工场地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必须进行合理的进度调整,否则按以前的进度施工是不现实的。 (2)质量方面 由于路桥工程中施工工序隐蔽项目多,如路基、软基、桥梁基础、钢筋混凝土等,施工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最主要的是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路基、桥涵、砌体、等施工规范和有关验收标准要求来完成每一道工序,严禁偷工减料,同时必须贯彻执行“三检”制,即自检、互检、交接检,严把质量关,只有通过验收后方允许进人下一道工序,通过层层检查,严把质量关,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4 施工安全问题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安全是效益之本,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岗位职责,设立安全奖惩制度,将有关的安全措施落实到实处,决不可以人浮于事。对安全管理扎实的工区进行一定的奖励,对安全工作不踏实的工区给予处罚,形成一种人人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2)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除了靠制度约束以外,安全监督检查也是重要的防范手段。除了旬检、月检、季检及年度大检查外,还应经常进行专业检查,如防火、防爆、防盗、用电安全、高空作业、交通安全、机械设备的检查等,同时不定期 的进行安全突击检查,也是对安全进行监督的重要 手段。 5 机械设备问题 (1)建立健全机械使用维修保养制度 针对机械设备较多的情况,合理调度内部机械,充分挖掘其潜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加大维修、保养力度,做到设备随坏随修,决不带病作业,并根据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利用工程间隙时间对设备实行有计划的保修,实行旬保制度,有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正常运作。保证了工程的保质保量按期完工。 (2)编制机械设备使用计划 根据施工组织,认真做好机械的使用计划,做到有的放失,减少做无用功现象,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购置配件使用计划,做到不闲置浪费。我们在工程前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设备进场计划,保证进场后就有工程可干,避免了设备的闲置,减少了不必要的开销,降低了工程施工成本。 6 资料管理的问题 (1)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设立专门的档案室和资料管理员,同时确保资料室的清洁卫生及防火、防潮、防盗等安全防护措施,没有相应的的手续和凭证,不可以随意借走、复印或传阅,严格按要求进行资料的归档,根据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对文件资料的有效管理。 (2)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施工中发生的各类材料,如水泥、钢筋、外加剂、防水材料等的合格证、质保书、检验报告,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设计变更、 测量记录、试验报告、隐蔽工程验收单、有关技术参数测定验收单、工作联系函、 工程签证,工程完工后的竣工图、 验收报告等等,均要求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一一收集归类存档。 施工安全论文:谈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预防及管理 摘要:分析了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隐患,提出了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预防及管理监控措施,以促进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隐患;预防;管理 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中,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问题突出,贯彻安全法规和标准、深化文明施工管理显得尤其迫切。结合近年来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实践[1-4],作如下论述。 1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隐患分析 与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比较,水利工程施工存在更多、更大安全隐患,主要有:一是工程规模较大,施工单位多,往往现场工地分散,工地之间的距离较大,交通联系多有不便,系统的安全管理难度大。二是涉及施工对象纷繁复杂,单项管理形式多变,如有的涉及土石方爆破工程,接触炸药雷管,具有爆破安全问题;基坑开挖处理时基坑边坡的安全支撑;大型机械设施的使用,更应保证架设及使用期间的安全;有的隧洞涉及引水发电,导致隧洞施工时洞室开挖、衬砌、封堵的安全问题。三是施工难度大,技术复杂,易造成安全隐患,如隧洞洞身钢筋混凝土衬砌,特别是封堵段的混凝土衬砌,采用泵送混凝土,模板系统的安全和悬空大体积混凝土立模、扎筋、混凝土浇筑施工安全问题等。四是施工现场均为“敞开式”施工,无法进行有效的封闭隔离。对施工对象、工地设备、材料、人员的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五是民工文化层次较低,加之分配工种多变,使其安全适应和应变能力相对较差,增加了安全隐患,如曾发生的民工从脚手架上坠落、钢筋穿过胸腔,多系民工缺乏安全常识所致。 2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预防 2.1抓好安全教育,在思想上重视安全 安全预防,思想是关键。一是应使各施工单位最高管理人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能否坚持安全第一,关键取决于施工单位管理层领导和工程项目部主要负责人能否把安全作为各项工作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为此施工单位应明确提出把安全作为管理层领导和项目经理及技术负责人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并采用一票否决制,凡出现安全事故,并追究领导的责任,年度考核不合格,视情节严重扣发年度奖金,直至解聘和辞职,通过“一票否决制”,迫切和激发从管理层到项目部人员抓安全的自觉性。二是以人为本,强化广大职工、民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切实改变民工心中你要我安全的心态,通过3级安全教育和一票否决的制度以及大量事故案例、事故通报、大会动员、小会布置讨论、摆事实讲道理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极大地提高职工、民工对安全的责任感,使每个人都明确:施工安全不仅关系个人的生命安危,它同时也关系着工程的声誉和形象,关系着整个工程建设的顺利与否,它确实是每一个人的头等大事。在思想上建立了忧患意识,使每个管理人员和民工都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就为贯彻安全制度、落实安全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2.2制订安全制度,进行制度教育 从业主到施工单位项目部、基层班组,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层层制订落实安全制度。安全制度必须结合本部门、本班组自身情况,既有一般要求、一般情况下的安全制度,也结合各单位情况提出特殊要求,对安全制度应“警钟长鸣”,采用各种形式贯彻、灌输、落实、执行。 2.3利用施工组织设计交底进行安全施工技术教育 为了使工程建设施工重大安全技术措施得以落实,应在项目施工前编制《安全防护手册》作为安全规范,发给全体职工进行认真学习,并利用施工组织设计或项目施工技术交底,进行本项目安全措施的教育,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针对工程项目特点,提出本项目应特别强调的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通过对安全技术的交底和教育,使施工人员和每一位工人对工程施工总的安全要求和安全措施心中有底,这将给施工中落实具体的安全技术措施奠定基础。 2.4施工队伍组建时重视安全管理,从组织上落实安全措施 每一项目上马,工地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安排质量安全员,赋予相应安全管理权力,包括违章作业制止权、严重隐患停工权、经济处罚权、安全一票否决权,保证其有效行使职责。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危险作业岗位,应严格培训、持证上岗,并明确规定工人有权拒绝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及无安全防护的危险作业。 3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监控 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是过程性的,管理的时间长、跨度大、涉及面广,同时也是管理是否有效直接接受检验的阶段,在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中,既要统筹兼顾,不留死角,又要集中力量抓好重点;既要重视施工高峰期的施工安全,又必须注意其他施工期间各个安全环节;既要严格控制关键工序安全操作规程,又要全面抓好一般工序施工的安全要求;既要抓好关键部位施工对象的施工安全,又要保证全部施工对象的安全生产。 3.1控制关键施工对象和关键施工工序,保证安全生产 关键施工对象(包括危险施工部位)和关键施工工序应作为安全管理布控的部位,关键施工对象(包括危险施工部位)如高空部位施工、导流洞引水洞衬砌封堵施工、深基坑开挖支护施工、土石方爆破开挖施工等,关键施工工序如大体积浇筑、钢筋焊接加工、大型构件吊装运输、脚手架工程等,对以上2个关键实施安全检查制度及专人安全盯岗制度,真正做到制度落实、检查落实、责任落实,保证施工安全。 3.2标准化管理,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控制 坚持标准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执行标准化和规范化施工时安全生产最强有力的保证,项目施工中应将每一天施工对象、作业人员及作业程序、安全注意事项及安全措施均执行标准化要求后规定,使作业人员在施工前和施工的每时每刻都做到施工地点明确、施工对象明确、工作要求明确、安全注意内容明确,杜绝了因情况不清、职责不明、盲目施工导致的安全隐患,保证了“三全”安全系数控制的要求。 3.3作业现场抓安全管理 水利工程施工作业现场是安全管理最终落实点,也是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最终发生的地点,必须严格把握作业现场的安全作业,安全施工。一是建立和健全各类现场作业管理制度,如责任制、抽查制、安全交底、防火及安全用电制;机具和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安全纪律等,设专职安全检查员监督实施,发现任何安全事故隐患和苗头以及违章操作,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严肃查处。二是严格各类人员无证上岗,严禁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工种,严禁非电气人员安装维修电器电路,严禁闲杂人员进入高空悬垂、危险作业场地和易燃易爆品堆场,避免发生各类意外伤害。三是各工序交替、工种更换、作业面交付等环节,应包括安全交接;应特别交代安全控制的“预警点”和“关键点”,防止因情况不明或情况陌生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四是赶工作业特别容易发生事故,深夜班作业及连班作业极度易引起因施工人员的疲倦、深夜瞌睡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一般应尽量予以避免;工程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加班加点作业,安全员应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监督巡视,时刻控制现场作业状态,严格防范事故发生。五是水利工程往往工程规模较大,施工作业点广,易爆易燃材料使用量多,容易发生火灾,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安全员为 领导的消防队伍,平时进行必要的灭火知识培训演练,在木工车间、机修车间、发电房、食堂、仓库等易发生火灾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泡沫、干粉)等消防设施,做到有备无患。六是每天完工后各施工作业班组认真清理现场,并经安全检查人员验收,方可离场,防止留下各类安全隐患。七是安全专职或兼职人员接受相应系统急救、设备和器材的使用培训及药物准备,以备急用。 3.4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系统安全管理 鉴于水利工程施工的特殊性,点多面广,人员分散,管理难度大,薄弱环节多,在安全管理中可应用系统管理理论,全面管理控制,以收到最佳效果。要把整个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抓好,使工程的安全系统处于有机联系、整体优化的状态。水利工程施工流动性大,职工长年野外作业,施工现场环境艰苦,业余生活单调、枯燥,容易影响情绪,引发心理压力,导致各种安全隐患。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和项目部应以人为本,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和待遇,改善民工业余生活,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做好职工心理疏导和心情调节,使职工处于身心愉悦、情绪开朗的状态,虽身处工地却给职工以“家”的感觉,提高广大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各类积极向上的竞赛、评比活动,把职工的精力引导到工作岗位上,给安全管理带来“人气”。 施工安全论文:谈对机械施工安全管理与设备调配的探讨 随着我国建设行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城市住宅区的不断增加,使机械化施工在工程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工程施工的发展,抢速度、保质量、要效益,三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就对工程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要解决快速、高效、高质量地对工程进行施工的问题。传统的人力,简单机械的施工方式已不适应工程施工的要求,对于现代化建筑的施工只有采用机械化作业。因此,对施工机械的安全管理以及选型和配置都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1.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建筑机械施工安全是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筑机械在工作或在装拆、调试、运输等状况下,对操作者所产生的伤害及其保护措施。建筑机械安全关系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企业的财产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建筑机械安全事故发生率虽然近几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存在问题还较多。因此,如何科学实行并加强建筑施工机械的安全管理,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1.1 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各类建筑机械使用日益增多,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些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 (1)安全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2)不能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规范性文件。 (3)安全监督存在多头管理。 (4)建筑机械操作人员管理不善。 (5)建筑机械技术档案不完善。 (6)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管理不善。 (7) 机械设备施工环境恶劣。 1.2建筑机械安全管理改革对策 1.2.1健全安全规制法律体系 健全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我国安全律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安全管理立法。2)制定配套规章。3)实行机械强制报废制度。 1.2.2安全监督部门权限依法严格划分 依法严格划分部门权限,强化行业监管职责;及时制定执法所需的法律法规,认真清理部门间交叉打架的法律法规条文。国家设置各部门,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各部门只有各司其职,才能保证社会的健康运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对安全生产日常性监督检查的工作职责,在建筑工程安全监管工作中属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部门规章交叉必然导致执法行为的混乱,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危害性,对现行的法律法规也要组织人员尽快清理,确保法律、法规的尊严和权威性。 1.2.3严格执行规范、建立现场规章制度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并在现场机械管理中应制定有效的现场管理制度:1)施工现场各方主体应配备专职(兼职)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负责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2)施工现场应建立相应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管理职责、安全技术交底、交接班、维护保养、检查、资料管理等)。3)主要机械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4)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施工机具不得带病运转。5)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应做到正确使用和安全运行,严禁拼设备和超负荷使用。 1.2.4完善技术档案 根据建设工程施工进度对不断进退场的各种类建筑机械进行动态跟踪、收集整理发生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技术资料,能及时建立起有关建筑机械的安全管理技术档案。安全管理技术档案可以清晰地反映建筑机械在工程施工中的状态,便于各种安全生产检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是具体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一项有效措施;既满足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中施工生产安全管理档案资料的要求,又符合建立技术档案的原则。 2.施工机械调配的研究 机械化施工是一个具有联系的机械系统的综合作业过程和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实现整个系统过程和体系最佳经济和技术效果。要做到建筑的机械化施工,就必须根据各类工程的特点,按照建文秘站:筑施工内容和要求解决施工机械的合理调配问题。满足施工工程对施工任务、质量、工期的最基本要求,保证工程的各项强度指标。提高施工机群的协调性。目的是提高机械的利用和施工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提高工程效益,降低机械成本。提高机械的系统性。使机械的性能、生产能力适应建筑施工的特殊要求,尽量降低设备的投资额。 2.1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调配原则 1)机械设备的调配必须与建筑施工组织相一致;2)机械设备的调配必须有利于施工,有利于机械利用率和完好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3)机械设备的配制必须适应建筑工程项目多变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4)机械设备的调配要符合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2.2机械配套必须满足的简便条件 1)各机械的技术规格必须满足既定工程的技术标准;2)在工艺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重型机械并保证为其安排足够的工作量;3)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性能;4)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2.3施工机械的调配方法 施上机械的调配过程大体是:分析问题,确定目标,拟定及分析方案,方案选择,方案实施。在进行方案选择时,通过对影响施上机械调配方案因素的分析,应从以下四方而考虑:机械的施上质量指标;调配方案对施上任务的适应性;调配方案的经济性与施上机械间的协调性。这此综合指标中既有定量因素又有定性因素,即使是定量因素,在不同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条件下,也有较大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另一方而,各个因素往往相互影响,其相关程度准确判定,也可以认为是模糊的。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解决施上机械的调配问题既适合施上机械实际情况,又具有可操作性。 3.结语 施工机械的合理选型与配置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是实现建筑机械化施工的重要保障。科学先进的机械调配与管理不仅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发挥机械的最大效能,而且能确保上程质量和上程任务的按期完成,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施工安全论文:对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控方式探索 水利工程在进行招工的农民工中,他们普遍缺少安全意识,对施工现场安全适应的应变能力很差,这就导致了安全隐患的发生,使得水利工程事故时有发生。 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要以预防为主,坚持以人为本抓好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避免造成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一些安全事故的产生。 1、抓好安全教育的关键是思想认识问题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重视安全预防工作。首先,要提高施工单位的最高管理人的安全意识。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能否把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这主要取决于施工单位的最高层领导以及负责工程项目的人员把各项安全工作能不能视为首先想到的问题。对此,将安全管文秘站:理工作看成是他们考核工作的重要凭证之一,一旦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就要追究相应负责任的责任,如果在考核中不达标,对其进行处罚,从而激发他们紧抓安全管理的自觉性。其次,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采用多种途径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广大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强化他们对安全的责任感。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明确的知道,施工安全不仅关系着每个施工人员的生命,关系着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施工单位的名誉,同时更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情况。要加强施工人员在思想上的安全意识,尽量做到让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时刻的绷紧安全隐患这根线,加强制定安全机制,落实安全措施。 2、制订安全制度,进行制度教育 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建设当中,不管是业主还是施工单位的项目部门以及最基层的施工小组,在对其进行统一安全思想的基础上,还要制定安全制度,并落实到位。安全制度的制定不仅要结合本部门小组的自身情况还要结合各个施工单位的情况来进行制定。在进行制定安全制度的同时,也要贯彻、落实到位。 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监控 1、控制两个关键,保证安全生产 施工对象和施工工序是施工安全管理控制两个最重要的关键。施工对象是指在水利工程中施工的部位,例如深基坑的开挖、高空悬挑部位施工、给隧洞进行衬砌等,施工工序指的是。例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脚手架工程、钢筋焊接加工等。对这两个关键控制好,并做到制度落实、责任落实、检查落实等,确保安全施工。 2、坚持标准化管理,实行安全生产控制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就是标准化的管理,通过全面的实行标准化管理模式是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重要的保证。在项目进行施工中,所有施工过程都要按照标准的要求和规定来执行,施工人员不论是在施工前还是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施工地点、对象、工作要求、安全注意内容的明确等,要禁止并杜绝由于情况、职责不明等导致施工的安全隐患。 3、作业现场抓安全管理 作业现场不仅是水利工程严抓安全管理的地方,也是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发生的地方,所以,要对作业现场严抓安全管理,确保安全施工。第一,建立并落实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第二,要持证上岗,杜绝非专业的人员从事专业的工作;第三,在进行各工序、作业交替的过程中,防止由于不明情况造成的安全隐患;第四,要避免赶工作业情况,夜班作业最容易发生事故;第五,因为水利工程规模大,施工作业就多,所以,易爆易燃的材料使用的就多,这样就要避免火灾的发生;第六,在每天收工的时候,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通过检查验收,才能离场,预防安全隐患的发生。 可见,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技术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安全管理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所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施工安全管理人员要提高并加强安全管理技术工作,用他们的工作表现去感染其他的施工人员,做到人人安全,从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施工安全论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有关活动及实施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 第三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四条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其他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的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 第五条国家鼓励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 第二章建设单位的安全责任 第六条建设单位应当向施工单位提供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广播电视等地下管线资料,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相邻建筑物和构筑物、地下工程的有关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 建设单位因建设工程需要,向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询前款规定的资料时,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应当及时提供。 第七条建设单位不得对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出不符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不得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 第八条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应当确定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 第九条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购买、租赁、使用不符合安全施工要求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消防设施和器材。 第十条建设单位在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时,应当提供建设工程有关安全施工措施的资料。 依法批准开工报告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自开工报告批准之日起日内,将保证安全施工的措施报送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应当将拆除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 建设单位应当在拆除工程施工日前,将下列资料报送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一)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明; (二)拟拆除建筑物、构筑物及可能危及毗邻建筑的说明; (三)拆除施工组织方案; (四)堆放、清除废弃物的措施。 实施爆破作业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的规定。 第三章勘察、设计、工程监理及其他有关单位的安全责任 第十二条勘察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提供的勘察文件应当真实、准确,满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需要。 勘察单位在勘察作业时,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取措施保证各类管线、设施和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 第十三条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防止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设计单位应当考虑施工安全操作和防护的需要,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在设计文件中注明,并对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提出指导意见。 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建设工程和特殊结构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措施建议。 设计单位和注册建筑师等注册执业人员应当对其设计负责。 第十四条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工程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监理责任。 第十五条为建设工程提供机械设备和配件的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施工的要求配备齐全有效的保险、限位等安全设施和装置。 第十六条出租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应当具有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 出租单位应当对出租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测,在签订租赁协议时,应当出具检测合格证明。 禁止出租检测不合格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 第十七条在施工现场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应当编制拆装方案、制定安全施工措施,并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监督。 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安装完毕后,安装单位应当自检,出具自检合格证明,并向施工单位进行安全使用说明,办理验收手续并签字。 第十八条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的使用达到国家规定的检验检测期限的,必须经具有专业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检测。经检测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使用。 第十九条检验检测机构对检测合格的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应当出具安全合格证明文件,并对检测结果负责。 第四章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 第二十条施工单位从事建设工程的 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活动,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安全生产等条件,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 施工安全论文:对中小水电站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的思考 一、水电站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人员较多,大型机具多,工程占地范围大,施工复杂,涉及爆破、高空操作等特种作业,工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稍有不慎,便会发生事故。最近一两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但事故仍不断发生。如目前在建的三峡枢纽工程,曾发生塔带机断裂造成死亡3人的重大事故;前不久,三峡工地378联营体120工地浇筑道路混凝土时发生塌方,死亡5人。我省的类似事故也不少,如某电站用运送土石料的缆车载人,因缆绳断造成5人死亡;甘孜州热足电站3#机堵头爆裂,造成水淹厂房、3人死亡;甘孜州一装机仅120千瓦的小电站边坡垮塌,造成12人死亡等。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血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多年来为水电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近一两年来,由于机构改革过程中的一些调整,使得水电项目的建设管理出现了脱节现象,许多在建项目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无人过问。尤其是近年来非水利系统企业甚至私营企业投资水电建设的越来越多,部分业主不清楚我国的基本建设程序,不懂得工程本身的安全和质量涉及公众安全和公共利益(水电工程一旦发生事故,将会给河道下游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新的形势下,作为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管理仍应常抓不懈,丝毫不能放松,要义不容辞地搞好水电建设管理,保证工程施工安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二、搞好水电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建设项目法人、施工单位和设计、监理单位的法人代表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建设项目或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全面责任。各单位在工程项目上的负责人分别对本单位在工程建设中的安全工作负直接责任。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单位。项目法人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贯彻国家、部、省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办法和工作部署。 2.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明确项目法人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制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 3.制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安全技术措施,协调有关经费的落实;加强与建设项目所在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联系。 4.为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创造必要条件。 施工单位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一是认真执行国家和部、省有关部门颁发的安全生产法规和规定;二是建立、健全适应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机构、安全工作体系和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管理制度;三是在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经逐级审核、审定后组织实施,并报项目法人和监理单位核备;四是坚持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安全工作。 (二)理顺体制,规范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中、小水电建设的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在机构改革中和改革完成后,应继续履行职能,加强管理。我省于去年设立了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全省安全生产进行综合性管理。综合性管理与专业管理彼此不能替代,应相互补充,互相配合,共同作好工作。 (三)依法管理。安全生产年年都讲,但重特大事故年年都在发生。要改变这种现状,应实施依法管理,以法规代替行政命令。我省应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以利于安全监管部门和省水利厅、市州水利局从执法的角度进行水电工程强制安全管理,对违法者给予惩罚。除了省级法规外,行业管理部门应制定专业性的管理规定作为补充。目前,四川省地方电力局正在起草《四川省水利地方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暂行规定》,有望近期出台。 (四)加强日常检查。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在建水电工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安全检查,督促参与工程建设的各单位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各单位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情况;施工安全规章制度及执行情况;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安全管理档案等。 (五)设计、监理单位要积极参与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项目法人、施工单位是施工安全管理主要单位,但设计监理也应从自身出发,积极参与安全管理。 设计单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施工安全服务:一是工程设计必须符合国家、行业标准以及部、省规程和规定;二是对施工风险较大部位的设计,必须把施工安全放在首位,充分考虑施工条件和技术措施,应参与编制施工安全的实施细则或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三是对施工中遇到影响安全的各种险情,必须按规定做好测、预报工作,及时向项目法人、监理和施工单位建议采取有效的技术防护措施;四是协助对各类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安全事故引起的工程质量问题应提出处理方案。 工程监理单位应与项目法人配合,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情况进行监理。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督促施工单位制定并执行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二是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进行日常检查;三是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否符合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四是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严重失控、施工安全没有保证时,有权责令其停产整顿。 (六)搞好水电工程的防洪度汛。防洪度汛是水电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历来重视每年的防洪度汛工作,除了国家防总、省防汛办的总体布置外,水行政主管部 门应从建设管理的角度,抓好在建工程的防洪度汛工作。一是要保证工程区范围内的河道畅通,不能因为在河流上兴建电站工程而侵占河道行洪断面,抬高河道水位,造成沿河两岸增加淹没范围。二是要保证工程本身汛期安全,不能因为施工围堰未达到应有的防洪标准而水淹基坑,造成设备损坏及人员伤亡。三是各种建筑材料如水泥、钢筋等应堆放在安全高程以上,以免被水淹。 (七)建立安全情况及事故报告制度。一是各在建水电工程项目法人,应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本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情况,应对已发生的各类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查清原因,分清责任,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二是坚决实行事故快报制度,特大事故应在6小时内、重大事故应在24小时内、一般事故应在48小时内逐级上报,不得隐瞒。 (八)搞好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全民安全意识的主要手段。主管部门每年应对各项目参建单位的安全责任人以及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培训。各企业应对本单位从事该项目建设的全体员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培训。从事特殊工种、危险作业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九)开展安全文明施工竞赛活动。每年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一次安全文明施工竞赛,所有水电建设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均应参加,年终进行评比。对安全施工搞得好的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以及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相应的项目主管部门也应进行表彰。对安全施工管理做得不好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玩忽职守、产生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责任人,要按照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大水电建设项目的投标资质预审时,要审查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业绩。 施工安全论文: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方案 为深入开展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保证工程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防范高处坠落、坍塌、机械伤害等多发性事故的发生,努力实现我市建筑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和施工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遏制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为目标,以《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以在建大型公共建筑、房地产开发项目为重点,开展工程质量专项整治;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开发区、乡镇等“四个重点部位”在建工程和易发高处坠落、坍塌、机械伤害等事故部位为重点,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依法整治,强化执法;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常抓不懈,全面推进。 二、整治目标 通过整治,强化责任制,健全工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规范建筑施工质量安全行为,改善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状况,提高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和技能,消除质量安全隐患,遏制特大事故和影响恶劣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重大事故、多发性事故的发生,建立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组织领导 为保证专项整治工作顺利进行,市建设局成立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建设管理科、法制科、建设工程行政执法大队、造价站、招投标中心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建设工程行政执法大队,具体负责专项整治的日常管理工作。 四、整治范围 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在建工程项目,重点整治大型公共建筑和房地产开发项目以及“四个重点部位”的在建工程。工程质量重点检查施工、监理单位质量保证体系、建筑材料和构配件、工程实体施工质量、内业资料,幕墙和网架;施工安全重点检查模板支撑、脚手架、井字架、塔吊、临边洞口、边坡、深基坑以及施工现场围挡、临时设施等易发高处坠落、坍塌、倒塌、机械伤害事故的危险源部位。 五、整治内容和要求 (一)工程质量方面: ⒈施工、监理单位质量保证体系:施工、监理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配备相应的技术管理人员。所配备的项目管理人员应切实到位,认真负责。重点整治人员到位情况,对检查不到位人员将给予通报批评,并将按有关规定记入不良记录。 ⒉建筑材料和构配件:重点整治水泥、钢筋、建筑用砂、防水材料、铝合金型材、建筑玻璃等。进场材料和构配件应有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施工、监理单位应对进场材料严格把关,检查发现不合格的材料应坚决清退出场,杜绝不合格材料用于工程中。建筑工程禁止使用海砂,对可疑的用砂应及时进行氯离子含量检测,氯离子含量超标的应立即清退出场。 ⒊工程实体质量:强化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工程以及影响结构安全的重点工序和关键环节的质量监管,严格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重点整治违反强制性条文和涉及结构安全、使用安全等内容。如:墙体拉结筋及抗震构造措施,后浇悬挑构件,金属栏杆预埋件,铝合金门窗是否经专项设计,所用玻璃、铝合金型材是否符合要求,栏杆形式是否为易攀爬等。施工、监理单位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措施消除质量通病,特别是结构裂缝、外墙面渗漏、屋面渗漏等易引起用户投诉的质量问题。 ⒋内业资料:重点整治原材料及设备进场报验、隐蔽签证、质量保证资料等。施工、监理单位应按照《福建省建筑工程文件管理规程》()及时做好内业资料,整理应与施工进度同步,各种签章应及时、完整。 ⒌幕墙、网架:重点检查专项设计、施工资质及相关内业资料、整治各节点预埋件、节点构造、焊缝质量、杆件、玻璃等原材料。建筑幕墙、网架应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项设计,经原设计单位确认,并报原图纸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后方可施工;施工单位(总包单位或专业承包单位)应有专项资质,有分包的应按有关规定向我局报备。 (二)施工安全生产方面: ⒈开展防高处坠落事故专项整治 高处坠落是历年来造成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主要类型,各单位要认真开展“高处坠落”建筑安全专项治理,坚决遏制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 工程项目应根据建筑工程特点编制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实施;临边洞口的安全防护设施应做到定型化、工具化,并实行责任人制度。 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施工单位应为作业人员提供合格的安全帽、安全带等必备的安全防护用具,作业人员应按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 进一步加强高处坠落作业的防护措施,高处作业前,应对安全防护设施进行验收;需要临时拆除或变动安全设施的,应经审批方可组织实施。 ⒉开展防坍塌事故专项整治 基坑(槽)、边坡设置坑(槽)壁支撑时,应根据开挖深度、土质条件、地下水位、施工方法及相邻建(构)筑物等情况设计支撑。拆除支撑时应按基坑(槽)回填顺序自下而上逐层拆除,随拆随填,防止边坡塌方或相邻建(构)筑物产生破坏,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基坑(槽)、边坡和基础桩孔边堆置各类建筑材料的,应按规定距离堆置。机械开挖土方时,作业人员不得进入机械作业范围内进行清理或找坡作业。基坑(槽)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下结构和安装工程施工,基坑(槽)开挖或回填应连续进行。施工方案应充分考虑雨季施工等诱发因素,提出预案措施。 基坑(槽)、边坡和基础桩施工及模板作业时,应指定专人指挥、监护,出现位移、开裂及渗漏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将作业人员撤离作业现场,待险情排除后,方可作业。 临时建筑搭设应安全可靠,对搭设在临街、空旷、山脚等处的临时建筑应采取防大风、防大雨等措施。施工现场使用的组装式活动房屋应有产品 合格证。 ⒊开展防脚手架事故专项整治 脚手架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搭设,并有专项施工方案。 建筑物或构筑物高度超过米的,严禁搭设落地双排外竹脚手架或分段搭设悬挑竹脚手架。 在市区及各镇(街道)路面宽度米以上的主干道两侧、人群密集场所、位于校园内层数五层以上、单面搭设脚手架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必须全部采用钢管脚手架。 各类作业平台、卸料平台应按施工方案搭设,架体应保持稳固,不得与脚手架连接,作业平台严禁超载。 购买租用钢管、扣件必须查验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生产日期、检测证明和产品标识;使用前应送法定检测单位检测,对证件不全以及检测不合格的钢管、扣件一律不得使用。 ⒋开展防垂直运输设备事故专项整治 塔吊、外用电梯、井字架应按规定编制安装拆卸施工方案,由符合资质的单位进行安装和拆卸。 塔吊、外用电梯、井字架等大型垂直运输设备使用管理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制度,维修保养制度,持证上岗制度,方案审批制度和设备登记制度,确保每一台设备安全使用。 井字架应有完好的停层装置,各层联络要有明确信号和楼层标记。上料口应装设有联锁装置的安全门,同时采用断绳保护装置或安全停靠装置。通道口走道板应满铺并固定牢靠,两侧边应设置符合要求的防护栏杆和挡脚板,并用密目式安全网封闭两侧。井字架严禁乘人。 塔吊各种限位、保险装置应灵敏可靠,附墙装置按规定设置,自由高度符合说明书要求,安装、顶升、加节、拆除作业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不得违章冒险作业;多塔作业必须制定可靠的防碰撞措施。 施工外用电梯各种限位应灵敏可靠,楼层门应采取防止人员和物料坠落措施,电梯上下运行行程内应保证无障碍物。电梯轿厢内乘人、载物时,严禁超载,载荷应均匀分布,防止偏重。 ⒌开展防高大模板坍塌事故专项整治 支撑立柱高度超的,要使用钢管支撑,严禁使用木支撑。扣件式钢管支撑、门式钢管支撑材质要符合规定要求,不得使用严重锈蚀、变形、断裂、脱焊、螺栓松动、管壁厚度不足的钢支撑材料作立柱。支撑立柱基础应牢固,并按设计计算严格控制模板支撑系统的沉降量。斜支撑和立柱应牢固拉接,形成整体。 ⒍落实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防范措施 在开展坍塌、起重伤害等事故专项治理的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建设部《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建质号)和《××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程管理暂行规定》,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边坡、基坑支护与降水、土方开挖、模板、起重吊装、脚手架等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对建筑边坡、深基坑、地下暗挖、及以上高空作业、高大模板等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建设、施工单位还应组织专家进行专项论证、审查。 六、整治措施 (一)建立目标管理网络,狠抓责任制落实 根据××政府和××建设局下达的建筑安全生产责任制目标,制定并分解落实全市建筑安全生产责任制目标。签定年度建筑安全生产责任状,将责任制目标落实到基层各单位和企业。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领导的安全生产职责,狠抓责任制落实,加强责任制目标的跟踪落实和考核检查,定期通报建筑安全生产形势。 (二)以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为着力点,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贯彻上级有关规定,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动态监控。强化许可后的监督管理,引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重点抓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安全员配备和使用管理、防护设施定型化标准化,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审查等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新模式,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开展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三)深化创建文明工地活动,实施科技兴安战略 出台我市《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使用管理办法》,制订安全文明施工奖惩措施,推动文明工地创建活动同时加强对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逐步使创建文明工地活动成为企业自觉行为。加大安全生产技术政策贯彻力度,出台建筑工地起重机械登记管理规定,加快淘汰老式塔吊、非标井字架,推广安全生产“四新”技术。 (四)以开展质量安全巡查为手段,推行差异化管理模式 一是加强工程质量安全日常巡查,切实形成市、镇(街道)两级质量安全监督巡查,企业自查整改落实的机制。二是建立“绿、橙、红”三色通道,对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健全、上一年无重大事故、无被通报批评、行政处罚等不良行为记录的企业,进入“绿色通道”,以企业自控为主,对上一年发生重大事故或受通报批评、行政处罚的企业,进入“红色通道”,作为监管的重点,增加检查频率,严格安全许可审查机制,实行法定代表人强制培训制度对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对上一年无重大事故、业绩平淡,日常检查中发现存在一般不良行为的企业进入“橙色通道”,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加强业务指导。 (五)加强村镇生产性工程安全监管 将村镇生产性建设项目列入重点安全监管对象,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强化乡镇政府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进一步加强村镇生产性房屋建设过程管理。 (六)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大事故责任人、责任单位查处力度。加大对严重质量安全隐患、整改组织不力、措施不到位、整改不及时的单位的处罚力度。建立重大事故企业领导约谈制度、重大事故责任单位和个人曝光制度。对发生死亡事故的企业,按照《工程建设重大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及时调查处理,从速从快严肃查处重大事故,提高事故处理的时效性和威慑力。制定我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评价办法,开展安全生产评价,促进企业和项目部夯实生产管理基础。 (七)积极开展“质量月”活动 为确保活动效果,今年“质量月”活动从月开始,月结束。重点要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工程质量意识和一线工人的岗位技能,充分发挥企业作用,把活动落实到各开发企业、开发项目和施工现场。期间,我局将组织开展工程质量宣传、工程质量安全专题座谈会、参观学习、申报优质工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知识竞赛、工程质量安全检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七、工作要求 ⒈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镇(街道)建设管理部门,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成立或指定专门机构,确定整治重点和范围,制定整治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重在实效和专项整治措施,精心组织实施。 ⒉加强督查,整改落实。局建设管理科、执法大队及各镇(街道)建设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采取随机检查和巡查等方式,加强专项整治过程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进行查处。 ⒊专项整 治工作结束后,各有关单位要认真总结,并将专项整治情况、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整治措施及时报我局建设管理科。 施工安全论文:有关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对于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有了更高的标准。安全施工是建筑工程的基础保障,也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隧道施工的环境复杂,给隧道施工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据调查显示,每年因为隧道施工所带来的安全事故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吸取教训对隧道施工进行安全控制,提高隧道施工的安全性。使施工安全能得到保障,不会影响施工进程,影响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一、隧道工程施工特点 隧道工程的施工过程比较复杂,在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属于事故多发的行业。 隧道工程在在施工中而临的施工困难也是非常多的。隧道施工要而临非常多的隐蔽工程,同时,在施工的时候要而对很多和设计情况不同的问题,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施工和设计不同的情况。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对隧道内的地质条件如果预计不足的话,会导致施工设计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同时,在进行变更的时候也要解决很多的问题。在隧道内进行施工,对安全问题要更加重视。在施工过程中,应用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序是非常多的,因此,要保证各个施工工序之间的紧密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想更好的达到连续施工的目的,一定要不断提高组织管理的水平,从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 二、隧道施土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安全生产意识。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意识缺乏卞要表现在对隧道施工安全生产规律认识不足、对隧道施工新要求、新技术了解不足以及对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科学预见性不足等。对隧道施工安全生产规律认识不足,就导致了无法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办法,不能从根本上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对隧道施工新要求、新技术了解不足,就无法从新标准、新规范、新要求和新情况的实际出发,不能及时发现新问题,在遇到安全管理问题时无法采取卞动措施,从而应对不足,造成安全生产事故。对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缺乏科学预见性,就会导致安全事故隐患的苗头层出不穷,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只能是疲于应付,而无暇对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预防工作,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最后只能是焦头烂额,拆东墙补西墙。缺乏安全生产意识还表现在对安全监控人员的地位认识不足,导致人员配备不足,无法实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控,为出现安全生产问题埋下隐患。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在隧道工程施工企业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并且真正懂得安全管理并且能够彻底执行的人员数量少,无法实现安全管理。此外,在隧道施工的一线,基木都是由农民工组成,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施工意识差,并且缺乏专业的施工技能,在思想意识上比较落后。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这种现状,注定了安全事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该加强对施工企业人员的培训,提升安全意识 4、隧道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 隧道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安全生产机构、消防机构、文明施工机构、卫生保卫机构的工作无从开展。隧道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能认真落实,未能从施工企业一项目部一班组一施工人员逐级落实安全生产指标,未能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无从考核。 5、奖惩制度执行不力。 虽然安全管理奖惩制度儿乎已经在所有的隧道施工建设单位当中确立起来,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存在非常严重的执行不力问题。执行不力表现在很多方而。首先是安全事故出现以后,企业领导者与管理者往往将卞要精力集中于如何安抚家属、符合应对社会舆论,而在责任人的追求上而十分不力,项日责任人、安全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后所受到的责任追究往往较轻甚至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惩罚。这就让相关责任人从心理上认为就算不负责任、相勺_推语、麻痹人意也没什么人不了的,从而对待安全管理工作的态度也就不可能认真起来。这样不仅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声誉损伤,而且也是对企业员工及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一方而出了问题不会受到处罚,另一方而做出了成绩也得不到应有的奖励,这种风气的出现,让那些原本愿意尽职尽责的安全管理人员也从心理上产生了极度的不平衡感,觉得自己努力工作、加强管理也得不到应有的收入,便逐渐产生了一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三、隧道施土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意识。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意识不光是喊喊口号,而是要从具体施工程序上进行安全操作意识树立。自-先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施工前情况分析明确、施工前预先加固、尽量减少爆破次数、尽量减少阶段性挖掘民度、加强支护架设、提高数据测量频率等等。在每一个环y都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规范操作才能在工作中切实树立起安全意识。其次是要加强管理人员执勤工作力度,要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值班计划并严格进行值班人员值班情况记录,严格值班人员交接手续执行。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进行爆破的情况,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并且做好爆炸物品的采购、管理、使用、回收等各个环y的记录工作。对于某些特殊地质条件的隧道施工,必须事先制定一个或者多个应急预案,力求万无一失。 3、加强对从业人员施工安全教育 施工企业应加强从业的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在上岗前进行必要的生产安全培训,从而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在施工中时刻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严格遵守施工中的安全规范,保证施工中操作的安全性,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做好从业人员所必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从而保证施工中人员的安全性 4、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要从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层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安全管理人员及其职责,明确各有关单位,以及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的资料档案,安全生产与经济利益拄钩,实施文秘站:规范化管理,保证施工生产的安全。 落实奖惩制度。奖惩制度不仅需要制定,还需要切实的执行。对于责任人必须严肃追究,不能因为 人情、关系因素而受到干扰。该罚就罚,该降职撤职的也不能手软,这样才能起到好的警示作用。对于工作出色,尤其是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工作方而有突出成绩的,必须予以表彰和奖励,从而让工作人员、管理人员更加卞动的积极投入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当中去。而且企业要加强自己的专职安全管理队伍的培养工作,从教育、奖惩、业务水平、再学习等各个方而入手,培养出一支有能力、有毅力、有道德、有责任心的管理队伍。 四、结束语: 在铁路建设的诸多工程项目中,隧道工程属于高风险项目,施工规模大、施工的地质环境复杂、安全隐患多,因此各方应重视隧道安全施工工作安全问题,而且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直接关系着工程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收益,及时发现施工进行中的安全隐患,并针对相关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和管理措施,逐步完善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切实地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才安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施工安全论文:水利施工安全隐患与解决路径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的法律等,这就有助于我们形成关于安全生产等的法律框架结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其中存在很大的弊端,就是制度与其他相关法规之间的衔接工作还需要进步的完善才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水利事业的从业人员很多都是来自农村,由于他们生活的农村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与城市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知识结构以及生活方式还有四位以及习惯等等方面目前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要求等,很多人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没有很好的安全意识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目前的场地中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地貌条件不好、场地的高差现象明显、没有很好的排水设施、不能合理有效的放置材料等、交通条件不好;不能做好封闭管理工作,没有很好的防火意识以及相关的灭火工具配置不当等;没有落实好标牌工作。不能合理安置安全指引标志,过分的强调形式,不能注重内容。如人工挖孔桩工程极易造成坍塌、脚手架等受材质影响可靠性低,井字架、龙门架等易坍塌、施工机械安全保险装置落后容易造成机械伤害和高处坠落事故等。很多人可能片面的认为安全资料在安全生产中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但是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们的安管工作的质量,相关的各级部门要掌握生产状况时多是采用此途径进行。工作中要认真的做好资料管理工作,这样对于安全生产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当前的各种资料中存在很多的虚假信息,只是进行简单的整理复印工作,很多时候没有主管方的核实签字。我们在进行检查时经常会发现过于形式化的字眼儿。很多时候还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等的混乱模式。 我们在工作中要树立预防为主相关的思想意识作为工作的指导方针,把做好安管工作当成是目的,工作时既要注重生产,同时也要注意安管,要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工作。 1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这个行业的安全施工关系到的不仅仅是效益问题,还会关系到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生活问题。因此这就在无形之中,要求我们的各个参与方要统一意识,团结合作,将安全放到工作的重心上去进行。要不断的调高安管意识,提高参与人员的自觉性以及责任意识等方面。要做好领导工作,合理的分工指导,加强管理,以此来确保生命安全。 2不断的提高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意识 在具体的工作中,只有参与人员的安全思想较高,那么才能最大可能的保证他们的施工行为的安全。因此我们要不断的进行各方面各层次的安全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从业者的思想觉悟。争取确保每位员工都能懂安全,懂技能。在进场之前,我们可以开展有效地检查工作,查看他们的安全思想以及安全法规等的了解程度,如果合格了,才可以允许他们进厂工作。对于特殊的岗位要检查他们的上岗证书是否齐全,如果齐全就可进场。还要定期的给架子工等进行相应的体检工作,如果施工中出现指挥不正确的行为,我们要加以处置。对于不按规定施工的员工进行停工处理,并依据情节严重度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3明确各项经费 在工程招投标中,单列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它应该是独立在我们的招标投标工作之外的,要设立单独的账户,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来确定不同时期的资金用度问题,要保证资金使用合理,避免出现违规使用情况。 4强化监管工作 目前我国现行的各项制度已经是比较的合理完善的了,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和他相配套的体系并不合理,国家监督及执法人员应检查和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如果发现制度不完善的,体系不合理的的企业,要勒令他们进行停业整改,尽力的把我们的安全工作做好,以此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 5同时代共进步 我们应该依据先进的高科技,不断的完善我们的信息网建设工作。施工安全信息资源是施工安全的重要生产力。如果发现有单位工作不合理,要进行相应的记录以及信息公开工作,并在有关单位资质审查,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审查、项目经理及其他相关资格人的资格审核等方面,依法进行行政处罚,确保规范行为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都离不开我们的水利项目做必要的支撑。水利是一项很长远的工作内容,因此和他相关的安管工作就成了这个行业工作的关键以及重点。我们要如何做好安管工作呢?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作为工作理念,认真贯彻以人文本的工作方针,要做到实事求是,切实的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现问题要积极地分析调查,尽快的解决,我们要不断的加强管理,提高我们的管理高度,以此来确保我们的水利项目取得长远有效的发展。(本文作者:尹延东 单位:黑龙江省水利五处) 施工安全论文:论施工安全管理 摘要:近年来安全事故接连不断的发生,本文主要阐述了安全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以及安全教育与培训,尤其是对危险源的识别,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有效的控制,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安全管理 危险源 规章制度 “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的成败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良好的安全环境,可以给企业带来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损失,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否则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从水上的轮船触礁事故到陆地的重大交通事故;从瓦斯爆炸的现场到地下的透水事故;从脚手架倒塌到塔机失稳事故;从高空坠落到触电事故的发生;从地下工程的塌方到地面的山体滑坡等等,一件一件触目惊心的现实已经给世人敲响警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安全工作,再不能让生命付出代价,再不能让财产遭受损失。安全工作不是单一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它是一项社会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只有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高度重视起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安全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扎实的工作才能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安全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 安全组织机构在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中是一项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也就是说企业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安全工作重大问题的组织研究和决策。机构第二内容就是主要安全的负责人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机构的第三个内容是企业安全职能部门,施工企业的性质决定必须设立安全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监督和落实。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置应体现高效精干,既有较强的责任心又有一定的吃苦精神;既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法律意识又有丰富的现场实际经验;既有一定的组织分析能力又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就是说安全机构不能是框架,不能是迫于形式要求的一个设置机构。组织机构要对国家法律、法规知识了解掌握;并贯穿到基层中去;负责修订和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负责组织学习、培训企业在职人员安全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负责监督、检查、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执行情况;负责查处企业安全生产中违章、违规行为;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及相应处理。在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同时,层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制要浑入到单位、部门和岗位。 安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制度化管理是一项重要课题,安全制度的制定依据要符合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制度的内容齐全、针对性强,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应该体现更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企业性质面向生产一线贴近职工生活,让职工体会并理解透彻。一部合理、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有利于规范企业和企业职工行为,有利于指导企业生产一线安全生产的实施,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安全教育与培训 职工的安全教育在施工企业中应该是一堂必修课,而且应该具有计划性、长期性和系统性,安全教育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纳入职工统一教育、培训计划,由安全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和组织实施,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知识,有效地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安全教育培训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形成制度,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 1、进厂教育 对于新入厂的职工和调换工种的职工应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准上岗。一般企业对于进场的职工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它也是新职工接受的首次安全生产方面的教育。企业对新职工进行初步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意识和任务的教育;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和安全知识的教育;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二级单位对新分配来的职工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技术操作一般规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法律和文明施工要求;工程的基本情况现场环境、施工特点、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班组对新分配来的职工进行工作前的安全教育包括:从事施工必要的安全知识、机具设备及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和作用教育;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班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基本要求和劳动纪律;本工种容易发生事故环节、部位及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 2、特种及特定的安全教育 特种作业人员,除按一般性安全教育外,还要按照《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划》的有关规定,按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规定进行特种专业培训、资格考核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方可上岗。再就对季节性变化、工作对象改变、工种变换、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以及发现事故隐患或事故后,应进行特定的适时地安全教育。 3、经常性安全教育 企业在做好新职工入厂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管理干部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同时,还必须把经常性的安全教育贯穿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并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和不同特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进行安全生产教育。经常性安全教育反应安全教育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长期性,有利于加强企业领导干部的安全理念,有利于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更加具体地反映出安全生产不是一招一式、一朝一夕而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社会化公益性工程。施工现场的班前安全活动会就是经常性教育的一个缩影,长期有效地班前活动更面向一线、贴近生活,具体地指出了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该怎样做,注意那些不安全因素,怎样消除那些不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安全生产,提高施工效率。 4、安全培训 培训是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培训分为理论知识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规定、新法规也不断的在施工活动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因此就要组织职工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通过培训让其了解掌握新知识的内涵,更好的运用到工作中去,通过培训让职工熟悉掌握新工艺、新设备的基本施工程序和基本操作要点。同样对一些新转岗的职工和脱岗时间长的职工也应该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工作,以便在正式上岗之前熟悉掌握本岗位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注意事项。 三、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 全面做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准确及时地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和有效的控制。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是一项事前控制,安全生产只有事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危险源的确定一般考虑因素有:一是容易发生重大人身、设备、爆破、洪水、塌方、高边坡、滑坡危害等;二是作业环境不良,事故发生率高;三是具有一定的事故频率和严重度、作业密度高和潜在危险性大。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常见的危险源有:施工生产用电、民用爆破器材管理与使用、特种设备作业现场、地下涌水、有毒有害气体、高空作业、滑坡、塌方危险地质段、重点防火防盗区域等。对危险源的识别和确定要准确才能有效地制定针对危险所采取的相应的技术措施和防护方法。危险源一经确定,就必须纳入控制管理范围及时传达到施工作业区的每位工作人员,并设置危险源安全标志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危险源区域内的安全警示标志,现场指挥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本区域安全动态,危险源若发生变化,尤其是升级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身和机械设备的安全。危险源的撤离和消号必须在确定无安全隐患时才能实施。 四、安全生产的检查与奖罚 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是工作的一般程序,安全生产也不例外,在安全生产布置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检查计划。检查形式是多样的,施工企业安全检查一般分为常规性安全检查、特殊性安全大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施工场区生产环境复杂,工作面多、工序繁杂、施工机械的性能和施工人员的技术等级、文化素质穿插不齐,因此施工活动场所内常规性安全检查成为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环节,常规性同时也反映了长期性,安全作业人员对那些带有安全隐患的工作场所长期地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殊性安全大检查是在某一特定时段和区域进行参加人员层次多、检查范围广,有时带有针对性。定期检查是施工企业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制定的一项检查制度,有固定的时间属于例行检查范畴。不定期的检查虽不是制度化的检查,但它的意义非同一般,不定期检查带有突击性检查的性质,也就是说在没有预先通知和施工现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所接受的安全检查,它更有实际性这样反映的安全问题更真实更客观,解决处理的安全问题更有效,做为施工企业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检查和指导,目的在于扎扎实实的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同时建立奖罚机制和企业制定的其他奖罚制度一样,目的在于奖勤罚赖、奖优罚劣。企业的安全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关系到企业生存的大事。安全工作做不好,企业遭受损失、职工生命受到威胁,所以对哪些管理混乱、无视安全生产、违规指挥、违规操作、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的单位和个人按制度和规定给予处理。后果严重的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程序予以严罚。同时对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方针、政策、法规规定;在改善劳动条件及防止工伤事故和职工危害做出显著成绩;消除事故隐患、避免重大事故发生;发生事故积极抢救并采取措施能防止事故扩大;以及提出重要建议,有科研成果成绩显著的按相关规定给予奖励。使安全生产工作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管理。 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系统科学,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的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因此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安全管理的水平高低与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和集体财产以及职工生命的安全。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加强管理不断创新,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宏伟目标。 施工安全论文:大模板施工安全事故的分析与对策 关键字:受力构件,外挂三角架,外伸悬臂 大模板施工安全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环节,施工中模板堆放、吊装、支设、拆除及运输保管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1大模板施工中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部位及原因分析 1.1大模板吊环 大模板吊环是重要的受力构件,其构造形式因模板的形式也不尽相同:组拼式大模板使用组装式吊环,整体式大模板的吊环直接焊在模板上。但无论何种吊环,设计时均应按吊环受力状况进行强度设计,并留有足够的安全储备。吊环的位置、数量、安装方法或焊接长度等均须满足设计要求。 施工过程中吊环易发安全事故,主要表现在其发生强度破坏致使大模板高空坠落。原因主要有吊环材质不符合国家标准;整体式模板的吊环焊缝长度不够或焊接质量低劣;组装式吊环在使用过程中紧固螺丝松动、脱落等。 1.2大模板斜支撑的地脚螺栓 大模板斜支撑的主要作用是在模板支拆过程中调节模板的倾斜角度,使大模板堆放相对稳定。由于斜支撑的地脚螺栓在支撑模板重量、调节倾角中反复使用,因而是比较重要且易忽视的安全部位。 斜支撑的地脚螺栓使用过程中易引发的安全事故表现在模板的倾覆上。主要原因是施工过程中大模板经多次起吊和落地,由于未能轻吊轻放,地脚螺栓中的螺母在多次反复冲击下焊缝开裂。堆放过程中受外界荷载干扰,螺母脱落致使大模板倾覆。 1.3大模板外墙用外挂三角架 外挂三角架是大模板工艺的配套技术和产品。近30年来尚未发生过重大伤亡事故,但工程中的险情时有存在,主要表现在外挂架挂钩的弯曲变形和安装外挂架时混凝土强度偏低两方面,其原因如下: (1)外挂架提升安装时,挂钩外伸悬臂过大,安装时挂架在冲击作用下挂钩发生弯曲变形; (2)挂钩原材料不合格; (3)挂钩设计计算偏小; (4)冬期施工中,混凝土强度增长慢,外挂架提升过早。 1.4整体提升电梯井筒模的底模 整体提升的电梯井筒模在高层建筑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底模是其生根之所在,钢爬梁给底模提供支座。施工中底模由塔吊提升,除供筒模支模外,也为钢筋绑扎提供了操作平台。底模的钢爬梁安放平稳、提升灵活是顺利施工的前提,也是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环节。施工中曾因底模倾覆发生过重大伤亡事故。其原因有二:(1)考虑安装的方便,底模设计时预留了一定尺寸的安装间隙,底模就位后支筒模时,撬动筒模使底模产生水平位移,支座搭接面积不够混凝土破坏而坠落(冬期施工中尤应注意);(2)由于建筑垃圾等污染使钢爬梁端头的平台脚不能及时归位,或因平衡自重偏小,不能呈水平状态进入预留洞,导致底座坠落。 1.5大模板堆放 未合理堆放大模板,造成大模板堆放失稳或倾覆。 2预防大枝板车故的对策 2.1大模板吊环 大模板吊环是受力构件,补偿刚度、保证强度是确保安全的必要条件。根据对吊环易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北京市利建模板公司在设计大模板吊环时,对组拼式大模板采用组装式吊环,以对称骑缝和平面外补偿刚度(图1);对整体式大模板的吊环以保证足够焊接长度、双面满焊、焊缝饱满(图2)为安全原则。大模板吊环保证有足够的安全系数。吊环的位置、数量、安装方法和焊接、包括组装式吊环的连接螺栓型号及双螺母紧固,均应满足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吊环,若发现螺母松动或被吊环碰撞而损坏时应立即紧固或更换。 2.2大模板斜支撑的地脚螺栓和模板堆放 (1)有斜支撑的大模板应该面对面堆放,自稳角为75度~80度;无斜支撑的大模板应在现场搭设脚手架,只要模板不在墙上,就应该直接放大架子内,不得靠在其他模板或构件上,以免下脚滑移倾倒。 (2)拆除后的大模板,不得堆放在施工层上。 (3)模板拆装区周围应设置栏杆,并挂有明显标志牌,禁止非作业人员入内。 (4)高处作业时大模板安装应有缆绳,风力过大时应停止施工。 (5)大模板在使用过程中斜支撑的地脚螺栓最容易受损伤,因而在设计时增加双面护板,延长焊缝;使用时尽量避免着地时冲撞地脚螺栓。 2.3大模板外墙用外挂三角架 (1)外挂架挂钩是主要受力构件,其材质须符合国家标准,并附有材质证明。 (2)经常检查挂钩是否有因不正确操作而弯曲或变形。 (3)大模板起落时,应注意平稳,模板就位时应避免冲撞外挂架,模板提升时应注意不要剐碰安全网。 (4)施工时外挂架上只允许放置操作工具,不允许堆放施工材料;支拆外墙模时应避免多名操作人员集中在一处。任何情况下外挂架的堆放荷载都应小于120千克/平方米。 (5)外墙洞口处应按设计要求附着,防止在风载作用下外挂架摆动和内倾。 (6)外挂架安装时,墙体混凝土强度不得小于7.5MPa。 2.4整体提升电梯井筒的底座 (1)提升底模时,须严格检查底模与井筒壁四周的间隙(25mm),底模就位后,须按施工图在底模四周用木楔顶紧,防止小范围的水平位移。 (2)经常检查底模平台脚的清洁程度与灵活性,避免底模重心失稳。 (3)在电梯井筒模板和底模提升时,混凝土强度须达l0MPa以上。 施工安全论文:现场施工安全防护管理规则 摘要: 现场施工安全防护管理规则 关键词: 安全 管理 1.安全防护管理 除了要建立健全现场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广泛进行安全意识及纪律的教育外,要针对建筑施工的特点,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工作。 (1)深基础及大孔径桩、扩底桩的安全防护: 1)挖土深度超过1.5m时,应根据土质情况按规定放坡或加设支撑。开挖深度超过2m时,必须在边沿设立两道护身栏,夜间加设红色灯标志。 2)槽、坑、沟边1m.以内不得堆土、堆料和放置机具。槽、坑、沟边与建(构)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1.5m,特殊情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并报上级安全、技术部门审批后方可施工。 3)挖土时,如发现边坡裂缝或连续滚落土粒时,施工人员应立即撤离操作地点,井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4)已挖完或部分挖完的槽、坑,在雨后、解冻或复工前,应仔细观察土壤情况,如发现有裂缝、鼓包、滑动等现象,应及时排除险情后方能施工。 5)必须在雨期施工的深基础,应在距坑边1m远处挖排水沟或筑挡水堤,防止雨水灌入。坑底四周应设集水坑和引水沟,以便用抽水机将积水抽出。当基坑底部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基坑开挖应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措施。 6)深基开挖应尽量不放坡。当采取挡土桩、地下连续墙时,应进行设计计算。当超过—定深度,应根据土质情况,采取拉桩、支撑或锚杆支护等措施。 7)人工挖大直径孔桩,要防止土块下坠及孔下窒息。可先挖至1.5m处安放钢套筒,筒外缘填土夯实或做混凝土护壁。然后由上向下逐层挖土,每层不超过900mm,支钢模,浇筑混凝土护壁。当挖到3~5m深时,孔内应放置钢网板,并配置小型电动抽风机。在洞内操作时娶经常通风。 8)大直径钻孔扩底桩采用人工扩孔时,为了防止孔壁塌方,在机械成孔后要及时放安全钢筋笼。在人工下孔前,应先用气泵向孔下输气或用提土桶在孔内上下提放,使孔内空气流通,换出有害气体。必要时可先用小动物或仪器放人孔内做试验,如无反应,人才可下孔作业。下孔操作人员应戴安全帽、系安全绳并备有联系信号,以防一旦发生问题立即能联系,将人提出孔外。 9)各种灌注桩在成孔后,浇筑混凝土前,必须保护好洞口,并加盖或设护栏,防止有人坠入孔内。 (2)脚手架等使用安全防护: 1)使用的脚手架及搭设方案须经设计计算,并经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方可搭设。—般结构脚手架立杆间距不得大于1.5m,大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2m,小横杆间距不得大于lm.一般装修脚手架立杆间距不得大于1.5m,大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8m,小横杆间距不得大于1.5m. 2)采用支撑于地面上的外脚手时,必须以15~18m高度为一段,采取挑、撑、吊等方法,分段将荷载分卸到建筑物上,同时每层应与建筑物拉接,拉接点垂直距离不得大于4m,水平距离不得大于4.5m.拉接所用材料的强度不得低于双股8号铅丝,应以钢管为主。 3)脚手架使用的钢管,其外径、壁厚应符合设计或有关要求。并无严重锈蚀、弯曲、压扁或裂纹。杆件连接必须使用合格的扣件,不得使用铅丝或其它材料绑扎。 4)脚手架必须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和不变形。外脚手架,纵向必须设置十字盖,十字盖宽度不得超过7根立杆,与水平夹角应为45.~60…… 5)结构用的里、外脚手架,使用荷载不得超过2.6kN/m2;装修用的里、外脚手架,使用荷载不得超过2kN/m2. 6)脚手架的操作面必须满铺脚手板,高墙面不得大于20cm,不得有空隙和探头板、飞跳板。脚手板下层兜设水平网。操作面外侧应设两道护身栏杆和一道挡脚板或设一道护身栏杆,立挂安全网,下口要封严,防护高度应为1.2m. 7)外脚手架外侧边缘与架空电气线路的边线之间,应按有关规范要求,保持一定的安全操作距离。特殊情况,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8)插口、吊篮、桥式脚手架及外挂架等工具式脚手架,应按有关规定支搭使用:脚手架板必须坚实并固定铺严。脚手架与建筑物应拉接牢固,并立挂安全网,安全网下口应兜过脚手板下方后封严。外挂架必须用有防脱钩装置的穿墙螺栓,里侧加垫板并用双螺母紧固桥式架必须有灵敏、有效的防脱钩自锁装置,其立柱必须随层拉接牢固,拉接点垂直距离不得超过4m. 9)插口架别杠应用10cm×10cm木方,别杠每端应长于所别实墙体20cm,其上端的钢管应用双扣件锁牢,在别杠未别好或松动时,严禁上人。吊篮靠建筑物一侧应设1.2m高护身栏杆,使用时应与建筑物拉牢。 10)工具式脚手架升降时,必须用保险绳随升降调整。吊篮保险绳应兜底使用。操作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吊钩必须有防脱钩装置。 11)桥式脚手架只适用外装修和结构外防护,且高度在20m以下的建筑,桥架的跨度不得大于12m.外装修使用时,应保证施工活荷载不超过1.2kN/m2;外防护使用时,应保证防护高度超出操作面1.2m,超出部分应绑护身栏杆和立挂安全网。 12)井字架支搭必须符合有关规定要求,高度在10~15m应设一组缆风绳,每增高10m加设一组,每组四根。临近建筑物或脚手架一侧应采取拉接措施。缆风绳应用直径不小于12.5mm的钢丝绳,并按规定埋设地锚,严禁绑捆在树木、电线杆等物体上,严禁用别杠调节其长度。 井字架首层进料口一侧应搭设长度不小于2m的防护棚,另外三个侧面应封闭。每层卸料平台应有防护门,两侧应设护身栏杆和挡脚板。 井字架吊笼出人口应有安全门,两侧应有安全防护设施。吊笼定位托杠必须采用定型装置,吊笼运行中不准乘人。 井字架导向滑轮必须单独设置牢固地锚,不得捆绑在脚手架上。导向滑轮至卷扬机的钢丝绳,凡经通道处应于遮护。 井字架天轮与最高—层上料平台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6m,并须设置超高限位装置,使吊笼上升最高位置与天轮间垂直距离不小于2m. {3)高处作业安全防护: 1)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经医生体检合格,凡患有不适宜从事高处作业疾病的人员,一律禁止从事高处作业。 2)高处作业区域必须划出禁区,并设置围栏,禁止行人、闲人通行闯入。建筑物的出入口,应搭设长3~6m、宽度大于通道两侧各lm的防护棚,棚顶应满铺小于5cm厚的脚手板。临近施工区域,对人或物构成威胁的地方,亦应支搭防护棚。 3)无脚手架或采用单排外脚手架和工具式脚手架施工的高层建筑,首层四周必须支设固定6m宽双层水平安全网,并每隔四层固定一道3m宽的水平安全网。水平安全网接口处必连接严密,与建筑物间隙不大于10cm,并且其外沿明显高于内沿。无法支搭水平安全网时,必须逐层立封安全网。水平安全网直到确无高处作业时方可拆除。 4)高处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路线行走,禁止在没有防护设施的情况下,沿高墙、脚手架、挑梁、支撑、起重臂。运行吊篮等处攀登或行走。 5)高处作业应有足够的照明设备和避雷设施。 6)高处作业所需的料具、设备等,必须根据施工进度随用随运,禁止超负荷。楼层垃圾应集中堆放,及时清理,倾倒时应有防护设施并设专门区域,由专人看管。楼梯踏步、休息平台、阳台等悬挑结构处,不得堆放料具和杂物。 7)六级以上大风、大雨、大雪、浓雾,禁止从事露天高处作业。 8)高处作业的料具应堆放平稳,工具应随时放八工具袋内,严禁乱堆乱放和从高处抛掷材料、工具、物件。 9)楼层安全防护: ①1.5m×1.5m以下孔洞,应预埋通长钢筋网或加固定盖板。1.5m×1.5m以上孔洞,四周应设两道护身栏杆,其间支挂水平安全网。 ②电梯井口应设高度不低于1.2m的金属防护门。电梯井内首层和以上每隔四层应设—道安全网,安全网宜封闭严密。未经批准,电梯井内不得作垂直运输或垃圾通道。 ③楼梯踏步及休息平台处,必须设两道牢固护身杆或用安全网立挂防护。回转式楼梯应支设首层水平安全网,并每隔四层增设一道。 ④阳台栏板应随层安装。不能随层安装时,应设两道防护栏杆或立挂安全网封闭。 (4)临时用电安全防护: 1)临时用电应按有关规定编好施工组织设汁,并建立对现场线路、设施定期检查制度。 2)配电线路必须按有关规定架设整齐,架空线应采用绝缘导线,不得采用塑胶软线,不得成束架空敷设或沿地明敷设。 3)室内、外线路均应与施工机具、车辆及行人保持最小安全距离,否则应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 4)配电系统必须采取分级配电,各类配电箱、开关箱的安装和内部设置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开关电器应标明用途。 各类配电箱、开关箱外观应完整、牢固、防雨、防尘,箱体应外涂安全色标,统一编号。停止使用的配电箱应切断电源,箱门上锁。 5)独立的配电系统应按有关标准规定采用三相五线制的接零保护系统;非独立系统可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接零或接地保护。各种电气设备和电力施工机具的金属外壳、金属支架和底座,必须按规定采取可靠的接零或接地保护。 在采用接零或接地保护的同时,应设两级漏电保护装置,实行分级保护,形成完整的保护系统。 各种高大设施必须按规定装设避雷装置。 6)手持电动工具的电源线、插头和插座应完好。屯源线不得任意接长和调换。工具的外绝缘应完好无损,维修、保管应由专人负责。 7)采用220V电源照明时,应按规定布线和装设灯具,并在电源一侧加装污电保护器。特殊场所必须按国家标准规定使用安全电压照明器。 使用行灯照明,其电源电压不应超过36V,灯体与手柄应坚固,绝缘良好。电源线应用橡套电缆线,不得使用塑胶线。行灯变压器应有防潮、防雨水设施。 8)电焊机应单独设开关,外壳应做接零或接地保护。——次线长度应小于5m,二次线长度应小于30m,两侧接线应压接牢固,并安装可靠防护罩。焊把线应双线到位,不得借用金属管道、脚手架、轨道及结构钢筋回路地线。焊把线应无破损,绝缘良好。电焊机设置地点应防潮、防雨、防砸。 (5)施工机具安全防护: 1)塔式起重机的路基和轨道铺设及其安装,应符合国家标准及原厂使用规定,在办理验收手续后方可使用。 2)塔式起重机的安全装置(四限位、两保险)必须齐全、灵敏、可靠。 3)施工电梯的地基、安装和使用应符合原厂使用规定,在办理验收手续后方可使用。其安全装置必须齐全、灵敏可靠。 4)卷扬机、搅拌机应搭设防砸、防雨操作棚。卷扬机机身固定应设地锚,传动部分必须安装防护罩,导向滑轮不得用开口拉板式滑轮。搅拌机使用前应固定,不得用轮胎代替支撑。启动装置、离合器、制动器、保险链、防护罩应齐全完好,使用安全可靠。 停用或停电时,应切断电源。卷扬机吊笼应降至地面,搅拌机料斗应升起并挂好保险链。 5)机动翻斗车行驶时速不超过5km,行车中严禁带人。 6)蛙式打夯机必须两人操作。操作人员应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胶鞋。操作手柄应有绝缘措施。停用或停电时应切断电源。 7)乙炔发生器必须使用金属防爆膜,严禁用胶皮薄膜代替。回火防止器应保持一定水量,氧气瓶不得曝晒、倒置、平使,禁上沾油。氧气和乙炔瓶(罐)工作间距不小于5m,两瓶同焊炬间的距离不得小于l0cm.严禁使用浮桶式乙炔发生器。 8)圆锯、平面刨(手压刨)各种安全防护装置应齐全。凡长度小于50cra,厚度大于锯盘半径的木料,严禁使用圆锯裁割:砂轮机应使用单向开关,并应装设不小于180.的防护罩和牢固的工件托架,严禁使用不圆、有裂纹、磨损剩余部分不足25mm的砂轮。 9)钢丝绳使用应石是够的安全储备,凡表面磨损、腐蚀、断丝超过标准、有死弯、断股、油芯外露的不得使用;吊钩应有防止脱钩保险装置;卡环在使用时,应使销轴和环底受力。 10)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在制定操作规程的同时,必须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2.消防保卫管理 (1)施工现场必须遵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党领导负责保卫工作。有总、分包单位的施工现场,实行总承包单位负责的保卫工作制度,各分包单位应接受总包单位的统—领导和监督检查。 (2)现场要建立门卫、巡逻护场制度。护场守卫人员要佩带执勤标志。重要工程、重点工程要实行凭证出入制度。 (3)料场、库房的设置应符合治安消防要求,并配有必要的防范设施。易燃易爆、贵重、剧毒、放射性等物品,要设专库专管,严格执行领用、回收制度。 (4)施工现场必须设置宽度不小于3.5m的消防车道。消防车道不能环行时,应在适当地点修建回转车道。 (5)现场要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做到布局合理,并经常注意维修、保养。 (6)现场进水干管直径不小于l00mm.消火栓处昼夜要有明显标志,配备足够的水龙带,在周围3m内干;替存改任何物品。 (7)消防设施要能保证建筑物最高点的灭火需要。高压水泵及高层消火栓要随结构施工同时设置。临时消火栓要有防寒防冻保温措施。 (8)严格执行用火申报审批制度,凡是电气焊及用明火处,要有灭火措施及设备,周围无易燃物。并有专人看管。 (9)在施工程内不准作库房使用,进入工程的可燃材料,应按工程计划限量进入,并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 (10)冬施保温材料,不得采用可燃保温材料。 施工现场各项管理工作,应采取专职人员检查与群众性检查结合,平时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施工高峰阶段和冬、雨期阶段要组织专项检查。 检查的重点应围绕高处作业、电气线路、机械动力等方面进行,防止发生高处坠落、触电、机械曲人等事故。另外,应针对施工特点,如深基、高空吊装、架子平台、防火、防塌、防爆、防毒等进行专业检查。 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限期改正。 施工安全论文:浅谈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 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技术;防护对策 论文摘要:我们在对建筑施工生产全过程中应认真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指导方针,将施工安全管理及安全教育对策作为手段,将施工安全技术与安全防护对策作为支撑,互为补充,综合治理,建设好建筑施工安全系统工程,以实现施工安全生产的目标。 一、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概述 (一)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的定义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就是以研究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保证要求为核心,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指导,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探索施工安全的内在规律性,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预测,从而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安全保证措施,以预防和控制安全意外事故的发生及减少其危害的技术和防护对策。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贯穿工程施工的始终,对施工中人员和财产的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及保证。 (二)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的意义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是提高施工安全水平和构建文明施工场地的重要保证之一,对于预防及减少施工现场伤亡事故,确保职工的安全与健康,实现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起着重要作用。 ①有利于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目标,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建筑企业竞争力 ②有利于提高工人安全施工的技能水平,丰富劳动力市场,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步伐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基本措施 为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施工安全目标的实现,建筑企业应针对施工全过程中各种特定工程项目的不安全因素和施工安全保证要求,相应采取消除隐患以及警示、限控、保险、保护、排险和救助等安全技术与防护基本措施,同时它也是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的重要内容。 (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教育培训体系,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负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费用的有效使用。施工单位应当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对安全生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报告;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应当立即制止。 (二)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组织施工安全作业。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建筑工程前期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指导全局、统筹规划建筑工程施工活动全过程的组织、技术、经济文件,是施工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保证各项建设项目顺利地连续施工并从而多、快、好、省的完成施工安全生产任务的前提。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对于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土方开挖工程、模板工程、起重吊装工程、脚手架工程、拆除、爆破工程及其他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合理组织施工作业,做好施工平面布置。施工现场要合理组织施工作业面,避免出现相互干扰;合理组织作业人员,合理编制作业面的工种、技术等级;合理安排作业流水线,避免危险交叉作业等。做到既安全文明,又合理使用平面和空间。 (三)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做好季节性施工准备工作。 建设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入口处、施工起重机械、临时用电设施、脚手架、出入通道口、楼梯口、电梯井口、孔洞口、桥梁口、隧道口、基坑边沿、爆破物及有害危险气体和液体存放处等危险部位,设置明显的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警示标志。 同时,施工单位应当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和周围环境及季节、气候的变化,在施工现场采取相应的安全施工措施。施工现场暂时停止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当做好现场防护。 (四)经常进行预防性试验,对机械设备做好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修,确保设备性能符合安全标准要求。 预防性试验就是对现场使用的设备、工具、材料、用品等,在使用前或使用中定期进行机械强度或绝缘性能等特征的试验,避免“带病”运行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如混凝土强度试验、电气设备与用具的绝缘试验、钢筋的拉断试验等。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由于长期磨损或意外损伤,可造成设备事故,甚至使周围职工受到人身伤害。要对机械设备做好经常性的保养和有计划地检修,使其保持在安全运行使用状态,从而确保使用操纵人员的人身安全。 施工单位采购、租赁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应当具有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并在进入施工现场前进行查验。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必须由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废。 (五)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的建筑物应当符合安全使用要求,对因建设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应当采取专项防护措施。 施工单位应当将施工现场的办公、生活区与作业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办公、生活区的选址应当符合安全性要求。职工的膳食、饮水、休息场所等应当符合卫生标准;施工单位不得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施工现场使用的装配式活动房屋应当具有产品合格证。 施工单位应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施工现场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振动和施工照明对人和环境的危害和污染。在市区内的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围挡。 (六)及时发放和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作业人员应当遵守安全施工的强制性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等。 施工单位应当向作业人员提供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并书面告知危险岗位的操作规程和违章操作的危害。施工单位应当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其教育培训情况记入个人工作档案。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人员进入新的岗位或者新的施工现场前,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者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在施工中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作业人员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后撤离危险区域。施工单位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应当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三、安全管理和文明施工措施 实践证明,安全须得文明,文明导致安全。安全与文明密不可分,共处于一体,组成了安全文明的共同体;创建安全文明工地与推行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也密不可分,组成了安全文明施工的共同体。现在许多施工企业都已认识到,必须把创建文明工地,推行文明施工和文明作业作为确保施工生产安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必保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一)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作业)体系 创建文明工地、推行文明施工和文明作业,不仅是管理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也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安全与文明密不可分,共处于一体,组成了安全文明的共同体;创建安全文明工地与推行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也密不可分,组成了安全文明施工的共同体。 安全管理和文明施工的任务是缔造施工生产的安全文明状态和规范施工生产作业的安全文明行为。施工生产的安全文明状态包括创造安全文明施工场所和采用安全文明施工的工艺和技术两个大的方面,而施工生产的安全文明行为即进行安全文明作业和操作。这三个大的方面的技术及其分支就构成了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作业)体系。 (二)施工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 施工现场的管理和文明施工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是相辅相成的,施工安全生产不但要保证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加强现场管理,保证施工井然有序,改变过去脏乱差的面貌,对提高投资效益和保证工程质量也有深远的意义。 施工安全论文:搞好钻探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和体会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 规章制度 落实 论文摘要:介绍河北省地勘局第四地质大队近年来钻探生产安全管理经验:以人为本、健全规章制度,抓好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以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地质工作的投人以及地质勘探市场的日益发展,我单位地质找矿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今地质找矿工作如火如茶,钻探工作量由以前每年的2^-3km, 2007年增至3余万米,3年内钻探工作量增加近10倍。众所周知,钻探施工属高危行业,风险大、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多,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由于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工作常抓不懈,确保钻探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单位的主要做法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且重点在制度的落实上下大力气、真抓实干。 1以人为本,更新观念 人力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的幸福和安康,如果人人能够安居乐业,就会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世间万物,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应该倍加珍惜。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人是第一要素,影响安全的其它要素也大都与人息息相关。人除了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外,还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影响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主观愿望和工作需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应当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努力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工作中,在对待职工的态度要从传统的“经济人”假设向“社会人”假设转变,因为人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获益者,更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推动者,职工既是企业生产的劳动者,也是家庭的中坚力量,他们大都扮演着家庭、企业和社会的多重角色;工作中,对职工的关心和爱护,就是对企业和社会负责任。 具体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我单位不断加大投人,加强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和安全操作技术培训,通过思想教育,使职工逐步提高认识,转变自身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思想认识定位,由被动的接受管理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管理者,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因为广大职工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职工的主动参与、群策群力,积极建言献策,密切配合,使我队的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一定成效。 2健全规章制度,及时修订和完善 安全工作能不能搞好制度是保证。国家现行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是国家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结晶,其中既包含许多人的聪明智慧,也有安全事故中血的教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几代人为之辛勤工作的成果,因此在对待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认识上,不能认为它仅仅是空洞的条文,而是为实现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尖兵利器。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在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积极收集相关资料,深人生产一线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对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时进行修订。根据工作实际,详细制订了钻探生产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对每一道工序(尤其是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都加以规定,使制订的岗位责任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以便于日常管理和月度考核。因为安全生产中无小事,细小的环节,稍有疏忽往往就可能成为重大事故的催化剂和导火索。因此我们认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制订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顾及一般,力争全面到位。 3抓好制度的落实 我们在安全管理实际工作中,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单位统一制定安全生产管理网络,自上而下,形成一级抓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单位与各基层单位主管领导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制订详细考核指标,完成的奖,完不成的罚。 (2)加强日常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指定具体负责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 (3)安全检查经常化、制度化。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日常巡查、周检查、月查,按上级要求,认真开展安全月活动。安全检点在于查细节,不能走过场。根据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要求和生产现场影响安全的有关因素,统一设计安全检查表,在现场检查中对照安全检查表的要求,逐一细查隐患和薄弱环节。在安全检查中,除了要注意物(环境、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也要密切观察人的生产行为,查找不安全行为,以便根据职工的现实表现,查其思想和安全意识。对物(环境、设备等)的不安全状态,制订隐患整改措施,安排专人负责,限定整改时间,要求将整改结果及时反馈,领导安排专人再进行检查验收,直至将安全隐患彻底消除。对于职工安全意识淡漠和操作不符合安全规程要求的问题,则要查找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不断加强教育和培训来解决。对于有的职工,则落实帮扶对象,形成一帮一的对子,帮助其尽快提高。我单位就聘请了一些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老同志做顾问,施工现场把好安全生产和技术关,帮助年轻人尽快成长,在实际工作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搞好机台、班组建设 (1)加强班组建设,班组是单位安全生产的细胞。选择思想素质高、技术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班组长。具体负责本班组的生产、安全管理工作,因为班长就工作在生产一线,他们所在的岗位都是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岗位,他们带领其他工人一起工作,工人的实际技术水平、工作态度他们最了解,因此班长的工作水平和责任心,往往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和影响一个班的安全生产工作,因此对于班组长要加强管理,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在工作上和思想上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对他们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要大力予以表彰,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 (2)班前班后会形成制度,职工间及时互通情况,记录员做好各项记录,尤其是设备检修情况、运转情况,孔内情况、孔内事故处理结果等一定要详细记录,不能敷衍了事。班组职工间努力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工作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因为钻探工作中各工序都需要职工间密切配合来完成,如果大家配合失误就有可能造成事故。 (3)班组与班组之间也要加强沟通,认真进行交接班。因为钻探生产工作是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一个班出现了事故,没有处理好,就会影响下一个班组的正常工作,上班为下班的作业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钻探施工就会进行的比较顺利。 (4)班组建设好了,机台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机长作为机台安全生产的主要负责人,负责机台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工作,根据地质设计要求和工作实际,认真制订钻探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认真作好施工现场勘查和各项准备工作,适时组织召开机台工作会议,详细布置工作,将设备、工艺、工作量、钻孔地层情况等交代清楚,对安全操作规程和要求也要交代清楚,认真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对施工组织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及时加以修订。建塔、拆塔、孔事故处理等工作,机长都亲自参加,做好现场指挥协调和监护工作。事故处理不了的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请专家现场进行帮助指导。 5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单位在钻探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认真抓好机台班组建设,使安全生产工作有了扎实的基础,基础夯实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才能够逐步得到提高,为顺利完成钻探生产任务保驾护航。2007年在河北省承德市某铁矿区普查项目中,全部采用国产机具施工的ZK2402钻孔,于2007年4月15日开钻,至2007年7月18日终孔,历时93d,创造了单孔进尺1905. 92m的国产机具金刚石绳索取心钻探全国最新记录。该钻探工程于2008年1月被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领导、编辑及我国钻探工程界的业内专家、学者共同推选为2007年我国探矿工程十大新闻。该铁矿区普查项目于2007年底获得了河北省地勘局地质找矿成果局长特别奖。 6结论 我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与生产施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安全管理工作不断上新台阶,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力于领导的支持和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得力于安全管理者工作的认真和到位。我们认为:安全管理工作只要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就会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就能够为建设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知识论文:浅析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摘要:农业知识产权作为知识产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在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不足和缺陷,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关键词:知识产权;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近年来,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但是,随着我国农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深度、广度的不断增强,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滞后与农业生产、贸易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因此,要应对农业领域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 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并加强对有重大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进行法律保护。 一、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以及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知识产权限定为7种,即版权与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志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发明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和未披露的信息权(即商业秘密)。 关于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两种。广义说主要是认为只要涉及农业或者农村的知识产权都属于农业知识产权的内容,其中代表性的观点如认为: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发生在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民事主体对人们脑力劳动创造的涉农智力成果、特定标记和其他非物质信息等依法享有的专门权利[1];农业知识产权是涉及农业经济和农村文化的知识产权,如农产品商标、农副产品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食品或药品专利、农民剪纸或版画或戏曲等民间文学艺术[2],等等。狭义说则认为农业知识产权中的“农业”一词不应当被理解为“涉农”,农业知识产权应当仅仅指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其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涉及到农业科技活动的许多方面,包括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科学论文、高技术产品商标、农业商业秘密等[3];农业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农业科技领域就其智力创造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主要包括植物新品种权、农业技术专利权、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商标权(包括原产地域产品标志或地理标志)、商业秘密权(包括动植物育种方法、产品配方、生产工艺、技术资料、数据、管理技巧、价格信息等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农业著作权(含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发现权、发明权、科技成果权及其他来自智力活动的权利[4],等等。 二、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早在17世纪,西方国家就开始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目前美国、日本、韩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运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知识产权制度的创建工作,20多年中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走过了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路程,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体系。近年来,随着《专利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一系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我国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也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研、生产和改革的发展。但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我国还没有形成适应全球化的新经济环境的以植物新品种、农业技术发明创造专利权、农业新品种商标权、农产品地理标志以及农业商业秘密保护等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当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仍存在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1.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在立法上存在的缺陷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范围界定还不明确,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农业知识产权的范围没有被法律确定下来就很难受到切实的保护,其问题具体包括:一是植物品种保护立法亟待完善。依据我国《植物品种保护条例》中的规定,育种者除了可依专利法的规定申请生产植物品种方法的专利权外,还可以根据申请获得品种权,由于在实践中可能存在同一品种的生产方法专利权人与品种权人相异的情况,所以往往容易引发争议。二是动物品种保护未纳入立法范围。到目前为止,我国只对人工培育的动物生产方法授予专利权,并不对动物品种本身授予专利权 考虑到在现代化的温控技术和基因诱导调控技术手段下,重复生产出稳定的同一动物品种已经成为现实,这一规定已很难满足实践的需要。三是缺乏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法律。我国目前与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规定散见于 《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规范性文件中,缺乏对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四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处于松散、混乱状态,保护力度较低。五是农产品商标保护立法不力。由于商标立法保护的权利主体限制及农产品的不易辨别, 农民凝聚在农产品上的科技含量、 投入和质量创新在现行体制下还不能通过拥有农业类的无形资产来体现。[5]同时农副产品商标的冒牌、 假冒问题严重, 正向和反向侵权屡禁不止, 不法经营者大行其道,目前以法律手段制裁还于法无据。 2.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在执法上存在的缺陷 目前无论是农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是农业知识产权经营机构,仍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中普遍存在政企不分、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问题,这导致了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人员流动性加强,要求有一个非常全面、系统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包括知识产权局、工商局、海关、科研单位乃至个人,构筑一道坚固的防御网。但由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各部门各自为政,国内一些现成的农业科学技术被某些国外的组织和个人借来华参观、考察或者进行学术交流之机,私自偷运出境的问题时有发生。由于对农业专利保护力度不够,造成假冒、侵权、技术违约现象严重,或用非法手段获取专利所有人材料和技术谋取私利,造成专利权所有人名誉及利益受损。[6] 3.农业知识产权在司法上存在的缺陷 我国《民法通则》、《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的都只是概括了知识产权的救济措施,并未针对农业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救济措施,这样的规定,使得农业知识产权具体产权受到侵害后,不能通过明确的措施来得到救济。在完善本国法律法规的同时,我国还加入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制止商品产地虚假或欺骗性标记马德里协定》、《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国际承认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达佩斯条约》、《专利合作条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加强了同其他国家的交流以达到对我国农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目的。 三、加大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1.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如今在国际农业经济竞争中,农业知识产权的竞争可谓是占据着重要地位。相当一些国家已经将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放在了战略高度,它是决定整个国家农产品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2001年的中美“转基因大豆”大战开始,我国大豆产业就一直走下坡路。1995年以前,我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我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几年,我国的大豆进口额连续攀升;2005年我国进口大豆达到2650万吨,这个数字是国内产量的1.6倍,而这些进口的大豆绝大多数都是转基因大豆。美国成功的运用农业知识产权将转基因大豆送入我国,并抢占了我国市场。可见,农业知识产权的威力不可小视。我国要想在农产品市场中占据重要席位就不得不重视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7] 2.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竞争力 加强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加入WTO 之后,我国农业企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综合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产权进行合理有效地保护,才能使农业生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是刺激农业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 农业的发展靠科技,这已经是被实践检验的真理,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就更是如此。农业科技的创新主要是依赖于农业科技创造者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农业科技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在尽情享用农业科技带来的益处的同时,更应该给予农业科技创造者以尊重,而对他们最好的尊重就是通过法律将农业科技成果纳入法律的保护范围,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产权日益清晰的今天,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将会降低农业科技创造者们的积极性,没有他们的创造,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其必然选择。 四、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对策 1.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统一立法 目前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有很多,多部知识产权法律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冲突,从法律层面来讲,制定一部统一完整的农业知识产权法律, 能够使公众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权利的范围及救济手段,避免法律规范之间的交叉冲突。其中应包括动、植物进出境检疫法及其配套法规,以保证我国人民和动植物的安全, 并限制其他国家的产品进入我国市场,保护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在技术专利保护方面,抓紧制定农产品、食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进口技术标准,形成合理的贸易壁垒;在传统农业保护方面,抓紧制定与地理标志和民间工艺有关方面的规定及动、植物品种保护方面的规定等,根据我国实际的承受能力,逐步放开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中转基因技术、基因克隆技术等的保护。 2.加大农业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在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包括国家商标局、版权局、专利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以及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各级机关处理知识产权权利人向其投诉的各类知识产权纠纷案件, 行政机关依职查处违反知识产权法律规定的案件,各级管理机构应明确其职能, 在管理中各司其职。 3.完善司法保护中的各项制度 司法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心和关键环节,是最重要的知识产权法律实施活动。司法机关担负着处理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任务。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侦察,检察机关批捕、起诉,法院审判。民事诉讼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由法院审判。我国已加入WTO,随着一些领域的市场宽限逐渐到期,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农业将受到严峻挑战,因此,除了要具备完善的法律制度外,还要有高水平的司法体系,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进行典型暴光、正面宣传,扩大社会影响,维护法制尊严。由于审理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要根据需要设立知识产权审判庭或在有关审判庭里设立专门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合议庭。这样集中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有利于保证执法的统一性,也有利于积累经验、提高知识产权案件的司法水平。 农业知识论文:探讨农业知识库的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农业由原来的小农经济模式向现代集成化迈进,不断产生农业系统知识,通过农业集成化,提出了农业知识库系统的架构设计这一个新型概念。同时,以农业知识库的设计为基础、引入新型的具有农业系统知识的人才,注重中文农业专业分词器以及器设计与实现,结合现代农业具体特点;并给出了中文农业专业分词算法评估和算法评估。 关键词:中文分词器 农业网络 知识库 算法评估 引言: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是农业科技者创新出来在集成星火科技(12396)和农村远程教育网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的强大的功能,实现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建设,融合科技特派工作网络,达到了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这也符合了中国农业摆脱传统的模式向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拓展。在网络互联的基础上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农村信息立体网络综合服务体系,即“电话、短信、电视、广播(及时向农业生产者传递信息),网络互动、现场解答(有效的让农业科技者与广大的农业生产者进行及时,可视,更加专业的指导)。 一、系统的结构 在农业知识系统架构设计中,主要考虑可靠性、可维护性、稳定性以及可移植性,主要采用框架中分层结构体系和模块化设计。层间关系的形成需遵循一定的规则,就是分层结构可以将子系统从逻辑上划分成许多集合,通过集合有效减少子系统之间的依赖关系,达到易于维护的目的,有利于系统耦合方式更加松散与稳定。 该系统重要解决下面4项的技术要点: 1、由于农业词汇过于生僻,一般的中文词典较少收集关键词这类词汇,在中文分词过程中,只有准确提取农业关键词,才能进一步提取有效信息。 2、器。需要对知识库的知识,数据录入时,通过相关软件减少数据冗余。 3、速率。在检索过程中,通过对农业知识库中相关条目进行甄别,通过软件计算得到相关度。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对于软件的时间复杂度非常大,要求软件的维护性高。 4、处理方言词汇。一个方言较多的省份,必须考虑方言词汇的转换。系统在分词时,需快速、准确地对方言词进行切分和翻译。 二、中文农业专业分词器设计 分词器的功能是提取关键词,对生僻的农业专业词汇和农业方言词汇,比较有效地提取关键词对增强的准确性和系统检索相当重要。用一般的农业词典无法准确地区分,分词器准确率自然很低。系统专门设计了农业专业分词器,以避免生僻的农业专业词汇和农业方言词汇。 分词器对词典的频繁操作比如改、增、删的操作对于词典设计,通过使用汉字GB码来设计词典。方言要先翻译成书面语,所以在数据库里要建立方言词和农业专业词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将GB码中6 763个汉字的开头与6 763个区位建立一一相对的联系。 中文农业专业分词算法评估。本系统实现了链表以及数组、树等分词方式,并将其与农业分词算法通过查插入、找、删的3个方面的时间复杂度和操作速率比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表明:本文算法在以上3个方面的时间复杂度均为O(1),其它算法为O(n)或O(n)?O(㏒n)。笔者自行设计了一个哈希函数。其设计过程是:假设有一个词条word,如去掉首字后还剩n个字,用I[j][0]和I[j][1]分别表示第J个字的GB码高位和低位,和其他算法相比,Hash算法最有优势。 三、专业设计农业知识库 农业知识库主要包括棉花、水稻、玉米、油料等12个数据库。每个数据库根据常见的类型分为两个表:特色类型表和加工类型表。构建农业知识库时,需综合考虑知识的可扩展以及数据的安全和负载均衡。另外农产品实时价格数据,还增加了综合管理数据库信息数据库等。 农业知识库中的每条记录由知识组成,而知识的信息主要包括问题的标题、标题分词组、关键词、方言关键词和成因等18个字段。 1、对问答知识定位时,采用二叉树结构。这样可以确保知识库中每条记录有一个字段记录该二叉树的编码。 2、在数据库的设计和使用时,需建立视图来确保数据库使用的稳定性。 3、对每个产业,需构建知识问答、产业专家以及方言词汇转换等6大基本数据库。若该产业需要拓展6个数据库以外的信息,则可以增加一个该产业的子数据库。 四、器的设计和实现功能 器又名机,是用于数据的机器。在农业知识库的建立中,机担任减少知识库的知识冗余的重担,它控制着知识的入口,对于农业知识库至关重要。在系统中,知识库负责整个平台的咽喉——知识的“出”和“进”,是其核心部分。在知识库系统中,如果想录入知识,系统会对知识库内容。通过与库中相关记录的相似度比较,低于或高于某阈值时,该知识将被系统拒绝入库。 1、匹配度的计算公式 问句的问题与知识库记录的标题是否匹配是至关重要的,反向匹配度:设ND为记录词集中的特征项个数,则PD=N/ND。成为记录词集的匹配度。而匹配度为P=aPC+bPD。其中,a+b=l,a≥0,b≥0。所以应先定义正向和反向匹配度。正向匹配度:设NC为问题词集中特征项个数,N表示问题词集与记录词集相匹配的特征项个数,则PD=N/ND,成为问题词集的正向匹配度。 最后,通过归一化算法。 2、算法评估 评估算法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在知识输入时,从知识库中检索到的记录个数与库中已有相关记录总个数的比率称为召回率,从知识库中快速查找数据的精确程度成为准确率。系统用现有常见问题数据库进行,结果为 归一化:召回率≥0.024,准确率≥0.88 向量间模型:召回率≥0.083 准确率≥0.72, 五、实例列举——莆田农村科技信息网 莆田市农村科技信息网是在农村、农资信息匮乏,农村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是以科技信息服务三农的信息平台,以网络信息作为基础,更大的宣传农技,农资,农市场情况,以便用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它提供了六条途径供人们咨询农产品、农市场的基本情况,依次是快速查询,专家咨询,视频点播,信息,远程培训,短信订制。它从人们可能接触到的日常生活的几个途径入手,将短信,电话,网络等咨询途径集合在一起。而提供咨询的农作物品种多达十几种,有枇杷、荔枝、文旦柚、莆田黑猪、南江黄羊、莆田黑鸭、龙眼、乌骨鸡、黒鲍、皱纹盘鲍、九孔鲍等等。网站还联系本省的实际,加上了本省的相关的农资资讯和相关农产品的介绍。这些农产品的资讯不是想当然贴上去的,而是切合当地的农业特色。莆田地处福建沿海,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地域条件适合以上农产品的生长和发展,所以当地政府才在信息网上着重关注。莆田农村科技信息网在网页设计上有首页、远程教育、成果推荐、科普知识、农情信息、致富信息、科技特派员、政策法规、供求信息、市场行情、莆田特产几个板块。结合当地特色创建适合当地的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平台才是建立农业知识库的基础。所以,农业知识库的系统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实际,在技术的支持上实现适合当地特色的农业知识库的建立。 结语:通过反复测试和实际应用,表明该农业系统的知识库设计合理、分词器和器使用效果良好。该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在深入农业改革的发展中,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农业知识论文:海南热带农业知识产权现状及问题研究 【摘要】农业知识产权已成为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是农业进步的较强推动力。本文针对海南热带农业知识产权的现状进行分析,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保障农业科技水平不断的提高。 【关键词】海南;热带;农业知识产权;问题 1.问题提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推动各国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农业科技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下的无形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加强并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有利于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支持和保障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显著增加,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先后加入了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国务院在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999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简称UPOV),成为“UPOV”第39个成员国;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意味着在国际贸易领域,必须遵守《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简称TRIPS)。在农业领域除了以上的有关法律条款以外,还有《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产品质量法》、《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原产地域产品通用要求》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有力地保护了我国农业及农业知识产权。 由于海南属于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相对薄弱性,对自身农业发展的保护意识的缺乏导致了海南科研机构和相关部门对热带农业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偏低,相关的热带农业专利申请较少,政府虽然在农业知识产权方面有一定的规定性,但具体的管理体制和落实的具体环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环节之间的脱节现象严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以发展热带农业的主要产区东盟各国,给中国热带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海南作为热带农业的主要产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发展热带农业的造就了条件,面对贸易竞争的巨大压力,加大热带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必要的。 2.海南热带农业知识产权现状及问题表现 2.1 海南热带农业知识产权基本状况 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土地总面积344.2万公顷,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约42.5%。由于我国热带资源的稀缺性,热带农业的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海南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由于热带农业涵盖的面较窄,在农业领域仅仅占据很小的一部分。从《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2年)》,农业知识产权质量提高领域还是集中在大田作物上,推广面积排名前十的授权品种的推广面积比例继续扩大,已经占到玉米的37.41%,冬小麦的37.32%,杂交稻的12.45%,大豆的25.81%,常规棉的38.41%,而在热带作物方面的则没有。 近年来,海南省在农业上投入较大,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通过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星火产业带专项资金和省重点科技计划等科技项目,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十一五”期间,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1600多项,促进热带作物、热带花卉、冬季瓜菜、水产养殖和南繁育种等产业的发展。结合农业科技“110”和科技特派员工作,建立了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科技示范基地79个,面积达3.4万亩。 2010年4月,海南省政府做出了关于海南省促进知识产权发展的若干规定,该规定提出产权房为包括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计算机软件以及标准、名牌产品、动漫产业中的智力创新成果等。该规定还着重对涉农知识产权方面做出了一些要求,扶持植物新品种的培育,鼓励植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对获得的植物新品种权每件给予20万元科研补贴。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和相关单位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保护,扶持培育一批“名、优、特、新、珍”的热带农副产品地理标志,对获准地理标志保护的每项给予10万元奖励。还有一些关于产权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的规定,以及对知识产权研发的一些补贴。目前,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专利转化为标准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近两年,海南省获得植物新品种8个,地理标志6项,专利转化为国家标准3项,均已实施推广。 海南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称。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南南部的国家南繁育种基地,每年都有29个省、市、区的500多个部门前来开展科研和育种工作,累计超过40万人,共为国家生产农作物种子30万吨,全国80%的农作物新品种的更新换代都是在海南进行。海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属于本省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并不与其相协调,在我国30个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的省份中,海南排第28位占0.40%,在海南的植物新品种权申请中作物种类少,仅为水稻和玉米,且玉米新品种权申请量远小于水稻的申请量。 2.2 问题的表现 经过多年的推进,海南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推广取得了进步,也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知识产权观念不强,许多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知识产权活动中有意无意地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引起知识产权的纠纷案件。知识产权的转化、与农业市场相脱节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农业发明专利明显偏少 目前海南仅有的几家研究机构,包括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省农科科学院和各企事业单位下属的研究所。从事热带农业研究和开发的机构在植物新品种的发明数量上较少,专利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与研究机构起到同样作用的高等学校,在海南也较少,目前仅海南大学与海南师范大学在热带农业领域有研究,由于缺乏政策上的相关扶持,有关农业的发明专利较少。总体来看,截止2011年底,海南省的农业发明专利一直处于1000以下,这是远低于其它省份的数量。 (2)热带农业成果推广难度大 知识产权作用的发挥需要推广,其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尚未及时推广到当地农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虽然近十年来,海南省农业科技成果有近1000项,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致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仅40%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也徘徊在40%左右,推广应用更就少。另外农业研究项目基本上来自农业教育和推广部门反映的问题,缺乏实地调查研究,根本不考虑如何推广应用。部分科研人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上职称,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数量多而实际可以推广应用的却比较少,相当一些项目鉴定后就束之高阁分,变成了档案成果。还有有关产权立法不健全,监督不完善等问题。 (3)热带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意识不强 海南省具有独特的气候、地域、海洋资源3大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和热带水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海南省大力实施具有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推动农业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基地化生产经营。截止2010年,在已注册海南省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共有12种,主要包括琼中蜂蜜、屯昌黑猪、乐东香蕉、文昌鸡、琼中绿橙、琼中绿茶和临高乳猪(包括种猪和猪肉)等,其中琼中绿橙是海南省首个水果地理标志产品。在海南具有特色农业产业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80%2。虽然有较高的贡献率,但作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对热带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意识还较为欠缺,或者对区域特色农业产业保护和开发商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在热带水果方面,台湾的地理标志要远高于海南。 (4)农产品新品种产权保护难度大 从国际上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走在当今世界的前沿,而其利用先进的科研手段研究出来的新品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非专利拥有者进行盗用,因为单纯的移植种子无法培育成活。 农产品新品种不像工业产品新品种,有着独有的特性,在新品种的保护上难度大。工业新产品只要把产品的制作配方保护好,不知情者不容易制作出一样的产品。而农业产品新品种可以通过该新品种的种子等方法来偷取新品种的成果,使该品种产权所有人利益受到损害。海南的热带植物新产品也是如此,天然橡胶、香蕉和芒果等品种和技术,被效仿和偷取,使海南农垦和相关机构的遭受损失。 (5)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缺乏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到的部门与机构较多,包括了研发机构、企业、主管部门和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等。这就出现行业或机构协调不畅等问题,导致条块分割,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的整体效益的发挥3。对于各个部门而言,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利益分配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另外在保护和执法方面,公检法、工商等部门也是各自为政,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率。 3.改善热带农业知识产权的对策 3.1 加大研究的力度 农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使获取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入市场。所以,课题立项前,必须了解海南农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方向,掌握科技、经济的市场信息,有目的地选择科研课题,注意创新和改进,在开题之前进行查新研究,避免与他人研究重复,提高研究成果的专利性,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必要基础。 3.2 提高农业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比例 2010年海南科技厅出台了《海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在2010—2020年里,每年投入500万元建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以此来带动海南知识产权的发展4。为鼓励热带现代农业发展,《规定》积极扶持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对植物新品种权给予重大奖励,每年植物新品种权可给予20万元科研补贴;鼓励企业和相关单位将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专利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每项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虽然用于知识产权的专项资金较多,但对于农业研究而言,在研究或专利的获取方面要比工业研究的难度要大,获取资金也相对困难,所以要专门设立农业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在此基础上侧重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的比例。 3.3 加强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培育,鼓励注册原产地标识 积极推动地理标志的保护工作,推广海南特色的农业项目,推出具有原产地标识的农产品,通过差异化提升竞争力。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都是农产品,因此保护地理标志,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以三亚为例,自2009年以来,该市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争创名牌农产品工作,形成了利用注册商标支农、保护企业产品、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三亚市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注册农产品商标21个。 3.4 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 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国际上关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知识产权制度主要有两项国际条约,《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和WTO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而对于目前海南热带植物新品种,除了要遵循国际公约之外,更应该对内实施管理。应该由海南知识产权局建立专门的机构,对植物新产品实施专业管理。对要验收通过的心品种,申请取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科研单位的合法权益。 3.5 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由海南省知识产权局组建领导小组,并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统筹领导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协调各个部门的关系,解决有关于农业知识产权的重大问题。将农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列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落实到各部门和机构,由大家共同来完成。建立有利于农业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激励奖惩机制、应急预警机制和协调机制。在研究推广方面,协调好研究机构、政府、企业及推广部门,共同努力做好相应的工作。保护产权的重要力量,除了人民法院外,同时还需要农工商、公检法、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起来,共同营造有利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确保农业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加强知识产权部门执法协作,参与泛珠三角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建设。 3.6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权意识 鉴于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意识不清、权益不明等情况,应加大宣传力度,是农民了解有关农业的知识产权方面的信息,并提高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把知识产权普法宣传纳入海南省普法教育计划。切实抓好每年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和科技活动月的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工作;各种媒体和科普机构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方式,不断提高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农业知识论文:热带农业知识产权与海南农业发展研究 【摘 要】海南属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是我国热带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也造就了海南农业特点与其他地区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农业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也是促进农业发展以及新农业产生的巨大推动力。本文将对海南的农业知识产权进行分析,就如何促进海南农业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海南;热带农业;知识产权;分析 1.引言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一直以来是政府和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产权在国家或企业的战略地位也明显提升,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不断加强。在农业领域,农业知识产权同样受到极大的关注与重视,尤其对农业高新技术的专利,成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建设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不仅从立法上有了突破,而且政府和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也明显加强。在农业领域除了以上的有关法律条款以外,还有《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产品质量法》、《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出台,有力地保护了我国农业及农业知识产权。海南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热带农业基地,独特的资源优势,但农业技术的滞后一直影响到海南农业的发展,尤其农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海南农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对海南省热带农业竞争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热带农业知识产权 农业知识产权特指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我国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一个以植物新品种、农业技术发明创造专利权、农业新品种商标权、农产品地理标志以及农业商业秘密保护等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涉农专利是产生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专利;(2)植物新品种权,是依法授予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有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新品种的所有人以生产、销售和使用授权品种繁殖材料的专有权;(3)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4)农业领域的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保护。具有实用或潜在使用价值的遗传材料。 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广东和广西,其中海南热带和亚热带分布面积是最广的省份。而热带农业知识产权更倾向于地理标志,以为热带农业具有较典型的区域特性,其农产品必须在特定的气候、温度和湿度等综合自然条件下才能形成,是其他地方没法种植与生产的,具有生产的特殊性,完全要取决于生长的自然条件,其农产品有着较为显著的特征。当然也包括涉农专利和植物新品种等内容。 3.海南热带农业知识产权特征 3.1 拥有独特发展农业知识产权的资源 海南热带农业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了品牌资源和研究机构资源。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产生了与其他省份有差异的农产品,比如:其中广为人知的海南四大名菜:“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近年来海南也不断利用自身特有的自然优势不断推出自己的品种,比如:“琼中绿橙”、“南田芒果”等特有品牌。不断丰富本区域的热带品牌资源。 海南省设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省农科院、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等研究研究机构,除此之外还有企业内的研究单位和大学。科研单位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向农业从业者推广农业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能在海南省农业知识产权发展道路上起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科研单位通过研究,能创造出符合海南自身需要的农业科技新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之后就能成为推动海南农业发展的新的推动力。另一方面,科研单位能够与农业企业合作,一同研究开发符合农业发展需要的新成果,并向其推广知识产权战略,鼓励以知识产权带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在海南儋州设立了植物新品种测试分中心,这大大方便了海南各科研单位和农业从业者对自身培育的植物新品种送交国家相关单位对其新品种的鉴定。大大节省了新品种鉴定的时间,有利于海南新品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传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强海南的农业竞争力。 3.2 拥有完善的推广网络 农业知识产权在保护的同时,也需要对农业新品种或专利进行推广,最大化发挥农业知识产权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海南在农业新品种和专利等的推广上,由政府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推广网络,即海南省农业科技服务“110”。该推广网络是一个集农业技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农资供应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包括1个省级指挥中心、22个市县(区)指挥中心,98个乡镇有服务站,187行政村有服务点的服务网络。推广网络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达到1400多人。该网络把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政府和基础单位紧密结合,通过电话咨询、远程视频诊断、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决策、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等手段为农民提供服务。 3.3 热带农业知识产权越发受重视 由于农业知识产权对于农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以及为产权拥有者带来的丰厚的利益,人们对农业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例如:中国颁布了《专利法》、《商标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加入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对新品种权实行行政和司法双重保护。 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有明确提出把海南打造成“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还提出统筹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与管理,提高南繁基地育制种生产能力,并加强海南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精细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从海南省历年科学技术成果公告中可以看出,从2009年开始,科技成果公告的期数增加,成果数量显著增加,涉农成果所占比例也有所提高。 3.4 知识产权起步晚、新品种产权保护难度大 海南的农业专利公开数跟同为热带农业种植地区的广东和云南比较,海南的专利贡献量与其他两省差距明显。这是由于海南发展起步晚、基础较差,与广东、云南之间在经济实力、科研实力以及涉农企业整体实力等各方面的存在着差距,整体实力上的不足对海南知识产权的良好发展起着相对的制约作用,对农业的发展也将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农产品新品种不像工业产品新品种,其有着独有的特性,在新品种的保护上难度大。工业新产品只要把产品的制作配方保护好,不知情者不容易制作出一样的产品。而农业产品新品种可以通过该新品种的种子等方法来偷取新品种的成果,使该品种产权所有人利益受到损害。海南的天然橡胶从一种新品种开始试种到大规模种植,其技术的流失现象非常明显,从一般的育种到种植在很短时间内非关联人员就会掌握。 4.对海南农业发展的促进 4.1 独特的资源提升了海南农业竞争力 海南省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相关的农业科研单位,在创造拥有海南特色的农业知识产权方面有着良好的先天条件。国家确立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以及在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制度方面不断完善,又给海南在创造和保护农业知识产权方面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极大的鼓励海南科研单位及农业从业者创新和保护海南农业知识产权,而源源不断产生的新的农业知识产权能够更好的提高海南农业竞争力水平,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还能打响海南特色农业品牌。 4.2 完善的推广网络对农业发展产生推动力 海南省在农业知识产权领域的起步晚、基础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海南农业知识产权创新的能力。海南相关政府可能又会因为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有时工作不够到位,给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不便。但完善的推广网络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科技110平台不仅在技术的推广上对农业产生很强的覆盖面,同时也为农业知识的传播和农业新品种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海南省应该利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政府对海南农业发展加大重视程度的大好时机,大力完善包括海南知识产权网在内的相关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做好知识产权农业、工业等领域的细分,方便需要的人员对各领域知识产权信息的查询。 4.3 促进政府对农业制度规范 海南省在农业知识产权领域的起步晚、基础差。面对种种不利的因素,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改善不足,做好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申请、保护等相关工作;并通过加大宣传等方式向农业从业者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产权要从基层做起;保障产权拥有者的利益,完善农业知识产权大环境,提高农业从业者创造和申请知识产权的积极性。对于外来品种对本地品种冲击的情况,政府部门应该给予政策支持,鼓励科研单位对本地农业品种进行研究,并以此培育出具有海南特色的、拥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新品种,增强海南的农业市场竞争力。通过相应政策的制定,对农业发展进行规范,把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农业的有序发展结合起来。 4.4 推动特色产品和绿色农业发展 海南拥有自身特色的资源,这些资源是海南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且外来品种对当地品种冲击剧烈的大背景下,更应该着重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农产品品种,一方面,这些特色品种具有强烈的地区依赖性,拥有极高的保护价值,且被盗用的几率较低;另一方面,这些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在当地具有外来品种没有的适应性,更适合在当地生产,并且在当地人们的心中具有难以取代的地位。在大力发展已有特有品种的同时,科研单位、农业从业者还必须不断进行科研攻关,培育出更具市场价值的拥有海南特色的农产品品种,始终保持海南特有品种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性。 5.结论与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之后能够对海南省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以及对海南省农业发展的影响有了一定的了解,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农业知识产权对海南农业的影响程度与海南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水平密切相关,政府部门的起着引导的作用;第二,农业知识产权也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农业从业者不断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积极与科研单位联系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以知识产权的方式推动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第三,海南拥有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品种,应该加强对这些品种的开发,争取以这些特色品种为突破点,进而带动海南其它农产品市场销售,最终全面提高海南农业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性,确立海南农产品的国内国际地位。 农业知识论文:安徽省举办科普惠农兴村“百万工程”现代农业知识骨干培训班 为贯彻落实中国科协、财政部关于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安徽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工程”的精神,安徽省科协和安徽省财政厅决定在“十二五”期间联合组织实施安徽省科普惠农兴村“百万工程”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农技协带头人和骨干,推广一批农村先进实用技术,推动基层科普活动广泛开展。8月7~9日,由安徽省农技协联合会主办、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农业科普示范地承办的2012年安徽省科普惠农兴村“百万工程”现代农业知识骨干培训班在合肥开班。安徽省农技协联合会会长卢家丰,安徽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省农技协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周建强出席开班仪式,安徽省科协副主席、省农技协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寿南主持开班仪式,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省农技协联合会副会长程备久致欢迎词,省农技协联合会副会长、培训工作委员会主任盛志刚作讲话。来自安徽全省各市科协、省管县科协科普部部长以及各县(市、区)农技协联合会相关负责人150多人,共同学习现代农业知识,交流学习经验。 程备久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与安徽省科协、省农技协联合会联系密切,安徽农业大学承担此次培训任务,体现了各级领导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安徽农业大学将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平台优势,提供智力支撑。 盛志刚在讲话中表示,办好本期培训班对于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科普惠农工作方针,努力开创全省农技协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精神,要充分发挥农技协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和思路创新,积极引进、应用和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大力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努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农民群体科学素质。 盛志刚强调,各级农技协组织要深入学习领会全省农技协工作会议暨农技协联合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精神,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要强化创新驱动,扎实推进农技协及联合会工作健康发展。他希望,学员们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强化服务本领,以安徽省科普惠农兴村“百万工程”培训为契机,加快研究、探索、谋划新形势下科普惠农兴村工作的新路子,为巩固和保持安徽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服务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梁寿南在总结中强调,此次培训班是贯彻落实中国科协、财政部关于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工程”的精神,着力解决产学研脱节和农村实用技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下一步,将继续以“安徽省科普惠农兴村‘百万工程’项目”为抓手,进一步突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专业性和示范性,进一步突出在培训农村科普人才中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让广大农技协会员得到更多实惠,带动更多的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为促进安徽省“三化同步”作出更大贡献。 培训期间,针对安徽科普惠农兴村“百万工程”培训活动及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农技协工作等问题,安徽省农技协联合会进行座谈。周建强主持座谈会并讲话,卢家丰作重要讲话,梁寿南、盛志刚在会上讲话,部分基层科协、农技协负责人出席会议并参加讨论。(编辑:施小刚) (来源:安徽省科协供稿) 农业知识论文:我国农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现状及完善 摘 要:农业知识产权是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存在着机构设置多元、职权运行交叉、权利保护冲突等诸多问题。完善相关立法、革新行政方式、建构行政和司法保护联动机制已成为创新农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农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司法保护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令世界瞩目。2008年我国制定了农业知识产权发展纲要,强调知识产权对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发展已成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和缺憾。 一、我国农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现状 依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下称 TRIPS协议)规定的著作权及其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志、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权、植物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未公开的信息等八种知识产权,我国将其划归不同的行政机构来进行管理,从而形成了多元多层级的行政保护体制特点:所谓多元是指知识产权由不同的行政机构来保护,而多层级则是指各行政管理机构又分为中央和地方若干个管理层次。[1] 我国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负责对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根据《专利法》第25条,动植物品种是不属于可申请专利保护的客体,但植物新品种却能享受类似专利的保护,这集中体现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这一行政法规中。依该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是新品种保护审批机关对经过人工培育或发现并加以开发的野生植物的新品种,依据授权条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查,决定该品种能否被授予品种权。植物新品种权也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第3条,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负责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受理和审查,并对符合条例规定的植物品种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具体而言,就是由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和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分别负责农业植物新品种权和林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受理和审查,并对符合规定的植物新品种授予新品种权。 地理标志也称为原产地名称,原产地名称产品所具有的质量、声誉在本质上取决于其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因此,它必须经审核批准才能以原产地名称进行命名。根据自 2005 年 7 月 15日起施行的《原产地名称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统一管理全国的原产地名称产品保护工作。主要包括原产地名称产品的申请受理、审核批准、原产地专用标志注册登记和监督管理工作。据统计,自1999年8月以来截至2004年4月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注册登记的原产地产品有110多件。 此外,商标局依照《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对地理标志进行管理和保护。国家工商局依据《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细则》,于1994年12月30日公布了《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自1995年3月1日起,商标局将原产地名称纳入证明商标的注册和管理范围。在1999年8月以前,我国对地理标志(原产地名称)进行管理和保护的行政管理部门只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家。 2001年10月27日修订的《商标法》提高了地理标志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层级,将地理标志纳入《商标法》保护范围。2002年9月15日起施行的《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六条第一款规定:“商标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地理标志,可以依照商标法和本条例的规定,作为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申请注册。”国家工商总局随后修订并重新公布了《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据统计,自1995年3月1日以来至2004年4月底,在商标局注册登记的把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注册的商标有120多件。 二、我国农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工作由诸多专门机关分别负责,这种制度设计的优点在于分工较细,相应的机构职责也较为明确,加之行政执法自身高效、便捷的特点,对充分保护农业知识产权意义重大。然而,这种分散管理形式也导致了行政保护主体多元,不易协调, 行政管理成本过高,影响执法的效率和质量,这恰恰是当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领域存在的核心问题。 1.行政保护的机构呈多元多层级的设置态势。目前我国涉及保护农业知识产权的行政机构有三家之多,各部门各自行政,形成多足鼎立的保护格局,突出表现为职能交叉和重复管理。以地理标志的认定为例,我国采用商标法和特别法保护的多重保护模式,一方面,对符合《商标法》规定条件的地理标志可以授予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另一方面,对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产品则可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此外,《农业法》第 23条规定: 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优质农产品可以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使用有关的标志,符合规定产地及生产规范要求的农产品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在此基础上,由农业部颁布并于 2008年 2月 1日正式施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第 4条明确规定,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登记工作,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审查和专家评审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请的受理和初审工作。由于各部门对地理标志的申请主体、认定标准及程序、保护方式等均存在差异,导致相关市场主体无所适从,从而背离了机构精简、高效便民的当代政府行政理念。[2]对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一项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分由两个行政部门依据不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监督管理,造成行政部门之间管理权限的冲突,而行政管理权限的争执和冲突也给地理标志管理和保护工作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由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显得零乱且分散,致使许多市场主体甚至专业人士都难以理清知识产权的具体管理机构及各部门的基本职能。在WTO框架下, 知识产权领域经常需要国际协调,但是其他国家地区及政府却常常无法确定该与我国众多管理机构中的那一个机构沟通更合适,因而造成很多不便。倘若某国要与我国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合作关系,就需要分别与我国的不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签订合作协议。 2.多元多层级的行政机构导致行政保护的成本急剧增加。如前所述,由于多部门的行政管理,致使我国现行农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处在一种条块分割的管理状态下,无法形成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构。这种多元、多层级的行政保护体制,严重影响了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协作,一些执法机关因在职能和管辖权限上存在交叉、竞合与重叠, 经常出现有利争办、无利推诿的现象,致使在执法过程中极易因执法依据、执法主体等问题发生扯皮与冲突。 由于各管理机构职能林立,致使权力分割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现象十分严重,整体行政效能不断下降。对行政相对人而言,遇到知识产权问题必须求助于多个行政管理部门。例如,在处理地理标志侵权纠纷过程中,若地方管理部门发现其中还含有侵犯商标权的行为时,也只能就地理标志的管理问题进行处理,而同是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商标侵权纠纷,却只能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处理,造成政府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效率低下,相反,权利人维护权利的成本却急剧升高。同时,由于每一机构均配备相应的政务、党务、财务、后勤、人事等管理和服务部门, 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设施及财政资金的浪费,增加了硬性的行政成本,又因各机构之间信息不能互通和共享,容易在授权与登记程序中造成权利冲突、重复授权、审查标准不统一等结果, 无形中增加了软性的行政成本,行政成本的增加直接导致公众获得公共服务的成本支出上升,这显然不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构。 3.行政保护职能的多头配置致使权利的冲突不可避免。所谓知识产权保护的权利冲突,是指由同一知识产权保护客体依法产生的两项或两项以上并存的权利相互抵触的现象。这种权利冲突的产生,大多是因为不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不同的职能规范行使管理权能,对同一客体通过授权或认定为不同的知识产权类型而形成的。据调查,在商标局,以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注册的商标,又有相当一部分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注册登记原产地产品标志,从而导致同一产品同一地理标志所有权人不一致,产权归属不清,而引起权利冲突。如山东东阿阿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异议书中称:贵局在2002年第17号公告中将东阿阿胶认定为原产地标志并据此予以保护,这一结果使得另一企业与我公司一同作为原产地标志“东阿阿胶”的所有人,并且赋予其认定国内其他阿胶生产企业使用“东阿阿胶”、“东阿”标志的权利和资格。贵局的认定显然为他人可以堂而皇之地在相同的商品上使用我公司的注册商标,从而不正当地占有我公司的无形资产提供了依据。此异议虽然还有待于国家机关的认定,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在原产地标志保护方面的混乱状况。 两种管理和保护体制并存,两个部门同时在开展工作,使得一些企业或组织无所适从,不得不“双管齐下”,既申请注册商标来保护专用权,又申请使用原产地产品标志,如水井坊、绍兴黄酒、蒙山茶、金华火腿等。两种管理体制同时运行,不仅加重了企业或组织保护地理标志专用权的运行成本,还为如何协调证明商标专用权人与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使用人之间的矛盾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两种管理体制并存,尽管都是出于保护的目的,但权利冲突使得一些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反而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三、积极完善我国农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的构想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贯彻与实施,也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积极重视并认真完善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制度成为当下甚为紧迫的任务。 1.完善相关立法是强化农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前提。以地理标志为例,我国现行地理标志行政保护的冲突,是立法造成的,所以要规范现行地理标志行政保护的体制,就应首先完善相关的立法,依法理顺地理标志保护行政管理体制。目前在国际范围内对地理标志保护的立法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专门立法保护,以法国为代表,目前只有19个国家;二是将地理标志归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范围,例如瑞典;三是采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保护地理标志,这一立法形式为多数国家所重视和采用。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及欧盟等国都采用商标保护的方式。[3]另外,我国及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均是马德里联盟的成员国,如将地理标志注册成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就能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进行国际注册,从而利用国际注册快速、简便、经济的途径,使证明商标使用人的产品迅速走向国际市场,也有利于证明商标使用人在国际贸易中运用商标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2001年,新修订的《商标法》第3条、第16条明确规定将地理标志纳入《商标法》保护范围,自2002年9月15日起施行的《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地理标志可以作为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申请注册。可见我国已在法律和行政法规层次上正式确立了地理标志的商标保护制度,这也与TRIPS的有关规则是一致的。 在我国最高立法机关确立以法律形式管理和保护地理标志后,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仍依据部门规章对原产地域产品进行注册与保护,这不仅在法理层面讲不通,而且与TRIPS协议的有关规则相违背,也致使政府的多头管理成为可能。 依据《立法法》,下位法不得违背上位法的规定。新《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条例》实施后,有关部门仍依据部门规章《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注册登记原产地域产品,这不仅有悖于国务院提出的要保障法律法规全面、正确实施,保障法制统一、政令畅通的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还在法律的适用上违反了《立法法》第87条的规定。新《商标法》第2条规定:“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标局主管全国商标注册和管理的工作。”第3条规定:“经商标局核准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的特殊事项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根据以上规定,我国最高立法机关以法律的形式将地理标志的注册和管理的行政职权授予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任何部门,均无权对地理标志进行注册和管理。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没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依据。[4] 2 . 革新行政方式是有效落实农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关键。除完善相关立法外,还必须加强和改善行政保护制度的薄弱环节,实现制度创新,革新行政方式。[5] 第一,加强行政指导功能。行政指导是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目的, 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并附之以利益诱导,促使行政相对人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行政方式。如有关行政管理机关应当针对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人保护意识不强、方法不力的现状,引导和支持权利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向权利人提供培训等方面服务,协助权利人解决在保护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重点指导相关企业建立、完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提高其保护能力和水平。 第二,积极推进行政参与制度。行政相对人作为主体因素能动地参与行政权力行使过程,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行政参与制度,要求在有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决策及实施过程中,行政相对人能够合法适当地参与其间,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利益。 第三,保证行政信息的公开。加强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逐步开通提交电子申请书,缴纳申请费的网上通道,为申请人提供方便的申请渠道;发行各类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网络公报;建立各类农业知识产权的信息数据库和检索机制。通过定期官方信息为相对人提供信息服务,指导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以增加产权收益和减少合法权益被侵害,从而促进农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的健康顺利发展。 第四,完善行政处罚制度。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由于我国 《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没有规定有关品种权保护的法定赔偿金额,对违法行为的界定也比较模糊,在具体执法时面临较大的困难。因此,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对行政处罚的对象加以列举,同时,对于赔偿金额和罚款加以明确。此举不仅可以防止相同案件不同处理的情况出现,同时对于行政相对人也起到了教育和警示作用。 3.构建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联动机制是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必由之路。在完善立法及革新行政保护方式的同时,还应当加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衔接工作。在强调政府主导下行政保护重要性的同时,还应充分尊重司法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权威地位,加强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的信息互通及协调配合工作。[6]在制度上应适当调整,尽量避免类似行政程序对权利的审查和司法程序对侵权的判断的相互交错和不一致性,从而使两种保护手段在“双轨制”的框架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实践证明,“双轨制”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是成功的,行政保护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但司法保护也是不可或缺的。 为适应涉农知识产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农业部于2007年重新修订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简称《条例》),2010年颁布了《关于台湾地区申请人在大陆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暂行规定》,目前已启动了《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审理规定》和《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侵权案件处理规定》的修订工作,正在制定《农业植物新品种命名规则》。此外,为积极应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国际发展的变化,要研究将《条例》上升为法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提高品种权保护水平,增强打击侵犯品种权的力度,落实品种权保护与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来源披露和惠益分享有效衔接的制度安排。此外,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将品种权行政执法与种子市场监管相结合,通过吊销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吊销种子销售许可证,创建保护品种权的快速通道,不但能够较好地制止侵权假冒行为的滋生,维护品种权人的合法利益,还能及时从源头上消除品种权侵权行为带来的其他不良影响。[7] 遏制和减少侵犯农业知识产权行为的发生,是一项社会综合治理工程,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部门的配合协作。多年来,行政机关在查处品种权侵权假冒案件时,及时与司法部门沟通,及时移交大案要案;法院在审理品种权侵权或假冒案件时,对于涉及复杂的育种技术或繁殖材料鉴定,农业行政机关也积极给予配合与技术支持。[8]通过这一合作机制,双方在品种权制度完善、侵权认定标准、损害赔偿计算、侵权鉴定技术与方法、侵权责任的承担以及侵权物的处理等方面,形成了众多合作成果。由此可知,农业知识产权需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两轮驱动,形成有效联动,只有这样,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农业知识论文:农业知识产权评估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在深入实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培育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知识产权发展在整个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知识产权创造的最终目的是知识产权的有效运用,因此需要提高市场经济主体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实现和提高知识产权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资产评估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资产评估是促进农业知识产权有效运用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目前,国内关于农业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很少涉及知识产权的评估问题,主要集中于如何保护农业知识产权。但是,有些学者对于农业无形资产评估进行了相关研究。王淑珍(2004)对农业无形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李小娟(2004)重点探讨了农业无形资产评估方法问题;许现晖(2006)主要探讨了收益法对于农业无形资产评估的适用性。论文将重点探讨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农业知识产权特点 农业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其在农业领域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农业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权、专利权、遗传资源等创造性智力成果;另一方面是原产地名称和商标权等识别性标记。与其它知识产权相比,农业知识产权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依托产品的生命性。农业知识产权依附的载体大部分是由富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在同化外界环境条件过程中形成的产品,这些生物有机体容易受环境因素及气候差异的影响,致使同一规格的产品在质量上也参差不齐。 其二,自然依赖性较高,可控性较差。我国的农业属弱质产业,受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影响,大部分农业知识产权依托的产品都是在大范围、露天条件下生产的,且大多数是手工操作,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各项技术措施及物质、能量投入的等量性与同时性均无法得到很好的控制,致使产品质量难以达到一致性要求。譬如棉田出现干旱时就应及时供足水分,但受人、财、物等因素的影响常有滞后,虽然也供足了水,但由于时间上存在差异,收棉时纤维很可能达不到标准,使产品的整体质量受到影响。 其三。收益的高风险性。一些农业知识产权的研发周期往往较长,而且投资很大,但是收益却很慢,阶段性成果多,且不易保护。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农业无形资产具有较高的风险性。 二、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的特殊性 由于农业知识产权所具有的上述特征,因此在农业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中存在着很多特殊性。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评估专业性强。农业知识产权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区别于评估人员常见的资产。在分析农业知识产权价值过程中,要结合其自身的技术特点和适用性,并与该行业的相关产品和研究水平进行比较。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具备相应的农业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并进行准确的判断。但是,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甚至是评估师一般不具备这方面专业知识,这就为农业知识产权评估带来了很多困难。需要认真征求和听取农业领域专家的意见。并结合自身的专业判断力,准确的分析农业知识产权的价值。 其二,评估过程的复杂性。一方面,农业知识产权的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局限。由于农业生产受气候、降雨量、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地域性特征,只能在一定范围推广,而不像工业知识产权,可以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用。这种地域性会影响农业知识产权价值实现范围和价值实现量的多少,其发挥作用的广度越低,其评估价值也越低,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农业知识产权种类繁多,彼此之间的相似度低、可比性差,因此,每次对具体的农业知识产权进行评估时,都要对其性能、特点、经济技术参数、收益期间、不可抗力的影响等因素作专门分析研究,情况复杂。评估工作量大。 三、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目的 评估目的是影响评估标的物价值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评估目的会产生不同的评估价值。因此,有必要对农业知识产权的评估目的进行探讨。 其一,产权交易与授权。农业知识产权的交易是知识产权运用的主要内容,也是知识产权评估的主要目的。农业知识产权交易广泛应用在企业并购、知识产权入股、知识产权转让等活动中。通过产权交易评估可以为农业知识产权交易双方提供公允价值参考;能够确定与某项具体知识产权的许可证或其它限定条件转让有关的公平使用费率;或在两个合作伙伴共同以大量的知识产权投资合作建立新企业时,确定股权或其它所有权的交换比例等。 其二,农业企业管理。知识产权是涉农企业重要的资源,其有效的管理和运用对于涉农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涉农企业在获得知识产权所创造价值的同时,因为知识产权付出相应的维护费用,如专利申请费和维护费、专有技术的保密费、商标注册费等。但是,并非全部知识产权都为有效知识产权,有些知识产权并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但是企业却要付出一定的维护费用。通过知识产权评估可以有效地了解知识产权创造价值的状态。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维护成本,而且为企业今后的研发指明了方向。定期的知识产权评估已成为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手段。 四、农业知识产权评估方法 其一,传统方法适用性分析。在资产评估实践过程中,主要采用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这三种方法在传统评估领域(如企业价值评估、不动产评估等)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在知识产权尤其是农业知识产权领域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分析。 成本法是指在对农业知识产权评估时,估算出在现时经济技术条件的重新研制、开发成本或购置一项全新的评估对象所花费的全部费用,然后扣除各种损耗后来确定被评估农业知识产权价值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原理简单、易于掌握。但是,农业知识产权研发成本与其预期收益之间存在着不完全对称性。有可能开发成本较低,但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能为其所有者持续不断的创造收益;另外可能开发成本较高,但其应用前景不大,为所有者创造的收益较少甚至不能带来收益。 市场法是指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以估测资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技术方法的总称。由于法律要求知识产权必须具有创新性、非同质性,比如专利相对于以前成果必须要具有创新性;著作权必须是作者的初始成果;商标权必须具有差异性。因此,在市场上很难找到相同甚至是类似的农业知识产权交易案例。 收益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农业知识产权在未来剩余寿命期间内的预期收益,并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算成评估基准日的现值,然后累加求和,借以确定被评估农业知识产权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正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农业知识产权具有自然依赖性高、可控性差、风险不确定等特点。这使得在科学的估算农业知识产权未来收益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收益法的应用范围有限。 其二,实物期权法的应用。所谓实物期权就是指内嵌在实物资产中的未来选择权,即实物资产的拥有者根据未来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实物资产使用动态的灵活处置权。该方法能合理地将投资者对投资于该类项目的战略价值数量化、客观化,为不确定环境下企业风险投资决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决策思路和定量分析方法。实务期权理论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解决投资项目评估中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之后,一些国外学者将该方法被引入资产评估领域。但是,该方法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在评估领域广泛应用。 实物期权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农业知识产权看作一种买方期权(看涨期权),研发投资额相当于约定价格,知识产权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总现值相当于基础资产的当前价格,根据现有业务情况研发企业可以估计其波动率(风险),再估计知识产权的可使用时间和无风险利率之后就可以利用期权方法估算农业知识产权的价值。实物期权法的计算模型可分为连续型和离散型。布莱克―舒尔茨期权定价模型是连续型的代表作,而二叉树模型则是比较成熟的离散型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由于实物期权法较好地解决了未来收益不确定性和经营管理柔性这些评估难题,比较适合应用于收益不确定性强、风险大的农业知识产权评估领域。因此,我国资产评估领域应加强对该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实物期权法为我们准确的评估农业知识产权价值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是实物期权法所要求的假设条件比较苛刻,其适用性仍需评估实践的有效检验。 五、结论 农业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对农业知识产权的创新、保护和有效运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该问题还没有引起业界的充分关注和深入研究。论文总结了农业知识产权所具有的各种特点,并据此分析了农业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的特殊性。评估方法是评估理论的核心问题,传统的评估方法(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在农业知识产权资产评估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实物期权法作为解决资产收益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较为适合于农业知识产权资产的评估,应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农业知识论文: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 摘要:当代世界经济正由工业化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光纤和卫星通讯等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已席卷全球,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领域,它提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运转效率。目前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已成为农业信息化方面的一项研究热点。文章就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做出相关探讨。 关键词:农业知识;信息技术;应用;前景 0 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智能化信息技术从70年代末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运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 1 农业信息技术概述 农业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类技术的总称。它是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主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施用技术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是现代信息科学迅猛发展和农业产业内部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2 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尽管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但整体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科学管理的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信息意识不强,对农业科技的了解比较少。我国目前已有的信息设施,尚未在农业知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源在于,我国农技人员及广大农民不会使用计算机,信息意识差。广大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落后,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指导。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农业发展提供了大好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真正做到使农业发展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上来。 3 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在农业信息技术及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能不到位,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的功能。二是职能错位,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社会力量完成的工作。三是政府缺乏对信息化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其次,农业信息采集的覆盖范围和时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兼备农业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面窄,实用性不强。为了解决我国在运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数字农业理论体系。 4 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突破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数字农业是21世纪提升农业产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字农业将有力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增产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同时,数字农业是环境健康的要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数字农业研究已初有成效,澳大利亚、英国、丹麦等国家都颁布了严格的环境法律。在我国,从事农业研究的人员首先开始了“数字农业”研究。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共同取向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农业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必由之路。数字农业具有几个显著特点: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多维网络信息系统;多源、多比例尺、多分辨率以及数据集成的网络信息系统;面向全社会公众开放的网络信息系统;农业运行机制的全面数字化。 5 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具体途径 建立涉农服务网站,充分考虑农民使用,充分考虑农业增效,充分考虑农村发展。完善农民信息素养建设,加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培训,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带动,注重信息技术环境下科技推广政策的引导。推进农业信息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建设;国际间农业信息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机制建设;引导和支持非政府农业信息机构的发展;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提高。 6 结束语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大致经历和发生了三次比较引人注目的农业技术革命。以拖拉机等农机具为标志的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以现代遗传学理论等为标志的生物和化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将影响到农业发展的各个层次和环节。农业技术革命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本文就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展开了相关探讨,首先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做了相关梳理,然后分析了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了我国农业知识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设想,并基于数字农业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具体途径。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获得了对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前景的一个基本认识。希望能对日后的农业信息技术工作的开展,起到微薄的帮助。 农业知识论文: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存在问题及建议 摘要:农业知识产权作为知识产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在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不足和缺陷,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关键词:农业知识产权;植物新品种;农产品地理标志;生物基因 近年来,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但是,随着我国农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深度、广度的不断增强,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滞后与农业生产、贸易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因此,要应对农业领域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并加强对有重大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进行法律保护。 1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1.1 植物新品种的法律保护 1989年国务院的《种子管理条例》把种子列入农业生物技术的保护对象。2000年《种子法》的通过实施,标志着我国种质资源保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后农业部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规章:《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农作物商品种子加工包装规定》、《主要农作物范围规定》,这样,我国农作物种子保护形成了从种质资源培育、种植、生产到销售的完整的规范法律保护体系。1997年国务院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使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有了专门的法规依据。同时,为了保障条例的顺利实施,农业部又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植物新品种繁殖材料保藏中心管理办法》、《农业植物新品种权机构管理办法》、《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审理规定》等。为了更好的对我国的植物新品种进行保护,1999年4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对我国植物育种者的权益给予国际保护。 因此,目前我国对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申请品种权直接保护所申请的植物新品种,另一种是通过申请生产植物品种方法的发明专利权,间接保护由此种方法得到的植物新品种。 随着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框架不断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组织体系逐步健全,成立了各种工作机构,植物新品种保护环境不断完善,育种者申请品种权数量和品种权授权数量大幅度增长。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逐步扩大。 1.2 地理标志和商标权的法律保护 2001年修订的《商标法》增加了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的条款,并且对地理标志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允许将地理标志注册为商标,规定可以通过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的方式对原产地域产品进行保护。2000年实施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也有关于原产地的明确定义,可以通过强制性执行国家标准和注册登记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的方式对原产地域产品进行保护和管理。这样,以《商标法》为主导地位,以《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法》为补充和辅助作用的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原产地域产品通用规则》的制定实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2005年实行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标志着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同时,为了加强对地理标志的国家保护,我国陆续参加了《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制止使用商品产地虚假或欺骗性标志马德里协议》、《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有关的国际公约和协定。 1.3 生物基因和微生物技术的法律保护 由于我国基因产品领域研究已经跟上了世界的先进水平,要鼓励国内科技人员和企业在该领域取得更多的技术成果,就必须对生物基因研究和微生物技术提供法律制度的保护。国务院在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以保护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出现的新的客体。随后农业部、卫生部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化学物质产品行政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有关的办法、规定,加强对基因植物、基因生物安全的保护,逐步形成了对农业基因技术、微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传统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保护的比较初步的法律框架。 《专利法》第一次修订后,增加了对药品和农用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可以授予专利的法律规定,表明微生物、遗传物质发明和生物制品发明同样可以获得保护,这标志着我国开始重视农业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并使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有了进一步扩大;化工部于1993年了《农业化学物质产品行政保护条例》以及《农业化学物质产品行政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此后我国还相继于1994年加入了国际《专利合作条约》,并于1995年正式成为《国际承认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达佩斯条约》的成员国,这进一步表明我国生物技术保护正式与国际接轨,这不仅有利于国外生物技术领域的发明人在我国申请并获得专利权保护,而且也有利于国内农业技术领域的发明在国际上获得保护,实现农业科技的国际交流。… 2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只是国务院的一个行政法规,法律位阶低。在UPOV成员国中,除我国之外,均采用法律而非行政法规的形式进行植物品种权立法。而且,近年来许多国家均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纷纷修改本国植物品种权立法。如日本相继于2003年、2005年对其《种苗法》予以修订;新西兰在2005年8月公布新的《植物品种权法》草案,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印度经过8年酝酿,于2001年颁布《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农民权利法》。 第二,保护的植物品种有限。农业部和林业局根据国家所公布的受保护的植物范围审查和授予新品种权,并不断公布受保护的新增加的植物种类,但是,截至2005年5月,我国在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中公布的只有140个属和种,很大一部分的植物领域即使育种者培育出新品种也不能被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得不到国家的有效保护。 第三,我国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后,执行的是1978年文本,只对植物新品种的繁殖材料进行保护。但没有规定是否对收获材料、由收获材料直接生产的产品、依赖性派生品种、与植物新品种没有明显区别的品种以及需要反复利用受保护品种进行繁育的品种进行保护,而在1991年文本下,对此予以保护。同时,1991年文本品种 权的内容扩张到生产、销售、许诺销售、进出口、储存等流通环节。这样,我国品种权的范围和内容比较狭窄,对植物新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相对较弱,不利于我国植物新品种的国际保护。 第四,我国植物新品种的申请和授权总量仍然偏低,呈现地域分布不均的状态。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植物新品种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仍然相对较低。农业行政和企事业单位、人员品种权意识淡薄的状况还未从根本上扭转,尊重他人的品种权,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还不够强。申请植物种类相对单一,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花卉、蔬菜和水果等的申请量较少等。对育种方法实施专利保护,但对由该方法直接生产出来的产品,我国专利法却规定不能给予专利保护。 2.2 地理标志和商标权法律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涉及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从外国法和相关国际公约中移植过来的,采取的是有关法律和行政规定并行发生效力、商标局和质检总局管理的二元管理模式。在现行的双轨制保护模式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商标法》将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保护,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地理标志产品实行注册管理。这两个部门所依据的法律不同、管理方式不同、甚至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地域范围的认定也不同,再加上行政机关先天具有权力的“扩张性”,在地理标志的管理权限上产生的争执和冲突给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两个部门行政审批原产地标志,所依据的法规不同且不完善,造成注册商标保护和原产地名称保护部分发生冲突,使所有人权利发生冲突并使市场使用发生混乱。 现有的商标法模式和专门法模式不仅在立法中存在问题,在实践中也存在问题。地理标志与商标的权利存在冲突和矛盾:地理标志被注册为普通商标后引发的普通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之间的冲突,获得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注册的地理标志与地理标志产品在保护之间的重叠。地理标志被当做普通商标注册,剥夺了该地区内其他合法生产者的使用权。 此外,由于政府和其自身管理不到位,一些地理标志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一些地理标志区域内和区域外的生产者看到地理标志能够获得较高利润,大肆将特定区域外的非地理标志产品冒充地理产品销售。 2.3 生物基因和微生物技术法律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有关生物基因和微生物技术保护的办法和规定,但这些办法和规定效力层次比较低,也不系统,有些法规之间重复规定较多,甚至有些法规还有相互冲突现象。 第二,管理上存在着农业部、科技部和卫生部等多头管理现象,影响了对生物基因和微生物技术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不利于对生物基因和微生物技术的法律保护。 3 健全和完善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对策 3.1 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的完善 第一,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提升为法律。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环境中,植物品种权尤显重要。因此,提升《条例》的法律位阶,势在必行。 第二,进一步扩大受保护的植物的种类和范围,并逐步扩大到对所有的植物的属和种进行保护,同时还应进一步丰富品种权的内容,给予育种者进出口的权利,并将许诺销售纳入品种权的范围。这既有利于我国的优良品种进入国际市场,也有利于引进国外的优良品种。 第三,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制度规定。首先,建立先用权制度。先用权制度在美国、日本等国的植物品种权立法中均有规定,通过授予相同植物新品种申请在后的在先育种者以有限的权利,从而公平地维护他们的利益。其次,借鉴《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规定侵犯植物品种权诉讼的诉前临时措施,切实保障权利人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司法救济。 第四,把我国现行的农业和林业分开授予和管理植物新品种全权的方式统一到一个部门进行,避免对一个植物新品种的审查可能由于行政机关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另外,由于植物新品种申请保护费用高、程序复杂,建议国家给予适当的补助,提高育种者申请品种专利权的积极性。同时,应加强品种权国外申请的力度,加强植物新品种的国外保护。 3.2 地理标志和商标权法律保护的完善 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保护模式来保护地理标志,解决商标和地理标志之间的冲突问题。在目前应对现有法律、法规的保护进行整合,在制定专门法的条件具备之前,采用目前的两种保护模式来保护地理标志,同时努力消除因法律、规章之间的冲突而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立法部门应在条件具备时对现行《商标法》进行修改。如修改第10条,专门为含有地名的地理标志注册为商标作出例外规定;在商标法体系中确认地理标志权,或引入专门立法中确认的地理标志权,以解决整个商标法体系逻辑上的矛盾。待条件成熟后,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为蓝本建立专门保护法。 目前,如何协调保护地理标志的法律和行政规章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商标法体系和专门法体系注册的制度不同,必须在两个体系中确认哪个体系的确权结果为先,一些国际组织在讨论解决商标与地理标志冲突的决议中提出“时间在先、权利在先”的原则,TRIPs协议和欧共体2081/92号条例在其规定中均吸收了这一原则。 我国现在多头立法,同一术语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中有不同的含义,将管理权分散于不同的行政部门,使注册商标保护与原产地名称保护部分发生冲撞。所以,应尽快使各类法律在行政冲突这个问题上,明确主辅关系,统一双方的保护思路。 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在国内、国际层面的实施,积极参与到WTO“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争论”中,减少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地理标志被滥用的现象。 3.3 生物基因和微生物技术法律保护的完善 第一,提高法规的效力层次,制定统一的、完整的、专门的《生物技术安全法》。明确生物技术安全立法的目的、原则,保障生物技术的健康发展,避免可能造成的风险,坚持协调、促进原则和风险预防原则;建立基本的法律制度,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安全,对农业生物技术进行规制;确立以国务院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为最高管理机关的生物技术安全管理体系。 第二,加强对生物基因和微生物技术法律保护的研究和完善的力度,使其最大限度的与国际通行的规则相一致,防止生物基因抢注专利的现象发生。 第三,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设立科学的管理机构,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强化安全的监督管理。 4 结 语 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加大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力度,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而且有利于强化我国农业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的优势。通过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能够保障农业技术的持续创新,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农业科技产业化,并保护农业成果的有效利用及保护产权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业知识论文: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建议:国际经验与启示 [摘 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激励农业科技人员自主创新、促进浙江省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国外关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对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借鉴意义。参考了国外有关知识产权经验的基础上,对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浙江 农业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保护 农业知识产权就是指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涉及到农业科技活动的许多方面,从科学发明与发现、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到科学论文、高技术产品商标、农业商业秘密等。近几年来,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纠纷案不断增多,有关农业知识产权问题日益凸显。只有把农业知识产权问题解决好才能激励农业科技人员自主创新,使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参考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对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与经验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农业知识产权,其中某些经验值得我省借鉴。 1.美国对植物品种专利的“双重选择”机制保护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给予植物以知识产权的国家之一,而且保护的形式、范围均较为完备。目前,美国实际上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实施三种法律:1930年的植物专利法、1970年的植物品种保护法、实用植物专利。其中,实用植物专利提供了植物最强有力的保护,审批机关是美国专利与商标局。三种法律下的三种保护方法互相配合,形成了较为完善和严密的保护体系。如对于某一特定植物品种,申请人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申请实用专利权,或者申请植物专利权及植物新品种权,具有一种事实上的“双重选择”权。在1985年发生的“Exparte Hibberd”案中,美国专利与商标局上诉委员会再次确认了这一“双重选择”原则。 2.欧洲对植物新品种的“单一选择”机制保护模式 在欧洲,植物新品种受到特殊法的保护,即植物品种保护法。与美国相比,欧洲尊重专利法的传统理论,始终认为传统专利法保护植物新品种的障碍无法克服,因此走上了以专利法之外的特别法保护植物新品种的道路。比如,荷兰在1942年,德国在1953年分别通过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法,赋予植物新品种育种者以生产和销售植物新品种繁殖材料的排他性权利。欧洲对植物品种的保护采取了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政策,即对某一特定的植物品种,法律保护方法是唯一确定的。申请人只可能按照法律规定,依其发明的性质申请专利权或品种权,而不可能在专利保护和品种权保护两种法律保护手段之间自行选择。 3.日本对种苗法不断修订的案例 日本政府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动作很多,包括机构的设立和相应法规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也已扩展到农产品,自1947年已来,日本不断修改的“种苗法”就是典型的例子。1947年,日本公布了“农业种苗法”即优良品种名称登记制度;1978年,日本根据1978年第二次修订的UPOV公约,对国内“农业种苗法”进行修改、完善,并更名为“种苗法”对外公布;1982年,日本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种苗法”正式开始实施;1911年,日本根据1911年第三次修改的UPOV公约,加强了对“种苗法”的全面修订、完善;1998年,日本加入UPOV1911年文本公约,并公布实施“修改种苗法”。总之,日本非常重视通过立法对植物新品种进行专利保护,尤其是在加入UPOV后,日本更是注重在实施和不断的修订过程中进行扎实的法规宣传与普及。 二、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其原因 浙江省经济发达,然而农业贡献的比例比较小,主要归结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不到位如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规范,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 1.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规范 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业企业目前没有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规章制度。长期以来,受现行的职称评定、考核评价机制的弊端影响,农业科研人员把项目获奖而不是知识产权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在知识产权部门和人员配置方面,一半的企业既无产权部门又无专职人员,接近一半的企业仅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而同时设有知识产权部门和专职人员的企业少之又少。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一些科研人员把职务发明转卖给企业,谋取私利。而单位通过诉讼维权成本过高,这都导致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申请专利或植物新品种保护积极性不高。因此,农业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欠缺已无法适应当今农业转化与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2.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激励不足,主要表现为专利制度、品种权制度等使农业科技人员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不高,对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作用不大。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浙江省农业科研单位的农业科技成果管理实行科技成果鉴定制度。这种管理方式是评定科技成果的学术水平或检查验收科研课题执行情况。同时科研人员如果想要获得职称和相关待遇必须发表更高水平的论文、取得更新科技成果、并且获得更高层次的奖励。这种非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了重学术、轻市场的现实,造成科研与市场的脱节,降低了农业知识产权申请的积极性。二是农业科技成果申请专利要求成熟程度较高,申请文件需要田间实际数据资料,成果产出时间较长,专利审批时间一般也需在3-5年才能通过,严重地挫伤了申请者的积极性;三是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农业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而政府又对此的投入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农业科研单位普遍缺乏专利技术的自我开发和生产能力,进而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的推广。 3.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同时也缺乏自律意识 浙江省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农业企业及科研单位高层管理者对其知识的掌握不多,产权保护观念淡薄,直接导致许多科技成果的流失,从而丧失了知识产权。同时,行业自律意识差是当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浙江省农业企业数量比较多、规模较小、类型杂。部分企业缺乏积极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自律意识较差,不能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企图通过不合法的途径获取他人的育种材料进行科研,仅用少量成本就获得了丰富的育种材料,相对于自律性较强、支付高额研发成本却仅拥有少量育种材料的个人或单位而言,无疑会造成不公平竞争,严重挫伤他人农业知识创新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浙江省虽然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对发达国家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方面的启示:(1)对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起很大限制性因素的是我省科技人员及有关工作人员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2)先进的管理体系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提高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力保障。(3)健全的法律体系和较高的执法水平是提高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外部条件。总之,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经验的同时也要从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制定、完善浙江省的相关体系、制度使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更到位,从而促进、加速浙江省农业发展的进程,提高浙江省农业的竞争力。 1.建设以提高自主创新为主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加强相关部门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必须建立健全由单位主管科研的领导和系、所负责人参加的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完善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二是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补充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素质以便更好的进行科技管理工作。三是扩大专业的从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管理人才。四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防范知识产权流失,一定要强化和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按照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科研档案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专人负责,确保完整、准确、系统、安全。 2.加强、完善农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体制 长期以来,浙江省农业科技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励从而导致知识产权保护观念淡薄。为了加快浙江省农业迅速发展必须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如产权激励、政府激励、企业激励等,积极协调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多轨制”科技奖励制度与“单轨制”知识产权的关系,实现多方位的创新激励机制。只有合理细分相关环节的权益、利益,才能激发各层面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农业知识论文: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障碍及其对策 摘要:农业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自己在农业领域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及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目前我国在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农业知识产权申请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矛盾、外国农业知识产权的冲击等重要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提升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授权能力;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授予的层次化。 关键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农业知识产权的竞争在国际贸易中日益凸显出来。我国虽然是个农业大国,但是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并不乐观。知识产权这一词语对于大多说的中国农民来说还是个新鲜词汇,而农业知识产权就更是如此。我国对农业知识产权的关注也不过只有短短一二十年的时间。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世界农业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竞争力。我国也应该加入到保护农业知识产权这一潮流中来,完善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体系建设和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这方面来说,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战略意义。而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必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 一、农业知识产权概念界定 农业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自己在农业领域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及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在这一定义中主要包含了以下两层含义:第一,农业知识产权专属于农业领域,是法律对农业新科学、新技术及相关劳动成果的确立。它区别于工业知识产权,并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例如易扩散性、价值标准的不确定性和不易保护性等。第二,农业知识产权不仅是对人们通过创新活动得到的智力成果的法律确定还是对已经形成并被相应权利人所享有的标记、信誉等的确定。这体现了农业知识产权范围的广阔性,具体而言,农业知识产权应当包括植物新品种权、农业专利权、农业商标权、农业著作权、农业商业秘密权、农业地理标志权等。 二、我国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一)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是刺激农业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 农业的发展靠科技,这已经是被实践检验的真理,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就更是如此。农业科技的创新主要是依赖于农业科技创造者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农业科技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在尽情享用农业科技带来的益处的同时,更应该给予农业科技创造者以尊重。而对他们最好的尊重就是通过法律将农业科技成果纳入法律的保护范围,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产权日益清晰的今天,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将会降低农业科技创造者们的积极性。没有他们的创造,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其必然选择。 (二)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催化剂 我国农业在五千多年来深深地形成了小农经济的传统,但是在今天,这种小农经济的生产传统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将农业推向大规模生产,将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生产方式才能够真正适应当今中国农业的发展要求。现在的中国正在迅速进行着城市化进程,大量的农民已经从土地上脱离出来,甚至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大量土地荒废的现象,面对如此的情形,我们就更应加快对农业结构的调整,逐渐建立起集约型生产的方式。而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要求之一就是对农业科技的依赖。法律通过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强了对农业科技的保护,调动了农业科技创造者的积极性,激发农业科技开发和创新。相应地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就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保护和催化作用。 (三)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如今在国际农业经济竞争中,农业知识产权的竞争可谓是占据着重要地位。相当一些国家已经将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放在了战略高度,它是决定整个国家农产品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2001年的中美“转基因大豆”大战开始,我国大豆产业就一直走下坡路。1995年以前,我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我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几年,我国的大豆进口额连续攀升;2005年我国进口大豆达到2650万吨,这个数字是国内产量的1.6倍,而这些进口的大豆绝大多数都是转基因大豆。美国成功的运用农业知识产权将转基因大豆送入我国,并抢占了我国市场。可见,农业知识产权的威力不可小视。我国要想在农产品市场中占据重要席位就不得不重视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障碍因素 我国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但是在我国推广农业知识产权并加强对其的保护将不得不受到农业知识产权本身特征和中国社会现实情况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并非是我们刻意回避就可以避免的,我们必须认真去面对,并且通过这些因素的分析和解决,以形成适应我国自身发展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一)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申请农业知识产权的积极性不高 科技本身的特征之一就是更新换代较快,无论是工业知识产权还是农业知识产权,它们都无法摆脱自身所携带的科技所具有的这一特征。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在研发出一种新技术或者是新方法之后可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会有新的技术或方法将其取代。科技创新人员辛辛苦苦获取了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但是不多久这一农业科技可能就会失去市场。面对如此情况,有些人就会因怕麻烦而不去申请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同时,我国申请农业知识产权的程序较为复杂,受理申请的机构也很少。繁琐的程序和申请的不便都是人们申请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阻碍因素。另外,我国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不在于个人,而是国家政府部门或是专门的科研机构。这些部门从事科研工作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但是就目前来说,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费存在着划拨不足和发放不到位的问题。没有经费的支持,科研人员完成研究的困难加大,就更不要提申请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了。 (二)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矛盾 农业科技的创新是引领农业发展的“火车头”,但是农业科技的推广和使用也相当重要。只有将科技实力转化为经济实力,才真正符合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目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何处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农业科技推广的矛盾就将成为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因为,农业知识产权的确定就是为农业科技确定明确的权利享有人。农业知识产权的排他性拒绝了非权利人免费使用科技成果的权利。也就是说,农业知识产权的界定就必然地排除了一些人对相应农业科技的掌握和使用。而目前,面对我国人民普遍农业科技知识缺乏、技能欠缺的情况,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和科技成果的普及和掌握又成为了当务之急。所以,在考虑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又不得不考虑农业科技推广。 (三)外国农业知识产权给我国带来的冲击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更加频繁。美国成为目前与中国贸易往来第一大国,其贸易已经渗透到多个领域。美国对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冲击也是相当巨大。前些年的美国“转基因大豆”以及后来的诸多农产品专利权的获得,造成了我国本土农业资源的流失,同时也给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敲响了警钟。由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起步早、发展快,目前已经较为成熟。我国要想完善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得不考虑到外国农业知识产权对中国本土农业资源的侵占。一旦本土的农业资源被占有,我国再进行后续的研究就相当被动。要想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上占有主动权,就不得不将外国农业知识产权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因素纳入我们的思考范围。 四、完善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我国的必由之路,但是要走好这条路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国的农业知识产权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却很快。2009年2月,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可见,对农业知识产权的发展,国家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是就目前农业知识产权的发展来说,我们应当有计划、分步骤进行,同时,我们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应当适度,并且要有轻有重、分清主次,做到清晰明确。 (一)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 造成农业知识产权申请不积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科研经费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只有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针对目前资金投入模式较为单一的情形,我们应当强化农业科技经费多样化,丰富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主体,形成机构-企业-政府联动模式。也就是说,企业或者是其他农业机构提供资金以用于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研究,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补贴或是政策优惠,在农业科技研制成功,科研机构或者科研工作者获取农业知识产权之后,国家法律要赋予企业对农业知识产权的免费使用权。这些在我国《专利法》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但是《专利法》的保护范围相当狭窄,它应当全面应用于农业知识产权整体领域的发展,推动机构-企业-政府联动模式,以实现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二)提升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授权能力 目前,我国对农业知识产权的授权主要体现在植物新品种专利权方面。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也加强了对农业知识产权的授予能力建设。例如,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1个测试中心和14个测试分中心,建立了植物新品种保藏中心,组建了审查和测试专业人才队伍,组织研制完成了玉米、水稻等102种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公布了7批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受保护的农业植物达到74个属或种。但是面对日益进步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的农业知识产权授予能力更应该加强。在加强对授权人员专业化要求的同时,还要增加农业知识产权受理机构,满足人们申请农业知识产权便利的需求。根据各地农业科技研发和农业知识产权使用情况的统计,因地制宜并且有重点的增加农业知识产权受理机构。或者是增设相应的申请机构,由政府安排相应的专业人员专门代农业科研人员从事农业知识产权的申请工作。这样不但加快了农业知识产权的申请效率,还将农业知识产权的申请独立出来,给予农业科研人员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从事研究工作。 (三)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授予的层次化 所谓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授予的层次化,就是指在授予农业知识产权的过程中,我们要保留对关系本国整体农业发展的基础科技成果的农业知识产权授予权,对于某些领域较尖端的科技创新成果则不必保留。之所以如此,这是与我国农业的基本情况分不开的。农业发展渴望科技,但是目前中国普遍农业从业者的科技掌握能力还不足。我国需要将朴实、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出去,以提升我国整体农业从业者的科技敏感性和科技技能的掌握能力。如果将所有的科技成果不加区别地全部授予农业知识产权,那么将会加大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难度。要解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农业科技推广这一矛盾,有区别地授予农业知识产权将会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处理方式。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农业知识论文: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要: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对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侵犯农业知识产权现象还比较严重、对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等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教育与培训、制定重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关键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浙江;科技 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农业知识产权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研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于提高浙江省农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完善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更好地利用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民的收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浙江取得了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知识产权对农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组织与农业技术体系,建成一批设备较为完善的农业科研实验室,培养了一支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素质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农业科研队伍。到2009年,全省已有农业科研院所54个,农业科技推广人员24 836人,涵盖农、林、水产等行业,形成了以省、市级科研院所和中央级专业研究单位等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农业科研体系。但是,浙江省科技基础条件和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科技投入特别是企业研发投入仍然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和外向度比较低,产学研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1]。根据浙江省农业厅网站(2009)的资料显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数量不多,只有54所,农业园区基地只有67个,相对农村工业13 374这样大的终端单位,是远远不够的。农业推广人员中,正副高级农业科技人员相对很少,大量的是初级技术人员和其他人员,这个人员结构是不协调的,对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浙江农业知识产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政府部门领导市场经济观念明显增强,但由于长期以来工业偏好思想的影响,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对增强农业综合能力和农业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等重要领域的决策中未能充分考虑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导致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2.侵犯农业知识产权现象还比较严重。由于知识产权观念不强,许多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知识产权活动中有意无意地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引起知识产权的纠纷案件。资料显示,浙江省法院受理一审涉外、涉港澳台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数量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2003年至2007年五年时间就翻了5番。 3.对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目前,在工商业领域,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但在农业生产领域,广大农民群众对知识产权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与公安司法保护部门的协调还有待加强。案件大部分来源于当事人的举报,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主要处于被动执法状态,通过司法程序审理的案件比例小,部分知识产权纠纷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这与浙江省每年发生亟待解决的大量知识产权侵权或纠纷案件的需求相差较远[2]。 二、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下面,我们来分析浙江农业知识产权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1.政府在对农业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工作体系,与农业知识产权工作做得较好的省份相比相差较远。浙江知识产权局担负全省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双重职能,机构虽已升格,但人员增编和事业经费增加等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未能形成完善的统一规划、协调运作的行政管理体系,高层次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严重缺乏。 2.政府对农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激励政策存在偏差。有资料显示,1985年至 2005年 8月底 ,在浙江省的农业科研单位专利申请量为151件,授权量35件,专利所属单位为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淡水所等。专利申请数量管理机制不健全,许多专利都由个人掌握,许多技术资料也掌握在个人手上,一旦技术的掌握人调动,或者技术资料私下扩散,国家、单位、个人的利益就得不到有效地保护。另外,缺乏具有经济头脑的人才,专利的申请和利用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致使科研成果大量流失。此外,缺乏公平的中介机构,也是造成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工作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3]。浙江注册农业或涉农商标的主要是农业企业和经济发达的市、县的有关农业团体组织,落后地区商标意识还比较淡薄。尤其是农业商标,重注册轻使用轻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致使很多农业商标难以快速成长为名牌,更不用说成为驰名品牌。 三、推进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相对于工商业来说,农业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的维权意识比较淡薄,义务主体素质不高[4]。在传统的意识观念中,很难将知识产权与农业挂钩。而农业知识产权的义务主体大多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占多数),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受自身素质和传统农业产业体制的制约,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就更为淡漠。因此,必须加大《专利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商标法》等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农业科研单位尤其是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提高权利、义务主体的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他们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并能内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需求,自觉地履行保护义务。 2.制定重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机制 浙江省目前农业科技领域的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各系统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设立的奖励制度体现。这种评价制度,由于行政性与部门性分割而非体系化,水平标准有很大的相对性,特别是评价取向缺乏市场经济的内涵和效应。因此,必须构建适合本省实际情况的科学的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的价位评价体系,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要科学地界定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依法规范科研人员在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中所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激励和保障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要合理调整与平衡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中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农业技术发明与创新成果的及时转化和获得最大的转化效益提供依据和保障。 3.建立健全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首先,在现行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下,发明和技术成果要获得国家法律保护,必须经过相应法定程序。而获得专利权必须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获得动植物新品种权也必须符合法定的技术条件。获得了知识产权后就有了国家法律保护下的排他独占权,可独占一方市场,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5]。农业科研单位要抓紧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根据农业知识产权本身的特点,建立起适应其发展需要的管理制度,将其纳入总体科研管理体系中。各级农业科研管理机构有必要积极引导、协调,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要对本地区的一定时期的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专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并对科研项目可能产生创新性技术进行分析和评估,对符合专利条件的科研成果督促发明人及时申请专利。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计划和农业成果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中的知识产权内涵,正确处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以提升和加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 其次,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研计划管理的全过程。一是在立项前对课题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状况分析和评估,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力争选准“起点高的课题”,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二是在项目管理中把知识产权的产出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不仅把课题获奖成果和论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而且考虑品种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产出量;三是在项目管理中根据知识产权状态及时调整项目的技术路线,避免作“无效劳动”;四是对引进技术项目在立项前要进行知识产权法律状况综合分析。 最后,要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到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研究开发项目的主要承担人员,在项目尚未完成或知识产权尚未申请保护前要求离职、辞职等,可能泄漏项目所涉及的技术秘密的,可在签订技术秘密保密协议后予以批准;职工因退休、离职、辞职等原因离开工作岗位前,必须对其业务工作和知识产权进行移交和说明,填写《工作移交清单及说明表》;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应注意被引进人员持有的知识产权状况,防止被引进人员持有原单位的知识产权而发生侵权现象。 农业知识论文:关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综述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现状与成果,包括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农业知识保护的制度建设、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依据、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选择、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以期为中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综述 早在17世纪,西方国家就开始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目前,美国、日本、韩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运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知识产权制度的创建工作,20多年中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走过了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路程,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体系。不仅有商标法(1983年3月)、专利法(1985年4月)、著作权法(1990年9月),还有种子法(2000年)、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技术合同法(1987年)、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1991年)、音像制品管理条例(1994年)等法律法规。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保护在执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也形成了以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商标权和商业秘密为主要内容的保护体系。特别是1997年10月《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于2005年1月成立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领导小组,2006年底启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计划。对农业知识产权采取保护有利于国家资源保护,有利于科技成果在市场的竞争,同时也保障了产权人的利益。但是,由于受农业科研体制、市场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农业知识产权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一、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概况 随着涉农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划时代的进步,许多国家不但大力支持农业技术创新,而且加强本国农业技术知识保护的制度建设和实施运作,在国际经济贸易、技术开发中积极推行其知识产权战略。 世界银行Wiiliam Lesse等专家(1999)出版了《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一书,主要是讨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转让的影响与世界银行应起的作用。英国Blankey教授(1999)发表了“农业知识产权的政策研究”的文章重点讨论了农业知识产权的特点和保护的法律依据。目前,较系统的研究是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Paallberg博士(2000)出版的《转基因作物革命的政策管理》,详细讨论了肯尼亚、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农业大国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政策和安全评价政策等。荷兰农业经济研究所Derek Eaton博士(2002)在海牙发表了“WTO-TRIPs协议与植物品种保护:经济分析和政策选择”的论文,系统的研究了实施TRIPs协议后各国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面临的政策选择,通过对新品种保护的经济分析,阐述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不同国家农业科研、国际农业技术贸易、行业垄断和利润分配等领域的影响。 二、国内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概况 中国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保护机制或者对生物技术、植物新品种保护、地理标志、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等农业知识产权的某些具体内容进行研究。我国农业部2001年对1985―2000年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保护规则实施的投入产出分析、未来国际农业和技术贸易发展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的挑战和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 我国学者赵华、孙光远(2003)讨论了中国农业广东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和保护机制。我国学者孙梅花(2003)探讨了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何建军、邬力祥、胡隆菊(2006)论述了生物技术专利保护现状与挑战。李松年(2001)研究了我国植物新品种权的司法与行政保护手段。李冬梅(2003)论述了地理标志知识产权性质分析及法律对策等。我国学者郑秉秀、周寄中和徐倩云等(2002)就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壁垒和知识产权制度及其激励功能等领域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对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吴立增等(2005)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体系及其国际比较研究中,通过对植物品种权人收益与植物品种保护水平关系的模型,分析了品种权人新品种价格、品种权人成本及收益与保护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出新品种需求弹性和品种权人品种供给所占市场份额是影响新品种价格的重要因素,品种权人的收益和成本与保护水平成正比,提高保护水平既能提高品种权人的收益,也会增加品种权人的成本。付丽洁、潘蓉、胡伟(2006)在论中国农业植物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一文中提出中国在品种权的国际保护公约方面应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争取更大的维护本国利益。品种权保护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受到中国科研体制的制约,应继续加大科研体制改革的力度。王冬冬、王艳军、张之光(2008)认为划定农业知识产权的范围必需充分考虑知识产权制度和农业生产两方面的因素。农业知识产权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对于工业知识产权和版权而存在的。农业生产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和农产品的普遍低值性是农业知识产权区别于工业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农业知识产权栽体的自我复制性和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是区别于其他知识产权栽体的根本特征,农业知识产权除符合知识产权基本特征外还应当符合涉农性和生物性的标准。 宋秉斌(2008)在试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的文章中认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农业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学习、宣传不够,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薄弱,农业经济组织和科研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立法和保护状况不平衡;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应该加大学习、宣传农业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力度,制定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武敏、刘金花(2006)、陈惠云(2008)认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产权保护制度及其监管不健全,侵权现象严重,农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不完善,农业知识产权流动不畅,市场发育不健全;提出加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及措施为:提高公众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依法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鼓励发展农业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知识产权流动,提高产权效率,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意识,积极开展农业知识产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校园心理论文:简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摘 要]如何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其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社会的挑战,这是高校教育和理论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心理素质;独立思考;自我价值 1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环境适应问题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他们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一些大学生内心深处便产生了恐慌和恋家情绪。对新环境的不接受,自理能力的不足,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感到茫然无措,并由此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其中一年级新生表现得最为突出。 1.2 人际关系障碍 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不同,同班及同寝室同学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个性特征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导致心理压力。大学生希望社交、渴望友谊,然而由于害羞、自卑、不善言辞、缺乏社交基本技能等原因,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害怕交际,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这种矛盾心理很容易导致压抑、孤独,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 1.3 自我认知失调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大学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但到了人才荟萃的大学,失去了原来的领先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突。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大学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的学生无所适从,表现出困惑的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缺乏学习兴趣,因而情绪低落,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1.4 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负担 随着择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择业,他们既向往又担忧,既对自己有很高的期盼,又怕自己失败受挫。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一方面,他们渴望竞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理想的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又不免使他们犹豫担心,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担心选择带来的风险,畏惧探索中的困难,自卑、恐惧、焦虑、急躁的心态不时出现。这些悲观情绪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心绪抑郁,对前途失去希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2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1 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设施,以其独特的校园风格和文化内涵,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所言,校园的“长廊连同他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校园环境建设应着眼于文化氛围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要千方百计地让草木“说话”,让石头灵动。这就要求我们以传承和创新的理念指导校区的建设规划,通过对建筑物的造型装饰,对办公室、教室的布置,对树木花草的种植培育,对校园雕塑的摆放,对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校园环境的点缀,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之中陶冶情操。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环境中,在这样的文化的影响下,能对大学生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进取精神、调节心理状态等重要作用,做到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 2.2 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保障机制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等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制度文化一经形成,能凝结为一种无须强制即可在代代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因此,高校必须建立起富有人文情怀与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育人功能。这种教育氛围,必然会发挥约束、激励、保障、导向的功效,使大学生在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行为上按照这样的价值准则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 2.3 校园行为文化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 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等,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从内容上看,不同的行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如学术科技文化,以科学性和严谨性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培养产生巨大的作用;艺术文化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特征,并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获得休息和娱乐,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地展示天赋与才华,获取奋进的信心。 2.4 校园精神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供精神支撑 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其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风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在学术探索中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校风建设中一定要从当代大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可利用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广播、校园网络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中养成独立自主、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人格特点,铸就经得起考验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总之,随着当代新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将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切实增强学生管理工作是所有老师和管理人员应共同探索和奋斗的使命。 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努力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造就21世纪的合格人才。 校园心理论文:职校生校园文化心理影响 一、校园文化与性格养成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亚文化,其导向性十分明确,就是必须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文化活动,是必须调整的。校园文化的这种导向性,使培养职校生的爱憎分明、对社会和工作负责、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等性格成为可能。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格养成有两方面的可塑作用。 1.校园文化可使性格变得明晰而稳定 性格有好坏之分,在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汇集了各类性格的学生,其性格在不断地交融、碰撞、升华,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性格,如独立、谦虚、诚实、勇敢、正直等受到欢迎和尊重,而不良的性格,如依赖、虚伪、怯懦、马虎、阴险等受到排斥和指责。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择其善而从之,逐渐使自己的性格变得明晰。同时,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学生仅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就如同一个乐队的指挥,以他们自身的权威性和人格力量,足以左右校园文化的全局,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的模仿、稳定,让性格成熟起来。 2.校园文化可使性格变得丰富而优良 马克思认为,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个体是在参与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完善起来的。职校生往往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随着活动来调整、改变、修正、发展自己的性格,不断地内化一些大家公认的受欢迎的优良性格品质。一方面,不良性格得到不断修正或克服,如自卑变成自信,懒惰变成勤奋,孤僻变成合群等。另一方面,优良的性格也在不断优化复合。如原本勤奋刻苦的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逐渐变成一个勤奋刻苦、独立乐观、果断宽容的优良性格复合型的学生。优良的校风、学风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更是一种无声的熏陶与激励。 二、校园文化与能力培养 校园文化对职校生能力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1.可提高职校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一些职校学校在寒暑假期间都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内容,主要是以了解社会为内容,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培养社会参与能力为目的的社会调查活动。调查活动后,一般都要求学生完成调查报告,还专门召开讨论会、报告会,对优秀的调查报告进行经验交流并表奖,职校生往往对这类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 2.可培养职校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成功地运用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影响工作的活动,并达到最佳的工作目标。职校的各类学生活动组织或协会,大部分由学生自主管理、经营,学生社团组织的这种自治特点,为职校生锻炼自身组织、协调、管理、经营的能力提供机会。一些在校期间担任学生社团组织负责人的学生,在职业工作岗位上都表现了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3.可培养职校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尤其是教学、科研和生产第一线,没有熟练的操作能力,都是很难胜任的。为培养职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都增加了专业技能大赛以及各类竞赛性活动的比例。一方面,能够加强专业操作训练,使学生尽早掌握本专业实训技能。比如,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工具化,要求职校生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工操作;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绘图技能;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电算会计相关技能等等。另一方面,各类竞赛活动和社团组织,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展示机会。例如,英语俱乐部、电脑爱好者协会、文学社、小记者站、心理学社、礼仪队、环保协会等一些实用性强的社团普遍受到职校生的青睐。 4.可培养职校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应用一切已知信息,创造性地完成一定的创造活动,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思维成果。在职校的各类校园团体、协会的活动中,从活动方案的构思设计到活动过程的组织实施,都由参与的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们积极思考,缜密构思,大胆设计,开拓了许多有创意的活动,这个过程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校园文化与心理卫生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职校生的身心健康。注重研究和探讨校园文化与职校生心理卫生的关系,有助于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效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1.物质文化与心理卫生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文化(如办公场所、教学设施、后勤设施和各种娱乐场所的基本设置、内部环境等);校园环境文化(如校内建筑的形状、结构和布局,校园内的绿化和卫生状况等)。先进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有利于职校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心理状态,克服因基础设施落后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以宁静、乐观、向上的心境,减轻紧张和焦虑,同时还能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在这和谐的生活环境中,同学之间能彼此敞开心扉,倾吐心声,有利于学业的有效进行。目前,一些职业学校在校园内设计了各种塑像或浮雕,这些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并努力使其体现该校办学宗旨的一种风格或一种精神。例如,医学类学校一般有华佗、李时珍浮雕,师范类学校一般有、陶行知塑像等。每一个人物都能让人追忆辉煌的过去和憧憬美好的未来,每一个人物都蕴藏着一种人格力量。类似这些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既起到了美化校园的作用,又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可谓无声胜有声。 2.精神文化与心理卫生 美国教育家布莱森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的对师生发表演说,而且师生的确会注意它,并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和影响。”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加强校风建设,通过校风的熏陶和感染可以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积极的影响。如某职校“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对学生无疑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和无形的驱动力量,它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促使学生内省自我,见贤思齐,从善如流,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如果校风不正、班风不良,那么,生活在这种氛围下的校园成员,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烦躁、紧张、压抑和对立,就会对集体、对他人冷漠,心理上产生挫折感。反过来,学生长期处于心理冲突氛围下,亦绝不可能营造优良的校风,绝不可能营造优良的精神文化。 3.校园网络文化对职校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互联网日益显现其巨大的威力和诱惑。职校面临着网络文化的挑战,受其影响最大的是学生。一方面,校园网络文化因图、文、声、像等多媒体和超文本技术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扩大知识面,部分地改变人际互动和交往方式,从而提高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的效率。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存在形形色色的暴力犯罪手段以及网上危险交往的可能性,职校生的道德防线和心理健康随时可能受到冲击,个别职校生可能出现网络文化中毒和网络成瘾综合征等。因此,职业学校要重视校园网络心理教育。比如,针对那些整天沉湎于电脑世界中,退缩、孤僻、外表冷漠、内心焦虑,对人充满敌意的职校学生,要帮助他们重新塑造自我的健康人格,帮助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正确理解他人的情感反应,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活动对于职校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对于职校生人格塑造、意志的磨炼、个性的发展、自信心的培养、言行举止的规范、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职校生要科学合理地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者:朱颖 单位: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 校园心理论文:校园心理健康互补关系探析 本文作者:唐闻捷 单位:温州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 工作布局上关注执行力与专业化的互补 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专家谋划会,在具体工作的实施和开展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科学性、有效性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保证我们能“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加强思政队伍和管理队伍心理专业化培训,争取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心理学等专业元素。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管理行政部门人员属于第一线学生管理人员,他们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频繁,对学生大学生涯影响更大的教育者之一。他们是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这支队伍的整体质量还不高且缺乏相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可能会导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不深、标准把握不准、操作实施不规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基本目标,迷失根本方向[2]。在日常行政和管理工作中恰当融入心理学等专业元素,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可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为此,学校应给予这些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把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放到推进思政队伍和管理队伍朝着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强化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和教育能力,进一步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可制定规划,每年对思政队伍和行政队伍开展不同主题、层次和形式的培训内容,系统、规范地提高他们的心理学等专业水平。有条件的高校可积极开展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和考级,对已取得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二、三级证书并有意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借助高校附属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心理科平台进行系统培训,帮助他们积累临床经验,提高其快速、准确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让兼具管理和专业能力的有生力量充当兼职人员,通过专兼结合,不断壮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力量。 工作模式上注意教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和精神医学模式之间的互补 教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和精神医学模式各有优势与局限性。教育学模式通常是指课程观、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及其评价体系等的特定组合模式,是在一定的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内容及其进程和安排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特定组合方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教育学模式以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为目标,将心理健康的知识、技能以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中介,有机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作用[3]。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采用教育学模式,如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或文化节等形式和途径进行宣传、教育,能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时兼具学生受益面广、易成体系、易被学生接受等特点,但限于课时数和互动方式以及学生个性化等因素的影响,面上的普及无法与点上的深入有机结合,且普及性的教育模式大多由非心理学专业师资承担,加上教育者本身专业知识和时间精力不足也在一定程度影响教育效果。 心理学模式是根据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与措施,如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治疗等,调动一切内外积极因素,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教育学模式相比,心理学模式增加了防治功能,一方面积极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防治学生的心理障碍、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心理学模式更具专业性、灵活性与敏感性,更注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与帮助,也更注重在明确群体问题导向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与帮助。由于开展心理学模式的主体大多为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师资,故心理学模式的采用更多依托于高校心理学系师资力量及软硬件设施,这对工作主体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因而,未设立心理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工作的开展中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精神医学模式是指采用医学的手段,对出现心理疾患的个体进行诊断、治疗、预防等,以维持或恢复其精神健康。精神医学模式同心理学模式一样,对工作的主体也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不同的是心理学模式要求工作主体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而精神医学模式则要求工作主体具备临床、精神卫生等相关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个案症状属于精神疾病范畴或经过一段时间心理咨询和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求助精神机构和人员,以免延误病情;当然,精神医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矫治这一层面,服务对象主要为严重心理障碍的个别学生,大多数学生没有从中受益[4],学生受益面狭窄,掩盖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提倡的发展性特点。 可见,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单一采用教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或精神医学模式实质上是将发展、预防、干预等手段相割裂,无法在最大程度上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及普惠性。实现教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和精神医学模式间的优势互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实现三种模式的优势互补,实质是实施“预防—辅导—干预—教育”全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教育学模式重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学模式重在提供专业辅导与帮助,精神医学模式重在诊断与矫治,三者互补,将“预防—辅导—干预—教育”连成一线,不仅扩大了学生受益面,也促进了教育内容向纵深拓展。如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存在相同问题的学生,可以根据问题的类型,分类进行集体辅导,促进其共同成长;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可利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技术进行个别辅导,严重者辅以药物治疗,确保他们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对于超出学校能力范围之外的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可及时转送精神病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妥善加以安排[5]。实现上述三种模式的优势互补,实质上是实行教育者、医生、家长、学生等参与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充分实现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家校合作及社校合作,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参与群体更为强大和多样。 工作视角上注重心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互补 多学科视角探究心理问题成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质上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这种复杂性伴随社会发展不断与时俱进,也随着工作对象的特征变化而不断更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时代性与时期性,引发原因多种多样,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个体内在因素、生存环境因素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在探究个体心理问题成因时不能单一地从心理学视角出发,而应适当地结合生物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视角深层次地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中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的发生、发展规律,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多学科视角探求工作应对方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既是一个目标明确、分层分类的过程,更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互补的过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契合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6]这一言论所包含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目标[7],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强调个体心理健康重要性中的运用。当然,面对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采取和使用不同学科的工作方法。对于普通大学生群体,采用课程设置、讲授等普及教育的途径,让广泛的学生群体对于维护心理健康有初步的认识,或运用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念营造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生态环境;对于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应采取介入心理学专业手段如心理咨询、辅导和心理治疗等;对于那些超出心理学范畴的精神疾患则应施以精神医学的手段进行药物治疗等。#p#分页标题#e# 多学科视角探索工作理论研究。要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相关的理论研究,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工作研究中应站在心理学的立场,根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发展需要,从其他学科选择适宜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将心理学与社会学、体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相互融合与互补后进行理论研究,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者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问题的分析家们视野更宽,主观性更小[8]。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在实践工作和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工作规律,融合多学科工作理念,注重工作关系的互补,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实效性应是所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目标和不懈努力的方向。 校园心理论文:网络时代校园心理健康论文 一、网络时代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中,许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心理测验,认为只有多进行心理测验就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种不科学的观点致使当前校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正确的纠正,同时还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人们的心理也表现的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当前的学生,其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在我国校园内,利用网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便利.网络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同时网络世界也是变幻莫测的,在当前校园学生心理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世界的迷惑,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阻碍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网络大背景下,当前校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重大的,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同时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二、网络时代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当前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全国还没有统一、固定的内容要求,因此,学校要根据校园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而为我国校园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1.加强校园管理,优化网络环境在我国当前许多学校,学生利用网络表面上是学习,实则是玩游戏、看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究其责任大多都是学校疏于管理,不能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因此针对这种现象,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管理,优化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当然过分的遏制学生上网也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学校适当的设立上网场所也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对校园网的规范化管理,针对网络当中各类信息,积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注重心理疏导,及时克服和控制网络不良内容带来的消极性影响,积极地营造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成长的网络条件和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乐观向上的科技文化活动,帮助和引导在校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各类建设活动中来,积极鼓励他们参加科技类的比赛,主动编辑电子杂志和读物等,从而增强其学习兴趣和符合网络时展要求的创新能力.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我国当前校园里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早熟心理问题,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适等.针对当前校园因各种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 3.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的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的广泛使用给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学校要有效的利用网络,在校园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这样既保障了学生们的权益,有利于学生通过网络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快捷方便的特点,深入开展学生网上的心理教育和咨询,通过校园内部心理咨询的平台,通过实时、交互的有效方式,及时倾听和掌握在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困惑,帮助他们梳理自从情绪,适时引导他们强化自我情绪的调节、消除和缓解个人的焦虑困惑等负面情绪和和不良心理,防止学生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和网络环境当中迷失个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网络心理咨询保密性强的优势,也能够使学生打消心理顾虑,直接说出个人想说的话,确保咨询效果. 三、总结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被广泛的应用于当前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当前学校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这个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有效的利用网络优势,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从而促进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曹慧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初级中学 校园心理论文:校园毕业生择业心理研究 一、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择业的不安感。高校学生毕业到人才市场时会发现职位的选择很多,所面临的职业压力也不一样,当然薪酬的多少也是不一样的。毕业生会感到茫然不安,因为之前没有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理,而受到市场经济不景气,就业竞争压力大等各种信息的刺激,感到无所适从,有些人甚至会觉得恐慌。如果这种负面的情绪一直影响着自己,在短时间内又不能自己进行心理排解,这会导致焦虑心理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成为一种心理疾病。 (二)择业的不自信。很多毕业生在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情况都抱着乐观的心理,但是当到了人才劳动力市场时,看到各行业的竞争激烈,又因为自身缺乏工作经验,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面对面试官时不自信,以至于可以胜任的工作没有把握机会。 (三)择业的定位不准确。由于毕业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自己的工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至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眼高手低。毕业生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的职业选择就是,薪水高、起点高、职位高。在这种心理环境下,工作的选择的较为少的,毕竟对毕业生来说,在现在毕业生逐年增多的情况下是公司挑选你的过程,而并不是任由你来挑选。 (四)择业的攀比心理。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过于关注他的就业情况,盲目的与他人攀比,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以他人的工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这是很不正确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并不是说你技不如人,只是每个人适合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别人能做得来的工作你不一定性,同样,你做得来的工作别人也不一定能做。所以,不要盲目的跟从别人,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 (五)择业的态度。在面临就业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因为对社会的认知较少,缺乏对社会客观的认识,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实际出发,对自己的工作定位和职业规划一片茫然,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兴趣、特长,盲目的跟从他人,人云亦云。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的具体来源是大学生在择业是的不良的价值观以及走向了心理的误区。想要改变毕业生择业的价值观和不良的心理这不仅需要大学生自己进行心理调试,也需要多方面的关注。比如学校老师的建议,家长根据学生情况的指导。很多时候学生对自己不了解,反倒是家长老师对他们有一定了解,可以帮助他们准确地定位,调整心态,根据形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踏入职场的第一步,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发挥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尽最大的努力回馈社会,这才没有辜负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培养。 二、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的矫正措施 对于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的心理的矫正是十分迫切的,这是很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是有严重和轻微之分。学校和社会以及家长必须高度的重视这个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和矫正,毕竟毕业生是就业市场的主要生力军,只有他们能准确地找到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价值最大化,才能稳定人才就业市场的秩序。 (一)从毕业生方面来看。 1.高校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毕业生在毕业是对自己要从事的职业都有很大的理想和抱负,很多人都希望能找到跟自己想象完全相符的工作,鉴于这种情况,高校毕业生应该从实际出发,主动的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个人理想结合到一起,加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以自己的个人目标为寻找工作的主要目标,积极主动投身到需要的地方去,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样的认识才会有意义,也会让自身觉得有使命感,存在感。就像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提到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2.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帆风顺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停的面试。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工作会越来越难找。所以对大学生而言,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这种心理状态,把负面情绪降到最低,是大学生自己需要做到的。很多大学生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随便找一份工作将就,有合适的就换一个,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不仅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所以大学生应该积极认真地思考,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检讨,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工作,能够从事什么工作,而不是人云亦云。 (二)从社会、学校、家长等方面来看。社会应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对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摒弃错误的价值观,端正就业心态。对学校而言,可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对学生进行帮助的主要途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人生初步职业生涯的目标。家长是影响毕业生择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多毕业生寻找工作都是要听从家长的意见。所以家长的态度是很重要的,不能一味的追求眼前的利益,要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选择职业时,如果家长只期望找一个工资高的职业,而不是从毕业生地角度出发切实的为他们考虑问题,这会致使毕业生心理压力过大或者是带着虚荣的心理,以至于影响他们的择业观。 (三)心理辅导的方法。关于焦虑的研究指出,团体辅导以及行为治疗技术是克服焦虑的有效方法。团体辅导,可以称为团体咨询或小组辅导或团体训练,这种方法是指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巾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 校园心理论文: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 随着时代的前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又一基本“工程”。目前人们关注的重点不是学校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就有必要使全体教育工作者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已不是单纯灌输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成为各国教育家与领导层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开始综合体现为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础性(培养基本素质和社会适应性)、整体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发展性(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特长)的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心理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逐渐被看成现代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卓有成效、不可或缺的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 学习时期正是学生身心飞速发展的时期,特别需要有人给予指导和帮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学生的健全人格与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在方法上,一方面,通过直接服务,帮助学生个人解决在学习、成长与交往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发掘其自身的潜能;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发展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和谐氛围,有效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工作与生活的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有重要的作用,同样,对教师也有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说,要靠教师的组织与实施。一方面,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健全人格之外,更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既是个人生活的需要,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既然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应怎样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 1.学校教育中全面渗透。在各科教学、各项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除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以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小学生也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气氛。这是现代教学基础,也是学生形成心理健康的心理的基础。②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例如,理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思维训练;文科教学中的正确对待挫折,典型人物取得成功的经验等。③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改善学生的自我监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④增加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克服学习困难的坚强意志。⑤引导学生对学业失败做合理分析,正确归因,缓解考试焦虑。⑥利用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合理要求。 2.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以班级或小组活动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参加和体验,实现学生自我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提高的功能。据我国十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可知,心理健康辅导课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辅导课与一般课程有相似之处,但明确彼此的区别更重要。心理健康辅导要坚持其自身的原则,坚持以活动为基础,引发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达到形成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3.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可以分为团体咨询、小组咨询和个别咨询三种。团体咨询多结合心理知识讲座进行,就一种心理倾向作主题讲座,然后与学生展开对话或讨论,既传授了一些心理知识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小组咨询和个别咨询的针对性更强,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同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这是维护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一些学校采用设立“爱心姐姐信箱”等办法收集咨询信息,然后再通过办小报、广播等方式反馈咨询结果,这也是一种形式,既活跃了校园生活,又提高了咨询质量。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其心理会同时受到家庭与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三股教育力量一致,则会大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反之,则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此,必须将学校、家庭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动、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校园心理论文: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一、学校教育肩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任 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及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着误区,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心理压力增加。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家长对子女过度溺爱、放纵和保护,孩子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怕吃苦,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如腐败现象、暴力色情等)。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而且还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因此,对学校教育而言,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1.教师必需具备健康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无穷的。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运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 2.依据人本育人理念,优化班主任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班主任工作要依据人本育人理念。一是保持冷静。班主任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不妨先保持冷静、沉默,退让三分,克制情绪,暂且先搁置此事不处理,等学生心情平静下来,再找他谈话或让他自己反思检查。用这种冷处理的方法,既能使学生心悦诚服,也能体现教育者的风范。二是宽容大度。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三是深入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班主任切忌主观臆断、处事武断。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再对症下药。四是自我检讨。学生犯错误,做班主任的对其大发雷霆或怒斥一通并不能使学生诚恳地接受,有时还会把事情弄僵。遇事若能自我检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更有助于老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了辅导效果,两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就可以在课堂内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工作:一是做好课前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确定渗透的方向;二是寻找渗透的结合点,即针对学生的实际,挖掘寻找教材中进行心理辅导的结合点,获取渗透的载体;三是在渗透中强调让学生认识自己,适应环境,明确渗透的目的,我们要求教师抓住心理教育的结合点,捕捉渗透的有利时机,用心理卫生的观点去关注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透析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其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校园心理论文:校园心理教育提升思路 一、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的首倡者是美国心理协会前任主席、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E.P.Seligeman。1997年他在就任APA主席时就提出了“积极心理学”思想。美国心理学家M.赛利格曼(M.Seligman)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积极心理学的文章,揭开了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变的序幕,宣告了“积极心理学时代”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技术、一种行动,很快在心理学界引起巨大的反响。M•赛利格曼等人倡导的积极心理学,实际上是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它有3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构建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等;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等;第三,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到公众的品质,包括人的社会性和作为一个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与置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以及作为一个健康家庭成员的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等品质。 二、学校消极心理教育的实质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消极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消极心理学关注心理问题、心理异常、心理疾病的检测和矫治,热衷于制订心理病态的标准,把主要精力放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上。或者说,消极取向的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而不是研究健康状态。 1.形式化倾向 有相当多的学校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是形式,升学、应试才是根本。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和研究,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2.片面化倾向 学校心理教育有三级目标,一是针对少数已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学生的矫治性目标;二是针对大部分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扰的预防性目标;三是着眼未来,旨在开发潜能,健全人格,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目标。然而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越走越窄,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3.医学化倾向 媒体报道我国中小学心理问题比率占30%,这一统计使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疾病患者,用诊断病人的量表测量学生,还通过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暗示,引起恐慌和压抑,极易给学生留下“凡来心理咨询者都有心理问题”的错误印象,使得一些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即使咨询,本来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却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其实,学生中有障碍性心理疾患的人不到总数的1%,大多数是适应不良的发展性问题,而非心理疾病。 4.课程化倾向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甚至还考试。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此外,课程内容还国语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诸如强迫症、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这种“重问题,轻素质”的课程取向,极易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致使一些学生过分关注自己的缺陷和问题,关注自身的消极层面,不断地消极暗示又容易导致自我认知偏差,结果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恐惧或抵触情绪。 5.德育化倾向 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把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混为一谈。原因是把个体的需要片面理解为对利益的追求;对人的要求过于强调政治和道德品质,甚至把心理疾病视为品质恶劣和思想错误。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完善其人格,仅靠传统的学校德育是不行的。 6.教师队伍自身的心理健康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某些消极环境就可能使人出现一些人格缺陷,包括自卑、消极、偏激、退缩等,还可能形成一些不够理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首先是社会中的一员,也是一个普通人,因此也不例外。同时,由于社会现实,很多教师在Et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中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即对工作提不起劲,觉得心情压抑,莫名烦躁等等。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tl,理疾病”。如此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鉴于此,学校心理教育要获得更科学、更全面的发展,必须转换研究视角,从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转为关注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中最重要、最积极的方面,从更高层面关注学生的人生发展,对学生的心理予以一种积极的人文关怀。 三、学校积极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多元智能”为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学科渗透的有效途径。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力Ⅱ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每个人在这八项智能中都有自己的强项,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强项人手开展学习和活动,其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其兴趣和自信心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呵护,其学习效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同时,通过多元智能,可以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因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模式符合世界潮流,也迎合了我国新课程“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 1.团体自主训练为主,个别咨询辅导为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体现教育的主体性,因而主体的心理健康主要依靠自主训练,突出自立、自强、自救,同时强调群体互动,资源共享,传播幸福,共同进步;由于共性并不能取代个性,团体自主训练有时可能满足不了特殊学生的需要,因而对特殊的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必须给予必要的个别咨询辅导或干预。 2.活动体验为主,讲授认知为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视情景体验和活动参与,特别对年龄偏低的学生更是如此;随着年龄的提升,必要时可以结合讲授,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人脑对外界信息的加工主要有两个通道,一是情景通道,一是语义通道。前者以右脑为主导,轻松快乐效率高;后者以左脑为主导,劳累乏味效率低。因而,“活动体验为主,讲授认知为辅”也符合开发右脑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积极tl,理健康教育思想。 校园心理论文:营造属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健康校园环境 本文主要从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积极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几个方面对积极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健康校园环境进行阐述。其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从环境变迁因素从人际关系与理志的丧失、不正常的消费观念、预支了的生活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积极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从健康的校园环境是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参与校园文明健康环境建设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实践过程、师生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健康校园、帮助学生解决和调整心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创建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相结合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文章最后的结束语总结全文,针对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和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的问题,呼吁高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趋势,加强特殊群体的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对高等教育健康校园的环境的变化,对营造大学生文明健康的校园氛围提出了新课题。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和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的论述,提出应当积极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健康校园环境。 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教育仍然是片面要求学生听话、服从,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道德水准的标志,而忽视了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压抑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现代社会中,青年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愿望日益强烈,对陈腐的、压抑自己的要求和方式感到不满并实行抵制。社会学家预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青年取得成功所必备的首要素质之一。严峻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心灵有伤的天之骄子,能承担起建设二十一世纪中国宏伟蓝图的重任吗?唯有大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积极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健康校园环境,大学生才能及时走出“精神低谷”,树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勇气。 1、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 2002年,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组织人员对江西省28所高校3422名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进行调查时,学生认为自己心情舒畅和比较舒畅的只有31.8%,感到心态压抑和比较压抑的高达32.2%,一般的为31.8%。 南通大学每年开学后三个月会对新生作一次心理状态测试并建立档案,从这份测试中大概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水平来看,在校生中70%以上的同学心理健康,20%左右的同学存在一系列的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另外有60%左右的同学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异常和心理障碍,这其中还不包括一些羞于承认和没有意识的心理病患者。从近两年来的测试结果来看,2006年被调查者中心理严重不健康者占6.4%,2007年占7.2%,总体呈上升趋势。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在心理素质上有着特异性,其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也有着明显的特异性。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包括个体的外界环境因素以及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 (1)环境变迁因素 这种环境的变迁不仅存在一个适应外部环境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一个如何自我调适以适应新的人际关系,自我地位变化的问题。而过去,我们更多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实际上,后者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较大。一位大二的学生在咨询中讲到,入学后由于想家开始失眠,白天又打不起精神,昏昏沉沉。大学二、三年级中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最多,很多是由于一年级的适应问题所引起的,环境不适引起对自我重新确认的适应不良。 (2)人际关系与理志的丧失 大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丧失不外乎几种:重要的人际关系的丧失即指家人、朋友特别是异性(恋人)的关系的丧失、荣誉的丧失及自尊丧失等等。这些丧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自尊心理,并且严重时会使他们情感和生活上产生严重的障碍。 (3)不正常的消费观念 在有些学生为明天的早餐而发愁时,有些学生却一掷数金。下馆子撮一顿的事在大学已屡见不鲜,至于撮的理由是五花八门。其开销少则数十元,高达千余元。撮来撮去油了自己的嘴,撮瘪了父母的腰包。另外,化妆品、香烟、零食、网吧、“感情投资”等也是大学生消费的主项。 (4)预支了的生活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贞操的大旗似乎再也扛不住了,他们崇尚活着就是要享受。在社会呼吁真爱需要等待的时候,校园同居已旁若无人地愈演愈烈。安全套自动售货机亮相高校校园或门口,在某种程度上似乎给了同居的他们一种暗示:社会已承认了我们的行为,尽管这件事曾在舆论界引起过不小的争论,谁也不能否认它给大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3、积极营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社会都希望每个大学生能通过短短几年的高等教育使其无论在专业知识、工作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得到较大的发展,使其综合素质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从而毕业后更好地报效祖国,报效人民。要实现这样的愿望,首先须建立良好的健康校园环境。 3.1健康的校园环境是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 文明健康校园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陶冶情操。北大、清华等知名高等学府,延续百年芳名而魅力不减,不仅因为其拥有一流的教授、一流的人才,还因为拥有那溢满学术氛围的文明健康校园。“自强不息,厚德裁物”使清华百年不败,傲视同侪;“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在北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校园文明涵括整洁、优雅、卫生、安全的校园环境、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及健康高雅、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多方面。 3.2参与校园文明健康环境建设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实践过程 校园文明健康程度最终体现在人的素质上,要求教师热爱学生,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做学生良师益友;要求同学们以校为家,尊师守纪,发奋图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积极参与校园文明健康环境建设是同学们成才和学校发展的需要,需要全体师生群策群力,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做一个道德高尚、举止文明、博学多才、有用于社会的人。因此,积极参与校园文明健康环境建设是同学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实践过程。 3.3师生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健康校园 “学校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要建设文明健康校园,必须党政、工、团各部门和学生社团组织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组织学习执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学生手册》等文件规定,学习发扬高等学校的优良传统,努力创建一个整洁优美、健康向上、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从而加快我国高等学校办学上层次、上质量的步伐。 3.4帮助学生解决和调整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追求的目标时,可以积极地寻找一些理由来解释和安慰自己。这些理由尽管不一定正确,但可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遭遇挫折时,可设法用一种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抒发心中的积怨,以使心情舒畅起来。情感的渲泄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保护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如目标转移法,即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挫折源中转移到其它较为轻松的活动中去;他人倾诉法,把自己的内心痛苦与不快告诉给可以信赖的亲朋好友,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自我倾诉法,把自己心中的不快用日记等方式记载下来,以稳定情绪,起到维持心理健康的作用。 3.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创建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相结合 多年来,我国高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在阵地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以图书馆、礼堂、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馆、校史展览馆、科技文体社团等为主体的文化娱乐阵地,以书报刊、广播台、闭路电视、宣传栏、阅报栏、公益广告牌、互联网等为主体的宣传阵地,以及以中外著名科学家塑像等为主体的校内人文景观。这些无声的教科书,对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都起到了耳濡目染、细雨润物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各高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以及优良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着力于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两极融合,改善大学生人格品质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为大学生健康成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4、结束语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和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高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趋势,加强特殊群体的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高等教育健康校园的环境的变化,对营造大学生文明健康的校园氛围提出了新课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形成新思路。只有正视变化,积极探索,与时俱进,才能真正落实加强健康校园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 校园心理论文:校园文化对中职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社会发展对新一代青少年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时代的学生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素养,增强心理抵抗能力。而中职学生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其定义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成长和健康更应该受到社会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中职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很多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文化建设。主要研究校园文化对中职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将校园文化有效地渗透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中,建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职学生;心理成长;心理健康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中最为重要的精神文明,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承载着学校自身所蕴含的人文气息和精神文明,校园文化不仅是由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育思想、课外活动、学校物理环境建设以及一切教学研究活动等共同构成的,它也是学校全体学生和教师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日积月累形成的,是全体师生智慧的结晶。校园文化的功能是为了实现学校的培育目标,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如何利用校园文化为学校的教育目的服务,成了中职学校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为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的,不管是不是学生自愿的,学生只要置身于校园之中,总会被学校的文化所影响,学生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就会被校园文化所提倡的精神、所形成的气氛所感染,并且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逐渐接受这种文化,认同这种文化,最终内化成自身的思想意识,并且以行动表现出来。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团结友爱的集体精神、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二、校园文化对中职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学生成长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场所就是学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强大和重要的。总的来说,校园文化对中职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声无息的,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有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它们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首先,学校的物理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气候、环境、位置、景观设计、宣传物、布局构造、教室环境等,这些都属于学校的物理条件。良好的物理环境在一定情况下也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校园的花花草草、舒适的环境可以带给学生美好的享受,好的学习条件可以激发学生乐于学习;学校的名人塑像、假山小亭,可以带给学生理性的思考。总而言之,学校的物理环境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成长。其次,校园文化中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显得更为直接和强烈。校园文化中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人文环境,包括学校的教学理念、校风、班风、人际交往等。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可以有效地鼓舞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赋予学生敢于与困难斗争的勇气;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学习目的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和谐的人际交往是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和谐、友爱、互帮互助的校园中能够获得一种心理安全感,获得一种心理支持感,在这种和谐的心理环境中,学生那些不好的情绪和心理问题也能得到相应的缓解。而不友好的校园交际环境会带给学生一种焦虑和紧张感,这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问题。 (二)校园活动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活动是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载体,在活动和交往中学生的心理品质逐渐建立。而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也主要指学校的活动和交往,校园文化以校园活动的形式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影响。校园活动多以学习、游戏、比赛、班会、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探究性活动的形式展开,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心理得到成长。比如,学校通过春游和秋游的活动,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和情感;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调查、参观和访问的活动,建立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工作意识;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帮助他人、热爱劳动的精神;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军训等锻炼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永不言弃的决心。所以说,学生的心理成长离不开校园活动,校园活动的开展能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心理机制,而学生心理机制的逐渐成熟又进一步推动着校园活动的开展,丰富着校园文化,可以这样说,校园文化和学生心理成长是紧密相连的。 作者:裴香淑 单位:吉林省延吉市职业高级中学 校园心理论文:环境心理与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分析 摘要: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当代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正发挥着明显的主导作用。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日益被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渗透和包围着,人和环境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此种情况下,以人与环境为核心的校园景观设计,从内容和方法上必须根据现代人们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探索新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环境心理;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理念 一、信息社会的环境心理特征 从目前社会发展的情势上看,信息社会的环境应包含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拥有高新技术能够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的人才,这类人才具有推动社会的发展并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二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等的不断普及,促使着社会社会环境正逐渐向高度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虚拟化的人造环境发展;三是在信息化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距离远近已经不成为人们沟通的主要障碍。网络电话、微信视频、手机等的出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大大提升了人们之间的沟通次数和效率。四是由于各种环境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发达的通讯设备以更快捷的速度给人们提供着各种刺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个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个人空间、人际距离以及人的行为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环境心理的角度上看,一个社会时代的环境因素对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每个时代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例如在农业时代,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往往表现为比较保守、做事效率低下、比较悠闲散漫的特征;而在工业时代,人的行为往往表现为生活工作节奏比较快、工作效率比较高,思想比较开放等特征;而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的行为表现出效率更高更快、信息共享、生活工作节奏更快、思想更加开放等特征。因而,人们在心理情绪上常常表现出焦虑和恐惧,人们享受生活的乐趣被剥夺了。因此,环境景观设计就应当把减少人的疲劳和压力,最大限度地寻回人们的心理“诗意”和“个人空间”加以考虑,为信息社会的环境设计增添更多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景观。从高等院校的人群来看,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特点,自我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个体对社会活动的参与的愿望以及个体在集体中的存在感与归属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交空间,通过对各种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社会感情和提高集体精神。教师对环境同样存在需求,主要体现在课间与课后休息时间上的需求;校园内与学生和其他同事的交流需求;以及教师自我进修与培训的需求。在学校校园里面可以设置可提供休息和交流的空间,比如在学校楼道设置长椅或者休息交流室等。 二、信息社会环境下的校园景观设计理念 校园景观设计主要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校园景观要具备两种属性,第一种属性是自然属性,它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形态内具有一定的可感觉因素,是较为独立的并易于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第二种属性是社会属性,这些景物必须拥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具有观赏作用以及改善环境和使用的功能,可以通过景观的内涵,将人们的心理反应,比如通过一定事物促使人联想起来的意境,能够使人产生一定的景观效应。所以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时候要考虑一些人文因素和特色校园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的时候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首先是整体性原则。高校在办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往往会积淀一定的校园文化,要用景观的作用将这些文化表达出来,保持校园景观与校园文化内涵的高度统一,使校园环境形成整体的美感。二是特色性原则。就是高校在办学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成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放入到景观设计之中,使校园景观呈现出有别于其他院校的独特的气质。三是朴实性原则。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因此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上也要体现学校的特色文化,设计一些能体现本校园文化的标志性景观。景观在设计上要富有深刻的内涵这对于师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景观设计不应过分追求华丽,而应以素雅为美,体现出朴实、恬静、超然物外的文化氛围。四是艺术性原则。根据校园内的自然环境,如各种建筑群体、专业特色主题文化以及办学宗旨等,站在艺术审美的高度,综合运用各种艺术语言、警句、雕塑、山、石、水、草、树、木等,创作出更有内涵、更有深度的景观形象,充分体现校园人文文化。从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践中使我认识到,校园景观设计除了应坚持上述四个基本原则之外,还应遵循以下五个思维模式。“生态化设计思维”模式一直是近年来人们关心的热点。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化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剥夺,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存在。在以“生态化设计思维”模式进行景观设计时,第一是要把当地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给予的启示融入到设计之中;第二是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尽量避免对自然条件的影响;第三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第四是尽量保护不可再生的资源;第五是大量应用绿色科技、绿色能源等技术,保护生态环境。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种景观元素进行的设计,是一种多目标的设计,为人类的需要,也为动植物的需要,为生存的需要,也为审美的需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环境整体优化。“人性化设计思维”模式就是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不仅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迁就人们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要让人和景观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与融合,以展示对人的物理层次的关怀。其次是在设计细节方面,要使景观体现对人的心理层次的关怀,要让人无法说明为什么会对此景情有独钟。要让人触景生情,还要使“情”升为“意”,使“景”升为“境”,即“境界”,达到情景交融,成为感情上的升华和结晶,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运用新材料新技术设计思维”模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技术支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应考虑把各种新型材料、新型工艺等高科技产品放入到景观的设计之中,以满足人们追求时尚追求科学的心理需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模式: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润物无声。要重视校园文化景观的育人作用,将院系学科文化建设和校园景观建设相结合,将建筑与环境相结合,将校园空间与城市景观相结合,创造出浓郁的人文环境,建设独具特色的空间感受和文化氛围。通过景观体现深遂的文化内涵,提高人文校园景观的文化品位。“以环境为本的设计思维”模式就是要求从长远的观念出发,用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来进行景观设计。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充分利用环保绿色材料、节能新工艺,减少污染排放,把握好空间利用的效率和弹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空间的浪费,使有限的空间充分发挥其功能,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增加空间利用的弹性,使空间的功能具有可变性。在设计的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设计风格,都应坚持和遵循上述四个基本原则及五个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我们的设计才会达到更高的境界,我们的设计才能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 校园心理论文:环境心理学对校园景观设计的影响 摘要: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校园不再仅仅是一个供教师和学生开展研究活动、休憩的场所,还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色,甚至可作为城市的一个新地标。大学校园内存在的多种不同却又大致相似的生活方式、习惯给校园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研究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环境的认知与体验、对人心理活动的捕捉,对现代校园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校园景观设计;环境心理学;校园意象;公共空间 在新时代下,如何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高校文化特色、符合当下人们的理念和习惯的校园景观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校园景观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设计师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大学校园环境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研究。环境心理学主要从人的心理出发,从人的角度探讨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以便设计出适合教学、休憩的校园景观。 1基本概念 1.1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即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人类活动与社会环境,特别是与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就现代校园景观设计而言,研究环境心理学有利于了解人对环境的心理判断,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把握校园空间的意象,塑造舒适、真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户外空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2环境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在景观设计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思维——景观与人之间的联系比景观本身更重要。那么,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校园环境?未来的校园环境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未来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以下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如何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校园景观。 1.2.1公共性 在景观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就是公共空间。人不仅需要私密空间,还需要开阔而且自由的公共活动、交流空间。景观的公共性要求部分区域具备特定的功能,比如观赏、休憩。同时,大的空间可以促使人们聚集和交往,使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 1.2.2私密性 私密性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在景观设计中,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是相对的,私密空间是控制信息交流且比较隐蔽的一种空间。 1.2.3领域性 领域性是指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行为需求或心理需求而占用的空间,它的划分有不同的尺度。领域性行为的作用为增强人的认同感和安全感。领域的建立可以增进人们对环境的控制感。 1.2.4宜人性 一种不好看、不吸引人的空间设计,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的设计。景观设计必须是使人愉悦的,能让人感受到美好,必须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还能陶冶人的情操。 2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的大学校园不仅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还是一个吸引人才的场所。好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带给教师和学生不一样的思维和启迪。总之,深入了解人的心理,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而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景。 2.1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 说到可意象的校园环境,不妨设想一下,当别人问起你喜欢的校园景观的样子时,你会如何回答他。你先回忆起的是校园的某一个角落,还是一个大的场景?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能够识别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可意象环境空间的塑造往往依据的是环境心理学。在创建一所大学的前期规划中,一定会对这所大学的校园景观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比如是选择“生态式”的校园景观,还是“园林式”的;是选择“传统式”的,还是“现代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在塑造一种学校意象。意象不仅体现在整个校园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局部。 2.2明确校园使用者的需求 除了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外,校园景观设计还应该考虑校园使用者的需求。弄清谁是真正的使用者,弄清他们的需求,并研究他们在环境中的活动,以及与人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校园景观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那么我们应该依据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来划分区域。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大致有以下四种:①休憩。在一所高校中,休憩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是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工作之后放松的地方,是使人感觉安全、舒适、身心愉悦的地方。人对休憩空间的依赖性是很大的。②交流。交流空间是人们通过周边环境与他人交流的区域。现代的校园更加注重交流感,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知识的碰撞起到了促进作用。现代校园更强调交流的随意性和偶然性。③功能使用。功能使用是指设定的某一个区域必须具备一些实用的功能,比如学生运动、学术、交通等方方面面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功能使用将演变得更简洁、更智能。④个性培养。个性培养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因此要提供一系列从公共过渡到私密的空间。校园景观设计是一个创造空间的过程,反过来,空间也在改造着人的心理。设计要从人的心理出发,创造出实用、景色宜人、可持续的空间。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不仅要外观好看,同时还要富有文化内涵。此外,要重视人的行为因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结束语 研究环境心理学能够通过分析人的心理明确人的需求,设计出真正能被人认可并且使人感到舒服、愉悦的景观。创造一种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的意义是深远的。优美的环境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环境与人的相互联系比环境本身更为重要。不同的环境能形成人的某种直觉,经过反复作用于人心,演变成一种思维定势,从而塑造个人品质和性格。因此,环境心理学对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 作者:张维航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校园心理论文:校园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一、校园与教室物质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室环境的美化与设计中对于教室光线、色彩以及地面、课桌椅的摆设的环境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如日光灯的照射和太阳光反射到教室的自然光的舒畅柔和度,白天应该采用自然光,靠南的窗户挂窗帘,这样的环境对于学生的视力保护、学生不容易犯困并且可以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上课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样教室内部色彩,如天花板一般是浅色系,最好是白色,这样干净舒服,还可以使得教室的反光更强,消除视力疲劳;课桌的桌面冷色,以及洁白干净,能让学生产生冷静和清爽的感觉,可以安静地学习,烦躁的情绪就会大大降低;地面的厚重、安全的感觉和课桌椅的摆设,座位排列的空间形式体现的次序感、各种装饰物品的摆设井然有序等。这样的教室环境,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这样的师生互动积极性都会得到增强,心情愉悦,坐在这样的教室里,9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且学习累了,教室的环境给自己是一种美的熏陶的环境,一个自然宁静的氛围的营造。 二、校园与教室人文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可靠保证 例如:哈佛大学图书馆4点钟就有人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着一起学习的同学,这样的学习环境,每个人都会热爱学习,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帮助,同时也使得学生体会时间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重要性,自己主动去学习,愿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同时充分发挥校园墙报、标语、板报、宣传栏的宣传、鼓励的作用,一些好人好事、先进事迹。 2.和谐的教室人文环境营造有助于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最佳的心理环境 教师的环境布置过程其实就是人文环境的创设,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教室布置过程就可以完美地将教育渗透其中。精心地布置教室,教师只是参与期间的指导者,布置完之后,师生之间是一个思维与想法的碰撞,师生之间得到了交流并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宁静优雅、干净温馨、全班同学思想汇集的教室,无形中让学生保持地面整洁、窗明几净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有一个好的道德修养。 三、结论 良好的校园环境、适宜的教室气氛、理想温馨的环境以及师生环境的营造等能够使得学生在一个愉悦的情境下学习与生活,避免因为学习的压力而产生压抑的心情,影响学习效率。因为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很累的事情,精神上的疲劳比身体上更让人难以排解,如果让人在令人厌倦的环境下学习,真的会使得学生不良的情绪,难以调节。这样的设置反而失去了美感,失去了价值所在。综上所述,营造良好的校园与教室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真正能做到“润心细无声”之效,和“随环境潜入心灵”的“潜移默化”之目的。因此,美的校园环境的创建,以及和谐有价值的教室环境的布置,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发挥环境的积极影响,无形中达到了育人的作用并实现了最高境界的教育。 作者:张浩阅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校园心理论文: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论文 一、校园文化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的性格的形成,先天遗传占有较小比例,大部分是靠后天习得。班级同学每天的行为表现会在不知不觉中相互产生影响,特别是优良意志品质的陶冶。调查发现:约45%的学生会在有心事时找同学倾诉,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学会找信得过的同学倾诉,这不仅有益与我们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同学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 1、校方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强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校方在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中国学校是由学校建立并实施日常的管理,要想全面细致的搞好小学生的校园文化,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校方必须积极努力,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 1.1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造美丽校园文化氛围。美好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校园基础设施和物质环境的建造,只有美好、舒适的校园环境更能让学生有“家”的温馨感觉,校园文化建设才更能得到学生的重视和支持,才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室里、走廊上,悬挂学生的优秀作品,可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张贴有关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等的格言警句,可促进学生树立道德及责任意识。 1.2继续改进和完善校园各项规章制度 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我们要以不带有约束性的正面引导为主要手段,但还要制定各种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首先,《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这样的基础规范要紧跟实际进行动态修订,其次,要制定更加详细和实际操作性更强的标准,促使学生行为主动化和自律化。并且要不断对这些制度进行反思,及时的修订完善,让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2、学生自身和教师应做的努力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要想全面深入地建设小学生校园文化必须要充分发挥小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同时班级的干部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 2.1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创造良好物质环境。良好的精神面貌离不开清洁舒适的自然环境,在舒心的环境中,小学生的精力会更加充沛,行为也会更加积极主动,从而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应提高学生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努力营造干净、舒适的校园环境。 2.2充分发挥学生楷模带头作用 学生楷模映射出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校园价值观,他们为其他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范本,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同时,他们也是学生与学校情感沟通的中介桥梁,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找到行动的抓手,规范自我言行,强化自身价值观,体现良好的学校精神风貌。 2.3努力发挥教师的作用 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务,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言行均会影响小学生行为价值观的确立,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2.4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效将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真善美,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能更好地自我成长。要注意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创新性,要能满足不同特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求。 3.结语 总之,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并且当前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还需要更多的人不断地在实践中发现探索,才能总结出更好的建设校园文化的措施,才能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作者:封海华 单位:德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 1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1.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比如三峡水库,建在两大平原之间,这也是血吸虫病流行的两大区域,三峡水库建成后,水的面积增大,导致水的流速减缓,以至于在水库的上游或者下游向水库移动并繁殖。还有其他一些将陆地变成湿地也会带来一些流行病,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要重视环境问题。 1.2对生物和文物的影响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有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三峡水库的建立对库区内的文物以及景观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及对周边地区文物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水库的建立会淹没原有的原始森林,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也会对库区及周边的植被造成破坏,新建的交通系统也会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这些都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直接或间接的加剧了物种的灭绝。 2对策与建议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经变成人人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我们的水利建设进行过程中,作为水利工作者的我们,应该牢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社会各界关于水利建设的看法,我们应该持欢迎态度,并采纳各方意见。但是对于否定的,偏激的看法我们应该予以否定。在水里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和地貌的改变是不可避免。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师,应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原则,进行合理的规划,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破坏生态环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水利建设进行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不可预计的,但是只要没达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就会有解决的办法。水利工程带能否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能否把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是衡量水利工程建设成败的标志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了建立生态环境友好型水电工程建设体系,需要重点进行以下工作:(1)在能源开发上,首先应该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着眼于长远利益,不可只顾眼前的、片面的经济利益。要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兼顾。(2)我国现在对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健全,必须加以完善。在风景名胜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区等禁止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工程,不论大小,不论带来多大的社会效益,都要对其重新评估。(3)对移民的影响,三峡水库的建成将占用大量的陆地面积,并且有大量的人口需要转移。这就需要对移民政策做了一些调整:①将三峡库区内的农村人民迁到较为发达地区。②一些在库区的企业,对其进行破产保护或关闭或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大修水电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而且有些还具有长期性。现在必须积极努力寻求相应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因此,在今后的水电项目中,应首先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实现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一、测量在水利水电建设中应用的作用 1.测量在水利水电建设前的作用 在水利水电开工建设之前,测量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单位的需求来设定相关的设计,并且进行初步的规模呈现,按照自然条件和客观条件,还要符合最初建设的目标,测量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以及检测,按照等比计算的方法,把图像和地形的有关资料整理出来,并且,还要为一些地质勘探工作,水利测验等相关的工作进行测量,对于一些不稳定的地质条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检测,这样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2.测量在建设中的作用 每个建筑物都是平地而起,它靠的不是我们的臆想,靠的也不是上帝的恩赐,它靠的是无数人民的双手,同时也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每项工程都是经过细心的研究和精心的设计,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审批和批准之后,才可以进入到施工阶段,在开工的时候,通过设计的图纸,在现场将施工建筑物规划出来,这个所谓的规划出来就是需要用测量来进行的"通过不同的方法,采用精准的测量放样方法,把图纸上的内容移交到实地现场中,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测量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同时,这个测量的准确性也是关系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成功与否"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测量失误的差错,那么将会给我们的生活中带来巨大的损失,也会造成重大事故的发生,并且,在经济上将会带来无法估计的后果"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关于建筑物坍塌,水利工程倒塌的现象,事故不但给我们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同时,也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可见,测量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施工的时候,一定要通过精准的测量来对每个标的物进行精细的计算测量,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把关,不能有错误,建设工程的错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要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上一道工序留存的问题要马上解决,不能耽误下一道工序,如果问题不及时处理,就会出现问题叠加的现象,累积起来的问题可能会造成重大的工程事故。 3.测量在水利水电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建筑物竣工之后,都不可能马上就会投入到利用上,因为建设工程需要经过一定的检测,尤其是水利水电工程,大坝在竣工之后,我们首先应该检测大坝的运行情况,并且验证大坝工作的正确性以及它运行的合理性,需要定期的对大坝进行不同隋况的测量,这样通过测量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数据资料,通过这些数据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的状态和变化"如果通过测量,发生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要做及时的原因分析及讨论,采取一定的措施,这样才能够防止事故的发生。精准无误的检测可以为水利水电工程提供正确的保障,同时也是保障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的安全,但是,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的外界因素的干扰,比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对于这些,我们就要努力的做好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检测工作,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正常运行。 二、全面做好与测量相关的工作 为了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正确施工,也为了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里面,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测量的管理和应用,采取正确并且有效的方法,做好与施工测量有关的一切工作,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全面提高施工单位测量放线人员的综合素质,身为一个合格的测量人员,必须要有专业过硬的测量放线的知识理论,同时,也要精通于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放线的方法和步骤,能够在施工的过程中与各种工作进行协调,要时刻的保持测量放线人员的先进性,不定期的为测量人员进行培训,这样保证测量人员知识的丰富性和长久性。其次,要选用先进的测量设备,对于一些已经使用了很久的仪器设备,采取推陈出新的方式,仪器设备的先进性也是测量放线工作的重要保障"一定要注意对测量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定期做维护,为测量工作做准备。再次,提高工作人员对测量放线的高度认识,不再只是停留在可有可无的状态,反复对工作进行检查与排查,并且能够及时的纠正错误。最后,要合理的安排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进度,不要为了效率而降低了工程的质量,为测量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并且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三、结语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了解到测量的工作是贯穿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始和结束,而且,测量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测量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作用,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仪器设备,让测量的工作能够顺利并且正确的进行,让测量更好的为水利水电工程服务,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保障,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浅谈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研究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是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没有质量就没有投资效益、没有工程进度。现介绍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特点,探讨了有关“质量控制”条款进一步完善问题,提出了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而又繁重的任务。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 引言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我国水利水电建设领域已经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在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的同时,在相关专题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随着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规模的日益扩大,其建设条件也日趋复杂,还需对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管理专业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1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概述 建设项目的质量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也是建设项目三大控制目标的重点。 1.1建设项目管理。建设项目管理是指在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内所进行的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其目的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如可动用的资源、质量要求、进度要求、合同中的其它要求等),达到建设项目的最优目标,即质量、工期和投资控制目标得以最优实现。 由于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独有的复杂特点,从而其具有几大共性,即实践性、复杂性、多样性、风险性和不连续性等特点;同时,由于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国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管理还具备其自身特点,例如:严格的计划性和有序性;较广的监督范围和较深的监督程度;明显的“政府行为”特征等。 1.2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质量是指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质量主体是实体。而工程项目质量的内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工程项目实体质量;(2)功能和使用价值;(3)工作质量。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工程项目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工程项目质量要求主要表现为工程合同、设计文件、技术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因此,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就是为了保证达到工程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手段。在研究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有关问题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质量特点,包括:主体的复杂性、影响质量的因素多、质量隐蔽性、质量波动大、终检局限大、质量要受投资、进度的制约等。质量控制的任务: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合同规定的工程建设各阶段的质量目标,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实施监督管理。 2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质量目标全面实现,提高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由于各阶段的质量目标不同,各阶段具有不同的质量控制对象和任务。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是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工程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不仅是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也是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一个经由对投资人的资源和条件的质量控制进而对生产过程及各环节质量进行控制,直到对所完成的工程产品的质量检验与控制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控制过程。根据施工阶段工程实体质量形成过程的时间阶段,质量控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2.1事前质量控制。监理工程师事前质量控制的主要任务包括两方面:(1)对施工承包商的准备工作质量的控制,即对施工人员、施工所用建筑材料和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措施、施工所必备的环境条件等的审核;(2)监理工程师应做好的事前质量保证工作,即为了有效地进行预控,监理工程师需要根据承包商提交的各种文件,依照本工程的合同文件及相关规范、规程,建立监理工程师质量预控计划。另外,还需做好施工图纸的审查和发放。 首先,是对承包商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包括五个方面:(1)承包商人员的质量控制。按照规定,承包商在投标时应按招标文件的要求及《水利水电土建工程施工合同条件》有关条款的规定提交详细的《拟投人合同工作的主要人员表》,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承包商的主要人员符合投标的承诺。(2)材料和工程设备的质量控制。(3)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4)施工方法和措施的控制。(5)环境因素的质量控制。 其次,是对监理工程师的事前质量控制。程序有:(1)监理工程师事前质量控制计划;(2)施工图纸的审查和发放。 2.2事中质量控制。工程实体质量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施工过程中质量的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最多,因此,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施工阶段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而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施工工序所组成,它们的质量是施工项目质量的基础,因此,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必须落实到每项具体的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工序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即对投入到每道工序的4M1E进行控制;二是对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控制,即对工序活动的产品采取一定的检测手段,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分析、判断该工序活动的质量(效果)。 监理工程师的工序质量控制包括:(1)工序质量控制计划;(2)工序活动条件的控制;(3)工序活动效果的控制。 2.3事后质量控制。事后质量控制是指完成施工过程而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审核竣工资料;审核承包商提供的质量检验报告及有关技术性文件;整理有关工程项目质量的技术文件,并编目、建档;评价工程项目质量状况及水平;组织联动试车等。 工程质量评定和工程验收是进行事后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工程质量评定,即依据某一质量评定的标准和方法,对照施工质量具体情况,确定其质量等级的过程。对水利水电工程,要求按照水利部1996年颁发的SL176—96《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进行质量评定。工程验收是在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上,依据一个既定的验收标准,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检验工程产品的特性是否满足验收标准的过程。质量评定和质量验收的应用软件,国内开发已比较成熟,作为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信息系统,在系统开发时,可将质量评定和质量验收作为独立的子系统,直接借用国内已成熟的软件的内容。 3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体制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水利部令第7号)规定:水利工程质量实行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监督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在其资质等级允许范围内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工作;负责检查、督促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按照国家和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技术标准和设计文件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对施工现场影响工程质量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规模和工程特点,按照水利部有关规定,通过资质审查招标选择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并实行合同管理。监理单位应根据监理合同参与招标工作,从保证工程质量全面履行工程承建合同出发,签发施工图纸;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指导监督合同中有关质量标准、要求的实施;参加工程质量检查、工程质量事故调查处理和工程验收工作。施工单位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在施工过程中认真执行“三检制”,切实做好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水利水电土建工程施工合同条件》是我国监理工程师进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依据,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2000年颁发的《水利水电土建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中有关“质量控制”的条款仍有差别,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4 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控制是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自身特点,使得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任务既复杂又繁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控制”的条款与国际广泛采用的条款间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不断努力去完善。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造成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及隐患的原因有很多,下面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中参与的建设单位较多,作业场地较大。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中,如果再加上交通联系不畅,那么势必会使得安全管理难度大大 提升。 第二,水利工程所涉及的领域对象很多,从而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比如一些爆破工程涉及到炸药管理问题。有些则涉及到在汛期的安全施工问题,还有些涉及到基坑的支护与开挖等。 第三,有些水利工程施工单位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质量和法制意识较为淡薄。我国建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一些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中明确规定了施工单位的责任和义务,也进一步明确了施工单位在工程技术与质量管理上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或多或少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实际操作中违反一些应该遵守的操作规程,没有按照施工图或者是施工顺序进行正确施工,技术措施也没有保障。 第四,有些施工单位有时为了短期的利益,快速赶超工期。甚至连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都不到位,导致其安全意识较差。由此会带来一连串的严重后果。造成工程质量低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 二、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质量的措施 目前,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领域中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加强施工准备阶段安全管理与教育工作 第一,在组建施工队伍、施工班组时,要选择技术过硬,安全质量意识强的人员,实行安全与效益挂钩,使其能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危险作业岗位,应严格培训,持证上岗。对新工人实行三级安全教育,未经安全教育的不准上岗,并明确规定工人有权拒绝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及无安全防护的危险作业。 第二,健全安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置要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要求,组织有关单位成立安全生产小组,全面实施安全管理工作。施工单位和设计、监理单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并按照岗位负责制、逐级负责制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还要建立安全生产的检查与奖罚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一般包括常规性检查、特殊性检查、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等制度。常规性检查是进行安全管理的基础环节,有助于及时发现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特殊性检查是对某一特定时段、区域进行的检查,涉及范围广,有一定的针对性。定期检查是施工单位制定的一项检查制度,有固定的时间,属于例行检查。不定期检查具有突击性的特点,没有固定时间,没有预先通知,有利于更真实、更客观地反映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一,施工安全管理应抓住两个“关键”,即关键施工对象和关键施工工序。关键施工对象包括危险施工部位,如高空悬挑部位施工、导流洞、引水洞衬砌封堵施工、大坝围堰筑堤施工、深基坑开挖支护施工、土石方爆破开挖施工等。关键施工工序如大体积硅浇筑、钢筋焊接加工、大型构件吊装作业、材料、构配件吊装运输、脚手架工程等。对以上两个“关键”实行安全检查制度及专人安全盯岗制度,真正做到制度落实、检查落实、责任落实,保证施工安全。 第二,要坚持标准化管理,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控制。坚持标准化管理是水利施工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执行标准化,规范化施工是安全生产最强有力的保证。项目施工中应将每一天的施工对象、作业人员及作业程序、安全注意事项及安全措施等,按标准化要求和规定执行,使作业人员在施工前和施工中的每时、每刻都能做到施工地点明确、施工对象明确、工作要求明确、安全注意内容明确,杜绝因情况不清、职责不明、盲目施工导致的安全隐患。 (三)加强维护检修管理,加强技术监督。 在“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结合木厂实际进行挖潜,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工作。逐步把恢复设备性能转变到改进设备性能上来,延长检修周期,缩短检修工期,保证设备的检修质量。要努力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工艺,熟悉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使用方法;改革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步骤,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制定检修网络图,使检修质量提高,工期缩短,耗材降低,工力减少。运用各种科学试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和检测,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保证设备有良好的技术状况。加强仪表监督、绝缘监督、金属监督和技术监督。技术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讲一步加强。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管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总的来说,我国在水利水电安全管理领域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以弥补我国在相关领域起步较晚的缺憾。另外,还要加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并制定相关安全责任制度,使得责任落实到人;对可能发生危险的部分要重点看护,定期检查,确保安全。并对需要改进的部分加以改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使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并探索研究出一条全新的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之路。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1.影响施工阶段工程质量的生产要素 11劳动十体的控制。在质量形成过程中,每个劳动者都会苜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所以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劳动意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从思想意识、文化修养、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身体条件上整体提高劳动名的综合素质。 1 2劳动主 题的控制。劳动对象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其控制重点是加强材料使用时的检验利试验,检查材料设备性能是否与设计文件一致。对于工程中所用的主要设备。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所给定的规格、型号和技术性能进行采购,并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1 3施工设备的控制。主要从设备选型、主要性能参数及使用操作要求等方而加以控制,对于从事危险作业的施工设备,应履行安装方案的审理手续,启动前还应经相关单位联合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 1 4施工工艺的控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制定和采用先进、合理、可靠的施工技术方案,全面正确分析特征,明确质量目标和验收标准,制定合理可行的施上技术方案和施上组织设计,合理布置施工总平面图,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还应编制技术和质量管珲方案,作为质量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 1 5施工环境的控制。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益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营造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搞好地方干群关系,尊重当地民族习惯和有关政策。 2.水利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2 1旋工阶段的事前 预控。事前预控主要对开工前施工单位提交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进钉严密的审核,对工程质量总目标进行分解。了解设计意图,明确质量要求,开工前对每道工序班组进行技术、工艺和操作规程进行交底,对工程质量控制对象进行周密分析,提前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和处理对策。对用于工程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设备等应采取核准制度,未经监理工程师同意,不得进入工地现场,不得投入工程实体。 2 2施工阶段的过程控制。事中控制的基本途径是对施工的作业工序进行控制。工序控制实行“二级报验制”。第一级是对已完工序或单元工程,采取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施丁单位质枪机构终检的质检制度。第二级是在第一级检查合格的基础上,填报“报验申请单”,报临理上程师进行检验,并由临理工程师核签评定意见和评定等级,确保不合格产品不流入下道工序。同时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实行“三不放过”原则。运用因果分析图和排列图等质量统计工具,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查明原因,及时提出有效措施和处理意见。并向自关部门提出书面报告。 2 3施工阶段的事后控制。事后控制是对已完成的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按照有关规范的统一标准。及时组织验收,并对试运行的工程进行时时观测,收集运行中的基础数据,并对已完工程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施工质量检验 施工质量检验数据作为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是工程质量计定结论客观、准确与否的关键,对检测数量、检测方法的选择和对检验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原则,也应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 3 1质量检验构要求。工程质量检验的项目、数量、方法应符合SDJ249-88, SL38-92《水利水电基木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试行)的规定,遇到评定标准中未涉及的检验项目,其质量评定标准应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按照水利部有笑规定进行编制,并报质量临督机构批准后执行。对涉及工程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及有关材料,应由建设单位或监理机构中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见证取样,并送检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见证取样资料应由施工单位进行制备,参与见证取样的有关人员在工相关文件上签字盖章。 3 2质量检验的职责设定。施工单位应按照SDJ249-88,SL38 -92等评定标准要求,并结合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合同约定,确定的检验项目及检测数量进行自检,检验结果应按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办建管[20021182号)的要求进行填写。 监理单位应采取跟踪检测、平行检测的力法对施工单位的检验结果进行复核,平行的检测数量应按照混凝土试样小应少于施工中值检测数最的3%,土方试样不虑少于施工单位检测数量的5%;跟踪 监测的检涮数量,混凝土试样不应少于施工单位检测数量的7%,土方试样不应少于施工单位检测数量的10%的检测点数进行取样。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前,项目法人还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检测单位,按照质量监督机构确定的检测数量对工程项目进行竣工抽样检测,做为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 3 3产品检验不合格的处理方 式。原材料、中间产品一次抽样检验不合格时,应及时对同批次另取两倍数量进行取样检验,如仍不合格,应立即撤离工程现场,不得使用。 单元工程质量不合格时,应按合同要求进行处理或返工重修,直至再次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工程施工。 工程完工的质量抽检不合格,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工程施或验收 4.施工质量评定 工程质量评定是对施工质量形成过程的综合评价,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核心,水利工璀项目应根据SL176-200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的规定,进行质量评定工作。 4 工施工质量评定的组织方式。 单元工程质量应在施工单位自评的基础r,报监理机构进行复核,由现场监理工程师最终对质量等级进行认可;分部工程质量同样是在施工单位自评的基础上,由监理机构复核,项目法人认定,并将工程验收质量结沦撮质量监督机构核各,对于大型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分部工程的质量结论应报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核定;单位工程质量,在施工单位自评的基础上,由监理机构审核,建设单位认定,其工程验收质量结论报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核定;工程项目质量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合格后,由监理机构统计工程质量等级,经建没单位认定后,报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核定。 4 2施工质量评定。 SL176--2007《水利水电上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计定规程》将质量分为两个等级。合格等级与旧规范(SL176- 1996)基本相同 ,优良等级不同点主要表现在,所评定工程包含的了项目优良率南原来的50%提高到70%,对于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的优良率由原来的100%变为90%以上,单位工程质量事故由原来的重大调整到较大质量事故,并增加了对试运行期观测资料分析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这里要强调在水利工程中,单元工程是由多个工序完成的最小综合体,也是日常质量评定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的管理中,应加强对单元工程的质量控制,客观考核质量等级,科学分析质量缺陷,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5.结语 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是需要多部门的配合,从思想上、技水上、资金上、施工环境工都要引起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质量要素的制定、系统控制的三大环节以及质量检测和质量评定,在质量形成过程中是相辅相承的,对它们的识别过程实质不足对工程质量持续改进的过程,是对质量管理PDCA循环的具体化,只有合理运用才能确保整体工程最终达到预期的质量日标,使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得到进步提高。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问题和策略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规模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作为一项多专业的、多专业的复杂的系统工作,组织施工是实施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环节。要做到施工全过程顺利进行,实现工程的预期目标,就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施工管理。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和管理可以提高工程建设效益,推动工程进展,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同时也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进施工企业的进步。本文拟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水利水电施工存在的问题以及水利水电施工的对策等几个方面浅谈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 一、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在施工形式和施工方法上,和土木工程施工有很多类似,甚至部分施工机械都是通用的,在组织管理工作方面两者也可以相互借鉴。当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也有自身特点。一是水利水电工程就施工环境来看,多为河道、沿海等水域。工作时需要依据自然条件和工程建设要求,导流截流以及水下作业是坏境工作特点。二是地基条件对水利水电工程来说很重要,因为工程经常在复杂的地质条件地区进行,一旦地基处理不好就很可能留下隐患。这种隐患往往是很难补救的,因此需要针对地基采取专门的处理。三是水利水电工程对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承压,防渗、抗冲、耐磨、抗冻、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因为挡水、蓄水和泄水的任务都由水利水电工程承担。在施工时要根据相关技术规范来采用专业施工方法和措施以保证工程质量。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 首先,施工企业管理机制缺乏创新许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特别是大型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都具备历史悠久、人才众多、工种齐全、施工技术和装备较先进、施工资质和资信等级较高、施工质量和社会信誉较好、施工经验丰富等优势,但因存在资本金不足、企业资质存在缺陷、经营机制僵化、历史包袱沉重、企业办社会开支和离退休人员费用开支庞大,冗员较多、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弱点,缺乏在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导致经济效益较差。 其次,施工单位工作量不足。最近几年,水利水电基建项目发展迅速,水利水电工程在众多企业或个人的眼中成了一块炙手可热的自铲蛋糕、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也迅速发展,这些企业的蓬勃发展,又导致了水利水电工程竞争的激烈,最终导致了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施工任务不足。为了争取顾客,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可能运用各种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从而确保企业正常运行。 最后,市场竞争能力不足水利水电工程同任何商品的生产经营一样,需要占有市场,而许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原因,是因招标及评标不合理现象,这有待于社会去改进。另一方面,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自身存在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技术、设备、资金不足,不太注重信息管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缺乏,科技人才缺乏。激烈的市场竞争容易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生产成本的加大,这就要求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效益。使自己的工程价廉物美,以适应市场竞争。 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策略 其一,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施工企业要想做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就必须从源头上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因为合同不仅仅对工程具有指引作用,更会威胁到施工企业的利益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严格做好合同项目的计划立项、招标文件的编制以及审查等等工 作,必须确保工作的公平性、公开性;第二,合同双方必须在签订之前看清每一条合同条款,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来做好衡量;第三,严格做好合同的签订程序,必须是双方都统一并且自愿的基础上签订的;第四,完成合同签订之后,合同双方都必须严格的按照合同约定来进行办事。 其二,加强施工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可以说是所有管理内容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质量不仅仅影响到后续施工的顺利开展,更关系到施工企业的形象、声誉以及经济利益,所以必须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具体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成立由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组成的质检组织,由建设单位负总责施工中要对工程分阶段分部分按程序进行检查验收。施工单位所设专职质检员,负责施工自检及施工文件的填写和编制,并及时向质检组织汇报质检情况。每项工程及施工各阶段都必须履行相应的手续,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第二,实行工程监理制,监理是代表业主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依法享有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权力。所以要树立监理人员的权威。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违反施工程序或质量不合格,监理有权责令其停工、返工;第三,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施工技术规程,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各方要根据国家有关规范。 其三,加强施工成本管理。成本是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灵魂所在,不仅仅会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更会直接的影响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进度、质量以及安全问题,所以施工成本管理宏观地控制着整个工程的建设。因此,施工企业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从源头上做好对成本的管理工作,必须确保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透明性,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促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材料的采购、保管以及使用,既要保障材料的质量,也要做到采购的合理、科学,这样才能够既确保施工的质量,又保证成本管理的有效性;第二,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设备引进,比如说一些设备、机械可以采用租用模式,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其四,建立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推行实物量法。一是编制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与市场实际以及施工企业水平直接挂钩,编制更切合每个工程具体情况的合理造价。二是建立企业定额。企业定额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 以及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验收规范、施工方法的资料。根据自身的机械装备状况、生产工人技术操作水平、企业施工组织能力、管理水平、机构的设置形式以及可能挖掘的潜力,自行编制的供企业内部进行经营管理、成本核算和投标报价的企业内部文件。三是建立高效畅通的询价、采购体系。这一体系能体现一个水电企业信息渠道通畅程度和对外界反映的灵敏度.能够真实地反映市场状况.做出短期甚至中期的市场价格走向和预测。这对于规避企业报价风险非常重要。 其五,认真抓好施工质量管理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涉及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建设单位是主体。具有协调其它各方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管理的责任和权利。各方应积极配合.努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创出优质水利工程。具体说来,施工中应着重抓好以下一些环节:一是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施工技术规程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各方要根据国家有关施工规范。结合本工程特点和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针对本工程的施工技术规程。二是实行工程监理制。监理是代表国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依法享有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权力。所以要树立监理人员的权威。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违反施工程序或质量不合格。监理有权责令其停工、返工。三是成立由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组成的质检组织。由建设单位负总责施工中要对工程分阶段分部分按程序进行检查验收。施工单位所设专职质检员。负责旅工自检及施工文件的填写和编制,并及时向质检组织汇报质检情况。每项工程及施工各阶段都必须履行相应的手续。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 其六,工程竣工验收过程中成本核算与管理。工程项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竣工审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项目工程总收入.应以甲方签认的工程价款结算单为准。没有得到甲方签认的有效凭证.不得以收入入账。二是各种材料,要求做到工完料清,没有库存。对没有用完的材料,可带入下一项目使用,或由项目部作价处理损益列入项目成本。无法处理的也由项目成本承担,不能以账面数移交。三是允许分包的工程,按合同逐一清算.弄清各个合同完成总价、已付款、欠付款。对超合同付款必须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欠付款要制订还款计划原则上由项目经理负责清还。四是清理各种往来款项。分清生质进行处理,内部单位和人员借款,必须清理完毕。外部单位往来,能清算的清算.实在不能清算的,落实责任人员清理。 其七,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一是重视工程投标。作为成本控制的前期工作,工程投标往往被我国企业所忽视。而工程中标的前提是对工程信息的准确掌握,只有在对相关信息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参与招投标的下一步工作。二是成本预测确定控制目标。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M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首先,测算所需用工,确定工程项目采用的人工费单价。其次,测算所需材料及费用,重点对主材、地材、辅材、其它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核定材料的供应地点、购买价、运输方式及装卸费等。三是价格机制的市场化。水利水电工程的造价编制方面,应该积极推行“实物量法”。在实物量法成为国际惯例的形势下,与相关施工企业施工水平的接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的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面临的行业竞争不断增加。加强相应的施工管理是我国水利水电施工行业谋求发展与进步重要途径。当然,良好施工管理的技巧与策略仍需要长期的摸索与研究,需要整个行业的不断努力。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如何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1.影响施工阶段工程质量的生产要素 11劳动十体的控制。在质量形成过程中,每个劳动者都会苜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所以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劳动意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从思想意识、文化修养、技术水平、管理能力、身体条件上整体提高劳动名的综合素质。 1 2劳动主 题的控制。劳动对象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其控制重点是加强材料使用时的检验利试验,检查材料设备性能是否与设计文件一致。对于工程中所用的主要设备。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所给定的规格、型号和技术性能进行采购,并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1 3施工设备的控制。主要从设备选型、主要性能参数及使用操作要求等方而加以控制,对于从事危险作业的施工设备,应履行安装方案的审理手续,启动前还应经相关单位联合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 1 4施工工艺的控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制定和采用先进、合理、可靠的施工技术方案,全面正确分析特征,明确质量目标和验收标准,制定合理可行的施上技术方案和施上组织:请记住我站域名设计,合理布置施工总平面图,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还应编制技术和质量管珲方案,作为质量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 1 5施工环境的控制。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益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营造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搞好地方干群关系,尊重当地民族习惯和有关政策。 2.水利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2 1旋工阶段的事前 预控。事前预控主要对开工前施工单位提交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进钉严密的审核,对工程质量总目标进行分解。了解设计意图,明确质量要求,开工前对每道工序班组进行技术、工艺和操作规程进行交底,对工程质量控制对象进行周密分析,提前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和处理对策。对用于工程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设备等应采取核准制度,未经监理工程师同意,不得进入工地现场,不得投入工程实体。 2 2施工阶段的过程控制。事中控制的基本途径是对施工的作业工序进行控制。工序控制实行“二级报验制”。第一级是对已完工序或单元工程,采取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施丁单位质枪机构终检的质检制度。第二级是在第一级检查合格的基础上,填报“报验申请单”,报临理上程师进行检验,并由临理工程师核签评定意见和评定等级,确保不合格产品不流入下道工序。同时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实行“三不放过”原则。运用因果分析图和排列图等质量统计工具,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查明原因,及时提出有效措施和处理意见。并向自关部门提出书面报告。 2 3施工阶段的事后控制。事后控制是对已完成的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按照有关规范的统一标准。及时组织验收,并对试运行的工程进行时时观测,收集运行中的基础数据,并对已完工程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施工质量检验 施工质量检验数据作为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是工程质量计定结论客观、准确与否的关键,对检测数量、检测方法的选择和对检验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原则,也应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 3 1质量检验构要求。工程质量检验的项目、数量、方法应符合SDJ249-88, SL38-92《水利水电基木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试行)的规定,遇到评定标准中未涉及的检验项目,其质量评定标准应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按照水利部有笑规定进行编制,并报质量临督机构批准后执行。对涉及工程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及有关材料,应由建设单位或监理机构中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见证取样,并送检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见证取样资料应由施工单位进行制备,参与见证取样的有关人员在工相关文件上签字盖章。 3 2质量检验的职责设定。施工单位应按照SDJ249-88,SL38 -92等评定标准要求,并结合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合同约定,确定的检验项目及检测数量进行自检,检验结果应按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办建管[20021182号)的要求进行填写。 监理单位应采取跟踪检测、平行检测的力法对施工单位的检验结果进行复核,平行的检测数量应按照混凝土试样小应少于施工中值检测数最的3%,土方试样不虑少于施工单位检测数量的5%;跟踪监测的检涮数量,混凝土试样不应少于施工单位检测数量的7%,土方试样不应少于施工单位检测数量的10%的检测点数进行取样。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前,项目法人还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检测单位,按照质量监督机构确定的检测数量对工程项目进行竣工抽样检测,做为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 3 3产品检验不合格的处理方 式。原材料、中间产品一次抽样检验不合格时,应及时对同批次另取两倍数量进行取样检验,如仍不合格,应立即撤离工程现场,不得使用。 单元工程质量不合格时,应按合同要求进行处理或返工重修,直至再次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工程施工。 工程完工的质量抽检不合格,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工程施或验收 4.施工质量评定 工程质量评定是对施工质量形成过程的综合评价,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核心,水利工璀项目应根据SL176-200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的规定,进行质量评定工作。 4 工施工质量评定的组织方式。 单元工程质量应在施工单位自评的基础r,报监理机构进行复核,由现场监理工程师最终对质量等级进行认可;分部工程质量同样是在施工单位自评的基础上,由监理机构复核,项目法人认定,并将工程验收质量结沦撮质量监督机构核各,对于大型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分部工程的质量结论应报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核定;单位工程质量,在施工单位自评的基础上,由监理机构审核,建设单位认定,其工程验收质量结论报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核定;工程项目质量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合格后,由监理机构统计工程质量等级,经建没单位认定后,报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核定。 4 2施工质量评定。 SL176--200 7《水利水电上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计定规程》将质量分为两个等级。合格等级与旧规范(SL176- 1996)基本相同,优良等级不同点主要表现在,所评定工程包含的了项目优良率南原来的50%提高到70%,对于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的优良率由原来的100%变为90%以上,单位工程质量事故由原来的重大调整到较大质量事故,并增加了对试运行期观测资料分析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这里要强调在水利工程中,单元工程是由多个工序完成的最小综合体,也是日常质量评定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的管理中,应加强对单元工程的质量控制,客观考核质量等级,科学分析质量缺陷,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将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5.结语 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是需要多部门的配合,从思想上、技水上、资金上、施工环境工都要引起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质量要素的制定、系统控制的三大环节以及质量检测和质量评定,在质量形成过程中是相辅相承的,对它们的识别过程实质不足对工程质量持续改进的过程,是对质量管理PDCA循环的具体化,只有合理运用才能确保整体工程最终达到预期的质量日标,使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得到进步提高。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讨论 摘要:兴水之利,谓之水利;利水之力,建二次能源,称水电;坝、渠道、隧洞、水电站等为体现人类改造自然,开发水利水电的水工建筑物。 关键词:水利 水电 水工建筑物 前言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资源变得如此的稀缺性。从发现资源到开发资源到资源的枯竭。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是这样子?”,答案很明确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我们要寻找循环的、清洁的、环保的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永恒的指南针。 水,作为万物之源是如此的珍贵。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事实证明,人类的力量是弱小的,但人类的智慧是强大的。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从古到今在水利水电世界上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例如:京杭大运河、都江堰水利工程、引滦入津及正在建设的南水北调等;水电有葛洲坝、刘家峡、小浪底、二滩、三峡等。 中国,作为一个地形地质复杂(几乎包括世界所有种类的地形地质)。同样中国也是一个灾难重重的国度——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旱、涝、泥石流、地震等。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此时同时,神州大地将崛起体现人类意志的标志性上午建筑。随着人类对资源的无限需求,作为属水电工程建设的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挑战(自然、地形、地质、气候更加的复杂,交通不便,将付出更大的代价)。然而,我们有信心有进步才有发展,有发展才可以让我们腾飞在蔚蓝色的天空之上。 作为普通人接触的水电工程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实际上它是表面的、肤浅的。而本质的灵魂的东西才是它本身最伟大的世界。 萌芽篇 我是一点,小小的一点。何为“海”,海纳百川,分开则为水与每。也就是我要每天与水接触;“长”则表示为时间的概念。我出生于一个交通不发达,电力紧张的地方。人们对水的需求变得怨天尤人。大自然是无情的是随机的不会依照人类的意志来执行每一次命令。 我只相信一点,聚点成线,聚线成面,聚面成体。 理论篇 我是于2000年进入四川电力学院的,当时我的选择是水工。从小我对水利水电方面就产生很大的兴趣,我有时感觉我应该属于这个世界的一样。我愿用一生来在这个世界行走飞翔。 在这里,我真正的寻找到了自己的天堂,这里条件很好。有很多实验室,里面有许多的仪器、模型,了解到水工历史的具体体验。 那时,老师给了我很多关心和机会,我非常的感谢我的父亲及所有关心我的人,他们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帮了我,给我勇气面对任何困难,并战胜它。 本人以施工放来对水电工程的一点理解。 第一章 土石坝施工 土石坝包括各种碾压式土坝、堆石坝和土石混合坝。土石坝具有就地取材,对坝基地质条件要求不高,结构简单节约三材和易于施工等优点。随着大型高效机具的采用,坝体防渗结构和材料的改进,施工人数的大量减少,施工工期的进一步缩短以及施工费用的显着降低等,为土石坝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当今国内外不仅中低坝广泛采用土石坝,而且兴建的高土石坝也也来也多。砼面板堆石坝的经济性和快速施工,已成为坝工建设中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一种新坝性,更是使土石坝“锦上添花”。 第一节 料场规划 土石坝施工中,料场的合理规划和使用,是土石坝施工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坝体的施工质量、工期和工程造价,甚至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农林业生产。 施工前,应配合施工组织设计,对各类料场作进一步的勘探和总体规划、分期开采计划。使各种坝料有计划、有次序地开采出来,以满足坝体施工的要求。 选用料场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应满足坝体设计施工质量要求,勘探中的可供开采量不少于设计需要量的2倍。在储量集中繁荣主要料区,布置大型开采设备,避免经常性的转移;保留一定的备用料场(为主要料场总储量的20%~30%)和近料场,作为坝体合龙以及抢筑拦洪高程用。 在料场的使用时间及程序上,应考虑施工期河水位的变化及施工导流使上游水位抬高的影响。供料规划上要近料、上游易淹料先用;远料,下游不淹料后用。含水量高料场夏季用;含水量低料场雨季用。施工强度高时利用近料,强度低时利用远料,平衡运输强度,避免窝工。对料场高程与相应的填筑部位,应选择恰当,布置合理,有利于重车下坡。作到就近取料,低料低用,高料高用;避免上下游料过坝的交叉运输,减少干扰。 充分合理地利用开挖弃渣料,对降低工程造价和保证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作到弃渣无隐患,不影响环保。在料场规划中应考虑到挖、填各种坝料的综合平衡,作好土石方的调度规划,合理用料。料场的覆盖剥离层薄,有效料层厚,便于开采,获得率高。减少料物堆存、倒运,作好料场的防洪、排水、防止料物污染和分离。不占或少占农业耕地,作到占地还地、占田还田。 总之,在;料场的规划和开采,考虑的因素很多而且又很灵活。对拟定的规划、供料方案,在施工中不合适的即使进行调整,以取得最佳的技术经济效果。 第二节 土石料开挖运输 土石坝施工中,从料场的开挖、运输,到坝面的平料和压实等各项工序,都可由互相配套的工程机械来完成,构成“一条龙”式的施工工艺流程,即综合 机械化施工。在大中型土石坝,尤其在高土石坝中,实现综合机械化施工,对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加快土石坝工程建设速度,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挖运输方案 坝料的开挖与运输,是保证上坝强度的重要环节之一。开挖运输方案,主要具坝体结构布置特点、坝料性质、填筑强度、料场特性、运距远近、可供选择的机械型号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比较确定。土石坝施工中开挖运输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正向铲开挖,自卸汽车运输上坝 正向铲开挖、装载,自卸汽车运输直接上坝,通常运距小于10km。自卸汽车可运各种坝料,运输能力高,设备通用,能直接铺料,机动灵活,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较强,管理方便,设备易于获得,在国内外的高土石坝施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且挖运机械朝着大斗容量、大吨位方向发展。在施工布置上,正向铲一般都采用立面开挖,汽车运输道路可布置成循环路,装料时停在挖掘机一侧的同一平面上,既汽车鱼贯式地装料与行驶。这种布置形式,可避免或减少汽车的倒车时间,正向铲采用60°~90°的转角侧向卸料,回转角度小,生产率高,能充分发挥正向铲与汽车的效率。 2.正向铲开挖、胶带机运输 国内外很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广泛采用了胶带机运输土、砂石料。国内的大伙房、岳城、石头河等土石坝施工,胶带机成为主要的运输工具。胶带机的爬坡能力大,架设简易,运输费用较低,比自卸汽车可降低运输费用1 /3~1/2,运输能力也较高,胶带机合理运距小于10km,胶带机可直接从料场运输上坝;也可与自卸汽车配合,作长距离运输,在坝前经漏斗由汽车转运上坝;与有轨机车配合,用胶带机转运上坝做短距离运输。目前,国外已发展到可用胶带机运输块径为400~500mm的石料,甚至向运输块径达700~1000mm的更大堆石料发展。 3.斗轮式挖掘机开挖,胶带机运输,转自卸汽车上坝 当填筑方量大,上坝强度高的土石坝,料场储量大而集中,可采用斗轮式挖掘机开挖,它的生产率高,具有连续挖掘、装载的特点,斗轮式挖掘将料转入移动式胶带机,其后接长距离的固定式胶带机至坝面或坝面附近经自卸汽车运至填筑面。这种布置方案,可使挖、装、运连续进行,简化了施工工艺,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和生产率。石头河土石坝采用DW-200型斗轮式挖掘机开采土料,用宽1000mm、长1200余m、带速150m/min胶带上坝,经双翼卸料机于坝面用12t自卸汽车转运卸料,日强度平均达4000~5000m^3,最高达10000m^3(压实方)。美国圣路易土石坝施工中,采用特大型斗轮式挖掘机,开采的土料经两个卸料口轮流直接装入100t的底卸汽车运输,21个工作小时装车1000车,取土高度12m,前沿开挖宽度18.3m。 4.采砂船开挖,有轨机车运输,转胶带机(或自卸汽车)上坝 国内一些大中型水电工程施工中,广泛采用采砂船开采水下的砂砾料,配合有轨机车运输。在我国大型载重汽车尚不能充分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有轨机车仍是一种效率较高的运输工具,它具有机械结构简单修配容易的优点。当料场集中,运输量大,运距较远(大于10km),可用有轨机车进行水平运输。有轨机车运输的临建工程量大,设备投资较高,对线路坡度和转弯半径的要求也较高。有轨机车不能直接上坝,在坝脚经卸料装置至胶带机或自卸汽车转运上坝。 坝料的开挖运输方案很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案,都应结合工程施工的具体条件。组织好挖、装、运、卸的机械化联合作业,提高机械利用率;减少坝料的转运次数;各种坝料铺填方法及设备应尽量一致,减少辅助设施;充分利用地形条件,统筹规划和布置;运输道路的质量标准,对提高工效,降低车辆设备损耗,具有重要作用。 二.开挖运输机械设备容量确定 分期施工的土石坝,应根据坝体分期施工的填筑强度和开挖强度来确定相应的机械设备容量,可按qd=K*K1*Vd/T*N 式中qd——坝体分期填筑强度,m^3/h;Vd——坝体分期填筑方量,m^3;K——施工不均匀系数,可取1.2~1.3;K1——考虑沉降,削坡、损失等影响系数,可取1.15~1.2;T——分期时段的有效工作日数,d;按分期时段的总日数,扣除节假日、降雨及气温影响可能的停工日数,即为有效工作日数;N——每日的工作小时数,以20h计。坝体分期施工的开挖强度qc(m^3/h)为 qc=K2*qd*rd/rn 式中 K2——开挖及运输中的损失系数,可取1.05~1.10;rd——土料的设计干表观密度,t/m^3;rn——土料的天然干表观密度,t/m^3。 满足上坝填筑强度要求的挖掘机数量Nc为 Nc=qc/Pc 式中 Pc——一台挖掘机的生产率,m^3/h。 满足上坝填筑强度要求的汽车总数量Na为 Na=qc/Pa 式中 Pa——一辆汽车的生产率,m^3/h 。配合一台挖掘机所需的汽车数量n,其总的生产率应略大于一台挖掘机的生产率,因此应满足nPa Pc。 为了充分发挥自卸汽车的运输效能,应根据挖掘机械的斗容选择具有适当斗容量(或载重量)的汽车。挖掘机装满一车斗数的合理范围应为3~5斗,通常要求装满一车时间不超过3.5~4min,卸车是不超过2min。 第三节 土料压实 土石料的压实,是土石坝施工质量的关键。维持土石坝自身稳定的土料内部主力(粘结力和摩擦力)、土料的防渗性能等,都是随土料密实度的增加而提高。例如,干表观密度为1.4t/m^3的砂壤土,压实后若提高到1.7t/m^3,其抗压强度可提高4倍,渗透系数将降低至1/2000。由于土料压实结果,可使坝坡加陡,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投资。 一.土料压实特性 土料压实特性,与土料自身的性质,颗粒组成情况、级配特点、含水量大小以及压实功能等有关。 对于粘性土和非粘性土的压实有显着的差别。一般粘性土的粘结力较大,摩擦力较小,具有较大的压缩性,但由于它的透水性小,排水困难,压缩过程慢,所以很难达到固结压实。而非粘性土料则相反,它的粘结力小,摩擦力大,具有较小的压缩性,但由于它的透水性大,排水容易,压缩过程快,能很快达到压实。 土料颗粒粗细作成也影响压实效果。颗粒愈细,空隙比就愈大,所以含矿物分散度愈大,就愈不容易压实。所以粘性土的压实干表观密度低于非粘性土的压实干表观密度。颗粒不均匀的砂砾料,比颗粒均匀的细砂可能达到的干表观密度要大一些。土料的含水量是影响压实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用原南京水利实验处击实仪(南实仪)对粘性土的击实试验,得到一组击实次数、干表观密度与含水量的关系曲线。 非粘性土料的透水性大,排水容易,压实过程快,能够很快达到压实,不存在最优含水量,含水量不做专门控制。这是非粘性土料与粘性土料压实特性的根本区别。压实功能大小,也影响着土料干表观密度的大小,击实次数增加,干表观密度也随之增大而最优含水量则随之减小。说明同一种土料的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表观密度并不是一个恒定值,而是随压实功能的不同而异。 一般说来,增加压实功能可增加干表观密度,这种特性,对于含水量较低(小于最优含水量)的土料比对于含水量较高(大于最优含水量)的土料更为显着。 二.土石料的压实标准 土料压实得越好,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就越高,坝体填筑质量就越有保证。但土料的过分压实,不仅提高了压实费用,而且会产生剪力破坏,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技术经济效果。可见对坝料的压实应有一定的标准,由于坝料性质不同,因而压实的标准也各异。 (一)粘性土料(防渗体) 粘性土的压实标准,主要以压实干表观密度和施工含水量这两指标来控制。1.用击实试验来确定压实标准;2.用最优饱和度于塑限的关系;计算最大干表观密度;3.施工含水量确定。 (二)砂土及砂砾石 砂土及砂砾石是填筑坝体或坝壳的主要材料之一,对其填筑密度也应有严格要求。它的压实程度与粒径级配和压实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用相对密度Dr来表示:Dr=(emax-e )/(emax-emin) 式中emax——砂石料的最大空隙比;emin——砂石料的最小空隙比;e——设计空隙比。 在施工现场,对相对密度进行控制仍不方便,通常将相对密度换算成相应的干表观密度rp(t/m^3),作为控制的依据.rp=rmax*rmin/[rmax-Dr(rmax-rmin)] 式中rmax——砂石料最大干表观密度, t/m^3; rmin——砂石料最小干表观密度, t/m^3,设计的相对密度,于地震等级、坝高等有关。一般土石坝,或地震烈度在5读以下的地区, Dr不宜低于0.67;对高坝,或地震烈度为8~9度时, Dr应不小于0.75。对砂性土,还要求颗粒不能大小和过于均匀,级配要适当,并有较高的密实度,防止产生液化。 (三)石渣及堆石体(坝壳料) 石渣或堆石体作为坝壳材料,可用空隙率作为压实指标。根据国内外的工程实践经验,碾压式堆石体空隙率应小于30%,控制空隙率在适当范围内,有利于防止过大的沉陷和湿陷裂缝。一般规定其压实空隙率为22%~28%左右(压实平均干表观密度为2.04~2.24t/m^3)以及相应的碾压参数。 三.压实机械及压实参变数 压实机械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造价有很大的影响。压实机械的选择原则:应根据筑坝材料的性质、原状土的结构状态、填筑方法、施工强度及作业面积的大小等,选择性能能达到设计施工质量标准的碾压设备类型。如按不同材料分别配置不同的压实机械,就会出现机械闲置的情况。所以确定机械种类和台数时,还应从填筑整体出发,考虑互相配合使用的可能。 1.羊脚碾 羊脚碾的羊脚插入土中,不仅使羊脚底部的土料受到压实,而且使侧向上午土料也受到挤压,从而达到均匀的压实效果。羊脚碾仅适用于压实粘性土料和粘土,不适合压非粘性土。土料压实层在一定深度的范围内,可以获得较高的压实干表观密度,但土体的干表观密度沿深度方向的分布不均匀。羊脚碾的独特优点是能够翻松表面土层,可省去刨毛工序,保证了上下土层的结合质量。此外,羊脚碾还能起到混合土料的作用,可以使土料级配和含水量比较均匀。羊脚顶端接触应力的过大或过小,都会降低碾压效果。 2.气胎碾 气胎碾适用于压实粘土料,也适合于压实非粘性土料,如粘性土、粘土、砂质土和沙砾料等,都可以获得较好的压实效果。气胎碾的充气轮胎,在压实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和压实的土料同时发生变形,轮胎与土料的接触应力,主要取决于轮胎的充气压力,与轮胎的荷载大小无关。 3.振动碾 振动碾是一种以碾重静压和振动力共同作用的压实机械,较之没有振动的压实机械,土中应力可提高4~5倍,因而它能有效地压实堆石体、砂砾料和砾质土;也可用与压实粘性土和粘土。 4.夯实机械(重锤) 夯板使用于压实沙砾料、砾质土和粘性土,也可用于压实粘土。 第四节 坝体填筑 土石坝的坝基开挖、基础处理及隐蔽工程等验收合格后,就可以全面展开坝体填筑。坝体填筑包括基本作业(卸料、平料、压实及质检)和辅助作业(洒水、刨毛]清理坝面和接触缝处理)。 一.坝面流水作业 土石坝填筑必须严密组织,保证各工序的衔接,通常采用分段流水作业。分段流水作业,是根据施工工序数目,将坝面分段,组织各工种的专业队伍,依次进入各工段施工。对同一工段来讲,各专业队按工序依次连续施工;对各专业队来讲,依次连续地在各工段完成固定的专业工作。进行流水作业,有利于施工队伍技术水平的提高,保证施工过程中人、地和机具的充分利用,避免施工干扰,有利于坝面连续有序的施工。 1.组织流水作业原则 1)流水作业方向和工作段大小的划分,要与相应高程的坝面面积相适应,并满足施工机械正常作业要求。宽度应大于碾压机械能错车与压实的最小宽度,或卸料汽车最小转弯半径的2倍,一般为10~20m;长度主要考虑碾压机械的作业要求,一般为40~100m。其布置形式(A.垂直坝轴线流水;B.平行坝轴线流水;C.交叉流水)。 2)坝体填筑工序,按基本作业内容进行划分(辅助作业可穿插进行,不过多占用基本作业时间),其数目与填筑面积大小,铺料方式、施工强度和季节等有关。一般多划分为铺料和压实2个工序;也有划分为铺料、压实、质检3个工序或铺料、平料、压实、质检4个工序。为保证个工序能同时施工,坝面划分的工作段数目至少应等于相应的工序数目;在坝面较大或强度较低的情况下,工作段数可大于工序数。 3)完成填筑土料的作业时间,应控制在一个班以内,最多不超过一个半班,冬夏季施工为防止热量和水分散失,应尽量缩短作业循环时间。 4)应将反滤料和防渗料的施工紧密配合,统一安排。 2.拟定流水作业程序 1)拟定工序数目n. 2)拟定流水作业单位时间t(h):t=a*T/n式中T--一个班内有效工作时间,h/班;n-- 工序数目;a-- 同一段各工序循环一次所用的班数,一般取1~1.5. 3)计算工作段面积w(m^2):w=q/h*t/T式中q-- 坝体填筑相应高程的松土上坝强度,m^3/班;h-- 每层铺松土厚度,m;T--一个班内有效时间,h/班;t-- 单位时间(h). 4)计算工作段数目m,即:m=S/w 式中S--坝体相应高程的填筑面积,m^2;w--工作段面积,m^2。 若m 二.卸料及平料 通常采用自卸汽车、胶带机直接进入坝面卸料,由推土机平铺成要求的厚度。自卸汽车倒土的间距应使后面的平料工作减少,而且便于铺成要求的厚度。在坝面各料区的边界处,铺料会有出入,通常规定其它材料不准进入防渗区边界线的内侧,边界外侧铺土距边界线的距离不能超过5cm。 为配合碾压施工,防渗体土料铺筑应平行于坝轴线方向进行。 1.自卸汽车卸料 自卸汽车可分为后卸、底卸和侧卸三种。底卸式汽车可边行驶边卸料,但不能运输大粒径的块石或漂石;侧卸式汽车适用运输反滤料及有固定卸料点的运输。自卸汽车上坝的运输线路布置,取决于坝址两岸地形条件,枢纽布置,坝的高低,上坝强度等因素。主要有两种布置方式:一种为汽车自两岸(或一岸)岸坡上坝公路上坝,因此采用由两岸向中央(或一岸想另一岸)进占方式;另一种为汽车沿坝坡“之”字形公路上坝。 (1)土料 当用自卸汽车防渗土料时,为了避免重型汽车多次反复在已压实的填筑土层上行驶,会使土层产生弹簧土、光面与剪力破坏,严重影响结合层的质量,应采取进占法卸料与平料。即汽车卸料方向向前进展,一边卸料,推土机也随即平料,交替作业,汽车在刚平好的松土上行驶,重车行驶坝面路线应尽量不重复。 (2)砂砾料,一般粒径较小,推土机很容易在料堆上平土,因此,可采用常规的后退法卸料,即汽车卸料方向后退扩展。 (3)堆石料 堆石料往往含大量的大块径石料,不仅影响推土机、汽车在卸料上行驶,还容易损坏推土机履带和汽车的轮胎;而且也难以将堆石料散开。可采用进占法卸料,推土机随即平料,这样大粒径块石易推至铺料前沿的下部,细部粒料填入堆石体上部的空隙,使表面平整,便于车辆通行。 2.胶带机上坝布置及卸料 (1)上坝布置 上坝胶带机应根据地形、坝长、施工场地具体条件、运输强度以及施工分期等因素进行布置。布置方式主要有:①岸坡式布置;②坝坡式布置。 (2)胶带机坝面卸料 与铺土厚度或压实工具有关,可适用于粘性土、砂砾料、砂质土。其优点是可利用坝坡直接上坝,不需专门道路,但要配合专门机械或人工散料,随着坝体升高,将经常移动胶带机,一般有以下几种卸、散料方式:①摇臂胶带机卸料、推土机散料;②摇臂胶带机卸料,人工——手推车散料。 三.碾压方法 坝面的填筑压实,应按一定的次序进行,避免发生漏压与超压。防渗体土料的碾压方向,应平行 坝轴线方向进行,不得垂直于坝轴线方向碾压,避免局部漏压形成横穿坝体的集中渗流带。碾压机械行驶的行与行之间必须重叠20~30cm左右,以免产生漏压。此外,坝料分区之间的边界也容易成为漏压的薄弱带,必须特别注意要互相重叠碾压。 根据工程实践经验,碾压机械行驶速度大小,对坝料(如粘性土)压实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各种碾压机械的行驶速度,一般应通过试验确定。自行式碾压机械的行驶速度以1~2档为宜。羊脚碾、气胎碾可采用进退错距法或转圈套压法两种。 四.结合部位施工 土石坝施工中,坝体的防渗土料不可避免地与地基、岸坡、周围其他建筑的边界相结合;由于施工导流、施工方法、分期分段分层填筑等的要求,还必须设置纵横向的接坡、接缝。所以这些结合部位,都是影响坝体整体性和质量的关键部位,也是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处理工序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且多系手工操作,质量不易控制。接坡、接缝过多,还会影响到坝体填筑速度,特别是影响机械化施工。对结合部位的施工,必须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确保坝体的填筑质量满足设计要求。1.坝基结合面;2.与岸坡及砼建筑物结合;3.坝体纵横向接坡及接缝。 五.反滤层施工 反滤层的填筑方法,大体可分为削坡体、档板法及土、砂松坡接触平起法三类。土、砂松坡接触平起法能适应机械化施工,填筑强度高,可做到防渗体、反滤料与坝壳料平起填筑,均衡施工,被广泛采用。根据防渗体土料和反滤层填筑的次序,搭接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先土后砂法和先砂后土法。 无论是先砂后土法或先土后砂法,土砂之间必然出现犬牙交错的现象。反滤料的设计厚度,不应将犬牙厚度计算在内,不允许过多削弱防渗体的有效断面,反滤料一般不应伸入心墙内,犬牙大小由各种材料的休止角所决定,且犬牙交错带不得大于其每层铺土厚度的1.5~2倍。 第五节 砼面板堆石坝垫层与面板的施工 一.垫层施工 垫层为堆石体坡面上最上游部分,可用人工碎料或级配良好的砂砾料填筑。垫层须与其他堆石体平起施工,要求垫层坡面必须平整密实,坡面偏离设计坡面线最大不应超过3~5cm,以避免面板厚薄不均,有利于面板应力分布。施工程序:①先沿坡面上下无振碾压数遍,随即将突出及凹陷处加以平整;②然后用振动碾沿坡面自下而上用振动碾压数遍,再次对凹突处进行平整;③在坡面上涂抹三次阳离子沥青乳胶,每涂抹一次用手或机械喷撒一些粒径小于3mm的砂子,并再在坡面上自下向上用振动碾碾压。涂抹沥青乳胶的目的是:用以粘结垫层坡面的松散材料不被振动滚落,可防止雨水对垫层坡面的冲刷,提高垫层的阻水性和使面板易于沿垫层坡面滑移,避免开裂。 二.砼面板的分缝止水及施工 砼防渗面板包括主面板及砼底座。面板砼应满足设计和施工强度、抗渗、抗侵蚀、抗冻及温度控制的要求。1.面板的分缝止水;2.砼面板施工,底座的基坑开挖、处理、锚筋及灌浆等项目,应按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并在坝体填筑前施工。砼面板,是面板堆石坝挡水防渗的主要部位,同时也是影响进度与工程造价的关键。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还必须进一步研究快速经济的施工技术,如施工机具的研制、砼输送和浇筑方案的选择、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等方面的问题。 第六节 质量检查控制及事故处理 土石坝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加强施工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事故,必须及时地认真处理,确保坝体的安全运用。 一.质量检查控制 施工质量是直接影响坝体土料物理力学性质,从而影响到大坝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在已查明滑坡原因的107座土坝中,因施工质量差而滑坡溃坝的有73座,占68%。土石坝施工中,质量检查控制的项目较多,从坝基的开挖及处理、直到坝体的填筑,都应按国家和部颁发的有关标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图、技术要求以及工地制定的施工规定进行。 二.事故处理 最常见的事故是土石坝的防渗土体发生裂缝、滑坡、坝体及坝基漏水等。 1.干缩、冻融裂缝 干缩裂缝多发生在施工期上下游坝坡或坝顶的填筑面上,其特征是规律性差,呈龟裂状。如不及时处理,将加速水力劈裂或不均匀沉陷裂缝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其防止方法是及时做好护坡和保护层。对已出现的裂缝,可视深浅的不同,采用开挖回填或将裂缝全部铲除重新回填处理。 2.沉陷裂缝 由于岸坡过陡或坡率变差大,地基不均匀沉降,黄土湿陷变形,坝体施工期填筑高度过大及坝体压实不够等原因而产生沉陷裂缝。这种裂缝有横向和纵向两种,而以横向裂缝危害更大。对横向裂缝,不论其大小,都应进行严格的处理,防止贯穿坝体漏水失事。如裂缝深度在1.5m以内,可沿缝开挖成梯形断面,应挖至裂缝尖灭后再加深0.2~0.5m。以防止遗漏“多”字形成或“纺锤形”裂缝的存在;在裂缝水平方向的开挖宽度,应延伸裂缝尖灭后再加长1~2m。裂缝开挖后应避免日晒雨淋,防止雨水渗入缝内,回填时要注意新老土料的结合。 3.滑坡裂缝 土坝的滑坡多出现在均质土坝的施工期或初期运行中,据裂缝的不同特点,可分成滑弧形式和塑流滑动两大类。 第七节 雨季和冬季施工 受外界气象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防渗土料影响更大。雨季会给土料增大含水量;而冬季土料又会冻结成块,都会影响压实效果和施工质量。此外,为了保证坝体的施工速度,降低工程造价,也需要解决好雨季和冬季中的施工措施问题。 一.雨季施工 土石坝防渗体土料,在雨季施工总的原则是“避开、适应和保护”。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在雨季进行土料施工;选择对含水量不敏感的非粘性土料适应雨季施工,争取小雨日施工,以增加施工天数;在雨日不太多,降低强度大,花费不大的情况下,采取一般性的防护措施也常能奏效。 运输道路也是雨季施工的关键之一。一般的泥结碎石路面,当遇雨水侵泡时,路面容易破坏,即使天晴坝面可复工,但因道路影响了运输而不能即时复工,不少工程有过此教训。所以应加强雨季路面维护和排水措施,在多雨地区的主要运输道路,可考虑采用砼路面。 二.冬季施工 寒冷地区,当日平均气温低于0°C时,粘性土料按低温季节施工。日平均气温低于-10°C时,一般不宜填筑土料,否则应进行技术论证。冬季施工的主要问题在于;土的冻结使土体强度增高,不易压实;而冻土的融化却使土体的强度和土坡的强度和土坡的稳定性降低;处理不好,将使土体产生渗漏或塑流滑动。外界气温降低时,土料中水份开始结冰的温度低于0°C,即所谓过冷现象。1.负温下的土料填筑;2.负温下的沙砾料填筑;3.架设暖棚。 第二章 水工隧洞施工 水工隧洞施工的主要内容是开挖、出渣、衬砌或支护、灌浆工作等。常用的开挖掘进方法为钻孔爆破法,也有采用掘进机直接开挖的。衬砌和支护的型式,常用现浇钢筋砼以及喷锚支护。隧洞灌浆的目的是为了加固围岩或充填衬砌与围岩之间的空隙。 钻爆法开挖掘进的施工过程为测量放线、钻孔、装药、爆破、通风散烟、安全检查与处理、装渣运输、洞室临时支护、洞室衬砌或支护、灌浆及质量检查等。同时还需要进行排水、照明、通风、供水、动力供电等辅助作业,以保证隧洞施工的顺利进行。 上述各项工作,绝大部分是在地面以下,施工场地狭窄的情况下进行的,施工干扰大,劳动条件差,施工组织复杂,安全问题突出。如果遇到不良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如大的断层和破碎带、大的溶洞和地下暗河、高压含水层等,将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安全。正确处理安全、质量、进度和经济的关系,采用有效的机械设备与新的施工技术,加强安全措施,严密组织施工。 第一节 隧洞开挖 一.开挖方式 隧洞开挖方式有全断面开挖法和导洞开挖法两种。开挖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隧洞围岩的类别、断面尺寸、施工机械化程度和施工水平、合理选择开挖方式对于加快施工进度,节约投资,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均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断面开挖法 是在整个断面上一次钻爆开挖成型。在 隧洞断面不大,围岩稳定性好,不需要临时支护或局部支护,又有完善的机械设备时,可采用这种开挖方式。全断面开挖上午净空面积大,个工序相互干扰小,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施工组织较简单、掘进速度快。但这种方式受到机械设备、地质条件和断面尺寸的限制。全断面开挖又分为垂直掌子面掘进和台阶掌子面掘进两种。 (二)导洞开挖法 导洞开挖法就是先开挖断面的一部分,称为导洞,然后开挖至整个设计断面。这种开挖方式,可利用导洞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地质情况,并在扩大开挖时增大爆破临空面,提高爆破效果。根据导洞与扩大部分的开挖次序,有导洞专进法和并进法两种。 根据导洞在横断面位置的不同有下导洞、上导洞、中导洞、双导洞等;1.下导洞开挖法,导洞布置在断面的下部,又称漏斗棚架法;2.上导洞开挖法,对称顶拱掘进法,常用的“上导洞边挖边衬,先拱后墙衬砌法”。 二.导洞的形状和尺寸 导洞一般采用上窄下宽的梯形断面,这样的断面受力条件较好,也便于利用断面底角,布置风、水、电等管线。 三.炮孔布置和装药量计算 (一)炮孔布置 布置在开挖面上的炮孔,按其作用不同为掏槽孔、崩落孔和周边孔等三种。 1.掏槽孔 布置在开挖面中心部位,首先炮出一个小的槽穴,其作用是增加爆破临空面,提高周围炮孔的爆破效果。 2.崩落孔 均匀布置在掏槽孔与周边孔之间,爆破顺序次于掏槽孔,其作用是爆落岩体。崩落孔通常与开挖面垂直,要求孔底落在同一平面上,以保证掘进后的开挖面平整。 3.周边孔 布置在开挖面的四周,一般最后起爆(采用预裂爆破例外),其作用是控制开挖轮廓线。 (二)炮孔数目和深度 隧洞开挖断面上的炮孔总数N,常用下面经验公式估算,即N=k1*(f*S)^1/2式中k1--系数,一个临空面用2.0;f--岩石的坚固系数;S--开挖断面面积,m^2. (三)装药量 隧洞爆破中,炸药用量多少直接影响开挖断面的轮廓、掘进速度、围岩稳定和爆破安全。此外,爆落石块的大小还影响装渣运输。由于岩性质和岩层的构造差别甚大,断面大小、爆落块度及炸药性质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装药辆必须经过现场试验确定。开工前,可按下式估算 Q=K*S*L 式中Q--一次掘进中的炸药用量,kg;K--单位炸药消耗量,kg/m^3;S--开挖断面面积;L--崩落孔炮孔深度,m。 四.钻孔作业 钻孔作用在掘进循环时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钻孔的机具有风钻和钻孔台车。 五.装渣运输作业 隧洞装渣和出渣是一项很繁重的工作,约占循环时间的50~60%,也是影响掘进速度的关键。包括装渣和运输两项工作。 六.隧洞临时支护 隧洞在开挖过程中,稳定性差的围岩容易发生坍塌和个别石块跌落,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必须对开挖出来的空间进行有效的支护。只有在围岩稳定的情况下,才可以不加临时支护。(分喷锚支护和构架支撑) 七.隧洞开挖的辅助作业 隧洞开挖的辅助作业有通风、防尘、防有害气体、供水、排水、供电、照明等。很明显,这些辅助工作是改善洞内劳动条件和工程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 八.隧洞开挖循环作业 指在一定时间内,使开挖面掘进一定的深度(即循环进尺)所完成的各项工作。 第二节 隧洞衬砌与灌浆 在现浇砼或钢筋砼衬砌、砼预制块或拱石衬砌、喷锚支护等。 一.隧洞衬砌 现浇衬砌的施工程序与一般水工基本相同,也需要分缝(段)、分块、立模、扎筋、砼运输入仓、振捣密实。 二.隧洞灌浆 隧洞灌浆有回填灌浆和固结灌浆两种。 第三节 隧洞喷锚支护 是采用喷射砼、钢筋锚杆、钢筋网对洞室围岩进行单独或联合支护的统称。 钢筋砂浆锚杆,可在钻孔内先注入砂浆后插入锚杆,或先插锚杆后注入砂浆,待砂浆凝结硬化后即形成钢筋砂浆锚杆。 喷射砼水泥用量较大,而且又掺有速凝剂,所以凝结硬化快,必须加强养护。一般在喷射砼后1~2小时即开始洒水养护,洒水次数一保持砼有足够的湿润状态为宜,养护时间不小于7~14天。 实践篇 云鹏电站引水隧洞开挖及支护。 云鹏电站引水隧洞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与灰质粉砂质泥岩互层,进口段岩体完整性较差~很差,其余较好。在地下水位以下,统筹安排化整为零,以新奥法为依据,喷锚支护按期完成任务。 就云鹏电站引水隧洞最乐观的安排是采用隧洞掘进机。其原因为:①在条件适合情况下,掘进速度快,本电站引水隧洞沿线地表自然坡度30~40°,有零星基岩出露,大部分坡表被第四系覆盖,厚度约5m,被5#冲沟口切割,但深度不大,除进、出口段外,隧洞埋深多在15~45m间。 引水隧洞沿线穿过三叠系上统鸟格组上段T3地层,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与灰质粉砂质泥岩互层,薄~中厚层状结构岩层产状N60°~70°W,SW∠70~80°,以弱、微风化岩石为主。沿线穿过1条Ⅱ级结构面(F13),3条Ⅲ级结构面(F14、F15、F16),此外层间挤压面较为发育。 隧洞进水口段,地形相对较为平缓,表面坡积层2~4m,全风化底界埋深34.24m,强风化底界埋深60.4m,弱风化底界埋深80.14m,全、强风化层较厚。进水口最大开挖深度约40m,基础地基为强风化岩体,该地段岩层陡倾角向坡外,且强风化岩体结构面松弛,节理连通性好,抗剪强度较底,洞脸边坡稳定条件差,需加强支护处理,除引水隧洞进、出口段岩体完整性较差~很差,其余洞段岩体完整性一般较好。所有洞段均在地下水位以下。 采用掘进机开挖隧洞的速度可比钻爆法快50%以上。 ②开挖洞壁光滑,糙率低,其曼宁糙率系数约在0.0154~0.016之间,更相当于钻爆法不加衬砌洞室糙率系数的一半左右。因此水头损失也比钻爆法所需断面的70%左右。 ③减少支护及衬砌工程量。洞型多为光滑圆形,有利于围岩稳定,对围岩的破坏远小于钻爆法。 ④掘进机采用电力驱动,无爆破后的烟尘废气,而且多数可用电瓶车牵引出渣,无内燃机废气。一般单头掘进可达10~12km,节省施工支洞及进路,缩短了工期。 ⑤对围岩及地面建筑物施工影响较小,不产生爆破需动,对多洞近距离开挖有利。本电站三条隧洞间距仅11m左右。 此起彼伏,尽管掘进机是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但对于现实社会及特殊地区、经济将出现如下缺点:①设备比较复杂,价格较贵,安装费时,对于洞长较短时,采用掘进机并不经济。当洞径为3~4m时,使用掘进机的洞长不宜短于2~3km;洞径若为4~7m,则不宜短于4~5km。而本电站最长引水随洞为272.332m,开挖洞径6~7m;②采用掘进机要求较大的曲率半径,因为整套掘进机机身长度较大,一般达16~20m,加之机后联接的辅助设备限制了转弯半径不能小于150~450m;③采用掘进机施工,洞径变化不能太大,掘进机直径目前可由1.2m到12m,对于一定的掘进机设备,其洞径变化不能大于+-10%;④岩石条件合适时才能发挥掘进机的效能。实践证明,坚硬多节理的岩体对掘进机工作不利,速度减慢,刀具磨损严重。在这方面,本工程满足要求;⑤运输及维修工作较复杂,其设备大、长、重,对运输及维修有特殊要求;⑥初期设备投资大,国外开挖洞径为2.4m隧洞,掘进机施工费用为钻爆法的88%,但设备费为钻爆法的3~4倍左右。 据本工程地形、交通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本工程放弃了掘进机,而采用钻爆法。 第一章 钻爆开挖 通过钻孔、装药、引爆炸药而破碎岩土介质的地下隧洞的开挖方法,称钻爆法。 地下隧洞钻爆开挖施工前一般须作好以下工作:1.详细了解、分析地质情况,作出洞线方向岩体质量评价及等级划分,掌握洞线方向岩体结构产状,如断层节理、破碎带等地质缺陷的性质;2.据凿岩机械、爆破器材性能条件选择开挖方法;3.开挖断面上(工程界称掌子面)的钻孔布置,包括孔数、深度、方位,不同类型钻孔参数的设计;4.装药量、装药结构的设计。 本电站引水隧洞分上平段、下平段、中间斜井段,其钻爆开挖方法亦有不同。 一.平洞段开挖 其开挖方法的选定,主要是 依据地质条件,断面大小,施工机械的作业高度和范围。据本工程实际情况采用全断面开挖法,就是在整个设计断面上一次钻爆实现一个进尺的开挖方法。特点是施工净空大,可布置大型高效施工机械,便于机械化施工,施工组织比较简单。对于一个进尺深度的岩体爆破而言,炸药用量多于分部开挖的用量,因此爆破震动的相对也较大,但完成一个进尺深度的开挖需要多次钻爆,对围岩的扰动次数增多。 全断面开挖之后,如支护不及时,则围岩变位往往较大,因此对中软质且裂隙发育的岩体的围岩稳定不利;若能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严格遵循开挖与支护协调进行,在中软质岩体中进行较大断面的全断面开挖,也是可行的。 全断面开挖对洞轴线方向岩体性状的预见性较差,这就要求事先做好地质勘测工作。 二.斜井开挖 斜井的开挖一般分为两类:正挖法(即自上而下开挖法)和反挖法(即自下而上开挖法) 第二章 支护 我们进行开挖破坏了岩体,使围岩的应力集中。唯一的办法用更强的强度、稳定性、刚度的材料去抗消这种应力,使它达到新的平衡。 事实证明,除了围岩的表层支护,还需要深入岩体(内部)如:锚杆、灌浆等。 隧洞在开挖过程中,稳定性较差的围岩容易发生坍塌和个别石块跌落,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必须对开挖出来的空间进行有效的临时支护。只有在围岩稳定的情况下,才可以不加临时支护。 临时支护可分为喷锚支护和构架支撑两类。出特殊情况外,应优先选用喷锚支护。本工程用的是钢支撑,钢支撑适用于破碎而不稳定的岩层,它能承受很大的山岩压力、耐久性好、所占空间小。钢支撑可以多次,也可以留住永久性衬砌中不再撤除。(本工程采用后者) 第三章 总结 物质世界是灵活多变的东西,隧洞的开挖与支护同样如此。不断的探索和寻找新的、安全、经济、快捷的施工方案是我们共同的希望。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管理的优化策略 前言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建设周期内进行的有效规划、有组织的协调、管理控制活动,其目的是在工期、质量、投资总额的约束条件下实现最优的项目建设,达到预定的目标[1]。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受地质条件及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具有施工现场偏远、施工工程量大、施工危险系数高等特点。内蒙古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全区地势较高,属于高原型的地貌区,这为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与管理增加了难度。因而,在施工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相关项目管理,确保施工的顺利展开,实现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受地质及气候环境影响较大,不同地质及气候条件其施工难度不同,因此,做好勘察工作,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施工目标尤为重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环境一般以河流为主,通过导流、围堰填筑和基坑的排水等方式实现施工进度控制。而内蒙古河流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受雨量影响较大,给水利工程增加了不少难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需要对具体情况作出调整,选出最符合当地情况的方式进行施工,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内蒙古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一些地方交通不发达,且处于偏远的山谷地区,与施工建设基地有一定距离,这些对建筑材料的采购运输及机械设备的调用和管理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致使施工成本出现不同程度波动。此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水上、水下、高空作业,危险系数高,对设备和器械的要求也较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管理。 2 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管理 2.1 施工质量管理 2.1.1 施工中的环境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境的管理,就是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多方因素,建立高效、优质的工程项目。要根据实地勘察结果,对施工总体目标进行适当地调整,并与当地气象部门建立良好关系,打造交流互动平台,以及时收集相关信息,掌握天气和季节的变化,避免暴雨、大雪、冰冻等季节性环境的突变对工程施工造成不利影响。内蒙古降水量且不匀,风大,沙尘多,寒暑变化剧烈,如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对相关资料及河流的汛期进行了解和整体把握,缺乏相应保障及应急措施,那么施工工程的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 2.1.2 施工中合同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施工项目管理中也将逐步实现市场化,因而相关施工单位要面向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签订相关承包合同,对相关合同进行有效管理,达到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目的。须严格履行合同中各项条款,并按期按质交工,在市场经济中建立承包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工程项目施工方式,提升企业知名度的同时,保障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1.3 施工中人员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环境的管理是基础,而施工中人员的管理是保障。要实行工程项目经理责任制,首先,要选择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项目经理,再根据具体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成立施工项目各部,从而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制,规范各项施工项目,规范相关人员的操作,降低安全系数,保证施工的质量。 2.1.4 施工中材料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材料是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和工程项目使用期限的保障,施工材料的选择应与施工合同及施工图纸设计的规范要求相符合。要制定具体而详细的采购计划,做好预算,应与高信誉、大规模、强抗风险的企业合作,在进一步确定施工材料规格和数量后,签订相应合同,确保材料的安全性。采购完成后,要对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进行验收,排除不符合规格和标准的材料,与此同时,对重要施工材料建立跟踪的调查制度,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2]。 2.1.5 施工中机械设备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以水上、水下、高空作业为主,难度系数大,危险指数高,对机械设备的要求也比较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机械设备的种类不断增多,功能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施工安全。在设备的引进和使用上,要根据具体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项目的特点,并建立相关管理和使用体系,建全安全、可靠的设备运转模式,保障相应机械设备的使用良好状态及效率。同时,还要规范具体设备的操作规范,建立机械的档案管理和使用记录,做好日常保养,从而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期限,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2.2 施工技术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引进先进工程施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工 程项目的施工效率和质量,为施工项目节约建设成本,从而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应重视新技术与专业人才,积极研究及引进先进技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同时培养一批掌握新技术的专业队伍,为水利水电工程的高效、安全、可靠开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2.3 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合同中已明确了项目的开工和竣工日期,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的标准,而整体施工目标是根据施工项目各分部分项目工程的进度来制定的,并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进行适当调整,以实现施工进度的管理。相关管理人员应对施工人员、原材料、工程造价等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高效率施工。同时,做好各工序和施工管理的进度记录和统计,从而与预计的进度计划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实现工程项目的进度调整,保证在工期时间内完成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 2.4 施工安全管理 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是实现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和党的基本国策,也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和良好企业信誉的强有力保障。水电水利工程由于工程环境的特殊性,水上、水下、高空作业较多,且使用的机械设备较多,因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须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应建立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一系列制度,以保障施工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其中包括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成立的安全管理小组,建立和完善安全检查制度和奖罚制度等。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关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和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 3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环节多、内容复杂、受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系统工程,施工企业须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抓关键,重视细节,从而保障整个施工项目的顺利、高效展开。只有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进行规范、科学管理,才能为社会提供合格、优良的建筑产品,为社会做贡献,在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跨度大,地势复杂多变,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及管理增加了难度,作为施工企业,我们应不断的探索,积极创新,同时借鉴国内外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为我国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服务。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协作部门多,受自然资源、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很大,也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及其他资源市场条件的影响,其个性非常突出。在计价方面,具有单件性、多次性、方法的多样性及依据的复杂性等特征。目前,由于全过程、全方位投资管理的理念尚未形成,投资管理的各个层面不够完善,导致工程投资中损失浪费的现象比较普遍。 1、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现状 1.1“二分式”管理模式受长期计划经济时期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在造价管理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的全过程造价管理体系。工程造价管理涉及的过程复杂,涉及建设、设计、施工、咨询、政府部门等多方建设主体,这决定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同时给全过程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实际工作中,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一般通过几个单位来完成,实行“分单位、分阶段”的“二分式”管理方式。即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由设计单位的造价专业人员完成,承发包阶段的造价控制由具有自行招标能力的项目业主或具有招标资质的造价咨询单位完成,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则由监理单位的造价专业人员完成,竣工与后评价阶段的造价控制由具有审价资格的造价咨询单位完成。 这种管理模式产生许多弊端: ①不利于投资的有效控制。造价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环节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前面的环节是否做好,需要下一个环节来验证,客观上要求每一个环节之间应该紧密联系,统一管理。 ②不利于造价咨询单位的发展。“二分式”管理必然造成造价咨询单位经营业务狭窄,业务量偏小,总体规模偏小。 ③不利于培养高层次造价专业人员。按照国际惯例,从事工程造价咨询的专业人员应该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兼有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由于“二分式”管理,造价从业人员接触面窄,不利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1.2采用“单位估价法”编制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目前,世界上通行的预测建设工程造价的基本方法大致有两种:“单位估价法”和“实物量法”。我国采用单位估价法,单位估价法所采用的定额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由行政部门编制颁发的,反映了这一时期、这个行业或这个地域的“共性”,与某个具体工程项目“个性”之间必然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有时会很大。特别是水利、水电、交通工程与自然条件(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密切相关,具有突出的“个性”,往往与全国(或全省)通用定额“共性”的矛盾比较突出,再采用国家或地方政府统一颁发的费率计算,很难体现企业的真实水平和竞争优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这种缺陷就越来越突出。 2、国外的做法 2.1实施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全过程造价管理,它的基本概念:有效地利用专业的、技术的专长与方法去计划和控制资源、造价、利润和风险,并使之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国外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一般为委托方提供以工程造价为龙头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工程咨询服务,实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服务手段也更先进,一般均有强大的工程造价与工程管理系统软件支持,能为委托方提供详尽的工程进展以及支付资料,并能提出分析意见和控制措施,从而协助业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投资进行监控并最终实现投资目标。 2.2采用“实物量法”编制水利水电工程造价国际上目前通用的计价办法是采用“实物量法”,它克服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编制概预算所惯用的“定额法”计价的弊端,能够按照各项目的具体特点,与设计、施工紧密结合,真实地反映工程的实际成本,其最大特点是联系单个工程实际情况,依据设计方案、施工布置与进度、施工方法与技术,总工程量和劳动生产率、施工组织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等来测算实际所需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以及相应的费用,工程的个性能充分显示出来,这样有利于有效管理和控制工程造价。 3、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真正能做到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咨询机构数量极少,多数咨询机构规模偏小,基础较差,在社会上的根基还不稳固。满足全过程造价管理的业务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编制工程造价的方法还需要改革和完善。 3.1“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的建立 3.1.1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是一项以建设项目造价为对象的项目管理工作。从造价确定的方法来看,传统造价管理是基于标准定额,而全过程造价管理,是基于项目活动。这种方法的基础理论是:任何项目成本的形成,都是由于消耗或占用一定的资源所造成。而任何这种资源的消耗和占用,都是由于开展项目活动所造成。所以,要准确地确定项目造价,首先应该确定项目的活动,然后确定项目活动所消耗的资源,再确定项目活动的造价。从造价控制的方法来看,传统的造价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工程结算价的控制来实现。而全过程造价管理,则是通过项目活动和过程的优化来实现。这种方法的基础理论是:任何项目成本的节约,是由于项目资源的消耗及占用的减少而形成。项目资源消耗及占用的减少,是通过消除或减少无效、低效的项目活动来实现。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和对策措施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对人类有巨大功用,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用水便捷程度就可以看出。但是随着现在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且现在出现的重污染型垃圾更是超出了自然所能够承受的净化水平。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受到了充分的关注,水利水电工程无论是在施工过程中,还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垃圾,从而影响环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关于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曾经有无数的环境研究者人工创造出一片模拟的地球环境生态系统,他们期望能够从其中得到令大家都满意的答案。模拟的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纵然有了人类认为的所有的必须物质,例如:光、水、绿色植物等,还是不堪一击。可见,生态环境系统的复杂性、脆弱性。对此,我们更加要好好地保护地球自然的生态环境系统,努力地将各种生活垃圾破坏降至环境自净化的能力之下。 1 生态环境的介绍 1.1 生态环境的定义 当年的科学技术还不很发达的时候,人们很期待工业化的社会,很向往那种全自动化的社会。对此,当人类热衷于工业技术的开发时,却忽略了周边环境的保护。以至于出现了很多因自然报复而造成惨剧的现象。当人类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的时候,达到自然所能够忍耐的极限时,人类所受到的伤害也越大。对此,人们开始关注于自身环境的保护,开始期望建立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生态”这一概念也就被随之提出。生态指的就是地球上的有机体能够和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分享地球的一切。生态的概念随着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化,理解有些偏差。但是总体来说,人们的美好愿望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人类社会能够和谐地进步、发展。 1.2 生态环境的作用 生态环境的功用,身处其境的人们都感受到。对于如今的一些人来说,年岁将他们变老、变丑,但是他们也感受到了,我们人类自己将自身的环境变脏、变臭。当他们感叹在河水中嬉戏、吵闹的日子不再时,也在无奈清幽见底地河水也不再了。2013年闹的纷纷攘攘的雾霾天气,着实让大家吃了不少环境的亏。一些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制定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法,以阻挡环境恶化的进程。生活的许多垃圾,许多废物,需要大家的共同的努力才可以将其清理干净。 1.3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1 国内研究现状 要说我们国内的研究现象之前,不得不提下,我们国家研究环境的背景环境是怎么样的。对于那些生活于大城市中的人们来说,沙尘暴、四季温差、雾霾、酸雨等天气原因已经告诉了他们现今的生活环境现状。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的水土流失现象,还是在不断地日益加重。对于这些环境受到污染、破坏很重的区域,如果没有我们人工的干涉,是很难让其得到恢复的。黄河区域的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会影响到生活其中的水生生物、陆地生物的生活的。建设一个合理的水利水电工程,调节当地的环境系统,还大家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 1.3.2 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国家。中国以外的世界,还存在着许多不知道的奇迹。国外的人们对于环境的关注一点也不亚于中国人民。而且国外一些国家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法、生态环境的评价标准比我们更细、更精准。特别是在现今的卫星技术发达,我们很容易从卫星所提供的数据中,了解更全面的地球环境信息。并且已经是有很多的学者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环境的研究工作中。在现今的环境分支中,还存在着一种景观环境学,新生的环境学科也没有降低对于保护标准。利用现今发达技术所建造的水利水电工程将会考虑到陆生、水生生物的生长,不再单单地局限于植物、动物。 2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的保护 既然要想保护好水电工程的环境,那么就得知道其环境破坏因子存在于哪些方面。水利水电工程兴修之后,毫无疑问地是,下游的河水流量将会大大地减少,这些河水流量的减少,会不会影响下游生物的生存?我国现在的地震灾害也不容忽视。我国现在的地震灾害诱因中,其中有一项就是水库地震。水库地震的发生,也许会发生文物、生命、名胜古迹的破坏。对此,我们需要格外的关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建成后的环境变化。 2.1 水利水电工程所牵扯的环境因素 一个水利工程兴修之后,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居民的居住问题。例如我们的三峡水利工程兴修时,就严重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起居。另外,还有可能因为水库蓄水 者防水等潮水影响,而导致河水周边的生物活动情况。因为水库蓄水而导致的环境因素可能会有:导致一些区域的河水稀释能力下降,进而富营养化;导致水温发生变化,也许会影响下游农作物的生长,另外因为蓄水而带来的水位差,也会使得土地盐碱化。因为水库放水而带来的环境影响有:可能会导致水库末端出现淤泥,对下游的河道冲刷力道过大。而且水利水电工程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监理工作。环境监理的内容包括:地表、地下水资源保护;施工区生活供水灭菌消毒的监测与检查;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处理,排污口及水质监测; 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控制和大气监测; 噪声污染控制和监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水土流失的防治与植被恢复;人群健康保护;文物保护;环保设施的建设。 2.2 制定可靠的水利水电环境因素评价系统 要正确地对水利水电工程作出环境影响评价,必须首先弄清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明确工程性质、规模及地理位置等,考虑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本工程直接影响的区域,还要包括一定范围的邻近地区,甚至全流域。不同的工程性质,由于工程目的、作用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不同,对环境影响的主要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选择环境影响评价参数之前,必须在弄清全部工程设计的同时,要对环境现状作全面调查,摸清家底,从而选择主要评价参数,一般应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诸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分析计算,明确工程对环境参数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并分析不同设计方案间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区别,从而提出选择方案建议。 2.3 加强后期的水利工程环境保护措施 为对在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计中提出的对策措施的作用与效果做出评价,同时对工程有利影响进行评估,有必要在工程运行若干年后,对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对于有条件的工程,将其作为工程竣工验收的一部分同时验收,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工程,可在工程总投资中扣出部分资金,用于环境影响后评价,这样既可复核工程环境评价的正确性、客观性,又能为以后的环境评价积累经验,有利于水利水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在进行回顾评价时,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对工程建设后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工程建设前后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提出的对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 3 结束语 如今的大坝似乎已经成为了人类与水进行交流的一种不能缺少的工具。水利水电工程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它的出现最为主要的目标还是为人类服务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到的各种垃圾、以及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都会造成环境的一定破坏。关于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因素还有很多需要考究的地方。究竟要利用什么方案来进行修整,来进行保护,还是需要下一场很大的功夫的。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浅析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管理中的贫困风险控制 摘 要: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工程移民管理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将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的管理进行论述,对工程移民管理中的贫困风险进行总结,并探讨出降低工程移民贫困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工程移民管理;贫困风险;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2 文献标识码:a 工程移民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引发的一个社会问题,包括水利、水电、交通、桥梁等工程建设引发的工程移民。保障工程移民在进行搬迁后有效降低贫困风险,保证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是我国十分重视的问题。 1 浅析工程移民管理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来讲,工程建设需要使用大量的土地面积,会产生大量的工程移民,因此,对于工程移民要从几个方面进行科学系统地管理。 1.1 工程施工前做好工程移民准备工作 对于工程施工占用的土地、建筑以及其他个人私有财产做好科学详细的评估工作,以保证对工程移民补偿的公平公正,避免工程移民因补偿问题而逗留,影响工程的正常施工。 工程建设固然重要,但工程移民问题不容忽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在工程施工前做好工程移民财产的准确评估,保障前期准备工作的完善是工程移民管理的首要环节。 1.2 工程移民过程中政府科学管理 政府有效调控和管理是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在工程移民搬迁的过程中,政府要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安置好搬迁的移民。但政府的控制资源有限,且与移民的安置意愿不能达到完全吻合,容易造成政府与移民之间矛盾的产生。 进行工程移民安置过程中,为了进行有序的管理,政府通过强制性规划对工程移民进行安置,在这过程中移民会出现对政策安排不满的现象,使移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升级。就贵州某市的水利工程移民过程而言,由于政府调控文件的实施措施没有达到移民最初的期望值,造成了政府和移民之间的矛盾。 工程移民资金的管理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工程移民高度重视的环节。工程移民的过程中,移民最重视的则是最终利益的分配。目前,较为适用的资金授权管理形式为行政授权式。 在工程移民搬迁结束后,对移民的安置问题成为政府干预的重要环节。对于移民的扶持问题,我国的针对性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使搬迁安置问题无法得到全面系统的妥善解决,给移民群众生活带来某些不便。 2 工程移民风险总结 工程移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在移民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人口流动,对移民群众自身产生众多的风险。 2.1 丧失住所 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占用大面积土地,对于当地房屋的拆迁是工程建设的需要。由于工程的拆迁,使工程移民丧失了长期居住的住所。尽管政府会实施相应的措施,但部分工程移民还是会被安置到暂时性居住地,这种临时性居住地会成为工程移民的巨大问题。 2.2 丧失耕地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水利工程建设、电力工程建设、交通工程建设或是其他公益性工程的建筑,都会征用大量耕地。耕地是我国的稀缺资源,是当地农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旦耕地被占用,农民的生产会受到重大影响,也会造成诸多产业链的紊乱,使当地的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3 丧失工作 工程建设对土地的占用会使诸多移民丧失谋生技能,失去工作。如果是农业用地被工程建设占用,那么一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工作者就会失去工作的空间区域,而自身缺乏其他技能的掌握,这样的情况只能待业在家。工程建设也会占用到其他建筑区域,如商业区,那么则会导致从事商业活动的工作人员失去工作。 2.4 健康受到影响 工程移民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工程,移民漫长混乱的过程中,容易引发诸多的健康问题。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由于突然离开生活了很久的地方,突然没有了熟悉的生产生活环境,移民群众会对诸多方面产生排斥反应,导致健康受到威胁;由于搬迁和安置的过程使移民群众的精神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情绪的不稳定也增加了健康问题的发生。 2.5 谋生手段的改变 在工程移民安置好以后,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重新寻找谋生的技能。在搬迁以前,大多数工程移民属于农业活动的从事者,由于搬迁环境的改变,失去从前的劳动环境,自身原本的谋生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生活的需要,要改变自己的谋生手段,以求得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2.6 社 福利的改变 工程移民在搬迁之前,会享受国家政策实施下相应的福利待遇,共享某些公共资源。对于新的居住环境而言,部分地区因为后期安置工作没能及时有效的落实,造成福利待遇或共享资源的不完善。 2.7 生活环境的不稳定 对于某个地区而言,工程移民的迁入会带来诸多问题。移民群众对于地区的陌生性和人员的复杂性都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各种移民群众和原居住地群众的排异性,常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使居住环境不和谐因素增多,不稳定性明显。 3 降低工程移民贫困风险的措施 3.1 树立全面的成本收益观念 以培育移民自身能力的角度探索水利工程的移民安置模式,需要转变观念。要树立一个全面的成本收益概念,避免单纯把移民安置当作成本,费用估算越低越好的倾向,而应该全面地分析工程项目的成本和收益。 3.2 鼓励移民参与 移民参与包含2个方面的内容:让移民了解自身应享有的权益和保护自身权益的方法;参与制订有关可选择的搬迁、安置方案或至少对它们的具体情形有所了解。 3.3 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 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用按评估价或者市场价予以补偿的办法。在补偿费确定的程序上,要更多地听取移民或者土地承包者的意见。在补偿费用的分配和使用上,要更加有利于土地承包者利益的保护,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费用应当减少或者取消,使征地费用能更多的用于失地农民的生活安置、生产能力的恢复和提高。 4 结语 工程移民管理是工程建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详细的规划安置工作,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同时,维护移民群众的利益,使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 要:当前,水利水电能源已逐渐发展为我国一项不可或缺的优势能源。随着水利水电能源的需求量大增,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管理问题成为了当下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一项课题。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实际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了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希望能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的管理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我国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改革做了更进一步的规划与要求,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必须与国家的改革相适应,符合各项规定。在以往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由于许多例如权责不明确、监管不牢靠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严重损害了使用者的利益,给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复杂、要求高的特点,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加强工程施工内部的责任制度建设,深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体制改革,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管理意识淡薄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需求越来越多,但是在社会上很明显的存在一些建设队伍的管理意识淡薄,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施工安全。就国内而言,有不少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或投入使用后,发生事故,给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乃至国家都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究其原因,多是由于施工队伍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不能严格把关,急于追求工程的进度,刻意压缩工期,忽视了质量问题,或者对于施工人员的安全监管不到位,造成了人身伤害事故。因此,这要从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上入手,提高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时刻谨记工程建设管理的要求,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为之后的工程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1.2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一个完整的工程建设队伍中,应该有着明确的责任制度。这有利于在工程施工中合理分工,落实责任。但是在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没有明确的项目法人,或者责任不够明确。一旦出现问题,就互相推脱,难以追究到真正的负责人。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该要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即使一个项目的施工队伍是临时组建的,也要选出各方面的负责人,对各部门进行责任的再强调,保证工程的各部分有秩序、有条理。 1.3招投标管理不规范 在前期进行招投标管理中,许多工程的没有进行规范的招投标工作,存在不正规发包或者直接虚假招标的情况,这样就加大了违法转包的情况,导致工程建设质量无法保证,还可能会因为层层的转包,而需要支付多次管理费,加大了工程建设的成本。除此之外,很有可能因为不规范操作而将工程委托给了较低资质的单位,这些低资质单位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上因为无法达到要求,而严重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存在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其中的监理队伍素质较低,无法做到到位的监理工作,甚至有可能不进行核实就签单,制作假账,弄虚作假。 1.4监督机制失灵 一个合理高效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队伍,监督机制起着重要的规范约束作用。现今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监督机制失灵的现象,在监督过程中,监督机构对于其监督的责任所在并不明确,监督人员素质不高,未形成一个有效的控制体系,总体震慑能力较小。有些地区甚至没有完全建立起一个独立的监督机构。同时,在水利水电工程的验收过程中,走马观花,或监督人员收受好处,进而对工程的监督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法做到严格正规的验收。 1.5施工队伍能力不足 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单位中,队伍成员的素质和业务技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随着社会的改革与科技的进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会随之而改革,将会出现更加复杂和高技术含量的水利水电工程,这显然会有一部分施工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无法满足新的工程建设要求,也会有一部分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不足。一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管人员不能转换新的管理理念,施工人员对工程的设计不合理,都将会影响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2.1创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理念 创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理念,要从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做起,作为整个施工企业的 管理者,就应该从思想上紧跟时代的潮流,适应国家的改革变化,及时纠正自己落后的管理理念,创新企业运行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意识到高质量、安全的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不应该只追求速度,而是在追求质量的同时提高施工速度,这是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唯一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牢牢把握自己的市场,进而争取到更广阔的市场。 2.2建立责任落实制度 作为一个完整的工程建设队伍,不可能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进行。在工程建设队伍中,应该根据建设的需要,合理分配责任,落实责任到个人。这是约束和规范整个队伍合理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有效举措。从施工队伍的最高领导者到每一个施工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所在,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定期对每一层的责任人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管理制度,进行严格的奖惩。杜绝出现推脱责任、挂名工作的现象。 2.3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 监督管理工作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做好了监督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效率,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口碑。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要加大监管力度,无论是从监管的广度、深度还是力度上,都应该做到最好。当然这需要一批专业的责任心强的监管人员,对于监管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应该做到严格进行。这样才可以从每一个环节上保证建设的质量与安全,防患于未然。 3.结语 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质量管理虽然已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还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以弥补,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促进社会的进步。 作者简介 侯骥(1981—),男,贵州盘县人,工程师,从事计划经营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方法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治理说的是在水利水电项目建立的整个过程里,全方面、多阶级地使用经济、技能、法规等方式,对投资作为、工程价值做预计、解析、核算、监管、管制、掌控,而获得最少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使用取得最大利益的一连串作为。本人解析了工程造价管理带有的不足,简述了信息技能在水利水电项目造价管理中的使用。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项目造价 管理 使用 工程造价管理是国家借助法规、经济、行事方式对工程建筑的构建本钱与项目承包方价钱价格实行管理,它包括了整个项目的各环节,即可用性解析到完工决算,也包含了工程的主方、授予方、工作方等各个部门与企业。水利水电项目造价管理的主要是经过合理的办法与方式决定项目造价。价格体制问题是它的中心问题,它也是投资宏观决策和提高项目投资效益的一个核心问题。 1.信息技术在造价管制角度的使用情况 1.1 电脑定额套价软件的使用 电脑定额套价软件的使用是电脑信息技能在项目造价行业使用最成功的一面,电脑信息技能在项目造价行业使用也来于定额套价软件, 现今的使用技能已很熟练。 1.2 项目造价信息站 各省和地市项目造价管理部门都对应构建了各自的项目造价网站, 因为技能水准、消息源始、金钱等层面缘由各有特征,但方式大体相同,关键内容有: 政策法律、公告告示、新闻、构建准则、造价软件、材料价钱消息、指数消息、造价监管、咨询部门、专业人员。可是已存的文件内容不按时更改,消息数少,更改内容过少等问题。网站的使用未展现它的现实影响,仅限于日常的管理,通常是发公告、查人数等,而且维护资费很多,不同行业网站独自运转,很程度上导致了很大的资源耗费。 1.3 定额管理软件 这种软件常使用数据技能帮助造价机构维护定额库, 且在制度定额时直接形成要用的样版样式,从而降低制度定额的工作量,减少排版时间, 降低人为失误,是管制管理信息体系的范围。 1.4 指标采集和解析体系 此体系用来采集完工项目的数据, 且从多个方面上进行解析,它的结果被用在投资核算等方面。 1.5 工程量核算软件 在用施工图核算工程量时,主要借助于自动核算软件,它是一种带有高技术和良好使用进展的造价软件。 2.信息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2.1 把电脑辅助管理系统作为基本,构建现代化管理 在保证原本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增强预(决)算体制的准却性,给出多样、准时、正确的建材价钱,且要全面扩及到项目造价管理的整个阶段,也就是造价管理可包括构建的决策、实行于运做的每个阶段,把每个阶段的造价管理的统计按照计价方式改善变成一个全面的系统。中国的改革力度慢慢增强、市场竞争模式也逐渐全面话,还有建筑业规模更是在不断扩建,建筑项目实行全阶段、全角度的变化式管理是项目造价管理工作逐渐进步的趋势。全面使用准时的消息、先进化的软件、现代性的网络来管制反应工程造价每个阶段的工作,提高投资确定过程、策划过程、招投标过程、动工过程、完工检收及后评过程的全面掌控,提高真个过程的监管与变动管制,切实地达到信息技能对项目造价管理全阶段、全方面、全风险、全组队的综合管制管理,切实的达到决算低于预算,预算低于概算,概算低于估算这一成效。 2.2 改善与调整造价和它的管理软件 改善与调整造价和它的管理软件是信息技能在项目造价管理中使用的重点。它的部门构成一定要由国家组建各行、各部、各省市的项目造价层面的管理人与相关电脑专业者一起建成专业组,总结当今研发的各个项目造价管理软件,解析它们的好与坏,使用很潮流与共用性很多的软件开发体系,确定软件的使用条件。构建一套共用的网络项目造价管理软件。详细路线为:第一,保证现行的工程量详单计价方式下的软件研发;第二,项目造价管理机构带头把不同的软件(包含纯管理软件、造价管理软件及别的配套软件) 研发单位做出资源合拢,一起分配;第三,按照一致的信息号码分种类、分阶层实行计价、管制、网络操作等策划研发;第四,对研发完的各种类、各阶层软件实行合并,反复证明,最终得出国一致的网络版造价管理软件,且按时变更信息。 2.3 构建 一套完整的水利水电项目程造价管理信息体系 若想提高宏观控制水平, 完善项目造价管理的体制与方法;提速章程设立,调整建筑市场, 保证整个市场的合法权益。清楚了解各个项目造价管制主管机构的关联,构建和每个机构、每个项目造价管理信息体系间的按时调整关联章程,让水利水电工项目价管理的准线与指标可以完美地和别的建筑项目造价体系的连接、配套。由府组织管管制慢慢转换到行业协会管制,需要鼓舞建立专门的项目造价询问中介部门,国家机构对政府与非政府投资各自管制。 2.4 设立水利水电项目造价网络方面使用平台 借助信息技能构建水利水电项目造价网络市场交易界面, 在网络上构建简陋的水利水电材料市场,网络管制, 公放网上买下等电子商务应用。使水利水电建筑业管理的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与综合信息共用。在这个使用平台上, 能实行出去当前只下达水利水电项目招标通告外、还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实行投标单位网上报名、对投标单位的网上资格初审、网上随机选取专家评审、网上交上标书、网上开标、评标、定标, 网上做好合同保管。这不仅提高了水利水电项目管制的公正性、公平性、透视性,更方便水利水电项目造价管理地方的良好进步。 总的来说,水利水电大多是建立国民经济进步中占有很主要的地位, 95年至今,中国水利基建投资年年都超过200亿。每年大约提高20%。把这笔巨额资金合理分配好后,展示出它的巨大的经济成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相当关键的。信息技术使用在水电项目造价监管中,可以在水利水电构建当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工程电子文件的归档及管理利用研究 摘要: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档案特点、电子文件归档的范围和责任、电子文件的特点及主要内容和格式、电子文件的归档(移交)以及电子文件利用及管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对电子文件归档及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水电工程;电子文件;归档和移交;管理与利用 一、水利水电工程的档案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除与建筑、电力、机械、水文、气象等专业联系紧密外还牵涉到农业、工业、交通、通信、市政、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导致了归档的水利档案在种类上的多样性,包括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档案、文书档案、财务档案、声像档案、设备档案等。水利水电工程按其建设过程包括工程项目提出可行性研究、设计、决策、招(投)标、施工、质检、监理到竣工验收、试运行等全过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文件材料主要由设计单位提供给管理单位归档,工程投产运行管理阶段的文件材料由管理单位归档,施工建设阶段涉及的文件材料比较多,有设计文件、建设管理文件、监理管理文件、施工管理文件、设备文件等。 工程项目档案包括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单位的文书档案包括党群、人劳、工会、审计等文件,这些档案包括了纸质和电子两种文件,其中有些文件只有纸质形式,如收到外单位的来文,验收签证等,有些文件只有电子形式,如邮件、外界报道、各种类型的数据库文件、声像、照片等,也有些文件同时以两种形式存在,两种文件归档形成了两种介质的一套档案。对于纸质文件按照传统的做法将其归档保存,对于各种电子文件则根据电子文件档案管理规范管理外,为了保证有效的利用,根据电子文件的特点,通过实践经验,对电子文件采用两种格式归档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制定电子文件归档的范围和责任 首先明确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各机关部门正式发文的文件及各类工程项目在规划、咨询、勘察、设计、招标投标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应纳入归档范围,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水土保持报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试验报告、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标投标文件、施工图阶段、设计修改等有关文件。二是明确各部门兼职档案管理员对电子文件管理职责和归档时间,保证电子文件及时归档及完整性。 三、电子文件的特点及主要内容和格式 (一)电子文件的特点 电子文件实现了快速检索查询,提供重复利用,减少档案利用人员工作时间,提高生产,同时减少对纸质档案造成的磨损,有利于保护纸质档案。减轻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劳动量,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水平。但电子文件具有不稳定性,1、所依赖的软硬件不稳定性。现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更新换代快,尤其是软件系统。几年的时间就出现新的电子文件存储的数据结构变化而需要转换的问题。2、载体的不稳定性。从磁带到磁盘、光盘电子文件的载体也在发生变化,有的载体寿命短,不易长久保存。3、电子文件具有可改性,经更改后除与原文对照,否则不能确定是否更改,其真实可靠性远不如纸质档案。4、容易被损坏。如碰撞、电磁干扰等都容易造成全部数据的不可用。 (二)电子文件的主要内容和格式 水利水电工程的电子档案包括文书文件、工程文件、音像文件、照片文件、设备文件等。文书文件主要有来往文函、会议、简报、经营管理、人劳、审计、技术、监察、党群、工会等,工程文件为立项审批、勘察设计、工程管理、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科研试验、设备等文件,所形成的文件为微软办公系统的word、excel文件,图像文件主要为以前实物照片的扫描文件及数码相机所拍摄的照片,形成文件为jpeg格式,图形文件主要为工程的设计图纸、竣工图纸等,为autocad软件所产生的dwg文件格式,影像文件记录工程开工到完工所产生的所有影像资料,有国家领导人、上级部门、国际友人的视察、工程建设的重要施工过程等。 数据文件为工程项目的内外观变形监测、地震观测数据等,其保存格式有sqlserve、oracl、access、dbf等数据文件。实物电子文件档案为对实物照相后形成jpeg格式文件。 四、电子文件的归档(移交) 在电子文件归档过程中,各归档单位要按电子文件移交目录及有关说明归档(移交),填写电子文件登记表、电子文件元数据表,主要内容有:工程名称、文件编号、题名、形成时间、计算机型号、操作系统名称、应用软件名称及版本号。电子文件载体要求为光盘,并刻录为一次性只读。这是因为光盘既具备大容量和低成本的优点,又是一种可以移动的存储介质,并且不能被修改。 要求各归档单位归档时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组盘。即一个项目应刻录在一张或多张光盘上,但不能1张光盘刻录2个及以上的项目电子文件。光盘刻录后,应在每张光盘上贴上标签作好标识。存储归档电子文件的载体中除存有归档的电子文件外,还应同时存有相应的的说明文件和电子文件目录,说明文件为纯文本文件,其内容包括对工程概况和电子文件归档说明等。说明文件内容包括案卷名称、档号、形成时间、电子档案份数、归档时间等。 五、电子文件利用及管理 (一)电子文件的保管和转换 根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把带有归档标识的电子文件集中,拷贝至耐久性好的载体上,一式3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一套异地保存。”为了更好的使用,我们采用一档三存的办法管理电子文件,即一种电子文件三种保存办法,即保存了原始文件的原始性,又使使用者能正常使用。由于光盘多次使用易磨损,易造成无法读取数据,因此,我们只要求归档单位交两套光盘保存,为查阅及管理方便,我们使用了大容量移动硬盘,考虑到兼用性问题,硬盘格式化为fat32格式,然后将光盘的数据拷贝到硬盘中,按档案编号建立文件夹,这样,减少了光盘的磨损,也不用从大量的光盘中寻找,而且硬盘容易组织数据,体积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由于所移交的文件材料都是原始形成的文件,需要相应的软件才能打开,尤其是专业性强的软件,价格昂贵,软件不可能保存在档案馆,有些软件因其他原因造成原格式不再支持等,为避免这种情况,因此我们使用了第二个移动硬盘,对第一个移动硬盘数据的进行转化,使其在没有专门软件的情况下能被所有的人察看,转化如下:doc和xls文件格式转为tiff或pdf文件,cad图纸转为jepg图形文件,将所有的录像带转为avi格式电子文件,文件命名由三位阿拉伯数字加录像内容组成。对于观测等数据资料,我们要求移交单位对重要的数据资料转化为dbf数据文件,并使用纯文本文件对dbf文件的格式进行说明并保存在同一目录下。 (二)电子文件的借出 由于电子文件的易更改、可复制性。电子文件可以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递,也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之间相互复制。对一些不适合流转的电子文件,在借出后容易造成在网上流传,而且不能找到源头,而且损害了本单位的产权和利益,为使每个借出的人员提高保护本单位知识产权的意识,在借出电子文件时,除填写表格和单位领导签字外,对重要有价值的电子文件形成图片后加水印处理,写上借阅单位及时间,这样,提高了借阅人员对电子档案的保护意识,维护本单位的利益。 六、对电子文件归档及利用的建议 (一)国家应制定处理电子文件的格式标准。为了使电子公文文件能够超越操作平台、超越软件系统而被准确地识读,就需要国家制定统一的标准格式,使其不依赖于原来的设备和软件更新的影响,降低对设备的依赖性。从目前看应制定以xml语言为基础的字处理文件的格式是比较好的选择。 (二)根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特殊格式的电子文件,应在存储载体中同时存有相应的查看软件。这样会造成软件一起归档,使用者怎么使用,软件所依赖的操作系统、硬件设备又如何归档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从目前看adobe pdf格式文件是很好的文件保存格式,pdf 文件具有跨平台、高压缩、适合屏幕阅览及网络传输,pdf格式已得到公认,适于在不同计算机平台之间传送和共享文件的一种开放式电子文件格式,因此也可作为电子公文归档的一种选择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