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水利事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关系到国家的平稳运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但是现阶段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水利工程建设设施的达标和水利工程的管理就尤为关键,本文将结合这一点,通过具体分析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相关建议。 1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水利工程建设责任主体缺失 在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责任主体的缺失。存在两方面的弊端,一方面指的是水利工程建设后期的责任问题容易模糊化,造成出现问题无法解决的窘状。另一方面指的是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方面,责任主体的缺失容易造成无序规划与无序管理等问题。因此,健全水利工程建设责任到人制和主体责任制就尤为关键。 1.2质量监督检查不力 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面,质量监督检查不力也值得管理部门引起注意。现阶段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监督范围和监督内容都不够具体。主要体现在质量监督部门的威慑力不足,监督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保驾护航等问题,监督部门应当明确自身职责,运用必要的手段进行质量检测和监督,尽快规范好监督部门的工作程序。监督部门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有效发挥自身的职能。 1.3工程管理不够专业,变更签单容易混淆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不够专业的问题也发人深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工程管理的不到位,导致变更签单方面容易混淆。一些水利工程建设的签单环节问题重重,诸如,前期工程建设与计划图纸不相符、水利工程签单并没有通过相关管理部门和权责部门的同意、签单数据没有备份以及签单内容与实际水利工程建设内容不相符等一系列的问题。由此可见,水利工程管理不够专业会导致后期建设的诸多问题,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职责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1.4工程建设的实施难度大 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实施难度比较大也是每一个管理者需要格外警惕的问题,我们知道,水利工程建设大多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涉及到土地问题,就会矛盾重重,占地补偿等问题横在管理部门的中间。在工程建设真正实施进程中,还会涉及到诸如建设进度过快或滞缓等问题,都需要管理部门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解决。相关水利工程建设部门需要努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贡献一份力。 2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相关建议 2.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依法规范监督机制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依法规范监督机制是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必要举措。应主抓项目法人的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规范水利工程建设行业的管理工作,如若出现质量问题,必须进行问责机制,彻底杜绝社会上出现的水利工程施工找不到负责人的问题。在落实责任制的同时,还应进一步依法规范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监督水利施工各个环节中的行为,向业主、社会保证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2.2提高人员素质,强化质量监控 解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的第二条途径就是提高人员素质,强化质量监控,人员永远是建设工作的真正落实者,只要保障了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才能更好的实施和建设水利工程。专业的施工队伍需要整个水利行业重视对于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并遵循定岗、定责、定薪、定编等相关原则,真正提高水利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除此以外,还应强化质量监控,人为的施工环节一定会出现相应的问题,管理部门严格把控施工的质量和效率,保障水利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实行建设过程进度的严格把控 实行建设过程和进度的严格把控是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把控建设进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所有的水利施工建设都应按照图纸和计划表进行作业,一定避免抢先开工和赶工等局面,影响建设的目标进程。二是建设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时,应及时的提出整改意见和修改进度的报告,如若遇到暂停施工的情况,管理部门也应照看好施工地的相关事务,等待水利建设复工之日。 2.4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化水利管理观念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化水利管理观念也是尤为关键的一环,观念和理念的转变从属于水利工程建设思想方面的变革,任何行为的展开,都应从思维观念进行抓起。传统的水利工程施工观念已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应逐渐过渡到现阶段全方位的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理念中来,将工作重心转移至追求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存的发展轨道上来,清醒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切记不能急功近利,真正实现水利工程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3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与水利工程管理的革新困难重重,应该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变革,清醒认识到其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境,通过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依法规范监督机制、提高人员素质,强化质量监控、实行施工过程进度的严格把控以及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化水利管理观念等举措,不断完善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 ;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对教育者来说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强化小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竟争,生活日新月异,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着,这毫无疑问影响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据我观察,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 物质逐渐丰裕。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粒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比较重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现在物质丰裕,还有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对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致于有的小学生对表扬、鼓励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 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父母忙打工,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普遍存在。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俗语说的好“对孙子只许疼,不许管”,祖辈疼爱第三代,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照顾太多,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 3. 家长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在农村为数不少的家长,由于他们自身文化程度相对偏低,根本就没有塑造孩子健全心理的意识,因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片面认识,认为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就是教育的全部,忽视对孩子心理、行为方面的引导。 4.独生子女缺少玩伴,自我表现欲过强。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环境的改变,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好事,不懂得互相帮助。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就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有时甚至闹得无法上课,他们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并看到他的能力。 二、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但首先要树立以下这些观念: 1. 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所谓“新”,是课堂和班级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帮助学生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助,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学生的心理健康对老师也有益。在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例子:教师心情好,学生也显得特别好,教师心情不好,学生事情也多,心情更烦;气氛好的班级,教师教学顺,教学成果也易见,班级气氛不好,学生问题多,教学不见效果。其中的缘由就是教师与班级学生互动的心理现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益于营造班级教室良好的心理氛围,对教师学生都有利。 2. 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首先教师要消除差生的概念,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消除对学生智商问题的错误认识,即便是智商临界的学生从理论上讲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可以完成的。其次,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和评价学生,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应该只是一种理论讨论,而是具体的操作;不应该只是教师和颜悦色地面对小学生,而是具体有效的帮助和教育小学生发展;要明确尊重学生和放任学生的区别,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 3.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班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全面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矫正问题。 4.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三分之一好、中、差,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 5.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记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并还有时间上的规定。 6.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是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学生自我教育三条途径进行: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积极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我们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个案教育。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做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根据各班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里话,并倾听别人的心声。 2.指导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节假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3.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小学生知道它的重要性及基本常识,知道心理若有疑问怎样才能获得帮助。比如心理辅导室,带小学生参观比讲它的作用更合适。 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从实用出发,教会小学生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阅读等方法调节放松。(2)与人谈心。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善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没得到本人的允许,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小学这个基础中的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汶上县次丘高庄小学)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摘要】本文是在分析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小学生现阶段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其心理健康状况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 虽然教育部要求在2000年秋季开学起,就要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是到目前为止,在农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新鲜的名词。有人在烟台几个县市区中小学走访调查研究过,只有两所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咨询教育教师,但没有一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大多数学校里,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说法,小学生言行出现问题,还是任课老师跟班主任处理。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滞后 在农村小学,一个学生被指认“你心理有问题”,那就等同于被贴上了“精神病、神经病”的标签,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偏差,他们不会承认自己的心理出现问题,在相对落后的农村文化观念里,家长更不可能容忍自己的孩子被指为精神有问题。而对于农村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的眼光几乎还只是投注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方面,学生的言行问题,教师和家长各自针对具体事件作一些简单的惩罚与教育,谁也没有想到要找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心理教育。那几所绝无仅有的学校设置的心理咨询室和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然也形同虚设。 3.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但是这并不是说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存在的必要。事实却恰恰相反。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90后”“00后”,独生子女娇惯的家庭教育环境,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鱼目混杂的网络环境,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半点委屈;想要的东西,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家长责备半句,就绝食抗议离家出走;老师一点批评,就大胆顶撞甚至出手殴打老师等等现象,各个地方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应该说,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二、农村小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1.留守儿童爱的缺失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缺乏安全感、自卑、冷漠;2.学习焦虑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学;3.性格与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易怒;4.人际交往方面:主要表现为抑郁恐慌;5.挫折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差,很难独立面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 三、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没有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这影响了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开展好下列心理辅导活动,以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农村小学也应将心理健康活动课列入课表,可以把班会、队会等安排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问题分析、角色扮演、游戏、课堂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选择学生最关心、最需要、最感兴趣、最感到困惑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讨论、活动,并亲身实践。在活动中,老师是同学们的好朋友,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烦恼,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健康成长。 2.设立“悄悄话信箱”和心理咨询室 农村小学大多规模较小,但也应设立“悄悄话信箱”和“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学生的个别咨询,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态度,通过聆听、分析、疏导、建议等方式,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诱导,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 3.开展“留守孩关爱工程”活动 目前,农村小学“留守孩”较多,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作为学校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留守孩关爱工程”活动方案,建立相关制度,开展帮扶结对活动。教师应对每位留守孩进行个案分析,经常与他们谈心,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留守孩”能深切地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4.创设优美环境,陶冶高尚情操 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决定性条件,优美环境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首先,农村小学应搞好校园环境建设。农村小学一般条件比较差,但也应做好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工作,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赏心悦目,从而乐观向上;其次,应注意抓好校风校纪,因为良好的校风校纪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激发其求知欲,形成合理竞争与合作的态度和方式。 5.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实践证明,家庭对学生的成长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父母的观念、态度、教养方式和行为习惯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许多事实表明,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或丧失,而父母教育的不一致和重智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则是家庭教育功能欠缺的主要表现。尤其是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整体偏低,教育方法不当现象严重。因此,我们可通过家长学校和家访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意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长主动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环境,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摘要】 视力残疾小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形成心理问题,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提出了"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苏北农村 视力残疾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一、研究背景 视力残疾小学生由于视力障碍,社会活动范围受到极大限制,往往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表现出无所适从、粗鲁、易怒等异常心态。 我国特殊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有关低视力学生的心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几乎很少。为了视力残疾小学生更和谐地发展,更健康地成长,我们要探索出一些针对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促进视力残疾小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因此我们提出了"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二、分析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自卑、孤独、偏执。先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和后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差异。先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看问题更容易片面,容易形成偏执、倔犟和冷漠的心理特征。后天性视力残疾小学生,或有残余视力的视力残疾小学生,表现出自卑、孤独和敏感多疑。 2.依赖、自私,自理能力差。平时由于父母的溺爱,使视力残疾小学生不自觉养成一种对劳动的厌恶和对他人的依赖性,自理能力差,自己能干的事不愿干。视力残疾小学生争强好胜,目中无人,怕受挫折,容易形成依赖性而缺乏独立性。 3.容易发怒,行为粗鲁。在交际中,有的视力残疾小学生容易发怒,有些视力残疾小学生行为粗鲁,容易发怒、争吵或打架,表现出攻击性,做出过激反映。 4.嫉妒,缺乏自信心。自信心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力残疾小学生由于视力缺陷,处于紧张、焦虑之中,内心非常痛苦。有个别视力残疾小学生还表现较强的嫉妒心理,患有多动综合症等。 5.青春期综合症。视力残疾小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视力残疾小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亦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三、掌握影响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 (一)主观方面 1.视力残疾小学生自身生理缺陷的影响。视力残疾小学生由于生理缺陷,更容易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形成强烈的逆反等异常心态。 2.自我评价不客观。视力残疾小学生自我评价常受个人的意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客观评价自己,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学生开始逐渐确立强烈的自我意识。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他们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4.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他们与他人相处时常遇挫折,内心极度压抑和焦虑,变得敏感、多疑和自卑,产生孤独倾向。 (二)客观方面 1.家庭方面 (1)部分视力残疾小学生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家长本身就是盲人,对视力残疾小学生态度冷漠。 (2)家长的期望值太高。父母盲目追高,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3)家庭的溺爱。父母缺乏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以至造成视力残疾小学生依赖、懒惰、自私等心理。 (4)家庭分裂的创伤。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2.学校方面 (1)当前在盲校教育管理中,几乎都是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从时空上限制了视力残疾小学生的社会交往,限制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往往造成退缩、怯懦、恐怖等不良心态。 (2)学校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造成一些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3)一些教师忽视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特点,采用不当的教育方法,损害视力残疾小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3.社会方面 社会上个别人对盲人存有偏见,歧视、嘲笑盲人,致使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造成伤害,产生不满,怨恨的情绪。 四、探索出培养苏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途径 (一)自我教育 要发挥视力残疾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视力残疾小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习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如:(1)学会放松。(2)与人谈心。(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 (二)学校教育 1.挖掘"隐性"的环境课程,营造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一个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对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对视力残疾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独特的价值,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校应该从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2.立足课堂,抓好学科渗透,培养视力残疾小学生健康心理 :每一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全面发展人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中的任务。而数学中的心理教育任务则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创造思维的品质。艺术学科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体育学科着眼于增进人的身体健康,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3.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视力残疾小学生健康心理: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对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通过家长会,宣传一些心理学知识,让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 4.建立心理档案,消除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障碍 :为了及早发现视力残疾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以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给特别学生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对个别心理障碍严重的视力残疾小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制定分阶段的努力目标,目标实现情况及时载入档案。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家庭是爱的港湾,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家庭有密切联系。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视力残疾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四)社会教育 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时刻影响着视力残疾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能有效地疏导和调适孩子的问题心理。应多建设一些有利于视力残疾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多开展一些符合视力残疾小学生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 五、反思 课题组对苏北农村视力残疾小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们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教研中,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农村很多家长长期外出务工,导致儿童留守在家,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被遗弃感。亲子沟通的缺乏,使孩子逐渐变得冷漠。农村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使女孩有种被忽视感,从而产生悲观和失落情绪。小学高年级儿童已陆续进入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意识的成熟使他们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向往,当对方拒绝这种情感时,涉世未深的他们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种种心理困惑,我们该如何实施教育呢?结合个人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弥补缺失的爱,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必要条件。教师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弥补他们缺失的爱,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动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以一颗仁爱的心对待心理困境中的学生,要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信心、多一份恒心,多听学生倾诉,多与学生交流,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尊重他们的人格,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增强信心,克服困难,积极进取,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结合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各学科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相机点拨,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效应,减少或消除负效应,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如,体育课既能让学生接受耐力、毅力的考验,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抓住契机,随时可以融进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通过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如,利用班会,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发言,旨在锻炼他们展示自我的勇气,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献爱心活动、爬山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3.开展专项心理教育活动,创设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好自我心理调控,保持健康心理。也可以开展心理讲座,选取大家共同关注的某一个心理话题,有针对性地阐述、讨论。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可以通过个案心理咨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导他们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策略解决问题。通过专项心理教育,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培养他们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4.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为了让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可通过系列讲座和个别辅导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针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家庭,教师要用关爱学生,为学生前途着想的诚意来感动家长,增强他们教育子女的责任感。 5.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品行。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言传不如身教。年龄较大的青春期学生处在偶像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易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听名人讲座或阅读名人访谈录,让学生了解名人坎坷的成长道路、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勤奋拼搏的精神和谦虚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榜样示范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斗志,引导他们豁达面对生活中的成败得失,自觉远离不良心理的影响。 6.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实施成功教育。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师长、父母的爱护和肯定。个人在成长中得到关爱与肯定越多,其人格冲突就越少,自信心就越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鼓励为主,分层次、有梯度地开展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适当降低要求,不断给他们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然后逐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的自信心得以增强,从而克服烦恼、焦虑、自卑等心理,敢于面对现实,努力争取更高层次的成功。总之,在提倡三生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探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全面而幸福地发展。 作者单位 楚雄州武定县白路中心小学 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2009年10月的一天早上,有位家长急匆匆地敲开我的宿舍门,说道:“老师你快给我这孩子说一说吧,跟他好好讲一讲读书的好处!”原来这名学生不想念书了,如果父母让他继续上学的话他就自杀,父母亲没有办法只好硬拽着孩子来到了学校,经过一番劝说,这名学生终于答应我会好好学习。事后我统计了一下就10月份而言,我校有五个学生逃学,其中有个学生根本没有到学校,而是躲在草堆里睡觉,等放学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回家。在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里,在短短的一个月里,连续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是部分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点。 一、现阶段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城乡经济、文化、教育的差异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家基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这些人的子女大都由家中的老人照顾,致使农村出现了这样的三种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了,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的辅导少了;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低的多了,对孩子的成长的辅导少了;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了,对孩子成长用心辅导的家长少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他爸常年在外打工,我对这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老师我孙子的父母不在家,请你多哄着些。”等等。基于这种社会现象,部分农村小学生经常表现出: 1.自卑。父母亲经常不在身边,缺乏父爱和母爱,常常有被遗弃的感觉,他们没有了自信,不敢和人交往。 2.嫉妒。有的农村小学生由于强烈渴求得到父母的爱,当他们看到周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而自己的情感无法得到满足,进而由羡慕发展到怨恨、甚至嫉妒他人;有的农村小学生则盼望得到与其他儿童一样的学习条件,而这又不可能实现的,难免心理会失去平衡,为自己的不幸感到痛苦,更为别人的幸福感到心痛,有时甚至不惜采取过激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理。 3.逆反。有的农村小学生缺乏自身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总觉得老师关心别的学生,偏心别的同学,就是不关心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了不信任感,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凡事喜欢背道而驰。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一方面可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辅导效果,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 2.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课的形式有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集体辅导面向全体学生,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形式,可以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也可以作健康问题的辅导。如果集体辅导不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那么就应该采取个别辅导形式。 3.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指导者,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班主任每时每刻都应关心每一个学生,其任何行动都会影响小学生的一生。 4.每一个任课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都不可掉以轻心。其实科任教师也可以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通过创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把学习的快乐传递给学生,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及时给学生以赞扬,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苦”的,从而融入到学生中,使学生敞开心扉,不但欣然接受老师教给他的知识,还向着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方面发展,达到消除自卑、嫉妒、逆反等不健康的心理作用的目的。 三、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尽管现阶段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应该正视困难,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1.专业心理健康的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师资是最大的课程资源,没有合格的教师就谈不上课程开发。当前农村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教师是陌生的,更谈不上开设课程。对此,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充分发挥高校和示范学校的辐射作用,尽快把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起来。 2.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的态度、观念、为人处世的方法时刻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情关系都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引发儿童的心理问题,而农村家长往往由于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限制,还未能意识到这一点,自然就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此,班主任在家访时要努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校要开办家长学校或进行家校互动宣传,把家庭心理辅导变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实后盾。 3.加大对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尽快普及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设。 目前农村教育经费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投资比较少,教师很少能用这类的专项资金外出培训,很多学校无力购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需的设备,所以主管教育的部门应拨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用款,加强师资培训和心理健康咨询室建设,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人,尽快普及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 4.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少数心理有问题或心理有疾病的学生服务而忽视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发展,只在问题发生后再补救,而应主动地预防问题的发生,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高。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如何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和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问题,所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得越早越好。
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应用课改分析 1.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目标 为了满足时展的要求,所有高校的大学生都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比如,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因此,我国教育部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相对应地,其还提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要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新时代,职业学院的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应该是以能力素质为核心,应该是以知识素质为主体。高职院校教育应该体现的是“能力本位”,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不能仅仅注重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还应该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计算机的课程设置也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全面建设核心课程、系列精品课程 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还不完善,其在课程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其所开设的课程不能很好地囊括高校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比较单一,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开设的课程与其他的课程的联系比较少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不能及时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不能及时掌握计算机的新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加强课程建设。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来说,期应该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来做事,这不仅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同时,其也是评价精品课程一个重要的客观标准。因此,我们应该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从实际出发,以应用为目的,全面建设核心课程、系列精品课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而创新精神,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满足时展要求的合格的人才。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授计算机这门课程时,应该要提倡“精讲多练”,所谓“精讲”,也就是说教师应该讲出内容的精髓,而不是单纯讲授一些表面上的知识,教师应该要讲出基本知识点,所谓“多练”,也就是说,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机时,要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目标等等。所以,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一部分应该是计算机实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一定的统筹安排因此,计算机实验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作统筹安排,不断完善实验教学的体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在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能力培养,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将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更新教学内容。 4.完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不仅应该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计算机的更新速度比较快,这就要求么我们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果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就会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面对新出现的知识,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学生就会落后。因此,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要将教学的重点逐渐转向“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提相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启发,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就所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倡差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能够积极思维的动力之一便是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还应该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而不应该在第一时间就将问题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课堂学习,我们在让学生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服务于社会。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的进行进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否则,我们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计算机的教学质量。所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提高我们的水平,比如,我们可以积极地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积极地学习新知识,积极地学习新技术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水平,才能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顺利进行。 计算机应用论文:谈职中计算机应用课堂教学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有效性 职中 论文摘 要: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职中教育的开设及普及,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有效性教学的讨论变得活跃起来,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职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进行阐述,并重点对该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出相应对策。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展开,这对于我国职中教育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职中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必修科目,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程成为职中教学的目标之一,本文旨在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职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在当今职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去教师在讲台上扮演“主角”,或在理论课上用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或在实践课上教师演示,学生依样画葫芦。由于职中学生普遍素质不是很高,他们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而且自主学习能力更欠,这样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直接造成学生课堂兴趣下降、能力形成较慢、对知识点消化和吸收较差、自控能力也较低;此外,教学往往只偏重于考试重点教学,并没有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水平的培养,这往往让学生陷入了虽然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个课程,但学完后还是不会“应用”的尴尬境地;同时,教师疏于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的机会,只按照教学大纲和自己备课草案的内容来讲授知识,几乎不了解学生实际感兴趣的事情了解得不多;教学内容常常离学生生活十万八千里,学生在课堂上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沉闷无兴趣、提不起上课的尽头,这不但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而且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厌学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对常用办公软件和一些基础工具软件的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佳……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基础,职中学生在毕业后就面临就业,继续维持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向社会各岗位输送合格的人才,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提高职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策 1.彻底转变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模式,采用多维互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计算机应用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教育课程,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直接服务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转变教学角色做起,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包括网络搜索、多媒体视频、同学间互动讨论等各种自主学习渠道和形式,自主地探索学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本规律、各类办公软件的应用方法及操作要领和一些简单程序的编写技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驾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用启发式和发问式的方式对学生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即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要毫不吝啬地加以评价和赞扬,让学生提升自信心和积极性。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互助讨论、网络搜索、主动疑问等方式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能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团队协作探究精神,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2.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师要设法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要在课前提前到达教室,可以讲一些课外笑话,用幽默而充满哲理的语言烘托出教学的氛围,让学生们都能喜爱计算机教师,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缩短心灵距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自身人格的魅力,增加学生对自己课程的认同与满意度,提高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共鸣与学生听课的热情度,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创新,注重实践。教师在计算机应用课上要引导学生自觉利用课堂的实践机会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师应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因材施教,照顾好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层次的学生。同时,教师要注意抓重点、抓主要矛盾,尤其是讲课时,不能重复,要时刻激发学生的激情、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都能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学会精讲精练,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巩固。比如在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对文本的编辑方法、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动画效果的设计等关键内容时,教师要对此讲深讲透,让学生在探究完成后能熟练掌握,尤其是Word对特定文本的编辑方法,方法要讲到位,包括对字体、字号的设置方法,段落排版、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等操作方法都要让学生领会并能应用,这才能保证这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师生都要切实重视实践应用,注意教学任务生活化,为将来工作夯实基础。比如学习VB程序设计时,教师要让学生去机房里,边讲理论、边让学生在电脑上及时操作,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其参考相关资料,扩展其课外知识,同时在学生端正学习习惯与态度的前提下让他们完全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通过学以致用的实践历程,达到每位学生都能会应用的目标。 职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进展离不开正确的、恰当的教学模式,建立师生的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完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系,让师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聪明才智,充分提升课堂质量与效率,最终顺利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 计算机应用论文: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现状和思考 水利工程 计算机应用工作的起点基本上与其它专业同步,初期发展也是有声有色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主旋律, 度过了从起步到发展的初级阶段, 进入令人困惑的相持时期,最终还是拉开了档次,走向两极分化。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相持阶段和拉开档次等四个阶段。 八十年代中期,PC-1500 袖珍计算机使得最基层的地勘队有幸成为计算机的拥有者。袖珍机用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一些小型计算,物理力学试验资料的分析整理,一些小型的简单图件的绘制等等。许多袖珍计算机的使用者们将自己的经验和成果无私奉献出来, 在各类专业技术刊物上登出了大量解决实际问题的源程序,自发地形成了自由软件库。单位和个人的应用程序的交流也比较随便和自由, 这对提高系统内计算机整体应用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 八十年代中期水利水电系统的袖珍计算机热,为系统内的计算机应用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PC 系列微机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国内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技术也进入了实用阶段,中国人应用计算机有了划时代的突破,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计算机应用也进入了形势大好的发展阶段。系统内一些领导比较重视的单位相继组建了工程地质专业的微机室或电算组, 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台式微机,部分地质师转而从事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工作,从此有了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的专业队伍。在此期间,工程地质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有了很大发展,绘制钻孔柱状图、地质剖面图、等值线图、节理统计图等地质图件亦可达到计算机出图的实用水平;数据库的应用方面,有了一些初步实践和应用规划;在工程地质数值计算方面, 将当年在袖珍机上应用较为成熟的一些工程地质计算程序搬到了微机上,并继续开发了一些新的计算程序。总之,这些成果反映出工程地质的计算机应用逐渐进入了实用阶段。 Windows 系统走向成熟,各类编程工具、制图平台、数据库平台等等,功能越来越强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自然也有了新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绘制钻孔柱状图作了一些版本更新,或与数据库的结合方面有些新进展,剖面图方面可以利用数据库和数据文件在AutoCAD 环境下处理复杂地形、断层构造、非钻孔控制的地质剖面等问题,达到了推广应用的水平。在探讨三维地模型于计算机上的实现亦有些新进展, 但离实用水平还有相当距离。就整体应用水平而言, 基本上没有更为可以宣扬的重大突破,在此称之为“相持”或“稳定”阶段,当然并不一定很合适。社会不希望动荡,政治强调的是稳定,而科学技术处于稳定状态就等于停滞不前,那可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水利水电系统的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发展很不平衡, 经过起步、发展、相持阶段之后,迅速拉开档次就成为必然结果。主要表现在水平高的单位已经建立起了勘测系统的Intranet,可以与分散的地质队实现远程网络通讯,交换工程及管理信息,计算机出图率可达80 以上,地质报告的编写、地质资料的分析整理等等均已达到计算机化。 工程地质专业是工程基本建设的辅助配合性专业,在工民建、地矿、石油、交通、煤炭、电力等行业部门都有工程地质专业,鉴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使得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又是所有这些不同行业的工程地质专业中涉及面最广声望最高问题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专业,这是众所周知毋庸置疑的。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无论是数值计算、数据库应用,还是专家系统、网络系统,都大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工程地质制图(主要指三维问题),可以说是所有专业计算机制图技术中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堪称计算机图形学中的世界性难题,很需要我们的地质计算机人员去探索研究。 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自然有其深层次的内涵,社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过渡进程中的不适应性、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矛盾性、旧的管理制度与新的运作机制的协调性…,似乎越理越复杂,越分析越使人困惑无奈。当我们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时候,问题就十分明显化了。为什么一些单位在同样的大环境下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 只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都可以得出一个常识性的结论:人才。 一个单位的领导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熟视无睹,不支持此项工作,缺领导人才! 没有发展规划,缺智谋人才;发展规划搞得不好,不能组织有效的实施, 缺组织管理人才; 软件与硬件系统运转不灵,不能发挥效益,缺应用专业与计算机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总之,一句话:缺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那些缺人才,或不用真正的人才,或用不好人才的企业必将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目前最时髦的词: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基础是信息技术,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然而,我们还在补工业时代的课。机遇与挑战同在,业界一再惊呼,我们没有赶上工业文明,决不能与信息文明失之交臂,如此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旦失去,知识经济当然也就是空中楼阁。 我们撇开以上现状分析中的种种体制与现实方面的原因,单从行业管理与应用技术的角度来看, 仍然是两大类问题, 一是硬件,二是软件,其组合后的情况就更多了。各勘测单位对此两大类问题的态度差异较大,极端情况是对硬件软件都不以为然,一般情况是重硬件轻软件、重配置轻发挥效益、重开发轻应用、或重应用轻开发、普及与提高不能兼顾、生产与科研不能并举等等。 软件方面的问题更多一些。多年来,专业应用软件分散、标准化程度低,各自为政,很少沟通与交流。水利水电勘测系统的专业软件没有进行过规模性的投入和开发, 更没有正规的开发商或软件组织来研究到底我们应该开发什么样的软件,上什么档次,以什么为标准,当然也就不具备象样的商业意义上的软件产品。在行业管理方面,一些规划 设计方案难以实施,投入不够,管理不力,或管理困难。 近年来,我们探讨的另一条路就是自由软件之路。根据本系统的实际情况, 我们倡议广大地质计算机爱好者们将自己开发的不能形成商品的软件贡献出来广泛进行交流,得到了积极响应。我们将继续倡导这一沟通交流方式, 尽可能创造条件使编程者的劳动得到本行业本专业的认可,进而得到社会的认可。自2000 年以来,我们在RS 和GPS 新技术利用方面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填补了该院测绘技术在这方面的空白。作业方式为航空摄影测量飞机拍摄航空照片,采用Vexcel3000 和U1traScan5000 高精度扫描仪对构成立体像对的航片及中心片(主片)进行扫描数字化,生成TIFF 格式影像数据文件。利用山东省水利设计院引进的武汉适普公司研制开发的VirtuoZO312 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对影像数据和GPS 外业像控资料进行空中三角测量、估算空三加密精度、全野外碎部点采集、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和编辑、数字正摄影像生成、正摄影像测图和数字线化图编辑并生成线划图,然后进行野外补调,最后编辑生成最终的线划图, 并转换成Auto2CAD 的DWG 格式的图形文件。经实践证明,采用RS 和GPS 技术与传统的测图方式相比较,不仅大大提高了图形的精度和产品质量,也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利用GIS 强大的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功能对于GPS、RS 获得水利工程数据和产品入库,进行测绘成果系统化管理。为进一步实现GIS 的查询、分析等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该管理系统的开发是以美国ESRI 公司研制的ARC/INFO 软件做基本平台, 以MicrosoftVisualBasic6或者MicrosoftVisualC++开发平台为辅助平台来实现其功能的。 将地形原始数据(GPS、全站仪等采集数据)输入到系统,经过数据过滤后转化为三维矢量数据,进一步生成三维地面模型DTM。利用内插手段,可以生成更高精度的DTM。DTM 在经纹理、光照等图先渲染操作,即生成逼真的整个测区数字地形模型,为调水工程的线路规划设计和调整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协作网在软件开发方面的原则是: 支持基础软件和标准软件的开发,制定标准,研究探讨专业性强难度大的软件。尽管硬件频繁换代,软件疯狂升级,但多是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列软件、工具软件、数据库平台、制图平台等,这些平台对于基本符合流行操作系统和编程工具的各专业性应用软件,均具有单向兼容性,因此,专业应用的基础性和标准化软件具有相对长期稳定的实际意义,不会象那些以商业营利为目的的软件随时淘汰随时升级。显然,开发基础软件和标准软件的意义是长远的,迟早要投入的。 计算机应用论文:分析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引言在一个信息化社会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所必备的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技能也已成为人们所必需和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学院作为粤北地区一所大型的技工院校,每年入学的新生比较多,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省统考的必修课,所以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省中级统考的通过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们学院有十几个专业,跟计算机相关的专业不多,像一些汽车、机电专业与计算机专业有差别,所以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会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之处,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从我校的生源特点、教学特色及培养目标考虑,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很有必要,这关系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成效,关系到我校学生每年参加省统考的及格率。下面笔者就我校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解决的办法作一浅析。 一、按教学规律合理安排教学环境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所要求的教学环境比较高。在2011年以前,我系的计算机教学在学院的计算机中心机房内进行,由于计算机比较落后,机房没有空调设备,网络不稳定,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积极性很差,影响了班级正常教学。差的教学环境也就使我系计算机省统考通过率很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学校领导的不断努力下,学院在2011年上半年筹集了资金买了一批联想的新电脑分发到各个专业系。我系便利用这批新电脑组装了三个带网络的计算机机房。在2011年下半年的时候,我校已经全面启动新机房进行计算机教学。教学环境的改善也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积极性,教学工作也能很顺利的按计划展开。在2011年下半年省统考中,我校的通过率已经大幅度的提升了。下面请看一组数据: 二、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动态教学方式 对于计算机类的应用性课程,集中授课和上机指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一条命令都是通过相应的操作来表达,如windows使用、办公室软件的操作等知识的讲解已经无法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模式去完成,特别是互联网知识,如果只是“纸上谈兵”的话,学生就无从理解、掌握。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都安排在第一学期,由于刚进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比较低,静态图文较难抽象、连贯理解。因此,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学平台实施教学,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室是由计算机、投影及音频网络设备组成的一个综合网络系统,它容易实现手把手教学方式,具有直观、同步、集中和互动特性,达到讲演统一,演练统一特别适合应用操作类课程教学。而网络教学平台是实现网络辅助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常规教学方式跟学生面对面直接传授,另一部分课时则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利用机房的局域网来建立学习资料共享,它把教师的课件、教学要求、重难点、课后作业、模拟试题等都放在共享文件夹里,供学生使用,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 三、采取分层次教学和分类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清远市技师学院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之一,它们既招收初中起点的生源(中技班),也招收高中起点的生源(高技班)。中、高技生的知识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它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都采取同一个标准,那么,教学若按中技生培养要求制定,高技生就会“吃不饱”,埋怨教学在浪费时间,容易打击高技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若按高技生标准制定,中技生就可能“消化不良”,容易制约中技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具体实施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考核目标。由于我们学院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通过计算机中级省统考,所以无论是高技还是中技生所教内容和教学的时间都是一致的。比如我所在的汽车工程系就安排每周一天(6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在上高技班的时候,我一般会讲的比较快,让学生练习的时间比较长,通过回收的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如果考试大纲的内容掌握的比较好,内容就会适量的延伸一点,这样我们高技班的同学就觉得上课时间很充实。在上中技班的时候,我会把所讲内容再细分一点,内容不会延伸,就像少吃多餐一样,这样容易让学生慢慢消化,这样中技生就会把考试大纲里的内容完全吃透。这种分层教学和分类考核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重视强化技能训练,突出技工院校教学特色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同步教学方式,由于教学直观,学生很容易领会掌握,但要达到熟练操作和灵活应用的程度还有差距,这就需要课任老师应十分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演示教学力求做到既要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到学用意义,提高学习兴趣,又要扣紧统考题型,不泛。由于以前设备不足或技能教学理念不强,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不到1:1,学生没有足够的练习课时,也就不可能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现在,我校已经改善了设备,使用的都是全新的设备,所以,完全可以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可按4:6分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只作简单讲授,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实训操作,学生在实践中领会要点、学好技能,突出体现技工院校的教学特色。 五、向学生宣明统考重要性,加强实操纪律,重抓上机训练,建立“考证促学”激励机制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试的目的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当前,一些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考试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1)考试的形式单纯采用笔试或机试。(2)老师命题的质量不高。(3)忽视考虑考证重要性的做法。以上问题容易造成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片面不科学、不权威;或考试作为教学指挥棒对学生作用不明显。因此,任课教师应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性质、教学计划 和培养要求,合理制定考试方式和考核手段。第一,我在上课的时候就充分利用和运用好“评卷系统”,加强单元过关测验,做到当堂评改并记录学生测验成绩,让学生知错、比超,有实效。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提交作业的热情有很大的提高。第二,保障考前“模拟考试”时间,让学生熟悉题型和考试模式,在考前模拟训练二到三次。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操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认真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朝着“培养全面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方向发展,让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能更好地造就技工人才。目前,我校的计算机中级统考的通过率还不是很高,在千人技工院校中处中游水平,所以要求我们教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师要共同努力,加强经验交流,想方设法搜集、整理和编写各种训练题材,并积极实施,起到良好效果。 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应用综合管理办法 计算机应用 综合管理办法 1目的 加速公司网络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保证在建项目的成功实施;对计算机硬软件的购置、发放、使用,以及软件、数据文件的保密、防毒、备份等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确保设计、生产与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计算机应用项目工程和硬软件及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 3职责 3.1网管室负责系统的硬软件资源的正常运行与安全维护,解决系统实施与运行中的技术问题,在系统实施中保持系统的集成性;组织有关部门采集、整理与备份数据;跟踪了解市场行情,技术动态,为公司领导提供所需要的决策支持资料,对不同层次的工作要求,统一制定相应的配置标准;配合各部门和合作单位开展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组织制定公司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处理规程;在公司主管领导的领导下,负责实施与运行的统筹管理,并推动管理部门的实施。 3.2各部门信息管理人员协助本部门网络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工作,负责本部门的硬软件的正确使用和保管,做好相应的保密、防病毒及数据备份工作,为本部门建立严格科学的计算机应用管理制度并按制度监督执行。 3.3由公司主管领导参与,总经理挂帅所组成的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负责提出公司的IT发展战略、开发目标、策略和要求,及审批项目投资;调动与组织有关管理部门按计划逐步实施公司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并批准进行新老系统的切换;组织调整不合理的、与新系统不相适应的管理机构、体制和制度;在系统实施的主要阶段,组织方案审批与成果技术鉴定。 4.4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有关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教育与培训,岗位考核和必要的人力资源配备。 4工作程序 4.1计算机应用项目的申请、立项、批准、实施及验收 4.1.1公司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应根据公司发展总体要求,制定公司网络信息 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规划及具体要求,网管室会同各有关部门按 共5页第1页 要求综合公司实际情况和计算机硬软件技术发展状况,向装备部提出书面申请,装备部 组织多方论证小组讨论,并形成立项报告,报公司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审批。 4.1.2正式立项的计算机应用项目,由公司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指定项目负责人,按立项报告要求组织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设计方案选型、施工方案制定。 4.1.3方案确定后,项目负责人组织对合作单位选择和考察,具体要求如下: a)合作方基本情况考察:包括公司名称、性质、营业执照、注册资本、主要产品或业务范围等; b)技术能力考察包括: 1)开发实力及专业队伍情况; 2)专业资格认证情况; 3)项目管理及质量保证体系; 4)技术服务及后续技术支持能力; 5)项目实施成功经验等。 c)对合作方在本行业的成功用户情况考察 d)对合作方所提供方案综合评价: 1)所提供方案可行性(先进性、适用性、经济合理性)评价; 2)实施能力评价; 3)方案需完善和改进的方面。 4.1.4项目负责人将综合考察的情况,以《计算机应用项目综合考察报告》的形式,上报装备部组织多方论证小组进行评议,其中包括招标或议标、商务合同、技术协议签定等,然后按技改程序申报资金、组织实施。 4.1.5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网管室负责实施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随时向公司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项目实施完工后,项目负责人提交项目验收报告,报装备部组织验收;验收完工后,所有验收资料在网管室存档,验收原始记录在装备部保存。 4.2计算机硬软件的购置 4.2.1各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硬软件需求申请,填写《计算机硬软件需求申报表》,进行相关需求说明,经网管室按配置标准审核后,属技改列支的,报装备部按技改程序审批;属日常办公列支的报总经办按相关程序审批。最后由网管室根椐实际工作 共5页第2页 要求配备,如不按规定程序办理,其费用将不予报销。 4.2.2购置的硬软件需经网管室验收、入库,方可报销。 4.3硬软件的保管和分发使用 4.3.1确认合格的软件,由网管室登录于《软件控制清单》,注明软件的名称、编号、版本、登录日期、主要功能、使用状态(Y表示在用,N表示已作废)及使用部门等相关内容。 4 .3.2软件原件由网管室集中保存,保存的场所应隔尘、干燥、无化学物质或气体的污染,软盘保存在干燥箱内。软件磁盘原件保管两年后,应复制或制作新的软件原件,经比较验证无误后,加盖“有效”印章、并由验证人员签名,旧原件撤离保管场所。 4.3.3网管室根据使用部门的需要复制相应的份数,复制时在网管室专用的电脑上进行,复制后的软盘经验证和杀毒处理后,在软件存贮介质表面加粘软件标签,由验证人员签名,并加盖“有效”印章后发放相关使用部门,由软件应用人员在《软件发放登记表》上做签收记录。不能复制的软件可以原件发放,在控制清单或发放记录表的备注栏中注明。 4.3.4各种软件的安装盘及相应资料统一存放在网管室,并填写入库登记表,资料允许使用部门借用或复印发后使用,但须办理相关手续。 4.3.5在软件的安装使用过程中,网管室负责提供该软件运行的环境及相关技术支持。 4.3.6各部门所有计算机硬软件由部门信息管理员或操作责任人向网管室办理领用或借用手续,当其岗位变动时须到网管室办理转交手续,否则人力资源部拒绝为其理相关手续,且造成财产丢失还将追究其赔偿责任。 4.3.7部门信息管理员和操作责任人必须保证所使用的硬软件完整无缺,定期做好清洁保养工作,凡造成硬、软件丢失或违规操作造成损坏的要承担赔偿责任。 4.3.8计算机硬软件的报废、转让、处理,须经网管室、总经办、装备部共同决定,报主管领导批准,并做好相应记录。 4.4硬件软件的测试、维护、升级 4.4.1外来软件或下载软件必须经网管室严格测试(并做好测试记录),测试合格后方可安装或使用。 4.4.2凡经网管室按正常程序登记注册的计算机硬软件的维护,由网管室负责完成,并做好相应的维修记录。 4.4.3由网管室组织对原使用部门的旧版软件逐一进行更新,使用部门软件应用人员在《软 共5页第3页 件发放记录表》上再次做签收记录。旧版软件原件的贮存介质由网管室加盖红色“作 废”印章,予以保存。 4.4.4现有硬软件的升级,申请部门需填写《计算机硬软件需求申报表》,依硬软件购置程序进行审批。 4.4.5硬软件的升级由网管室执行,软件升级经确认后,将更新情况登录于《软件控制清单》。 4.5软件及数据的保密要求 4.5.1内部开发的应用软件的密码由软件开发人员及软件应用人员持有,不得向他人泄露,密码的升级由原开发人员执行,并记录密码升级的情况。 4.5.2公司局域网络,由公司计算机领导小组授权网管室,对公司虚拟网的划分,工作组及用户访问权限的设置,并对操作密码进行统一管理,任何人不得随便将密码转告他人,防止软件资源非授权的使用。 4.5.3公司中心机房非网管室人员不得随意入内,网络中的服务器及网络设备只允许网管理员操作使用;对服务器系统软件、数据库应进行多重加密处理,经系统管理员授权,方可使用;网络中所有工作站,须经部门负责人授权允许,持本人用户密码上机操作使用。 4.5.4E-MALL接收与发送需进行严格检查,以防止保密资料经此渠道泄出,发送与接收的电子邮件均需进行审批与登记。 4.5.5经由绘图机出的图纸需进行登记管理,在打印图纸资料时,申请打印人员需填写《CAD出图登记表》,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行打印作业。 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应用教学渗入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在日常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也要求学生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德育教育正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以德育教育也是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及我国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就决定了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正是基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展开探讨,通过其必要性以及策略的研究与探讨希望对计算机应用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我国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使多年来党与国家在教育方面一直坚持的方针政策,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发展以及思想道德发展。计算机应用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其必然性。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只有在教学意识上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在教学时间中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够切实做到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平衡发展,才能符合素质教育对计算机应用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计算机的普及是信息化时代来临的主要标志,而信息化时代也对人们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一大背景下计算机德育教育突显的更为必要。在计算机应用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包括许多方面,如计算机的使用道德教育、计算机网络道德教育等,这些基本的道德教育在当前信息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深入,计算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在计算机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对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作出选择和利用;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对信息安全提出全新的挑战,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高科技犯罪也日益猖獗,只有加强对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的德育教育,才能使学生能够用道德来规范自己,从高学历以及计算机使用者这个源头上减少计算机网络犯罪的频率比。 (三)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社会对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在学生发展方面,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同时需要获得与之相对应的德育教育,这是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发展的要求,更是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技术以及学生自身成才的基本要求;其次在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方面,高校的责任在于培养优秀的人才以及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来达到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就业的方向都是走向社会,而社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层次以及思想道德素质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仅仅具有优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缺少必要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很难得到社会或工作单位的认可,所以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负责的表现,是社会对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教师应当起到榜样作用。教师应当在计算机应用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树立榜样作用,首先教师是计算机应用教学的主导,是课堂中的灵魂人物,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教师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品德素质也会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这种在日常教学中的体现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品德素质的培养;其次教师是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权威,即使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贡献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知识层次以及技术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适当的加入与之有关的德育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与思想取向能够让学生留下很深的影响。所以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并不断做出反思来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如及时了解与计算机应用或网络相关的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普及来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道德素质。 (二)在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中渗透德育教育。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在学生专业的养成上渗透德育教育对提高学生在品德素质上的实践性以及自觉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学生在上机过程中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做到文明上机,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爱护与维护计算机以及进行规范的上机操作,比如在计算机关机的步骤中,教师要强调从开始菜单中进行关机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数据不会受到损害,从这种专业素质的养成中培养学生守规则、细心的道德品质;其次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要强调计算机应用的道德规范,尤其是设计到严重违背道德甚至是法律的问题要进行举例式说明,例如在向学生讲解黑客或病毒对计算机甚至是对社会的侵害时,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进行必要的说明与补充,通过引发的严重后对学生予以警视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出于任何一种目的的制造、传播病毒都是特别欠缺道德素质的表现,严重的情况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针对学生开展计算机应用道德规范是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应当引起特别的重视。 (三)选用合适的德育内容与合适的教学手段渗透德育教育。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尊重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特点以及德育教育的特点,所以在计算机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应当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尽量全面的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如在计算机应用教育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成就以及趋势,让学生明白自身专业符合时代特点的同时认识到我国对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与支持,使学生产生对自身专业的自豪感以及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或结束的一小段时间通过网络来向学生展示一些当前社会中的重要话题,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评论,不仅使学生能够加强对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兴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的教学手段方面教师同样要考虑到自身学科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鼓励学生的实践为主要形式,通过这种实践来加深学生对道德品质的认识以及促使学生能够在道德培养中保持自觉性,如在学习flash制作中,教师可以任意一个与德育相关的主题让学生来创作,在评价手段上以学生的互相评价为主,使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在不失专业教学比重的同时,提高德 育教育的比重,从而达到在计算机应用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浅议 【论文关键词】 课程设置 灵活教学 情感教学 个性发展 【论文摘要】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那么作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需要对计算机课程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广泛需求。本文将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计算机课程设置 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现实是我们设计课程的主要依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技能我们就开什么样的课程。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了专业技术能外还应具有与本专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等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专业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进入角色快的人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学生实际上不是容器而是有待于点燃的“火把”有很大的发展潜能。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这个“火把”这就需要我们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灵活教法,提高质量 要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效果。例如典型任务驱动。如在教学Word 2003综合应用——图文混排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首先出示图文道并茂的学校校刊一份,然后对本校刊进行知识分解,分析如何利用Word 2003一一制作,通过分析得出其制作并不难,只不过是Word 2003的一个综合应用。鼓励学生说:“其实,通过学习你们也会具有制作这样样刊的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份属于自己主编的新校刊吧。”这里为什么选择典型工作任务驱动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实践具有结构的完整工作过程(需求分析、实施要求、实施步骤、验证结果及检查评价)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选择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这样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制作比较符合职高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在这样一个任务的驱动下,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将从教师转变为学生,课堂气氛将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根据学生学特征,实施情感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圃的需求—— 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青少年时期,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无论是行为还是成绩都属于学校和班级的后进生,长期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训斥和指责,相比于同龄青少年会有一定的逆反情绪,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种自卑感,他们更渴望被关注,更渴望成功。在课堂上常有着“示威”、“暗斗”、“唱反调”甚至随心所欲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目的往往是要引起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关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充分挖掘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教师要促成课堂支持性学习气氛的形成,给碰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支援;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个性发展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与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同时,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协作完成任务。例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班级网站,学生练习即时交流,并通过学习和互相评价受到启发,进而完成自己的研究。这样把个性化发展和协作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突出共性,发展个性,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教改的重点和核心任务,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根本保障。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计算机应用论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从课程的教学形式、实践操作训练、评价方式转变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最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达到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推陈出新,使得计算机在各种行业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推广与普及,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目前中职学校各个专业必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既能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不仅符合计算机技术发展规律的要求,也符合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形式 (一)传统的教学形式 以前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多数采取“板书+讲解+适当的上机练习”的授课方法,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没有直观的演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基本上以自身为主体,从课前备课到上课讲授,对学生的反应关注得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按教学要求进行练习操作,在上课时难免有画饼充饥的感觉,从而导致听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不感兴趣。课堂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学习被动,教学效果难免不佳。 (二)现代的教学形式 当前,计算机课程教学基本上普及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各种软件,多数以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系统支持,这种可视窗的操作系统具有强大的人机对话功能,使得计算机的很多复杂操作能够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而变得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使用传统的黑板上课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换言之,就是现在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了“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实践教学证明,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由于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可以对老师讲授的知识当堂进行操作练习,在师生的互动中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三)改革思路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应加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改善硬件环境,充分利用投影仪或一些教学控制软件演示以进行直观教学;另一方面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研究一种崭新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将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变学生,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目前,建构具有中职学校特点的“创设问题情境一师生互动设计问题一师生互动探究问题”三步走的计算机课堂,就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实效。具体步骤如下:(1)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艺术作品”和“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2)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发现、设计问题。问题可以来自教师自主发现、设计,也可以来自学生互动,在相互启发、交流中发现、设计问题。(3)通过师生互动探究问题。把问题作为主线,在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相互探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方式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从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出发,充分考虑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做到内容上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语言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避免空洞说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习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激发创造性,产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也收到了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选用合适的教材 一方面,应选择合适的教材。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的更新显得相对滞后。由于中职教育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市面上适合中职学校的教材很少,选择余地不大。中职学校以前曾选用过专科院校的教材,但由于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差别,前者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后者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研究。中职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压力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正因为如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材选择上应考虑选择由中职学校编写的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特点的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这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发实用的校本教材。 (二)甄选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 讲解。例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字处理软件、表处理软件、演示文稿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是计算机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 (三)注重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注重实例教学,以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作为每个教学模块的开始,让学生从“可视化”的实例教学开始,对模块的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完成目标任务需要哪些知识。随后,再以实例为主辐射到相关的知识、技能。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教学直观性、目的性更强,普遍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安排一些易于自学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学的内容应该从简单人手,再逐步加大自学的难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而且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自学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带着自学的习惯,就会在平常的自学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讲解、答疑及自己的练习去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践操作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训课为重点,实训内容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训任务之中。在实训过程中借助教学课件,采用讲、看、练一体化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在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从而更直观地掌握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切实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方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 (二)通过竞赛来促进技能 学校每年定期举行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竞赛,内容包括打字,编辑排版,表格数据处理、图表制、幻灯片制作等。通过竞赛,促进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操作技能,并积极应用到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各项任务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评价方式 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这就使得我们要去寻找一种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既不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又能从一定程度上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此,应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一种是:评价分为过程评价、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三个部分。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态度,以课堂出勤率、课堂纪律和平时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训作业成绩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30%,实验成绩考试占70%。另一种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证书的成绩来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拿到等级证书后增加了就业的筹码,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的;另一方面它也推动着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更新,是值得去探究的。 综上,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性强。作为这门前沿学校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改革,从“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其次就应该结合计算机学科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运用专业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中职学生的教材;再者就应该全面掌握教材,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最终得到提高,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计算机应用论文:关于计算机应用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协作网(以下简称“协作网”)这个“学术技术交流组织”以及她这几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的认可。在协作网即将正式成立和全国第三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即将召开之际,作为协作网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系统地对我们以及一切关心和爱护协作网的朋友们共同倾注了大量激情、精力和时间的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工作进行总结,是十分有意义的。今后的工作如何开展,协作网如何运作,专业软件向何处去,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去推动工程地质专业学科的发展,所有这些,不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每个网员都应该认真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我们在积极探索协作网的定位的同时,更在严肃认真地思考协作网的任务、宗旨和目标,此文旨在阐明我们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始料不及,Internet的辉煌令世人惊叹不已。有史以来,从来就没有一种技术能象计算机技术这样日新月异;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唯有今天的Internet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信息社会概念新颖的服务意识,获取信息同时又提供信息的互助观念,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的业界思想,自由软件公开源程序代码的业界潮流,敢于挣脱旧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又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计算机业界和Internet所独有的,也是计算机和Internet改变世界的精髓。我们认为,协作网不单纯是一个技术学术交流组织,它不同于其它学术团体,而是融入了信息社会全新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顺应信息社会的世界潮流,是对传统计算机应用概念的一种新的诠释,是信息社会计算机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模式。 1 过去的启示 从八十年代开始,水利水电系统内各单位相继成立了计算机处室,以此来开展本单位的计算机应用工作。时至今日,一些单位的计算机处室相继解散,总院也没有再保留计算机处。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过去的那套开展计算机应用工作的思路和管理办法是否符合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是否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问题出在哪里?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多年以来,我们对于开展计算机应用工作的习惯做法是采用科技项目的管理方式,即投入一部分经费,进行一些专业软件的开发。这种管理方式在计算机应用初期有其优越性,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管理模式越来越与现实不相适应,其原因就是对“软件”这一计算机应用的核心部件不理解,或者说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软件就象一个人一样,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称为软件的生命周期。在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系统分析阶段、开发阶段、应用与推广阶段和维护与完善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只占整个生命周期的很小一部分,而后两个阶段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即互相推动发展的过程。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一是只对软件开发阶段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只关心软件的出生,不关心软件的成长,致使一些软件开发出来,由于得不到发展而夭折;二是计算机应用工作独立于各专业处,造成开发与专业应用严重脱节,更谈不上推广应用。这些恐怕就是专业软件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也是计算机应用推广工作的困难所在。 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关键在于开发和使用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性应用软件。这种应用软件不同于其他科技产品,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领导的重视,单位的财力,计算机支撑软件平台的选择,使用人员的素质等等。因此,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内容决不是仅仅对软件开发阶段进行管理,还涉及到很多社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对专业需求进行调查,对开发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又要对开发出的软件进行市场宣传、推广和服务,以及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等等。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带来专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更带来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因此,会在不同程度上与现行的技术与管理模式发生冲突,产生矛盾,所以要进行广泛探讨,并考虑进行相应的改革。 2 协作网的由来 工程地质勘测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多年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行业中处于落后的状态,这是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1995年初,我们开始尝试由专业处自己来抓这项工作(早在70年代电力行业就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卓有成效)。我们对水利水电各勘测单位的软件开发情况及开发人员状况作了一个调查,对反馈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整理,并对几个勘测单位进行了实地考查。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感到勘测专业由于交流甚少,应用软件大多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状况,造成人员和资金的浪费。因此打破各单位之间的封闭,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当时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199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网学术大会上,我们首次提出了成立协作网的倡议,希望通过协作网这一组织形式来实现互相交流和推动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开展。这一倡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肯定,大家认为这项工作十分必要、非常及时。接着在同年的11月份,我们在武汉召开了第二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主要是勘测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和使用人员。大家充分讨论了协作网对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和专业应用软件发展的意义,一致拥护组建协作网。1996年初,协作网筹建组正式成立,开始了我们这三年多来的筹建工作。 3 协作网的管理意义和实际效果 协作网运作实际上有其独特的管理意义。我们所说的“管理”具有自己的特色,既有行业管理的内涵,也包括协作网具体运作的方式,是打破旧的管理模式的一种尝试。协作网没有现成的管理模式可供使用,我们只有借鉴别人的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我们搜集外系统的相关计算机应用的先进成果,把它引入水利水电勘测行业,并把行业内的计算机应用经验进行推广和交流,以此来推动勘测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的进步。我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通过《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网刊的出版,来团结全体网员,达到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网刊既是网员们交流的场所,又是我们进行计算机应用工作舆论宣传的工具。借鉴计算机业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几年来的实践与摸索,我们逐步形成了对本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的管理思路,通过与网员的交流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我们的主要观点包括: (1)抓标准软件、基础软件的开发,这是软件发展的根基。只有具备了开发层次比较高,应用、维护、拓展都比较好的标准软件和基础软件,才能使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有序、高速发展,这个道理就象盖高楼大厦必须要有牢固的地基一样。 (2)对软件不搞鉴定。计算机业界早就不再进行所谓的软件鉴定。因为软件开发出来,自身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大量的应用测试,不断进行修 正和完善。而我们行业的软件起步较晚,需完善的地方很多。如果不广泛地进行交流和应用,由用户来发现问题和进行评价,形式上的鉴定只能是纸上谈兵。 (3)积极倡导各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交流促发展,大力倡导自由软件这一时代潮流的产物。当今计算机界对自由软件Linux的推崇,正说明自由软件在计算机界具有特殊的生命力。自由软件精神对专业软件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4)协作网是一个自愿联合组织,她所体现的是信息社会的精神。工业社会强调的是竞争,最终导致分裂和封闭;而信息社会强调的是合作与互助,强调的是团队精神。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现在,网络上的交流完全不分国界,没有地域的限制,网络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网络生活每天都在创造奇迹。求医、求学、求助、求职…,从中我们看到了人类互助的愿望借助网络这一桥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网络实现了人们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协作网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把所有关心专业软件发展的人,包括软件开发人员、使用人员、部门领导、大学教授以及软件开发商等等联系在一起,通过信息的广泛交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互助互补,这也是通过协作网进行管理的意义。 (5)在运作机制上,采取自愿入网的原则,而不使用行政手段。因为没有大量的经费作后盾,我们必须靠优质的服务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来赢得网员们的支持。协作网是为了把所有关心专业软件发展的人联系在一起,因此网员并不局限于本系统的单位和个人,这也体现了协作网的开放意识。 (6) 在Internet上建立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主页,使得信息的交换更为自由快捷,软件交流更为方便灵活。主页吸引了更多的计算机应用爱好者,拓展了交流范围,并起到了宣传作用,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进行交流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通过这三年多的努力,协作网的工作得到了各方的肯定,确立了在全国工程地质界的位置,为水利水电行业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不论是工程地质界的老前辈,还是新一代年轻的地质工作者都高度评价了这项工作对专业学科进步与发展的意义。 从实际效果来看,信息交流的结果同时带动了专业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工作。一些软件开发较好的单位通过协作网大力宣传他们的软件,赢得了更多的用户,从而带动了软件的完善与推广工作;许多过去计算机应用工作比较落后的勘测院通过引进软件、学习外单位的先进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应用水平,在工作中尝到了甜头;一些计算机爱好者通过交流经验,交流自由软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一些勘测部门的领导对计算机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学教授们也找到了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网刊中的一些介绍软件使用经验的文章解决了许多单位的具体应用问题…。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信息的作用是威力无穷的,这是过去计划体制下用多少钱也无法办到的.而我们抓住了信息这一环节,真正改变了计算机应用工作的管理模式,使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应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 协作网的另一实际效果还在于她发挥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她的凝聚力表现在将过去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她的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倡导合作的思想极大地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人才的创造热情有了发挥的空间。人们逐渐抛弃了过去封闭的意识,开始意识到合作的意义,开始走出个人的圈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纷纷拿出自己多年的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网员们的支持、理解和热情,使我们对这项工作的前景充满信心。 协作网的工作效果为我们展示出现代管理的深层次意义,这也是我们行业管理部门进行改革的一大课题。在过去计划体制下,所谓管理多是针对人财物的管理,实际上只有“管”,而没有“理”。而在计划体制逐步削弱的今天,管理部门逐渐丧失了人财物支配权的情况下,是不是就不再需要进行行业管理?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管理的内容、管理的方式有所不同,管理对事物的发展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的改革大潮中,我们是做时代的弄潮儿?还是被社会所淘汰?如果我们总是抱着固有的旧观念不思进取,必然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我们正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发展时期,新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极大的冲击,信息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服务将是新时期行业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新的姿态来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协作网将始终不渝地坚持全新的理念,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基层提供信息服务,尽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当然,这些美好愿望的实现还要靠全体网员以及所有关心协作网的朋友们的共同努力。我们欢迎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加入到协作网中,我们也非常欢迎计算机软件公司把他们先进的技术带给我们,让我们为提高勘测行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而共同努力。 计算机应用论文: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一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 任务驱动 模式化教学 过程性评价 教育技术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职学校中学生的现状,以及计算机应用基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知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了探讨和讨论,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引言 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信息化进程,使得人们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更加广阔。当今社会,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操作方法不仅是人们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更是人们工作、学习和娱乐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中的一门基础课,是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入门级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使用计算机来获取、加工、传播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网络环境,为他们自主学习、终生学习、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教师观念落后,知识更新慢,教学目标不明确 职业教育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也要围绕这一方针开展。有不少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定位理解的并不透彻,依然抱着以前中专教育的想法,传统的应试教育占据头脑,面对新的形势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忽视技能的培养;对于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不了解,还在讲Dos命令、Windows98等过时的知识;有的还简单的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就是教学生打字。观念的落后加上有的学生教师的配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学用两张皮,在实际应用中大打折扣。 1.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少,教学手段单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理论知识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图形界面和人机交互。有的教师还在采用口头语言和板书式教学,不仅教师难教,而且学生也感到抽象难懂、苦燥乏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既费时费力,又达不到效果。学生不能跟随教师进行操作练习,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性差,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1.3考核体制陈旧,评价指标少 对一门课来说,考核手段非常重要。目前多数学校同课程一般采用统一命题、考试、评卷,这种考核方法实现了教考分离,考核手段比较公平、合理。但是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来说,采用这种考核方法却存在很大问题,单单凭一张考卷来考察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很不科学的。有的学校采用卷面考试和上机考试各占一定比例的办法,但上机考试时间有限,题目较少,考察的知识点并不全面。 1.4学生基础总体较差,程度参差不齐 现在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或者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其基础总体上较差,程度参差不齐,有的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有的学过计算机,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中职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比较感兴趣,但缺乏学习的耐力和毅力;他们个性强,喜欢表现自我;纪律性和组织性较差,团队意识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有的学生初中时成绩差,长期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冷落、同学的白眼,自卑心理严重,自信心不足,进取心不强,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这都给我们的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2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要改变上述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2.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首先,教师要学习职业教育法和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真正吃透职业教育的特点。其次,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熟悉学生的心理状况、思维模式和认知发展规律,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再次,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就业需求,正确使用各种电教设备,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交互性。我们也可以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人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可以满足各种形式课堂教学的需要,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摆脱了课堂内容的抽象与枯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还应尝试上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讲座课、学生作品演示课、任务实现讨论课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软件、手机短信、电话等通信手段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在线答疑等,利用局域网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作业保存、学生作品展示等。 2.3模块化教学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将其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中英输人、Windows操作、网络及通讯、文字排版、电子表格处理和演示文稿等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根据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按需施教,尽量精简不必要的知识。每个模块的学习要以掌握必要的技能为目的,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 2.4任务驱动 在每个模块中,知识点的掌握需通过一个或多个任务来完成。比如,在前面提到的“信箱申请及使用”知识点中,要求学生完成免费信箱申请、添加本班通讯薄、编写电子邮件、保存草稿、上传附件、接收和阅读电子邮件、发送电子邮件等小任务组成。这些小任务非常具体,实现起来也比较容易,学生容易完成。在上机前,要完成哪个模块、哪些任务,教师都具体地布置给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学生就知道要练习什么内容,避免了因上机目的不明确而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2.5过程性评价 在每次上机前,都安封隋相应的任务,下课前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记录,学生每节课都知道完成了什么任务,完成的怎么样,每完成一个任务就会有成就感。这样老师虽然辛苦了一点,最后期末成绩可直接由平时成绩评出,这样成绩比较公平、公正和合理,避免了考试一刀切。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进行成绩评定时,除了横向比较之外,还要纵向比较,多鼓励,少批评。 2.6注重团队合作精神 对一些大型的综合作业,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置一个小组长,每个小组成‘员都分配有不同的任务,最后由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整合。这样的方式贴近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喜闻乐见,因而每个人都积极参于,既发挥了个人特长又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屏幕上展示出来,个个都露出了笑脸,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了知识,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结束语 21世纪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是对每个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应加快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信息素养教育,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计算机应用论文: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小结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Word Excel 论文摘要:该文结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总结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易犯的错误。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犯一些比较类似的错误,我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学生常见错误做了一个总结,具体有如下一些: 1计算机基本概念和操作 在计算机基本概念中同学们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计算机硬盘当做是计算机的内存,曾今在校园里面看到一张广告,上面写着“本人有一台电脑出售,内存80G”。而且也有同学问过我说“我的电脑怎么会出现说内存不足呢,我的内存有120G呢”。而实际上计算机硬盘是计算机的一个外部存储器,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存是指我们的内存条的容量。内存条的容量现在一般都是1~2G居多。 另外,就是有些同学在打字的时候,有些标点符号总是出不来,主要是标点符号没有切换到中文输入法的标点符号。只需要在输入法的工具栏上“标点符号”的地方单击一下就可以了。另外,全角和半角的问题,也需要注意一下,对于中文来说没有什么变化,对于英文、标点符号、数字来说,原来占一个字符的位置,全角时变成两个字符的位置,同时,计算机把这些全角状态下的作为字符来看待的。如果要做运算的话,一定要是半角状态下的数字。 有些同学在给文件重命名的时候把文件的后缀名给改掉了,这时候文件变成了一个不可识别的Windows文件。在有的电脑上面设置了隐藏文件的后缀名,我们有些同学在重命名的时候确没有注意,比如题目要求把aa.txt重命名为bb.txt,由于设置了隐藏文件的后缀名,我们看到的文件实际上只有文件的名字,没有后缀名,比如“aa”,我们有些同学依然重命名为“bb.txt”,而完后实际的文件名就变成了“bb.txt.txt”,主要是因为有些同学不知道在“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选项卡中有一个“隐藏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因此了解这个选项很重要。 另外,这个“工具文件夹选项”中还有一些问题我们也需要注意,比如我们的电脑一般都是双击打开项目,但有些电脑被改掉了,如果我们要改回来,我们只需要打开一个文件夹,点上面的工具文件夹选项在“打开项目的方式”中点通过双击打开项目,确定,把它改回来就可以了。 还有就是有些文件被隐藏起来我们找不到了,这时我们也是在“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里面的隐藏文件和文件夹中选择“显示所有文件夹”。如果是希望隐藏文件,除了把文件属性设为“隐藏”外,同样是在这个地方你需要选择另一个单选钮“不显示隐藏的文件和文件夹”。 2 Word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比如打开Word或是其它软件时,学生经常会碰到同样的问题,打开窗口一看好像自己的窗口跟别人是不一样的,工具栏不见了,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需要点击“视图工具栏”,在Word,Excel,或是powerpoint中都是一样,常用的有一个“常用”工具栏,一个是“格式”工具栏,如果他们前面没有“√”,说明没有选中,只要分别点一下就可以了。 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比如打开Word后发现显示方式跟别人不一样,其实这个也主要是因为,在视图中要“页面”显示方式,这是我们通常所用到的显示方式,而如果选择“普通”和“Web版式”这时候显示方式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有些同学在编辑Word文档的过程中,由于不小心碰到了键盘上的“Insert”键,这个时候在更改Word内容的时候总是把后面的内容删掉了,有些同学甚至以为是电脑坏了,其实这个问题只需要我们再按一下“Insert”键,或是在状态栏的的“改写”这两个字上双击一下,让它变成灰色就可以了。 Word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小问题,比如,有些同学刚刚编辑Word文档的时候不知道Word是自动换行的,有些同学总是自己不断的敲“回车键”换行,但实际上“回车键”是段落标识,结果搞得文章杂乱无章。 还有就是有些同学不知道Word中有“首字下沉”的功能,他们自己把第一个字的字体弄得很大,结果看起来怪怪的。其实我们只需要把光标放在在当前段落中,然后点击“格式首字下沉”,即可以实现“首字下沉”的功能了。 也有一些同学不知道在文章的顶部还有一个“页眉”,底部有一个“页脚”,以为自己只要把那个页眉的内容写在最上面就可以了,页脚的内容就写在最下面。其实,要设置页眉与页脚,我们只需要点击“视图页眉与页脚”,那么光标就会跳到“页眉”上了,如果需要设置“页脚”就切换到“页脚”即可。 另外,在Word中插入图片后,一定要设置要注意设置图片的版式,否则的话就会出现图片与文字排版不好看的情况。我们可以双击图片选中版式选项卡,或是右击图片,选择“设置图片格式”,然后再选择版式选项卡。这里有多种版式可供选择,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3 Excel中的一些问题 在Excel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有些同学在输入如“000001”这个数据的时候出现总是输完以后就变成了“1”,其实这个问题,主要是在Excel中,但我们输入的是数字的时候,默认是数值型的数据,这样的话,在“1”前面的“00000”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因此系统就自动去掉了。我们有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种方法是在输入数据的时候输入先输入“‘”,然后输入一个空格,然后再输入“000001”,这个时候这个输入框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文本框,而不是数值型数据了。另外一种方式是选中单元格后点击“格式单元格”在“数字”选项卡的列表框中选择“文本”即可,这样,这个输入框的属性也变成了“文本”了。 另外,在Excel中需要输入从“000001”到“000020”,有些同学却不知道有填充的功能,填充柄是位于选定区域右下角的小黑方块。将用鼠标指向填充柄时,鼠标的指针更改为黑十字。我们只需要拖动黑色填充柄一直向下填充就可以了。 此外,还有Excel中的一些函数,有些同学不知道使用,比如要计算“A1+A2+…A8”,我们很多同学就一个一个用公式去加,却不知道采用函数“sum(A1:A8)”,还有比如说要计算“A1:A8”单元格的平均值,我们很多同学是通过“(A1+A2+…A8)/8”或者是通过“sum(A1:A8)/8”来实现的,却不知道使用函数“average(A1:A8)”来实现。 Excel还有一个“分类汇总”的功能往往被很多人忽视了。当我们碰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比如,按性别分别求男女同学的各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我们有些同学碰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经常想到要用average()函数对男、女生分别来求平均,其实这样做就复杂了,如果我们用分类汇总的功能很快就能实现。首先我们按性别给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排序,然后点击“数据分类汇总”,然后再分类字段下拉框中选择“性别”,汇总方式下拉框中选择“求平均”,在汇总字段框中把“成绩”选中,然后单击确定就可以了。如果分类汇总需要取消,也同样是在这个对话框,只需要点击全部删除就可以了,数据即恢复到汇总之前的样子了。 4 powerpoint 在powerpoint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比如没有设置好幻灯片的版式,没有设置好动画出现的顺序,或者是没有使用好文本框。另外有一些问题跟在Word和Excel中有点类似,我们就不过多列举。 5结束语 以上总结的这些只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同时也是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在这里做一个总结,提醒学计算机不久的学生们注意一下。 计算机应用论文:关于职业学校如何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优化 【论文摘要】21世纪90年代至今,职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普遍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快,加上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材选用上各有各的考虑,以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从教材、教学实例、教学课件等一系列教学资源都有所不同,而且这些教学资源种类很多,但是,在这么多种类的这些教学资源中,有时候让一线的教师比较难以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资源的优化就显得相当重要而且相当有必要。 1.选好主要的教学教材及配套的教学辅导教材 一方面,现在编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很多,出版社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相当部分的学校自己编写校内使用的教材。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大体相同,但是讲的方法却并不一定相同。同样一个关于Intemet的问题,有些书把互联网比作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21世纪90年代初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但是新近出版的一些教材,在讲Intemet这个问题的时候把Intemet与“地球村”联系在一起,甚至不用前两种讲授的方法,而是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很显然的,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其实讲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但是,在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来讲,学生对理解Intemet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 另外一方面,还要根据学习对象,即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来选择教材,同样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有的作者编著的书比较通俗易懂,有的则相对抽象。 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说,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教材本身的可读性,而且还必须要考虑到学习对象,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实际有选择性地来选择教材包括配套的教学辅导教材。其实,这也是教学资源的优化,教材也是教学资源,所谓“合适你的,就是最好的。”,在这里就是由教材选择问题而来的教学资源优化。 2.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 职业学校一线的计算机教师,掌握有大量的日常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比如,电子版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软件、学生作业或作品、教学实例、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论文等等。就我们学校来说,每一年都要购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的模拟考试软件。而这些模拟考试题库的题目比较多,而且有些是可以导出来的,我们将其导出后,把这些模拟题集中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题库。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有选择地穿插这些题库中的题,给学生上机训练使用,这样,当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以后,只要稍加针对性的训练几周,便能比较轻松地考取全国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这样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不单是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资源,上述提到的教学资源,只要能加以整理、进一步的改进、优化,以教学资源库的形式来保存、共享、运用这些资源,日积月累下来,教学资源库就会变得相当的充实。 上述讲的是如何使教学资源库充实,在教学资源充实后,下一步必须得考虑教学资源库的功能。教学资源库可以以校园网应用的形式来展开,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以自己的账号进去资源库平台上传、下载相应的教学资源。平台还可以开发加进论坛的功能,让教师们能对这些教学资源的可用性、实用性等等进行讨论,在讨论后再进行修改,进一步完善。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扩展加学生进入讨论的这样一个功能,让教学的对象也参与到其中,可以更进一步完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教学资源库建立起来以后,既可以实现相互交流学习、互通有无,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还可以实现这一课程进度的统一,便于教学计划的实施,共同进步,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3.多与其它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取长补短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多与其它学校进行沟通交流,既有利于发现自己的短处也有利于认识自己的长处。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同时也有合作的一面。作为职业学校,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技能竞赛每一年都会展开,但每一年的优胜者各不相同,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扬长避短。但要想发现自己的短处和长处,其实也是不容易的,必须得进行比较,要进行直接有效的比较,多与其它学校进行沟通交流,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沟通交流中,会有细心的对比。比如,其它学校的课程设置、在这一门课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运用程度,教学资源的优化所达到的层次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会在沟通交流中有所对比的。就本校的情况来看,现在每年至少有一次科组外出活动参观学习的机会,这一点是非常好的。如果看到别人在计算机教学方面做得更好,这本身就有助于我们对自身进行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资源优化是教学质量得以继续提升的关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优化更合理、更有效,有赖于广大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教师继续深入探讨。 计算机应用论文:关于计算机应用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协作网(以下简称“协作网”)这个“学术技术交流组织”以及她这几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的认可。 关键词:计算机 应用工作 思考与实践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协作网(以下简称“协作网”)这个“学术技术交流组织”以及她这几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的认可。在协作网即将正式成立和全国第三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即将召开之际,作为协作网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系统地对我们以及一切关心和爱护协作网的朋友们共同倾注了大量激情、精力和时间的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工作进行总结,是十分有意义的。今后的工作如何开展,协作网如何运作,专业软件向何处去,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去推动工程地质专业学科的发展,所有这些,不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每个网员都应该认真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我们在积极探索协作网的定位的同时,更在严肃认真地思考协作网的任务、宗旨和目标,此文旨在阐明我们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始料不及,Internet的辉煌令世人惊叹不已。有史以来,从来就没有一种技术能象计算机技术这样日新月异;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唯有今天的Internet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信息社会概念新颖的服务意识,获取信息同时又提供信息的互助观念,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的业界思想,自由软件公开源程序代码的业界潮流,敢于挣脱旧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又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计算机业界和Internet所独有的,也是计算机和Internet改变世界的精髓。我们认为,协作网不单纯是一个技术学术交流组织,它不同于其它学术团体,而是融入了信息社会全新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顺应信息社会的世界潮流,是对传统计算机应用概念的一种新的诠释,是信息社会计算机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模式。 1 过去的启示 从八十年代开始,水利水电系统内各单位相继成立了计算机处室,以此来开展本单位的计算机应用工作。时至今日,一些单位的计算机处室相继解散,总院也没有再保留计算机处。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过去的那套开展计算机应用工作的思路和管理办法是否符合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是否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问题出在哪里?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多年以来,我们对于开展计算机应用工作的习惯做法是采用科技项目的管理方式,即投入一部分经费,进行一些专业软件的开发。这种管理方式在计算机应用初期有其优越性,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管理模式越来越与现实不相适应,其原因就是对“软件”这一计算机应用的核心部件不理解,或者说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软件就象一个人一样,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称为软件的生命周期。在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系统分析阶段、开发阶段、应用与推广阶段和维护与完善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只占整个生命周期的很小一部分,而后两个阶段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即互相推动发展的过程。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一是只对软件开发阶段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只关心软件的出生,不关心软件的成长,致使一些软件开发出来,由于得不到发展而夭折;二是计算机应用工作独立于各专业处,造成开发与专业应用严重脱节,更谈不上推广应用。这些恐怕就是专业软件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也是计算机应用推广工作的困难所在。 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关键在于开发和使用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性应用软件。这种应用软件不同于其他科技产品,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领导的重视,单位的财力,计算机支撑软件平台的选择,使用人员的素质等等。因此,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内容决不是仅仅对软件开发阶段进行管理,还涉及到很多社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对专业需求进行调查,对开发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又要对开发出的软件进行市场宣传、推广和服务,以及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等等。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带来专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更带来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因此,会在不同程度上与现行的技术与管理模式发生冲突,产生矛盾,所以要进行广泛探讨,并考虑进行相应的改革。 2 协作网的由来 工程地质勘测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多年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行业中处于落后的状态,这是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1995年初,我们开始尝试由专业处自己来抓这项工作(早在70年代电力行业就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卓有成效)。我们对水利水电各勘测单位的软件开发情况及开发人员状况作了一个调查,对反馈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整理,并对几个勘测单位进行了实地考查。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感到勘测专业由于交流甚少,应用软件大多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状况,造成人员和资金的浪费。因此打破各单位之间的封闭,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当时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199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网学术大会上,我们首次提出了成立协作网的倡议,希望通过协作网这一组织形式来实现互相交流和推动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开展。这一倡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肯定,大家认为这项工作十分必要、非常及时。接着在同年的11月份,我们在武汉召开了第二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主要是勘测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和使用人员。大家充分讨论了协作网对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和专业应用软件发展的意义,一致拥护组建协作网。1996年初,协作网筹建组正式成立,开始了我们这三年多来的筹建工作。 3 协作网的管理意义和实际效果 协作网运作实际上有其独特的管理意义。我们所说的“管理”具有自己的特色,既有行业管理的内涵,也包括协作网具体运作的方式,是打破旧的管理模式的一种尝试。协作网没有现成的管理模式可供使用,我们只有借鉴别人的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我们搜集外系统的相关计算机应用的先进成果,把它引入水利水电勘测行业,并把行业内的计算机应用经验进行推广和交流,以此来推动勘测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的进步。我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通过《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网刊的出版,来团结全体网员,达到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网刊既是网员们交流的场所,又是我们进行计算机应用工作舆论宣传的工具。借鉴计算机业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几年来的实践与摸索,我们逐步形成了对本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的管理思路,通过与网员的交流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我们的主要观点包括: (1)抓标准软件、基础软件的开发,这是软件发展的根基。只有具备了开发层次比较高,应用、维护、拓展都比较好的标准软件和基础软件,才能使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有序、高速发展,这个道理就象盖高楼大厦必须要有牢固的地基一样。 (2)对软件不搞鉴定。计算机业界早就不再进行所谓的软件鉴定。因为软件开发出来,自身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大量的应用测试,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而我们行业的软件起步较晚,需完善的地方很多。如果不广泛地进行交流和应用,由用户来发现问题和进行评价,形式上的鉴定只能是纸上谈兵。 (3)积极倡导各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交流促发展,大力倡导自由软件这一时代潮流的产物。当今计算机界对自由软件Linux的推崇,正说明自由软件在计算机界具有特殊的生命力。自由软件精神对专业软件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4)协作网是一个自愿联合组织,她所体现的是信息社会的精神。工业社会强调的是竞争,最终导致分裂和封闭;而信息社会强调的是合作与互助,强调的是团队精神。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现在,网络上的交流完全不分国界,没有地域的限制,网络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网络生活每天都在创造奇迹。求医、求学、求助、求职…,从中我们看到了人类互助的愿望借助网络这一桥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网络实现了人们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协作网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把所有关心专业软件发展的人,包括软件开发人员、使用人员、部门领导、大学教授以及软件开发商等等联系在一起,通过信息的广泛交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互助互补,这也是通过协作网进行管理的意义。 (5)在运作机制上,采取自愿入网的原则,而不使用行政手段。因为没有大量的经费作后盾,我们必须靠优质的服务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来赢得网员们的支持。协作网是为了把所有关心专业软件发展的人联系在一起,因此网员并不局限于本系统的单位和个人,这也体现了协作网的开放意识。 (6) 在Internet上建立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主页,使得信息的交换更为自由快捷,软件交流更为方便灵活。主页吸引了更多的计算机应用爱好者,拓展了交流范围,并起到了宣传作用,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进行交流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通过这三年多的努力,协作网的工作得到了各方的肯定,确立了在全国工程地质界的位置,为水利水电行业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不论是工程地质界的老前辈,还是新一代年轻的地质工作者都高度评价了这项工作对专业学科进步与发展的意义。 从实际效果来看,信息交流的结果同时带动了专业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工作。一些软件开发较好的单位通过协作网大力宣传他们的软件,赢得了更多的用户,从而带动了软件的完善与推广工作;许多过去计算机应用工作比较落后的勘测院通过引进软件、学习外单位的先进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应用水平,在工作中尝到了甜头;一些计算机爱好者通过交流经验,交流自由软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一些勘测部门的领导对计算机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学教授们也找到了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网刊中的一些介绍软件使用经验的文章解决了许多单位的具体应用问题…。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信息的作用是威力无穷的,这是过去计划体制下用多少钱也无法办到的.而我们抓住了信息这一环节,真正改变了计算机应用工作的管理模式,使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应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 协作网的另一实际效果还在于她发挥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她的凝聚力表现在将过去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她的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倡导合作的思想极大地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人才的创造热情有了发挥的空间。人们逐渐抛弃了过去封闭的意识,开始意识到合作的意义,开始走出个人的圈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纷纷拿出自己多年的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网员们的支持、理解和热情,使我们对这项工作的前景充满信心。 协作网的工作效果为我们展示出现代管理的深层次意义,这也是我们行业管理部门进行改革的一大课题。在过去计划体制下,所谓管理多是针对人财物的管理,实际上只有“管”,而没有“理”。而在计划体制逐步削弱的今天,管理部门逐渐丧失了人财物支配权的情况下,是不是就不再需要进行行业管理?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管理的内容、管理的方式有所不同,管理对事物的发展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的改革大潮中,我们是做时代的弄潮儿?还是被社会所淘汰?如果我们总是抱着固有的旧观念不思进取,必然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我们正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发展时期,新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极大的冲击,信息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服务将是新时期行业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新的姿态来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协作网将始终不渝地坚持全新的理念,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基层提供信息服务,尽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4 协作网的发展前景 在水利总院、水电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协作网将于今年10月正式成立,这必将大大推动协作网的工作向前发展。在过去三年多的筹建工作中,协作网主要起到了沟通信息的作用。随着协作网的正式成立,我们希望吸引更多的计算机应用爱好者加入进来,本着互助、奉献、实现自我的精神来共同发展,协作网始终为每一个有识之士尽力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协作网除了作好宣传推广工作外,还要深入到应用软件的开发中去,加快专业软件的标准化进程,今后将更加积极寻求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致力于开发本行业自已的高科技产品。丰富和完善工程地质主页,以更新、更吸引人的内容迎接各位网友的到来。加快行业内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在此,我们想进一步强调,协作网为每个网员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大舞台,你可以尝试自己想做的每一件事,你的每一个想法都可以在网上或通过网刊,你可以宣传自己的软件,发表自己对软件的意见和建议,谈自己的新思想、新认识、新观点,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与经验,寻求合作,提出自己急待解决的问题…,总之,让各种信息借助网络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到每一个网员,使网员们能够进行更广泛的互助与交流。 当然,这些美好愿望的实现还要靠全体网员以及所有关心协作网的朋友们的共同努力。我们欢迎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加入到协作网中,我们也非常欢迎计算机软件公司把他们先进的技术带给我们,让我们为提高勘测行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而共同努力。 计算机应用论文: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 主要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具体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课程 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笔者在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1 教学形式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学方式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 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在选用教材上高职院校曾经走过弯路,以前曾选用过本科院校的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容易产生了枯燥感。由于高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2.2 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2.3 教学的组织实施 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2.4 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 实践操作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验课为重点,实验题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验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每次上实验课时应该采用实验课记成绩制度,用以激发学生完成实验课的积极性,实践证明采取每次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记成绩能更好的使学生高效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实验操作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 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 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验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0%,实验成绩考试占50%。 5 小结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结合计算机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 计算机应用论文:关于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模式提高学生职业化办公能力 论文摘要:课程考核改革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用来检测学生课程学习的接受程度和教师教学教过的有效方式,可以通过考核来评价学生对课程掌握的程度,也是教学质量评价有效依据。今年来,各个高职院校对课程的考核模式都在不断的改革和探索,在学生的课程考核管理与技术接受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也确保了考核的正常进行和考核质量,对促进考风、学风的好转起到了积极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是要更好的提高学生职业化办公能力。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模式;改革 一、课程考核改革背景 根据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以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以平时上级练习成绩、期末考试(笔试)和平时出勤情况来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考试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仍重于理论;而笔试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当今这个“人才饱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时代,为什么计算机专业人人员从事的工作确实跑业务,做销售员,或是跟计算机有一点搭边的文员,却不能胜任一个全职的办公自动化人员。因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理论与实际没法结合。在操作方面文字输入速度慢,不熟悉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不熟练办公软件的应用。 这一系列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尽限于校园内,为考试而考试,例如,有学生平时表现非常好,上课认真,期末考试笔试卷面成绩相当不错,但是计算机一级考试却通不过,这说明了利用原先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不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不能充分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需要进行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为了更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进程,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落实教学过程和增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全面测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果,达到较高动手能力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性人才的目的。为此,将采用计算机一级考试和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为考核目标。 通过考核既要检测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的基本理论的了解和基本操作的使用;又要检测学生对办公自动化运用程度,重点考核学生对OFFICE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本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一)教、学、评相互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和上机实验是学生学习内容。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合理调配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完成实验的时间,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技能,最终达到学习目的。上机实验是以实际教学和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相结合,直接明了的从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联系,把学生的学与学生平时课堂练习和课外应用相对应。提高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及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强化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平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地教学过程设计。我们采用平时的教材教学与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甚至在平时实验联系中我们可以“一对一”的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不断地操作实践,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主动性,直到学生100%掌握为止。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推进对学生职业化办公能力训练和提高,接近职业化教育的事实。 三、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根据历年来,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尤其是职业技校、中专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基础已相当不错,我们对这类学生最关键是在于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而普通高中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虽然没有中专、技校的学生基础好,但高中阶段该课程也是必修课,对于这些学生我们的考核方式要进行改革。 (一)首先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内容上要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有:信心社会概念、计算机硬件的概念和组成、网络的相关概念,以及office软件的基础应用。 当然我们对这门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也统一,要把原先先以教材为主的理论课堂教学,或是没有实际操作的虚拟黑板式教学方式,改为实质动手操作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和学生机房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使学生更明确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体现信息教育的特色。 (二)我们对学生要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要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但在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中我们的考核标准也要做适当的调整,以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能够有所改变,能真正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以前我们采用平时实践训练、平时的考勤情况以及期末理论总结性笔试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压力,自己真正学到多少东西是模糊的,但近年了我们应该把学生是否能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是否能获得计算机操作员认证来作为实质的考核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实质的学到了东西,能熟练的掌握和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在总结性考核时临时发挥失误的影响,又可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符合,体现了职业化。 (三)我们鼓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报名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等级考试是在十一月中旬,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参加考试,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但并不影响学生通过率,因为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在高中阶段已有一定基础,只是进行对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把计算机一级考试放于大一的第二学期,也就是每年的四月中旬,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要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差,在第一学期我们将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一致,只是放慢教学的速度,教学过程中会更加详细的去演示每个操作题,当然我们不可能保证每位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满意的,所以在第二学期,我们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前辅导,整个辅导原则是学生自愿参加,辅导内容以一级考试的内容为重点,80%的以上的教学时间是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为主,机房为教学场地,不再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生的练习,难题解答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会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已经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学生)。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容主要有四大块分别为:计算机系统操作与使用、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是符合现在社会需求进行培养人才,能完全充分体现职业化水平的职业资格认证。当然,我们照样也对学生进行培训,此类的培训是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每个班级的实训周里,我们会重点培训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微型计算机的使用操作方法、基本外部设备的使用与一般调整方法、微型计算机文件系统的操作与管理、常用软件的安装设置方法、计算机病毒的检查处理方法),而其他几点(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与计算机一级考试相符由学生自己练习。在实训周里我们将进行实践考试,全部课程结束后组织理论考试。完全符合学校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计算机职业化能力水平又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四、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效果/结束语 课程考核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近年来经考核模式改革后,教师的专业技术有一定的巩固,对于学生来说各项考核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学到知识,有真正动手的能力,能真正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 在学生的毕业设计排版,制图中明显可以看出比以往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平时学生干部制作表格很少人还会使用WORD来做,在写公文上也有很大的进步等等。据统计每年的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的报考率和通过率也逐渐在提高。考核只是计算机专业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要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浅谈图书馆的推广与发展:浅析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 理论实践 论文摘要:文章从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的概念、特征、功能、结构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外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研究状况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指出了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 信息共享空间(InfomrationCommons,IC)是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的新型服务模式。自1992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出现以来,已在北美尤其是美国大学图书馆迅速普及。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及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尤其是进入211工程的大学.基本具备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的条件。因此,介绍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对我国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 1.1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 1999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IC前负责人DonladBeagle在(IC构想》一文中通过与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方式的对比,分析了IC的概念、构成元素以及服务方式等。DonladBeagle界定了IC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一种是独特的在线环境。在该环境下。用户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可以获得多种数字服务.通过安装在网络工作站上的搜索引擎可以同时检索馆藏以及其它数字资源。此类信息共享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复杂的搜索、帮助和获取搜索结果功能的综合网站:另一种是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能够在整合的数字环境下管理工作空间并提供服务。这种空间可以是图书馆的一个部门、一个楼层或者一个独立的物理设施.它构成了一种新的信息环境。并在第一种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图书馆员和新的服务。 美国教育委员会(theAmericanCouncilOilEducation)将IC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图书馆的调整,即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增加具备基本生产软件、资源存取和其它一些功能的计算机实验室:另一种是图书馆机构的一种变化,即增加一个计算机实验室,装有大量的多媒体创作软件,能够访问所有资源,广泛地将空间、资源和人员整合到综合图书馆服务的一个平台上,从而为用户提供集成化的服务。 Bailey~UTierney将信息共享空间模式细分为三类:①巨型信息共享空间(macro—commons)即信息世界,尤其是通过网络获得的数字信息;②微型信息共享空间(microconmons)即计算机/数字技术、外设软件和网络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③整合信息共享空间(integratedcommons)即提供用于研究、教育和学习的特定场所,尤其强调数字信息。多数图书馆采用第三种类型的信息共享空间.即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图书馆资源结合,由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和多媒体工作者在一个平台上联合提供咨询服务。 MacWhinnie把信息共享空间描述为“共同学习的场所,多媒体工作站,高科技教室以及小组研究空间”RussellBailey在《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用户需求的提高、数字资源和学术出版的进化》一文中认为,IC作为一个场所,既是用户知识享受的空间。也是满足其不同需要的最恰当的地方。 AndrewRichardAlbanese对IC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IC对学生和老师来说是一个可以升级的一站式购物体验。”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NancyKranich认为“IC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存取和利用,它以价值、法律、组织、通讯设施和资源等内容为特征。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它是民主活动的基础”。 尽管围外学者对IC作了各种各样的表述.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承认IC是指图书馆设立的一个拥有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专业馆员及计算机专家的物理空问。这个空间为师生或学生之间的研究、教育及学习提供全面的服务。 1.2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 国外学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并没有形成共识.其中RobertA.Seal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RobertA.Seal把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归纳为:(1)无所不在(ubiquity)(每台机器都有一个相同的界面和检索电子资源的软件);(2)适应性(utility)(旨在适应各种读者用户的需求);(3)伸缩性(flexibility)(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技术的发展);(4)群体性(community)(提供共同合作的发展空间)。其中,群体性是信息共享空间在大学图书馆很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因为该空间提供的高性能计算机、彩色打印机、扫描仪、高清晰显示器以及运行在电脑上的各种软件是学生们自己的电脑无法比拟的。另外.在这个空间。他们可以直接从图书馆员和技术专家那里获得比较专业的帮助。从RobetrA.Seal对IC特征的描述不难看出。IC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技术设备的先进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用户的合作性和对用户信息技能的支撑性四个方面。 l、3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 DonaldBeagle和MartinHalbert以及PhilipTramdack认为Ic需要提供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①为用户获取各种形式信息资源的用户提供向导和技术支持;②提供合适的硬件和软件处理所获取的信息,并为这些软硬件提供支持;③提供适当的物理空间支持用户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④明确指定这个机构的职责、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以及创作、支持和维护这些组织和服务的工作人员;⑤提供一个鼓励、指导以及支持不断改进的文化环境和机制。归纳起来,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主要是凭借先进的设备、独立方便的物理空间、高水平的馆员及技术专家为用户的学术交流、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 1.4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 NancyAllmang认为IC由物理空间(PhysicalCommons)和虚拟空间(VirtualCommons)构成。其中,物理空间是IC的实体,包括个人工作站和小组工作站、会议室、无线网络、写作实验室和休闲室。另外,还应配有图像扫描仪、彩色打印机等硬件设施。物理空间主要由技术和各类设备支撑。虚拟空间着重于“开放”,即开放存取空间。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结合起来.即构成了IC的完整结构。 WilliamBaer等人根据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馆等八所大学图书馆的IC实践,认为最好的IC应该拥有以下八个组成部分: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协作学习室、电子教室、多媒体丁作站、商议站(ConsultationStations)、写作实验室(WirtingLab)、延长的时间(ExtendedHours)、休闲区(Lounge)和附属IC(SatelliteInformationCommons)。 DavidBollier将IC分为物理层、逻辑层和内容层三个层次,物理层包括电磁光谱、电缆、电线等;逻辑层包括一些软件和技术协议;内容层包括信息、语言表述和文化等。另外,他还分析了不同层次上存在的应用壁垒,如对上网计算机的管理、为各种软件设置许可协议和序列号以及对数据库的访问采用IP地址限制等。对图片等多媒体加入DRM控制等均妨碍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共享.图书馆建立IC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合法的框架内消除上述壁垒。 J.Koelker和M.Bobich在《德克萨斯教会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一文中介绍了美国德克萨斯州教会大学(TCU)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思想。该IC由四部分组成:(1)一个安静的含有计算功能的个人空间(配有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络);(2)一个含有计算功能的集体空间;(3)一个安静但无计算功能的个人空间(即“无声”学习区);(4)一个嘈杂的但不含计算功能的集体空间。 由于IC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因此.学者们关于IC的结构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图书馆的IC结构也是各不相同。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是IC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空间是灵魂,没有一定的物理空间,就没有IC。 2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实践 国外最早开展IC服务的是1992年8月.美国衣阿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走廊(InformationArcade,IA)”。IA投人经费共ll9,2万美元,其中包括私人赞助的79.2万美元以及大学拨款40万美元。1994年进一步扩建.将名称改为IfnormationCommons。IA由图书馆、学校信息技术办公室(orr)和学院三方合作,其目的是以图书馆为中心,连结传统印刷型资源和新型电子资源,支持校园内跨学科教学和研究。IA的工作人员来自图书馆、OIT和学院教师,并聘用兼职研究生和本科生助理。图书馆负责提供信息资源;图书馆员负责资源使用方面的参考咨询;OIT专家负责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支持.并为教师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学院教师负责制作课件和多媒体数据库、评价教学方法、推选信息资源和软件,并利用这些资源从事教学和研究。IA中还配备了电子教室和小组讨论室等设施,由多方工作人员共同支持读者的学习和研究.甚至进行一对一的指导。_l]目前,衣阿华大学Hardin图书馆的IC,拥有当前最先进的教育技术设施.既有高端的多媒体开发工作站、网络电子教室、学习室和会议室.也有提供数据库查询、网络信息资源查询、电子邮件收发和简单文字处理的普通计算机。 ARL现有成员馆123个,其中大学图书馆占90%。2004年7月,ARI在其成员馆中对IC实施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返回问卷的74个馆中,已开展ICt]~务的占30%。在建设资金方面,45%的馆得到上级部门专项拨款,41%的馆得到了私人捐赠。19%的馆设专项运行资金.预算为38.5~155万美元,平均ll0万美元。在服务设施配置方面,57%的馆开设新的务区。在资源方面。除了内容丰富的电子资源外,仍然配置大量的印刷型资源.64%的lC配置印刷型工具书。在人员配备与培训方面。绝大部分IC采用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人员结构。在返回问卷的20个IC中.90%配备全职人员,75%配备兼职人员,40%配备即呼(oncal1)人员,90%雇佣学生助理,85%配备图书馆员,55%配备1T:工程师。 加拿大Clagary大学图书馆于1999年创建了IC.并将其定位为连接用户和信息的桥梁。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改进,Clagary大学图书馆的IC受到了校内外用户的热烈欢迎。Calgary大学图书馆的IC的信息服务模型是3层结构,核心是专家工作人员,次外围是技巧、信息、技术支持和设施,最外围是信息资源、空间、设备和通讯技术。IC由专家工作人员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以期达到四个方面的成果,即技巧、信息、支持和设施。 Calgayr大学图书馆lC的核心服务理念是:IC是大学各个社团成员探索学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场所:IC提供定向服务.即针对用户的提问帮助用户解决问题;IC是教学辅助设施,为学生进人未来社会做准备;IC坚持根据用户的需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IC是一种综合设施,为用户识别、定位、检索和操作信息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Clagary大学图书馆IC的核心服务方式是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即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以及多媒体工作者在一个平台上联合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允许用户获取硬件、软件、多媒体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用户只需要通过一个平台或窗口,就可以享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服务,获得各类形式的信息资源,直接得到各种问题的解答,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为了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跑遍整个校园,也不用费劲地为不同的专业问题寻找适合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或专家。这种“一站式”的服务方式是IC的灵魂.是IC得以创建和使用的关键所在。它不但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方便快捷的学习研究环境,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1994年创建了它的第一个IC,在得到广泛的好评后,又建设了第二个IC,如今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利维图书馆的IC规模很大,提供几百台计算机并设有多个媒体实验室和写作中心等个人或小组学习空间。 1998年,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在BelmontAbbey大学图书馆馆长leDonaldBew的领导下组建了IC任务组.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随后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实施了该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J.Henning是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McPherson图书馆参考服务部的负责人.他在2004年l0月2日~2005年3月31日访问进修期间,对23个美国大学图书馆和2个加拿大大学图书馆的IC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将考察结果放在了他的个人网站上。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物理层面上,实施IC的图书馆都具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大多数都有独立的研究室。在人力资源层面上,大多数除了配备参考资询馆员,还配备了IT专家。IT专家有的来自学校的IT部门.有的是IT研究生.有的是图书馆的IT技术人员。 3 IC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 3.1数字信息资源是IC基本的物质基础 信息共享空间的核心是提供数字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通过此项服务,可以使用户在相对集中的空间获得所需的全部文献,同时,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研究与交流,达到增长知识、交流信息、启迪智慧的目的。因此,信息共享空间的物质基础之一是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没有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信息共享空间将无从谈起。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尤其是21I:E程大学图书馆均在大力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各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经费大都超过了文献购置总经费的30%.有的图书馆甚至达到了50%.这就为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3.2馆员素质是决定IC成败的关键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IC的大多数用户并不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技能。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用户的信息技能。这就要求信息共享空间的图书馆员必须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和各类专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从而对用户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除了提高现有馆员的计算机技能外,还应在人员招聘时重点招聘计算机技能较强的人才。同时,还可以招聘计算机技能较强的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担任技术指导工作。至于国外图书馆实行的由学校IT部门人员负责技术指导问题,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3-3科学的管理是IC的灵魂 IC建设不仅需要配置互联网、计算机设施和各种信息资源.需要技能熟练的各类工作人员的共同支持,而且还要配套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和装潢舒适的馆舍空间。做得好.效果会远远超出传统图书馆咨询,做得不好,效果可能仅相当于咨询台周围的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因此图书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有必要对读者需求做充分分析,根据现有的服务流程以及馆舍布局、设备和人员情况进行规划,以达到用较低的成本投人,获得较好的服务效果。 3-4营销是IC成功的必要条件 对于我国图书馆来说.IC是一个新生事物,用户对它并不了解。因此,推广IC的难点恐怕就是用户需求不足问题。IC不同于电子阅览室,它主要是在利用集成的、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的同时,允许用户之间(同学与同学或同学与老师)交流、讨论学习或研究上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生用户去图书馆大部分是独立借出学习或研究所需要的文献,或利用图书馆的空间阅览学习或研究所需的文献。按照IC的功能,这类用户不能成为IC的用户。只有那些有共同学习或研究需求的师生才应该是IC的用户,否则,IC与电子阅览室有何区别?既然如此,IC的用户群就极为有限了。因此,图书馆应该通过网站、海报等多种形式宣传IC,使用户广为知晓,从而使IC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浅谈图书馆的推广与发展:图书馆绿色发展的理论要义与实践路径 摘 要: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低碳环保型社会,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更应该积极响应低碳、绿色环保理念,本文也将根据目前图书馆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调查,提出了有效的实行图书馆绿色发展的方法。 关键词:图书馆;绿色发展;理论要义;实践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要考虑绿色经济的发展,就图书馆而言,不管是在建设上还是在使用上都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因此,发展绿色图书馆的理念势在必行。 1 现阶段我国图书馆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知识技术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使图书馆等建筑数量大面积增加,无论是从藏书的数量上还是从馆舍数量上都在不断增加,不管是之前建立的还是现在建立的图书馆,在建造初期和使用上都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有资料显示,上海大学的图书馆夏季每天的空调费就在一万元以上,而深圳图书馆每天的电费就在两万元以上,这些费用会给图书馆甚至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对资源也造成了巨大浪费。 2 图书馆绿色发展的意义 现阶段,全球都在面临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等问题,使可持续发展目标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而图书馆等主要能源消耗者,在为用户提供资源、设备以及基础设施服务时对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对环境也产生的严重的破坏,因此,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使图书馆在各行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建造一个低碳环保、节约资源的新型图书馆,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到图书馆的管理当中去,使图书馆不管是在运行机制上还是在建设上都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3 实例分析 目前,国外有很多家绿色图书馆都已经建成,为我国图书馆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以美国的克林顿总统图书馆为例,整个博物馆耗资1.65亿美元,整体结构由玻璃和钢制成,这座博物馆以建筑环保著称,图书馆的地板都是用再生橡胶制成,大部分的材料来源于废旧轮胎,而天花板则是用再生铝制成的,回收的汽水罐是天花板的主要材料,图书馆大楼所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建设的绿色房顶更是这座环保图书馆的新亮点,并不是为了博人眼球,而是屋顶花园有7厘米至22厘米的土层可以用来吸收并储藏雨水,用来灌溉草莓、草坪、玫瑰等各式各样的绿色植物[1]。 4 图书馆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1.提高管理员环保意识 图书管理员应该做到低碳办公,管理员在进行图书检查记录等工作时最好采用用电脑办公,如实在需要纸张办公时,尽量保证纸张的使用率达到最大,避免产生资源浪费,对未处于工作状态的电子设备,应及时关掉,减少电能的消耗,其次,管理员应加大宣传力度,将低碳消费、低碳服务的理念传达给用户,让用户自觉进行低碳环保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 灯光照明、计算机、空调等电子设备的使用,是图书馆耗能的重点,因此,图书馆在建设初期就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设计上可以充分使用太阳能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第一,灯光照明,很多图书馆都采用范围照明,对这一区域进行整体照明,这种照明缺少考虑人流量的问题,当人特别少的时候,这种照明方法会产生很大的浪费,因此,可以采用模块式照明方法,只对部分位置进行照明,另外,可以采取插卡照明的方式,当需要照明时插入电卡,离开时只需要拔卡就可关闭灯光,还有,在灯具的选用上,尽可能选择具有节能效果的灯具,实现节能减排。 第二,计算机节能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计算机的使用量在不断增加,对电能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措施减少能耗的使用,在不使用计算机时要及时关闭或处于待机状态,不使用的外接设备也要及时关掉,需要使用计算机时,尽量减少屏幕的亮度,既可以保护视力又可以节约能源[2]。 第三,空调节能,对图书馆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依据实际负荷情况选择合适的冷热源,在购买设备时充分考虑空调系统的负荷特点和设备性能,进行空调机组容量、管道直径、水泵配置和末端设备配置,避免空调机组和水泵选型过大或水泵选配电机功率过大而低效率运行,浪费能源,其次,空调水泵的耗电量占空调总耗电量的15%到30%,因此,采用交流变频技术控制水泵运行可以有效节能,最后,新风系统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能耗使用量,在满足卫生条件的情况下,减少新风量等都可以有效节能[3]。 5 网络阅读代替传统阅读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渐渐地由纸质阅读转向电子阅读,对此图书馆也应该顺着时展的需要,将图书馆的书籍录入到W络共享数据库当中,用户需要阅读时通过这个共享数据库就可实现阅读,大大减少了纸张的使用。 6 结束语 目前,我国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正在快速发展,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时更要注重为社会服务,在发展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树立低碳环保理念,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使用,完成从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社会效益的过渡,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浅谈图书馆的推广与发展: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 关键词:图书馆;延伸服务;实践探索 摘要:延伸图书馆服务,即以新时期为背景,明确具体地展现和传播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精神,馆内的工作人员要将传统的工作形式、服务模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借助图书馆的丰富资源、硬件设备和技术拓展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多元化、特色化的服务环境,延伸、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增强社会影响力。 图书馆延伸服务,就是立足于以往的服务方式,结合图书馆内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高新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将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无限可能地扩大,使图书馆传播知识及提高人们科学素养、文化道德水平的作用向更深层次迈进,丰富广大市民使用图书馆的形式,加强图书馆的服务影响力。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可以让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得到增强,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缩小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素养差距,提高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教育机构的影响。 1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理念 1.1普适性和开放性的理念 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组织,其工作主旨就是服务,而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也要着重于服务,因为服务的对象就是被服务者,因此,图书馆延伸服务就要具备普遍适合性的特点,这就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普适性理念。同时,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所以,图书馆延伸服务又要具备多元化的特点,只有具备了这两个特性,才能使大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得到满足。开放性理念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又一重要理念,所谓开放性,就是向市民开放资源、开放服务。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图书馆的存在,而人民又是社会的主体,图书馆的发展要符合人民的需要,因此,图书馆要以开放的姿态服务读者。 1.2人文性和创新性的理念 “读者至上”是图书馆的根本服务理念,广大的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主体,及时主动地了解他们的需要,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广大读者能够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这就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人文性理念。以人文性服务理念为依据,借助一切合法的手段增强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意识,达到使图书馆馆内文献资源、服务供需平衡的目的,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读者至上”,使图书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得到展现和弘扬。另外,图书馆延伸服务还有创新性理念,创新一切能够创新的工作模式,全方位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1]。 2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内容 2.1服务对象的延伸 图书馆的服务主体绝大部分是走进图书馆内部的借阅读者,服务范围也仅限于馆内,所以,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对象应得到拓展,使更多人受益于图书馆。想要拓展服务的领域和对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住宅区的延伸。各地的居民住宅区是人口较密集的地方,把图书馆的书籍以流动、传阅的方式带给广大的居民用户,能够使社区居民受到文化书籍的熏陶,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同时也能使书籍自身的价值得以展示。②农村乡间的延伸。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在我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可小觑,将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深入到农村,为农民提供农业参考咨询服务,能够推动农业的发展。③弱势人群的延伸。图书馆的延伸服务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积极面对生活。 2.2服务形式的延伸 图书馆服务形式的延伸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重要内容,服务形式的延伸具有多元性,可以延伸时间、空间以及服务领域。延伸时间,也就是借助一些特别手段使图书馆的有效利用时间得到延长,使人们有更充足的时间使用图书馆。延伸空间,从根本上来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增大图书馆的藏书量以及电子资源,例如扩大电子资源文档量、建立健全图书馆基础设备体系;第二就是增大服务覆盖面积,例如建立农村文化园、企业书库、街边图书馆等,使图书馆的服务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延伸服务领域,也就是拓展图书馆的多元化信息服务,例如建立掌上图书馆、举办图书知识竞赛、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等,使广大市民能够从不同方面学习到文化知识[2]。以上几种服务形式的延伸能够使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宽度和深度向更高水平发展。 2.3服务手段的延伸 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网络的急速前行,同时网络也为图书馆服务手段的延伸提供了创新的机会,网络的出现使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在虚拟世界得以扩展。一是实现了网上图书馆,广大市民不用出门就能借阅、归还书籍,方便快捷了人们的生活;二是图书馆可以借助互联网举办多种信息服务,如:参考咨询服务、网上答疑解难等。科技的发展为图书馆服务的拓展创造了契机。 3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模式 3.1流动服务模式 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模式有流动服务模式、总分馆服务模式、网络服务模式。流动服务模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图书馆只要投入少量的资源就能进行流动书库、流动图书馆等服务模式。流动车内只要有图书馆借阅书籍所需的基础设施就能当场进行借书、还书活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流动图书馆占地面积小、活动方便,街边、闹市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对于那些住在郊区借阅书籍不便的人来说,流动图书馆无疑是最好的书库。当然,除了在城市开展流动书库这样的流动服务模式外,流动性的服务模式也可以在监狱、军队、乡村等地开展。 3.2总分馆服务模式 图书馆可以开展总分馆模式,在本地的乡、镇、村建立图书馆分馆,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知识,从而拓宽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这样的服务模式,不但拓展了图书馆服务领域,还把图书馆的技术和文献资源带给了广大读者。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以把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带到矿场、监狱、建筑工地等特殊的地方。图书馆与各组织、机构相互协作,可以让不同工作岗位的人都能享受到阅读书籍带来的乐趣。 3.3网络服务模式 当前,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为工具,图书馆借助网络进行在线服务已经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重点。共享性、开放性的资源服务为图书馆延伸服务模式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共享性资源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可以通过互联网把文化、资源传送到全国各地,构建起网络文化信息场地[3]。因此,图书馆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大力发展网络图书馆文化,逐步建立数字化图书馆,面向广大的网络用户开展一场网上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活动,实现互联网与文化教育的结合。 4图书馆延伸服务存在的问题 4.1思想观念上不重视 图书馆延伸服务在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挑战,而人们在思想上对其不重视就是问题之一。一些馆内的工作人员甚至是图书馆的领导并不关注图书馆自身服务的延伸,延伸服务的主要工作者大都是从别的部门借调来的,这些人对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了解知之甚少,自身对延伸服务也没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就导致了图书馆延伸服务探索和发展的滞后。另外,一些图书馆的基础服务水准不高,在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探索和发展中,“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体现得不多,而最关键的还是图书馆自身对延伸服务的不重视造成了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缓慢发展[4]。 4.2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图书馆延伸服务发展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受图书馆的整体影响,图书馆延伸服务也存在管理体系老旧、工作效率低的问题,绝大多数图书馆都缺少专业的管理队伍来对延伸服务展开技术化、科学化的管理。同时,资源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小型图书馆、各分馆,这些图书馆书籍数量有限、信息资源老旧、图书形式单一,更缺少工作人员来管理这些图书,以致出现图书残缺或丢失的现象。总之,只有大力改进图书馆的管理制度,才能推动延伸服务的发展。 4.3人才资源匮乏 人才资源匮乏是图书馆延伸服务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第三个问题。多数的图书馆都存在人才资源匮乏的难题,这也极大地阻碍了延伸服务向更深层次发展。从当前情况来看,国内图书馆的一些馆员专业文化素养低,对馆内的一些业务了解不深,服务观念不正确,对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开展更是不重视,不能及时主动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和帮助。然而,专业的图书馆员是开展延伸服务的主力军,一些疑难问题就特别需要有强大专业背景的馆员来解决和处理,缺少专业的图书馆人才资源,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就很难得到发展。 5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策略 5.1重视服务建设,打造服务品牌 图书馆的延伸服务需要脚踏实地地进行,它不是图书馆为了美观的装饰品。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活动,能够使人们更好地受到优秀书籍的熏陶,同时也能够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图书馆全体馆员都要积极着力于建设图书馆延伸服务项目,把原有的服务和延伸服务将结合,合理分配工作,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深度,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宽度。创造一个全新的延伸服务品牌是极其关键的,而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借助图书馆这个知识平台举办有科技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报告会、演讲、知识培训班等活动,建立多样性的阅读场所,如:老人阅读室、儿童阅览室、残疾人阅览室、建筑知识阅览室等多个阅览室。延伸服务还要多与广大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诚心听取读者的意见或建议,充分利用创新性的文化活动引导更多的读者加入到建设图书馆延伸服务当中,共同推动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探索和发展[5]。 5.2实行分馆管理,加强创新力度 创建图书馆分馆是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的具体表现。图书馆的总馆基本上就是当地的市区图书馆,而分馆基本是在离市区图书馆很远的城区建立,或是在住宅区、商业区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建立,如果整体条件成熟,还可以对各地的 分馆进行系统的管理,构建一个覆盖全区、便利于民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性的组织,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淘汰意识。创新是每一个企业、单位、机构发展的巨大动力,图书馆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思想观念,把开放、共享作为延伸服务的重要原则。 5.3建立人才制度,培养专业能力 要解决延伸服务专业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图书馆就要投入大量的社会资源培养延伸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图书馆内的馆员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上岗工作前一定要获得上岗资格证,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定时培训,另外,图书馆还可以从社会上招聘专业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点着手:第一,拟定专业人才培育方案,重点培养馆内的工作精英。把自身的基础知识编制成书,并不时地把图书馆的发展思想和理念传播出去,从而增强馆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6]。第二,建立专业人才团队,图书馆可以邀请一些权威人士对馆员进行特别指导,也可以定期举行座谈会,丰富、普及馆员的文化知识,使他们成为推动延伸服务快速发展的主力军。 6结语 在新时代环境下,延伸服务是图书馆发展创新的路径之一,这种服务的拓展和延伸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增强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图书馆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创新、完善自身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图书馆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把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做到最好。 浅谈图书馆的推广与发展: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探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已逐渐进入微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更加多元化,能够获取到的知识也更加丰富。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要想提升其内涵和服务能力,必须借助微媒体做好阅读推广工作。本文主要从微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意义入手,具体提出了在微媒体时代下促进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 微媒体 推广 实践 近些年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微媒体逐渐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并很大程度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它几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将其引入以促进发展。微媒体官方的定义是一种网络传播结构,构成因素为多个独立的点。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将微媒体定义为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共享信息的一种网络传播方式,而图书馆微服务就是利用这些微媒体提供给读者多元、个性的信息,使读者能够随时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促进读者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微媒体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意义 (一)促进全民阅读社会的建立 当前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国家领导人也曾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当前微媒体时代的来临,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传播,具有较好的时效性和亲和力,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重要工具。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拥有非常丰富的文献资源,但是一般只供本校学生使用,如果能打破这个常规,将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做好阅读推广微服务,提高高校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的利用度,响应国家建设全民阅读社会的号召,为全民阅读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力。微媒体时代的来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图书馆推广阅读的重要契机,高校必须抓住这一关键点。 (二)促进高校图书馆内涵的提升 高校图书馆做好阅读推广微服务,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内涵,高校图书馆打破常规,将图书馆资源与社会共享,在微媒体时代的帮助下加快阅读推广微服务的开展,能够使社会人民形成统一的意识,促进人们对社会的认可,提升人们爱阅读的意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开展,使得高校图书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从中获取相关反馈信息,然后针对需要进行图书的采购,完善图书馆资源。还可以吸引到各类社会力量帮助进行图书馆建设,促进图书馆藏书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拓展阅读推广微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利用更为高校的服务模式,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实现社会与高校的双赢。微媒体对图书馆业务员的技术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业务多是人工操作管理。新型服务系统的主要通过自动化操作,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所以在引进大数据后,会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数据的分析、管理、应用能力。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在相关方面只是进行简单的信息资源整合和管理,以此可以说微媒体时代为图书馆内涵的提升发挥了作用。 二.微媒体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具体措施 (一)为阅读推广提供咨询和参考微服务 图书馆管理人员要综合分析读者的研究方向、专业特点、阅读偏好等,这样才能确保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借助微媒体对读者进行特色微服务。以读者对于阅读的需求为基础,完成评估工作,然后针对读者需求创立一套咨询参考微服务体系,建立属于读者个人的主页,开发出具有读者特色的信息资源系统,让每位读者都有一个专门的链接和界面,建立的服务平台不仅要保证可以操作,还要能够收集意见,共享资源。如果读者在阅读和使用资源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邮箱等微媒体工具进行网上交流和问题的解决,促进咨询参考微服务的实现。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献资源,开展各类阅读推广微服务活动,提升全民阅读理念,提升图书馆微服务能力,扩宽服务功能,通过图书馆自身的影响力带动阅读的热潮,使所有读者都能感受到阅读的无限魅力。 (二)拓展阅读推广微服务的领域 高校可以定期举办针对不同人群的阅读活动,每次的阅读活动要确定一个主题,比如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可以举办以其为主体的微书评比赛,或者其他征文活动,还可以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评选书香家庭活动。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定期开展微阅读活动,利用微媒体各类工具向读者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了解读者更新的微服务需求,针对读者的需求进行及时的改进,不断提升阅读推广微服务的服务质量。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微媒体中的各类工具吸引更多的读者,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下到乡村、社区进行网络阅览服务,将高校图书馆的各类电子资源的使用权送给读者。甚至可以利用阅读推广微服务建立一个流动的网络图书馆,使周围的学校、社区都能享受到高校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利用微媒体的帮助将微服务渗透到企业、社区、家园、单位等地方,实现微服务的全面开展,拓宽微服务的领域,将阅读推广到各个层面,实现全民阅读的发展目标。 (三)利用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开展阅读推广微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该注重对读者的微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定期开展微阅读培训,使每位读者都学会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资料的搜索和使用,学会深度挖掘知识,发送和共享信息,指导读者利用每天的空闲和碎片时间完成微阅读。对于不能随时进到图书馆阅读的读者,学校可以针对其推出手机版的资源阅读服务,图书馆技术人员通过对期刊中比较有价值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呈现到网络上供读者用手机观看。手机版阅读软件能够检索读者想看的任何内容,能够收藏喜欢的文章,能够查看最近阅读的内容,比较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读者的接受度较高,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自己想看的内容,在微阅读过程中,阅读水平和文化审美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 (四)面向老年读者开展信息推送微服务 信息推送微服务讲究信息提供的个性化和智能化,微媒体时代的到来方便了大部分人的生活,但是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已经属于社会边缘人群,无法掌握微媒体各类工具的使用方法,但是他们也希望能获取社会各个层面的最新信息和动态。为了实现老年人的阅读需求,高校图书馆也提出了面向老年人群的信息推送微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将老年读者集合起来建立专属于他们的微博和微信群,并手把手指导他们使用微媒体工具,使老年人能够获取到各类阅读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包括心理知识、笑话故事、养身保健、民歌民谣、健康运动、时事政治等,使老年人也能够享受到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一个图书传递站,收集社会上捐赠的各类图书,将其送到边远山区等交通不发达、信息获取不畅通的地区,建立网络图书馆,使老年人能够随时分享自己看过的好书,为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深入开展,高校图书馆可以联合社区开展以老年人信息推送服务为主题的各项活动。 (五)面向成年人开展阅读推广微服务 随着微媒体时代在人们生活中的深入,图书馆微服务也开展得越来越成熟和全面,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开展阅读推广微服务。对于成年读者,爱好一般比较广泛,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读者不同的兴趣建立不同的交流群,比如国内外名著阅读群、校园小说阅读群等,让所有有相同兴趣的读者聚集在一起,相互分享,相互交流,每个交流群的群主应该由图书馆人员担任,负责促进群内读者间的互动,听取读者的意见以在后续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改进。也可以利用微信建立一个讨论组,定期在组内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内容,定期开展各类微服务活动,也可以组织群内的读者进行一些微阅读相关活动,增加读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全民阅读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借助微媒体各类工具,聚集所有成年读者,为其提供全天候、全面化的阅读推广微服务,使得图书馆各类图书资源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使成年读者能感受到个性化、细致的阅读推广微服务。另外,高校图书馆通过开通图书馆电子资源,读者可以登陆到电子图书馆中,阅读任何想阅读的内容。 (六)面向青少年读者提供阅读推广微服务 青少年读者使阅读的主体,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该类读者建立专门的微博、微信交流群,为他们提供各类阅读微服务,使其能够免费享受到高校图书馆各类图书资源。在交流群中的青少年读者可以随时掌握图书馆的最新动态和电子资源的更新状态,也可以在网上图书馆搜索到自己想看的各类图书资源,青少年时期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形成时期,高校图书馆为青少年开展阅读微服务,可以通过相关阅读内容的推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1]。高校图书馆可以将面向青少年的阅读推广微服务作为特色服务推广到周围的各个大中小学,使周围所有青少年都能享受到阅读推广微服务,也能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使一个双赢的结局。 (七)大力推进网络资源共享微服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文献资源的共享,使文献信息具有更好的流通性。众所周知的是,高校图书馆中拥有众多的图书资源,特别是与地方经济建设相关的电子文献众多,如果将其向读者开放,则具有更强的意义。高校图书馆可以以自身的建设状况为依据,对资源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整合,与兄弟图书馆一起联合起来,进而建设文献电子数目数据库,形成一个地方性的区域网络集群管理体系,以此来推动文献电子资源的共享微服务。我们可以通过微博以及微信等平台创造出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一站式、开放式的微服务格局,进而开展相应的社区微服务活动。因为高校图书馆中有十分丰富的教育文献资源,包含各种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级考试题库、多媒体学习资源、社区教育课程、网络课程以及精品课程,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面向社会的阅读推广微服务,特别是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这会成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为其提供阅读的机会。其次,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将各种资源发展为网上共享资源,对网络的传播规律进行有效利用,在图书馆网络中大力传播先进的文化与正面积极的思想,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读者喜欢的内容,然后再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对微博以及微信等平台进行充分利用,使图书馆管理人员与读者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共同推动当代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的网络传播。 结束语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图书馆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微媒体时代冲击下,图书馆要积极进行创新改革,扮演好社会知识传播者的角色。数字时代改变了以往的阅读方式,因其具有便捷性、移动性、实用性,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时,首先要加强推广媒介、数字设备的建设,进行数字阅读的宣传,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级的人,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推广、引导,提高全民阅读质量。 浅谈图书馆的推广与发展: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探析 [摘 要]阅读是人们丰富精神生活、改善思维方式、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图书馆的藏书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丰富的研究资料、使人们欣赏他人的知识成果,还能从书中学到做人的原则和生活的态度。近年来,全民的图书阅读的比例一直在不断地下降,这就使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责任凸现出来。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推广 阅读是人们丰富精神生活、改善思维方式、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图书馆的藏书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丰富的研究资料、使人们欣赏他人的知识成果,还能从书中学到做人的原则和生活的态度,也是提升国家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软实力的重要战略阵地。近年来,全民的图书阅读的比例一直在不断地下降,这就使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责任凸现出来。对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显现出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一、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和实践情况 很早之前,重视阅读的作用,对阅读进行推广就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问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设定了国际图书年,对阅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呼吁人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积极扩展自身的知识储备;后来又在世界图书大会上正式提出要进行阅读推广;并且在1995年召开的大会上,将每年的四月二十三日设定为“世界读书日”;为了进一步促进图书阅读在全世界的发展和普及,又在二十一世纪初,在全世界范围内选出了“世界图书之都”。 我国在2006年,国家宣传部门就联合其他的部门一起发出阅读推广的号召,这得到了我国大中小城市的热烈响应,各个城市每年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丰富多彩,仅2013年厦门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就吸引了大约300万人的参加;国家领导者也对阅读推广表示出强烈的希望;中国图书馆学会也加快了自身发展的进程,在2005年就成立了“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后又丰富了自身的章程,规定要促进全民的阅读,此委员会在2009年正式更名为“阅读推广委员会”,使阅读推广成为了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关键任务之一。 在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实践方面,近年来,图书馆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多种多样,其中不仅有通过图书展览供人们参观、进行专门的讲座、对一些与图书有关的内容进行培训和教育的形式,还通过收集人们的阅读心得和体会、采用知识竞赛、征文评比等方式,让更多地读者参与到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之中,参与的群体越来越广泛,不仅有年少的孩童,还有年迈的老人,不仅有教师群体,还有清洁工作者;一些图书馆还通过好书评比活动,使推广的图书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通过捐赠图书的活动,使更多的人群能够接触到图书;各个高校也通过扩充图书馆的书籍资源,使人们有书可读,推动阅读推广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欠缺实践性。图书馆在响应国际上和国家的阅读推广的号召的时候,对阅读推广的内涵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只是对号召所包含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简单的借鉴和挪用,并没有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在实际操作中,也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没有针对具体的人群采取不同的阅读推广的策略,对于已经进行的阅读推广活动,也没有对经验教训进行很好地总结,对下一次的阅读推广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地改进,更多的是在阅读推广活动的参与人数、次数上下功夫,而并不考虑阅读推广活动实际取得的效果。理论界虽然有王余光、王龙等学者对阅读文化进行研究,但研究内容和深度明显不够,仍需要加强实践性的研究。 (二)阅读推广的理念不够科学合理。一些图书馆在进行阅读推广的活动中时,没有对各个年龄层次、各个研究范围的人群进行调查研究,其在挑选图书的内容和种类以及阅读推广的方式方法的时候采取的是“以图书管理员为中心”的理念,一切以图书管理员的主观判断来判定推广的书目。 三、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依据和政策指导尚存在不足。虽然我国各省市对图书馆阅读推广越来越看重,但是并没有给予较为明确的法律上的根据和政策上的具体的指导,这就导致许多阅读推广活动无法合法有效地进行下去。相比于重工业、以及其他轻工业来说,政府在阅读推广上所进行的投入还比较少。同时,由于各地的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加上政府还没有对各地的阅读推广进行协调,导致图书馆阅读推广无法在各省市形成合力,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地整合。 (二)图书馆自身存在的问题。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力度还是比较弱,其主要的方式是通过一些宣传海报或者网站进行,阅读推广活动的频率也比较低,因此,无法达到很好地推广效果。在进行阅读推广,给读者进行介绍的时候,图书管理员的态度也不够积极,这就降低了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解决图书馆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的途径 (一)对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在对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进行研究的时候,要注意对阅读推广的开展依据、对其中所体现出的教育学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图书馆应当担负的阅读推广责任进行深入的研究,必要时,可以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一些权威的学者的观点,从而使读者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图书阅读之中,并且能够为图书管理员指明阅读推广的方向,增添阅读推广的信心。 (二)对阅读群体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阅读推广不能只走个形式,不应只考虑人力、物力和财力花费的多少,还应当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对阅读群体的调查和研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投入较少的成本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阅读推广活动能够更加适应面对的人群的具体需要。 (三)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政策进行指导。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缺乏行动上相应的指导,图书馆在具体实行中缺乏统一的方向和措施,许多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都无法达到先期预想的效果的现象。 (四)扩大图书馆资金来源。国家应当对图书馆投入更多的资金以支持图书馆进行图书推广活动,图书馆自身也应当寻求更多的资金进行活动的开展,例如可以通过展览等形式获得出版厂商和图书卖方的合作,这样还可以达到扩大自身宣传效应的功能。 (五)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培训和奖惩机制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水平,促使他们能够尽职尽责地为面对的群体进行服务,积极地进行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 在世界各国,阅读推广日益提上各国的日程,美国还通过法律对阅读的权利进行保障,欧洲国家、亚洲国家也不断发起具有本国特色的阅读推广活动。我国应当努力去完善理论和实践,促进全民阅读的时代的到来。
房屋建筑施工篇1 引言 就一个房屋建筑工程来说,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是非常关键的。在工程施工中因为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往往会遇到诸多的危险情况,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大力度来推进管理工作的全面实施,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提升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1分析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1保证建筑工程进展安全稳定 在施工现场人员较多,为保证工程能够快速、有序进行,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合理调度分配,且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问题。相关部门要及时获悉现场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进行相应的指示操作,合理分配任务,降低事故发生频率,保证建筑工程顺利进行。 1.2延长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 保证施工质量是对房屋稳固的前提保障,在建筑牢固的基础上,使房屋结构更加稳定,使之持久耐用,提高房屋的安全性,从而延长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所以房屋建筑施工质量问题尤为重要。 2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问题 2.1人员因素 对工程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管理问题会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人员因素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工作往往会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参与其中。结合大量的实际安全和信息数据我们发现,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工程施工的质量存在密切的关联,并且对于各项施工工作的按部就班的进行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2.2材料与设备因素 材料与设备因素是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必然因素,想要避免施工设备和材料对工程施工造成不良影响,就需要从根本上对施工材料和施工机械的性能加以保证。诸如:施工材料中的混凝土物料的性能和强度,选用的钢筋的规格都会对施工的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设备不能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那么势必会对项目施工各项工序的实施造成一定的制约。要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需要在材料运送到施工现场之后,安排专业人员到对施工物料进行质量检查,并且选择适当的位置进行存放,尽可能的避免不良因素对材料质量造成破坏,保证存放施工材料的场地内的空气干燥性达到既定的标准,杜绝水分对施工材料造成侵蚀。 2.3房屋渗漏问题 在房屋工程建造中,极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就是房屋渗漏问题,并且如果出现这个情况之后,想要对这一问题加以弥补是存在较大的困难的,这样就会对房屋使用效果造成负面影响。就现如今实际情况来看,房屋建筑出现渗漏问题可能是下列原因所导致的:①在实施房屋设计工作的时候,设计工作人员更加重视的是整体美感的呈现,而会对房屋排水坡度的正常标准较为忽视,因为设计上不切实际的情况,最终就导致了房屋排水系统会出现堵塞的问题。②房屋建筑屋面防水质量不达标,很多的工程一味的追求获取更多经济利润,而加大了物料采买成本的控制力度,导致施工物料都是一些质量低劣的产品,这样就对于施工质量的保证是非常不利的。 3加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方法 3.1对房屋建筑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机制展开完善 要保证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管理的效果,最为重要的是需要对管理机制进行优化。无论是施工单位的上层管理人员还是一线施工人员都需要正确的认识管理机制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在施工中严格的加以执行。除此之外,需要创建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大力度来对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宣传,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实施。 3.2加强房屋建筑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资金保障 所有的施工机械和设备在长时间的被运用在房屋工程建造之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磨损情况,想要推动各项施工工序的按部就班的进行,最为重要的是需要加强施工机械和设备的维保工作,并保证资金供应的充足。 3.3革新管理观念,加强动态管理 必须对建筑管理落后的观念进行革新,采用好动态的管理观念,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在实际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中,必须要及时有效的察觉到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不仅如此,还需要做出后期的跟踪检查。 结束语 经过对各方面的分析探究,可以总结出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在工程建设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提升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不仅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有所保障,更对工程建设有着极大的管控作用。建筑施工企业在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之后,结合深入监督管理制度,能够对整个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管控能力,通过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防范管理,可以做好预防工作;针对加固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培训,可以避免出现事故;对存在隐患的地方,深入调查,全面分析,可以快速找出解决方法,如此便能有效提高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管理。 作者:刘卫东 单位:唐山开滦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房屋建筑施工篇2 0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各种房屋建筑在城市中不断的耸立,给城市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管理工作的重心在于两个方面,分别为安全和质量,通过高效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可以有效的减少各种事故的发生,同时,房屋建筑的品质可以更加的满足人们的要求,是企业立足于当前社会的根本。下文对此进行简要的阐述: 1房屋建筑施工中质量与安全管理之间的联系 安全与质量是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良好重要控制因素,也是管理中的重点内容,两者之间虽然在管理方式上存在不同,但是他们在本质上却存在很强的联系。首先在管理的目标上,这两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其目标都是让房屋建筑可以顺利的完成,同时管理的对象都是具高度的相似性,比如工作人员、材料等等。对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具有从属的关系,安全管理属于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会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控制,规范他们的各种施工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施工技术得以有效的落实,可以使施工更加的顺畅,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也会有一定的提升,利用安全管理工作,实现了高品质的房屋建筑施工。从这一点上看,两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也是房屋建筑施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2.1保证人员的安全 通过高效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提升人员的安全性,这种人员指的是两方面的人员。一方面,是房屋建筑施工中的施工人员,由于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工作内容很多,会用到大量的工作人员和一些大型的机械设备,涉及到了许多的危险施工操作,存在众多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一旦爆发,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通过高效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把各种风险爆发的概率降到最低,有效的提升施工的安全性,使房屋建筑施工可以顺利的进行。另一方面,通过高效的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提升房屋建筑的质量,用户在使用这些房屋建筑的时候可以更加的安全,避免发生坍塌等各种事故。 2.2提升房屋建筑的功能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经济上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人们对房屋建筑提出了更多的使用要求,房屋建筑各种功能的实现,必须要依托于高效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来完成。通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房屋建筑的质量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有助于各种功能的正常使用,比如在智能建筑中,监控功能、智能化功能的实现,都要建立在高质量的房屋建筑中,通过高效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立起来的房屋建筑,可以有效的提升用户的满意度,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使用功能。 3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建议 质量与安全管理是房屋建筑施工中的重点工作,要想实现这样的管理效果,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管理工作: 3.1加强材料的检测 监督是工程项目开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监督工作,可以有效的推动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在实际的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监督部门尤其是政府监督部门,在监督工作上表现的不尽人意,不能实时的对工程项目的开展情况展开监督调查,在一些工程项目中,政府监督部门甚至都没有出现过,只是在竣工验收环节走了一次形式。监督工作的缺失,会降低对项目开展的限制,许多的企业会产生侥幸的心理,不利于项目的质量控制,这种情况必须要得到有效的遏制。另外,在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施工材料,这些材料的品质,会直接的影响大房屋建筑的品质,同时,与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也存在非常直接的联系,加强材料管理的效果,是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效果的第一步。在各种材料入场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措施,管理人员必须要对其进行检查,在这个阶段的检测重点要放在材料的外观以及材料的出厂证明上,材料供应商必须要向企业提供国家认证的材料合格证书,对于三无产品一概不能入场。在材料进场以后,要妥善的进行保管,根据材料类型的不同,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防护工作主要是指防水防晒工作。对于场中的各种材料,管理人员要选取一定的样品,送往专门的材料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这种专业的检测机构,可以对材料的各种性能参数有一个更加精准的判断,管理人员可以把材料的性能与设计要求进行比对,对于不合格的材料要及时的进行清场,保证房屋建筑施工可以安全高效的开展。 3.2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在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是各种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同时,工作人员也是质量与安全管理重点的管控目标,大部分的安全与质量问题,都是由工作人员的因素引发的,所以,提升工作人员的能力,是提升质量与安全管理效果的有效途径。企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要全面,包括各种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责任意识,在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及时的发现各种危险因素,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把各种施工技术进行落实,在保证安全施工的基础上,提升房屋建筑的施工效果。在房屋建筑的施工中,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工作,通过严格的监督,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限制,提升工作人员的自律性,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安全质量问题的发生,达到预期的质量与安全管理目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房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质量与安全管理是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也是企业必须要重视的内容。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同时,要对材料进行严格的管控,提升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效果,打造合格的房屋建筑,为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王平 单位:南京市高淳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房屋建筑施工篇3 1.我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未落实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工作是导致房屋工程施工阶段发生各种质量和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未落实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工作,也是大部分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通病,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形象产生消极影响,对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造成极大的阻碍。 2.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与工程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与我国建筑行业管理工作的发展息息相关。结合我国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得知有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2.1建筑单位未意识到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建筑企业在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负责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但是在建筑工程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大部分的建筑企业都会忽略施工质量和安全的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地保障工程的质量,导致建筑工程在后续的使用工程不断地有问题被暴露出来。 2.2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普遍不高 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施工人员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部分老的施工人员凭借以往的经验很难有效开展如今的工作,而部分年轻技能人员未对理论知识掌握熟练,又缺乏施工经验,只是跟随时代的潮流来从事建筑行业的相关工作,无法有效地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对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管理。还有部分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责任心不强、态度懒散,极大地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2.3未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 政府和相关的建筑管理部门是建筑项目的质量和安全问题的主要负责人。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原因对建筑项目的质量和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建筑行业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其市场十分的复杂,政府和建设管理部门很难有效地开展监管工作,甚至有部分官员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 2.4未设置完善的管理机构 在目前阶段,我国施工单位的管理机构设置中,技术、造价等管理机构已经具备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地开展相关作业。相比技术、造价等管理机构,质量和安全的管控机构还存在许多缺陷。部分施工单位为了减少房屋建筑工程的运行成本,大幅度减少质量和安全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数量,导致施工过程中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无法有效开展,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3.选择合理的方法来有效控制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3.1加大管理力度,确保施工人员 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我国的建筑行业作为负责开展建筑工程施工的企业,应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定期派出技术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并且对施工人员开展相关的知识培训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作为施工人员,则应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规范操作建筑工程的相关作业,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或者违规的行为,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无任何问题[1]。 3.2“PDCA”管理循环的相关内容 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按照“PDCA”的形式将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划分为四个部分:计划、实施、处理和检查。人们通常将“PDCA”循环当作一个技术措施来使用,其目的是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质量问题。(1)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施工环境,并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导致这一问题发生的原因。(2)根据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来制定合理的计划,选择最佳的处理措施。(3)对处理措施进行应用,并且有效地检测处理结果。(4)对这次处理过程进行总结,根据这类问题制定规范的处理流程,来确保施工过程存在的质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3设立施工质量风险管理体系 设立有效的施工质量风险管理体系的目的,是有效避免和降低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从而在房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施工效果。质量风险管理体系可以由五个部分构成:识别、评估、评价、决策和处理。其中风险识别部分是质量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质量控制工作的基础所在。工作人员应事先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准确的判断,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风险来制定合理的计划,确保其工程的质量不存在任何问题。在一些技术较为复杂,具有较大施工难度的工程项目中落实风险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还需工作人员意识到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4.采取合理的方式来开展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 4.1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若想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作业能够顺利开展,确保建筑工程具有良好的施工质量,就必须有效地管理参与工程施工的人员。(1)施工企业应具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工作人员。(2)在施工人员的招聘阶段,禁止出现无证上岗的现象,在正式工作之前还需对其开展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教育,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让其详细了解施工项目中存在的危险源、危险因素,以及处理这些危险的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落实安全防护工作。(3)企业还需培养安全质量管理的文化氛围,对外来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第四,企业应对施工人员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制定合理的施工待遇,对于一些生活困难的施工人员进行补助,对一些表现优异的人员可以进行奖励。 4.2规范建筑工程的操作流程 规范的操作流程,能够有效地减少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或者违规的行为,从而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人员的安全进行有效的保障。设立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管,让各个施工人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并且在工程中的各个施工环节开展规范的施工流程[2]。同时,相关单位可以安排特定的工作人员来开展工程各个部位的检查工作,一旦发现其存在安全隐患,必须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并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来开展安全防护设施检查的验收工作和相关作业。当然,在检查工程质量的过程中,还需将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遵循国家相关的质量标准来确保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不存在任何问题。 4.3引进先进的工艺和设备 在正式开展建筑工程的施工作业之前,工作人员需事先对现有的施工技术和设备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施工工艺和设备,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与安全,对于一些施工相对较难的土方工程项目尤其需要注意。结合先进的施工工艺和设备,能够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工程的任务,真正落实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并且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和质量问题,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无任何问题。 4.4编写合理的质量和安全防治管理方案 对我国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得知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有效协调,大部分施工单位会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工作视为两个独立的工作。为了确保建筑企业具有良好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还需事先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监管工作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对其相关的控制要点进行深入的探讨,来合理的规划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容,并制定合理的方案。在该方案中,相关单位还需结合工程的实际状况来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创新,对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并且设立奖惩机制,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积极配合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从而更好地落实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 5.结束语 总之,质量和安全控制工作是整个房屋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相关单位必须意识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意识到二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联系。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来规范地开展工程的相关作业,防止因操作失误而对工程的质量造成破坏。相关单位需要有效地监管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除此之外,健全的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还需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让施工人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我国建筑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魏志慧,朱岩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强化策略研究[J].科技风,2020(15):138. [2]索文汉.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常见问题与应对措施分析[J].居舍,2020(12):192. 作者:曹著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基建处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论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论文 一、核心能力与财务战略目标的确立 财务战略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财务战略的制定没有根据企业的整体战略或者企业整体战略不是建立在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这就导致财务战略目标不合理,不具有稳定性。 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源泉,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因,因此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应当建立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潘汉尔德(Prahalad)与哈默(Hamel)首先提出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他们将企业组织描述为“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和业务单元的组合”,三者的关系如同一棵“树”,核心竞争力处于根部,企业若要使处于树冠的业务单元维持长期盈利能力,就必须要有雄厚的核心能力作为根基。 要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首要的是对企业进行SWOT分析,清楚地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优势(S)、劣质(W)、机会(O)、威胁(T),然后依据以下三条标准来确定企业的核心能力: 1.核心能力必须具有延展性,即能够不断创造新产品,可以使得企业进入一个潜在的广阔的新市场。 2.必须具有独特性,即难于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3.能为顾客实现其价值做出关键性的贡献。 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因,并且长期保持不变,因此依据它建立的企业和财务战略目标比较合理,并且相对稳定。 二、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关系 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着一个两难的问题,即如何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如预算)的关系。一方面财务战略不能过于详细和程序化,与短期财务计划的连接不能过于紧密,以避免财务战略管理成为日常控制的系统,违背了财务战略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财务战略不能过于空洞,与企业短期财务计划的连接过于模糊,导致财务战略不具有可执行性。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难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将企业财务战略分为以发展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和以利润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安德列·A·德瓦尔认为企业战略应当分为战略发展计划和战略运营计划。其中,前者是以企业发展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其主要的行动包括新市场的开拓、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以及新分销渠道的建立,它将对企业未来赢利能力产生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后者是以企业当前利润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现在经营的改善,其主要行动主要是在现有产品和分销渠道的基础上减少成本,增加销售,它将有助于企业当前业绩的提高。 为配合企业战略,财务战略的重点亦应一分为二,一个是以发展为中心,主要协助战略发展计划的实现;另一个是以利润为中心,主要协助战略运营计划的实现。依据与日常经营关系的清晰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有助于其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协调。 2.将企业财务战略规划系统分解为长期财务战略、中期财务规划和短期财务计划三个部分。为避免企业财务战略过于空洞导致的战略不可执行性和过于详细导致的短视行为,可以在长期财务战略和短期财务计划之间设置一个联系两者的桥梁即中期财务规划。其中,长期财务战略是整个战略规划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中期和短期计划具有战略指导作用,它应当是在对企业未来环境和核心能力进行全局性和长期性思考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提出原则性和方向性的目标;中期行动计划则是依据长期财务战略,在对近期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在最近几年中的具体财务规划,它是长期战略在近期的具体实施方案;短期财务计划(如年度预算)是对中期规划的分解,提出企业在短期(例如一年)的具体计划,其目标一般用具体的财务指标描述,从本质上而言,短期行动计划是一种控制和运行系统,与前两者所具有的战略规划性质不同。 三、协调财务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关系 由于资金运动贯穿于各个职能部门之中,要达到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的目标,财务战略就必然需要其他职能部门的战略配合,但传统的以职能划分部门的方式导致了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现实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1.设立战略协调委员会,为各种职能战略的开发提供指导。该委员会的成员应是来自被协调的各职能部门的代表,这有助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充分沟通,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战略的有效实施。 2.由总经理或由他任命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负责各职能战略之间的相互协调。这一方法由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协调,其权威性很强,有助于战略的有效执行,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没有参与战略的协调,有可能严重挫伤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导致战略管理的官僚化和程序化。 3.为了有效地协调各职能战略,企业应当遵守以下原则:(1)职能战略只能由该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制定,而不能完全由企业单一的战略规划部门统一制定,这既可以保证各职能部门参与战略规划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减少各部门的冲突。(2)由于各职能战略之间的关联度不同,所以只应整合那些必须协调的职能战略。试图将所有的职能战略完全协调到一份整合的计划之中是有局限性的。(3)除经理人制定企业整体战略外,某一职能部门的计划不应包括其它职能部门的活动,这有助于把职能部门的责任划分清楚,从而保证战略有效执行。(4)各种职能战略应当只包括最重要的问题,应不含过多的细节,这既可以减少各职能战略的冲突,又使得战略协调人员只关注真正重要的问题。 四、战略评价中协调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关系 平衡计分卡是把非财务的、先导性的指标和财务的滞后的指标合并在一起,得出公司平衡的绩效,从而检查公司战略执行情况是否误入歧途。平衡计分卡的中心工作是开发一套财务和非财务关键成功因素(CSF)和关键绩效指标(KPI)。一个关键成功因素(CSF)是对公司擅长的、对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某个战略要素的定性描述;关键绩效指标(KPI)是对关键成功因素的定量分析。平衡计分卡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以下优点: 1.相对于财务指标所提供的历史的滞后的财务信息,非财务指标能够提供未来的先导性的信息,这有利于企业预先采取措施以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得有利的战略地位。 2.由于非财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根源,它不但能提供定量的信息,而且还能提供定性的信息,因而可以使得管理人员看到问题的本质。 3.非财务信息不但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包括外部信息,因而管理人员可以将内部业绩和外部趋势进行比较分析。 五、结论 笔者认为财务战略管理的前提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以核心能力为基础有助于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将企业财务战略重点分为战略发展计划和战略运营计划以及将财务战略系统分解为长期财务战略、中期财务规划、短期财务计划,有助于解决长期战略和日常经营的矛盾;财务战略与其它职能战略之间的协调应当遵守一些指导性的原则;最后分析了平衡计分卡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的优点。 摘要:文章首先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是合理确定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的基础,随后提出了两种思路以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关系,并对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之间的协调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意见,最后分析了平衡计分卡综合财务与非财务指标进行战略评价的优点。 关键词:财务战略核心能力平衡计分卡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论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论文 摘要: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在理论界和实践中都备受关注,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运用,其内涵是如何认识企业外部理财环境,如何认识企业内部理财能力,如何确定目标和如何实现目标;其目标是追求长期盈利能力;其本质是建立竞争优势;其重点是分析战略环境因子。 关键词:财务战略;财务管理;战略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自产生至今,随着环境的要求,不断向着完善与全面的方向转变,己经成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核心。而另一方面,战略管理由于其全局性、前瞻性和长远性等优势明显,在理论界和实践中都备受关注,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运用。但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真正内涵,其目标、本质、重点是什么,一直存在分歧。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求教于同仁。 1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前,理论界对财务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研究一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研究假设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企业战略与财务管理是否可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抑或两者在本质上根本不相关之类的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进而也使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受到局限而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战略管理思想的先进性,它已逐步向营销、人力资源以及财务等企业的各个职能领域延伸和渗透。因而也就对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提出了按照战略管理进行适应性变革的要求。 进入90年代后,学者在财务战略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对财务战略和财务战略管理内涵的解释产生了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财务战略就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为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财务战略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使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的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还有观点认为,财务战略是对企业总体的长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但目前理论界对究竟什么是 “财务战略”并没有明确和统一的定义,对财务战略管理也缺乏系统的研究。 笔者认为,对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进行正确的界定,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战略首先应具备一般战略的优势和特性,即应该是站在战略高度上看财务,着眼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它的目标应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通过全面的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找到自身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制订资源分配和一系列行动的方案,以使企业不仅能够应付不断变化的环境,还能对其产生影响,并能够赢得一个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持续的竞争优势。 (2)财务战略必然是围绕资金的运作展开,涉及到融资、投资、股利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即通过对资金从流入、运作到流出制订和实施战略,从而实现资金循环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3)财务战略管理特别强调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财务战略管理就其本质上是企业与变化着的背景或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背景不同,财务战略管理的观念、理论、方法、范式及其应用都将随之改变。 因此,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如何认识企业外部理财环境,如何认识企业内部理财能力,如何确定目标 和如何实现目标。财务战略管理不是空谈,它必须解决企业现在和未来在理财方面应当怎样做的问题。 2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追求长期盈利能力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直接相关的,其目标应该与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相协调一致。 目标是战略制定的首要和关键的问题,从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到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市场增加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等,各位学者众说不一,这一直都是理论界争论和关注的焦点。 通用汽车公司的创始人阿尔弗莱德.P.斯隆指出:“一个企业的战略性目标是赚取投资收益。如果在较长的时期内企业不能创造满意的收益,它将无法存在。”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得以生存是一切收益的根本基础。而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能否维持生存取决于其赚取的收入能否补偿其付出的全部成本。如果企业要在维持生存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增长和发展,就必须使其赚取的收益在补偿其成本时候能够有所剩余,一方面满足利润分配的要求,另一方面补充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事实上这也就是企业存在的本质意义,即要获得长期的盈利能力,为企业所有者及其相关利益群体谋求长期的收益。学者们提出的诸多企业战略的目标从根本上讲都是围绕着追求长期盈利能力这一中心而提出的具体目标要求,而且企业战略目标与财务战略目标也应该是长期协调一致的,因而无论具体战略目标如何制定,追求长期盈利能力都应该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不变的总的目标方向。3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本质——建立竞争优势 所谓的竞争优势是指当多个企业处在同一个市场中时,面对类似的顾客群,其中一个企业能够赢得更高的利润率,或者能够赢得潜在更高的利润率时,这个企业就拥有了某种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应当满足三点要求,即首先必须具有独特性,其次必须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再次就是必须能够最有效的满足顾客需求。 企业战略实质上是企业管理者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针对一些重大经营问题制定的行动规划。而战略管理就是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计划,并管理、监督计划的实施,还要检验结果的动态过程。如上所述,企业战略的目标方向就是要追求长期的盈利能力,而从竞争优势理论可以看出,只有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够持续获得比同行业更高的利润率,也就是说具有竞争优势就获得了长期的盈利能力,竞争优势是长期盈利能力的基础和根本。所以,企业战略的本质就在于不断的创造和变革以创造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而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是协调一致的,这说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本质也就是建立企业竞争优势,而且是管理、策划企业的资金全面围绕建立企业竞争优势这一中心来运营,完全为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服务。 4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重点——分析战略环境因子 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以及战略评价。其中,战略分析就是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第一步,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在现在和未来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对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那些关键性因素形成一个概观,它是属于预测分析的范畴,是企业进行战略选择的基础,更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其分析的全面与否、深入透彻与否,预测的准确与否都将直接影响着企业战略的选择与制定,即影响着企业经营决策的方向。因此,进行财务战略管理的首要重点必然应该是企业的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动力分析两个方面,可统称为战略环境因子分析。外部环境分析是一个“知彼”的过程,重点是行业环境分析,即分析企业所在的行业环境以及企业打算进入的行业的环境。行业环境具体包括总体市场因素、行业竞争结构等方面的内容。除了行业环境因素外,企业还需分析那些不被企业和其所在行业所控制但同样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因素,如社会技术进步因素、政治法规因素、经济因素、金融因素等等。 企业内部动力分析是一个“知己”的过程,重点是企业的资源分析和能力分析。资源和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基础和动力,也可以称之为企业的内部环境。其中,资源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的生产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关系资源等。能力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的经营能力、投资能力、融资能力等。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论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对策论文 摘要:文章首先提出了核心能力是合理确定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的基础,随后提出了两种思路以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关系,并对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之间的协调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意见,最后了平衡计分卡综合财务与非财务指标进行战略评价的优点。 关键词:财务战略核心能力平衡计分卡 一、核心能力与财务战略目标的确立 财务战略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是财务战略的制定没有根据企业的整体战略或者企业整体战略不是建立在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这就导致财务战略目标不合理,不具有稳定性。 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源泉,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因,因此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应当建立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潘汉尔德(Prahalad)与哈默(Hamel)首先提出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他们将企业组织描述为“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和业务单元的组合”,三者的关系如同一棵“树”,核心竞争力处于根部,企业若要使处于树冠的业务单元维持长期盈利能力,就必须要有雄厚的核心能力作为根基。 要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首要的是对企业进行SWOT分析,清楚地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优势(S)、劣质(W)、机会(O)、威胁(T),然后依据以下三条标准来确定企业的核心能力: 1.核心能力必须具有延展性,即能够不断创造新产品,可以使得企业进入一个潜在的广阔的新市场。 2.必须具有独特性,即难于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3.能为顾客实现其价值做出关键性的贡献。 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因,并且长期保持不变,因此依据它建立的企业和财务战略目标比较合理,并且相对稳定。 二、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关系 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着一个两难的问题,即如何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如预算)的关系。一方面财务战略不能过于详细和程序化,与短期财务计划的连接不能过于紧密,以避免财务战略管理成为日常控制的系统,违背了财务战略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财务战略不能过于空洞,与企业短期财务计划的连接过于模糊,导致财务战略不具有可执行性。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难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将企业财务战略分为以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和以利润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安德列·A·德瓦尔认为企业战略应当分为战略发展计划和战略运营计划。其中,前者是以企业发展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其主要的行动包括新市场的开拓、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以及新分销渠道的建立,它将对企业未来赢利能力产生长远和深刻的;后者是以企业当前利润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现在经营的改善,其主要行动主要是在现有产品和分销渠道的基础上减少成本,增加销售,它将有助于企业当前业绩的提高。 为配合企业战略,财务战略的重点亦应一分为二,一个是以发展为中心,主要协助战略发展计划的实现;另一个是以利润为中心,主要协助战略运营计划的实现。依据与日常经营关系的清晰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有助于其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协调。 2.将企业财务战略规划系统分解为长期财务战略、中期财务规划和短期财务计划三个部分。为避免企业财务战略过于空洞导致的战略不可执行性和过于详细导致的短视行为,可以在长期财务战略和短期财务计划之间设置一个联系两者的桥梁即中期财务规划。其中,长期财务战略是整个战略规划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中期和短期计划具有战略指导作用,它应当是在对企业未来环境和核心能力进行全局性和长期性思考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提出原则性和方向性的目标;中期行动计划则是依据长期财务战略,在对近期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在最近几年中的具体财务规划,它是长期战略在近期的具体实施方案;短期财务计划(如年度预算)是对中期规划的分解,提出企业在短期(例如一年)的具体计划,其目标一般用具体的财务指标描述,从本质上而言,短期行动计划是一种控制和运行系统,与前两者所具有的战略规划性质不同。 三、协调财务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关系 由于资金运动贯穿于各个职能部门之中,要达到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的目标,财务战略就必然需要其他职能部门的战略配合,但传统的以职能划分部门的方式导致了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现实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来解决这一: 1.设立战略协调委员会,为各种职能战略的开发提供指导。该委员会的成员应是来自被协调的各职能部门的代表,这有助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充分沟通,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战略的有效实施。 2.由总经理或由他任命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负责各职能战略之间的相互协调。这一方法由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协调,其权威性很强,有助于战略的有效执行,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没有参与战略的协调,有可能严重挫伤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导致战略管理的官僚化和程序化。 3.为了有效地协调各职能战略,应当遵守以下原则:(1)职能战略只能由该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制定,而不能完全由企业单一的战略规划部门统一制定,这既可以保证各职能部门参与战略规划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减少各部门的冲突。(2)由于各职能战略之间的关联度不同,所以只应整合那些必须协调的职能战略。试图将所有的职能战略完全协调到一份整合的计划之中是有局限性的。(3)除经理人制定企业整体战略外,某一职能部门的计划不应包括其它职能部门的活动,这有助于把职能部门的责任划分清楚,从而保证战略有效执行。(4)各种职能战略应当只包括最重要的问题,应不含过多的细节,这既可以减少各职能战略的冲突,又使得战略协调人员只关注真正重要的问题。 四、战略评价中协调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关系 平衡计分卡是把非财务的、先导性的指标和财务的滞后的指标合并在一起,得出公司平衡的绩效,从而检查公司战略执行情况是否误入歧途。平衡计分卡的中心工作是开发一套财务和非财务关键成功因素(CSF)和关键绩效指标(KPI)。一个关键成功因素(CSF)是对公司擅长的、对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某个战略要素的定性描述;关键绩效指标(KPI)是对关键成功因素的定量。平衡计分卡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以下优点: 1.相对于财务指标所提供的的滞后的财务信息,非财务指标能够提供未来的先导性的信息,这有利于企业预先采取措施以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得有利的战略地位。 2.由于非财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根源,它不但能提供定量的信息,而且还能提供定性的信息,因而可以使得管理人员看到问题的本质。 3.非财务信息不但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包括外部信息,因而管理人员可以将内部业绩和外部趋势进行比较分析。 五、结论 笔者认为财务战略管理的前提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以核心能力为基础有助于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将企业财务战略重点分为战略计划和战略运营计划以及将财务战略系统分解为长期财务战略、中期财务规划、短期财务计划,有助于解决长期战略和日常经营的矛盾;财务战略与其它职能战略之间的协调应当遵守一些指导性的原则;最后分析了平衡计分卡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的优点。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论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内涵论文 公司收购与兼并是一个公司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其它公司控制权,以增加自身实力。实现自身经济目的的一种经济行为。放眼当今世界,几乎每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过程就是进行购并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说,这些大公司所取得的市场优势地位就是它们在过去进行购并活动的结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购并活动也越来越多,国有企业也开始注重通过外部扩张的方式来迅速扩大企业的规模,来抓住有利的市场时机,实现快速发展。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 财务战略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围绕着这个目标,企业使用各种财务手段和开展工作。具体说来财务战略管理主要包括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这二者是相互作用的,都是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服务。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是明确企业理财的基本方向与思路,提高企业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能力。 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作为财务战略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其联系是必然存在的。首先,企业的投资规模取决于自己的融资能力。投资活动往往表现为对资本的需求,企业通过内部融资解决一部分,剩余的部分企业必须通过外部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融资能力的大小着企业对资本需求的满足程度。其次,投资活动的结果,又是企业现金流的重要来源。投资活动的收益通常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红利分给股东,另一部分留存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企业的内部资本。而内部资本的多少,又决定着企业融资能力的大小。因为内部资本是权益资本,在企业目标资本结构的要求下,权益资本与负债是按固定比率同时增加的。 二、公司购并的财务战略规划 购并活动的财务战略规划是指在实施购并前,对目标企业的发展前景及技术、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调查,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策划筹资方案,从而决策和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财务战略规划应该同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具体应该包括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确定融资结构及购并后的一体化管理。 1.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分析 外部环境要重点分析收购者所处产业环境和宏观经济形势,了解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以及产业变动和经济发展趋势对本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在购并活动中侧重公司外部成长的机会,并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筛选这些机会,确定对企业最有利的发展机会。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在于发现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重点应该研究企业如何利用外部机会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劣势。如考虑是否能从实际规模经济,技术转移中得益,能否通过购并活动来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此外,对企业进行内部分析时,要了解企业的各方面的能力,如企业的融资能力、目标资本结构的灵活性、管理能力和反收购的能力。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充分了解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企业才有可能选择合适的购并对象。 2.目标公司价值评估 首先,收购公司应利用所有可以公开获得的信息和目标公司提供的资料,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目标公司进行评估。价值评估是整个收购活动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它是收购公司在谈判中出价的依据。另一方面它决定着收购者可接受的收购价格范围。 对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折现现金流法、市盈率法、重置成本法等等。在具体的购并活动中应根据目标公司的客观状况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而且通常应该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来估 计目标公司的价值。如收购者看中目标公司经营状况很差,收购者采用重置成本法会更加合理的反映目标公司的价值。 3.确定融资结构 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关键性的因素有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大股东对企业控制权的要求,以及购并完成后企业现金流量的均衡。企业在购并活动中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对融资结果的制约,确定相应的最佳融资结构。 目标资本结构是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时的负债价值与权益价值之比。它要求企业的融资结构应符合目标资本结构的要求,即融资对资本结构造成的影响,应保持在目标资本结构许可的范围内。其次,应该考虑企业控制权的。企业发行普通股筹资,拥有控制权的股东持股比例下降,此时有可能造成公司控制权旁落。因而通过普通股筹资数量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三,融资决策要考虑企业购并后现金流出与流入的平衡。如果企业购并规模较大而且大部分资本需要融资解决,这样收购者将支付大量的利息,而目标企业可能处于购并后的调整阶段,其现金流入有可能下降,现金流出与流人就存在不平衡,这将极大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4.一体化阶段应着重考虑企业资产的调整 企业完成购并活动后,必须依照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的要求,调整企业内部现存的资产,将不符合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资产出售或者分离。此外,在杠杆收购中,收购者通常会将企业内部的某些资产出售,它们的价格现金流比率高于公司整体的相应比率,而将获取现金能力高于收购价格的部门保留,这样,能满足公司偿债的要求。此外,购并过程是各种资源的整合过程,资源整合的目标是要求公司拥有的各种资源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结构。这样对于公司闲置的资产可以出售以便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 三、公司购并财务战略的重点 财务战略管理在购并活动中的重点问题是购并价格的确定、资本结构的管理及购并后的资产重新组织整理。之所确定这三个核心问题,是由于财务战略管理的对象——购并活动有不同于其它行为的特殊性引起的。 1.定价问题 购并活动中收购者的投资额就是购并的成交价格。要做一笔成功的交易,你就要找到合适的价格,找到买方能支付的最高额与卖方能接受的最低额之间微妙精确的价值。交易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它是指目标公司对收购者而言的价值。目标企业的价值对于收购者和原公司股东来说是不同的。对原公司股东而言,目标公司的价值是由公司未来预期盈利能力决定的,包括公司未来获得的机会价值。对收购公司而言,目标公司的价值是由公司未来价值加上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协同创造的新价值。收购机制配置,能更大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从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显然,目标公司对于收购者的价值要高于对原股东的价值。 对公司未来价值的不同预期是公司进行购并的基础,而且也是交易价格的确定基础,交易价格的上限是收购公司对购并活动价值的判断,其下限是目标公司价值加上一定的溢价。由此可见,交易价格是由企业价值决定的,定价问题的主要是对企业进行价值判断。 购并活动中的目标公司价值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根据具体的购并活动采取合适的评估。在进行估价时,要考虑收购公司的目的和特殊能力。如对某一特定行业中的企业来说,行业内部和行业外部收购者的收购目的是不同的,因而他们对目标公司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行业内部收购者是为了获取目标公司的生产设备,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行业外部收购者出于多角化经营的目的进行收购,他会考虑通过购并克服进入障碍,出价会高于同业收购者。 价值评估体系要求对多种对象进行价值评估。评估对象包括目标公司及其业务部门、收购公司和购并后的整体公司。 购并活动中的目标公司价值评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应该建立完整的价值评估体系来进行研究。使用单一的评估方法容易将评估引入歧途,因为还没有一种评估方法对所有的购并活动都适用。就最常用的折现现金流法来说,它的迷人之处在于逻辑上的严密和完美,当然它有非常严格的假设,但是它让人失望的地方也在于前提假设过于严格,如它没有考虑投资被推迟的价值,而且它认为投资过程是可逆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及其增长率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因为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那些所处市场环境波动比较大的企业,对其进行预测更加困难。因此,只有使用多种评估方法才能全面的认识目标公司的价值。其次,收购者对目标公司的价值判断,是将目标公司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对于拥有多业务部门的公司来说,有些企业由于协同经营效果差,公司整体的价值只是分离的业务部门的价值简单的相加,有些部门的价值甚至比整个公司的价值都高。如果使用清算价值法能更合理的反映企业各部门的价值,这样收购者能更加明确自己的购并目标,增加企业的潜在价值。价值评估体系能从多个方面综合反映公司的价值。 2.资本结构的问题 购并活动往往需要进行外部融资,筹集足够的收购资本。在确定融资决策时,首先要考虑融资结构。而融资结构是由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决定的。这样问题就归结到对企业资本结构的管理层面。我们通过对购并活动中资本结构的研究,最终能确定合理的融资渠道及其结构。 首先,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在不同行业中是不一样的。如美国医药业中企业的负债比例为9%,电力为53%,工业为15.8%,资本结构的差异较大。如果企业通过购并活动进入新的行业时,其目标资本结构也应相应变化、其次,企业完成购并活动后,应该保留适当的负债筹资能力,以满足后续追加投资的要求。因为企业在进行一体化整合时,往往要追加投资,才能消除企业合并的障碍,充分发挥合并的协同效应。第三,企业购并结束后,往往要出售一些次要的和过剩的资产,来重新调整资产结构。出售资产的收入可以抵补一部分债务,企业最终目标资本结构应当是收购整合完成后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管理的基本思路:以目标资本结构确定外部筹资中的债务比例和权益比例。获得公司控制权是收购者的主要目的。如果普通股筹资数量过大,将威胁到大股东的控制权,因而权益融资部分是由目标资本结构和股东对公司控制权的要求共同确定的。最后,剩余筹资部分由债务融资来补齐。如果债务融资超过了目标资本结构的许可范围,这时应对购并活动进行重新考虑。 3.一体化阶段的资产调整 企业的资产具有整体性,在购并活动过程中通常以企业为单位进行交易。这样收购完成后,收购公司内部的资产配置往往不能突出公司的战略意图。另外,许多资产存在重复,这是由于企业整体对不同资产需求的数量是有一定比例的,如企业中不同零部件的规模产量是不相同的,这时应将富余的生产能力出售套现。企业通过对资产进行调整,将闲置和不符合公司战略要求的资产出售,以换取现金,增加企业的流动资产。如果出现了好的投资机会,企业有能力进行投资。资产调整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有些时候,企业的债务融资往往要突破目标资本结构的约来才能满足收购者对资本的需求,如果轻易放弃收购,收购公司有可能会丧失良好的发展机会。这时收购公司应认真研究目标公司的资产情况,确定哪些资产可以出售,能获得多少现金流入。这样债务融资额能够适当扩大,企业购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论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首先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是合理确定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的基础,随后提出了两种思路以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关系,并对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之间的协调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意见,最后分析了平衡计分卡综合财务与非财务指标进行战略评价的优点。 关键词:财务战略核心能力平衡计分卡 一、核心能力与财务战略目标的确立 财务战略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财务战略的制定没有根据企业的整体战略或者企业整体战略不是建立在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这就导致财务战略目标不合理,不具有稳定性。 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源泉,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因,因此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应当建立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潘汉尔德(Prahalad)与哈默(Hamel)首先提出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他们将企业组织描述为“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和业务单元的组合”,三者的关系如同一棵“树”,核心竞争力处于根部,企业若要使处于树冠的业务单元维持长期盈利能力,就必须要有雄厚的核心能力作为根基。 要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首要的是对企业进行SWOT分析,清楚地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优势(S)、劣质(W)、机会(O)、威胁(T),然后依据以下三条标准来确定企业的核心能力: 1.核心能力必须具有延展性,即能够不断创造新产品,可以使得企业进入一个潜在的广阔的新市场。 2.必须具有独特性,即难于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3.能为顾客实现其价值做出关键性的贡献。 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因,并且长期保持不变,因此依据它建立的企业和财务战略目标比较合理,并且相对稳定。 二、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关系 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着一个两难的问题,即如何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如预算)的关系。一方面财务战略不能过于详细和程序化,与短期财务计划的连接不能过于紧密,以避免财务战略管理成为日常控制的系统,违背了财务战略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财务战略不能过于空洞,与企业短期财务计划的连接过于模糊,导致财务战略不具有可执行性。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难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将企业财务战略分为以发展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和以利润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安德列·A·德瓦尔认为企业战略应当分为战略发展计划和战略运营计划。其中,前者是以企业发展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其主要的行动包括新市场的开拓、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以及新分销渠道的建立,它将对企业未来赢利能力产生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后者是以企业当前利润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现在经营的改善,其主要行动主要是在现有产品和分销渠道的基础上减少成本,增加销售,它将有助于企业当前业绩的提高。 为配合企业战略,财务战略的重点亦应一分为二,一个是以发展为中心,主要协助战略发展计划的实现;另一个是以利润为中心,主要协助战略运营计划的实现。依据与日常经营关系的清晰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有助于其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协调。 2.将企业财务战略规划系统分解为长期财务战略、中期财务规划和短期财务计划三个部分。为避免企业财务战略过于空洞导致的战略不可执行性和过于详细导致的短视行为,可以在长期财务战略和短期财务计划之间设置一个联系两者的桥梁即中期财务规划。其中,长期财务战略是整个战略规划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中期和短期计划具有战略指导作用,它应当是在对企业未来环境和核心能力进行全局性和长期性思考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提出原则性和方向性的目标;中期行动计划则是依据长期财务战略,在对近期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在最近几年中的具体财务规划,它是长期战略在近期的具体实施方案;短期财务计划(如年度预算)是对中期规划的分解,提出企业在短期(例如一年)的具体计划,其目标一般用具体的财务指标描述,从本质上而言,短期行动计划是一种控制和运行系统,与前两者所具有的战略规划性质不同。 三、协调财务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关系 由于资金运动贯穿于各个职能部门之中,要达到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的目标,财务战略就必然需要其他职能部门的战略配合,但传统的以职能划分部门的方式导致了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现实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1.设立战略协调委员会,为各种职能战略的开发提供指导。该委员会的成员应是来自被协调的各职能部门的代表,这有助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充分沟通,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战略的有效实施。 2.由总经理或由他任命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负责各职能战略之间的相互协调。这一方法由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协调,其权威性很强,有助于战略的有效执行,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没有参与战略的协调,有可能严重挫伤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导致战略管理的官僚化和程序化。 3.为了有效地协调各职能战略,企业应当遵守以下原则:(1)职能战略只能由该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制定,而不能完全由企业单一的战略规划部门统一制定,这既可以保证各职能部门参与战略规划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减少各部门的冲突。(2)由于各职能战略之间的关联度不同,所以只应整合那些必须协调的职能战略。试图将所有的职能战略完全协调到一份整合的计划之中是有局限性的。(3)除经理人制定企业整体战略外,某一职能部门的计划不应包括其它职能部门的活动,这有助于把职能部门的责任划分清楚,从而保证战略有效执行。(4)各种职能战略应当只包括最重要的问题,应不含过多的细节,这既可以减少各职能战略的冲突,又使得战略协调人员只关注真正重要的问题。 四、战略评价中协调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关系 平衡计分卡是把非财务的、先导性的指标和财务的滞后的指标合并在一起,得出公司平衡的绩效,从而检查公司战略执行情况是否误入歧途。平衡计分卡的中心工作是开发一套财务和非财务关键成功因素(CSF)和关键绩效指标(KPI)。一个关键成功因素(CSF)是对公司擅长的、对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某个战略要素的定性描述;关键绩效指标(KPI)是对关键成功因素的定量分析。平衡计分卡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以下优点: 1.相对于财务指标所提供的历史的滞后的财务信息,非财务指标能够提供未来的先导性的信息,这有利于企业预先采取措施以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得有利的战略地位。 2.由于非财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根源,它不但能提供定量的信息,而且还能提供定性的信息,因而可以使得管理人员看到问题的本质。 3.非财务信息不但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包括外部信息,因而管理人员可以将内部业绩和外部趋势进行比较分析。 五、结论 笔者认为财务战略管理的前提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以核心能力为基础有助于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将企业财务战略重点分为战略发展计划和战略运营计划以及将财务战略系统分解为长期财务战略、中期财务规划、短期财务计划,有助于解决长期战略和日常经营的矛盾;财务战略与其它职能战略之间的协调应当遵守一些指导性的原则;最后分析了平衡计分卡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的优点。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论文: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下财务战略管理的探究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企业不仅面临国内企业的激烈竞争,更要面临国际企业带来的挑战,想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科学落实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财务战略管理成功与否,关键在与是否能够准确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直接影响财务战略管理的制定,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财务战略管理具有较强研究价值。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环境 财务战略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直接影响这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和财务战略管理的制度及实施。企业任何财务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不可避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影响着企业运营、效益、风险、资金的取得、资金的配分等。因为财务战略管理就是建立在企业财务环境的基础上,对企业资源筹划和配置活动谋划的行为,可以说是财务管理功能的延伸。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影响因素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经济和规模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是企业经营规范化的象征,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新发展趋势下,全新的企业财务管理概念,但财务战略管理制定和实施受财务管理环境影响较大#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制定时要遵循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以保障企业的根本利益为基础,以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为目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实施中应及时发现问题,实时调整管理策略,避免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以此保障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可操作性及科学性。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是来自各个方面的,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政治环境 任何企业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经营及生产和管理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法律维护着市场经济秩序,约束着企业行为。企业经营生产必须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企业活动受国家政治环境影响较大。不同时期的政策和法规对企业的约束是不同的。政治环境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产生着巨大影响,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管理策略时应根据国家政策变动实时变动对策略进行调整,保障财务战略管理策略的科学性。另外,法律针对不同企业进行的约束范围是不同的,因此企业必须对国家法律做到充分了解。 (二)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对财务战略管理影响是最大的,市场环境更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环境日益复杂。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市场,分析市场变化,把握市场动态,如果需求大于供应,那么无疑企业将获得理想的效益,但是如果是供大于求,那么无疑会造成企业亏损。只有充分了解了市场环境,才能正确分析出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制定科学的财务战略管理策略。 二、财务战略管理制定的重要性 财务战略管理关系着企业运营和生产,科学的企业战略管理能够起到规避风险,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的作用。现代经济环境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地位越来越突出,财务战略管理不仅实现对企业运营成本、生产成本的控制,更实现了企业资源科学配置。成本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对成本的控制,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财务战略管理就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财务战略管理实现了对企业资源进行分析和配置,并准确计算出在本期成本中应计入的费用额和生产资料转移的应有价值,规范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且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还能够起到对企业成本计划和企业成本管理合理性,检查和监督的功能。更能够对企业运营控制体管理体系进行评估,验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财务战略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维守旧,缺乏对现代技术的利用 多数企业的管理思想过于守旧,在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制定时受传统管理观念影响较深,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的财务战略管理策略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企业管理要求。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实施的财务战略管理,缺乏与现代高新技术的结合#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财务管理工作日趋复杂,人工进行财务战略管理容错率较低,局限性较大,容易受到环境及技术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实施中更是易受个人主观影响。 (二)理论不成熟,重视度不够 目前企业对财务战略管理并不够了解,缺少相关理论指导。所以很多企业在展开财务战略管理实施时缺少相应的财务战略控管理机制和策略,实施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导致财务战略管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这导致了企业领导对财务战略管理信心不大,所以实施中并不重视。领导作为企业的掌舵人,其对财务战略管理的执行与实施重视程度,直接关系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实施质量及实施力度。另一方面,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核心理论多借鉴于发达国家企业成功案例,自身理论知识并不成熟,缺少与企业自身运营情况结合的实用型理论,如此情况下制定的财务战略管理在我国企业间缺少实用性,致使目前我国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实施中困难重重。 (三)财务战略管理实施中缺乏风险控制 很多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中缺乏对风险的控制。实际上企业经营管理中,处处存在风险,这些风险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组成部分。但很多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时往往只注重现有资源控制,忽视风险控制,这使得财务战略管理无法挥发真正的职能。 四、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强化策略 (一)加强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制度建设 企业想要将财务战略管理有效的实施,并取得想要的结果,那就必须制定完善的财务战略管理实施机制和制度,通过制度保障财务战略管理的顺利实施。但制度和机制在制定和实施中,必须保障实施力度,目前很多企业往往在制定制度和机制后却没有切实的落实下去,在出现问题和矛盾时无法靠制度和机制进行解决,因此,强化制度和机制的执行力是强化财务战略管理实施的关键。 (二)全面考虑强化风险控制 财务战略管理制定实施中,必须将所有的因素和所以管理对象都进行全面的考虑,细致到企业采购、合同签订、物资验收、资源保管、资金使用、报销、报废等多方面,只有全面的进行考虑才能使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风险是企业日常运营及产生中的最大隐患,重大的财务风险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全面的考虑能够强化财务战略管理的风险控制功能,使企业处在良性运作中。风险的降低,就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控制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 (三)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自然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也离不开现代信息化技术,目前已经很多企业实现了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现代办公及企业管理中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财务战略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现实了无纸化办公,使财务战略管理更高效,更方便,更快捷,更实时,更精准,真正打破了传统企业管理的概念。 (四)培养专职财务战略管理团队 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制定、开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和团队是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一直以来,企业间实施财务战略管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关人才,缺乏理论知识指导。培养专职财务战略管理团队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企业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丰富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知识和技能,专职财务战略管理团队将成为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力量。 五、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企业务管理环境日趋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和制定显得更加关键,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财务战略管理有效降低企业风险,控制成本,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传统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应用财务战略管理意义重大。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论文: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 【摘要】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经济和规模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是企业经营规范化的象征。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有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和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制度和实施,企业财务活动要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不可避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文章从政治、市场两方面介绍了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环境因素,接着以历史悠久的企业、大众化企业和高风险企业为对象,分析了其在财务战略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环境;财务战略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愈演愈烈,我国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企业间激烈的竞争,还要面对国际企业给我国企业发展带来的威胁和挑战。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科学落实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战略管理对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分析企业运营状况,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发展的前景。科学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而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有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制定,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财务战略管理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一、企I财务战略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政治环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也就是说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任何企业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企业的经营及生产和管理必须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企业的行为才能得到约束,也能在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快速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环境的影响,甚至政治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使巨大的。不同时期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定企业的约束是不一样的,企业制定财务战略管理正确把握国家政策的方向,寻求政策帮助,发挥企业优势,并且要随着政策的改变而不时地更改方向,保证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上法律对不同企业进行的约束范围也是不同的,因此企业必须对国家每个时期法律有充分的了解。 (二)市场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环境也逐渐复杂,市场环境又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因此,企业要时刻关注市场,分析市场的变化,把握市场的动态。如果需求大于供应,那么企业就要抓住机会,快速研制产品占领市场份额,对于生命周期短的商品,就要在短期内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供大于求,那么企业就会出现亏损,就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损失降到最小。只有充分了解了市场环境,才能正确分析出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制定正确的财务战略管理方式。 二、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维守旧,缺乏新时期财务战略管理人才 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是很守旧的,他们追求现在的稳定,不愿意承担任何的风险,在企业财务管理制定时也会受到这种传统财务管理念的影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大,要适应快节奏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原有的企业财务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另外,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战略的时候,缺乏都现代高科技、先进技术的使用。财务是保证一个企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财务没有管理好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加上经济的全球化和多样化,产物管理的工作也是日趋复杂,人工进行财务战略管理容易出现错误,局限性很大,还容易受到环境和技术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较大,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青青稞酒公司是青海著名的酒业公司,注册资本4.5亿元,拥有3个全资子公司,是全国青稞酒行业的龙头,这样的公司在财产战略管理上也存在着管理人员思想滞后,没有发挥出现代新技术的最大优势的现象。青青稞酒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其财产战略管理上人才不足,加上国内同行业竞争加剧,财务战略人才的缺失对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二)理论体系不成熟,缺乏战略定位与规划 目前企业对财务管理战略的了解是不全面的,没有想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企业的财务战略定位和规划就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当然,很多企业的领导层都已经认识到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理论体系的不成熟,导致很多企业在展开财务战略管理实施时缺少相应的财务战略控制管理机制和策略。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导致财务战略管理的效果不理想。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得到了一个不够理想的结果,这就导致企业高层对财务战略管理的信心不大,也就不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讨论企业财务管理的战略定位和规划。通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取得了一些列的成就:资产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次按住增强,风险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但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财务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普遍的问题:第一,缺乏有效的战略定位与规划。虽然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初期就已经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但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在目标时称、目标客户、市场群体和服务方式上缺乏清晰的规划,对自身过得优势和劣势分析得不够清楚,同质化的现象很严重,加上特曼不愿意放弃当前的模式,在加快转型上还保留着等待、观望和依赖心理。第二,银行财务管理和发展战略不匹配。多数商业银行接受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但是目前很多分支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依然习惯追求报表理论最大化,用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的存款、贷款增长等规模指标,过分重视时点的规模,导致冲时点现象严重,忽视了银行长远发展的能力。 (三)财务战略管理实施中缺乏风险控制 在现实中,我们就会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处处都粗存在着风险,这些风险也是财务管理环境中的组成部分。但很多企业在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错正中往往最关注的就是对资源的控制,而忽视了去企业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导致财务战略管理无法发挥出真正的职能。房地产行业是高投入高收入,同时也是高风险的行业。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景气指数持续上升,国家政策的调控下才能稳定当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态势,然而房地产上市公司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同样暴露出了许多的不足,在宏观经济形势负面深度影响依旧存在的情况下,还出现了行业替代品增多的威胁,产业链已经发生了资金紧张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战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企业发展中的风险程度不够重视,对财务战略管理实施中风险的控制也是不够强的。当房地产上市公司中的财务管理出现了不可控的因素,那整个公司的运转机制将会瘫痪,资金紧张对房地产公司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论文:试论对施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施工企业的竞争趋势越来越严峻,这种形势下,合理科学的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成为施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现代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目前还是比较新的课题,本文首先对财务战略管理的概念及特征进行了简单概述,然后从不同角度对施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展开了一系列分析。 关键词:施工企业 财务管理 战略管理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环境下企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受到经济体制转轨及经济结构转型的约束,同时还受到以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处的环境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时促进了价值转移及方式转变,并带来了战略变革、产业升级等一系列问题。战略是协调企业和环境关系的系统,企业环境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提出变革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一、财务战略管理概述 (一)财务战略管理的概念 企业财务战略是指企业为了与总体竞争战略相适应筹集资本,在企业内部展开管理的方略,企业财务战略实际上也是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战略管理理论的具体应用。因为资金的流动情况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且在资金均衡上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在于保护企业资金的均衡,同时保证资金的有效流动。 (二)财务战略管理的特征 财务战略本身具备整体性、长远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同时出于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对象的考虑,财务管理又存在属于自己的特点,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 1、风险性 因为企业财务环境变化存在不确定性的特点,这无疑为企业制定战略带来了困难,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企业财务战略制定过程中的风险性也大大增加。在适应不确定的理财环境方面,企业财务战略需要依靠财务决策者的经验、知识、判断力,因此,科学的企业财务战略为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对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支持性 企业经营战略在现代企业理财实务中体现了一系列的职能性战略,例如企业营销战略、人才储备战略以及企业财务战略等。企业经营战略和财务不仅可以为制定其他职能战略提供整体规划的指引,同时还能为企业整体战略提供有力支持,此外,还能推动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及实现。 3、动态性 在企业财务战略中需要进行动态的调整,同时在制定财务战略时需要对长期的规划进行考虑。制定企业战略的基础在于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研究和评价,按照相同的道理来看,企业财务战略是通过资金运行分析才得以制定的,一旦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改变,其财务战略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二、我国施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分析 我国施工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分析可以从其优势和劣势两方面来分析。 (一)施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优势 第一,人力资源优势。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各项基础工程建设,为此,专门针对施工管理方面人才进行了大力的培养,此外,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第二,管理优势。施工企业经过多年来的自我摸索以及对国外先进管理经营模式的学习,目前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已经非常强。第三,技术优势。因为我国非常重视基础工程施工建设,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针对施工技术展开分析和研究,此外,加上施工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施工技术,使得我国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很多施工企业都拥有相对较强的施工技术。 (二)施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劣势 我国施工企业在战略管理上的劣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首先,缺乏风险意识。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施工企业面临着各种复杂的市场环境,这种情况下多数施工企业并没有形成一定的风险意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很多风险,因为风险意识的缺乏,面对这些市场变化没有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施工企业就会陷入被动的局面中。其次,财务管理意识不强。目前很多施工企业开始重视施工技术的研究和投入,但是却忽视了财务管理,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因此财务惯例的控制得不到加强。 三、施工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 概括性来说,施工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时应进一步明确财务战略目标,然后对施工企业财务战略进行选择,注意从经济周期和企业发展阶段等角度对扩张型、稳健型还是防御型财务战略中进行合理选择。 (一)企业投资战略 企业投资战略是按照企业总体的经营战略要求,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针对企业相关投资活动展开的全局性谋划,利用企业投资资金,对投资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以获得最佳的投资效果。具体来说,国家的经济形势、企业自主权大小、经济政策等因素均对企业投资战略产生了影响,企业在战略决策时应对以上因素加以考虑和分析。在企业战略选择过程中,应针对企业的自身能力、资源以及投资环境展开透彻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确定。目前广大施工企业在投资战略中开始使用一些先进模式和策略,例如PPP模式,这种公司合营模式以期全过程经营特点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模式下,部分政府责任利用特许经营权的方式将其转移给企业,然后企业和政府共同构建起共同体的利益关系,这种模式中政府的财政负担相对轻一些,企业等社会主义的投资风险大大减小,目前这种投资战略模式已经被很多施工企业所使用。 (二)企业融资战略 施工企业要想实现企业融资成本的最低化以及融资风险的最小化等战略目标,就要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与融资渠道,这种情况下需要对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政府财政税收、筹集资本等方面的综合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首先,施工企业可以在多种融资渠道中选择内部积累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具有保密性好、融资阻力小等优点,可以为企业保留大量的资金优势。企业如果选择外部融资的方式,可以对银行贷款、租赁融资等方式进行选择,这是因为银行贷款和租赁两种方式本身具有企业融资成本低、弹性大等特点。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施工企业,可以考虑选择发行有价债券的融资方式,首先发行一般有价债券,然后发行一些复合型债券,例如转换债券等。目前很多施工企业开始实施一些先进的融资战略,例如集团授信、债券融资和企业集团的资金池管理等,其中集团授信是指商业银行为非金融机构用户提供的资金,具体来说包括贷款、票据融资以及贸易融资等形式;债券融资是企业利用借钱的方式来融资,企业通过债券得到的资金要承担其利息,还要偿还本金,这种方式主要在解决企业运营资金短缺问题上;而资金池管理是跨国公司与国际银行共同开发一种资金管理模式,具体业务包括集团成员企业日间透支、成员企业之间委托贷款等方面。 (三)企业收益分配战略 资金投放的目的在于为企业获得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将筹集到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各项经营项目活动中。施工企业收益分配战略主要是指用战略的严管对企业净利润留存和分配之间的比例进行确定,这样才能对企业的长远利益进行保证,收益分配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分配社会剩余产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资本收益的管理以及股利分配等相关政策等。制定收益分配战略必须以投资与筹资战略为依据,从而为企业提供整体的战略服务,企业不仅要满足产品质量发展需要,同时还要对企业扩展型发展战略进行支持。在施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股利分配战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核心问题在于具体分配与留利的比例,施工企业股利政策的选择会受到投资机会、经营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企业按照预测现金流量对财务战略进行制定。从企业战略扩张的角度来看,施工财务战略管理应对企业内部财务资源展开优化整合,同时还要加强专业化经营的优势,在资金上对其进行保证,形成产品差异化投资战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施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建立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竞争机制,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完善的、合理的财务战略管理体系也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施工企业各项具体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论文:有色金属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内容及实施 摘要:有色金属行业是我国最先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之一,多年来一直面临着国际矿业巨头的竞争和打压。在长期磨练和考验之下国内有色金属企业对于国内外市场价格的大幅涨落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适应能力,不过我国在贸易服务方面的实力薄弱,经贸与金融、保险缺乏紧密联系,并且企业内部对于金融创新缺乏足够重视,导致有色金属企业在发展中屡受挫折,加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已是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分析了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内容,提出了有色金属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有效对策,以期对有色金属企业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有色金属;财务战略管理;财务分析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财务战略是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企业战略管理在财务领域的应用和延伸。具体来讲,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财务进行前瞻性、全局性规划,为企业财务行为提供科学指导,它影响着企业今后的财务发展方向,关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能否顺利形成。在财务战略理论下,企业无论是资金的筹集、投入还分配,都应该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逐渐向战略管理层面靠拢。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臻激烈的今天,有色金属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愈发复杂,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战略管理能力,才能妥善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提出科学合理的财务谋划和财务设计,推动企业稳步发展。另外,仅仅制定了财务战略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必须对财务战略实施有效的管理,以确保财务战略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二、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内容 一方面,企业财务战略所潜藏的风险与经济的周期变化有很大关系,而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可帮助企业制定出弹性化的财务战略,以减弱经济震动造成的影响。比如,在经济复苏时期应加大融资力度,扩大企业规模,抓住时机来实施扩张型财务战略;而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在发展之余需要适当采取相对稳健的财务战略。另一方面,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各阶段的风险要素不同,企业需要借助企业财务管理来制定出与自身发展阶段相契合的财务战略,以防财务战略背离企业发展实际。 三、有色金属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有效对策 1.提高财务分析意识 有色金属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首先需要增强财务人员的分析意识。企业领导应将财务分析作为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通过不断提高财务分析水平来落实企业的管理活动。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应认识到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来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坚实保障。 2.完善财务分析制度 有色金属企业应设立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财务分析工作人员,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来明确财务分析的任务和目的,明确财务工作人员的责任和目标。企业应通过制度来明确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明确财务分析的指标和方法,使财务分析工作具有明确统一的规范。 3.开展实际调研工作 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全面、科学、合理、实用的财务分析报告。有色金属企业应通过开展实际调研活动来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有效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注重事前预测环节 企业应从传统的事后监督模式逐步向以事前预测为主的新型管理模式转变,为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提供科学性决策。科学决策是有色金属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细致的事前预测才能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保证。因此,企业的会计人员应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准确的会计资料,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5.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企业的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是决定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活动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财务人员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地适应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新要求。有色金属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通过不断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来提高其财务分析能力和修正会计数据的能力,财务人员只有具备综合的财务分析和管理能力,才能使财务分析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实现。 四、有色金属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具体途径 1.科学实施财务管理 有色金属企业应针对财务管理活动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现状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对财务管理活动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使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实施。企业应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激发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不断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企业还应从根本上调整财务管理的模式和方法,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集体意识,增强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科学化。 2.严格进行资金管理 有色金属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资金管理模式,坚决杜绝子公司私设账户等现象,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各种违规现象,还要对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严格处理。企业应制定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企业投资的方向、投资的项目、投资的数额均由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只有一致通过之后才能执行,防止个别人和个别部门滥用投资权的情况发生,从源头上杜绝资金管理混乱的现象。 3.加强内部财务监管 加强企业的内部财务监管是确保有色金属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活动的基本保障。完善的企业会计控制体系对企业的财务监督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财务制度作为企业的财务法规,是保障企业经济利益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基础,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为提高企业的财务监管水平,有色金属企业应明确财务监管活动的必要性,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将企业的内部财务监管活动落到实处。 五、结语 有色金属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务战略管理活动的重要性,并使这项活动得以顺利实施。有色金属企业应从提高财务分析意识、完善财务分析制度、开展实际调研工作等方面努力使财务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落实。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论文: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研究 摘要:在一个企业中,无论是大小型企业,还是国企、私企、甚至外企,准确有效的财务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从根本上影响了一个企业的财务活动。而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则是对企业内外的财务环境和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对企业的总体资产全局、长期的流向进行创造性的谋算计划,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平衡企业资本的流向和各种项目投资,增加企业资本的运营效益、经营质量,最终达到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经营优势的目的,适者生存,促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以立足并长期发展。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的财务活动以及内外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究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目前的财务战略管理目标。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垦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环境;目标 黑龙江农垦农场自1947年开始建立,建立发展近七十年以来,共经历两段创业时期:第一次创业经历艰苦创业、快速发展和曲折前进三个阶段,第二次创业经历试验探索、深刻变革和开拓前进三个阶段。1947年响应“关于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指示,第一批垦区开拓者来到黑龙江垦区,开始垦区艰苦创业阶段;1957-1966年掀起黑龙江垦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农垦农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67-1978年,由于“” 的影响,农垦农场进入曲折前进阶段。1979-1984年:实验探索,调整经营模式,改革经营管理制度,为实验探索阶段;1985-1995年: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体制,黑龙江农垦农场生产力明显提高,为深刻变革阶段;1996年至今,黑龙江农垦农场进一步进行改革,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称为为开拓前进阶段。黑龙江农垦区经历以上几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已经发展成熟,其农场企业每年为我国提供大量商品粮食和农畜产品,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被称为“中华大粮仓”。 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是指黑龙江地区使用农耕机器进行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活动的农场企业单位。黑龙江农垦农场经过大批中国知识青年六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和不断艰苦奋斗,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现在共包括113个农牧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出产基地。由于黑龙江农垦区下的农场属于国有企业性质,并且自1990年以来,逐渐改变以城镇为单位,使用农耕机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生产活动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部分农场还包括旅游业。正因为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财政收入的复杂性使得其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而决策者在财务战略制定过程中也要面对很多问题。 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指农场决策者在理性理财和了解理财环境的基础上,在服务于并且为了实现农场企业战略的前提下,对农场财务资源的筹集和支配活动进行的全局性和长期的谋划过程。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黑龙江农场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特征 (一)动态性 由于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不断变化而需要不断改进,从而具有不定性,即是动态性特征,正是企业的具体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的这种特征共同决定了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由于企业从创业初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发展,到逐渐走向成熟,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是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农场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是以农场的发展战略为基础,所以农场的财务战略管理也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农场财务战略的发展成长过程是随着企业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具有适时性;但是在我国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许由于市场需要,而制定循环的财务战略管理措施,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制定相同或相似的的财务战略管理制度,具有循环性。 (二)全局性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要从企业全局的角度出发,面对企业内外复杂、不断变化的理财环境和市场环境,从长期企业战略管理的全局出发,在考虑财务战略管理相关问题时,需要考虑包括企业发展、企业人力资源、各种有形、无形资产在内的广泛的企业资源的总体支配,影响了企业的全局发展。 (三)长期性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决策者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前提下,财务决策者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上,具有长远财务目标,从企业战略角度制定长期的理财管理目标,管理企业财务,充分发挥企业理财能力,制定长期理财目标,加强企业的资金风险应对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四)外向性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外向性是指企业通过理财分析将企业财务与外界环境相结合,平衡企业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与企业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外界环境的分析,对企业内部资产的估价,在外界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理财活动中抓住企业发展的机遇和发现阻挠企业发展的威胁,提高企业应对外界多变的理财环境的应变能力。 二、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类型 (一)快速扩张型 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快速扩张资产规模为目的。在这种财务战略中,需要大量流动资金,使得农场企业要预留绝大部分利润,同时向外部筹备大量资金,利用负债弥补因为扩张导致的资金不足问题。由于农场规模不断扩张,生产链不断增加,使得农场的净收益在一段时间内相对较低。这适合于新建立、规模较小的农场,对于已经相对成熟,规模较大的农场并不适用。 (二)稳健发展型 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主要是以提高农场现有资源配置的使用效率和农场净总收入为目的,为防止外债利息过重,不再扩大规模,农场负有外债低甚至没有外债,收益高,适用于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已经发展成熟的农场企业。 (三)防御收缩型 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指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发展为目的。主要是以减少现金投入,降低成本,集中农场所有力量用于主导项目,并不扩大规模或其他项目开发,负债低,但是由于投入低,项目少,收益也相对较少,适用于农垦农场企业中曾经遭受过重创或是已经经历过快速扩张的农场。 三、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影响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表示一个企业逐渐走上正轨,达到了规范化经营,但是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依然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企业都要依附国家存在,受国家法制法规的制约,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更是如此,它们是在五六十年代响应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建设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国家所有的农场企业,很大程度上受国家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的影响。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经营组织,而是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为一体的的特殊经济组织,在2016年上半年国家政府提出农场改革方案,坚持社企分离,农场也将响应号召进行改革。 (二)市场环境影响 市场环境影响企业的发展,对于农场企业来说,市场需求与供应更是影响农场的最大因素,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农场企业的发展,同时市场环境也影响着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农场企业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场的粮食、奶制品或肉制品等农产品,少量农场还包括了旅游收入,农场的这些收入绝大部分取决于农场的供应量与市场的需求量,只有当市场需求大于农场供应量时,农场企业才能获得可观的收入。所以,农场企业只有在充分了解市场环境的条件下,按需求量控制农场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正确分析农场企业理财环境,制定正确的财务战略管理策略,才能使得农场获得最大利益。 (三)农场企业财务环境的影响 正确的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场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关系农场的正常运行和生产,能够起到避免农场遭遇风险的作用,为农场决策者的判断和决定提供有效依据,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农场企业有效的财务战略管理制度是对农场有效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分析的依据,起到监督农产生产成本合理性的作用,能够有效控制农场的运营成本和生产成本,降低农场的生产成本是实现农场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农场企业中,农场财务环境是影响农场利益的重要因素,根据农场自身的财务环境制定适合农场的财务战略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四、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选择 (一)农场利益最大化 在企业中,制定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制度,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从而达到满足企业工作人员生活保障的目的。而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其性质属于国有企业,是政府参与投资、控制的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国有企业中,工作人员所得酬劳按劳分配,只有实现农场的利益最大化,才能保证工作人员最终所得最大化,因而制定准确的财务战略管理制度,实现农场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场价值最大化 有资料数据显示:2013年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粮食总产量为424.2亿斤,比2012年增加3.2亿斤;2014年粮食总产达到436.1亿斤,比2013年增加11.9亿斤;2015年黑龙江农垦农场粮食总产量达到441.3亿斤,比2014增加5.2亿斤,直到2015年,黑龙江农垦农场的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12年喜获丰收,总产量连年增加。黑龙江农垦农场企业每年向我国市场投入大量绿色、无害商品粮食,满足了我国市场中的粮食需求,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此外,在黑龙江农垦区的大量农场以实现完全机械化操作,需要购买大量农耕机器,同时也需要大量技术操作人员,因此,农场企业不仅向农民提供大量工作岗位,为了使工作人员更好的工作提供培训机会,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所以,为了推动农场自身发展,农场企业也间接带动了其他经济发展,实现了农场价值最大化。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所有企业的财务管理都要面临复杂的环境情况,农场企业也不例外,因此准确的财务战略管理对于农场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农场企业应选择正确的财务战略管理目标,实现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红旗农场)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论文: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 引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能够增强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能够根据企业在市场中实际的运营状况,建立合理的发展手段,从而为实现经济效益奠定基础。由于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在市场发展中面临较大挑战,要实现良好的发展现状、创造积极的社会地位,就要建立科学的财务战略管理,实现企业财务严谨性的发展环境,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在经济效益水平上的提升和发展。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影响因素 (一)政治环境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经营、生产以及管理等方式中都要遵循国家的基本利益和相关法规。因为法律法规的建设能够保证企业在建设期间行驶规范的行为建设,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来实施,所以说,一个企业的不断发展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大。国家在不同时期发展下,企业所体现的约束效果和约束力也不同,例如:一个企业对税率的影响,国家在税率政策上的上调还是下调都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变化,特别是企业财务战略的管理和实施。所以企业在保证财务战略在管理方向上的科学性,就要根据国家在政策上的变动和发展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积极的创新方式。 (二)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变化对企业实现财务战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我国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下,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复杂化,所以企业在发展建设中就要不但对市场的变化需求进行了解,掌握市场的变化形式。如果在市场变化方式上,出现的需求量比较大,说明企业在发展中会获得积极效益;如果市场中出现供应量比较充足,企业在建设和经营方式中就会存在较大的亏损现象。所以,掌握市场在社会中不断变化和动态发展形势,确定出企业在财务管理环境中的积极性,才能保障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建立和实施。 二、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思维的缺乏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很多企业在建设期间的思想意识还比较薄弱,在财务战略管理方式中还只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在新时代不断发展下,传统的管理思想根本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经营方式。而且,根据市场上的调查显示,企业在建设财务管理战略中也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支持。在市场竞争不断复杂的现代社会,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不仅越来越复杂,不能保证一定的准确性,利用人力在管理方式中的形成和发展也减低了一定的工作效率,受到的局限性也比较大,在环境不断变化和发展形势下,企业受主观力量引导性比较强,从而实现更大的滞后性。 (二)理论行为的不成熟 企业在建设财务战略管理方式中,对相关的理论指导行为认识不深,所以企业在建设财务战略管理中也没有相关的制度建设和保障机制。在实际实施期间,不仅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实现的财务战略管理效果也比较低。在这种发展情况下,企业领导在建设财务战略管理期间并没有一定的积极性和重视。因为一个企业的主要决定力量是领导者,它在发展中的建设和实施发挥重要地位,所以一个企业在财务战略实施中的质量和力度都具有较大影响。领导如果没有一定的重视程度,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在实施方向上不仅不能积极进行,产生的恶性发展现象也都会导致一定的影响条件。而且,由于我国企业对理论知识的不成熟,很多企业在发展财务战略管理上是借鉴外国的成功案例来实施的,在这种情况变化下,并没有根据我国企业的自身情况进行发展,财务战略管理在实施期间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并没有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没有风险性控制 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战略实施期间,没有对企业发生的风险性进行进行合理控制。企业在社会经营管理过程中,都出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影响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工作的积极意义。所以企业在建设和实施期间,就要掌握企业在发展期间的风险性,保证风险性在企业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保障一个企业在财务战略管理中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我国在经济不断变化发展形式下,很多企业在建设期间都存在投资方式的较大利用,在长期运行期间,一旦发展财务的风险性问题,就会出现资金周转不开现象。虽然企业在扩展规模方式上是积极的发展趋势,但投资是具有双面性的发展现象,投资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变化都具有直接影响。在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期间,如果没有对企业的风险性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相关的投资行为就会存在一定的制约性,从而降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有些企业在财务战略管理中只重视资源控制,没有形成一定的风险意识,导致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在市场发展中不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财务战略管理策略 (一)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 一个企业要在财务战略管理中实现科学性、合理性的有效措施,并获得积极的进行效益,就在财务战略管理方向上建立完善的制度和体制,并能根据一定的制度标准和相关体制来实施。制度在财务战略管理方向上的实施和建立是一种保障性作用,它能够增强财务在战略管理方式中的积极性和严谨力度。不仅仅要建立相关制度,还要保证一定的实施机制,建立合理的实施机制,才能为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在实施期间创造一定的协调性,才能保障财务战略管理工作的细致化,从而实现企业在发展期间的完整性和创造性发展。但为了保障相关体制和相关制度的严谨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必须要增强一定的实施力度。因为企业在发展建设中也会存在制度的机制无法满足的相关问题,所以在企业不断发展和实施期间就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创新和体制的更新方式,这样才能实现一个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强化相关的风险控制 企业在实施财务战略管理期间,要实现良好的发展形式,就要对企业中存在的多种因素进行考虑,在管理期间针对各个因素中的变化特征和表现形式积极发展,实现全面性的考虑形式。例如企业在采购期间遇到的问题和风险性、企业合同在签订期间的风险问题、资源的保管问题、资金的使用有机物资在验收、报销等方式进行考虑,只有将企业中各个因素发挥到最大程度,才能保障企业在风险性的降低条件。因为企业在日常发展中,风险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影响着一个企业在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在这种风险性建设下,要不断加强企业风险的控制功能,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还要降低企业在发展期间的风险性,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良好质量。 (三)实现信息化技术的利用 目前,我国已经发展为信息技术时代,在各个领域发展中都已经创造并利用。无论在企业经营中还是在企业管理中,都需要信技术的支持和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已经有很多企业在管理和经营方式中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创造和发展,并实现了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创造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积极力量,一个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条件下,要实现良好的发展地位和积极创新趋势,就要加强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在财务战略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也实现了科学化的创新方式,不仅改变了纸质化的办公条件,也使财务战略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更高效、精确,从而实现了现代化的创新方式。 (四)培养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企业要实现财务管理方式离不开人才的发展和需要,因为人才是一个企业在发展和建设中主要实施的动力。只有保证人员的基础建设和团队建设,才能实现更好的创造形式。在社会地位发展中,一个企业要不能实现财务战略管理的积极意义,形成的发展效果也不理想,就是人才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方向上没有做好一定的保障。所以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员工也是经济财务战略管理方式上主要研究趋势。企业在这种发展方向上,要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和培养,不断更新企业在创建和发展中的相关知识,使高素质的财务战略管理团队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的不断形成,企业在财务管理环境中已经不断发展。在这种变化方式下,要增强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方式,实现企业的良好竞争力,就要利用科学化的创建手段来完成。不仅能减低企业在发展形势下存在的较大风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还能满足社会在发展形式中的发展需求,从而实现财务战略管理的积极性。(作者单位:北京首都机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论文:核心战略管理理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分析 【摘要】近些年来。为了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企业在坚持核心战略管理理论下的财务管理行为。先通过了解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概念,并且分析确立核心战略管理理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最终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以进一步优化核心战略管理理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 【关键词】财务核心战略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 策略 一、前言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获利能力和竞争优势,就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企业应该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坚持核心战略财务管理,提高财务核心战略能力,改变以预算为主,片面强调会计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并且是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和规划现有的资源,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使企业可以健康稳定的发展下去。 二、认识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概念 (一)分析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含义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这个新名词也是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和企业发展变化而出现的。财务核心战略管理与传统的财务管理不同,它相较与传统的财务管理坚持更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利益,并且坚持以回收期和净现值等指标的财务会计绩效评价制度,使企业可以更合理的配置和优化现有资源,使企业能够持久的发展和获利。 (二)分析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特征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动态性以及外向型四个特点。其中核心战略管理的整体性主要是使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注重内部和外部的整体管理,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财务战略相统一,并且使财务管理分析与企业整体战略发展目标相协调,最终实现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另外,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长期性主要是使企业确立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并且加强对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预测和应变能力,增强企业的战略风险管理能力。还有,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动态性则是使企业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动时,学会以变制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财务战略计划,做出合理的财务管理行为。最后,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外向性是使企业要加强财务战略系统内部环境的同时,还有切实的了解财务战略系统外部环境,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分析坚持核心战略理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积极意义 目前,为了使我国企业适应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保障企业能够持久健康的发展,就应该坚持核心战略理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有利于企业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相较于传统的财务管理的职能范围不一样,它比传统的财务管理职能更宽泛一些,不仅能够注重企业的内部环境,还能有效地关注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比较全面的参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扩展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视野,从而使企业能够有更多的财务信息和合理的策略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确定企业的发展定位和竞争能力,分析出企业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实力差距,使企业能够利用现有资源来更好地增强市场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有利于扩大企业发展空间 现阶段,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趋势,使企业也必须要紧随时展潮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自身在国际市场的发展。企业要想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坚持财务核心战略管理,这样才能使企业扩大发展空间,使企业充分利用全球化的资源配置,为自身的长期发展和实现经济效益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三)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要坚持核心战略管理理论下的财务管理行为,才能使企业有效的规划和安排基本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起合理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并且能够使企业在财务活动中有效地规避风险,使企业能够长远稳定的发展,并且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进一步优化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管理 当前,虽然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有利于企业的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利益,但是,我国企业在财务核心战略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没有使企业形成完善的战略型财务管理体系,从而抑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优化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管理,就有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等等合理有效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与企业财务核心管理相关的法律制度 国家政府要重视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要颁布与企业财务核心管理相关的法律制度要约束和监督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另外,企业也应该根据外部财务发展环境和企业内部发展条件来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使企业要认真分析财务关键因素的变化趋势,并且根据财务环境来制定正确的财务战略决策并且要适时地调整,从而规避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使企业财务管理能够得到长期性,全局性的稳定发展。 (二)规范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其职业能力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管理中的关键监督和执行者,对于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的积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和能力的培训,规范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提高其职业能力,使会计人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防止会计人员做出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使会计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发展。 (三)完善企业财务的预算管理和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要随时展树立财务战略管理能力创新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的预算管理和风险管理体系,使企业确立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合理配置相关的资源,而且还应使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总体发展目标相协调,能够使企业适时调整战略目标依次应对各种危机和风险,克服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使企业实现最终的目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符合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治理结构 为了进一步优化核心战略理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就要建立并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为企业财务战略决策的实施提供有利条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展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空间,使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管理能够实现长远的发展。 五、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企业改变以往传统的财务战略管理,而是坚持财务核心战略管理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性的发展。但是,为了进一步优化企业核心战略管理,就要建立健全与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相关的法律制度,并且规范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其职业能力,提高企业财务核心管理的工作效率,还应完善企业财务的预算管理和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符合企业财务核心战略管理的治理结构,使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以及合理配置现有资源,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作者简介:施荣开(1978-),男,汉族,广东阳江人,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论文:基于竞争力的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研究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想要增强竞争实力,必须加强管理,尤其财务管理,良好的财务状态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财务管理功能的延伸,影响企业资源配置,债务结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效益取得等多个方面。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存在问题,必然带来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导致企业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应实施有效的财务战略管理,确保财务安全,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有效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利润,合理对企业资源筹划和配置活动谋划。本文将针对基于竞争力的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竞争力 纺织企业 财务管理 战略管理 财务战略管理是有效增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分析企业运营状况,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有利手段,对财务决策、控制有着重大影响,发挥重要管理职能。近些年来,纺织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纺织企业数量不断增长,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数据显示行业五百万以上项目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七千七百九十三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四。激烈的市场竞争局势,使纺织企业生存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纺织企业想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科学落实财务战略管理,以保证企业能有稳定财务状态。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对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财务状态、资源配置结构有着直接影响,是企业新发展趋势下全新企业财务管理概念。财务战略管理制定遵循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以保障企业根本利益为基础,以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为目的。实践证明,有效的财务战略管理,能对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行验证,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及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企业便可实时调节财务管理策略,降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因素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任何企业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社会的一部分,自然会受到市场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影响。自二零一二年后,纺织行业市场行情发生巨大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学的企业战略管理能起到规避风险,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的作用,能有效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优化财务管理状况。 二、当前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状态 通过前文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影响因素及其功能的分析,不难看出财务战略管理发挥的重要职能。近些年来,纺织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且面对国际竞争,我国纺织产品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市场份额下降,加强财务管理势在必行。纺织企业应通过有效财务战略管理,提高生产成本控制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从而增强竞争实力和战斗力。然而,当前很多纺织企业对财务战略管理没有正确的认识,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存在着诸多问题。相关调查研究分析表明,很多纺织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守旧,财务战略管理制定时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无法满足新时代纺织企业管理和运营要求,管理效率低,效果差,无法有效发挥管理职能。现如今纺织企业经营管理中产生的财务信息量非常大,传统财务战略管理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工作需求。此外,很大一部分纺织企业缺少相应财务战略管理机制和策略,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流程不规范,缺乏针对性,只是在做表面功夫,流于形式。另外,很多纺织企业在财务战略管理实施中缺乏对风险控制的考虑,往往只注重现有资源控制,这很容易造成风险扩大,十分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竞争力的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策略 通过前文分析对当前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状态的分析可以知道,多数纺织企业在财务战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功能发挥不明显,取得效果不理想,这十分不利于企业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基于竞争力的增强,结合市场环境,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加强财务战略管理,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基于竞争力的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保障财务战略管理的落实,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支持。只有在严格的制度规范下,才能保障财务战略管理实施的流畅性和有效性,提高管理有序性。因此,纺织企业要制定具有可信性、可操作性的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制度。制度的制定能够为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依据,指明方向,保障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顺利实施。另外,制度还能协调各部门工作的开展,实现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工作细化,减少工作漏洞,保障整个实施过程更流畅,提高管理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全面考虑强化风险控制 企业的任何经济行为都伴随着风险,并且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风险扩大。只有把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企业利润目标才能实现。因此,企业在财务战略管理制定实施中,必须加强对风险的考虑,针对各项不稳定性因素,构建全面的风险预防机制,使财务战略管理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合理降低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处于良性运作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三)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从前财务战略管理模式,具有一定滞后性,并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且当前企业财务活动中产生的数据信息量越来越大,传统管理模式显然已不能完全适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融入财务工作已成为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财务战略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实现财务信息精准对流,使财务战略管理更高效、更方便、更快捷、更实时、更精准。纺织企业想要发挥财务战略管理职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 四、结束语 纺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纺织企业想要增强实力和竞争优势,必须加强控制,尤其是财务战略管理控制,从而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控制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以有限资源,促进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保证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论文:基于竞争力的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研究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想要增强竞争实力,必须加强管理,尤其财务管理,良好的财务状态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财务管理功能的延伸,影响企业资源配置,债务结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效益取得等多个方面。若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存在问题,必然带来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导致企业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应实施有效的财务战略管理,确保财务安全,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有效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利润,合理对企业资源筹划和配置活动谋划。本文将针对基于竞争力的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竞争力 纺织企业 财务管理 战略管理 财务战略管理是有效增强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分析企业运营状况,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有利手段,对财务决策、控制有着重大影响,发挥重要管理职能。近些年来,纺织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纺织企业数量不断增长,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数据显示行业五百万以上项目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七千七百九十三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四。激烈的市场竞争局势,使纺织企业生存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纺织企业想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科学落实财务战略管理,以保证企业能有稳定财务状态。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对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财务状态、资源配置结构有着直接影响,是企业新发展趋势下全新企业财务管理概念。财务战略管理制定遵循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以保障企业根本利益为基础,以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为目的。实践证明,有效的财务战略管理,能对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行验证,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及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企业便可实时调节财务管理策略,降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因素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任何企业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社会的一部分,自然会受到市场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影响。自二零一二年后,纺织行业市场行情发生巨大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学的企业战略管理能起到规避风险,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的作用,能有效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优化财务管理状况。 二、当前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状态 通过前文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影响因素及其功能的分析,不难看出财务战略管理发挥的重要职能。近些年来,纺织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且面对国际竞争,我国纺织产品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市场份额下降,加强财务管理势在必行。纺织企业应通过有效财务战略管理,提高生产成本控制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从而增强竞争实力和战斗力。然而,当前很多纺织企业对财务战略管理没有正确的认识,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存在着诸多问题。相关调查研究分析表明,很多纺织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守旧,财务战略管理制定时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无法满足新时代纺织企业管理和运营要求,管理效率低,效果差,无法有效发挥管理职能。现如今纺织企业经营管理中产生的财务信息量非常大,传统财务战略管理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工作需求。此外,很大一部分纺织企业缺少相应财务战略管理机制和策略,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流程不规范,缺乏针对性,只是在做表面功夫,流于形式。另外,很多纺织企业在财务战略管理实施中缺乏对风险控制的考虑,往往只注重现有资源控制,这很容易造成风险扩大,十分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竞争力的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策略 通过前文分析对当前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状态的分析可以知道,多数纺织企业在财务战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功能发挥不明显,取得效果不理想,这十分不利于企业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基于竞争力的增强,结合市场环境,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加强财务战略管理,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基于竞争力的纺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保障财务战略管理的落实,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支持。只有在严格的制度规范下,才能保障财务战略管理实施的流畅性和有效性,提高管理有序性。因此,纺织企业要制定具有可信性、可操作性的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制度。制度的制定能够为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依据,指明方向,保障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顺利实施。另外,制度还能协调各部门工作的开展,实现财务战略管理实施工作细化,减少工作漏洞,保障整个实施过程更流畅,提高管理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全面考虑强化风险控制 企业的任何经济行为都伴随着风险,并且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风险扩大。只有把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企业利润目标才能实现。因此,企业在财务战略管理制定实施中,必须加强对风险的考虑,针对各项不稳定性因素,构建全面的风险预防机制,使财务战略管理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合理降低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处于良性运作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三)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从前财务战略管理模式,具有一定滞后性,并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且当前企业财务活动中产生的数据信息量越来越大,传统管理模式显然已不能完全适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融入财务工作已成为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财务战略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实现财务信息精准对流,使财务战略管理更高效、更方便、更快捷、更实时、更精准。纺织企业想要发挥财务战略管理职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 四、结束语 纺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纺织企业想要增强实力和竞争优势,必须加强控制,尤其是财务战略管理控制,从而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控制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以有限资源,促进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保证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论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探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样化的环境中,传统的财务管理显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社会,财务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存在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急需根据自身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财务战略认识不足。中国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相对落后,管理方式还停留在传统落后的低级阶段,导致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体系一直处于比较空白的状态、财务战略管理意识没有得到普及、战略管理机构还没有强大起来、没有充分发挥部门应有的作用等问题。经营者和员工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很容易使企业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由兴盛变为衰败,所以落后的观念对企业的发展进步有着很大的阻力,这种阻力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存亡。经营者的竞争意识匮乏会使企业过于低估竞争企业,从而在产品的生产及营销中处于不利地位,远远落后于其他同性质企业最后被社会所淘汰。另外,因为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的作用不够重视,一些企业没有充分利用财务部门在经济决策中的辅助作用,使管理层不能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从而导致这些企业没有正确的战略指导方向,使经济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忽视内外部战略环境分析。财务环境分析是财务管理战略实行的前提,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财务管理战略的有效进行。企业的财务环境分为内外两种环境。内部环境是指企业本身的经营情况,外部环境则是变化着的市场环境。世界上不会有一成不变的战略,也不会有完全合适永久有效的战略,所以这就要求各个企业的经营者时刻把握经济形势紧跟时代潮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企业所处的大小环境的变化来改变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由于缺乏环境的分析,就使得一些企业制定的财务战略虽然看起来有很大的盈利价值,但是并不适合企业实际的情况,因此制定出的具体措施是不可行的,让财务战略的实施落不到实处,从而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只有企业制定适合其自身实际情况的财务战略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协调性差。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工作的进行和发展离不开其他部门的配合,因此金融部门与其他生产和管理部门职能的交流和对接是必不可少的,一旦企业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职能不能很好的对接,就会导致一些部门不能紧密配合,不仅使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而且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难以真正落实。公司战略注重从整体出发更好的计划、安排、操作以完成企业的任务;职能战略则是由开发、制造、销售、财政等工作部门按照公司战略的要求来决定该部门的方针和计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战略。部分公司的财务战略与总体战略、其他职能战略不能很好的配合使得在工作中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严重影响企业的管理和生产。 (四)财务战略缺乏财务激励机制。如今我国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激励效果差。在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依然在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使用,所以致使企业对某些部分不够重视,不利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更好的实施。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需要财务激励机制,它对企业管理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也在企业步入成功的路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我国部分企业虽然开始重视财务战略管理,但是财务激励机制还不健全,使得职工的工作效率低、没有干劲儿、懒散懈怠、缺乏追求,对公司的进步带来阻碍。一些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机制的时候,经常忽略财务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解决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企业管理层的财务战略管理观念。企业应当充分认识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部门应具备财务战略管理意识,管理人员需要在顾全企业大局的前提下制定具体的管理策略,并且确保这种管理体系在统一全局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尽到自己的责任。其次还必须提高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谋求企业的利益,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在选拔财务工作者的时候要提高选拔要求,招纳一些有工作经验、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从而促进企业财务工作战略管理的良性循环。只有加强意识建设,才能够使之前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稳固地位继续进步,使那些落后的企业加快步伐慢慢追赶上来,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二)注重财务战略环境分析。财务战略的制定离不开对环境的分析,因此公司若要有良好的发展应注重对财务战略环境进行剖析,总结出企业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从实际出发挑选正确的财务战略,增强财务预算管理,分析在财务战略实施中会出现的问题,制定出恰当的战略措施,以保障财务战略的实施。环境的分析对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只有在准确的剖析环境之后才会制定出正确的企业管理标准,近而合理地安排资金的用途,使企业的钱投入到该投入的地方使企业提高获利的机会。只有企业在严格遵从国家制定的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企业自身一系列会计准则的建立,才能使会计工作有一定的规范和工作效益的进步。 (三)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与其他职能战略相协调。首先,各个部门可以推选部分职工来成立一个协会,从而使这些部门更好的讨论交流,使各个部门都能够主动参与进来;其次,企业领导或相关主管负责人应认真分析评价各个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安排各部门行使相应的方案;最后,为了保证战略能够平衡各职能部门,该部门的主管应制定自己部门的战略并且协调必须整合的职能战略,从而降低各部门的矛盾。除此之外,各部门只能策划本部门的活动,不得参与本部门之外部门的活动以确保部门各司其职,并且各职能战略最好只涉及最主要最关键的问题,不要增加过多毫无意义微不足道的问题,从而使员工之间更好的沟通合作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以解决企业最棘手的问题。 (四)建立完善的财务评价激励机制。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可以提高企业的判断水平,也可以总结经验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把企业评价体系与战略管理联系起来,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另外,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的关系是现代管理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也是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企业重视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也是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应当实施股票期权制,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原先薪酬分配方式的不足使经营者更关心企业的发展。同时,要细分工资的发放类别,从而使员工能够提高工作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因此,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陈旧的财务管理显然已经很难顺应当前的社会,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是不可或缺的。企业领导者必须认真思考财务战略管理的问题并且迅速制定科学的策略,使企业一步一步迈向成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网络安全论文:医院网络安全维护对策 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提升各行业的工作效率,当然医院也不例外。在现代社会,医院各部门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的辅助,如医院的挂号收费系统、问诊叫号系统、医疗记录、医院人事管理等系统。实践证明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医院各部门工作已经转变为信息化与数字化,这有效地提升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但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也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如何维护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成为人们探讨的热点话题。 一、影响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1、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计算机相关因素 (1)计算机相关因素之服务器众所周知,服务器是计算机的基础构成,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取决于服务器的性能。服务器如何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呢?通常情况下,服务器是通过数据库与计算机终端的连接和控制实现保障安全功能,因此服务器的质量需要重点把关。 (2)计算机相关因素之网络布线组建计算机网络的重要环节即为计算机网络布线,规范的网络布线不但可以提升整个计算机网络的性能,而且可以大大减少计算机的网络成本。但若是网络布线出现不符合规范的情况,如计算机网络线路断裂、线路交叉,这将会干扰计算机网络,出现干扰信号等情况,这将会严重影响医院各部门的工作。 (3)计算机相关因素之中心机房中心机房被称之为计算机网络的大脑,其起到控制计算机网络的作用,若中心机房存在安全隐患,则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隐患。 2、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二:人为相关因素 (1)人为相关因素之误操作计算机网络系统有相应的操作规范和要求,若是有医护人员误操作计算网络,则有可能导致计算机网络出现故障,甚至可能导致医院的整个网络系统瘫痪,如诊疗系统。 (2)人为相关因素之缺乏网络安全防范意识部分医护人员将网络账户随意借给他人使用或公共使用,这样的行为有可能导致医院计算机网络遭到破坏或攻击。 (3)人为相关因素之网络黑客的存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黑客是医院计算机网络的较大威胁,他们不但窃取医院数据信息,而且破坏医院数据信息。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笔者重点阐明两种方法,一是防火墙技术,二是数据加密技术。 1、防火墙技术 什么是防火墙?防火墙实际是隔离墙,是一种将内部网络与公众网络分开的“墙”。它能允许你认为安全的人进入网络,阻止你认为不安全的人进入网络,尽起所能阻止黑客。自从防火墙技术诞生,一直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中担当重任。经实践,防火墙技术根据计算机用户的需求和设置,可以实现对数据的保护。医院作为计算机用户也是一样,通过对防火墙的设置保护医院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信息。若是数据信息不安全,防火墙可以阻止其进入,以保证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2、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是一门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基石。它可以将明文信息加密钥或者进行加密函数转换,变为无意义的密文,而接收方可以将收到的密文进行函数解密或通过解密钥匙进行解密而得到明文信息。作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其较多的被应用于保护网络数据的安全,如网络数据的传输或存储过程。医院属于涉及较多关键数据信息的部门,因此数据加密技术适用于医院计算机网络。使用数据加密技术就相当于给医院的数据信息加上了保护壳,即便是信息被窃取,不经解密也无法解密信息。 三、维护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对策探讨 1、建立健全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是基础 建立健全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法可依,才可以解决人为的影响因素。首先,专门的计算机管理机构,专人专岗;其次,明确分工,实施安全责任到个人制度;最后,对医护人员进行计算机规范操作培训和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教育。 2、建立安全中心机房 通过上文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因素分析可知,要解决计算机的相关影响因素,可通过建立安全的中心机房。第一,服务器需要重点把关,采购时须选取高质量的且性能较好的;第二,医院网络布线应符合网络布线的规范和要求,避免出现断裂、交叉等现象的出现;第三,医院中心机房的选择应注意温度、湿度及供电情况,以保证中心机房的安全;第四,医院计算机全部使用防火墙技术。 3、改善数据加密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加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因此,为保障医院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为保障医院的关键数据信息,医院应不断改善数据加密技术,采用技术含量较高的数据加密技术。 四、结束语 综上文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医院的工作带来了便利,提升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同时网络技术也带来了数据信息安全隐患,因此笔者分析了影响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因素,并就如何维护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网络安全论文:网络安全面临五大挑战 导读:《商业周刊》网站日前在“安全网络”专题中撰文指出:在已经经来临的二00三年之始,瞻望1下今年全年的网络安全形势是颇有必要的。总的看来,二00三年和今后的几年中世界规模内的网络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俗语说患上好,“道高1尺,魔高1仗。”预计世界规模内的计算机用户,尤其是企业计算机用户想要在二00三年使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患上到保证,就不能不在今后加强防卫措施,以对于付来自网络的种种防不胜防的袭击。 当咱们还沉醉在迎接新年的喜悦的时候,咱们或许已经经放松了对于网络安全问题的警惕性。最佳仍是惦念1下吧,由于今年的网络安全问题形势逼人,特别是对于于专做网络安全业务的软件公司们更是如斯。固然咱们也相信,通过各大网络安全软件公司们的协同努力,到二00三年年底时,咱们的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必定会晋升到1个史无前例的高度。下面就是预计在今年网络安全领域将面临的五大挑战: 一、垃圾邮件数量将变本加厉。 依据电子邮件安全服务提供商Message Labs公司最近的1份讲演,预计二00三年全世界垃圾邮件数量的增长率将超过正常电子邮件的增长率,而且就每一封垃圾邮件的平均容量来讲,也将比正常的电子邮件要大患上多。这无疑将会加大胜利狙击垃圾邮件的工作量以及难度。目前尚无安装任何反垃圾邮件软件的企业公司恐怕患上早做有备无患的工作,否则就患上让自己的员工们在今后每一天不停地在键盘上按动“删除了键”了。此外,反垃圾邮件软件也患上不停进级,由于目前垃圾邮件传布者已经经在履行“打1枪换1个处所”的游击战术了。 二、即时通信工具照样难逃垃圾信息之劫。 即时通信工具之前是不大受垃圾信息所干扰的,但现在情况已经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垃圾邮件传布者会通过种种手腕清算收集到大量的网络地址,然后再给正处于即时通信状况的用户们发去信息,诱导他们去走访1些非法收费网站。更使人头疼的是,目前1些推销合法产品的厂家也在使用这类让人厌烦的手腕来让网民们上钩。目前市面上尚无任何1种反即时通信干扰信息的软件,这对于软件公司来讲无疑也是1个商机。 三、内置防护软件型硬件摆布难堪。 现在人们对于网络安全问题受注重的程度也比之前大为提高。这类意识提高的表现之1就是许多硬件装备在出厂前就内置了防护型的软件。这类做法尽管前几年就已经经呈现,预计在今后的几年中将会成为1种潮流。但这类拥有自护功能的硬件产品却正遭受着1种尴尬,即在有人欢迎这类产品的同时,也有人反对于这样的产品。往益处讲,这类硬件产品更易安装,总体价格也相对于低廉1些。但它也有本身的弊病:如果企业用户需要更加专业化的软件服务时,这类产品就不会有很大的弹性区间。 四、企业用户网络安全保护规模的从新界定。 目前各大企业公司的员工们在家里通过宽带接入而登录自己公司的网络系统已经经是1件很寻常的事情了。这类工作新方式的呈现一样也为网络安全带来了新问题,即企业用户网络安全保护规模需要从新界定。由于他们都是远程登录者,并无纳入传统的企业网络安全保护的“权势规模”以内。此外,因为来自网络的袭击愈来愈严重,许多企业用户不能不将自己网络系统内的每一1台PC机都装上防火墙、反侵入系统和反病毒软件等1系列的网络安全软件。这一样也扭转了以往企业用户网络安全保护规模的概念。 五、如何看护好个人的信誉资料。 在美国,个人信誉资料在美国公家的日常糊口中盘踞侧重要的地位。之前的网络犯法者只是通过网络盗取个人用户的信誉卡账号,但跟着网上盗取个人信誉资料的手腕的提高,预计二00三年这类犯法现象将会发展到全面盗取美国公家的个人信誉资料的程度。如网络犯法者可以对于你的银行存款账号、社会保险账号和你最近的行迹都能做到尽收眼底。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这类犯法趋势,无疑将会给美国公家的日一般人糊口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上述这些问题固然是对于大小软件公司的挑战,但它们未尝又不是1种机遇呢?咱们有理由相信,经由网络袭击损害浸礼的网络安全系统势必会愈来愈强大起来。放眼望去,二00三年的网络安全市场必然会带给咱们许多意外的收成以及欣喜。 网络安全论文: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和防范措施探讨 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越来越广泛,网络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计算机网络所暴露出的安全问题也日益显露,当人们通过计算机接收信息的同时,通常都不会注意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进而引起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威胁趁虚而入。如何做到有效的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况 在国际上,将计算机网络安全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受到破坏、更改与泄漏。”简而言之,就是指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 从专业角度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指的是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系统中的数据以及网络中信息的传输,保证其他因素无法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恶意攻击和有意破坏。在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过程中既关乎网络技术方面的问题,又关乎网络管理方面的问题。只有同时做好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才能够有效的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变化日新月异,网络开发者一直在不断创新网络技术,更有很多不法分子深入钻研网络攻击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网络安全问题的维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相关数据显示,人为计算机入侵问题平均每20秒就会发生一次,可见信息的安全性不容乐观。 复杂性和多样性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两个显着特点,因此其决定了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比较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有系统漏洞威胁、物理威胁、身份鉴别威胁、病毒和黑客威胁以及自然威胁等。由于计算机网络的覆盖范围是全球化的,各国都十分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随着全球范围内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少新兴的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方式层出不穷,有些对于网络安全甚至是致命性的打击。我们经常听到的网络病毒有:木马病毒、蠕虫病毒、Back—doors病毒、Rootkits病毒、DOS病毒、Sniffer病毒等,这些都是黑客用来攻击的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黑客的攻击技术也在日益提升和改变。因此,只有不断提高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才能够保证广大网络用户能有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保护网民的信息安全。 2 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分析 2.1 计算机病毒 迄今为止,非法入侵代码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所面对的最大威胁,我们常听闻的木马病毒、蠕虫病毒等都是凭借对代码进行更改的形式来实现对于电脑的非法入侵的,其本质是一项程序。这些病毒的传播方式大多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的,当然在用U盘进行文件传输的时候,也可能会携带这些病毒。病毒在电脑中的宿主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一旦病毒被打开,其对电能的影响是破坏性的,通常会使计算机系统瘫痪。例如,我们最熟悉的木马程序(特洛伊木马),其采用的是相对较为隐秘的入侵手段,当我们的电脑表面上在执行一种程序的时候,实际上木马程序在背后却执行着另外一种程序,虽然不会对电脑造成系统性的破坏,但会窃取电脑中的重要信息。 2.2 计算机系统本身问题 作为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支撑,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十分重要,只有计算机系统安全,才能够保证其余程序或系统能够顺利的正常运行。如果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自身有问题,那么计算机自然会存在安全隐患。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操作系统,系统的漏洞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一旦发现漏洞,对漏洞进行修复则是一项技术型工作。当攻击者掌握了计算机系统漏洞时,就可以利用漏洞通过自身技术实现对计算机的控制,对计算机进行攻击,窃取计算机内的信息。 网络安全论文:物联网网络安全防护的探究 1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二者相互融合的产物,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网络融合的深入和扩大,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深入、更具移动特性的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物联网采用的接入手段为无线城域网(wiMax)、无线局域网(wiFi)、移动通信网络(包括4G网络、3G网络、2G等),终端选用专用终端、便携式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手机等,通过无线应用协议(WAP)来使用访问互联网业务。物联网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业务安全威胁、网络安全威胁、终端安全威胁。通过无线信道在空中传输物联网信息数据,很容易被非法篡改或截获。非法终端也很有可能在进入无线通信网络时,以假冒的身份来开展各种破坏活动。即便是合法身身份的终端也很有可能对各种互联网资源进行越权访问。业务层面的安全威胁包括传播不良信息、垃圾信息的泛滥、拒绝服务攻击、非法访问数据、非法访问业务等。 2物联网面对的安全问题 对于传统的网络而言,业务层的安全与网络层的安全二者是完全独立的,但是物联网则不同,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由于物联网是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基础上集成了应用平台和感知网络而形成的,互联网给物联网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安全机制,如加密机制、认证机制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应该按照物联网的特征来适当地补充、调整这些安全机制。物联网面对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RFID系统安全问题 RFID射频识别技术获得数据的方式是通过射频信号来对目标对象进行自动识别,无需人工干预就可以自动识别多个标签和高速运动物体,操作较为简单、方便,是一种典型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黑客对于RFID系统的攻击主要是破解、截获物联网的标签信息。攻击者获得标签信息之后,通常就会利用伪造等方式来非授权使用RFID系统。目前国内外IT界大多都是通过加密标签信息的方式来保护RFID的安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仍然存在着安全漏洞,不能让人完全放心。RFID芯片若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或者设计不良,攻击者仍然会有很多方法来获取RFID芯片的数据信息和结构。 2.2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 因为物联网节点通常都是采用无人值守的方式,且都是先部署物联网设备完毕之后,再将网络连接起来,所以,如何对物联网设备进行远程业务信息配置和签约信息配置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多样化且数据容量庞大的物联网平台必须要有统一且强大的安全管理平台,不然的话,各式各样物联网应用会立即将独立的物联网平台淹没,中央很容易会将业务平台与物联网网络二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割裂开来,产生新的安全问题。3.3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核心网络所具备的安全保护能力相对较为完整,但是由于物联网节点都是以集群方式存在,且数量庞大,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使得大量的物联网终端设备数据同时发送而造成网络拥塞,从而产生拒绝服务攻击。与此同时,目前物联网网络的安全架构往往都是基于人的通信角度来进行设计的,并不是从人机交互性的角度出发,这样就将物联网设备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剖裂。 2.4黑客很容易窃取和干扰物联网信息的传输 由于在很多场合,物联网的传输方式都是依靠无线传输,而无线传输若没有适当地加以保护,那么很容易被黑客所窃取和干扰,这样一来,就会对物联网网络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物联网能够取代人来完成一些机械重复、危险、复杂的工作,因此,物联网设备很多都是设置在无人监控的地方,黑客可以通过远程操作更换物联网设备的软硬件,或者直接破坏设备,给物联网设备的本地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3物联网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3.1物联网的业务认证机制 传统的互联网认证技术是要对不同层次进行明确的区分,网络层的认证和业务层的认证完全分开,相互独立,业务层的认证只负责鉴别业务层的身份,而网络层的认证就只负责鉴别网络层的身份。但是物联网则完全不同,它将网络通信和业务应用紧紧绑定在一起。但是值得值得注意的,无论物联网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网络层的认证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业务层的认证则可有可无,它可以根据和业务的安全敏感程度和谁来提供业务信息来进行设计。例如,当由运营商来提供物联网的业务,那么就完全不需要进行业务层认证,而只需要利用网络层认证结果即可。而若是由第三方来提供物联网的业务,而不是由运营商来提供,那么就可以不需要考虑网络层的认证,只需发起独立的业务认证即可。当业务是金融类、个人信息类敏感业务,则必须采取更高级别的安全保护,而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进行相应业务层的认证。而当业务只是气温采集、位置定位灯普通业务时,就可以不再需要业务层的认证,网络认证即可。 3.2物联网中的加密机制 逐跳加密是传统的网络层加密机制,即在发送信息数据的过程中,转发到节点和传输的过程采取密文方式,而信息在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则采取明文。但是众所周知,物联网的业务使用和网络连接是紧密结合,这样一来,就面临着是选择端到端加密,还是选择逐跳加密。逐跳加密只是在网络层进行,且不需要对所有信息数据都加密,只需要对那些受保护的链接加密即可,因此,可以在所有的业务中都适用,也就是说,能够在在统一的物联网业务平台上对所有不同的业务进行安全管理,这样一来,就有效地保证了逐跳加密的可扩展性好、低成本、高效率、低时延的特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逐跳加密需要对信息数据在各传送节点上进行解密,因此,各个节点都很有可能会对被加密消息的明文进行实时解读,安全隐患较大,各传送节点的可信任度必须很高才行。而端到端的加密方式则不同,它选择不同的安全策略主要是按照业务类型的不同来选择的,低安全要求的业务不提供或者只提供低安全等级的保护,高安全要求的业务才会提供高安全等级的保护。但是端到端的加密方式有个致命的确定,那就是不能保护消息的目的地址,不能对被传输消息数据的终点与源点进行掩盖,很容易遭到恶意攻击。综上所述,对于高安全需求的业务,最佳的选择是采用端到端的加密方式;对于低安全需求的业务,则可以先选择逐跳加密的保护方式。 3.3加强物联网网络防火墙的控制 目前物联网网络上常采用的防火墙技术主要是过滤防火墙、防火墙。如新毒霸悟空2013免费杀毒软件下载安装后可电脑和手机双平台杀毒,金山毒霸2013悟空正式版下载安装后不仅可以查杀电脑中的病毒木马,还能查杀手机中的病毒木马,防止恶意扣费。新毒霸2013悟空采用金山云启发引擎,速度遥遥领先于传统杀毒软件。金山杀毒2013新毒霸悟空永久免费杀毒软件比金山毒霸2012猎豹免费杀毒软件的查杀速度更快,金山毒霸2013悟空正式版拥有30核云查杀引擎,查杀运行在云端,不占用内存,不影响电脑速度,金山毒霸2013官方下载安装后全面保护您的电脑安全。它拥有全球最先进的云查杀引擎,金山毒霸2012官方免 费下载安装后拥有超强的病毒分析和查杀能力,已实现全新病毒99秒内快速鉴别,且只有10兆左右的安装包和10兆不到的内存占用,还拥有10秒以内的安装速度,金山毒霸2013官方免费下载最新版相比金山毒霸2012官方免费下载版本查杀速度有很大的提升,金山杀毒软件让您的电脑彻底远离卡机、死机问题。 3.4政府应该加强对物联网信息安全研发的支持 物联网已日益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政府应该与IT商联手,共同支持一批物联网信息安全领域的研发项目,以期尽快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网络安全环境。例如德国政府就于近日开展了一系列物联网信息安全研发,以此来巩固德国作为世界最安全经济体的地位。此次实施的研发项目以物联网中的嵌入式信息系统安全、数据传输及编码过程安全为重点,采用产学研合作的形式进行,如卡尔斯鲁尔的Wibu-SystemsAG公司牵头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集成化保护”项目,将研发能保障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嵌入式操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新型信息系统硬件结构;Furtwangen科技大学协调的项目“虚拟-现实系统通用多形态安全解决方案”,致力于研发物联网中恶意攻击和远程操控行为的识别和应对技术方案;弗朗霍夫学会海因利,!希-赫茨研究所牵头的项目“物联网高效安全编码技术”,研究重点为物联网数据无线传递过程的高效安全编码及加密技术方案。德国联邦教研部、联邦内政部将投入科研经费约800万欧元。 4结语 总之,运用和推广物联网技术,一方面能够将社会运行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显着提高,另一方面也会对公民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提出严峻的挑战。所以,加强物联网网络安全防护势在必行,应该做到未雨绸缪、趋利避害,力争让物联网真正成为一个可信任、安全、开放的网络。 网络安全论文: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及有效维护措施 摘 要: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有非法访问、计算机病毒、网络工具漏洞、网络诈骗,并提出了相应的有效维护措施:安全密码、访问控制技术、防火墙技术、杀毒软件、资料备份。 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维护措施 计算机安全,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显露。”而互联网是一个对全世界开放的网络,任何人或单位、组织都可以利用网络,传输或获取信息。因此,计算机网络可以面临的环境复杂,而且不能进行实实在在的监控,因此可能遭受的攻击有多方面,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值得重视。 1.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隐患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隐患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或组织为谋取自己的某些利益或好处,而采取病毒入侵或黑客攻击等方式,故意损害他人的利益。经分析,计算机网络主要存在的安全隐患有: (1)非法访问 非法访问是指访问者通过扫描器、黑客程序、隐蔽通道、远端操纵、密码攻击等手段,如果内部人员还通常会采取网络窥探器搭线窃听、口令攻击的方法,以窃取用户名、用户口令、用户电话号码、超级用户权限,来破解对方已加密的信息,窃取或破坏和修改文件数据,甚至设置非法程序,致使对方服务器瘫痪。 (2)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并不是指医学上所说的“病毒”,它不是客观的存在实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定义,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繁殖性、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破坏性、可触发性等特点。如果按照病毒存在的媒体不同来分,计算机病毒可以分为网络病毒、文件病毒、引导型病毒三类。其中网络病毒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染网络中的可执行文件。在计算机病毒中,还有一种较为厉害和常见的,称为程序病毒,也称特洛伊木马病毒。其破坏方法是计算机编程人员故意编制一种病毒程序,将此安装在正常程序中,如果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点击了该程序,那么附加在正常程序之中的病毒程序就会被激活,开始运行,达到破坏攻击目的,甚至导致计算机瘫痪。 (3)网络漏洞 网络漏洞是指计算机在硬件、软件、协议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缺陷,从而使攻击者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访问和破坏系统。在校园网络中经常出现这种安全隐患,其原因主要是校园网络系统的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安全风险级别不高,以及系统的管理员专业性不够,对系统不了解,安全设置不当,造成系统存在漏洞。就像家里的后门被打开一样,入侵者很容易利用工具或手动猜测服务器的服务命令来读取、修改和删除相关的教学资源。漏洞严重的甚至还会成为黑客的首选目标。 (4)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是一种新型诈骗手段,是指一些违法犯罪分子为了某一目的而在网络上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诈骗,非法牟取他人财物。互联网的普及,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各种便利,同时也催生了各种新的诈骗手段。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网络,导致了网上诈骗案件日益增多,手法也层出不穷,造成的社会危害越来越严重。据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消费者有四分之一的几率遭受网络诈骗,成为网络受害者,其中以20至30岁的人居多,尤其是学生。目前,网络诈骗常见的手段有:第一, 发送电子邮件,以虚假信息引诱用户 ;第二,利用qq,骗取情感,步步引诱,如网恋;第三,建立虚假网站、网址套取用户密码;第四,在知名网站虚假商务信息进行诈骗;第五,破取用户口令窃取资金;第六,利用病毒和黑客技术窃取用户资料。 2.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有效维护措施 2.1设置安全密码 其实,在计算机发展之初,计算机编程人员就已经预测到计算机网络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想出了对计算机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数据和网络上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的方法。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加密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了。用户要填写用户名、密码、验证码才能进入网站,现在一些银行、通讯等涉及用户金钱和重要利益的网站甚至采用验证码、密码与手机相连的方法,把验证码发送到手机,用户要知道手机信息上的验证码才能进入相关网站。而在用户方面,用户尽量不要用生日日期、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简单、易被破解的密码,密码应该有数字、英文大小写字母、特殊符号等不同的组成,并且定期更改密码,以保证网络安全。 2.2访问控制技术 针对非法访问问题,要采取的维护措施主要是访问控制技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访问和使用。目前主要的访问控制技术有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权限控制、目录级控制和属性控制。入网访问技术是访问控制的第一层保护,主要是控制用户,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登录到服务器,获取相关的资源。其步骤可以分为用户名识别和验证、用户口令识别、用户账号的检查三关。只有三关都通过了,用户才能进入该网络。网络权限控制是访问控制的第二层保护,用户只有一定的权限,可以访问某些目录、子目录或文件等,而不能访问所有的资源。目录级安全控制是指网络允许用户访问目录、文件,还可以根据指示进一步地对下一级别的目录和文件进行访问。而这些访问的权限有系统管理员权限、读权限、写权限、创建权限、删除权限、修改权限、文件查找权限、访问控制权限八种,网络管理人员根据不同的用户给予不同的权限。属性控制是更高一级的安全保护,管理员事先对网络资源设置不同的安全属性,不同用户对应不同的网络访问控制表,以表示用户对此网络资源的访问能力,指定不同的访问权限。 2.3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指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组合,在内部和外部网络、公用和私用网络之间建立一个安全网关,以避免非法用户侵入内部网。一般的防火墙主要有四部分:服务访问政策、验证工具、包过滤、应用网关。这四个部分组成一个坚硬的屏障,所有的流入流出数据、通信都要经过这道屏障,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用户的安全。 2.4 杀毒软件 杀毒软件是专门针对计算机病毒的,通过监控识别、病毒扫描、消除病毒、自动升级等步骤进行病毒的清除,从而提高计算机的防御能力。目前常见的杀毒软件有金山毒霸、瑞星、360安全卫士等。用户所要做的就是要经常对计算机进行的扫描、杀毒,定期升级和更新杀毒软件,以确保计算机的安全。 2.5 资料备份 由于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快,隐蔽性高,不易被发现,而且计算机还会遇到人为破坏、设施故障等问题,因此,最保障的安全维护措施还是要对资料进行备份存储。如重要的文件资料,在电脑存储之后,要养成发送一份给自己的邮箱和拷贝一份到u盘的习惯。只有防患于未然,做好两手准备,当故障发生时才不会手忙脚乱。 3.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有技术自身发展不足问题,也有人员自身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针对各种情况,采取多种有效的维护措施,提高防范意识,进行多方面的安全防范。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得到安全保障,从而保证自己的利益。 网络安全论文:谈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控路径 一、计算机网络不安全因素 1缺乏计算机安全评估系统 众所周知,一个系统全面的计算机安全评估系统是防止黑客入侵计算机的重要保障,安全评估体系能够对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与防护性作出一个较为科学严谨的分析评估,而且该评估系统还会根据实际的计算机网路安全评估报告来制定相关的计算机安全使用策略。然而,在我们的计算机实际应用中,往往不注意计算机安全评估系统的构建,只注重计算机网络安全事故的预防与事后处理,平时欠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作出及时的评估与监控,给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2计算机外界威胁因素 计算机网络安全事故很多是由计算机外界威胁因素造成的,这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威胁、网络黑客与病毒的入侵攻击与非法访问操作。自然环境威胁一般是指计算机外在的自然条件不太完善,如各种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难以控制的计算机外部机器故障等因素。网络黑客与病毒的入侵攻击不但会对计算机的网络安全带来极大的破坏,还会摧毁计算机系统,对计算机自身造成极大的伤害。据估计,未来网络黑客与病毒的摧毁力度将会越来越强,而它们自身的隐蔽性与抗压性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所以说,网络黑客与病毒的存在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非法访问操作则主要指一些未得到授权,私自越过计算机权限,或者是不法分子借助一些计算机工具去进行计算机程序的编写,从而突破该计算机的网络访问权限,入侵到他人计算机的不法操作。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1建立安全可靠的计算机安全防线 安全可靠的计算机安全防线是避免计算机网络不安全因素出现的最关键环节,其构建主要依靠计算机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与病毒查杀技术。防火墙控制技术主要是一种建立在各网络之间的互联设备,能够有效避免不法分子以不正当方式入侵网络内部,防止不法分子盗取计算机网络内部的信息资源,是计算机内部一道强有力的网络安全屏障。数据加密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对计算机内部的数据添加密文设置,未经授权的计算机不法分子是无法获取数据、读懂数据的,最终达到保护网络数据传输的正确性与安全性。常用的数据加密技术包括有:保证个网络节点间信息传输正确且安全的链路加密技术、确保计算机始端数据传输与终端数据接收安全的端点加密技术与保证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传输安全可靠的节点加密技术。病毒查杀技术可谓是计算机安全网络防范最为关键的环节。病毒查杀技术一般通过杀毒软件的安装运行去运行的,在计算机安装杀毒软件以后,应当定时对杀毒软件进行实时的监测控制,定期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处理,按时对计算机进行杀毒扫描,以求及时将计算机内容隐藏病毒进行发现处理。 2提高计算机用户与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于个人计算机用户而言,必须要加强计算机网络资源管理意识,根据自己实际需要对计算机设置特殊的口令,确保计算机数据获取的合法性与安全性,避免其他计算机用户以非法手段入侵计算机内部,获取相关计算机网络数据资源,造成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闲时,计算机用户还必须注意对病毒进行监测清除,避免网络黑客的入侵导致计算机系统崩溃。于社会团体组织而言,必须注重提高内部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计算机技术的网络监控人员,打造精英计算机安全管理团队,能及时对网络不法攻击作出处理,构建一个系统全面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致力打造一个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网络环境。 3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制度 健全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制度不但可以规范计算机网络安全使用,还能够借助法律法规等强硬手段去彻底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及时对计算机网络不法分子给予相关惩处,保证了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安全可靠。因此,加强并且定期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立法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4其他管理措施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仅仅依靠强硬的计算机安全防御系统与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人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定期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一系列的专业评估与监测控制,实时对计算机网络运行、数据传输过程进行监控,热切关注计算机内部系统是否存在一些漏洞,一旦发现漏洞,要尽早处理,避免其他计算机病毒的攻击。 三、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预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在信息交流覆盖甚广的今天,我们必须时刻防范计算机网络不安全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计算机安全预防策略,降低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避免计算机安全事故的发生,积极营造一个健康正常的计算机网络世界。 网络安全论文:大额网上支付在即网络安全现状及措施 目前,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公司开展在线业务。电子银行、网上炒股一时间便从物理的形态,转向了虚拟的网络。 网上交易可能引来网络入侵者,不管是网上交易、盗窃还是更改金融资料;对于信用重于一切的银行,这都是极大的风险,如何确保交易的安全和为客户保密,仍然是发展网上银行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我们即将运行的大额资金支付系统也存在着同样的忧虑。 一、网络安全的现状 二、公安部不久前公布的20__年全国信息网络安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7072家政府、金融证券、教育科研、电信、能源交通、国防和飒企业等部门和行业的重要信息网络、信息系统使用单位中,发生网络安全事件的比例为58。 其中,发生1次的占总数的22,2次的占13,3次以上的占23。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中,计算机病毒、蠕虫和木马程序造成的安全事件占发生安全事件单位总数的79,拒绝服务、端口扫描和篡改网页等网络攻击事件占43,在规模垃圾邮件传播造成的安全事件占36。54的被调查单位网络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比较轻微,损失严重和非常严重的占发生安全事件单位总数的10。 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造成网络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和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其中因未修补、防范软件漏洞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件占总数的66。 此外,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和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还对8400余家计算机用户计算机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我国计算机用户计算机病毒的感染率为87.9,比去年增加了2。但是,3次以上感染计算机病毒的用户数量有较大回落,占全部感染用户数量的57.1,比去年减少了26,表明受过病毒感染用户的防范能力有所提高。 金融业的不断发展要求多刺机构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共享那些极为敏感的金融信息,当然,这样做必须有绝对安全有效的保障措施。 电子支付是利用原有业务计算机网络处理系统,引入扣款卡和销售终端等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纸币、支票及手工点钞、存贷分流的结算方式。这样,不仅减少了社会上现金和支票的流通量,而且使银行业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随之而来的是技术风险存在,且处于逐步或不断被发现中。即一个产品刚推出时,被认为没有安全漏洞,但过一段时间,就可能出现。很多人对其缺乏足够认识,使风险长期存在。 目前,人们通常是通过口令来访问远程连接,这似乎是不成文的业界标准。然而,用计算机运行口令攻击软件,可以相当容易地攻破密码口令。 为了满足用户和业务的需求,时刻保持竞争优势,企业不得不持续扩张网络体系。然而,网络的每一次扩张,即便是一台新计算机、一台新服务器以及软件应用平台,都将给病毒、蠕虫、黑客留下可乘之机,为企业网络带来额外的安全风险。同时,纯病毒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几年前曾占据着新闻头条的那些计算机病毒,如LoverLetter、Melissa和Michelangelo,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而取代它们的却是破坏程度呈几何倍数增长的新型病毒。这种新型病毒被称为混合型病毒,它结合了传统电子邮件病毒的破坏性和新型的基于网络的破坏能力,能够快速寻找和发现整个企业网络内存在的安全漏洞,并实施进一步的破坏,如拒绝服务攻击,拖垮服务器,攻击计算机或系统的薄弱环节。 混合威胁不断发展,单一的防护措施已经无能为力,企业需要对网络进行多层、深层的防护才能有效。真正的深层防护体系不仅能够发现恶意代码,而且还能够主动地阻止恶意代码的攻击。 二、加强网络安全的措施 一般来说,网上银行的安全措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交易双方的握手,也就是客户访问银行网络必须经过加密的安全通道;二是在网络层面加强安全基础设施;三是增加入侵检测系统,当黑客来临时,能及时报警;最后是在应用层面上实施PKI机制。专家认为,采取了这4方面的安全措施,从理论上来讲,是万无一失的。 同时,目前比较先进的双因素认证,也提供了比密码更加安全的新模式,这种网络安全超出了传统意义的静态密码功能。用户要想访问某个特定的数据或信息资源,必须输入他所知道的密码,还要输入一个动态的代码。比如,某个银行职员要访问银行的客户信息数据库。他除了要输入银行IT管理员为每个员工配备的密码之外,还需要输入SecurID认证设备上每隔60秒就生成的不同代码。对于认证设备而言,该代码具有唯一性,并且在60秒之内能够有效地以符号的形式进行显示。认证设备所产生的代码,无论是黑客,还是非法入侵者,几乎不可能在一分钟之内破译,因此,网络安全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同时,制定详细可行的灾难备份和恢复方案,也是保障网络安全比不可少的手段,即利用技术、管理手段及相关资源确保即定的关键数据、关键信息系统和关键业务在灾难发生后,在确定的时间内可以恢复和继续运营的方案。并利用这些措施实现数据的零丢失。 大额支付系统即将在全国推广运行,如果一旦网络出现中断,不仅影响辖区商业银行联行清算业务,而且对人行的存取款、再贷款等也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为此建议,在该程序运行过程中,应将网络安全作为第一要务加以考虑,切实消除事故隐患,确保联行资金安全。 网络安全论文: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和防范方法研究 1前言 计算机网络一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从新兴到普及仅仅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也与日俱增。计算机网络安全,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保护数据的完整性,更多的是需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通过借助安全措施,来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软件、硬件和各类数据,避免遭到人为的篡改和泄露,甚至是破坏,特别是一些蓄意的攻击等行为,从而保证计算机网络的运行的可靠性与网络环境的安全性,达到一个网络共享与隐私保护同步进行的最佳状态。 2计算机网络中常见的几种安全威胁 2.1嗅探 嗅探,Sniff,一般指嗅探器,嗅探器可以窃听网络上流经的数据包。嗅探本身的操作者通常为网络管理员,管理员通过嗅探的方式来获取网络中的数据和信息,目的在于查探网络的状态和环境。嗅探器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硬件,不法分子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通过非法的手段来获取网络中的数据信息。当我们在查看邮件的过程中,我们所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也是以信息包的形式在网络不停的传送着,一旦这种信息包被不法分子通过嗅探的方式获取,就将造成相当大的影响,通常嗅探攻击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2伪装 网络连接是由一个个网络节点构成的,每个构成网络的节点都有其存在的信任度。而伪装,正是利用这种信任度身份来入侵网络。通常是不法分子借助非法的手段,复制一个具有信任度的网络身份,从而伪装成为网络中的信任用户,侵入网络进而窥探和窃取网络中的信息。伪装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安全威胁,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伪装威胁,不法分子甚至在进行网络攻击的过程中,大量的采用伪装手段,用来骗取通过计算机的自动拦截。 2.3扫描 理解了嗅探,就不难理解扫描,扫描是一种大范围的嗅探行为,采用智能化的设备,对网络的协议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进行识别,不法分子可以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来寻找出攻击对象,扫描与嗅探一样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攻击,我们常见的扫描有对协议的扫描和对端口的扫描两种。 2.4恶意代码 计算机指令是由无数的代码构成的,代码是计算机程序构成的根本,代码可以是帮助我们向计算机传递需求,并使计算机能够顾相应我们的需求做出回应,但也可以是恶意的代码,破坏计算机的正常运行或向计算机传递一些指令,从而是不法分子从中得到所需要的数据。恶意代码包括各类病毒和木马程度等,病毒通常具有一定的破坏性,是以损毁网络数据为目的的,而木马大多带有目的性,是以窃取数据为目的的。 3常见的几种安全防范措施 3.1采用安全保密技术,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等网络技术的不断出现,数据加密技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网络银行和网络支付平台中采用的数据加密技术尤为重要。首先要对用户登录网络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加密,避免攻击者获得此类数据,伪装成授权用户登录网络进行操作。其次,对于用户在执行业务操作的过程中所输入的授权密码进行二次加密,保证了用户登录网络后,在进行重要的操作时的数据安全。通过对信息的加密,使不法分子无法破解加密程序,而无法对数据进行窃取和篡改或盗用,保证了重要数据的安全性。 3.2提升安全操作技术,构建网络防御系统 计算机在登录网络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中,要想保证信息和数据的安全,不但需要实时的对可疑网络活动进行检测和评估风险,还需要在计算机与网络之间架设一道屏障,用来过滤网络病毒和及时发现网络攻击,并做出相应。防火墙技术,就是构建网络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的杀毒软件不同,防火墙能够在计算机网络运行的过程中检测数据,对各个端口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威胁第一时间实施拦截,使不安全因素无法越墙侵入计算机系统内部,阻截网络攻击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屏蔽各种对计算机产生威胁的程序,起到保证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作用。 3.3提高监控和管理工具的精确性,及时修补网络安全漏洞 监控和管理工具通常作用与计算机内部,监控工具不间断的在计算机内部循环探寻可疑活动和安全漏洞,一旦发现可疑活动会及时通知管理员,由管理员对可疑活动进行处理。大量的网络可疑活动都很难逃脱监控工具的探寻,通过阻隔大量的可疑活动来降低计算机面临威胁的风险。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监控管理手段不断完善的同时,网络攻击也日趋多样化,通过不断的对网络安全漏洞进行修补,也是避免计算机受到攻击的有效方式。 4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并呈现出主导人们生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高,计算机网络安全也就越来越重要,有效的防范计算机威胁,能够降低计算机可能受到攻击的几率,从而使我们的信息安全得到保障。不法分子致力于种种破坏、窃取、篡改计算机网路数据的行为,妄图通过不法途径来获取重要的信息数据,从而达到自己获益或者使他人遭受损失的卑劣目的。提高对网络安全威胁的认识,掌握防范安全威胁的方法,提升我们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等级,尽可能的使不法分子无可乘之机,使每一个计算机网络使用者都应当遵循的原则,否则,一台计算机被攻击就可能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牵连到更多的网络终端遭到破坏,甚至泄露更多的数据信息,造成更大范围的经济损失。 网络安全论文: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方式的研究 1前言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的发展使许多行业都大规模的应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工作和管理,已经是现代管理,办公,个人生活重要的工具。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计算机网络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安全方面的隐患。所以计算机有较强的互联性和开放性,从而就很容易被黑客,病毒恶意进行攻击。病毒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对这些漏洞深入的进行研究,营创出一个十分安全的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以下主要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所存在的一些安全问题及其主要的安全维护方式,仅供参考。 2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不断快速的发展,大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互联网安全问题,以及计算机在运行的过程当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由于互联网攻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网络安全维护问题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 2.1系统软件的漏洞 经常发生黑客入侵计算机的问题,致使其出现的原因就是计算机本身系统软件有安全漏洞。如今,在应用软件,操作系统,通讯协议当中,都有程度不同的缺陷或者漏洞。要想让计算机能够安全防止被黑客或者病毒攻击,就要保证计算机网络是在安全的环境之下的。计算机操作者不能随意打开那些来路不明邮件和有病毒的网址,同时,也不要浏览不良网站和不良信息。 2.2网络病毒危害 计算机网络病毒,每天都在进行变化,有多种多样的病毒,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传播速度快,破坏性强。网络病毒大多数都是利用网页共享或者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传播的。作为一种攻击性很强的病毒程序,可以长时间隐藏于网络系统当中,也可以快速攻击个人计算机,使其迅速处于瘫痪状态,通过数据共享和软件的运行进行传播。不仅可以给计算机网速带来影响,而且还会破坏计算机内部的程序和重要资源,严重时还会破坏计算机的硬件。 2.3非法入侵危害 网络非法侵入,其存在形式有很多种,具体如图2。对信息的完完整性和高效性选择性的进行破坏,使用户的重要数据外泄或者丢失,非法占有系统资源。非法侵入能并且窃取用户重要的信息,数据,也可以让操作系统处于瘫痪状态。 2.4数据信息的安全监测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当前,所有系统中访问控制的措施都有一定的缺陷,往往只会对目前或者以往的问题进行管理和控制,因为计算机网络对数据信息的安全监测比较滞后,所以一旦系统内部出现了新的问题,在面对强大网络攻击和非法入侵的时候,极易破坏计算机系统。所以,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监测对于维护网络的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安全监测可以对非法的攻击行为及时的报警,并会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及时的处理系统漏洞,保证系统内的信息安全。 3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的主要方式 3.1网络防火墙 防火墙是一种可以加强网络间的访问控制并且防止外部的网络用户用非法的手段进入到内部网络当中,访问到内部的资源数据,对内部网络形成保护的特殊网络。防火墙对两个或者多个网络间所传输的信息数据比如链接根据一些安全策略进行检查,决定网络间通信是否是被允许的,并且监视计算机网络运行的状态。当前,防火墙方面的产品有包过滤的路由器,堡垒主机,电路层网关,应用层网关,双宿主机,屏蔽主机的防火墙等类型。防火墙是当前保护计算机网络免受黑客和病毒攻击有效的手段,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不能防范防火墙之外的途径的发起的攻击,也不能防防内部的变节者与不经心用户的威胁,不能完全的防范传送已经感染病毒的文件或者软件,以及不能防止数据驱动类型的攻击。 3.2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 网络安全维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维护:①设置密码。在用户进行网络通信时,主要的威胁是信息的丢失和泄漏。这时,需要设置一些密码来保证安全,并且一段时间候,要及时的换密码,能够有效的预防信息的丢失泄漏;②添加防火墙,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打开防火墙,能够有效的预防来自互联网的攻击,网络防火墙能够在计算机和外部网络环境之间设置防护。通常防火墙有计算机类的防火墙和硬件的防火墙;③定期的对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进行安全检查。这种方法可以及时的发现系统漏洞,从而防止危险。同时,还需要对主服务器和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尽快进行修复,保证计算机处于安全运行的状态。 3.3预防病毒入侵 由于病毒入侵使计算机处于瘫痪状态,经常会有这种情况,计算机在感染网络病毒后,会出现蓝屏,无法启动,死机的现象。计算机用过一段时间后,计算机操作系统运行的速度会变慢,同时还会出现数据丢失的问题。当前,网络是传播病毒主要的路径,要保证计算机正常的使用,防范病毒入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护:①在计算机上安装一些杀毒软件,比如:瑞星,360等,而且还要保证这些杀毒软件可以自动进行更新,定期的对杀毒软件的杀毒情况和更新情况检查;②慎重下载和安装一些来路不明的软件,在安装前,要先用防护软件检查一下安装包,然后再进行安装。一些软件安装包可以自动安装,因此,不能随意打开,需要先解压,再进行杀毒,才能安装操作;③要定期对计算机进行全面杀毒,而且要经常的关注时事新闻,看是否有新型的网络病毒在传播;④要安装系统安全补丁,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如今,很多软件公司会及时更新其产品补丁。假如程序有漏洞,就很容易被攻击,通过安装补丁以及定期检查能够确保计算机可以安全运行,正常工作。 3.4确保数据信息安全 计算机内部有很多非常重要的资料数据,一旦丢失,就会造成个人或者集体的利益受损,所以,要加强数据信息维护方面的工作。对计算机内部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能够加强计算机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而且可以防止外部出现损坏和丢失的情况。通过各种加密措施可以保证数据资料都处在一种安全的状态,就算被窃取,也打不开。虽然数据加密是比较被动的一种措施,但是安全性能还是非常高的,是进行网络维护主要的方法之一。 4结束语 近几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也更加的广泛,人类社会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大大的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和生产效率。但是,网络安全的问题也慢慢的影响到了我们,给社会生活,生产带来了很多破坏性的影响,总之,目前,计算机大规模的普及和使用,网络维护工作已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这方面的研究人员需要对网络安全维护进行深入的研究。利用多种方法措施保证网络运行安全,并开发出功能先进的杀毒软件,保证计算机安全运行,正常工作,给人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网络安全论文:通过合理的综合布线提高网络安全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构建网络系统的时候对网络安全的考虑,以及如何利用命题的综合布线对网络的安全系数进行提高。 关键词:综合布线;智能布线系统 在构建新的网络系统时,网络安全是广大用户的首要考虑因素。一般情况下,用户都愿意投入巨资来购买高级的防火墙和软件。然而,绝大多数的用户却对网络基础设施即布线系统的安全知之甚少。事实上,大量的调查数据显示,许许多多的网络安全事故来自网络内部。 综合布线是一种模块化的、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通过它可使话音设备、数据设备,交换设备及各种控制设备与信息管理系统连接起来,同时也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的综合布线。它还包括建筑物外部网络或电信线路的连接点与应用系统设备之间的所有线缆及相关的连接部件。综合布线由不同系列和规格的部件组成,其中包括:传输介质、相关连接硬件(如配线架、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以及电气保护设备等。这些部件可用来构建各种子系统,它们都有各自的具体用途,不仅易于实施,而且能随需求的变化而平稳升级。 随着垒球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强烈。这就导致具有楼宇管理自动化(BA,Building Automation)、通信自动化(cA,Commumcation 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OA,Office Automation)等功能的智能建筑在世界范围蓬勃兴起。而综合布线系统正是智能建筑内部各系统之间、内部系统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硬件基础。楼宇综合布线系统(PDS)是现代化大楼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高速公路在现代大楼内的延伸。 今天,智能建筑的写字楼、大厦、大学校园、政府部门甚至住宅小区中的绝大多数语音、数据、图像的传输,在其物理层结构上都是基于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基础架构上。我们知道,在ISO/OSI协议中,物理层是网络系统的基础,所有网络通讯依靠物理层的线缆来将语音、数据传到目的地。 随着结构化布线工程的普及和布线灵活性的不断提高,用户变更网络连接或跳接的频率也在提高,而布线系统是影响网络故障的重要原因,椐调查60—70%的网络故障是由于跳线的不明确,导致整个网络的不可靠或瘫痪,网管人员已不可能再根据工程竣工图或网络拓扑图来进行网络维护工作。那么,如何能通过有效的办法实现网络布线的实时管理,使网管人员有一个清晰的网络维护工作界面呢?这就需要有布线管理。物理层布线管理能实时监视布线的连接状态和设备的物理位置,同时有任何更改的时候,能准确的更新布线文档数据。这样做的好处是连续提供可靠、安垒的连接,防止任何无计划的、无授权的更改,降低整个网络系统的事故时间、运行和维护费用,最终能有效的管理整个网络资源,提高布线管理效率。 目前,结构化布线设计一般采用国际标准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将语音、数据的配线统一在一套布线系统中。系统设计一般按六个子系统进行设计: 1、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接线缆(3 m左右)所组成。 2、水平配线子系统:各楼层弱电井兼作楼层设备间,由设备间至工作区信息插座采用6类4对8芯uTP双绞线,配线电缆长度不超过90米。 3、垂直干线子系统:传输数据的垂直干线采用6芯多模光纤,并采用6类4对8芯UTP双绞线作为备份;传输语音的垂直干线采用5类非屏蔽大对数铜缆。垂直干线沿弱电竖井桥架敷设。 4、设备间子系统:各楼层弱电间作设备间,设置接入层网络交换机、配线架等连接器件。 5、管理子系统:计算机网络中心、电话总机房,是整个大楼的网络、电话交接中心。 6、建筑群子系统:将建筑物中的线缆延伸到建筑物群的另一些建筑物中的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上。 这样设计思路简洁,施工简单,施工费用降低,充分适应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今后办公自动化打下坚实的线路基础。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仅满足布线,施工等的方便,对维护、管理也提出了要求。 布线系统与管理系统通过智能配线架有机的连接起来,使得网络管理和布线系统管理同步,但目前该系统并未大面积推广,其功能,技术并不尽人如意,一个大楼采用智能布线系统将比一般的布线贵50%左右。一般的业主、建设方不愿在此投资。而目前最先进的布线应是在智能布线管理的基础上有自动跳线技术,它是智能布线的发展方向。目前,主要有美国DynaTrax系统。用户只需移动鼠标,就可以进行布线的移动、增加、改变。可在现有的各种网络上运行,并支持现在网络将来的升级。 目前,智能布线系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用户关注。然而,也有许多用户对于智能布线系统持观望态度。这些用户虽然看到了智能布线系统能方便管理布线设施,但却不能理解智能布线系统能为他们的网络安全带来多少积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谈一下智能布线系统的好处。 一 智能布线系统能对网络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网络资产安全。 在没有安装智能布线系统时,用户一般使用单独的数据库来记录他们所拥有的网络设备,如有多少台手提电脑,台式电脑和服务器等。但是,这些数据库只能对用户的网络设备进行静态的管理,而不能了解在某一特定时间有多少网络设备是连接到网络上的或是如何连接在网络上的。也就是说,用户对于他们的网络资产并不能做到了如指掌。如果用户安装了智能布线系统,如美国西蒙公司的MaplT智能布线系统,则他们便能利用该智能布线系统的管理功能实时监控每一个信息端口的连接情况及所连接的网络设备,从而能大大提高其网络资产的安全。 二 智能布线系统能及 时警示针对布线的非法操作.降低网络非法入侵的危害。 当有外人进入电信间并从配线架上拔掉一根跳线时,传统的布线系统用户只能在收到网络不通的报告后才会来到电信间进行相应的检查,同时也很难发现是谁拔掉了跳线。而在安装了美国西蒙公司的MapI T智能布线系统后,由于该智能布线系统能支持监控摄像装置并在发生非法网络入侵时能做到: 1、自动拍摄非法入侵者及其操作; 2、自动发送短信或警报来告知网络管理人员相关的网络侵害。 三、智能布线系统能对网络使用情况进行完整的存档记录。 智能布线系统能完整地记录网络设备的使用情况,实时自动监控并记录连接,从而使来自内部的网络侵犯危害性降至最低。 总之,随着综合布线的不断发展,项目规模不断的扩大,对于综合布线有效管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综合布线管理从最初的人为手工记录、操作发展至今数十年的时间里,科技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体现着科技发展的成果,布线行业更是如此,呈现出一种利用科技优势的电子管理手段将原始手工操作取代的趋势。将电子管理引入综合布线系统将为这个行业注入新的话力,也是布线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垒系数。 网络安全论文:网络安全维护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研究 网络安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必须要时刻重视的问题。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一直是网络用户不敢怠慢的问题。如今计算机网络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为了远离网络安全威胁,我们更需要强化网络安全维护意识,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加强网络安全防范,保证网络系统有一个安全的运行环境,以便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1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因素 首先,计算机网络自身因素。计算机内部因素是引发网络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计算机网络自身的安全隐患可以来源于操作系统,不论哪种操作系统都难免存在安全漏洞,进而导致病毒入侵,危险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层同样存在安全隐患,主要是应用层携带的病毒可能影响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1]。其次,计算机网络用户因素。计算机网络用户是计算机网络中最主要的安全隐患之一。在内部局域网中,一般都通过访问权限的设置来保证用户系统的安全访问,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使用权限,大很多用于的安全意识不高,缺乏防范意识,使用户信息泄露,并被非法用户利用进入局域网,最终导致重要信息泄露,给自己、给他人造成严重损失。第三,黑客攻击以及病毒入侵。黑客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攻击严重危害了网络的安全性,甚至威胁着国家安全。如何遏制黑客攻击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问题。计算机病毒是一类比较隐蔽的计算机程序,具有潜伏性、传染性以及破坏性等特点,常见的病毒形式有蠕虫病毒、木马病毒和脚本病毒等。病毒入侵是指病毒利用计算机系统的漏洞对系统进行攻击,进而控制计算机主程序实施非法操作,可导致整个系统瘫痪,严重威胁着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2网络安全维护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2.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包括硬件和软件,是两个网络之间执行访问控制策略的一个系统,或者一组系统,主要功能是保护网络不受他人侵扰。从技术本质上来讲,防火墙就是提供一种可控的过滤网络通信,是一种允许或者阻挡业务来往的网络通信安全机制,带网络安全保护中只允许授权通信。一般情况下,防火墙是因特网与内部网之间的一台计算机或者一个路由器,另外也可以称之为堡垒主机,其职能就相对于一个安全门,为门内的部门提供安全,就像一个工作在前门的安全卫士,控制和检查站点的访问者,将那些危险因素阻挡在门以外[2]。防火墙是计算机网络中一种非常常用的、有效的安全机制,利用防火墙可以有效控制病毒的入侵。作为一种网络访问控制标准,访问者只有得到防火墙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进入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访问,如果检测到用户为非法入侵者或者携带了病毒软件将会被防火墙拒绝访问。 2.2杀毒软件 杀毒软件又可称为防毒软件或者反病毒软件,主要目的是消除电脑病毒、恶意软件、特洛伊木马等,具有查毒、杀毒、防毒以及数据恢复等多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作用,同时还集成监控识别、自动升级等功能,是计算机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使用较多的、比较有名的杀毒软件有金山卫士、金山毒霸、360安全卫士、360杀毒、QQ电脑管家、可牛杀毒、瑞星杀毒等。在网络的日常运营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计算机病毒的危险,如今随着计算机病毒的升级,单级的防毒产品已经不能满足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需求,需要利用高性能的杀毒软件对网络进行全方位的防护[3]。例如采用服务器防毒软件来保证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利用邮件服务器软件来确保邮件的安全性,懒觉带病毒的邮件,以及在网关处设置一个杀毒软件。综上所述,通过对各种杀毒软件的应用可以构建一个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全方位保护。 2.3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的过程是指将称为明文的可读信息进行处理形成称之为密码的不可读的代码形式,反之则称为解密。因特网是危险的,这种危险是TCP/IP协议固有的,为了保证因特网的安全,数据加密是必然的。数据加密是计算机安全的重要部分,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最基本防范措施,要保证文件密码安全时可以采用口令加密,要防止文件传输过程中泄露时可以采用文件加密。加密技术不仅可以用于通信保密,同时也可以用于企业安全机制,是保证网络安全的基本条件。数据加密是利用密码技术实现的,密码技术是数据进行远距离传输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比较切实可行安全技术,也可以说是唯一有效的数据传输安全技术。通过数据加密可以防止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会发生泄密、不会被截获。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加密包括存储数据加密和传输数据加密两种,对传输数据的加密包括硬件加密和软件加密两种。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后在利用和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同时也要在做好网络安全维护工作,针对网络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采用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以及人侵检测技术等有效防范措施,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性,保证网络系统和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安全论文:计算机网络安全数据加密技术研究 1计算机网络威胁的要素 1.1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安全隐患 在计算机的运行中,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是整个计算机运行的主干部分,在整个计算机的运行中,所以的程序运行都要经过操作系统的处理。因此,在操作系统出现问题时,整个电脑的程序运行都将会受到影响,在电脑操作系统出现漏洞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系统缺陷侵入到电脑操作系统中,对整台电脑进行控制,并且可以通过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的控制性,对各个程序里的用户信息进行查看;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若是电脑的一些重要部位出现漏洞时,比如电脑中央处理器出现漏洞时加之操作系统的安全隐患,侵入者利用这两点就可以让整个计算机处于报废状态。在电脑系统传输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时,在外部网络的入侵下,侵入者利用侵入病毒软件进行窥视用户传输内容,就可以使传输的内容、文件等信息暴露给侵入方。这些种种的网络不安全的因素都是由于用户在使用电脑过程中在操作系统中运用一些不安全的软件程序引起的,所以在我们使用一些软件程序时对不熟知的软件程序在使用上一定要慎重。除了不明软件程序的使用外,在网络数据安全的威胁中,还有许多程序的本身就比较薄弱容易受到外来病毒、程序的侵入,比如一些进程的程序、调用功能的程序等等。 1.2计算机网络的不安全因素 在计算机网络中,由于网络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用户可以在网络中查看消息也可以进行消息的传播,所以,网络所面临的威胁方面众多,用户在进行使用过程中,网络传输就有不安全的威胁产生,侵入者甚至可以通过一些不安全的程序去攻击传输线上执行软件操作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同样计算机协议也是产生网络不安全因素的一个频发点,在用户注册的TCP/IP中,如果协议出现漏洞或者被外来病毒入侵,侵入者就可以通过获取用户数据信息进而对计算机密码口令以及防火墙进行揣测和攻击。 1.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缺陷 虽然我们在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中要应用到计算机数据加密技术来保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但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基于它特殊的管理方式,它本身就有着安全方面的缺陷,由于数据库的管理是由分级管理的理念下构成的,它的本身的安全缺陷就导致我们用户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在网络上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由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漏洞而被泄漏,这种数据库的管理缺陷同样导致了不安全因素的产生,对用户造成了很大损失[1]。 2计算机系统的加密技术 2.1数据加密的运用 在计算机系统中使用数据加密技术是保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方法之一。数据加密的涵义就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通过密码算法对网络传输中的一些明文数字改变为密文数字的过程,在对为网络系统加密的使用,可以使用不同的密钥来使网络传输同一内容改变为不同的文字内容,这种方法就更加容易实现对网络传输安全的保障,为网络的安全作强有力的保障,现阶段数据加密的方式主要有不同服务器端口之间的加密、网络节点之间的加密以及链路加密等。在我国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背景下,金融行业对其应用较为广泛,在金融的网上支付、网上交易等一系列运用网络手段进行的钱财交易日益在人们生活中运用的频繁,这就要求人们对银行系统的安全性有了足够的重视,因此,数据加密系统在银行中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和运用。目前各个银行都实行数据加密系统和银行的网络交易系统融合,就是指网络交易系统在执行命令时,将信息传递给防火墙,在防火墙运作后,再将信息传递给网络加密的安全设施上,最后在安全设施上通过数字加密系统的检查,在完成整个交易过程,若是在发现有不安全的隐患时应该及时通过加密系统传递给防火墙,再通过防火墙进行阻拦,这样就达到了对交易安全的有效保障[2]。 2.2私人密码的不足,以及密钥密码的应用 在对数据加密技术密钥的应用上,它分为私人密钥和公用密钥,私人密钥就是对文件的传输加密和解密是应用同一种密钥进行的。这种密钥看起来安全性较高,但实际生活中却不是这样的,在用户之间系统传输中,由于传输的目的与接受者的目的不同,就导致私人密钥的不足,这时候就要用到公用密钥。比如,在我们使用信用卡购物在消费地刷信用卡后,一般来讲,消费地的解密密钥可以解开消费者的信用卡的信息,从而上传至信用卡银行查看信用卡的信息是否明确,这样就在消费地的终端机上留下信用卡使用者的个人信息资料,这样就极为容易对消费者信用卡资料泄漏,造车严重的损失,密钥密码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这一现状,它使得消费地和银行拥有两个密钥,在消费者在终端机刷卡后,消费地的显示只能是信用卡银行的信息,这就岁消费者的信息进行了保护,从而使信用卡安全问题得到保障。 2.3数字签名认证技术对网络安全的应用 网络技术的安全发展离不开认证技术的开展,它在对网络安全的保护上有一定的作用,它通过对用户信息的认证来进行网络安全的维护。认证技术发展的典型应用就是数字签名的应用,数字签名认证它的原理就是通过对加密解密计算方式的认证。在数字签名这项认证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私人密钥以及公用密钥的认证。私人密钥的认证同样是被认证者以及被认证者都要知道密钥,这种密钥的认证也带来了不安全的特性,由于都知道密钥,就存在对信息修改的可能,因此,运用私人密钥时就必须要有另外一个监视两方的存在。然而公用密钥就没有这么麻烦了,它由于密钥算法的不同,接受的一方只要了解解密的密码就可以得到信息[3]。 3结束语 在面对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伴随而来的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然而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中,也存在着太多的的不安全因素,比如病毒入侵、黑客攻击等很多要素,因此在网络技术带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更加重视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 网络安全论文:浅论计算机网络安全在电力系统信息化中的应用 导语 在电力系统发展与信息化相结合越来越紧密的今天,计算机网络一方面促进了电力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但在另一方面上计算机网络本身所存在的易受病毒侵害等问题,也在无形中加大了电力系统运营的安全风险性。 1、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对于电力系统运营稳定的影响 在开放的电力市场机制下,通过计算机网络引入可以有效的将电力用户与电力交易中心进行联系,密切了双方之间的服务关系,因此一旦电力系统受到相关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侵害,将会对消费者和电力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在这一情况下,在电力系统中进行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医刻不容缓。电力企业中为了防止黑客以及病毒的侵害,通常采用认证技术以及加密等措施进行保护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但是很多的非法份子以及黑客能够根据数据传输的长度、速率、流量以及加密数据的类型等等对电力系统中较大设备的影响或者破坏,或者非法份子以及黑客等还可以将计算机网络流量的分析和密码的分析结合起来对传送的数据进行解码,这样就会对电力系统中直接操纵的设备以及数据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在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中没有安全保护措施,可能会对电力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在电力系统中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2.1工作环境的安全漏洞 目前在很多电力企业中电力操作系统以及数据库系统等用户环境自身就存在很多的安全漏洞,如对特定网络协议实现的错误,自身体系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等一些漏洞都会对电力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而对电力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2.2网络协议存在的安全问题 在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Internet)中采用的TCP IIP协议主要是面向信息资源共享的,所以会造成部分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这种漏洞也是目前计算机网络以及信息安全问题中最为重要的根源。比如常见有FTP、Telnet、SMTP等协议中。并且在电力系统中用户的口令信息主要是采用明文的形式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传输的,这些网络协议虽然是依赖的TCP协议本身但是也不能保证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信号的安全性。 2.3计算机病毒的侵害 计算机病毒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毒形式,任何一个接触计算机网络的人员都可能会有遭到病危害的先向我。计算机病毒分为“蠕虫”和“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一种诚讯,是一段可以进行执行代码的程序。计算机病毒如同生物病毒,具有独特的复制能力,并且蔓延的速度是非常之快的。但是也是非常难以清除的,并且病毒还能够将自身附带的各种病毒类型一个用户传到另一个用户通过文件的复制进行传递。计算机病毒不仅具有复制能力,而且也具有其他的一些共性一个被污染的程序能够传送病毒的载体。 3、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 3.1加强对网络安全的重视 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要,所以在电力企业,首先应该提高全体员工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水平和信息安全知识水平,提高防护计算机网络信息窃密泄密的水平以及综合能力,电力企业中严谨将涉密的计算机与互联网或者其他的公共信息网相连接,严谨在互联网以及非涉密的计算机网络中处理单位机密以及国家机密的,不断落实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责任,加强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并且还应该开发合作单位的安全保密管理系统,并签署保密协议,加强对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并且应该定期不定期的对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进行检查,并且还应该做好文档的存档、登记以及销毁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电力系统中网络信息安全隐患,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走出一条含有高科技的道路,不断推进我国信息化的建设。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中央保密委员会也多次发出相关文件要做好信息保密工作,切实防外部侵害和网络化带来的国家以及单位机密泄露。 3.2防火墙的拦截 防火墙主要是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一种技术措施,它主要是用来进行阻止网络中的黑客的入侵的一道屏障,防火墙也被称为是控制逾出两个方向通信的门槛。在电力系统中在杀毒软件的基础上配置防火墙软件系统是比较安全的措施,并且在电力系统中为了预防黑客或者不法分子的入侵对计算机网络信息以及系统的备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对备份进行定期的检查,保证其有效性。 3.3防病毒 (1)在电力企业中管理信息系统应统一部署病毒防护的措施,严谨电力系统中的安全区Ⅰ和Ⅱ与管理信息系统共同使用一个防病毒的管理服务器;(2)在电力系统中对于所有系统中的服务器以及工作站都应该布置有恰当的防病毒产品的客户端;(3)在对电力系统的计算机网络进行布置单独的电子邮件系统时,必须在电子邮件的服务器前段部署杀毒软件以及病毒网关,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带有病毒的邮件在办公网路中传播蔓延;(4)电力系统与Internet的网络接口处也应该部署防病毒的网关,从而可以防止蠕虫以及病毒的传播和蔓延到电力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5)为了保证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还应该加强病毒的管理,从而可以保证病毒特征码的全面及时的更新,并且应该及时进行查杀病毒的特征以及类型并掌握病毒对电力系统威胁的情况,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电力系统的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4、电力专用物理隔离措施 在电力系统中对于网闸可以采用隔离岛以及双处理器的设计技术,并且在电力系统的软件和硬件方面都应该采用单向传输控制,从而保证网络传输的单向性具有可靠地保证。为了保证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性专门设计了单向电力系统的物理隔离装置,这种隔离装置主要用于电力系统的安全区Ⅰ或者集散控制系统中的DCS系统中,安全区Ⅱ(非控制生产区)和管理信息系统的MIS网或者安全区Ⅲ、Ⅳ(生产管理区)等网络物理隔离,并且还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区Ⅰ、Ⅱ向安全区Ⅲ、Ⅳ进行实时有效的传输数据。并且电力 专用物理隔离措施能够有效的阻止病毒以及黑客以及外来网络的入侵。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5、主机防护 电力系统中的主机防护系统能够有效的预防以及控制各种计算机已知病毒或者未知病毒、各种恶意程序以及木马的入侵。并且在进行连接互联网时,不用担心由于中病毒而导致系统的瘫痪现象,并且可以不用重启系统,只需要进行点击按钮,则系统就可以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主机的防护对增加服务器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总结 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也在逐渐变化,这对电力系统的计算机网络细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带来更大的挑战,目前电力系统的安全防护主要是防护病毒、黑客以及非法分子等通过各种形式对系统的攻击和破坏,因此加强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防护是保证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电力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网络安全论文:论证券公司网络安全机制 1安全体系结构设计原则 网络安全的传统设计方法只是依靠几项安全手段与技术来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依然停留在静态与局部的层面上。证券行业网络安全的现代设计应该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在规划网络安全方案时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①体系性。制定完整的安全保障、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体系。②系统性。引入的安全模块要体现系统的统一管理与运行的特点,从而保证安全策略实施的一致性与正确性,防止独立管理和配置安全设备的工作方式[5]。③层次性。依据相关的安全需求进行安全设计,采用安全机制实现各个层次所需的安全服务,以便保护网络信息的安全。④综合性。网络信息安全设计包括了行政管理、技术管理与业务管理所要求安全管理方案,以(文秘站:)及完备性、可扩展性与先进性等方面的技术方案,从而形成了设计的总体方案,以供工程安全系统运行和分阶段实施提供指导。⑤动态性。随着网络安全技术与产品的不断更新与完善,网络信息系统也在逐步建设与发展。所以,要在保护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体现出最新与最成熟的安全设计技术与产品,从而达到网络系统安全的目标。 2安全体系结构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的网络安全设计原则,整体安全体系中的网络安全工程应该要进行安全防护、检测和系统响应。此外,根据实际的安全需求,建议有选择的进行安全系统恢复[6]。笔者所提出的安全体系结构是参照中国证券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来制定的,安全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整个网络安全结构如图1所示。 3证券公司网络安全管理设计 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的建设按照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原则,也就是指:上一级机关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对下一级机关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机构的工作进行指导;下一级机关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必须对上一级机关信息安全管理机构的安全策略进行接受和执行;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机构不属于同级管理机构[7]。根据信息系统数据的保密性与管理原则,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要制订相应规范与管理制度,具体工作如下:①明确系统的安全级别。②依照系统的安全级别来制定安全管理范围。③制定机房出入管理制度,分区控制安全等级高的系统,并限制工作人员出入与自己工作无关的区域。④根据职责分离与多人负责的原则,制定合适的操作规程,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各负其责并不能超过自己管辖范围。⑤制定相关系统维护制度,进行安全维护之前经过主管部门批准配备在场的安全管理人员,从而详细记录故障的原因、维护内容和维护前后的情况。⑥在紧急情况下,制定尽快进行系统恢复的应急措施,从而尽量减小损失。⑦制定工作人员的聘用与解聘制度,及时进行工作人员与离职人员的调动与调整。 4结语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显得愈来愈重要。对于建立安全可靠的网络,国家和企业有了更高的要求。鉴于国家与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的重视,用于信息安全方面的资金在逐年上升。然而,信息安全并不是堆叠市场上的所有安全产品,因为这种堆叠不但会造成经济和人力上的巨大浪费,而且达不到防护效果。所以,计算机网络安全方案的建立与完善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具体的网络系统安全方案,要建立在网络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系统的实际应用进行实施和执行[7]。因为各种系统的应用领域不同,不能把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方案简单地固定为一个模式,然后用对所有的网络系统套用这个模式。通过对网络的连通性、网络管理功能和应用系统功能的实现以及实际数据传输的测试结果表明,笔者提出的网络安全设计与管理方案均达到了证券公司中小型网络管理的需求。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前景的探讨 摘 要: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应用,使以它们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大潮席卷全球,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发展;前景探讨;电子技术 如今我们身处的这个信息时代,当然不能缺少信息科学与技术这方面的人才,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前景是不错的。展望未来,电子产业(包括方兴未艾的光电子专业)还将继续站在世界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一如既往的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一、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从事以下领域的研究:通信与广播电视、厘米波与毫米波技术、传感与自控、雷达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超导电子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集成电路系统的研究、微电子技术、电子离子光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显示、光电子技术和真空微电子学、传感技术与应用系统等方向。 专业基础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编程语言、英语、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 专业主干课程为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数字图像处理、信息论基础等。 我国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曾经在“信息技术与微电子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未来10年是我国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微电子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优先扶植发展。而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无疑是国家加速结构重组进程的重要手段。现在电子信息产业对GDP的贡献也逐步提高,邮电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就由1994年的1.10%上升到1998年的3.03%。电子信息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 麻省理工学院是世界上最早开设电子信息学专业的学校,并且一直与世界最新科技发展保持同步,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培养出了许多著名人士,例如我国搜狐的总裁张朝阳就是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我国最早开设本专业的是清华大学,并且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1999年招生34342人,占招生人数的2.24%,并且每年的招生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二、本专业在国防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技术无论是在国防还是国民经济中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据我比较了解的通讯行业和信息产业来说,人们常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在通讯行业中,十几年前手机还是人们炫耀的资本,计算机还是不为人们所熟识的陌生物,但是今天,手机和计算机已越来越多地走入寻常百姓的家庭,渐渐地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期间,微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模拟电路、以及集成电路系统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十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光令人们诧异,更让人们看到未来的希望,下一个十年会是什么样,没有任何人可以精确地做出预测,因为发展的速度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 而信息产业可谓是国家鼎力支持的一个产业,几年前部委改革时就单独成立了一个信息产业部,而且信息产业部的地位一步一步地在提高,这当然不是国家行政干预的结果,而是政府积极适应市场的一种行为。国家已经预见到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而且预见到信息产业在未来经济地位中重要作用,所以国家积极调整政策,以顺应这种发展的趋势。国家对信息产业的大力扶持可以说就是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毕业生的最大鼓励与帮助,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市场做大了,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也就增多了。虽然从根本上来说是市场自发运作的结果,但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也是功不可没。对于高速发展的信息产业来说,人才可说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同样的,迅速扩大的信息产业市场也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毕业后从事任何与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相关的工作,就业前景广阔,社会需求量大,可以成为: 通信系统设计工程师――各种有线及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 电路设计工程师――各种电子电路、设备及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 计算机开发人员――计算机应用领域的软硬件开发。 信息技术已是经济发展的牵动力量,而在关系到一国生死存亡的军事领域,电子工业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现代战争越来越向高技术、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电子战已经成为杀伤敌人的一种强大手段。任何国家都不想在全球的信息战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比较有“实力”的国家,对于信息技术的投入都非常大,即便是非常“烧钱”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也不惜重金投入,以期在新时代经济及战略争夺中居于主动地位。下面我就谈谈本专业在当代军事高技术中的应用。 当代军事高技术主要可分为六大类: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主要在信息技术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军用微电子技术,其核心是集成电路技术,是使电子元器件及由它组成的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技术。随着微电子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的集成电路芯片也越来越小,集成度和性能越来越高,这使军用电子设备水平不断提高,更加小巧,灵活和精确。除此之外,由于在各种现代武器系统中,雷达仍是信息获取和精确制导领域中最重要的装备。特别是在广大的作战地域内,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各种目标信息,雷达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破坏了雷达工作,也就破坏了整个武器系统的重要信息来源,很可能使其成为“聋子”、“瞎子”,这对于取得军事的优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高科技的优势,从战争开始前数周到战争结束,对伊军整个地区进行了连续不断的电子侦察和强大的电子干扰,不仅使伊军所有的雷达都无法正常工作,通信中断,指挥失灵,甚至成为各种反辐射武器直接攻击的靶源,损失惨重。这场战争仅持续两个月,双方的人员损失分别为百余人比数十万人,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也充分展示了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威力。 想要学好本专业,关键还是在于自己。虽然早就有人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好学,课程又多又累。但是无论是什么专业,当你投入所有的心思与精力去学时,你就一定能学好。职I学校的学习环境与高中的学习环境并不一样,面对各种诱惑,必须具有自制力与自觉性,才能在职业学校中学到你真正想要的。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 要:该文介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以提升人才培养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创造能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践 创新 课程体系 该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校企合作办学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因此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等诸多方面尝试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模式的创新。 1 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从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上,建立了一系列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课程,即基础理论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及创新实验课程。 1.1 建立新的学科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两个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是必修的基A类课程,比如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专业课程模块涉及专业类别的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创新培养方案,力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思想,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和企业发展需求,创新设置课程内容,合理分配课程与课时,做到基础课程新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实用创新,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上,从而建立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新课程体系。加大了实践教学课程在教学中所占比例,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及合理的教学计划,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理念。 1.2 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比例,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根据专业特色、需求设置调整课程,整合、更新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实现校、企融合,让学校的教师更多的参加企业的培训,同时让企业的人员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增加教学活动形式、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将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一并纳入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可开展综合课程实践教育活动和专业综合设计课程训练,校外实行校企合作,走进企业开展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社会实践课程。校内所讲授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基础实践知识,为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应用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按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精心设计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形成创新思想与技能融会于实践教学内容中,即实现了基础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综合设计实践课程的融会贯通,也培养出了人才。让创新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扩展了视野。 2 全面改革教学形式与创新教育模式 新课程体系改革围绕知识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求,通过以校企合作办学培养人才这一目标,走出一条专业基础知识结合企业科技实践的互融互通式发展道路。根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全面改革教学内容与推动创新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完成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着力提升学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突出的实践创新能力,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式。为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搭建了平台,针对创新教学内容的修订与改革要结合新的教学模式,内容要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要有前沿性,结合企业实际应用等新的专业知识;改革创新教材内容,纳入最新的电子信息类教学科研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培养新时代人才以满足现今企业的需求;理论课程的实验实训课时增加,很多课程都是在机房授课,通过边讲授边动手操作使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并在课堂上完成一些小项目,同时我们会在每学期的最后2~3周时间进行某几门课程实训,主要是企业方面的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该专业的学生最后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完全在企业完成,在企业的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大的课程项目及毕业设计,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3 全力做好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要发挥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优势,突出专业特色,从而达到优化课程配置提升实验技能,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拓宽教学渠道,融合专业特色;实现厚基础、宽思想、创新融会专业特色与提升实践能力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新课程体系专业理论基础与知识构架安排更加科学合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高。 现行部分课程教学课时紧张,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严重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行现代教学模式迫在眉睫。现代教学模式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把课堂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同时插入一些小动画使学生理解接受更容易。除此之外,也应重视课堂外的教学工作改革和完善。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课后精心布置与批阅作业;改革完善考试考核的方法;采用双测评双优秀的考评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系统的考核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的系统型考核评价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既达到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目的,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结语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特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探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实践 摘 要: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多,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电子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扩大对于电子技术人才提出了更加专业的要求。高校对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也出现了缓慢落后的现象,因为没有适合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高校对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本文就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实践 一直以来,实验教学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出现在课堂上,实验教学属于课堂教学的一种,但是实验的实践结果对于课堂教学的成效来看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作为高校的技术学科,电系信息科学与技术融入了很多专业的知识内容,学好这门专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实践的经验,所以对于这门学科来说,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还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全面综合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实践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教学改革目标。 一、规划教学课程,设置有特色的课程群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单一和乏味的,这对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学计划的课程需要教师能够重新细心的规划,在保证围绕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课程的调整,建立起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特色课程群。再进行设置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确保学生能够对基础知识进行牢固的掌握,还要与其他专业之间做好联系,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还能够学习其他广泛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毕业以后适应社会发展来看是极其重要的。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并且能够很好地把握,不能把发展方向跑偏。当前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群主要有数字信号处理、基础实验平台和电子系统设计、嵌入式教学等。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因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是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的是学生在电子技术应用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要注重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主要就是教师能够从自身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改变,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知识配合相关的实验教学来提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设置实验的时候要考虑到实验的内容要贴近于实际工程,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经和创新能力。对于专业课程学时短和内容多的情况,教师需要根据相关的课程群进行教学内容上的调整,教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压力。教学的内容和模式的主要改革就是轻理论、重实践。 三、建设校内外的实践实验活动 当前社会的发展使电子技术信息的发展也变得迅速起来,在发展的同时,研究的方向也出现了多样化,。学校有必要组织学生定期的开展校内外的实验活动,给学生提供实验平台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内可以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室,在进行规划的配置过程中,要考虑教学和专业的发展方向,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建设实验室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实验室开放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能够自主的进行试验。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要在选好实验项目之后必须要通过教师的审核才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实验的过程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样既能保证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考、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在校外,学校可以与企业联手共同建立实验和实习的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通过校外的形式来建立的实习基地能让教师和学生对于以后从业的要求有着基本的了解,对于以后从业的内容和技术要求都有一些掌握,对于一些实际问题也能够进行了解和思考。通过校外的形式建立的实习基地还能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提供了帮助,学生可以通过实习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而企业还能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择所需要的人才。 四、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建设教学的师资队伍 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学分制的方法来制定专业培养的教学方案,这样能使学生有更广泛的空间来进行教师和课程的选择,这样的教学方案还能对教师的师资队伍来说起到了改革的效果,教师对于学分制的教学模式能够对自身的教育思维进行调整和改变,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分制的专业培养方案,教师不仅能够及时的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还能及时的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还能用心的去开设更高水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来进行选择,突出自己的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学分制的专业培养方案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成效都是很大的。 学分值的专业培养方案对教学的管理采用导师制的方式,导师的具体工作内容需要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各个方面,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都是需要导师去负责关注的。这对于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与要求,这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在自己的专业上进行科研精修,还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学分制还要采用教师聘任制的方式来促使教师能够对自身的教学方式、手段进行改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导论课程教学研究和实践 摘要:本文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的导论课程----《车联网导论》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和考核方法的设计,如何通过本门课程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并阐述了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B。通过4年的教学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使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新生较全面地了解该专业,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车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整体设计;综合素质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兴起、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拓展、云计算等计算模式的应用、泛在服务的推广,物联网被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在2013年5月的预测报告中认为是12项颠覆性技术之一[1]。车联网是典型的物联网,涉及汽车业、通信业和信息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车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全新的产业链的建立和快速成型。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该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不仅是东风汽车公司的发源地,而且拥有国家级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国家商用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汽车工业在十堰市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2]。因此,在我校专业建设规划中,学校依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大工程背景优势,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面,按照“调整结构,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注重内涵,提高质量”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路径,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展专业建设,并提出要围绕“汽车产业链”积极培育汽车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新专业,如: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车联网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 因此,我校结合当前车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和在科研、教研中积累的科研和教学资源,设置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在车联网专业方向的综合改革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的兴趣,进而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论课程将承担这一任务[3]。《车联网导论》课程首次对2011级学生开课。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借鉴了国外大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4年的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车联网导论》课程整体设计 (一)内容和方法并重 《车联网导论》课程是本专业方向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具有专业内容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十分重要。不仅要能够全面概括本专业方向所涉及到的大学四年的教学内容,而且要能够清楚地说明大学四年的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相关课程有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 因此,设计本课程的目的和内容是“车联网是能够对车用信息进行采集、识别、传输、融合和利用的一种物联网,能够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被认为是最容易形成系统标准、最具备产业潜力的物联网应用。本课程从车联网的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和应用层这四层分别进行阐述,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车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对车联网的基本概念、技术框架、应用范围具有初步认识,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对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本门课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方法是“课程报告(60%)+课堂汇报(40%)。”这个考核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后发挥主观能动性,查阅资料,针对一个主题,以正式的科技文献的形式完成相应课程报告,同时,还要以PPT演示的方式对课程报告进行汇报。这对学生来说,不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挑战性体现在,学生刚刚从高中被动式学习向大学的主动式学习转变,课程考核要求学生从查、思、写、讲等多个方面全面挑战自己以前的学习方法;趣味性体现在,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考核,不仅能够在合作中找到乐趣,而且能够在PPT汇报过程中,体验评价他人和自我对比的乐趣。 (二)前后知识贯穿 《车联网导论》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清楚地说明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3]。为了能够组织教学课程关系,本课程在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和应用层等四层的车联网分层基础上,通过把专业相关课程和车联网体系结构各层进行分学期的对应,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未来所学专业相关课程在车联网中处于什么位置。专业相关课程与某层的分学期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左图分类课程中红色字体的课程表示该课程与车联网直接相关。 另外,本门课程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同期,学生正在学习《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其中包括Word和PowerPoint等内容。本门课程要求学生用Word软件完成课程汇报,用PowerPoint软件完成课堂汇报的演示文稿。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成就感。 二、培养综合素质 在《车联网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培养。这种培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学生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由于课程考核要求学生以正式的科技文献的形式完成相应课程报告,因此,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外查阅大量资料,而且需要学生对科技写作进行实践。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过程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文献检索为例,给学生演示了如何从学校主页找到图书馆主页,进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库并进行关键字检索。尽管演示很简单,但是学生了解了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为学生后续的文献检索工作打下了基础。在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为例,给学生演示了如何查找期刊主页,进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投稿模版和论文撰写要求。这里面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论文格式、论文组织方式、参考文献,以及摘要、引言、结论等各个部分的撰写要求等。同样地,尽管演示很简单,但是学生了解了科技写作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未来的毕业论文以及科技资料撰写打下了基础。特别令人欣喜的是,通过任务式的教导方法,学生对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的目的有了深刻的认识,不仅能够找到所需要的参考文献,而且撰写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颇为专业的课程报告。 二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由于本门课程还要求学生以10分钟PPT演示的方式对课程报告进行汇报,因此,学生还要准备正式的课堂汇报。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课程报告内容,而且在汇报内容组织、课堂过程、仪态等方面都要做精心的设计。虽然部分学生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完成课程考核,但是都认真对待,顺利完成了课堂汇报。每一届学生的都能够带来惊喜,例如,有的学生充分利用图文并茂、视频穿插的设计,使得汇报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有的学生语言幽默,结合当前时事和网络语言,提升学习兴趣。教师对每一组同学的课堂汇报都要即时点评,包括PPT的内容和形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点评要突出优点,使得学生增强自信,但同时也不能回避缺点,但是要注意语言表达,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个附加效果是在最初设计课程教学时所没有想到的,即学生对站在三尺讲台的教师课堂教学有了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即这并不是一件随意可以完成的事情,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够真正上好一堂课。 三是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课堂汇报和课程报告,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在任务分配过程中,学生也需要自己选择主事人,分配各个任务。只有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够出色地完成课程考核要求。在学生提交课程报告时,需要注明本组成员的分工,在考核成绩上,会根据分工给予考虑。从对2011级学生开设本门课程开始,学生基本都属于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通过本门课程的小组任务,学生们理解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三、课程教学效果 尽管《车联网导论》只有16个学时的授课时间,但是课程信息量大,同时尽可能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图2所示。 四、结束语 《车联网导论》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新生进行初步专业教育的重要课程。本文对该课程的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和考核方法的设计,如何通^本门课程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并阐述了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强调了学生课堂汇报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方法,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来还需要在学生自我评价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专业建设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高校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对其展开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专业建设 建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广泛,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创新都离不开电子信息人才的参与,因此高校加强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点建设已经成为了现阶段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但现阶段,国内许多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不仅无法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必须针对这一专业建设展开深入研究。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口径太过宽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国内仍然属于新兴学科,在高校教学中仍然出现于建设阶段,许多高校在开设这门学科时并没有进行细致的课程设置研究工作,因此往往出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专业口径太过宽泛的不足。现阶段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无法体现其专业特色,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因此刻意忽略了对其专业性课程的深入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在毕业时与同类电子专业学生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最终在市场中无法获得专业优势。 1.2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由于大部分高校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开设时间较短,因此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许多问题,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存在较多不足。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已经成为了限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高校缺乏足够的专业教师,因此往往安排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代课,这对于专业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同时,部分高校聘请的专业教师多为刚毕业的研究生,虽然其专业对口,但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与工作经验,因此无法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教学。 1.3实践教学较为薄弱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较为重视实践教学的专业,但在大部分高校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一问题,最终造成其专业实践教学较为薄弱,学生实践水平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很多高校在开设这一课程使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却没能在课程建设中安排丰富、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大部分的实践课程内容单一、验证性强,而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最终无法真正实现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促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专业建设的建议 1、加强专业建设。为了改进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设计中的专业口径太过宽泛问题,高校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其专业建设。首选,高校需要对这门专业的教学内容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划定其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特色课程,并对其展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重点研究,如计算机、电路与系统等专业内容;其次,高校还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全面了解市场中对该类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以此为依据展开教学内容的设置。 2、提升师资力量。首先,各高校必须重视对这一专业师资队伍的招聘与培养工作,通过外部招聘以及内部培养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其次,教师也应该重视对自身水平的提升,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培训,不仅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同时还应提高其教学水平;同时,高校还应重视对教学队伍结构的调整,定期对团队进行考核,最大可能的挖掘教师的潜能,通过对教师队伍结构的改进与发展,最终有效提高整个师资团队的教学水平。 3、强化实践教学。在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时,高校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的学生实习基地,与企业形成良性循环,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学习实践提高了其实践能力,同时高校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高校也应该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竞赛、社团活动以及科技创新等,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能够加强对这类人才的专业培养,从而为企业提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术人才。本文首先探究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专业口径泰国宽泛、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以及实践教学较为薄弱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认为高校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师资力量以及强化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提升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这一学科的专业化发展。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在分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培养新时期的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结合该专业的学科特点,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改进、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材选用和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对该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达到了有效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之目的。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建设 一、引言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设立以来,招生情况和就业情况较好。但人才的培养数量和专业方向结构都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为了适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应用型、实用型的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快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和产业技术人才,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研究。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措施 1.改进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在广泛调研本专业建设现状和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学校定位和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如下: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信息处理软件设计和信息处理硬件设计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应用型人才。 2.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进,对培养目标的达成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具体措施包括:(1)删除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性小的课程,适当减少部分对本专业而言过多的课程学时,新开设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或实践,增加与本专业相关性大的课程学时。(2)在课程组织上,对所有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课程的关联性,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形成了信息处理理论、信息处理软件设计和信息处理硬件设计三个课程群。(3)制定完善的、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1]。 3.教学内容改革。(1)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积极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2)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继续采用双语教学的同时,在“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合作办学班教学中采用了双语教学。 4.教材选用和建设。选用适合本系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教学实际需要的近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同时,鼓励有造诣的教师编写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质量较高的教材。 5.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1)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采用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2)改变学生被动式学习方式,建立了适应本专业的比较完整的自主研究式学习环境,并着重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和教师的研究项目,提前进入研究式的学习之中。(3)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组织教学。鼓励教师科学合理使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利用视频、动画等技术将枯燥的过程可视化,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同时加强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6.师资队伍建设。(1)提高整体师资力量在专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为此本专业积极引进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教学、科研和产学研用等方面的领军作用。(2)挖掘中青年教师的潜力,兼顾当前使用和长远培养,逐步形成符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梯队。鼓励、支持和督促本专业教师通过短期培训或以访问学者的方式,到国外进行学习,提升教学科研水平。(3)鼓励本专业教师到企业、研究机构以及校内外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工程实践训练,培养科研和动手操作能力,着力培养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4)加大对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师资培养、培训机制。实行导师帮带制度,帮助、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探索教学规律,进行专业研究,尽快提高教学能力。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活动、参与专业课题研究,鼓励青年教师提高科研能力。(5)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推进教师间开展经验交流的同时,鼓励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支持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的,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等方面开展的改革与研究项目;同时注重教改研究成果的实践和应用,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当中。 7.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为了最大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培养出新型专业人才,必须做到专业计划设置的合理性与教学管理的协调一致[3]。(1)根据课程建设目标,对重点建设课程按校级优秀课的标准规范教学。(2)加强对考试考核环节的管理和改革。加强课程试题库建设,推进教考分离;改进考核方式、方法,促使课程考核更加科学;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3)按照学院的课程评估体系,对本系重要课程进行评估。 8.实践教学改革。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如下改革:(1)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科学构建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当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加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数量。(2)采用以导师制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3)开展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及最终评价等过程。让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了解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锻炼操作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同合作的品质,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借助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十三五”综合投资规划项目资金、天津市“重中之重”等经费,不断充实完善DSP实验室和信号与系统实验室。 三、改革实施成果与总结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使得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并提高了专业领域的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考研和就业率也大幅提高。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开发研究 摘 要:新型交叉融合型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资源包的开发涉及专业定位、特色设计、技术实现与共享策略等问题。文章以构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设计为例。数字化资源主要是通过开发数字化资源库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两部分。前者是搭建数字化资源平台,后者是填充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职教师资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完善激励制度,提高教师参与度,打造跨校数字化资源访问平台,建立数字化资源持续更新机制,实现数字化资源的共享。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数字化资源;特色设计;共建共享 一、开发背景 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主要存在教育教学水平不够高、机制保障不尽完善等问题。职教师资队伍的逐步完善是突破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及管理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1]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一套适合本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培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于培养目标不到位、三性整合不够、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实习实训基地不足、教材未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基于此,在技术变革教育的大背景下,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手机APP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本科教育培养,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数字化教育,进而提出对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智慧教育。[2] 二、开发内容 面向职教师资培养单位,数字化教学资源严格按照教育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编制委员会的相关要求,主要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媒体素材、教学案例、文献资料、试题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常见问题答疑、拓展资源。其中,教学案例是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教学意义的代表性现象,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教学案例;拓展资源算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一个亮点。目前,全国共有231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性大学和工科类大学。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科素养,而缺乏教师教育相关技能核心能力的培养。拓展资源的开发就是为了弥补本专业学生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欠缺而产生的,拓展资源中会补充国家、省级师资培养基地每年培训年轻教师的一手资料、教师信息化大赛的相关材料等一系列用于提高青年教师技能的辅助性材料。 三、开发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手段,搭建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以数字化资源协同共创与管理系统、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载体,以达到创新教学方法、设置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自主化的目的。建设数字化资源不仅是提高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更是对整个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新技术革新。数字化资源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仿真、资源共享、资源更新等特征,对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有重大意义。[3] 四、设计构架 1.“经验之塔”理论 美国教育家戴尔(E・Dale)于1946年在《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中提及“经验之塔”理论。它将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经验按照抽象程度分为三类,即直接或做的经验、替代或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经验。[4]职教师资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主要是位于“塔腰”的位置,就是如何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繁杂而庞大的工程知识突破时空的限制,灵活简单地传递给学生,以解决教学中具体的经验和抽象经验之间严重脱节的问题,弥补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带来的学习困难的问题。 2.“共建共享”的和谐观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大大提高了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得到了大面积的改善。单个培养单位建立的数字化资源库是整合自身的数字化资源,只有培养单位与培养单位之间进行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才能达到互相监督、互相使用的和谐现象。培养单位在开发本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中,应与同样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联合,组建数字化资源研发团队,共同协作、共同研究,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优势,对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是非常有帮助的。数字化资源共享是培养单位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共赢结果。 五、特色设计 1.搭建专业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平台 (1)建立多主体的用户角色频道 用户角色主要分为两类,以单位性质分为企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以主体身份分为教师、学生、管理员。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满足了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根据教师、管理者和学生的用户角色,面对三者的资源输入端、载体、资源输出端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交互学习的作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多频道呈现,有效地支撑了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资源输出和专业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改变了以往的学习习惯,顺应教育信息化开展了在线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管理者可以通过后台流量数据监控动态监测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情况。 (2)创建在线网络课程 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在线网络课程上课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的特征。面向职教师资培养课程改革需求,电子教案中的章节、模块、单元等组织元素,在每个细化的部分会具体说明以何种形式开展组织活动和向适应的教学法进行配合教学。配套视频有教师上课视频的实录、实训软件、设备的使用说明、实训课视频以及学生讲课视频等多样化视频资源。此外,还包括习题研讨、辩论、作业提交、测试、投票、主题探究等学习活动。在线网络课程使用灵活便携,支持教师和学生在多个平台中观看学习专业教学资源,包括Windows桌面平台、Andriod移动终端等电脑平台和移动终端设备。 (3)生成职业资格试题库 建立职业资格试题库一方面是专业资格考试的最新消息,对资格考试分类,让学生考取相关资格证书,避免盲目考证;另一方面通过职业资格试题库的在线考试功能,可以实时动态监督自己学习的效果,并建立错题集以便查缺补漏。每门资格证考试科目都是固定的,职业资格试题库只要收录历年的考试试题,并分配给专业教师进行详细讲解真题,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资格证书的通过率。 (4)搭建交互性学习论坛 学习论坛主要由教师和管理员共同监管。管理员的职责是查看24小时内的问题,而教师只负责自己问题答疑反馈。如学生问题解答较为复杂,可以临时答疑,解决问题。学习论坛中会整理出常见问题解答,普遍性的问题就不再需要教师一一解答。学生可以搜索问题看是否有关联度接近的问题,以便迁移理解。交互性的学习论坛不但可以快速完整地解答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困惑,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5)形成专业虚拟教研组 高校教师的评比是以科研、教学、论文等多项指标进行的。虚拟教研组的形成,不再局限教师必须同一时间段、同一地方开会,只要确定好开会时间同时在线。通过一个网上虚拟环境,发起谈话、视频以及文字交流。虚拟教研组单元下会划分子单元,如会议通知、会议文件、教研进展、教研成果等具体的子单元。子单元让教师对专业教研活动可以合理分配时间、积极备课,避免了高校教师因为任务重而敷衍备课的现象存在。 2.建设专业数字化资源库 本专业主要是开发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法》、《物联网传感技术及应用》、《控制工程工作坊》、《基于Proteus8.0的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数字信号与处理》、《现代通信原理》6本主干课教材。对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实训项目、技能竞赛、拓展资源的开发进行详细说明。 (1)教学案例 从1952年至今,我国共有231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但面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却寥寥无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法教材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对不同教学法进行理解,同时对章节放置的教学案例进行真实环境下的虚拟仿真练习。在每个教学法章节都添加了两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两个真实案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放置的是“Y-降压启动线路故障检修”和“十秒倒计时器的制作”,每个教学案例都是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过程、问题讨论三个部分设计的。教学案例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难易程度的把控,并对相应的教学法可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2)教学视频 以往的教学视频基本上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偶尔有学生参与互动。在控制工程工作坊教材中的视频录制中添加了学生习题讲解的视频录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授予理学学位或工学学位。可见,专业课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师的讲授方法让学生不易理解吸收难点。但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本章节习题的主要知识点覆盖,让学生自我备课讲授习题和教师、同学分享,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能力,促使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 (3)实训项目 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方向课都存在大量的实训课程,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但高校实训课主要使用电烙铁、电阻、芯片等简单的电子元器件进行安装、调试。学校引进大量的电子集成设备,学生只要通过简单的引线,按照实训指导书进行操作得出数据,完成实习报告即可。不管是前者的焊接工作还是后者的简单操作都不能使专业实操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现代原理通信这本书时,每编写一章节的理论知识必配备相应的实训项目。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提供相应软件、设备的虚拟仿真环境,让学生的实训操作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以及设备陈旧等问题上。 (4)技能竞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全国每年都有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电子、软件类大赛。此外,培养单位积极鼓励本科生在校期间申请学生课题立项,对热爱动手操作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物质帮助。《基于Proteus8.0的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这本教材,就是结合当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流技术,通过软件仿真,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操作,完成项目实物需求。 (5)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的开发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拓展资源一共分为三部分――文件、讲座、视频。文件多涉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部分的发展要求,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标准,让学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清晰的定位和理解。讲座多是教育领域中电子信息产业领头人发表的最新讲座的PPT,拓宽学生对专业前沿技术的了解把控。视频主要是培养单位组织的教学信息化大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国培、省培的影音录像。文件、讲座、视频三者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教学资源,更让学生对职教师资培养有了更清晰的梳理和定位。 六、共享策略 1.完善激励制度,加大教师参与度 高校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大部分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主要是依托财政经费支持,一旦教师课题项目结题,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基本就停止不前了。主要问题在于数字化资源开发教师激励制度不够完善,教师之间存在水平差异。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对专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提高教师数字化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学校应对教师进修给以合理的激励奖励,让教师一方面可以完成课题项目任务,另一方面学校专业发展需求方面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给予肯定,避免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感。[5]同时,教师专业水平不同,而数字化资源又是以教师团队开发为主,势必会出现教师付出不均现象。教师付出少的一方出现了“搭便车”现象,造成资源创作方的教师对资源创作利益分配不满,进而出现了能力强的教师职业热情度降低的现象。因此,在数字化资源实际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教师能力合理定位,分工明确,学校完善对数字化资源开发的激励制度,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打造跨校数字化资源访问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一旦建立,若只让本校教师学生使用,就不能达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校际数字化资源共享的目的。当前校际数字化资源共享不但要考虑学校层次、资源质量层次差异因素,还需要考虑校与校如何资源共享并签署资源共享协议。[6]引进“资源跨库检索”或“校际资源交换平台”,提高数字化资源共享度,避免数字化资源重复开发等问题,实现高校或区域性质上数字化资源的交互。跨库检索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分散在不同资源库中的信息检索出来并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其中应用到XML和JSP技术。把跨库的检索系统引入到数字化资源库中就可以实现对不同数字化资源库优质资源的检索,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率。还可以起到校际数字化资源版权保护的作用。 3.建立数字化资源持续更新机制,促进资源库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是循序渐进的工作,然而,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往往被资源维护与更新所制约着。部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数字化资源相当陈旧,不能适应现有专业学生培养的资源要求,由于后续工作的停滞,导致了大量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成为摆设。因此,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前瞻性,根据专业发展实际需要、当前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未来有可能成为主流的技术,进行数字化资源更新。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数字化教学资源应呈现动态变更、持续发展、具有活力的景象,增加使用者参与进度,共同完善。持续更新,保持“海量资源”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资源库的开发,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更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构架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以解决我国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层次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不足的问题。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可以加强校与校资源共享、协同合作,是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 [摘 要]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最直接体现。针对皖西学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近年来,我们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构成、教学大纲、实践课程的设置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基本原理及方法论的专业及实践课程体系,完善了专业培养方案。 [关键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 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 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最直接体现。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最新形势,皖西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对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修订与完善,特别加强了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方案。 一、专业核心课程构成 根据我院师资、教学实验条件和原有相关专业情况,我们将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划分为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两个主要专业方向,相应课程包括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微波技术、电机拖动控制、PLC、电力电子等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某一领域的基本应用,便于毕业生就业。同时还设置了多门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方向选修,便于学生拓宽就业面。经过五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既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与特色,又可与国内外研究型高校教学体系接轨的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与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我们根据电信专业方向的划分,在电信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了信号与系统(4学分)、数字信号处理(3.5学分)、自动控制原理(3学分)、电磁场与电磁波(3.5学分)、通信原理(4学分)5门专业核心课程,共18个学分。在前期的课程建设中,相关教师倾注了大量心血,完成了合格课程的建设。但这五门课程中每门课程的教学都由某一个教师独立完成,没有作为课程体系来实施教学,这样就存在因为内容之间相互交叉而造成重复教学的问题,也存在与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脱节的问题。可见,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目前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任务。[1] [2] 二、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成指导原则 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不单单是这5门课程的建设,而是为了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的需要。这5门核心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把学生引导到电子技术、信号处理、通信及自动控制等领域需要具备的主要专业知识及方法论上面来。针对以往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课程结构横向协同性与纵向衔接性结合不紧密、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等问题,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发,以电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主线,考虑核心课程的内在联系和协同共建关系,构建电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框架,并通过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考试方法改革等进行研究和实践,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一)修订教学大纲,选用规划教材 核心课程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目前选用的核心课程教材多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新颖,但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核心课程和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我们以前梳理得并不仔细,教师之间缺乏这方面的研讨。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但要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还要避免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同时要积极将新理论和新技术引入教学,更新陈旧内容。为此,近两年来,我们教研室对核心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删除大纲中冗余、重叠的知识点,再根据培养方案的设置,增加专业课程学习中用得比较多的知识点的课时数,依据教学大纲对这几门课程的电子教案内容进行修改。[3] [4] (二)形成讲座、教学、实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要求,我们组织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深入相关电子、通信类企业调研,深入了解行业技术现状,对5门核心课程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将教学重点内容着眼于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同时也邀请行业专家做相关应用领域的专题讲座,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同时要求每位专业核心课程教师为学生做两个课时的报告,报告内容着重于该课程知识体系的现状及发展,通过几届学生教学实践,这一做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根据新课程标准融入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同时结合皖西学院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课程综合化及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验教学采用任务书式实验模式,并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式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形成了讲座、教学、实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且每门核心课程有充分的实验课程支撑。 四、专业核心课程对所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贡献度分析 该5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兼顾了我院电子信息科技技术专业开设的两个专业方向,除了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之外,我们选择了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和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方向专业的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控制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完善控制方向的课程体系,而且是为了电信专业毕业生以后考控制类方面的研究生打下基础。另外,因为控制方向和通信技术方向专业课程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程电磁场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将电磁场与电磁波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这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是互相渗透、紧密联系的,是电信专业所有专业方向课程的基础。 五、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关联度分析 建立从行业需求引入专业核心课程的机制,增加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比重,适时地将行业中最需要、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引入到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之中,能保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同步,提高实践课程的建设层次。通过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增加综合、设计型项目比重,我们把绝大多数实验从课内实验改为独立实验,让实验项目更加体现多门专业课程的综合,让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充分融入这些实验课程中,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总共开设6个专业实验,每个专业实验20个学分,每门专业实验都体现了专业核心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如专业实验一就融合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子线路三门课程,实验电路由学生自己来设计。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既能使学生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抽象的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又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六、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尝试 (一)试点核心课程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有助于课程教学与国际接轨,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我们以自动控制这门课程试点双语教学,试行前两届,没有太注重学生英语水平和主观意愿,所有学生都选择双语教学,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最近几届自动控制双语教学实行学生自主选择机制,对同一门课程同时开设双语和正常中文教学,充分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建立核心课程试卷库 对于5门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建立课程试卷库,包括评分标准、答案。每门试卷库由20套试卷组成,考试的时候随机抽取。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探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实践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式应始终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而其中电子产业的快速壮大对于技术性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各高校基本存在着课程优化滞后性的特点,因此为正确处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现状,对于培养方案的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已箭在弦上。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并通过本文,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电子信息 科学与技术 实验教学 长期以来,传统实验教学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与辅助,隶属于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其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一门融入多专业的交叉学科,也是一个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的专业,所以实验教学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受到较为系统的技能训练,掌握更全面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和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入以及课程建设的广泛开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实践已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整合课程设置,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群 为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以及综合设计能弱等诸多问题,应重新规划教学计划内的有关课程,把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当中的结合部分,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了调整,建立起促进学生协调发展、学习内容互相衔接,且具有明显特色的课程群。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应确保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加强和其它专业课之间的衔接与联系,使学生具有更加广泛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还应当重视专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实验教学。可以确立的课程群主要有“数字信号处理”、“基础实验平台”、“电子系统设计”以及“物联网嵌入式系统”等等。 二、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考虑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该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理论研究能力,而偏重于学生电子技术应用方面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应浪费更多时间来讲授原理性知识,而应重视以信息技术应用为背景,运用电子设计工具来设计系统软硬件,测试其原理、步骤及具体方法,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到深,并配合相关实验器材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于工程实际。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积极性,并提升学生的研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此外,对于专业课程学时短、内容多的现状,应围绕着课程群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嵌入式系统”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很多先修课程的知识点都涵盖于其中,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嵌入式系统”的有关内容在先修课程教学内容中重点进行讲解,这样能够减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压力。 三、建设校内外硬件实验及实习平台 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方向呈现多元化,校内的实验室建设应考虑教学和专业发展来进行规划、配置。学校可投入一定实验经费、建立起综合实验室,以利于优化组合实验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实验室开放教学模式主要是利用学生课余、双休日和节假日等时间进行自主实验。学生主要通过申请立项,在教师审核之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实验。这样能培养出学生勤于思考、积极动手、敢于创新的实践精神。 同时,校企共同建立实验、实习基地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通过以校外形式建立实习基地,使师生深刻理解本专业对于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并了解到未来工作主要从事的内容、技术规范;了解生产设施实际运行状况以及调试维护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校园学习无法获得的,这便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基地,为企业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企业当前所需懂理论、懂实践、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学校方面可通过推荐的形式,及时且准确地将学生个人情况反馈给企业,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所需人才。 四、通过学分制建设教学师资队伍 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弹性学分制的专业培养方案,使学生拥有广泛的空间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室及课程,这样也将在教师方面引入竞争,所以教师面对这样的形势,应及时转变教育思维模式、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并开设更多具有高水平的选修课程以供学生选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应弹性学分制要求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策略,以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水平。 在学分制下,教学管理采用了导师制,负责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指导以及心理咨询,并涉及到学生在校生活的每一方面。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精于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另一方面还要有极强的责任感以及无私风险的伟大精神。在学分制基础上,还应制定严格的考核管理办法,采用教师岗位动态聘任制,通过教师间以及学生的评价,促使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手段,以此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构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一项需要不断改进的系统工程,在实验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课程理论及课程实践的优化整合,把工程实践背景及其项目开发过程引进实验教学的每一环节当中,集中体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特色。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将具有更强的竞争适应性,这种人才也正是国民经济以及国防建设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 电子信息化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经济的全球化水平依托于信息化的发展。依靠信息化带动工业的发展是我国目前的战略,每年国家在电子通讯基础设施上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信息化的发展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同时,从总体上看,计算机、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行情相比其他专业要好许多。但是,随着近几年各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开始严峻,与此同时企业也在为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而发愁。造成这种情况的其中一个原因我认为是目前我们的高校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性应用性人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口径宽,特色不鲜明 要形成一个专业,至少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第一是对特定科学问题的研究,第二要具备特定的理论基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检侧、控制和加工处理的技术科学,是一门知识密集、发展和更新十分迅速而且具有很强工程应用背景的技术科学[1]。目前主要课程英语、数学等基础课,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热学、固体物理等物理类课程,电路分析、数字图像处理、模电、高频等电子类课程和程序设计语言、微机原理、单片机、多媒体、数据结构等计算机类课程。知识面涉及的非常宽,是多学科课程的组合,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基础理论体系。与信息工程甚至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差不大。 1.2 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 目前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工程院校以及部分师范类院校开设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或相关的专业,但是它们几乎都属于非师范类专业,目的是为了培养电子信息技术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公司和事业单位的要求。因此,现在大多数院校这个专业的教师是从大学毕业的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他们既没有系统的教育背景又缺乏教学实践。造成了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同时电子信息专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器件层出不穷,因此着力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广并且进行过系统的电子信息专业教育的合格教师,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适应社会的需要尤其重要。 1.3 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虽然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实验实践教学,但是它只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未能形成完整独立的体系,不少实践课程流于形式。首先是实践的内容单一,实验课程中演示性、验证性的内容居多,学生只是开电源、观察现象、做记录即可。研究型和设计性的内容少,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一般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其次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单一,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大多数的实践教学基地只是用于学生的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难以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发挥作用,与企业合作进行实践教学的则少之又少。因此,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与设计也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实际需要。 2.加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 2.1 准确定位,建立专业特色 要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就要制定合理的目标,在重多院校中找出自己的特色,创造自己的品牌。如农业院校可以将农业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发挥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这样专业才能办活。电子信息科学发展迅速,因此要不断改革和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尽量压缩必修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同时选修课的内容要根据当前的新信息、新技术不断更新。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掌握几门使用的技术和方法,走出校门后就能马上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2.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通过已有的实验平台,建立包括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和重点课程设计的实验课程体系。加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仪表、仪器的使用极其电子工艺,这是基本的技能实验,一定要为后续试验打牢基础。验证性的实验如EWB、System View是指用实验验证课程的基本理论,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和学生的课外方针等形式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综合型实验则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利用学到的数字电子技术理论设计一个数字闹钟,利用所学的高频电子技术知识制作调频对讲机等,或者通过实验让学生将各个课程之间综合起来,如采用EDA技术、单片机来设计制作一个温度控制体统等[2]。设计性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资料,针对一个实际应用问题进行设计,如报警装置、道路交通指示灯等,老师稍作讲解后,由学生自己确定方案并进行论证,电路的设计电路板控制程序的编写等由同学们自己分工合作,出现问题自己搜集资料解决,老师只是起到进行必要技术指导和点评的作用。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实验,真正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也是学生的学习更贴近了现代工程技术。 2.3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校企合作是未来技术类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3]。定期聘请电子信息专业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使学生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以及最新的行业动态。同时与有关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在企业内的实际学习增长学生的见识同时拓宽了视野,了解声场管理等业务,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2.4 鼓励大家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竞赛. 通过鼓励大家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相关社团和科技创作,可以提高大家的实践能力。这些科技活动主要包括专题的电子设计和制作、电器维修活动等课余科技活动,还包括学术活动,主要是在学生中选拔实践能力强的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科研风气;另外举行科技创业大赛,成立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团队,对外承接电子信息技术的设计任务。这都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起到极大地帮助作用。 3.结论 学校教学是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只有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通过科学合理的专业改革适应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才能培养出社会和企业单位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该专业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了新型课程体系模式,通过近五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1 引 言 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今信息科学发展的前沿,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我国今后20年高科技发展的重点。目前,随着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理论上研究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急需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所以,全国各个高校纷纷增设电子信息专业,同时对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实践,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不全面,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2)现有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缺乏机动灵活性;如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发生改变时,课程体系只有重新建立才能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如果在构建新课程体系时设置多个能力模块,在能力培养目标改变时,只要进行专业模块的合理组合,就能满足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 (3)实践课程体系中各种能力训练比较独立,不利于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 2 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新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实践技能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优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分析,明确社会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绘制能力矩阵图,建立培养所需职业能力的课程理论、实践教学模块,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课程(以职教师资为例,如表1所示),尽量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一致。 (2)构建合理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国内大多数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根据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制定,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体系主要依据培养方案制定的能力培养要求建立课程模块,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框图如图1。 根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结合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能力需求,将专业课程内容整合,设置成各种专业能力模块,实行模块化教学;在各种能力模块内,实行教学内容优化,避免各课程内容重复教学,突出教学重点,强化专业知识的横向联系;各种能力模块具有较强的衔接性、独立性、整合性等特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各种有机组合;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在能力模块中溶入新技术、新工艺,淘汰已经过时的教学内容。 (3)构建高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按实验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构建“一体化、分层次、开放式”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一体化”指实验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同一化;“分层次”指实验(实训)课程由基本技能训练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三个类型层次的实验项目组成;“开放式”指实验课程要具有一定数量的实验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实现实验开放教学,框架如图2所示。 根据上图构建由两类课程、三类层次、四种性质、三个阶段组成的实验(实训)课程新体系。 1)两类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实验课保证学生的基本培养规格与培养质量,选修实验课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2)三类设置层次:第一层次:基本技能训练型实验。简称基本型实验,指以强化学生基本实验能力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实验能力或从业技能、启迪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实验。第二层次,综合设计型实验。指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技能或职业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实验。第三层次,研究创新型实验。指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实验。 3)四种项目性质:第一种是验证性实验项目。使学生获得基本实验技术技能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操作实验技能。第二种是设计性实验项目,接触本学科研究工作思路,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三种综合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初步接触本学科研究方法。第四种是研究性实验项目,为拔尖人才成长提供科研训练平台。在这类实验中,学生运用实验手段与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与探索,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4)三个培养阶段:第一阶段,大一至大二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实验内容以基础单元操作实验为主。第二阶段,大二至大三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和创新思维,辅之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步训练,基本技能和综合设计实验技能训练并重。第三阶段,大三至大四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综合性设计实验为主。 3 结论 长江师范学院和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上述思路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多次改革探索,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良好,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摘要:从学校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定位出发,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自身特点,提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设计方案。从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于人才的培养起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一、引言 自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到2008年增加到559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给毕业生、家长和各高校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为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各高校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湖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03年成立的新专业。由于是新办专业,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不足。虽然在随后的几年中,对一些专业课程的学时、开课时间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整个课程体系还是不够完整。2006年在学校教务处和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国内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充分调研,从我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拟定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完成了新的专业课程设置。从本专业5届毕业生的考研率和就业率来看,课程体系改革对本专业学生的考研和就业起了积极作用。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品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这就要求电子信息人才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此,国家人事部、信息产业部,于2006年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目的在于及时更新各类信息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高校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理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以顺应我国经济建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03年成立的新专业,在专业开办之初,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实验设备缺乏等问题,这就势必导致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是:(1)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学时偏少。(2)专业实验课时不足。(3)专业课程之间衔接不够。(4)开设的专业课程数量过多。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服务,修订专业培养计划,适当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的思路及具体措施 1.课程体系的改革的思路。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落实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以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为导向,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多学科性大学,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湖北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教务处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形成了此次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1)加强学科基础课程教学;(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3)注重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与先进性;(4)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2006年在学校教务处和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科分布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并依据湖北工业大学课程体系结构框架(见表1),修订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此次修订主要对原课程设置进行了以下几方面调整。(1)取消了几门课程。按学校规定本科阶段课内学时2500学时,本着“以有限的课程覆盖日益增长的知识面,不求全、细,重在精、新”的原则,取消了与专业方向关联程度不高的课程:软件工程、数据库概论。取消了与大学物理内容有重复的课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2)增加了几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为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加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3)增加了专业实验课的学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的实验学时。(4)适当地将课程前移。按照我校的本科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学生在第八学期只安排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教学任务,第七学期有部分学生要为考研做准备,也有部分学生开始找工作,所以很难有太多的精力用在第七学期安排的课程上,导致这学期的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新计划将二门课程前移。(5)理顺了课程的先后顺序。在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之初,由于培养计划尚不完善,在执行过程中,对课程的设置有所调整,导致部分学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先后顺序颠倒,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此次修订基本理顺了课程的先后顺序。 四、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的成效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修订完成后,从2005级开始按新培养计划进行教学。任课教师和学生们普遍认为:新培养计划从我校的目标定位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较好地解决了原培养计划中的绝大部分问题。目前,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按新培养计划已培养了2009~2011三届毕业生。这三届毕业生考研和就业的总体情况明显好于2007~2008届毕业生。由于就业情况与当年的就业环境有很大关系,不好进行对比。因此仅以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历届毕业生的考研情况(见表2)进行对比。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9~2011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和毕业生考取211学校的比例明显高于2007~2008届。可见本次课程体系改革对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考研、就业都起了积极作用。 湖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以来,已有五届毕业生。其中2009~2011届毕业生是按修订后的培养计划进行教学的,而2009~2011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和毕业生考取211学校的比例明显高于前两届,这说明新的培养计划对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此证明笔者对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计划也应及时更新。因此,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将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及时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技术人才。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中国环境管理会计的新模式探析 摘要:如今的会计实践强调利润,与传统思想相悖。中国的企业大多乐于追求短期利润,以长期的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和谐关系作为代价。因此,建立一个新的中国环境管理会计模式已经迫在眉睫。我国对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试图对环境管理会计提出一个新的实践方法,中国企业应充分学习及利用新环境下的环境管理会计。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 新模式 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纳入广泛的学科中,会计领域中派生出一个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精神的新型分支――环境管理会计。 环境成本信息对产品的成本和一些重要的决策都会产生影响,比如产品定价、预算控制等。中国高速成长的经济发展已经对环境构成了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发达国家已经对环境管理会计做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在我国对此领域的的研究尚有欠缺。由于国家的体制框架不同,我国如何结合自身情况有效借鉴西方的环境管理会计模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应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中国的环境管理会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研究了中国企业对环境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程度,内外部体系对这些应用的影响以及评价这些应用的有效性。笔者首先通过文献回顾了解发达国家环境管理会计现状,然后对中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大致的了解,进而提出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最后对中国环境管理会计的模式进行讨论并提出结论。 一、文献综述 传统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无法对企业的产品、生产线和服务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这就导致无法测算真正的环境影响,也会使得管理者们做出错误的决策进而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曾对环境管理会计进行改进,用来进行企业核算和分析环境成本信息。Gale利用h境管理会计对加拿大的一家造纸厂进行了“正确”的环境成本分析,并发现这部分成本至少是原先传统模式下报告的两倍;2001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了“环境管理会计流程和准则”,本报告提出了环境管理会计的概念以及在企业层面实施阶段的一些指导方针;佛罗斯特和威尔姆斯赫斯特发现环境管理会计可以改善管理效率,降低成本以及评估企业活动的可持续性;法拉利等人调查了澳大利亚的企业,发现环境管理会计与流程创新有着正相关的关系;斯卡沃内调查了阿根廷的企业,发现环境管理会计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清洁生产的实施方案中。以上这些研究主要反映了发达国家的现状,但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相关的研究。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已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目前中国饱受环境污染和环境条件恶化的后果,众多城市被披露受到严重的污染。环境污染的问题不仅影响着国人的身体健康也不断加重中国整体的社会成本,同时对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国家领导人也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并以此作为中国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目标。我国政府已经修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支持和谐发展,我国应自上而下地推行节能减排,并对此设立问责制度。政府也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的项目,例如绿色设计和新工艺的技术,旨在降解、回收和再生产工业产品。 在企业部门,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通过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公开披露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具体详见图1。 中国政府官员对环境愈加关注,愿意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越来越多,这就使得环境管理会计成为一种满足这种需求的新兴工具,帮助他们把会计信息同环境成果相互联系起来。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法、半结构化电话访谈法进行分析和研究。调查问卷法主要应用于对环境管理会计使用数据的核算分析,半结构化电话访谈法是调查问卷法的补充方法,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环境管理会计在一些企业内的应用。 (一)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的数据来源于香港大学于2014年7月对参加其研究生项目的高级管理者和会计总监的一次调查研究,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现阶段环境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成果。整个调查问卷共发出了100份,收到了70份,其中只有63份的数据可用,回收率是63%。 1.地理分布 受访者的公司总部分布于以下中国的城市,见图2。 2.行业分布 受访者公司所属行业分类见图3(本文使用的行业分类与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相一致)。 3.中国企业环境管理活动的决定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具有极高的环境保护意识。74.1%的受访者表明他们的公司获得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66.5%的受访者表明他们单独设有环境保护部门来处理环境问题。 笔者采用7点李克特量表(1至7,其中1代表最低有效影响)来研究这些受访者公司环境管理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详见表1。 上述结果表明:政府、企业管理者、客户和ISO14000的执行在企业实践阶段的环境管理活动中是最主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平均值全部接近或大于5),此结果进一步表明中国企业利用环境管理的战略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进而吸引客户。 4.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 仅27.6%的受访者表明他们的公司已经意识到环境的成本。然而在这些受访者中,只有一半认识到浪费原料成本在环境成本中占比最大,具体详见图4。 在对这些环境成本进行的处理上,58%和31%的受访者的公司把这部分成本记作一般成本费用按比例摊在产品成本上,仅有11%的受访者公司会核算环境成本到个别产品上,具体详见图5。 环境预算是环境管理会计中最受企业欢迎的项目,见图6。 (二)访谈法 通过对四家企业进行深入的半结构化电话访谈,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环境管理会计在一些企业内的应用成果,同时加强了调查问卷取得数据的准确性(具体详见表2)。 例1:公司甲 公司甲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此公司使用环保染色材料,并且在生产的污水流放到污水处理厂之前,采用集中化过滤系统先行处理污水。电话访谈的受访者是该家公司的财务总监,他强调公司取得了ISO14002的认证,公司的环保问题也是海外市场顾客最关心的问题。此公司将环境成本作为企业的一般成本费用,为环境成本预留一部分年度预算。 例2:公司乙 公司乙是一家制鞋企业,作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已经成立了70多年。公司乙于1999年取得了ISO9001的认证,于2011年取得了ISO14001的认证。该受访者说环境成本只占总生产成本中的一小部分,其中对污水的处理成本占比重最大。公司乙也为污水处理做了年度的预算规划,并表示客户是影响公司环境管理战略的决定因素。 例3:公司丙 公司丙是一家专门制作钢管、排水管及配件的上市公司。公司获得了不同的管理认证,包括ISO9001、ISO14001、HACCP等。受访者提到钢铁行业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例如粉尘、烟雾和污水。公司投资了大量的资源进行污染物的处理工作。因为不需要单独列报环境成本,所以该公司把环境成本列为公司的一般成本费用。 例4:公司丁 公司丁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目前雇员4000余名,每年可以生产超过5万吨的棉纺织品。“和谐发展”是该公司的企业使命。公司也获得了多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表示这些认证对海外市场而言意义重大。受访者也表示粉尘和噪音污染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该公司需要安装一系列设备来减少粉尘和噪声污染。 四、结论 笔者的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对和谐发展有着强烈的兴趣,但是他们并不能准确地核算出环境成本。如果中国政府可以大力宣传环境管理会计,并且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安排更多的相关培训,那么环境管理会计在中国会越来越流行,环境成本也能得到很好的核算。西方模式的管理影响现代中国的管理实践,但是西方生产消费的行为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为了推进西方环境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应该将之与传统的中国思想融合,建立一种东方式的环境管理会计模式,“东方化环境管理会计”模式既包含了传统中国的易经智慧又包含了西方化环境管理会计的工具,这种模式可以被广大的中国企业经营者所接受。 “中国环境管理会计的新模式”包含逐步提高战略价值的四个阶段,其大致的概括见表3。 笔者的研究表明许多的样本企业还处于“审视自身”的阶段,他们只是认识到环境管理计的必要性但是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环境管理会计被更多的中国企业所实践,我们才能进入到最终的“和谐发展”阶段。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研究 摘要:环境作为人类公共财产的属性越来越被公众认同。环境污染和破坏直接影响公众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决策的正确与否,环境质量的好坏,公众都有最直接的感受,最能提供公正评价,公众对环境保护最有知情权和监督权。然而,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决非政府或企业力量可以全面解决,一切落实、剖析都需要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关键词: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1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必要性研究 1.1 环保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相对而言,国家财力和环境保护专业队伍力量有限,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环境状况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善。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政府必须重新定位自身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的职能将进一步规范和收缩,其职能重点将体现在制订政策、加强监督、严格执法。而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责任将由社会和污染者承担,这就要求公众行动起来去承担应有的责任。 1.2 降低政府管理环境的成本。众所周知,我国还是一个经济尚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有限,对环保的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大都占到其国民生产总值的3%以上,而在我国尚不到1%。环保投入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这种状况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解决,这就要求我们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用最经济的办法保护好环境。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因为公众参与能够降低政府管理环境的成本,如:①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使环境政策更加符合民意、民情,使环境政策在实施中遇到的阻力减少,自然降低了实施成本;②公众参与是一种非货币的资本,有了公众的积极参与,一些问题不花钱也可以得到解决,比如公共卫生、白色污染、垃圾分类等问题;③公众参与分担了政府的跟踪、检查等监督职能,把污染损失围堵于源头上,使这些工作更有成效而成本降低。[1] 2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具体的方式 2.1 积极参加环境建设,努力净化、绿化、美化环境。 2.2 坚持做好本职工作中的环境保护,为环境保护尽职尽责。 2.3 参与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监督,支持环境执法,促进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 2.4 参与对环境执行部门的监督,促使其严格执法,保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杜绝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和以权谋私。 2.5 2003年9月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是近十年来除《环境保护法》外,我国环境立法最为重要的法律。该法的颁布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有效法律,是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防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利器。所以,笔者认为对公众进环保普法教育,是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2] 3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主要机制研究 3.1 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政治机制。在当前,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政治机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众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等政治途径参与到国家环境立法和管理的活动中去。公众还可以通过各级政协委员和派参与环境管理。政协委员都享有建议权、视察权、报告权,他们非常关心环境保护,经常开展对环境问题的调查和监督工作,接受公众对有关环境方面的询问、要求、批评、建议和申诉,并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转交有关政府环境部门进行处理。[3] 3.2 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社会机制。中国政府和环境界目前最为重视的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社会机制。首先,我国加强了环境教育、宣传和培训,在每年的“地球日”、“植树节”、“六.五环境日”开展声势浩大的全民宣传活动,对提高公众环境意识起了巨大的作用。其次,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工具宣传环境知识,开辟环境专栏节目,为公众提供参与环境管理的必要讲坛。第三,通过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介入环境管理,积极开展环境宣传和执法监督活动。[4] 3.3 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具体实施。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的环保团体相继出现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3月,中国第一个草根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新疆成立,两年后“新疆地球村”也成立起来。此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10多个环保革根组织。这些草根组织正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新疆地球村通过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和加强公众参与,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其关注的领域有:可持续消费的理论与实践;绿色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生态修复与保护;青少年的环境教育与交流。2000年地球村联合其它5家草根环保团体,建立了“中国环保团体网络”,改变了过去那种各个组织独立和分散地工作、彼此很少有联系的局面,为他们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创造了可能性。 4结语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的先进经验与技术,从而构建适合本国的环境管理框架是完全必要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环保热情日益高涨,正是推进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大好时机。只要给公众以参与的诚意,提供畅通的参与渠道,公众定会以相当的热情参与我国的环境保护治理工作。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中国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现状与应对 由上可知,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面积规模和产量规模都很大,对水环境的影响巨大,而客观的水产养殖业水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因而,无论基于水产养殖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还是基于我国水产养殖业规模和地位及其对水环境的重要影响,都要求加强和改善其水环境管理。 二、我国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现状 从管理主体来看,我国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体系主要由各级政府行政管理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水产养殖户自身管理以及水产品消费者与养殖场周边居民的监督管理组成。从1986年《渔业法》实施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及其管理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行政管理层面 我国水环境行政管理实施的是统一监督管理和部门分工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环保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渔政渔港监督部门等分部门则根据各自职责和分工对管辖范围内环境要素进行监督管理。具体到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行政管理,由各级环保部门、水利部门、渔业农业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共同管理,呈现出“多龙治水”的局面。 在调研中,我们注意到现行水产养殖业水环境行政管理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环保部门的职权和职责是履行环境保护,进行行政执法监督管理,但实际情况是,各级地方环保局的管理关系全部在地方,受制于地方领导,所以当经济与环境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环境保护往往还是为经济发展让路。对于短期内没有引起明显环境问题和民众纠纷的渔业水环境问题,环保部门采取的是“民不报,官不究”的态度。第二,我国对水产养殖业实行的是多头管理,水产养殖证件、水产苗种是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水产养殖水环境由环保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渔药、水产饲料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水产品质量则由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经贸、环保、卫生、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管理,这就造成了各部门之间责权交叉多,分工不明确,往往出现“谁都该管”而“谁都不管”的现象,导致监督和执法力度效果不佳。第三,许多渔业资源具有跨行政区的性质,因而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就涉及跨行政区的管理问题。按照《渔业法》第七条第三款的规定,跨行政区域的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渔业,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商制定管理办法,或者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在实际运行中,不同行政区从自身需要出发来决定开发利用和管理跨行政区的水环境,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因此,跨行政区的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中各行政区的管理重叠和冲突的现象以及局部有利而整体有害决策等问题也是比较普遍的。 (二)法律法规层面 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渔业法律体系结构从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法律解释、涉外法等多个层面逐步建立起来。但是我国现行的渔业法律体系中,与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为中央级别的,如《渔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渔业船舶登记章程》、《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兽药管理条例》、《水产原、良种审定办法》、《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远洋渔业管理规定》等。这些法律中多是关于渔业的一般性规定,单行法规尚不完善,因而造成了相关法律的实际操作性差。 其次,养殖业、捕捞业以及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是相关法律的根本目的和重点,与水产养殖水环境有关的法规几乎空白。《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等关于水质标准的要求和出发点都是主要基于渔业产业本身的发展,而不是水产养殖业水环境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即使有的法规如《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对水产养殖用水水质作出了相关规定,并要求养殖场或池塘进排水系统分开,其主旨仍然是服务于渔业的经济发展。再者,在现行水产养殖业水体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中,国家综合污水排放标准和行业污水排放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海水池塘水排放要求》(SC/T9103-2007)相对完整,但地方标准明显滞后,亟须健全和完善,仅有少数地方政府如浙江出台了地方标准《水产养殖废水排放要求》(DB33/ 453-2006)。 (三)养殖场主自我管理层面 为了保证水产品质量和保护水环境,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针对水产养殖户的水产过程出台了相关管理规范。早在2002年,福建省就制定了水产养殖场用药记录管理制度,规定药物使用须由技术人员具体操作或在其指导下进行,并做好用药记录,用药后应妥善处理排放药液废水。北京、上海等地先后颁发实施了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管理规范,对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的水源水、池塘水、养殖排放水、生活污水等作了明确规定。养殖标准化和工厂化养殖为养殖户提高了管理效率,不仅改善了养殖设施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和水产效率,而且改善了养殖水体生态环境,增加了水质调控能力,促进了水产养殖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但是在散户的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场主对生产行为的水环境后果是不重视的,关于水环境的管理是混乱的。笔者在浙江、山东、湖南等地以实地访谈、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到,不执行《养殖用药记录》,使用禁用渔药、消毒物,超量使用渔药,不经无害处理直接排放养殖水等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大多数散户没有水环境保护的意识,对于水产养殖业的水环境管理更是没有概念。 (四)水产消费者与养殖水体周边居民监督层面 随着食品安全社会关注度的提高,水产消费者对于水产品质量和养殖水环境也越来越关心。从2012年开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开通了水产养殖质量安全服务信息系统,实时记录和,水产养殖场、养殖环境、养殖投入品、生产过程管理、水产品质量抽检等环节中关系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动态信息,以便消费者监督水产养殖的生产与环境管理。在广东、浙江等省份的基层养殖地区,各村选派一名村干部担任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经过培训后负责监督和指导本辖区水产养殖场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生产管理,每月向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汇总报告各水产养殖场的基本信息和质量安全管理情况。 当然,水产消费者和质量安全监督员都主要是从水产品质量的角度理解和对待水产养殖水环境的。真正从生态环境角度关心水产养殖水环境的群体是另一利益相关者――养殖场周边的居民。养殖场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养殖水环境的直接影响。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周边居民对于水产养殖废水排放造成的环境后果感到无可奈何。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居民碍于与养殖户的本地熟人情面,对不明显的环境后果选择隐忍姑息;另一方面,促使周边居民对水产养殖废水排放问题行使监督和维权权利时,一般都到了废水、有毒物质排放长期积累、环境后果比较严重的阶段。 三、国际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上述问题和不足,反映了与我国水产养殖业地位不匹配的水环境管理现状。纵观全球,我们发现挪威、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方面走在世界先列,他们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 作为世界上最早(于1946年)成立渔业部的国家,挪威各区域内渔政及水产企业质量与环境管理的所有事务都由渔业管理机构派驻的检查官员负责,而不按养殖、捕捞、资源环保分工来设置机构。邵桂兰、刘景景、邵兴东:《透过挪威经验看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政府规制》,《中国渔业经济》,2006年第5期。这样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能避免政府部门间相互协调所产生的内耗。类似地,日本设有一个我国所没有的专门机构――由具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上组成的、经过严格的步骤选举产生的渔业调整委员会。徐海龙、王海龙、乔秀亭:《中日渔业法律法规及管理对比分析》,《现代渔业信息》,2011年第9期。这个机构负责管理日本渔业相关的包含水环境管理的所有事务。反观我国,省级及以下行政区域中,水产养殖业隶属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管辖,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又归农业部门管辖,水环境由环境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共管。对此,笔者建议改革水产养殖业管理体制,整合行政资源,在环保部门中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管理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主体机构。这个主体管理机构由环保部垂直管理到省市区环保厅局,进而垂直管理到地市级环保局;地市环保局再派出县区级环保局。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人员三至五年进行轮换,以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防止各种保护主义对企业污染的包庇袒护,防止各类腐败的孳生和蔓延。 (二)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在现有《环境保护法》、《渔业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基础上完善我国水产养殖业法律体系,尤其是地方法律法规、地方标准和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出台。在我国现行渔业法律体系中,关于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专门法律法规还是空白,亟需加紧立法和制定相应实施办法。在这方面,美国在针对水产养殖及其环境管理的立法过程中广泛吸取各部门和各种知识背景的人员尤其是生态学家的参与,这一做法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在水产养殖业过程中,对渔药的监管制度是需要特别重视的。美国水产养殖用药严格遵守联邦政府和州的法令法规、条例和指南等管理规定。水产养殖排放的杀虫剂和其他潜在污染物必须由国家污染物排放清除系统许可才能使用。而在挪威则根本没有渔药店,养殖户在市场上购买不到药品。当鱼病发生时,养殖户必须经由专业兽医开处方才能获得渔药。这些渔药管理规定使得渔药管理更简单有效,减少渔药对水环境的影响。这一经验体现的预警原则应当在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立法得以体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上述民众监督只能发生在环境后果发生且严重化、明显化之后。 (三)发挥养殖户主体作用,调动渔业协同管理机能 水产养殖户既是水环境管理的客体,又是水环境管理的主体。作为水环境管理客体,养殖户要遵循法律法规,受政府和相关制度的制约。作为水环境管理的主体,养殖户应当主动承担起管理养殖场、维护水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养殖户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HACCP体系(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这一体系就是要在亲体、幼苗、养成、销售整个过程中对包括养殖场的周围环境、养殖水质、苗种、饲料、水产药物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针对各个重要的环节进行危害分析,并加以控制,确保养殖产品的健康安全性。目前,英国、澳大利亚、挪威、爱尔兰、加拿大、美国等国家,HACCP体系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养殖户按照HACCP的要求进行养殖和生产活动,不仅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而且可以促使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注意水环境的管理,保护水生态环境。 在水产养殖业的水环境管理方面,养殖户组织所发挥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也十分重要。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系统完善的渔业协会,每个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都是协会的会员。这些协会以非政府组织的性质与政府建立了密切的伙伴关系,协助政府提高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效益,在质量控制、发展水产养殖、行业自律、水环境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这种协会是一种“自我控制式”的管理系统,能促进养殖户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激励养殖户自发地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活动中去。Kwang Nam Lee, J.M.Gates, Jungsam Le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Korean Fisheries Management. Ocean Coastal Management, 2006(49).因此,笔者建议,借鉴各国已有经验,鼓励水产养殖户采用HACCP体系进行自我质量和水环境管理,并发挥养殖户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协调政府共同管理水环境。 (四)提高水产养殖户和相关民众的环保意识 只有从事水产养殖业人员和相关民众(消费者和养殖场周边居民)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才能真正实现政府对养殖户的监督和养殖户之间的监督,从根源上解决水产养殖业过程中的水环境问题,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政府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免费对水产养殖者进行水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养殖户的环保意识。 现阶段,政府相对重视面向养殖户举办相关的水产和环保知识培训班,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但笔者建议,政府应该同时重视向养殖户和相关民众提供生态科学知识与环境伦理意识的教育。这样的措施不是局限于就水产养殖业水环境问题来谈水环境问题,而立足于建设公民社会的高度来思考水环境问题。赋予与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利益相关者相应的话语权,设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建立参与机制。同时,加强水环境的科学知识与道德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这样,完善的水环境法律体系建立之后,公民才能有效监督,降低公共监管成本且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和政策的落实度,避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孔祥智、郑风田、崔海兴:《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对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8页。 在全国范围内,水产养殖每年近3亿m3的养殖废水排放,加剧了江河湖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程度。这既制约了我国水产养殖行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加大了我国水环境和水资源的压力。面对严峻的水环境形势,全面治理水产养殖行业的水环境,不仅需要利用科学技术,还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管理模式。只有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综合治理,才能真正实现水产养殖行业水环境的保护和改良,实现行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中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与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城市环境中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改革,期待能对我国城市环境中的垃圾处理现状及改革提供有效的借鉴和科学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改革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指城市居住的人口在开展日常生活时,产生的固体废物与法律法规规定视为垃圾的固体废物。我国垃圾基础设施的建设、处理、运行及监督是由城市的环卫部门管理,垃圾收集及处理的环境管理则由环卫部门及下属垃圾收集处理单位具体管理,收集处理费由政府管理。 一、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构成及污染现状分析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的垃圾清运量及产量的不断增加,生活垃圾构成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有机物和可燃物明显增多,垃圾的可利用及可回收价值增大。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生活垃圾的处理场数量及相应的规模无法满足城市垃圾处理增长的速度,一些垃圾露天集中堆放,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污染事故日趋严重,表现如下:一是对大气造成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及其他固体形式的废物在经过相应的运输和处理时,若缺乏必要的防护手段及净化措施,则会产生细末及粉尘四处扬散;堆放或者填埋的生活垃圾则渗入土壤挥发出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二是对水体造成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如果直接排放到河流或是湖泊等活的水体,或露天堆放的垃圾经过雨水冲刷后渗入水体中,都会造成水体溶解进有害成分,污染水质及水中生物;三是对土壤造成污染。生活垃圾滤出液中的有害物质在渗入到土壤中时,会改变土壤结构及相应土质,对土壤微生物活动造成影响,妨碍植物生长。有害成分经土壤吸附后在土壤不断积累,污染土地甚至不能耕种;四是对人体造成污染。人以大气、水和土壤为基础生活,这些环境中造成的污染直接摄入人体,使人发病。 二、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 为了完成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规模化及调度资源化的发展目标,我国针对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进行了多种尝试。目前在我国发展成熟且比较常用的城市环境管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焚烧法、堆肥法及填埋法三种。 表1:焚烧法、堆肥法及填埋法的优缺点比较 三、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一直很重视城市生活垃圾的污染及处理工作,并且相继颁布了部分政策法规用于防治垃圾污染和处理问题的严重化,并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但是因为治理时间短,所以生活垃圾处理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主要表现如下: 1、管理制度不畅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由建设部牵头,不同城市的城建环卫部门直接管理垃圾的收集、清运及处理等工作,但垃圾处理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也是由这些机构负责,造成政企不分,体制不顺,管理制度无法有效执行。部分城市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无法正确落实,即束缚了垃圾处理管理的发展,又影响了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的正常运行。 2、尚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城市生活垃圾越来越多,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大生活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以确保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得以顺利完成。而传统的生活垃圾治理的公益化带给各级政府财政极大的压力,为确保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可以健康发展,针对垃圾处理开始收费的相关政策在2002年出台,但却一直没有科学合理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出台,造成公众和企业大部分未能意识到垃圾处理问题的严重性,使得收费如同虚设。 3、生活垃圾不分类收集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生活垃圾还是选取了不分类收集的方式,有机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合收集,导致垃圾的含水率过高、发热量过低。这种不分类的垃圾如果填埋处理,则会加大渗滤液的用量,造成二次污染;如果焚烧处理,则必须添入助燃剂方可满足处理要求,导致运行成本大幅度。另外,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塑料、橡胶等若焚烧处理,还会释放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 4、公众环境意识低 目前,我国已出台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针对防治生活垃圾污染给予明确的规定。但因为未能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所以执行比较困难。要想处理好生活垃圾,必须从公众的整体考虑来提升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目前我国公众环境意识极低,乱扔垃圾,人为破坏环卫基础设施的行为屡有发生,无法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也加大了垃圾处理环境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提升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1、改革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加快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 根据我国环境管理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产业化、市场化及制化发展的要求,我国必须尽快针对环境卫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提升城市环卫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出台可操作性强、规定明确细致的环境管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改革方案,落实政府职能,使得政企分开,确保社会公众与城市环境的双重效益。开放生活垃圾处理的建设和营市场,建立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垃圾处理竞争机制。 2、建立并健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根据谁污染谁负费的原则,全面开始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在目前环卫体制改革没有完成的条件下,各地可选取供水、污水及垃圾处理费统一征收,或水电及燃气费等联合征收,来增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用的收缴效率,减少收费成本。并逐步提高垃圾处理的收费标准,以增加生活垃圾处理企业的利润空间,并起到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的作用。 3、实行垃圾分类收集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回收率,便于垃圾的最终处理]。我国可参照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的成功经验,先行在经济发达城市试点后再行推广,逐步实现垃圾分类收集的统一化。要做到,一是提倡居民分类收集;二是公众场合设有垃圾分类收集器,便于不同垃圾分类收集;三是制定垃圾分类处理的废品回收及奖罚制度,确保垃圾分类收集的健康发展。 4、提高公众环境卫生意识 公众环境卫生意识的提升是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的关键因素,要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引导公众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提倡节能、节水、绿色及环保的生活及消费方式。 结束语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即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垃圾处理的法制化、规模化及产业化建设,针对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促进我国早日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和环境管理的最优化。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生社团建设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的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逐步加快,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高校学生面临就业的难题。如何才能通过学校的努力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就成了当前高校一个重要而又急切的课题。学生社团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学生组织,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在繁荣校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然而随着学生社团的不断发展, 其作用领域也不断得到拓展, 笔者在实践中探索了以增强学生专业兴趣为目标, 实现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的综合实施方案--构架学生社团与专业实践的桥梁, 使兴趣爱好、学生社团、专业实践三者相互循环促进的具体解决途径 关键词: 兴趣爱好 学生社团 专业实践 一、在高校学生社团中构建专业实践的重要意义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发建立的并具有特定目标和一定程度活动规范的非正式群体。学生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高校社团中构建专业实践新平台,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能够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开展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促进大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功能。 二、我院学生社团建设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 我院紧紧围绕环保专业这一主旋律,围绕学校环保教育教学及课外学生活动,以学校环保为载体---以"校友会·自然之家环保行动网络"为平台---以各社团为主要抓手---以活动彰显了特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主线--锻炼活动中的潜能发挥--巩固对环保理论的再认识--取得成绩--获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共赢,实现了学生社团建设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 (一)推进社团活动与专业实践融合,必须以打造高职特色文化、培养优秀技能人才为目标和归宿。1、把握主旋律,以学院环境保护融合为重点。学院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学生管理,大力扶植学生社团,注重环保特色与学生社团对接,融合和体现了环境保护的元素和精髓。2、着眼新要求,以学科专业社团融合为抓手。学生专业特色社团以专业指导实践活动,以实践培养专业素养,学生通过在实践中加入专业的思考和研究,为实际问题开辟解决之道,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并举。课堂的知识在这里得到了一定应用与转化,达到了学科与专业社团的融合。3、抓住薄弱点,以学科专业思想工作融合为基础找准兴奋点。学生专业特色社团与相关专业教师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其活动已经成为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许多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到活动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4、探索新模式,以"三个社团模块"、"三个社团平台"为亮点。自然之家下设12个协会, 3个小组,构成了环境规划、污染治理、环境法为主要内容的三个社团模块,以专业宣教、职业训练、专业娱教为主要活动方式的三个社团平台。 (二)学生社团活动与专业实践融合,在内涵提升上推进"五化"。即力求实现团队理念特色化、团队个性化、社团管理人本化、社团实践多样化、社团活动主题化,达到以紧抓组织建设,强化团队意识,以优质人文环境育人的目标。一是实现团队理念特色化。即牢固树立凸显环境特色的全程教育理念。二是实现团队个性化。1、理念有个性,自然之家12个协会、四个小组在自然之家整体团队理念的基本框架内,依据各协会、小组的特点,都确立了自己性质、宗旨、章程、发展理念,制定了《个性化发展方案》。2、管理个性化,为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与指导模式,我们把社团骨干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我系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和管理之中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部培训和实战工作。3、文化设计个性化,一协会一风貌、一协会一特色成为现实。四是特色项目、特色活动有个性,体现生本发展。三是实现社团管理人本化。自然之家关注学生的需要,尊重和欣赏学生,充分考虑社团队员的感受,了解队员的想法,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自然之家环保行动网络"中的重要性和成就感。四是实现实践多样化。如汤河水样调研、小学环境教育、协助本专业律师(教师)进行案件的处理、调研起草EMCC生态足迹报告等。五是活动主题化。他们一起策划、研究、实施、总结每次活动,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自然之家已成为我院的一张名片。 三、我院学生社团建设取得的成果 "自然之家环保行动网络"活动范围"立足秦皇岛、辐射河北、影响全国"。在秦皇岛我们进小学、进大学、进工厂、进农村宣传环境保护知识;组织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资助"生态足迹 "高校推广活动;为秦皇岛市卢龙县蛤泊乡闫深港村、青龙县隔河头乡大森店村分别做生态环境规划,连续三年关注秦皇岛的母亲河"大汤河"水质及植物种类变化并形成调研报告。 在河北省及全国,队员们利用假期深入学校、工厂、社区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如:组织了"青藏绿色可持续发展系列活动",与西藏大学的学生共同进行了"西藏可持续发展绿色行"交流暨主题报告会等;与燕赵环保网进行长期合作,成功举办2011年河北省燕赵环保网高校六·五环境日的启动、大学生环保创意大赛、相亲相爱汤河行等活动;随着"自然之家环保行动网络"影响力的增大,连续三年被邀请参加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河北环保NGO交流会、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环境保护协会学生社团活动,与环保组织进行经验交流。 2011-2012年,自然之家获得国家、省、环境保护行业协会所颁发的荣誉达17项,获得"河北省最具活力社团奖"、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环保社团"之一,多项活动被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秦皇岛电视台新闻频道、长城网 河北频道进行宣传报导。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完善银行风险环境管理体系 中国银监会最近了《绿色信贷指引》,旨在进一步推动银行界实施环境风险管理及支持中国产业界的调整。该指引进一步细化了银监会对银行的要求,并反映出企业环境管理在获取贷款方面更为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银监会早在2007年已经开始推动绿色信贷。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当年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该意见要求银行开始把客户的环境管理纳入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中,特别强调客户的合规行为以及减少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的信贷支持。从2007年到2011年,银监会又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说明和扩大绿色信贷范围及实施要求,主要目标是鼓励商业银行将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防范可能的信贷风险。 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此次新绿色信贷指引的出台更强调银行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及体系的完善。该指引对银行的组织管理、政策制度、流程管理、内控管制与信息披露以及监督、检查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意味着,首先,银行需要制定绿色信贷战略,并有董事会或理事会负责确定的战略、审批高级管理层提出的目标及绿色信贷报告。事实上,董事会及理事会参与绿色信贷的决策很重要,因为绿色信贷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一部分,涉及银行与哪些行业、企业合作,并相应承担何种风险的意愿。 战略固然重要,但许多银行还必须在政策层面做提升。在中国,较大规模的银行几乎都已将绿色信贷的理念纳入投资政策中,并以国内的环境法规或执行标准为参考。实际上,银行最大的风险来自过标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即使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估或者环保局相关许可,并不代表其项目不会遇到地方居民的反对或者企业能持续开展良好的环境管理,从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或担保风险。因此,银行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环境及社会风险评估标准,对信贷企业进行动态评估。该评估不能只限于“通过/不通过”的考评,而是应做风险分类。例如赤道原则建议将风险分类为高、中、低,按照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及贷后监督管理。尽管评估标准会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必须反映出银行自身对于风险的可接受范围。 最后,银行必须考虑到整个绿色信贷及环境风险管理的流程。虽然许多银行已制定了投资政策,但仍可能缺乏操作规章等具体执行流程规范,来明确审批及发放贷款过程中,各部门承担的相应责任。在此情况下,银行很难确保对政策的实施会有统一的标准。另外,银行可能没有明确规定在何种情况之下必须在合同中要求客户提升环境或社会管理效率以及如何去监督客户对于合同的遵守情况。 新的绿色信贷指引是一个支持银行制度及体系建设更趋完善的非常好的政策,虽然其主要强调风险管理,但是可持续的金融也会为银行带来巨大的机遇。同时,银行海外投资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经济必须做出产业结构及生产消费模式的调整,其中涉及的上万亿美元新投资及交易都需要银行的支持。中国银监会适时出台该新指引,正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让中国的银行去评估自身现有绿色信贷政策,利于健全管理体系,管控环境风险,提升国内国际的发展竞争力。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环保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环保科技整体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对新型环境问题探究不深,污染减排的科技贡献有待提高,整装成套环境实用技术仍然十分缺乏,新兴环保产业培育机制亟待完善。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加快实现环境管理战略转型 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要求上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管理思路,建立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形势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从环境管理的目标导向来看,环境管理通常有三种模式:一是以环境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以及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采取这种模式。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公众环境意识空前觉醒,环境保护运动风起云涌,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控制环境污染,其标志是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措施。二是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部分发达国家基本采取这种模式。这些国家经二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常规污染问题,环保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全球环境问题。这一模式的标志是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以环境质量目标“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三是以环境风险防控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进入新世纪后,发达国家环境质量管理不断深化,开始更加关注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以风险预警、预测和应对为主要标志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 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轨迹来看,这三种模式代表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和管理水平。以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体现了人类面对矛盾所采取的治标之策,正如急症病人首先要治病一样,环境管理基本上处于被动应对态势。以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体现了人类实现协调发展的治本之策,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环境管理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防控。以风险防控为目标导向体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环境问题可防可控,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三种模式代表环境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密切联系,不能截然分开,在一段时间里,可能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 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公众环境意识和监督管理能力等因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环境管理模式选择的多维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两种甚至三种模式并存将是常态。但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基本属于以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的模式。近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PM2.5问题昭示我们,环境管理的最终成效还是要体现在环境质量改善上,环境管理只有以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表明我国环境管理开始由以环境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转变,扣响了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发令枪”。 第一,环境管理转型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目前,我国每年能源消耗量占全球19.5%,石油消费量一半多依靠进口,煤炭消费量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总和,高能耗产生了仅占世界8.6%的GDP,却留下了许多受污染的城市、全世界1/3的垃圾和频繁发生的“血铅”事件。“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如果继续沿用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将难以持续,出现“增长的极限”并非危言耸听。必须在进一步强化污染控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兼顾的中国环境管理新模式,以环境质量管理“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环境管理转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关系人们的生活水平,环境状况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在解决温饱以后,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各级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我们坚持环保为民,必须认真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实现环境管理从污染控制为主转向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兼顾,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宜居安康的迫切愿望。 第三,环境管理转型是缓解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我们必须坚持源头防控、标本兼治,紧紧抓住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污染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立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并不意味着不再考虑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而是要采取更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控污减排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刚性。 加快环境管理的战略转型必须坚持科技先行 今后一段时期,环境管理工作亟待突破的重中之重,就是在进一步强化污染控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新模式。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革新,总会引领环境保护意识、管理思路与污染治理水平的跨越发展。加快环境管理的战略转型必须坚持科技先行。 一要通过科技手段创新管理理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科学探索是发现规律的必由之路,只有理念创新才能推动管理转型。要继续深化对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等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自然生态环境演替、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环境管理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控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夯实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 二要深入研究适合国情的环境质量管理模式。要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战略思想,深入研究分类分区管理的战略、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经济、技术、行政手段。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问题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以环境质量目标为核心,建立与之相配套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要进一步强化环境质量标准的导向作用,以环境质量标准倒推规划目标,依据规划目标科学确定重点任务,根据任务需求合理配置管理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 三要大力夯实环境质量管理的科学基础。环境质量改善是环境保护的永恒主题,也是环保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环境管理、改善环境质量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当前,环境管理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从控制局地污染向区域联防联控转变,从控制一次污染物向控制二次污染物转变,从单独控制个别污染物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与之相适应,要积极组织力量开展研究,掌握环境问题产生、发展的规律,明确各类排放源和相互作用情况,提出改善环境质量优先控制的污染物清单、控制领域,并研究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环境健康调查和研究,探索建立以人体健康为导向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接地气”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本方法,要认真做好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向社会及时准确地环境质量状况,争取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逐步形成环境风险信息研判和环境质量动态预报能力。 四要进一步提高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环境问题无国界,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体。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发达国家利用环境问题不断翻新贸易壁垒和保护措施。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已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能通过跨国扩散、转移污染行业等途径减轻环境压力。要积极适应世界科技和产业调整变革,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环保技术引进、研发和推广,努力抢占环境技术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赢得主动。 着力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 科技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中具有引领和支撑的重大作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加快完善环境科技创新、环保标准规范、环境技术管理、环保产业培育和科技支撑保障等体系,为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强大坚实的科技支撑。 第一,以环保标准为抓手,不断提高环境监管水平。要加快完善以环境质量标准为核心,以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为重要内容的环境标准体系,不断提高标准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要加强标准的基础研究,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并根据标准工作的需求部署科研任务,充分发挥重大科研成果对标准制修订的支撑作用。要加强环境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通过标准实施带动技术进步和环保产业发展。要加大环境标准宣传培训力度,形成环境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学标准、用标准、守标准的良好风气。要加强环保标准的考核评估,让标准真正成为指南针、紧箍咒和百宝箱。 第二,以环境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要进一步强化环境规划的引领作用和政策标准体系的强制作用,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通过加大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将培育的潜在市场最大程度地释放为现实市场。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社会化运营,以大力发展环境咨询服务和综合环境服务为重点,全面提高产业化水平,促进环保产业的结构升级与优化。把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作为环保产业升级转型的突破口,这既是现实的又是长远的战略部署。环保产业成熟的标志是环境服务业比重的增加。近期可选择一些积极性比较高的地方,在土壤、河流、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合同环境服务试点。 第三,以重点科研项目为依托,突破环境质量改善关键技术。要以实现减排任务和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突出抓好重点科研项目,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集成与产出,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环境污染演变与生态退化机理和调控机制,全面提升科技支撑水平。水专项是环保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国务院重大专项实施推进会和水专项实施推进大会有关部署和要求,按照“一湖一策”、“一河一策”思路,举国动员,协同创新,聚焦重点流域,确保“十二五”“减负修复”目标实现。在继续推进环保公益性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环境基准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的立项。 第四,以环境技术管理为支撑,不断提高污染防治科技水平。污染减排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减排正处于关键时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容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和麻痹。环境技术是污染防治的基础,也是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要大力实施科技减排工程,向科技要减排潜力,通过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标准规范等手段,不断提高污染减排的科技含量。一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工程技术规范和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大力推进减排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选取重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减排技术创新试点。建立污染防治技术动态更新系统,定期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的环境技术发展报告。不断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制度,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措施,不断提高产业化规模。 第五,积极倡导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提高全过程环境管理技术水平。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建立起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的污染防控体系。要加快建立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清洁生产的技术指导,促进环境污染的全过程控制。完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体系。建立可持续消费节能减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开展评估试点。进一步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政府在服务领域的绿色采购力度。积极推动新闻出版、教育、医疗、零售业等重点领域的可持续消费。鼓励使用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产品,大力倡导可持续消费理念,提升公众可持续消费意识。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建立中国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策略研究 摘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的不断推进要求企业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建立新型的完整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环境管理学理论知识,通过对我国目前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我国在企业环境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提出我国企业如何建立以ISO14000为核心且符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 一、国外主要环境管理体系 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的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相结合的用以系统管理其全部环境事物的管理系统。传统的企业管理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获得最大产出为目标,长期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引下,给自然、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灾难,反过来人类也自食其果,导致物种灭绝、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环境管理体系有以下几种: 1、国际商会的《可持续发展商务宪章》 1991年,国际商会(ICC)了《可持续发展商务宪章》,提出了环境管理的16项原则,号召全世界的工商企业按照这些原则进行环境管理,改善企业行为。这16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1)公司优先事项;(2)一体化管理;(3)改进进程;(4)员工教育;(5)先期评定;(6)产品与服务;(7)对顾客的忠告;(8)设施与运行;(9)研究;(10)预防方法;(11)承包方和供方;(12)应急准备;(13)技术流通;(14)社会贡献;(15)对关注的的开放性;(16)遵循情况和通报。 上述原则为后来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在指导思想和内容框架方面奠定了基础,该宪章内容比较简单,不够全面,仅仅从环境管理单方面进行要求,很难使企业环境管理取得重大效益。 2、英国的BS7750环境管理体系规范 英国于1992年了BS7750:1992《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并于1994年进行修改。 BS7750是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规范,用以保证和证实组织对其所声明的环境方针和目标的遵守,还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提供了指导。其指导思想是:使任何组织能通过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取得良好的环境行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是组织接受环境审核和取得环境认可的基础。环境管理体系规范遵循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相同的管理体系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方针;组织与人员;环境效果,包括关于环境效果的信息交流,评价与登记,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的要求与登记;环境目标与指标;环境管理活动方案;环境管理手册与文件;作业控制;环境管理记录;环境管理审核;环境管理评审。 BS7750《环境管理体系规范》是欧洲环境管理与环境审核规定的蓝本。该规范比国际商会的《可持续发展商务宪章》更全面具体,增添了环境方针、目标、指标,环境审核等内容。 3、欧洲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管理审核规定 1993年6月欧洲共同理事会通过《关于工业企业自愿参与环境管理和环境审核联合体系的规定》(EMAS),并定于1995年4月开始实施。 EMAS的内容包括环境管理和环境审核两部分。其要点包括以下几方面:环境方针;环境初审;环境计划;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编制环境管理手册和其他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环境审核;环境声明;环境注册;持续改进。 EMAS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化、公布环境声明,进行环境注册,持续改进等给企业环境管理更科学严谨,也给企业带来了挑战。EMAS的公布和实施,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增强了这些企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也给进入欧洲市场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ISO14000系列标准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从1993年开始制定的一系列企业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总称,是一个国际性、系列化的环境管理标准,是ISO即ISO9000后的又一壮举,包括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行为评价(EPE)、生命周期评估(LCA)、环境管理(EM)、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EAPS)等7个系列,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估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正确的环境行为。ISO14000的基本思想是:企业应认识自己在环境管理方面在的问题,建立符合标准的EMS,由独立第三方审核。 二、中国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 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消极的环境管理行为,不重视或忽视环境问题,宁愿缴纳排污费和罚款也不治理污染;二类是不自觉的环境管理行为,在政府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及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越来越多的需要的双重作用下,企业为提高竞争能力,会努力变革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节能降耗,生产绿色产品;三类是积极的环境管理行为,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加强环境管理。我国大多数企业处于消极的环境管理向不自觉的环境管理过渡阶段,也有一部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已经采取了积极的环境管理。总体来说,在政府和公众的环境行为作用下,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有明显的改善,但也存在有一些问题。 1、观念方面:企业环保意识、环境责任感较差,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而把环境治理当成政府和社会责任,或将满足环保法规作为环保的唯一目标,认为只有三废排放不达标才是环境问题,因此对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体制方面:第一、许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没有规范的环境管理制度,更谈不上国际化的标准管理体系;第二、环境审核认证有效性不强,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国标、行标和有关技术规范等还不够健全,环境审核认证的范围不易确定,容易导致审核认证过程中出现一些漏洞,出现审核认证机构违规认证、非法认证现象;第三、企业实行环境管理体系时机构需要调整,环境责任需要重分。目前很多企业机构调整时未能理顺环境责任。 3、技术方面:企业对ISO14000系列标准及相关技术还缺乏了解;我国目前环保配套服务措施与ISOl4000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缺少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发和研究,对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目前尚处在学习和探索之中,缺乏实际运作示范,容易采取照搬措施。 4、资金方面:由于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政府扶持力度小、资金不足,使企业只能着眼于解决亏损问题而顾不上环保问题;或把环保投入看作是一种额外而没有收益的投资,致使环保资金不能到位等等。 三、建立中国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策略建议 ISO14000系列标准已得到国际的认可,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中国企业应面向国际,积极实施ISO14000规定,建立良好的环境管理体系,以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绿色通行证”。以下是笔者对中国企业建立合理的环境管理体系提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构建企业绿色文化。企业应结合国家、企业的未来和目标,顺应全球性的绿色潮流确定企业的文化模式。构建企业绿色文化是企业的长期行为,企业管理者应增强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感,向全体员工不断灌输企业的环境价值观。 二、结合自身实际,综合考虑,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由于企业的规模、性质、地区不同,环境敏感点不同以及员工文化素质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而且ISO14000没有绝对量的设置,因此一定要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切实可行的环境管理体系,不可照搬其他企业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浅论低碳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环境管理转型 [摘要] 低碳经济对中国企业的公众形象和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中国企业需要从内涵、外延和投入产出视角认识低碳经济时代环境管理的新要求,形成低碳经济时代下环境管理的新理念,全面构建覆盖全经营过程的环境经营新体系,以培育低碳经济时代的绿色优势。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中国企业 环境管理 1 前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产生了严重的温室效应问题,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后果给人类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20世纪90年代开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委员会(IPCC),先后进行了4次气候变化问题评估,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90%以上的证据证明气候在发生变化,气候变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果人类社会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会持续增加,全球气候将进一步变暖,全球气候系统在21世纪的变化将比20世纪变化更为剧烈。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探讨中国企业进行环境管理转型必要性出发,分析低碳经济时代对中国企业环境管理的新要求,并提出中国企业进行环境管理转型的策略,以期为中国企业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借鉴。 2 低碳经济时代中国企业进行环境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向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碳排放已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家发改委正在对单位GDP碳排放指标进行测算,并将陆续出台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中国企业特别是高碳产业都无法绕过碳减排这一难关。如果碳税、碳关税不久以后付诸实施,按每吨二氧化碳征收20元碳税计算,仅以钢铁行业为例,全国6亿吨粗钢,碳排放量约为12亿吨,征收碳税将高达240亿元。2008年,欧盟已经在酝酿对进口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每吨二氧化碳征收17欧元,虽然当前尚未实施,但无疑是大势所趋。未来一旦实施,将有更多的国家跟进,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的碳税政策,都将对中国企业带来以下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影响到企业的公众形象。社会对企业承担公共责任的期望在不断提高,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通过对环境及其他社会问题采取行动,并成功地宣传这些活动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提升企业的良好形象,才有机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二是关系到企业的战略调整。环境变化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业格局,将促成新产品或新市场策略的诞生,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路线、企业经营模式的根本性变化。对环保的关切度使监管变得更加严格。企业对环保问题处理不当将给企业造成不良的短期财务影响和长期声誉影响。因此,中国企业的资源化、生态化、低碳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3 低碳经济时代对中国企业环境管理的新要求 在低碳经济时代下进行环境管理与传统的环境管理有着根本的不同。与传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的内容相比,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环境管理既有实践上的传承,也有理念上的升华;既有内涵上的丰富,也有外延上的拓展。 从内涵上看,传统环境管理是通过对生产现场污染物进行管理以符合环境法规的被动的、功能性的、事后的处理方式,而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管理超越了单纯的符合法规,通过对环境的可持续性有所贡献的主动的、战略性、事前出击的方式。 从外延上看,传统环境管理往往被视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环,而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环境管理则是将环保意识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包装、运输、营销、消费以及废弃物回收等直接或间接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全过程。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上看,传统环境管理是以末端治理为主,因此实现环境保护要通过增加消耗型成本才能达到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而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环境管理不仅仅是纯投入,而是将环境保护融入经营全过程来完成价值的创造和增值,把“消耗型投入”转变为“盈利型产出”。 4 低碳经济时代下中国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策略 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中国企业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共存,中国企业只有实现从“被动承担社会责任”到“主动抓住环境机会”的转换,才能够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 总的来看,中国企业应积极适应资源日趋紧张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的变化,培育低碳经济时代下环境管理的新理念,全面构建覆盖全经营过程的环境经营新体系,培育低碳经济时代的绿色优势。具体来看,中国企业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环境管理:(1)加强对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通过研究国际国内环境经济政策,开拓思路,策划绿色新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2)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努力开发并积极采用实用的环境友好工艺技术及装备。对节能环保的项目要优先策划、优先审查,对节能环保的投资要优先落实。(3)做好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工作,对节能减排指标进行层层分解,从理念塑造、制度完善等方面保证各项节能减排措施按计划实施。(4)建设绿色供应链,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环境生态意识融入供应链管理之中,促使供应链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修改、完善采购标准和采购流程,与下游企业密切合作,制定环境友好产品的开发计划和绿色服务的构建标准,并强化执行。(5)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环保组织的技术研究,策划和组织前沿性、储备性重要环境技术、方法和产品的研究。
大学生经济论文: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研究 摘要:大学生创业对我国高校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在运用问卷设计调查基础上,描述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校生创业意识现状,并依据现状提出从树立科学创业理念,科学规划创业目标,理论结合实践,培养良好理财能力和能力资源系统结合等方面来培育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意识。 关键词:经济管理;大学生;创业意识 一、调研内容 大学生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主观思维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要素。本次调研以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主要是通过网络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设计共有19题,包括12题选择题(1—12)和6题主观题(13—19)。其中,12道选择题主要调查经济管理类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创业问题的解决、创业的心态、对未来发展的期望等基本状况;而6道主观题主要调查学生对创业意识培养方面的政策建议例如课程设置,课外实践等。 此次共向大一至大四学生发出调查问卷1025份,回收问卷数976份,回收率95.3%。调查对象中男女人数约各占一半,其中以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为多,共占了总人数的80%;。大三、大四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定位的重要阶段,集合大三大四学生对创业的看法,使此次调查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收回问卷后数据进行统一,并制作成表格整理好,对初步整理的数据根据不同的题目和选项进行进一步整理和分类。使用了excel等办公软件进行分析,对实际数据所反映的事实加以说明,辅以百分率的对比与直方图、饼状图等图表形式,更加客观地体现现实情况,通过对问卷的数据的分析,实现对样本创业意识现状和存在问题情况的掌握。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存在不同认知 通过对大学生对“创业”概念进行调研整理数据发现,大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存在不同,具体如图1: 图1为上述调查对象对“创业”的概念不同层面(开办企业、开创事业、开发技术等)的数据分布直方图。结果显示有79%的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开创一份自己的事业,14%的学生则认为创业就是开办企业等实体型公司,而剩下7%的人对创业一词抱有其他的理解(比如自主开发、自主创新、亲自经营、自力更生等)。由上述调查可看出,目前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还是比较宽泛的,现代社会各新兴行业层出不穷,对于创业的理解也应该有更多的自己的方式,对创业的选择也并不局限于独资或是合资开办一间公司等形式,而是有更多自己想法和选择。同时也说明大学生对于创业还是缺乏明确认识,相对于具体性的开办企业和开发技术而言,抽象性的开创事业占到了79%,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创业”认知不够深入,主观程度较高。 (二)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创业意愿,但缺乏明确创业目标 通过对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进行调研整理数据发现,大学生整体存在一定创业意愿,具体如图2: 图3为上述调查对象对创业兴趣分布的直方图,结果显示没有大学生表示对创业没有兴趣,超过90%对创业存在一定兴趣,而7%非常有兴趣。这说明大学生整体存在一定的创业意愿,也存在随意性。同时在此基础上,仅有4%的学生表示对创业就业问题十分关注,而大部分(86%)的学生在平时仅是偶尔关注创业就业新闻。在创业目标上,如图3所示: 有36%的学生表示自己又关于自己的就业创业目标,而64%的学生却还没有自己的就业创业目标,由此可以说明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大部分学生还处于探索寻找的阶段,并没有明确给自己定型。这也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创业缺少关注和了解,也说明大学生创业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 (三)大学生对创业要素认识趋于理性,存在较强的独立精神 通过将“创业应具备要要素”设定为“资金、人脉、学历、个人能力、其他”五个选项后,对样本进行调研后得到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创业要素认识趋于理性,具体结果如图4所示: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看来,原始创业资金是最重要的(50%),其次是个人能力(40%),并且需要人脉资源(39%)的支持,而学历的证明已经显得无足轻重(2%),这体现出大学生对于创业是有一定的现实认知的,有趋于理性的趋势。而对于创业最重要的要素创业资金的获取,有50%的学生认为创业的资金应该由自己赚取,同时也需要家庭的支持(21%)和好友的帮助(4%)。面对创业初期面临的问题,可以选择先就业挣钱后,再开始创业,也是大部分学生愿意选择的方式,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可以通过向父母朋友借钱的方式,体现出大学生创业存在较强的自力更生的精神。 (四)大学生倾向于先就业再创业和采取合伙创业模式 对于就业和创业,大学生还是更倾向于就业,在调查对象回答“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你愿意接受低薪的工作,还是自己创业?”这一问题时,其中有43%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底薪工资;而23.5%的学生表示希望能自己创业,但是依然有23.5%的学生表示尚不清楚,而当被问到“如果以后找工作很困难,你会选择自己创业吗?”这一问题时,有一半(50%)的学生愿意考虑创业,但是也要14%的学生表示不会,表明学生对待创业的态度有时只是作为一条退路看待,真正创业的并不多,可以看出大学生还是更倾向于先就业,而对于创业形式,结果如图5所示: 在众多的创业形式中,87%的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合伙创业的形式,只有13%的学生倾向于自主创业。他们认为,合伙创业可以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进行集资和出谋划策,是一种较好的创业方式,因而也能被更多人接受;而自主创业则需要个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风险较高。对于网络创业,有39%的学生表示是可以接受的,有17%的学生认为是不能接受的,更多人(56%)原因保留意见。这也说明,大学生对于创业的风险是有一定考虑的,尤其是面对新的创业模式。 三、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科学创业理念 科学认识创业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主创业既不是头脑一热的“下海”,也不是无法就业的无奈之举;它不仅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搞出自己的创新成果,而且要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大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为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贡献的创业者。科学分析创业理念,杜绝有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个别非正常的创业“成功”现象当作普遍,从而产生对创业前景过于乐观的预期。 (二)正确理解创业内涵,清晰规划创业目标 对于创业内涵,不要产生过于笼统的认识,简单认为是“当老板”或者是“成就事业”,要意识到能形成具体的目标并能制定实现具体目标的方案,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要运用所学的运筹学和工商管理决策知识,做出对创业目标符合实际的可行性规划,对自身能力和所拥有的资源条件要有准确的认识并进行针对性锻炼,对创业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明确目标函数,理解现实约束条件,并通过不断获取必要资源和提升自身创业能力素质来实现明确的、可行的创业目标。 (三)理论教学紧扣实践,积极开展创业体验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由于所学理论本身就与企业经营联系紧密,所以理论教学整体大方向上是会促进创业能力的积累,但是理论教学由于缺乏对现实世界认知的还原往往存在与创业实践脱节从而削弱指导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在现实条件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锻炼,积极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等等创业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创业实践水平,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要求大学生多接触社会。让学生们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业执行力。 (四)培养良好理财能力,实现能力资源耦合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消费观,正确认识资金在创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资本运作和管理能力,积极寻找资金来源,拓展融资渠道,独立自主,摆脱资金来源的家庭和亲友依赖,学会科学、合理的运用资金。制定合理、完整和周密的创业培训系统,构筑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创业过程中根据创业的需要,随时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检测、更新与补充,累积经验,形成良好的创业心态和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将分析能力、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与技术、资金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能力与资源的系统结合。 大学生经济论文:浅谈经济危机形势下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同一性危机 应对方式 职业决策困难 中介作用 〔论文摘要〕在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考查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和职业决策困难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文科生较理科生更多地体脸到同一性危机,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更多地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的应对方式;乡村生源地的学生较城市学生遇到更多的职业探索困难;自我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同一性危机在应对方式和职业决定困难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随着2008年9月开始的信贷市场危机,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逐渐演变成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和全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中国一个特殊的群体,经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就业压力。 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凸显成为目前中国社会所面对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巫待解决。在本来渊良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目前特殊的经济形势下,大学生面临着重重心理问题:一方面,大学生踌躇满志,在数年的高等教育学习后渴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对未来充满美好的规划和想象,另一方面,严峻的就业形势又使得恐慌焦虑、悲观绝望、盲目屈就等各种不良心态并存于其内心世界里,往往使他们失去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对就业准备不足导致就业的失败,失败后又一味地自责、幻想或寻找托辞。有研究表明,同一性问题是青年人格发展的核心。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格确定和社会角色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大学生在人格发展中所面临的矛盾、冲突的内在根源来自于个人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因此,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同一性危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正确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和心理困境,因此,我们决定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考查研究。同时,引人了职业决策困难这一变量来反映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经济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和手段。 (一)自我同一性及其危机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种自己对自我同一的主观感觉,这种感觉是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致与连续。尽管青年在身心各方面都表现出独立的倾向,但在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此时青年可以一时合法地延缓在社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被称为“心理的延缓期”( psychological moratori-um)。在中国社会,这个延缓期主要体现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有着充裕的时间去探求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滩哑观等一系列涉及自我的问题,因此,大学阶段是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探索遇到困难最多的时期,是真正感受到“同一性危机”的时期。所谓“自我同一性危机”,就是指自我否定了原有的、未分化的、朦胧不清的、非成熟的自我,但又尚未找到新的自我,是自我处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中,一切都变成是不确定的,是自我在过去和现在、彼地和此地的不连续。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时间观念对时间混淆”、“自我确信对自我疑虑”、“角色尝试对角色固着”、“职业意愿对工作不力”、“性别分化对性别混淆”、“主从分际对权威混淆”、“价值定向对价值混淆”。 (二)应对及应对方式 应对(coping),又名应付,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作出认知评价以及继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应对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对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应对方式可以根据其表现的形式分类,如接受、忍耐、自责等具体的形式。 学者对应对方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种观点上,一是认为个体面对应激时所采用的应对策略,更多地依赖于清境需求,即情境特异性应对方式,二是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应激情境中存在着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应对方式,即人格倾向性应对。在本研究中,我们倾向于把应对方式与人格层面的意义结合起来,认为大学生的一般应对方式已经形成了一种一贯的、带有倾向性的模式。在应激情境下,大学生这种一般的应对方式将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程度、应激情境的改变产生影响。鉴于此,本研究参考肖计划的研究,将应对方式按照应对的具体表现来分类,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个方面,来探究经济危机这种应激情境下大学生的人格倾向性应又寸方式。 (三)职业决策困难 职业决策困难主要是指大所数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而对职业选择时面临的各种问题。knumboltz认为,职业决策困难实质是对决策不满意的一种状态,或是由于与职业相关的学习经验不够,或是由于个体还没有学会运用一套做职业决策的系统方法所导致。决策困难是没有学会某种学习经验的自然结果。gati和osipow在职业决策未定向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决策困难这一概念,指个体在做职业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gati和osipow依据标准化职业决策理论,发展出一个理想的职业决策者模型。模型将职业决策困难分为三个维度十个方面:(1)缺乏准备,包括缺乏动机、犹豫不决、错误的信念;(2)缺乏信息,包括缺乏决策过程的信息、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职业的信息、缺乏获得信息的方式;(3)不一致的信息,包括不可靠的信急、内部冲突、外部冲突。gait等对大量的职业辅导工作者与来访者进行访谈和调查,编制出((职业决策困难问卷》( career decision - 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简称cddq),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从人口学变量上讨论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职业决策困难的现状,并用相关分析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根据查阅的文献,我们假设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与职业决策困难大部分维度显著正相关;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的学生同一性危机低、职业决策困难小,采用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的学生的同一性危机高、职业决策困难大;自我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正向预测作用,并有可能是应对方式与职业决策困难间的中介变量,旨在探究经济危机形势下,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和职业决策困难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文科学生较之理科学生的不适应状况 研究发现,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和职业决策困难等方面的情况都不容乐观。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同一性危机,尤其是自我确信了解、权威混淆方面的危机。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尤其是在对自我认识不足、不知如何取得资料、缺乏动机上的困难。文科学生更多地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的或是矛盾的应对方式。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在长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不同的思维模式培养下,文科生更偏重于规范性的主观思考方式,对同一事物可能采取不同的判断标准,理科生则更偏重于实证性的客观思考方式,对同一事物能找出相对唯一的判断标准。因此,文科生在主观多重标准的思考模式下,更容易造成自我认知的不确定和混乱,导致自我不确信、权威混淆,更多地感受到自我同一性的危机。相关调查显示,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面对文科生的就业岗位呈现更大的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文科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尝试所经历的挫折更多。自身和外界的双重消极作用使得文科生感受到更高的自我同一性危机,更多地采用一些如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来面对就业。 (二)乡村生源地的学生遇到更多的耳处业探索困难 本研究表明,乡村生源的学生较大城市生源的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不清楚决定的步骤和文化及环境因素上的困难。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大城市生源地的学生在城市较为开放的环境中成长,相对于来源于乡村的学生接受的信息更丰富广泛,见识更为宽广,更能发现自己在职业决策上的多种选择、综合决策,因此在决定的步骤上更加明了成熟。由于乡村的学生文化相对保守、从小就较多地承担起家庭的担子,对家庭有着更强的责任心,面临职业选择时势必会多为家庭考虑,因而家人的健康、家庭的经济状况、国家的政策都会使他权衡机会与家庭,从而造成文化及环境因素上的困难。 (三)经济危机形势下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聊业决策困难之间的关系 自我同一性危机大部分维度与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与除求助外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即愈成熟的应对方式(问题解决)与愈低的自我同一性危机是关联的,我们可以用很多应对方式的特点来描述这一危机的表现,如“‘角色固着’,即过分地封闭自己,僵化自己的角色,产生不良适应,引起消极性的认同和退缩的情感行为”,即用了退避的应对方式来解释了角色固着这一危机层面,因此二者的相关也就不难理解。自我同一性危机各维度与职业决策困难各维度间绝大部分显著正相关,由于职业决策困难是个体自己感受到的一种难以确定的状态,而且很多维度都涉及到对自我的探索认知、对自己内心发展的感知,因此,这两个变量的相关是比较明显的,此外,多层回归也显示出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正向的预测作用,且有着非常大的解释率(36. 6%一41. 5%),这也和李文道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他们的研究表明,职业决策困难各维度得分及各维度平均分上大致呈现出同一性地位越高,职业决策困难得分越低的趋势}9j。除求助外的应对方式与职业决策困难都有着广泛反的相关,进一步层次回归分析表明除求助外的应对力.式对取七业决策困难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解决问题是正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是负向预测作用,这也验证了我们的假设。 (四)自我同一性危机的中介效应分析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贯穿于整个青年期的课题,因此,同一性危机将在这个阶段持续到同一性的达成,同一性危机则是这个时期个体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本研究所采纳的观点是应对方式的特质说,即应对方式是一个人一贯的应激反应行为,但是,这个变量又不完全是个体内在的特质,较之同一性危机则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对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机制,通过中介作用考察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机制:自我同一性危机在应对方式(除求助外)和职业决策困难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说明应对方式(除求助外)需要通过自我同一性危机来对职业探索困难起作用,这给予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在现如今的经济危机形势下,为了减少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单纯的应对方式指导或是个人的应对方式改善效果可能还不够好,如果通过长期的自我探索而减少同一性危机,则能达到更好且明显的效果。 针对研究结果所凸显出来的问题,我们主要从政府决策、高校引导、家庭教育和个人调适这四个方面提出应对和解决的建议: 1.政府决策方面的建议 政府应注意以下三方面决策的制定和倾斜:(1)加强在地方上的信息普及和硬件设施的建立健全,改善农村生源地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对信息的掌握和了解比城市学生缺乏很多的差距;(2)政府应当控制高中文理分科的规模,通过对高校文科专业招生人数的控制,进而提升高中文科生的升学率,提升高校文科生的就业率;(3)政府应当全力加大对文科专业的重视和发展,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和投人,增加文科专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提升文科专业的地位和研究水平,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轻文的社会现状。 2.学校引导方面的建议 学校是学生们赖以获得信息和成长的最主要场所,学校的引导对他们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经济危机下,帮助学生应对日益凸显的同一性危机、消极应对方式和决策困难,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包括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扩充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同时,学校可以开展日常的就业宣传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发放求职技巧宣传手册,安排就业指导咨询师等权威专家为学生就业问题答疑解惑,及早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危机意识;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增加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的机会,在鼓励同学们“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把就业的机会和公司“请进来”;引导学生对就业择业合理性的认识,建立心理辅导网络,引导学生们对就业受挫等问题进行正确归因,学会正确、成熟地应对压力,通过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等方式帮助同学们应对心理问题。 3.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议 家庭教育作为人才培育的第一站,父母的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应帮助子女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悦纳,应该让子女从小就接受自身的不完美,鼓励他们通过全面地认识自己,对自身的特质和优缺点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和发展,以树立子女的独立自信人格和积极心态,增强子女的理性分析和应对危机能力。 4.个人调适方面的建议 作为直接面对就业压力和选择的大学生,要想从容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通过研究,我们建议当代大学生理性地面对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形势,学会正确归因,在自主应对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学会合理求助;及早确定生涯发展方向,增强对自我的了解,及早为未来做准备,多掌握求职和面试的技巧和知识;主动搜寻信息,发掘信息获取渠道,关注政府、高校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政策和信息。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文科生较理科生更多地感受到同一性危机,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更多地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的或矛盾的应对方式。 2.乡村生源地学生较城市学生遇到更多的职业探索困难。 3.自我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4.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5.相对于应对方式而言,自我同一性危机与职业决策困难关系更为密切,同一性危机在应对方式和职业决定困难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6.可以从政府决策、高校引导、家庭教育和个人调适四大方面提出对此应对和解决的办法。 大学生经济论文: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及其引导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给高校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文章分析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深入探讨了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趋势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所从事职业上的体现,它是人们在选择职业时的一种内心尺度,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它支配着人的择业心态、行为和信念等,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认知、职业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对自己的了解、定位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择业方向和标准。 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等不断增强,大学生个体具有更强的独立性,价值取向有更多的功利性,价值评价标准带有双重性。加上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这使得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一)在择业理念上大学生从选择稳定的职业向选择有发展潜力的职业转变 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传统就业观被打破,人们的“铁饭碗”意识逐渐淡化。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的职业流动观念。过去曾受到极度重视的“职业的稳定性”,在当今已经不再是人们择业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它已经被排在了“发展前景和机会”‘‘职业所能带来的高收入”这两个因素之后。很多大学毕业生认为已经没有找“铁饭碗”的必要了,只要是有适合自己、能提高自己能力的工作机会都要努力争取。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0.8%的人选择了稳定性的职业,有49.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发展潜力的职业。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稳定的职业不一定是热门的,这些职业不一定能保证其基本的经济上的满足,而发展潜力大有发展前景的职业则不会出现这种状况。绝大多数大学生希望自己从事的工作在人们心目中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使自己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尊敬。 (二)在择业标准上从追求发挥专业特长向追求理想待遇转变 以前大多数人的择业标准是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等,而现代大学生则以自身价值的实现为最重要的择业标准。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更加突出自我观念,注重经济收入和职业的社会地位、地理位置等因素,将薪酬作为选择工作的重要依据。现代大学生工作的目的或动力主要来源于对收入和财富的追求,并期望依此改善生活质量,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三)多数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情况不确定,但对自主创业充满期待 改革开放以后,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活跃而有效的经济形式,不论是私人创办事业涉及的领域还是创业的发展势头,都有着良好发展的趋势。在我们所调查的大学生中有66.o%的人赞同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如今这种就业压力强大的形势之下,自主创业不仅缓解了强大的就业压力,成了待业群体的又一个出路,而且对个人而言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够充分发挥其独立性和主动性,进而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大学生更看重所从事职业能否为实现其自身价值提供机会 近年来的一些调查表明,当今大学生择业首先考虑的是看其能否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否为发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机会。由此可知,大学生已不再将职业仅仅当做谋生手段,自我实现这种高层次的需要正逐渐被凸显出来,并成为支配人们从业行动的首要动因。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受其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经济地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它是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培养而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在同样的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会受到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定影响。职业价值观集中体现了理想、信念、世界观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它是个人对某一职业的价值判断,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职业价值观对一个人职业目标、择业动机起着指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影响到学生在某个具体工作中所要追求的理想是什么,影响着他们以什么样的姿态投入到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 (二)社会生产方式和个人经济地位 从个人发展的环境来看,由于个人的身心条件、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人们对各种职业有着不同的主观评价。由于所受教育的不同和所处环境的差异,人们在职业取向上的目标和要求也是不相同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很多两难的选择,择业时的选择也是如此。人们之所以在择业时常常感到很痛苦,就是因为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不唯一,自己的期望无法在某一职业全部得到满足。例如,是要稳定、舒适轻松的工作,还是要挑战性大、高工资的工作;是要成就一番事业,还是要随遇而安等等,然而,当两者有矛盾冲突时,最终影响我们决策的是存在于内心的职业价值观。 从目前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相对落后,各种职业在劳动性质的内容上,在劳动难度和强度上,在劳动条件和待遇上,在所有制形式和稳定性等诸多问题上,都存在着差别。再加上各类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声望地位也有好坏高低之见,这些评价都形成了人的职业价值观,并影响着人们对就业方向和具体职业岗位的选择。 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及其引导 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树立,从宏观方面讲,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微观方面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顺利地就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因此,要适时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一般来说,多数大学生能够理智处理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但也有部分学生受社会上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在择业过程中过分突出个人利益,过分看重物质利益,而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放在集体、社会中来衡量,严重背离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要求,没有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奉献与所取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时,应该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待遇观、客观的职业定位观和先进的职业苦乐观,使他们在择业上正确处理个人地位、待遇与奉献的关系。 (一)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的、进取的和乐观的,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崇尚个人主义取向、消极退缩。这与当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一些新变化是相吻合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索取与奉献并重,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而又比较重视自我、注重实际、推崇竞争、敢冒风险、追求物质利益,这种人生价值观有成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主导的趋势。显然,当代大学生这种人生价值观的变化是社会发展变化、大学生自身实践、社会角色要求和年龄特征的综合反映,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虽然上述价值观讲的是奉献与索取的平衡或统一,但它强调“自我”,在职业价值取向上表现为由“实现个人价值”向“自我发展”与“物质利益”并重趋势转化,并把社会对个人的回报作为价值取向的条件,这与无私奉献的个人价值观有一定差距。因而,必须大力加强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二)确定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职业人生的方向标,它的确定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至关重要。每一个大学生都树立了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对自己的职业前景进行合理的规划,使每一个人都能各尽其责,这不仅有利于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也对社会的稳定具有促进作用。 1.把提高职业能力与培养职业品德结合起来。从终身教育角度看,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一方面,要关注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如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及以外的能力,如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技术的能力、计算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在尊重劳动的基础上全面参与对社会的奉献和有效工作、热爱职业的积极向上的职业品德。这些职业能力、道德品德和职业品德不只是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而是无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需要,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强调就业导向的同时,还要注重职业教育不只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面且还应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将职业品德教育与职业能力结合起来。在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今天,使学生学会在个人价值和社会满意之间取得协调,实现个人需求与职业需求的统一。 2.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倡导爱业敬业的职业精神结合起来。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职业价值取向决定着职业精神,而职业精神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态度,爱业敬业就是一种对待工作、对待职业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拥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对一个职业人的未来发展,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起着甚至大过优秀职业能力的作用。一个人,如果仅仅为了个人的利益,为了获得个人物质上的报酬而去工作,他永远是工作的奴隶,因为他不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因此,只有选择了自己所喜爱做的事,热爱正在从事的职业,做好正在做的工作,这样才能在勤奋踏实的工作中,有所成就,有所创造,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表现自我,实现个人的价值。 3.把个人发展与追求理想、超越自我结合起来。人们在选择职业时,从个人的选择意识上,倾向于把“发挥个人所学特长”“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能实现自我价值”“优厚的收入、福利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晋升发展的机会”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贡献”“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价值取向。因此,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充分发挥潜力与追求崇高理想的相互协调中,在个人发展和超越自我的统一中,来找准职业定位,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才能拥有积极健康的职业态度,使自己走向成功,从而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大学生经济论文:浅谈体验经济视角下大学生专业学习体验模式初探 论文关键词:体验营销 大学生 专业学习 学习动力 论文摘要:当下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动力不足缺乏兴趣的问题,对其成才非常不利。本文基于体验营销的视角结合从目前大学生学习情况提出大学生“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从而为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以及为高校教育提供合理建议 2011年是中国进入“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通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兴国战略,从而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后备人才支持。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完成了到大众教育的嬗变。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要求个体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大学生只有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目前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1.1专业课学习态度放纵 经过高考的洗礼,刚进入大学的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他们有资格进行“休养生息”,从而逛街、网游、看电影等轻松悠闲的享乐主义泛滥,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游戏人生之上。此外,他们把对专业课有用的基础课当成所谓的“游戏课”,这种不负责任的生活学习方式不但严重影响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更为眼中的是对其人生的价值观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2专业课学习精力投入不足 大学生有权就所选课程听取教师课堂讲解与教诲而不被拒绝的权利,同时听课的权利也可以放弃,但是这不能成为大学生不上课以及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借口,所谓天道酬勤,一份投入一分收获,低投入必然带来低产出。因为自身自控能力的缺失以及外在环境的干扰,大学生很难将足够的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1.3专业课学习收获甚微 大学的课程学习具有知识的专业性、外延的开放性、运作的自主性、求解的探索性、运用的实践性和个体的差异性,与初高中相比,这就需要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与实践。大学讲师的普遍投入不够,授课方法四班,尤其是针对文科性较强的专业,他们的讲解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大学课堂一般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大学老师对理论的讲解模式让学生对课本内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上这两点都导致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低收获量。 2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远不如以前,大学校园里的厌学现象愈演愈烈。通过对目前大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主要问题归结如下。 2.1缺乏学习目的 “不知大学为何而学,又不得不学”成为大学生对课本内容无目的性的主要原因。专业课本具有极强理论性,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没法在枯燥的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学习动力。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只有在对市场有充分经验后才有兴趣于《西方经济学》课本里的那些经济需求和供给曲线、图表分析以及各种函数公式,只有深入了解企业内部结构和整体市场才会知道怎么写出一份适合本企业产品的营销策划书。目的不明确让其很难有足够的动力去深入体味自己专业的乐趣所在。 2.2缺乏专业兴趣 赵德雷博士在他的调查报告中说,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半数以上(56.8 %) 的大学生觉得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实际联系不大,44. 7 %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上的课“基本没什么意思”,感到“非常有兴趣”的只占5. 3 % ,剩下一半的学生都持折中态度。相比专业书籍,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职场类书籍,认为自己能从那些实在的案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且为自己在职场方面增长经验。 2.3很难深入理解专业内容 具备良好的学习品格与坚强的学习意志这两点积极学习态度的同时,大学生要学过且学懂、学透了才能提升自己专业技能。在课堂教育中,大学教师给学生主要传达理论知识,但“嘴把式”的学生是不受企业欢迎的,而那些深刻理解所学专业内容、敢想敢做且做得漂亮的大学毕业生才是企业需要且可以重点培养的对象。 3大学生专业课的“体验式营销”模式 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体验式营销已作为一种为体验所驱动的营销和管理模式,完全取代了把功能价值居于核心地位的传统的特色与功效营销。本文针对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主要问题,提出把营销中的“体验营销”运用到大学生的专业课上,即专业课的“体验式营销”模式,以达到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的目的。 3.1经济学中的体验式营销 伯德•施密特博士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体验式营销(experiential marketing)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此种思考方式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体验式营销具有五个特点,即关注顾客的体验,以体验为导向设计、制作和销售你的产品,检验消费情景,顾客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体验要有一个“主题”。 3.2大学生专业课的“体验式营销”模式的概念 所谓“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就是类同于经济上的体验式营销,把学生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联想等要素融为一体,作为学生学习内容、目的和兴趣主要依据,注重学生在学习前、学习时和学习后对“体验学习”过程的全程参与,以充分响应学生所学内容运用于实践的诉求,推出满足他们个性化需求的学习模式。本文把这种“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融入大学生专业课,使专业课的学习更加具体化、实用化。 3.3“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的特点 体验模式的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关注学习者的体验,关注学习者对理想学习内容的渴求;体验要有一个目标,“为何而学”是“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的关键。以体验为主导,学以致用,课程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引起学习者的动力与兴趣,引导学习者的实践;学习者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积极地心态与扎实的理论为“体验”做铺垫。 3.4“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的战略模块 伯德•施密特将这些复杂多样的体验形式称之为战略体验模块(sems),以此形成体验式营销的构架。战略体验模块由五种不同体验模型组成,即感觉、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下面将是从这五种体验模型来阐释“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运用。 3.4.1感官体验模块 感官营销的诉求目标是创造知觉体验的感觉,它经由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可能是味觉与嗅觉。现在大学多进行的是多媒体教学,优秀的课件在背景图及图颜色的选择方面有较强的吸引力(视觉上)。学校有关部门可以为学习者播放与专业课相关的视频或者申请到相关专业的企业进行产品流程的近距离接触等一系列的感官活动,这样可以让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听觉与触觉上有更多了解。 3.4.2情感体验模块 情感营销的运作需要的是,真正了解什么刺激可以引起某种情绪,以及能使学者自然地受到感染,并融入这种情景中来。学习者从自己内心深处挖掘对所学专业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然后顺藤摸瓜,从最基础的内容学起,这样学习目的性也得以体现。同时,自信、幽默、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心态既能提高施教者和学习者的学习,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以情动人、美化心灵和提高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施教者以审美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多数大学生喜欢听俞敏洪老师的讲座,他们被于老师自信、幽默风趣、渊博的学识和充满激情的演讲所吸引,认为自己对未来变得有信心。 3.4.3思考体验模块 思考营销诉求的是智力,以学习本身引起学习者的惊奇、兴趣、对问题集中或分散的思考,为学习者创造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比如,一个正在学习营销策划的学习者若只听老师讲解是没法理解营销策划书的环境分析、swot分析、市场选择和定位等的具体操作;若让他模拟参与到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策划中,并赋予他一定的责任,使他不得不为所做项目进行思考,在集中思维过程中明白课本中的理论应当如何与实际相联系,也更深入认识专业理论的实战性。 3.4.4行动体验模块 行动营销的目标是影响身体的有形体验、生活型态与互动。同上例,学习者透过深入思考,根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对自己所缺知识进行补充学习,将书本的理论转换成他所策划的实物,将理论用于实践,设计出调查问卷,经过反复修改以达到调查的目的,亲身收集调查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分析,观察再思考,最后写出一份优秀的营销策划书。思考与行动是不可分的,它们是相铺相成的。 3.4.5关联体验模块 关联营销包含感官、情感、思考、与行动营销等各个层面。比如,假设存在“面包”这个食品,那么必然存在消费者,消费者肯定会从面包的色、香、味或者品牌偏好来选择面包,为吸引消费者就必然存在宣传者和策划者。所以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会单独存在,就像小学的语文课本里要计算数值,数学课本里有文字,市场营销专业里需要学习财务会计和应用文写作一样。 “体验式营销”学习模式从感官、情感、思考、行动与关联五个战略模块和例子阐释了“体验”在专业课程里运用,简言之就是:学生能加深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的关键是以体验为基础认识到“为何要学”,从而引导他“怎么学”;确定学习内容与将所学内容用于何处的目标;通过学习,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4结论 总之,体验经济越发适用的今天,企业如果善于运用体验式营销,能够为取得消费者的认可,赢得消费者的忠诚度,最终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增添砝码;大学生如果善于运用体验式学习模式,从而也能够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认识自己的专业课程,在不断对专业课的探究与实践中提升自我,赢得学校和企业的青睐,最终不但得到自我远大理想的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最大化。21世纪的大学生,既要追求生活数量,也要讲究生活的质量、生活的品位。在生活中追求美,保持青春的激情和浪漫,以一种“体验”的心态去学习、生活和工作。 大学生经济论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略论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略论 摘要: 低碳经济是人们面对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这一国际社会热点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在带给人们思想理念更新的同时,还切实地引起了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改变。为此,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问题颇值得探讨。在充分认识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低碳经济的教育内容,并有机探索开展低碳经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切实增强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实效性。 0引言 中共中央总书记曾在《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应将富有时代气息的低碳经济教育问题纳入自己的视野,并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 1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界定 关于低碳经济的谈论,可以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但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的却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但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并跃为年度热词的触发点,应定位于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这次会议既是一个论坛,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在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责任和义务差别大,各国间存在着尖锐的利益冲突,难以达成定量协议。会议所讨论的深刻问题,立足于一个虽然是令人无奈的、但又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大量资源的消耗,引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的排放,导致了资源逐渐走向枯竭、气候逐渐变暖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最后,会议达成了如此共识:只有低碳绿色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出路。 从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可梳理和提炼出其基本内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在经济发展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气候变暖的一种重要手段。低碳经济概念提出的过程及其内涵的界定,呈现给了我们一个偏向于经济特征,但又综合着政治、文化、伦理、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特殊社会发展时代,即低碳经济时代,而这正是现当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客观的时代舞台。 2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 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与时俱进,突出体现时代性特征,既是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正是紧密结合低碳经济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增强其实效性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角度的低碳经济教育,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们实现生产生活理念的更新,还可以有效帮助他们提高把握时代特征的自觉性和敏锐性,并通过现实行动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2.2 这是由高校所担负的社会职责所决定的高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和知识的重要机构,势必要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教育活动,使他们实现知识和观念的更新,担负起引领人类文明的社会责任。对大学生开展低碳经济教育,可以促使他们从生态文明、道德伦理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当今社会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更加全面的把握。这正是大学教育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时代性特征,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的突出体现。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目前拥有2000多万大学生群体的高校,不仅是水资源和电气等能源消耗的大户,也是重要的节能技术研发基地,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中责任大,任务重,理应利用专业和人才优势,开动脑筋,集中智慧,开发节能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2.3 这是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及其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所决定的虽说把握低碳经济时代特征,了解低碳经济相关知识,自觉践行低碳经济生产生活人人有责,但集中于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从其所处的环境、受知能力、传播知识和文明的影响力等方面讲,还是拥有着身处人才培育高地的优势。毫无疑问,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和主力军,引导他们自觉而有机地融入低碳经济时代,不仅可以通过“低碳我先行”理念的树立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促成当下见效的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绿色校园,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将带着牢固树立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陆续走进社会,以企业员工或政府官员等社会角色,参与到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并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成效。所以,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高等学校,通过促使学生树立环保理念,养成节能、减排、节约的良好习惯,不仅保证了大学生们能自己带头行动,将低碳生活进行到底,更主要的是还能发挥由“蝴蝶效应”而产生的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改变所起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使未来社会科学的生产生活有了核心的力量依靠。 3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内容选择 有效的教育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作为载体和有力的支撑。笔者以为,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内容,主要地应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方面入手进行精心选择。 3.1 应从低碳经济“是什么”的角度进行选择俗话说,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由此,前述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及对其内涵的界定,是对大学生开展低碳经济教育首先选择的内容。只有让大学生知道了低碳经济的来龙去脉,才会吸引他们进一步了解和关注由其内涵延展而来的,诸如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碳中和、碳足迹等颇具“时尚”和“潮流”意味的热词及其所反映的基本观点和核心理念,并自觉传播和践行。 3.2 应从“为什么”要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角度进行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只有理解了的才能更好的感觉它。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导向和育人功能,从开展低碳经济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角度精心选择教育内容。为此,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的高碳经济运行模式所引起的气候变暖,资源走向枯竭等反面事例和类似《节能减排“减”出个绿色校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年省下2500万元的背后》等正面报道的一些典型实例,就应该作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案例,有机引入和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以培养大学生面对资源环境危机的忧患意识,并由此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和敢于改变社会现状的责任感。 3.3 应从“怎么样”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选择有了“是什么”、“为什么”的教育内容做铺成之后,还应通过“怎么样”才能有效促进低碳生产生活的教育内容,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于己无关,也不是遥不可及,而是人人有责,大有作为。事实上,也只有让大学生们弄明白了自己可以做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力着刀刃,真正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为此,如何行动就意味着我们是在促进着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低碳生产生活,就应是我们要进一步选择的教育内容。当大学生们注意到:假如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使用量,那么每年就可以节能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一只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支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许多电器在摁下遥控器之后虽然处于待机状态,但其实仍在耗费着电能,只有将电源拔下,它才彻底不耗电,如果人人坚持,全国每年省电180亿度,相当于三座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如果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等这样一些事实,那么,类似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少用一次性用品,健康环保绿色出行等简单易行的事情,就会成为他们把低碳理念有机外化的习惯性行动。 4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 应通过“进课堂、进教材”的途径促使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进大学生头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将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让他们通过系统、有序的教育过程,达到对低碳经济理念和知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应联系传统教材体系中相关的教育内容,在自然而有机的融合上寻求突破。我们面向学生进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以及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等等的教育过程,就是渗透低碳经济教育内容的契机。如果我们能疏通并自觉利用好这一看似传统但却已成熟成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面向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就会获得基本的成功。 4.2 应注重闲暇教育,开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阵地,以进一步强化低碳经济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仅表现在让受教育者的“知理”中,更主要的表现在“导行”过程。所以,应通过科学的策划和精心的组织,动员和吸引大学生参加到低碳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他们能在具体的行动中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实践能力。为此,老师们课堂外言传身教的闲暇教育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阵地的开辟,就是促使大学生们自觉开始低碳经济生产生活的有效途径。 4.3 应树立大思政观,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到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过程中所谓大思政教育观,就是围绕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的主体目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和优化,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管理、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大思政的教育格局,充分实现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立体工作运行模式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质性推进。在开展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教育过程中,如果能按照统筹大思政、搭建大平台、推行大教学的工作思路,促成以思想政治课为理论引导,以学生管理工作为实践拓展延伸,各相关部门及人员有机配合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立体化教育格局,势必会大大增强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的重要方向。将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为现阶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理论和实践领地,也必将通过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取得更加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大学生经济论文: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失业现象分析 【摘 要】近几年大学生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这对人力资源总体短缺的我国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大学生就业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失业理论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大学生失业现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失业 失业理论 劳动力市场 分割理论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2年7月,全国共有9398万毕业生落实了工作单位,待就业51.2万人,一次性就业率约为65%。2003年,一次就业率为50%,共有106万人未就业。大学生失业现象愈演愈烈。 对于社会来讲,大学生失业是一种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这种浪费会使我国的实际增长率远远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另外,大学生失业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不安定因素。研究和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失业现象概念的界定 大学生失业是一般失业中特殊的一种,它的特殊性表现为:年龄大多在20~23岁之间,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创造力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是社会的精英。按照国际劳工局的定义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作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大学生失业可界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一种状态。 大学生“新失业群体”是指受过高等教育,有一技之长并获得社会公认的学历文凭,但在就业过程中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人激烈的就业市场退出就业或处于游动就业状态的特殊群体。相对于其他失业人群,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具有独特的特点:与城镇下岗职工相比,他们往往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工作经验;与中学毕业的待业青年相比,他们不愿从事纯体力劳动;就业失败使他们颇具叛逆性,加上生活空间漂泊不定,极易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大学生失业并不是说大学生连保证基本生存的工作都找不到,而是说他们的初次就业时间拖延,初次就业率降低,预期收入与现实收入之间的差距扩大。与其他弱势群体不同的是,他们拥有学习能力强的优势。实际上,大学生失业问题只是一种人才的相对过剩,是在某些领域、某些地域的分布不平衡。 三、失业理论与大学生失业 在当代经济学界,大部分经济学家比较接受的失业类型为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隐形失业六种失业类型。而笔者认为大学生失业多是一种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而显性失业和非自愿失业的少。 1.结构性失业 对于大学生而言,以结构性失业为主。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专业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失业的时间较长,通常在6个月以上。其最显著特点是由于劳动力供需错位导致的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结构性失业主要包括专业结构性失业、层次结构性失业、区域结构性失业和观念结构性失业。 (1)专业结构性失业 专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指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职业岗位的变化,使得培养的人才职业技能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某些专业的大学生供大于求,而另一些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大于供给。 (2)层次结构性失业 层次结构性失业主要指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趋同,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在工作岗位有限的情况下,造成高层次人才对低层次的职位排挤,导致学历层次越低,失业率越高。 (3)区域结构性失业 区域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尽管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才过剩,毕业生还拼命往大城市里挤,小城市、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人才相对短缺,结果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人才紧缺,发达地区人才过剩的局面。 (4)观念结构性失业 观念结构性失业是指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普遍存在对工资期望值过高,希望在相对稳定的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和收入相对较好的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就业,由于对岗位的期望值脱离实际而造成的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企业人才相对过剩的结构性失业。 2.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指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求职者为获得自认为满意的职业而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职业搜寻的现象。大学生工作找寻过程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过程。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成熟、不完善,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信息寻和传递是需要较高的成本的。供求双方只能在有限的成本和有限的知识条件下进行搜寻。而这种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效率之低下,直接影响供求双方的有效匹配。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学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3.自愿性失业 自愿性失业是指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人,他们愿意工作,具备劳动能力,并且拥有工作机会但是对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于是宁愿暂时选择失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现象。从大学生选择市场的角度看,一些大学生认为就业岗位不适应自我实现的要求,以及认为报酬低或感觉就业岗位与文凭价值不相符,也会放弃马上就业,而选择自愿失业。 四、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失业 1.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 皮奥利和多林格提出的二院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不是完全竞争和统一的,它被分割为两大块: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即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个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工资决定各有其特点。主要劳动力市场主要是一些国企外企等的大公司、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其工资高,福利丰厚,条件优越,晋升靠资历,发展机会多,就业有保障;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工资低,福利较少,培训和晋升机会少,工作条件差,易被解雇。 由于主要劳动力市场实行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效率工资,当经济处于稳态时会存在持久的非自愿事业。尽管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仍高于失业者的工资,但普遍认为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是低技能劳动者。现论认为,高技能劳动者一旦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失业,他宁愿保持失业状态等待在一级市场重新就业,也不愿意到二级市场企业就业,这同样可以解释大学生失业的现象:失业的大学生宁愿留在主要劳动力市场等待就业,成为自愿失业者,也不愿意到工资低、福利差、晋升机会少的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另外,由于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同人力资本理论所预计的相似,而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水平较低,并且接受高等教育者是按照人力资本理论预计其收入水平的,因此如果未达到预期的薪金,大学生就可能成为自愿失业者。 2.城乡分割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历时最长的一种分割形式,即分为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这两个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由于受户籍制度和现行人事制度等的束缚,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在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远远低于城市,所以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水平要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水平。相比之下,城市的就业机会以及发展机会比农村劳动力市场多,就业环境也比农村好,这主要是由于城乡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公共服务设施齐备,能够便捷地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生活质量高,而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难以充分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在这种差异下,城市大学毕业生更愿意选择留在城市不愿意去农村,农村生源的大学毕业生为摆脱贫困也不愿意回到农村。 除了经济因素、环境因素,使大学生选择城市不愿意到农村的重要原因是户籍制度。从劳动就业的角度看,户籍制度限制了畅想劳动力的流动,使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享受的权利和待遇存在很大的差异。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流动,大学生一旦选择小城镇及农村市场,以后要回到大中城市市场就会很难,要付出很高的工作转换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工作接受成本、工作离开成本以及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 综上因素,大学毕业生即使难以在大中城市就业,也宁愿选择自愿性失业也不到小城镇和农村就业。由于在大中城市从事学用不结合、层次不对应工作也比在小城市和农村从事学用结合、层次对应工作的收入高,加之在大中城市工作可以得到的福利待遇、生活条件、发展机会都比在小城市和农村好,更会促使一部分毕业生产生宁愿暂时失业也不在小城市和农村就业的心理,从而增加高等学校毕业生失业人数。 3.地区分割 地区分割,即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不同地区居民个人之间的收入存在差距,不同地区之间劳动力缺乏流动性和开放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选择渐进式道路,东部地区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较快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东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拉开了距离。在近几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中,东部地区占65%以上,西部地区仅占15%左右。在全国人均创造国内生产总值中,东部地区超过平均数4成以上,西部地区只有平均数的一半左右。 一般而言,大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对其工作都有一个心理预期,包括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发展前景及企业实力等,如果就业城市所提供的岗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预期,就选择在该城市就业。而沿海地区等大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西部地区更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预期,所以大学生宁愿留在大城市失业也不愿意去西部就业。 由《2004-2005年湖北省就业与再就业发展研究报告》之“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的调查”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选择最多的是沿海地区,其次则是深圳、上海、北京三大城市,这些地区就业竞争都比较激烈;而西部地区则是最少人选择的就业地区,甚至有些西部地区要不到所需人才。由此造成的东西部区域性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五、结论 导致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高校的原因也有大学生个人就业观念的原因,对此我们应该做更加客观全面的分析,正确地看待大学生失业现象。政府应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劳动力市场,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高校应指导毕业生把握好择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从而降低大学生失业率,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大学生经济论文:探究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原文作者:韩丹凤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强调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加注重其道德素质,尤其是诚信。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快速发展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的分析,探究其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关联,从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待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实现大学生本身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结合。 关键词:诚信教育 大学生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其诚信度的高低对社会经济效益产生的作用值得探究。通过对我校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和其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调查和分析,主要探究两个问题:第一,大学生诚信教育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第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一、大学生对诚信教育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观点和分析 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为人们提高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在物质文明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也越发重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之一,物质文明是发展精神文明的现实基础,而精神文明又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由此可见,诚信教育本身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了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诚信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观点,我们随机抽选了牡丹江医学院150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并通过教务处所提供的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各类考试和大学生ect4、6考试中违规作弊的学生人数和学习就业科就相关学生的就业情况所提供的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 调查发现:在看待大学生诚信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时, 11.8%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诚不诚信和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不沾边”;有20.9%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诚信会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不会太大”;有 49%的受访者认为,“无论诚信是否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大学生都要讲诚信”;18.3%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诚实守信反而给自己带来了经济负效益”。在被问及“别人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对自己不讲诚信时,你怎么看”时,95%受访者认为,“非常生气,不能接受”; 5%的受访者认为,“不好说”。而被问及“自己是否有过为了自身利益而对别人不讲诚信”时,35%受访者给予肯定的回答;55%受访者给予否定的回答;其余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以上调查虽然仅在本校进行,但不可否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反映了大学生所存在的诚信问题和诚信观念,以及对诚信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的看法和认识。虽然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诚信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不以为然,但多数大学生还是认识到自身的诚信度对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社会经济效益影响的深度和途径 我国经济虽然在高速发展,但社会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却很有限,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在岗位有限而求职者众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应聘者的道德素质。此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对大学生的前途负责,也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对社会经济效益的负性作用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影响因素也通过大学生本身来影响社会经济效益。 1.大学生自己对诚信不理性、不健康的认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外国交往频繁,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不良思想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也随之带入我国,加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追求物质的欲望也空前高涨。一些大学生在生活中只注重消费和利益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对包括诚信在内的一些重要道德规范理解为对个人生活自由的限制,把诚信等重要的道德规范当作是一种负担和障碍。考试中作弊、投机取巧,即使被发现也丝毫不羞愧,取笑诚实守信的人。甚至一些本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社会的贫困生也受影响而错误对待诚信。《文汇报》2001年6月3日报道,对复旦大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的调查显示,29.7%的学生不了解个人诚信制度,甚至有近两成的学生对如何还款并不关心。广东省有的高校还贷违约率超过20%,到2004年3月20日为止,中国政法大学745名进入还款期的毕业生中,有190人未按时足额还款,违约率达到26%。由此可见,一些大学生对诚信的不理性、不健康的认知和行为,给国家的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给家庭带来了额外的开支。甚至个别诚信缺失的学生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浪费了国家对其培养的社会和经济资源。[论文网] 2.社会不良因素加剧了大学生不诚信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损伤。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总是存在一些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的现象,在社会环境方面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负面作用,加上大学生关心一些负面的东西,使得社会的正面教育作用减弱。社会传媒也营造了一种奢侈消费的诱惑,以及网络不良思潮的诱导,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很大冲击。 3.高校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视不足损害社会经济效益。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一些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对学生的一些不诚信行为没有加以制止和惩罚,为那些考试中作弊被处分的学生解除处分,对学生简历“掺水”放纵不管,允许学生毕业学术论文作假,甚至个别老师并没有带头诚实守信,进行学术造假。大学生每天都接触老师,如果学校不重视老师自身的诚信度问题,加上诚信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很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而被动不诚信。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使大学生自身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结合 大学生自身价值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高低,更表现在道德素质方面。高校应更加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严格考试制度,端正学风和考风,建立完善的学生诚信机制,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评议,将相关结果纳入学生评奖、入党、就业推荐等指标体系中,并加强大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管理,丰富诚信教育的方式,激发大学生诚信的热情;社会舆论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以诚实守信为荣”,弘扬社会正气,营造良好、和谐、诚信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应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加强孩子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大学生更要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和环境的影响,自觉加强自身诚信建设,诚信是大学生自身价值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体现,实现自身价值不是说不能追求物质财富,只要通过合乎法律、合乎道德的方法都是正确的。大学生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社会经济建设也给大学生留了广阔的空间实现其自身价值。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大转型的时期,市场经济在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的诚信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既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直接负责人,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经济论文:大学生 村官工作效果创新发展研究 试论从经济 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的思考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的问题,分析了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职能设置不尽合理,提出了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的职能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是提高他们工作绩效,创新工作效果的有效路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职能转变;农村社会服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江苏、海南等部分省份就开始选聘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大学生“村官”达到18万人以上。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部署,全国61万个行政村将有6l万名大学生村官在岗,加上有的省、市一村2名的标准计算,大学生村官人数将达120万人。甚至有专家统计,今后三十几年中,我国将可能形成一支总数在1000万人左右的在岗和出岗大学生村官大军川。现有研究一般认为,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从地方措施上升到中央政策,中央不仅是要藉此实现巩固农村基层政权、选拔后备人才的目标,实际上还包含了服务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等多重政策意图。 一、大学生“村官”工程效果评价 (一)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必要性和取得的积极成果 伴随着中央大规模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近年各地进行了大量的相关调查研究,出现了很多学术成果。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动,作为农业三要素的土地、劳动力、资金也会加快流出农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外,中央提出大规模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该工程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10多万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规模巨大,意义深远。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选聘大学生担任“村官”,为农村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对“三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不理想 但是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与预期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一方面,很多在职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不满意感和不胜任感。《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9年度)》显示,只有25%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发挥了较大作用”,在回答“你如何看待你当时做出应聘到农村工作这个问题”时,只有31%的回答“不后悔”。2010年1月完成的《陕西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情况调查》显示,仅2成多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工作有信心,约有7成以上对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或中立的态度,对3年后的发展方向比较迷茫。大学生“村官”于不长,留不住现象突出。全国最早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海南省,却在这项计划实施数年之后陷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有的被强制转为教师,有的被迫下海另谋出路。 另一方面,很多基于调查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实际工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浙江大学钱文荣教授执笔的《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认为:大学生村官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帮助村民发展经济方面的作用都是是有限的。据民进宁波市委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一些大学生“村官”工作处于空闲状态乃至脱岗状态,有些到了农村后把所有精力放在个人创业方面,让村民觉得是不务正业。广东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也公开透露,尽管已经选派了大学毕业生进村任职,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职能设置的不合理是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现有研究大多把大学生“村官”们非官非民的尴尬身份、相对较低的工资福利、专业不对口等原因看成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根源。这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有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这些因素恰恰是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不尽合理带来的必然后果,只有随着该项制度的创新发展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组织(岗位)的职能、结构、功效是有机结合的三个重要组成要素,其中职能是逻辑起点,职能决定结构和功效。村级组织特设岗作为一种新的岗位,任职在该岗位上的大学生“村官”比较普遍存在着效果不高的状况,应当从对这个岗位的职能设定中寻找根本原因。 (一)经济建设和行政文秘工作成为当前大学生“村官”的两种主要工作职能 中央出台的《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并没有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作职能做强制安排,而是让各地乡镇党委和村“两委”根据各地情况适度安排。结合近年各地进行的大学生“村官”调研,显示各地都把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确定为协助村委会完成以下两项:一项是完成经济建设型任务(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引导农民致富以及自主创业为主),有的地方甚至把这些大学生设计成发展经济引领员乃至招商员(中共长垣县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职责的通知》中规定的长垣县大学生村干部“十大员”岗位职责中就有这两大“员”);另一项是行政文秘型工作(主要包括完成办公办会、党建、维稳、培训教育、应付各项中心工作检查等)。 而身处压力型体制,是大学生“村官”职能主要以经济和行政职能为主的内在原因。“压力型体制,具体指的是一级政治组织(县、乡)为了实现经济超赶,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乡镇政权是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处于这种压力型体制的行政权力末梢地位。由于来自上级的压力过大,将行政责任下延给下面的村级组织,本来是自治组织的村委会的干部成了乡镇政府的“腿”,不得不把绝大部分的精力用于搞经济建设和完成上级要求的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达标工程和其他中心任务。大学生“村官”到村以后,由于受村委会领导,就成了村委会的“腿”,变成了压力的最后承担者,要么创造经济建设成果,要么陷身于琐碎的写写材料跑跑腿的行政文秘工作。 (二)经济、行政型职能设定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1.经济建设型任务——大学生“村官”不能承担之重。通过我们的调研也发现,很多地方领导、村官乃至村民都认为,外来的村官只有给本村带来经济实惠、拉来项目才算有能力。《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显示,有86.5%的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能为广大农民的致富做出贡献。然而实际情况只有13.1%的村官认为起到较大作用,而有40%的人认为自己未起到多大作用、甚至完全没有作用。 农村经济建设任务成为大学生“村官”无法承担之重任,原因如下:第一,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和自身条件的约束。农业发展有其自身的专业特性和自然属性,必须依靠专业知识和适当方法,而“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实际上很多大学生“村官”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也很少有相应的农村工作经验。学非所用、用无所学是当前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同时由于这些大学生聘任期一般也只有二三年,农业生产自然属性特点决定了二三年时间很难做出较大成果。第二,外部资源限制。不同于那些被单位委派挂职到乡村任职的村干部,他们背后有强大的单位支持,能在短时间内为所在村庄建设提供各种资源。而这些初出校门的大学生,缺乏外部社会资源的支持。 针对近年来各地树立的大学生“村官”典型,大多都是带动当地农村致富的典型的现象,这也给那些没有取得商接经济建没成果的大学生“村官”很大压力。温铁军认为,这种树立典型的方法,实际上反映的仍然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的单纯经济观点来使用和考核干部的观点,未必有利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踏踏实实地扎根农村、埋头苦干。 2.“写写材料跑跑腿”之类琐碎的行政文秘型工作——大学生“村官”不愿承担之轻。调查显示,近半数大学生“村官”工资偏低,而且工作琐碎,有些大学生“村官”甚至变成端茶倒水的,“写写材料跑跑腿”成为很多大学生“村官”日常主要工作。正像很多大学生“村官”说的那样:这些琐碎的工作其实一个文秘专业的中专生更适合,而很多大学生“村官”由于专业原因在文秘工作方面并没有优势。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得一些大学生“村官”在网络社区中发出对自己村官生涯未来充满迷惘的帖子,有些人甚至生活在一种无望且无奈的情绪中,对这份工作的期望和美好理想都在逐步地消失殆尽。 既然组织(岗位)职能决定功效,那么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要从大学生“村官”的职能创新出发,推进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全面创新。 三、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国家购买投放到农村,通过他们的工作,会带来一定的边际效用。工作职能不同,起到的效用就不一样,到底要发挥哪种效用,才能实现消费者(这里是农民)效用最大化呢?根据需求理论,可以得知决定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因素至少有两个:一个是财政预算的限制,第二个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大学生“村官”工资福利都会由国家部门负责,预算这个因素不成问题,那么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决定性因素就应该是消费者——农民的偏好,而农民的偏好又取决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因此大学生“村官”的职能设定必须要回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反映农民偏好。 那么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新的时代需求是什么?作为消费者的农民的消费偏好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释放,但是在城乡二元化的背景下,由于城乡采用完全不同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农村公共物品(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服务)程度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农民工问题、农村医疗、农民养老问题、村庄经济凋敝问题、流动性和半流动性家庭的婚姻家庭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农村黑、赌、毒泛滥乡风日下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新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普遍重视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教育、医疗、家庭、文体等社会福利事业,推动我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构建和谐农村,就成为时代的需求,也更能反映当前农民的需求偏好。 我们可以看看江西万载县引进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的经验。随着江西万载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队伍越来越大。很多老人老无所养,众多留守儿童得不到亲情的关爱,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的老人、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更为艰难。困难家庭的子女失学、青少年犯罪等现象也频发。江西省有关部门和万载县认识到,传统的单一的乡村治理的行政性社会工作模式,难以承担起服务和帮助困难群体化解矛盾。万载县与从江西有关大学中选拔大量社工专业的大学生,到万载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万载县还建立了新的农村社会服务模式,即“l+3”模式,指一名大学生,搭配一名民政干部、一名基层单位干部、一名志愿者的农村社会服务工作模式。在大学生的带领下,万载新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在解决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帮困解难救助、居民权益维护、健康心理辅导、环境卫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日趋和谐。 美国早在上个世纪早期就引进社会工作者到农村开展社会服务,我国台湾在上世70年代就出台了比较完整的“政府社会工作试验计划”,一个乡镇配备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民众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现在台湾各种公益基金会公开招募社工或者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担任台湾农村社工,“关怀弱势、解决问题”,协助那些陷入不利处境的家庭及其成员维持基本的健康与成长,为台湾变身福利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同样是选拔大学生到村工作,让大学生到村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既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又能够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让他们为农村社会发展起到独特的作用,大学生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温铁军曾说过: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工作内容,既不应该是承担招商引资重任,也不可能越俎代庖地去发展农业生产,而是应该开展村情调查,了解村内的老人妇女儿童等困难群体和鳏寡孤独者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农村建立老人协会、妇女协会等组织,开展乡村文体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 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工程可以借鉴台湾“政府社会工作试验计划”的经验,大学生“村官”要摆脱“官员”的身份而转向“政府社工”身份,要实现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为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推进中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村官”基本工作内容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村医疗、农民养老问题、农村弱势家庭和残障人士发展问题、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问题、农村婚姻家庭问题、农村黑赌毒泛滥乡风日下问题、青少年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第二,为发展农村文教体育、老人、妇女、村政事业而开展的工作,包括开展环境保护、文化古迹保护,协助建立村庄老人协会、妇女协会和图书馆,培训和辅导村委提高他们的治理能力等工作;第三,为当地经济发展而开展的辅导辅助工作,包括参与农村扶贫开发、进行农民技术培训、辅导村庄和家庭经济发展、辅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大学生“村官”职能实现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并不是说要放弃上述这些为经济发展而提供的服务,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服务是从社会服务的角度开展,而不是为完成经济建设任务而开展;第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还包括要起到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农民沟通桥梁的作用。一方面协助乡村基层组织开展涉农公共政策宣传,要配合有关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积极开展惠农活动,另一方面把农民的需求反馈给政府和相关的非营利组织,争取各种资源,通过各种会方式增进农民福祉。 四、大学生“村官”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的制度基础 (一)将大学生“村官”定位为“政府社工”岗人员,摆脱压力型体制的束缚 建立由政府出资设置的农村“政府社工”岗位,每村(或者每1500人)提供一个这样的岗位,并把大学生“村官”定位为“政府社工”岗人员而不是村级组织特设人员。使他们从现有的村级组织中独立出来,才能摆脱压力型体制的束缚,为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提供组织基础。 (二)建立能够发挥大学生“村官”服务职能必须的专门社会服务体系 大学生“村官”从村级组织独立出来要有效开展农村社会服务,必须在县、乡、村逐级成立社会服务专干体系。可以借鉴计划生育专干体系,在村里建立社会服务协会(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让村支书担任会长,大学生“村官”担任社会服务专干(属于“政府社工”岗人员),这是一种专职工作,享受政府雇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积极吸纳本地志愿者和外来志愿者(包括资金和非政府组织)参加,积极培养本地专业化的职业社工队伍、本土化的从业社工队伍、社会化的志愿义工队伍建设。万载目前已在各村村委中正式设立社工岗位,基本达到1500村民当中就有一位“村委社工”,这就是“1500:1”制度”。 (三)大力引进社会服务相关专业毕业生担任大学生“村官” 根据国内外经验,社会服务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有效的助人活动,需要一系列专业的工作方法与技巧。作为政府社工岗人员的大学生“村官”要想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就要具备专业技术和技能。我们认为,既然中央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l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村官,那么今后要重点选拔社会工作、社区服务等专业或者具备社会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担任大学生“村官”。 (四)建立督导培训制度推动大学生“村官”身份转变 根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预计将有超过4万名大学生村官期满离岗,2011年为6万多名,2012年为7万多名,能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少数总体上是非常有限的,长期而言大规模接受离岗分流的形势确实十分严竣,按照现有模式大部分在任期结束后面临二次择业问题,将他们简单地推上社会,是对他们的不负责,同时也会导致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迷茫。而根据台湾等经验,社工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化的工作,可以成为终身的职业。对服务期结束,愿意留在在农村专职从事农村社会服务的大学生“村官”,通过督导培训制度,协助他们取得社工证,使其掌握专业社会服务知识和技能,实现持证上岗,使其从村级组织特设人员向政府社工岗人员转变,以专职的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存在于农村,实现终身服务,可以为我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构建和谐农村,发挥奇兵之效。 (五)建立新型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体系 参照国际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计生专干职业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体系。 1.理顺主管部门关系,由各地组织部门或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设立农村“政府社工”岗位,为他们参评专业技术职位提供便利。 2.建立担任政府社工岗的大学生“村官”专职专于制度,这种专干制度可以参考农村计生专干制度,同时加以创新,比如可以设立科级、处级大学生“村官”职位。担任政府社工的大学生“村官”,在聘期内享受政府雇员待遇,有效完成工作并经过考核评估的,可以逐级上升到科级、处级职位,并享受相应的待遇;也可以借鉴台湾等经验,在政府大力扶持下通过市场设立各种公益基金会,公益基金会公开招聘大学生社工到农村开展特定的服务,与之签订合同保障工资福利,并建立职业化社工督导激励制度,既可以实现长期雇用,也为解决大学生“村官”终身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提供了新思路。 大学生经济论文:大学生 村官工作效果创新发展研究 试论从经济 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的思考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的问题,分析了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职能设置不尽合理,提出了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的职能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是提高他们工作绩效,创新工作效果的有效路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职能转变;农村社会服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江苏、海南等部分省份就开始选聘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大学生“村官”达到18万人以上。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部署,全国61万个行政村将有6l万名大学生村官在岗,加上有的省、市一村2名的标准计算,大学生村官人数将达120万人。甚至有专家统计,今后三十几年中,我国将可能形成一支总数在1000万人左右的在岗和出岗大学生村官大军川。现有研究一般认为,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从地方措施上升到中央政策,中央不仅是要藉此实现巩固农村基层政权、选拔后备人才的目标,实际上还包含了服务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促进大学生就业等多重政策意图。 一、大学生“村官”工程效果评价 (一)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必要性和取得的积极成果 伴随着中央大规模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近年各地进行了大量的相关调查研究,出现了很多学术成果。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动,作为农业三要素的土地、劳动力、资金也会加快流出农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外,中央提出大规模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该工程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10多万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规模巨大,意义深远。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选聘大学生担任“村官”,为农村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对“三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不理想 但是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与预期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一方面,很多在职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不满意感和不胜任感。《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9年度)》显示,只有25%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发挥了较大作用”,在回答“你如何看待你当时做出应聘到农村工作这个问题”时,只有31%的回答“不后悔”。2010年1月完成的《陕西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情况调查》显示,仅2成多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工作有信心,约有7成以上对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或中立的态度,对3年后的发展方向比较迷茫。大学生“村官”于不长,留不住现象突出。全国最早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海南省,却在这项计划实施数年之后陷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有的被强制转为教师,有的被迫下海另谋出路。 另一方面,很多基于调查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实际工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浙江大学钱文荣教授执笔的《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认为:大学生村官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帮助村民发展经济方面的作用都是是有限的。据民进宁波市委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一些大学生“村官”工作处于空闲状态乃至脱岗状态,有些到了农村后把所有精力放在个人创业方面,让村民觉得是不务正业。广东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也公开透露,尽管已经选派了大学毕业生进村任职,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职能设置的不合理是大学生“村官”实际工作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现有研究大多把大学生“村官”们非官非民的尴尬身份、相对较低的工资福利、专业不对口等原因看成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根源。这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有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这些因素恰恰是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不尽合理带来的必然后果,只有随着该项制度的创新发展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组织(岗位)的职能、结构、功效是有机结合的三个重要组成要素,其中职能是逻辑起点,职能决定结构和功效。村级组织特设岗作为一种新的岗位,任职在该岗位上的大学生“村官”比较普遍存在着效果不高的状况,应当从对这个岗位的职能设定中寻找根本原因。 (一)经济建设和行政文秘工作成为当前大学生“村官”的两种主要工作职能 中央出台的《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并没有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作职能做强制安排,而是让各地乡镇党委和村“两委”根据各地情况适度安排。结合近年各地进行的大学生“村官”调研,显示各地都把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确定为协助村委会完成以下两项:一项是完成经济建设型任务(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引导农民致富以及自主创业为主),有的地方甚至把这些大学生设计成发展经济引领员乃至招商员(中共长垣县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职责的通知》中规定的长垣县大学生村干部“十大员”岗位职责中就有这两大“员”);另一项是行政文秘型工作(主要包括完成办公办会、党建、维稳、培训教育、应付各项中心工作检查等)。 而身处压力型体制,是大学生“村官”职能主要以经济和行政职能为主的内在原因。“压力型体制,具体指的是一级政治组织(县、乡)为了实现经济超赶,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乡镇政权是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处于这种压力型体制的行政权力末梢地位。由于来自上级的压力过大,将行政责任下延给下面的村级组织,本来是自治组织的村委会的干部成了乡镇政府的“腿”,不得不把绝大部分的精力用于搞经济建设和完成上级要求的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达标工程和其他中心任务。大学生“村官”到村以后,由于受村委会领导,就成了村委会的“腿”,变成了压力的最后承担者,要么创造经济建设成果,要么陷身于琐碎的写写材料跑跑腿的行政文秘工作。 (二)经济、行政型职能设定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1.经济建设型任务——大学生“村官”不能承担之重。通过我们的调研也发现,很多地方领导、村官乃至村民都认为,外来的村官只有给本村带来经济实惠、拉来项目才算有能力。《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显示,有86.5%的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能为广大农民的致富做出贡献。然而实际情况只有13.1%的村官认为起到较大作用,而有40%的人认为自己未起到多大作用、甚至完全没有作用。 农村经济建设任务成为大学生“村官”无法承担之重任,原因如下:第一,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和自身条件的约束。农业发展有其自身的专业特性和自然属性,必须依靠专业知识和适当方法,而“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实际上很多大学生“村官”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也很少有相应的农村工作经验。学非所用、用无所学是当前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同时由于这些大学生聘任期一般也只有二三年,农业生产自然属性特点决定了二三年时间很难做出较大成果。第二,外部资源限制。不同于那些被单位委派挂职到乡村任职的村干部,他们背后有强大的单位支持,能在短时间内为所在村庄建设提供各种资源。而这些初出校门的大学生,缺乏外部社会资源的支持。 针对近年来各地树立的大学生“村官”典型,大多都是带动当地农村致富的典型的现象,这也给那些没有取得商接经济建没成果的大学生“村官”很大压力。温铁军认为,这种树立典型的方法,实际上反映的仍然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的单纯经济观点来使用和考核干部的观点,未必有利于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踏踏实实地扎根农村、埋头苦干。 2.“写写材料跑跑腿”之类琐碎的行政文秘型工作——大学生“村官”不愿承担之轻。调查显示,近半数大学生“村官”工资偏低,而且工作琐碎,有些大学生“村官”甚至变成端茶倒水的,“写写材料跑跑腿”成为很多大学生“村官”日常主要工作。正像很多大学生“村官”说的那样:这些琐碎的工作其实一个文秘专业的中专生更适合,而很多大学生“村官”由于专业原因在文秘工作方面并没有优势。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得一些大学生“村官”在网络社区中发出对自己村官生涯未来充满迷惘的帖子,有些人甚至生活在一种无望且无奈的情绪中,对这份工作的期望和美好理想都在逐步地消失殆尽。 既然组织(岗位)职能决定功效,那么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要从大学生“村官”的职能创新出发,推进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全面创新。 三、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大学生“村官”工作效果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国家购买投放到农村,通过他们的工作,会带来一定的边际效用。工作职能不同,起到的效用就不一样,到底要发挥哪种效用,才能实现消费者(这里是农民)效用最大化呢?根据需求理论,可以得知决定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因素至少有两个:一个是财政预算的限制,第二个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大学生“村官”工资福利都会由国家部门负责,预算这个因素不成问题,那么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决定性因素就应该是消费者——农民的偏好,而农民的偏好又取决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因此大学生“村官”的职能设定必须要回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反映农民偏好。 那么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新的时代需求是什么?作为消费者的农民的消费偏好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释放,但是在城乡二元化的背景下,由于城乡采用完全不同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农村公共物品(服务)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服务)程度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农民工问题、农村医疗、农民养老问题、村庄经济凋敝问题、流动性和半流动性家庭的婚姻家庭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农村黑、赌、毒泛滥乡风日下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新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普遍重视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教育、医疗、家庭、文体等社会福利事业,推动我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构建和谐农村,就成为时代的需求,也更能反映当前农民的需求偏好。 我们可以看看江西万载县引进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的经验。随着江西万载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队伍越来越大。很多老人老无所养,众多留守儿童得不到亲情的关爱,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的老人、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更为艰难。困难家庭的子女失学、青少年犯罪等现象也频发。江西省有关部门和万载县认识到,传统的单一的乡村治理的行政性社会工作模式,难以承担起服务和帮助困难群体化解矛盾。万载县与从江西有关大学中选拔大量社工专业的大学生,到万载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万载县还建立了新的农村社会服务模式,即“l+3”模式,指一名大学生,搭配一名民政干部、一名基层单位干部、一名志愿者的农村社会服务工作模式。在大学生的带领下,万载新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在解决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帮困解难救助、居民权益维护、健康心理辅导、环境卫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日趋和谐。 美国早在上个世纪早期就引进社会工作者到农村开展社会服务,我国台湾在上世70年代就出台了比较完整的“政府社会工作试验计划”,一个乡镇配备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民众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现在台湾各种公益基金会公开招募社工或者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担任台湾农村社工,“关怀弱势、解决问题”,协助那些陷入不利处境的家庭及其成员维持基本的健康与成长,为台湾变身福利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同样是选拔大学生到村工作,让大学生到村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既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又能够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让他们为农村社会发展起到独特的作用,大学生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温铁军曾说过: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工作内容,既不应该是承担招商引资重任,也不可能越俎代庖地去发展农业生产,而是应该开展村情调查,了解村内的老人妇女儿童等困难群体和鳏寡孤独者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农村建立老人协会、妇女协会等组织,开展乡村文体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 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工程可以借鉴台湾“政府社会工作试验计划”的经验,大学生“村官”要摆脱“官员”的身份而转向“政府社工”身份,要实现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为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推进中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村官”基本工作内容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村医疗、农民养老问题、农村弱势家庭和残障人士发展问题、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问题、农村婚姻家庭问题、农村黑赌毒泛滥乡风日下问题、青少年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第二,为发展农村文教体育、老人、妇女、村政事业而开展的工作,包括开展环境保护、文化古迹保护,协助建立村庄老人协会、妇女协会和图书馆,培训和辅导村委提高他们的治理能力等工作;第三,为当地经济发展而开展的辅导辅助工作,包括参与农村扶贫开发、进行农民技术培训、辅导村庄和家庭经济发展、辅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大学生“村官”职能实现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转变,并不是说要放弃上述这些为经济发展而提供的服务,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服务是从社会服务的角度开展,而不是为完成经济建设任务而开展;第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还包括要起到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农民沟通桥梁的作用。一方面协助乡村基层组织开展涉农公共政策宣传,要配合有关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积极开展惠农活动,另一方面把农民的需求反馈给政府和相关的非营利组织,争取各种资源,通过各种会方式增进农民福祉。 四、大学生“村官”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的制度基础 (一)将大学生“村官”定位为“政府社工”岗人员,摆脱压力型体制的束缚 建立由政府出资设置的农村“政府社工”岗位,每村(或者每1500人)提供一个这样的岗位,并把大学生“村官”定位为“政府社工”岗人员而不是村级组织特设人员。使他们从现有的村级组织中独立出来,才能摆脱压力型体制的束缚,为从经济、行政型职能向社会服务型职能转变提供组织基础。 (二)建立能够发挥大学生“村官”服务职能必须的专门社会服务体系 大学生“村官”从村级组织独立出来要有效开展农村社会服务,必须在县、乡、村逐级成立社会服务专干体系。可以借鉴计划生育专干体系,在村里建立社会服务协会(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让村支书担任会长,大学生“村官”担任社会服务专干(属于“政府社工”岗人员),这是一种专职工作,享受政府雇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积极吸纳本地志愿者和外来志愿者(包括资金和非政府组织)参加,积极培养本地专业化的职业社工队伍、本土化的从业社工队伍、社会化的志愿义工队伍建设。万载目前已在各村村委中正式设立社工岗位,基本达到1500村民当中就有一位“村委社工”,这就是“1500:1”制度”。 (三)大力引进社会服务相关专业毕业生担任大学生“村官” 根据国内外经验,社会服务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有效的助人活动,需要一系列专业的工作方法与技巧。作为政府社工岗人员的大学生“村官”要想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就要具备专业技术和技能。我们认为,既然中央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l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村官,那么今后要重点选拔社会工作、社区服务等专业或者具备社会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担任大学生“村官”。 (四)建立督导培训制度推动大学生“村官”身份转变 根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预计将有超过4万名大学生村官期满离岗,2011年为6万多名,2012年为7万多名,能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少数总体上是非常有限的,长期而言大规模接受离岗分流的形势确实十分严竣,按照现有模式大部分在任期结束后面临二次择业问题,将他们简单地推上社会,是对他们的不负责,同时也会导致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迷茫。而根据台湾等经验,社工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化的工作,可以成为终身的职业。对服务期结束,愿意留在在农村专职从事农村社会服务的大学生“村官”,通过督导培训制度,协助他们取得社工证,使其掌握专业社会服务知识和技能,实现持证上岗,使其从村级组织特设人员向政府社工岗人员转变,以专职的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存在于农村,实现终身服务,可以为我国农村向福利社会转变,构建和谐农村,发挥奇兵之效。 (五)建立新型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体系 参照国际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计生专干职业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体系。 1.理顺主管部门关系,由各地组织部门或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设立农村“政府社工”岗位,为他们参评专业技术职位提供便利。 2.建立担任政府社工岗的大学生“村官”专职专于制度,这种专干制度可以参考农村计生专干制度,同时加以创新,比如可以设立科级、处级大学生“村官”职位。担任政府社工的大学生“村官”,在聘期内享受政府雇员待遇,有效完成工作并经过考核评估的,可以逐级上升到科级、处级职位,并享受相应的待遇;也可以借鉴台湾等经验,在政府大力扶持下通过市场设立各种公益基金会,公益基金会公开招聘大学生社工到农村开展特定的服务,与之签订合同保障工资福利,并建立职业化社工督导激励制度,既可以实现长期雇用,也为解决大学生“村官”终身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提供了新思路。 大学生经济论文:协同经济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摘要: 经济时代的效用最大化理念推动了协同经济的应用,各个高校也需要顺应经济时代的要求,与企业、政府等协作,在整合资源、资源共享的协同状态下,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培养出适应经济时代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协同经济;诚信教育;体系 目前,媒体对大学生不诚信行为屡屡曝光,大学生群体备受社会的关注与争议。那么,是经济时代促使大学生抛弃诚信向“钱”发展,还是诚信教育未跟上时代节奏而导致涉世未深的学生难以分辨是非?这些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很多高校确实存在重技能教育轻品德教育的现象,课程安排全部被专业课程排满,认为只有提高专业技能才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保障。长期诚信教育跟不上的后果显而易见:考试作弊、贷款拖欠、抄袭、作假等不诚信现象屡屡发生。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压力甚大,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既经济又高效的诚信教育体系解决当前大学生出现的诸多问题。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据课题组调研显示,各个高校都有大力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想法,但由于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诚信教育开展滞后或见效甚慢。课题组总结各个高校开展诚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一)学生角度 各高校表示,诚信教育难开展从学生角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课表已经被专业课程排满,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其他课程。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证、就业的压力中,其他课程往往受不到学生的重视,课堂效果极差。 (二)高校角度 诚信教育课程教什么?怎么教?教材是什么?目前在各个高校都还是空白,还没有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诚信教育如果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分专业、分时段教学。不同专业学生的教材、教法都要体现专业特色,把每个专业的实际问题与诚信教育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实践认知的同时体会与专业结合的诚信,这种教育不仅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起到督促教育作用,而且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但是问题来了,分专业、分时段的课程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单凭一个高校自身,很难满足经费、时间、人员等各个方面的要求。 (三)师资角度 据了解,随着高校教师晋升职称对科研要求与日俱增的当下,很多高校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晋升职称上,对于教学的研究程度大不如从前。在这种环境下,寻找能够关注诚信教育,在课堂中贯穿诚信相关案例的老师少之又少。因此,各个高校意愿开展诚信教育但找不到老师的情况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基于协同经济理念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综上所述,各个高校仅仅凭借自身力量很难在短期内构建成熟稳定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因此,需要高校、企业、社会协同协作,资源共享,共建诚信教育体系,旨在培养有技能、有品德的高素质人才。协同经济效应是1+1 2的效益,即各成员相互配合、互相促进,使合作后的总体效益大于单个个体的效益总和。目前,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面临难以实施的局面,需要各高校间协作、高校与政府协作、高校与企业协作,最后高校、政府、企业都从中获得协同效益。协同的作用是能够促使各方受益,在付出资源最小化的基础上获得效益。这个效益是广义的效益,从高校角度而言,获得的效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体系的完善;从学生角度而言,获得的效益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就业成功率的提升;从教师角度而言,获得的效益是自身教学水平的改进与教学进程的顺畅;从企业角度而言,获得的效益是人力资源质量与经济利润的大幅增长;从政府角度而言,获得的是社会诚信体系的进一步细化与完善。可见,基于协同经济理念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是能够满足各方所需的必要事件。 (二)可行性 信息化给协同带来便捷,应用互联网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发挥协同作用。相关资源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共享,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互联网时代,使协同更具可行性。另外,协作会给企业、高校、政府都带来丰厚的协作效益,企业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了解学生对该企业的分析建议与学生的诚信资料,在获得学生创意的同时也为后续人才选拔建立依据。高校可以通过协作获得企业信息资源与学生校外实践场所,是建立校企合作的又一途径。政府通过协作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设,社会诚信范围进一步扩大。可见,基于协同经济理念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对企业、政府、高校、社会都能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并且可行。 三、基于协同经济理念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协同经济是以各方共同参与为主导思想,达到各方效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经济运行模式,该模式应用于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中,旨在通过多方力量整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完善社会诚信教育体系,因为多方参与比单方独立运行更具有经济可行性与实施可行性。 (一)企业 企业主要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提供需求支撑。一方面诚信教育的开展需要提供真实案例才更有说服力,这些案例需要企业提供。另一方面诚信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有需求方对接,也就是需要企业把诚信纳入就业标准。这样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才能顺利实施并不断发展。 (二)高校 高校是诚信教育开展的主体,是诚信教育体系的实施方。各个高校之间也需要进行协同发挥高校教育特长,设立适应各个高校的诚信教育体系。 (三)政府、社会公众 政府、社会主要从社会要求与政策引导方面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开展,促使该体系按照社会需求、政府要求的方向实施、发展。 四、构建协同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协同体系是多方共同参与的,因此在构建体系时需要从时间、空间、制度方面严格要求,确保1+1 2的协同效果。 (一)时间 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需要分年级、分阶段、有侧重点的开展诚信教育,例如:大学一年级诚信教育的侧重点在于诚信认知,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诚信,诚信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产生的影响、重要性;大学二年级诚信教育的侧重点在于专业诚信,也就是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贯穿诚信的内容;大学三年级以上诚信教育的侧重点在于诚信行为与诚信应用。这一阶段的学生与社会、企业接触明显增多,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实践都是学生参与企业的高校课程环节,因此,这个阶段诚信教育需要从企业实践案例、企业就业需要方面开展。 (二)空间 明确空间范围主要是指明确诚信教育体系的各方职责。企业需要提供诚信教育案例,明确诚信是招聘中的重要条件。政府起到监督、指导作用。高校是实施方,各个高校需要严格把控诚信教育内容、受教育主体,而不能把诚信教育作为一纸空文。基于协同经济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是一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通过各方协同达到将信用管理知识与专业教育联系在一起。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研究并改进,真正做到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作者:张军 莫宇婷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 大学生经济论文:大学生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经济法分析 摘要: 随着线上餐饮的发展壮大,网络订餐成为当前很多大学生的新兴饮食选择。但受在线外卖特点与当前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的影响,网络订餐食品的安全问题还比较突出,加强该类食品安全立法与监管迫在眉睫。本文即立足经济法视角,对大学生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现状;经济法;对策 近几年,“O2O”商务模式热潮席卷各个领域,传统餐饮行业在借助这种线上模式开展了网络订餐外卖项目。网络订餐是互联网与餐饮行业共同合作的产物,不仅价格优惠,且配送方便,这种“鼠标加车轮”式的饮食模式迅速占领市场,尤其受大学生群体欢迎。但在网络外卖主体越来越多,消费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的今天,却频繁曝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当前,我国对网络订餐的研究还集中在消费、风险、营销等方面,而对其背后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却较少,从经济法视角下对大学生订餐中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订餐中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网络订餐商家无照经营现象普遍 在线外卖主要通过网络来进行操纵,对餐饮商家来说简单方便,正在呈大肆扩张之势。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于2009年6月1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行施行,该法律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进行食品生产经营的商家必须拥有经营许可证,任何食品行业都需要具备食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等许可,才能正常运营。但在外卖网站中,很多与网站合作的商家并不具备经营执照与卫生许可证等,证照不全或无照经营的现象正在越来越普遍,给网络订餐食品埋下了大量食品安全隐患。 (二)网络订餐食品存在突出卫生、质量问题 根据多家媒体对外卖网站商家的调查发现,当前很多网络订餐商家餐馆后厨不仅垃圾成堆,同时存在苍蝇乱飞的状况,甚至有些店经常老鼠触摸,卫生问题堪忧,但在很多外卖网站中有些商家却成为网络订餐热销商家。另外,网络订餐隔断了消费者与商家的直接联系,商家在制作食品的过程中,材料采购问题也比较普遍,菜类食品清洗不过关、使用过期、变质食品材料现象屡见不鲜,尤其肉类食品中“僵尸肉”、“淋巴肉”的问题普遍存在,还有很多商家在制作食物过程中使用地沟油等。这些卫生、质量问题,给消费者群体生命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三)“厨房店”的大量存在难以保障食品安全 在网络外卖网站中,还存在大量的“厨房店”。所谓“厨房店”,即指仅做外卖,并不为消费者提供堂食服务的网络订餐商家,该类商家仅在个人厨房中即可完成网络订餐服务,在操作过程中大量“厨房店”中不乏唯利是图的黑心商家。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利用网络订餐服务的漏洞,在破旧棚户、黑作坊中开店设立厨房向大学生等消费者提供外卖服务;或者为应付网络外卖平台对小店面进行租用,但实际上却进行厨房店经营,甚至在一切向“钱”看中进行违法食品加工等活动,无法保障网络外卖食品安全,同时给食品行业的秩序带来严重扰乱。 二、基于经济法视角解决网络订餐中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在网络订餐中,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主要与网络订餐食品在安全监管上的复杂性、局限性有关,同时也与我国当前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有关,导致网络订餐商家缺少制度约束性等。基于经济法视角来看,对网络订餐食品的安全监管,需要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一)加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立法 首先,应对网络订餐的市场准入机制进行完善。想要入驻网络订餐平台的商户,必须经过资格认证,取得相关许可证;同时实施信用登记制度,当商户出现食品安全或卫生等问题时,一经发现则立足取消其网络订餐经营资格,被所有外卖平拉入黑名单,以防商户侥幸心理。其次,应针对网络订餐食品,完善其食品标准、监测体系。与实体餐饮相比,网络订餐相对特殊,很多外卖平台难以做到对商家网络订餐食品卫生状况以及安全质量等进行全面检验,外卖订餐平台可加强与各地区卫生部门的合作,将外卖商家名单提交给卫生执法部门,由相关部门协助对各个外卖商家定期实施卫生检查,审核其经营资质。在这一过程中,外卖平台还应与有关监察部门配合,对网络订餐食品标准以及检验标准进行完善,通过风险评估,来促进监管立法可行性的提升,推进网络订餐食品监管立法工作。 (二)加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执法 首先,监管主体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执法水平和管理意识。针对各大网络订餐平台所提供的商家名单,增加对商家不定期抽查,明确执法人员及其负责范围,提升执法活动有效性。执法部门还应加强对商户的走访检查,从各个角度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达到对消费者食品安全与健康利益的切实维护。其次,政府应适当地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加强干预。政府执法部门可对监管执法主体数据库进行建立,明确各片区在网络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执法义务责任,加强各部门监管执法分工与合作;同时对网络追溯平台进行建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记录和保存各个商家网络订餐数据与投诉、评分数据等,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对于食品安全消费投诉较多的商家,严格立案处理,并下架出现食品质量的商品与商家。 (三)强化市场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保护的调控 除了政府部门要做好立法与执法监管工作外,还应强化市场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保护的调控。首先,政府应引导社会媒体平台等应加大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的宣传,激发消费者自身食品安全权益保护意识。通过舆论引导,使消费者成为监管食品安全市场的另一主要参与主体,引导消费者对网络订餐食品问题积极举报,主动维护自身健康安全。其次,应对社会诚信体系进行建立健全。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针对网络订餐食品问题,建立相应的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是法治经济的要求,也是诚信经济的要求。可针对网络订餐食品,建立一系列的监管、征信、评价等制度,确保网络订餐食品管理有章可循。 作者:龙新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 大学生经济论文:大学生经济管理创业知识教育研究 一、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体系现状分析 1.创业知识教育缺乏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 目前,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教育课程无论是在设置、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在调查中,34.5%的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并未开设创业相超过半数的大学生(356人)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甚至有106名大学生则认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几乎空白”。这说明目前有些高校并未开设创业知识教育课程,即使开设,课程设置也不够完善,结构单一,覆盖面窄,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 2.创业教育师资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关于“您的学校创业教育师资情况如何?”的调查中,有39.6%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授课教师“创业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还有31.4%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授课教师“创业知识陈旧和狭窄”。这说明,创业教育师资无法达到创业知识教育所需要的层次,教师在理论或者实践上某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学生创业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缺少创业实战经验,教师们也无法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很难提高学生对创业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创业知识教育的获取途径偏重于课堂教学,缺乏实践平台。 在“开展创业知识教育方式有哪些”的调查中“开设创业选修课和必修课”以及“定期举办讲座”的比例较高,分别占65.9%和50.5%。这反映了高校在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方面,偏重于课堂教授,而创业者和专家的授课比例却很少,仅占33.8%和17.1%,甚至从未有创业实践教学。有些高校虽然采取了讲座的形式,但在传授知识方面更类似于走马观花,再加上缺乏实践教育,使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夯实所学知识,积累创业经验。因此,目前的创业知识教育途径对于打算创业的大学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4.创业知识教育缺乏权威的教材体系。 在创业教育教材的选择上,目前重庆市部分高校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大都采用“引进且公开出版的教材”(39%)、“自编且公开出版的教材”(25%),但这些教材内容都比较简单,甚至有的是将其他教材的理论东拼西凑,将国外一些零散的案例生硬地拼接在一起,使得教育内容变得肤浅,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甚至有31%的高校只有自编讲义,这样的教材体系显然不利于学生创业知识的提高,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体系构建的建议 1.加强对创业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构建完善的创业知识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课程数量较少,创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的现状,首先,学校要充分重视创业知识教育,增设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为此,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来开设相关创业课程,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创业知识教育课程。其次,课程的设置应更加细化,创业教育模式与专业教育模式相结合。目前,经管类大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可以系统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创业所需要的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务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待提升。因此,可以考虑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在使大学生完成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能够增加课程的实践性、趣味性,熟悉并掌握相关创业知识。最后,为完善创业知识教育课程体系,经管类专业还应开设一些与创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使创业者具备一些工程设计、机械电子、材料等方面的知识,避免出现“外行管理内行”的情况。 2.建立完善的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高校要根据创业教育目标,建立一支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首先,选择校内具备渊博理论知识和创新思想观念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组织他们深入开展对创业教育的理论学习,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创业组织,创业协会的活动,将其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更好的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其次,聘请具备一定能力和资质的企业家、投资家等创业实践人才进行创业指导。通过邀请他们到课堂中来现身说法,与同学一起分析案例,共同探讨如何学习成功者的创业方法、创业品质以及了解创业知识,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中培育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产学研合作,推动创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产学研合作开展创业教育,是一种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等多种教育资源,融合创业人才培养的不同优势,以传授创业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与创业实操为主的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新型创业教育模式。首先,高校应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建立校园实训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能力。其次,教师要带领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走出去”,去创业企业实地考察,切实感受创业的内涵和意义,在见闻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创业知识。最后,大学里利用社团活动来锻炼创业能力的机会很多,作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应积极利用这样一个有力的平台,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 4.编写针对本土学生特点的课程教材。 创业教育的目标,最终体现为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应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进行。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研究力度,努力尝试编写适合本土学生特点的创业知识课程教材,在结合当前大学生自身优势和资源的基础上,相应地引进西方优秀创业课程教材的精华部分,结合典型性的代表案例,编写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课程教材。由于不同大学生有不同的创业知识提升需求,因此在教材编写上应避免追求教材内容大而全,而应加强课程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打下理论基础。 作者:郑景丽 蔡佳 程支中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大学生经济论文: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的重要性 一、“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1.抄袭、剽窃学术成果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经常会被要求上交论文类的大作业,与理工类大学生的试验、数据、公式、计算等相比,经管类学生便有了更多的抄袭机会。他们在写文章时东拼西凑,甚至把别人的文章拿过来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成果”。如何对“90”后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面临的课题。 2.伪造证书 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了能够使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超过他人,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很多大学生在就业环节会采取弄虚作假的方式,如伪造证书、简历造假等。笔者对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90后”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当被问到“你会在求职简历上弄虚作假吗?”其中,有15.3%的大学生选择了会。“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毕业生的一些不良认识,如果任其发展,定会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同时还会损害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并造成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混乱局面。 二、“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针对“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笔者试图从不同的侧面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因分析 (1)社会上的负面现象淡化了“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诚信信念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现象,使得学生会错误的认为,不讲诚信也可以谋取到很多的好处,社会上的潜规则是要理解和学习的,老老实实的工作和生活并不一定能换来美好的前景。特别是“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模仿力强,对周遭环境具有较强的感知力,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致使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更大、更多。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业务学习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就使得他们很早就对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有所感知,利益驱动所带来的刺激也是导致他们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2)家校诚信教育的弱化导致了“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父母对他们的管理较为松散,家长往往更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尤其在诚信教育方面,有些家长自身就具有不诚信的行为表现。学校教育是我国的主要教育形式,其偏重对学生智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德行的培养,包括诚信意识的教化相对较少。这样的教育导向,使得“90后”大学生无法达到时展对人的诚信意识的要求。 2“.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分析 “90后”大学生往往具有极强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但他们却缺乏责任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注重的是个人的享乐和感受,对于要承担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并不明确,缺乏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重任的担当感。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因此,“90后”大学生诚信意识淡漠更多还是来自于自身的原因。笔者针对经管类学生的诚信观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被问到“当诚信和你的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怎样做”时,有55.3%的学生选择了“将会采取舍弃诚信而保护自己利益的行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体更多的是对自我保护的需要,而诚信品质目前在“90后”大学生中仍是满足个人利益需要之后的一种奢侈品。 三、培养“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对策 通过分析“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感到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大学学习期间,我们更要把诚信育人作为主要的道德目标,紧紧围绕着此类学生人群的特点,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1.为“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营造文明诚信的氛围 为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协调统一的诚信育人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全社会大环境来说,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在制度建设方面,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道德教育方面,应创设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这对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来说,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和信用体系是他们在专业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力保障。“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只有养成了诚实守信的健全人格,才能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走得更顺利、更稳健。 2.高校应建立大学生诚信体系,助力“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顺利步入社会 学校应为每位在校大学生设立个人诚信档案,真实反映他们在校期间的表现,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无违纪、有无缺课、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实践、是否贫困生、是否少数民族、评优评奖情况和是否获得助学贷款等。对于此项工作学校应给予重视,使个人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在校及未来走出校门的诚信保证。学校对学生诚信档案要及时进行更新,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开公示。学校要把诚信档案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入党考察、就业推荐等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学生工作的又一个有利抓手。在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诚信观,使他们能够在经济大潮中,凭借诚实守信、踏实敬业的品格立于不败之地。 3.培养“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我们应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创设积极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使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强化诚信意识。当学生面临重大的抉择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哪些价值是值得珍视和维护的,最终把自己的价值经验内化为稳定的道德品质。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并形成教育的合力。为了寻找大学生产生诚信知行不一矛盾的原因,我们应从大学生群体本身出发,综合考虑来自社会及家庭的影响。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其诚信状况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目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主要人群,如何使“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诚信品质,促使其健康成长成才,以便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对“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入手,从外部诚信环境的塑造和学生自身诚信品质提升的角度,展开了集中论述,目的在于使“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观。 作者:齐颖 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大学生经济论文:以发展经济学为例培养大学生问题意识 摘要:问题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创新性发展与成长,也是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除了教学内容的安排之外,一个平等、宽松、求真的教学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和学都需要目标统一,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机会;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论点进行寻证而整理、研读、分析案例资料,并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发现疑难问题进而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及证据。 关键词:问题意识;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李约瑟难题 问题是学习与创新的起点和生长点,问题意识是促进创造性活动的内在驱动力。[1]大学生的问题意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创新性发展与成长,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但当前本科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学生不愿意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其正在丧失极为重要的思考能力。[2]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可以说是国内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发展经济学教学大多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单纯以教材知识讲授为目的,教学内容从固定教材出发,缺乏将教材内容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相联系的研究,特别是缺乏对我国当前正在发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案例教学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对李约瑟难题这一案例教学进行探究,并结合发展经济学相关教学内容予以拓展,为实现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有益素材。 一、李约瑟难题及其“问题”价值 在充分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基础上,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人类的近现代科学首先产生于西方,而不是首先产生于拥有伟大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中国?为什么与系统的实验和自然假说的数学化相联系的近代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迅速兴起?这被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NeedhamPuzzle或NeedhamProblem)。众多学者试图对李约瑟难题做出解答,比如比较典型的高水平均衡陷阱说、官僚体制说和系统结构论等。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典型的启发式问题,它能够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对李约瑟难题不断地分析、论证与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各种思想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过程,这显然是其研究意义所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意识到科技发展不仅仅是自身的不断演进,而且还受到社会结构、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复杂影响。所以,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应该将科技的发展置于更复杂的系统环境下,这样才能够加深人们对科技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根本的认识。 二、李约瑟难题的探究与发展经济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专题教学目标,结合发展中国家某一方面或某几个需要解决的与教学目标相符的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虽然国内《发展经济学》教材版本较多,但一般包括四大部分:一是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二是发展要素分析,三是结构转换与城乡发展,四是制度因素与政府作用分析。就上述内容来看,李约瑟难题这一案例具有广泛适用性,比如它可以放在第一部分作为开篇导论,让学生对发展经济学的主题,以及学科内容和学科特点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对于第二部分的发展要素分析,李约瑟难题可以作为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资源、人口和技术等发展要素之间的复杂联系;对于第三部分的结构分析,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经典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和主流经济学的两部门模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第四部分的制度分析,李约瑟难题的制度决定论回答可以很好地佐证相关原理和结论,比如制度的功能和作用。 (一)资源、人口与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要素分析高水平均衡陷阱假说[3],又称人地比例假说,是从资源、人口和技术之间内在联系的视角来解读李约瑟难题的。其认为中国古代技术发展没有引领现代技术革命,是因为我国人地比例失调,充裕的劳动力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相对较少。与此同时,人均剩余的减少也导致了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不足。高水平均衡陷阱说利用土地、人口、技术之间的内在经济关联解释了工业革命之后中国和西欧的经济发展分岔,但是,上述假说是以技术不变或进步极端缓慢为前提的。如果出现持续的技术进步,高水平均衡陷阱假说的情况则很难出现。事实上,如果用中国的疆域变化来代替中国耕地面积的数据,那么高水平均衡陷阱只能解释明清后半期的经济发展困境,却不能解释两朝中期以前的情形。[4]此外,这种假说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资源和技术决定论,忽视了李约瑟难题的制度重要性以及人口与技术、资源之间的复杂性和相互交织的特征。 (二)结构决定论与结构分析结构决定论强调中国和欧洲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系统在理解李约瑟难题中的重要性。一般是将中国和欧洲分别看做两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从各自系统的结构、内部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的比较中来解说李约瑟难题。[5]政治组织结构是众多研究的重点。从政治组织结构出发所做的讨论可以归结为大一统体制说和官僚体制说。大一统体制说认为传统中国古代帝国的意识形态的统一,阻碍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成长。官僚体制说认为中国特殊的官僚体制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中的农业生产发展,但却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成长。相对而言,西方世界的贵族式庄园制却有利于商人阶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从一定意义上来看,上述对李约瑟难题的解读也属于制度功能视角,这将在下面的制度决定论中再予以进一步阐释。 (三)制度决定论与制度分析制度决定论认为,相对于西方世界,李约瑟难题的出现主要源于产权保护制度的缺失。由于技术产权保护不到位,激励了寻租创租,这显然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从广义制度来看,中国的皇权专制制度深刻影响着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结构决定论中提到的官僚体制说认为,传统中国的官僚体制没能产生出适合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激励机制。具体来看,中国的科举制度所提供的特殊激励机制,使得有天赋、充满好奇心的天才,无心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等,从而导致科学革命无法产生,而科学革命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传统中国无缘现代工业革命的兴起。[6] (四)各种答案的述评上述分析问题的方法可被称为“因素分析法”。[4]比如,上述的高水平均衡陷阱论、结构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等都有一定的单因素分析色彩,而事实上,大多数的观点都应该重新审视问题本身的性质,即李约瑟难题所代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或社会问题,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经济、历史、社会、政治等相互交织,个人与集体、组织相互作用,社会和社会相互影响,资源环境、人口和技术相互关联的宏大问题。而学者们要理解这类问题,就必须给予其所具有的非线性、动态性和整体性以充分的认识,否则难免就会陷入各说各话的逻辑陷阱当中。这显然不仅不利于学者们对李约瑟难题的继续研讨,反而会影响甚至误导学者们对问题本质的探讨。鉴于李约瑟难题这一开放式和启发式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继续延伸相关问题。比如韦伯疑问———较早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为何没有发生工业革命,钱学森之问———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大国之谜———如何才能成为大国,等等。这些教学案例可以通过研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小结 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当然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从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进行了教学内容设计的尝试,为当代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素材,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质能力。除了教学内容的安排之外,一个平等、宽松、求真的教学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和学都需要目标统一,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机会;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论点进行寻证而整理、研读、分析案例资料,并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发现疑难问题进而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及证据。这些问题可能是先由教师提出的,但学生内生的疑问才是根本。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自学、表达的能力,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田相辉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是农机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机监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同时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事态良好,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农业发展的情况。现阶段,农业机械化开始在农业发展中广泛使用,随着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1农机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宣传教育不全面 在现阶段的农村中,一些农民考虑到经济问题而选择价格比较低的农业机械设备,该种类型的设备价格偏低,同时安全性也较低。此外,一些农机设备在山区中使用和推广,因为山区路况不好经常发生安全事故。因为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一些农民不重视农机监理工作,对农业机械的操作也不是很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 1.2农机监理手段和监理装备落后 为了提高农机监理工作的效率,提高农机装备的建设力度非常必要。随着我国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渐的加强,对农村投入的经费也越来越多,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农机监理工作事业的经费还有增长的空间。因为农机设备的经费比较低,在监理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设备,在检测、事故勘察、交通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农机监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农业的发展也带来一定的赢影响。 2农机监理工作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 2.1加强农机安全作业宣传 农机监理工作的能否顺利开展和农民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增强农民使用农机设备的安全意识。为此,相关的农机工作人员应该主动到农村地区对农机安全工作进行积极的宣传。在农机安全宣传工作中,相关的农机监理工作人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深入到农民需要的地区,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农机安全性的重要性,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材料和宣传板对农机知识进行讲解,最好选择农民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从而不断提升农机安全性的影响力。第二,农机安全部门应该和相关的交通部门进行合作,重视对农用机械上路监管工作,全方位和多角度加强农机安全检查,对于一些无照上路和没有按照规定驾驶机械设备人员进行说服教育。如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的话,交警部门和农业监理部门应该进行严格的惩罚,以此来提升农民的安全意识。 2.2发挥监理人员的重要作用 为了提升监理工作的质量,应该重视监理工作人员的作用,积极调动监理人员的工作热情。第一,明确定位监理人员的工作职能,同时用法律的形式强化监理工作人员的责任,进而为监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提高监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在监理人员上岗之前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农机理论和技术,不断增强自身的监理能力。第三,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制度,相关的工作部门提升支持的力度,为监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第四,重视对监理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同时提升专业技能,有条件的话还应该建立业务评价体系,使优秀的监理技术人员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的才能。 2.3找到有效的农机监理方法 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存在差异性,而农机监理工作的效率和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有着重要的关系。为此,在进行监理工作中必须找到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监理手段和措施,制定科学合理农机监理方法。第一,我国当前的农机监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结合问题所在制定科学的监理方案,对具体的工作进行具体的划分,如重点项目的监理和人员的监理等,在完成监理工作的同时提升工作的效率。第二,不断创新监理方式。农机监理人员应该明白自身的责任,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观念,对农民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解答,真正做到为农民着想,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让农民真正认识到监理人员的技术和能力,加强和监理人员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工作效率。第三,针对农机设备经常出现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检查。在具体的监理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一定的原则,既要考虑对事故的处理,同时还应该保证安全性,进而提升监理工作的质量。综合上面的阐述可以知道,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机械设备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农机监理又是农机设备正常运行的保障。 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技术和经济的支持,同时还应该重视农业生产的安全管理。在具体的农机监理中,对农民的宣传教育非常的重要,同时还应该发挥监理工作人员的作用和采取科学有效的监理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作者:刘百灵 单位: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农机安全监理站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问题及创新 摘要: 房屋建筑是建筑行业中主要的工程项目,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房屋建筑的新浪潮。在房屋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加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建筑质量问题,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工作是房屋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杜绝施工不合格等不良现象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中的弊端,并给出几点创新方案。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问题;创新 房屋建筑是人们居住、办公的场所,房屋建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虽然我国建筑行业日趋成熟,房屋建筑数量急剧增长,尤其是城市的建筑规模正在急速扩大。工程监理是控制房屋建筑质量的有效办法之一,政府也采取了强制监理的措施来保证房屋建筑的质量,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但是目前国内很多房屋建筑中的工程监理中存在问题,严重阻碍了房屋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1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建筑工程监理,就是相关监理单位收到工程项目法人的委托,严格按照国家批准的建设文件,遵循建筑工程法规法律,按照工程合同和监理合同,实施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而项目管理指的是建设单位委托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按照合同上约定,分阶段或者是全程代替建设单位对项目组织实施的过程进行服务或管理。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项目管理具有更高更广泛的职责和职能,而工程监理只是一种有偿的技术服务。建筑工程监理的主要目的是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一方面项目法人不会将建设项目的合同、进度以及投资等全权交给监理人,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又要求建设单位必须有监理人,因此监理单位就只是负责了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近年来,建筑的安全监理工作也逐渐受到重视,要求监理同时对安全有监管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差距,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建筑工程监理会朝着项目管理方向发展。 2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特性 房屋建筑的工程监理具有多发性、严重性以及复杂性的特点。房屋建筑工程监理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比较广泛,是一项繁杂的系统性工作。其中任一环节出现些许差错都可能影响整体工作效果。例如施工现场的监理工作,涉及到了施工设备、员工、专业、材料等管理内容,体现出了工程监理的复杂性。在工程监理中会遇到一系列的房屋建筑质量方面的问题,并且相同的问题还可能在不同的项目阶段发生。管道堵塞、裂缝漏水等都是房屋建筑中常见的多发问题,随着投入使用时间的增加,问题的发生频率还会上升,体现了工程监理的多发性。要想做到工程监理中工程零质量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一旦房屋建筑出现问题引发的后果比较严重,会使施工成本增加,工期延长,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房屋建筑质量问题如不及早发现,在房屋正式投入使用后,将会给使用者和建筑单位都带来严重的影响以及经济损失。 3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3.1建筑单位行为不规范 建筑单位的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展顺利情况,以及建设目标的达成效果。很多建筑单位因为自己是出资方,就对工程监理工作干预过多,甚至是跳过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商进行沟通,从而造成很多误解和监理纠纷。开启有些大型项目时,有的建筑单位因为不放心,会自行组织一批人员来监管工程投资和进度,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极度不良的影响。理论上讲,建筑工程监理的唯一负责人应该是监理工程师,建筑单位既然找了监理单位或人员,就应该让监理人员负责现场的管理和监理,由监理人员实施建筑单位的一些决策,建筑单位只需做好工程监理的管理工作,而不是忽视监理单位的作用,直接去参与工程监理。这些问题看似容易处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建筑单位都存在行为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引发很多问题。 3.2监理单位缺少专业人才 自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实施以来,监理单位的收费也逐渐降低,尤其是低价竞标引起的费用降低。比如部分监理单位的收费方式不及标准收费的1/3。监理费用过低会造成工程监理行业以及从业人员的工作心态和专业素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高学历、高水平的人员都不愿意加入监理行业。有的监理单位没有足够的资金聘请专业技能高的人员,有的甚至为了自身利益,大力缩减开支和成本,采用外聘的方式请监理工程师,导致人员流动性大,没有充分发挥出监理的真实作用。一旦一个阶段的项目结束,就解聘监理工程师。 3.3以质量监理涵盖工程监理 监理单位职责包括“三控、二管、一协调”,但是在实际的工程监理工作中,在体制以及其他原因的影响下,很多监理单位的职责都被分散了,该做的事情没有做,不在管理范围的却要承担责任。工程监理三控中的进度、质量管理、投资等职能已被弱化,仅剩工程的质量监理。监理工程师对工程中的勘察设计、前期咨询、设备采购等过程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目前有的建筑单位对房屋建筑的工程监理工作认识不到位,因此不重视监理工作。此外一些监理单位和工作人员没有责任意识,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没有严格标准进行操作。工程监理单位变成了简单的房屋建筑质量监督人员,有的建筑单位只是单纯为了满足国家的强制要求,来聘请监理人员,认为此过程没有任何必要,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4工程监理管理的创新方案 4.1创新工程质量的管理方法 ①加大各个施工环节的质控监督力度,尽量减少隐蔽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在工程启动前,进行现场勘查,提出整体的施工质控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以方案为基础,进行动态管理,各部门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施工,如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方案,需经过审批方可执行;工程竣工时建筑单位需自行进行质量检查确认,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然后进行验收操作。②加大工程质量监理的力度,明确监理职责,比如在进行施工机械、资格以及材料的监理时,检查完成后需指定相应的评估报告。完善监理机制,监理人员制度的规定范围中进行管理。 4.2创新工程成本管理方法 主要是动态管理房屋建筑工程的成本,具体措施有,创建和完善工程成本的组织管理机构,选拔专业的管理人员,实施管理责任制,实现成本核算、预算、结算的动态控制。其次是提高管理的相关配套措施,包括材料、设备、劳务以及资金等资源配置,而且让工程成本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责任成本作为财务成本的组成部分,是工程成本的基础,合理界定责任成本,实现工程成本质控的有效性。此外还要培养管理人才,充分掌握成本管理的相关知识以及经营和投资的流程,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5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使用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工程成本、施工进度以及安全等也决定了施工方的经济利益。房屋建筑的工程监理单位和工作人员认真开展工作,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监理工作中的难题,保证房屋建筑行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沉舟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如何做好建筑工程监理安全管理工作 摘要: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工程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施工的安全。建筑工程中的安全工作主要由施工单位负责,监理机构主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安全管理的目的是要保证施工安全。这篇文章将主要讲述监理机构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容,并且通过各种措施完善安全管理的工作方案。 关键词: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监理 正文: 1前言 建筑工程监理机构的安全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加快工程进度。安全管理工作有着明确的工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在工程施工的每一个阶段监理机构人员都会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随机检查,并且会对工程施工的设备和施工作业面进行安全检查,将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排除。 2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和提高工程的质量。我国相关法律对监理机构的安全管理工作有着明确要求,监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有着明确的方法。监理机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另外负责安全管理的监理机构人员要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且要求施工单位完成隐患的整改。以上就是工程安全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3明确责任制工程 对于专业作业人员进行管理最有效方法就是制定安全管理责任制。每一位安全管理人员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且要充分认识自身的职责,这样才能保证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并且提高工程的质量。对安全管理的监理机构人员进行分级管理。主要设置三种职位,分别是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还要对三种职位的职责进行详细的说明。总监理工程师主要是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对每一个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划分并且制定和审查工作的细节,从而保证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还要了解施工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安全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专业监理工程师主要是详细的分析安全规章制度并且对施工单位报审的安全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查,然后将审查合格后的资料报送给总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批。同时还要保证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及时处理发现的安全隐患。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任何安全隐患要立刻向上一级进行报告。监理员主要是安全规章制度检查的实施者,监理员要严格按照安全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明白自己承担的责任,从而保证施工安全。 4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事前控制 4.1项目参与人员的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监理机构进行管理,同时施工单位也要配合监理机构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施工单位应该加快建立并且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约束施工人员。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要明确自身的责任。监理机构要按照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严格的检查。另外监理机构也要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和施工人员进行审核,具体审核内容是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专业施工人员的上岗资格,监理机构应该不定期的进行专业人员的上岗资格检查。监理机构根据检查结果对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发现施工单位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能够帮助施工单位加强安全管理尽量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一般情况下,监理机构没有办法直接选择施工单位,但是在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机构可以有效地对工程进行安全管理,从而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4.2施工机械设备、建材和防护用品的配置管理 由于我国建筑行业近几年发展速度太快,建筑企业的管理制度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从而导致很多的建筑企业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这样大大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部分安全事故的发生都和施工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以及施工材料和防护用品采购不合理有关系。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在施工过程中减少施工设备、施工材料和防护用品的资金投入。另外一方面施工单位对这一方面的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采购人员为了节省成本购买劣势的施工材料,从而影响工程的质量。针对这一现象,监理机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要求施工单位遵守相关安全生产规定,使用符合标准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以及防护设备,施工设备、施工材料和防护用品的资金投入要符合相关要求。监理机构要监督施工单位制定施工设备、施工材料和防护用品的管理制度,并且检查施工单位落实管理制度的情况。监理机构还要对施工单位采购材料进行进场,防止施工单位使用不符合工程要求的材料,从而影响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5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措施 5.1加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力度 工程施工安全水平的提高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的检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机构要不定期的对施工人员的操作技术及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同时监理机构要对施工人员的安全交底和专业上岗资格进行现场检查。对于未经安全交底具有上岗资格的施工人员,监理单位要监督施工单位对进场的施工人员做好安全交底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5.2制定安全管理法规,整顿安全管理市场。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法律体系,监理机构的安全管理职能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如果我国可以建立并且完善相关监理方的安全管理法规,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可以有效的降低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利于建筑公司的发展,建筑公司在科学合理和安全管理体系中可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建筑企业的发展反过来也能够完善我国监理方的安全管理市场体系。所以,相关部门要对监理方的安全管理市场进行调查和研究,并且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法规。这样能够有利于监理机构发挥其安全管理职能,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安全管理市场的发展。 6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安全管理要点 6.1合理规划建筑工程监理机构 一般情况下,监理方都是受到建设单位的委托进行管理工作,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会签订监理委托合同。合同签订完成后,监理单位就可以授权总监理工程师按照监理委托合同的要求以及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制定监理规划。监理规划经监理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和批准后就可以作为监理工作的指导文件。 6.2落实建筑安全管理责任制 监理机构必须针对每一个监理人员的责任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安全管理责任制度主要是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把工程施工中监理职责分配到每一个监理人员的身上,每一个监理员都会负责相应的安全管理任务,从而使工程施工的每一环节都有监理人员管理,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监理机构应把安全管理工作作为重点,工程施工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做好安全管理的工作。 6.3提高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理工作非常的复杂,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需要监理人员具有专业的综合素质。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会影响监理工作的质量。监理人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分别是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监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监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因为自身的利益影响监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另外,监理人员不能向施工单位提出任何个人要求,监理人员不能隐瞒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监理人员还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学习先进的工程技术,通过实际工作总结经验,从而提高工作能力。监理人员还要加强与施工单位的沟通能力,一旦发现任何安全隐患要及时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排除隐患。 7结束语 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工程的质量,监理人员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并且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监理机构应对施工单位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作者:杨冬叶 单位:秦皇岛秦星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建筑工程监理质量控制浅析 摘要: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和规模不断增加,这也有效的促进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壮大。为了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强化建筑工程监理质量控制,进一步对规范建筑市场的循序,全面提升建筑行行业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建筑工程;监理;质量控制;准备阶段;施工;工程质量;验收 随着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不断增多,人们越来越关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这也对监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加强监理,可能有效的提高施工质量,确保施工的安全。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加强对质量的监管,强化各个环境的质量验收工作,并在监理过程中在确保质量的同时,还要合理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建筑工程整体效益的提升。 1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要点 在施工开始之前,监理人员需要搜集建筑工程施工资料,并针对工程实际情况来制定完善的监理方案,明确监理工作的重点,全面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确保建筑工程监理的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监理人员还要对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进行监督,确保施工人员具有较好的施工技术水平,能够与施工的实际要求相符合,在对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确保施工行为的规范性,为施工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施工机械设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因此要加强对施工机械设备的监督和质量控制,明确施工机械设备的型号和数量,按顺序组织进场,确保施工的进度。另外,还要重视机械设备安装过程中监督检查,确保机械设备保持良好的过行状态。在施工准备阶段,需要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审核和图纸会审工作。对于施工企业的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确保施工中各要素实现合理配置。监理工程师要在正式施工开始之前组织三方进行会审,做好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能够对施工设计人员的意图进行了解,认真检查施工设计图纸,及时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施工的顺利实施。 2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要点 2.1采用旁站监理方式对施工中各个环节进行监理质量控制 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针对关键部位及具体施工工序采用旁站式监理方式来有效控制施工质量,这就需要监理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在旁站监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有利于监理质量的提高。 2.2抽样检测施工材料 监理人员要对建筑材料质量加强监督和把控,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钢筋、水泥等材料使用量较大,进货渠道也多样化,因此需要严把材料进场关。对于质量手续不合齐全的材料严禁进入施工工现场,同时对于进场材料还要进行复检,复检合格后才能进入施工现场。另外,对于施工中使用的半成品材料,还要按照规定要求随机抽样进行检验,对于达不到技术标准要求的材料不允许在施工中使用。通过把好建筑材料关,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2.3现场巡视和监督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为了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到施工现场的信息,需要采用现场巡视监理的方式,实施对施工现场动态监督管理,从而掌握第一手施工资料。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造成质量缺陷发生的原因具有多样性特点,特别是施工人员不按照规程进行操作,从而留下质量隐患。这就需要监理人员要加强领导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通过现场巡视检查和监督及时发现施工材料、施工人员及施工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与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制定出具体的整改方案,及时进行整改,避免质量隐患的存在。 2.4加强对隐蔽工程的验收监理 隐蔽工程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特点,而且一旦不能及时发现隐蔽工程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下一道工序时则会对其进行覆盖,从而导致质量隐患无法被发现。因此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隐蔽工程项目,要及时对其进行检查验收,确保不留有任何质量隐患,确保整体工程项目的质量。 3重视对建筑工程质量的验收监理 (1)工程的验收工作是整体项目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可对前面存在的所有工程质量问题进行最终的补救。通过工程的事后验收工作就可以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缺陷或质量问题,假如真的发现了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相关的监理工程师或相关的监理人员就应及时下发其工程的暂停令,并且根据有关规定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且要求相应施工单位进行停业、整改。(2)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工程和工程流程就应具有明确其的施工程序,这同时就可作出相关的施工流程图,例如浇筑柱、梁板混凝土的流程设计图等,于此同时还需要明确其施工的顺序,以此来减少工程质量隐患,同时也能够便于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时更好的查找原因。 4结束语 近年来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层出不穷,这就对工程监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监理是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需要监理人员要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并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利用先进的监理理念和手段来提高自身的监理水平,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作者:王铁 单位:大庆市华誉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问题及创新探讨 摘要: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进步,近年来,建筑行业项目的数量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建筑行业工程的质量问题也逐渐显现,这引起了建筑建立管理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士的重视。加大建筑行业工程的管理力度能够有效地保证建筑行业工程的质量安全,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本文对现阶段监理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做出了简单的描述,并且对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问题及创新 前言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的水平快速提高,对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市场中建筑施工企业数目在不断增多,可是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因此在房屋的建筑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质量安全就不能得到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前监控而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进而保证房屋的质量安全,因此监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监理过程并不是完美的,了解认识在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提出创新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 1监理管理工作发展现状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以科学、公正为前提,以法律法规制度为标准,采用专业的技术对房屋建筑工程实施项目进行监理。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工作最初在英国建立,在发达国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下面的表格是我国与德国之间建立工作的一些内容上的比较分析。 2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监理管理工作对于房屋建筑的质量安全保证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但是监理工作并不是十分完美的,正确认识监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做出应对措施的前提条件。通过对以往房屋建筑监理管理过程中出现过的问题类型进行汇总而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2.1房屋建筑监理管理工作法规法律不健全 房屋建筑监理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导致的:①由于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了房屋建筑工程中监理管理工作的实施,因为我国开始进行这项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制度还是不够完善。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日益革新,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很努力的对房屋建筑工程中的监理管理工作制度进行了制定完善,但还是难以跟上建筑行业发展的脚步。因为房屋建筑工程中建立管理工作跟不上建筑行业的发展,所以房屋建筑的安全质量就不能够得到保证,进而出现了一些安全问题。 2.2监理管理人才的缺乏 监理管理工作工资低是造成监理管理人才缺乏的最主要原因。监理管理所收取的监理费用是相对比较少的,在一些工程中收取的监理费用没有规定相应规定的1/3,与此同时低价竞标形式的出现使得费用更是减少。因此,很多的专业监理人员不愿意进入建筑行业的监理工作中,目前很多的企业没有长期聘请的专业的监理管理人员,而是会临时招聘一些人员作为监理管理人员,当项目结束之后就会辞退这些监理人员,这种人员的流动造成了专业监理人员的极大缺乏。 2.3监理管理工作意识不强烈 房屋监理管理工作人员的监理意识不够强烈也是在监理过程中存在的很大的问题,一些监理人员只是做一些表面上的工作,在监理工作上不够全面、不够仔细,进而使得房屋建筑的安全质量不能够被保证。 2.4监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够 监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监理工作的质量,在实际的房屋建筑项目中,监理人员的技术水品是不相同的,技术水品高的人员的监理工作会做的更加完善,而技术水品低的监理人员由于缺乏经验使得监理工作的开展不是非常顺利,这就使得房屋建筑的安全质量受到影响。 2.5缺少规范的监理市场 工程质量的高低除了受本身所需要的各种制造材料、机械设备或者是建筑环境等的影响外,与人的因素是分不开的。业主的行为是否规范能够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安全质量性能。这时,可以将监理委托合同作为参照,监理人员按照严格的技术规范以及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施工,对建筑过程中房屋建筑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业主不应当直接参与到项目实行管理工作中,而是负责协调、供给和重要的环节即可。 3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方法的创新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方法的创新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接下来会分别从这五方面进行叙述。 3.1加大对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力度 加大对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力度就需要相关的监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在实施过程中,监理人员应当全面且系统的对房屋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因为只有做到充分的认识才能够将房屋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到,然后根据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具体的监理过程实施中,还要求监理人员有强烈的责任心,对自己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定,在对房屋建筑施工项目检查的过程中绝对不可以敷衍了事,一定要按照严格的规定对房屋建筑进行监理。当完成监理工作之后,就可以通知相关人员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问题的存在即便现在不会对房屋建筑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小的问题也会放大,甚至有时候对房屋建筑进行的后期的维护所花费的费用更多,造成的经济损失会更大,所以做好监理工作对房屋建筑的安全保证是非常重要的。 3.2严格控制房屋建筑工程的检验工作 在对房屋建筑工程进行检验之前,需要相应的施工企业自行对房屋建筑进行检查,检查房屋建筑是否存在安全质量问题,将存在的问题以检测报告的形式做成书面文件,这样监理人员在进行监理工作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根据这些文件去对比相应的资料,对问题进行寻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3提高监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监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监理工作质量的高低,监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是相同的,这样由于监理人员的水平不同监理工作的完成程度就不同,专业技术水平高的监理人员能够发现房屋建筑中的很多问题,甚至是非常不容易发现的问题也能够被专业监理人员所发现,但是如果监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够,那么即使是很明显的问题,监理人员也是不容易发现的,这样对房屋建筑的安全质量就会造成影响。为了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就需要经常为监理人员开展一些专业技术水品上的培训,还可以增加一些奖惩措施,鼓励也激励相关监理人员认真对待自己的监理工作,端正工作的态度,最终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3.4提高监理管理能力 监理工作是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的,因为人的因素,所以每个部门监理人员对工作的总结是有一定的差异的,由于差异的存在导致各部门在进行比较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矛盾,为了减少各部门之间这种不必要的矛盾出现,需要对相应的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提高监理管理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弱化各部门之间的监理工作的差异性,与此同时,监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还能够得到提升。 3.5引入先进的监理管理经验 不得不承认,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质量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的,发达国家开展监理工作时间较早,激烈的经验也是更为丰富的,同时所拥有的技术也会更为先进,所以为了提高我国的监理管理工作,从发达国家引进一些先进的监理管理经验是一条非常好的办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国房屋建筑的监理工作能力。在这里,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并不是所有国外的经验都是优秀的,在进行引进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之后在我国现有的监理制度要求下,通过引入先进的监理经验提高我国的房屋建筑监理水平。 4总结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迎来了春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建筑这一行业之中,这也意味着诸多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为使企业能够在剧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房屋建筑安全性能的要求,做好房屋建筑的监理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上述内容中我们介绍到了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的国内外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在房屋建筑监理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另外,我们还对房屋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讲述,并且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方式,希望能够对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钟幸 单位:广西南宁建科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作用及控制 摘要: 本文从监理的特性出发,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重要作用,并对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作用;控制策略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指的是监理单位针对工程建设所实行的一种全面的、综合的管理与控制,目的在于保证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因为工程质量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利益有直接关联,加强监理对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1监理的基本特性 特性:(1)独立性。监理单位负责为工程项目提供服务,其与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之间互相平等,监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保持其独立性,这也是监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要件;(2)公正性。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监理属于第三方单位参与,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的利益严重受到监理工作质量的影响。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应当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从而使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3)科学性。房屋建筑工程是一项技术工作,工程监理本身就要求从事监理工作的员工应当具备满足工作需要的、较高的相关法律知识与工程业务的素养,只有做到这些,监理单位所提供的相关服务才是有效的、有益的、适宜的、积极的。 2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重要作用 一是保证合法规范地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即监理单位采取一系列策略,形成有序的、完善的合同管理网络,协调参建各方的关系,不仅对顺利建设房屋建筑工程有利,还能推动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法制化进程;二是确保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过动态管理有效规避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各类安全隐患、质量隐患,真正在细节上做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三是管理房屋建筑工程建设资料,即监理人员所保存的涉及房屋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文件资料,包括各方合同、资金投入与流出报告、建筑图纸、相关法律规定等,能为明确参建各方的责任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利用这些资料调整建设过程。 3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控制策略 (1)严格遵循监理工作基本原则。一是合理性,即监理单位要按照房屋建筑工程的特征、规模、复杂程度及环境条件,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性规程、规范以及设计文件等严格审查承包方的管理水平与实力,保证房屋建筑工程承包建设的合理性;二是全面性,因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不能忽视任何子系统或环节,避免影响计划的实施;三是与合同要求相符,因为总承包合同、监理合同是开展监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依据合同条款安排监理工作计划,并详细分析约定的各项目标,弄清楚招标文件的内容、明确招标人员对监理的深层次服务要求,全面解读招标人的意图;四是与计划的弹性需要相符,因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计划的建立是基于预定项目目标及其实施方案、既有工程经验、对未来的合理预测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之上的,在监理工作的实践环节会受到各方因素的干扰,需及时调整计划,满足弹性需要。 (2)采取有效监理质量控制方法。一是旁站监理,要求监理单位要按照房屋建筑工程实际详细制定旁站监理方案,安排监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基础工程、主体工程等所涉及的结构安全部位进行旁站监理。在旁站监理中,监理人员必须亲临施工现场,收集第一手资料,及时纠正发生在施工环节的质量问题,保证施工质量满足技术要求、合同要求。二是巡视检查,它是监理人员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控制施工质量的重要方法,可借此对房屋建筑工程经常出现质量问题的部位或项目做好事前控制工作,尽可能避免发生质量通病。监理人员的巡视检查不能只随意查看,遇到问题时务必要做好相应的记录,留下准确、真实的原始资料,可单独记录、也可在监理日志上记录,如果是单独设置记录表,则要涵盖施工现场监理的所有内容。三是平行检验,它要求监理单位务必要拥有足够的检测设备、检测工具,科学检验各项专业的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设计文件中规定必须要检查的项目等。 (3)务必及时验收建筑隐蔽工程。一是当施工单位完成隐蔽工程的施工之后,要按照施工图纸、技术规范、施工要求等初次自检隐蔽工程,自检合格之后再通过报告的形式报送监理部门,由监理部门复查隐蔽工程。二是监理单位要按照施工单位提供的复查报告落实审查工作,如果没有问题,就要在规定时间里通知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者,要求在除施工质量管理者以外的施工人员的陪同下开展现场审查工作。三是当监理部门完成现场审查工作之后,如果没有问题,则由监理质量管理者在检查建筑隐蔽工程的记录上签字确认,允许施工单位继续施工,如果检查环节发现质量问题,应即刻要求施工单位整改,直到满足质量要求为止。 (4)完善并执行监理保障性措施。一是完善对监理单位及人员的管理机制,通过优胜劣汰的形式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监理水平。目前国内是由政府管理监理单位、监理人员,这对监理行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因为捆绑人品资质、企业资质的做法不但对人才流动不利,还对市场培育不利,且政府管理模式极易导致责任主体缺失,急需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双管齐下的方式管理监理单位。二是努力提升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地位,这就离不开监理单位自身的发展。监理单位只有在日常工作中确保业务精准,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与水平,获得建设方的信赖,才能改变监理的尴尬地位,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环节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三是提升监理人员的素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这是任何企业寻求发展的不变准则,监理单位也不例外。监理单位务必要留住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既有管理才能又有技术能力的监理人才,因为复合型人才不管是对监理单位还是监理行业都有巨大的影响。所以监理单位要着重培养擅长管理的、专业素质水平高的青年人才,在提高监理单位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市场竞争储备更多优秀人才,对整个监理行业的发展发挥必要的促进作用。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新时期里,加强监理工作对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有关键性的影响,只有坚持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策略,加强监理对房屋建筑工程的控制,保证顺利施工,才能在保障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推动监理工作逐渐走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促进建筑事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苏小莉 单位:中外天利(北京)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建筑工程监理难点及策略 摘要: 社会发展,离不开工程建设,随着人们对建筑需求量的增加,建筑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只有全面保证建设质量,才能保证建筑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建筑工程是百年大计,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全面强化管理能力,发挥建筑工程监理作用,才能及时控制建筑进程,真正有效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文章主要针对建设过程中工程监理实施的必要性分析,进一步提出建筑工程监理措施与方法,全面推动建筑市场发展。 关键词: 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质量;难点 引言 建筑工程越来越多,要想充分保证质量与安全,就需要全面发挥监理作用,使建筑工程在推进中得到有效控制,监理是我国建筑企业在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需要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做好监理工作,使建筑工程监理能够起到监管功能。通过有针对性的工程监理,可以全面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形成深度深入分析,为建筑工程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1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实施必要性 1.1能够有效控制建筑工程进度 建筑施工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控制不力,均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那么,要想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保证建设安全,就需要在各个环节加强监管,实现整体过程的有效控制。要进一步发挥好建筑工程监理作用,监理工作要全面铺开,不能仅仅针对一个程序进行监理,需要对建筑工程整体施工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达到控制效果,实现监理目标。建筑工程从设计到施工、从建设到结束,任何一个阶段,均需要严格监理程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建筑项目做好分阶段监控与管理。要对重点环节加强监理,确保建筑工程具体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安全可控与调整,使管理更加明确,全面达到建筑与监理一体化进程,全面做好工程进度管理与控制。 1.2能够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是建筑的根本标准,没有良好的质量就保证不了安全,特别是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工程分工的不同,各工种间存在许多不安全的施工因素,严重影响着建筑施工质量。同时,建筑物质量不合格,也对后期使用造成隐患。建筑工程监理能够有效控制好每一个建筑工程环节,与质量好坏密切相关。监理人员对建筑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最终的使用价值与功能发挥,只有通过良好科学的监理,才能对建筑单位施加压力,提升质量,确保安全文明施工,维护提升建筑效果,增加建筑工程可靠性。 1.3能够加强建筑工程安全 建筑工程施工条件艰苦,面对的情况复杂,在建筑过程中,经常面临安全问题,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关注建筑安全问题上,这就需要监理发挥好职能作用,代表业主做好安全监管,一是要全面发挥职能作用,对建筑工程做好环节控制,在保证进度的前提下,确保安全生产;二是建设单位需要加大投入,进行工程建设时,要全面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为建筑施工人员提供安全的生产建设环境,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激发建设人员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2建筑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 2.1建筑工程监理行业不够独立 由于我国发展的是市场经济体系,在市场条件下,则会产生许多市场关系,我国建筑工程监理行业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业务角度来看,和建设单位是一种事实上的合同关系,业务往来也以合同履行为前提,监理单位的作用也是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才存在,只对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进度、质量、安全等监管,而在整体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则是需要相互联系的,如果监理发现问题,那么就很难明确责任,特别是对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的权责划分不清晰,这就直接导致了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对工程监理的轻视,不够独立的职能权限,最终会影响到工程监理在具体工作中的发挥。 2.2对建筑工程监理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建筑工程监理不重视是当前最大的工作障碍,认为监理工作阻碍了建筑进程,影响技术发挥,不利于建筑发展。这种意识不但不能促进建筑业发展,还给监理工作带来不便,一些监理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不重视发挥职能作用,不能按标准进行操作。一些监理单位为了自身效益,不断压缩开支与成本,有了项目才聘请监理工程师,这种外聘制,导致监理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不能有效发挥监理作用,解决施工存在的问题,建筑工程质量不能保障。 2.3建筑工程监理取费价格混乱 受市场调节影响,我国建筑监理行业普遍收入不高,因为其工作性质与时间制约,导致建筑工程监理的工作基本上都是针对施工阶段进行质量监督,造成工作单科,技术含量不高,收费水平相对较低。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市场也没有确切的制度,价格管理机制混乱,再加上竞争的激烈,一些监理公司为了自身利益,报低价格,使得很多监理企业低于市场价行使职能,这种盲目竞争状态,造成业务内容缺失,降低了监理行业市场信用,影响到了建筑工程监理效能。 2.4监理人员素质与管理水平太低 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完善,使建筑工程监理公司资质良莠不齐,一些监理公司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低,这些均导致监理工作质量不高的现象发生,监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足,使监理效果得不到发挥,作用无法展现,建筑质量得不到保证。一些监理公司在建筑工程监理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监理制度,监理工作无法落实,责任不明确,导致工程监理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进步的需要,监理能力落后于时代要求。 3建筑工程监理难点应对策略 3.1不断完善法律规章体制 要想良好解决监理问题,就需要不断完善监理机制,推动监理工作快速发展,针对我国目前建筑工程监理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管理混乱、监管不规范等问题,需要从法律上严格定义,形成有法律效力的条例规范,有助于建立起独立经营的监理企业,保证设计、施工及监理一条龙服务,提升监理能力。 3.2做好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的发展基础,只有不断标准化建设,才能形成可参考的监理依据。要通过对工程各个施工环节的确认,形成细节标准,不断完善标准化管理,要想完善标准化管理,就需要做好业主、施工方、建设方的多方沟通与协调,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协调解决,良好沟通,避免事故率,全面推动工程如期建设,避免出现延期现象。 3.3提高建筑工程监理自身素质 要不断通过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自身素质、管理水平、专业能力,要在业务培训的同时,强化监理人员个人道德素养与技术水平建设,使监理人员合理用好手中的权力,发挥好职能作用,做到不滥用职权,不与承包商作假欺瞒。技术提高,一是要在平时进行经验积累,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总结分析,根据问题导向总结措施与方法,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二是对工程监理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加强等级建设,杜绝越级工作,进一步明确工程师资质。 3.4强化建筑工程监理责任 制定详细岗位责任制,全面监督落实,形成系统考核监理体系,使监督、管控更加一体,全面明确监理工程师承担的职责和权利,把监理目标落实到各个环节中,使监理工作公平、公开的正常进行,有效解决监理市场恶性循环与潜规则,保证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提升工程师待遇。 4结束语 建筑工程监理对建筑质量好坏有着重要作用,需要全面重视起来,在实际监理工作中,需要根据建筑工程市场特点,深入创新,不断完善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使建筑工程监理更规范、更专业,为建筑工程质量提供良好保障。 作者:王李南 单位:南通东瑞混凝土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建筑工程监理规范化管理探究 摘要: 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是确保其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当前建筑行业逐步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提升建筑工程监理水平也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就首先分析了建筑工程监理的现状,然后又探究了提升监理水平的规范化管理手段。 关键词: 建筑工程;监理;现状;规范化管理 1引言 众所周知,对于现阶段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建设来看,相应的监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切实提升建筑工程监理的可靠性效果,才能够有效规避建筑工程项目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和缺陷,因此,详细全面分析现阶段建筑工程监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和不足,然后采取规范化管理的手段予以强化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具备较强研究价值。 2建筑工监理的现状分析 2.1监理职权失衡 基于现阶段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来看,相应的职权失衡是比较重要的一点,这也是导致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无法有效落实,相应作用价值受损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当前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具体落实效果上来看,其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就是有责无权,虽然承担着建筑工程项目落实过程中相关的一些责任,但是却不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权力,如此也就必然会影响到监理人员相关工作的高效落实,导致监理任务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并且也必然会给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落实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 2.2监理市场不规范 结合当前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具体落实效果来看,其在监理市场方面同样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缺陷问题,混乱性表现较为明显,很难促使监理工作高效执行。这种监理市场方面存在的缺陷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相应的监理单位资质审查不严格,进而导致相应的监理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监理企业,但是这些监理企业却不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监理能力,进而如果这些企业参与到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去的话,必然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监理的实效性;另外一方面,监理市场的混乱还表现在地方保护主义比较明显,很多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理单位选择都受限于本地市场,进而也就不利于整个监理市场的繁荣发展。 2.3监理人员良莠不齐 对于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具体操作和落实来看,其在监理人员方面同样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陷问题,尤其是对于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而言,其表现出来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当前依然存在着较多的建筑工程监理从业者不具备与自身工作相匹配的能力和素质,进而制约了建筑工程监理价值的呈现。这种监理人员方面的缺陷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当前从事于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专业化人才缺失不足,存在着明显的青黄不接现象,进而导致监理单位的人员构成存在缺陷;另外一方面,对于监理人员的管理存在缺陷,相应的监理人员资质审查管理存在漏洞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问题。 3建筑工程监理的规范化管理措施 3.1完善建筑工程监理法律法规 对于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落实来看,切实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是比较基本的一个条件,尤其是相对于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具体职责以及相应的权力,更是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的方式予以明确,进而也就能够较好提升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落实效果,保障各项职能的有效落实。针对这种建筑工程监理法律法规方面的完善来说,必须要促使其具备理想的适应性效果,能够结合当前建筑工程发展中对于监理工作的需求予以明确,进而才能够较好提升建筑工程监理的落实效果,尤其是对于相应的建筑工程监理中涉及到的具体标准,更是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进而才能够较好促使其具备理想的指导作用。当然,除了要构建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之外,还需要促使其具备理想的执行能力,这也就需要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保障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能够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落实,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也应该予以严厉打击。 3.2构建诚信体系 为了更好促使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落实效果,还需要重点围绕着相应的诚信体系进行有效构建,这种诚信体系也是整个监理行业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针对这种诚信体系的构建而言,其必须要涉及到整个建筑工程行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于相应建筑工程中监理责任的具体落实,更是需要在建立诚信体系中予以明确体现,并且为各个监理企业构建独立的诚信账户,分析其是否具备相应的监理能力,对于一些难以确保建筑工程监理任务高效落实的企业,应该要求其予以规范和优化,并且针对一些优秀企业予以表扬和奖励,促使其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优势。通过诚信体系的构建也就能够较好规范整个监理行业,促使监理行业的发展能够具备理想的健康可持续效果。 3.3构建可靠的监理队伍 对于建筑工程监理水平的有效提升来说,还需要重点从监理队伍的构建入手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控制,这种监理队伍的有效构建,主要就是为了较好促使其能够具备理想的执行能力,结合当前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具体需求进行重点分析,进而也就能够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监理的可靠性。这种监理队伍的有效构建必须要重点提升相应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保障其能够较好围绕着现阶段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基本需求进行分析和探索,进而也就能够有效提升监理任务的执行效果,促使其能够熟练掌握相应的监理标准和规范要求。与此同时,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监理人员从业资质的审查,进而才能够较好提升监理队伍构建的可靠性,杜绝滥竽充数问题的存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执行来看,其必要性是极为突出的,这种必要性也就要求相应的建筑工程监理人员能够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且规范整个监理行业的运行秩序,促使各个监理单位都能够表现出理想的作用效果。 作者:赵书明 单位:连云港德晖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困境及出路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飞速发展,民用建筑的建设数量和建设规模逐渐扩大,民用建筑的工程质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工程监理作为控制建筑工程质量的方法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然而在当前,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存在较多达的发展难题,导致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发展停滞不前,本文主要就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现状,分析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面临的困境和出路,希望能对参阅人员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困境及出路 1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要点分析 民用建筑的质量管理控制工作过是十分复杂且繁琐的,并从始至终贯穿于建筑施工的各个方面。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一方面保障了工程整体的建设质量,另一方面也使工程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要求。因此,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准备阶段。 在施工的准备阶段的监理控制方面,包括对设计的控制、对成本进度的监理控制、对原材料的质量认证和使用控制以及对施工机械设备性能等多方面的控制。在进行设计监理控制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建筑的设计、结构设计以及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监理控制,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设计图纸是整体工程施工的主要依据,因此需要对图纸进行监理控制,包括对建筑空间环境组合、构造设计以及电气照明等方面的设计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按照相关的图纸资料来确保所设计的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度。在成本进度的监理控制方面,需要按照合同的内容来对施工当中的工程进度实行有序化的管理,利用运筹学以及网络计划技术等科学手段来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以及计划进度设计,从而确保工程的工期目标能够实现可靠的保障。在原材料质量认真方面,需要对建筑工程当中所涉及到的施工材料进行工程质量方面的控制,制定出严格的材料管理规范以及材料的采购计划、材料进场检查制度等措施,来保障施工材料的有效性。 (2)施工阶段。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需要监理单位来组织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员来对工程项目的每一项具体的施工项目和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理,对施工过程当中出现的质量、安全以及浪费时间的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反馈,并且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改善。与此同时,在施工质量监理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旁站监督的方式,来对工程施工当中的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3)施工竣工阶段。 在建筑工程项目完成之后,需要监理部门来进行验收检查,并且对建筑方面的土建、暖卫、电气以及外观等方面的质量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就需要提出整改单,要求承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整改。监理部门还要写出相对应的整改报告,在验收合格之后还要将施工单位的相关资料进行申报审查,以此来完成和验收部门对建筑的工程质量验收工作。 2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的工程监理工作可以对建筑工程活动作出整体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那些不符合国家要求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行为和人员进行规范,保证建筑的施工建设周期和施工质量。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理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理管理工程的顺利进展。 在建筑工程项目当中,不排除存在建立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重视度不高,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的现象,因此就会出现以权谋私,私自收受施工单位的钱款贿赂,对施工的过程监理不够重视的现象,导致了监理管理的工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的工作。另外,在一部分监理监管人员当中存在业务素质不佳的现象,对法律建筑法规等相关内容的掌握熟知度欠佳,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不能进行有效把握,造成了监理监管的不规范现象。 (2)施工现场的监理管理漏洞百出,在施工现场当中,建筑工程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施工现场的水平。 在一部分的监理管理单位当中,在对工程进行监理管理的时候,往往只重视工程竣工质量的监理管理,而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却没有重视,因此在施工现场的监理监管共组就成为了空谈,比如建立监管单位对施工现场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安全措施以及施工条件的审查不是很严格,并且对于建筑工程的作业现场的管理也处于相对松懈的状态,在监理管理过程当中,只流于表面形式,检查工作没有进行落实。 (3)未对施工单位及施工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 在民用建筑建设过程中,工程监理单位很容易忽视对施工单位及施工人员的资质审核工作,不按规定要求审核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导致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的资质和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建筑实际需求,没有把好建筑施工要求的第一把关,为建筑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4)忽视安全管理。 民用建筑建设的首要要求就是安全,安全不仅关系到民用建筑的建筑性能和建筑质量能否完美体现,而且关系到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民用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往往会涉及许多的人力物力,整体施工中会稍显混乱,因此安全管理相对于整个工程而言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在监理工作进行中,监理单位若未能及时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并未能在建设施工初期制定好安全防护措施及相关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将会给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带来相当大的安全风险[1]。 3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出路探析 (1)提升监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监理工作人员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会直接反映在工程质量和监理水平上,监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在监理工作进行时,必须要求监理人员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要想提高技能水平,就必须充分学习专业知识,充分了解监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并将新技术新技能应用到监理工作中,充分推动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建设安全。而要想提高综合素质,则要求监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将监理工作落实到建筑建设过程的方方面面,不随意隐瞒,不擅用职权。 (2)实行动态监理,全面监管施工全过程。 民用建筑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监理工作进行的因素,这也就要求监理工作在进行中实行动态监理。首先要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质量支持,确保整个监理过程规范化管理。除此之外,还要事先做好监理的质量预防控制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和施工全过程组织,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其次还要及时做好建筑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按照规章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处理,全方位的做好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保证工程质量。 (3)把好质量关及技术关。 民用建筑的使用性能和使用质量会直接受到施工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的影响,所以在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要严格把好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关,在施工过程中坚决杜绝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情况发生,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施工技术的应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节约施工成本。 (4)强化安全监理工作。 在监理工作进行中,监理单位和监理执行人员要严格的执行和贯彻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根据国家规定的安全生产标准,健康有序的开展民用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从整体上看,可以将民用建筑的监理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大致为招标、准备、实施以及竣工验收等。在建筑工程招标阶段,负责建筑监理工作的人员要全面认真细致的审查建筑承包商与施工单位之间签订的各项施工协议;准备阶段,监理单位应制定适当的安全监理程序,对施工材料和安全生产责任进行审查,确定施工前的安全状态;实施阶段,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确定好项目监理的依据,明确安全监理的各项工作职责,责任到人,并按工作职责开展各项监理工作;竣工验收阶段,按照国家要求和建筑工程要求,监理单位要对施工的每一项进行验收,以保证建筑工程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同时满足实际需求[2]。 4案例分析 以2010年某市事故为例,该市一座文化产业园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监理工作缺失,导致施工中发生脚手架坍塌事故,事故造成8人受伤,3人死亡的后果,究其原因,是工程施工中监理工作人员未对建筑施工设备进行验收并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导致工人施工中盲目大意,未对脚手架进行确认就开始操作,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此次事故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在施工中要将监理工作落实到工程施工的方方面面,全面细致的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同时提高监理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以保证监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3]。 5结论 民用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涉及到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并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使用质量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监理单位要切实立足于民用建筑的现状,针对目前民用建筑工程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民用建筑的使用价值使用性能。 作者:杨林明 单位:广东粤能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困境探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飞速发展,民用建筑的建设数量和建设规模逐渐扩大,民用建筑的工程质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工程监理作为控制建筑工程质量的方法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然而在当前,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存在较多达的发展难题,导致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发展停滞不前,本文主要就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现状,分析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面临的困境和出路,希望能对参阅人员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困境及出路 1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要点分析 民用建筑的质量管理控制工作过是十分复杂且繁琐的,并从始至终贯穿于建筑施工的各个方面。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一方面保障了工程整体的建设质量,另一方面也使工程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要求。因此,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准备阶段。在施工的准备阶段的监理控制方面,包括对设计的控制、对成本进度的监理控制、对原材料的质量认证和使用控制以及对施工机械设备性能等多方面的控制。在进行设计监理控制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建筑的设计、结构设计以及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监理控制,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设计图纸是整体工程施工的主要依据,因此需要对图纸进行监理控制,包括对建筑空间环境组合、构造设计以及电气照明等方面的设计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按照相关的图纸资料来确保所设计的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度。在成本进度的监理控制方面,需要按照合同的内容来对施工当中的工程进度实行有序化的管理,利用运筹学以及网络计划技术等科学手段来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以及计划进度设计,从而确保工程的工期目标能够实现可靠的保障。在原材料质量认真方面,需要对建筑工程当中所涉及到的施工材料进行工程质量方面的控制,制定出严格的材料管理规范以及材料的采购计划、材料进场检查制度等措施,来保障施工材料的有效性。 (2)施工阶段。在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需要监理单位来组织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员来对工程项目的每一项具体的施工项目和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理,对施工过程当中出现的质量、安全以及浪费时间的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反馈,并且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改善。与此同时,在施工质量监理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旁站监督的方式,来对工程施工当中的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3)施工竣工阶段。在建筑工程项目完成之后,需要监理部门来进行验收检查,并且对建筑方面的土建、暖卫、电气以及外观等方面的质量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就需要提出整改单,要求承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整改。监理部门还要写出相对应的整改报告,在验收合格之后还要将施工单位的相关资料进行申报审查,以此来完成和验收部门对建筑的工程质量验收工作。 2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的工程监理工作可以对建筑工程活动作出整体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那些不符合国家要求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行为和人员进行规范,保证建筑的施工建设周期和施工质量。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理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理管理工程的顺利进展。在建筑工程项目当中,不排除存在建立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重视度不高,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的现象,因此就会出现以权谋私,私自收受施工单位的钱款贿赂,对施工的过程监理不够重视的现象,导致了监理管理的工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的工作。另外,在一部分监理监管人员当中存在业务素质不佳的现象,对法律建筑法规等相关内容的掌握熟知度欠佳,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不能进行有效把握,造成了监理监管的不规范现象。 (2)施工现场的监理管理漏洞百出,在施工现场当中,建筑工程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施工现场的水平,在一部分的监理管理单位当中,在对工程进行监理管理的时候,往往只重视工程竣工质量的监理管理,而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却没有重视,因此在施工现场的监理监管共组就成为了空谈,比如建立监管单位对施工现场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安全措施以及施工条件的审查不是很严格,并且对于建筑工程的作业现场的管理也处于相对松懈的状态,在监理管理过程当中,只流于表面形式,检查工作没有进行落实。 (3)未对施工单位及施工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在民用建筑建设过程中,工程监理单位很容易忽视对施工单位及施工人员的资质审核工作,不按规定要求审核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导致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的资质和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建筑实际需求,没有把好建筑施工要求的第一把关,为建筑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4)忽视安全管理。民用建筑建设的首要要求就是安全,安全不仅关系到民用建筑的建筑性能和建筑质量能否完美体现,而且关系到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民用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往往会涉及许多的人力物力,整体施工中会稍显混乱,因此安全管理相对于整个工程而言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在监理工作进行中,监理单位若未能及时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并未能在建设施工初期制定好安全防护措施及相关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将会给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带来相当大的安全风险[1]。 3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出路探析 (1)提升监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监理工作人员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会直接反映在工程质量和监理水平上,监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在监理工作进行时,必须要求监理人员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要想提高技能水平,就必须充分学习专业知识,充分了解监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并将新技术新技能应用到监理工作中,充分推动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建设安全。而要想提高综合素质,则要求监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将监理工作落实到建筑建设过程的方方面面,不随意隐瞒,不擅用职权。 (2)实行动态监理,全面监管施工全过程。民用建筑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监理工作进行的因素,这也就要求监理工作在进行中实行动态监理。首先要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质量支持,确保整个监理过程规范化管理。除此之外,还要事先做好监理的质量预防控制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和施工全过程组织,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其次还要及时做好建筑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按照规章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处理,全方位的做好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保证工程质量。 (3)把好质量关及技术关。民用建筑的使用性能和使用质量会直接受到施工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的影响,所以在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要严格把好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关,在施工过程中坚决杜绝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情况发生,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施工技术的应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节约施工成本。 (4)强化安全监理工作。在监理工作进行中,监理单位和监理执行人员要严格的执行和贯彻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根据国家规定的安全生产标准,健康有序的开展民用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从整体上看,可以将民用建筑的监理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大致为招标、准备、实施以及竣工验收等。在建筑工程招标阶段,负责建筑监理工作的人员要全面认真细致的审查建筑承包商与施工单位之间签订的各项施工协议;准备阶段,监理单位应制定适当的安全监理程序,对施工材料和安全生产责任进行审查,确定施工前的安全状态;实施阶段,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确定好项目监理的依据,明确安全监理的各项工作职责,责任到人,并按工作职责开展各项监理工作;竣工验收阶段,按照国家要求和建筑工程要求,监理单位要对施工的每一项进行验收,以保证建筑工程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同时满足实际需求[2]。 4案例分析 以2010年某市事故为例,该市一座文化产业园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监理工作缺失,导致施工中发生脚手架坍塌事故,事故造成8人受伤,3人死亡的后果,究其原因,是工程施工中监理工作人员未对建筑施工设备进行验收并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导致工人施工中盲目大意,未对脚手架进行确认就开始操作,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此次事故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在施工中要将监理工作落实到工程施工的方方面面,全面细致的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同时提高监理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以保证监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3]。 5结论 民用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涉及到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并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使用质量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监理单位要切实立足于民用建筑的现状,针对目前民用建筑工程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民用建筑的使用价值使用性能。 作者:杨林明 单位:广东粤能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建筑工程监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 建筑工程的监理对于整个工程的正常施工以及运行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监理单位作为施工中发挥监督管理作用的独立第三方,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本文首先对监理单位的概念以及相关任务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建筑工程监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建筑工程;监理;问题;对策 引言: 建筑工程监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模式,监理接受业主的委托,对各个承包单位进行相关的监督和管理。随着我国建设项目的不断扩大和复杂化的发展,监理单位的作用更加凸显,它作为业主单位和承包单位之间沟通和管理的桥梁,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建筑工程的监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明确并进行处理,才能促进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1建筑工程监理概述 建筑工程监理就是监理工程师经过项目法人的委托,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项工作。建筑工程的监理单位与业主单位签订工程监理委托合同,根据合同上规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来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工程项目的监理管理活动需要对项目的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等各个方面进行管理,项目的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监理工程师作为项目各施工单位以及项目业主之间的沟通监督桥梁,在整个项目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建筑工程的监理需要对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加以控制和协调,保证建设项目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进行,对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以及工程项目设计文件,对建筑工程项目承包单位在建筑工期以及建设投资等方面进行监督与控制。 2当前建筑工程监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2.1监理业务的承揽问题 首先,当前监理业务的承揽有很多都存在着违规操作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各类资质的挂靠,监理业务的转包。不正当的承包方式将会使没有相关资质的监理企业进入到工程项目的管理中,这种违反法律规定的监理业务承揽方式对于工程项目而言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当前监理业务的承揽中还存在着很多的行业性和区域性保护的问题。一些地区的施工项目往往比较局限于本地的监理企业,导致了监理业务的开展有很大的区域性和局限性,过于垄断的市场将会减少监理市场的良性竞争,从而对监理行业的发展造成影响,阻碍监理业务水平的提高。 2.2监理工作的服务质量问题 当前监理工作的服务质量比较低,主要体现在人员的配置、监理服务人员的自身管理水平的问题上。当前很多监理单位的人员的素质普遍不够高,有些监理单位在进行投标的时候,往往将仅有的高资质人员上报到多个项目中,以便能够提高中标的概率。然而一旦中标后,就会更换实际的监理人员,很多项目的总监只挂帅不出征和空挂监理人员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一来就严重降低了监理单位的服务质量,同时也不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一些监理单位的人员素质比较低下,很多监理人员仅仅经过短期的培训就开始上岗,这些人员对于监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合同条文等方面都不甚理解,仅仅依靠技术是不能综合从经济、管理、法律多方面对项目进行监管的,监理人员的自身较低的素质状况阻碍了全过程监理的实施。另一方面,一些监理公司将承揽的监理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从中收取管理费用。这样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理的服务质量,并且资质达不到施工监理要求的公司势必无法提供能够满足施工需求的服务,从而导致整个工程的监管不到位。 2.3监理工作的责权利问题 监理单位的工作责任主要体现在三控、三管、一协调。然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业主单位对于权力的下放不到位,监理单位承担了较多的责任,在权力方面却有所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监理单位无法高效地对项目进行管理。很多承包人并不听从监理人员的指挥,而业主也经常会越过监理单位对承包单位直接下达命令。同时不少地方及建设单位实行的所谓小业主、大监理的管理模式,使原本许多不属于监理单位的工作强加于监理单位,然而对于监理的权利却并没有进行赋予,监理的管理地位也十分低下,这种责权利不对等的情况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当前市场上对于监理单位的监理费用计算也相对较低,由于监理单位行业竞争压力较大,所以收费不规范,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为了能够中标,监理单位无底线地降低服务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监理无法完成相应的监理工作。 3加强建筑工程监理的对策 3.1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 监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工程监理的业务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监理人员除了需要过硬的技术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和经济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综合对项目进行管理。首先在技术方面,需要加强对于监理人员的培训,从入职前的培训到就职过程中的定期考核和教育,都能够提高监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通过相关案例的教学和施工技术重点难点的培训,让他们掌握管理的重点。同时应该注重加强监理人员法律知识以及管理能力的培训。法律知识能够为监理人员提供基本的管理依据,而管理能力能够使得监理人员更好地对项目现场的人员进行管理。此外,还需要不断提高监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感,这样才能保证监理人员在工作中能够时刻高效进行监理工作。 3.2加大监理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监理相关的法律必须进行规定,从而更好地指导监理单位的工作。首先法律法规中应该明确监理工作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其相应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通过法律的方式明确监理单位的工作内容,对于不同等级的监理职责和水平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以此来提升监理的整体水平,使监理工作更为规范。另一方面,为了监理市场更加健康的发展,需要监理健全监理单位的招投标机制,规范监理市场。从而更好地保证监理市场能够在竞争中保持良性的发展。同时,在健全监理市场的过程中还需要落实监理单位的信誉机制,将信誉等级较低的单位排除在监理市场的范围之外,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监理单位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监理工作的质量。 3.3监理企业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 监理业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监理单位的管理机制是否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的设置,对于监理人员的工作分配,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等各个方面。监理企业应该制定符合本企业文化的企业管理结构,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并不断协调项目投资、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以及合同管理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不断激励监理人员加强本职工作的学习和管理,保证整个监理公司能够积极良性的发展。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应该明确相关的管理层以及实施层之间的关系和工作内容,从而更好地指导不同职位的监理人员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结语: 建筑工程监理能够为整个而工程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监理人员的协调和管理,加强对于整个项目目标的控制,更好地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施工目标的实现。监理单位应该明确当前存在的监理业务的承揽问题,服务质量问题以及监理工作的责权利问题,从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以及监理企业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等方面提高监理水平,同时政府应该加大监理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改善当前监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升监理质量水平,更好的促进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卢虎 单位:武汉永泰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探讨 1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作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较快,但是兴起的时间较短,所以行业内的许多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而监理工作就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对于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工作,建筑施工行业必须要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不断完善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而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缺少完善的监理手续 在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合规定的建筑施工程序。在施工工程进行建设之前,大多数都缺少与工程相关的土地规划手续,并且缺少施工确认手续以及工程质量监管的相关手续,从而使整个工程缺乏正确的规划,不具有说服力。另外,由于一些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经常会擅自对经过严密设计的图纸进行胡乱更改,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下降,缺乏技术性。而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并未办理过正规的监理手续,就直接开始工程建设,使施工工程缺乏监管,严重影响施工工程的质量。 1.2国家监督审核不力 由于我国并没有对建筑施工行业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现在的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都十分不完善,管理方面存在巨大的漏洞,这样就使得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寻找法律漏洞,利用法律的漏洞进行不法行为。由于国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施工政策,所以在监督和审核方面也没有形成严谨机制,所以现在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建筑施工工程都缺乏严谨的态度,给建筑施工工程建设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1.3企业管理不善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企业管理,这是建筑施工行业内的通病。而建筑施工企业通常需要办理大量的施工相关手续,同时,资金问题也十分繁冗,因此,就更加需要专业的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现状来看,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都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企业管理层的专业素质较低,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人员素质也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之下,建筑施工企业就很难形成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施工企业的工程监理工作就更加难以完成。 2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完善对策 2.1建设完善的监理工作体系 建设完善的监理工作体系,首先要提高施工企业监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监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知识水平,并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理工作水平。对于施工工程的相关手续要按照严格的办理流程来进行办理,如土地规划和使用手续、施工建设许可手续以及施工图纸审查手续等等,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监理工作流程进行,从而不断地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2.2国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面对我国建设施工行业的现状,国家应该大力建设法律法规,并完善建筑行业的相关政策,形成一个完善的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督机制,使各个部门以及建筑施工的相关手续有章可循,并使建筑施工行业的施工工程都能符合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另外还要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对建筑施工行业的监督力度,对于利用法律漏洞来谋取利益的建筑施工企业要严格打压,杜绝行业内的不良现象,从而进一步地保障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 2.3企业加强自身管理 在国家加强监督机制的同时,建筑施工企业也要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层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决策能力,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并不断提高知识技能水平,为企业的良性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企业还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工程质量、企业资金都进行科学合理地管理,在建筑施工工程中的监理工作也要不断地强化,完善监理工作流程,提高监理部门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水平。 3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速度虽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而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工作是工程建筑中的重点部分,也是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应完善监督机制,严格地监管建筑工程中的监理工作,同时,建筑施工企业也要提高自身的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从而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促进建筑施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李海波 单位:新疆石油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分析 1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作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较快,但是兴起的时间较短,所以行业内的许多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而监理工作就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对于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工作,建筑施工行业必须要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不断完善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而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缺少完善的监理手续 在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合规定的建筑施工程序。在施工工程进行建设之前,大多数都缺少与工程相关的土地规划手续,并且缺少施工确认手续以及工程质量监管的相关手续,从而使整个工程缺乏正确的规划,不具有说服力。另外,由于一些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经常会擅自对经过严密设计的图纸进行胡乱更改,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下降,缺乏技术性。而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并未办理过正规的监理手续,就直接开始工程建设,使施工工程缺乏监管,严重影响施工工程的质量。 1.2国家监督审核不力 由于我国并没有对建筑施工行业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现在的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都十分不完善,管理方面存在巨大的漏洞,这样就使得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寻找法律漏洞,利用法律的漏洞进行不法行为。由于国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施工政策,所以在监督和审核方面也没有形成严谨机制,所以现在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建筑施工工程都缺乏严谨的态度,给建筑施工工程建设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1.3企业管理不善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企业管理,这是建筑施工行业内的通病。而建筑施工企业通常需要办理大量的施工相关手续,同时,资金问题也十分繁冗,因此,就更加需要专业的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现状来看,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都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企业管理层的专业素质较低,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人员素质也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之下,建筑施工企业就很难形成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施工企业的工程监理工作就更加难以完成。 2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完善对策 2.1建设完善的监理工作体系 建设完善的监理工作体系,首先要提高施工企业监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监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知识水平,并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理工作水平。对于施工工程的相关手续要按照严格的办理流程来进行办理,如土地规划和使用手续、施工建设许可手续以及施工图纸审查手续等等,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监理工作流程进行,从而不断地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2.2国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面对我国建设施工行业的现状,国家应该大力建设法律法规,并完善建筑行业的相关政策,形成一个完善的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督机制,使各个部门以及建筑施工的相关手续有章可循,并使建筑施工行业的施工工程都能符合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另外还要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对建筑施工行业的监督力度,对于利用法律漏洞来谋取利益的建筑施工企业要严格打压,杜绝行业内的不良现象,从而进一步地保障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 2.3企业加强自身管理 在国家加强监督机制的同时,建筑施工企业也要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层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决策能力,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并不断提高知识技能水平,为企业的良性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企业还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工程质量、企业资金都进行科学合理地管理,在建筑施工工程中的监理工作也要不断地强化,完善监理工作流程,提高监理部门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水平。 3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速度虽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而建筑施工工程的监理工作是工程建筑中的重点部分,也是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应完善监督机制,严格地监管建筑工程中的监理工作,同时,建筑施工企业也要提高自身的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从而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促进建筑施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李海波 单位:新疆石油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要点 1建筑工程施工的监理工作要点 对建筑工程施工的监理工作,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对施工进行管理监督的过程中,其贯穿整个建设工程的全过程,在这些监督管理内容中,不仅包含了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对施工材料的监督,同时还包括了对整个施工中,尤其是技术和方法的监督。也就是说,监理工作是建设工程在施工方面,最重要的一个施工环节,所以在建筑工程里,只有把建筑工程施工的监理工作做好,才可以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以及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2建筑工程施工在监督管理中的要点 2.1对建筑工程设计和规划质量的监督 业内人士对建筑工程的设计,还有其规划的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都非常清楚,其对整个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些内容也是工程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大纲,它的根本性作用也很清楚,就是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技术设计和姓名规划,是工程在未来的施工建设当中的标准和依据。要想做好对其这部分的监督管理工作,就要对设计的施工图进行有效的审核监督。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对审核的内容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这部分内容包括了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还有其周围的地质环境的勘察,完成后需要以报告的形式进行提交和审核,对施工的图纸和施工文件所涉及的安全内容和公众利益,也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工作。第二点,对审查过程还有审查结果的监督管理工作,在这部分内容中又包括了对审查的相关人员,机构,还有审查程序和结果的监督管理内容,第三点,对审查的内容,还有对审查的结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这些内容的监管,不仅能揭示和反应各个主体在勘察的设计中,其行为质量情况,还反应了活动结果和运行状况的问题。 2.2对设计质量的监督 在对建筑工程的结构进行设计时,漏,错,碰是设计中非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很有可能影响到建筑整体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情况。一般的情况下,这些问题的通病只有专业施工的技术人员才会发现。所以在进行大型的工程项目建设中,监理人员必须要从设计阶段就开始进行管理,而与之对应的监理公司,要及时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施工的设计方案,还有施工的设计图纸进行全面的检查工作。针对一般的建筑项目,专业的监督人员在监督管理中,对施工的图纸必须进行仔细的核查工作,对设计图纸中所涉及到的公众安全事项,还有隔音内容,防火,环保和节能问题都要仔细的进行审查和核实,必要的时候还要组织有关人员对该建筑工程的设计结构,进行关于工程力学方面的检测。 2.3对工程合同的监督管理 对工程合同进行监督管理的时候,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受法律规范所约束的施工主体行为,所以在监督的过程中一定要予以重视。在法制化和规范化对质量的监督管理中,也绝对不能离开科学,完整,而有效的合同管理,以及合同约束。而同样的道理,质量管理也必须通过合同来规范主体的行为和质量。 3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监理的要点 3.1加强土建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在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选拔上,必须选拔一些业务技能强,职业素养高的人员来担任:而在落实监督管理工作之前,必须要制定出科学而合理的职责分工和任务安排,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出一个比较完善的施工审批流程,这些都是有效保证监督管理质量的重要内容。在一般情况下来说,建筑工程的监理人员,一定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纪律工作和收集有关数据资料的工作,然后在管理监督中,如果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的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证明材料,证明材料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相关的总监理负责人,对建设工程中的各种文件,要进行及时的审核和签发,并最终提出审批的意见,如果遇到了重大或者比较特殊的工程项目问题时,需要把审批的有关材料,报告到有关的主管部门,或者是建筑单位,在得到批复后再进行签发工作。建筑工程的监理人员,在对信息数据的资料进行收集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详细,因为只有充分可靠的信息数据才能保证计量的结果是正确的,如果在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混乱的情况,那么要想保证正确的计量工作是很难的。 3.2加强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在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建设施工单位,在聘用工作人员的时候,其职业素质和业务的水平要求都比较低,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施工人员在一些岗位上都没有履行好其职责,甚至还有很多的技术人员,对自己负责的施工环节,就连一些基本的常识都不不清楚,那专业的施工技术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样的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建设的岗位,不出现错误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要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一定要制定出一个严格入职岗位制度,对这些工程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考核,对可以入职的员工,还要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培训,最终达到这个岗位和岗位要求无缝对接。 3.3建立健全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制度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中,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前提下,施工的质量就是这个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了。因此要想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水平,相关的施工建设单位首先是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比如在工程质量的责任和事故报告的处理方面,就要建立良好的制度流程,同时把建立的制度内容都扎扎实实的落实到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这样在具体的施工中,就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其有效的监督作用,从而确保施工的质量要求。在土木工程施工建设中,人在任何一个工程建设当中都是最基础的因素,其不仅是项目的操作者,同时也是施工的组织者,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施工质量的,同时也是被控制的对象之一,同时还是建筑工程事故和质量问题的源头,所以一定要建立管理制度的时候,明确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的权利和责任,把对质量的要求落实在每一个员工身上。 4总结 建筑工程工程在城市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同时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在具体的施工中,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相关的工程建设规定,对工程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从而降低建筑工程事故的发生,在缩短工期的同时,保证最终的施工质量。 作者:黄海涛 单位:九江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建筑工程监理安全管理探讨 1概述 我国已多次在《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中提到了建筑工程监理,明确说明建筑单位的监理部门和监理人员对建筑的安全问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的第五十七条更是将建筑工程出现的一切安全问题明确为建筑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建筑工程监理规范》将监理总监的工作范围明确到了监理规范中,监理工作人员的责任越来越重,但仍存在较高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只有更新监理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才能发挥监理在建筑工程的最大作用,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控制在最低限度范围。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建筑工程监理中的安全管理问题探讨研究,分析安全事故出现的原因,并总结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目前建筑施工过程中脚手架、基坑的开挖、运输设备和高空作业四方面存在安全问题比较多。监理的工作人员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按照建筑施工项目的特点详细审查脚手架的搭建方案,包括承载力计算和施工技巧等有关施工安全的各方面安全审查内容,要根据施工项目自身的特点制定脚手架的搭建和拆解方案,同时要注重脚手架公司的资质,确保脚手架无质量问题,时刻监督在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戴好安全帽、穿防滑鞋,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开挖基坑时,要充分考虑基坑的实际形状和土质,科学确定开挖的深度和采用方法。重点检查所有边坡的安全指数,安排专业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现场监督指导,在上报监理人员之后方可开展施工工作,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例如现场坍塌、管道爆裂、火灾等紧急情况发生,必须立即中止施工工作,迅速指挥作业人员安全撤离危险现场,解决出现的紧急情况,在保证无安全隐患后方可继续进行施工工作。在设备的运输方面,运输相关设备时,要严格进行封装,同时制定出与之配套的维护和拆卸方案,检查相关的产品品是否符合规格。监理员一定要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规范施工人员的维修和拆卸动作,用科学专业的技术详细讲解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安装设备之前,要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验收签字之后,才可以投入到建筑工程项目中,并且详细跟踪记录每个设备的使用和保养过程。在建筑工程项目中,高空作业是一个危险系数极高的一项工作,要减少高空作业事故的发生频率,就必须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安全规定,在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危险区域进行标牌警示,监理工作人员时常提醒监督,使高空作业的施工人员时刻保持警觉,有效减少高空作业的危险系数。 2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2.1重效益、轻安全 建筑工程项目最基层的施工人员,绝大多数为没有学历背景,靠劳动力生存的农民工,没有较高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安全事故也缺乏足够的认识,面对危险的动作,往往抱着侥幸心理,所以总会在新闻中听到某某农民工高空坠落或被高空的坠落物砸伤等消息,面对这些危险意识薄弱的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就应该负起更多的责任,然而,很多工程项目往往只重视工程进度和施工成本,却忽视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在夏季高温时段,依然让施工人员在太阳底下加快工作效率。面对这些没有文化背景、缺乏安全防范知识的施工人员,企业由于缺少对他们的安全知识教育,导致当危险真正来临时,他们没有专业的逃生自救技能,最终灾难发生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2.2安全机制不健全 建筑施工单位忽视健全安全机制的重要意义,缺乏安全事故预警机制和事故逃生自救机制,缺乏施工设备的采购和使用规范。在施工人员入职前,企业没有对他们进行安全培训,无完善的的施工规范供施工人员参考。在事故发生之后不进行安全总结,这只能激化矛盾,监理工作人员缺乏监督管理机制,降低他们对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一旦发生事故时,只知道推卸责任。所以,一定要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对监理人员的管理,按照监理机制,明确各级监理人员的工作内容,细化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使建筑工程监理的安全管理问题受到重视。 3改进意见 3.1明确施工现场危险源 在建筑工程项目启动前,监理工作人员需要对地形、地貌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尽量避开危险源施工,在启动前与设计人员沟通及时控制危险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每天在施工之前和施工之后认真考察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时刻提醒施工人员,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监理工作人员要及时和施工人员沟通,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做好万全的准备,即便危险真正发生也能够做到及时控制住险情,使损失指数降至最低。 3.2时刻关注施工现场 监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施工现场的情况,解决突出矛盾,组织专业人员及时清理施工现场的垃圾,保证施工道路通畅,保证施工现场卫生清洁,将注意力放在施工现场的文明管理工作上,为施工人员创造畅通的施工环境,减轻施工人员的工作负担。树立良好的施工习惯,施工设备按照顺序摆放,使用过的设备放回原位,在施工现场的每个区域放置灭火器,并教授施工人员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禁止工作人员在施工现场吸烟,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的危险品进入施工现场,排查一切有可能导致火灾发生的隐患。 3.3增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 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工作时,要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为施工人员讲述危险事故发生的案例,讲解一旦事故发生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让他们时刻对自己负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危机意识,动员他们学习相关的施工安全规范和设备操作流程,例如使用脚手架和运输设备时的注意事项,对高空作业的工作人员重点安全防护,派遣专门的监理人员对在电线附近的施工人员进行重点监理,对施工人员的安全负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全第一,质量第二正逐渐成为建筑工程监理的首要原则,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追求工程进度和工程成本,建筑工程监理在安全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监理人员时刻与施工现场保持紧密的联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技能培训,增强安全意识,不断更新监理机制,保证施工安全。同时监理人员也要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监理技能,从事故中吸取教训,避免事故重演。监理作为建筑施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关系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监理工作人员必须肩负起身上的重任,尽最大努力为施工人员排除安全隐患,认真落实好安全监理工作,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做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的守护者,为我国的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保驾护航。 作者:王炳元 单位:泰州市兴泰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监理论文:质量管理建筑工程监理论文 1当前建筑工程监理现场质量管理问题 1.1缺乏管理机制 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市场改革还处于初期阶段,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对于工程质量监理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工程监理现场质量缺乏原则性,不具备管理规范。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高度重视书面资料,没有落实实质性的监理工作,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现存的工程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也大多仅流于强制性规范的终端检测要求,并没有发挥出过程性、工序监督重要性。 1.2管理信息不流通 建筑工程中,监理现场质量管理中,质量监理信息保持不健全,同时,由于其信息渠道不流畅,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质量负责流程与主体形态发生不一致,严重阻碍建筑质量监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1.3缺乏安全管理 建筑单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意识不足,并不全面了解施工现场场地情况、设备、条件等,安全管理仅限于安全问题解决,安全防范不到位。例如,建筑施工具有动态性,施工工序、材料发生变化,安全控制不能面面俱到,且不同施工工艺对安全管理具有不同需求,管理难度增加。此外,施工应急管理不足,由于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特点,应急管理的不足将降低事故处理能力,人员抢救、工程恢复延迟。例如,施工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应急处理组织,应急培训、演习缺失,在面对具体突发事故时,应急管理工作混乱,管理效率较低。 2建筑工程监理现场的质量管理途径 2.1了解施工进度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在进行监理质量管理工作时,对于监理人员,要在施工中经常到现场实施质量抽查与监测,及时的了解施工进度,注意观察潜在质量隐患问题。针对那些相对隐蔽的建筑施工,可以根据承包商报送隐蔽工程,监理人员强化监督,同时,还应该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工序监督,注重事前、事中监督以确保施工质量。对建筑工程中的关键部位与关键工序,安排旁站监理的检测手段,特别是在建筑中的基坑开挖施工、基坑支护施工、防水工程以及混凝土浇筑养护施工中,能够应用旁站监理措施,避免发生偷工减料,确保施工质量安全。对于施工单位,可以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建立现场对施工单位“三检制”;并建立质量分析会,协调解决施工问题。 2.2及时抽样监测 (1)开工前的监测。 在建筑工程开工前,工程管理监理现场治理管理中,工作人员就必须深入了解监理项目基本情况与参数,掌握全局,可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解决质量问题。并且施工前,监理人员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试验,确保施工材料具备质量报告,出厂合格证和材质化验,并可设置专人负责材料抽样,可以根据《建筑材料质量标准与管理规程》进行试验检验,只有合格后才可以使用。按照委托监理合同约定以及工程质量管理文件,根据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四个原则,确保建筑档案的质量目标,并采用平行检验以及取样抽检的方法,验收材料;同时,没有经过监理人员验收,以及验收不合格工程材料,不得将其应用到建筑工程中,应该将不合格材料撤出现场。 (2)施工中的监测。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监理人员,应该及时对工程中的放线与高程进行抽样控制、调查,避免测量误差。对于每个监理人员,应该强化质量预控,做好事前控制。可依据现行的政策、法规进行监督检查。在监理中,可以根据住建部相关部门“关于印发《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施见证取样和送检的规定》的通知”,对涉及结构安全建筑施工的检测范围、数量以及程序,按照具体规定,进行见证取样,确保见证取样与送检比例不低于取样数量的30%。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可以随时抽查一些建筑施工项目,对于发现施工质量不合格时,不准施工进入下道工序,并上报检测并重新返工,以确保建筑工程监理现场施工安全。 (3)施工后的监测。 对建筑工程进度、质量以及施工安全、经验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总结,预测后期建筑工程情况,分析监测其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从根本上施工中的质量隐患。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评估,给出建筑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做好建筑竣工验收期的质量监理工作,只有在自检合格,才可以把建筑工程的有关验收资料,将其汇总形成施工自检报告。在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中,可以根据建筑监理现场中不同试验检测内容,应用合适监理方法,加强监理资料档案管理,随时汇报质量情况。对于监理机构见证人员,确保其具备建筑施工试验知识,并具备见证取样证件,提升其专业性。对建筑进行施工试验,竣工抽样试验,由第三方单位完成检测报告,确保其具有法定资质,保障建筑施工检测程序、方法以及数据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提供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数据支持。 2.3做好现场安全监督 监控施工现场突发事件,监测对象包括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危险源、应对过程等,组件应急小组,并在突发事故发生时,及时与医院、救援部门联系,先对人员就救治,确保人员安全,然后处理施工现场,查找事故原因,与多部门沟通,追求有关部门责任,制定施工改进措施及施工恢复计划。在现场安全防护方面,应严格按照安全管理规定使用安全帽、安全带、脚手架,配置齐全的安全防护装置,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机械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并严禁机械带病运转,同时,做好配电、设备安全标准工作。例如,遵守安全用电规范,做好电动机械漏电保护措施。并专门的工具箱收纳高空作业设备、工具,严禁施工时向下投掷物件,在钢丝绳机械使用中,严禁用手套接触运转中的钢丝绳,在钢丝绳拖主梁时,人员远离钢丝绳。此外,在存在火灾隐患的工程施工中,设置消防车道,并确保消防水管直径大于100mm。又如:舌质红安全宣传设施,如黑板板、违章警告栏、警示牌等,及时通报批评违章人员,强化安全意识。同时,在此基础上,优化施工现场平面布局,合理选择办公区、生活区,确保办公区、生活区与作业局区保持安全距离,并避免在垃圾站、有害场所附近设置食堂,且将集体宿舍设置在施工地意外,避免因建筑不安对人员造成伤害。 3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当前建筑工程监理现场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特从施工进度、施工安全、施工抽样监测几方面加以详细阐述,旨在做好建筑工程监理现场质量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和关注施工建设单位,及时落实到位监理质量管理工作,优化现场质量监理,保障建筑工程质量。 作者:林佩诗 单位:博罗县供水发展总公司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粗放式的能源开采和利用造成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将近有数十亿吨有害物质被排放到大气中,引起多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温室效应”,预计其可造成高达6.98万亿的经济损失,甚至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节能减排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有效手段,细分到交通运输领域,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技术和产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到《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计划》、《中国制造202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等专项计划,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尤其是在超一线和一线城市中,新能源汽车相应配套设施基本完善:专用充电站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也更加广泛;大量的写字楼、商场、事业单位、企业都安置了充电桩;住宅区,尤其是新建住宅区具备家用充电桩安装条件,许多住户也安装了充电桩。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大部分车企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提供了资金和人员保障,目前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电动机、整车控制)已经过多次迭代已,可基本满足城市通勤需求。除此之外,处于高位的油价不但给了燃油汽车当头一棒,同时也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亟需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新能源汽车课程的地位逐渐提高,有望成为交通运输、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本文深入剖析目前新能源汽车课程在教学方面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于农业院校新能源汽车课程的教学方案,为农业院校新能源汽车课程的发展提供借鉴。 1新能源汽车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地飞速发展,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距离世界第一经济体的差距越来越小,汽车由最初的奢侈品已变为千家万户的日常代步工具。然而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促使汽车必须走节能和新能源的道路,截至2022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规划的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300km和新能源汽车500万辆的目标已经完成,而且当今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已远远超过300km,800km续驶里程的汽车也已上市,短短几年间,新能源汽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也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整体上讲,纯电动技术和混合动力技术并存,但是混合动力是作为过渡期的技术形式,未来是以纯电动技术为主,混合动力技术为辅的发展形势。技术快速迭代,需求快速变化,新能源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化,但是目前高校对新能源行业人才的培养已不能满足需求,其中现有的新能源汽车课程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以考试为主的教学反馈模式,缺乏教学过程反馈,更加缺乏实际案例可供学习,所以新能源汽车课程的改革是必然的[1],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调整: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察觉到,并且做了要求和指示。有了顶层设计,开设新能源汽车课程的各高校应当重视课程改革,将政策要求与行业需求结合在一起,开展新能源汽车课程改革,同时也要参考区域或者地方的需求,开设具有院校自身特色的新能源汽车课程。二是课程改革。高校的课程改革也在进行中,传统的教师理论讲授的模式强调死记硬背,大部分学生只学到了皮毛,应付考试还可以,一旦引入实例,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能源汽车课程也面临相同的问题,授课教师自身也需要开动脑筋,运用多少种手段,提升课程吸引力,把学生调动起来,将课程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中心的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分析问题,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社会需求变化。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有用人才的地方,所以高校是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可用人才的地方,但是目前高校培养的新能源人才已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做出改变。政策也支持“产学研用一体化”,国家明确了高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的地方。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改革成功与否极大影响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课程改革要关注基础并突出前沿,结合社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把握前沿知识,能够分析实际问题,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社会适应性。 2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新时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新能源汽车人才有了新的要求: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敏锐的思维、过硬的技能、有道德、有素养。因此新能源汽车课程改革旨在提升新能源汽车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合格人才。目前新能源汽车课程主要在三个方面(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存在问题[2-3],具体如下: 2.1教学内容 高校新能源汽车理论课程32学时(包含4个或者6个实验课时),所选用的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动力电池、电动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这六大部分。课程内容涵盖比较广泛,有两大核心部件:电机和电池,三个(或者四个)应用示例: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或者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专业选修课,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可以的,理论教学内容设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还需要增加课程内容,新能源汽车无人化、智能化的内容需要引入,为将来打基础。实验课程在现有学时下,仅能了解各部件简单结构和整车工作流程,需要增加实验课时,加入实操项目。此外,新能源技术迭代非常迅速,参考书目几乎赶不上实际技术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最好能与企业开展合作,将行业的需要引入课程之中。 2.2教学思想 仅仅增加课程内容是不够的,也不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需要教师改革思想,真心投入教学之中,在学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先学习课程改革精神与改革工具,提升自身思想文化和教学工具运用水平,精心筛选并安排课程内容,使用新工具、新技术,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自主思考和动手能力。除此之外,目前教师的科研压力比较大,尤其是新进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做科研拉项目,很难有大量的精力去做课程改革。精力有限,教学经验不足,教师之间交流少,闭门造车自然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2.3教学方式 很多新能源汽车课程授课教师处于填鸭式的授课模式,以PPT讲解为主,相关动画演示较少,不愿尝试新的课程工具,不愿意做出改变,不想尝试新媒体工具,缺乏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畏惧改革,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程考核以考试为主,课程签到、课后习题和实验课程作为补充,但是考试占比还是比较高,学生参与课程度没有体现,学生不积极,更无法调动学生兴趣和主动学习性。 3农业院校新能源汽车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对于农业院校来说,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需要额外考虑两个问题:(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近些年来,高校一直都在探索转型,目前,突出自身特色、服务地区经济是高校转型一个有效切入点,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学校坚持“聚焦农、小综合、大特色、创一流”的发展思路,以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办学特色,正在努力建设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那么新能源汽车课程改革还需考虑学校的定位;(2)课程改革经费不足,新能源汽车课程不是涉农课程,学校给予资金支持十分有限,那么课程改革还必须要考虑可行性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本文探讨新能源汽车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4]如下: 3.1转变思想 课程改革意义重大,学校要做好动员,开展针对性的讲座,组织教师间经验交流会,给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辟传授技巧的渠道,避免教师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本人参与活动,开阔思维,改变思想,接受课程改革事项,深入参与其中。 3.2革新教学计划 我国汽车的发展过程一路坎坷,最初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的路线,合资引进国外的技术,让出国内的市场,但是此路线没有走通,国外技术封锁严密,大量的专利壁垒让国产厂商寸步难行。最初国内的厂商为了生存,采用仿造外观,核心部件花重金购买的路线,以低价低利润艰难的生存。这段时期的汽车课程主要参考国外的课程,由于此阶段燃油车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汽车课程以传统三大件——发动机、变速器和底盘作为主要内容。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环境与能源危机越演越烈,新能源汽车逐渐被提及,以节能技术作为重点的汽车课程已逐渐落后于时代,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汽车产业需要大量具备新能源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国内各院校的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要做出改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计划已被证实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的实践能力,所以国内各院校要根据国家教育要求和社会需求制定符合自身的教学计划,将课程理论与实践两大模块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对于农业院校,更要结合学校涉农的特征,制定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新能源汽车教学计划,例如,展示无人机喷洒农药,有条件的学院可以改造农业机械,应用于无人农场等等,新能源汽车课程实践不能仅局限于汽车,可在电气化、智能化上扩展。 3.3创新教学内容 新能源汽车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做出相应调整。电池、电控和电机是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这部分内容是必备的基础知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是三种最主要的新能源汽车形式,这部分是技术应用的知识拓展。本文认为这些内容还不充足,不能满足无人驾驶、智慧系统的要求,还需要增加车联网、人工智能等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需要精细到编程的地步,能够达到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可。当然,增加课程内容往往需要增加课程学时,在大部分学校中,实施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精简课程内容的方式,将不重要的内容删除,将优化内容后剩余的课时分配给新加内容。为了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需要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课程实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实验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条件有资金的院校可以购置或者改装新能源汽车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具备条件的院校如果跟企业能够建立实习基地也是不错的[5],当然如果引入虚拟仿真平台也可以完成课程实验的教学任务。 3.4改善教学方式 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事半功倍地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所以教师应当改革新能源汽车课程的教学方式[6-7]。新能源汽车课程的教学方式不能只拘泥于理论教学,最好的方式是有配套的实物教具,但不是所有院校都会提供足够的资金去支持新能源汽车实践教具,那么可以采取核心内容配套实物教具,其它的内容采取视频讲解的方式。当然对于农业院校来说,给予新能源汽车课程的资金十分有限,很难能够提供实物教具,那么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替代方案,后续升级维护费用也比实物教具低很多。总之,教学方式的核心是让学生融入课程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课程教学过程需要改变,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调动起来,例如:课前通过多种渠道,微信群、学习通等把课程内容概要发给学生,课程开始时授课教师首先讲解核心知识点,然后提出相关的问题,让部分学生制作PPT在下一次课程开展专题进行讨论,没有参与PPT制作的学生,要做好提问。此种形式的目的是把学生带入课程上,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教师起引导学生的作用。课程考核需要改变,要破除一考定乾坤的方式,学生课程参与度要作为考核的重点,例如:通过教学过程的改变,学生参与度可量化为相应分值,积极度越高得分越高,课程考试处于次要地位,即使是考试满分,最终综合量化得分也就是及格,以此逼迫学生转变学习态度。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的需求,必须对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尤其是处于农业院校的新能源汽车课程,要在有限的资金下走出一条符合院校涉农特色的改革之路,任务更加艰巨,理论课程教学环节需要变革,课程实验环节也不能落下,教师思想要转变,教学计划要调整,课程内容要精选,教学方式要改变,课程实验争取虚实结合,最终提高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基金项目:2022年河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汽车理论》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2022XJGLX071);2022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精品教材项目“现代汽车节能技术”(YJS2022JC22);2022年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2XM0167)。 参考文献: [1]范学超.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6):83-84. [2]胡雪芳,曹爱霞,谢建新.应用型本科新能源汽车实践教学体系平台建设[J].汽车实用技术,2022,47(10):138-142. [3]吕超.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智库时代,2019(35):210-212. [4]李淼林.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03):70-72. [5]赵京菊.基于校企合作下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探究[J].时代汽车,2021(14):47-48. [6]李友才,郏国中,杨宗田,贾振华.《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216-217. [7]慕文龙,李遂亮,王振锋,王恒,孙育峰.新工科背景下《汽车理论》混合式教学实践[J].时代汽车,2021(21):34-35. 作者:高献坤 周开塬 慕文龙 李德峰 孙育峰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论文:论我国环境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一些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有时是以高消耗和环境的退化为代价的,在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建立起一整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利用国家、市场、技术创新和公众相结合的力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资源 经济机制 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加快,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作为代价的,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退化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日益呈现。能否保证具有良好的环境资源成为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中国环境现状及问题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增加日益严重,农村环境形势严峻,地方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环境问题引发的贸易争端日益上升,温室气体减排面临困难压力。 (一)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2006我国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88.8万吨。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以2005年GDP总量计算,中国空气污染造成的损失高达5470-12760亿元;在11个特大城市中每年因大气粉尘造成疾病而死亡的人数达50万,40万人患慢性支气管炎。 (二)水污染突出。2006年全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量为537亿吨,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于中度污染,四类以下水质占60%以上。目前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污染,有7亿人在饮用大肠杆菌含量超标的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仅达42%。 (三)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呈持续增长势头。目前我国城市人均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440公斤。2002年全国660个建制市产生生产垃圾1.36亿吨,集中处理率为54%, 200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941万吨,其中有3000吨的危险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置排入环境。 (四)农村环境形势极端严峻。目前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土壤污染日趋严重,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平均每公顷施肥量400多公斤,高于发达国家认定的225公斤的安全上限,我国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有机磷农药中70%是高毒和高残留品种,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力产生的工业污染迅速蔓延,污染灌溉面积占全国灌溉面积的10%。 (五)海洋环境总体污染严重。2006年我国近海岸约25%的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状态。其中近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平均为1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近岸海域总面积55%。 (六)室内空气污染,地面臭氧、汞污染等。随着中国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住房装修和家具使用超标原材料,室内污染引起的城市居民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臭氧产生的烟雾降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减少农作物产量,影响森林面积增长。中国的近地面臭氧浓度居亚洲国家之首。中国作为燃煤大国,汞的排放占了世界相当的份额,环境污染恶化导致地氟病、砷中毒、克山病和农药有机污染物对生殖能力的危害等等。 二、建立完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我国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环境管理执政能力 1.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环境统一综合治理体系。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部,通过增加预算和人员编制来加强中央政府环境执政能力,使其能充分履行在制定法规、执法、分析、监测和专业培训等方面的职责。 2.调整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形成省以下治理直管体制,使国家环保总局与省级环保局建立直接行政负责关系,强化各级地方政府环境执政能力。 3.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机制,必要时可采用一票否决制。针对污染损害,加强民事处罚力度,并对严重的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二)建立适宜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改革现有价格体系,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反映环境外部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使参与市场的经济行为人自发地将环境成本内部化。 2.完善和进一步改进财税体制,形成财税对节能减排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出台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新税种减少并停止对资源和环境有严重负面影响的财政补贴,强化对节能减排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建立财政贴息对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调节相关利益方在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并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以鼓励环境保护的行为。 4.严格节能减排的微观管理机制,为中国的企业引进环境健康和安全方面的生产标准,提高排污费标准,开展排污权交易。 (三)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建立环境后督察和后评估机制 1.鼓励地方、社区和政府组织以及企业界参与公开听证,福利诉讼以及其它自愿性的活动。 2.国家应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机会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 3.改善公众对有关污染物排放及其造成后果方面的环境信息的获取,以便使他们能以更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参与。 4.涉及环境保护和开发的重大项目申报应提前 公告,为公众更好地参与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四)推动可替代的再生性能源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技术 1.突破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瓶颈制约,把能源、环境、农业、信息和生物等领域的重大适宜技术开发放在优先地位,重点组织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2.加快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促进能源供给结构的多元化、逐步改变依赖石化燃料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3.积极建立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五)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管理 1.优先保证饮用水安全,重点改善公共卫生条件。 2.立足资源化和循环利用,提高废物的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例如,开发并推广沼气池,在条件合适的地区推广太阳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高度重视农村资源污染。探索低成本治理方式和技术。 4.研究和探索能够吸收和固定碳的农业耕作方式,以获得社会环境和全球化利益。 资源环境论文:论利用经济手段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 摘要 我国传统的自然资源开发模式,由于采取自然资源无价、原材料低价的做法,使原材料价格不能反映自然资源开发的完全成本,从而不仅影响了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自身发展,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低效率利用和浪费,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是以自然环境资源价值理论为基础,采用征收税费、押金、拨款和创造市场等方法,将自然资源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内化到开发话动中,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促使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的区别是它注重效率。我国目前采用的经济手段主要是:税务、资源产业管理、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等部门征收的税费,但存在着关系不清、缺少依据、作用不强、手段单调和挪用严重等问题,影响了其效果。笔者通过对经济手段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提出了如下建议:加强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研究,核定主要自然资源的基准价值量;建立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体系;制定自然资源开发项目费用—效益分析规范;取消补贴,提高原材料价格;实行自然资源开发权拍卖制度,建立开发权交易市场;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基金。 关键词: 自然资源,环境管理,经济手段 从产业划分角度看,自然资源开发是第一产业。根据所开发的自然资源的性质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两类:一是利用生物资源的农业类开发,即传统的农、林、牧、渔业;另一是利用非生物资源的工业类开发,即采掘业。由于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自然资源又是作为自然物的入以及整个生命系统所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不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环境保护考虑,研究自然资源开发问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对我国自然资源开发模式的反思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技术落后的大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积聚财富的主要方式只能是大量开发自然资源,我国经济仍只能是资源开发型的经济。在实行资源开发型经济发展模式时,我国采取压低农副产品和原材料价格的做法,以刺激加工工业即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如在七十年代,按当时汇率计算,国内原油价格仅相当于国际油价的26.4%,目前也只达到国际油价的77%(严绪朝等,1994)。这种做法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从长远看,则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1.1 影响了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自身发展 产品低价造成自然资源开发企业长期低利、微利,甚至亏损,自身积累不足,难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制约了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粮价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基础投人不足,已严重动摇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再如,石油工业全行业到1991年底,累计负债余额达691亿,资本负债率达到75%(严绪朝等,1994);国有重点煤矿1993年产煤4.6亿吨,亏损高达50多亿元,平均每吨原煤亏损达1087元(据王森浩1994年文推算)。 1.2 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低效中利用和浪费 产品低价除了造成自然资源开发技术的落后外,还迫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乱采滥挖,采富弃贫,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破坏自然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如1990年,我国原煤产量10亿多吨,竟消耗掉40多亿吨煤炭储量,回收率仅为25%;有的小煤窑采1吨煤竟丢掉8.9吨,回采率仅为10%(王和,1994)。另据对1800多个重要生产矿山的调查,70%的有用组分得到综合开发利用的矿山仅占2%;有用组分有半数得到综合开发利用的矿山只占15%;而75%的矿山其有用组分的回收率均在25%以下(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土规划和地区经济司等,1992)。 原材料低价在刺激加工工业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使企业不注重提高利用效率,在资源利用上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以巨大的自然资源消耗维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目前,我国单位能源所创造的工业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法国的10.61%,前西德的9.09%,日本的7.56%,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较低的,仅相当于印度的50%(世界资源研究所等,1993)。 1.3 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上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6%,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其养分损失至少折商品肥40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其他如沙化、盐渍化损失也达100亿元,草原退化面积接近1亿公顷,并仍以每年100多万公顷的速率在退化(曲格平,1989)。 森林覆盖率仅为13.9%,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2公顷,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5%,并且每年以2-3%即230-345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我国3万余种植物中有4、5千种正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有的濒临灭绝(国家环境保护局,1987)。 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晋陕蒙接壤地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6.5%,土壤侵蚀模数高达1-3万吨/年,年向黄河输沙量近4亿吨左右,占向黄河输沙量的1/4。神府、东胜矿区废土废渣堆积总量达6800多万吨,其中有60%直接倾倒于河流,有的地方河道淤积,造成泄洪困难,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据测算,该矿区年环境成本为3819.6万元,平均每生产1吨原 煤的环境成本为1.05元(西安煤炭设计院,1990)。我国正在实行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与这一新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改革自然资源的开发 模式,利用经济手段加强环境管理,减少资源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 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蒋庭松等,1991,1991,1993) 2.1 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理论基础:自然环境资源价值论 我国长期实行原材料低价的资源开发政策,除了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外,还因为理论认识上的一个错误,这就是片面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是天然存在的,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没有价值和价格。 其实,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并不是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指出:“作为要素加人生产但不需要代价的自然要素,不论在生产中起什么作用,都不是作为资本的组成部分加人生产的……但是如果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需提供的产品比利用这种自然力所能生产出来的还要多,也就是说,如果必须在不利用这种自然力的情况下,或者说在人或人的劳动的协助下生产出这个追加产品,那末一个新的追加的要素就会加入到资本中[1]。”这说明,马克思认为,自然力没有价值存在一个界限,一旦超过这个界限,人类就要为此追加劳动,自然力也就具有价值。这是因为,自然环境资源的再生产过程,首先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在一定限度内,自然环境资源可以自然地更新、再生、恢复和增殖;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强化,其自然再生产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必须付出劳动,这就使它具有社会再生产的性质。因而,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即为在其自然再生产能力之上,人类为维护、恢复、增殖自然环境资源所应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由此可见,商品的价值是再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考察自然环境资源价值,应从生产以及再生产自然资源所“必需的”劳动而不是“实际付出的”劳动角度进行,才不会因为人类的历史失误而低估了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 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后,为改善生态环境状况而进行的劳动,如治理污染、治抄保水、植树造林等,这类劳动可以称为直接劳动;第二类是在某项自然资源开发行为发生前预见到其将对生产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变该项行为本身所付出的劳动、或伴随该行为发生的同时而附加的劳动等,如开发替代品、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消耗等,这类劳动可以称为间接劳动。 2.2 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作用机制:外部不经济性的内化 根据环境经济学理论,自然资源开发产品价格应当等于边际生产成本(MPC)、边际外部成本(MEC)与边际使用者成本(MUC)之和.MPC是自然资源开发的边际成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成本;MEC是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损失;MUC是由于现在开发自然资源而放弃的其未来效益和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经济手段是通过各种方法,使这些成本能反映在原材料的价格中,从而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使资源开发活动循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行。 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收税和收费。这是经济手段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政府通过征收税费而使环境成本和资源价值直接反映在产品价格中,也就是将外部不经济性直接内化到资源开发生产过程中,从而刺激开发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由于存在市场竞争机制,若开发者使用了超过社会所必要的、平均的自然资源消耗量,或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程度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则其付出的税费(即反映在产品价格中的MEC和MUC)也就高,其个别劳动时间就会超过社会劳动时间,则在其将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时,其利润就会低于社会平均利润;反之,若其自然资源消耗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则会获得超额利润,这就刺激企业不断降低成本以追求更多的利润,而当大多数开发者的MEC和MUC都下降时,整个社会的MEC和MUC也会相应下降。 押金制度。政府要求自然资源开发者在开发前交出一定数额的押金,当开发者按照一定要求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予以恢复和补偿,如植树造林、复垦等以后,再将其返还,否则予以没收。这实际是通过押金迫使开发者从事前述第二类自然环境资源再生产劳动,这样该类再生产劳动也会反映在开发者的产品价格中,再通过竞争机制使其不断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使用。 政府拨款。政府对经济上不能盈利的环境保护项目进行拨款补助,从而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这实际是由政府从事自然环境资源的第一类社会再生产活动。 创造市场。上述手段都是与价格有关的措施,而创造市场则是直接为环境商品创造一个市场,使其在市场上直接交换,最典型的创造市场是许可证交易。这一类经济手段也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使自然资源的开发权和生态环境的使用权向经济效率最高和环境效益最好的开发者配置。 2.3 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优点:效率 由于开发者之间存在着知识、技术水平、装备条件等的差异,每个开发者有着不同的边际成本,存在着不同的最佳自然资源开发水平和最佳环境污染水平。在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环境管理时,往往会因“一刀切”而使开发者的资源开发量和污染水平高于或低于最佳水平,造成浪费,影响了效率;而经济手段则通过市场机制使各种资源在不同开发者之间得到合理配置,使每个开发者的资源开发量和污染水平均达到最佳水平,由个体最优从而实现总体最优,提高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 3.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及其评价 我国目前实行的经济手段主要是征收税费,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税务部门征收的资源税。《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中华人民共国资源税条例(草案)》规定了石油、煤炭、盐等9个资源税税目。 资源产业管理部门的收费。如地质矿产部门征收的矿产资源费;水产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征收的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建设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征收的地下水资源费;林业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征收的林地补偿费、伐除林木补偿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 土地管理部门征收的土地复垦保证金。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征收的排污资。 某些地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试行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 如福建省对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征收环境补偿费;江苏省对集体矿山和个体采矿业征收矿产资源费和整治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选矿征收排污费;山西、内蒙古、湖北、陕西、新疆等省、自治区也制定了对自然资源开发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有关政策,准备付诸实施。 上述各种经济手段对于遏制自然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筹集环境保护资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政出多门,缺少协调。如上所述,各个部门与自然资源开发有关的收费名目繁多,有的相互之间重复,有的缺乏法律依据,没有得到明确的授权,这就削弱了国家作为自然环境资源所有者代表实现其价值的权威性,影响了这一手段的效果。 缺少科学依据,激励作用不强。没有根据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以及开发活动的损失为基础制定收费费率,标准偏低,从而难以刺激开发者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手段单调。如上所述,运用的经济手段绝大部分为征收税费这一种,而其他经济手段则运用甚少。 资金挪用严重。既然收取的费用是自然环境资源价值的体现,是自然资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那么,为了维护自然环境资源的再生产,这些费用必须再投入到自然环境资源的恢复、保护与增殖项目中去,但被挪作它用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挪用的另一个表现形式,也是最普遍、最不被人注意的形式是,根据管辖权限收费,安排使用。这就造成位于一地的开发者向在另一地的管辖者交费,这样,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就不能得到补偿,这部分价值实际是被挪到别处使用了。 4. 关于我国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建议 4.1 加强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研究 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研究,是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环境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的基础,税费及押金标准的制定,以及对交易市场的监督,都需要以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为依据。我国各级土地管理局组织力量,评定了城镇土地的基准价格,作为土地交易、调控土地市场的依据。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做法,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基准价值量进行评估,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4.2 理顺各种收费的关系,建立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体系根据自然资源开发产品的价格构成,从环境保护角度看,经济手段所要影响的主要是MEC和MUC两个部分。MEC部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环境污染损失,通过排污费收取;一部分是生态破坏损失,通过拟议中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收取,这便构成了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税费体系,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征收。MUC部分,以及部分属于MPC的公共部分,则构成了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体系,可由资源产业管理部门负责征收。建议根据这样的体系构想,对现有收费进行清理,保证两个体系之间、以及每个体系内部各项收费之间的关系明晰,并通过法律文件加以明确。4.3 强调费用—效益分析在自然资源开发项目评价中的地位 建议尽快制定和完善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应对自然资源的价值、开发活动的效益及其生态环境破坏损失作全面估算,并进行比较,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为项目成立后所要征收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的确定提供依据。 4.4 取消补贴、提高原材料价格 经济手段的核心就是使自然资源开发产品即原材料的价格,反映开发过程的完全成本,因此,应当取消对资源开发的财政补贴,放松对原材料价格的政府控制,使价格能够对资源开发者和利用者产生调节和刺激作用。也不必担心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导致通货膨胀,分析表明,真正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引起的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幅度较小,其最大弹性系数在0.6左右,即原料价格上涨1%,总体物价水平最多上涨0.6%;而且前面的分析表明,一个合理的价格体系最终是能够导致成本下降,从而使物价水平下降的。 4.5 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手段 在征收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的同时,应注意运用其他经济手段,特别是为环境保护创造市场,如实行资源开发权拍卖和交易。对一些缺乏税费征收标准或难以专门制定标准的开发项目,可在对资源进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对开发权进行招标拍卖,将拍卖所得资金作为生态环境的恢复费用;并逐步建立开发权的交易市场。 4.6 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基金 将征收的部分税费集中起来,成立自然资源保护专项基金,资助自然资源的恢复与保护,替代资源的开发,以及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工作,促进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象经营普通商品一样经营自然环境资源这一特殊商品,使其不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资源环境论文:我国资源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 1.资源与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根据我国在恢复经济发展阶段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从现在起至二十一世纪中叶是我国的三步走的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总体经济目标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了完成这个经济发展目标,有关部门要协调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处理好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而这种观念也是我国政府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精髓,关键是要协调和平衡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以牺牲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为代价追求短期的发展结果,而是要从社会和自然的角度出发,寻求发展中的平衡和共生共荣。人类社会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这种情况下人类要结合实际情况,在保证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平衡的情况下,寻求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能源危机,我国也不例外,最突出的表现为我国的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储备量已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化工和矿物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作为人民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水资源,也呈现出短缺的趋势。此外,由此引发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表现为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质量下降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我国由于各种环境问题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总体国民经济的增长量的百分之八左右,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作为占我国工业生产比重较大的化石能源与矿产工业,其每年因资源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占我国经济产值的百分之十七,不难看出,解决了环境和能源问题,将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 由此可见,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我们要想搞好经济建设,就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要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寻求更加科学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并且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来有效维护经济发展的成果,使我国经济发展走入更加理想的轨道,更快的实现我国的三期发展目标,在二十一世纪中叶跻身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之列。 2.我国资源与环境科学发展的现状 我国有关专家和学者在资源与环境科学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基于我国自身的环境资源的特点和形势,全国的资源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阐述: 2.1研究队伍的专业性和丰富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源和环境科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经验丰富的研究队伍和教学队伍。这其中不仅包括各大高校的专业领域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还包括各种中青年骨干,可谓是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创新型人才。此外,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也相对完善和丰富,不仅包括包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绘、地理、水文等专业知识,还包括、生态、空间、大气、海洋和环境科新工程等新兴学科。就我国目前的院校设置情况来看,在这些从事资源和和环境研究的单位中,已经有二十八所院校开设了资源与环境学院,其中有资格和能力招收本科、硕士、博士的学校也突破了十五所,这无不显示着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发展状况正朝着更规范和系统的方向前进。 2.2我国具有许多世界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 自古以来我国就被喻为资源大国,并且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和面积的特殊性,使得我国的环境和资源的跨度较大,也造就了我国的独特资源结构,使得我国的各种资源和能源在世界整体自然环境中起着较大的影响和作用。最常见的如对全球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的青藏高原;大面积的黄土高原和岩溶地区;面积广大的内陆干旱荒漠;活跃的大陆内部地震;绵长的海岸线和宽阔的大陆架及其典型的边缘海盆;濒太平洋成矿带;时代较完整的地层剖面和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独特的东亚季风气候特征及其从热带到寒温带、从湿润到干旱区等多样的生态系统;等等。 2.3研究工作有着雄厚的区域观测能力与调查工作基础的依托 我国从事资源和环境方面专门管理部门众多,象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海洋局、环保总局、测绘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中科院和高等院校,这些部门和单位有着长期、雄厚的观测与调查能力和工作基础,这对作为应用基础性的资源与环境科学不仅提供了获取数据的保证,也成为发展这一科学的重要力量。尽管我国在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当明显的,主要表现在针对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跨学科研究较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研究不够,年轻、高层次的综合型学术带头人亟待增加;资料数据和仪器设备的共享缺乏保证等。 3.我国资源与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正跨入全球化、系统化、定量化的新时代,其研究方式和研究重点都在发生重大的改变。笔者经过认真分析和总结,认为其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种表现: 3.1整体观、系统观的研究思路得到加强 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正在跨越以往各类资源之间以及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界限,开始把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不仅研究其自然属性,而且加强对其社会属性的研究;重视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特别是重视选择典型区域进行深入连续地观测,揭示人类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政治化等过程对地球表层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并在高精度观测数据基础上,引入复杂性科学方法论建立动力学模型,为可持续性的资源开发与环境改善工程提供可靠依据。 3.2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和专项计划的组织方式成为主流 以往对单一资源或环境问题的单一机构、单一学科研究方式被针对单一或综合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联合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家、工程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跨学科、多部门研究方式所替代;并且无论在国际科学界还是在各国国家研究组织中,对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础研究往往是通过设立专门的研究计划来完成。 3.3研究的突破越来越依赖于长期连续观测资料的积累与分析 重大研究计划往往有大型观测计划相配合。全球和国家尺度有关地球环境资源变化的长期观测、监测与信息网络正在形成,包括地球观测系统(E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00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全球数字地震台网等一系列全球性巨型观测系统;还有众多地区性和国家性大型观测系统;并且集地球空间信息存储、处理、传输和分析为一体的“数字地球”即将出现。 综上所述,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资源和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有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的新的发展策略,上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诸多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资源环境论文:从物权法到环境资源法 鱼虾苗放流大海是传统法律解释不了的事件。这使得环境资源法浮出水面来。反映了人与物的关系从所有、利用和限制到所有、利用、限制、保护和涵养的变化历程。从物权法到环境资源法反映了人与物关系的变化和人类的反思。物权法不是万能的,而环境资源法也不是万能的。在私法中过多地加入环境资源法的内容,会搞得物权法不伦不类;反之,过分强调公权力在环境资源法中的作用也同样会使得环境资源法的目的难以达到。要正确认识物权法和环境资源法的关系以及公民个体对于环境改善的作用。 关键词 物权,环境资源法,放流增殖 据报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捕捞船只的增加,捕捞新技术的应用,海洋环境的恶化,莱州湾渔业资源日渐减少,经济鱼类在渤海基本形不成鱼汛,产量越来越低,已严惩威胁到全市的渔业水产和沿海渔民的生存和发展。面对严峻形势,莱州市从1994年开始利用人工育苗技术对日本车虾、海蜇进行增殖放流,收到明显成效。据了解,这样的放流,莱州市每年都要进行。[1]类似的放流在广东也每年进行。[2] 深圳市农林渔业局和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工作人员在深圳东部海岸大鹏湾海域举行粤港联合增殖放流行动,将600万尾对虾苗、10万尾红鳍笛鲷鱼苗、1000万粒扇贝和30吨花蛤苗放流到大海中。粤港两地渔业主管部门希望这次大规模的放流行动,能缓解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的危机。[3] 在物权法上,很难解释象鱼虾苗放流这样的行为。其是民事行为吗?其是民事法律行为吗?其行为的物权法律性质为何? 第一,增殖放流这不是抛弃。抛弃是弃之不要,而放流的目的是为了增殖,恢复生态,提高渔业产量;第二、增殖放流不是养殖。养殖是养殖人在固定的可控制的水域里进行的生产活动,而人工放流不是可以控制的,一旦放流,任其生长繁衍,自由流动;第三,增殖放流不是遗失。遗失是非处于本人的意思而脱离占有,而这些鱼苗虾苗是人们故意放入大海的;四、增殖放流不是埋藏。埋藏是认为地将一物隐藏于另一物,而以上的放流增殖显然不是。这是一种新型的人与物的关系,这是传统物权法无法解释的问题,这是人与物关系的新发展,是一种对自然资源进行涵养的关系。 人与物的传统关系及法律反应 人是大自然中力量最为强大的。人的力量强大表现在:(1)人是有组织的动物。一个人力量单薄不可为的,在强大的组织面前,任何庞大的物也会土崩瓦解;人类组织了公司、政府、社团等等组织,这些组织的力量之庞大显然是单个人的力量所不及的;(2)人是有智慧的动物。人可以做出许多发明创造,高度组织加上高度创造,人可以在地球上上至太空,下达地下;足迹便两极,身影现深海;遇山炸山,遇水搭桥;截大江,钻山洞;平天堑,填鸿沟;天空中庞大的铁飞机轰鸣飞行,空气中无线电波乱窜。人的力量可谓大矣!是故,在庞大的人力面前,鱼虾捕捞殆尽,山野鸟兽无踪……从前不能为之的今日可以为之:例如对电磁波的利用;从前人类获取的能力较弱,今天则能力较强:比如捕杀鲸鱼,可以动用现代武器,捕捞规模巨大;从前人类反作用于自然界的效果较小,今天则效果巨大:比如修建大坝、大江截流,建设核反应堆等;从前物的利用中污染较小,今天则污染严重:海水受到油污和大陆排放水的污染,天空则有大气污染、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产生温室效应等等。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能力增大,物的形态状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起初,人类利用的物为自然物,如牛、羊,而现在物的形态也是今非昔比变化莫测。比如小到看不见之微生物,大到万吨巨轮、摩天大楼、千里石油管线;长久者有黄金、土地,短暂者有性质易变之化合物;有自然者如牛、羊,但也有制造者如汽车、机器。利用方式也有重大差别。有自然利用者如用牛耕地,也有组合才能利用者如电灯和电源、汽车与汽油。 随着人类对自然反作用力加大,自然的面貌打上了人类活动的深深印记。大山穿洞大江截流;森林砍伐,青山变秃山;掘地三尺,深地里钻石被开采、石油被吸出;波涛万顷之中建立石油钻井平台;烂泥滩上树起钢筋混凝土大厦。按照现代社会的速度,人类的组织能力加上强大的科技能力,长城恐怕不到一个月就能建成。 人类社会之初,总认为大自然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财富。肆意向大自然索取。结果大自然不但资源耗费殆尽,而且引起了气候变化。台风暴雨、山体滑坡、赤潮等等,无不是大自然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惩罚性的回应。 反映在法律之中,初始阶段,人类仅仅在物权法之中,对于过分索取的行为加以限制。例如,法国基于三种理由对所有权加以限制,其中分别是根据所有物的性质加以限制;根据滥用权利禁止的原则加以限制;根据法定的理由加以限制。例如,《法国森林法》L.311-1条第1款规定:“如无特别的行政授权,任何个人不得行使拔除或开发其树木的权利,或行使终止其土地用于森林业目的的权利。”[4]根据“所有权承担义务”这一新时代的立法精神,德国法院从1987年以来的几个案件中对不动产所有权创立了“情势限制性”(Situationsgebundheit)理论,或者称之为不动产所有权的“情势义务”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含义是:每一块不动产都和它的位置、状况、地理环境、风景、大自然等因素、也就是它的“情势”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不动产所有权人在行使其权利时必须考虑到这些情势,必须遵守因情势限制性而产生的社会性义务,并只能在其特定情势下从土地取得收益和为处分。一个理智的人总会根据其不动产的位置与公共福利的关系作出如何正确地行使其权力的判断。该理论强调不动产所有权的享有和行使必须服从于社会的平等和公众的利益。[5]中国传统法律中也有对于鱼网的密度进行的限制。但是,总的来说,当时的法律主旨仍然在保护所有和利用的阶段。对于自然界的万物,人类总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许多物进入不了物权法调整的视野之中。例如海洋是共用物;水是共用物等等。[6] 人类对限制人对物的过分利用的法律(限制所有权、限制所有权的取得方式等)仅仅开始在传统法律中修修补补地进行。当时,在人与物的利用关系中,物权法居于核心的地位。 人与物的现代关系及法律反应 但是现代阶段,人类已经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人开始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反思,并且随之发生了人类行为方式的变化。2005年日本世博会结束以后,所有最坚固的钢架或最漂亮的展馆都将无一例外被拆得片甲不留,甚至因建设而被移动的土石、树木也将在展后的一年中被原样移栽回去。从展馆上使用的可解体再利用的钢铁构架、废纸再制成的馆墙外壁与孟买麻材料制成的内部结构,到为展览提供的风力发电机,整个展馆建筑在拆除后都会再次 销售和利用,废弃物为零。[7] 这样,人和物关系的就从第一个历史时期过度到了新的历史时期,即从人对物的所有、利用和限制时期到所有、利用、限制、保护和涵养时期。在法律的反应上,从仅仅是在物权法刑法中进行支离破碎的规定,从私权救济和私权限制的角度保护环境到产生新的法律门类——环境资源法。 所有+利用+限制(民法、刑法等传统法) 所有+利用+限制+保护+涵养(环境资源法、城市规划法等现代法) 在人与物的关系发展史上,物权法和环境资源法都居于重要地位。环境资源法与物权法相比有许多共同点,都是调整人与物的关系;从对所有权的限制和相邻权的保护来看,环境法在内容和功能上与物权法的承继关系。但是环境法是物权法所不能为的情况下产生的,就象劳动法和劳动契约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法侵权法、产品质量法和民法买卖法的关系一样,前者的产生都是由于后者的功能不足以完成现代社会的需要。 但是,物权法和环境资源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物权法的核心仍然是“所有+利用”;而环境资源法的核心是“保护+涵养”。两者的区别主要可以概括为: 1、物权法为传统法,而环境资源法为新兴法。物权的产生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环境资源法更多地是工业社会以后环境状况严重恶化以后产生的。 2、物权法为微观法,而环境资源法为宏观法。物权强调的是一个一个的民事主体的利益,关心的是“相邻通风采光”、“逾界自落果实所有权归属”、“典物维护修缮”等这样个体的、特定化的物的问题,而较少关注诸如“地壳”、“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大气质量”等这样宏观的问题;[8]而环境资源法较多地关注这样的宏观问题。 3、物权法为私法,而环境资源法为公法。物权法关注的私权利;而环境资源法关注的是公权力为主;两者出发点不同。一个人受到邻地工厂噪音影响睡不着觉,可能对于国家、社会、大自然都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对于这个个体的私权利来说却是天大的事。 4、物权法为个体效益法;而环境资源法为社会效益、自然效益法。物权法要关注个体追求财富的愿望,以及保护合法财富,保护财富的安全流转;环境资源法更多关注社会和自然的效益。 5、物权法为个体权利和全体义务;环境资源法为全体权利全体义务。[9] 要正确认识物权法和环境资源法的关系 物权法不可能包罗万象,物权法的生存空间要受到限制,但是不能否认物权法的重要性。物权法和环境资源法两者都要强调。环境法是约束力,而物权法是扩张力。物权主体作为私权主体,尽可能想扩大自己的权利。例如捕鱼的时候,肯定想提高鱼的产量,于是,如果没有约束力,捕鱼者利用炸鱼、毒鱼、电鱼、强光照射鱼等无所不用其极。 环境法的约束力 物权法的扩张力 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中,是必须强调物权法的扩张力;同时要强调环境法的约束力。一方面要鼓励保护人们去追求财富、创造财富、利用财富;同时要防止为了追求财富破坏环境和破坏人类生存空间的现象。环境法的约束力要起作用。在法国现代社会,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的限制越来越多。尤其是针对不动产权利的行使(危险或有害健康的工业)。 资源环境论文: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大自然是一个严密的系统,任何种类的生物都与其他生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种联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导致一系列的破坏,甚至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处于混乱状态1”。雷切尔·卡森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中,便试图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觉醒。同样的,欧洲哲人海德格尔也在黑森林中发出找不到家园的哀叹。然而,绝大多数人的观念,仍然对于环境问题忽视不理。当阿尔.戈尔在《难以忽视的真相》中谈论到全球变暖问题的严重性时,以几近无奈的语气自嘲道,“即使这样直白的数据,还是会有不少人认为,我在夸夸其谈,恐吓人们。而其中也不乏知识渊博的科学家们”。环境问题,确实已需人类关注。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总体分析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它们的关系,笔者建构一个简单的框架图,说明各系统之间的初始关系。 人口、资源、 环境既相互依存、 又相互矛盾、相互制约,成为一个大系统、一个整体,整个大系统又由人类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构成。丰富优化作用而这三者都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则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人口、资源、环境,只要有一方出现非良性现象,就会破坏发展的基础,从而造成环境恶化和混乱,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圈。因而,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对每一方面都需进行调整优化。 二、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个别具体分析 1、人口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当前世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当今许多科学家认为,全球人口对于环境的压力已经达到了自然界所能承载能力的极限。比如印度2011年普查人口所得数量已超过12亿,年增长率为17.6%,这相对于仅十来年前的5.6亿人口,已夸张惊人。有限的国土面积几乎已经在超负荷运作中,压力骤增。这样的危机背景下,人口对于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是不容小视的。 因此,对于人口数量的调控,田雪原教授提出“全方位适度人口论”,笔者认为十分合理。他将其定义为:相对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人口数量是适当的,质量是稳步提高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即能够促进人口与其他发展因素协调发展的人口2。可以说,适宜的人口增长率和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人口条件。 2、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即为资源。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非再生性资源以及恒定性资源三种。对于土地、森林等再生性资源,可以重复使用,通过人工修整、营造使之再生;但若再生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需要,便会产生资源短缺。亦即,我们索取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要有一定的限度,即不能超过资源本身或其替代品的再生或更替速度。另外,对于非再生性资源,使用数量有限,用去的量失而不能复得。那么,做一个简单的加法,可再生资源的短缺加上非再生资源的不可再生,总体来说,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处于稀缺状态的,而可持续发展则是无可选择的必须建立在稀缺自然资源基础之上。(对于社会资源利用,取决于不同国家发展国情,此处在所不论。)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在当今社会,都处于稀缺状态。而同时,人的需求却有无限性。从而,形成了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这里不得不提到田雪原教授提出的“加权效应”。联合国的一项统计表明,1960—198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增加到48亿,增长60%;同期世界能源消耗增长130%,倍加于人口增长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人均能源消耗增长45%的“加权效应”所致。因此,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终将难以为继。 3、环境 在《寂静的春天》开篇,卡森便描绘了一个美国小镇遭受DDT污染的可怕情景。她意图通过这个描写来竟是人们不断增强的环境危机。卡森认为,“与核战争灭绝人类的可能性一样,人类整个生存环境的污染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一百多年前,恩格斯也曾经发出忠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环境无疑关乎着人类的生死存亡,而若是其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估计,环境因素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23%,换言之,全球23%的疾病起因可以归咎于环境原因。 “工业化20世纪的世纪病”哮喘病,每年可导致400万人死亡,并且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3。无数事例证明着,环境的恶化,可以说是人类所无法承受的灾难。近些年的非典、急性肠炎、疯牛病、核辐射等等,无不与环境恶化相关联。 由此看来,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生活,进而影响着人口的繁殖增长,并宏观的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构想 1、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 对于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控制措施主要采用优生优育的宏观举措,同时也能为人口质量奠定良好的自然和物质基础。对于我国这类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人口数量膨胀、人口素质较低的情况,宜从教育现状出发,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并同时贯彻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而对于有些发达国家,人口较少、人均素质较高的情况,宜鼓励生育,同时控制外来人口数量,建立完善人口结构。 2、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 对于资源的合理保护,首先要分析造成资源环境恶化的有关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开发的双向发展。对于不同类别的资源,采取不同措施应对。如恒定资源类,只需控制其使用不污染环境即可。而对于可再生性和非可再生性资源,尤其是非可再生性资源,应限制开发,最小限度使用,发挥最大利用效益。 3、结合不同国家国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不论对于哪一个国家,都是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笔者前已论述,当人口、资源、环境符合良心循环圈时,便可达到最佳发展状态。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想协调而建成一个自组织系统,需要尽量减少彼此的摩擦和矛盾,降低由此带来的损失和代价。可建立相应评估体系等,研究诸如资源环境的最佳人口承载力问题、经济适度人口问题等,以谋求可持续发展。 结语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内在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开发需要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入手 ,实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从而推进发展,以达到可持续的状态。 资源环境论文:对我国水资源现状及水环境保护现状评析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都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一半多的城市缺水,其中一部分城市严重缺水,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缺水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我国水资源人均量低。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水涝以及旱灾,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水污染情况 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用水效率低下。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工业污染: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制造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工厂污水治理不达标。而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水域周围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如酿酒、制革、印染等,治理不到位,废水流入江河,造成水污染。 农业废水。除了农产品加工这一间接水污染行业外,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等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肥料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大量廉价低质的肥料的使用。容易溶解而被冲入水中造成污染。近年来,杀虫剂的使用范围也在扩大,造成水的污染。牲畜饲养场的粪便直接排入饲养场附近水中,造成水污染。生活污水。尽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近年来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总量却在增加。大量的有机物进入水中,势必导致水体中溶解氧急剧下降,因而影响水质,严重的使水发臭,鱼类大量死亡。 三、水污染治理办法 为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对水资源的破坏、浪费和严重污染,应有适当的对策。 1增加水资源收费范围,提高收费价格只有施行较高的水资源价格,高额的水污染排污费,就会有效地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污水的治理和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环境效益双统一。在生活用水中,人们会养成重复利用的习惯。 2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 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不足50%,重复利用率为20%左右,低效的水资源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严重浪费局面。 3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破坏的处罚力度 地下生产作业对地下水资源有重大的污染和破坏行为,对这种污染和破坏行为,应收取地下水资源费、水资源补偿费、排污费,并严格要求较高的水利用率,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减轻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严禁超量抽排地下水资源,违者予以重罚。 4废水利用 为纠正以往把废水当作废物的错误观念,应该把废水称作污水比较妥当,借以提高人们对污水也是资源的认识,提高污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用洗脸水浇花,拖地,冲厕所等。有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节水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节水意识不强,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气。 四、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成就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水利事业取得了跨越性进展。 1有效地减轻了洪涝干旱等灾害的损失 近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北方地区连续干旱。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 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和发展大局的水利基础设施,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3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得到加强 对全国31个省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水域进行了水功能区划。依法加强取水许可、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五、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首先是农业干旱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中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加重。近年来农田干旱,水库干旱见底现象频发。农田受旱面积增加,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 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边远地区发生饮水困难,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 其次是城市缺水。中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 2用水效率不高 目前,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38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近70%。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左右。发达国家早在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 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亿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 中国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为15~20%。 3水环境恶化 污水的40%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城市地表水,城市地下含水层受到污染。由于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超过补给量,全国已出现地下水超采区,并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4水资源缺乏合理配置 华北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已经很高,缺水对生态环境已造成了影响。目前黄河断流日益严重,却每年调出90亿立方米水量接济淮河与海河,因此,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区域间的水资源的调配要依靠包括调水工程在内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综合上述,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不均,年内分配集中,北方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全国范围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制约因素。 资源环境论文:国内人才资源管理环境 在推进人才工作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概念被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在“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中,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政府工作的战略目标。政府机构改革中,“劳动局”普遍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名称所代替,其背后除了机构职能的调整之外,更体现了政府将“人力资源”的理念贯彻于实践的决心。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说,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经典教材大都提到环境因素对管理的重要性。从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而言,环境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指文化、机构框架、运行制度等关涉组织自身的因素,外部因素则主要是指组织外部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组织所在地的社会环境、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因素。组织外部环境对于其人力资源管理往往产生重要影响。包括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标准的制定、管理成本的控制、管理战略调整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语境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考虑中国的社会现实,孙立平教授提出的“断裂社会”理论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十分具有解释力。 一、断裂社会理论“断裂社会” 这个概念主要是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所呈现的新特征和新挑战。断裂社会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在社会等级与分层结构上是指一部分人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而且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第二,在地区之间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断裂;第三,表现在文化遗迹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断裂社会的实质是几个时代的成分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在一个断裂社会中,社会中不同部分的要求的差异,有时会达到一种无法相互理解的程度。 ”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同群体和个人的合理欲求得以浮出水面,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合理诉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实践中,农民工、失业群体与在转型过程中掌握知识、资源的群体之间利益满足的程度显然不可相提并论。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日益凸显的问题背后存在一套不平等的动力机制,该机制的核心就是我国社会的权利低水平的均衡,“无论是对于穷人还是对于富人、无论是对于资方还是对于劳方,目前我们制度化的权利保护程度都比较低”。 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劳动争议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请求解决劳动争议,依法居中公断的执法行为,包括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依法审理并做出裁决的一系列活动。通常也简称为劳动仲裁。劳动仲裁制度具有不可或缺性。这主要表现在化解劳务纠纷的制度运作过程中。我国劳动纠纷解决机制常被成为“一调一裁两审制”,即主要有调节、仲裁、法院二审判决,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包括协商制。然而,劳动争议方如果想通过法院判决实现自己的权利,必须首先通过劳动仲裁机构的仲裁,即所谓的“程序前置”原则。 三、劳动仲裁制度与人力资源管理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种本质性的作用,即可以提高公司的根本水平”。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来自企业,但是并没有局限于此,一些国家相继提出了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宏观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要求效率,同时更多地需要关注人力资本的公平配置和再生。然而,不论企业还是政府,其人力资源管理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在断裂社会的视角下考察人力资源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仲裁制度关涉政府、企业和劳动者,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客体,因而以之为载体为我们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便利。从宏观视角来看,断裂社会中不同的阶层间存在较深的裂痕。断裂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一部分人被甩到主流社会结构之外,这部分人往往被称之为“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中部分成员即使其中部分成员能够回到社会结构中去,但是在低水平的社会权利均衡体制下,这部分人力资源的效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而社会权利的较高均衡水平建设的路径就是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劳动仲裁制度作为一种利益表达机制和矛盾化解机制正与这种路径需要相契合。首先,这有利于信息反馈。劳动仲裁机构一般从属于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因而,仲裁中所体现的问题可以较为方便的得以反馈。其次,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回应性。劳动纠纷现之于政府部门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同时,有研究指出劳动仲裁的案例今年来由显着增加的趋势,仲裁部门工作强度大。然而在政府机构精简潮流中,仲裁部门的人员编制难以扩展,其压力不得不通过政府传到机制上传至决策部门,促使其调整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断裂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不平等必然会带来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不同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普遍的“仇官”、“仇富”心态正说明了这一点。从微观层面上看,企业组织尤其是大量雇佣农民工的企业无力阻止这种社会情绪的滋长和蔓延。企业管理中十分强调员工的满足感和认同感,而这正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断裂社会理论指出,社会权利的高水平均衡是解决社会不公的路径。这同样适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企业劳资双方的权利均衡能够防止资方权利膨胀给员工工作满意度、认同感所造成的潜在威胁,同时能给员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保障。集体谈判理论指出,劳资双方权利的均衡能产生使资方关注经营问题、调整发展战略等外部效应。西方发达国家的集体谈判制度相对比较成熟,劳工组织、平等就业法等为劳资双方的权利均衡提供了制度支撑。而我国尚未建成较为完善的劳工权益保护体系,只有一些零散的劳工权利保护制度。劳动仲裁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它不是一种权利主动保护机制,而是一种被动申诉机制。因此,它的作用在于为劳工维护权利提供制度激励。虽然这是一种保障性的激励,但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个人的不安全感,从而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相契合。然而,每一项制度背后都承载着相应的价值,而且往往是多重价值。前已述及,劳动仲裁的程序前置问题与行政化已经引起学者们对该制度的质疑。程序前置的规则势必增加仲裁机构的 压力,亦有违仲裁请求方的自由选择权,过高诉讼化的结果导致行政资源的浪费。过度的行政化则可能一定程度上有碍于仲裁的公平公正,难以体现其“中立的裁判者”的价值。显而易见,这些问题不仅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价值相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度本身的合法性。 四、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可能机遇 1.政府的战略支持。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人才管理和战略规划工作也不断推进,人才问题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在推进人才工作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概念被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在“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中,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政府工作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政府机构改革中,“劳动局”普遍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名称所代替,其背后除了机构职能的调整之外,更体现了政府将“人力资源”的理念贯彻于实践的决心。政府的支持除了能够推广人力资源理念,同时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发展,包括高校人力资源专业建设以及社会人力资源培训、挖掘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2.有限的制度资源。从上文对劳动仲裁制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该制度对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所发挥的正面价值。而且除了劳动仲裁之外,还有调解、法院二审判决等制度能够在化解劳动纠纷时发挥作用。劳资纠纷处理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链条上的一个环节,管理过程中的其他环节也有相关的制度规范。如《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对劳动者权益的规定,《劳动合同法》对招聘、录用的规定,各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用人单位的制约等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多个环节基本都形成了相对规范的法律制度,劳资双方的利益都能够在制度的框架内得以保护。 (二)现实挑战 1.紧张的劳资关系。断裂社会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权力与资本的结合使得一部分人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不规范的市场因素所造成的不平等引起了劳资关系紧张,劳资纠纷时有发生。包括劳动仲裁制度在内的既有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渠道功能,缓解这种社会压力。但是在纠纷产生之前缺少一种有效防止劳动纠纷产生的社会机制。劳动者方面由于缺少健全的组织,其利益往往不能得以凝聚,这大大加强了有关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频发的劳动纠纷则大大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 2.制度不完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既有制度的缺陷。通过对劳动仲裁制度的分析,我们看到该制度在价值和功能上与人力资源管理多处相契合。然而,仲裁制度在运作过程中的缺陷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积极价值产生“中和”效果,该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一个对于劳资双方不具有权威性的劳动仲裁很可能成为其向法院申诉的障碍,不管是从政府还是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看,都必然造成管理成本增加和效率的低下。与仲裁制度并行的还有调解、审批等方式,但是实践中调解制度的作用难以发挥,有限的制度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次是制度缺位。断裂社会中公平成为人民普遍要求,我国相关法律虽然体现了该原则,但是并没有赋予其足够的价值高度。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对其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表明,中国语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也存在一些有利条件。与此同时,社会紧张、制度缺憾等制约因素仍不时现于管理过程,阻碍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无论是从“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观角度出发,还是从提高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角度来看,外部环境都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公共部门应充分利用既有制度资源,同时进一步扫除制约性因素,以营造“亲人力资源”的环境;而微观的组织一方面必须在制度的轨道内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应积极表达自己的诉求,以促进建设有利的外部环境。 资源环境论文:论资源与环境法课程在资源环境专业中开设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资源环境 资源与环境法 课程 论文摘要:目前,资源与环境法课程已经在资源环境类专业中开设,这门课程虽说是法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对于资源环境类专业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开设资源与环境课有利于丰富教学授课形式,有利于学生了解常识,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法制教育,有利于完善资环类专业的科学体系,有利于大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等等。 一、引言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世界人口的迅速膨胀,全球的环境急剧恶化,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比如:土地的退化,水资源的缺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中国作为全球的一个发展大国,更是面临这样的环境问题,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了367万平方千米,并且还在增加。荒漠化也在迅速扩展,每年由于酸雨的破坏造成50亿美元的损失,并且殃及其他相邻的国家。1997年,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每年由于水、气的污染,经济损失高达540亿美元,这还仅仅只是间接损失。若是更为详细全面的考虑,直接经济损失2-3倍,甚至10倍。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国民尤为关注。为此,我们国家将保护环境制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资源与环境法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种边缘学科,也是交叉学科。其内容涵盖了伦理,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在高校中开设资源与环境法是很有必要且具有意义的。 二、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的作用 (一)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环境法常识 资源环境法中有许多基本的常识问题,人们通过资源环境法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了解了这方面的常识,详细分析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如此恶劣,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 意义。 (二)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环境法制教育 开设资源与环境课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法制教育。环境问题如此的严重,进行保护和管理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法律手段用其强制性,权威性等特征,成为主要手段。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更容易的约束其破坏行为,在高校开展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三)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助于完善资源环境类专业的学科体系 开设资源与环境课有助于完善资环类专业的科学体系,资环类专业课程开设多方面学科,而资源与环境法内容与其密切相关。如环境管理制度制定,农用保护,总体规划等解决环境问题,涉及了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要加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相关知识学习……要想保护环境,纯粹的自然学科知识远远不够,因为它涉及到了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方面。所以,社会科学的知识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法律手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以及资源与环境法教育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法律意识,知识水平等能力的提高等重要作用。资源与环境法应该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开设,去增强大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利于大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 人类要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推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大学生扮演着主要角色,通过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树立大学生价值观、环境观、伦理观。积极开展资源与环境法,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而如今,许多高校正在扩招,校园就得增设面积,校园就得规划,其中包括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引导大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比如说,爱护花草树木,垃圾分类投放,尽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节约用水,用电等等。在实践过程中养成保护环境的日常行为习惯。 (五)开设资源与环境法有助于优化校园环境,创建“绿色大学” “绿色大学”的创建,需要我们每个人自觉的保护环境,保护我的的校园。在环境幽雅,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下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知识。古语曾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创建好的校园环境,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和谐价值观有机的结合,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可以只让创建“绿色大学”只注重形式,要付出实际行动,让校园成为学生们发展的良好平台。 总之,在高校中开设资源与环境课程非常有必要。在资源与环境法课中,有些比较抽象的理论,所以可以采用非富多彩的方式授课,寓教于乐。大学生代表着祖国的希望,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的改善,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我们加大立法执法和宣传力度的同时,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加入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改善客观生态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资源环境论文:美国的农业生产和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1 美国中西部农业开发概要 在美国开发中西部进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是1860-1890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二是1930-1970年,在大规模开发时期内,美国联邦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关中、西部开发的法律和政策,极大地加快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的速度。 19世纪中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西部农业开发者,除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政策外,还陆续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只要在西部地区植树、种草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的发展。从1836年到1985年,美国中西部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1.6亿英亩)的1.53倍。随着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t,增加到1989年的1亿9120万t,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万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t,增加到1989年的5244万t,增加了224倍。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主要畜产品的平均年产量:1961~1965年期间,肉类335.28万t,牛奶1139.9万t,鸡蛋78.4万t。到了1989年,肉类(不含鸡肉)、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t、6543.2万t、397.4万t,分别比1961~1965年期间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在中、西部开发初期,一些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农牧业利润,对那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使该地区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 2 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在美国,由于农业的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等。 下面讨论在美国由于农业开发引起的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4个方面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2.1土壤侵蚀 美国联邦农业部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土壤侵蚀面积达6900万英亩,约占耕地总面积3亿4500万英亩的20%。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长期不断地种植较单一的农作物的耕地,即不实行轮作、不实行休耕的农地,机械化大农场。此外,美国政府以往的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导致农户以垦荒的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维持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受风和水的侵蚀,美国全国的农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27亿-31亿t;造成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面积达1亿1800万英亩。 2.2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枯竭 根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统计资料:1949年美国可灌溉耕地面积为2500万英亩,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了5000万英亩,稍后减少到了现在的4500万英亩,其中包括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1200万英亩可灌溉耕地和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央的溪谷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1980-1984年,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盐害 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是“灌溉农业区”,引起盐害的危险性极高。在这里不但有钠盐,还有钙盐、镁盐等各种盐类。加利福尼亚州受盐害最严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国峡谷等主要农业区,降水极少,在那里若不进行灌溉,进行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礼河水、科罗拉多河水。因为科罗拉多河水含盐,加州中部、南部地区的土壤也含盐,所以,用含盐的水灌溉农田导致了耕地表面盐分过度积累,农作物因受盐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渐变成了荒漠。现在,对此采取的对策是:用自动撒水器撒大量的水来希释盐分,使盐分流入地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时间一长,地下水盐分含量增高,当盐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农作物的根系部位时,就会导致农作物枯死;或用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枯死。为解决这些问题,也曾采用抽水机抽取地下水的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但是,盐分较高的水,向何处排放?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为降低地下水位,曾将盐分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发生了水鸟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动、植物生长畸形,以水生动物为食的水鸟因吃了这里的畸形动物也生长畸形,水鸟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鸟。由于发生了这类事件,排水处于被禁止状态。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随着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将有100万英亩的耕作,因盐害而充耕,变为荒漠。到目前为止,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问题仍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2.4水质污染 由于农业开发、生产活动而引起的水质污染,是众多损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一。水质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地表土流失,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积在湖底或河底,恶化有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此外,美国的农民为扩大耕作面积,将湿地转化为农田,也使那里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就农业生产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随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杀虫剂会使水生动、植物产生畸形,乃至死亡。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物约有50%来自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为氮和磷,主要来源于耕地上的化肥与围栏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粪便。水质污染不仅使地表水质恶化,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也有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学物质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会污染整个地下水水脉。地下水质污染,危及着农业生产地区人口总数的97%,占美国总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为,这些居民要饮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 美国的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面对农业生产、开发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联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 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1农业立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美国联邦政府于1985年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主要内容是:①为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政府对农民支付农产品出口补助金;②为减少农产品库存积压,扩大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选择权(交易条件、方式等);③通过实施农地保护计划(CRP),贯彻对农地进行保护的方针。此外,该法还包含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条款、草地保护、沼泽地保护等条款,制定这些条款的目标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保护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实现该目标,政府制定了长期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即与该法相辅相成。 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再次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农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食品安全性保障对策,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保证向消费者供给“绿色”的农产品。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农业法中还增添了关于“持续农业”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条款。 修订后的《农业法》,沿袭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针,增加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该法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市场理论的应用;提高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农地、水资源)。该法由9项条款组成,有关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第2项和第7项。 3.2农地保护计划 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是荒漠化防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农业生产给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在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及休耕(如种植以改良土壤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监督下,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同时,作为补偿,由联邦农业部每年向该计划的参加者(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金(按每英亩一定的单价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并被称为地租,下同):联邦农业部退耕还草或退耕还林的农民支付树木和草的种植费用总额一半的补助金(一次性的补助)。 农地保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农地土壤侵蚀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五个较具体的目的:①通过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长期保持美国农业的食品及天然纤维的生产能力;②减少由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的数量;③改善水资源质量;④保护野生动、植物;⑤通过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方法,抑制农产品生产过剩,通过总量控制来保证农户增加收入(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根据联邦政府统计,1989年联邦农业部对大约6300万英亩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8亿t;到1990年,联邦农业部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1亿1800万英亩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 在美国,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阻力。例如,是参加会减少收入的农地保护计划(CRP)、还是维持以前那种较大耕作面积的农业生产活动之间进行选择时,农民更偏好后者。 在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区域内,如果农户不参加农地保护计划,则取消该农户享受政府扶持及参加联邦农业部“农产品计划”的资格。 到了1996年,最初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耕地(休耕、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已经过了10年的保护期,也就是说已经失去了向农业部领取地租的资格,一部分休耕的农地可以从新进行农作物种植了。但是,拥有这些耕地的主人,必须严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农业法中有关农地保护的条款来耕作。否则,他们将不得不同农业部的“农产品计划”说“再见”了。那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农地,则永久地退出农作物的生产。 3.3防止水质污染对策 1987年美国颁布并实施的《水质法》、《水质净化法》,根据该法的规定,各地方(州)政府有义务每年向联邦政府报告关于缓解农业水源水质污染问题的对策及成果。1988年美国联邦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及“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并通过该计划的落实,管理着全国22个区域性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的实施。现在看来,全国各地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上述各项法律和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3.4.1 可持续农业 所谓“可持续农业”,一般是指“能够持续地利用资源进行农业再生产或能够进行资源的再利用,把农药、化学废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农产品(食品)的同时,保持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手段是:①改革现行的农业种植、养殖体系中不利于农地、水等资源保护的部分;②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式;③促进家畜粪尿等农家有机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绿肥的利用;④实施保护农地、水资源的保护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 通过上述手段来防止土壤侵蚀、荒漠化蔓延、水资源水质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护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的(卫生的)农产品。 3.4.2关于“保护性耕作方法” 集约型持续单作经营方式农业,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水质污染。 土壤中的有机物,可以提高土壤的孔隙率,增进水的渗透性,促进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的肥力。但是,采用传统的农业耕作方法,会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下降,从而导致土壤的保水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土壤的侵蚀,造成农地的荒漠化。 在明确了集约型持续单作经营方式及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弊端之后,有针对性的导入“保护性耕作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农作物秸秆、根茎叶等剩余物覆盖地表,或将秸秆粉碎后还田;在坡地上修建保持水土的水平梯田;尽可能地减少农地的耕翻次数,提倡免耕法等。 资源环境论文:深化环境资源法学研究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这两个体现新的发展观的重要历史文件,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和体制保障,也对环境资源法制建设和环境资源法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促进和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时代赋予环境资源法的历史使命 自第一次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尝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能源危机的苦果,而酿成这种苦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没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干了许多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的蠢事。我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和“十年动乱时期”,盲目推行毁林毁草开荒、围湖围海造田和打虎灭雀等征服大自然的运动,在“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唯意志论的支配下,搞什么“开荒开到山顶,种田种到湖底”和“大炼钢铁”,结果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近几十年来,尽管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退田还林还草,治沙治水治山,但由于欠账过多、积重难返、治理污染艰难和恢复生态缓慢,至今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恶化的趋势。实践和教训使人们认识到,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谁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自然生态失衡即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不断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前提和影响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目标。马克思把“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确定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1]人与自然的作用“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2]马克思在《一八八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与自然关系总和的统一,“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人类整个进步”及“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更”,即他心目中所追求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内容,理解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4] 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这两个方面。 目前,国际社会已经普遍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和和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4月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著名报告,同年秋天由联合国第42届大会审议并接受。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5]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6]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以环境为基础的发展,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环境系统维持最和谐的关系,认为只有当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时,可持续发展才能变成现实。《我们共同的未来》在其第二章“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结论中指出:“从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7] 李瑞环同志认为:“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必须调整发展的模式,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8]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9]他在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环境保护的领导者和见证人,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曲格平,在香港城市大学发表演讲时将当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称为绿色革命,强调这种绿色变革“是一种从物质生产方式到政治、法律及社会文化观念的整体转变,是一种‘大转变’,需要采取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大战略’”:“从政治、法律和道德上看,要把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生态系统的爱护纳入到政治、法律和道德体系中,把生命和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与‘人’一样公正、公平对待的‘主体’,同自然平等相处,崇尚简朴的生活和有节制的物质消费,人类的需求不能超越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10]2002年8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强调,中国将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 、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2003年10月,同志在三中全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和谐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发展。这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共同任务。 目前,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生活和重要目标;各有关行业都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努力,各有关学科正在努力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理论指导。环境资源法是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法律保障,应该在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环境资源法学工作者应该为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伟大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因此,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伟大时代和实践对环境资源法提出的要求。 二、环境资源法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它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环境资源法十分有效。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是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基本标志,也是环境资源法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和公益性的基础。环境资源法既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调整和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反映包括环境资源法在内的法的共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环境资源法的特性。从具体的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看,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关系、目的与手段关系;从总体上看,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环境资源法这一独立的法律部门产生的基本原因、发展的决定因素、长期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环境资源法的主导方面、本质方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是为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需要,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途径和手段。 所谓环境资源法的调整,是指作为主体的环境资源法律影响、改变、协调(包括建立、产生、确认、赋与、作用、控制、改进、改善、消灭等)特定对象(包括人、人的行为、状态、关系、事项、工作和秩序等)的活动。在这里,主体是环境资源法。环境资源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因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包括因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所发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所谓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环境资源法通过其制定和实施,影响、改变、协调(包括建立、产生、确认、赋与、作用、控制、改进、改善、消灭等)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资源法律调整是从法的运作方面描述法的实现、法在生活中如何起作用的一个范畴。 环境资源法律之所以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原因或理由是因为环境资源法律是人们的环境行为的行为规则。行为科学认为,行为是指人在环境的作用下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法律中的人是由人的一系列行为构成的,人等于他自己的一连串行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11]行为是法律世界中最经常、最普遍、最常见的东西,是贯穿法律运行过程的一个最具活跃性、能动性的驱动器和关键因素;法之产生、存在的初始动因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化;行为是法律控制的直接对象,是法实现其价值功能的立足点;行为是法的根本内容──权利的载体。法律规范作为人的行为规范或行为规则,其主要功能和作用是规范人的行为,即法律规范规定人应该如何行动,包括禁止什么行为、限制什么行为和鼓励什么行为。所谓人的环境行为(环境资源行为的简称),是指作用或影响环境资源的各种人的行为或活动的简称,主要指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的各种活动或行为。显然,环境资源法律中的人的法律行为都与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和结果(包括人与人关系的变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发生联系。人们的行为既可以作用于人也可以作用于物(包括自然、环境、资源,下同);作用于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包括形成、维持和改变等,下同)人与人的关系,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除了直接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外,还可能间接影响人与物的关系;作用于物的行为可以影响人与物的关系,直接作用于物的行为除了直接影响人与物的关系外,还可能间接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定、改进并实施环境资源法的前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与此相关的人与人的关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而通过制定、改进并实施环境资源法既能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能调整与此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 环境资源法律之所以可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于法律的作用和功能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可以为人调整的关系这一基本性质。环境资源法律之所以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是由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决定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演变是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动力,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演变到一定程度,无论当时的伦理道德或政策法律是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会要求伦理道德或政策法律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伦理道德或政策法律的调整范围是与日俱进的、也是可变的,在某个时期的伦理道德或政策法律不愿意或不能够调整的关系或对象,在另一个时期可能成为伦理道德或政策法律愿意或能够调整的关系或对象。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危机的恶化,环境保护事业的发达,以及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的发展,当今所有的环境资源法律或法规,都毫无例外地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一部良好的环境资源法律就是一张人与自然关系的关系网,就是一幅反映、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蓝图。另外,法律具有调整、保护、教育、指引和评价功能,法律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法的作用或功能。随着法律的发展和演变,法律的目的、任务、作用和功能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法律具有越来越广泛的任务、作用和功能。环境资源法的作用和功能之一,就是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就是协调或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资源法学与整个环境科学一样,都认为人可以协调或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或调整的方式、途径或工具、手段可以多种多样,而法律只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 环境资源法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又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还因为在环境资源工作或环境保护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有你无我的关系,而是一种共存、互容、密不可分的关系,即凡是对环境有影响的人为活动都可能同时产生这两种关系。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健全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可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12] 恩格斯在批判那种“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主义历史观时指出:“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13]“随着对自然规律的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界施加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1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断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以便经济地加以利用,用人力兴建大规模的工程以便占有或驯服自然力,──这种必要性在产业史上起着最有决定性的作用”。[15]人类可以通过各种工具和方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法律手段、行政 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等。当代人类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调整(包括直接调整和间接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主要表现为人类随意污染、破坏、浪费、掠夺自然环境资源)调整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要表现为尊重、热爱、保护、改善、合理利用、可持续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环境资源法学主要研究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即法律调整机制。 环境资源法的调整机制,是指由环境资源法律调整主体、调整对象、调整行为(包括调整方法和调整过程)结合起来的整个系统的内部结构、内在联系和运作方式的统一,主要指环境资源法律对其调整对象实施影响、实现其调整功能的运作机理和运作方式。环境资源法律调整机制包括环境资源法律调整方法、调整对象、调整要素和调整过程等内容。环境资源法的调整方法是环境资源法的调整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调整机制是各种调整方法的集合或整合,是对各种调整方法运作的动态反映、系统控制。 随着当代环境资源法学的兴起,环境资源法正在形成其富有特色的调整方法和调整机制(简称环境资源法的调整机制)。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狭义上仅指专门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所特有的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即生态化调整机制。广义上是指环境资源法律部门所采用的各种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包括其他法律或法律部门所采用的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以及专门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所特有的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 环境资源法律部门是指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的各种法律渊源的总和。环境资源法律部门包括环境资源专门法或专门法律规范,以及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有关的其他法律部门的法律规范。专门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简称环境资源法专门法)是环境资源法这一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的主体部分。环境资源专门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是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专门机制、主要机制、核心机制。与环境资源专门法相比较而言,其他法律或法律部门则处于次要地位,他们有关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规范数量较少、较分散、较单一。研究阐明并建立健全环境资源法的特有的调整方法和调整机制即生态化调整方法和调整机制,是环境资源法学理论研究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化”是原苏联学者创用的一个词,原意是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之中,用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根据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具体情况,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环境资源法调整机制特别是生态化调整机制,是区别于传统法律调整机制的、具有特色的、环境资源法所特有的调整机制。它是对传统法律目的、法律价值、法律调整方法、法律关系、法律主体、法律客体、法律原则和法律责任的绿化或生态化。它以环境正义、环境公平、环境民主、环境效益、环境安全和生态秩序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以明确主体人和客体自然之间的法定关系、赋予人和非人物种的特定法律地位为特色途径,主要采用环境治理(environmental governance)方式(强调政府行政组织、营利性企业组织和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协调和结合,提倡环境民主和公众参与),达到保护人和保护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资源和可持发展经济、社会,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目的。生态化调整机制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而由专门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新创立的调整方法和机制;二是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以及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需要,而由专门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将其他法律部门的传统调整方法和机制予以绿化或生态化(指用生态观点、环境观点进行改造、完善),而新创立的调整方法和机制。运用生态化方法,目前环境资源法已经形成一整套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或法律措施和法律制度),具体来讲主要是:环境资源调查(监测、监视、勘查、普查、抽查等)机制,包括环境资源调查、监测、监视、勘查、普查、抽查等制度;环境资源信息显示(报告、统计、公告、牌示等)机制,包括环境资源信息收集、统计、报告、公告等制度;环境资源问题预防机制(包括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功能分区和预警),包括环境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环境资源功能分区和其他预防预警等制度;环境资源行为机制(对环境资源行为的禁止、许可、行政要求、行为规范等),包括对环境资源行为的禁止、许可、行政要求等制度;环境资源整治、补救机制,包括环境资源治理、恢复、补救、补偿制度;环境资源行为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包括各种激励制度、奖励制度、惩罚制度以及追究环境民事责任、环境行政责任、环境资源刑事责任的法律司法监督、环境资源公众参与制度等。 各国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的实践证明,环境资源法不仅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可以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环境资源工作和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的出发,研究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是当代环境资源法学的主要任务。为此,必须打破包括法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不能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陈旧观点。人文社会科学应该与自然环境这一基础相协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科学研究中的综合,是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通过对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的综合研究,恩格斯得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即:“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因此,任务在于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即所谓历史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16] 站在综合自然和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高度,马克思指出了今后科学发展的趋势,即: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资源环境论文:国外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晚近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出于法治、权力制约及保护环境资源和公民环境资源权益的目的,一些国家从实际损害的适用范围、环境资源行政司法审查的范围、非直接利害关系人的起诉权、环保及其他社会团体的起诉权、当代人代表后代人的起诉权五个方面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对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限制。为了与WTO法律框架中环境保护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其他规则接轨,我国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在结合自己国情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弥补环境资源立法的缺陷,放宽对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限制。 关 键 词:起诉权;实际损害;司法审查;利害关系人;环境团体;后代人 用司法审判来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现代各国法治的成功经验,一般说来,司法审查的范围越大,原告的资格范围就越宽,相应地,该国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行政起诉权就可以得到越完备的保护。由于环境资源损害具有广泛性、积累性、持久性和恢复的困难性等特点,许多国家出于法治、权力制约及保护环境资源和公民环境资源权益的目的,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对环境资源行政诉讼起诉权的限制。 一、国外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晚近发展 (一)延展实际损害的适用范围 传统的环境资源行政诉讼判例法和成文法把受到实际的损害规定为原告行使起诉权的前提。20世纪中期以来,在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和日益高涨的环保运动的压力下,环境资源行政损害认定的条件在一些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放宽,实际损害延展到了经济损失、人身伤害以外的其他损失领域。 在判例法方面,以美国为例,把实际的损害加以扩展的典型案例是美国诉反对管理机关程序的学生案(简称SCRAP案)。在该案中,5名法学院的学生联名对联邦州际商业委员会起诉,反对该委员会批准铁路部门征收2.5%的附加运费的决定。他们认为,增加运费可能使得一些可以利用但经济价值不大的资源(如小树枝)不能从资源产地运出去,导致浪费,而整个社会的资源需求量却没有减少,从而会引起伐木、采矿活动和垃圾的增加。这项决定不仅会危害他们享用华盛顿山区自然环境的利益,还会危及国家的环境资源质量。最高法院认为原告受到了“特定和可察觉的损害”,且应把这种损害纳入实际损害之列。从而确认了原告的起诉权。[1]在这个判例的影响下,美国的法院现在可以因原告受到“美学上的损失”、“可能的损害”或“特定和可察觉的损害”等所谓的实际损害而确认其行政起诉权。[2] 在制定法方面,一些国家的环境资源基本法和各单行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不同程度地突破了传统的实际损害规定的限制。比如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第1369条第2款第1项规定:“对局长的这些行为的复审,可以由任何有利害关系的人向直接受该行为影响的此人定居地……提出申请。”“影响”的措辞就说明经济损失、人身伤害以外的其他损害或影响均可以成为法院确认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理由。瑞士把对公共环境的损害纳入到了民事和行政责任的领域,公民和社会团体可以基于自己对公共环境所享有的某些权益受到实质性或某些非实质性的影响享有行政起诉权。[3]为了保护集体的经济和环境利益,其权益受影响或者法律规定的公司、协会或者组织享有原告资格。[4] (二)承认非直接利害关系人的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 传统的环境资源行政诉讼法一般均规定,原告必须是与某一行政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即行政行为的直接当事人、受害人或实际受影响人。[5]这一限制起诉权的规定难以满足现代环境资源行政法追求的价值目标。因为,在环境资源行政行为的直接利害关系人不敢或不愿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下,法院按照“不告不理”的原则可以不予受理;而一些受到行政行为间接侵害的人由于缺乏诉讼法上的起诉资格依据而难以起诉。这种规定既不利于法院纠正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也不利于公共环境资源的保护。因此有必要把环境资源行政行为的非直接利害关系人纳入原告的范围。 日本、美国、印度和一些欧盟国家都对非直接利害关系人的起诉权作了规定。在日本,“民众诉讼”与“机关诉讼”的原告可以是法律特别规定的以“选举人资格”及其他“与自己无法律上的利益的资格”提起诉讼的人。[6]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和《联邦水污染控制法》等环境资源法律基于环境的公共性授权任何公民对任何违反环境资源法规的人或其他法律实体提起公民诉讼。[7]这种诉讼包括司法审查之诉。在印度,任何受到行政部门和市政当局的一个政府机构侵害的人,可以依法寻求适当的法院以公民诉讼的形式要求予以救济。当然,前提是一个正当、有效的 通知。以前,资格问题经常被提出,但是现在印度最高法院反复地确认了受侵害的个人甚至未直接受侵害的个人的资格。例如,在M.C.梅塔诉印度联邦案件(1988)中,原告并非是直接受害方,而只是一个从事恒河清除业和保护泰娅陵的富有公益精神的个人。[8]在比利时,法院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从判例法中间接地找到可以授予非直接利害关系人行政起诉权的依据,非直接利害关系人也可以因此获得向法院请求命令状的权利。[9]在希腊,基于环境的公共性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境行政起诉权的标准已由直接的、个人的和现时的法律权益受影响延展到了间接的、公共的和将来的权益受到损害或妨害的领域。[10]在芬兰,在有关土地使用和开采的公益环境诉讼中,该市镇拥有土地的居民均可根据市镇法的有关规定对违法行为提起诉讼,无需注明直接的利害关系。[4] (三)授予环保及其他社会团体以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 行政团体诉讼是行政“集体诉讼”的一种,按照传统的理论,行政团体诉讼的原告都应是受害者,只要团体中含有非受害者,则这个团体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提起环境资源行政诉讼。美国最早确立环境资源团体诉讼原则的判例是塞尔拉俱乐部诉莫顿案。在该案中,原告塞尔拉俱乐部以塞尔拉?内华达山脉自然环境保护者的名义和环保团体的身份,对联邦内政部长莫顿起诉,要求撤销内政部国家森林局的一项关于批准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在塞尔拉?内华达山脉修建一个投资3500万美元的大型娱乐场的计划。法院最后因原告的诉状中没有指出其任何成员的利益因该项工程受损而判定原告缺乏起诉权。按照法院的观点,环保或其他团体以保护公共环境利益的名义起诉是不够的,它必须提出自己或其成员在美学、自然保护、经济、娱乐等方面的利益受到或可能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才能获得起诉权并作为原告出庭。[2]通常各种环境资源保护团体通过吸收某些对环境要素有权益的人加入,在这些人的环境资源权益受到侵害时,该团体即可获得类似于环保集团诉讼的起诉权。这种方法广泛地为各种环境资源保护团体或特殊利益集团用作保护环境资源、制止某些不合理行政决定的重要手段。后来,《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走得更远,它们规定,任何法律实体(当然包括环保及其他性质的社会团体)都可以向法院提起公民诉讼,向法院申请强制令、命令状或撤消环境资源行政行为。[1]如果该环保及其他性质的团体想要提起行政损害赔偿诉讼,它必须依照普通法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证明它的成员有受到损害的事实。在一些欧盟国家,制定法和判例法授予社会团体环境行政起诉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如在瑞士,地方团体可以因其或其成员属于或邻近受影响区就可以根据妨害法规则获得环境行政起诉权。[3]在丹麦,社会团体起诉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其或其成员的环境利益受到明显的和实质性的损害,但是1994年的丹麦绿色和平组织诉交通部的行政诉讼案突破了这一标准。在该案中,交通部和丹麦绿色和平组织对一项桥梁的环境影响评价发生争论,由于丹麦绿色和平组织在环境影响事件中没有受到直接的、实质性的妨害或损害,它也没有被授权代表其成员的利益起诉的权利,因此它无权起诉。但是法院在分析丹麦绿色和平组织的构成和使命之后根据《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最后还是授予其起诉的资格。 比起个人的干预力量,环境资源行政团体诉讼的力量雄厚,态度一般比较强硬,有能力与行政机关周旋,并且可以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法院与政治家往往非常重视,不敢怠慢。[1]因而在国外环境资源行政诉讼中被广泛采用。 (四)确认当代人保护后代人合理环境资源福利需求的行政诉讼起诉权 从伦理学的角度上讲,后代人有在未来的环境资源中生存的权利。因此从法律上提倡和保护这种伦理性权利是必要的,也是现实的。基于此,一些国家的宪法和环境基本法在立法目的之中对保证后代人合理的环境资源福利要求进行了宣告,比如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第50条规定:“在伊斯兰共和国里,保护当代人和我们子孙后代在其中生活的环境是公民的义务。”再如《匈牙利人类环境保护法》第1条规定:“本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的身体健康,不断改善这一代人和后代人的生活条件。”那么当代人的下一代及下几代正当的环境资源需求因为当代的环境资源行政行为一定或可能受到侵害时,当代人是否有权提起环境资源行政诉讼呢?各国的成文法律一般没有明文规定,有必要加以解决。 按照传统的法理学观点,后代人由于没有出生,因此只能成为环境伦理学意义上和后世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主体,而不能成为当代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主体。一些国家的立法在代际公平原则的指引下已经突破了这一点,开始在当代法的意义上承认并保护后代人的环境权益。[12]如1993年,菲律宾的45名儿童由他们监护人的代表安东尼奥为诉讼代表人,代表他们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菲律宾政府环境管理部门所签发的木材许可证合同超出了森林的采伐能力,要求政府停止大规模地出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采伐权的活动。菲律宾最高法院申明当代人和后代人都享有生态平衡和健康的环境的权利,承认这45名儿童作为自己和后代人的代表有对政府提起诉讼要求保护自己及子孙后代环境的权利。戴维德法官在向法院提出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发现没有任何困难判决他们能够为他们自己、他们的同代人以及后代提起诉讼。就生态平衡和健康的环境而言,他们代表后代提起诉讼的资格建立在几代人共同责任的基础上。”由于法院在裁决承认后代人属于该案利害关系人的基础上授予了孩子们诉讼权,政府被迫下达行政命令取消了65个出租森林的合同项目。[13]这个判例虽然发生在菲律宾,但对其他国家的政府来说,其冲击力是非常大的。 在美国等国,由于后代人是当代人生命的延续,因此凡是对后代人合理的环境资源福利需求造成或可能造成实质性或非实质性损害的行政行为,当代人可以基于对自身的损害或对“遗腹子”的损害等理由提起公民诉讼。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起诉权与菲律宾森林案中起诉权的性质不同,它属于直接而非代表性的起诉权。 (五)扩大环境资源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范围 日本的环境资源行政诉讼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是取消诉讼,它包括取消处分诉讼和取消裁决诉讼,是指原告请求取消行政机关的处分及其他相当于行使公权力行为的诉讼。其二是确认无效诉讼,即原告请求法院确认行政机关处分或裁决的有无及其有无法律效力的诉讼。其三是不作为的违法确认诉讼,是指当事人依法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而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时间内没有做 出答复或未给申请人的利益予以保护,当事人向法院请求确认该行为违法的诉讼。其四是民众诉讼,是指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时,有资格的民众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纠正国家或公共团体机关不合法行为的诉讼。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还出现了一些以现行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作为诉讼对象的“制度诉讼”案例。[6]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抽象行政行为也可以直接或间接侵害相对人的利益,如果受害人得不到司法救济,可能会放任行政权力的滥用。 在环境资源危机面前,美国加强了法院对法律授权行政机关自行决定的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比如美国在《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里确立了“公民诉讼”制度)。司法审查诉讼的受案范围既包括政府机关的大多数具体行政行为,还包括一些抽象的行政行为,有时甚至涉及环境资源行政规章的制定行为。其中法院对抽象性环境资源行政决策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著名案例为“公民保护欧弗顿公园公司诉沃尔普”,该案涉及到的争端源于运输部长决定使用联邦高速公路基金兴建一条横穿欧弗顿公园的州际高速公路的问题。有关法令规定,如果能选择另一条“审慎可行的”路线,将禁止运输部长批准使用联邦基金建设穿越公共公园的公路。原告指控,运输部长违背了这一指令,要求法院撤消运输部长的命令,最高法院在《行政诉讼法》第701条中找到了该案可受司法复审的答案,从而裁决原告有权要求就此问题进行司法复审。法院在此案中确立了“严格审查”的原则,“严格审查”原则的基本含义有三点:其一,实体法上的审查,即法院审查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超出法律法令的授权;其二是程序法上的审查,即审查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符合行政程序法;其三,审查行政机关的决定是否合理。对环境资源行政规章提起司法审查诉讼,较为典型的案例是塞尔拉俱乐部诉洛克修斯案,在该案中,原告塞尔拉俱乐部指控被告联邦环保局局长洛克修斯,认为被告在审批州的《清洁空气法》实施计划的规章中没有就防止州的实施计划对防止清洁空气地区的空气质量下降做出规定。法院赞同原告的观点,并对被告了强制令。美国在1977年修订《清洁空气法》时吸收了这个判决。[2] 奥地利宪法禁止行政机关与非行政机构的重合。因此普通法院不具有对行政机构做出的决定进行复审的审判权。在环境资源事务方面,行政法院在行政机关执行环境资源法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司法作用。行政法院有复审环境资源行政决定的审判权。另一方面,宪法法院拥有对行政机构颁布的环境资源法规、规章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复审权。[8] 二、我国关于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法律规定及其缺陷 (一)环境资源损害的法律界定及其缺陷 《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意味着原告必须是与具体行政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直接利害关系”是指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14] “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意味着原告必须是被侵害的实体性权利的享有者,且这种权利必须被原告“专属性”或“排他性”地享有。[7]而许多环境因素,如清洁的大气、洁净的海水在传统民法意义上属于“共用”或“公有”的“财产”,河流属于国家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没有专属享用权。因此按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原告不能对导致污染和破坏公共环境资源的非处罚性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这种立法状况对保护公共环境资源及公民合法的环境资源权益是不利的。按照特别法或特别规定优先于普通法或普通规定的原理,有必要在专门的环境资源立法中对《行政诉讼法》的局限性加以突破。《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控告”除了包含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之外,还包括向有关的国家机关告发一般违法与严重违法的事实或嫌疑人,要求依法处理的行为,[15]但是对于向哪一国家机关告发、采用何种控告方式等问题则没有进一步明确,因此不具可操作性,有必要由单行的环境资源立法加以解决。基于此,新修正的《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就明确地对环境资源行政控告权进行了阐述。如《水污染防治法》第5条规定:“因水污染危害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致害者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按照该规定,如果环境行政机关的非职权行为造成了环境损失或危险,侵犯了他人的环境权益及与环境权益相关的其他权益,环境资源危害的诉讼救济权只能通过要求排除危害或/和赔偿损失的民事诉讼方式来行使;如果环境资源损失或危险是由环境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那么环境资源危害的诉讼救济权只能通过要求排除危害或/和赔偿损失的行政诉讼方式来行使。[16]但是,这一规定没有明确界定“损失”二字的含义。从法理上讲,“损失”不仅包括实质性的损失,还包括视觉和精神感受等非实质性的损失。那么人民法院能否受理非实质性损害的环境资源行政诉讼案件呢?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和专门的环境资源立法都没有做出规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解决非实质性损害的参照标准以及公民、单位在视觉、精神感觉等方面的忍受限度等问题。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之前,人民法院一般不会受理这类案件。 (二)社会团体以及非直接利害关系人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法律规定及其缺陷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第10条规定:“……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如果社会团体和与环境资源行政行为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众的作用仅局限于检举和揭发环境资源违法行为,那么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受害者基于外在的行政压力或经济原因不敢或不能提起环境资源行政诉讼,且环境资源行政管理机关及有关的职权机关也没有纠正该违法行为时,危害或可能危害环境资源的行政行为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法律对抗。这难以满足现代环境资源保护和公众参与的内在需要,因此有必要加强社会团体和非直接利害关系人在环境资源行政诉讼中的作用。我国已经有社会团体支持民事起诉的法律规定,如《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和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是对于社会团体支持行政起诉以及环境资源团体能否代表其成员提起环境资源行政诉讼的问题,我国的法律则没有涉及。 (三)当代人保护后代人合理环境资源福利需求的起诉权规定及其缺陷 后代人是当代人事业、利益和血脉的继承者和延续者,是潜在的法律主体,其正当的环境资源福利需求也必须得到保障。而当代人及由当代人组成的当代政府和权力机关基于认识的局限性和利益追求的盲目性经常在自觉不自觉地破坏后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为了抑制可能危及后代人生态安全的当代行为,有必要为保护后代人的合理环境资源福利需求设立一定的诉讼机制。而在诉讼机制中,起诉权的确立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却处于空白状态。 (四)环境资源行政行为司法审查范围的法律规定及其缺陷 《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2项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二)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 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这种把抽象性行政行为完全排除在司法审查范围之外的立法规定已经难以满足WTO的司法审查规则和我国依法治国的需要。[17]在市场化和与WTO接轨的进程中,地方行政机关为了本地或某些单位或个人的利益,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侵犯国内外单位、个人环境资源权益和与环境资源权益相关的其他权益的现象将不可能杜绝,国外的受害者和外国政府因为中国行政机关的推委得不到救济而把中国中央政府推上WTO 争端解决机构被诉席的现象也将很普遍。[18]因此,有必要扩充环境资源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范围,以适应充分、有效和及时地保护国内外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法理,行政处理的结果具有强制执行力,这种强制力不以当事人的自由意志为转移,因此行政处理属于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16]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土地权属和水权权属的行政处理不服的人和单位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属于行政诉讼。但是1991年6月30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在《关于环保部门能否就污染赔偿处理决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问题的复函》中规定:“如果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对环保部门所作的处理决定不服,既不履行又不向人民法院起诉,环保部门不能向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应明确告知当事人就原污染赔偿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全国人大法工委在1992年1月31日给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正确理解和执行《环境保护法》第41第2款的答复中进一步指出:“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因环境污染损害引起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所作的处理,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但这是民事纠纷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不能以做出处理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可以看出,在我国环境污染的行政处理不属于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事项。[19]我们暂且不论以上解释的合法性问题,就出于部门利益而缩小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做法而言,它是与法理是格格不入的。 另外,我国的一些环境行政法把行政复议作为提起行政诉讼的必要前置程序,甚至把行政复议结果规定为终局性和非可诉的处理结果,这种“穷尽行政救济”和排除司法救济的作法限制了当事人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行使,已经不适应于现代司法的专业化和陪审员聘请的专家化发展趋势,难以与WTO的司法审查规则接轨。 三、国外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晚近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从小的方面讲属于环境救济权的范畴,从大的方面讲属于环境权的范畴。和环境权一样,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从国际层面上讲也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特点,一般性指一些具体的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制度的创设、选择和实施在不同国家甚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一般性是由环境法和环境权的公益性以及司法制度的部分竞合性决定的。[20]特殊性指一些具体的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制度的创设、选择和实施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殊性是由环境权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司法制度和自然环境基础决定的。对于具有一般性特征的国外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制度,如能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制度兼容,只要它们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与WTO规则的接轨,那么就可以借鉴和引进。对于具有特殊性特征的国外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制度,中国在借鉴和参考前必须慎重,必须对其兼容性进行充分的分析。对于我们迫切需要借鉴和参考但目前不能兼容的国外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与WTO接轨的契机积极创造条件使其适合我国的国情。 从国外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发展的五个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出,延展实际损害的适用范围、承认非直接利害关系人的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授予环保及其他社会团体以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确认当代人代表后代人的环境资源行政诉讼起诉权都体现在市场经济国家,且其内容都不涉及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的重大改革问题,与我国的经济体制、环境保护和环境法发展的现状和内在要求基本需要一致,可以直接借鉴和参考。对于国外扩大环境资源行政行为司法审查范围的发展趋势,它涉及司法制度的重大改革和政治权力的再分配问题,但对我国来说,扩大环境资源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范围是在社会主义轨道上进行的,是符合WTO所属各协议的司法审查要求的,因此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既然国外环境行政起诉权的上述五个发展趋势均可以为我国借鉴和参考,那么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呢?本文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发展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指导思想 近代环境侵权法之所以把环境侵权损害的范围从传统的财产权、人身权、劳动权、休息权扩大至环境本身,是因为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环境的稀缺性日益明显,[21]如果漠视环境本身的价值,放任环境状况的日益恶化,人类暴露与环境之中的财产权、人身权、劳动权、休息权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连锁性地侵害,因此传统的侵权法肯定和保护环境的价值是人类自身的财产权、人身权、劳动权、休息权能够得到可持续地发展和保护的直接要求,同时这种保护客观上也间接地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得到可持续地保护。另外,对于后代人,无论从伦理还是法律的角度讲,他们的各种环境资源福利需求都应得到当代人的尊重和保护。[12]一些国家的法律和司法判例之所以肯定当代人保护后代人合理环境资源需求的行政起诉权,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后代人也能够在丰富多样和优美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二)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发展要以充分、全面地保护各法律主体的环境权为根本目的 发展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合理地限制环境行政权,使环境公权之间以及环境公权与环境私权之间达成一定的平衡,[10]但是,限制环境行政权并非发展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根本目标,发展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根本目的在于全方位地保护各法律主体的环境权。公民环境权的法律保护是由主权或权力在民的思想决定的。[22]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规定决定了国家必须在财力和其他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充分地保护公民各项法律化了的环境权利。由于传统的法律对新兴的公民环境权的保护不力,许多学者认为需要把理论性很强的环境权分解为“绿化”了的人身权、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等传统性权利是非常必要的。[23] (三)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发展要以加强司法和公众对环境行政权的监督或干预为手段 极端的权力必然导致极端的专制和腐败,属于公权范畴的环境行政行为,如果只局限于自我监督和部门内的监督(如行政复议监督),那么部门腐败是难以杜绝的,公民的环境权益也是难以得到充分和完备的保护的。只有用另一种权力来监督和制约环境行政权力,才能促使环境行政权力的平衡和妥善行使,营造相对公平的行政执法环境。[24]经验表明,司法是制约环境行政权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政治和其他基本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加强环境行政权的司法监督是必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按照行政诉讼法的原理,除了扩大人民法院环境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外,还要授予环境行政管理相对人乃至环境行政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受影响人以行政起诉权。只有这样,才能使对环境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由浅入深,由个案监督积累为经常化或准经常 化监督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真正保护环境法律主体合法环境权益的目的。 四、发展我国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立法应采取的措施 我国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立法缺陷严格地限定了市场主体、公众和社会团体对危害环境资源的行政行为进行干预的范围,既不利于环境资源民主原则的全面贯彻,防止非科学性行政抽象行为的蔓延,也不利于区域性和流域性环境的保护以及当代人和后代人合法环境资源权益的平衡保护。国外市场经济国家一些成熟的环境行政起诉权制度因为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一定的共同性被纳入到WTO的环境保护规则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投资、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之中,[17]因此,为了使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投资、贸易、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与WTO的规则及WTO各成员国国内的相关法律制度接轨和兼容,我们应该参考以上启示有步骤地发展我国的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是非常必要的。 (一)延展环境资源损害的范围 环境资源损害的内容应从目前的环境要素的损害、传统意义上的财产损害和人身伤害延展至视觉、精神感觉等方面的非实质性损害。 (二)扩大社会团体以及非直接利害关系人行使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案件范围 环境资源和其他社会团体以及非直接利害关系人的合法环境资源权益因环境资源行政行为受到非实质性的损害时,授予他们以行政起诉权;环境资源和其他社会团体的成员的合法环境资源权益因环境资源行政行为受到实质性或非实质性的损害时,承认该社会团体代表其成员起诉的权利;在排除环境妨害或消除环境危险的诉讼中,建立社会团体和与本案无直接利害关系的民众支持环境资源行政诉讼的制度,在条件成熟时,还应确认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政案件没有直接关系的社会团体和公众提起环境资源行政诉讼的权利。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团体和民众对政府的环境资源行为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和法律上的对抗与制衡。 (三)授予当代人保护后代人合理环境资源福利需求的行政起诉权 依照我国的法律规定,法律主体必须已经出生或存在,由于后代人目前没有出生,因此现时的立法不可能承认他们的起诉权。但是基于保护后代人环境福利需求的必要性,可以借鉴“保留遗腹子的继承份额”的思想,把后代人环境资源福利需求的损害和当代人法律权益的缺损联系起来,确认当代人的直接起诉权。如经过法理学的突破和立法改革,法律能够在将来承认当代人代表后代人的起诉权,那么就必须解决代表主体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各级人大可以设立后代人权益保护委员会,但是依照我国法律,行使国家权力的人大就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没有必要再享有行政起诉权。有的学者认为应该让各级政府机构来代表,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又是区域或流域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始作俑者”。因此学者们倾向于由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环境资源保护组织或当地的民众直接代表后代人提起环境资源行政诉讼。 (四)逐步放宽人民法院对环境资源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范围 人民法院对环境资源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范围除了《行政诉讼法》第11条的概括列举和第12条的排除列举之外,应结合实际和WTO的司法审查要求以及我国在加入WTO前所做的承诺尽量扩大环境资源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范围,把行政机关制定、的部分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也列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另外,把环境污染的行政处理纳入提起行政诉讼的事项。如果环境资源行政机关不愿卷进环境资源民事纠纷之中,可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法律,缩小环境资源行政处理的适用范围。当前,我国的各项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正面临WTO规则的检验,我国应利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立、改、废的机会,把行政复议规定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非终局性的任意前置程序,取消或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作法。 五、结 语 深入地研究国外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晚近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和克服我国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立法的不足。只有逐步地完善我国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立法,才能使我国的环境资源的纠纷处理法律制度适应WTO规则的要求,才能使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和环境资源法的公平、民主原则在环境资源行政诉讼领域真正得到落实。 资源环境论文:试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 摘要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还处于“综合防治”阶段,没能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的调整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现有的法律法规亟待修改和完善。环境管理上则偏重于微观管理工作,体制上“块块”管理,没有站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变的角度,开展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和引导行业发展。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也不能仅仅单独对资源环境加以保护的问题去考虑,应当综合衡量环境与发展、科技进步与居民消费之间的生态系统 ,制订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原则性的环境战略、法律政策。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从我国环境与资源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全文着重论述我国环境立法的修订与机构设置,以使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制体系畅通。 关键词: 环境 资源 保护 法制 引 言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不可以否认的事实是:尽管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立了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体系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速度仍然远远大于环境问题解决的速度。中国社会几十年间经历了西方国家几百年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在这数十年急剧恶化,中国大众深刻体会到“千山鸟已绝,深溪不见蓑笠翁”的环境现实。为什么会这样?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究竟有那些不足之处?“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种目的二元论在实践中是否可以做到协调和平衡?如何实现《“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相较2005年环境统计结果减少10%和“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 。虽然2007年这两项指标 首次实现年度双下降,但任重道远,环境与资源保护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突发性的破坏大事件时有发生,这和我国的环境状况相关联,有一定的必然性。如何理解并坚持同志提出的“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论断?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损害环境与资源为代价。本文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具体分析。 一、我国环境与资源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环境一直在默默承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工业污染、洋垃圾的流入和处理、水污染、空气污染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沱江特大污染事故”、“福建屏南环境污染索赔大案”、“松花江水流域污染”、“太湖蓝澡”、“塔斯曼海轮污染案” 等一系列危害环境的典型事件。 (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大气污染状况。伴随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由于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大气污染物中烟尘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大部分来源于燃煤,使得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城市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2006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88.8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78.4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807.5万吨。全国酸雨发生频率在5%以上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32.6%,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区域占国土面积的15.4%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因此,控制煤烟型大气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重中之重。同时,2006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4985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汽车1399万辆),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以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为例,北京市各级政府大力加强城乡绿化、植树造林,采取各种措施防沙治沙,并率先在全国实施国iv排放标准(相当于欧iv标准),使得北京“蓝天”纪录不断刷新,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改善。这是北京市投入大量资金、付出了不懈努力的结果。北京市政府对大气的治理工作可说是一个榜样。然而,相较于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其它城市却很难复制它的治理模式。大气污染治理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以小的代价取得合适的效果。 2,水体污染状况。我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iii类,iv、v类,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氨氮。七大水系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太湖、滇池为劣v类水质,巢湖为v类水质。2006年,27个国家监控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ⅲ类水质的湖(库)6个(占22%),ⅳ类水质的湖(库)1个(占4%),ⅴ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9%),劣ⅴ类水质的湖(库)13个(占48%)。其中,巢湖水质为ⅴ类,太湖和滇池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 。再以北京市2008年1月大中型水库水质状况 为例,作为饮用水源地-官厅水库水质为ⅳ类;而北京市2008年1月河流水质状况,除潮白河水系大多在ⅱ类外,其它水系基本上处于无水、劣v2类状态 。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形势仍然严峻,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 3,其它污染状况。2006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5.20亿吨,比上年增加13.1%。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303万吨,比上年减少21.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为9.26亿吨。2006年,全国近岸大部分海域水质良好,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远海海域水质良好。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7.7%,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三类海水为8.0%,下降0.9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24.3%,上升0.4个百分点。全国海域共发生赤潮93次,较上年约增加13%,累计面积约19840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 (二)自然资源减少失衡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在世界平均值以下: 水资源为1/4(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2 200立方米,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森林资源为1/10, 耕地资源为1/5 (为美国的1/10), 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为世界人均的1/2。加之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联合国《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gdp的3.5---8%。中国作为世界受污染最严重的国家,正处于十字路口,目前的路是“危险之路 ”。 (三)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保护和改善生活、生态环境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目标在实践中相冲突,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的不可持续性消耗。(1)我国工业“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资源型)特点显著,且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很快,如2007年上半年,钢材出口量增长97.7%,钢坯增长40.9% 。由于出口产品中相当大部分是的“两高一资”型产品,如轻工、纺织、冶金、钢铁、机械等行业的产品,都消耗了大量能源,其旺盛的国际需求,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2)产业政策的不合理。《2007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类第十三篇明确要加快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而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中,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篇第十九条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3,4,5)款也明确了加快汽车制造业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大力发展作为消费主义驱动器的汽车工业,是否可行,有待讨论。而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5697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46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4.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3534万辆,增长20.8%。预计2010年中国汽车数量可达到7167万辆 。若达到美国百人拥有汽车55辆比例,中国还将拥有七亿辆汽车。这相当于现在全球汽车总量,是中国的环境与资源无法承受的。(3)产品过度包装,回收利用少。由于没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引发的资源浪费现象涉及普通生活方方面面。一盒巨大的保健食品礼盒,只有中间位置摆放着几个小巧的瓶状物;一盒大红袍茶叶,包装得更为繁琐,除了外层的手拎袋和雕花木盒,还有内层的两个独立的小木盒以及盒内包衬的黄色绸缎、造型精美的密封罐,最后才是装在塑料包装袋内的茶叶……。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每年产生垃圾近500万吨,包装物含量就占22%。而中国包装联合会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包装产品生产总值为4100亿元,其中占70 %、价值2800多亿元的包装物被一次性使用即耗费,而这其中的三分之一就是因过度包装造成的 。而回收利用方面未能建立起了一套分类回收系统,大部分废物没有被回收利用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潜在危害很大。2007年8月26日,首次提交审议的国家性法规《循环经济法(草案)》针对过度包装仅做出了原则性确定。 2,节能环保新产品的缓慢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关系民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我国常规能源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10.7%,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 。2004年,中国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1年以来,中国石油消费高速增长。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07年我国共进口原油1.63亿吨,同比前年增长12.4%;进口成品油3380万吨,以此数据计算,我国石油依存度已近50% 。在能源供应拉响警报的同时,各个城市的“亮化”工程毫无顾虑的美化着夜空。节能灯具、太阳能电池、风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能源的开发和使用进展缓慢,缺乏政府大力支持。而在国外,日本采取了“绿色税制”和补助金政策,对混合动力汽车有高达6万元的补贴;美国也实行一些税收返还政策,计划2006年1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给予混合动力车和先进柴油车最高达3400万美金的补贴、补贴价减免 。 在欧洲,4000万人正从风电场获得生活用电 。 3,沿海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可能同时面对的污染大迁移。随着出口壁垒加剧、人民币升值、能源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自身推进产业升级需要,把那些一般性加工制造业转移扩散出去向成本更低的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珠三角地区企业很现实的选择。事实上,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沿海地区约有1万多家企业到西部投资创业,投资总规模达3000多亿元。中西部地区,现阶段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污染相对较小 。其生态环境却更加碎弱,一旦破坏更加不易恢复。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需要引导 。产业转移不应该把过剩的、污染的、落后的设备转移到中西部去,而是一种产业升级的转移。中西部不能重复拷贝东部,重复引进,重复20多年前东部沿海对外资“饥不择食”的情况。而作为西进企业也要把握转移契机,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促进企业自身的整合升级。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现状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相关规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是指由国家制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互相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 。 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主要包括下列几个组成部分:1,宪法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规定。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与其他公害”;第9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2,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法的目的和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与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3,环境资源单行法规。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单行法律法规主要有《大气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环境标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细则、《自然保护区条例》、《城市规划法》等。4, 其他部门法中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3条关于不动产相邻关系的规定;第123条关于高度危险作业侵权的规定;第124条关于环境污染侵权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章第六节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此外,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保护环境资源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也是我国环境法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6条明确规定,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同我国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除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外,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二)我国环境职能管理机构缺位 环境管理是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环境问题的严重化,对环境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国家建立和强化了环境管理专门机构—1998年国家环保局升格为部级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环境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的行为,例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所谓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广义的环境管理的核心就是实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因此,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政府在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 按环境管理的范围可划分:(1)资源部门管理,各部委在职能范围内的规划和管理。如国土资源部对土地的规划和用途的监督,水利部对水资源的管理,林业部对森林资源管理等。(2)区域环境管理,它主要是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与环境目标,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制定区域环境规划等,包括整个国土的环境管理、经济协作区和省、自治区的环境管理,城市环境管理,以及水域环境管理等。例如,海河管理委员会、准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委员会。(3)成立部一级专门职能机构,将国家分散的环保职权集中起来。新成立的“环境部”是我国中央环境管理部门;省、市级政府建立了地方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工业较集中的县一般也设立了专门机构或由有关部门兼任。在较大的工矿企业里,设有环保科、室或专职人员。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环境管理部门虽有设置,但具体管理不到位。如:(1)部门分工缺乏合作。我国对“电子垃圾”的管理实行的是分级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涉及的部门有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环保总局等多个部门。主管部门是不明确的,多个部门皆有职责,而实际后果可能是都可以管都不去管。管理体制的不顺畅致使我国对“电子垃圾”的进口、回收利用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地带,洋垃圾危害不容小视。此外,主管部门角色错位,既是“裁判者”,又是“运动员”,以致监管不力不公,甚至以行政手段干预环境执法。(2)经济手段调节作用没有引起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延伸责任(epr) ”制度是关于责任分配的主要制度。各国立法将传统的生产者责任扩展到产品的全部生命周期,包括达到使用寿命后的处理。这种制度可有力地促进生产者在设计产品时考虑其环保性能和可循环利用性或可再商品性。日本2000年颁布的《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规定制造商和进口商负责自己生产和进口产品的回收、处理;荷兰把rohs及weee指令转化为《电器及电子设备废料规定》 。而我国《循环经济法》去年才通过审议。(3)主管部门监管缺位对环境违法问题不作为,仅仅靠当事者的管理和监督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第三者的再监督参与,结合国家审计署的职能,施行环境审计。 (三)立法中的不完善 自《环境保护法》1989年修改至今近20年。面对日益恶劣的自然环境,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是覆盖领域不全,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如缺少土壤污染、生物安全、遗传资源保护、核安全等。而据报道,中国的入侵物种占世界危害性入侵物种的50% 。在《环评法(草案)》第四条曾规定,“制定对环境有显著影响的区域开发、产业发展、自然资源开发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即将一定类型的政策列入环评范围。这本来可以成为我国纳入政策法律环评的契机,但最终被以“缺乏可操作性、缺乏经验、立法条件尚不成熟”等理由而在正式立法中删除 。由于法规、政策的实施作用范围广,影响深远一旦有误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2,环境法律配套滞后,不易操作、原则性规定多,影响了法律的贯彻执行。在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却没有明确参与范围。大项目或污染重的项目,各级政府可以重视把关,中、小型建设项目却不在“评价”之列。而这些中、小项目不可能都建在园区,有些甚至紧挨居民区,却没有明确标准规定公众参与范围,使基层环保部门难以操作。3,许多新的制度与理念未能体现。排污权交易都没能在法律中规定。4,对当前环境问题针对性不强,缺少一部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境法律。如地方保护问题等。 5,环境法律法规中的处罚力度弱,缺乏强制手段,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江苏罚款的数额极其有限,最低的仅在1万元以下,而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最高只可决定20万元以下的罚款,超过20万元的,必须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如此处罚力度,对于大的项目犹隔鞋搔痒,客观上甚至有鼓励违法之嫌。 (四)行政上的局限性 我国环境保护法是以政府行政管理为主,公众监督、公众参与为辅的“行政法”、“政策法” 。环境保护法主要内容是确立国家环境基本政策、原则、制度、责任以及与其他相关法律在适用上的关系。然而政府不履行环境责任以及履行环境责任不到位,公众监督和参与制度则更是少之又少。以致政府权力过于集中成为我国现行环境保护制度的积弊所在,出现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 1,环境职能部门的不独立性。环境保护部门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而经济部门和地方政府往往以经济增长为主要追求目标,双方差异导致冲突发生。如2005年水利部环保局信息权之争 。环境保护部门在人事、财政、社会保障体制上无法独立于地方政府,而各级政府却有足够的冲动去提高gdp速度,确保经济发展,缓解财政压力,往往难以对环境问题采取强硬措施。使得在环境问题刻不容缓的境地下,环境行政部门仍然是名副其实的冷衙门。履行环保职责的权力能力明显不足。以致罚款多少,环保部门竟要和违法企业去商量的地步 。 2,环保部门的权限设置不尽合理,处罚力度太小。例如,限期治理作为我国防治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其限期治理的决定权赋予县级地方人民政府行使。环保部门只可以提出限期治理意见,而地方政府则可能为了某种利益而行政不作为,其结果是放纵违法行为并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或破坏。在法律明确限期治理范围和条件下,既然违法排污企业的行为已经构成了限期治理条件,就应当直接通过法律赋予环保部门决定限期治理的权限;而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虽然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却没有明确参与范围。2005年全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环评风暴”的结局是一共30个违法开工项目全部接受了行政罚款,但具体数额不等。江苏7个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火电项目均收到“罚单”,最高的罚款10万元,最低的则为5万元 。尽管“环评风暴”来得轰轰烈烈,但我们不竟要问,对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威慑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执法困局是近年来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的根源。 3,环境职能部门的垂直管理与区域化合作体制。由于环境具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跨行政区域性特征,所以对环境要求实行更加系统型管理及决策,设立高级别的协调和决策机构。我国环境资源被行政区划分割,由不同的主体行使管理决策权,加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不同,缺乏对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平衡和限制,最终导致环境破坏严重。环境行政管理体制设置只重视行政区划机构而忽视生态区域机构的弊端暴露无遗。现有的一些综合治理机构,如太湖流域的综合治理委员、淮河治理委员会、黄河治理委员会等只不过是协调通报监测机构。根本无法监管,也不可能综合治理。作为监督者,要想实现有效的环境执法,环保部门就应该实行垂直管理 。从区域环境资源保护的高度,统一管理环境保护工作。当今国际区域合作的经验值得借鉴,如欧盟、美洲国家组织、2003年11月中欧环境部长级政策对话机制正式启动等。英商6000万欧元购买宝钢600万吨co2减排量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 三、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 社会快速发展与污染加剧、自然资源减少相伴随,现有法律没有很好的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国务院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提出,环境保护要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在法律、财税、金融、信贷等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普遍地建立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才更能有力和规范,才更能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同时,环保部门的各项监管措施才更能有效得到落实并产生强有力的作用。从法制建设的角度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 (一)加快现有法律体系的完善与顺畅 我国已基本形成的环境体系偏重于污染后的治理,未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落到实处。法律上虽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许可证等一些预防性制度,但这些制度本身的规定都不十分完善,缺乏必要的配套法规,并且也有浓厚的末端控制痕迹。如,“污染者负担”原则中对“污染者”的界定就是强调直接排污者,实际也是强调“末端控制”,将环境保护责任施加于“末端”,施加于污染物的处理、处置,不利于“清洁生产”战略的展开,难以把污染控制延伸到对原料、技术、工艺等生产环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状况,当务之急应着眼于: 1,在现行《宪法》中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是紧密联系的,他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得到体现。1982年10月2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自然宪章》就指出:“每种生命形式都是独特的,无论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应得到尊重,为了给予其他有机体这样的承认,人类必须受行为道德准则的约束。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有赖于自然系统的功能维持不坠,以保持能源和养料的供应。” 2、重新审视《环境保护法》。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定已达20多年之久,经过几十年的施行,已与当今环境防治要求不相符合,应尽早修改。(1)立法目的二元化,即既要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又要促进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平衡很难把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后一目的占据了优势。有鉴于此,应明确环境保护法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建议以“人与自然和谐”替换原第1条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 确立有效的政府环境责任制度体系 ,建立细化、可操作的责任追究机制。(3)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保证环境政务公开,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4)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扩大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范围。(5)赋予公众环境诉权,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6)加大处罚力度,赋予环保部门行政强制权 (限期、限产、停排、查封、扣押、没收),提高法定罚款上限(最高为100万元 )。 3,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地位和其它单行法规的修订。(1)环境影响评价法是从源头防治污染的关键,却势单力薄,收效甚微,环评范围狭窄。而放眼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将该制度扩展到战略层次。80 年代末,战略环评开始为全球广泛接受,作用于战略实施全过程(政策、计划、规划、项目),新的环评体系逐渐形成。如今,美国政府已经编制了好几百部“战略环境影响报告” 。而在我国如影视拍摄、自然保护区及名胜古迹的参观游览活动等,在目前都尚未纳入。不过,在地方法规中曾有一次不错的尝试。如2006 年 5 月,黄山市依据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黄山风景区管理条例》规定,在黄山境内景区拍影视剧必须先进行环境评估和论证,否则将被禁止拍摄。(2)环评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承担存在不足,客观上有鼓励建设单位违法之嫌。(3)部分单行法规急需修订。如《水土保持法》1991颁布、《矿产资源法》1996年修正、《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颁布,都早已不能适应现今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趋势。 4,环境经济政策。人的环境利益分为经济、资源、生态、精神四大类 ,环境与资源的使用是有价值的,应当实行有偿使用。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 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在决策中把环境与发展综合起来(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decision-making)。因此,环境保护中的经济措施更为必要。具体要重视以下几方面:(1)调整税收政策。对“两高一资”产业高税收,对环保产品给予税收优惠,调整现阶段过低的资源税。(2)资本市场的调节。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可以有效地限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此前,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推出的绿色信贷政策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3)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将环境外部的不经济性内部化,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4)贸易政策调整。改变我国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忽视资源约束和环境容量的发展模式,平衡好进出口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利益关系。(5)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变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认识误区,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考虑、综合决策。 (二)支持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与公共利益紧密相连,是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出现而产生于罗马法当中,公益诉讼的实质含义是,“原告代表社会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而起诉” 。 目下中国,以环境权为基础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限制较多,缺乏相关配套制度。例如以个人提起的带有公益色彩的案件一般难以得到受理或被驳回起诉。如2001年10月17日,东南大学法律系施建辉、顾大松两位教师以观景台的建设破坏了“其享受自然景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为由向南京市中院起诉市规划局,要求其撤销对紫荆山观景台的规划许可,法院未予受理。 环境权的概念一般解释为:公民享有适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环境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 。有关国际文件中,关于环境权有不同的具体表达方式。《斯德哥尔摩宣言》(1972)规定:“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人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联合国《世界自然宪章》(1982)规定:“人人都应当有机会按照本国法律个别地或集体地参加拟订与其环境直接有关的决定;遇到此种环境受损或退化时应有办法诉请补救”。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指出,人类处于普遍受到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应该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气成果的生活权利。在我国关于环境权法律中的依据有:《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将环境保护确认为一项国家职责;《宪法》第二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公民可以广泛参与国家的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水污染防治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这些公民环境参与权的规定,不仅是确定了环境权的具体内容和行使方式,而且为保障环境权的具体程序规定等制定提供了依据。 在确立环境权基础上,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就有了依据。公益诉讼的产生打破了原有原告需与损害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的规定,很是契合环境污染广泛性特点。对当下中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 :(1)推动环境保护法治观念的宣传。中国有息讼、厌诉的传统,致使法治观念淡漠,司法体制不健全、行政权力过于集中,有纠纷找关系的盛行。通过公益诉讼这种近似团体、集体诉讼的方式,由于其自身具有广泛性的,可以最大限度的宣传环境保护理念。(2)公益诉讼可以限制公权力的行使,制约政府不履行环境责任以及履行环境责任不到位 。(3)公益诉讼有利于预防利益损害、纠纷产生。例如,环境公益诉讼的提出,早于实际损害的发生,一条河流的污染可以影响人们的人身健康,但是,如在实际人身受到侵权发生之前可以通过公益诉讼提取救济,就能充分保护利益避免不应有的损害。据权威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自1998年以来,环境纠纷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递增,光是2006年仅投诉到环保部门的环境纠纷就达40多万件 。 如果相关部门不严格执行环评法,造成大范围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公民或组织可以通过环境公益诉讼来对抗造成生态破坏的私人以及通过行政公益诉讼对抗渎职的政府部门,从而鼓励和激发公众参与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积极性,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三)倡导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可以有效地制约政府的自由裁量权,确保政府公正,合理地行使行政权力。公众参与要求政府机关在做出有关环境的决定之前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并予以适当的考虑。公众的不同意见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及早发现问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增加政府环境决策和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使政府的环境决策与管理更加符合民意和反映实际情况;同时公众也将能充分了解政府环境决策的理由和依据,使普通民众的意愿能够得到充分表达,从而能够认同有关行政机关的环境决策,减少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使有关决策得到顺利实施。公众参与的方式是多样的,当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间环保组织ngo(非政府组织)成为政府和社会的桥梁。据介绍,我国目前民间环保组织已有2700多家,近年来这些组织日趋活跃,成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纽带。2004年,北京地球村等民间环保组织发起了“26摄氏度空调行动”,倡议企业参与节能行动,该行动影响范围逐年扩大;2007年深圳出台了《民间生态公约》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周建指出,民间环保组织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然而在环境教育宣传方面,缺乏具体的法规对ngo给予支持。根据环保总局宣教司就环保宣传制定的两次行动纲要(《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和(《2001年—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要求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时,却把环境ngo排除在外,没有条款涉及到对环境ngo工作的认同和支持。同时,ngo也面临着身分的尴尬,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不能依法进行登记。而在国外一些国家却赋予了环境ngo的行政参与权。如泰国宪法第56条规定,对于那些有可能会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计划,实施前,须经由环境ngo、高等环境教育机关的代表等构成的独立机关审议;德国对满足一定条件的环境ngo给与自然保护领域的参加权认定(主要包括意见表明权、专门家鉴定书的阅览权),如果权力遭侵害可提起诉讼 。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环保ngo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倘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2,新闻媒体对环境的深度关注,使得破坏环境的行为赤裸裸的曝露在公从的视野下,为我们所熟知的有影响环境事件中都有媒体的身影。不久前围绕厦门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px项目 之争。最终市政府不仅邀请200名市民代表,面对面征询意见,且遵照了大多数的意见砍掉了巨大的环境隐患,让公众体察了政府对民意的重视。但若是没有媒体的广泛参与,很有可能我们只能在某一次重大环境问题反思中才能知晓px项目。 3,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倡导公众参与环保。减少和拒绝一些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如减少和拒绝一次性用品(筷子、杯子、纸巾、袋子)的消费;节约用水、用电、用油; 反对奢侈豪华的生活方式。引导自愿环境管制措施。在企业认证方面,比较有影响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014000认证,欧洲的emas(生态管理和审核计划)认证等;在产品的生态认证方面种类较多,如德国的“蓝色大使”(blue angel)、北欧的“天鹅标志”(nordic swan)、美国的“绿色印章”(u.s.green seal)等;有的国家还有多个生态标签计划,如瑞典最常见的标签有nvironment choice和nordic swan。 公众参与对环境决策的形成具有重大益处。而我国的公众参与机制并未真正建立,为使其在环境保护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当:1,通过立法,确定公众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环境行政管理决策的范围,明确细节。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缺少明确的法律程序来保证公众参与的有效措施。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不能只有专家、官员、少数开发商参与,因为他们往往有可能因私利达到妥协,公众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2,建立完善听证制度,把公众听证作为决策过程的必要环节。让各方的意愿和利益得以表达,以使环境决策趋于合理。如圆明园铺膜听证会,是公众参与环保的有益尝试。3,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完善政府政务公开制度及环境状况公告制度,确立法定的环境与资源监测情况报告制度。调查表明,环境信息公开的指数全国最好的大概能达到60多分,但是全国还有上百个城市得分为零,包括污染非常严重的辽宁、吉林等地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在2008年内的施行,将有望扭转这种糊涂账境况。 结 语 环境法的基础是人的利益需求的多样性和环境满足人类多种需求的能力,环境问题发产生的本质原因是人类在追求和实现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利益要求时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生态利益所导致的。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环境事件,表明公众基本生存权、健康权日益普遍受到侵害,突出了中国环境法制度体系的缺失和弊端,迫切需要修改现行法律体系,完善法制建设。唯有如此,才可确保每个人享有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 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活情趣的权利。 资源环境论文:协调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对策研究 摘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资源型城市终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如何协调好资源型城市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文章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分析了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并制定了协调两者关系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环境;资源型;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各个学科关注重点和理解的差异,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角度对城市化涵义进行界定,尽管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的转化过程,从城市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城市化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如果缺乏统筹规划,同时面临资源衰减,那么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将会积累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 生态环境指人类环境中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最直接相关的那类环境。是自然界中各种生态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复合生态系统,遵循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生态规律,也受技术、体制、文化等社会关系的支配。具有调节、净化等功能。 一、鄂尔多斯市城市发展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鄂尔多斯市总面积86752平方公里,总人口162.5万,其中蒙古族18.3万人,下辖七旗一区,毗邻晋陕宁,南临古长城,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与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隔河相望,属“呼包鄂”金三角地区。东部临近环渤海经济圈,西部沟通我国西北,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和东中西结合部,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作用。 (二)资源概况 1.煤炭和天然气储量巨大 煤炭是鄂尔多斯市能源矿产中的最大优势。鄂尔多斯市煤炭的储量大、分布广、埋藏浅、易开采,以高发热量、高挥发性、高灰熔点、低灰、低硫、低磷的“三高三低”闻名于世。鄂尔多斯市也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资源集中区,目前鄂尔多斯市盆地内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2337.44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一个探明地质储量超过万亿立方米的大气区。 2.无机化工资源品种齐全、建材资源遍布全境 鄂尔多斯市的无机化工资源品种齐全,蕴藏丰富。主要有天然碱、芒硝、食盐、硫磺、泥炭等,还有伴生物钾盐、镁盐、磷矿等,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广阔。 建材资源是鄂尔多斯市境内的又一大优势资源。资源遍布全市,主要有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英岩、黄土、花岗岩、大理石等。 3.水资源相对缺乏 鄂尔多斯市是我国相对少雨和水资源贫乏的地区,年降水除少量补给地下水、水库和内陆湖泊外,由于植被覆盖不好,水土保持差,大部分通过黄河水系汇入大海。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总量为29. 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3. 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1. 0亿立方米,人均和地均占有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三)生态状况 鄂尔多斯市属内蒙古高原的鄂尔多斯高原,是全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重点地区之一。全市48%的面积为沙漠化土地,东部为丘陵山区,干旱少雨、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但矿藏丰富;西部为高原区,属典型的荒漠草原;中南部为沙漠区,库布其沙漠居北,毛乌素沙漠位南,是国家“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地段;北部及南部边缘为平原区,属黄河、无定河冲积平原,是鄂尔多斯市的粮、油、糖、果基地。鄂尔多斯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且集中,风大沙多,年蒸发量为降雨量的十倍以上,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有40多天,十年九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四)城市建设状况 鄂尔多斯市建成区面积250.21平方公里,道路面积5034.94万平方米,供热面积7189.30 万平方米。全市燃气普及率达78.13%,污水处理率达93.2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3.69%。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4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9.05平方米。 (五)经济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实现了资 开发的跨越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进入我国地级市前列,2012年鄂尔多斯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56.8亿元,比2011年增长13.0%。2012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820.0亿元,同比增长3.0%。 二、生态环境对鄂尔多斯市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一)促进作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保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优质的空气和水资源,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投资,提高城市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文化素养的人口,加速城市化进程,同时增强农民进城的意愿,促进城乡一体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增强对周边地区的集聚效益和辐射能力。 (二)约束效应 恶化的生态环境会降低城市的生存发展能力,水资源缺乏会使生产和生活成本提高,空气污染严重会增加改善环境的成本,土地资源被破坏会抑制城市空间拓展,从而减慢城市化进程;恶化的生态环境难以吸引投资和人才的进入,缺乏城市竞争力,从而降低城市发展速度;恶化的生态环境降低了人居环境质量,危害了人体健康,城市居民会选择迁出,这样就造成人才流失,阻碍了城市化进程;恶化的生态环境破坏城市的形象,降低城市吸引力,不利于城市软实力的增强。 鄂尔多斯市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并且沙漠化严重。而且,鄂尔多斯市处于能源工业发展初期,发展模式仍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和粗放经营为特征。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效应,重开发轻保护的发展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影响了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进程。 三、鄂尔多斯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一)走生态城市化发展道路,创建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就在于预防在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城市病”,解决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做到城市可持续发展,使得子孙后代能够有一个永续利用和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对于鄂尔多斯市而言,“生态城市”是目前最理想的选择。 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城市环境基础差,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和人口素质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走生态城市化发展道路,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尤其是领导决策层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二要加强城市生态立法。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化、制度化是保障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三要建立生态城市化发展的管理机构。在政府领导下,设立跨部门的、综合的生态城市建设决策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四要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生态城市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推广生态产业,保证发展过程低污染或无污染,低消耗高产出,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 (二)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创建节约型城市 目前鄂尔多斯市的城市化发展,资源浪费严重、耕地占用过快、资源能源供求矛盾突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面对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诸多不协调问题,鄂尔多斯市应该吸取先行城市城市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坚持走一条“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理性增长”的道路,构建节约型城市。在制定鄂尔多斯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目标时,应该注重城市化的内在质量,把速度和质量统一起来。要把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经济实力、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结合起来,使得人均gdp、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财政收入能够同步增长,居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多方面内容的水平得到提高,整个城市充满创造力。 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需要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原材料,大力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集约型经济增长之路,建设节约型城市。同时,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产业,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建环境友好型城市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社 会良性、互动关系。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标志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 鄂尔多斯市将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是必然选择。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政策,进一步完善公益林和草原生态奖补制度,全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落实“三区”发展规划,推进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转移农村牧区人口15万人。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国家生态治理项目,建设好中心城区百万亩生态圈、企业碳汇林、乌审旗“一河三园”等地方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实现沙漠增绿、资源增值、群众增收。二要提升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进一步规范资源开发秩序,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地质灾害整治和复垦绿化力度,积极化解矿区矛盾,推进和谐矿区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强化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意识,坚持低碳发展理念,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体系。 结论 城市化实质上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和生活水平提高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在区域发展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集中,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作为城市支撑的基础面临着退化。城市化通过人口集聚、经济发展、能耗增加和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生态环境的保护又通过限制人口、排斥资本和干预政策对城市发展产生约束。但是,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两者的关系是可以协调的,高速发展中的鄂尔多斯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未来还会面临资源枯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协调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资源环境论文:浅谈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 【摘 要】 网络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及利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环境下,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保障。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地方文献 资源建设 地方文献资源是反映特定区域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历史与现状的知识宝库。它是某一地域内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方式的历史纪录,是地方文化的积淀,是了解和研究某一特定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和文化历史现状的主要情报来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方文献数量与日俱增,内容丰富,其含义也在进一步延伸。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地方文献除了包含以纸质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外,光盘版、电子版、网络版的地方文献日益增多,各地的信息化工程纷纷启动,地方网站、信息港、电子港、地方论坛等层出不穷,网上的地方信息资源以几何级数在增长。这些网上信息资源地方文献特色鲜明,个性突出,但是收集整理的难度较大,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一、网络环境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影响 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使文献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给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带来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了地方文献的内涵与外延 在网络环境下的今天,地方文献数量与日俱增,内容广泛丰富,其含义也在进一步延伸。其形式和内涵同过去相比,已有很大区别。现在,地方文献不仅在当地出版发行,也在国内其它省份甚至在国外出版发行,突破了"地方出版物"这种传统概念。地方文献不仅有了方志、专著、期刊、族谱、地图等不同类型,也有了科技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新成员;载体不仅有印刷型的书籍,也有了缩微品、录音、录像、机读磁带等品种。更大量的地方文献不是以书籍的形式出现,而是发表于各种各样的杂志上,散见于各种会议文件中,甚至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商品性宣传品里,用更快速度、以引人注目的方式向社会传播。因此,文献的揭示已不能再停留在书刊表面,必须深入到书刊的篇章或知识单元里,去对文献进行多层次开发,把文献加工成有效信息,广、快、精、准地向读者提供多层次服务。 2、扩展了地方文献的载体形式。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文献的载体日益丰富,如音像、光盘、多媒体等等。这些新载体对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及开发利用将产生重大影响。 3、加深了地方文献征集、整序手段的复杂化。 在网络环境下,文献采访征集加工处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发生了变化,地方文献的征集不但依靠传统方式来获取,而且要通过网上搜索、电视转录等形式,去广泛地获取地方文献资料。而网上信息资源杂乱、无序,更新速度快。因此,网络下载的地方文献信息必须进行综合处理,深度加工和重组,使大量随机无序的信息资源转化成有序的、便于利用的知识。在网络、电视资源采集时,都必须使用高科技手段,要求工作人员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掌握高科技的能力,要求完善硬件设备环境。 4、宽泛了地方文献的工作内容 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储存与传递的新系统和新载体将极大地丰富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并将彻底改变"书本位"信息环境下形成的重视静态文献资料,忽视动态信息的思维定势,地方文献工作将围绕多种载体文献做文章,面对新的技术环境,地方文献工作内容将愈来愈丰富多彩。评价地方文献资料的质量标准也不只限于馆藏实体地方文献数量、结构和利用率,还要看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地方文献信息的能力。 5、拓宽了获取地方文献资源的途径 传统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获取的途径主要有:订购、征集、复制、交换、接收、呈缴、索取、捐赠等,而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方式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手段,图书馆既可以通过internet下载地方网站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利用数据库光盘、录音资料、传真、电话、email等多种途径获取地方文献信息资源 二、地方文献的收集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 在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的收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仍将处于首要地位。在地方文献的收集中,网络带来的不仅是征集空间的扩大和征集手段的改变,也使得地方信息更丰富,也更见于不同载体不同文种文献中。为此,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应加强以下信息资源的收集:电视节目中地方信息的采集;实物资源的采集,包括地区物产实物,古建筑、石刻、匾额、名人手稿、信札、历史照片等特种资料;网上地方文献的收集, 包括网络数据资源,电子出版物资源、虚拟图书馆资源及地方网站和一些专业网站的信息资源;报刊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 地方老照片的收集。 三、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保障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将传统媒体文献转换成数字文献,以实现检索自动化,全面提升地方文献的信息服务力。 1、建立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是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基础建设。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要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内容、不同著述形式、存于不同介质的原始数据以相应的电子记录组织成联机目录数据库,这是促进地方文献资源共享的第一步。在建库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相应措施:(1)目录数据应统一规则、统一原则、统一协调;(2)成立cnmarc格式维护咨询小组,指导marc格式的执行、修订、补充工作;(3)尽快建立各种规范文档,促进书目规范控制在全国实施;(4)成立数据库建设专家委员会,指导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进一步开发各种专题数据库,发挥各馆资源优势,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建立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地方文献不仅以书籍形式出现,更多的是隐含在某些文献的知识单元中。分散在各种各样的刊物上,散见于各种会议文件之中,甚至出现在各式商业宣传品里,地方文献和其他文献一样,力求以更快的速度和醒目的方式向社会传播。因此,除了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外,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地方文献资源中利用率高、有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地方文献,在不出现或解决了著作权问题的前提下,转化为数字化的可检索的数据,建成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传输上因特网,为网络用户直接提供所需的全文信息。 3、建立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非书资料数字化成为可能,利用计算机新技术,通过对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媒体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编辑、压缩等技术处理,把馆藏地方文献中的各种声像资料转换成电脑可识别的数字化资料,储存在电脑网络服务器上,实现录音、录像资料的网上视听阅览,建成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 4、筛选网上地方文献,建立网络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在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享受资源共享,丰富数据库。 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丰富,所收录的资料全面系统,网络信息中有不少是经过筛选加工的二三次文献,包含了前人的劳动,是较成熟的信息,这对于自建数据库可免去大量的重复劳动;另外,对网络一次文献中的全文数据和图片资料等等,也可直接编排利用,不需再用手工录入或扫描,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和资金。利用网络信息建库,应根据特色数据库的搜集方向,选择一批有参考价值的网站和信息源,定期浏览,并根据需要设立相关主题词、关键词,从中检索、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此外,由于网上信息更新很快,新网站不断涌现,可借助搜索引擎或网络机器人自动搜索,密切关注,以便发现最新信息。 资源环境论文:GIS在资源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摘 要: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资源环境的特点,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农业、及土地资源领域中的应用,并对gis在资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做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 1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is) 是一种兼容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 以其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形象直观的应用界面、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等特点,能为现实地理空间上的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的研究提供方便、准确的管理和空间分析手段。因此, gis 与环境科学的结合运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gis 与环境科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使二者的结合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预期在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及环境地球化学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gis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gis技术就被应用于农业领域,从国土资源决策管理、农业资源信息、区域农业规划、粮食流通管理与粮食生产辅助决策到农业生产潜力研究、农作物估产研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基于gps和gis的精细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些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随着gis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方法和技术的成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逐步深入。从技术角度看,gis在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作为农业资源调查的工具,建立了农业资源地理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库的浏览、检索等,利用gis绘制农业资源分布图和产生正规的报表。 (2)作为农业资源分析的工具,gis技术已不限于制图和空间数据库的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重新导出新的信息,产生专题地图和进行地图数据的叠加分析等。 (3)作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工具,主要是建立了各种模型和拟订各种决策方案,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4)作为农业管理的辅助决策工具,利用了gis的模型功能和空间动态分析以及预测能力,并与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它的现代技术(如rs和gps)有机结合,便于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和辅助决策。 3 gis在林业中的应用 林业生产领域的管理决策人员面对着各种数据,如林地使用状况、植被分布特征、立地条件、社会经济等许多因子的数据,这些数据既有空间数据又有属性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借用传统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利用gis方法却轻松自如。 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随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及时做出决策就显得异常的重要。常规的森林资源监测,从资源清查到数据整理成册,最后制定经营方案,需要的时间长,造成经营方案和现实情况不相符。这种滞后现象势必出现管理方案的不合理,甚致无法接受。利用gis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及有关因子的空间时序的变化特征,从而对症下药。 林业gis就是将林业生产管理的方式和特点溶入gis之中,形成一套为林业生产管理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减少林业信息处理的劳动强度,节省经费开支,提高管理效率。 gis在林业上的应用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 (1)作为森林调查的工具:主要特点是建立地理信息库,利用gis绘制森林分布图及产生正规报表。gis的应用主要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 (2)作为资源分析的工具:已不再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推导出新的信息。 (3)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工具:主要在于建立各种模型和拟定经营方案等,直接用于决策过程。 三个阶段反映了林业工作者对gis认识的逐步深入。 目前gis在林业上的应用主要有: (1)环境与森林灾害监测与管理方面中的应用,包括:林火、病虫害、荒漠化等管理,如在防火管理中,其主要内容有:林火信息管理、林火扑救指挥和时实监测、林火的预测预报、林火设施的布局分析等。 (2)在森林调查方面的应用,包括:森林资源清查和数据管理,这是gis最初应用于林业的主要方面、制定森林经营决策方案、林业制图。 (3)森林资源分析和评价方面,包括:林业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管理、用于分析林分、树种、林种、蓄积等因子的空间分布、森林资源动态管理、林权。 (4)森林结构调整方面,包括:林种结构调整、龄组结构调整。 (5)森林经营方面,包括:采伐、抚育间伐、造林规划、速生丰产林、基地培育、封山育林等。 (6)野生动物植物监测与管理。 1993~1997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的“中国森林资源调查技术现代化”项目顺利执行。以全国林业监测站点数据和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进行全国林地生态类型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在空间上和时间序列上完整、系统的反映林地区域不同的生态系统特点、林种、群落特征及其林(树)龄。 4 gis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 gis技术最初在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上的应用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图件和属性数据的存储、查询等管理工作等,基本上没有数据的空间分析及其它决策功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土地科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了土地评价工作(土地的适宜性或多宜性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评价、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城市地价评估、耕地地价评价等),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多目标规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现状分类与制图,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动态监测。 5 结论与展望 gis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从技术、地理信息、经济社会的需求等方面分析,在该领域有以下趋势: 结合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以电子政务相关工程为基础,推动gis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推广应用。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及企业的重要任务,gis在以资源、能力、生产、资金等空间综合配置、优化组合为目的的信息化建设中,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结合相应的应用工程,推动gis的发展。用往专业化方向发展,功能由通用管理功能转向资源评估、监督、跟踪分析等专业功能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各方面的矛盾及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诸多的关联性,分析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建议,需要功能更专业化的gis软件系统支持。 资源环境论文:网络环境下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科技系统、教育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三大群体的文献信息服务共建共享以及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阐述了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正在开展的工作以及今后应该开展的工作。 关键词:文献信息资源共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资源已上升为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信息资源的共享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文献服务的基础,也是文献服务工作者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随着文献资源种类的增加和价格的增长,人们对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期望越来越迫切。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建设的文献资源共享系统已具有相当规模。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正逐渐成为决策领导机关、图书情报部门及社会大众的共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将进入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 1.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1)自1998年4月,国家成立了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委员会以来,在国家层面上,以科技系统、教育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三大群体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开始了实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近年来,这些群体文献信息服务机陶在各自的系统内已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开展得很有声色。如在科技系统,科技部等部委组织推进的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工程技术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图书馆组成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建设项目,其网络服务系统就是按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采集、收藏和开发理、工、农、医各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科技文献服务系统。该系统目前有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外文会议论文数据库、外文科技图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会议论文数据库和中文学位论文数据库已在网上开通。 其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络有,国防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中国工程技术信息网( cetin),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设的国家数字图书馆,拥有30多个中心馆的全国医学图书馆资源共享网络。 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络有,由国家计委批准教育部组织建设的以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为依托的网上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一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共建共享数据库。该网络系统由1个全国管理中心、4个全国文献信息中心、7个地区文献信息中心和61所“211工程”立项高校图书馆组成。作为中国大专院校的信息保障体系,它不仅为全国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的研究营造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信息网络环境,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公共图书馆系统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络有,由文化部规划兴建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信息网络工程,以及由国家图书馆等124家图书情报单位发起并成立的全国图书馆信息咨询协作网。这些网络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国家图书馆与各省、市、县图书馆连接起来,将丰富的信息资源转变为数字化信息,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2)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也卓有成效地开展。如以江苏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为龙头,从1996年起开始建设的“江苏省科技信息网”,到2000年底已经联通了全省13市64县及10多个科研院所中心,还建成了一系列具有江苏特色的数据库资源。1999年12月,浙江图书馆与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签定信息资源共享协议,同时,三单位还将进行联合编目,网络互联。上海于2000年建成了由公共、科研、高校、情报四大系统65家的图书情报机构组成的“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3)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及共享有了很大发展。近些年,电子文献的出版力度远远超过书本文献的增长幅度,电子文献的出版物大有取代书本文献之势。如重庆维普公司开发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1989 - 1999年收录有期刊7000种,2000年后收录有1.2万余种期刊的题录、摘要信息,学科范围覆盖理、工、农、医以及社会科学各专业,已成为国内检索中文科技期刊的重要工具。由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和光盘国家中心共同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收录有5721种国内核心和有专业特色的期刊全文,到2000年底累计全文文章总量已达500篇,题录1000万余条。内容覆盖理工、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学、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它的数据库网络版有9大专辑,126个数据库,网上数据每日更新,是目前中文期刊收录量最多的一个全文数据库。镜像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除清华大学的“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外,还有维普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公司的“万方数据库系统”、书生公司的“书生之家”和超星公司的“超星图书馆”。目前,国内许多重点高校的图书馆电子文献的订购经费已超过总文献经费的300/0之多,电子网络文献的迅速发展已经给全民提供了更加便捷文献信息资源的途径。 2.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动态 2.1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从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正以不同系统、不同地区的形式全面推进,已形成了计算机网络大环境,共享网络建设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强大的支撑保障,加强各种类型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仍然是今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工作,尤其是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如江苏、上海、浙江、深圳、广州等已开始以各自的联合或协作方式,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整体化建设原则,建设公共、科技、高校的图书文献馆之间互联互动的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有的正开始起步,有的还正处于酝酿之中,在这些地区,每年至少要召开一次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议题的会议,讨论本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以积极地推进本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发展。 2.2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目前,随着各种各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的建成以及因特网上免费文献信息资源的出现,国内各图书情报单位正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情况积极参与加入各种共享网络、知名网络服务系统,以及利用因特网上免费文献信息资源,构建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服务体系,使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广泛利用。文献信息资源联合订购也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方式。今后凡价格高、利用率高、知名度高的重要文献信息资源仍应采取集团采购,这样既可以节约经费,又可以节省精力提高效益。 3.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完善 网络环境下,网络安全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凸显了其复杂性。用户在进行资源共享的时候,总是希望自身的权益能得到切实的保障。图书馆在提供资源共享的时候,必须满足用户的这种需求。因此,国家必须制定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得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图书馆立法是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图书馆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图书馆法律都比较完善。我国图书馆在资源共享的建设的同时,也在逐渐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资源共享方面的法律法规大致包括以下层次:科技进步法、信息资源共享法、政府信息公开法;行政管理法规、国家与地方颁布的信息资源共享条例;共享管理的具体方法、共享管理建设规范、服务监督与评价办法、科学数据汇交方法等。随着国家对资源共享建设的重视,国家层面上的资源共建的规章制度也必将更加完善。另外,对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机制,资金投入机制,以及解决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兼容等方面问题的制度建设也会更加健全。并且为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等配套措施,提高服务质量水平,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体系,营造有利于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的制度环境。这样,就可以确保资源共享的稳定发展。 资源环境论文:浅论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安全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云计算 图书馆信息资源 信息安全 论文摘要:云计算将使数字图书馆在软件环境、硬件存储、应用平台与服务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同时也会使信息资源面临很多安全问题。在云计算应用过程中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行业标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存储,实现信息资源的保密性与完整性、严格划分操作权限、加强用户访问控制,以保障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安全。 云计算是google提出的全新的互联网应用模式,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等计算机科学概念在互联网上的实现。而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也更多地采用了web2.0的理念和技术,用于改善自身服务,扩展高端复杂网络应用,向图书馆2.0迈进。因此,采用云计算的模式作为数字图书馆的底层架构,在软件环境、应用平台、数据共享等方面能够极大地改善图书馆的服务,是目前最具性价比、最可靠、扩展性最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处于早期应用阶段的云计算若想在图书馆大有作为,尚有很多不够成熟和有待商榷的地方,其中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尤显重要,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云计算将会带来的安全风险,以便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 1云计算的功能特性 云计算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即把存储于个人电脑、移动电话和其他设备上的大量信息和处理器资源集中在一起协同工作,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真正的云计算环境应该具有六个关键的特性:一是云计算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作为一个使用者,一旦用户连接到云中,那里存放的任何东西,包括文件、消息、图片、应用等都将变成用户的。二是云计算是以任务为中心的。用户只需关注自己需要做什么和应用程序如何完成任务,使用哪一个应用程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三是云计算是强大的。云中数百或数千台电脑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的计算能力是远非一台单独的台式机所能比拟的。四是云计算是易于访问的。由于数据存储在云里,用户可以从多个库中即时地检索更多的信息。与使用台式机不同,用户不再受到单一数据源的限制。五是云计算是智能的。随着各种数据都被存储到云中的计算机上,为了更智能地访问这些信息,数据挖掘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六是云计算是可编程的。大量需要利用云计算的任务都必须是自动化的。 2云计算给数字图书馆带来的变革 2.1便利的软件服务 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将不必购买本地安装形式的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各种类型的操作系统及开发软件,所使用的软件都是以网络服务的形式由云服务商直接提供。sales force、googleapps和zohooffice等都是迄今为止这类服务较为著名的公司。 2.2超大规模的计算和存储服务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以云计算服务器为核心,动态部署虚拟的硬件提供存储和计算能力,并通过web云接入,为复杂网络应用提供可能,实现“无处不在”的访问。对于图书馆而言,无论是自建的还是购买的信息资源,将来都可以存放于“云”上,而不再需要“镜像”于本地,其存储和管理都由“云”来完成,从而克服目前图书馆服务器访问限制的瓶颈。 2.3方便的平台服务 平台服务为图书馆根据自身业务创建各自的应用软件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数字图书馆用户可以使用中间商的设备来开发自己的程序并通过互联网和其服务器传到用户手中。目前主要的平台服务包括google application engine(gae)企业应用软件引擎和salesforce的网络应用软件平台force.com等。 2.4全方位的网络扩展服务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服务中介,至少在技术上能够将分布式存储的数据库和一站式的检索界面结合起来,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组织、关联、导航甚至可视化服务,实现不同“云”之间的互操作。同时图书馆可通过即时通讯或开放多种web2.0的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定制服务、在线帮助等全方位的用户交互服务,以更为人性化的方式拉近用户与数字图书馆的距离。 3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 虽然云计算能够对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带来深刻变革,但是所有的信息资源都高高挂在“云端”而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无论是对于云服务提供商,还是使用云服务的图书馆,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安全风险。对提供商来说,如何保证用户存储在云中的数据的安全?对图书馆来说,如何才能相信提供商能保证云中数据的安全?这些都是云计算应用急需解决的问题。 3.1云服务提供商需要提供的安全保障 3.1.1如何保证用户信息资源的安全性与可用性?虽然“云”从技术上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但从相关报道披露的2008年10个最糟糕的web2.0网络故障事件来看,其中有多项与云计算应用有关,例如亚马逊s3服务的中断、googleapps(在线办公应用软件)的中断服务、gmail邮箱爆发全球性故障,微软的云计算平台azure停止运行约22小时服务等。这些故障事件让那些还处在“云雾”中的多数业内人士和用户对于云计算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再度产生了忧虑和怀疑。 3.1.2如何为用户提供标准、规范、风险共担的服务?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亚马逊的云服务合同,就会发现很多条款是不合理的。比如第7.2条款中规定:我们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访问或使用、破坏、删除、销毁或弄丢任何你的内容或应用的程序不负有责任。在该合同中,服务提供商并不承诺对任何数据泄密事件以及被破坏行为承担法律责任或义务。可见,由于目前缺乏云计算架构的安全模型和标准,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有可能规避大部分安全风险,而将风险转嫁给用户。 3.1.3如何得到用户的信任?信任问题是云计算发展过程中的大障碍。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金海认为,云计算要普及很不容易。他提到,人们会信赖地把自己的钱放到银行里,因为银行是国有的。“银行背后有政府的法律保证,但云计算运营厂商数据中心的数据安全却没有任何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在制度上的保证,因此用户不敢把数据放进运营商的数据中心里。” 3.2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需求 3.2.1数据资源的安全存储。图书馆对云计算最大的担心在于数据资源的安全性,无论是书目数据、读者数据、流通数据还是电子书刊、特色馆藏数据库等数据,一旦丢失,后果将不堪设想。云计算环境下本馆的数据、程序都不在本馆机器上,如何保证数据的意外丢失、毁损、非法收集、处理、利用?怎么保证明天这个“云”还存在?明天还能正常访问本馆数据?数据能否绝对安全将成为最基本的要求。 3.2.2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图书馆时代的知识产权问题在云时代不仅依然存在,并且还有新变化。图书馆购买云计算服务后,将自己的数据交给云,由云计算企业托管这些数据。从理论上讲,用户应该完全拥有被托管数据的知识产权。但是在现实中,云计算企业深知“数据核心”原理,因而他们会千方百计利用这些数据,并以数据整合、数据挖掘、知识服务的名义使用户数据利用合法化。近年来,oclc利用worldcat中集成的馆藏数据,开发出了一些新产品,如每季的大学与研究图书馆推荐书目等,这些产品知识产权的界定将成为新的问题。 3.2.3数据保密需求。图书馆的读者、借阅、财经等数据交给云计算服务商后,具有保密控制权的并不是图书馆,而是云计算服务商,而在云计算环境下要求保密的这类信息随着信息服务的多元化,将有可能出现在整个信息服务的收集、传输、处理、利用、存储和传播的各个环节,这将严重威胁各图书馆的信息安全。虽然每一家云计算提供商都强调使用加密技术来保护用户数据,但也仅仅是指数据在网络上是加密传输的,数据在处理、存储和传播时的保护仍然没有解决。 3.2.4用户权限管理。用户权限即合法用户可以进行的具体操作。用户登录到云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之后,可进行的操作有浏览、检索、下载、创建、更新(修改和删除)等等。但不是每个用户都可以进行所有的操作,不同的用户将具有不用的权限。在云环境下,图书馆数据的创建、更新及整合等事宜,仍将由图书馆负责,比如每年进行的大量读者数据的更新,馆藏书目数据的维护,以及随时需要提交的馆藏信息、订购信息等等。这样就要求云计算环境能够对普通用户、图书馆管理者和云计算服务商进行合理的权限划分与管理以保障数据安全。 3.2.5访问控制管理。访问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各图书馆信息资源不被非法访问和使用。云计算环境对于黑客极具吸引力,因为云本身不但集中存储了各种资源,对于恶意软件的隐藏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再加上云环境的高度复杂性,不可避免地会给黑客留下一些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寻找云环境内的安全漏洞,来窃取用户资料或破坏所存储的信息包括图书馆的各种数据,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手段予以防范。 4云计算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安全策略 针对上述云计算的安全风险及数字图书馆的安全需求,图书馆在云计算的应用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安全策略。 4.1相关标准及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在云计算应用过程中,图书馆界应该组织对于应用云计算所需的标准和相关协议的研究,形成行业的应用规范。同时,由于信息安全和保密问题,更多的是政策层面的问题,云计算企业的管理政策、企业信誉、甚至国家政策,都可能对云计算信息资源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需要整个产业链中的各利益相关者(包括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磨合、谈判和研究,以促成相关管理章程或政策法规制度的出台,从而对知识产权保护、责任追究及各方权益提供有力保障。 4.2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安全存储与管理 云计算环境下为了保证图书馆数据的万无一失,对于服务商和图书馆来说,都应该采取更为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一方面,作为服务商应采用目前最为先进的虚拟化海量存储技术来管理和存储数据资源。虚拟化海量存储技术是采用数据副本的方式进行容错,它不需要冗余设备,通过对每个虚拟盘创建多个副本来提高数据可用性和访问性能,更适于在云环境下的海量存储网络系统中实现。另一方面对于图书馆而言,各馆也应自行对馆藏各种数据资源进行及时、全面的备份并长期、可靠地保存。 4.3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保密性与完整性实现 云计算环境下为了保证“云”中的信息资源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不被非法下载或恶意篡改,应加快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其核心内容公钥基础设施pki的应用。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是提供公钥加密和数字签名服务的系统或平台,由公开密钥密码技术、数字证书、证书发放机构(ca)和关于公开密钥的安全策略等基本成分共同组成。pki的建设和应用,使云环境下的图书馆可以在各种网络应用中方便地使用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从而保证了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为图书馆营造起一个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 4.4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操作权限管理 云计算环境下的图书馆可以根据用户信息需求的不同,将用户从低到高划分为若干个层级,并严格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权限。目前较为成熟的权限管理与控制技术是特权管理基础设施pmi(privilege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它是基于属性证书(ac)的授权管理平台,它以pki体系为基础,向所有用户提供与应用相关的授权服务,能够在用户请求服务时进行权限验证,成为用户和服务提供者间的安全通信基础。图书馆通过pmi进行授权管理,使普通用户登录进入“云”后只能根据事先指派的角色进行数据查询;而承担图书馆数据维护工作的用户登录系统后,则能够按照该管理员的角色分派相应的操作权限,完成具体的数据维护工作。 4.5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用户访问控制 云计算环境下的用户身份认证对于数据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认证的授权用户才能访问云中的相应的信息资源。由于云计算环境的异构性、动态性、跨组织性等特点,不可能要求用户在使用每一个云资源之前都要进行身份认证,因此云环境下的图书馆可采用单点登录的统一身份认证方式,被授权的图书馆用户只需主动地进行一次身份认证,随后便可以访问其他被授权的资源。通过单点登录的统一身份认证与pmi权限控制技术,能够根据不同用户的层级对应地设置不同的资源层级访问权限,二者形成匹配性,从而严格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以有效地保证数据与服务安全。 5结束语 云计算模式的出现,给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中心作用的发挥带来了机遇。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具有动态的、自适应的系统组成能力与集成机制,能实现分布式数字图书馆服务的虚拟化,能实现更大程度的资源共享与协作。当然,目前云计算的应用还处在探索阶段,相信随着图书馆界对云计算技术的关注以及安全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优质护理论文:护士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体会的实施与调查分析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护士;工作体验;质性研究 〔摘要〕目的 了解护士在开展优质服务护理服务工作中的体会,为优质护理服务深入持续开展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 对53名二级医院补贴岗位级别的护士进行访谈、现象录音,按现象学研究的方法整理分析资料。结果 提出五大主题,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士转变了观念;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自身价值;杜绝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质量;优质护理的实施仍需持续改进。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使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保障了医疗护理安全,得到了护士的肯定。 从2012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通过护士为患者提供主动、优质的护理服务,加强基础护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一切护理工作均由护理人员承担,并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无缝隙的服务。在做好规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提供全程化,无缝隙的服务,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1〕,笔者通过近2年的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实施,进行调查与分析,旨为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更加深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立意取样法于2012年1月——5元,对全院53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访谈。入选标准:①护理骨干。科室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并在护理岗位上工作10年及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②临床护士。在医院各个优质护理病房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注册护士。53名访谈对象均为女性,护理管理及教育者8名,年龄(35.87±5.22)岁,工作年限(15.56±5.78)年,学历:本科2名,大专6名,职称:主管护师5人,副主任护师3人。临储护士45名,年龄(25.56±6.89)岁,工作年限(10.59±7.36)年,学历:中专25人,大专25人,本科3人,职称:护士30人,护师12人,主管护师3人。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根据53病例访谈对象预防后的结果修订而成,为开放式问题即:“请谈谈您对优质护理开展的认识?”优质护理服务的流程?优质护理服务开展的满意度?护士的分层管理有什么意见?绩效考核的意见及建议有哪些?您认为目前的开展情况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什么? 1.2.2资料收集与分析 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研究法为指导,采取板结构或个人信息表,访谈提纲,说明反弹目的、过程,再次澄清保密原则,建立良好的访谈关系,访谈时间为20-30mm/人次,谈话过程中应对方谈对象放松,避免访谈者引导、暗示、访谈对象鼓励受访谈者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并做好录音。 2、结果 得出5个主题:优质护理活动使护士主动转变了观念;优质护理活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缓解了护患关系;优质护理活动的适时提高了护士的自身价值;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减少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仍需持续改进。 2.1优质护理服务使护士转变了观念;在访谈过程中多名护士提到作为一名护士心理上不能接受给患者到大小便,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的认识不够〔2〕,思想上不能接受基础护理是优质护理的一部分。①学习领会文件主动转变观念,在社会不被理解的情况下,刚开始困难较大,组织大家认真领会、学习文件,从转变概念开始,通过医院、科室的宣传、讲解,慢慢地接受,可以主动去做,更好地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心中。②通过身先士卒年轻护士转变观念;护士长和资深护士为病人做基础护理,她们不怕脏,不怕累,我没有理由不去做,从而转变了观念,其中一名新上岗护士说:“作为一名从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生,我觉得不应该给患者倒大小便、擦洗等,认为这都是护工的工作,在看到护士长和老护士都能放下面子为患者做这些,我慢慢也接受了,现在做了以后就适应了,也不为难了。” 2.2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融洽了护患关系 ①排班模式的改变 APN排班以来,人人成为责任护士,实行弹性排班,无缝隙的护理工作,特别是改善了中午班能够及时拨出液体,满意度明显提高。②收到了护理锦旗,表扬信。最早都是患者给医生及全科医护人员送锦旗及表扬信,自从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接到了患者给护士的锦旗,还受到了无数表扬信,赞扬了护士工作的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③融洽了护患关系。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护士每天帮助卧床患者做晚间护理,轻病人送水到床头,增加了沟通。信任度明显增加。 2.3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提高了护士的自身价值。 护士给患者做基础护理,擦身、洗发、喂饭,患者及家人很感动,送锦旗、表扬信,护士们觉得非常自豪,护理组长们说:“我现在指导下级护士工作,自己则护理更多的患者,我自身的价值终于有了体现。” 2.4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减少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质量。通过为患者做基础护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患者主动与护士沟通,讲述身体上的不适,及时提供病情。①通过APN排班,患者的呼叫铃明显减少,纠正了不及时拔液体现象,降低了患者的不满意和投诉,保证了护理质量。② 自从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医院把护士换给患者,我们就有时间边护理边与患者聊天,从谈话中发现与并且有关的问题,及时为患者解除病痛。 2.5优质护理活动的实施仍需持续改进。①患者的费用问题,经济条件差,不愿意接受。②素质低,没文化沟通比较困难。③人员不足,薪金不高等使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信心不足。护理人员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这种状况会使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大打折扣。④大部分护士只有治疗做完后才能做基础护理,很累,如果待遇能提高,更能提高护士的积极性。 3、讨论 3.1优质护理活动使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需要通过有效的宣传和培训,帮助护士掌握护理理论,了解社会和护理的发展,认识护理专业及护士个人在当前社会健康服务重点作用和责任,实现自觉的观念转变。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全体护士是一次考验,低年资护士(80-90后),开始不接受,通过高年资护士带教,自己先亲自做,她们也就能接受了,而且做得很好,人人被动转为主动。 3.2优质护理服务提升了患者和护士满意度。优质护理的各项措施拉近了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的距离。增加了护患沟通,提高了满意度,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人性化服务,人文关怀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实施对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最终目地让患者受益,让患者满意。通过APN排班,分层次管理,绩效考核等措施大大地提高了护士待遇,充分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 3.3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了医疗安全。通过护士给患者做基础护理,及时观察到患者病情变化,提供了病情的动态信息,通过分层次管理,提供整体护理服务,对护理工作有力提升作用,保证了医疗安全。 3.4患者每个人素质会有不同程度影响优质护理服务的进行。如为患者做基础护理是好事,但费用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配合,经济条件差者不接受,工作也较难做。护士需要不断的与患者沟通,讲解优质护理的重要性。让患者理解护士,觉得护士很亲切,同时护理人员要利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参与,去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 3.5优质护理活动存在个性化服务。重视“以患作为中心,为患者解决问题”的思想,患者入院时就介绍服务内容及项目,知道优质护理服务的内容,让患者理解,以便更好地配合。当然,还要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种族习惯去做,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论文: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优质服务的应用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近些年来,医患关系不断紧张,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使得护理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心血管的发病率提高,使得心血管理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大提高。护理理念的更新与护理方法的改善是护理工作升级的必然方法,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日常工作中的融入到于优质服务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加强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是心血管内科发展的重要方法。因此,笔者选择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优质服务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1 加强优质服务理论的教育 要使优质服务应用于心血管理内科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就要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思想上的培训,使其护理思想得到改善。医院应当对优质的方法与效果进行分析,使护理工作人员了解应用优质服务进行护理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医院更要引导护理人员建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使护理工作人员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核心,力求使自己的护理工作促进患者的康复与健康。在进行优质服务理论教育之时,培训者要帮助护理工作人员发现自己的护理优势,将自己的优势融入到护理工作之中,找到自己独特的护理方法。对于护理工作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科室内部要进行重点培训,将其结合为骨干小组,进行重点提高。心血管内科要就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定期开展思想大会,让护理人员交流护理经验。只有这样,护理工作人员才能明确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应当具备的思想素质,找到护理工作开展的出发点与目的。优质服务理论的教育是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的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2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优质服务的应用,需要护理人员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与操作水平的支持。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能力与护理技术水平,是培养其提供优质服务能力的基础。在心血管内科科室之内,要组织拄人员进行医疗知识的培训,引导他们交流护理知识与技术。在进行交流与学习之时,科室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使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真正的提升。对于新进科室的护理人员,科室内部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对护理情境进行打种过,使护理人员角色扮演,配合着完成护理训练。对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可以利用真实的护理案例,让护理人员就护理方法进行探讨,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讨论。这对于护理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在进行护理人员素质提高之时,要将练习分成技术提高、思维提高等专项小组,对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专项讨论与实况学习以及院外进修学习都可以作为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的方式。只有护理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优质服务才能有真正的实施者,得到贯彻与落实。 3 加强护患沟通关系的改善 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关系对于护理工作的开展与护理工作的成果有着影响。要进行优质服务的提供,护理人员要学会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要深入到患者的生活当中,了解患者的想法与需求。一般来讲,护理人员要从患者的身体情况、家庭背景情况、经济情况以及心理现状等方面对患者进行了解。护理工作人员要自主提高自己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从患者的文化水平出发,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只有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起平等且和谐的交流关系,才能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依赖感。有效的护患交流还能使患者更中听护理人员的医疗意见,提高护理成效。在护理工作实践当中,护理人员要学会为患者提供具有特色的优质服务。比如,每天要给患者一个微笑,带给患者一句真心的问候,与患者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等等。在工作之时,护理人员最好表现出主动性,对患者进行主动的询问与关心,主动发现患者的合理需求并满足等等。只有这样,护患通过言语与日常行为的交流可以实现良好的沟通,使优质服务自然而然地应用于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当中。 4 加强优质服务竞争的力度 为了使优质服务应用到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就要建立起一个有力的竞争制度,使护理人员意识到优质服务应当作为一项工作必要内容。首先,心血管内科科室内部要建立起一个优质服务应用的目标。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将护理质量的提高作为工作的目标。科室内部要建立起明确的竞争机制,每月定期进行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选出优质护理工作者。其次,要促进优质护理工作者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对于护理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性的激发十分重要。科室内部要利用考核标准来营造出一个服务至上,技术至上的良好工作气氛。在进行考核标准的制定之时,要对护理人员的优质服务思想与优质服务实践进行双重考核,严格工作竞争。最后,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对于优质护理工作人员,科室要为其设立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使其工资薪酬与日常工作表现相关。只有这样,优质服务才能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是对护理工作人员护理思想与护理行为的双重考验。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是护理工作的升级,更是医疗工作改革的重要实践。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加强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利用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加强护理工作人员对于优质服务的重视,将其应用于日常护理工作当中,促进护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心血管病人的快速康复。 优质护理论文:浅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优化护理工作模式 【论文关键词】 优质护理 工作模式 【论文摘要】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医院临床护理服务,丰富护理服务内涵,推动护理服务整体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2010年7月我院根据《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1]《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2]等文件的要求,我科作为医院的首批试点科室,在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护士工作时间及工作模式等进行了优化调整,并综合采取主动护理等多种措施加强整体护理,优化护理工作模式,通过思想动员、人员调配、逐步落实,保证了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取得了患者满意和医护人员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我科现有床位40张,护理人员16人。 2 方法 2.1 动员学习 科室在接到护理部下发通知的同时第一时间召开全科护理人员会议,对基础护理如何更好地落实进行研讨,并组织学习全市其他医院为强化基础护理所采取的措施,根据我院及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吸取可借鉴的经验,以加深护士对基础护理内涵的认识。另外,纠正部分人员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使她们充分认识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既不是严格管理家属,禁止探视并陪伴患者的表面化、肤浅化做法,也不是硬性禁止患者自聘护工的简单化、武断化做法,而是要让护士履行对患者的护理职责,落实好基础护理。通过为患者提供到位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从而扭转依赖患者家属或家属自聘护工承担患者生活护理的局面,切实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 2.2 人员调配和排班方式的改变 根据科室护士人数和人员结构特点,进行老中青相结合、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相结合的排班模式。在原有责任护士负责制的基础上,根据病房病床数建立两个责任小组和一个行政小组,每个护理责任小组负责20名患者的护理,每个责任小组有4名护士组成,其中以年资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组织能力强的护士为责任小组组长。每位组长负责2名患者,其余每个责任护士负责6名患者,护理组长固定每半年轮换一次,由主管护师或高年资护士担任,每组护理人员长期为一组患者服务。当责任护士不在岗时,由所在组的责任组长或其他责任护士代管。责任护士在工作中落实整体护理,把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对患者的治疗、康复以及健康指导融为一体,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的护理服务。责任组长除担任一般责任护士工作之外,还负责所在组的护理质量检查和对年轻护士工作的指导。在对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主班护士、办公室护士确定职责后,在兼顾患者的需要和大多数护士意愿的基础上,调整护士排班模式,但总体原则是根据各时段护理工作量的不同合理进行人员配置,使得基础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2.3 责任护士提供全程、连续、无缝隙的满意护理 患者入院后,有责任护士作为首次接诊护士迎接患者入住本科室,并向患者介绍自己及其的管床医生、病区环境、住院制度,在5 min之内通知管床医生,待医生作出诊疗计划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执行医嘱。对饮食、用药、检查、术前、术后、出院等,病房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应有责任护士一一完。患者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出院时责任护士讲解患者回家后注意事项,给每位患者发放一张“爱心卡”,便于患者出院后随时咨询。 2.4 注重人文关怀,创造温馨病房 试点病区注重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科购置了供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康复器材,并在康复室安装了电视,便于为患者提供生动形象的健康教育。我们病区还为患者配置了电磁炉,方便患者加热饭菜;另外还为术后患者提供一顿免费早餐;为脑瘫患儿送玩具;每月召开一次患者座谈会,及时了解并解决患者的需求。 3 讨论 3.1 提高了思想认识,不断推进护理工作 大家普遍加深了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认识,逐步理解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从管理方式到服务模式与内涵的改革,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深化。 3.2 护士价值得到了体现,提高了护士满意度 过去护士只是打针、输液、发药,机械地执行医嘱,与患者沟通太少,使得护士的专业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护士自身也没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自从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以后,基础护理工作得到了加强,并根据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按劳分配,多劳多酬,同时护士能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劳动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另外护士排班模式满足了护士的意愿,护士心情舒畅,满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3 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有了大幅度提高 我们病房自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后,改变了原来传统的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实行整体护理责任包干,使临床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全程、全面和规范的护理服务,保证了责任到人、工作到位,达到了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患者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更为放心,同时感受到护士就在身边,体会到护士人员的辛苦,肯定了护士的工作。患者及家属纷纷通过各种形式赞美和表扬护士,很多表扬信及锦旗都写有责任护士的名字。 3.4 实行责任制,落实整体护理,提高了医生的满意度 医生对护士是否满意主要表现在护士是能否及时的地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能否及时地执行医嘱;能否与他们紧密合作等。由于实行了责任制护理,责任护士对其所负责的患者的所有护理工作(包括生活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心中有数。对患者而言:在住院期间有一名责任护士负责,对其的病情变化、合理需求及时的向管床医生告知;当医生开具医嘱、更改医嘱时,护士及时执行,保证了患者治疗的落实。医生的满意不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还表现在以实际行动支持护理工作。如我们科的医生在看到护理人员由于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去吃饭时他们就主动帮护士把饭买回来,为护理人员节省了时间及体力,使得护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完成。 做好基础护理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医疗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的主要任务。改变护理模式,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满足患者需求的长效机制。 优质护理论文:学习全国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马部长讲话的体会 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的召开,是卫生部对护理事业的高度关注,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会议中马晓伟副部长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对当前的护理工作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为我们开创护理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坚厚、清晰的思想基础。对我们护理战线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鼓舞了我们的信心。其中的会议精神,更是为整个护理队伍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鲜活力,必定引导着护理事业科学、持续、快速地发展。 基础护理一定要做,而且要做得很好!这一点我们是能够达到统一认识的。凡是在临床一线工作过的护理同志都知道基础护理的重要性,也正如马部长所说:护理就是护理,就是对病人的照顾工作。基础护理做好了,才能带给病人安全与舒适,才能预防和减少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我们也才能真正成为为患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使者;推行包餐制,实现无陪化,更是我们心中向往的一个良好、温馨的治疗、护理环境。所有治疗、护理包括基础护理都由护士做,这样护士与病人接触的时间就更多,可以增进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信任度,护士与病人之间彼此都建立一种归属感,这不仅对于改善护患关系,还是对于病人疾病的恢复都是十分有好处的,从而也就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工作中,我们也在努力地与病人多接触,为他们解决生活所需,治疗所需,给予心理护理、人文关怀,把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都好好地运用到为病人解决问题的实事上去,争取为患者提供身,心,社、灵一体化的服务;同时我们还通过改革排班制度,调整班次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的人力和工作时间,在向着“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这一目标迈进。我们都在很努力地去做,但还是未能达到那样的一种理想的工作氛围与环境。为什么达不到?因为不够时间;为什么不够时间?归根结底就是人力的问题。人力不足,护士的时间不够用,这种情况下护士只能优先为患者解决首要的治疗与护理,也就滋生了陪护的市场。或者会说:国外为什么就能做到?人家就能做到无陪化,基础护理也全部由护士完成,可以有很多时间陪着病人。去人家那里一看,也确实是这样。但人家的人力资源是怎样的呢?比如美国的人力配备,是一个护士管三到四个病人,而我们国内的普通病房通常是一个护士管十个左右的病人。虽然,近年来我们护理队伍的数量有增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需求和欲望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在急危重症患者较多的大医院,这种人力配置已不能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同时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我们需要书写的交班表格也更多更细。所以,人力资源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的人力上去了,我们不仅能做到,还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的护理要与时俱进,要持续发展。我们的护士队伍已从以中专层次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学历结构,大专以上学历层次的护士达到51%,整体素质在提高。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和多层次的护理服务需求,提供有一系列的岗前培训、分层次护士培训、各种业务学习、继续教育等学习活动,近年来派往香港国外学习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回来后发展成为专科护士。发展专科护士很重要,马部长的讲话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要协调发展。三基三严时时抓,年年抓,也确实得到了加强,但我们要与时俱进,要发展创新,这就有赖于专科护士的发展。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新技术,结合我们国内的实况和专科特点广泛推广并应用于临床,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患者。将学习领域、应用领域、研究领域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中山一院神经科派往香港学习的专科护士回来后把吞水试验和良肢位这些专科操作推广、应用于临床,大大减少了患者由于饮水呛咳而导致的误吸、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肢体的康复,提高患者愈后的生命质量。这对于专科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很好地体现了我们的行业价值的专科价值。但我们护理行业的价值需要我们更多的人来共同实现,所以我们也需要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有学习,有交流,才有发展与创新。 “咱们的护理队伍的同志绝对是好同志,给点阳光就灿烂,不给阳光也灿烂。”马部长的这句话真的很让我们感动和鼓舞。我们护士从一开始就满怀激情,实实在在,挥洒青春和热血;通过不断地学习逐渐变得成熟干练;尽管内心挣扎过但头脑清醒,从不放弃;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这对她们来说已不是一种精神境界,而是一种工作常识;她们甘心忙忙碌碌于小小的舞台,多少次为了大家舍小家;在非典中,汶川战场中,她们又是巾帼英雄,如钢铁般的战士守卫群众、拯救生命。到为止国内已有54为优秀护士获得南丁格尔奖章这一国际护理界最高殊荣更是一个有力地 诠释。近年来,护士待遇在逐步改善,合同制护士待遇也普遍得到了提高。但其实她们的压力还很大,合同制护士与在编护士在福利待遇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而合同制护士在护士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个比例还将会越来越大,这样发挥他们的潜力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提高整体护士的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将一些激励机制运用到位,缩短合同制护士与在编护士的待遇差距,保障全体护士的权益。 通过对马部长讲话的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不仅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关心与鼓舞,同时对当前的护理形势和任务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全体护理工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也必定秉承此次会议精神,夯实基础护理,发展专科护理,向实现“护理服务零投诉,护患关系零差距,病人护理零陪护”的目标迈进,最大限度地实现我们的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 优质护理论文:典型材料: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创新服务新亮点 我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创建活动以来,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支持下,医院广泛动员宣传,并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创建指导思想及活动目标,认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乳腺科病房为试点,转变工作模式,丰富服务内涵,夯实基础护理,不断满足患者的需求,让患者满意。如今乳腺科病区有整洁、安静、温馨的病房环境,热情真诚的微笑服务,专科特色功能锻炼健教室。“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已深深植入医护人员的心,并使其进一步的融入到患者的护理服务中。这种人文关怀服务从医生护士工作的每一件小事中让患者有温暖如家的感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护理服务亲情化 责任制护理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对患者身心健康给予全面、系统、整体的护理,使护士工作由管“事”到管“人”。责任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及时获取患者病情及心理等相关信息,有目标的为患者提供高效、全面、全程的医疗服务。 在患者入院时,护士会送上温度适宜的开水,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术前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更好的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当天,护士会为其进行床上擦浴,以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患者床上小便难以排出,护士会为她按摩腹部,会阴冲洗,促进排尿;术后患者卧床,护士会主动为她们热好饭菜,端到床边,协助进食;化疗患者呕吐、无力,护士会为患者擦净污物,递上一杯温开水为其漱口,安慰患者;患者在住院期间过生日时,全体上班的医护人员会到病床旁送上生日贺卡及祝福;出院时送患者至电梯口;出院后,责任护士会给患者定期电话随访康复指导。 患者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舒展眉头,用一种全新的姿态去看待自己的病情,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在乳腺科病房,你不会看到患者痛苦的面容,只会看到对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 二、真诚关怀行动化 在护理的过程中,乳腺科护士心有所感的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安慰、行为上的指导。将“关爱、尊敬”的服务理念融入到对患者的服务中,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想患者之所想,做患者之所需。用关爱的眼神、真诚的微笑、温柔的动作使患者感受到她们真诚的服务。每个护士都用自己的承诺服务患者,同时也在学习他人的优点,相互交流提高。对手术患者,交清患者的引流及切口敷料情况,化疗患者当天治疗及夜间睡眠情况等,使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放心。 三、追求技术完美化 为了减轻患者扎针的痛苦,护理部送派乳腺科主管护师陶瑾同志到外院进修学习PICC置管技术;乳腺科护士长辛云辉为解决沙袋加压易下滑的问题,亲自缝制专用绑定胸带,并指导乳腺科护士的按摩手法,解除患者的疼痛不适感;辛护士长每月组织护士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培训,从基础理论、新业务、新技术培训、院内院外进修等方面提高业务素质。加强临床带教管理,以身作责,使实习生认识到护理服务的重要性。乳腺科带教老师注重讲导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她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锻炼专业能力的机会。 四、专科健教特色化 医院也投入资金为乳腺科创建了多功能活动室。乳腺科医护人员针对乳腺癌疾病不同阶段进行康复指导。墙上安装乳癌术后康复训练器,并在墙上粘贴健康宣传版面,住院期间乳癌术后患者的功能锻炼,护士逐个指导,结合视频的锻炼方法亲自手把手教,从而更加完善了专科疾病康复及健康指导工作。责任护士根据乳腺癌不同阶段分别于术前、术后进行不同的健康宣教。术前为病人播放乳癌术后康复操,使患者对术后康复训练有一定的认识。术后针对患者手功能训练情况进行肩梯、滑轮、肩关节回旋训练器的康复训练。乳癌术后康复训练器材室是乳癌患者术后的一个很好的康复场所,让患者患肢锻炼从根本解决。良性患者多数担忧以后的增生问题,乳腺科护士就加强健康教育,告诉患者疾病的起因,指导患者学会疏导压力,怎样在恰当的时候自查乳房、适当的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性、饮食的合理、衣着的穿戴,都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放松心态轻松看待疾病,定期复查以达到控制增生的目的。 五、满意服务远程化 优质护理服务展现出护士的自身价值,我们将遵循护理质量的科学管理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工作目标,升华我们的护理服务,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让患者通过我们的关怀和体贴的服务展现她们最坦然的微笑。我们相信这最坦然的微笑就是我们美丽的梦想,而这份美丽会一直引导着我们向前探索、实践,从而为之努力奋斗! 优质护理论文: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事迹:强化护理改革 真诚服务患者 强化护理改革 真诚服务患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纪实 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优秀医院。作为首批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之一,兵团医院将示范工程定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可行的活动方案,建立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院长办公会例会报告制度,对每周工作重点及落实情况进行研究、部署。同时,为了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总体目标,医院紧紧围绕建立“岗位公开、条件公布、定编定岗、动态管理”的用工制度,从各个方面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并通过具体的工作以点带面,从试点开始,逐步推广,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到了广大患者的拥护和称赞。 护理服务内容公开张贴 起初兵团医院将消化肝病科、肾病内分泌科、普通外科、关节脊柱科4个科室作为试点科室,按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实行岗位公开、责任包干制等,并把分级护理的服务内涵、服务项目,包括为患者实施的病情观察、治疗和护理措施、基础护理、康复和健康指导等内容,纳入院务公开。所有分级护理的具体情况,医院都会在试点病区制作相应的内容公示牌进行公示,并在每个病区、病房悬挂相关内容。“以前的护理服务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护理服务内容公开张贴之后,我们就能清清楚楚接受护理,明明白白地消费了。”患者李军高兴地说。 每月调查患者满意度 为了切实接受患者和社会的监督,实实在在为民谋利,兵团医院引入患者和社会参与评价机制,把患者满意程度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标尺。为了避免出现患者在住院期间不敢提意见的情况,医院在每个病区设了优质护理服务征求意见箱,由领导小组成员拆封、统计并反馈。同时,每月发放住院患者满意度表,征求患者的意见,及时召开医护患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寻找差距,提高护理质量。目前已收到表扬信40多封,建议15条。“我们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切实开展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使患者能切身感受到广大护士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感受到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高品质的护理服务。”兵团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袁德安如是说。 全程化护理服务跨过三道坎 为了能为广大患者提供全程化的护理服务,兵团医院要求各科室跨过三道坎,即优化护理模式、把时间还给护士、保障护理队伍的稳定。 医院建立了强大的护理支持系统,在时间和人力上有效地保证基础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比如医疗服务中心在承担全院各临床科室24小时患者做各项检查的全程陪送工作、取血、夜间急用药物的配送基础上,增加了配送病房使用的口服药品、静脉用药工作;消毒供应中心实行下收、下送;后勤办公用品和医学工程部所有耗材也下送到各科室;后勤加大了对保洁公司的卫生管理;职能部门各负其责,掀起一个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为改革重要举措的工作氛围。 通过落实责任包干制,探索和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对患者实施小组负责制整体护理,实施责任组长竞聘上岗及护士的分层使用,每名责任护士负责7~8名患者,医疗组与护理组相对固定共同的患者,以团队的形式为其提供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服务,探索了适合各专科特点和满足护士意愿的弹性排班方式,既保证了护理质量,又方便了护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通过调查,护士对此模式的满意度是99%。 为了让一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照顾患者,医院简化了护理文件的书写等工作,从原来书写每一位患者护理记录需要30分钟以上减少到现在不超过5分钟。提高了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待遇,相同职称护士的岗位津贴高于非临床科室,夜班费也增加了一倍。同时,医院高度重视对管理者及专科护士的培训,先后选送25名护士长去北京、上海、山东等地进修学习,选送造口专科护士、PICC资格护士、健康宣教护士前往南京解放军总医院等内地及疆内大医院进行专科培训,使全体护理人员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四个方面不断提高,以此来保证护士队伍的稳定性。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医院不断加大科学管理的力度,逐步建立健全了与优质护理服务相适应的工作规范、工作流程,整个护理团队实现了高质量、高水平,医患关系更加和谐,为兵团医疗护理事业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在我科的实施与体会 【关键词】 优质护理 ;示范工程 ;实施体会 本文介绍我科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做法及体会。(1)加强了科室护理质量检查。(2)促进了三基训练的落实。(3)激发了科室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责任性。(4)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及护医关系。(5)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护理的落实。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具体做法 1.1 学习新模式 医院护理部派护士长参加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研讨和学习,科室组织骨干培训。院内各科室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护理部主任多次组织全院护士进行专业学习研讨,使全体护士更进一步深刻理解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性。科室组织全科护士进行三基培训,内容主要是以病人为中心。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提高了科室护理人员的素质,不断充实了护理新知识。 1.2 制定有关措施 包括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各班人员的职责、评价标准。鼓励和带领全科护士认真实施好这项工作,将各项工作分配给大家,相信和支持她们完成这项任务。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条件,挖掘潜力,使她们看到了成绩。工作有了信心和勇气。 1.3 简化各项表格 为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我们简化了各种表格的书写,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服务,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反应良好。 1.4 实施方法 (1)组织分工:根据科室的特点及人员结构,科室竞聘了一名护士长助理协助护士长实施这项工作。科室护理人员分成两组,选出组长负责,协助组员完成护理工作,并检查指导工作。(2)上班方法:就是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充分利用,我们将晨间护理由早上8点提前到早上7点,根据每个护士的能力,负责一定病人数量的护理工作。(3)将各班工作职责做了重新调整,使护士能在各个岗位上尽心尽职完成各项工作,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2 体 会 2.1 加强了科室护理质量检查、监督制度 责任护士、组长、护士长形成了科室的三级结构,这种结构层次分明、责任明确。认真执行各班的交接制度,组长负责检查本组工作情况,护士长定期检查全科护理质量及基础护理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这样就加强了护士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性,进一步加深了责任护士对所管病人的熟悉程度。使病人的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落实到实处。 2.2 促进了护理三基训练的落实 三基是护士的基本功和为病人服务的基本要求。要真正实施以病人为中心,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必须要具有生物医学护理,社会、心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及良好素质。通过临床实践,使全科护士在新形势下,自觉的抓紧学习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全程化优质护理实施使护士明白操作培训不单纯为考试而训练,而是更好的服务病人。全科护士均在业余时间参加了大专或本科职业培训班,学习风气较为浓厚。医院组织的各种培训,大家都积极参加,使科室的业务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3 激发了科室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 通过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这项护理改革,使护士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高度赞扬,扩大了护士的工作范畴。提高了护士对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认识,健全了完整的护理制度。以病人为中心,由责任护士对病人的身心健康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对病人有利、对护理质量有利、对护理专业发展有利,正确认识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开展是搞好现代化护理的前提,是促进我院护理发展的必要措施,护士从独立为病人解决问题中,看到了自身价值,增强了服务意识。其次是掌握用人之长的原则,使护理人员处在最佳发挥才能的位置上。我科选用两位经验丰富的护士为组长,遇有问题找她们商量,充分发挥她们在临床工作的作用,以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断的思考问题,使科室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4 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和医护关系 护士的责任心得到强化,时时刻刻以病人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以解决病人问题为目的,现在护士主动与医生交流病人病情及所需,共同分析病情,护士工作细心、周到,与病人关系融洽。充分体现出了护士围着患者转,医护、后勤围着临床转,为满足病人的健康需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护理体系。 总之,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是我院护理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每个护理工作者都肩负着新世纪发展护理事业的责任,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这一护理目标,努力学习、努力实践,不断的进取完善,就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我院院情的新型护理模式。 优质护理论文:实践优质护理服务 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 【关键词】 优质护理;落实;基础护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纪的医疗护理优质服务,不仅仅是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素质管理,护理技术管理、护理环境管理、护理文化管理和护理制度管理等,更重要的是提升“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以整体护理为根本的护理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要。这是新时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卫生部在今年初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我科为积极响应卫生部提出的号召,开展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活动,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认真落实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 1 基础护理的理念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掀开了现代护理学的历史,现代护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重心由“疾病护理”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甚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活动更注重人的整体性、自主性、生命内在质量的提高。在护理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提高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水平,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以独立地为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为目标,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新理念渗透到护理实践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护理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推行基础护理服务的意义 加强落实基础护理,可以协调、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者需求,进行健康教育,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总之,做好基础护理,既要有现代护理学的新观念,又要有丰富扎实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知识,真正解决患者的需求,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护理服务内涵,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提高全程护理质量,得到患者的认可,使护理工作更完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 落实基础护理的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我科收治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等老年患者较多,患者大多病程长、并发症多,需多次住院以控制病情发展。患者首次入院时,护理人员均要做到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患者入院的15min内备好床单元,妥善安置,完成病史采集,做好入院宣教。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虑,建立信赖关系。 3.2 实施亲情护理 我科倡导“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以细节体现品质,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把“亲情”融入护理的全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关怀、尊重的服务理念,在亲情护理行为中,给患者一种依赖感、亲切感和安全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1)密切护患关系,加强沟通,让患者产生亲切感。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职务给予相应尊称,避免直呼床号与姓名,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了人文关怀。(2)加强科室间协调工作,对年龄大及行动不便的患者外出做检查及治疗时,由医护人员或陪护先进行预约,然后用轮椅陪同推送检查,避免了患者到处找地方及排队,等候时间长引发的其他危险因素发生。(3)建立军人住院登记本,在节日或生日期间主动送上一张贺卡、一束鲜花,出院后不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延伸护理关怀。(4)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患者满意度。组织护士进行“练兵”活动,定期进行业务考核,让每个护士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对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可采取点名护士为其进行操作,让患者得到满意服务。 3.3 创建“温馨”病房 保持病室及走廊安静整洁,病室物品放置有序,让患者住院期间有家一样的温暖,得到高质量的服务。护理人员淡妆上岗,微笑服务,每天坚持两次扫床,及时更换脏被服,保持床单元整洁;床头设有呼叫铃,患者如需帮助,按铃,护士会立即赶到帮忙;病室走廊悬挂我国古代名医的画像及简介,体现中医的专科特色;卫生间标有醒目的安全温馨提示,防跌防滑,减少了意外发生,让患者在住院期间住得舒适,能放心接受治疗。 3.4 加强基础护理 做好晨晚间护理,每周一进行一次生活护理,保持患者“三短六洁”,协助卧床患者洗头、理发、擦澡等;为行动不便的病人订餐并协助开饭;指导并帮助卧床患者进行有效咳嗽、翻身叩背及床上关节运动,解决患者的自理缺陷问题,鼓励自主活动,增强其自理能力。在对患者的亲切接触中,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及时的病情动态信息,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融洽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 3.5 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我科制定了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由责任护士定时进行健康教育。责任组长每月组织一次健康教育,讲解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控制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4 总结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科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要更好地实践优质护理服务,必须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只有认真落实基础护理,才能更好地把优质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个护理人员心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我科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亲情护理,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创建温馨病房,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在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休养环境的同时,还带给患者全新的健康理念和被尊重、被关注的良好感受,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优质的护理。 优质护理论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护理管理体会 【关键词】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护理管理 护理工作是体现服务性较强的职业,患者的满意度就是评价护理服务优质程度最关键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围绕患者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创新思维,推行更易于患者接受的服务模式,是护理管理者应思索的关键问题。卫生部推行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提供了一次重要的契机。本院通过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示范病房活动,护患关系更加和谐,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促进了护理服务与患者服务需求、医学技术的协调发展。现将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护理管理者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1.1充分认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对促进护理工作的现实意义,把握契机,为推动活动的有序开展,达到预期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作为护理管理者,要深刻领会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活动的开展对促进现实护理工作持续改进提高的重要意义,把握契机,借助活动开展的平台,通过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更满意的护理服务,重新塑造新时期护理工作者形象,建立起新型的护患关系,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将实际护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1.2成立组织,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考评机制,为活动的启动、实施、扎实推进提供有力保障为确保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作为护理管理者,要立足本院实际,围绕“示范工程”活动主旨,成立专项工作领导组织,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考评机制,逐步加以实施,为活动的启动、实施、推进提供保障。 1.3科学选定试点病房,注重氛围建设和环节管理效应,积极营造“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氛围结合本院各科工作实际,通过自愿报名,领导小组综合分析论证把关的形式,确定适合于开展“示范病房”的试点科室,从上到下形成合力,共同进行“示范病房”氛围建设。如组织召开活动启动大会进行积极发动,示范病房护士长在大会上做倡议发言,在醒目的位置悬挂明显的示范牌,公示服务项目及服务监督方式等,积极营造优质护理服务氛围,同时要坚定环节管理者的信心,注重环节管理效应,引导环节管理者结合本科实际以动态思维抓好活动开展过程的各项管理工作,迈好活动的及时启动、稳步推进、有效开展关键的第一步。 1.4通过召开“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解读培训会,教育引导培养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主动服务、优质服务意识让全院护理人员特别是试点病房的护理人员明确工作思路,懂得要以整体护理的理念夯实基础护理工作,才能达到优质护理标准,才能真正提升服务满意度,杜绝盲目工作、生搬硬套现象,为活动开展的有序、自然、流畅、有效提供一定的思路支持。 1.5以创新服务模式为主要切入点,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创新服务模式,倡导推行“亲情式”服务理念,护理管理者组织召开“亲情式”护理服务座谈会,让每位护理人员谈自己在设身处地工作的同时,将每位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呵护的思路认识与感受,为在实际工作中达到预期的服务效果奠定良好的意识基础,并以此为切入点,树立起优质护理服务新形象,有效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更加贴近临床、贴近病人、贴近社会。 1.6依据考评机制,认真考评,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好总结改进提高工作,为下一步优质服务工作在全院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依据考评细则,对示范病房工作进行阶段性考评,及时发现影响示范工程工作的不利因素及需改进的不足,同时综合患者、社会各方面的工作意见及建议,召开阶段性工作总结分析会,该改进的工作及时改进,不断促进优质服务工作稳步推进,为“示范工程”活动在全院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应注重的几点效应 2.1领导重视效应领导高度重视,结合实际精心筹划活动开展的思路,注重氛围建设,积极宣传发动,做到活动开展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推进,全院上下形成合力,积极参与,主动服务,营造起浓厚的优质服务氛围。 2.2环节管理效应注重坚定环节管理者的信念,引导环节管理者要立足本科室实际,以动态管理的思维抓好开展优质服务活动的每项细节管理工作,务求实效,不走过场。 2.3积极引导效应做好环节管理者及护理人员的培训引导效应,让每位工作者深入了解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宗旨和目标,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主动服务,积极工作,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4阶段性总结,持续改进提高效应做好活动开展的阶段性总结工作,通过督查、考评及时了解活动开展的效果,及时发现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召开总结分析会,及时做好持续改进提高工作,为活动在全院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3小结 本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将此次活动作为全院抓服务、树形象的契机,视为全院共同的工作目标,通过科学管理、积极引导,真抓实干,使护理人员主动工作优质服务意识发生了明显改变,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升,达到了开展活动的预期目标,此次活动的开展,夯实了本院基础护理工作,护理优质服务工作进一步改善,对树立行业新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优质护理论文:实践优质护理服务 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 【关键词】 优质护理;落实;基础护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纪的医疗护理优质服务,不仅仅是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素质管理,护理技术管理、护理环境管理、护理文化管理和护理制度管理等,更重要的是提升“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以整体护理为根本的护理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要。这是新时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卫生部在今年初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我科为积极响应卫生部提出的号召,开展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活动,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认真落实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 1 基础护理的理念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掀开了现代护理学的历史,现代护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重心由“疾病护理”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甚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活动更注重人的整体性、自主性、生命内在质量的提高。在护理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提高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水平,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以独立地为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为目标,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新理念渗透到护理实践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护理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推行基础护理服务的意义 加强落实基础护理,可以协调、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者需求,进行健康教育,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总之,做好基础护理,既要有现代护理学的新观念,又要有丰富扎实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知识,真正解决患者的需求,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护理服务内涵,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提高全程护理质量,得到患者的认可,使护理工作更完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 落实基础护理的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我科收治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等老年患者较多,患者大多病程长、并发症多,需多次住院以控制病情发展。患者首次入院时,护理人员均要做到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患者入院的15min内备好床单元,妥善安置,完成病史采集,做好入院宣教。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虑,建立信赖关系。 3.2 实施亲情护理 我科倡导“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以细节体现品质,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把“亲情”融入护理的全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关怀、尊重的服务理念,在亲情护理行为中,给患者一种依赖感、亲切感和安全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1)密切护患关系,加强沟通,让患者产生亲切感。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职务给予相应尊称,避免直呼床号与姓名,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了人文关怀。(2)加强科室间协调工作,对年龄大及行动不便的患者外出做检查及治疗时,由医护人员或陪护先进行预约,然后用轮椅陪同推送检查,避免了患者到处找地方及排队,等候时间长引发的其他危险因素发生。(3)建立军人住院登记本,在节日或生日期间主动送上一张贺卡、一束鲜花,出院后不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延伸护理关怀。(4)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患者满意度。组织护士进行“练兵”活动,定期进行业务考核,让每个护士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对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可采取点名护士为其进行操作,让患者得到满意服务。 3.3 创建“温馨”病房 保持病室及走廊安静整洁,病室物品放置有序,让患者住院期间有家一样的温暖,得到高质量的服务。护理人员淡妆上岗,微笑服务,每天坚持两次扫床,及时更换脏被服,保持床单元整洁;床头设有呼叫铃,患者如需帮助,按铃,护士会立即赶到帮忙;病室走廊悬挂我国古代名医的画像及简介,体现中医的专科特色;卫生间标有醒目的安全温馨提示,防跌防滑,减少了意外发生,让患者在住院期间住得舒适,能放心接受治疗。 3.4 加强基础护理 做好晨晚间护理,每周一进行一次生活护理,保持患者“三短六洁”,协助卧床患者洗头、理发、擦澡等;为行动不便的病人订餐并协助开饭;指导并帮助卧床患者进行有效咳嗽、翻身叩背及床上关节运动,解决患者的自理缺陷问题,鼓励自主活动,增强其自理能力。在对患者的亲切接触中,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及时的病情动态信息,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融洽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 3.5 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我科制定了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由责任护士定时进行健康教育。责任组长每月组织一次健康教育,讲解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控制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4 总结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科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要更好地实践优质护理服务,必须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只有认真落实基础护理,才能更好地把优质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个护理人员心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我科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亲情护理,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创建温馨病房,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在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休养环境的同时,还带给患者全新的健康理念和被尊重、被关注的良好感受,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优质的护理。 优质护理论文:手术室护士在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优质护理 【摘要】 目的 通过开展手术室优质护理为病人提供舒适安全的手术环境和提供让病人满意的护理质量。方法 运用“五个加强”法从术前访视,护理质量,手术室环境,护士业务技术,服务态度五个方面展开并进行实施。结果 通过开展手术室优质护理,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加强了手术室护士与手术病人的联系,增进了彼此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满意度调查中病人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由83.7%上升至98.5%。结论 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深受伤病员欢迎,是可行的,是必要的,既能提高病人满意度,又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同时增进了护患友谊,规避了纠纷和差错的发生。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优质护理 2010年6月我院在部分科室正式挂牌开展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我们手术室虽然没有挂牌,医院要求我们也应随之跟进,因此我们根据手术室的护理特点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建设中做到了“五个加强”,即:加强术前访视的落实,加强护理质量的提高,加强手术室环境的管理,加强护士业务技术的培训,加强服务态度的教育。由于做到了“五个加强”,使我科的伤病员满意率由原来的83.7%上升至现在的98.5%,取得了较好成效,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加强术前访视,做到三落实 1.1 人员与时间上的落实 在护士配备上严格按照手术床与护士之比配备,1∶3的比例配制,除护士长外,设有一名住院总护士,三名小组长,护士按新老搭配的方式分别安排在三个小组。当每天手术安排出来后,护士便会于当日下午深入到病人床旁与病人交谈。若护士手术尚未结束或手术拖台太晚,会由小组长或住院总护士完成此项工作,真正做到人员上的落实。时间上的落实:按常规每天上午11点前,次日的手术就安排好了。之后手术室护士便可在术前的这些时间中抽空对病人进行术前访视,每次时间在30~40分钟。 1.2 内容上的落实 我们在术前访视上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做到认真收集主客观资料,认真进行评估作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和护理计划。并在交谈的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我们手术室自制了一张术前访视单,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问候,让病人感受到亲切并表明来意,第二部分为手术前要请病人做好准备的内容共9条,第三部分为进入手术室后要做什么,让病人心中有数,共10条。第四部分为手术结束后应该做什么共3条。 1.3 效果上的落实 我们采取边做边问,一问一答的方法,以及边讲解,边让病人复述的方法,巩固落实要让病人及家属掌握的内容。通过图片让病人自己能够说出,明天手术前应做什么,应如何配合。对于儿童和老人,我们要让家长和亲属了解重点掌握的相关知识。 2 加强护理质量的提高,做到三坚持 2.1 坚持每日考评制度的落实 根据护理部的考评标准,结合我们手术室的工作特点,我们专门制定了手术室护士考评细则共150条,每日的工作均实行考评制,并且考评结果与奖罚挂钩。考评人员由老护士,小组长,住院总护士,护士长担任,做到公平,公开,公正。通过严格考评,在考评中认真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确保护理质量稳步上升。 2.2 坚持每月书面式个人质量分析的落实: 从今年1月起,我们开始实行书面式质量分析,每名护士要客观地分析自己过去一个月内的工作质量,找出制约自己工作质量提高的原因,在书写时运用pdca循环认真分析总结,每月月底上交记本上接受护士长的检查指导。 2.3 坚持每月科室质量分析会议制度的落实 质量分析会我们科已经坚持多年,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三便是质量分析会,在质量分析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查找制约科室护理质量提高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多数同志在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时能够提出别人的问题和科室应改进的工作,体现了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于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决不允许再次发生,此举与奖金挂钩。 3 加强手术室环境的管理,做到三把关 3.1 把好人员进入手术室这个关,做好进入手术室人员的岗前培训,进入手术室严格控制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使手术室保持良好的秩序,做到更衣前认真检查手术人员的手指甲,头发,皮肤等,合格方发放手术室无菌洗手衣裤,在手术人员洗手,穿衣戴帽等严格把关。以确保环境不被人为污染。 3.2 把好手术室物品进出关,做好种类物品的管理,凡是进入手术室的物品全部脱掉外包装,并按有效期进行分门别类放置于指定位置,无菌物品走无菌物品专门通道,出手术室的污物通过污物专门通道。使手术室物品管理规范有序,并有定期监测报告,确保手术室物品的安全。 3.3 把好清洁卫生消毒灭菌这个关,手术室环境要达到无菌必须先抓好卫生清洁制度的落实,我科保洁员有5名,根据我科的工作要求我们特别给制定了手术室保洁措施,有具体分工,有达标要求,做到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对层流滤网坚持每周清洁两次。坚持术前30~60分钟的空气净化,确保病人进入手术室安全。 4 加强护士业务技术的培训,做到三到位 4.1 理论知识学到位,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我们从三基抓起,每次科室来新同志,都从三基入手要求打好基本功,每年在理论学习上都有安排和计划,每月都逐一落实,对年资高护士的要求知识要有提高,对职称高的护士要有科研论文等。以丰富头脑用过硬的知识赢得病人尊重。同时也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4.2 基础操作练到位,在手术室基础操作上,十五项技术操作我们必须熟练掌握,护士从进科室的第一年开始便逐项过关,参加医院或科室组织的考核,直到过关。在手术室专科培训上做到坚持岗前培训,从手术室规章制度各级人员职责到基本操作培训合格之后方可进入手术区。并且每月有一次教学查房,这是一次较为生动的培训课,授课老师由本科老护士担任,制作多媒体教案,图文并茂进行讲解培训。另外组织并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操作,如急救技术,战伤救护应急突发事件等的操作技术。 4.3 日常检查考核到位,检查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习培训的效果,我们通过早交班提问,周考试,月考试,跟班检查等形势,检查教学培训的结果,看看护士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考核成绩总结评估教学质量,为下一步制定学习目标提供依据。同时通过考核也能有效督促护士认真学习,找出不足之处,有利于学习上的提高。并且考试成绩与考评奖励挂钩,有效地起到了监督落实作用。 5 加强服务态度的教育,做到三经常 5.1 经常与病人接触,学会与病人交谈,要走出手术室深入到病人身边,多为病人服务,不仅仅限于术前,在病人的整个围手术期都可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病人及家属对我们的工作是否满意,存有些什么问题,利于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5.2 经常换位思考,学会站在病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及言行举止,我们让护士亲自在手术床上体验躺在手术上的感受和各种体位时的感觉,如果我们自己都感觉不舒服,病人在麻醉状态下的被迫体位会舒服和安全吗?采取演绎的形式,将平时不注意说出的生硬话语,表现出来,让大家体会感受。通过这些形式帮助护士提高认识服务态度的重要性。 5 3 经常想想我能为病人做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发动群众动脑筋,想办法,如:小朋友患者大家想到了准备一些小玩具,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可以用小玩具哄哄,老年病人进入手术室后,体位垫应更柔软,更应体贴入微。在对病人及家属说话时做到嘴甜一点,心细一点,爱多一点,温柔一点,礼貌一点。在做工作时做到行动快一点,动作轻一点,脑筋活一点,理由少一点,效率高一点。凡事都以病人为主,凡事都为病人着想,真正让病人感受到良好的报务。 通过以上五个加强,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建设中,我们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的护理单元,根据自身特点做了应该做的事,却得到了广大伤病员的一致称赞,自从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以来,我科和院里每月到病房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满意率逐月上升,病人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满意度明显升高,由原来的平均83.7%,上升至现在的平均98.5%。我们深感优质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和谐的手术及疗养环境,使病人早日康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为此将不懈努力。 优质护理论文:试论外科骨科的优质护理服务 【摘要】 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改善,使外科骨科疾病病人的身心健康得到保证,提高了治疗成功率,使病人的需求得到尊重,带动了护理方式的发展,也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关键字】 骨科;优质护理;人性化护理 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护理模式的完善。优质护理服务除了包括关乎病人身体健康的基础护理,即以疾病为中心进行的护理活动以外,逐渐转变为同时致力于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其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将医疗护理与病人心理及社会密切联系,建立起新的护理模式。 外科骨科护理有其特殊性,优质护理有利于促进病人的恢复和减少身体残疾等后遗症的发生,病人康复过程中的优质护理,可以帮助病人达到最佳身心状态,提高疗效,促进恢复。 1 优质护理理念 外科骨科护理中的优质护理服务,主要理念是人性化护理。优质护理要综合考虑医疗效果与病人反应两个方面,是一种整体有效的、个性化的护理模式。为提高病人身心的舒适感,以病人为中心,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也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和病人对医疗工作满意度的提高。 护理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医患之间的沟通。外科骨伤病人多为意外事故,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有助于使病人的情绪得到稳定,对于治疗与护理工作的进一步顺利进行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指导病人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在治疗中,医护工作者要熟练掌握基本技术,规范言行举止,给病人足够的尊重,用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树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对于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要详细向病人说清楚,疏导病人的情绪,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医患沟通中要体现足够的人文关怀,才能帮助病人建立接受治疗的信心,提高康复的效率。 2 注重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护理的效率、治疗的效果及病人的心理,是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技术。 骨科病人大多需要卧床治疗,护理中主要保障卧床病人的舒适度,一般术后七至十天病人需平卧,可以用柔软物体垫高受伤的肢体,以减少压迫。在输液时,应考虑病人肢体的活动度,对上肢骨折的病人尽量采取下肢输液,下肢骨折的病人尽量采取上肢输液。护理过程中,手法要轻柔,除了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护理技术之外,还要注重病人对护理的感受及评价,给予适当调整。骨折创伤处的疼痛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及情绪。医护人员应该观察病人的病情,综合考虑,评估其疼痛的水平,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通过疏解情绪使其心态放松,必要是需给予止痛药。因病人卧床无法运动,护理人员应当时常帮助病人按摩腰椎及肩胛部位,并指导病人在保证身体不受损的前提下活动健康部位,促进血液流通,有利于促进康复进程。 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是优质护理的基础,也是护理有成效的前提,基础护理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外科骨科护理中的优质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在掌握骨科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进相关知识,做到规范操作、专业护理、合理沟通,提高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3 优化住院环境 环境的清洁与舒适能够影响到病人的情绪,也是病人治疗及恢复过程中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和优化的前提。优质护理服务要给病人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体现人性关怀。要确保房间的每日清扫工作按时进行,为病人提供方便的饮水和饮食服务,尤其对于骨科活动不便的病人,要保证其生活所需物品。被服要勤于换洗,以免出现褥疮等症状,影响病人的康复及情绪健康。优质护理服务要以病人为本,使病人在轻松的环境中治疗,有利于康复。 4 心理护理 病人的心理健康护理也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护理工作者应当在治疗过程中增进与病人的交流,帮助病人了解其病情,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病人要加强劝解,鼓励和支持病人,使病人的负面情绪得到纠正,使情绪趋于稳定。 护理人员要做到语言得当、行为得体,增强服务意识,确保病人接受优质护理。在与病人的沟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病人的不同情况。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有利于消除与病人之间的距离,鼓励病人积极接受治疗,这既是治疗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护理及康复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5 人性化护理 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是优质护理的核心精神。确立“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提供优质优先服务”的宗旨,确保病人在医院就诊时的需求能获得最大的满足。门诊分诊护士在接待病人时,面带微笑,主动了解病人的要求和期望,用真诚的关心和蔼的态度服务于病人。查房时,主动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时,要以确保病人的安全、舒适为前提。提供的一切服务都要从病人的角度出发。 制订以人为本的服务质量标准,对每一个环节都制订质量控制标准,详细说明对服务的要求,使护士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为病人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服务,首先要求护士一视同仁,尊重病人,尊重其生活方式、人生观、治疗意愿。其次要以病人的病情特点为着眼点,提供质量高、有效、经济的护理。针对不同的病人,充分考虑其体质不同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提供不同的护理模式,使其恢复到最佳状态,尽可能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外科骨科护理中的优质护理服务首先在于规范护理技术及行为,从基础上保证护理质量的提高,然后要以病人为本,使病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达到舒适的状态。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病人的身心健康,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而且对于提升医疗工作者的形象,改善医患关系也具有重要作用。 优质护理论文:开展优质服务做好基础护理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通过对护理服务的研究,优质服务及基础护理的开展,来塑造护理人员的新形象,从而提高各科室的护理质量。方法:对某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由此来研究分析基础护理的准确性。优质的基础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有强烈的服务理念,在营造温馨的服务氛围的同时,能提供人文关怀服务,做好每一个细节,并注意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从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结果: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向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形成融洽的护患关系的前提。护理人员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论:拓展护理服务的新内涵,塑造护理人员的新形象,提升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专科护理的质量,从而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 【关键词】 优质服务;基础护理;临床意义 基础护理主要包括生活护理、压疮护理、晚间护理、晨间护理、口腔护理等,这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诊疗过程中的的主要内容。医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是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本文将就五种基础护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做简单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基础护理的研究对象 2011年1月,某乡镇医院按照比例选取了96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医护人员的基础护理水平以及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待患者的态度等。其中,共有医生35名,护理人员61名。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对基础护理都保持着科学的态度,这表明医生与护理人员的职责分工极为明确。调查结果证明,加强医护人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是理清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的关系,提高医护人员掌握基础护理知识的准确性,以及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服务的重要因素。 2 五个护理在基础护理中的含义 2.1 压疮护理是基础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护理人员应时刻防止压疮的紧急发生,这也是急诊科科室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晚间护理是为患者提供良好睡眠的主要因素,医护人员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在护理的过程中进行操作。而要想使晚间护理的服务效果达到目标及需求,要想满足患者的要求,就要在护理过程中找到问题所在,并据此制订出一套可行的方案,再认真地加以实施。 2.3 生活护理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一项最基本的护理工作,其内容包含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在整个诊疗期间,患者都是需要被关怀和照顾的。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从患病到痊愈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的饮食、环境、卫生、睡眠、活动等生活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安排。 2.4 晨间护理是为了防止患者并发症的再次发生,使患者在护理中体会到清洁感和舒适感。医护人员应该在对患者的病情加以了解和观察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治疗和诊断。晨间护理的主要内容便是保持患者病床和病室的清洁卫生。 2.5 口腔护理对于患者来说,是有利于其进行住院治疗及恢复健康的,应积极应对。口腔护理一般采用含漱与刷牙的方式,来预防口腔内微生物的增长或抵触细菌在口腔内的繁殖生长,从而达到清除口腔异味,使口腔内部清新与舒适的目的。 3 分析与讨论 3.1树立新理念,拓展新内涵 护理服务不仅体现护理学科的价值,更是乡镇医院赢得患者信赖的基础。护理部要积极宣传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全院护理人员更新观念 ,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务。 3.2 塑造新形象,提升综合素质 医院应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利用工余时间进行职业道德、礼仪、心理、护理理论、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学习,使医护人员自身的仪态、语言、沟通技巧、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有明显的进步,从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促进专科护理的发展。 3.3 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措施 3.3.1 营造温馨的氛围 注重乡镇医院的文化建设,将现代人文文化融入环境中,营造高层次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营造舒适的环境,使患者身心愉悦。 3.3.2 提供优质的服务 把患者的需求作为首要任务,以优质的服务流程来完成患者的需求,以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为目标,用以检验服务的实际效果,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3.3.3 注重细节服务 在细节上做文章,让细节成就精品。坚持推广人性化的服务,让每一份真情填满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例如,在各科的看诊室放置饮水机和一次性水杯,提供给患者使用;在每个看诊位提供患者放置私人物品的空间。 3.3.4 加强沟通和理解 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要积极沟通,护理人员要多理解患者的痛苦,给予患者除治疗之外更多的服务,在心灵上多加关爱及慰藉患者。 4 结论 4.1 创新护理模式,提高专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1.1 我们现有的护理模式与世界先进的护理模式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并不符合我们对于护理质量的追求理念。思想观念对护理实践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乡镇医院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奖惩制度,把基础护理放入护理工作的概念里,这也是对基础护理质量确切有效的保证。 4.1.2 加大对生活护理的管理力度,将基础护理列入各级护理管理者的质量监控之中,强化基础护理的质前控制、环节控制和终末控制。 4.1.3 实行人性化服务护理模式,拓展护理服务新内涵,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督促并激励护理人员通过多种途径熟练掌握专科知识和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丰富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尤其是心理学、伦理学、交际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知识等,进一步提高个人修养、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从而提升专科护理的质量。 4.1.4 低投入高产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介于当今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及医疗机构的日益增加,医疗系统的竞争极为激烈,在这样的情形下,只有取得患者的信任,乡镇医院才有深度发展的希望。为了在激励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乡镇医院必须扎实稳打,保持和谐发展,让人性化服务为乡镇医院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乡镇医院异军突起的核心竞争力。 优质护理论文:少数民族地区创优质护理服务的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创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556例患者实行全程护理服务。首先动员护理人员,学习各种相关文件及实施方案。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基础护理,在护理活动时应用少数民族语言来沟通交流并宣教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健康常识,在醒目的墙壁上粘贴用藏文翻译的常见多发病的防治知识。提供方便患者做饭的地方。改变服务流程。结果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患者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诊疗活动。结论 创优质护理服务,能及时的解决患者的需求,增进医患关系,556例中无投诉、无医患纠纷及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满意率为100%,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优质护理服务 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自3月份卫生部提出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来,我院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明确了试点病区并制定了实施计划。根据本地区少数民族多,生活习惯不一,卫生习惯差,文化层次不一,部分患者听不懂汉话的特点,利用少数民族语言交流沟通,改变患者的不良习惯,增加对疾病的认知。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注重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其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通过爱心护理,提高基本素质服务于患者,增加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医患纠纷,同时为医院赢得了良好声誉。 1 临床资料 从今年4月开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对556名住院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其中手术患者130名。民族结构:藏族387名,占69.60%、纳西族85名,占15.29%、汉族69名,占12.41%、彝族11名,占1.99%、回族4名,占0.72%。 2 实施办法 2.1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活动开展以来,医院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文件精神,邀请资深专家讲授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让大家从思想上明确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每位护士利用工作之余参加医院组织的基础护理操作培训,每项操作均须通过严格把关的考试,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参加医院组织的护理礼仪培训,并通过媒体向全院医务人员及全社会展示护士的礼仪规范,使全院护理人员意识到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医院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因此,护士们在行为、形象方面有了新的改变。另一方面也给社会提供了监督标准,随时接受广大患者的监督;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护士的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由原来的单纯完成工作变为现在一切为患者着想,护士与患者的关系也更为融洽了。 2.2 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每月组织业务学习、护理操作培训并严格考核,开展晨间提问;要求护理人员人人掌握《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规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并编制手册,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技能操作。以人为本,转变护理观念护理贯穿于患者的整个诊治康复过程中,护士假如没有爱心,缺乏理解与包容就很难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1]。 (2)试点病区实行分组包干病房,病人落实到责任护士。充实人力资源1:0.6。科室护士分各质量控制小组分别承担各自分担内容的督查工作。每位护士发挥主人翁精神,同时虚心接受同事意见,相互合作,发现不足及时纠正。 (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规范言行举止,尊重患者,从患者入院开始笑脸相迎,热情介绍,细心处置,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忌,建立信赖关系,减轻患者住院的陌生感或孤独感。 (4)规范病房交接班流程。所有值班护理人员进行病员床头交接班,交班同时帮助病人整理杂物,进行适时健康教育。了解患者需求,并给于及时解决。每班如此,不厌其烦。 (5)提高健康教育质量。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采用少数民族语言来沟通和交流,知识宣教。我院各病区均制定了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除由专职的健康教育护士定时进行健康教育外,根据专科情况在走廊粘贴宣传画,每月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栏的内容,用藏文翻译宣教常见多发病的防治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把握促进康复的知识及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方式。 (6)最大限度的保证病人的舒适。定期检查病人三短六洁,指导、协助患者的清洁卫生,及时为患者更换被服。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根据不同的皮肤情况选择不同药物进行按摩预防压疮,加强管道护理,及时向医生汇报情况,尽量减少插管时间。 (7)关心手术病人。手术患者住院时间较其它病人长,心里压力相对较大,因此更需要得到护士们的关心与帮助。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耐心讲解手术知识、手术配合及注意事项. 做好术前指导,术前训炼。加强病房巡视,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帮助他们做好术后锻炼,讲解康复知识以及注意事项,使他们尽早康复,恢复正常生活。 (8)每月向所有在院患者及家属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患者在院期间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了解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并在下一个月加以完善。 2.3 人性化管理服务,爱心优质护理服务,是在提供临床护理服务活动中增加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其中心就是创新一种人性化理念,创建一个家居环境,奉献一片爱心[2]。 (1)营造轻松和谐的就医环境。病房布置以方便、舒适、实用为原则,每间病房安装数字电视;根据本地民族特点,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热饭菜、打酥油茶的地点;为患者家属提供夜间使用的简易床和被褥,以及收纳此类物品的房间。 (2)以细节体现品质,从细微之处体现关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善于从患者的眼神、表情、言语、体态中读懂他们的需要、痛苦和渴望。为病人打打开水;给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送顿早点等,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不遗余力的满足和帮助他们。 (3)工休座谈会是医、护、患三者沟通的纽带,是拉近护患关系的桥梁。每月组织一次工休座谈会,医护人员真诚对待患者,患者敞开心胸对医护人员讲真话、提问题。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或清楚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配合、支持。 2.4 公示分级护理服务标准项目、分级护理服务标准要求。护理暂理,党员公开承诺服务等。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 3 讨论 在少数民族地区创造一个方便温馨的住院环境,通俗易懂的少数民族语言交流和沟通,利用藏文健康知识宣教。推行爱心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充分保障了患者的各项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满意率由原来的925%上升到100%。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在患者及大众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也为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树立起良好的护理品牌形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经济效益。 优质护理论文:综述医院护理人员优质服务措施 护理工作是体现服务性较强的职业,患者的满意度就是评价护理服务优质程度最关键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围绕患者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创新思维,推行更易于患者接受的服务模式,是护理管理者应思索的关键问题。为此我科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认真落实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 1、 入院护理 为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求护士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新病人,给患者和家属留下良好第一印象。并备好床单。护送患者至床前, 妥善安置,通知医生。及时完成入院体重、生命体征的收集。护理人员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及入院告知:向病人或家属介绍管床医生和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呼叫铃的使用、作息时间及有关管理规定等。通知护工送第一瓶开水。了解病人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如急诊入院,根据需要准备好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等。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忌,建立信赖关系,减轻患者住院的陌生感或孤独感。 2、 晨间护理 采用湿扫法清洁并整理床单,必要时更换床单,手术衣。腹部手术半卧位(护士摇床至适当高度)。必要时协助患者洗漱。积极进行晨间交流:询问夜间睡眠,疼痛,通气等情况,了解肠功能恢复情况,患者活动能力。 3、 晚间护理 整理床单,必要时予以更换。整理,理顺各种管道。根据季节开窗通风或紫外线灯管病室消毒1次/周,出院后进行彻底消毒。 4、 饮食护理 根据医嘱给予饮食指导,告知其饮食内容。积极主动协助患者打饭,肠内营养患者要求护士做好饮食指导,调配,卫生,温度,速度等知识。根据病情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反应。 5、 排泄护理 做好失禁的护理,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锻炼。每日会阴护理2次。 6、 卧位护理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卧位。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和肢体的功能锻炼,并按需要给予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必要时给予吸痰。指导有效咳嗽。加强巡视压疮高危患者,有压疮警报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7、 舒适护理 患者每周剪指、趾甲一次;胃肠手术每天协助泡脚1次。生活不能自理者协助更换衣物。提供适宜的病室温度,嘱患者注意保暖。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保持病室安静、光线适宜、操作要尽量集中,以保证患者睡眠良好。晚夜间要做到三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 8、 术前护理 给予心理支持。评估手术风险,适当讲解手术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告知其禁食禁水时间、戒烟戒酒的必要性。如需要则给予备皮。做好术前指导如:深呼吸、有效咳嗽、拍背、训练床上大小便等。 9、 术后护理 准备好麻醉床,遵医嘱予心电监护、氧气吸入。做好各种管道标识并妥善固定各管道,保证管道在位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10、 患者安全管理 按等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病情发展情况。有输液巡视卡并及时记录。对危重、躁动患者予约束带、护栏等保护措施。危重病人使用腕带。患者外出检查,轻病人由护工陪检,危重病人由医务人员陪检。 11、 出院护理 针对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办理出院结账手续、术后注意事项、带药指导、饮食及功能锻炼,术后换药、拆线时间,发放爱心联系卡)。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 护送患者至电梯口。做好出院登记。对患者床单进行消毒。并通过家访及电话随访等方式对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工作[1]。 优质服务的本质是以病人的最终满意为目标,它是医院护理管理的核心。通过与每个病人互动交流,了解其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为病人量身订制和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通过以上护理措施,使护理服务不断完善,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患者的权益有所保障,创造一个文明、有序、和谐的医院环境[2]。 优质护理论文:开展护理查房,创建优质病房 【摘要】 目的 通过开展床边护理查房,提高护士的临床专业水平及患者的满意度。方法 通过护士长统筹安排,责任护士汇报病情,护理组长补充指导,所有护士共同讨论,护生提问等方式,进行床边护理查房。结果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护理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及护士长的管理水平。结论 开展护理查房,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为创建优质病房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护理查房;护理程序;整体护理;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优质病房 近年来,随着“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大家对健康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科于2011年5月开展了新型的三级护理查房,促进了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激发了护士的求知欲,提高了护士的临床专业水平及患者的满意度。现将查房的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护理查房的目的 1.1.1 跟进前期(班)护理工作,关注护理重点对象。 1.1.2 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了解并满足患者的需要。 1.1.3 建立层级查房,形成临床护士教育训练的长效机制。 1.1.4 保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为接班或交班做准备。 1.2 护理查房的重点对象 1.2.1 新收危重患者,手术患者,特殊检查治疗患者。 1.2.2 住院期间病情变化多端患者或病重、病危患者。 1.2.3 诊断未明确或护理效果不佳的患者,潜在安全意外事件的(如跌倒、坠床、走失、自杀等)高危患者。 1.2.4 压疮评分超过标准的患者、院外带入ⅱ期以上压疮、院内发生压疮的患者等。 1.3 护理查房的内容 1.3.1 全体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 由分管护士口头熟练汇报患者情况,提出患者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包括依据)和护理措施(包括措施落实情况)。护理组长根据病情分析护理问题是否恰当正确,护理措施是否切实可行,并当场反馈护理效果。 1.3.2 护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的执行情况 要求分管护士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掌握操作的目的步骤,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变措施。如护理体格检查历来是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也不为临床护士所重视。临床护士书写病历往往有抄袭医生体格检查记录的倾向。为了强化护理体检意识和统一规范程序,我们在三级护理查房中加入了护理体检的内容,促使护士真正关注、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1.3.3 有关疾病和手术前后以及出院康复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护士的基本职责之一。我们要求分管护士在查房前完成各种宣教工作。护理查房时让患者复述有关疾病和手术前后以及出院康复的健康教育知识,或者演示床上翻身活动、咳嗽咳痰、picc管置入术后功能锻炼的正确方法等等,以检查临床健康教育的实效,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1.3.4 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三级护理查房尤其是主管护士的初级查房,将护患双相沟通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并且以患者对宣教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沟通效果的唯一标准。它既满足了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使健康教育形式由单相转向双相,又有效地纠正了临床“重操作轻沟通”“只有沟通形式,没有沟通实效”的不良风气,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1.4 护理查房的组织形式 1.4.1 病房护士编制 在护理部及科主任的支持下,本科室共有护士16名(不包括2名助理护士)。职称结构为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9名,护士3名,助理2名。学历结构为:在读研究生1名,本科10名,大专学历4名,中专1名。将全体护士按职称、学历划分为5护理小组,护士与护师参与管床。 1.4.2 查房组织形式 本病区患者总数40人,分为5组。每组由护理组长统筹安排、指导,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共同管理,于周一至周五每天医护交班后分别对一至五组的重点患者进行床边的护理查房。 1.5 护理查房的方法 1.5.1 做好查房资料的收集 每天查房前,分管护士详细了解本组患者的诊断、病情变化、治疗、护理、辅助检查结果等方面,并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必要时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充分准备。 1.5.2 查房形式 要多样化,有提问、回答、补充,还要有实习护生的共同参与。对实习护生可采取互动的 式,护士长提问一些相对简单的理论知识、名词定义、观察要点让护生回答,护生也可对查房中存在的问题、疑点向老师请教,鼓励护生积极发言, 形成一个全员互动的查房氛围。 1.5.3 查房站立位置要求 主查者和护理组长站在病床的左边,便于检查,护士长位于床尾,全体护士按职称依次站在病床的右边。 1.5.4 查房程序 ①听:由主查者提出查房的目的,责任护士详细介绍患者的病情、主要症状及体征、心理状态、护理计划、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并提出现存在的护理问题,根据患者目前的情况,应优先解决哪些护理问题(包括心理、生理、社会)。病情报告的质量,也是反映责任护士的业务水平。②查:查体、查病历,主查者根据护理记录记载的情况进行护理体检,并向患者进行询问,以便了解责任护士对患者的阳性体征判断是否正确。通过与患者的交谈、观察再次收集患者资料,运用视诊、问诊、听诊、叩诊的方法来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分析判断护理问题打下基础。分析护理问题的准确性、护理措施的正确及时性、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护理病历记录的完整性。在与患者的交谈时,也能了解宣教工作的开展情况。③讨论:组织全科护士有导向地进行讨论,必要时进行提问,对不正确的护理问题重新进行评估,及时发现现存的护理问题,根据护理诊断修订护理计划,并做好该疾病健康教育工作。 2 结果 开展新型的三级护理查房,促进了护理计划落实,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激发了护士的求知欲,提高了护士的临床专业素质及患者的满意度,为创建优质病房打下良好基础。 3 讨论 3.1 护理查房的优点 3.1.1 有利于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 三级护理查房对整体护理工作是一个集体评价和总结提高的过程[4]。在收集患者资料时,护理人员不仅要了解病情,更要了解患者的病后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交谈时应注意沟通技巧的训练,提出护理诊断时必须有心理、生理、社会等问题提出;查房时要注意措施落实情况,注重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通过这一手段,培养了护士整体护理观念和能力,规范了整体护理工作,促进了整体护理的开展。 3.1.2 提高了护理质量 通过三级查房,上级护理人员(如主管护师)能对下级护理人员(护师、护士)进行检查、指导、发现和分析问题,有效的控制了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提出预防性护理措施,使患者获得更为安全、优质的护理[1]。 3.1.3 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运用护理程序三级查房,使护士的专业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与患者沟通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竞争意识[6]。另外在三级护理查房的过程中还能培养有关整体护理的正确思维方式,做到“活学、活用、勤思考”,而不是生搬硬套一些标准护理计划,从而提高了临床护士的专业素质。 3.1.4 推动护理病历书写内涵的发展 整体护理病历书写虽然在全国尚无统一标准,但与其相关的指导丛书在临床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合作性问题的预期目标的制订不应超过护士能力范围,应局限在护理能力范围之内。如血小板减少患者预防出血预期目标应为:①患者学会观察是否出血的方法。②能复述预防出血的要点。③能避免加重出血或诱发出血的因素等。这些目标适合护士,贴近临床,且在制订护理措施时操作性强,真正体现了护士在合作性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随着教学查房的深入开展,护理病历书写内涵正在不断充实、不断完善[5]。 3.1.5 加强护患沟通,创建优质病房 通过查房使护患关系得以融洽,恰当的语言可使患者感到亲切,同时也对患者进行多方面的宣教,使患者对我们的工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能很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从而达到患者满意,共建和谐、优质病房。 3.1.6 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水平 护士长通过对护理程序的应用给予补充和修正,对疑难的护理问题提出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意见,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促进科室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3]。 3.1.7 有利于护理学的发展以及护士地位的提高 因传统的护理教育使得临床护士的学历以及素质参差不齐,护理查房让大家将压力变为主动学习的动力,打破了医护附属型关系,变为医护合作型,患者发生问题,医疗和护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个病例进行讨论,制定出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并将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从而推动护理学的发展[5]。 3.2 护理查房注意问题 3.2.1 与患者要有良好的沟通,取得患者的配合。比如,查房开始前要礼貌性问好,与患者做些简单的沟通,查房结束后整理好病房,感谢患者的配合。 3.2.2 若需要做相关辅助检查,注意剪好指甲,以防指甲损伤患者。检查的时候动作轻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3.3 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顾忌患者的感受。对于一些特殊的疾病诊断,我们要采取保护性措施,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到患者的治疗。 3.4 查房的时候要严肃认真,不要过度喧哗,以免影响到同病室的其他患者。 总而言之,开展护理教学查房,调动了护士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增强了各级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规范了护理操作程序,提高了专科护理工作及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对薄弱环节加强培训,在实践中也不断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水平及护士的临床思维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促进了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临床经验的交流,增进了护理团队的合作力和凝聚力,融洽了护患关系,提升了护理服务满意率[2]。实践证明,积极开展床边护理查房,是创建优质病房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1.1 实行弹性排班: 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按“忙时人不少,闲时人不多”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班次的人力衔接,实行弹性排班。弹性排班使手术室的护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虽然手术室工作量增加了,但是工作秩序井然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也提高了,患者、医院、护士三方均受益。 1.2 实行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对护理人员德、能、勤、绩方面的综合评价,明确了科室质量目标与个人工作努力方向,量化护士综合素质,并合理引入激励机制,使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工作,加强了沟通协调能力,增进了医护之间的合作,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提高了手术室医生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整体护理质量。 1.3 实行分层级培训: 根据各层级护理人员的水平不一致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不同,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级培训,按护理人员的资历与工作能力分为n0级助理护士、n1级初级责任护士、n2级高级责任护士、n3级专科护士四个层级进行培训,高年资护士是低年资护士的老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将护理人员个人所需的培训落实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去,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护理培训的成效,有利于提高护士临床思维及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2 全面提高护理队伍综合素质 2.1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根据手术室工作特点,我科组织的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形式多样、涉及面广,从基础知识到法律法规、新技术、新业务等,并及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对潜在的护理工作风险,做到提前防范,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定期向手术医生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个医生及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将问题及时反馈,制定整改措施,使我们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2.2 礼仪培训: 良好的护理礼仪可以无声地营造着完美的医疗环境,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了帮助医院医护人员塑造医护职业形象,通过职业礼仪体现出医护人员良好的文化素质,医院邀请礼仪老师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我科还开展护士礼仪讲座,让我们用优美的仪表、端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优雅的举止,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稳定。 3 以患者为中心,优质服务手术全程 3.1 术前访视温馨,将术前访视延伸至家属: 手术前一天,巡回护士在探视时间访视患者,术前访视不仅要与患者沟通,更要与患者家属多沟通,使家属协助患者减轻术前紧张、焦虑等情绪。与患者沟通时先作自我介绍,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体位、麻醉方式等,交代注意事项,我们将各种体位、为何要禁食等事项制成图表,以图表的形式向患者讲解,便于接受。并指导家属手术当日在手术室外休息室等候,以便术中出现特殊 况及术后看标本时能与家属直接沟通。 3.2 术中护理用心,营造亲切、舒适的环境 3.2.1 微笑服务:患者进入手术室时,手术室护士热情迎接,微笑服务,态度亲切,语言温和,安慰体贴关心照顾患者,缓解其不安和恐惧的心理。 3.2.2 音乐解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播放手术室背景音乐,通过音乐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患者的恐惧与紧张,降低以此出现的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心理应激反应。 3.2.3 握紧我的手,跟我深呼吸: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或多或少都会紧张,手术室护士握紧患者的手,嘱其深呼吸,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尤其是产妇,进入手术室后,因疼痛不停的叫喊,手术室护士可握紧产妇的手,嘱其深呼吸,以达到缓解患者疼痛的目的。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清醒的患者,时不时与患者的握手,与其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全麻患者复苏时,手术室护士陪护在旁,握住患者的手,询问患者的感受,根据患者主诉及时做好相应的护理,使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及苏醒期。 3.2.4 陪人等候区人性化 我科在陪人等候区的墙壁上张贴不同麻醉的患者手术流程,使患者家属了解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的大致步骤,还安装了有线电视,杂志、报刊柜等设施,为患者家属提供减压环境。患者家属也迫切希望了解患者的手术进展情况[2],因此,责任护士定时向家属告知手术情况,让家属放心。 3.3 术后访视贴心: 术后1~3天,巡回护士对术后患者进行回访和探视。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体温、伤口愈合情况及其他手术并发症等。通过与患者交流,一方面丰富了护理经验,另一方面拉近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增加手术室的社会效益。最后征求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意见及建议,了解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程度,制定整改措施,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4体会 优质护理服务的目的是为了真正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转变护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使病人得到实惠的优质护理服务[3]。在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从传统的机械性工作流程中解脱出来,尊重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是一种高质量、高品质的追求,激发了护理工作者的职业激情,扩大科室内涵。通过优质护理服务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手术护理不再是简单的操作配合,而是对患者生理、心理的全面服务,由原来的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服务,激发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热情,提高了护理质量,使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认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小学数学小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策略分析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主建构。这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 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身心放松、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需要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这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充满潜力的人,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发展。要真正明白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说这种方法有效,是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真正被掌握和可以灵活应用。首先,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激发下产生问题的兴奋点,学生就能在学习中寻求思路,大胆创新。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草原沙漠化的录像,将学生引入探讨在沙漠中何种植物更容易成活的问题情境。接着出示农场实验数据让学生来分析,学生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很快就发现利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比较成活率更方便,从而完成了对百分数意义的建构。其次,我们还应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尝试、探索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猜想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为猜想能缩短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但是猜想是否有价值,最终要接受实践的验证。在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细心地验证。如果通过验证,发现猜想是错误的,应立即调整思路,重新分析,只有引导学生把猜想和验证有机结合起来,猜想才具有意义。 3 尊重学生个性,提倡大胆质疑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学生在学习“圆的认识”后,提出问题:“汽车上的测速器记载行驶的千米数是怎样得出来的?”这个学生是受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设疑“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启发提出的。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把测速器、车轮与圆的周长联系起来,找出圆周长,使问题得到了解决。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深化了知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启迪了创造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 灵活多样,实施有计划的思维训练 4.1 鼓励学生动手,培养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人人都参加实践操作,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并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将牙膏盒的面剪下来比较;有的学生用直尺量长方体的棱长……学生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长方体各个面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直观感受长方体的各个面、棱之间的特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体验生活问题的生动性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促进了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4.2 打破常规,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打破常规,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例如:根据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教师问:“同学们,你还想到些什么?”于是学生展开联想,积极发言。有的说,柏树棵数是松树的1/4,松树和柏树的比是4:1;有的说,松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4:5,柏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1:5……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广开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小学数学小论文:小学数学教育进行革新了解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了,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 这一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表现为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殊不知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要比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得多。教学中明显地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方法不得当。 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学习需要一种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突出它的外化作用。本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同步的,想得很好不一定能说得很好,会算不等于会说。但本来要求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教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说上。本来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可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抽象得很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当然,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的初衷是好的,但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却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因此而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这就更不应该了。 反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就是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程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只为教师的教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比如学习应用题时,教师不是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先自己给学生准备好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知识。要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两步的和一步的应用题,再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是所学的应用题了。学生解答新的问题时根本就不用再去思考解答的方法了,留给学生的只有繁难的计算。整节课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反正老师叫怎样就怎样。这种方法很普遍,根本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办法,反映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本来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在这方面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教学设备不断出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往往由于运用不当却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投影、微机的演示过多,减少了学生的操作时间,没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而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却因为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演示。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中的思想意识,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学会终生学习、学会生存。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己任,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这样,教师就会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上好每一节课了。如果有了这种新的教育观,就不会因为学生学不好而发脾气;就不会非得为追求形式的完美而设计课堂教学;就不会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为教师服务;就不会只是为了答好试卷而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个很有人文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再现在我们面前。 (二)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与课堂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就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因为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师的工作业绩。虽然提倡教师考核评估的量化,但教师的工作成果有时很难量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方面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实行百分制的时候,量化学生的分数就可似评价教师的成果。可是随着等级制的到来,这种本来能量化的东西也变得模糊了。这时就更要求教师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自己的工作。比如,开始实行等级制时,老师们讨论给学生的应用题评分的问题。如果一道应用题的解答正确,只是答语写错了,这题是否算过关。按常规这当然应该算,因为这不影响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但有的教师说如果这样,那以后干脆告诉学生一律不写答语,反正不影响成绩。这一个很小的问题反映出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的新课题,要以更高的思想素质对待今天的改革。要自觉主动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并不是立即见成效的学生学习习惯、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数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是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理解掌握程度。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从一定的高度来驾驭教材,才能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不至于出现和学生一个水平甚至跟不上学生的尴尬局面;也不至于出现总是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问题上绕圈圈,而对那些关键问题却一带而过的情况了,也就能从把握整个知识体系的高度来研究小学生的学习了。 三、结论 数学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成长的摇篮。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小学数学小论文:谈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目前任务仍十分繁重。深化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应当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内容对学生加以培育,以适应跨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学科自然不能例外。从当前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围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大纲(试用)指出:“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用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就是说,小学数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因此,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数学具有优越的条件和负有一定的责任。 2.开发非智力因素。人们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心理因素很多,从小学生搞好学习的角度说,它主要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主导的作用。从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来看,研究与事实表明,人的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不会有多大的波动。而非智力因素则不然,它很不稳定,波动性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学是一门集知识性、审美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性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审美性,如数学语言与解题方法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数字排列的对称美,数学结构与分式的统一美等等,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逻辑性则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技巧训练,如仔细审题、认真计算、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自觉检验、按时完成、正视错误、主动改正、不怕挫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和处理问题的韧劲。 3.启蒙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子很多。如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实例引进数学知识或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教育;通过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精确与近似、直与曲……对学生进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性质与性质之间,概念、性质与法则之间,和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相互联系和发展观点的教育;通过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观点的教育。 4.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介绍我国数学家尤其是解放以来许多数学家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培养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精神。 5.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围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紧紧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性、使命感和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效率。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课堂教育过分地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该学生操作的老师代替了,该学生思考的老师讲解了,老师包揽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严重扭曲了教学行为,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学生才能的发展。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主”不可偏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上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表述,指点学习方法,控制与调整学生学习活动。具体地讲: 1.培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动力。其次,讲究课堂授课艺术。教师通过授课的艺术性、形象性 、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数学教材的本身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第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迅速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后进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发展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教会方法。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学法,学生借助这些学法便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知识,从而能达到发展、提高素质的目的。 3.加强引导。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因为小学数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从教法改进角度来讲,在课堂教法上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引导:一是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加强思维训练和数学语言训练,注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知识形式、巩固和运用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训练,发展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三是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既要引导学生发展归纳、演绎、类比、联想等思维能力,又要利用问题的拓广和转化,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4.适时调控。适时调控学生的认知心理,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达到这样的要求,关键要抓好教学信息的反馈。心理学实验证明,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某项知识形成过程中,一般要进行三、四次的信息反馈,有基础性反馈、理解性反馈、应用性反馈、系统性反馈、前馈性反馈。通过信息反馈,教师掌握和了解学生“个别差异”,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状况,及时输出不同的信息,以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的发展水平。 小学数学小论文:浅谈小学数学中体验教学 1.创设情景,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促使学生 发展 。在教学中,如果老师简单显浅地提问,学生在不理解老师提问目的和问题重要性的情况下,就会因缺少探究的方向和动力,从面严重抑制了他们的探究热情;相反,如果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情景,使学生能直觉地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思维也就被激活,这样,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1.1 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借助童话故事导入新课是低年级教学常用的方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小猫吃鱼”时,联系前面讲过的“小猫钓鱼”一课,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话说小猫一家去钓鱼,当时没有钓到鱼的猫弟弟今天认真钓鱼,结果钓了好几条(边说边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正准备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呢!学生一听小猫钓鱼的后续故事小猫吃鱼,都瞪大了好奇的双眼。趁热打铁,让学生数数有几条鱼(一共3条)课件动态演示小猫吃掉一条,设问:“还剩几条?”再演示吃掉一条……把从3到0的变化过程逐步演示出来,让学生形象地体验了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1.2 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陶行知先生是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可见,通过实际操作,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2.自主探索,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固化新知识的一个有意义的过程。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的:“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分行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生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 3.互动交流,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 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感悟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老师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4.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应有价值 在实际应用中,老师既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更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不定期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学习“圆的认识”后,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后,引导学生 计算 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图表”后,指导学生收集家中的各种发票,了解收入支出情况,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季度收支出情况的统计图等等。 5.有效评价,体验数学的学习快乐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对予以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体验“我想学”。教学实践证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表扬与批评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应循循善诱,多鼓励、少批评,如多些说“再想想,相信你能行”、“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的回答真有创意”……,只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才有利于学生处主学习的培养。 总方,体验教学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用脑去学习,更要求他们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去理解。体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 自然 和谐地 发展 。 小学数学小论文:数学实践要突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数学实践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更不是为了场面的热热闹闹,其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解决了哪些问题,得到了什么结果,还必须关注学生在其中的体验和感悟、发展和提高。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悟,突出“人文性”。 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注入人的情感因素。如数学教材各册中的统计知识中有许多调查题,教师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填好统计表和画好统计图”上,还要让学生参加实实在在的调查,并对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决策。一方面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一些方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统计的作用,培养统计观念。 二、在开放问题中体验和感悟,突出“审美性”。 开放问题具有多样性、探索性、层次性的特征,这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一节后,我安排学生进行折纸和剪纸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和感悟剪纸艺术中有轴对称图案的美丽,巩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们把自已的作品贴在教室里,大家一起欣赏剪纸作品(剪轴对称图形),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三、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突出“过程性”。 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在一次数学实践活动中,我出了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在一昼夜中,时针与分针一共有多少次成直角?”有的学生慢慢地计算;有的学生在纸上画草图;有的学生直接拿出手表(事先要求准备的),用手拨动指针,很快得出答案……大家解决的途径不一样,体会也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因为他们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获得了独有的体验。 小学数学小论文: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计算器的逐步普及,数与计算中的哪些知识是大多数人最常用的和最基础的知识也在发生着变化。了解和研究这种变化,重新审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的任务之一。本文将结合数与计算教学的意义、变革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谈一谈对数与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数与计算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 1.数与计算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 现实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量又离不开数与计算,形体大小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因此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工具,是每个公民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数与计算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1)掌握数与计算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 数与计算的每一个概念、性质、法则、公式都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这些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的教学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的,因此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都必须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把这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应用到实际中去又必须经过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掌握数与计算知识的过程中也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2)数与计算的教学有利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概念是随着人类生活和实践的需要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在小学数学中数概念的认识,从自然数、零到分数、小数基本上体现了数的发展过程,学生在建立这些数概念的过程中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而数与计算中又有很多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整数与分数、约数与倍数,加与减、乘与除、通分与约分等等。教学中阐明这些相互依存的概念与概念、计算方法与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掌握一定的数与计算的知识将使人终身受益。 人的一生一般要经过幼儿时期、学生时期和成人时期,数与计算在其中每一个时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从呀呀学语开始,就接触到数,家长扳着指头教孩子数家里有几口人,桌子上有几个苹果等等,上幼儿园以后,又学习一些简单的数与计算知识。幼儿如果没有一点数的知识,就会连自己有几只手,有几件玩具、家里有几口人,这些简单的问题也弄不清楚。因此只有使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与计算的知识,才能使他们比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才能比较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时期,数与计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成人时期,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须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一个基本标准。82年英国出版了国家学校数学教育研究委员会著名的《cockcroft报告》,该报告认为:“读数和计数、知道时间、购物付款和找零、计重和测量、看懂浅易的时间表及简单的图表及图示,以及完成与此有关的必要计算”以及“估算和近似计算的能力”是成年人生活、工作以及进一步学习对数学的需要。 由此可见,数与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所需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在小学阶段就学全了。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 4.数与计算是科学技术的基础 “国家的繁荣富强,关键在于高新科技和高效率的经济管理”这是当代有识之士的共同见解,也已为各发达国家的历史所证实。而当代科技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定量化。在许多现代化的设计和控制中,从一个大工程的战略计划、新产品的制作、成本的结算、施工、验收,到贮存、运输、销售和维修等等都必须十分精确在规定大小、方位、时间、速度、成本等数字指标。而这些数字指标的获得离不开计算。如果说高新技术的基础是数学,那么计算则是高新技术的基础的基础。 综上所述,数与计算是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掌握一定的数与计算的知识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5.数与计算教学的变革 我国小学数学历来都非常重视数与计算教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数学的数与计算教学有过多次变革。 50年代,我们主要参照苏联的小学算术大纲,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编写教材。这时整数的循环比较多,教学的数比较大,一般学到12位,小数、分数的学习没有循环。名数的化法聚法教得比较多并且计算比较复杂。当时我国的实际是大多数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初中,而要参加生产劳动,虽然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在小学算术中增加了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简单簿记并加强了珠算。但由于机械地照搬外国经验,把苏联小学四年的教学内容拉成了五年,致使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内容没有学全,降低了小学算术的程度。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们把初中算术的部分内容下放到小学,强调以“以四则计算为中心”提高了小学毕业生的数学水平。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将“算术”课本更名为“数学”,采取“精选、增加、渗透”的六字方针,把“培养四则计算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之一,不再提“以四则计算能力为中心”,这样就使计算教学处于一个更恰当的位置。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根据计算机和计算器等现代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的现状,对计算的内容和要求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在保证小学生具有一定计算能力的前提下,对那些实用价值不大,对进一步学习也无直接帮助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并降低要求。新大纲规定:笔算加减以三、四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五位数;笔算乘除以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以二、三步的为主,最多不超过四步;珠算只学加减法,而在使用珠算较多的地区,也可以多学些珠算;分数四则以分子、分母比较简单的和大部分可以口算的为主;删去繁分数。根据需要,把“教学要求”也作了调整,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这三个层次。20以内加减法及表内乘除要求熟练掌握,100以内、万以内的加减法;乘数,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除法;小数四则笔算和简单的口算、分数四则笔算要求比较熟练,乘数、除数是三位的乘除法,以及有关的四则混合运算,简单的分数四则口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只要求会计算。 从上述不同年代数与计算教学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到,数与计算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 二、计算教学改革的主要成绩 四十多年来,经过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数与计算教学的改革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重视数概念的教学 首先调整了整数教学的分段。义务教材把整数教学从原来的四段改为五段,即“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五段。同时调整了后三段的教学重点。“万以内”这个阶段,除了重点教学三、四位数的加减法、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外,还增加了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由于乘、除的数目限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也能节省教学时间。“亿以内”这个阶段把认数范围扩大到万级,重点教学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简便运算。“亿以上”这个阶段,再把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亿级,重点教学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等。实验表明,把亿以上的数和一部分概括性的知识移到四年级教学,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并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教材除保留原通用教材中的计数单位、数位、数的分级、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外,从一年级起就加强数序、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中,增加了数的组成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万以内数的含义、数位以及更顺利地读、写数。 2.笔算教学强调理解算理和合理地运用计算方法 重视笔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我国学生计算能力之强是举世瞩目的。但是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笔算教学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反对过份的训练,繁杂的题目,过高的熟练要求已是国际性的共识。但反对过份的笔算,并不是不要笔算。笔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还是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只是要适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算理上。义务教材在这方面的改革是显著的,除了较好地落实大纲精简繁难计算的要求外,还把教学的重点放到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算理上。具体采取了下面一些措施: (1)在低年级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如,通过把两堆物体(可数的)合并起来,说明加法的含义;通过摆实物教具,使学生明确乘法就是几个几相加的简便算法。 (2)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如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对十位除后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继续除,比较难以理解。教材把竖式的写法和小棒的分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右图的52÷2。 (3)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根据口算、笔算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学习每种计算方式的认识规律,义务教材在口算、笔算的编排顺序方面做了一些调整,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如,教学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之前,先教学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等口算,学生有了这些口算基础,就便于理解和掌握笔算的方法和步骤。 (4)在中、高年级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规律,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如,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就是在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想出乘数百位上的数该怎样乘,乘得的末位数该写在哪一位,由此来理解和掌握其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 (5)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强调灵活地运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要求怎样计算合理、简便就怎样计算。 3.加强口算。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正确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在发扬我国重视基本口算的优良传统下,《九义大纲》明确提出“适当加强中、高年级的口算”,要求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小数四则和分数四则口算。为了体现这一要求,义务教材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 (1)口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低年级有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中年级安排了一些作为笔算基础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经常使用的口算;高年级在习题中安排一些利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能力。 (2)注意经常性的口算练习。注意在每一个练习中都带着练习前面学过的口算,每一册教科书的后面都附有口算卡片,并且每一册教学参考书都对本学期的口算提出分阶段要求,使口算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3)注意口算算理的教学。口算例题都注意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 (4)合理安排口算。义务教材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基本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而一些较难的但又不是最基本的口算,则放在笔算之后教学,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是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只教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中,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如27+6,27+30,是笔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因此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笔算之前,只教学口算;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掌握要困难些,所以一年级先教笔算,二年级再进一步要求会口算。这样使学生既能学好笔算,又能形成较强的口算能力。 4.适当注意估算。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如估计一定空间的人数,一段距离的长度、一个房间的面积、一定款项可购的货物数等等。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或计算器来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估算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人们在使用工具进行计算中,由于操作上的失误会使计算结果有很大的误差,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是否在正确结果的范围内)进行判断,并对其合理性做出解释。另外,估算还 可以用于平时的计算,在计算前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所以估算能力是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们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重视、加强估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义务教材已经引入了一些有关估算的教学内容,这在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教材在处理这一内容时,考虑到教师接受的具体情况,所安排的估算内容只涉及到计算。具体做法是:在传统的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基础上,在多位数四则运算中教学简单的估算及运用估算对四则运算的结果进行粗略的检验。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虽然数与计算教学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计算的认识和要求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数与计算教学做进一步的研究,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1.进一步删减笔算内容 由于先进而简便的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社会生活对笔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步降低,计算教学中的笔算教学也必须进行改革。虽然义务教育大纲删减了一些教学内容,降低了对大数目计算和多步骤繁难计算的要求。但是,笔算内容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大。而且从目前来看这些笔算内容并不都是最基本的。如,乘、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这些笔算算理、算法和相应的数目较小的计算基本相同,只是数目变大了。再如,一些步数比较多的计算。如三步文字题、四步整、小、分数混合运算等。对于前者可以进一步研究处理的方法,后者则可以删减。这样就可以腾出时间,教学那些与社会发展要求相吻合的、更有用、更有价值的内容。 2.进一步加强数的意识的培养。 所谓数的意识是指对数的含义和关系有所了解,对数的相对大小有所理解,对数的运算及其产生的效果有直观的认识,对周围事物能够有一个数量上的概念。义务教材在培养学生数的意识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有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例如,如何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能够有一个数量上的概念,加强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可以通过丰富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数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学会有意识地从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加强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对于估算,专家学者都认为在小学数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习一定的估算知识,培养一定的估算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中估算内容仅作为选学内容来处理,且由于这部分内容在编排时,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在整套教材中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的完整意图,使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可有可无。笔者认为要加强估算,首先应该把估算作为正式的必学的内容确定下来,使估算能力的培养得到基本的保证。第二要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教给学生。教材的编排要体现这一点可以结合计算进行教学,也可以结合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第三在教给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以后,要安排让学生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以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4.丰富计算能力的内涵。 计算能力不仅仅指会用笔算、口算等进行计算,以及计算得正确和迅速。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至少它还包含对口算、笔算、珠算、估算等多种计算形式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计算形式,它还应包括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简便,等等,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5.适时引入计算器 计算器或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的意义,国际数学教育界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观点。即“计算机或计算器的使用,能代替机械性的计算,使学生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理解数学、探讨数学和应用数学上去,使数学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更广阔、更加丰富多彩。”“计算器以及口算、估算的经常性使用,可以帮助儿童发展计算的更结合实际的观点,并且使他们更加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小学数学中引入计算器的时机已渐成熟。但是什么时候引入比较合适,在什么范围内允许使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计算器的使用有它的优越性,但是也要认识到,计算器不能代替计算的基础知识,不能代替口算和基本的笔算。如果一个学生连基本的计算方法都没掌握,他就无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判断。基于此,我们可以考虑在小学中高年级引入计算器,允许学生在进行统计计算、求面积、体积计算、解答应用题和验算时使用计算器。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正确率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小论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 《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 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比如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274+(2+98),而对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100-98+176。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经验相联系的。妈妈买饮水机用了276元,买了一件衣服用了98元,问一共用了多少钱?如果衣服用了100元,就用了276+100,可衣服比100元少了2元,所以要276+100-2;或者妈妈带了276元,买东西用了98元,还剩多少钱?妈妈可能会拿一张百元钞票,而留下176元,付了98 元,应找回2元,所以有276-98=100-98+176=178元。 再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的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在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后,我拿出了一瓶插花,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花组成了哪些图形?当然,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在图形变换中欣赏数学的美,从而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留心观察,敢于质疑、大胆探索去获取知识,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又是一种对生活的适应。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如: 在教学第七册"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 。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妈妈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又如:在教学乘法后,我让学生猜一道题:有两对父子去吃饭,可是服务员却给他们发了3双筷子,这是为什么?再问:同学们都知道4×5=20,现在只有10盆花,要求摆成5行,每行4盆,该怎么摆?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回归生活空间,应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 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 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小学数学小论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 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计算类似的 这样的分数加法后,再通过约分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如下图: 启发学生思考:①能不能把 与 直接相加?②可以怎么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 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 ,运走了多少吨? 2. 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 ,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 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 ,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 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 ,第二次运走了全部 ,共运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在做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是少数学生能"吃的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小学数学小论文:学习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几点体会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已由国家教委审查通过,并将于1993年秋在全国小学一年级开始实行。这部新大纲是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多方面征求意见和多次修改才确定的。它是进行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将作为编写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教学、考试的依据。因此,无论是小学数学教科书编者、小学教育行政人员,还是学校领导、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新大纲》,领会大纲的精神,掌握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 一 明确小学数学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大纲》首先明确指出,“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它同语文一样,同属工具学科。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大纲》指出,“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新大纲》进一步指出了小学数学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那么,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要接受义务教育,就必须学习数学,并且学好数学。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它把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目的是给学生从小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些“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许有老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过去和现在小学一直有数学课,它与义务教育的小学数学课有什么不同呢?我体会有以下两个不同点。 第一,义务教育强调全民性,即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要受到9年的学校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初级阶段的小学数学课,要给所有的学生打好数学基础,不能采取淘汰的办法。 第二,义务教育强调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包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为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把过去片面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以促进少年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这两方面看,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都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这也正是《新大纲》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 明确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新大纲》是一部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大纲,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大纲。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就要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 《新大纲》前言中首先指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即“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改革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是根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提出来的。这部文件中强调的“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仅是对教师提的,也是对教材编写者、教育行政领导者和教研人员提出的。 任何改革都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唯物辩证法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科学的方法论。以它为指导来研究和处理工作,才能使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使改革获得成功。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问题很多,归结起来是三个方面: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其中改革教育思想是首要的、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目的(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受一定的教育思想支配的。教育思想解决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容易解决。例如,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结果增加一些超过大纲、课本的内容和难、深的题目,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现在实行义务教育,强调素质教育,首先就有个转变教育思想的问题,然后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上述总的指导思想下,《新大纲》进一步结合小学数学中的问题,提出较为具体的改革指导思想,即“要正确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其中处理好这五个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它们每个关系的两个方面都体现着辩证的统一,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如果我们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时处理不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都会给教学造成损失,不能很好地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处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时,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重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提高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打好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学科都担负着这一方面的任务,不能有所忽视。但是只有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来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智育方面,既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但是也要使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果只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数学知识就不可能较快地掌握;反过来,片面地着重能力的培养,忽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培养也会落空。又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辩证的统一,如果小学数学课只注意教师教,忽视引导学生学,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但是反过来只强调学生学,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至于处理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关系,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没有重视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学内容“一刀切”,不利于更好更多地为培养人才打好基础。因此,进行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只有处理好上述几个关系,才能做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使民族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三 进一步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要求 《新大纲》把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明确分为三条:第一条是关于基础知识方面的;第二条是关于能力方面的;第三条是关于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这比现行大纲明确。三条并列,体现对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这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缺少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学要求,新大纲也比现行大纲全面、明确、具体。它在具体要求中不仅对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作了说明,而且对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做了说明。 《新大纲》对数学知识,根据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对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例的要求是: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就是说在小学要打好基础,初中一般不再提要求了。而对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统计等的要求是:使学生获得初步知识,进入中学还要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对于计算能力,也根据其在实际生活和进一步学习中的作用,提出适当的要求:首先强调正确,对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求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这在各年级教学要求中分别加以具体说明。 《新大纲》对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内容和要求作了具体说明,主要是“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这是非常适当的。首先从数学本身来看,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具有抽象性、逻辑严密性。数学知识本身是由若干判断组成的一定体系,后面的判断都是由前面的判断推导出来的。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不能要求很严密,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逻辑系统性强这一特点。因此学习数学的过程为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次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此时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利时机。当然在小学还只是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进入中学后还要进一步培养。《新大纲》还重视要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这属于培养思维品质的问题,是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对于提高民族的素质有很大好处。《新大纲》增加有关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要求的说明,不仅有助于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会促进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大纲》对发展空间观念的要求做了具体说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空间能力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幼儿期(学前期)主要是发展儿童的空间知觉。所谓空间知觉是反映事物的立体状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位置关系的知觉,其中包括形状、大小、距离、深度、方位等知觉。小学则主要是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与空间知觉不同之处在于它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等表象,也就是说,离开具体的物体或模型,学生的头脑中仍保存着它们的形象,甚至带有一定的概括性。而且当说出几何形体的名称时能再现它们的形象,并且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特征。至于中学阶段,除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外,还需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力。当然,小学阶段在发展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因素。例如,给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形状、各个面的长和宽。《新大纲》增加了有关发展空间观念的具体要求的说明,将有助于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改变以求积为重点的教学,重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新大纲》还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这一点很重要。要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数学这个工具,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培养学生经常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并善于把所遇到的问题与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为此,《新大纲》十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新大纲》对于思想品德教育也提出较具体的要求,即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主要分成四个方面:学习目的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作风品质教育。这在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中结合有关内容提得更为具体,并且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也作了较详细的说明。 四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小学阶段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新大纲》对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做了适当的调整。 (一)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新大纲》在第三部分“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的开头,明确提出了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三条:第一,符合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因为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其基本任务是使儿童、少年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不能过多,教学要求不能过高,应使全国大多数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打好必要的数学基础,而且负担不重。第二,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同时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这里特别强调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很重要,因为义务教育是为培养21世纪人才打基础的,其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就要保证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技所必需的,以不致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例如,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就应该精简大数目的计算和比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随着科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适当加强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第三,注意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新大纲》明确提出,“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学校条件的不同,在确定必须教学的最基础内容的同时,适当安排一些选学内容。”这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改革,既便于使全国大多数小学生都较好地掌握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条件较好的学校或班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更好的基础。 此外,选择教学内容时还注意了义务教育的整体性,使小学和初中既有分工又能很好地衔接。 (二)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点: 1.精简大数目的计算和四则混合运算。如笔算加减法强调以三、四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五位数;笔算乘、除法以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珠算只学加减法,中、高年级适当加强口算。四则混合运算以二、三步的为主,一般不超过四步。降低笔算的要求,加强口算,以及在较高年级教学现代计算工具的使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共同发展趋势。《新大纲》在这方面的措施与国际改革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2.删去一些不十分必要的或者比较难的内容。例如,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用处不大,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能解决约分问题就可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初中还要学习,小学可以不教;组合图形的面积、体积较难,初中也只出现很简单的,也可以不教;繁分数用处不大,计算比较复杂,而且中学已删去繁分式,故也可删掉。 3.有些内容适当降低要求,或只列知识点,不作基本要求。例如,循环小数实际用处不大,主要是为初中学习有理数做些准备,积的变化主要是为学习小数乘法做好准备。这些《新大纲》都只列知识点,不作基本要求,也不作考试内容。此外,在低年级教学一些简单图形的直观认识,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激发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因为后面还要进一步学习,所以也只列知识点,没列入教学要求。 4.简化应用题,加强与实际的联系。现行大纲和教材中教学的应用题比较复杂,步数也较多,教学用的时间也较多。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适当减轻学生负担,《新 大纲》中规定,整数、小数应用题不超过三步,分数应用题以一、两步计算的为主,最多三步(只限比较容易的)。其次,强调培养一般的解题能力,通过1—3步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题的分析、解答以及检验的方法。这样,即使学生遇到未见过的不大复杂的问题也能解决。此外还强调,应用题应注意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适当安排选学内容。主要安排有以下几项: (1)乘除计算的简单估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较广泛的应用,有时还可以用来检验笔算和用工具算的结果,看大数目是否有错误。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小学数学增加了估算的内容。 (2)三角形的内角和。 (3)组合图形的面积(只限两个图形的组合)。 (4)比较容易的四步应用题。 (5)球和球的半径、直径的初步认识。球是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增加球的初步认识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学习其他学科(如初中自然地理中的认识地球)做一些准备。 (6)使用珠算较多的地区,也可以多学一些珠算。 《新大纲》中在选学内容的前面都标有“*”,并说明不作共同要求,也不作考试内容。 五 对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提得更明确,有针对性 现行大纲的第四部分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已做了较有指导作用的说明。《新大纲》总结了近年来教改经验,在现行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充实,使之更加明确,有针对性。特别是注意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要求和建议。下面就这部分内容中改动较大的几点谈一些体会。 (一)突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一点现行大纲只是在第三条中,结合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了一句。《新大纲》中第一条仍提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第二条则专门讲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问题,体现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并重,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的思想。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从我国义务教育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来看,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要把必需的基础知识掌握好,还要在能力方面有所发展。否则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个方面在《新大纲》的目的要求中已经明确提出来,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对如何培养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归纳起来,强调以下几点: 1.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这就是说,教学每个内容,上每一节课,每节课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新大纲》特别强调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为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就是基础知识也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因此教学每一部分知识时,既要考虑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还要结合知识的特点,考虑培养哪些能力。例如教学“9加几”时,要使学生掌握“凑十”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9加几”,同时结合教学“凑十”的口算方法,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推理等能力。为了培养这些能力,教学时就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怎样“凑十”,而要启发引导学生怎样想。教学8加几、7加几……的时候,再引导学生把已学的口算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况中去。这样,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2.强调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这一点在现行大纲中虽然也有些体现,但是没有明确地把它作为一个应该遵循的原则提出来。这一原则很重要。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只有了解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学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儿童的认知规律很多,最基本的一条可以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规律。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维的,从幼儿到小学低年级,虽然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但是往往离不开动作。因此加强操作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是到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发展,遇到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数学概念或法则,也往往需要通过操作来帮助形成表象。因此,《新大纲》强调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这并不是说教学任何知识都必须从动作、感知开始,《新大纲》也指出,“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例如,教学“用三位数乘”就可以在复习“用两位数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推想出来。 3.重视思维过程。这一点在现行大纲中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具体地讲。《新大纲》对这一点更加重视,并进一步具体化。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强调套公式,重视思维的结果,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很不利。《新大纲》强调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体现了既重视思维过程,也重视思维结果的思想。首先是加强算理的教学。例如,《新大纲》讲到口算时,强调“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讲到笔算时,强调“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其次,强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很有好处。 4.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如上所述,《新大纲》不仅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如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还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小学重视这方面的培养,就便于将来在工作中善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解决问题,并注意提高效率。为此,《新大纲》强调要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在解题和计算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简便解法或算法。”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二)强调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新大纲》对思想品德教育比现行大纲更为重视。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问题。为此,《新大纲》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小学数学课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以下两点。 1.要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强调经常性,上每一节课都考虑着重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书写整洁。只有每个年级每一节课都注意坚持培养和训练,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2.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并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小学各学科都担负着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是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必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数学内容恰当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否则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还有可能削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是有过历史经验教训的。此外,《新大纲》强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一点很重要。例如,在低年级结合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可以渗透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但是如果给学生抽象地讲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就超过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不理解,收不到好的效果,还浪费了教学时间。 3.根据学科特点和数学教学内容,提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四个方面以及进行的方式。第一,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主要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来进行。可以结合所学内容举一些实例向学生说明,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一些参观访问。第二,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主要通过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结合教材以及一些数学史料来进行。第三,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主要通过数学知识自身的发展及内在联系来进行。这里提启蒙教育很重要,只是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不能抽象地讲唯物辩证法原理。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和学习习惯。这是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提出的培养重点,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作业来进行。 (三)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关于这一点,现行大纲中只讲了一句。而《新大纲》把它单独列 为一条,说明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这也是针对小学数学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因为长期以来,大纲和教学都存在着“一刀切”的思想,很少注意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从义务教育的角度来说,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达到规定的基本要求。但是学生之间在生理、家庭条件、环境以及教育基础等方面又是有差异的。要使差生达到基本要求,不是很容易做到的,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特别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而另一方面有些优生很容易达到基本要求,还学有余力,对他们也要适当因材施教,可以让他们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以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这对于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打好基础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大纲》在这一条中虽然文字不多,但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下面就几个主要问题谈一点体会。 1.强调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如果不了解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不研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确定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失去重要依据,也就不能有针对性、有效地进行教学。研究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不仅要了解和研究小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而且要了解和研究不同年级学习不同数学内容的特点。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随时注意积累资料,经常进行分析研究,作为拟定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的参考和依据。 2.强调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这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重要前提之一。备课时一方面要很好地了解学生,另一方面就是要深入地了解教材。正如《新大纲》所指出的,要“弄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切实把握好教学要求”。只有在弄清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之后,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强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一点在现行大纲中也讲到,但比较简单。《新大纲》进一步强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要生搬硬套”。这是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必须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原则,即《新大纲》所指出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思考上。只有这样,才便于使学生既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又发展能力。 4.有效地组织练习和复习。这一点实际上也是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大纲》把它单列一条,以示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条中强调练习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练习题数量要适当,难易适度,安排有层次、有坡度,合理分配练习时间,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对练习作业及时检查,认真批改,以及重视整理和复习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大纲》明确提出,“教学要讲究实效,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现行大纲中只提到“要讲求实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效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效率高有两个标准,一是教学效果好,二是时间消耗少。教学效果好而时间消耗多的,不能认为教学效率高。按照义务教育小学课程计划,数学课时有所减少,又要求课上负担适当,不给学生加重课外作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复杂的受多方面制约的系统工程。但是只要按照《新大纲》的指导性意见做,注意教学要求全面、适当,教学内容的份量和编排顺序合适,抓住重点、难点,课堂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时间分配合理,并注意节约时间,讲求实效,就能够有效地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 (五)改进成绩的考查和评定。小学数学成绩的考查和评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考查和评定,不仅能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掌握和应用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及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教学,而且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和不足之处,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新大纲》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其中有的在现行大纲的基础上修改得更确切。如强调成绩的考查和评定要以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为依据;既要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又要适当考查能力。也有的是新增加的。如强调考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重视平时考查等。这些对改革考查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学数学小论文:浅谈在网络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石狮市湖滨教委新湖中心小学 杨美美 [内容摘要] 本文从基于网络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阐述了在网络环境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基于网络中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一种探讨和发展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着重描述了在网络环境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优点。 [关键词] Internet ;CAI ;电子白板 ;校园网 21世纪教育是一个"人脑+电脑+网络"的教育。"网络"教育,说到底也是一种媒体教育,而且是21世纪媒体教育的基本模式。"教师+(一本书+一支笔+一块板)+学生"这种传统典型的教学模式对于只要求传承知识虽有一定好处,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却始终处于被灌输、被填鸭的从属地位。其主动性、内动力和自压力、积极性难以发挥,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形成,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而网络环境中的小学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中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创造情景,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表现为单维性,即从抽象的数学文字到抽象的数学公式,显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们只是强调抽象逻辑思维而往往忽视了形象思维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数学的教学就能解决以上的矛盾。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长方形,然后问:这个长方形快速旋转时会形成什么图形?学生众说纷坛,急欲求知,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在电子白板上进行自由交流讨论,让学生在校园网中的素材库中找出用3Dmax软件制成的长方体旋转成圆柱体的过程的三维动画。(平时一定要做好数学素材的积累)也可以借助Internet网从鹏博士素材库中去寻找该素材,让该演示在学生个人的PC机上演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深争感悟圆柱体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求圆柱体特征的欲望,确实有"投石激浪"之功效。(如下图) 二、把握时机,促进发展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识规律的形象性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特别是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处理、方式、方法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只要能把准时机,辅助到"妙"处,"巧"处,便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1、使定义清晰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令数学教师头痛的莫过于学生对于数学中出现的抽象的概念、定义不能真正理解和学会应用,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时,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是让学生动手用尺子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通过"闪烁"、"平移"等手段强调、刺激学生的注意,把两个三角形的底完全重合,两条高也完全重合,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得出"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进行思维,从而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和定义。 2、使空间形象化:几何图形,特别是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想象。例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提供了"割拼实验法",但难以具体操作,很多学生对这一公式的推导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运用3D Max制成的CAI课件,可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高切割成16等份的扇形,再把这些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切割成32等份的扇形,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的难点--近似的长方体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呈现出来,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使导入适时化: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但必须注意适时导入,恰到好处,才能化平淡为神奇,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如果上课伊始,教师就直接把长方体表面积展开之后是一个平面图形(如下图)展示[:请记住我站域名/]在屏幕上: 那么,这就使计算机媒体过早地介入课堂,应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触摸,甚至动手拆开长方体、猜想之后,再让媒体进行演示论证,这样才是适时导入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多媒体用在掌握知识的"刀刃"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共享资源,协作发展 应用网络环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不必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组织和编写教案上,而只需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在帮助学生确定某一学习主题时,引导学生从何处获取有关的学习,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学习资源等。例如在《圆锥的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程序:所以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只是处于引导、点拨的主导地位,而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伙伴或教师的帮助自主建构知识。因此,网络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协作性、创造性、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之,基于网络中小学数学的教学只是一种新的模式,它确实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它又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教学手段,同时它也存在着局限性,只有把计算机多媒体同时与其他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使用,才能相得益彰,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小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重要而又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是基础之基础。数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造一切活动条件,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只处于整个动机层次的第一、第二阶段即学习是为了得到好分数、不想落人后、为了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扬、为了得到奖励等等。据此,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把教材和从学生生活实际能获得的有关信息联系在一起,编成学生喜欢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在故事中出现一些问题。 案例1:苏教版第一册的认位置可以这样操作——帮小朋友分东西,帮小动物找家,把迷路的小朋友送回家等等类似的问题,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采用的办法很多。第四册确定位置,题目是游乐场的小狗,小猴,小兔,小松鼠玩转椅时间过长,辨不清方向拉啦。“那位小朋友能帮帮他们?比一比谁是最好的向导。”就是从这样一点点小事中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被表扬,渴望象大人一样作好多事,体验成就感。只要将他们的劲头提起来,潜力是无限,有时是成人所不能及的, 二、利用现成的材料展开实践活动。 案例2:第三册 统计与可能性,这部分内容经常出现在生活中。我是这样做的:当时学生学具没带齐,急中生智,用彩色粉笔。找了四个纸袋,两包粉笔,分四组,每个袋中有两种颜色的粉笔,每种数量不等。规则:小组为单位,每人摸一次,统计这组完成的结果,并分析原因 十五分钟之后的结果: 组别 人数 红色 绿色 蓝色 粉红 黄色 一 6 2 4 二 6 5 1 三 6 3 3 四 5 3 2 原因:两种颜色数量不等,多的被摸到的可能性大,少的被摸到的可能性小。让学生经历这样的实践过程可以增强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我们的学生天真活泼,但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丰富的生活内容。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融入到当前学习内容中,创设生动有趣又有知识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这样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进入角色,去理解和掌握知识于技能,启迪数学思想和学用数学的方式方法。 如何用教材教呢?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我选用不同的方式. 1、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属于纯知识性的东西,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形成一定的技能。“认图形”这部分内容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时常可看到,我是这样操作的: 案例3:(1)大家每人准备三张纸。(教室里比较乱,有借的,有自己找的)足有三分钟时间。 (2)师:取出三张纸,开始折四边形,六边形。(这时准备好纸的同学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老师折什么,并模仿) 我听到一个声音:“我知道老师要做什么啦!” (3)都备齐以后。找一张长方形,正方形给大家看这个图形有 几条边,(四条边)大家找一找教室里有四条边的物体,并用手摸一下,有什么感觉。教师做两个动作:划弧线,划直线,一边比画一边说,四边形的边是那一种,学生很快判断对了。 (4)“请大家给这些四条边的图形起个名字,”“叫四边形”“请大家折出跟别人不一样的四边形,老师会帮大家贴到黑板上。”结果不同的四边形排了一长条。 (5)又用类似的方法折五边形、六边形一堂课感觉很乱,但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获得不同程度得体会。 (6)第二课时,做书上的题,判断哪是四边形,哪是五边行等,做的很好。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具体设计新颖而又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也能学好会用的。 2、教材中还有一部分是知识性的内容,需要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理解,并且能掌握一些解题的技能。 平均分。设计时首先想到学生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平分呢?怎样才能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呢?案例4:学生分成六组,每组4人,发给数量不等的小亮片若干。要求:每个小朋友分到的一样多。分得情况:每组每人分得三个,四个,六个,还有的有剩余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一样多。案例5:生活中经常能遇到平均分得例子,“有四个苹果,你和妹妹分开吃,通常怎么分?” “对,你两,她两。” “这叫怎么分?” “平均分,对,说的很好。小朋友们就举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平分的例子。” 很自然而又轻松的将生活知识经验和数学概念联系到一起。 总之,我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交流这样才能将数学融入生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数学学习活动也变成一门艺术活动 小学数学小论文:浅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摘要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要求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总结出几点看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制定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可以说,促进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巧设导入语激趣。上课伊始,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设计一段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导人语引入新课,以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其次,设计擂台赛出情趣。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喜欢受人夸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学习空前活跃。如把基础数学知识或口答题设计成抢答竞赛形式,把中等难度题设计成限时必答竞赛形式,把难度较大的题设计成小数奥赛形式,让学生以赛激趣,以赛促学,以赛提效。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选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激趣方法,会使数学课趣味盎然,高潮迭起;会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2、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一、领会编者意图,提高驾驭能力。是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从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全面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内容。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时也要注意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再加工,从而真正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就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一、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创造精神,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只是学习的机器,不能实际运用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素质能力,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简便、快捷、方便的途径。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第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 4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适时地引导学会合作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小组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支持、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共享的荣誉。这样,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和加强。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它与其他技能一样离不开后天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与实践。 5 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创造了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认知障碍,加速学习的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一旦知识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的信息又逐步被深化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的浓缩信息,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有力的认知工具,有效地突破 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小学数学小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学生素质的提高 将长期沿袭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重视教文秘站:育内容的全面落实,要求各科教学不占不让。活动课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促进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多门功课要不分主次,齐头并进,又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只有优化教学结构,发挥课堂教学的全部功能,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是改革教学的关键。 优化教学结构,教学相长。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要依靠各科教育的协调,数学水平与能力是学生良好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教学必须优化课堂结构,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结构的优化,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问题来自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前学习。自学课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实践证明,布置学生课前先学,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却为教学的良性循环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前,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本,拟出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上课时,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针对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沟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联系,引导学生找出解决方法,从而掌握新知识。 这样做,学生从预习中发现问题,到课堂上有意识地解决问题,加深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自学能力,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优化教学结构,还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整体体现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突出重点、难点,力争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内容。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因此,一上课就应要求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纸平均分成两份,对所分成的两份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认识到怎样才是平均分;接着介绍将一个整体分成2份、3份、4份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哪个是平均分,哪个不是平均分,进一 步理解不管分成几份,只要分得的各份一样大小(多少)就是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分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然后阅读课本,强化对“平均分”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平均分”是分数意义的基础,是产生分数的前提,且使其学会学习,这不仅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而且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既促进知识和智能的发展,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优化教学结构,还应该注意及时反馈适时评价。从反馈中了解学生学习情态,及时给予重视纠正,消除错误认识。素质教育应当完善课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通过口答、实验操作、课堂开卷或用闭卷笔试、作业答辩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适时评价,给予表扬,提出不足。这些对于鼓励学生进一步树立学习信心,明确学习方向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优化作业结构,练中促智。学生的数学能力主要是通过练习形成的,为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技能,发展智能,在优化练习结构方面应着重体现练习设计四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趣味性。典型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注意选择最一般,最具有典型特征的题目,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练习,既体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又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针对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选择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有的放矢,设计练习,通过对比辨析,达到鉴别分化的目的。综合性,就是在练习中要注意体现知识间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沟通,形成知识系统,培养学生能力。如:在学习“比”的知识后,把有关“倍”、“分率”、“百分率”、“比”这些不同类的概念和应用题结合在一起,编成题组进行综合练习。可使学生大大地减少不必要的机械记忆,有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整体知识结构。一题多变,同中求异运用比较法,不仅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而且在比较中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还照顾到“好、中、差”三类学生,面向大多数,前面题目差生可以接受,学有兴趣,后面题目可培养优生的思维广阔性,促使学生发展思维开发智能,从而全面提高素质。趣味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解题情境,选择灵活生动的习题,引发学生解题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解题中品尝学习乐趣。这样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乐于学习,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个负担。 优化作业结构,还要严格把握作业份量,把课本习题分为预习、边讲边练、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等几部分,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解答,不随意搞“题海战术”,使学生从作业堆里解脱出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负担也不会过重。 总之,只要从教与学入手,不断优化改进,发挥课堂教学功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不难达到。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浅析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 有效地开发与利用青年教师人力资源是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现有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应树立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全面规划和落实教师在职培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使教师的劳动能力得以合理利用。 关键词: 地方高校 青年教师人力资源 开发与利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各高等院校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相应地不断扩充教师的数量。相关数据显示,这几年高校教师的绝对数量和年龄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高等院校补充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特别是地方高校新吸收的青年教师在各高校的比例越来越大,有的地方高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甚至已达到全校教师的50%。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未来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将是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是指高校内具有从事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的总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高校通过多种有效手段,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使教师的劳动能力得以合理利用。高校教师作为高校的办学主体,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中最具有创造价值的人力资源。它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推动高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地方高校在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开发和发掘不充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相对滞后。 目前就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来看,行政管理者还未真正建立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仍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代人事管理的传统思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新理念还缺乏了解,在工作中既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又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视人力为成本,仅仅实施简单的人事行政管理。单纯地认为高校的发展就是靠资金的投入,资金的短缺是高校发展的瓶颈,而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瓶颈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片面地认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关键在于引进高学历或高职称的教师,却忽视了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和稳定工作。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来稳定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性,但其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还未真正落到实处。 (二)高校青年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为了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改善学历结构,大多数学校每年均投入大量资金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但当这些硕士、博士毕业以后却往往又不想再回原单位,由于人才流动不受地域限制,办理离职调动手续比较简单,因此培养的这些高学历人才很轻易地流失了。 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的流失包括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显性流失主要表现在:由边远地区的高校流向沿海地区高校,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流向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由办学规模较小的高校流向规模较大的高校,由一般地方院校流向“211”、“985”等重点高校;教师“下海”创业、出国、考研升学,等等。隐性流失则主要表现在:部分高校教师难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本职工作中,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第二职业、社会兼职、应付学历提高和职称晋升等事务上。 (三)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培训和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中心,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培养机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一,资金严重不足。一些学校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教师学历的提高和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引进上,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则缺乏培训资金。其二,对于教师的培训,缺乏中长期的规划,仅仅注意到眼前培训工作的需要。其三,培训内容面较窄且单一,仅重视理论培养,忽视实践技能的提高。其四,培训形式简单,多以岗前培训为主,忽视多种培训方式的结合。 (四)现有人力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开发利用。 对于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重“引进”,轻“开发”的现象。一些学校为了提高某学科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不惜“血本”引进年轻有为的博导、教授和博士,招聘范围甚至由国内拓展到国外,耗资不菲,却没有达到预期中的效果。这些博导、教授和博士来校以后,要么因实验设备、实验场所等条件达不到开展工作的需要,要么因主观难以适应学校整个内部环境而不能将精力全倾投入学科建设。这种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全局性地利用是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阶层最不愿意面对的尴尬境地。所以,我们应该将现有人力资源向现实人力资源合理转化并加以发挥运用,即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为了有效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的劳动能力得以合理利用,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树立“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念。 作为人才聚集地的高校应转变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职能,树立以“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管理理念。把教师看作是最有创造力、最有价值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能。把教师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完善相关机制,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现代教师管理模式,加快高校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进一步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全校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投入优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良好氛围,从而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教师的潜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二)全面规划和落实教师在职培训。 教师的教育培训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学校应当着眼于更新高校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全面规划和落实教师的在职培训。对于高校而言,应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高度出发,有的放矢地规划和落实高校教师多学科、多层次、多方式的在职培训,全面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应给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充裕的学习经费和优良的学习环境等条件,对于刚毕业不久的硕士、博士生,要加强岗位培训,使他们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掌握基本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与技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对于35岁以下的讲师或副教授等青年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的研修班或做访问学者,促进其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和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其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激励”一词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行为动机的意义。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人力资源开发中,就是通常所讲的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它是针对高校教师的内心状态和心理需求并进而激发其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管理原则。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高校可以采取目标激励、精神激励、关怀激励等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评级、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学校根据青年教师的合理需要,运用目标的功能,可以激发教师的正确动机,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并把他们的心理与行为状态导向新的境界,推向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从情感入手,营造一个普遍相互尊重的校园,通过对青年教师的信任、尊重与关怀,满足其自尊需要,增强其归属感和忠诚度,使青年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以调动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为保障教师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学校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约束措施和督查制度,以保证高校激励机制的实施。既要表彰合理及时,又要赏罚分明。 总之,地方高校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力资源是高校的第一资源,青年教师在学校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掘青年教师的潜能,提高其综合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对情境教学法的看法 摘 要: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培养人才模式仍旧过多强调其理论性、忽视其操作性。以情境教学理论为基础,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才竞争实力,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情景教学;人力资源管理;建议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情境教学内涵 情境教学是实践性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所修专业、课程及其专门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项目执行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目的[1]。情境教学顺应了实践性教学的理念。情境教学的概念,首先由Brown,Collin,Duguid在1988年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的论文中提出。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2]因此,情境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创造一种与现实相似的较为逼真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下鼓励学生扮演某种角色,并对其行为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不但体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性的教学理念,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整体策划、过程组织、应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其理论来源于皮亚杰(Jean Piaget)的个人建构论和维果茨基(Levs Vygosky)的社会建构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传统的教学对学习基本持“去情景”的观点,认为概括性的知识学习可以独立于现场情景进行,而学习的结果可以自然地迁移到真实的情景中去[4]。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现代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该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由此可见,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构建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情境教学模式就是这一理论的有益尝试。 二、情境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模块化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法。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的特点,可进行以下几种情景模拟训练: (一)工作分析模拟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岗位设置的前提。教师可利用学校有利的资源,如超市、食堂、教学管理部门、保卫处等,预先设定几个典型的工作岗位和职务,这些岗位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各组选择工作分析的方法进行工作信息的收集和工作说明书的编写,最后应将所编写的工作说明书与对应岗位实际工作说明书进行比较分析。此种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计划和组织能力。 (二)员工招聘环节模拟 此环节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招聘环节和甄选环节。招聘环节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应聘方,撰写简历,从而学习简历的撰写技巧,另一部分学生扮演招聘方,根据所招聘的职位,制定招聘方案,设计应聘申请表、招聘广告等,并对简历进行筛选。面试环节,可采用模拟面试的方式,由招聘方设计面试题目,同时运用合适的测试方式,如压力面试、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法来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而应聘方也能从面试过程中学习到面试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应变能力的加强。 (三)员工培训模拟 在讲授员工培训的内容时,可由学生轮流充当培训师,通过指定相关的企业培训案例,要求学生拟定培训制度,策划培训实施方案,并实施培训模拟训练,通过现场打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绩效管理环节模拟 在对绩效考评方法和技巧讲解的基础上,可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入具体的企业案例,让学生担任企业的绩效考评专员,拟定各部门或者职位的绩效考评方案,确定适合企业的绩效考评方法,并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进行绩效考评和考评后的绩效面谈,从而提升学生沟通和决策能力。 (五)薪酬管理环节模拟 可与绩效考评环节案例相结合,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设计后进一步进行薪酬体系的设计。或者也可采用人力资源沙盘模拟的方法通过不同薪酬方案的设计来探讨薪酬设计的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激励性和管理有效性等问题。 (六)员工关系模拟 员工关系环节主要关注劳动合同规定,劳资纠纷处理以及员工工作状态调查等问题,因此,可选择若干典型案例,通过模拟法庭来处理各种劳资纠纷案件,或者也可和上述招聘甄选环节结合,制定新员工录用劳动合同,掌握劳动法等相关知识。 由此可见,情境教学法通过与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相结合,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开展情境教学的的对策和建议 尽管情景教学法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比较灵活,互动性强,但依旧是围绕课堂来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教学前应做好充分准备。(1)案例要结合教学的目的来选择。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各模块具有流程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从人力资源配置开始,到选人、育人、用人、留人、识人是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完全可以虚拟现实中的一个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的关键情景和问题都设置在同一个企业中进行讨论学习。(2)要对课堂讨论的内容多少、人员、时间和地点进行合理的安排,并预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作讨论准备,以便在课堂讨论时有足够丰富或精彩的思想参与交流。 教学中,教师要要积极发挥“协调员”的作用,要注意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和鼓励,激发和培养学生临场敏捷思维能力和辩论口才。因此,情景教学环境下,教师的地位、水准不是降低而是提升,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讨论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借助提示、追问、反驳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的分析、归纳、类比、综合和发散等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恰当的肯定、表扬和奖励以及幽默自由气氛的营造,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在愉悦之中高效率地使用大脑,既学到知识,又提高学习的能力。 教学后,教师要综合学生发言与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尽量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发言进行随堂评定。同时要求学生课后能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总之,情景教学通过多种方法的实施,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与此同时,情境教学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单一的知识传授,有利于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简论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现今事业对员工的管理很重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大的今天。人力资源的管理不管是对国家和事业都意义非凡。我们要想在新的起点起航,取得新的成绩,就要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不断发展提升。本论文通过分析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状况,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改进方法,以期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师;问题对策 一个单位里,不管是国有事业还是民有事业,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小觑。人力资源的管理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并且行之有效。但是,新时期,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固有的方法,还要不断创新。这其中,包括方法创新,制度创新等。众所周知,新的时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事业要抓住机遇,创造新的辉煌,不能全部都依赖资金的贡献,还要依靠事业员工对事业的贡献。事业里的员工本身就是事业的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宝贵财富创造价值,就要对事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 一、当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并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力资源是一项基础性很强的工作,它同时牵扯到体力、脑力两个方面的投入,在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指挥下,对于事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系统而科学的管理运营,进一步增强事业的实力和员工的创造价值。而经济师一职则在事业内部承担了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任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要么直接参与单位人才的培养,要么创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么从事人力资源体系的修订和完善。我国的事业对于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较为传统,一般不过分突出其地位作用或者给予特殊的权力或者待遇。这样导致经济师开展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存在诸多掣肘和诸多不便之处,容易遇到各种阻碍和牵绊。再加之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往往缺乏持续性和连贯性,管理制度不太完善,人治大于制度,给经济师的工作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我国的大多数事业内部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往往被忽视,得不到决策者和上层管理者的一致认同。在事业的运行乃至发展壮大过程中,往往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不置可否,仍然按照人情世故的老一套来。机构设置不到位、人员配备不到位、工作权限不到位、思想观念不到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正规化、专业化管理极不符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设置不到位。许多公司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是往往只是把原公司的人事部门换了一个牌子而已,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动气根本,推倒重来,所执行的功能也和原来的人事部门大致相同,没有以现代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方法对公司人员进行管理,仍然以传统的以“人”和“事”为主线的管理模式进行简单粗放的管理,经济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人员配备不到位。在许多事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往往配备不足,有些人员是原来的人事部门人员,有些甚至是“皇亲国戚”,给老板的朋友或者亲戚找一个闲差,缺乏真正具有管理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管理人才。特别是经济师人才,在大型国企内部还拥有市场,对于一些小型的公司和事业来说,经济师职位往往都没有出现在招聘公告内。 3.工作权限不到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权力和权限往往不够,很多中小型事业一人公司、“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时候明明制度已经出台,也在正常地执行,但是在落实的时候会遇到来自各方的阻力,甚至涉及重大利益的工作都会撇开制度,完全变成了拉帮派、拼关系等不良行为的市场。 4.思想观念不到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得到许多公司高层和老板的认可,很多人还停留在陈旧的管理观念上面。许多事业并没有把“管理”放到重要和核心的位置上,将人力资源管理置于其他事务之后,将人力资源部门视作一个管管招聘、解聘、统计人员信息的闲散部门。 三、解决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1.科学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事业的效益提升和长远发展离不开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发挥,单位应让经济师特别是首席经济师参与到事业的日常运转和发展规划制定上来,科学地制定公司运转制度,正确审时度势,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科学完备的管理体系是经济师能够顺利展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体制保障,是公司能够健康持续运转和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制定完备的管理体系,第一步要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特别是要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各方面状态的走势,同时要认真分析事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找准目标定位,实事求是,不故步自封,不好高骛远。 四、结语 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影响单位综合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依靠人的努力,同时也和优秀的制度息息相关。事业的发展不仅要靠金钱的积累,也要依靠优秀的人才来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所以,要提升事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价值,一定要重视事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因此,务必要谨慎地编制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培养全能的经济师人才,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推向更高。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论独立学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 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压力下,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等院校肩负着办学与教育的重任。独立学院作为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由于教育发展导向和方针决策制定等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在师资方面劣势明显。本文旨在通过对独立学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深入分析,依据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浅析构建符合独立学院发展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处于竞争劣势的三本独立学院大学生要想冲破重重阻碍,超越竞争对手,立于不败之地,就迫切需要培养其核心竞争力。而肩负着培养人才使命的独立学院管理者, 必须使用科学的战略指引管理团队,建立并健全创新思路下的独立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各项具体制度,并完善管理方式,力求实现独立学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1.强化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即是根据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要求,经过认真分析与研究,科学预测并分析自身在教育环境中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与措施,以确保学校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拥有足够多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规划,首先要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对教师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校不同的发展战略阶段,需要不同层次和不同结构的教师队伍。 2.优化人才招聘引进系统 人才引进是独立学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高效的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建立对于缓解当前中国独立学院中如缺少教师,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新学科、新专业定位不准等重大发展问题极具建设性意义。此外,人才引进也是取得高质量教学水平的关键步骤。对于独立学院而言,绝不应该过度从传统公办高校引进教师资源,而应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具体特色创立其量身打造的人才招聘引进系统,从而有效解决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加强岗位聘任与考核系统的创新 加强目前独立学院岗位聘任与考核系统的创新,具体体现在对于当前教师岗位的聘任工作和教师任职期间的考核工作以及相应的薪酬制度体系的改革创新。加强岗位聘任与考核系统创新的基本思路,首先要对全体岗位有宏观把握,分成大的层次。接下来针对具体岗位对所聘教师进行聘用,聘期届满后实行量化考核。使用量化考核能不断发现在使用定性考核过程中由于外界宏微观环境的变化所日益突显出来的各种问题。 4.改革激励方法 了解了高校教师的具体需要,还可以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对教师激励因素中可控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激励措施。站在学院角度,应该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活动,积极购置相关书籍材料,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整个学校充满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在一个充满学习氛围的环境中潜心学习,努力深造。 5.鼓励教师发展的培训与开发系统 独立学院教师培训的对象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刚毕业进校的青年教师,二是新引进、调入的教师,三是在职教师。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独立学院的教师培训应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岗前培训。通过这一过程,为新进教师介绍有关学校的基本情况、主要机构设置和主要校领导的工作部署分配,使新教师对学校情况了解具体全面。 (2)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方法培训。通过配备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新进教师进行培训,进一步巩固其对上述四门课程的深刻理解。 (3)教学能力培训。对新进教师进行培训时,可以使无教学经验的教师通过培训直接获得由学校骨干教师所提供的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 (4)在职培训。教职工只有不断获取最新的知识理论和技能,才能不断为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先进文化。 总而言之,独立学院要构建完善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完善定编、定岗、定级制度,做好教师人力资源规划,并在推行绩效薪酬制的同时完善薪酬制度体系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日益加速,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主体,更需要懂得自我导向学习,更新知识。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有促进作用。本文试图探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为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提供支持。 关键词:教师;自我导向学习;人力资源管理 0 引言 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开始出现!并引起很多研究者的认同。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把“学习化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1]。终身学习是未来发展的趋势,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今后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2]。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特别是“幕课时代的到来,教师原有的思想和理念以及对科技的操作的掌握都不能满足作为现代化教师的要求。作为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自我导向学习无疑是教师终身的课题。正如美国成人教育学者罗杰・哈姆斯特拉(Roger Hiemstra)所言:“在成人教育中,几乎没有什么领域像自我导向学习这样吸引研究者的眼球。”自我导向学习很早就有典范,比如,孔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林肯、爱迪生等都是自我导向学习的范例。Guglielmino(1977)将自我导向学习定义为:个人能够自己引发学习,并能独立而继续的进行,拥有强烈的欲望与信心,能运用基本学习技巧,安排适当的步骤,完成学习计划并加以进行。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为教师提供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是目前学校的重要议题,同时教师作为学校组织的成员,学校管理者应提供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以提高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 1 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进行了搜索。在“篇名”里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进行“精确”搜索,至2016年,只有18篇论文,说明目前关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论文还不是很多,主要集中研讨不同类型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现状。如,何基生《中小学骨干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调查分析》;李艳梅《中学英语教师自我导向学习情况调查研究》,都是关注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现状分析。而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及“人力资源管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有0条记录,说明目前国内关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重要情景因素的较少,如何提供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促进教师自我导学学习的文章还是空白。本文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是国外学者及台湾的学者发现,组织情景与自我导向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Marsick和Watkins(2001) 研究成人的非正式学习时,发现不同的工作任务,可以为组织成员提供各样的学习机会及促进成员学习的动机。Lohman(2000) 亦指出组织环境会影响工作场所中员工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欲望与能力。台湾陈静怡(2003)提出组织气氛是否融洽,人员相处愉快与否,都将对员工学习动机、方式与效率产生极大影响。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学校组织如何为教师提供自我学习的外部环境,尤为重要。本文借鉴人力资源管理对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影响,探讨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下,如何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及积极性。 2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策略分析 促进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下,如何促进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为打造现代化、专业化的优秀教师提供基础,是学校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教师的行为有指向和指导作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促进教师的自我导学学习。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2.1 营造开放的、支持型的学校组织氛围 在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要营造开放支持型的学校组织氛围,在管理中尽量以相信教师、肯定教师的方式去管理,不要过多的以“经济人假设”去看待和评价教师,打压教师的积极性。当教师工作取得成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肯定教师的成绩,并感受到来自领导的关爱。管理者要善于倾听和接纳教师建设性意见,对教师的工作不过多干涉和限制或者太关注细节的问题,给他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的自觉性一般是比较强的。关注教职工的生活,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让教师安心地自我学习。为营造和谐的工作、学习氛围,办公室的条件改善,学校图书的配置等,都能影响教师的自我导向。 2.2 根据教师不同的需要提供激励措施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和学历的教师在自我导向学习也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年龄和不同学历的教师其内在需要也是不一样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也要考虑不同教师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做到激励达到最大效果。 学校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帮助教师确立自我学习的目标,做到根据不同年龄和学历层次安排不同的交流时间和学习机会,提供更贴近实际的帮助,领导和不同学历、年龄的教师交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历、年龄的特点,注意说话的技巧和方式,激励教师自我学习。对于年轻教师,新进教师,领导应该关注他们对教学和学校生活的适应性,让他们尽快能融入学校的大家庭里,并鼓励和丰富其自我学习的形式。对于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学历的教师,其学习先进知识和技能掌握要给予适当的激励,并且选取合适的教师进行校内、校外培训,及共同的学习交流。特别是在科研方面,教师需要学校管理者为其提供引导和适合的激励措施,比如说资金的支持、学术成果的奖励等。 2.3 重视教师培训并实施多元化的培训机制 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很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代表学校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重要培训,并根据不同的教师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机制,为教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提高及积极性的培养提供条件。在组织教师培训中要根据教师年龄不同、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分别组织教师来学习,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适当安排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时间,让教师了解外面的发展形势以及学习外面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的模式。培训的方式和内容以及形式,灵活多样,并且实用性强。引导其不断充实自我专业知识,建立专业晋升的激励机制。 在现代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教师培训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了解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技能。引导教师自我导学学习随时、随处、随地进行。让教师在学习中伴有团队的归属感。 2.4 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促进教师的人际和谐 同伴学习和同伴互助成为教师学习的主要形式,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中,离不开团队的作用。团队让教师吸收众人的优点,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建立好的学习型团队,需要教师之间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为促进教师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积极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比如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师说课比赛等。开展多样的竞赛活动,可以增加教师间交流的空间,提供教师学习的平台。 2.5 引导教师做好职业生涯发展 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必须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促进教师的自我生涯规划和管理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引导教师的自我导学学习。而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有赖于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及指导,学校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教师分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这样教师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未来方向,自我学习的动力和目前更加强烈。 3 结语 在学校组织环境中,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需要学校提供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学校主要可以从组织氛围的营造、激励机制的建设、开展多元化的培训、多样化的团体活动及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入手,让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得到更好地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探讨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尤为重大。经济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立足于新起点,要实现新跨越、夺取新胜利,就要不断改进和创新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和制度。为此,本文立足于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况,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期更有效地发挥经济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经济师 解决方法 问题 管理体系 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决定一个单位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管理固然要靠方法,同时也离不开合理的制度和完善的实施方案。新时代的来临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强的动力,也为国家企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企业本身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资金,更多的要依靠企业本身的人才对企业的贡献。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本身的综合实力,就要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进行合适的管理。整个企业本身所包含的事情很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就需要经济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要素就是对经济师资源的管理,当然,发掘和培养人才始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因此,必须审慎编制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方案,健全管理体系,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依托制度和人才优势不断把人力资源管理推向新高度。 一、当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持久性,并非一蹴而就的,而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力资源实质上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过程,它通常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智力劳动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在管理机制的制约和引导下,对单位内外部人力资源进行系统化、全局化管理,以达到提升团队竞争实力的目的。当前,承担人力资源管理任务的经济师在单位的营运和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或是直接参与单位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或是直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创建。我国的企业对于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比较传统,而且一般情况下企业本身并没有对其制定相应的措施。这就对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有时也会导致各种问题,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长期性计划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持久性和一贯性,再加上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因此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陷入了一定程度的被动状态,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单位长期的规划和发展。 二、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欠缺长远规划 人力资源的管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若一些单位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仅拘泥于表面,片面地把人员招聘和辞退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就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单一,同时缺乏长远的规划,未能立足于单位发展的客观需求编制人才战略规划。内部岗位的分配欠缺考虑,有的岗位人员配置不足,未能立即填补人才的空缺,阻碍了单位的正常运行。 (二)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有赖于一套完备的体系。目前纵观全国,很多单位并未根据自身所需构建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致使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缺乏严格的内容、方式和对象划分。此外,由于一些单位管理阶层的约束和限制,一线职工无法自主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仅传达上级的指示安排,进而丧失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降低了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三)奖惩机制有待健全 奖惩机制作为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很多企业本身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在进行奖惩制度的制定时,没有遵从经济师的建议。要整体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就要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以更加鲜明的态度发挥人才管理的优势和作用。然而,为数不少的单位并未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无法综合培养和合理评估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此同时,若缺乏晋升机制,从长远看会降低广大职工的热情,助长其慵懒、浮躁、怠惰的工作情绪,对提高工作效率也是有害无益的。 三、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一)科学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一个单位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经济师的协同参与,单位必须要让首席经济师谋划未来的发展布局,精心规划科学的营运方案,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和主旋律,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在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得到根本落实的前提下,要着眼于人才培养计划,公平、公正、客观、中立地对待每一名员工,切不可偏向于某人,进而系统制定利益合作关系,以便为下一步的人才补充夯实基础。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完善的体系是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要完善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起系统的人才发展制度。必须立足于时代特征和经济社会新常态,有侧重地推行制度变革和体制创新,切不可故步自封,照搬其他单位的人才管理制度,不然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其次,要善于从本单位人才发展现状出发,审时度势地出台有利于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和智力优势的政策,以保证改革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加顺应单位今后的发展趋势。 (三)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培养合格人才 企业本身的员工其实都是十分优秀的,但一定要注重提升员工的竞争意识,只有提升员工之间的竞争意识,才能保证企业的活力。企业的活力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能促进创新性,又能提升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升员工竞争意识的基础上,要对合适的人才进行培养。同时,要以创新的眼光审视人才的发展,着力增强人才的综合素质,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工作干劲,使其形成强烈的竞争发展意识,这同时也是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职责。只有员工深切地感悟到竞争的残酷性和挑战性时,才能充分竞相迸发和释放自身的聪明才智,增强团队的整体活力,使单位又好又快地发展。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不但取决于专业型人才的数量,还取决于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在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同时,要促使企业向“一专多强”的方向全面发展,培养精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经济师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经济师要科学把握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人才发展和培养制度,激发每名员工的竞争意识,加大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养力度,争做合格的经济师。企业经济师对于企业本身的人力资源控制既能进行合适的把握和控制,又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企业经济师。 (作者单位为本溪满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真人图书馆与高校教师第三年龄人力资源开发 摘要 关于老龄化社会与图书馆发展的议题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如何为老年人服务方面,而甚少关注老年群体对于图书馆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项目,既是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再开发利用,又能助益退休人士达至成功老化,从而实现高校图书馆自身建设需要与退休教师身心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达成图书馆发展和第三年龄教师个体发展的共赢。 关键词 真人图书馆 高校 第三年龄教师 人力资源 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人口局(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简称ECOSOC)在《2009年世界人口老龄化报告》(World Population Ageing2009)报告中指出:当下席卷全球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并将长期持续,且老龄化程度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因此,联合国以及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制定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在《积极老龄化政策纲领》(ActiveAgeing:A Policy Framework)中提出健康、社会参与、安全三大策略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其中,在社会参与方面,特别强调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对老龄人士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与价值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并协助老年人从事志愿服务,反对年龄歧视;倡导集终身学习、工作与休闲于一体的人生愿景。中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以及老龄人口高龄化的人口情势是我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面对的人口新常态。如何发掘并善用老年人力资源是因应人口新常态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联合国与世界卫生组织所大力倡导的通过社会参与来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政策思路,将原本被视为非生产性人口或依赖人口的退休群体转变为生产性角色(Productive Roles),这不但可以缓解青壮年劳动力资源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能拓展和彰显老年价值,丰富生命意义,增进老年人及其家庭乃至全社会的福祉。 1.第三年龄人力资源的特点 学者皮特・纳什利特(Peter Laslett)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年龄阶段,第一年龄为个体出生至其开始工作之时;第二年龄始于就业止于退休,亦即整个职业生涯阶段;第三年龄为正式退休至身心机能开始快速衰退的时期;第四年龄为身心机能快速衰退直至生命终点。第三年龄是身心状况相对健康的阶段,尽可能延长第三年龄而压缩第四年龄的长度是生命后期的理想状态。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的职业生涯中,其能力轨迹会经历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鼎盛期、维持期和衰退期。通常在45~65岁的年龄段,大多数人的职业能力处于高水平维持期。在紧随其后的第三年龄阶段,职业水平并不会陡降,而是会延续退休前的较高能力水平,然后才开始缓慢下降。此外,从认知发展理论的角度来看,人的智力可以被划分为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液态智力水平至青期达到峰值后会逐渐衰退,而晶态智力水平则到壮年期开始上升,并能通过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得到发展提高。因此,即便第三年龄人士的液态智力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但晶态智力的增进仍然可能令其总体智力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第三年龄人力资源的优势集中体现于其经年累积的知识和经验、尤其是其中的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随年龄和阅历增长而增加的社会资本以及较低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所以,开发利用第三年龄人力资源有助于人类智慧和社会文化的传承。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尤其是高校教师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持续增加。现阶段我国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士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在此制度安排既定的前提下,意味着高校教师职场期的相对压缩以及从退休到生命终点时段的绝对扩张,即:第二年龄阶段相对缩短、第三及第四年龄阶段绝对延长。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看,则是投资的收益期缩短。高校教师工作是脑力劳动,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是对知识的理解及创新,该能力在退休后不但不会随增龄而明显下降,反而还可能进一步提高。因此,高校教师第三年龄人力资源所蕴藏的独特经验价值和文化价值,应该被充分发掘善用,而不应被闲置浪费。有鉴于此,以知识和信息的集散地――高校图书馆为平台、高校退休教师以志愿者的身份提供真人图书借阅服务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对第三年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2.真人图书馆的缘起与现况 真人图书馆(Human Library)以人为“书”,特定个体的知识、信仰、族群、政见、经历等都可以成为“书”的主题。读者通过借阅“真人图书(HumanBooks)”与之面对面沟通与分享,于是阅读便不再仅仅是阅读者的单向行为,而成为人与阅读对象间的双向对话和互动。国外多以具有特殊经历或污名化的小众群体为借阅对象,通过近距离交流沟通,加深彼此了解,减少偏见,消除歧视。正如真人图书馆的创立者罗尼・阿博格(Ronni Abergel)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对话的时代,随着对话而来的是理解以及理解所带来的宽容,暴力与攻击源于人们彼此不了解”。真人图书馆让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人进行面对面沟通对话,藉此消除人们心目中对于特定人群的偏见或刻板形象。 真人图书馆发端于丹麦。1993年居住在丹麦哥本哈根的青年罗尼・阿博格因亲眼目睹朋友在种族冲突中受重伤而被触动,于是在哥本哈根成立“停止暴力(Stop the Violence)”组织,以此反对种族冲突,寄望通过真诚沟通让世人摒弃偏见、减少社会暴力。短短几年间,仅丹麦就有逾3万人署名加入该组织。2000年7月,该组织参与共同筹办丹麦罗斯克尔德音乐节(Roskilde Festival),主题是反暴力、鼓励对话及建立关系。真人图书馆于音乐节上首次设立,包括同性恋者、女权主义者、穆斯林、残障者、无家可归者等在内的、身份易遭致非议或歧视的75人获邀作为真人图书供音乐节参加者借阅。该活动旨在让所有参加音乐节的民众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对话来消弭对彼此的误解与偏见。真人借阅活动组织者提出“勿以封面度书(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的口号,鼓励读者挑战自己的偏见,揭下彼此的标签,直面标签背后鲜活的人和事。真人图书馆的雏形便由此而来。目前,真人图书馆已在全球多个国家推广,在多元族裔国家的发展尤其迅速。真人图书的主题由最初的边缘化群体相关议题逐渐扩展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重要议题,阅读主题和参与范围日益广泛。 我国真人图书馆的开办以高校为主力。2008年,美籍华裔教授曾蕾在“图书馆2.0中文论坛”上,首次向中国图书馆界介绍了真人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而关于真人图书馆的研究论文则最早见于2009年林梦笑所发表的《图书馆活体资源刍议――以“活体图书馆”(Living library)为例》一文。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是我国首家全面开办真人图书馆的机构,也是真人图书馆项目开展相对成熟的机构。该校于2009年3月首次开展真人图书阅读活动,以“鲜悦living library”为其真人图书馆命名;每期邀请校内外各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士作为真人图书供读者借阅,践行“以人为书,分享智慧;众人薪火,传承你我”的主题思想。截至201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共举办了37期真人图书借阅活动,收藏“图书”62册,共有1200余名读者直接参与借阅活动。与国外真人图书馆“一对一”的交流方式不同,“鲜悦living library"的理念更倾向于知识性、专业性,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校园生活,活动形式类似于小型座谈会的问答交流。目前已有同济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一些公共图书馆开办了真人图书馆服务。 真人图书馆通过营造一个没有压力的阅读场域,令读者与真人书得以充分对话和互动,彼此坦诚交流,让不同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有机会互相认识和了解,为促进人与人的沟通理解以及知识和信息的分享提供了平台。此外,真人图书馆还为倡导阅读提供了新途径。但真人图书馆项目在我国的公众知晓程度很低,现阶段发展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高校图书馆,尚有待宣传普及。此外,尚无高校专门推出以退休教师为真人图书载体的借阅服务。 3.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第三年龄教师在健康状况尚佳、智慧不减的同时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职业特点使其养成了对于时代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往往有更高追求。若其能继续投身于教育性活动,不仅可以奉献宝贵的智慧财富于社会、助力年轻一代成长,而且还能丰富退休生活、彰显其人生价值。真人图书馆项目,通过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的志愿者服务,一方面延长了教育投资收益的回报期,避免了人力资本的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退休后的无角色感,缓冲退休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其价值和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避免退休震荡,助推成功老化目标的实现 退休震荡(Retirement Shock)是指退休后,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并伴随着生理、心理的变化所产生的不适应和负面冲击。退休是重大生活事件,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一大转折,这一转折意味着原有生活秩序、自我认知与社会联系的改变,包括:与职场相关联的身份地位的丧失、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目标的重新定位等,因而容易出现退休震荡。退休震荡通常源于经济上的不安全感、人际关系的匮乏感、工作角色丧失及与社会脱节所致的失落感和无用感、对大量闲暇时间的无所适从、自我评价降低等。 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的概念缘起于1950年代,于1980年代开始普及,迄今并无严格的定义。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在个体从衰老到死亡的过程中,如果免于疾病或失能,且认知水平和生理机能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并能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互动,则被视为成功老化。成功老化主要表现为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状况良好;第三年龄期逼近人生终点,第四年龄期被最大限度压缩。 社会老年学的活动理论和角色理论认为,从职场退休后,如果没有适当的活动填补工作角色丧失后的生活空白,则老龄人士的身心衰退会加速,因此需要寻求非强制性的、有意义的社会角色替代职场角色的丧失,通过新的角色活动重建生活目标及自我评价。非强制性角色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且非强制性角色的数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呈正相关。保持较高的活动水平可以令老年人内在需要的角色认同在角色支持方面获得更多的资源,而稳定的角色支持则可保证稳定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越明确,生活满意度就越高。实证研究显示,适应良好的第三年龄人士往往拥有多重生产性角色(Productive Roles),通过参与志愿组织、教会或休闲组织的各种活动获得符合自己身心特点的替代性角色。越活跃的老人越具有适应力,自我评价也更积极正向,幸福感更强。因此,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参与中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并保持生命的活力。同时,老龄相关政策和项目也应鼓励老人社会参与,并提供恰当的平台让第三年龄人士重新投入职场或参与志愿性服务,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退休人士发展新的社会角色。 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正是符合这一需求的服务平台,退休教师藉此平台延续社会角色、保持一定的社会活动水平及社会联系,不但社会受益,还有助于退休教师保持稳定的自我角色认同,缓冲退休震荡,并可从中收获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有益于成功老化愿景的实现。 3.2肯定老年群体的贡献和价值,消除对“老”的歧视与偏见,增进代际和谐 传统社会文化将“老年”形塑为一种问题建构,“老”总是与衰弱、退化、依赖等相联系,而其与增龄伴生的更高的职业素养和更丰富的经验阅历却往往被忽视。老龄政策设计也多聚焦于老年人的生计与福利,较少关注第三年龄人士继续服务社会的议题。社会上充斥着对老年的偏见与歧视,甚至一些老年人也不自觉地对号入座,进而强化了社会文化所预设的老年期的负面刻板形象。因此,第三年龄人士重新服务社会,仅延长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期,更是消除对“老年人是社会负担”的偏见的有力证据。 代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之一。不同代人由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的差异,加之生活经历迥异,难免彼此不理解、不认同、不接纳,从而造成代际关系的疏离、隔阂和冷漠。积极的代际互动有利于提升老龄人士的正向评价,帮助老年群体融入社会和维持社会关系,同时消减其孤独感及负面情绪,促进成功老化。第三年龄高校教师,通过真人图书借阅活动与年轻学生展开充分的代际互动,经由对话与沟通,增进年轻一代对老一代生活场景及其老化体验的了解,消除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歧视,打破老少两代以彼此年龄为标签的刻版形象甚至偏见,从而促进代际融合。而这正是真人图书馆的使命所在:通过对话消除偏见、增进理解与宽容。 3.3充实馆藏资源,促进图书馆对知识的挖掘、转化和传递 高校第三年龄教师在大半辈子的人生历程中累积了许多无法从书本上直接获得的默会知识,当作为真人图书提供借阅时,其自身拥有的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便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一部分。真人图书在被“阅读”的过程中,并非如其他阅读介质一般是被动的客体,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导阅读过程,并且与阅读者有话语、情绪、肢体语言和表情的交流互动,而这样的阅读过程是有利于默会知识的转化与传承的。双方在阅读活动中分享观点、技能、价值与知识,思想反复碰撞交锋;阅读者与阅读对象彼此受益、共同成长,因此,“图书”与“读者”之间并无主客二分的截然界限,而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这种关系更能激发阅读过程中新知的产生。 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的集散中心,对知识和信息的发掘整理以及提高知识和信息传递的便捷性、高效性、可靠性是其知识服务的重要内容。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从两方面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水平:一方面,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的知识资源充实了图书馆的馆藏;另一方面,通过对真人图书阅读过程中默会知识和新知的挖掘、传递和管理,扩大了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存量。读者与“书”于阅读中的互动令读者不易分神,同时能及时获得答疑解惑,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 3.4有助于彰显阅读的本质意涵 关于阅读的本质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批判性识读(Critical Literacy)观点认为:阅读是关于意义的建构,经由阅读者与阅读材料、其所处的生活世界之间的互动后产生,此互动过程重构了文本的意义,读者得以于阅读过程中诠释其所处的世界。既然认知与阅读的本质内涵是世界观的建构过程,而个体世界观的建构原本就与其生活世界中人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真人图书对于读者世界观的建构便具有了双重影响。读者在与真人图书的面对面交流过程中,有观点的往复交锋、有疑惑与偏见的澄清、有情绪和情感的传达、有超越语言文字的默会知识的传递;读者于此互动中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得以更加直观、具象、深入地理解阅读主题,并藉此对自身的生活世界进行重新编码和意义建构,从而其世界观的建构过程便于此互动中展开。 高校第三年龄教师以其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人生智慧,在学生世界观的建构过程中理当扮演积极正向的角色。较之于讲台授业,真人图书可以更充分地展现其非学术领域的人生智慧和影响力,读者可以收获更多文字阅读无法传递的知识。一本好书,能以“言传”照亮前行的道路;而一本好的真人图书,不但能“言传”、更能通过“身教”‘引领读者人生的方向。 3.5提升图书馆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水平,助力阅读推广 随着网络和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阅读介质日益多样化,而纸质图书在阅读载体中的权重在降低。作为追求时尚、求知欲旺盛的高校学生,自然渴望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走下讲台的高校退休教师,以真人图书的身份供学生近距离阅读,这种轻松灵活、不拘一格的新鲜阅读方式既能满足学生对多元化、个性化阅读体验的需求,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推广;同时也是对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的践行。 4.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的组织实施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各个院系、学校的离退休处建立日常联络机制,这样便于汇集退休教师的信息。图书馆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每一位退休教师发出真人图书志愿者活动的邀约和具体要求,有意为之的教师将自己愿意出借的阅读主题、时间安排、出借要求等具体信息予以反馈。图书馆则据此建立退休教师真人图书资料库并加以编目,根据真人书的意愿、读者反馈等具体情况进行书目的动态调整。图书馆可以为真人图书志愿者提供指南或简短的培训,帮助退休教师了解真人阅读活动的主旨、原则及操作规范等,协助其确定真人图书的阅读主题。考虑到高校图书馆读者的特点,真人书的主题既可以与退休教师的学术背景有关、也可以是教师不适合在讲台上展示的非学术方面的积累和特长、还可以是学生群体高度关注的议题等。 图书馆定期开展真人图书借阅活动,通过在校园网和校园里张贴海报的方式宣传真人图书阅读活动,借阅内容、时间、场地、人数、借阅伦理等细节在对每一本“书”的介绍中均须明确规定;根据阅读主题的特点安排私密或非私密空间;学生则通过管理系统预约“图书”。每一次真人阅读活动结束后,读者和真人书填写各自的简短问卷,便于项目组织者及时获知反馈意见以改善服务。除了涉及态度和评价一类的封闭式问题外,问卷中还应设置阅读感想一类的开放性问题,该部分信息经汇总整理后可以在图书馆网站的真人图书馆版面中予以张贴,这也是知识共享的一种途径。 高校真人图书馆的组织运行应有别于公共图书馆的真人图书项目,应更多结合本校的文化传统、学科特点、读者偏好以及作为真人图书的退休教师的个人特质来提供适切的真人图书借阅服务。第三年龄教师在真人图书馆出借的“图书”内容和风格宜与传统课堂讲授有所区别,应更注重默会知识的传递,同时避免阅读活动演变为学术讲座。 5.人口老龄化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关于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学界并无定论,大体上指图书馆作为社会成员需要承担的关乎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非典型”的图书馆议题,包括经济、种族、环境、战争、社会排斥、宗教等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持久而深远,人口新常态正在形塑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都无法置身事外。因此,高校图书馆不应画地为牢,仅将社会服务局限于知识和学科服务等狭义的图书馆传统业务;而是应着眼时代需要,在更宏观的社会层面审视自身的角色和义务,广泛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主动承担与自身组织特性和资源优势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将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步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真人图书馆的诞生本身就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社会责任的担当。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项目,既是对“以人为本”、“知识信息服务”的图书馆核心价值理念的践行,又是积极回应老龄化社会现实需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实际行动,同时也符合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中,退休通常是老年生活开始的标志。然而,退休并必然意味着退出工作,而可以只是工作内容、工作角色的转换或另一种形态工作的开端。老年生活并非人生华彩乐章的落幕,而是新乐章的开始。第三年龄高校教师通过真人图书服务为社会奉献其宝贵智慧财富,一方面增强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丰富了退休教师老年期的生命内涵,还有助于延长其第三年龄的长度。因此,无论是从退休教师需求的角度,还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以及社会需要的角度,高校教师第三年龄真人图书馆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基于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本课题的总体目标是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视角,构建基于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实现教与改相结合的相关教学改革。这也正是《教育发展纲要》要求“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和质量年报制度,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课程体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由教育部发起,旨在为未来各行各业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的工程师后备军。它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本课题主要依托我校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陕西省专业综合试点改革平台和人力资源管理教改卓越班,组建了企业导师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双导师团队,共同教学,有效协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并构建一系列学生综合素质y评指标体系,特色以期完善我校面向制造业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 一、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本课题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内涵建设项目出发,通过对制造业用人单位需求调查,参照国家人力资源职业标准分析,调整确定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以面向制造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为改革核心,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三维”课程体系,通过“三维”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理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学生应用能力和就业目标。具体根据培养矩阵推导出课程体系,以课程体系为基础,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通过实施后,进行评价反馈,具体形成过程见图1-1。 图1-1 三维融合”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图 二、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课程体系实现手段 本项目基于制造业背景通过科学合理的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三维”课程体系,并通过“三维”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理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实施专业理论基础扎实、职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图2-1 “三维一体”课程体系框架图 (一)构建并实现了以面向制造业为对象的特色人才培养领域 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制定培养计划以制造业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上建立的制造业特色课群;在实施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上以制造业案例和解决方案为来源,在教学模式上以制造业实习基地和来制造业的企业导师;学生通过制造业为背景的职业资格《劳动定员定额管理师》考试认证;建立了制造业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指导学生培养。 (二)运用培训矩阵推导制定课程体系,确定了具有制造业特色的培养标准 课题组通过走访黄河厂、西玛电机厂、东方厂、华山厂等制造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座谈,又通过调研学习首都经贸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湖南理工大学等六个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的高校,并且和已经毕业的优秀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进行座谈,同时参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确定了具有制造业人力管理培养标准,同时参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通过收集和梳理培训需求出发,确定制造业培训标准,按理论部分、技能部分和素质部分进行划分,其中理论部分包括基础科学知识、企业管理基本知识、人力资源专业基础知识、制造行业知识、领导知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技能部分包括职业技能、思维方式、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素质部分包括团队精神、责任心、人际交流等;运用培养矩阵推导培训计划。 (三)以就业和应用为导向,建立三维的课程体系 课题组成员围绕本课题先后发表20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根据职业特点、就业需求和培养标准,以就业应用为目标,通过培养矩阵推导出培养计划,构建了“三维融合”的课程体系。即以职业应用为理论宽度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并将人力资源职业的典型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导的实践课程体系;全方位、立体化、渗透式综合素质训练的课程体系。的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 1.以职业应用为理论宽度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或岗位实际需要,以应用为目的,以理论应用为宽度,以课程类型和课群为基础进行运作。课程类别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课又分为专业理论课群、特色课群、职业证书课群、人际交往课群。特色课群包括《劳动定额》、《生产与运作管理》、《机械制造基础》;职业证书课群包括《劳动定额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员工心理援助师》。人际交往课群包括《管理沟通》、《领导科学与艺术》、《冲突管理》。 表2-1 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2.以职业技能为主导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将实验和实训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构成与理论教学并列的课程体系。按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设计实验实训内容与形式,设计了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项技能实训、人力资源轮岗实训、毕业实习、顶岗实践等,并编写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手册。 表2-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就业应用要求和职业特点,专门设计了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分布在并纳入教学系统。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线,侧重培养学生的人品素质、文化底蕴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从业综合素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表2-3 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 实施步骤 训练时间贯穿第一学期到第七学期,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会做人;第二阶段:文化修养;第三阶段:技能强化;第四阶段:角色转换;第五阶段:融入社会;第六阶段:迎接挑战。 控制手段 建议学生素质档案,每年定期对学生进行测评,针对存在问题定期进行返馈,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突出体现“教与学、学与练、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形成多渠道、渗透式、全方位三维整合教学模式 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体现“教与学”的结合,主要表现在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的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构建互动式课堂,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建立系统化的由学生参与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学与练”结合主要表现在结合专业与课程特点,创造多种实训形式。如:课程内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业务综合实训、顶岗实践等,实施各种形式的模拟实践教学。将学生引进模拟实际的情景之中,在课外创造多种模拟教学形式,如模拟经营、案例分析、情景教学、计算机模拟等多种模拟实践的教学形式。在各类课程体系教学中“课上课下”结合主要表现组织学生成立各种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能力,体味人生,迎接未来的挑战。我系已有各种学生社团等10余个,学生在开展活动中进行学习锻炼,对学生的双导师制专业理论教师和企业导师可随时进行指导,邀请的企业家、人力资源经理到专业讲课。在各类课程体系教学中“校内校外”结合主要表现在校企资源的共享,校内主要完成理论与实验情景模拟实践课程,校外主要完成专业实习、项岗实践,通过课程和人员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校内和校外结合。形成多渠道、渗透式、全方位三维整合教学模式。 (五)建立了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培养联合体 从本项目开始实施课题组成员在校企协作中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为三维课程的融合实施提供资源保证。成立了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并建立了相关管理章程,为校企协作从制度上和体系上提供了支撑,企业导师由最近的五名发展到十三名,企业实习基地由六个发展到十七个。在专业实验班上建立双导师人才培养方式,初步实践了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企业导师组成双导师制框架,企业导师在2013级人力资源培养计划修定时参与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修改和调整,同时3名企业导师参与了实践教学课程大纲的编写及制造业解决方案和案例。从2010年开始企业导师在专业导论、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综合素质提升训练和课程设计方面进行尝试合作,目前各方反映良好。 三、解决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条件和设备配置不足 虽然课题组老师已经尽最大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但由于经费有限,有些教学软件和教学设备没有办法无法落实,导致有些课程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课程组老师一起努力并落实。 (二)实习基地、企业导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随着学生人数的进一步增加,再加上管理类学生培养过程中得个性特征。原来所建立的实习基地和聘请的企业导师远不能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扩大校企合作范围。 (四)传统教学管理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特色的要求 管理类学生培养,需要灵活机动,而不能仅用捆绑式的课堂教学来实现。所以应该给老师更大的自由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企业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从“心验”过渡到“体验”,逐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更加能够实现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的目标。 (五)专业老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还有部分专业老师理论功底深厚,但实践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不足,需要给老师更多的到企业挂职锻炼,解决专业教师理论精通,缺乏实践经历的问题。 结束语:本课题主要通过对理论基础、现代评价模式以及国内外学生评价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遵循我校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评价体系应具备的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发展原则、明确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基于学生综合素质y评指标的视角,构建我校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以职业应用为理论宽度的专业理论课程评价体系,以职业技能为主导的实践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训练课程评价体系等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其指标体系涵盖了所有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以及综合素质训练课程等的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形式以及实施步骤等各环节的内容。在理论实际中贯穿认知评价、重视学生情感和道德评价、重视学生技能评价、建立“发展型”的学生评价组织架构,构建毕业生跟踪反馈评价体系,以期对我校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质量进行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浅析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本文展开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企事业单位在发展中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企事业单位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逐渐成为影响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篇文章主要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其问题及产生因素的探讨,提出解决其问题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经济师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体系 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社会各企事业单位重点关注的问题,并从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实现对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创新。本文展开对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研究,通过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具体探讨,从管理规划和管理体系等不同方面,展开了对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能够为其他存在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宝贵的建议,具有实践性研究意义。 一、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企事业单位缺乏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 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进程中,需要通过经济师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前景,从经济的角度展开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力。从某种角度而言,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事业单位发展进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就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来说,我国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一般而言,企事业单位中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而部分管理人员在对经济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时,仅从表面上对经济师进行理解,没有充分理解其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目前部分企事业单位在其发展进程中,缺乏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性规划,并未根据自身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前景,通过经济师的长远规划和经济评估,实现对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长期规划。此外,部分企事业单位在实施经济师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其规划管理的形式也相对单一,无法有效对经济师人力进行适当的分配,以此限制了企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 (二)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 一般情况下,管理体系作为充分管理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性质和质量的要素,是企事业单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就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形势而言,部分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对健全的管理体系,导致单位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具体的管理体系能够依据,而出现工作懒散的现象。此外,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在对人才实施管理和指挥时,并未依据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现状进行分析,导致企事业单位在纳用员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此种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部分企事业单位相关的管理人员在企事业单位发展进程中,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未真正认识到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导致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 二、解决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一)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 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实现对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能够有效实现对企事业单位未来发展的经济评估,最终实现对企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全面促进。在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过程中,一方面,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经济师人才管理人员能力的提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设立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实现对优秀经济师人才管理人员的选拔,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经济师要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现阶段的发展现状,以及其经济发展趋势,为企事业单位制定阶段性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从根本上提升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管理规划能力。 (二)完善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 在解决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过程中,完善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是尤为重要的。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若想取得有效的发展,必须要从不同方面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创新。首先,企事业单位要大力发展和培养人才,通过对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其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要通过对自身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预测,从经济角度出发,分析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合理性。 三、结束语 就当前社会发展现状而言,人才逐渐成为各企事业单位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经济师,在企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分析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过程中,主要从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内在管理方面展开探讨,通过对当前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现状和管理体系完善情况两方面,全方位的探讨目前经济师在企事业单位人才发展中的重要性。期望通过本文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能够为日后其他存在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宝贵的建议。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 摘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将直接影响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创新和社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现阶段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结合教师人力资源的特征,从转变观念、科学管理和优化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教师人力资源开发 管理 教育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传播文化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人才竞争时代,要实现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就要始终重视高校教师――这一人力资源的合理的开发、组织、利用和培养,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利用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目标,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培养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断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现阶段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特征 1.独立性和自我能动性强 高校教师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前卫的国际化自由主义的思想,他们会能动地自我管理、自我创新和自主探索新知,寻找属于自己的宽松的组织氛围和适合自己的自由的工作环境,培养出属于自己团队的科研小组。 2.素质高但结构不合理,闲置现象严重 高校教师普遍接受过较高程度的文化教育,大多拥有教授、副教授等高职称,但现阶段的博导大都是六十年代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他们对新时期青年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产出的连续性;有的高校甚至出现老教师闲置而青年教师负担过重的人力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 3.奉献意识强但易于流动 教师曾被人们称之为最具奉献意识的职业。教师是成人、育才的向导,他们奉献全部精力来探索并阐述真理,实践并应用真理,不断的发展和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将自身的知识传播给下一代。但是受到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地域和环境的影响,许多优秀教师人才向更高、更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转移,造成部分地区人才资源贫乏。 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需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播者、塑造心灵的工程师、智力资源的开发者、传统教育的改革者、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和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其能力、水平和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优劣和民族教育的兴衰。要想确保高质量人才的产出必须重视和实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结合教师自身的时代特色,围绕高等教育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培养其高尚的师德和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师队伍在负载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创造理想的团队氛围,稳定教师队伍。 2.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是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高校作为汇集人才、传播经典的高地和培养人才、知识创新的基地,吸纳人才、留住人才和开发人才是高校永远的追求。教师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其潜力开发的深浅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知识产出能力的高低,因此要实现教育创新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开发教师人力资源。 3.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 要确立人才竞争的教育战略思想,从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着手,通过开发教师的能力和提高师德水平、业务能力,不断地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发挥教师人力资源在推动社会的时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一是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运作机制不规范;二是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制度不合理;三是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环境不佳;四是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不足。 四、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行性方案 1.转变观念 (1)“不求所有,但求所为”的创新性人才引进观。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不能单纯的重学历、重学术,要综合学校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了解,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和学术骨干等德才兼备的战略性人才;结合教师吸收、培养、保持、分配、管理等环节,真正做到“人尽才用”的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根据学校的性质、人才市场的需求,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有计划、有意识的对教师进行能力开发、特长开发和品牌开发。 (2)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提高教师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教师人力资源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的核心力量,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务之急就是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在思想观念上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和“智能管理”,注意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能级结构的合理搭配,建立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调整或辞退不能真正履行教师职责的人员[3],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合同制,促进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配置效率。 (3)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和再教育机制。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培训和再教育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环节和基本内容,因此我们应在遵循教师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的前提下,结合学校整体发展的目标,有针对性的对教师开展培训和再教育。 2.科学管理 (1)倡导柔性管理,提高教师人力资源的价值。高校应树立“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实行开放、民主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在专业探索、科研团队和工作时间上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自由空间;充分的尊重教师的自我价值和个人需要,鼓励和支持可持续性的教师自主开发;把握高校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建立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教师队伍整体优化的合理竞争机制,建立积极进取的学习型组织,完善学术管理机制 (2)提高管理者素质,系统规划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创新和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管理者的水平。因此,要做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就要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知识、技术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管理者必须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不断地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扎实的业务素质,熟悉高校人才发展的规律,掌握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知识;全面的能力素质,通过知识培训和参观访问,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其计划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 (3)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首先,对教师培训和再教育进行监督、跟踪反馈和评估。在培训总表现好、进步大的人员给予表彰,如适当地增加其科研方面的投入;其次,建立知识激励和评价机制。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纳入评价激励体系;再次,在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基础上,增加师德评价。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其行为和言论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3.优化环境 (1)政策教育环境。政策教育环境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导向性作用。因此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政策,广泛的吸纳所需的社会优秀人才,为高校的“人才计划”补充新鲜的血液,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再教育。 (2)工作环境。营造和谐、自由、宽松的工作和人际环境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之一,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浅谈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 要:独立学院的发展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的一条有效途径,独立学院的发展状况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全国高等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独立学院要立于不败之地,就不得不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与使用,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这不仅关系到学院的教学质量,还会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本文从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教师队伍的现状出发,分析独立学院在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及薪酬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对策 独立学院自从21 世纪兴起以来,发展速度飞快,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绩。而现阶段,独立学院虽然面临着一些发展机遇,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尤其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独立学院发展初期,师资大多依靠母体高校和其他公办院校的外聘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近年来随着独立学院规模的扩大,教师需求量也相应的增加,对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目前各大独立院校大批量的吸纳青年教师特别是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教师队伍出现一种“非老即小”的现象,两级分化、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成了独立学院发展一时难以打通的瓶颈,如何攻克这一难题,是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所独立学院,是由宁夏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院设有文学、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2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6700多名。学院现有教职工490余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人员占65.7%;专职教师350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60%;兼职教师10人;双师型教师15人。 一、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现状 1、母体院校或其他公办院校的外聘教师 这些外聘教师主要承担着所属单位的教学工作和日常工作,另外与独立院校签订半年甚至一年的聘期,承担独立学院的教学任务。目前还有很大部分高校依靠外聘教师来承担学院的大部分教学工作,虽然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也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 2、专职教师 这部分教师由独立学院自主招聘,签订劳动合同,实行“人事”,大多吸纳的是应届硕士毕业生,将成为主要师资力量,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力量。 根据对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专职教师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专职教师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是,专职教师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过高:2013年为82.7%、2014年为79.5%、2015年为74.4%。比例正在缓慢下降,但是均高于百分之七十。另外,我院目前青年教师中具备初级职称的占了绝大多数,而中级和副高级以上却寥寥无几,具体如下表所示: 3、返聘教师 从母体高校或其他公办高校聘用,这部分教学经验丰富,主要是一些离退休教师,年龄较大,而且要求的薪酬更高,承担教学的同时还承担各系部重要的行政职务。近些年来,随着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以及对青年教工管理人员的提拔,我院目前返聘教师的比例也在逐年降低,逐步得到改善。 二、独立学院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1、独立学院教师流动性相对较大 新华学院与其他公办院校相比,专职教师大多数是刚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由于受到编制的影响,大多把自己的目标放在公办院校,独立学院好不容易花精力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一旦有机会又“跳槽”到公务员队伍或者公办院校,不乏许多骑驴找马的现象;还有一部分是外聘教师,仍然是独立学院的主要师资力量,大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教学理念,但是也有一些责任意识不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认真,经常出现随意调停课现象;外聘教师平时与学生沟通较少,而且由于其人事管理权限也不在独立学院,人员稳定性也很差,进而很难进行统一化管理。青年教师流动性大对学院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形的损失,令学院领导十分头疼。 2、教师培训机会较少,渠道较单一 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增长,教师作为传道者更加需要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所以针对教师的培训是不可或缺的。独立学院的教师培训主要包括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进修、出国留学、访问交流或合作研究以及学术等形式,其中,岗前培训作为教师的入职培训,培训内容不具针对性,出国培训及在职培训由于经费数额支出较大很难获得独立学院的支持,而其他少有的培训机会也被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个别专职教师包揽,其他人员获得培训的机会较少。 3、绩效考核标准难以量化,考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在绩效考核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在对教师考核的过程中,简单的把教师工作量作为指标完成的标准,而忽视教师的工作质量和个人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很难量化,在实际的考核中出现问题,考核指标不明确,考核结果不公平。仅根据教师的工作量来发放工资,绩效考核在其中发挥不了很大的激励作用。一些学校在实际的全方位考评中,学生以及管理层对教师的打分都是形式主义,一团和气,考核结果失去信度,难以评出优秀绩效人员。 4、薪酬结构不合理,外部竞争性差 薪酬包含基本工资、可变工资、福利等报酬。基本工资是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岗位性质、教师职称、工作工龄、工作能力等因素来决定;可变工资是对超额劳动或高绩效工作的一种货币形式的补充性劳动报酬,如浮动课酬;福利是员工的间接报酬,一般包括健康保险、带薪假期、过节礼物或退休金等形式。而独立院校教师可变工资部分大多只与教师教学工作量挂钩,激励性差,福利对比公办院校更是望尘莫及。特别是新进的青年教师工作一段时间后,在横向对自己和公办院校就业的同学待遇比较时,容易产生失落感,导致工作积极性差,影响教学质量。 5、同工不同酬 目前独立学院大多都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薪酬分配显失公平,主要表现在独立学院内不同身份教职工不能体现“同工同酬 ”的要求 ,其中 ,收入较高的教职工都是高校和投资方委派的人员;而独立学院自身聘任的专职教师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较高低不一,在学院内部比较,则明显低于母体高校和投资方委派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造成同一岗位不同性质的教职工收入差距较大,不能体现“同工同酬”的分配原则,这极大地打击了自身聘任教职工的信心,这种分配方式一方面与劳动法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造成学院凝聚力、向心力不强,长期的不平衡感与被忽略感必然会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 三、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完善招聘机制,提高教师的稳定性 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首先要从招聘入手,无论是外聘教师还是专职教师,都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选拔机制。在甄选阶段,应该注意选聘本土化,一方面可以减少异地招聘带来的成本,另一方面,就近聘用人才,稳定性高,他们可以安心工作的同时又能照顾到自己的家庭,而且他们对于薪酬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同时在一些重要岗位,高薪聘用一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而对于一些普通岗位,可以适度降低学历和职称要求,避免大材小用导致人才流失。 2、加大培训投入,建立多渠道培训模式 只重视人力资源的使用而不重视培训,使得教师对于自身职业发展路线感到迷茫,导致人才的流失,对于整个学校的教学将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所以加大培训的投入也是基于学院长足发展考虑,对于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的培训,鼓励其出外访学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开阔视野,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当然,自主培训也是一种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比如业余时间可以进行网络培训,通过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网络教学视频,弥补自身教学上的不足。 3、运用行为锚定量化方法,建立公正的考评制度 通过对教师公开、客观及细节的绩效考核,有助于独立学院筛选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并及时淘汰不称职的教师。将教师绩效标准进行量化,工作内容进行细化,通过行为锚定等级评定方法将他们完成任务中不同的行为定义不同的水平刻度,把定性的事情用行为刻度给出结果的分值,直观反映他们行为之间的差距,在比较中得出学习标杆。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例,可以编制一份关于评估教师课堂教学技巧的行为锚定量表,定期组织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及院领导进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评分,并计入年终绩效考核分数,一方面能够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发现表现优秀的教师,并予以奖励。同时对于教师的科研成果、及学术创新等活动也要纳入到考核体系,不能单方面重视教学而忽略了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 4、调整薪酬结构,提高薪酬的外部竞争性 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才的吸引和保留。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校,应该建立具有较强外部竞争力的薪酬机制。在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及福利中,应该着力加大绩效工资的比重,而绩效工资是根据教师绩效结果来决定的,在教学及其他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可以给予高额奖励。基于以岗位为基础的薪酬制度,在薪酬分配时只“学历、职称、年龄”等硬指标,而对于能力这一软性指标没有加以重视,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5、同工同酬制 教育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教职工,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教职工享有相同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应为其提供社会活动、表彰奖励、工龄和教龄计算、职务聘任和业务培训等权利。 这系列的政策措施,使独立学院教职工吃了“定心丸”。独立学院自身聘用的教职工薪酬可参考举办高校和投资方委派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岗位技术标准,实现同工同酬制。享受同等用工待遇,增强自身聘用教职工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稳定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发展。 所以建立以岗位为基础、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相结合的薪酬体系是独立学院寻求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当然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笔者所了解的一些独立院校,通过提高教师超额课时费用、根据学生人数来核算课时费及晚上上课给予课时费补贴等,提高教师的收入,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薪酬的外部竞争性。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民办高职院校已经取得一定发展,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资源,教师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人力资源, 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高低和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职教育事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民办高职院校在教师人力资源方面缺乏以人才为本的理念,在人才的引进、使用和稳定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民办高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文化建设、师资培训及薪酬管理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对民办教育的鼓励与政策支持,民办高职院校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在办学规模与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教师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人力资源,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所有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教师素质的高低和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学院的教学质量与口碑,关系高职教育事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目前在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尚缺乏“以人才为本”的理念,在教师的招聘、选拔、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 (一)学院高层及人事管理者尚未确立教师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首先, 民办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只重视传统教师人事工作,很少在院校设置独立的“人力资源部”,并且他们思维方式及管理理念相对落后,仅限于处理琐碎的事务,并没有对学院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深入的钻研,更没有为学院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与竞争机制;其次,对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基本的认识,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人事部门制定的制度主要基于领导的安排或意识,缺乏客观性,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监督机制,随意性大;再次,高层领导认为高职院校发展主要由于资金短缺,所以他们把经历过多放在资金的周转上,忽略了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来吸引人才等。 (二)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偏低,新老交替。随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但是教师队伍的发展却满足不了学校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实践课指导教师严重短缺,根据调查,有的老师同时带4门课,一周课时达到22节;其次,教师学历偏低,普遍为本科学历,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30%的目标;再次,年轻教师与退休兼职老教师比例过大,骨干教师队伍尚未形成,出现了新老交替面临严峻形势。 (三)“单师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从事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这是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的重要区别。但是,随着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却出现了“单师型”教师比例偏重,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的现象。这是因为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都毕业于普通高校,他们虽然能熟练讲授专业知识,但是社会锻炼较少,实践经验不足,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动手、实训等能力,这些与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进行实习实训指导的“双师型”教师相比差距很大。 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积极建立“教师人力资源是高职教育第一资源”的理念。首先,民办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牢固树立“教师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在学院设立独立的人力资源部,逐步建立并完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制度,实施过程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加强对教师人力资源的深入研究,拥有完整的人力资源观念与思路,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做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 (二)探索和建立新的用人机制。首先,引进优秀教育人才不仅要从省内更要面向全国,这样才能做到“广纳贤才”;其次,在住房安置补助、子女就学、研究经费等方面要给予引进的人才支持和优惠,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再次,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同时建立合理、公平的薪酬体系稳定人才,这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是一个重要环节;最后,要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在生活、工作上给予支持,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通过举办联欢会、各项比赛等,营造健康、团结、温馨的氛围,让教师感受家的温暖,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以上措施,真正做到感情留人,环境留人,不断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和吸引。 (三)引导并加强对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首先,在青年教师入职前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引导他们设计自己的未来并为之制定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结合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帮助教师树立职业理想,使他们能够把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到一起。再次,青年教师也应该根据学院的培养计划有针对性的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借助学院的发展实现自身的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教师招聘研究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招聘到优秀人才从事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然而当下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师招聘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针对我国当下高职院校教师招聘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存在成因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此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带来些许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高职;教师招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多种就业选择,高职院校的教师力量的空缺越来越大。招聘作为高职院校吸收教师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被广泛采用的同时还普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对此展开相应探讨研究和对策建议。 一、我国高职院校招聘教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招聘的现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快速扩招带来的师资人员缺口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为了弥补师资力量的空缺,不断开展教师招聘工作。但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和本科类院校教师社会地位以及福利待遇的差距,更多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倾向于去本科类院校从事教育工作,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高职院校招聘到的教师大多是应届毕业的研究生,缺少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往往需要高职院校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培训。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性差距,使得更多的高职教师由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造成高职院校的教师力量空缺情况愈加严重的情况。 2.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招聘存在问题。(1)教师招聘前期准备不足。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板块中第一个板块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规划,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工作也应当建立在详细教师招聘计划的基础之上[1]。缺乏科学理论和详细计划指导的教师招聘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当下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师招聘工作大多缺少详细的准备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负责招聘工作的人事部门是缺什么人招什么人,没有具体、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招聘前的准备工作也没有做好,导致招聘工作程序混乱,严重影响教师招聘的工作效率和高职院校的形象。(2)教师招聘渠道单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工作主要采用的是网络招聘和现场招聘两种方式。网上招聘信息后,人事部门会收到大量的应聘简历,这些简历鱼龙混杂,需要人事部门一一甄别,而且其中大多数简历来自应届毕业的研究生,真正满足高职院校招聘条件的应聘者寥寥无几。这种招聘方式不但会给高职院校人事部门带来沉重的工作负担,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而且招聘效率较低,难以招聘到真正符合招聘要求的人才。现场招聘的情况较之网络招聘也不遑多让,这两种方式都很难招聘到专业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等高层次或者高职院校急需的“双师型”人才。(3)教师招聘考核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会制定一套相应的考核程序,每一步程序都会各自考核的要点,但还是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大多数高职院校招聘考核主考官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并持证上岗,而是用人部门的领导凭主观臆断来面试,没有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使得教师招聘工作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给高职院校的长远性发展带来不利影响。(4)教师招聘成本较高、人员流动性大。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职院校的扩招,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福利待遇较之本科类院校的差距使得很多高学历人才不愿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师工作;高职院校之间也想尽办法互相争取教师人才。很多高职院校不得不制定出非常优厚的待遇来引进人才,给高职院校的财政带来额外的负担。此外,高职院校教师的人员流动性也比较频繁,具体表现为:由民办高职院校流向公办高职院校,由内地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流向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很多高职院校新招聘来的教师还没工作多久就被另一所高职院校挖走,高职院校之间人事聘用方面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1]。 二、问题成因分析 1.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和规划。导致以上四个方面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工作和日常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缺少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和规划。没有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制定合理的招聘计划,导致教师招聘工作准备不足、招聘渠道单一、招聘考核不合理等问题;没有基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做出分析,只求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顾此失彼,影响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2.薪酬管理过于简化。对于招聘来的教师,薪酬管理过于简单,只是按照学历、职称、课时等进行薪酬计算,并没有把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与薪酬挂钩,无法形成绩效工资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工作热情不高,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2];另一方面,很可能因为过于简化的薪酬管理而导致教师资源外流,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2]。 3.高职院校过于偏重评估。高职院校为了评估需要,过于注重应聘者学历和职称的要求,本着参加评估的需要而大量高薪聘请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忽视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高职院校真正需要的“双师型”人才和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人才聘用比例偏低。这种失衡的招聘比例,录用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但教学实践能力偏低的教师,影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还给高职院校的财政带来称重的压力。 三、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是高职院校招聘成功的必要前提,对此,人事部门必须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教师的需求与供给,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工作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因此,要明确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根据发展战略,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然后根据组织发展战略,做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规划,组织编制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组织的整体发展战略。另外,规划的制定还要充分考虑到人员结构和层次的合理安排:既要重视教学部门,也要关注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部门;重视发展学术骨干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一部分高层次管理人才[3]。只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外部人才需求规划,高职院校就能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人力资源招聘[3]。 2.拓宽教师招聘渠道。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时应当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信息,通过互联网、专业性报刊和杂志、以及校园宣讲、教师推荐等方式招聘信息,虽然专业报刊和杂志等传统媒介的作用在当今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有所淡化,但这些平台能够更加直接地面对高层次、高职称的人才,招聘到更加符合招聘条件的人才。另外,还可以选择比较有名的猎头公司,通过猎头公司专业化的信息和指导,招聘到行业专家、学科带头人的成功率会大幅提高。最后,还要缩减对迎接毕业研究生的招聘比重,增加对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从教师招聘方面对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做出相应的准备和贡献。 3.制定合理的招聘考核方案。对于招聘考核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成立专业的招聘考核小组,聘请专业的面试官进行招聘考核,确保招聘考核的科学合理;另外,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师招聘工作时必须明确对应聘者的各项要求。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为例,在招聘时就应明确该职位需要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面的工作年限、语言表达能力和相应的教师资格等条件;还需制定合理的考核程序,针对应聘者的各方面素质做出科学、全面的判断。以笔试环节为例,不仅要通过笔试考核应聘者的专业知识,还要对应聘者的教师岗位知识、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学测试等内容进行考查,同时还要降低笔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所占比重,让更多的应聘者进入到面试试讲环节,有利于招聘效率的提高和人才的选拔[4]。总之,高职院校要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以科学人才观指导教师招聘工作,构建与院校发展相适应的招聘考核方案,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为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做出积极贡献[4]。 4.缩小招聘成本,提升招聘效率。针对高职院校招聘成本较高、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缩小招聘成本、提升招聘效率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时,要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招聘工作,一切工作以人力资源规划为指导,能减少招聘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财力浪费;另外,在教师招聘时应当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说明教师的离职责任和代价并据此签订合同,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控制教师人员流动频繁的问题。通过这两种手段的施行,将高职院校的招聘成本和人员流动频繁带来的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5.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对于招聘来的教师,要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将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教师水平与薪酬挂钩,设置绩效工资和有效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归属感,结合离职责任和离职代价,有效控制高职院校教师流动性较大的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师招聘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招聘前准备不足、招聘渠道单一、招聘考核不合理、招聘成本高等,深究其形成原因,则是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管理制度过于简化、院校招聘比重不合理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提出了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拓宽招聘渠道、制定合理的招聘考核方案、缩小招聘成本,提升招聘效率、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确保高职院校教师招聘工作能够科学合理、快速高效地进行。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个人拙见,其中自然不免有偏颇失当之处,希望各位从事相关工作的前辈和同行多多批评斧正。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浅析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是如今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对企业尤为重要,经济师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对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企业本身是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要改革和创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问题需要经济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体系;经济师 1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企业的基础工作中投入脑力、体力和智力。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力资源。其次管理者通过对企业的沟通和指导,在企业合理且有效的管理系统下,对团队的内部和外部人力资源合理高效的运用,企业和团队通过管理的方法提升实力和竞争力。最后合理运用企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会使公司更快速又稳健地发展。 企业团队目标的实现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和意义,在企业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中团队和个人的目标也会实现,这是一种双赢的状态。人力资源在调整团队中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同时也在合理地组织安排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安排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企业从而达更好盈利的目的。[1] 2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上各种行业如果想要得到发展就离不开人才,当今科技的发展如火如荼,人们在享受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将集中在科技上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的身上。这些人才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师在企业中直接参与规划,是企业发展和规划的执行官。 2.1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不健全 企业中大部分员工被认为是公司的附属物,听从管理者的指挥是必须做到的一点,很多企业因为没有利用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和录用员工的时候造成了公司人才流失的情况。公司在对员工的考勤以及各种手续的办理时人力资源部不完善会给公司后续的管理带来很多不便,这些缺失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制度,使公司无法快速发展。 2.2人力资源管理没有长期的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与完善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但很多企业只是表面的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只适用于招聘和辞退中,没有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2]所以,很多企业中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长期的规划,管理的形式也比较单一,没有依据公司的需求和条件综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分配员工工作,对企业人员不够了解无法进行合理的分配,缺人的岗位无法及时地补充人员,种种因素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管理。 2.3奖惩机制不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中奖励与惩罚机制是重要的管理手段,每个企业中奖惩机制都占有着重要地位。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多企业中都是不被重视的,企业在奖惩制度的制定时大部分都不会咨询经济师的意见。这种做法使得企业的奖惩制度存在十分大的漏洞,甚至会导致有的员工拿这些漏洞和缺失做文章。在日常的工作中进行奖惩时,会致使不公平事频频发生。奖惩制度的完善程度是影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2.4缺乏新血液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中缺少新员工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企业若是一成不变就不会发展,企业中很多老员工的思想是陈旧老套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创新思想,需要与时俱进的变革,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缺少新的血液,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25人力资源吸纳使用不当 目前还有大部分的企业是家族模式,小的企业会因为规模不大,综合实力不够强等诸多因素在发展上受到许多限制,这些小的企业在初步成立和建设的发展时期想要得到自身所需人才十分困难,企业吸收的大部分都是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和应届毕业生,这个时期很难招聘到经验丰富且素质比较高的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员,这种情况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可用人范围,人力资源结构上也会造成极大的损伤,这些因素间接打消了员工的积极性和活跃性,那些想凭借自己真才实学升迁的员工也无法得到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3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3.1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管理想要得到保证就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体制,人力资源要想进行恰当的管理,尽最大能力地避免问题的发生,制度的健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先发展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因为资源管理在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对待人力资源管理师要做到改革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直接使用其他企业人才的管理体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会导致企业在管理中产生各种问题。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和评估预测进行管理改革,以确保经过改革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适合企业发展的。 3.2提高人才能力 为企业提供培养需要的专项型人才是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在管理中需要加大对员工的考核力度,企业中好的管理者出现之后,才能可持续发展,可发展的空间也会扩大。企业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创新意识,达到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适合企业发展的目的。 3.3针对企业制订合理发展计划 企业从战略计划中表明公司的未来发展需要经济师的参与,企业要让首席经济师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有了认识之后更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在规范的管理体系制度下有规划有目的的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对待全体员工要做到一视同仁,利益合作关系也需要系统地制定,有了系统的支撑,人才的补充才能成为企业继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4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 培养员工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是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员工只有认识到企业之间存在的竞争,才会有危机意识,从自身出现竞争的意识,竞争能激发人的潜能,树立一个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或是规划,更认真努力的工作,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5提高资源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企业文化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理念,从这些理念中可以看到这个企业发展和奋斗过的痕迹,好的企业文化能促进员工更好地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把公司的人力资源转化为公司的人力资本。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个企业文化和理念的传播者,管理者需要随时吸收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实践中结合理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3]同时,企业中员工的追求与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如果保持一致,基本处于同等水平线时能够激发员工更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结论 如今人才在社会中的需求越来越多,逐渐体现出企业经济师的重要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源需要企业经济师对其进行合理地把握和控制,在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经济师的培养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在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时,重点要培养内部员工的竞争意识,重点培养表现突出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优秀的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师。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使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这些条件都可以加快经济师人力资源的发展,完整的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建立能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产生互利双赢的局面。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到了各个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在社会制度的改革中,高校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的模式也已经逐渐进入到了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然而当前的各校人力资源中所采用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呈现得较为混乱,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呈现出了较为慌乱的模式,相关的管理人员不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地控制,进而教师的绩效考核模式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对管理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排除当前的障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在建构的过程中才能够顺利进行。在进行改善的过程中,各个高校应该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结合自己学校的现状,建立一个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构建方式。 关键词: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 教师 绩效考核模式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目前的形势 当前,国内外的管理信息技术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这样也带动了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这种信息管理技术普遍存在的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也逐渐被高校广泛的使用和认可。在此发展过程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关教师们的绩效考核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很不利于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对于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创新。高校在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过程中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如何将高校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成为当前较为重要的问题。随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构建的影响的逐渐增加,这些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然而,这些关注对现在的问题并没有提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得高校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构建过程中的问题仍然存在。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教师绩效考核模式中面临的问题 1.高校管理人员对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了解较为浅薄 高校的管理层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基本认知的了解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绩效考核的发展速度较为快速,使得高校管理人员不能够及时的了解教师的绩效考核模式,对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了解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这将会大大地降低绩效考核为高校人力资源建设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对问题的忽视只能使得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出现滞后的现象,这样很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在高校中的构建和发展。不能够掌握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基本知识就不能够了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特征,进而也不能够运用这个特征。同时,不了解基本知识也就不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优点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发挥,这会减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能够为高校带来便利的机会,说不定还会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建立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2.高校利用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技术较为落后 当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不断地改进过程中,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相关技术也已经以不一样的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除此之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模式平台以不同的方式逐渐被公众接受,也逐渐在高校中流行。然而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对教师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还采用较为落后的绩效评价技术,较为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平台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现在社会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平台的需求。当前,随着社会对高校要求的不断提升,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也相当重视教师们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而社会对绩效考核制度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当前,大多数高校还未赶得上时代的进步,所采用的教师考核制度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这使得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过程如果不能够采用较为先进的制度,很难在高校的竞争中长期稳定的发展。落后的绩效评价有时候会对教师们的教学效率作出不恰当的评价,这将会影响教师们的信心,进而影响教师们的教学效率,这很不利于教学事业的发展,对于学生学习的途径也会有一定消极的影响。 三、改善高校建立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方式 1.提高管理人员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理解 高校在将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该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有进一步的理解,除此之外,高校之间应该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得高校的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进行合作。在高校中应用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基本概念的认知能够帮助高校在创建人力资源管理中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过程中提高效率。假使能够将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相关知识合理的加入高校的管理制度中,再将其融入到高校对教学效率的管理过程中,再加上高校自身发展和创立的特点,将会为高校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只有掌握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基本理念,才能够拓展其他方面,进而创新教师绩效管理的意义和作用。由此看来,高校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正能量作用。 2.将教师绩效考核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作形式进行改革 较为先进的绩效考核制度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帮助改善高校对教师们的绩效评价,高校能够改善的包括采用较为先进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学校教师的特色,创建适合自己学校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制度。较为落后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只能够使得教学效率、管理效率等产生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对于高校在社会中的发展具有消极作用。将较为先进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应用到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能够缓解这种滞后性,能够为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带来新的发展前景。好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不仅仅能够帮助高校能够稳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效率,这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高校将绩效管理应用到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也能够为其他行业作为参照,其他有兴趣的行业也可以借鉴高校中较为良好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为自己的行业带来最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这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的管理已经有了一段历史,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当前高校在将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高校应该在这种绩效评价将会成为主流趋势的背景下,运用适合自己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这样才能够大大提高高校的管理效率。除此之外,高校应该跟随时代的步伐,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高校人力资源的特色,建立适合自己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方式。只有适合高校本身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才能够使得绩效考核制度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作出较为积极的影响。这样也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效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这样一来,高校的办学效率也会越来越高,这对于今后整个高校行业的发展都会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固发展也有好处。
教育哲学论文:法国中学的哲学教育 在法国,哲学是高中生的必修课和会考的第一门科目,但法国中学哲学教育的目的并非为了造就哲学家,也不是为了让法国人掌握哲学,而是为了培养公民。 ■法国年轻人的成年礼 很多年前,在一堂法语作文课上,听外教谈起她在巴黎高师预备班上的哲学作文训练。她列举的几道作文题中,我还记得一道。这道题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它只有两个法语词“moi,je……”这两个字的意思都是“我”,后者是主语,前者是强调后者的同位语。“我,我……”,我当时心里直嘀咕,要求刚刚中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用4个小时对“我”做一番哲学发挥,大概只有这个产生过“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思想的民族才能想得出来。 这种哲学训练,针对的并非是能够进入高师预备班的中学毕业生精英。2011年前,它是所有普通高中(分为人文科、经济社会课与科学科)和技术高中(以协助学生升学为目的)的高三学生必修课,而从2011年开始,法国教育部规定从高中一年级就开始哲学教育。并且,哲学是中学毕业会考的第一门科目,所有高中的学生,只有通过这一会考,才能毕业并有资格进入大学。用一个法国记者半开玩笑的话来说,哲学会考似乎成了法国年轻人的成年礼。把哲学作为高中生的必修课和会考科目,这是法国中学教育的独特之处。欧洲另外两个伟大的哲学民族——英国和德国,并未如此推崇中学哲学教育。在德国,哲学课只是中学生的选修课;在英国,哲学课则更多的是比较宗教课或逻辑课。在欧洲,除了法国之外,只有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把哲学列为高中生的必修课。法国按照哲学概念和主题来组织哲学课,训练学生对关乎人生、社会、政治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初步的哲学思考。 这些问题在最伟大的哲学家们那里,都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为什么法国要求其国民在年轻时就开始加以思考?事实上,在法国,中学哲学教育的目的并非为了造就哲学家,也不是为了让法国人掌握哲学,而是为了培养公民。这解释了为什么经济社会科、理科乃至技术科的中学生都被要求学习哲学。中学哲学教育的本质乃是公民教育,因为哲学被认为有助于塑造具有自由精神、批判意识和政治责任的“开明公民”。 ■学习哲学是公民的权利 通过教育塑造公民的理念,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而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者试图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来锻造新法国所需要的理性国民。拉卡纳尔在大革命前是天主教修会的哲学老师,他在1793年进入国民公会后,积极参与国民教育改革。他认为,自由思考和发展批判理性的权利属于每个公民。显然,哲学对于培养自由思考和批判理性至关重要。因此,从大革命教育哲学的逻辑来看,学习哲学是共和国公民的权利。 哲学教育并没有能够在混乱动荡的大革命中得到实践,倒是被终结了大革命的拿破仑纳入到法国公共教育系统中。而此时的哲学对于拿破仑而言,只是对国家教育的工具罢了。 中学哲学教育并未随拿破仑垮台而终结,而是得以不断发展。在保守的自由主义七月王朝期间,1840年担任公共教育部长的哲学家库赞强化了哲学教育在中学的地位,并引入作文的形式来培养中学生的哲学思考和表达。 在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国和天主教会的斗争最终以确立政教分离原则告一段落,共和国因此在政治和教育上取得了完整的支配权。反教权和反旧制度的共和国致力于通过初级和中等教育向国民灌输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和精神,中学哲学教育被认为是通过思考学习自由的重要途径,是共和国通过学校展开的公民教育的顶峰和完成。因此,哲学学习不仅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成为他们的义务。 在现代社会获得充分权利和尊严的个体,是否有能力运用自己的自由?这需要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具有思考能力。哲学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即将成年的少男少女们关注哲学问题,因此“自由是否意味着不遇到障碍”、“欲求不可能的事物是否很荒谬”这样的问题出现在会考当中,并不令人意外。 同时,共和国要良好运作,公民能够在自由中理解和承担自己的社会和政治责任并且相互尊重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哲学教育也常常围绕一些对于政治和公共生活而言不可或缺的问题展开,如国家的权威、工作的价值、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等等。 ■哲学教育也常常遭遇失败 当然,哲学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也常常遭遇失败,并且失败的比率可能更高。我有一个法国朋友,他以一篇关于卢梭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之后一直在一所高中教哲学。有一次他给我看学生的考卷,试题是对帕斯卡的一段话进行分析。他对某些学生非常不满,批评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也不爱读书。他给我看了两份考卷,几乎是空白,只能得一两分(满分是20分)。事实上,哲学会考的平均分也就在10分左右。 哲学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一些根本问题和他们也是密切相关的。这种启迪和发现会影响他们一生,并非因为他们会成为哲学家或学者,而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人生和职业的意义,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对这些问题给出让自己满意的答案,而他们也应当以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去理解这些问题并探求其答案。 更为重要的是,中学哲学教育是对政治生活的准备。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在哲学课上就正义、自由、平等、国家、工作等问题所学到的知识和进行的思考,事实上是对他们成为公民的预备。差不多同时,他们获得选举权,在法律上成为完整的公民,将在生活中切身理解公民的政治和道德职责。人们只能在自由的运用中学习掌握自由,公民教育只能在政治生活中完成。年轻的法国人能够在政治参与中检验和理解哲学教育传授给他们的公民之道。 近二十年来,某些东欧、拉美国家也纷纷在中学中开展哲学教育,帮助年轻人通过自由思考来理解自由的价值。哲学教育成为民主化的重要内涵。哲学与民主的有益关联,取决于哲学的执著和民主的热忱能否在政治中化身为健全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德性。只有那样,我们才能分享1995年巴黎哲学宣言所表达的信念:“哲学思考在教学和文化生活中的发展,通过发挥公民的判断力——一切民主的基本要素——积极地推动了对公民的塑造。” ■2012年法国高中毕业会考哲学试题 2012年6月18日星期一上午8时,全法国334464名报考普通类高中毕业会考的学生开始第一门科目——哲学的考试。每位考生可在3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考试时间为4个小时。 人文科考生试题 题目1:通过工作我们获得什么? 题目2:所有信仰都违背理性吗? 题目3: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科学科(理科)考生试题 题目1:我们是否有责任寻求真理? 题目2: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加自由? 题目3:解释卢梭《爱弥尔》的一个节选段落。 经济社会科考生试题 题目1:存在着自然欲望吗? 题目2:工作,是否仅仅是为了有用? 题目3:解释乔治·柏克莱《论消极服从》的一个节选段落。 教育哲学论文:关于素质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 摘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对中国教育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保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全面贯彻,要在实践中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它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践性,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敢于探索、勇于实践。 关键词:哲学思考;思想;素质教育;客观性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峰回路转,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了“科技兴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政治思想保证。它的提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命运和前途有长远的决策性意义,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切实贯彻、全面实施。 一、素质教育的客观性 客观性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就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性与必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的统一,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并非易事。素质教育的形成,正是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结果,它表明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认识的深化。 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研究国情,把国情作为我们办事情的出发点。研究国情的实质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果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就必然脱离实际,也就是违背客观性原则。我们过去教育经历了许多曲折,很重要一条教训就是脱离国情。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探索怎样根据中国国情来发展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后来由于经验不足,也由于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有偏差,参与了应试教育的作用,曾多次出现急于求成的情况,影响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教育和质量。”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和1994年全教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论述,对于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及其指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来自于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呢? 我国的教育,是在旧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例,科技教育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只有对国情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素质教育的正确性,并自觉地为之奋斗,才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谈得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于素质教育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想出来的,也不是自上而下传下来的,它是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形成的共识。它始于80年代后期, 90年代初期,它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势,是这个特定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总之,认识素质教育的客观性,要十分重视对国情、省情、县情的研究,要反对本本主义和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完成,使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更富于自觉性和创造精神。 二、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万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任何的诸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它们的有机统一形成事物的整体。如何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素质教育,也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所必须的。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抽象的理论形式来反映我国教育实际的,从形式上看他是主观的,从内容看是客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包括社会各界的普遍理论与大力支持。不了解其中各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就不能把握其整体,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就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 如何把握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及其内部诸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可能一下完成这个任务,但必须努力去研究他、实践他,以期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素质教育协调而健康地向前发展。下面试从三个方面略加分析。 从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看,我们习惯把素质教育称为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它简明而形象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以其具体内容而论,它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和关系,要充分认识其整体性,必须做全面考察。素质教育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来的,它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13亿人口中实行的。它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它要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和需求,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纪律、学会审美,为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上。由于思想是人们行动的先导,所以,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有质的不同。 可见,素质教育是由前提、保证、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手段、措施等构成整体。其中有几个具体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搞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考试了? 邓小平同志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因此,考试是一种教育评估手段,不同点是素质教育把考试作为推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所以素质教育不是要考试而要对考试进行改革,有效地利用考试这个手段。只要学校存在,考试就永远不会完结。 二是搞素质教育不是就要多搞活动? 本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二者都应抓好,但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所以素质教育绝不等于活动教育。 三是是不是条件差的学校就不搞素质教育了? 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办学指导思想,所以无论条件如何,都应该搞素质教育。 四是打牢基础与升学选拔是什么关系? 应该明确,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只要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了,拔尖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 三、素质教育的实践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曾经指出:“实践主义(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他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他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社会生活本性是实践的。人们正是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本质及其规律,并依据社会的规律去改造社会,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主体客观化。素质教育是在教育实践中取得的科学认识,为我们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理论武器和战略举措。 然而,它毕竟是精神的东西,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也内在地蕴涵在素质教育的内容中,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目标和紧迫任务,党和国家把素质作为关系到面向21世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问题提到了我们面前,所以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遵循实践性原则,我们在实施教育进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丰富和发展素质教育“三个要求”的内容。 遵循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我们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科学理论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性是实践的前提,素质教育是符合我国教育实践的科学真理,在实施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目标指导的原则,因为目标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育媒体的选择和教育评价。二是整体优化原则,要从素质教育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努力探求各要素功能的优化组合,实现整体系统的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三是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素质教育。 四是内启动原则,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启动学生的内因,点起他们内在因素,使其主动接受外因的积极影响,并转化生成为自己的“营养”,成为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五是群体合作原则。在“教育社会化”的大教育观念指引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功能和社区教育的依托功能,构筑教育社会化体制,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们要真正把握他、驾驭他,是很不容易的。有时会产生顾此失彼,当强调这一方面又可能忽视别一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又放松了次要矛盾,注意了特殊性又忽视了普遍性,或是相反。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增加素质教育的科学预见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坚持素质教育的实践性,就是要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敢于探索、勇于实践、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因循守旧,具体行为是错误的,脱离实际,为所欲为是不可取的。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及教育方向、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内容和方法诸方面的重大变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在社会转型中的自我完善。实践表明只要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客观性、整体性和实践性正确把握就能在实施中由不自觉到比较自觉,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七大和第三次全教会、同志谈话精神为指导,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们的伟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教育哲学论文:转变哲学教育观 摘 要:由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目的方面的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是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掌握好理论原理,能应付考试就可以了,以至使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模式下,受教育者仅仅被培养为恪守理论教条的保守主义者而不能适应新时期建设实践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拟就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目的错位的现状、原因以及改进措施作一分析论述,以求深化对于当前乃至今后哲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及其教育目的的认识。 关键词:哲学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的 一直以来,理论界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的概括为:培养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目的本身强调的是阶级性、知识性与规范性(或称齐一性),在此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成为了信念教育、“知识”教育与模式化教育的复合体,受教育者被培养为有理想、识“规律”、守纪律的人。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关于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问题逐渐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究竟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能够真正担当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目前的普遍共识是,旧有的“人才”类型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实践发展的需要,而具备务实精神、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引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创造出新的成就。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领路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转变问题便成为广大哲学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的的认识深化与转变 教育目的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起始环节,它决定着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其结果。正所谓“一个好的起点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整体转变而言,深化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并成功实现其转型便处于决定性地位。而笔者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的的认识深化与转变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转变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对于“知识者”的培养诉求,而引导学生按照哲学的本性,像“爱智者”那样去思考问题。在应试教育信条和工具理性主义的支配下,传统的哲学教育被简单地视作知识教育,其哲学教育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育的独特性被抹杀了。受教育者成为一种被剥夺了思想权力和想象权力的“不在场者”,他们学到的只是呆板僵化的公式体系,而不是充满思辩富含想象的哲学思维,只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而不是激情四溢的创新精神。在这样的哲学教育模式下,哲学变成了非哲学而受到学生的厌恶与排斥。实际上,就哲学的词源意义看,哲学是“爱智之学”,它来源于古希腊语philosophia,由philo(爱)和sophia(智慧)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很显然,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教育都应当是着重培养和激励学生的“爱智”旨趣,训练他们的哲学运思能力,引导他们以极大的好奇心与致极性思维去探索世界的多彩面貌与人生的本真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学科,不但继承而且发扬了哲学的“爱智”本性,其教育当然应该遵循哲学教育本来的理路,从而引导学生成为“爱智者”。 2 转变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对于单纯“理论者”的培养目标,而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积极地研究新事物、发现新问题、引出新结论,从而像“实践者”、“创造者”那样去思考问题。在传统的哲学教育中,哲学被定性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世界观的问题又被界定为“不是仅仅关于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有关整个世界,有关世界的一切事物的最普遍的问题”。按照这样的理解,哲学的任务就是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项目 ‘阶段性成果’”;基金项目编号为:川教函2006(486) 要对整个世界的构成及其发展图景作出完整的毫无遗漏的理论陈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体系的一个分支,也顺理成章地被诠释为描绘世界总体图景的、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体系。如此一来,受教育者就只需要做到将现成的理论公式体系烂熟于胸,便可成为无所不能的“全才”、“通才”,接下来的任务便是用理论公式框范现实世界,让实践的进程去牵就理论公式,而不能越雷池一步。似乎这样就可以让世界按照它的“客观规律”体系自然而然地达于理想境界(即共产主义社会)。然而,实际的情况是,现实永远不会屈从于理论,相反理论无论怎样标谤“绝对”、“万能”,在现实的问题面前,它都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而只能屈从于实践。以旧哲学的思维方式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形态的唯物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拒绝任何对于终极真理的描述,它的真理是衍生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相对真理,马克思本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任何“终极真理”都起源于狂妄无知、玄想臆断,其归宿必然是僵化守旧、停滞不前,这对于有效地改造现实世界而言毫无益处。因此马克思主张从现实实践出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这正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需要大力弘扬的致思方式。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受教育者不应再是那种恪守僵化理论教条的保守主义者,而应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实践者”、“创造者”。 3 改变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只注重知性教育的片面性,以实现知性与德性统一、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当代哲学教育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既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极力倾注了革命导师对人的关怀。可当前的哲学教育往往只关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证性质及其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意蕴。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现实行动不是要去实现某个人之外的客观目的,而是要通过行动去实现人的主观目的,亦即行动是为了人的行动,因此其哲学也是为了人的哲学。革命导师的文本语言从头到尾都透露着对人们(尤其是无产阶级)现实生活境遇的忧思,而其倾毕生精力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正是一个人人平等、自由、和谐、富足的社会,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性原则只是作为工具而为德性弘扬服务的。既然如此,那么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应该让学生既学到革命导师在理论建构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证态度与科学精神,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时时从革命导师关注人的生存境遇的德性素养中受到熏陶,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实现知性与德性的融合。 二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的错位的原因分析 1 从社会历史背景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赖以生长的现实土壤。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它不可避免地倾向于以绝对真理化身的形象以掌握群众,这样它对于无产阶级的团结和统一性的形成,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路线、方针、政策的统一性和合理性论证,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这在无形中也促成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体化、教条化以及公式化的解读。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成了描绘世界整体图景的绝对真理体系,任何异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理论、观点及想法都被斥为“异类”,而如此一来人们积极开动脑筋以探导世界本原及生命价值的活动就受到严重的束缚,哲学之思便让位于政治教化。 2 从理论赖以建构的思维方式看,用旧哲学的抽象本体论的思维去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造成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化、公式化的重要理论根源。旧哲学幻想一劳永逸地把握世界,因而本体论成为旧哲学的核心。但这种“本体论”的思维不但使哲学处于乌托邦式的幻想之中,总想描绘出世界的终极图景,而且使哲学远远脱离生活现实,成为只有用最高的哲学直观才能领悟的彼岸存在。这就造成了哲学处于生活世界之外,它的功能只是解释世界。如果坚持这种“本体论”的思维,势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凝固化和教条化,成为一种脱离实际的僵化模式,在这样的僵化知识体系的教育下是不可能造就出面向实践,积极改造现实世界的真正主体的,它所造就的只能是僵化思想的忠顺奴仆。 3 从目的错位的现实根源看,当代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模式的联姻共同造成了科学知识对教育世界的宰制以及人文教育的失落。自然科学知识的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催生了当达的工业文明,在利益价值日益凸现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实用价值备受关注,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在当前的教育中居于主宰地位,而德性教育、人文教育则当作教育体系的旁支末节而被弃之一角,这直接导致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对于德性教育的漠视,加之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中机械地认为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是归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畴,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体系中是处于被决定的位置,自然可以不予重视。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培养的人显然只能是马克思文本中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而非全面发展的人。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的错位的纠正措施 1 改变哲学教学方式,使其真正适应哲学学科的特点而成为一种激发理论兴趣、启迪哲学智慧、交流思想观念、碰撞内在心灵、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积极过程。在本来的意义上,哲学教育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对话,二是教化。这两个特点都应当在哲学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应用。对话是心灵沟通的管道,是人类智慧的积极碰撞,也是哲学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只在通过对话,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才能相互了解和理解,才有可能在交互作用中共同地去追导智慧和提升智慧。而教化亦不单纯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它不仅要求同学们学理论、长知识,更要求他们到社会实践中去生活、去感受、去体验、去践行、去创造,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和人格修炼,去沉思,去领悟,在对话与理解中改造外部世界,改造自我,增长智慧,获得大智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过程中,教师才有可能在与同学的双向互动关系中不断加深对于哲学的理解,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质量与水平。 2 改变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从实践出发以真正科学的态度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文提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以旧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诠释。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解读为描绘世界总体图景的绝对真理体系。而这样的哲学是源于对某种超越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的普遍原理的先验认定,因此是不具有科学实证性的思辩玄思。相反,以实践为基点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如同实证科学一样立足于科学所揭示的现实联系基础上的理论”。不仅如此,实践的思维方式还时刻提醒我们,理论要始终面向现实,使理论成为实践的一个环节,成为现实本身的构成要素,而不是对世界的外在说明。由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有限的感性活动,那么参与实践的理论也是有限的、可错的和探索性的,因此这样的理论就必然要求重视与凸显受教育者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探索精神与创造精神,这样的理论对于当前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实现知性教育和德性教育的统一。前文提到,在利益价值日益凸现的今天,培养实用化的人才成为教育培养的第一目标,而体现人文精神的德性教育却不予重视。这显然不符合马克思对于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的哲学教育应该注重“为学”教育与“为人”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塑造知性主体的同时重视德性主体的塑造,使主体知性能力的提升从属于人的整体完善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在对学生进行知性授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传道功能,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德性教育、理想教育,使他们树立正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的知识教育,而且要对其进行“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使之将“为学”与“为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而言之,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工作者,我们不仅应该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去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还必须积极地以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存疑者的角色去引导学生真正地依照哲学的本性去思考相关哲学问题,并相应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教育哲学论文:由数学史案例渗透数学哲学、教育思想的研究 数学知识呈现静态的和绝对可靠的特性,同一性原理体现事物只意味着它自己,它是逻辑学或精确科学的核心思想,它与进化的观点有明显矛盾。p=p,这里没有论证或历史考查,不涉及到心理学或哲学上的考虑,数学在这里是不变和绝对的,社会学和社会文化的历史很少顾及它们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数学家们的多次宣称,数学没有值得人们知道的历史。 1 数学哲学指导的数学史 有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数学史是一种教条和闲谈,这种教条排除了可供选择的数学观点和立场,而把闲谈归类为脱离记录的私人沉思。若用这种方式理解数学,只能把它看成是一种终结的理论和完成的工作,这只能作为独特的现实呈现形式,与人类情感活动没有任何关系。此种观点是错误的,比如对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考等,那些重大的数学问题和它们的研究过程在数学史中占最大的部分,虽然它对于学生创造力的激励和真理精神的追求几乎没有帮助,但这种数学的历史观点对创造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因为连续性与绝对严密之后的一种错觉在有关的实践方面没有被人们很好的理解,所以这种研究的主题被逐渐放弃了。连续性是理想状态,不具有自然统一性,对于变化的构想都要有建设性的努力才可达到,并且要有认识论的观点做支撑,这样给人们带来一种警示。对数学教条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消极作用是历史的考虑,试图把历史用作揭穿假设的手段,在这种假设下,合逻辑的数学的发展成为错觉,有的时候还会步入抽象的意识形态领域。 valery说:“一个人有直接从活动方式中思考和联合的习惯,有只在眼前手段受限的情况下想象一个工作的习惯和从不着手处理来自一个与手段毫无关系的主题或想象的效果的工作的习惯。”所以只采取指出“人类”关心或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还说明不了历史的方法是正确的。而且要塑造对数学史极广泛的社会文化方法的范畴,使之对身边的数学问题和认知问题适用。 拉卡托斯说:“缺乏哲学指导的数学史,是盲目的,而背弃数学史里最有趣的现象的数学哲学,也是无知的。”然而我们和拉卡托斯的观点不同,不能确信特殊的数学哲学是从历史里证明是无误的或存在历史进程的完整的理性重建。 如今有很多论战是关于提及数学客体的时单词“real”的用法,这些论战没有在历史研究中得到解决,甚至于不可能成为这些研究的方向。它的目的首先是描述和分析,而不是替哲学辩护。不同于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那样不可能集精力于辩护。“现实”就赋予文化意义上的负载,并且比重要信息或物体的集合一定要多。实证主义者对数学产生怀疑,是因为数学所研究的客体都不具备实质性的东西。 2 数学在认识论的转变中得以发展 在研究数学意义发展和物质存在的问题时,我们确信这是需要并能解决的课题。为了解决这类课题,让学生体验概括和抽象的过程,而不是直接面对抽象的过程。 在19世纪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数学和它的物体也出现了一些关于它的新理论、新思想的变化。根据欧几里得公理化体系转化而成的集合论和形式公理学,它们的发展使数学变得越加抽象并且缺泛必要的解析。来自大范围远距离交流的必要性和抽象的纯数学的发展,这个历史事实显得非常古怪,它的符号形式既促进同时也阻碍了学习与交流,所以它遭到很大的讽刺。学生对此学习感到困难,尤其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极为重要的概念解释更加困难,而现代数学没能在这个意义上对所需的任何事物提供完整的解释,它们不是特别的假设与抽象,就是特别的技术与机械。所以不能把数学作为一个主题在校园里进行有实效的组织和追求。数学学习也要与其他学科相似,一定要对明晰根本性问题的广泛探究有帮助。 所以可以得出,由欧几里得公理化体系来讲,对其有意义的语句和可以理解的概念进行逻辑还原、组织与分析,好像留给我们思考的没有复原的基本工具,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都想回到过去的风格,而欧几里得数学方法的目的在于把一切事物都化简成基本数学。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数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是被划分开来的。 关于数学和数学对象本质的本体论在认识论转变的基础上得以巩固和发展。若我们想要把数学史用于教育来促进人的发展时,正确理解这些转变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用实例说明从机械论证到关系思维和从直接的方法到间接的方法这个认识论的转变过程。 3 利用数学看待和分析世界 在19世纪到20世纪数学在希尔伯特和皮亚诺的公理系统下出现了深刻的大变革,并已成数学史上最感兴趣的事情。数学在19世纪被看作是陈述必要结论的科学,据此数学可以完全不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可以说这是一个假说或是一种推理。在之前的公理系统就是不需要证明的,19世纪以后数学大厦的地基就变成了纯粹的臆测,只用他们可能的推论加以证明,数学涉及事物的理想状态,它具有系统化和分析思想的方法,同时也是自我反思过程,数学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元知识,但是皮尔斯与多数数学家和哲学家不同,连他本人都在否认数学的完全解析理想,他把数学看成在动态现实之中建立客体的可能性。 公理化体系所带来的态度看作是一种运动,需要“具体对象”为它起作用,数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事实和事物得不到正确的解释,这和莱布尼兹的充足理由律相悖。所以对解析态度不应过分夸大,如果夸大就象人能够预知他的所有结果。正确的观点是数学可以看作是推理形式和操作形式之间的一种递归和互动。 操作思维和操作思维所带来的观点认同从古代数学到笛卡尔观点这种转变是可能的,这其中不可缺的补充部分,被称为关系思维,莱布尼兹确信真理是可以证明的,认同关系和和理论,但笛卡尔认为真理与证明是没有关系的,更偏重于问题解决。19世纪初数学从一种语言转型成为结构科学时,数学很有优势,图示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成为思考的东西。 数学中的数字是在17世纪时变成一种语言,算术是在19世纪成为一种程序化,而且它是在代数观点下结构视图产生之后才形成的。所以数学的争论在19世纪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趋向、不同声音,每一种趋向都只强调两种基本的认知操作中一个,即对相似性和关系的研究。算术化程序试图根据具体化的实物和自然数来定义所有的数学概念,利用还原主义的方法来处理基本问题。例如复数对柯西来讲没有意义,只是成对的实数而已。相反正如一些数学家们所预期的那样,公理运动是想利用综合性的从上到下办法,通过推广公理的相关结构及原则,达到扩大它的理论的应用性并以此来解决数学的基本问题。 解析和综合两种观点基本组成了数学活动的实质,数学活动体现在一般化和具体化之间的递归活动,数学体现的是事物本质的抽象反映,一种思考是另一种思考的对象就是“本质的抽象”,这就是非常基本的现代数学思维方式。瑟斯顿从心理学角度称之为压缩,使人惊奇的是,数学是可压缩的,你可能费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和精力,分步的尝试从几种方法中找到一些结果,如果你一旦真正完全的理解它的结果,之后再从心理角度你去整体衡量它,马上就会发现有惊人的心理压缩。这样,数学就是一种创造或者成果的体现,并且不能独立于它在本质上的抽象上的发展,这样看来数学依赖来自行动的抽象更为恰当。但抽象一定与明确内省相反的过程不可分离,由此把之前的明确与分离形成一种主体感觉、思考、行为的特定方式。 现代数学已经具备了“关系思维”的特点,关系思维倾向于看待知识与现实等同,这是最大的障碍,与之相反,科学与数学,教会我们怎样看待现实世界,如何进行分析世界,数学史启发我们的是真理和人文精神,但它不是绝对的数学真理。 4 数学的分析和综合的交互作用 围绕公理方法展开的讨论,突出的显示了数学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的转变。到19世纪中叶,提出数学是否应该具有类似力学或几何学那样真正的价值,数学是否应该具有算术那样有自身心理结构,将数学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划分。代数学被视为是几何或力学结构的代数化,当人们逐渐认识到代数学对几何学的作用,它不是对对象的刻画时,这些差异就逐渐的没有了。关注的焦点发生了转移,转向认知和知识的内在动力上来。数学家们开始更加深刻的反思,反思他们自身的结构和活动,而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思。 单一的运算x+1衍生出自然数的加法与乘法,格拉斯曼运用这个定义证明了算术运算其它的所有重要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格拉斯曼公理包括了归纳法,但是在它那个年代却受到了猛烈的批评。holder相信涉及递归运算的那些讲述都不是公理,因为算术是先验的。若有人认为这些公式是算术公理,则他就会把相似的公理用于数论和分析中无数的概念,如此话算术公理的数量就会大增。这陈述不够明确,因为格拉斯曼没有处理困难的部分,会指责他的处理是不完整的,只给出讨论中的一些规则,就目前情况来看,这样说法比较合理, holder还未真正的领会数学公理系统,也就是数学公理系统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用数学推论来评估的,并不能完全表示直觉给出的基本现实。 5 如何正确理解数学内部的对立统一 19世纪初出现积分理论从柯西到勒贝格的转换,它用实证更多涉及算术近似法及不等式语言。 利用展示函数概念柯西在一定意义上做完了笛卡尔把几何向算术的压缩过程,他把几何简化成直线,当然就受到格拉斯曼等人的强烈批评,因为他们认为数学理论应该描述与某一主题区的关系。人们都认同通过连续函数概念的介入,由此数学能真正变得很适用,应该能够生成各种各样的直接的真理,对数学问题进行构思,使其与现实有直接关系,这种实证态度和公理运动态度是完全不一样,函数与连续的概念是同时发展的,连续性是函数的基本特征。柯西将数学转变成了外延理论,必须把连续函数设想成具体表述的等价类,而不能认为它的一些表述提供等价关系的外延公理等同,只能这样来理解函数连续的性质,但不能成为表示函数形式的性质。 狄利克莱和柯西认为,函数必须被看成是解析表达式,而解析表达式是建立于外延公理的基础之上。勒贝格利用假设解析表达式都成立,继而极大的推广了函数的概念,然后又从连续函数发展到可测函数,并且在实际检验的基础上,这个可测函数能包涵数学分析内能找到的所有函数,20世纪初函数概念的发展映射了数学分析的进展。 从柯西以来,可以依据函数的某一性质或推理来理解函数,而没有必要明确表述函数就能选出函数集,这是能够做到的。如柯西证明了具有这个性质:f(x+y)=f(x)+f(y)是连续函数,它没有给出函数f(x)=ax,柯西建立了对数学概念的一种全新的理解,据此数学概念可以依据它得出某一结论来给出定义,把概念理解成具有某种行动计划的操作性,这与过去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柯西是一位真正的现代数学家。 黎曼对积分充满兴趣,继柯西之后开始研究,与柯西研究的方式不同的是他从必要条件入手,黎曼给出了闭区间上可积的有界函数的定义,黎曼由此对连续性与可积性进行了区分,并且定义出非常重要的可积函数的概念,这个概念被人们看成“完全任意”函数中最大的子集,“完全任意”的函数从19世纪中叶以来,始终在连续函数的定义中处于尤为重要地位。黎曼将可积函数的概念进行了极大的推广,未来进一步概括可积函数的概念就是一定会发生的,黎曼对计算积分值的传统程序的做法是认同的。 勒贝格的做法是分割函数的值域,显然测量和可测性概念都可以定义积分概念,勒贝格的做法不仅仅将可测集和测度集的概念放在了中心位置,还步步加强了实证分析与公理化定义的方法论,托马斯·霍金斯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就是勒贝格建立了首个通用的积分理论,各种数学范例、定义、定理在勒贝格研究以前早已经存在着,可是它们缺少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完整性及连贯性。 作为微积分理论,从柯西就开始对连续性进行研究,距离概念成为邻近测量的适用性是连续性的定义与定理的唯一条件,由此建立了度量空间的抽象的概念,这个开放性的概念被定义成线的开区间概念,对集合x,不同度量标准决定同一连续函数,仅当x中的一个子集对一个度量标准开放,并且对另一度量标准个也开放。描述连续函数特征的工作就是选择一个拓扑结构,等同于选择一类开放集合,空间拓扑是它结构中的一个特殊性,并且非常适合成为公理化与集合论条件的特征,若没有康托尔创建的集合论,一定没有抽象测度理论与拓扑学理论。 拓扑表征对理解勒贝格的广泛的可测集、类集、可测函数都具有帮助作用,也有助于弄明白在纯数学中发生的事情,由拓扑学的概念可以简化一般形式的辩证与推理,它描述了数学探究和现实重构的特征。 那些给我们的感觉很抽象的数学思想,若只从历史的观点去研究,就变得很容易理解,过程到结构的转换还是相当有好处的,数学史作为描述成长与发展的历程,而数学哲学涉及到更多辩护的问题,这两个在教育情境中都具有了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历史的角度使我们对数学内部类似的对立统一有很多的理解,一是数学成为把人类的智慧释放出来的一种力量,它已起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纯数学的发生发展时常因为正式的严格证明而出现,这些证明是公理化的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为操作假说工作,但不能成为客观题材的说明。从柯西以来,对算术与积分论各自的发展描述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的指出,公理集合论是可用于数学和数理化最好的构架。 我想还是有许多人会觉得数学还是很陌生,那些建立于19世纪的集合和代数公理,可以被看成是集论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力的工具,正是这个矛盾才使得数学史的研究更有意义、更有启迪作用。 教育哲学论文:关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本应该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个人修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并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面临困境。因此,反思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如何走出的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误区 长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误区。这些误区正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遭遇尴尬的真正原因所在。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政治化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政治意识形态化的倾向严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也就成了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混淆,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变为思想灌输和时政教育为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变为政治说教和政策宣传的工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过程中,教师无形中把哲学教学的任务完全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政治化、绝对化、神圣化。哲学的功能侧重于“政治教育”,哲学成为“政治”的代名词。由于哲学的政治属性过于浓重,缺乏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忽视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功能。而这些弊端正是学生们排斥、厌恶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根本原因。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知识化 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比较重视,而对方法论教育相当忽略,将世界观等同于方法论,甚至以世界观取代了方法论。这使学生对马克思主意哲学方法论思想都不甚了解,更谈不上自觉应用,以至于他们学无所用、学无所得。我们不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知识。但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知识,甚至是一种死记硬背的认识,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化,同时也势必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庸俗化、简单化了。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条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反教条的。前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因为没有贯彻这一思想,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僵化、凝固化,只是作为僵化的教条和公式被运用,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成为“一成不变”的真理和照搬照用的公式。而我国在很长时间内照搬照抄苏联教科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照本宣科的原理教学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教条主义的体系,陈旧的思维方式,使原本极具灵活性的理论变得刻板、教条,成为照搬照用的公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丧失灵活性、针对性,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很少能做到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原理”所提供的一系列公式教条。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形式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和哲学教学脱离时代、脱离生活、脱离现实、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很少吸收当今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其他学科知识、吸收时代精神的精华,成为形式主义的教育。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走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科体系的完整和知识的系统传授,却忽视了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意义。一个明显问题是老师照本宣科,一厢情愿,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理解方式和思想状况,造成预期教学目的与实际学习效果之间的严重脱节。 2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出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须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出路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由重政治教育到重哲学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政治教育。我们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为政治服务,这是无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引导我们树立唯物论辩证法的立场去认识分析问题,当然有思想教育功能,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服务于现实政治的方式应该是有一定间接性的、隐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不能仅仅归结为思想教育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最为重要的功能是通过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改造学生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在于它的批判性的思维。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理论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通过批判获得真理,获得知识的能力。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由重世界观教育到重方法论教育 世界观不等同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须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把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有机相结合,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乃至做人的方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由重知识教育到重智慧教育 知识不等于智慧。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虽然理论本性不同,但也是追求智慧之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虽然也有知识教育的功能,但它更应该发挥启发智慧的功能。倪志安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起到一种真正的蒙智、纠智和惠智的作用,让受教育者得到思考能力和人格素养的培养”。[2]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和精神实质,不能止步于知识的积累,而应该着重于智慧的启迪,思想启蒙,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突破困境,承担使命就必须实现由重政治教育到重哲学教育、由重世界观教育到重方法论教育、由重知识教育到重智慧教育的转变。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哲学论文: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质量因素研究 一、显性因素 (一)教材以及考试模式 教学内容重复,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教材内容陈旧,不够引人入胜,这些都是马哲众所周知的问题。虽然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版本众多,但基本上还是沿袭了传统教科书的模式,也就是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几个部分组合而成。它不但无法容纳随着历史前进和实践发展必须加以补充的内容,而且在表达已有基本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方面也存在缺陷,无法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核心的精神实质,缺乏对当代人类生存状态和前途命运的关切与思考。 同时,当前大多数高校考查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效果仍然采取课堂考试的形式,教师讲什么,考试就考什么,似乎在考学生的记忆力。这种片面化的文本考试模式,排斥一题多解,拒绝异质思维,限制人的创造力,无法检验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结果往往造成高分低能。 (二)教法 教学方法单一,脱离学生实际。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大部分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式教学,这种方法重视理论、强调灌输,以教室、课堂、书本为中心,把哲学抽象成僵化的公式和枯燥的概念,然后再引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或案例加以证明。这种过于重视理论阐释,而忽视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现成理论的机器,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导致许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缺乏兴趣。 有些不喜欢马哲的同学说:“强迫使我对马哲课没兴趣!”通常我们上这种课的时候都是一边听课一边在下面做别的事。对它说不上喜欢,主要是这种课通常听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听了后也感觉没有多大收获,而且它离现实又很遥远,无法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很多人都有这种盲从心理吧,上马哲课的时候容易受周围同学的“感染”。如果大家都经常逃课或者在课堂上做其他的事,那么自己会感到有点心理不平衡,也会那样去做。一次,两次,时间长了,也就感觉不到马哲有什么意思了。有些同学并不排斥马克思主义,但课堂上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强迫的意味。现在这样的学习不是学生主动去学的,而是带有很大的灌输意味,学生一开始就会对这门课带有一定的逆反或者反叛的心理。即使明明知道这东西是好的、是很有价值的,但就是因为你强制我学,所以我就不喜欢学、不愿意学。归根到底,这是导向性的问题,也是教育方法上的问题。 (三)教学制度 现在各大学都挂上了“素质教育”的招牌,“教育有层次,素质也有层次”遂成为一种时尚的观念,素质教育轰轰烈烈登上了高等教育的舞台。但实际结果又如何呢?熊丙奇先生在《大学有问题》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只不过是挂上了素质教育的幌子,是新瓶装旧酒的纯粹形式主义,实际上搞的仍是应试教育那一套。 本人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的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大学有三件事:第一,学会如何做人——这是最根本的;第二,学会如何思维———这是关键;第三才是学会掌握必要的高层次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古人也曾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大学的核心不在教会学生知识,而在教会学生做人。而我们的大学在发展中却偏离了这一教育思路。 正如杨叔子教授所指出的:高等教育的时弊根于轻视人文素质。学校视办学如办厂,为了扩大生源提高效益,校方绞尽脑汁向学生灌输各种“有用”的知识,逼迫学生今天考这个证,明天考那个证,重教学生做事,轻教学生做人,表面上大谈素质教育,实际上却普遍表现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轻视,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过于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本末倒置,必然导致大学生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电脑荒于人脑,必然导致整个高等教育缺乏生机与活力。 在这种大气候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然沦为形式,不仅学生反感,就连一些教师也对此嗤之以鼻。为什么呢?就因为哲学作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恰恰是人文知识的核心,哲学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在高等教育为“立竿见影”的功利主义思想所笼罩的情况下,试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改革怎能取得较大进展呢? 二、隐性因素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从没有中断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而且一直都有反思改革,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效果还是达不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呢?当然,这与受教育者和社会环境有关,但是除此以外,还应该存在其他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隐性因素。 (一)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在目前的哲学教育理念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化”的倾向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几条原理和结论。这种教育理念侧重解决学生认知层面的知识传承问题,却无法解决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信念并付诸实践的根本问题。同时,它使我们在教学中无意识地把哲学原理变成了教条,使原来充满智慧、灵性、能启迪思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一堆枯燥无味、晦涩抽象的知识。同时,他们当中还有一些人认为马哲是万金油,而马哲教育只是照本宣科。我们有的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常常习惯于用传统的旧观念和旧理论去解释、回答已经发展变化的新现实,即使联系不上,也硬要牵强附会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去寻找答案,这必然会让人们质疑:要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没有什么原则,要么就是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种教育必然使群众失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任。 (二)教育者的态度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普遍地存在着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它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威信,降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效果。本人认为,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是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普遍有三种态度: 一种态度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圣经看待。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左”的认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照抄照搬,结果是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的问题。由于照抄照搬的理论无法正确解释和回答客观现实问题,因而也就不能说服学生。时间一长,学生就失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任。 第二种态度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右”的认识。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于一百多年前,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回答不了今天的现实问题,它已经过时了,应该用新的理论来取而代之。甚至有的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演变为新宗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灌输教育是一种愚民政策,窒息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机。 第三种态度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来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坚持不是固守,也不是抛弃。它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基本原则是相对稳定的,不论形势发生什么变化,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都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不能动摇。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理论则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充实和丰富,它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正如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三)没有对马哲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 许多人把哲学教育简单化,把其知识、方法的传授当作是“ 政治理论”的灌输。本来是“ 哲学上的说理”却变成“ 政治上的说教” 。应当承认,不存在脱离政治的哲学,但哲学有政治无法替代的作用,二者不能简单等同。政治是瞬息万变的,经常表现为一系列原则、政策和策略,而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史观、无产阶级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有机统一。它以稳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透过瞬息万变、复杂迷离的现象,把握规律,认清政治形势。哲学不是既定不变的知识和简单现成的结论,它为人们提供解决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问题以及评价真善美的正确标准。它重视的是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结论。把哲学简单等同政治,势必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缺乏思维的训练、理性的思考,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哲学理论教育和宣传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宣传教育完全是为当下的政治服务。而理论教育要一分为二,客观冷静是它的理性所在。它的变化服从于实践,它只忠于实践,并对发展着的现实社会作出理性的回答。但是,由于一些眼前的阶段性工作和政治目标的需要,哲学理论教育往往失去它的客观理性,而是围绕着政治目标不断地注释,不断地演绎。只顾一时的宣传教育效果,忘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本质,其结果是自己损害了自己的形象。过去多年来曾经把哲学当作具体政策的辩护工具,弄成政策图解,搞得极其简单化、绝对化、庸俗化,以至于造成全民学哲学而又全国主观主义大泛滥的荒谬局面,这段惨痛历史要引为子孙万代的教训,再也不能重演了。 (四)在教学方法运用中,认为举例就是论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进行哲学论证,而不是简单地宣布这样那样的哲学原理。只有通过哲学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才会充分发挥出来。 中国的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家曾经说过:“凡哲学都要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高于其他哲学,就更必须有严密的论证。它的立场、观点、方法与其说是体现在它的结论中,还不如说体现在得出结论的论证过程中。只有通过论证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对象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只是把结论当作如此的东西来宣布,就等于没有讲哲学。” 可我们有些教师以为举例就是论证,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只用举例为证的方法来论证某一条原理,严格说来这是不行的。何况有时候甚至连例子也举得不合适,同原理联系不起来,这就更不行。”我们要通过教学加强哲学的论证力量,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哲学不能只是用来宣布现成结论的,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这样的学科,那自然在课堂上留不住学生,反而招致学生的反感和厌恶。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包含着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严密的逻辑论证力量,凸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穷魅力。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作深入细致地科学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会给学生带来思想的收获、灵魂上的震撼和行为上的引导。 教育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瓶颈”与改革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建国以来便一直处于显学的地位,各种研究解读著作真可谓汗牛充栋、蔚为大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作为当今根本的素质教育亦是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不仅仅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更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培养的最重要方式。加强和改革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以使之更好地体现时代的气息,更加有效地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提高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人的思维活动的独创性,激发人们的创造欲望,是一项至关重要且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的前提与基础 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改革并不是一个新课题,迄今为止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此开展了深刻且非常有益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无论哪一种教学改革的成功都必定是与其所属科目的本质特性相契合的,忽视课程本身的特点而一味追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等方面的改革,无异于舍本逐末、事倍功半。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特质为前提与基础,在顺应这些特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真实有效的教学改革。关于这一点,孙正聿先生曾作出过相当精辟的概括。他认为,哲学是“向上的兼容性”、“时代的容涵性”和“逻辑的展开性”的统一。首先,“向上的兼容性”,是人类认识史的积淀、结晶和升华,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这就是说,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则是思想性的历史,哲学与哲学史是密不可分的,离开“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哲学就会失去它的丰富的理论内容,就会失去它的至为重要的“历史感”。其次,“时代的容涵性”,是指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理论的力量,在于它以理论的方式去把握现实,使人们超越感觉的杂多性、表象的流变性、情感的狭隘性和意愿的主观性,达到对现实的全面反映、深层透视、理性解释、批判性反思和理想性引导。再次,“逻辑的展开性”,表现为哲学范畴的逻辑体系。用列宁的话说,概念、范畴是人类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哲学理论的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都只能是实现在它的逻辑化的概念展开过程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理论的力量,就在于这是一种理论的逻辑力量、说服力量、征服力量。当然,这段话是针对一切哲学而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体现出上述一般特点外,更“熔铸着人类的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则熔铸着它的创始人及其后继者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深厚教养,因而具有一种气势恢宏、博大精深、睿智通达的理论境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最能”以理服人“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充分体现、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这是取得教学改革攻坚战之胜利的根本前提与基础。 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瓶颈” (一)批判与前导性的丧失 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是一套为现实做注脚的“辩护士”理论,而是指引人们超越现实、奔向共产主义“自由王国”的灯塔。但现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仍未彻底摆脱为政治服务、给政治决策寻找理论依据的角色,现在我们很难再看到哲学独特的滋养主体、反思现实的批判功能,无处寻觅它对于现实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前导性理念,哲学日益成为“描红”现实的静态话语系统。上述束缚投射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中,便是本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人文教育被活生生“抽空”为纯时政性的苍白的政治道德说教,这样的教育根本无法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养,学生也无法从中获得科学实证与人文思辨的素质训练。由此看来,相当多的学生对本门课程表现出厌恶与冷漠也不足为奇了。 (二)“人”的隐遁 纵观马克思伟大一生的研究历程,无论是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是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人”都是马克思所关注的对象,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切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即使在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流通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资本论》中,我们也同样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同样,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论断里,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马克思对人之彻底解放的美好未来的殷切期盼。然而遗憾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中,我们过分关注了物质世界及其发展,强调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基石的论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认识是对物质存在的反应,社会历史是受物质生产方式支配的)。虽然这样的哲学体系也讲“人”,但这里的“人”只是物质运动的一个环节,整个人类历史也只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已,缺少对人及其能动性的基本关注,其中的“人”已被剥离为空空如也的符号,沦为表现历史自身发展的工具。应该说,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仍浸染着浓重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色彩,甚至让我们看到了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的身影。它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这些弊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上便表现为教材中映入学生眼帘的是满纸冰冷的逻辑与铁一般的法则,人的主体性、灵动性悄然隐遁,面对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教学,学生很难适应,更无从应用。 (三)教材的陈旧 我国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内容主要取自前苏联的教材,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虽然其间多次改动,但主体框架与主要观点并无多大变易。例如,四大板块结构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格局仍未完全突破。另外,大部分的教材不是个人的研究成果而是集体劳动的结晶,这使它更像是材料与观点的集合,而很难显现出个性与独创性。对此,一些学者认为:“前苏联教科书的哲学体系可以说只是部分地阐述了某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较多在唯物史观方面),总体上并未反映马克思哲学的全貌和特征;即使在当时也不能说代表了它的最高水平。其中不少内容是属于‘前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以前达到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做了思想准备)的理论成果或形态。”近年来,不少具有创新价值的教材新鲜…炉,其中吸收了一些新内容,但有些内容目前仍是有争议的,如以实践唯物主义取代实践观的提法。这样陈旧的教材远远无法满足时展的要求,教材呈现的理论与现实热点问题相距太远,大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和平与发展的问题、人权问题、全球化问题、科技应用所产生的伦理道德的冲击问题等等,并未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试想,这样一套远离现实、束之高阁的理论如何能塑造身处瞬息万变的时代潮头的大学生以健全的人格?如何能培养他们宝贵的独创欲望与卓越的创新思维呢? 三、在教学理念上,要大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人性光辉与批判前导的维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重视对人的关怀 如上所述,人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所关注的领域,从中我们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过程中建立和确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是人的生活世界,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同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一定要对人的存在、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价值、人的个性和人的主体性等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实现哲学主题由“物质整体的世界”向“人的世界”的重大转变。将之称为“重大的转变”是毫不为过的,因为它涉及到的绝不仅仅是研究的主题,其中更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讲,对“人的世界”的重新关注,必然高扬了人的主体性维度,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这里的“人”已不是从前那个隶属于整体、依附于社会的工具,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是以实践作为其存在方式的创造自身历史与未来的充满自主力量的人。人的光辉的复现,同时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本体论由“物质”向“生成”的推移。所有这些转变,无疑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理念由僵化迟滞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使其恢复从前的生机与活力。另外,从现实的层面上看,研究主题的转变,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从单一政治或经济功能定位的观念转变到确立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培养健康、高尚人格相结合的观念上来,使其从单纯灌输意识形态的观念转变到“以人为本”的观念上来,也使其从单一的教学为本的观念转变到确立“教学”相关、“教研”共进的观念上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智慧,更有健全豁达的人生观。这样的哲学才是“智慧之学”、“为人之学”,这样的哲学教育才是“育心之作”、“树人之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凸显“批判与前导”的维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里的革命性所指的不单是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也包含着对于我国现实社会的反思与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该与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现实,不断地超越现实,不能仅局限于对现实的注解论证。一味用庸俗的实用观点和狭隘的政治观点来看待哲学的后果是严重的。长期偏重物质文明建设、令精神文明建设流于表面化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低效率。批判功能的重现,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焕发新的生机,彻底摆脱本本主义的僵化教条。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努力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导性,积极主动地为现实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导向性理念,在宏观标向上指引现实社会的发展。这一新的转向可以消除哲学把握现实社会发展脉搏的滞后性,改变其长久以来的“注脚”形象。转而走在了浩浩历史之江水的潮头,如灯塔般照亮我们前方的征程。这样的哲学教育充满了青春的脉动,学生们又怎会不欣然接受呢? 四、在教材体系上,要实现各部分内容的创造性重组 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之体系划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大部分,内容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的联系未被充分挖掘,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便是要重建这四大板块的内在联系,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实践这一范畴在马克思那里绝不仅是指与认识相对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更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把握自然界的手段。实践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近年来,不少教材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物质观这一章的后面加入了实践观的内容,但这里仍然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物质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又如,唯物史观不仅仅是一个隶属于自然辩证法之一部分的自然历史过程,更是人创造历史、解放自身、描绘美好未来的过程。它是浸染着辩证法的、彰显着认识论光辉的开放性进程。再如辩证法,它不只体现为客观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运动规律,更表现为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辩证运动,这样的思想愈发明晰地揭示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只有深入探索上述闪光点,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体系熔铸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为了使上述设想得以实现,同时也考虑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知识体系也应随之进行分解和重新的排列组合,形成“树状”的知识结构体系。这种“树状”知识结构由“根知识”、“主干知识”和“枝知识”三部分构成。在学习中,学生通过对每一章的深入研究,首先找到贯穿于这一章中的基本原理作为知识“主干”,将构成这一基本原理的主要概念与范畴看作这一章的“根”,将每章中的其余知识视为本章的树状知识结构的“枝”,“枝”的意义取决于其依附的主干知识与根知识。主干知识遍布本章,而根知识则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每一章的知识体系中。“改革后的哲学原理教学新体系,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既体现出理论的魅力,又具有时代的感染力”。 五、采用史、论、著、比、实有机结合的方式丰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过分注重了原理的阐发,致使哲学教材沦为现成的结论、枯燥的条文与苍白的说教,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与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与丰富性。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史生论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对于哲学原理的编排基本上是共时性的,学生接受到的永远只是科学且同定的结论,冰冷又干巴巴的条文。至于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这样的真理产生之前,理论创建者进行了怎样深邃而艰苦的思索,这中间又与自身的哪些旧痕迹进行了彻底地清算,即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如何从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巢窠中涅磐重生的等等,我们无从得知,似乎真理对于个人来说是早已给定的,只需尽力接受就万事大吉了。正是这样的做法令教材变得枯燥乏味,学生读来亦是味如嚼蜡,难免产生厌恶、恐惧的心理。因此,在教材中引入历时性维度势在必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蜕变而逐步生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史正是对这一生成的科学描绘。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充分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流变历程,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原理的真谛。例如“人的本质”一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应当引入马克思早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观点,使学生在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理论的嬗变中更精准、更全面地理解最终的结论。 (二)凭著丰论 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原典著作的科学归纳与概括,体现了原著的精华所在。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其一,教材不是原著,它始终只是中介,不是本原,它不能代替原著的学习;其二,由某一个体或群体所编撰的教材在全国或一定范围内普遍使用,只会使哲学教学变得单一、枯燥”。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一轮又一轮的归纳、概括、抽取极易导致对原著理解的简单教条乃至偏移曲解。前者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后者则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本质。如对于“生产力”这一范畴的理解,马克思本人眼中的生产力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包括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等多个方面,但在传统教科书中,生产力却被曲解为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能力。因而新教材中应加强原著与原理的结合,实现以原理带原著,以原著丰原理的崭新格局。这样师生才能共同面对伟大哲学家的思想,感受伟人思想的真实脉动。 (三)借比彰论 这里的“比”有“比较”的意思,同时亦包括“借鉴”的含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应充分对比、借鉴中外优秀的思想成果,通过“扬弃”来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 首先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上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源于中国的,它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并结出丰硕的果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的相似性。历经几千年的锤炼而形成的中困传统义化的威力是巨大的。它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今天既是“活的规范”(延续着的传统),又是正在生成着的传统。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的重要手段。例如,中国文化强调“天、地、君、亲、师”,我们可以将之改为“天、地、国、亲、师”,这里改原来的“君”为现在的“国”很重要,“君”是一个具体的君主、政府,“君师合一”亦即政教合一,这容易产生极权,不利于民主的发展,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如将其变为“国”字,则既保证了中国传统价值的有效延续性,又实现了与马克思主义的集体观的结合。这里的“国”字既非政府,也非政体,而是“家团”,是country而非state。中国人经常用“家园”指乡土。“亲”不仅仅指父母,可以扩而广之。“师”也不只是指老师,还包括朋友等。再如,中国儒士所强调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同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这些洋溢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儒家传统在精神意蕴上,是与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相一致的,应该实现二者的融合,以孕育和生发出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来,这也是新的工业民族精神之所在。如果我们哲学教科书能够吸纳进这些东西,则哲学教学将会别开洞天,肯定会激发出学生的极大兴趣来。 其次我们再来关注国外、尤其是西方现代哲学。一直以来,教材对于西方现代哲学的态度总的来说是排斥的,要么闭口不谈,要么简单冠之以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或不可知论之类的大帽子,不屑一顾。这样的态度不是平等,而是俯视,甚至是敌视。然而细细想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绝不是在温室中、在与致病因素隔绝的无菌室中产生与保持的。相反,它是在各种思潮的冲击、辩论、打磨中显露其金子般的光辉的。打开窗子,让新鲜的阳光进来,屋内的花朵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况且,西方现代哲学的思想也并非都是谬误,其中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这样做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而是旨在避免绝对化,能够对其他流派、思潮采取更为宽容、开放的姿态。这不仅仅是必要性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可能性的维度。“如果说19世纪和20世纪是各种对抗和冲突激化的世纪,那么由于冷战的结束和人类面临的各种共同挑战,21世纪将会是和平竞争和对话协商为基调的世纪。对抗和冲突不会很快消失,在一定范围内还会加剧,但问题的解决最终只能靠对话和协商。在此背景下,哲学领域以往那种势不两立的对抗也必将有所缓解,协商式的争论会使人们更多的接受。事实上,西方学术界已开始出现这种倾向。有一些哲学家不仅在试图超越西方哲学中各种流派和思潮的对立,也试图在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寻找其共同点”。有了这样好的契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更应解除束缚,在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平等对话中展现其特有的优越性与先进性。 (四)依实话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与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借此来充分发挥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内在维度,同时也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从哲学的性质上看,它总是以普遍、抽象的方式来把握具体特殊、表现思想的,似乎与现实没有什么关联,实则相反。纵观整个哲学史,没有一位哲学家的哲学是完全抛弃现实的,时代问题始终是他们关注的对象,只不过他们采取了比较隐晦的方式将火热的激情与深邃的思想包裹了起来罢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更是倍加关注,因为它就是在不断回应时代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就是要使之保持开放性、批判性,既要对历史开放和批判,也要对现实开放批判,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开放和批判的交融中,实现对它们的超越。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不仅仅是对旧哲学传统的继承和批判,而且也包含着对其所处时代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这种哲学精神也是我们应该继承的”。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问题、制度伦理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无中心价值的价值多元、无序状态问题,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应对现代社会、为现代化提供支持的问题,也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等都应关注。从国际方面看,经济的全球化问题,以及由此提出的全球伦理或普适伦理问题,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秉持的原则的伦理前提问题、人权问题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关注的,也是我们哲学教学所不可回避的问题”。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须抛弃“原理加例子”式的假化的教材体系,真正将现实生活引入到哲学之中,这样的哲学教育才更能体现其开放性、批判性和超越性,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马克思哲学教育彻底摆脱目前的尴尬境况。这既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发展方向。 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来看,时代特征比从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上面提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全球化以普遍消除资本的区域性为特征,正是使资本重新组合。‘流动空间’正取代‘地域空间’,换句话说,地域正被网络取代,而网络不再对应于某一具体地域,而是被纳入世界市场内,不受任何国家的政治限制。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在历史上第一次不再联系在一起”。全球化已经深入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在这里,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了科技革命和以社会改革为中心的当代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所带来的巨大成果。然而如果我们向纵深处挖掘,会看到其中所蕴含的重要的哲学课题:“一是知识增长、科学发展与技术革命中的哲学问题;二是人的自由解放运动所提出的哲学问题;三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前两个问题反映了当前举世瞩目的科技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两大潮流,在深层上,乃是社会进步同一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反映着人类在处理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既改造外部世界,又改造和发展自身。而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的突出,则反映着人类在自觉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对自身的对象性活动及其方式的自觉地反思”。忽视了对这些哲学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势必会影响社会的长远、稳定、全面的发展。而这样的任务就需要也只能依靠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来完成。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才深化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及形式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才切实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时代的精华”。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四个方面的结合之间绝非是孤立的,而是体现出鲜明的整体化倾向。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必然与代表马克思某一阶段思想内涵的著作相关联,也必然会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发展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总是在与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在对现实社会凸现出的各种问题的深刻剖析中诞生的,这些经典著作的真理性、时代性绝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黯淡,如此等等。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体系不仅要在形式上形成树状的知识结构,还要在内容上形成史、论、著、比、实交相辉映的全新格局。 综上所述,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形成由来已久,欲彻底根治其弊症也绝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立足于长远的教育理念,站在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高度,以竭力造就创新人才的哲学精神为目标不断加快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坚决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念、教材体系的改革,就一定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实现质的飞跃,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哲学论文: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教育 本文对化学中体现的哲学原理作了简要介绍,并与其他学科作了类比,力图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以培养他们的哲学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功利性的紧张时代,我认为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化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哲学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将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一、现象与本质的教育 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本质是事物的性质及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构成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的、比较深刻、比较稳定的方面,它不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任何事物内部都有其本身的特殊矛盾,这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现象是事物的本质的外部表现,是事物的外在的、表面的、多变的方面,它能被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 2.例析培养学生的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思维。 (1)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这也是一个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只是在这个特殊的过程中,应用了黑格尔的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门捷列夫透过六十三种元素的杂乱无章的表面现象,发现了原子量的变化引起元素性质变化的本质。这是透过事物看到本质的一个典型例子。 (2)将二氧化硫分别通入红色的品红溶液和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后,均能使其褪色,二氧化硫是否均表现了漂白性? 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学会用现象和本质的哲学观点周密、严谨地看问题,做实验时,要认真观察现象,并认真思考,通过实验现象认识实验本质;学知识时,也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并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了知识的本质,才是真正的掌握知识的内涵。 (3)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质的本质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也就不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其性质却相差甚远。这是为什么呢?在金刚石的晶体里,每个碳原子都被相邻的4个碳原子包围,处于4个碳原子的中心,以共价键和4个碳原子结合,成为正四面体结构,这些正四面体结构向空间发展,非常牢固,因而金刚石熔点沸点都较高,并难溶于溶剂。 石墨的晶体则是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以范德华力相结合,因此片层之间容易滑动,石墨质软。但是由于同一层上的碳原子间以较强的共价键结合,所以石墨的熔点很高。 二、量变引起质变的教育 一位伟人说过:“化学可以被认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一切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客观事物的变化总是只有质和量的变化,质和量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呈现为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因此,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量变到质变的普遍规律的哲学思想非常重要。 1.量变与质变。 量变是事物一种细小的、不显著的数量上的增减和事物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在化学中,物质浓度的变化,分子量、原子数目、化合价、键能、温度压强等物理量上的变化,以及物质排列次序、排列方式空间取向、晶体类型等的变化,反应过程的程度改变等都属量变的范畴。 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例如物质的变化、同分异构体的相互转化、分子组成和反应性能的改变等。 2.化学中的实例。 量的变化引起质变的例子很多,如浓度、温度不同引起的质变以及元素周期表体现的规律等。 (1)浓度变化引起质变:稀硫酸具有酸的一切通性,但当改变硫酸的浓度时,随着硫酸浓度的改变,引起了性质的变化。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而这些正是稀硫酸所没有的。 在一个烧杯中放入恰好能反应的1l20mol?l-1的浓硫酸和20mol铜,反应也不能进行彻底。因为在整个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降低,“浓度”这种量的改变引起了质变,浓硫酸变成了稀硫酸,稀硫酸不能与铜反应,所以反应不能进行彻底,所以得到的产物cuso4应该是少于20mol,而不可能是20mol。 三、内因和外因的教育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反应比比皆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种物质本身的性质就是内因,也就是通常我们化学上所说的物质的结构。影响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就是化学反应所需的条件,即外因。例如,在研究化学反应速率时,主要研究了外因对反应的影响:双氧水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放出氧气,但只要我们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就可以制取氧气了。这是因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加快了化学反应进行。也研究了内因对反应的影响:铜在常温下不与稀硫酸反应,而铁可以,这是内因(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同造成的。 四、看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教育 科技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当今的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就说明了科技的两面性——对人类有利和不利的方面。教师不妨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询问群众,了解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五、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可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1.运用演示、实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具体地进行教育。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以形态的模式认识事物的本质。 2.多做研究性课题,如学习环境污染这一章节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考察,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观点,也可以培养学生量变到质变的观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哲学论文:西方教育哲学如何讲述之史学视角 在西方汗牛充栋的教育理论文献中以“教育哲学”的各种形式的文本不胜枚举。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什么是教育哲学”的一种应答。逻辑上可把“什么是教育哲学”的问题换为“教育哲学是如何讲述”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西方教育哲学的分析,从中反省教育哲学可能具有的真正形式。 一、教育哲学的讲述何以可能 但首先是,教育哲学的讲述何以可能?换言之,教育哲学究竟应该讲述什么?只有明确教育哲学讲述的对象,教育哲学的讲述才具有可能。王坤庆教授认为教育哲学之所以在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不被其他学科所取代,关键就在于其学科研究对象的不可替代,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价值的学科;在金生?教授那里,教育哲学的存在是为教育的应然性问题做一个哲学辩护,教育哲学是讲述教育的应然性问题。还有论者认为教育哲学讲述的是教育的存在之谜,追问教育之真。关于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人们回答各异其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对教育哲学何以可能的种种观点的穷尽归纳,而在于我们需要明白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它们生成的概念框架是什么。 概念框架是人们在思想中构筑经验世界并对思维中的概念进行整理的方式。在不同的概念框架中人们形成的经验世界的图景也是不一致的。教育哲学构筑的是教育世界的图景,不过,这种构筑,不是常识的,也不是科学的,而是哲学的。教育哲学对教育世界图景的构筑,是在哲学的概念框架中来进行的。区别于常识的、科学的概念框架,哲学有自己所特有的概念框架,这使得教育哲学不同于教育科学。但是甚至在哲学系统内部,哲学也有自己彼此不同的概念框架。正如西梅尔(simmel)所说,“哲学就是哲学本身首要的问题”。譬如西方古典哲学和实证哲学,虽然同为哲学,但是它们分别是在思辩的和实证的概念框架中来营建各自的哲学体系的。因此,教育哲学的讲述必然也要受到哲学系统内不同概念框架选择的制约。在不同的概念框架中会形成不同的关于教育哲学的“世界图景”。因此教育哲学的讲述离不开对哲学的反思,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离不开对哲学可能问题的思考。 同时,教育哲学的构建也离不开对教育世界着眼点的选择。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与教育世界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换言之,教育哲学讲述者所面对的经验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在一定意义上也就决定了教育哲学的可能。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谈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就意味着人们只有在对世界作出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关于这一世界的认识。因此教育哲学讲述者讲述的世界只能是经验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关于教育的感性活动。而由于人们对教育世界存在着不同的经验程度和经验范围,那么不同的教育哲学讲述者所面对的教育世界也就存在差别,人们关于教育的概念理解也就存在着分歧。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也就为教育哲学讲述的对象的选择提供了差异。譬如如果我们把教育理解为家庭教育,那么在此概念框架中形成的家庭教育哲学肯定就有别于学校教育哲学。 因此,教育哲学讲述的种种分歧,是在于人们关于哲学和教育的概念框架选择的不同。在不同的哲学和教育的概念框架中,生成的教育哲学也就存在着差异。面对诸多的概念框架,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也就成为未决之问。但是,这种未决之问,恰恰是教育哲学有望成为可能的前提。无论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辩,还是对教育本体的存在反思,抑或对教育价值的执着追求,教育哲学都是教育和哲学的联姻。“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全部可能与必要都建立在对‘哲学’与‘教育’的关系认识上”。对教育哲学讲述何以可能的追问,应该上溯到关于哲学和教育何以可能的思考。 哲学和教育的可能,规定着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哲学和教育的可能只能是教育哲学前提而不是教育哲学本身,这就决定了教育哲学既不是哲学也不是教育学。对哲学和教育的可能的思考,可以由哲学史和教育史来回答。哲学史和教育史揭示的教育的可能也就决定了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但由于最终以文本形式呈现的哲学史和教育史,揭示的也不一定就是哲学和教育的本来的面貌,因此这也就决定了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不一定就是教育哲学应该有的面貌,而只能是教育哲学可能有的或正有的面貌。“在某种意义上,象教育哲学的这样东西是没有的,只有能用不同方法加以分类的各派教育哲学。”也因此下文对教育哲学讲述的种种可能的理解只能具有启发的意义,而不能作为结论的标准。 二、哲学史的回答:西方教育哲学讲述的几种可能 从西方哲学史来看,哲学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有规律的演绎过程,不同的时代实践派生出不同的时代哲学。以人类历史实践为线索,梳理哲学发展的脉络,可以揭示出哲学所呈现出的种种可能,进而可以把握教育哲学的讲述所具有的几种可能。 当人类还处在自然联系占优势的时代,由于人们尚远远不能破解处于优势的自然之谜,因此就难免给自然之谜以形而上学的解释,这种形而上学,也就构成了人类对自然的本体追问,对普遍规律抑或绝对理念、普遍精神的追寻。这也就是传统的形而上学式的哲学。但是近代以降,自然科学的狂飚之势,尤其是实验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实证精神风靡一时。传统哲学对本体的追问开始转向了对本体认识可能的反思。哲学从本体论必然转向了认识论。认识论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分析哲学破土而出,哲学在近现代再次出现了重大的转折。有西方学者对哲学发展呈现出的这种形式作出了精辟的论断:“首先,哲学家们思考这个世界,接着,他们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最后,他们转向注意表达这种认识的媒介。这似乎就是哲学从形而上学,经过认识论,再到语言哲学的自然进程。” 分析哲学的诞生,并没有终止哲学的自然进程。20世纪由于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科技理性不断扩张边界,人文世界日益受到挤压。克服人的异化、恢复人的主体性的呼声此起彼伏。对人的关注、对主体存在意义的挖掘成为西方哲学讲述的主流。哲学也进入了对既往的和现存的一切进行了批判和清思的阶段,哲学的发展开始呈现出多元的面貌,哲学的讲述表现出了多种的可能。哲学史呈现出的哲学讲述的种种可能,也必然给不同历史时代中教育哲学的讲述提供了种种可能。 (一)本体探求式的教育哲学 传统哲学执着于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追求,这就给教育哲学的讲述提供了一种可能(如果存在被讲述着的教育哲学的话),那就是以思辩的方式追问教育的本体。但是“在把哲学解释为关于”普遍规律“的学说时……其结果往往把哲学理论混同为其他的实证的知识。”哲学成为“科学的科学”。既然哲学是作为“科学的科学”,那么在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占据主流的时代,教育哲学对教育本体追求的可能形式也就是对教育实证知识的揭示。而由于当时教育哲学还没有从教育学中分化,故而教育哲学对教育本体也即对教育实证知识的追求是通过教育学来体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将“近代教育科学化运动”之前的教育学通称为“哲学的教育学”也就情有可原。因为在传统的形而上学哲学时代,教育学对教育实证知识的追求必须有赖于哲学关于永恒存在,尤其是关于人性学说的支撑。显然通过这种思辩的途径获得的关于教育的实证知识也就只能是思辩的,教育学所呈现的范式也只能是思辩的,进而是规范性,而不是描述性的。所以,在哲学就是“科学的科学”的概念框架下,传统的教育学与其说是“哲学的教育学”,毋宁说是教育哲学的一种怪胎。人们建立教育学的初衷是对教育进行描述,但结果却走向了规范,教育学大厦本应是立足于经验,但结果却奠基于思辩。在此逻辑下,罗森克兰茨的《教育学的体系》既被看作是教育学,又被看作是教育哲学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如此,教育哲学对教育本体探求的初衷,却对后来的教育哲学的讲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教育哲学界一度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挖掘就是这种范式的实践。 (二)价值规范式的教育哲学 传统的形而上学哲学经过认识论的转化,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提供了种种可能。哲学家从过去致力于对终极存在的追问转向了对现象世界、经验世界的探究。而伴随着形而上学的被拒斥,传统的哲学教育学也走向了终结。教育学毅然迈向了科学化进程。显然教育哲学已经不能依附于教育学而存在了。在哲学认识论转化的背景下,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也就不再是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追求,传统的哲学教育学,“一方面它借用了自然科学方法,以追求科学化、量化为目标,朝向建立教育科学体系;另一方面,它保留了哲学方法论基础,将教育学中具有价值和观念属性的内容纳入哲学范畴,朝向形成教育哲学体系。”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为教育哲学的可能提供了方向,在哲学拒斥“自在之物”的背景下,教育哲学也不再关注教育的本体,从而也不再关注教育实然,这些都交给了教育学去解决。教育哲学研究者所做的就是从各自的哲学观点中演绎出教育价值、教育目的,并试图根据这些价值、目的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在这种意义上教育哲学是一种规范性的哲学,同时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实践哲学。但是教育哲学讲述呈现的这种可能,反而给自身的可能带来了疑问,“教育倒反像仅是附在哲学骨骼上的皮肉一样,只用来阐明哲学的原则”。哲学演绎式的教育哲学如同哲学式的教育学一样,面临着成学的可能性的问题,然而也正是这种演绎式的教育哲学,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人类的教育思想,促进了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譬如处在这一时期的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正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 (三)语言分析式的教育哲学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肯定,但是,他的教育哲学范式却并没有在学界得到一致的赞成。而当分析哲学的问世,教育哲学的合法性才得到了充分肯定。“在西方哲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中,教育哲学真正开始成为一个有清晰界限的研究领域,以其强有力的分析方法著称于世。”分析哲学改变了在此之前的哲学言说方式,哲学被打上了科学化的烙印,分析哲学家试图通过语言的分析来为哲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确定性。这也就为教育哲学摆脱以往对哲学的依附性提供了突破口,教育哲学开始真正关注自身,并能够为自身的科学性提供保证。显然教育哲学的这种可能性得到的认可归根结底还是哲学的可能性得到了默认。分析教育哲学依靠分析这一批判的武器真正展开了对教育理论的批判和清思。遗憾的是,分析哲学为教育哲学的可能提供了肯定的同时,也为其否定埋下了伏笔。分析教育哲学在文本分析的概念框架下,日益进入了逻辑的游戏,日益脱离了现实的教育问题,即便他们也试图对教育实践提供帮助,但是分析的方法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而且在另一种意义上,分析哲学的合法性本身也值得反思,分析只能是哲学的方法,而不能或至少不能代替哲学本身。所以当分析哲学走向式微的时候,分析教育哲学也就好景不长了。教育哲学的讲述再度成为一个问题。 (四)人文求索式的教育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在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演绎下,哲学的发展越来越关注人的存在。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生命哲学的发轫,为后继哲学对人存在意义的观照更提供了可能。分析哲学之后,语言已经被哲学演绎成“存在的家园”,通过对语言、文本的分析来找寻人的存在的意义,成为哲学不可回避的主题。哲学主题的切换给分析教育哲学的讲述也带来了挑战,以分析的方式展开对教育文本的反思、理解、体察,并从中感悟教育的意义,使得教育摆脱顽固理性的干扰,让教育对象走出对象性的存在,成为教育哲学时髦的主题。这种教育哲学在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中都不乏存在,无论这些教育哲学所选择的教育着眼点是什么,它们字里行间都始终关注人的时间性存在,处处激荡着人文的气息,文化的关怀。然而,教育哲学的这种讲述方式依然没有摆脱自身对其上位哲学演绎的窠臼,同时,由于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哲学基于其方法论,在叙事方式上提倡“小叙事”而反对“元叙事”和“宏伟叙事”,这也就导致教育哲学研究者的视野不再是笼统的关注整个教育过程,而偏重于对微观的教学事件、课程开发、教育政策等进行哲学的审视。所以,尽管西方教育哲学的讲述在当代获得了全新的演绎,但是,西方教育哲学反而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教育哲学的规范性反而再次迷失了。正如彼得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谈到英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时说道:“我希望看到的是更加强调社会价值和人性的‘伦敦学派’的发展。但是,也许会有一种‘范式转变’,有某种新的东西出现,但是我却不知道新的东西会是什么。” 三、教育史的回答:西方教育哲学讲述的几种可能 教育哲学的讲述离不开教育本身。语言是存在的显现。只有人类教育活动的存在,教育哲学才有讲述的可能。教育史是教育存在的逻辑显现,很大程度上教育史中关于教育经验世界的描述,既是教育哲学讲述的消极界限(教育世界在语言之外是存在着的无),同时也是教育哲学讲述的积极界限(教育世界在语言中对人生成为无限的有)。因此教育史关于教育的讲述也为教育哲学的讲述提供了种种可能。 这里我们不准备考察教育的起源或史前教育,起源问题本身就带有形而上学式的追问。这一问题的回答在某种意义上需要一定的哲学世界观作为前提,因而本质上也就成为哲学需要回答的问题,尽管很多人把它纳入到教育哲学体系中来。我们关注的是教育史以描述的方式对教育历史形态的揭示。只有在这种描述性的概念框架中,教育史中的教育才能将教育哲学讲述的消极界限和积极界限融为一体。 我们知道,以文艺复兴为分期,教育史对教育的前后讲述,可谓大相径庭。文艺复兴之前,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还不是一种比较严格意义上的,即作为学校教育的理解。因为当时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尚为数不多,教育特权往往都还掌握在教权或皇权的手中,教育整体上还远未世俗化(偶尔也有例外,譬如拜占廷时期的教育),同时,这些教育在形式上也还停留在个别施教上,教育内容比较简单,教育方法也比较浅显,教育目标也还只是一种道德向善的追求。显然,面对这样的教育经验世界,“如何教育”乃至“什么是教育”的问题并不能够充分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也就必然决定着教育哲学讲述的必要性本身还有待思考。“自然,在漫长的岁月里,毕竟积累了许多经验,经历代有识之士的整理,形成了大量教育文献;惟这类经验总结,主要属于教材研究、治学经验、道德修养的规范及程序、教师风范之类。与其说是‘教育’的经验,毋宁说是‘学’的经验。”故而当时的教育现状限定了教育哲学讲述可能。因此,当我们有人把古代柏拉图的《理想国》作为教育哲学时,不免牵强附会,虽然其间不乏关于教育的许多讲解,但毋宁说它是一部政治学更为妥当。 到了近代,西方历史经过了中世纪痛苦煎熬的同时,也给人类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其中之一就是延续至今的大学。中世纪之后,“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多了。”教育逐渐走向了世俗化。在这种世俗化的过程中,伴随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问题也逐渐增多。于是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也逐渐增长。但这种思考出自教育实践的需要,还主要集中在“如何教育”的问题上。因此,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必然离不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规范性也因此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理论讲述的主要表征。同时,过去家庭式的、个别施教的教育逐渐被学校教育、规模施教所取代,这就决定这一时期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难免也逐渐从家庭教育、个别施教逐渐转移到学校教育、规模教育上来。再者,中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从上往下延伸,中等教育、初等教育逐步发展,人们对初等教育,尤其是“对儿童教育的关注,自17世纪中叶夸美纽斯逝世以来,就已明确地提到历史的日程上来了。”所以,这自然也使得这一时期教育理论的讲述主要把视野限制在儿童教育上,教育哲学的讲述也难脱其咎。洛克、卢梭、赫尔巴特等人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述也正是在这种逻辑中进行的,而这一时期教育理论研究者对儿童教育、学校教育问题的关注,甚至影响了整个19世纪乃至20世纪一般教育理论的发展。但无论如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给教育哲学讲述的内容和方式提供了一种选择。 教育史的讲述充满着很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在时代的进程中,从18世纪开始,教育普及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初等教育有所发展。到了19世纪,西方师范教育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的要求。于是人们据此认为,“教育学之所以产生,实师资专业训练使然,而师资训练的需求,取决于教育事业的普及状况。”遂教育哲学的可能也就孕育于此。因此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教育学(包括教育哲学)的讲述都以初等教育的理论形式问世,而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价值无涉。但是,这些教育理论却是在高等教育机构中产生的。德国也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的繁荣,才能成为普通教育学的故乡。缘何当时教育理论不对高等教育进行必要的讲述呢?事实上,当时德国的洪堡理念已经颇具高等教育哲学的意蕴,而红衣主教牛曼的《大学的理想》也已经于1852年问世,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谈及的高等教育哲学框架在那个时代也已经成型了。然而,直到20世纪,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依然将教育主要定位在对儿童的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上来。难怪教育哲学家费茵伯格(feinberg,w.)指出,认为教育哲学的合法性基础在于“一般哲学基础”和“专业培训”的观念是不够正确的。而罗森科兰茨的《教育学的体系》由于其广阔的教育视野(该著作教育视野非常广阔,它分为三编,第一编是教育的一般观点,第二编是关于教育的要素:体育、智育、意育;第三编是关于世界教育的特殊系统:家庭生活、学校社会、公民生活、职业生活、宗教生活),后来被美国学者翻译并专门以《教育哲学》命名之,今天看来或许对教育哲学的规范性问题思考更具有启迪意义。 而当人类迈入20世纪,教育一改以往的从高等教育向初等教育下延式的发展路线,开始步入由初等教育向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上升式的发展轨道。高等教育逐渐从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于是人们关于高等教育的哲学思考也变得紧迫起来,高等教育哲学也走进了教育哲学的视野中。在这种情形下,教育哲学的讲述已经不能也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普通教育阶段了。同时,当代教育也逐渐走出了围墙,走出了专业培训,从有限的空间进入了无限的时间。当代教育出现了三种新的现象:教育先行、教育预见、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教育经验世界的日益丰富性,给教育哲学的讲述也增添了丰富性。当1921年,德国教育学家j.r.克里茨玛尔(j.r.kretzschmar)在《哲学教育学的终结》中,宣判哲学教育学的死亡时,相反,人们从哲学层面对教育经验世界的思考却越来越多,教育哲学已经不局限在学校教育、儿童教育等问题上了。而时至今日,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网络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丰富的教育经验世界都可能会进入教育哲学讲述的视野。也因此,教育哲学的规范性越来越成为疑问。 四、结语 过去的已成为历史,但历史并没有完全过去。西方哲学史和教育史揭示的西方教育哲学讲述所呈现的种种可能,也启迪着我们今天教育哲学的讲述。既然西方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性源于哲学史和教育史,而哲学理论在不断演绎,教育世界也在日益丰富,因此教育哲学的讲述方式、讲述内容必然也在不断地生成。所以,教育哲学范式的探讨,如果脱离丰富的教育实践,脱离可能的哲学语境,这种努力必然是徒劳无益,而那种试图给教育哲学提供单一模式或唯一范式的理念,无非是一种话语霸权,更是有悖历史本身的逻辑。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教育哲学范式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教育哲学研究也能够呈现出范式特色,譬如分析教育哲学。同时西方哲学史和教育史也表明,教育哲学范式化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根植于时代的哲学,也根植于时代的教育。如果存在唯一的教育哲学范式,那也只能是在时代实践的广阔境遇中选择哲学,运用哲学的知识和智慧来审视教育、反思教育、批判教育,从而改造和创新教育。教育哲学的讲述真正能够得到认可的过程,也正是教育哲学在时代的教育实践中得到证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恰恰是教育哲学范式化的过程。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轻易地穿过历史时空,梳理出西方教育哲学讲述的种种可能,也不过是因为我们沿着历史实践的车轮碾过的痕迹,重温一次教育哲学的文本罢了。 教育哲学论文:融入科技哲学的高职通识教育初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同时,也担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使命。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努力探索和构建学生科技素质培养体系,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识教育视阈下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通识教育”的要素包括:第一,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由、高尚的人,这一目的特点表现为明显的非功利性;第二,其教育对象是少数“社会精英”,只有“社会精英”,才能有闲暇超然物外,终日沉溺于非功利的活动中;第三,注重培养人的智能,教育内容全面、广泛。只有培养人的智能,才能使人成为自由且高尚的人。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为未来所从事的技术型职业做准备。同时,要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具备的融合型人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应用技能和高素质培养的双重重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造就技术与文化兼备、赋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必须看到当前高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状与问题,加强对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科学精神”是指在长期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科学精神”体现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中。“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高扬人性大旗、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精神。“科学精神”的性质与特征,有人认为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变革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及其认知成果的升华。其要点可概括为: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即客观、求实精神;科学怀疑精神即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断求知的精神;创新的精神;继承的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孟建伟认为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两种极端存在方式,对人类文化的创造所起的作用各异。“科学精神”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动力,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技术取得持续进步。同时,若无人文精神的激励,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维度的高职 科技哲学教育的合理性 科学技术哲学课程包括四部分: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通识教育维度下,在高职教育中施行科技哲学教育,解释科技哲学中的科学理论、科学观念,如科学理论与技术理论的结构、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本质、科学范式与技术范式的区别等。通过课程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哲学观,正确认识高职思想教育与科技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技术哲学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辩证思维方法,提高高职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关系到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其课程性质决定其人文主义思维方式与情怀。科技哲学课程的定位为:对科技发展进行哲学的反思,亦即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进行人文主义的解读与反省。 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属于技术性教育和进入职业的适应性教育,还没有哪所高职院校设置了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哲学课程。这就大大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在我国,高职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办学经验尚需积累。当前,高职教育存在两种不利倾向:一是教育目的的功利化,二是教育目的的工具化。教育目的的功利化,表现在教育者一方,就是将主要力量集中在专业教育和应用开发研究上;在课程结构方面,知识性课程比例偏大,方法类、思维类课程比例相对较小,其结果是职业教育近于专业训练。表现在受教育者方面,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催生了文凭热、证书热、考研热等,社会现实促使高职教育的功利性增强。金耀基认为,今日之大学最流行的形象不是“象牙塔”而是“服务站”。由于社会需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不知不觉中大学日趋社会化、政治化和市场化。大学如斯,高职则更甚之。教育目的的工具化,使人越来越专业化、技术化,人成为科学技术或工业发展的手段和工具。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和工具化所导致的结果必然违背教育的初衷,表现为只突出做事的教育,忽略了对人的全面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在急功近利思想和浮躁情绪的外部环境作用下,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失现象比较严重。《高等教育法》总则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思也需要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来,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21世纪的科技创新人才,是高职教育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鉴于此,科学技术哲学应成为高职通识教育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科技哲学教育,让高职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功能进行哲学反思是必要的。 在高职院校培养体系中,融科技哲学于通识教育中,促进高职学生对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有正确的认识,完成自然和人性道德的完美统一。加强科学技术哲学教育对于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有: 增强高职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改变了世界面貌,科学技术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但创新不仅仅指科学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深层次理解。通过科技哲学教育,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系统思想。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对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利用会带来负面效应,科学技术有“双刃剑”的性质。对科学技术若没有全面认识,只看到和利用其功利性一面,而无视科技对人类和社会的负效应,将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灾难。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 在教育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辩证地认识、感受科学技术内含的人文精神,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能动性、主动性和科学理性。从某些方面说,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建伟认为,科学像人类其他各项创造性活动一样,充满着生机和最高尚、最纯洁的生命力,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它给人类以崇高的理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因此,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活动,它所体现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促进高职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性有充分认识 “科学”、“技术”是两个不同概念。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区分两个概念之间的不同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科学和技术的普适性、可检验性和统一性为人们普遍认同。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至今,任何一种商品都是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复合体、统一体。通过科学技术哲学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对科学进行理性认识。学生在高职院校得到的不仅仅只是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理论知识更有助于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规律。因此,正确引导、认识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性及其辩证关系,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是必要的。 强调科学技术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意义 无论是科学技术工作者或者是人文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在处理科学技术问题时既遵循科学精神,又顾及其人文社会后果。 建构科学人文的高职通识教育桥梁 素质教育是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看到当前高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状与问题。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主要途径,一是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结构及课程体系,二是培育高职学生正确的科学技术哲学观。 科学技术哲学课程的开设具有广泛的意义和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双重功能。面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讨在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哲学教育,弥补当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促进科学教育人文化,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哲学观念,而非单纯的技术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不仅掌握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懂得如何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使之造福于人类。 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中,“科技哲学”类课程是指针对理、工、农、医类研究生开设的政治理论公共课。目的是通过对科学技术哲学这门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培养出来的理工科研究生对科学技术的功能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在正确的科学技术哲学观指导下运用科学技术于实践。高职院校的专业或学科设置以工程、技术应用类为主,与普通高校的理、工、农、医类有相类之处。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并不能因为其学位层次较低就视科学技术哲学教育为可有可无;反之,对于毕业以后直接从事工程技术类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开展科学伦理、技术伦理教育,让他们具备工程良心,对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性质有全面认识是十分必要的。由于高职学生培养的特点是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理论与实践并行,所以,在高职院校开展科学技术哲学教育还是个崭新的课题。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科技哲学教育不能像大学那样系统,可按以下步骤: 第一步:通过问卷方式选取部分对象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科技哲学观进行调研,考察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基本认识、对科学素质课程的教学需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根据问卷调研报告设定选题目标。 第二步:以开设选修课程《科学与人文素养》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在高职教学中融入科技哲学的通识教育内容,为高职学生建构通识教育桥梁。选修课程《科学与人文素养》或专题讲座的内容力求体现当前最新科学技术实践的最新经验,科技的最新进展,让高职学生学习了解科学技术哲学是体现现代科学的理性文化,是人类理性发展到科学时代的产物。 结语 科学技术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觉地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高扬人的价值与科学价值的人文主义传统,具有浓厚的理性精神,它关联着人类的现实关怀。高职通识教育视阈下的科学技术哲学教育,无论是以科学技术哲学所特有的科学自然观和方法论清除形形色色神秘主义与现代迷信,还是对于培养具有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教育哲学论文: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意义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 我们认为,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说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统一,这构成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方法论意蕴的理论出发点。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有一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就是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个说法固然正确,但却未免简单化。因为它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个看法: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说涉及两个平行不一的领域,即作为客观现实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存在规律和作为人类主体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思维规律。其实,这两者是一致和同一的。作为主观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辩证法的正确反映,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世界观的含义。而这一主观辩证法作为一种辩证思维的方法,在社会实践中被用以认识、规范和改造世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又具有了方法的意蕴。 据此,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方法论意蕴作如下一个界定: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方法论意蕴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学说在正确揭示客观现实世界规律的基础上,又把这种认识作为主体的一种思维工具,反过来规范和改造客观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过程。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意蕴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和学说转化为人们认识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方法的过程。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转化为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方法论意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体是通过如下三个途径体现出来的: 其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范畴所体现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说体系中,范畴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正确摹写和反映,但它一经形成便又转过来规范现实。而这个规范现实的过程也就是范畴转化为方法的过程。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范畴,如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曾论及的那样,作为一种方法,就是使当时许多的自然科学家从“原子非物质化”的迷误与困惑中解脱出来。因此,范畴的方法论智能是以范畴在本质上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属性作为基础的。没有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正确摹写和反映,就没有范畴的方法论意蕴。这也算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 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命题所体现的方法。与范畴的方法论意蕴相同,所谓命题转化为方法,其真实的含义也是指反映现实和规范现实的相统一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命题,其中尤其是那些重要的通常被称之为理论原则的命题,无疑都是对客观现实世界存在之规律的正确反映。只是基于这一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以此来规范客观现实世界,从而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也就是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命题转化为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值得特别加以研究,这就是,能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所有理论命题均能有效地转化为方法。显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直接涉及我们现在能否和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根本问题,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其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所体现的方法。根据列宁对《资本论》方法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普遍一般方法还具体包括如下一些方法:一是个别和一般相结合的方法;二是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三是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四是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结合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就其实质而言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具体展开和运用。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之方法论意蕴的意义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蕴,探讨理论如何转化为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一些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理论作为永恒不变的真理而到处生搬硬套,而实用主义者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片言只语为我所用,以此去任意的图解现实。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结论的灌输,而忽视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方法论意义。 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所具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进行传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学说绝不只是马克思、恩格斯个人天才思想营建的产物,这个学说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说既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科学世界观,更是我们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也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青年学生人格塑造和精神素质的总体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哲学论文:西方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反思与批判 高等教育是为了什么而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是一种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①他强调高深学问是高等教育共同的逻辑起点,认识论哲学认为高深知识本身就是目的,政治论哲学认为高深知识是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显然,他的哲学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但是他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指出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观的三个局限性,并且认为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哲学并不是在美国的高等学校中交替着占据统治地位,人本论也是高等教育合法性存在和发展的哲学,多元哲学观的冲突和并存才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基础,期望整合或者融合多元哲学观以实现高等教育整体功能是不现实的。 一、高等教育认识论与政治论哲学观关系上认识的局限性 西方现代高等教育发轫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城市生活及贸易复兴的欧洲中世纪社会需要大量受过训练的管理者、律师、文书、医生和牧师,正是欧洲中世纪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才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1150年)是为了满足意大利北部城市对罗马法学者的大量需求而逐渐形成的。巴黎大学(约1200年)则是神学的讲坛,是为了满足对神职人员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神职人员掌握着政治和法律的权力,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成为一名神职人员也就成为许多人的梦想。②萨莱诺大学(1231年)则是为了培养医生而逐步形成的。从最早形成的几所大学的原因来看,无一例外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于专门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是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过程中确立的。也可以说,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是以政治论哲学为主导的。 布鲁贝克认为,在美国建国初期,高等教育据以存在的合法依据主要是政治性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继承了德国大学的思想之后,高等教育开始主要以认识论哲学作为合法存在的依据。19世纪工业革命之前,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一直是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工业革命的力量催生了“威斯康星思想”,高等教育又担负起为公众服务的职能。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哲学交替在美国的高等学校中占据统治地位。③诚然,洪堡时代德国大学改革运动所确立的思想对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大学开始注重高深科学的研究,既给教师提供充分的教学科研自由,也允许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自由,这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研究职能在大学的确立无疑是洪堡时期大学改革运动取得的最卓越成果和最明显特征,并在美国大学得到了发展。但是,洪堡时代德国大学改革运动的真正意义是于在消除长期以来大学不断衰退的现象,让大学培养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不再是传统大学所培养的腐朽无用之人。正因为柏林大学以服务于国家需要为宗旨,才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而得到发展。在这个时期,大学完成了其世俗化的过程。④洪堡认为:“总的来说,国家决不应指望大学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地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眼前的任务服务,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断地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用,其成效是远非政府近前布置所能意料的。”⑤洪堡的大学改革思想着眼的不是国家和政府的眼前利益,而是国家和政府的长远利益。显然,在哲学基础上,这是一种长远的政治观,不能简单地认为洪堡的大学改革思想是一种认识论的哲学思想。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继承了洪堡大学的精神,重视科学研究,重视高深学问,但高等教育最终还是为了国家的需要,仍然是以政治论而不仅仅是以认识论哲学作为其合法存在的依据。大学要长远地为国家和政府利益服务,就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就必然要摒弃经院哲学的教学,让教师和学生享有充分的教学研究和学习的自由。在19-20世纪,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哲学并不是在美国的高等学校中交替着占据统治地位。“威斯康星思想”强化了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但并没有产生新的功能。这可能正是布鲁贝克高等教育政治论和认识论哲学观关系上所存在的局限性。 二、人本论: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另一个哲学观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不仅在政治论和认识论关系上存在着认识的局限性,而且在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内容上也存在着局限性,即高等教育哲学观不仅存在着政治论和认识论两种思想,同时还存在着人本论的思想。 在评述高等教育各种哲学观点时,布鲁贝克始终坚持以“高深学问”作为其逻辑起点。他认为:“高等学校有三项主要职能:传播高深学问,扩大学问领域,运用其成果为公众服务。”⑥认识论哲学是他反复强调并予以肯定的。他说:“高等教育与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于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学问。……这种程度在教育体系的上层如此突出,以致使它成为一种不同的性质。教育阶梯的顶层所关注的是深奥的学问。”⑦显然,布鲁贝克试图指出,由于初等和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有着不同的特殊问题,所以“从普通教育哲学中寻找线索是极为自然的,但是,要采用这种方法却是困难的”。⑧因而,高等教育的哲学观应基于高深学问。由高等教育的特征性出发是否能够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呢?仅因为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吗?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是基于高深学问还是基于“人”?对此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有着不同的认识。 存在主义是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存在主义高等教育哲学关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注重现实人生。存在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关注人的存在为逻辑起点;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强调学生在教育的帮助引导下自由、有选择、负责任地成为自由的人,以实现自我。其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波尔诺夫、尼采、萨特等。雅斯贝尔斯认为,个人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他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下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⑨西方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传统,不少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家,也精辟地阐发过大学教育的人文理念。[10]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既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又服务于人的生命存在。换言之,教育的根本实质是保持和促进人的生命存在,生命存在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属,因此,教育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核心。教育的本体是人的生命存在。[11]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是从教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中西方早期的教育并无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之分,教育的目的也包括了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也是为了人生命的存在,这种生命存在表现为人的自由、自在、自为的和谐发展。这是人本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 这种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 高等教育为何存在和发展,是高等教育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是高等教育存在的“根”是什么的问题,更是高等教育本体论关注的问题。有学者指出:“本体论是探究存在的现实终极性;表面上似乎看不出与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有什么联系,但本体论却是各派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并以两者为中介,对教育的系列基本理论和方法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影响。”[12]高等教育本体论探究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是一种哲学形式的表达。它关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因而注重实现人生的人本论哲学是高等教育哲学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高等教育哲学的人本论思想并没有因为政治论或认识论的彰显而湮灭。它作为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仍然深刻地影响到西方高等教育的实践。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人的教育,到纽曼的自由教育观,再到《耶鲁报告》的自由教育思想,都闪耀着人本论的光辉。从美国20世纪20~30年代、40~60年代、60年代未到80年中后期这三次通识教育运动来看,人本论思想对于西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美国,“大学本科的教育则始终相信应该以培养具有广阔的文化意识与修养的人才为鹄的”。[13]尽管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存在着不同之处,通识教育的发展更加起伏曲折,但是通识教育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20世纪美国本科教育改革的主题。[14]因此,忽视人本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对于西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是有很大局限的性。 三、冲突与共存:多元化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必然性 布鲁贝克认为:“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哲学流派已经太多了。面对相互矛盾的现实,每个作者都阐述各自的哲学理论,而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哲学已经妥善地将高等教育的各种主张融合到一种连续统一的政策中。现在,我们缺乏的是把高等教育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15]我国也有论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政治论和认识论哲学在实践中的冲突是必然的,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两种哲学观在实践中有渐趋融合之势。[16]在高等教育领域,多种高等教育哲学观不可避免地会相互冲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可能会眼前交替地发挥某种主导作用,但是否能够对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哲学进行整体处理,或者不同的高等教育的哲学观是否能够融合,这确实值得斟酌。笔者认为,冲突与共存正是多元化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基本特点。 西方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关于大学的理念、理想、使命之争就一直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纽曼的《大学的理想》,加塞特的《大学的使命》,克拉克·科尔的《大学的功用》,托斯泰恩·维布伦的《美国的高等教育》,罗伯特·赫钦斯的《美国高等教育》,卡尔·雅斯贝尔斯(又译贾斯珀斯、贾斯珀)的《大学的观念》,罗伯特·沃尔夫的《大学的理想》,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赫斯顿·史密斯的《高等教育的目的》等等,许多教育家都分别提出了各自不同或相反的高等教育哲学观。这说明,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整体的哲学观可以统摄所有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也没有形成一种融合后的新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反而表现出多元高等教育哲学观共存的态势。 高等教育产生近千年来,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革之中。20世纪,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更加迅猛,各种高等教育哲学观和流派都试图解释高等教育在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但高等教育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政府、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人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要从多个角度对高等教育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自然会产生代表各方利益的高等教育哲学观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可以融合一切的高等教育哲学观来解释这种复杂现象。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多种需要才会产生多元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也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作出不同的回应,共同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适应了国家的需要,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适应了大学追求高深学问的需要,人本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则重视人的自由发展的需要。尽管多元的哲学观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但不同的哲学观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或者在冲突中进行融合,共存是高等教育哲学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克拉克·科尔认为,多元化巨型大学是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与纽曼时代的“村庄”和弗莱克斯纳的“城镇”不同,大学的功用几乎无所不包,任何一种高等教育的哲学观都无法全面解释这种多元化巨型大学的功用。同样,用认识论的观点来解释社区学院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或者用政治论的观点来解释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显然都是不合适的。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从业能力的劳动者,是为了经济建设的需要,显然不是为了追求高深学问,人的自由和谐发展的目标也很难实现。在综合性大学中,则可能存在着人本论、政治论、认识论等多种哲学观的影响,这些多种哲学观可以共同促进大学多种功能的实现。高等教育是为了国家或社会利益、为了高深学问本身,还是为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些目标并不能够整体地融合起来,也不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在高等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哲学观多元共存,更加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育哲学论文: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教育价值的角度 一、教育哲学是关乎教育价值的学?? 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根据各自的哲学思想阐述了教育是什么,从何而来,有什么作用,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教育哲学,拓宽了教育本身所局限的视野。在国外,“教育哲学”一词的使用最早来源于1832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该学校为培养公立学校教师专门开设了教育哲学讲座。80年代之前。美国教育哲学的任务是寻求教育的普遍性真理。中国教育界真正开始研究和讲授教育哲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是在借鉴美国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教育课程建设为出发点开展教育哲学研究。80年代之后,教育哲学的责任趋向教育的微观领域,致力于具体教育情境下教育??题的个别化阐释,通常被认为是正确理解和评判教育的有效工具。在学科功用上,教育哲学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本身难以解决的基本??题,通过对教育整体性的把握给予教育事业一个正当的价值尺度。进入90年代,中国的教育哲学的研究思路从建立教育哲学学科知识体系转向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研究,“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学科体系,就不能不研究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完备的哲学原理,有着丰富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智慧。教育哲学研究的角度一类是从哲学的体系出发来论述教育??题和教育实践,突出哲学基本原理视野当中宏观教育的本质:另一类是从教育的基本??题出发来做哲学分析,澄清教育当中相关概念的含义,突显微观教育领域的本色。整个前进的道路上,教育哲学与时代同步,但始终没有脱离对教育价值的深情关怀。 共同体以具有卓越品质的好公民来要求个体,个体不断获得关于生活的经验和知识,使灵魂得到无暇的教化。说教育单单是教化会给生活带来无法消解的隐痛。人极想从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上升到某种教育立场,在那里看到至善的灯塔,转化为拥有它的渴望,这才是教育的宝贵之处。教育的??题出在教育实践的价值虚无,以至于整个教育没有鲜明的方向,因此教育的根本??题归根结底是教育价值的??题,美好灵魂的生成需要经过价值的熏陶和感染。教育哲学审慎的赋予教育可能的价值,这种价值成为“自然好人”的必需,进而唤醒人类内在沉睡的潜力,促使一种寻求共同体永恒价值力量的爆发以确保共同体稳固的根基。诚然教育哲学根植于共同体的教育思想,思考整体的教育秩序。描绘出灵魂耕耘、德性自然培育的公民品质提升的图景。如果没有教育价值的教育是无意义的教育,显然教育哲学帮助教育搭建教育价值技巧的体系。 二、实践哲学本然诉求价值关怀 实践意指着人类理性生活的全部的现实以及进入现实之中,它是一种实在的生活范式,并且是由一种价值导引的生活。实践哲学的意蕴指向人类全部的现实性实践生活,人们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并改造着客观现实。一方面,人的生活是避恶向善的实践,更是追求价值应然的个性解放事业。实践哲学从价值的角度思考行为的正当、善和一些原则性??题,人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追求的价值又是怎样的?另一方面。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实践的催化和付诸行动。实践哲学规定了人们善的实践活动的奋斗历程和获取有关善的实践性知识,并以此参与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感悟实践本身的智慧,主动积极地尝试一切可能的生活实践。从一定意义上说,实践哲学是人意识观念中的生活走向可能性实践的哲学阐释,它统合有关生活实践的普遍性知识:实践哲学更是人们走向有意义生活的哲学努力,它赋予人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 实践哲学具有求真求善的实践品质,在具体的、变动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实现自己,人们只能在探索生活价值的道路上把握它。实践哲学的实践品质表现为理性力量的导引,从而审思价值判断的合理性并以此走向真实的生活。如果孤立视实践哲学为确定、统一的规则,自然会破坏价值的本性,实践者也会因此走上机械的实践。外在的实践哲学表现为一种自由、开放、创造的实践境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价值干预的张力,使实践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图景融入一体。在此意义上,实践首先是有目的的价值选择,给行动以明确的方向和原则,继而采取自由意志的行动。实践哲学把人置于一个以价值为内核的实践链中,统一人特有的存在价值与实践价值。实践哲学承载着人们实践行为趋向生活至善的活动模式,对人们的实践行为的价值作出考察,以此关乎人类的生活。 三、教育价值:教育哲学与实践哲学共通的桥梁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指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一种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实践中主体人的需要与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对这种关系范畴观念的认识就是人们的教育价值观,足以解释教育的正当性和人们为什么追求良好的教育。教育价值观同样是可变的,不存在没有教育价值的教育,也不存在永恒教育价值的教育。从另一层面出发,我们可以找到教育的终极价值,那就是使人过上良善的公共生活。教育价值强烈地诉求个体在幸福的教育场域中不断获得长足的完善和发展。康德说过,教育隐含着人性完善的重大秘密,正是通过教育带来了人类全部的善。追求善也是个体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使个体能够体验到生活的快乐。 (一)教育哲学开启人们对自然好的教育实践的共识 1 教育哲学统合教育认识与教育价值 人们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主体性得到高度发挥。精神世界得到充分洗礼。教育当下的生活是事实,可以由经验来验证对于人们的必要和必须,而教育实践中关于善与恶、好与坏、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知识,不能用经验来取得证明。教育价值反映的是教育对人的有用性,是教育对人的主体效益。教育哲学的言说和阐释其实是对教育这种事物的意义评价,也就是说。教育与人的需要产生必然的联系。评价这种关系生成的效益的标准是人们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教育实践的深层??题是教育实践的根本性??题。蕴含着教育价值追求的动机。因而教育哲学一方面统全教育认识,另一方面致力于教育价值的筹划,教育认识与教育价值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人们的教育自觉性和主体地位,赢得人们对灵魂教育的共识和激情。 2 教育实践追寻价值判断的合理性源于教育哲学 对于教育哲学来说,教育价值的判断、选择和寻求是凸显个人主体性的过程。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探询教育价值应然的学术,它通过心灵的启发而达到受教育者追求美好生活的应然愿望,培养个体成为有独立人格并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时代精神。在研究对象上,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价值的,不仅关注当下人类教育生活的整体性状况,唤醒失落的教育公共精神,还对理想中的教育做出了期待和指示。从教育的普适性价值来看,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教育基本??题或将教育基本??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的一门理论学科:从根本上来说,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价值”??题的一门学科。因此,教育价值需要教育哲学实践化,教育哲学本应该有一颗使个体走向善的虔诚之心。 教育作为向善实践活动的价值在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向善的教育同时兼有灵魂的善和外在的善。教育实践的培育在本质上是指不断地个体体验。关注人教育生活的意义是教育一如既往的追求,这绝不是不可能的教育理想。教育实践不能认为教育理想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否则人不会在教育中获得本来应该获得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教育哲学实践性乏力主要表现在教育价值的虚无。教育生活中,从表象看存在着教育价值。有规划个体社会化的统一标准。事实上,教育实然中淡化了教育本来所蕴含的鲜活生活本质的体验,虚构了一个枯燥的脱离教育实践的生活空间。教育哲学的核心内容是对教育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达成,其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哲学对教育现实性的尊重和反思,二是对教育价值走向可能性的挖掘和激励。基于教育价值视域里人的充分发展,教育哲学需要担负起搭建教育价值的逻辑框架,客观上决定了教育哲学走向实践的必然性。 3 教育哲学为教育价值达成的可能性提供内在驱动力 价值在实践中极大丰富,实践在价值中极大活跃是教育一味的奢望。教育哲学追求有关好教育的真理,热忱的探索实现教育价值的路径,这是教育哲学的使命也是教育的历史使命。更重要的是人类美好的教育生活急需切切实实地规引,首要的任务不在于忠实地墨守教育的诺言,而在阐释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将成熟的教育价值情趣融入教育实践的预设、行动和反思性操作之中。因此教育哲学与教育生活之间存在着一种纯粹的天然的联系。教育哲学要走向教育生活,必须与生活展开对话,洽谈美好生活的由来、特质和技术路线。教育哲学如果避开教育价值的言说,只能加深教育的价值性危机。教育生活也不应该放弃对其本质性??题的理解和追思。为什么非要过当下的生活?意愿的选择还是被迫的接受?教育一旦陷入价值迷失的洞穴里,何谈人性的完善,何谈人有意义生活的生成。教育事业必须缔造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不断地理解教育意义新的历史表达。教育哲学不从教育价值的维度思索教育存在的理由,不对教育生活中的善执著地求索,教育永远不会拥有最高准则,相反会成为一个让人熟视无睹的静态概念。在此意义上,教育哲学无疑是教育生活最优秀的设计师。 (二)向善教育实践化的基础 1 好教育需要合理的价值判断 教育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对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教育不是人们常态观念下所指向的纯粹性学习。这就意味着教育不是随心所欲,人人喜好,它必须有实现远大理想的规范。教育目的体现在通过教化的方式建立共同体关于良善的生活,即教育的实践性需要一种思想的导向。教育的魅力倾向于对什么是好的教育的不断追??、达成,因而教育不是随随便便,人云亦云。其次,教育是个动态的概念,因动而活,因活而美。动态性是一种超教育的自然状态,它充分地实现着教育的公共利益。如果始终把主体性的必要性放在首位,教育的生存危机就会越大,因为个体的教育需求千差万别,没有好的价值判断和导向。就没有良善的教育,更没有智慧的教育。 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选择教育合理的价值判断。可以说教育困境的真正源头是价值的迷失甚至是虚无,这对于教育的主体或者客体来说,都是莫大的教育伤害。传统的教育曾经信奉“不打不成材”的格言,实质上??题出在教育者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认为教育就是无条件的知识灌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规训,而是不加任何雕饰的教化,它使共同体中的人们在崇高理想生活的呼唤下通过实践完成德性向善的自然转变。正如柏拉图所言,理想的城邦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但那些希望看到它的人却可以在内心中见证并且分享它的存在。因此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当教育过程中诸因素不断地出现矛盾和对抗时,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生活场域的突变,教育不再是向善的事业,“利益”的不平衡留给教育者的印象是教育的可怕。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只有做出价值选择才能实现教育的价值。杜威认为教育是民主的教育,有民主教育的前提是民主的教育哲学。毋庸置疑,民主的教育哲学规划好了良好教育的路径。并在对教育价值不断地辩护过程中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哲学。进一步说,良好的教育都在实践中孕育和发展,好的教育在于教育哲学的实践化路径。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化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小小的舞台,也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形式。学校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实践平台,学校教育关怀学生的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思索学生公民化教育实践带给整个社会的贡献。教育哲学的目的就是“找出教育真正的意义”,探究教育理想的内容、形式和哲学体系,建构关于教育自然性命题的知识。教育哲学是教育的意见向教育真理攀爬的阶梯,有着对当下教育现实“不满”的勇气,它不会淡然得迎合教育现实的不合理性,这也是教育哲学具有实践特质的动力。但是教育哲学绝非仅仅停留在口头对教育的合理性及教育真理的理论捍卫。而是在行动中见证教育丰盈的意义之根:教育哲学畅想着教育未来的美好生活,它以宽大的胸怀和积极地态度付诸于教育行动和教育实践。并不断地期待着崭新的教育可能性愿景。 2 教育哲学走向实践化 教育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教育哲学??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特别是当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对峙越来越明显而无法消解时,教育也一时无法取得巨大的超越和长足的发展。因此当教育原地不动地膜拜自身弱点的时候。就没有审视自身局限的意识。然而重要的是教育的利益和矛盾需要不断的消解或者弱化,从应然角度说要求某种价值来调适和平衡,促使教育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幸福场域。在这里,教育的应然不是悬而未决的可能性,教育理应在应然的感召下超越实然,在实然的现实中追求应然的可能,教育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此,而且教育哲学必须担当起这个责任。教育哲学更不是教育的宏大哲学叙事。而是实实在在地躬耕于教育事业,切切实实地解决时代变迁背景下教育的点点滴滴和是是非非,它有关爱教育成长和进步的奉献精神。 没有教育哲学的恩泽,教育不会树立起自己的信念,也不会轻而易举的找到自己回家的路。因此,教育哲学和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立刻得以显现,而且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继而教育哲学站在教育价值规划的图景上,在教育实践中践行其思想性指导,给予教育一个开阔的视野。教育事业只有单纯的理论性知识是苍白无力的徘徊,只有纯粹的实践性知识是盲目的前进。教育哲学如果一味地走从理论到理论的路线,在假设演绎中往返,它永远承担不起教育理论研究的任务,更不会达到教育的实践化。在这点上,教育哲学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因此,教育哲学要坚决避开两种倾向:一是基于教育哲学的思辩性而忽视对实践的影响。二是基于教育哲学的目的性而忽视对教育实践操作性模式的理论探究和整合。真正能够引导教化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哲学,能够恰如其分地把教育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紧密统一起来,整合到相得益彰的生态化境界。 (三)教育实践导向的本源 教育是关于人的教化实践,而哲学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教育虽有了自身价值的构建,但怎样实践的??题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题。现代教育对人们精神文化培养的忽视,让人片面的发展,让人的心灵空洞贫乏。教育哲学关乎人生命的充盈性,它不仅在乎人的现实状态,更立足于人的未来状态,形成对教育价值的提前预设,这也是教育哲学回归最重要的地方。人们常常把教育看作是手段,甚至是对教育的麻木。没有一点情感渗透的教育曲化了人们对教育的憧憬和钟爱。事实上,教育实践活动需要理论来支撑,但当教育实践本身的理论不能很好的指导教育实践时,教育哲学的历史使命应然而生:对于教育活动的必要性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影响而间接地表现出来,促使教育不断做到反思与自我调试,实现教育最美好的愿景,这就是教育哲学的理想引导功能。反思从严格意义上去说,是指深深地思索,思索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思索关于自然纯朴的教育,更是对教育合理性的谋划;反思并不单单是形成共识性的教育话语,达成教育思想,追求教育真理,而是思索哪种教育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这就决定了教育哲学对教育生活的实践品质。教育哲学的实践品质就是教育哲学所拥有对教育的崇高理想与教育当下现实生活实践的高度统一。教育哲学立足于教育生活的当下和未来,整合出合理的教育理论,并不断地作以宏观上的反思与批判。微观上的修正与融合,使人类在教育中获得有关至善的技术和实践性知识。 任何教育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的人类行为,实践者往往会依据一定的图式规划来认识自己的教育经验。教育实践的反思是教育理论不断形而上的创新。不是仅仅对教育实践本身的修正与超越。教育实践活动在本质是要超越教育主客体对感觉经验的某种设定。教育哲学积极建构教育实践的因素并成为达成理想教育经验共识的手段。在这里,教育实践的和谐状态是实现理想教育的本质基础。换句话说,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获得最大程度上的教育意义是由实践活动内在的和谐度决定的,教育实践的诸要素要努力达成实践生产与实践环境的统一。如前所述,教育实践活动是正当性和合理性的统一,是现实和理想的统一。因此当教育实践在某个阶段出现个别因素的对抗状态时,教育哲学会进行合理的调节、融通教育实践的层次结构。教育哲学的这种角色源于教育生活的实际需要,要想整合各种相互冲突的教育利益,确实需要这种行为。在此意义上,当教育哲学试图澄清教育困惑,解决教育生活中的难题时,其角色越发明显。教育哲学理论向教育实践行为的转化过程中,第一次转化是前提,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而第二次转化是关键,只有落实到行动中才真正有意义。人们期望实现所畅想的教育过程,容易使教育走上不涉及善恶美丑等价值的价值中立的过程,教育就是人的心灵趋向美的教化过程,没有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教育实践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自由主义教育思潮对传统教育价值的颠覆既没有为教育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也没有为正当教育价值的确立提供一条可能的路径。 教育哲学是一门实践哲学,它给教育者提供反思的机会,批判的对当下盛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作出合理的辩护,以提高反思的实践意义和有效性。这种反思是修正性反思,正当性反思,更是自觉性的反思。比如说,教育常常认为道德教育是理论的教育,让学生能够背出道德规范就算完成了教育。其实,通过教育哲学的分析,我们发现道德教育必须在实践中践行,它是实践智慧的教育。道德教育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必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才能自然而然的发挥出来。否则,学生就会对道德教育失去兴趣。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疑??:“哪一种生活最值得过?”显然他在思索当下生活的价值,并通过反思来确定美好生活的根基。美好的教育生活离不开教育实践,教育是善的实践活动。当不断追??教育能给我们什么、我们在教育中应该做什么时,可以看出教育是一项反思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教育哲学提供了回答这些??题的理论源泉。但是,教育哲学不能因追求指导教育实践而失去对理论思考的个性特征。教育的无序来源于教育目的的庸俗杂乱和教育实践的若影若现,扑朔迷离的实践镜像使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不知去向,教育理论和实践有了共同的教育信仰避免了教育因文本的差异性而带来的诸多疑惑甚至是教育的灾难。教育内在和外在的和谐需要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使教育不仅活在当下,而且瞩望未来;它扎根于教育现实世界,不断汲取教育生活的营养,在教育实践中探寻着有关教育培养人类美好品质的哲理。 四、结语 康德认为。实践哲学是整个批判哲学的核心。可见,作为教育哲学同样把教育指向了实践,开启了实践性的教育走向智慧之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的,实践的核心要义是善的活动,是否称之为人类活动,一看有无目的性,二看是否践行善的终极目的。当然目的的具体内容千差万别,目的存在于实践本身也可以栖身于实践之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育的实践性存在的伟大秘密在于人类有着天生追求完美事物的意识和行动的欲望。不管怎样,实践活动中人的根本性目的是最宝贵的,体现着无条件的善的终极意义。另外,教育的理性品质只能趋向于善,而无法在有限的时空范围之内获得终极的善,这是因为人的存在规定性中有着恶的必然倾向和向善的必然欲望。教育因人性向善而有不可替代的功用,教育让人成为丰富多彩生活的享有者。因此,教育哲学是让教育生命涌动的动力。 教育哲学是对教育??题的哲学思考,用哲学的方法和语言来研究教育??题,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学习的历程、知识的架构、人类的课题、权威的??题、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教育的方针等等。人们的素养和文化的传承、演变大多取决于教育。而教育孩子及公民存在着很大挑战,因为教育的过程是复杂的。其次,教育以人的生活作为生存基础,没有人的生活何谈教育的存在?教育是在美好未来的召唤下,不得不存在和发展于当下。不得不在所从事具体实践活动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归宿,教育哲学只有依托于现实教育的健康发展,理想中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即教育的理想才能如愿以偿。理想中的教育应该具有人的精神世界在不断成长过程中所张扬的那种诗情画意的感染力。人因教育而拥有了让生命无时无刻涌动多姿多彩的哲学旨趣。可见,教育哲学立足于生活实践又不断超越教育现实,通过规范引导教育生活的本质基础提升教育哲学的实践品性,是人在教育实践中追求精神家园的丝丝甘泉。 教育哲学论文:关于当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 摘要:当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基本现状值得关注,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失调,致使高等教育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不断出现矛盾冲突。通过分析这两方面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并从以人为本的哲学角度出发,思考对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整合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 矛盾冲突 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 高等教育主要从事高深学问的应用、创新和传播,在现代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当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以后,高等教育将由社会经济的边缘进入到社会经济的中心,国家、社会、个人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价值主体的多元化,并导致在高等教育价值的取向上不断涌现出矛盾冲突。因此,思考高等教育价值取向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现状 所谓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指高等教育主体对高等教育的价值判断,以及在其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来进行教育选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要根据不同主体的要求来调整其价值取向,从而产生了矛盾与冲突。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高等教育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在不断地交替演变中前行。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使人才的培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符合国家、社会的要求,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人、尊重个人的价值和主体性,通过教育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实现个人的自身价值。以社会价值为取向的高等教育,强调高等教育要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人和教育被作为实现社会的政治、经济的直接工具,忽视个人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个人价值为取向的高等教育,个人为了获得利益把社会、教育当成利用工具,而对全面素质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的整体利益视而不见。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两者看似矛盾但并非截然对立,因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文明进步又终究是由社会主体的人来不断地建设和发展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权衡与选择,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与侧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看不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2.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在20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矛盾冲突,表现在通过何种教育价值取向来满足利益的需求。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推崇理性至上,追求真理,它注重研究物质世界,注重获取对人类生存、发展、享受的工具的合理性。高等教育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它重视对人类处境的终极关怀,注重获取人类生存、发展、享受的工具的及价值的合理性。在国家和社会主要致力于经济发展的时代,人越来越被看作为单纯的劳动者和消费者,生产和消费利益的最大化成为最高的价值追求目标。正是在这种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忽视了对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道德信仰、价值理念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作为当代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价值取向,推进二者的融合,既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无疑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当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矛盾冲突的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在客观上推动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时代性与进步性。同时,也涌现出了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即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实现。分析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主要受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现代性价值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人类社会的现代转型不仅使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使人们的道德信仰和价值理念也出现了重大改变,引发社会生产关系的异化和人自身的物化。现代人在追逐和获得物质财富的同时,又被物质财富所物化,迷失了人生的价值方向,人类正经历着现代性价值危机,这就产生了物质主义、科学主义、虚无主义等现代病症。人类似乎摆脱了社会的约束力,享有了充分的自由,实际上,人类是面临着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等方面所带来的新危机。在这种现代性境遇下,就已经预示着高等教育出现了现代性价值危机问题。因为高等教育已经以现代化为目标导向,对学生进行无原则的知识灌输,以形而下的技术塞满头脑,忽略了人的完整的精神生活,对知识和技术的重视遮蔽了教育的主动性,沦为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因此说,高等教育的现代性价值危机是其价值取向产生 矛盾冲突的一方面原因。 2.价值主体的多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客观存在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的突出特征是具有人的主体性。“所谓价值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与人、主体的本性和特点相联系,直接表现和反映人的目的、需要、能力。价值是以主体为尺度的,是依主体不同而不同、依主体的变化而变化的”。②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与特定主体相联系的,具有明显的主体差异性,这种主体差异与高等教育形成不同的价值关系,出现价值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主体的多元化将会与社会现实发生诸多矛盾和冲突。从形式上看,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的自主选择,但它不是纯粹主观的,因为价值主体的价值需要总是受到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价值主体只能在社会历史所提供的条件下考虑并提出自己对高等教育的价值需求。因此,高等教育价值主体的多元化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这就需要在多元化中协调和明确价值主体的共同目标,对价值取向进行整合思考。 三、整合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如果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不加以自觉协调,将会导致高等教育对人的培养趋于片面化,与其终极目标有所背离。因此,针对高等教育的现代性危机和价值主体的多元化问题,迫切需要从价值主体角度出发来整合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从而解决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 1.以人为本——整合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社会中感性现实的人的实践,致力于人的全面本质和自由的实现,将“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人与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这也是人类为之奋斗的最崇高的理想。在这一崇高目标理想指导下,高等教育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人也是社会存在物,同时,人有理性、有意识,具有精神属性。因此,“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③。具体说来,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就是促使“个体”的人的解放、发展和完善,在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使个体社会化,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尽可能完善的人,以便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所以,高等教育更要以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己任,将人从自然状态中提升出来,将个人的全面发展同个性发展、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塑造成一个充满主体意识和智慧力量的人,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元、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确地进行知识选择和创新,能够不断地传承人类社会文化和文明。 2.以人为本——整合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理念创新。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高等教育价值主体及其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导致高校的管理和教育理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但是从价值追求的角度看,我国高等教育过多的立足于国家的发展目标,从而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理念。“‘教育不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了人才’,‘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发展’” ④。由此可见,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高等教育理念,精确地表达了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及其理想追求。在不同的时代或阶段,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它的时代特征和目标。现阶段,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的目标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深化教育改革并适应新世纪的政治、经济、科技、综合国力、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挑战,坚持以科学、人文、创新融合为一体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努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全面素质的一代新人,从而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3.以人为本——整合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时代精神。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弘扬先进文化、塑造科学精神、增强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使命。因此,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与要求。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以时代的精神培育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和社会。面对现代化中物质主义、科学主义、虚无主义及功利主义等价值危机,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的日益显现,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在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就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不仅要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还要使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形成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美好局面。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电力公司也无法避免。由于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市场对电力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力企业面临挑战,相关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营销架构,提高电力营销自动化的管理水平,帮助企业确立发展目标,从而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让他们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电力营销自动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企业纷纷改变原有的营销方式,积极提高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的水平,更好地实现数据传输和分享。同时,相关数据以及信息可以帮助决策层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可以更加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且进行解决。提高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的管理水平,可以使得电力公司获得更好的发展,让用户对服务更加满意,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对于电力公司企业的形象塑造也有很大帮助。此外,电力公司开展电力营销自动化,可以对相关标准进行规范,对客户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让用户可以直接在网上缴纳电费,减少电力公司的收费程序,从而有效提高了电力公司的收益,让他们可以实现自己的销售目标,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二、提高电力营销自动化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 1.建立完善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 所谓电力营销自动化,就是指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把相应的电力产品推销出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电力公司的形象,提高公司的办事效率,为用户提供便利,从而有效增加电力公司的效益,提高电力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让他们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应该大力推广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把客户的需求作为服务中心,提高电力产品的用户体验度,更好地发挥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的作用,让企业增加收益。此外,为了进一步建设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需要充分体现它的优势,同时还要追求设计的人性化。 2.建立相应的营销网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电公司也逐渐认识到营销的重要性,开始转变原有的经营方式,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因此,为了有效提高电力公司的营销能力,应该建立相应的营销网络,积极寻找用户,对营销网络不断进行完善,从而实现市场化。如今,电力已经成为一种低碳能源。因此,电力公司应该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促进低碳行业的发展,积极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从而增加企业的收益。 三、影响电力营销自动化管理水平的因素 1.软硬件不能实现同步发展 对于我国的电力公司来说,他们迫切希望推行以及升级营销自动化系统,但是如果想要实现电力营销自动化,不仅仅需要企业的努力,还应该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比如是否可以在供电站配置相应的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供电站的设备是否能够和系统进行匹配等。此外,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很多供电站会设置在比较偏僻的地区,而且由于那些地方的经济比较落后,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的能力不够,对信息技术不了解,更不会进行操作,因此很难胜任电力营销自动化的管理工作,即使可以进行远程操作,也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 2.通道存在问题 众所周知,电力公司的供电站的数量众多,而且还有很多专门的营业场所,它们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并且独立性非常强。因此,如果想要在大范围之内推行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促进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的升级,就会产生很高的成本。此外,如果电力公司的一些单位还是采用原来的经营方式,就会阻碍电力营销自动化的发展,使相关系统的兼容性出现问题,影响他们正常的经营活动。 四、提高电力营销自动化管理水平的方法 首先,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的推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根据相关顺序合理推广。电力公司的相关人员应该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销售方式,根据地域用户的实际需求,作出科学合理地选择,而不是一概而论,采取的营销方式应该具有科学性以及可行性,能够适应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其次,电力公司的相关人员应该对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进行重新设计,有效提高系统的兼容性。一般而言,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应该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可以和很多的程序进行同步运用。因此,电力公司应该做好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工作,从而提高它的兼容性,让它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用户。最后,电力公司应该让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与营销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电力营销自动化的管理水平,可以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让电力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以及用户的体验度,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进而推动电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筑论文范文: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论文 1古建筑消防安全特点 1.1年代久远,建筑构建易燃 与现代建筑不同,古代建筑的建筑方法多采用砖木构架、隼牟结构,建筑构建多出于耐用考虑而采用富含油脂的木材,且由于年代久远,木料都已风干,极易燃烧。为了装饰装潢美观,古建筑多采用彩绘、木料也多用油漆涂刷,一旦发生火灾,燃烧蔓延速度极快。以辽阳为例,辽阳古建筑多为庙宇,除存在上述问题外,寺庙内有大量用于佛事的经幡、伞盖,部分佛像还裹有丝织品,都属于易燃物质。 1.2布局紧凑,易发连营火灾 古建筑在布局上往往是组群布置,其组成是以单间构成单座建筑,以多个单座建筑构成庭院,再以若干庭院组成形式多样的组群。在庭院布局中,大多采用“四合院”和“廊院”二种形式。以辽阳广佑寺为例,寺庙有门房、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弥勒殿等众多建筑群组成。建筑飞檐斗拱、殿宇相连,且没有消防通道、防火间距,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又无法进行大规模改造,一旦发生火灾后既不利于安全疏散,又极容易造成“火烧连营之势”。 1.3地偏路远,火灾扑救困难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古建筑特别是古代庙宇多建设在偏僻的山区,这虽然有利于僧众修行,但却给灭火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此外,古建筑内多缺乏消防水源,且消防设施配备不全,一旦发生火灾难于自救。一般古代建筑出于售票的需要,往往都是只设立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且采取门禁装置,一次一人,入口不能出,出口不能进,加之游客僧众众多,一旦发生火灾除造成造成古建筑损失外还极易导致踩踏事故,造成群死群伤事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2古建筑常见火灾原因 2.1用火动电,疏于安全管理 古代庙宇建筑由于礼佛的需要,每天都设有大量油灯、明烛、贡香,佛像周围有彩灯、电蜡烛等物,游客上香等现象也经常发生。且由于寺庙的特殊性,僧众对于消防安全疏于管理,对于动火、动电缺乏相关安全知识,这都是引发古建筑火灾的主要原因。 2.2遗留火种,人为导致火灾 古代建筑游客众多,经常有吸烟现象发生,由于游客众多难于管理,经常会将火种随意遗留在建筑内,防不胜防。再有就是一些寺院除作为景点之用外,还供僧众修行,如辽阳广佑寺、观音寺、灯塔祥云寺、安澜寺等都在寺内设有僧舍,生活用火、用电量较大,这也是引发火灾的一个主要因素。 2.3自然因素,导致建筑起火 自然因素引发的火灾也是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的一个重要的威胁,如朽木遇氧燃烧、雷击火灾、泥石流引火、地震致火灾等。 3古建筑消防安全对策 3.1易燃构建阻燃处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研发出许多阻燃效果较好的阻燃涂料。基于这点,可以采用颜色透明的阻燃涂料对古建筑的柱、梁、枋、檩、椽和楼板等木质易燃构建进行涂抹,这样既不改变古建筑构建的颜色、质地和尺寸,又可以一定程度上进行阻燃,降低火灾危险性。 3.2配齐配强灭火装备 尽早准确预警,是古建筑火灾防护至关重要的环节。可按照古建筑的风格、色调,在不影响原有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古建筑艺术风格的前提下,订做安装特殊形状(如椽头型、万字型、祥云型等)的火灾自动报警、可视监控系统和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在灭火器材上,除配备灭火器外,可配备细水雾水枪等便携式灭火效能高的器材,及时有效地将火灾扑灭在初起阶段。 3.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在各古建筑出入口处制定醒目的防火宣传、安全警示、友情提醒等标志,广泛宣传古建筑火灾的危害、防范措施和注意事项等,介绍如何逃生、自救、灭火与救人等相关安全常识。同时,组织僧众或管理人员建立防火巡查队,对建筑内动火动电情况进行巡查、监护,并对游客吸烟动火等情况进行有效管理。 4结语 总之,古建筑防火对策研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古建筑物是全人类共同历史文化的财产,作为消防工作者,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研究掌握古建筑防火的现实情况,专研出一套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古建筑防火方法,切实遏制古建筑火灾的发生,为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作者:叶炜 单位:辽阳市公安消防支队 建筑论文范文:建筑模型制作建筑学论文 一、如何通过模型让建筑学专业新生理解建筑设计 根据我们近几年的观察与调研,如今的建筑学专业新生有几个显著的特点。(1)90%以上的学生没有美术功底,这样他们对于图形的构成与立体空间变现能力要显得薄弱一些。(2)大部分的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差,比如每一次的模型制作时都有同学不小心,比如把材料切歪或者切到手指。(3)相关知识欠缺,对于建筑的构成、建筑的结构材料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4)缺乏创新性的思维,一直以来很多学生只是会单一的模仿,很少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针对这些环节,我们设置了四个新的课题,通过四个课题的训练使初入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克服一些学习建筑学的困难,迅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下面我们逐个分析各个课题。课题一是“造型与主题模型”,本课题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用热线切割机来切割泡沫乙烯材料,切割出方块、三角、圆等形状的成品。然后固定粘贴在A3大小的底板上,布置的方式由学生自行考虑决定,构成以美观悦目为原则。最后给自己的作品定义一个主题。本课题的目的就是:(1)使学生熟悉模型制作工具和机械的使用,特别是对热线切割器的使用。通过热线切割器对泡沫苯乙烯材料进行的切割练习,是针对今后的模型制作中方案阶段的研究模型以及主体建筑的周围模型制作的一项基本训练。(2)利用切割出的成品进行立体构成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形态构成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构图与审美能力。课题二是“结构与受力模型”,本课题是第一个课题的延续,而采用的材料有所改变,要求学生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同时了解第一个课题模型的结构与受力。第二个课题改变了模型制作材料,不再用泡沫乙烯材料了,同时要考虑构造物的支撑等机构问题,所以增加了制作难度。这个模型的制作使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第一个模型的结构,开始研究材料与材料的连接和支撑等受力问题,同时也让他们去寻找更多的材料,了解这些材料的特性。第三个课题“肌理与色彩模型”,这也是第二个课题的延续。我们让学生专注于材质与色彩的研究,同时也让学生专注于空间的研究,因为这个课题更为具体,可能是一座小型建筑,可能是一个小空间的室内。这个模型是更为精细的模型制作阶段,课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寻找更多的模型制作材料,研究材料的肌理与色彩。最后一个课题是我们一直沿用的“建筑成果模型制作”课题,该课题是以建筑大师的作品为题材,偏重于现代建筑,让学生做一个完整的成果展示模型,包括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制作。该课题的特点是:我们尽量让学生选择规模不是很大的建筑,比如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赖特的“流水别墅”、密斯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等;并且我们安排学生分组完成最终成果模型,他们中有的同学可以查资料,有的同学可以准备材料,然后大家一起共同完成,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体会了团体合作的工作方式,这对他们将来的设计竞赛和走向工作岗位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我们的建筑设计课程中有了较小的建筑设计环节,学生开始应用各种表现方法,而模型表现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因为它非常直观。这使学生从建筑的结构、材料、空间以及建构都有所了解,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也从模糊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的模型制作环节,的确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建筑抽象思维的方法并且开始了建筑设计入门。 二、建筑模型教学改革的要点及教改成果 本次建筑模型改革的要点就是实现开创性的教学,我们并没有完全让学生去单纯模仿。改革主要是针对建筑学一年级新生的,我们调研了很多优秀院系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整合,最终成为建筑模型教学中自己的特色。我们同时在二年级的设计课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建筑设计学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这些学生一年级时单纯的注重制图、表现训练,注重在二维图纸上反复推敲三维空间,没有经过一个完整设计制作过程。显然,通过模型制作过程的安排,学生设计能力会提高显著。学生也普遍反映建筑模型对他们的空间构成、形体造型及功能组织都有着融会贯通的作用,从而对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都有深刻的理解。本次研究要点如下:要点一,三维空间的认知;要点二“,结构关系的表达”;要点三“,色彩与材质的表现”。模型制作课程中强调三个要点,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的认知”、“结构关系的表达”以及“色彩与材质的表现”能力,我们并没有教学生如何做设计,而是通过模型制作过程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去思维去辨别建筑的结构以及材料的质感和色彩的搭配。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理解到设计并非是片面去模仿与抄袭。二年级的设计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制作“工作模型”,通过制作“工作模型”的推敲过程,空间环境的认知,使学生对建筑构件的结构关系认识得更为清晰,同时也可以研究建筑材料的色彩与质感。这次教改的成果很显著,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1)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更能注重模型制作,模型制作质量越来越好。(2)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解放,从他们二年级的作品中我们发现设计方案大多比较灵活,打破了以往的保守思维。(3)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课程中表现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构图能力。 三、探讨建筑模型制作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次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发现了如何通过模型制作来培养专业新生对设计思维的理解,同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明确了将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将同一届学生的二年级的设计课成绩与学生的一年级的模型成绩比较发现,拥有过硬的模型制作素质的学生,在设计课的表达能力与表现能力、综合能力上都比较强,设计思维能力更要比其他同学高出一筹。模型制作基础课程的将来如何发展?该课程的存在是否有必要?课题小组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进行了多次交流后,得出的结论是:该课程的课时虽然只有32学时,但是的确也占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应节约课时让没有模型制作经验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成熟起来;我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进行模型制作的教学,同时在设计课程中穿插模型制作,让学生一边做设计一边做模型。在一年级“学科导论”课程教学中设立一个“造型与表达”的环节,让学生接触各种模型制作材料与制作方法,同时又能发挥自己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具特色。同时我们也可以每年举行一届模型制作比赛,让学生主动参与模型制作,并且将模型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随时进行模型的制作。 四、结语 总之,教学不断创新与完善,必然形成新的课程教学特色,也会出现更多优秀作品与更好的教学成果。这些设想也许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内容,但必将激励着我们将建筑学专业一年级教学改革继续向前推进。 作者:苏东宾 李焰 单位: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论文范文:城市空间高层建筑设计论文 1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之间的概念和关系 (1)高层建筑的概念。所谓高层建筑就是指建筑物的楼层数超过一定值或者是楼层的高度超过一定标准的建筑。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使得城市涌入越来越多的人口,但城市的空间有限,因此就是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受到城市开发单位的重视,也慢慢地成为一个城市兴旺发达的标志以及人们眼中的城市美景。高层建筑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土地利用率以及为城市缩短了各部门的距离,使得城市内部之间的联系加强,此外,高层建筑还使得城市建设的效率大大提高,建设资金得到更有效的使用。高层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同样也需依托高层建筑的支持。 (2)城市空间的概念。所谓城市空间在狭义上就是指城市的生活空间以及城市的占地面积,但广义上的城市空间则指的是人们在城市当中生活所能够感觉到的种种感受。在高层建筑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发达程度的标志的时代,在高层建筑已经对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极大影响的现如今,城市空间问题就成为城市发展的大问题。城市空间内不同高度的建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城市特有的外观,也体现着城市的审美和特征,是渗入到城市当中每一个人内心的感觉,是城市给每个人的感受的总和。 (3)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复杂,他们之间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内部元素,但城市空间的设计和规划又不能完全以高层建筑为主,还需要考虑到城市中生活的人的心理因素。如何使得高层建筑的建设让城市空间以及城市的内部规划显得更加的合理,以及人文、城市的关系得到均衡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探索的地方。 2高层建筑设计和城市空间的规划分析 (1)城市的空间规划要点。我们都知道,由于高层建筑在整个城市中所占据的比例非常的巨大,大量的高层建筑无疑会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带来极大的压迫感和压力。所以我们在进行城市的空间规划设计时就需要尽可能的为这些压力和压迫感进行缓冲,可以通过加宽道路,增加城市绿化之类的方法达到这一目的。这就告诉我们在进行城市空间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不仅仅只是高层建筑的高度问题而已。 (2)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要避免高层建筑密集,在我们进行高层建筑的建造之前就需要了解和认识到高层建筑的优劣。高层建筑虽然可以为城市节省大量的土地资源,发展更多的项目,但是高层建筑林立还会使得整个城市的气息变得沉重,高层建筑的兴起也不利于城市的节能环保的进行,同时高层建筑使用的玻璃还会给城市带来极大的光学污染。所以,我们在具体的城市规划中就需要对高层建筑的数量以及高层建筑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密度做充分的考量,切记不要使各个高层建筑之间过度的密集,要有一个舒展的空间。 3有关现代城市空间的高层建筑设计控制原则 (1)高层建筑外部尺度的控制。高层建筑之所以会给人们带来压迫感的原因有很多,但大体上主要就是两点。一个是楼层太高,使得人们对安全的威胁加大,另外一个就是高层建筑的尺度控制不合理。而后者则是这个问题的关键。通过调查和分析世界上各大城市的高层建筑的城市空间规划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楼层高的城市人们的压力就一定会大,反而是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控制对人们的影响更大。当高层建筑之间的格局分配井井有条时,人们对于高层建筑所带来的压迫感会小的多,但如果高层建筑之间的外部体积以及空间位置杂乱不整,则会加大人们的不安全感和压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空间规划时需要加大对高层建筑外部尺度以及空间位置的设计,避免草草了事使得高层建筑的设计不合理的现象产生,要注意对高层建筑周围景物的修饰和和谐感的搭配,高层建筑的尺度要有一个控制。 (2)高层建筑数量的控制。高层建筑数量的多少既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高的标志,但同时又是一个城市发展健康程度的衡量标准。并不是一个城市内具有的高层建筑越多一个城市的发展就会越好,过多的高层建筑会使得城市的运作出现困难和阻碍,所以我们在城市空间规划时需要把我的第二个原则就是机要维护城市的形象,但又要以一个最优的高层建筑数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保证,使得城市形象得以保证。 (3)高层建筑体量的控制。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一大标志自然成为开发商以及政府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如何使得自己城市的高层建筑更加具有自己城市的特色,以及使得人们对该城市的高层建筑印象深刻就成为城市空间设计者需要关注的要点。在我们对高层建筑进行设计时,我们需要避免的就是不要为了外观的吸引而使得建筑本身的质量和功能受到影响,高层建筑不能仅仅作为好看的城市标志,还必须是能够满足日常生产经营要求的。切勿为了噱头而浪费城市资源。 4结束语 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得出,在高层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快速,城市空间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时候,如何调整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就转变为如何使得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加精致优良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城市规划的初期就入手,将城市的优良规划和高层建筑有机结合起来,给我们的城市生活增添更多的空间,使得我们的城市更加的具有生机和格局。 作者:王程 单位: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现代建筑设计人本思想论文 一、现代建筑设计应融入人本思想 在我国早古代便有了人本思想的基本雏形,孔孟思想的“仁者爱人,民为贵”便是中国人本思想的起源,而西方又把人本主义提高到了更高的地位,这说明人本思想在古今中外都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且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之一。我国的以人为本思想,对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在我国长期存在,并且已经传播到整个亚洲。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建筑空间的利用、建筑物周边配套设施设计及规划等都体现了人文关怀,具有地方特别的建筑设计理念,更满足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要求,也更加深刻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外将城市发展历史与城市建筑相结合,对城市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也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建筑思想。我国建筑设计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的运用,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远远不够,应增加建筑设计中的人文思想比重,不断加大人本思想的使用范围,从而更好的满足人的需求。其实建筑设计注入人心很简单,就是需要建筑设计师接入自己的内心即可。曾经有一片高端别墅区依水而建,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这片别墅群竟已烂尾多年。究其原因是这么大面积的别墅项目,居然没有设计车库,仅仅一条,就难以让此别墅进入购买者的眼球。可见,该别墅设计师别没有从人们的需求角度着眼,才会造成资源如此浪费的现象出现。不难看出,只有拥有同理心的设计师才能真正将人本思想有效融入现代建筑中。 二、现代建筑设计如何融入人本思想 1、小区公共空间需要更舒适 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公众的内心和情感需求。一方面,要满足国家绿化率的要求,提供给公众更为怡人的呼吸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提供给公众更便捷的现代游乐区域,如果有条件,区域可以划分为儿童区和老年区,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儿童的娱乐生活也能够带给老年人更有意义的老年生活,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和颜料。所以,设计师需要秉承人性化的设计初衷,在确保建筑用地使用率的前提下,为居民打造更宜居的小区生态环境。 2、室内建筑设计需要按需所设 当前,很多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人比较重视卧室的舒适度,不喜欢老式的在卧室中放入太多的摆设以及放入电视等设计理念;也有些人比较重视客厅的功能性,期待客厅既可以满足招待客人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就餐以及看书的需要;有些人认为浴室最重要,所以要求浴室一定要在光线和设计上别具一格,能够满足多种需求......,这样不同的需求种类可以看出我国居民不断丰富的思维需求。所以,这就需要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进行有效的调研,既能设计出大众化的房屋,又能满足小众的要求,既实用又现代,又充满艺术气息又能富有多种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建筑设计是为人而设计,而不是为房屋而设计。 3、设计更为便利的公共设施 拥有非常丰富而又便利的公共设施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是最符合以人为本原则的。当前,在很多小区中,居民居住空间已经完备,但是一些小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的发展需要。没有公共厕所,没有便利的交通,也没有可供大家休息放松的公园,更没有规范标准的公立医院。这些基础设施的缺位,体现出来的是建筑群体的急功近利,而非以人为本。所以,在建筑设计规划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入住标准,将人性化加入其中,必须确保人们群众生活相关的设施齐全、到位、规范而且合理,以满足人们出行、就医、玩耍、以及娱乐消遣。从而实现建筑设计的人性化需求,也能够为现代化发展注入人文色彩,点亮现代化的生命色彩。 4、扩大人们的交际空间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棚户区大量改造,人们生活日渐转好,楼上生活逐渐增多。现代化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但是却忽视了人们的交流性和互助性。在很多大城市,楼林高耸,人与人之间逐渐变得冷漠,加之信息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宅在家里,与乡亲邻里之间更加缺少沟通和交流。这样的情况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团结。近年来,抑郁症越来越多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主要原因就是压力大而又没有宣泄的途径。所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提供给公众一个可供交流的场所,让公众在现代化的密闭环境中寻找到一个宣泄的途径,人类交流是基础的需求,切不要为了发展而忽视了交流的重要性,为了利益而忽视了公众的情感需求。所以设计师一定要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居住需求之余为居民规划更合理的交流空间,打破密闭环境给人类情感带来的破坏。 三、结语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本思想,是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挖掘人的内心需求将是未来设计师需要做的重大课题,将人性与设计相融合会成为建筑行业最有标志性的里程碑。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他人和自己的需求,不断将设计理念与常识与人类的基本需求相连接,不断在设计过程中把人放在主体地位进行思考和规划,才能设计出让居民更满意的建筑结构,也才能够提高居民居住的满意度和熟识度,以提高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 作者:邱伟杰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现代建筑设计传统文化论文 1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 1.1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内在统一 建筑是反映文化和艺术的长期存在的实体,建筑设计依附于文化环境和地域环境中,反映出不同的审美观和文化认同感,同时,建筑能够展示和促进文化发展,所以文化与建筑是内在统一的。 1.2当代建筑设计作品缺乏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文化渊源流长,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国际化与多元化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各大城市高楼林立,发展迅速,钢筋混凝土与玻璃幕墙成为了现代建筑的流行设计语言。中国建筑业也迎来了空前繁荣,大城市中各种类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拔地而起,但整体来讲,中国现代的建筑设计作品,大部分缺乏中国文化的民族文化内涵。设计师需要从建筑设计中能将传统文化融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并找到合适的方法形成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延续,又能够体现时代特色。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色分析 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结合,需要分两个层次来把握: 1)物质与形式层面。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从建筑的整体布局、颜色、空间、材质、形态等方面分析地域文化特点;2)精神内涵层面。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风格讲究秩序、讲究对称、讲究稳重和谐、讲究端庄大气,同时也具有浪漫优雅的气质,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师设计理念继承和演绎的关键所在。 3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具体方法 1)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应该侧重于对其内在精神的演绎。 在传承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保守僵化的误区,避免机械的照搬中国古建筑的具体形式,由于时代不同,材料技术不同,建筑的功能体量和以前的建筑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设计当中,应该侧重于对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演绎,创造性地结合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做到继承中创新。 2)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表达形式。 建筑是具体存在的实体,它通过空间、形态、色彩、质感等建筑基本元素的组合来实现建筑艺术的视觉感受和精神内涵。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这些元素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并以此来反映它的文化倾向,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反映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a.建筑形态。建筑形态是指建筑的整体布局、空间大小、尺度等,中国传统文化对事物的形态具有自己的审美习惯,讲究对称,秩序,讲究不同的形态创造不同的意境,现代建筑师通过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空间、形式、结构、比例、均衡、节奏等造型符号元素的理解和分析,选择适合建筑类型的组合方式,达到所要表达的建筑文化意义。b.建筑色彩。建筑色彩是构成建筑视觉认知符号系统的必要元素。色彩本身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独立的建筑形式元素,中国的建筑色彩丰富,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象征意义,比如红色象征热烈、喜庆、吉祥、浪漫,黄色象征富贵和皇权。现代建筑利用色彩和传统文化的呼应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c.建筑材料和质感。材料和质感的运用是建筑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与形式的融合是建筑设计的理想目标,建筑材质符号就是指建筑的表面特征。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质感,给观赏者不同的审美和文化感受,比如谈起灰砖,谈起白墙灰瓦,人们会自然的联想到中国传统建筑。利用人们熟知的材质肌理来向观赏者传达建筑印象,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联想,增强现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4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设计中传统文化的演绎 4.1项目解读 1)文化背景解读。 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我国培养各民族青年及高级人才、研究各民族文化的最高学府,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于单体建筑风格而言,设计应考虑具有民族风情并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表现。由于我国民族众多,不宜采用某一民族特定的民族建筑风格,而选择整个中华民族传统建筑中的成熟元素加以演绎,综合起来形成人们亲切熟悉而又有新意的“民族化”建筑形象,体现“民族特色”“中国气派”及“浓郁的大学文化氛围”。 2)时代背景解读。 设计不但要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要体现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自信,体现作为现代文明传播的载体所应具备的建筑形象,烙上时代的烙印。以现代演绎的手法同时体现建筑的时代性和传统文化已成为设计的主流趋势。 3)建筑区位解读。图书馆位于校园的南北中轴线上,南侧紧邻团结广场,是中轴线上仪式性序列空间的高潮部分,建筑形态应具有强烈的“中央”气质,计算机中心及博物馆分列东西两侧,三栋建筑围合八角形的团结广场,从整体性考虑,本设计应统一考虑三栋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建筑造型,以形成统一的校园核心区整体风格。 4.2设计要点 1)现代的语言演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设计用现代的语言表达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通过对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抽象,提炼出一系列现代的建筑语言,追求在气质上的传统文化的神似,而非简单复制的形似,从而塑造出简约端庄大气的文化教育建筑形象,具体措施如下:a.以有着方正对称中心感强的秩序组织简洁庄重大方而雕塑感较强的建筑形体,表达出中国文化中四方平顺、贤良方正的形象气质;b.建筑顶部采用平屋面与坡屋面相结合的方式,屋面与建筑立面使用同种材料,并采用直接交接的方式,既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具有较强的雕塑感;c.建筑主入口采用象征坡顶形式的玻璃雨棚,形成中轴线上的视觉焦点,并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d.以中国古文字和中式花棂窗抽象出现代建筑语言,形成整个建筑幕墙的表皮,尺度宏大规整,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同时又兼具现代建筑的气质;e.建筑主要材料为米色石材、灰色陶板及玻璃幕墙,突出“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同时,体现大学建筑亲切、典雅、自然的风格特点。 2)中轴对称的均衡布局。 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博物馆三栋建筑共同围合了八角形的民族团结广场,其中图书馆位于校园南北中轴线上,计算机中心及博物馆分列东西两侧,均衡布局,形成整个校园的核心区域,设计统一考虑三栋建筑风格和建筑造型,以形成统一、完整、气派、均衡的区域空间。 3)树立绿色节能建筑的典范,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提高,绿色、生态、环保、节能、低碳排放等议题在建筑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界的一大主题,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不谋而合,本工程考虑以下绿色节能措施:a.生态绿化屋面。本工程首层有较大面积的屋顶绿化,生态绿化屋面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蓄水性能、滤水性能、吸尘降噪性能、防辐射和调节温度湿度功能,达到建筑的绿色生态化,降低建筑能耗同时提供宜人的室外学习交流活动空间。b.积极利用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没有环境污染,永不枯竭的新能源,利用太阳能可提供照明、热水、光伏发电等需求,本工程拟在建筑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光纤导入照明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有效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c.自然采光及光导利用。本工程积极利用自然采光及光导利用,合理控制立面的窗墙比、尽量增大自然采光面;节约人工照明成本;利用光纤导入照明系统将太阳光经聚光元件高效采集、传输至建筑内,具有节约电能、无污染的特点,可提供绿色、环保、清洁、安全的照明环境。适用于地下空间引进阳光。d.自然通风与气流组织。自然通风既可为室内提供良好的空气品质,且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本工程充分利用外部地形空间条件合理布置建筑主动构造良好的自然通风体系,同时利用方正的建筑形态、中庭、窗户的通风布置等积极的组织和诱导自然通风。e.绿色建材。提倡使用原料提取、产品制造、使用及再循环、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为最小和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材料。 5结语 当今世界的建筑设计已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建筑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相结合,体现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我们要责无旁贷地传承和发展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起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纽带,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更好的应用于现在与未来,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 作者:陈海鹏 隋志全 单位:北京燕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现代建筑电气设计论文 1现代建筑电气设计日常所见的问题 1.1用气以及用电的安全隐患 在我国,每年都会有许多因用电而发生的事故,对社会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虽然我国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常见的事故发生,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原因大多数是一些设计问题,解决相关问题还要从本质上入手,对设计进行完善,减少相应的漏洞,避免事故的发生。 1.2电气在设计上无法满足用户要求 在设计过程中,许多的电气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是不符合标准的,并没有解决就开始进行施工,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在进行施工时,最主要的是看工程师的影响,如果工程师的能力不强或存在缺陷,是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建设者为了追求更高更多的经济利益,在材料上进行减材减料,在材料选择上,选择一些标准低而且投资量相对少的设计,当设计投资生产过后,电气系统没办法达到客户的需求,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故障,使用户苦不堪言。 1.3在消防系统上不够完善 在没有发生事故之前,消防系统是没有太多的用途,但是一旦发生事故时,则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到住户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上的问题。可是我国的消防系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在验收标准上,也没有严格要求,房地产商也不是很愿意做太大的投资,电气工程师也不专心踏实去做。不完善的消防系统存在着大量的弊端,所以在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应该需要进行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放。 2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安全性 建筑电气安全性和可靠性相当重要,只有保障这两者才能使系统正常运行,才能做到安全用电。在现实生活中,相关部门对其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效果并不明显,用电事故常有发生。这就要求各个部门更加重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防范,避免发生电气事故。 2.1对绝缘材料进行进场检查 在电气中一些电气设备绝缘性不好,因此,导致了很多安全事故,所以要求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检测绝缘材料是否达标,并根据要求使用绝缘体材料。另外还要保证电线的质量,在现场需进行仔细确认,保证电线的完整性,一旦发现有缺损的电线应立即停止使用。 2.2对过载、短路的设计进行保护 在实际中一旦发现电气线路出现短路或过载,应立即切断电源,因为此时,电流倍数会呈现出快速增长模式。因此,要对其进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确保过载的安全性和合理性。除此之外,还要观察熔断电流的合理性,注意其额定电流和熔断器额定电压。 2.3需对漏电进行保护设计 漏电现象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引起重视,因为人一旦触碰到就会受到电流带来的伤害,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根据目前现状和国家规定的要求来看,一般将参数都选择在30mA.s来进行设计。根据以往设计经验显示,此参数较为合理,且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漏点问题不能小觑,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进行设计保护时应注意两点:(1)相关人员需仔细阅读检测部门文件报告;(2)严格遵照规定,达到国家标准《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的需求,对CCEE人员进行认证。 2.4对接地设计进行保护 对接地保进行护是在建筑安全电气设计中最重要的实施,是针对人身安全来设计的,防止受到电击,与此同时,能防止接地引起的火灾。在电气系统中,回路中有相当大的接地故障电流,导致开关自动转动,所以应该及时切断电源,从而起到保护措施,如果电源不能快速的切断,也能对电位进行很好的保护,从而起到保护人身安全的作用。 3完善的现代建筑电气设计 3.1电气安全隐患 随着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安全重视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建筑电气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有很好的安全性,才能以防事故的发生。在传统建筑过程中,常有设计失误从而导致电气漏洞的现象。在现代建筑电气中,需要从设计入手,从本质上避免事故的发生。在电路中,需要对建筑设计合理的保护,防止用户受到误伤。所有的电线都需要选取有质量保证的绝缘材料,确保在使用过程中建筑物不会产生漏电的情况。 3.2建筑电气设计需要基于用户提出的要求 用户的需求,简单的来说就是设计的用途,建筑电气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还需创造更多的经济体系。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断电迹象,电气设计系统是失败的。因为优秀的电气工程师会考虑到综合因素,会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做初步的评估,为负载量留出富余的空间,并设计合理的电气系统。 3.3在建设中加强建筑消防系统 好的建筑电气设计应该尽最大的能力来对消防系统进行完善,来提高在建筑设计上的安全性,对用户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进行保障。现代建筑消防系统体现在火警扑灭一体化,要求在建筑物中建有报警控制系统、火灾探测系统、自动喷水扑灭系统。系统的供电线路需要进行从新设置,其目的是在发生火灾时,可以进行电线输电,保障建筑重要环节,消防系统也是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铺设。 3.4设计环境友好的电气系统 我国属于资源大国,在消耗能源方面,到处可以看见浪费资源的迹象,如果我国想变成资源节约型国家,必须按现代建筑电气设计发展的方向走下去,在不降低建筑质量情况下,尽量做到节约能源。在电气设计上,将电量安置在供电边上,尽量减少对线路消耗的功率;需要选择面积较大的导线,因为能减轻电路中的损耗。一般来说,想要实现节能设计的环保,就需要有相对应地系统投资。 4结束语 电气工程师在进行电气系统设计时,需要满足国家标准、经济节约、设计合理等很多复杂条件,确实很不容易。在研究过程中,列举了我国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仅能帮助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出既舒适又安全的电气系统,在建筑功能上,还能起到全面发挥理论支持。 作者:赵炯 单位: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论文范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论文 1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中面临的问题 1.1决策阶段的问题 决策阶段是建筑工程建设中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建筑项目工程造价主要是由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以及银行等众多的部门共同参与并确定的,由于每个单位对工程造价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也就会导致工程造价无法控制。同时,与建筑定价相关的部门比较多,所以在决策时就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意见,并且难以统一。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较多,每个管理机构都以自身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就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除此之外,部分建筑项目并没有根据国家有关投资建设方针以及区域综合规划编制建议书报价,这样就会导致招标文件漏项使得概算不够。 1.2设计阶段的问题 设计阶段在投资计划确定之后,是经济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也是建筑项目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很多设计单位并没有深入分析工程项目的经济与设计部分,在设计中存在着严重的轻经济重技术的现象,设计人员将重点放在设计工程的质量上,并不关注工程造价的高低,从而容易导致无法通过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来达到控制总造价的效果。 1.3施工阶段的问题 施工阶段存在较为随意的设计变更。正常情况下,工程项目在建设施工的阶段中,只要能够精心准备,并且按照招投标以及概算进行施工既能够将工程造价的实际发生额度有效的控制在批准限额以内。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由于施工单位在没有做好万全准备的条件下就急于开工,对建设的标准、投资额度的要求甚至是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等进行严格的把关就开工,并且在施工阶段中对施工设计随意变更,甚至在采购材料时存在掺杂假货、私自提升价格的现象,这些都会导致工程造价越来越高,对建筑工程的顺利建设是极其不利的。 1.4竣工阶段的问题 在整个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工程竣工结算是最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够对整个工程的实际造价进行忠实的反映,还能够体现出发包方以及承包方工程造价的水平。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建筑工程竣工之后的造价很高,为了各自的利益承包商与发包商会不断延长工程结算的时间,从而就会导致建筑工程会延期交付。 2加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对策 2.1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选择和决定投资方案的过程就是建筑工程的决策阶段,这一过程是整个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在整个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对投资计划的调控手段进行合理运用,将投资计划管理的政策性、规范性以及科学性进行提高,这样才是对投资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要在投资阶段控制并管理好工程造价,首先应该对市场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投资的风险进行减少和降低,对建筑项目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可靠的设计任务书。其次,应该对同类项目进行调查并研究比较,在进行分析、比较以及技术论证、经济评价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建筑项目建设方案,并将工程造价定位在合理的水平上。 2.2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投资阶段之后,设计就成了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设计指的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技术以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安排,也就是对规划工程建设的过程。在这一阶段,通过最少的投入来达到最高的效益是极其重要的。在设计阶段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使业主、设计师以及造价师等的联系加强,建立并健全科学、合理的概算审核制度;其次,设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将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设计单位要努力提升设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巧妙构思,对设计质量进行提高,努力通过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来达到将工程造价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内的目的;最后,努力推行限额设计,在保证建筑工程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总概算设计以及初步设计,通过这种方法来避免只重视技术方案,而忽视经济合理性的问题。 2.3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在施工阶段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签证方面的管理、设计变更管理以及合同管理方面。首先,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控制与管理有助于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预算外的费用支出进行有效控制,其中加强对建筑材料成本费用的控制与管理是最主要的内容,在采购建筑材料时应该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审核,采购的建筑材料要符合建筑工程施工的标准,防止因为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而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其次,在对签证方面的管理主要是要对签证的客观性、准确性以及及时性进行保证,必须要样遵循签证的流程,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控制;再次,在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施工设计进行变更,因为施工设计的变更很有可能会使工程造价失控,并且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最后,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中控制并管理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就是施工合同,要对合同造价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进行保证。在工程承包中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合同中的工程款的拨付方式、材料的购置、结算方式等相关的条款内容,对合同中不合理以及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明确,并通过协商解决的方式来避免合同纠纷的出现。 2.4竣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中,竣工阶段是最后、也是最主要的环节。在工程竣工阶段,要对工程竣工的材料、工程数量进行严格的核实,在结算时将未完成的工作进行扣除;其次,要对施工合同审查的客观性进行保证,对工程结算的范围进行核查准确,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承包方式、施工以及完工的日期进行确定;再次,要严格审查工程材料价款,避免弄虚作假情况的出现;最后,工程造价人员应该在计算机中录入所有的造价资料,为以后的建筑工程造价提供参考依据以及借鉴作用。 3结束语 将市场作为中心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和管理是建筑工程造价的核心内容,也是最主要的内容。要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就要对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等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工程造价的水平,并且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车玉文 单位:云南曲靖晋源实业有限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建筑施工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一、施工企业进行投标时的相互关系主体 企业投标分为投标决策前期和决策后期。在整个投标决策中,信息收集和管理始终贯穿整个投标决策过程,施工企业是否要进行项目投标和如何投标是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否进行项目投标是企业投标决策前期应当要解决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之前,要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比如,企业同客户关系程度、投标过程中企业行为的规范、招标客户的资金流转情况等。在决策后期对如何投标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时,需要企业进行考虑的是投标企业报价或者技术方案是否能够满足招标企业需要、客户对于造价的控制管理、项目工期的长短、同本企业一同进行竞争的其他企业所使用的投标手段以及其与客户的关系、投标企业和客户所要保有的利润点等。在投标决策最后阶段,企业要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科学的细致分析,通过建成的最大利润模型来计算出企业的最优报价和中标概率,并以此为基础对所做出的投标计划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投标工程是企业项目建设最初准备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其决策必须从整体项目的角度加以分析,否则,就无法做出合理科学全面的投标决策。在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项目施工企业要同众多的项目相关主体发生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做好同这些主体的关系处理,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在进行项目的立项规划进程中,国家或政府将对于项目最为原始的意图以招标和计划指令方式传达给业主,授权业主代表其对该项目负责,对相关项目具有决定权。业主获得指令后,通过招标或者其他方式将项目教给设计方,设计方再通过对项目意图进行可行性转化,从而进入项目施工的中的招标阶段。通过招标,业主进行符合施工建设需要企业的选择,最终中标的企业对业主(即客户)负责。项目施工企业同业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二、施工企业投标客户关系处理 投标企业同客户之间的关系需要一个慢慢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干扰而导致双方之间关系的破裂。客户因为潜在项目的需要而对项目建设企业进行关注,同时,因为项目立项上的需要,施工企业开始同客户进行接触。在这一过程中,双方逐渐意识到对方具有满足自身目标所需要的能力,从而使施工企业加深对客户的了解。在招标阶段的前期策划过程中,客户根据项目施工的技术以及其他因素的需要对施工企业进行遴选来参加项目招标,客户通过对于竞争招标企业的技术要求、服务的质量以及信誉要求,对选择中标企业。中标企业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项目的施工,客户在这一时期对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的监督对企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工程项目之中客户同中标企业能否进行再次合作。正确的对客户同企业这一关系的巩固发展进程加以明确,有助于企业选择对不同阶段的营销目标的确定和市场开发思路的选择。在企业同客户的初期接触阶段,企业应当通过对自己项目技术能力的展示来吸引客户的注意,从而对企业的技术能力等进行深入了解。在招标阶段,施工企业应当注重自身对与优良投标决策等的展示,从而同客户发生直接合作关系。在项目施工阶段,施工企业应当对施工进行严格管理,将项目施工做好,保证其质量,从而使客户对企业的管理能力的认识提高,促进客户同施工企业关系的深化,为后续工程中二者的继续合作打下基础。 三、投标决策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应用客户信息管理,将客户看做企业运作的核心,来进行与客户关系之间的开发,要对利用企业现有客户资源对新的客户关系进行开发,从而达到企业的市场开发目的。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对客户进行分析时,要对客户进行不同来源的信息搜集,包括客户市场和服务的历史信息、所持工程信息、资源掌握信息等,并将搜集的信心加以分析整合,并存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内,以方便后期对其进行分段或开发处理。良好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应当能够进行新旧客户的价值对比、最重要客户的关注点、新领域客户价值的大小以及企业如果进入这一新领域的障碍等问题,并且要很据当前施工企业的业务与市场需求对原有的客户信息做出估计与评价。施工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分析过程,包括对客户对项目达成目标、客户关系、投标策略等的分析与研究,根据客户的特点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从而促施工企业同客户的良好合作。 四、应用客户管理的理念对投标决策进行支持 施工企业在前期的投标决策时面临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对运用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投标决策进行支持管理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因此,对于此类决策最为主要的类型是非结构化的。在应用客户信息管理在对单项工程进行投标决策的支持时,我们应当在对客户关系发展的阶段中再加入项目立项和竣工阶段的客户关系处理,由于企业同客户关系发展阶段不同,运用客户关系管理对投标决策进行支持的重点也有差异。工程立项阶段,客户信息管理应当解决的“是什么”的问题。比如:该持有该项目的客户关系是否能够稳定等。这一阶段的成功,能使得施工企业的潜在客户成为现实客户。因此,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投标决策的支持在这一阶段的表现便是对客户信息的搜集和积累、对客户所持项目的信息的搜集整理、施工企业同客户关系的建立、国家政策、施工企业的运营环境等方面。对这些搜集的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深度剖析,为准确投标决策的制定奠定基础。在项目工程招标阶段,对于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是对投标决策进行商业化的合理分析和决策。在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各种数据挖掘软件能够实现决策支持的智能化,保证在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下产生的投标决策商业化,更能符合工程运行实施的规律要求。除此之外,客户信息管理系统还应当能够对投标决策进一步量化分析处理,对投标决策中的科学性予以支持。除了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一些固定分析模式之外,决策支持系统中的筹学和数学分析方法,也可以为投标决策提供准确性的支持。在最后,运用新型的技术如以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软件来进行信息的挖掘和分析管理等,都确保了以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持的投标决策的智能化。在项目建设阶段,施工企业同客户必须实时地进行高效率的沟通,针对施工企业对工程建设的质量、工程进度、工程安全等要求,同客户之间进行密切沟通,并对客户同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为施工企业未来投标决策的制定提供经验和教训。与此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做好与项目建设相关主体之间关系的处理工作,并将这些信息全部纳入到企业的投标决策的支持系统当中去。在项目进行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项目竣工阶段,施工企业应当将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思维,运用到工程建设中的客户满意程度研究上,并将其中客户提出建议的地方加以重视,在日后工程中加以修改。并将修改的经验和教训应用到企业未来决策的管理阶段,使得企业能够把握客户满意度,从而为下次工程合作提供指导。 五、结语 通过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施工企业可以同客户实现互动交流沟通,从而减少了其中的环节,降低了其中的成本,从而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随着建筑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更多的企业将会认同和使用这种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及投标决策支持系统来提高企业利润,促进其自身发展。 作者:沈韬 单位:云南建工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建筑安装工程成本管理论文 1工程成本控制 1.1定额管理 定额是在正常的生产情况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人力、材料和施工机械等合理消耗量。消耗量分为必要劳动消耗和损耗劳动消耗,理论上定额消耗即必要劳动消耗。定额管理能够正确地安排人力与物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依据,也是进行社会劳动竟赛的基础。定额管理是规定在正常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生产者生产社会产品合理的数量,以此限制和激励生产者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维护企业的效益。从另一方面看,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在降低施工的成本,因为当单位时间生产的社会产品越多,其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就越低,劳动力成本越低,也就降低了施工成本。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有效地降低施工成本。对于任何一项工程建设,都需要投入很大的物力与财力,在这些资产中有些是固定资产有些是流动资产,其中固定资产包括各种施工机械、设备、工具仪器办公用品及办公房屋等。因为这些资产比较分散,且数目庞大,不容易管理与保存,很容易造成缺失或仪器仪表的损坏。 因此,面对数量庞大的资产数目,必须进行必要的资金管理,以降低建筑安装工程成本。煤炭工业建筑安装工程的固定资产在煤炭工业基本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主要的劳动资料和辅助工具,也是施工单位能够继续下去的必备条件。固定资金在施工过程中具有反复性、连续性,可以长期地保持自身的价值,直至失去实物形态的使用价值为止。固定资金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分散使用、频繁挪动的特点。因此,做好固定资金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企业的固定资产,财务部门统一动态管理,各部门要认真负责,做到帐、卡、物一致,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 (2)责任负责制。由使用单位负责管理固定资产,落实到人头。严格按规定手续办理修理、封存停用的设备,确保帐、卡、实物一致。 (3)流动资金管理。按照材料采购计划,由供应部门集中统一地从合理的供应渠道采购材料及物资,认真核实清单数量,落实保管员个人保管,积极利用和处理积压物资,经常清仓利库。 1.2预算管理 施工图预算是预算管理的主要依据,因此,施工前必须做好各分项工程的详细预算,然后汇总并计算和考核。施工条件的变化时常影响着施工成本,通常通过设计方案的变更、工程量的增减、施工图的局部工程的缺失、材料以及供货地点和运输方式的改变,使工程的量或材料的价格发生变化,影响着工程的成本支出。因此,应认真的计算和考核预算并根据工程的变化修改预算,使预算与施工生产的真实情况相符,以正确的控制成本。 1.2.1节约材料费。 建筑安装工程所用的材料把部分应用在工程实体,而材料费在成本中占有绝对高的部分,在满足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成为降低工程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降低成本的基本措施如下: (1)定额管理材料。定量供应常用材料;限额领用其他材料。 (2)采用新工艺新方法,节约材料使用量。 (3)加强材料采购计划性、运输工作和仓库保管工作,避免由于运输疏忽造成的材料损耗。 1.2.2合理的配备机械设备,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 随着施工机械设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施工中的繁杂笨重劳动和手工操作逐渐被机械所代替,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合理的配备设备,使每台机械的效能充分发挥,成为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为了保证每台机械能正常工作,充分发挥其效能,通常采用以下措施: (1)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维修工作,确使机械设备能正常运行。 (2)为避免停工窝工现象,机械设备应严格按照作息时间工作,不准过早过晚进场。 (3)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监督,对施工机械的各种状况作及时考核记录。 1.2.3施工管理费的控制。 施工管理费是施工单位为了使施工正常的进行而产生的组织和管理的费用,是工程成本的一部分。按定额取费,按预算支出是施工管理费的控制的一般方式,有效的控制工程成本与预算的一致,确保施工成本在控制的范围之内。通过编制成本计划,按照完成承担工程任务的量计取施工管理费,同时按照施工的预算限额支取,以达到对施工管理费的控制。其次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在施工生产中的人数,减少多于的劳动生产力,同时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也应该严格控制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人数,这也是管理费控制的重点。还要严格遵守费用划分及开支标准,杜绝费用乱报,非正常开支等现象,从而降低施工管理费。 2结语 随着我国不断的从国外吸收管理经验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管理范围不断扩大,深度不断明确,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都和施工企业的成本有着紧密的联系,同过定期分祈施工情况,总结影响成本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降低成本措施,施工成本就一定能得以控制。 作者:闫慧殊 单位:山西潞安矿业古城煤矿建设管理处 建筑论文范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论文 1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1.1法律意识淡薄 在建筑施工现场,很多企业的设计方案和工艺措施的执行都未按遵从法律规定,安全教育执行不到位,多数为形式主义。而施工现场的脚手架也未依照国家指标搭设,且周围杂物较多,所用材料不规范,这些都未按照法律规定执行,是重大事故的诱因。 1.2施工现场监管不到位 建筑施工的一个特点就是劳动密集性,但是多数从事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这就导致施工管理较难。而且,在施工现场上,施工工具随意堆放、施工材料规整差、施工步骤不合理等现象多发,从事人员之间没有协作精神,现场没有严格的纪律管制。 1.3建筑施工单位不重视 建筑施工单位的领导安全意识薄弱,对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高于人员的安全,这就导致安全生产的责任制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甚至于一些单位未签订安全保证责任书。部分单位为了节省开支,不设置安全员或者监督人员较少,且专业能力不达标,导致施工过程中无人监管或者监管不到位。 1.4安全监管投入不到位 建筑企业为了降低项目成本,缩减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费用和保障设施,安全管理所需的资金配备较少,导致事故频发,影响恶劣。甚至于有些施工企业完全忽略安全管理,不仅不进行安全教育,施工过程还存在违法行为。有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利益,在采购环节大打折扣,降低建筑质量,而监理单位也未履行自身职责,造成安全隐患。 2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对策 2.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完善安全生产责任管理制度 安全施工和企业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安全施工直接关系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管理人员要做好安全意识教育工作,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避免出现安全隐患。首先,责任到个人,制定奖罚制度。其次,通过对设备故障率、事故起数以及人的精力等方面的评判找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完善责任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还能够提高施工的安全性,每个员工都明确自身在安全施工中的责任,一旦事故发生则追究责任。 2.2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建筑材料的控制与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利益,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施工安全。在采购材料时要做好调查工作,对比市场上的材料,开阔进货渠道,采购部门还要简化采购环节,避免中间环节出现材料偷工减料等情况,对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进行检验,确保材料合格。材料发放要进行跟踪,避免施工现场中有材料随便堆放现象。 2.3加强监管力度 建立专门的安全监管部门,对监管人员专业能力进行考核,确保其能力合格;制定监管制度,责任到人,每天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细节进行检查,避免微小隐患,发现隐患后要立即根据有关标准和施工现场情况进行整改。 2.4加强施工现场技术管理 结合建筑工程的施工图纸,对工程施工的工序进行合理优化,落实施工方案,有效的管理施工组织。对已经完成的工序进行测量和排查,确保每个工序都符合标准和施工要求。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熟练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确保各个施工工序的规范性。 2.5做好施工前的管理工作 在施工之前要对施工建设工作做好准备,通过图纸和技术人员对施工的难点、重点以及易出现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讨论和分析。负责施工现场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对施工中的各管理项目熟悉,确保在管理和施工中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问题。在工程开建前,将组织工作做好,对多使用的机械、采用的技术和所用的工程材料要全面了解,做好质量工作。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做好科学计划、落实方案、符合规范。 2.6建立信息化的安全动态管理模式 息化安全动态管理模式依靠的是计算机技术,建立动态管理平台,实际上是采用信息技术,将施工安全进行分解从而分配给不同层级的相关人员,也就是精细化和责任化一体的计算机系统。这个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工程的进度查看最新的安全规范,对施工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进行计划并指导到实际的工程施工中,从而减少因沟通或者技术等因素而产生的安全隐患;动态查看工程进度,安全管理的计划和引用情况清晰化,可以将整个施工阶段的安全重点准确的传达给施工和监管人员,从而避免了粗放式管理中出现的隐患。 3结语 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一味重视企业利益,要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将施工安全置于首位。在施工前要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将事故的隐患以及危险性进行宣讲,提高员工心中的危险意识,促进其在生产过程中自发的避免安全隐患。完善权责制度、加强施工监理。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因为节约成本而缩减安全管理费用,应始终将施工安全作为工程施工中的重点来抓。同时还要打击质量安全和建筑市场违法违规的行为,实现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从业人员标准化和施工设施设备标准化,促进建筑安全施工形势好转。 作者:陈显斌 单位:91003部队 建筑论文范文:生态居民建筑设计论文 一、生态建筑概述 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建筑开始出现。智能、绿色环保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能源严重枯竭,为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建筑开始出现。生态建筑即为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建筑,其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建筑的自然环境。生态建筑要求水源、空气、土壤等充分保持生态性,减少其受到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危害情况的发生。二是建筑的材料选择问题。生态建筑的建筑材料一般选用能够重复利用的材料,并充分利用旧建筑拆卸材料和工农业废弃物料进行建筑建造工作。再者建筑室内装修选用对环境无污染的油漆、胶合板、胶粘剂以及涂料等。三是建筑的资源利用,充分利用材料、能源、水资源和其他能源,使能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利用,减低建筑能耗。四是要保护建筑的周边环境,保持原有绿地或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建筑周边合理种植树木,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改善建筑周边的景观环境,取得遮阳、防风的效果。五是选择合理的运行管理费用和建筑造价,运用先进技术,节约建筑造价,降低运行管理成本,确保其能够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建筑就是要求充分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营造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 二、生态居民建筑的设计原则 (一)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建筑建造过程会对自然与环境产生极大的破坏,因此,在建筑的设计阶段就应该将生态理念引入,充分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并在对其不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加以利用,这不仅能够降低建筑能耗,而且对生态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建筑设计中自然采光的利用,能够减少照明设备的使用量;建筑自然通风的合理设计,能够改善室内外空气循环,提高居住舒适度;水池、喷水系统的有效利用,能够降低室内温度,减少制冷设备的能耗。 (二)降低建筑能耗。 节能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在满足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能够使土地、能源、水、材料等得到充分利用,大大提高其利用率,且能够最低限度地降低建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再者,生态建筑设计还要求简化无用的建筑功能结构,并提高对建筑周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如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尽量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减小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 (三)为建筑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 对建筑进行生态设计,能够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提高居住舒适度,使建筑使用者与自然环境能够进行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四)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建筑行业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建筑行业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建筑创新建设提供了条件,也极大的推动了生态建筑的发展进程。建筑新材料和技术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创新了材料的和技术,建筑创新才有可能。随着国家对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环保的倡导,新材料和新技术将会更为广泛的运用到实际的建筑设计当中。 三、生态居民建筑的设计方法研究 (一)整体设计方法。 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将其视为整个城市建筑系统中的一部分,与整个城市建筑系统相联系。从城市的整体规划方向出发,对建筑地区的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基本条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分析其设计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设计的原则:一是在城市原有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城市景观。首先改变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布局模式、空间结构以及区域划分,其次是对城市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二是在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建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求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节能环保设计方法 1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 设计人员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也是生态建筑中能源系统的一部分。太阳能应用在建筑中,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能源,而且对环境无污染,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现阶段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太阳能集热板集热、太阳能光伏发电两种。目前,太阳能集热板的应用已比较广泛,将太阳能集热板用于建筑节能设计中,能够使建筑和环境做到协调统一,降低能耗,节约国家资源。如可利用太阳能进行建筑一体化设计,将白天太阳能转化的电能通过太阳能特定蓄电池储存起来,夜晚利用控制器将储存的太阳能电能用于提供生活热水或是供暖,这种方式具有安全、无污染规模大小可灵活调节且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 2建筑系统中物质与能源的循环利用。 生态建筑设计中要注意对风能和自然采光等的合理利用,例如利用室内外的热压和风压形成自然通风,通过装设通风设备,控制空气流向,实现室内自然通风,从而降低建筑本身的能耗,节约建筑材料;利用自然采光,减少建筑照明设备的使用,降低建筑电能的使用量,降低能耗。再者,建立水资源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水资源系统既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用水需要和建筑的功能,又能将水资源综合利用、水景观、生态修复以及污染控制等集为一体,其能够将建筑用水、污水处理再利用以及雨水收集与利用、生态子系统等进行有机结合。水景规划设计以节约水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主要目标,遵循水资源循环、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再利用,并经雨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用于补充水景的景观水。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将建筑内外部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以实现生态建筑设计目标。 3生态建筑绿化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中进行绿化设计能够有效改善居住环境,丰富建筑周围的绿化空间结构。建筑绿化是将绿色植物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并将其引入建筑当中。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用地面积也在不断地减小,环境问题加剧。屋面绿化逐渐成为有效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设计人员在进行绿化设计时,可设计空中花园,通过利用绿色植被本身吸收和反射热能的作用,减少城市热量,从而降低建筑能耗。再者,绿色植被的生长,对于环境净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空气质量,对室内、室外环境的改善都有积极的作用,这一设计举措,将人与建筑以及自然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很好的实现了生态建筑的相关要求。 四、结语 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要对环境因素和各种建筑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使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生态发展需要,还要满足建筑使用者的各种功能需求。由于我国的生态建筑设计起步较晚,设计水平较其他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还应不断引进先进的设计经验,开创出适合我国生态建筑发展的道路,以更好的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作者:梁颖斌 单位:广东鸿宇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小区绿色建筑设计论文 1绿色建筑的含义和内涵 结合以上含义可以看出,绿色建筑主要包括两个中心环节:首先,要尽可能地降低对建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力度,避免能源的浪费,对能够再利用的资源进行回收和处理,循环利用,实现节能的目的;其次,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时,要转变思想观念,摒弃传统的不合理的工作方式,运用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引进先进技术,优化建筑材料的结构,更新建筑技术,对新型的太阳能等可再生无污染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环保的目的。 2目前我国小区绿色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随着国家和相关行业对绿色建筑这一理念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的绿色建筑领域取得了一定发展和进步,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针对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而且相关行业和建筑单位没有充分理解绿色建筑的理论精神,相关部门对我国绿色建筑建材市场的管理也不够严格和完善,这些因素使得我国的绿色建筑领域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对建筑物的质量安全和居住条件都造成了不利影响。通过对具体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小区住宅中主要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对住宅小区的设计中没有重视建筑材料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一些住宅小区在设计时,尽管采用了新型材料,达到了节能的目的,但却忽视了这些材料可能会对空气质量造成的影响,从而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比如一些含有苯、甲醛的建筑材料,虽然具备了较好的保温性能,但也会产生有害气体,此外,设计时对住宅内噪声、辐射等不利因素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和控制,这些问题都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2.2建筑的节能效果较差 建筑的节能效果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仔细考虑建筑的节能设计问题。一些设计人员只是盲目地追求建筑布局和外观给人带来的美感,却忽视了建筑的内部结构对建筑节能效果的影响,例如建筑物的方向、长度、宽度、大小等方面设计不合理,使得建筑物的节能性能较弱,此外,对建筑物屋面和墙体的保温效果、玻璃和门窗的遮阳效果等细节问题的思考和把握程度不够,并且没有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到设计环节中,这样也会降低建筑的节能效果。 (2)忽视了对建筑生产能耗的控制。绿色建筑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主要包括建筑施工中的能耗和生产和加工建筑材料的能耗。这是影响建筑节能指标的重要因素,一些设计人员只注重建筑使用中的节能效果,忽视了这两个因素,在对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进行规划时没有将方案进行科学合理地优化,这就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节能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 2.3没有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一些设计人员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没有有效地设计规划出针对建筑垃圾、污水、有害气体和液体的处理方案,将这些垃圾和有害物质随意丢弃和排放,对建筑物周边的环境造成了破坏,不利于居住环境的优化和改善。 3小区绿色建筑设计的有效措施 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就是以人为本,对于绿色建筑设计同样如此,要在保障居民生活环境的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实现居住环境的节能环保,从而构建良好的住宅小区。要想实现这一点,可以按照以下几条方法予以实施。 3.1提高对节约能源的重视力度 合理利用能源是绿色建筑的重要方面,因此,要尽可能地将资源的消耗和浪费降到最低。想要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小区建筑施工之前的设计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从建筑的选型和规模,建筑的围护结构设计到建筑材料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这一点。通过对建筑所在地各种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分析,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以及地热能这些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能源,尽量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未来建设时的能源消耗,从而实现节能与环保,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结合具体环境来进行设计 目前,盲目地依据和套用其他国家绿色建筑的设计经验来开展设计工作是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中一个较大的误区。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发现,这样不但会使得建筑成本大大增加,也不符合绿色建筑的最初目的。从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周期来看,绿色建筑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是相当巨大的,而不是依靠无限制的扩大生产成本,牺牲企业利润来获得节能环保的居住环境。因此,在建筑设计时,设计者要结合建筑周边的具体环境来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做到因地制宜,这样才能真正地建造出绿色建筑。 3.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结合前文内容来看,绿色建筑是由生态建筑发展而来的,因而回归自然是其最终目的。因此绿色建筑要本着“绿色环保”的理念,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在设计时,不仅要确保设计方案科学合理,还要保持自然美观,尽量还原自然的原来面貌,让小区整体环境回归自然,务必做到景观绿化,使小区外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做到与自然环境互为补充,而不是破坏,从而建立和谐的生态系统环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区绿色建筑的设计对于我国发展十分重要,尽管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只要能不断加深对该项目的研究,采取以上措施,一定能使我国在该领域中的发展更加迅速。 作者:邢灵灵 单位:临汾市建筑勘察设计院 建筑论文范文:可再生能源建筑设计论文 1可再生能源的特征及其对建筑设计的作用 1.1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特征 1.1.1循环再生性 对于石油以及煤气等常规能源来说,其都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在当前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能源需求和消耗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其早晚会有枯竭的那一天。但是对于可再生能源来说,其具有相当强的可再生性,例如太阳能。根据科学家的分析和计算,地表表面每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折算成标准煤的话,可达130万亿吨,这个数字是当前全球每年标准煤消耗的一万倍。另外,根据合理的测算,太阳至少还有50亿年的寿命,对于人类发展来说,太阳能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1.1.2清洁环保性 当前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常规能源燃烧所造成的各种毒害气体的排放,对大气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烟雾事件以及当前日益严重的雾霾为人类敲响了警钟。而我国作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节能减排的任务较为艰巨。相比之下,各种清洁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以及地热能的有效应用,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当前的常规能源缺乏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 1.1.3技术局限性 可再生资源的优点众多,但是在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还无法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即使是对太阳能的应用,其能源转换效率也较低,应用成本相对较高。所以,技术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的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及应用。 1.2可再生能源对建筑设计的作用 在当前的全球能源紧张的大环境下,我国对于外部能源的有着较高的依赖程度,而建筑能源的增长也在很大程度加剧了能源供不应求的局势。由此,从建筑设计入手,在建筑中进行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使用,无疑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建筑高能耗的现状,并且有利于常规能源的消耗量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建筑用能结构,同时为建筑建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值得思考的是,作为新型应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一定的技术性和经济性风险,这也是当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急需解决的问题。 2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主要类型 2.1风能 2.1.1风力发电 人类最早对于风能利用可以追溯到公元5000年前的航海活动,后来又发展为风力农场以及风力涡轮机等。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对于风能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小型或者微型发电机上,并且该类技术支持当前在我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其在城市中较为少见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满足城市的大规模用电性需求,因此较多的应用在没有电网连接的偏远农村地区。当前日本等国已经成功研发出来用于城市写字楼和家庭使用的小型微风风力发电机,并在进行大力推广,主要应用于夜间的建筑亮化照明中。 2.1.2自然通风和被动式降温 采用自然风进行被动式降温主要有两种途径,首先通过将室外冷空气引进室内,从而增加人体皮肤水分蒸发而产生凉爽感,主要适合应用在气候炎热潮湿的地区。其次是在夜晚将室外凉风引入室内,从而使室内材料充分散热,以便于第二天室内温度攀升速度较慢,产生与室外的温度差。 2.2太阳能 建筑设计中对于太阳能最早的应用应该是上世纪初期,在工业革命后人类开始对建筑设计的采光和新鲜空气的注入加以重视,依赖来预防当时流行的结核病。当前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太阳能的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太阳能技术以及太阳能光电技术几种。 2.3地热 在冬季,通过热泵能够对地下浅表层的低温热能进行抽取,从而供于建筑采暖以及热水的制备,在夏季通过热泵能够向土地或者水体进行热量的排放。在以上过程中,电能只是用来进行热量的抽取,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能耗,当前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欧美等国家中有着较为成熟的发展。 3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实施策略 3.1风能应用的建筑设计策略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如果希望能够采用风压来获得较好的自然通风效果,那么首先就应在建筑设计的初级阶段进行相关气象统计数据的收集,并对建筑设计场地的局部风环境情况进行收集,主要应包括风向分布、平均风速以及周边建筑和植物情况对通风造成的影响等。其次在设计阶段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风洞模拟试验,并获取简化的风压分布图,从而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开口部位或者是建筑体行进行优化。另外如果要采用热压通风,则应对“中性面”的位置进行计算,主要可以采用开口高度调整以及位置调整等方法使建筑获得更好的通风效果。 3.2太阳能应用的建筑设计策略 首先,建筑设计人员对建筑所在区域范围内的太阳辐射量进行现场勘察,并仔细观察周边建筑物的遮挡情况,这也是进行太阳能建筑设计的基础工作。其次,对于太阳能采光面以及集热器的设计应尽量朝南,主要应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设计。比如对于学校及商业区来说,其主要需要采取的时间段为白天,夜晚则不需要采暖。在建筑体行的排列上,应以紧凑为主,并按建筑功能对其进行分区处理。最后,在对建筑物的主要功能、建筑造型以及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太阳能直接获取系统、间接获取系统或者是混合式系统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在混合系统中国,开间大、进深小的阳光间性能最好,相反开间小进深小的次之。 3.3地热应用的建筑设计策略 首先应进行的使地源热泵的选址和规划处理,其应采用在建筑物周边土地打桩或者是挖深沟的方式或者是直接抽取地表水并将其输送到板式换热器中等方式进行热交换,不论对于和何种形式来说,都应在对周边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详细勘察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地源热泵机组在一般情况下应设计在室内放置,不需要冷却处理塔,方便进行建筑整体造型的设计。对与地源热泵的末端装置来说,其主要可以采用风机盘管、辐射吊顶等形式,但是在进行以上方式选择时应注意对夏季吊顶表面结露问题的处理。 4结语 总而言之,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应首先对建筑选址进行综合评估,并在设计阶段对构造节点以及材料和技术手段进行合适的选择,最终使建筑设计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利用。 作者:徐鑫鸣 单位: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论文范文:建筑装饰材料环境设计论文 一、需要政策引导,明确相关法律法规 设计界良好的行内氛围,不仅需要业内人士的努力和维持,还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管理。政府部门需要大力推广和支持,甚至落实到相关的使用规范和规定。而设计人员也应该积极响应这种需求,探索研宄传统建筑装饰材料更好的使用方法和用途,要多作出符合环保要求和理念的设计作品。 1.1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高速发展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己经成为人类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1989年联合国通过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草案;1998年我国发表的《和平与发展》的白皮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诠释,并将其作为基本国策推行至今。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1.2根据国情制定可行政策 我国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了相关政策,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目标,是以“健康、环保、安全”为原则和方针,尽可能选择最佳的建筑材料,最大程度降低能源损耗,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线,打造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环境。 二、继承传统历史文化,发挥传统建筑材料审美性 现代文化水平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的材料技术层出不穷,而传统建筑装饰材料并没有被完全取而代之,恰恰相反,在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下传统建筑装饰材料获得了更好的应用空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设计人员在设计中比较热衷的装饰材料。对与传统的历史文化我们当然要继续的传承下去,但一定不应该照搬照抄。意大利著名设计专家罗斯特.节德曾经说过:‘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融合起来,在没有直接使用传统元素的情况下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气息。’从此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刻意模仿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我们虽应该尊重传统,更要设法注入我们创新理念,营造激发新的生命力。 三、利用科学技术支撑,深化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生态发展 人类一直享用着自然环境给予我们的物质财富,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好人口数量的增长,自然资源也日趋紧张,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国内设计领域开始重视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二次使用问题,许多设计师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将使用过的材料增添新的生机和使用价值。 3.1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保育 3.1.1石材虽然是一种十分丰富的自然材料,但是却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之一。人们曾经肆无忌怠的进行开采,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直到近代环保观念的兴起,才重视对山体采石的保护工作。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环保观念,重视山体资源的保护工作,树立正确的保护意识,维护山体自然植被,不仅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还能够提高植被覆盖率,为我们的后代造福。 3.1.2木材、钢材、塑料、水泥是最重要的四种建筑材料,只有木材是可再生的资源,但过度的砍伐也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木材消费和环保的工作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合理釆用树木种类和科学的植树造林,可以实现环保与消费的和谐发展,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2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绿色生产加工 传统建筑装饰材料在开采的过程中,要涉及到运输、清理、打磨、切割等工序,在这些开采的环节我们可以设法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如在石材爆破过程中尽量采用最佳爆破方案,降低炸药对山体的负面影响;根据石材特性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案和技术,提高石材的荒料率;在后期使用过程中,注意对材料的进一步保养和维护工作,以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 3.3废旧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建筑领域一直都比较重视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在我国的景观园林的建设中,经常会看到使用一些废建筑材料铺出园中小径,组织成各种精美的图案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各种建筑废料也在大大的增加,这些建筑的废料只要通过处理,很多都可以焕然一新,发挥新的价值。二次利用的建筑废料,不仅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还能节省很大的成本,现在己经达到很多国家的推崇。 四、创造性探索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设计内容 我们在探索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时,不应该在过于传统设计的方法和技巧,而是真正要从设计的理念上寻求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突破,以全新的思想来指导设计工作。 4.1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在探索建筑材料方面,了解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的特点尤其突出。首先,建筑装饰材料的艺术性主要体现不同材料的色彩、外形、质地和搭配等方面,通过设计对不同类型、造型的材料的重新组织排列和构图呈现给人们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这就是艺术的熏陶。其次,技术是转化物质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将物质提升到一定的标准,技术的进步与材料的发展密不可分,材料的技术性涉及到方方面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者的创作是需要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的创造效率。 4.2实践是创新之本 任何的工作都需要实践,而实践又是创新的源泉,在设计的领域设计师都会面对创新的问题。那么让我们反思一下,在设计中运用的材料,是否做过材料的建造实验和实际研究工作。众所周知,设计师经常与设计图打交道,但是却很少到施工现场掌握施工全过程。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该亲临现场去感受它,如我们熟悉的建筑师康德斯、安藤忠雄等,都曾游览世界各地优秀建筑。可见,优秀的设计师应该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做基础,再加上丰富的理念和创意,而更应该是一名不断思考的学习者。 五、总结 传筑装饰材料在现代设计行业中依然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在现代新工艺和新理念的推动下,将传统建筑装饰材料合理的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不仅要改变以往对传统观念的束缚,还要提倡对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使用多样化的发展。 作者:王宇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建筑论文范文:我国激励机制下绿色建筑经济论文 一、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了解肤浅,其有效需求的数量有限。 当前,众多的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绿色建筑,更谈不上需求,这是影响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障碍。有的人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对建筑物进行装修绿化,是大量投入资金的建筑,大多的消费者更多的关注是房屋的价格,而对于建筑的成本节约性和舒适性却很少关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的购买就显得牵强。因此,国家要重视绿色建筑的思想宣传,使更多的人去认识和了解绿色建筑的益处,从而提高在建筑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为绿色建筑的需求创设积极的氛围。 2、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产业不健全,影响绿色产业的发展。 建造绿色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产业就能够实现的,需要各方面产业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在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就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来看,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首先,专业的人才匮乏,技术开发缓慢就是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就相对较少不能适应该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在资金研发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缺口,影响绿色建筑的普及。其次,绿色产品的研发比较落后,难以适应该产业的推广。绿色建筑对于材料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高端的技术材料做支撑,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对于该产品的制造还相对较少,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造成绿色成本的提高,不利于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政府对于推广绿色建筑所采取的的经济激励策略 1、在税收上实行优惠政策。 为了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国政府在税收上实行优惠来鼓励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具体就是减少绿色建筑纳税人的税费,以此来提高绿色建筑纳税人的收益,这是我国政府对绿色建筑行业的直接扶持。 2、通过财政补贴,提高对于绿色建筑的帮扶。 财政补贴是是指政府通过财政直接补贴和财政贴息的方式直接对绿色投资者进行帮扶,增加绿色投资者收益,对于绿色建筑更是一种鼓励。 3、在信贷资金上实行优惠。 资金是建筑行业的命脉,没有充足的保障资金,绿色建筑行业将无从起步,为了实现对绿色建筑的真正优惠,政府规定了该行业在信贷过程可以实行优惠政策,包括贷款的数量、担保、利率等方面都相比其他建筑行业有所优惠,目的是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早在2007年我国就出台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该通知规定:对于节能减排的绿色经济在提高资金融资方面要优先考虑。 三、针对我国绿色建筑经济激励的措施提出的建议 相对于发达国家过而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其发展也是比较落后的,我国政府虽然加大了对于绿色建筑的帮扶投入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激励机制,但是,其形式是比较单一的,某些经济激励机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困难,不能够将一些好的激励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致使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比较滞后,为此,我们应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实现绿色建筑行业的真正春天。 1、通过强制性税收政策,积极引导非绿色建筑产业的改革。 政府可以通过对非绿色建筑产品的投资者实行高标准的收费,来引导其向绿色建筑产业发展。例如,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加大了对于污染企业的的惩罚力度,并严格了各项标准,这促使投资者向绿色产业发展。 2、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经济激励的各项规则,并积极落实到位。 不同的政策引导作用会引起不同产业发展,我国在绿色建筑行业采取了多种经济激励机制对于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但是,其激励机制并没有形成一种长效的规则,在具体落实方面还存在需要完善的方面,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更大的力度,去落实好这项有利的政策,使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促进绿色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加大对绿色建筑的监管力度。 为了加大对绿色建筑行业的扶持力度,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法规来促使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如《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等,这完全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但是,只有这些标准和细则是完全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逐渐加大对细则或者标准的监督力度,使绿色建筑的发展和管理并行前进,不可偏废,这样才能够真正使绿色建筑行业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4、不断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越来越完善,但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法律的制定很难和社会的发展相一致,需要我们逐步去填补绿色建筑等领域方面的法律漏洞,尽快制定和出台绿色建筑的有关法律法规,为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四、结语 总之,我国的绿色建筑相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和摸索阶段,各种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的各种经济政策的调整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作为政府机关要树立起责任意识,逐步提高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扶持力度,并积极落实到位,逐步完善绿色建筑的法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绿色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露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财会学习论文:谈中职财会课程学习欲望的教学调节 摘 要:透过财会学习欲望下降的原因分析,围绕“想学才能学”的动机认知机理。本文从教学信息的反馈中指出:调节财会教学的新鲜度、能效度、认同度,以改善和缓解目前教学中学生“疲劳”,教师“教困”现象。 关键词:财会课程;学习欲望;教学调节 近年来,随着一次对口就业率的下降,以及就业岗位下移等外在负向因素影响,加上课堂教学的边际效应递减,财会学习的消极不良行为个案逐渐增多,动机性遗忘增加,对财会教学已经构成不利。心理学认为“内在动机来自个人对所做事情本身的欲望”。调节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维度阻止及控制学生无力学习因素的蔓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着力。 一、学有兴趣,把鲜活带给学生,改进课程的新鲜度 (一)“新”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先导。 有研究指出,“倾听中学习”的有效听众,55%来自脸部表情及身体语言。谁都不希望自己面前站着一位整天板着面孔的教书匠和那曾经让自己失落的教科书。例如财会课程的“概论”、“知识概念”等,它就像一位态度冰冷的导游,头头是道地带你认识财会知识,这种日复一日的“给予式轰炸”,无疑只会把中职生推向困倦、麻木。教师不把课程准备得轻快些,改进这种以书述课式的教学,那将是学习生厌的开始。我们不能改变教材的脸,但可以透过自己愉悦的心,象娱乐节目主持人那样,通过活跃的口头及身体语言,尽量减少呆板语言文字描述财会业务,从而产生积极的近因效应,创新教材所表达的内容。 (二)“鲜”是重启及提震学习的保证。 在演绎财会知识时,鲜明的学习动机是引导学下去的重要条件。因此,财会教师有必要象财经节目主持人一样,设计引人入胜的“铺垫”。不失时机地就日常经济生活热点、个人理财等导入课堂中。在其心灰意冷前添加一些饶有兴趣的财会“冷知识”。强化诸如“财经课程不会让你发财,但肯定不会让你破财”,“财会证是体面工作的通行证”等让人轻松期待的信息。掌控现代学生的心理,尽快消解刚刚逃离应试教育模式后,中职生心存的自卑感和排斥感,将负面的情绪降到最少。围绕职业和专业的“兴趣暗示和迁移”,让她们预盼到未来职业的曙光,尽快脱离厌学的阴影。 二、学有成效,把方法授予学生,改良教学的能效度 能效度是指教学过程能促使学习经验影响学生的现在以及将来的有效强度。表现在能够“自主运用”上。朝着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去教学,可以使用以下能提升“学会”程度的方法。 (一)体感法。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注意充分运用场地实景,信手拿来财经热点解释难懂的经济理论,从而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显得生动丰富。一些教师反映,学生三年级了还不知道什么是“设备”。这不能说是学生笨,而是我们的教师没有充分运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如:学习什么是公允价格?问:学校小卖部的苹果价格和市场上的苹果价格,感受到哪个价格合理,然后进一层探究解释。条件允许,我们还可以仿制一些单据实物,分别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情景模拟实练,轻松获得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归纳法。 在启发式教学中,归纳法实施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仅起引导作用。这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互动过程,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高级能力。如《企业财会》中,银行支付结算方法涉及的内容多,学生较难掌握。教师可以利用课件,从种类,含义,适用范围,付款期限,结算金额起点,结算程序,账务处理等方面预置知识,布置任务清单让学生自己实地观察,归纳分析得到七种结算方式的优缺点,然后,通过检查“任务”完成情况,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辨,从知识应用中牢固掌握实际。归纳者如果是教材或教师,不利知识的自主构建和生成。 三、学有乐趣,把通用传给学生,改变教学的认同度 (一)应体会学生的学习感受,从“乐学”入手,改变财会内容的亲和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内容的认同度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在压抑怀疑中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低,消化应用差,质量难以保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时刻把知识应用于已有的生活阅历,学生不仅易吸收,而且容易激发教与学的亲和力。在财会教学中,一些“难点”是阻碍学生学下去的理由,如讲述权责发生制原则时,就事论事地按书本把概念读一遍,把举例讲解完,做一次作业,你会发现学生能掌握的就几位学科思维能力好的中职生。这就说明,这种方法当前我们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耐心去倾听。如果这样设计案例:假如你在大街上摆卖小饰物,一天下来结算,共收到现款200元,还有20元是遇到熟人的赊数,那么今天的收入是多少呢?让她们回答,估计大多数会选择220元,那么从中就解释什么是拥有收入的权利。接着假设今天所进的货中有50元手机饰物是赊购的,没有发生支付,问算不算是今天发生的费用成本,进而理解费用的责任……同时结合“收付实现制”的学习,则效果更好。因此,对来源于学生生活及身边的例子,善于加工后在课堂上使用,让严肃、复杂问题趣味化、通俗化和实用化,使学生每个课时产生欣快,对知识有好感,成就动机下就能收到“会学”“能学”的效果。 (二)应尊重学生的认知倾向,从“易学”入手,创设学习财会的归属感。 中职生直观形象思维占多数,且人的信息识记一般认为80%-90%通过视觉。目前,简易多媒体技术处理下的财会教学课件、视频和真人演示,还不能满足学生掌握技能的需要。对信息技术处理技能形成要求的“程序性知识”,还应借助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如某些科技公司开发的多媒体仿真财经实验教学系统、模拟沙盘等。这些能重复再现细节、帮助理解的可视化教学技术,不仅能降低获得财会技能的难度,给学生带来熟识的、清晰的、易得的感知路径,而且能满足“多元智力”训练的需要,有效增强动机效应。 中职财会教育是财经职业教育的启始教育。中职生欠缺自我反省,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元认知能力。教师适中调节财会课程教学的新鲜度、能效度、认同度,激发内部动机,唤醒失落的自主求知欲望,创设“思中学”的教学环境。让中职生重拾思维的乐趣、发现的乐趣和学习的乐趣。 (作者单位:开平市综合成人中专学校) 财会学习论文:财会专业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各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思维和新举措。笔者从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深感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和建立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必要性。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提出财会专业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设计方案,并指出在使用该教学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以供同行参考。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积极地开展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实践,在此过程中既有不少经验和成果,也有若干失败的教训。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财会专业教学的高校教师,笔者认为财会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逻辑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财会专业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财会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不断改进,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灌输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就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关键词:财会专业 研究性学习 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模式 1、我国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目标 1.1 当前我国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1.1 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理论化,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 结合案例讲解和集中讨论等形式较少。第二,教学手段落后,大部分高校仍采用教师写、学生记或者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进行财会专业教学。第三,会计实习流于形式,通常各高校把实习置于最后一个学期,笔者认为这样安排不合理。 1.1.2 带来的影响 第一,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使大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差,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要。而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不足,使在现行的标准化教育、模块式教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不能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使学生缺乏必要的非专业素质,如良好的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管理能力等,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2 重新定位财会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各国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都很重视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有探索精神;有较高的交流技巧;有丰富的经验。 当前各高校提出的会计教育目标基本定位是,培养具备经济管理及财务会计等方面知识、熟练掌握企业会计决策、管理技能的管理人才。与前一阶段的“专才教育”相比,这种定位在能力和知识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的要求都有所提高,但与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掌握金融、贸易、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依笔者之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会计行业也在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应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变革的管理能力与胆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因此,财会专业教育目标可以重新界定为:培养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需要、满足会计国际趋同要求的创新型会计人才。这意味着本科教育的重心应该转向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 在这一目标导向下,高校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培养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务实求是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 2、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财会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财会专业教学方式应灵活多变,将讲授、辅导与研讨相结合,采用研究性教学方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开展发现式、探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2.1 财会专业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取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现成的学习资料,而是要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的问题、专题或课题。这个问题可以由一个企业的案例、一种特定的会计情景或某些经济背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而且,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利用文献资料和现实生活中的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经济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从中发现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财会相关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财会学习论文:浅谈行动学习法在MBA财会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MBA的财会教学中合理运用行动学习法,可以完善MBA的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管理体系,优化实践应用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育教学效果,达成MBA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本文对MBA财会教学为何要运用行动学习法及如何运用行动学习法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MBA财会教学;行动学习法;专业教育体系 MBA的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技巧和思维的培养重于理论分析能力,教授的责任是面对实战的“管理”,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学”。MBA财会专业的学员是一个个自我导向的独立个体,了解自己的学习需要,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明确出一个负责的态度,自我决定、计划自己的学习。MBA财会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多来自个体内的力量,依据其社会角色的需要而学习,学习准备与其社会角色的改变密切相关;学习是以生活为中心、任务为中心、问题为中心,学习取向表现为立即应用;学习具有明显的合作性与对话性特征。MBA财会专业的学员大多有工作经历,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组织能力、综合能力、预测能力、应变能力等),这些经验是学习的重要资源。 一、MBA财会教学为何要运用行动学习法 1.行动学习法在MBA的财会教学中运用并培养会计学专业应用性人才的意义。行动学习法的教学模式经过很多次的教育教学各种活动的实践探索检验和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提炼而成,可以提高并促进学生的相关非智力因素以及智力因素的全方面大幅度的提升,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相对系统化、相对稳定性以及相对理论化的对MBA的财会教学的模式结构。行动学习法最初的提出者是英国的雷文斯教授在1971年的相关理论,行动学习法是重视实践训练学生思维习惯和行为控制的一种“行为艺术式”教育教学模式。又是一种学习过程,具体体现方式为行动分组学习成员相互协调配合、集思广益和一起努力来解决实际的学习问题。是通过各种学习项目来解决问题,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个人和组织共同促进成长的教育教学高效辅助工具。 2.行动学习法主要强调的是MBA财会专业的学生要组织好分组学习团队,具体采取措施为: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付诸实践活动。整个行动学习法的实践教育教学过程都体现在此“四位一体”的循环学习模式上,非常适合引入在MBA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学习中,使MBA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学习日臻完善,趋于完美,使新型教学理念及实际应用模式在MBA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的运用中更能潇洒自如,使MBA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于MBA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易学,乐于接受,且深有体悟,感悟更深,更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使所学知识的才华有用武之地。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 3.“学习”的本义是“学”与“习”;孔子曰:“言之吾听,示之吾明,行之吾知之矣”。这都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 行动学习法由英国教授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小组研讨——付诸行动”的学习方式,使MBA学员在“行动”中学习,学习中“行动”。行动学习虽然以学习小组作为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学习的本质基本是基于个人的,学习的结果必然是使MBA财会专业的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提升。行动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参与式学习,突出MBA财会专业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行动学习更注意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建立在有效实践基础上的有意识的学习;是一个以完成预定的工作为目的,在MBA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伙伴支持下的持续不断地反思与学习的过程。由于行动学习是以小组形式或团体方式组织学习的,不仅有利于完善MBA学员的人格和个性发展,而且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种、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和沟通能力。 行动学习法在实践性、应用性和合作性上的整合具有系统性的特征,既能解决问题,还有助于MBA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在MBA的财会教学中运用行动学习法,可以完善MBA的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达成MBA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MBA财会教学如何运用行动学习法 在MBA财会教学中运用行动学习法,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1.掌握MBA财会专业的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分组作准备;介绍行动学习的基本理论、方法,如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经验学习圈理论、头脑风暴法、鱼骨刺分析法等,并要求MBA财会专业的学生阅读国内外行动学习法的相关参考文献;制定必要的学习、考核规则(考核MBA财会专业的学生的勤奋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实践环节中的业绩等)。 2.以实际财会岗位如出纳、成本、总账等设置项目组,按项目成立行动学习小组,共5~8人;成员选择应综合考虑学员的年龄、性别、职业、学习表现、组织领导才能、工作经历、人脉等因素,并确定主持人、催化师(即促进者,一般可以由教师兼任,起补充、监督、点评和拓展的作用)等;MBA财会专业的学生可以扮演组内的不同角色,并安排不同项目组的MBA财会专业的学生进行轮岗。 3.根据教学内容和MBA财会专业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应的问题等(备课)。 4.根据各行动学习小组的具体情况向学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引导MBA财会专业的学生运用行动学习法进行讨论并展示、分享讨论的中间成果;各小组不仅要解决一些问题,还要通过讨论发现新的问题。 5.教师(催化师)根据MBA财会专业的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情况,对课程知识、技能进行课堂讲解,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要求学员动手实验及做题(演练)。 6.小组代表汇报问题的解决方案及讨论中新发现的问题,小组成员可作补充,对其他学员或教师的质疑进行解释;如出现疑难情况,通常由教师(催化师)控制解决。适时进行反思、评估解决问题的方案;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7.执行行动计划,解决学习问题。 8.教师回顾和点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和不足;进行总结、考核。 行动学习法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组织模式和系统的正规合理的流程,但是对于行动学习法的实际应用都在进行探索性研究。对于行动学习法的相关概念及内涵和在实际应用中的规则等等我国学者都进行了深入性的总结和研究讨论,并且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全国各地的教育行业、培训机构都在争相采用和欣然接受,行动学习法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领域的必然趋势。在MBA财会教学活动中运用行动学习法应注意的事项: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需视具体情况讲授新知识,注意与所提出的问题相联系,与已经学过的学习内容相衔接;对MBA财会专业的学生所提问题应当结合课程的内容,符合学员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及其工作经历,能引起学员的兴趣;分组要考虑不同学员之间的合理搭配,便于他们能更好地分享和交流各自思考和行动的学习成果,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简介:陈小平(1962-),男,上海市,副教授,从事财会、高教理论等研究。 财会学习论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创新农发行财会管理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现代银行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农发行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创新农发行财会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财会管理体系,是农发行由业务大行向经营强行转变的内在要求。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长足发展进步,就是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把握时展要求,深刻认识农发行在改革与发展中的现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理论创新,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农发行财会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的发展观对做好农发行财会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制宜,突出重点,从基础工作做起,从具体工作入手,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农发行财会管理工作。 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工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要适应发展要求,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反对教条主义、不断开拓创新;立足客观实际、把握事物规律”,不断开创财务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要有发展的观念。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的。这就要求在工作中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事物,要敏锐地观察和正确地判断财会工作面临的时代条件、所处地位的发展变化,以及这种发展变化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及时响应时代的呼唤,紧跟时代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不断总结经验,推进财会工作创新。要“坚持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始终走在各项工作的前列。 (二)要有创新的观念。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要密切关注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在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创造新理论。创新必须要有勇气和胆识,要敢于否定自己,敢于坚持真理,总结新经验,提出新的理论概括。要善于运用哲学的方法论,从对事物发展规律、特别是财务工作的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经验,顺应时代潮流,跟随时代步伐。 (三)要有宏观的观念。要牢固树立宏观意识,从大局出发、从总体出发,从整个宏观态势出发,研究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不要就本单位谈本单位、就财会工作谈财会工作、就数字谈数字。要拓宽视野,注意研究国家的宏观政策,分析对农发行财务的影响;要注意研究全行的宏观决策,提出财务的具体落实意见;要注意研究同行业的情况,查找差距。不断提高分析的层次,提升管理的水平。与时俱进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出分阶段的目标和任务,稳步推进。 逐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配置财务资源 市场经济规律,就是等价交换、平等竞争的规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配置财务资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在财务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要建立一种机制,通过机制自发地配置财务资源和调剂财务资源,减少行政手段,减少人为因素。各行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导资源、吸引资源、获取资源,通过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财务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灵敏度要求高、综合性强的工作,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无论哪个工作环节都需要大量基础的数据信息,包括银行内部相关部门的信息和外部金融市场、宏观政策、行业分析、同业经营等有关信息。同时,财务管理不能再局限于本单位、本地区,而要加强对同行业的分析,及时掌握了解相关的各类信息。农发行必须加强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从技术支持角度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稳妥全面的开展。 财务管理体系要求的信息量很大,传统的财务会计资料不能提供。没有财会的电子化,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就很难在企业中有效推行。因此,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根据财务管理的需求,建立数据库、监控中心,按门类提取管理数据,扩展各个业务核算系统、管理系统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和输出功能,实现会计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质的飞跃,不断满足财务管理庞大数据信息的需求。 财会学习论文:“我与《财会学习》”大型征文活动 《财会学习》杂志出品三年有余,由于坚持品质第一的办刊理念,已经成为业内影响力最大的财会期刊之一。面对广大的读者群,我们丝毫不敢松懈。在这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会为读者提供最具价值的信息,以回报读者对我们的厚爱。在很多期刊走向衰落的时候,我们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坚守不收版面费的办刊底线,以回报读者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目前,《财会学习》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受到一致的好评与推崇,在很多高校的图书馆,《财会学习》被列入向学生推荐阅读的优秀期刊目录。 在这几年中,我们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或是通过纸面信件,或是通过电子邮件,提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电子邮件通常都给予回复,对于纸面信件,由于时间问题不能一一答复,但我们也都认真考虑了读者的要求。我们会根据大家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 为了了解更多读者对于《财会学习》的感受和看法,本刊现推出“我与《财会学习》”大型征文活动。希望您拿起手中的笔,用流动的文字记下您对《财会学习》的感受、感想、感悟。这不仅是记下您成长的岁月,也记载了您与《财会学习》的一段情缘,一个难以忘怀的故事,一份值得回忆的友谊。 一、征文内容: 以“我与《财会学习》”为主题,题目自拟,采撷您与本刊的点点滴滴,以记忆中对自己启发影响深刻、且与《财会学习》有关联的人或事为基本线索,一段经历、一篇文章、一段故事,或一种感悟、一个变化、一种情怀。 二、征文体裁: 体裁不限(以纪实、散文和诗歌类为主)。篇幅不超过5000字。 三、征文要求: 1,文章需原创首发,勿一稿多投,严禁抄袭,特别是经网上发现拷贝雷同文章,即取消参评资格。 2,征文活动日期:2009年7月1日~2009年11月1日。 四、投稿方式: 1,本次征文活动提倡使用电子稿,电子邮箱:。2,无上网条件的读者送交或邮寄: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号学院国际大厦1805室(《财会学习》编辑部),邮政编码:100083,请在信封正面注明“征文”字样。 五、奖品设置: 一等奖3名,文章刊登于本刊并付较高稿酬。奖品为2010年全年《财会学习》杂志,聘为《财会学习》特约编辑/记者。 二等奖5名,文章刊登于本刊并付标准稿酬,奖品为2010年1~6月《财会学习》杂志,并聘为《财会学习》通讯员。 三等奖10名,文章将会酌情刊登于本刊并付标准稿酬,并聘为《财会学习》通讯员。 望您和我们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乐趣与思考,抒写与《财会学习》有关的人物和故事,温馨的亲情、纯朴的友谊、可贵的真情都将从我们的笔端轻轻流淌出来…… 财会学习论文:“模拟室”:财会学习的“飞翔地”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求职者除应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还要能够独立处理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并能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而这一切能力均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会计教学尤其要强调实践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财会“模拟室”的作用,为学生的财会学习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一、“模拟室”是会计教学的现实呼唤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模式注重课堂理论的讲解,忽视实践教学,这对于会计这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是不适宜的。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几乎从未接触过财会工作,他们对此一无所知,要学财会,需要对财会工作有一个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若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参观实习,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如:时间安排不能结合教学进度,单位的会计信息需要保密,以及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实践等,使实习变成观摩,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收效甚微。建立一个仿真的实习环境――模拟室,模拟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模拟教学,可以让学生不受限制地进行会计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二、“模拟室”应突出逼真的实习环境 财会模拟室给学生提供的模拟实习场所,应具备逼真的效果,使学生如同在财会部门工作。为此,财会模拟室应具备以下设备和资料: 1.工作台、投影仪、点钞机、装订机、办公室用具、会计账务处理挂图; 2.算盘、计算器、练功钞、借支单、支付证明单据、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日记账、会计报表、会计科目章、双色印台; 3.微机、财务软件; 4.相关岗位实习资料。 财会模拟室逼真的模拟实习环境、良好的氛围、完善的设备和工具,为高质量地完成会计模拟实习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三、“模拟室”应突出操作,注重应用 财会模拟室建成后,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不能仅仅作为学校的摆设。对财会模拟室的使用,可结合教学进度,进行单元模拟和综合模拟,并进行手工和电算化的双重操作。单元模拟要循序渐进,可让学生从认识会计凭证、账簿入手,根据课本的讲解,逐渐学会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更正错账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操作,使学生对会计工作建立起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并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综合模拟则可配合一般会计工作,将财会模拟室按相应的职能岗位进行设置,由出纳、制单、审核、记账、成本核算及主管等组成一个小组,在实习中各司其职,象征性地代表一个财务科,配合完成基本的财务工作,并可轮流实习每个角色。这样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训练,既学到了业务知识,又训练了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随着电算化会计的普及,这一内容也成为学生必修课程。会计电算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模拟教学中,可要求学生配合手工的操作,把整套帐目建立在计算机的账务系统上,让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建账、编制凭证、记账、对账、结账及编制报表等操作,将手工操作与电算操作相互对照、印证,从而使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熟悉会计处理方法,提高综合能力。 总之,在会计教学中建立“模拟室”,实行模拟教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会计工作的全过程,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印证和巩固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具备了本专业的业务能力,为毕业后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岗位工作、发挥专业特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财会学习论文:财会专业课教学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刍议 [摘 要] 财务会计专业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大多数高等学校尤其是财经学校,都把财务会计作为重点课程。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好坏关系到该专业人才的能力高低,更关系到无数企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学习能力对于一个财务会计专业的人才来说非常重要,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的社会。本文针对财务会计专业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比如,学校和教师需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创设学习环境等等。 [关键词] 财会专业课; 教学; 学习能力; 培养 随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快,规模也不断扩大。财务会计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变得更加重要。学校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逐渐重视财务会计专业。不管是高等院校,还是职业院校,都会开设财务会计专业。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对于学校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企业来说也非常关键。而学习能力在财务会计专业培养方面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财务会计专业学生才能够在工作岗位上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满足社会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财务会计专业在教学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 财务会计教学的现实状况 财务会计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财务会计专业为企业培养一批从事资金核算和管理的人才,对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盈利状况进行分析和引导,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财务会计专业也为社会的市场经济提供服务,保证其顺利而有序的进行。纵观当今的整个高等教育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现实状况只能说是喜忧参半。从好的方面来说,财务会计专业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并且使其充分了解财务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财务会计专业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核算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而且随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财务会计在教学方面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财务会计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其教学内容也随之变化。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情况还存在一些缺陷。大多数学校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学并没有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也没有注重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修养。许多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缺乏维护社会和集体利益的意识,在法律面前容易向个人利益妥协。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对账目作假,为自己和他人谋取非法的经济利益。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认真而严谨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大多数学校在教学方面并重视这一点。 2 学习能力在财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财务会计专业在教学方面应该认识到学习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注重学习能力方面培养。财务会计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而且具备比较强的学习能力的学生,还能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财务会计工作岗位,并且促进自身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另外,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适应市场的要求。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几乎每过十年,都会出现颠覆性的全新技术。 当然,在财务会计领域也是如此。所以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学习能力,才能够适应不断更新的财务会计行业。学生在学校呆的时间只有3年或者4年,这么短的时间并不能学到所有的新技术。而且新技术出现后,他们也不能回到学校去学习。他们需要掌握学习能力,才能够在每当一种新的技术出现之后,就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学习和掌握。财务会计工作比较灵活多变,更新快,难度大。这也就要求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3 财务会计教学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措施 3.1 财务会计专业教学需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注重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方面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是单纯地把知识和技能看成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大部分学校只在乎学生背会书上的知识,学会书上的技能,在考试中得到比较高的分数,拿到相应的证书。这样一来,财务会计教学就完成任务了,学生就可以毕业了。财务会计的教师也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是把重点放在考试成绩和毕业就业率上。而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更没有把学习能力放在自己的学习计划中,他们认为学习能力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东西。他们只有掌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拿到高分和证书,就可以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了。普遍来说,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财务会计专业中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财务会计专业教学培养学习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唤起各方对学习能力的重视。只有各个方面的对象都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够更好地实施一系列培养措施。 3.2 财务会计专业教学需要创设学习环境 财务会计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需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课堂环境。学生需要摆脱繁冗而表面的学习内容,发现其中的本质内容,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其他情境。所以,教师不能够只教授给学生结构性较好的内容,让学生只学习直接经验。如果财务会计教师总是把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直接教授给学生,不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机会。那么当学生遇到一种新的知识或技能时,就会手足无措。甚至是当这两种知识或技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学生都无法习得。财务会计教师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新知识,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学生应该是要学会学习,而不是被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迁移的条件,迁移的方法,以及如何评估迁移的效果。当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时,他就可以突破有限的空间,在财务会计领域寻求更广阔而自由的天空。 3.3 财务会计专业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所以应该成为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重点。财务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注意基本原理的挖掘,让学生了解各个知识点背后的基本原理以及各个原理之间的关系。财务会计教师在让学生学习基本原理的时候,可以先抛出基础的学习内容,以及练习题目。这样,学生能够把学到的基本原理用于练习中,解决实际问题。除此之外,财务会计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其他情景中去。学生已经获得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这能够对其今后的学习发挥有利的作用。总结和概括知识和经验,是提高迁移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自己总结,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对此,财务会计教师应该把理解知识、学习技能的有效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运用方法不断尝试新的领域。财务会计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学会总结经验,并且乐于与其他学生沟通和交流。 3.4 财务会计专业教师需要注意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 当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并不代表这对于他来说就是一无所知的。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即将学习的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前者能够为后者提供基础。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可能存在三种关系,第一种是新知识由过去已有的知识演变而来,第二种情况是新知识连接若干个过去已有的知识,第三种情况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存在相同的地方。针对不同的情况,财务会计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注重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不同之处,新知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了什么发展和深化。第二种情况下,教师应该让学生熟练掌握若干个已有知识的原理和内容,并且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已有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从而自然地过渡导出新知识。针对第三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相同地方,并且在模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 4 结 语 财务会计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为社会提供一批又一批杰出的财务会计人才,而保证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就在于教学水平和质量。财务会计专业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不只是知识,更多的要注重能力。学习能力作为财务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也应该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为此,学校和教师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财务会计人才,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和社会做贡献。 财会学习论文:浅析财会专业课教学中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规模也不断扩大。学校为社会提供一批又一批杰出的财务会计人才,而保证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就在于教学水平和质量。财务会计专业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不仅是知识,更多的要注重能力。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对于学校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企业来说也非常关键。 而学习能力在财务会计专业培养方面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财务会计专业在教学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财会专业课 教学 学习能力培养 一、财务会计教学的现实状况 财务会计专业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也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财务会计专业为企业培养一批从事资金核算和管理的人才,对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盈利状况进行分析和引导,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财务会计专业也为社会的市场经济提供服务,保证其顺利而有序地进行。纵观当今的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现实状况只能说是喜忧参半。从好的方面来说,财务会计专业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并且使其充分了解财务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财务会计专业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核算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且随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财务会计在教学方面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财务会计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其教学内容也随之变化。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情况还存在一些缺陷。大多数学校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学并没有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也没有注重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修养。 二、学习能力在财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财务会计专业在教学方面应该认识到学习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注重学习能力方面培养。财务会计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而且具备比较强的学习能力的学生,还能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财务会计工作岗位,并且促进自身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他们需要掌握学习能力,才能够在每一种新的技术出现之后,就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学习和掌握。财务会计工作比较灵活多变,更新快,难度大。这也就要求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够胜任这份工作,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三、财务会计教学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措施 1.财务会计专业教学需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注重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方面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是单纯地把知识和技能看成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大部分学校只在乎学生背会书上的知识,学会书上的技能,在考试中得到比较高的分数,拿到相应的证书。这样一来,财务会计教学就完成任务了,学生就可以毕业了。财务会计的教师也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是把重点放在考试成绩和毕业就业率上。而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更没有把学习能力放在自己的学习计划中,他们认为学习能力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东西。他们只有掌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拿到高分和证书,就可以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了。普遍来说,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财务会计专业中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财务会计专业教学培养学习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唤起各方对学习能力的重视。只有各个方面的对象都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够更好地实施一系列培养措施。 2.财务会计专业教学需要创设学习环境 财务会计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需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课堂环境。学生需要摆脱繁冗而表面的学习内容,发现其中的本质内容,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其他情境。所以,教师不能够只教授给学生结构性较好的内容,让学生只学习直接经验。如果财务会计教师总是把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直接教授给学生,不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机会。那么当学生遇到一种新的知识或技能时,就会手足无措。甚至是当这两种知识或技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学生都无法习得。财务会计教师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新知识,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学生应该是要学会学习,而不是被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迁移的条件,迁移的方法,以及如何评估迁移的效果。当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时,他就可以突破有限的空间,在财务会计领域寻求更广阔而自由的天空。 3.财务会计专业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所以应该成为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重点。财务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注意基本原理的挖掘,让学生了解各个知识点背后的基本原理以及各个原理之间的关系。财务会计教师在让学生学习基本原理的时候,可以先抛出基础的学习内容,以及练习题目。这样,学生能够把学到的基本原理用于练习中,解决实际问题。除此之外,财务会计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其他情境中去。学生已经获得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这能够对其今后的学习发挥有利的作用。总结和概括知识和经验,是提高迁移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自己总结,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对此,财务会计教师应该把理解知识、学习技能的有效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运用方法不断尝试新的领域。财务会计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学会总结经验,并且乐于与其他学生沟通和交流。 四、结语 学习能力作为财务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也应该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为此,学校和教师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财务会计人才,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和社会做贡献。 财会学习论文:职高财会专业学生学习心理浅析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摇篮――职校,应十分重视会计专业的教学,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会计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但由于社会环境和传统思维以及其他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在目前职校教育教学中,会计专业的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站在一个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教师的角度,结合当前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些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不成熟的建议,希望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 财会专业 学生 心理问题 教育 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年龄大多在16―18岁之间,正值青春年少期。出来青春常见的心理问题外,他们同时面临着升学就业的双重压力,加之社会对职业教育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因此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职业认同及择业受限等方面遇到或出现心理问题更为突出。有研究显示,职业学校学生存在几项心理问题分别是:自卑、情绪不稳定、学习焦虑、社会退缩。由此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发展不平衡,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一、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学生学习心理产生原因 1、来自外面世界的诱惑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在的学生对一切充满好奇,对新鲜事物总想了解它,可是由于年龄因素,他们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无法不受不利因素干扰,游戏、网吧等的吸引力对他们来说要比书本上知识的吸引力更大,我所教的一个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连生活费也搭上去了,学校里从同学的帮助到家长的恳求,都不能使他悬崖勒马,到了高三,任课老师天天轮流做他的思想工作,从心理角度入手,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校长时常对他晓知以情,动之以理,最终使他走出网吧,进入高校深造。 2、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 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往往使现在的中学生喘不过气来,父母的关爱和老师的教诲,在对其形成动力的同时,也形成无形的压力,学生在和我交流时强调:谁不想成为人才,谁不想成为父母的骄傲,谁不想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有时看到自己在财会学习上与别人的差距,就会缺乏信心,而且总觉得财会学习没有头绪,付出的劳动和成绩的提高没有正比关系,甚至于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怕被同学笑话和老师的轻视。 3、缺乏恒心 有的同学在现在学习生活中时常会被一些事感动着,也很容易下决心,尽管知道财会学习应当勤奋,但无法持之以恒,容易原谅自己,不喜欢听老师空动的说教,如勤奋学习等。喜欢听一些摧人奋进的、真实的故事,但也只有三分钟热度,在他们心中和老师是有代沟的,尽管他们也尊重老师,但对老师还是有畏惧感,在他们心里无法和老师建立起一种平等关系。 4、青春期的困惑 青春期的萌动、对异性的好奇使学生好表现,从而学习更有动力,这本是好事,可是如果男女同学交往处理不当,则会严重影响学习。同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偶而出现的嫉妒心理,都是影响学习的不利因素,再加上对各门学科在时间上不能合理安排,以及学习态度和方法的不同,这些就导致了学生个体差异。 二、改变学生学习心理的几点建议 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我觉得教师在财会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1、教学模式的转变 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吸引你的学生,引导你的学生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回到实践中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完整的过程,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这样不仅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目前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以自己学的好坏来确定的,有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对其采用的是逃避的方式,教师的耐心、细心,和教学方法的转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爱学生,不能做“教育警察”,而且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愿意将心中的困惑告诉你,同时要和他一起面对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轻视你的学生,要尊重他们,和他们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做到由原来的被迫学转变为主动学。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循循善诱,对男女同学交往不能横加干涉,当众批评,要正确引导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同学友谊,要成才先成人,激励机制要落到实处,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每天表扬进步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并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4、贯穿德育教育于财会教学中 作为财会教师,应贯穿德育教育于教学中,试问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人才,现在的学生有的不是缺智商,而是缺动力,他不知学习目的是什么,有的学生家境贫寒,父母勒紧裤腰带也不让他受苦,但他们根本没有同情心,不思学习,贪图享受,我觉得这样的学生应给予其如何成人的教育,抵制他们在生活上的攀比之风,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总之,教师如果能做到爱你的学生如你的孩子,在教学中,设置适宜的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你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增强,一定会成为有用的人,一个真正的人才。 财会学习论文:中职财会实践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摘要: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他们具备社会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在中职财会教学中更是如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不仅需要学校的正确教学,也需要学生的全力配合。本文提出了一些中职财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职教学 积极性 对策 合作学习能力 1 中职财会教学出现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职高生因为基础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以下情况:有的小组看似激烈争辩,但最后讨论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有些学生把合作探究的时间当成是闲聊的时间,出现课堂过于吵闹的现象;有的小组比赛竞争失败后互相指责埋怨,渐渐地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兴趣;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基础好的学生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做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情,以上情况导致了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 针对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探究,还会发现许多问题:第一,合作学习的内容不适合团体的合作的方式,因此造成了无从下手的局面;第二,合作探究的目标不明确,合作探究时学生各自的任务不明白而导致合作学习没有目的性,进而造成浪费时间,没有学习效率;第三,教师的角色把握不到位,教师的组织带头作用没有到位,有些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时工作不到位。 2 对策 2.1 关于对学生学习小组耍闹、懒散现象的对策 教师在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应根据自己对班里学生的了解,在每个学习小组中都要尽可能地安排一个学习自觉性强、自我约束性强、责任心强的学生,并将这样的学生任命为该学习小组的小组长。这样可以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让每个小组有一个管理者,并让这个管理者随时地汇报其小组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才可以全面地了解整个班级的情况,方便管理;二是每个小组有一个自觉性强、自我约束性强、责任心强的学生可以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从而可以激励该小组的其它学生向这个学生学习,这样每个小组都会形成互相比赛的氛围,学习的风气自然会变得很好。 2.2 关于学生互相抱怨、失去小组合作兴趣的对策 在一个班级里,会出现某几个学生的关系特别好而跟其他的学生关系一般的局面,教师要努力地抓住这一点,尽量把走得近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这样每个学习小组中都是由关系很不错的学生组成的,有利于他们的合作交流,因为他们都是关系很好的朋友,所以互相信任程度会更加高,他们之间的交流会更加顺利,会更加团结和理解,这样就不太会出现互相埋怨、互相排斥的局面,相反,他们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就会劲往一块使,小组的气氛就会更加和谐和浓厚,小组的合作学习会更有积极性,这样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好很多。 2.3 关于学习小组中优秀学生“垄断”的对策 班级里有学优生也有学困生,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在中职财会的班级里也是一样,在每一学习小组中同样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解决中职财会实践教学学生合作学习中出现学优生“垄断”的问题,笔者有如下建议性的对策:首先找每个学习小组中的学优生谈话,告诉他们小组学习是一个团体的学习活动,是一个集体的学习,不能只考虑自己,要去照顾和帮助小组成员中的学困生。然后在班级里建立一套学习成绩奖励制度,以激励每个小组的共同学习,这个学习奖励制度要建立在学习小组的整体成绩的基础之上,根据小组之间的综合成绩实行奖励。这样一方面,会促进小组中的学优生带领学困生共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都有上进和得到奖励肯定的愿望,这样就会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这样就会有效地抑制学优生的“垄断”现象。 2.4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合适性及无目的性的对策 笔者认为,中职校在教学计划中应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教学的课程安排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插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比如,我们可以依据对会计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结合会计专业学生就业企业――中小型企业的特点设出纳、往来会计、成本费用会计、总账报表会计和财务主管五个会计岗位,由学生分组扮演角色,通过“情景模拟,岗位仿真”的方式将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贯穿于训练之中,并将组内学生互相考核、组间考核和教师考核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增强对未来会计从业环境和工作任务的认识,毕业后能尽快进入工作岗位的角色,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成长起来。中职学生以后必然是走向具体的动手岗位,因此在学校期间就应该对其进行模拟性、实地性的合作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2.5 关于教师工作不到位的对策 教师始终是课堂,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自己的角色作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自然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学校应组织相关的监管队伍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以督促其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中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培养一大批具有高职业素能和文化素养的工作者的紧要任务。这种职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而日益显得重要且必要。作为当代的一线中职财会教师,要注重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水平,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夺得先机,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必须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行。 作者简介:陈桂芹,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如皋 226500 财会学习论文:财会实践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摘 要: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培养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他们具备社会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在职业技术学校的财会教学中更是如此,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不仅需要学校的正确教学,也需要学生的全力配合。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实际的教学现象分析了一些财会实践教学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建议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财会教学 合作学习能力 问题 对策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各行各业需要大量懂专业、善管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财会专业人才倍受关注。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金融市场判断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财会教学中我们发现职高生因为基础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以下情况:有的小组热闹一阵子后,常常却解决不了讨论的问题;有些学生把合作探究的时间当作是休息、聊天的时间,出现课堂过于喧哗的现象;有的小组成员互相埋怨,渐渐地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变得冷漠;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合作过程中往往被优秀学生“垄断”,合作探究学习处于低效的学习程度。针对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探究,还会发现许多问题:一是,合作学习的内容不适合团体的合作的方式,因此就造成了无从下手的局面;二是,合作探究的目标不明确,合作探究时学生各自的任务不明白而导致合作学习没有目的性,进而造成浪费时间,没有学习效率;三是,教师的角色把握不到位,教师的组织带头作用没有到位,有些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时穿流各组,做做样子,工作不到位。 针对以上财会学生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种种的问题,作者以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多年的教学思考提出以下一些建议性的对策。 1 关于对学生学习小组耍闹、懒散现象的对策 教师在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应根据自己对班里学生的了解,将每个学习小组中都要尽可能地安排一个学习自觉性强、自我约束性强、责任心强的学生,并以这样的学生任命为该学习小组的小组长。这样可以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让每个小组有一个管理者,并让这个管理者随时地汇报其小组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才可以全面的了解整个班级的情况而方便地管理;二是每个小组有一个自觉性强、自我约束性强、责任心强的学生可以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从而可以激励该小组的其它学生,让他们向这个学生学习,这样每个小组都会形成互相比赛,学习的气氛自然会变得很好。 2 关于学生互相抱怨、失去小组合作兴趣的对策 在一个班级里,会出现某几个学生的关系特别好而跟其他的学生关系一般的局面,教师要努力地抓住这一点,尽量把这几个走的近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把那几个走的近的学生再分成一个小组,这样最后每个学习小组中都是关系很不错的学生组成的,这就有利于他们的合作交流了,因为他们都是关系很好的朋友,这样他们的互相信任程度会更加高,他们之间的交流会更加顺利,他们之间会更加团结和理解,这样就不太会出现互相埋怨、互相排斥的局面,相反他们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就会更加心往一块使,小组的气氛就会更加和谐和浓厚,小组的合作学习气氛会更有积极性,这样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很好的。 3 关于学习小组中优秀学生“垄断”的对策 班级里有优生也有差生,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在职校财会的班级里也是一样,在每一学习小组中同样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此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为了解决财会实践教学学生合作学习中出现优生“垄断”这一问题,作者有如下建议性的对策:首先找每个学习小组中的优生谈话,告诉他们小组学习是一个团体的学习活动,是一个集体的学习,不能只考虑自己,要去照顾和帮助小组成员中的差生。然后在班级里建立一套学习成绩奖励制度以激励每个小组的共同学习,这个学习奖励制度要建立在学习小组的整体成绩的基础之上,根据小组之间的综合成绩实行奖励,这样一方面会促进小组中的优生带领差生共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都有上进和得到奖励肯定的愿望,这样就会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这样就会有效的抑制了优生的“垄断”现象。 4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合适性及无目的性的对策 笔者认为职业技术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应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教学的课程安排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插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比如,会计核算的三大重要环节包括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我们可以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分别安排时间让学生走进企业单位,真正去见识一下凭证、账簿及财务报表的样式,并向财会人员讨教各自的填制方法。又如,当学到银行的结算方式时,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进入模拟银行机构,去学习这些抽象而又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等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掌握理论知识,又让学生切身感受会计工作的环境与氛围。学生以后必然是走向具体的动手岗位,因此,在学校期间就应该对其进行模拟性、实地性的合作训练才能跟好的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5 关于教师工作不到位的对策 教师始终是课堂,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自己的角色作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自然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学校应组织相关的监管队伍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以督促其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在财会实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金融市场判断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的综合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另外,教师还要认清楚学生的实际状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使学生养成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为了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取得先机,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必须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行。 财会学习论文:五年制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状态调查探究 摘 要: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英语教学改革能否跟上时代的发展已被提上教学改革的议事日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语言技能,提高语言使用能力。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财会专业 英语 学习状态 自2011年7月开始,我在从事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关于五年一贯制高职(财会专业)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我校2009级财会专业五年制高职学生(097班);研究的目标是如何结合财会专业特点,在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有效引入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将“任务”与财会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相结合,提高学生听说与阅读英语的应用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财会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在研究中,通过收集素材,编排场景、设计多种任务型的教学案例,努力提高学生对财会、金融方面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财经类读物的英语阅读能力。 随着为期一年的研究工作的进行,为了进一步掌握实验班级学生在这一学年的英语学习情况,分析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对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影响,特此展开本次调查。 一、调查目的 与一年前的学前调查情况作比较,从学习兴趣、接受程度和英语水平的变化等方面,了解实验班级学生在这一年中的英语学习状况。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本校2009级五年制高职财会专业,097班的40名学生。 三、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的是自填式问卷调查法。针对研究中的实验班级,集中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回收,共发放问卷40份,实际回收40份,回收率为100%。问卷同时采用不记名的调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有效性。 四、调查的内容 任务型教学模式与之前传统的英语教学法相比有没有吸引力;是否喜欢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现有模式下的英语学习是否更有主动性;是否喜欢现有模式下的课堂活动;如何评价自己的英语水平;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对财会专业水平的提升;是否愿意继续采用任务型语言模式进行英语学习等共计12个问题。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1.任务型语言教学使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课堂氛围也变得轻松愉悦。 从调查表的数据分析来看,有90%的学生认为任务型课堂比以往更有吸引力,英语学习也更富有成效。有82.5%的学生赞同在英语课堂引入任务型教学模式。这说明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取得了较高的认同度,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产生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2.任务型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根据提供的数据,所有的40名学生都感觉自己在英语课堂上比以往更加活跃了;有87.5%的学生认为,任务型教学较之以往的教学模式,更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还有80%的学生感到现在上英语课很开心。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任务活动贴近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对于熟悉的话题,他们有话可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有机会体验成功,增强了自我效能感。这些又会转化为他们后续学习的动力。 3.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传统的机械操练式的英语教学模式;有87.5%的学生喜欢在课堂上参与扮演各种角色;实验后有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不错,这和实验前该班仅有20%的学生评价自己的英文水平高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可以推断,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英语水平,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在任务型课堂上都得到了发展。从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有了明显增强。 4.有针对性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 数据可以看出,80%的学生感觉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对他们的财会专业水平的提升有明显效果,并且有更多学生希望在今后的英语课堂上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这说明,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中,有针对性地引入专业知识和行业场景,对他们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提升相应的专业水平作用很大。 六、结论与启示 通过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使得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在大大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让高职的英语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悦。任务型语言教学不单单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经过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编排后,还能有效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 结合一年前的学前调查和本次调查中的数据变化,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在英语教学中,首先要让课堂对学生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根据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的观点,一些心理因素如兴趣、动机及自信心等在语言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之间起到了关键的媒介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很正面的影响。 同时,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语言教学,如何与所学专业相衔接,引入优质的教学资源,设计和编排合理的行业场景,在提高学生英语运用水平的同时,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引领学生向更高的专业层次迈进,是所有五年制职高学校的英语老师面临的课题。 财会学习论文:《财会学习》期刊学术影响力获高度肯定 对于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是国内公认的最权威的评价体系之一。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通过一套科学的“定量+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定量评价指标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诸多因素综合计算,定性评价有专家评审与同行评价组成,目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从第六版开始,《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改为3年一版。在2015年第七版(2014)评价中,《财会学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获得了高度肯定,其中影响因子在F23会计类期刊(除审计外)中名列第四,综合评价(隶属度)则名列第八,详见列表。《财会学习》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立足前沿、专注实务的办刊理念。此次《财会学习》获得较高评价,是学术界对《财会学习》的坚持与学术影响力的高度认同。 表:《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七版)》F23(除审计外)重要会计类期刊 1.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 2. 隶属度属于模糊评价函数里的概念,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该期刊隶属度通过被索量、被摘量全文、被摘率全文、被摘率摘要、被引量、期刊他引量、博士被引、会议被引、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国家级基金比、省级基金比、下载量等指标加权计算得出。 财会学习论文:高职财会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讨 摘要:根据财会专业课堂教学的经验,文章介绍了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高职财会课堂教学的意义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合理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高职财会课堂教学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财会专业;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引言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鉴于社会更加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职业高校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在工作中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看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并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笔者认为:在高职财会教学的课堂上,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对教学改革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1.在高职财会课堂教学中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意义 1.1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学习成绩越不好的学生,越是缺乏对学习的信心与热情,甚至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而如果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大家各抒己见,公平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样轻松愉悦的合作氛围中,学生们能够逐渐打开思路。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高职财会基础知识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创造出一个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同时伴随着集体合作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在合作中找回了自信,在相互的讨论中解决难题,这自然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得到提高,还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与集体荣誉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自我提高,大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重要的就是对问题的讨论探究与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这就离不开语言的相互交流。目前,高职教学出现了许多令人尴尬的现象,僵硬呆板的教学方式使高职学校的课堂越来越失去了活力,学生们也失去了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对问题的看法,只是机械性的接受书本上或老师传授的知识,而老师只注重书本上的刻板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使高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高职教学的课堂中,如果融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还能够在学生巩固财会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加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使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1.3有效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师观念就是教好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就行,但这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接受的情况,从而失去了学生是教育主体的意义。高职教学如果能在课堂上融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手段,这能够促使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高职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引导者,教师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分组讨论,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自主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技巧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因为这不仅需要教师能够灵活地掌握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很好的教学技能,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所以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分组教学的方法,不但能使教学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还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在高职财会课堂教学中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2.1确立探究课题进行合理分组 毋庸置疑的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下发学习任务,并且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师应该根据高职财会专业的培养目的和计划,结合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先选择一个合适的讨论课题,所选的学习任务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挑战性,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这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所以课题的选择对小组合作学习财会知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的高低,进行合理的分组,带领每组同学更深入的探究问题的答案。 2.2小组学生开展探讨 让学生进行实际讨论,也是在财会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关键步骤,这对于财会教学是一个关键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每组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讨论任务和研究方向,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并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一定要积极参与,相互帮助相互协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当课堂上进行合作讨论的时候,财会教师应该起到辅助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师应该适时的引导小组的学生去探讨学习任务。 2.3小组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财会课上小组讨论成果的展示主要是由每组指派的一名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抽象而简明的概括,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与汇报,老师和其余的学生认真聆听汇报的结果,并提出修改意见,也允许其他学生提出与该组相悖的意见与结论,不同小组之间可以进行公平竞争,相互讨论争辩,在辩论中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最后由老师进行评判。 2.4总结小组讨论的成果 这一过程主要是由财会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财会知识有着关键的作用,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财会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老师应该及时的作出点评和总结,这并不只是要求教师说出正确答案,而是要评价每组学生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且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师应该向学生总结出本次学习所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学习重点以及难点,好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财会知识。 3.结束语 在高职财会课堂上进行并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财会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使学生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成为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财会学习论文:中职财会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讨 摘要:中职财会教学引入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充分进行互动,既能够学习到财会方面的知识,又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生的合作,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这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财会课程教学效果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在此探讨这一学习方法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育;财会教学;小组合作 在中职的财会教学中需要讲究方法,在诸多方法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增强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商讨和探索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对财会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目前在中职院校中已经被广泛关注和采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这一方法的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还没有被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并没有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在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尤其是结合中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应该怎样采用,找出其问题所在,从而拿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增强该方法的应用效果。 一、中职财会教学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它相较于普通教育更关注实用性,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互动,既能够在充分讨论中扎实学习到财会方面的知识,又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合作,来感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合作能力的不断提升来形成同学间紧密的合作关系,这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财会课程教学效果和未来进入职场处理好人与人间的合作关系来说至关重要,是一种学习知识和体验人际沟通交流经验双得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国各个中职院校都已逐步引入这种教学方法。然而从当前大多数中职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学实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效果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显现,其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这一方法流于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课堂教学的大部分环节。所以,必须找出问题的根本加以解决,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升中职财会专业课堂教学的质量。[1] 二、中职财会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问题分析 其一,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中,进行科学的分组具有较大的难度。具体表现在许多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基础差异性较大,部分学生是通过中考直接考上的,也有部分学生初中没有毕业,通过其他方式入学的。因此这些学生在文化课基础上差异很大,对财会专业学习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差异很大。有些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分组在形式上是任意的,结果分组时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即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在一个水平上,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思考和探讨因差异大而难能每个人都充分参与讨论,并在讨论中获取学习的收获,往往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比较活跃,学习能力差些的学生掺和不进去,导致学习溜号和在小组讨论中只不过是“听而不讨”,这样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进度也受到了阻碍。除此之外,学生的爱好兴趣以及思考方式也会影响到分组的合理性,毕竟,通过分组是要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探索,互相影响,自主建构知识创造更富有效果的条件,若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分组讨论岂不是流于形式了。因此可以看出,这些差异性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障碍。 其二,小组合作需要较多的课堂时间,部分教师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重点教学内容。中职财会专业的教学需要遵循既定的教学计划,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来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需要学生利用一定的课堂学习时间进行讨论,所以教师的授课内容需要压缩。[2]部分教师尚不适应这一教学方式,对课堂时间分配得不合理,在课堂上没有把握好授课时间,导致小组讨论时,学习知识的重点抓不住,学生讨论的内容有时会与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想脱离,影响了教学进度。另外,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解答大量的小组讨论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会消耗部分课堂时间,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尚不能控制好每个应有环节时间的比例,这是比较劣势的一面。 其三,小组合作学习在进行考核时需要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许多中职财会专业课程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并不是单项的,它需要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来综合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这就比一般的教学方法在评价上难度更高。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评价小组整体的情况,还需要评价组员的表现,其中的各项指标较为复杂,我国各个中职财会专业教学在这方面还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以小组讨论授课的效果究竟应该怎样评估还比较茫然。 三、中职财会教学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效果的策略 中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实现,一看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经过理论教学后,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或职称考试通过率是否能达标,二看学生会计实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因而,中职财会教学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效果的策略是建立在达成这样两方面教学效果基础上的。 第一,教师要对小组具有明晰的了解,既了解每个小组的学习状况,又掌握每个组员的学习表现。教师在组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好小组设计工作,根据学生的多样指标,比如成绩、兴趣、思维方式等来安排好每一小组,保证每个小组的实力均衡。[3]另外,对于有学习能力的学生要加强关注,发挥小组交流互动,激发组员学习的优势。教师既要平衡每个小组的综合实力,又要照顾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保证小组在学习中具有同等的机会,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第二,教师要严格控制授课时间,抓住教学重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消耗较多的课堂时间,并且必须保证足够的合作交流时间,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在其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规划好教学内容。教师要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和步骤,控制好每个知识点的时间,准确地找到重难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进行解决。另外,教师要注意重难点的讲解,需要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吸引学生投入到讲解中来,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来解决财会知识的重难点。[4]教师要善于引导小组进行有效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小组合做学习的效率。 第三,教师在评价小组表现时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结果公正有效。教师在课后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与一般的方式要有所不同,教师应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例如小组课前如何着手准备讨论,课堂上小组整体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以及组员的配合度,讨论结束后小组合作的情况和后续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教师需要根据这几个方面的情况详细地进行记录,尤其关注小组的表达状况和课堂投入程度。另外,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交流情况,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是如何进行反思的。这对于小组合作来说至关重要,只有足够的反思才能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四、结语 本文首先说明了中职财会教学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然后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效果的策略。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中,进行科学的分组具有较大的难度,需要较多的课堂时间,部分教师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重点教学内容,许多中职财会专业课程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对小组具有明晰的了解,要严格控制授课时间,抓住教学重点。另外,还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结果公正有效。 财会学习论文:中职财会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研究 摘 要:中职财会教学引入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充分进行互动,既能够学习到财会方面的知识,又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生的合作,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这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财会课程教学效果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在此探讨这一学习方法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职教育;财会教学;小组合作 在中职的财会教学中需要讲究方法,在诸多方法中,采取小M合作学习的方式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增强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商讨和探索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对财会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目前在中职院校中已经被广泛关注和采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这一方法的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还没有被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并没有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在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尤其是结合中职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应该怎样采用,找出其问题所在,从而拿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增强该方法的应用效果。 一、中职财会教学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它相较于普通教育更关注实用性,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互动,既能够在充分讨论中扎实学习到财会方面的知识,又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合作,来感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合作能力的不断提升来形成同学间紧密的合作关系,这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财会课程教学效果和未来进入职场处理好人与人间的合作关系来说至关重要,是一种学习知识和体验人际沟通交流经验双得的学习方法。因此,各地中职学校都已逐步引入这种教学方法。然而从当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财会专业教学实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效果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显现,其优势也没有发挥出来。这一方法流于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课堂教学的大部分环节。所以,必须找出问题的根本加以解决,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升中职财会专业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中职财会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问题分析 1.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中,进行科学的分组具有较大的难度。具体表现在许多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基础差异性较大,部分学生是通过中考直接考上的,也有部分学生初中没有毕业,通过其他方式入学的。因此这些学生在文化课基础上差异很大,对财会专业学习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差异很大。有些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分组在形式上是任意的,结果分组时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即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在一个水平上,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思考和探讨因差异大而难能每个人都充分参与讨论,并在讨论中获取学习的收获,往往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比较活跃,学习能力差些的学生掺和不进去,导致学习溜号和在小组讨论中只不过是“听而不讨”,这样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进度也受到了阻碍。除此之外,学生的爱好兴趣以及思考方式也会影响到分组的合理性,毕竟,通过分组是要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探索,互相影响,自主建构知识创造更富有效果的条件,若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分组讨论岂不是流于形式了。因此可以看出,这些差异性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障碍。 2.小组合作需要较多的课堂时间,部分教师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重点教学内容。中职财会专业的教学需要遵循既定的教学计划,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来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需要学生利用一定的课堂学习时间进行讨论,所以教师的授课内容需要压缩。部分教师尚不适应这一教学方式,对课堂时间分配得不合理,在课堂上没有把握好授课时间,导致小组讨论时,学习知识的重点抓不住,学生讨论的内容有时会与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想脱离,影响了教学进度。另外,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解答大量的小组讨论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会消耗部分课堂时间,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尚不能控制好每个应有环节时间的比例,这是比较劣势的一面。 3.小组合作学习在进行考核时需要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许多中职财会专业课程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并不是单项的,它需要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来综合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这就比一般的教学方法在评价上难度更高。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评价小组整体的情况,还需要评价组员的表现,其中的各项指标较为复杂,我国各个中职财会专业教学在这方面还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以小组讨论授课的效果究竟应该怎样评估还比较茫然。 三、中职财会教学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效果的策略 中职财会课程教学效果的实现,一看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经过理论教学后,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或职称考试通过率是否能达标,二看学生会计实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因而,中职财会教学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效果的策略是建立在达成这样两方面教学效果基础上的。 1.确立探究课题进行合理分组 毋庸置疑的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下发学习任务,并且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师应该根据中职财会专业的培养目的和计划,结合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先选择一个合适的讨论课题,所选的学习任务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挑战性,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这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所以课题的选择对小组合作学习财会知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的高低,进行合理的分组,带领每组同学更深入的探究问题的答案。 2.小组学生开展探讨 让学生进行实际讨论,也是在财会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关键步骤,这对于财会教学是一个关键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每组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讨论任务和研究方向,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并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一定要积极参与,相互帮助相互协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当课堂上进行合作讨论的时候,财会教师应该起到辅助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师应该适时的引导小组的学生去探讨学习任务。 3.小组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财会课上小组讨论成果的展示主要是由每组指派的一名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抽象而简明的概括,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与汇报,老师和其余的学生认真聆听汇报的结果,并提出修改意见,也允许其他学生提出与该组相悖的意见与结论,不同小组之间可以进行公平竞争,相互讨论争辩,在辩论中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最后由老师进行评判。 4.总结小组讨论的成果 这一过程主要是由财会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财会知识有着关键的作用,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财会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老师应该及时的作出点评和总结,这并不只是要求教师说出正确答案,而是要评价每组学生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且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师应该向学生总结出本次学习所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学习重点以及难点,好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财会知识。 四、结语 小组合作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也是现代中外教育界都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改进传统的灌输式和接受式教学方式的不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在合作中,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逐步实现合作共赢的情感体验。 财会学习论文:财会人员学习廉政准则感想 通过学习廉政准则,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廉政建设对各行各业的重要意义,作为征稽执法队伍的财务人员,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时刻不忘清风亮节、廉洁自律.我作为财务工作者,从三个方面浅谈对财务人员廉政建设工作的体会。 一、清正廉洁须防患于未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强调了人的意识的反作用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优良的精神文化是指引和约束具体行为的强大动力。反腐倡廉工作一直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深度考验。当前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作风问题、腐败问题已对长期执政的党形成严峻挑战,党领导下的每位干部职工也面临同样的挑战。要真正做到清正廉洁,就必须从源头抓起,从思想根源入手,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和“鞭挞腐败、崇尚廉政”的良好氛围,以文化倡廉、以学习思廉、以警示促廉,使廉洁意识植根于每位干部职工的头脑中,人人牢记“八荣八耻”,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断增强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贯彻“为民、清廉、务实”的要求,防患于未然,真正从思想上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清正廉洁与职业道德溶为一体 职业道德是各行各业的行动指南,财务人员的清正廉洁体现于职业道德规范之中,是社会主义经济利益对财务工作的要求,是指导财务人员具体实践的引路明灯。当今社会,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爱岗敬业。它要求财务人员充分认识并珍惜、热爱本职工作,自觉主动履行岗位职责;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关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到恪尽职守。 (二)熟悉法规。财务工作涉及面广,为了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要求财务人员必须熟悉财经方针政策和各种会计法律法规与制度,确保财务处理的正确性。只有熟悉了准则、具备了娴熟的会计技能,才会遵循准则、坚持准则,做到客观公正。 (三)依法办事。财务工作以法律法规为指导,以会计处理为载体,涉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所有经济事项和各色人物等,财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会计法》和相关的会计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把好关口,依法理财,做到“不唯上,不唯情(钱),只唯法”。 (四)客观公正。财务工作的首要职能就是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记录与反映,离开了实际发生的客观经济事项去进行会计处理只能是造假账。对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坚持公正合理的原则,这不仅是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也是财务人员个人品德的体现。 (五)廉洁奉公。财务工作与钱、财、物紧密相联,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廉洁自律、奉公守法、公私分明,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作风;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污染和拒腐蚀的坚不可摧的壁垒,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住各种考验。 三、清正廉洁重在落实、贵在坚持 廉政的基本内涵是:“廉”为“政”服务,“政”以“廉”长存。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防腐体系的必然要求。加强财务人员廉政工作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必须持之以恒,落到实处。 (一)树立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财务人员要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弘扬时代精神,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掌握时代脉搏,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财会法规,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在抵制和纠正不正之风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遵纪守法,坚持原则。财务人员作为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和实施者,一定要以身作则,多学习相关法规,加强法制观念,自觉消除一些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风气。财会工作时时、事事、处处涉及到执法守纪问题,财会人员要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不存私心,不怕打击报复,能自觉、大胆地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作坚决斗争。而坚持原则是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管好用好各项资金的保障。 (三)依法办事,客观公正。秉公办事。公正无私是检验每一个财务人员有无职业良知,是否尽忠尽职的试金石,只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否则就会有章不行,有法不依,玩忽职守,丧失原则,贪污受贿,最终走向犯罪。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时时刻刻都以国家法规、财经纪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在工作做到依法办事,客观公正,不隐瞒真相,不弄虚作假,敢于抵制一切违法违纪的经济行为。公务员之家: (四)廉洁从政,克己奉公。廉洁奉公是财务人员应当遵守的一条重要道德行为准则,也是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品德。财务人员直接掌握着财权,整天跟“钱”打交道,受到利益诱惑的机会要比其他职业多得多,因此更要时刻把握好自己,不为金钱所动,不做金钱的奴隶。清正廉洁,是对会计人员的根本要求,更是考察一个财务人员是否真正称职的前提。所以财务人员更应坚持不懈地将清廉思想贯穿于实践中,自我检查,自我批评,不断摒除旧的道德观,在反复思想斗争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律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波涛汹涌,我们怎样才能乘风破浪、不断前进?在改革开放的金光大道上,我们怎样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踏实?清正廉洁并非一句空话,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需要,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它也绝不仅仅是空喊口号,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不断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当好时代的弄潮儿,发挥好参谋作用,在平凡的岗位上塑造出财务人员崭新的形象。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篇1 成本会计工作包含成本的核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预测等工作。随着经济和企业的不断发展,成本会计已成为企业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逐步形成单独的成本会计体系,是企业管理会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的有效开展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经营效益,为经营决策提供更为真实可靠和有价值的信息依据。企业应认识到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适应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发展。为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促进企业成本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1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1.1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节点前移 随着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财务工作环节也开始前移,不再仅关注会计核算工作,预测分析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促进了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从事中的成本核算控制和事后分析,转变为事前预测、规划和决策,成本预测决策成为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环节。由于成本预测和分析,可以为企业后续的成本管理提供预算目标,也可以通过本量利分析等工作方式确定企业的成本目标,为后续成本计划、成本核算等工作提供依据,已然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目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业之间产品服务同质化发展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成为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成本预测是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1.2信息技术环境下成本会计的发展方向 在如今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工作实现了高度的系统自动化,信息化也是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信息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为如果成本核算管理等工作仍然是手工进行,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工作,不仅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还有可能因人为因素带来很多不可避免的失误,影响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系统来开展成本会计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还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对工作造成的影响。而且,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精进,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成本会计信息化进程必将加快,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1.3新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推动成本会计的变化 成本会计在发展过程中,账务处理和管理方法不断增加和优化创新,在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标准接轨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也逐渐与国际趋于一致。例如逐步推广的作业成本法,基于作业活动的成本核算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计算企业成本,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然而,作业成本法是企业成本会计的下一步发展趋势和方向,并在不断完善。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成本会计管理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的一些管理方式,带动成本会计工作不断创新,日益精确。 1.4成本会计的范围愈加广泛 成本会计最初是为了控制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相关成本而产生的,其使用面较窄。而在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对于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视,成本会计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从不同行业、不同环节、不同工作方面均得到了扩展。例如,成本不再仅局限于生产环节,包括企业的销售环节、研发环节、管理环节等各个方面均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越来越多的行业重视成本管理,包括行政事业单位、服务业等,而且每个行业所关注的成本点不一样,销售服务也关注的是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控制。 2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相关对策 2.1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成本工作效率 虽然财务工作信息化已经很成熟,财务系统也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但是对于成本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尚处在浅显的阶段,还未实现全过程的全面融合。因为成本核算和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是成本核算的系统自动化,还应该是成本预测、控制、决策等工作全面信息化。目前许多企业的大部分工作都实现了系统的自动化管理,但是每个系统是分开的,信息并没有完全整合到一起,使得企业的各类信息并没有充分发挥协同效用。而且,大部分企业对成本会计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对核算的系统化建设上,并没有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成本预测、成本控制等环节。因此,为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成本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企业需要加强对于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将企业的会计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融合,提升企业对各类信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企业成本预测、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提供更为准确和及时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成本会计工作效率,还可以通过有效的成本管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2注重成本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率 开展成本会计的最终目标不是将企业的各项成本降到最低,而是要在相同成本的情况下实现更多的效益,即提高投入产出率。因此,企业在开展成本会计工作时,不能一味地进行成本控制来降低成本支出,而是要关注付出成本所带来的效益。如果不关注企业发展需要,一味地压低成本支出,不仅会造成企业错失扩张的机会,还有可能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下滑。因此,企业要分不同情况采用差异化的战略,对于标准性的成本支出,可以通过合理地控制和核算降低标准成本,提高毛利率;而对于非标准类的成本,企业要重视成本投入与未来获利能力之间的关系,重视对投入产出效率的分析,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3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学习,提高成本会计水平 企业要保证成本会计工作的质量,在完善自身成本核算管理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还必须选择和培养专业会计人员,提升成本会计工作的专业水准,并为企业决策提供精准可靠的信息。首先,企业应该专注于成本会计人员的选择和发展。企业要设置专门的岗位来满足成本会计工作,而且要选择具备专业会计知识,同时又熟悉企业各项成本细节的人员,在保证会计核算准确性时还能够根据企业特点来做好成本管控工作,以科学的方式提高投入产出率,最大限度发挥成本会计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其次,成本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补充专业知识。由于会计知识不断在更新,而且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的会计工作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对成本会计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因此,为了跟上发展的步伐,企业成本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保证工作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此外,企业还应要求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避免出现违规违法行为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2.4根据企业需求选择并创新成本会计方法 成本会计的核算和管理方法多种多样,而每个企业的生产性质、经营模式也各式各样。并非所有的单位都适用相同的成本核算管理方式,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性质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而并不是最先进的成本会计管理方法就一定是最合适的。另外,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也慢慢地积累了很多成本会计经验,企业可以借鉴先进的成本会计工作方法,并结合自身经验,创新开发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方法,以满足企业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要求,促进成本会计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切合实际的服务。 作者:王莉 单位:聊城市水利工程总公司汽车销售服务中心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篇2 一、引言 成本会计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是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提高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关注程度,才能对企业的成本情况及经营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理解,这对于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 (一)企业成本会计标准的统一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原有的国有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很多私人企业以及个体企业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和发展,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进步和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规模、企业的管理水平也越来越高。其中企业成本会计这项管理内容得以快速应用和发展,就是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对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成本会计普遍朝着标准统一化的方向进步和发展。近年来,随着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在企业内部对于成本会计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且每个企业都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保证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才能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对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以及连锁企业的规划和建立,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标准越来越趋向于统一,这对于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重要影响。例如,在很多大型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成本会计的标准都是参照连锁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标准进行规划的,这样就可以形成市场范围内的成本会计管理标准一致化的目标,这对于企业成本会计规范化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成本会计的国际化 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发展过程中,国际化也是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也直接造成了企业成本会计与不同国家的企业成本会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也是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我国很多大型企业的成本会计在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参考发达国家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模式以及发展方向,并且对各自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方法进行规范,这也是我国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贸易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内私人企业以及个体企业在国际上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策略对我国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也是我国企业成本会计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企业成本会计的电子化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数字化以及互联网产品对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以及电子化产品的依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甚至可以说,计算机以及数字化电子化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过程中,也必将朝着电子化的方向发展。这里所说的电子化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将对电子化的设备以及电子化的产品进行应用,这对于提高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以及成本会计的工作速度都会有着积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也不断增加。例如,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传统的企业成本会计只需要对单一的企业项目成本进行规划和分析。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影响下,企业成本会计不仅要对大规模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和整理,也要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情况以及预估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这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所以,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过程中,电子化是提高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对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企业成本会计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中,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效率甚至是工作标准都与企业的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一方面原因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企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式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这会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标准并没有发生相应的转变,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产生。从本质上讲,成本会计管理制度完善主要是由于企业发展速度过快,但是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速度无法与企业的发展速度相匹配,导致了企业成本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发展现状不匹配的问题产生,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二)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高 在对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成本会计还普遍存在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工作效率不高主要是指,企业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其工作速度较慢,而且工作内容也难以满足企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这也直接导致了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对企业成本会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而且,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对于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小,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之所以会造成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高,主要是由两方面共同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发展速度过快,但是却没有把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现状与成本会计进行有效沟通,这也直接导致了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无法对企业的工作方向进行有效评估。另一方面是指,企业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工作方法落后,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产生。例如,在很多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以及工作方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这会严重影响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所以,想要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一定要对工作人员进行重点关注。 (三)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化水平不足 在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企业成本会计普遍存在信息化水平不足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信息化水平不足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本身对于信息化产品及信息化技术的理解程度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企业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无法对一些新型的信息化产品以及信息化技术进行应用。另外一方面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为企业成本会计配备相应的信息化产品,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成本会计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最后一方面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信息化产品及信息化设备,这也会导致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化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例如,在很多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规模扩大,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内容也过于烦琐,传统的信息化产品以及信息化技术已经难以满足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需求,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中无法对这些信息化设备进行应用,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化水平不足的重要原因。 四、企业成本会计的提高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想要提高企业成本会计能力,促进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就要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这里所说的理论体系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趋势,以先进的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为基础,建立不同企业的成本会计理论体系[1]。并且,在这个理论体系之下,对相关的成本会计工作人员开展具体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能力,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例如,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企业的成本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变,在建立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对国际先进的成本会计管理理念以及管理策略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在理论体系健全的基础之上,也要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对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对理论体系进行快速的践行,这是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管理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带动企业成本控制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应用新型的成本管理理念 想要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能力,还要应用新型的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理念。这里所说的应用新型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理念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讲。第一方面是在市场经济影响之下,企业的进步发展速度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这也就要求,在开展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与企业的发展现状相融合,要求企业每一个管理模式发生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理念进行相应的更新,确保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理念与企业成本的发展现状保持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企业成本管理能力不断进步提高的重要表现形式[2]。第二方面是指,在开展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管理人员以及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提高。在很多企业内部开展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是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虽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却在管理理念、工作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这也会对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想要促进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一定要对这些工作人员开展新型成本会计管理理念的培训,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对新型的管理理念以及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行深入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对这些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理念进行应用,这也是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管理能力的重要基础。 (三)加强信息化、数字化设备的应用 在新时代的影响之下,信息化技术以及信息化产品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之前已经讨论过,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于信息化产品及信息化技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3]。所以,企业成本会计想要进步和发展,一定要加强信息化、数字化设备的应用。这里所说的加强信息化、数字化设备的应用是指,在开展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市场上一些新型的电子化产品以及数字化产品进行应用。以此为基础,也要引进一些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的管理人才,这样就可以根据企业成本会计的实际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情况,研发一些新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这对于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管理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带动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对信息化产品、数字化设备以及专业的管理人才以及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进行重点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带动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在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信息化以及数字化设备的应用之外,也要对信息化、数字化的人才进行重点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信息化、数字化的产品进行有效应用,这也是提高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的重要前提条件。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成本会计的信息化水平必须得到快速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策略支持,这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结论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得知,企业进步发展过程中成本会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企业成本会计也将朝着标准统一化、国际化、电子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管理制度、工作效率以及信息化水平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所以,想要促进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也要在这几方面进行重点关注,尤其是要加强成本会计的信息化以及数字化产品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 作者:王琼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篇3 在财务管理日常工作实施过程中,成本会计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时的效率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最终质量,与此同时,由于成本会计是财务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言,成本会计能够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一般情况下,企业都会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对成本会计相关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在保证将成本会计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的基础上,能够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成本会计相关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对腐败等问题能够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同时还能够为各方提供具有真实和有效的信息作为依据。然而,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成本会计相关工作在具体实施时,与其相关的流程如果存在不规范、不标准等问题时,那么势必会引发一系列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与成本会计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结合,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这样才能够实现成本会计的可持续发展。 1成本会计发展现状分析 1.1缺乏完善的成本会计制度 由于现阶段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很多企业在日常发展过程中,都会将重点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上,以及如何让自己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企业就会逐渐忽视了成本会计在其中的重要性,成本会计是财务管理当中非常重要一部分。而企业要想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就必须要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对成本会计制度的重视度不够,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将重点放在成本的预测方面,或者是成本的核算、控制等。但是却没有意识到成本会计在其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很多企业都会单独让财务部进行成本会计的工作,这样很难保证成本会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个部门在正常运作过程中,无法对其他部门的工作进行操作,这样很难保证提出的实施方案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企业在针对会计成本相关制度进行制定和落实的时候,不仅缺乏灵活性,而且无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对会计成本的管理。如果无法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那么势必会导致整个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执行力、成本决策的制定和落实等方面,都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影响。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容易出现错误经营策略,而且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企业遭受到严重的损失。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并没有制定和落实符合实际要求的成本责任制度和成本考核制度,同时也并没有将这两个制度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最终造成企业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 1.2成本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足 现代企业在开展成本会计相关工作的时候,会计人员可以说是其中的主体,也是主要执行人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企业在日常管理时,无法对会计人员的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是通过简单的招聘方式聘请兼职财务管理人员。然而,由于缺乏必要考核与培训,以至于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普遍偏低,对很多业务流程的操作并不是很清楚。同时,这些工作人员可能同时在很多家企业兼职,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同时兼职的情况下,势必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另外,这些工作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强,所以很难实现对兼职财务管理人员的有效把控。如此一来,一旦出现问题,企业无法及时找到责任人,很多损失只能由企业自身去承担。 2成本会计发展的对策研究 2.1建立健全成本责任制度和成本考核制度 通过对现阶段成本会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成本会计相关工作具体落实过程中,仍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很多问题的发生。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那么势必会导致成本会计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会影响到成本会计的未来发展。严重的情况下,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具体处理的时候,要结合实际,保证相关制度的构建,特别是成本责任制度和成本考核制度。这两个制度在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成本责任制度的构建和落实,不仅能够将员工各自的责任落实到自己的身上,而且还能够保证员工能够及时完成自己的任务。成本考核制度的构建和具体应用,能够针对一些表现并不良好的员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这样可以促使成本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因人员责任心问题对成本会计工作的影响。在针对成本会计中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时候,要想真正在实践中促使成本会计相关工作的制度得到完善和优化,必须要从成本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这两个角度出发,只有对这两个制度进行完善,才能够保证制度能够落到实处,发挥出制度的作用和价值。成本责任制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将公司开展成本责任的各种不同类型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和落实。在指标分配之后,需要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员工的身上,这样可以促使每一个员工都会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公司管理制度体系得到强化,而且还能够推动公司整体凝聚力的提升。另外,成本考核制度在构建和具体应用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公司各个部门相互之间的职能作用能够被清楚的划分,同时还可以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一些表现比较良好的工作人员,可以适当给予相对应的奖励,而一些表现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工作人员,可以对其进行相对应的惩罚。这种不仅能够对员工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而且还能够进行一定的激励和鼓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使成本会计的工作人员将自己的利益与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还能够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2.2提升人才综合素养 当前企业在开展成本会计相关工作的时候,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普遍比较低,所以很多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另外,有很多造成成本会计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人才的匮乏。所以在针对这一现象时,企业要与员工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定期对员工进行培养和锻炼,促使员工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这样不仅能够促使成本会计的工作质量得到提升,而且还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3结束语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本会计问题,比如制度缺失、专业人才匮乏等,还有个别企业对成本会计的认识度不够,缺乏对相关工作的重视度等。这些都是现阶段存在于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企业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自身成本会计工作中的不足,才能够在实践中针对性的应用一系列解决措施,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饶培培.新财务制度下成本核算的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4). [2]熊之潔,庞敏.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与对策探讨[J].商业会计,2015(04). [3]周春芳.现代成本会计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2(12). 作者:王平松 贺天明 单位:三峡大学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奉节发电厂
高效课堂论文:打造高效的数学复习课堂 数学复习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它帮助学生梳理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基本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高效的数学复习课不但要回顾并应用所学知识,还应该是知识的升华与提高,更是方法的提炼与总结。要使数学复习课真正高效,教师应树立五种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提问意识、反思意识。 关键词:高效;数学复习课;五种意识 数学复习课承担着查漏补缺、夯实“四基”、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是实现知识系统化,发展数学素养的核心平台。然而,在实践中数学复习课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如:以练代教普遍存在;直接讲授,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把复习课教学建立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只是根据参考用书进行解释式教学,复习课教学缺乏针对性等等。笔者认为要想打造高效精彩的数学复习课,教师应树立以下五种意识。 一、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做到“高立意、低起点”。复习课与新授课的区别至少有以下两点。①新课是“从无到有”,而复习课是“从有到深”,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这就要求必须设计一个合理的认知线索,引导学生开展系统的知识回顾和重组活动,构建一个能体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知识应用功能的知识网络,同时还应当进行适当的“挖掘加工”。②新课是“从少到多”,而复习课是“从厚到薄”,复习课把要复习的知识点以各种不同的优化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达到知识回顾、归纳、强化、综合和提升的目的,同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全面,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升华。新课程背景下高效的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核心内涵就是实现“学生自主复习、合作探究、共同发展”,学生是否主动、全面、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是否扎实、有效,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个目标上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这是评价一节复习课是否高效的标准。 二、主体意识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和归纳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节高效的数学复习课不应当是教师“讲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多少”。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同时,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积极饱满的学习状态下吸收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要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我们所追求的“好学”理想境界。 三、创新意识 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实现复习课高效性的关键环节。如果一节复习课的内容还是以前学生熟悉的“老面孔”,势必对学习兴趣产生影响,没有兴趣的课堂就没有活力,高效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对复习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关注在复习环节中一切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对知识点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对问题进行适当迁移和拓展,通过预设使原有的问题变得富有“新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效成为可能。 四、提问意识 传统的数学复习课采用的是“知识点的回顾、典型例题讲解、巩固练习、归纳小结”的讲授型复习课教学模式。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长期以来势必会造成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的丧失,使复习课的功效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外,还应该有意识地适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提问时间,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声”,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教学,从而使复习课教学更高效。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使学生能灵活地去建构知识、获取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复习课教学的高效化。 五、反思意识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复习课又使得这种思维活动更加灵动、深刻、缜密。因此,可以说“反思”为高效复习“插翅”。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与重复,而是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思想方法、思路、策略的优化与重组,它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认知结构。许多复习课学生感觉复习前后解题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只注重题型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在问题解决之后,没有及时对问题的意图和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即忽视了解题后的“反思”环节,解题之后的总结。这些及时有效的总结,不仅可以完善学生大脑中的知识结构体系,更有助于学生重视“解题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在解题过程完成之后,多一些反思、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归纳,上课应给学生一个思想,而不是一道题目。通过教学中的类比,引导学生总结题型,对于一类问题该如何解决,帮助学生总结,给学生一个模式,让学生有据可依。在这个通用的模式下,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触类旁通。这样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真正提升,同时使复习课更高效。 总之,只有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具有广博的数学知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成熟高超的教学艺术,树立五种意识,合理运用有效教学的策略,从低效走向高效,才能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打造数学复习课的精彩和高效。 高效课堂论文: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1 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开展高效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指南针。课堂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路标”,它规定了整堂课的步调,对课堂教学至始至终起着导向作用。对教师来说,它具有“导教”的功能,对学生来说,它具有“导学”的功能。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全面关注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目标。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都很难做到去深入研究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或者并没有完全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有很多老师将教学目标表述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空话,缺少针对性,过于空洞宽泛,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有些教师虽然制定了教学目标,但是与他的教学实际脱节,并没有用教学目标来指导他的教学。比如有些老师在他的教案中制定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某某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这样的教学目标,但在整个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看到他把学生分成小组,也没有开展任何活动,自然这样的教学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教材内容出发,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教学目标设计得过高,无法实施。第三:从整体三维目标出发,实现目标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和指南针,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根本保证。 2 结合“导学案”实现教学相长 本学期来,我们学校也在推行“导学案”,虽然对这一方法老师们褒贬不一,在我看来,若能将其合理地利用起来,对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传统教学使学生在课前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的学习,而“导学案”的使用指导学生学习。我通常提前两天将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有目的预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案”中所提出的问题,通过预习,有利于学生带着疑难问题去听课,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的效果,而且经过预习,对课本有了一些了解,在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消化。同时,教师通过批改“导学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调整备课方案,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展开教学,对于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少讲或者不讲,或者让学生自己讲,而对于较难的问题,学生错误比较多的问题则精讲,重点去讲,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总而言之,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预习这个头开好了,就能为课堂教学搭好桥铺好路,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三、注重导入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激越浑厚,槌槌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 在上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出示《祖国江山一片红》邮票的图片,并设置悬念:这张邮票于1968年11月25日邮票首先在北京发行,发行时间不到半天便急令全国各地邮局停售,邮票要全数退回。但已有个别邮局提前售出了这枚邮票,致使有少量邮票流出。“一片红”发行存世数量少,成为新中国邮票中着名的珍邮,并名列世界珍邮之中。 为什么国家要停止销售这张邮票?带着这个悬念,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教学,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节课中去。在学习世界历史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时,我用了着名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尽可能体会到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主人公浪漫、真挚的爱情氛围和泰坦尼克号最后的悲剧情节,然后提出问题:“这艘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豪华邮轮在当时为什么能够被建造出来?当时有没有办法让濒临绝境的泰坦尼克号免于撞上冰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去寻找答案。这个导入能启发学生思考,主动探索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建立师生合作实现完美结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惊喜的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究合作”,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教师却逐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这样的要求越来越多了。我认为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有些教师盲目认为讲得越少越好,觉得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倘若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那更是要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自己少讲或不讲。更有一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不加任何指导,对存在的问题,也不进行评价反馈,整堂课教师没有起到任何“导”的作用,误认为只要教师不讲或少讲了,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凸现。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要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不断转换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够不断深化下去。 高效课堂论文:多元教学方式引导下的高效课堂的解决方式 多元化教学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孔子的教学方法,其教育学生采用了丰富多彩、手段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整体教学、动手教学、小组教学、分层教学、次相教学、随机教学、现场教学、无形教学等,使得其在教学中做到了方式多样、随心所欲、得心应手的境界,使弟子达到了欲罢不能与如痴如醉的为学状态,其是第一个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的教育家,从而培养出许多闻名遐迩的弟子. 这些教学方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 从教师层面来说,一直以来的中学数学教学,尤其是传统课程,一直努力巩固、提高学生的双基知识和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众所周知,效果(尤其是后者)并不明显. 于是,2002年至今的新课程改革有着突出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因此,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从教学方式来看,转变了满堂灌的教师授课方式,引入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课外探究等多种学生主动求学的教学方式,使数学教学有了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改观. 从学生层面来说,兴趣是一个学生最好的老师. 笔者任教初中数学多年,渐渐发现初中数学对如今的学生来说越来越难教,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学生始终无法摆脱形式化的数学结果,以及知识的理解、解题的运算、知识的记忆等带来的困扰,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加以改变、创新,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 其一是使他们听懂数学课,其二是使他们喜欢数学课,其三是真正通过多动手、多探究建构,让数学知识真正融入其自身的知识体系中. 下面,笔者将浅谈如何对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尝试,进而高效利用课堂教学,与大家交流. ■ 强调感知教学,渗透思想方法 数学的某些问题必须经过大量的思考和分析,但并不是初中生掌握不了,当然这有个前提——学生拥有一定的数学问题理解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 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觉得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相比以往并未得到显着提升,其理解数学问题的能力依旧较弱,而对感性的认知材料,诸如图象、动画、视频等兴趣较大,而新课程特别强调知识的感官认识,很多结论也注重感受,因此学生对理论较多、形式化味道较重的数学概念、定理情感不浓,造成大部分初中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力比较差,对问题的实质理解层次不足,易造成学生阅读疲惫,无法从问题中分析出足够的主干知识和数学关系式,成为解题教学的瓶颈,因此笔者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出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提高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问题的理解离不开思维的培养,这涉及很多方面,如细心、转化、运算等. 可是在学习实践中总会出现一些学生忽视前提条件而急于解决问题的情况,这样的方式往往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境. 这是一种不良的思维习惯,总是不容易被自己发现. 我们总是说自己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就是因为人在思考的时候往往带有一种路径依赖的特点,每次都是一样的思考方式,所以总是无法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下面请看一个例子,看看如何运用思想方法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 案例1 “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教学 传统的教学是告诉学生圆圆位置关系,然后判别、运用、解题,这样的数学教学课堂是不行的.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教学通过探究性模式进行反思建构时,可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总结结论. 教师通过计算机可动态地演示两个圆的运动过程,先在屏幕两端各显示一个圆,然后拖动任意一圆,构造两圆位置关系的几种情况,请学生观察、思考. 师:在这两个圆的运动过程中,有哪些情况出现? 生:刚开始,两圆没有相连;继续运动,两圆相交于一点;再继续运动,两圆相交于两点. 教师再重新演示一遍运动过程,同时给出结论(幻灯演示). 师:观察不同情形,两圆的圆心距和它们的半径有没有什么量化的关系? 教师重点要通过形的运用(利用CAI工具),组织学生亲自建构,从而得出三种位置关系(相离、外切、相交),找出规律.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建构进行总结: (1)两圆相离时,圆心距大于两圆半径和,即d R+r. (2)两圆相切(外切)时,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和,即d=R+r. (3)两圆相交时,圆心距小于两圆半径和,即d 说明:借助图形语言(CAI教学辅助)描述两圆的位置关系,并以动态的形式给予展示,简约而不简单. 一旦利用以形辅数的方法,两圆的位置关系竟如此简单明了. 用化“数”为“形”的分析,将两圆位置关系直接快捷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以形辅数”思想的渗透和运用.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学校教育方面的广泛使用,笔者觉得CAI正体现出越来越强大的交互功能,而这种交互性恰恰对数学课(尤其是公开课)努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建构很有帮助. 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模式进行反思建构时,教师要多花时间去思考课的构成,努力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空间. ■ 提高讲题效率,锻炼思维突破 数学教学最难之处,是教会学生理解、分析问题,以及锻炼学生的思维.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这方面的水平和教师讲题的水平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各地多次进行的数学说题比赛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诠释. 那么如何讲题才能高效易懂呢?笔者以为,处理一道数学试题需要按照“审题、分析、解答和反思”这样的解决过程,将这种流程用语言向学生进行表述. 试题分析初始并不需要定量的计算,而是以开拓解题的思路为主要目标,即向学生传递“思维”,这是数学试题讲评的一种趋势,即利用语言口述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使用的思想方法及解题策略. 教师对讲评的试题一般要做简要的计算说明,让学生从“雾里看花”到“真真切切”,进而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理解的深刻性. 案例2 请对函数 y=2.5x( 010)的意义进行描述. 分析 第一次对这样的函数进行讲解时,学生无法理解这个函数,因为它有两个表达式,跟学生脑海中的函数完全“长相不一”,所以在很多学生眼中,这样的函数很难理解.笔者在教学中反思:我们对数学的教学不能仅限于解题、分数,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本质的认知、追求,因此笔者通过再创造理论对教学进行了反思,改编这样的问题,重新给学生进行 了阐述. 师:(将上述问题与实际知识联系起来)为了节约用水,本市自来水公司从2012年1月开始实施阶梯水价,用户当月用水量不足10吨时(含10吨),每吨水的收费标准为2.5元,超出部分按照每吨水5元征收,请大家写出这样的函数关系式. 反思后进行的教学,显然将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的生活中,既体现了新课程注重生活实际运用,又高效地解决了学生对应用型问题有所畏惧的心理,还将函数的不同表象予以清晰展示. 总之,教学方式多样化是时代的要求.我国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曾说:“好的中学教师,是把书本中印在那里的文字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述出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去感染学生学好数学■.”信息化的今天,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依旧前进不止,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今天的数学教学,既会被社会所淘汰,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的需求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 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数学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探讨,结合笔者自身的经历做了尝试,还有诸如双基教学、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等各种方式和渠道,限于篇幅未能展开,文中不足之处请各位补充. 高效课堂论文:点击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要素”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因此,实现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化的首要任务是:制订全面、具体、适切的三维教学目标,并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教学目标:“你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如何制订?有些老师认为只需根据(参考教案)或《教师教学用书》抄写一遍。这样的教学目标往往就形同虚设。其实,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师领会“课标”要求、理解和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的过程。经历上述过程后教学目标自然就会“装”在教师心中,从而驾轻就熟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全程“导航”。 1.从解读“课标”和“教材”中来 (1)目标的细化。虽然“课标”已明确提出了学段目标,每个学段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也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教学时还需要结合教材内容的安排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如,“课标”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提出“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目标。这里的“具体情境”指数量之间的相并、相差、份总、倍数等关系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会用”则包括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和会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线索,分三段编写,即只有一个运算符号的字母式,含有两个运算符号的字母式,特殊的含有三个运算符号的字母式。前两段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和掌握写法为主,第三段主要会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由于学生以往认识的数都是具体的、确定的,而字母所表示的数是概括的、可变的,因此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是教学难点。在解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课标”的具体目标细化出课时教学目标。 (2)目标的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反映全面发展的要求,把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都考虑到。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目标设计也不可能将所有目标面面俱到。因此,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筛选和整合。只有通过筛选整合,才能避免淡化所谓“软目标”(比如情感与态度)的倾向,使所有的目标都能落到实处;只有通过筛选和整合,才能使各个目标之问互相促进;也只有通过筛选和整合,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益尽量达到最大。预设目标时,先要确定基本目标,突出重点目标。因为基本的知识技能目标是最基础的目标。在上述基础上再考虑弹性的目标,即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弹性目标要少而精,一堂课有一两个特别突出的就可以了。以中年级“简单数据整理”为例,一位老师首先设计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知道原始数据与数据整理的含义、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组成、会看简单的统计图表、明确条形图的意义、会填写统计表、能根据条形图回答问题等,其中课堂的重点目标是会看统计表和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其他目标,如初步掌握数据的蹩理方法,养成仔细观察和分析的习惯、体验统计图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等,其中基本目标为初步认识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经筛选和整合就可得到完整的课时教学目标:“初步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 2.从分析“学情”中来 教学内容是相同的,教学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学时既要研究班级学生整体的共同特点和一般的认知规律,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要从兴趣、态度、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重点、难点、疑点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然后从实际情况出发设定课时教学目标。如教学“可爱的校园”之前,多数学生已在幼儿园或生活中接触过数数,很多学生会数100以内的数,甚至会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但如果与物体对应,做到手口一致,可能有些困难。许多学生观察物体时会不够全面,同一种物体,只关注局部、忽视整体,致使同种物体数量不完整,因此要把培养观察的能力与方法作为重要目标。此外,学生对校园新环境比较好奇,会说一些与数学无关的话,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关注课堂学习。根据以上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学会数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做到手口一致,学会1个1个数,鼓励2个2个数,几个几个数,通过数一数实际场景中的具体物体,培养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看图、数数,让学生感受学校的美丽,同学之间的友好,以及数学的有趣,从而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你到哪里去?” 有些老师根本没领会制订教学目标的真正意义和最终目的,认为把教学目标写进备课或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就算大功告成了。殊不知,教学目标似“航标”,它必须为教学活动“引航”。假如教学没有目标,就会虚无飘渺、偏离“航向”,最终只能“跟着感觉走”,从而出现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现象。因此,将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是成就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1.融合于教学内容之中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的。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学目标作为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的准绳。首先,教学内容要恰当地体现目标。如低年级“认图形”教学时,有的老师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作为教学内容就显然不符合教学目标。其次,教学内容要全面地体现教学目标。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既要安排认识时、分的内容,又要安排体验1小时和1分钟有多久的内容,这样才能全面地落实目标要求。最后,教学内容要准确地体现教学目标。如“旋转”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与特征”。一位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设计了让学生玩风车的活动,显然这是与目标无关的内容。 2.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 教学目标要结合 教学活动具体化。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就好比“路标”和“路”的关系,有路标而没有路,路标则是空洞的口号;反之,有路没有路标,行走之人将迷失方向。因此,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才能得到顺利实现。教学时,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如,教学“周长”时,我围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这一目标,展开以下教学活动:(1)让学生剪下画在纸上的树叶图,初步感知“边线”;(2)动画演示蚂蚁绕树叶行走一周的情境,感知什么是树叶的周长;(3)通过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活动拓宽认识,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三、教学目标:“你该怎么去?” 1.在教学内容中有机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由此可见,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必须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切勿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或出现“贴标签”的现象。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中请全班算对的同学给自己贴上智慧星,一位同学没有动手贴星,而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说:“我发现有位同学没贴星,你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吗?”这位同学主动站起来说:“我计算730+280时,百位上没有加从十位进上来的1。”教师亲切地说:“改过来了吗?”当学生回答“改过来 了”后.教师兴奋地征求全班同学意见:“__同学发现错误并加以改正,大家同意给他贴智慧星吗?”学生齐说:“同意”。这一巧妙的处理既突出了“双基”教学目标,又凸显出情感、态度的渗透。 2.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达成 教学目标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逐步实现的。因此,教学时常常把一个主目标分解成几个子目标,在实现子目标的基础上再实现主目标。如教学“3的倍数”时,为了达成让学生“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目标,教师分层设置了目标:先得到“个位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再得到“3的倍数,它十位与个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经进一步验证,最后归纳出“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3.在动态生成中灵活调适 目标不等于结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是一个通过师生生命互动而提高生命质量的动态过程,生命主体的丰富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开放性增加了预设目标在落实过程中的变数。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与应变性,使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结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平移”时,发现课堂的生成已超过课前预设水平。于是,她适当拓宽了教学目标,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练习中通过一个圆形的平移自然地引出“斜移”“两次平移…‘整体平移”和“单个平移”,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最后还通过让学生欣赏由平移形成的图案让他们体会和感悟到图形变换的数学美。 高效课堂论文:合理运用学生资源高效组织课堂活动 在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的资源,有利于促进课堂的互动与生成,从而构建高效和谐的课堂。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体,他们又是具有无限潜能和智慧的群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个性差异、思维能力等等都是我们从事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的丰富资源。 一、学生的生活经验--------思品课堂中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 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耶夫说“充分挖掘人的亲身经验进行交流是发展的源泉。”而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掌握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信息资源。教学过程是个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倘若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感性的生活经验这一资源,进行互动,形成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人教版教材九年级第一单元从责任入题,讲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从而诠释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在本单元的授课中,教师结合学校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标准化初中建设这一时事,组织学生以《学校创建,我的责任》为题进行演讲活动。学生在演讲活动中针对学校环境卫生、节约用电用水、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等等发表自己的观点。用自己在学校生活学习的生活经验明确了做为一名学生应在创建活动中承担的责任。 二、学生的个性差异--------思品教学中有效活动的源头活水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说他的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特长或爱好,比如:这个学生善于思考;那个学生有音乐才能,那个学生绘画很出色;这个学生活泼好动,善于交际,那个学生沉默寡言,喜欢深思。这里说的,就是学生之间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正是因为有了人的个体差异,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也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才有学校生活的鲜活多姿和学生课堂多变与多趣。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有的学生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他们能很快把得到的信息上升为思想品德的理性并用政治术语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语文素养很好,能很快把各类素材整合成条理清晰、文采飞扬的好文章;有的学生十分健谈,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上台发言、演讲落落大方;有的同学极具表演才能,课堂即兴表演可以顺手拈来,使课堂顿时一片欢声笑语……,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将学生资源进行合理搭配,使每一个组的组员能个性特长互补,俗话说:“三个人一台戏。”有了这种学生资源的源头活水,我们的课堂自然能精彩纷呈。 三、学生的思维碰撞---------思品教学中不断生成的智慧火花 好的课堂会不断地碰撞出学生的思维火花,它是师生智慧的彰显;是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教师才能和人格魅力的闪现。在《思想品德》(原来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曾有过十分深刻个案----在讲析剩余价值并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时,教师在带领学生计算工人的劳动价值之后,一学生提出了“我们社会主义也存在剩余价值和剥削”的观点;在引导学生学习《婚姻法》中关于婚姻自由的条款后,有学生居然得“婚姻其实并不自由”观点来…… 是课堂让学生有了充分思维的空间;是教材给了学生理性思考的平台;是教师启发引起了学生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在此时此境迸发而出,使课堂色彩斑斓。在思品活动化教学中,努力搭建学生思考的平台,提供空间和时间,一定会生成我们意想不到精彩。 四、资源的妙用巧引---------思品课堂教学的致胜法宝 一名优秀的思品教师一定是善于挖掘资源、整合资源、运用资源的高手。面对层出不穷的学生资源,教师一定要巧用妙引,这样,他便掌握了提高课质量的法宝。 首先是师生互动,放手让学生质疑。课堂的教学活力应是来源于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教师的互动。对于学生不断地质疑问难,教师要用心倾听,充分关注,并利用学生的问题源,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在活力互动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其次是充分民主,允许学生出错。课堂教学应当允许学生犯错,并给足学生有改错的机会,学生的错误往往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有珍视并合理处理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才能构成有活力的课堂。从“错”走向“对”,本身就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过程。 我们还学会放开手脚,点燃“火花”。学生创造性“火花“,是来自学生内心深处,在教与学的最前沿的最真实的资源,哪怕有时是幼稚的甚至是荒唐的。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是活动化教学中难得的助推器。科学而机智地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组织活动,可以引起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维,被激活的课堂一定是学生的乐园,教师的成功。 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必须充分运用学生资源,充分运用学生资源的课堂一定有高潮迭起的活动;充分运用学生资源的课堂一定是个性张扬的民主堂课;充分运用学生资源的课堂一定是以人为本的活力课堂;充分运用学生资源的课堂一定是火花迸射,情感交融的和谐课堂。 高效课堂论文:建立英语高效课堂解析 有了多媒体技术后,教师只需制作几张Powerpoint,把相应习题打在Power’Point上,比往一张投影胶片最多写10道题,而且是手写较慢,还需特别的胶片才可以,而现在的幻灯片不仅实现了大容量,同时省时、省力,而且效果也相当清晰,我们还可以设计Powerpoint的背景,使学生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另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投放方式,从空中自然投放,水平抛出,或以慢镜头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扩散出来,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学生视野,使学生高度集中,从而迅速地答题,过去两堂课32的习题现在巧分钟就能轻轻松松地处理完,通过多媒体,教师能够省时、省力、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从而有效地实施高效课堂。 一、通过转变教师的角色来构建高效课堂 传统英语课堂是“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自从(新课程标准》颁步实施后,教师的角色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二、注重做好学生的学法指导,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一)预习,查出障碍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为听课铺就了一条坦路,能够找出学习的重点、难点,目标明确,从而形成期待老师解疑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的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学生很高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个过程对高效课堂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听课,排除障碍听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教师依据课本传授的知识,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晶,是教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结晶,课堂上的45分钟是关系学生学习好坏的主战场。学生通过预习:形成“求知”、“求解”的渴望,在课堂上强化了注意力集中,“注意”指向老师,指向“障碍”,指向“重、难点”学生通过听课,把知识进行汇总,收取大量的内容储存于脑,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效课堂。总之,通过多媒体,辅以教师灵活多样有效地教学方式,再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才能真正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论文:强化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一、准确解读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是教改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 素质教育历经30多年,课程在改,理念在变,但素质教育还未深入到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素质教育是指“给学生影响一生或终身受益的素质”,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所需要的素质,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做人基础)和科学的思维方向(做事基础)作为中心,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教师要树立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工作重点集中到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上;要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观,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应对现实生活的实际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要树立学生为本的发展性评价观,坚持所有评价内容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放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对学科持续的兴趣培养上;要树立以“三维”目标为中心的新课程目标观,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追求学生发展上的高度统一;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观,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自主建构者、探索者、发现者和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体验者、表演者,让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开发者;要树立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观,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支持学生带有创造性地探究,谅解学生的失误、错误,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和策略的根本转变。教师只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教学改革,转移到实实在在的常态课堂上,把对素质教育的准确理解内化为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才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二、学习成功经验,形成特色模式,是推进教改取得成效的基本途径 1.理清尝试教育与杜郎口、洋思等先进模式之间的关系,明确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和方法。尝试教育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学定教、以导促学”,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将学生推向前台,更加有效主动地学习;提倡人人都能尝试,尝试就能成功,成功就能创新,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尝试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以尝试思想为灵魂,形成以“五步六结构”为主的开放、兼容的体系。洋思、杜郎口、广文、青浦等高效课堂模式从本质上讲,都突出了尝试教育核心理念,在不同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具体实践。这些成功经验从根本上揭示了课堂教学的实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为主、以导促学”,同时为解决外来先进教学模式本土化、校本化的关键问题提供了借鉴。2.建立实际有效的课改推动机制,为改革持续开展提供保证。要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建立组织推动、团队教研、学科实践的协作机制;健全课堂评价、总结反思、循序渐进的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开发潜能、锻炼能力、促进成长的校园文化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师生角色转换、互动共赢、自主探究、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学机制。要在教学计划、教学策略、具体实施过程等方面细化要求,保证高效课堂建设的有序推进。3.加大教研教改深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一要整合教研室、教研组力量,加快校本教研,科学指导、有效督导教师开展教研教改。二要将教研教改纳入常规管理体系,对教研计划、效果、评价做出明确规定,逐项落实,定期考核,总结提升。三要科学设置教研组和备课组,确定试点学科,重视过程管理,加强教师及学科间的协调合作,实现教研实践与提质增效的有机促进。四要推动教师按照计划,完善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率。五要定期参与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学习借鉴,分享经验,共享成果。 三、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推动教改持续深入的关键 1.客观评价学校,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健全考核指标,调整评价标准,建立基础性指标体系、重点工作指标体系、发展性指标体系三重评价标准,突出对学校课改的导向性引领。2.科学评价教师,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要参照先进地区成功的评价思想,修改完善评价细则,重点探索教学与效果、科研与成果、能力与责任心等多层面的评价办法,评价机制要体现评价与改进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激励与督促相结合,突出可操作性、实效性和发展性。3.重点评价课堂,突出质量的主阵地。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办法。主要关注:教师是否为学生创造了学习机会和展示空间,是否把讲解权、思考权、评价权还给了学生。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法。主要看是否进行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是否形成了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影响学生的互动局面。三是学生快乐学习的评价方法。主要关注:课堂上教师是否放手让学生做学合一,学生是否有质疑碰撞、灵感闪现、合作交流、体会感悟。四是学生探究创新的评价方法。主要关注:学生是否有敢于问难、敢于破规、敢于挑战权威的意识;是否有主动探究、百家争鸣、答案多元的过程;是否有诗情画意、热情奔放、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生成。4.关键评价学生,端正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坚持方法多样性与宗旨一致性相结合、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结合、评价激励性与目标规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下,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评价工作的终极目标,把成长评价与推进课改相结合,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是科学、是事业,也是艺术,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一生去探索,我们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不能改变什么,但能用自己的努力去影响他人,用自己的勤奋换不来什么,但至少能用自己的微笑给别人希望,教无定法,我们仅仅行进在探索途中。 高效课堂论文: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探索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古往今来所有教师研究的共同课题。如果课堂教学结构紧凑严谨,方法适合初中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自觉探索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策略问题。笔者在这方面通过学习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并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在学习、实践、探索中总结了几点,期望与同仁共同探讨适合初中历史教学高效策略的话题。 一、课前预习,自学设疑 教师每上一节课,课堂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信息,先要请学生课前自学教材,或请学生搜集资料。预习时,教师可以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答案,找不出答案的要特别留意做上记号,或找同学探讨,或查阅资料,仍然解决不了的待课堂解决。课前预习目的是对以往知识储备进行整理加工,并在自学教材中获取新的信息,或在搜集资料中归纳整理,将旧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结合,形成新的知识储备。学生课前预习处理得好,课堂教学效果就好。通过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至于归纳总结能力。 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之源,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自学中“设疑”。如果一味地只是教师设疑,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久而久之他们的主动性将会丧失殆尽,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将受到束缚,最终会变成被老师牵着线的“风筝”。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设疑,才能真正主动地学习,在自我设疑、自我辨析中掌握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 二、交流互动,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师生可以广泛的交流讨论,在互动中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集中起来,发挥课前预习的实际效果,让学生的知识潜能最大的再现,集中大家的智慧讨论解决所有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交流时,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必要时教师可以稍作点拨。教师要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平台,或许学生在预习时所发现的问题,某些真知灼见即便是老师也自愧不如,这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及时鞭策;当然也可能出现没有问题或见解浅显之类的现象,教师不得讥笑,应正确引导。 交流互动环节,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下大力气激发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全班交流时,要确保发言人的发言能代表本组成果,形成“想说”、“会听”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同学的发言是最大的收获。惟有这样日积月累,教师才得以解放,学生才得以发展,一言堂才变成真正意义的群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三、引导点拨,深化认识 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被喻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正确学习方法的“点金之道”,“点”就是教师对学生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之获得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拨”是教师拨开学生思维的迷雾,拨正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和点拨,即在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再进行释疑。教师点拨起一个层层深入的作用,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将认识逐渐引向深入。 因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点拨”,讲究方法。方法一、顺势诱导,逐渐深入。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也能答出一二,且思考方向正确,但认识深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应该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启发诱导,顺势点拨,使其认识更系统深入。方法二、搭阶梯,点迷津。当学生遇到难度较大问题而感到束手无策时,教师应在认识陡坎上造阶搭梯,适时地扶一把,指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方法三、归谬正误,转变认识。当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予以否定,难以使学生信服,且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就应指出学生认识错误的根源所在,使其幡然醒悟,转变为正确的认识。 四、训练操作,反馈矫正 任何一种学习不通过亲自动手都是不牢固的。有人认为,教师就是在讲台上向学生宣讲,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学生接受了就完事大吉、高枕无忧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主要方式是让学生积极地训练,让他们动手操作,在主动训练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只有训练才能培养能力,不练就不能提高能力,不练就掌握不了知识,就不能加深印象,就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练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教师要精选训练题,采用那些以一当十有代表性的题,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告诉学生怎样练习、怎样操作。当堂的训练任务当堂完成,千万不要放在课外,那种课内损失课外补、课堂松松垮垮课外紧紧张张的做法要彻底改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一环扣一环,不浪费一点时间,不多说一句空话,争取做到字字千金,不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烦躁。 因为学生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有差距,难免会有好差之分,因而反馈就显得十分必要。反馈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是落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把控全局,保证交流的渠道畅通,互动迅捷,效益颇丰。特别是对学生的问题和偏差,要及时矫正,当然对有争议的问题或没有定论的知识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强作结论。 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是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关键所在。之前,教师在操作训练时选择精深的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做,要提醒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使自己在潜意识中有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且有以此题为范例进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使之养成习惯,这时课堂目标就初步达成了。 在课堂上学生学得了一定的知识,通过训练操作巩固了知识,智力也得到了开发,但这远未达到课堂教学实现了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因为这离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最终提高还有一段检验、巩固、提高的距离,而要使课堂上的所学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运用到其他各领域中去,这还需要一个再提高再创造的过程。要让历史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历史,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立足于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的真实,他们才会产生了解历史的欲望。因此,用直观的图片和易懂的资料、还有结合当地历史意义的乡土资源,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从而再度拓展思维,达到知识迁移延伸之终极目标。只有这个目标达到了,培养人才的任务才能说基本完成。知识迁移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学生的刻苦训练。 综上所述,对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应该贯穿在历史教学的课内课外,落实在学生认识历史的方方面面,而课堂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精心策划,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意志力,有先进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要我们主动担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满腔的热忱 和聪明的智慧,积极而扎实从事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高效课堂论文:如何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方法创建 高效课堂,就是指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获较高的教学成果的课堂。其具体指的是以有效课堂为基础,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加快教学进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果,对社会及教学都有着积极作用的课堂。以下简要论述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方法,希望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一、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单调地讲解知识内容,学生麻木地记录笔记,背诵知识点,教学进度缓慢,效果较差,同时禁锢了学生们的思想。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可以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大胆提出问题,展开自身想象的翅膀。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同时还应广泛阅读书籍,拓宽自身知识面,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二、优化教学过程 在当前教学背景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具有清晰的文本意识。语文课本是由多位专家依据课程标准、课程知识点进行编着而成,并不是按照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编写的,学生在进行知识探索时,原有的知识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应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帮助学生更为快速地掌握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为教学任务,对高效课堂中的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教师应在语文教材的内容挖掘及内容设计中下工夫,不仅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熟练掌握,同时还要有规划地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教授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符合学生们的教学过程,进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班级学生喜爱玩耍,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一些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小游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班级学生都喜欢音乐,教师就可以找寻一些轻音乐在课前播放,为学生创建一个舒适、轻松的教学氛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等等。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创建高效课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进入课堂中。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现一个更形象、灵活、丰富的世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索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黄河颂》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些关于黄河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黄河的宽广,再利用多媒体播放与黄河相关的歌曲《黄河大合唱》《黄河颂》等,进一步让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黄河进行体会。当然,多媒体技术也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辅助方法,教师在利用时应注意尺度,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引导。 四、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为了创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初中语文教师应在讲课前让学生进行自主、充分的课前预习,在初步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带有疑问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探究式的预习方法,如果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为自主地进行知识探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让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会。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对知识点进行详尽讲解,学生就会更为主动地参与进来,进而为课堂营造出一份活跃的气氛,使学生学习更有动力。 五、布置作业采用分层方法 初中语文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应充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估,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大量布置相同的作业,导致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觉得作业太简单,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觉得作业十分困难,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会因为不会写作业、作业量太大而选择向其他学生抄袭,这样就无法起到对知识进行巩固的作用。因此,在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时,教师也应对作业的布置采用分层的方法,避免作业布置超额、超难、重复等情况。教师可以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拓展的作业,帮助其更好地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对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布置一些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当堂的知识更深入地掌握,巩固基础,进而使全体同学都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是当前语文教师最为主要的任务之一。为了更好地落实高效课堂,初中语文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完善自身成长。 高效课堂论文: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建设概述 1物理学史渗透式教育 要学好物理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翻开物理学史,物理知识体系的完善是科学家不断积累努力的结果.在追求物理真理的道路上,正是因为他们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优秀个人品质,造就了伟大的物理定律的诞生.我们在教学中,不要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而单刀直入进行规律灌输和教学,有时从多方面向学生展示这些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视科学为生命的故事,让学生从中领会科学家们伟大人格,能够从情感目标上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从中习得好的实验探究方法.例如,选修3-2的第一课《划时代的发现》,我们不应该将其成是可有可无的选学内容,可以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和学生一起回顾科学发展历程,让同学们通过几个故事了解到科学探究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需要小组合作,共同协助完成的. 2注重问题串的设计,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构成物理学大厦的基石,概念又往往较为枯燥和抽象,概念的理解要求除了介绍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外,还要对同类型概念或易混淆概念进行比较,扫除学生的思维干扰,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此,必须设置为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例如,高一刚刚开始,学生对于加速度概念理解难以全面,关于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概念辨析常常容易错,为此,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来发现式地构建知识.情境:某款小汽车经过10s速度增加到30m/s;某型号战斗机经过10s速度增加到60m/s;高铁加速到60m/s用了300s.(1)计算出中小汽车、战斗机、高铁列车的加速度,并通过数据分析三者加速性能有什么不同?(2)试分析中最终哪个“速度大”?哪个“速度变化大”?哪个“加速度大”.(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准确,请说出判断依据.①物体加速度大就是说物体运动得快.()②加速度为零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③物体加速度为3m/s2,即该物体速度变化为3m/s.()④加速度大的物体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大.()小结:“速度”、“速度的变化”、“加速度”各自描述的是什么运动状态或哪个运动过程?而对于规律新授课,通常要在导学案中采用“发现建构式”的问题设置策略.规律形成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由感性变成理性的过程.这期间除了对物理的过程的本质进行理解,还要对实际问题进行解释和应用. 3教学过程注重开放学生的思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手段,能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活与物理的紧密联系,能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利用物理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方法、原理、思维模式能培养学生用全面周密的逻辑、客观探究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处理问题的情感态度.本文来自于《中学物理》杂志。中学物理杂志简介详见 3.1鼓励学生猜想 猜想可是使学生发散思维变得活跃,还可以使学生具有创造冲动,培养丰富的直觉和想象力.例如,在和学生一起探究《电阻定律》时,应该鼓励学生猜想影响电阻的因素,并猜想定量的关系.对于电阻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在前面欧姆定律中也涉及到过,所以不陌生,由电容的定义式和决定式出发,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电阻的阻值应该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继而猜想与长短、粗细、材料、温度、质量、形状等因素有关.这里面有些猜想是符合规律的,有些猜想是不符合规律的,但是学生在初次猜想时是不预知的,所以都是合理的,都是重要的探究素材. 3.2注重探究过程的完整性 探究过程要有始有终,这是对科学研究所提的基本要求.善始善终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精神,对以后学习工作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4科学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体验知识总结过程,交流、巩固是学生情感与思想交流的最佳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束后,适当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探究方法上有哪些亮点和欠缺之处,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方法等等.这符合元认知理论,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次质变.对待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结果,我们不能仅仅使用“结果性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关注学生的作业过程,从学生的心灵出发、激励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评价方式而言,也应该从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转变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学生互评,能达到学生间互相交流学习体会的目的,还可以让好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前进.同时在对其它学生点评和帮助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学生互评的过程,可以避免差生存在心理差距,因为学生间朝夕相处,年龄距离较近,思维方式更近,指导学习更加能从认识角度出发.除此之外,教师在每一篇活动单要基本做到点评到位,感情激励,语言亲切. 高效课堂论文:浅论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 就现阶段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来看,低效性是音乐教学最真实的教学现状,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便成了广大音乐教育者最为关注的话题。下面就从创设舞台、开展比赛和开设活动环节三个方面来进行音乐教学的设计。 一、创设舞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的表演,将音乐课堂打造成中学生展示自我、倾诉自我的舞台。比如在欣赏《天仙配》时,虽然《天仙配》在中学教材中只是被考虑到音乐欣赏的部分,但是由于其广泛的受众群体和备受欢迎的原因,使得中学生在没有受过专门学习和训练的条件下也能完整的唱出《天仙配》整个歌曲,甚至于有些学生还可以跳出《天仙配》的舞蹈。这时为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笔者便让学生在《天仙配》的配乐中尽情的唱起来、跳起来,整个音乐课堂瞬间被推向了高潮。继而笔者会选择几组自认为表演比较好的学生上台在全班面前表演,这些参加表演的学生一开始还不习惯于在台上模仿黄梅戏的声调和动作,但是在笔者的真诚鼓励下,他们慢慢放下了负担,表演也愈加的到位。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给予了他们充足的自信和满足,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再比如在配乐朗诵《梅花三弄》时,不少学生在听到多媒体的配乐朗诵之后都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理,笔者也借机让这些跃跃欲试的学生在全班面前表演一番。部分学生在亲自朗诵的时候才发现无法将自己心中的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也有些同学根本就没有了解《梅花三弄》的真正内涵,为了让学生的情感表达的更加的充分,笔者便和学生一起来了解梅花三弄的故事情节,当学生了解了梅花三弄中“三弄”的真实故事,情感也相应的迸发出来,继而再让学生大声的朗诵《梅花三弄》,学生自然会深深的陶醉于此曲的氛围中,一旦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感觉,那么学生的自信就会得到快速的提升。 二、开展比赛,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 对于现如今的很多中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缺乏一个积极竞争的心理,或者是即使有些学生认识到了竞争的重要性,但是盲目的竞争和不健康的竞争心理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所以音乐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竞争方式教学来培养学生健康而正确的竞争心理,同时也给音乐教学带来更多的乐趣。比如在学习竖笛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少曲目的演奏训练,其中《夏日泛舟海上》便是教材中规定的演奏曲目。很多学生由于初次接触竖笛的学习或者是对竖笛演奏的特点还拿捏不准,使得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都不够理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学习之前便让学生清楚。在学习完竖笛之后,笔者会在班级里举行一个竖笛表演的竞赛活动,即让学生通过竖笛来表演《夏日泛舟海上》这支曲子,如此学生就会集中全部的注意力来学习竖笛的有关知识,最后通过学生表演水平的高低会评选出“学习效率最高”、“学习效果最好”、“演奏情感最丰富”等多项最佳的选手,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表演的积极性。另外在日常的音乐教学活动中,笔者也会时不时的组织一些大型或小型的竞赛活动,让竞赛的氛围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从而培养中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和方式。 三、开设活动环节,为师生互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教学不仅要重视起学生的唱歌实践环节,更要重视起学生的活动环节,很多时候活动环节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音乐学习的情境中去。尤其是在认识乐器这一单元,活动环节的重要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让学生认识乐器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各种各样乐器演奏出来的瞬时声音,让学生听一听、辨一辨、猜一猜,然后再给学生播放各种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对乐器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和感知,特别是对于那么极为常见的、在中学教学中重要的乐器,教师更要让学生对其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活动环节中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乐曲自编乐谱,让学生认真的聆听这些不同的乐谱,并将其与歌曲原有的乐谱相对比,最后评选出最适宜的、最优雅的乐谱,从而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乐曲原有乐谱的优势和音乐节奏感。在欣赏《丰收锣鼓》这首曲目时,笔者会先让学生认真的感受锣鼓声所带来的真切感受,继而让学生感知《丰收锣鼓》的丰富而强烈的节奏感,当学生对《丰收锣鼓》的节奏和氛围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结合对此曲目的了解通过拍手、跺脚或拍桌子等形式表演出《丰收锣鼓》的节奏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笔者还会鼓励学生自制简易的锣鼓,或者是借用一些各种材质的瓶子,最后通过用手、筷子或木棒来敲击这些简易的鼓乐器。如此音乐课堂就会变得愈加的热烈起来。学生不仅充分认识了各种乐器的演奏特点,同时也了解了乐器的制作原理,从而更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 综上可知,除了本文提到的三点构建高效音乐课堂的教学策略之外,我们的音乐教师应该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为中学生构建起一个真正高效、愉悦的音乐乐园。 高效课堂论文:分析高效语文课堂的捷径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靠教师的一张嘴和一支粉笔,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已经面临山穷水尽的地步。一方面来自社会的高标准要求,使我们教师工作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受教育的对象成分复杂化,特别是现代农村学校,家庭条件几乎因人而异,经济状况姑且不论,就其自身情况也可分出孤儿、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智障儿童等等,这种身心发育不正常的学生,大多数表现出学习动力微弱,甚至有厌学情绪,极个别的还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课堂高效化,是我们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那么,高效语文课堂的捷径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大力推行多媒体教学。 特别是网络教育资源内容极其丰富,是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只要我们多留意,总能采血到需要的花朵用之于课堂,能极大地增强了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对中学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比起以前无奈地采用“逼、卡、压”的方法,觉得轻松多了。试想,对青少年来说“要我学”和“我要学”的效果可谓天壤之别。我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中,获得了一下优势: 一、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而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我们的语文学习的内容,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当然也包括诗歌),它们都秉承“文以载道”的传统。但是这种渗透在教材中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毕竟是含而不露的。再加上我们多关注知识的传授,在思想培养方面往往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学生的反应也不强烈。我考虑到现在住校生多,紧密结合重大国家时事,利用晚自习时间给他们播放专题片。由于远程教育的播出内容有时段性,我专门有选择地拷贝下来。比如中日钓鱼岛争执,神九上天,百年中国等,使学生了解国情:既有灾难深重的过去,又有骄人辉煌的现在。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只要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带领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会斗志昂扬,几乎是“气吞万里如虎”。确实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取得各项工作的制胜法宝。 二、能及时弥补老师缺陷,使语文课堂力求尽善尽美 语文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才能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深入 合作探究,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但老师由于自身的原因,谁也并非完人,都有自己不尽人意的地方。有的普通话不流利,有的语言平白无力,有的字迹欠佳,有的板书没有条理,有的不善设计问题等等。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老师的缺陷,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专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并且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境界。比如笔者在黑板上不善绘简笔画,在指导学生赏析曹操的《观沧海》时,特意下载了关于大海的几个画面,学生每读一句诗,我推出一个。课堂效果很理想,学生背诵的又快又好。另外,做好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具备渊博的知识。因为在课堂里所涉及的知识各领域都有,如果我们在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出现了短板,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回答不上来。比如我在教七年级《咏雪》一课,学生疑惑地问:“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我把句子里得柳絮改为杨絮,老师你觉得好不好?”我一时还真不知怎么解答,只得课后上网查阅有关知识,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通过工作中这些点点滴滴,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老师就拥有了威信,同时也就有了感化学生的魅力。 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感情体验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都很注重巧妙地设置课堂导语,让学生很快转入到教学情景中来。有时会发现我们竭尽全力的描述,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那是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如果他(她)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是空白的,那么任凭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老师也是劳而无功的。为此,多媒体在这时候就能大显神通。 如在学习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时,初二学生还没有学过世界历史,不了解德国法西斯惨无人道的行径,也就不能体会南斯拉夫人民对克拉库耶伐次的那份酸痛,以及提高到国祭的用意。 于是在正式授课前,我给学生播放一段纳粹屠杀无辜妇女的录像。学生慷慨激昂,无比愤慨利用多媒体具体的画面,胜似老师千言的说明,有助于学生对中心的理解。 四、借助多媒体在阅读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美感 阅读教学一向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特别是一些名家名篇,我们在课堂上分析得越细,有时候还适得其反,学生掌握的效果越差。你看,书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无形中记忆难度增加。大到段意的概括,小到一个字词的赏析,好多是老师越俎代庖的结果,而学生自己生成的东西很少。这样,势必造成老师说作者写得美,学生跟着说美,那不过是鹦鹉学舌而已。为了改变这中既累了老师又苦了孩子的现状,我向多媒体求助。比如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我从远程教育资源网里下载相关课件,在课堂上边放映带雪的山景,远眺连山之景,以及济南的水景,边播放配乐课文朗诵,视听并茂,各种美一起涌现,且相得益彰,学生自然而然达到自己会总结,或者与老师总结的产生共鸣,最起码也拉紧了距离。又比如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作者观察人物细致,并抓住人物的特点给予细腻描写。纵然教材上有客厅里的插图,但那种平面黑白线条构图效果很差,甚至在以前课堂出现了学生确定不了而争执的场面,因双方各有根据,老师也不敢妄下断语,造成了时间不必要的浪费。只要利用多媒体,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又能让学生由衷地赞叹莫泊桑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更不要说一些记叙文体, 五、合理运用教育资源,精当设置课堂检测,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我们运用教育资源,不要一味承接,需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有所选择。老师始终是课堂的操控者,占主导地位。因此,老师在明确每节语文课的重难点同时,通过创造性 劳动把课堂流程条理化和趣味化,指引学生自主学习后,再进行精心设置课堂检测,当堂巩固学习成果,使学生触类旁通,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产生成就的愉悦感,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作为教学互动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着成绩的优劣,当然更维系着我们教师荣辱苦乐。事关重大,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林业资源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林业资源管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摘要:生态林业建设是社会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现阶段我国林业资源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制约着生态林业的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加强林业资源管理,推动生态林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林业;林业管理;生态林业;健康发展 1林业资源管理内涵概述 (1)林木管理。林业资源作为森林系统的重要组成,同属于自然资源范畴,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和生态作用,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对于调节自然生态平衡、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目前林业管理而言,部分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砍伐过度问题,需相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控制和管理。此外,我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区林业资源实际状况不同,管理人员制定管理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影响,以提高管理有效性和效率。(2)林地管理。科学的林地管理是林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直接决定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工作质量,因此加强林地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增加了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量,部分林业经营者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通常会产生过度开垦或侵占林地行为,致使林地遭到严重破坏。针对这一问题,林业经营者需积极探索林业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平衡,在保护林业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加强林地管理,从而科学提高林业经济收益。(3)林权管理。林权管理在林业资源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直接影响着林业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集体林权改革促进了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但后续制度更新较为缓慢。因此,相关部门应全面加强林权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林权管理行为,切实发挥林权管理的实际作用,从而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2生态林业健康发展的意义 在我国党的十八大中,全面部署了生态文明建设,且在党章中加入了本方面的内容。我国也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林业改革发展等领域提出了相关战略思想,其指导着生态文明建设、林业事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民生是林业核心功能,而林业的本质属性则是改善生态,因此,林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发展生态林业。生态林业健康发展,既可以促进林业资源转型升级,又能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步伐。 3现阶段我国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遵循利益当先原则。部分部门在使用林业资源的过程中,目光短浅,一味考虑利益,不注重保护林业资源,导致林业资源越来越少。没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存在着严重的滥砍滥伐现象,不仅破坏林业资源,水土流失等灾害也很容易出现,林业资源的防洪抗涝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无法真正落实林业资源管理。(2)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法律及规范。人治状况依然存在于制度、法律及规范等领域,没有完善的森林资源管理法规,部分不法分子很容易钻法律的漏洞,且普遍存在着有法不依的问题;部分地区没有对责权利三者关系科学处理,无法均匀分配国家、集体及个人之间的利益。(3)管理不够科学。现阶段在各个环节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考查不够全面、计算不够明确、策划不够整体等,动态监察制度没有完善构建,开采砍伐管理条例没有合理制定,减弱了管理功能的发挥。 4林业资源管理强化措施分析 (1)加强林业资源管理队伍建设。①强化基层林业资源工作站建设,并交付于专职人员监管,同时面向社会选拔高素质、高技能的林业管理人才,科学强化林业资源日常监管力度,从根本上杜绝一切违法的林业资源破坏行为。②完善林业资源巡查制度。林业经营者应在加强林业资源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林业资源巡查制度,并定期组织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林业资源生态保护意识,从而提高生态林业建设管理水平,促进林业健康发展。③全面建设林业资源与林业生态建设管理队伍,完善管理机构。林业生态建设基层区域需要将基层的林业工作站构建起来,大力监督宣传资源保护、林业生态建设以及科技推广等工作,将林业工作站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林政部门要积极关注乡镇林业站,做好流动巡查,完善林业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以便对当前林业资源管理行为有机规范和约束。政府部门要积极传播林政资源观念,拓展资金渠道,稳定林政工作。此外,要积极提升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注意吸收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优秀人才,优化林业生态建设管理队伍。(2)推动信息化管理发展。林业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实际情况不同,仅依靠人工进行管理,无法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因此,林业经营者应充分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林业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推动信息化林业资源管理发展,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设备、管理理念,规范林业管理操作,科学提高林业管理水平。一方面,现代信息化管理可有效减轻林业管理人员工作强度,使其工作经历放在林业管理方面;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可为林业发展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数据,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积极应用先进管理设备和管理技术。时代的飞速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现代林业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我国深入改革林业生态建设,提升了工作成效;在未来的林业生态管理中,需要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工作效率,制定民主的林业生态管理目标,规范管理过程中的权利运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林业生态建设决策。要积极引进先进管理设备,选择科学的管理技术,促使林政资源管理效率得到提升,加强林业生态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同时,在现代林业生态管理中,需要积极运用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提升林业生态管理的现代化程度。(4)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国家在林业资源管理方面,已经制定出来了较多的法律法规,涵盖了丰富的行业与领域。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目前出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而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能够准确指导林权管理、湿地保护等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加强林业法律法规建设,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深入调查现代林业生态建设实践状况,结合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从法律法规角度给予科学引导,提升林业生态资源管理水平。只有构建了完善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工作人员方可根据各项法律来规范管理林业活动,更加高效地利用林业资源。(5)大力宣传现代林业生态建设。通过宣传工作的开展,帮助更多人重视现代生态建设,以便更加顺利地开展林业生态建设事业。基层的林业资源管理机构需要积极传播生态建设意识,增强林业居民的认知水平,以便更加有效的组织管理林业资源管理活动。同时,林政部门要积极联系媒体,综合采取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加深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在全社会营造林业生态建设良好舆论,加快现代林业生态建设进程。 5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林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结合现阶段林业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创新理念思维,革新工作方法,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宣传力度等,提升林业资源管理水平,推动生态林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明确认识到,森林资源保护是全社会公民的基本责任,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保护森林资源,其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杨辉 单位:贵州省大方县对江镇林业环保站 林业资源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林业资源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森林是整个林业系统的主体,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林业资源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通过分析林业资源的现状及管理存在的问题,阐述林业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可行性意见,以期对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及预防管理矛盾产生起到一定的保障。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理;可行性建议 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着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巨大的生物能量,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木材与产品,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但仍然存在着管理上的漏洞,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意见,旨在解决林业资源管理问题,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林业资源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不同温度带,因此我国具有多样的树种,由国家第六次与第七次的森林资源普查对比可知,我国森林资源呈稳步上升的趋势,森林覆盖率上升了2.15%,而国家投入的天然森林保护工程也不断增多,人工林木种植力度不断加强,都说明我国对林业资源的重视。我国森林资源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森林面积落入世界较低行列,中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但我国人工林发展迅速,人工林的面积居世界前列。据统计,我国林业产业总值高达5860亿元,出口家具13亿件居世界首位,经济林业产品也已达7000多万t。目前林业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林业的发展每年可解决450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但林业资源管理方面仍存在着很多劣势,因此要重视林业建设与林业的资源管理,保证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林业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传统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中往往将林业发展建立在森林的无偿使用上,不利于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可优化林业资源的配置,降低对林业资源的破坏,推动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改变传统林业木材垄断收购的局面,培育多方收购的竞争力量,调动森林资源的培育的积极性,促进林业产业的良性发展。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可以有效保证林业资源物种丰富性,是林业发展的制度保证,组织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保证天然保护林工作的顺利展开。同时,林业资源起到很好的防风固沙作用,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可以调节水土资源的平衡和对气候的调节,林木的光合作用可产生氧气,林木的种植对噪声也有有效的隔离作用。因此,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不仅可以促进林业产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林业资源自身的净化、防风固沙功能对环境的改善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林业资源总量不足,人均面积非常低,管理难度大,破坏严重,林业资源的损失给国家林业产业资源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具体来说,我国林业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对于林业开发者来说,林业损失、征占面积严重,由于工程建设、耕地占用、矿石开采等因素的影响,每年有近56.2万hm2的林地被占用为非林业用地,使得每年的新增人工林地中很大一部分付之流水,森林资源的覆盖率增长缓慢;林业资源的质量逐年下降,由于人工破坏,天然林向次生林转化,林业功能明显下降,我国现有的1.0亿hm2的天然林只有不足20%为原始林,树龄结构的低龄化对后备资源造成浪费,林木的单位面积储集量降低;同时,企业开采林业破坏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无序开采造成林业资源的严重破坏,只开采不种植破坏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林业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展开,而政府的管理工作往往忽略林业资源的保护,不重视经济利益少的林业管理,同时对于企业泛滥开采林木的行为没有严格的管理与惩罚机制,也没有林业资源监督的健全、有效机制,使得林业资源管理陷入困境。 四、林业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由于企业及政府部门对林业资源的不重视,只为谋取短期经济利益而忽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林业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灾难。同时,缺乏林业资源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使得资源破坏的行为得不到制止,而林业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趋于形式化,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实施;林业资源管理民众意识薄弱,参与度低,很大程度浪费了民众监督的参与力量。其中,森林资源保护意识薄弱是导致管理困难的重要原因。 五、解决林业资源管理的措施 (一)严格规范 森林采伐管理标准严格规范森林资源的采伐标准是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森林资源的高利用率与森林资源的合理的结构调整,严格遵循“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管理标准,同时提高林业单位面积的林业产量,对天然林业资源保护的同时加强人工林业的种植,保证林业资源的质量,对林业资源的采伐建立统一管理系统,认真监督核查林业资源的采伐量,对于过度开采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制止与惩罚。 (二)管理维护 林地权要保证林业资源的持续供给就必须保证林地的资源面积,对林地的占用额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林业发展的空间,对于林业占用情况进行合理保护,对林业占用进行登记制度,做好林业的规划工作;同时,对于林业占用严重地区采取退耕还林,严格限制占用林业土地的行为,协调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可对某些地区林业使用地进行试点分析,对林业地进行合理规划,提高林地产出量,保证林业资源的质量,促进林业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林业资源的监督及惩罚制度的完善 现阶段,我国林业资源的管理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管理与监督,对于林业资源的监督,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门的林业资源监督工作队,保证林业资源监督工作的落实,定期进行各部门的监督报告,规范监督工作的实施,对于违法、违纪行为及时汇报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制止并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进行严惩,同时设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民众积极举报林业采伐违反行为,做到全面监督、严格执法;对于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压,政府应加大惩罚制度,完善林业资源的法律体系,严格按照法律制度进行林业资源管理,在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的同时采取公众曝光,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四)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意识与宣传林业资源的管理 同时也需要民众的参与,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才能积极配合管理人员的工作;增强林区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更好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教材,从小培养民众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同时,还可建立专门的保护森林资源的社会团体,集合环境保护自愿者,组织形成有制度、有目标、有活动的社团,对有破坏资源行为的个人或组织以团体的力量进行制止,或用法律的武器进行资源的保护。此外,林业资源的管理还需要宣传与舆论的引导,林业管理部门设立网上宣传公众号或微博,对地区林业动态进行及时公开,让民众意识到林业资源情况,还可以林业资源保护为主题开展网上宣传视频、摄影等活动,使民众参与并认识到资源浪费的严重性,对于林业资源破坏情节严重的进行舆论曝光,对破坏行为进行舆论谴责并起到警示作用。 六、小结 林业资源作为我国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越来越重视林业资源的管理,推动林业资源的资产化改革,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的角度,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保护林木资源的多样性,加强资源管理,保证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切实解决林业资源管理的问题,推进林业工作的发展。 作者:郭明智 单位: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 林业资源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新形势下林业资源管理探析 摘要:新形势下,从当今林业资源管理的要求、存在的问题、措施几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搞好生态林业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资源;生态;管理 林业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对于维护当地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启动了生态红线保护行动,保障人民基本生态需求的底线,全面增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动力,对新形势下林业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林业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1.1资源破坏现象严重 我国森林资源的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与破坏严重、增长缓慢的矛盾十分突出。超限额采伐、毁林开垦、乱占林地等破坏林业资源现象屡禁不止[1]。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常有建设项目、农房、农家乐、乡村道路建设等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不批就占等蚕蚀林地现象,同时,无证运输木材和非法经营加工木材的行为也时有发生[2]。 1.2思想认识淡薄 过去人们都认为林业资源森林为再生资源,砍伐后再造即可,便对其的开采毫无节制,殊不知再造成林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更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辅助才能长成森林。一般树木成林需要5~10年。同时,一些生活在国有、集体林周边的农户常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对其加以利用,导致滥砍滥伐现象频生[3],裸露的土地则进行建房、开发,从而导致林业资源的大量流失。 1.3权属复杂管理困难 2009年,我国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了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使林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集体林权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在国有林、集体林交界处往往存在林权界限不清,难以确权,特别是涉及到林地占用导致价值提升时,相互争夺林地现象更为突出。另外,一些森林资源归属复杂,非林部门和单位占有相当数量的森林资源,存在多头管理现象,林地和农地犬牙交错,插花地较多,人地矛盾突出,监管困难。 2林业资源管理措施 2.1依法做好林地管理工作 近几年来,国家开展了“绿剑”、“绿盾”、“非法侵占林地”等专项清理行动,对林业资源实行“定目标定机制定人员”管护模式,通过层层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违法侵占林地、破坏林地等行为,及时制止,确保林业资源安全。另外,通过新闻媒体、专题座谈、送法律下乡、送科技下乡、院坝会等多种形式加大林地保护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民众尤其是工程建设单位的生态意识,从而提升林地管理效率。 2.2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对非法占用林地的责任单位和人员,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遭到破坏的林地进行植被恢复。在惩处不合法问题的同时,适当开展保护资源奖励性工作,用正反两个实例对广大林业工作者和其他人员进行教育,树立正确认识,最终实现林业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目标。 2.3加大采伐管理力度 进一步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加强林木采伐分类管理,建立差别化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科学分配采伐指标,实行限额管理;规范采伐审批制度,对取得征地许可证或符合条件的项目依法办理采伐,并严格执行采伐上网审批制度。在采伐过程中,强化监管,做好采伐前公示、过程中监督以及采伐后的验收等,对于违规的采伐要严厉处罚,对采伐后露出的“天窗”,要及时组织造林,维持生态平衡。 2.4提高林业资源监测管理能力 在林业资源管理上,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使传统林业向数字林业转变,利用ARCGIS技术进行林地资源管理,林业行政审批实行上网录入、审批,森林防火采用视频监控系统等现代林业技术,真正提高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及监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林业生态建设。 3结语 林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应提高新形势下对生态林业建设的认识,自觉维护生态建设,合理利用林业资源,促进现代林业生态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彭承霞 单位:重庆市南岸区农业委员会 林业资源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认定已经不断的渗透在人们的心中。但是,有些地方的人们为了促进经济的发现,对林业资源进行大量的破坏,使得植被的覆盖率严重降低。面对这些情况,人们开始保护自然植被,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来改善这种情况,但是,仅仅的保护植被和加强人工造林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林业资源的管理和林业造林的方法出发,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来科学造林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理造林方法应用分析 引言 林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林业可以通过对森林的保护和培育来获取木材以及其它的林木产品,将林木的自然属性发挥出来。林业建设的类型有很多种,比如造林、护林、育林以及树木的砍伐和木材的加工等。林业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而林业资源主要指的是森林资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以及社会发展对于木材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严重影响了林业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对林业资源的管理与林业造林方法的应用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来促进林业的发展。 一、林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一)我国林业资源现状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林业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达到了5800亿元左右,尤其是这几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林业产业的年产量越来越高,林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为农民朋友们带来了大量的福利,并且,林业的发展也为很多农民朋友们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不过我国目前的林业发展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我们积极的对林业资源的管理方法和造林方法进行研究,来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二)我国的林木资源发展空间较大 我国人民开始注意保护环境,政府也加强了对林业资源的管理我国的森林面积在逐渐增加。目前来看,我国森林的年增长量也在不断增加,并且超过了我国对林木资源的使用量,这就缓解了我国森林资源不断短缺的情况,这使我国可以使用的林木在数量上不断的增长,我国森林的面积也在不断增加。对于我们来说,想要促进林业的生产和发展,就要增加我国的森林资源。森林资源还是林业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的首要原材料,对林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由于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的增加,我国的林业的发展前景很可观。 (三)我国的竹资源丰富 我国的竹产量是世界上最大的,而且,我国竹子的种类也非常的多,目前来看,我国的竹类资源面积及产量居世界第一,世界竹子中性能最优良、利用价值最高的毛竹约90%分布在我国。除此之外,我国的竹业副品竹笋的出口率也非常高,促进了农民的收益。 二、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森林资源相对数量少,质量较低 我国的森林资源虽然在总面积上看比较多,但是我国的人口非常多,我国的森林资源人均面积就非常少了。这就使我国面临着森林资源数量缺少、质量较低的问题,除此之外,我国的森林资源还存在着地域分布不均匀、林业资源管理水平低等问题。这使得我国很难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木材的使用需求,而且,我国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足以及我国对森林资源管理的不当,我国森林资源的质量比较低,严重的影响着我国木材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的人造板相关产业发展落后 我国的木材加工工业尤其是人造板加工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工业规模小、工厂设备陈旧以及在技术方面落后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着人造板产业在对人造板的生产质量,也使得我国人造板技术一直很难提高,再加上人造板产业对企业内部管理的不恰当,严重影响着我国人造板产业的发展。 三、林业资源管理和造林的方法 (一)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就是用把已经培育树苗进行移植的办法,植苗造林的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很好的对新的环境进行适应,生长比较稳定。这种种植方式所受到的条件限制很少,是最值得广泛推广的造林方法,在植苗这种方法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移植的时候最好将生长一年以上的播种苗、移植苗、营养繁殖苗来进行造林,这样更加有利于植苗造林的成功。 (二)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主要是将树木的种子直接种植在需要造林的地方,这种方法是造林的所有方法中最简单的方法,但是风险也很大。这种方法施工容易,也节省了对树苗进行培育再移植的时间和精力,更加利于我们大面积的进行植树造林。但是,为了保证造林的成功率,这种造林方法对土地、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除此之外,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造林,对播种后树木幼苗的抚育管理要求也非常严格。想要采用这种造林方式,就要在造林的土地上种植颗粒大、发芽容易的树种,在造林地的选择上,要选择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自然灾害少的土地来进行造林,这样更加有利于树苗的成长,增加树苗的成活率,从而促进造林工作的发展。 (三)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主要是将树木的干、跟、枝等其它的营养充足的部位直接进行造林。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造林,不仅简单方便、成本低,而且树木还非常容易成活。但是,这种造林方式对于造林地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要求,采用这种造林方式在选择造林地的时候要选择条件比较好的造林地,在树木的选择上,要选择比较容易成活的。 总结: 虽然我国的林业产业在不断发展,但是,我国的林业资源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森林资源相对数量少、质量较低以及资源管理不当的问题,这造成了我国的林业的缺乏。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对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方法的应用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并且,总结出了植苗造林法、植苗造林法以及分殖造林法更加有利于造林成功所具备的条件,来进一步的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作者:苏蕻 单位:吉林市林业调查规划院 林业资源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方法的应用 摘要:指出了在我国的林业资源中,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在进行林业资源的管理中要注意总结方法。对林业资源管理中的造林方法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在进行林业资源管理中结合相应的实际经验进行了分析,造林是林业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进行造林工作中,要注意相关的规程和管理职责,就林业资源管理和造林方法作出了相应的分析和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资源管理;造林;应用 1我国当前的林业资源状况 1.1森林资源开发空间 在我国的森林资源的发展状况良好,在我国的林业资源发展中,随着森林的面积逐渐增加,林业资源也在不断的扩大。从而对林业资源的增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森林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以每年200万hm2生长速度进行生长,在森林资源的开发中逐渐走出“低谷”,森林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资源的双生长。在林业资源的发展过程中,森林资源是林业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元素。加入世贸组织后,森林资源的工作得以广泛落实,在落实的过程中,林业资源的焦点在于林产品,林产品的主要材料则依附于森林资源。 1.2丰富的竹资源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竹类资源,是栽培和加工的竹子最多的国家。竹林的面积达到700万hm2,占据世界竹林面积的1/3,木材总体积约9700万t。在出口以及竹产品生产的产量上,我国都占有第一位。竹笋和竹子是一种天然的保健食品,也是我国对外出口的重要资源。 1.3森林资源及人造板工业现状 在我国的森林资源中,管理的水平较低,树木的生长率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有利的森林环境。在我国的森林资源中,由于森林资源的短缺以及资源质量的下降导致林木供应不足。高质量木材短缺直接影响着我国林木的市场竞争率。在我国的人造板工业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人造板的工业中的不足使得我国很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人造板的加工中,我国存在着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力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进行人造板的工业中,由于我国的国产水平落后从而导致了在人造板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进行人造板的加工时,我国还存在着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在突出的问题上体现了我国人造板工业的不足之处。导致我国人造板的制造和生产离世界平均水平有着明显的差距。由于没有竞争上的优势,加上我国整体人工造板结构上的低水平,很难使得我国人造板工业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维持稳定。 2造林方法 2.1播种造林方法 播种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栽种在地上进行种植。在进行种植的过程中,不需考虑育苗程序,一定程度上能使得施工的难度降低。在播种造林中,对造林场地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而在造林的抚育工作中,也较为严格。进行播种造林中,适用于对种子较大的树种进行种植,种植的过程中要求水分充足,水分充足能充分保证种植的成活性。进行种植时,要求对各种灾害因素进行考虑,对边缘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2.2分支营造的方法 在分支营造法中,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茎、枝、根等)和土地的竹子下干直接作为的造林材料进行造林。在造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进行造林中,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足够的时间和苗圃的费用,在进行绿色技术的造林中,其主要的特点是简单,易于操作。在分支营造方法中,幼苗的存活率很高,且幼苗在早期的生长中,能保持本身的遗传性能。在进行分支营造方法中,需要较高的条件和平台,分支营造方法受到母树的分布情况以及数量的限制。该方法主要用于对树种的实施,如松树,杨树等。 2.3进行植苗造林方法 进行播种造林法和接木造林法的同时,大多数采用植苗造林法,植苗造林法也是主要的造林方法。 2.4因地制宜造林 进行造林时,要选择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造林,在造林时,要重视森林建设技术。在进行造林技术的同时,根据当地的条件,对不同的树木进行不同的植树造林选择,对造林工作,进行合理安全的布施,在种植植物或对块体混配原则进行选择时,进行适当的土壤改良工作。进行环境结构与森林质量的改良工作中,进行对阔叶林的大量种植,阔叶林能保持土壤水分湿润,在落叶的同时,由于落叶的腐殖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土壤的肥沃能力。从而使得树木在一定程度上能充分的汲取营养,加强土壤的营养元素。 2.5选择植树造林的最佳时机 在进行造林时,大多以种植时间主要是在春季。近年来,由于物种的多样性不断增加,在引进和推广技术中,要做好相关工作。在进行植树造林的相关工作中,主要的选择地点分布为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湖南等地。造林时间主要选取十二月到次年二月造林,不迟于3月(桉树可以推迟到6月)。在此间进行造林,能对造林的效果达到很好的成效,并且在此期间内进行种植,能使得林木的生存率普遍得到提高。在冬季结束时,气温较低,在这种气候中容易导致部分幼苗呈休眠状态。在种植中要控制部分幼苗的休眠,使得其在载苗后易成活。进行树苗根系活动的保护过程中,要使其先扎根,后长叶,从而使得抗寒能力增强。幼苗的根系在种植中活力相对较强(冬季造林后,先经过根系、长叶、抗旱处理),春季能达到20%的增长率。在进行植树造林的过程中,由于冬播时间较充裕,有利于对其劳动的相关安排,同时能充分保证其产品的质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推广。在进行植树的选择上,要选择在阴雨天或者在晴天雨后进行,从而使得种植的效率大大增加,对种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进行种植的过程中,遇到冷风气或者对流的过程中,不适合种树。 2.6造林方法以及混交林的栽种 无论是栽植纯种植物还是混交植物,长度和宽度都不小40cm~60cm,在种植中要先挖30cm~50cm深的坑,坑底部是平的。珊株行距规格是1.7m×2m,密度达到180~200/亩。阔松间距为2m×2m,密度达到160/170m2。在栽种木材时,要保证其端正性,根要向横向延伸,要适当的浅载并注意适当的栽种方法。同时一定程度上进行种植混交林能促进林业的发展。 2.7养护管理 在进行养护管理时,要科学调整林业结构并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 3结语 在林业的发展中,林业资源管理和造林技术是管理中主要的因素。在进行林业的管理中,相关的人员要加强对林业的相关的管理工作。对于造林,要根据相关的地理条件进行栽种。冬末夏初的气候比较温和,在此种情形下进行造林对林木的成活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行造林时,要注意科学的调整林业结构,同时要注重林业生态的综合效益,从而使得林业造林工作能够有效的发展。 作者:周辉 黄小林 陈颜颜 单位: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林业局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对于煤炭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探讨 【摘要】 财务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煤炭企业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加快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硬、软技术,从管理理念、制度创新、统筹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研究,实现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完成、使用。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重要意义; 途径; 完善机制 财务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地从多方面进行推进和深入研究。 一、充分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充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财务信息的传递与整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财务信息、集中管理各项财务资源、迅速作出科学决策,是当前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的需要 从经济决策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具有指导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过程控制,从而实现预定经济目标的作用;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具有促使企业履行法律的义务,维护正当的经济秩序的功能。会计信息对于现代社会的可用性已被人们所接受,而这种可用性必须以一定的质量为前提条件。 二、现阶段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项重大的管理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理念、模式、资金运作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在现实中,往往有不少管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而企业领导只顾眼前,缺乏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自己的企业,更没有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的领导仅把本单位有没有局域网作为衡量单位建设的标准,但建成之后却对用不用不大关心,对完善网络和开发信息资源未予重视。这种政绩观念占据了一部分领导的头脑,导致网络使用效能低下。 (二)有效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 企业管理中的集权和分权是对立统一的。从国外大公司的先进管理实践来看,事权可以分散,但财权必须集中。而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层次过多,“子不认母”、“母不认子”、“集而不团”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职能部门分割,相互缺乏信息联系和数据集成,产、销、购、存信息脱节,原本集成连贯的业务被人为地割裂成多个环节。旧的管理模式被打破而新的模式尚未建立,母子公司之间对集权与分权的认识难以统一,过去一味强调的分权管理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企业集团扁平化集中管理的要求。大多数企业集团内部没能形成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指挥系统,缺乏统一规范的财务资金调控制度,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传输渠道不畅,财务数据、资金结算、投融资管理集中不起来,致使企业决策者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 (三)消极保安全,导致资源闲置浪费 安全问题是制约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瓶颈,网上泄密、窃取、篡改事件在一些单位时有发生。因为担心网上业务处理有风险而将其束之高阁,仍习惯于面对面听汇报和有纸化办公,久而久之,信息化网络建设就成了摆设。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但现实工作中一些单位和部门除了采取常见的规避风险措施外,就再拿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将很好的办公网络系统闲置,最终影响了财会人员使用网络的积极性。 (四)管理软件发展滞后,难以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 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必须开发具有本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软件。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一样的软件开发公司开发的财务管理软件,没有本企业的特色,而且目前市面上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分为两类:国外大公司的一些软件造价十分昂贵且不适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国内的软件对个别行业的单位企业管理功能的开发已有一定基础,但不适合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的需要,加之相互间为抢占市场份额而不考虑软件的通用性。企业一旦购买了某公司的产品使用,就不得不面临上述的困难局面。 (五)提高操作人员技能,降低运行安全系数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它要求财会人员既要掌握财会知识,还要对网络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度。我国财会人员所掌握的网络知识还比较少,大部分财务人员不能熟练地运用及掌握使用网络的管理。不少财会人员虽然掌握了一些基础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但仅限于单机操作或文字编辑等简单功能的使用,网络运用仍然处于较低层次。这种状况使网络的安全运行难以保障。企业一般在遇到网络问题时都依赖或求助于外界专业技术人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财务数据的安全性,一旦系统被非法侵入和破坏,轻者不能正常工作甚至瘫痪,重者会造成机密泄露,给国家和单位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三、完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集团合并报表体系、统一会计核算流程 煤炭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颁布的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准则或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的会计核算办法等,对企业现行的资金支付、固定资产折旧、减值准备计提、资产损失确认、关联交易的会计处理等方面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流程,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同时,通过统一合并报表编制基础和编制标准,明确不同制度或准则间的调整转换模型,建立健全集团合并报表体系,真实反映企业整体的经营运行状况。 (二)统一会计核算信息化系统 煤炭企业应在统一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的科目体系、统一编码,将企业所有与财务相关的经营管理信息纳入统一的编码体系,为建立集团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信息化体系,实现各子企业与集团财务资料的联网做好基础工作,从而通过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对各子企业及集团的会计账目及相关业务进行核算,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准确地编制财务报告,为企业提供产品、部门、客户、供应商、合同等多项目的辅助核算与管理,为所属子企业提供特殊业务的核算、记录、跟踪全部业务情况,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成本、收入、毛利等相关信息。 (三)构建高效有序的集团资金管理系统 煤炭企业应当在本集团范围内建立高效、有序的资金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系统或企银互联系统实现对企业整体资金的统筹调度,合理配置和使用资金,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资金管理系统应当具有与企银互联系统及其他经营管理系统的接口功能,实现对全集团的资金筹集、划拨、运用等方面进行监控,能够及时反映集团总部和各子分公司的资金流向,并根据管理需要形成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与分析,实现资金的日常监管与控制。 (四)建立企业预算管理系统,强化财务的控制功能 根据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和完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预算信息化管理模式,强化资金、投资、筹资、成本费用和财务风险的预算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的预算控制管理模块要能够支持预算编制、预算分析和预算考核等全过程,并通过与核算系统的无缝衔接,有效实现预算控制、分析和预警功能。 (五)实现完备的财务分析、管理会计和决策分析功能 在财务信息实时、准确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和资产管理体系,支持多种数据查询和决策分析,集团总部能通过该系统对各子企业财务信息实施跨账簿、跨企业、跨年度、跨期间的查询,确保集团总部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各子分公司的财务信息及经营状况。通过加快分析周期和频率,更好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绩效。 (六)实现职责分离、支持内部控制体系高效运转 财务信息系统必须完整地体现规范的工作流程和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通过明确内控操作流程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关系,明确内控操作流程与关键科目的关系,使内控操作流程的贯彻执行得以常态化、固定化、信息化;财务信息系统应当符合职责分离的要求,在功能上支持企业内审工作,可以随时查询内部控制事项的执行情况及检查的结果,以便集团公司能够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充分评估整个集团面临的各种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提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风险防范能力。 (七)实现财务管理与业务操作一体化 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核心模块建设的同时,各企业还需要将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功能列入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即将财务管理流程与经营业务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财务信息系统要及时反映企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经营环节业务活动的信息,并通过系统实时进行核算,做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 四、完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在我国当前经济条件及煤炭市场环境下,加快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摈弃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树立以财务管理为管理核心、以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必须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监控,带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同样要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核心和切入点,并尽快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财务管理与资金流向监控,不仅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建设,防范资金风险、堵塞资产流失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做到信息共享,避免财务信息失真问题。 (二)实施企业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财务管理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是单纯的网络技术问题,而是要以建立企业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为基础,以实行企业内部统一财务软件和建立计算机网络为支持,以建立企业财务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为手段,以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为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与资金监控,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全公司账务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原有的业务流程重新进行布置安排,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对现行的管理方式和财务制度进行统一规范,其实质就是对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进行创新发展。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对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而且必须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从企业基础信息化做起,有计划、有步骤,需要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办法,分财务、物资、生产、销售等项目管理的顺序分阶段进行。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结算中心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管理核心,而财务管理则是以资金管理为重点,资金管理以现金流量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奠定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时,必须以资金管理、资金流量、资金流向为重点,加强资金集中统一管理,规范内部财务资金管理结算中心。建立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结算中心工作制度,是现阶段大型企业加强和改善财务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适应现代集团公司严格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对子分公司的监控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下一阶段大中型企业加强资金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流程再造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初探 摘 要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业务的不断增多,会计电算化随之被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中,对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会计电算化仍然照搬手工会计流程,致使其存在信息及时性、相关性和共享性不足的缺陷,阻碍了企业财务信息化水平的实质性提高。所以,对企业会计流程进行再造突显其必要性。本文对会计流程再造的意义及其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会计流程再造 企业 财务信息化 会计核算 一、会计流程再造的意义 企业财务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流程再造是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撑,根据用户需求对原有的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整合、简化和优化,进而改变信息收集、处理和输出的方式,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信息生成与使用交互的一种新型会计业务流程。企业会计流程再造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有利于实施集中化财务管理。会计流程再造为企业实施统一的财会制度和财会工作流程带来了契机,通过在线生成记账凭证、集中自动划转资金、协同处理财务和业务,使财务管理各个环节中产生的信息汇总成一条连续的信息流,信息使用者可依据自己的权限从信息系统中获取所需信息;其二,有利于强化事前和事中财务管理。根据企业财务信息化要求再造的会计流程,可以实现财务管理重心由事后财务核算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通过实时结账提高财务信息的实效性;其三,有利于增强企业数据处理能力。再造后的新会计流程支持高性能数据库,极大地提升了财务信息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支持会计信息录入、会计信息查询、会计凭证生成和会计报表报送的远程操控,进而提高了企业财务信息处理的便捷性;其四,有利于实现财务与业务的相互协调和协作。会计流程再造后,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企业业务要求自动生成财务处理方案,确保财务与业务协同开展,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实效性。 二、会计流程再造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 (一)满足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建设需求 会计流程再造要符合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满足企业决策与管理的需求,通过调整、改造和优化会计流程,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化水平。首先,会计流程再造要实现企业经济业务数据的共享,减少数据处理的重复性环节,打破现有的信息孤岛;其次,会计流程再造要满足集中式管理模式的构建要求,统一各分公司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强化财务集中管理;再次,会计流程再造要拓展会计管理职能, 使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过渡,增强财务决策能力;最后,会计流程再造要为网络化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提供保障,确保移动办公和远程控制更为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会计流程再造在财务信息采集中的应用 再造后的会计流程简化了传统的会计工作流程,为会计工作提供了高效的业务处理手段,可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直接从原始凭证中主动采集信息、归类信息,不需要手工处理,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效率。同时,会计流程再造后,使会计信息采集工作与业务活动协同进行,大幅度地提升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完整性。会计工作从单一的货币信息处理延伸到非货币信息的处理,在将各种源数据信息存储于共享数据库后,再通过信息指令将相关信息同步输送到财务信息系统的会计数据库中,从而确保了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输出同源,提高了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三)会计流程再造在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中的应用 会计流程再造可对现有的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在深入分析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进而提出解决意见,确保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首先,会计流程再造有效解决了企业会计工作重复性强的问题,通过简化冗余工作环节,提高会计业务处理的效率;其次,会计流程再造统一了企业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使得企业降低了财务数据的分析难度,增强了同口径信息数据的可比性;再次,会计流程再造可支持高性能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使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实现财务信息共享,便于各企业和部门了解财务状况,履行会计监督职能。 (四)会计流程再造在财务信息系统构建中的应用 首先,会计流程再造应当充分考虑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确保系统的管理权集中于企业总部。企业要建立与再造后会计流程相适应的内部监管制度,对系统使用者查询、审计权限进行设置;其次,实现在线财务处理,可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在线或远程处理信息录入、记账凭证生成、会计信息查询、报表报送等工作,以减少业务流程运行时间,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再次,通过会计流程再造,可确保信息反馈机制的有效运行,使企业决策者及时准确地获取财务信息。 (五)会计流程再造对财会岗位结构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会计流程再造应当以用户需求作为基本导向,并以财务信息高效流畅作为设计理念,这是信息时代对会计流程再造提出的基本要求。当会计流程再造完成以后,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会逐步转 移到对信息用户需求的获取以及优化信息等非事务性的工作上,同时财务部门的岗位也会随之减少,这样一来就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部分财务人员只需要熟练掌握财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即可,而财务管理人员除了精通财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以外,还应了解与财务管理相关的知识。由此可见,会计再造流程对财会岗位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浅论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工作职能转变 摘要:随着21世纪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信息全球化被人们一致认为是当今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软件开发技术的普遍应用也给现代化的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正一步步的冲击着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这也给现代化企业的财务工作职能带来了新课题。日臻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和发展迅速的信息化时代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这些都将给企业的财务工作带来更加严峻的考验。本文主要以石化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为背景,从信息化对财会职能转变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职能转变的方向和其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简要的分析了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会工作适应新时代要求进行职能转变的全过程。 关键词:信息化 财务工作 职能转变 影响 必要性 方向 问题 科技革命不断地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一个企业的企业价值与企业财会职能的发挥联系更加紧密,这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因而财会工作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则深刻的影响着企业财会工作职能的转变,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随之产生并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只有具备强大的财务管理运作机制和高效率的财务管理水平,坚持与时俱进、适应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赢得有力地位。 一、信息化环境对企业财会工作的影响 (一)对会计管理职能的影响 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更多的是从事会计本人单独进行核算与监督,而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等信息网络手段,通过erp等方法进行数据库资源共享。过去企业要做出各个部门的充分连接才能做成一项目标工作,而信息化的财会管理系统由于资源的可共享性大大减少了部门之间连接难的问题,不仅仅减少了工作量,而且各个部门可以面向企业的综合管理与监督。 (二)信息化条件对财会工作流程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工作队记录有严格的控制,以记录为基础,对公司的基本资金流动进行步骤性的分析与角色。采取传统的信息收集整理加工的生成方式。而信息化条件下,可以通过erp模式,一改过去繁琐缓慢的结算方式,可以使资金的记录、分析与决策同步进行,大大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得各项工作连接的更紧密。信息化的会计工作也将工作流程采取固定的模式,避免了过多的人为控制,企业的财会工作也因此更加规范。 (三)生成结果的信息化 财会工作的基本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在汇报工作时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信息的实时更新和报告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企业的财会信息从收集到加工整理都实时的存储在系统的数据库中,会计从业人员不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及时将信息发给上级。上级也可以通过网络方式将意见反映给汇报者,实现双向互动方式。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会工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方式。 (一)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 事实证明,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更加适应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需求和汇报工作的进行,国有石化企业正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一方面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驾驭能力,通过向信息化方向的转变,企业能够快速的对内部信息和外部市场做出反应,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利益方面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正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因此,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要求,是大势所趋。 (二)是适应信息现代化坏境的本质要求 信息时代的快速推进追赶着每一个企业的行进脚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产业链不断升级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企业财务工作向信息化转变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尤其是如中石化的大型国有企业,更应该积极的将财务工作向信息化靠拢,以信息的快速实时性为轴,科技创新为轮,真正带动企业的飞速发展,努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智能化的目标,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快速脚步。 (三)是企业规范化管理,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 信息化的大背景条件不仅使企业的 务工作从纸上转到了网络,更加方便快捷的财务工作避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缩减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促使了企业全面性系统化的调整,公司面向快捷精准的管理方式发展,加强了各部门协调处理各项工作的能力。企业的各方面管理统一规范,可以快速的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信息化环境下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方向 在传统财务工作中,会计核算是其工作重心,但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有必要对其财务工作只能进行转变。 (一)信息换背景下,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工作的基础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要谋求企业的发展,我们就要对这种现今财务工作的职能进行转变。会计核算不仅要符合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同时还要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资讯,以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为企业进行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为此,企业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实现财务与业务信息的共享;同时还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优化,加大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对会计核算的支持力度,以此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信息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工作的重心 要实现信息化背景下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加强信息化财务管理是重点。为此,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的预算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资金运用过程的管理,通过明确的规章条款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统一化和规范化;不仅如此,企业还要健全企业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机制,加强对其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为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奠定基础。 四、面对财会工作职能转变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很多企业并不是可以马上接受并且进行良好的运用,尤其是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够,经验不足等。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在向信息化职能转变中应该充分注意到下面几个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观念的转变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作为一名信息化背景下的财务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层的管理人员,首先要从观念上接受新事物的革新,严格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理财观念,积极培养全面认真学习的态度,重视信息化时代给企业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积极参与信息化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刻苦学习,并以此带动整个企业信息化观念的快速转变。 (二)运行机制的管理和信息化设备的支持 一个完备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有一套强大的运行管理机制作后盾,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工作高效规范的运行,同时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不稳定的一面,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做到实时监控,防患于未然。看重把内部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和完备先进的信息化设备相结合的思想。另外网络存在着偷盗信息,黑客干扰等危害,因此对数据库数据的保护需要下大力度,不断完善更新信息网络系统,查杀病毒和恶性干扰,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营。 (三)高素质信息化财务人员的培养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全面高素质的人才就能在复杂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信息化的到来,不仅观念需要及时的转变,对财务人员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也是很大的难题。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对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知识水平要求更高,人员的知识结构也需要及时作出改变和调整。对此,在人员培养上应该下大力气,管理人员既要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又要对财务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同时需要有积极快速的工作效率。 (四)财务管理工作职能创新困难 对于一项新技术的实施,多数企业往往欣然于照搬照做,而缺少自主创新的环节。创新可以引领时代的进步,更能带动一个企业的快速发展。如中石化这种大型国有企业更应该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的开拓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在财务工作中打破传统观念,建立强大的信息控制平台,借助有效地转变方式,有重点有目的的加快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 五、结束语 网络计算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财务系统的理财观念和经营观念,日益完善的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新的内容。信息化的多样性和时效性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同时也考验着每个财务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信息化的到来并没有改 变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还要看企业自身的调控与应变能力。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地运行机制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增强。由此也可以看出,一次以网络信息化为基础的财务管理信息革命呼之欲出。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基于信息化的集团企业财务改革措施探究 摘要:当今时代,集团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带动了管理者对于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关注,顺应信息化时代特征,做好对于企业财务的信息化改革,成为推动集团企业发展的必要保证。本文以集团企业开展信息化财务工作为主题,通过对信息化财务内涵以及集团企业财务特点进行分析,着重地探讨了立足信息化,对集团企业财务工作进行改革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集团企业 财务 信息化 改革 措施 财务工作是事关集团企业生死的关键事务,做好财务工作,不仅有助于完善企业内部的结构组织状况,保证企业盈利,还可以充分地提升其竞争力,使企业在当前严峻的经营与管理环境中实现健康稳定发展。近几年,集团企业管理者为使本组织发展水平获得进一步提升,开始立足于信息化的手段,对财务工作进行改革,同时还针对信息化财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财务工作进行了优化,实现了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显著优化。 一、信息化财务与集团企业财务概述 (一)信息化财务内涵 信息化财务,顾名思义,是对企业财务工作进行的信息化管理,它以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手段与设备为支撑,致力于借用系统化的信息管理思想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制度与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使企业财务工作的运行实现在整合高效的信息平台中的顺畅、透明开展,进而为企业发展中各项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财务工作支撑。鉴于财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企业对该工作进行信息化的整合管理,是保证企业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中健康成长的必要措施。 (二)集团企业财务特点 集团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体现出鲜明的特点,即:1)集团企业的工作涉及到不同行业及领域中的极其宽泛的业务,而且各种业务应用的财务报表格式、核算方法等差异巨大。2)集团企业包括众多的子公司、职能部门、众多业务人员,各公司、部门、人员存在显著的素质差异,财务工作的开展难以按照预定的规划进行操作,也不利于财务决策的制定与执行。3)集团企业财务工作的数据繁多复杂,难以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编码、汇总、录入、管理,且财务工作流程众多,无法顺利实现优化,使得财务管理面临着流程的限制。 (三)财务改革的必要性 各种财务工作问题的存在,使得集团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出现了滞后性,急切需要企业制定统一化的信息平台,梳理财务工作流程,并对繁杂的业务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而且,集团企业也需要借助信息化的平台,使自身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对于融资渠道及投资方式的灵活掌控。但是,上文所提及的特点也成为影响其信息化财务工作开展的限制因素,致使其信息化财务工作的实际开展遇到了诸多问题。集团企业必须立足于信息化财务工作的要求以及自身的问题,做好对于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改革。 二、集团企业以信息化为基础改革财务的措施 (一)强化信息化财务工作的理念 集团企业开展信息化的财务工作,牵涉到多个公司、部门及众多人员的参与,及时构建起统一的管理系统,也难以真正实现各项业务的一体化实施。这就要求集团企业强化信息化财务工作的理念,引导全体员工参与到信息化财务工作中,并自觉遵照信息化财务工作的流程协调配合开展各项业务。 具体来讲,集团企业要建立围绕财务管理的核心,构建在信息、过程、功能等方面集成系统的构建,并且拓宽信息的共享渠道,提升共享速度。同时,集团企业还要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构建以领导人员为核心指引的信息化财务工作小组,引进高素质的信息化财务人员,以推动各项财务信息的传递、整合、反馈及决策的优化制定与全面贯彻。 (二)完善信息化财务软硬件建设 集团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财务工作,必须结合自身工作的具体特点,选择适合的软件与硬件设备,争取为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高速、稳定的软硬件环境,以强制将各项财会业务纳入到信息化的管理中。 软件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数据库、操作系统等计算机处理软件,以及erp信息管理软件,以保证集团企业的管理者在erp理念以及手段的指引下,借助高水平的计算机软件,对项目、物资、设备、人才及财务进行全方位高效的管理,进而推动各方面的高度集成管理。 硬件方面的构建主要包括高速、畅通、稳定、专业、安全的内部信息网络的构建,以及 对于计算机、打印机、影音录入设备、存储硬盘等硬件设备的准备,以保证财务工作者在开展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时,可以及时高效地实现对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传递、存储等。 (三)优化构建内部管控的系统 集团企业要保证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本企业的所有子企业、职能部门及人员中全面落实,就必须努力做好对于管理系统与监督系统的建设,借助硬性的体系,实现对于各部门人员工作的规范约束与引导。 管理系统的构建,需要以成本管理作为核心,要求各部门人员通过计算机与网络设备,针对财务工作中的购销业务、账款回收、账款拖欠、信用风险、坏账等工作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联系,以推动这些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避免本企业中更多的部门遭到不良影响。 监督系统的构建需要以各子公司的通信条件以及管理状况等为基础来设定,构建逻辑分明的网络平台,规范各单位财务工作的流程,要求各部门以统一形式组织开展财务工作,由集团总部依照合理的指标,对不同单位、部门的财务工作状况进行集中的审核、控制与管理,推动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有效实现。 三、结束语 相较于其他企业而言,集团企业的财务工作更加复杂,企业必须努力做好对自身财务工作特点及问题的研究掌握,立足于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恰当措施对自身财务工作进行改革。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要做好相关施工企业的工作,首先要做好该类企业的核心业务建设财务信息管理技术。因为财务信息管理是一个企业的最高机密,它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趋势的必经之路。只有深入掌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模式,才能确保施工企业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完善,占据发展空间,稳步推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占有一席之地。建筑施工企业信息技术的操作,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和提高,不断进行先进知识的研习,是提高科学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怎样在建筑施工企业里推广信息化经营技术,是当前施工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文章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希望以此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办法,更好的对中国的建筑行业进行完善和改进。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监控服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与时俱进,许多企业也将推出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技术,促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相比较其他企业而言,建筑企业相对落后,信息技术还没有渗透到这类企业中,导致此类企业的管理相对落后。信息管理的构造,方式和技术还停留在陈旧的形式上,严重阻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蓬勃发展。所以,在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唯有掌握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优化的业务程序后,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将新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企业经营空间,实行管理创新,增强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竞争环境,提升该类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一种运用现代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通过以会计的信息系统化作为基础,实现一种全新的电算化,并运用网络信息管理,进行财务方面的核算、分析,进而对其进行监督和有效管理,形成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更多的信息化功能,使财务管理更加便捷和具有时效性。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体现在财务管理中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更加适应了现代化的企业发展需求,更具综合性,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的管理水平。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一)财务信息的实时性 传统的财务报表,都是将数据以纸质的方式体现出来。例如在施工企业如果进行例行检查,想要查看一个单位的年度报表,这份报表并不能立即能看到,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因为会计需要进行整理和汇总。然而如果一个企业实施了财务信息技术,那么财务方面所有的报表都会收集在这个体系里,想要查看可随时上网下载,同时还能与外部系统协同工作,例如网银、采购管理、OA等系统。只要连接网络,需要什么信息实时就可以用到,非常便捷。该体系能够直接和企业内部交易系统相连接,如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还可以通过银行等外部系统实行数据的互换,拓宽了交易的渠道,为工作人员节省了时间不用天天跑银行。使用财务信息化技术可以立即反映每个业务的施工情况,通过编制最新的盈利报告,完成信息的实时更新。在该体系中,财务报表和数据可以同步上传,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保障了投资者的权益。 (二)数据资源的共享性 数据资源共享是财务信息管理的主要特征。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中,重要的软件和数据存储备份的信息是由有关部门统一维护,其他部门不能随意查看或是下载这些信息,进而保障了信息的安全。但是同一个系统的客户端可以共享数据和资料,从而解决网络不兼容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各种信息的使用效率提高,同时也使办公成本降低,还可以让财务人员跨平台进行操作,节约了时间成本。 (三)工作流程的可视性 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具有很多新的特点,如集中化、规范化、统一化等,各部门要互相协调工作,同时带动和协调施工企业整体业务,这样才能达到财务管理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电子签名的审批和认证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所以应把各种报表和表格扫描进入该体系,形成统一的格式。这样,企业领导需要登录企业信息平台,对财务方面的各项业务进行监督和审核。 三、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几年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向,而企业规模越大、发展越快,财务管理中暴露的问题也就越多,这些问题制约着建筑施工企业的变革和完善。 (一)财务信息化需求不明确 我国的许多施工企业,对信息的需求不明确,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导致很多工作没法正常进行,停滞不前。相关财务管理者长期使用手工操作,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性逐渐养成,突然改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后,工作方式和之前的明显不同,导致了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接纳新的工作方式。特别是对以前没有任何电脑操作经验的财务人员来说,这项工作就变得非常艰难。他们完全不明白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大致框架是什么,这样就会出现信息化需求不明确,不能按时按点完成工作,导致浪费时间。 (二)制度不健全 从总体上说,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技术指导,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在企业内部制度和管理上,由于大家各司其职,工作任务不同,所以制定的制度也要符合实际。同时企业财务信息管理还没有系统地指导,也没有被相关部门进行规范,导致信息系统不完善,没有合理的管理依据。 (三)财务信息化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为了将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到工作中,企业需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以及企业人才培养的技巧。因为在此之前,很多的财务人员对于电脑的操作水平远远不足,之前一直是手工入账,突然转变入账模式,很多人会存在不适应。并且尽可能多启用年轻人,因为他们学东西快,而且容易上手操作。把信息技术引入到工作中,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相关人员。懂财务的不懂电脑,懂电脑的不懂财务,所以企业要综合培养既懂财务又懂电脑的人才,唯有这种方式才能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四)上级主管部门缺少财务信息化技术监控手段 施工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在决定和管理基层财务时,应当在充分有效的前提下,取得有效的信息。但是,由于缺乏信息平台和制度的可控源,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不能对下属单位提交财务信息进行正确判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误区。 四、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发展对策 (一)对财务的信息化需求进行全面分析 财务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6个系统,分别是:财务管理系统,它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实时的数据分析;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最大化的完成会计决策的智能化,更好的分析数据资源;全面预算系统,能够运用多维的数据库,将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剖析;标准成本系统,对不同产品的成本增长点进行分析;存货控制系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为其提供可靠地存货管理方案;业绩评价系统,把企业绩效与信息化结合,预先制定绩效总的目标,运用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来实现对每个人业绩的实时考评。作为施工企业,首先要明确财务信息化的需求,要熟悉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操作流程以及六大财务信息框架的构成系统,从而确保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建立健全的信息化制度 一个企业想要发展,那么就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制约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由于财务管理的环境并不是固定的,它会随时产生变化,因此要时刻对其进行调整。财务信息管理分为软硬件两部分,管理系统是软件部分,唯有完善管理制度,才能保障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三)加强财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不管问题是什么,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而施工企业实施财务信息管理也是如此,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运用。因此,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人才来说,需要进行不断的打造和培养,多采取激励政策,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发展。 (四)改善财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规范体系 建筑施工单位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不同于一般企业,它与很多相关联的企业都有财务方面的联系,比较系统化。因此,对于这类的财务信息化管理要具有比较完善和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才能顺利开展工作。 (五)财务信息系统设计为监控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施工类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不仅是统计报表类的工作,还需要对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所以,在建设这类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时就需要考虑一些实际业务信息的搜集,以便建立合适的监督系统。 五、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进行改革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形成全面提升的综合平台。其中,财务管理信息化构建是一个重要而关键的部分,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阻止消息的泄露。并且对于相关人员的缺失,则需要不断的引进和培养,这才有利于施工企业动态管理的形成,促进中国建筑企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李宇 单位:湖南尚上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逐渐采取信息化手段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也一样。将会计信息化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中,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化进行概述,并就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提出在财务管理中应用会计信息化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企业财务管理;影响;对策 1引言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计行业也逐渐实行信息化,在财务管理中,运用会计信息化手段,可以使财务管理更加便捷高效,进而使得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对于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企业也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而使得会计信息化发挥最大的价值,继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2会计信息化简述 会计信息化不同于以往的传统会计模型,其主要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优化改造,进而形成的新的会计模型。这样新的会计模型,将传统的会计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最大化地提升了会计工作的效率,进而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会计信息化的目标主要是运用新的信息化技术,将传统会计结算以及会计理论等方式方法进行创新改革,继而让其更好地适应当下时代的市场需求。信息化是继工业化后新的时代变革。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逐渐普及,因此,实现产业信息化也将成为各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实行会计信息化,不仅帮助会计核算、决策、管理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支持,也帮助了企业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促进企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逐渐迈进。 3开机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3.1对传统会计功能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对于传统会计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会计信息的生成方式以及传递方式上,传统会计中生成会计信息是需要会计人员对实际信息进行手动记录、整理,其记录的信息量较大且不利于存储。在实际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也需要人工来完成,实际工作效率不高,且会出现一定的人为误差,以及信息传递不能如期完成等问题。但是在实行会计信息化之后,其会计信息生成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里,会计人员不再需要手动的进行系列操作,而只需要将信息投放到计算机中,然后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就可以获得想要的数据结果。这种方式不仅省了人力,而且实际运作效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其所获的数据更加精准,在信息数据管理保存上面也都更加方便。在对信息进行传递上,会计工作人员也可以借助网络,将所要传输的信息直接发送给相应的管理部门,不用考虑时间地点的影响,这样也增加了会计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在会计目标上,传统会计主要是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整理,然后编制相应的企业报表,以便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营账目有清晰地了解。而会计信息化,更多的是借助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对财务整体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到相应的会计数据,最后编制相应的数据报表,这样可以帮助企业更深一层的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根据相应的数据信息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3.2对管理者管理观念的影响 传统财务管理更多的是做好本职的财务工作,不求创新,更缺少一定的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其更多的是愿意把握实权。实行会计信息化,就会让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有新的认识,且体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还要财务管理者能够不断地强化自己的管理意识,建立新的适于当前时展的管理观念以及原来没有的风险意识,进而更好地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紧跟时展的步伐,以此来更好的应对当前阶段的市场经济变化。再者,由于会计信息化的出现,企业原有的管理制度已经不再适于当前阶段的企业管理,所以,相应的管理部门也要转换观念,并制定出符合当前阶段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会计信息化这一背景下更好地进行企业财务管理。 3.3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产生了一定影响。传统模式下,会计工作主要是靠人工来实现的,对于其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更多的是指向财务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人员的掌控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工作更多的是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其内部控制管理除了要对会计人员进行管理外,还要对相应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由于其在管理对象的转变,也使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以及风险进一步增加。再者,由于会计信息化在实际运用时,与项目相关的账务对比工作需要借助信息化软件才能完成,这样就对实际的数据信息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中,一定要对数据录入进行严格把控,以此来确保账务信息的准确性。 3.4对会计人员的影响 传统模式下的会计工作,不仅需要人工来完成会计操作,还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为专业的会计知识以及职业精神。但是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该项工作更多的是由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来共同完成,这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其不仅要明白相应的会计知识,还要懂得操作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信息系统。但是当前阶段,很多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中,一些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虽然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技能,但是由于其对实际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并不了解,且对相应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运用的也不熟练,这样就会对会计信息化的普及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技术培养,提升其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4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4.1对财务管理内容和目标进行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会计信息化,企业要对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内容进行优化。在管理目标上,传统模式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式下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并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形式的企业经济发展。信息化背景下,无形资产越来越盛行。因此,企业也要将财务管理目标向这方面进行转移,将企业的主要财务管理目标转换到培养创造财富的人才上,且要对这些人才给予重用,然后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制度,对这些人才进行大力培养。在财务管理内容上,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现金流,目的是保证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有充足的现金做后备支持。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资本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知识资本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多。因此,企业要将盛行的无形资本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对其进行不同使用,来增加自身的经济效益。再者,由于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所以,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内容优化中也要将风险管理考虑进来,然后对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评估,进而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 4.2转变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观念 管理者要确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将人放在首位,所有的管理应以人为中心。当前社会,人才匮乏,企业管理中的各项工作都需要人才来完成,因此,企业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组织员工定期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计算机水平,培养出适于会计信息化背景的专业人才,而且企业还要对员工进行职业素养培训,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素养。(1)管理人员要培养风险管理意识。由于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安全风险,会危及企业财务,因此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要加大对风险问题的管理。树立风险意识,然后建立相应的防控体系,进而最大化的规避财务风险,继而确保财务工作的安全进行。(2)管理者应培养信息化管理观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应加大对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为了更好地实现会计信息化,企业应将与会计相关的各部门的信息进行信息系统化处理,且形成一定的体系,以便于进行统一式的会计信息化管理。 4.3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会计人员更多的只了解会计专业知识,但是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还需要其对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掌握,如此才能更好地运用会计信息化技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阶段的发展,企业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企业可以选择与高校进行合作,也可以对自身的与内部员工进行培训,进而为企业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会计信息化,企业要转换其管理观念,并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此,才能确保会计信息化更好的实施,继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彭媛 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多媒体、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飞速发展,使人们传统的生活、学习及工作方式发生着巨大改变。会计行业也不例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会计工作,对财务的管理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可以大大提升财务会计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本文以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并就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如何进行财务管理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企业财务管理;建议 一、引言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的水平对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效率快速提升的保障,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因此,企业必须把握好会计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理论 会计信息化是指企业通过信息化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会计工作,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会计工作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会计信息化具有普遍性、集成性、动态性三个特点。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化适用于所有会计所涉及的领域。集成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会计领域实现信息集成;二是在企业组织内部实现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集成;三是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系统的集成。动态性首先表现为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动态的;其次是会计数据实时处理;最后是会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实时化、动态化,使得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达到实时化、动态化,进而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时做出有效的管理决策。 三、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人工对会计凭证收集编制的,并对大量的数据记录及反复的查验与核对,费时费力,且易漏算、误算。会计信息化实现后,企业利用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对上述工作进行网络自动化处理,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实时收集、计算和分析,提升财务信息数据的传输效率,与传统人工操作相比,更为准确、便捷,将财务工作者从繁重的手工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了财务信息管理的灵活性,增强了财务部门在企业工作中的参与度,财务部门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大大提升。2.对会计主体的影响。会计主体即是会计个体、会计实体,是会计工作人员核算及监督的特定单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范围日益增大,许多网络虚拟企业为了实现某个财务目标而成立运营,会计主体的定义被一次次刷新。但是,财务目标实现后,会计主体将自动解散,这必将对会计核算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产生影响。3.对持续经营的影响。信息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网络虚拟公司因市场的存在而存在,其成立与解散可能只在朝夕之间,持续经营的前提将在会计工作中逐渐失效,影响会计的核算工作,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者对网络虚拟企业要坚持维护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4.对会计分期的影响。会计分期是指企业在获取财务数据时所依据的每个会计期间,它划分了会计信息的时间长度。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可以在网上获得企业相关的财务数据及报告信息,不必再等到会计期间结束后获取相关数据或信息。企业的交易期间即是会计期间,这种模式更适用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收付实现制将慢慢取代权责发生制,企业的财务数据更加真实、可信,财务管理水平大大提高。5.对货币计量的影响。目前,各国都是以本国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在市场交易流通中,虚拟货币、网上银行正在慢慢取代现实的货币。这让财务的计量变得更便利的同时,也加深了企业乃至整个市场的风险。同时,网络虚拟公司的出现推进了国际资本高速流通,使会计主体面临更高的货币风险。 四、针对于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如何进行财务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1.更新财务管理的理念。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财务管理理念要与时俱进。企业要重视人的发展,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这样才能紧紧跟随知识经济时展的脚步,促进企业的发展。目前,网络经济发展迅速,企业管理者还要树立风险理财观念,有效规避各种财务风险,从而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各种损失。2.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是落后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停留在资金收支、企业资产的管理仅限于实物资产的管理上,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很少涉猎。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应随公司资本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公司的无形资产将得到评估。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的新要求。企业还要制定严格的财务信息管理制度,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真实性。3.财务管理的时代性。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曾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会计信息化的前提下,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无形资产的管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已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既要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又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其他利益主体和社会利益的要求。除了财务管理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外,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发生着显著改变。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以存货的收发存、资金的投产比和固定资产的保管等实物资产,企业资金流的管理是重点。伴随着会计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我们认识到无形资本已成为企业资本构成的重要部分,且占主导地位,所以企业把无形资产变为企业决策的重中之重。风险管理也必须要纳入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中,以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4.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企业需要培养更多能够同时掌握计算机知识及财务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来适应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有许多财务管理工作仍通过手工记账的方式来进行,并没有采用会计信息化处理,导致工作效率偏低,不符合现代企业的运营和发展的速度。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迫使我们必须改变会计财务管理模式,因此企业对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要求企业开展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既擅长会计知识,又熟悉计算机知识,还具备电子商务知识,了解网络虚拟公司的财务运营情况,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储备人才。5.重视财务软件开发。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主要是通过财务软件的运行来实现的。目前,财务系统软件样式繁多,无论选择哪种财务软件,对企业来说,都有其优势与缺陷。因此企业要重视财务软件的研发,建立起更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软件,不仅降低了软件开发的成本,提升了软件的实用性及安全性,还便于后期软件的维护,最终达到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目的。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随之而来的挑战和风险,充分准备好应对策略与防范措施。进而推动会计信息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高效运用,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更具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作者:王和芹 单位:图木舒克市前海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与策略 摘要: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会计信息化得以在市场经济企业的发展中得到快速的普及。会计信息化的推广,使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发生了变革,提高了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效率,也优化了其财务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 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会计核算;会计功能;财务理念;财务目标 一、引言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积极的推行会计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针对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进行研究。 二、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受到的会计信息化影响 1.会计主体受到的影响。企业在进行网络虚拟及实体核算的过程中,已经将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模式相结合,并由此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标准,实现了会计主体范围的增加。受到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的网络公司应运而生,其工作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某个财务目标,当完成目标后该主体会自行解体,从而就给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持续经营受到的影响。网络虚拟企业是企业会计主体的双刃剑,首先:他帮助会计主体增加了范围,其次也缩短了会计主体存在的时间。这种临时性的网络公司是市场需求的产物,受市场影响巨大。当市场不再需要其发挥功能时,其就会马上解散;因此这就给企业会计持续经营与核算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阻碍。所以,有必要提高对企业财务管理员工重视程度,削弱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在企业在财务工作开展中与网络虚拟企业结合,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及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或带来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坚持“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适度的与虚拟网络企业展开合作。 3.会计分期受到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实行会计分期,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所有会计工作期间获取相关财务数据,提高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能力。然后,将会计信息化应用于会计分期中,将有助于满足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方便企业领导者制定科学的发展方针。受到先进信息技术的影响,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制作、分析自身的财务数据与报告,从而就打破了“必须在会计期间结束才能得到财务信息”的弊端。这时,采用企业的真实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更加符合企业自身经营特点,真正有利于界定企业每个部门发生的费用,不会出现成本费用划分不合理的现象。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为了能够满足企业快速获取财务数据的要求、适应日常财务工作的需求,采用“收付实现制”取代“权责发生制”的模式,将进一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效果。 三、企业财务管理受到的会计信息化影响 1.传统会计功能受到的影响。传统会计目标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也非常的大,比如在传统的会计工作里面把企业所需要的财务信息通过整理、制表就是会计目标,通过提供报表就可以为上层提供企业发展的财务及管理信息。但是,会计信息化使会计目标通过对企业信息进行系统、科学的财务分析,然后在得出了数据报表,更加有深度的展示了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同时也有助于有效的制定发展决策。另外传统会计的信息制造与传递也受到了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传统会计部门的会计信息是依赖会计从业者通过手动整理、记录、分析得到了信息,这样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也容易造成工作失误、丧失传递实效性、占用过多空间等问题。而会计信息化的出现,使传统会计工作中的会计信息生成方式发生了变化,会计人员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将会计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运用计算机软件,将会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十分快捷、便利,且具有精准度较高、保存方便、节省空间等优势。会计信息在传递时通过会计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便可以轻易的通过互联网设备直接传递、储存会计信息,从而打破了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及时性、有效性。 2.内部控制受到的影响。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通过提高对资产的安全性、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财务数据的可靠性管理,就可以优化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为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奠定基础。而复式记账法与借贷平衡原理作为会计核算的重要方式,在借助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就可以提高企业财务员工的工作效率、简化各步骤的工作程序,从而提高财务部门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优化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果。 3.财务目标受到的影响。受到市场经济体质的影响,各行业企业的经营规模、范围都在增加,进而就增加了各方之间的联系,在首付款方面频率也随之增多。因此,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企业库存与账目状况,会计信息化就成为了很好的选择。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的制作企业财务信息报表,利用专业的会计信息化设备及相应的财务软件,就可以完成精准报表的制作,然后及时传给深层决策者。决策者在利用科学的财务报表数据,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就可以做出科学的决策,提高财务管理的有序性。因此,借助精准、及时的财务报表,决策人员就可以通过结合公司财务工作状况,做出问题及对策的分析,从而确保企业相关财务指标可以顺利完成,实现企业获利最大化,确保财务目标得以实现。 4.财务国际化受到的影响。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企业财务信息受到的国际经济压力不断增加,企业要想向国际市场发展,就必须根据国际会计信息需求不断的优化自身的会计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分析双方的优缺点,不断的完善、改革自身的会计信息工作处理模式与原则,实现国内国外会计准则的接轨。在财务管理制度的研究中,要充分引入多国货币及语言,提高自身的信息宣传力度。从而,在不断的发展中吸取他国优势会计领域发展经验,通过与自身发展现状与特点的结合,制定针对性策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企业竞争水准。 四、企业财务管理推行会计信息化时的发展对策 1.及时对财务理念进行更新。首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秉持“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受到高科技信息时代财务管理理念快速更新的影响,必须为企业财务工作者树立符合时展的财务管理理念,重视企业财务人员的培养与观念的更新。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要以“人”为中心,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做好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培养,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另外企业决策者建立“风险理财观念”,在当前经济市场行情复杂化、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财务风险也不断增加,所以必须为财务工作者建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其能够在变化莫测的网络时代第一时间发现财务风险、上报相关问题,从而为财务决策争取时间、降低风险损失。 2.完善企业控制管理制度。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企业要做好财务员工及财务内容管控。一是基于人员角度讲,企业要完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推行上岗责任制,明确细化各岗位责任与职能,通过下放一定权限的方式,提高各岗位职能落实效果,消除越权工作问题。二是要设立专业化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队伍,加强信息技术对财务工作的支持,并做好日常系统的维护与安全保障。三是企业应逐步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审计监督,以此来真正实现对财务工作的管理。 3.明确制定企业财务目标。实现企业经济获利的最大化就是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该目标已经脱离了时展的财务管理要求。所以,企业在发展中要及时的修正财务管理目标,制定与时展相吻合的财务目标。受到先进技术的影响,企业的无形资产变得很有价值。因此,企业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生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合理运用,提高人才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另外,企业要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关系、社会利益影响范围的基础上制定财务管理目标,确保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科学性。 4.增加财务内容。给市场经济时代提供服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存货的收发存、资金的投产比和固定资产的保管情况,最重要的是企业的现金流,为企业的生产保证充足的资金流。受到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本逐渐常为了企业资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占据的份额不断增加。所以,企业在发展中必须提高对无形资产管理决策的能力,确保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正面收益。另外,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在财务风险控制中要基于多角度分析、评估、预测在市场投资与融资时可能遇到的风险问题。最后,企业盈利划分的参与者应包含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5.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综合人才的培养。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各种信息及网络技术已经纷纷融入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当中。因此,企业需要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培养计算机、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型复合人才来满足财务管理需求。在现实企业运行中,财务管理工作仍然采用手工记账方式,没有采用高端的会计信息化处理,财务管理工作效率较低,跟不上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受到信息技术与会计信息化的快速更新与推广,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的抢手资源。所以,企业要定时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计算机及会计、商务管理、虚拟公司运营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机会,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制造优秀人才。 6.完善财务软件。财务软件是会计信息化在企业推广中的媒介,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核算中所使用的财务软件种类繁多,因此企业要提高财务员工使用不同核算型会计软件与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水平,加大研发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财务软件力度,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结语 积极的企业财务管理中推行财务信息化,及时的注意会计信息化推广、运用期间的影响与引发的问题,然后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状况制定针对性对策,将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曹月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高速公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研究 一、前言 财务管理信息化对现代财务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数据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的采集和加工是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前提条件,这些采集后进行加工好,要让企业内部和外部第一时间获悉,利用他们的价值。这样他们能及时作出决策和判断。 二、分析高速公路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一)没有重视领导的支持 财务管理信息化非常重要的。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作为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注重技术管理和领导的忽视支持。事实上,财务管理信息不仅是单纯的技术的问题,还需要对公路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要用白纸黑字将职责和权限明确的写出来,并张贴出来。制定,实施和执行,而不在技术人员的领导的支持是很难推广。 (二)没有进行整体规划 做好开发策略工作是为了获得很好的信息,首先要把企业最基本、最长久的问题要处理好,才能谈其他问题。因此,高速公路企业对自己进行充分认识,为以后有什么样的目标也确定了下来,还为企业的组织结构、政策、原则、标准、计量和评估做了大量工作。不准备实施是非常危险的。 (三)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还有改善的空间 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对财务管理来说有致命的重要作用,但仍有许多问题存在我国的管理制度。目前多数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还是很久以前的制度,没有与时俱进,随着企业发展,企业成长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很久以前的财务制度已不再适合现在的企业了,要淘汰了。 (四)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和应用能力不足 企业财务管理要想做的非常到位,就离不开企业信息化管理,因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财务管理发展和应用的重心所在。对财务信息是否能顺利进行起决定性作用。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为了给信息技术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由于财务管理信息的存在而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开发和应用的能力,再加上重视不够,如果财务管理没有做好应有的职责,会使企业运营资金断裂,使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不可信,类似这样的问题时有发生,要想避免这样的问题再次出现,就需要将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和开发能力大大提升,让财务数据处理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务必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而能满足要求金融和现金处理企业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财务信息化管理在高速公路企业中应用对策 (一)领导的支持对于成功运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来说非常关键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离不开软件技术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大力配合,对管理流程、业务流程要求也很高,企业的制度要仔细审核,不符合规定的地方要进行优化,一切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服务。各公路企业的领导者要深刻意识到这些问题,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是非常有必要建立起来的。 (二)合理规划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高速公路企业领导应该要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企业领导必须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领导和监督的实施,并在同一时间,广大劳动者要改变自己想法,让所有的人在高速公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这个想法和规划的思路。在同一时间,我们应该使高速公路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不能太低。 (三)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要十分完善 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和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对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来说有致命的作用,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安全性要有百分百的保障才行。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才能谈其他问题,例如,建立十分完善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因此,十分有必要让信息技术在金融网络系统的安全控制进一步加强,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相当重要的,要能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 (四)要大力培育出高速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 人才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不能忽视这点。各个高速公路企业要加大力度与大专院校和大型金融软件企业的合作与合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优秀人才,逐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这是产,学,研相结合。进而尽量多的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让社会上多出更多的高层次财务管理信息化复合人才。 四、总结 企业信息化离不开财务管理信息化,它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财政管理信息化工作要进一步推广,使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真正落实到位,还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更进一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来说很重要,让财务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笔者是通过高速公路企业来举例说明的,简单的介绍和讨论了高速公路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者:黄玲玲 单位:安徽大学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一、中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形势介绍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充足 在信息化建设期间企业都会考虑所属各机构的同步信息化,这样很多企业就要给内部审计机构提供一定的条件,例如配置计算机、网络等最基本的办公设备,还有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不仅仅投入了最基本的设施,还经过多种途径使用了审计软件,这样在日常管理和项目实施上就方便快捷了,同时也给审计人员提供了很多信息化审计工作经验。而且也有一些企业构建了审计网站,这样办公和管理自动化就可以很好的实现了,不仅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使得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也提升了,给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环境。 (二)扩大了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与软件的使用 在变革和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许多高新技术都被使用到审计软件的创新上,比方说系统的克隆、嵌入审计模块、并行审计等技术,很多的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有了较深的认识,同时在各类审计项目之中也可以有效的使用这些软件,不仅仅使得审计质量和效果得到了进步,同时促进了审计方法和途径的创新。与此同时,不少企业也抓住了网络技术这一优势,实现了远程在线审计,这样信息的异地传递与共享就得以实现了,审计效率也实现了最优。 (三)内部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正规化 为实现审计信息化人才最优培养,审计署专门实施了全国性的计算机应用考试,各个领域的审计机构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也开展了不同种类的审计信息化培训班,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就此展开了活动,把个人信息化水平与审计人员能力考核相融合。截止到现在,计算机应用达标考试已是审计人员获取上岗证和评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首要条件。与此同时,企业在对人员实施分配与招聘的时候,也十分的关注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吸纳与配置,这样就给审计工作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二、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方案 (一)将数据采集、分析技术进行合理的使用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想实现信息化,对于分析数据一定要充分的掌握,注重采集式审计模块的审计程序可以使得信息录入功能更好的发挥出来,同时可以确保其安全性,对同步审计技术的审计程序实施很好的把握,这样可实现数据的实时在线测试,进而实现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的多元化。在对上述程序实施很好把握的条件下,企业就要对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审计报告技术实施有效的创新,这样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进程才会得到进步。 (二)注重审计信息的利用速率的提高 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要合理的把握,要注重复合性专业人才的引入。与此同时,企业要把握好审计质量的控制力度,将审计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企业对于内部资料与档案的管理工作要加强,这样会使得审计信息更加的安全,进而促进审计信息的利用速率的提高。这也是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信息化时代首要满足的条件。也只有满足这一条件,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才会取得长足发展。 (三)注重信息化审计组织体系的打造,使得内部审计信息化标准达到一致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建设实现信息化,首要应该打造信息化审计组织体系,进而可以更好的开展审计项目管理工作,经过一致的内部审计信息化标准,这样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更好的规范管理,在资金充足的条件,确立一个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平台,这样使得企业各个机构之间实现有效的交流,近而使得企业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得到提升。 (四)时刻把握好审计向服务监督审计过渡 在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对于审计工作要一点一点的进行改变。这样,经过静态审计向动态的转变,使得审计转变可以很好的保障审计工作的及时性,经过监督审计向服务监督审计的过渡,使得企业对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意识提升,经过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向审计重心过渡,使得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得到保障,进而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使得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三、中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形势介绍 目前,内部审计过渡到内部审计信息化趋势越来越好,这也给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进而使得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了,这与国际现代审计发展的步伐是完全相符的,目前企业内部审计正在过渡到事中审计、动态审计、远程审计等方式上,这也是内部审计机构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在这个环节上,对于国外许多先进的思想与形式要加以借鉴和学习,把其引入到中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当中。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整体步入第四阶段也不再是梦想。 四、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化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信息化在各个行业的渗透效果越来越明显。企业审计工作向信息化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将审计思想进行合理的转化,对信息化资源要进行有效的使用,注重审计信息化的研究力度,使得审计信息化技术与审计工作更好的融合。 作者:周一凤 单位:江苏华达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管理信息化模式下企业财务论文 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在企业的发展和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过去或者企业现在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不仅与资产的获得和合理的使用决策有关,与企业的生产、销售、物流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不是简单地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而是整合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将计算机本身较为科学、先进的手段运用到财务管理中。在信息化过程中主要运用企业信息化理论、企业财务信息化理论和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理论。我国在财务信息化的过程中发展迅速,而且在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决策上也取得显著的成效,财务信息化也经历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财务一体化软件、和财务信息管理信息化三个阶段。在财务信息化的发张的三个阶段中财务信息管理化成为财务当今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准确地反应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风险控制,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在随着网络快速的发展和各种软件的使用,以目标管理和预算控制为核心的现代财务管理也在财务中得到快速的发展。 1.2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财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财务人员对信息的认识局限在计算机的使用水平上,认为财务信息实现了电算化就解决了财务信息化,对财务信息的认识只停留在IT替换手工的过程中,对实现现代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源需求了解不够,不能够正确认识现代财务信息化的中心,对实现现代化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源需求不够了解。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的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过程中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无需人干预,但是由于各企业部门之间不能进行相互的信息交流难以交换,企业资源也无法达到同步,难以进行信息的协调,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企业在财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始终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在我国的财务信息化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存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中的现象,不能将财务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对数据的分析由于利益原因不能统一,不能够将企业涉及到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共享,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结构,每个结构将信息进行纵向或者横向的分割,形成过多的信息孤岛,从而影响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且在财务中也涉及到网络安全的问题,互联网是使用开放的TCP/IP协议,这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无形增加了网络的使用安全,在当今的电子商务过程中电子操作、分布式操作受到网络非法攻击的频率在增加,所以在使用中要加大交易的安全性保障和使用数字签名的确认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 2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的设计 2.1财务信息化协调模式的设计 在我国的财务信息协调化的过程中企业内部之间除了财务中经常使用的ERP管理系统之外,在企业会计核算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之外我们还增加了财务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和财务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功能,在以上的各种系统中相关利益的主体系统主要通过Internet进行连接。在企业的ERP系统中通过XBBL转换各种文档转换成XBBL文件然后将XBBL中的数据财务信息进行传递和共享。 2.2财务管理信息化协调模式特点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模式主要通过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组合,使整个财务信息在企业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可以加大信息的传递效率和使用频率。可以及时将发生的财务关系传递在财务报告上,企业其他部门可以及时有效地分析财务问题,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作出判断和决策,这种实时化的财务信息有效打破时间间隔给企业带来的损害,在信息的传递上使用XBBL可以实现语言和财务信息的标准化,实现不同系统的资料共享。企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进行财务信息共享与收集,就会有更多的企业相关利益共享信息,企业就会从相关的利益主体之间获得最大化的收益,财务信息的来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由企业在自身经营中的财务信息,第二是由企业政府部门涉及到的财务信息,第三是由企业利益相关主题之间的财务信息。 3结论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就是最大化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财务信息化使用在财务报表中,增加财务的创新意识和财务信息的高效性。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拓宽了企业财务管理空间,有效加快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效性,使企业财务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 作者:童晓茜 欧阳佳佳 罗艳蓓 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商学院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论文 一、现阶段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信息化基础普遍薄弱。 对于企业而言最主要的工作是企业经济的增长,最核心的目标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对财务管理重视不足,进而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足,出现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导致了信息化管理在企业财务中的无法正常开展使用。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不足,会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不能顺利高效的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只有改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重视不足的现象,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数据处理技能的掌握能力,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进步。 2.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健全。 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是财务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但是我国当前企业的管理体系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较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较差。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都不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也较为落后,没有跟随社会发展变化而改革,许多财务管理处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落后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往往会造成贪污、私吞财产现象的出现。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也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进而影响了企业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最终会导致企业的发展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会使企业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中造到淘汰。只有加强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加强管理人员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坚实,才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才能够减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失误的风险性,进而能更进一步的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减少财务管理资金链对企业发展的阻碍,从而保证企业不被社会的快速发展所淘汰。 3.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开发应用能力不足。 企业信息化管理开发应用能力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其开发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信息化的开发应用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但是我国现存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开发应用能力还存在太多的缺点,加上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不足,致使企业工作缺乏资金的正常运转,甚至会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最终导致出现财务数据分析不够准确,出现财务失策的问题。只有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开发应用能力,才能够保证对财务数据处理的高效性,保证财务报表和资料审核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资金链现金的正常运转,进而能够满足企业的对财务现金处理效率的要求,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强化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1.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是企业财务工作处理的直接参与者,只有提升企业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财务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严谨性。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可以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工作处理的积极性,只有改变管理者对待信息化的信念,才能够加强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度,应该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对现代化财务管理的态度,才能够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以及保证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只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才能够促使财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才能够提高企业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保证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的安全性,进而能够确保企业经济的更快速提升,进而企业的发展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的要求。 2.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 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最重要的内容是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想要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高效性,就需要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中处理数据的安全性。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是财务管理工作安全性的前提,因此应该加强信息化技术对财务网络系统的安全控制,对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各个层次都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因此应该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财务管理安全体系,使财务工作中的数据得到安全保护。只有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才能够确保企业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性,进而能够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改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 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保障财务部门正常运转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前提。只有不断改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保持时刻同步姿态,可以更好的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与信息化结合的高效性,进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内部的竞争环境,能够更好的激发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工作的精神。 三、结束语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效果直接影响企业工作的开展,只有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才能够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信息化管理在企业财务中的应用,可以保证企业的资金链条的正常运转,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进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进步。为了保证企业发展的长久性,应该强化信息化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加强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从而确保整个管理体系工作的高效开展。 作者:孙雪 单位: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财政局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1财务信息反馈不及时 在市场经济和多变的市场环境共同作用下,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影响。企业内部各个管理部门由于自身的利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没有很高的准确性,甚至有些管理部门在财务报表中弄虚作假,导致财务管理人员没有很好的接收到各个管理部门的会计核算数据,导致企业出现亏损。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即将面临破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生存下去,从而进行违法偷税漏税,而另一些企业经营有力,利润大增,面对巨额利润也进行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由于企业有些财务管理人员喜欢凭自己个人意志喜好来进行财务管理,从而导致财务管理信息化投资进程变慢,还有可能致使企业财务信息泄露,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同时,要摒除企业管理人员以个人喜爱偏好和个人经验管理企业观念。 1.2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管理信息化正在建设之中,正在学习国外先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和理念。相对于外国许多企业来说,他们实行的是统一管理体制,有利于实现资金全面有效预算、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力度以及财务和资金的集中管理与调配。而我国多数大企业实行分级管理,一些大企业中分为多个子公司,在每个公司内部都有一套财务管理制度,在推进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不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会导致企业内部存在管理力度不够、资金周转困难等现象。所以要通过学习先进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1.3管理人员思想落后 有些企业单位内部的部门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始终按照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组织工作,不与其他部门沟通和交流,资源没有共享,这种行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步调不一致,有些企业财务部门好高骛远,不根据企业现状和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在网络计算机服务器配置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在网络系统开发和使用软件方面缺乏经验和技术,没有统筹兼顾,导致生产经营不均衡,资金投入量过大。由于企业财务人员受传统观念影响,对财务信息化认识不足,不习惯网上办公,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不完善,企业报表还是要靠人工手写。 2、加快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对策 2.1革新管理者观念 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主导所在,经营者的观念问题在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进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更新企业经营管理者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知水平,政府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比如培训、观摩等方式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信息化知识和财务管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2.2加大政府扶持 为了缩小我过去发达国家之间差距,企业内部应该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应该推行优惠政策,帮助扶持企业尽快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管理组织方式的转变,积极同其他企业单位合作,推动供需双方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加快我国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2.3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管理体系,无论是财务安全、信息安全还是管理系统安全都没有保障,所以,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在企业内部实行责任制,防止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做出违法行为;定期进行系统维护,从硬件到软件都要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财务信息化网络安全管理,对系统内部信息进行加密,通过发达便利的网络技术及时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产业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 3、总结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时展的产物,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企业应该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管理技术经验,加强自身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争取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许丽霞 单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校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综述 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环境不佳。 (1)财务管理信息化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尽管现代信息技术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财务管理理论仍处于完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摸索、改进。此外,与之配套的政策、法律法规也不完善,这不仅给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报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风险性,从而限制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规范发展。 (2)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基础薄弱。一些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全面和标准化,造成企业财务管理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一些企业,由于经济上的缺乏,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投资的资金力度不够;一些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较差,不能与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做到协调一致等等。 2.个别管理者对于财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部分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并未设立专项的管理经费,因此在财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上不够完善,甚至由于管理的落后而造成一定的损失;一些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薄弱,保护手段缺乏,保密制度不到位,较易发生安全事故;一些企业管理者只重建设,不重联系实际,使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着盲目性和重复性建设的问题。 3.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比较落后。我国财务管理相关软件的开发相对落后,很多企业缺乏能够开发适合自身企业财务管理需求的软件设计人才,财务软件集成化程度低、通用性差,部分财务软件没有经过严格技术测试、财务数据安全保密性差等问题都制约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1.加强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管理者应从根本上认识财务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各方人员的配合与支持;财务信息化建设是由财务管理人员来执行和实施的,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质量以及速度直接取决于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主要措施:一是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培训;二是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使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做到与时俱进。 2.不断推动企业财务工作和业务工作协调发展,推动企业财会业务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直面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竞争。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全方位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为财会业务一体化创造了实现的条件。通过财会业务一体化建设,有效地使企业财务工作和业务工作协调发展,为企业数据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保障,实现企业信息的高度集成。 3.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加强企业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受财管人员的主观性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实施的效果。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风险预警的情况,从而及时化解风险,更为有效地进行企业的风险管理。 作者:艾莉 单位:陕西铜川市气象局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及控制策略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内部控制的改变 (一)企业集团在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必然使得财务工作流程及方式有所改变,而且在财务组织结构、财务运行机制以及财务人员的管理上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给内部控制带来了多方面影响 1.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适时集中的数据处理方式使传统的控制方式发生了改变。我们知道,传统的会计方式正是通过职能的分割与人员的分工来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而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按照计算机及网络数据处理系统组织起来的,账务处理过程全部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主要处理过程无须人工干预。而这种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使传统的组织控制功能减弱。随着这种改变,会计工作常常随之划分成数据收集、凭证编审、数据处理(包括数据输入、处理、输出)、财务管理、系统维护等。 2.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使企业的内部控制范围不断扩大,内部控制重点也相应发生变化。传统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查错防弊,而财务信息化涉及的控制范围相应扩大,使得内部会计控制重点从岗位牵制、审核等制度控制转变为以网络安全、原始数据输入、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控制几个方面。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交互传递愈加频繁,以往传递壁垒逐渐消失,由于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给企业集团的内部会计控制增加了难度。 3.财务管理信息化使企业内部控制手段和技术发生了变化。在财务信息化不断实施发展的情况下,控制方式和手段由手工控制转为手工控制和程序化控制相结合。财务信息系统要求在程序设计的各个环节、阶段为审计留下线索。所以,财务信息化条件下,原有的手工控制手段部分需要保留,同时增加了一些包含于计算机程序中的程序控制。一般来讲,财务信息化程度越高,必须采用更多的程序化控制。 4.内部控制的环境发生了改变。首先是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原来的财务、会计人员基础上更增加了计算机操作员、网络系统维护及管理人员等;其次是会计业务处理范围变大,除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外,同时还集成许多管理以及财务的相关功能;再次是提供使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的在线办公等服务;最后是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存储方式和存储媒介发生了变化。因此,企业集团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会计内部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控制。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新问题 1.建立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实施,企业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与手段已不适应于新的环境,因而建立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成为目前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2.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企业面临的安全风险加大。企业集团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内部控制的核心和关键随之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的财务会计强调证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而在财务信息化实施中,内部控制的重点转为数据输入输出及网络安全管理等。财务信息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难度和风险。 3.财务信息化的开放性使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加大。财务信息化提倡开放,目的在于为会计与有关各方建立有机联系,创造条件,以推动财务管理的发展,促进企业管理。开放表现为软、硬环境的开放。其中硬环境的开放是内部控制风险增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会计信息一直被视作商业秘密。没有哪一种加密技术绝对安全,不法分子有可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使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失效。正是由于财务信息化控制技术的复杂性,加大了系统的控制风险。 二、企业集团应该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如何加强企业集团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对于实现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信息系统风险及企业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1.加强系统设计控制。在软件的选型与软件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加强选择控制,防止所选购的软件质量存在缺陷,或软件功能不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如果专项开发设计更应在设计需求方面注重控制的加强。企业集团的所购或开发的财务软件要经过严密的可靠测试,降低数据结构、程序结构隐含的问题会在后期系统运行中被触发或各种舞弊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2.加强系统安全控制。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安全风险主要由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两方面引起,网络系统本身存在安全脆弱性,软件系统内部缺陷没被测试出来属技术因素,而组织内部没有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使用人员操作缺乏相应的操作规范,无控制标准与安全防范标准属管理因素。企业资产损毁、被盗等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也是系统安全控制的方面。 3.加强系统管理控制。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包括工作人员的分工、权限的设置、必要的审批、日常的运行维护和管理都能够增加系统的安全控制,促进系统实施有效性的发挥。 (二)从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1.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明确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形成相互制约机制;制定和完善技术安全制度,从制度上防范由于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对系统安全的威胁;制定和完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通过内部控制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加强内部控制。 2.建立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完善内部控制措施。内部审计是保障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集团应从加强会计信息资源控制、组织与管理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维护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控制等方面,加强包括内部审计等监督机制的建立。 三、总结 总之,由于不断变化的生产经营环境,财务信息化内部控制机制也将存在着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断面临新问题的挑战。因此,从财务信息化角度出发,随着未来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深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并针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逐步完善和提高,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将成为每个企业集团必须经历的漫长发展路程。 作者:关立艳 单位: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部
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茶文化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围绕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不足,然后分析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茶文化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心理健康本身作为学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乎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面对当下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想,茶文化本身具有传统悠久的历史,具有能够启迪人们心灵、净化人们内涵的重要作用,因此茶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的发挥茶文化的重要作用,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经过对当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们的外在生活更加纷繁复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们面临着很多思潮的影响,而学生们本身又非常注重自己的私密空间,在这个网络世界里,很多的学生们选择在虚拟社会中生活,这样就导致自我意识不断扩大,容易造成逆反的心理,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其次,学生们面临着较大的学习生活压力。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家长和教师把更多的心思都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因此对于心理健康以及疏导方面缺乏重视程度,导致学生们的学习以及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这种社会导向的影响下学生心理很容易会产生一些负担,尤其是作为思想意识较为强烈,而且较为独立的个体,学生们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如果家长和学校不能够积极的给予关注,那么很有可能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马加爵事件的出现以及各种在校杀人事件都让象牙塔充满了很多的忧伤,并且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2.1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作为学生,其不仅要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树立良好积极健康的心态,只有保证心态积极向上,才能够更好的处理问题,迎接生活、迎接挑战,所以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能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并且能够做到自我控制。 2.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意识对物质具有正确的反作用,因此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够让学生们真正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帮助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2.3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变得非常重要,因此各个学校都纷纷开设了一些心理咨询室,还聘请一些具有心理健康资格专业化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通过定期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3传统茶文化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茶文化本身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 面临着当代大学生群体本身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茶文化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包含着比较丰富的精神元素,吸取了我国传统的文化内容以及道德上面的礼仪,通过茶文化的讲解能够让学生们静心并且崇尚礼仪。静心和崇礼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内容,通过茶文化能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辅导以及疏导,除去学生们内心的阴霾和不足。 3.2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正所谓茶如人生,通过进行茶文化讲解让学生们以品茶的心态来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且帮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人生道德观念,并且陶冶自己的情操,能够放松心中的压力,排解内心的苦闷,营造出一种良好、积极、健康的心态。在进行茶文化讲解的过程当中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能够正确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但学生们本着一种平和的心态以及健康的处事方式来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从而避免思想上出现任何的误差,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3.3茶文化本身也具有重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作用 文化的内涵相对较为广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大讲堂活动本身作为一种活动,也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而茶文化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并且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通过进行茶文化的讲解让学生们了解到传统的美德,能够让学生们在品尝苦涩味道的同时也能够思考,在人生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迎接挑战,最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身的跨越。所以茶文化本身对于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文化内涵的积淀具有重要的作用。 3.4茶文化本身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重要作用 茶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品种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能够有效的弥补我国传统教学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的问题。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偏差,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心理疾病,但是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而且在师资力量以及数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距,难以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师资队伍,而且课程设置上也不尽合理,教材内容相对单一而且不规范,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茶文化本身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能够让学生们在进行赏析茶文化内涵的过程当中掌握人生哲理,并且了解教育的意义和内涵,从而将新的视角导入到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来,让学生们通过自我检查以及检测来查找内心的不足,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引入茶文化能够弥补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当中进行灌输式和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失去了更重要的价值,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价值,能够真正的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引入茶文化能够让学生们的认识得以有效的改正。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也不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精神病混为一谈,应该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并且融入茶文化让学生们受到良好茶文化的熏陶,使得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5在进行大学心理健康活动中能够将茶文化具体实施在教学活动当中 在进行心理健康过程当中,为了有效的融入茶文化有必要开展一些课堂之外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反思以及压力的释放。通过举办一些茶文化赏析活动,来让学生们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这样远远要比灌输式的教学取得的效果更加明显。通过举办茶文化讲座课堂或者是课外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当中来,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茶文化的文化内涵。通过举办这种茶文化活动能够更加全面的揭示茶文化的价值体系,让学生们的心理更加健康,并且能够以茶文化的精神来指导自身的发展,避免出现心理的误区。 3.6对茶文化的多元化因素进行综合有效运用 由于茶文化本身蕴含的内涵较为丰富多样,尤其是一些积极健康的心态以及良好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好好的面对生活,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对茶文化多元化因素的综合应用,这样才能够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规范化而且具有实际效果。另外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内心诉求,这样才能够从整个茶文化体系过程当中进行深入的挖掘,确保应用的内容与实际的需求相一致。通过将茶道精神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中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处世态度,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处理各种问题。 4结语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令人堪忧,主要是受到外界思想的影响,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影响。另外,学生们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使得他们的心理负担相对较大,心理健康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而茶文化本身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科学的人生态度以及良好的价值观念。所以茶文化本身作为精神元素,能够让学生们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帮助学生们修身养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的运用茶文化,积极的探求茶文化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最后通过进行茶精神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良好的处世态度。
一、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现在的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公司凭借着先进的通信技术,在新发展理念即平等、共享、开放、绿色、协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上进行操作,从而实现资金的融通、信息中介以及支付等一系列的服务的一种金融形式。互联网金融主要是指依靠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一系列的互联网工具来实现资金流通、支付等各项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与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进一步在安全、移动便捷的环境下,在被广大用户接受以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一种被需要的新业务新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困扰 互联网金融不仅是在支付等交易方面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同时也是在便捷地处理数据和处理相关支付成本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相比于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互联网金融确实是有着很大的优势。就我国目前整体的大环境而言,互联网为依托的交易平台每年的交易额确实是比网上银行的交易额要多,这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互联网金融这一新模式给商业银行所带来的困扰。因此,商业银行要是想在新的环境下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要对新的发展形势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近些年,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与此同时还带来了很多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更加富有竞争力和创新意识的经营决策。我们必须需要承认的就是,我国商业银行机构设置过于冗杂,经营效率低,缺乏竞争与创新意识等等这些都迫使我们必须要对目前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的机构进行改革。伴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已经逐渐认识到自身经营管理模式的缺陷也正在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于是大家纷纷进行了机构扁平化改革。 三、商业银行机构扁平化改革 所谓的机构扁平化改革就是通过商业银行审视自己的组织架构,顺应互联网的大发展潮流,通过破除公司自上而下的垂直结构,减少中间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裁减冗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紧缩的横向组织。因此,它更加具有缩短上下级之间距离,信息纵向流通快,管理费用低,有利于主管人员与下属团结成大集体等诸多优点。商业银行进行的机构扁平化改革,也就是对金字塔式管理的进一步否定,通过增加管理幅度,减少组织的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中间管理层的做法来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效率。机构扁平化改革的根本是要通过银行内部组织的调整、业务流程的进一步改造,以及加强日常管理来提升银行对于客户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做出扁平化改革之后,银行会实行“大运营、大后台”的组织架构设计,这样的结果就会使得想要获取监管数据的难度大大增加,也会为基层银行的监管带来障碍。所以,在深化银行机构扁平化改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尽快适应新的改革形势所带来的结果。同时,我们必须要知道,银行机构扁平化改革的关键是创新,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金融科技和在结合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中,要借用互联网金融的思想,尽快实现商业银行机构扁平化改革,共享改革成果。 四、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机构扁平化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措施 (一)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机构扁平化改革的重点 改革的重点是想要通过去除冗杂部门和人员,扩大对优质客户的服务渠道,互联网金融公司是通过建立一个渠道扁平、上下一体、高效经营的机构体系,从而提高经营效益。因此,银行机构扁平化改革可以借鉴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进而来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 (二)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机构扁平化改革的实际措施 集中处理事务、划分市场,更好地服务客户、统一资源配置,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统一基础建设,努力发掘潜力原则、加强银行队伍建设等具体措施。 1.集中处理事务,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集中处理管辖范围内的事务,减轻相应网点的负担,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银行内部网络中建立反馈机制平台,这个平台是专门用于各个网点遇到问题的集中反馈和业务的申请,对应的部门每天都会进行专人在线回复与答疑,保证问题的较好处理,这样就能够提高信息沟通的速度和银行内部部门的反应能力,进而提高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2.划分市场,更好地服务客户,提高经营效率。细致地划分市场,在每个分行都建立专门的团队来更好的服务客户。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建立不同的团队,分别对不同的大众客户提供不同的柜面服务。因此,在实行扁平化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适当的原则,采取适当的措施,一方面是扁平化改革的内容要适当,另一方面是扁平化经营的管理宽度和幅度要适当。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3.统一资源配置,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要加大对于服务一线部门的资源配置力度,要奖罚分明,要在全行内部形成良好的氛围,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要建立整体服务联动机制,要重点强调银行各个部门之间、部门与个人之间、总行与分行之间等都是联动的,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对不同部门的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实行有差别的激励约束机制。 4.统一基础建设,挖掘服务潜力,更好地推进扁平化改革。扎实的基础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整个团队服务能力的提高,一定要认真做好各个网点的规划与布局;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大对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投入与支持,要形成多元化、便捷的服务通道。另外,还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来提高整体的服务能力,促进整体的服务管理系统的优化,更好的推进扁平化改革。 5.要加强良好的人才队伍建设,确保改革的平稳进行。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历史和现实因素以及员工对于改革的承受能力,要不断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加员工与管理层人员的有效沟通,从多个方面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员工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特长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确保扁平化改革的平稳进行。 五、对商业银行机构扁平化改革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经营模式要向互联网金融的优势靠拢 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要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服务效率,要进一步对人群进行细化,明确客户的实际需求与消费能力,进一步实现网络经营的开展,通过互联网平台搭起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建构相应的服务平台,实现对现有的业务环节的精简来提高自身的服务效率,更好地吸引客户群体,从而有效地提高各个支行的市场竞争力。 (二)要重视信息沟通方式的革新 总行与支行经营目标的不一致,归根结底还是信息沟通的方式存在着问题,不能够更好的将总行的指示进行传达同时也不能将分行的现状对总行进行反馈,扁平化改革有着灵活、信息传达范围广、时效性高等一系列的优点。另外,各支行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也是十分复杂繁琐的,此时是十分需要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金融技术,灵活运用现代技术快速的处理大量的信息。 (三)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联合来实现优势互补 相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银行有大量的资金,而互联网金融企业有着较强的技术能力。将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联合,两者的优势就可以相互补充,成为合作的前提和基础。银行在技术上的进一步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就能够督促银行尽快的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和满足自身业务需求的网络系统,这样就能够帮助广大客户在参与互联网大背景下的竞争时,更好的满足自身的实际需求。 (四)要正确地处理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实行商业银行的扁平化改革,涉及的范围和人员都是十分复杂的,任何一个实行扁平化改革的单位都无法保证,改革的过程会是一帆风顺的,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麻烦,银行可以通过与政府的沟通交流,借助于政府的力量来促进机构扁平化改革的顺利实行。银行也要对当地的企业或是人员进行一定的帮扶,促进当地的资金流通,这样政府肯定也会大力支持商业银行进行扁平化改革。 六、结束语 在现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竞争也正在变得日益激烈,我国商业银行由于自身所存在的一些组织结构上的问题与当前的大环境有着不适应的问题与矛盾,因此,商业银行实行机构扁平化改革是十分必要并且是必须的。虽然在互联网金融这样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机构扁平化改革不能解决现在商业银行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但是按照科学的态度,积极的吸取借鉴国内外众多改革的案例,也肯定是行之有效的。所以,在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一定要积极地迎接挑战,抓住发展机遇,通过经营模式向互联网金融的优势靠拢、重视对信息交流沟通方式的革新、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等方式来实行扁平化改革,从根本上保证能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进而确保能够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机构扁平化改革的实际措施主要是包括集中处理事务、划分市场,更好的服务客户、统一资源配置,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统一基础建设,努力发掘潜力原则、加强银行队伍建设等具体措施。我们要在合理分析自身现状的基础上,选择性的套用之前的理论知识指导,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出适合每个分行和各个网点的实际措施,一旦确定了要实行的实际措施就要坚定的执行下去,要保证全行工作人员都参与其中,要让工作人员牢牢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一定要避免过犹不及的情况发生,一定要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实地考察、认真参与、扎实推进的工作方针,要坚决避免由于推进改革而导致的各项业务的执行受阻这样的情况发生,相关企业相关部门相关人员一定要认真做好在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商业银行机构的扁平化改革的相关工作。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摘 要】近年来,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农业技术的水平,创新管理体系,完善技术水平,针对当前技术中的不足,我们必须要调整现有的技术体系,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意见 0.前言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都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下文就来分析下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具体的情况采取对策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生话,加强农业知识传播与技术推广,增加农民收入。 1.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1当前我国农业科研综合实力弱,整合能力不足 首先,学科结构与专业设置不够合理,而且交叉颇为严重,尽管多次调整,体系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在专业与机构设置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除了种植业学科多、其他学科少的问题外;传还存在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产中领域研究学科多、产前、产后领域学科少等问题。 其次,农业科研机构与队伍大但不强,科研方向、任务调整斗殴无法满足新阶段年农业发展的需求,最典型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水平较差。例如农业科研成果产生量与成果转化率不成正比,除了开发与推广上的问题外,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差也增加了转化难度的提高。 再次,农业科技项目还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多,但很少涉猎高新与实用技术,引进技术多单消化难度大,影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进程。 最后是农业技术整合能力不足,最典型的就是农业科技团队几个身不强,尤其是立体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直结构合理且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另外就是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发展规模小、效益差,经营管理不够规范问题也颇为突出。 1.2农业技术创新资金不够,手段落后 这是制约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在农业技术上尤为明显。首先是我国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为千分之二,仅是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十。同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费用不足,经费来源过于单一,而且不够稳定,影响推广的效率。一些地方政府对年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水平低,而且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与推广费在下降。另外,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离退休人员过多,而且负担重,单位投入的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交叉,增加很多人力、财力的负担。最后是农业科技手段颇为落后,同时由于财政投入少,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的设备都无法满足研究的需求,而且图书资料少、信息手段不足,大面积试验基地少。最后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多数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与能力,影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1.3科技创新机制不够灵活,体制不完善 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制仍未完全建立起来,具体来说就是科研力量部门所有制十分突出,导致机构部研究的效率较差,而且颇为浪费。第二就是在农业系统内部与科研成果脱节,导致技术创新过程不够畅通。很多科研成果没有被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分配不合理,确定项目与技术推广间仍然由政府集中决策与行政推动的做法,大部分农业科研项目结题后期成果都被束之高阁。四是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农业技术的创新动力不足,很多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互相交叉,管理难度较大,影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步伐。 1.4人力资源不足,人才不稳定 人是发展的根本,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也必须要依赖人来完成,当前我国在农业技术发展上存在人才不足,而且不稳定,导致各科研单位争抢人才现象,而且很多人才外流,影响到整个体系的发展。 1.5资源配置结构不够合理 所谓的资源就是指人、财、物,而我国农业发展仍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种植业上,在水产、畜牧上发展力量不够;而大多数科研项目也集中在产中环节,产前与产后的投入则十分不足,限制我国农业科研水平的发展,这种问题是目前制约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发展最主要的问题。 2.构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2.1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在发展中要坚持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按照市场发展规律与农业科技发展的特征,调整优化铲射科技体系结构,合理优化人才配置,服三年弄,转换机制,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与资源优 配置的技术创新体系,将自主研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床柜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结合,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结合的体系,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提供保证。 2.2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创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必须要确定以下几项重点工作,首先是加大对自主研发创新平台的研究,利用市场与政府的调控政策,调整现有的科研机构,形成农业科研体系,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是要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的创新,要以建设高新产业群作为突破口,带动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的发展,加大推广力度,促进生物技术与加工技术的发展,实现技术产业化,创造经济效益,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进程,推动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再次是农业知识传播与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完整的人才使用机制,流动机制与竞争机制。为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发展奠定人才保障。 2.3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首先,制定农业技术产业发展的策略。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府是互相影响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必须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强大政策导向,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政策要以产品创新与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且附加值高的产业要加大扶植力度,推动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其次,强化农业技术体制创新的建设力度。 农业科技体系的建立要从农业科技运行机制与体制的改革为前提,突破传统农业体制管理的局限性,根据发展的情况深化农业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人员与机构的优化配置,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发挥每个农业岗位的作用,??农业技术体制创新的发展速度。 再次,提高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 从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的现状来看,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创新人才短缺,因此,国家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综合素质,通过科研工作等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 最后,增加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主要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政府的投入,实行多渠道并存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发挥市场与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与导向的推动作用,鼓励企业与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成果产业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促进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有了全面的认识,对此,除了要不断的完善机构设置及人才配置外,还必须要加强人员素质的建设,从多个角度推动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农业技术扩散障碍及发展路径探讨 摘要:农业技术有效扩散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存在严重障碍,极大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农业技术扩散的障碍因素,详细探讨了加强农业技术扩散的发展路径,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扩散;障碍因素;发展路径 1 农业技术扩散障碍因素分析 1.1 农民素质偏低,技术扩散受阻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靠天吃饭,农业技术水平比较低下,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经验来进行农作物的耕种和收割,生产效率不高,同时农作物的产量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三农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新的农业技术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但是,农业技术在推广和扩散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农民素质偏低就是一个主要障碍因素。由于大批年轻、有文化的农村人进城务工,留守的老弱人员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对新技术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偏低,导致了农业技术扩散较为困难。 1.2 农业技术科研机构技术研发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在我国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农业技术科研机构由于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无法有效地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实施,这必将影响到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农业技术科研机构作为农业技术扩散产业链起点,其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科研机构没有对新的农业技术进行全面考虑,尤其是对技术实用性分析深度不够,导致了技术无法被市场接受和推广;农业技术科研机构的经营体制无法适应市场化的需求,传统的推广体系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科研机构必须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农业技术的研发,这样才有利于新农业技术扩散。 1.3 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信息流动和扩散渠道不畅 由于对农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业技术主要是借鉴吸收国外成熟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高效、节约型的农业新技术少之又少,关键性产业化技术水平的落后在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也成为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在农业技术扩散体系中,由于技术扩散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自身能力水平的低下,用于农业信息流动的传播媒介和扩散渠道的不通畅,对新型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不够合理的推广引导方式都会对农业技术扩散造成一定的障碍。 2 加强农业技术扩散发展路径探讨 2.1 加强农业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农村人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导致农民素质偏低,这样非常不利于农业新技术的吸收和应用,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加强农业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结合农村当地具体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加大农村科技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同时进行农村农业合作社工作的建设,以便于农民进行知识交流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农户之间的联系和信任,这样才能够减少农业技术扩散和推广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和阻力,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2.2 政府积极有效参与和支持,合理引导和干预 农业技术扩散和传播推广不仅涉及到农民、农业技术科研机构和推广中介,更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有效推动、合理引导和干预。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农业技术扩散是不现实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宣传科技农业、可持续农业思想,通过宣传和培训来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和农业技术能力,加大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教育,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和土地状况选择合理农业种植新技术和新的优良品种农作物,通过农业技术带头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来带动农民认可和应用农业新技术,从而实现农业技术在农村地区的迅速扩散和大力推广。 2.3 增加农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完善信息传播扩散网络系统 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而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需要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了降低资金投入不足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制约,国家财政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对农业技术推广中介进行一定的补贴和鼓励,对待用于农业技术研发的新技术贷款要求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放 宽政策条件限制,鼓励个人和企业对农业新技术方面的投资,这样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农业技术扩散将会更加顺利。鉴于我国农业信息传播系统现状,为了便于农业新技术的扩散,需要对现有农村信息传播网络系统进一步完善,借助多种信息传播媒介和扩散渠道,加强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宣传和介绍,建立相对完善的农业技术扩散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迅速扩散和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 结语 农业技术扩散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发展过程,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合理引导,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加强农业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促使农业技术扩散工作得以全面、顺利地开展,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摘要:农业技术创新是在有限土地资源条件下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以袁隆平水稻杂交技术为代表农业创新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围绕如何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了农业技术创新特征,探讨了我国农业科技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够对从事农业技术创新的科研人员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 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 1 农业技术创新特征 农业技术创新包括农业科学创新,创新成果的生产、推广,以及对从事农业人员的培训、销售等内容。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全方位农业设计过程,可以理解为农业经济创新,因为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完善的关系,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技术创新,而农业技术的创新又能为农业经济带来收入。农业技术创新包含着新技术创造、认识和掌握以及新技术应用、转移和传播,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先进的由科研人员、相关行业、相关部门组成的完整系统,各要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协调性决定了新的农业技术从产生到传播应用的周期,各要素间的关系越协调,这个周期就越短。 1.1 生物技术是主体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内容,可以应用到农业科技创新中来。生物技术当中的基因工程,可以将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作物特性保留下来,将不需要的隐藏或者剔除,经过基因工程培育的新品种具有抗性更强,产量很高、营养更丰富、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等优点。袁隆平培育高产水稻就是利用基因工程,对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获取起其中优点最多的品种进行培植,取得成果之后进行推广种植。美国科研人员将血红蛋白基因转移到玉米当中,既保留了原有品种的高产能力,还增加了玉米中的蛋白质含量。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其基因工程,对农业技术创新有着强力推动作用。 1.2 周期长 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具有较长周期。农业技术创新,比如植物新品种选育,既需要一定时间来实现筛选,新品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自然环境,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具有周期长的特征。 1.3 非理论性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常通过电脑进行虚拟技术方案实施,比如进行植物新品种种植后产量等数据的搜集。由于现实环境的复杂性,新的技术或品种在电脑模拟中表现出的优秀能力可能在实际种植中因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降低。所以,农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非理论性。 1.4 必须具备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一项新的农业技术能够生存下来所必须具备的特性之一,也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与基本要求。农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表现在: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农业技术创新须以生产力提高、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肥力提高为基础,力求实现技术创新对环境无污染,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创新理念,农业科技创新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成果投入使用后应达到无公害、对食用者身体无影响等要求。只有符合以上特征才能被视为合格的农业技术创新。 2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我国农业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2]。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缺少强力的科技技术支撑,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弱,即便有了好的创意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来实现。早在20世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就提高了1倍左右,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总值也只是增长了一倍而已,这其中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2.2 单产水平低 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够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少之又少,且分布较为分散,土地单产能力较低。土地单产水平低的不仅体现在农作物种植上,经济作物上也表现明显。 3 总结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特征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生产较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只有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摘要:循环农业技术进步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条件。根据循环农业发展的“3r”原则,构建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进程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末期,很快就能进入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当前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技术水平低,其次是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力度研发与推广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并且要加强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大社会大环境对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关键词: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湖南省 循环农业实质上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应用。而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因而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无疑是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和方法进行认真地研究,有利于对国家或地区的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评判,从而对促进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加速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 循环农业是追求低投入、低能耗、高效能、高产出的经济。它是一个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因此,循环农业的技术目标是“一高两低”,即资源利用高效率、物能投低消耗、污染物输出低排放[1]。因此,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可测性和可比性、完备性与简明性、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等原则。依据循环农业发展“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出发来设计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涉及到经济、技术和社会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方面包括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技术方面包括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社会方面包括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三者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其中,具体指标的选取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指标选取要能充分体现上一级指标的含义和要求;二是要考虑指标数据必须具备可获得性。 2 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的界定 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能降低资源和环境成本,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技术支撑,而循环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出循环农业技术支撑能力的强弱。因此,从经济、技术、社会 3个方面设置了相应的指标(表1)。 2.1 经济指标 2.1.1 经济水平指标 ①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是衡量农民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标志,也是直接影响农业持续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②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即农业总产值与gdp之比。③粮食单产,即粮食总产量与耕地面积之比,指在粮食作物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上,平均每公顷耕地全年生产的粮食数量。④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市人口+镇人口)/全部人口。 2.1.2 经济结构指标 ①农业科技贡献率,是反映农业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也是能反映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农业科技贡献率=应用农业科技的产值/农业总产值。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就是指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水平,也是循环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等于国内总产值减去农、林、牧、渔总产值。 2.2 技术指标 2.2.1 减量化技术指标 ①农业用水强度,指农业生产用水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②农业土地产出率,即农业产值与耕地面积之比。③农村用电量强度,即农村用电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④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即农用柴油使用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⑤农膜使用强度,即农用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与总播种面积之比。⑥化肥施用强度,就是指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⑦农药施用水平,即农药使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⑧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即农业机械总动力数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之比。 2.2.2 再利用技术指标 ①农副产品加工率,即已加工的农副产品总值/农副产品总产值。②耕地复种指数,是指一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数来表示,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2.2.3 资源化技术指标 ①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即畜禽粪便利用量与畜禽粪便总生产量之比。②农用薄膜回收率,指回收的农用薄膜占农用薄膜总量的比例。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即秸秆利用量与秸秆总生产量之比。④沼气覆盖率,即沼气使用户数/总户数。 2.2.4 系统化技术指标 ①信息化综合指数,体现农民对信息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由信息化、电话和计算机普及率3个指标加权而成。②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指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这是一个定性的指标,其资料通过现行统计渠道无法取得,需要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取得。 2.3 社会指标 2.3.1 社会发展指标 ①农业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农业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农业劳动力接受“两型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以及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该指标值越大越有利于“两型农业”的推进。②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是指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③森林覆盖率,即森林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与生态平衡状况的关键指标。对于森林在保持水土、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3.2 社会稳定指标 ①农业就业比例,反映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比重。该指标表现了农民就业与收入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状况,也间接反映农业发展的经营规模。这是一个负向指标,农业劳动力就业越多,对农业资源的压力越大[2]。②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食物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例,用以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3.3 社会公平指标 ①农村社会公平度,即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②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越大,说明政府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投入越大、越重视。 3 权数的确定 本研究从易操作性角度考虑,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的是同级指标比较法,就是将同级指标进行比较,根据每个指标对于上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大小来进行权数分配。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100%,其中,经济指标占20%,社会指标占30%,技术指标占50%。对二级指标、三级指 也是根据同样的原则进行权数分配(表1)。 4 期望值的确定 建立指标体系的关键与难点在于期望值的确定。期望值直接反映循环农业技术水平所要达到的目标,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合适,目标太高会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目标太低又无法达到激励的效果。在期望值的确定过程中,本研究主要参考了两型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的期望值和中国农业发达地区以及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关指标的当前水平,结合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期望值(表2),从而构出起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 计算模型 5.1 测算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综合评价指标法进行测算。 5.1.1 指标实现度的计算 在实现度(s)的计算时,分正向指标和反向指标两种情况[3]。 正向指标实现度:pij=xij/xij′ 反向指标实现度:pij=1-xij′/xij 其中,xij为现值,xij′为目标值。此外,实现度超过100%时,都按100%计算。为了防止某项指标完成出色,遮蔽其他指标完成的不足,从而更加强调整体水平。 5.1.2 综合指数(总实现度)的计算 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指数(z)为各指标得分之和,各单项指标得分(fi,j,m) 等于各项指标实现度(si,j,m)与指标绝对权重(ni,j,m)之积。即, z=σfi,j,m,fi,j,m=si,j,m×ni,j,m×100% 5.2 制约度的计算 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是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现状之考察,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找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障碍因素,有的放矢地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进程中的行为与政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有效地提升循环农业效率与效益。 本研究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制约度3个指标来诊断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制约度分别表示单项指标与分类指标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值,该指标是循环农业技术发展障碍诊断的目标和结果。计算公式为: 三级指标制约度:nj=vj×tj/σ(vj×tj)×100% 二级指标制约度:mj=vj×qj/σ(vj×qj)×100% 一级指标制约度:bi=σmij 其中,qj为因子贡献度(即二级指标的绝对权重),tj也为因子贡献度(即三级指标的绝对权重),均代表单项因素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即单因素对总目标的权重;vj为指标偏离度,指标偏离度表示单项指标与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定义为单项指标实现度与100%之差,计算公式: tj=xj×rj×wj qj=rj×wj vj=1-pij 其中,rj为第i项一级指标的权重,wj为二级指标中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相对权重;xj为三级指标中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相对权重;pij为单项指标的实现度。 5.3 阶段划分 将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划分为起步阶段、初级阶段、发展阶段与实现阶段。循环农业技术的起步阶段40≤z 60;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60≤z 80;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80≤z 100;循环农业技术实现阶段z=100。 6 结果与分析 6.1 测算结果 用以上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来量化评价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进程,2011年的测算结果为57分。测算结果表明,2011年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末期,很快就能进入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 6.2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意在测度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综合水平,做出评价并找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短板与障碍因素,因此,将着重三级指标实现的比较分析。对三级指标实现度、偏离度等进行测算、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 参考上述阶段划分标准以及数据的三级指标实现的总体分布情况,本研究以指标实现度小于25%作为低于整体发展进度,以大于80%作为高于整体发展进度,因此,三级指标中实现度超过整体进程的有5个,从高到低分别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森林覆盖率、粮食单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城镇化率;实现度低于整体进程的指标也有5个,从低到高分别是化肥施用强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用电量强度、农膜施用强度与农副产品加工率。 6.3 诊断 对一级指标的制约度进行了比较(图2),可以看出,制约度由高到低依 次是技术指标、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说明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技术支持这一块还有待加强,但在经济、财政支持上表现良好。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湖南省对于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较大。 比较二级指标的制约度(图3)可以看出,制约度最大的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表明目前湖南减量化技术与再利用技术水平还不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另外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制约度最小的是每公顷农业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这与近些年来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以及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 比较三级指标的制约度(图4)可以看出,制约度最大的是农副产品加工率、农村社会公平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农业就业比例,表明目前湖南在农副产品加工利用这方面还比较弱,农产品再利用技术水平还不高。另外在社会公平、农民生活水平与农业就业状况等方面都不够理想,制约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制约度最小的是粮食单产、农药使用水平、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农用薄膜回收率和森林覆盖率,这与湖南省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分不开的。 7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围绕经济、技术与社会3个层次目标,建立了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得出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指标制约度的计算,当前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技术水平低,其次是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针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主要制约因素,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力度研发与推广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并且要加强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强社会大环境对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农业技术工业化的困境及其解径 [摘要]大工业生产模式、现代工业技术不仅在工业产业中,而且在农业产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农业技术工业化几乎成为农业发展不言自明的必经之路。然而,农业技术不顾农业产业特点而单纯地、全盘地工业化,造成了农业发展的种种困境。农业技术发展要避免唯工业化,要以农业生产的自身客观规律为准绳.在合自然的自然观、相关社会建制和“适度技术”等基础上,以谋划农业技术的工业化。 [关键词]农业技术;工业化;农业发展;技术进步 自20世纪30年代起,大型农业机械的出现导致农业耕作大规模机械化;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化学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化学产品;农业新技术尤其是杂交技术使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农畜产品大幅度增加。工业的突飞猛进以及工业化所带来的令人兴奋的经济效益,使农业技术不断地走向工业化的道路,“本来是主要的人类传统的职业的农业,从欧洲较富足的国家开始,正在迅速变为一种越来越带科学特征的工业”[1],农业技术工业化似乎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以工业化的模式谋划农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境。 一、农业技术工业化的内涵及特点 工业化是指以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为核心,用以机器体系为特征的先进物质技术基础取代以手工劳动为特征的落后的物质技术基础,以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取代个体生产的方式,从而使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非农产业部门逐渐取代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程。本文更多地把工业化理解为为了追求经济目的,发生在农业生产技术中的工具、方式、观念、结构等方面的变革,从而引起的农业本身及其与人、社会、环境关系的改变。 工业化社会具有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集权化的特点[2],工业化一方面大力发展工业,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一方面将大工业的思想和理念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快速发展工业的同时,对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模式实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使农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 以工业化模式谋划农业的发展,其中心内容是农业技术工业化,即工业化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工业产业模式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工业经营方式在农业中的应用等等。从实质上看,农业技术工业化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第一,农业技术工业化主要体现在一些与工业相关的技术发展上,从传统技术中的手工工具、畜力过渡到使用自动化的、功率庞大的大机器,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实行联合作业和自动控制,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 第二,工业化是一个工业发展和农业改革的过程,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技术在“生态上以逐渐简化的种群来取代相当复杂的生物群落系统,在技术上以化石能(主要是石油能)驱动的理化技术系统取代人、畜力驱动的手工工具与传统农艺,在经济上或是以附属于工业资本的日趋商品化的市场经济的农业取代附属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3]。机械、能源、科学技术的密集投放,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使农业由粗放到集约,农业不再是劳力集约,而成为资本、技术、知识集约的产业。因此,农业技术工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庞大的变革过程。 第三,在认识上从以经验为主的认识模式转化为建立在实验科学之上的农业科学理论。认识、预测、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了,农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四,工业化的高效率、最大化导致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农业的大规模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化肥、农药、利用矿物能源的机械的大量投入,依赖石化能和化学产品,造成了特定农业生物的专业化、单作化、连片化和多头(羽)化。 第五,工业化的农业技术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因此追求农业外部投入与农业产出比的最大化,导致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使原来以有机循环为主的有机农业变为依靠无机投放的无机农业,动力系统、土地的营养平衡、病虫害防治都靠无机的方法来维持。 由此看来,农业技术工业化表现在动力强大、突破了客观自然的限制、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规模、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依赖变为征服,工业化农业技术的知识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和集成,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经验型知识结成统一整体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是复杂的知识整合体系。 二、农业技术工业化的困境 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的效益已经使工业技术至上主义根深蒂固。人们相信工业是先进部门,农业是落后部门,农业迟早要工业化,农业技术迟早要工业技术化。于是天然肥料被化肥取代、木材被钢铁和塑料取代,人们恨不能用工业合成物来代替食品。然而工业技术理论体系忽视了生物有机体的有机联系,无法完全代替生物理论。农业技术工业化过分单纯地接受了工业技术理论,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过多地采取了这些生物成长自然过程以外的技术措施,使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面临着停滞或者倒退的危险。工业化不仅仅在技术本身,而且在制度、政策、人的观念等方面不顾农业的特殊性,产生了严重的发展困境。 1、工业技术理论体系的缺陷 工业技术理论从根本上拒绝生物性和整体性[4],表现为: 第一,工业技术的原理及模式是建立在物理学、化学基础之上的,忽视了生态学这一基础。农业技术与生物有机体打交道,农业生物本身、土壤、自然环境等是具有生命的活的有机系统,应当保持动态平衡状态才能健康。 第二.工业技术的建造机理是通过分裂、分化、分解、分割的方式将复杂的自然事物变为单纯物,然后又将这些单纯物重组为符合人的需要的复合物。这种技术方式只利用了自然规律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违反了自然过程的流动性、循环性、分散性、网络性,割裂了技术活动与自然生命的统一,干扰了自然过程的多种节律,破坏了生物圈整体的有机联系。一些新技术虽然在提高农业产量方面具有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它们也要求应用能耗更大的耕作方法,其中包括大量使用高成本的化肥和农药[5]。 第三,工业技术的组织原则是线性的和非循环的。传统物质生产的目标是单个过程的最优化以及更快更好地取得经济效益,而线性的、非循环的工艺是最简单、最节约的,因而在生产工艺上形成“原料一产品一废料”的运行模式。 第四,工业技术以狭隘的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建立在这样一种信念之上:对于自然的认识意味着对自然加以统治。 2、农业技术工业化政策的偏差 工业化的现代农业政策支持并刺激了工业化农业技术的应用,如化肥、农药、排水系统、过度开垦和销毁森林、减少轮作和休耕、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污染、家畜和人的健康受到威胁、加速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农业景观破坏[6]。工业化农业技术还造成了人与自然联系的中断,“农业重新与自然(而不是人工)生长因素相互联系。要求技术重新本地化。……因此,农业的可持续性将再次要求‘技艺的本地化’;也就是说,重新发明和评价‘农耕的技艺’”[7]。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状况、不同的劳动技巧、不同的劳动过程和不同的农业产品,工业化农业技术政策鼓励割裂农业的这些地域特征,形成了一种地域知识的新形式,这种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中不仅关注普遍规则的应用、生产过程和人工制品,也必然伴随着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具体回应。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工业化经济理论和消费理论的偏差 工业化经济对能源和资源的过分依赖表现为它是资本密集型而不是劳动密集型。资本代表工作的潜力,是从过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中获取的。一旦这些资源减少,资本本身就成为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经济中存在着一种用资本代替劳动的强烈趋势。资本和劳动都可生产出财富,但是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同时也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当然,资本并不都是罪恶,它同时具有伟大的文明作用,但是它所产生的通货膨胀影响到经济的许多方面。工业化农业生产是靠能源密集型机器和灌溉系统来进行的,并且使用大剂量的从石油中提炼出的杀虫剂和化肥。这些方法不仅破坏了土壤的有机平衡,并在我们的食物中产生出有毒的化学物质。然后食品工业又把农产品变成过度加工、过度包装、过度作广告的食品,然后再长途运输到全国各地的大型超级市场去出售,所有这一切都要过多地消耗能源,因此引起燃料价格飞涨。动物养殖也是同样的情况,它受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大力推动,因为生产单位动物蛋白比生产单位植物蛋白所需要的化石燃料能源要高出十倍以上。“现代农业也是一种工业,它的生存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能源、技术、有熟练技能的劳动者、原材料及其它许多因素。因此,正如核战争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会使农业遭受破坏一样,经济生产活动的紊乱也同样会使农业生产蒙受损失。农业生产手段越精细,其遭毁坏的危险就越大”[8]。美国生产的大部分粮食都不是供人消费而是喂养了供人吃的家禽,结果导致大多数美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平衡,进而导致肥胖和不健康,从而又引起了保健费用的上涨。 4、工业化大型化、高效化观念的偏差 工业化更多地强调大型化,机械化系统的最伟大之处是通过规模化获得的。更大的力量意味着更大的输出,输出越大越好,但这并不符合生物系统的有机特点,因为在生态系统中规模服从于功能[9]。机械化和大型化不一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胜法宝,而且由于工业化的特点,“对自然界的统治的规模。在工业中比在农业中大很多,直到今天,农业不但不能控制气候。还不得不受气候的控制”[10]。工业化农业技术所产生的效益,也并非是最合算、最合理的,“自从普遍采用昂贵的机器以来,人被强行消耗的力量远远超出人的平均力量”[11]。 三、农业技术工业化困境的解径 1、纠正技术理性的偏差 技术理性是指围绕着技术实践所形成的有目的的、合理的行为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形成了一整套的基本文化价值观念,如人类征服自然、自然的定量化、有效性思维、社会组织生活的理性化、人类物质需求的先决性[12]。 正是由于技术理性,我们才会有今天的文明和历史的进步,也正是由于技术理性的如此成就,才被社会广泛接受,成为统治社会的权威,进一步形成了技术至上的思想。技术理性主义以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对自然的破坏。技术理性无力解决人的个体性、自由意志、道德情感、本能欲求等非理性问题,而这种非理性世界是内在于个体的,它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的真正价值。理性主义的极度发展,必然造成非理性世界的严重危机,使人类迷失自我,丧失了内在的灵性。技术虽然延伸了人类某些方面的能力,同人的某些方面的生理机能相适应,但人的很多生理机能却遭到了可怕的压抑。在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中,每一种事物都是可替代的、可化约的、可按照人的意愿随意改变的,人自己也成了市场上一个可计量的市场价值物,成了整个社会机器中一个可以随意更换的部件。技术理性追求效率,在这种思维方式盛行的情况下,人们所注重的将是效率与计划性,而不是人的需要或价值。人类从蒙昧中解放出来,却又被理性自身的创造物——机器、商品和官僚制所奴役。 对于技术理性,“不应该成为霸权主义理性,陷入绝对的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13],也不应成为禁锢人类发展、离析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力量,而要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指导农业技术向合社会目的的方向发展。 2、健全相关社会制度 首先,加快技术发展和技术预测。要清醒地认识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在技术设计时消除或减少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不利,选择合社会目的的农业技术。为了消除化学化农法或工业化农法,摆脱现代农业的困境,削弱现代农业技术的异化,就要选择生态化的、绿色化的、适用的技术,摆脱对工业技术的崇拜而不回避技术的发展。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而绝不能回避问题。西方先进工业国家都在积极寻找所谓“替代农业”,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持续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等,我国也在积极尝试以生态农业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为基础的高新农业技术园区的试验。其共同信念是,在农业生产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反对与自然相对抗;农业生态体系为一个有机整体;重视土壤的培肥;重视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持持久的农业生产力。 其次,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要克服异化带来的弊端,除了寻找现代农业技术自身存在的问题,避免现代技术对生物有机体及其生活环境的过度伤害之外,更关键是超越传统自然观,破除工业技术万能的幻想,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协调和均衡的机制,利用人类的知识、智慧和意志去自觉地实现一种“均衡”的发展,实施农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应该尽量遵循自然流动、循环的规律,减少对农业生物体生长方式的改变,减少化学物质等人造物的投入,尽量保持农业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和谐的、均衡的天人合一的世界。因为人类的知识不断丰富,技术不断进步,人类对技术的预测也越来越明确,解决危机的可能性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发展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演变,发展观将会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化。另外,在新的发展观指导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协调,必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现代农业技术达到这种“均衡”,异化的削弱甚至消解完全可能的。 第三,完善新技术研发的技术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机制。技术评价是对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要做市场分析,投资——效益分析,评价可能采用的技术,还要分析其使用后对环境可能带来的污染等,通过研究分析决定是否选用该项技术或技术体系。农业技术的评价是测定农业技术的功能属性,对研究、发展、引进和推广的农业技术进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和可行性论证,从而为农业生产管理者进行农业技术选择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社会公众评价是将农业技术的新发明向社会公众进行告知,以征得社会公众的认可,确保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的行使,减少社会公众对新技术的恐慌和排斥。对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尤其是新技术的使用。必须通过较为完善的技术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前面分析过农业技术的功能,农业产品是与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健康密切相关的,新技术的社会后果不仅要通过专业研究评价机构的评价,还要通过社会公众的评价和认可;不仅要通过经济效益评价,还要通过社会、生态、人文伦理的评价;不仅要进行短期的评价还要进行中长期评价;不仅要进行积极效益的评价还要进行负效应和风险性评价。通过技术和社会公众的评价,尽可能地减少技术的负效应,降低技术的风险性,保证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第四,加强技术研发和管理的立法。新技术研发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为新的农业时代开创了无限的可能与机会,另一方面也夹带着无限的未知与危险。新技术可能使未来社会的知识财富和物质财富更加集中,拥有高技术、接受新科技的族群与信息匮乏者、未接受新科技的族群之间的差距拉得更大,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权、个人隐私权等权利体系更易受到破坏,人们的落伍感、代沟感、贫乏感、差距感会加强,挑战频繁而至,新问题将层出不穷。现有的法律、法规将不足以应付新时代的需要,起码是瞬时的混乱局面将难以避免。新技术的应用和研发要通过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引导和规范,防止滥用、误用技术。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农药使用规范、生物制品使用法规、转基因农产品标签法等。 3、“适度技术”的应用 从技术主体的角度来看,农业技术异化的重要原因是对技术的过度使用带来的技术负效应,如前面谈到的化肥技术负效应。选择适度技术避免了单纯追求高、大、快。如合理密植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重要的技术措施,但是在密植技术中,种植密度越大,作物的茎杆越细,越易倒伏。密植与倒伏是密植技术中的一对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培养矮株品种抗倒伏,而植株过矮又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依靠适度技术的应用,既要考虑合理密植,又要考虑到合理的植株高度。 适度技术的应用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在保证农作物和畜禽原有自然生物性状稳定的基础上,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如巨型猪、巨型蔬菜和含有肉味的蔬菜等就改变了生物体原有的生物性状,不仅带来一定的风险性,而且对公众心理造成压力。其次要遵循综合性原则,适度技术不是单项技术的使用,而是整个技术体系的应用,农业技术体系既包括种养技术,又包括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等,适度技术也要在各个单项技术之间寻求一种综合的、相互融合协调的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技术形态。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摘要:农业 发展 的根本出路在于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而科技成果转化为 农村 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推广。本文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问题的剖析,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仅供 参考 。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措施 一、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干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的新技术,如旱育秧及机械化插秧等,但推广多年覆盖面仍然不够理想。可以说,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现象。 二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 农技推广体制不顺.队伍不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镇站编制被挤占、挪用,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中心工作”,乡镇机构改革后,井入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行政管理权下放到乡镇,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且多站在一起办公,上面又没有相对应的单位,业务工作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管理,工作随意调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乡里的一些多而杂的工作.如部分乡镇在农事季节任意抽调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去抓征收税费、计划生育等工作,加之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落实,农业生产现状的低格局,使其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致使部分人员对本职业务工作丧失责任心,失去了进取心。由于农业服务体系经过改革后,农业服务中心的大部分职能都由乡镇管理,农业局只有职称评定的这唯一权利,不能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实在在的管理.多种业务活动相对受到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一些农技人员由于受“工作”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服务 网络 .不能很好地运用现有的资源,壮大自己的服务网络和 经济 实力,从而很好的服务干农业。 二是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更谈不上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三是基础设施不全。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部分地区农技推广设施设备严重滞后, 现代 化的信息设备无法配备。只有尽快配置现代化的设备,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贫,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次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三、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我们认为必须从农业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做出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 首先,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 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教农业体系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其次,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一再次,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 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为此,农技推广部门要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 教育 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 根据目前 农村 经济 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例如: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三级 网络 (区、镇、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函授及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颐之忱。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努力使农技推广机构由“空心”变为“实心”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搞活农技推广工作,增强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改革旧的推广模式,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结合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要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立足推广工作的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良种统繁统供、化肥统测统配、植保统防统治和农产品贮运加销一条龙的系列化服务,开拓农技推广产业化服务领薪。农机人员要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开展个人或集团技术承包,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调动农技人员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使基层推广机构不断巩固和提高。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有关东明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建设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宣传、加强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工作、提高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东明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方向与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建设体系;宣传;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山东东明 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需要加快农业技术发展,这既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东明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作一些探讨。 1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网络,夯实基础 现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建立了以国家推广机构为主的专业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团体相结合的推广服务体系。为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重要补充的民间科技性服务组织必须加快发展。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六有建设标准,建立起省、地、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村级技术服务组织,并按照“强化县级、充实乡级、发展村级”[1]的总体思路,建立起上下相通、左右相连、设置合理、运转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从而保证将农业新技术、新机具及时地引进、示范、推广,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一是强化县级。抓好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投入资金,加强装备,建立起一支结构稳定、素质高、战斗力强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二是充实乡级。要抓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落实农业技术推广责任,下移管理重心,提高技术和致富信息等服务,加强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教育,营造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良好氛围。同时,结合开展创建“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镇”活动,本着自愿、合作、平等的原则,发展由农民群众自愿组织的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三是发展村级。是指依托农业大户,建立村级最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点。在全县范围内有条件地选择8~10户农业大户,担任乡村农业技术推广员,利用他们的资金、场地和影响力进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2做好宣传,广造舆论,培养农民的推广主体意识 农民是推广的主体和推广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农业技术推广诸要素中,“农民”即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科技意识淡薄,思想比较保守,接收新生事物慢,种田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的精耕细作。要求推广人员,本着坚持“向社会宣传农机,让农民了解农业技术”的原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2],加强对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宣传,让全社会认识、了解、关心和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社会上有影响,在农民中有威望,因势利导农民,用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改变他们小农经济的思维惯性,提高他们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自觉性、主动性。在农闲季节,多举办一些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业新技术培训班;让农业技术人员走上田间地头,实地开展技术培训,让农民们亲身感受先进农业技术的巨大作用。还可以通过开办农技夜校,开展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学习,为农村培养更多的致富带头人。 3加强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工作 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信息支撑,更快、更好、更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尤为关键[3]。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争取建立方便、快捷的县级农业技术信息网,并实现与全国农业网联网,及时为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站、农资经营组织、种植大户提供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市场需求,产品购销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信息内容。如在引进新的经济作物时,可与该作物的原产地沟通联系,互相签订引种合同,新产品供求信息,吸引已有引种的农户扩大规模,同时带动其他农户,形成规模效应,组织编写农业技术手册提供给农民,并设立本地区农业技术服务联系电话;在新闻媒体上定期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信息,通过多渠道丰富信息来源,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通过信息服务,拓宽推广视野,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运用农业新技术,缩小与农业发达地区的距离。 4加强培训学习,更新思想观念,提高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提高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全局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意识,爱岗敬业、听从指挥、尽职尽责、乐于奉献。二是加强农业技术业务技能培训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4]。在每个项目的推广过程中,首先要对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学习,使其首先了解新技术的增产原理、使用规程等,实际推广时达到能讲解、会指导、会排难、会现场示范,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工作中利用空余时间,自学农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阐述了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建议与对策,对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问题;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措施,为此,就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进行探讨,以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 1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于受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制约,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问题[1-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推广体系断层,技术服务难以到位;二是行政指令推广,服务对象难以接受;三是农民素质偏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四是服务环节单一,推广效果难以提高;五是技术人员知识提高和技术更新难,技术人员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少,仅通过杂志、书籍、电视介绍的新技术、新品种,了解一些抽象的信息,没有实地感受,更没有实践试验;六是推广经费短缺,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2农技推广工作建议与对策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贡献[3-4]。 (1)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农技推广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都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要切实增加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始终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 (2)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意义。一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体系结合起来,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工作推广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二要加强舆论宣传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三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任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 (3)加强农民带头人培养,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许多农村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上不了项目或上了项目形不成规模,其原因是缺乏农民带头人,缺乏示范带动作用。这就需要培养农民带头人,发展专业技术协会。要改变过去那种重模式、应景式、走过场式的培训方式,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农民带头人的培训上,将技能培训转移到素质培养上。专业技术协会应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发展方针,把它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创办主体要多元化。可采取农村能人领头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村集体组织领办等方式。二是服务功能多形式。根据农民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产销结合服务型、产加销一体型、生产服务型等都是有效的形式。三是政府部门多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健全、完善与壮大,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扶持、指导与管理。政府部门要帮助建章立制,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进行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技术改造、加工、开发新产品等环节;培育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4)加强科技普及,提高农民素质与技能。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3级网络(县、乡、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5)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纳入全程配套服务内容。产前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6)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一要合理构建县、乡、村、科技示范户的四位一体的推广网络。县一级要突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乡镇要重点突出试验示范的推广,发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还要根据各乡镇产业实际,确定区域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配置相关专业人员,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更好为产业服务。要大力培训农民技术员,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让他们在农业科技运用上起到带头作用。二要发挥农业技术优势,积极培育新型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培育更多的专业合作组织,延伸和壮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要大胆创新,把农业技术体系融入到农业企业中去。要帮助农业企业建设农业基地,为农业产业企业提供产量高、质量优的原材料,以提升自身品牌;要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创办自身的科研推广机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新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西部山区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持续发展措施 摘要从选准突破口、试验示范、宣传和技术培训、发挥农业职能部门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推广等方面总结了西部山区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持续发展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措施;西部山区 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实际包含着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传递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全过程。农业科技成果要实现有效推广并取得实效,必须正确处理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技术供给系统、传递系统、接受系统和组织协调系统之间的关系,认真抓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的每个环节。农业科技推广的最终目的是使农民接受农业技术的操作规程,并改变传统的生产行为,采用技术、应用技术于生产,依靠技术实现增产、增收。现就西部山区农村的农业科技推广作一探索。 1因地制宜,选准突破口 农业和农业技术都具有区域性的特征,每一项农业技术都只能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推广,在任何一个地区都适应,都能取得较好技术效果的技术,在立体农业特征极为明显的西部山区是很少见的。因此,作为西部山区农村,在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选择当前生产中迫切需要的、群众易于接受的技术作为推广突破口,取得实效后再逐步试验、示范其他的农业科技成果,做到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协调发展。 2重视试验示范 一项新的农业技术成果进入西部山区农村后,首先要进行试验,然后在扩大示范和推广,切忌一哄而起,以提高技术推广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一个县、市或者是一个乡、镇,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进行示范,其作用:一方面进一步验证技术成果在当地的增产增收效果,另一方面为农民群众做出样子,使农民群众看到技术应用的效果后跟着学、跟着做,产生辐射效应[1]。作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西部山区农村,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起步阶段,应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建设一些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供群众参观学习,不断扩大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 3注重宣传和技术培训 一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之初,它是不被应用者所掌握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工具和媒体,大力宣传,特别是在当地试验成功并且具有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更需要大力宣传。既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也可在当地农民群众居住密集的地方或者集市办宣传专栏、黑板报、宣传车等,使农民群众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面向农民的技术培训;在示范推广之初先培训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及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的知识青年,然后再逐步展开,不断深入到村、组的农民群众。培训的形式,既可以举办培训班,请省、地、县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和研究工作的中高级专家授课[2],也可采取召开现场会、小组群众会,进行面对面的讲解,只有向群众讲清楚道理,他们才会主动应用农业科技。 4充分发挥农业职能部门的作用 乡镇农业职能部门是国家设在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门的农业科技人员肩负着收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的任务[3],他们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使用和组织指挥对农业发展十分重要。使用得当、指挥得好,农业科技的发展就快,使用不当、指挥不力,农业科技就难以有大的发展,要取得成效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建议西部山区农村,从农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出发,认真使用好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创造开展本专业工作所必需的工作条件,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工作上支持他们,努力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强化行政领导、技术干部和农民群众相结合,政、技、物相结合,农业科技的推广才能取得成效,农业才能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5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推广 农业的发展没有粮食不行,但是只抓粮食,农民虽然可以解决温饱,却难以富裕。在西部山区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认真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方针非常重要。一方面依靠大力推广粮食增产的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粮食产量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当地的农业资源,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按照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4],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组织科技力量,研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使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地方特色,防止产业趋同,要寻找市场空白,使开发的农产品在地方及其省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摘 要:介绍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技术推广; 问题; 对策 1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中国广大农村,农业的发展极需要农业技术的推广。但是有些农村,经济条件落后,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的指导,或者政府编制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根本不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一些农民在遇到问题之后,请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由于有些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所以根本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农民也对一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失去了信心,所以,只能按传统的办法进行生产。 1.2 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的沟通不足 中国许多事业带编制的技术推广人才,在拿了国家的稳定工资之后,根本就没有尽到技术推广人员职位的责任。他们往往只呆在办公室里,与农民完全脱离了联系。他们的知识也仅仅止于在学校学习的一些浅显的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还缺少多次的实践论证,因此,技术的含量还有待提高。农民是最需要农业技术的群体,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的脱节,导致了农业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地推广利用。此外,一些农业技术人员,他们有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是他们的技术只是为了科研、评职称和加薪,而不是真正的为农业发展服务,所以先进的农业技术还是不能够真正地推广到每家每户。 1.3 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政府财政拨给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非常有限,所以一些农业技术无法真正地进行推广[1]。其次,由于有些农村地区,农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所以农业技术无法进行有效的推广,这些问题,都导致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无法与农民进行有效的结合,起到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作用。 2 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培养一定数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完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 国家要根据每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当地的政府部门选拔和培养一批带有事业编制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并且要使选拔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和需要相适应。政府要成立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中心,定期负责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然后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真正地走入基层,和农民进行有效的沟通。要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服务意识,让他们积极地为农民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亲自参加农业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解决具体农业问题的能力[2]。 2.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的沟通 农业技术人员只有与群众真正的结合,才能够了解农民的需要,才能够真正地为农业发展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除了平常做好技术的科研之外,更多地要考虑怎样将自己的技术进行推广,真正发挥农业技术的效益。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亲自地参与实践,亲近与农民的关系,热心地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技术问题和推广农业技术。 2.3 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要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引起高度重视,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拨款,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拨款,只有当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时,一部分农业技术才能进行推广。比如,要完善农村的道路设施、水利设施等等,确保技术能够更顺利的实施。 2.4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制度 农民是农业技术需求的主体,也是农业自主经营的主体和市场的主体。在新时期,政府要提高农民采纳新的农业技术的自愿性,建立农民采纳新技术的推广机制,将市场的需求和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行紧密的结合[3]。要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利用市场的激励手段提高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也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使农业技术的推广真正落到实处。 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的增收,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农业技术的推广在中国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国由于农业推广技术人才缺乏,农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与农民联系不紧密和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不足等等原因,农业技术的推广并没有落到实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 通过政府部门、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多方的努力,将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行到底,使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广大农民服务,实现农民的增收,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循环农业研究的重要内容。分析了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构建思路,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及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如何科学地构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和指标进行认真研究,对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采用、实施乃至控制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1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1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内涵,从科学的视角准确地把握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质。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数据的来源要可靠、处理方法要得当,所设计的指标要能反映循环农业技术体系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指标必须目的明确、定义精准,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许多指标体系中的上一层级的指标值都是通过对大量下一层级的指标值进行加工而来的,因而,如果选取的那些基层指标的含义不够明晰,将直接引致计算公式、运算方法难以统一。并且所用的计算方法、模型也应该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1.2 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全方位地反映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涵盖面广、层次高、系统性强的特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若干个子系统,在不同层次上应采用不同的指标,这样有利于政府在决策时在不同层次上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进行有效地调控,从而有效地配置资源。 1.3 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 在一定的时期内,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便于分析、比较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的过程,预测其发展趋势。然而,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在设计指标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综合反映出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以便于进行更好地预测与管理。循环农业技术的核心是通过自身的技术支撑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要求指标之间要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更全面、更科学地评价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构建循环农业技术指标体系不仅是为了评估循环农业技术的现有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为了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不但要有能反映循环农业技术现有发展水平的静态指标,还要有能综合反映循环农业技术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与发展趋势的指标。 1.4 可测性和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可行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量化,因为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问题,然而,对于一些不易于量化,但却有着非凡意义、影响重大的指标,亦可用定性的指标来描述。此外,指标的计算方法也应当明确,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要较容易获取且可靠。评价指标设定的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并且推动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所以,每项指标都要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从而便于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进行全面的评价。 1.5 完备性与简明性原则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要求覆盖范围广,能全面、多视角、综合反映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的各个方面。指标体系的设计应相对完备,指标体系既然作为一个整体,要能基本反映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从理论上来讲,所设指标越多、越细、越全面,其反映的客观现实也就越准确。然而,指标数量的增加也必将导致数据收集与加工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尤其是过细的指标划分必然会导致指标之间的重叠,甚至对立的情况发生,从而不便于综合分析评价。所以,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在内容上应当简单明了、准确,且具有代表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亦不宜过多、过细,在相对比较完备的前提条件下,指标的数目应尽量精简,以利于分析操作。 1.6 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原则 评价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整个系统 的总体发展也就是评价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所达到的程度。因而,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是整个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评价指标的内容是否反映了目标的真正含义。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不仅可以相对准确地评价此系统的发展状况,而且还能引导系统朝着正确的、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2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循环农业是追求低投入、低能耗、高效能、高产出的经济。它是一个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因此,循环农业的技术目标是“一高两低”,即资源利用高效率、物能投入低消耗、污染物输出低排放[1]。所以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进行评价,并不是对循环农业的某项具体技术进行评价,而是对整个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进行评价。技术是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循环农业的技术评价实质上就是循环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依据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应充分体现循环农业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这四大技术支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等发展状况构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评价指标。 遵循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应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整体角度进行考量,采用目的树分析方法,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出发来设计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涉及到经济、技术和社会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包括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技术包括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社会包括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三者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因而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3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3.1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如表1所示。 3.2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的解释 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能降低资源和环境成本,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技术支撑,而循环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出循环农业技术支撑能力的强弱。因此,从经济、技术、社会3个方面设置了相应的指标。 3.2.1 经济指标 1)经济水平指标。①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元)。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是衡量农民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标志,也是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②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就是农业总产值与gdp之比。③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用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2], 2011年湖南省城镇化率达45.10%。④粮食单产(kg/hm2)。粮食单产指在粮食作物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上平均每公顷耕地全年生产的粮食数量,即粮食总产量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2)经济结构指标。①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贡献率是指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3],也是能反映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农业科技贡献率=应用农业科技的产值/农业总产值×100%。②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就是指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水平,也是循环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等于国内总产值减去农林牧渔总产值。 3.2.2 技术指标 1)减量化技术指标。①农业用水强度(m3/hm2)。农业用水强度指农业生产用水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②农业土地产出率(万元/hm2)。即农业产值与耕地面积之比。③农村用电量强度(kw·h/万元)。农村用电量强度=农村用电量/农林牧渔总产值。④农用柴油使用强度(t/万元)。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农用柴油使用量/农林牧渔总产值。⑤农膜使用强度(%)。即农用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⑥化肥施用水平(kg/hm2)。就是指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⑦农药施用水平(kg/hm2)。即农药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⑧退化 土地恢复率(%)。退化土地恢复率=已恢复的退化土地总面积/退化土地总面积×100%。⑨ 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kw/hm2)。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2)再利用技术指标。①农副产品加工率(%)。农副产品加工率=已加工的农副产品总值/农副产品总产值×100%。②耕地复种指数(%)。表示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4]。 3)资源化技术指标。①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利用量/畜禽粪便总生产量×100%。②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秸秆利用量/秸秆总生产量×100%。③沼气与太阳能灶普及率(%)。沼气与太阳能灶的普及率=(沼气使用户数+太阳能灶使用户数)/总户数×100%。 4)系统化技术指标。①信息化综合指数(%)。体现农民对信息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由信息化、电话和计算机普及率3个指标加权而成。②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100%。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这是一个定性指标,其资料无法通过现行统计渠道获取,需要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获取。 3.2.3 社会发展指标 1)社会发展指标。①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gdp比重(%)。②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农村总人口×100%。③农业环保投入占农业gdp比重(%)。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表明有关部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以及改善环境的力度。④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森林覆盖率是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5]。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与生态平衡状况的关键指标。森林在保持水土、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社会稳定指标。①农业就业比例(%)。反映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比重。该指标表现了农民就业与收入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状况,也间接反映农业发展的经营规模。这是一个负向指标,农业劳动力就业越多,对农业资源的压力越大[6]。②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食物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例,用以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3)社会公平指标。①农村社会公平度(%)。农村社会公平度即农村人均纯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百分比。②农业补贴支持力度(%)。此数据根据专家打分获得。农业补贴的支持力度越大,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支持力度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目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工作的着力点已转移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上来。在这个由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经过对一些农村的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农技推广工作与农业面向市场经济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相适应;一是注重技术推广而忽视市场指导和信息服务;二是注重常规技术而忽视产业技术;三是注重普遍指导而忽视区域经济的分类指导;四是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素质培训。因而,农技推广工作较难解决农民的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如何形成产业增加收入等问题。诚然,农技推广工作也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如体系不健全、队伍不稳定、基础设施差、工作经费短缺等,但作为思考问题、改进工作、更应该研究主观原因,研究思路方法。适应农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的需要,农技推广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 加强市场指导,强化信息服务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对市场经济表现出畏惧和盲从的心理,一方面,是“怕”字当头,对一些好的种植项目不敢尝试。缺乏对市场的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表现出畏惧心理,大面积土地进行传统作物种植造成重茬严重,连年减产;另一方面是项目选择盲从,看人家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如前两年种植月苋草,很多农民盲从,使生产发生亏损,对市场产生了畏惧。农民对市场的畏惧和盲从从根本上说是市场信息和反馈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或者说农民无法得到市场信息。农业服务部门应承担起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把它纳入到农技推广的范畴。一是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应以农经站为依托,配备专门人才组成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从省到市(地)到县要增加投入,建立计算机网络,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等市场供求预测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三是在对农民培训农业技术的同时,向农民市场信息和讲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种植。 二、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 产业化经营是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各地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应该加强这些支柱产业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方面我们的农技推广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是粮油生产,而从事经济作物和特种种植的技术员很少。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综合配套技术不完善,缺乏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如生产“无公害”蔬菜、药材等就没有明确的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一是要转变观念。农业产业化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要研究、示范、和推广什么技术。当前要将主要从事粮油生产的技术推广转移到支柱产业的专业技术推广,拓宽农技推广工作的范围。二是培养人才。要鼓励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投入到新的产业技术推广中去,通过试验示范,知识更新,逐步成为新产业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专业技术推广是一个综合配套的技术推广,包括耕作制度、品种的选择、栽培模式、配方施肥、植物保护等,需要对现有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技术集成和组合,形成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将一套综合的、标准化的技术完整的推广给农民,使其实现分户经营,规模种植,形成一个产业。农技推广工作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技术推广有无限广阔的领域。 三、 加强农民带头人培养,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很多地方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就是上不了项目或上了项目搞不成规模,这关键是缺乏农民带头人,缺乏示范带动作用。这就需要培养农民带头人,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传统的农技推广工作一是开培训会,二是搞现场示范。一个乡或一个村召集起几十人至几百人在一起,讲一讲课,做一个示范现场就算培训了技术。由于所来的人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不一致,时间又短,听得似是而非,看的模模糊糊,加之第一次受训人员不固定,技术就很难落实到位。农技推广工作应重点放在农民带头人的培训上,将技能培训转移到素质培养上。例如在赵光镇的每个村选择3-5名文化程度高、热爱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一个生长季节、一门专业技术的培训,这样就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农民技术员。第二年再进行一些后续行动,就培养了一批农业的带头人。在此基础上,组建起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技术协会应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发展方针,把它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具体工作中,一是创办主体要多元化。可采取农村能人领头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部门创办,村社集体组织领办等方式。二是服务功能多形式。根据农民实际困难开展多形式的服务活动,产销结合服务型、产加销一体型、生产服务型等都是有效的形式。三是政府部门多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健全、完善与壮大,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扶持、指导与管理。政府部门要帮助建章立制,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进行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技术改造、加工、开发新产品等环节;培育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来引导发展。
企业的财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因而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财务的管理也就十分重视。而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人员,财务会计在企业经营中也就担当着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履行自身职能,处理着企业资金流动和财务转移事项,保证财政供应上的可持续与高效率,使企业经营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 1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财务会计的重要性 1.1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定 企业的财务会计可以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相对准确分析企业一段时期的的财务经营情况,进而了解企业当前时间状态下的财产运行状况。企业的经营状况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来体现出来的,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制作大都是由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完成的。财务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对企业一段时间内的经济业务往来进行记录,并在这段时间的期末阶段对近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进行评定,以便于为企业下一步的经济策略制定提供有效的依据。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一段时期内的财务状况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资不抵债,即亏损;一种是资大于债,即盈利;还有一种是资债平衡,即不盈不亏,然而这种情况在企业的现实经营中是很难遇到的。由于企业本身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其生产经营总是要追求最大的利润。也就是说,企业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盈利而不是无偿或者低偿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企业未能实现盈利,那就是在亏损。事实上,如果企业的管理者能力不够,企业可能就会出现亏损的情况。而当亏损情况发生非常严重时,企业就会选择退出以减少更多的损失。因此来看,对企业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等有利于企业做出相应决策,便于企业的平稳运行。 1.2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监督 企业财务会计还可以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监督,了解资金去向并定期反馈给企业管理者,规范化企业的资金运行。一个企业要想取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拥有稳定的资金链,就必须有清晰的资金来源和去向,就必须形成严密的资金监督制度。在一些企业,尤其是在一些家族企业,偶尔会出现企业的一些资金款项莫名消失或者划作他用的情况。在这些企业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缺乏必要的专人进行监督,导致一些与公司的管理层亲近的人可以以很低的风险轻而易举地对公司的资金进行非法挪动,导致公司面临困境甚至破产的惨痛结果。因此对企业的资金流动必须进行专门监督,而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来完成这一工作无疑最合适。他们拥有十分专业的知识技能,拥有十分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对企业的资金状况十分熟悉,当问题发生时他们能以良好的专业素养迅速发现并及时反馈给企业决策者,以便于在最短时间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 1.3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建议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决策者,才能进最大可能使企业不走偏路、良性发展。事实上在一个企业的长久发展中,企业的财会人员通常还担当着企业决策顾问的角色。在企业决策者制定一项新的决策时,必须有财会人员为其提供的财务信息作为支持。此外,由于企业财会人员长期工作在第一线,他们往往能看到一些别人无法捕捉到的问题。再者他们凭借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往往能为企业决策者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建议。而事实上很多企业的决策者也就是根据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提出的建议或者是问题进行下一阶段的企业规划的。由于财务会计人员与企业的决策者离得较近,接触最多,因此会对企业的前景与发展直接产生影响,甚至可以说企业财务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对财会人员提供的财务信息进行细致科学的分析,并对其提出的问题充分思考后再合理采纳,才能更好地把握企业经济管理发展方向,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更加有效发挥财会人员作用的建议 2.1促进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促进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更加有效发挥其作用的首要举措。企业财会人员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发展状态。企业财会人员应不仅具备高超的专业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高超的专业素质是保证企业能够高效率可持续运行的必要条件。一个企业的财会人员首先必须保证拥有着优秀的专业知识技能,这样才能保证其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职能,及时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和数据,并且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建议,真正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而若是能力不足,则就会影响企业的效率,甚至误导企业决策者进行决策。优良的人格素质同样是保证企业财务安全的必要条件。由于掌握着企业核心的财务信息,若是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监守自盗,则势必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由于身份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必须既重视专业素质,还重视人格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平稳可持续发展。 2.2建立科学的财会人员实习与培训机制 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财会人员实习与培训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工作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一部分财务会计在刚入职期间,虽然有着在大学学来的充实的理论知识,但是难免缺乏工作经验,在实际的工作中会犯很多错误,这就需要在入职之前先对这些刚毕业的优秀人才进行实际工作上的培训,将他们的所学理论与具体实际进行结合。还有一些在企业里工作了很久的老财务会计人员,虽然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相关法律在与时俱进,其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强,做事大多凭借的是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也需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2.3对企业财会人员实行放管结合 企业财务会计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至关重要。对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不同于对企业其他职位工作人员的管理,如果不能做到足够科学与公平,那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会是非常大的。总的来说对企业财会人员的管理应做到既适当放松又有效管控。就是说在工作中应给与其一些自主权,但是又不能让财会人员真正掌握实际的权力。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实际的管理中既要重视科学管理,也要重视艺术化的管理。要充分发挥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独特的自我人格魅力,对财会人员进行放管结合,既让其充分发挥工作才能,又不赋予其实权。 3结语 综上而言,企业的财务会计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繁荣的背景下,如何使企业财务会计的职能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有效对接,是企业决策者所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财务会计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进而就如何有效发挥其作用提出了几点合理建议。
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 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的未来共同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虽然在环境资源方面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但尚未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与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因此,修改我国《宪法》《环境保护法》及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并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污染税法》《环境保护投资法》和《环境与资源教育法》,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资源 立法完善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我国的环境资源立法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有11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人类环境会议”预示着人类环境时代的开始。此次会议最重大的意义是产生了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近的思想。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成熟。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共同发展的战略,得到了与会各国政府的赞同。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于1992年8月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应采取的10大对策,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4年3月,我国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调以下简称《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杜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实施。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法律作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立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1979年我国就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确立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此外,由全国人大通过和修改通过了许多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源管理的法律,其中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农业法》《文物保护法》等;由国务院制定并公布或经国务院批准而由有关主管部门公布了大批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单项法规,其中包括为了执行环境与资源基本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实施细则或条例以及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领域、新问题所制定的单项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森林法实施细则》《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海洋倾废管理条例》《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由地方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颁布了600多项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另外,我国还制定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样品标准和方法标准,基本上建立了环境标准的法律体系。到1995年底,我国颁布了364项各类国家环境标准。 为了加强环境资源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承担应尽的环境保护义务,我国缔结和参加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南太平洋无核区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东南亚及太平洋区植物保护协定》等几十项国际条约、公约、协定。 虽然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和以我国缔结参加的有关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约、公约。协定为辅的较为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主体为了达到个人的经济利益,往往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加之我国环境和资源的立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就使我国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面临严重的挑战。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我国环填与资源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20世纪里,世界环境污染公害事故和公害病显著增加。30~60年生了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俟病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疼痛病事件、美国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等“旧八大公害事件”;80年代又发生了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搏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瑞士巴塞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全球大气污染和非洲大灾荒等“ 新八大公害事件”。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7个方面:“三废”物质污染、噪音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核污染。 我国在环境污染的防治和资源保护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生态环境存在恶化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却在恶化:大气污染居高不下:水资源持续短缺,水质污染明显加重;土地退化与耕地占用严重;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加剧,草原退化、沙化面积不断扩展;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快,污染事件不断增多。…突出的现象是:水土流失的危害已经扩大到全国耕地面积的1/3,500多条主要河流和几乎所有的湖泊受污染面积达82%以上;全国城市的居民正呼吸着总悬浮微粒日平均值比国际标准高出10倍以上的污浊空气;而被称为”母亲河“的黄河下游,一年中有200天可以被改称为”母亲沙滩“。1998年夏季长江全流域持续两个月的水灾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也与生态环境遭破坏有很大关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九五“计划期间,我国将重点解决”三河“(淮河、海河和辽河)、三湖”(太湖、巢湖和滇池)/两区“(酸雨污染区、SO2控制区)的污染控制问题。这也反映了上述”三河“/三湖”/两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到了非”重点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二)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不足 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是环境投资总量小,历史欠帐太多。“八五”期间,国家环保投入1102亿元,按1990年的价格计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0.69%,没有达到“八五”计划规定的0.85%的目标,这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目前总的环境投资缺口大约为2500多亿元,而现在的投资额仅占需要投资额的6.3%。发达国家的环境投资通常要占到GNP的1.5O%以上。例如,美国每年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在800亿美元以上,日本在700亿美元以上,美国每年用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的费用超过了1500亿美元,据一项对80年代中期情况的研究表明,我国因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82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遭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500亿元,两项合计达882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5.64%,而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料的统计,美国等发达国家因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为3~5%。可见我国的环境污染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 我国现行的环保投资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建立的。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现行的环保投资体制存在着一个如何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相配套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环保投资体制的改革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投资体制的改革。1984年初,国家规定了环境保护的8条资金渠道,这标志着我国环保投资体制改革的开始;1986年,国家又进行了环保补助资金“拨改贷”的试点;1988年,国务院了《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同时又试点建立环境保护投资公司。从目前现状来看,这些环境投资体制改革和试点涉及的范围有限,改革的力度也不够,远远不能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环保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 (三)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存在的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尚未成为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 现行《宪法》虽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则,但不足的是没有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环境保护、防治污染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然而,我国制定的环境与发展应采取的10大对策和《白皮书》以及《纲要》,都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这就说明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的法律和环境与资源的政策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 另外,在我国80年代制定的单项自然资源法中,由于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立法目的,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的规定,致使这些自然资源的法律难以适应生态的环境保护的需要。 2.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立法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于1992年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而环境与资源立法相当一部分是1992年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这些带有计划经济特征的法律规定已明显地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下,必须强化环境资源保护在政府决策中的份量,增加环保投入,为环境资源计划管理提供现实办法。现行法律确立的以行政区划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已造成了污染范围的扩大、跨区域及跨流域的污染情况严重而得不到有效遏制,以城市为主的污染正逐渐向农村蔓延。 目前执行的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只是对超过浓度标准排放污染物者征收排污费,这种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实质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资源分配、无偿使用力主要特征的产品经济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排污者只要不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就可以无偿使用环境纳污能力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另外,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环境保护投资条款与市场经济下环境事权分配和国民经济融资体制不尽符合,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3.我国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之间也不统一 我国环境法与资源法之间存在不统一的现象。例如,《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统管全国或地方的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和污染防治控制工作;然而在各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中只规定了各自然资源专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却未规定环保主管部门的权限。这种立法倾向显然是把环保主管部门排除在自然资源保护管理部门之外,明显与《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相冲突,从而造成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监管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清。再如,根据《标准化法》的规定,国家制定的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对违反者要处以罚款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而现行环境法只要求超标排污者缴纳排污费即可,并不认为超标排污系违法行为。这就直接违反了《标准化法》的规定,造成法律体系内部的不协调,还有,我国虽然已制定了各种环境区域的环境噪声标准,但并未将其列入《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水污染防治法》将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权划给各级政府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这些做法的结果使得大量的相关法规散见于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实质上是法出多门,重规章而不重法,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结构上的一个缺陷。 4.我国缺乏一部自然资源的基本法-《自然资源法》 我国从80年代以来颁布了几部自然资源的法律,其中包括《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比较单 一和分散,不能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而迫切需要制定一部综合性的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以广泛、全面地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5.我国还缺乏环境与资源教育的立法 三、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 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现有的环境与资源法律、法规必须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一)修改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编的《保护地球-持续生存战略》明确提出,各国应通过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宣言和盟约,使各国对可持续生存的道德准则作出承诺,并应将可持续生存原则纳入各国的宪法和立法之中;所有国家应保护人权、子孙后代利益及地球生产率和多样性的环境法综合体系;应对现行的法律和行政的控制进行审查,改进其弱点;到本世纪末,所有地方都应完成对国家法律的审查,目的是重新制定法律,适应持续生存的需要。因此,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立法应根据以上的精神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完善。 1.修改现行《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还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条款,应在适当的时候加以修改,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因为,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在国家根本大法中得到体现。 2.修改《环境保护法》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由于制定的时间较早,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应加以修改和补充-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作为指导思想并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以适应保护环境与资源的需要。另外,《环境保护法》中还存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以致在某些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悖;《环境保护法》在规定综合性目标的同时,还规定了具体的法律措施,其结构中仍然保留了大量实施法的内容,其内容已经溢出了作为基本法的内容范围;《环境保护法》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自然生态和资源保护的原则性规定大少,以致于该法呈现出浓厚的污染防治法的色彩。这些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应给予特别注意。 3.修改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 在修改我国现行的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修改环境与资源法律、法规的指导思想,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贯彻到修改环境与资源法律。法规过程的始终。二是在环境与资源的立法中,要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对环境与资源进行管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价值规律和商品经济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环境与资源的管理也要引人市场机制,更多地依靠市场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国家应制定有利于环境的产业政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减少环境污染,建立并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要按照“排污费高于污染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现行排污收费标准,促使排污单位积极治理污染。三是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领域、新问题进行立法,四是加强环境与资源立法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上环境与资源立法的经验,引进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先进的手段、技术,使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的内容与国际条约、国际公约的内容相一致。 (二)进一步加强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立法 1.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制定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目前,我国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自然资源保护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的目的;《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自然资源的管理主体及管理体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补救;自然资源的保护;不当利用自然资源的责任;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有偿利用及收费制度;自然资源税;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以及违反《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等。 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实现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以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能满足下一代的合理需要。《自然资源保护法》应修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然资源无偿使用的做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经济手段的法律化来管理自然资源,做到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同时进行。 2.加强国家对环境资源投资的宏观调控,制定《环境污染税法》《环境保护投资法》 据预测1995~2000年我国在环保方面的,急投资需求将达4000亿元。根据联合国预测,2000~2025;年全世界用于环境方面的投资。如果保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可以大体上减缓环境恶化;如果上升到2%,可以便环境恶化得到初步控制;如果上升到5%左右,可以完全控制住环境恶化;如果上升到8~10%,方可实现环境的良性循环。而在我国财政中,环保的投资份额偏小、,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必须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制定有关的产业政策,并且利用财政觎收等手段作为产业政策实现的手段,加强环境保护投资的宏观调控。 要实现我国跨世纪的环保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须运用税收手段对排污者课征环境保护税,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之策。当前,急需制定《环境污染税法》。根据我国实际,该法应对以下污染进行征税:(1)水污染税,即对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为依据进行征税;(2)二氧化硫税,即以企业排放硫的数量作为课税依据;(3)燃料税,即以燃料产品的销售数量为证税依据;(4)垃圾税,即对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进行征税。 《环境保护投资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制定环境保护投资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现戈(和战略。其中包括制定全国和各地区、行业的环境投资发展战略,环保投资的总体规模、投资方向;环保投资筹集(包括政府财政预算);排污费收入;发行中长期环境债券或股票;适当利用外资,采用BOT投资方式,解决环保基础施建设资金;建立环保基金;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和援助;环保投资资金及基金的管理和投资效益管理;环境保护投资,总量和结构;环保投资的信息系统;违反《环境保护投资法》的法律责任等。 3.制定《环境与资源教育法调略》。 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区域划分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行政区域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阐述了行政区域的内涵,分析了行政区域划分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即:在全国范围内,环境保护部门实行人、财、物的纵向管理,地方政府配合工作的机构体系。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之一。环境立法体系逐步完善,环境治理的投入逐年增加,使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整体状况有所好转。但从局部分析,特别是跨流域、跨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环境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有些地方经过多年的治理,耗资巨大,污染情况反而更加严峻。纠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域体系划分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分析了行政区域对环境质量的综合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1 区域划分概况 我国的区域划分模式为: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区、旗)、乡(镇、街道)、村等。在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既有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的义务,又有相对独立制定地方法规、条令的权利。因此,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的时候,由于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条件、工作基础不同,必然在落实的深度、广度方面有所差异。另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制定各自的地方法规时,由于各地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深浅不同,重视程度不同,环境质量现状不同以及地方保护主义意识的存在,相互比较难免存在较大差异。到市(地、州、盟)级行政区,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对环境的损坏程度不同,致使环境保护工作在同一省内不同地区也有较大的差异。 由于我国的行政区域本身和一些机构具有相对权威性,容易形成为了各自的利益、政绩、权力而各自为政,我行我素。在对待环境保护工作的态度上,地方长官完全可能为了自己局部的利益而牺牲全局利益,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理由,以保证职工就业为借口,忽视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工作,拒绝关、停污染企业。或者转嫁环境污染影响,以牺牲相邻区域环境质量为代价来繁荣本地经济与市场。国家投巨资治理的多个流域,效果不佳,环境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根源就在于地方保护主义。而地方保护主义之所以存在,则因为区域划分各自为政的结果。 2 行政区域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 1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导致环境污染 由于人为地划分行政区域,导致各个区域内地理位置、工业基础、环境资源、能源、交通设施、公众素质等发展经济的基础要素严重的不平衡,造成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不平衡。在国内,有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更有需要振兴的东北地区和需要崛起的中部地区及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在同一区域内经济发展程度都有很大差异,广东的深圳与其相距百公里山区相比,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收入等两极分化极大。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差异给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明显的影响。发达地区由于基础好,优势多,经济发展大多采取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发展模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比较到位。而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的缺乏,技术设备落后,为了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大多采取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了当地经济加速发展,不顾冒环境污染的风险,引进被东部地区淘汰的、污染环境严重的工业项目,其结果只能是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来追求表面的经济繁荣数字,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 2 区域建设小而全导致环境污染 由于行政区域划分等原因,形成了我国各个行政区域内小而全的地方工业体系。这种工业体系很容易和环境因素形成冲突,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在欠发达地区遍地开花,尤其是一些乡镇“五小”企业,与国家大型企业争能源、争原材料、争市场。由于“五小”企业生产工艺落后,污染排放严重超标,环境治理形势严峻。这种对内封闭、对外排斥的工业格局,大大地限制了各种信息、技术、生产要素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3 行政管理水平的差异导致环境污染 由于行政区域划分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各个区域内部只追求辖区内部的经济增长,各自为政,区域内的行政领导只追求任期内的增长速度,看重局部和眼前的利益,尽量减少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导致本应由区域内部支付的环境保护运行成本转嫁到周边地区或下游区域,从而加剧了环境污染的现状。有些领导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无视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环境法规制度的存在,使得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得以违规建设,使当地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严峻。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有些地区为了保护辖区内的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事件时有发生。 2. 4 环境保护意识的差异影响公众参与积极性 由于区域内相对封闭,环境信息不对称,环境保护意识上的差异,加上人为的误导,使我国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务的积极性不高。走过场,追求形式化,应付的成分多,追求实效的少。因为环境信息透明度不高,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满足,在具体的建设项目造成环境污染时,公众与建设方之间、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使公众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信任。 3 消除影响的措施 真正理顺行政区域管理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倡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充分发挥行政区域的协调、管理作用,打破分割,树立大环境区域的概念,才能有效地减少或消除区域分割产生的环境问题。 3. 1 各行政区域内环境保护部门实行纵向管理 为了克服行政区划带来的弊端,环境保护工作应当在全国实行纵向管理结构,统一步调,一致行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在行政分割的体制下,各地的环境保护部门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例如:地方行政领导主抓的项目,即使有污染,下属环境保护部门也很难制止。如果环境保护部门由中央直属,实行纵向管理,情况会好转。在上马新建项目时,环境影响评价会真正起作用。 3. 2 按环境资源分布合理布置环保机构 一般的流域跨越多个省、市、区、县,各地环境保护部门要想统一行动,治理污染,难度大,相互协调困难,工作效率低。某条河流多年治理不好,区域划分造成的障碍不可忽视。如果设立专门的流域环境保护机构(其人事任免权、财政拨款渠道、人员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完全与地方政府脱离,由上级环境保护部门直接管理),专门协调管理该流域的环境保护事宜,有专人、专款、专门机构负责抓专项工作,各地方政府部门协助、配合,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将会效果显著。总量控制措施也会得到有效的落实。 对区域政府领导班子的政绩考核除了经济发展指标外,还要综合考核资源生产效率、环境质量状况等内容。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要教育干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开展工作。环境保护的考核方式应充分注意到群众的反映和相邻区域、特别是下游地区的反映。对于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创造的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是不宜提倡的。 3. 3 尽快建立环境税收机制 通过税收机制,促进当地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建立税率、税种合理的环境税征收制度,改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收费为收税。由于税法的严肃性和强制性等特点,可以适当地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良影响。环境税收直接加大了污染行业、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其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使环保产品、绿色产品有了与其竞争的公平环境,促进了环保企业的发展。 实行税收资金部分返还企业,以资助企业治理环境污染制度。既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压力,又可以调动企业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对于生产工艺落后、设备老化、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五小”企业,在环境税收的重压下,关、停、并、转则势在必行。 3. 4 强化行业协会、学会的作用 充分发挥各种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提倡行业自律,保护环境,淡化行政区域界线。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学术交流、科技攻关、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等活动,鼓励大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善待环境,抵制污染。由行业协会出面组织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各种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家的参与意识,追求实效,不走过场。在全社会创造一种自觉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生活氛围。 4 结论 环境保护工作应淡化行政区域的概念,坚持按环境资源分布特征设立环境保护机构、环境保护实行垂直管理的原则,贯彻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提高领导者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大局观念,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税收体系构建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税收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环境保护税 论文摘要:随着传统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现象日益普遍,而税收政策是优越于其他经济手段的国家宏观调控手段,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许多发达国家都相继开征了环境保护税,而我国还停留在排污收费制度上,相关的环境税收制度还不健全。为此,本文分析现行环境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从改革现行税制和开征环境保护税两方面提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环境税收体系的思路。 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彻底改变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将环境保护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环境税收体系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现行环境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税。现行资源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定位不合理。对自然资源征税,可分为一般资源税和级差资源税两种。我国资源税定位于调节级差为主,这样的定位不利于将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内在化,与环境保护无关,达不到遏制资源浪费的目的;(2)征收范围小。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只限于矿产品和盐,而具有重大生态环境价值的大部分非矿产资源——水、森林、草原、滩涂等却长期处于税收调节之外。这不仅导致了过度消耗和严重浪费,而且使后续产品的比价极不合理;(3)单位税额设计不合理。过低的资源税单位税额既违背了价值规律,又造成了资源的盲目过度开采;而且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与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无关;(4)计税依据不合理。现行资源税对资源的销售数量或使用数量征税,而对已经开采而未销售或使用的不征税,直接导致了资源的无序开采,造成大量资源的积压和浪费。 (二)流转税。现行增值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低税率问题。为了增值税的税收优惠而对煤气、石油液化气、农膜、农药等产品实行的低税率,不利于环境的保护;(2)税负问题。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低,增值部分所占比重较高,税负较重;且从民间和小规模纳税人收购的废旧物资,进项税额均不能抵扣,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3)优惠政策不到位。当前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只集中在生产电力、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方面,还有很多循环经济的链条及相应产品没有涉及。 现行消费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征税范围太窄。一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或者导致环境资源严重浪费的消费品仍没有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氟利昂、化肥、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餐盒以及煤炭等;(2)有些税率太低。过低的税率只能对市场发出要限制使用的信号,而不能起到规范引导消费行为的作用;(3)优惠政策不到位。消费税中对使用新型能源或者可再生能源的车辆的优惠政策不到位,难以达到激励使用新型能源的目的。 (三)其他税 1、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依附于“三税”,税基极不稳定,收入规模占税收总量比例较低,难以筹集城建维护所需的资金。另外,城建税只对缴纳“三税”的内资企业和个人征收,造成内外资企业的税负不公,同时也造成一些污染产业在我国的集聚。 2、车船税。车船税的设计本身不具有循环经济方面的意义。机动车船按辆或载重吨位征收,对由于性能、油耗和尾气排放量的不同对环境损害程度的差异等因素不予考虑,对能源的消耗量和废气的排放量关联程度较低,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与车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没有关系。 3、土地税。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仅限于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而且税率较低。由于农村土地不征税,不少城内企业纷纷迁往农村,大量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耕地占用税的征收范围也较窄,税率也较低。 (四)排污收费制度。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征环保税,实施了二十多年的排污收费制度虽然提高了治理污染的能力,加强了环保系统的能力建设,但还存在很多的缺陷。 1、立法层次低,征管不到位。排污收费没有被纳入税法体系中,立法层次低,权威性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较多困难,征收乏力,随意性很大。另外,排污收费缺乏有效地监督,收费用途不明确。 2、征收范围小。排污收费主要针对污水、废气、固废、噪声和放射性废物等五大类。像生活垃圾、污水、工业废弃物等没有纳入征收范围。而且主要针对部分企事业单位,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只部分实行,居民生活污染物排放基本未实行。 3、征收标准低。从理论上讲,收费标准不能低于治理污染的成本,否则,污染单位宁肯交排污费也不愿花资金治理污染。而我国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远远低于排污单位污染排放治理设施的运行成本。此外,由于费率的调整很少或多年才调整一次,通货膨胀降低了排污费的真实水平。 4、收费依据不合理。排污收费制度主要根据污染物排放浓度超标收费,没有考虑污染物的排放量,且仅对污染体浓度最高的一种污染物收费。这种收费减弱了企业在标准下进行污染削减和污染控制技术创新的动力,也导致了对污染排放浓度稀释或污染物替代,结果环境污染更严重。 二、改革现行环境税收制度 (一)资源税。在合理定位资源税普遍征收性质的同时,做到以下几点:(1)扩大征税范围。基于我国自然资源短缺、利用率低等现象,资源税应起到全面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因而,应将资源税的征税对象扩大到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资源;(2)调整计税依据。资源税的计税依据可由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调整为开采数量或生产数量,这样可以防止资源的无效开采和使用浪费;(3)适当提高单位税额。尤其对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和稀缺的资源应该课以重税,适当拉大级距;(4)改变计征方法。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可以考虑实行从量定额、从价定率和复合计税三种计征方法。如对铁、煤、石油等非再生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实行复合计税办法,即先在开采或生产环节从量计征,以后在销售环节再从价计征。 (二)流转税 1、增值税。首先,对农药、煤气、农膜等对环境危害较大的产品按17%的基本税率征税。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可以运用财政补贴等手段;其次,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凡列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产品都实行13%的低税率,并按照资源循环利用的程度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优惠。同时,放宽废旧物资进项税额抵扣条件,以实现循环经济的税收优势。 2、消费税。首先,扩大征收范围。对资源消耗量大且无法再回收利用的和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纳入征收范围,如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纸尿布、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煤炭、电池等;其次,适当提高一些应税消费品的税率,达到减少消费的目的;再次,对符合一定节能标准的产品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征优惠,以鼓励消费。 此外,通过调整部分进出口税收政策,对国内资源的出口和严重污染环境或预期污染环境又难以治理的产品进口进行有效的防治,充分发挥绿色关税的壁垒作用。 (三)其他税 1、城市维护建设税。开征独立的城建税,改变其附加税的性质,并适度提高市区以外地方的税率。另外,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及个人也征收城建税。 2、车船税。车船税应加入保护环境的因素。对不同能源消耗量或排气量的机动车船规定不同的征税额度,实行差别征收。并对使用新型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的车船给予税收优惠。 3、土地税。扩大土地使用税的征收范围到农村,并大幅度提高相应税率,以充分体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扩大耕地占用税征收范围,把占用湿地的行为纳入征税范围,并适当提高税率。 三、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 排污收费制度无论是从立法层面、执行层面,还是作用效果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基本思路如下: (一)课税对象。课税对象的选择应该具有普遍性,凡是现在或预期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或产品都应该纳入其中。具体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分阶段、分步骤地对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征税。废气主要包括二氧化硫税和碳税,废水主要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及其他有害液体排放物,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 (二)纳税人。根据国际惯例,凡是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的单位和个人都有缴纳环保税的义务。但是在税收实践中,考虑征收效率、控制税源等因素,纳税人可定为从事应税排污行为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可暂不征收。 (三)税基。税基可以选择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在排放量难以确定时,可以根据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等指标测算出排放量。这样主要考虑与排污收费制度衔接,有利于平稳过渡。另外,体现了“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有利于企业自主选择合适的治污方式,引进治污设备。 (四)税率。税率是税制设计的关键。首先,税率不能太低,应该高于现行排污收费的水平;其次,税率要有弹性,区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和不同污染程度;最后,考虑到废弃物排放的特点以及税制的简化和便利,应实行定额税率。 (五)征收管理。首先,按属地原则确定税收管辖权,并确定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其次,在征管模式上,明确税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协调配合;最后,在征收方法上,可选用自行申报法、源泉扣缴法和定额征收法等方法。 总之,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以环境保护税为主,以各个相关税种为辅的环境税收体系。 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的未来共同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虽然在环境资源方面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但尚未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与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因此,修改我国《宪法》《环境保护法》及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并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污染税法》《环境保护投资法》和《环境与资源教育法》,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资源 立法完善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我国的环境资源立法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有11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人类环境会议”预示着人类环境时代的开始。此次会议最重大的意义是产生了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近的思想。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成熟。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共同发展的战略,得到了与会各国政府的赞同。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于1992年8月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应采取的10大对策,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4年3月,我国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调以下简称《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杜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实施。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法律作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立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1979年我国就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确立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此外,由全国人大通过和修改通过了许多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源管理的法律,其中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农业法》《文物保护法》等;由国务院制定并公布或经国务院批准而由有关主管部门公布了大批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单项法规,其中包括为了执行环境与资源基本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实施细则或条例以及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领域、新问题所制定的单项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森林法实施细则》《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海洋倾废管理条例》《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由地方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颁布了600多项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另外,我国还制定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样品标准和方法标准,基本上建立了环境标准的法律体系。到1995年底,我国颁布了364项各类国家环境标准。 为了加强环境资源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承担应尽的环境保护义务,我国缔结和参加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南太平洋无核区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东南亚及太平洋区植物保护协定》等几十项国际条约、公约、协定。 虽然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和以我国缔结参加的有关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约、公约。协定为辅的较为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主体为了达到个人的经济利益,往往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加之我国环境和资源的立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就使我国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面临严重的挑战。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我国环填与资源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20世纪里,世界环境污染公害事故和公害病显著增加。30~60年生了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俟病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疼痛病事件、美国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等“旧八大公害事件”;80年代又发生了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搏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瑞士巴塞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全球大气污染和非洲大灾荒等“新八大公害事件”。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7个方面:“三废”物质污染、噪音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核污染。 我国在环境污染的防治和资源保护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生态环境存在恶化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却在恶化:大气污染居高不下:水资源持续短缺,水质污染明显加重;土地退化与耕地占用严重;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加剧,草原退化、沙化面积不断扩展;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快,污染事件不断增多。…突出的现象是:水土流失的危害已经扩大到全国耕地面积的1/3,500多条主要河流和几乎所有的湖泊受污染面积达82%以上;全国城市的居民正呼吸着总悬浮微粒日平均值比国际标准高出10倍以上的污浊空气;而被称为“母亲河”的黄河下游,一年中有200天可以被改称为“母亲沙滩”。1998年夏季长江全流域持续两个月的水灾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也与生态环境遭破坏有很大关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九五”计划期间,我国将重点解决“三河”(淮河、海河和辽河)、三湖”(太湖、巢湖和滇池)/两区”(酸雨污染区、SO2控制区)的污染控制问题。这也反映了上述“三河”/三湖”/两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到了非“重点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二)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不足 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是环境投资总量小,历史欠帐太多。“八五”期间,国家环保投入1102亿元,按1990年的价格计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0.69%,没有达到“八五”计划规定的0.85%的目标,这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目前总的环境投资缺口大约为2500多亿元,而现在的投资额仅占需要投资额的6.3%。发达国家的环境投资通常要占到GNP的1.5O%以上。例如,美国每年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在800亿美元以上,日本在700亿美元以上,美国每年用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的费用超过了1500亿美元,据一项对80年代中期情况的研究表明,我国因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82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遭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500亿元,两项合计达882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5.64%,而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料的统计,美国等发达国家因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为3~5%。可见我国的环境污染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 我国现行的环保投资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建立的。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现行的环保投资体制存在着一个如何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相配套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环保投资体制的改革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投资体制的改革。1984年初,国家规定了环境保护的8条资金渠道,这标志着我国环保投资体制改革的开始;1986年,国家又进行了环保补助资金“拨改贷”的试点;1988年,国务院了《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同时又试点建立环境保护投资公司。从目前现状来看,这些环境投资体制改革和试点涉及的范围有限,改革的力度也不够,远远不能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环保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 (三)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存在的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尚未成为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 现行《宪法》虽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则,但不足的是没有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环境保护、防治污染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然而,我国制定的环境与发展应采取的10大对策和《白皮书》以及《纲要》,都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这就说明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的法律和环境与资源的政策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 另外,在我国80年代制定的单项自然资源法中,由于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立法目的,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的规定,致使这些自然资源的法律难以适应生态的环境保护的需要。 2.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立法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于1992年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而环境与资源立法相当一部分是1992年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这些带有计划经济特征的法律规定已明显地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下,必须强化环境资源保护在政府决策中的份量,增加环保投入,为环境资源计划管理提供现实办法。现行法律确立的以行政区划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已造成了污染范围的扩大、跨区域及跨流域的污染情况严重而得不到有效遏制,以城市为主的污染正逐渐向农村蔓延。 目前执行的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只是对超过浓度标准排放污染物者征收排污费,这种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实质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资源分配、无偿使用力主要特征的产品经济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排污者只要不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就可以无偿使用环境纳污能力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另外,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环境保护投资条款与市场经济下环境事权分配和国民经济融资体制不尽符合,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3.我国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之间也不统一 我国环境法与资源法之间存在不统一的现象。例如,《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统管全国或地方的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和污染防治控制工作;然而在各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中只规定了各自然资源专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却未规定环保主管部门的权限。这种立法倾向显然是把环保主管部门排除在自然资源保护管理部门之外,明显与《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相冲突,从而造成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监管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清。再如,根据《标准化法》的规定,国家制定的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对违反者要处以罚款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而现行环境法只要求超标排污者缴纳排污费即可,并不认为超标排污系违法行为。这就直接违反了《标准化法》的规定,造成法律体系内部的不协调,还有,我国虽然已制定了各种环境区域的环境噪声标准,但并未将其列入《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水污染防治法》将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权划给各级政府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这些做法的结果使得大量的相关法规散见于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实质上是法出多门,重规章而不重法,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结构上的一个缺陷。 4.我国缺乏一部自然资源的基本法——《自然资源法》 我国从80年代以来颁布了几部自然资源的法律,其中包括《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比较单一和分散,不能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而迫切需要制定一部综合性的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以广泛、全面地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5.我国还缺乏环境与资源教育的立法 三、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 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现有的环境与资源法律、法规必须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一)修改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编的《保护地球——持续生存战略》明确提出,各国应通过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宣言和盟约,使各国对可持续生存的道德准则作出承诺,并应将可持续生存原则纳入各国的宪法和立法之中;所有国家应保护人权、子孙后代利益及地球生产率和多样性的环境法综合体系;应对现行的法律和行政的控制进行审查,改进其弱点;到本世纪末,所有地方都应完成对国家法律的审查,目的是重新制定法律,适应持续生存的需要。因此,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立法应根据以上的精神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完善。 1.修改现行《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还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条款,应在适当的时候加以修改,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因为,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在国家根本大法中得到体现。 2.修改《环境保护法》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由于制定的时间较早,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应加以修改和补充——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作为指导思想并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以适应保护环境与资源的需要。另外,《环境保护法》中还存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以致在某些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悖;《环境保护法》在规定综合性目标的同时,还规定了具体的法律措施,其结构中仍然保留了大量实施法的内容,其内容已经溢出了作为基本法的内容范围;《环境保护法》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自然生态和资源保护的原则性规定大少,以致于该法呈现出浓厚的污染防治法的色彩。这些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应给予特别注意。 3.修改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 在修改我国现行的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修改环境与资源法律、法规的指导思想,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贯彻到修改环境与资源法律。法规过程的始终。二是在环境与资源的立法中,要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对环境与资源进行管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价值规律和商品经济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环境与资源的管理也要引人市场机制,更多地依靠市场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国家应制定有利于环境的产业政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减少环境污染,建立并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要按照“排污费高于污染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现行排污收费标准,促使排污单位积极治理污染。三是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领域、新问题进行立法,四是加强环境与资源立法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上环境与资源立法的经验,引进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先进的手段、技术,使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的内容与国际条约、国际公约的内容相一致。 (二)进一步加强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立法 1.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制定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目前,我国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自然资源保护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的目的;《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自然资源的管理主体及管理体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补救;自然资源的保护;不当利用自然资源的责任;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有偿利用及收费制度;自然资源税;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以及违反《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等。 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实现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以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能满足下一代的合理需要。《自然资源保护法》应修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然资源无偿使用的做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经济手段的法律化来管理自然资源,做到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同时进行。 2.加强国家对环境资源投资的宏观调控,制定《环境污染税法》《环境保护投资法》 据预测1995~2000年我国在环保方面的,急投资需求将达4000亿元。根据联合国预测,2000~2025;年全世界用于环境方面的投资。如果保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可以大体上减缓环境恶化;如果上升到2%,可以便环境恶化得到初步控制;如果上升到5%左右,可以完全控制住环境恶化;如果上升到8~10%,方可实现环境的良性循环。而在我国财政中,环保的投资份额偏小、,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必须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制定有关的产业政策,并且利用财政觎收等手段作为产业政策实现的手段,加强环境保护投资的宏观调控。 要实现我国跨世纪的环保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须运用税收手段对排污者课征环境保护税,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之策。当前,急需制定《环境污染税法》。根据我国实际,该法应对以下污染进行征税:(1)水污染税,即对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为依据进行征税;(2)二氧化硫税,即以企业排放硫的数量作为课税依据;(3)燃料税,即以燃料产品的销售数量为证税依据;(4)垃圾税,即对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进行征税。 《环境保护投资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制定环境保护投资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现戈(和战略。其中包括制定全国和各地区、行业的环境投资发展战略,环保投资的总体规模、投资方向;环保投资筹集(包括政府财政预算);排污费收入;发行中长期环境债券或股票;适当利用外资,采用BOT投资方式,解决环保基础施建设资金;建立环保基金;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和援助;环保投资资金及基金的管理和投资效益管理;环境保护投资,总量和结构;环保投资的信息系统;违反《环境保护投资法》的法律责任等。 3.制定《环境与资源教育法调略》。 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政府政策 一、可持续发展与外部性问题 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市场制度为依托的发展。市场制度的有效性无疑已被近代 的经济奇迹所证明了。然而,经过数百年的现代化过程,人们逐渐发现,经济赖以发展的资源在逐渐耗竭,人类与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这些都不能不和以市场制度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联系在一起。那么,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市场出了什么错呢? 在市场中,存在着许多经济主体,他们可能是个体农民,也可能是乡镇企业,也可能是国有企业或者政府部门。他们之间在进行交易,通过多次的交易,逐渐形成了多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在任何一对交易者看来,他们达成的价格,恰恰落在自己的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曲线上。由于卖者的产品是用多种要素生产出来的,其中一些要素需要向别人购买,所以该产品的成本也是由交易决定的。经济学证明,在没有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中的交易是有效率的。所谓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两个人的交易所带来的成本或收益,对第二个或第三个人的成本或收益产生直接影响。或者说,一个人并没有承担或获得他自己行为所引起的所有成本或收益。在社会层次上看,所谓外部性,是指这样一种情境,即因为成本和收益不能在个人或组织间恰当地分配,以至人们宁肯放弃他们本来应该获得的利益(盛洪,1996)。 导致外部性有很多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产权制度。比如,在一条河边上的造纸厂的产权有明确的归属,但这条河没有明确的归属;或者有名义上的归属,如归集体或国家,但产权的行使效率较低。当造纸厂将污水排入这条后,河里的鱼就无法生存。由于没有人拥有这条河(或不关心这条河),所以没有人因为鱼的损失而向造纸厂索赔。因此,造纸厂将不承担污染河导致的经济成本(这里暂时不考虑环境成本)。但河里没有了鱼,实实在在地就是社会的损失。因此,造纸厂的“个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它的成本曲线比真实成本向右下角移动了(如图1所示)。这导致造纸厂的均衡价格低于“真实价格”,而产量却高于“真实产量”。在极端情况下,从社会角度看,建立这个造纸厂也许是得不尝失。因为它给社会带来的“福利增量”(即比按真实成本生产多获得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大约是BEE’C所包括的面积),几乎就是它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也大约等于BEE’C所包括的面积,即因污染而无法生存的鱼的市场价值);况且由于成本低估导致资源过多地进入造纸业,使得社会失去了将这些资源配置到其它更有效的用途时所获得的利益。 一条河没有明确的归属,可能是由于制度的或观念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我国,前一种原因还是大量存在。因为我们刚刚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还刚刚开始,人们还不习惯将一条河想象为私人所有。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河不是在乡村中的小河,可以在技术上由某些个人所有,而是很大的河,如长江,有上游、中游、下游,拥有一整条河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分段拥有又不能互相不受影响。很大的湖,如太湖,滇池,等等,更进一步,海洋,以至说到极端,整个大气层,整个地球,就更不可能由私人拥有了。因此环境的不可分性,是外部性、从而是市场价格体系失灵的重要原因。 然而,即使是人们知道破坏环境的现时成本,也还是无法摆脱外部性问题。因为对环境的损害,从时间上看,往往不是均衡的。在相当长时间内,环境被损害的程度的增长是缓慢的,但当超过一定的阀值后,损害程度就会迅速增长,但这时再补救已为时晚矣。所谓为时晚矣,是指对环境和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有时具有不可逆性,或至少具有不对称性。不可逆,即是指不可恢复;如某种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复存在;或一旦臭氧层的漏洞大过一程度,就永远无法修复。不对称,即是指很难恢复;如一旦将森林砍伐殆尽,虽然可以重新种植,却要经历很长时间、付出很大代价;又如由于过度捕捞,我国沿海的黄鱼曾一度绝迹,经过很多年以后才重新恢复过来。但是由于在达到临界点之前,人们不会将即将到来的供给的突然减少计算到与他人的讨价还价中,因而在市场中,没有一种价格信息会提醒人们节约使用该种资源。这是信息在时间上的不均匀导致的外部性问题。而这种时间上不均匀的信息,又会因为人们在空间上的分散,更不容易在灾难发生前知道。人们一般不会把以后的成本算在目前的账上,但一旦按以前的成本进行交易,就必然会将对环境或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推过阀值。 再退一步,即使所有的人都真切地知道他们的行为将给环境带来的损害程度,也仍然无法阻止外部性问题的发生。这主要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这里讲的人既可以是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又可以是不同时期的人。在同一时期的人中,任何个人或集团若要考虑环境或资源问题而自觉地约束自己,将环境成本或资源成本加到自己的生产成本中去,他或它将会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败北。因为那些没有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企业将会由于成本较低而具有竞争优势。人们不得不破坏环境,不得不加快耗竭不可再生资源,不得不毁灭自然物种。即使在一些国家内部制定了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法律,由于不存在一个世界政府,国与国之间的行为很类似于上述的行为。美国人不会因为石油将要耗竭而减少对石油的消费,因为他们知道,即使他们节约了石油,也许只是给中国人多使石油创造了条件。在另一方面,国与国之间还可以通过贸易和投资将一些局部性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出口”到它国。由于有些穷国有较低的环境标准,一些富国通过进口或投资,使穷国生产更多的污染严重和消耗资源较多的产品,同时享受较便宜的(没有计算环境和资源成本的)产品。在不同代的人之间,由于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耗竭一般需要较长的、跨越世代的时间,又由于后代人既不能与当代人谈判,也不能抗议他们的所为,当代人就有可能将环境和资源的成本转嫁给后代人。而市场价格,以及代表对时间看法的市场利率,恰恰是由当代人对未来的看法形成的。就生物资源(如树木)而言,当代的价格低于保证树木生长的长期均衡价格,而市场利率则高于树木的自然生长率。这必然导致即使是私人所有者也会砍伐树木的结果。 因此,可持续发展问题,即保护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合理使用生物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问题,就可以归结为外部性问题。而一旦存在着外部性问题,市场价格体系就会失灵。在这种囚徒困境中,政府管制和政策也许是众多可能的选择之一。 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原则 既然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到外部性问题,而外部性就意味着市场制度的失灵,政府作为一种天生克服外部性问题的制度安排,就可以作为一种解决方案。 关于政府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当社会中有关产权的保护和承认的制度不能通过个人之间的谈判建立起来时,政府就作为一种有暴力后盾的第三方加入进来,从而克服了在产权制度形成方面的囚徒困境。如果这个社会中只有两个人,他们可能通过长期的互动形成对对方产权的尊重,但如果这个社会的人很多,如有N个人,要达到他们彼此都互相尊重产权,就相当困难了。一旦有一个人不愿就尊重别人的产权作出承诺,甚至任意侵犯别人的利益,这整个社会的产权制度就建立不起来。在这时,政府的强制性的对产权的保护就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在上一节讨论时说到,外部性与产权制度的不完善相关,因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首先应该是政府对产权制度的改进。在人类历史中,产权制度也是不断进步的,从而不断地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例如,对知识产权的确认和保护是在很晚的时候才实现的。当知识产权确立以后,有关知识生产的外部性得到克服,从而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在今天我们讨论克服破坏环境和耗竭资源的问题时,首先也应该依赖于对产权制度的改进。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里,我们刚刚告别计划经济,产权制度还很不成熟,所以还有通过改进产权制度解决环境问题的大量空间。例如,在一些乡村中的较小的河流的污染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河流没有明确的归属,或者名义上归集体所有,但“集体”没有有效行使产权的机制,河流被岸边的造纸厂污染了。在这时,如果将河流的所有权个人化,或者将河流在一定时间内的收益权拍卖给个人,就会给这条河带来一个人。拥有这条河的产权的个人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与排污的造纸厂谈判或抗争,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于政府的力量来阻止污染的排放。在我国,已经有一些地方这样做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将森林树木的产权个人化,也会改进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状态。因为一旦树木的产权由个人或组织拥有,产权拥有者就会按照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去安排树木的砍伐和种值。当树木的自然生长率高于市场利率时,拥有者就会根据树木的市场现货价格与净现值之比,有计划地砍伐树木。在这时,木材的生产成本必然高于当树木没有明确归属时的成本,从而会部分解决砍伐森林的问题。 当然应该看到,产权制度的改进也是有边界的。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还无法将大环境分割开来、并且个人化。所以产权制度的改进还无法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个人成本中去。例如上述的森林产权个人化,虽然将砍伐生物资源的机会成本算入了个人成本,却还是没有考虑环境成本。所以由个人拥有森林,个人成本仍然会低于社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对森林的砍伐就会超过考虑环境成本时的均衡水平。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来补救。这个政策就是征税。即对砍伐的树木征收税赋,而对活木的买卖不征收税赋。其结果是,出售一定体积的活木比同等体积的木材要能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是因为,对木材价格的需求具有弹性,当砍伐税加到木材交易中去的时候,价格会上升,需求者会因价格上升而减少其需求,这等同于木材产权拥有者支付一部分砍伐税。而进行活木交易则无需交纳砍伐税,从而价格会比木材交易为低。由于没有砍伐税,卖者可以获得较出售木材为高的收益,而买者则可以买到较木材便宜的活木。这就鼓励较多地进行活木的交易,而较少地进行木材的交易。当出售木材比出售活木收入更少时,砍伐树木所获得的市场现值就会较低,用价格计算的树木的自然生长率就会较高,就更有可能高于市场利率。当活木生长的预期收益率超过市场利率时,树木拥有者就更不愿意砍伐树木了。由于可以出售活木,森林拥有者就有一个变现的市场,也不会因为急于变现而砍伐森林。 说明:当政府不征木材砍伐税时,森林所有者的成本曲线为S,木材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砍伐量为Q0;而征砍伐税后,相当于成本曲线则为S’均衡价格上升为P1,而均衡砍伐量则减少到Q1;其中消费者承担的砍伐税为面积 P1 E’E’’ P0,森林所有者承担的砍伐税则为面积P0E’’HG,如A图所示。对于活木交易,政府不征任何税赋,但考虑到购买者未来仍以获取木材为主要目的,因此未来仍要交纳砍伐税,所以需求曲线移至D’;而出售者已经免去此次交易的税赋,则均衡价格应为P2,而均衡交易量则为Q2;显然比木材的均衡交易量为多。 只要政府对环境的价值有一个恰当的估价,征收环境税的办法就可以部分地避免信息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问题。无论是砍伐还是捕捞,都不会出现过度问题。这个恰当的估价,就是要通过相应的征税,使价格上升到使资源供给或环境水平保持在长期均衡的水平上。所谓长期均衡,是指资源存量不会减少,并且生长的速度与消耗的速度基本一致;也是指环境水平不会降低,对环境的损耗的速度与环境的自我修复的速度基本一致。这需要对生物资源和环境的长期成本,尤其对环境破坏的临界点有一个有远见的估计。 上面的讨论同时意味着,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存在着一个政府,因为只有政府才能收税,也才能把它的意志强加给交易双方。然而,当我们涉及全球问题时,这一条件不存在了。因为没有一个世界政府。世界上有二百多个国家,类似于一个无政府的社会。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不是不能就环境问题达成一致,但谈判成本会很高。在谈判者较少时,如只有两个国家谈判,涉及两个国家的局部环境时,谈判容易成功;但如果世界所有国家都参加谈判,讨论有关全球环境问题时,就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在这时,就要依赖于一种起作用的世界政治结构。在其中,“大国”就要发挥作用。一方面,“大国”有保护全球环境的动机,因为它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较高,它的利益更接近于全球利益;另一方面,“大国”有维持达成的环境秩序的实力。看来,中国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大国”了。她既可以在双边谈判中抑制以邻为壑的行为,更应该在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从投票制度今天的效率来看,我们恐怕不能指望,可以通过一个所有国家都同意的涉及全球问题的方案,如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方案。如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哲学行事,也许人类永远不可能解决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人的基本行为规则和文化取向就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如果人们更为关注后代的幸福,重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以及其它物种作为人类的共生物的延续,人们就会提高对未来的评价,从而降低市场利率。因为市场的自然利率是由人们对未来的判断形成的。当市场利率降低后,生物资源、环境资源的自然生长率和自然修复率就会相对较高,就会引导人们减少对这些资源的耗用。更一般地,如果人类社会都能够接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化,即使没有一个全球政府,也会在全球问题上采取互相合作、而不是以邻为壑的行为,从而为最终解决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奠定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手段 尽管政府是以强制性为特征的,但不意味着政府只是强制地改变人们的行为,来达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政府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政府的行为改变几个经济变量,从而改变经济当事人的成本收益计算,最后使他们自动地做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事情来。强制只是政府的最后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如果社会的大多数成员都与政府对着干,钻政策的空子,政府政策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政府随时随刻都要提防别人,政府政策的成本就会太高,以至不可能有足够的财政资源来支持政策。因此,选择正确的政策手段,使政策“惠而不费”,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环节。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提到要通过改进产权制度,来达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在我国的具体情境中,产权制度的改进需要许多政策上的艺术。例如,在我国现在的政治条件下,将一条河“私有化”显然是较难被接受的。因此,所谓产权制度的改革,还要在现有产权制度的框架下进行。比如遵循我国农业的土地承包制度,将小河在一个时期的使用权承包给个人或组织,都可以起到“改进产权制度”的作用。因为正如许多文献已经指出的那样,产权是可以分割的。使用权也是一种产权。只要拥有这种产权的时间足够长,就会激励人们去捍卫自己的利益,从而能够去与(比如)造纸厂去谈判或抗衡。利用一些人去与另一些人抗衡,最后达到保护环境的均衡,就会不成比例地放大政府政策的作用,以较小的政策投入获得较大的结果。 类似的设想,就是成立一个“拥有”局部环境的公司。例如,成立一个“太湖环境公司”。当然,这是一家由政府特许的公司。它可以在最初由政府出一部分资金牵头建立,以后也可以通过股权转让,改变资本结构,甚至(不一定非得)成为一家私人企业,更好的形式应该是变为一家上市公司,受到公众和传媒的关注。这家公司的业务,就是太湖可能产生的利益。粗略想来,应该包括在太湖中捕鱼捞虾、养殖水产,水上旅游,以及沿岸的旅游、渡假和一些房地产。它的最大利益,就是保证太湖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优美,合理地利用生物资源。为了它自己的利益,它就会主动地与太湖边上的那些排放污水的厂家去交涉,责令它们停止排污。在争执不下时,就可以借助于政府以及传媒的力量。这样,太湖就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它会日夜监视岸边的动静,而不会象现在那样,中央政府的检查组一走,工厂照样排污。它的存在,将使政府实现政策的成本大大降低。实际上,这家公司是在经营环境。它可以根本不去捕鱼或盖房,它只需要第一改善环境,第二控制对生物资源的捕捞量。它所做的事情,一方面是为改善环境而与排污者做斗争,一方面是根据长期均衡价格计算的最佳捕捞量,拍卖在太湖的捕鱼的特许权,出售或出租水面或沿岸地面。只要太湖的环境变好,水质改善,太湖的环境价值就会变为商业价值。这样,利用人们的逐利动机,通过政府政策的作用,就可以使人们努力地去改善环境,而无需政府再与排污企业进行“猫捉老鼠”的游戏。 上面通过改进产权制度以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其实质是将外部性内部化,将公共物品“改变为”私人物品。实际上,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区别,即可否排他地占有或消费,可以转换为是否可以单个地向消费者收费。有些看来不可排他地消费的物品,经过巧妙地设计,可以单个地、或近乎单个地向消费者收费,从而“变为”私人物品。例如看电视。播放电视节目的电磁波在空中传播,任何人有一台电视接收机都可以看电视,电视台很难辨别是谁、在什么地方接收了电视节目,以及接收了多少;即电视节目似乎是无法排他地占有和消费的物品。然而,当电视台将一部分播放电视节目的时间卖给一些厂家,这些厂家利用这些时间播放广告,当消费者在看电视节目时就不可避免地要看到广告,而看广告一方面要占用消费者的时间,另一方面又能起到促销商品的作用,就等同于消费者为看电视付了费。他付费的多少,一般与他看电视的时间长短、以及电视节目的优劣成正比。类似的例子还很多。例如,科斯教授曾经提到过,原来人们普遍认为灯塔是公共物品,但他后来发现,在英国早期,灯塔多是私人拥有的。原来人们解决了灯塔收费问题,即在船只经过灯塔后到达的港口收费。因为经过特定灯塔的船只一定是要抵达附近特定的港口的(科斯,1994,第215-239 实际上,无论是改进产权制度,还是发现收费方式,都是通过改变人们的成本和收益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目标。当上述办法都无法解决问题时,最后就要用政府的看家本领,即征税了。实际上,征税的核心思想,也是要通过改变成本和收益,改变人们的行为,使之朝着政策目标的方向努力。例如,对于利用我国很稀缺的自然资源生产的产品,可以调低或者免除进口同类产品的关税,使进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从而压低国内厂家的收益,迫使它们收缩规模以至停产。当然,进口国应该是该种资源丰裕的国家。这种政策,相当于将过剩的自然资源输出到资源贫瘠的国家。具体的例子,比如造纸业。当然,征税要注意不同物品的价格弹性。当某种资源弹性过小时,征税所导致的价格上涨不会引起消费量的显著下降,同时消耗资源的企业也不会减少收入,因为由于价格弹性很小,税收负担几乎全部转嫁给了消费者。因此,采用征税的方法,要选择在那些价格弹性较大的产品或资源物品领域使用。 另一个经常使用的操作手段,就是数量控制。这包括对获取资源的数量(如砍伐树木或捕捞鱼虾)直接控制,也包括对进入某一行业的企业数量的限制。如果能够测算出来保证生物资源持续生长的最佳捕捞量或最佳砍伐量,按照这个数量进行拍卖,可以使价格从短期均衡价格上升为长期均衡价格,从而改变供给者与消费者的行为。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是基本不变和稳定的,也可以采取拍卖经营特许权的方式,控制进入的企业数量。这样可以直接避免具有拥挤性质的问题。 总之,只有不仅有政策目标和政策原则,而且有成本较低、切实可行的政策手段时,才能实现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在这方面,不断地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政策手段,将是走向可持续发展新世纪的重要一环。 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试论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 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在带给人类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系统是经济系统的基础,经济系统是环境系统的保障。人类在经济生活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应不超过两种界限:(1)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生态的再生能力;(2)排放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分解能力,即环境的自净能力。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人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方面协调动作,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这一词语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目前得到广泛认同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谈到的发展概念。报告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概念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要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生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国积极参与了国际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并结合自身情况,理解、运用这一概念。1996年3月,同志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1)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而是追求持续增长。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审计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力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从而减少单位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2)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利用资源的权利。 (3)整体性原则。即为了实现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全球联合行动,建立巩固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4)发展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一方面能提供人类控制和管理环境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为环境审计提出范围和重点方向,为建立环境审计的目标和审计依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如何以最少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起飞,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开展环境审计是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战略措施。 二、国内外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 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使之积极、有效,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审计活动。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的一些企业出于管理上的需要,自发地制定了一些审计计划,评价本企业的环境问题。这些审计计划虽然独立性很强,且尚未形成统一的方法,但从那时起,环境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门类在实践中飞速发展起来。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于1995年在开罗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审计会议上就把环境审计列为主要议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96年12月在美国召开的“全球论坛”,也把环境审计作为迎接21世纪挑战必须开拓的审计领域。今天,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许多企业都建立了正式的审计计划,为高层管理当局提供企业遵循政府和行为制定的各种标准的信息。到目前为止,开展环境审计的国家已超过20个,开展环境审计的项目已达1000多个,从而大大地推动了环境审计的发展。 我国于1983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立最高审计机关-国家审计署,二十年来逐渐拓宽了环境审计的工作范围,包括工业、农业、渔业、林业对环境影响的评价,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领域,如绿色食品和清洁卫生等。我国的环境审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与发达国家环境审计工作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中国审计协会把环境审计作为1997年的重点研究课题,我国政府已清楚地认识到环境审计是实现生态经济模式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三、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环境审计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一条明确了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是审计的主要目的之一。当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可持续发展。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宏观调控的组成部分和高层次的经济监督系统,有必要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发挥作用, 通过环境审计加强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审计的开展是完善环境管理系统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法律、法规,全国环境行政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环境管理系统EMS,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的,都必须设有相应的检查监督制度,环境审计就是对EMS其他组成部分(管理机构、政策制度、环境规划、环境报告等)的“连续监控”过程。把环境审计纳入整个国家环境管理体系是实现生态经济的保证。 (3)环境审计的开展能确保政府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合理地利用资源,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 并在改善人类社会经济福利的同时,又不损害将来必须依靠的生态系统。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政府和企业必须对环境实施管理,这已成为政府和企业不可推卸的一项社会责任。通过环境审计,可对政府、企业履行环境管理责任的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鉴证。政府和企业也需要通过环境审计解除自己的环境责任,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4)环境审计的开展有利于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当前,面临国际经济领域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国际经贸中,利用其经济实力和环保技术优势,以环保标准和环境标志为由把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产品挡在门外,这是对我国企业的生存提出的挑战。有远见的企业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环境报告、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的作用,通过环境审计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控制来自环境的风险。 (5)环境审计的开展有利于监督评价企业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真实性。通过审计监督,评价企业在实现社会既定的具体目标方面做出的贡献和效率及企业对资源利用的组合是否恰当。企业做出的报告只有在提交给独立第三者审计后,才能证明其公证性、合法性和公允性。 (6)环境审计的开展有利于监督评价社会投资的可行性。社会投资在加速工业发展的同时也以不断破坏环境为沉重代价,环境审计对社会投资的可行性监督,可通过其职能的发挥,量化投资项目的各项指标,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7)环境审计的开展有利于监督评价社会相关成本的效益性。生产活动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过程,也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即消耗过程,环境审计既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又能保证生产的不断增长和持续发展。 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向国务院提供的一个咨询项目,于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启动。中国工程院组织了有关学科的35位院士、近300位院外专家和西北6省、自治区的130多位有关领导、专家参加,组成了项目综合组和9个课题组。一年多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组织大量人员进行了多层次的现场考察,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 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 (一)自然环境格局。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二)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础。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9.3。扣除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年全区净耗水总量547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为62.8。 4.用水效率。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农田平均每亩实灌定额617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40;万元GDP用水1736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1.85倍。 5.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目前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为20,西北地区为53.3。其中甘肃的河西走廊各河、新疆的塔里木河和天山北坡各河都超过70,有的甚至超过100。 (四)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出现种种问题,如干旱缺水、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等。研究认为,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综合表现为土地荒漠化。 1.土地荒漠化的界定。《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公布的数据表明,199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7.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本项目研究范围的约218.3万平方公里。 研究认为,为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实际工作,应着重研究在现代气候条件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有耕地、草地、林地退化的情况。在西北地区,应主要研究在干旱化的气候背景条件下,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两种原因引起而又有条件治理的荒漠化土地,据此粗略估计,本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在60万平方公里左右。 2.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1)在内陆干旱区,由于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2)在沙漠边缘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造成土地沙化。(3)在大中型灌区,由于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3.由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1)草原牧区由于严重超载过牧,造成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2)在农牧交错区,由于滥垦、滥牧、滥樵、滥采,造成大面积土地退化甚至沙化。(3)在农区,由于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造成一些地方的土地退化甚至沙化。(4)在有些山区,由于滥伐滥垦,造成林地的退化。(5)在黄土高原区,由于边治理、边破坏,土壤侵蚀总面积仍有所增加。 4.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加重的重要原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沙尘暴是不可能被消灭的。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一些地方的地表覆盖,助长或促进了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 沙尘暴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沙尘暴高发区的下垫面除地质历史形成的因素外,都属于土地荒漠化的范围。因此,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的扩大是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强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立足于全面保护沙尘暴源地的生态环境,大力防治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不能寄希望于一些局部性的应急措施。 (五)城镇工矿区的生态环境危机——水环境污染。 据2002年资料,西北地区的污染情况可分为严重污染、中度污染和尚未明显污染3种类型。严重污染地区和中度污染地区相加,其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9.1,其中渭河流域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区域之一。内陆河流域没有排污入海的出路,黄河流域的排污不但危害当地,而且威胁黄河中下游的水环境安全。 二、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 (一)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占用了过多的自然资源。20世纪以来,人口从大约1400万增至接近1亿人。在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下。为了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不得不依靠破坏性地掠夺自然资源(包括污染自然资源),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现实可行性。 生态环境的人口容量是相对的。在生产力提高、资源消耗逐步减少的条件下,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可以扩大环境的人口容量。西北地区的问题在于,在人口增加和经济规模增长的过程中,生产力水平没有相应提高,生产方式仍限于传统、粗放的外延型,特别是没有抓住水资源这个制约因素,相应地提高用水效率。只要认真解决这个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在西北地区是现实可行的。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主要内容。 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要统筹全局,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二要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三要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相应地合理配置水资源。同时,还需实施适当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三、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 (一)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背景。 西北地区的干旱化趋势和地理环境的格局,是在2000多万年前,由于青藏高原的逐步隆起而形成的。 在西北地区,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始于2000多年前。经过秦汉、隋唐和清代3个鼎盛时期,西北地区经济和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在“屯垦戍边”和“移民实边”的政策下,大力推进农耕文化,使贺兰山以东自然条件适宜于牧业的草原、草地,发展成为今天农区、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的格局。在气候自然波动的背景下,不合理的农垦破坏了草原、草地的植被。黄土高原在变牧区为农区的过程中,天然植被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更加严峻。在贺兰山以西的内陆河流域,一些地区在河流中游修建平原水库,基本控制了河流的径流,虽然发展了灌溉,但平原水库建成之日,往往就是下游断流之时。在牧区生产发展中,片面追求牧畜头数的增长,使草原超载退化。在传统的农牧交错区和牧区,进一步大规模地开荒种地,使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基本目标。 1.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生态环境建设的含义很广泛,可理解为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的总称。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是要限制或取消那些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充分利用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达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西北地区,首先要防止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并尽可能恢复重建已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并能保持相对稳定和良性发展的程度。 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大系统,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不能持久延续,系统将最终崩溃。当然,对于一个人工绿洲、一个城镇、或一个小地区来说,可以建设一个有别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新的子系统,但是这些人工子系统的建设必须以不破坏天然生态大系统的整体性为原则。当前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其中较普遍的误解是,简单地以为生态环境建设就是绿化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调查中看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些不适合种树的地方,也都在费尽心力地植树造林,年年植树不见树,或多年后仍是一片小老头树,有的地方为了植树造林而超采地下水,“绿了一条线,黄了一大片”。这种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都应予以改正和防止。 2.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目标。防止荒漠化土地的继续扩大,下大力气治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荒漠化土地,以及不属于荒漠化范围内的退化土地,同时防治水环境的污染。 3.生态环境建设的分区。根据生态类型组合特点与治理目标,将西北地区划分为8个生态环境建设区。(1)干旱荒漠—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区。(2)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区。(3)长城沿线—阴山山麓生态环境建设区。即农牧交错带。(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区。(5)黄河沿岸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6)渭河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7)青藏高原黄河河源区。(8)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区。 (三)合理的植被建设布局。 西北地区各生态环境建设区的天然植被类型由温带半湿润向极干旱地区推移,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本区内森林分布不多,主要在黄土高原的土石山区、内陆盆地周围的高山以及河流两侧的冲积地带上,具有巨大的水源涵养及防止土地荒漠化的作用,非常珍贵,天然林保护工程非常必要。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干旱区以灌为主,半干旱区以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并应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四)天然河湖的保护与恢复。 内陆河流的下游,延伸到沙漠的腹地。河流两岸由地下水支持的天然绿洲,以及河流终端的湖泊、湿地和周边植被,都起着分隔和限制沙漠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考虑到现实的水资源情况,在坚决保持现有河湖格局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增加入湖水量,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消失和萎缩的湖泊,加以不同程度地恢复,从而恢复河流的原有长度,并恢复河湖水质。具体建议: (1)准噶尔盆地:使西端的艾比湖水面恢复到接近原有水面,中部的玛纳斯河延伸到玛纳斯湖,要坚决制止地下水的超采。(2)塔里木盆地:适当恢复塔里木河终端台特玛湖的水面。(3)河西走廊:适当恢复黑河终端东居延海的水面;使疏勒河目前的终端西大湖不再萎缩,下游的地下水位不再下降;争取适当恢复石羊河终端的青土湖。(4)柴达木盆地:保持目前的河湖格局不再萎缩。(5)青海湖:争取湖水位逐渐稳定。(6)渭河:逐步解决中、下游河道的严重污染和淤积问题。(7)黄河干流:尽快解决两岸城市、工矿和农牧业的污染问题。(8)保护绿洲、草原和沙漠(地)内尚存的湿地。 (五)防污减灾对策。 1.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1)工业排污量大。(2)城市污水处理率低。(3)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高。 2.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技术经济政策。(1)加强节约用水。(2)推行清洁生产。(3)实施污水处理后回用。(4)采用适合当地特点的废水处理工艺与技术。(5)制定适合各地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控制指标。(6)实行“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等经济政策。(7)重视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技术的开发和成套设备的制造供应。 四、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 (一)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的基本途径。 ——根据提高总体用水效率的需要,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 ——在建设现代农业、控制并逐步压缩农业用水的目标下,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现代农业体系。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及科学技术水平,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和乡村。 (二)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现代农业体系。 1.西北地区农牧业的主要问题是低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消耗。西北地区占有全国18的耕地,19的水资源,仅生产了全国8.8的粮食,6.7的肉类。全区拥有草地26.3亿亩,占全国的64,而牧业产值仅占全国的7.5。 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农牧业与水土资源之间结构性错位:全区农牧业结构中,种植业占70左右,畜牧业比重仅为28.5左右。这种产业结构与本地区水资源贫乏而草地资源丰富的资源结构严重错位。在种植业内部,高耗水的粮食作物比例偏大;粮食作物结构中,夏粮面积偏大。牧区和农区相互分隔,不能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的农牧空间布局。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农牧业的低投入:灌区老化,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3~0.4,水资源粮食生产效率0.58公斤/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草地年均亩投入只有2~3分钱,目前草地生产力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1/3~1/2。 2.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的近期目标。转变增长方式,高效、节约、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在农业用水不增加并逐步减少、耕地和灌溉面积总体上不增加、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改善的条件下,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和加工业比重,使农牧业总产值逐步增长,农牧民生活逐步提高,贫困地区逐步脱贫致富。 3.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的基本途径。建立面向市场与资源双重约束的现代农业体系:改变单一性的生产结构为农牧加(工)复合结构;改变农区与牧区分隔为农区与牧区协作;发展现代节水灌溉农业和现代旱作农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基本草牧场;退耕休牧,变广种薄收为少种精种多收,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未来30年内,要求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0.15~0.2,旱作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1~0.2公斤/毫米·亩,草地干物质生产水平提高到180公斤/亩。 (三)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工矿业。 应坚决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本区工业的主要基础是能源、矿产和农牧产品加工,应避免发展用水量大的产业。 1.能源工业的水预测和今后对策。石油、天然气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其2000年产值占本区工业总产值的23.78,在未来的20年中还将有较大发展。预测石油石化和煤炭企业至2015年的用水量为9.3亿立方米,应确保其需要。 石油石化企业要进一步做好水源建设,推行节水减污的清洁生产技术。煤矿开采和生态环境应协调发展,国家应鼓励企业进行水利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回用。 2.矿产开发的用水预测和对策。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7种矿产资源中,西北有37种超过全国储量的一半。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对西北开发而且对全国都有重要战略价值,应使矿产开发成为本区的又一支柱产业。2010年的矿业用水量将增至12.5亿立方米,数量相对不大,但需加强污染防治。 钢铁工业是本区废水排放量最多的工业行业之一,有色金属工业也需加强污染防治,很多小金矿和小黄金生产企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对不能改造者,应坚决关闭取缔。 (四)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体系。 1.城镇化发展及用水增长趋势。人口增长如不加以控制,2030年可能达到1.3亿人;如果做好各方面工作,有望控制在1.2亿人之内。预测城镇化率2010年将接近40,2030年将超过50,仍低于全国水平。城市用水的总需求量到2030年将增长近一倍,约需70亿立方米。 2.城镇水务设施建设。当前的问题是城市水务基础设施不足,供水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严重滞后。2010年和2030年的城市污水排放量估计将分别达到40亿立方米和50亿立方米左右。 3.制定符合当地特点的城镇化规划。城镇发展要严格遵循与自然条件相协调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条件的可能;要顺自然、依水源、靠全局、有重点、重质量,因地制宜地做好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半个世纪的建设,西北地区已形成“四带一环”的城镇格局。“四带”是指4条主要以省会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带,包括西宁—兰州—渭河流域城市带、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城市带、武威—张掖—酒泉河西走廊城市带和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麓城市带。一环”是指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分布的城市环带。这种基本格局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会也不应有大的改变。城市和城市带的发展规模不能超过当地水资源供应的可能。今后在开发工矿资源时,可考虑将生产基地与生活基地分开进行布局,或预先考虑替代产业。对已建的少数条件十分窘迫的工矿城镇,应及时加以调整。 五、合理配置水资源 (一)气候与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与展望。 1.近年来气候与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也趋于变暖,但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波动性。降水量变化有更大的区域性差异,共变化趋势不如温度明显。近50年来西北各地降水量的变化,呈现东降西升的趋势,其分界线大致在河西走廊东部。黄河流域径流量减少的幅度比降水量大。内陆河流域径流量有所增加,估计是由于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冰川融水有所增加。 2.对未来气候与水资源的展望。对未来50年西北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各方面专家都估计为变暖。对降水量的预测,各方面意见有很大不同。对于90年代以来,新疆等地降水量增多的现象,是属于西北全区由暖干型气候向暖湿转型,还是属于西北西部局部地区的转型;是属于长期的时间上的变化趋势,还是仅属于年际的、10年的波动;有各种不同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即使转为“暖湿型”气候,也不可能根本改变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区的基本状况。 从战略角度考虑,应立足于“向最好方向争取,从最坏可能准备”,尽可能使今后工作处于主动地位。在目前河流径流量较大的新疆地区,应抓紧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大修复生态环境的力度,同时防止盲目加大社会经济的用水规模;在河西走廊东部的黑河和石羊河流域以及广大的黄河流域,是目前生态危机最严重的地区,必须立足于可能的不利情况,加强工作,决不可存侥幸心理。 在宣传报道西北地区气候转型问题时,要注意到增加降水的数量有限,原来的自然面貌并未根本改变,防止给人以盲目乐观的错觉。 (二)水资源配置的要求。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的总要求是:在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合理用水时,必须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留有适当余地。为此,不但要统筹兼顾河流的上中下游,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复杂转化,以及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本区3大片不同的自然环境,在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用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方面的关系上,有各自不同特点,需要分别加以分析并规定水资源配置的具体要求。 1.内陆干旱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保证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耗水,使下游的生态环境和上中游的社会经济系统合理分享水资源。研究后认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耗水以各占50为宜。 按社会经济平均耗水率为用水量的70折算,今后内陆河流按用水量的最高开发利用率应不超过70。根据2000年的实际资料,除新疆的国际河流额尔齐斯河、伊犁河,以及柴达木盆地的无人区河流外,其他河流的开发利用率都已接近或超过70。因此,贺兰山以西内陆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用水总量应基本控制在现有规模,不再增加。超过规定限额所挤占的生态环境耗水,或通过从外流域调水补足,或坚决加以压缩,一定要保证生态环境的耗水不低于水资源总量的50。 社会经济用水的内部配置:农田灌溉用水应大力节约并逐步压缩。城镇和工矿发展必须增加的用水量除少数地区由外流域适当调水外,大部地区原则上由农业用水有偿转移,并提高水的回收利用率。 2.半干旱草原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防止因地下水超采而影响草原的天然植被。 本区绝大部分属于半干旱区,天然降水形成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可以维持草原的天然植被,但不能形成可集中开发的地表或地下径流。因此,只可在一些降水量超过400毫米及个别有引水条件和地下水丰富的地方,适当建设人工饲料基地,少量用于发展社会经济。 如果没有可靠的地质勘探资料,证明确有可以再生的地下水资源,不能盲目大规模抽取地下水进行社会经济建设或植树造林。 3.黄河流域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缓解干旱年份的水资源危机。 近年来黄河流域特别是兰州以下一些支流的径流量大幅度减少,不仅影响到这些支流下游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用水,也影响到黄河的出境水量。20世纪90年代,黄河出境的平均年水量(以三门峡入库水量表示),已从50~70年代的413亿立方米降至225亿立方米,其中1997年以来直到2002年,黄河出境的年水量都小于200亿立方米,严重威胁到黄河下游的社会经济用水和河道的冲沙用水。分析减少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降水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的幅度远超过降水量的减少幅度,上中游社会经济用水量增加。 因此,西北地区黄河流域水资源要合理配置。生态环境建设要合理安排,主要应依靠天然降水恢复植被。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建设也应强调高效节水防污。为了缓解黄河水资源的危机,从长远看,还需要通过西线南水北调,适当补充水量。西线南水北调可能的调水量约为150~170亿立方米/年。 (三)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布局。 1.对现有水利工程的评价。经过50多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努力,基本建成了开发利用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工程系统,支持了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认识上的局限,没有把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以致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粗放;二是水资源开发的过度。 2.近期的水利工程布局原则。近期的水利工程应以对现有和在建工程进行调整、更新、改造和配套为主,新建工程也应以地方的中小型工程为主,辅以少数的大型工程。对现有和拟建的调蓄水库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处理。成效显著的要巩固,有安全问题的要除险加固;一些不利于下游生态和蒸发损耗很大的平原水库,要调整功能,有的应予报废或以山区水库替代;三门峡水库在小浪底建成后应调整功能,尽可能降低渭河入黄河口的潼关水位,为渭河整治创造条件;对拟建的大型水库,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在慎重考虑生态影响和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兴建,何时兴建。 3.近期有条件开工的重大工程项目。(1)陕西的渭河综合治理工程。(2)新疆的北坡水资源开发工程和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3)青海的引大济湟工程。(4)甘肃的河西走廊综合治理工程和陇中引洮工程,其中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应尽早立项。(5)宁夏的扬黄扶贫工程和青铜峡灌区更新改造工程。(6)内蒙古草原区综合治理水利工程和河套灌区更新改造工程。(7)陕蒙地区黄河多沙粗沙区的水土保持工程。 4.在中、远期考虑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1)西线南水北调工程。(2)新疆从天山北坡调水工程。(3)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和大柳树灌区工程。(4)黄河中游水利枢纽和两岸灌区工程。 六、10项战略对策 (一)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在水资源最为紧张的新疆天山北坡、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以及陕西的渭河,目前都还没有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全面综合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量、质并重,城、乡兼管,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不是单纯地开发和修建水利工程。为此,需要调整现有的水利投资机制,满足为合理配置水资源所需的资金,改正现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 (二)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植被建设以封育为主,退耕休牧还草。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地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并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要修订和完善有关地方在执行退耕还林政策中一些不符合客观规律和当地实际情况的做法。 退耕还林和退耕休牧还草的成败关键是:在退耕还林和退耕休牧还草后,能否真正建成替代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条件。应打破部门界限,统一规划,让一些条件不好的退耕地恢复天然植被;与此同时,在条件较好的土地上,集中使用农、林、水等各方面的资金,综合建设基本农田、饲料基地或经济林果基地。 退耕休牧还草必须与围栏、轮牧、小水利、人工草场等措施相结合。还必须加大投入,发展畜牧业,才能巩固退耕休牧的成果。 如不能满足以上条件,则需考虑适当外迁人口,实行生态移民,使人口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三)防沙治沙的重点是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沙漠在地球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相互支持和制约,组成了全球的大生态系统。人类与沙漠的正确关系应当是:人与沙漠和谐共存,既要避免“沙进人退”,也不要盲目地“向沙漠进军”。相当多的地方,总结多年来防沙治沙的正反面实践经验是:“人进沙进,人退沙退”。 人类利用一些外来水源,可以在沙漠周边建设一些人工绿洲,但从总体上说,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征服”沙漠。防沙治沙应定位于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 西北地区的水土资源主要为农牧业所消耗,过度的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最主要的是将低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消耗的传统农业转换到高投入、高产出、低资源消耗的现代农业的轨道,从破坏生态环境的源头上解决问题,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建设。 (五)因地制宜地保证粮食供需平衡。 就西北地区来说,要求各地粮食自给存在两方面的实际问题:一方面,粮食在某种意义上是水资源的载体,在西北地区,按较先进的用水定额,1公斤粮食一般需水1吨(目前的平均水平是1吨水产粮0.58公斤)。另一方面,西北一些产粮区由于区位劣势,在全国卖粮难的情况下,这些地区卖粮更难。 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不强求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粮食自给和西北地区粮食自给。一般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调剂解决问题。只要保持土地的生产能力,粮食(包括饲料)供应不致有很大风险。 为确保安全,可考虑将黄河规划中的宁夏大柳树灌区,作为未来的粮食战略储备区,如有需要,可在南水北调西线建成的基础上建设。 (六)发展工矿业,推进城镇化。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意义,是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水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是西北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工矿业中,要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要防止脱离当地情况,盲目攀比城市化率的倾向。 (七)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坚决防治污染。 防治污染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真正地提高认识,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管理,杜绝对污染项目的保护,并加大对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 对已经受到污染的水环境,应坚决及时地进行治理,以免将来付出更高的代价。 (八)实施少生快富的人口政策,消除贫困。 为了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调整人口布局,最终消除贫困现象。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少生快富”的有关政策,在少数民族中推行计划生育。加大教育投入,保证贫困地区尽快普及九年制教育。鼓励和支持西北地区以各种方式,输出劳力、引进人才。将宁夏西海固等一些全国最贫困的地区列为“十五”扶贫攻坚项目,加大综合措施的力度。在规划的自然保护区和一些没有发展前景的地方,实施生态移民。培育地方财政实力,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开发资金渠道。 (九)抓紧前期工作,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警惕黄河水资源的危机,抓紧准备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建议在2010年前完成包括生态环境评估的工程前期工作和开工准备,2015年争取第一期工程通水,2030年前后完成二、三期工程。 (十)建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综合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农、林、水和城建、环保、扶贫等部门,要统一规划,通力合作,使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有关省和自治区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协调机制。 结束语 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今后的大开发中,如何在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对于西北地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经过对各方面问题研究后认为,只要坚决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坚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并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是可以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提出了10项战略措施,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提高用水的效率与效益。这需要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更新观念,调整结构,提高水平;也需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端正认识,调整规划,完善政策。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西北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在今后10年内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大西北,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伟大贡献。 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政府政策 一、可持续发展与外部性问题 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市场制度为依托的发展。市场制度的有效性无疑已被近代 的经济奇迹所证明了。然而,经过数百年的现代化过程,人们逐渐发现,经济赖以发展的资源在逐渐耗竭,人类与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这些都不能不和以市场制度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联系在一起。那么,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市场出了什么错呢? 在市场中,存在着许多经济主体,他们可能是个体农民,也可能是乡镇企业,也可能是国有企业或者政府部门。他们之间在进行交易,通过多次的交易,逐渐形成了多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在任何一对交易者看来,他们达成的价格,恰恰落在自己的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曲线上。由于卖者的产品是用多种要素生产出来的,其中一些要素需要向别人购买,所以该产品的成本也是由交易决定的。经济学证明,在没有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中的交易是有效率的。所谓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两个人的交易所带来的成本或收益,对第二个或第三个人的成本或收益产生直接影响。或者说,一个人并没有承担或获得他自己行为所引起的所有成本或收益。在社会层次上看,所谓外部性,是指这样一种情境,即因为成本和收益不能在个人或组织间恰当地分配,以至人们宁肯放弃他们本来应该获得的利益(盛洪,1996)。 导致外部性有很多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产权制度。比如,在一条河边上的造纸厂的产权有明确的归属,但这条河没有明确的归属;或者有名义上的归属,如归集体或国家,但产权的行使效率较低。当造纸厂将污水排入这条后,河里的鱼就无法生存。由于没有人拥有这条河(或不关心这条河),所以没有人因为鱼的损失而向造纸厂索赔。因此,造纸厂将不承担污染河导致的经济成本(这里暂时不考虑环境成本)。但河里没有了鱼,实实在在地就是社会的损失。因此,造纸厂的“个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它的成本曲线比真实成本向右下角移动了(如图1所示)。这导致造纸厂的均衡价格低于“真实价格”,而产量却高于“真实产量”。在极端情况下,从社会角度看,建立这个造纸厂也许是得不尝失。因为它给社会带来的“福利增量”(即比按真实成本生产多获得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大约是BEE’C所包括的面积),几乎就是它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也大约等于BEE’C所包括的面积,即因污染而无法生存的鱼的市场价值);况且由于成本低估导致资源过多地进入造纸业,使得社会失去了将这些资源配置到其它更有效的用途时所获得的利益。 一条河没有明确的归属,可能是由于制度的或观念的原因,也可能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在我国,前一种原因还是大量存在。因为我们刚刚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还刚刚开始,人们还不习惯将一条河想象为私人所有。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河不是在乡村中的小河,可以在技术上由某些个人所有,而是很大的河,如长江,有上游、中游、下游,拥有一整条河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分段拥有又不能互相不受影响。很大的湖,如太湖,滇池,等等,更进一步,海洋,以至说到极端,整个大气层,整个地球,就更不可能由私人拥有了。因此环境的不可分性,是外部性、从而是市场价格体系失灵的重要原因。 然而,即使是人们知道破坏环境的现时成本,也还是无法摆脱外部性问题。因为对环境的损害,从时间上看,往往不是均衡的。在相当长时间内,环境被损害的程度的增长是缓慢的,但当超过一定的阀值后,损害程度就会迅速增长,但这时再补救已为时晚矣。所谓为时晚矣,是指对环境和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有时具有不可逆性,或至少具有不对称性。不可逆,即是指不可恢复;如某种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复存在;或一旦臭氧层的漏洞大过一程度,就永远无法修复。不对称,即是指很难恢复;如一旦将森林砍伐殆尽,虽然可以重新种植,却要经历很长时间、付出很大代价;又如由于过度捕捞,我国沿海的黄鱼曾一度绝迹,经过很多年以后才重新恢复过来。但是由于在达到临界点之前,人们不会将即将到来的供给的突然减少计算到与他人的讨价还价中,因而在市场中,没有一种价格信息会提醒人们节约使用该种资源。这是信息在时间上的不均匀导致的外部性问题。而这种时间上不均匀的信息,又会因为人们在空间上的分散,更不容易在灾难发生前知道。人们一般不会把以后的成本算在目前的账上,但一旦按以前的成本进行交易,就必然会将对环境或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推过阀值。 再退一步,即使所有的人都真切地知道他们的行为将给环境带来的损害程度,也仍然无法阻止外部性问题的发生。这主要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这里讲的人既可以是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又可以是不同时期的人。在同一时期的人中,任何个人或集团若要考虑环境或资源问题而自觉地约束自己,将环境成本或资源成本加到自己的生产成本中去,他或它将会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败北。因为那些没有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企业将会由于成本较低而具有竞争优势。人们不得不破坏环境,不得不加快耗竭不可再生资源,不得不毁灭自然物种。即使在一些国家内部制定了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法律,由于不存在一个世界政府,国与国之间的行为很类似于上述的行为。美国人不会因为石油将要耗竭而减少对石油的消费,因为他们知道,即使他们节约了石油,也许只是给中国人多使石油创造了条件。在另一方面,国与国之间还可以通过贸易和投资将一些局部性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出口”到它国。由于有些穷国有较低的环境标准,一些富国通过进口或投资,使穷国生产更多的污染严重和消耗资源较多的产品,同时享受较便宜的(没有计算环境和资源成本的)产品。在不同代的人之间,由于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耗竭一般需要较长的、跨越世代的时间,又由于后代人既不能与当代人谈判,也不能抗议他们的所为,当代人就有可能将环境和资源的成本转嫁给后代人。而市场价格,以及代表对时间看法的市场利率,恰恰是由当代人对未来的看法形成的。就生物资源(如树木)而言,当代的价格低于保证树木生长的长期均衡价格,而市场利率则高于树木的自然生长率。这必然导致即使是私人所有者也会砍伐树木的结果。 因此,可持续发展问题,即保护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合理使用生物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问题,就可以归结为外部性问题。而一旦存在着外部性问题,市场价格体系就会失灵。在这种囚徒困境中,政府管制和政策也许是众多可能的选择之一。 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原则 既然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到外部性问题,而外部性就意味着市场制度的失灵,政府作为一种天生克服外部性问题的制度安排,就可以作为一种解决方案。 关于政府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当社会中有关产权的保护和承认的制度不能通过个人之间的谈判建立起来时,政府就作为一种有暴力后盾的第三方加入进来,从而克服了在产权制度形成方面的囚徒困境。如果这个社会中只有两个人,他们可能通过长期的互动形成对对方产权的尊重,但如果这个社会的人很多,如有N个人,要达到他们彼此都互相尊重产权,就相当困难了。一旦有一个人不愿就尊重别人的产权作出承诺,甚至任意侵犯别人的利益,这整个社会的产权制度就建立不起来。在这时,政府的强制性的对产权的保护就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在上一节讨论时说到,外部性与产权制度的不完善相关,因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首先应该是政府对产权制度的改进。在人类历史中,产权制度也是不断进步的,从而不断地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例如,对知识产权的确认和保护是在很晚的时候才实现的。当知识产权确立以后,有关知识生产的外部性得到克服,从而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在今天我们讨论克服破坏环境和耗竭资源的问题时,首先也应该依赖于对产权制度的改进。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里,我们刚刚告别计划经济,产权制度还很不成熟,所以还有通过改进产权制度解决环境问题的大量空间。例如,在一些乡村中的较小的河流的污染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河流没有明确的归属,或者名义上归集体所有,但“集体”没有有效行使产权的机制,河流被岸边的造纸厂污染了。在这时,如果将河流的所有权个人化,或者将河流在一定时间内的收益权拍卖给个人,就会给这条河带来一个人。拥有这条河的产权的个人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与排污的造纸厂谈判或抗争,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于政府的力量来阻止污染的排放。在我国,已经有一些地方这样做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将森林树木的产权个人化,也会改进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状态。因为一旦树木的产权由个人或组织拥有,产权拥有者就会按照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去安排树木的砍伐和种值。当树木的自然生长率高于市场利率时,拥有者就会根据树木的市场现货价格与净现值之比,有计划地砍伐树木。在这时,木材的生产成本必然高于当树木没有明确归属时的成本,从而会部分解决砍伐森林的问题。 当然应该看到,产权制度的改进也是有边界的。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还无法将大环境分割开来、并且个人化。所以产权制度的改进还无法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个人成本中去。例如上述的森林产权个人化,虽然将砍伐生物资源的机会成本算入了个人成本,却还是没有考虑环境成本。所以由个人拥有森林,个人成本仍然会低于社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对森林的砍伐就会超过考虑环境成本时的均衡水平。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来补救。这个政策就是征税。即对砍伐的树木征收税赋,而对活木的买卖不征收税赋。其结果是,出售一定体积的活木比同等体积的木材要能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是因为,对木材价格的需求具有弹性,当砍伐税加到木材交易中去的时候,价格会上升,需求者会因价格上升而减少其需求,这等同于木材产权拥有者支付一部分砍伐税。而进行活木交易则无需交纳砍伐税,从而价格会比木材交易为低。由于没有砍伐税,卖者可以获得较出售木材为高的收益,而买者则可以买到较木材便宜的活木。这就鼓励较多地进行活木的交易,而较少地进行木材的交易。当出售木材比出售活木收入更少时,砍伐树木所获得的市场现值就会较低,用价格计算的树木的自然生长率就会较高,就更有可能高于市场利率。当活木生长的预期收益率超过市场利率时,树木拥有者就更不愿意砍伐树木了。由于可以出售活木,森林拥有者就有一个变现的市场,也不会因为急于变现而砍伐森林。 说明:当政府不征木材砍伐税时,森林所有者的成本曲线为S,木材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砍伐量为Q0;而征砍伐税后,相当于成本曲线则为S’均衡价格上升为P1,而均衡砍伐量则减少到Q1;其中消费者承担的砍伐税为面积 P1 E’E’’ P0,森林所有者承担的砍伐税则为面积P0E’’HG,如A图所示。对于活木交易,政府不征任何税赋,但考虑到购买者未来仍以获取木材为主要目的,因此未来仍要交纳砍伐税,所以需求曲线移至D’;而出售者已经免去此次交易的税赋,则均衡价格应为P2,而均衡交易量则为Q2;显然比木材的均衡交易量为多。 只要政府对环境的价值有一个恰当的估价,征收环境税的办法就可以部分地避免信息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问题。无论是砍伐还是捕捞,都不会出现过度问题。这个恰当的估价,就是要通过相应的征税,使价格上升到使资源供给或环境水平保持在长期均衡的水平上。所谓长期均衡,是指资源存量不会减少,并且生长的速度与消耗的速度基本一致;也是指环境水平不会降低,对环境的损耗的速度与环境的自我修复的速度基本一致。这需要对生物资源和环境的长期成本,尤其对环境破坏的临界点有一个有远见的估计。 上面的讨论同时意味着,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存在着一个政府,因为只有政府才能收税,也才能把它的意志强加给交易双方。然而,当我们涉及全球问题时,这一条件不存在了。因为没有一个世界政府。世界上有二百多个国家,类似于一个无政府的社会。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不是不能就环境问题达成一致,但谈判成本会很高。在谈判者较少时,如只有两个国家谈判,涉及两个国家的局部环境时,谈判容易成功;但如果世界所有国家都参加谈判,讨论有关全球环境问题时,就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在这时,就要依赖于一种起作用的世界政治结构。在其中,“大国”就要发挥作用。一方面,“大国”有保护全球环境的动机,因为它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较高,它的利益更接近于全球利益;另一方面,“大国”有维持达成的环境秩序的实力。看来,中国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大国”了。她既可以在双边谈判中抑制以邻为壑的行为,更应该在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从投票制度今天的效率来看,我们恐怕不能指望,可以通过一个所有国家都同意的涉及全球问题的方案,如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方案。如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哲学行事,也许人类永远不可能解决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人的基本行为规则和文化取向就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如果人们更为关注后代的幸福,重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以及其它物种作为人类的共生物的延续,人们就会提高对未来的评价,从而降低市场利率。因为市场的自然利率是由人们对未来的判断形成的。当市场利率降低后,生物资源、环境资源的自然生长率和自然修复率就会相对较高,就会引导人们减少对这些资源的耗用。更一般地,如果人类社会都能够接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化,即使没有一个全球政府,也会在全球问题上采取互相合作、而不是以邻为壑的行为,从而为最终解决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奠定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手段 尽管政府是以强制性为特征的,但不意味着政府只是强制地改变人们的行为,来达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政府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政府的行为改变几个经济变量,从而改变经济当事人的成本收益计算,最后使他们自动地做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事情来。强制只是政府的最后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如果社会的大多数成员都与政府对着干,钻政策的空子,政府政策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政府随时随刻都要提防别人,政府政策的成本就会太高,以至不可能有足够的财政资源来支持政策。因此,选择正确的政策手段,使政策“惠而不费”,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环节。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提到要通过改进产权制度,来达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在我国的具体情境中,产权制度的改进需要许多政策上的艺术。例如,在我国现在的政治条件下,将一条河“私有化”显然是较难被接受的。因此,所谓产权制度的改革,还要在现有产权制度的框架下进行。比如遵循我国农业的土地承包制度,将小河在一个时期的使用权承包给个人或组织,都可以起到“改进产权制度”的作用。因为正如许多文献已经指出的那样,产权是可以分割的。使用权也是一种产权。只要拥有这种产权的时间足够长,就会激励人们去捍卫自己的利益,从而能够去与(比如)造纸厂去谈判或抗衡。利用一些人去与另一些人抗衡,最后达到保护环境的均衡,就会不成比例地放大政府政策的作用,以较小的政策投入获得较大的结果。 类似的设想,就是成立一个“拥有”局部环境的公司。例如,成立一个“太湖环境公司”。当然,这是一家由政府特许的公司。它可以在最初由政府出一部分资金牵头建立,以后也可以通过股权转让,改变资本结构,甚至(不一定非得)成为一家私人企业,更好的形式应该是变为一家上市公司,受到公众和传媒的关注。这家公司的业务,就是太湖可能产生的利益。粗略想来,应该包括在太湖中捕鱼捞虾、养殖水产,水上旅游,以及沿岸的旅游、渡假和一些房地产。它的最大利益,就是保证太湖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优美,合理地利用生物资源。为了它自己的利益,它就会主动地与太湖边上的那些排放污水的厂家去交涉,责令它们停止排污。在争执不下时,就可以借助于政府以及传媒的力量。这样,太湖就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它会日夜监视岸边的动静,而不会象现在那样,中央政府的检查组一走,工厂照样排污。它的存在,将使政府实现政策的成本大大降低。实际上,这家公司是在经营环境。它可以根本不去捕鱼或盖房,它只需要第一改善环境,第二控制对生物资源的捕捞量。它所做的事情,一方面是为改善环境而与排污者做斗争,一方面是根据长期均衡价格计算的最佳捕捞量,拍卖在太湖的捕鱼的特许权,出售或出租水面或沿岸地面。只要太湖的环境变好,水质改善,太湖的环境价值就会变为商业价值。这样,利用人们的逐利动机,通过政府政策的作用,就可以使人们努力地去改善环境,而无需政府再与排污企业进行“猫捉老鼠”的游戏。 上面通过改进产权制度以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其实质是将外部性内部化,将公共物品“改变为”私人物品。实际上,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区别,即可否排他地占有或消费,可以转换为是否可以单个地向消费者收费。有些看来不可排他地消费的物品,经过巧妙地设计,可以单个地、或近乎单个地向消费者收费,从而“变为”私人物品。例如看电视。播放电视节目的电磁波在空中传播,任何人有一台电视接收机都可以看电视,电视台很难辨别是谁、在什么地方接收了电视节目,以及接收了多少;即电视节目似乎是无法排他地占有和消费的物品。然而,当电视台将一部分播放电视节目的时间卖给一些厂家,这些厂家利用这些时间播放广告,当消费者在看电视节目时就不可避免地要看到广告,而看广告一方面要占用消费者的时间,另一方面又能起到促销商品的作用,就等同于消费者为看电视付了费。他付费的多少,一般与他看电视的时间长短、以及电视节目的优劣成正比。类似的例子还很多。例如,科斯教授曾经提到过,原来人们普遍认为灯塔是公共物品,但他后来发现,在英国早期,灯塔多是私人拥有的。原来人们解决了灯塔收费问题,即在船只经过灯塔后到达的港口收费。因为经过特定灯塔的船只一定是要抵达附近特定的港口的(科斯,1994,第215-239 实际上,无论是改进产权制度,还是发现收费方式,都是通过改变人们的成本和收益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目标。当上述办法都无法解决问题时,最后就要用政府的看家本领,即征税了。实际上,征税的核心思想,也是要通过改变成本和收益,改变人们的行为,使之朝着政策目标的方向努力。例如,对于利用我国很稀缺的自然资源生产的产品,可以调低或者免除进口同类产品的关税,使进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从而压低国内厂家的收益,迫使它们收缩规模以至停产。当然,进口国应该是该种资源丰裕的国家。这种政策,相当于将过剩的自然资源输出到资源贫瘠的国家。具体的例子,比如造纸业。当然,征税要注意不同物品的价格弹性。当某种资源弹性过小时,征税所导致的价格上涨不会引起消费量的显著下降,同时消耗资源的企业也不会减少收入,因为由于价格弹性很小,税收负担几乎全部转嫁给了消费者。因此,采用征税的方法,要选择在那些价格弹性较大的产品或资源物品领域使用。 另一个经常使用的操作手段,就是数量控制。这包括对获取资源的数量(如砍伐树木或捕捞鱼虾)直接控制,也包括对进入某一行业的企业数量的限制。如果能够测算出来保证生物资源持续生长的最佳捕捞量或最佳砍伐量,按照这个数量进行拍卖,可以使价格从短期均衡价格上升为长期均衡价格,从而改变供给者与消费者的行为。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是基本不变和稳定的,也可以采取拍卖经营特许权的方式,控制进入的企业数量。这样可以直接避免具有拥挤性质的问题。 总之,只有不仅有政策目标和政策原则,而且有成本较低、切实可行的政策手段时,才能实现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在这方面,不断地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政策手段,将是走向可持续发展新世纪的重要一环。 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湛江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分析了湛江市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结合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及相应问题,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工业体系,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农业体系,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水资源合理配置、节水与污水治理、多水源联合调度、建立水权制度和海水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水资源和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水资源 水环境 产业结构 节水防污 可持续发展 湛江市是广东省西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广东省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主要地区之一。 湛江市历史上水旱灾害发生频繁,尤以旱灾最为严重。据雷州府和遂溪县志记载,最大旱灾发生在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湛江市出现“赤地千里,饿死者万计”的悲惨现象。以后的300多年也旱灾频繁。新中国成立后,曾有30多年发生春旱,其中大旱4次,最为严重的是1955年。建国以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得以迅速发展。湛江市境内先后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改变了其干旱面貌,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城市化率的提高,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建设的开展,各行各业对水的需求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的矛盾日趋突出,水环境日益恶化。据有关部门预测[1],湛江市2010年需水总量将达9.77~13.18×108m3,其中工业需水量达4.84~7.83×108m3,农业需水量达3.08~3.18×108m3,城镇与农村生活需水量达1.85~2.17×108m3;2020年需水总量将达10.49~21.70×108m3,其中工业需水量达7.68~15.81×108m3,农业需水量达1.39~3.12×108m3,城镇与农村生活需水量达1.42~2.77×108m3。不认真解决好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将制约湛江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1 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 1.1 水资源量及特点 1.1.1 水资源总量 湛江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88mm,多年平均径流为665.6mm,按我国年降雨,年径流等要素综合分带表划分,属多水带,局部地区为丰水带。湛江市水资源分为本地水资源和过境水资源两大部分,本地水资源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过境水资源主要来自于东北部的鉴江和西北部的九州江。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83.01×108m3(其中地下水资源量为39.30×108m3),多年平均过境径流量为85.85×108m3,合计为168.86×108m3。按2000年统计人口计,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为1196m3/人,加上过境水资源量,则人均水资源量为2433m3/人。 1.1.2 水资源特点 从表面看,湛江市人均水资源量并不算少,远高于国际公认的500m3/人的“极度缺水”标准,但可利用水资源量少。因为境内河流大多短浅而且独流入海,过境水资源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大部分以洪水方式出现,加上现有水利工程调蓄水资源的能力低,每年有70~80%的水资源白白流入南海,难于得到利用。水资源最大的特点是:虽地处南方湿润地区,濒临南海,但“工程性缺水”十分严重;加上水资源时空上分布不均,水资源有相当多一部分分布在偏僻、人口少,自然条件差的边远山区;而自然条件较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湛江市周边地区水资源量有限。 1.2 水环境现状及特征 1.2.1 地表水水质 九州江是湛江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地,近年来随着用水量、排污量不断增加,部分水体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九州江主要污染物为CODMn和BOD5。其中干流合江、排里断面水质枯、丰水期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Ⅱ类水标准;龙湾、安铺断面水质丰水期符合Ⅱ类水标准,枯水期符合Ⅲ类水标准;营仔断面水质枯水期符合Ⅱ类水标准,丰水期符合Ⅲ类水标准。其余支流中,廉江河水质较差,枯、丰水期均为劣于Ⅳ类水;沙铲河丰水期符合Ⅲ类水标准,枯水期均为劣于Ⅳ类水。湛江市内的南桥河和南柳河水质劣于Ⅳ类水。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引起河水中的SO42-、氰化物、砷、酚、镉、铬等有害、有毒化学成分及有机质“三氮”、细菌、病菌等的含量增高,河水浑浊,鱼虾绝迹。赤坎水库是湛江市赤坎区主要供水水源地,近年来,由于水库受周围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库水中细菌和大肠杆菌超标10多倍,硝酸根逐年增加,水质逐年不断恶化。 1.2.2 地下水水质 浅层地下水埋深浅,水质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市区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废物都是其潜在的污染源。湛江市区化工厂一带浅层地下水中硫酸根含量高达246mg/L,出现硫酸型。大量超采中、深层地下水,从而引起承压水区域水位不断下降和降落漏斗形成、扩大。中层承压水湛江市部分地区中心的降落漏斗2.0m线漏斗面积大于485km2,中心观测孔水位下降20.0m;深层承压水湛江市部分地区降落漏斗10.0m线范围面积达294km2,中心观测孔水位下降16.72m;市内的霞山、赤坎地区已出现地面沉陷、地裂缝发展,环境地质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1.2.3 污染特征 湛江市境内地形属平台阶地及低丘陵带,以台地、丘陵、平原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基岩隔水边界,其余三面环海,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补给、排泄自成体系。其自然地理特征形成湛江市水系独特的污染特征,主要是:①形成以氨氮为主要影响因素的有机污染类型。②因地势北高南低,形成自上而下的水污染物的积累和运移。③形成汛期水污染最严重的季节变化特征。④形成地表水污染导致浅层地下水污染和近岸海域污染。⑤污染源由点源污染物排放为主逐步转为以非点源污染物排放为主。 2 影响水资源和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水资源统一管理滞后 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是国家《水法》所规定。湛江市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宏观控制,只强调水资源要满足工农业发展的需求,而不注意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②比较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量、质并重,城、乡兼管,重视节约与保护,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不够。③水利投资机制不健全,出现一些不合理现象,如:建成了各种供水的主体工程,但因无力配套而不能发挥效益甚至极大地浪费水资源;有钱建成工程,却无钱管理运行;新建工程可以得到大的投资,但更新改造现有工程却无法得到资金。④在水资源调度和管理中,未按工农业、城市生活不同要求供水,基本上是多水多用,少水少用,一年用完,不留或少留后备,使水库仅仅起到年调节和不完全年调节的作用,未能发挥应有的调节性能。⑤多龙管水,政出多门,职能交叉、权属不清、利益冲突,难于协调,导致各自为政,造成水资源管理的混乱,无法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2.2 缺乏控制性调蓄工程 湛江市境内缺少控制性调蓄工程,大型水库仅3座,总库容14.364×108m3。由于水库规模小,对水量的调蓄能力低,抵御干旱能力低,加上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造成春季严重缺水,工农业、养殖业和城乡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仍是以控制能力很低的引、提水工程为主要供水手段,供水保证率低。有些水库未达设计要求,如:境内最大的鹤地水库安全至今尚未过关,水库长期低水位运行;另一大型水库(长青水库)亦未达设计标准;24座中型水库中有12座未达设计标准;小一型水库106座中有94座未达设计标准;小二型水库322座中有290座未达设计标准。引水、提水工程也由于施工质量差,渗漏大,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水工程普遍存在的未达设计标准,放水设施质量差,有渗漏等问题使其应有的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2.3 水资源利用率低 农业低产出、高资源消耗的深层次原因是农业的低投入。在农区,仍然沿袭传统的掠夺式利用资源和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引水、提水工程等输配水系统老化失修,配套程度低,田间灌水技术落后,大部分地区仍沿用粗放管理模式,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一般在0.4~0.7[2]。因此,提高半岛工业、农业和城市用水效率不仅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与水资源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2.4 水环境污染加剧 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水环境关注保护不够,使生态环境、水环境不断恶化。湛江市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全国情况基本相同,也是来自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农村面源污染。 2.4.1 工业排污量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湛江市已形成机械、化工、造船、汽车制造、电子、食品、制糖、制盐、纺织、建材、橡胶制品、炼油、卷烟和家用电器等门类齐全,结构轻型的工业体系。其中主要排污行业为化工、纺织、冶炼、火力发电、橡胶制品等。据统计资料显示,湛江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部废水量的40%左右,COD排放量占全部排放量的60%左右,重金属排放量占全部废水量的75%~80%,是湛江市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产业结构造成的污染是湛江市工业污染的主要特征。 2.4.2 城市污水处理率低 湛江市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废水处理达标率低。湛江市辖区内各县(市)至今没有一座正在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废水都呈自由排放状态,废水大部分未经处理排放入河或渗坑向地下自由渗透,相当一部分污水还直接用于浇灌农田或城市绿地,造成二次污染。 2.4.3 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高 据调查,污染源由点源污染物排放为主逐步转为以非点源污染物排放为主。九州江、鉴江、南渡河和湛江市区的北桥河、南桥河流域农业面源氨氮贡献率达65%~70%。 3 水资源和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3.1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水资源是半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制约因素。半岛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人口容量。1999年湛江市各县(市)产业结构见表1。从表中可见,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大。所以,应根据提高总体用水效益的需要,规划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将目前以农业为主的结构尽快调整为农林牧渔结合的合理结构。 3.2 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工业体系 半岛应和全国一样,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半岛的特点,应避免发展用水量大的产业。半岛工业的基础是能源、矿产和农牧渔产品加工。石化企业要进一步做好水源建设,推行节水减污的清洁生产技术,将污源从源头削减,并加强污水处理关键技术的应用和工艺设备的技术改造,加强节水工作,促进石化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耗水量很大的有关技术,应进一步论证其合理使用范围。通过加大资金、技术和智力的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生产增长方式,使资源高耗型的工业向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工业转变。 3.3 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农业体系 半岛地区的水土资源主要为农业特别是粮食和挂果种植业占用消耗,因此,推动半岛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核心是:要用高投入、高产出、资源低消耗型的现代农业逐步取代低投入、低产出、资源高消耗型的传统粗放型农业,大力加强农牧渔业的基础建设。除常规田间节水技术,渠道防渗技术外,应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喷滴灌等高效节水工程建设,特别对水资源缺少地区,除常规地面灌溉外,应逐步实施以管道灌溉为重点的高效节水技术。在农业用水不增加并逐步减少、耕地和灌溉面积总体不增加、农林区面源污染减少,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改善的条件下,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林果业、海洋渔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将目前以农为主的结构尽快调整为农林牧渔结合的合理结构,使资源高耗型的农业向资源节约替代型的现代农业转变。 3.4 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尽快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全面规划。面对日益严峻的缺水危机,水资源全面规划应成为湛江市发展计划和其它各种经济规划的基础。湛江市境内河流开发治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尽快编制湛江市境内各主要河流,特别是跨省、地区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以流域管理为前提,建立、健全和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通过提高流域管理机构的能力来提高流域管理水平。对跨省区、地区的河流要强化流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在流域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区域水资源管理的作用。对规划的水源工程进行前期工作已刻不容缓,特别是对规划的水源工程范围内的建设和水源保护应按水源工程规划进行布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浪费和环境问题。 3.5 水资源合理配置 湛江市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社会资本、科学技术、人文资源的基础之上。在提高湛江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核心就是在分析湛江市水资源特点、开发、利用、保护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寻求有效的水资源配置效率。湛江市水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具有显著特点,西北部河流以及大、中型水库集水流域的本地径流水资源量相对较少但水质较好;过境水资源量和潮流量丰富但水质较差。东部湛江市周边地区以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为主,其余地区基本上以农业、养殖业用水为主。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出发,应根据城市工业、农业、生活和环境用水等用户对水量、水质的不同要求,按照来水的特点,选择地表水或地下水、本地水或过境水、海水或污水回用;通过水库和主干渠道、鉴江口挡潮蓄淡工程、湛江市堵海蓄淡工程等,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3.6 节水与污水治理 新水源工程的兴建有一个实施的过程,湛江市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全面节约用水是解决湛江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一项长期、重要的对策,节约用水不仅可缓解水资源短缺,也是减轻水污染的根本措施。除常规田间节水技术,渠道防渗技术外,应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工程建设,特别对水资源缺少地区,应逐步实施以管道灌溉为重点的高效节水技术。从长远看,工业和城市用水将逐年增加并成为用水大户,所以工业节水也是关键。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结构体系,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加强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实现污水资源化,控制工业污水及废料排放量。城市生活用水应全部经过一级处理,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对难于治理的污染源采取停、转、并等措施。 3.7 建立水权制度 产权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意义上的产权,是指通过法律、法规得到国家保护的,排他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经营权的总和。水权主要涉及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建立水权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或可利用量;分析水资源的需求结构;水权分配与转让。目前湛江市的水市场仍然是初级的,主要表现在:①多龙管水,政出多门,水资源所有权无形旁落;②水资源使用权无序取得;③水权的非市场转让;④跨省河流的水资源和水权不明导致不合理使用和严重的水利纠纷。应结合湛江市的实际,建立、健全和完善水资源管理法规,研究制定有关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建立水权制度。通过建立水市场或准市场,实现水权交易或有偿转让,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3]。 3.9 海水利用 海水利用是解决湛江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战略措施之一,具有广阔前景。湛江市三面环海,海水利用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化工厂可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有条件的地区可修建挡潮蓄淡或堵海蓄淡工程,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 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区域划分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行政区域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阐述了行政区域的内涵,分析了行政区域划分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即:在全国范围内,环境保护部门实行人、财、物的纵向管理,地方政府配合工作的机构体系。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之一。环境立法体系逐步完善,环境治理的投入逐年增加,使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整体状况有所好转。但从局部分析,特别是跨流域、跨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环境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有些地方经过多年的治理,耗资巨大,污染情况反而更加严峻。纠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域体系划分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分析了行政区域对环境质量的综合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1 区域划分概况 我国的区域划分模式为: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区、旗)、乡(镇、街道)、村等。在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既有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的义务,又有相对独立制定地方法规、条令的权利。因此,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的时候,由于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条件、工作基础不同,必然在落实的深度、广度方面有所差异。另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制定各自的地方法规时,由于各地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深浅不同,重视程度不同,环境质量现状不同以及地方保护主义意识的存在,相互比较难免存在较大差异。到市(地、州、盟)级行政区,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对环境的损坏程度不同,致使环境保护工作在同一省内不同地区也有较大的差异。 由于我国的行政区域本身和一些机构具有相对权威性,容易形成为了各自的利益、政绩、权力而各自为政,我行我素。在对待环境保护工作的态度上,地方长官完全可能为了自己局部的利益而牺牲全局利益,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理由,以保证职工就业为借口,忽视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工作,拒绝关、停污染企业。或者转嫁环境污染影响,以牺牲相邻区域环境质量为代价来繁荣本地经济与市场。国家投巨资治理的多个流域,效果不佳,环境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根源就在于地方保护主义。而地方保护主义之所以存在,则因为区域划分各自为政的结果。 2 行政区域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 1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导致环境污染 由于人为地划分行政区域,导致各个区域内地理位置、工业基础、环境资源、能源、交通设施、公众素质等发展经济的基础要素严重的不平衡,造成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不平衡。在国内,有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更有需要振兴的东北地区和需要崛起的中部地区及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在同一区域内经济发展程度都有很大差异,广东的深圳与其相距百公里山区相比,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收入等两极分化极大。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差异给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明显的影响。发达地区由于基础好,优势多,经济发展大多采取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发展模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比较到位。而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的缺乏,技术设备落后,为了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大多采取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了当地经济加速发展,不顾冒环境污染的风险,引进被东部地区淘汰的、污染环境严重的工业项目,其结果只能是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来追求表面的经济繁荣数字,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 2 区域建设小而全导致环境污染 由于行政区域划分等原因,形成了我国各个行政区域内小而全的地方工业体系。这种工业体系很容易和环境因素形成冲突,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在欠发达地区遍地开花,尤其是一些乡镇“五小”企业,与国家大型企业争能源、争原材料、争市场。由于“五小”企业生产工艺落后,污染排放严重超标,环境治理形势严峻。这种对内封闭、对外排斥的工业格局,大大地限制了各种信息、技术、生产要素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3 行政管理水平的差异导致环境污染 由于行政区域划分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各个区域内部只追求辖区内部的经济增长,各自为政,区域内的行政领导只追求任期内的增长速度,看重局部和眼前的利益,尽量减少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导致本应由区域内部支付的环境保护运行成本转嫁到周边地区或下游区域,从而加剧了环境污染的现状。有些领导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无视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环境法规制度的存在,使得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得以违规建设,使当地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严峻。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有些地区为了保护辖区内的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事件时有发生。 2. 4 环境保护意识的差异影响公众参与积极性 由于区域内相对封闭,环境信息不对称,环境保护意识上的差异,加上人为的误导,使我国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务的积极性不高。走过场,追求形式化,应付的成分多,追求实效的少。因为环境信息透明度不高,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满足,在具体的建设项目造成环境污染时,公众与建设方之间、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使公众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信任。 3 消除影响的措施 真正理顺行政区域管理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倡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充分发挥行政区域的协调、管理作用,打破分割,树立大环境区域的概念,才能有效地减少或消除区域分割产生的环境问题。 3. 1 各行政区域内环境保护部门实行纵向管理 为了克服行政区划带来的弊端,环境保护工作应当在全国实行纵向管理结构,统一步调,一致行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在行政分割的体制下,各地的环境保护部门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例如:地方行政领导主抓的项目,即使有污染,下属环境保护部门也很难制止。如果环境保护部门由中央直属,实行纵向管理,情况会好转。在上马新建项目时,环境影响评价会真正起作用。 3. 2 按环境资源分布合理布置环保机构 一般的流域跨越多个省、市、区、县,各地环境保护部门要想统一行动,治理污染,难度大,相互协调困难,工作效率低。某条河流多年治理不好,区域划分造成的障碍不可忽视。如果设立专门的流域环境保护机构(其人事任免权、财政拨款渠道、人员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完全与地方政府脱离,由上级环境保护部门直接管理),专门协调管理该流域的环境保护事宜,有专人、专款、专门机构负责抓专项工作,各地方政府部门协助、配合,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将会效果显著。总量控制措施也会得到有效的落实。 对区域政府领导班子的政绩考核除了经济发展指标外,还要综合考核资源生产效率、环境质量状况等内容。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要教育干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开展工作。环境保护的考核方式应充分注意到群众的反映和相邻区域、特别是下游地区的反映。对于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创造的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是不宜提倡的。 3. 3 尽快建立环境税收机制 通过税收机制,促进当地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建立税率、税种合理的环境税征收制度,改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收费为收税。由于税法的严肃性和强制性等特点,可以适当地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良影响。环境税收直接加大了污染行业、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其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使环保产品、绿色产品有了与其竞争的公平环境,促进了环保企业的发展。 实行税收资金部分返还企业,以资助企业治理环境污染制度。既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压力,又可以调动企业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对于生产工艺落后、设备老化、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五小”企业,在环境税收的重压下,关、停、并、转则势在必行。 3. 4 强化行业协会、学会的作用 充分发挥各种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提倡行业自律,保护环境,淡化行政区域界线。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学术交流、科技攻关、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等活动,鼓励大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善待环境,抵制污染。由行业协会出面组织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各种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家的参与意识,追求实效,不走过场。在全社会创造一种自觉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生活氛围。 4 结论 环境保护工作应淡化行政区域的概念,坚持按环境资源分布特征设立环境保护机构、环境保护实行垂直管理的原则,贯彻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提高领导者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大局观念,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略析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成本控制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战略的提出要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国际标准组织(ISO)已于90年代颁布了ISO14000系列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欧美一些国家的企业也开始公布一些环境成本的信息报告,国际贸易出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端倪。企业的行为已受到诸多方面的约束,环境成本已成为企业经营成本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紧迫性将越来越强。本文试就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 (一)传统会计下成本概念的局限性 成本的经济实质是价值耗费与补偿的有机统一体。而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观念,属于狭义的成本概念,不包括环境成本,只核算了微观的经济成本,却忽略了对宏观社会成本的考核,即成本中只包含直接消耗的生产要素(料、工、费),而对企业耗损的资源和环境费用则没有考虑在内。由此,使得企业收益产生虚增,而且间接地鼓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谋取当前的经济利益。这种做法显然是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消耗的成本补偿要求的。目前我国对环境成本计量的做法也很简单,只考虑了如绿化费、环境污染罚款等项目,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这种做法固然操作简便,但也有其内在的缺陷,其严重后果表现在: 1.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隐蔽性,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披露。目前多数企业只在环境成本实际发生时才将其列作费用,而对潜在的成本忽略不计,使得当期收入与费用配比不合理,生产成本小于真实成本,虚增了当期利润,增加了税负。 2.缺乏规范的成本确认和计量方法,导致成本的可比性差。由于目前国家并没有环境成本核算的相应准则或制度,各个企业的实务处理也不同,企业缺乏横向比较的基础。 3.模糊了成本发生的动因,不利于企业挖掘潜力,降低成本。由于企业把环境支出费用计入期间费用,不利于企业管理当局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从而使得企业对环境支出的控制不力,导致成本上升。 4.环境保护意识差,企业很少主动考虑环境成本,大多企业在受到处罚时,才不得不控制环境成本。如在产品出口受到限制时,才想到要控制环境成本,往往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 5.短期利益行为的驱使,影响了环境成本的控制。由于目前对企业业绩的评价,没有单独关于环境成本控制的考核指标,企业当然不愿意因环境成本的增加,而影响其业绩。 (二)环境成本的特点 环境成本指企业为保护环境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用于改善设备的支出、日常环保费用及开发环保产品措施所发生的相关费用等。其特点可概括为: 1.环境支出的不可预知性。环境支出不像其他成本项目(如直接材料)那样均衡地发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它往往具有突发性或一次性,如违反环境法规受到的罚款而导致的支出、环保设施的投资等。 2.环境支出的隐蔽性。当期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可能并不明显,但这并不表明企业不负担任何环境成本。因为企业对环境的破坏终究要付出这样或那样的代价,并且代价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3.环境支出的连续性。在环境会计中,要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核算,产品成本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支出费用,而且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直至淘汰整个产品生命过程的环境支出费用。 4.环境支出的不断增长性。由于人们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作为主要污染者的企业对此承担的责任日益加大,因而环境支出也日益增加。而且随着政府环境立法对企业约束力的增强,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使得企业的环境支出费用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环境成本控制的要求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给了一个确切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满足当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1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发表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制定了《21世纪议程》,提出了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7条原则,号召各国政府和人民开辟合作的层面,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使人类社会在21世纪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自1992年以来,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方案和计划。如《中国环保与发展十大对策》和《中国21世纪议程》等等。这些法律、条例不仅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行为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而且在某些条文中,已明确了对环境成本的内在化要求。如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强调“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 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估量各经济主体的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作为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计量、反映和控制职能的会计理应对环境方面的支出、收益进行反映和控制。从90年代起,在西方的会计理论界,越来越多的会计学家把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会计,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紧迫性将越来越强。然而,我国目前还未出现较好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控制,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三、环境成本控制的战略思考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不仅要考虑人类劳动的补偿,而且要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自然界各种物资资源的消耗和补偿。 (一)政府方面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加强执法力度。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大多数企业目前是不可能自觉为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增加支出的。 2.加强环境保护的普及性教育,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降低环境治理的成本,提高环境预防的投入。 3.加大对环境成本控制考核的力度。目前企业有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对环境成本相关指标的考核并不突出,致使很多企业为了其短期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应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考核指标,这样就会使国家对企业的评价是在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进行的,也会更加全面、客观。 4.利用价格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给出明确的价格信号,从某种程度上讲,国家对于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使用原则。对有限资源的无偿使用,无疑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应利用价格手段,冲破狭义成本的束缚,在商品的成本中加入资源成本,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客观的反映,充分发挥价格应有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作用。 (二)企业方面 1.开拓思路,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制定环境治理的整体战略规划。价值链分析将企业视为互相联系的活动的集合体,考虑产品生产和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通过分析各项活动的成本,使成本和与其相关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价值链分析包括:(1)内部价值链分析。就是不仅要注意生产过程,而且要关注生产之前和之后的作业,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2)外部价值链分析。即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分析。供应商不仅生产着企业用于价值链的一种产品或服务,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影响着企业,如供应商发货频繁可以降低企业的库存需求。顾客也有其价值链,如那些订货量少、事先不确定的顾客的成本比那些订货量大,事先确定的顾客的成本要高。 2.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制定企业中长期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从生产规模、技术和工艺的选择上严格按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进行;从产品的选材、生产以及销售上尽量回避、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选择环境负荷低的替代材料;对各种污染处理系统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尽量控制污染处理系统的建造、营运成本。 3.加强对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环境的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特别应对企业排出的废弃物进行质量监测和把关,尽量做到达标排放,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损失或罚款成本。 4.采取多种渠道控制环境治理成本。这是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部分,包括环保设施运转、环境项目运行、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和环保事务的管理。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变废为宝,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效率;反之则会提高处理成本。另外,还应注意通过环境区域治理,采用集中排污治理的方式来降低区域内各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 5.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成本控制。在信息时代,控制成本的思路和方法应建立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一套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成本将一筹莫展。企业要建立起以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为中心的高效信息管理系统,为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提供基础。 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向国务院提供的一个咨询项目,于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启动。中国工程院组织了有关学科的35位院士、近300位院外专家和西北6省、自治区的130多位有关领导、专家参加,组成了项目综合组和9个课题组。一年多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组织大量人员进行了多层次的现场考察,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 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 (一)自然环境格局。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二)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础。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9.3。扣除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年全区净耗水总量547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为62.8。 4.用水效率。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农田平均每亩实灌定额617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40;万元GDP用水1736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1.85倍。 5.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目前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为20,西北地区为53.3。其中甘肃的河西走廊各河、新疆的塔里木河和天山北坡各河都超过70,有的甚至超过100。 (四)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出现种种问题,如干旱缺水、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等。研究认为,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综合表现为土地荒漠化。 1.土地荒漠化的界定。《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公布的数据表明,199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7.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本项目研究范围的约218.3万平方公里。 研究认为,为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实际工作,应着重研究在现代气候条件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有耕地、草地、林地退化的情况。在西北地区,应主要研究在干旱化的气候背景条件下,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两种原因引起而又有条件治理的荒漠化土地,据此粗略估计,本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在60万平方公里左右。 2.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1)在内陆干旱区,由于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2)在沙漠边缘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造成土地沙化。(3)在大中型灌区,由于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3.由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1)草原牧区由于严重超载过牧,造成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2)在农牧交错区,由于滥垦、滥牧、滥樵、滥采,造成大面积土地退化甚至沙化。(3)在农区,由于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造成一些地方的土地退化甚至沙化。(4)在有些山区,由于滥伐滥垦,造成林地的退化。(5)在黄土高原区,由于边治理、边破坏,土壤侵蚀总面积仍有所增加。 4.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加重的重要原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沙尘暴是不可能被消灭的。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一些地方的地表覆盖,助长或促进了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 沙尘暴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沙尘暴高发区的下垫面除地质历史形成的因素外,都属于土地荒漠化的范围。因此,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的扩大是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强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立足于全面保护沙尘暴源地的生态环境,大力防治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不能寄希望于一些局部性的应急措施。 (五)城镇工矿区的生态环境危机——水环境污染。 据2002年资料,西北地区的污染情况可分为严重污染、中度污染和尚未明显污染3种类型。严重污染地区和中度污染地区相加,其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9.1,其中渭河流域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区域之一。内陆河流域没有排污入海的出路,黄河流域的排污不但危害当地,而且威胁黄河中下游的水环境安全。 二、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 (一)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占用了过多的自然资源。20世纪以来,人口从大约1400万增至接近1亿人。在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下。为了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不得不依靠破坏性地掠夺自然资源(包括污染自然资源),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现实可行性。 生态环境的人口容量是相对的。在生产力提高、资源消耗逐步减少的条件下,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可以扩大环境的人口容量。西北地区的问题在于,在人口增加和经济规模增长的过程中,生产力水平没有相应提高,生产方式仍限于传统、粗放的外延型,特别是没有抓住水资源这个制约因素,相应地提高用水效率。只要认真解决这个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在西北地区是现实可行的。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主要内容。 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要统筹全局,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二要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三要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相应地合理配置水资源。同时,还需实施适当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三、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 (一)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背景。 西北地区的干旱化趋势和地理环境的格局,是在2000多万年前,由于青藏高原的逐步隆起而形成的。 在西北地区,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始于2000多年前。经过秦汉、隋唐和清代3个鼎盛时期,西北地区经济和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在“屯垦戍边”和“移民实边”的政策下,大力推进农耕文化,使贺兰山以东自然条件适宜于牧业的草原、草地,发展成为今天农区、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的格局。在气候自然波动的背景下,不合理的农垦破坏了草原、草地的植被。黄土高原在变牧区为农区的过程中,天然植被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更加严峻。在贺兰山以西的内陆河流域,一些地区在河流中游修建平原水库,基本控制了河流的径流,虽然发展了灌溉,但平原水库建成之日,往往就是下游断流之时。在牧区生产发展中,片面追求牧畜头数的增长,使草原超载退化。在传统的农牧交错区和牧区,进一步大规模地开荒种地,使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基本目标。 1.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生态环境建设的含义很广泛,可理解为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的总称。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是要限制或取消那些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充分利用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达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西北地区,首先要防止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并尽可能恢复重建已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并能保持相对稳定和良性发展的程度。 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大系统,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不能持久延续,系统将最终崩溃。当然,对于一个人工绿洲、一个城镇、或一个小地区来说,可以建设一个有别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新的子系统,但是这些人工子系统的建设必须以不破坏天然生态大系统的整体性为原则。当前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其中较普遍的误解是,简单地以为生态环境建设就是绿化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调查中看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些不适合种树的地方,也都在费尽心力地植树造林,年年植树不见树,或多年后仍是一片小老头树,有的地方为了植树造林而超采地下水,“绿了一条线,黄了一大片”。这种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都应予以改正和防止。 2.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目标。防止荒漠化土地的继续扩大,下大力气治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荒漠化土地,以及不属于荒漠化范围内的退化土地,同时防治水环境的污染。 3.生态环境建设的分区。根据生态类型组合特点与治理目标,将西北地区划分为8个生态环境建设区。(1)干旱荒漠—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区。(2)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区。(3)长城沿线—阴山山麓生态环境建设区。即农牧交错带。(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区。(5)黄河沿岸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6)渭河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7)青藏高原黄河河源区。(8)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区。 (三)合理的植被建设布局。 西北地区各生态环境建设区的天然植被类型由温带半湿润向极干旱地区推移,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本区内森林分布不多,主要在黄土高原的土石山区、内陆盆地周围的高山以及河流两侧的冲积地带上,具有巨大的水源涵养及防止土地荒漠化的作用,非常珍贵,天然林保护工程非常必要。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干旱区以灌为主,半干旱区以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并应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四)天然河湖的保护与恢复。 内陆河流的下游,延伸到沙漠的腹地。河流两岸由地下水支持的天然绿洲,以及河流终端的湖泊、湿地和周边植被,都起着分隔和限制沙漠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考虑到现实的水资源情况,在坚决保持现有河湖格局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增加入湖水量,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消失和萎缩的湖泊,加以不同程度地恢复,从而恢复河流的原有长度,并恢复河湖水质。具体建议: (1)准噶尔盆地:使西端的艾比湖水面恢复到接近原有水面,中部的玛纳斯河延伸到玛纳斯湖,要坚决制止地下水的超采。(2)塔里木盆地:适当恢复塔里木河终端台特玛湖的水面。(3)河西走廊:适当恢复黑河终端东居延海的水面;使疏勒河目前的终端西大湖不再萎缩,下游的地下水位不再下降;争取适当恢复石羊河终端的青土湖。(4)柴达木盆地:保持目前的河湖格局不再萎缩。(5)青海湖:争取湖水位逐渐稳定。(6)渭河:逐步解决中、下游河道的严重污染和淤积问题。(7)黄河干流:尽快解决两岸城市、工矿和农牧业的污染问题。(8)保护绿洲、草原和沙漠(地)内尚存的湿地。 (五)防污减灾对策。 1.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1)工业排污量大。(2)城市污水处理率低。(3)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高。 2.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技术经济政策。(1)加强节约用水。(2)推行清洁生产。(3)实施污水处理后回用。(4)采用适合当地特点的废水处理工艺与技术。(5)制定适合各地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控制指标。(6)实行“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等经济政策。(7)重视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技术的开发和成套设备的制造供应。 四、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 (一)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的基本途径。 ——根据提高总体用水效率的需要,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 ——在建设现代农业、控制并逐步压缩农业用水的目标下,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现代农业体系。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及科学技术水平,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和乡村。 (二)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现代农业体系。 1.西北地区农牧业的主要问题是低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消耗。西北地区占有全国18的耕地,19的水资源,仅生产了全国8.8的粮食,6.7的肉类。全区拥有草地26.3亿亩,占全国的64,而牧业产值仅占全国的7.5。 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农牧业与水土资源之间结构性错位:全区农牧业结构中,种植业占70左右,畜牧业比重仅为28.5左右。这种产业结构与本地区水资源贫乏而草地资源丰富的资源结构严重错位。在种植业内部,高耗水的粮食作物比例偏大;粮食作物结构中,夏粮面积偏大。牧区和农区相互分隔,不能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的农牧空间布局。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农牧业的低投入:灌区老化,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3~0.4,水资源粮食生产效率0.58公斤/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草地年均亩投入只有2~3分钱,目前草地生产力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1/3~1/2。 2.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的近期目标。转变增长方式,高效、节约、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在农业用水不增加并逐步减少、耕地和灌溉面积总体上不增加、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改善的条件下,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和加工业比重,使农牧业总产值逐步增长,农牧民生活逐步提高,贫困地区逐步脱贫致富。 3.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的基本途径。建立面向市场与资源双重约束的现代农业体系:改变单一性的生产结构为农牧加(工)复合结构;改变农区与牧区分隔为农区与牧区协作;发展现代节水灌溉农业和现代旱作农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基本草牧场;退耕休牧,变广种薄收为少种精种多收,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未来30年内,要求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0.15~0.2,旱作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1~0.2公斤/毫米·亩,草地干物质生产水平提高到180公斤/亩。 (三)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工矿业。 应坚决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本区工业的主要基础是能源、矿产和农牧产品加工,应避免发展用水量大的产业。 1.能源工业的水预测和今后对策。石油、天然气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其2000年产值占本区工业总产值的23.78,在未来的20年中还将有较大发展。预测石油石化和煤炭企业至2015年的用水量为9.3亿立方米,应确保其需要。 石油石化企业要进一步做好水源建设,推行节水减污的清洁生产技术。煤矿开采和生态环境应协调发展,国家应鼓励企业进行水利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回用。 2.矿产开发的用水预测和对策。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7种矿产资源中,西北有37种超过全国储量的一半。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对西北开发而且对全国都有重要战略价值,应使矿产开发成为本区的又一支柱产业。2010年的矿业用水量将增至12.5亿立方米,数量相对不大,但需加强污染防治。 钢铁工业是本区废水排放量最多的工业行业之一,有色金属工业也需加强污染防治,很多小金矿和小黄金生产企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对不能改造者,应坚决关闭取缔。 (四)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体系。 1.城镇化发展及用水增长趋势。人口增长如不加以控制,2030年可能达到1.3亿人;如果做好各方面工作,有望控制在1.2亿人之内。预测城镇化率2010年将接近40,2030年将超过50,仍低于全国水平。城市用水的总需求量到2030年将增长近一倍,约需70亿立方米。 2.城镇水务设施建设。当前的问题是城市水务基础设施不足,供水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严重滞后。2010年和2030年的城市污水排放量估计将分别达到40亿立方米和50亿立方米左右。 3.制定符合当地特点的城镇化规划。城镇发展要严格遵循与自然条件相协调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条件的可能;要顺自然、依水源、靠全局、有重点、重质量,因地制宜地做好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半个世纪的建设,西北地区已形成“四带一环”的城镇格局。“四带”是指4条主要以省会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带,包括西宁—兰州—渭河流域城市带、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城市带、武威—张掖—酒泉河西走廊城市带和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麓城市带。一环”是指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分布的城市环带。这种基本格局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会也不应有大的改变。城市和城市带的发展规模不能超过当地水资源供应的可能。今后在开发工矿资源时,可考虑将生产基地与生活基地分开进行布局,或预先考虑替代产业。对已建的少数条件十分窘迫的工矿城镇,应及时加以调整。 五、合理配置水资源 (一)气候与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与展望。 1.近年来气候与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也趋于变暖,但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波动性。降水量变化有更大的区域性差异,共变化趋势不如温度明显。近50年来西北各地降水量的变化,呈现东降西升的趋势,其分界线大致在河西走廊东部。黄河流域径流量减少的幅度比降水量大。内陆河流域径流量有所增加,估计是由于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冰川融水有所增加。 2.对未来气候与水资源的展望。对未来50年西北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各方面专家都估计为变暖。对降水量的预测,各方面意见有很大不同。对于90年代以来,新疆等地降水量增多的现象,是属于西北全区由暖干型气候向暖湿转型,还是属于西北西部局部地区的转型;是属于长期的时间上的变化趋势,还是仅属于年际的、10年的波动;有各种不同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即使转为“暖湿型”气候,也不可能根本改变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区的基本状况。 从战略角度考虑,应立足于“向最好方向争取,从最坏可能准备”,尽可能使今后工作处于主动地位。在目前河流径流量较大的新疆地区,应抓紧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大修复生态环境的力度,同时防止盲目加大社会经济的用水规模;在河西走廊东部的黑河和石羊河流域以及广大的黄河流域,是目前生态危机最严重的地区,必须立足于可能的不利情况,加强工作,决不可存侥幸心理。 在宣传报道西北地区气候转型问题时,要注意到增加降水的数量有限,原来的自然面貌并未根本改变,防止给人以盲目乐观的错觉。 (二)水资源配置的要求。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的总要求是:在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合理用水时,必须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留有适当余地。为此,不但要统筹兼顾河流的上中下游,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复杂转化,以及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本区3大片不同的自然环境,在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用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方面的关系上,有各自不同特点,需要分别加以分析并规定水资源配置的具体要求。 1.内陆干旱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保证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耗水,使下游的生态环境和上中游的社会经济系统合理分享水资源。研究后认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耗水以各占50为宜。 按社会经济平均耗水率为用水量的70折算,今后内陆河流按用水量的最高开发利用率应不超过70。根据2000年的实际资料,除新疆的国际河流额尔齐斯河、伊犁河,以及柴达木盆地的无人区河流外,其他河流的开发利用率都已接近或超过70。因此,贺兰山以西内陆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用水总量应基本控制在现有规模,不再增加。超过规定限额所挤占的生态环境耗水,或通过从外流域调水补足,或坚决加以压缩,一定要保证生态环境的耗水不低于水资源总量的50。 社会经济用水的内部配置:农田灌溉用水应大力节约并逐步压缩。城镇和工矿发展必须增加的用水量除少数地区由外流域适当调水外,大部地区原则上由农业用水有偿转移,并提高水的回收利用率。 2.半干旱草原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防止因地下水超采而影响草原的天然植被。 本区绝大部分属于半干旱区,天然降水形成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可以维持草原的天然植被,但不能形成可集中开发的地表或地下径流。因此,只可在一些降水量超过400毫米及个别有引水条件和地下水丰富的地方,适当建设人工饲料基地,少量用于发展社会经济。 如果没有可靠的地质勘探资料,证明确有可以再生的地下水资源,不能盲目大规模抽取地下水进行社会经济建设或植树造林。 3.黄河流域区。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缓解干旱年份的水资源危机。 近年来黄河流域特别是兰州以下一些支流的径流量大幅度减少,不仅影响到这些支流下游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用水,也影响到黄河的出境水量。20世纪90年代,黄河出境的平均年水量(以三门峡入库水量表示),已从50~70年代的413亿立方米降至225亿立方米,其中1997年以来直到2002年,黄河出境的年水量都小于200亿立方米,严重威胁到黄河下游的社会经济用水和河道的冲沙用水。分析减少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降水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的幅度远超过降水量的减少幅度,上中游社会经济用水量增加。 因此,西北地区黄河流域水资源要合理配置。生态环境建设要合理安排,主要应依靠天然降水恢复植被。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建设也应强调高效节水防污。为了缓解黄河水资源的危机,从长远看,还需要通过西线南水北调,适当补充水量。西线南水北调可能的调水量约为150~170亿立方米/年。 (三)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布局。 1.对现有水利工程的评价。经过50多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努力,基本建成了开发利用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工程系统,支持了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认识上的局限,没有把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以致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粗放;二是水资源开发的过度。 2.近期的水利工程布局原则。近期的水利工程应以对现有和在建工程进行调整、更新、改造和配套为主,新建工程也应以地方的中小型工程为主,辅以少数的大型工程。对现有和拟建的调蓄水库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处理。成效显著的要巩固,有安全问题的要除险加固;一些不利于下游生态和蒸发损耗很大的平原水库,要调整功能,有的应予报废或以山区水库替代;三门峡水库在小浪底建成后应调整功能,尽可能降低渭河入黄河口的潼关水位,为渭河整治创造条件;对拟建的大型水库,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在慎重考虑生态影响和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兴建,何时兴建。 3.近期有条件开工的重大工程项目。(1)陕西的渭河综合治理工程。(2)新疆的北坡水资源开发工程和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3)青海的引大济湟工程。(4)甘肃的河西走廊综合治理工程和陇中引洮工程,其中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应尽早立项。(5)宁夏的扬黄扶贫工程和青铜峡灌区更新改造工程。(6)内蒙古草原区综合治理水利工程和河套灌区更新改造工程。(7)陕蒙地区黄河多沙粗沙区的水土保持工程。 4.在中、远期考虑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1)西线南水北调工程。(2)新疆从天山北坡调水工程。(3)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和大柳树灌区工程。(4)黄河中游水利枢纽和两岸灌区工程。 六、10项战略对策 (一)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在水资源最为紧张的新疆天山北坡、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以及陕西的渭河,目前都还没有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全面综合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量、质并重,城、乡兼管,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不是单纯地开发和修建水利工程。为此,需要调整现有的水利投资机制,满足为合理配置水资源所需的资金,改正现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 (二)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植被建设以封育为主,退耕休牧还草。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地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并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要修订和完善有关地方在执行退耕还林政策中一些不符合客观规律和当地实际情况的做法。 退耕还林和退耕休牧还草的成败关键是:在退耕还林和退耕休牧还草后,能否真正建成替代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条件。应打破部门界限,统一规划,让一些条件不好的退耕地恢复天然植被;与此同时,在条件较好的土地上,集中使用农、林、水等各方面的资金,综合建设基本农田、饲料基地或经济林果基地。 退耕休牧还草必须与围栏、轮牧、小水利、人工草场等措施相结合。还必须加大投入,发展畜牧业,才能巩固退耕休牧的成果。 如不能满足以上条件,则需考虑适当外迁人口,实行生态移民,使人口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三)防沙治沙的重点是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沙漠在地球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相互支持和制约,组成了全球的大生态系统。人类与沙漠的正确关系应当是:人与沙漠和谐共存,既要避免“沙进人退”,也不要盲目地“向沙漠进军”。相当多的地方,总结多年来防沙治沙的正反面实践经验是:“人进沙进,人退沙退”。 人类利用一些外来水源,可以在沙漠周边建设一些人工绿洲,但从总体上说,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征服”沙漠。防沙治沙应定位于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 西北地区的水土资源主要为农牧业所消耗,过度的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最主要的是将低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消耗的传统农业转换到高投入、高产出、低资源消耗的现代农业的轨道,从破坏生态环境的源头上解决问题,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建设。 (五)因地制宜地保证粮食供需平衡。 就西北地区来说,要求各地粮食自给存在两方面的实际问题:一方面,粮食在某种意义上是水资源的载体,在西北地区,按较先进的用水定额,1公斤粮食一般需水1吨(目前的平均水平是1吨水产粮0.58公斤)。另一方面,西北一些产粮区由于区位劣势,在全国卖粮难的情况下,这些地区卖粮更难。 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不强求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粮食自给和西北地区粮食自给。一般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调剂解决问题。只要保持土地的生产能力,粮食(包括饲料)供应不致有很大风险。 为确保安全,可考虑将黄河规划中的宁夏大柳树灌区,作为未来的粮食战略储备区,如有需要,可在南水北调西线建成的基础上建设。 (六)发展工矿业,推进城镇化。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意义,是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水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是西北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工矿业中,要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要防止脱离当地情况,盲目攀比城市化率的倾向。 (七)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坚决防治污染。 防治污染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真正地提高认识,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管理,杜绝对污染项目的保护,并加大对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 对已经受到污染的水环境,应坚决及时地进行治理,以免将来付出更高的代价。 (八)实施少生快富的人口政策,消除贫困。 为了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调整人口布局,最终消除贫困现象。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少生快富”的有关政策,在少数民族中推行计划生育。加大教育投入,保证贫困地区尽快普及九年制教育。鼓励和支持西北地区以各种方式,输出劳力、引进人才。将宁夏西海固等一些全国最贫困的地区列为“十五”扶贫攻坚项目,加大综合措施的力度。在规划的自然保护区和一些没有发展前景的地方,实施生态移民。培育地方财政实力,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开发资金渠道。 (九)抓紧前期工作,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警惕黄河水资源的危机,抓紧准备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建议在2010年前完成包括生态环境评估的工程前期工作和开工准备,2015年争取第一期工程通水,2030年前后完成二、三期工程。 (十)建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综合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农、林、水和城建、环保、扶贫等部门,要统一规划,通力合作,使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有关省和自治区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协调机制。 结束语 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今后的大开发中,如何在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对于西北地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经过对各方面问题研究后认为,只要坚决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坚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并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是可以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提出了10项战略措施,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提高用水的效率与效益。这需要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更新观念,调整结构,提高水平;也需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端正认识,调整规划,完善政策。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西北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在今后10年内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大西北,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伟大贡献。 环境可持续发展论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税收体系构建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税收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环境保护税 论文摘要:随着传统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现象日益普遍,而税收政策是优越于其他经济手段的国家宏观调控手段,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许多发达国家都相继开征了环境保护税,而我国还停留在排污收费制度上,相关的环境税收制度还不健全。为此,本文分析现行环境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从改革现行税制和开征环境保护税两方面提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环境税收体系的思路。 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彻底改变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将环境保护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环境税收体系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现行环境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税。现行资源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定位不合理。对自然资源征税,可分为一般资源税和级差资源税两种。我国资源税定位于调节级差为主,这样的定位不利于将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内在化,与环境保护无关,达不到遏制资源浪费的目的;(2)征收范围小。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只限于矿产品和盐,而具有重大生态环境价值的大部分非矿产资源——水、森林、草原、滩涂等却长期处于税收调节之外。这不仅导致了过度消耗和严重浪费,而且使后续产品的比价极不合理;(3)单位税额设计不合理。过低的资源税单位税额既违背了价值规律,又造成了资源的盲目过度开采;而且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与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无关;(4)计税依据不合理。现行资源税对资源的销售数量或使用数量征税,而对已经开采而未销售或使用的不征税,直接导致了资源的无序开采,造成大量资源的积压和浪费。 (二)流转税。现行增值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低税率问题。为了增值税的税收优惠而对煤气、石油液化气、农膜、农药等产品实行的低税率,不利于环境的保护;(2)税负问题。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低,增值部分所占比重较高,税负较重;且从民间和小规模纳税人收购的废旧物资,进项税额均不能抵扣,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3)优惠政策不到位。当前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只集中在生产电力、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方面,还有很多循环经济的链条及相应产品没有涉及。 现行消费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征税范围太窄。一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或者导致环境资源严重浪费的消费品仍没有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氟利昂、化肥、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餐盒以及煤炭等;(2)有些税率太低。过低的税率只能对市场发出要限制使用的信号,而不能起到规范引导消费行为的作用;(3)优惠政策不到位。消费税中对使用新型能源或者可再生能源的车辆的优惠政策不到位,难以达到激励使用新型能源的目的。 (三)其他税 1、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依附于“三税”,税基极不稳定,收入规模占税收总量比例较低,难以筹集城建维护所需的资金。另外,城建税只对缴纳“三税”的内资企业和个人征收,造成内外资企业的税负不公,同时也造成一些污染产业在我国的集聚。 2、车船税。车船税的设计本身不具有循环经济方面的意义。机动车船按辆或载重吨位征收,对由于性能、油耗和尾气排放量的不同对环境损害程度的差异等因素不予考虑,对能源的消耗量和废气的排放量关联程度较低,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与车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没有关系。 3、土地税。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仅限于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而且税率较低。由于农村土地不征税,不少城内企业纷纷迁往农村,大量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耕地占用税的征收范围也较窄,税率也较低。 (四)排污收费制度。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征环保税,实施了二十多年的排污收费制度虽然提高了治理污染的能力,加强了环保系统的能力建设,但还存在很多的缺陷。 1、立法层次低,征管不到位。排污收费没有被纳入税法体系中,立法层次低,权威性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较多困难,征收乏力,随意性很大。另外,排污收费缺乏有效地监督,收费用途不明确。 2、征收范围小。排污收费主要针对污水、废气、固废、噪声和放射性废物等五大类。像生活垃圾、污水、工业废弃物等没有纳入征收范围。而且主要针对部分企事业单位,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只部分实行,居民生活污染物排放基本未实行。 3、征收标准低。从理论上讲,收费标准不能低于治理污染的成本,否则,污染单位宁肯交排污费也不愿花资金治理污染。而我国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远远低于排污单位污染排放治理设施的运行成本。此外,由于费率的调整很少或多年才调整一次,通货膨胀降低了排污费的真实水平。 4、收费依据不合理。排污收费制度主要根据污染物排放浓度超标收费,没有考虑污染物的排放量,且仅对污染体浓度最高的一种污染物收费。这种收费减弱了企业在标准下进行污染削减和污染控制技术创新的动力,也导致了对污染排放浓度稀释或污染物替代,结果环境污染更严重。 二、改革现行环境税收制度 (一)资源税。在合理定位资源税普遍征收性质的同时,做到以下几点:(1)扩大征税范围。基于我国自然资源短缺、利用率低等现象,资源税应起到全面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因而,应将资源税的征税对象扩大到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资源;(2)调整计税依据。资源税的计税依据可由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调整为开采数量或生产数量,这样可以防止资源的无效开采和使用浪费;(3)适当提高单位税额。尤其对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和稀缺的资源应该课以重税,适当拉大级距;(4)改变计征方法。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可以考虑实行从量定额、从价定率和复合计税三种计征方法。如对铁、煤、石油等非再生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实行复合计税办法,即先在开采或生产环节从量计征,以后在销售环节再从价计征。 (二)流转税 1、增值税。首先,对农药、煤气、农膜等对环境危害较大的产品按17%的基本税率征税。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可以运用财政补贴等手段;其次,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凡列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产品都实行13%的低税率,并按照资源循环利用的程度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税优惠。同时,放宽废旧物资进项税额抵扣条件,以实现循环经济的税收优势。 2、消费税。首先,扩大征收范围。对资源消耗量大且无法再回收利用的和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纳入征收范围,如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纸尿布、高档建筑装饰材料、煤炭、电池等;其次,适当提高一些应税消费品的税率,达到减少消费的目的;再次,对符合一定节能标准的产品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征优惠,以鼓励消费。 此外,通过调整部分进出口税收政策,对国内资源的出口和严重污染环境或预期污染环境又难以治理的产品进口进行有效的防治,充分发挥绿色关税的壁垒作用。 (三)其他税 1、城市维护建设税。开征独立的城建税,改变其附加税的性质,并适度提高市区以外地方的税率。另外,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及个人也征收城建税。 2、车船税。车船税应加入保护环境的因素。对不同能源消耗量或排气量的机动车船规定不同的征税额度,实行差别征收。并对使用新型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的车船给予税收优惠。 3、土地税。扩大土地使用税的征收范围到农村,并大幅度提高相应税率,以充分体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扩大耕地占用税征收范围,把占用湿地的行为纳入征税范围,并适当提高税率。 三、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 排污收费制度无论是从立法层面、执行层面,还是作用效果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基本思路如下: (一)课税对象。课税对象的选择应该具有普遍性,凡是现在或预期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或产品都应该纳入其中。具体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分阶段、分步骤地对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征税。废气主要包括二氧化硫税和碳税,废水主要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及其他有害液体排放物,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 (二)纳税人。根据国际惯例,凡是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的单位和个人都有缴纳环保税的义务。但是在税收实践中,考虑征收效率、控制税源等因素,纳税人可定为从事应税排污行为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可暂不征收。 (三)税基。税基可以选择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在排放量难以确定时,可以根据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等指标测算出排放量。这样主要考虑与排污收费制度衔接,有利于平稳过渡。另外,体现了“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有利于企业自主选择合适的治污方式,引进治污设备。 (四)税率。税率是税制设计的关键。首先,税率不能太低,应该高于现行排污收费的水平;其次,税率要有弹性,区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和不同污染程度;最后,考虑到废弃物排放的特点以及税制的简化和便利,应实行定额税率。 (五)征收管理。首先,按属地原则确定税收管辖权,并确定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其次,在征管模式上,明确税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协调配合;最后,在征收方法上,可选用自行申报法、源泉扣缴法和定额征收法等方法。 总之,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以环境保护税为主,以各个相关税种为辅的环境税收体系。
浅谈个性化财政学本科教学:个性化财政学本科教学论文 一、基于个性化发展财政学本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平台 培养人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展开。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工作与学习的竞争力。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以“因校施教”为原则,即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而非“因材施教”。传统的财政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拓宽本科生知识面、培养学习与创新能力方面。具体而言,就是知识结构完善、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熟悉财税基础理论、熟悉财税基本政策法规,具备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财税问题的能力。它忽视了与学生的兴趣、个人职业规划等个体差异性因素,这种在不以学生为中心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下,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能力就相对较差。现在,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的财政学专业正在双轨推进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与制度。面对近几年就业难的问题,培养创业型、创造型人才愈加重要。不过,对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此,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相对于重视知识传承、学术养成、标准化教学、批量制造的传统财政学本科教育模式,就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种类型的高级人才:学术型、职业型、创业型与创造型等。况且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包括财政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基础较好,具有某些特殊的优势,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与潜能,其更易于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业型与创造型人才。个性化教育是引导个性生命独特性发展的教育,它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生命的自由和充分发展为目的(冯建军,2004)。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应该从尊重和培养个体的个别性、特殊性、差异性立场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与个人职业规划,充分利用各自学校的资源优势与特色,引导学生向不同类型的专业领域、不同层次的专业方向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足够的条件,培养学生在财政学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财政学专业个性化人才的完整途径主要表现为:首先,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应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广博”培养原则,进一步扩充通识基础模块,增设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可以建立以思想政治类、工具类课程为先导,以经济学基本原理课程为核心,以人文素质类、科技类课程为辅助的综合课程体系。其次,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及拓展教育阶段。结合不同高校的特色,在突出专业培养的同时,围绕专业课程进行充分的拓展,引导学生结合专业与个人兴趣,合理制定大学选修课程菜单。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建立以财税类课程为必修课,以经济类、管理类相关课程为选修课的综合课程体系,同时,辅之以学术讲座、第二课堂等开放式培养手段。选修课的取舍要体现不同高校的资源优势与特色,体现不同高校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个性。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使学生最大可能地选择自己最有兴趣的课程,激活他们的多元兴趣与多种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差异性发展。再次,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培养阶段,就大学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而言,本阶段培养手段与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积累和今后个人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此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弱化理论课程的安排,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学术报告、学生科创、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社团活动、假期实践、毕业实习等方式,有组织、有目的、有成效地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为财政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的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个性化财政学本科大学生的具体方法 这种以培养个性化财经类本科大学生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应该以“问题—发展”模式为主。正如李亦菲在《个性教育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中所述:要努力超越“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尽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对话、平等、民主和互惠的关系,而不是先知与后知、控制与被控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种没有拘束的开放交流,是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在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中,教师可以组建多元的小型团队,引导学生各自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组建自己喜欢的个性化团队。以公共收入与支出的部门为导向的“职业型”研究团队,以“经济与社会”为导向的“创新型”研究团队等。并将最近兴起的行为经济学、试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试验法,用于财政专业课程的讲授,将此教学方法运用于各种财政实践中模拟和实践,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应该以“问题———发现”型的新型模式为主,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辅,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一方面,要具备多层次的教师队伍,既要有研究型教师队伍,也要有负责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队伍,还要有针对学生特殊需求的专业辅导员队伍,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大学究竟是专门搞学术研究的地方,还是培养个性化、专业化、富有创新思维人才的地方,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另一方面,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延展到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国库、税务机构等财政活动现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积极投入。使“讲堂”变为“讨论”、“对话”、“研究”内容“发酵”、“火花四溅”的具有个性色彩的“研究性学堂”,以增强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来选择组合教学方法。但要注意在运用试验教学法时,要与课程的合理定位、内容设计和相关资源建设相结合。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应该受到约束,应该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成长。 作者:仇晓洁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浅谈个性化财政学本科教学: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应以重视人的个性与个性化发展、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与拓展人才培养目标,拓展与完善教学平台,以经过修正的“传授――接受”模式为辅,以“问题――发现”模式为主,进而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优化。 关键词:个性化发展;财政学;本科教学模式 一、财政学本科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思维 现在的财政学本科大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严重,一切还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主动性创新思维,没有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比较低,不会也不可能尊重个体的差异化发展。尤其是在财政学专业覆盖范围不断缩小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就更为突出。早期的财政学研究范围较广,从学科专业设置来看,一些大学的财政系除了现在所说的财政学专业之外,甚至还包括货币银行学、信贷、会计等专业。从研究方向来看,财政学专业还包括现在财政界很少涉及的财务管理和投资。伴随金融学、会计学专业的迅猛发展,财政学因学界的自我放弃,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财政学的研究对象甚至连财政部门活动都无法全部覆盖,在发展中甚至放弃了财政部门管理的一些领域,专业设置越来越窄,覆盖范围越来越小,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引起财政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受传统财政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影响,其培养的学生已明显与现有社会需求不相符。 在过去,财政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多输送到以财税部门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如今,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与财税机关人事制度改革的形势要求,财政学专业培养的学生明显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不符。但各高校财政学专业的传统教学理念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教师依然主要结合教材,根据财政学专业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观点来更新自己的讲义,把相邻学科的知识点充实进来,一股脑儿地讲授给学生。这种强调“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即教师是信息的组织者、传播者和把关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已有观念,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受到压制,使学生失去了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激情。这种注重学术养成、注重知识传授、注重批量化生产、忽视个体的差异化发展的倾向,严重束缚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就业空间本就不大的财政学专业的本科生与其他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相比竞争能力更加弱化,更加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财政学专业对本科生的教育同样如此,应当实行宽口径的培养,拓宽培养目标,除面向财税等政府部门外,还要面向各类企业、公共部门和非盈利组织。专业培养目标的改变促使传统的财政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必须发生改变。而在专业日益细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教育层次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要使财政学专业的本科生适应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就必须向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专业本科教学理念转变。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本科教学理念,是与传统教学理念有着重大区别的新的教学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强调重视人的个性与个性化发展,以对个人的独特性及其家长的尊重最大化原则。近年来许多高校也认识到这点,开始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并对财政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修订,尤其是财政人才的培养涉及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综合性大学。 二、基于个性化发展财政学本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平台 培养人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展开。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工作与学习的竞争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以“因校施教”为原则,即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而非“因材施教”。传统的财政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拓宽本科生知识面、培养学习与创新能力方面。具体而言,就是知识结构完善、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熟悉财税基础理论、熟悉财税基本政策法规,具备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财税问题的能力。它忽视了与学生的兴趣、个人职业规划等个体差异性因素,这种在不以学生为中心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下,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能力就相对较差。 现在,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的财政学专业正在双轨推进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与制度。面对近几年就业难的问题,培养创业型、创造型人才愈加重要。不过,对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此,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相对于重视知识传承、学术养成、标准化教学、批量制造的传统财政学本科教育模式,就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种类型的高级人才:学术型、职业型、创业型与创造型等。况且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包括财政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基础较好,具有某些特殊的优势,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与潜能,其更易于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业型与创造型人才。 个性化教育是引导个性生命独特性发展的教育,它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生命的自由和充分发展为目的(冯建军,2004)。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应该从尊重和培养个体的个别性、特殊性、差异性立场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与个人职业规划,充分利用各自学校的资源优势与特色,引导学生向不同类型的专业领域、不同层次的专业方向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足够的条件,培养学生在财政学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培养财政学专业个性化人才的完整途径主要表现为:首先,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应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广博”培养原则,进一步扩充通识基础模块,增设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可以建立以思想政治类、工具类课程为先导,以经济学基本原理课程为核心,以人文素质类、科技类课程为辅助的综合课程体系。其次,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及拓展教育阶段。结合不同高校的特色,在突出专业培养的同时,围绕专业课程进行充分的拓展,引导学生结合专业与个人兴趣,合理制定大学选修课程菜单。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建立以财税类课程为必修课,以经济类、管理类相关课程为选修课的综合课程体系,同时,辅之以学术讲座、第二课堂等开放式培养手段。选修课的取舍要体现不同高校的资源优势与特色,体现不同高校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个性。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使学生最大可能地选择自己最有兴趣的课程,激活他们的多元兴趣与多种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差异性发展。再次,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培养阶段,就大学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而言,本阶段培养手段与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积累和今后个人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此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弱化理论课程的安排,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学术报告、学生科创、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社团活动、假期实践、毕业实习等方式,有组织、有目的、有成效地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为财政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的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个性化财政学本科大学生的具体方法 这种以培养个性化财经类本科大学生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应该以“问题―发展”模式为主。正如李亦菲在《个性教育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中所述:要努力超越“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尽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对话、平等、民主和互惠的关系,而不是先知与后知、控制与被控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种没有拘束的开放交流,是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在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中,教师可以组建多元的小型团队,引导学生各自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组建自己喜欢的个性化团队。以公共收入与支出的部门为导向的“职业型”研究团队,以“经济与社会”为导向的“创新型”研究团队等。并将最近兴起的行为经济学、试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试验法,用于财政专业课程的讲授,将此教学方法运用于各种财政实践中模拟和实践,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应该以“问题――发现”型的新型模式为主,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辅,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一方面,要具备多层次的教师队伍,既要有研究型教师队伍,也要有负责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队伍,还要有针对学生特殊需求的专业辅导员队伍,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大学究竟是专门搞学术研究的地方,还是培养个性化、专业化、富有创新思维人才的地方,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另一方面,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延展到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国库、税务机构等财政活动现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积极投入。使“讲堂”变为“讨论”、“对话”、“研究”内容“发酵”、“火花四溅”的具有个性色彩的“研究性学堂”,以增强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来选择组合教学方法。但要注意在运用试验教学法时,要与课程的合理定位、内容设计和相关资源建设相结合。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应该受到约束,应该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成长。 浅谈个性化财政学本科教学:培养财政学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摘 要 对于高等财经院校的学生而言,财政学课程是他们初次涉入经济领域的一门陌生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的灵活设计和创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对财政学授课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高等财经院校;财政学;学习兴趣 财政学课程是高等财经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是学生较早接触的一门专业课。作为一门陌生的课程,加之财政学课程本身理论性就较强,学生往往觉得学起来枯燥、抽象,如果在教学中只是教师一味地讲,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情绪变化,不去观察学生是否有兴趣和自己一起思考,这种教学氛围无疑是欠妥的,更何谈教学效果? 成功的教学必然与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相联系。财政学课程虽然理论性强,但通过“接地气”的教学方法设计,使学生对课程产生亲近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程的学习上也就更具积极性了。这种培养学习兴趣的“接地气”式教学方法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课余准备是基础,课堂设计是关键,课后交流是补充。 1 课余准备是基础 这里是指“课余”准备,而非“课前”准备。笔者认为,课前准备就是正常的“备课”工作,它是教学工作的必要也是正常的一个环节。充分的备课是课堂进程顺利进行的必备环节。可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仅有正常的备课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自己养成随时搜集教学资料的习惯,在平时的读书看报上,随意的网页浏览中,刷看官方微信时,与别人的言语交流中,等等,利用课余时间以种种途径搜集教学素材,不必耗用整块的大段时间,就往往可能找到一些可与课堂相关知识相贯通的资料、素材、案例或拓展知识,有些在学习知识之余还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谓一箭双雕。 正是通过这种平时在闲暇中的积累,笔者找到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幽默视频、谜语、冷段子、便于学生发表见解的案例素材、网络热词、和课程内容有关的小说书籍等,在度量权衡好它们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之后,及时做好整理归类,这极大地丰富了授课案例和教学资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要让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名家理论感兴趣,就首先要将名家的生平轶事、性格特点等形象生动地讲给学生听,学生对人感兴趣了,就有兴趣去了解他的观点和理论了。 比如在介绍财政学的产生与发展相关内容时,一定会提到西方财政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及他们的著作《国富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笔者事先搜集到两位大家的生活经历和生平轶事:亚当・斯密性格孤僻,一生未婚,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而凯恩斯是个天才,一生风光,在诸多方面都有建树,精通投机赚钱,还娶了俄罗斯的芭蕾舞演员为妻。性格和生平经历的差别,使二人的经济理论观点也截然不同,从而引出亚当・斯密的“市场是万能的”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如此这样,学生对人物感兴趣了,自然就想探究他的理论观点,阅读他的著作,拓展知识面。 这种兴趣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平时课余资料的准备。就这样,每次在上课前的正常备课环节,再选用相关素材充实课堂内容。有了这些接地气的素材,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堂氛围就活跃多了,在课堂上能与教师一起主动思考,对课程也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看出,课余的充分准备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2 课堂设计是关键 有了课余的资料准备,要使学生对课程真正产生兴趣,更关键的一步是要看教师的课堂设计环节。 1)课堂授课环节的灵活设计,能从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比如,有一次上课时间恰逢元宵佳节,笔者就利用平时搜集的谜语素材,占用一半课时举行了财政灯谜会,谜面多涉及财政经济方面,猜中者还能得到一份小礼品。这样既烘托了节日气氛,另一方面也未太多耽误课程进度。学生争相抢答,也是对这一课堂灵活设计的肯定。 2)课堂中幽默视频与小段子的穿插能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第一节课讲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时,先让学生阅读一段“90后出师表”的小段子,段子中提到某90后在没有教育资助、就业扶助、医疗保险、房价管控、食品安全等举措下的悲催结局,引出“如果有相关政府举措的话,结局会有什么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兴趣高涨,自己就列举出近在身边的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从第一次课开始,就让他们觉得财政并不遥远,就在自己身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再比如,在讲到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时,会播放幽默视频《咱纳税人的钱都去哪儿了》,让学生对纳税人的钱,也就是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去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讲解,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去学习,定会事半功倍。 在学习财政收入――税收部分时,通过播放视频《中华税收历史》《你知道自己都交了哪些税吗》,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了解我国的税收发展史和税制现状。还有在讲到国债时,播放英语视频《十分钟让你了解美国国债危机》等,在动画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听力。 2014年国家新预算法颁布后,财政部官网上有一段《分分钟讲讲新预算法》的形象生动的视频,在讲到政府预算时播放给学生看,再让学生自己讲出来新预算法新在哪儿。看完形象的视频资料后,学生的回答是踊跃的,还表示今后会关心政府预算是否会实现真正的阳光化。这就说明学生真的是在从兴趣出发进行学习。 3)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设计,也是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的重要一环。比如,在讲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时候,引出一些现实中的具体案例,如“110警察该不该给居民代买早点或代开门――析论政府职能的错位”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结合课程知识,按组分工讨论查找资料,分组制作PPT,让每组学生代表在课堂上站上讲台,自己分析自己讲解,最后教师点评分出伯仲,胜者奖励,落后者也予以鼓励。这种以比赛的规则进行的PPT展示课,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强化了课堂的参与性,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再比如,针对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中的教育支出结构问题,结合我国近年来的高校连年扩招现象,在课堂上举办辩题为“高校扩招,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课程辩论赛,学生积极应对,自己选举辩论赛主持人,还邀请教师做特邀嘉宾,每组的四个辩论选手准备充分,口若悬河,还搜集了很多教育方面的资料和数据,这也大大节省了教师的工作量。这种课堂形式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专业知识以外的譬如团队意识的培养和相关的能力技巧。 角色扮演的情景剧也是笔者安排的一种授课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经济问题,同时尝试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出发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相对来说,政府预算章节的内容要显得更理论、更枯燥一些,这一章节中关于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内容的讲解,即可考虑采用这种角色扮演的情景剧教学模式。让学生扮演政府、央行、财政部、政府采购单位、市场个体等不同角色,通过自己参与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定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升这一章的学习兴趣。 3 课后交流是重要补充 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应利用课后和节假日多接触学生,与他们谈心交流,这样,学生尊敬、喜欢老师,也就会增强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在课后的沟通交流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除了以朋友的身份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之外,还应该和他们聊一些蕴含专业知识的小话题。比如:看到男生吸烟,就开玩笑地说这就是负的外部性;和女生聊她们喜欢看的韩剧,就说说其中引发的一些经济学效应;等等,寓教于乐,培养兴趣。 另外,多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读物,比如推荐学生阅读庄粉荣的小说《避税暗战》、宋鸿兵的《货币战争》,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税收负担――税负转嫁与归宿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章节内容。这些小说读物能让学生在阅读小说跌宕情节的过程中学到专业知识,而且教师在与学生课后交流时能有共同的话题。 4 结语 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应用性较强。如何将枯燥的财政理论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课程教学的重点所在。笔者通过上述“接地气”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设计,在实践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浅谈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摘要 建构主义自产生以来,引起教育界对儿童教育的大讨论,其所倡导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结果,重视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帮助者和指导者,强调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协作交流等观点赢得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本文即从以上观点出发来探讨建构主义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几点启示,及教师应如何依据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有效艺术教育。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学前儿童 艺术教育 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认知理论,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强调儿童的学习以理解为特点,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强调儿童的学习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学科知识和技能;强调对话的师生观,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由来,并以此为依据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强调师生之间的协作关系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1 建构主义知识观对学前艺术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做出的主观解释,即主体根据自身经验对客观世界进行主动建构,因此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即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理解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时避免将有关知识当作真理灌输给幼儿,要积极关注幼儿的经验背景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尊重幼儿的主观理解,积极引导幼儿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例如在一堂美术课上,教师请幼儿为花朵涂色,有的幼儿根据教师展示的花朵的颜色来给自己的涂色,然而有一个幼儿却很特别,他没有按照教师所展示的样式进行涂色,而是积极思考,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来操作。他的花朵仅用两种颜色:红色和黑色,这时教师并没有对幼儿进行批评,而是请幼儿说说为什么花朵是黑色的呢?幼儿说:“黑色的花朵是男的,红色的是女的。”在幼儿自己的经验世界中有男人也有女人,基于这个经验背景,他对花朵的理解也是有男有女,并且花朵中的男女性格特征也和人一样是有区别的,雄花如男人勇敢大气,用黑色来表现,雌花如女人娇艳美丽,用红色来表现,正如男人要保护女人一样,黑花也始终伴随在红花身边担当护花使者。这个小男孩对花的性别特点的主动建构,对他在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认知建构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以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如此表现的原因,并要尊重幼儿对客观世界做出的主观解释,根据幼儿的积极理解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从而帮助幼儿不断丰富他们的经验世界,调节或重构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对知识体系进行主动再建构。 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学前艺术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的原有经验,一方面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达成的;另一方面已有经验也因着新信息而被丰富或改正达到重新建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不能无视幼儿已有的经验,而是要把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和生长点,引导幼儿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例如在《会讲故事的乐器》这个大班音乐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双响筒、锣鼓、铃鼓、手铃、木鱼、三角铁等各种乐器,请小朋友先自主探索各种乐器的发音方法以及它们的不同声音,为了使幼儿更容易了解乐器的发音及不同点,教师积极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请幼儿在听到乐器发音后积极联想与生活中的哪些声音相似,使乐器的声音与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声音进行有意义的联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使用打击乐器以不同的节奏、力度、速度等表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并启发幼儿运用这些声音来创编故事。 因此,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要求教师关注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并积极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来帮助幼儿主动地学习,创设能够唤醒他们已有的经验的环境,准备充足的材料,创设宽松的氛围,提供自由探索、交流、分享的机会,实现幼儿对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 3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对学前艺术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教学过程必须要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情境、协作共享、对话交流和意义建构,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强调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以此使学生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协作发生在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建构主义者认为协作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教学群体,成员在讨论与交流中共享彼此的思维与智慧,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对话交流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建构主义强调教师要放权给学生小组,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与他人交流对话、自由表达的机会,从而共享每个成员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意义建构是指学生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教学有效地把握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新知识的有效迁移,并能对新知识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立起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形成自己理解客观事物的独特视角。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因此,在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学情境、协作共享、对话交流以及意义建构这四个基本要素,做好充足准备,为幼儿准备有利于他们进行意义建构的材料,创设能够唤醒他们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的情境,鼓励幼儿间的合作,引导幼儿资源共享,促进幼儿对话交流,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帮助幼儿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的建构。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摘 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教育,必须有助于将来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成长。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八五”期间进行了儿童实施艺术综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从审美艺术教育入手,推进儿童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审美创造型人格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学前儿童 艺术教育 审美心理 课程实施 一、审美及审美艺术的教育价值 我们引进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审美艺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审美艺术活动的价值、审美艺术教育的性质和功能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价值表现在: 1.为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础。这是因为艺术审美连着情感是心灵的活动,而心灵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它可以自由驰骋,可以把眼前和未来、有限和无限、理智和情感、物质和精神加以协调和沟通。审美艺术中所培养的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满人格的基础训练。如果能在教育中坚持艺术与体、智、德教育相结合,使教育中的“社会性”、“科学性”和“审美性”相结合,使儿童的行为不但为了实用,而且可以拉开距离欣赏,使行为不但接受“善”和“真”的被动控制,而且获得“美”的自动调节,就能为完美人格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据研究,任何一种艺术活动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教育中,坚持艺术形象布局的审美特征和具有细腻丰富的情感内容相结合,坚持直觉整体的信息加工和理性领悟相结合,使左右脑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艺术作品中不同的结构要素相互作用,将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的开发。 3.有助于一般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活动中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 4.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使童年获得更多的欢乐。同时,儿童知觉过程的整体性、直觉性、记忆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想象的独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弥散性等心理特点都使得他们特别喜欢艺术活动。但是,艺术智慧的发展不同于一般智慧的发展,它并不一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缺乏恰当的教育,早期的艺术潜能会随着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认识世界方式和学习任务的改变而削弱和消失,因此,成人在儿童2~12岁之间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向儿童进行良好的艺术教育,是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可以使脑的潜能不失时机地得到发展。 二、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及其培育方法 本研究综合了在美术心理、音乐心理和文学心理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发现1岁以内的婴儿就能对外界事物的某些审美特征产生知觉选择,如鲜艳的色彩、动听的旋律、有节奏的儿歌都会引起婴儿的定向,这是审美心理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审美艺术教育的基础。儿童审美心理与非审美心理一样都包括知、情、意三个系统,它是审美及艺术欣赏和创造的心理基础。有关审美和艺术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审美主体的知、情、意系统与审美艺术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起关键作用的心理功能有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和审美意志(创造行为),它们贯穿于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全过程。然而,审美心理活动和非审美心理活动在目的、方式、结果等方面都是既有相似又有区别的,反应了两种不同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在科学工作中,感知、想象、理解、发现、思考客体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本来的面貌及其发展规律,为解释、利用、改造、创新提供依据,应该是求实、求真的。 审美活动中对客观的反映是情感的、想象的、变形的,甚至是虚幻的。以月亮这一实体为例,科学家告诉我们它是围绕地球转的不发光的星体,月亮光是太阳照在月球表面的反射光,夜晚月朗星稀是因为无云等。而审美时,则把月亮当作审美对象,当作寄托感情和想象的对象,所以就会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融入客体之中,就会有“嫦娥奔月”虚幻想象。这都是审美主体的感受、想象、移情所至。因此,审美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形象、色彩、音响、韵律、节奏、流动感、和谐、秩序等情感表现性感知,感受到生命的运动,产生激情和想象,情绪情感能在映象中得到体现。如果我们把审美的结果当作科学的认识,必然会陷入荒唐。我们参考有关资料和研究经验,归纳出以下培育方法,成为指导我们实践的依据。 1.积累非审美的认识经验、实用经验、社会交往经验和情绪经验,丰富现实性表象,为感知的定向(在对象中有熟悉的成分更能引起注意)、为理解和想象的进行、为情感的产生提供丰富的源泉。 2.师生共同创设审美艺术化的环境。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进行艺术创作,用创作成品布置环境,也可以把生活常规提升为艺术的表达方式。 3.系统地开展以艺术品为媒介、以审美欣赏为核心的实现多元价值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活动,将自外向内的艺术再加工和自内向外的艺术创作实践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重内容轻形式、重模仿轻创造、重制作轻欣赏的倾向,使审美心理的各个方面从对立走向统一互补。为此,我们在组织艺术欣赏时,有两点区别于现在的艺术教育:(1)把渗透在其他事物中或艺术中的形式审美特征──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对立统一等加以突出,使其与儿童的意识层面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儿童对形式审美特征的直觉敏感性和迁移应用的有意性。(2)把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的社会情感模式加以突出,使主客体的情感交流从潜意识层面发展到意识层面,将作品的情感基调或人物的内部情感作为儿童识别、观赏、匹配、表现和重新建构的对象,并在观赏、表现、重建中,使儿童的主体情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4.教师的人格特征和美学修养。在审美艺术教育中,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人格完满或追求人格完满的人,在知、情、意心理系统和真、善、美的外部行为方面比较和谐或不断追求和谐完善的人,是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或努力使自己成长具有丰富“美感的人”。其次,教师在音乐、美术、文学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素养。她不必具有多方面的表现技能,但她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有广泛的艺术欣赏的兴趣、欣赏能力、选择能力和感情表现能力,有及时将美介绍给儿童的热情。再次,教师必须热爱儿童,了解儿童,乐观开朗,勤奋工作;能够乐此不疲地引导幼儿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近似于玩耍的艺术活动中引导儿童健康、和谐、活泼、愉快地发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甘肃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刍议 [摘要] 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特别是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亟需改进和完善。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不可能像中小学艺术课程那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更多的是培养幼儿全面的素质和健全的审美心理。 [关键词] 甘肃学前儿童 艺术教育 目标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使其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也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它是以艺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陶行知曾说:“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人小心不小。”寓意学前儿童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学前儿童是如何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呢?对于成人来说,最简单的表达方式莫过于语言了,但学前儿童还不具备成人所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学前儿童手舞足蹈、涂涂画画和摆摆弄弄,学前儿童正是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艺术便成了学前儿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世界的一种符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前儿童通过感受他们周围事物的美来发现大自然的美,进而用他们对艺术的独特表现方式展现周围事物中的美,从而实现对艺术的审美体验。由此可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成败。 目前,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方式主要有:整体性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和分散式的家庭艺术教育两种形式,其中主要以整体性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为主。近几年来,我省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精神,开始有计划地推动学前艺术教育“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在城乡各类幼儿园中建立和扶持一些办学方向端正、办园行为规范、管理上层次、教育质量好,并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幼儿园作为示范性幼儿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省教育厅组织专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甘肃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标准》为依据,经教育厅研究决定,对兰州城关区保育院等18所各项办园指标基本达到标准的幼儿园,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幼儿园”。此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发展,体现了省政府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视。尽管如此,由于我省地处西北边陲,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就整体而言学前儿童教育相对滞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更加滞后,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很不完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特别是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亟需改进和完善。依据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先进经验,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应从四个方面改进。 一、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综合效应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幼儿艺术教育中多学科地综合是幼儿艺术教育的关键。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重视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创造潜能的开发;重视艺术活动的结果,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单科教学,忽视艺术活动形式之间以及与其他领域的有机整合。毋庸置疑,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同时具备适应新的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能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和自我发展。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改变过去偏重技艺的传授内容,要从幼儿的家庭生活和兴趣出发,将那些贴近幼儿生活,幼儿熟悉并喜欢的事物通过游戏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从而整体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当代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儿童在学习音乐时,将音乐活动和舞蹈动作、形体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植于躯体之中”,加深幼儿对音乐知识的体验,进而增进其情感。这种将音乐教学与情感体验整合的方法,无疑给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音乐本身就是综合性的艺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情景性和审美性于一体,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我省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应将音乐的综合效应和艺术教学活动的策略有机结合并起来,使学前儿童对音乐的认知、体验、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前儿童的音乐兴趣和音乐潜能,为以后的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师生平等对话为基础,充分体现对幼儿人格的尊重 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师生平等对话法。只有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幼儿才会“随心所欲”,他们的艺术火花才会源源不断地涌出。虽然幼儿是脆弱的、敏感的,然而又是有人格尊严的。教师言行举止中表露的轻视,甚至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扼杀幼儿艺术的萌芽。所以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要特别注意倾听来自幼儿的声音,而且要听懂,这不仅是对他们幼小心灵的倾听,而且也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实践证明,教师在与学前儿童的相处中,自始至终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平等对话,幼儿就没有了思想上的压力,他们身心就会完全放松、完全自由,整个气氛和环境中就没有了可供参考的现成答案,空中唯一飘荡的是师生不断奔流而出的艺术灵感。 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和方法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在幼儿教师动情的参与和热情的鼓励下,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其实,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非专业的艺术教育,它的目标不是培养小画家、小演奏家、小舞蹈家、小演员,也不是为了少数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而存在,而是为了培养所有幼儿对艺术的兴趣,通过艺术活动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通过艺术活动使幼儿的认知、情感、智力、创造力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只有以平等的身份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与幼儿“对话”,才能真正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艺术兴趣。 三、以社会生活情景为前提,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幼儿本性”。这种从幼儿本性和主体性出发,鼓励幼儿积极地自我表现和努力创造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反映幼儿的需求,才能培养幼儿对艺术和生活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幼儿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聆听,逐步感受生活和周围环境中与艺术表现相关的要素,才能更全面和更深刻地领略艺术、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才能增强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例如,在活动中利用电视广告词,“牙好,胃口好,吃饭喷喷香!”“今年过节不收礼呀,收礼就收脑白金呀,脑白金!”等,让幼儿进行有关广告设计的音乐教育,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和创编广告,使艺术活动更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 学前儿童也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个体,他具有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权利。幼儿的生活环境是整体的,因此,幼儿的发展具有整体性,具有全面发展的潜能。艺术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这些潜能的充分发展,并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据此,我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应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促进幼儿健康的心理过程和健全的审美心理、使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发挥他们的潜能。 四、以游戏的方法为主,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游戏的内容最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对幼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把游戏引到艺术教学中,开展艺术游戏活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培养幼儿的艺术情感,幼儿在艺术游戏活动中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游戏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并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此外,幼儿通过艺术游戏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 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是一种融生活理想、生活情趣于一体的教学娱乐活动,在游戏中学习艺术是激发幼儿艺术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在教幼儿画“龟兔赛跑”画时,先让幼儿听故事,然后带他们去饲养室观察兔子、乌龟,回到教室后再让幼儿戴上头饰玩“龟兔赛跑”的游戏,然后再让幼儿动手画。由于前者的铺垫,幼儿的画面显得真实、生动,幼儿在绘画时心理轻松、感觉不到任何压力,使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目标不可能像中小学艺术课程那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更多的应是培养幼儿全面的素质和健全的审美心理。依据培养目标在内容的编排上要适宜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既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又是幼儿力所能及的,以此达到培养学前儿童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其实,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幼儿所熟悉的审美教育资源,如春天的小草、秋天的落叶、雄伟险峻的山川、秀美柔和的江海湖泊、精致典雅的园林田野等,都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去寻找“自然界中的歌声、绘画、舞蹈”,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艺术要素,使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尽可能地同幼儿生活和社会现实相联系,让他们把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融入艺术活动之中,从中体味到现实生活的美好。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及其课程设置艺术的认识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教育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出,然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究竟指什么?它和相关教育概念及相关课程领域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这些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澄清与阐释,而理论的不清晰常常会带来实践的混乱。辨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及其课程地位等问题,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定义及其内涵分析 (一)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定义的认识 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定义,有的学者将之表述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具体来说是指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规范、社会文化),形成积极的自然情感和社会情感,掌握与同伴、成人交往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使幼儿能有效地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教育。也有学者将其表述为:幼儿社会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价值取向,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向幼儿施加多方面教育影响,使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根据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本事实与价值的把握,我们认为无论是学科意义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还是课程领域意义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儿童的完整发展。从课程实践角度出发,我们尝试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定义为: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等多种途径,陶冶儿童性灵,最终实现培育具有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儿童之目的的教育过程。 (二)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涵分析的认识 学前儿童的教育者主要是幼儿园教师,他们是幼儿社会教育的主导力量。虽然家长也十分重要,但在学校教育中家长是教育的合作对象,而不是主要行动者。教育的依据是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前者是外在根据,后者是内在根据,学前儿童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里,我们强调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是从文化与社会发展这一角度来理解教育的作用的,即教育应当是引导社会发展的活动,应当倡导积极的文化价值,自觉引导孩子批判与反思消极的社会文化价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并不以掌握系统的人文社会生活知识为目的,而以丰富儿童心灵、发展儿童社会性、培育儿童良好品德与社会行动能力为目的,其中心灵的丰富是在对生活的丰富体验中获得的,良好的社会理解力、品德与行动能力是在与社会环境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可见,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是基于儿童生活事物的人文社会知识,具有启蒙性、基础性与具体性等特点。儿童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社会行动能力的发展都是以此为前提的。儿童性灵作为一种精神潜质,从根本上来说是纯真的,也是充满活力的。《说文》曰:“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这种本初的充满活力的善性是一切道德才能的基础。幼儿教育就是要保护和滋养这种本初的善性,使儿童的成长始终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品德与社会理解力和行动能力相关,是社会理解力与行动能力的方向和灵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帮助孩子养成有品德的性灵、有品德的理解力以及有品德的行动,一切都要以道德和善为原则。 二、社会教育在学前儿童整体发展中的课程地位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要让儿童学会科学地认识与探究客观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的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欣赏与创造美,还要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 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提出,既具有研究上的意义,也具有实践上的意义。从理论上看,有助于研究者理清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帮助教育者形成更科学与恰当的教育意识;从实践上看,课程领域的相对区分有助于教育者根据不同发展领域的特点对幼儿进行针对性教育,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关照发展的细节,但这种领域区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领域有整体联系的区分,因而在课程实施中,教育者需要建立一种整体教育的观念。 三、如何摆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 作为课程领域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在综合与变革以前的幼儿园社会常识教育与幼儿德育基础上出现的一个新的课程领域。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学科,而是一个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儿童主要学习的是如何协调自我、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习得与人和环境互动应有的知识、能力、态度与行为技能等。这一课程领域主要关注的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以及道德品质的发展,最终帮助儿童形成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与善待世界的基本态度。 (一)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健康教育关系的认识 健康是所有幼儿园课程体系都需要关注的领域,它包括身体的健康、情绪与心理的健康以及道德的健康。其中幼儿情绪与心理及道德健康也是社会领域关注的问题。当孩子有良好的师生与同伴关系时,他就能获得安定与愉快的情绪,并形成安全感与信赖感,这是良好社会情感形成的基础。同时,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可见社会教育与健康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但社会教育在关注儿童情绪与心理健康时,更注重它的社会发展性。社会教育的责任是倡导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与态度行为,这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健康。 (二)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语言教育关系的认识 语言是儿童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儿童才能与人沟通。但从社会教育的目的看,幼儿园教育不能止步于教会孩子说话,还要教会孩子善于倾听,并说礼貌的话、温暖的话、善良的话、优美的话。当孩子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感受到的不只是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还有作品中人物的丰富心灵,让孩子从作品中体会到善与恶的争战、美与丑的较量。另一方面,如果语言教育没有了美与善的灵魂,就会成为抽象的没有生命的符号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孩子可能会很流利地说有益人、温暖人的话,但也可以很流利地说伤害人的话,这全看教育者如何引导他们在利人利己的立场上运用语言。可见,语言在塑造儿童的社会性品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科学教育关系的认识 引导孩子探索与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我们探索与认识世界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世界,还要学会更好地保护世界。科学的技术如果没有仁慈之心的支持,也有可能变成伤害人类自身的利剑。如我们有了更多征服自然的方法,带来的是环境的日益恶化。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必须认识到引导孩子学会认识与探索世界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有一颗仁慈之心,让他们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学会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四)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艺术教育关系的认识 艺术对性灵的陶冶具有特别的作用,艺术教育的价值也正在于它能够展示生命的美,畅想生命的自由,弘扬生命的价值,维护生命的尊严和张扬生命的个性。它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运用艺术语言表达丰富美好的情感和进行心灵交流的健康个体。当孩子学会用画笔或是音乐表达出他内心美好的体会和感动时,艺术就产生了。同样,当感受到美与善时,他就已经接受了社会教育。由此,教育要尽可能用艺术化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到各种美与善。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因为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导致农村的学前儿童教育呈现一个直线增长的趋势,学前儿童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个人发展,同样是一个家庭和谐幸福的基础,艺术教育正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于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从意识层面上的问题、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家长支持性不足这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推动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现状;策略 引言: 近几年,因为农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诸多农民对教育意识有所增加,致使农村学前儿童教育快速发展。但因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场所条件比较差、设施不够完善、教师教育水平不高等问题的存在,对儿童的学前教育有着极大阻碍。本文主要阐述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探究问题来提出优化对策,从而提升农村学前教学水平。 1意识层面上的问题 1.1认识较模糊:在当前,有很多幼儿园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打着艺术教育头衔来进行宣传,但其实际并未对艺术教育有全面的认知。例如有诸多幼儿园大力宣传在幼儿时需要加大孩子对色彩的认知,从而奠定绘画的功底,有诸多家长想要自己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长,便将其送到幼儿园中,但诸多幼儿园并未对绘画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只是单单分配部分教师到绘画课堂中培训几天。无论是哪种教育都有属于自己的萌芽阶段,而在这个萌芽阶段对学前儿童进行合理教育,会激发儿童一些潜在的天分,而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务必要满足当地实际发展需求以及经济基础。1.2力求精英化,追求贵族化:因为我国国民整体水平不是特别高,致使诸多人们产生只有贵族人才可以进行艺术教学,学习艺术的费用是昂贵的,所以诸多人们给艺术带上了贵族化的头衔;也因为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大,人们迫于无奈,把学习艺术作为生存的一种技能,农村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但诸多父母认为学习艺术是需要花费大力资金的,就会出现犹豫的态度。对艺术扣上昂贵的帽子,这种想法的存在是对艺术的曲解,真正的学前艺术教育是不分区域、不限资金的。对于诸多农村地区出现艺术贵族化的思想是存在误区的,生长环境的不同、经济条件的差异是会影响艺术教育的方法以及选材,但并不会影响大众化、平民化的理念。基于风景画为例子,农村幼儿园可以运用农村独特的风景来作为绘画的背景,此种方法不单单不影响大众化的效果,还突出了农村独特风味。总之,农村学前儿童的教师需要充分运用农村独特的素材来进行艺术教育,通过合理有效的结合农村周边的环境,来构建出多元化的学前艺术教育。 2农村师资队伍的薄弱化 在农村艺术教师的师资分布极不均匀,在城市中艺术教师的师资极为雄厚,而乡村却是恰恰相反。根据对农村与城市中的幼儿园实际调查,会发现农村的幼儿园中教师的年龄大概在20~32岁之间,而城市中幼儿园的教师年龄大约在25~38之间,在农村幼儿园中幼师这个职位流动率比较大;而在城市中的幼师大多数是专科以上学历,而农村大部分是高中;在城市中给幼师的工作待遇比较好,而农村的幼师工资比较低。这是造成城乡师资差异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国政需要加大对农村幼师的工资待遇,通过政策倾斜的方式来吸引大学生到农村来就业;另外,在学校中也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二者共同作用,来实现城乡师资的平衡发展,进而促进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水平。 3家长支持性不足 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认知存在不同,城市与农村的家长对其态度是不同的,一些80后的家长与90后的家长的育儿观念都有所不同,但在艺术教育方面是极为支持的,城市与农村的家长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态度应该是相差不多的。但因为在农村的孩子诸多是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来照看,他们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态度是有很大不同的。众多0后、90后的家长对儿童进行早期的艺术教育是非常支持的,认为其存在的价值是要比金钱投资要高的,而爷爷奶奶们则对其没有一个充分了解,致使其出现进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无关紧要的。对于此种现象的发生,可以运用三点策略:一是农村幼儿园需要加大对家长的沟通力度,对其进行在教育,从而提高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价值的认知;二是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进而为诸多年轻父母提供一个就业岗位;三是,开展宣传活动,呼吁父母多留给孩子一些时间,培养孩子的学习方向。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为城市与乡村的教学条件的不同、师资队伍的差异化以及家长的支出力度不足等因素,致使城乡幼儿之间的艺术教育水平存在极大差异。因此诸多农村家长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来提高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认知,农村中的幼儿园需要向城市中的幼儿园进行学习,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实力,来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政府存在的价值,科学合理的应用政策倾斜,来使农村学前艺术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高菁莲 单位: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城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一、现象与分析 1.城乡学前儿童家长都认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让孩子真正接受艺术教育的比例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城市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培养艺术素养;在农村只有40%的家长认识到了培养孩子艺术素养的重要性。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的家长大部分不在家乡,孩子都由祖辈带着。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的孩子大部分上学放学都是由爷爷奶奶接送。当我们将问卷发放到他们手中,有的老人看不清甚至不会写字。这样的隔代家庭,祖辈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不学坏就好,在应付生活的同时根本没有精力去照顾到孩子的教育需要。即使部分家庭思想比较进步,知道要抓好孩子的教育,但是经济状况和老人的精力都不允许。每月家庭的生活费和学费都由父母寄钱回来支付。在勉强照顾了全家人生活的情况下,也就没有经济能力去给孩子进行艺术教育了。 2.城乡儿童接受艺术教育培训的人数比例不同。城市有一半以上(50.32%)的适龄幼儿进行过艺术教育,在农村这个比例只有26.32%。并且城市儿童参加艺术教育的种类比农村多,场所选择余地大。而农村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场所主要在幼儿园。农村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机会大大少于城市儿童。调查问卷第十题的结果显示,即使家长愿意让孩子在课外接受一些艺术教育的课程,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农村有些孩子的艺术熏陶就是在家看看电视,或者节日的时候,镇上进行的文艺汇演和过年的时候周围的庙会。这样的艺术教育质量怎么样先撇开不谈,单就艺术形式来讲,十分的单一,内容以娱乐为主,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且容易导致儿童近视。 3.城乡家长对于孩子艺术教育的质量满意度普遍不高,均为50%左右。经过走访部分家长发现,满意度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场上培训机构鱼龙混杂,部分机构鱼目混珠,老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老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而专业素养较高的老师不熟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或不愿意接受学龄前儿童,这也是儿童无法接受艺术教育的原因之一。其次,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认识不够,不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导致对结果满意度不够。 4.跟预期结果不同的是城市与农村的家长对于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未来的期望具有相同之处。原以为家长会更注重孩子学业的发展,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如增加孩子未来的就业机会,对考学的帮助等等)。但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主要放在儿童心理发展、人格的健全发展方面。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艺术与学业兼顾,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从这点可以看出,现在的家长观念较以往已经有所转变,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跟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有关。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国家从他们那个时候起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5.城市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多,压力大,而农村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机会少,人数少,培训少。部分城市的学龄前儿童,一周要参加3-4次培训班,名目繁多。这些孩子每天都需要花几个小时练习各种技能。大大的占据了他们的课余时间,让本该快乐的童年变得繁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在几乎所有的家长(包括那些给孩子报了好多培训班的家长),都一致认为应该解放孩子天性,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的背景下,家长的行为与所持的态度大相径庭。而农村儿童因为经济,环境,家庭观念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他们没有合适的机会去接触艺术,接触美感教育。这体现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公。 6.城乡儿童未进行艺术教育的原因不尽相同。大部分家长未让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原因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农村由于费用太高而无法进行艺术教育的比例略高于城市,这表明农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为什么家长会觉得没有合适的机会让孩子接触艺术教育呢?我们走访了一些专业的艺术方面的老师。发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相当一部分老师都不太愿意从事幼儿艺术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幼儿尚未成熟,对于艺术中的各种术语理解不到位,手的精细动作也尚未发展完成。这两项障碍对于艺术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让孩子理解艺术相关概念并学会应用?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另一方面,教授幼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长,短期内很难看到收益。不利于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7.城乡学前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单一。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培训机构,学前艺术教育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音乐和美术两大类。音乐包含唱歌和舞蹈,美术包含绘画和手工。在生活中,艺术的形式非常多样,可以说无处不在。主要可以分为音乐、绘画、舞蹈、文学、雕塑、建筑、戏剧与电影八大类。这样多的艺术形式,体现在幼儿园中就只剩下了音乐和美术。并且,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目前的幼儿园艺术教育组织形式也非常的单一。以我们在咸阳市某幼儿园旁听的一节音乐课为例。老师要求幼儿学会一首歌,分为读歌词,跟唱,合唱,领唱几个步骤,只要求幼儿会唱这首歌,对艺术鉴赏方面基本没有涉及。同样,我们旁听了几节幼儿园的美术课。老师提前画好一张画,给幼儿贴在黑板上,老师简单讲解一下画的步骤,对不好画的地方做适当提醒后,幼儿开始自己画。画的像的,就是画的好。有了自己的创意老师也会夸奖,但是之后会遭到全班同学的模仿。还有少数老师,对于孩子的天马行空的创意无法接受,甚至嘲笑他,这样的做法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作为幼儿教师,是要坚决抵制的。 二、引发的思考中国古有孔子云 1.社会方面。如今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调查结果表明,从物质基础上来讲,农村的经济状况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农村家长的育儿理念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但是,跟经济的发展比较起来,观念的转变相对较慢。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幼教领域来看,政府和学前教育机构应该努力向家长宣传更多的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各种宣传,努力扶持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艺术教育的平衡发展,达到农村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方面。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初步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接受孩子的不足,了解孩子的爱好和特长,不能只要自己觉得好的都往孩子身上加。其次,行动和观念要有一致性。教育最怕说一套做一套,这样不仅阻碍孩子的发展,还会对孩子起到不好的带头作用。要将观念落实到行动上,言行一致,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同时,家长应本着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原则,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教育机会,配合教师和教育机构,共同为孩子的未来打好基础。 3.幼儿教师方面。教师不仅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去教育幼儿,为幼儿美好的未来打下基础。教师应该将学前的艺术教育课程重心转移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上来,而不只是专业艺术技能的培养。幼儿期是培养儿童各种感知觉的关键期,只有抓住关键期的教育,尤其是乐感,色彩感知能力的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培养好了,如何欣赏美和创造美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要求教师要有足够高的职业素养,不仅仅将教育当做自己赚钱的工具或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手段。只有教师的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艺术教育机会少的问题。 作者:陈碧溪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方法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们越来越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美术、舞蹈等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各种艺术教育活动,让学前儿童初步感受美,体会艺术美的情趣,而培养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及爱好应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重点。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者掌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科学方法,这也是学前儿童艺术启蒙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就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目标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艺术教育的规律来制定艺术教育目标,这是教师在进行艺术教学活动时应遵循的原则,也是艺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更贴近孩子特点的方法,在观念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幼儿的艺术教育主要应以提高孩子的艺术素质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艺术审美体验,而不应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目的。家长与艺术教师应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针对这一成长阶段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特点来进行艺术门类的选择,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挥孩子天性与创造力。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化艺术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是通过教育方法与手段,根据儿童的自然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达到或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认知能力,意志品质及创造性。其意义具体表现在: 1.顺应儿童,促进发展,注重过程,激发影响,为学前儿童提高自我表达及交流的工具,在学习中让儿童自由流露,充分表达,得到艺术熏陶。 2.引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去感受世界,感受艺术,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并通过加工改造,融入想象,大胆的去创新与创造。 3.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儿童大胆去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加工床在,理解审美意象,用语言或肢体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树立审美观点,丰富审美感情,发展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4.艺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与审美情趣的作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智力全面发展与健康和谐成长,培养儿童创造意识及形象思维的能力。 5.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有间接的影响与延续作用。通过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和学前儿童艺术作品与艺术创造去影响社会整个的文化氛围,改变生活和生存环境,发展和延续艺术文化,为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储备人才。 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与教师的功利心 当前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多数情况下,家长都是认为社会竞争压力大,让孩子多学一项技能,将来在社会上能有立足之地。而某些教师,特别是一些艺术培训机构,在进行艺术培训教育时不是在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而是让孩子不断的考级或参加各种比赛,以赢得在社会上的声誉,以便更好地招生。在这种功利心的驱使下,孩子很难在艺术领域有长足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强调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对孩子自身的影响及作用,家长和教师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及体验的获得。 2.内容选择存在问题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最终决定了其教育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因此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当前许多儿童艺术教育机构的教育缺少艺术欣赏以及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欣赏活动贯穿于艺术教育活动始终是体现审美目标主要的内容,在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环节十分薄弱,由于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所以在这一方面儿童艺术教育止步不前。 四、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 为了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解决目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艺术教育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一门学科或艺术要想学好,必须是兴趣作用的结果,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的培养与熏陶也应该先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自主的去学习,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避免急功近利。慢慢去观察或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所在。如给孩子听音乐,看舞蹈,让孩子自主去模仿,或者给孩子买画笔,让孩子去自由的绘画,教师或家长再适当的去引导,帮助孩子去认真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按照成人的想法或模式去限制及否定孩子的创造或发挥,而是应凭借经验与敏感性的去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再进行适当的启发与鼓励,这种艺术萌芽会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愉快的记忆,再以此为起点,有计划地循序渐进的启发与开导,不断的进行深入教育,并为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等等,不断的加强与稳固儿童对艺术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进一步地发展。 2.教学上要循序渐进 艺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拔苗助长,艺术教育的过程在学前儿童身上的体现应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按照儿童的接受能力,艺术教育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这样的逐步的过度,教育上的循序渐进让孩子有一个缓冲的过程,不至于让孩子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与此同时,教育者还要根据学前儿童不会抽闲思维,难于集中精神这一特点,多采取直观演示法教学,不要单纯的讲解,让孩子跟着做或看着做,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3.多一些欣赏性教学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艺术教学在内容上常常缺少艺术欣赏这一环节,教学都是采取教师教,学生跟着做,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孩子独立思考、自我发挥、自我创造的空间与条件。所以,在艺术教学中,特别在艺术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应多创造条件,给孩子上一些艺术欣赏课,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觉,他们对艺术的领悟不应是成人强加的,而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鉴赏与欣赏自己的不断领悟。 4.多种教学法的运用 在艺术常规教学中,艺术教育者为了好教学,或急于求成,他们的教学方法往往按部就班传统老套。对于学龄前儿童,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虽然在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很难有长足的发展,长此以往孩子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教育者应改变思维,大胆创新,根据孩子这一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一些表扬与鼓励,让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断地发展和提高。总之,学龄前儿童是艺术启蒙及培养其艺术修养与兴趣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儿童艺术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关键的。要想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在艺术领域有所造诣,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的探讨,不断地总结经验,为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后备军而不断地努力。 作者:刘彦 单位:青岛市技师学院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阐释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名词,它集各种艺术类别于一体具有综合性、艺术性、创造性。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范围里的艺术教育通常包括了音乐、美术、舞蹈等科目来实现的的。幼儿艺术教育的本质是通过艺术教育活动,使幼儿获得审美体验,进而激发幼儿热爱艺术,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在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体验和人格的成长。但现实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却与违背了艺术教育的本质,反而出现了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思想内容的说教,其教学方式单一、注重模仿忽视创造、缺乏学科的综合迁移、忽视儿童个体差异和过分专业化等一系列问题。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幼儿艺术教育的启蒙,所以我们强调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一定是有趣的、生动的、发展的。同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关于审美的一种普及性教育,所以我们的教育目的是把幼儿培养成一个具有艺术素养的欣赏者,而不是具有专业素质的歌唱家、画家、舞蹈家等。我们期望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不只是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简单传输,而更多的是以陶冶幼儿的情感和生命教育为情感目的,培养幼儿综合运用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类艺术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 二、咸阳周边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问题与策略 目前,就咸阳市农村地区来看,农村学前艺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意识层面上的问题 1、认识较模糊,功利化思想严重。目前很多幼儿园为了招生,打着艺术教育的招牌,但却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模糊不清。以当下流行的奥尔夫音乐为例,功利化思想驱使很多幼儿园盲目跟风,从中国人倾向“洋货”的心理入手,盲目引进外来东西,以此吸引家长的眼球,提高招生率。但实际上,很多幼儿园对奥尔夫音乐并不是很熟悉,认识并不深入,只是派种子教师外出培训了几天而已。任何一种教育,它都有它萌芽、成长的环境,评价教育最根本的是是否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是否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咸阳地区的儿童艺术教育只有结合实际,减少功利化思想,深入研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用教育质量来创教育口碑,提高招生率。 2、力求精英化,追求贵族化。由于中国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落后,认为只有贵族人才进行艺术教育,其费用是昂贵的,因此很多人给艺术冠上了贵族化的帽子;也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人们迫于压力,将艺术的学习当做今后生存的一项技能,因此出现了学艺术就要做艺术的精英这样的思想。这些都是对艺术的曲解,对学前艺术教育的曲解,真正的学前艺术教育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对于咸阳农村地区出现的艺术教育贵族化思想问题,笔者强调经济条件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这些只会影响艺术教育的实施方式和材料的选取,但其平民化、大众化的理念是不会动摇的。以风景画为例,咸阳市的幼儿园则可以咸阳湖的风景为资料,而咸阳周边的农村则可以田野、乡村为风景资料,这样一来,不仅做到了大众化的效果,更突出了当地的特色。总之,幼儿教师要结合实际,多开发资源,多利用周边环境,创设丰富多彩的学前艺术教育。 (二)农村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进过调查与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所见所闻,发现咸阳地区的艺术教师的师资分布很不均衡,城市师资雄厚,乡村师资薄弱。调查显示:城市的幼师年龄一般都在25-35岁之间,而乡村的幼师年龄大约在18-30岁之间;城市幼师的岗位流动较小,乡村的幼师岗位流动大;城市幼师的学历一般都是大专本科居多,乡村幼师的学历一般都是高中、大专,甚至是家庭主妇;城市幼师的工资较高,乡村教师工资较低。造成城乡师资差异的很重要的因素是城市优越的待遇和便利的生活基础设施。因此,政府应努力提高乡村幼师的工资待遇,利用政策倾斜来吸引大学生来乡村就业;同时学校也要对大学生进行走进乡村的思想教育,二者齐头并进,实现城乡师资平衡,共同发展壮大。 (三)家长支持性不足 对于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城乡家长的态度也是不一致的。一般情况下,80后、90后家长的育儿观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开放的,城乡家长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态度应该是大致相同的。但是由于咸阳周边的很多农村的孩子是留守儿童,都是有爷爷奶奶照看,因此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80后、90后的年轻家长认为对儿童进行早期的艺术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他们鼓励孩子学习艺术。而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们则认为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是没必要的,只有文化知识的学习才是必要的。对于出现的乡村爷爷奶奶们落后的学前艺术教育观,我们提出以下策略:第一,政府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为广大年轻人提供就业岗位;第二,大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如留一个人陪孩子等主题,呼吁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至少留一个人陪孩子;第三,农村幼儿园要定期与家长沟通,对家长进行再教育。 (四)幼儿艺术能力较弱 幼儿的艺术能力是什么?有人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培养儿童艺术能力是指,通过对艺术工具和材料的掌握、操作和控制与创造,使幼儿的眼脑手口相互协调、充分发展,最大限度地发展与艺术实践活动相关的一般能力,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的能力。笔者通过实地观察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和六一儿童节孩子们的表现,发现城乡学前儿童的艺术能力存在很大差异且农村儿童的艺术能力远远落后于城市幼儿。在音乐方面,歌唱活动城乡幼儿差别不大,但在对乐器的掌握上,农村孩子落后于城市孩子;在舞蹈方面,城市孩子表现的更专业些,农村孩子表现的随意一些;在美术方面,城市孩子的美术教学更系统,孩子的作品更成熟些,农村孩子的美术教学不系统,表现的作品比较生活化。笔者对以上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由于城乡师资的差异,教学环境的不同,家长支持力度的不同等因素最终导致城乡幼儿艺术能力的差异。所以广大农村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做好家园公育的相关配合工作;农村幼儿园应积极向城市幼儿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实力;同时政府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职能,利用政策倾斜,使农村学前艺术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梁晶库晶晶王钊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内容的优化、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实践途径的拓宽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提出教学对策,以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艺术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学前儿童 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教学改革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声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课程为基础,为幼儿园教育见实习、毕业设计等教育实践奠定基础,对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艺术教育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试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培养学生艺术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割裂零碎。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各类型的活动缺少整合和领域渗透,因而学生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出现内容零碎和割裂的问题,缺少对幼儿经验的整合。同时,教学的实施仅仅关注引导学生设计和实施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等集体教学活动,忽视了对学前儿童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环节的艺术指导,导致学生只会在集体的艺术教学活动中把握幼儿艺术发展,极少关注在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环节去引导幼儿艺术发展。 (二)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环节,教学的重难点仅仅落在知识层面而非行为能力层面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主动性不足,缺乏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在实践中难以设计和组织高质量的艺术活动。 (三)课程实践途径单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实践环节少,且少有的课程实践主要安排在课内完成,形式单一。课程实践途径单一导致学生可以用于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较少,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不能很好地在实践中运用,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进行,课程的最终成绩以期末考查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占比非常低。在评价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实际教学水平。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对教师评价指标的内容、具体操作步骤和结果较少有发言权,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出现松散懒惰的现象。 二、对策研究 (一)优化教学内容。为了避免课程内容割裂零碎问题,首先开展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调查,分析幼儿教师的工作过程。同时,邀请幼儿园教师参与研讨,并结合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反馈,摒弃传统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章节”式的学科内容体系,以真实职业活动为课程内容主线,最终将课程内容整合为设计实施歌唱活动、设计实施韵律活动、设计实施打击乐活动、设计实施音乐欣赏活动、设计实施绘画活动、设计实施手工活动、设计实施美术欣赏活动、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等8个学习模块(包含14项学习任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结合当前幼儿园现行使用的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园课程统整的特点,重点理解艺术与其他领域统整的综合活动特点及统整原理,并且能够根据艺术综合活动的原理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此外,在各学习模块中渗透区域游戏。如音乐区、美术区的设计与指导以及生活中如何引导幼儿感受与欣赏美,表现与创造美。在教育活动设计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安排学习任务,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使学生设计和实施艺术活动的能力在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完成中不断提高。如设计实施歌唱活动,第一次任务是教师指定优秀的歌唱活动教案,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第二次任务提高难度,指定年龄班、题材,设计教案并模拟组织教学活动,第三次任务可再次提高难度,学生自选年龄班和题材,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素材特点设计教案并实施活动。 (二)创新教学方法。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实施中,构建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每项任务由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等五个阶段组成。在下一个任务的资讯阶段,会对上一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并提出更高的任务要求。以设计实施歌唱教学活动为例:(1)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借助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研讨,归纳总结相关原理,教师适时进行讲解。(2)决策阶段,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集体讨论,分析教师布置的任务。(3)计划阶段,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明_自己在本次任务中的角色,经过多次研讨制定出活动方案。(4)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设计、制作教具,进行组内试教,组内成员都参与试教,每次试教结束后其他成员提出建议。(5)检查与评估阶段,教师随机抽取一人进行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自评,接着进行小组互评,其他小组对该活动进行评价,指出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教师进行进一步梳理总结、帮助学生提升经验,为下一任务的学习奠定基础。 2.以“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了让学生融入真实的教育情景,提高学生设计和组织幼儿园艺术活动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精选幼儿园艺术活动教案、教学活动录像作为教学素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幼儿园艺术活动设计的要求和教学实施的要点。同时,引导学生迁移所学的知识与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活动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及存在问题,避免以往教学中学与用相脱节的弊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情景模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创设相应的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身份”进行演示、模拟组织片段教学或在实训室中模拟组织完整的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教师角色”意识,锻炼教态、语言、提问、教育机智、活动组织以及与幼儿沟通等能力,帮助学生“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三)拓宽课程实践途径。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校内实训――模拟教学。校内的仿真实训室模拟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配备幼儿桌椅、移动黑板、钢琴等设施设备。在学习课程之初安排学生开展校内实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完成艺术活动方案设计、制作教具、组内试教,最后每组选取一人扮演幼儿教师模拟组织活动。为了避免“表演式”的试教,由非本组成员扮演幼儿。在模拟的幼儿园教学情景中进行实践,有助于提升其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2.校外实训――实景演练。充分利用学生到幼儿园教育见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训,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足,迅速提高艺术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教师在学生见实习前布置实践任务,如以见实习小组为单位,推选1人担任主教,其他作为助教,共同组织实施活动。第一,活动实施前,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本班幼儿能力及经验,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课堂所学,商议教学目标,细化教学过程,写出详细教案。第二,请指导老师(幼儿园或本校均可)审阅教案、提出建议,组长提前约请幼儿园指导老师到场观看活动实施并给予指导。第三,活动实施时,全组同学全程参与,分工协作,注意观察和记录活动实施的情况,用摄录设备记录整个活动过程,便于实习结束后在课堂上进行活动研讨与交流。第四,活动实施后,组长提前约请幼儿园指导老师与全组同学共同评议活动,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对活动的反思和指导老师对活动的评议。第五,将教案、反思、评议于见实习结束交给任课老师批阅,教师选取典型的活动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摩研讨,并做进一步的指导。 3.以赛促改――举办教学技能大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可选拔学生参加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学校和系部每年会组织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说课和模拟上课三个部分。比赛分班级选拔赛、系级初赛和决赛、校级决赛几个阶段进行,系级决赛和校级决赛邀请广西优质园园长作为点评嘉宾,对学生的参赛表现进行全面点评。学生通过参赛,能直观了解自身优点与不足,通过观摩他人比赛能找到差距,进一步激发课程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中发挥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应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为有效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本课程在组织开展评价的过程中,改变过去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将考核工作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的始终。 本课程每个学习模块都有相应的任务,在每个任务完成后会给学生评定成绩,本门课程的最K成绩取各任务成绩总和的平均分。在评价内容上更加全面、丰富,除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外,还强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在评价主体上,由原先单一的教师评价变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实习指导老师评价与主讲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使考核更加公正客观,促进学生增强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模拟教学提问的观察报告 【摘 要】在幼儿园集中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幼儿听课的效率,还关系到能否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中学生模拟教学的观察,发现学生的提问水平较差,在今后的模拟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所提问题的关注,提升其提问水平。 【P键词】模拟教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提问 教师提问是幼儿园集中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指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设置一定的疑问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模拟课堂教学是现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实践方式,通过模拟课堂,学生能够锻炼自身的教学能力,但在模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过程的设计,忽略了提问的艺术。在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在学生的提问方面进行引导。 一、观察结果及分析 笔者对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中7个小组的5次课堂模拟教学进行了非参与式观察,采用了等级评定、频率计数的观察记录方法。 (一)模拟幼儿园教学中学生提问的数量。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模拟教学时提问数量较多,每次活动至少提问20次,最高时达40次左右,说明提问是常用的引导幼儿思考的方式,而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也确实广泛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模拟幼儿园教学中学生提问的水平。通过观察统计,在模拟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停留在知识(回忆)水平上,只有12.5%的问题是需要幼儿理解的,5%的问题是属于应用水平,而分析水平、综合水平、评价水平方面的问题少之又少,一共才占7.5%。所以,在模拟教学中,低水平的提问和高水平的提问分布极其不平衡,学生提问水平还是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三)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通过观察数据得知,在回答问题的方式中,齐答和个别回答分别占37.5%和60%,而通过讨论后汇报和自由回答的方式非常少,分别占1.6%和0.9%。 在学生模拟幼儿园教学中,多采用个别回答和集体齐答的方式请幼儿回答问题,但是齐答只适合于答案明确又唯一的简单答案,长期大量使用这种回答方式,会导致幼儿思维肤浅化、表面化。而个别回答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幼儿,导致一部分幼儿得不到关注,自尊心、自信心受挫,从而导致这部分幼儿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生通常认为,用自由回答和讨论后汇报这两种方式不利于幼儿常规的培养和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一般不会采用,这也体现了在模拟幼儿园教学中学生对提问的高度控制。 (四)在模拟教学中学生的回应方式。观察统计表明,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回应的方式主要是简单肯定、表扬赞赏、习惯性重述,而简单否定和自己代答这些应答方式运用较少,而运用诱导追问、鼓励质疑的方式也相对较少。“好”“很棒”“真棒”这样简单又单调的词语出现频率较高,这样的回应方式几乎没有实际意义,表面上是夸奖,但是当幼儿听了太多这样没有针对性表面化的回应时,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二、思考及建议 (一)在设计教案时,要引导学生精心设计好问题。要注重问题的目的性,要想好不同层次的问题,发问要由浅入深,注重问题的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无意义的提问,能够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要把握好提问的难度和时机。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如果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问题太复杂,会使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模拟课堂教学中,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是很重要的。这需要学生在设计教案时认真思考如何设置问题。另外,提问的时机也很重要,应注意引发幼儿的兴趣,只有在幼儿有困惑、有兴趣的时候才是最佳提问时机。 (三)在回应方式上要有指导性的评价。在模拟教学中,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回应方式单调,所以应引导学生在回应方式上多做努力。回应的语言应该具有针对性,并能够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或者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 (四)关注课堂边缘“幼儿”。在模拟教学中,学生一般倾向于请举手的幼儿回答问题,这不利于不举手或很少举手的幼儿的发展,所以应引导学生去关注那些从不举手或很少举手的幼儿,有意识地锻炼他们在集体面前发言的勇气,积极鼓励他们举手提问或回答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摘 要:艺术教育,是当今幼儿园活动课程五大领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文章重点分析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认为艺术教育在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艺术教育与健康教育相辅相成,为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心理健康 1 艺术教育与情绪情感 要重新审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质联系,我们首先需要深刻了解什么是艺术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 1.1 艺术教育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品为媒介和主要手段进行的教育活动,其范围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一般认为,艺术教育可分为普通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两大类。普通艺术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艺术审美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修养和总体素质,这一类就是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学校的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而专业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各类艺术专门人才来满足社会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其实质主要是完成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审美、创美任务。作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该为幼儿创设和营造一个美好的音乐环境,将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幼儿建立起快乐的桥梁,给幼儿带来愉快与美的感受。 1.2 情绪情感与幼儿心理健康 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和需要相联系的,历史上曾将他们统称为感情。情绪主要是指一种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环境情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如开心的时候人会喜形于色、愤怒的时候会横眉怒向。情绪存在着较大的情境性、短暂性,应激性,它会随着具体情境的改变而改变,也会随着特定需要的不同满足程度而发生变化。而情感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往往被用来描述某些稳定的或者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等等。 情绪、情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情绪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在生活中,幼儿也会遭受着各种外在的压力,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而且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和合理疏导,时间一长,幼儿就会出现性格或者行为上的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2 学前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联系 2.1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成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用来表达人内心情感,是声音的表现艺术。在学前阶段,儿童能够通过音乐作品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来发展自身的情感,儿童在学习音乐时,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美,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同时,积极乐观,活泼健康的儿童音乐作品,可以凭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启发幼儿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音乐氛围中成长,潜移默化中发掘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塑造幼儿活泼健康的个性,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2 舞蹈律动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身体发育黄金时期,幼儿通过参加活泼生动的舞蹈活动,节奏鲜明的舞蹈律动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其体力,同时可以促进其他生理机能发育,比如关节的灵活性、腿部肌肉的发育等。同时,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亲切的目光,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柔和、清晰简单的语言,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能在这在充满活力、优美的舞姿的启发、引导下受到感染,幼儿的性格情操得到陶冶,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幼儿热情、开朗、大方、活泼的性格特征。 2.3 美术活动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美术被称为“视觉艺术”,美术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出一定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作用于人发视觉感受,引起人大情绪律动,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 3 ~ 6岁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能用多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通过大脑去思考、理解、再现、加工、想象审美对象,表达自己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情感。 艺术教育的真正魅力不在于表面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于从深处唤醒和激发了人与生俱来的潜在的潜能。现今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忽视教育与人发展的实质联系,重新审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质联系,有利于帮助我们重新树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3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树立的价值取向 3.1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必须顺应时展,走向综合化,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 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又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辅相成,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提示我们,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应该是集创造、表演、欣赏及唱歌、舞蹈、奏乐为一体的,任何单一形式的唱歌、诵读、舞蹈是不存在的。我们要从塑造幼儿完美人格角度出发,将学前教育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教学手段综合化,把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统一在一个过程中,用艺术教育趣味性、情景性和游戏性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使幼儿享受到美感,受到陶冶,具有审美素质,进而建构幼儿健全的人格,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2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基础,课程、内容及方法的构建应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一,学前艺术教育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这样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本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我们要从幼儿出发,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幼儿本身都具有身心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这些潜能,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我们要多去研究和了解学前儿童。多去了解和研究幼儿的差异性,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每个学前儿童,教师不仅要研究和了解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差异性,我们的家长也应该多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与不同阶段的需要,不能将兴趣爱好等强加在幼儿身上。了解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提出与他们相匹配的期望与要求,设置艺术教育的“最近发展区”,使艺术教育课程更加合理、内容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摒弃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僵硬过激做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浅谈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摘 要: 建构主义在当下儿童教育中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建构主义比较注重学生的主动性,注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重视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协作能力。新课改以后的教学目标正与建构主义相吻合,因此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践行建构主义理念十分有利于儿童发展。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学前儿童 艺术教育 建构主义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教育界的认可,并最终走进课堂实现建构主义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经常将学生的理解程度作为教学的第一要义,认为教育是儿童将自身特点与周围事物相结合逐渐形成的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儿童进行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问题,在对问题进行研究时,不断获取新知识与技能。除此之外,建构主义还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良好的交流,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以此发现自身不足并及时改正,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多进行互动。 一、建构主义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知识观的启发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学习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解释的过程,要通过自身实践才能实现主动构建,由此可见,知识并不是一个独立个体,而是要经过人的主观理解才能形成的[1]。因此,学生要获得知识,就要通过自身实践才能实现主观构建。当这一理论应用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教师要避免将知识当做固定的真理直接教给幼儿,而要结合幼儿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的讲解,让幼儿在实践中自己探索。在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时,要客观看待问题,尊重幼儿的想法,采用合理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与思考。如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让幼儿画太阳和花朵,并为太阳和花朵添上颜色,大部分幼儿都将太阳涂上了红色,花朵则是五颜六色的,而有一个幼儿却没有这样做,他将太阳涂上了金色,花朵则都是白色的,老师看到很好奇,问他为什么涂上这两种颜色呢?幼儿回答说:“我看到的太阳大部分时间就是金色的,花朵是白色的,因为我喜欢白色,就像教室的墙一样,白白的很好看。”这就是一种不同的看法,幼儿的想法是最真实的,没有任何杂念的,就如同幼儿所画的白花一样纯洁。 所以,学前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并给机会让幼儿进行解释,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决定幼儿的创作,更不要一味对幼儿的作品进行否定,使幼儿的想法固定在一定模式中。要积极进行引导,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二、建构主义对学前艺术教育学习观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进入教室以前脑中并不是一无所有的,他们已经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一方面是对已有知识进行超越,另一方面就是已有知识在新知识的影响下可以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因此,在学前艺术教育中,要考虑幼儿已有的经验,并将这些已有知识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促进幼儿新知识的形成[2]。如在幼儿乐器认识与使用上,教师要先问一问小朋友都认识哪些乐器,然后将准备好的乐器拿出来,如木鱼、锣、鼓等,让幼儿先研究使用,看看怎样才能使这些乐器发出声音。为了让幼儿更清晰地分析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进行联想,看看这些声音都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声音相仿,以此增强幼儿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并根据声音编制一些小故事,加深幼儿对声音的印象。 由此可以看出,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要对幼儿的生活及已有知识进行足够的了解,并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对教学材料要准备充分,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三、建构主义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教学观的启发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播者,而且要教会学生借助一定外力(教师、家长或同学等),使用一定教学辅助材料完成知识构建的一种教学方式。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具备四种要素,即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协作、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形成意义构建[3]。在这四种要素中,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作为教学最关键的工作,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包括情境设计与问题设计,这两种设计对学生灵活应用知识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协作,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也是建构主义诸多核心概念的一部分,建构主义认为进行协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不仅能形成一个广泛的知识教学群体,而且可以让成员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共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也是基于协作产生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意义建构。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建构主义始终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要求在教学中实现学生话语权的平等。意义建构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与内在联系,然后形成新的理论知识。 因此,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要注重对四种要素的掌握,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教学中按步骤逐渐展开,不要乱了手脚。要注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在交流中不断了解幼儿的想法,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四、结语 建构主义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强调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及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幼儿的潜能得到开发,而且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工学结合理念下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运用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可从课程框架的设计、教材内容的重组、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工学结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课程改革 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来,我国各高等职业院校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基础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作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将工学结合的模式融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一、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目标定位不清楚 高职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反思我们使用过的相关教材,总感觉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分不出层次:大专是本科的“压缩版”,中职是大专的“压缩版”。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忽视教育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把教育技能狭隘地理解为艺术技能,而真正在教育实践中需要用的、用得着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反而被弱化。 (二)学生学习特点未把握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时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文化课基础差,底子薄,而在音乐、美术方面的技能基础几乎为零,入学后学生不仅要学文化课,还要训练学习歌唱、乐理、舞蹈、绘画等方面的基本功,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一般开设在大二上学期,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备的音乐、美术方面的技能课未完全开设完,学起来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创新精神少,模仿能力强;逻辑思维差,形象思维能力强;不擅深入思考,喜欢动手操作。可见,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面临着打基础、提兴趣、教方法、培养能力的多重任务。 二、课程教学改革可带来的成效 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运用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将收到诸多成效,学生在学习态度、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都能取得明显进步,具体表现为: (一)促进学生课堂表现的积极性 每个任务的资讯阶段大多是在课堂上进行,资讯阶段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给出本次任务的合格标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便有了明确的目标,表现得更加专注、积极。甚至有的学生向先上课的班级打听上课内容和任务要求,提前查阅资料做好准备。 (二)活动设计组织能力增强,专业技能得到锻炼 采用学习情境和任务驱动的方式,大大增加了学生实际参与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机会,在每个任务的检查评估环节,要求每个任务更换不同的学生轮流担任试教或表演任务,同时教师和其他同学点评,给出改进建议,并要求在下一个任务中改进提高,这样一个螺旋式循环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有了实践锻炼的机会,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力、组织能力等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具备团队精神,合作能力提高 任务的完成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任务的成绩也以“班级”的形式展现,上课时每个“班级”座位集中在一起,前面摆放学生自己制作的班牌……如果说这些只是从“形式”上体现团队合作的话,那么学生的任务记录能真实地体现他们团队合作的实际行动,“班级”成员之间的合作将经历一个由最初不团结到开始分工到最后默契合作的逐渐磨合的过程,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都将得到提升。 三、高专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设计 (一)明晰本门课程的核心职业能力 要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运用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当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前提是要先根据工作岗位的任务明确本门课程的目标,即要先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岗位任务分析,再进一步分析本门课程上了之后能够实现学生哪一项或哪几项核心职业能力,最后进一步分解核心职业能力。具体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核心职业能力的分析见图1: (二)重构课程结构框架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包括音乐和美术两个领域,音乐领域一般有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等内容,美术领域包含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三大方面内容。当前幼儿园实际所用教材多以整合课程为主,根据本门课程特点和幼儿园实际,可将本门课程分解为三个学习领域和八个学习情境,领域和学习情境之间是并列关系。进一步设计若干个子学习情境,子学习情境的设计从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渐增大。每一个子学习情境都包含资讯、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资讯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讲解或学生自学有关知识点,计划指学生根据学习情景中的任务进行内容的选择、教案的设计等,实施包括材料的准备和制作、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检查是教师检查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一般多包含在实施中,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团队互评。课程结构设计框架见图2: (三)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重组教材,设计子学习情境和教学内容 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具体实施在教学当中。如表1所示,每一个学习情境都设有具体的子学习情境和相应的教学载体,子学习情境的创设从易到难,尽可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幼儿园教师从新手教师到成熟型教师进而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职业成长规律,所用教学载体多为现行幼儿园实际使用教材中的内容和本门课程中较为经典的素材。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分解渗透在学习子情境中,其中最基本的能力(如教案设计)在各子情境中重复训练并不断提高,同时又渐进地增加新的能力要求(比如说课、反思),欲做到以基本能力为主线,有重复有变化有提高,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 (四)以能力考查为主,重新确定考核模式 课程的考核模式对课程的学习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教师怎么考学生就会怎么学。长期以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考核是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查内容不外乎写教案、试教、评课和一些理论的开卷测试,不管内容怎么变,都是老师在考学生,考核最终以学习结果为主,属于单一的教师评价。当然这些考查是必要的,但是存在一定不足,比如有些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考查时准备一下就能考出好成绩;有些学生由于表现力差,平时学得很认真,却不能得到理想分数;大部分学生没有或只有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课程结构重组必然要求改变考核方法。子情境中学生需要完成各种任务,这些任务通常由团队合作完成,其中大部分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觉完成,相应的考核方式应由教师管理为主改为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由以前的考核学生学习个体变成个体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由传统的考核最终学习结果转变为考核学习过程为主;考核形式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改革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团队互评相结合,秉承激励为主的原则,采取动态的形成性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合作能力和态度。以过程为对象的形成性考核能有效克服环境、运气、个人喜好、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对考查的干扰,使考核更客观、公正,并能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改进、提高。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的成果形式主要有纸质材料、课堂模拟教学、过程分析评价、作品展示等,纸质材料以教师评价为主,课堂模拟教学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过程分析评价以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为主,作品展示以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为主。整门课程创设一个大的学习情境――幼儿园,主讲教师是园长,各小组分别是不同的班级。每个子情境任务的完成过程要有任务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任务内容、小组成员分工、完成任务的过程、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法、回顾反思或心得体会等。子情境任务的得分由三个部分组成:任务展示(试教、表演或展览)得分、纸制资料(任务记录或教案)得分和课堂表现(考勤、问题发现与回答等)得分。课程结束不进行统一的期末考试,所有子情境任务的平均分为本门课程的最终得分,以团队分数的形式展现,团队分数即为团队成员的个人得分。同时评选出“优秀班级”予以奖励。 (责编 赵聃)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浅议艺术教育与学前儿童的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教育担负着培养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建设者、创造者的任务,幼儿教育必须面向未来。随着幼教理论的不断发展,证明了幼儿教育对幼儿完美人生建构的奠基作用,也就是说幼儿教育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素质和谐发展宗旨,为整体素质教育打好基础为最终目标。而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教育的培养影响着幼儿全面发展进程。针对如何提高教师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重视开展优质量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几点做法和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充分肯定了“艺术”在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艺术领域要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以前我们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目标意识单一、模糊,设置的艺术课题、艺术教育活动流于教授表面性的东西,现在我们通过网络学习,“纲要”的学习,对《纲要》精神有了进一步的领悟,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而制定发展目标。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本义是:萌发幼儿欣赏美、表现美、体现美的情趣,让幼儿在早期教育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教师应明确艺术教育的目的,成为幼儿园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如让幼儿通过活动真正认识到幼儿园可爱的地方,从而产生热爱幼儿园的思想感情,克服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为幼儿今后在园的生活学习打下基础。整个活动既有音乐知识的了解,又发展了动作技能,又从视觉中欣赏到幼儿园的美,更在快乐的音乐活动中又体验了幼儿园生活的愉快,丰富了幼儿的感情。所以教师对艺术课程教育的目标意识正确、全面,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 二、开展多样的教育途径和教学尝试 (1)幼儿应是艺术活动的主体。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如果幼儿总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则不利于幼儿潜能的发挥,影响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发展。目前国内大多数艺术教育 教的是“技术”,而非“艺术”。“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提升,但“艺术”只有靠长期用心感受。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美术的技法,但对美的感知是不能教给的,只能进行引导和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教师正确发挥指导作用,开启幼儿自己的感官让幼儿处在主动、积极的活动状态中。在一些活动中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由幼儿自己决定用什么材料,与谁做伙伴。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应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启发孩子的独特性,并开放地接纳孩子个性化“艺术符号”的表现,从旁对幼儿提出指导性建议,或在技能方面给予帮助,对幼儿的活动过程所表现出的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创造性表现等表示肯定和鼓励,敏锐地去意会他们背后的精神寓意。 (2)幼儿艺术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运用专门的艺术教育活动,侧重幼儿学习掌握有关艺术知识技能,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情趣。在幼儿一日生活、学习各环节有机地把音乐、色彩带进去。为幼儿创设丰富的视听环境,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的主题的、具有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形象性发展性的内容,让孩子们在日常观察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3)幼儿艺术教育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纲要》的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五条规定: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的任务和升学的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可以乐此不疲的像做游戏一样地从事艺术活动,追求过程的快乐。幼儿的游戏具有审美、创美的许多特点。反过来,幼儿的艺术活动又充满着游戏性,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艺术活动当作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地审美和创美活动,他们只是满足活动的需要,为了自己喜欢才去做的。艺术活动和游戏一样,有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过程,令幼儿高兴。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感受快乐,继而分享快乐!正如心理学家弗莱德罗所说的:“那些对于成人来说是认真的、常常是艰苦的工作――培养自己的脑和眼,使之成为艺术家意志的绝对温顺与可靠的仆从――对于幼儿来说却是纯粹的快乐。幼儿以无穷的乐趣去重复每一种新的工作、新的本领与新的花样。” (4)艺术教学指导中,家长与教师的情绪表现,是调动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理解作品情感的催化剂。家长与教师对作品表示喜爱之情,并把作品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指导中,感情溢于言表,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传递着作品的情感,这样就能唤起幼儿情感的共呜,激起幼儿投入。在作品和成人的相互作用中,幼儿逐渐产生对结果的兴趣,逐渐产生审美、创美的意识,对艺术的兴趣也就更加深厚。 (5)运用多种感官,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要求。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认知开始的,感识是认知的开端。幼儿受身心发展的制约,感知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儿童的感知觉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在“看”中才能学会看,在“听”中才能学会听,在摆弄物体中学会触摸物体的特性。教师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知色彩、声响等的意蕴,调动想象、思维、动作、语言的参与,反馈感受程度,促进理解。 三、幼儿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为健康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心理学范畴的“个性”,又称“人格”。它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五个方面。其中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属于狭意的个性的范畴。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哲学美学范畴的人格则是对个体人的全部本质、属性和丰富性的高度综合。其发展是有层次的,即经过两次超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再到“审美的人”。当个体行为都以实用功利为目的时,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不可能总是和谐的。所以培养下一代具有与社会、自然和自我和谐的“健康型”人格幼儿,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对生命的愉悦和创造价值的实现。艺术教育在“健康型”人格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在于栽培少数的艺术家,而应着重“全民美育”的实施,以促进全民精神面的提升。学前期是人格塑造的奠基时期,也是接受艺术启蒙教育的最佳期。只要我们在艺术教育中坚持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高度统一,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直觉感觉和理性领悟相结合,在与其他教育关系的处理方面,坚持艺术与体、智、德、美相结合,艺术氛围与道德氛围一致,使幼儿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健康型人格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论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人本性” 摘 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许多误区如功利化的技能训练,本文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述谈起,分析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应有的“人本性”,并针对人本主义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指导意义做出了阐释。 关键词: 人本主义 艺术教育 学前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反对心理学思潮中的两股主流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应运而生的,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运动中提出的观点并没有体系化,但是人本主义理论仍然有其鲜明的特征——以人为本。关注体验本身和其对个人的意义,强调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独特品质,如创造性、自我实现,从根本上关心和重视个体的尊严、价值和内在潜能。人本主义心理学还强调人的心理是由知、情、意三种过程构成的功能统一体,主张以整体人作为出发点理解和解释人的行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个人素养的提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就成了一个热点。艺术是让儿童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方式,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儿童还可以抒发情绪情感,产生人与人,人与物的良好互动,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组成部分之一,连这些年的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儿童在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人本性”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人本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中蕴含着“人本性”。成人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则在于儿童的发展,注重艺术的教育功能,主张艺术能力是儿童自然发展的结果,强调通过艺术促进儿童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1]而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即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发展,强调完整人的培养。可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中蕴含着人本主义的理念,有其“人本性”。第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蕴含着“人本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过程是让儿童参与到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中,并注重这个过程中儿童个人的体验和感受。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创造性”,另一个是“体验”。人本主义主张重视人类的独特性,例如选择性,创造性等。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强调对儿童创造性的激发和保护。人本主义主张重视“体验着”的个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研究人的时候首先要关注人的体验,其次是理论解释和对外显行为的观察。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强调儿童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过程来说,它与人本主义又不谋而合。 二、人本主义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创造性潜力的保护 人本主义重视人的创造性,认为创造性人皆有之,或者说创造性潜能人皆有之;创造性没有等级、好坏之分,学生发明一种新游戏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都是创造性的活动。艺术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可以充分地调动儿童的创造动机,激发儿童的创造力。首先,教师应该无条件地接受每个儿童的个人价值,相信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创造性,只有儿童感受到了这种态度,他们才会成为他们自己,不伪装粉饰,释放真实的自己,不循规蹈矩,以新的、自我的方式发现自己,进而向创造性迈进。其次,教师应该提供一个没有过多外部评价的环境。罗杰斯有一个基本观点,即“当我们停止从我们自己的评价着眼点去对其他人作出评价时,我们就在发展创造性”。他认为:“评价总是一种威胁,总是会使人产生—种提防,这就会拒绝某些经验,就会迎合他人的要求,无疑这些东西对创造性是十分有害的。相反,如果没有依赖于外部标准而作出的评价,那么,我们自身就能对我们的经验更加敞开,就能认识到我自己的好恶、活动材料的性质以及我对它们更加敏锐的反应。我开始能认识到自身的评价点。因此我正在迈向创造性。”[2]但是罗杰斯又指出,停止评价别人并不是连对这个人作出反应都不允许了。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毫无拘束地对他人“反应”(reaction)。保护儿童的创造性潜能是引导儿童表现出内心的想法,而不是放任儿童。因此,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应该淡化评价的意识,但并不意味不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一种平等地“反应”回应儿童的艺术表现。如“我喜欢这边这些颜色,但是我不喜欢那边。” (二)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完整人格的培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完整的人,实际上是指“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情知合一的人,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因此,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应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该遵循学前儿童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完整的人格发展和培养。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该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情操,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其次,应在艺术教育活动实践中要穿插人文教育,具体来说包括儿童对社会、儿童对自然、儿童对他人、儿童对自己的基本态度。同时,通过参与艺术教育活动,培养互助、合作及容忍,倾听别人意见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在一次以“人类的好伙伴——狗”为主题的艺术活动中,通过观看以狗为主题的动画片、电影,以及多种多样狗的图片,欣赏以狗为主题的绘本,聆听狗叫等。让儿童对狗有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让儿童亲身感受到狗是人类的好朋友。随后组织儿童用唱、舞、画、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交流,再现情境,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会合作、互助。在这个活动中,充分给予了儿童人文精神的熏陶,不仅触发了儿童爱护动物之心,而且促进了儿童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三)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儿童内在天性的表达 在大多数人本主义理论的观点中,人类的内在天性包括基本需要、情绪,以及中性或积极善良的能力。马斯洛的理论认为儿童具有积极向上的、善良的内在天性,我们应该鼓励它们的释放和表达,而不是压制它们。因此,引导儿童发展的目标就是鼓励儿童内在天性的表达,而艺术则是儿童释放自我,表达自我的重要形式。艺术活动有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和自我的释放。学前儿童的艺术活动,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儿童的绘画可以随心所欲,自由涂鸦;儿童的跳舞可以联声起舞,边唱边跳;学前儿童的故事可以发挥想象,自编自讲。因此,儿童在艺术活动中,能够充分表现他们自然、真诚、积极、向上的原始情感和情绪。具体来说,对于学前儿童,特别是早期的学前儿童要给予他们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提供给他们多样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涂鸦中用无序的线条、缤纷的色彩满足自己需要,在随意哼唱中表达自己的天性,抒发自己的情绪。 人本主义以“真诚”、“接纳”、“理解”为核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空间,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儿童选择的自由和权利,让儿童学会自由是一个不断体现潜能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和谐氛围中不断发挥潜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变化和提高的。说明教育不仅要考查儿童现已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能力,更要注重通过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培养、开发处于萌芽状态的能力。虽然人本主义的观点存在某些局限性,比如过分地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选择,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对我们开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浅谈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摘 要:目前,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坏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风险种类也越来越多,其中信用风险是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就构成了中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有效的管理会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概述,接着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方法,以增强中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三》 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又是风险聚集的焦点,虽然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体并未受到太大的冲击,但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仍然不可忽视,在这诸多风险中,信用风险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深入研究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不仅是商业银行作为微观金融主体进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自主行为,从宏观上看也是防范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导致银行体系崩溃、引发金融危机、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需要。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管理理论基础 (一)信用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可能会低估信用风险的发生;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可能会高估信用风险的发生。(2)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但是对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 信用风险的特征主要有:一是客观性。只要存在不确定因素,信用风险就会必然存在,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管理行为,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信用风险的发生。二是不确定性。信用风险准确发生的概率以及发生后导致的具体结果是不确定的。三是传染性。一个或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或破产就可能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甚至产生系统性风险。四是难以量化评估。信用风险的量化分析之所以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缺乏大量有效的数据库数据。五是可控性。在正确分析和评估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主动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发生的大小程度降到最低。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指导和协调各机构业务活动来预防、转移和控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达到保证银行资产安全的目的。该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在风险既定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或者是在收益既定的前提下追求风险最小化。在对信用风险全面管理的过程中其中心内容是由对信用风险的识别、衡量、分析等环节所组成,并通过计划、组织、指导、管制等过程,辅以各种科学方法和风险管理技术模型综合、合理地运用来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要素:(1)内部环境。国内外很多银行出现巨额风险损失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商业银行的内部环境不够完善,内部环境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起基础性作用。内部环境包括风险管理理念,从业人员的诚信价值观以及管理层分配职责的方式等。(2)信用风险管理目标设定。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合规目标。确定目标是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前提。(3)信用风险识别。利用风险识别技术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识别事项中蕴藏的风险,为信用风险评估提供信息。(4)信用风险衡量。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利用风险度量模型对企业的违约概率以及所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5)信用风险控制。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商业银行主体,主要包括职责分工、审贷分离、提损失准备金、风险转移与控制等。现代全球性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建立起了完整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而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需要长时间的发展。(6)信用风险反馈。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和丰富的数据库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依靠大量的信息来完成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反馈的信息也需要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才能被商业银行所接受并对日后的经济活动和风险管理作出指导。 二 、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和原因 (一)指标分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催生的《巴塞尔协议三》使各国对投资银行的监管力度加大,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也在加强着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从而使得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通过一些指标来分析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效果: 1.资本充足率 从资本充足率看,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强化资本管理,调整和控制风险资产的增长速度。同时,通过改革重组、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上市、发行次级债券等,使资本充足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截至2011年12月份末,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有390家,比年初增加109家(如图1所示)(由于2012年的数据未找到,所以图表只能做到2011年)。 2.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 信用风险最突出的反映是不良贷款率。近年来国家和金融机构都设法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到2011年三季度之前这两项指标都一直在下降,但从那以后,虽然不良贷款率没有过大的上升,但是不良贷款余额却在逐季度上升(如图2所示)。截至2013年二季度,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6%,与一季度持平,不良贷款余额为5395亿元,较一季度增加130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7%,较一季度下降一个基点,总额为3 254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情况好些,不良贷款余额为95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0%;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9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6%;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2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3%;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60%(如表1所示)。目前,中国经济仍处在增速放缓以及结构调整阶段,部分行业经营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使得银行业受到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在未来一段时间,不良贷款的规模有可能会继续上升。 3.存贷比 存贷比即银行贷款余额/存款余额,作为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流动性指标,存贷比受到了严格的监管。央行为了控制银行风险,目前规定商业银行最高的存贷比例为75%。从银行抵抗风险的角度看,存贷比过高意味着银行库存现金存款准备金不足,应付客户日常支取和结算的能力严重下降,存贷比的提高会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也加大了银行未来的经营风险。2013年6月末,商业银行存贷比由3月末的64.68%飙升至72.43%,这一数字已达到近年来的历史最高值,且已非常接近75%的监管红线。而随着《巴塞尔协议三》的推行,监管层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两个新指标,社会各界对存贷比的去留问题讨论的愈发激烈。 从历史的角度看,通过存贷比这个指标对银行进行必要的流动性管理,可以鼓励银行更加自主决策地进行市场化经营。但是随着银行业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银行的存贷比越来越紧张,为了达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扭曲。比如不惜代价地拉存款、将理财产品设计到季末、月末到期,以便资金回流到存款中去。所以在今后银行业的发展中,存贷比这项指标亟待完善。 (二)商业银行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 长期以来,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因此,正确认识信用风险并深入分析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助于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也才能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促进中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1.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完善及可以信赖的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 目前制约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就在于基础数据库不完善和准确性比较差,从而使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而且对于高层次的风险分析无法展开(见表2)。大部分商业银行缺少企业完整真实的信息数据库,银行间无法迅速传递、反馈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时降低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甚至有些客户经理为了完成一个项目虚报客户信息,给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相对不成熟 从外部评级来说,国内几乎没有成熟的信用评级机构,商业银行无法从外部获得信用评级参考;从内部评级来说,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采取打分法等一些定性分析方法,这显然是不完善的。首先,打分法本身的精确性不高;其次,打分制大多是依靠企业历史的财务指标,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再次,打分制难以预测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 3.商业银行缺乏必要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和有效的管理工具 目前,中国还没有商业银行真正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评价基本是各家银行自己的定性分析,无法做出令市场认可的客观评价,此外缺乏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商业银行不能对信用风险规模进行精确度量,不利于控制风险操作的决策。同时中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足够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不仅几乎没有任何自主的创新,甚至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在使用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在中国也没有出现,这就直接制约了中国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4.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中国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时间较晚,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特别是信用管理经验匮乏,对借款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贷后的监督检查不足,一旦发生信用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导致坏账呆账增多,潜在风险加大。 三、完善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随着《巴塞尔协议三》的通过,全球对银行系统的监管力度也不约而同地加大,与国外的同行相比,中国的银行业处境要相对轻松,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已经尽在控制中,正相反,虽然在指标上大多数银行已经达标,但是中国银行业整体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国际性的银行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下面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提高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一)完善商业银行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风险管理数据库的不完善是制约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完善数据库的建设不仅可以减少市场成员间的信息不对称,还可以加快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中国的使用和普及。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行业研究,对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进行长期系统的研究,为评级对象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比较提供评判依据,从而为信用级别的评定创造条件。 (二)建立成熟的评级机构和内部评级体系 尽快建立认可度高的评级机构将极大的提升银行业务决策的科学性,同时银行内部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条件对评级标准有适应性的改变,形成内部评级体系,以便更好地对受评对象的信用等级作出评估。鉴于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发展较为落后,所以必须积极学习国外同行的成熟经验,引进其评级思想技术,充分借助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和评级成果来加速发展国内的信用评级业务。 (三)学习先进的风险度量模型,加大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的研发 通过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是增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缺少严谨完善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和足够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定性分析始终无法对受评对象作出客观的评价,导致作出的决策不甚完善,这无形中加大了银行系统的风险。为尽快提高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国外先进的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改进,使之适合中国国情。另一方面,中国商业银行应该深入研究开发自己的风险度量模型。同时,积极探索发展风险缓释技术,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建立和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市场,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的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四)强化金融监管,构建规范的法律环境 金融市场的完善和信用风险的管理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自主性将会加大,监管机构必须要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因为银行的风险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要比其他产业部门高得多,因此要加强金融监管。同时,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改进和完善,还必须有相应健康的法制环境作为根本性的保障,这就需要我们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条例的制定实施,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使金融经营活动在严格明确的法制环境下运行。 (五)建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 中国银行系统在风险管理方面还未形成风险共担意识,即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和银行之间还未形成共同承担风险的意识,所以银行系统需要加大投入来进行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训,这不仅包括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包括对其他部门人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的贯彻落实。中国商业银行应以全球化的视野打造风险管理队伍,并根据不同的风险管理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各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形成个人行为与企业发展、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文化。 浅谈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迪拜视角下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摘要:在对迪拜债务危机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信用风险的含义,结合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尤其是中国步入全球经济后,发现信用风险问题尤为突出,已对中国的经济构成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不健全、内部评级机制不完善、监管的手段和方法陈旧、落后等,亟待解决。如何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迪拜危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引言 2007年12月美国经济因次贷而萧条,从而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危机远没有结束,反而愈演愈烈。迪拜财政部2009年11月25日突然宣布,由政府持有的迪拜世界公司及旗下的房地产分支棕榈岛集团将推迟偿付数十亿美元的债务最少六个月,以便进行债务重组。据《纽约时报》估算,“迪拜世界”的对外债务高达590亿美元,占迪拜总债务的74%。 迪拜世界是迪拜政府旗下的主权投资公司,也是迪拜各类重大项目的主导者。这个自称“日不落”的企业,各类资产分布于全球约100个城市,涉及领域包括港口运营管理、地产项目开发、酒店旅游、私募股权投资以及零售等各行各业。世界上唯一一个七星级酒店帆船酒店、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填海形成的棕榈岛和世界岛、当今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塔等都是迪拜世界旗下的项目。而由于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信贷紧缩政策令这些曾一度引以为豪的房地产资产价格大跌,由此迪拜政府为自己吹大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买单。 一、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 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银行的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联合造成。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它不仅是指由于借款者主观违约不能如期偿还贷款本息,而使银行承担实际的违约风险,而且指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借款者还款能力下降或信用等级降低,使银行面临的潜在的违约风险,违约造成了交易对手(一般是银行)全部或部分支付金额的损失。信用风险是指经济交往中权利人和义务人之间,由于一方违约或犯罪,而给对方包括公众造成的经济损失风险。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论是何种社会制度,信用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在计划经济年代,信用风险问题矛盾并不突出,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地位在全球逐步提高,社会物质日益丰富,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网络交易、金融衍生产品和各行业的信用交易逐年扩大,并逐步成为交易的主要方式,当借款人对银行贷款违约时,商业银行是信用风险的承受者。银行因为两个原因会受到相对较高的信用风险。首先,银行的放款通常在地域上和行业上较为集中,这就限制了通过分散贷款而降低信用风险的方法的使用。其次,信用风险是贷款中的主要风险。随着无风险利率的变化,大多数商业贷款都设计成是是浮动利率的。这样,无违约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而当贷款合约签订后,信用风险贴水则是固定的。如果信用风险贴水升高,则银行就会因为贷款收益不能弥补较高的风险而受到损失。 二、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引发国际金融海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用风险管理严重缺失。无论从当前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还是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看,中国都必须大力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一直遵循粗放型的道路,经营中往往只注重机构的扩张和存贷款规模的增长,忽视了经济效益和资产的质量,在贷款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贷款质量却在日趋下降,风险逐步积累,形成了巨大的历史负担。风险主要集中于不良资产,信用风险远大于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而且银行风险积累时间较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尽管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纵观中国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1)信用风险问题是已对中国的经济构成严重影响。据统计:中国近两年银行因信用风险缺失导致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2 000亿元左右,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5%。在经济活动中,不守信用的行为比比皆是,造假账、挪用专项贷款、侵占知识产权时有发生。(2)社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明显滞后,一方面尚未建立起作为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另一方面银行信用评估很不规范,评估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信用管理呈现多头。由于监管不系统、相互不通气,没有完整记录和历史的记录,信息不透明,缺少一个统一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机制,实际监管效果并不理想。(3)中国法律环境尚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有关社会信用规范方面的法律散见于多种其他法律条文中,如:中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有关于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由于缺少独立的社会诚信保障体系,现有这些法规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针对信用方面的立法总体滞后。 其不足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目标,在整个银行的信贷活动中没有一个明确的行为指向,风险管理不能成为经营管理中的核心环节,在决策过程中风险因素往往被忽略。(2)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机制不完善。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不论是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还是在评级组织结构、基础数据库等方面。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3)商业银行缺乏必要的分散风险和规避风险的技术手段。目前,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之后,往往只能是被动地接受风险,而不能主动地通过自身的资产组合或者运用某些金融工具来分散和规避风险,商业银行这种被动的风险接受行为,在经济发生较大的周期波动或者某种市场因素发生急剧变动的时候,往往会使银行遭受巨大的风险损失。(4)商业银行监管部门监管不完善、不到位。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手段和方法陈旧、落后,还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式”的管理阶段,基本上以行政管理为主,不能适应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需要。譬如,监管方式主要以日常报表分析为主,而且偏重于定性分析,缺乏一个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参照系;立法相对滞后;原有法律、法规的效力不高;对商业银行有效监管的法规内容或者欠缺,或者过于笼统和简略,缺乏相应的配套规定和细则;法规制度设计上不合理。所有这些缺陷都导致对商业银行监管时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正因为如此,才为商业银行的不规范经营提供了空间。 三、对策和建议 迪拜债务危机从很多方面影响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对中国商业银行甚至整个金融系统提出众多挑战:不仅是风险模型的挑战,还是风险管理制度与体系的挑战,以及对银行集团监管的挑战。这就要求监管机构必须从原来相对消极的、强调行政审批的监管者,转向积极的、尊重市场的监管者。当然,在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迪拜危机在风险管理理念、信用评估、金融监管等方面对中国银行系统和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对于中国来说,强化金融监管是重中之重。中国应抓住机遇,认真学习,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新的监管理念和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本国国情的资本监管框架,从根本上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健性,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对此,结合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提出为了加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几点对策和建议:(1)更加关注房地产信贷风险。从近期的迪拜债务危机以及2007年底的美国次贷危机来看,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吹大的地产泡沫终将破裂,从而爆发了次债危机和债务危机。由于多数房地产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银行贷款,一旦资金链断裂,势必会影响到贷款的归还。此外,由于很多大中城市的房价出现下跌现象,很多住房贷款将面临违约问题,预计将出现大量不良贷款和坏账。因此,各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关注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势,重新检讨现行的住房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的估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大规模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例如:如果一家银行决定是否给一家公司贷款,首先银行要详细了解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然后,应当考虑借款公司的各种因素,如盈利情况,边际利润、负债状况和所要求的贷款数量等。若这些情况都符合贷款条件,则应考虑欲借款公司的行业情况,分析竞争对手、行业发展前景、生产周期等各个方面。然后,银行就依据贷款的数量,与公司协商偿还方式等贷款合同条款。尽管共同基金与债券投资并不能确定投资期限,他们也是通过类似的信用风险分析来管理投资的信用风险。(2)必须加强金融监管。迪拜债务危机警示中国银行业在大力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监管。银行机构应充分评估金融全球化影响的深度和联动效应,对金融创新的应用和推广作辨证分析。而对银监会来讲,则要更加稳妥地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积极引导和扎实推进银行业金融创新,同时注意防范创新风险,坚持风险可控、成本核算、信息充分披露的监管理念。银行风险很容易蔓延,为高效解决有问题银行的风险,监管机构应拥有一套完备灵活的程序,有权利和能力迅速地处置有问题银行,实现危机银行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市场重组和退出。目前,国际上已采用先进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监管方法,中国还没有在实践中引进和运用,导致监管水平低,无力制约商业银行的违规操作现象。实际上,只有具有合适的监管方法、手段,再加上素质水平较高的监管队伍,商业银行的很多不规范操作现象都是可以避免的。中国由于信用行业发展历史短,在加快立法的同时,政府必须强化对该行业的监管。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可以说属于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比较先进的国家,尚且还存在“评级机构缺乏自律”等问题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在中国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相对落后的背景下更需要引以为戒,加强监管,千万不可松懈。(3)量化信用风险,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由于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开展风险管理的时间不长,相关数据积累不足,同时,数据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在借鉴国际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自身特点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建模工作我们会在今后深入研究。(4)重视维护良好的银企关系来降低信用风险。银企关系的维护既是商业银行营销的重要部分,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很熟悉,在贷款调查和审批中有利于做出正确的放款决策,把好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一关。一旦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商业银行会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决定,如果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商业银行会允许企业对贷款进行展期甚至会再贷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良好的银企关系意味着银行与企业资金往来密切,企业通过银行办理的资金业务多,将会使得企业信用违约的可能性大大降低。(5)建立风险分散机制,加强金融创新。银行的资产要做到合理组合和搭配,实现信贷资产的多元化,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商业银行要积极进行多方位金融创新,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一定要建立跟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想匹配的创新产品,在控制和管理风险的同时实现盈利和发展。(6)建立内部评级机制,规避客户信贷违约风险。中国商业银行应持续跟踪、学习和借鉴IRB法的实质内容,以此充实管理手段,增强风险内控能力,并应尽早建立能够应用于实际管理的内部评级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构建由监管当局、银行和社会独立信用机构组成的三层立体信用体系,规避客户信贷违约风险。各个商业银行可以在监管当局的协调下,在不违背法律、不损害客户权益的基础上,实现信用数据的共享,把信贷违约风险的程度降到最低,从而有效提高银行规避风险、应对风险的能力。(7)加快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以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国的信用管理行业人才奇缺。建议教育部和有关部委专门研究这项工作,在有条件的大专院校新开信用管理课程,有关方面也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对正在从事和即将从事这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尽量少走弯路。 信用风险管理在中国是一项较新的工作,有了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重视,以立法来保障,以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基础,就一定能够把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走出当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实现中国的长远科学发展。 浅谈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也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金融风险。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和国外银行的竞争,使得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成为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为主题,分析信用风险的危害及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探寻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缺陷与不足,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1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银行体制存在缺陷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中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公司治理结构根本性缺陷是商业银行改革难以深化的焦点,也是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但使得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1.2 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尽管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用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和贷款复核部门之间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而且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现象。中国很多商业银行目前这种具有极强行政色彩的内部组织架构,无法完全适应经营目标以及运行环境的转变。 1.3 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落后近几年,中国商业银行在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逐步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但是与国际性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不论是在度量方法、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加工,还是在对信用风险管理结果的检验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 1.4 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制度存在缺陷中国的银行业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银行承担了过多的财政性职能,商业性信贷业务和政策性贷款业务并未加以区分,银行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国家对它也无风险责任要求,因而中国长期以来没有银行风险方面的法规。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家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一方面引导国有专业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过渡,另一方面开始重视外部的金融立法及银行内部的配套制度的建立。但在这些制度中信用风险方面的规定非常粗线条,并有大量的空白,其科学性、完整性还有欠缺。 2提高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改革银行体制要把中国商业银行建设成为优秀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只要这样才能提高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抗御信用风险能力。而要成为真正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因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根本所在。为了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2.1.1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应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律和商业银行的办行规律,按照国际惯例,以优良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银行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减少大股东派出董事人数,派出董事的股东单位不再派出监事,增加独立董事和执行董事,增加中小股东单位派出的监事,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与外部监事的作用。提高董事、监事的独立性和职业素养,促使其实现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董事、监事逐步形成职业阶层,实行资格认证;建立董事、监事市场退出和禁入机制,可以仿效国外成熟的做法,实行每年更换三分之一的分批改选制;建立对董事、高级管理层成员的问责制度,加强对其尽职情况的管理、考核与监督。 2.1.2 股权适度集中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股权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所有者对人的监控效率和所有者的权益能否得到保护。当股权过于分散时,某一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会因为成本与收益相比过高而减弱,从而出现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而当一家银行的股权过于集中,又很容易出现“一股独大”及控股股东通过内部关联交易损害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现象。因此,股权的适度多元化才会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1.3 建立职业经理人机制银行家作为经营管理银行的企业家是银行机制创新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主体,是银行机制创新的必要条件。通过完善高级管理层的选聘机制,使经营管理者由行政性选择逐步向市场化选择转变,形成并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人缺位问题,在经营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或者说银行发展之间建立一种创新的激励相容机制。 2.1.4 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传统的薪酬制度对经营管理者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利润、资产质量等事后会计指标,对经营管理者业绩的反映具有滞后性,与银行远期盈利能力或未来经营业绩没有联系。建立经理股票期权或员工持股计划等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会使高级管理层和员工的报酬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解决由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利益不一致所产生的问题。 2.2 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2.2.1 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改制与上市等途径,已经实现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明显改善,并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方面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已建立了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风险政策委员会,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控制委员会及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专门的委员会,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有助于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面、制度执行层面和监督层面在信用风险管理中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为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工具的运用提供必需的组织基础。 2.2.2 设计新的信贷流程和信贷组织架构信用风险管理不仅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建立完善与否,而且还要求改革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可用监测信用风险的构成,制定各类客户的总体风险水平和贷款限额,监测客户评级结果的变化情况,确定准备金规模,贷款定价,分析利润等。由此可见,信用风险管理涉及银行许多部门的工作,新的信贷管理流程要与内部评级系统相匹配。在信贷组织架构上,改变以往的“块块”管理模式,按照“条条”来进行风险管理,根据不同业务品种、不同行业、不同金融工具来设定风险控制与监督岗位人员,由总行风险控制部直接管理。 2.2.3 公开披露信息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公开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据以做出投资决策和评估公司价值的基础是真实全面反映该公司状况的财务报告。董事、监事需要随时获取信息来使自己对银行的整体情况、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机遇、银行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等有一个完整详实的了解,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效监督银行的经营活动。因此,应建立管理层向董事、监事定期和不定期报告的制度,使董事、监事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来监控银行的运行状况。公司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是投资者信心的基础。同样,银行对公司信贷活动的决策,也依赖于公司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 2.3 提高风险测量水平 2.3.1 建立健全内部评级体系由于信用风险仍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多面对的最重要的风险类型,作为信用风险计量工具和技术平台的内部评级体系,就成为商业银行最核心的一项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受高额成本投入的制约,国内对信用评级法的实践主要集中在经营规模较大、资金实力相对较强的大中型商业银行。经过几年的建设,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部分起步较早的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了非零售业务领域的二维(债权人、债项)内部评级体系,工商银行已经达到了初级内部评级法的要求,能够对客户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并开始逐步向高级内部评级法过渡。同时,零售业务领域的内部评级工程也在建设中,有的银行已经完成了信用卡、个人住房贷款等主要评分卡技术的研究和上线。而对于资金实力和信息资源受到限制的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采取多家银行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内部评级系统建设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2.3.2 试行并积极推广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单家银行、银行集团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压力测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商业银行抵御极端风险的能力。 从2006年起,少数国内商业银行就已经开始了压力测试的研究和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7年12月,中国银监会正式了《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标志着压力测试工作在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展开。 2.4 利用信用衍生产品转移信用风险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系列从标的资产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的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国际银行业于1993年就已发生的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为中国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国际借鉴。因此,可以说,中国商业银行利用信用衍生工具进行信用风险的管理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 2.5 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法制金融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信用文化是金融经济的核心文化,它决定着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加强信用文化体系建设的问题已摆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据国外机构分析,社会信用指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促进GDP增长0.9%,促进生产率提高0.7%。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多次指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动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筑施工管理论文:我国绿色建筑施工管理论文 1建筑绿色施工管理创新 1.1人才的创新 一切活动都是由人来主导的,所以说在人类进行生产生活过程中,每一步都离不开人的管理。施工管理也是一样,从开始到结束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施工管理人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和质量。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引进综合素质高的施工管理人才,组建一批职业道德素质高、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管理队伍。其次,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不仅要看重人才的专业水准,更要选择职业道德水平高尚的人,具有职业道德的职工不但在工作中会遵守职业道德,对工作认真负责,遵守工作的相关制度,而且在生活中也会具有更加高尚的人格品质,引进人才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和施工管理的实际需要,最后,引进优秀的人才之后,要做好对人才的后续培训和管理工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的人才会在工作中更加胜任。所以定期对人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再教育活动,使他们完全掌握所处领域内的专业技能,扩展他们的知识结构,合理使用人才,使每一个人才都能发挥他的优势。 1.2施工技术的创新 在市场竞争中,技术是最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因此,施工企业应该重视技术的创新,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技术创新有两种方式:一、内部创新,即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鼓励内部的技术创新,把丰富的施工经验和施工需求结合起来,从而找出最有效的施工技术,这种创新方式可以直接用于工程技术。二、外部创新,积极向强者学习,引进先进的技术理念和新工艺,并和优秀企业进行合作,把先进的技术联合起来,以企业为中心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在具体的施工中还要根据企业本身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对先进的工艺技术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到先进技术能充分适应项目的需求,从而拥有自己的特色技术体系。 1.3管理的创新 创新是一切活力的源泉。第一,如果及时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管理方面的创新企业就会像一个有活力的年轻人一样,永远能够保持生机和活力。每个企业情况都不同,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做相应的调整,如根据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实际情况,对企业的部分机构进行适当地调整,深入而详细的了解相关工作人员的个性、能力以及特长,从而使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绝对的优势。第二,施工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要虚心向优秀的企业学习,认真并积极的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然后再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将先进经验灵活的运用,不应该盲目的将国外的先进经验直接生搬硬套。第三,施工企业应该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的象征。建立有自己企业特色的文化氛围,使施工人员工作节奏和强度都能够处于一种和谐有利的氛围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当中被企业的特色文化所教育和感染,从而顺利的开展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当中,应该合理配置网络化信息人才,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平台,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施工管理的工作量,提高管理效率,达到满意的效果。 2建筑绿色施工管理新措施的探讨 2.1绿色环保施工材料的筛选 在整个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多原材料,这些原材料也是整个建筑的关键。绿色施工管理最基本的就是原材料进购的绿色管理。在我们日常的建筑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因为环保意识的缺失,环保因素往往会被原材料采购者忽视,只考虑到质量和价格因素,这对绿色施工来说是非常不科学的。绿色环保施工在原材料的筛选上要选用一些污染物质较少的材料,对于一些“氨、甲醛、苯”等有害物质较多的原材料要杜绝在施工中使用。除了在选用原材料方面要保证绿色环保之外,在施工的过程中也要做到绿色环保。因为建筑行业中所用到的一些原材料,虽然在绿色环保施工材料的筛选上避免了一些有害物质较大的原材料,但是在其他的原材料中还是会含有一定成分的有害物质,这就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有充分的保证。所以,不管是在原材料的选择上还是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工人人身安全的保护上都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建筑环保的相关标准,只有这样才会真正的实现“绿色工程”。 2.2施工过程中污染的防治措施 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会因为实际施工的需要进行一些现场的操作,但是如果这些操作控制不当就会造成一定的施工污染。下面对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以及防治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一,泥浆污染及其控制。建筑工作制造泥浆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之一,但是如果对泥浆的控制不力,让泥浆流出场地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对于这种情况,就要严格控制泥浆的使用,按照实际的需要生产泥浆,尽量不要出现过多生产泥浆的现象。如果一旦泥浆生产过多,在泥浆使用完毕后就要对多余的泥浆及时固化,防止污染。第二,尘土污染及其控制。尘土污染也是施工现场常见的污染之一,因为施工现场尚未硬化,尘土飞扬当然是正常的事情。针对这一类情况出现的污染,淋水降尘的方法是有效直接的方法。第三,光污染及其控制。光污染是指在施工现场的电焊发出的光亮污染,针对这类污染现象只要在进行电焊操作时,周围布置好维护即可。 2.3能源消耗过大的防治措施 能源消耗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大量的能源消耗是不符合绿色环保建筑含义的。所以,加强在施工建筑中能源管理,对于降低建筑过程中的能源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建筑中降低能源消耗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机器设备的选择上,要选择能源消耗较低的机器设备。第二,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出现故障的机器设备要及时检修,这样既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同时也可以降低设备的能源消耗。第三,施工工人的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施工的工人要有节约资源的意识,只有这样才会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的浪费。 3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施工管理既有利于环保,降低建筑工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施工管理是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的突破,这种突破不但顺应了发展的趋势,而且也给我国的建筑行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作者:李相 单位:惠州市水电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管理论文:绿色建筑施工管理论文 1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1.1建筑施工的进程管理因素 (1)制定相应的建筑施工进程规划。 建筑施工进程规划是承包商在投标过程中制定的施工进程计划表。在施工过程中通常会以计划表为依据进行施工,并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施工之前,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要做好施工前的安排准备工作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安排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选择分配建筑材料,确定具体每项工作的施工时间和验收时间等。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必须结合施工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从而保证制定的建筑施工进程规划是可操作的,确保建筑的施工有据可依。 (2)严格依据施工进程规划施工。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必须明确意识到制定的施工进程规划并不是一纸空文,而是需要严格执行的,是要将想象转化成现实。因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要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及时将工程的施工情况和信息反馈给监理、工程师和业主单位,并合理采纳他们提供的意见或建议。由于在施工现场通常不仅仅有一个施工点,因而施工管理人员要统筹整个施工团队,协调各个施工点的设备、材料等因素,从而不断提高整个建筑施工团队的合力。 (3)加强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 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中人为因素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监督和管理,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问题会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首先,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很容易导致管理组织涣散。由于管理不当,在施工中不能严格遵守制定的施工规划,会致使整个施工团队工作涣散,工作散漫。在施工中由于管理不到位,很多必要的检验环节被忽略了,因而影响工程的质量;其次,监督不当容易引起技术的应用不当。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不同的施工阶段,不同的施工工序会应用不同的施工技术,而不同的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同的问题,因而,需要管理人员有效的监督。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监督不当还可能出现技术运用不到位甚至技术乱用的现象。因而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要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 1.2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因素 (1)根据施工经验和教训制定施工规划章程。 为了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在施工前施工管理人员应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和教训制定相关的施工规划章程。在施工现场,开工之前应组织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在会议上将施工目的、施工计划、施工要求等多方面内容做详细的报告,并将工程施工的任务具体详细的分配到具体的施工班组。根据施工计划,还应定期召开总结会,总结工程施工的进度,公布上一时段工作验收的成果。通过这种方式,保证每个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都能了解现阶段的施工质量情况,保证下一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 (2)施工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良好的质量管理工作离不开完善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是施工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建筑施工前应对建筑施工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质量符合相关的要求。同时,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保证施工人员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手忙脚乱,这样也就可以为建筑施工提供一定的质量保证,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 (3)根据施工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施工。 按照施工计划,按部就班的施工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建筑施工人员必须根据施工计划进行施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施工人员事事都要原封不动的进行施工,而是要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有弹性的进行施工。只有弹性的施工才可以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不会慌乱,可以随意应变。因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要把握好这个度,既要保证施工人员根据施工计划进行保质、保量的施工,又要给予施工人员一定的空间来应对紧急事件。 (4)做好建筑施工的工程验收和检验工作。 质量管理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工程验收和检验工作。在工程前期的准备阶段,管理人员已经做好了详细的质量验收和检验计划,因而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要根据计划做好相关的检验工作。在质量验收阶段,管理人员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对于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要求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返工,并在修补完成后进行再次验收,直到检验合格为止。除了严格的验收之外,日常的施工过程中,也要做好巡查工作。通过日常的巡查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并及时提醒施工人员进行改正。 2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探讨 绿色建筑是指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工程的建设,从而既保证建筑工程的保质保量的施工,又不会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绿色建筑对社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绿色建筑成本要高于传统建筑,因而,目前社会上对绿色建筑的投资总量还是很低的。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是合理的,是没有远见的。在当今社会,我们提倡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建筑行业也要逐渐朝着绿色的方向发展。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和传统建筑的施工管理相比,除了要做好传统施工管理的工作之外,还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和污染。减少由于施工带来的废弃物,通过使用生态节能的技术减少由于能源消耗造成的高成本。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理念的出现,不仅可以改进传统建筑施工中存在的不足,还可以促进建筑行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除了传统的施工管理的工作之外,绿色建筑施工管理还应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关注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第二方面,加强施工过程中对污染的管制;第三方面,绿色建筑的施工管理原则。 2.1关注施工中的能源消耗 在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应秉承绿色生产的思想,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优化施工现场的资源和资源,实现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有效的配置资源要求管理人员从节约和高效利用两方面做起。要做好这两方面工作就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满足以下几点要求:第一点、在建筑施工之前选择施工材料时,尽量选择消耗能源较低,对环境造成污染较少的建筑施工材料,或者是废料可以在回收利用的原材料,从而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领取,确保每一道工序都是根据实际的需求领取原材料的,总而减少原材料的浪费;第二点、定期对施工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机械的正常运转和排放量符合要求。在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的先进性,施工中需要的设备数量较多,种类也较多。因而,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还要做好设备的维修保养计划,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对设备进行保养,从而保证每一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高效运转。除此之外,应对排耗量大的设备逐渐进行更新换代,最终实现机械节能减排;第三点,在施工中节省各类能源消耗。在施工现场,经常出现电力设备不使用却仍然处于开机状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会造成电力资源的浪费。因而,在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及时巡视设备的使用情况,及时关闭不常用的电力设备,来减少现场的能源消耗。 2.2加强施工中对污染的管制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污染问题并不是不可治理和防范的。因而,在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要针对施工现场最常见的污染问题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其中,污染最为严重的问题有泥浆问题、扬尘问题、无形污染和水污染四种。 (1)泥浆污染的处理方式。 在施工现场泥浆问题是十分常见的。无论是挖掘还是混凝土的搅拌抑或浇筑都可能出现泥浆飞溅问题并且随着车辆在现场的出入将泥浆带出施工现场,污染其他地方。要解决泥浆污染的问题管理人员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方面,在施工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泥浆凝固,避免泥浆飞溅;第二方面,在车辆出入现场时安排专人负责对车辆轮胎上的泥浆的清洗工作,从而减少泥浆问题对环境的污染。 (2)扬尘问题的处理方式。 扬尘问题是施工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尤其是在干燥的天气下,扬尘会明显增多,如果在大风天气下,现场的扬尘问题无异于一次沙尘暴。为了减少扬尘问题对环境的影响,施工管理人员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控制扬尘:第一方面,定期洒水。通过制定合理的洒水计划来实现降尘的问题;第二方面,及时对制造扬尘的垃圾进行清理,从而从源头上避免扬尘的发生。 (3)无形污染的处理方式。 绿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常见的无形污染是噪音污染和光污染。施工管理人员针对这两种污染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应对。解决这两种污染的思路就是从源头杜绝和从传播中消除。 (4)水污染的处理方式。 施工现场的水污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为原因造成另一种是自然无意识造成。人为原因就是施工现场产生的废水不经过处理就排放到江河湖泊中,而自然无意识造成指的是雨水将施工现场产生的污染物带入河流中,污染水资源。因而,在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现场废水排放的监督力度,避免废水不经处理就排放的现象发生,同时,在每天的施工完成之后,组织施工人员对现场进行清扫,及时将污染物清理干净,从而减少水污染的情况。 2.3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原则 绿色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点、贯彻绿色环保理念,有效节约资源;第二点、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第三点、合理引入绿色高效的设备来代替高污染的设备;第四点、管理人员做好带头工作,带动现场工作人员从日常工作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建筑施工管理与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不论是建筑的工程质量还是工程进度都会受到施工管理的影响。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当今社会,提倡绿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倡导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才可以引领建筑行业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和建筑施工管理相比,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更高,因而施工单位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从而更好的实现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4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必将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因而绿色建筑必将领跑未来的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也必将成为未来的施工管理的方向。因而,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应树立绿色施工管理的理念,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施工的过程中,牢牢把握建筑施工的质量、进度、安全这三方面的内容,不断提高施工管理的管理水平,使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更美、质量更优,从而为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作者:周慧婧 王大伟 单位:信阳市豫鑫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 建筑施工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管理及技术管理论文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概述 要重视施工技术管理实施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将现实的法律与科学的观念结合起来。并且在推广使用检测和识别的“四新”技术时,也必须深入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经济状况,确定合理的折扣,并将其贯彻到平时的技术管理和生产工作中。现今建筑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提高自身技术管理方面的竞争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建筑企业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技术管理工作来提供支持,因为它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工作效率并保证工程的质量。借助技术管理工作,可以使企业在建设期间的各种制度慢慢健全,并增强企业的竞争水平。进行基础工作的技术管理工作时,必须抓住工作的关键点。要依据项目类型的不同选择最适宜的协作方式,还要尽可能的提高施工服务的质量。现今建筑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技术管理工作的质量和竞争力的高低也有着密切联系。很多企业尽管有着非常优越的技术力量,但未进行严格的管理工作,因此在竞争中并不占据优势。现今我国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筑行业的整体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信息化建设除了能够加快施工效率,还可以提高工程质量。所以,施工过程中必须科学的进行技术管理工作,而这需要建设企业和设计企业的共同努力。建筑企业在开展技术管理工作时要以系统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式,来进行设计、决策、控制等各项工作。建筑工程的建设是非常普遍的操作性工作,但它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加大了操作的难度。所以,企业必须严格进行管理工作,这包括施工组织方案的设计、施工管理、质量验收以及竣工文件验收等多项工作。其中,“技术元素”是指制造技术活动的技术法规,标准,设备,智慧,责任和技术人员。在建筑施工中必须严格进行技术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工程的质量。施工管理就是以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和指导,并控制好各项技术工作,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制度。通过进行技术管理工作,能够促进企业新技术的开发和完善,提高科研水平。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有一套科学的技术体系和责任体系,并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施工,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工程质量,保证企业的投资收益。还能依照建设要求,高质量的完成施工工作,在施工进度、质量、技术及生产管理的各方面都实现了很好的统一。 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2.1整体优化施工管理系统 要贯彻落实好各个与建设相关的技术要求、规定、方案及合同条款。在技术管理工作中还要实行严格的责任到人制,设立这项制度的原因是为了督促各个工作人员都能高质量的完成自身工作,避免产生施工伍梦泉池州梅龙建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池州247100任务不明确等恶劣现象。除此之外,技术工作者还要积极进行创新工作,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严格进行技术交底和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要对施工图纸及各项决策进行科学的管理。施工图纸未通过审核不能进行施工,工作期间还要开展技术测试并进行分级管理,这样可以保证全员参与,使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大大增强。施工中的重点项目和使用了“四新”技术的项目,更加需要进行严格的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技术文件管理,就是施工企业要对施工中的各种组织文件和技术文件进行合理的保存,然后根据有关要求进行分类、整理和入档。还要测量并管理好工程变更。 2.2施工阶段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在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技术筹备工作,这主要是为了保证以后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还要控制好施工项目的时间表,根据理解和分析的特征,根据施工的各种条件来设计施工组织方案,并将各项技术要求落实到位。在施工期间还应善于持续和平衡的工作方式,这不仅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也是为了按时竣工并减少施工成本。在施工项目的准备和建设工作中都要以施工组织设计为依据,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严格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参加人员编制,明确分工,最后汇总,修改定稿。 (2)施实行规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书写格式,基本内容应该统一规范化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是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要由项目部来完成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必须给予技术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 2.3技术文件的管理措施 (l)变更管理。 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建造工程变更的后果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甚至有关的福利水平。工程变更与否的主要参考应当积极进展。变更管理工作的质量影响着工程的收益,还可能危害其它企业的利益,并且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保证设计方案的完善性,并和相关的技术规定一致,还要确保各种管线位置的准确性。要保证绘图方案始终是相同的,避免其前后出现矛盾。还要检查主要结构的强度、稳定性符合要求,重点结构纹理的合理性。 (2)完成系统的文档管理系统构建。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文件在施工期间,施工过程中,反映真实的物理条件的建设项目,与使用的材料,图纸,音频,视频等各种文件保存的价值形成,这是为了最准确的记录各个建筑项目,并做好检查和日常的维修、抢修工作。工作过程的重点工作是数据收集,由于数据可能出现变化和转移,在进行转移工作时才检查出记录信息的日期、记录内容可能有所出入。 (3)要建立科学的文档管理系统。 只有建立了文档管理系统,才能保证测设点的精确性,而对于施工过程中的项目数量变动,管理者也必须有深入的了解,不能忽视任一个相关的技术项目。要仔细审核各个数据,这样才能保证建设企业的利益,如果记录的日期有所出入,则会给后续的施工工作增加难度。在进行信息填写工作时,还要保证信息的时效性,所以信息填写工作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3、结语 综合本文论述,在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严格进行各种技术管理工作,并贯彻落实好施工技术方案中的各种管理优化措施是十分必要的。现在,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建立科学的技术管理系统,并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伍梦泉 单位:池州梅龙建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施工管理论文:影响我国建筑施工管理论文 1建筑施工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1)环境因素。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涉及施工面广、内容复杂、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并且许多施工都是露天作业,导致工程施工非常容易受到自然条件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影响建筑施工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暴雨、大风、温差变化、季节变化等。 (2)施工设备与材料因素。 施工设备与材料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对于施工设备,尤其是现代化、机械化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施工用具为机械设备,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施工机械设备的先进性、实用性、齐全性以及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施工进程以及施工安全等,但是许多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缺乏对工程机械设备的检查、保养和维修工作,导致施工机械并不能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另一方面,施工材料,施工材料质量好坏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质量不达标的施工材料不但会增加施工管理难度,还会影响施工安全和施工进程,质量达标的施工材料能够为保证工程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施工材料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3)人员因素。 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担施工管理以及其他各项工作的主体,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以及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进程等具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在许多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管理中,许多工程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相对较低,在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和规程进行管理,再加上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建筑施工过程存在许多问题。 (4)管理体制因素。 我国建筑工程行业普遍存在专业分包现象,从客观方面来说,专业的分包单位不能对自己的建筑施工管理权限进行明确的界定;从主观方面来说,各个施工单位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利益驱动下,并不愿意承担过多的管理责任,这就导致许多建筑施工的管理程序被忽视,提高了问题出现的几率。 2加强建筑施工管理的有效对策 (1)加强安全管理。 俗话说“百年建筑,安全第一”,建筑工程由于受到环境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施工现场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对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该始终坚持安全和成产同步,将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做到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安全管理,组织所有的参与单位以及施工人员,共同管理生产安全。 (2)加强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明确施工质量目标,建筑工程项目经理应该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确定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目标,并制定具有可行性和建设性的质量执行标准,将企业的建筑施工标准定在国标之下,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为施工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其二,加强材料管理,施工材料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做好施工材料质量管理,在选购施工材料时,应该采用统一招标的方式,选择信誉好、质量高、供应能力强的材料供应商,当施工材料进场之前,材料供应商需要向施工单位提供生产许可证、合格证以及其他相关质量证明,必要时施工单位应该进行采样试验,将样品递交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实验室进行试验,通过试验并证明材料质量合格之后才允许材料进场,并做好材料的储存和取用,避免造成浪费;其三,加强施工设备管理,现代建筑施工逐渐的呈现代化、机械化方向发展,施工机械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此,应该加强施工设备管理,加强对施工机械的检查、保养和维护工作,始终保持施工机械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同时应该安排具有相应操作技能的施工人员操作机械设备,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能够安全、顺利的进行。 (3)组建高素质项目团队,培养技术工人队伍。 一方面,组建高素质项目团队,项目团队的所有成员构成了整个建筑工程的指挥中枢,提高项目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项目经理在项目团队中的作用非常大,应该采用优胜略汰、奖惩分明制度,对于提高项目经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激励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项目经理应该由有真正能力的人担任,以此起到模范带头、促进员工有序工作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技术工人队伍,施工人员的素质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建筑工程企业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 (4)创建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 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符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要求,对于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创建科学的工程管理制度,针对建筑工程出现的不合理分包工程管理模式,施工企业应该摒除该种混乱的管理模式,制定分工明确、各个部门相互协作的工程管理制度,保证建筑工程的各个细分工程施工能够有序的连接,进而保证工程操作流程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同时还应该加强管理的统一性,便于管理效能的提高;其二,控制工程成本,适当的采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劳动消耗创造的价值、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以及其他费用开支等,进行计划、实施、调整、控制以及监督,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费用进行检查、纠偏、复核等,从而有效的控制工程成本,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其三,创建健全的监督体制。 3结语 总之,建筑施工具有工期长、难点多、劳动强度高、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导致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以此提高管理效率。 作者:吴刚 单位:江苏久林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管理论文:工业厂房建筑施工管理论文 1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在新的时代背景作用之下,现代工业厂房需要同时兼顾包括人性化,环保性,以及科技化在内的相关特点。因此,大量的新型技术与设备被广泛作用于现代工业厂房的项目建设过程当中,并带动着其多功能,大空间的发展。除此以外,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下,通信,监控技术的综合应用更好的与工业厂房项目相结合,促进了其智能水平的改善,从而更好的满足工业厂房在生产与管理方面的多个需求。同时,由于现代工业厂房建筑项目需要满足工业发展经济性方面的要求,兼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厂房的建设质量得到了各方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若在工业厂房的建设中无法满足以上要求,则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包括使用寿命达不到理想状态,污染性问题无法得到圆满解决,周边环境造成破坏等。因此,在工业厂房项目建设中,做好对其施工全程的管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工作人员需要细致入微,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施工成本,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业生产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2施工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当前在针对工业厂房建设项目所开展的施工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非常多的问题,除了工艺技术方面的控制存在比较大的缺失以外,成本控制措施的落实效果也不够理想,最终对施工方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应对现代工业厂房快速发展给施工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就需要积极转变施工管理工作模式,落实精细化的管理理念,正确把握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要点与注意事项,有针对性的落实相关的施工管理策略,从而达到提高施工管理效果的目的。 3施工管理的具体策略 现代工业产房建筑施工中比较常采用的结构形式类型众多,包括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砖木混合结构,以及钢结构等在内。这些不同的结构形式下所需要采取的施工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施工管理中也需要区别对待。但,按照施工管理的重点进行分类,可以统一划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施工成本管理,其二是施工质量管理。除此以外,前期准备工作环节的施工管理同样意义重大。具体而言,现代工业厂房建筑施工管理的主要工作要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前期准备环节管理要点。 在工业厂房建筑施工前期的测量放样环节中,首先需要工作人员对整个图纸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建筑物轮廓控制点数据以及相关的标注尺寸进行认真盐酸,对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契合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在方案确认无误后可以选定合理的测量放样方法,然后对放样数据进行计算与编写,形成工程放样草图,并交由第二者进行独立校核。校核合格后,工作人员需要在设计样板上标注包括图号,零件名称,位置,材料编号,以及规格在内的相关参数,从而为后续下料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同时,需要对样本进行妥善保存,防止在施工期间其外观发生损害等问题,同时也需要确保样本能够在后续施工中定期与实际工况进行核对,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除此以外,为了确保整个施工管理质量达到满意效果,还需要安排专人对厂房相关的工程资料进行检查,并与发包方所提供的数据信息进行对比,确保两者完全一致。同时,检查工业厂房现场内的道路,水电等相关仪器与工具准备充足并且能够正常运行运转。根据工程施工规模与要求,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施工人员安排,以及施工技术手段的选择进行审核。同时,前期准备环节中还需要落实质量安全的工作意识,重视对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以确保投入施工现场的技术设备各方性能达到最优状态。 (2)施工环节管理要点。 第一,需要做好对劳动者的管理工作:即重视对施工人员,特别是基层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工作,坚持各工种按照规定持证上岗的制度,坚持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以及施工人员的资格进行考核,对施工方案进行合理组织,同时落实系统且严谨的验收工作制度。第二,需要做好材料控制方面的工作,一个完整的工程实体需要由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设备等相关要素共同构成,以上相关要素的质量是工程项目整体质量的最关键保证。因此,在项目施工期间,需要安排施工人员对材料质量进行严格验收,对设备性能进行核实,确保设计文件与标准完全符合,同时对材料的使用进行全过程管理。除此以外,在材料管理方面还需要引入精细化的管理意识,对材料在分配环节以及运送环节中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涉及到材料应用的相关环节需要进行全面跟踪管理,对材料领用量进行严格控制,若出现超过范围使用的现象,则需要及时查明原因,从细微的角度入手,加强材料管理力度,从而在达到施工质量要求的同时,合理控制材料浪费与损耗问题,提高成本效益。例如某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新建排水管厂房,厂房建设所需原材料包括砂石集料以及水泥等,原材料控制与整个厂房的施工管理质量密切相关,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为:原材料质量需要达到有关法律法规中的施工标准与规范,同时确保设计配合比与现场施工配合比完全一致,若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则严禁使用。第三,需要做好施工工艺控制方面的工作,此环节中要求工作人员对工程特征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了解工业厂房建设项目所处区域内的环境条件以及技术资料,选择最佳的施工以及组织方案。同时,还需要根据项目建设需求,明确施工期间的质量控制目标,竣工验收标准,把握质量控制的难点与重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展开施工管理。并且,施工期间还需要做好过程验收的工作,推广全新的工艺技术,从而促进工程质量以及进度目标的达成。第四,引入二级负责管理工作机制:在施工期间需要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项目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在此基础之上,由监理公司工作人员进行二级监督,以便及时发现施工期间的各种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以某制药企业新建厂房工程项目为例,本项目在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使用了旁站监理、巡视、平行检验作为工程监理的质量控制手段。其中,旁站监理主要是针对要害工序、要害部位,如土方回填、混凝土灌注桩浇注、地下连续墙、土钉墙、后浇带及其他结构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浇注、卷材防水层细部结构处理、钢结构安装、混凝土浇注预应力张拉、网架结构安装等;巡视主要是对施工现场的工作面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观察,具有多次轮回性和目标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巡视,可以有效把握影响质量的各因素的状态;而平行检验则能够为加强质量过程控制提供有力依据,实现监理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 (3)施工成本管理要点。 在项目施工过程当中,施工人员需要对项目成本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在施工全过程当中成本消耗最大的环节。同时,在涉及到设备购置项目的处理过程当中,施工管理人员需要提前做好市场调查分析工作,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为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施工管理中还需要构建投资项目负责人制度,突出项目负责人方面在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创新管理的方式,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对成本进行合理控制。 4结束语 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工业厂房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施工管理经验也更加的成熟与系统,施工管理的方式开始逐步向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工业厂房项目建设的实际特点,构建一套科学且系统的管理体系,通过落实全程控制的方式,促进施工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达到提高施工管理质量的目的。 作者:陈守国 单位: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管理论文: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论文 1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与国外的接触越来越多,国外较为先进的技术与经验逐渐传入到我国,我国的建筑施工管理也因此产生了由无到有的变化。由于国外很早就开始发展了建筑施工管理,较有经验,而我国仍处于管理方面的发展和学习阶段,因此大致地看来,我国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还存在有较多的问题。例如施工企业和招标企业间的部分责任没有明确的界线,施工管理的各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市场中竞争的不公平不透明,地方性政策的压抑作用,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存在漏洞、人为因素等,都严重制约着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其发展的速度。因此,为了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作用并加强土木工程建筑的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首先可以从如何提高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开始着手。 2加强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对施工进度的控制管理。 施工进度管理是土木工程建设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工程的质量,合理有效的施工进度管理可以督促施工单位对于当前进行中的工作更加认真负责。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提高施工的效率,加快施工进度,就能有效地保证施工单位在规划好的交付时间内或是提前完成应完成的工作,保障施工单位和招标企业二者共同的经济效益。要加强对于施工进度的控制管理,首先要按照施工的地点,施工的工作量和建筑类型、施工时间预算、施工资金预算等一系列因素制定好合理的施工规划,并且甲方和乙方需要在制定好规划后再商议出关于乙方超出施工预期或是其中某一方出现其他违反合约的行为时,如何补偿对另一方造成的损失。在施工进行时,施工方应严格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施工规划进行施工,合理协调各个二级工程项目之间的施工进展,确保施工工程质量,不因盲目追求施工进度而使工程质量受到影响。在施工方施工过程中,因保证施工状况的透明化,有效地提高施工过程的可控性。 2.2提高施工技术。 良好的施工技术对于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提高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和施工速率。在当今的社会中,每一项技术的发展都是十分迅速的,这就要求施工单位能够及时地掌握较为先进的施工方法或是拥有较为先进的施工机器。提高施工技术,除了能够提高工程质量之外,还能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是可以保证施工企业在前期投入后得到更大收益的一种措施。先进的施工技术应不只局限于提高施工工具等硬件条件,还应包括合理良好的施工流程和操作方法。作为施工单位,应保证员工对于先进技术的充分了解和掌握,在企业内部应经常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提高员工们的施工技能。 2.3加强综合质量管理。 土木工程施工包括了从施工场地测量、施工方式设计、合同设计、正式施工、工程交付、工程后期的维护和管理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项包含了许多分支的较为复杂的工程,因此影响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施工单位的管理者应该提高对于优化本单位内部员工的工作技能,更新施工器械,就能有效地提高企业施工时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减小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是一个较为容易忽略的影响因素,施工现场的环境应尽可能做到井然有序,保证各种器械的工作空间,也就能够保证施工的连贯性;另外,创建一个干净整洁的施工现场,改善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3结语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是一项涵盖内容多,范围广的综合性工程,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于施工过程的管理对于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是十分有利于土木工程这一行业的发展的。施工单位应根据当前企业的状况,合理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式,从加强施工进度管理、提高施工质量等方面,有效地提高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实现土木工程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李黎 单位:辽宁省有色地质局一0八队 建筑施工管理论文:高层建筑施工管理论文 1各个专业间要协调管理 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时,建筑施工的组织人员和领导人员必须意识到施工管理中协调工作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科学的选取施工工艺。切实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能够使施工管理的方法、方式更加科学,还能有效的保障工程的质量。要想进一步的提高工程的质量,就需要在施工技术、施工人事管理方面下工夫,将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高效的解决。选择施工技术时要尽量避免使用难度较大的工艺,还要保证选择的施工工艺与设计图纸要求的一致性,这样可以避免因技术问题而产生的误差。建筑施工中,施工图纸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施工前要对图纸进行审核,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避免因设计问题而影响工程质量,还能促进工程的顺利竣工。施工开始前还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施工队对施工技术有较深的了解,还能较好的保证工程质量。在施工期间,还要有统一的领导人员,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各个环节能够顺利完成。 2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措施 2.1做好施工预案 高层建筑施工中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面临的问题也较多。所以施工企业要结合高层施工的特征建立科学的施工组织和管理方案。施工管理方案应涉及到施工工序的安排、施工时间和重要部分施工等,它不仅能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还能提高施工控制的水平。 2.2做好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 当今的高层建筑施工一般都具有建筑规模大、施工结构和技术难度大、施工耗时长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也会牵涉到多个施工部门,所以,在施工期间要对各种影响因素开展深入的探究,以更好的控制整体施工进度。进行施工进度控制工作时一般可以使用三种控制方法,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分环节的控制能使静态控制盒动态控制更协调。实际施工中,施工进度计划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干扰因素和威胁因素的不可预知变化,使得实际的施工进度可能和预先设计方案中预计的工程进度有所偏差,这时就需要将实际进度与预期进度进行对比,找出影响进度的因素,对其深入分析后借助组织管理、技术控制和经济投入等方式使其符合预期进度。若采取各项措施后仍不能使其恢复到预计状态,就要考虑对原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改,然后按照新的设计方案来开展施工。 2.3严格控制高层建筑的工程变更 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案和工程实际进度肯定会有一定的出入,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和工作技术使设计图纸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开发商要求的施工深度,这时开发商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在设计方案上进行一些修改或补充,即工程变更或设计变更。上述的变更一定会对工程量的总量和工程的总造价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很可能使工程造价一味增长,难以控制。所以设计部门一定要做好初期的调查工作。 2.4做好高层建筑施工监理工作 高层工程施工中的监理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它关系着工程竣工时的质量、施工进度以及工程造价的高低。监理工程师在施工环节就要考虑是否进行设计变更和工程变更,这时他们就要考虑到自身具有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做出最科学的决策,而大多数建设方代表却因经验、能力、眼界等的约束而不能做到这一点。此外,在施工进程中,两方代表的立场、观点和经济利益是不同的,这时就可能出现一些分歧阻碍顺利施工,而监理单位作为不涉及自身利益的第三方,能对这些矛盾、分歧进行调解,保证工程顺利完成,这样可以很好的降低工程的总成本。 3结束语 高层建筑如果建设好了,能取得经济和社会双方面的收益。所以,必须对高层项目的施工进行严格的管理,因为科学、高效的施工管理不仅能保证建筑质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能促进建筑市场的良性发展,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作者:王珊 马超甫 单位: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施工管理论文:轻钢结构建筑施工管理研究 1轻钢结构安装前的质量控制 1.1施工放线 在放大样之后是放小样,也就是确定门式刚架的柱脚位置,主要是做好每个钢柱在基础混凝土上连接面边线和纵横十字轴线的测量和标识。放小样时,要尽量避免钢架柱脚与螺栓的碰撞,保持柱脚面与混凝土平面的平行,减少螺栓可能的弯曲。在施工放线时一是要常复核,前一步工作没复查下一步工作就不能进行;二是要先整体、后碎部,不能让误差累积到整体数据里面;三是要熟练使用经纬仪、水平仪、墨斗、线坠等工具,需要他人配合测量时要多交代、多核查。 1.2预埋螺栓 预埋螺栓之前,为了保证预埋螺栓的定位准确,需要用厚钢板制作定位模具。施工时首先需要对承台、梁、柱模板轴线、标高以及稳固性进行检查并测量定位设置轴线控制点,然后将螺栓用定位模具进行定位、电焊,特别注意要对螺栓支撑点加固焊接,焊接结束后将模板取出用作周转。进行混凝土浇筑前,用黄油以及塑料薄膜包住预埋螺栓的丝口,避免混凝土浇筑时对螺栓丝口造成损坏。在混凝土浇捣之前要对预埋螺栓的大小、长度、位置、标高等进行核对并固定好。另外,在进行混凝土浇捣时,要有专人负责监督,避免施工对预埋螺栓定位的影响,混凝土施工之后要用经纬仪、水准仪对轴线、标高进行复核并及时清理预埋螺丝上面的残留物,清理时小心不要损坏螺栓丝口。 2轻钢结构安装的质量控制 轻钢结构的安装是整个建筑施工的关键阶段,包括了结构组装、吊装、调整、固定等环节。安装内容则包括了主构件的安装、次构件的安装以及围护结构的安装。 2.1主构件的安装 钢柱和钢梁是轻钢结构建筑的主体构件。安装时一般采用吊装的方法。吊装钢柱的方法主要有滑行法、旋转法以及递送法。吊装时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柱脚地板和基础间隙要水平,先要初校好垂直度,然后用缆风绳或者千斤顶、调整杆等进行复校,保证安装到位。在安装钢梁时,先要对钢柱的标准间距与标高进行复核,并在吊装的过程中用经纬仪进行校正,有偏差要随时纠正。吊装之前在主钢梁上安装扶手杆或者扶手绳,主梁吊装到位之后用安装的扶手杆或者绳子固定好,以保证施工安全。无论是钢柱还是钢梁,在进行吊装前都要进行试吊并检查构件,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正式吊装。高强度螺栓是轻钢结构主构件的主要连接方式,安装前要认真检查螺栓质量,包括螺栓的型号、批次等要符合设计要求并清理好接头摩擦面。安装时要按自由穿入,禁止强行敲打、气割扩孔。然后用普通扳手进行初拧,终拧,对于大型节点在初拧、终拧之间还要进行复拧,复拧的扭矩等于初拧的扭矩,保证结合板紧贴摩擦面,最后再使用扭矩扳手紧固,紧固要保证100%达到扭矩值。在进行高强度螺栓的安装时,要对扭矩进行校正,不能出现欠拧、漏拧的现象,安装结束后的一小时、二十四小时之后还需要对扭矩进行检查,扭矩偏差要在合理范围之内。 2.2次构件的安装 轻钢结构建筑的次构件主要指的是连系梁、支撑、拉杆、檩条等。檩条安装时一是要注意檩条的方向,第一排与第二排要相对,第二排以上则与屋脊方向一致。二是要注意檩条伸出的长度,结构线和轴线要有明显的区别,三是安装时要注意螺栓孔的位置,避免影响屋面板的安装。 2.3围护结构的安装 轻钢结构建筑的围护件主要指封闭件。封闭件包括屋面板、保温板、采光板、屋脊板以及内外墙板等,封闭件的安装前必须对轻钢结构屋面和檩条进行验收检查,并对进场材料进行检查,必须要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有关标准。封闭件安装时要注意接头的位置,连接件、密封件等不要错用。 3轻钢结构的涂装 结构表面清理除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涂层质量的好坏,在所有结构件制作、安装结束之后,需要对钢结构表面进行处理,将焊渣、灰浆、油污等清除,然后进行除锈工艺,涂装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底漆涂装。底漆涂装时要控制好油漆的粘度、稠度、稀度,兑制时要进行充分的搅拌,保证油漆的色泽、粘度足够均匀。第二层的涂装,涂刷方向与第一遍涂刷的方向垂直,使得漆膜厚度均匀。待底漆表干之后就可以进行面漆的涂装。由于建筑钢结构底漆与面漆涂装之间时间一般间隔较长,在涂装面漆前就还需要对底漆进行清理,对于底漆缺少的部位要先补漆。 4结束语 钢材是已知的最易回收的生态材料之一,轻钢结构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防风、隔音以及保暖性能,发展轻钢结构建筑是建筑钢材应用的新趋势。我国基础设施、能源开发、物流等行业都需要建设大量的轻钢结构建筑。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面积的轻钢结构建筑的民用住宅也将得到发展,这就需要做好轻钢结构建筑的质量控制,保障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 作者:钟云 单位:江西绿蜻蜓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管理论文:工业建筑施工管理及控制 1编制施工进度计划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在整个工程项目中,施工阶段的事前准备工作具有很大的意义,对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施工阶段,应做好进度计划的编制工作,这样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实现施工进度的控制。在施工阶段进行进度计划的编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1)充分了解设计图纸和施工工程量,确定工作中的一些关键点和必要内容,在进度计划的编制中切实把握好这种关键点和内容。(2)对于主合同工期和进度的相关条款进行细致的研究,根据总进度计划的要求,细化各子项或单位工程进度计划。(3)完善项目结构的分解,将工程项目分解到工序。结合进度计划,按时保质的完成各工序的施工,并跟踪进度计划的实时完成情况,出现偏差,及时纠正。并将各个工序的完成作为工程价款的结算依据。(4)根据整个工程的具体情况,合理科学的安排工程的持续时间。(5)研究分析各个工序之间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通过协调联系实现工程高效、连续的施工。(6)建筑检查和形式的调整,逐渐在施工中完善跟踪和控制的标准。在进行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之前,工程师应全面收集和分析相关的各种资料,包括工程项目概况、工期要求、相关的工艺流程以及设计情况等。通过对以上的各项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自身的工程特点,对工程进度计划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将其中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消除。 2加强进度计划管理 为了确保进度计划按要求实现,应做好进度计划的管理。进行工程进度计划的管理应切实掌握整个工程的全部信息,这是进行工程进度计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因此,应向计划编制工程师提供全面而准确的工程信息,这是做好工程进度计划管理的重要前提。同时为了能够确保项目的总进度计划能够很好的实现,应对工程中的重要管理活动进行科学的计划,比如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人力和机械动迁工作等,掌握好每个重要活动,从而能够有效的控制工程总工期。加强进度计划管理可以建立分级计划管理体系。进度分解计划管理体系就是根据工程进展阶段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将计划进行先粗后细的分解,主要可以分为一、二、三、四级,通过四级的分解实现计划的层层细化,直至分解到最基础的施工作业。这种分级计划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分工的需要。 3充分考虑影响进度的因素 在施工阶段中,会出现各种各样影响进度的因素以及各种风险源,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针对这种问题进行解决。(1)在施工现场,应切实落实安全监管制度,对于施工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源进行充分的控制。严格按照要求和规范对施工的机械设备进行细致的检查,确保每道工序的合理安全,同时对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危险问题进行事先的预测,从而提前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预防和处理,尽量减少风险源转变为事故的可能。(2)施工中可能存在着各种影响进度的因素,比如各个相关单位管理人员的情况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等都可以成为进度的影响因素,因此应充分认识和了解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进度的因素,针对这种因素,建立应急预案,防止在偶然情况下出现人员慌乱而造成事故的可能。 4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施工环境是影响施工进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确保良好的施工环境。在工程实施的整个阶段都应做好施工内外部环境的处理,从而实现建筑施工进度计划的管理和控制。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需要有各方面相关人员的支持,包括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当存在反对工程的人员因素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协调工作。政府部门应从以人民的根据利益为出发,向他们讲述工程的利益和好处。而当地居民应以整体利益为大局,支持有利工程的实施。在很多工程项目中,都可能涉及到占用当地居民土地的问题,这需要当地居民能够理解,同时政府部门应切实做好居民的补助措施,确保工程能够顺利的实施。对工程的具体施工情况,当地政府应确保工程施工的良好环境,给予各项材料和能源的支持,最大程度的配合工程的施工。 5提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水平 工程监理人员是施工现场的监管者,他们更加熟悉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法律法规,因此监理工程师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将安全施工放在首要地位,施工中规范好施工工序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施工进度的控制。此外施工单位应定期组织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以提高技术人的水平,从而制定出规范的进度计划,在施工中更好的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在满足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实现工程施工进度。 6结语 对于施工现场管理来说,如何合理地控制施工进度是关键环节之一。文章通过结合笔者从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实践经验,分析当前工程施工现场进度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能为同类工程起到借鉴作用。 作者:郭全义 单位:中色十二冶金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管理途径探讨 一、进行充分周到的施工准备工作 施工的准备工作看似不参与施工的过程,但它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能忽视,准备工作做得好,能够为正式的施工提供很多便利。施工的准备工作包括对环境的勘察和对资料的收集,对于环境的勘察包括施工现场和施工周围的环境,要了解施工期间的天气状况,施工场地和周围的地质状况,勘察的要认真仔细,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于调查的结果要做好记录。材料的准备工作要根据施工情况,提前预定,联系好供货商,配合施工的管理人员预定足够的施工管理原料。除此以外,准备工作还包括对施工场地的整理工作,包括平整场地、通水通电、工人临时住所、材料的库房等等,这些工作都要在施工开始之前完成,因为没有水电,工程就没办法进行,没有住所,工人都没地方休息,没有库房,施工材料就没有地方存放。还有一些细节的工作也需要准备,施工现场用的安全标志、施工场地与周围环境的隔离板、垃圾存放场地等等。 二、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 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因为施工所有的工程基本都要在现场完成,如果管理工作做的不到位,就会出现秩序混乱,工期拖延、安全事故等很多问题,所以一定要做好现场的管理工作。管理工作首先要遵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工,这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坚决不能违背政策和法律。在施工过程中对各项工序了然于心,特别是重点工程或工程重点部位,以及隐蔽工程和各项连接部位及衔接阶段,不能有任何麻痹大意,要重点检查。 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反映沟通,力求及时合理解决,并做好设计变更和签证管理等工作。精心测算各项物资材料、设备用量,及时组织供货,合理安排材料进场,并按照施工平面图设定位置堆放,做好各类项物资、材料的进场质量检查,既要检查实物和质量合格证,还要检查其型号、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于易潮、易碎、易污染等物资材料要在运输、堆放、安装等环节进行重点检查、控制,对于各项物资材料要登记造册,按照施工计划进行入库、出库管理。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现场的安全管理。在建筑施工中,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施工现场,在这方面,企业一定要树立现场安全管理的理念,把安全作为所有工作的指导。 首先要放弃在安全问题上了侥幸心理,“这种安全隐患的存在是难免的,这回肯定不能发生事故,下次再注意”,往往都是这种麻痹大意的思想害人害己;其次安全问题不是暂时的,是长期存在于施工过程中,所以要一直注意,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再次对于外部进来的原材料、设备等,也要按照规定纳入到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中,保证安全管理的整体性,没有遗漏;最后安全问题要全体工作人员团结起来,共同杜绝事故的发生。此外现场要对土方、水泥等细颗粒的材料产生的粉尘加以控制,在保存时可采取覆盖存放,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可采取洒水措施防止扬尘;施工现场必须设置一个专门存放施工废弃物的场所,废弃物要分类放置并及时清理。工程完工后要有序组织物资、机具、设备退场,不能因拆除机具设备导致现场混乱而造成丢失、浪费或影响后续使用。 三、精选技术管理人员和劳务队伍并定期加强人员培训 人员管理对整个施工项目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一切的工程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没有人的参与,工程就不能完成,人如果不高质量的参与,工程就不能高质量的完成。加强对人员的管理要通过培训工作来实现。对于人员的培训工作是保证将安全意识和安全施工,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和每一项施工细节中的必经途径,这是必须要有的一个环节,坚决不能因为偷懒或者节约成本而省略。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可以分为几点:首先培养员工树立安全施工的意识,意识先行,落实在后,没有意识哪来的行动,所以树立安全意识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组织员工学习安全施工的相关法律法规,无论是在施工还是在管理中都要按规章制度办事,按规章流程操作;再次是锻炼员工的生产技能,技术也是保证安全的重要环节,技艺精湛就不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技术水平不高也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培训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对于学习效果好的员工给予奖励,反之给予惩罚。这些方法是早就一支高质量的施工队伍的有效途径,只有提高了对人员的管理水平,提高了人的素质,才能提高工程的质量。 作者:唐清杰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建筑设计所 建筑施工管理论文: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问题 1、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一直都是施工中一直都在强调的问题,但是仍然还有的一些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问题只是还停留在书面形式上,并没有真正在实际行动中给予落实,尤其是对于高空作业施工来说,作业量大,安全风险因素高,更加要加强对于安全管理的落实了,然而还有些安全管理机制是不够科学合理、不够健全的,施工防护不到位,劳动保护配备不齐全,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漏洞的,一旦出现安全事故直接给企业的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拖延工期。其次是存在分包的现象,在现行的建筑管理体制模式下,普遍还是存在着施工单位分包的现象,最终就会出现再分包单位之间的界定上就很难做到明细,各个施工单位之间都会为了自身企业的利益,希望可以承包更多的施工工作,而由于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之间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道德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自然就会给各个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带来严重的不便和问题。 2、解决问题的对策 2.1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前,项目部应该组织技术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认真的学习、审核,将图纸中的疑问、问题指出来,并及时与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沟通处理。尽量避免因图纸问题而给施工造成影响。施工单位应该根据该建筑项目的具体实际情况,编制详细、严谨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管理方案,以指导施工。其中,施工方案应该邀请专家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力争使得该方案与工程实际相贴切。对于重点、关键部位应该编制专项的施工方案。编制施工方案时,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全面,将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全部考虑到位,对于容易出现的问题制定预控措施,这样一来,施工就会得心应手。另外,在施工方案中还应该明确各道工序的先后次序,以及各个专业间交叉作业的程序,避免出现返工现象。 2.2加强安全生产组织者要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条例》,对操作人员加强安全思想教育,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加强管理手段,监督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纠正违章行为,保证各类机械的安全运行,消防设备齐全,脚手架的搭设、架体和建筑物的拉结,防护拦都要组织验收,合格后方能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必须戴好安令帽,高空作业人员,扣好安全带,建立安全责任制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防患于未然。 2.3做好高层建筑施工监理工作。高层建筑施工监理十分重要,它是监督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进度、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监理工程师在施工阶段关系到是否要设计变更和工程变更的决定时,他们往往能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这一点许多建设方代表因其经验、阅历及技术受各方面的条件制约而无法做到。再者,在施工过程中,甲、乙两方因各自的立场、观点不同,有时会出现一些影响施工正常进行的情况,监理单位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在施工过程中协调双方关系,确保工程施工正常进行,这样能为完成工程造价控制提供有利条件。 3、结束语 通过以上阐述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对于企业项目经营发展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也就是说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正常运行的状况,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产生好的社会效益的,而且完善的施工管理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对于国家和社会人民群众来说是起到利国利民的作用的,所以,只有科学合理的设计好工程的图纸和方案、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督管理工作,才可以真正的确保高层建筑项目安全竣工。 作者:王万林 单位:吉林省煤田地质勘察设计研究院 建筑施工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管理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1、建筑施工管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项目经理在工程施工中起到总指挥的作用,应当明确项目各部门的职责,负责项目部范围内施工项目的内、外发包,并对发包工程的工期、进度、质量、安全、环境、成本和文明施工进行管理、考核验收。负责协调分包单位之间的关系,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经常联系,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然而就现在的工程施工而言,很多的建筑工程都存在着项目经理管理尚未到位的情况,致使工程质量问题重重。部分建筑工程施工,其所选择的施工单位不能够按照工程的具体需要安排等级相当的项目经理;部分建筑工程施工,由于各种原因,其所安排的项目经理的作用发挥不出来,导致工程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管理工作,致使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着很多的质量隐患。 2、增强建筑施工管理,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方法 2.1、提高材料质量方面的管理力度 在建筑施工中,采购的工程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影响到工程能否按期交工。因此,企业要选用合格的采购员,严把采购材料质量关,对采购人员要有专业知识,对各个施工环节所需材料安标准执行,严把材料质量关,了解材料的优点、劣势,不要以价格衡量材料的使用,要及时了解市场行情,熟悉建筑市场材料价格变化,选择使用价格合理的材料,做好材料采购、入库、验收、仓储、领用各个环节的抽检验收工作,确保工程材料货真价实、保质保量。不合格材料一律不予使用。所采购的材料必须有出厂合格证、材质证明书、生产许可证、检测报告。施工企业应定期对供货商进行评审、考核。材料进场时,工地负责人应会同业主方、监理方等有关人员进行联合验收。检查说明书、合格证、检测报告、生产许可证等书面材料和实物的质量,对安全帽、钢管、扣件等应进行见证取样及复试,复试合格后,材料方可用于工程。 2.2、将工程施工方面的安全管理放在首位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安全管理、提高管理、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即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又降低了施工成本,结合现场施工,为减少事故的发生,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把安全管理放在首位。第一,企业内部先要建立起符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体系以及制度,并要求各级施工人员在操作施工时,严格的遵守相关规定,而且各级负责人也要将自身的工作做好,定时或者是不定时的对自己所负责的各项目工程的安全工作进行抽查,一旦发现有违规操作出现,绝不姑息纵容,一定要按照规定对其进行处理,这样才能够给其他的员工起一个警示作用,防止类似情况的再次出现;第二,施工单位要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管理人员首先要增强安全意识,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使安全施工的知识和理念融入到每位员工的心中,做到每一位员工懂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保证自己安全。对于特殊岗位作业人员,坚持持证上岗,对发现为证违规才做的一律停工,确保施工质量安全,降低安全隐患。第三,在施工过程中,个项目负责人一定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做好安全检查工作,不但要做好日常的安全检查,还要时不时的、不提前通知的抽查,在发现安全隐患时,要把所该问题落实到个人,并对责任人进行整改,将问题的根源彻底的查出来,零容忍,同时对施工机械要定期年检,监理设备管理制度,要制定好奖惩制度,如果集体或者是个人安全工作做得好,企业要及时的给予奖励,使得这种行为可以持续下去,进而带动其他的员工,如果有员工由于违反操作规定而给企业带来损失,那么就要对其进行处理或者是惩罚。 3、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管理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一定要加强各方面的质量管理,在采购材料时选取资质好的供应商,使用各种措施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确保人员安全等等,只有这样工程的质量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顾惠根 单位:浙江禾城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管理论文: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综述 一、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的存在问题 1、施工技术方面 施工技术在工程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施工单位能否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进行施工往往决定了工程项目能否按时保质地完成。当前,各个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大多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和操作标准,但是在具体施工中,仍然会出现一些不按技术标准进行施工的行为,无法有效保证比如混凝土技术、预应力技术、钢筋施工技术、防水施工技术、深基坑开挖技术等的技术指标,这将会对施工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2、施工现场管理方面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方面的问题普遍表现在对人员、材料等方面的管理上,由于工作量大,难以对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加大了纠正施工偏差的难度,导致大面积返工情况频繁发生。另外,一些施工施工单位的相关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过于流于形式,责任不明确,特别是在施工现场时,很多制度和责任变得更加模糊,施工现场管理始终处于混乱状态。 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有效管理措施 1、加强对施工进度的控制管理 施工进度管理是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进度管理是工程质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使工程建设项目能够按照合同要求按期交付使用。首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施工进度计划,将所有的施工项目以及施工项目的进度安排都明确标注出来;签订详细的施工进度合同,规定施工进度和工期,对于延误工期的情况,分包单位必须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其次,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发现不按规定施工、盲目追求施工进度而导致出现质量问题出现的分包单位,应对其进行严厉惩处。再次,施工单位最好采用科学的流水施工形式,使施工始终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为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提供保障。在进度控制中,还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各种施工信息的处理效率,保证进度信息的透明化,使工程参建方能够协同工作,实现施工进度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2、全力解决施工现场环境问题 一个企业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首先就应当树立自己良好的声誉和形象,对于施工单位来说,施工环节的人性化开展和文明施工是企业进行形象塑造的关键,也是保护环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选择。施工单位应将环境管理工作落实到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全过程,一方面,可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手段强化施工人员的环境意识和责任心,使他们形成绿色施工的观念和习惯,注重保护周围环境,最大限度降低不利因素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另外,加强对各个施工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从施工技术、工程材料、施工设备等方面做好环境管理,尽量推广应用环保施工技术,选用优质的工程材料,引进先进的施工设备,将粉尘、噪声、有害气体对环境和居民的危害降到最低,有效提升施工效率、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水平。 3、强化施工技术控制 施工技术对施工质量的控制来说非常关键,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施工企业应当坚持与时俱进,重视新工艺、新技术的适用性,根据施工设计方案制定符合施工过程中的工艺流程、操作规程、质量标准等,不断提升施工技术的科技含量和质量。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施工单位的施工项目,督促他们及时更新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将施工技术科技含量指标纳入工程验收标准,以强化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的科技意识,使其在先进技术指导下开展施工。 4、加强综合质量管理 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施工环境、施工技术、施工工序、施工材料和设备、施工人员、工程管理等。在具体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应深入分析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程序和质量控制手段,规范影响施工质量的各种因素。以某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为例,该工程的相关项目管理部门在开工前就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好了预防准备,并通过宣传和培训手段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每个人员都清晰认识到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从而强化了施工人员的责任感和质量控制意识;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验收标准提出了更高标准,并加强对施工人员和施工现场的巡查力度;在材料采购中,选择了最为专业的采购人员,通过采购人员对材料价格、质量、厂家供货能力、厂家资质的掌握,选择了最为优质的材料,而通过严把施工设备质量关、安装关,设备也完全符合了安全施工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了激励机制,有效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管理人员在实践中对施工技术方案、工艺以及检测手段进行了全面控制,保证了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并建立起了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单,对施工信息实行动态管理,有效提升了施工信息的可追溯性;通过以上手段,工程施工质量得到了全面控制,而企业的形象也大大提升。 三、结束语 总之,施工管理是土木工程建筑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综合性工程,科学有效的施工管理对于实现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确保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作为一名施工管理工作者,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到当前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存在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将严格的管理工作贯穿于工程施工全过程,确保工程按时、保质、安全地完成,不断创造出现代精品工程。 作者:吴爱平 单位:江西九江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建筑施工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管理模式的改革 一、目前我国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对于建筑管理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使得施工管理模式已经趋于完善,比较适合当今我国的国情。但是因为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相应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以及其他方面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建筑行业在施工管理的工程中还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问题。目前我国在施工管理的过场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第一,相关法规不够全面,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都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整改,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但是,近些年来建筑行业发展的比较迅猛,制定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无法完全的满足于现代的建筑行业,因此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第二,监督管理机制方面不够全面,建筑行业本身是一个生产特点比较特殊的行业,所以其生产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在编制执行时,应该将一些外在的因素考虑在其中,应该因地制宜,不要一成不变。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相关的规定和规范都是根据以往的建筑需求制定的,而如今建筑行业发展的势头无比的迅猛,这种监督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的管理模式。只有进一步地完善和整改这种监督管理体制,发挥其应有的智能,才能使施工管理模式的效果进一步扩大。 二、如何提高施工管理工作的效果 1.从工作人员抓起 工作人员是建筑行业的基础,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的积极性可以严重地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施工的进度。因此,在进行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人为本,把人员的管理当作首要重任,充分地调动起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与此同时,要不断的培养施工人员的责任心,一定要保证施工的质量和工程的整体质量,增强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不要因为一些技术方面的不足和人员工作中疏忽而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导致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 2.注重预防 在进行过施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以预防为主,对于建筑行业来说,预防为主的观念和意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验检时出现的问题,建筑管理阶段的对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有效管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施工的前期,有效的检测生产材料以及施工工序,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工程质量的保证。 3.保证质量标准数据的可靠性 质量的指标是评价项目的工程,也就是说在工程完工之后成为转投产品质量的标尺,然而这种质量的标准时由质量控制的具体数据构成的,这些数据主要囊括了工程量的清单、施工技术规范以及合同等一些相关的要求。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时一定要严格的把好质量观,一定要做到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创新建筑施工管理模式的方法 1.对观念进行创新 无论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单位亦或者是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要根据现如今的市场需求,明确地分析各个项目自身具有的市场特性寻找出市场紧急的增长点。此外,在主管意识上的管理方面,一定要善于发掘有益得活跃因素,不要只是一味地强调客观因素。时时刻刻掌握市场的动态,具有长远的目光,不要将目光只放在眼前的利益然后以市场的需求有效地进行结合从而增进项目管理的遇见性。同时要全面地进行发展和创新,严格地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大力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引入人才,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地对原有的观念和理念进行创新和完善,使得施工管理的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2.对技术进行创新 建筑行业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但是科技的发展太过于迅速,使得技术很难能够紧步相随。例如在建筑行业中的信息应用技术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过于重视前期的工作流程,往往忽略的更为重要的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同时在网络盛行的今天,人们已经实现了网络互联以及资源共享,但是就目前来说,有很多的建筑行业还不能有效利用网络,使其还处于一个传统的阶段。因此,建筑行业必须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使得建筑行业的管理人员具有现代化的管理知识,从而使得施工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实现项目管理的责任制 在建筑施工的项目中,其最的特点就是施工的规模大,因此就使得施工的管理和合同管理的难度比较大,所以在对项目责任人进行划分时一定要明确其责任,处理好授权范畴内的甲乙双方,确保施工中各个环节的质量,使得建筑的整体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在设定责任的同时,还要设定一些相关的行为规范以及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进而大力地推动项目施工管理责任制的落实。 四、结语 建筑施工管理在建筑行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施工管理模式的滞后,将会严重地制约建筑行业自身的发展,因此,只有不断地对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和完善,才能使得建筑行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顾昊 单位:江苏省苏科建设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管理论文: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措施探讨 一、建筑施工两大环节及绿色施工步伐 1.进度管理方面 (1)组织进度计划的实施 施工进度计划通常在审批合格后,按要求严格执行。这时候,承包商要与监理及业主两方要保持联系沟通。按时向他们汇报工程进展,对对方提出的合理要求及改革指令要及时回应或者按要求处理。不论是人员分配、物资调动还是资金都要保证及时到位,确保工程顺利进展。 (2)及时跟踪执行计划的结果,对比查找偏差,以便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响计划进度的错误 1)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 ①施工组织不当譬如任务分配不均、目标尚未明确、人力劳动和施工机械搭配不正确,各分包商之间没有协调好继而导致的互相干扰等,这些情况都会延误工期。②技术原因承包商有时会面对难以预料的施工技术方面的困难,这时可选择未曾使用过的新型方式,包括技术方面、材料方面、工艺方面等。但只有在有把握并确保进度和质量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只有对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做到全面理解,才能顺利施工。③不利于施工的条件气候变化、气温影响和施工中遇到的无法规避的不可抗力因素,都会导致无法按时开工。④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2)控制施工进度的措施 ①组织措施一定要安排落实好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合理分工且明确目标,确立每一阶段的进程和项目的目标。②技术措施一是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要时刻关注施工过程,设定好应急措施,及时调整施工计划。对有困惑的设计图纸马上以书面形式或者电话等方式向业主和设计单位询问反映,了解清楚其真实情况。③经济措施及时把工程进度报告上级相关部门,并且取得进度款金,以便按时、按计划实施下一步骤。④信息沟通措施内外部门都要及时查看实际施工进度并收集数据,且要与原计划进度相比,找出错误原因。 2.质量管理 (1)科学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切实达到指导施工的目的 工程开始前要做足准备工作,最好到现场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写出相关的详细施工计划,并将通过的工作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核。对于重要环节或关键部位的施工或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时,为了确保安全实施,最好提前规划好具体的施工方案、补助措施等。对新技术、新材料要加以试验证明,并要将鉴定证明材料呈报上面审批。 (2)按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根据相关规范和指导说明组织各部门人员的分配工作和任务,确保各工程工序的步骤实行和质量保证措施,并对图纸做好检测和技术培训等各方面的工作。将正确的作业指导书发放到施工组,对引用的新技术要引导和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和运用。要求各级作业人员对整个施工流程做到胸有成竹,面对任何意外都可以马上沉着应对。 (3)严格按施工程序施工 每一个工程记录都必须经相关监理工程师进行相关检查并签字证明,才可以进行下道工序。对工程重要环节设置质量管理点,并派专人负责监督以确保工程质量。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时刻检查质量标准规定的相关内容。并且在下一道工序开工前,要再次反复审核关键的检查项目,避免错误意外的发生。 3.绿色建筑施工的步伐 (1)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的激励机制,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加快各地的绿色建筑试点和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引导实施绿色建筑。企业也要建立好绿色施工的激励机制,对绿色建筑工程进行研究,研究其中的绿色建设技术,并逐步的完善激励机制。以示范工程为跳板,使绿色施工技术和管理能更好的应用于工程建设中。 (2)绿色施工和绿色建设的宣传培训加强创造良好的推广环境,开展绿色施工宣传活动。积极寻求措施,加强民众对于绿色施工的认知。引导企业进行绿色建筑的研究,深化理解绿色建筑概念,增强其社会价值的体现。要充分利用资源进行绿色施工培训,加强提高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认识,提高一线建筑工人的技术。要让更多人了解到实现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就要及时、有效的加强绿色工程实践,保证绿色施工的普及率。 (3)要良好的发挥企业在绿色建筑中的带头作用政府在这方面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键在于建筑企业本身。企业要在设计方面、监理方面、施工方面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加强绿色建筑管理,把绿色建筑更好的融入施工中的各个部分。 二、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措施 1.墙体节能施工管理 墙体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加强建筑维护结构,在节能施工管理如何运用它就显得尤为重要。砌块墙体一般普遍运用在我们常见的一般建筑的墙体上,因为它的优点颇多:不仅可以保持温度、恒温性能好、还具有蓄热能力强及密度较小的特点。排列第二的便是复合墙体形式,种类分为内及夹芯复合墙体等。与内外保温复合墙体相比较,内保温性能比外保温较差。并且内保温复合墙体由于其保温性能容易受到热影响,因此内保温性能复合墙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情况比较少。 2.门窗安装节能施工管理 建筑物的重点在于门窗,不仅因为门窗在绿色建筑节能施工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其又是建筑能耗损失最大的地方。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便是:门窗的传热系数如何降低,怎样提高其密闭性。在这方面,我们尤其要注意的便是外门窗。其作为暴露在建筑外部、又隐蔽在建筑内部的一个过渡性衔接物,其内外温差大,外界大面积吸收热量,而内部却恰恰相反渗透着冷风。如此一来,可见门窗是整座建筑最耗损、并且损失程度可以说相对大的部位。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最优化的实现门窗安装节能将有利于实现施工管理的最大化。为此,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我们在门窗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根据施工图纸并且按照相关程序进行门窗密封设置,利用工具检测门窗的空气避风性能和相关空气指标是否已经合格,并实行密封设置,将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控制好。 (2)门窗保温隔热设置用于防偷防盗,它还需要具有保温隔热功能。因此,完善绿色建筑门窗的保温隔热效果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一举措又是怎样实现的呢?据了解,其主要是通过在门窗内部添加石棉板或高分子聚合物等保温隔热材料来实现的。 (3)绿色建筑物要注意的是温度阻尼区的设置,温度的阻尼区意思就是室外和室内的交接地带,就是中间层。阻止室外的温度进来的同时,在冬天也能阻止外面的冷风吹进来。达到了良好的保温效果,减少了能量的损耗。3.保温屋面施工管理绿色建筑物的屋面施工采用的都是屋面保温措施,人们用得最多的是“正铺法”。在这种方法中,用得最多的是充气混凝土板、水泥以及沥青混合分子的聚合物等,一些天然岩石也常用于屋面保温材料设计。不仅只有“正铺法”,反铺法也能使用,反铺法就是将保温层置于防水层上面。从很多方面来看,反铺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结语 绿色施工管理可以说是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的体现。它依据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将施工管理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影响最小化,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充分利用资源,实践了绿色的施工管理技术。另外,绿色施工管理在工程施工管理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现了出来。当然,这不是隔离传统施工管理技术而存在的新产品,而是用绿色理念融合传统施工管理技术研发出来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技术。 作者:廖志锡
对我国传统的授课模式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并且授课时间过长,占据了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导致学生的自觉性很差,翻转课堂主要采取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很有助益.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也称作“颠倒课堂”,指的是重新规划课内外的时间,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手中.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学模式属于面授式,教师可以运用先进技术重新安排教学流程,学生需要在课后通过电子书,在线课程等进行自学,把自己的学习体会、成果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后的实践获得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促使学习动机更加明确,从而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见解.而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教师的教学时间将充分让位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解答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作为大教育运动的重要部分,翻转课堂与其他教学方式在意义上有一定交叉,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触发学生学习动机.翻转课堂模式给教育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将会引发教师角色以及上课方式、课堂管理方式等一系列的革新. 二、翻转课堂的优势 (一)革新教学模式 当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受教育权利不像以往只是被少数贵族拥有,也不再受到年纪、时间和地区的限制,教育内容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所以,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的出现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 (二)提高学生自学水平 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来说,翻转课堂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的自学潜能.由于翻转课堂转变了教师以往的传授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教师成为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的伙伴,而学生在课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数学素养,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拓展训练,极大地提高了自学水平. (三)加大教育资源利用率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高中数学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通过整合得到了有效利用.通过网络,教师之间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网络使原本封闭的教育信息得到有效的利用,对教育条件落后的偏远地区来说,这些教育资源的流动使学生获得最新的资源,这对当地的教育水平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三、翻转课堂的应用 (一)学生相互交流 翻转课堂运用在教学中时,需要教师询问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心得和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分析不属于0度~360度范围内的角,因为在体操转体运动中有“转体两周”和“转体三周”之类的动作,这些角都不是0度到360度范围内的角,让学生互相交流得出所有的角都可以转化在0度到360度之内.学生根据课前的视频学习到30度角的终边与390度和负330度的角终边相同,最终得出随意一个与角α终边相等的角,都能用角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来计算. (二)学生相互合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应将这些问题整理好,再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共同解答这些难题.这有助于学生树立团结协作的心态,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教师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并给这些小组分配不同的学习内容,如让第一个小组制作会旋转的模具,并在其中选出小组长来带动其他小组成员互相协作,最后在课上选取小组成员在讲台旋转模具,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含义. (三)解答与拓展问题 经过各小组成员的不断探讨之后,教师应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适当的补充和修正,并且对该难点进行拓展分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思维.例如,针对“直线与圆”的关系部分,学生懂得了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却不明白为什么由圆心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师则需解答“圆和点迁移得出”,并拓展出用代数方法计算点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该知识点. (四)当堂练习 在学生掌握好所学内容之后,教师应根据相关知识点匹配相应的练习题,并让学生当堂解答,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例如,学生在学习完“两点之间的距离”这门课后,教师可以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当堂测验,如“已知点A(-3,4)与B(0,b),且|AB|=5,则b等于?”“以A(1,5),B(5,1),C(-9,-9)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也加深了对两点间的距离这门课的印象. 四、结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划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更加适合学生的自身发展,能够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翻转课堂值得被广泛运用与教学活动中,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水平有一定意义.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民营企业在管理上还比较落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本文针对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着重分析了其薄弱环节,并提出加强措施。 民营企业是相对于国营企业而言的企业实体,包括私营、个体、合作制及民间资本占控股地位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的规模取得了巨大的增长,已经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对于它的发展前景,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持乐观态度。但是,正当人们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取得的空前成功而击掌欢呼的时候,我们也必须看到民营企业在管理上还比较落后。有若干个因素将会阻碍民营企业的未来增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回收和分配五个环节。资金的筹集制约着企业的规模和发展;资金的投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力;资金的耗费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能力;资金的回收影响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资金的分配决定企业的消费和积累以及投资者、经营者、员工等各方利益。可见,财务管理已经渗透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 据《产经新闻》2004年9月4日报道,1997年~2002年,我国民营企业自筹资金比重由33.1%上升为42.7%,贷款资金由38.9%下降为22.6%。2003年,国际金融公司(IFC)曾在中国做过问卷调查,30%的大型私营企业认为,金融问题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40%的中小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资金短缺现象普遍,融资成本过高,尤其在企业谋求规模化发展的情况下非常明显。其中,融资渠道不畅主要体现在获得银行贷款难。 1.银行对民企贷款金额小、期限短,贷款困难重重 就江苏和浙江这两个全国民企经济发展居于前列的省份来说,江苏省1999年银行对民营个体经济贷款额占各级贷款比重为4.8%,2000年有所增长也不过5.2%。浙江商业银行的比重略高为8.2%,江苏无锡市2000年新增民营企业6700户,注册资本为50.24亿元,但民营企业新增贷款仅为0.4亿元,参加银企合作的20家绩优民企中,得到了贷款的仅三家,贷款额仅700万元。 2.从贷款总额度上讲,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 贷款期限上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向民营企业开放建设贷款项目,因而民企经济只能获得一年之内的流动资金贷款,不能满足长期资金周转的需要。还有,民生银行作为中国首家主要为非公有制企业入股建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民企,但是其贷款规模太小,2000年6月民生银行各项存款和贷款的规模分别是397.6亿元和243.6亿元,占同期金融机构全部存贷款规模的比重仅为0.33%和0.26%。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被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所困扰。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自身的原因。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信贷标准。而且,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资信相对较差,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取得抵押担保贷款困难。二是体制上的原因。民营企业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的差异,造成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距离,银企联系不强,使民营企业获得贷款困难。三是民营企业数量多、地域分散、相对规模小。这就形成了其融资需求总量庞大,但每笔金额却偏小,资金需求分散、周期短、随机性大的特点。这使得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审核、发放、催还及提供存取、代收、转账等服务时,需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由此影响了一些金融机构包括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二)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1.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 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 2.追求短期目标 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 3.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主要表现在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上,不做前期的市场调查及对未来风险的预测及防范,只看到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分散风险作用和将企业规模做大的虚荣成就感,而忽略了企业扩张与其资金实力、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矛盾,忽略了跨地区、跨行业乃至跨国的多元化经营是需要条件的,且多元化经营也不一定能满足人们分散风险的初衷,反而可能导致财务分散、风险增大。事实证明,在世界经济500强中,没有几个企业是靠多元化经营安身立命的。 (三)财务控制薄弱 1.缺乏现代的财务管理理念 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尚未建立起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概念。这一切反映在财务管理目标上,就是未能确立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反映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便是滋生了许多不科学的做法,比如,筹资时不权衡资本成本,不考虑资本结构;投资时不测算风险报酬,不分析现金流量等。 2.相关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素质水平整体偏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目前,不少民营企业会计账目不清,弄虚作假,信息失真,一方面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所导致;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从总体上讲,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理财观念滞后,理财方法落后,习惯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会计监督意识淡薄,导致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3.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会计控制薄弱,监管不力 内容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会计控制的薄弱、监管不力。具体表现为: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违反现金管理制度,常有超过规定限额的现金支出未按规定通过银行结算和坐支销货款现象发生;固定资产管理失控,固定资产增减不记账,日常核算中不计提或多计提折旧,账面与实际严重不符;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成本控制水平落后,成本费用核算不实等等。 4.财务控制薄弱,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 有些民营企业不能控制资金的流动,造成资金闲置或因缺乏资金陷入财务困境;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因片面追求市场占有率,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且对应收账款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造成对应收账款管理上的巨大风险;对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对原材料、产成品、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5.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成本管理严重弱化 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管理知识相对匮乏,仅有简单的会计常识,在成本的控制方面缺乏经验和措施,不能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成本费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6.不注重日常的资金管理,企业资金严重沉淀 很多民营企业缺少资金使用的长、中、短期计划,缺乏现金流量管理观念,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特别是在经济繁荣时,企业可选择的机会多的时候,更容易忽视财务管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隐匿在盈利光环下。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企业宣传广告开支过大,产品成本提高,经营现金流入量锐减,或是新上项目见效慢,原有业务资金告急,或是债务到期,财务风险加大等等情况出现时,问题与危机就充分暴露出来。 二、优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作出正确的融资决策、拓宽融资渠道 管理层在不同发展阶段,应制定相应的各有侧重的融资策略。在种子期,因不确定的因素大,风险极大,此时应以内部融资为主,如自己出资和亲朋好友出资为主,适当接受外部机构,尽量减少业绩负债;在创业期,为了加速抢占市场,资金需求量较大,然而由于刚刚开始经营活动,整体风险仍居高不下,此时,企业资金融通要以股权融资为主,包括吸引外部风险投资入股,同时,高度重视企业的现金流量、贷款结构和财务成本;在扩充期,由于企业步入成功企业行列,承担风险和融资成本能力大大提高,此时应以债务融资为主,以期最大限度分散风险,降低成本;在成熟期,企业有大量销售利润和经营资产,承担风险和成本的能力与前几个阶段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此时企业应从自身资本结构出发进行融资。 同时企业还应注重融资效率分析,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如票据融资、动产担保、股份合作制等,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加入集团获得资金,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和大企业发展密切的技术经济合作,从大企业那里获得资金支持。 (二) 稳健理财, 切忌盲目扩张和分散投资 中小企业强烈的成长意愿与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及管理能力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其理财思想须较大企业更为稳健,切忌操之过急,盲目扩展。首先要避免将流动资金全部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这样很容易导致营运资金周转上的紧张。因为影响企业产品资金回笼的因素很多,不应将流动资金的希望寄托在贷款上。其次,要注意适当分散投资风险,但要避免盲目多元化经营,不要把资金投向与本企业完全无关、管理者不具备知识、经验的领域。因为分散投资很容易导致原有经营项目上营运资金周转的困难,而新的投资项目又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缺乏必要的经营能力和管理经验,无以建立竞争优势。为了不影响原来的项目经营,在进行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或多样化投资之前,必须首先筹措必要的长期资本。 (三)树立现代财务管理观念,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与“会计”不分,财务管理从属于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往往仅限于营运资金管理。在财务管理已取代生产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核心的今天,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为此,民营企业应重视财务预算和营运资金管理、财务控制等工作。从大局把握企业经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并要在思想上提高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再认识,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同时,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民营企业还应聘请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这些财务人员的责任不仅限于对企业资金、资产的记录,其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已有资金的控制、对各项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投资、筹资进行合理的管理上,应能从较高的理论角度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从数字变化的表面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活动,为改善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四)明确组织结构,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实现分层理财 民营企业创业之初的组织架构一般为所有权与经营权一体化的业主制,也就是说企业的所有经营管理事项全部由企业自行掌控。但是由于企业主往往不具备财务管理的能力,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不能切实发挥其对企业运作的指导作用,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将借助于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借鉴的关键点是:所有权与经营分离,切实做到权责分明。比如,企业财务按管理主体大致分为四个层次:出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执行者,财务管理人员处于管理者层次,凭借其财务专业知识负责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同时,在财务管理上既要坚持财务集中,又要坚持民主理财,实行财务多人签批,分别审查。比如在动用现金上,尤其是巨额现金时,应由董事长、总经理、财务经理、主管会计分别审核签字,维护财务安全。 在内部控制方面,应当对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职权、凭证资料的签署、传递、汇集流程、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编制与报送事项做出明确的规定,重大开支和日常零星开支的财务账应增加其透明度,出现财务不清问题,应共同协商解决,不能私自处理。最终,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稽查制度。 (五)加强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民营企业必须建立科学、严谨、实用的成本管理机制。 面对民营企业成本管理严重弱化的问题更加应该建立成本会计制度,确定成本费用会计处理原则和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同时,通过预算和考核,落实企业成本目标和责任。在业绩评价考核工作中,要把成本指标作为一个层层考虑的主要指标,从而保证成本目标的顺利完成。成本考核的范围,不仅要考核产品制造成本核算,而且要考核产品的质量成本和责任成本,把成本管理的重心从侧重于简化成本核算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从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并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 (六)加强资金管理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金,而企业的资金毕竟是相对有限的,这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及时解决民企资金问题,对其发展影响重大。一是压缩产品资金占用,降低存货占有资金,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与资金的最佳结构;二是应建立销售收款责任制,调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要制定销售与收款同步发展的管理措施,确保销售款的及时回收,杜绝销售人员只管签订合同而不管实际收款的情况,这是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有效措施;三是确立多元化融资意识。在筹资活动中,应建立活而不乱的资金循环机制,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适度负债经营,保持良好的融资信誉;加强资金的监管,合理使用资金,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部门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分析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有效配合。 (七)建立灵活的财务激励机制 民营企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二次创业时,应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走出少数人所有、家庭式管理的封闭圈子,放弃产权上的独占,从构建企业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允许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内部利益分配。在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流程中,人才作为生产力的要素在民营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突出,而且某种程度上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人才成为民营企业主要的资本构成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建立针对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关键技术人员的产权激励制度,如员工持股计划,经营者持股和股票期权等方式来调整企业内部财务利益结构,是关系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稳定员工队伍特别是人才队伍的决定性因素。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财务管理是民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只有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才有可能使企业经营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促进企业大发展。但由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其财务管理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从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制度、投融资、人员素质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民营企业;财务意识 1 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 1.1 财务信用观念淡薄 (1)财务管理观念陈旧。 首先,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大部分业主根本无法掌握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方法。其次,多数民营企业尚未建立起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观念。再次,会计人员素质水平整体偏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2)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民营企业恶意逃避贷款债务,使贷款机构感到贷款风险太大,从而降低了对这些企业贷款支持的积极性。此外大多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及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不透明。会计信息缺乏可信度,导致企业社会的信誉度和认知度低,从而引起担保难筹资难等一系列问题。 (3)风险意识缺乏。 民营企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民营企业的自身素质的缺陷,使其在经营管理中可能要遭遇更大更多的风险。而一般民营企业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业务上,很少真正关注上述风险的存在,没有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机制,更没有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切实控制和降低风险。 1.2 财务制度不健全 (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彼此之间“三角帐”多,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 (2)成本管理不实用。 一方面,多数民营企业采用精打细算,减少浪费等措施控制成本绝对额。然而,有些企业走向极端,过分追求产品成本绝对额的降低,甚至不惜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达到目的。从长远来看,势必减少企业利润。另一方面,大部分的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管理知识薄弱,难以确定企业生产的盈亏平衡点,在相对成本的控制方面缺乏经验和措施,不能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成本核算方面也十分粗放,这对安排产品品种、调整生产结构十分不利。 1.3 融资困境 (1)融资结构不合理。 与国有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要低得多,主要以内源性融资为主,外部融资很少。外部融资中银行贷款是主要的,权益融资占的比例很少。 (2)融资策略不科学。 不能按照资本结构最优、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行融资。很多民营企业只要能融资,就不考虑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民营企业不计融资成本争着去一板市场和海外上市,但其实很多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最大化。很多民营企业在民间借贷的利息率比银行利率高得多,但民营资本的平均本收益率一般都远低于这个比例,因此这种高成本债务会降低股权收益,减少企业价值。 (3)国家相关政策缺位。 首先,国家没有专设民营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向民营企业倾斜的不多,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其次,尚未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贷款的抵押和担保难以实现。 1.4 投资决策缺陷 (1)投资环境差。 ①投资领域准入问题。目前,民营经济在社会服务业以及国有产权交易领域的投资进入很少。尽管民营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较高,但投资主要流向了劳动与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领域。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大型制造业领域投资不足。②投资服务环境不完善,民营投资行为存在着种种扭曲、失灵。③投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现行投资政策体制条件下,民营经济的投资交易费用、投资资金成本与投资税费负担相对较重,严重制约了民营投资收益的提高。 (2)短期行为制约。 大部分民营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 1.5 资金管理与收益分配效率不足 (1)资金使用缺乏科学性。 很多民营企业缺少资金使用的长、中、短期计划,缺乏现金流量管理观念。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 (2)收益分配不合理。 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在初创发展时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内部股权封闭逐渐暴露出许多矛盾与缺陷,所有者不仅要防范中层员工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甚至要防范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吞食,在分配上较少考虑资本结构问题。 2 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2.1 更新管理理念 (1)提高企业家整体素质。 政府或商会为民营企业家制定培训规划,有计划地鼓励和选送一些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企业进行系统培训,使其通过学习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核算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加强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做好账簿的设置、会计科目的使用、往来账的及时核对清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基础工作,做到账目齐全清楚、凭证完整无误、理账及时、计算准确。 2.2 改革创新财务制度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约机制;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明确涉及财务会计及相关人员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等。 (2)建立科学实用的成本管理机制。 ①财务部门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合理测定企业最佳销售量及保本销售量,进一步确定销售价格,确定存货最佳存量,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②应积极寻找适合企业产品特点的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③应做好成本分析工作,通过与计划、前期以及历史最好水平等进行比较,发现降低成本费用的关键。 (3)实行财务管理预算化。 企业应以销售预算为起点,并根据企业财力确定资本支出预算及对策,根据“以销定产”的原则,确定生产预算,并据以确定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预算,汇总编制产品成本预算和现金预算;最后综合编制预计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2.3 多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1)建立严格的信用体系。 针对目前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民营企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民营企业形象的塑造 仅仅靠企业的道德是不够的,还需要银行的诱导与监管,对整体信用不高的中小企业应该采取“区别对待,严格监管”态度。 (2)利用中介服务提高融资速度。 信用保险介入可提高银行贷款的积极性,由保险公司为企业提供担保。使银行需要承担的部分风险转移到了保险公司,银行贷款的风险降低了,贷款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3)培育民间金融市场。 在我国,一方面是大量的民间金融资本未进入投资领域,另一方面,地方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贷款,而民间正规借贷渠道很单一。可见这是一个有需有求的市场,尽管它是一种地下的非正规的金融,并且存在种种问题和缺陷,但是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4)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发挥股份制融资功能,采取改制、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吸收民间资本、私人资本和外资进行参股。在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条件下,借助于多元投资主体上市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 2.4 投资决策科学化 (1)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为了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必须建立一个由专家、技术人员、管理者和职工代表参加的决策领导机构,这是企业进行正确投资决策的关键,必须有一支作风好、技术硬、懂管理、会经营、有创新能力的决策者队伍。 (2)确立正确的投资方向。 民营企业应关注投资环境的变化,正确评价投资环境,确立投资方向。同时,也要大力营造舆论环境,推动我国政府采取措施完善投资环境的公平性。民营企业应时刻关注政府采取的改变投资环境的措施,适应投资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企业的投资方向。 (3)正确处理投资多元化问题。 民营企业应该以本业为主,慎重对待多元化。此外,政府部门应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积极发展为民间投资者提供政策、法律、财会,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服务等组织,从而避免因信息不完全造成的决策失误。 2.5 完善资金管理与利益分配 (1)创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管理机制。 ①广泛进行资金风险宣传,树立资金风险意识。②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③注重“净现金流”的增长。销售额的增长当然可以带来长期的业务增值,但是只有现金流增长,公司才有财力支付股东红利,才能保证股东权益增长。 (2)强化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在企业的全部资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周转短、形态易变,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①加强财产控制和存货管理。要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 ②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要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3)合理分配利润。 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应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走出少数人所有、家庭式管理的封闭圈子,放弃产权上的独占,从构建企业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允许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内部利益分配。经济利益既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又是企业的归宿。利润分配方式不能单一化,应兼顾各方的利益,采取股权、期权激励机制等先进模式。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以及促进就业等诸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民营企业现阶段的状况不容乐观,仍存在许多问题。就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对策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重视,民营企业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以及促进就业等诸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民营企业却普遍存在生存能力弱、竞争力不强的状况,一方面是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够完善,没有建立起各种完善的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内部管理出现问题,特别是不重视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计划、调度、运用及分配,帮助企业控制风险、提高收益,所以有必要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1 民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意义 1.1 民营企业的财务特征 (1)初始资本投入有限,资本积累能力较弱。 据有关统计,民营企业原始资本都来自个人积累、家庭成员或朋友,资本来源比较单一。而在经营过程中,民营企业的资金利润率水平一般低于大企业,利润增长缓慢,内部资本积累能力较弱。 (2)利润质量较低,盈利能力较差。 民营企业结构大多存在主营业务收入突出、而其他营业收入较少的状况,一旦其主营业务所在的行业出现大的经济滑坡或重大变动,就会使企业陷入利润急剧下降、资金无法周转甚至破产的困境。 (3)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结构不合理。 由于民营企业很难筹集到长期资金,所以多用短期资金来解决长期资金,如固定资产的购入、设备更新等方面的需要,长期资金周转慢、回收期长,而短期负债期限短,随时需要资金来偿还,使得中小企业可能会经常出现急迫的短期偿债的压力。 (4)小规模、低层次生产。 民营企业由于自由资金比较有限,投资规模不大,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的经营管理处于较低层次,产品科技含量低,一般都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素质不高,使得整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限。 1.2 加强财务管理的意义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都与财务管理有关。企业的经济核算、财务监督,更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中枢,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是一种客观要求。它通过对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贯通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等一些管理领域。 (1)财务管理为企业管好资金,确保企业资金的正常流通与安全。 目前,不少民营企业在资金管理中资金入不敷出,资金短缺现象严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这就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通过短期筹款和投资来调剂资金的余缺。 (2)财务管理充分发挥好财务监督作用,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建设一支团结、廉洁的领导队伍是搞好企业的关键,如何防止腐败现象的出现,就需要有财务监督。对于不按财务制度办事的人,进行抵制,直至向上级反映情况。 2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业主“说了算”,凭经验决策 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但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属于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在这规模以下小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家族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现象普遍。权力集中的家族式的经营,使财务管理也高度集中。大部分民营企业决策模式主要为经验决策。由于他们的素质不高,并且中国的经济环境亦在不断的变化,使他们难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决策,造成决策质量低下、失误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这种决策的程序比较粗糙,一般凭借的是以往的经验或是供销人员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决策。在民营企业中财务人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除了对业主有协助作用以外,对企业其他部门影响不大。 2.2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变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人们在追求物质和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削弱,致使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繁出现,从而引起了社会道德关系的变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问题日益明显。在家族式管理的情况下,他们害怕自己的意见,如与其家族中的人不合,就会被排斥。另外,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其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作用的大小,不可避免地从属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往往考虑个人利益,未能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2.3 会计信息失真 据了解民营企业会计资料失真现象较为普遍。会计信息失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财务人员和税务人员的素质不高。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把选人、用人正好限制在了家庭、近亲这个小圈子里,往往出现人力资源短缺,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架构。因此,在解决问题时,难免因孤陋寡闻而导致决策质量低下。所以当企业需要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就明显暴露出家族式管理的弊端。近年来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财务会计人员紧缺的局面,很多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会计,兼了多个单位的账,只是月底花一两天时间去公司做账,时间上不能保证;新会计不是缺乏理论知识,就是少实践经验;更主要的原因是企业是老板的,工资由老板发,不听老板的就被炒鱿鱼,所以会计只能根据老板提供的票据“做账”、“圆账”。 2.4 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普遍落后,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民营企业多数没有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没有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相应的会计软件没有得到普及。一般企业都没有配备电脑,记账都用手工操作;就算配备电脑的企业,由于会计软件的落后,部分工作还是需要通过手工记账来完成,更不用说通过网络来收集信息,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中一般没有财务人员,只有会计和出纳,即使有些企业有,财务人员的知识也比较陈旧,再加上业主对财务工作的不重视,更多的是把财务人员当会计来看,只是负责企业日常的记账、算账和报账工作。 2.5 外部力量监督缺位 政府和会计中介机构是民营企业主要的社会监督机构。政府对企业会计实施监督的手段主要是会计规范和会计监督。会计规范主要指针对会计实务起约束作用的原则、准则、法规、条例和道德守则的总和。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会计法规,民营企业会计现范体系还不健全。此外,虽然《会计法》中有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进行再监督的内容,以保证会计中介机构有效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但由于对其年度会计报表审计风险很高,使得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不大愿意从事民营企业审计工作。 3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系统 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提高控制效率和降低控制成本,所以要重视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内部决策系统的建设。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给民营企业带来了不少机遇,这就要求企业改变以往的决策模式,而要重视对投资的科学论证和分析,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领导者要重视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鼓励财务人员积极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参与新投资项目、成本与收益等论证考核评价工作,从财务管理角度提出改善投资管理,采取强化管理,搜集准确、可靠的投资信息,作出科学的分析论证,供领导决策参考。 3.2 落实会计工作,提高员工素质 (1)深入研究会计人员的价值观,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一方面,会计人员价值观是会计人员对人生目的、意义、态度、生活准则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它具有导向功能,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同样也引导着会计人员的行为。价值观的不同不仅影响个人行为,也会影响企业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企业及会计职业界要合理正确的使用人才,提倡积极的价值观,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反对弄虚作假,培养减少违规事件的职业意识。另一方面,会计岗位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在职人员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政策及有关法律的发展动态、全面的专业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企业在会计队伍素质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培养一个高素质的团队。此外还要通过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使会计人员熟悉和了解国家和行业各项相关的财经法规和政策,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经济法、会计法、税法等相关法律制度。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务实求是、尽职尽守的良好职业道德。 (2)加强财会的基础工作。 首先是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和财会工作负责人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财经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充分认识财会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计量验收、原始记录、内部价格、审批与销核、财产清查、经济合同等一整套财会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程序。其次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及加强业务宗旨,注重知识更新的自觉性。 3.3 加强企业自我完善 主观上要围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确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来确立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遵循合法、有效、全面、适时原则、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及时完善企业自身管理。 3.4 推广和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 要改善和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必然要求。因此,政府要强制性地在民营企业中推广财务软件,规范会计流程,保证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符合财务管理规定,避免手工核算上的随意性和不一致性。新《会计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财务管理软件必须按修订后的《会计法》各有关会计制度进行设计,其核算方式和功能必须符合修订后的《会计法》的规定。财务管理软件的推广使那些仅仅将电脑当做摆设,或者只是当做进行资料的保存和简单计算工具的企业,真正实现电脑的价值并且大大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此,应加强民营企业负责人及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选用合格的会计人员,树立现代财务管理意识等,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加强监督,以提高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以保证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健康发展 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拥有民营企业1000余万家,占我国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0%以上,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民营企业涉及工业生产、商品流通、饮食服务、能源、交通、原材料、城市供水、供电、环保、公交、科教、信息等行业,对我国国民持续稳定增长,拉动民间投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创新与成果转让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远不能适应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加强民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外部监督,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融资受限,发展资金短缺 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有资金,经营规模受到自有资金的限制。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规范、财务报表不真实等问题,使得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信任度不高。银行为了控制贷款风险,民营企业的贷款往往被要求提供抵押和担保,不仅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而且贷款额度也受到限制。另外,国家没有专设民营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民营企业倾斜,在很多方面,民营企业还不如外资企业,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设立了担保公司,但担保的贷款额度以及条件等都有较大的限制,效果并不明显。 (二)财务控制薄弱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主要具体表现在:没有按要求设置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会计科目和会计账簿的使用不规范;会计出纳同为一人;账簿的设置、记账、核算、调账、销账等会计行为随意性较大;账务处理和报表的编制不规范等问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2、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或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或虽然建立,但没有认真执行等问题。主要表现在:(1)大量使用现金交易搞账外销售,给企业管理带来现金及税收风险。(2)没有充分认识财务管理对经营决策的作用,财务人员被充当“记账”员的角色。而且有大量的民营企业使用兼职会计人员。由于兼职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良莠不齐,通常是“有多少凭证做多少账”,目的只是为了应付税务部门的需要,缺乏对财务资料进行分析,因而无法有效地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财务数据。企业在决策所需信息中,相当程度上仍以供销人员为主体的市场信息收集方式,财务人员参与收集分析信息极小,决策信息准确度、可靠度得不到有效的映证。(3)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短期行为比较突出,使用流动资金过量购置不动产等现象在某些地方特别突出,往往造成经营急需的资金紧张,财务陷入困境。(4)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造成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困难,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5)没有建立科学的存货控制制度,存货控制薄弱,往往造成资金呆滞等。 3、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企业的投资者同时是经营者,经营管理权力通常高度集中,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普遍现象。由于对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导致两套账、多套表等问题大量存在,会计信息失真。 (三)从业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科学管理需要 一些民营企业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科学管理需要。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同时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但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法》等财经法律法规以及会计专业知识缺乏学习和了解,更谈不上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另一方面,会计从业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知识更新速度慢,缺乏自我学习和终生学习的精神,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观念滞后,甚至还存在任人唯亲、无证上岗的现象,导致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实务操作水平跟不上科学管理的需要。 2、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体系,未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没有建立科学的经营、筹资、投资预测决策和风险预警、规避机制,企业的管理事务由老板说了算,导致财务控制能力弱,决策科学化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对经济运行缺乏调控实效。 3、会计电算化运用水平较低。受企业负责人或会计人员思想观念、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实现会计电算化,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分析。 二、解决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管理理念及方法双重因素造成的,解决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制定或完善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 由于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通常较小,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资金运作的能力较弱,从而影响了民营企业市场融资资信,从客观上要求国家制定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政策,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加强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促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1、根据《会计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这是做好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首要的和基本的一环。 2、财政部门应经常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通过整顿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验收活动,保证民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制度化,及时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规范、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资料。 3、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效率意识和管理服务意识,准确处理会计业务,加强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利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民营企业负责人提供良好的建议,当好企业负责人的参谋和助手,促进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1、提高财务人员和企业负责人的财务管理认识水平,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理财的重要内容。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 2、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有效配合,杜绝用流动资金购买不动产的行为,规避资金周转风险。其次,建立赊销制度,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和收款管理办法,加强对赊销客户信用的调研评定,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再次,建立存货管理控制制度,加强存货管理,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有效地利用资金。 3、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定期检查盘点财产,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 4、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的宣传力度,以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促使民营企业密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进行有效的实施,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以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执业素质 1、加大对单位负责人会计法、会计制度等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会计社会氛围,建立单位负责人学法守法的监督考核长效机制,促使企业负责人认真落实“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法定要求,自觉履行单位会计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职责,进而提高企业负责人领导本单位会计工作的水平。 2、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财政部门应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严把资格准入关,杜绝无证上岗。会计人员还要自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学习,全面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充分发挥会计中介机构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的执业质量,不断拓展中介机构业务外延,为民营企业提供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会计咨询、税收筹划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4、企业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应牢固树立财务管理意识,逐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增强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诚信度和公信度,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投资能力,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进一步加强对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管理;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分析和考核中的作用,提高经营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执行预算管理制度,认真做好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对企业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和监督,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5、加强会计电算化建设。电算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民营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高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以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最高新的技术、最精细的管理获得最优厚的收益。 6、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会计监督。目前,财政、税务部门的督导还不到位。外部监督的弱化和缺位给民营企业造假账粉饰会计报表提供了方便。因此应以财政部门为核心,税务、审计、工商、统计、社会中介机构等构成立体化的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监督检查的联动和共享机制,促使民营企业讲诚信,有效地解决两套账、多套表等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创建和维护良好的会计环境。 三、结束语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支撑则是会计核算。民营企业要切实提高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理性认识,逐步建立现代的财务管理制度,从大处着眼,从基础起步,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也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和指导,以保证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作者单位:闽东福宁会计师事务所。作者为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任该单位主任会计师)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管理不足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其中,作为“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1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不仅阻碍了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进步。为此本文结合实际,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解决对策,以提高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进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素质不高,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在非规范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非规范的投机操作“爆发”起来的。这些企业的领导者当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平不高,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和创业习惯的限制,较大一部分民营企业家看不懂或不重视财务报表,根本无法掌握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方法。而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管理者中,有普遍存在长于技术而拙于管理的现象。再加上民营企业从来都存在重市场、重技术、轻内部财务管理的思想,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这些领导者简单地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完全无视财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也导致他们对专职财会人员的轻视,甚至把他们归为后勤人员一类,忽视财会人员在企业中应发挥的管理职能。这大大制约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进程和持续发展。 (二)财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缺乏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家族链”式的管理模式使民营企业在选择财务管理人员时往往是任人唯亲,这些亲属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培训,对财经法制度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不能按照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更难运用财务数据和财务管理手段参与管理。由于信任危机,阻挡了非家族优秀财务人员的进入,即使有非家族财务管理人员进入,也往往因用人制度不公而离心离德。同时由于人情观念限制,也会导致财务控制的考核、奖惩制度无法得到严格执行,造成财务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三)财务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欠缺 据了解,多数民营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不够科学,存在着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的弊端,也有不少的小企业甚至不设置财务机构,或虽设置机构却形同虚设。同时,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没有设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有的虽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但归属于财务部门领导,出现又当裁判员有当运动员的现象,根本就查不出问题来。还有为了节约成本,出现一人多岗现象,对不相容岗位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为舞弊埋下了隐患。 二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对策 (一)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提高财务管理的意识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要树立全新的理财观念,一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将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民主参与式的财务管理模式。二是要确立资本多元化的财务管理观念,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要确立信息管理的财务管理观念,从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分析和利用信息入手,进行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以便寻找企业的发展良机。 (二)转变用人观念,完善用人机制,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民营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财务管理机构的相对简单,但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又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民营企业家要加强学习,在管理工作之余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及必备的财务知识。同时民营企业家要克服任人唯亲的思想,财务管理等关键岗位应安排具有相当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另外,要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法律知识教育,建立后续教育制度,鼓励财务人员学习和创新,适时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而且如有必要还应从外部引进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并采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留住人才,为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 (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不同于大型国有企业,在制定财务会计制度时,应当遵循针对性、操作性和强制性原则,制定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一是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统一负责企业的资金融通、现金出纳、财会管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以及预算编制、决算工作。二是要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如现金、采购、报销、稽核等制度,实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要完善财务处理流程,规范会计行为。企业任何重大的财务和经营活动决策,应当有科学的财务处理程序;账、款、物应设专人分管;财务人员要参与制定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把好资金支付审查关。四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民营企业的财务监督。在企业中推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稽查制度。如设有内部审计部门,则应独立于财务部门,直接向董事会负责,以体现独立性。 总之,财务管理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民营企业能解决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规范财务管理活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民营企业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营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分析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是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淡薄 民营企业投资人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较大一部分民营企业家看不懂财务报表,更无法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方法,在进行财务活动和处理各种财务关系时,主要依靠个人意愿,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倾向。还有一些经营者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和重销售、轻理财的观念,认为企业效益是靠“做”出来的,而不是“管”出来的,忽视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缺乏全局性财务理念,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民营企业往往得不到应用,从而制约了民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二)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民营企业大多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集权现象严重,很多民营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而且,大多数民营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企业整个财务监督系统处于失控状态,资产流失、浪费现象严重,资产管理效率低下,企业风险加大。 (三)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当前,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理论上,企业资金来源有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利用自有资金三种渠道。但实际上,民营企业的筹资渠道却非常狭窄。首先,从直接融资来看,我国证券市场不够发达,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筹资的条件比较苛刻,只有极少数的民营企业能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大多数民营企业只能望“市”兴叹。其次,从间接融资来看,民营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但是,由于银行将资金安全性置于首位,对担保的要求相对苛刻,民营企业很难提供银行需要的充足的抵押质押物,获得贷款较难,特别是获得长期贷款较难,一般只能从银行取得金额小、期限较短的短期贷款。通过担保公司和各类基金提供资金支持更是杯水车薪。最后,依靠自有资金几乎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但自有资金毕竟有限,也往往很难满足企业的全部资金需求,从而导致资金严重不足,限制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四)投资盲目,缺乏科学性 过分集权是所有民营企业的通病,投资往往仅凭个人的意愿,投机心理较重,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集体决策机制,投资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投资方向难以正确把握,经常表现出轻率、幼稚的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有盲目跟风的思想。还有一些民营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没有做好投资前的市场调查及对未来风险的预测及防范,只单纯看到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分散风险作用和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的短暂成就感,而没有意识到企业扩张与资金实力、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矛盾,没有意识到跨地区、跨行业乃至跨国的多元化经营是需要条件的,而且多元化经营也不一定能实现人们分散风险的初衷,反而可能导致财务分散、风险增大。由于投资的盲目性,特别是过分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很容易导致民营企业资本结构比例失调、资金周转速度缓慢,从而降低投资项目的收益性,加大财务风险,易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五)财务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机构设置不健全,财务人员配备不合理的问题。有不少中小企业干脆不设会计机构,会计工作全部委托会计事务所,或者任用自己的亲属担当。有的企业虽设置财务机构,却存在着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弊端,形同虚设。同时,民营企业财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由于民营企业的家族意思浓厚,在财务这一敏感部门,用人的重要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忠诚度”,无血缘、乡缘关系的财务管理人员很难与家族势力平衡,真正有能力的财务管理专才很难留住,因此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家族成员。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未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能力,甚至严重缺乏会计职业道德,难以为企业管理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 二、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与“会计”不分,财务管理的内容也主要是局限于营运资金管理,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要从大局把握企业经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并从思想上提高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核心地位,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起全新的财务管理观念,诸如以人为本观念、知识管理观念、信息管理观念、法治管理观念、信用观念、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价值观念、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理念。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针对民营企业财务控制薄弱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1、建立健全财务机构,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针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大多与会计实行混岗作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职能难以充分发挥的现状,民营企业应建立反应灵敏、高效、快速、独立的新型财务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等相关的财务计划与预算、决策与控制、分析与考核等一系列工作。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严格而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例如:(1)建立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对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不相容职务要有专人负责,不可兼职。(2)建立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明确规定涉及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具体办事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3)建立会计系统控制制度。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工作流程,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2、加强现金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 首先,确立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作为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营利组织,实施“收支两条线”主要出于两个目的:第一,对企业范围内的现金进行集中管理,减少现金持有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二,以实施收支两条线为切入点,通过高效的价值化管理来提高企业效益。 其次,科学地确定现金最佳持有量,既要满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需要,又要努力降低现金持有成本,减少现金流动过程中的风险,从而有利于企业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最后,加强现金的日常管理,建立高效的收账系统,确保资金的回收,同时采取各种方式尽可能延缓现金的支出时间,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 3、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加强存货管理,合理确定经济采购批量,加强存货的保 本期和保利期控制,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及时评定客户的信用状况,制定恰当的信用政策;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控制和管理,减少坏账、呆账和死账;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 4、加强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民营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对成本进行正确的核算和控制,努力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建立科学、严谨、实用的成本管理机制,从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并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5、加强对风险的控制 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一般而言,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大。民营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认真分析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积极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要做好事前的财务计划与预算,事中的财务决策与控制,事后的财务分析与考核,努力降低企业风险。 (三)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特别是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方必须共同采取措施,从主、客观方面逐步改变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不利因素,才能促进民营企业尽快驶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1、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包括:制定针对民营企业的帮扶政策;落实机构,建立和完善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善资本市场,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等各项措施。 2、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包括:金融机构应转变经营观念,扩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对民营企业融资实施特殊优惠政策;改进银行内部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贷管理,降低银行信贷风险;进一步完善对民营企业的配套金融服务体系等措施。 3、民营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自身融资环境。包括:规范企业财务制度,满足银行贷款条件;规范自身经营行为,提高信用程度与经营素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开辟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融资方式,如利用融资租赁和尝试发行可转换债券等等。 4、民营企业之间成立企业基金会,建立多渠道多部门的融资体系。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其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民营企业的入会费,管理上实行基金封闭运行,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面向市场,科学投资 民营企业必须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具体包括: 1、明确投资方向。民营企业应以对内投资为主,主要包括:新产品的试制、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人力资源的投资等。正确的投资决策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2、规范投资程序。民营企业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管理。 3、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民营企业在资本的积累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从而分散投资风险。 (五)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 加强财务管理,人才是关键。财务管理的关键岗位应安排具有相当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人员。要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培训,开展好职业道德教育,建立继续教育制度。鼓励财务人员学习和创新,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调动财会人员的积极性。摒弃家族化和亲缘化,积极从外部引进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并采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留住人才,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蓄积能量。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关于民营企业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不仅带来了很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还为国家财政收入和新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民营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发展模式与经济形态需求,也存在着自身的很多缺陷与不足,尤其表现在财务管理方面,并逐渐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桎梏。本文将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应对策略 研究 一、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我国民营企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科学管理企业财务的意识 据调查显示,当前国内很多的民营企业投资者,根本不具备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无论是企业财务资产,还是人事方面的管理,都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管理体制;多数民营企业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即企业中所安排的管理层人员基本上都是企业所有者的亲属,该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管理活动的无序化。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领导者总是占据主观性位置,随意性太大,很容易导致企业的各种决策的严重失误,同时也很难吸引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加入,长此以往,民营企业的发展比如受阻。 (二)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引导 调查显示,在国内每年的破产企业中,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大约占到七成,民营企业从本质上将最缺少的就是科学的财务管理引导,对财务信息数据与风险预测活动没有有效的管理,而实际上各种财务决断带有很大的主观意识与随意性。从实践来看,该种决策手段和方式之风险,在没有或竞争非常小的市场环境下根本感觉不到,但是当企业不断发展和规模扩大时,若没有有效的信息数据作为支撑,则很快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出现资金分散、波动以及流失等风险问题。 (三)融资手段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从市场来看,当前企业的融资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却仍然非常的局限,这是由民营企业的自身性质与发展规模决定的。在当前的形势下,民营企业虽然受到了限制,难以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实现融资之目标,但是它可以通过民间的方式进行融资,比如高利贷款。但从本质上来讲,通过诸如此类的民间方式,只能筹集到小额的资金,而且融资成本也非常的高,加之没有第三方的监督和管理,往往会因企业决策的严重失误而导致其难以正常的经营和发展,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目前来看,虽然证券市场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一根救命草,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这是指望不上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证券市场的进入门槛太高,债券发行的条件非常苛刻,多数民营企业难以分到这杯羹。总之,由于民营企业的融资手段非常的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所以民营企业因发展和经营资金不足而导致企业破产。 (四)缺乏支持,财务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由于其发展规模比较小,只能通过节约运营成本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多数情况下不设专门财务管理部门或者财务管理机构,而是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委托给会计事务所尤其,或者由一些非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兼职管理。在这样的条件下,难免会出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无序化的管理模式下,很容易出现企业核算、结算不清晰以及财务管理不透明等问题。对于这些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则很容易造成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的急剧增加,企业资金运作程序不明确,最终导致企业资金的严重浪费。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类事情恶化的更为严重情况时,影响民营企业在银行里的信誉,这将给民营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信誉问题,以后贷款则更加困难。在该种财务管理模式影响下,民营企业可能会产生很多的坏账或者烂账。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民营企业多数都是家族企业或者家族产业,企业中的多数甚至是全部重要职务都由其亲属来担任,这种相对比较混乱的财务管理机制很容易导致民营企业留不下真正的人才,若没有高水平的人才作为基础,企业将失去核心竞争力,最终走向破产。 二、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一)改进和完善企业发展的周围环境条件 民营企业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应当首先对当前的法律政策以及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进行改善。从实践来看,尽管国家及相关部门已经对现有的法律和政策进行了调整,也在法律上确立了民营企业的合法地位,但只有这些是不够的,还要对现行的法律政策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进行优化和改善。实践证明,法律政策环境以及社会运行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地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可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以此为基础来促进民营企业的融资,使资金更多地流向民营企业,以支持其经营和发展。此外,还可以以信用社为基础,组建一些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或者业务窗口,通过试点和市场导向,给予民营企业以政策上的倾斜与引导,助其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民营企业融资和规范当前的金融市场,笔者建议应当逐步建立一个有秩序的市场外证券交易场所,这也是民营企业融资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加强对担保公司的组建,使之专门为民营企业的各项融资活动做担保。同时,还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民营企业之间竞争秩序的构建,并对民营企业及其产品进行规范和监督检查;应当不断地改善传统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间的差别,尤其是国家政策上的待遇资助等。同时,还要不断地改善民营企业内部的人事管理环境,培养领袖型的民营企业家,为招贤纳士和引进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解决融资难问题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应当在其自身的产权管理机制、责权分配以及管理体制上加强改进与完善,对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控制,并且对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决策机制一定要科学。民营企业应当不断地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水平,积极地开展各项风险评估和管理活动;同时,要对民营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加强重视,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杜绝和减少盲目投资行为的出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完善资金投资和决策管理机制。为解决融资难问题,笔者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加大对企业的财政和税收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第二,要积极建立和探索多种形式和层次的中介服务与管理体系,其中包括信息的评估、咨询以及融资担保等业务。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对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宽工作。通过对现有的证券市场及地区产权交易市场的组建,进一步为企业的股权转让、托管、资产以及土地上的各项权利交易等形式,来改变民营企业的股权流动性,从而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除以上策略外,还要逐渐摒弃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树立起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在企业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及其条件不断发展的今天,民营企业的发展应当靠其自身的创新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和水平,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起与现代企业理财相适应的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同时,还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尤其要对民营企业开展财务会计管理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的财会管理水平,以保证企业理财目标的实现。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调研设计 (一)调研的方式 2011年3月到9月,由课题组成员与所指导的学生成立三个调研小组,向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东莞市中小企业局、东莞市工商联等政府、团体学习调研,走访知名的管理软件公司(如东莞用友、东莞金蝶、甲骨文广州分公司)、广东中诚安泰会计师事务所、东莞德正会计师事务所、东莞民营企业(以下简称:民企)50强及东莞中小型民企。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问卷282份,回收率为62.67%,其中有效问卷272份,有效率为96.45%。调研涉及的企业行业类型包括: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化工、造纸及纸制品、玩具、宾馆、餐饮、建筑与房产、咨询服务、其他行业。调查形式包括:问卷调查、座谈会、电话传真、电子邮件、QQ在线、信函调查等方式。 (二)问卷设计 经过多次论证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首先要保证对东莞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情况的整体判断,并且具有长效作用,形成基础性指标和相对稳定的工作机制。问卷共设计了52个问题,其中3个开放式问题,49个封闭式问题。在具体设计封闭式问题上,又分为肯定否定式、多项选择式、等级评分式等多种题型。通过本问卷调研可以全方位立体化考察了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状况。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具体包括: (1)产业结构。本次调研只涉及第二、第三产业企业,第二产业占58.09%,第三产业占41.91%。 (2)企业类型和形式。本次调研中,现代公司制企业占69.49%,是民企主要的企业类型;其次是合伙制民企,占16.54%;业主制民企占13.97%。 (3)出口/内销。在调研的企业中,出口为主,内销为辅的企业占17.65%;内销为主,出口为辅的企业占30.88%;只做出口业务的企业占9.19%;只做内销业务的企业占42.28%。说明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民企出口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有从外向型出口为主转为拓展内地市场的趋势。 (4)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在调研的企业中,采取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占6.62%,分散式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占81.99%,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占11.39%。在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企业中,设置了内部银行机构或类似机构的企业占5.56%,设置了财务结算中心的企业占27.78%,设置了财务公司的企业占5.56%,选择其他方式的企业占61.10%。 (5)企业内部控制。在调研的企业中,有55.88%的企业表示建立并实施了基本的内部控制措施,有36.40%的企业表示仅部分岗位设置遵循了内部控制原则,有7.72%的企业表示大部分内部控制处于缺失状态,企业仅凭“老板”或者管理者的意志、命令来维持运转。说明东莞民企内部控制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帝王情结”与法人治理结构缺失,风险意识不强,信息流通不畅,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控制乏力。 (二)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状况分析 具体表现在: (1)财务管理信息化战略地位。一是是否设置独立的IT部门和首席信息官(CIO)。在调研的企业中,仅有18.01%的企业表示设置了独立的IT部门,有81.99%的企业表示尚未建立独立的IT部门,只是聘请了少数的IT维护人员。有9.19%的企业表示设置了CIO,有90.81%的企业表示未设置CIO。这说明东莞大部民企规模较小,信息化程度较低。二是CIO在企业中的地位。CIO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越高,资源调配权越大,越有利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在设置CIO的企业中,表示CIO处于企业高层领导地位的占36%,处于企业中层领导地位的占64%。这说明仍然有很多企业信息化领导力偏弱,未将信息化管理工作提升到公司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三是财务信息化规划的制定情况。在调查的企业中,有12.13%的企业专门制定了信息化战略规划,有32.35%的企业在制定企业总体规划中包含了信息化规划的内容,有55.52%的企业尚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这说明信息化战略规划尚未普遍得到企业的充分重视,信息化战略规划水平有待提高。四是财务信息化预算的制定情况。调查统计发现,单列财务信息化预算的企业占18.38%,财务信息化预算分散在总体预算中的企业占36.03%,无成文的信息化预算的企业比重最高,达45.59%,其中包括尚未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五是全面预算管理。在受访人群中,认为自己企业实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占17.65%,认为自己企业部分实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占33.82%,认为自己企业尚未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占48.53%。这说明,东莞大多数民企没有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即使在17.65%的自认为实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中,也不一定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预算管理。因此,民企如何运用基于多维数据模型的专业预算软件、ERP软件、Excel等工具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六是精细化管理。在本次调研中,认为自己企业已经实现了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占8.09%,认为自己企业正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占29.04%,认为自己企业尚未开始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占62.87%。这说明,东莞大部分民企仍停留在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和传统经验管理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一些企业举步维艰,甚至关门大吉。因此,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以及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是民企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也是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七是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必然遇到原有工作流程与信息化系统要求之间的冲突,对此,有50.00%的企业表示依照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原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和重整,有26.47%的企业表示大部分业务沿用过去的流程和规范,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业务流程重构和规划。有23.53%的企业选择其他。八是管理决策层对财务信息化的态度。在被调查的企业中,管理层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态度分为:给予高度重视并予以充足的资金支持的企业占34.19%,重视并予以相关的资金支持的企业占37.87%;比较重视,但资金不是很充沛,偶尔有少部分资金拖欠的企业占19.49%;不重视、资金不到位的企业占8.45%。说明经过30多年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民企对财务信息化普遍重视。九是基层业务人员对财务信息化的态度。在所调研的企业中,有63.60%的企业员工渴望实现信息化,积极参与信息化实施;有33.09%的企业员工有信息化的愿望,但不是很主动参与信息化实施;有18.75%的员工习惯了传统的手工方式,但由于上级部门的要求,不得不实施信息化;有6.99%的员工对信息系统有严重的抵触情绪,持保守态度,经常发牢骚,埋怨新系统不如老系统好用。这说明绝大部分员工能积极配合信息系统的实施。十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对企业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有75.37%的企业表示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企业的战略转型、管理水平、成本控制、经营业绩、市场竞争力、员工的业务素质等取得了明显成效;有23.16%的企业表示财务管理信息化只是用计算机替代手工劳动,在上述方面没有实质性进展;只有1.47%的企业表示财务管理信息化给企业添乱,使企业管理更糟糕,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2)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一是因特网接入能力。在调研企业中,96.69%的企业具有因特网接入能力;52.57%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48.53%的企业实现公司门户网站应用。这说明,企业都非常重视通过网络手段来宣传自己,推广业务。规模小的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等原因没能建立自己的网站。二是因特网应用现状。在调研企业中,有24.63%的企业表示远程登录税局官网开具发票,95.96%的企业实现了网上报税,68.01%的企业开通网上银行并进行网上支付,32.72%的企业通过网上采购,32.72%的企业运用网络进行销售,36.76%的企业通过网络开展售后服务,73.53%的企业利用网络收集客户与供应商信息。这说明,网络已与现代企业的日常运作息息相关,甚至离开了网络,企业就无法正常经营下去。三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调研数据显示,没有建立基于Intranet/Extranet的企业网的企业占25.00%,在具备基于Intranet/Extranet的企业网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流程的跟踪与监控的企业占26.47%,实现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换的企业占48.53%。这说明,东莞民企大部分已建立企业内部网,提高了办公效率。四是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硬件现状。在受访的企业中,表示财务部门仅有几台孤立的电脑占7.36%;财务部门建立局域网,但没有专用服务器占8.82%;建立局域网,并有专用服务器(C/S结构)占27.94%;建立局域网并有服务器且与INTERNET连接(C/S与B/S混合结构)是当前财务管理系统的主流模式,占50.00%,该模式既保证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安全,也使系统维护扩展更方便,降低总成本;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般选用B/S架构,占受访企业中的5.88%。这说明,东莞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硬件配置总体水平较低,跨省跨国的上规模民企数量偏少。五是企业财务信息化的软件现状。调研结果显示,没有全面实施ERP系统,只是使用独立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的企业占48.53%;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使用ERP或MRPII的财务管理模组的企业占25.00%;未实现会计电算化,仅使用Excel、Word等办公软件处理会计核算工作的企业占26.47%。说明东莞的大多数个体工商户和部分私营企业会计核算仍处于半手工处理状态。六是原有网络、硬件、软件能否适应新系统的要求。有70.22%的企业对此持肯定态度,有29.78%的企业持否定意见。说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网络、硬件、软件平台的要求不高,即使是ERP系统,大部分企业现有硬件配置也都基本能满足其正常运行。然而,当现有硬件环境不能满足新系统的配置要求时,有35.80%的企业管理层非常乐意购建先进的硬件设施,有7.41%的企业硬件建设审批慢、周期长,有56.79%的企业只要旧硬件能凑合用,就不会换新设备。说明民企在资金使用方面控制很严,设备利用率很高。 (3)电子商务。一是电子商务是网络营销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东莞民企逐步意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战略地位,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加强电子商务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调查数据表明,在采购、销售业务中运用了电子商务手段的企业达32.72%,其中,电子商务贸易额占该类企业市场营销方式贸易额的比重为13.67%;未采用了电子商务的进行采购和市场营销的企业占67.28%。这一结果说明,目前东莞民企开展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很大。二是电子商务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影响。有23.16%的企业表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整合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产生的大部分无纸化电子凭证可在经济业务发生的同时通过网络进入财务管理系统,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有76.84%的企业表示电子商务生成的数据尚不能自动进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这说明,东莞大部分民企尚未实现真正的网络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系统仅限于局域网,不能完全支持远程应用。 (4)核心业务与决策信息化水平。一是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在本次问卷设计中,将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分为三层。一是初级水平,即信息化覆盖部分主要业务流程,业务流程自身及业务流程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在主要业务流程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二是中级水平,即信息化覆盖80%以上的主要业务流程,并能实现及时充分的数据共享。三是高级水平,即主要业务流程全部实现最优控制。在受访的对象中,自认为处于初级水平的企业占42.65%,处于中级水平的企业占48.53%,处于高级水平的企业占8.82%。二是决策信息化水平。本问卷调查表中,将财务决策信息化水平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初级水平:即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为财务决策提供初步支持。二是中级水平:即能开展数据分析处理,对各种决策方案进行优选,为财务决策提供有力的辅助支持。三是高级水平:即采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进行财务决策智能化。在被调查的人群中,自认为企业处于初级水平的占64.71%,处于中级水平的占33.82%,达到高级水平的仅占1.47%。 (5)系统实施。一是系统实施方式。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购买商品化软件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企业达86.76%;选用自行开发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企业占1. 48%,通过委托开发方式来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企业达8.82%,通过联合开发方式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企业占2.94%。说明购买通用商品化软件方式是一般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首选,只有特殊需求的企业才考虑其他方式。二是选购了哪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统计数据显示,实施ERP或财务管理系统的企业中使用用友公司产品的占22.43%,金蝶公司产品的占61.03%,SAP公司产品的占4.41%,Oracle公司产品的占1.47%,其他公司产品(如神州数码的易飞等)的占10.66%。这说明在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国内软件公司所占份额超过85%,国外ERP系统虽然有先进的管理思想、成熟软件技术和完整的服务体系,但由于对我国税制、国情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本土化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价格也是国内软件所不能相提并论的,一般只有资金雄厚的跨国大型企事业单位才考虑购买国外的ERP系统。三是软件系统是否能满足企业的个性化业务处理的需求。在被问及软件系统能否满足企业的个性化业务处理的需求时,26.47%的受访者表示现有的商品化解决方案能够满足企业自身的需要,51.47%的受访者表示服务商的通用方案不能拿来就上线,需要经过客户化个性改造后才能适合业务处理的要求,22.06%的企业表示大多数信息化产品不能满足企业个性化业务的需求,必须通过业务流程重组、软件二次开发,甚至采用自行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等方式量身订做信息系统。四是售后服务的满意度。在对软件提供商的售后服务是否满意的调研中发现,表示很满意的企业占19.13%,表示基本满意的企业占61.76%,表示不太满意的企业占11.76%,表示不满意的企业占7.35%。这反映了软件供应商的售后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五是财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层次。根据调研统计,处于会计事务处理信息系统阶段的企业占72.79%,处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的企业占21.33%,处于财务决策支持系统阶段的企业占5.88%,处于财务经理信息系统阶段的企业占0%。说明东莞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仍主要处于初中级水平阶段。六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的模组。在问卷中,使用会计事务处理系统全套模块(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系统)的企业占92.65%,使用成本核算、财务分析、控制模组的占企业19.12%,使用财务预测、决策模组的企业占16.18%,使用其他模组的企业占1.47%。七是企业是否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调查发现,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企业占45.59%,尚未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企业占44.12%,有10.29%企业选择其他。八是新旧系统数据接口。在新旧系统切换的调查中,有17.65%的企业表示“全部数据均能通过公共的数据接口自动导入”,有51.10%的企业表示“大部分数据可自动导入,但有些数据仍然需要手工输入”,有19.12%的企业表示“无法自动导入,全部靠手工重新录入新系统”,有12.13%的企业选择其他。这说明《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为不同软件公司开发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的数据自动交换提供了条件。九是财务管理模组与ERP其他模组的信息集成。在问及财务管理模组与供应链管理模组SCM、人力资源管理模组HRM、生产制造等模组、办公自动化系统OA能否实现无缝集成、数据全程共享时,有13.24%的企业选择“完全可以”,有54.78%的企业选择“基本可以,有些环节需要人工辅助”,有23.16%的企业选择“不可以”,有8.82%的企业选择“其他”。十是财务管理信息化期望带来的效益。在受访企业中,期望通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流程优化的占64.71%;实现信息集成共享占75%,实现快速决策占34.93%,提高效率占67.65%,其他方面占1.47%。 (6)信息系统的安全措施。调研数据显示,61.76%的企业制定了严格的信息安全制度并重视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38.24%的企业采取本地实时备份;83.09%的企业采取本地定时备份;10.29%的企业采取异地实时备份;13.24%的企业采取异地定时备份; 89.71%的企业安装防火墙;13.24%的企业采用防入侵检测技术;29.41%的企业采用身份认证、识别系统;32.35%的企业安装企业级杀毒软件,并按时升级;59.93%安装单机版杀毒软件,并按时升级;26.47%的企业安装邮件加密系统;19.12%的企业建立虚拟专用网;32.35%的企业对网络流量相关的设备(包括:档案服务器、网络服务器、防火墙)等有备份。可见,企业采取了以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技术为主的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措施,但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式的安全体系。 (7)财务管理人员培训。83.82%的企业表示对于不能胜任信息化工作的财务人员组织培训,16.18%的企业表示没有对财务人员进行信息化的业务培训。一是培训形式。20.59%的企业采用专业教师进行信息系统操作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通过考核者方能上岗。77.57%的企业采用“师傅带徒弟”形式,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边学边做。这种方式不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也不需要企业额外的培训支出,所以是大部分民企对新员工培训的主要途径。1.84%的企业选用其他方式。二是培训内容。统计调查发现,根据岗位要求确定每个员工培训模块的企业最多,占58.82%,既灌输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又全面培训软件使用方法和技能企业次之,占27.94%,全面培训软件相关的操作技能和方法,但忽视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的企业占13.24%。这说明民企在人才培训方面非常务实,讲究实效,目的是让员工做好本职工作,却不知灌输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才能使员工更好发挥信息化工具的作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任务。 (8)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在问及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时,18.01%的企业表示领导重视不够,18.01%的企业表示资金缺乏,15.44%的企业表示缺乏政府支持,23.16%的企业表示企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25.00%的企业表示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29.04%的企业表示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不足,33.82%的企业表示信息人员缺乏专业培训,16.18%的企业表示信息安全缺乏保障。由此可见,东莞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少,需要政府、市场、股东、管理当局、员工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三、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建设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服务体系 民企信息化建设存在小生产与大社会的矛盾,需要依靠政府、行业龙头企业、第三方服务商搭建信息化社会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均摊集群协调费用,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服务商要以中小企业需求为导向,提供适用、低价、简单的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互利双赢。 (二)营造良好的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政策环境 民企期望改善政策环境。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政策扶植、规范服务、人才培育、咨询服务等。建议市政府设立民企信息化发展基金,通过资金补助、奖励、贴息等形式,对东莞民企信息化建设的示范项目、产学研项目、人才培训项目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促进民企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科技学院等本土高校开展产学研项目并设立培训基地。为民企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融资环境,支持信息化社会服务平台的建设。 (三)建设网络安全环境与信用体系 很多民企通过网络实现采购、营销、生产调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因此网络安全环境和信用体系成为民企信息化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 (四)民企信息化宣传普及 政府、新闻媒体、职业团体通过成果展览、交流研讨、技术推介等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普及教育方式,向民企宣传信息化知识和企业成功案例。营造有利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提高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促进东莞民企信息化建设的提升,加快推进东莞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 (五)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由政府搭台,发动全社会力量,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民企信息化培训,特别要重视对企业决策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引导企业通过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使信息化人才来得快,留得住。条件好的企业要加快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建立一支稳定、高水平的信息化团队。 (六)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要适应新业务及中小民企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交易和事项,软件供应商应与时俱进,对系统不断升级更新,扩充软件功能,增强软件性能,以适应新业务处理的需要。另外,中小民企将成为市场中数量最庞大的实体,是软件供应商争夺竞争的重点。 (七)建立健全信息化环境的内部控制制度 民企要根据企业实际管理和业务的需求,按照最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实现控制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明确职责分工,解决企业治理结构问题,完善绩效管理控制。 (八)业务流程重组 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与重组,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摒弃只会增加成本,不会带来效益的不合理的,与企业战略目标不符的流程及环节,进一步优化能够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并使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业务以及关键流程。 (九)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 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要根据管理需求和业务特点完善公司的预算编制体系,统一预算格式,提高编报效率,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十)资金集中管控模式 按照软件资源规划,通过流程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构建资金集中管理的信息化环境,实现资金集中、实时、全程监控。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摘要:现如今,在我国经济市场发展中,民营企业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在加快经济增长、转移农村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从而使民营企业遇到大量新问题。尽管问题的出现既有来自民营企业自身,又有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然而,民营企业更要充分认识存在的问题,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制定更有利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本文主要对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且重点对导致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加以详细阐述,同时又提出了一些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重要性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因受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再加上,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冲击,这些都会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然而,在民营企业内部,因社会体制发生了巨大改变,所以,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偏低。由此看来,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并且在提高经济水平、完善市场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劳动力等层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当前国民经济最活跃的增长点。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又遇到了大量新问题,特别是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极为突出。可以说,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是一个整个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中,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包含多个内容,例如:资金筹集、分配、回收等,并且在民营企业管理各个管理中都能涉及到。然而,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依然存在大量新问题,例如: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管理意识不强等,上述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怎样减少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完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三、当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不强 和国有企业或是外资企业相比较来说,我国的民营企业缺少相应的管理机制。大多数民营企业确实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不管是在财务管理层面还是在资产管理方面,都不具备高校的管理机制。再加上,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安排家人或者是亲属管理各个部门的工作,这样一来,便导致民营企业管理职责混乱的局面。此外,因民营企业领导者主观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随意性较大,不利于企业决策,同时也难以吸收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长时间下去,便直接制约着民营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财务管理缺少正确引导 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资金走向问题对企业发展最为重要。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每年破产的民营企业约有70%是因决策失误,导致资金管理局面十分混乱。因民营企业不具有国有企业合理、科学的管理,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预测误差较大,存在较大的主观意识。此种决策方式潜在的风险在竞争不激烈的市场中难以体现出。然而,如果再继续扩大企业规模,若没有准确的数据作为支撑,那么,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由此看来,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缺少科学、合理的引导难以稳定的发展下去。 (三)融资方式比较单一 尽管当前企业的融资方式较多,然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因规模以及性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大多数融资途径都被限制。特别是针对那些不能向银行贷款的民营企业来说,大多数都会通过高利贷形式来筹集资金,此种方式成本偏高,并且并没有合同监管,因企业决策失误不能使民营企业持续、稳定的运营下去,从而最终出现破产现象。此外,尽管证券市场成为民营企业救命药。但如果是民营企业,那么进入证券市场门槛偏高,再加上,对证券发行的要求十分苛刻等原因,这样一来,从而使民营企业处在“市”外。因民营企业融资受阻,因此,造成企业运营资金不充足,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缺少强大的后盾支持 和国有企业相比较来说,民营企业缺少强大后盾支持。对于民营企业来说,除仅有的几项国家政策支持之外,大多数是民营企业都是白手起家,既难以筹集大量资金,又在人力、物力方面的花费偏大。如果民营企业一旦经营不善,那么再加上后续资金支出不到位,便最终导致民营企业的破产。 (五)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因民营企业发展规模偏小,为了减少运营成本消耗,因此,不会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通常都是由非专业人员来担任此工作。一旦选用的是非专业人员管理企业财务工作,从而使财务管理局面十分混乱,因此,便企业核算不够清晰、透明,出现财务漏洞、资金使用不明确等问题。情况严重的会损坏企业在银行的形象,从而被误认为是风险企业。此外,因上述这种不规范的管理模式,极易出现坏账现象。这样一来,难以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四、导致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缺少完善的管理机制 现如今,民营企业用人机制以及决策机制存在大量问题。其中,用人机制,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模式,这样一来,难以使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掌管管理工作,再加上,因亲属的直接参与,难以将制度与措施落实到位,这样一来,导致机制的运行流于形式。所以,那些有能力的人才便选择离开企业,难以留住人才。这是对民营企业发展极其不利的。如果从决策机制来分析,民营企业决策主要取决于领导的主观意识,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局限性,所以,容易出现决策风险,直接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二)财务管理比较片面 现如今,有些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完全忽视企业生产与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却看重以扩大销售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因此,在成本计算方面较为宽泛。此外,有些民营企业重视产销量以及上交的款项,然而,却完全忽略企业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擅自调整成本,这样一来,导致成本不能正确反映出真正消耗量,这样一来,容易造成最终的决策失误。 (三)民营企业对金融政策了解较少 各大银行从安全方面考虑,将精力都放在大客户上,因此,对民营企业放贷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这样一来,导致那些民营企业缺少贷款金额,无法使民营企业正常运行下去。此外,因民营企业主动服务意识偏低或者是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等,都会导致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受到一定影响。 (四)国内资本主义市场发展不容乐观 现如今,民营企业除可以从银行体系融资之外,大多数都是采用民间融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民营企业在没有能力偿还较大金额的亏损下,不能和国有企业可以有国家的财政部门给予一定的支持,从而继续发展下去。因国内资本主义市场决定其民营企业难以成功上市,所以,民营企业难以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五、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民营财务管理机制 因民营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可以从产权制度、责任分配制度等方面加以创新,从而建立一套更为科学的管理机制。另外,民营企业还要切实提高风险评估的能力,因此,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风险评估活动,从而在出现风险时,企业能够认真对待。 (二)切实提高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因此,要积极引入大量有能力的会计人员,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在具体的工作当中,科学、合理的设定账簿,认真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此外,还要定期组织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学习新的法律法规,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切实提高他们的预算与决策能力,使民营企业核算准确性更强。 (三)扩宽融资途径 目前,为使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可以对股份制加以改造,这既可以优化企业产权的结构,又能够规范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大大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水平,正确引导民营企业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方向快速的发展,有效避免盲目性投资出现。 六、结束语 总体来说,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在经济市场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因民营企业发展规模相对偏小、资源相对短缺等缺点,因此,使得民营企业生产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要远远多于国有企业或者外资企业。而为使民营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要强化财务管理。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会直接对企业今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不断加以创新,并且引进更先进管理模式,才可以使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完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下去。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研究 [摘要]目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缺乏健全的财务机构和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成本核算混乱,帐目不规范;筹资机构不合理;投资决策不当;财务失真,逃税漏税现象严重等问题。其主观原因是民营企业家自身素质较差,民营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较差,客观原因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法制人员的执法不力。为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应当建立健全财务机构,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成本控制与核算;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寻求最优筹资组合;寻求最佳投资决策;依法纳税,合理避税;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大力优化企业理财环境。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建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大量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向国家上缴了大量税收,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生产出了大量产品,赚取了大量外汇。目前,国库中几乎50%的收入都来自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给我国社会的贡献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代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目前国有企业在GDP中的贡献只占到30%左右。这就是说,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其他性质的企业在GDP中的贡献占到了70%。自1980年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产值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长。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例无疑将越来越重,会逐渐成为对国家经济起支柱作用的主要成分。 民营企业要得到健康地发展,必须要加强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我国目前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在方法手段上和组织建制上都不正规。当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就表现出其“先天不足”,特别是财务管理观念和财务管理系统滞后,财务信息失真,管理失控,不能为高层管理者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计划,控制和财务分析支持。因此,建立健全的现代民营企业管理机制,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是中国民营企业特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目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健全的财务结构 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一直未受重视,特别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业主的管理中影响不大,地位不高。民营企业的决策模式主要为经验决策,虽然民营企业在经营决策方面有着高效率的优势,但决策程序比较粗糙。决策所需信息中,相当程度仍使用以供销人员为主体的偶遇式的市场信息收集方式,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并无规范的规则,财务人员参与收集分析信息的机会极小,决策信息准确度较差,决策的可靠度低。许多民营企业主一人说了算,财务人员被当作“记账员”主要负责对外提供财务与纳税报表。同时,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企业资金管理不善,报销手续不完备,不合规定的现象随处可见。 2.成本核算混乱,账目不规范 成本核算有严格的开支范围,然而许多民营企业的存货发出不是按照国家或行业的规定来计算,而是采用目测或估推,任意扩大或缩小成本范围,从而失去成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账目设置不全,会计科目混乱,有些企业只有一本总账和一本明细账,甚至有些制造业没有“制造成本”这一账户。成本核算不准,库存当然不实。即使出现了“跑,冒,滴,漏”的现象,也无从觉察。 3.筹资困难,筹资结构不合理 企业要壮大,资金充足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然而中小民营企业正面临着筹资难的问题。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都有限制条件,要有土地房产抵押或者动产质押,贷款规模和期限有限制,对所属行业也有限制。另外,一些民营企业主不根据自身情况,不惜采用高成本筹资,造成企业筹资结构不合理。这些基本上表现为企业负债过高,负担过重,偿债风险变大,从而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埋下了种种隐患。 4.盲目投资,影响企业的经营 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机构里中型企业一般设置有市场开发部,品控部,计划部,制造部,财务部,采购部,行政部,小型企业一般只设置市场部,生产技术部,财务采购部,行政部,这些部门是公司的职能部门,但在发挥各自的职能上只能起到一般作用,在企业重大项目决策或投资决策中不起任何作用,企业的投资决策完全处于民营企业主个人说了算,基本凭个人经验和灵感,缺乏项目的科学论证,投资的项目跟“风”现象比较普遍,发现市场什么好做,什么好卖就迅速做出决策投资上马,缺少对资金、技术、工艺、人才、管理等方面论证。而许多企业跟“风”的项目(或产品)有的已进入产品的“成熟期”,有的已经是“夕阳产业”投资的项目在未完工时就得下马。造成中国的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难长大”,究其原因是投资决策不当。民营企业主个人的知识层面,自身素质,技术要素,信息源等是有限的,许多民营企业就是因决策不当,造成企业资金流失,企业肌体本身无法造血,在企业经营受阻的情况下萎缩或死亡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小型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为3年,大中型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为7年,每分钟有9家企业关闭,每天数以万计。 5.财务失真,逃税漏税现象严重 据权威的《经济日报》,“中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中国80%以上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许多民营企业主怕多缴税,支使会计人员做假账,采取“账外账”,“两套账”截留销售收入,人为扩大成本或人为降价销售,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更有甚者一些出口民营企业采取骗税和虚开增值税发票达到偷税的目的,这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处于混乱状态,同时给国家的税收造成损失,也为自身的发展埋下隐患。 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民营企业家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中国民营企业家不缺乏聪明才智,但缺少一种理性精神和文化底蕴。他们总呈现一种“二元化人格”,一方面,他们接受许多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理念,认同许多国际公认的企业运作原则,在公开场合中,能侃侃而谈,言谈之中的观念都是十分前卫。但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又会流露起思想最深处的那种劣根性意识――包括家族意识,人治意识,专断意识,地缘意识,和封建意识。据调查,几乎90%以上的财务主管和出纳员都是有老总的妻子,女儿或儿媳担任。企业的采购、财务、仓库及行政等重要部门也都由老总的亲戚主管。另外,一些民营企业家独裁现象严重,以为老总的决策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推崇一元化模式,企业里只能有一个思想,即老总的思想。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企业的财务制度行同虚设,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频频暴露。 (2)民营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民营企业家的家族意识,在财务这一敏感部门,“忠诚度”成为用人的重要标准,无血缘,乡缘关系的财务管理人群体很难与家族势力平衡。所以,真正的财务管理专家很难留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大多是家族成员,大部分未经正规的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能力,难以为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同时,财务人员听企业主的,明知违反会计规章制度,仍然照做不误,甚至还帮企业主“出谋划策”。这些原因都使得民营企业财务人员严重缺乏会计职业道德。 (3)内控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科学或不健全,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效果。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是极少数。民营企业很少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大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内部审计人员,就是设置了内部审计人员,只是名义上的,作用仍然是会计职能,等同于没有设置。 2.客观原因 (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巨大效应的同时,也有其天然的负效应。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会刺激一些人的投机心理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微观放开搞活和宏观转变调控方式,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农村和城市,内地和沿海国内经济体制和涉外经济体制,中央和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失调。这一切导致了经济秩序的混乱,加上政策法规的滞后,各种制度的管理松散软化,使得各种不好的经济现象滋生蔓延,客观上造成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上的弊端。 (2)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未建立对民营企业的有效监督 由于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放任自流,甚至让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有机可乘。 三、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1.建立健全的财务机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构筑严密的内控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企业一线供销全过程中融入相到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原始记录,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设置简明适用,科学高效的财务会计管理机构。 2.加强成本控制与核算 成本控制对企业生存和反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是企业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重要保障。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法则的威慑之下,企业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应该制定出适应市场环境的成本编制方法,以便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和途径。企业可以按照经济批量模型降低原材料称本;结合本―量―利分析法,以销售预测为前提在确定目标利润的基础上预测成本支出等,利用种种财务成本管理的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成本进行正确的核算和控制。特别是在新时期成本的控制过程中,一定要把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外的第三成本即运转成本与企业本―量―利结合进行分析,以确保企业运转。 3.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求得最优筹资组合 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运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资金,没有资金活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不可能的。筹措资金是企业资金活动的起点,是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理财机制的主要功能。因此,进行筹资管理,指定筹资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企业筹资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客观存在的筹资渠道,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进行筹资,有效的筹资组合可以降低筹资成本,提高筹资效率。 4.寻求最佳投资决策 投资决策是关系企业生存反展的最重要的决策,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能够作出正确合理的投资决策,企业就有了生存反展的基础。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以产品的可行性为基础,以实现最高资金利润率为前提,以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最大化为标准,先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在市场调查基础上进行经济分析与评价,即使捕捉投资机会,按照一定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同时,企业应认真分析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适当控制企业的投资风险。一般而言,收益越大,风险也就越大。因此企业应分析自身的情况,选择一个收益与风险达到均衡的方案。 5.依法纳税,合理避税 税收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项费用支出。企业为了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可以在坚持依法纳税的基础前提下,在税收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事先安排和事中调整,进行必要的税务筹划,减少企业应纳税额的支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获得最大利益。企业可以通过对存货计价方法的合理选择,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和合理选择销售计算方式等方法来减轻企业税负,并结合自身特点,搞好会计核算方法的持定,通过税收规避,延期纳税等途径来实现减轻企业税负,达到获得最大收益的目的。 6.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果和质量的优劣,人是决定因素,包括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的主管人员、普通的财会人员以及企业分管财务工作的经理人员。高素质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可以使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最优、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财务活动的效果、确保会计高质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是企业效能型管理机制的精髓。对财务会计人员高素质要求,并建立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和能力的管理机制是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果的保证。这里所谓的财务人员素质是指综合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大方面的内容,其具体表现在财务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实际业务能力与魄力、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等方面水平的高低优劣。 7.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 从政府角度,对内控制度的制定、指导、督查及处罚等只能归口财政管理,审计、税务、工商行政管理、银行及主管部门无需介入,以免再度形成多头管理、重复检查的现象;社会中介机构要把对单位的内控制度检查做为查账的重点,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没有处罚权,如果所做的评价不够客观公正,要适当给予处罚;企业在考核干部时,应征求同级财政部门对被考核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意见,尽可能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8.大力优化企业理财环境 在企业内部应突出财务管理的战略地位,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并将其放在高层管理的地位上,赋予财务管理部门更大的权力和责任,让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对企业的决策和运行实行动态管理和制约,促使企业经营获得高速稳健的运行。同时还应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状况等。民营企业需要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才能更健康地发展。大力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在融资政策上应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在立法上切实保障对民营企业实施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和贷款发放条件,成立相应的担保机构,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改变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传统歧视意识,从而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从改革初期的个体家庭经济呈现出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态势,进入一个新的创业阶段。但是,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融资 2007年报告显示,浙江民营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在中国五百强民营企业中,浙江占两百零三席,总量居全国第一。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出口额等最能反映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浙江继续位居全国第一。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对民营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产业布局广泛化;企业规模集团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区域全面化;经营方式国际化。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从改革初期的个体家庭经济呈现出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态势,进入一个新的创业阶段。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政策不配套,财务管理环境不佳 2004年宪法修订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氛围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长期受观念、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筹措困难;在贷款取得方面,民营企业属于最难获得贷款的群体,民营资本的70%靠自筹,从国有银行获取的贷款不足30%;二是投资环境不公,企业发展空间受限。在我国行业和领域准入方面,即使是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允许民营经济进入的只有42个,刚刚超过50%,而允许外商进入的则有62个,三是私有财产的安全保障有隐忧,资本外逃严重。 2.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任人唯亲 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创办人是20世纪80年代的城镇个体户,农村专业户及一部分辞职人员,相当一批人文化素质不高,40%的业主不懂财务报表,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大部分业主根本无法掌握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方法,而在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管理者中,又普遍存在着长于技术而拙于管理的现象;同时家族式管理,很大一部分民营企业的出纳人员由老板的直系亲属担任,且地位高于其他财会人员,业主习惯于短期的、投机式的理财思维,存在着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对财务部门的要求仍停留在记帐、算帐和报账上,在实践中集中表现为资金筹措靠关系,投资决策找感觉,发展定位凭想象,产品开发往往是一轰而上,其结果必然造成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 家族式管理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员工与企业主的亲疏关系易于超越个人能力,结果是企业不能有效约束自家人,管理工作难以制度化、规范化,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成本难以控制,最终使企业在财务、调度、生产等各方面出现漏洞,市场竞争力削弱,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3.盲目投资,缺乏科学性 民营企业的老板懂市场、会营销、善交际的占80%以上,而擅长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只占36%。过分集权是所有民营企业的通病,导致决策只凭一个人的智慧,家族化管理之下的公司决策实际上是家长个人决策,缺乏对决策行为的制约,其经营行为决策行为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投机心理较重,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集体决策机制。公司规模扩大和市场竞争加剧以后,家长独断专行的决策很可能脱离实际,以致造成投资的重大失误或经营方针的重大失误。 4.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当前,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研究发现,近年来占企业总数99%中小企业主导的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已达63%。而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民营经济使用的比率小到30%,民营中小企业使用比例更低。这不仅制约了民营中小企业和整个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制约着金融市场的成熟和发展。 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小、期限短,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共有98.7%来自银行贷款;担保公司和各类基金杯水车薪;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大门基本上对中小企业是关闭的。 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企业自身的原因,中小企业信用较差。我国中小企业普遍信用意识淡漠,财务信息虚假;其次,中小企业缺乏有效保证,中小企业往往缺少可供抵押的财产;再次,中小企业担保难;最后,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银行必须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还能力、产品销路、领导的才能及诚信等相关方面,这些银行对企业很难做到正确而全面的了解,同时,银行在实行信贷责任制后,压力加大,为了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出现,银行必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审查力度,由于银行的审查成本和潜在的收益不对称,从而降低了他们在中小企业贷款问题上的积极性。 5.财务制度缺失,财务管理混乱 民营企业大多表现为所有权与经营权一体化的业主制,由于缺乏财务管理制度,会计行为不规范,缺少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特别是在经济繁荣可供选择机会较多的情况下,更容易因冲动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或者过多地将资金投入非生产性支出,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财务危机就会显现。具体表现在会计资料不真实性不可靠;内部控制不完善,形同虚设,或根本没有设置;会计职责的分工不明确,即使是大型民营企业会计职能分工明确,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和核算程序,也无法形成对财务的严格管理;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民营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资金周转失灵;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困难。“巨人集团”的衰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6.资金使用缺乏科学性,不注重日常现金流量的管理 (1)资金使用中盲目跟风。市场调查及对未来风险的预测,往往新上项目投资效益低,结果原有项目的利润被新上项目消耗掉。有不少民营企业搞多元化经营,摊子大,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却忽视对资金成本及其运用效率的控制,结果导致资金结构比例失调,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利息负担加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中。 (2)成本管理不科学。多数民营企业为了产品成本绝对额的降低,不惜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达到目的,结果损害了企业的信誉,最终降低了企业利润。另一方面大部分财务人员由于管理知识薄弱,相对成本的控制方面缺乏经验和措施,不能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成本核算方面也十分粗放,一旦企业出现亏损或盈利,管理层无法进行成本分析,影响了产品品种结构调整。 (3)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有的民营企业主借助其绝对控股地位,操纵成本、减少利润、侵占小股东利益,大股东借助其对企业的控制权,既套取企业资金又侵害了非控股股东的利益。此外,民营企业存在着劳资利益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业主大多过分看重自我利益,轻视劳动者利益,企业没有合理的工资标准,提取的公益金不按规定用途使用,劳动保护、职工教育方面的投入不到位,不交社会统筹基金,劳动者的应得收益难以得到保障。 二、解决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改善外部环境,放宽市场准入 (1)首先必须改善政策、法规和融资环境。尽管国家已经在法律上确立了民营企业的合法地位,但现有的法律和政策、社会舆论、政府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从财务管理角度出发,政策环境的完善就是要为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以促使其资金更多流向民营企业。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主要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民营商业银行,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进行试点,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给予适当的政策引导,进而将其经验推向全国;逐步建立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开辟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新途径。组建担保公司,专为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其次,改善竞争环境,改善民营企业之间的不规范的竞争秩序,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产品进行更严格的规范;同时,改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差别待遇。再次,要改善人事环境,提高企业家的素质,培养领袖型企业家,为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2)要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条件,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 目前,杭州的民营经济发达,银行的资产质量很好,银行开展业务的空间很大,国内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在杭州设点,规模和效益在全国城市的分行中名列前茅,金融界称此为杭州现象,杭州金融业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民营企业,这是杭州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 2.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 首先民营企业家应改变观念,并能采取更优厚的条件来吸引人才外;其二,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以保证决策民主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避免无谓的干扰,以尽量提高决策的效率。其三,财务人员的责任不仅限于对企业资金、资产的记录,其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已有资金的控制、对各项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投资、筹资进行合理的管理上。其四,实施预算管理制度,要明确划分责任中心,包括收入中心、成本中心、费用中心等。最后,加大财务硬件投资,实现财会电算化以释放财务管理的潜能。 3.开拓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瓶颈”难题 一是建立企业内部信用机制。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能力,以优化企业信用管理机制,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二是尝试权益融资方式。对条件成熟的民营企业来说,可以尝试采用权益融资方式,有效避免财务风险,使资本结构更趋稳健、更趋合理,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要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从而起到优化企业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的作用。 2007年7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马云,将启动阿里巴巴旗下B2B(企业间电子商务)公司香港上士程序。如上市成功,阿里巴巴有望创下内地互联网公司上市融资规模之最。 4.实现财务制度规范化,减少人为随意干预 (1)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管理机制。首先,在投资活动中,建立资金投入效益的保证机制,决策失误是资金投入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企业财务部门要多方收集企业外部信息,主动研究市场,自觉参与企业投资项目的测算论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分析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其次,在筹资活动中建立规范的资金循环机制,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适度负债经营,形成既要借鸡下蛋,又能卖蛋还钱的良性循环,设法筹足项目建设资金,提高企业偿债能力,规范企业融资行为。 (2)规范设置会计机构,加强财会基础工作。中小企业要合理设置财会机构,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其次,要按照会计法规、制度,规范设置账簿和进行核算,为建立完善的财务核算制度提供真实、准确的原始数据。再次,加强成本核算管理,对企业的原材料、产品、产成品进行成本核算,通过核算寻求降低企业产品成本的途径,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建立合理规范的利益分配制度。企业要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分配制度,财务部门要监控企业资金的分流,减少非生产性成本的开支,处理好劳资利益分配关系,合理制定工资标准,保障职工福利,合理制定企业税后利润分配政策,妥善处理个人消费与企业发展的问题。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及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管理却存在着诸多的弊端,阻碍了民营企业发展的前进道路,所以,如何强化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主要针对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作出讨论,并给出一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现状 对策措施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营企业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趋势发展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企业数量、还是品牌竞争力来看都是非常引人瞩目的一个经济分支了。尽管如此,不同于一些国企、外企的资金雄厚、管理技术先进、管理模式优越,我国民营企业受一些人为或非人为的制约因素的影响,有着自身的缺陷。其内部管理较为混乱,特别在财务管理方面尤其明显,它的财务管理体制、资金运转方式、财务监管手段等方面的弊端是有目共睹的,在财政部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测公告显示: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在会计基础上工作薄弱、白金抵现金等现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空间的扩展。常见的一些问题有粉饰报表、乱用发票、假票抵债等。民营企业发展不平缓,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找出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这些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民营企业的发展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众所周知,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越发展,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越是明显。所以,重视企业财务管理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完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提升企业信用等级、为企业更好的融资与筹资从而更大促进企业发展。 一、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正因为民营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很有必要的。财务管理混乱阻碍了民营发展的脚步,就要为其排除障碍,使其健康、平稳的发展。所以,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 第一,民营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所在。一个企业的生存根本离不开财务,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能正常运作的基本。一个正规、有序的财务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顺利进行各项生产运营活动。财务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方面,企业经营的好坏最后也都会以财务的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有助于企业对外融资及筹资,对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从而也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最终提高企业效益,促进企业发展更上一层,保证企业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从而不断地做大做强。 第二,现实环境的要求所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不断与国际接轨,不再是闭关锁国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民营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分支之一,自然不能被排除在外。在资本市场发展中,投资者对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在不断的提高,民营企业在走向国际的漫漫旅程中,就必须不断向国际标准靠拢,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不断做到利益各方要求的企业财务会计质量的要求。若是民营企业还是只存在于自己的世界里,那么在不断遭受跨国公司的竞争的压力下,民营企业会不断被跨国企业多取代,无法再越来越规范的经济市场下生存下来。所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规范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向国际标准看齐,是非常重要的,改善财务管理制度也是适应现实环境的要求所在。 第三,我国民营企业继续发展的要求所在。据市场调查,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相当一部分处于“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状态上。纵观市场,影响着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外部因素有跨国企业的竞争、大型企业的排挤、市场本身发展的景气状态等;内部因素有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企业管理水平等。内部因素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影响力。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企业财务混乱、丧失企业现金支付能力、财务状况不断恶化等,不管企业有多大都不能逃过倒闭的最终命运。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分析本企业的财务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不断、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二、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主要现状 1.民营企业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会计人员素质水平低下,会计基础薄弱。首先,我国民营企业有一大部分的企业主不是专业的管理者出身,甚至有些是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他们并不知道如何来管理企业,自然,很大一部分企业主也不精通财务会计知识,也无法掌握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方法,而且他们更看重的是企业的技术发展如何,而忽略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我国民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家族企业,企业的排他性很大,企业主并不放心把企业的财务交给外人去管理,这就使得一些有着较高水平的财务管理职员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企业财务管理的混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合理利用,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消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打击财务人员的积极性,更进一步造成企业财务的混乱,从而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及筹资范围小。对于一些民营企业来说,资金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资金一旦运转不过来,企业就将面临生存的危险。一直以来,民营企业资金来源都是自我积累为主,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而企业资金却不能再自我承受。由于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不高,资金度较差,从银行融资这一筹资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控制,因为财务管理不当,造成生产经营不能正常运作,造成失信行为,这就影响了企业信誉,在市场上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现象,恶意逃废贷款、谎报财务报表等虚假行为,使得其在市场上的名誉不好,与外企业谈判投资也受到制约,这就使得民营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现状,受资金的影响,民也企业本身的发展自然要受到制约。 3.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管理力度。我国民营企业因自身的特点,普遍都没有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缺乏内部监审力度。在企业中,企业主拥有全部的经营决策权,而其家族的人也都在企业的各个重要岗位上执行其权利,这就打击了族外员工的积极性,而企业主族人并不精通财务管理知识,也不具备有掌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能力。因为这些,就可能导致企业的资金不能合理应用,或是置闲或是紧张,影响企业的资金使用率就将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进度、影响到企业运营的生产成本,造成企业生产经营业务不能正常运作,企业名誉受损,最终影响企业发展,影响企业效益,循环下去,企业必将走向破产。 三、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文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中不难看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就要将其绊脚石搬开,找出其问题症结所在,才能更好的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总的来说,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形成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意识。民营企业因其自身的特点,本身就存在着固有的不足和缺陷,而企业主一向注重技术而忽视内部财务管理软件,这就造成企业的不协调发展,而财务管理的作用又是不容忽视的,这就造成了因财务管理不当使得企业不能正常运转的后果。企业并非是生产管理和营销管理两部分组成的,企业主不重视财务人员,不能参与企业的一些重要会议中,极大地限制了财务人员应当发挥的作用,同时限制了财务管理的作用,这就在客观上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在一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还停留在基础的会计信息上,用着才传统的记账方式,算账、抵账。随着企业的发展,仅仅这些并不能满足对企业财务的使用做到一目了然,财务的不明确,就造成了企业资金的不明确,造成资金使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民营企业的资金多半是自筹,这就对企业造成了经济压力,阻碍企业的正常运作。 2.进行盲目投资,不进行科学考察。巨人集团的失败可以很好的论证企业进行盲目的投资带来的后果就是自取灭亡。纵然,民营企业要求发展,进行各种形式的投资时必然的选择,但是,民营企业主在各种投资中表现出来的轻率、无所谓的态度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是不相符的,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是民营企业将自己推向深渊的根源。民营企业一味的追求企业多元化发展而盲目的在各个行业中进行投资,而不事前去考察投资行业的发展前景及其现状作出科学的结论。民营企业中绝大数的企业主都抱着尝试的心态去拼搏,然后市场竞争更偏好有准备的企业。 3.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会计信息失真。企业发展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对财务会计的基本要求,而在我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里,帐实核对、账证核对、账帐核对做的并不规范,甚至有的企业都没有此项行为,这就使得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而现代企业管理最主要的就是信息的管理,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及时、不透明、不真实或不完整造成财务信息失真,企业主不能获取到企业准确的财务信息从而不能很难做出科学的决策。 4.企业资产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我国民营企业有很多还是家族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没有做到规范。一些企业为了方便使用库存超限额现金,多余的现金也不送往银行,采购原材料等也用现金支付,企业实际控制者与他的族人可以随意从企业支取现金而不被计入帐内,这样企业主对本企业的财务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控;银行存款也造成成管理混乱,任意企业主亲近的人都能随意出入银行办理本企业的银行业务,不遵从会计主体假设。企业主随意支取现金不能很好的区分企业主是日常开支支取好事企业的营业支出,造成混淆。财务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也是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大问题。 四、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针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几个问题,本文给出以下五个针对性的措施: 1.更新观念,确定财务管理在民营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民营企业主对财务管理的观念是最重要的。从企业的领导人到员工,都要改变对财务管理的传统认识,确立“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点在决策”的现代管理理念,摒弃将财务管理看成是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的附属管理职能的错误看法,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2.建立合理、规范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在物资采购、入库、领用及销售等一系列操作过程中,做到财务分明。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科学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比如,民营企业应该做到实物管理与账簿分开保管;现金库存不能过多;任何人支取现金要入账;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操作不能由一人完成,至少要有3人在场监督;定期对财产进行盘点,防止漏帐、多帐等错误发生。 3.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制度。民营企业融资难有很大原因是担保难,如果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一种商业担保结构,主要为民营企业服务,这样能降低贷款风险,提高了民营企业融资的能力,对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着一定积极地作用。 4.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民营企业因自身发展特点,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所以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对风险可以防患于未然。风险管理是事前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充分利用会计对风险的预警、防范作用,依据环境变化预测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前做准备,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5.规范公司结构。民营企业多数是家族企业,产权单一,对家族式进行改革,走产权多元化的道路,实行两权分离,吸收更多的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来管理企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唤起企业主的管理意识,强化财务管理的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五、期望 通过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民营企业要想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发展还有着很大的难度,然而,民营企业在我国国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又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联合政府机构、民营企业主及各方单位共同致力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工作中来,如开设一些课程来提高企业主及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完善社会法律制度保障各方利益等……各个击破,虽然有着很多的问题,但相信在各方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不足,给我国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以及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下,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成为经济总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伴随民营企业的不断壮大,加强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显得愈加重要。必须解决目前存在的管理人员素质低、管理手段落后、法律观念不强、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加强财政监管,加大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考核、管理、力度,查处违法企业和人员,为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研究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惠及下,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在这个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民企的财务管理水平却未获得相应的提升。笔者认为,在现时条件下,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对提高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保障财经法律的执行,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营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弘扬社会正义和公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不高 我国目前的民营企业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初期,大多为家族式企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多数是家族成员,这在财务管理人员中表现更为突出。这种重亲情轻素质的用人弊端,使一些非财务专业、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员充当了对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的财务管理人员,这是造成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民企工作不稳定,工作繁重,各项社会保险没有保障,这使得许多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在选择到民企工作时望而却步。人员素质决定管理水平。存在上述人员缺陷的企业,多数不能严格按照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等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财务管理手段落后,不适应企业规模化发展 由于民企老板出于节支考虑或者对现代化财务管理系统的不了解等原因,使得目前相当一部分民企仍然停留在手工方式核算帐务、管理财务的水平上。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加上民企财务管理人员较少,往往一人多岗,因此财务人员常常陷于繁重的手工记帐算帐中,无力顾及更深层次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法律观念不强,偷漏税款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民企老板在利益驱使下,漠视法律,授意或指使财务人员偷漏国家税款。有些财务人员由于法律观念淡薄,放弃从业原则,违背职业道德,采取隐瞒收入、多计成本或者隐瞒收入、隐瞒成本的的方式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利益。 四、追逐企业利益,企业员工社会保险得不到落实 长期以来,在民企工作没有“五险一金”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时间长了,人员多了,就成了社会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企业主只追求企业利益或个人利益,不愿意为员工利益增加成本费用。二是政府监管不严,其中包括财务监管、税务监管和劳动监管。 五、官商勾结,牟取非法利益 随着民企的不断发展,其涉足的领域也不断扩大,许多原来由政府或国有企业控制的资源、行业也准许民营。但政府仍然掌握着土地出让、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国企改制等事项的审批权、决定权。在众多竞争者的角逐中,有些民企利用账外账积累的黑金勾结贿赂官员,低价侵吞国有资产,攫取非法利益。 上述问题的存在,应当引起政府财政、税务等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司法监督部门的高度重视。至于解决的办法,笔者认为应当通过改革管理方式加强管理和部门联动,惩防结合的措施综合治理。 一、加强财政监管,建立高素质的民企会计队伍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因此各级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包括管理民营企业的会计工作,既是权力范围,也是职责所系。但不可否认在财政监管工作中目前仍存在着重国企轻私企的状况。因此,要提高民企财务管理水平,首先要强化财政监管措施。这就要求财政部门在民营企业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实行财务管理等环节和过程中严格依法监管,采取备案和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民营企业设立合格的会计机构,设置适当的会计岗位,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逐步推行会计电算化,建立以内部控制制度为主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还要监督企业认真执行财务制度,对上述方面不符合要求以及违反财经法纪的企业和相关财务人员,财政部门要严格依法处理。 二、加大财务人员培训和考核力度 财政部门可以结合现行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对民企财务会计人员建立档案,进行专门的考核管理,促进民企财务管理工作和财会人员素质共同提高。 三、加大税收监督,严惩偷税行为 税务部门要加大税务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利用账外账的方式,隐瞒收入、多计成本或者隐瞒收入、隐瞒成本进行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 四、加大劳动和社会保障监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随着国家劳动保障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劳动保障部门应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不按规定为职工交纳社会保险的企业,坚决查处。 五、限制地方政府减免税费的权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打击官商勾结。 必须严格限制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资为名制定“优惠政策”的权力,坚决查处违法减免税收、土地出让金,低价转让国有资产等行为,截断因官商勾结造成公共利益向私有经济转移的暗流。 上述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有赖于政府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统一领导,有赖于财政、税务、司法等部门在监督检查方面的联动和配合。相信随着政府部门管理力度的加强,民营企业主法律观念和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加上法律惩处的威慑,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将逐步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研究:新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案例研究 作为我国最大的服装生产企业,雅戈尔不断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提升产业基础,完善产品品质,在我国服装发展产业链中创造了很多第一。金融危机环境中,浙江民企保持了良好的成长性,2009年浙江民企百强资产总额达2848亿元,同比增长110%。与2008年相比,百强民企销售收入反弹明显。雅戈尔在浙江民企排行榜中位列第四位,在民企净利润排名中位列第二。曾经业界批判雅戈尔的不务正业,其实正是因为有房地产投资、股权投资做强大的财权支撑,才让雅戈尔的传统服装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安然度过。对雅戈尔集团而言,服装是基础业务,房地产是成长业务,股权投资则是借力资本运作的财务润滑剂。三驾马车业务之所以能相互融洽协同发展,就在于雅戈尔是资本运作的高手,健康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在集团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雅戈尔集团财务管理发展环境 (一)后危机时代宁波民企面临的经济、政治环境民企最大的贡献在于吸收就业人数总量的75%~80%,但是在2009年我国推出的4万亿贷款财政刺激计划时,国企受惠多民企受惠少。据估计,民企所享受的份额只有5%,这就造成民企在资金链紧张时靠信用很难获得贷款,只有进行抵押贷款,但是抵押贷款周期短、门槛高、成功率低,大部分民企还是选择商业贷款和民间借贷,尤其是后者,程序简单、方便快捷,但是利率非常高,企业一旦出现流动资金周转不灵很可能就会被巨额债务拖垮。由于我国国情决定民企财政受惠少、银行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现象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这也是后危机时代民企不可忽视的政治环境。 后危机时代,很多的“80后”“90后”进入民企,他们的工作理念和60后70后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不以吃苦为荣,而是强调体现自我,要双休等,这些会使民企工人中产生浮躁的心态。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熟练工人非常短缺,技术工人无序流动,招工难,留住技术工人更难。企业之间相互挖人,对员工培训的钱经常因此而打了“水漂”。随着现在劳动法的实施和普及“五险一金”的社会保障政策,民营企业反映现有政策与实际执行尚有较大差距,以鄞州区为例,给每位职工缴纳“五金”,每月需支付502元,其中企业承担350元。微利的民营企业承担不了这些保险重任。同时,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在政策设计上的缺陷,无法实现全国联通,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来的员工不愿意参加社保等因素,参保率较低。这些都加大了后危机时代民企的生产成本,CPI指数的上升和通胀的压力一切都使得民企面对的成本压力的形势比较严峻。 (二)雅戈尔集团财务管理自身存在的缺陷具体包括: (1)集团范围内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雅戈尔集团在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现金管理、投资管理、信用管理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由于制度覆盖面较广,且集团成员单位行业不同、组织机构差异较大,因此集团财务管理制度内容较为宽泛,对成员单位具体财务工作约束性不强,需要各成员单位制定一系列财务管理实践实施细则,对自身财务行为予以规范和制约,但是在财务管理变革之前各成员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性方面还参差不齐,部分公司还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来指导自身的财务管理行为。 (2)滚动预算管理对生产经营控制具有局限性。雅戈尔集团虽然建立滚动预算制度,但预算没有成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律依据。整个企业集团不能协调经营,下属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完全服从于整个集团的经营目标,甚至出现子公司成为整个集团的逆向选择。因此要处理一个集团企业内部不同的预算体系问题;另外集团控制的范围同具体子公司不一致,子公司集团需要根据集团下达的预算书节目层层进行细化,进行完善的事中控制,但在手工方式下提供每个项目的完成数据非常困难,时效性不强且存在误差,即使分析出来也是基于事后事项,无法达到实时控制。 (3)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不规范。集团虽然制定了全面预算管理办法,但在实际管理中,集团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的子公司全面预算与子公司通过董事会修订的全面预算不相符。另外,根据整个集团的发展目标,集团财务管理部对子公司全面预算的相关数据所进行的调整与修改未及时反馈给子公司。这就造成集团与子公司缺乏统一的全面预算,子公司没有与企业集团的全面预算相协调、相匹配,这样的预算管理必将影响和阻碍集团整体战略目标。因此雅戈尔集团加强对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规范运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雅戈尔集团财务管理创新内容 (一)强化预算效果,提高财务控制力 鉴于集团全面预算和滚动预算所存在的问题,集团适时进行了全面预算和滚动预算的变革,如今已经形成以发展规划为导向,年度预算为控制目标,滚动执行预算为控制手段,覆盖集团生产销售、投资、研发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通过预算的编制、执行过程的跟踪、监控,对预算结果未执行进行分析、对比,将价值最大化落到实处。集团根据发展规划,提出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据以编制公司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然后分解出对子公司的建议性经营目标,并将各项指标下达给各子公司及各子公司董事会。子公司根据集团下达的各项指标和本单位具体情况修订编制年度预算,上报集团财务管理部审批。对子公司上报的预算,集团还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和平衡各子公司的预算,汇总编制集团预算。通过预算,使得集团在集权制下有效控制资金的使用和投向,严格管理成本与费用,明确企业经营绩效的考核目标。为保证预算的有效实施,集团财务管理部根据实际执行情况随时调整偏差并建立内部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反馈给各子公司,以便各子公司更好的执行预算。在评定各个部门工作业绩时,根据预算的完成情况,分析偏离预算的程度和原因,划分责任,奖惩分明,促使全员为完成预算规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雅戈尔预算管理作用如图1所示: (二)财务管理与风险评估的耦合――财务管控 随着集团业务的不断扩张,面临的经营和财务风险不断增加,风险程度不断提高,在经营业务蒸蒸日上的同时,经营和财务风险的防范成为集团发展必须解决和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管理当局必须采取一系列行动以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风险控制并非不让风险发生,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的风险,将风险管理渗透于财务管理内容中。明确风险管理责任主体,建立一套风险识别、评价机制和风险控制的程序和办法,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提高集团的经营效率。 雅戈尔财务按照国家及企业会计准则及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并根据集团的实际情况制定《雅戈尔集团财务风险管理办法》,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要求、制度及职责,设置财务风险管理机构,由财务管理部、投资管理部、审计监察部共同组建财务风险管理控制领导小组并下设财务风险防范控制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对各子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业务的合规性与合法性进行检查。通过监督检查提出意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和控制财务风险的产生。集团从偿债、盈利、营运、成长能力四个方面建立财务风险控制预警指标,对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并编制财务风险预警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明确财务风险防范奖惩办法,对子公司财务风险控制、防范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控制不力致使公司遭受重大财务风险损失的人员进行惩处。 (三)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耦合――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 作为契约缔结的企业集团,经营管理存在巨大的风险,在组织内部采用以保证资产安全性、核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运营效率、促进管理政策的贯彻和实施的行为准则以及所有与之协调的方法和措施对集团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是服务集团价值最大化,框架和要素的设置涵盖集团经营的全过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集团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更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集团得以生存及避免内部运行失控和潜在管理效率损失的必然要求,从雅戈尔集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上看,能够将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持续改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 集团在清理内部控制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内控手册》,同时还有配套的《内控配套规章制度汇编》。集团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考核工作由公司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实行总部检查评价和部门自查评价两级横向检查评价体制。同时内控办公室在集团各有关专业领域内分开选拔若干业务骨干组建内控专业人员,并定期进行培训,经考试合格颁发内控专业人员资格证书,纵向形成集团总部内部领导小组检查,各部门自查,年中专业人员队伍检查的“监督网略”,分别从内部控制环境评价、业务流程综合评价、日常工作检查评价等方面,编制完整、规范的评价流程,各类检查评价的结果必须由“内控专业人员”签字确认,确保内控检查的结果独立、客观、公正。雅戈尔集团持续改进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制定与执行过程如图2所示: (四)低成本管理战略 成本管理是集团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雅戈尔集团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骄人成绩,专卖店遍地开花,使竞争对手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原因在于雅戈尔的低成本战略,其核心思想是企业通过加强内部成本控制,在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领域在努力降低成本,使企业总的成本水平低于主要竞争对手的,从而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企业的目标就是在提供的产品(服务)的功能质量差别不大的条件下,努力降低成本来获取竞争优势。雅戈尔集团主要是通过经济承包考核责任制来进行低成本管理。企业将任务一步步地分解和下放落实,奖惩严明,责任清晰。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被看成一个经济实体,企业的成本核算被分解到每个员工。同时,根据工作量和成本控制达到的水平,相应地核定工资奖金的额度。在这种制度下,每个成本中心的费用是限定的,超过部分自理,节省部分自留,即为公司省钱就是为自己省钱。 三、雅戈尔集团财务管理创新案例剖析 (一)树立全局的战略理念 集团是众多利益相关者的主体,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所有者、个人、债权人、职工、政府等,股东要承担风险,债权人和职工也要求承担较大的风险,同时政府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企业经营变故受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所以集团财务管理的理念与集团的利益主体相关,是多个利益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财务管理目标的形成以最大限度实现各利益主体目标的最大化。采取最优的财务管理策略和政策,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风险收益等因素,在集团的投资、筹资、营运、分配活动中正确处理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在保证集团长远发展的基础上使集团价值最大化。具体表现为: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平衡,充分尊重和满足集团各相关主体的利益要求,关心本集团职工的切身利益,真正关心客户的利益。财务管理的本质要求集团价值的大小不仅与当前和未来的盈利能力相关,还与集团产品的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各种资源运用、偿债、防范风险与控制风险能力、社会贡献能力相关,不断推出新产品以保持销售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讲究信誉,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与宣传,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促使集团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所以履行集团价值最大化决定财务管理理念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保障股东价值、债权人的利益、员工的权益、政府收益等各方面价值的均衡稳定增长。 (二)财务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实现财权机制 集团的财务管理理念是以集团价值最大化为核心,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集团的财务治理和管理,实现集团财务的共同治理,但为了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不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参与集团的财务管理,一般而言,相机途径按直接提供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能够参与公司的财务管理,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全体则主要通过独立董事代表来代表,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代表组成的董事会作为公司重要管理者管理职能的重要决策机构,保持集团资产保值和增值,公正平衡资产收益的不同权益。监事会是公司财务的重要监督机构,由于利益相关者利益结构的复杂性,可能存在利益冲突,集团董事会和监事会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协调和平衡各种利益相关关系,在各种利益关系者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财务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涉及到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互惠互利,内涵公平与效率的有机契合,体现财务有效管理的目标与财务公平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将利益相关者看成是实现集团价值、集团利润的工具,这种长期稳定的财务合作关系对集团的长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企业管理领域有一句通俗易懂而又深刻的话语经常提起“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按此思路可以类推为财务决策理念决定财务决策结果,财务决策结果决定财务会计信息与财务管理职能。财务战略决定企业主要资源配置的方向和方式,将企业财务管理引导到加强战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上来,引导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上来,丰富自身的内容,树立前瞻性理念,通过战略管理的纽带,财务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紧密相连。集团财务管理以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为导向,服务集团战略管理,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资源配置上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定位准确的财务战略,决定了整体资源配置的有序性、运转的高效性和集团经营的效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