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成本核算论文:加强中小企业财政扶持政策成本核算的研究 【摘要】“十二五”时期,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本文剖析了财政扶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小企业自身加强成本管理核算的视角,提出加强中小企业财政扶持政策成本核算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政扶持;成本核算 随着我国进入“十二五”时期,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及建设创新型的国家都体现了重要的战略与指导意义,为此,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主要的扶持政策包括技术引进、对外合作、项目建设、高产节能补助等等方面,在促进了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项目申报补助过程中,存在一些企业为了提高补助比例盲目夸大投资或是成本核算方法不正确等诸多问题。 一、中小企业财政扶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存在多头管理 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对于中小企业扶持的资金存在多头、多向、多人的管理杂乱现象,中央部门相关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管理机构包括: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经济与贸易厅、工商管理总局个体和私营企业管理司,以及商务部门出口中小企业管理处等相关单位;省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机关包括:经贸委、发改委、中小企业局、工商局、科技局等。各级各类管理机关从各自的行业、机构职责、地区特性、发展方向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订相关政府扶持政策,导致政策分立分散,财政资金分散管理,独立分配,存在政出门,一项多补,盲目夸大建设成本,成本核算办法不统一,无法最大化合理的利用财政资金,确实的扶持中小企业,财政资金无法实现统一管理,统筹安排,配套使用,全程监管,不能真正加强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体现财政扶持的总体产业化效果,切实实现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力。 2.中小企业财政扶持的成本核算管理机制不健全 成本核算管理需要统一领导与筹划,并且配合监督机制的实施与运行。但是在国内现在的中小企业性质大部分是个体、私营业主等私营成分较多,这些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集权现象严重,特别是“家天下”,这就导致老板个人制定成本预算制度,对于财政项目扶持资金也不例外,财政款项不能专款专用、专户专管,成本核算制度不能严控,项目成本核算方法过于粗放化等方面,财务人员不是管理财务而只是一个参谋财务,这种现状就导致了财务核算的不准确发生误差率甚至严重脱离实际,对于统计与申报工作就会出现成本过大,投资风险估计过低,没有实际的盲目计算,这样给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财务风险很大。 3.企业存在夸大成本、虚张盲报的现象 首先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认识误区导致的原因,目前中小企业一般为小规模的家族式企业,所以在经营部门规范上不设财务部门,也谈不上专业的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与项目成本核算管理人员,简单认为会计就是“管管钱,算算账”,但是会计的职能不仅仅是核算还包括经济运行中财务管理中的监督功能。但是现在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重视其监督功能,只是单一的认为是核算的工具,据实际了解情况表明,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把成本管理与核算认为是一个简单的“成本降低、开支的减少”,单纯的强调减小成本,提高利润率作为宗旨。 其次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有很多中小企业获得了财政补助资金后,不能专项、专账、专人、专管,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采用对内一账本,对外一账本的方法,不仅仅难以成本核算,还触犯了相关法律,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人为操作,针对扶持政策设计财务成本的方法等等。 最后我们也要认识到在政府层面,针对政府财政扶持项目的制定与监理、验收过程中,并没有明文规定具体的财务成本核算办法,大多是参照某规定、文件等,这也造成了一些中小企业会计主管无的放矢,也为盲目的夸大成本,以加大固定投资来套取政府扶持提供了温床。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是局限于传统模式下的核算体系,电脑只是办公室的时髦摆设,并不会运用财务软件及建立自己的微机网络。不会将各项业务事前取得的信息进行比较,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预测,将隐患消灭。普遍存在的假账,查处也缺乏会计定性、定量的法律依据,关系复杂,实际是很难查处。 4.没有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成本核算管理 正确的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是企业全面成本核算的一个前提与基本。根据调整显示,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管理过程中,76%以上的中小企业使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为品种法、分步法计算成本,只有小部分中小企业采用的分批法。而目前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的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更适合消费者的需要与现实。到目前为止,国家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扶持的项目没有要求,所以中小企业均采用分批法计算项目成本,结合实际成本法根据历史成本来核算,这种方法会导致项目扶持资金的成本核算结果与实际发生的结果并不相同,成本控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同事也表明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不当,粗放的经营,忽视消费者的需要与实际,也削弱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政扶持政策成本核算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更好的实现中小企业的社会作用,发挥中小企业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优势,加大切实实现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企业应全方位的实现与补养成本核算机制,将信息化、电算化的财务经营管理制度引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创新性的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1.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与财务管理权分离 中小企业的特点就是由个人或是少数的几个人共同出资成立的,规模较小,一般是家庭性的成员,故此在经营管理方面不能真正实现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享,不能实现正规化的管理,将财务管理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中脱防出来。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作用机制上,实现财务管理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制度,有利于使企业管理从传统家族化走向现代化正规化的管理制度上来。任用有财务知识与财务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聘请专业财务人士,合理化利用与培训相关财务人员,管理公司财务,为公司制度财务制度与策略。另外,相关管理人员也应不断继续学习与深造,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与道德修养,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对本企业有明确的定位,把企业做强做大。 2.以信息化推动先进的成本管理制度建设 现代的成本管理是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是信息化的成本管理,是高度电算化、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是全方位的成本管理,成本是贯穿于整个生产及产品经济形态运行过程中,为实现产品的功能而付出的全部成本,其中包括:技术成本、制造成本、销售成本等一系列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过程中一系列与产品生产消耗相关的资源性支出与耗费。全面成本管理不仅包括项目立项初期财政扶持初期,实施期及生产过程中各种有形无形的人与物消耗,成本动因中的内部消耗及内部结构调整等,全面的成本管理不仅仅要求各个部门的协调统一及监管,还需要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电算化方法,更加精细的统筹与管理,深刻认识到对一个部门或是员工仅仅是局部的,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就是全方位的、全程的、包点含面的现代化信息化成本管理。 3.选择合理的成本核算和分配方法相关的财务处理部门配备专业和专项的会计工作人员是对企业经营日常的成本工作进行处理的必要 选择合理的成本核算、分配方法,确定项目成本的对象并对其进行核算,严格按照项目成本的管理方法,确保项目的原始单据与凭证按项目成本管理办法来记录,并且按对象不同、内容不同的核算对象来设置成本。另外,成本科目也要细化分设专栏来管理。财政扶持项目成本一般包括直接人工费、材料直接投入费、机械设备费、其它的直接产生或是间接产生的费用。按项目特定内容与其相关之处分项目管理,这对成本核算是非常重要的。 4.严格确定成本核算程序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相关财政部门现在增加了对合同预计总成本的计量、对完工进度的计算和当期合同收入、合同毛利和合同费用的确认。另外,也在关注成本的均衡性分配的问题。在项目分阶段的实施完成过程中按节点实施,针对不同的项目成本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按人、财、物的实施投入比例多少不同来衡量,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与节点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与管理要义,在财务运算管理实际操作中,要首先明确项目的成本核算方法也只是项目管理的一个手段,运用其在项目管理中,对项目预算、核算、决算的一种控制方法,这才是其真正的目的。成本核算的问题不要只归集到财务部门一个文献,成本核算的问题是一个内部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手段,是包括公司全部门、全员、纵向横向结构都必须关注的问题。另外,财务管理人员的地位方面也要有所重视与提高,参与成本决策,使企业一切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 加大中小企业财政补助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综合而又复杂的工作,是企业在政府支持下经济管理的中心,是企业效益与政府扶持效应的源泉,是企业与政府合力的基础,是企业在政府引导下创新发展的动力。控制其项目建设成本是政府扶持资金落到实处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也是创新成本管理在新形势下追求的目标,进行项目成本管理,可以合理财政资金扶持或是补偿,加快企业再生产能力的进行,促进企业不断挖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加强政府资金扶持的效力。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论文:加强控制视角下的中小企业材料成本核算研究 摘要:合理管理材料成本是提高企业利润,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我国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明显没有树立正确的材料成本核算以及控制的理念。中小企业材料成本核算存在一些不规范、成本控制不成熟现象,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率。阐述材料成本核算概念以及对材料成本核算加强控制的必要性,总结中小企业材料成本核算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能够完善材料成本核算和控制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 材料成本 核算 控制 一、材料成本核算概念与必要性 (一)材料成本核算概念 材料成本核算指将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材料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如发生地点和性质,进行分配、归集、汇总和核算,计算出这一时间内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材料总消耗额(即总材料成本)和每种产品的实际材料成本和直接材料成本的管理活动,成本核算通常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货币为计算单位。进行材料成本核算的基本目的是及时对产品的实际总材料成本和直接成本等进行准确的核算,提供正确的成本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借以考核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二)强化材料成本合算控制的必要性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不仅对企业的成本预测影响而且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等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材料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材料成本对利润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材料成本核算是企业顺利进行生产经营流程的保障。各种材料的购入、消耗或销售以及产出半成品和产成品会贯穿在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以必须对材料成本及时进行汇总核算,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对生产进度进行控制、落实管理制度。各种材料的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经济、供需关系、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浮动,适时对各种材料的使用进行核算,掌握材料的消耗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材料价格的变化对生产成本造成的不良影响。基于以上原因,为加强成本控制避免发生风险企业应加强成本控制,对与成本核算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材料成本核算更应加强控制。 二、中小企业材料成本核算与控制现状及现存问题 材料成本不仅要依靠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提高来降低,同时也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进一步达到控制的目的。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管理方面有许多不足,材料成本核算与控制是企业外部经营环境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可以有效节约生产成本,但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通过材料成本控制的途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还有很大的空间。加强材料成本核算和控制的科学性,可以从非生产损耗角度大大降低产品成本,例如:加强对采购、运输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可以避免采购中的风险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严格库存管理可以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减少原材料在存储过程中由于损坏和变质等原因造成的损耗;制定用料计划标准可以避免生产过程中材料浪费的现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材料成本核算与控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的较显著且较广泛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采购流程不规范 材料成本对产品成本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过高的生产成本会削弱在同类产品中本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影响销量以致降低企业利润率。由于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对材料采购环节的管理不够重视或不够严格,导致缺少严格的采购流程。一方面对采购人员缺乏约束,采购人员利用制度漏洞和职权谋取私利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是收取回扣甚至出现虚报项目、虚开发票、虚报价格等更恶劣的现象,对企业造成极大损失,这些采购人员不仅不能为企业购进物美价廉的原材料,反而使企业采购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严格的筛选标准,导致材料供应商良莠不齐,不能保证材料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市场风险。 (二)生产过程中材料浪费现象严重 生产过程中由于使用不当是材料报废不能进行生产,材料浪费是增加材料成本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材料成本核算与控制中重要的问题。生产过程中材料的浪费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材料成本核算难度,也增加了材料成本。这种材料浪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材料库存保管存放不当。一些中小企业为节约成本没有专门的原材料仓库只是随意堆放,这种情况容易造成材料受潮、锈蚀或丢失,而且用料时可以随意拿取,增加了材料管理难度。第二,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对材料使用情况的监督,由于缺乏管理,材料浪费和丢失的现象大幅增加。第三,缺乏材料循环利用的节约意识,生产时材料报废后随即丢弃,对于可使用部分没有合理的回收。 (三)库存管理存在漏洞 中小企业为节约管理成本对库存管理不重视,对库存管理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从客观上增加了材料成本核算和控制的难度。缺乏合理科学的管理也会造成材料核算成本的增加,库存管理不善的一些企业,容易发生库存材料积压占用大量流动资金和占用大量的库存的不良现象。库存积压会增加原材料的损耗率,这些不能及时利用的原材料更是花费企业巨大资金购进的,影响企业资金链运转资金不能得到有效地利用。过多的库存也会增加了材料库存管理与维护的费用。 三、加强材料成本核算控制策略 (一)建立材料明细分类账 建立材料明细分类账有利于加强开展材料成本核算,材料明细分类账的核算分两个步骤: 第一,仓库管理员根据材料进出库的原始凭证,统计各类材料的实际库存量,为便于核查在编制明细账时注明凭证编号。所有进出库凭证采取一式两联,分别用于财务记账联和仓库记账。此种方式可以使财务部门承担起材料成本核算的工作,发挥其监督管理作用,避免账目不清以及账目虚假等现象。 第二,财务部门根据各种单据分别对支出单据进行金额核算,将核算的金额入账,将核算出的金额分别计入明细账支出栏和领料单上,在计算每页的结余。核算账册所有发生额后,将每页的结余进行汇总核算出材料帐的余额结余,根据“上期结余金额+本期收入发生额总额-本期支出发生额总额=本期结余金额”的方法验证全部出入库单的金额合计。 (二)强化材料采购成本及质量的控制 严格的采购流程可以对采购过程进行管理,避免采购员从中获利并且保证材料质量。材料采购可以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可以避免采购员对材料选择的影响,并且降低材料成本。在采购前可以根据生产情况以及市场情况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然后对供应商进行筛选保证材料的质量。 监督机制有利于对材料成本进行控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采购人员进行监督,在材料出现质量问题或账目问题时可以快速锁定责任人,降低采购员违规操作的可能性。还要加强采购人员的思想素质以及职业精神的培养,增强其法律意识,使采购人员能够抵制采购过程当中的各种诱惑。 (三)提高材料利用率 材料利用率是材料成本核算控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材料的使用率可以降低材料成本,为企业节约资金。完善的使用制度可以有效避免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丢失以及降低报废率,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材料使用管理制度应包括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合理的材料管理制度、标准的材料消耗标准等内容。还要对材料采取循环利用制度,将一些可以再次利用的废弃材料集中收集管理进行再利用,实现有效地循环使用,使得相关的材料和物资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四)加大库存管理的投入 最理想的库存管理方式是采取供应商管理库存制度,此种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做到企业零库存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还可以提高库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效率。 四、结束语 我国中小企业一直未对材料成本核算与控制有正确的认识,忽略了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材料成本核算缺乏控制,以致增加生产、管理等成本。加强对材料成本核算控制的工作必须尽快开展,弥补管理过程中的不足,提高企业利润率。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论文: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问题在研究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也要不断地改进,才能适应变化,提高经济效益。然而现实情况中,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着核算方法选择不当、成本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根据这种情况,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有效的成本核算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问题研究 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成本核算的规范、科学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决策者提供重要的信息,保证企业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成为企业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只有对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全方位研究分析,选择适合自身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成本核算方法,才能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问题 1.中小企业缺乏成本核算更新改进的观念。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一般财务核算知识不全面、也不精通,负责财务管理的主要是会计人员,同时,企业的采取管理机构设置也很简单,人数少,甚至出现一个人可以在企业中兼职多种成本核算的工作,在成本管理方面没有条理,更有甚者,一些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都是由临时的会计人员负责的,素质不高,不专业,导致在对成本核算的时候存在着很多记录不规范的隐患、对企业的原始成本资料没有认真核对、在成本核算工作中出现了很多虚假信息的现象[1]。 2.中小企业没有选择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适合不同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发展程度不高,在选择成本核算方法的时候更应该注意选择和企业实际情况契合度较高的方法,否则就会浪费企业的资金和资源。成本核算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本应该引起重视,但是中小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2]。 3.中小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财务账目的设置和企业实际成本的情况不符,没有根据企业是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记录,造成了国家的税务部门在进行检查时候不能知晓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 二、加强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途径 1.提高中小企业对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视,制定完善的财务成本核算制度,优化重组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管理部门,对核算成本员工进行合理配置,促进企业成本核算的流程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定企业成本核算所要达到的目标,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3]。 2.中小企业应该明确企业成本核算的具体对象,选择适合自身经营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把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对象,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细分,采取合适的、科学的、有效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核算。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该计算什么成本、费用多少的问题。现阶段,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追逐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同时生产多种产品对每种产品又进行细分多种规格,但是在对这些产品进行成本核算时却按照统一的计算对象来进行核算,使企业成本表现出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和真实情况不一样,正确的做法是对每种产品区分开来,进行不同的成本计算。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有:品种法、分步法等几种方法。在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中,为了提高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一般是几种方法混合使用,先把产品划分成若干类别,分别计算各类产品的成本,然后在各个类别产品内部采用一定的计算标准,计算出各个不同规格产品的成本。只要这样才能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水平。 3.对于不按照法律规范来进行成本核算的中小企业,税务机关进行严格的账务查询,责令其整改,督促其进行记账的方法。中小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应该重视原始记录,保证以后可以参考使用。采用记账的方式,根据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和提供的资料,按照规范的会计记账流程,对他们的财务账目进行科学记账,提高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使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走向正规化、规范化道路。 4.提高中小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对成本核算重要性的认识。从理论上讲,成本核算不单单是企业成本的计算,它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简单的进行减少支出、控制成本;从会计知识上来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会计的新理念、新方法越来越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中小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 5.国家税务机关出台相应的财务保障措施,督促中小企业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帮助其提高进行成本核算水平。组织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定期参加培训。针对现阶段中小企业人员素质高低不齐的现状,各级税务机关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对新出台的《会计法》、会计计算技术对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进行细心指导,结合中小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帮助他们理清成本核算的各个要素,完善企业的财务账目,让财务账目的设置行业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相符。对中小企业提交的财务账目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对于财务账目中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提出整改建议,编制调账目标,督促其在规定的期限内改正,如不改正,按照国家法律给予一定的处罚。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完成成本核算的中小企业,税务机关可以强令其聘用会计事务所或者记账公司进行财务方面的管理。会计事务所和记账公司在按照规范的会计制度协助中小企业管理企业财务账目时,也提高了中小企业自身进行财务管理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要彻底解决中小企业现阶段的成本核算问题,需要中小企业自身努力和国家税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内部和外部的共同努力下,有效提高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水平。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论文:加强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推动技术创新、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财力、物力和人力等瓶颈的制约,没有对内部管理水平、财务决策能力、成本核算制度及财务控制制度等进行系统的整合,从而导致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不精确。要想实现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飞快增长,就必须从加强成本核算入手,在保证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提高企业与社会的经济效益,实现多赢。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在带动就业还是在刺激经济发展方面,中小企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成本核算方面的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对成本核算工作的理解过于片面 相对于其他大中型企业来说,很多中小企业领导和企业职工对于企业成本核算的认识不全面,认为成本核算只是财务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无关,企业没有强化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成本核算的理念。大多中小企业员工认为成本核算只是单一的核算过程,忽视了与成本核算密不可分的企业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环节。 (二)成本核算范围狭窄 对于企业成本的核算范围,大多数企业在思想上认知上存在偏差,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生产制造成本,轻研发和销售所产生的成本 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产前、产中、产后构成其持续生产经营的链条。在现代生产经营环境下,生产制造过程大大缩短,产品成本构成中制造成本比重下降,研发设计成本和销售等非制造费用成本比重上升。但是大多数的企业依旧把成本核算的重心停留在生产制造环节,从而造成成本核算使用的数据可能与企业实际存在较大差距。 2.重物料成本,轻人力成本 在人类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后,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成为决定企业甚至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只是将物料计入成本核算,并没有把人力资源成本纳入整个企业的成本体系。 3.重内部成本,轻环境成本 大多数中小企业只注重内部成本的核算及控制,但是却忽略了外部成本及环境成本的核算。从经济学来讲,成本是由自然资源成本、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构成的,中小企业成本核算要包括这三个方面的支出才能形成企业的良性循环。 (三)成本核算的基础数据不全面 大多数中小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成本核算所需要的数据大多数是人工收集和填写,然后再由专业人员将数据统一计算、汇总,容易出现错误或者数据不全面。 (四)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 成本计算方法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比较随意也是中小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成本计算是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但是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对企业的料工费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进行正确的核算。在成本核算时,盲目选择成本计算方法,仅凭会计人员或者管理层的主观意识,将产品成本按工时、材料消耗、管理费用等几部分进行分摊,不适用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 (五)仓储管理不精准, 存货物资账实不符 成本核算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正确核算存货物资的收、发、存,然而一些企业财务核算存货成本仅凭当月进货发票和发货记录, 而不要求或不采用当期库存物资盘存表进行分配核算。有的中小企业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及时准确地将盘存表提供给财会人员,从而导致财务人员不能及时获得成本核算所需要的资料。 相关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诸多问题,既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也不满足税收管理的规定,更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较低 中小企业管理者对财务核算不了解,不足够重视,一般的会计核算全部由会计相关人员担任。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专门的财务人员较少,而对于成本核算较为重要的生产车间和仓库一般没有配备会计人员,所以导致成本核算容易产生混乱及信息失真。也有很多中小企业招聘兼职会计,目的仅是为了应付纳税申报和账务处理,会计工作被极大地简化,不能按规定进行成本核算。 (二)混乱的成本核算有利于企业偷税漏税 中小企业通过混乱的成本核算随意调节支出,从而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一些中小企业通过隐匿收入、虚增成本以达到减少缴税的目的。有的中小企业还将隐匿收入的产品的成本也在当期结转,违反了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税务机关对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缺乏有力的监督,税务部门在日常审核和征税过程中,对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混乱的局面并没有要求其进行整改,只改变了征收方式来核定其应缴纳的税款,并按有关规定加以处罚,但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高技能会计人才的匮乏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结构简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高。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一般学历不高或者招聘兼职会计。企业没有对其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且会计人员缺少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样,更易造成成本核算失真。 (四)对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监管不力 对企业会计监管的主要部门有:监事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部门等。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般不设监事会,致使企业内部审计不足。同时,中小企业年末或者季度末不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致使外部审计缺失。再之,税务部门因对企业情况不熟悉,加上成本核算是会计核算中最为复杂的一环,短时间的税务查帐中很难发现成本数据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对策 中小企业存在的这些成本核算问题,不仅制约着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小企业要想不断发展壮大甚至走出国门,就必须加强成本核算,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在企业范围内强化成本意识 为了改善企业成本核算,不论是企业主管、生产或财务负责人,还是生产一线员工或者工程技术人员,都应树立成本意识。要进行全员成本教育,使大家明白企业成本对企业的重要性,把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填报原始数据联系起来,奖优罚劣,逐渐形成,人人关心成本,个个献计献策的良好氛围。并且,企业要定期对各类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这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关键。 (二)拓宽成本核算的范围 1.明确人力资源成本的内容和范围 人力成本不仅包括参与生产的直接员工和直接管理人员,还包括设计人员、科研人员及相关的销售人员,这些人员的费用支出也构成了企业产品成本。 2.企业的成本核算不仅要关注企业的制造成本,而且要注意企业的无形成本 企业无形资产的成本主要包括:研究开发成本、保护成本和效益成本。 3.把环境成本纳入成本核算体系 将环境成本纳入成本核算体系,将迫使企业选择恢复成本低的自然资源作为开采的对象,研究开发没有污染的生产工艺和方法,为社会提供不损害环境的产品,并致力于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物质资源的浪费、损失、废品和残次品的出现。这无疑是一种新的科技导向。 (三)强化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为了强化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确保核算基础数据的全面性和及时性,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加强。 1.加强基础数据统计工作 提高全体员工的节约成本的意识,纠正相关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员工忽视一线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数据的错误认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成本信息进行及时地记录、准确地填报,保证成本信息收集的全面性。 2.实行会计电算化 中小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进而实现会计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加强对基础数据的综合性处理,帮助企业进行基础性分析,还可为不同管理层提供所需的管理信息,使不同的工作岗位都可以及时的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并通过与外界进行交互式沟通,达到资源的有效共享。 (四)科学选择成本计算方法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的方法很多,中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同的核算方法优缺点不同,适用范围也不同,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详细了解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流程,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在具体选择的过程中要实现灵活性和稳定性的统一。同时,因为有的企业产品生产较为复杂,往往会考虑使用多种企业会计成本方法同时组合进行。 (五)正确核算存货 正确的存货核算是成本核算的重中之重,应建立和健全存货的计量、验收、领退和盘点制度。为保证入库材料物资数量与质量,必须正确搞好计量与验收工作,准确地计量和严格质量检测是保证原始记录可靠性的前提。为了保证领、退的材料物资准确无误,还必须及时办好领料和退料的凭证手续,使成本中的材料费用真实可靠。材料物资等存货品种规格多,进出频繁,所以对材料物资还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由于的清查盘点,并根据盘点结果对账面进行调整,以保证账实相符,使材料成本准确无误。与此同时,要培养仓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杜绝做假账、虚账的行为发生,抵制不正当结算收发存的指令。 (六)压缩行政管理费用 企业的一切经济和管理活动,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成本。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行政管理费用的报销混乱,会导致其行政管理费用居高不下,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因此,必须减少类似情况发生。首先,中小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严格要求行政管理人员遵循企业的报销制度,杜绝乱报销的情况,对于行政费用要实行及时的审核,以便及时发现行政费用的报销是否符合中小企业的相关规定。其次,要在企业内宣传节约开支的思想,使压缩行政开支的思想深入人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开支过大的问题,并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最终降低企业的成本。 结束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炽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并且试图不断改善成本核算的方法及积累相关成本核算的经验力求获得更多的利润。中小企业本身具有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问题,他们只有从加强成本核算入手,才能使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创造更多的利润,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位。 (作者单位:安徽省泗县环保局)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论文:对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思考 一、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现状 第一,目标定位狭窄。成本管理由事前的规划、事中的核算以及事后的监督组成,每个过程都重要,缺一不可。然而有些中小企业把成本管理认为是某个生产领域中的成本管理,以为降低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各种费用就可以达到成本管理的目的。 第二,理论研究不成熟,核算模式不统一。我国成本核算理论研究起步晚,大多是引进国外成本核算思想,没有实物参考模式。以物流企业为例,其成本核算大多是根据企业性质,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采取不同成本核算方法,导致物流成本核算没有统一模式,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三, 所有权和经营权混淆不清。我国现有的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投资人就是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一般对于财务成本核算并不精通,虽然表面上对生产成本非常重视,但是实际操作中一般都是只凭自身经验或成本报表进行核算,忽视了成本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对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会计部门设置较为简单,会计人员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应付申报和日常财务处理上,导致成本核算控制工作无法正常有序进行。 第四,中小企业核算账册设置不全,成本信息不真实。在制造业企业中,将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合并为一个成本科目,导致成本费用归集混乱,无法反映真实财务状况。此外,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比较小,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基本相同,除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他项目不归属到具体某一产品,其核算的产品反而失去真实性。也有的中小企业只设置总账,不设置明细账;还有的中小企业在核算时只反映数量、不反映金额或只反映金额、不反映数量,成本核算较为混乱,甚至无成本核算资料。为了达到少缴所得税之目的,对尚未完工的产品成本进行提前结转,或对产品已发出但未开票的产品成本也进行提前结转,中小企业采用该法作为计缴所得税的“调节器”。 第五,会计处理方法与成本计算方法不合理。企业的成本核算基础是成本计算,对于制造费、材料费,不少中小企业缺乏科学的认识,成本计算方式不合理。在成本核算时,盲目地选择成本的计算方法,将产品成本按材料消耗、管理费用、工时等几部分凭主观意识进行分摊。同时,在同一会计年度内随意选择、变更会计处理方法。这类中小企业一般设置了原材料与库存商品明细账。原材料的购进、领用均根据详细的原始资料进行核算,月末编制盘存表,但在结转生产成本、商品销售成本时,在同一个会计年度内,中小企业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导致产品期末库存数与实际盘存数严重不符,从而达到少缴所得税之目的。 二、规范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对策 (一)加大税法宣传力度 通过税法宣传,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纳税意识,牢固树立依法纳税、诚信纳税和偷税违法的观念,使中小企业经营者、财务人员明白不做假账、诚信纳税的严肃性,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打消浑水摸鱼、偷工减料、蒙蔽过关的念头,积极主动建立、健全成本核算规范机制,严格按照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加强成本核算。 (二)拓宽成本管理范围 企业要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仅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成本全程管理的范围不但包括产品的生产成本,还包括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售后维修成本等。现在,非物质商品日趋商品化,成本管理的范围也应当包括非物质产品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只有对全部成本都加以严格的控制,以细致、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才能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三)加强成本核算考核 针对目前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税务机关要会同财政部门加强对其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学习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熟悉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规章;利用税收通报会、咨询会、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定期为纳税人进行成本核算方面的指导,结合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的实际,逐步完善总账、明细账的设置,尽可能采用加权平均法核算当期的销售成本。 (四)实行记账核算 对于一部分中小企业无法按规定进行成本核算,而又符合查账征收条件的,或经屡次督促整改仍未整改的,责令其通过会计事务所或记账公司实行记账。中小企业在日常核算时,按规定做好原始数据的记录、归纳和收集、整理,会计事务所或记账公司根据提供的会计资料,依照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帮助其提高成本核算能力,逐步规范成本核算行为。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论文:浅谈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要取得发展并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其成本竞争力。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普遍存在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本文主要分析当前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问题;对策 成本是企业产品定价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成本核算的正确、合理、及时与否,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决策、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成本管理的水平,而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要取得发展并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其成本管理的竞争力。 一、成本核算的内涵及原则 成本作为生产耗费的补偿尺度和产品定价的基础,对于正确计量企业盈利,综合反映企业的工作质量至关重要。成本核算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经营成本、期间费用的形成情况。成本核算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按照一定的对象和标准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完工产品通过销售后,成本转化为一定期间的销售成本,成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信息反馈过程,也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本管理是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关键因素。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胜,必须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做好成本的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等管理工作,成本指标和信息就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 成本核算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合法性原则,计入成本的费用都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相关性原则,成本核算一定要以成本管理为目标,所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要有价值;可比性原则,各会计期间采用的成本会计方法应保持一致;实际成本计价原则,按照我国的会计制度,企业成本核算必须按照实际成本计价。此外,还要考虑成本核算的成本效益原则。 二、目前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本核算不规范,核算水平较低。中小企业涉及工业、商业、施工、运输、餐饮等众多行业,但多数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选择单一、不合理,往往仅选择品种法,脱离行业和工艺特点,不能根据分步法和多品种细化核算;成本核算的明细科目设置过于简单、科目核算的内容过于粗略。部分中小企业甚至只设置总账科目;成本费用的账目记账不规范、不连续、存在串户、记账错误现象,成本核算报表内容不详实、质量较差。 成本核算不全面、不准确和不及时。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中,部分企业不能正确划分材料领用、工资薪酬、固定资产使用以及其他消耗和费用的性质,也不区分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辅助核算部门无独立核算,间接费用处理过于简单;费用摊销分配标准不合理,甚至无分配和分摊;在产品和完工产品成本不能正确计算;采集和流转的成本基础数据不全面、不准确、不及时,成本跨期核算。 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脱节,核算数据价值不高。中小企业因对成本核算的认识不全面,或核算力量薄弱,水平低,成本核算仅局限在财务部门的“闭门核算”,对成本核算内容侧重在材料成本的出入简单核算,未涉及结合成本管理的决策、分析、控制、考核和预算的要求,无法为成本管理提供有用信息。 成本核算随意性较强,存在成本虚假列支。中小企业因业绩考核和少纳税款等动机而舞弊,主要是置会计准则和税法于不顾,操纵成本核算,随意变更成本核算方法、虚列支成本或少计成本,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成本,给企业带来经营和纳税风险。部分中小企业的年度审计报告,常因成本核算不规范、披露不实,发表保留意见,甚至否定意见。 (二)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问题成因分析 1.中小企业负责人的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面临的市场竞争激烈。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多为业务或技术型人员,管理决策常存在短期行为,缺乏战略眼光,尚未深刻认识企业成本管理之重要性,对成本核算工作不够重视和支持。部分中小企业负责人为达到业绩考核和少纳税款的目的,人为调节、虚假列支成本,为企业带来经营和纳税风险。 2.成本核算人员力量不足,核算水平不高 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通常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工作人员力量薄弱。有的企业会计人员常常是业务人员担当,不具有专业知识,成本核算能力和水平不高;企业对成本核算管理人员亦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对成本核算方法疏于研究,导致成本核算不能规范合理,核算水平差。 3.成本核算与管理脱节,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常独立于成本管理的其他环节,成本核算数据不考虑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考核的需要。成本核算往往不能充分考虑本企业的行业特点、产品工艺流程等具体实际情况;成本费用的归集、分类、分配、核算科目的设置、成本报表的编制,不能适应成本管理需要,存在不合理、不科学之处。 4.成本基础数据薄弱,成本核算组织不协调 中小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普遍薄弱,成本核算相关的存货验收、收发、计量、生产原始记录、人员工时记录、资产清查等基础工作不规范,以致成本核算的基础数据不连续和不准确;成本数据的记录和流转以及提供时间的口径不能协调一致,以致影响成本核算的效率和质量。中小企业缺少现代化管理手段(ERP系统、财务软件和成本核算系统),或对信息系统不能充分利用。 5.缺乏对成本核算的监督制度或监督不力 中小企业通常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稽核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不完整,缺乏对成本核算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同时,外部审计力度不大,税收及财政监管力度不足,有很多中小企业证账不全,对内一套账,对外一套账,人为操纵利润,少纳税款,成本核算采用倒轧账。 三、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问题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提高中小企业的企业负责人的成本管理意识 中小企业负责人应深刻认识,提高成本核算和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规避经营和纳税风险的重要举措,只有增强企业成本管理观念,变少数人的成本管理为全员的参与管理,才能推动成本核算的组织和协调开展;企业成本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等管理措施,势必会促进成本核算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二)强化成本核算人员力量,规范成本核算并提高核算水平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和核算的水平,归根取决于成本管理和核算人员的水平。企业应选择精通成本核算、专业性较强、责任人较强人员负责成本核算并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激励机制,顺利开展成本核算工作,规范成本核算流程、成本核算岗位、科目设置、账簿管理、成本核算报表等核算体系,提高成本核算水平。 (三)适应成本管理的要求,重视成本核算方法和工具的研究 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服务于成本管理,与成本管理相适应。对于成本的预算、分析、控制、考核的环节的提出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必将对成本核算提出更高的要求,成本核算的方法和内容,必须符合和适应成本管理的要求。因此,成本核算需要结合成本管理的要求,深入研究企业行业性质和生产工艺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并科学合理性。同时成本核算也要结合中小企业的人力、财力现状,遵循重要性原则,兼顾节约核算成本和提高核算效率。有条件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企业,要对业务数据ERP系统及成本核算软件要深入学习,实现数据共享;没有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要尽量合理先进的核算手段(如用友财务软件等),摆脱低效落后的手工核算方式,在成本核算和管理中运用提高核算的效率。 (四)完善成本核算基础工作,统一协调的核算机制 中小企业应规范成本核算相关的存货验收、收发、计量、生产原始记录、人员工时记录、资产清查等基础工作,以保证成本核算的基础数据连续、准确;统一组织生产、采购、销售、仓储等部门的成本数据记录和流转,统一数据口径,提供时间的口径,协调一致,细化业务数据,做好基础工作。 (五)建立内部、外部对成本核算的监督机制 中小企业企业应按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成本管理的风险进行分析,建立成本相关的控制制度,具体包括成本核算流程、核算方法、数据记录和流转、成本核对与勾稽、资产清查及成本报告等制度。同时,增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和中介审计机构对成本核算的监管作用,接受其提供的管理建议,督促企业自身改进成本核算,共同提高成本核算的质量。 (作者单位:陈洪印,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李国胜,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论文:浅谈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问题 摘 要: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及重点就是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是中下企业将财务管理目标实现不可或缺的手段。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较低,成本控制意识缺乏,并且未将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制定出来,这便使得中小企业出现了一系列有待解决的成本核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下企业的发展。本文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及发展的情况,深入地探析了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问题,希望能够对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成本核算;中小企业;问题;对策 近些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开始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且已经逐渐地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尤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科学化的成本核算管理便成为中小企业管理及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富有现代化气息的科学技术在中小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得以普遍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自动化程度和电脑化程度的提高,再加上质量管理制度的全面实施,强烈地冲击着中小企业的成本计量工作。由此可见,加强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及成本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国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基本上均为民营企业,企业的管理者基本上都是企业投资者,正是因为其管理基础相对较为薄弱,许多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财务核算水平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存在,特别是在企业的成本核算方面,普遍的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一)成本计算对象缺乏规范性 就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为了充分地确保未来销售生产产品的耗费可以可靠地计量,并且能够与收入相切合,就需要对成本计算对象正确地加以确定,这对任何有形产品生产企业均是尤为必要的。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解决费用由谁来承担、计算成本等问题。在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中,无论生产产品有着多少规格及品种,均需要根据具体的成本对象来进行成本核算,无论各个产品之间工费、料费的消耗有着多大的差别,所计算出的单位产品成本均是一致的,因而所计算得出的损益便缺乏可靠性和真实性。 (二)成本核算体系有待完善 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是按照产品的销售、生产的组织以及原材料的购进等诸多环节,并且根据企业的工艺流程、管理要求和生产特点所确定的。由于中小企业的生产流程简单、产品结构单一,所以,成本核算流程也非常简单,仅仅需要设置一名专门的财务人员或者生产车间统计员来负责整个成本核算过程。另外,事后没有全面地分析成本,对成本的分析只限制于简单地比较上期数与本期数,而并未对产生变化的原因深入地进行分析。在成本控制中,成本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对产品成本的降低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而中小企业缺乏成本分析,则会对成本的控制带来直接影响。 (三)成本控制仅限于生产环节 就制造型中小企业而言,成本控制应当首先是对整个过程的控制,而并非只是对生产中产品成本的控制,这是因为成本可能会在售后服务、市场营销以及材料供应等过程中出现。比如,采购原材料过程中所发生的采购费用,往往需要在原材料成本中计入,不仅使得采购原材料的成本增加,而且使得最终的产品成本加大。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中,仅仅重视的是生产环节,想方设法地借助于某些生产费用的避免来对成本进行控制,而对供应材料等过程中所出现的费用节约造成严重忽视。忽视流通环节的费用,重视在生产环节控制成本,并无法真正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四)随意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及成本计算方法 众所周知,成本计算是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一大基础,而对于制造费用和材料费用,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缺乏正确且科学的认识,并未将合理有效的成本计算方式形成,在核算成本的过程中,仅仅凭借主观臆断,盲目选择成本计算方式,按照管理费用、材料消耗以及工时消耗等多个部分分摊产品成本。与此同时,有些中小企业将明细账加以设置,但是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上却存在着相对较大的随意性。会计处理方法具体指的是应用在会计核算中的方法,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以及收入确认方法等。许多中小企业为了将少缴纳所得税的目的实现,选择两种甚至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于同一会计年度,虚增成本,使得实际数目与报表数目严重不相符,无法将中小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有效反应出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难题及困扰。 二、解决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问题的有效对策 成本核算是中小企业管理至关重要的环节,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那么就必须降低成本,并且将成本核算工作做好,使其能够将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客观地反映出来。 (一)规范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如何,只要其生产的产品不同,那么管理要求与经营生产要求便会不同。所以,在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过程中,应当对以下基本原则加以切实遵循:要与企业的生产组织特点与生产技术特点相适应,并且还需要满足强化成本管理的迫切要求。各类产品均能够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但是在各类产品有着不同的规格时,那么则应当选择品种法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然后采用系数法对不同规格产品的成本进行核算。如果是生产主要产品兼副产品的中小企业,其成本计算的对象应当确定为主要产品,并还要将副产品统一纳入,以此形成完整的成本计算对象,从而实现成本核算对象的规范。 (二)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应当将逐级负责制落实,充分地保证完成成本目标,纵向由经理至各个员工,横向由经理至各个职能部门,全部将其纳入到控制的范围中。一方面,应当将责任明确,也就是在职能部门、生产车间以及各个班组,将不同层次、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相关责任或指控责任明确;另一方面,要不断督促相关领导人员,全方位、多角度地管理监督企业各部门的材料支出情况和资金运用情况等,以此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控制体系。另外,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并非是几个重点人物或者几个领导便可以做好的,离不开成本相关人员的全员参与。所以,企业还应当将成本控制制度尽快地制定出来,并且构建起与之相配套的约束与激励制度,以约束、激励的手段来激发员工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并且把成本控制与自身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实现全员主动控制成本的模式。 (三)创新及完善成本管理方法 首先,应当在企业的整个经营生产过程中贯穿成本管理。只有成本管理真正地参与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当中,才可以产生实际的成效,因此,应当将核心为成本管理的基础管理加强,及时地解决、及时地发现成本管理问题,并且始终使成本的变化处在有力的监督控制中;其次,成本控制应当涉及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等阶段的控制,要着手于机物料消耗、材料费、人工费和其他与成本有关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再次,企业成本控制的主管部门是财务部门,是通过各项费用支出的审核、资金的平衡调度、各项辅助记录的建立、各部门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等手段来全方位地分析企业的成本费用情况,并且向决策部门及时反映,以便于对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采取,进而实现对成本偏差的纠正。所以,企业应当对财务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促进财务人员岗位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并且严格财经纪律,以此使财务人员始终处在纪律与制度的严格约束下,从而更好的加强及完善成本管理。 (四)合理选择成本计算方法 企业应当对成本计算方法正确地加以选择,也就是按照一定的成本对象来对生产费用加以收集,以便于将各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计算出来。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分步法、分批法以及品种法。在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中,为了将成本计算工作简化,通常需要结合使用几种成本计算方法,可以首先把产品划分成多个类别,将各类别的产品成本分别计算出来,然后采用一定的分配标准于各个类别的内部,进而将不同规格产品的成本计算出来。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还应当提高重视成本核算的程度,不断地更新会计人员的会计知识和会计理念。就理念上而言,成本核算不但是计算企业成本,而且还是现代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管理内容,更是对企业经营生产过程所实施的全范围成本管理;就会计知识而言,经济速度的不断加快带动了会计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念的持续更新,所以,中小企业必须将财务人员的培训加强。 总之,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是有着较强系统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一项工作,对企业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中小企业应当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出有效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加强成本核算,提高成本核算水平,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长远及有序发展。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论文:分批法下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核算与控制 一、概述 (一)中小企业重视生产成本核算的紧迫性 经济效益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最终目的,而加强成本核算和管理才是企业生产盈利的基础。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靠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才能扩大销售收入,适应市场需求走向经济良性发展,中小企业更是如此。 近年来人工涨、汇率涨、材料涨;用工荒、用电荒、资金荒……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二轮危机,正在向中小企业逼近,境况似乎“比2008年还要艰难”。2011年初,业内权威人士用“危在旦夕”来形容中小企业的现状。据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近五年的淘汰率为70%,大约30%左右的中小工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目前长三角地区更是出现大量企业停工、半停工局面。究其原因,最主要是融资难、税负高、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其中采购成本多大于60%,人工支出(工资、福利费等)占20%。另外,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总体较为混乱,甚至无成本核算资料;税务机关稽查时,难以查验成本资料数据,甚至回避检查,情况不容乐观。 中小企业结构简单、规模偏小、决策迅速、反应敏捷,但在生产效益、技术进步、资金筹措诸多方面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提并论,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高速发展都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表现为成本较高、赢利较少。因此,在融资困难、税负高和原材料涨价无法控制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树立全员成本意识,注重成本核算管理是应对危机的当务之急。 (二)成本核算方法应用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企业不同,应用的核算方法也不同。据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中国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及其效果的调查分析》显示,我国有57.11%的企业使用品种法,41.15%的企业使用分步法,有5.17%的企业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资产规模小于1亿元的企业采用品种法的比例是42.9%,分步法为28.6%,分批法为14.3%,资产规模大于1亿元的企业则相应为46.7%,34.7%,4%。 我国企业多采用品种法和分步法,应用分批法(订单法)总体较少,中小企业稍高,核算方法的选用表明我国企业的生产较粗放,不够重视消费个性,相应带来成本核算方法选择上的简单化。 (三)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方法选择发展趋势 受人财物限制,中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尤其是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辅助部门没有独立核算、车间物流划分不明显、传递手续不完善而导致数据失真、车间人员区分不明显,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以期能符合管理的需要;同时中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只需向税务部门报送税务报表,因而所执行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会计制度,而是选用基本符合或参照税法规定的会计政策和简易会计方法,首选品种法合情合理。 随着消费市场的细化和个性化,购买者的偏好差异,消费者可以根据需要要求厂方设计并生产自己最满意的商品,企业也要按单进行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在这种趋势下,一条生产线上可能今天生产甲,明天生产乙;也可能只有几台相同甚至是没有两台完全一样的产品。中小企业面临未来的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已不可避免,这恰恰能发挥中小企业一般资产规模较小、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及所用原材料大部分相同的这一优势。 从以上分析可知,中小企业随生产经营环境条件的变化趋势而按单生产,选择分批法核算生产成本是将来的发展方向。 二、分批法具体核算步骤 (一)基本核算方法 具体如下:一是以实际管理需要为原则,简化成本项目和账户设置。以订单(周期)为成本计算期,以订单(批次)或其具体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直接设置原材料、工资薪酬、制造费用等三大成本项目明细账归集发生的各项生产性费用,或简化为以成本核算单设多栏代替明细账。视辅助车间情况确定是否设置其明细账。二是加强主材料核算,简化其他材料的核算手续。按构成产品实体的材料价值,选择一种或几种为主材料,加强其核算,按实际消耗量严格计算成本,并做好余料的管理,或及时退料或严格保管待用;其余为次材料,一般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简化其核算手续,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其实际消耗量,并加强余料的保管待用。材料费按产值比例法或定额法进行分配。三是职工薪酬按实际发生数归集,按产值比例法或生产工时(机时)进行分配,其中,所有参与生产管理的行政人员发生的费用直接记入“管理费用”账户。四是根据车间划分情况,简化制造费用核算。中小企业如果没有辅助车间或界限不明显或链接手续不完全,则不设置辅助明细账,在制造费用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中设动力费用、机物料消耗、修理费、折旧、人工费用、其他杂费等栏目归集车间费用;若辅助车间明显,核算明晰,费用较大,则增设辅助成本明细账或计算单,按其具体发生项目归集费用;按生产周期或在月底,按产品产值比例法或工时(机时)分配法分配并结转辅助费用和制造费用。五是一般没有半成品,不再设置自制半成品科目。若有,可以在生产成本明细账中设专栏反映。六是简化低值易耗品核算。将发生的低值易耗品费用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采用一次摊销法,同时仓库设明细账或记录单,并及时传递信息,以备入账。七是按直线法提取折旧,直接计入制造费用和辅助费用的折旧项目。 八是加强生产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简化废品损失处理,发生的损失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材料项目。九是若按月计算与分配费用,则存在的月初在产品成本按材料费计入成本计算单。十是企业发生的其他费用如期间费用等也要严格控制,据实入账。 (二)日常成本费用的归集 一是做好原材料入库单、领料单、成品入库单等仓库记录与信息传递,及时与生产、财务部门加强联系。二是车间做好生产成本与费用的归集记录,并及时仓库、财务部门沟通联系。三是财务部门要指导各车间和费用发生部门做好成本核算的规范工作,及时收集成本核算资料,做好归集与分配工作。 (三)费用分配 一是严格执行“谁受益,谁承担”原则,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工艺流程、费用与标准有关联性的分配方法和标准。二是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尽量简化分配项目和方法。能辨别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成本项目,不能明确辨别的先归集再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三是共耗费用分配尽量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若售价不明晰,可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分配方法如定额或机时(工时)等。期末若需核算在产品成本,一般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按产值比例法参与费用分配。 三、企业加强生产成本监控 (一)走向市场,树立新成本理念 中小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部分,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成本意识和素质教育,转变落后观念,强化成本目标责任,树立市场导向、全员成本责任、成本效益、成本预防、系统工程等新理念,使各部门、各班组及全体员工都成为成本管理系统的一个目标责任中心,责、权、利紧密结合,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发展企业,人人降成本,处处有增效。 (二)建立适宜的现代成本控制体系,全面加强成本过程管理 为有效实施成本管理,做到少投入、多产出,提高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必须以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为指导,以市场为目标,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现代成本管理控制体系和业绩评价体系,从产品设计开发、材料采购、仓库储备与管理、材料应用、能源动力、工资薪酬、质量预防与保证、维护运行、产品销售与服务及日常管理等方面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系统控制,逐步落实各责任中心的成本管理责任,严格考核责任业绩。实行全面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从思想、组织、制度、行为、资源、活动、方法等方面全面提升成本保证能力,使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三)建立实用的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强化成本电算化管理 许多中小企业为节省投资硬件的开支或配备了基本设备而无相应的软件系统或人员素质偏低无法操作信息系统等,成本管理手段上仍然采用手工操作模式,使得会计人员和相关成本管理人员常常陷入一些重复性、事务性、繁琐性、高强度、低效率、机械性的劳动当中,而没有机会或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去思考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改进和完善成本管理措施;同时,手工操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得不到保证,更无法对资源的消耗和流向进行即时控制,加之企业成本会计人员的适应性差,因而提供的成本管理信息可能不全面、不完整、不清晰、不准确、不及时,无法保证决策者做出准确的决策。因此,中小企业要立足于实际,合理筹划信息化建设资金,建立经济实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全部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尽快实现信息化、网络化,促进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推进实现电子商务模式经营,以节约大量成本,拓宽业务范围,缩短交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也“解放”了会计人员,使之从繁重的核算业务中解脱出来,有时间和有能力更好地从事计划、监督、控制、分析、预测和参与决策,更好地发挥决策层的参谋和助手作用。 (四)明确成本控制重点,抓住源头和关键 牵牛要牵牛鼻子,企业领导层应该根据成本细分和成本反馈信息梳理出成本控制重点,抓好源头和关键,并与成本管理人员一起制订切实可行的控制方案,层层分解,逐步落实到团队和个人。每个成本目标责任团队和个人都应从岗位职责出发,明确自己的目标,明晰自己的责任,自觉做到自我加压、自我约束、挖掘潜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所有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使成本控制意识作为培养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并以此支撑企业的改革和创新,使所有员工以此激励自己,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搞技术革新和挖潜,积极投入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运动中。 (五)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推介自己,选准市场,发挥自身优势按单生产 中小企业营销能力有限,资金不充裕,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特别是网络系统推介自己,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接单时,要依据市场信息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决策,要考虑市场价格变动和企业自身成本因素,不能额外无限扩张成本,否则就可能生产越多亏损越多,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坚决避免脱离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进行生产,克服产品的滞销,造成资金的积压和浪费;接单后要制定合理的设计开发、采购和生产方案,确定各成本目标责任人,全面控制成本过程,避免盲目组织生产而造成经济损失,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按合同期限交货,建立良好的市场信誉,以加速资金周转,也一定程度弥补资金不足。 (六)持续开展成本管理活动,形成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许多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存在一些成本管理的误区,如“成本就是会计的事”、“成本管理就是管好生产成本”、“搞成本管理,不就是为了省几个钱吗!”、“ 省钱不如赚钱,没有什么意思”、“降低成本就是偷工减料”等等,进入了能降不能保的误区和不良循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只有做到了“降低、保持”、“ 再降低、再保持”,才能把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才能形成成本竞争优势,成本管理的结果才能满足预期的目的。目前我国已进入高价资源时代和低成本竞争时代,虽然资源高价不好控制和影响,但要意识到成本管理的核心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增加利润或减少亏损,而要用低成本水平和成本优势去参与市场竞争,用低成本去占有市场,以低成本运营提高竞争能力,尽快形成特色的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论文:关于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迅速崛起。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求发展,提高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成本,成为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探索并改进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出发,在分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内容及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中小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成本核算 措施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货币为计算单位,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检查、监督、考核预算和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反映成本水平,评价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推进企业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成本核算的意义 成本核算作为成本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对企业的成本预测、规划、分析以及改进等环节构成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中小企业的成本决策、经营决策以及其它决策的准确程度。因此,成本核算不只是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核心,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中小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目的就是对中小企业内部各部门所发生的费用支出进行管理与控制,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同时也能够为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除此以外,中小企业加强成本核算,也对自身的管理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能够发挥出企业各种资源的效用,从而实现降低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所以说,加强成本核算对中小企业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中小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 有的中小企业不设会计部门,更不用说专门成本核算人员,大都请兼职会计月底做账给税务看,滋生偷税漏税行为。有很多中小企业证账不全,核算不规范,对内一套账,对外一套账,难以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在会计核算方面,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 (二)缺乏对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这主要是由于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过快,而企业并没有及时改进产品设计造成的。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取决于企业技术水平,而企业的技术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 (三)企业成本核算方法落后。 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主要是为了满足财务会计报表的输出,传统的成本核算应经满足不了我国现今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求。我国中小企业的领导人由于受到自身资金以及财务人员稀缺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只注重眼前利益,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从而忽略了企业的成本核算。因此成本核算只停留在了一个初级阶段,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方面的滞后。 三、当前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改善内部管理,强化成本控制责任制度。 中小企业必须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托,完善自身的成本管理体系,建立责任成本制度。责任成本制度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责任成本控制中心,确定各生产组织的责任管理层次,并且以责任成本为依据对企业的加强成本控制,将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部门头上,一旦发生成本控制问题,能够快速追究责任,责任成本的实质就是责任归属。 (二)健全建立内部成本核算制度。 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关键。中小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营利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强弱,财务部门自身拥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运用财务管理分析方法,从项目的设计到实施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入手,把成本浪费制止在源头,实现成本管理的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 (三)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中小企业并非完全没有能力聘请成本会计人员,只是大多数企业管理者缺乏对成本核算的足够认识和重视,个人建议,为了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还是应该聘用专业的成本会计人员,即便是聘用兼职会计人员,也尽量要求有成本核算的基础方为上策。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更加关注成本管理,成本核算也必须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四)选择符合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 企业在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选择时,其依据不是先进的程度,也不是熟悉的程度,企业对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其依据就是企业自身发展的现状。比如企业产品的品种较多,间接费用占有很大比重,企业内部的网络建设初规模,同时具有一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高,那么就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如果企业不具备上述条件,或者财务管理水平一般,那么还是要选择传统的核算方法,比如品种法、分批法等等。 四、结语 总之,成本核算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好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不仅可以为企业降低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现今,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面对日趋激烈的企业竞争,我们只有不断的完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树立正确的核算意识,才能经济大潮中生存,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论文:中小企业成本核算 摘要:面对着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环境,经济利益的增长显然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成长需求,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将能够缓解中小企业的竞争压力,使中小企业能够保证更加有效的利润增长,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在实际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开展过程当中,必须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总结更有效的管理经验,帮助中小企业更好的去适应市场环境,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命力,为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小企业 成本 核算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保证中小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态势,提高中小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也应该随之完善和补充,才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良性经营。 一、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人化中小企业的大量涌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随着国际贸易交流的日渐频繁,行业间的市场竞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保证中小企业的良好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必须要加强成本核算管理工作,解决成本核算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从而保证中小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以下,是对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 (一)缺乏成本核算管理人才 专业性人才,是当下社会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良好的成本核算管理人才能够对中小企业的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中小企业的正常开支和资金的流动,从而减少资金的浪费,保证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健康增长。然而,就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而言,存在着非常大的人员缺失问题,中小企业目前所拥有的管理人员基本无法进行市场的了解和有效分析,缺乏良好的科学管理手段,没有一定的成本核算管理知识,各种问题致使大部分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二)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观念的淡薄 成本核算管理意识的淡薄,是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工作难以开展主要问题所在。对于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对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视过高,原因来于片面的理解为中小企业利益增长必须完全需要中小企业经济效益拉动,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中小企业经济利益的增长会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但是没有良好的成本核算管理手段,就是造成大量中小企业成本的消耗和浪费,从而减少的中小企业的实际收益,甚至会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三)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促进员工工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对于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工作而言也是如此。由于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对成本核算管理观念十分淡薄,因此使得中小企业没有很好的管理人员工作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导致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因而对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实际意义造成比较大影响;此外,由于中小企业对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导致了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人员的欠合理性,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问题或是管理人员负担过重等问题的发生。 二、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现状原因 (一)缺乏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也随着发生着不断的变化,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对成本核算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使得中小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技术培养工作,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得不到技术能力的提升,从而导致了管理水平的相对落后,最终所导致的将是中小企业发展速度的缓慢以及经济效益的降低。 (二)盲目追求中小企业效益的增加 这是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所拥有的通病,往往不重视中小企业品牌和中小企业形象的建立,只是盲目追求短暂的经济效益,这样的观点就造成了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不受过多重视,因此影响到了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开展。面对广阔的国内消费市场,投资者在中小企业运营开始就过度看重中小企业效益的增长,不去重视中小企业的资金消耗、市场调查工作的开展等等,使得我国中小企业持续性发展较为困难,大多都只能做到“见好就收”,导致了我国相关行业的混乱。 三、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对策以及建议 (一)加强管理人才的引入工作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是由人来具体实现和完成的,因此,中小企业必要加强相关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促进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此外,中小企业还应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培养管理人员的相关工作能力,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手段;还要进行个人素质和工作态度的培养工作,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涉及到中小企业的财务问题,因此,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及个人素质,不能存有任何道德问题,不能有个人想法在其中,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二)加强中小企业市场环境的有效评估和分析 在开展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之前,首先要对中小企业市场环境进行有效分析,确定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工作重心,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市场环境分析工作,能够帮助中小企业了解目前竞争对手的发展方向,帮助中小企业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同时,市场分析能够帮助中小企业挖掘自身的优势及特点,从而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有利于提高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了提高中小企业发展速度、促进中小企业利益增长的有力手段。尽管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发展速度较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来说差距较大,成本核算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许多实际问题的产生,亟待需要我们的解决。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论文:中小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系统的建立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第三方物流运输货物已被大多数企业采用,但是很多企业对于由此所形成的物流成本的财务处理却十分混乱,本文力求对企业的各种物流开支进行全面分析,建立出一套适合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能够全面体现企业物流成本的财务处理流程。 关键词:物流 核算系统 建立 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对于物流成本缺乏较为科学的核算体系,企业对于物流成本的核算较为随意,在相关账户的设置、账务处理以及财务分析等方面都存在这诸多缺陷,不利于物流活动成本的有效控制。 一、核算对象的确认 中小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对象为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一系列与物流运输相关的活动,例如采购、销售环节产生的物流活动、生产加工环节产生的物流活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产生的物流活动、销售环节产生的物流活动等。因此中小企业的物流成本大致可以分为采购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这些物流成本在财务核算中,通过成本的消耗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原料,此处的原料消耗指的是企业经营运转过程中发生的与物流活动相关的物料消耗,包括打包的材料、汽油、柴油等燃料、水费、电费、各种工具等; 2、职工薪酬,指企业专门从事物流活动的工作人员的薪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 3、运杂费,货物在运送过程中发生的运费以及其他杂费,例如采购过程支付的运杂费、货物因企业内搬运而产生的运杂费、销售环节产生的运杂费等; 4、行政管理费,指专门负责管理物流运输的行政人员的日常办公支出; 5、保养费,指物流设施设备的维护费、修理费; 6、其他,如物流设施折旧、利息、税金支出。 二、核算模式的选择 我国会计核算体系中并没有对中小企业的物流成本财务处理模式进行统一规定,企业在在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时可以根据自身状况进行处理,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于物流成本的处理大概有以下几种方法: 1、单轨制 单轨制的核算方法是在现有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新设一个会计账户——“物流成本”来专门核算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当产生物流成本时,借记“物流成本”科目,贷记相关科目;每个月末,财务将“物流成本”账户中归集的各项费用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到各成本费用科目中,或者直接将“物流成本”转入“本年利润”中。单轨制的财务处理方法较好的集中记录了与物流有关的成本费用项目,而那些与物流无关的费用则计入其他的相关账户中,这样可以较好地归集物流成本。 单轨制的账务处理模式,可以对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进行详细全面的反映,同时它把物流成本的核算并入现有账套,可以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但是,这种模式需要对现有的成本计算体系进行比较大的调整,这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而且这种账务处理模式需要对账户、报表做出相应调整,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需要财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质。 2、双轨制 双轨制的核算方法是对与物流有关的成本费用单独核算,对于这部分成本费用建立独立的账套,包括独立的凭证、账本、报表等,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其他费用完全分开核算。企业采用双轨制的核算方法,当发生物流相关成本时,核算人员需要制作两份记账凭证,其中一份交给财务进行登记入账,另外一份交给专门核算物流成本的工作人员登记入账。 双轨制的账务处理模式,企业可以向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但是这种核算模式需要建立独立的账簿、报表等,构建成本高,需要专门的财务人员进行核算且工作量较大。 3、设置明细账户核算 设置明细账户核算,即在不改变原有核算体制的前提下,对涉及物流成本的成本费用类账户设置“物流成本”明细科目,例如产品成本中若包括物流成本,则设置“生产成本—A产品—物流成本”;销售费用中若包括物流成本,则设置“销售费用—物流成本”。在“物流成本”明细账户下,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按照物流成本的具体功能设置专栏,例如包装费、运输费等。企业的物流成本可以通过汇总明细账户求得。 采用设置明细账户的方式核算物流成本,不需要对现行的账簿进行调整,相比前两种方式,工作量和成本都比较小,也可以提供全面、准确的物流成本数据,核算方式更简单。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核算物流成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析、控制企业的物流费用,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加详实可靠的数据,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对于物流成本的核算没有必要新设账簿、报表,浪费人力、物力。所以笔者建议中小企业在核算物流成本时采用设置明细账户的方式,这样既不改变企业原有的账簿设置,也不需要增加额外的人员来进行核算,节约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设置明细账户核算模式的构建 1、账户设置 设置明细账户核算模式下,物流成本作为各相关成本的明细账户,例如“生产成本-A产品-物流成本”、“管理费用-物流成本”、“销售费用-物流成本”、“材料采购-物流成本”。借方登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物流费用,贷方登记分配转入或直接转入相关账户的物流成本,期末无余额。 2、账务处理 (1)采购过程发生物流消耗: 借:材料采购—物流成本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 (2)生产过程发生物流消耗: 借:生产成本—物流成本 制造费用—物流成本 贷: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原材料等 (3)销售过程发生物流消耗: 借:销售费用—物流成本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 (4)物流管理人员差旅费等管理费时: 借:管理费用—物流成本 贷: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收款等 期末,“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转入“本年利润”;“材料采购”待原料入库时一并转入“原材料”, “制造费用”按照一定的方法转入“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待产品完工时转入“库存商品”,这样,企业物流成本就与原有的财务处理系统融合起来了,既简化了工作量,又较好地核算了物流成本。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论文:浅谈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份,实行科学化的成本核算管理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现行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问题;对策 企业成本核算是按照企业财务制度规定,核算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支出的物质消耗、劳务报酬,以及相关费用支出额构成和水平,提供管理上所需要的信息,并把成本信息传递给有关的使用者。市场竟争究根结底是产品价格、质量的竟争,价格的制定是以成本为依据,加强企业成本核算特别是加强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使中小企业能够在市场竟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是当前应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份,实行科学化的成本核算管理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据报道,我国中小企业近五年的淘汰率为70%,大约30%左右的中小工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产生上述问题原因,第一、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第二、投资失误,第三、人力资源引进机制不完善。第四、成本核算不规范。第五、内部控制不健全等等。以上种种原因是导致中小企业淘汰、亏损的主要因素。在此,笔者仅就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其改进对策,以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现行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核算程序不科学 按照现行成本核算程序,辅助生产部门将其发生的费用分配给某种产品要经过两次分配,采用两个不同的分配标准(先按一定标准分给基本生产部门,再按另一标准分结各产品),这必然使各产品所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与各该产品的实际受益多少发生严重背离。 2.成本计算对象不规范 从企业看,为使将来生产销售产品的耗费能够计量,从而与其收入相配比,必须正确地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这对任何一个生产有形产品的企业都是必要的。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就是为了解决计算什么成本,费用由谁来承担的问题。但有些中小企业对这个问题看得并不重要,它们在成本核算中,不管生产产品的品种和规格有多少,统统地按一个成本计算对象来核算成本,结果必然是不管各产品所耗工费料费的差别有多大,计算出的单位产品成本却都相同,但由于各种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不一样,因此计算出的损益就不真实。 3.费用分配标准不适当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于耗费的共同费用,应选用适当的标准进行分配,合理地计入按成本计算对象开设的成本计算单中。但有些小型生产企业不管分配什么费用,一律用工人工资作为标准,而实际上这些共同费用并不都与工人工资有关。 4.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 有些中小企业,不管在产品有多少,一律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当期所有的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无所谓。这样必然会造成当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的时候,当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产成品成本就会虚增。而当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少的时候,由于完工产品数量大,产成品成本又会很低,人为造成成本不实。 二、改进现行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几点对策 1. 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企业成本核算不仅是财务人员的事,如成本核算中的原材料从采购、入库、生产领用形成产成品等一系列过程中都影响产品成本的计算,采购材料价格,材料入库的质量、数量、规格、型号,生产领用时是否有浪费现象等等,都是企业管理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需关注的事情。 2.规范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企业不论大小,生产的产品不同,生产经营过程和管理要求就不同,在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既要适应企业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的特点,又要满足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要求。对于同时生产几种产品而且每种产品又分多种规格时,应以每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采用品种法核算产品成本,然后采用系数法核算品种内不同规格产品的成本。对于生产主要产品又兼营生产少量副产品的企业,应以主要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同时把其他副产品统归为一类作为一个成本计算对象,再用适当的方法计算产品成本。如果副产品数量较多,也可以每种副产品作为一个成本计算对象。对于同时生产一两种产品的企业,应以每种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分别计算产品成本。 转 贴 3.选择适当的费用分配标准 对不同的共同费用应采用不同的分配标准,具体而言,一是合理。就所选择的分配标准与所分配费用的多少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二是简便。作为分配标准的资料易于取得,计算比较方便。如,动力费一般与机器工作的时间有关,应采用机器工时作为分配标准。辅助材料一般与产品所耗原材科重量、体积等发生联系,应按产品重量或体积作为分配标准。制造费用可采用生产工时,也可采用工资标准进行分配。 4.加强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包括:建立和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和记录、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制定工时、材料的消耗定额,加强定额管理;建立材料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盘存制度;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和内部结算制度。 5.科学选择成本计算方法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的方法很多,如何选用,则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在产品的具体情况,不能脱离企业实际而盲目地选择哪一种。当各月在产品数量很少,月末在产品成本计算与否对完工产品影响不大时,可以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当各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且数量变化较大,但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时,为了简化手续,月末在产品成本可只计算直接材料一项;如果企业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而是各月末在产品变化不大时,可按定额成本法或定额比例法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如果月末在产品较多且数量变化较大时,也可以用产量法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6.强化对成本核算不实的检查 企业成本核算不实的情况较多,也比较复杂。这就要求企业有关人员在了解有关政策、行业规定及成本核算的方法的基础上,了解、掌握成本核算不实的检查方法,及时发现企业虚假降低成本的行为。一是经验判断法。根据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正常及不符合规律的变化,来判断企业是否有成本核算不实的问题。如,将在制品资金占用与成本核算方法对生产工艺安排进行分析,如果账面的占用超过生产周期的实际需要,可能有在制品成本多留问题;二是核对耗材法。核对相联的账表、账证,从中发现差异,来确定生产成本核算不实的问题。如,通过对材料明细账出库数与材料费用分配表的实际分配额相核对,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为多耗少摊;通过对保管员的出库单与材料明细账的出库数相核对,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为多耗少报;三是摊提标准法。根据规定科目的核算内容、各种摊销和提取比例及成本核算办法,检查各项经济业务的办理是否符合要求,来确定成本核算是否真实。如,预提费用账户贷方发生额,对原始凭证核对的内容和标准进行复算,然后根据借方发生额,检查是否与实际支出的内容相一致。检查时应注意,年末预提费用出现的贷方余额是否冲减生产成本,要定期进行对照检查;四是费用验算法。用企业的各项费用结转方法和成本核算方法,对该企业成本核算过程进行重新计算,从中检查有无成本核算不实的问题。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分配表与材料成本差异明细账的贷方发生额对照,审查其中使用的差异及差异额的分配是否按规定的公式和方法进行计算,并对原来计算进行必要的费用验算,查看其分配是否正确,计算有无差错;五是内部控制法。成本是由材料、费用、人工等构成,采购数额重大的材料要有合同,零星采购实行不少于两人询价制度且定价不得是询价人员,入库时保管员要根据合同发票等相关凭证作为入库依据,严禁质次价格的商品入库,生产领用时实行限额领料,余料返库,严禁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中小企业成本核算论文: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很多企业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因而,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也应不断发展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而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仍存在较多问题,如成本核算方法选择不当,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等。基于此,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提高其成本核算方法的对策,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小企业 成本核算 现状 对策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企业之间竞争关系紧张,而成本核算作为企业运行成败的关键,在市场竞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成本核算的合理化以及科学管理,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使之完善企业规划、决策和控制,实现企业决策的最优化以及效益的最大化。我国的企业核算成本的选择已经成为目前争论的热点,因为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及优劣势,适用于不同的企业环境。因此,应该在对其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其成本管理薄弱,尤其是成本核算这一环节,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首先,没有更新成本核算理念。中小企业由于规模不大,其管理人员一般对财务核算不精通,负责财务管理的主要是会计人员,同时,企业中财务管理机构设置简单,人员少,一人同时兼企业中多种成本核算工作,成本资料的管理较混乱,甚至有的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是由临时的会计工负责的,成本核算没有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 其次,成本核算时账目的设置跟企业实际成本不符合,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税务机关不能获取企业实际经营状况。 再者,没有选择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的选择是企业成本管理重要的一环,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适应于不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发展程度不高,在选择成本核算方法时更应注重其和企业实际情况的契合,否则会造成较大的浪费。 最后,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由于规模较小,企业在选择会计人员时要求也相应降低,人员素质偏低,使得成本核算存在较多不规范的隐患,对企业原始成本资料的管理不当,记录不全,使得成本核算工作中出现较多失真现象。 二、提高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科学性的对策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优化其成本核算工作,以促进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因此,我们给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应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对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视,完善成本核算制度的建设,并优化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机构,合理配置成本核算人员,促使成本核算的流程科学化。明确企业成本核算的目标,即以最低的成本,来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应该明确企业成本核算的具体对象,将企业内部涉及到成本核算的对象,根据类别的不同进行划分,然后采取适合的成本核算方分别进行核算。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成本核算的科学程度。 第三,对于一些不能按照规范来执行成本核算的中小企业,如果其具备查账征收的资格,但是没有进行相应的整改的,可以督促其进行记账的方式。中小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该注重原始的记录,以供日后查用。采用记账的方式,应该严格根据中小企业给出的资料,并按照规范和相应的会计流程,来提高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优化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 第四,应该不断加强中小企业成本核算人员的知识升级和素质提升培训,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经成了人才的竞争,优秀的管理人才能够给企业做出更优越的决策,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地位,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入选控制,同时还应设立各种培训资源,来帮助会计人员完善其职业素质。 第五,中小企业应该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这是成本核算管理中最关键的,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目前,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有制造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资源消耗会计法。制造成本法是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法,该方法将企业费用分为产品生产以及与生产无关这两个阶段的费用,最终的生产成成本的核算只与生产过程费用有关。制造成本法采取三种核算方法,包括分步法、分批法以及品种法。这三种方法的成本核算的对象、计算期和末期的生产费用分配不一致,加上企业生产、工艺以及组织特点的差异,其对核算方法的选择也不同,这种方式较适合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是用按作业分配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按车间汇集的方式,能满足现代的制造和技术环境对于成本核算的要求,且提供的成本信息由于高度的可靠性,满足了经营和管理的需求,适用于一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大型高科技企业。而资源消耗会计法岁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最后,还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监督管理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的第二十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核算软件, 应当报税务机关备案。税收征管部门应结合日常纳税和评税工作, 及时了解中小企业是否按照规定进行财务核算,在核算过程中是否符合备案的要求, 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整改建议, 督促中小企业限期改正。
自媒体营销论文:自媒体时代车企如何营销 曾经网友们热血沸腾地发出“自媒体宣言”:当你的微博粉丝超过100个,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个,就是一个布告栏;超过1万个,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个,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个,就是一家电视台;超过1000万个,就是一家省级卫视;超过1亿个,那你就是CCTV。 不过,博客、空间还在踉跄的时候,手机APP、微博直接路过,微信又来袭啦! 日趋火热的微信营销受到许多出不起正式媒体广告费、或者不愿意出广告费的企业的关注。 自媒体时代,企业如何营销?尤其是汽车企业,微营销能否将营销效果最大化?我们请北大纵横电商营销总裁班的专家们谈谈他们的观点和案例...... 营销的本质是“眼球经济”,是在让消费者能够看到你、找到你、喜欢你、愿意和你“发生关系”,对你有潜意识的识别感,所以这个时候运用当下时髦的微信营销手段,也是在迎合消费者的习惯。 微信是关系营销,强关系建立后才能够发挥其作用。微信不具备扩散作用,想要带来收益,首先是将自己变成意见领袖,当你说出一句话时,你的朋友圈、微信群的好友都会跟着“嗷嗷叫”。但是一般人是做不到这点的,只能在少数人中可以实现,要实现这点需要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名人。 微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发挥“销”的目的,“营”却很难实现。我们也看到了有好多人通过微信卖了货,一个月有的可以卖几十万,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还是非常有价值的,起码可以帮助企业清货。营的核心是能够让不认识你的人,自动来找你买东西,微信私密的模式做不到,只能借助外力来实现这点,如微博、搜索引擎等。 全网营销才是正道 企业的营销实际上是按照人性来规划设计的,也就是说“企业要围绕客户的行为来针对性地做好营销布局”。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出合理的营销布局是最科学的,最终能够与客户成交,而且客户愿意主动找你,才是最佳。 核心产品有问题时,营销做得越好企业死得越快 营销始于产品终于产品,所有的营销都是围绕这个核心的活动。如果我们只是谈营销,最后发现产品有问题,销做得越好,企业死得越快。 营销是一个大话题,具体到微信营销,实际上是传播里面IM营销中的一个点,如果一个点就能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那全世界都是亿万富翁了。现在做营销的都在研究传播的问题,研究各种传播技巧,如微信、微博、搜索引擎、论坛、博客等。那我们传播什么呢? 找点传播切入点从产品的亮点中提炼 在实际操作中,传播切入点应该从产品中的亮点提炼出来。提炼出核心产品的核心卖点,能够与竞争对手抗衡,能够说出卖点的故事。这样的营销消费者才会对产品产生信赖感,不会排斥。 找到传播点之后,再找出自己的核心客户,针对核心客户的行为进行节点布局,让客户随时随地找到你,看到你。 如某某产品有几大亮点:寿命延长1年;双层保护稳定性强;杀菌效果极好等等...... 传播的点可选择“杀菌效果极好”,把这个亮点变成营销节点,然后将其故事化,事件化,让目标客户群关注这个话题,然后引导客户关注这个产品的促销活动,这样,把企业的强制推销变成客户的主动关注,让目标客户自己发现,原来这个产品就是他关注的这个事件里的产品。 传播为引流到解析平台,即引导客户成交的地方 传播是为了引流到解析平台,解析平台就是引导客户成交的地方。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必须把每一个能够带来业绩的平台都要进行专业化的设计,做好“公信力、传播力、成交力”的打造。具体分析如下: (1)客户为什么买你,因为你是某一领域的权威认证,在该领域,客户都用你们的产品,这些用户评价如何,购买你的产品后带来的结果等等,这些都能够提升公信力。 (2)看了、用了你的产品非常好,鼓励用户分享,如用礼品、返点等手段刺激用户参与传播活动,这就是传播力。 (3)当潜在客户看了你的产品信息后,不想关掉网页,不想离开,因为他现在能够占到便宜,所以当产品的价值已经打动对方后,学会让客户感受到现在购买能够占到便宜时,潜在客户成交的可能性才会加大。技巧如“限时、限价、限量”。 销售、服务、再生 销售技巧在网络上转化会有两种可能: 1、电话咨询,此时的电话沟通技巧需要加强。 2、在线客户。此时在线客户的Q A话术是否准备就绪,能否及时合理解答客户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引导客户成交。同时线下销售也是如此,因为有时网络营销会将客户引流到线下来成交,线下的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如何,也直接决定了最终的成交结果。 服务系统的设计是一家企业能够做久做大最重要的环节,假如客户的满意率达到100%,60%是产品,40%归功于服务。在当下服务系统设计时,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做客户服务非常不错的工具,订阅号每天推送信息,服务号提供客户便捷的获取价值资讯的功能,保持与客户及时互动,还可以保持私密性。当然这取决于客户群的适用范围。 再生即客户买了一个产品再买另一个,客户自己买后介绍朋友来买。 产品升级 产品升级是在用户体验后得出信息反馈,或者通过用户的适用习惯得出数据分析从而进行的产品调整。是从客户角度出发进行的,所以是“倒逼式”产品改变,也是再次赢得消费者认同的最佳时机。苹果手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自媒体营销论文:关注自媒体时代影响连锁酒店市场营销的因素 摘要:本文将以自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分析连锁酒店在营销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融合一些市场的基础营销理论和运用宏观环境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具体解决方案。期望通过该研究的应用,拓展营销思路,探索自媒体时代背景下连锁酒店更为科学的营销模式,能同时满足市场的需求和连锁酒店的发展战略。也希望通过这篇论文分析,能够为当期我国酒店连锁酒店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影响;连锁酒店;市场营销;策略 第一章:绪论 1.1 序言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它被用作连锁酒店市场价值的新载体。用户可以没有空间限制,没有时间限制地进行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媒体责任的伦理被突破,第一责任人由传统媒体,一变而成为自媒体的运营者自己!也就也是企业自身!这样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不受限制”地企业信息无论是促销的、投诉反馈的还是新品推介的,同时也意味着每一个失误、怠慢都会毫无遮拦和保护的充分暴露在消费者的面前!因此,一些企业或者品牌持有者日益重视自媒体的运作和经营,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开始由专门的专业的团队来进行管理和运营,以至发挥其长处到最大化而消弭其负面影响于无形。 本论文的研究问题具体如下: (1)有哪些问题因素制约自媒体时代下连锁酒店市场营销的? (2)这些问题因素中哪些是有利问题因素,哪些是不利问题因素? (3)研究这些制约问题因素与自媒体时代下连锁酒店市场营销的正负关系。 1.2 基本假设 根据上面所述的研究问题,本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假设研发 1)假设企业自办“媒体”的技术含量与自媒体时代下连锁酒店市场营销存在相关性; 2)假设企业文化的个性化表达与自媒体时代下连锁酒店市场营销存在相关性; 3)假设企业营销行为的过度暴露与自媒体时代下连锁酒店市场营销存在相关性; 4)假设新兴媒体的技术变革与自媒体时代下连锁酒店市场营销存在相关性。 1.3 研究框架 本文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部分;第三部分是针对目前酒店行业市场营销现状进行探讨;第四部分为量表的设计以及数据搜集过程;第五部分是进行定量分析;第六部分为结论。 第二章:文献回顾 2.1 自媒体概述 自媒体的定义最早由美国媒体有关当局作出,它是指一种同时兼具隐私性和开放性双重特性的信息共享形式,其中包括个人信息具体内容的分享和转发,互动等。隐私性是指信息完全由个人决策与控制,外人无权干涉;开放性指的是信息内容的传播范围将进入公共领域,使公众可以知道它的内容。 2.2 市场营销理论的概述与模式 市场营销(Marketing)又称为市场学或行销学。简称“营销”,台湾常称作“行销”,它是指由个人或集体交易他们的产品或价值,以获得所需的产品或价值,实现双赢或多赢的一种行为。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动词的理解,是指连锁酒店的具体活动或行为,则称为市场营销或市场经营;另一个是名词的理解,是指研究连锁酒店等主体的行为的学科,之为市场营销学、营销学或市场学等。 196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E.Jerome McCarthy)在其《基础营销》(Basic Marketing)一书中第一次将企业的营销要素归结四个基本策略的组合,即著名的“4P’s”理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由此产生了著名的4Ps。 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畅销书《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第一版进一步确认了以4Ps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 姚卫如说到:“市场营销组合是营销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新的营销组合理论不断出现,有很多学者认为4P营销组合已经过时,要取而代之。 2.3 自媒体在市场营销中的发展现状和案例分析 2011年4月,Social Media Examiner了《2011年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报告―企业如何使用社会化媒体拓展业务》,通过对3300 家企业的调研显示,93%的被访者表示他们正在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其中90%的企业表示社会化媒体营销对他们的业务非常重要。BtoB 杂志2009 年末的一项调查表明,商家使用社交网络的原因主要包括:60%的企业希望建立思想先行者形象;49%的企业希望发现潜在消费者;46%的企业希望得到顾客反馈。 由此可见,国外的不论是大企业或是小型企业,都非常注重微博营销,而twitter也为企业进行推广开提供了一些列应用与服务。这对国内企业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第三章: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数据收集方法与实施程序 本文通过对研究因素的整理,进行问卷设计,对每个影响因素设计多个相关问题进行测量。通过对自身酒店行业的了解以及人力资源部、身边朋友和同行企业的帮助,将问卷进行发放,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 3.2 抽样设计 3.2.1 指定总体 研究总体主要以笔者所在城市的酒店为主,通过对于酒店企业的熟悉以了解,最终定为50家,这50家酒店企业的规模并不统一,但总体上属于地区内较规范的酒店企业。对于酒店企业市场营销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2.2 抽样大小与描述分析 通过对调查样本的描述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是在调查样本中男性居多,尤其是接受调查的顾客多以男性为主。从受教育状况和年龄状况来看,被调查者中有较大部分年轻人和高学历人群,这部分人群社会化媒体趋势较为普遍。收入状况处于中上水平。 第四章:数据分析与结果 本章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根据问卷收集上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进而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后我们对本文研究的变量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通过对模型的拟合最终对假设进行验证并得出分析结论。 4.1 信度分析 信度检验是为了检测量表的可信程度,当一个好的量表进行测量时,对于同一件测试,经过多次测量其结果都较为稳定,这时我们称这个测量量表的信度较高。本文应用α信度系数来进行测量量表的可信程度。通常当α系数大于0.7时我们认为量表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当α系数越接近1时我们认为其可信程度越高。本文通过将数据输入到SPSS中进行检测,其结果α系数总体为0.8891 0.7,因此我们认为该量表信度较高。 4.2 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前,需要进行KMO 和 Bartlett检验,当KMO的系数如果大于0.5,则说明因子分析的效度是有效的,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且Bartlett检验中P值小于0.001说明因子的相关系数矩阵非单位矩阵,能够提取最少的因子同时又能解释大部分的方差,即效度是有效的,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研究中的KMO和Bartlett’s检验结果值为0.728大于0.5且P值为0,说明量表的效度是有效的且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最终本文通过因子分析降维,将模型复杂程度降到最低,提取因子数量13个,作为本文的研究模型。 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通过将事先录入好的数据导入到软件的结构方程中,将调查问卷中的数据导入并进行运算。模型拟合结果说明:模型拟合的χ2值为207.648(自由度df为125),χ2/df为1.661 4.4 结论 通过模型显著性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市场营销效果与企业自办“媒体”的技术、企业文化的个性化表达、企业营销行为的过度暴露、新兴媒体的技术变革各因素的P值都小于0.05,达到显著性水平,因此我们认为,市场营销效果与这四个因素是显著相关的;在与竞争对手营销策略当中,如果企业文化的个性化表达效果优于竞争对手,则对于连锁酒店企业的市场营销效果越好,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与企业营销行为的过度暴露这一因素当中,如果企业的企业营销行为的过度暴露事实,则对于企业的影响是不利的,而相反企业暴露虚假信息则会让竞争对手不知所措,从而让企业更加主动,在连锁酒店的市场竞争中利用自媒体的手段来宣传虚假信息即能达到对企业影响力的提升同时让竞争对手不知所措,因此有利于市场营销。新兴媒体的技术变革对于市场营销的影响处于负相关的作用,即其它新兴媒体的产生会相对消弱自媒体在连锁酒店中的宣传作用,因此连锁酒店也应当跟紧时展的脚步,引进新的宣传平台,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第五章:结论 通过本文对于自媒体时代下连锁酒店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因素研究,对未来连锁酒店企业战略发展以及市场营销上有较多的借鉴意义,总结如下: 首先对于连锁酒店企业应当把握市场发展趋势,顺应市场的走势抓住机会,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变动的环境给与各个企业危机感,因此要了市场环境的情况以及企业发展所必须的资源情况是企业发展的条件。因此要第一时间掌握市场营销情况以及市场上的客户状况,为企业的发展提前做好预防,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这就需要企业对于外部信息的及时关注,自媒体时代下,利用这种社交媒体可以让我们更加良好的应用市场宣传这一武器,对企业的品牌打造有很强的影响作用。 其次要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在竞争对手采取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策略时,要给予采取应变措施,使企业保持活力,适应竞争。 第三是企业文化的个性化表达,可以让企业在市场中对自己的客户群体定位更加准确,吸引哪些喜欢个性化服务的用户,帮助企业战略发展与市场定位要做到匹配。 最后对于连锁酒店企业应当重视新兴媒体的技术变革,关注社会的新兴技术产品以及其影响力,敢于投入较高成本引进这些前沿技术产品,帮助企业扩大品牌效应及影响力,让企业占据更大的市场规模。 自媒体营销论文:新兴旅游目的地自媒体营销策略探析 摘要:本文在分析自媒体受众自组织性、渠道自生性、内容自主性对新兴旅游目的地旅游营销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兴旅游目的地应在自媒体的“信源革命”中,树立社会化营销观念,建立自媒体传播的据点,抓住关键的信息节点,制造传播热点,打造营销高点,从而能够走出困境,从而使新兴旅游目的地获得游客的认可和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自媒体;旅游营销;营销策略 注: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203208)部分研究成果。 自媒体是普通民众通过数字科技和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个性化、交互性、具有多媒体形态的传播途径。微博、博客、社交网站是其主要代表形式。根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5.64亿,其中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占所有网民的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因此,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人人皆媒体”的“信源革命”。 这场变革不仅对信息的传播模式带来深刻的影响,也给旅游营销带来巨大的机遇。特别是对于新兴旅游市场而言,如何巧借自媒体传播的东风,突破其营销困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自媒体对旅游营销的影响 米尔顿认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事实上就是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在人类认知中旅游目的地最吸引人的因素,二是这种吸引人的因素的独特性,三是该景区是否能够促使游客放弃其他目的地来到这里。而对于绝大多数新兴旅游目的地来说,在营销方面往往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困境一方面,新兴旅游目的地因为缺乏前期的营销渠道积累和相关资源,与成熟的旅游目的地相比,在宣传战上缺乏经验,难以通过主流媒体获得信息传播上的优势,从而丧失“发声权”;另一方面新兴目的地没有得到有效的包装和传播,在吸引因素在发掘不够、在独特性的表述难以使受众认同,使得旅游吸引物难以获得旅游者的青睐,难以体现其独特性的优势。而自媒体的一些特征,恰好能够弥补新兴旅游目的地在营销方面的劣势。 首先,自媒体用户群体的自组织性,能提高旅游营销的精准度。市场营销的第一步是要寻找目标市场、目标群体。而在参与旅游活动的消费者当中也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群体,具有不同的需求和消费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特征。社会学家Erik・Cohen将旅游者分为团队大众旅游者、个人大众旅游者、探索者和漂泊者,这四种旅游者角色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诉求、旅游体验方式和行为模式。让不同的旅游者都暴露在相同的信息之下,却试图采用同样的方式唤醒所有旅游者的欲望,这是不可能的。自媒体的用户群体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是:群体的形成都是基于“趣缘”和“业缘”,具有相同兴趣、价值观和行为取向的人们往往自行组织在相同或相似的自媒体信息网络之中。如此,利用自媒体的群体结构特征,旅游营销当中就可以有的放矢,有利于采取分众式的营销策略。 其次,自媒体信息传播渠道的自生性,能低成本地建构营销渠道。一般而言,电视、互联络广告往往是旅游营销信息主要传播渠道。这种点带面扩散的方式,虽然能实现大面积的覆盖,但是传播范围受到营销成本的极大制约。而旅游营销信息在自媒体中是通过个人的关系网络进行传播的。作为网络上的一个信息节点,个人在关注他者和被他者关注的同时,就在自行构建着信息通道。 “六度空间理论”认为,任何人最多通过六个人就可以认识一个陌生人,自媒体传播虽然表面上难以一次性波及大范围受众,但是通过关键节点的传播和渗透,事实上能够连接起巨大的信息共享网络,有效地、持续地将信息传递给目标人群。对于缺乏强大的营销资金支持的新兴旅游目的地而言,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信息覆盖上的优势,建立持久的、有机的传播渠道,打响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再次,自媒体传播信息内容的自主性,能够使营销信息最大限度地贴近受众。相对于被动地接受营销信息,主动地交流想法、自主地分享体验,能够使更多的人达成共识、好感和信任,促使其他消费者采取行动。而自媒体则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旅游者在消费旅游产品的同时,也通过自媒体成为了营销者,一方面通过他人以其真实经历对旅游信息进行过滤,能够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避免旅游服务提供方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形成比较可靠、可信的资讯;另一方面,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能够自主地、自由地其意见和看法,分享其对旅游地的感受,从而对他人的选择和决策造成影响。据CNNIC统计,截止2012年底旅行预订用户已经达到11167万人,年增长19.8%。在各大旅行预订网站中,所开设的用户点评版块,同时各大旅游网站、论坛、博客、微博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旅行线路和计划的选择。穷游网、马蜂窝等自助旅游SNS网站,甚至通过手机应用向旅游者随时随地提供旅游攻略和线路,分享其他旅游者的经验,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因此,任何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都不能忽略用户体验和信息分享机制的地位,特别应重视自媒体对口碑形成的作用。 二、新兴旅游市场的自媒体营销策略 一要树立社会化营销观念,建立自媒体营销据点。自媒体的本质是“关系”而不是“覆盖”,社会化营销的重点是“对话”而不是“传达”,因此在明确旅游营销的目标群体的基础上,应当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构建、加强与目标群体的联系和互动。建立健全有关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微博、博客等形式的自媒体,通过不断和完善信息,培育有一定规模的信息受众,与其建立良好、稳定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旅游信息的和与游客的交流,为游客提供便利,另外在面临着不良信息时,可以及时予以澄清,为危机公关提供畅通渠道。 二要采取分众营销,抓住关键的信息节点。“人以群分”是自媒体用户的一个结构特点,“点亮微群”是自媒体深度传播的一个基本要求。对于一个旅游景点,不同的群体对其的期望是不同的,例如对于“驴友”而言,“原生态”、“有探索空间”是决定他们旅行路线的主要因素;对于“组团游客”而言,完备的旅游设施、深度开发的旅游产品是他们的主要诉求点。因此,自媒体的出现有利于我们采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找到“意见领袖”深化营销。“意见领袖”不仅能使“基于信任的病毒营销”得以迅速实现,还能够有效地降低营销成本。例如新西兰国家旅游局长期推广的“意见领袖项目”。 三要采取多种形式,制造传播热点。综观目前几大平台的事件传播,往往都是由网络互联网而引发的,例如“香港导游辱骂大陆游客”事件、“三亚旅游宰客”事件、“北京黑导持刀强迫游客购物”事件,这充分展示了自媒体在制造、传播话题方面的重要性。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媒体制造旅游营销的热点。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新奇、个性化、互动性强的形式,例如旅游微电影、微视频、网友活动、事件营销等聚焦公众的注意力,例如四川首部旅游微电影《爱,在四川》,浙江首部旅游微电影《樱为爱情》在网络上都获得了很高的点击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媒体造势,不断打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旅游新闻点,并做好旅游中的危机公关,避免小差错通过自媒体发酵成大事件,这样才能增强公众的对旅游目的地的知晓度和美誉度,促进新兴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 四要整合各大媒体平台,占领营销制高点。“渗透深、连接广、互动强、成本低”是自媒体的优势,而要最大限度发挥自媒体的效用,还需加强与其他媒体平台的联动。加强自媒体与平面媒体、电视、网站的联系,特别是利用自媒体所培育的稳定受众,加大对其他媒体的宣传,形成“粉丝共享”;不断完善旅游信息库建设,扩宽旅游信息的采集和渠道,形成信息共享;完善媒体平台营销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取长补短,特别是突出自媒体在触发话题上的优势,与其他平台形成协同作战,最终实现电信、电视、网络的全媒体营销。 自媒体营销论文:从移动营销到企业自媒体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企业需要成为营销媒介,而营销组织需要成为消费者参与的发动机,要在努力设计、建立、运行和更新消费者参与方式时,在整个企业中激发对话。 2010年美国摩根斯坦利移动互联网报告,指出以手机为代表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周期是50年来第5个新技术周期(表1)。其趋势是手机成为个人电脑,个人电脑成为服务器,云计算取代服务器。中国正处于移动互联网周期的早期,到2012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3.88亿,手机首次成为上网第一终端。未来5年,手机上网用户将超过PC上网用户。 随着移动互联网成为主流,电信市场的价值将逐渐流向在线商务、付费服务和广告公司。公司实力和盈利能力的平衡将从运营商和基础设施及设备制造商向软件和服务提供商倾斜。按照过去的经验,移动互联网相对此前的计算机行业周期能够创造和毁灭更多的财富。这主要基于10倍的用户乘积效应,即从一个周期到下一个周期,用户数和设备数量将增加10倍。 移动信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革,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营销。中国将和世界一起全面进入数据库营销时代。 手机时代的移动营销 在非市场经济时代,营销是“被动”的;在市场经济品牌时代,营销是“主动”的;在体验经济网络时代,营销是“互动”的。“互动”就是参与与体验。手机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蔓延,迎来全网社会和媒介大融合。传统媒介的话语权被稀释,媒介权力中心向个人用户转移。手机让每个人成为信息者,从被动到主动,从接收到体验,从被灌输到去参与、互动,媒体从“大众”、“分众”终于发展到“个众”。 手机现在已经成为突发信息传播速度第一快、终端数量第一多、影响力第一广、受众人群第一多的第一大媒体。手机互动营销的出现,正全面推进营销数据化的发展。 美国IBM CEO罗睿兰(Ginni Rometty)指出,数据是下一个非常大的自然资源,数据将区分每个行业胜者与输家。21世纪的营销是数据库营销,同时要在数据基础上利用社交化媒介联接客户。如果企业没有得到相应的终端详细数据,就无法关怀客户,更无法做好营销。 无线营销,是指利用以手机为主要传播平台的手机媒体,直接向“个众”受众定向和精确地传递个性化即时信息,通过与消费者的信息互动达到市场沟通目标。无线营销也称为手机互动营销或移动营销。它是在强大数据库支持下,达到“一对一”的互动营销目的,是一种新型的关系营销,最关键的是要与网友形成互动和分享。 这种“一对一”的营销平台,是建立在针对目标消费群的细分市场基础上,通过对细分市场的分众识别进行锁定,定向个性化信息,进行互动沟通,完成营销的推广活动。这体现“无数据,不商务;无数据,不营销”的时代特点。手机引领的大数据时代的广告公司和无线营销公司,应该是“比广告更懂技术,比技术更懂广告”的结合体。无线营销是广告跟技术整合的一种服务。 4I营销 手机媒体的无线营销颠覆了传统营销模式。营销是一种思想方式,定位于获知消费者自发表达的或被诱发出来的需要和欲望。探究营销理论的发展过程,也是对竞争环境和消费方式变化的理解过程,通过审视营销理论的变迁可以把握手机时代的营销特点和精髓。营销理论的变迁经历从4P到4C到4R的营销组合过程(表2)。 4P营销理论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是营销的基础框架。4C营销理论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4P和4C营销都没有从企业整体运作的角度看待问题,更没有侧重从营销的核心目的去分析问题,都是对营销过程中重点元素的静态描述。4R则是二者综合提炼的结果,它满足营销的核心,而且是一个动态过程。但4R营销仍是“粗放”型的,远没达到“一对一”的“精细”化程度。 手机媒体的出现,让我们可以通过“4I”模型来探讨“精细化”的关系营销。无线营销的“4I模式”(图1),是指: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个体识别);Instant Message(即时信息);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互动沟通);I(“我”的个性化)。 个体识别,即识别沟通的分众对象并与其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分众的精细化就是个众,“个众”是指目标消费者已经不是抽象的某一群体,而是活生生的个体。移动营销就是利用手机与活生生的个体进行“一对一”沟通。 即时信息。即时性体现出移动营销的随时性和定时性。手机的便利性使得移动营销可以及时地与目标消费者进行沟通,移动营销的即时性可快速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互动沟通。互动就是参与。顾客忠诚度是变化的,他们会随时转移品牌。要保持顾客的忠诚度,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一对一”的无线互动营销,可以与消费者形成一种互动、互求、互需的关系。 “我”的个性化。个性化是一个民族自信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个性化就是人性化。人们对于个性化的需求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3G时代的移动营销模式,就是可识别的个众的,即时的,互动的,个性化的。 无线营销模型“4I”模型,个众+互动+个性+即时=数据库营销。其核心就是数据库营销。随着手机时代的到来,以手机媒体为基础的移动营销理论初现。随着市场实践的不断丰富,移动营销理论的体系也将随之建立。 渠道、终端与媒体 在传统商业理念中,渠道是渠道,媒体是媒体,销售终端不能承担媒体的功能,报纸也绝不承担渠道功能。在电子商务那里,在网络上就可以支付和交割,这就把网络定义为“渠道”和“终端”,网络被看作是销售“平台”。 然而,网络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可以把“渠道”与“媒体”合二为一。受众通过网络了解和知道信息,还通过网络订购与信息相关的产品。淘宝网既是电子商务平台,也是网络广告媒体。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移动营销变得多元化,未来手机营销的主要特点将是基于位置、精准定向的广告投放。无线广告定向投放是指通过技术实时判别用户属性从而做到智能定向投放。未来智能手机上品牌客户端的应用会非常流行,它就好像企业放在用户手机上的品牌网站,跟企业的微博、SNS账户关联,也是企业服务用户的窗口。这就开启社会化媒体营销应用的机会,比如用户在手机上看到好的广告,可以一键分享到微博或SNS上。这种基于社会化关系链的信息分享和传播,使广告效益实现裂变式增长。 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传播的过程中,网络可以充当“媒体兼渠道”的双重角色,网络广告可以把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合二为一,流量转化成销量,真正实现广告与销售直接挂钩。这就是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未来之路。 移动营销的高级形式:会员手机媒体化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消费者不再将营销与产品割裂开来,营销就是产品;不再将营销与店内或网上体验割裂,营销就是体验。在消费者参与的时代,营销就是企业本身。从本质上讲,企业需要成为营销媒介,而营销组织需要成为消费者参与的发动机,要在努力设计、建立、运行和更新消费者参与方式时,在整个企业中激发对话。在企业自媒体中,4I营销将得到全面贯彻。 会员手机媒体化:企业“自媒体”的终极形式 2010年被誉为微博元年。微博也成为品牌营销沟通的重要平台,并强化企业的“自媒体”意识。微博作为企业“自媒体”的初级形式,首先是通过企业CEO的个人品牌带动。小米手机的雷军,房地产商潘石屹、任志强等,都巧妙利用微博打造企业自媒体,展开营销。 许多企业经过多年经营,累积大量消费会员。拥有几百万会员的企业非常多,有的甚至达到千万级别,远远超过主流媒体的发行量。这些长期会员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忠实消费群。如何利用现有忠实会员建立会员运营体系,利用会员管理平台激活沉睡会员,互动现有会员,口碑影响全新会员,已是企业在数据库营销时代的重要战略课题。 如何对待这些长期累积起来的目标消费者,取决于以何种运营思维来对待。营销的问题是媒体的问题。如果要对目标消费者进行营销,必须要有媒体化思维。企业在传统的媒体化思维下,偏重于思考如何对媒体进行组合,可能从没考虑建立自己的“自媒体”。而手机社会化媒体时代,让这种可操作性大大增加。 在传统媒体投放思维中,最容易引起广告主不满意的问题是“无效果追踪分析报表”,其次是“无法增加销量”和“受众精度差”。会员手机媒体的一大优势是受众精准定位。移动互联网时代每台手机的使用者,都是可被准确描述、精准定义的清晰面孔。会员手机媒体首先解决“受众精度差”的问题。另一大优势是可对会员受众行为进行跟踪和分析,评估广告的投放效果。这就彻底解决广告主的最大问题:无法进行效果追踪。 因此,泛IT时代的“企业自媒体”,将从网络上的企业微博向企业会员手机媒体化过渡,营销重心正从“媒体搭台、企业唱戏”向“企业搭台、会员唱戏”转移。会员生命周期运营体系平台的建立和运营,是会员手机媒体化的过程;是战略而不是战术。 企业打造属于品牌的手机全媒体,包括手机杂志、WAP、APP、品牌微博。我们可以试图想象:通过手机报来拉动、影响潜在客户,用WAP来承载手机报拉来的流量,再把WAP流量转化为APP下载,通过APP去占领会员手机桌面而使和会员的沟通常态化,在手机报、APP、WAP及微博打通基础上,在媒体矩阵里面进行立体循环传播。 以手机为代表的大数据时代,会员手机媒体化对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营销是重要的战略手段。2012年7月1日,《共产党员手机报》正式创刊,建立起各级党组织之间的连心桥。截至2012年6月,该报已经为全国332万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发送手机短信和手机报周报。 企业自媒体的三个阶段 会员手机媒体化形式下的会员生命周期管理,是现代企业的生存方式,而不是一锤子买卖。如何轻松的与数以万计的会员进行交流,快速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会员手机媒体化的思路和实务为品牌企业提供具体而清晰的解决方案。 手机加剧新媒体的平台融合化趋势。这种融合体现在媒体平台化与平台媒体化。企业会员手机媒体是基于企业品牌自身和社会化媒体平台架构,创建企业会员与品牌双向交流的互动对话平台。这种更多的是从服务、导购为基点,进行深度互动体验式的互动营销,实现企业构建与用户间的深度沟通。它不应是企业内容的IT投入,而是外部的营销投入,即企业会员手机媒体化的平台建立是媒体投入。 会员手机媒体化的发展将分成三个阶段:会员手机媒体化、会员手机媒体社会化、会员手机媒体集群化。 会员手机媒体化,是无线数据库营销后短信时代。前短信时代是以短信群发为重要形式,以“推”为主,企业会员通过野蛮生长累积会员。在后短信时代,企业会员手机媒体化时代正到来,以“拉”为主,具体表现是短信向彩信过渡,彩信向媒体化过渡,通过WAP、APP等多种形式形成会员手机媒体化。会员手机媒体化将是企业会员全媒体运营的核心。 当众多企业实现会员手机媒体化之后,手机媒体的社会化属性将逐渐加强,经过适当的运营,使会员手机媒体的消费者充分利用社会媒体进行互动,形成基于会员手机媒体的口碑传播效应,不断完善企业会员手机媒体化的运营系统,使之形成品牌公信力。 当企业会员手机媒体化的社会化媒体属性得到强化后,将形成基于各个企业会员的地域性垂直会员手机媒体集群,不同企业间的企业会员手机媒体可以实现跨界手机媒体运营,手机互动数据库营销达到更高境界。 会员手机媒体化管理平台 企业会员管理平台是企业上空的一朵“云”。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认为,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真正的重要性体现在云端,各种应用的趋势都是从终端向云端搬,“我们觉得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真正的重要性体现在云端,就是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云服务,而不是终端上的操作系统是什么。”被誉为“革命性的计算模型”的“云计算”其实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等既有理论的延续,其愿景是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有观点认为,下一个十年里,计算将由“端”走向“云”,最终全部聚合到云中,成为纯“云”计算的时代。而“云-端”共存、“云-端”互动是未来计算架构的发展趋势。 企业手机云平台“3M”:会员(Membership),手机(Mobile),媒体(Media) 在会员媒体化过程中,很重要一个思路,就是基于会员生命周期进行会员媒体化。 同时必须区别会员促销和会员运营。在手机1.0时代,会员维护都是品牌企业对会员过度促销,结果是品牌不断以变相降价方式引导消费者对品牌低价格的期待,过度透支品牌美誉度,使品牌价值不断被打折,无形中增加企业对品牌运营的成本。对会员的运营则是利用非价格手段,通过对会员的增值服务来强化会员对品牌价值的认同,通过不断互动、分享和体验引导会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实现可持续性的销售增长。手机会员媒体化是实现会员运营的有力手段。 企业管理会员的价值应在三方面展开:会员、市场、媒体。如果通过一个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不妨叫它“3M”,理念是基于会员营运(Membership),借助手机终端(Mobile)帮助企业建立属于品牌自己的全媒体(Media)。 会员管理是提高效率,会员运营是提高利润 对于企业来说,所有消费者都会带来成本和收益。有些是可预测的重复消费者,有些是一次性的。传统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一般是对于会员资料的管理,是对会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为了提高会员采集的效率。传统上的CRM体系是企业营销体系最基础环节,由此派生出产品体系、支撑体系、运营体系和销售体系,客户关系管理是处于较被动的地位。而会员关系运营(CRO:Customer Relation Operation)则是把客户关系管理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使得通过与会员保持持续性互动沟通,优化产品结构和运营体系,不断挖掘会员的消费潜力,增强品牌对会员的感召力,强化会员对品牌的粘性,所以企业品牌的会员运营是提高利润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只是会员运营的基础步骤,会员管理中有运营,会员运营中有管理。企业品牌会员运营的核心是会员生命周期的管理,形式是会员手机媒体化。 朱海松:独立撰稿人,著有《第一媒体:手机媒体化的商业革命》 自媒体营销论文:风行网联手修正药业,开拓自媒体化内容营销平台 随着电视、手机、Pad、PC等多终端之间内容的不断融合交汇,当前网络视频行业正步入多屏传播时代。而伴随内容播出和用户行为的变化,整个行业在营销层面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一方面,横跨四块屏的全媒体营销成为广告主品牌传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元素,另一方面,鉴于互联网视频平台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内容的生产和制作中,围绕原创内容展开的内容营销也成为多屏营销服务闭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广告主也渴望在现有贫瘠的视频广告模式外,发现新的营销绿洲。 在2013年中,作为视频行业创新者的风行网就已领先于业内同行,率先提出打造“新一代全媒体视频”的构想。随后,打造自媒体化传播范式,就成了风行网“新一代全媒体视频营销”这盘棋局上落下的一枚棋子。风行网与修正药业联合推动的一系列自制健康视频节目及“新春跨年晚会”项目,开启了品牌客户通过视频网站打造自媒体化内容传播的先河,在推动互联网视频模式创新、营销创新方面,提供了绝佳的范例,为当下营销模式单一而同质化的视频营销界提供了一个样板,同样也是风行网为打造“新一代全媒体视频营销”迈出的坚实一步。 自制网络健康节目 打造自媒体化内容营销范式 2013年,基于对内容营销的高度认同,风行网与修正药业达成共识,将目光投向了“自制综艺”,双方共同打造了一档名为《健康修行》的网络健康栏目。由此,为双方之后一系列的内容营销合作拉开了序幕,也为修正药业在风行网平台上开启了自媒体化内容传播的第一道门。《健康修行》节目于2013年11月15日首度开播,主持人那威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让节目调性变得轻松活泼,而节目中养生专家们专业的健康知识,也赢得了众多网友的喜爱。节目以关注职场白领的身体健康为话题核心,特邀国内知名主持人那威与养生专家进行访谈互动,对人们关注的养生、保健等各类热点话题进行深入剖析,在宣传普及养生保健知识的同时,也为人们传递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节目播出后取得了收视和口碑双赢的好成绩。 据悉,为了“调配”出最符合中国互联网用户口味的原创节目,风行网利用多年积累的用户基数和行为互动数据等优势资源分析互联网用户喜好,制作出更贴合网友口味的自制内容。原创内容是风行网和SMG百视通“台网融合”战略重要的一环。风行网未来将不断优化其视频网站的内容结构,发力布局自制内容,以逐步缓解版权压力。据悉,2014年,风行网的内容资源囊括了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体育赛事、公益活动、原创内容等多个维度,并且将借助SMG的台网融合战略,开启全新的内容和全媒体大数据营销,此举将进一步巩固风行网在国内视频播放平台的行业领先地位。 汇聚省级跨年节目网络版权 风行网修正集团联手呈现 2014年新年伊始,风行网与修正集团在自媒体化内容传播上再度发力,联手为广大网友呈现了一场精彩的2014风行网网络跨年晚会。这也是在风行网所拥有的内容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开拓性创新营销。风行网与国内多家省级卫视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各家2014年的跨年特别节目。安徽卫视《国剧盛典》、湖北卫视《我的中国星》特别节目——湖北卫视2014新年环球狂欢夜、陕西卫视《环球祈福盛典》——法门寺佛指舍利升塔、东南卫视《第五届中国商业领袖论坛》——暨“倾城之梦”颁奖盛典、江西卫视《幽默盛典》 、贵州卫视《为中国歌唱》、浙江卫视年底特别节目《世界好声音演唱会》等多台精彩节目通过风行网的平台播出。 修正药业集团品牌管理中心总监李佳说道:修正药业与风行网合作推出的《健康修行》,就是从普通人的外在健康养生入手;而修正药业在元旦期间的“修正健康号·2014跨年狂欢专列”则是希望通过精彩的节目,让大家能从内在感受到开心和喜乐,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自己乃至身边所有人的快乐指数和幸福感。 作为国内领先的高清影视平台,目前风行网累计用户总数达5.09亿,每日用户观看数(VV)超过1亿,每天有4000多万用户通过PC、PAD、手机等渠道观看风行,月度活跃用户达1.5亿。iResearch艾瑞咨询iUserTracker数据显示,在PC网络电视播放软件服务中风行网日均覆盖人数位居第一,持续领先于PPS、PPTV等多个老牌视频播放软件。据悉,从2013年开始,风行网日均用户数跻身第一阵营,超越PPS、PPTV,且呈现不断上扬的趋势。 目前,风行网有着全新的运营思路,将联手SMG,通过内容融合掌握一手版权内容,通过TV、IPTV、PC端、WEB端、移动端等多平台播出展示及多种渠道送达受众,进行渠道融合,再经过数据融合,最终达到销售体系和监测体系融合,进而构建起风行网全媒体大数据营销平台,为广告主投放广告和开展营销活动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并也藉此,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视频整合营销方案,为品牌客户打造一个内容营销的自媒体化传播平台,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增值服务。 自媒体营销论文:基于自媒体平台的企业互动营销策略探讨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正以其特有的魅力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并逐渐成为企业营销策略中的重要媒介。在此平台上,互动营销展现了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它独特的优势为企业营销开创了一个新思路,为企业的社会认知度和市场开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自媒体平台;互动营销;微博;网络营销 一、引言 在企业传统的营销互动模式中,经常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上门拜访、信件交流、投诉及反馈等形式与其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者群体进行互动,从而达到了解企业所需的市场信息和推动市场发展的目的。所借助的媒体互动方式一般需要较长的反馈周期,并且其互动模式经常是单向的,互动媒体不够丰富,互动的效果较差等。随着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日益普及、web2.0的迅速发展,在国内近几年来,微博、微信、论坛、人人网、BBS等自媒体平台广受公众的热捧,企业特别是消费品生产企业以及服务性企业,可以运用的互动营销媒介也逐渐扩展,从传统的媒体逐渐转移和扩展到自媒体平台上来。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无疑是在技术和传播手段上为企业互动营销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麦肯锡在上海《中国社交媒体铸就消费新时代》调研报告指出,中国拥有全球最多、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他们正引领着新的消费潮流,即越来越多地以社交媒体作为品牌和产品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与此同时,网络营销也已成为众企业争先使用的营销模式。在近乎6亿的中国网民中,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吸引可能的潜在购买者,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才能精准地找到目标群体,如何才能以较低成本达到有较大影响力的营销效果,如何才能让消费者同企业积极配合,展开生动有趣的互动,从而建立稳定的需求和服务关系等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企业自媒体互动营销的含义与作用 (1)核心概念与内涵。自媒体是指一个普通人或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的方式。当前,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美国传播学者罗杰·费德勒认为,媒介形态的变化必然存在可感知的需要,即社会需要任何技术,如果要被人们所采纳,应当同人们的社会需要相适应,不然就很难被采用。显然,新时代下的自媒体平台便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自媒体互动营销就是以自媒体平台为媒介,企业通过前期的精准定位,旨在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注重客户体验,设置良好的营销内容,将目标客户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实质是同目标客户展开良性持久的互动,以达到产品和服务销售的目的。(2)自媒体互动营销的作用。自媒体互动营销摒弃了传统模式下的被动接受宣传信息的方式,紧跟时代流行元素,注重人文关怀,以消费者为中心,形成了主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互动。它有以下优势:一是影响范围广。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六度分隔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它也被称作小世界理论。以新浪微博为例,姚晨的微博有5千多万的粉丝,借助网络的力量,个人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以往,甚至超过电视等公共媒体,她不愧为“微博女王”。众多“草根”所发出的声音和产生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这样一个自媒体世界为信息的迅速广泛流传以及人们的大量参与提供了可能,其影响范围更加广泛。二是精准性强、沟通成本低、沟通效率高。在信息的传播和接收过程中,消费者对信息会有不同的喜好和选择。借助自媒体平台,企业可以依据信息接收者的不同特点,向不同群体传播他们真正需要的营销信息,精准地找到公司的目标群体。可以将传统的人员推销、市场调查、意见回收等营销方式与网络相结合,就有可能免去昂贵的广告费,节省大量时间,这样,很大程度上为企业减少了营销的成本。在自媒体平台上,企业还可以随时与消费者展开多样互动,实时关注消费者动态,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了沟通效率。三是趣味性强,保证了互动的持久性。自媒体平台可以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元素在同一时间呈现,企业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将精心设置的营销内容与多样呈现形式相结合,为消费者体验营销增添美感,丰富了双方互动的形式。企业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回答、有奖竞猜等多样方式,进一步加强互动的趣味性和新鲜感,促进目标市场群体同企业“点对点”的主动互动,提高参与度,促进积极的公众互动渴望情绪。此外,自媒体平台还有很多优势,如手机平台操作,简单快捷;通过共同话题提升熟悉度,从而建立消费者对企业或品牌的忠实度等。(3)互动营销的适用范围。自媒体互动营销有着较广的适用范围,特别是一些与公众的参与和关注度有着密切联系的企业比较适合互动营销模式,如消费品生产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等。如2013年暑期,可口可乐公司举行的可乐昵称瓶活动,高度的消费者参与度和双方间的活跃互动引来了大众的热烈关注,并引起了一个个社会话题。在活动的7天内,企业每天接受一定数量的定制瓶,邮费20元。第一天放出300瓶,一个小时订光,第二天500瓶用了半个小时,第三天900瓶只用了5分钟,第四天300瓶可口可乐,1分钟被抢光。活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介绍,2012年从用户的年龄统计来看,20~29岁微博用户最多,约占微博用户比例的三分之一,其次使用微博的用户分别是10~19岁年龄段和30~39岁年龄段的人群。也就是说,青少年是微博的绝对主体和最活跃的用户群。以青少年为目标群体的相关企业最应充分利用平台的丰富资源,开展互动营销。而这群有着较强的个性和较高的接受新鲜事物能力的青少年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将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各企业可以提前做好品牌意识的灌输和品牌忠诚度的培养。 三、企业运用自媒体平台的互动营销策略 (1)更新营销观念。传统媒体的衰败和新兴媒体的兴起已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近几年来,微博、微信、论坛、人人网、博客、QQ空间等媒介平台层出不穷。作为国内最早由门户网站推出的微博,新浪微博已成为国内自媒体平台的领先者。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注册用户超过5亿,日均活跃用户数达到4620万;借助QQ的强大用户渗透率,腾讯微博2012年底注册账户数也已达到5.4亿,日均活跃用户数超1亿,当腾讯2011年初推出微信,势不可挡的微信热在2012年横扫整个中国,不到两年时间用户数一举突破3亿。经营环境与条件的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方式上的变化。企业应当转变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自媒体这一便捷平台,实行精确化、互动性强的营销策略,在营销活动中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实现营销人员和目标客户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为企业的市场运作服务,发展自己。(2)营建自媒体平台。自人类社会进入网络3G时代以来,智能手机和PAD终端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地登录自媒体平台,浏览感兴趣的信息。企业要想在网络营销中取一瓢饮,自媒体平台的建立是基础。《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提出:微博已经成为中国活跃度极高的新媒体应用和信息传播空间。报告指出,2012年下半年中国微博总访问次数达到155.56亿次,总页面浏览量达到739.85亿次,总访问时长达到15.18亿小时。一些国际品牌如可口可乐、阿迪达斯、宝洁、杜蕾斯等都十分注重自媒体平台,纷纷建立和通过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与消费者展开活跃的互动。此外,自2012年12月后,新浪微博还特意推出企业服务商平台,为企业在微博上进行营销提供一定帮助。因此,众企业可借助高人气的新媒体渠道,搭建本企业的官方平台,为互动营销的开展提供基础条件。(3)正确进行互动营销。一是汇集“铁杆粉丝”,引领营销话题。明确企业定位,为企业创建一支高质量的粉丝团队。很多企业陷入了追寻粉丝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困境。在拥有众多粉丝时,企业应组织团队,开展粉丝的甄别和维护工作。相关团队可以通过了解历史时期各粉丝与企业的互动参与次数,关注时长及程度,反应速度,对企业的品牌忠诚度等方面展开考察,最终确定一定数目的“铁杆粉丝”团队,并及时展开正确的维护工作。为保持互动的火热性和新颖性,企业应具有讨论空间的言论,营销内容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公众的眼球,促进企业同目标群体的互动,在互动中充分关注消费者需要,满足消费者需求,掀起族群反应。二是创造消费者表达意愿的机会。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消费者提供表达意愿的渠道。消费者的埋怨是企业进步的空间,消费者的满意是企业进步的不竭动力。企业可以设立“群言堂”,欢迎消费者体验后畅所欲言,让他们对企业的喜爱有所表达,埋怨有所回应,建议有所吸取。企业可以成立专业的团队,对消费者的留言及时关注分析和回应,充分尊重消费者的言论自由,以包容的心态妥善处理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传统的只重美评而忽视差评的行为,真正将互动从“点到面”发展为“点到点”,提高互动的精准性,增强消费者满意度。三是“分享”营销。在互动营销的理念下,企业应提倡和实践“分享”营销:主动与消费者分享产品的制作过程,带领消费者参与感知体验;鼓励消费者分享用后感言,营造消费者与朋友分享的诉求氛围。通过分享产品生产、研制过程中的趣事,让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参与产品成长的点点滴滴,提高品牌的忠诚度,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此外,消费者的用后分享能在较大程度上扩大产品的影响范围,起到高效且可信度高的宣传作用,有利于塑造企业良好的口碑。企业还可以考虑采取名人分享、铁杆粉丝分享、转发就有机会中奖等方式,鼓励营造与朋友分享的网络氛围,通过“病毒式”传播,让互动信息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粉丝和潜在客户。 四、结语 近年来,自媒体平台不仅在互联网上风靡流传,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手机媒体也逐渐成为自媒体的一大使用媒介。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如何了解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的需求,如何同目标群体保持密切的联系和经常性的互动,是营销成功的关键。基于自媒体平台下,企业可以将企业的文化、企业内涵全方位地传递给购买者,让他们时刻地感受到互动带给他们的愉悦,最终达到推动企业市场发展壮大的目的。 由于网络的特点,自媒体平台上也难免会出现企业间恶性竞争、网友恶搞、恶性攻击的情况。企业还应增强危机公关意识,规范运作危机公关的机制,提高实施危机公关的能力与技巧。值得注意的是,在平台上信息时一定要注重措辞,保证言辞的准确性,在不伤及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寻求更为生动、有趣的表达。此外,企业也不可偏废传统媒介,应当以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相结合的方式,相互配合,以最终实现营销价值的最大化。 自媒体营销论文:陈坤微信营销:收费会员平台秒杀自媒体 一个月前在一次品酒会上,一个哥们喝多了耍宝,说杨幂是她的女朋友。我们都不信,他说微信呼叫一下杨幂,杨幂马上就会给他回复。他现场给杨幂发了一个微信,杨幂果然回复了6秒的语音,他的手机上传来杨幂嗲嗲的声音:“好啦,好啦,我收到了,还有呢?还有呢?”。在场很多人都被这哥们给唬住了。 明眼人都知道,他不过加了杨幂的微信公众号,语音回复是自动设置的,他无论回复什么,都收到同样的6秒钟。杨幂是最早使用微信公众号的明星之一,就靠着她这6秒的语音,据说在微信公号早起就网罗了100万的粉丝。 今天在Wemedia的微信群里,IT龙门阵的三表分享了一个陈坤的微信名片,告诉我们一个震惊的消息,陈坤的微信竟然开明星微信之先河,开始实行会员制了。互联网信徒王冠雄随即这样调侃自媒体人:几乎所有的平台都是为明星准备的,颤抖吧,可怜的自媒体人! 我随即加了陈坤的微信。陈坤的微信跟杨幂的微信不同,已经升级成一个依托微信的站点。通过陈坤的微信,不仅可以看到有关陈坤的新闻、写真、书籍、音乐、语音回复,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与其他的粉丝交流有关偶像的话题。 你只要缴纳18块钱,就可以成为陈坤微信平台的月度会员。只要168块,没错只要168,就可以成为陈坤微信平台的年度会员。成为会员以后,不仅可以阅读“行走”系列书籍、陈坤的私房音乐、查看陈坤的私房照,还能提到陈坤的语音给你说晚安、早安。当然不止这些,你还可以在会员讨论区中参与讨论。成为陈坤粉丝团的成员,你将会获得与偶像近距离接触的机会。168,这一切只需要168,如果我是陈坤的粉丝,我肯定会连夜充一个会员,的确太超值了。 前段时间,《逻辑思维》的罗胖子破天荒开微信自媒体会员制之先河,半天卖出5500个会员,卷走160万。而在知名度和影响力,罗振宇是不能和陈坤同日而语的。我不妨做个假设,陈坤在新浪微博上有着5600万的粉丝基数,陈坤在微信上获得100万粉丝并不是什么难事。在这100万粉丝中,只要有10%的粉丝买了陈坤的会员,那陈坤光在微信平台上至少能够获得1680万的收入。 当然,陈坤需要这1680万吗?1680万,对待普通人来说是天文数字,但对陈坤来说却不是最重要的。那么,陈坤在微信平台上将会获得什么呢? 一、 获得铁杆粉丝。在没有微博和微信之前,明星也知道自己人气高,有粉丝拥戴。但是粉丝在哪里、都是什么人,就没人知道了。而拥有的微信平台以后,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谁缴纳了会员费,谁肯定是铁杆粉丝了。掏多少钱并不说明对偶像有多喜爱,但至少表明了一种态度,就是你肯为你的偶像买单。通过微信平台,一个偶像的影响完全可以被量化,也可以很轻松地货币化。 二、 获得全新的宣传渠道。一个明星,当拍了新电影、新电视剧,需要马不停蹄地的上通告、做宣传,听说赵薇在《致青春》上映的时候,一晚上跑了北京十几个电影院。可见,一个明星做宣传是一件费力劳神的事情。当有了微博和微信这些新平台以后,明星只要发几条微博,发几条微信,大部分的粉丝都会知道偶像拍了新戏,肯定会第一时间来支持偶像。线上新媒体的营销,虽然还不能完全把线下的营销完全取代,但的确大大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明星宣传的工作量。 三、 获得经营偶像衍生品的机会。在陈坤的微信平台上,此次陈坤推出了自己《行走的力量》系列书籍,这可以说此书就是偶像陈坤的衍生产品。原来出版一本书有多难,要采写、编辑、校对、出版、发行,还要不停地去各地签售。而有了微信平台,书很轻松地就跟会员一起打包卖了。除了书籍之外,明星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出售体恤、纪念品等偶像衍生品,获得演艺生涯额外的收入。 除了上述三点以外,陈坤获得最重要的是什么?自由。原来,一个明星是完全受制于经纪公司,对于一个明星,虽然拥有众多的粉丝,但是他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拍什么电影、拍什么广告、接什么通告,几乎全是由经纪公司说了算。而在有了微博和微信这些新的工具以后,传统的经纪公司再也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因为明星利用这些平台可以直接跟自己的粉丝对话了。 通过使用微博和微信,明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度。明星通过利用微博传播自己,让粉丝知道自己的状态。利用微信,可以知道自己粉丝是谁、在哪里,知道谁能心甘情愿地为你买单、并且很容易支付。利用微博和微信,明星很容易就能把粉丝组织起来,获取相应的商业价值。对于热爱公益的陈坤而言,还甚至可以组织粉丝做一些慈善和公益活动,完全不受制于经纪公司的安排。原来一个明星背后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经纪团队,在有了这些新工具以后,明星自己建立一个工作室就可以把工作安排的妥妥当当。既可以获得更多自由,又可以收益最大化。 在凯文·凯利的《技术元素》中,他有一个著名的“一千铁杆粉丝”的理论,如果一个艺术家拥有了一千铁杆粉丝,他通过经营个人品牌获得的收入就可以养活自己,不用再去上班了。而对于一个拥有着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粉丝陈坤而言,在他与他粉丝共同构成的世界里,他简直就是一个国王,可以一呼百应、所向披靡。这就是粉丝经济的魅力!在陈坤之后,相信会有更多的明星加入微信自媒体,利用社交网络去经营自己。 自媒体营销论文:微博营销:自媒体时代的广告转型 摘要:微博信息传播高效便捷、双向沟通及时公开、危机公关的预防和处理十分便捷等先天性的营销优势吸引了大量商家,广告产品创新、增强沟通互动、注重语言包装成为微博营销广告的特点。新浪与阿里巴巴携手,或将主导微博网购行为由感性购买向理性购买转变。 关键词:微博;营销;广告 2003年,“自媒体”的概念被提出,美国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将其定义为: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而现在,无论是在欧美国家风行的Twitter,还是本土化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都在极速成长和扩张。它们成为了“自媒体”概念最好的注脚。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迅速提升,商家都已经意识到,这个庞大数字背后蕴含着无限商机。 微博有其先天性的营销优势,如信息传播高效便捷、双向沟通及时公开、危机公关的预防和处理十分便捷等。相对于传统媒体广告,微博营销成本低廉、制作周期短,有助于为企业节省广告成本。同时,微博上的营销多注重创意,并以隐形广告为主,这样不会像传统媒体广告那样让受众排斥,更能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构建良好的顾客关系。因此,微博营销和微博广告的发展十分可观。 一、微博营销策略分析 为了让微博营销达到客户期望的效果,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有一些技巧性的策略和方法可以遵循。 1.广告产品创新。在微博营销过程中,最有竞争优势的策略无外乎将广告演变成具有互动性、娱乐性和话题性的微博产品。通过无限创意和新奇的想法将消费者吸引,让消费者喜欢,用隐形广告将消费者自然地融入进来。 例如,某美妆达人更新了一条配图微博,图片内容为一个精美可爱的俄罗斯套娃,文字内容为“猜猜看,这个娃娃的肚子里装了什么?内容很丰富,展开想象。”他的粉丝迅速被图片吸引,参与评论多大700余条,转发160余次。随后,这位达人又更新了一条微博公布答案,指出这个套娃其实是一个集合了各类化妆用品的彩盘。虽然以微博形态示人,但却使化妆彩盘在不知不觉中被关注,起到了良好的广告效果。 2.增强交流互动。通过微博,企业可以让用户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品牌。而这一接触点不同于以往的超市柜台、电视广告、平面宣传,企业在这里可以与用户进行深度对话。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创意活动积聚人气,借粉丝用户之力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让用户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品牌和产品。另一方面,在这种不断互动的过程中,企业宣传者可以随时监控潜在的或已发生的舆论危机,并及时做出危机公关。由此观之,微博营销不仅需要生产各类型的广告产品,更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同粉丝维系良好的互动关系,持续传播累积传播效果。 3.注重语言包装。简单、清晰、形象、幽默、平民化、流行语的微博化语言也是微博营销的技巧之一。企业在生产微博广告产品及进行微博营销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和利用微博用户的语言喜好,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如使用网络流行词汇,如“萌”、“给力”等。这些词汇如果放在传统媒体的广告中会显得过于随意,但在微博广告中却十分贴合。 二、新浪微博与阿里巴巴联手打造营销新平台 2013年4月29日,阿里巴巴以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发行的优先股,占微博总股份的约18%。未来,阿里有权将持股比例提升至30%。三个月后,双方首次对外披露阶段性进展,微博淘宝版上线。根据合作内容,新浪微博与淘宝将账号互通,两公司的数据也将交换。 根据合作细节,新浪和淘宝账户绑定后,微博用户可直接登录淘宝平台完成交易、支付等;而淘宝卖家的旺铺后台嵌入微博体系,卖家可以在淘宝后台直接向新浪微博商品、微博。此外还可实现商情监控、转化率分析、影响力分析等多个功能。 目前来看,微博淘宝版更像是针对淘宝卖家的服务。在卖家商品之后,将显示商铺名称、商品图片、商品价格等。微博用户可点击直接跳转到淘宝页面购买。微博用户将接到更有针对性的广告推广。 对于新浪与淘宝的合作,有人担心用户会受到更多淘宝卖家的骚扰,从而降低使用微博的用户体验,造成微博用户的流失。但新浪认为,未来一旦实施数据交换和挖掘,双方可以向用户精准推广,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三、微博营销困境及对策 虽然微博营销发展迅猛,但目前也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包括微博广告效果评估标准不明晰、微博广告监管体系不完善、微博营销价值被高估等。 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能形成一种非正式群体,这种所谓的“粉丝”与商家的目标群体虽然不直接对应但是有关联,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好好运用能够对销售产生正面影响,从而让购物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商品因此被赋予了感情因素,因此,其缺点会模糊,优点会放大。不过,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微博营销的潜质,但“微博这一理念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只是一个新创造的术语。它虽然是一种新的沟通方式,但对于营销而言并没有产生本质上的改变或创新,微博不会引起新一轮的营销热潮,这一形式本身也无法独立支撑企业的营销活动。”有别于网上销售,微博作为一种网络沟通方式只是反映了公司与客户之间沟通方式的多元化, 增加了公司与客户群体之间相互了解的可能。 作为市场沟通渠道,它并不能直接为企业销售做出贡献。购买分为理性购买和感性购买,一个成功的销售模式只是看哪种更胜出。微博在营销上的应用是感性销售逐渐被重视的体现。理性购买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直观,商品是什么、能达到什么效果什么目的,一目了然。感性购买对于产品性能的关注并不是最高,反而是通过多方渠道的沟通激发消费者感情上的接近。消费者购买的不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背后所包含的价值认同。新浪与阿里巴巴携手,打通相关数据,或许是主导微博用户通过微博营销达成的网购行为由感性购买向理性购买转变的有益尝试。 自媒体营销论文:基于自媒体时代背景下谈酒店业新营销方式的运用 摘要: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酒店行业的营销方式也发生着变化。文章以微博营销为例分析了酒店微博营销的现状和介绍酒店微博营销的特点并阐述酒店微博营销的运用以及提出酒店微博营销存在的问题,为酒店业开展微博营销提供参考。 关键词:酒店业 自媒体 微博 营销 随着网络应用技术在中国社会的深入发展,自媒体不断创新性地满足人们的网络需求,并在人们的商务及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预示着中国社会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We Media),即美国新闻学会的 媒体中心,在2003年7月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自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市场价值也越来越突显,特别是微博的出现并广泛使用,酒店业的营销将迎来新的时代。 1 酒店微博营销现状 1.1 增长速度快 根据酒店在线直销技术服务机构问途技术有限公司的统计,截至2011年6月30日,开通新浪微博帐户的中国酒店企业数量为1871家,其中通过了新浪V认证的酒店帐户数量为907家,占总数量的48%。在1871家酒店微博帐户中,国际品牌酒店为243家,占总数量的13%,上海、北京、广东三地的酒店微博帐户数量为385家,占总数量的20%。在酒店微博中,粉丝数量超过1000的有183家,占总数量的9.7%。微博数量在1000人~2000人有94家,2000~5000人有51家,5000~10000人有8家,10000~20000人有14家,20000人以上有16家。而“问途公司”早在2010年8月4日就酒店微博帐户数量和数据进行的详细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酒店在新浪微博中开帐户数量仅为248家,认证帐户仅41家,粉丝数量最多的酒店帐户不超过2000粉丝。不到一年时间,中国酒店新浪微博帐户数量增长高达750%。酒店微博用户增长速度很大,呈爆发式增长。 1.2 微博营销策略差异化 随着酒店微博爆发式增长,微博已成为众多酒店集团新的营销方式,但不同的酒店集团由于市场范围的不同,其微博营销策略是有差异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集团化与单体化相结合。这一策略主要是国内经济型酒店集团运用。国内连锁性质的经济型酒店通常采用集团注册微博的形式,并结合各分店的微博,如7天、如家、速8等;②单体化。这一策略主要是国际酒店集团运用。一些国际型的酒店管理集团的微博是不常见的,但集团旗下的国内营业的单店则很普遍,它们的微博主要是以单店形式存在。如三亚洲际酒店(洲际集团)、海口喜来登度假酒店(喜达屋国际酒店集团)、国际青年旅社、宜必思、佳园连锁和中州快捷等。 1.3 微博营销竞争激烈 随着微博在酒店营销中运用的推广,其价值也越来越被各酒店认知,微博俨然是酒店行业的另一个重要的竞争领地。许多酒店非常重视酒店微博的推广,并组织了专门的微博营销团队。以经济型酒店为例,从微博粉丝数量上看,截至2012年12月28日,华住酒店集团的微博粉丝数量位居第一,为328897,其次是7天连锁酒店集团和如家酒店集团,粉丝数量分别是242021和111690,位居第二和第三位,排在第四位的是格林豪泰连锁酒店。但根据新浪微博2012年8月26日的统计数字,主要经济型酒店品牌中7天官方微博以101120名粉丝数位列第一,如家酒店集团以超过8万粉丝数紧随其后,汉庭和锦江之星则分列第三、第四位,粉丝数量均为4万左右。经过短短几个月,排名前几位的经济型酒店品牌的官方微博粉丝数就有了一个新的突破,位次上也有了较大的改变;从酒店微博的活跃度上看,在微博的数量上,锦江之星的微博数量最多,为8886条,排在统计的各经济型酒店中第一位,其次是布丁和7天。酒店就是通过在微博上有质量信息,保持一定的活跃度,加强与粉丝网友互动以达到营销的目的。 2 酒店微博营销的特点 2.1 门槛低,信息简洁,每个人(顾客、员工)都可以成为信息源 酒店或个人只要在相关微博平台上注册用户就可以微博,微博内容简洁,每条微博不超过140个字,用户在140个字内可对即时心情、想法、所见所闻进行表达,文本内容可创新在适应人们的阅读习惯,受制约的条件较少,另外,信息也方便,可通过PC网络和移动互联网设备(如3G手机)随时随地信息。 2.2 即时性和交互性强 微博的即时性非常强,酒店或顾客可借助现代互联网设备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的和接收。这就大大缩短了信息源与用户之间的传播途径,缩短了信息的传播时间。另外,微博具有转发功能,如果酒店的关注者数量较多,转发者会使信息在关注群体中迅速扩张,传播速度呈现几何增长,微博用户转发信息的过程几乎可以和接受信息同步,实现即时的信息再传播。在交互性方面,微博改变了传统纸媒、电视、网络等媒体被动单向获取信息的传播方式。任何用户都能成为信息的者和接受者。用户掌握了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即可通过“被关注”功能信息,又可通过“关注”功能选择性接收信息。除了信息和接收的交互外,微博用户间还可通过评论与回复功能进行信息交互。评论与回复的双方可以是已相识的人,也可以是并不相识的人,如此便可缩短人与人的距离,提供了酒店和顾客间交互性强的沟通平台。 2.3 客户群体大,易形成群体效应 微博是一个开放的社交平台,信息传播的影响力要基于客户群体的关注度。当一个条微博被大量关注(转发)时,极易形式群体效应。当前,我国已经有了庞大的网民群体,并且规模呈扩大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0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微博用户也持续增长,用户逐渐移动化。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较2011年底提升了六个百分点,达到54.7%。相当一部分用户访问和发送微博的行为发生在手机终端上,截至2012年底,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即高达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 另外,酒店微博营销的特点还体现在信息传播的高效性、信息的自主性、成本较低等方面。 3 微博在酒店营销中的运用 随着酒店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微博营销必然会成为酒店竞争的重要工具。根据微博的信息模式,酒店要考虑如何增加酒店微博的粉丝量、提高活跃度、增强微博顾客的粘性等方面以提高酒店微博的市场价值。 3.1 细分市场,专人负责 酒店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专门的员工负责通过微博和回复消息,注册不同微博平台帐户,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传递不同的信息。不同的信息可由不同的帐号发出,运用不同细分帐号将相应的信息发到不同的细分市场。这样能做到了解粉丝的需求,能与粉丝互动,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满足粉丝的需求,使酒店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 3.2 鼓励员工实名制参与 酒店每名员工背后都可能形成一个市场,酒店应鼓励员工在微博上用实名注册帐户,并在微博上显示自己的身份。因为这样实名制更能增强粉丝对微博信息的来源信任度,让客户感觉到全面的关心和帮助,让员工参与到酒店的微博营销,实现全员营销的理念,还可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也能使粉丝感受酒店的企业文化的感染力。 3.3 提高微博实际销售能力 微博营销的实质就是网络营销。随着微博使用群体的扩大,许多微博用户会从微博上的相关酒店信息而选择订房、订餐等酒店服务。因此,酒店要不断完善服务信息,为粉丝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和服务项目的选择。充分利用微博本身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功能基础上实现预订、支付、点评一体化的在线体验流程。如:通过超链、图片和视频来展示旅游酒店的软硬件设施、服务过程、环境氛围等要素,达到“眼见为实”的效果,让粉丝们为之信服,以提高微博的实际销售能力。 3.4 收集市场信息 微博是收集市场信息的最佳场所之一。一方面,酒店可以通过关注竞争者的微博了解竞争者提供的产品、采用的营销策略、市场活动的开展等信息;另一方面,酒店可以通过和粉丝的互动,了解客源市场的需求。 3.5 与意见领袖合作或培养员工成为某一领域的意见领袖 酒店每个细分市场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有强大的话语权,会时刻影响着周围的群众。如果想让酒店的品牌、产品等信息传播得更快,酒店一定要巧妙地关注意见领袖,并引导他们传播相关的信息;另外,酒店也可以培养员工成为目标市场的意见领袖,使顾客成为酒店的忠实顾客以提高微博营销的效率。 当然,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酒店还应长期关注微博市场的变化,分析顾客的微博行为,利用微博创新开展各种营销活动,达到酒店营销的目的。 4 酒店微博营销存在的问题 4.1 酒店跟风开微博,但管理和维护不到位 酒店的管理者已经看到了微博的价值,也很积极地开设微博帐户,但对微博的维护和管理不到位,酒店微博的关注量和活跃度较差。 4.2 营销职能单一 当前,酒店主要是把微博当作广告媒体和促销渠道来使用,每条微博主要是酒店的产品广告,商业气息极浓,没有突出酒店的特色和文化,难以让粉丝产生兴趣和共鸣。 4.3 营销效果难以评估 酒店的微博营销不可能单一化进行,它一定是结合酒店的其他营销方式进行的,人们难以量化评估营销效果。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已经来到,酒店营销也必将顺应这一时代的潮流。当前的微博在酒店营销中的运用时间还较短,但其发展的速度极快。微博营销在酒店的营销过程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酒店应加快研究并应用微博开展营销活动,为酒店在网络营销中占领一席之地。 自媒体营销论文:基于自媒体的企业营销研究 【摘要】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平台,在传统媒体格的行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有了微博、论坛等出现,自媒体更是不断出现在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论文从介绍自媒体营销开始,阐述了自媒体营销的现状和特点,再结合自媒体企业营销的案例及其自媒体营销经验方法,最后给出了自媒体营销的意义。 【关键词】自媒体 企业营销 网络营销 微博营销 一、自媒体企业营销的现状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平台,在传统媒体格的行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有了微博、论坛等出现,自媒体更是不断出现在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新型的扁平化的信息传递平台,全信息化的存在空间甚至是实现特定目的的工具,自媒体在信息的传递、舆论的监督、商业的营销、客户的服务、社会的关怀以及维权的行动等各方面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利用自媒体进行企业营销对于企业来说是个契机,利用好自媒体对其推广产品,维护企业形象起着巨大的作用。如何成功地进行自媒体营销是立志于在自媒体时代脱颖而出的企业必须认真思考和执行的事情。 (一)自媒体的现状与特点 随着社会化媒体通路化的形成,自媒体时代继续以不可阻挡之势大踏步向我们走来。毋容置疑的是,所有的媒体形式当其所产生的媒介聚合效应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其传播价值便应运而生。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在2003年7月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 。自媒体就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和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社交化时代的博客播客、个人网站、论坛达人、微博、个人电台及SNS主页都是自媒体,尤其是微博,更以其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成为自媒体的典型代表。自媒体时代颠覆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人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由“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媒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征,每一个个人都可以利用各种自媒体的表现形式拥有自己的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探讨问题,甚至引导舆论。自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广大的网络接受者中去,这些接受者也可以迅速地将收集到的信息传播效果进行反馈。自媒体与受众之间是不存在距离。自媒体已经成为了普通大众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最佳场所,其强大的交互性是任何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的。 (二)自媒体新营销 当自媒体具备了传播力这一媒体的基础价值之后,就有了影响力价值、行销力价值,构成了完整的媒体市场价值链条,自媒体媒体的营销价值便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应用。营销的核心是“成本、覆盖、影响力”,一个好的营销意味着“低成本、高覆盖、大影响力”。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进而又影响到营销的新方法。利用自媒体进行企业营销对于企业来说是个契机,利用好自媒体推广企业产品,维护企业形象起着巨大的作用。新的媒体需要新的营销手段。不同于传统媒体,这一营销方式并不只是大企业的专属,相反其低廉的成本让众多的中小企业也可以参与进来,而且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来做,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自媒体营销分析 (一)自媒体企业营销案例 案例一:“雪花啤酒勇闯天涯——穿越可可西里”。雪花啤酒将活动主阵地放在了微博,将勇闯天涯品牌与消费者个人性格特质,勇闯天涯精神完美结合,使用微博勋章、登陆分享、微直播等应用,再配合有影响力的微博红人提升消费者的关注,经过2个月的微博营销,雪花啤酒不仅赢得了接近300万的活动参与人数,还获得了50多万的官方微博粉丝。 案例二:“海底捞借微博营销引爆病毒传播”。 从“劝架信”,到“对不起饼”,再到“打包西瓜”, 海底捞的种种服务几乎已经超出了平日里受惯餐厅服务员白眼的网友们的想象力,通过炒作“人类已经无法阻止海底捞”,这家来自四川的知名度叱咤微博平台与搜索引擎,话题搜索近84万,词条逾400万。许多网友虽然没有接触过海底捞,但基于网络上各种神乎其神的关于海底捞的宣传,网友们都对海底捞充满期待。 案例三:“奔驰SMART电子商务行销”2010年9月9日上午,仅仅3小时28分钟,205辆SMART在淘宝上就被抢购一空,这不仅仅超过线下售车记录,也远远超出主办方对这次活动的预期。奔驰SMART电子商务行销的成功归功于微博为企业找到了目标人群,并将促销信息送到了那些有打算购买的准客户手中。优惠的团购价格、时尚的宣传广告和刺激“秒杀”活动既提升了品牌价值,又带来了巨大的销量。 案例四:“欧莱雅互动话题助力媒体风尚大奖赛”。为了配合一年一度的“欧莱雅媒体风尚大奖赛”的深入开展和推广,欧莱雅集团于2009年10月底在新浪上开设官方微博,并以“赛事名称”作为集团的官方微博名称,以引起“脖友们”对于赛事的更多关注。通过两个多月的微博推广,欧莱雅在两方面获得了收益:一方面,迅速提升了官方微博的人气,聚拢了大批品牌的忠诚“粉丝”,有奖互动环节送出的礼品也让消费者对欧莱雅集团旗下诸系列产品构成和功用有了系统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回顾2008年的风尚大奖赛,直播2009年的风尚大典,也积极传播了活动本身,网友的每一次相关活动和赛事的讨论,都为企业的品牌做了一次软性传播,品牌的烙印会在体验与关系互动中“发酵”。 (二)自媒体企业营销的效益分析 在传统的企业销售活动中,企业一般都是先通过客服人员或者客户经理等通过电话询问、街头采访、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整理客户意见,然后再将这些整理出来的信息交给上层主管,这样一层一层的递交模式流程非常长,耗费了人们大量的人力资源和宝贵的时间。在这个信息迅速变化的时代很难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这么慢的效率等到产品正式面世以后要做出修改往往很难,因为一款产品在消费者当中的负面影响一旦形成就很难撤回。所以现在很多企业已开始运用迅速快捷的自媒体营销销售模式,例如不少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通过官方微博与用户进行互动、产品营销和品牌维护。企业通过自媒体营销不仅仅维护的自身的形象,也实实在在地获得了利益。在这方面小米公司的营销效益就是自媒体营销成功地典型例子。 小米公司的老总雷军成功的将自己的影响力和声名嫁接到自己寄予厚望的这款产品身上。当这位中国互联网的顶级人物沉寂近两年后,再次在媒体面前密集曝光,并调动人脉不遗余力为小米手机造势时,几乎所有人都乐意将这场小米风暴与雷军个人职业生涯捆绑作为谈资。过去雷军每天发微博的数量控制在两三条,但在小米手机前后,他不仅利用自己微博高密度宣传小米手机,还频繁参与新浪微访谈,出席腾讯微论坛、极客公园等活动。雷军的朋友们,包括过去雷军投资过的公司高管,如凡客CEO陈年、多玩网CEO李学凌、优视科技CEO俞永福、拉卡拉CEO孙陶然、乐淘网CEO毕胜等,纷纷出面捧场。截止到2013年3月13日,用百度搜索“小米手机”有3350多万条相关新闻,用微博搜索“小米手机”,有260余万次的微博转发和150余万的小米粉丝。 小米手机的这个营销策略也非常酷似苹果的公关,苹果的新产品上市之前的造势也是煞费苦心,消息总是遮一半露一半,让媒体跟着跑,让果粉跟着追,然后在万众瞩目下新产品。而且在新产品之后,总是会出现货源不足的情况,让人买不到心痒痒。从产品跟踪上来看,先免费派送少量的手机,之后再以“秒杀”,再慢慢的一步一步地大面积网络直销,可谓煞费苦心之举。派送手机,量很少,但却很关键。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口碑无处不在,哪怕你只要是一部手机有好有坏,都可以迅速地扩大化,几分钟就可以传遍网络和论坛。用这少量的手机作为试探,当然小米公司肯定是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的,不过这样做也是谨慎之举,如果有市场需求没有达到的,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和体验,迅速纠正,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缺点和不足扩大化,即便扩大马上纠正,也可以给小米公司一种值得信赖的形象。例如:配耳机、内存卡、手机壳,就是根据论坛的反馈而迅速弥补的措施。我们看到手机的放量是一点点的增多的,几十台,到600台,再到10000台……数字是一个很容易吸引人的东西,在团购网上已购买人数等同于产品的火热程度、等同于客户的认可度。在小米网站上的预订购人数,可以让预订购者更珍惜这个机会,并且能激发更多潜在的购买者。所以在产品图上和广告上写上销售量或者评论数,都能引起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关注,从而唤起购买欲望。 从小米的自媒体营销中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点增加效益的经验: 首先,产品定位。产品卖点是什么?产品的真正粉丝团在哪里?是做给一部分人的,还是做给大众的?反过来说,产品是要舍弃普适性,只卖给产品真正的粉丝,还是要保留全部,网络全部用户?这是值得思考的定位问题。 其次,品牌崇拜。小米的预热造势,在互联网上排队,产品模仿iPhone,会模仿苹果,无比体现了在品牌上要达到一种神圣的高度,让拥有者倍感珍惜。模仿该行业里的国际老大,无不是在制造品牌崇拜。 第三,充足时间造势。从米聊到小米手机,从雷军微博到小米公司微博群像,从社交媒体到平面媒体,从金山到小米,从小米到凡客,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会到预售,从预售到正式网销,从表象到实质。如何全网联动,如何线上线下,这个造势的过程,一是时间,二是节奏。没有时间,谁也办不到。 第四,精准用户。小米手机不断改进,小米论坛上吸收了不少意见,全民智慧体现于此。小米手机很好抓住了用户群,他们并不是雷军说的小米发烧友,而是喜欢新鲜玩意的“手机”发烧友,小米仅仅是这群发烧友的子集。找到自己的用户群在哪里,为他们量身定做,必然收获不小。 第五,小众乐趣,大众引爆。不论iphone,还是小米,或者说小米在模仿iPhone走“小众乐趣,大众引爆”的营销方式。小众不代表小额,相较于数亿的网民,网购用户群也是小众的,但就是这群小众用户,却推动了网购的流行,由他们去引领大众和边缘人群加入网购行业,任何行业皆如此。抓住了核心用户,就抓住了全部用户。 第六,全民营销。全公司参与营销,全行业参与营销,全体网民参与营销。雷军微博的活跃、小米公司的活跃、小米公司全体员工的微博活跃、移动互联网行业讨论小米、核心媒体开始宣传。上下齐心,协同发力,才会让营销带动促销,真正发挥营销的核心竞争力。 (三)自媒体企业营销的优势 无论是通过自媒体策划线上线下活动、炒作事件,还是进行网上商务行销都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企业不仅仅通过精准营销提升了产品销量,更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完善了产品和服务、维护好了品牌形象。总体来讲企业通过自媒体进行营销有以下优势: 1.用户优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而作为自媒体典型代表的微博用户已达到3.27亿。在自媒体时代,企业营销信息理论上可以传递到的用户基数是相当大的。而且通过与用户的互动,企业可以跟好的完善产品服务。企业根据用户的喜好信息,可以进行精准营销。这都是传统营销手段不可想象的。 2.成本优势 在各种营销手段中,企业非常注重营销的成本和营销的质量。较之于高投入的传统营销模式来讲,自媒体营销的运营成本是比较低廉的。例如与动辄需要成千上万营销费用的传统营销方式相比,微博这个宣传平台的成本十分低廉。目前常用的微博平台从注册到使用都是免费的。只要在微博平台完成注册后,就可以随时随地地信息,除了基本的上网费外,无需支付其它费用。这无疑大大降低了企业营销的门槛,给许多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 3.效率优势 在有效控制好成本之后,企业将诉求将转移到效率上,首先,效率会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对于客户而言,在最短的时间用最便捷的方式获得服务是他们关心的重要问题;其次,高效的运作方式能让企业在相同时间内销售出更多产品和服务,获得更多的收益,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通过案例三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微博不超过140字的文字,快速的传播转发,影响上万的粉丝。3个多小时,205辆的销量,3千多万的销售额,这是以前任何一个汽车厂家和任何一个营销案例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4.深度优势 自媒体能帮助企业进行深度挖掘。如在微博平台上,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两种角色交错,极大地提高了多方交流的互动性,企业可以利用这种互动性,加强对目标用户的舆论引导。企业同时能建立与客户的双向链接,信息的流通变成双向的。客户可以了解企业的信息,反馈需求和问题。企业也可以通过用户的反馈,完善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四)自媒体企业营销的劣势 虽然企业进行自媒体营销能够获得用户优势、成本优势、效率优势和深度优势,但自媒体本身作为一个新兴媒体,还是有缺陷的。企业在进行自媒体营销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自媒体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自媒体营销主要有以下问题: 1.实际操作的问题 企业如果想使用自媒体营销,就要对自媒体营销的传播进行规范化管理,因为该自媒体营销的形象就代表的是企业的形象。部分公司受人力和物力的限制,不可能做到专人专管和更新。 2.操作持续性的问题 自媒体虽然功能很强大,但也有一定弊端,比如存在覆盖问题,较早的微博会被后来的微博不断覆盖,企业如果不能进行持续性的更新和重复性的进行宣传,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 3.内容泄密的问题 因为企业会经常企业营销方面的的相关信息,如果管理不当会导致其核心信息泄露,会给竞争对手可乘之机。 4.信息可信度低的问题 自媒体的数量庞大,拥有者也大多为“草根”平民,网络的隐蔽性给了网民“随心所欲发挥”的空间。在平民话语权相当自由的今天,“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自媒体企业过分追求新闻的速度或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自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导致一些民间降低了自己的道德底线,这就导致了自媒体所传播信息的可信度被降低了。 5.相关法律缺乏规范的问题 让“个体”声音得到释放的同时,势必也会让某些与宪法和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声音得以传播。自媒体营销从宪法上来看是个人言论自由权的体现,但是从一诞生就受到了诸多限制。作为一种权利,自媒体是有很多的界限是不能突破的。虽然我国目前有很法律管制网上的活动,但是还只是停留在对一些网站的管理上,这些法律就显得不够全面。如何在法律的基础上对自媒体进行规范与引导,迫切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出谋划策。 三、自媒体企业营销总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社会化网络力量的兴起,自媒体营销已经不仅仅是“可以做”、“值得做”的企业营销行为,而是企业营销“必须做好”的事情。自媒体营销对于一个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入人心的。自媒体营销作为一种新型营销方式,凭借其渗透强、可信高的优势,成了传统广告媒体营销的有效补充,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也得到了市场越来越多的认可。 自媒体时代,品牌与自媒体的合作方式必然要创新,要定制化。自媒体的受众要比机构媒体的受众更聪明。硬广告和软广植入的方式都将无效,只有价值契合才是双方合作的基点。定制化并非传统的节目包场、平媒包版面,而是围绕双方价值的交集,把企业品牌自然融入到内容与节目形式当中,不损害用户的内容体验,反而还要为用户提供附加价值。自媒体仍在发展初期,很脆弱,所以大家有疑虑和困惑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我相信一旦它能迈过商业化的门槛,用市场的语言证明自己的价值。到那个时候,自媒体就不再是一个现象,而是一场革命。 作者简介:程超,男,湖北人,本科,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就职于北京京环信科技责任有限公司,研发经理。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仲多,男,河北人,本科,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就职于河北省烟草公司张家口市公司,科员。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自媒体营销论文:美国自媒体之神:从营销大师到创业导师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但那时Seth Godin已经靠它获得了财富:培训人们利用电子邮件直接与潜在客户建立营销关系。他的破冰之作《Permission Marketing》详细介绍了他的营销理论,也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网络先驱的导师。 在接下来的20年中,Godin写下十几本高瞻远瞩的商业畅销书,并在《Fast Company》杂志开设了一个倍受欢迎的专栏;他每天都在上文章,该博客也一直在AdAge Power150评选的最受欢迎商业博客排行榜上名列前十,大多数时间这个博客都排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上。2005年,他创建Squidoo,这是一个帮助人们将自己的爱好商业化的网站,如今该网站每个月可吸引超过5300万个访问者。 Godin并不像照片上看上去那么威严。他十分强壮,并且好像时刻保持着警醒,但同时也有着让人感到亲切和放松的气场。他有自己为来客准备午餐的习惯,为我们准备了米饭、蔬菜和煎蛋,这个举动将此次公务采访变成了一次家庭式的聚会。 “如今失败的成本远低于50年前” 在过去的3年中,Godin坚持每天更新自己的博客,并四处进行演讲。他并没有雇佣全职员工,当工作需要协助的时候,他会从几位长期合作的伙伴那里获得帮助。他也不经常使用Facebook和Twitter,甚至没有自己的广告和公关人员。他的出版公司The Domino Project是和亚马逊一起联合开创的,这家出版公司很少大肆宣传Godin的书籍,也不会将他的书在所有书店里大规模上架。相反的,读者的口口相传让Godin的作品像病毒一样蔓延传播。 但本次出版新书《The Icarus Deception:How High Will You Fly》时,Godin改变了自己一贯的风格。这本书由Penguin Group旗下的Portfolio公司出版,他们在Kickstarter上为这本书的出版众筹,并成功地在30天内从4242名用户处获得了28.7342万美元。Godin表示:“我感到十分骄傲。我的书和博客的读者群并不完全一样,我十分迫切地想和他们进行交流。我想要通过书和他们进行对话,让他们尝试书中介绍的各种经验。” 这本书中,Godin瞄准了那些艺术家或是具有艺术家气质的人。他强调,这些人应该意识到,属于他们的时刻已经来临。“有多少人会在每天上班之前想‘我要做的可能不会成功,但是无论如何我都要去做’?答案是很少有人会这么想。但这样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就是这本书的主旨,这本书就是要教会人们享受这句话。因为如今失败的成本远远低于50年前。” 同时,成功带来的奖励和50年前相比却没出现任何不同。他表示:“现在我们会给予人们更多的金钱和自由去创造艺术。” 创造艺术的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家,还包括创业者和其他所有人,甚至是那些在街角跳舞的疯狂的人;那些敢于展示自己的人都有机会获得属于自己的观众。 “工业时代已经结束,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疯狂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建立起一个系统,并用资本来培育这个系统。经济衰退只是暂时的,但对劳动力的需求会不断减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Godin认为,这种改变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也可能对世界造成破坏。为何会造成破坏?因为有些人可能无法将自己从为别人打工的角色转换为给自己打工。 这些理论细节都能够在Godin的新书中读到。这本书沿袭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既不是鸿篇大论,也没有使用励志书籍一样的“咆哮体”,Godin只是在书中将自己的观点徐徐道来,告诉人们要抓住当下的机会,在障碍出现前获得属于自己的财富。如果有足够多的人创造出足够好的艺术,那么“经纪人”类型的人就将掌控世界,Godin认为这将十分具有吸引力。 当你随便走进一家书店,你会发现很多声称能够让你摆脱令人疲倦的工作并创造财富和名望的书籍。有些作者甚至放言每周只需工作4个小时就能够创造财富,例如Tim Ferriss的著作《The 4-Hour Workweek》。 但Godin的书并非此类。他不会单纯告诉你如何成功,而是向你讲解成功为何物。他能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商业趋势。2001年,Godin撰写的《Unleashing the Ideavirus》一书揭示,创新将成为社会的主题;2003年出版的《Purple Cow》则讨论了在同质化严重的世界中唯一性的重要;2008年出版的《Tribes》一书则阐述了在高度关联的世界里人们如何用新的方式掌管自己。 Kevin Kelly是《Weird》杂志的创始人之一,也是《What Technology Wants》一书的作者。他表示:“Seth是我认识的少数几个有资格被称为商业导师的人之一。严格来讲,导师能够开启别人的智慧,而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会永远提醒人们不变的真理。他还会不断对自己和你进行质疑,让你认识到自己和真理之间的距离。” Godin称自己为老师,对于学生他一直奉行“授人以渔”的理念。他说:“我一直对人们说,试着戴上一幅眼镜,看看你想象中的世界。你喜欢那样的世界吗?如果你喜欢,就试着用你自己的意愿去改变现实世界。” 价值400亿美元的T恤 Godin刚开始写作时,他的受众多是那些大企业营销部门的员工。而如今,他更喜欢教导那些接受他“后工业时代”理论的个人,而不再理会那些陈词滥调。 20世纪60年代的纽约州布法罗,对于Godin来说是一个充满痛苦的成长的地方。那时,那里的每个人都喜欢打冰上曲棍球,Godin也会参与这项运动,但在内心深处他始终害怕自己会在冰上跌倒。那时每个孩子都会去参加夏令营,Godin的父母也将他送到了安大略的夏令营。在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他说道:“我并不喜欢夏令营,那里有很多喜欢欺负别人的小孩。”虽然夏令营并没有留给他太多美好的回忆,但是他发现自己很喜欢在夏令营中担任独木舟教练。 他的工作并不只是教会别人独木舟技巧,还要说服夏令营的其他孩子来从事这项运动,而不是去骑马和游泳。他说:“独木舟是一项既有挑战又十分刺激的运动,如果你的技术动作出现了错误,风会将你从河的一边吹到对岸。在练习了一年之后,我终于可以教授别人这些技巧了,并且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技巧以控制自己的呼吸。我改变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改变了自己。连续五六年我都在夏令营担任独木舟教练,我很擅长,也十分热爱这份工作,之后我一直在尝试对独木舟这项运动做出改变。” 1984年,Godin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毕业,加入了一家图书出版公司,他负责将作者的写作概念推荐给出版商。在经历了900次失败之后,他终于收获了成功。在那之后,他本有机会创造更大的奇迹,可是这一次他却没有抓住机会。 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件T恤衫,上面印有一个带着圆眼镜的卡通人物,如今这个卡通人物几乎已经成为Godin的标志。他说:“这件T恤是我最珍贵的收藏之一,它至少能值400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初的互联网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Godin为一家杂志社供稿,为读者讲述互联网上发生的趣事。之后,他利用这些材料出版了一本书,并获得了一份价值8万美元的图书合同,这件T恤是图书的赠品之一。他说:“这本书的编纂花费了6个月时间。我们将所有材料编排成了一本250页的图书,卖出了不到2000本。”在Godin为图书奔忙的同时,杨致远和David Filo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但他们的介质不是图书,而是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搜索引擎——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雅虎。 对此Godin表示:“当时他们知道的我也都知道,他们有的资源我也都有。而我只是编纂了一本销量惨淡的图书,而他们建立起了一个价值800亿美元的公司。我意识到我本有可能建立起一个市值至少能达到雅虎一半的公司,因此我说,这件T恤价值400亿美元。” Godin说,这是他学到的宝贵一课。之后他创建了Yoyodyne公司,这是一个互联网营销企业,1998年雅虎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这个公司,收购之后,雅虎的股价每天都会增加2美元。 创业是一门艺术 Yoyodyne是一家击败了很多强大敌人的小企业,那时所有网络从业者都没有认识到用户的重要性,而Godin却已经开始试着和用户建立起联系了。Godin很喜欢说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方法结婚。一是你和见到的每一个女孩说‘你愿意嫁给我吗’,然后祈祷某一个遭受打击或是喝得烂醉如泥的女孩答应你,这就是普通的广告营销;但你还可以邀请一个女孩出去约会,然后互相了解,之后继续约会,直到最终两个人走入婚姻的殿堂。” Yoyodyne就为客户提供这样一种类似约会的服务,那时世界正在经历迅速的改变,所有企业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那种情况下,企业当然很高兴找到Yoyodyne这样的公司帮他们进行网络营销。 Michael Landau曾是Yoyodyne的副总裁,如今他是时尚美发连锁沙龙Drybar的CEO。他告诉我们,Godin要他向客户阐述他所能提供的服务。Godin表示:“我们并非在销售广告,起初企业都不太明白我们的作用。一天早上在洗澡时,我想到了该如何向他们解释我们的服务。我在浴室呆了15到20分钟,水就一直那样开着。突然灵感来了。我们提供的就是对消费者进行‘许可式营销’(permission marketing),我们向消费者提供他们愿意见到的、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的产品营销信息。” 之后他就出版了《Permission Marketing》一书,在书中详细讲解了他的许可式营销的概念。硅谷著名的博客作者Guy Kawaski表示:“Seth创建了他自己的营销学校。他并不受别人理论的影响。他一直在宣讲自己与众不同的理念——先征求消费者的同意,再为他们提供优秀的服务。” Laudau称Godin为导师,因为Godin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和整个生活。他表示,Godin会让你感觉非常疲惫,因为他总是让你不断地去思考。他从不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也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会不断帮助你自己找到前行的道路。 在Drybar,Laudau一直在努力控制成本,尤其是电话预约的人工成本,他曾考虑给通过网络预定的客人提供1美元的优惠,但Godin的建议改变了他的想法。Godin建议,他应该加大为电话接线员投入的成本,聘请更多的接线人员,并鼓励客户进行电话预约,因为他们愿意和你的品牌进行联系,是最好的宣传人员。 《The Icarus Deception》一书是Godin的一次全新的尝试。这本书汇集了他博客中众多优秀的文章,同时也是对Kickstarter上的投资人的一份回报。Godin表示:“这本书字面上的意思是‘你的计划也许能够成功’,但是在封底你会看到另一句话:‘你的计划未必成功’。书中列举了很多我曾经失败的计划和项目,你必须要学会拥抱这些不成功的案例,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另外Godin还指出:“经济上的联系使世界上的物质更加丰富。而现在,世界上的工作岗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岗位已经开始渐渐消失。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可以通过创业来获得更好的生活,现在创业者的机会相比以前变得更多了。这是因为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联系,让人们能够进行更好的自我宣传。” “我无法概括现在世界发展的速度有多快,因为每一天都会出现新的东西。就在几年前人们还热衷于上电视,而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在网络上自己的节目和播客了。现在,无论你身处哪个行业,都没有哪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只要你愿意,所有问题都能轻松搞定。” 1918年的创业者只需确保自己有足够的生产线和产品种类;1950年,创业者要“进行大量广告投递”。而如今,创业者要让自己变得更加慷慨,为世界带来更多艺术,这样消费者才能相信你。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译|鲁行云 作者手记 对Godin进行采访,实际上我拥有双重身份,既是一个记者,也是一个创业者。我希望能够从Godin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帮我创业。 我向Godin询问了关于技能、天赋和沟通的排序问题。他说:“如果我现在是和钻石切割工作者或是心脏外科手术医生进行谈话,那么他们一定认为技能是最重要的事情。但在经济领域,当今几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不是专注于技能的人。作为创业者,我们最重要的技能是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有关自己如何改变世界的想象力。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技巧,但不是从学校里学到的。” 关于资金,他说:“任何一位订阅这本杂志的读者,都有足够的资源去改变世界,这并非难事。你可以不费一分钱就能够与世界上数十亿的人保持沟通,例如在eBay上创业。即使没有人买你的产品,你也不会损失什么。使用Google Ads,如果没有人点击你的广告,你也不用付钱。开个博客,在上面泄露你知道的所有秘密,如果没人浏览,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 关于失败,我说:“如果我的创业没有成功,那么我将十分痛苦。”他回答:“艺术有时就会带来痛苦。Bob Dylan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家,就算是他也曾多次被观众轰下舞台,而Monkees这种口水歌乐队却从没被轰下过舞台。” 关于如何找到受众,他说:“从理论上说,是受众找到你,而不是你找到他们。如果他们躲起来,你无论如何都无法找到他们。但如果你能够保持一种慷慨的态度,他们就能够轻易地找到你。所谓慷慨的态度,就是为他们提供友善,关注他们与你沟通的渠道。” (注:本文作者Corie Brown系前《洛杉矶时报》记者及线上杂志《Zester Daily》创始人) 自媒体营销论文:自媒体营销三步走 随着微博营销、社区营销、圈子营销三种数字化营销模式的不断成熟,自媒体营销成为很多企业制胜的利刃。在一些成熟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创新手法。那么,如何善用自媒体营销呢?我们在长期的工作和研究中发现,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如何Engage到你的目标受众? 通常,自媒体是指在微博、人人、开心、豆瓣等社会化媒体上搭建阵地,依托互联网技术、根植于广泛网民的社会化媒体中的独立账号。与传统媒体不同,我们对自媒体有绝对的掌控权。 比如,安尔乐卫生巾在人人网上的企业公共空间“安尔乐蜜丝团”,在调性上定位为姐妹淘的阵地,凸显品牌年轻化、时尚化,强调产品和受众的情感如同闺蜜。作为这样一个自媒体,通过自身在名称和内容上的定位就很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同样,如西门子企业官方微博定位为:公益的践行者,科技就在你身边。通过定位就能很好地吸引关注产品技术和热爱公益的粉丝并产生互动和浏览粘性。 其实就连最近最火的微电影也—样,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内容和形式吸引受众。作为自媒体,如何吸引目标受众是营销的第一步。媒体碎片化时代,每个自媒体都有被淹没的可能,那作为自媒体关键是内容定位、风格定位、版式定位、活动定位,在精准的定位下引到目标受众群。因为网民们正通过他们的自媒体寻找和宣泄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他们只找对味的绝不凑合或苟且。 笫二步:如何提升自媒体的Influence? 在自媒体时代,如果你不去主动策划,活动就很难提升其影响力。当你拥有一定量级的粉丝后如果不主动与其互动,自媒体的影响力也很难维持。然而矛盾的是,如今每个网民都有几套马甲,这些马甲让他们快乐并自我着。他们可以随意地痛骂和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在自己的阵地上就是上帝。 这给更多企业的自媒体带来了威胁,因为网民的情绪和素质我们都无法控制。只要你一动,很多不可控性就会产生,来自客观或不客观、符合情理和不符合情理的声音就会产生,给企业的自媒体营销带来了进退两难的困局。 那么如何做才能摆脱这样的威胁呢?首先,我们在事件自身的创意上要求很高。比如,2011年,中石化在天价酒后的—片谩骂声中,依然使用微博作公益,而事实证明一系列的公益行为之后中石化的形象也得到了改善。显而易见,公益传播在数字化媒体时代依然是企业最佳的手段。 同时,很多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也给企业提升自媒体影响力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比如,星巴克在国外消费者通过手机在大街上预订咖啡的案例。这个案例不但具有很好的病毒效应,还给星巴克的自媒体带来了更多的关注。试想走着走着有人骑单车给你送来一杯香浓的咖啡,那是一件多么喻悦的事情啊! 当然,除创意之外,自媒体要做好四重关系管理,它们分别是:受众粉丝群、媒体粉丝群、企业内部员工粉丝群、意见领袖粉丝群。力争在发生负面时可以获得自媒体内部的自然消化,通过其他粉丝达成改善及引导的效果。比如,黑莓手机在新浪上的官方微博,尽管黑莓手机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质疑,但粉丝们都会给予—定的理解。 第三步:如何使用自媒体开展Marketing行动? 如今的自媒体营销逐步体现出整合的趋势。比如,我们最初看到的凡客体应该是在户外灯箱、杂志的广告上,尔后由社会化媒体引爆凡客体之说。凡客体让凡客品牌一跃而起,也让消费者忠诚度更高。 很多企业会通过微博或团购网站促销,这都是使用自媒体营销的行动。比如位于北京国贸大厦地下一层的娘惹饭店,它在大众点评网上开设了签到打8折的活动,其实这本身也是一次利用自媒体开展marketing行动。在获得打折待遇的同时,你通过这样的签到环节对该饭店的记忆更深了,而且在你点评的过程中,饭店获得了一条良好的口碑信息,这些信息会影响更多通过大众点评网寻找美食的消费者。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自媒体营销整合的大趋势下,不但广告手段、公关手段、技术互动手段都有整合的趋势,就连效果也呈现出整合的态势。产品销售好了会带动品牌,品牌做好了市场力也能获得提升。一款新产品完全可以通过自媒体完成上市、销售、提升口碑的全部工作,成败的关键就看能否迈好这三步。 自媒体营销论文:自媒体时代的金融营销策略 经过长达一年的评选以及公众投票,由《钱经》杂志联合全国主要城市的14家主流媒体共同参与的本年度“总评榜”系列活动,评价范围覆盖了包括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重庆、济南、武汉、成都、沈阳、长春、郑州、大连、合肥、哈尔滨等全国主要城市的金融机构。 进入2011年,全球金融的不断恢复与崛起,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是全球包括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内财富管理市场面临的新挑战。对于金融品牌意识的日渐提升,以及网络社区化的兴起,社会性网络服务(SNS)营销成为制胜新高地,这也决定着国内金融机构及其理财产品,能否以此为契机进行意识上的转变,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营销成为本届评选活动的关键词。 华商传媒集团总裁助理刘波先生做主题致辞,庄瑞豪、史雁军、唐兴通、杨亮、胡延平等嘉宾纷纷就本届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自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金融微博营销实用经验分享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本年度评选在奖项设置上分为十大类,分别从“年度最佳财富管理机构”、“年度最佳财富管理品牌”、“年度财富管理团队”、“年度金融营销创新”、“年度金融营销”、“年度新媒体营销创新”、“年度金融微博营销人气”、“年度金融微博营销名人”、“年度金融微博营销名企”以及“年度最佳财富管理分行”几个方向,以崭新视角解读金融行业的核心价值以及焦点话题,全方位立体化的关注金融机构的表现,通过对与消费者更为紧密的事件营销评选,助推金融机构挖掘自身品牌的潜在价值,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 当日的获奖名单,涵盖了银行业、保险业、基金业、证券业四个行业,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保、光大永明、华夏基金、大摩华鑫和银河证券在内的多家国内优秀金融企业,获得机构与品牌大奖。 自媒体营销论文:自媒体时代蔬果种植业的传播营销前景 摘要:自媒体时代,泛指一切信息随时随地由随机角色(即广义上的个人)传播。媒介终端的广泛覆盖为几乎所有的产品与服务配置了有力的营销手段。当代农业产业链应当并且能够与自媒体深入互动达成双赢的目标。本文着手探讨了蔬果种植业作为农业产业链中规模数一数二的关键板块,基于其独有的行业本质,如何利用自媒体的传播特性,创造高效率的销售效益。 关键词:点对点传播;即时响应;全程互动;扁平化营销 1 蔬果种植业态特征与自媒体传播特征的契合点 天生万物以养人,全年蔬果种植行业都承担着向社会供应大量各类新鲜蔬菜及水果的责任。种植业产品天然生长,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和地域特征。换言之,蔬果种植业首先受到时间因素制约,其次受到气候及环境因素影响。除去催熟或冷冻处理因素不论,蔬果成品在常温下易变质腐坏。例如在水果行业中,柑橘、苹果、梨、香蕉被业内人士称为四大水果,其总产量约占全国水果产量的70%。四大水果因需求量较大,种植区域广泛,故供应较为充足。相应其他的伏淡季水果一般不作大规模冻化处理,因而上市销售窗口期较短,销售半径较小,时令特征明显。以上蔬果种植业态与自媒体传播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媒体是以普通网民为传播源,自行聚合信息并构建双向传输通道,实现即时传播及即时响应,是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行人际传播之实。蔬菜水果作为食品中的快速消费品,经销商的营销目标是短时间内大量出货,在消费目标人群中以最大程度迅速扩张产品宣传力度,自媒体浓厚的人际传播特点恰好与之契合。尤其是在特定农产品突击营销方面,蔬果经销商一旦得到媒介运营商的有效支持,甚至可以在短短几天内令原本因气候灾害或供过于求而滞销的产品提升数倍的销量。 例如2011年6月,我国海南省经历了一周左右的炎热天气之后,香蕉大面积成熟上市,然而由于2011年整体上市时间推迟,错过最佳上市时机,全国各地水果均已成熟,海南香蕉“卖难”问题日趋凸显,蕉园的收购价格始终在每斤0.2元到0.4元之间,蕉农损失相当严重。鉴于此,国内最大的自媒体微博运营商―新浪微博推出“让海南不蕉急―聚蕉公益大行动”,在微博上开设官方账号“海南蕉急”,关注海南香蕉销售。短短几天粉丝数量飙升,并组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长沙、武汉、宁波八市网友爱心团购海南滞销香蕉,有力地缓解了海南香蕉销售面临的紧迫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为蕉农减轻了经济损失,打开了销售渠道。 在常规营销方面,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也因其实时性和可验证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媒体允许任何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责任能力的个人从事商业宣传活动,其传播成效取决于其营销思路及手段的高下。例如2011年5月,重庆市沧沟瓜农开通微博叫卖西瓜,引来网友即时响应及广泛关注。通过微博点对点链式网状传播,不仅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县城西瓜在超市的销售难题,更进一步将沧沟西瓜的知名度扩展至重庆主城区,一度使在地西瓜售价上至3元一斤的价位。网友在购买沧沟西瓜之余亦不遗余力为其出谋划策累积品牌知名度,可见网络环境对蔬果类产品的传播价值加成不可忽视。 2 蔬果种植业结合自媒体全程互动传播与扁平化营销 任何产业发展创新的目的都是加大产品销量及市场份额,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这一基本前提下,当前果蔬种植业开始呈现行业多元交叉的局面。例如水果栽植过程可以与旅游观光业相结合,众多大中城市出现周末果园观光加采摘新鲜果实的短途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对田园风光抱有兴趣的游人。在自媒体获得国内网络环境的生存土壤之后,蔬果种植业大可充分利用本行业生产过程的天然属性优势,尝试将观赏性较强的水果蔬菜生长过程适当移植公布于微博等自媒体,通过高频率的管理措施及形象企划来打造全程良性互动,树立生态农业蔬果种植的口碑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形象,进而赢得第一批成熟稳定的客户。随着手机、无线WI-FI等移动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自媒体成为社交网络的基本单元,由此不难预计,随手关注-集团化消费(团购)的商业模式将跻身新兴营销模式之列。未来蔬果种植业将不再单纯依靠二级批发商收购一途,自媒体为网络直销、网络团购创造了扁平化的直销平台,消费者容易在自媒体分销渠道以网购方式先行物色挑选蔬菜瓜果成品,由此产生的沟通成本与获利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信息不对称状况也大幅减少,有利于购销双方在比较公平透明的前提下进行交易。 再者,自媒体营销模式有助于蔬果种植业者活跃经营思路,增加蔬果商品化处理种类。蔬果商品化处理是蔬菜水果采收后的深加工再增值过程,包括挑选、分级、清洗、打蜡、包装等环节,提升了蔬果产品的附加值。经营主体人群可以通过自媒体第一时间与消费者沟通,了解消费群体需求,从而根据市场需求变动情况及时调整蔬果种植选种,避免信息滞后造成的供需错位。自媒体令蔬果生产者与消费者在信息层级上处于同一纬度,商业信息高速流动使得生产者紧跟客户心理变化,最终能够使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个体消费者的细节需求,并且避免产业重叠,实现前期投入肥料、树种等资源的较优配置。同时,蔬果供求信息在自媒体上频繁交换,亦能指导蔬果种植业者把握加工数量及开发产品后端加工方式,创新蔬菜瓜果的二次包装,以期获得更加丰厚的盈利。例如消费者通过点对点网络平台下单,标明具体需求数量,果农即可根据订单实施定制化采摘加工包装,这样既保证了蔬果产品的新鲜度,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损耗。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20世纪末以来,当代物质生产日益丰富,营销模式层出不穷,蔬果种植业者只有主动适应日新月异的媒介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经营策略,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博取生存空间并谋求进一步发展。第一时间与消费者互动,第一时间响应消费者需求,是蔬果种植业者拓展销路、提升销量的有力保证。自媒体作为未来网络社会及人际交往方式变革的先声,必将与包括蔬果种植业在内的一切产业广泛而紧密地结合,构成世界商业模式的又一种崭新形态。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职业素养论文 一、电视新闻记者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 如今,新闻记者在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已渐渐形成一定的责任意识,然而有些突发事件会比较难以处理,电视新闻记者在报道方式和应急处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1.电视新闻记者会通过一些不合规的手段来促使曝光率大大增加,进而导致发生一些悲剧事件 如今电视新闻媒体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面对尤为严峻的压力,出于谋求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选择突发事件中的“伤疤”作为取得新闻市场的突破口,这样就有可能会很大程度上伤害突发事件的利益主体或相关者。 2.电视新闻记者的问责意识欠缺 如今社会公众对新闻报道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电视新闻记者针对突发事件所进行的分析报道应该力求全面、理智和多角度,如果只是进行简单的陈述,不将正反面信息协调好,就难以提升报道水平。在具体新闻报道实践中,对于公开性的报道,一些新闻媒体却是有选择性的进行。不能全面地分析突发事件,也不能很好地追究责任,这等于是在藐视公众的知情权。 3.电视新闻记者有时会谎报新闻,这主要是出于畏惧心理 针对一些灾难性突发事件,部分记者就不愿或者不敢前往前线,这样无法采集到信息,同时又想牟取私利。所以常常就会选择谎报新闻,这必然会对电视台的公众形象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把不好的影响带给社会。 二、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1.新闻敏感性高,反应快速 由于突发事件是很难预料的。所以新闻记者往往都缺乏好的准备,一旦突发性事件发生了,就需要即可赶去现场,采访工作也要立马进行,存在的不确定性也会很多,而且还会有很多不可预料的问题出现。所以,对电视新闻记者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要具备较好的新闻敏感性和反应能力。首先,新闻记者一定要具有好的新闻敏感性。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记者就应该对价值判断具有较好的直观判断能力。对这一事件,针对其具备的新闻价值进行正确的判断。对其中的有效信息要进行及时且敏锐的捕捉。新闻记者开展工作,主要是看综合判断能力,其具备的敏锐的洞察力等素质都会对之后的新闻报道的效率和质量产生决定性作用。所以,新闻记者要具有的职业素养,就是要快速有效地捕捉和发现突发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其次,是针对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要求记者具有良好、快速的反应能力,以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找出有效的采访策略。在发生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新闻记者需要将其中最有价值的材料筛选出来,捕捉有效信息,以便在报道时采用最确切的语言,使观众取得身临其境之感。 2.具有良好的采编能力 不同于日常新闻,由于突发事件很难预料,所以当突发事件发生后记者往往猝不及访,难以从容应对,这就要求记者练就自身超强的应变及采编能力,以备不时之需。具体说来,既要确保进行客观的新闻报道,又要将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起来。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愈发关注一些突发事件,报道的及时性往往能为电视新闻节目争取较高的收视率。如今的各类报道都是争分夺秒的进行,易导致各种主观臆断。若是记者一不小心夸大了突发事件的破坏力,则民众就会很容易产生恐慌心理。一时产生诸多的流言,进而大大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相反的情况,如果破坏性缩小了,就会促使社会和国家丧失应有的警惕性,没有做好事前准备,最后必然会增加损失。所以,新闻记者在报道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需要对事件的本质内容进行整体上的审视,着眼于大局,从而理性客观地报道突发事件。 3.注重人文关怀 社会责任和人性道德是所有职业都应当遵循的,所以,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要兼顾职业和社会责任。针对突发事件,新闻记者要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也要重视人文关怀。当今社会更加广泛地关注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危害和破坏力都是非常大的,对于正常的社会生活而言,往往都会引起一定的损失和不便。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在人员和财产上出现较大的损失。就新闻记者的职业要求来看,不但要亲自去现场进行采访报道工作,从而将第一手信息传达给社会大众,而且还要将人文情怀融入报道中。记者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应当尽量为救援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采访,以免再次伤害那些刚遇到不幸的采访对象。电视新闻记者应当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及时、客观地报道突发事件,并将人文情怀和服务意识融入其中,做到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例如,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很多记者都选择先将采访工作放下,积极投入到救援工作中来,然后再对受灾群众进行采访,从而实现了与民众价值观相统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报道突发性事件往往最能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对新闻记者提出的要求也就更多。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一定要对此类事件进行很好地报道,将良好的职业素养充分体现出来,力求做到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从而为社会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此才能将社会媒体工作者的责任真正担当起来。 作者:张绍勤 李荣芹 单位:临沧市传媒集团事业一部 临沧市云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要求 一、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1.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提高记者工作效率。新闻记者在传媒行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其职业素养中的各种专业技能是否熟练,能否快速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对于一名记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新闻记者必须熟练掌握记者本职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同时因为记者每天所要面临的各种突发事件不同,对记者的应变能力以及各种其他方面的技能也有要求,而熟练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能够使记者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提高。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丰富的阅历和工作经验,作为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一名新闻记者高效率工作的秘密武器。 2.良好的思想作风是精神动力的源泉。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工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来自人、社会甚至是制度上面的阻力和压力,很多刚刚迈入记者行业的人就因为不能客服这些阻力而脱离了传媒行业。殊不知这些阻力和压力正是对于一名记者的真正考验。而只有拥有良好的思想作风以及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顽强的意志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保证记者工作能够持续下去,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排除艰险,即使牺牲个人的一切,也都要将工作落到实处,这才是一名真正的记者。可见在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中,良好的思想作风以及对记者行业的热爱,是一名新闻记者精神动力的源泉。 二、社会发展对于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要求 1.以新闻人的敏锐与智慧去发现。如今,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人们把很多的时间都放在网络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事情,大多数人都喜欢将其到网络上与人共享,这种现象意味着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同时也拥有了自己的网络空间,对于新鲜的故事与重大事件,大众抱着新奇与出名的心理会率先通过互联网进行。面对这种形势,作为一名媒体人,特别是工作在媒体前沿的新闻记者,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为他们以发现新事物、报道新事物为本职,而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挤压了他们的工作空间,新事物发生之后,基本上等不到记者前来,互联网上就已经了与事件相关的一切。面临这种严峻的态势,社会的发展要求新闻记者需要以新闻人的敏锐眼光、智慧去发现,去捕捉事件的关键点,对于已经见光的大事件,记者也不是完全没有工作空间,普通大众的事件,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基本上是一块璞玉。新闻记者要以新闻人的敏锐眼光来发现事件的始末、隐藏的信息、背后的原因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等等,这才是现代社会对新闻记者的真正要求,普通大众不具备对事件深度挖掘的能力,而这正是新闻记者拥有的优势。发现是一种艺术,但这必须要靠新闻人的敏锐眼光和智慧,才能够对事件抽丝剥茧,还原事情的来龙去脉。 2.以专业视角去描述与评论。新闻记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用新闻人的专业词汇进行报道与评述,绝不添油加醋,横生枝节,扭曲事实,误导群众,这是对一名记者报道事件的专业性要求。对于已经发生并且见光的大事件,记者的介入,会让事件的真正情况逐渐浮现,因为记者的报道准确、详实,对于不了解的各种细节绝不妄加猜度,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新闻人的眼光非常深刻,同一件事件在大众眼中与在新闻记者眼中是不同的,而新闻记者往往能够依靠阅历和经验直接看透事件本质,注意到表面后面的真相。如何对真相或者事件后面的一切进行描述或者评论,是现在社会对于新闻记者的另一项苛刻要求。在发现之后,如何用专业的视角去描述,如何对事件的始末进行分析总结,是目前所有新闻记者都要努力做到的。 3.用新闻的魅力影响大众与社会。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对事件的报道负责任,需知一件大事报道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现在社会中的很多行业,都是以新闻为风向标,特别是经济中的股市,新闻所报道的任何一件大事,都能够引起很多行业的反映,这样就间接地影响到了股市的起落,而股市作为经济的风向标,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总结 新闻,只有以准确、真实、可靠的信息才能够赢得大众的信任,所以一名新闻记者,在事情的报道过程中,如何能够以新闻的魅力以及影响力,去推动经济的发展,甚至文化的进步。新闻是可信的,而新闻记者对于社会中已经产生的大事件,不仅有报道的权利,同时更有鉴别和澄清虚假消息的权利。新闻记者是一项神圣的职业,要积极利用新闻报道来引导社会价值观,提高公众的道德意识,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有更加坚定的信仰,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过硬的职业素质。 作者:赵东清 单位:辽宁省凌海市广播电视局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思维方式和新闻制作方向 摘要:受互联网的影响,新闻种类层出不穷,新闻质量也在经受考验。对于新闻制作来讲,新闻记者本身的思维方式决定其作品的质量。如果记者的思维方式出现偏差,新闻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本文主要研究记者思维方式对新闻制作方向的影响,并提出优化记者思维方式,纠正新闻制作方向的建议,从而达到提升新闻的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闻记者;思维方式;新闻制作 人类的精神活动存在差异,思维方式也多种多样。思维是人类判定自身行为的主要依据。记者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关系到其对新闻的采写方向,以及其在报道新闻过程中的主要偏向。为保证新闻采访客观公正,新闻记者需要明确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能让自己的思维对新闻作品产生影响。当代新闻记者在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偏向性,导致其所报道的新闻影响到事件本身的客观公正,偏离了新闻报道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社会环境造成了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新闻事业也不断做出整改,要求新闻记者具有良好的采写能力,并纠正自身的思维偏向,提升新闻质量。 1当今记者的思维方式对新闻制作方向的影响 1.1先入为主造成新闻事件偏移 当今记者思维方式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先入为主,其所具有的该种思维表现形式导致其在发现新闻事件以后,以自己的思维来理解事件和观察事件,并对新闻事件做出解释。而在该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下,进行新闻事件的采访和报道,就会加入到自己对事件的认知,进而无法对事件进行平白、客观的直叙。新闻事件中蕴含着很多复杂多变的信息,需要记者采写时进行正确分辨和处理。但由于很多事件已经超出了记者本身的认知范围,其虽然也会在采写时了解事件的发展走向,并明确事件当中包含的信息,却无法有效掌握信息并对新闻事件进行修复和完善。有时甚至会在具有一定偏向性的思维引导下,在解释新闻事件时将自己错误的思维灌输给他人,对新闻事件的处理造成负面影响[1]。 1.2信念固执引导错误信息 很多人在认定一件事情以后,就很难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纠正。新闻记者本身所具有的信念固执导致其即使对事件进行了错误认知,也无法纠正自己的思维,并且无法否认自己的认知。心理学家指出,人类喜欢在众多的信息当中找出能够支持自己认知的信息,该种信息存在一定的偏向性,尽管该认知具有一定的无意识性,但依然属于思维方式上的错误偏向。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认知会对其在信息的选取造成影响。新闻记者的信念固执也体现出这一点,其在选取新闻事件信息的过程中,受自己信念固执的影响,选择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造成部分真实信息的流失,也导致新闻事件的走向发生变化。而社会人士在阅读该新闻信息以后,其在生活态度或行为方式上也会出现偏移。可以说,新闻记者在工作的时候,潜意识里已经认定事件的起因,也认定了事件的是非对错,其在进行新闻制作时,自然也会希望做出该方面的报道,并以该种报道来获得更多人认可。 1.3归隐错误体现错误思维倾向 人类在对事件进行总结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该种做法被称为归因。但个人在归因的时候通常会出现归因错误的情况,因为不了解某件事情的真相,或者是在思维方式中产生错误的理解,就会对某个人的行为特质无限放大并且忽略事件环境的作用,仅仅归结为个人行为或态度。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制作时也会出现思维方式上的归因错误情况,记者本身更加强调情景因素,忽略了环境作用,在采访时将事件归结为一点,解释错误的事件起因,偏离了客观事实[2]。也有部分记者更注重自身的客观视角,反而脱离了事件的主体和环境。例如,记者进行先进人物报道时,通常先从主观角度对目标进行表述,却忽视了对环境的描述,过分注重主观能动性,导致传播错误信息。 1.4新闻信息出现同质性 很多受众都比较关心身边所发生的新闻趣事,对趣事的关注程度也要超出其他新闻事件。在报道新闻趣事时,受众显得更加主动,为此,部分记者产生思维方式偏移,认为仅仅报道统计数据比较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受众,也无法与受众的日常生活产生必然联系。因此,记者往往将新闻制作方向趋向于对生活趣事的报道,在选取新闻信息时也比较愿意选取生活案例。新闻记者的该种心理使其在报道新闻事件时,更重视事件的发展方式,而忽略了事件发展的结果,也没有做出具体的结果交代,该种情况对受众的认知造成了不良影响。除上述几种影响外,心理学家在研究新闻记者的思维方式的过程中还发现,智力自负会对其所制作的新闻事件造成影响。很多人在一件事情发生以后,认为自己在很早以前就已经预料到了事件的发生。所以,在了解一件事以后,通常的反应就是:“其实我早就知道了”。而该种心理就是智力自负的表现。新闻记者也存在该种倾向,其对事件的现状及未来的走向进行评价和随意预测,并且将该种评价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带来了一些弊端[3]。在社会事件发生以后,新闻记者往往会对事件进行跟踪报道,而在报道时,记者本身对事件作出的预期结果可能会出现,该种事件的出现让记者的思维产生偏差,认为自己能够预见事件的发展走势,并且在内心认可了自己对事件的预见。其将该种预测体现在新闻当中,不断对事件进行深层次分析,往往会误导社会舆论走向。 2优化记者思维方式与新闻制作方向的措施 新闻记者本身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其在了解社会事件的同时,向人们传递社会消息,制作新闻能够影响到周边的环境以及受众的行为思想。为避免新闻记者的思维方式对新闻制作产生负面影响,记者需要纠正自身的思想方式,转变新闻制作的方法,提升新闻制作质量。首先,新闻记者需要加强对新闻事件的重视,加强责任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新闻记者需要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纠正,确保认知方向不会出现偏差,在对新闻事件认知时要以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为依据,避免出现新闻报道不全面的情况。其次,新闻记者需要对自己的新闻制作进行针对性检验,从事件认知开始了解自己是否存在先入为主或信念固执的行为。在检验出报道中的问题以后,要对报道进行修整,从而让新闻报道更加客观。最后,新闻记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并且对自己的消极认知进行纠正,履行身为记者的使命,避免在新闻报道中的预测,也规避沾沾自喜的心理,克服不良思维,朝着积极的方向进行新闻制作。 3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信息收集能力,还需要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尽量减少思维偏差,不让自己的认知影响新闻制作的方向,从而提升新闻制作质量。 作者:齐学洋 单位:天津市武清区新闻中心 新闻记者论文:现代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的价值 摘要:新闻记者作为现代新闻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信息采集者、者和传播者,对新闻价值和功能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面对新媒体、传统媒体融合的现代新闻格局,传统电视和报纸新闻记者的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通过有效的新闻内容吸引受众,实现新闻对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和促进作用是现代新闻记者的核心工作之一。而新闻记者工作的开展和价值的实现需要以对自身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定位为前提,逐步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工作开展方式,实现新闻记者的社会价值。本文以现代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为切入点,对新闻记者的时代使命及其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性研究。 关键词:现代新闻;记者;新闻传播;价值 一、前言 全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为传统的电视和报纸新闻工作带来了重要的机遇与挑战,在媒体不断融合的环境下,新闻记者的工作变得更加重要,同时也强化了新闻记者相关素养的重要性。从整体上说,新闻记者价值的发挥要从其在新闻传播链条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来考虑,从而实现新闻记者的时代使命。 二、现代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定位 现代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和传播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言行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新闻记者要对自身的新闻传播价值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明确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使命。 (一)提供可靠的信息 社会的发展突出了信息在相关决策中的价值,一项好的方案制作、审核、通过和实现离不开大量客观信息的支撑。虽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信息获取的途径,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但是互联网入口的低门槛也导致一些从自媒体等途径获得的信息在可信度、客观性和全面性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新闻记者能够通过实地的调查和研究还原事实真相,结合国家客观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科学对内容进行客观、全面的报道与剖析,为相关决策提供大量真实的信息支撑,降低决策的风险。 (二)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强化了社会舆论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影响。记者作为直接报道新闻的人,其报道采取的立场、方法和语言对新闻受众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对于同一新闻内容,新闻记者用客观的态度和虚假的态度加以报道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因此,新闻记者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宣传者,其对新闻真实性的把握和实现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社会大众舆论的影响也是直接的。 三、现代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价值发挥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就当前媒体多元化的背景下,新闻记者工作的良性发展是实现新闻引导社会主流思想发展价值功能的关键。而在社会改革不断深入和新闻主题多元化的环境下,现代新闻记者的价值发挥遇到了诸多的挑战,客观地分析这些挑战是实现新闻记者上述价值的关键。 (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频繁,西方的一些主流思想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其原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之人们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新闻记者要实现引导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的使命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舆论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一些不明情况的网民会因为一些人的误导,而产生错误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增加了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性。 (二)信息处理周期和难度增大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从而加大了新闻工作者信息采取的难度。新闻工作者除了常规的新闻处理之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加之信息的多元化,导致新闻的客观展示变得更加困难,一些实效性较强的新闻内容往往会因为时间的原因逐步失去意义,新闻制作和报道的周期也逐渐变长。 (三)媒体多元化的冲击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全媒体、自媒体等新兴媒体形式得到了快速的推广与应用,并且新媒体在互动性等方面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有明显的优势。诸如腾讯新闻、优酷新闻等网络新闻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所占的比例逐渐超越传统媒体,增加了新闻记者的工作压力,使得有的新闻记者为了完成一定的目标,在信息处理方面急于求成,降低了新闻质量。 四、优化现代新闻记者新闻传播价值实现的路径 新闻记者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广大新闻记者要牢记社会主义价值观,通过提升自身的素养来优化新闻记者工作。具体来说,新闻记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克服发展中的瓶颈。 (一)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新闻记者作为新闻信息的重要传播者,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作用。面对信息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发展现状,新闻记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素养,丰富自身的新闻采访和制作实力,严格把控不良信息,为社会发展提供大量可靠的信息,实现信息的良性传播。同时,通过正确的新闻报道来引导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对记者进行相关的技术性培训 新闻制作周期是影响新闻时效性和舆论主导性的关键。面对新闻处理难度的增加,新闻单位要对相关的新闻记者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提高新闻记者判断新闻真假的能力,使其能够凭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缩短新闻处理周期,为社会发展提供大量可靠的、时效性高的新闻信息。 (三)优化新闻媒体发展路径 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逐渐发展成熟,传统媒体的发展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性,通过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来丰富新闻工作发展路径。例如,通过移动新闻报道来为受众提供及时性、互动性强的新闻,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来强化自身的市场发展,吸引更多的受众。 五、结语 随着社会开放性和思想多元化的发展,现代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实现虽然遇到了一些挑战,但是广大新闻记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价值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社会主流思潮的发展,为实现良好的新闻价值传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曾铁 单位:北海日报社 新闻记者论文:电视新闻记者素质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人们开始重视精神生活的提高。新闻记者作为媒体的发言人,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第一印象,对社会舆论导向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发现并解决当前新闻记者存在的素质问题,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 关键词:电视新闻记者;素质培养 一、新时期新闻记者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深入发展阶段。我国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又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体制改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媒体竞争更加激烈,传媒日益将经济利益和产业属性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在这一背景下新闻记者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虚假新闻甄别能力的提高 虚假新闻一直以来就是新闻界的一大顽疾。不得不说,虚假新闻作为一种传播现象一直存在,只是其严重程度、形成原因、表现形式等有所不同。近年来,虚假新闻频频传出,报道范围包含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迫切需要新闻记者提升甄别虚假新闻的能力,维护新闻界的正常秩序,提升新闻媒体在大众心中的传媒形象。 (二)舆论导向的模糊 舆论是一定的社会或社会群体、集团对新近发生的、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事件所持的共同意见。例如,2013年12月2日“老外街头撞到中国大妈”的事件,一开始由于记者不了解真实情况,造成舆论几乎出现完全“一边倒”的走向——“中国大妈把脸丢到了国外”;但当北京市公安局通过调取监控录像和多方调查,对“老外撞人”的事件情况进行通报以正视听之后,舆论很快转向对外国小伙的批评,最后这名外国小伙因其无证驾驶和非法就业问题被遣送回国。上述这则事件就说明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记者扮演着重要的“把关人”角色,信息的选择和传播首先要经过“把关人”这一环节。在当今媒体环境中,“把关人”的数量增多了,但其整体功能却明显地弱化了,使得有舆论导向偏失的言论得以在网络上传播。这恰恰要求新闻记者在舆论引导方面要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积极疏通、引导舆论。 二、提升新闻记者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上述讨论,在新时期环境下,笔者对新闻记者素质面临的挑战做出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为了提升新闻媒体在群众心目中的位置,同时也为了提供更真实的新闻报道,新闻记者必须提升自身职业素质,那么接下来笔者谈一下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看法与思考。 (一)新闻单位应加强人才交流 在现有的技术状态下,足以提供全新的方式来塑造社会,甚至是整个世界。在人际交往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方式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际关系到人文知识再到社会舆论,每日出现在眼前的新局面都可能会挑战我们的想象。在这种新局面下,新闻单位要想提高电视新闻记者素质,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流通机制,帮助新闻记者进行自我提升。新闻单位加强人才交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强单位内部记者的技术素养,强化对技术的认知,如可以不定期举行外出学习活动,让记者去了解最新、前沿的媒介内容,包括媒介产品的形态、使用、创作等。通过对新概念与新技术的学习,新闻记者再返回单位传授知识和探索知识,深化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提高对媒介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新闻单位应将优秀的人才引进来,邀请媒体人才、学术大咖等,用讲座或担当教师开设课程的形式来弥补新闻记者的不足。比如,请业界人士进入校门授课、安排专门的讲座或课程等。具有从业经验的新闻从业人员在教学中更主动、更灵活,教学活动的组织、业界观念的传递、思维方式的塑造都处于强势的地位,与学术性教师合作则能培养符合媒体行业所期望的从业人才。人才讲座或课题形式引入最具可行性,能弥补新闻单位在师资力量上的不足。 (二)新闻记者自身素质提升对策 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中,融合的态势无需赘述,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并不是浅层的技能掌握,而是要认识到变化背后的原因,并做出调整。以往新闻记者人才必备技能限于新闻专业写作、摄影、采访等,现在使用互联网的技能是时展所需的,如熟练使用微博、微信等其他社交媒体;熟悉使用网络技术检索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等,已作为更方便、高效整理和整合新闻资源的技能。另外,互联网媒体及向互联网转型的媒体出现了很多新型岗位,如微博运营、微信运营、数据挖掘、数据编辑等,对新闻记者人才作为媒介的支持需求更是加大,这是以往不存在的。在媒体里,媒介的支撑是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由技术人员来实现,但是要完成一项新闻创新作品,只有新闻记者掌握了上述技术才能够实现。只有新闻记者了解技术,了解新闻在技术领域中有哪些形式可以呈现,才可以提高新闻作品的产出效率,新闻记者才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媒介技术,并与当前媒体中各部门进行有效合作。伴随着媒介进化发展,新的技术不断更新人们的世界观,新闻行业更要不断深入研究媒体技术给新闻环境带来的变化,迎接机遇和挑战。新闻行业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新闻记者要紧跟时代脉搏,在媒介中学习。当前我国正处于提升软实力的关键阶段,一个国家受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必须包含文化凝聚力、舆论引导力、信息传播力等。新闻记者素养的提升,能够在保持传统和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新闻与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的有机结合。 三、结语 我国新闻行业的迅速发展,新闻职业道德观缺失现象时有发生,所以针对我国新闻职业道德观缺失的问题必须要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从电视新闻记者的基本素质培养出发,不断提高新闻记者的水平,使之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作者:尚何强 单位:泸西县广播电视台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探索 摘要:接收、观看新闻是人们了解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在提高新闻时效性的同时,也对新闻的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与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息息相关。新闻记者是信息的搜集者和整合者,承担着为受众快速提供真实信息的责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颇受大众质疑。就某些记者道德缺失的现状来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亟待提升。 关键词: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新闻媒介;缺失 信息来源广而杂,作为社会的瞭望者,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复制”网上的信息,必须证实其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保证新闻的时效性。这就需要记者本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然而,目前我国部分记者的道德水平却备受质疑。 一、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下滑的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战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不良的社会因素传入我国,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冲击。人民网曾做过一项名为“你眼中的媒体”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人对现行记者职业道德表示不太满意。可见,大众对记者能否真实地报道社会现实深表怀疑,故记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下滑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造成大众质疑记者的原因有很多,简单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虚假新闻所谓虚假新闻,是指一些新闻记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的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报道。例如,2006年,广州“注水西瓜”事件,由于记者黄熙灯的虚假报道,造成部分省份西瓜难卖,瓜农损失惨重,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恐慌以及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新闻记者群体的声誉,更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正如总理所说:“如果《人民日报》有一天说错了一句话,那么明天全国人民都会做错事情。”可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多么重要。(二)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受采访对象财物的行为,是新闻的腐败现象。例如,2003年的“山西繁峙县煤矿矿难事件”,11名新闻记者(其中有4名新华社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的金钱,虚假报道矿难真实情况。这些拿“封口费”的新闻记者上演了一出“有偿不闻”的丑剧,给记者行业抹了黑。这种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为业界所不齿。(三)热衷于“走穴”现象记者队伍里出现了“走穴”这种不良行为。他们不去如实地报道最需要报道的事件,而是收受他人财物,去报道一些有违道德准绳的事件,或者根据被采访者的意思去报道,这种行为有违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 二、影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个体,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记者也不例外。而且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难免会出现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这是由于此时旧的社会道德观念和准则被大量的否定,而新的社会道德观念和准则又尚未建立,很容易引起社会成员的行为失范。(二)新闻单位自身的问题新闻媒体目前有两大基本考核标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现实中,经济指标是媒体最看重的指标。新闻媒体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面临着非常大的生存压力,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制造轰动效应,一些素质不高的记者就会报道虚假新闻,进行“新闻炒作”。管理制度不完善:第一,新闻前缺乏严格的审核机制;第二,一些媒体采编和经营不分离;第三,对员工缺乏业务培训。如今,新闻记者队伍呈现年轻人偏多、职业年龄偏低和人员流动性偏大的特征。受经济效益的影响,一些媒体为节约开支,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甚至连最基本、必需的培训都没有,仅仅将其作为“新闻民工”来对待。(三)新闻记者自身的原因一是职业理想不正确。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理想,它直接左右着人们的职业行为和职业习惯。新闻记者的职业理想应该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如今,一些新闻记者却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将“利益”二字看得很重。二是人才数量在减少。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进报社、电台、电视台当记者、编辑是非常令人羡慕的职业选择,媒体也成了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如今,就连一些新闻专业的毕业生都不愿进入媒体界,高素质人才数量的减少拉低了整个新闻记者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提升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水平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讲究法治,任何人、任何行业都应受到法律的制约。而目前,我国在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方面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仅有一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但是,该《准则》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而是民间团体制定的,因而不具法律权威和行政约束力。国家应通过立法对新闻记者的职业行为进行约束,并通过惩戒制度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惩处,从法律层面严格约束记者的行为。(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意识我国著名报人邹韬奋先生说:“记者,说到底,是社会的良心。”揭露真相,传播真理,是大众对记者的期许。作为社会的瞭望者,记者应该用自己的良心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维护社会良知。为此,广大新闻工作者应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从维护人民的利益出发,利用自己手中的笔和镜头去反映社会现实,传播正能量。(三)建立健全机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新闻机构内部的监督机制,领导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切实落实各项规定,上行下效,保障记者群体的廉洁性。(四)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新闻工作是服务型行业,新闻记者对社会有着舆论监督的责任,其职业道德也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可通过人民群众的监督,来纠正新闻行业的不正之风。 作者:任俊兰 单位:虞城县广播电视台 新闻记者论文: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探讨 电视新闻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社会大众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电视新闻价值的体现、电视新闻记者新闻意识重要意义,提出了增强电视新闻记者新闻意识的有效途径,为提高电视新闻质量、促进电视新闻媒体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电视新闻价值的体现 首先,真实性是对电视新闻的首要要求,是电视新闻的关键要点,如果失去了真实性,新闻信息也就失去其价值、使电视新闻信息失去生命,在真实性的电视新闻信息中,观众在获取最新的社会生活信息同时还能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在电视新闻信息中观众的信息获取能力也随之得到提升,使观众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的观赏与体验,如果新闻信息反应的事件是虚假的,观众在新闻信息观赏与体验中受到欺骗,会引发不良的社会舆论,影响恶劣,因此,真实性的电视新闻信息是保证电视新闻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助于提高观众对新闻的信任程度,增强观众的观赏与体验感。其次,电视新闻具有追求道德与善良的价值,良好的道德与善良的本质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在电视新闻中,通过播放真实的事件,挖掘事件中的真善美,以此扩展社会公众舆论,引导正确的道德潮流,体现出新闻的内在观赏与体验价值。再次,电视新闻信息具有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价值,真实的新闻信息与新闻事件为社会大众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导向,新闻信息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还拉近了人们与世界的距离,对大众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观众在获取电视新闻信息的同时还培养了新闻信息的分析能力。 二、培养电视新闻记者新闻意识重要意义 首先,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对提高新闻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电视新闻记者工作需要其对新闻事件进行具体有效的描述,这就需要新闻事件要按照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结果以及事件中的人物脉络等顺序进行详细的报道,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新闻记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对新闻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在高质量的新闻信息报道中体现出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在新闻信息搜集中激发记者的新闻意识,使记者对某一特殊事件进行顺序衔接报道,以此使新闻信息进一步吸引观众的眼球,进而提升电视新闻的时效性,体现电视新闻的价值。其次,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对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电视新闻报道工作具有系统性强、复杂等特点,新闻事件的搜集、新闻报道的制作与播报是一个完整的程序,一般情况下,电视新闻记者不仅要负责新闻事件的搜集,还要进一步参与新闻的制作与播报,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贯穿于电视新闻始终,因此,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在新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质量,鉴于此,新闻记者在新闻事件搜集与报道过程中要具有新闻意识,才能进一步提高电视新闻质量。第三,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对提高新闻舆论导向具有重要意义,保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是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实际新闻播报过程中,新闻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见证人,对新闻事件的掌握与了解也是最清楚、最全面的,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在事件记录与采访过程中要具备较强的新闻意识,才能够对新闻事件有正确的认识,同时,电视新闻记者是新闻制作与新闻播报中的主要人物,其搜集的新闻事件也是电视新闻播报的重要线索与依据,如果新闻意识不强,就难以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会对社会观众造成扭曲的舆论导向,电视具有视频、文字、音频与图片等多种信息载体,因此,电视新闻的可信度较任何电视节目都要高,电视新闻记者只有不断增强新闻意识,对新闻事件有正确的了解,才能使电视新闻播报准确有意义,保证电视新闻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提升电视新闻记者新闻意识的有效途径 1.提升编辑水平提升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需要新闻记者不断学习,增加新闻基础知识的积累,在信息爆炸时代中,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知识与信息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如果电视新闻记者的认知仅仅局限于对传统新闻知识认知中,将会导致新闻记者难以具备有效的新闻意识,很容易在新闻事件搜集过程中对新闻信息产生错误的认知,此外,由于新闻事件具有环境复杂性、突发性等特点,对文字写作与文字编辑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具有较强的文字写作功底,能够通过简练与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的报道,由此可见,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是新闻记者新闻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电视新闻记者应具有良好的新闻信息策划能力,策划能力是指新闻记者在新闻事件的搜集过程中,充分的对新闻事件脉络进行把握,并客观、科学、合理的组织新闻事件,通过策划使新闻播报达到新闻事件再现的效果。2.提升理论水平新闻记者的理论水平实则是指政策理论水平,政策理论是保证电视新闻记者具有系统思维与国家大局意识的关键,电视新闻信息对社会大众有较强的舆论导向作用,这建立在电视新闻具有真实与客观性的基础之上,提升新闻记者的政策理论水平首先需要新闻记者要及时掌握并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及国家近期内的重大经济事件,以此保证在对这些方面新闻信息进行报道时能够客观、真实、公正、全面的报道,引导社会大众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经济形势有正确认知,其次,提高新闻记者的政策理论水平,能够保证记者在对娱乐消息以及社会新闻进行报到时,也能自然、客观的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评价,避免在不了解政策理论基础上凭借个人主观臆断新闻价值,出现哗众取宠的报道错误引导公众舆论的现象,鉴于此,对电视新闻记者政策与理论水平的提升是保证新闻记者具有较强新闻意识的重要途径。3.提升播报与制作水平不同的电视新闻事件与新闻信息,反应的新闻群体不同,这些群体在思想与需求方面的差异性较大,因此,电视新闻记者要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新闻播报与新闻制作水平,以此准确的分析新闻反应群体的特征,通过新闻制作与播报客观、真实的反应新闻群体的需求与思想,以此提升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在新闻制作过程中新闻记者要寻找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对新闻事件中的对话、行为以及特殊镜头等记录,真实的展现新闻事件,保证新闻事件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意愿,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在新闻播报过程中,新闻记者要依据国家政策方针等社会大方向,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公正、公平的播报,通过播报对社会大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在新闻制作与播报过程中提升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作为使社会大众掌握与了解社会新闻的重要媒介,具有真实性与客观性,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新闻记者的工作重心在于为社会大众提供真实、可靠、及时的新闻信息与新闻事件的报道,这需要新闻记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因此,本文从以上方面研究了新闻记者新闻意识提升的有效途径,为促进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依据。 作者:梅伟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认知偏向 1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新闻制作中认知偏向的具体表现 1.1先入为主的观念。新闻记者进行新闻创作的过程也是对事件真实还原的过程。先入为主的思想会影响记者对发生事件的回忆和思考。新闻记者所接触的时间往往具有很大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很多事件也会超出记者的经历范围。新闻记者在对这些时间的处理上,难免会将以往的经验与之进行对比和分析,使事件的表述缺少最本质的客观性。新闻记者在获取新闻的过程中时,如果对时间的了解不够具体,也很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在事件的表述中,进行补充看似使新闻内容变得充实,实际上新闻内容会因为加入过多的感情色彩而失去了客观意义。 1.2信念固着。这种观念是指人们一旦建立错误的信息并为之找到相应理论,就很难再做出更改。研究表明,人们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会倾向于寻找能够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这个过程也验证了偏见,尽管验证的过程属于无意识确定,但会对新闻作品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记者存在这样的认知,就会对其选取的信息造成直接影响,从而对整个新闻作品造成影响。在信息采集中,新闻记者一旦主观认定某件事的原因,就会极力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对事件的掌握和理解就会变得相对片面,无法真实的还原事件。 1.3归因错误。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时,往往更注重人物本身的行为,忽略了环境等外部因素,这就造成了基本的归因错误。人们针对自身的行为,很注重强调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对于他人的行为,则更注重其自身内部特点。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报道时,如果存在基本的归因错误,就会导致采访偏离客观实际,过于强调人物自身所具备的某些品质,而忽略了外部环境等因素的描述。在对先进人物进行报道时,尤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记者因过于注重其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从而忽视了外界因素对其的影响。 1.4关注奇闻趣事。从心里学上看,大多数人更加关注与生活相关的话题,对奇闻趣事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对其他信息的关注。新闻记者也和普通观众一样,比较容易受到新鲜生动的事件感染,在信息的选择上更加偏向于比较生动的事例。在对一些事件的报道上,由于过度关注其中的生动元素,而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实际意义,缺少统计类信息,使观众在事件的认知上造成偏差。 1.5智力自负。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新闻记者往往会对事件的结果进行预测,并在自己预测成功时表现的过于自负。这也是人们常见的一种智力自负,人们会对在事件发生之后,觉得自己早就猜测到了这样的结果,从而对事件的判断存在过多的主观思想,对未来的预测造成影响。在很多新闻事件中,时间的发展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情况,事件的结果也可能与记者之前的判断结果一致,但这也只是众多可能发生结果中的一个。如果记者对自己的预测成果过于看重,很容易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也会缺少对事件发展较深层的思考。 1.6虚幻关联。研究表明,人们会无意识的放大两件事之间的联系或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原本不存在的相关性。这种现象在很多场合都有所表现,但如果两件事物存在相关联系时,现象往往更加显著。生活中很多事物的关系较为复杂,而描述事物相关性又是报道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新闻记者存在认识偏向,就会对认识造成影响,将两件本无关联的事件结合起来理解,错误分析事件的因果关系,极易影响新闻的客观性。 2改变新闻制作中的认知偏向的措施 2.1建立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运用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应客观现实的过程,新闻记者必须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以保证新闻的质量。新闻记者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决定着新闻记者思想认知的深度,也决定了其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能够从人类普遍的审美角度出发,找到新闻中的价值并进行事实构建。在新闻事实中存在着多个报道角度,新闻记者必须深入了解事件,确定新闻的立意和叙述方向。在新闻的创作中新闻记者还要具有过程思维,这也是新闻中常见的构建思维的模式。新闻是一个再现事实的过程,要经历事情的经过、结果及发展方向,这要求新闻记者具有过程思维的能力,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实现新闻的传递。新闻记者对事件的分析和重现,也要运用到因果思维。事件发生必有因果,在新闻的创作中,要注重因果思维的运用,使新闻具有深度。新闻事件的发生背景、如何发生、发生的价值与影响,是新闻工作者所面对的问题,也是新闻能够更加深刻的具体走向。另外,新闻记者还要具备程度思维,这是新闻记者对事件存在状态能够正确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新闻是对事件的客观呈现,要求记者把握事件的存在状态和事件的性质,不会扩大事物的客观呈现,使新闻获得客观性,实现其传播的目的。 2.2修正自身偏差。新闻记者有着监测环境的重要任务,对事件的报道也会对受众的行为及态度造成影响,甚至对读者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因此,新闻记者必须严肃对待自己的认知偏差,对自身的认知有准确的认识,尽量避免偏差的产生。在实际的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必须熟知认知偏差的形成和表现方式,并在工作中尽量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也可以在新闻报道时,有针对性的检测自己的思维是否陷入先入为主、信念固着等偏差中,及时对偏差进行修正,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在新闻创作中不要忘记自己的使命,要对自己的作品富有责任感,并不断提醒自己避免认知上的偏差。新闻报道是对事实的客观还原,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记者在新闻采集和新闻报道中,很容易受到自身认知偏差的影响,对事件失去正确的认识、对时间的发生和发展把握不到位,造成对事件的报道失去客观性。新闻报道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保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对人们合理认识事实真相十分重要。因此新闻记者在新闻的创作中,不要以自己的情感认知为出发点,要准确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在报道中加以修正,还原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从而使我国新闻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金玲 单位:友谊县广播电视台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道德修养论文 1.尊重事实说真话。 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与事实打交道。事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本源,记者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捏造新闻,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弄虚作假,违背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害人害己。2013年8月16日,抚顺清源南口前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许多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新闻报道,这是值得赞叹的。但是,不乏有个别记者对事实不了解,不调查,不实事求是,道听途说,给政府和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某新闻媒体的记者,把“8·16”洪水的原因说成是上游的“海洋水库”没有及时开闸放水,造成水库积水过多,导致洪水冲开大坝,导致下游村落被淹的悲剧。而事实又是什么情况呢?“海洋水库”是个很小的水库,它根本就没有修建闸门,只是在水库大坝的一侧,有一个较低的出水口,当水位高时,水就自己漫过来。可见,这个记者没有到现场作调查,失去了一个记者起码的道德。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是新闻记者必需的修养。 2.心底无私为人民。 一个有修养、有道德、有爱心的新闻记者,他一定是能客观、公正、真实地对事实作出正确报道的。新闻记者要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为人民服务,要对社会负责,对党和政府负责。如果新闻记者要利用自己的职业条件为自己谋取私利,那就会从根本上失去新闻记者应该具有的高尚品德。应该说,新闻记者要想为自己谋取利益,是十分容易的事,面对社会上的许多诱惑,一些记者的确在有意和无意间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忘记了党性原则,忘记了记者的品格。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不惜买卖新闻,弄虚作假,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将新闻记者的道德、修养抛到九霄云外,这是我们记者队伍的悲哀。早在上个世纪末,某新闻单位有个“老记者”,他独霸“公、检、法”行业十余年,在这个行业里呼风唤雨,十几年从这三家拿到很多利益。他自以为是“秃子打伞———无法无天”了,但是,时间终于为他的所作所为作出了公正的审判。他最终走进了监狱,往日的新闻记者,变成今日的囚徒!摆在我们新闻记者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追求自私自利,做追求金钱和虚荣的记者;另一条路是追求理想和真理,做一名有道德、有修养的记者。 3.正直正义斗邪恶。 新闻记者的特殊身份在社会上自然会得到一些尊重,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自己也是一位普通的公民,必须带头遵纪守法、不搞特殊化,必须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作一名正直的有正义感的记者。新闻记者在报道社会新闻时常常会遇到种种不平之事。这时,记者一定要出以公心,与一切邪恶作斗争。记者应该是嫉恶如仇的人,是有党性原则的人,是无私者无畏的人。几年前有这么一件事:“一个市人大代表走进我们新闻部,讲述了乡里电管站站长自己开电器材料商店,村民不在他家商店买材料就不给维修电路,三年强制换两次电表。一家村民因为没有钱换电表被断了电,晚上孩子学习点油灯,不小心把房子点着火了,全家都被烧伤,在抚顺矿务局医院抢救。”我们新闻部记者听到这些事都很气愤,于是主任派出两名记者,去作新闻调查。经过一天的深入了解,调查的结果比人大代表反映的事实还要多。于是,记者又来到电管站的上级部门采访,了解农业用电的法规政策。当晚,《辽宁新闻》报道了这次新闻调查,三天后,那个电管站站长被停职查办了,村民的用电问题得到了解决。敢于与邪恶作斗争是新闻记者最高尚的职业道德。 作者:于晓光 单位:抚顺广播电视台 新闻记者论文:电视新闻记者采编能力探究 一、贴近百姓,更新风貌 首先,基层记者想要做好社会大众新闻采编工作,必须要将传统新闻报道的方式做大力整改。工作核心要转移到受众群体所关注的焦点上,以生动形象的新闻报道方式将其展现出来,要做到“以小见大”、“活化焦点”,这也是基层新闻记者以后采编的工作方向,同时也预示着基层记者从传统基层新闻采编工作模式中跳跃出来,向鲜活的基层新闻采编工作目标开拓的过程。基层记者的主要采编意图就是将受众的鲜活新闻整合报道,那么真实性在工作中就是最重要的出发点,真实鲜活的新闻一定是来源于基层的,那么记者想要挖掘最具真实性的新闻就要深入基层,将最生动的基层新闻语言视角发掘出来,这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基层新闻就会在记者的镜头中鲜活,其新闻价值也得到了体现。这样的新闻可以展现出电视传播的公信力、号召力、吸引力等等,也只有这样深入基层得到的“接地气”新闻视角才能“抓活角”,促进新闻语言、荧屏画幕生动鲜活。 其次,为了更好的贴近百姓,既要考虑到新闻的时效性、又要考虑到受众的接纳性,那么基层新闻记者就要从民族特色区域文化入手,这部分的新闻信息是较为受众群体喜闻乐见的,这样的工作形式恰好符合了新闻报道所提倡的“三贴近”。那么就要求基层记者在生活、工作中要在身边的信息中整合百姓新闻资源,走基层、深入了解、关切生活,新闻报道的社会大众信息篇幅大小直接影响的是人民群众对社会新闻、电视传播声音回馈,基层记者的镜头焦点越是贴近普通百姓生活,得到的社会新闻反馈信息才会越真实、服众。 二、创新制作,增加渲染 电视节目的可视性非常重要,电视报道的重要组成就是图像的拍摄、编辑、制作,在实际采访工作中基层新闻记者应该在注重新闻时效性的同时,增加现场采访的操作力度、提高基层新闻的画面感;可以适当采用同期声采访,这样能够体现出同期声在现场报道操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后期的剪辑制作中,尽量拍摄并保留现场同期声,这样能够突显出基层新闻真实感、可视性;在新闻文字编辑中,尽量多添加一些素材资料,以避免新闻画面感单一、呆板;最后在整合基层新闻后期编辑工作时,增添一些背景音乐、动画片段在新闻材料中,使新闻的画面感羽翼丰满。 基层新闻制作大多偏重于短片报道,基层记者在工作中为了更好的表达出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往往更多的是使用本色表达的形式。制作上的求真图快就会使记者在工作中忽略了采访技巧的重要性,在后期制作中恰恰没有跟进技术效果,那么基层给受众的感觉就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所以基层新闻的后期制作是非常重要的,后期编辑工作者最好是同样具有基层记者经验的人员,这样在编辑材料的时候就会分清主次,在撰写编后语的时候也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基层新闻要推陈出新、以小见大,其报道的路线要紧贴百姓生活脉搏,在新闻中着重体现百姓参与性使社会大众产生对基层新闻的信服感,真正具有时效性的基层新闻是可以让百姓在新闻中真实的感觉到自己生活的酸甜苦辣、一颦一笑已经融入到新闻素材当中,在信息中能够发现自己的缩影,所展现出的都是百姓所想、所做、所获。这样就要求记者要对百姓日常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呆着责任感、使命感去了解和反映大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基层、民生特点的采访视角,针对一些社会现象记者可以采访不同层次的市民,让他们给出心中的声音,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不必急于给出自己的意见或者结论,百姓的看法、意见、声音会让某一社会现象在报道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三、注重素养、以民为本 基层新闻记者要注重自身新闻工作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新闻业务素质,致力于新闻敏感性、采编技巧等一些工作重点上,使自己的职业质素扎实牢固。想要成为一名综合职业素质较高的基层新闻记者,最主要的努力方向是经验的积累、生活的感悟、活跃的思维、新闻的敏感性、工作的勤奋度,综合这些因素来看,就要求基层新闻记者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能以敏感的观察力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这并不是能够在短期的集训中得到的结果,而是需要漫长的自我培养过程。在新闻事件中要敏锐的判断实效性区别,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有一双洞察事实的眼睛,可以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日常生活中一件平淡无奇的小事件背后,可能深藏一个惊人的连锁秘密,这个巨大的新闻价值是需要基层记者通过本身的资质来发掘、整合的。所以基层新闻记者要多走访、深调查、潜钻研、多提问、祥思考,如果基层新闻记者能够拥有一颗“发现”的心,在平常中发现特殊、在简单中寻找规律、在模式中寻找漏洞,那么这样的一篇基层报道就不仅仅是文字的诉说,而是在为社会大众执行生存的责任。 基层新闻记者的身份是具有一定优势的:身处基层,能够深入的了解百姓生活特征、对本区域的地域性文化特征详知、对家乡用语能够熟练应用。那么记者就可以从当地的民生民情出发,将百姓生活中的麻烦、困难、关心事作为基层新闻的报道题材,出发点立足于社会大众服务情怀,创新新闻素材采访、编辑报道形式,进而使基层新闻切实变成百姓喜爱的电视节目,做好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新闻采编人员,尤其是基层新闻记者,要在注重自身职业素质培养的同时,是一定要坚持以民为本的观念取向,以高标准、高要求的职业律条来提升自己的社会使命责任感,在工作实践中累积采访经验树立独特的采访风格。坚持深入基层的工作状态,真正了解社会群众的生活状态才能与事实的本质缩短距离,只有贴近群众、深入生活才能真实的反映社会基层的需求,只有接地气的报道才能体现出新闻时效性、真实性具有的灵气。 “三贴近”是基层电视新闻记者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体现,同样也是为基层电视新闻工作改变风貌的正确工作路线,特别要提到的是基层电视新闻记者,只有始终如一的坚持以民为本的群众观念,才可以将党和社会大众赐予的责任感完整的体现出来。 新闻记者论文: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探讨 一、保证新闻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如果一篇新闻稿件发表不及时、信息来源不可靠以及内容存在虚假,那么这篇新闻稿件就没有其价值意义,就像放在博物馆里的假古董,即使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最后发现是假古董后,那么被关注的这段时间也不过是假象而已,毫无意义可言。新闻稿件也是如此,当被发现是虚假信息时,只会引来群众的愤怒和不满,或是一笑而过,当成饭后余谈,让人觉得可笑。因此,新闻记者在写新闻稿件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负责的赋予其真实性,不能虚假乱造,轻则影响自身和企业的声誉和利益,重则导致社会矛盾纠纷。 二、采访技巧 (一)善于观察 观察,就是通过新闻记者对新闻的敏感度,在采访现场过程中,根据采访对象的话语,获取关于写新闻稿件的价值信息,以此丰富写作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新闻记者还要捕捉采访对象当时的情绪状态和表情状态,及时调整话题内容,以此更好地获取自己所需的新闻信息。2013年,记者到广州采访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时,其中了解到其作品还曾到澳大利亚等地参展。记者马上策划了《许鸿飞“肥女人”亮相悉尼》《雕塑家许鸿飞携“肥女人”走进意大利》《许鸿飞赠送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雕塑》等系列稿件,让观众全面了解阳江籍雕塑家及其作品,为宣传阳江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善于倾听 学会倾听是倾听者对述说者的表示尊重的方式,一个新闻记者如果能在采访过程中善于倾听采访对象的述说,会很容易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感,对你敞开心扉,滔滔不绝地对你述说,这样可以是你在倾听的过程中,获取更多新闻的亮点以及有价值的信息。在倾听的过程中,新闻记者要十分注意采访对象的情绪,当对方对某些话题感觉难以回答时,记者可以通过鼓励等方式平缓对方情绪;当对方处于悲伤的情绪时,记者可以通过疏导对方的焦虑达到缓解情绪的效果;如果遇到一些采访对象由于紧张而无法用语言来让你理解他的意思,这时记者要耐心的帮对方理清思绪,消解对方的紧张情绪,最后获取有效的新闻信息。 (三)善于提问 新闻记者是否能在采访过程中,对提问做好把握,是影响采访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记者提问风趣并有意义,这样不仅可以使采访顺利进行,还可以融洽双方感情,营造一种舒适的氛围,从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对写新闻稿件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记者不善于提问,或者提出的问题涉及采访对象的隐私,这样不仅会导致采访过程遇到阻碍,同时还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最后导致不欢而散。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特别是对一些重大报道的采访中,要在事前了解采访对象的喜好,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才能在采访时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利于双方良好的沟通。 三、新闻记者如何在采访中把握好“情”与“理” (一)对“理”的把握 什么是新闻中的“理”?所谓“理”,就是新闻稿件的真实性,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了解到最真实的社会动态,来获取最真实的新闻信息,一篇新闻稿件,只有真实可靠的故事,只有与群众生活紧密联系,才能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才能展示最真实的社会,才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最本质的问题,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文明社会。而虚构乱造的新闻,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同时,更会引发更大的社会纠纷。 (二)对“情”的把握 所谓“情”,就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要考虑到采访对象当时的情绪状态,如果采访对象产生负面情绪,新闻记者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的缓解对方的情绪,以此保护采访对象的身心健康,并在同时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而“情”更是指新闻记者在写新闻稿件的过程中,用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来表达新闻稿件的信息内容,使新闻稿件更具感染力,以情融之,更能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同时,也需要在新闻稿件中加入详细的描述,以此表现新闻的真实性,让群众更好地体验和了解新闻的本质。 四、结束语 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及时有效的发表新闻稿件、提供可靠的新闻消息来源以及确保新闻稿件的真实性,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群众接受新闻信息以及更好地获取新闻信息,让整个世界关注社会动态,维护世界的和谐和稳定,为建设和平“地球村”做出努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将“情”与“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给写出一篇优秀的新闻稿件,更加还原新闻的真实性。 作者:谢锐琳 位:阳江广播电视台 新闻记者论文:谈新闻记者的实践与思考 博士生论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源自学术环境、科研机制的引导,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缺乏学术自信的状态。传媒业界轻视理论研究,以经验总结代替理论研究。一方面是当前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由于行业的浮躁,传媒业界普遍轻视理论研究,甚至排斥理论研究,从来不买、不读专业期刊、理论书籍的记者编辑大有人在。但是与此同时,因为评职称等有所要求,传媒业界也成为撰写论文的主力军。传媒业界的作者因为缺乏专业的学术训练,缺乏必要的学术积累,即便观察到一些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也往往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分析几点原因、设计几条对策,大多也是泛泛而谈的套话,或者感想式的、牢骚式的批评,较少生产出严肃认真、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更有很多作者,把工作总结、经验体会,甚至领导讲话当成理论研究。坚持问题意识,拒绝学术泡沫继续深究造成上述各方面问题的原因,牵涉到学科建设、教育体制、考评机制等复杂的方面,作为一本新闻传播专业期刊,当然不可能解决。但是,我们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倡导、引导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在这里,结合《新闻记者》的办刊实践,略作阐释。坚持问题意识,寻求理论阐释。 很多人愿意引用狄更斯《双城记》中的开篇名言,以形容当前中国新闻传播业所处的境况——在这个充满活力、充满挑战、充满变革的时代,传媒实践不断提出各种有待研究和思考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观念,也不乏一些有勇气、有见地的观察家和思想者,愿意直面传媒实践,积极探讨、回应这些问题。为此,《新闻记者》在办刊中,坚持以问题意识为主导,约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撰文,从理论层面给出专业的、深入的思考与回答。比如,去年底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突然宣布《TheDaily》停刊。《TheDaily》是全球首份专门为iPad开发的电子报纸,曾被认为是拯救传统媒体的希望所在。但是,还没有度过新产品开发的三年成长期,就黯然谢幕,着实让人费解。特别是,全球传媒大亨、新闻集团老板默多克一向给人老谋深算、财大气粗的感觉,《TheDaily》这么快就宣告失败,是否意味着连默多克也打破不了“不改等死,改是找死”的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魔咒?为此,我们马上联系了彭兰、胡泳、陆小华等学者,请他们撰写文章,不仅仅是分析《TheDaily》的成败得失,更重要的是以此案例,探讨传统媒体开发新媒体产品中的观念误区、新媒体产品运行的逻辑规则等等。文章刊出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徐炯向全集团中层干部推荐阅读这组文章,他还特地写了一段“推荐的话”:“向新媒体领域拓展,是集团面对的急迫任务。这条路不能不走,但显然难走。许多同仁不免焦虑、悲观。不过,正如同乐观需要理由,悲观一样需要理由。对这条路上的艰难险阻,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在知之甚少之时,只能是越空谈越焦虑,或者反过来,无知者无畏。所以,首先需要的是学习,尽可能多地去了解‘路况’。在这组文章中,有对于失利案例的分析。我想,当我们从中了解到导致失利的一些缘由,或许能够减轻一些焦虑,因为焦虑往往源自不确定性。同时,对勇于尝试而提供了经验(尽管是反面的)的先行者(尽管失利了),我们理当给予尊敬和感谢……”就像医生得先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才谈得上开处方、动手术一样,坚持问题意识,是理论研究的前提。 作为专业期刊,以问题为导向,为实践和理论架起一座桥梁,沟通学界与业界的思考和智慧,既体现了理论启迪实践、引领实践的价值,也有助于学界与业界双方互相理解、尊重,以及达成共识。提倡创新意识,拒绝学术泡沫。理论研究不被重视,并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恰恰相反,真的理论、真的思想,具有能够照亮现实的迷雾,启迪人的思考,促进人的行动的力量,也就是通常说的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性、引领性。因此,我们在选择稿件中,坚持严格质量把关,要求文章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至少在新观点、新材料、新角度、新方法上有某一方面的特色。坚持学术创新原则,也是在新媒体的众声喧哗环境下,保持专业地位、体现专业价值的方式。就像前面说过的,大变革的传播环境提出了很多新问题,网络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起,让每一个关心这些问题的人都有了发言的渠道,于是,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媒介批评家,普通读者也可以毫无顾忌地评点传媒操作;人人都是总编辑,普通记者也无妨激情四溢指点传媒业发展。网络意见敏感尖锐,反应快速,蕴涵着宝贵的源于实践的灵感,但大多仍停留在情绪、感想层面。作为专业期刊,要体现专业价值,必须通过富有新意的理论阐述,体现理论对现实深邃的解释力和穿透力,让读者有所收获,有所启发。另外,从总体来看,新闻传播研究还处在比较初级幼稚的水平,有许多基础性的要求、规范还有待普及。为此,我们在文章形式上要求严谨的学术引用,提倡必要的理论检索。在语言上,我们反对故作艰深实际空洞无物的文风,提倡清晰、严谨、畅达的学术表达。之所以提倡使用学术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文件语言,不但是为了表述更严谨、思考更理性,也希望借此对普通读者产生一点陌生化的效果,让读者在阅读中形成一定的思维的张力。在篇章结构上,我们提倡开门见山、直指人心式的行文。 优秀的学术论文就像好的侦探小说,应该迅速把文章要讨论的问题告诉读者,吸引住读者,然后带领读者一步步展开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分析研究。总之,我们希望严肃、真诚、理性、深入的研究成果,它可能需要读者预先储备一点必要的理论基础,付出一点阅读耐心,但只要认真读完,应该有所收获。强调传播意识,提高学术能见度。在目前这样一个信息冗余时代,“好酒也怕巷子深”。而作为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更应当身体力行,强调学术传播意识,提高理论作品的能见度,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鉴于业界对学术论文有轻视、排斥的想法,学界很多人的学术视野也不够广阔,很多研究者、论文作者采取“检索式阅读”方式,自己准备做某方面的研究时,才去数据库里检索相关论文,平时很少订阅、追踪阅读某种专业期刊。为此,我们从多年前就设立了《新闻记者》电子版,每期出刊后即把全部文章上传。 近几年,电子版升级为小型专业网站,每期杂志付印后就把目录上去,然后再将文章陆续上传,几乎每天都有文章更新。不少研究者,特别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成为《新闻记者》网站的忠实读者。专业期刊网站的影响力毕竟还不大,随着“微博热”的兴起,我们又开通了《新闻记者》官方微博。微博是碎片化传播,不是阐发理论、探讨学术的合适载体。但有很多论文,因为形式的拘束,许多精彩的段落、评述,被淹没在长篇大论的学术综述、概念解析上,把其中精彩的几句话提取出来,放在微博上,同时配上全文链接,更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我们根据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研究报告编译的《“坚持到底”将无路可走,而转型没有不痛苦的——新媒体生态下传媒业的转型与作为》,在新浪微博上经过几个“大V”的推荐,转发近2500次,比很多社会热点的转发量还大。另外,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转发、评论我们的微博,这对我们评价选题的针对性和理论的贴近性,校正今后的办刊思路,很有启发意义。前不久,浙江大学吴飞教授在微博上称赞:“《新闻记者》近几年越办越好,既有理论深度,又接地气。”这个评价当然带有鼓励的意味,我们清楚还存在不小差距。但这确实道出了《新闻记者》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作者:刘鹏 新闻记者论文:电视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研究 所谓的隐性采访就是新闻记者利用伪装的身份让采访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言语和行为的记录。有些记者为了获取最佳新闻,选择进行隐性采访,但是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过度的挖掘,侵犯了别人隐私,触犯法律,引起纠纷,但是隐性采访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直观更透彻额揭露一些隐藏在社会最黑暗角落的实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会造成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隐性采访中掌握一个“度”至关重要。 1隐性采访中“度”的重要性 新闻的报道主要是讲究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因此在隐性采访中将这两者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近些年来对隐性采访的采用越来越多。隐性采访在采访中具备一定得挖掘深度新闻素材和掌握独家新闻的能力,因此想要在新闻界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对隐性采访的手段必须有一定的掌握技巧。但是,隐性采访存在着一种特殊性,如果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对被采访者的隐私过多的曝光,那将会对被采访者造成一定的伤害,侵犯隐私,触犯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记者自身的信誉也为记者界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在运用隐性采访手段进行采访时要有一定的约束性。隐性采访是把双刃剑,有好处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近些年来,有些新闻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没有把握住度的要求,造成隐私的侵权,引起法律纠纷造成一定的伤害,这种现象越来越多。隐性采访的主要用途应该在揭露社会存在的一些丑恶不公平的现象。真正的运用好隐性采访的采访手段需要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具备一定得能力,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能有节制的对新闻信息进行判断。 在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报道,不违反社会的公共道德,保护他人必要的隐私。针对隐性采访这一采访手段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这个采访方式的保护手段,所以在一定的层面上,隐性采访会和国家法律产生一定不可避免的冲突。导致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以及在采访的内容上,都是无限制的。在揭露黑暗社会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度是十分重要的技能。新闻记者需要正确的对待“度”的掌握,合理的运用隐性采访。 新闻媒体行业的竞争越发激烈,许多媒体人在工作当中逐渐认识到自身承担的重要责任。新闻记者是真正推动新闻媒体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这种责任感新闻记者更加应当形成优良的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无论是记者自身还是行业环境需要他们具有更高的综合技术素养与责任意识。当前,我国的新闻媒体行业现状当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一些责任感不强的新闻记者通过弄虚造价等手段制造新闻事件,并随意杜撰许多根本不存在的事件,以此获利。但是这种记者与行为对新闻行业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加强新闻记者行业的职业素养、综合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才能够确保新闻记者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文化事业的进步。新闻记者应当站在社会发展的脚步,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关注社会民生,掌握和了解民情疾苦,真正挖掘社会热点话题与新闻事件,探索新鲜题材,确保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在面对新闻事件的过程中,新闻记者应当具有现象的立场和定位,认真客观看待事件本身,理性分析事件并给予中肯评论,不能妄加评议。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好与被采访人员之间的关系问题,不能强迫采访,更加不能够虚假采访。 2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如何掌握“度” 2.1电视新闻记者控制住“隐性”采访的频度虽然隐性采访在一定意义上能为人们揭露现实中最为真实的一面,将“背后的故事”毫无遮掩的展现出来,但是“隐性采访”在另一个层面上,站在法律的角度来说,是一种侵权的行为。因此,隐性采访也是一种犯法的行为。所以,当无节制的进行隐性采访的频度使用时,会降低隐性采访的格调,让隐性采访成为一种低下的手段。在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要根据相关的新闻价值性进行判断采取怎样的采访手段。不能把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主要手段,避免成为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如果新闻信息能够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取,在公正公开的情况下,那对于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都有一种保护作用。所以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进行通过公开采访的方式进行采访。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要从采访的目的性出发,牢记采访的目的和本质进行社会热点的解决。 2.2控制好隐性采访的内容新闻媒体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都会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提升自身的效益,和社会的关注度,因此,在报道内容上都会选择以一些亮点,内容夸张的材料进行报道。新闻媒体往往会忽略新闻的真正价值,完全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过多的对色情暴力内容进行播报,这种行为在一定得层度上污染了新媒体的环境,也对群众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利用隐性采访进行新闻信息获取的同时要提高对社会的信心,真正的为人群着想,严格的掌握好内容材料的组合。 2.3避免新闻侵权行为法治社会中,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在一步一步的提升,在社会法律的保护下,人们体增强了对自身的保护意识。因此,目前再次使用隐性采访,存在的风险性要远远超过往昔。在记者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通过手机和摄像机录音笔进行隐蔽获取信息时,往往会触犯人的隐私权,最后反被告上法庭。因此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对“度”的把握,任何人都需要运用法律来对自己的权益进行保护。一味的追求新闻热点而侵犯别人隐私权是决不允许的。因此为避免发张新闻侵权的行为,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采访对象的相关权益,也避免为自己带来麻烦,影响新闻的价值。 为了更好提升新闻的真实性在深入挖掘新闻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在采访中所需要的“度”在避免给自己和别人造成麻烦的同时,保障了新闻信息的价值,遵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作者:郝莉华 单位: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 新闻记者论文:由虚假信息看新闻记者职业道德 摘要 新闻记者提供的信息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受众的价值取向。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原性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但是随着我国网络等第三媒体的的迅速兴起,新闻媒介之间竞争白热化,而导致“日益增多的新闻媒体平台抢食逐渐萎缩的新闻消费者”的局面。所以我们看到,为了独家的新闻报道,获得最高的收视率,最高的发行量,最高的点击率,每时每刻寻觅猎物,追求的轰动丑闻,名人丑闻,明星绯闻,甚至于用虚假新闻来喂饱肚皮,最终赢得广告商投来的滚滚财源。近些年来,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新闻媒体或记者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 关键词 虚假新闻;新闻真实性;记者素质;职业道德和操守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不仅纸质媒体之间、电视之间、广播之间的竞争,而且还发展为多媒体的复合竞争和跨地区、跨行业媒体间的竞争。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也开始将“注意力经济”理论引入传播领域,称传播回收的是受众的“注意力”,出售给广告商的也正是受众的“注意力”,“注意力”是传媒真正能赚钱的终端的产品。 新闻工作者活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向人们传播新闻信息和科学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愿望,抵制与批评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担负着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的重要社会责任。 1 虚假新闻的报道 1)在实际的新闻实践活动中,新闻界还是出现了种种不正之风,一些新闻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果,或者为了完成出稿数量,总会挖空心思去寻找新闻素材,往往会做一些有悖常理的虚假报道,严重损坏了新闻业的整体形象。我曾经看到一篇这样的新闻报道,说是一位老人因为不被子儿媳接受,所以导致流浪街头。可是过了几天,却有人出来申明,绝无比事,不禁哗然。再一个有关虚假新闻的报道就是在汶川地震发后以后,赚足人们眼泪的《短信妈妈》。虽然这些虚假新闻都没有严重的危害别人和社会利益,但却使新闻失去了固有的可信度。 2)更为可气的是一些新闻记者为了获取泾济上的收益,常常为一些非法企业作一些失实的报道,从而去蒙蔽老百姓。就象某一地区有一矿主把尾矿库建在离村子不远处,村民们意识到这样会危及村子的安危,就多次到矿上与矿主交涉。矿主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竟然请来某报社的记者,大肆渲染危矿库大坝是如何如何的坚固,绝不存在安全隐患,让处在下游村民放心等等。假如不是山西襄汾尾矿库事件,该县对全县的尾矿库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该尾矿库被依法取缔,那位记者的报道也许会一直堂而皇之地躺在报纸上。 3)还有就是前段时间被暴的记者排队讨要“封口费”的事,虽然这些记者没有写出虚假新闻来,但从他们讨要“封口费”的目的和动机就不难想像,在得到好处之后,他们将要做些什么,是否要违背良知,拼弃道德底线,将真相永远的石沉大海呢?这些记者的所作所为是否比写出虚假新闻更为人们所不耻呢? 2 虚假新闻的影响 1)虽然虚假新闻已经成为过街老鼠,但这对其“出炉”丝毫不受影响,不少记者还是在挖空心思地造假。每年的十大假新闻的评选活动虽然给造假者当头一棒,但也让新闻公信力堪忧;一个又一个的虚假新闻的出现让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新增污点。新闻的公信力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新闻记者理应以此作为前车之鉴,提高自身的新闻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杜绝假新闻,做一个历史忠实的记录者和守望者。 2)类似虚假,非客观性报道并非仅仅出现在中国,一向以公平,客观公正标榜新闻价值观的的西方媒体也不免受到价值观偏见和政治压力的浸淫,使得 “西方新闻媒介都是政治和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不论表面上如何标榜客观公正,其实这种客观公正是不存在的”。 3)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是没有编制的招聘工,属于“流浪记者”,同“在编记者”比起来,他们没有编制,没有户口,没有职称,甚至也没有新闻出版署颁发的记者证,有时他们的权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个时候,一些媒体干脆放松了“把关人”的职责,只要有卖点就大开方便之门,通过虚假新闻来赚取不正当利益。 4)在以经济为基础决定一切的今天,适当的追求一些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为扩大发行量和招揽广告的需要,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而采取不正当甚至违法的手段,在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时候忽视了客观性、公正性和社会责任,长此以往,媒体的信誉和威信就会在受众心中大大降低,从而影响整个新闻业、传媒业的发展,同时对新闻记者个人的发展也将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就像那些讨要“封口费”的记者,如果不被曝光,将会又出现一些什么样的误导人的价值取向的新闻呢? 3 新闻真实性的报道和影响 当然并不是所有新闻战线工作者都是拜金主义者,与那些为了经济利益而写虚假新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6年7月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23岁的女记者曹爱文,她在采访落水少女的报道现场时,她不是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经过多次努力,女孩最终也没能醒过来,曹爱文哭了,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当我看到这则新闻时,我不禁肃然起敬。一种人性的美跃然纸上。这种在为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举动,不仅体现了曹爱文的正义感和责任心,更体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新闻自律意识。 4 记者职业道德和素质表现 1)那我们只能希望作为媒体第一道防线和守门员的记者,能够有足够的抗击打能力,能够在潜规则浸淫保持凛然正气之金身,不违背社会伦理,继续对职业道德和道德底线的坚守,在采访过程中减少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主观臆测,转而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认真核实细节情况,做出准确的事实判断,才能重塑新闻媒体在公众眼中的形象。换句话说,面对政治压力,你可能有很多说不出来的真话,但是你要坚持不说那种弥天大谎,至少不造谣,不去欺骗民众;面对市场诱惑,你不受老板、不受资本家大红包的诱惑去欺骗消费者,这是良知最底线的东西。 2)只所以如此坚守新闻真实的阵地,还因为社会伦理道德是新闻工作者作为一个人或一个公民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情操,它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坚持廉洁奉公,抵制各种诱惑也是新闻工作者应遵守的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代表本人和其所在的媒体,更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3)随着信息传媒业的发展,人们都是通过信息来认识世界的,在人们一天也离不开媒体的今天,人们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任何一种职业,因此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不得不引起社会和从业者自身的高度重视,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道德约束力,做一个无愧于新闻事业工作者,是每一位新闻从业者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5 结论 总而言之,坚决制止、杜绝虚假新闻是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是新闻界、全体新闻工作者、全体受众共有的责任。 新闻记者论文:电视新闻记者采访信息的敏感性分析 摘 要 本文从新闻采访实践的角度分析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在“灵、巧、活、特”上做文章,创新视角,创新题材,使采访出来的新闻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贴近民生,引人关注。 关键词 电视新闻记者;新闻敏感;活、巧、灵、特 无论任何一级的新闻节目,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群众心声,引导社会舆论,其显著特点政治性政策性强,正因为如此,也容易显得高高在上,严谨有余而活力不足,如何接近新闻与观众的距离,找到这中间的平衡点,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我们常常在思考,如何把新闻做得更好看,更耐看?但万变不离其宗,总的来说就是形式上的创新、包装上的创新,内容上的创新。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往往流于形式,陷入日常“以点带面,突出主题”的传统模式中不能自拔,经常是份量看似很重,新闻价值却并不高,“点”没有代表性,“面”情况空泛,片子最终成为最寻常的播出需要了。无论何种创新对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新闻敏感性要求都很高,本文就从新闻采访实践的角度,就记者在新闻事实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方面,也就是新闻的敏感性方面进行粗略的探讨。 1 良好的新闻敏感可以把新闻做“活”,拉近新闻与观众的距离 我们的一些报道这所以得不到观众认可,群众认同,是因为这些报道往往从领导和部门的角度出发,想做出一个突出工作重点的报道,这类题材宏大,内容庞杂,不但要求要把内容讲清楚,还要突出重大的意义,属于命题作文,要做好难度较大。往往是只有口号没有信息,说了一大堆成绩,没有细节,成了部门的“宣传报”,观众看不到与自己的联系,当然就没有兴趣。这时记者就转换视角,善于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群众的角度去捕捉信息,在“活”字上下功夫。如双辽电视台在宣传市里帮扶家庭零就业工作时,记者是以一个带孩子的单身下岗女工的就业为点做的,这名女工几年前丈夫去世,孩子年幼,下岗后两人经济困难,就业帮扶的工作人员了解后根据她的情况,一次次地帮她找工作,最终她终于干上了一家公司的清洁员,达到了自食其力,经济问题解决了,孩子学习也好了,她相当的满足,这个例子选的贴近性强,通过帮扶,平凡的主人公让人看过之后,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满足和希望。整个片子行云流水地把一个政策的内容和作用表述出来。 2 良好的新闻敏感可以帮助记者在新闻选点上做到一个“巧”字,开掘新闻亮点 新闻工作者在研究如何创新的时候,经常要讲到题材创新,而往往有些题材是不能创新的,经常是一些常态的东西,比如,消防日、护士节等常规新闻,由于县级的一些具体情况,就是在主要街路设几块大牌子,领导与相关工作人员往那里一站,讲一讲话,发一些宣传单了事,因为这个内容太常规了,这里题材没有客观的“新”,可新闻还要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怎么办,我们就在“巧”字上下功夫,以消防日为例,最好有一个大的演习什么的,那新闻就好做啦,可是没有,总不能把全市的水电弄没有了吧,我们就经常让小朋友做主角,几个或者一个班的学生做个大模型或者模拟一下成人的演练,不但好策划,而且人多热闹,小朋友还憨态喜人,画面效果好,只要事先沟通好,一定可以拍出热闹的气氛,六十人的场面弄不成六百人的气势,至少可以整出来一百六十人场面。冷冷清清的场面是绝对不吸引人的。 良好的新闻敏感可以帮助记者在采访时做到一个“灵”字,选择独特的角度,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在日常新闻采访中,有些内容看似平常,往往被当作常规新闻播出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殊不知其中可能包含“大新闻”。这时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就显得特别重要,能从普通素材中发现其内在的价值。这正是记者的功力所在。 不要就事报事, 把它同周围的客观事实联系起来 ,灵活运用,往往就会发现隐藏在小事之后的重大内容,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从年初开始,双辽电视台就策划了播出了一批企业发展报道,展示双辽市在“十一五”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的成就,在采访过程中,有两户企业的不同发展历程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一家刚刚成立几年、只有不足百人的小企业,经过认真考察市场和技术攻关,产品产销对路,购需两旺,企业效益连年翻番:而另外一家在当地享有盛誉的大企业,因为生产工艺和产品落后,经济效益指标连年下滑。身处同一时代的两家企业迥然不同的遭遇,让人感触颇深。于是,笔者特意将两条消息对比编排,再加以串联和编后,以说明现代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的道理。从这件事中,笔者也深深体会到新闻敏感性的重要,一个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报道,都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情节生动起来,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达到宣传教化的效果。 3 良好的新闻敏感还有助于记者把目光转向群众,及时了解民情,研究民意,去寻找富有魅力的素材 在新闻立意上做到一个“特”字,一味沿袭固有的新闻采访模式,只能扼杀新闻的生机和活力,从受众的角度去提炼主题,贴近民生,不断创造受众最能接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才能使新闻独具魅力,深入人心,努力搭建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互信桥、连心桥。 这里所说的“特”字,是新闻采访角度的特,从大量纷杂的素材信息中发现新闻的独特视角,在双辽电视台的民生栏目《百姓故事》中播出了《一个农民通讯员看家乡变化》的新闻,就是记者在日常事件中发现挖掘的,就很有代表性,在双辽市那木乡白市村有一个农民叫母万喜,他多年如一日,往双辽电视台传送新闻稿件,他采写的新闻都是围绕他们村展开的,内容从春种到秋收,从农民种地技术的应用,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到农民收入情况,他都一一记述,多年下来,就形成了一本很好的记录农村经济变化的小账本。记者敏锐地抓到了这一新闻点,从通讯员母万喜的角度,看到了白市村农民生活发生的喜人变化,进而展现了近年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成果,文章小中见在,视角独特,文风朴实,贴近群众,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获得了各方好评,做到了“两头满意”。 总之,对于新闻敏感性的培养,不是短期突击培训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新闻记者自己长期地、脚踏实地在新闻实践中去磨练,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 新闻记者论文:到现场去――新闻记者的成才之路 我是在全国第五届舆论监督研讨会上认识“卧底记者”石野的。他中等的个子,两道剑眉,小平头,挺直的腰板,不俗的谈吐。分手时他送我一本自己的长篇传记《卧底记者――我的正义之旅》(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读罢全书,我对这位已过而立之年的年轻记者油然生出一片敬仰之情。其实,在此之前,石野还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卡帕记者丛书”中重点推出过《卧底历险――我的第四次死里逃生》一书。这个从海军陆战队走来的记者说:“我是一个未上过多少学的乡下青年,是一个没有文凭的小士兵,在社会的锤炼下,成长为一名以笔为枪以新闻为毕生事业的记者。”已经有许多文字工作者、学者和专家介绍、评价过这个被人称为侠客记者、卧底记者、正义记者的传奇人生和不凡经历。作为一个补充,我这里只想简略地谈一下从石野身上读到的一种感悟:到现场去――新闻记者的成才之路。 世界各国招聘记者,大致有两个路径:一个是从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新闻传播院校毕业生中遴选,一个是直接从社会各种“写匠”中发现。石野走的就是后一条路子。“我没有文凭没有背景,面对陌生而喧哗的城市,赤手空拳打天下,梦想过上美好而体面的生活,也想让自己的青春和梦想更加绚丽,但除了热血和憧憬,除了心头那挥之不去的美丽梦想,我一无所有。几经挣扎和拼搏,我这个从没进过大学校门的农家子弟,终于成为一名为民请命的政法记者。”对记者这一行当,不同的入行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大凡从校门到传媒门的学生记者,多数人设想得很浪漫,很潇洒。“相机胸前挂,信步走天下,今朝名记者,他日大作家。”但在实际工作中摸爬滚打几年之后,这种念头会烟消云散。请听听石野是怎么说的:“人生是快乐的,但人生又是痛苦的。作为一名直面人生,直接调查许许多多虚伪、冤屈、凶恶、丑陋和邪恶的记者,我们的心灵深处不仅要忍受着那一幕幕血淋淋的折磨,更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甚至危险。我觉得危险无处不在。但我总看到,在危险的深处,隐藏着正义的火焰。”这种正义的火焰,就是指点着、支撑着每个有良知的记者去勇敢地充当侠义之士的力量。也是这个石野,讲了这样一段肺腑之言。他说:“是的,我并非像曹雪芹、鲁迅、尼采等思考型的作家,我只是一个记者,并无半点戏弄人生之意。现在,为了要说出真相,为了那些仍未了结的案件,为了那些结了案仍没有解决问题的当事人,为了那些我无能为力的人性尊严,我只有通过那些为弱势群体呼吁的文字才能表达我作为一名政法记者的感叹。” 正是出于这样的良知,出于这样崇高的社会使命感,石野才会出生入死,视子弹为纸屑,在十年时间里,贡献出各类文章4000多篇、300多万字,并出版了一批报告文学和小说、传记作品,终于成为中国的畅销书作家。 记者行业里有一句经验之谈:脚板底下出新闻。只有到现场去,才是记者真正的成才之路。胡乔木同志曾对记者的产生做过这样的分析:“为什么要有记者?人生活在社会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职务或职业?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其根本问题是阶级斗争,在阶级斗争消灭以后,还有生产问题,所以社会问题根本上还是生产问题。生产斗争以及围绕生产,产生了种种经验,对于这些经验,有加以宣传之必要,于是,有人自告奋勇,或被指定介绍这些经验,使世人周知,特别希望与他利益相同的人,根据这些经验办事,这就是记者产生的根本基础。”(胡乔木:《记者的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卷,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271页)很明显,报道这种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的经验,记者是必须到第一线、到现场去的。所以石野以“到现场去”命名他的中国舆论监督报告文学三部曲的第三本书的主题,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学理的高度。 业内把记者到现场去,视为记者成才之路,有许多精彩的论述。有人说,记者是社会直观现象的追逐者和永不疲倦的探索者。有人说,记者是社会真相的挖掘者和社会财富的探宝人。有人说,记者有十足的好奇心,渴望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事,将要发生什么事以及渴望迅速捕捉到这件事的第一手材料。有人说,记者是调查研究的职业工作者。还有人说,记者是社会活动家。石野就是这样,他视现场为刀尖,为风口,他乐于在刀尖上舞蹈,在风口t望。“我站在刀尖上,开始一种锐利;我站在风口上,开始一种审视。” 据我观察,石野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也是一个百折不挠的人。如果去经商,去当老扳,也许早已挣得盆满钵满。但他至今仍是一个穷文字匠。漂泊京都的他常常受到生活的煎熬,受到各种压力、威胁的冲击。但他对这一切笑而置之。“尽管我至今是一位没有编制没有任何保障的流浪记者,但为了我热爱的新闻事业,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悬崖,我都会勇往直前,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这种高姿态,于石野当令人肃然起敬,于我们则当思考我们的新闻体制应有哪些作为。如今“北漂派”在京城,“南飞族”在珠三角已不在少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传媒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当然不必把各种“自由职业者”统统纳入体制里面来,但如何为这些游弋在体制外的自由提供社会保障,让他们在改革成果阳光普照下更有活力、没有后顾之忧地放手工作,我认为是文化传播改革中必须认真考虑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当然,如果人才流动真正成为一种普遍性制度,一些自由职业愿意受到“国有企业”这棵大树的庇护。经过一定手续把他们吸纳到体带制里面来,给予较好的物质待遇,使他们免于体制外种种意想不到的“日晒雨淋”,也不是不可考虑的一种善待之策。当然,把这些自由职业吸纳到体制里面来,依然要给他们自由思考和写作的广阔空间,而不要增添不必要的约束。我想,在文化体制改革即将广泛深入展开的2007年的春天,这种殷切的期待,是不会让卧底记者石野失望的。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如何运用好网络采访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信息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采访的操作与实施。由此,如何控制好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一个残酷的考验。尤其是当今网络的发达,利用网络采访已成为新闻记者常规采访的一部分,但如何控制好网络采访,仍是一门值得探讨的技巧。 关键词:新闻记者;网络采访;信息时代 一、引 言 信息方式是马克•波斯特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运用福柯的全景监狱概念来研究数据库,认为数据库和全景监狱一样,不仅仅是塔楼上的那个狱卒,而是施加于囚犯、把他或她构成为一个罪犯的整个话语、实践,这就意味着罪犯受着一个隐藏逻辑的支配,把主体构建成一个罪犯并把他或她规范化到一个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程序中,这就是全景监狱的话语、实践构建主体的方式。 而在数据库中,一种新的话语、实践便在社会场中运作,数据库使主体的多重身份成为可能,它重新构型了主体,这即是信息方式[1]。信息方式即是信息时代固有的逻辑方式,就像人类的思考方式一样,有着一定的模式。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托马斯•库恩在1962年提出的“范式”。这也就是说,网络固有的逻辑方式将左右新闻行业的运行和操作。 因此,利用网络采访,就需要符合信息的思考模式,即信息方式。网络信息固有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将导致利用网络采访或资料查找受到极大的便利或限制。而这种便利或限制最主要是体现在,对新闻采访的精确与模糊内容之间的平衡。 本文所述的网络采访,是指记者通过互联网,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新闻信号的甄别、对网络内容的使用,对新闻事件当事人、相关人员和事件背景进行材料搜集、分析、处理的采访过程。网络采访常用“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和网络数据库”、“即时通讯工具”、“网络社区”等采访方式[2],同时,这些方式也是挖掘网上内容的新闻价值最有效的方式。但物极必反,这也是失却新闻客观性、准确性的时候。因而,这些采访方式作用于网上内容的时候,便受到了一对矛盾的促动或制约,即新闻的精确与模糊之间的矛盾。 二、信息时代为精确内容的采访提供可能 网络对于信息的提供可谓丰富多彩、无穷无尽、但也真假难辨。面对这样的情况,新闻记者利用网络的时候往往受到网上内容的干扰,或迷失自己,对网络内容不假思索的原文使用,或得到比较具有深度而又能够成为独家的新闻。但是,乐观的看,网络的确让新闻记者便于采访、写作,出好新闻,这主要归功于网络为新闻报道提供了精确的内容。 相比较于传统新闻采访,网络采访的最大的可信度在于可以实证。网络采访“易于保留采访记录”[3],就显示出网络的实证能力。例如,记者的采访过程可以由网络记住,并能够完完整整的展现出记者采访的过程,可以明了记者最终的新闻报道的充要条件。这就能够创造一种记者采访的小型环境,使记者的新闻报道得到比较可靠的支撑。这就打破了传统新闻采访需要依靠记者个人的权威性采访的束缚。因此,网络采访不仅便利了记者的采访,而且使采访变得更加具有可信度,更加能够得到实证,也就更加精确。 这种精确性,不仅归功于网络文本的可记录性及可查询,网络IP地址提供了唯一的信息源,还在于计算机技术能够对记者采访过程的记录。而且,国家的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各组织、机构、部门的信息都力求准确无疑义,这样,就为新闻记者提供了拿来即可使用的新闻成品或新闻源。 三、信息时代为模糊内容提供的可能 网络采访中的人际传播带有相当的匿名性。“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上网者的姓名、年龄、身份甚至性别都可能是编造的[4]。虽然文本的可记录性和唯一IP地址信息源为网络采访提供获得精确内容的可能,但是,潜伏在网络文本及IP地址的身份,却是捉摸不定的,难以查证的。“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颇具有讽刺的一句话,就道出这种身份模糊的可恨之处。 当然,这种身份的模糊,对于新闻记者运用网络采访来说,具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数据库使主体的多重身份成为可能,“它重新构型了主体”,这使得主体失去了现代性之稳定特性,使得精确采访摇摇欲坠。毕竟,“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网络的虚拟特性所产生的身份的重构,足以导致新闻采访的一场变革,但如今仍少有人谈及或从这个方面谈及。网络的革命性质总是被置于传统媒体研究的话语之下,很难突破新闻事业很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规则。这足以说明,现代人对于网络的虚拟性质与现实性的感知冲突。虚拟性在符号意义上,与现实世界一样,是对可观世界的反映。但是,现在还是人类现实生活的一种阻碍。当然,这并不是对虚拟现实的乐观支持,也非对现实生活的悲观论证。既然网络是人类与虚拟现实的结合点,那么,对于虚拟现实的新闻学认知,就应当与传统认知有所区别。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就是“要不要进行现场采访”[5]? 伴随着记者的采访行为一般不被当做新闻内容来报道的事实,“要不要进行现场采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们对新闻记者对网络模糊内容采访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其实就是对虚拟现实提供的多重身份的抵制。毕竟网络上模糊内容的虚假性能直接操纵现实世界物质财富的损害。正是这种在虚拟世界中,人既可以为“真”,也可以为“假”的身份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抵制新闻记者的网络采访。 三、信息时代记者对精确内容与模糊内容的采访控制 如上所述,新闻记者基于对采访的精确与模糊内容之间的平衡控制,就显得非常有意义。针对精确的信息,报道时直接使用或经过原义不变的改编,新闻界是不吝使用的,受众也能够接受。但对于模糊内容的采访,或在新闻成品中表现出的不确定性,这就值得思考。毕竟面对虚拟现实日益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逃避根本不是办法,而直面又需要采取某些措施来保证。 (一)利用道德、法律、经济、政治等社会标准,明确报道思路,把握精确内容,消除模糊内容 针对一些稿件,比如宣传类稿件、引导舆论性质的稿件,评议的地位高于新闻事实一等,因此,这急需要社会所建立起来的规则、标准来衡量、引导事态或人心的方向。但一般新闻报道,采取这些标准来衡量,也有助于新闻报道。在信息时代,虚拟事态的新闻也需要得到报道,或者成为新闻。 因此,利用道德、法律、经济、政治等社会标准,把握精确内容,也有助于消除模糊内容给现实社会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损害。或许有人将要提出,网络实名制对于消除网络带来的身份的不确定性将是一个很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里,我认为,网络实名制是对言论自由的一种严重损害,严重违背信息方式固有的逻辑,从长远来说,也是对人类智慧资源的限制。 (二)记者的底线、原则,树立新闻理想,把握精确内容,消除模糊内容 专业的记者务需有自己的新闻理想,并能够在新闻采访中付诸实践。而在追求新闻理想的过程中,固然有诸多可实现的途径或操作原则,但对于模糊身份的网络文本来说,确实需要记者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1.“实”的精神 记者需要有求实的精神,实事求是说话,怎么采访就怎样报道,或者把记者自身作为报道内容之一来增强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虽然,单靠网络采访,会失去耳闻日睹新闻现场的机会,长此以往,影响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生动性[6]。但记者作为景观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或者说以记者体验式的采访来报道,也或多或少可避免这种不生动性质。 2.正义的胸怀 记者正义的胸怀就是记者能够摈弃人类之恶,而弘扬人类之善。这也正如弗洛伊德所谓人之生、死本能一样,新闻记者要多表达一些人类生的本能,而压抑死之本能。记者揭恶扬善,将有力地增进记者对网络内容模糊身份的验证。当然,这种正义,需要紧紧建立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之上。 新闻记者论文:突发事件与新闻记者的责任意识 2010年3月23日,福建省南平市发生一起恶性杀人案件,造成8死5重伤的惨剧。4月20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终审裁定凶犯郑民生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4月28日,正义的枪声响起,郑民生被依法执行枪决。从案发到枪决,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这起典型的突发事件由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恶劣社会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轰动效应。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是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不仅考验了党和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考验着新闻媒体的应变能力,也考验着身处新闻报道第一线记者的社会责任。应该如何把握,才能使报道的效果更佳,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在3・23恶性杀人案件发生后,境内外媒体竞相报道,各路记者蜂拥而至,调集各种资源,想方设法获取最新最快信息。在报道过程中,主流媒体及时向受众提供真实、准确、客观、全面的现场情况和有关资讯,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值得肯定。但笔者同时也感受到一些媒体和新闻记者的责任意识应当要引起重视。 一、案例 本文节选“3・23恶性杀人案件”中4则新闻报道作为案例,分析在这起突发事件报道过程中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 案例1:今天(23日)上午7时20分许,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校门口发生一起恶性案件,一位40多岁的盲人持刀沿学校周边路上一路砍杀。截至目前,已造成6名儿童死亡,6名儿童重伤。凶手已被警方控制,据称曾有精神病史。事发学校已经停课。目前,受伤儿童正在紧急抢救当中,儿童和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也迅速展开。 案例2:被送往福建南平第一医院救治的重伤学生中,不幸又有一名遇难,下午5点10分左右,因抢救无效死亡。早前据媒体报道,23日上午7时20分许,一名中年男子在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校门口手持砍刀,连续砍杀正在排队进校门的无辜学生,目前已造成9名学生死亡,4名学生重伤。 案例3:教师执意拆鲜花 官员威胁等着瞧:昨日下午,一位市关工委的负责人曾向记者透露,今天早上将举行一个特殊的“告别仪式”――那些遇难学生的课桌将在这个仪式后被撤走。但记者却在采访现场遭遇自称是当地政府官员的人阻挠,此人当时正在拆除悼念“花墙”。 案例4:环卫工刘瑞英无缘“见义勇为”:在南平有关部门公布的“3・23”特大凶杀案见义勇为名单里,实验小学学生应某某的家长应长余、实验小学保卫人员陈仕营、实验小学教务处副主任甘贵平、城管大队副大队长游钦章等四人都名列其中。“但那位第一个赶到现场救出了3个孩子的环卫工人呢?为什么要漏掉她?”许多人都忍不住这样问。据有关人士介绍,认定见义勇为名单的依据是根据当时校门口的监控录像――“刘瑞英没有出现在录像上。” 二、责任意识存在问题分析 所谓责任意识,即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中的社会责任感体现,是指从事新闻职业活动的人员对其职业行为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意义所应承担的责任。社会责任感是构成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它是新闻工作者基于一定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业务水平,在内心信念和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自觉履行的对事实、受众和社会应尽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在很多情况下,报道本身的技巧并不是很重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的职业道德感,在采访和写作时,才能摆脱狭隘眼界的束缚,跳出就事论事的藩篱,站在综观社会全局和历史发展的高度上,把握和反映时代精神。[1] 这些年来,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也表现得空前活跃,但与此相伴的是由此造成损害他人名誉、引发矛盾纠纷、造成社会动荡等等问题大量涌现。以上选取的案例在此次“3・23恶性杀人案件”处置过程中引发质疑、讨论、争议。归集起来,“盲人”、“有精神病史”、“9死4伤”、“环卫工无缘见义勇为”、“拆除花墙”为关键点。分析案例,笔者认为在这次突发事件中,新闻记者的责任意识存在问题,具体体现为报道过程中的事实缺失和立场缺失。 关于“盲人”、“有精神病史”、“9死4伤”的报道是典型的事实缺失。“盲人持刀沿学校周边路上一路砍杀”,不符合逻辑,试问一个盲人如何能一路砍杀,且目标精准,造成8死5重伤;“有精神病史”也只是记者的主观臆断,并无事实根据;“9死4伤”更是以“道听途说”之法而流传大江南北(至目前5名受伤学生病情已经稳定,进行康复治疗)。 关于“拆除花墙”、“环卫工无缘见义勇为”的新闻报道是典型的立场缺失。“拆除花墙”一度成为一些媒体的热点新闻。在这件事发生过程中,笔者未亲眼所见,但笔者认为,教师拆除花墙目的是善意的,虽然不排除个别政府工作人员言语失当的可能性,但部分记者乃至媒体显然给予了“官员”、“阻挠”、“威胁”等过多的关注。在南平市政府举行的第三次新闻会上,公安部门根据案发现场的监控录像简要通报了这起恶性杀人案件见义勇为情况,对应长余、陈仕营、甘贵平、游钦章等4人的见义勇为行为进行情况通报。通报最后强调了“还有见义勇为救护学生的人和事,欢迎知情者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并于3月25日在《闽北日报》上公布了欢迎提供线索的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而一些媒体以《环卫工刘瑞英无缘见义勇为》为题,忽略了事件还在进一步发展,忽略了警方的见义勇为事实确认规程(刘瑞英手持扫帚和郑民生展开对峙,护住身后的数名学生,起初延平警方认为暂时未有其他证据佐证,因此未上升为见义勇为行为),故最初的见义勇为情况通报上没有环卫工人刘瑞英,给当地相关部门的后续工作造成被动。5月5日,南平市公安局延平分局公示了一份拟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5人名单,刘瑞英的名字已在榜上。 三、如何增强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记者的责任意识 除了事件本身,突发事件造成的另一社会危害就是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这会给谣言提供传播的空间,引起公众恐慌,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2]新闻媒体在面对这类突发事件,应正确把握舆论导向,通过及时、真实、准确的新闻报道消除突发事件带给人们的紧张与慌乱,还原新闻真实,维护社会稳定,这才是新闻记者在报道中应担当的责任。 1.客观报道 突发事件发生后,民众对信息的需求为迫切。此时,各路媒体往往争抢新闻点,抢打时效战。另外,新闻记者采访突发事件,往往都带着繁重的发稿压力。诸如此类原因,造成部分新闻记者在事件动态过程中,未经客观调查,造成局部失实,甚至道听途说,凭主观臆测就撰写稿件。这样的报道肯定会影响客观公正,误导公众,不利于事件的正常处理。 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舆论引导应坚持“3T”原则,即Tell your own tale(主动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及时说明事实真相,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又赢得了舆论的主导权。[3]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应当在第一时间抢占话语权,把握舆论导向,制止各种流言、谣言的滋生、传播。如,2008年7月,云南昆明发生一起“公交爆炸案”,一时间传言四起――“昆明发生多起公交爆炸”。在案件发生2小时,即召开了第一次新闻会,媒体也在第一时间跟进报道,说明了爆炸情况,使谣言不攻自破,同时也稳定了市民紧张的情绪。又如此次“3・23恶性杀人案”发生后,南平市政府于案发当天上午11点举行了第一次新闻会,及时通报案情和处置进展,当晚举行第二次新闻会,随后又先后两次举行新闻会。频繁的新闻会,媒体及时掌握事件处置、善后等各方面情况,对于公众了解案情、制止谣言传播、消除恐慌以及事件的进一步处置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站稳立场 在突发事件面前,新闻记者如何看待新闻价值,对事件的新闻价值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障民众的知情权等全局利益为选择标准,还是一味追求“轰动效应”,考验着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新闻传播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发掘事实真相,更重要的在于传播事实真相。在通常情况下,事实已经摆在那里,关键就在于新闻媒体采用何种方式、以何种角度选择和传播事实真相。换句话说,新闻记者固然要不断发掘事实真相,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但是在“勘探”、“发掘”的过程当中,新闻记者就已经有了明确的政治立场。[4] 由于传媒竞争非常激烈,为赢得大众的眼球,记者在报道的时候,会把公众想看的、想知道的都考虑进去,在这样的考虑因素下,就会容易丧失新闻报道的立场,丧失报道的客观性。所以,新闻记者应该站稳立场,遵守宣传纪律,在报道中牢记自己就是代替公众前往事发现场,接触新闻事件当事人,并将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呈现于公众面前。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应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态势进行说明,及时宣传政府的应急行动,消除民众的恐慌与疑虑。同时要充分考虑报道在社会上可能产生的影响,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上,站在维护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角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3.良知原则 查尔斯・达纳:无论什么时候,我们不要忘了,记者“是受着新闻业者方面的道德要求和一般社会之道德要求的二重束缚的……缺乏这种道德感的人,是不能制作为社会多数人所欢迎的有价值的新闻记事的。”[5]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当遵循良知原则,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突发事件可能造成对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以及其它一些灾难性的后果。如果我们在报道中细致地展现受难者的惨状,过多地描绘灾难现场,描绘过程细节,挖掘事件背景。特别是在报道的中后期,如果没有注意理性,把握适度,将对受害者产生二次伤害。“3・23”事件的发生,对全社会产生极大震撼,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影响很大。记者在采访报道中的方式方法,应根据这一特殊情况,注意把握良知原则,以利于减缓未成年人的心灵创伤。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南平实小复课当天有这么一段采访报道,“一位家长说:我们今天还送孩子来上学,是因为我们认为这起凶杀案事发偶然,我们还是相信学校、相信政府、相信社会的。”可以看出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良苦用心,通过这则报道给予了学生、家长、观众、社会充分的人文关怀,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希望。 新闻报道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受众提供最新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报道影响受众的思想、行为,使之朝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因此,突发事件的报道不能仅仅局限于事件本身,更应从人性的角度,以良知、善意为原则,充分展现人文关怀。 总之,突发事件敏感性强,不好把握,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和谐稳定。在突发事件上正确的舆论引导是媒体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在报道过程中依据事实、把握立场也是新闻记者恪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担当。因此,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一定要在政治上、大局上考虑,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站在维护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角度,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从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出发,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做到全面平衡、客观严谨、化解矛盾、凝聚人心。 (作者系南平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中心副主任)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爱心”接力,救起一个被曲解的全国典型 2007年8月16日下午,济南市天桥区北坦街道办事处新菜市街居民郑承镇给我打来电话,他在电话里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今天晚上的‘新闻联播’要播出我的事迹了,你到时候可别忘了收看!”说着说着,郑承镇不由感慨起来:“唉!这么多年来,不容易啊!我能有今天这一步,都多亏了你啊!”听了郑承镇的这句话,一直跟踪采访报道郑承镇达7年之久的我也不由感慨万千,恐怕也只有我最了解郑承镇这番话的真正含义: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维生的无业人员,多年来郑承镇一直梦寐以求自己收养流浪儿的行为能得到官方的认可和肯定,然而一个极为尴尬的现实却是:虽然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在内的众多媒体多次报道了他收养流浪儿的事迹,然而对他收养流浪儿这一行为,政府相关部门却长期噤若寒蝉、视而不见,一直没有人对他的做法是否合法、是否值得提倡表彰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他在许多人心目中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就在两年前,民政部门特批给他的低保金还险些被有关部门取消,甚至还有人传言要取缔他收养流浪儿的“非法行为”。现在他的事迹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了,他一生为之付出心血的事业终于得到政府的承认了,更具体一点来说,今后再也不可能有人借他的行为是否正当这一话题来奚落他、刁难他了,他又怎能不为之激动为之自豪呢?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通知: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和领导指示,要求《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等中央级新闻单位开辟“道德楷模,文明风尚”专栏,按照要求做好典型郑承镇的宣传报道。随后,新华社于2007年8月16日播发通稿《郑承镇:20年救助400名流浪儿》,当晚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推出“道德楷模,文明风尚”专栏,第一个介绍的人物就是郑承镇。同年8月17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各大报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刊播新华社稿或自采稿,宣传郑承镇的活动自此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2007年9月19日,郑承镇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亲切接见。9月23日,郑承镇被评为“山东省道德模范”。随后,省、市、区各级部门授予了他多种荣誉称号。 然而,就在7年前我采访报道郑承镇时,当地政府部门却对此惟恐避之不及,极不希望我报道郑承镇的事。如今的郑承镇仍是当时的郑承镇,然而从政府部门不愿甚至不准报道到他成为全国典型,如此巨大的反差,其中原因耐人寻味,作为追踪采访报道郑承镇达7年之久的记者,我见证了这一事件的全过程。 我和郑承镇初次相识,是在2000年。一次,我到济南市某政府部门采访时,在和工作人员闲聊时无意中听到郑承镇收留流浪儿的事。看到我对这件事感兴趣,这位工作人员当时就给我泼冷水:“你也别白费工夫了,就算你采访了也不可能发出来”。我追问原因,他却欲言又止:“具体情况我也说不清楚……他以前进过监狱,听说领导挺烦他……”他的话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便央求他带我去郑承镇家,他却死活不肯:“你还让不让我在这里干了?如果你真想去采访你就自己去吧,不过千万别说是我告诉你郑承镇的事,要让领导知道了我可就麻烦了……” 几经打听,我终于找到了郑承镇的家――一间狭小阴暗潮湿的旧平房里,住着郑承镇和他收留救助的8名流浪儿。对于我的突然来访,郑承镇感到很意外――近期已经很少有记者来他家了,但他还是很高兴,取出一些有关他的报道让记者看。原来,郑承镇长期收留救助流浪儿,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注意,省内曾有多家媒体报道过他,然而一些人却怀疑他收养流浪儿的动机不纯,有关他“收养流浪儿是假,从中牟利是真”的传言一直不断,特别是还有人多次到省市有关部门反映他拐卖妇女儿童,再加上他曾有过被判刑的“前科”,有关领导曾做出指示:停止对郑承镇的宣传报道。从此后,郑承镇的名字就从各新闻媒体上消失了。虽然以后的调查结果证实了郑承镇的清白,可由于种种原因,关于他“打着收养流浪儿的幌子牟利”的传言仍没有消除,也很少再有新闻单位关注郑承镇,这让郑承镇很苦恼,也很无奈。 那么,郑承镇是否真的借收养流浪儿来牟利呢?为了查清事实,我对郑承镇收养在家中的几名流浪儿进行了采访,为了慎重起见,我还随机调查了多名郑承镇以前曾收养过的流浪儿的家人,查清了以下事实:郑承镇收养流浪儿,并没有向流浪儿的家人索要过财物。相反,这些孩子的家人对于孩子的突然出走一个个心急如焚,当郑承镇收留了孩子并把孩子送回家时,他们都对郑承镇感激不尽。许多家长看到郑承镇生活贫困,就买些米、面、油、糕点、水果等生活用品送给郑承镇表示感谢,本来这也属人之常情,多数情况下郑承镇也就收了下来。再说,对靠捡拾废品来维生的郑承镇来说,这些物品也确实无异于雪中送炭,可以维持、改善他和流浪儿们的生活。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再加上他曾有被判过刑的历史,给一些人留下了怀疑他收养动机的话柄,还有人怀疑他精神不正常。 调查到这些情况后,我认为:郑承镇也是人,面对受助流浪儿家长送来表示感谢的生活用品,要让郑承镇这个靠卖血、捡拾废品来维生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市民无动于衷,甚至于高姿态地“婉言谢绝”、“坚决不收”,不但很不现实,也完全没有必要――毕竟他收养在家的几名流浪儿还每天要等着吃饭,而他收下的这些物品也基本上都用到了他和孩子们的生活上。郑承镇的这一做法,不但无损于他的形象,反而更使得他这个普普通通的人物显得那样的真实可信。 经过长期深入的调查采访后,我将郑承镇的事迹写成长篇通讯,刊发在了我供职的《齐鲁晚报》上。报道刊出后,就有多名热心市民给我打来电话询问郑承镇的家庭住址,接着去看望了郑承镇和他救助的流浪儿,这让郑承镇很欣慰,从此后他也更乐于给我提供各种新闻线索。以后,每当郑承镇在街头上找到离家出走的孩子,而孩子又不愿告诉他家庭住址时,他就往往给我打来电话,希望能通过我的报道来帮助流浪儿寻找家人。接触的时间久了,郑承镇也和我越来越熟识,也不再拿我当记者了,而把我当成了他这个特殊的大家庭中的一员,经常向我说一些知心话,诉说他的烦恼和苦闷,其中,他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收留孩子,不少人说我是‘精神病’,那是因为这些人没有碰上自家孩子跑了的事啊!假如他们的孩子也离家出走了,他们不定急成什么样呢!这时候突然有人给他们打来电话说收留了他们的孩子,他们还会说收留孩子的人是‘精神病’吗?” 同时,我也发现,郑承镇又很在乎新闻媒体的报道,很关心媒体对他的评价,这和那些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好心人相比,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关于这一点,郑承镇也毫不避讳:他刚从监狱出来时,处处受人歧视,自己都感到活得没有意思,偶然一次收留救助了一名流浪儿并将其送回家,流浪儿的家长把他当成救命恩人看待,这一巨大的反差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使他感到这样做人也挺有意义,从此他就把救助流浪儿当成了一份事业来做。长期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郑承镇迫切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可,新闻单位的报道,不但给了他继续救助流浪儿的信心,一些好心人对他和流浪儿的资助,也从一定程度上给郑承镇继续他的这一事业提供了物资保障。然而,他的这一做法却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做了好事不留姓名、不图回报”的好心人的标准格格不入,他也因此而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记者的工作就是如实报道事实,作为一名记者,我没有必要掩盖郑承镇的缺点,也无意对他的行为作出评价,然而他收留救助流浪儿的举动又确实令人感动,于是,我就用手中的笔,如实记录下了郑承镇所做的这一切。2002年4月,《民主与法制》杂志以7000余字的篇幅,刊出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浪子回头,卖血收养300流浪儿》,报道刊出后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多家报纸、电视台纷纷跟进报道,这些新闻单位的报道又给更多的新闻单位提供了新闻素材,随后,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许多中央级媒体也纷纷采访报道郑承镇的事迹。以后,除了在我供职的《齐鲁晚报》刊发了数十篇有关郑承镇的报道外,我还在《工人日报》《检察日报》《杭州日报》《文化时报》《法制与新闻》《人生》等全国数十家报纸杂志上,刊发了有关郑承镇的长篇通讯,我的这些报道的刊出,又吸引了更多的媒体来关注郑承镇。这样,就像滚雪球一样,有关郑承镇的新闻也越来越多。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却对郑承镇的爱心举动一直视而不见,长期没有人对他的做法是否合法、是否值得提倡表彰给出个明确的“说法”,各基层政府部门每年举行的各种评优和表彰活动,更是极少有郑承镇的份,郑承镇得到的“阳光老人”、“关心未成年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也大多是一些群众团体授予的,属于“民间奖项”。这一事实确实让人感到有些尴尬,也让郑承镇很无奈。 由于长期从事记者工作,我和当地政府部门的不少同志关系比较熟,我就经常请求他们尽量对郑承镇的工作和生活予以帮助和照顾,由于郑承镇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不少人因此就对我的这种做法很有看法,有人更是直言相告:“老弟,你整天给郑承镇帮忙,对你能有什么好处?将来只会给你惹来麻烦!”而我却没有想到这么多,我只是抱着一个很朴素的想法:不管别人是否对郑承镇有误解,也不管郑承镇存在什么缺点,但就他长年坚持收留救助流浪儿这一件事来说,他做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作为一名记者,有责任为他救助流浪儿的事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郑承镇所从事的爱心事业,也得到了众多热心人的支持和帮助,众多济南市民通过媒体的报道知道了郑承镇,纷纷捐款捐物资助他的爱心事业。济南燃料总公司仁丰煤店经理王林光连续十年免费供应郑承镇家的烧煤,还给郑承镇家安装了“土暖气”。郑承镇有事外出时,他就代替郑承镇来照顾孩子们。正是有了王林光这样的许许多多的好心人,郑承镇的爱心事业才得以继续坚持下去。 就这样,在我和其他众多新闻单位同行的努力下,郑承镇,这个曾一度被雪封的颇有争议的普通市民,在济南、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名字开始越来越响,他坚持多年收留救助流浪儿的事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他收留救助流浪儿的事业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支持。2007年3月24日,在郑承镇60岁生日这天,一位好心人出资给他摆下几桌酒宴庆祝,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十多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2007年8月,郑承镇的事迹更是引起了国务院总理的关注,在总理的批示下,郑承镇成了全国的典型人物,郑承镇在他坚持收留救助流浪儿20年后,终于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最终认可。随后,当地政府部门对他和他收留的流浪儿进行了救助,困扰郑承镇多年的住房问题等等难题,也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解决。 我想,那些和我一样曾宣传报道过郑承镇的新闻界同行,可能也都有着和我一样的想法,大家报道郑承镇,既是作为一名记者的工作职责所在,为了完成新闻采访任务,更多的则是为了呼吁和倡导社会良知和正义,为了推动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而新闻记者们的“爱心”接力,又给了郑承镇以更大的鼓舞和勇气,使得他收留救助流浪儿的行为为更多人所了解、所支持,唤起更多的好心人参与到郑承镇所从事的爱心事业中去。应该说,是新闻记者们的“爱心”接力,挽救了郑承镇这个曾一度被曲解的全国典型。 (作者康鹏系《齐鲁晚报》记者;王琰单位: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传播系) 新闻记者论文:新闻记者自身素养刍议 摘要:记者这一特殊的职业,决定其从业者须具备较高素养。记者处在历史洪流的风口浪尖,是一个战士、一个哨兵。新闻记者的职责与任务是多方面的,必须具有包括政治家素养在内的一些重要的基本素养,本文就政治素养、哲学素养、审美素养、语言素养、道德素养、技能素养和公关素养等方面略论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素养;职业道德;“多媒体” 一、政治素养 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较强的工作,新闻记者不是单纯的“写稿匠”,他应该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和态度去认识事物,并从中攫取能够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的“珍宝”。因此,政治素养是新闻写作者最重要的素养之一。政治素养涵盖较多内容,但就新闻记者而言,至少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论素养 新闻写作者的理论素养可分解为马列主义理论和政策知识,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思想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政策知识的知晓度。记者应当熟悉历史,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非常清楚,这样才可以保证记者在采访、写作过程中不出现政治偏差,更好地当党和人民的喉舌。 (二)政治行为 政治行为通常可分为政治意识、政治品格、政治敏感等。政治意识就是一个人的政治观,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守的灵魂,唯有从政治意识的高度去认识社会,把握社会,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政治品格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形象、政治勇气和品行。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政治品格,就是明大理,明是非,激浊扬清,保持记者的良知。政治敏感就是个人的政治意识和对政治问题的敏锐性。而政治行为则是政治素养、政治意识、政治品格、政治敏感的归宿和落脚点,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多种素养在行为方面最集中的体现。 二、哲学素养 (一)坚持两点论 两点论是辨证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尤其是在新闻和舆论引导方面,更是如此。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矛盾的现象。比如:受众需求的广泛性与新闻局限性之间的矛盾;社会观念的多样性与报道者观念的局限性;受众思维方式与报道者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现象,不管是此一方,还是彼一方,都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 (二)对立统一关系 1.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统一。尊重事实就是尊重真理,记者的立场不能改变客观事物本身,但是却会影响受众对事实的认识。新闻记者对客观事物的报道,是经过记者的再加工后传给受众的,因此有一个主观、客观一致的问题。 2.时代性与历史性统一。新闻是记录历史的一门科学,它永远是以时代性和历史性的完善统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代性就是人们对社会特定历史阶段发生的重大问题所持有的不同价值取向,它标志着某个特定时代人类社会的认识水平。历史性,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以往新闻文化的继承性,通过新闻载体记下的今天,实际上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积累。 3.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统一。人的思维有两种:一种收敛式。这种思维方式常常限制人的创造力。还有一种是发散式的思维,就是触类旁通、由此及彼。新闻写作中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创意往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有时可能偏离真理,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发散思维上,借助发散思维的思想火花再继之以严格的收敛思维,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共同完成一个成功创造的全过程。 4.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新闻采访中的偶然现象,指在新闻采访中经常遇到的一种随机出现的现象,而必然的出现是以偶然为信号的,忽视偶然,有时掩盖了必然。对新闻采访来说,面对一些重大事件的预见、报道,应注意其因果逻辑问题,对现实如何把握,对未来如何预测,从偶然中找到必然。 三、审美素养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需要借助美的原理,从审美的角度去弘扬美。审美是人的意识的一种反映,在审美意识的支配下,人们可以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去获得一种极为崇高的美的形象并具有力量。 (一)新闻审美要主客观统一 一方面,美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确能激起人们的美感;另一方面,如果人们没有这种对美的感觉,没有对美的欣赏力,也就根本谈不上美。“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与人的美感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充分体现了人的感知认识和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功能作用。因此这样说,离开了感知事物美的人的美感,同离开人的美感的美一样,都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就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统一的最根本要义。” [1] (二)新闻审美的核心是“真” “真实性”是新闻文化美学观的义。“真”是第一位的,离开了真,也就无从谈美,“一切的美都是真的”。“真”作为新闻审美的基础,是新闻美的最主要品格,它集中体现在自然之真(实事)、灵魂之真(新闻作品的主题)、写作之真(感情的真实体现)。善作为一种评价,更多的是从伦理意义上理解的,新闻之善就是张扬人性之美。 (三)新闻审美的共性与个性 新闻审美与一般审美既一样又不一样,所谓同是它具有一般审美的共性,所谓不一样是强调了宣传、解释的新闻属性。首先,美是一种价值体验,新闻之美一定要激浊扬清,扬人民之美,扬社会主义之美。其次,美是一种信息感觉。任何不同载体传播的作品,都可以适合不同的受众,其条件之一就是在这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必须达到优化程度,以保证接受者在获得信息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再者,美是一个劳动过程。新闻作品的写作、创作过程,就是善于发现和捕捉现实生活中最美的东西,把这些东西准确、生动、形象、及时地展现给受众,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美和善。 四、语言素养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语言素养是新闻写作的基础之一 。采集到好的材料,有了好的主题,选取了好的角度,都只是完成了新闻写作的一部分,最终还是要通过语言把事物准确、完善地表现出来。 记者在新闻写作时要特别注意文风,文风是语言素养的重要内容,文风不止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理念,一种境界。郭沫若认为,文风不单是语言问题,同思想和方法有密切联系,为文首先要先做人。一个人文风的好坏,首先要看人,看他通过文章传达了什么,好的文风一定是准确、鲜明、生动。 五、道德素养 (一)敬业爱岗 作为一名记者,要有自律奉献精神,要经受得住诱惑。范长江在《怎样学做新闻记者》一文中指出:“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一段时期以来,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开始滋生蔓延,新闻界出现了“有偿新闻”、“红包采访”、“封口费”等现象,这种行为不正之风严重腐蚀了新闻队伍。在当下这个社会,追逐物质利益已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洁身自好。“我们的传播不是纯粹的赚钱,那是商人的事,我们所从事的是引导人的灵魂的事业,陶冶人的情操的事业,而这些首先需要我们自身有着高尚追求,有着客观公正的处事心态,理智的头脑和高远的目光。”[2] (二)诚实守信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诚实守信,实事求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新闻学有个崇高的理想:传播真相。真实性是新闻报道和写作的生命,依据新闻事实写作新闻,这是追求新闻真实的最基本的要求,然而为了“抢新闻”、“暴内幕”,迎合某些受众的猎奇心理和低级趣味,有的记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假新闻;有的记者不愿意深入生活,不愿意花力气去搜寻有意义的新闻线索,也不愿意去现场采访,不愿意对各种信息源、各方当事人和档案记录下一番寻访和细读的苦功夫,只凭一知半解和道听途说就匆忙动笔,这就必然造就假新闻或“半真不假”、 “有真有假”、“真假难辩”的新闻。 一个正直的记者,没有权利以任何形式弄虚作假。讲真话,让事实说话,是科学的态度,是宣传的艺术,也是记者高尚道德品质的体现。他必须对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负责,所有报道必须从事实出发,为以事实为依据,并经过严格认真的核实,否则,就不予报道。“按照新闻学原理和新闻记者的职业价值观,新闻只能通过艰苦的深入采访调研获得,并在真实、公正和平衡原则的指导下做出价值判断和新闻选择。” [3]“记者的核心任务是做好邮递员,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 [3] 六、技能素养 近年来,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纷纷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因此,对今天传统媒体的记者来说,在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科技手段方面应该尽早起步、不断实践、永不停歇。“未来的记者必将是‘多媒体’记者,要运用多种数字化工具,如数码录音机、数码相机、WAP手机等,结合高性能笔记本电脑等完成多媒体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全过程,过去单一的文字记者将不复存在。” 七、公关素养 在平时的采访活动中,记者若是有意识地在社会上编织起广泛的公关网络,同众与采访对象建立起深厚的私人友谊,则采访活动一定会更得心应手,并且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因为,建立起友谊的采访对象会主动积极地帮助记者,一有新闻线索便会及时提供给记者;再则,他们接受记者采访会无拘无束、倾心交谈,记者可以从中获得若干真实的材料。
传媒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视角下传媒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传媒与经济有着极深的渊源,财经类传媒就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媒体,可以说传媒就是为对经济进行报道而出现的。从经济学入手,针对传媒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传媒与经济安全的关系,为传媒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找到理论依据。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对于资源的有限配置问题。通过经济学的分析研究,也可以认识到传媒在经济活动中起到的作用,进而分析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经济学 传媒 经济安全 宋萌,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王丽霞,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讲师。 经济学的划分通常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由于要在经济全球化视角下对其进行分析,所以国际经济学对于现阶段认识传媒对经济安全的影响,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传媒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是19世纪下半叶发生的边际革命而产生的结果。简单来说,微观经济学就是研究个体的经济单位在市场条件下运用供求关系的调整手段对市场进行配置的问题。经济活动中的4个基本要素为:生产者、消费者、市场、政府。其中政府对于市场是监管者,在微观经济学中没有涉及。所以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生产、 消费与市场。在这三者当中,市场又占据了重要地位,因为是市场把生产和消费联系到了一起。 在产品的自产自销阶段,人类的生活只能满足于自给自足。剩余价值的出现,导致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分离的状态。生产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自己生活,更是为了其他人消费,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性。这里所说的市场不是说商场等具体的交易场所,而是抽象意义的市场,是为联系生产与消费而产生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调节生产与消费从而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的最为重要的方式。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主要是供求关系理论,并由此理论衍生出针对生产者、消费者、市场和市场对于参与者的回报等一系列相关理论。对于这些理论,通过简单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当市场形成时,生产者与消费者发生了分离,这时对于市场的了解就需通过经济信息来完成。这也就是为什么财经类传媒是最早产生的原因。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财经类传媒至今仍是传媒产业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换一个角度讲,经济信息保障了人们对市场的认识。由此亦可看出传媒对于市场的影响力度。传媒需对整个经济环境进行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还要信息对经济产生的影响。经济安全的保障是建立在健全的市场条件下的,且经济参与者都要有理性认知与思维,从而主动调节自身的行动。也就是说传媒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影响了生产者、消费者的行为。不仅如此,传媒出来的信息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企业行为与收入分配等。 微观经济学下,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仅靠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对经济进行调节是远远不够的,市场失灵也不可避免。对于市场失灵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的不平衡,也即不完全信息问题。现阶段,人们对于市场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传媒进行的,这一点可最大地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完全竞争市场对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得到实现,是因为人们能够完全了解和掌握市场,在理智的基础之上作出判断。在现实社会当中,信息是不可能得到全面掌握的,大家都是凭借不完全信息在市场上进行活动,即便是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 有些公司主动利用媒体为其散布舆论,从中获得利益。如全国多家报刊和互联网纷纷转载《燕赵都市报》在2002年7月15日报道的《莫忽视微波炉的危害》一文,该文称微波炉会引起人的心跳变慢、全身疼痛、睡眠被扰乱、记忆力减退,而且微波炉对食物的破坏也十分可怕,它使食物不再有任何活性维生素等。这篇文章四处传播后,当即导致我国微波炉市场两个月内的销量下滑了近40%。这时,某跨国公司推出所谓第五代微波炉新品,宣称能克服上述弊病,并在全国市场上大造声势。后经查那篇污蔑性的文章正是在这家跨国公司的操纵下出炉的。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传媒对于市场经济的报道是否全面,直接影响着经济安全问题。市场决定了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希望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减少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期望通过这些不完整的信息在市场上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导致单纯的市场经济必定是有弊端的,是会对经济安全产生负面影响的。而传媒在这一情况下就要做到既对生产者负责也对消费者负责,从而保证市场的稳定,继而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积极影响。只有传媒对两方面都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才可保证经济安全。 微观经济学由于自身的弊端,很多问题不能单纯地依靠生产者、消费者和市场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就需要政府的调控。政府调控也要遵守市场规律,不能是盲目和无限的。在这一环节传媒作用巨大,不仅要向消费者和生产者呈现一个全面的市场,也要向政府传递充分的市场信息。传媒在连接消费者、生产者、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功能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各环节都能发出声音并得到反馈。可以看出,在微观经济环境下,传媒对于保证经济安全举足轻重。 二、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传媒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1929年末开始的经济大危机爆发后,人们看到了在微观经济学领域不能解释的经济现象。随着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宏观经济学逐步确立并快速发展起来。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条件下对于经济的均衡和要素的配置问题,那么宏观经济学就是研究整体的国民经济体系当中所发生的经济的均衡和要素的配置问题。也就是说微观经济研究的是经济个体,而宏观经济研究的是国民经济的整体。对于经济活动主体来说,微观经济更多考虑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研究宏观经济学更多的是为给政府提出建议并把握全国经济情况。 宏观经济学是把社会中经济活动的总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而分析国民经济当中的各种有关经济总量和变化的问题,主要研究国民总收入、总体消费、就业率、国民经济增长和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由此看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似乎跟个体的关系很小,且传媒在其中能起到的作用有限。其实不然,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都是通过传媒进行的。传媒作为传播工具,传播信息是其最根本的功能,且传媒不单单是一个传话筒,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更需对信息进行解读,让每个受众都可正确认识政府的决定。宏观经济并不是单独作用的,宏观调控必然影响到微观经济,所以政府信息并加以解读是传媒的责任。正确认识并进行宣传,使之产生正面的社会影响是传媒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义务。且政府进行调控的依据不完全是政府部门作出的统计,对于就业、消费等一系列问题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由传媒报道获得的。传媒关注社会变化,通过各种手段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报道,不仅是让人民群众了解社会,也是政府部门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只有对整个经济社会进行充分了解,政府制定的调控措施才可维护经济安全,保障国民经济正常发展。 对于在宏观经济环境下进行的一系列调控措施的实施及其效果,传媒也起到了监督与反馈的作用。政府部门所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传媒是有监督责任的。政府的政策与措施是否得当,传媒也会把社会的反应及时回馈,使之适时作出合理的调整。可见,传媒对经济社会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决策,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调控的措施。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传媒传递着政府、国民、社会之间的经济信息。传媒不仅为经济安全提供保障,高水平的经济报道还可促进国家经济生活进入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的良性发展。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就可看出,传媒在宏观经济环境下对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三、国际经济学视角下的传媒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不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主要考虑单一国家内部的经济问题。而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需置于全球化背景下才能有较全面的认识,所以对国际经济学有关理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日益重要。现代的国际经济学可以说是结合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之上把经济学的视角放到了国际环境下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受客观经济规律和市场的制约,也都有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区别在于,国际经济学更加注重在国际范围内讨论资源的配置问题。 国际经济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研究的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关系即世界经济体系与经济组织。这些贸易、金融和组织的问题一旦置于国际背景下,要比在一国之内的运行复杂很多。受到各国法律、文化、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同时受控于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和各国贸易、金融的国际政策,使得国际经济学看起来要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更为复杂。 但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没有脱离经济学理论,对国际经济学的研究也不能脱离生产、消费、市场、政府等因素。它只是由对单一国家的研究转向对国际整体的研究。这就使得传媒的重要性更加提高。没有传媒对整个世界的观察,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也就脱离了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说,当把经济安全问题放到国际化环境下时,对信息的需求更多更全面。 如上所述,国家经济安全必须以全球化视角来分析。这就要求传媒自身从规模到素质等各方面不断提高。传媒产业的发展须跟上国际环境的变化,否则就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这方面说,传媒也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 特别是近些年,传媒产业随着相关技术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产生了一些大型跨国传媒公司。这些公司主要形成于西方国家,掌握着世界问题的话语权,使得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从国际经济学的视角看,就是信息的不完整或不平衡。这也使得我国经济容易受到威胁,国家经济安全不易得到保障。西方发达国家利用雄厚的资金加上强大的传媒力量,为自己在国际贸易、金融等问题上,甚至于在国际经济组织当中争夺更大的权利。 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是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简称。它的出现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境外资金的进入对国内经济是一个刺激,可起到推动作用,但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安全问题随之受到影响。 2007年5月24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就中国股市过热进行的分析及提出的警告。他认为中国的热潮是短期的,在以后的某个时候股市会出现大幅度下跌。这个报道出现后,国内很多媒体相继对此进行报道,其中还包括国内的主要财经传媒。 2007年5月30日凌晨,一条震撼中国的重磅新闻出现在中国的三大门户网站上。这条新闻是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号称中国最大财经门户网站的和讯网是这样记录这一天的: 股指从5月29日的最高点4335点,一路下滑……创下了2007年中国股市暴跌之最。 B股跌幅更深。 沪市当日仅有1只B股上涨。 可以看到对于这次股市大跌的预测,格林斯潘是非常准确的。且有消息证明,QFII也的确从中国提前撤出大笔资金。这一举动和炒作房地产不同,在唱空的同时也确实是在做空。再分析一下QFII唱空做空的原因,“即由于受到资本管制等种种限制,境外资金在本轮牛市行情中并没有充分受益,并且如果大量境外资金涌入到国内以后,疯狂上涨的指数也给QFII们建仓带来了困难。所以,通过唱空来阶段性打压股市,为其自身的操作提供‘方便’,也就成为一种比较可行的选择”。 由此可以看出,外国传媒与QFII相互配合,达到了自己的利益诉求,更通过这些经济大师的话语权来左右了中国的财经报道,并成功左右了中国的金融市场。这就对中国的经济安全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样在人民币升值、鼓吹中国房价泡沫等方面,也为大量热钱的进出大造舆论。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外国传媒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是为外国的经济利益打算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媒与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传媒与经济安全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根本上讲,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问题,而传媒恰恰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在这些经济问题当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且越来越国际化。当经济安全的问题日益重要时,传媒在满足国家经济安全、(下转第61页)(上接第58页)促进经济增长这些问题上的作用也更加重要。从经济学层面上看,传媒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且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而传媒想要发展也需要稳定的经济环境,这也就对经济安全提出了要求。可以说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可使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反之则相互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国家整体发展受到阻碍。 传媒经济学论文:浅析传媒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架构 【摘 要】传媒经济学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与新闻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传媒经济这门新兴学科。传媒经济学有两个核心词汇,即“传媒”和“经济”,这表明传媒经济学研究是跨越传播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的双重研究,因此,其理论体系相对来说更加复杂、多元、多面,不少学者专家都对其进行了细致全面的研究,为明晰传媒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传媒经济学;概念;研究对象;理论范式 传媒经济学是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是传媒文化跟随时展的最新成果。现代社会经济现象成为新闻传播业关注的焦点,促使传媒业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传媒经济是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经济现象,并且越来越成为主流的社会经济现象,传媒产业也逐步成为各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1]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大背景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产业链的延伸、管理制度的升级、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传媒行业自身的转型与改革等等,都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学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下文从传媒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等方面简要介绍传媒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初步建立起传媒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架。 一、传媒经济学的概念界定 传媒经济学理论研究跟随传媒行业的发展而兴起,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就将“传媒经营管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必修课,开启了国内对传媒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大门。但由于传媒经济学涉及多门学科,加之其为新兴学科,缺乏充分丰富的研究材料,国内外学者对于传媒经济学的概念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我国真正开始关注研究传媒经济学则是近20年代的事情,随着国内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传媒产业的新要求以及受到国外先进传媒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影响,点燃了我国对传媒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热潮,不少专家对于传媒经济的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例如周鸿铎在《传媒经济导论》中指出传媒经济是研究人们在传播活动中所支配的各种资料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利用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以传输信息为主要任务的各种传播媒介的传播活动的投人与产出的比例关系, 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各类经济活动及其运行规律。媒介经济学理论可以使媒介经营管理人员了解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耗费最小的资源来实现同样的社会效益目标, 而社会效益目标是媒介经营的一个约束条件。众多学者都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引发了人们对传媒经济学的重视,为今后全面深入地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媒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 “规定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必须概括学科的实质,体现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显示与相邻学科的联系与区别,简明扼要地为学习这门学问的人提供一个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2]每一个发展的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传媒经济学当然也并不例外。从传媒经济学的名称我们不难看出,概括来说,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传媒学、经济学、传媒产业发展运行引发的经济社会影响等等,因此传媒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向与经济学是基本一致的,但因为传媒经济作为新兴学科的限制,以及受到时展,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传媒经济学又具有和经济学不同的特性。 首先,无论是哪个研究学派,对经济学的研究旨在围绕“产业”来合理配置有限的社会资源,而对这种“产业”关注与研究的默认前提是承认收益与投入是成正比的,“在生产技术不变和一些投入为固定时,增加一种可变成本投入所增加的产量(边际产量)递增,但如果这种投入一直增加下去,所增加的产量就会递减,甚至成为负数。这是因为开始时,可变成本增加使固定投入得到更充分利用,但如果一直增加下去,固定投入已得到充分利用后,可变投入的效率就递减了。”[3]但是传媒产业并不适合这种默认规律,传媒产业是初始高“生产成本”,后期低生产成本行业,其实道理也非常简单,比如各种传播媒介,电视、广播、报纸等等生产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但后期复制成本却十分低廉,特别是对网络科技发展普遍性如此之高的现代社会来说,媒体复制的成本几乎为零。 其次,一般产业要保证其健康长期有效地科学发展,就必须要求经营者或者是管理者时刻保持冷静的态度,消费者相应也会沉着思考自己究竟需不需要这种东西,购入后其使用价值是否与其价值相符,因此,一般产业的生产、管理、消费环节都极具节制性,更多关注的是各个环节的有效收益。传媒行业并不是如此,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评判经常会出现误差,比如一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问世,可能只会有少数真正需要的人才会购买,但是对于生产者(可以使作者或是出版社)来说,这本书的发行可以改变文学的发展轨迹,或是开创某一领域的先河,其社会价值与长期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再次,一般产业的价值衡量往往是看得见的,使用材料的优劣,消费者需求的多寡等等都直接影响的产品的价值,并且体现在“价格”上。传媒行业作为一种特殊行业,价格与价值并不能完全划等号,比如一份报纸的价格并不能简单用纸张的成本作为标价标准,电视、电影、广播、网络等等的价值实现更多的是通过其“社会价值”来实现的,是可以没有价格的,“没有价格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直接连接,通常纪录消费者对攻击进行选择的手段就会有重要失灵”。 [4] 三、传媒经济学的理论范式 《2010 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根据2010 年2 月为止收集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2009 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4907.96 亿元,比2008 年增长了16.3%。[5]传媒经济学由于产生的社会背景的复杂性以及开放性,融合经济学与传媒学甚至管理学在内发展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负责学科,因此,传媒经济学可借鉴多种学科理论并结合学科特点建立起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 1、本位研究 传媒经济学极具学科独特性,不能单一地用经济学理论或是传媒学理论作分析,我们可以多去关注传媒经济学本身的学科特征,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一些有研究意义的重要课题。 2、结合产业经济进行传媒经济研究 侧重于研究传媒经济学的经济作用,将市场,产业结构,产业融合、产业布局等等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重点,去分析市场经济下传媒经济学的独特发展状况。 3、结合传媒和管理进行传媒经济研究 传媒经济学中有充分可供研究的管理与传媒因子,比如传媒产业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经济动荡对于传媒产业的影响、生产者在传媒行业中的经济作用等等都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成长起来的传媒经济学具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加强对传媒经济学的深入探索研究,不断规范研究方法,增设多种研究方法,为建立完善的传媒经济学理论提供有利条件,指导我国传媒产业健康茁长成长。 传媒经济学论文:浅析系统经济学视角下的传媒产业组织 摘要: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传媒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大多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它的分析结构是一种比较微观的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体系。但实际上传媒经济学领域具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体系结构和产品属性,而且随着网络传媒的不断发展,这种研究方法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相关学者对传媒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争议性。本文就在系统经济学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的传媒产业组织进行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系统经济学;传媒产业组织;经济系统;传媒经济 一、传媒产业在市场中的发展 传媒产业经济运行最关键的部分就是传媒企业,传媒产业的系统可以通过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所以不同的组织结构需要有不同的企业主体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系统经济学认为,市场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就是产业结构内不同的个体,也就是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种就是传媒产业针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形成的自组织形式。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传媒产业也出现了巨型化、经营范围多元化和销售市场全球化的转变。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传媒市场在保持高度集中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巨大的市场波动。这种状况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根本就无法进行解释,因为这种理论认为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是获得最优产业结构的基础性条件,集中程度不高的市场结构根本无法实现规模生产,只有一些经济寡头和市场垄断的结构才具有规模生产的条件。但是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却表明,在它们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各种规模的企业都广泛存在,而且并不是越大越好,最好的例证就是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的合并失败。所以,在这里笔者采用系统经济学理论来对此进行分析。 采用系统经济学在对传媒产业的生产系统进行分析时,只需要从系统内部成员数量的变化、内部成员性质的变化和群体数目的变化等三个方面就可以对它们的系统内部进行动态分析。从传媒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它的宏观动态特点表现为:传媒产业的规模分布大致呈现帕累托的形态,它们具体的分布情况会随着它们产业的生命周期的阶段而有所不同。例如报纸媒体正慢慢衰退,所以很少有新开办的大型企业,但是在网络媒体这个新兴行业内,几乎每个月都有企业的重组、合并或者是倒闭。目前我国传媒企业在市场上的发展特点用系统经济学来阐述就是:由于传媒企业之间的创新能力不一样,所以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宏观表现就是该产业的市场结构。 二、传媒产业的竞争 按照产业组织的观点来看,竞争是用来分析某个行业内公司的数量和相关产品类型的一个概念,市场结构竞争最为激烈的可以称之为完全竞争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公司会提供大量同质化的商品。反之,竞争力最弱的则称之为垄断市场,所谓的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在系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本文将考察传媒产业之间为抢占消费者、资金流和广告收入等进行竞争的情况。因为传媒产业的竞争不仅存在行业之间的竞争,还存在跨界之间的竞争。引入系统经济学的观念会让媒介之间的这种竞争分析由复杂变得简单。 根据系统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发现,传媒产业中存在着非常广泛的层级系统。这些层级系统是由很多子系统按照等级的关系组织起来的。在对传媒产业的竞争模式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会按照由高级到低级的层级结构来进行分析。 (一)全球化的竞争。在全球化的竞争之中,传媒产业的竞争对象存在于世界范围内。在十几年前,联合国和联合国的科教文组织在国际性的媒介竞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制定了各个国家媒介竞争的相关政策。目前,这些政策已经被很多世界性或者是区域性的组织决策所取代。例如,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各个国家需要开放电信市场,使得中国的传媒产业受到了外来的竞争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国营和民营之间的竞争。在这个层级中,国家的媒介政策和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影响传媒产业竞争的主要因素。我国的媒介政策应该是为传媒产业发展服务的,所以应该为传媒企业设置一定的竞争参数。我国的经济状况决定了我国的传媒产业所能够使用的资源情况,媒介的所有权会对国家内部的竞争起到催化作用。最典型的例证就是美国的媒介政策,它处在两个极端中。由于1996年电信法案撤消了对媒介所有权的制约条件,所以美国的传媒产业发生了大规模的兼并和收购。反对撤销限制的人认为兼并会导致寡头垄断的产生,而支持撤销限制的人则认为这有助提高企业的个体竞争费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这就是两个极端,没有一个中间过渡的过程。除了媒介政策和国家的经济状况之外,国民经济的现状也是影响传媒产业的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经济环境的好坏能决定传媒产业运行的宏观经济因素。例如,在经济萧条时期,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传媒企业的发展形势会直接影响传媒企业广告的收入量。 (三)传媒行业之间的竞争。这个层级的主要内容就是行业之间的比较。传媒产业在进行内部竞争的同时还要面临来自行业之间竞争的压力。运用这种层级分析的方法,我们找到了一种能够分析传媒产业和其他行业进行竞争的方法。其实,竞争广泛的存在于产业之间和有很多产业所组成的群落之间。所谓产业就是一个群体或者是具有相同属性的企业结构。在这个产业之中,企业之间的相似度要高于其他产业的企业。对传媒产业来说,它是可以通过技术,尤其是生产技术来进行判断的。我们假设如果所有的媒介都是以数字化的形态呈现出来,那么用生产技术就可以让它们的每一个产业都变得非常清晰。 三、传媒产业的创新 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看来,产业的创新只需要经过两个周期就可以完成,即知识理念的创新和生产工艺的创新。这种观点认为,当产品的形式确定之后,竞争的压力就会由产品向生产部门转移。在系统经济学的理论看来,创新的周期有四个阶段,它的基本原理是在宏观的经济系统中,产品的多元化和市场的多元化进行的一种交替演变。这种观念认为,产品的创新需要由动机、机会和方法的共同引导,如果企业管留着对生产效率的不满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自觉克服身上的惰性,产生创新的需要。随后,在产品市场的调查中,管理者发现消费者有新的需求,并伴有新技术的出现时,需要进行仔细鉴别,然后在企业或者个人的范围之内用各种方法进行检验,让创新的意向经过广化之后再经过不同的情景进行区分。当产品生产完成,需要进行市场推广时,管理者应该首先将创新的思路和理念从意识层面向转化为可以进行整理的知识系统。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传媒产业的创新在广化阶段,就是要将原本比较模糊的想法使之具体化、标准化,方便进行逻辑整理。 这种模式具体到传媒产业,比较常见的标准化生产和规模生产并不意味着垄断制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由传媒产业的产品性质所决定的。因为传媒产业的产品在进行标准化生产的过程中,允许它们之间较大的差异化,这也是传媒产业产品所特有的。例如现代各大电视台都会设立一个频道的总监制,但是每个监制如何实现对频道把控的方式是非常自由的,而且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地方特色。整个栏目组的成员通过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和创造力就能打造一个非常优秀的节目创意,但是这也要建立在遵守相关专业标准、保证质量的基础之上。同时,传媒企业还可以通过购买其他的创意产品来达到自己创新的目标。而且因为传媒产业的特殊性,使得它们能够充分挖掘出创新产品中的潜在价值,实现价值的突破。根据我国目前的传媒产业现状来说,进行创新的大多是一些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因为他们缺少足够的营销能力和条件,所以只能选择不断创新,让自己和大企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并能从中获利。所以,这种价值的创新就实现了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动态协调。除了价值创新之外,传媒产业的技术创新是它们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在传播创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宣传的方法,如果创意不能得到有效的扩散传播,就很可能导致该项技术创新的失败。 综上所述,传媒产业具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特点,是信息化产业中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之一,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我国已经将传媒产业的结构调整列为扶持对象。传媒产业的组织结构和变化推理都是建立在系统学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笔者希望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传媒经济学论文:浅谈传媒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探索和未来的发展领域 从我国当前传媒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传媒实践的发展优先于传媒经济理论的发展。而随着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也为我国还不甚完善的传媒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更多的研究课题与研究方向,与此同时,还为我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从传媒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入手,针对当前实际,提出优化当前国内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具体措施,旨在不断加快传媒经济学发展,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传媒经济学研究方法广告购买指数 根据《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的相关资料表明,截止到2009年,我国传媒产业其总生产值已高达4907.96亿元,与2008相比,增加了16.3%个百分点。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怎样优化传媒资源日益成为了当下一门显学,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在传媒经济领域的研究理论、方法与对象等框架上的发展也较为多样化,众说纷纭,而这种情况也促使其在固有的研究深度与广度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加强,除此之外,随着当前传媒行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出现,而一切问题的出现,都迫使我们必须不断优化传媒经济学理论,以此促进传媒经济行业整体发展。 一、传媒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方法 不同类型的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方法。而就传媒经济学来说,其研究方法则是一般经济学方法具体在传媒领域当中的运用手段,且同时将传媒领域其特殊性引入到当中。一般而言,传媒经济学其基本的理论体系与经济理论形成的过程也是相符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确定经济变量的定义,且提出相关假设条件。第二,根据这些假设与定义,提出相关假说。且基于相关假说,提出对于未来的相关预测。第三,用事实来证明预测是否合理,如果预测与理论不相符合,那么这种假说就可判定为错误,要么进行修改,要么就放弃。 关于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独特性,其一就是不能照搬一般经济学理论的框架,我们必须要基于一般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引入相关的被抽象掉的现象与因素,从而确保理论与现实相贴近。Ramstad基于架构的绩效、行为、结构、基本条件以及政策之外,还增加了媒体使用者,主要包含消费者与广告、媒体产品元素,主要包含分销过程、媒体内容与媒体形态等两大主要的要素群体,以此勾勒出更具弹性与灵活性的传媒分析框架。 传媒经济研究的特性之二就是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在研究当中的关系。一般而言,实际分析就是将价值判断摒弃,只对经济自身的内在逻辑与客观规律进行关注的一种研究策略,要解决的问题是“是什么”;而规范分析通常是将价值判断作为基础,进而提出某些判断标准作为衡量事物好与坏的标准,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一般经济学领域都将规范分析同实证分析分开来进行,但由于传媒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性,因而在实际当中很验真正将二者区分开来。一般来说,正的外部特性有益于社会发展,而负的外部性则对社会有害。因此,在传媒经济理论研究当中,在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进行有机结合,建立一种基于规范模式之下的一种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合二为一的模式。 二、强化当前国内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具体措施 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当前许多高校也已开办了传媒经济理论相关的学位教育,因而,对于我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也更趋于规范化,传媒经济的发展也将随之不断发展。为此,根据作者相关实践经验,现总结出以下对策和基本思路来加强加我国当前传媒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第一,将传媒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历史之间的关系厘清,这也是研究传媒经济学的基础与起点。第二依据经济学的分析模式,建立传媒经济学理论框架。并且将相关的数学研究方法与哲学研究方法与之相融。第三,在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当中,不断深化对于传媒经济学的探索,这也是研究传媒经济学必须具有的战略性高度以及科学化的态度。第四,从我国传媒产业自身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传媒产业所面临的以下问题,服务于传媒实践。首先比如信息传播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所带来的赢利模式与传媒管理的变化。其次,随着政府不断放松的管制与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加强对组织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探讨,尤其是电信与传媒之间相互融合的问题。基于营销有效性与传播认知的有效性之上,对相关的广告购买的指数进行分析,一般而言,以阅读率或者是收视率为基础的当代广告营销策略,它的依据就来自于认知的有效性。而从营销层面上来看,营销有效性更具意义,因而将传播营销的有效性作为基础的现代广告购买指数进行分析会具有更为明显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五,加大不同领域学科的整合力度,促进传媒经济学健康快速发展步伐步伐。从传媒经漳学的构成来看,它是一门经济学与传播学交叉的学科,对于它的研究,需要集合管理学、经济学与传播学等学科,因此,对传媒经济学实行交叉研究极为重要。 总的来讲,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处于不断发展与演进的学科,它的框架应该相对较稳定,且其基本结构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就当前而言,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各方面还不甚完善。笔者期待我国能够尽快完善当前的传媒经济学理论,不断推动我国传媒经济产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传媒现代化水平。 传媒经济学论文:传媒经济学视角下的公交移动电视经营 摘要:从经济学上的定义来看,电视媒介提供的电视节目是一种经济产品,电视媒介是生产出品的生产单位。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方式下,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两者是相适应协调发展的。公交移动电视作为电视的一种,它的产生与发展也在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中。它的产生体现了供需关系的相互作用,它的运营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传媒经济学;公交;移动电视;策略 1 引言 将传媒经济学与公交移动电视的经营联系起来有利于通过把握传媒市场运作规律,准确预测公交移动电视产业的市场行为所产生的效用,并进一步指导其发展方向。在传媒经济学的视角下,讨论公交移动电视起源、发展以及产业进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将具有更开阔的思维视野以探索产业经营之道。 2 公交移动电视的现状 公交移动电视属于垄断竞争市场。这一垄断竞争市场的共同特点是,市场中的参与者个数是很多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竞争性的但不存在具有绝对决定性的寡头。其次,它们向受众和广告主提供的信息产品虽然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还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差别,因此又具有一定的垄断势力。再次,存在具有明显长期性的进入壁垒。实际上,任何情况下潜在的新的媒介进入者都需要时间和资本,这个进入壁垒的界定几乎包括了媒介的所有行动。 2.1 公交移动资源的优势分析 2.1.1 传媒资源优势 传媒所凝聚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是传媒经济的价值所在。整个受众的注意力始终处于一种“买方市场”的优势地位。能够将受众资源凝聚起来的“注意力产品”的价值只会越来越高。[1]“长尾”定律实际上是统计学中幂律(Powe:Laws)和帕累托分布(Pareto)特征的一个口语化表达。“长尾理论”认为,只要渠道足够大,非主流的、需求量小的商品销量也能够和主流的、需求量大的商品销量相匹敌。[2]那么,“长尾理论”适用于公交移动电视市场吗? 根据中国权威调研机构在杭州、大连、青岛等地的调查数据表明,乘坐公交车的乘客,平均家庭月收入4731元。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数据,一方面,4000~5000元月收入的家庭是构成国内城市家庭的主体,市场基数非常大;另一方面,4000~5000元月收入的家庭实际上已经拥有有每月超过2000元的可支配收入。按照“长尾理论”,就抓住这些人群,进行重点宣传,影响他们的消费选择,那么所取得的收益往往要大于由少数高收入人群所带来的收益。因此,这一模式最适合的产业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快速消费品等品牌广告。从这一角度来说,实际上各大移动电视运营商所采用的策略是符合这一市场分析,并已取得良好反馈的。 2.1.2 广告影响力优势 媒介的影响力是媒介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而借助某种传播手段向受众传 递某种信息而对社会所发生作用的力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的最大影响往往来自于“规模影响”媒介的规模经济效果来源于大规模地生产、传播信息产品允许使用更有效率的设备和技术、采编、经营管理人员在专业化的工作过程中也可以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从而导致平均成本的下降。因此,同质的竞争中,传媒比拼的是各自的规模经济最优化。其次,传媒比拼的才是各自的传播效果。 据AC尼尔森在上海地区的调查,平均每位乘客在公交车上停留的时间为26.5分钟。而新生代调查机构抽样调研出来的数据是,工作日,公交乘客平均在公交巴士上停留的时间是犯分钟,非工作日,在公交巴士上停留的时间为29分钟。北京市民平均每周花费在公交上的时间为5.18个小时,年运营总人数近50亿人次。“行驶中的公交车”这一传播环境具有相对的封闭性。[3]在乘车途中收看公交移动电视节目,乘客受众是无法回避的,也没有收视选择,处于被动收视收听状态下。公交移动电视这种封闭的收视空间,强制性收视,节目内容的不可选择性有利于避免信息流失。从传播效果上说,遥控器是广告最凶恶的杀手。 与家庭电视客厅休闲性、受众手中拥有遥控的自主权相比,公交电视受众选择继续收看广告的比例高达八成。另一方面,处于封闭的公交车空间里对于被动收视的受众来说,失去了家庭电视收视的选择性。这一信息获取模式具有强制收视的特征。但同时,公交移动电视也会因为提供“单一信息网”和“被动性消费”而导致电视的非人性化的使用。 2.1.3渠道优势 在我国媒介产业的起步阶段,渠道一度成为极其短缺的资源。谁拥有了这一稀缺资源,谁就是市场追逐的对象,谁就拥有传播市场的霸权地位。即是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传播市场上的渠道资源以几何基数的增长方式爆发了。信息传播渠道的数量、规模、种类,都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增递。以电视传播为例,上星频道管制的进一步放松、电视直播卫星的即将升空、宽带在线视频的普及、3G的商业化应用等等。所有人们熟悉的传播影响力的产生方式以及市场盈利模式都遭遇了空前的挑战。在传播渠道大规模扩张的北京下,传统的传播管制的力度和效能会有一个平均化的递减;而过去堪比“黄金”的版面和时段等等都会因其“过剩”而逐渐变得价格贬值。从传播效果来说,无论是舆论宣传的那种“媒体联动”还是广告投放的那种“集中轰炸”,其传播效果都在明显递减。 2.2 公交移动电视经营面临的困境分析 2.2.1 传播效果问题 尽管公交移动电视在“封闭环境”下取得的强制性单向传播效果得到了市场的验证,但是对于这一效果的取得,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在这一传播环境下对于电视的非人性化使用、传播过程中的噪音是公交移动电视面临的预期欠佳的传播效果。公交车到达每一站都需要报站以便乘客上下车,这样就必然会覆盖公交移动电视节目播出的声音,导致一部分无法观看屏幕“听电视”的乘客无法接受到完整的节目信息,从而造成一定的信息缺损。另外,户外广告的黄金地段,广告往往容易扎堆,挤作一团,包括车厢内的车体广告、招贴广告。严重影响了移动电视广告对于受众的到达率和记忆度,分散受众的注意程度。这些信息的拥挤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 2.2.2 内容缺失 由于政策上的限制,目前移动电视运营商不享有内容采编权,其节目内容供应采取制播分离的规定。因此各大移动电视运营商无外乎都采取两种模式。一是广电运营商模式,将移动电视接入本地有线电视网,实现电视节目的传输,由广播电视独立完成内容的制作和传输。二是合作运营模式,主要是传媒运营商与制作机构合作。这种模式采用数字广播技术,通过直播方式收看,广电部门主导运营,移动运营商提供用户管理,制作机构仍然主要以广电系统为主。前者是“背靠大树好乘凉”,以东方明珠移动电视为例,它享有众多上海文广集团旗下内容制造的资源共享优势。因此在节目内容上,东方明珠实现了当之无愧的“内容为王”。后者是市场决定需求,移动运营商需要与内容制作单位形成一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内容提供上极大程度的依赖这一渠道供应,如巴士在线和CCTV移动电视的战略合作。 2.2.3 盈利模式单一 谈到公交移动电视,广告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公交移动电视的赢利点,除了广告,还能走什么路?目前的中国公交移动电视还没有第二个选项。这就说明公交移动电视的赢利模式是单一的,是需要不断完善的。 北京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有限公司在这方面上作了一些尝试。他们制作了利用手机短信互动的娱乐节目,希望通过和移动运营商分账的方式增加收入。其实这也是传统电视媒体早已开发成熟的思路之一,而移动电视受地域限制,远远低于传统有线电视频道的收视率,这一天然缺陷,使得短信收入只能成为广告收入模式的补充。 3 公交移动电视经营的应对策略 3.1 注重实施品牌战略 ①“造星策略”形成关注度与影响力 移动电视要重视“造星”,即制造自己的明星系列,比如,适时推出移动电视自己的“首席编辑”、“首席主播”,结合栏目推出“首席营养师”、“首席导游”、“首席导购”等等。“造星策略”不仅在企业内部可以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对外也可以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这些由移动电视自己培养和打造的嫡系“明星”们以其专业素养和自身魅力来吸引受众,利用明星的亲和力来获得观众们的情感认知,同进而营造移动电视的口碑,同时这些明星所带动的品牌栏目,都会提升移动电视的品牌价值。 ②“营销策略”制造公关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度 媒介的公关是传媒与其社会公众之间全部关系的总合。它有利于传媒与社会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树立传媒形象,提高传媒知名度。对具有鲜明地域性的移动电视来说,可以争取主办、协办群众性大型活动和大型比赛,争取已经具有很大市场效应的大型活动的冠名权。同时,可以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向全社会征集移动电视内容的策划方案,或者举办移动电视“首席男、女主播”大赛,移动电视就可以是大赛的唯一播出平台,不但收获了主持人,聚集了人气,也取得了很高的社会价值。同时频道ID,口号的召集也可以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为市场客户度身定做系列性品牌活动推广方案,并有效实施,以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 在品牌推广成功并树立起自身品牌之后。[4]公交电视可以通过自身的品牌价值,进行品牌延伸。品牌延伸是媒体完善经营的有效方式之一。著名的“迪斯尼”案例告诉我们,通过产业化运作和知识产权的延伸、保护,把形象品牌转化为商品品牌,以形象品牌的观众年龄段为衍生产品的目标消费群,通过商业模式的设定,提升出产业的最高附加值。 ③分众定位 对于公交移动电视产业来说,做好受众调查了解受众基本面的情况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公交移动电视针对市场需求不断作出调整,创新和升级。也有利于提高广告客户的广告投放的有效触达率,是一个双赢的选择。数据显示,东方明珠移动电视的主要收视群体为18至40岁的社会主力消费军,占总数的52%,而月收入在3000以上的市民占总数的52%。学历为大专以上的市民占总数的78.3%,受众的男女比例为男性60.5%,女性39.5%。这群社会主力消费军,年轻充满活力,乐于追求新事物且学历高,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希望通过东方明珠移动电视获取大量资讯信息及可信赖的商品信息。[5] ④完善产业链 目前我国传媒产业的内部产业链己经基本形成,但在产品营销环节上还存在问题。以美国电影产业链为例,其产业化本土水平比较高,本土票房约占30%,海外市场约占30%,后期开发约占40%,包括游戏和各类产品的特许经营权。把每一个市场充分做足。如好莱坞的公司一直把打造链条作为自己取胜的秘诀之一。他们在市场中磨练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和策略:首先是打造精品;然后是广泛的放映演出或出版;接着做成相关的礼品;下一步做成游戏软件;然后给拍摄地带来旅游收入;接着做成DVD或录像带;然后再是游形象专利的有偿转让。有人把这种做法称为“滚雪球”,这其实是传媒的一种“链式”开发。 3.2 加强节目内容的优化 受众调查中所提到的缺损噪音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移动电视节目信息的传播效果。针对这一弊端,笔者认为准确合理地使用字幕补充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广告外的节目都应该配备字幕播出。首先字幕可以保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当受众在收看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时,公交车到达站点需要报站名,节目的声音就会被切换成报站声。这样车内电视就会出现短暂的“失语现象”。即使受众此时正在全神贯注地收看节目,信息传递就会损失一部分甚至中断。此时,字幕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字幕能够弥补声音消失所造成的信息缺失,保持信息的相对完整性和准确性,维持受众的收视注意力。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声画同步时也需要字幕的参与来减少周围环境噪音带来的收视干扰。其次,可以增加字幕频道,加大信息容量。如果在电视屏幕一侧滚动播出各类字幕新闻,如气象信息、交通路况、预警信息、突发新闻、重要时事等。字幕就形成了另一个信息通道。不仅增加了信息容量,也实现了受众在公交移动电视单一频道下的双重收视选择。 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应该包括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五个要素。其中,受众的反馈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公交移动电视这种单向传播模式,忽视了受众的反馈,破坏了信息传播系统的完整性,直接影响传播效果。互动环节的缺失,是公交移动电视单向传播的缺陷。为了避免这一弊端,公交移动电视可探索多种途径,以便顺利的“倾听”来自受众的反馈。互动,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需要的是受众的积极参与,以达到接受传播效果的目的。因此多平台的开拓,比如观众信箱、观众投稿、公益活动等形式都可获得第一手的直观材料,以便接受反馈信息,提高传播效果。 3.3 战略合作联盟强化竞争力 媒介市场战略联盟的出现与竞争环境的演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论实力多么强大的媒介也很难在各个方面完全靠自己,需要借助其他丈量来实现快速的增长,增强盈利能力,从而促进了战略联盟的产生。 中国移动电视协作体是由中国境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级市以上的广电系统移动电视运营单位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组织,其成员包括中国教育台,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巧个省级移动电视和北京、重庆、天津、广州、深圳等18个市级移动电视。[6]各地移动电视采取异地联播、节目置换、广告互换等方式合作。在此基础上,各移动电视公司的节目可以互换,既丰富了节目源,又节约了制作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分销全国性广告投放。众所周知,单一的创收模式很难使移动电视产业形成霸主龙头,广告收入独挑大梁的局面逼迫移动电视公司们寻求良方,扩大传播范围,提高有效收视率,吸引广告商宝贵的注意力。用整合的办法成立协作体也许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传媒经济学论文:传媒经济学视域下“走转改”的效益及其实现 2011年8月,中央主管部门发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倡议。然而,“走转改”并不只针对新闻战线,而是面向整个传媒产业、文化产业。因为随着当下传媒业转企改制推进,越来越多的传媒机构进入市场,在传媒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起来,打造出既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又以人为本、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品,是传媒产业重点考虑的问题。而从传媒经济学角度来看,“走基层”是通过融入基层,更好地尊重群众(即广义的受众、传媒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了解民众的生活生产和需求状况;“转作风”是要求传媒建立与受众平等的关系,努力满足受众的合理需求、维护公共利益;“改文风”意味着要提高传媒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加优质传媒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提升其对受众和社会的效用。 “走转改”的社会效益:有助于传媒产业履行社会责任 1.沟通政府与基层社会,减少信息不对称 “走基层”不仅要求传媒机构完善传媒产品的城乡发行和销售网点,建立传媒公共服务体系,还要求记者编辑等采编创作人员“接地气”,通过在基层走访,全面了解、真实记录以及向全社会客观传播基层的发展现状以及底层民众的安危冷暖、所思所想,将存在的相关问题反映出来并传达给政府部门。这在2012年新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农民工杨立学讨薪”、“农民工邵全杰春运买票”等走基层节目中得到体现。关注弱势群体、重视民生问题,“走转改”有助于提高舆论引导力,在基层社会和政府间搭建沟通桥梁,促进公共领域和意见自由市场的形成,减少信息不对称。 2.规避市场机制的失灵,降低负外部效应 传媒产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但外部性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正外部性体现在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传播并让受众了解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增加社会知识存量、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等;负外部性则表现在错误引导舆论、传播不健康的内容、导致社会的“三俗化”等。特别是在传媒市场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失灵经常发生,如过度迎合消费者的不正当需求、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在市场经济下,中央主管部门提出“走转改”,是对传媒产业进行的宏观调控。通过这种政策引导,可减少市场失灵,让传媒在保持市场性的同时回归公益性,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起来,减少负外部性带来的不良影响。 “走转改”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传媒产业增强经营能力 1.生产优质产品,抢占稀缺受众资源 基层是传媒产品生产所需的创意的源头活水,传媒从业人员通过“走转改”,不仅能生产出独家新闻、重磅报道等有利于在传媒竞争中增加比较优势的拳头产品,也可以更真实地了解受众对传媒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偏好、需求状况,进而帮助媒体调整市场定位、改善服务策略,获取更多注意力资源。譬如,2012年央视在“新春走基层”报道中风格的转变,不但强化了其社会责任,也使其收视率猛增。据统计,央视新闻频道“走基层”报道在春节期间的收视率达到0.325%,比2011年提升了17%,比2010年提升了64%,《新闻联播》相关报道的收视率也比2011年同期提升了27%。①而受众群是传媒的重要市场资源,特别是在消费者选择空间较大、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是稀缺的。这种注意力资源通过二次售卖甚至多次售卖,决定着传媒的广告资源和经营收入来源。 2.拓展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传媒在“走转改”中积累的公信力、影响力,可转化为市场中的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作为“走转改”的典型案例,央视打造的传播中华美食文化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创下0.5%的平均收视率,还带来了广告、版权、海外发行等一系列收入,在出口过程中,其价格甚至卖到一分钟接近1万元,使央视纪录片的销售额比2011年增加50%。②借助“走转改”带来的“舌尖”品牌,央视还授权出版了同名图书、发行了DVD,而且还很热销。可以说,在“走转改”中,只要传媒产品质量过硬,在社会效益最大化之时,也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在这方面,2012年浙江卫视的表现尤为抢眼,其“推出的《中国好声音》,是以服务基层普通群众为宗旨,以传播公益文化为特色,高扬‘走转改’精神的全新媒体实践”,“栏目之所以受到关注,得益于节目主持人、偶像导师自觉降声调、改腔调,在舞台上流露真性情,和普通圆梦人、民间音乐爱好者打成一片”。③正因为此,《中国好声音》成为2012年最卖座的电视节目之一,借助广告、版权销售实现“一亿投入,三亿收入”的经济效益。 “走转改”中传媒社会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尽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具有上述效益,但在当下“走转改”活动中,存在传媒的积极性不高、管理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责任感仍较差等问题。要进一步发挥出“走转改”的价值,使传媒产业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政府相关部门应强化政策激励 针对一些传媒缺乏“走转改”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可进行宏观调控,建立相应的政策激励与政府监督机制。在经济手段上,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可以联合工商、税务、银行等系统,通过制定相关的税收、信贷、产品购销等优惠政策,对那些积极服务社会发展、公共责任感强、社会效益表现突出的媒体给予倾斜,如减免税收、加大补贴、提供信贷支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等。而对那些制播违规广告、蓄意捏造和散布谣言、传播低俗内容等危害社会且屡教不改的传媒机构,执法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视情节而进行罚款等相应的惩处。此外,还可通过树立正面和负面典型进行勉励和鞭策。 2.媒体应完善自身管理运营体系 要保证“走转改”的效果,媒体须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管理运营体系。一方面应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寻找符合自身状况的运作模式,做好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和业务经营;另一方面,可实施采编创作人员的培训制度,通过定期邀请业界精英和学界专家等方式,对传媒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其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并增强其市场意识、受众意识,以发挥出人力资本在媒体“走转改”中的创造力。同时,媒体自身还应完善绩效考评和奖励机制,通过津贴、福利激发从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因为当薪酬待遇提高时,工作人员一般更愿意改善工作态度,激发走基层、多出精品的热情,有利于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内容产品、提高产品营销和产业化的收益。 3.社会应加强对传媒行业的监督 社会对传媒行业的常态监督,有助于传媒企业提高服务社会、承担责任的意识。应拓展公众对传媒实施监督的渠道,鼓励传媒产品的消费者和普通公民对“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行为进行揭发举报,以鞭策媒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譬如,对于那些捏造虚假新闻、播出“三俗”广电节目以及生产和传播充斥色情内容与暴力思想等危害社会风气的影视剧的传媒机构,公众应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配合执法部门对此进行查处整治。政府部门也应通过开通举报热线、开辟投诉专区,畅通对传媒业的监督渠道,保障公民的监督权,以此督促传媒人“走转改”,肩负起服务大众、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责任。 传媒经济学论文:传媒经济学理论下的媒介认识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传媒业不仅有信息传播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巨大和潜在的经济功能。传媒经济这一概念逐渐在传播学术界和传媒产业界受到重视。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生产以及同传媒生产直接相关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经济运作规律。报纸和电视是传媒产业中的重中之重,也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传媒经济学理论的提出和完善,为媒体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更好地发挥优势和取得经济利益保驾护航。 [关键词]理论 西方经济 应用传播 电视业 一、理论认识 传媒经济学在国际和国内传播学术界均被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加以教授和研究,但是它作为经济和传媒的综合体并没有确凿的硬性定义,它是传媒产业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发展壮大的理论结果。有的学者侧重于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依据去定义和引导传媒经济学,有的学者则更倾向于把传媒经济学归结为应用传播学的实用范畴。传媒生产利用内容资源,通过创意与艺术活动进行创造性转换,使之成为人类所需要的思想、信息和娱乐的过程。在经济学学科分类中,传媒经济学即是研究传媒生产领域中内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以及由此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和人类福利的经济学分支。它构建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之上,致力于研究经济和金融力量如何影响传媒体系和传媒组织。 在以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传媒经济学理论,以及以应用传播学实用理论指导下的传媒经济学理论,我认为,这两种传媒经济学理论依据并不应该是互斥的,相反它们应该是互补的。两种理论依据都有道理,都是对传媒事业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发展的有力指导武器。传媒产业既然可以称之为产业,那么它一定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它也有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在研究传媒经济学过程中,顾名思义,既要重视其在经济学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又要重视其在传播学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 二、传媒产业与西方经济学 首先,在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当中,包括生产什么物品以及生产多少这种物品,怎样去生产,如何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等众多相关问题。传媒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被概括为,在传媒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上经济学中关于产品的问题的表现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会有哪些特殊的现象,以及怎样去注意这些现象,从而更好地利于传媒事业的发展。经过查阅资料,本人总结出了传媒经济学较之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些特殊现象。第一,一般产业遵循边际成本递增定律,而大部分传媒产业边际成本递减。所谓边际成本定律,即在生产技术不变和一些投入为固定时,增加一种可变成本投入使边际产量增加,但是如若持续增加这种可变资本的投入,将导致所增加的产量便会开始递减,甚至影响企业的生产。产量和成本有对应的关系,当随着一种投入的增加——产量递增时,其成本就递减;而当随着这种投入的增加产量反而递减时,其成本就会递增。有些学者认为,媒介产业并不一定完全符合这个规律,媒介产品属于高初始生产成本和低复制成本的产业,比如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音像制品、电子等。当媒介产品不断以复制等形式被产出的时候,其边际成本非常小甚至于为零,所以产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化,而传媒产品的“顾客”——受众会在这个范围内最大程度地获得这些传媒产品,这也是导致传媒产业大都具有“受众最大化”倾向的原因。 第二,在一般经济关系中,产品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一元产品市场”即产品从厂商到购买者的一次销售,而大多数媒介产品的价值实现,往往可以通过“二元产品市场”即传媒的二次销售理论。媒体第一次销售的产品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获得特定读者群的注意力,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群的注意力,获得广告收益。媒介产出的产品,参与了两个不同的市场——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这两个市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品在一个市场的表现会影响它在另一个市场的表现。传媒产业生产厂商例如报纸等,可以以低于生产成本很多倍的价格在第一个市场出售所产出的产品,但是可以在第二个市场里赚取意想不到的高额利润。通过这个二次销售过程,不但可以弥补在第一个市场里亏损的成本,而且可以使媒介赚取高利润。这种二次销售模式并不是说,除了传媒产业以外,其他产业全然没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哪一种经济产品像传媒经济产品那样明显地展现着“二次销售”的魅力。 第三,在市场经济中,一般产业遵循着价格机制。但是在传媒产业中,有些传媒产品是不一定遵循价格机制的,比如广播等。有些产业的产品价格与生产成本联系不大,比如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经济学范畴中的价格规律是指在商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当商品供大于求时,则价格呈现降低趋势,当商品呈现供不应求时,价格呈现上涨趋势。反之,当商品的价格降低,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加消费者需求,当商品价格升高时,又会使一些消费者望而却步从而降低对该商品的需求。我认为,传媒产品的特殊特点决定了它不一定完全按照这种价格机制规律运行,那是因为传媒产品中向人们传达的多半是精神上的满足,传媒产品对于其消费者——受众来说,它的使用价值是向受众传递信息,这种信息是通过精神层面的沟通传达的。因为人的精神层面一般无法用价格高低来影响其在受众当中的需求度,并不一定是一档节目的制作成本或者广告费用低,这个节目就会不受欢迎。传媒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流通,它的需求度基于其产品的内涵是否与其受众产生精神共鸣,这是传媒产业的魅力所在,也是传媒产业不同于经济关系运行中的普通物质商品。 当然,传媒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其中也存在着微小的不同之处,传媒产业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活跃的经济体,作为媒体人,在传媒产业的经济运行中,既要看到经济学知识对其的指导作用,又要考虑到传媒产品不同于一般经济商品的独特特点,我认为,传媒产品要能够满足其传递信息引领精神世界的使命,又要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这是作为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最好诠释。 三、浅谈传媒经济指导下我国的传媒产业(以电视业为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事业与以往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传媒事业几乎是完全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服务,是国家和党的宣传喉舌,全天播出或报道的内容完全以国家政策新闻为主。在1991年后,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加之中央对传媒媒介的“事业管理,企业经营”制度,给予传媒介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的生存空间,我国媒介也渐渐有了自己的话语声音,传媒产品开始丰富多彩,日渐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与此同时,媒介作为经济运行中的个体,也获得了经济运行中的一席之地,经济利润也随之而来。 电视业同报纸业一样,是信息产业群中的一种分支产业,组建产业性广播电视的集团是我国传媒事业发展的必然,也是市场经济成熟化的一种表现。狭义的电视产业是指,以生产制作、营销、播出、传输和发射电视节目为主的企业组织,以及统一市场上的相互关系集合。在建国初期我国最先成立的电视台即为北京电视台,后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在起步之初,电视台纯粹是事业单位制度。电视产业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脚步飞速发展,先后经历了起步期、跑步期、高速期。发展至今,我国电视业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丰富的节目和播出剧目极大地开阔了观众的眼界,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生活。 在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下,电视业同我国报业一样,正在逐渐发展成更新的传媒经济体,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期,电视业自身也具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强化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传媒功能,更好地发挥起经济作用,我认为,电视业应当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第一,我国电视队伍的壮大完全是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内发展起来的,电视对于观众来说是接受新信息的窗户,电视产业团队中人员素质普遍中等,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如何能够更好更专业地满足观众们获得信息的需要是电视产业的首要议题。而这个议题最核心的部分即是电视产业的人力资源,只有有了好的人力,才能够创造出更多好的信息产品,满足精神需要。第二,电视产业应当更好地树立市场经济理念,营造出产业发展的新环境,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媒介产业观念、不断创新的步伐、国际化视野、强化特色的定位。第三,在传媒经济理论指导下,让电视业在市场经济中能够更加蓬勃发展,就需要改变高度垄断的电视业现状,市场经济体系中遵循自由竞争原则,如若在进入这一市场体系之初就以一种严厉的垄断作为开头,那么这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第四,我国电视业对于资源的浪费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电视节目雷同,品位不高,主持僵硬等众多问题,都是影响电视业广阔发展的芥蒂。 总之,我认为,我国电视产业若想长足地发展下去,必定需要更好地发挥其传播和经济作用,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也要适应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的要求。在全球化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国媒体要努力使自身更具竞争力,应对国际传媒市场挑战。 四、总结 在充满着无限可能的今天,传媒事业蒸蒸日上。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年代,作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我们,每天日常的传播活动无一不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传媒经济理论与媒介今日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二者相互作用与反作用。传播学自建立之初就把我们领进了综合学科的大门,在这里,我很感兴趣的两个范畴(经济、媒介)可以完美地结合并且指导着经济生活中的传媒发展。这使我更加热爱传播学这门学科,也是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作为媒体人的责任是双重的,分别是:媒体人有责任丰富媒介产品,并且更好地去向受众传递更具价值的信息;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中,媒体人也有责任将自己所处的媒介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媒体得以继续发展的利润。我想,这也就是传媒经济学所要向我们展示的传播意义。它既不能急功近利不顾内容地去传递信息获得经济利益,又不能将媒介落后于整个市场。这种博弈的均衡点,即是媒介在经济社会中发展的最优目标。 传媒经济学论文: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摘要:相对来说,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早且已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传媒经济学刊》作为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标志,代表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主流方向。本文对2004年~2008年《传媒经济学刊》所刊文章从研究主题上进行分类,确定了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传媒公司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盗版问题与版权保护、市场结构与传媒表现、文化折扣与电影海外票房收入等五个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并对这些研究主题进行分析,以期提供当前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关键词:美国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刊》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发展迅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科归属不清、研究进路不明、传媒经济本质存在争议等问题,①在研究方法上同国外传媒经济学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对来说,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早且已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其研究雏形可以追溯至1925年,当时,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杰米提出了“广播经济学”的概念,此后,广告经济学、电信经济学、电视经济学、报业经济学等概念也相继被提出,并得到了日益深入的探讨。②1987年,《传媒经济学刊》在美国创刊,并发展至今,成为唯一被SCI收录的传媒经济学杂志,它作为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标志,代表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主流方向。 本文对2004年~2008年《传媒经济学刊》所刊文章从研究主题上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研究主题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提供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并为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传媒经济学刊》的研究主题 2004年~2008年,《传媒经济学刊》共99篇,研究范围相当广泛,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从传媒政策的制定和演进到传媒产品的定价、广告的具体投放等,都有所涉及。笔者对这些研究主题进行详细分类,确定五个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传媒公司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盗版问题与版权保护、市场结构与传媒表现、文化折扣与电影海外票房收入。 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一般意义上,“多元化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业中进行经营,而且向不同的行业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1958年,安道夫(Ansoff)提出多元化战略,此后,多元化战略逐渐成为公司战略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其中,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动机、实施多元化战略时应考虑的因素、企业多元化的绩效等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研究的扩大与深入,以及传媒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多元化战略的问题进入了传媒经济学者的视野,并日益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所在。公司多元化战略包括产品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投资区域多元化和资本多元化。传媒公司在实行多元化战略时是选择一种,还是选择其中几种同时进行?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是否会导致传媒经济绩效的良好表现?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同其他类型公司如制造业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是否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些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有学者研究了出版公司的多元化战略,通过选取澳大利亚、欧洲、北美的大型出版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国家的大型出版公司实行多元化战略的内容是不同的,如北美的出版公司大都集中于它们的母国市场,更多地实行产品多元化战略,而欧洲国家和澳大利亚的出版公司同时实行产品多元化战略和地区多元化战略。③相关产品多元化战略及地区多元化战略会导致传媒集团良好的经济绩效,然而,过度的多元化尤其是不相关的过度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将会导致传媒集团经济绩效的下降。④ 对于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同其他类型公司如制造业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是否不同,有学者认为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同其他类型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在本质上是不同的。⑤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传媒产品在双重市场上进行二次售卖、产品本身的公共性等特点对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并无影响,因此,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与其他类型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并无本质上的不同。⑥ 应该说,学者们对于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讨。但是已有的研究在样本的选取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如样本的选取集中于大型的传媒公司、样本的收集主要来自欧美国家等。未来的研究对于样本的选择可以更加多元化。 传媒公司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指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它具体可分为非股权模式和股权模式。非股权模式包括出口模式和契约模式,而股权模式则包括合资和独资两种模式,独资可以通过新建和并购进行。⑦进入模式的不同将会影响公司进入海外市场后的经济绩效,因此,传媒公司在国际扩张时要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进行谨慎选择。 公司在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环境因素、交易成本因素和全球战略因素。⑧有学者选择环境变量中的两个具体指标即文化距离和东道国风险,检验它们对传媒公司进入模式的影响,该研究选取1981年~2001年美国广告公司在海外市场投资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文化距离和东道国风险对美国广告公司的进入模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当东道国与母国文化距离较大以及东道国风险较大时,美国广告公司会选择以合资方式而不是并购方式进入。⑨ 并购模式与其他进入模式相比有哪些优势?已有的大量文献认为并购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其他协同效应的产生,这也是传媒公司选择并购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动因,但是并购是否必然导致上述种种优势的产生,有学者进行了检验,该学者选取1998年~1999年11家传媒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与已有文献不一样的结论。⑩ 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对传媒公司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进行了研究,如探索美国传媒的国际市场问题(Dupagne,1992)、跨国公司的发展问题(Gershon,1993)以及特定市场的进入问题(Holtz-Bacha,1997)。至今,这一问题仍然是学者们的关注热点。 盗版问题与版权保护。版权是否应该进行保护以及如何进行保护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研究者认为版权保护会导致把一部分人排除使用之外,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因而主张不应该实行版权保护;也有研究者认为版权保护是为了保护作者、音乐家和传媒产品生产者的权利,否则就没有办法让他们进行创作,因此,尽管会出现不必要的福利损失,但还是要进行版权保护。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版权保护变得日益艰难,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有研究者认为应将传媒产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不同的传媒产品在受到非法使用时,其遭受到的经济损失是不同的,因此,该研究提出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传媒产品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法律。也有研究者提出应该从社会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版权保护,版权保护的不应该只是版权所有者的权利,也应该保护使用者和渠道拥有者的权利,以使得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 研究者在对盗版问题以及如何进行版权保护的问题上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对已有的研究来说可谓有所突破,其应用到现实的情况如何,仍需要进一步检验和审视。 市场结构与媒体表现。经济学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特征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四种类型,公司所处的市场结构决定公司的行为和经营,因此,传媒经济学家十分关注传媒公司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的行为表现。市场结构如何影响媒体表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有学者认为市场竞争与媒体表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为在集中的媒体市场中媒体有充足的资源去开发多元化节目。有学者则认为市场竞争与媒体表现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这些学者认为在一个集中的市场中,媒体会争取获得最大数量的受众,因而会导致节目的同质化。 市场结构与传媒表现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很多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却得出矛盾的结论。笔者认为,可以选取不同的传媒类型,严格控制其他可能影响传媒表现的变量,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文化折扣与电影海外票房收入。“文化折扣”是指由于审美趣味、生活方式、价值观、语言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传媒产品在进行跨国传播时因不被他民族观众认同或理解而带来产品价值的折损,传媒经济学家对于文化如何影响媒介产品的欣赏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他们的焦点是在经济变量而非文化意义上。在解释美国传媒产品为何主导全球市场时,Hoskins和Mirus(1988)发明了“文化折扣”一词:“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很具吸引力,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儿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具体到电影这一传媒产品,文化折扣和电影出口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不同类型的电影是否会遇见不同程度的文化折扣等,这些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结语 通过对2004年~2008年《传媒经济学刊》发表的文章进行梳理,发现当前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一)研究视野开阔,研究视角多元化。传媒经济学研究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对于同一问题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旨在检验、补充和发展已有的理论。 (二)研究范式遵循经济学研究范式。传媒经济学研究主要是理论型研究和应用型研究,遵循经济学研究范式,对于与传媒相关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 (三)研究方法有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和案例分析,其中,实证分析占多数。这5年里《传媒经济学刊》共刊文章99篇,其中,实证分析的文章有66篇,约占总体的66.7%。 (四)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研究问题如传媒产品的版权保护、文化折扣与电影出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传媒产品的定价及付费模式,等等,这些问题无一不紧扣现实进行研究,旨在提供解决方法和可能性建议,现实指向性强烈。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研究对象的选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选取《传媒经济学刊》一本期刊作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其他相关的研究成果,未来可以选取更多的期刊进行研究,以提供当前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全面图景。 传媒经济学论文:一位经济学者的传媒经营观 金碚是目前国内少数产业经济学基础厚实的媒介经济学者,在“中国经营报社社长”这个头衔之外,他还有一长串传媒人少有的身份: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委员、工业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自2002年以来,他屡次受邀作为新闻出版总署经济顾问,由他担纲制定的中国新办报纸评估论证体系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报纸专业审核指标体系。 当前,我国传媒业发展格局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新变化,业界尤其是报业人士面临诸多困惑,作为经济学者和报业管理者的“双栖人”,金碚社长的观点会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本刊记者就有关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对报业竞争力进行第三方监测是很有必要的 《青年记者》:金社长:您好!您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并把企业竞争力监测的成果引入了报业领域。2004年,您领导中国经营报与新闻出版总暑一起推出了“报业竞争力监测报告”,引起了业内的轰动。您的初衷是什么?现在看,这个报告的运作是否达到了您预想的目的? 金碚:我是研究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2004年时使用研究产业竞争力的方法,和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合作开了一个全国报刊竞争力年会。在这个会的前后,对全国主要都市类媒体、报纸竞争力进行了监测,监测的结果当时影响非常大。尽管有争议,但现在回头来看,应该说我们当时的方法和监测的结果还是有相当的可信度的。 我们是基于这样一种方法,在监测之前,不和报社联系,完全是“背对背”,使用新闻出版总署和第三方监测机构,比如央视索福瑞、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提供的数据,算出来是什么就是什么。结果出来后,大多数报社都认可,但也引起比较大的争议。后来,我们又做了一年,在方法上进行了改进。我们设计了一些需要报社提供的数据,但有些报社不是太重视,就随便报了一个数;还有的认为这些数据涉及商业机密,拒绝提供。但总体来说,这种情况比较少,所以,业界对那次结果的认同率提高了很多。但也有些报社的监测结果同实际情况有差距,他们的社领导经调查后跟我讲,“很抱歉,我们报社的有关部门当时没有重视,数据报得不实,影响了监测结果,这怪我们自己。” 但是,这个事情后来没有延续下去,原因是后来新闻出版总署想把这个年会自己办起来,对监测方法也做了一些改变。这样的监测可能以学术和民间的形象出现大家比较容易认可,而一旦成了官方的评价结果,性质就发生了变化,要得到各方的认可就很不容易了。 我一直感到有些可惜,其实,对这个项目的结果有争议,本身就说明它得到了广泛重视,说明它是可以引起大家研究和思考的。我们也无法保证监测的结果和事实完全一样,如何评价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反映客观现实,而只能尽可能“逼近”客观现实。而引起争议是有好处的,一是可以帮我们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另外,在争论中可以把数据不能够直接反映出的那些事实揭示出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报社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当时,还有很多报社邀请我去给他们讲课,给他们解释如何从监测结果中研究同其他报社的差距,研究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青年记者》:如果现在再去做这样一个监测,您觉得在设计竞争力指标的时候,哪些地方是值得注意的? 金碚:设计出的指标要符合几个条件,第一,它们是能够反应现实的。第二,这些数据的可得性。第三,要考虑到提供数据的人的动机是否可能影响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比如,在我们的监测数据中没有用“发行量”,为什么?发行量确实很重要,但是发行量的真实数据很难获得。我们不可能在测评之前到每个报社去调查,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别人也没有动机提供。所以我们使用了“用纸量”,你印报纸用了多少纸,印厂有数据,这是很难做假的。而且,我们进行了技术处理,如果提供者有意做假,在数据处理中就可以被发现。第四,还要考虑填报人的工作负担是不是很重,如果你给他们一个很复杂的表,他就有可能不愿意填,或者很马虎地应付,所以,调查表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到让他们能很方便地填写。 这件事还可以继续做,但是由谁来做?据我们的经验,还是由研究机构来做比较合适。 公信力具有经济价值,是当前报纸最大的优势 《青年记者》:当前,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报业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具体到一张报纸,您觉得它想打造自己的竞争力,最应该注重的指标是什么?比如说中国经营报,它要达到自己理想的竞争力,如果按照核心竞争力报告的要求,它目前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金碚:我们中国经营报有自己的办报理念,从现阶段的发展或者从新媒体挑战的大背景下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营造公信力。现在,公信力是报纸能够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当然,过去办报纸也要重视公信力,但是过去的报纸还有一些其他的优势,比如说时效性、价格优势、大量提供数据和信息的特点等等,但这些优势在和新媒体竞争的时候,已经逐渐丧失。它剩下的优势是什么呢?就是把内容做得更精致,更有公信力。同样的一件事情,人家即使看了新媒体提供的信息,很快地了解这件事以后,还要来看一看中国经营报是怎么说的。如果这样的话,报纸就有了更高的阅读价值。 我把新媒体比喻成“自来水”,把纸介媒体比喻成“茶水”,它要精心泡制。即使别人喝过了自来水,觉得解了渴了,也不妨碍再去品茶。这样的优势在我们的办报理念里,就是要有公信力,要做得精致,这是报纸当前的生存之道。 《青年记者》:现在很多报纸已经注意到了公信力的重要性,也着力从新闻和传播的角度来加强报纸套信力的建设。比如,对新闻专业主又的培养,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弘扬等。悠是产业经济专家,能不能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公信力的“经济价值”? 金碚:从经营的角度来讲,你就要想,什么东西才是有价值的,什么东西是可以卖钱的。能够卖钱的东西,它有一个基本的特点是稀缺性。从提供新闻这个角度来讲,互联网极大地解决了信息稀缺性问题,使得新闻信息已不再稀缺了,所以你可以免费获得(没有稀缺性的东西是没有价格的)。那么,对于一个人来讲,他过去获得新闻,主动权在新闻信息的供应这边,所以就要花钱来买新闻。现在新闻信息已经不再稀缺了,而看新闻的时间反而成了稀缺的――我不需要知道这么多新闻,只要开了电脑、手机,就会有那么多人给我提供消息,这时就产生了另外一种需求:我的时间是有限的,我只能把我的时间配置到那个最值得看的东西上。所以,时间的稀缺性决定了他对于新闻的选择越来越重要,谁能够帮他选择,他就看谁的。 默多克最近写了一篇文章,他讲得很好,他说传统媒体不会消失,新闻是写在纸上还是写在枯树上,或者写在电 子显示器上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为读者提供他需要的东西。 那读者需要什么呢?特别是对于财经新闻类纸媒,面对的是主流人群,是时间价值很高的人,他需要的是信息的选择和权威性。很多老板过去自己上网看新闻,后来找秘书帮他看,看了之后整理几条给他看。政府部门的不少高层领导人也是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解决时间稀缺问题。这就很典型地说明了新闻信息的供需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报纸经营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新的情况和趋势。 报纸一定还有市场空间,只是看你能不能抓住发展的关键。如果你像办新媒体一样去办报纸,那你一定会失败。你也追求内容多、时间快那一套,你多得过新媒体快得过新媒体吗?技术的发展已经决定了报纸的某些优势在减弱,但它的市场价值实际上仍然是有的,就看你能不能把这杯茶泡香了。人总不能光咕噜咕噜喝一肚子自来水,等他想起喝茶了,你就告诉他我这个茶怎么好,还能把泡好的茶香喷喷地端到他面前,你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对大多数报社来讲,跨媒体合作是实现多媒体融合比较现实的途径 《青年记者》: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纸媒也在不断地探索融合之道:办网站、做手机报、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等等。您对纸媒的多媒体发展有什么看法?中国经营报在这方面有什么探索? 金碚:中国经营报实际上是个周报,和日报相比,它受到的新媒体的冲击相对比较小。尽管新媒体对报纸是一种竞争、挑战,但新媒体和报纸没有绝对的界限,优势可以互补。互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报社既办报纸又做新媒体,比如说第一财经,虽然第一财经日报并不是很成功,但是它跟第一财经网站、第一财经电视,第一财经广播、第一财经周刊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媒体平台,它的增长还是比较快的。像我们报社,也在试图向多媒体发展,比如说也有网站,但是不一定多媒体都在我这个组织内,采取外部合作的方式,同样可以发展多媒体业务。 《青年记者》:现在业内讲媒介融合,更关注的是内部的媒介融合,比如刚才说的第一财经。您现在考虑更多的是跨媒介的融合,超出纸媒自身之外的? 金碚:就是互补,合作,而不是你发展你的,我发展我的。合作对大多数报社来讲是比较现实的。因为报社自己来做多媒体,会受到投资和管理的局限。比如,你原来能管好这个报,你现在就能管好这个电视台吗?只有少数大型的媒体能走这样的路。我们要走一个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相结合的路,仍然是要实现传统媒体和多媒体,包括其他媒体的优势互补。 具体到中国经营报,有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它有自己的独特性。中国经营报和它的子报精品购物指南,还有经济管理出版社,都是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旗下的媒体。这三个载体链接着研究资源、学者资源,我们计划把它们做一个业务上的整合,使它们在中国媒体中具有高度的独特性,用这个东西来保持我们的竞争能力。 中国经营报、精品购物指南为什么能够发展?因为它们抓住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两个经济主题,一个经济主题叫“中国制造”。中国经营报实际上就是和“中国制造”的发展是同步的,一个经济主题是消费,精品购物指南是和中国消费的发展同步的。我们一定会从一个制造大国,变成一个消费大国,而且形成“中国管理”的模式和经验。在这种理念下,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两份报纸和一个出版社的独特优势,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强国富民的历史大潮。 不断地抓住报纸所关注的领域的发展,做到有独特性,这是每一家报纸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你没有独特性,在一个信息充分供给的环境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读者的时间有限,你永远要想到随着读者水平,收入的提高,他的时间价值也一定会越来越高,而他们用于接触媒体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就是报纸公信力价值的经济学根据。 中国改革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不断地去试,报业改制也应是这样 《青年记者》:目前为止,媒体所实行的大都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对此,您在《报业经济学》一书中提出,这“实质上是规定报社一方面必须把社会利益摆在第一住,坚持编辑立场的重要性绝对高于经营目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要求报社参与市场竞争,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独立经营,自我发展……‘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必然结果是,报社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具有盈利的性质。”如您所论,现在,新闻出版业的转企改制已在进行中,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部署要求,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将于2011年底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那么,改制后,“企业”身份究竟会带给我们哪些变化? 金碚:事业和企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差别,是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而事业单位客观上虽有竞争,但事实上不那么激烈。企业的竞争,优胜劣汰,残酷无情,中国报业改革的道路上一定会有一批报纸停办,或者一些报社倒闭。但是这个情况和以前会不太一样。 第一,竞争形态发生变化。以前,事业单位,一张报纸就是一个单位,报纸和报社是一体的,报纸不存在了,报社也就不存在了。将来,企业不是这个样子,报社是报社,报纸是报纸,报纸是报社的一个产品,报社是竞争主体。这样,可能会有一些报社由于种种原因,不办原来的报纸了,或者把它卖给别人,它又去办别的报纸了,这是和以前不一样的。就是说,报社和报纸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企业化的体制下,报纸只是报社的一个产品,可以生产这个产品也可以不生产这个产品,而且它这个企业可以有母公司,有子公司,一个报社甚至只是一个公司的子公司。它的竞争就和事业单位不一样。 第二,我们判断一下,中国国有的报社,将来可能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的看法是,现在中国报社的改革,只相当于国有企业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改革阶段,就是刚刚推向市场。绝不要认为,改制了之后,报社的前途就铺满了鲜花,不是这样。搞成了公司不一定赚钱,不一定能够活下去,改制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让一些没有生存能力的活不下去。为什么要办社保啊?社保就这个道理,把人保了,你企业倒闭是另外一回事。中国国有企业,从1992年开始就推向市场,当时大家都认为改制了,减政放权了,就一定会赚钱了。完全不是这样。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出现了普遍的国有企业的经营困难(职工下岗)。经过了三年的脱困,国有企业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才走上了比较顺利的发展道路。报业的发展也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很多的报纸真正走向市场以后会很艰难,但是没有关系,正是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会训练出一批真正的办报人。在市场条件下磨炼出真正的报人,真正的报业企业家,这是最重要的。 不要以为只要一改制,从事业变成企业,日子就好过了,这不可能。这个事情,不管是报社还是政府都要有充分 的思想准备,政策上大概也应该有后备。一般来讲,地方报社的日子会好过一点,地方政府容易出台一些支持报社的政策措施,而中央则几乎不可能。改制的目的,就是把你慢慢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慢慢学会市场竞争,培育出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报社、报纸。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国有企业都改了30多年了,现在还有很多问题。 报社在改制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它的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到底怎么改,国有企业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解决,之前大家想得都有些天真和简单,以为只要政府出一个规定,搞一个统一模式,大家照葫芦画瓢就是“现代企业制度了”。而实践告诉我们,改革的过程没有那么简单。 我的主张是,让报社自己去探索,政府不要过多地干涉应该由报社自己来解决的一些问题,不要以为,政府可以搞一个统一方案来规定报社应该怎么样,报社的治理结构是什么样,董事会应该怎么样。中国改革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一一试,不断地去试,去探索,让大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新力,就一定可以找到好的东西,形成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报业制度。不要认为现在我们建立的就是现代企业制度,其实,全世界都没有一个统一模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即使是美国的企业制度与欧洲国家的企业制度也有很大的差别。 媒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在于软实力,而不是创造GDP 《青年记者》:如果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制顺利,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会不会形成一种新兴的传媒产业?我们可不可以大胆期待,传媒产业将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请您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上分析预测一下。 金碚:仅仅从报社、报纸来讲,连同出版业,都不是一个能爆发性增长的行业,它过去的盈利性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其垄断性,垄断保证了它有比较好的收益。像一些行业报刊,这个行业里面就你一份,你当然行了,如果别人也能办,你还能那么容易生存吗?所以,媒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在于软实力,而不是创造GDP,对此不能期望过高。但是,整个传播、传媒业,甚至包括某些娱乐的相关领域等等,则有可能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空间。报纸还是一个比较精致的行业,它有发展的空间,还有很好的市场,但它并不是一个可以爆发性增长的行业,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把报业作为经济支柱的。 《青年记者》:通过这样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我国会不会出现像美国那样一城一报的现象? 金碚:我认为不会出现美国那样的业态,为什么呢?很简单,比如,按说在青岛不应该出现海尔和海信两个差不多的企业,但青岛就有两个;在顺德也不应该出现这么多相同的家电企业,可它就有。政府也希望把它们并在一起,但也并不了。中国是一个大国,城市规模也都不小,像北京有1000多万人口,而美国的城市大都比较小,都是小城,它那些报纸带有社区性质。再一个原因,投资主体各种各样,北京市办了一张报纸,那人民日报为什么不能办一个?光明日报、广州日报为什么不能办一个?而且,我也不认为一城一报对中国的报业发展是有利的。也许,在中国一个城市里面就应该有两三家甚至更多份相互竞争的报纸,这样竞争才能更有效果。 科研和传媒完全可以优势互补,比翼齐飞 《青年记者》:最后问一个比较私人的问题,您是经济学者,也是报纸的管理者,这在国内媒体中极为少见。而且,近年来您无论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报社的经营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您觉得,经济学者的身份给报社管理带来的最大优势是什么?我还注意到,您在参加会议、论坛提到自己的身份时,总是首先强调自己是一名经济学者。经济学研究比报业管理对您来说更有魅力吗? 金碚:不能这样简单地说。我来管理这个报社,就要发现我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我的比较优势就是我是一个经济学者,研究人员。我来办报,当然要发挥我的优势。 我的优势在哪里呢?具体说,第一,我对经济规律的把握;第二,我所在的报纸本身就是一张财经类报纸,跟我的专业贴近。第三,我是一个研究人员,所以我带着研究的心态去管理这个报社,否则可能会觉得很痛苦。管理报社很难,矛盾很多,那我怎么能够保持平稳的心态,把它看成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把它作为我研究的一个对象,发现其中的规律,探索创新的方向。这样就会使管理报社成为一件有乐趣的事情。 我们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办了一些实体和事业项目,我就跟同事们讲,你们都是研究员,不要觉得这些事情都是事务性,不值得我们这些博士、教授去做的。你们要这么想,做这件事情就跟做一个课题,写一篇文章一样,你得好好研究它,它有什么规律,怎么才能掌握,有了这种心态就会感觉比较有趣了。如果你觉得这个报社就是你的研究对象,你一边研究它,一边去管理它,也许就能很有意思。要不然,又是打官司,又是人事矛盾,你不觉得烦吗?但如果你以研究者的心态来应对,就可以发现其中的有趣之处。 《青年记者》:那您的报业管理的经验,对你的学术研究有没有启发和帮助? 金碚:有啊,而且很有意义。我会把很多研究项目放到报社来做。比如,现在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内有影响,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做了一个理论性的课题,理论性的课题怎样延续下去呢?怎样和现实接轨呢?我就在报社搞了一个竞争力研究中心,现在中国经营报有一个研究院,他们常年收集数据、联系专家、召集开会,负责竞争力研究项目的各项工作,这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哪个大学的研究人员会有我这样的研究条件啊?没有。再如举办竞争力年会,每年一次,越办越兴旺。许多顶级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以及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都来参加。一同研讨中国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问题。 我们还办了一份杂志ChinaEconomist(《中国经济学人》),是一份学术性经济类英文杂志,已经创刊三年了。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了很高的质量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力。这份英文杂志的成功就是充分发挥了研究单位和报社双方的优势。杂志的主办单位和学术编辑部设在工业经济研究所,负责组稿,文章内容把关;后期制作的编辑部是在报社,包括翻译、校对,请外国专家进行文字润色,印制。低成本高效率运行,运作得非常成功!这样的办刊方式其他人很难做到。这也是我们科研单位和传媒单位相结合、优势互补的一个成功案例。 《青年记者》:谢谢金社长接受我们的采访。通过和您的交流,真的受益匪浅,用经济学者的眼光看报业的现状和发展,别有洞天。期盼您在经济学者和传媒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中收获更多的经验和成果,并能通过《青年记者》杂志,启迪更多的传媒同行! 传媒经济学论文:世界传媒经济学术的聚焦点 5月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中国教育报刊社五家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在京隆重开幕。这是该学术会议第一次在亚洲举行,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本届会议主题为“传媒产业:全球化・多样性・认同”。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两百名传媒经济学者参加了会议。本刊特刊发本次学术会议上部分领导讲话和专家学者演讲的摘要。 传媒业发展需要认同和共识 赵启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这次会议将“媒介产业:全球化・多样性・认同”作为研讨的主题,其目的在于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传媒业如何实现多样性发展的问题,并力图在这一问题上寻求达到某些认同和共识。我很欣赏“认同”这个词。所谓“认同”,是指人们相互之间在心理上的身份认可,它是社会互动的结果,是人们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关照和规范的学习而形成的。 如今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信息传播国际化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在我们会议的主题范围内,至少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认同存在着世界传媒经济学的共同性,二是承认各国传媒经济学的特殊性。 传媒经济学交汇了新闻学、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最新的通讯科技等许多学科,也需要充分的、可靠的基础统计资料和应用相关的数学工具。中国的多数大学并不缺乏这些学科的学者,缺乏的是跨学科的融合。我们同时注意到如果缺乏研究者和传媒行业的领导人之间的合作,也难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中国平面媒体的未来发展 石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国的平面媒体面临着一个发展的机遇期。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有三分之二的省份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型产业来发展,在文化产业中,报刊媒体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九亿农村人口被激活,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中国平面媒体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其次,中国的平面媒体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保持主流媒体地位。平面媒体与其他媒体相比,有人力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内容生产上的优势,对传播领域的权威性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平面媒体在经济规模和公共舆论方面的主流地位不容置疑。 第三,传媒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的创新使平面媒体的发展如虎添翼。数字化为平面媒体的内容生产,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门户网站、无线通讯、3G、博客、搜索引擎等新兴媒体和技术将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和传播创新的速度,平面媒体将借助新兴媒体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在传媒市场上关于如何把报刊内容转化为数字化内容,把报刊发行转化为数字化营销,把报刊受众转化为数字化受众的思路和实践越来越成熟。报刊业与其他媒体之间,相互交融的趋势在不断加快。这对中国传媒业更好的把握发展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新闻教育事业迅速壮大 李卫红(教育部副部长)随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壮大,中国新闻教育事业也迅速壮大。新中国成立之前,新闻教育规模很小,50所大学新闻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不超过1000人。改革开放之初,设立新闻专业(系)的学校也不过10所,在校学生大约600人。即使到了1994年,全国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点也不过66个。最近10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新闻学和传播学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1995-1999年,全国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点每年增加10个左右;2000-2004年,平均每年增加70个。目前,中国设立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本科专业点超过了660个,硕士研究生点80多个,博士研究生点10多个;在校学生超过了12万人。 传媒业的“全球化”和“多样性”问题 郑保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组织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传媒经济学术机构,该组织的前6届会议都是在欧洲和美洲国家召开的,我们能够获得第7届学术会议的举办权,应当说是一种历史性的突破。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些学者担忧,在全球化的影响和促动下,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还能够保持多久?特别是在大型跨国传媒集团不断对外扩张,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抑制的潮流和趋势的情况下,这种多样性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那么各国政府和传媒应当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另外,作为信息媒介和舆论手段的传媒业又怎样在实现自身多样性生存与发展的同时,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信息和舆论的支持?可以说这些问题都是传媒经济学界所应当关注的话题。也正因为此,传媒业的“全球化”和“多样性”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世界传媒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也是上几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涉及最多和研讨最为集中的议题之一。 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趋势 黄勇(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规划院院长)在今后若干年里,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将进入全面、快速、持续发展的轨道。其基本趋势将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内容产业市场化。随着传播竞争的加剧和节目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非新闻类节目将实行产播分离,并逐步走向市场,节目供求关系将加快由自产自播向市场交换交易转变。二是产业经营公司化。逐步实行分类管理,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办法,将广电媒体可经营部分资产资源剥离出来,按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市场主体,实行公司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三是投资主体多样化。在国家投融资政策的指导下,面向市场的广播影视经营式实体,将积极吸收公有资本、非公有资本和境外资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广播影视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形成多渠道资金的投入,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四是盈利模式多样化。充分发挥产业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的新业务,满足各种新媒体的内容需求和各类消费者的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五是产业发展集约化。加快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和重组,发掘优势资源和潜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推进频道制和各项配套改革,推动节目栏目的创新,积累和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广播电视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传媒经济在实践中的发展 周鸿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在实践方面,中国的传媒经济发展,是从广告经营开始的。第一是报刊经营的收入,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天津日报率先刊登了以后的首个报纸广告。从那个时候起,报刊开始有了自己的经营收入,到2005年中国大陆的报刊广告收入已经达到了469.36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6.59%。第二是广播电视的经营收入。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率先播出了中国大陆第一条电视广告。从那个时候起,中国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从零开始,到2005年中国广播电视广告的收入已经达到了458.63亿元。第三是网络媒介的经营收入,2005年中国大陆的网络媒介的经营收入已经达到了41.7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78.4%,其中网络广告收入是四年前的7.6倍,达到了31.3亿元。第四是手机短信经营收入。2005年中国大陆的手机短信的经营收入已经达到了304亿元。比2004年的数字超过40%。这是实践方面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媒介产业发展及其环境变化 崔保国(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从整个产值规模上来描述中国传媒产业的规模,我们测算了一下,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规模是3250亿人民币。虽然我们传媒媒体公司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但是整个广告的总额在世界市场上一比较,我们的规模是比较小的。而且在各个媒体里,媒体的集中度在国内还是比较大的。比如以电视业来看,中央电视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电视台,CCTV的广告总收入占中国整体广告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在加入WTO以后的传媒产业背景下,中国传媒产业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为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发展势头在降低、衰落。而增长比较快的是手机短信销售额的增长和网络媒体广告额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中国的媒体在这样一种环境发展变化下,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呢? 首先是媒体的媒介企业体制转变。围绕着这种体制的转变,中国的媒体还有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开展立体化的经营,主要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中国一些发展比较好的传媒企业,现在他们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怎样发展和扩张,正确的选择就是走集团化的道路。可能在未来几年里,中国的媒体数量会减少,但是媒体的规模会不断扩大。这种集团化的发展有利于媒体企业经营的集约化。另外的发展趋势就是数字化,所有的中国传统媒体,都要有一个重要的课题――“怎样实现数字化转型”。电视实现数字化转型已经开始,特别是报纸媒体和期刊媒体怎样和数字媒体结合找到一个符合中国市场和现实的数字化转型道路,是未来中国媒体最重要的一个战略发展课题。 中国报业发展的动力 梁衡(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展望未来,推动中国传统报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速成长带来的机会。中国社会经济多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我们相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这种发展给我们传统报纸也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社会发展、民众文盲率的降低、文化水平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传统报纸维系着比较庞大的数字。特别在未来几年内,二线三线的报纸可能成为拉动报业的增长点。 二是改革与创新能够释放巨大的生产力。只有体制不断改革,报业体制机制创新才能使传统报业激发出强大的动力,在与其他媒体竞争的过程中留住优势,为传统报业学习新技术、新资本创造新的优势。我们的机制体制现在回头看现在有了很大的改变。我记得当年为了一个报纸自己能不能发行,能不能自己分割一统天下的局面就争论了十几年,现在看来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三是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利用带来了自身的转型。报业一直是新技术的积极支持者,报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新技术的应用史,过去报纸每一次进步都利用了新技术,从黑白到彩色,从薄报到厚报时代,到开办电子版、网络版,到今天开办手机报等其他尝试,都是在不断地学习新技术,下一步传统报纸在采编印等各个环节,还有一定的技术空间可以利用。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报业也能够通过利用新的技术,将传统报业的人才优势、文化积淀优势与内容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为传统报业开创一个新的明天。 报纸衰退期的增长战略 吴海民(京华时报社社长)我们给报纸衰退期提供的战略性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领先战略。报纸的市场领先者不应该放弃一个强者愈强的机会,因为衰退的市场必然会加大产业的集中度,其直接结果是给市场领先者带来更大的市场份额。在一个正在萎缩的市场上,只有更大的份额才意味着利润。 二是取舍战略。即是说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真正有所为。产业衰退期里干什么不干什么,必须有取有舍。取舍战略有助于强化自己的明确地位,突出竞争中的优势,这也意味着为此要主动放弃一些市场。 三是收获战略,即通过多种紧缩性措施降低经营亏损,降低现金流量,提高利润水平,以尽可能地聚集资金,为未来退出或转移市场做好准备,包括停止新的投资,缩小经营规模,节省有关费用,减少各项开支等等。 四是改版战略。这里的改版绝非版面内容的简单改变,而是指报纸在目标读者、目标市场等方面的重新定位。如着眼于未来的“碎片化”进行市场细分,朝着解释性报纸、免费报纸、社区类报纸以及二线三线城市报纸的转移。 五是退出战略。对某些质量低劣、经营混乱,也丧失了改版价值的报纸来说,也许最好的选择是立即解散,退出市场竞争。退出未必就是坏事,它可以大大减少沉没成本,减少机会成本,也减少未来的退出成本。 六是合并战略。同一地域、同一领域的同质化报纸是可以合并的。特别是同一报业集团内的同质化报纸,应该予以合并,以使资源得到重新配置,运作得当的话也可能得到1加1大于2的效果,使相对劣势组合成市场强势。 七是购并战略。产业的衰退期提供了大购并的机会,并购有利于使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实现产业的集约化经营,有利于减少竞争对手,快速实现市场领先地位,有利于掌握更多资源,特别是一些报纸的内容资源,以实现向新媒体的转型,有利于减低运营成本,也有利于完善集团的产业链。 八是换位战略。即继过去的纸介质本位向数字化本位转化,在保持纸质报纸市场地位的同时,大力研发和运用新媒体产品,在报纸的衰退期里实现报网互动,而在未来则自然过渡到新的数字化媒体。 “融合与转型”是数字时代媒体的必经之路 徐威(东方卫视总经理、总编辑)技术前进的步伐是谁也挡不住的。尽管目前在普及程度、成本、技术成熟度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下,新媒体的发展还不足以撼动电视媒体龙头老大的位置,但传媒产业肯定会出现分众化和碎片化的趋势,传播信息的渠道与平台越来越多,内容市场趋向细分化,单一媒体所能获得的受众与市场越来越小。 但新兴媒体在对传统媒体构成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众多新机会。新媒体将在未来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从技术角度来看,新媒体是传统媒体在不同传输介质上的延伸。新媒体需要传统媒体的内容,传统媒体需要新媒体作载体。在新媒体时代日益增多的播放渠道可以看作是传统媒体的机会,一个传统媒体可以因自己的内容在不同的渠道播放,摊薄不断攀升的内容成本,获得更大的效益。 赢得受众,但最终还是需要用内容来将受众“套牢”。中国新媒体公司虽然具备先进的技术能力,但在内容制作方面力量相对匮乏,非常需要传统媒体的内容来支撑。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融合的趋势。传统媒体完全有可能通过开辟新媒体渠道实现再次辉煌,与新兴媒体一起共铸辉煌。在数字时代,通过自身跨媒体集团的运作或与其它媒体传播单位合作,将内容通过不同载体形式进行制作与传播,营造分享资源和影响力空间的内在机制与条件,成为未来传媒运作的基本模式。最近20年来,我们看到了美国的电视网由3个变成7个,而传统的3大电视网,全部通过兼并与收购实现了转型,它们彻底融入了新媒体革命的滚滚洪流。 传媒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家、传媒人与经济评论版 近十年来,媒体(这里主要指报纸)不时刊载经济学家的一些评论、分析文章。这种文章一般篇幅不长,多则一二千字,少则七八百字,文章的主题多是当前经济热点问题,有的甚至是当天的经济热点问题。在经济类媒体上,这类文章更是常见,有的财经媒体(不包括受众很少、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经济类同业杂志)几乎是期期(对日报来说就是天天)必有,甚至一期有几篇。 报纸刊发经济学家文章之原因及效应 这种现象似乎在我国新闻史上从未出现过,虽然上世纪上半叶京津沪报纸上也刊载经济学家的署名文章,但数量极少,难得一见。进入20世纪下半叶,国内各报几乎难觅经济学家的文章(除了经济学家们迫于形势压力所发表的“大批判”之作),直到世纪交替之时,各媒体才开始大量刊载经济学家的文章。 这种现象的产生,当然是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为活跃的经济实体之一的大背景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社会上已经存在一股涉及股市、楼市、各要素市场和各实业领域的强大的社会投资力量。尤其是市场机制初步建立,使得普通百姓更深入地参与到社会经济中去。于是,人们不再需要简单的、有相当数量的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做到这一点并不难;而是需要看到对大量复杂的经济现象作有穿透力、有见地的权威分析。因此,综合类、都市类报纸每天都有此类文章,而一些财经类、经济类报纸则几乎每天都有一整版内容,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上述仅是从读者方面来说的。当今媒体市场还不是一个完全放开的市场,有了单边的市场需求,不一定就有适当的供给。世纪之交,一批新的都市类报纸横空出世,以贴近读者、贴近市民的姿态出现,猛烈地冲击了向来板着面孔的传统报纸。在上海,由于种种原因,长期没有一张成功的、被读者认可的经济类报纸,与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大城市地位十分不相称。因此,新创办或经大幅度改版,出现了几份经济类、财经类报纸,这些报纸大量刊登经济学家文章后,传统报纸在受到冲击以后逐渐改革,也开始刊登经济学家文章,力争贴近读者。 经济学家在大众传媒上亮相,一时间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尤其是那些千字以下的经济随笔,似乎一下子拉近了普通百姓与专家学者的距离,听到经济学家们的真知灼见。而少数经济学家通过走出经院学府成为大众明星,传媒则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版面的“含金量”,提高了自身的档次。 然而,报纸因此而获得成功者甚少,发行量并无起色。其基本原因,除少数几篇既短小精悍又极具真知灼见,且深入浅出的经济随笔外,大部分文章读者并不爱看。有些文章可能过分专业、过分深奥,使人感到不知所云;有些文章则人云亦云,其观点早已为关心经济的读者所知,毫无新意,只不过戴了一个经济学家的帽子;而有些文章并非是“随笔”,篇幅很长,读者自然极少。凡此种种,即使经济类专业报纸也不可能亲近其设定的目标读者。 经济学家的分类和媒体素养问题 经济学家其实是分类的,经济学家的文章自然也是分类的。当然,文章和作者身份不会那么严丝合缝的对应,但基本的倾向,作者的专业特长还会在文章中显示出来。 按照通常的经济学分类,大致可分三类: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管理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产生于人们要求有解释一般经济行为的经济理念,应用经济学产生于企业和个人在诸如生产经营、投资、理财、贸易、会计、签约等活动中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管理经济学则是经济组织系统、有序运转的需要。 而经济学家的分工则是根据他们各自的研究方向和治学重点来划分的。无论多么出色的经济学家也不可能对所有的经济领域都作出贡献性的研究。经济活动宽广的覆盖面以及人的精力的有限性,要求经济学这门学科必须有适当的分类。原则上经济学的分类决定了经济学家的分工,但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和人们对经济活动的认识逐步加深,经济学家也会对经济学的分类进行适合于现实需要的调整。因此现代经济学家大致分三类:理论经济学家、政府经济学家和企业经济学家。 显而易见,从经济学分类和经济学家分工来看,一般读者包括十分关心经济的读者更感兴趣的是应用经济学和政府经济学家、企业经济学家。 理论经济学家研究的理论经济学,虽然枯燥深奥,常人不易懂,但日常的经济问题,一般的应用经济学和管理经济学都需要理论经济学作基础,企业经济学家、尤其是政府经济学家往往是由理论经济学家出身的人来担任,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政府经济学家中,有不少是有名的理论经济学家。 作为名人,读者崇敬有加,而传媒为了提高自身档次、为了吸引读者,对之竭力追捧,恨不能请他们日日在此开辟专栏,起码也是每逢大事即发表文章。 可是,理论经济学家不可能每天都出成果的,大部分理论经济学家皓首穷经一辈子,也未必出大成果。何况,理论经济学家中还有不少专治计量经济学,其研究成果,普通的读者是不会有多少兴趣的。 当然,关于政府经济学,关于公共财政政策,有些正好事关某位理论经济学家专长,那么请他在媒体上评说,无疑是恰当的,可是这样的机会能有多少呢?政府经济学家研究的大半是公共财政政策,普通读者当然关心。但是政府经济学家中相当一部分平时是在做各种数理经济模型,计算各种经济参数,以求比较严密的结论、方案,供政府参考。这样的计算、研究、模型,能有几许读者会懂? 同样,企业经济学家也有许多是研究计算做模型的,多半服务于某个上市公司或证券公司,而上市公司则牵着万千投资者(也是媒体受众),并且众多上市公司每天都会有大量信息需要分析需要解读。在这个领域中,经济学家有大量言论要发表,而读者也有着大量阅读的需求。这就是股评大受欢迎的缘故。 然而,对于企业经济学家来说,有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表面来看,受雇于谁,自然为谁服务。企业经济学家受雇于企业和企业家,自然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中国股市目前还很不规范,上市公司、证券公司黑箱操作时有所闻,一些企业经济学家跟着一起虚假的信息和误导的分析也常常发生,这就引出一个经济学家的道德问题。企业经济学家固然要忠于雇主,也要忠于社会大众,可在学术问题上,在经济学家的本身职业上,凌驾于上述两个“忠于”之上的更高的“忠于”,是忠于真理。可惜,现在这样的经济学家太少了。 道德问题不仅对于企业经济学家,对于政府经济学家和理论经济学家也同样存在。企业经济学家在为企业讲话时,人们还容易识破,因为他们所受雇的身份通常是公开的,而一些大牌的理论经济学家为某些利益集团讲话时,人们往往在事后才能发觉。而当读者发现自己被误导之后,还会对那些经济学家文章感兴趣吗? 同时,经济学家见报的文章受欢迎,还需要执笔者的媒体素养。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不一定是个好的媒体作者,就如同一个出类拔萃的科学家不一定是个出色的科普作家。所谓媒体素养,其实就是新闻所需要的文体。我们常说,新闻文体就是把一件事用大白话写出来,让普通读者都能读懂。媒体上的经济学家,既要有观点,又要有道德,还要有媒体素养,这简直是一种苛求了。 然而,今日之报纸确实需要大量那些切中时弊、有分析、有观点的经济随笔,这是读者的迫切需求,而且他们把希望寄托于报纸。有人说,今日报纸的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信息竞争,而是到位的分析、深刻的思想、正确的观点之竞争。在这个意义上,这句话是对的。可是,经济学家又不可能提供那么多适用于报纸的文章。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笔者认为,这个任务理该由媒体人承担。 首先是其必要性。就传媒而言,读者的需要就是传媒的责任,而对传媒人来说,传媒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报纸上的一切文字、图片最后均由报纸的编辑、记者落实在版面上。编辑、记者理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责任,千方百计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那么,一般编辑记者能胜任吗?应该是完全有可能的。 编辑记者基本上都具备一定的新闻素养,其长处是了解读者的需求、心理、阅读习惯,抓得住新闻热点、大众关注点,善于把一件事情或一个道理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而这些技能在经济学家那里是很少有人具备的,且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养成的。 当然编辑记者的短处也是明显的,即缺乏经济学专业基础,然而这个短处并非不能攻克。一个记者、编辑的知识面应该是广博的,但不可能是“万能博士”。编辑、记者的采访面很广,不可能对采访的对象、采访的事物有很深的认识,但必须在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尽量去加深理解和把握。当一个经济热点、经济关注点出现之时,编辑记者可以找适当的人、适当的事、适当的经济专家作为采访对象,从而写出适合读者胃口的经济分析、经济评论文章。另外,作为专家型的编辑记者(包括报社领导)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撰写一些经济评论、经济分析。 负责经济分析、经济评论版面的编辑记者应当具备相当的经济学基础,最好具有一定的经济学学历,报社也要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专家型人才,吸引并稳定一些骨干在这一领域干下去。目前记者轮换采访条线,虽然利于防止记者站在采访对象立场代表利益集团讲话(这说到底是编辑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但不利于培养专家型人才。当然,负责经济分析、经济评论版的编辑记者也有一个职业道德问题,这就不是本文所探究的问题了。 笔者认为,作为一份经济类的大众报纸,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每期都有以一两篇经济学家亲自撰写的文章为支撑,以许多由自己撰写的文章为基础,能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经济分析、经济评论版面。 (作者单位:上海商报) 传媒经济学论文: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传媒改革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传媒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不仅认识到了传媒业的经济属性,而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其产业属性的充分发挥,使传媒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大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目前我国传媒业的发展依然面临一些制度和体制改革的深层次的难题,这关系到我国传媒产业能否进一步健康发展。本文试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出发,揭示当前传媒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历史上的制度改革与制度构成 纵观中国历史可知,封建社会是统治时间最长的一种社会形态。之所以其一直处于经久不衰的地位就是因为,从公元755年到公元960年,封建社会进行了体制的转变,即由刚性体制转变为弹性体制。换句话说,也就是经历了205年的朝代的更迭,而封建制度这一最根本的社会基石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使中国在历史长河里自然而然的成为一个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国家。历史告诉我们,在同一种制度下可以有不同的体制,一种体制转换为另一种体制就可以称之为制度调整。这种制度调整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改革。 改革也有很多种,但仔细划分无非两类:激进式的和渐进式的。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可以说是激进式改革的最好代表。俄罗斯从1992年初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盖达尔改革”即“休克疗法”。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秩序。这种改革忽视了制度转变中的非正式约束的影响。而中国的改革较之成功的原因就是走了不同于俄罗斯的“休克疗法”的改革道路,我国注意到了制度的构成,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 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又称为正式约束,它是指人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创造出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规则,从宪法,各种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各种政策规定、实施细则,最后直到个别交易的个别契约。非正式制度又称为非正式约束,它是指一个社会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不依赖于主观意志的社会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在新制度经济学中,若斯认为,制度变迁总是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变化的统一的和互动的过程。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非正式约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着正式制度的演变方向、演变过程和演变结果。正式制度的建立必须满足非正式约束的条件,它的建立过程必须同非正式约束即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等的逐渐变化的速率相一致。如若不然,即使新制度建立也会因为制度突变带来的非正式约束的不适应影响新制度功能的发挥,甚至彻底失败。这就是中国较之俄罗斯改革得以成功的真正原因,我们对正式制度的建立和非正式约束的发展速度上予了更多关注。 二、对制度概念的量化解析 究竟什么是制度?到目前为止,经济学家还没有形成对制度概念公认一致的定义。现存的定义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制度的涵义,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有以下几种:凡勃伦认为制度是一种习俗,由于被习惯化和被广泛地接受,这种习俗已成为一种公理化和必不可少的东西。康芒斯认为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T.W.舒尔茨认为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设计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这些概念都是从语言文字上对制度作了详细的表述,可以说是一种定性的分析。 为了使制度的概念更加直观形象化,我们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将它量化地描述出来,即制度是行为空间里的一条封闭曲线。这个定义是建立在拓扑学基础上的。所谓行为空间就是经济主体各种可能的行为共同构成的抽象数学空间。如图1所示,可以用平面图表示整个行为空间,用平面图上的小方格表示各种可能的行为。要注意,这里的每一个小方格表示的是一类行为的集合。因为各种经济主体的具体行为不计其数,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看,只能把每一类行为作为制度设计的基本对象单元,不可能针对每个具体的行为都设计出一种具体制度。 制度曲线必须是封闭曲线,其意义在于能够清晰地分出制度内部和制度外部。在行为空间中,制度内部的行为就是指制度所允许的,制度外部的行为就是指制度所不允许的。在制度内外部之间还有一个制度边界,也就是科斯所提出的“制度灰色地带”。在图上就表现为封闭曲线与小方格相交的部分,如图2所示。 三、制度经济学与传媒改革 如上所述,“制度的灰色地带”就是封闭曲线与小方格的相交部分,是否利用这些相交部分以及利用多少,是判断保守型企业家和积极型企业家的标准。保守型企业家希望制度制定者将行为空间中的小方格划分的很小,尽量减小制度边界,少用或是不用相交部分;而积极型企业家恰恰相反,他们会积极主动的影响制度制定者,将网格尽可能扩大,加大相交部分的面积供其利用。 既然传媒产业具有经济属性,是国民经济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制度经济学中的理论也适用于它。如何利用这些相关理论解决困扰传媒发展的制度问题、体制问题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从宏观整体上积极利用“制度的灰色地带”,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封闭曲线与小方格相交部分的面积。国家发文规定不得进行的活动不进行,但是如果没有明确说明的,还是可以尝试。 例如,湖南卫视举办的活动“超级女生”。国家广电部没有相关文件说明不得举办此类节目,湖南卫视就打擦边球,不仅上节目,更是将节目大众化、平民化、娱乐化,此举获得了巨大成功,很快在全国的电视节目中得到广泛“克隆”,以致节目在发展中走形,出现了一些低级化、庸俗化的东西。于是广电部在2007年初发文,严格审查此类节目的举办权。或许还有电视台期望在2007年可以举办类似的节目活动,但是广电部的政策制订者们早已将这一类行为空间中的网格细化,使得制度边界变小,缩小了“制度的灰色地带”,那些保守型的传媒企业家们也只有望“格”兴叹了。 再看看传媒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对传媒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没有稳定的资本运营,传媒业就无法做大作强,无法与国际上的大型传媒企业集团抗衡。目前我国传媒资本市场上存在着几大缺陷,首当其冲的要算是结构缺陷。我国传媒资本市场总体是“权力嫁接”,而非“资本联姻”。传媒企业要想得到资金发展,就必须首先得到行政权力的许可,方能合法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这使得一些省级、国家级的大型传媒企业比地方上的小传媒企业更容易得到发展资金,人为地使传媒资本市场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在股票市场上,规定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股权不能流动,这使得上市传媒股本结构行政化,难以按市场信号和市场规律运营。深沪股市上对上市公司的要求苛刻,将许多中小媒体挡在资本市场外。 既然政策如此规定,那么就要积极寻找“制度的灰色地带”。除了规章制度中明确说明的涉及到传媒政治属性作用发挥的领域外,其他部门,如节目的制作、播出、售卖等环节都可以吸纳民营资本。在股票市场上交易时,传媒业都是以现货交易为主。这里也没有制度规定不准进行交易形式的创新,所以可以考虑传媒期货交易的可能性。再者,目前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是否可以应用到传媒产业中也是值得我们考虑的。这些方法和手段都是建立在对封闭曲线与小方格相交部分的面积即制度拓扑模型中的制度边界扩大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就是在小方格较为稀疏的基础上得出的。它是站在制度的利用者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 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其与制度利用者的立场刚好相反,他们要做的是将行为空间中的小方格由稀疏变得细密。这样封闭曲线与小方格的相交部分就变小了,即制度的边界就变小了。如图3、图4所示: 我国的传媒业最大的问题是产权不清,国有资产出资人缺失,所有者缺位,管理层缺乏长期激励机制。我国媒介机构的产权属于国家,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政府作为人民的人行使剩余所取权,同时作为媒介经营者的委托人,行使监督权和管理权。这样,我国媒介机构的所有者实际上处于一种虚拟状态,而委托人和人却呈现出身份重叠的现象。媒介制度的制定,就是要消除这样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在媒介机构的行为空间中,要将原来松散稀疏的方格细密化,就是要根据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将存在的网格再次细分,形成清晰的委托关系,从而彻底弄清媒介产业的产权、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使制度利用者没有多于的制度边界可以利用。 可以将媒介的委托分为三步。首先,是最高层即政府间的委托,这是国家权力机构对媒介管理权、选举权等权力的高度控制,此时非国有资本除外。也就是说,全国人大与政府的管理部门间形成了委托关系。其次,是基层政府通过对媒介财产管理等手段将政府意志设定为舆论目标,通过媒介机构实现,这称之为政府与媒介间的委托。由于法律对政府职能的界定,政府主管部门行使的是行政管理职能,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所以按照《公司法》要求把企业的控制权委托给企业的董事会,于是出现了这第二步的委托关系。最后,是媒介内部的多层委托关系,经过第二步关系后,董事会再按照法定程序委托职业经理人对媒介运营进行监管,从而形成了媒介组织内部委托。这样,国有媒介的委托关系就成了国家――政府管理部门――董事会――经理人的三重格局。 经过委托关系将媒介行为空间的网格细分后,国有媒介的出资人缺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即参照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办法,由各级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媒介出资人职责或是政府成立专门的特殊法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媒介产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明确了出资人地位的前提下,再根据可观测到的有限信息来激励处于不同层次的人,使人与委托人之间的目标函数一致。对于普通的媒介工作者,一般主要采用物质激励约束,对于媒介的组织管理者,通常采用精神激励约束和控制权激励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在控制权激励约束中,特别是剩余控制权的激励约束往往会给媒介管理者带来更大的精神满足,使媒介管理层体会到除薪酬外的其他长效激励。这样就有效地减少了媒介制度的灰色边界,可以建立高效的媒介公司治理结构。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 传媒经济学论文:从传媒经济学看公交移动电视的产生 数字移动电视是采用了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设备接收的方式进行电视节目传播的。观众可以在其有效覆盖范围内任何安装了接收装置的公交车、出租车、轮渡、轨道交通等移动载体中收看到移动电视画面。 公交移动电视作为数字移动电视中的一种,它是借助公交车的载体平台而存在的。2001年2月,新加坡TV Mobile首次在巴士上安装了数字移动电视。而上海于2002年10月开始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服务。随后湖南、北京、江西、河南、南京等二十多个省市也陆续在公交车上播放移动电视。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成为当前车载数字移动电视发展的主力军,在公交系统上大显身手。 公交移动电视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传播现象,它的盛行符合传播的时代趋势,并且它同时具有大众传播和分众传播的特点。但公交移动电视是怎样产生的?从媒介经济学的原理这一角度来分析,公交移动电视的产生与发展存在着多种动因: 1、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是两个重要的经济范畴,供给是指生产者向市场提供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它是实现商品交换活动的基础或前提;需求是消费者根据其购买能力向市场提出的对劳动产品或劳务的需求,它包括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两种类型。把供给与需求理论引入电视领域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二是电视节目已经走向了市场。目前我国虽然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但是电视节目的商品性已为人所共知。特别是公交移动电视的产生,更加是市场规律特别是供需原理作用的结果。 在传媒市场上,拥有最终决定权的是消费者,也就是受众。所谓受众需要,即受众对信息、知识的不满足感和必要感。而公交移动电视的产生正是随着目标受众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律的变化而变化,跳出了与传统电视媒介的竞争蓝海。媒介形态的多元化格局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受众不仅能够在自家客厅观看电视节目,在乘坐公交电视的路途中也能观看到精彩的电视节目。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缺乏的焦虑感是无时不在的。对于这样一个存在巨大需求的消费群体,供给方公交移动电视便产生了。公交移动电视媒体呈现出领先性、多样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 2、资本的逐利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劳动力和成熟的产业运作经验的支持,工业文明已经积累的大量剩余资本继续寻找新的投资热点。根据国内学者的估计,2008年我国文化市场有上万亿元的市场容量。巨大的市场容量就意味着客观的产业利润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移动电视作为高速看涨的拥有高投资回报率的媒体,已经成为为数不多的剩余市场空白点,吸引了众多资本的目光。以业界翘楚东方明珠移动电视为例,大股东分别为东方明珠集团与上海文广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一个是资本运作的先行者,一个是重量级的内容制作商。这样的强势组合,可谓如虎添翼。 3、资源的稀缺性。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而产生的。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的稀缺性,它所强调的不是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说,相对于人类无止境的欲望,再多的资源也是不足的。 在传媒产业中,受众无疑是最重要的资源组成部分。受众的注意力一向是众多媒介追逐的对象。而显然受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公交移动电视的及时出现有利的填补了这一注意力缝隙时,公交移动电视已经能在受众注意力这块蛋糕上分得属于自己的一块了。截止到2007年7月31日,东方明珠移动电视收视终端32,000个,日均受众规模超过1056万人次。其电视终端已广泛覆盖上海8000多辆公交车,90%以上的公交线路,每天受众到达人数为889万人次,受众日均乘车45.9分钟。种种数据表明,新兴的公交移动电视正以迅猛的态势来到媒介生态圈中。新兴电视媒介公交移动电视所占有的媒介接触点与传统电视媒介相比,其受众接触的时间、地点、情景和功能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说,定位于差异化竞争的公交移动电视从诞生之初就拥有了先天优质的注意力资源。公交移动电视受众接触点的时间分布已经不再集中于传统意义上的“黄金时段”。根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调研结果显示:早晚的下班高峰期,公交移动电视拥有不同寻常的“黄金收视率”。因此公交移动电视有效的利用了传统电视媒介难以覆盖的主要时间缝隙,提高了节目到达率,占据了基数可观的注意力资源,展现了公交移动电视蓬勃的生命力。 在中国,公交移动电视已历经数载,随着以技术为核心的诸多条件的日益更新,公交移动电视的内容与形式都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相关研究数据表明,2006年至2008年,我国移动电视市场的平均增长率将超过50%,预测在未来的3年至5年内,公交移动电视将至少占据全国300多亿元的广告市场份额。可见公交移动的产生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丰富了媒介生态,开辟出了新兴媒介产业发展的另一片蓝海。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06级研究生)
信息科技论文: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研究和应用 1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结构 1.1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远程录入程序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目前有8张库表,即:单味药、品种、生药材鉴定、中药药理、中药毒理、中药临床药理、化学成分、炮制品,分别设有:14、17、26、30、18、26、27、14共172个字段。每张库表即可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又与各表间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结构以“单味药”为主表,二级表有:品种、生药材鉴定、中药药理、中药毒理、中药临床药理、化学成分、炮制品。 该库远程编辑加工的界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组织起一个中医药信息系统,容纳了中草药中的大量知识。该系统设计了远程录入程序botany,这个程序采用了不同的数据库结构,具有较强的容错性,提供数据的远程录入和维护、多用户分级分权限管理、表查询字段管理、人员录入工作量统计等功能。 1.1.1 标准表的建立 在中医药数据中,存在着一些专用的标准词汇,对这些词汇的引用和管理一直以来没有很好的技术支持。为此,该系统设计开发了标准表管理程序,提供了对标准数据的统一管理和规划。其功能包括标准表的创建,标准表的删除以及对标准表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以及向标准表中批量导入输入。 基于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结构数据关系我们建立了33张标准表,标准表的设立引导了与关联数据项的关联。见表1。表1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库的标准表(略) 1.1.2 数据来源 以“中药数据库”为基础数据,以权威工具书《中华本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学》、《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现代中药栽培养植与加工手册》、《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植物活性成分辞典》、《天然活性成分简明手册》、《中药炮制学》以及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为数据依据。 1.1.3 质量控制 该课题组先后制定了“中药基础库界面编辑标准”、“中药基础库操作手册”、“中药药理补充说明”、“中毒理及中药临床药理样本”、“中药炮制学说明”、“中药炮制学加工工艺标准”,为数据制作奠定了基础。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库的完成数据量:单味药11 013条、化学成分5 944条、品种8 199条、生药材鉴定4 350条、中药药理5 407条、中药临床药理632条、中药毒理1 160条、炮制品375条,总计37 080条。 1.2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导入程序 本系统为面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系统(Magic)。目前支持导入远程录入的有8张表:“单味药、化学成分、品种、生药材鉴定、一般药理、一般临床药理、一般毒理、炮制品”。登陆以后进入主界面,选择需要导入的表,就进入相应表的导入界面。每个表的导入界面都是一样的:最上面是一些筛选条件,用来选择需要导入的记录;中间是将要导入的记录,为了简单起见(远程界面提供添加、修改、删除全套功能),只显示了1个ID、1个相关字段(如中药名称等)和一些附加信息(录入人员、状态标志等);最下面是记录导入的统计和控制。在导入时要先填入筛选条件,然后点击统计生成要导入的记录集,才能进行数据的导入。 此外,Magic附带了统计录入人员工作量的功能,在主界面点击统计工作量即可。 1.3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导航系统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导航系统包含了几十张大型复杂的数据表,其拓扑结构之复杂、数据格式的多样化以及表与表之间的关系纷繁错杂是中医药学科固有的特性。为了能实现这些表数据之间的导航,设计了BaseView网页导航系统。该系统将错综复杂的表结构及其关系通过网页联接起来,实现了数据相关性的良好导航。 该导航系统查询是以查询类别对应相应的查询内容的导航系统,可以进行精确与模糊两种查询。查询类别设有“单味药、品种、炮制品、药理作用、化学成分”。查询单味药主表可直接查询到11个相关联关系。 从查询类别五大板块查询,可查询与五大板块相对应的每个主题的关系项,如“单味药”对应本库表14项与之关联的内容。以此类推,“品种”对应本库表17项、“炮制品”对应本库表14项、“中药药理”对应本库表30项、“中药化学成分”对应本库表27项,这样查询点共有102个。与102个查询点相关联的库表可进行系列关联查询。 2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应用及归类 2.1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应用 以“红花”为例,按“单味药”查询,选择后在相应中药名称处填“红花”,查询结果见表2。表2 以“红花”为例查询所得结果(略)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关联查询以红花为例:从该表进入查询类别,可以按“单味药、品种、炮制品、药理作用、化学成分”查询。可得到与“红花”单味药的数据相关联的其他数据,如品种、药理、毒理、临床药理、功效、归经、性味、疾病、化学成分、配伍、炮制品等11种关联数据,并可进一步深入关联。见表3。这时我们得到该药的品种数据并与之相关的生药材鉴定方法、该品种的单味药、该品种的科属类别。以生药材鉴别为例,见表4。表3 以“红花”为例进一步深入关联查询结果(略)表4 “红花”生药材鉴别查询(略) 通过查询我们了解到红花药材的一系列信息,如果进入“药理”表或“临床药理”表,又会从另一点而展开,最终又回到基点上,即由点到面,由面到点多重关联的查询,充分体现了中药科技基础信息的特性。 2.2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归类查询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库单味药归类项;化学成分、疾病、功效、性味、归经、品种,化学成分归类项:功效、单位药。 以单味药大黄的性味归类为例,从“单味药”进入精确查询,然后进入“大黄”相关联的“该性味的单味药”,得到:“苦”、“寒”中药药性。查询顺序是:单味药:大黄,精确查询-查询详情-性味:大黄-该单味药的性味:苦、寒。我们再以性味“苦”为例,点击“苦”,再连续进入具备该性味的“单味药”,得到具有性味“苦”的单味药有4 275条,如芙蓉麻、芙蓉菊根、扶栘木皮、扶桑金星蕨、。扶芳藤、伏牛花、佛手柑根、凤仙透骨草、凤仙根、凤仙、凤尾猪鬃草、凤尾搜山虎、凤凰毛、缝线石楠、蜂窝草、蜂斗菜、枫香树根、枫柳皮、风箱树叶、 风箱树花、风箱树根、风花菜、丰满凤仙花、丰花草、粪箕笃、粉团花、粉萍婆、粉绿藤、粉苞苣、分心木、肺形草、榧花、肥猪苗、肥肉草、非洲戴星草、飞天蠄蟧、飞来蓝、飞海蛾、飞蛾树、防风草、滇鸡骨常山、毛贯众等。 按其归类项查询,还可根据需求对其单味药的其他归类项进行归类,为中药的知识挖掘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平台。 3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维护与完善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化,工具书的不断完善,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内容也需不断维护、更新、充实。其中一些数据需进行结构化处理,如“生药材鉴定”中的:“药材鉴别、理化鉴别、显微鉴别、色谱鉴别、光谱鉴别”等字段,“品种”表中的“药材栽培”这部分数据的结构化目前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生药材鉴定”、“品种”表,若进一步结构化后,对于中药材科研及生产以及市场需求,可提供有效的基础信息。在不断的优化进程中,统计功能也将得到完善。 4 结语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依托在一个功能极其强大的Oracle9I数据库系统平台上,它具有较强的关联查询功能。中药基础数据库超越了单类别工具书的局限性,也摒除了单表型中药数据库的单一性,它综合了中药学相关学科的特性,组成了一个强大的中药学体系,即宏观,又微观,具有任意、快捷、获取最有效规范化标准的基础数据的优势。 信息科技论文:信息科技在人事管理部门的应用 信息时代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企业运作的影响之大,可与18世纪工业革命相媲美。当我们提及信息科技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时,会自然联想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HRIS)。它应包括信息处理、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其中信息处理为最低要求,而决策支持系统则处理最复杂的决策问题,并要求使用者具有相当的水平。 ——信息处理系统使人事部门的员工从重复繁琐、机械单调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它最适用于帮助人事管理人员从大量的信息数据中找出所要求的答案。这类工作在以前要耗费几天的时间,现在只要坐在终端前,通过键盘告诉系统你的要求,半分钟左右便可得到答案。由于所有的信息数据全部存储在电脑的磁盘中,文件柜、文件夹及各种规格的纸张文件的存储、整理和装订工作便可以全部省掉,降低了行政开销。员工的信息数据库可以改进人事部门的工作,使处理数据及提交的报告快而准确。 电子邮件和文字处理等软件也使人事部门在日常处理事务上的效率提高了。信息处理是信息科技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最基本的应用,它解放了人事部门的生产力,使他们得以从事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工作,而且减少了开支,用少数的人员得到较以前更高的产出。 ——专家系统(ExpertSystem)是用来回答问题的应用软件包,它使得应用该软件包的用户觉得如同有很多专家坐在面前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当然很多问题不只一个答案,专家系统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数据和专业知识给你提供几个可行的方案。 这类系统目前在员工训练和自修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提供了一个互动式的学习环境,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制定训练内容。对于某些问题,受训者可反复提问而不会感到“脸红”,“老师”也不会因为学生问了某些傻乎乎的问题而不耐烦。这类专家系统使得培训变得灵活,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若把该系统用于回答电话咨询,可省去人事管理人员在回答员工常见问题方面所耗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专家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最优选择和决定,如在招募中的应用,系统根据求职者的经验、技能、教育水平、兴趣、年龄等数据和空缺职位的需求做比较,然后列出那些资格与公司的需求最接近的应征者作为进一步面谈的对象。这使得录取的决定更加科学化,因为它排除了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而且它代表着“专家”的意见和支持。如果需要,它还可以显示出作出决定的具体理由,即它是基于哪些数据做出决定的。 人事部门可利用专家系统将某些传统的人事部门的责任授权给其他职能部门,同时也增加了工作考核的透明度。其他部门也可以了解人事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他们也更愿意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以得到“顾客”更高的满意度。这些建议反过来回馈给专家系统,使系统工作做得更好。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ortSystem,也称D)可帮助人们对那些规律经常改变或没有什么规律可寻、并且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结果的项目做出决策时起辅助和支持的作用。使用适当的话,它可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例如,为了保持销售的最佳状态,行销队伍和培训工作应维持在怎样的水准才算合适,这是现代人事部门经理们所面对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将各种信息数据集中起来进行分析,并可按要求形成各式图形和报表。上文提到,决策支持系统是信息科技在人事部门管理中最高水平的应用。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这个系统,掌握必要的技能是重要的前提。 人事部门为实现有创意的目标,就要吸收那些有创意性并具有信息科技知识的人才,并给予他们研究的时间和在鼓励他们承担风险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让他们尝试,要看得起勇于面对失败的“将军”,让他们保持锐气,因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能力是有效使用决策系统的关键。 借助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提高组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决策的时间,并提高可靠性。它甚至可协助经理人员制定企业的远景意图。反过来它对使用者又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它需要使用者具备信息科技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钻研精神。一旦使用者具备这些条件,能够正确地应用决策支持系统,它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是无法估量的。 信息科技论文:三农科技信息创新模式 1“三农”农业科技信息的来源途径 “三农”农业科技信息的来源途径主要有4种:第一是政府出资无偿转让。由政府出资将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研究部门或个人研究的科研成果购买下来,然后经过适当的途径无偿转让给农民;第二是中介机构出资有偿转让。中介机构出资将科技成果信息购买下来,然后再有偿转让给农民,这种方式资金支出较大,且存在较大风险,农民难以接受;第三是科研机构有偿转让。科研机构直接将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信息有偿转让给农民,或者与农民合作,由农民出资,科研机构提供技术,其不足之处是农民资金实力不足,难以利用;第四是媒体主动无偿。其可靠性较差,坑农骗农害农的虚假信息常发,农民往往不接受,也不想去冒险。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研究出来的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往往也不可能免费给予农民,而且通过交易转让的费用通常高于投入的几倍到几十倍不等,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支付不起。上述4种来源途径中,政府出资无偿转让给农民就会大大减少投入或不用投入,是最受欢迎、最有效和最好的,所以政府要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投入,以加快农业科技信息推广和利用。 2“三农”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创新模式 2.1“六位一体”互联互动模式 目前,国内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存在不足,主要表现有:1)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少,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体制、机制上衔接不上,职能交叉错位,管理体制不顺,政府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行为单向、被动[1];2)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各类主体、各种资源和各个要素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导致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供需脱节,农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技术研发的成果转化率低;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投入不足,缺乏政府必要的政策扶持,科技研发和推广动力不足;4)农民在农业科技信息中的作用不够重视。农民为提高农产品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对科技信息的需求呈现出获取渠道多元化的特征。获取渠道多元化必然呼唤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树立起“大农业”的服务观念,使农业科技服务由单一被动地向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逐渐转向为政府、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农业企业、宣传媒体等多个传播主体合作和资源整合的立体化的信息服务模式。针对目前国内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佛山市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六位一体”互联互动现代“三农”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模式。 2.2“六位一体”互联互动模式主体的主要任务 (1)政府是指政府和各级农业行政部门。主要任务是主导、协调和加大资金投入创造良好公共服务环境平台。政府在整个模式最为关键,对模式能否正常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 (2)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信息利用培训、临床技术指导和科技信息服务“三下乡”。 (3)农业行业协会和企业。主要任务是提供农业科技市场供求信息,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反馈,示范带动。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交好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跟进采纳情况,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争取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 (4)图书馆(包括高校、社区和农村图书馆)。主要任务是建立农业科技资料信息的查询平台,优化、整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导航系统。 (5)宣传媒体。主要任务是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平台,拓展手机信息宣传和阅读,丰富信息内容,增加信息数量,突出科技信息。 (6)农民。主要任务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成果应用效果的反馈,对提供的科技信息做出评价,为进一步完善科技信息服务提供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应使农民接收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主动意识提高,积极主动参加各类型的农业科技信息学习。 3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创新模式的保障措施 3.1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作用,构建农业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需要以下保障措施。 (1)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涉及科技部门、农业部门、教育部门、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宣传媒体等多个主体,只有利用政府统筹职能才能进行系统安排,并给予必要的财政和政策法律等支持,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现代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切实加强“三农”农村科技信息推广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必须注意经费、人员、时间和措施的落实。 (2)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机制。目前,许多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由于科技体制不合理,大量成果被沉积而未能推广应用,因此,在政府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主导作用下,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运行机制。在涉农项目中突出科技,向科技倾斜,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与整体水平。 (3)创造良好服务环境。加大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专家系统,实现农业信息网络化。加强示范引导,对成效较好的模式进行宣传、实施和推广。从农业科技信息的采集到、传播等方面入手,打击坑农、骗农的虚假信息,为农业科技信息创造良好服务环境,保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4)整合信息和人力资源。将各相关部门的农业信息和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合力,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全面性、时效性和实用性。 3.2构建指导平台 发挥农业院校、科研机构的指导作用,构建农业科技信息指导平台,需要以下保障措施。 (1)开展实用新型农业科学研究。政府出资和组织科研团队根据“三农”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反馈,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和研究工作。研究应以贴近农民、实用性强、见效快速、效益明显为原则。 (2)开展临床技术指导和农业科技信息利用培训。成立由教授、博士、专家组成的服务团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做好农业科技成果临床技术指导。 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选派专家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技术培训,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定期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利用培训。 (3)开展科技信息服务“三下乡”。组织农科大学生科技信息服务“三下乡”服务队,送科技下乡活动。农科教专家组成员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巡回报告活动。经常保持与农民进行深入的互动,直接了解农民的需求,使科技需求到科技供给的信息传递有效,从而保证农村科技信息供给的“服务”农民满意甚至使顾客满意最大化。 3.3构建示范推广平台 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作用,构建农业科技信息示范推广平台,需要以下保障措施。 (1)提供农业科技市场供求信息。如政策信息、技术信息、新品种信息、新的栽培技术信息、新的养殖技术信息、新的经营管理技术信息、生产动态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等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传递。 (2)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反馈。经常深入农村开展农业科技信息需求调查,根据“三农”的需要,将信息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或农业科研机构,并及时跟进采纳情况,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交好的建议和意见,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争取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支持。利用农业生产、推广方面的技术,形成产、学、研体系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推广。 (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户建设。农业行业协会吸纳各企业主要领导加入协会,经常交流讨论,树立起为“三农”服务的意识,竭尽所能发挥企业示范带动效应,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的建设使新科技成果走向生产实践的应用示范,有效地带动周围农民运用先进的技术与最新的市场信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佛山市应把科技示范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抓手,坚持样板与项目捆绑、资源与技术整合,用园区示范促进技术推广,如顺德区陈村花卉世界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南海区和顺万顷洋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三水区大塘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高明区现代农业生态园区、三水迳口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区等,同时还要大力培育壮大新的农业园区建设,加强辐射效应。 3.4构建查询服务平台 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查询作用,构建农业科技信息查询服务平台,需要以下保障措施。 (1)优化、整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优化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对农村图书室的图书定期更换,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使用效益。根据农民的需求整合文献信息,把农民所需科技信息集中起来,整理成农民易于接受的二、三次文献,并提供参考资料、参考咨询服务、引导服务,为农民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一站式”服务[2]。 (2)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导航系统。进行网上农业信息数字资源的采集与整合,将网上庞杂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在佛山农业信息网、农技推广网上设置宣传栏,为有需要的农民开展网上阅读、馆际互借、联合参考咨询等服务,为农民高效地获取脱贫致富信息创造条件。 3.5构建宣传平台 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构建农业科技信息宣传平台,需要以下保障措施。 (1)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传播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通过深入扎实的工作,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业科技的良好氛围。从服务手段上要传统与现代结合,既要发挥广播、电视、期刊的作用,又要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为农民开展信息服务。开通农业病虫害信息检测系统、农业信息查询系统等。 (2)推广手机信息宣传。手机已成为农村网民上网的主流终端,而且呈高速增长之势,成为拉动贫困农村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利用移动通讯信息平台,结合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信息需求,建立农村手机短信、手机QQ群、手机飞信等互动信息平台,提供最新农业信息,如价格行情、农产品交易信息、农业百科知识等,通过手机移动阅读电子图书和浏览网上信息[3]。 (3)加大网络信息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办好佛山农业信息网、佛山农技信息网、佛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网等,丰富信息内容,增加信息数量,突出科技信息,加强科技指导。各区宣传媒体充分利用自己的农业信息网,巩固服务阵地,努力突破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4)建立科技信息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及时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主要推广品种信息,指导农民科学使用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 3.6构建反馈平台 发挥农民的应用反馈作用,构建农业科技信息反馈平台,需要以下保障措施。 (1)建立农业科技信息需求的反馈渠道。农民是直接得益主体,其在一线生产过程中,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使用存在的问题最有发言权。政府应该建立一条方便、快捷、畅通的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反馈渠道,如农业知识专线、贫困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站、农技110信息服务台、贫困农村信息服务港、农业专家热线等。根据“三农”的需要,将信息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或农业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方面研究。 (2)提高农民利用农业科技信息的意识和主动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不强,缺乏农业新型技术、新兴产业产前产后的专业敏感度,导致先进农业科技不能快速、及时、高效的送达到农民手中,发挥其最大作用。因此,农民应主动参加定期开展的农业科技信息应用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使用科技信息的意识和利用效率 信息科技论文: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构建 一、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与意义 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即时化、资源共享化等演变过程中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由知识教育阔步迈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而不仅仅培养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科技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最好的方式之一,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通过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除去学校的大力支持之外,要积极号召并联系社会团体、优秀企业,良性结合广泛的社会力量。 二、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支撑因素 分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图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其未来创新性积蓄能量。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高校各部门要协调起来,优势互补,最好是能够成立信息科技创新工作小组,统一规划和领导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规划、资金筹集、活动开展等。完善工作小组的组织协调,加强工作小组的成员构成。将科技创新提高到工作的中心位置,划拨专项资金,不定期邀请科技创新学者、专家讲学传授经验,指导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平等轻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鼓励学科专业间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组建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问题,首先是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具备精准判断,不好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不太了解自己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项目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配备相关指导教师介绍信息类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研究,对具体项目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找准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改善学生科研条件,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目前科研立项及经费设置中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师科研而忽视学生科研的现象,很多高校甚至没有任何学生科研支持及经费投入。要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有序对学生开放学校各类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在学生科研立项及经费投入上适当倾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采用灵活的管理模式如学分制等,明确职责及任务,奖惩分明,激发师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构建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塑造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信息科技创新氛围 着力构建适合信息科技创新的校园学术氛围,大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其在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完善自己,培养其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意识,积极推动发展科技社团打造创新队伍,发掘学生创造潜力,培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整体环境熏陶下,积极引导其发展个性,增长见识和才干,激发科研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伴随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存在分化综合,边缘学科、横向学科不断涌现,求知需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阶段的学习了,不断学习成为生存基本需求。要勇于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束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结构,体现课程的创新性及多元性,强化学科间的联系,加强基础,优化结构,以提高素质为基本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不断发展会赋予新内涵。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要求和个人发展为根本,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 (三)倡导学生参加科研,吸收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步骤是结合教学和研究,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鼓励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作为科研助手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教师也可以划分科研子课题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研究问题。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四)有意识、有组织地推出高水平的课外科技活动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课外科技活动基于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模式多元标准多样,能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按照兴趣爱好结合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具备进行创造的内在动力,借助多种途径捕获知识和信息,尝试多种方案,合作者之间开展讨论并互相启发,学校保障政策制度,提供物质条件,在自由、宽容、开放的环境中培养信息创新能力。组建院校科技协会,鼓励团队协作精神,保证科技活动的连续性和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活动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活动条例,拓宽渠道,积极寻求社会广泛支持。 (五)举办知识讲座和科技 征文活动 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系列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便于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广泛邀请相关领域内专业人士分析介绍学科当前的研究状况和热点问题,然后引领学生开展研究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然后由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指导交流。讲座的内容安排上不应过于注重效果及形式,重要的是营造和活跃创新气氛,重点把握讲座内容的新颖性与生动性。各院系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举办征文比赛、科技制作活动等,该方式适合广大学生参与,使他们在宽广的想象空间自由思维,各院校之间可以展开合作、积极沟通,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六)建立大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基地 信息科技创新活动需要长期、连续开展,学校可以从现有实际考虑,借助自身科研实力,依托相关院系、部门及教研室等与社会团体及优秀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实现科技创新的基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搭建优良平台,学生利用基地的设备工具和便利条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指导下建立创业计划、从事科研工作、开展生产实践、激发科研兴趣,提高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信息科技论文:机械科技信息事业发展与变革 一、十年艰苦创业,深化改革见实效建所十年来,在邓小平同志“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光辉题词指引下,在各级党政领导关怀支持下,全所职工.深化改革,艰苦创业,为建设和完善我省机电信息体系取得较好成效. (一)转变观念,促使机电情报工作,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取得较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1988年省机械厅指定笔者担任省农用车联合公司筹备组成员,带队赴全省农用车厂进行深入细致的情报考察调研,拟定农用车联合公司章程初稿,组织福建省农用运输车联合公司筹备会,向厅领导提供全省农用车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准确信息资料,根据国家技术政策,组织情报人员撰写了《我省农用运输车现状及发展设想》情报调研报告。省机械厅在%闽机技字第009号函指出,该调研报告“在我省首次开展农用运输车行业调研是适时的,对正确引导我省农用车行业走联合发展道路和行业合理布局、健康发展起着有益的促进作用,对制订我省机械行业科技发展规划和决策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对科技进步作用较大。”情报工作促进了“福建省农用运输车工业联营公司”于89年正式成立。1993年农用车产量达5.55万辆,占全国产量的30%,成为我省工业的一项拳头产品。91~95年全省生产21万辆,产值达50.8亿元,实现利税3.18亿元,93~94年机械厅系统的农用车产值占全省机械工业百分之二十,为我省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受省机械厅领导委托,以情报论证为依据,笔者带领工厂厂长、总工三次赴京向机械部何光远部长等领导请示汇报,解决了我省柴油机新产品立项难题,大力协助福建机器厂开发6170新型柴油机,填补了我国柴油机行业空白.目前福机厂已生产350台,创产值3500万元.该机型在全国“渔船用柴油机选型会”上,被推荐为全国优先选用的新型节能柴油机.这是情报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典型范例. 3.省下达《中国红壤开发项目所需机电设备研究》与《进口物质设备经济性研究论证》二项情报调研为中国红壤项目节省开支4600万元,我所负责的论证方案被世界银行采纳,通过国际竞争招标验收后,由我国农牧渔业部组织实施,获国内外专家很高评价.红壤项目联合办公室把它誉为“为红壤项目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为红壤项目作出巨大贡献”的一项出色的情报调研成果. 4.我所和省农机研究所负责国家经委、机电部下达《85系列水田犁》课题(笔者为课题组长)。87年通过部级鉴定以来,已在全国生产推广85系列水田犁7万台,创产值1750万元,利税200万元.本省推广2。。。多台,耕翻土地50万亩以上.机耕冬翻不仅病虫害减少,节省农药、化肥,同时提高地力,平均每亩可增产稻谷10公斤,共增产稻谷500。吨以上,价值达400万元。我所还同农业部门继续合作推广犁耕,为保护国土恢复地力作贡献。 5.我所受省机械厅委托,负责全国机械信息福建子系统工作.我们在认真抓好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同时,狠抓信息利用.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我省机械行业较好利用信息,五年来已在工厂创效益1632万元,199。年在全国机械工业情报工作大会上,受到机电部部长表扬。 6.机电部下达“中小型电机市场调查与预测”课题形成的调研报告对福建省如何调整中小型电机产品结构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根据这些有益的建议,工厂开发新产品新增产值3288万元,创利税49。万元。 7.机电部中小型电机情报网下达“中小型电机生产工艺调查与建议”被我省有关工厂采纳。由于采用新工艺创产值150。万元,创利税100万元,节支595万元。 8.我所木机情报人员编制国家级木工机床产品开发指南,提出14个木工机床新项目组织实施已创效益5763万元。 (二).加强情报基础建设,树立用户第一的服务观念。经过十年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建成我省机电信息系统“六库”,直接为全省机电行业提供有效服务.众所周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情报手段的出现,大大扩展了情报信息资源加工、利用的能力.当前,在机电产品激烈竟争和信息量激烈膨涨的新形势下,加强情报基础建设.用现代化设施逐步武装情报机构,使情报信息具有快速、高效的功能显得特别重要。 1.微机信息库:我所微机室在省科委支持下,已购置微机五台.目前已同机械部信息院2个中文库、2个西文库、中国科技信息所7个中文库、5个西文库和省海峡网(总容量20亿汉字,日增100万汉字)建 立了联机检索业务,为全省机电工业开展检索与咨询服务。对我省机电行业新产品开发、查新、鉴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显示了计算机、电子通讯技术在信息加工、利用中的快速功能。在联机检索业务开展的基础上,我所除已建立福建省机电产品数据库外,目前正在建台湾机电产品数据库。 2.标准资料库:标准化是国家重要技术政策,是机电工业上水平、提高质量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前提.机电产品必须采用国家标准,并尽可能向国际标准靠拢.根据本省工厂的强烈要求,我所已分类整理收集国内外机电标准资料3万册。 3.声像资料库:根据机械部(86)机情函字912号“关于建立机械工业声像工作的通知”精神和省机械厅党组的要求,我所组织拍摄了我省80多家工厂企业的厂史、厂容、产品录像片和研究院重要科技成果录像片,有的已在中央和省市电视台上播放。目前已拥有机电录像100余片,机电照片6。。。多张,成为我省保存机电声像资料最多的单位.声像作为形象化的情报手段,在机电产品宣传领域有着特殊的作用,我所组织摄录编辑的《福建机电产品誉满五洲》录像片,曾用中、英二种语言,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和福建机电产品展销会上播放,并送住墨西哥等国演播,取得较好宣传效果. 4.机电样本库:国际和国内先进机电产品样本,对我省机电科技的发展都能产生启迪、借鉴和开拓思维的作用。我所已收集整理国内外机电样本2万份,多次举办展览,省内外观众达5。。。余人,受到社会关注和科技人员的欢迎。 5.图书文献库:现有馆藏中文图书2万种3万册,外文图书900种2000册,各种技术资料21300册,每年免费接待读者6000人次.6.期刊资料库:库存期刊800种6000册.每年免费接待读者300。人次. (三)抓机电情报调研,促海峡两岸合作.十年来,我们按机械部的要求,重点进行了台湾地区机电调研和促进海峡两岸机电合作,开展闽台科技交流活动。 1.抓住机遇,进行台湾机械工业调研1987年,将《台湾机械工业》调研列入部情报课题。仅用二年时间即完成40万字《台湾机械工业》调研报告,近几年,我们又完成了《在大陆的台资机电企业经济效益分析》、《台湾机电科技》、《台湾农业机械化调查及海峡两岸农机界的合作》、《台湾机械产业自动化和工业机器人调研》、《台湾信息业现代化调研》、《台湾工业发展战略研究》、《闽台机械工业对比研究》等机械部情报调研课题,对祖国大陆机械行业了解台湾机械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峡两岸机械工业互补与合作的研究》经机械工业部批准,正式列入1995年机械工业部软科学研究项目计划(笔者为课题组长)。这是我所成立10年来第一次承担机械部软科学研究项目(研究费用由机械部提供)。目前,该课题正抓紧实施,可按计划在今年底提交部级鉴定. 2.在情报调研基础上,加强与台湾同行的合作,促进闽台科技界双向交流.在开展对台情报调研课题期间,我们与台湾大学,台湾机械、农机同业公会、台湾农村社等组织和有关人士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1992年,我们邀请了台湾省农机和食品机械考察团访闽。我们向台湾代表团提供的“大陆各省对台经济合作联系表”已于92年7月份全文刊登在“台湾农村”杂志第十十六卷第二期上。省机械厅领导同我所负责人一道与台湾有关方面签订了“发展闽台农业机械化事业合作意向书”.有关合作内容正在组织实施.笔者于1993年8月2日到10日以共产党员和专家身份应邀赴台进行访问和考察,并在台湾大学作学术报告.这是福建省机械系统首次安排的赴台考察活动,对开展闽台两省机械工业和学术界双向交流起了促进作用。1995年,由我所牵线联系,经省主管部门同意,福建台湾机械(器)工业同业联谊协议书于2月25日正式生效。根据厅长办公会议决定,联谊办公室设在我所,活动经费由闽台共同承担。 3.成功举办了首届“闽台机械样本展。”根据95年闽台机械工业同业联谊计划.在省政府、省台办、省科委、省财政厅大力支持下,首届“闽台机械样本展暨技贸洽谈会”于1995年8月28日一22日在福州举办.本次样本展共展出闽台两省机械工业中最新工具机、钢铁加工机械、产业机械、电工电器和工程农机等机电产品样本150。多份,(部分厂商还提供录像带并演播)其中台湾机械工业直接参展企业8家,福建机械工业直接参展企业28家.会期5天,共接待全省各地市200多个单位,近千人参观展览(其中厂长、经理约有300人左右)台湾方面派来洽谈的人员有:台湾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邱桂霖总千事等n人.我省前来洽谈的单位有:福建省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等28家单位。通过展出拾谈,达到了两岸机械工业相互了解、广交朋友、寻求合作、共创良机的初步效果。 4.安排筹建《台湾机械城》投资考察根据联谊会协议,台湾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拟在闽筹建1500亩“台湾机械城”。95年8月23日至26日厅、所派员陪同以林林波为团长的台湾投资考察团6人对福州、莆田、泉州、厦门四处地区投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四)办好刊物,搞好发行,参与情报网络行业活动,加强情报横向联系.我所受部、厅委托,主办《福建农机》、《木工机床》、《水轮泵》、《福建机械》四种刊物.其中《福建农机》发行量达1.2万份,《木工机床》和《水轮泵》是为全行业服务的期刊。通过刊物的交换,我所机电情报联系单位逐年增加,已达2653个,进一步扩大了信息源.十年来,我们先后参加了全国自动化情报网、华东地区电气自动化情报网、华东电缆情报网、全国农机情报总网、省情报网、全国农机期刊网、全国机械情报网等情报网络活动,并担任过全国农机科技刊物网付网长、十四省市(区)机械情报(所)协作网网长、付网长、负责全国木工机床行业信息网、水轮泵行业信息网、机械部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福建子系统福建机械工 程学会信息分会和省农机学会对外联络组工作,先后主办省科技日语培训班,省自动调速器培训班、预测和决策函授福建培训班、微机培训班等,并多次主持召开全国性、地区性的情报网络行业会议.通过这些网络活动,加强了横向联系,为机械工业开发提供了许多有益的信息和科研选题的素材,并同生产厂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 二、创办经济实体,增强科技信息事业自我 发展能力,努力增收节支,搞活情报.情报事业的发展受到有限经费的制约.因此,在搞好情报本职工作、抓紧情报主业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的技术力量、设备来开展与情报业务相关的多种经营和有偿服务。我们认为,国家在财力不富裕的情况下,十年拔给我所284万事业费已是很不容易了。在深化改革中,为了促进情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增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观念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情报后劲. (一).情报办书店在机电部情报所支持下,我们作为情报办书店的试点,于1986年集资了3万元盖房,办起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福州机械书店”.国家出版局曾明确指出:“图书发行工作在2个文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书店是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阵地,是输送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是我们党的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按部所领导要求,开业前就多次教育职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积极发行好书,及时提供科技书刊,为科技人员、技术工人排优解难,为机械工业发展提供优质精神食粮.书店开业十年共销售码洋150万元,初步取得了经济效益.我们发挥了情报办书店的优势,艰苦创业,先后同全国十几个出版社合作,举办了五次书市展销,正在探讨把书店办成情报信息普及和技术开发阵地,成为我所情报源之一。 (二).创办轻印刷实体为进一步提高增收能力,节省自办期刊印刷费用,在拥有计算机激光照排设备基础上,1995年8月全所职工踊跃集资,克服各种困难购置了胶印机、切纸机、装订机、制版机筹建了轻印刷车间。依靠自己力量,仅用1个月就试运转成功,正式对外营业,到今年6月已胶印8开资料40万页。以优质价廉获用户好评。 (三)多种经营,努力增收科技情报有偿服务是科技情报人员创造的成果,用价值体现的一种形式.在深化改革中,我们还动员全所各个专业室组在搞好本职工作,完成上级下达指令性情报任务前题下,发挥各自的专长,在录像、复印、照相、标准发行、技术咨询、广告、承接横向课题(包括硬件科研),微机服务,中介服务,开拓技术市场等领域实行有偿服务,努力节支增收,既有社会效益,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十年来共创收60万元,加上上级奖励事业“费和省科委拨设备专款总计约80万元。这批资金除少量用于职工福利外,大部分用于开展情报事业和购置计算机、录像设备、复印机、幻灯机、照相机、投影仪、调制解调器、稳压电源、绘图机、供干机等一批情报基础设施.这是改革前可望而不可及的.既为情报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手段,又进一步增强了创收能力,使情报工作充满了活力。 三、振奋精神,深化改革,加快机电信息产业发展 1986年以来,我所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情报工作的决定》(闽政(1986)57号文)和机械工业部《关于加强机械工业科技情报工作意见》((86)机情函字1267号),努力搞好我省机电情报工作,十年创业,喜见成效.从1987年开始,在福建省39个省级事业费包干研究所考核评比中连续六次评为1一3名,获省科委、省财政厅颁发“先进集体奖”.199。年底,在机电部召开的全国机电工业情报大会上获机械电子工业部机械工业“七五”期间情报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用实际行动为省争光。十年来,我所共获奖约50项,其中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完成情报调研60篇,约450万字。我所编辑出版的《福建农机》发行量达万余份,8次在同行中评为先进科技刊物。我所负责的机械电子部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福建子系统随着改革的深化也改变了“六五”期间的后进状况,一跃进入先进行列,从1987年开始连续六次评为部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先进单位.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党的关怀,各级领导的支持能极大地调动情报科技人员从事情报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激励和鞭策我们在深化改革中奋发上进。当今社会,材料、信息与能源称为现代化技术的三大支柱,是其它各种技术的基础。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战斗在情报信息岗位上的战士们充满信心、勇敢前进,坚定不移地在党的领导下,为开拓福建机电科技工作新局面,为迎接“信息时代”赋予我们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而奋勇拼搏 信息科技论文:农机技术推广科技信息技术的论文 1当前农机技术的不足 当前,企业生产的农机大多数是有人操控的农机,而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农机上并没有安装相应的信息化设备(如GPS),操作辅助系统等数字化的系统并没有加装到农机。这就造成现在的农机技术与飞速发展的网络数字化技术严重脱节。公司的农机产品并不能满足当前新市场的要求,使企业的产品受到一定的市场冲击。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所以,抓住当前的机遇,进行农机信息化的相关技术研发,提高农机的信息化水平。当前,国家扶持农机的发展,对农机的技术要求更高,企业以往的农机技术已经不适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企业的战略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将工作的中心从农机基础技术的研发,要转移到农机信息化技术上来,加大农机信息化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投入。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对农机推广和对生产者的专业培训达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但这种推广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企业应当发展先进的农机联网技术,为农机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柱,这样才能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真正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 2科技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有若干的组成部分,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遥远的感知技术。首先是感知技术,这之中就包涵GPS技术。GPS技术是一种定位技术,通过卫星对地面上的目标进行定位,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这种技术已经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农机上运用GPS技术可以使农机实施对各个农机的位置和作业情况进行跟踪,以便农机可以更好地掌握生产情况,对农业生产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部署,使农机作业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农机整体的生产效率。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都是通过人工对农田进行相关的审查,对农田的作物生长状况、农田土壤水分生长环境、病虫害进行评估和处理的。但是这样的方法缺少及时性,而且人为因素对田地调查结果的影响较大。现在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对农田的情况进行实时的检测,这样的监控数据不仅实施性强,对各项数据的检测也较为详细具体,可以检测到人工检测不到的项目,以便对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农机中加入这种技术可以更好的把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传感器可以进行更加精确的播种,灭害和预防,提高生产的效率。地理信息交互技术,这是农场的数据处理中心。其核心技术是将农机的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传感器对整个数字化系统进行实时的更新,以便管理者更好地对农机的信息进行掌控,对整个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科学调整。对于企业来说,要结合当前的市场需要,生产能实际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机,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机技术之中。 2.2网络物联技术 网络物联技术包涵各个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链接,使农机在农业生产情况可以快速的到达管理者手中,以便快速做出处理。通过这样的网络可以对农机的各个地方实现远程的生产操作,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此外,在整个系统中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处理系统,降低整个农机对人的依赖,真正达到自动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企业可以根据这一点对当前的农机进行网络化的改造,使农机可以更方便的连接网络。也可以研发相应的网络技术对相关的生产单位进行技术支持。 2.3精准化技术 精准化技术是建立在精准传感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这其中就包括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整地技术等。这些都对现有的农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传感器方面要达到相应的要求,还要在现在的技术上进行改进,提高基础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准性,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生产的要求。精准技术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技术,要真正实现它,就要整合网络技术遥感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对农田的情况进行把握,通过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生产安排,通过网络下发到各个生产单位。在农机上可以通过精准的传感器对生产进行更精准的操作,但这种精准的操作也对农机的质量和操作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要在这方面对当前的农机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 3结语 科技信息技术正逐步改变着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农机企业而言,只有不断发展改进自身的技术,才能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富来威当前便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当前的农机技术中来,并不断改进优化自身的基础技术,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市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信息科技论文:工程监管信息科技的运用 信息技术是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大产物,主要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自从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以来,由于其推广而产生的显着效应,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的研究,信息化在全球快速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支撑当今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的垫脚石,在过去的100年里历史里,人类所生产了价值超过了之前人类历史生产的总价值,不可不说这是信息化发展带来的结果。在建筑工程中,信息化所带来的效用也不可忽视,其技术的先进性、准确性和人性化使得这个行业如虎添翼。 1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1.1建筑工程前期勘查需要信息化技术应用 建筑工程的初步勘查,要根据不同的建筑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外在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自然环境等各方面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勘察。前期勘察的是否全面,直接关系后期建筑工程的施工是否顺利。此时,信息技术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在的信息技术关于地质勘测辨别,气温气候的侦测以及建筑结构的合理都给与了充分的科学分析,模拟了日后建筑施工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效地预防了各种事故的发生。 1.2建筑施工的产品多样化,需要实现标准化 建筑物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用途的不同,以及工程结构,材料的价格、施工的方法的不同,导致建筑设计产品的多样化,这就需要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能够正确无误的将这些多样化的产品分开并确保能够轻易地找到,信息化技术为其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于任何行业而言,都有自己的管理系统,建筑工程也不例外。对于建筑工程产品的多样化能够以合理的方法将起分类并容易区别,这是传统方法难以做到的。 1.3建筑施工周期长,技术复杂需要现在化信息技术配合 建筑施工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技术,加上建筑施工经常要根据建筑结构的情况进行多种的配合工作,所需的设备和物资极其繁杂,从而导致施工管理难上加难,而且目前我国建筑施工机械化较低,人员的配备就显得重要。再次,对于工程建筑而言,周期长是这个行业所具有的特点,也是他的弊端之一,同一工程从建筑设计到建筑竣工,一般都要经历一年四季的不同环境影响,为了简短施工的期限,降低施工的难度,利用信息化技术相配合,可以加强各个工程步骤的联系,使得不同的施工单位或不同的工种之间相互配和,减少施工的难度。总之,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施工的进行信息技术必不可少,他是建筑工程管理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没有信息化技术的相伴,建筑施工管理则倍加艰难。 2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2003年11月14日,国家建设部在《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刚要》中提出“建筑业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改造和提升建筑业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提高建筑行业的主管部门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如今已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了,在国家政策发行后这几年我国的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究竟怎么样,以下是简单的介绍: 2.1建筑企业信息化应用较窄,整体处于初级阶段 建筑行业必须的配有现代化计算机的配备,然而纵观我国的相关行业,计算机的配备还是较为不普遍,相关技术,比如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的单机操作,没有形成特定网络化系统,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技术也相对落后。大多企业甚至不利用信息化管理这一模式,尤其说是不利用,还不如说是不同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大部分企业家都是80年代的下海任务,由于当初缺乏知识,对于世界的发展摸不准方向,总是落后于人一步。总之,不管是从专业知识上还是思想上,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都还处于相对比较落后的阶段。 2.2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素质的制约 由于传统施工生产模式根深蒂固,现代建筑工程基本上是靠经验来完成的,这种生产方式对于网络计划管理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现代信息化管理,在西方国家实现了无人化,标准化、机械化、高效化的等管理模式。①这不利于既得利益者,也是阻碍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②由于现代化发展落后,企业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当今绝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既是管理人员有事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实现有效的分工,导致企业成本过高,或者导致了不能够同时满足管理的质量和建筑的质量。 2.3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由于地理环境或者国家政策的影响,导致了我国沿海地区与内地、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不平衡发展。对于偏远地区项目管理人对信息化的认识和期望不够强烈,而对于沿海发达的地区,项目管理人员出现供过于求,一方面是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人才济济却不愿去偏远就地区这种矛盾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足。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现状的落后迫切需要改变。 3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 3.1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数据通信 传统的数据通讯其弊端不经显现在速度过于缓慢,而且准摘 要:随着信息化革命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日夜不停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日渐成熟,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靠人力的基本建设行业。在发达国家中,计算机在建筑行业中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我国也步入了全球化潮流中,然而我国现代化发展相对落后,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今天,怎样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以及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确性较低,错误率较高容易造成工程失误等多方面不可预测的事故,借助计算机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和现在化网络技术,可以很好的实现数据的共享,数据的准确性得以全面的提升,减少了数据层层汇报的种种弊端,减少了施工情况的错误判断,而且大大缩短了时间,简短了工程的周期。可谓一举多得。 3.2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计算机管理系统相结合 传统的管理模式过于僵化,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避免“人治”的缺点,管理更为科学化,效率更高这是计算机制度的优越性。当然,决定使用计算机管理制度是,必须对这种系统有充分的认识,要运用正确的管理手段实现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三位一体结合。 3.3提升企业员工的思想 一个企业的员工的思想可以折射出这给夜的文化内涵,建筑企业的员工就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员工的思想要不断的更新方能不被这个时代淘汰 。思想过于落后是不能够胜任的。企业更替就像朝代的改朝换代,没有先进的思想是不能驾驭新的政权的,也必将凋零的很惨。建筑行业尤其如此。 4结 语 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更加明确,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不管企业是否愿意,落后的传统管理方式必将被新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所替代,既然没得选择,我们就必须改变自己,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更是这样,“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规律。对于建筑业来说,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的运用即是机遇也是挑战,把握好此次机遇,壮大自己,灵活的应用信息技术,使得企业得以更好生存和发展。 信息科技论文: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关系分析 【 摘 要 】 从基本概念、适用范围、业务内涵、工作特点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分析探讨了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存在的同源异流、分化交错、包含覆盖、分叉独立等复杂关系,分析了保密科技发展趋势,提出了保密科技可为信息安全拓展新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空间的观点,并提出保密科技产品研发三大门栏条件。 【 关键词 】 信息安全;秘密;国家秘密;保密;保密科技 1 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在推动人类社会迈向信息社会、人类活动转向现代化、使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发生深刻变革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峻的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此外,在涉及国家秘密的各行业领域,给国家秘密的保护也带来很多新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既需要运用信息安全技术来保护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更需要运用保密科技来保护国家秘密的安全。 由于对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认知上、理念上的混淆和偏差,往往使得人们将“信息安全”与“保密”混为一谈,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使用,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网络、现代信息化办公设备的使用成为失泄密事件的高发区域,很多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几乎均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直接相关,因此许多人认为“保密”就是“信息安全”,做好了“信息安全”就可做好“保密工作”。(2)在“信息安全”概念的“安全属性”(比如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可控性、不可抵赖性等)中,已经含有“保密性”,因此,搞好“信息安全”,自然而然就可解决“保密”的问题。(3)试图完全用“信息安全”的理论、理念、方法、技术、产品来解决“保密”问题。 实际上,“信息安全”与“保密”并不完全是一码事,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同源异流、同根异叶、相互依存、紧密缠绕、既有重叠又有分叉的复杂关系。理清这种关系,更新一些认知理念,对信息安全技术、保密科技的发展,对信息安全产业空间的拓展,尤其是对保护国家秘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图抛砖引玉,从多种维度、多个层面梳理“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关系,以期引起人们思维在该方向的延伸,为拓展信息安全产业空间、促进保密科技自觉发展提供认知上的借鉴。 2 基本概念辨析 2.1 “信息安全”基本概念 2.1.1基本定义 对于信息安全,学界、业界曾提出多种定义,欧共体、bs7799 cia学说、国家标准gb/t 9387.2—1995(idt iso 7498-2—1989)《信息处理系统 开放系统互连 基本参考模型第二部分: 安全体系结构》等均曾对其作出定义。有的定义强调的是一种在安全保障活动中能抵御风险、确保安全属性的能力;有的定义强调的是信息内容的安全属性,或者说是所处的一种状态;有的定义强调的是一种多维多构件、多种行为的综合体。视角各异,各有侧重。 狭义的信息安全是指信息内容的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主要研究加密和认证等信息内容保护算法以及相关的防护技术。狭义信息安全还可包括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安全。 广义的信息安全通常指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以及信息在采集、加工、传递、存储和应用等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以及相关意识形态的内容安全。 2.1.2内涵及属性 信息安全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两个层面。每个层面的安全可用若干安全属性来表述。信息系统的安全属性包括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可靠性等。信息内容的安全属性包括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抗抵赖性等。 上述“信息安全”专指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安全保护活动的总和。 2.2 “秘密”基本概念 一般意义上的“秘密”,是指个人或集团为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在一定的时间内需要加以隐蔽、保护、限制,只限一定范围人员知悉而不让外界知悉的事项的总称。“秘密”具有三大特点(或者说构成秘密的基本要素):一是利益相关性;二是隐蔽性;三是时空限定性。 人类任何社会活动中的所有事项均有可能成为“秘密”。所以“秘密”内涵极其广泛,“秘密”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比如国家秘密、军事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 2.3 “国家秘密”基本概念 国家秘密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秘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的法定定义: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国家秘密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秘密”,理所当然具备一般意义上“秘密”的三大特点。构成国家秘密的三大要素(实质要素、程序要素、时空要素)中,“实质要素”和“时空要素”与一般意义上的“秘密”基本相同。但除此之外,国家秘密还具有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秘密”的六大独有特性:(1)利益相关特殊重要性;(2)涵盖范围宽泛性;(3)失泄漏途径、方式的多样性和刺探主体的强力性;(4)确立程序法定性;(5)保密工作方式的体系化和严密性;(6)保护要求、保护方法的严格性和强制性。 特点(1)、(2)、(3)决定了特点(4)、(5)、(6),从而决定了为保护国家秘密必须建立庞大健全的工作体系,必须以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管理规章和科学技术为支撑基础,必须严格依法行事、强制行事,不能随心而为、随意而为。 2.4 “保密”基本概念 广义的“保密”,简而言之就是指对秘密的保护,使“秘密”存在时间周期内始终处于“隐秘”和不为外人所知状态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为了不陷入“泛密论”的研究沼地,本文所说“保密”,仅限于“国家秘密”的保护问题,专指国家秘密的保护及相关活动的总和。法定意义上的“保密”,是一种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应严格区别于通常所说的保护商业秘密、保守个人隐私的行为。 “国家秘密”和“保密”的概念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明确的政治属性(即具有很强的国家利益相关性和国家保密体制相关性),在保护要求、保护方法上有着明确的严格性和强制性。以“保守国家秘密”为目的的“保密”,与信息安全属性中的“保密性”所指保密,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能等同而视。所以,信息安全不能完全解决“保密”的问题;保护国家秘密,需要专门的保密科技。 2.5 “保密科技”基本概念 “保密科技”是指用于保护国家秘密的科学与技术的总称,是用于保护国家秘密所需的基本理论、学术体系、原理、方法、技术、产品以及相关的所有活动及其内容的总和。既可以理解为一门专门学问、一种知识体系,一种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活动,同时也是一个研究、应用的过程。鉴于国家秘密的宽泛性、特殊性,保护国家秘密必然是一种十分复杂、艰难的活动,必须用保密科技做支撑。当然,保密科技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可应用于其它类型秘密的保护。 保密科技的核心任务是深入研究保密基本理论、建立先进保密理念、研究先进保密技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为构建我国特色的现代保密工作体系、为保护国家秘密提供先进、科学、适用的体系化保密科技理论、理念、技术及相关产品,将国家和军队保密相关要求以及单位保密管理规章的要求(包括分级控制要求、知悉范围控制要求等)落到实处,即采用技术手段确保国家秘密能够依法产生、使用、保护和管理,不被泄露、不被窃取、不被扩大知悉范围。 3 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上述基本概念的定义及其内在含义的辨析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 3.1 信息安全技术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同源异流关系 在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技术领域,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采用的底层技术基础是完全相同的,均基于二进制“0”、“1”的数字化逻辑处理技术,其底层技术原理和技术途径、实现方式和方法基本相同;但在被保护对象、防护对象、防护理念、防护目的目标要求、应用层功能架构、安全保密机理等诸多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差异。 从基本概念中安全属性的角度考量,信息安全五大属性中的“保密性”,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秘密”的保护而言的,可涵盖和适合“秘密”三大特点的保护,属于等级保护的范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 鉴于“国家秘密”的特殊性,信息安全中的“保密性”不能完全涵盖和适合“国家秘密”另外6大特点的保护活动,只能作为“保密”的基线和必要条件,而不能作为“保密”的充分条件。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是“要求安全的,不一定是要求保密的;而要求的保密的,则首先必须是安全的”。“保密”包含“安全”,且较“安全”要求更为严格苛刻。 保密科技中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技术领域——信息保密技术(比如电子密级标识技术、涉密属性区分技术、分级控制技术等),是从信息安全技术中分化派生出来的一个新分支,由于其特殊重要性和产业市场的特殊性,将成为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3.2 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适用领域关系 3.2.1适用范围之间的分化交错、重叠覆盖关系 保密科技与信息安全的适用范围(作用域)既有重叠交织,更有差异和分叉。两者之间这种纠结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信息安全技术的适用范围,从行业领域来讲,适用于所有行业/业务领域(即不管是否涉及国家秘密,所有行业均适用),具有普适性;从应用领域(或技术领域)来讲,主要集中在直接涉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技术领域,并且同时适用于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不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从行业/业务领域来讲,保密科技主要适用于涉密行业/业务领域(即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国防军工、军队以及其它相关的行业/业务领域),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行业领域,普适性稍弱于信息安全。 从应用/技术领域来讲,保密科技既适用于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应用/技术领域的信息安全与信息保密,也适用于不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应用/技术领域的安全与保密。其适用范围较信息安全技术更宽。 在直接涉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技术领域,保密科技同时适用于涉密行业领域的涉密信息系统和非密信息系统;在这块应用/技术领域,与信息安全完全重叠和交织,但还存在特殊之处。保密科技涉及的涉密信息系统,属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中“重要信息系统”中的专门一种特殊、专门类型的信息系统,实行分级保护;保密科技涉及的非密信息系统,虽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范围,但较非密行业/业务领域的非密信息系统,其防护和管控又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当然,保密科技中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信息保密技术,是从信息安全技术中派生、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的学术、技术分支;与信息安全技术相比,虽然其底层技术支撑基础相同,但在很多层面有着很大不同的丰富内涵。 从图1所示两者关系来看,在涉密行业/业务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应用/技术领域,保密科技已经完全涵盖信息安全技术的所有内涵,并且具有更丰富、更特殊、更严格的内容。所以,完全可以将信息安全技术纳入保密科技范畴。 3.2.2业务内涵之间的分叉独立关系 在涉密领域中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的技术/应用领域,保密科技既要采用信息安全技术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更需要采用信息保密技术解决信息保密问题,包括保密管理、保密检查、分级控制、知悉范围控制等等。 在涉密领域中不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直接相关的技术/应用领域,保密科技需要解决保密管理、防窃听、防窃视、防窃照、防窃录、防窃取、防窃收、防窃复制、各类涉密载体的防护与管控以及维修与销毁、涉密场所、涉密活动、涉密人员的防护与管控及保密检测与管理等问题。在这一块,基本与信息安全技术不直接相关。 保密科技的研究和发展,需要创造性地集成运用保密科学理论与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实体安防技术、物联网技术、rfid技术、声光磁电纸质载体处理技术以及相关人文科学领域的诸多知识。可见,保密科技的内涵实际上涵盖了一个非常庞杂的科学技术群。 3.3 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的差异关系 信息安全与保密科技之间在业务管理、工作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系统保护等级的划分方式;(2)系统定级方法;(3)适用的管理法规标准;(4)系统保护要求;(5)支撑作用;(6)涉及的技术领域;(7)主管机关。 4 保密科技发展方向趋势 在中央、国家、军队对保密工作极端重视的强大力量推动下,保密科技蓬勃发展,保密管理人员认识、水平、能力不断提升,对保密科技产品的要求,正从在形式上合规、解决浅层次问题转变到实质上符合要求、解决深层次问题,向综合性、体系化、全程化、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保密科技的研究与发展、现行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是必然趋势。 4.1 保密科技相关技术点位发展趋势 在“新技术背景下”和 信息化条件下”,与窃密方进行“高技术对抗,高智商较量”,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就是保密科技;运用先进保密科技装备消除失泄密隐患、堵塞失泄密漏洞,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提升保密能力,保密科技的研究与发展必不可少;研究和把握保密科技发展趋势,对保密科技的研究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意义。 现代保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技术点位的安全防护与保密管控。所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保密科技的发展趋势更需要准确把握。今后若干年,保密科技领域的热点发展方向将体现在几个方面:(1)保密学基本理论、保密科技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发展;(2)电子密级标识技术群、涉密与非密设备区分技术的研究;(3)“保密管理现代化、安全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研究;(4)综合性、集成化、一体化保密监管控制技术及其产品研发;(5)分级控制技术和知悉范围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6)解决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的保密技术与产品研发;(7)相关技术与产品的评价方法研究;(8)深层次、体系化解决方案;(9)新技术在保密领域的应用研究;(10)保密科技产业的发展。 4.2 保密科技市场对研发团队的特殊要求——三大门栏条件 当前国内外信息安全保密领域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涉及保密管理、技术、法律、法规、标准、用户以及保密工作中的一系列实际困难和问题,涉及人员多,涉及面广,涉及环节和场景多,泄密隐患多样而隐蔽,问题复杂,政策性强,是一个系统工程,难度极大。要想提出完善的保密科技解决方案,设计、开发出能真正实现全程精准管控、确保安全保密的产品,研发团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需求分析门栏:在安全保密管理第一线长期工作,全面深入了解保密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且具备保密科学家思维特质和创新性体系化设计能力,思维严密,逻辑严谨,善于全面严谨的风险分析和需求分析,不但考虑现实需求,更要充分挖掘与其相关的潜在需求、周边需求以及关联需求,精于分析整理,能归纳提炼出安全保密防护和管控的普适性需求。 (2)技术设计遵标门栏:对国家、军队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单位的安全保密管理规章制度的相关要求非常熟悉且能融会贯通其精神实质,充分运用现代保密科技基本理论和保密原理,能研究和设计出在精神实质层面符合保密科学原理和保密标准的保密技术和产品。 (3)技术研发门栏: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相关技术、产品和市场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对相关技术非常熟悉,善于技术创新和体系化产品设计,能在风险分析、需求分析、技术体系和保密机理设计、产品形态及其应用方式设计、技术途径及其实现方式等环节真正做到“全面排查泄密隐患,着力研究根治之道”,在产品研发中完整准确实现设计思想。 5 结束语 泄密与反窃密斗争形势的日益严峻,国家、军队对保密工作的日益加强,将有力促进保密科技领域相关研究和技术与产品的繁荣发展。国家需要应对保密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国家保密能力需要不断提升,是保密科技市场发展的原动力。保密科技市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通常不为公众所熟知。与信息安全市场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保守国家秘密”特殊安全保密需求的强力牵引,必将引领和产生“保密”所需特殊的防护理念、安全保密机理、技术路线、实现方式、产品形态和应用模式。所以保密科技领域必然有着巨大的拓展创新空间、技术研发空间,保密科技的发展,必将为信息安全拓展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和产业发展空间。 作者简介: 汤放鸣(1958-),男,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大学,学士;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保密专委会委员,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中物院分中心总师,中物院信息化专家委委员,中物院信息安全技术中心总师,信息安全保密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主持/参加it工程项目、研究课题近50项,公开20多篇,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4次,获得/申报中国专利6项。 长期从事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与技术研究及其组织管理工作,熟悉国家、军队信息安全保密相关法规和标准,了解保密工作领域实际需求和研究发展动态,擅长保密技术体系规划设计,主持、组织多项保密专项课题,前瞻性提出一系列信息安全、保密科技、保密学新理念、新观点,现主要从事保密学、保密科技基本理论、身份认证理论体 系学术研究以及携带外出移动存储介质和涉密笔记本电脑综合防护与保密管控技术、涉密应用系统安全保密管理研究等。 信息科技论文:三元理论下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学生思维发展策略 信息科技学科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在信息科技实际教学中还是较多着重于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并且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教师,根本就未在教学中去关注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发展意识淡薄的原因,一个是学校较少关注思维教学,另一个是教师本身专业发展对于思维教学较少涉及,再一个是发展学生思维方面的相关研究与实践资料相对于其他教学理论资料比较少。 基于三元思维理论的信息科技学科学生思维类型 结合信息科技学科特点,分析几种学生思维的类型。 1.分析性思维类型 分析性思维类型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为考试成绩很好、喜欢学校、被教师喜欢、能看出观念上的问题、天生的批判者、偏爱接受指示。他们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表现很乖巧,教师布置的任何要求都能很好地完成。他们的作品完整,成绩优秀,模仿力很强,记忆力好,符合教师眼中聪明学生的标准。但是,恰恰是这类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例如,该类学生在画房子的作品上,可以与书上的范例保持惊人的一致,可让他们设计一栋房子的时候,作品的表现却缺少创见。这一类型的学生未来将趋于平庸,因为他们喜欢接受指示性的任务。 2.创造性思维类型 创造性思维类型的学生成绩中等或偏差、在学校里觉得受限、教师觉得是麻烦、不愿意接受指令与规则、喜欢说出自己的观点、天生是出点子的高手、喜好我行我素。他们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表现,按照一般的评价机制可能成绩中等,但是他们非常喜欢提问,在课堂上表现很积极,前提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中,他们制作的作品往往与众不同,技术可能有欠缺,但这类学生平时可能会有很多问题提出,教师会觉得难对付,但是在项目研究活动中,这些学生会出很多好点子。例如,在《动物》探究活动中,让小组选择小主题时,一个小组就选择了《人是动物吗?》这样一个独特的题目。在询问中得知,提出题目的就是那位被学生称作“金点子”的学生。这一类型学生就偏于创造性思维。 3.实用性思维类型 实用性思维类型学生成绩不拔尖、天生有常识的人、喜欢在实际活动中寻找自我。他们在信息科技学科中的表现为成绩一般,学习没有什么问题,就是不突出。他们对于信息科技学科的知识并不是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于这些知识的应用很感兴趣。他们在项目活动中发挥很好的组织能力,在小组中发挥管理运作作用。例如,有位学生在每一次重新分组中,总是成为“香饽饽”,大家都很想和她分在一组。询问后得知,愿意和她在一起的理由是她很会协调好大家去解决问题,任务的解决思路不一定是她想出,但是她最终能激发每位成员的潜能。这类型的学生对环境有很强适应能力,具有实际思维,未来发展将是一帆风顺。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培养的具体策略 笔者在尝试过程中认为以下三种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当然思维三元理论在掌握三种策略中各有侧重。 1.对答式策略 这种策略是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最适合思维教学。这种策略的最大特征就是对话,它鼓励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活动。通常教师在预设这些问题时,没有固定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对”、“错”这样简单的反馈不可能出现在这里。例如,信息科技四年级的《地球故事》单元《猛犸象》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给学生的预设问题是猛犸象生活在白垩纪吗?它长什么样子?笔者认为该教师预设的问题,其答案是明确的,第一个问题回答是“错”,第二题答案学生网上一查就能呈现出猛犸象的图片,学生思维时间短、空间窄,这样给学生去研究,不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把这两个问题改为猛犸象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它如果生存在现代会怎么样呢?这样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思考和行动,才能够回答。笔者在教学这课时,提了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查询和思考后,回答说气候变暖的关系,笔者追问变暖怎么会使它灭绝呢?学生继续看查询到的材料,小组其他成员补充说是因为草原萎 缩了,猛犸象缺少食物。继续追问除了食物的原因之外,还可能会有哪些灭绝的原因,你偏向哪一种呢?学生接下来的研究活动就需要充分思考和辨析,学生的思维程序不断。 2.自主探究性策略 自主探究的方式,现在逐渐开始推广使用。这种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他们的潜能。作为信息学科,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能力的培养,都可以运用这种策略。例如,三年级《画图》单元赛道的弧线设计,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在设计中发现“弧线”的基本绘图方法后,教师抛出一个简单的赛道设计(如图1),学生模仿绘画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画成了如图2的形状。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去寻找答案,学生在多次尝试中知道了,需要上下两个位置上单击。这个案例片段中,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自己去解决问题,思维不断。如果教师直接讲授,学生只会处在接受状态,而不会有太长的思维过程。 3.小组合作策略 (1)角色模式。角色模式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来进行思考和行动,笔者觉得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的状态。因为只有当学生进入角色,他们的思维才会是积极的。例如,四年级信息科技校本课程《假如我是市长》中,乍一看课题好像离小学生好远,但是在实际活动中学生表现很棒。学生写的活动小报告还真像回事:社区旁边的马路上一块绿化地带被流动小卖部占领了,作为市长应该帮他们迁移到小区商区;居住地对面位于成山路的两座煤气包,给居民带来危险感,作为市长应该外迁至郊外…… (2)涂鸦模式。涂鸦模式可以回顾学生学习痕迹,共享信息。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在黑板上留下活动信息。例如,在三年级《地球妈妈笑哈哈》单元教学中,开始部分要让学生讨论小报制作流程,教师让学生按小组方式合作,并将白板分成4个区域,让小组一边讨论一边就在白板上写。白板在学生的讨论中被涂鸦着,最后呈现的信息能反映出该小组的思维痕迹,同时共享的信息对于每位学生都有借鉴的作用。 (3)“拼图”模式。分成五个步骤:①先介绍给学生涂鸦模式,首先让学生知道是为学习信息学科单元而组队,每个组员要树立团队意识。成立几个专家组,专家由每一个团队选派,这样保证每位学生都可以参加一个专家组,之后这些“专家”将把自己在专家小组所学的全部传授给小组其他的成员,这样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将完成整个单元的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单元学习内容预设好“专家”组。②进行分组,分组方式是将异质学生放在一个小组,笔者是根据学生能力和过去学习状况来安排组别,然后根据教学单元的内容规划“专家组”。③教师构建学习支架,让“专家”学习单元相关材料。对于本模式“支架”很重要,这是保证“专家”学有所成的关键,从而影响整个合作活动的开展。④“专家”学成而归,将各自在“专家”小组所得分享给小组每个成员,也就是每位学生既有“教”又有“学”的任务。这样的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期间既是学生又是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同样,学生的思维也经历了学习和教授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⑤评估,这个活动类似一个拼图,有各个“专家”的教授才得以完成。在拼图活动开始前先预测各位学生的分数。然后对活动进程和结果进行评估,评估方式可以是教师、小组成员或者师生共同来完成。 信息科技论文:科技哲学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思考 科技哲学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把信息技术和科技哲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模式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科技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简化教学程序、拓展学生视野、增进师生交流、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文章分析了科技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必然性,并就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科技哲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科技哲学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必然性 (1)时代的需求。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被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带来了教学观念的革新。而国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这些情况也在指示着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模式。可以看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中是时展的需求。 (2)科技哲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科技哲学教学承担者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接受的知识局限于教材和教案,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而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中,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与不足。由于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量无比巨大,且更新速度快,老师和学生可以很方便的获取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哲学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人才培养的需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而人才竞争又集中表现为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竞争。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信息技术下,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获取知识,这样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科技哲学知识的理解,还会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会培养他们的集体协作能力,使他们在科技哲学的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乐趣,又提高了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4)传统教学模式的呼唤。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老师作为课堂主体看待,忽视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这种方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收到的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而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中,能够将不同的资料,比如文字、图像、数据、视频等融合在一起。这种方式能够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科技哲学知识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更愿意去主动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接受知识。时代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学生的需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需要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他们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中,由于计算机知识海量,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科技哲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1)思想上高度重视。要想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科技哲学的教学效果,首先在思想上就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对科技哲学的授课老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授课老师要深刻领悟运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科技哲学的学科特点制定有关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案。同时还要关注教学的实际工作,开发新的学科教材,使得信息技术和现有的科技哲学的学科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科技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软件、硬件设施建设。要在科技哲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加强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是必须的。总的来说,加强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具体措施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信息技术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学校计算机维护和管理;重视科技哲学教学软件的购买工作;加强对科技哲学教学软件的开发;建立科技哲学教学数据库;建立科技哲学教学网站,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时代赋予了科技哲学授课老师以更高的要求,面对信息技术逐渐运用到科技哲学教学的趋势,科技哲学授课老师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顺应时代的变化和教学的需求。一方面,科技哲学老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另一方面,科技哲学老师要进一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到科技哲学课堂中去,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信息科技论文: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 数据库;中药科技基础信息库;中药知识挖掘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库理念是建立可提供结构型、规范性标准化中药科技基础数据,支持用户多用途、多途径、多层次检索查询、中药数据挖掘的结构型中药基础数据库,为中医药科研、临床、教育、管理、生产开发等各类人员提供中药单味药、中药资源品种、中药化学成分、中药药理、中药临床药理、中药毒理、炮制品等规范化的基础数据,可进行关联查询的新型检索工具。 1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结构 1.1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远程录入程序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目前有8张库表,即:单味药、品种、生药材鉴定、中药药理、中药毒理、中药临床药理、化学成分、炮制品,分别设有:14、17、26、30、18、26、27、14共172个字段。每张库表即可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又与各表间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结构以“单味药”为主表,二级表有:品种、生药材鉴定、中药药理、中药毒理、中药临床药理、化学成分、炮制品。 该库远程编辑加工的界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组织起一个中医药信息系统,容纳了中草药中的大量知识。该系统设计了远程录入程序botany,这个程序采用了不同的数据库结构,具有较强的容错性,提供数据的远程录入和维护、多用户分级分权限管理、表查询字段管理、人员录入工作量统计等功能。 1.1.1 标准表的建立 在中医药数据中,存在着一些专用的标准词汇,对这些词汇的引用和管理一直以来没有很好的技术支持。为此,该系统设计开发了标准表管理程序,提供了对标准数据的统一管理和规划。其功能包括标准表的创建,标准表的删除以及对标准表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以及向标准表中批量导入输入。 基于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结构数据关系我们建立了33张标准表,标准表的设立引导了与关联数据项的关联。见表1。表1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库的标准表(略) 1.1.2 数据来源 以“中药数据库”为基础数据,以权威工具书《中华本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学》、《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现代中药栽培养植与加工手册》、《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植物活性成分辞典》、《天然活性成分简明手册》、《中药炮制学》以及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为数据依据。 1.1.3 质量控制 该课题组先后制定了“中药基础库界面编辑标准”、“中药基础库操作手册”、“中药药理补充说明”、“中毒理及中药临床药理样本”、“中药炮制学说明”、“中药炮制学加工工艺标准”,为数据制作奠定了基础。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库的完成数据量:单味药11 013条、化学成分5 944条、品种8 199条、生药材鉴定4 350条、中药药理5 407条、中药临床药理632条、中药毒理1 160条、炮制品375条,总计37 080条。 1.2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导入程序 本系统为面对管理人员的管理系统(magic)。目前支持导入远程录入的有8张表:“单味药、化学成分、品种、生药材鉴定、一般药理、一般临床药理、一般毒理、炮制品”。登陆以后进入主界面,选择需要导入的表,就进入相应表的导入界面。每个表的导入界面都是一样的:最上面是一些筛选条件,用来选择需要导入的记录;中间是将要导入的记录,为了简单起见(远程界面提供添加、修改、删除全套功能),只显示了1个id、1个相关字段(如中药名称等)和一些附加信息(录入人员、状态标志等);最下面是记录导入的统计和控制。在导入时要先填入筛选条件,然后点击统计生成要导入的记录集,才能进行数据的导入。 此外,magic附带了统计录入人员工作量的功能,在主界面点击统计工作量即可。 1.3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导航系统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导航系统包含了几十张大型复杂的数据表,其拓扑结构之复杂、数据格式的多样化以及表与表之间的关系纷繁错杂是中医药学科固有的特性。为了能实现这些表数据之间的导航,设计了baseview网页导航系统。该系统将错综复杂的表结构及其关系通过网页联接起来,实现了数据相关性的良好导航。 该导航系统查询是以查询类别对应相应的查询内容的导航系统,可以进行精确与模糊两种查询。查询类别设有“单味药、品种、炮制品、药理作用、化学成分”。查询单味药主表可直接查询到11个相关联关系。 从查询类别五大板块查询,可查询与五大板块相对应的每个主题的关系项,如“单味药”对应本库表14项与之关联的内容。以此类推,“品种”对应本库表17项、“炮制品”对应本库表14项、“中药药理”对应本库表30项、“中药化学成分”对应本库表27项,这样查询点共有102个。与102个查询点相关联的库表可进行系列关联查询。 2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应用及归类 2.1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应用 以“红花”为例,按“单味药”查询,选择后在相应中药名称处填“红花”,查询结果见表2。表2 以“红花”为例查询所得结果(略)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关联查询以红花为例:从该表进入查询类别,可以按“单味药、品种、炮制品、药理作用、化学成分”查询。可得到与“红花”单味药的数据相关联的其他数据,如品种、药理、毒理、临床药理、功效、归经、性味、疾病、化学成分、配伍、炮制品等11种关联数据,并可进一步深入关联。见表3。这时我们得到该药的品种数据并与之相关的生药材鉴定方法、该品种的单味药、该品种的科属类别。以生药材鉴别为例,见表4。表3 以“红花”为例进一步深入关联查询结果(略)表4 “红花”生药材鉴别查询(略) 通过查询我们了解到红花药材的一系列信息,如果进入“药理”表或“临床药理”表,又会从另一点而展开,最终又回到基点上,即由点到面,由面到点多重关联的查询,充分体现了中药科技基础信息的特性。 2.2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归类查询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库单味药归类项;化学成分、疾病、功效、性味、归经、品种,化学成分归类项:功效、单位药。 以单味药大黄的性味归类为例,从“单味药”进入精确查询,然后进入“大黄”相关联的“该性味的单味药”,得到:“苦”、“寒”中药药性。查询顺序是:单味药:大黄,精确查询-查询详情-性味:大黄-该单味药的性味:苦、寒。我们再以性味“苦”为例,点击“苦”,再连续进入具备该性味的“单味药”,得到具有性味“苦”的单味药有4 275条,如芙蓉麻、芙蓉菊根、扶?啬酒ぁ⒎錾=鹦寝Аⅰ7龇继佟⒎?;ā⒎鹗指谈?⒎锵赏腹遣荨⒎锵筛?⒎锵伞⒎镂仓碜撞荨⒎镂菜焉交ⅰ⒎锘嗣?⒎煜呤??⒎湮巡荨⒎涠凡恕⒎阆闶鞲?⒎懔?ぁ⒎缦涫饕丁⒎缦涫骰ā⒎缦涫鞲?⒎缁ú恕⒎崧?锵苫ā⒎峄ú荨⒎嗷?啤⒎弁呕ā⒎燮计拧⒎勐烫佟⒎郯?摹⒎中哪尽⒎涡尾荨㈤蓟ā⒎手砻纭⒎嗜獠荨⒎侵薮餍遣荨⒎商煜??、飞来蓝、飞海蛾、飞蛾树、防风草、滇鸡骨常山、毛贯众等。 按其归类项查询,还可根据需求对其单味药的其他归类项进行归类,为中药的知识挖掘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平台。 3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维护与完善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化,工具书的不断完善,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内容也需不断维护、更新、充实。其中一些数据需进行结构化处理,如“生药材鉴定”中的:“药材鉴别、理化鉴别、显微鉴别、色谱鉴别、光谱鉴别”等字段,“品种”表中的“药材栽培”这部分数据的结构化目前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生药材鉴定”、“品种”表,若进一步结构化后,对于中药材科研及生产以及市场需求,可提供有效的基础信息。在不断的优化进程中,统计功能也将得到完善。 4 结语 中药科技基础信息数据库依托在一个功能极其强大的oracle9i数据库系统平台上,它具有较强的关联查询功能。中药基础数据库超越了单类别工具书的局限性,也摒除了单表型中药数据库的单一性,它综合了中药学相关学科的特性,组成了一个强大的中药学体系,即宏观,又微观,具有任意、快捷、获取最有效规范化标准的基础数据的优势。 信息科技论文: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的互动模式探索 12316热线开创了适合吉林省特点的“三农”传播服务模式,即依靠政府强有力的组织传播体系,利用吉林省文化大省的科研实力,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为企业向农村发展提供绿色通道。两年来,省级政府每年从财政支农资金中拨出专款,用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省市县三级政府共投入资金1 000万元,同时推进以市场换投资的策略,省政府出台政策,为联通、电信、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和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开拓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开“绿灯”。作为回报,营运商、媒体出资建设面向“三农”服务的语音、短信平台和节目制作平台,并提供运营维护资金。目前,三家运营商和两家媒体已投人建设、运营资金6 500万,it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已投入资金约5 200万元。 2.2 12316热线实现了传播主体的双向互动 传播主体是指社会传播的具体承载者,从主客体分离的角度而言,传播主体即是人.它包括发送者和接受者。 当前农村信息传播体系由三个层面组成:组织传播层面为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信源的传播体系、以农业科学研究院(所)为信源的传播体系、以农业大、中、专等院校为信源的传播体系、以涉农企业为信源的信息传播体系;大众传播层面为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信源的服务体系;人际传播层面为以民间个体信息服务中介为信源的传播体系。三个传播层面的传播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这些信息传播主体庞大而复杂,它们让城市信息流向农村。在他们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应看到由丁信息灌输者的强势地位而造成了传播接受者(农民的)的边缘化。按照转播学的理论,在信息传播和沟通过程中,如果双方不能消除和修正各种内外干扰带来的问题,将会导致信息供需错位,影响传播效果。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直接组织领导12316热线,集合了省内的一流专家,这些来自省、市、县三级农业权威专家,保证了热线的质量和信誉,可以这样说,只有行政力量而非经济实力,才可以整合如此强劲的专家队伍。12316热线的传播源发自农民,5000次的日平均接入量,都是农民对技术、政策、价格的咨询。热线促进了农民与专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农民与政府之间的政策交流、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市场交流,该平台可以提供双向信息服务,专家在第一时间解答农民提出各种问题的同时,也在第一时间获得了来自农民提供的第一手材料,通过热线搭建的信息平台既满足了农民信息需求,又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3 12316热线通过政府有效整合传播媒介 南京师范大学方晓红教授认为:“农村受众是信息传通领域的弱势群体,农村受众在信息资源的享受和利用方面、接收工具的拥有量方面、媒介消费时间方面、接受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方面、表达意见的自我意识方面,均明显弱于城市。 在我国许多地区,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之间缺少有效合作,使得信息服务难以形成整体优势。12316热线通过网通搭建的热线和短信平台,以互联网、电话网、广播、电视“四网合一”的综合性多媒体服务农村,在开通12316热线的同时,还建立了电视台和电台直播系统,在吉林电视台开设《乡村四季》栏目、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开设了《12316热线》等专栏,由专家直接录制成电视、广播节目,在固定时段给农民播放,并且在“吉林农网”网站上,农民可以就近到乡镇信息站和村屯信息服务点去收听收看,以此整合了现有的三农传播体系。 3 12316热线尚需完善之处 尽管12316热线以“四电合一”的方式(四电指电视、电话、电台和电脑网络)把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方式有机结合,提高了信息服务的质量扩大了信息覆盖面,推动了吉林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吉林省乃至全国“三农”传播服务的整体效果,成为全国“三农”信息服务的一个样板,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尚有需要完善空间。 (1)由于专家的接听能力有限,科技信息传播服务的的覆盖面有限。尽管在2009年12316热线的呼人量由年初的日均呼人量5 600次上升至日均12 000次,峰值达19 000次/日,但相对于吉林省的广大农村受众还显薄弱,并且热线呼人的地区分布差异大,越是相对落后本应对农业信息有更迫切需求的地区传播边缘化的程度反而越高。 (2)大众传播方式难以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多元化的需求。虽然12316把专家接听的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诸如电视的《12316新闻眼》、电台的《关东大地》等各类节目扩大了传播影响面,但不同地域、生产不同的农产品、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这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影响农业科技整体质量的提高。 总之,从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体系的三个层面人手,提高各个层面的传播效果,改变农民在信息传播中的边缘化地位,尽快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整体水平,应该是当前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信息科技论文:试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的分析方法 论文关键词:信息传播 效果评价 农业 论文摘要:对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科学评价的方法做了简单的探讨,分析了农业信息传播与传播效果的实质内涵,列举了传播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并重点讨论了理论分析法在传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由于在传播学效果研究中,理论分析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有待补充大量的实例,从而进行有效的科学分析,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科学途径与理论支持。 1传播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 传播活动是一项有目的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追求一定的效果为先决条件的。就农业传播而言,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农业活动,也就有了农业信息的传播,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思考、发现和创造就是农业信息传播的内容。千百年来,人类农业技术的进步都仰赖于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信息,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到达受众之后所引起的受传者思想与行为的变化。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农业信息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农业生产技术和对自然界的认识的积累,实现农业对人类生活的改善,促进人类经济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准。 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科学评价,有助于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助于提高农业市场的竞争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模式,推进农村及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农业信息的传播与传播效果的实质 信息传播的效果是各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也是受众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这些变化有的可能微不足道,有的可能引人注目甚至轰动一时,更有经久不衰的,也有潜移默化的,这些都是农业科技信息技术传播效果的实质所在。 任何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都可以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2.1构成受众的变化 如受众因获得信息而增长了知识、智能(能力的提高),改变了价值认知、关切态度和行为模式等。 2.2农业信息的特征影响 如农业信息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内隐性、积累性和恒常性,而且具有层次性和多面性,这些特征性质决定了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 2.3效果形成过程 农业科技信息的扩散和效果的形成过程可大体分五个阶段,即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技术、媒介的传达、主要受众接受、次要受众接受及受众全体的接受程度。 2.4影响农业信息效果的形成因素 (1)人的因素:包括传播者(编、导、播)、中介者(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受众(信息接受者的立场、经历、智能、心理、兴趣、个性特点等); (2)信息因素:所传达的信息的真实性、新颖性、适用性及信息的可接受度等; (3)媒介因素:各种媒介的成功应用,如书、刊、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的特点和优势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及受众的范围与接受程度。 3传播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 目前,有影响的传播研究方法的专著,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已出版了不少,但是,专门研究传播效果分析方法的著作却很少。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对传播学认知度的提高,很有必要在深化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把传播效果分析研究提到议事日程,这既是传播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传播效果的需要。 3.1定盘分析法 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发展过程来看,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性质,首要就是把握事物的量,因为,只有把握一定的量,才能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性、性质及各因素的关系,进而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是调查分析法。 3.2定性分析法 在信息传播效果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传播效果做进一步的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 目前,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在传播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在有些传播学的著作中已开始使用这个概念,并提出了一些定性分析方法,比如实地观察法、小组座谈会法、深层访谈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是一些中性的分析方法,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可以使用,在定性分析中也可以使用,包括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调查分析法在定性分析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在实践中,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使用的,所不同的是对于获取结果(材料)的分析上有不同的角度。在科学研究中,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可以使定性分析更精确化,只有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才能够更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性质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尽管这样,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不能等同的,更不能相互替代。就其分析方法来讲,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是调查分析法,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是理论分析法。 4理论分析法在传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理论分析法是一种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科学抽象分析法。根据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传播效果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1专题论证法 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会碰到许多专题,可以针对某一个专题采取无结构的、面对面的、直接的论证。这种论证既包括“正面”的论证,也包括“反面”的论证,这两个方面的论证对于研究传播效果都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反面”的论证,有时比“正面”论证对研究传播效果更有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一个时期很难确定传播效果的性质,有时“反对”者的观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正确”的观点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由于采用专题论证法所研究的问题比较集中,正反面两种观点所借用的材料既广泛又有代表性,便于深化研究传播效果。 4.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既是研究传播效果常用的定性分析法,也是其他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个案分析法的关键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否则,即使个案分析如何深刻,也不可能解决带有普遍性的事物所要解决的问题。个案分析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个案。选择适当的个案,如农业实用图书,现在的图书传播体系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通过新华书店渠道销售,存在着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此体系可作为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基础。 (2)选择个案中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的研究,可得出媒介具有二重性的结论,并为媒介的产业功能及宣传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济方面的准备。目前,理论界对媒介二重性理论和媒介产业化经营理论不仅已形成共识,而且是定性分析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理论依据。 (3)延伸性研究。在对已选择的个案进行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延伸性研究方法.把个案研究成果扩展到相关领域,比如报业领域、网络领域等,进而形成系统的媒介传播理论。 (4)归纳性研究。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个案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点的分析,寻找到一种理论的基本架构,并确定选择的个案在宏观的理论架构中的位置。归纳性研究不是指对个案研究本身的归纳,而是把延伸性的研究成果用归纳的方法把已形成的宏观理论系统化,进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5)应用性研究。定性分析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抽象出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并能够科学的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各类问题。比如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目的是为了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传播效果理论,进而解决传播过程中的各类相关问题。 4.3集成研究法 集成研究法是定性分析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把前人或别人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其系统化、理论化。目前,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已有许多传播学研究者或传播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现在可以运用集成研究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进而指导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为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4.4抽象研究法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理论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复杂的整体中抽取出来的过程和结果。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传播内容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受传者具有复杂性。传播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受众群体必须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否则,所谓的传播效果就难以实现;受众者的复杂性决定了同样的传播内容对受传者影响度的差异性,进而影响着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影响着传播者的决策行为。抽象研究法可以从这些复杂的现象中抽取出来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者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为传播者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4.5科学预见法 科学是一种系统的知识。运用科学预见法来研究传播效果,对研究者有很高很具体的要求。第一,研究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传播学和应用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善于发现或创立具有传播学前沿的理论性问题和新理论。第二,占有翔实的材料,并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三,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是非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在正确认识现有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传播效果作出科学的预见,才能很好地把握人类传播活动的方向。 5结论 传播效果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研究传播效果的两种基本方法,也是目前传播学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理论传播学,还是应用传播学以及各分支学科,都应该重视对传播效果的研究,都应该注意对这两种基本方法的运用,这是传播学发展面临的一种新课题。这两种方法运用得好,传播学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新的应用传播学及其分支学科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发展。否则,只会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 理论分析在传播学效果研究中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于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上述方法的应用急需补充大量的实例,从而进行有效的科学分析,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科学途径与理论支持。 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以增强国力的今天,深人研究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效果,对实现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提高现有农业信息传媒的影响力,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转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信息科技论文:简论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刍议 论文摘要: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的档案管理者,务必要树立起强烈的职业创新意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把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实现馆藏科技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当成义不容辞的职责。从科技档案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科技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科技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必由之路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而言,不再只停留在保存原有资料的功能上,更重要的是依靠现代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资源,利用信息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崭新平台,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运作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的档案管理者,务必要树立起强烈的职业创新意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把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实现馆藏科技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当成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科技档案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型等特点,其中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其他特点为一般属性。因此,可将档案的定义简要表述为: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事业单位中是一项技术基础工作。尽管档案管理历史悠久,而科技档案管理却诞生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的产物。科技档案对于企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进入现代化企业建设中,科技档案在科研、生产、企业科学管理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研发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许多新的研发成果不可能从零开始,更多的是要借鉴、吸收大量的前人成功经验,吸取大量的前人失败教训。科技档案利用价值是它本身固有的特点,使其变利用价值为使用价值,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产生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正步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新时代,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之中,势必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同样也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柱之一。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利用,科学信息的交流、利用必将推动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所谓科技档案信息化,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一般而言,可以从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的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具体来说,由于原始档案经过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而信息化技术就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二、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能的改造,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供电企业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经历了ip市场风雨变换的考验,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口号,已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以辽宁省电力公司erp项目为例,2008年9月26日全面启动,2009年6月25日成功上线,11家市级供电公司按照试点设计流程无差异推广,当年11月25日,erp项目在14家市级供电公司全面推广。继后,2010年erp在农电系统的71个县区上线。这说明了以erp为核心的各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为主线,为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尽快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同样,在供电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如此。更多更快地收集、整理、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为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和领导决策服务,已成为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供电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纳入整体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的全方位地跟踪国内外本行业的科技动态、成果和进展水平,建设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才能为本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科技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一般设置科技信息管理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需要,开展科技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电网技术进步与信息化;运用科技管理、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和技术监督等手段,提高本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管理的内容:一是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负责科技计划(资金)管理,包括科技项目计划,青年科技促进费项目计划等;二是负责科技管理成果,包括鉴定、申报、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技术市场等;三是负责专利管理,包括申报、统计、实施等;四是负责计量管理,包括计量升级、贯彻执行计量法、计量认证与认可、计量标准的建立与检定、计量站管理等;五是负责全质管理,包括全质管理成果的申报、评审、发表、奖励等;六是负责标准化管理,包括标准的制订、修订、标准化审查等;七是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八是负责信息化工作,包括信息规划、信息网的建设与维护、组织开发应用软件等。当然,供电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的内容并非仅仅以上八个方面,笔者之所以罗列出来,是说明科技信息绝非是档案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是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技管理系统与科技数据库,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系统服务于全网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功能上覆盖运作层、运作管理层、战术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通过集约化的共享数据库和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沟通各层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全网科技管理工作(当然包括科技档案管理)的统一管理。 科技管理系统、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科技统计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系统以及科技评审专家库、科技成果专家评审系统等等,就为科技档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能力,提供了科技档案灵活、方便的查询、统计功能。 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举例来说,如由于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其中包括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能满足企业对科技档案的需求。 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不可能是档案部门力所能及的,也不是仅仅单凭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它固然需要所有科技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企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特别是依靠企业科技信息管理部门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四、科技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1.科技计划管理系统 以辽宁省电力公司为例,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先进的三层体系结构(bas),应用java技术开发,符合j2ee标准的强大的企业级资源管理平台,是建立并实施erp的核心。科技计划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基层、省公司和发供电企业的科技计划进行分类查询,按项目类别,负责单位对资金分配的统计,设备的购置计划,科技计划草稿,科技计划的上报等。该系统运行以来,通过信息网络完成计划上报与下达、项目申请若干个。 2.计量管理系统 计量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申报计量室认证资料、基层单位计量管理资料信息采集与查询等。 3.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 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行业标准维护、基层单位上报qc成果、qc成果评审结论及上报qc成果,企业标准化编写模板等。 4.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 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上报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汇总维护、基层单位上报专利、筛选申报科技进步奖项目、基层单位返回科技进步奖推荐书、汇总上报科技进步奖推荐书、科技成果专利统计及收集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申请书等。 5.科技统计系统 统计是科技档案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基本任务是对档案工作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分析、监督,以计量化的管理,科技统计系统的所有报表均采取网上电子报表形式。对各类统计信息实现计算机管理,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使统计工作标准化、实用化。基层单位可以录入、查询、统计、修改、打印。 在辽宁电力科技管理系统应用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同时涌现出大量的新技术、新成果服务于企业建设。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核心,它可以带动其他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实现科技档案的管理信息化,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实现也一定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信息科技论文:开发环保科技档案信息的一些对策 摘 要:从目前环保科技档案的管理现状、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对策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环保科技档案工作。 关键词:环保档案信息;开发;对策 1环保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科技档案本身是科技知识的载体,它蕴藏着大量的科技成果、科技专利和高新技术等科技信息,是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环保科技档案是在环境科学研究和环保科技开发以及应用推广过程中形成的,是环保科技事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是继续为环保科技服务的可靠依据和必要条件。随着环保科技的不断发展,环保科技档案的存储利用以及现代化管理越来越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作为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环保科研机构—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本院科技档案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整顿,将过去分散管理的科技档案统一集中管理,整理并新建科技档案1000多卷,完成了建院30a来科技档案卷壳的更换。并着手进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装修了90多m2的档案管理专用库房,使办公用房和库房分开,投入10多万元购置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新型密集架以及计算机,建立健全了科技档案归档、接收、整理、保管、借阅、统计、保密、鉴定销毁、库房管理等规章制度。在部分业务内容和环节上开始使用计算机管理,如标题著录、编目、编研、办公事物管理等。据了解,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科技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以及现代化管理程度在云南省环保系统内处于领先水平。 2 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思想观念守旧,科技成果档案在管理利用上存在着重保密、轻利用的现象。有不少领导干部认为档案工作很简单,只要保管好档案实体则行,无需开发;还有不少科技档案工作者观念保守,安于现状,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部门的事情,没有认识到科技档案信息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开发手段落后,新型技术应用不到位。 档案室的服务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你来我往的室内阅览服务仍是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主要形式,虽然编制了开放目录、专题目录、专题卡片和其它检索工具,但这些检索工具一般都是内部使用或者使用者上门使用,使用范围较小,利用效率低。多数档案室的编研工作没有提高到突出地位,重保管而不重开发,档案部门提供的信息仍存在分散、零乱、缺乏系统性等问题,经过系统加工的信息产品数量极其有限,其提供方式单一、透明度低,开发信息资源的手段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和档案利用者的需求。 (3)环保科技档案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也制约着环保科技档案信息的开发。有些同志是半路出家转行搞档案工作,对科技档案工作一知半解;有些档案工作人员信息闭塞,对社会建设需求认识不清;有些同志可能精通档案工作,但对科技档案工作不太熟悉;有些同志有丰富的科技档案工作经验却缺乏相关理论知识;更多同志则是缺乏科技档案编研知识和编辑能力,难以及时推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科技档案编研产品,造成环保科技档案信息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好。 3 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对策(1)提高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素质。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要树立信息意识。所谓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及信息需求的自觉认识。科技档案是一种宝贵的信息资源,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有档案的意识,还要有信息意识;不仅要重视维护档案及载体的完整与安全,还要关注档案的信息内容及价值。 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档案信息的开发这一环节上来。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要树立法律意识,要加强对档案人员的法制培训教育,使其增强法制观念,处理好保密与利用的关系。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要树立科技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发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高开发水平,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加强学习与实践锻炼,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提高从档案中发现信息,将分散于环保科技档案中的信息进行汇集的能力。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的现代化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环保科技档案人员在掌握档案专业知识理论的同时,还要加强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英语知识及现代数字技术。 (2)加快环保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子政务的推进,使环保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心向信息化建设转移,单一的管理已无法满足日益强大的信息需求,文件、档案、图书、资料、网络等一体化管理将成为环保科技档案工作发展的趋势。只有实现一体化管理,才能使环保科技档案信息发挥出应有的效应,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应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建立以计算机网络基础的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存储、传递,并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利用,来切实增强环保科技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 (3)在利用和交流上下功夫,发挥好环保科技档案服务社会的作用。我国的科技档案工作具有许多优势,但是在交流方面是有欠缺的。环保科技档案具有成果性(信息性)和记录性两个方面,科技档案纳入“档案”概念之下,强化了环保科技档案的记录性一面,却淡化了环保科技档案成果性和资料性一面。环保科技档案的成果性和信息性是环保科技档案区别于文书档案的主要特征。这就是说,文书档案在现行阶段保存在本单位的档案室内,供本单位使用就够了,然而作为环保科技档案是远远不够的,它在现行阶段除提供本单位利用外,必须与相关单位、行业进行交流或成果转让,发挥它的成果性和信息性作用。环保科技档案如果不进行信息交流,它的现行价值就会白白地消失。 当然,珍贵的环保科技档案不同于一般的资料,它是一种创新性成果,不能随意交流,还必须受保密制度的限制。环保科技档案不仅在本系统内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也应在其它系统和单位之间进行交流,该解密的要解密,该降密的要降密,积极地进行科技档案密级审核和降密解密工作,大力发挥好环保科技档案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4)重视教育培训。针对目前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中央和省、自治区的专业主管机关已在所属的大专院校设立科技档案系(班)或设立中等档案专业学校,积极培养科技档案工作人才,但也应加强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培训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开设短、中、长期培训班,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档案信息开发教育研讨班,同时教育培训的内容也要紧跟信息时代的需求,加强缩微摄影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教育。
体育新闻论文:体育新闻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 伴随着当代数字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体育新闻的传播途径、传播速度、受众人群、信息渠道的真实和准确性等方面均受到了挑战。本文讨论了在新数字传媒条件下体育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体育新闻;机遇挑战 新闻领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转变,广义的新闻领域包括体育新闻,数字化时代是相对于以往纸质化时代而言的,数字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是伴是伴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而发展起来的,我们的整体大环境在发生变化,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于每一位新闻从业者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今席卷全球的是数字化、全球化、智能化、市场化。这些因素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如何在特定的国家和新闻市场得到发展,都是由体育新闻所在的特定文化和经济环境所决定的。全世界的体育新闻有相同点,也有些许的不同。 1体育新闻工作者的机遇 1.1互联网信息量的增多,便于记者找寻资料和新闻 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巨大,我们说现在的云储存的文字,是过去几百年文字的总和都比不了的,可以用海量来形容。这里面自然不缺乏体育新闻。很多人将网络当作信息的来源,特别是运动队的官方网站上的独家内容,通常会成为记者们驻足的第一站,他们在这里寻找运动员或运动队官方的言论然后加以引用。比如网络上刊登的一个足球队的介绍,足球俱乐部的官方网站会登载他们所收集的素材和内幕消息,并把这些给俱乐部认可的媒体平台。比如天津权健和泰达足球队的介绍,因为是本地的足球队,那么本地的今晚报体育记者就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独家去采访和挖掘关于这两个队的一些新闻。比如,权健新的掌门人卡纳瓦罗,还有糜昊伦、王晓龙、杨善平、王永珀、比利时队国脚维特塞尔、巴西人帕托、韩国球员权敬原等7位新援。这一个很重要的体育信息,肯定对于权健俱乐部的球迷来说,是很重大的。球迷就想继续去跟进了解这些后续的新闻,比如转俱乐部会费是多少,今年权健目标是什么等等。这些官网新闻一部分可以及时的反馈给体育新闻工作者,记者就好去挖掘整理。满足体育爱好者的心理。 1.2数字化媒体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体育新闻和其他新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我国体育新闻的发展是我国新闻发展历史上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注体育的人数众多。体育新闻是新闻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现在有24小时滚动新闻频道,播出体育频道和体育新闻,比如说乐视网的体育频道。这在过去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记得央视5套的《天下足球》的刚开播,对于球迷来说简直就是沙漠中的绿洲一样的存在,收视率爆红。随着数字化传媒快速发展,新闻速度更新越来越快。数字化时代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前完全独立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媒体之间的协同合作越来越多。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是分工细化,分工细化而联系又紧密,就像汽车流水线一样。以前体育报业是体育报业,媒体是媒体。好似是两家不同的产片。如今数字化把两家牢牢的拴在了一起,新传媒行业诞生。市场是目的,数字技术是推手。数字化影响下,体育新闻和其他新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有利于体育新闻的良性发展。 2体育新闻工作者的挑战 2.1“一直在线”的体育新闻记者需要数字技术的协助来拓展专业技能 媒体大环境的改变,影响了我们各行各业。体育新闻人过去是一台摄像机、一个话筒、一支笔走天下。如今智能手机是体育新闻者的随身必带,它沟通了前方和后方,方便二者的联系。可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录音笔都是记者们的法宝。有了无线技术,记者可以“在路上写稿”以及在各种媒体平台间传递文本,他们还可以通过博客和微博消息和言论。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数字化的产物来工作。24小时都可以体育新闻,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那么随之而来的是技术上的要求,体育新闻工作者也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数字技术的知识,熟练运用各种编辑软件,包括剪切,后期制作等,有的体育新闻者是一人多能,记者、制片、剪辑、混音都行。所以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同时要求的是体育新闻传播者的技术更新。 2.2体育新闻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降低,报道的深度减弱 数字化时代下,体育新闻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途径不断加快加大,但是体育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降低。过去传统的新闻,可以是去采访,回来在采访稿的基础上再编辑体育新闻。现在是随手转发就可以是新闻,所以新闻的真实性就降低了。新闻竞争加剧,同行的竞争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过去传统体育新闻媒体数量不是很多,现在数量增加,大家都想要最新最吸引人眼球的消息,那么重视速度和数量的同时,质量就很难保证。新闻变成快餐文化的一部分,只需要看看标题就可以,标题标新立异,新闻内容空洞无趣。数字化时代体育新闻的来源更加灵活,但是可信度和能带给我们启迪的新闻在变少。网络上素材的准确性也需要核实,常常需要记者走出办公室并与人们进行交流。写体育新闻不再是难事,而是动一动鼠标的问题,看看微信、微博的问题,所以新闻的内涵和深度就不会过多的去关注。转发就可以。综上所述,数字化时代是个好时代,同时也是个充满无数挑战的时代。机遇和挑战共存。体育新闻会一直是个让大众关注的新闻类型,体育新闻的发展也会十分迅速,数字新技术的应用会不断给体育新闻带来活力。体育新闻从业者也要好好把握时机,更好地将过去的纸媒行业时代的优点和现代的数字化时代相结合。体育新闻在这个商品经济时代下如果要继续健康前行,势必要全体体育新闻工作者齐心协力地去为理想而奋斗。 作者:魏利洪 孙洪涛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新闻论文: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而技术的进步让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加,除去发短信、打电话等基本功能外,手机的功能更加趋向于娱乐化。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手机媒体发展初期就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21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之骄傲、兴奋的一件事——申奥成功,北京成为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城市,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在第一时间将此消息带到了中国人的耳边。 关键词:手机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一、前言 如今社会信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信息源内容多样、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等特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手机媒体的便携性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接收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新闻,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 (一)手机媒体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另据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截至2014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12.8亿,普及率为94.5%,手机用户的增加大大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发展。例如,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天有70%的时间都在使用手机。大学生基本都通过手机来获取外界信息,每天在手机上浏览新闻、看视频、收看直播、关注微博等,一步一步地成为“手机党”、“低头族”,这些调查研究表明手机已经高度媒体化。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特性相契合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有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的优点,并且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与手机媒体的特征相契合。由于体育具有竞技性质,人们往往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体育比赛。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不能守在电视、电脑前观看体育比赛。手机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这一限制,现在一个NBA球迷如果要选择观看一场NBA篮球常规比赛,更多地会选择打开手机,登录新浪、风云直播等网络平台观看比赛,真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观众已经不多了。手机媒体的便携、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欣赏比赛的需求,手机媒体的时效性与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完美契合。 三、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体育新闻语言的改变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专业性、竞技性等特征,对部分观众而言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事业受到普遍关注,直接促进了体育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新闻播报正逐渐以准确、简练、具体、快速、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报道,更多地使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来进行体育新闻传播。据笔者了解,在80年代,篮球赛的播报更多地存在于各个体育院校中,直到后来,各种篮球比赛正式进入电视直播,才慢慢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开始,人们并不怎么了解篮球比赛的过程以及篮球比赛的规则。如今,由于手机媒体简洁易懂的播报方式和体育语言的通俗化,使篮球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可见,这种新闻语言的改变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手机媒体提升舆论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用户在收看体育节目的同时,可向平台发送自己的观点,与体育爱好者进行交流,特别是当下QQ、微信、博客、微博的发展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笔者作为一名资深的体育迷,经常在微博上与广大体育迷进行交流互动。每逢较大的体育赛事,微博首页会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便能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观赛体验。在激动的时刻表露喜悦,在沮丧的时刻发泄不满,在喜欢的运动员或球队输了的时刻吐槽,和大家分析失败原因,在支持的球队不负众望获得冠军的时刻分享欣慰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再加上如今体育直播、转播中,直播员为增加收视率,也会以有奖竞猜、上墙等形式,或者发表一些自己幽默的观点来达到互动效果,从而促进体育新闻的传播。 (三)手机媒体使新闻进入融合及整合式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逐渐融合。中国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很大一部分“手机党”、“低头党”通过手机媒体来获取新闻资讯。传统媒体在这一状况下,为了谋求发展不得不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例如,报纸行业。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传统报纸行业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用户能在各大手机新闻媒体上获取报纸上的各种信息,这就使人们购买报纸的需求减少。为了寻求报纸业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发展的整合式传播道路,手机报应运而生。 四、结语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传播速度快、方式灵活、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是必然趋势。在这一条件下,新兴媒体以自身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逐渐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流,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 作者:魏瑾 单位:云南工商学院 体育新闻论文:大众传媒体育新闻传播倾向研究 前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体育新闻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体育新闻不在仅仅出现在报纸、电视、广播中,网络也成为了其传播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随着对网络文字、图片等资源的应用,其传播形式也更加的新颖、生动。传播途径与形式的变化发展使体育新闻的传播速度与质量得到了进步。但是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体育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出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采取有效措施,将不良因素剔除,促进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 一、大众传媒体育新闻传播若干倾向的成因透视 (一)媒体市场化语境下的利益诉求 随着市场化经济出现,新闻媒体行业也更加倾向于利益的诉求。尽管市场经济的出现为大众传媒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媒体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不得不做出改革与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媒体行业自身的职业属性以及从业操守易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发生偏颇。体育新闻在市场化的传媒行业中也是作为一个经济利益平台存在的,因此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在新闻标题与内容上作文章。现今社会的体育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的大都不是关于体育知识与体育赛场的主要情况报道,而多数都是体育明星的日常生活或是隐私,而这些新闻中还不全是事实报道。还有的新闻标题过于夸张,与新闻内容严重不符的情况。如此多的不良报道现象成为了阻碍体育新闻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 (二)体育传媒监管机制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国的新闻传媒业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与上升阶段,因此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在传媒监管上的疏忽使得体育新闻在报道上,出现了新闻事实与标题不符、过分渲染新闻内容以及新闻报道过于娱乐化等不良现象。目前我国传媒行业的监管部门对于媒体的审核责任权限几乎都交由媒体自身处理,因此在不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体育新闻媒体拥有传媒主动权的情况下,就会拥有很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因此会出现一些体育新闻传播的不良现象。尽管经过长期的发展,体育新闻在传播模式上已经形成了固有模式,对于体育新闻的报道也多以新闻事实为基准,并且很难被打破。但是随着新的网络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使许多不良信息得以传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监管机制对于审核权限的过度放权。因此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不良消息带来的恶劣影响。 (三)从业者队伍专业素质的不力 造成大众传媒若干倾向的原因,还有对新闻从业者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体育中多是竞技类项目,因此体育新闻工作者必须对于体育规则有着一定的掌握。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度的加深,体育新闻工作者还要注重对体育知识以及赛场情况进行真实的报道。这些体育新闻的报道基本要求,也对体育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体育新闻从业者队伍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社会上对体育新闻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体育新闻报道行业相教育政治类、经济类与文化类等领域的新闻行业起步晚,人员队伍中还缺乏高素质人才来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规避大众传媒体育新闻传播倾向的若干建议 (一)正确处理好“利”与“善”的平衡关系 新闻媒体行业具有其职业的特殊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中追求高效的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是对于身兼的社会责任更应切实的履行。体育新闻要想获得长远健康的发展,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之后再兼顾经济效益。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时刻牢记要以人民的切身利益于首位进行实时报道,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加优秀、健康、积极的新闻内容。与此同时,在进行市场竞争中难免会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影响了新闻质量、扰乱了媒体行业的市场经济秩序,进而影响了体育新闻的品质。因此各体育新闻媒体也要摒弃偏见、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共同发展、达到双赢。 (二)深度权威是体育新闻传播的不二选择 目前体育新闻媒体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于广告投资,而人民群众又是新闻内容与广告内容的接受者。因此为实现体育媒体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需要,必须打造出可以吸引群众的新闻内容,进而得到广告投资,但是吸引群众的前提是新闻内容要真实、有深度。在进行新闻传播时,也要时刻注意体育新闻的报道目的,是要进行体育文化的传播。目前我国的观众几乎都是从观看比赛的过程获得体育知识的,不能对体育知识产生更好的理解。因此在进行体育报道时可以更多的加入体育知识内容与文化,加深人们对体育的了解,从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只有进行真实、深刻的体育新闻内容的报道,才能在群众心中形成权威性,使群众对体育新闻的信赖度更深,进而使体育新闻行业不断的进步发展。 (三)完善体育传媒机构的监管机制 目前媒体行业的不良新闻报道现象层出不穷,主要是由于媒体行业的自由度过大,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下难免会出现混乱情况。因此为保证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媒体行业的审查机制、监督机制以及奖惩机制的建立。首先要建立起严格的新闻审核标准,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不良体育新闻,要坚决不予报道。对于新闻的品质、层次等方面的规定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审核制度。除此之外要对新闻媒体行业进行严格的监管,坚决杜绝不实新闻、低俗新闻流入市场。与此同时对于低俗、不实新闻的流出媒体也要进行严惩,为更多的体育新闻媒体发出警告,保证新闻质量。 (四)加强体育传媒从业者的专业化素质建设 目前我国传媒高校的多数新闻类教育针对于经济、政治等方向,而针对体育新闻的教育极少。因此尽管体育新闻从业者具备良好的播报技巧与新闻知识,也由于对体育知识的缺失,而导致体育新闻质量不高的问题。多数的体育新闻报道只能停留在对场外情况、幕后花絮以及运动员的介绍等浅层方面,无法进行更深入、专业的体育知识的报道。与此同时一些体育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建设也未达到标准,许多新闻工作者为了制造出新颖眼球的新闻,进行不实的新闻报道,或是过多专注于体育明星的隐私报道。这些因素都是阻碍体育新闻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要加强对体育新闻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开设专业的体育新闻教育专业,培养具备体育知识的专业体育新闻人才。加强对体育新闻从业者的思想素质教育,确保新闻质量。 三、结语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兴起,体育新闻媒体行业也正在不断发展。处于发展时期的体育新闻,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倾向。但是随着体育新闻行业的管理机制的健全以及媒体自身专业素质与思想素质的提升,体育新闻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作者:易璇 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体育新闻论文:体育新闻标题语言艺术论文 一、在标题中活用词汇 词汇,是每一个标题的小精灵,它是最灵活的组成部分,在标题中活用词汇屡试不爽,因为词汇往往最能突出重点,成为亮点。新词、外来词马上让标题走上国际化的道路;数词、专业词是在用“球迷的语言”看世界;动词的活用赋予标题以灵动的生命。因为体育新闻标题中运用词汇不仅能让标题大众化,又能不失专业性。 1.运用新词、外来词词汇,短小精悍,往往是一个标题中最能吸引眼球的亮点。体育类报纸较多使用流行语、方言,突出其娱乐性的特点。如:Hold住大运七宗最(《体坛周报》第2383期)“Hold住”为2012年网络流行语,意思是掌控、稳住的意思。在此题中表达了全面了解的内涵,使标题语言显得活泼生动。CBA国产球员上演“逆袭”(《中国体育报》2012.12.19)“逆袭”一词原是网络游戏常用语,后广泛流行,指在逆境中反击成功。逆袭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以弱胜强、充满正能量的精神。“逆袭”在标题中的运用凸显了内含的精神,使赛事报道得到了深入。 2.运用专业术语体育类报纸中的新闻标题也常出现较多专业术语,这样能更好地凸显新闻的专业性及评论性特点。如:失点,迪纳塔莱习惯……(《体坛周报》2384期)“失点”为足球运动中失去点球机会的技术语,运动员总迪纳塔莱总是如习惯一般痛失点球机会。NBA反抢CBA(《体坛周报》2424期)“反抢”指体育运动中反击之意。随着NBA结束停摆开始新赛季,在这之前登陆CBA的NBA球员将被召回,因此NBA复活节,却可能成为某些CBA球队“受难日”。专业词汇的运用显示了新闻报道的专业性。而在《人民日报》之类的综合类报纸中,较慎重引用流行语,突出权威性,为了使新闻能通俗易懂,其标题更偏向多用数据标题来清晰呈现赛事结果。 3.短小词汇的组合单用若干词或短语构成的标题,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读者眼前,简洁明了又能概括主旨如:个性、激情、铁血(《体坛周报》2376期)这是一篇评论性的报道,三个短词形容的是一位教练—卡马乔。三个词很好地概括了文章对卡马乔的评论,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让文章基调清晰地摆在读者面前。全力、聚力、合力(《中国体育报》2013.4.18)标题是引用总局青少司司长郭建军在谈青少年体育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一句话中三个重点词,突出报道了司长对青少年要热爱体育的要求。 4.巧用动词体育比赛常常惊现激动人心的一瞬,或狂胜或完胜,或跌落或败绩。体育新闻报道应抓住这种赋予表现力的细节,刻画出人物或比赛的特点。因而在体育报纸中的标题比较注重动词的使用,如:中国跳伞华丽转身(《中国体育报》2012.12.18)“华丽转身“一词优雅生动,又内涵丰富,暗指中国跳伞在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下,在世界跳伞大会上取得三金一银的历史性突破。 5.善用数词刘翔七步杀弗(《体坛周报》2340期)七步描写的是一个动感的过程。以大化小,具体到步数,突出比赛过程的短暂和刺激,牢牢抓住读者心理。为赛事报道增添了光彩。70.9%的崇拜(《中国体育报》2012.12.22)一个具体的百分比数字题目让题目显得很抽象,却很吸引人,“怎样才是70.9%的崇拜”是读者往下阅读所带的问题。 二、在标题中巧用修辞 修辞被大量运用于标题中,比喻可让标题生动活泼;对偶可让标题充满气势;对比可让标题突出重点;反语、反复能够增强语言气势;仿拟可让标题达到EWSWINDOW独特新颖,别具一格的效果。用这些修辞能够突出标题强烈的主观色彩,语言风格活泼,言辞犀利。 1.比喻添生动接过邹市明的接力棒(《中国体育报》2012.12.10)新闻内容是小将吕斌继邹市明夺奥运会和世锦赛冠军后,成为在世界大赛上登上最高领奖台的中国拳手。接“接力棒”是对小将不负众望夺冠的比喻。北京女排的“第五局魔咒”(《中国体育报》2012.12.12)北京女排连续三次在第五局惜败,将这一巧合的事件比喻为魔咒公牛终于变成了狼群(《体坛周报》2378期)这一标题很好的利用了篮球队队名“公牛“的动物名特点,将队员比喻为狼,形容这个队伍好战凶猛。 2.仿拟增新意朗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体坛周报》2396期)标题仿拟诗句“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新闻报道的是伊朗教练无论比赛结果如何总是呈现给大众自如淡定的表情,似乎一切压力在他眼中都无可担忧。标题将首字换成伊朗队的简称,突出新闻主题。让整体的表达也增添了新意。三个教练一台戏(《体坛周报》2373期)从“三个女人一台戏”到“三个教练一台戏”这个标题很好地突出了新闻要素中的人物,这场戏也注定能引发看客的好奇 3.对比凸主题上次23年,这次1年(《体坛周报》2379期)用数字形成对比,视觉上就抢先抓住读者眼球。2010年在法国巴黎,中国羽毛球队时隔23年后再度包揽世锦赛五枚金牌;一年之后在伦敦,这一壮举再次上演。这一新闻报道突出的是时间上的差异,标题很准确的抓住这一对比效果。 4.设问引用显直白乔丹取而代之?难!(《体坛周报》2383期)这样一个能很直观的设问看出报道评论的态度,表明主旨。“你们需要搞这些鬼把戏吗?”(《体坛周报》2373期)引用了新闻中一位教练的话表明新闻人物的态度,也很好地吸引了眼球,引起读者的注意。 5.对偶排比展气势展示激情,释放能量(《中国体育报》2012.11.27)新闻报道全新的可移动笼式足球场地设施盛装亮相,提供给足球爱好者释放能量的场地。各体育管理部门领导、企业、媒体及参赛运动员,盛赞之余对全新的“大家伙”建言献策。显示了大众对体育的热情。标题对偶简单明了的烘托了报道的情感态度。 6.借代添生趣北京鸭被狗不理烫了嘴(《中国体育报》2012.12.6)利用地方特产代指队名,标题含义为北京队被天津队打败。墨西哥劲吹“中国风”(《中国体育报》2012.12.4)“中国风”指大量金牌被中国选手获得。 三、在标题中妙用语音 语音是成就语言节奏美、韵律美最重要的基础,好的标题不仅是形式多样,新颖别致,而且是抑扬顿挫,以提高标题的感染力。因此标题必须发挥汉语的特点。 1.巧用双关期待刘翔的“金”喜(《体坛周报》2384期)将“惊喜”换成“金喜”,也是一语双关,突出夺金的重点,也使标题语言显得更有趣。30岁,一枝花or一直滑(《体坛周报》2376期)“花”与“滑”的对比,暗指30岁是正当年还是滑落期的疑问,突出文章表达中心。李娜激情“杀”娃(《体坛周报》2348期)“莎娃”是运动员“莎拉波娃”的简称,是比赛中李娜的强劲对手。标题将人物名中的同音字很好的与动词相结合,既突出了动词也蕴含了赛事报道的人物 2.巧嵌名字“姚”望名人堂,很远也很近(《体坛周报》2380期)这里的“遥望”变成了“姚望”,一字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提升了标题内涵,“遥望”本身一次和远近有关,与标题后部分相当的契合。这个“妮”子有点帅(《体坛周报》2374期)高尔夫运动员“曾雅妮”卫冕女子英国公开赛,新闻标题在评论中突出人名,对新闻人物突出表达了赞赏。 3.巧用语音韵律你不懂,这是传统(《体坛周报》2382期)结尾字“懂”和“统”的押韵,标题充满了节奏感。人不够,娃娃凑(《体坛周报》2381期)“够”和“凑”的押韵,而且前后句字数相同,非常整齐简洁。市民练了,赛了,乐了(《中国体育报》2012.12.6)标题使用并列同样长的音节来表达韵律美。结语标题的语言功能丰富,在大众传播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研究标题的语言特色对标题制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类新闻作为专门类的新闻报道,更是需要发挥言语特色的优势,让标题独具魅力。面对广大受众,既要尊重新闻事实又要突出体育新闻标题自身的独特之处,更要提升反映弘扬体育精神和深刻的人文内涵。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体育新闻信息交流的需要,让受众收到鼓舞,丰富精神,作为能够从事深度报道,强调专业的体育类报纸,标题讲究语言艺术正确使用各种手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体坛周报》、《中国体育报》的新闻标题在词汇上.选用新颖的词汇和巧妙的动词;在音韵上,借助押韵平仄区分等手法使新闻标题像首耐人寻味的歌曲;在修辞上,各种辞格的综合使用,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在当今新闻发展迅速大背景下,以新闻标题制胜,这也是《体坛周报》、《中国体育报》在同行中成为佼佼者的一大原因。 作者:郑岩朱思毓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体育新闻论文:语言艺术对体育新闻标题的启示 1、口语化 相对于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介而言,网络更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而受众通过电脑屏幕进行扫描式阅读时又带有跳跃性的特点,使得网络新闻标题要尽量鲜明生动,让受众印象深刻。口语化的网络新闻标题在语言上通俗易懂,可读性更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同受众的距离。尽管中美两国间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是,但是正所谓“篮球无国界”,虎扑网在进行NBA新闻报道时,将一些口语化的语言融进标题之中,让NBA的明星大腕们看起来亲切不少。例如,在新闻《韦德:处队友就像处对象,不能想当然》(2013.11.4)中,韦德把与队友间的相处比作同女人谈恋爱,在失掉最初的新鲜感后便会把一切看作理所应当。而标题对于正文的凝炼生动准确,“处对象”的表述则在通俗中透露着巧妙。又如,在《升至西部第八有何感想?科比:耶!》(2013.3.11)和《8连客目前3胜1负,德隆:哎呦,不错哦》(2013.3.25)两条标题中,“耶”和“哎呦,不错哦”的出现让受众不禁被逗乐的同时,轻松领会了新闻的主题。 2、陌生化 陌生化这一概念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具体指利用新鲜或奇特的语言,去打破约定俗成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常规,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以求延长读者的审美感知历程。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陌生化如今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网络新闻语言之中。虎扑网在拟制NBA新闻标题的过程中,尝试加入一些创造性、非常规的语言,不仅让受众获得了别样的阅读体验,也使陌生化的标题风格逐渐打上了虎扑的烙印。例如,在标题《科比:生当为湖人,死亦为湖魂》(2013.10.31)中,虎扑创造性地将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改编为“生当为湖人,死亦为湖魂”。尽管受众通过这条标题便可大体猜到:科比渴望在湖人“终老”,但是如此充满新鲜感的创意标题还是能够吸引他们到正文中去一探究竟。再如标题《掘金主帅告诫球员:谦受益,满招损》(2013.3.25),依照正文的意思,“谦受益,满招损”完全可以用“切勿骄傲自满”等语句代替,但是巧用名言警句的做法却使得标题增色不少。 3、娱乐化 虎扑网的受众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该群体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网络中流传的热门词句有着较高的敏感度,并且具备娱乐精神。虎扑网牢牢抓住受众的这一特性,使用一些具有娱乐性质的流行词语和短句,以期增加标题的亲切感和受众的认同度。例如,标题《莫雷:篮板都到我们的碗里来》(2013.10.31)借鉴了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快到碗里来”,这句话起源于一条牛奶巧克力豆的广告,却被虎扑网巧妙地融入标题之中,让一则普通的新闻变得有趣起来。2013年,不少新成语的涌现让网络词汇库变得更加丰富,虎扑网也顺应潮流,在标题中运用了网络新成语。比如,《香波特交易法里德?掘金十动然拒》中的“十动然拒”是通过简缩的方式构成的新词,指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她)。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新鲜元素的加入能使网络体育新闻标题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然而,无论是口语化、陌生化还是娱乐化的新闻标题的拟制,都必须遵循真实准确的原则,避免给受众的阅读造成困惑甚至反感。 作者:朱衡单位: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 体育新闻论文:体育新闻经济效益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是告诉我们市场将在资源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价格的涨落。引导生产和消费调节社会资源的流向,把有限的资源调配到最需要的效率最高的地方去。 传统观念中,人们将体育划归上建筑,认为它主要作用于社会效益。实际上,体育也是一个经济体,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体育如果不讲经济效益,同样不能发展。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形式并不直接产生物质,它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它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于社会,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并继发出强大的经济效应。而使其影响作用于社会的传递渠道,便是新闻媒介。这里,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体育活动、新闻媒介、社会。 本文试图就体育新闻媒介在体育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及其应用初步探讨。 一、一般资料分析 当今世界的体育大战,同时伴随着新闻大战和企业大战,这三者紧密结合,愈演愈烈。 体育发展,使体育对新闻传播媒介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新闻媒介也将体育、特别是诸如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大型体育活动作为提高自己声誉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新闻传播媒介的支持,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大型体育活动便无法举办下去。洛杉机奥运会的成功之处,是因为其抓住新闻传括媒介。它的成功,给予国际奥委会以极大启发,萨马兰奇便十分注重新闻媒介,他本人设置了新闻顾问。他去巴塞罗那检查,第一站去奥运村,第二站便是新闻中心。奥运会现在也在考虑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项目的设置和安排是否有利于电视传播,有没有电视观众。场次安排也是如此。巴塞罗那的一些场次的时间安排,使考虑和服务于新闻传播。有些场次如女篮,就安排在半夜。如果说是早年建设体育场馆,设置观众席位,为的是便于大家观看的话,如今考虑新闻传播的特殊性,项目安排有利于新闻传播,同样是为吸引更多的观众,只不过是这些观众不在体育场的观众席上,而在家里通过电视观赏,但其数量远远超过体育场看台上的观众。因此申办奥运会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看其有没有符合要求的新闻传递条件。奥委会新闻委员会权力很大,它可以因为你的新闻传递条件不符合要求而否决你的申办要求。 奥运会等重大体育活动对于新闻传递媒介越来越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任何一个新闻机构,都想利用某个事件来提高知名度,重大体育活动便成了新闻机构角逐的“战场”。海湾战争使美国NBC电视台誉满全球。这次25届奥运会,他们去了300人;美联社是144人,法新社是105人,新华社是113人。奥运会开幕前夕记者蜂涌巴塞罗那,满街均是挎相机的各国记者,市民惊呼:“外国记者入侵”:新闻竞争,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竞争,奥运会上第一块金牌产生于格林威治时间9点零1分,70秒钟后,新华社播发了三行字的电讯稿,路透社是9点08分播出,美联社是9点30分钟播出,新华社为使自己挤入世界六大通讯社行列而获得奥运会新闻采访特权,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中央电视台花50万美元组织记者赴巴赛罗那采访,但比较起欧广联的9000万美元的投资,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而这个数字对于我国其他新闻单位则是天文数字。 由于体育受新闻机械的重视并通过新闻传播而家喻户晓,企业界便纷纷借助体育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身价。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只要看一看大型体育活动场地周围的广告牌及企业界对资助体育活动越来越感兴趣便知道其中的奥妙,其目的均是想借助体育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也就是说社会效益,最终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霍英东通过资助体育而名声大振,健力宝公司通过走体育这条路而使自己几乎占领全国体育饮料市场。1984年初“健力宝”研制成功并正式投入生产,厂长李经纬首先想到两次为祖国夺取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他们派专人把饮料送到女排驻地。女排姑娘称赞健力宝味道鲜,柔和清淡,解渴、提神,并把一个有全队签名的新排球送到三水县运动饮料厂作纪念。五月,亚洲足球联合会会议在广州“白天鹅”举行,李经纬通过良好的关系,送去100箱健力宝,有口皆碑。接着省体委将健力宝推上奥运饮料竞选舞台,被指定为中国代表团首选饮料。三百箱健力宝作为参加第2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专用饮料运往洛杉机,在中国运动员夺取了第14枚金牌之后,敏感的日本《东京新闻》记者发现中国女排轻取了东洋魔女,跟着又以2:0把美国女队击得落花流水。她们每逢战斗,从不喝美国红罐的可口可乐,而喝中国的白罐子“健力宝”。在此之前,获金牌的李宁、马燕红、许海螃、奕菊杰也都是喝握力宝。他们杯疑“健力宝”有不久的魔力,于是《东京新闻》发出题为《中国靠“魔水”加快出击》的新闻说,“在中国队加快出击的背后,有一种“魔水”在起作用。喝上一口“魔水”,马上就变得精力充沛。这是一种新钦科。今后世界各国将努力分析这种妙药的成分,并很可能在运动饮料方面由此引起一场革命”。与此同时,在美国俄勒冈州尤金市举行的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欧阳孝教授向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宣读了题为《吸氧配合口服电解饮料“健力宝”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学术论文,引起科学家们瞩目。记者的直觉加科学家的论断,把“健力宝”从三水县报了出来,推上了中国体育饮料皇冠的宝座。国家体委于1985年5月作出决定,今后国家派往国外参加比赛的体育代表团,一律自带“健力宝”饮料。“健力宝”同时成为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以及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学生、游泳、跳水、田径、棋类等12支国家队运动员专用饮料。从此以后,一些大型运动会上,健力宝满天飞。第六届全运会上,李经纬以250万元取得全运会指定健力宝为专用饮科的专利权;第11届亚运会上,健力宝及健力宝广告比比皆是!于是,健力宝通过体育新闻传播走向整个社会! 二、基因分析 为什么体育和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呢?这是由于体育和体育新闻的固有特性及社会的需求心理决定的。 1、体育活动的特征及其社会地位 随着人们生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参加体育锻炼、观赏体育表演、关注体育动态的人比例不断上升。体育升值来源于它自身的特性: 激励性 体育具有强烈的激励性,是除了战争之外,最能激励民族情感的社会活动。例如,在亚运会、奥运会举行的日子里,凡是有文化的人几乎都在关注着中国运动员的表现。当25届奥运会中国金牌总数排列第四位时,几乎是举国欢腾。外国一些球迷为了给本国运动员鼓劲,往往包租飞机跨越几个国家去助威。一些小型群众体育也是如此,哪怕一场拔河比赛往往激励着几十百人。 凝聚性 体育有着极强的凝聚力。一场足球比赛,在体育场周围就凝聚着数千数万人,至于通过电视观看的人数则无法统计。据萨马兰奇说,地球上有1/3的人通过各种形式观看第25届奥运会。一个时期内全球都在议论奥运会。我国每年举行的龙舟赛,每场观众也在数万计。 多样性 体育丰富多彩,正式列入奥运会的就有25项。至于没有列为奥运会的各民族不同形式的体育项目,更是层出不穷。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人的不同爱好,把更多人吸引到体育身边来。 连续性 体育的连续性表现在多方面,一场比赛有选拔赛及初赛、预赛、复赛、半决赛、决赛等;一项赛事,连续进行多届,例如奥运会,每四年一届,已经进行了一百年。由于其连续性而使竞争越来越激烈,连续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欣赏性 体育是健与美的综合体,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精华的展示场,人类在体育场上采取多种形,式充分显示自己的精华。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欣赏体育表演无论是力量、速度、技巧、智力还是形体时,表现得如痴如梦。 竞争性 竞争是体育的固有特性。争强好胜是人类的本性。在和平时期,人类便通过体育活动来决定谁强谁弱。体育竞技强烈地刺激着个体(人)和群体(地区、国家、民族)使之产生着强大的吸引力。 体育的上述特性使之在某个特定时空里成为人们注意力的中心,并被社会和传播工具广泛地运用。在当今社会上,没有任何一项活动像体育这样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被新闻媒介快速地、广泛地、全息地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正因为如此,它成了企业界的借体,企业家们企求借助体育的幅射力将自己折射给更广泛的社会。 2、体育新闻的特性及其社会地位 体育的社会影响是通过新闻传播辐射给社会的,是通过新闻传播产生的。这种以体育活动为新闻原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便是体育新闻。它是新闻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新闻范畴。 所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新的话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是对重要事实的传播。如果再说详细一点,新闻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关对于最新的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进行报道或评述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简言之,它是社会信息的总称。 新闻的特性使之产生特殊的社会效应 信赖性效应 新闻的主要特征是“真实”,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而不是虚假的东西,真实的是新闻的生命。假报道是造谣,根本不能归纳到新闻中去。新闻的真实性特征,使之在社会上产生了信赖性效益。即是说,人们对报纸广播、电视中报道的事实中可信的。 快速性效应 新闻贵在新。要新,必须快,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的事实报道出去。随着现代科学发展,新闻的快速反应越来越明显。电视现场直播往往使社会活动同步传播出事,使新闻原体与新闻受体的距离缩短为零。而且由于新闻的特殊处理,使身居千里万里之外的新闻受体往往比身历其境的人更清楚地知道事件的某些细节。 轰动性效应 任何一项社会活动,在它传播出去之前,其影响几乎没有,如果通过新闻媒介在最短的时间内向社会传播,在社会接受传播讯息最初阶段,便会产生出轰动性效益,这个轰动性效应的余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苏联政变、戈尔巴乔夫下台、上台又下台,克林顿击败布什入主白宫,约掐逊服兴奋剂等等,通过新闻传播之后,立即引起轰动;产生出全球性轰动效果。 全息性效应 新闻覆盖面很广,一个重大事件发生之后,窄则在某个地区内,广则全球能通过新闻传播了解这个事件的真相。第25届奥运会在巴赛罗那举行,凡有电视机或收音机的人,坐在家里便了解赛场信息。 选择性效应 全球有成千上万个电台电视台,通过成千上万个频道播发新闻:全球还有数不清的报纸用无法统计的版面和各种语言传递信息。但是,这种信息是通过选择之后传递的。同样,新闻受体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新闻和信息。 导向性效应 新闻是影响舆论的特殊工具,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它可以控制整个舆论。这就是为什么任何一个统治者要想拥有政权,必须拥有舆论工具的简单道理。现在,企业界则充分用广告来进行消费导向,干方百计引导消费者去买他的商品。 上述六方面的效应使新闻传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与传播界打交道的人,不了解社会信息的人,是微乎其微的! 3、传播受体的信息需求心理 社会是新闻传播的受体,即接受信息的群体。传播受体希望从传播中获得什么呢?综合起来,大体可称为“五求”: 求力,即思想动力 从传播接收中获得精神力量,这种获得包括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和短期的、立竿见影的。长斯的可称为精神教育,短期的可称为精神激励。例如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英雄主义的教育,使传播受体受到人生观、世界观的熏陶,从而坚定信念,形成精神力量,为了一个明确的信仰而终身奋斗。短期的精神激励,能使传播受体产生必胜的信心,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奋勇向前!例如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赛前激励,军队长官对士兵的战前动员等等。这两种教育除了接受口头传播外,很大程度过是接受传播媒介的传播,而新闻传播是其中的重要渠道之一。 求乐,即娱乐的满足 传播受体从传播中获得娱乐。例如欣赏电视中的体育节目和娱乐等。 求新,即信息的需求 任何一个人,都希望更多地尽快了解自己周围的新鲜事。这种满足,只能从传播中去得到。这是人们除娱乐之外对传播的第二大需求心理。这种信息需求心理因文化素养的不同而不同,文化素养较低的人,往往偏重于娱乐需求。 求名,即扩大知名度 通过传播工具的作用,扩大覆盖面,并随着传播的不断加强而不断扩大影响。这种需求在政界和商界表现得更为强烈。因为,他们迫切需要社会认识他,了解他,因而充分利用传播工具来“鸣锣开道” 求利,即经济效益 如果求名是社会效益的话,求利则是经济效益了。而经济效益是通过社会效益来实现的。于是,远见卓识的实业界人士便充分利用传播工具的桥梁作用,通过媒介将自己传播到社会上去,让社会接受自己,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三、可行性分析 上面我们已经将新闻的特征、体育的特性及社会的需求心理作了分析,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由于新闻传播具有快速、真实、全息的特点,并能产生轰动性效益,由于体育具有激励凝聚、竞争性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由于社会有着求力、求乐、求新、求名、求利的,需求心理,因而使三者形成了一个联结体,通过互相利用,有机结合,产生出各自的经济效益。即,社会个体借助体育的社会影响,通过新闻传播工具,将自己介绍给社会;体育通过新闻传播工具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社会个体来借重自己;新闻传播工具则充分发挥自己的媒介作用,在二者中获利。这项循环活动称为体育新闻链。其中,体育活动是新闻原体。因为他是整个活动的基础,没有它,便没有传播循环活动;社会个体(例如某个企业),为新闻借体,它借助体育活动,使自己成为此项循环传播活动中的重要一员;传播工具则为新闻载体亦称为媒介,整个社会为新闻受体。这个过程可以列如下框图: 上述体育新闻链,围绕着体育进行着,在这个过程中,体育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因为,体育可以通过新闻传播,吸引资助者,并通过第一次传播活动的完成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新闻受体,从而使下次活动吸引更多的资助者。此外,由于传播工具的参入,体育活动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广告;由于体育影响大,传播工具企求通过体育传播来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体育因此可以收取传播费,这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性体育活动中己成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体育活动已成为社会和传播工具注视的对象,但如果忽视体育新闻这个载体,便使整个新闻链失去中心环节,体育活动的经济效益便无从产生。因此,引起新闻传播机构对体育的兴趣,是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四、可行因素分析 新闻传播机构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的主要因素包括: 1、技术因素 高档次的体育活动是吸引新闻传播的主要因素。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奥运会较之亚运会、全运会较之省运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足球世界杯赛与基层篮球赛的影响更加不能同日而语。 高水平体育活动的来源,一是招徕外地高水平的体育团体;二是提高当地体育技术水平,一个体育水平不高的地方,是很难有高水平的体育队伍光顾的,当然也不会引起新闻传播机构的兴趣。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活动必将投入市场参加市场竞争,商业性体育活动会越来越多。免费观赏和免费进行新闻传播的时代将逐步结束,组织者将通过高额门票来增加收入。同时,体育一旦进入市场竞争,将不再是体委一家组织,社会各界也会纷纷染指体育活动或以体育为题材的其他活动。在商业体育大战中,新闻界将以读者、观众的兴趣和自己的利益来衡量和选择传播对象。观众也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观赏对象。在争夺观众和新闻传播机构的竞争中,只有高水平的体育活动才能稳操胜券。 2、工作因素 包括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和现代化的通讯条件。现代化的体育设施是举办高水平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而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则是将体育活动传播出去及吸引新闻传播机构的物质条件。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如果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无异于聋哑人。新闻传播已成为申办奥运会的重要内容。新闻传播条件越来越要求规范化。国际直拔电话、文字传真、图片冲扩、完备的成绩公报系统,这五个方面被认为是基本条件。柯达杯足球赛在大连举行时,有一次传真设备发生故障,一位德国记者跪在地下痛哭流涕地说:“这种新闻传不回去了,便被炒了!全家的生活来源也使因此而断了!通讯工具还应考虑到电视、广播、报纸、摄影记者的不同工作特点和中外记者的不同特点,还要考虑日报和晚报的不同特点。中国报纸往往有个截搞时间,例如,晚报要求在中午12点以前发搞。晚报和日报偏听偏重于抢新闻,而周报和杂志偏重于评述背景材料的更深透的挖掘。摄景记者要求到现场,而文字记者则不必如此,外国记者必须注明发稿时间而没有截稿时间,因此几乎每个记者要求有一根专用线路,一到现场便一直开着,随时发出新闻。中国记者则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和这种必要。外国电视记者要求每台机器有4对线路,一个传播席至少有三个席位,在罗马足球赛上,每个席位5000美元。图片传真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以前是将图片制好后传真,如今是将录相机线接上传真机,由编辑部选择画面直接制版印制。 3、服务因素 良好的服务能极大地提高服务对象的积极性。给新闻传播提供尽可能完备的服务,能刺激他们更多地传播信息。 (1)条件服务 给新闻传播提供采访条件是最基本的服务。每个体育场要有固定的记者采访席位,其位置处于最佳角度。可是我们许多体育场馆根本没有记者席位,记者来了,或是满场跑,或者只能站着,或者打游击,极大地影响新闻传播积极性的正常发挥,当然也就影响了体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正常发挥。体育活动组织者必须在办事机构中设立新闻管理部门,一般称作新闻委员会,统一协调新闻传播工作,包括发放证件,举行新闻会等等。会不仅在活动开始前要举行,当活动之中出现有价值的新闻时,要及时举行会,为记者提供更多的采访机会。 (2)资料服务 一次大的体育竞赛,有许多赛场,一个赛场中有许多运动员,一个记者不可能到达各个赛场采访。在一个赛场里,不可能同时了解所有运动员的情况。为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组织者必须为记者提供详尽的资料。以前的资料要求只需一个最终结果,这对于需求欲越来越来强烈的新闻受体来说早己成为历史,他们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数据。例如一场足球赛,每个运动员、教练员的基本情况,球史、技术特点、业余爱好、财产等等;一场球赛中进球次数、犯规次数、黄牌数、换人罚球等等。如果是田径赛还包括风速等。这些资料除了贮存于电脑中随时备查之外,还应印成文字材料,随时发放给记者们。还必须为记者提供监视设备,使他们在新闻中心便能观察到各个场地情况。对于比赛结果,以前只要求在比赛全部结束时提供,如今则要求每场比赛结束时便要提供。 记者们有了众多的、丰富的资料,便可发出更多的新闻稿件,得利的当然是体育组织者们。但是,我们一些体育活动的组织者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甚至连秩序册也舍不得为记者提供。 (3)生活服务 在生活要求方面,外国记者与中国记者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外国记者要求住得舒适,他们习惯于在新闻中心写稿。中国记者则希望住房内有工作条件,他们习惯于在宿舍中写稿,外国记者希望住房靠近比赛场地和闹市,价格以中当为宜;中国记者只要求住低档宾馆,有直拔电话,有卫生设施便可。收费不宜太高。 记者们工作节奏很快。因此,搞好记者的生活服务,为他们提供一个。较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一些大型比赛活动,均采取有偿服务,便在省一级的或省级以下的体育活动中,往往对新闻单位采取无偿服务措施。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无偿服务终究会被有偿服务所代替。既然是有偿服务,就一定要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要求。 五、前景分析 体育新闻的前景十分广阔。其社会原因是人们祟尚英雄。在和平环境中,体育竞技中的金牌获得者无疑是人们祟拜着的英雄。因此体育场成为人们瞩目的中心。商品和企业期望伴随着金牌获得者的名声而引起世界瞩目。其经济原因,是现代领导者的才智、能力、水平与效率,很大程度取决于对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利用,广告是传递商品信息的最直接的办法之一,天才的企业家们都十分重视广告宣传。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于公共关系的广告费,通常产销售金额的10%;日本资生堂化妆品公司的宣传广告费高达销售总额的29%而体育又是最好的广告传播工具之一,受到企业界的青睐。中意电冰箱厂在北京亚运会中心赛场的24个进出品以及火炬台基、各国代表团旗上打出产品广告,获得出人意料的经济效益。 结论 体育的经济价值来源于它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随着文化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技艺水平也将不断提高。体育的广告利用价值越来越高。体育组织考如果充分发挥了新闻传播机构的作用,体育的经济价值将会越来越高。 体育新闻论文:新媒体下的体育新闻传播格局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电视新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第足球世界杯比赛中,新媒体的崛起已经表明新媒体时代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新闻;传播格局;分析 一、前言 当今,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微博、微信、移动电视等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据相关调查显示,全球网络用户已经突破30亿,手机用户超过50亿,中国手机用户接近10亿,这就说明中国已经成为新媒体用户的第一大国。在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同时,新闻传播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电视、报纸、期刊的体育消息传播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体育新闻传播模式已经被打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 二、新媒体的概述 新媒体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产物,当前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但是从某个层面上来讲,新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种新形式,其利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将信息进行融合,通过网络终端进行发送,及时将信息传递到人们手中。从方式上看,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丰富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新媒体传播具有自主性、移动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传统媒体体育新闻报道所不具备的。 三、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2009年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整合力度最大的一年,也是新媒体逐渐成形的一年。在北京奥运会时就已经通过新媒体进行网络直播,但由于当时互联网用户较少,信息技术还不够成熟,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但随后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新媒体逐渐崭露头角,这不仅是足球竞技的舞台,同时也是媒体竞争的舞台,南非世界杯不同以往,传统媒体在报道的同时,网络直播空前活跃。以往电视转播是观看世界杯的唯一途径,而此时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主导。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时,国际足联授予网络媒体4分钟的转播权,但是流畅性较差,用户体验不佳。但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时,网络已经能够完成全程直播了,因此南非世界杯算得上是体育新闻网络直播最有意义的里程碑。 四、新媒体主导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新格局 按照传统的概念去理解,体育新闻领域向来是新媒体的试验场,每一项信息创作的新技术发明,都会被立即运用于体育新闻报道。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将传统的旧格局打破,形成了新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传播格局。[1] (一)新旧格局的交替 在媒体形态和传播方式方面,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报纸传播,当时《申报》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导,并成为一种格局。随着期刊、书报的逐渐增多,社会进入了多元的通信时代,这期间的体育新闻传播主要依靠电视,电视媒体能够进行体育直播,技术较为成熟,一度形成了电视媒体格局。但好景不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逐渐普及,移动数字媒体逐渐在体育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南非世界杯,大量新媒体介入说明这个传播格局的改变时机已经成熟。据相关报告显示,65%的人们愿意从网站关注体育新闻,30%的人们首选电视媒体。这就说明网站和微博成为人们了解体育新闻的首要途径,原本电视媒体主导的转播格局被打破,新媒体体育转播格局逐渐形成。 (二)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电视媒体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互联网的冲击力更加强大,人们可以通过微博、网络新闻等了解最新的体育战报。如果将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的传播看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中层和边缘。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将取代电视媒体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核心力量,其具有便捷性、实时性、交流性,传统电视媒体地位下降,成为人们了解新闻的次要媒体,或者成为人们了解拓展性报道的渠道,而广播、期刊、报纸等逐渐边缘化,成为人们最后的选择。新格局的形成是相对的,仍然处于动态中,不同层次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身份、习惯和条件选取适合自己的新闻媒体。 五、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 (一)自主性 传统新闻媒体进行体育新闻报道时,观众相对被动,没有自主选择权,只能被动地接收媒体传达的新闻,而新媒体则具有更明显的自主化特征,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爱好和需求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新闻。其次,新媒体时代下体育新闻的传播也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是体育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同时每个人也有可能成为信息的者。比如在巴西世界杯现场,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身边的设备进行现场直播,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体育新闻传播中,业余记者和专业记者各占据半壁江山,很多关键性资料的提供者是观众,而不是专业记者。[2] (二)移动性 竞技体育具有瞬时性,很多信息的变化通常在一瞬之间,人们可以通过报纸期刊了解比赛的结果,却无法想象比赛的激烈程度,传统媒体的体育新闻传播将人们固定化,规定了空间和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技术逐渐兴起,将人们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人们能够利用4G网络随时随地观看比赛,这是历史性的突破,也是新媒体独具的便捷性。[3] 六、结语 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格局已经被打破,网络和新媒体逐渐成为主导力量,传统的电视媒体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南非、巴西等世界杯大赛上,新媒体充分显现出自身的优势,正逐渐完成格局的交替,但新格局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因此我们期待下次世界大赛时新媒体体育传播能让人们眼前一亮,最终确定自己的主导地位。 作者:范氏翠琼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体育新闻论文:体育新闻传播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 体育新闻传播是青少年进行体育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传播体育自身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素养,还能对青少年的体育参与意识起到引导作用。但由于体育新闻传播渠道的普及面不够广泛,导致其无法全面覆盖于青少年的视野中。因此,拓宽体育新闻传播的渠道、加大体育新闻传播的力度、提升青少年对体育新闻的正确认知能力,是确保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塑造和培养的关键。从古至今,体育新闻传播和体育参与意识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相连,体育参与意识促进了体育新闻传播功能的逐渐完善和提高,两者发挥了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实现了良性健康发展。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对体育新闻传播事业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它不仅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和日常行为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也起到了同步的影响和作用。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体育新闻 体育新闻是传播人类健身活动、体育运动及其相关的一些有关体育方面的信息,凸显人类向自身的极限挑战、不断追求自身、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至善至美的一种体育人文精神。它从属于新闻事业的领域,其特征主要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每一事物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都可能形成自身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的标志,其又与体育事业密切联系,因此体育新闻的特征必然是在与这两者的交叉与互动中形成的,并在恪守新闻原则、遵循体育新闻文化传播规律和客观地反映体育事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区别于其他新闻传播活动的显著的征象和标志。 1.2体育参与意识 体育参与意识是人类进行身体参与体育运动项目有关的行为活动,促使其大脑产生一种意识能力,能够培养人类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和能力。 2体育新闻传播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影响 2.1体育新闻传播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积极影响 随着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大,使得其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体育运动,导致其体育参与意识逐渐削弱,最终使青少年自身体质状况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参与体育运动已成为当前教育部进行青少年体质增优的首选干预措施。体育新闻传播可凭借人物形象、文字简捷的优势,向青少年视野中传达体育运动自身的特殊价值和魅力,而青少年在吸纳体育新闻时,也能够让自身的娱乐和求知欲望得到满足。简言之,体育新闻传播能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也能实现其与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较好衔接作用,并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2.1.1增强青少年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素养从体育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素养所产生影响的角度来分析,体育新闻传播能够为青少年传达丰富、专业而有趣的体育文化知识和其中所蕴涵的体育素养,随着青少年脑海中存储的体育文化知识的不断扩充,其体育参与动机、参与欲望和参与意识都会得到明显提高。以体育新闻对体育游戏的传播为例,体育新闻能够向青少年提供与体育游戏相关的健康文化,促进青少年深入了解体育游戏与健康之间的关联性。通过传播,青少年能意识到体育游戏对体质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因而促使其产生参与体育游戏的动机。随着现代教育领域各学科的重要性和所占的比例大小,体育学科未能占领主要学科的位置,因而其越来越容易受到青少年和体育教师的忽略,因此体育课上项目单一、枯燥,甚至将其替换成其他学科来进行教学。据此,笔者认为,体育新闻应通过传播体育游戏,促进青少年的体育参与意识、体育参与动机得到提升,并丰富青少年在体育课上的体育运动项目,这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具有良性的发展意义。此外,体育新闻传播能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推动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增强。以体育新闻对健身操的传播为例,由于健身操是一种有众多人群进行的一种有氧操,通过其传播,能刺激青少年的新陈代谢,有助于提高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素养和道德意识,并能起到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起到推动引导的作用。2.1.2引导青少年形成体育参与意识体育运动分为一般体育和专项体育两类项群。其中,专项体育是指以各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并进行其比赛达到突破自我的能力,而一般体育是指所有人均能参与进行运动的能力。青少年在选择参与体育运动项目时,受到多因素条件的影响,体育新闻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传播和宣传,就是其中应考虑的重要一环。体育新闻传播能够将一般体育和专项体育的活力特征和美感价值充分呈现出来,尤其是深入传播体育专业人士参与体育的行为特征,其也是将一般体育和专项体育的不同独特价值传达给青少年。在这整个过程中,体育新闻传播须逐渐将体育精神融入到青少年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在吸纳这些体育信息时,会对一般体育和专项体育产生更深刻的感悟,并产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此外,体育新闻传播能够向青少年呈现正能量的思想,发展其自身的文化教育功能。一篇精辟而优秀的体育新闻,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国家、民族的体育文化以及体育的发展历程在体育美学方面的定位,还能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正向影响,引领青少年逐渐树立正确的体育参与价值观。 2.2体育新闻传播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消极影响 体育新闻通过向青少年传达正能量的思想与信息,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并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产生正向影响,同时对青少年传达积极向上的体育参与意识,最终实现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强化。但是,世界上任何事物既有统一又有对立,均具有两面性,体育新闻传播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影响也同样如此。在目前体育新闻传播的环境中,体育新闻信息复杂多样,而其中众多信息仍需鉴别和判断选择,这就致使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易受其影响,并对体育新闻产生负向作用。具体来说,体育新闻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负向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貌同实异的体育新闻信息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产生误导随着手机、电脑等高科技网络的兴起和发展,各种体育新闻信息纷纷而来,其大量内容均能对青少年正向体育参与意识的塑造和培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然而,一些貌同实异甚至虚假的体育新闻信息会对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体育参与信息和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负向影响。例如,在体育新闻传播中,撰稿人或体育记者由于受到自身体育专业的局限性,在体育信息传播中会作出错误的表达和述评,青少年吸纳了这些信息后,可能会对此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并产生错误的体育参与意识。2.2.2体育新闻传播的片面解说对青少年体育素养产生误导现今在体育新闻传播中,一些负向内容的出现实属正常,但是某些媒体为了取得更多青少年的关注,继而获得更多的自身商业利益,对富含负向信息的体育新闻信息进行片面解说和广泛传播,这种传播行为不仅很难产生正向的价值引领,还会使青少年产生错误的体育素养认知能力,这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塑造和培养以及未来体育行业的发展均会产生不容乐观的消极影响。体育新闻传播不仅能传达大量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还能在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形态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直接引导青少年体育参与运动的欲望迸发,提高青少年体育参与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对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和新闻事业的和谐共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两者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貌同实异、片面解说的体育新闻传播会对青少年产生错误的体育欲望,因而导致其体育参与意识下降,逐渐促使青少年远离体育参与运动,致使其自身久坐不动行为(静态行为)产生,最终导致自身体质健康状况中部分指标呈现下降的趋势。 3拓宽体育新闻传播渠道的建议和措施 3.1全面提升体育传播的渠道 若想加大体育新闻传播的力度,可以通过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方面进行全面宣传和传播体育新闻信息,追求多元化理论和价值选择,传播一些具有蕴涵体育精神层面的体育新闻,引领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意识,提高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下,在复杂多样的媒体传播环境下,体育新闻传播不仅须对体育比赛进行细致解说,让青少年全面了解比赛信息的来龙去脉,还须进一步深入挖掘研讨体育赛事幕后具有代表性价值和深远意义的体育新闻事实。例如,赛前运动员的备战阶段、赛中运动员的心理阶段以及赛后运动员得与失的主要原因等。总之,题材内容要丰富、新颖,适当采用内幕新闻和独家新闻的形式来取得青少年的青睐,并吸引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此外,教育部门和当地政府应加大对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器材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开放使用,这样能使青少年意识到体育参与的重要性,并结合体育新闻中的国家健将的运动历程来感染青少年,真正地实现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与体育新闻文化、体育新闻素养的转化与结合。 3.2全面增强体育新闻传播的体育人文关怀 体育新闻传播要注重体育人文关怀,赛场上运动员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已完全超越了体育比赛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这些体育精神能促使青少年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永不妥协、积极向上和奋斗努力。因此,在传播中要注重体育人文精神,通过广泛弘扬体育人文精神,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为今后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自身而服务。例如,《中国体育报》一向关注人文气息,在传播中不仅能将体育赛事过程和结果传达给青少年,还能将体育人文精神进行弘扬和宣传,从而充分体现体育新闻传播的丰富价值内涵。体育新闻与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密切相连,充分体现了有益的体育新闻,推动了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的塑造和培养,为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扩大了影响因子,提升了体育的人文关怀精神,同时也促进提高了青少年体育参与运动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因此,今后两者的发展须扬长避短,实现两者良性循环的健康发展。 4结语 体育新闻传播与青少年体育参与运动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交叉,产生了正向的影响和作用。因此,今后关于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能力的研究,应适当从另一个新的视角去深入研究,即体育新闻传播这个视角,这可为接下来教育部门进一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实施干预措施提供有效的线索和参考价值。 作者:汪志胜 魏源 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体育新闻论文:新媒体发展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空前未有的变革,在8月份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中,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手段,在此次奥运会上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新媒体为核心的传播手段已经形成。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新媒体的概念为切入点,来具体分析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积极作用以及衍生出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的享受,体育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运动也已然成为了人们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人们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信息,体育新闻传播已经成为现代传媒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内容。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发展来的新媒体,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在今年的巴西里约奥运会中,彰显出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独特优势。什么是新媒体?其是指除去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外,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条件下,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手段,以及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它们在报道时以全方位的形式、多视角的内容传播奥运新闻和民众的反应,最终在里约奥运会上实现最佳传播成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渠道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形态。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移动通讯类:如手机短信、手机电视、手机报纸、手机广播等;互联网类:如虚拟社区、博客、微博、微信、各大网站、电子邮箱、QQ等;新电视技术类:如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它们都是依据数字信息技术,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因此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与时效性、交互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等主要特点。 1新媒体发展对体育新闻传播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的即时性与时效性,表明了其传播速度快的特征。就现在的网络及数字技术而言,网民通过手机、电脑或者其他移动智能终端能够快速和及时接收信息,改变了传统媒体计划性的传播方式,真正实现了无时间和无地域限制的传播。在重大的体育赛事传播上,新媒体的运用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例如央视影音App、腾讯体育等,这些网络直播平台会以最快的速度,滚动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更是热衷于这种方便快捷的观赛体验。新媒体具有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和交互性的特点。以往的传统媒体处于强势主导地位,单方面决定受众接受什么样的信息,用户很难进行信息好坏反馈,交互性相对来说很差。在新媒体语境下,体育信息的传输是双向或多向的。每个网络用户都具有信息交流的权利和平台,用户不再是单纯被动的。例如当下较热的微博平台,通过微博传播体育新闻,用户不仅可以轻点鼠标轻松获取体育信息,也可以通过关注、转发、编写信息等方式积极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来,其交互性的强度是前所未有的。新媒体使体育消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通过新媒体的手段,接收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快捷。比如一些门户网站、手机体育App等,只要你想知道,随时随地点开手机,就可以获取你想知道的体育信息。新媒体的便携性为大家提供了方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观看现场比赛实况的需求,使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方式从静态变成了动态。新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传统媒体任何信息时,信息没有对特定的人群,不具有其针对性和专门化。和传统媒体相比,在面对海量信息资源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专门化的信息,使用手机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和急需的信息,通过搜索引擎和相关网站的方式获取各种信息,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为受众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个性化服务,以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新媒介的演变越来越具有“人性化”趋势。从手机媒体的传播性特征来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需要的体育赛事信息,由被动接收转换为主动选择,实现信息的分众化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不同的受众都能获取自己所需的体育赛事信息。这种人文关怀式的传播,更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被受众所接受。 2新媒体发展衍生出的问题 重娱乐,轻信息,缺乏新闻信息的该有本质属性——真实性。由于新媒体高度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缺少新闻信息的把关人。有些网站媒体“唯速主义”,为了抢头条,为了提高点击率,制造轰动效应,播报的体育信息过度娱乐化,不偏重体育信息本身,而将重点放在了运动员的隐私及花边新闻等方面。强加娱乐性的装饰手段,使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发生质的变化,严重影响新闻在人们心目中的公信力。信息监管力度的缺失及不足,使得基本上掌握这种信息技术的个体,都可以参与其中,畅所欲言。网络技术的虚拟化和个人化,大大增加了信息监管的难度。并且一些公民缺乏应有的道德观念恶意传播低俗、血腥的内容且屡禁不止,更有网民盲目跟帖,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导致了许多体育新闻偏离了真实性,同时也影响和侵犯了许多体育明星、机构等的隐私权和名誉权。虚假信息泛滥,信息内容过于表面化,缺乏深度和创新。真实性是任何新闻信息都要遵循的原则,任何凭空捏造的新闻消息都不叫新闻,体育信息也不例外。而新媒体自身的特点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为虚假信息提供了可能的存在空隙。新媒体时代是个高度开放的“世界”,是信息者传播、发表个人观点不受任何机制限制的平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平台进行消息,没有约束的自由,使各种虚假消息、过激负面的言语横行,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造成了体育价值观的扭曲。 3结语 在现代科技进步中,新媒体的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型手段,因自身独特的优点和传播特质而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和追捧,它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大众观看体育比赛、获取体育新闻的方式。在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体育新闻信息的同时,对于其消息影响的分析不仅要考虑体育新闻传播方面的原因,也要从传播学基础理论的角度考虑。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使体育新闻传播一次次有了新的改革和质的飞跃。新媒体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可以借鉴传统媒体所特有的优点,实现二者的最佳整合和互补。 作者:蒋琪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长岗校区 体育新闻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思考 摘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传播领域,其变化非常显著。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各种新媒体逐渐出现并广泛被人们认可、接受、应用。然而,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并未消失,而是融入到了新媒体传播媒介之中,与新媒体相互交融,这种新旧传播媒介融合发展的局面,使得体育新闻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媒介融合;体育新闻;传播特征;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得到了高速发展,越来越成为新闻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在网络普及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以便利、快捷、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优势,成为备受人们青睐的信息获取途径。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体并没有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消亡,而是迎合时代的发展需要,与新媒体融合共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的传播特征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媒介融合概述 媒介融合是当前新闻传播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就认为,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受到各种新媒介的冲击,并且,这种困扰在未来也不会减弱,为了自身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必将与新的新闻传播媒介相互融合、相互合作。事实证明,美国学者的预测是正确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介不但没有消失,反而与新媒介共存,各自发挥优势和作用,吸引着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所以,媒介融合既不是传统媒介的消逝,也不是新媒介的独存,而是新旧媒介的和谐共生。 2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 2.1竞技体育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体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竞技体育以其场面壮观、紧张、充满悬念等引人注目的特点,成为体育媒体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要内容,其以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为载体,突破了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将竞技体育报道广泛传播。其通过电视或网络视频传播,完整呈现了激烈的对抗场面和紧张的对抗过程,凭借优质的画面效果,俘获了众多热爱体育人士的心。 2.2体育新闻传播的娱乐化倾向明显 面对媒体种类繁多、媒体数量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如何在压力中站稳步伐,成为许多新闻传播媒体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随着现代生活娱乐化特征的凸显,新闻媒介为了提高自身的商业化运作力度,逐渐向新闻传播的娱乐化趋势发展。从本质上来说,体育就是一种娱乐项目,体育精神与娱乐精神相互融合,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可以使体育赛事更加生动有趣,充满戏剧性,更受人们的喜爱。 2.3传播方式丰富多样,传播内容丰富多彩 由于社会上的人群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他们对于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的追求也不尽相同。新闻传播媒体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为了迎合不同人群的需要,其传播方式和内容也应该多样化。现代体育新闻传播媒介更加重视以简单明了的方式与观众互动交流,电视网络新闻传播视听节目将图片、文字、动画融于一体,克服了传统电视传播浅白表达的缺陷,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因而更受人群的喜爱。 3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3.1体育新闻传播与现代化技术紧密结合 体育新闻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时代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的表现形式朝着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传播方式层出不穷。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不仅能够提高体育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效率,还能使体育传播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3.2以传播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化 商业利益的主要来源是消费者,随着消费者地位的提高,新闻传播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新闻传播也必须以受众为中心。传统的体育新闻传播媒介重视传播者的权威性,传播内容受传播者控制;在现代这个消费主义蔓延的社会,重视受众的观点和意见,关注并满足受众的需要,在新闻传播领域越来越成为共识,体育新闻传播媒介也正在秉持并倡导这一理念。 4结语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各种新闻传播媒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并渗入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体育发展,中国也逐渐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体育及其相关的新闻传播不断发展,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对于体育娱乐和体育健身知识的需要。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体育新闻传播的方向也将与时俱进,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步。 作者:刘云 单位:河海大学 体育新闻论文: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新闻传播人才亦是如此。本文立足于媒介融合时代的新特点,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媒介融合时代的特点,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方案提出了新的观点。笔者对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探讨,旨在为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使其能够满足当前的时代特征和传媒行业发展的需求,从而使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媒介融合;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并在传媒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新旧媒体的界限日渐模糊,媒介受众也由大众化向分众化转变,媒介融合时代悄然来临。媒介的融合发展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更加娱乐化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因此,探索更加适合媒介融合时代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方案势在必行。 一、媒介融合时代传媒融合的特点 21世纪是媒介融合时代,网络、手机等新媒介出现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媒介。同时,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现代传播成为平民化甚至是全民化的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开放与多元,传播渠道的多元使受众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受众向分众化转变。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融合成为趋势。但同时,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传媒发展中也存在诸如新闻真实性存疑、传媒公信力降低、受众选择性困惑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规范。 二、媒介融合时代对体育新闻传播者的新要求 相较于其他新闻传播者而言,受众对体育新闻传播者的要求更高。体育新闻传播者不仅要懂体育、爱体育,拥有海量的体育知识,同时还要拥有敏锐的判断力与独到的见解。媒介融合时代对体育新闻传播者提出了新要求。 (一)运用多种媒介搜集与整理数据 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新闻传播者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海量的体育数据与丰富的体育知识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先决条件。一篇好的体育新闻报道,不仅要有记者的观点与见解,同时还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大数据的来临使得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不再复杂,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进行各种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所以,运用各种媒介搜集、整理与分析数据,是一名体育新闻传播者应掌握的基本能力。 (二)综合应用多种媒介渠道传播体育新闻 媒介融合时代,多种媒介使用统一的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数字工具和数字语言,形成了大众传播特性、艺术表现形式和数字技术平台紧密结合的融合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体育新闻传播者亦是如此。体育新闻传播的特性要求体育新闻报道风格的娱乐化与内容的专业性。所以,体育新闻传播者在进行体育新闻报道时,既要hold住官方文章,又要能报道街边趣闻,同时还要善于捕捉竞技场上潜在的新闻。使用数据工具与数据语言进行多种媒介渠道的报道,是体育新闻传播者必备的能力。利用多种媒介进行报道,要求体育新闻工作者写出适合各媒介传播特性的各种风格与体裁的文章,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新闻策划能力,策划出适合各种自媒体传播的“萌文”。当然,图文的处理与音视频的制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体育新闻专业教育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1983年上海体育学院试办体育新闻专业方向。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的体育新闻专业方向点已达20个左右,主要分布在体育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以及民办学校和其他社会办学机构。其课程设置大多以体育新闻评论、体育新闻学、广播电视概论、网络传播理论与务实、电视新闻务实、新闻摄像、体育新闻传播学等为主。但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亦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体育新闻≠体育+新闻 体育新闻专业成立至今已经培养了几代优秀的体育新闻人才,但体育新闻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课程设置问题及教材问题。目前,国内有的体育新闻专业教材包括郝勤的《体育新闻学》、毕雪梅等的《体育新闻学概论》等。虽然弥补了体育新闻专业教材方面的空白,但是部分院校仍然将体育新闻专业停留在新闻传播学理论与体育简单叠加的层面,缺乏课程设置的专业性。 (二)师资结构有待调整,师资力量亟待加强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虽然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体育新闻教育仍相当于起步阶段。随着新闻媒体的更新换代,专业教师仍处于较为缺失的状态。绝大部分院校的体育新闻学教师由高校新闻学或专业项目教师担任,缺乏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度。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 由于师资结构存在问题,学生能接触到的有体育新闻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较少,使得目前我国体育新闻教育实践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师资方面的问题,还使学生最后的实习环节受到影响。首先,部分院校没有设置实习部分,即使设置了,对学生的实习地点等也没有做过多要求。其次,部分院校设置了对口的实习基地。此举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习难的问题,但部分实习基地的建设尚未落实,或者无法跟上时代要求,这也成为制约体育新闻专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四、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 为应对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满足当前体育新闻报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当前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性改革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当前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应该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问题,培养的学生多是理论知识掌握得多,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亦是如此。如何进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打破专业壁垒,调整课程设置,增开融合型技能专业课程 当前,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体育新闻学、体育电视编导、体育广告学、体育播音主持等相关专业都是分而立之,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安排也都是基于该专业设置形式而形成的。这种专业和课程设置模式造成了各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的割裂,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必须要打破专业壁垒,调整课程设置,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基础扎实、技能多样、适应媒介融合发展需要的传媒人才。同时,为了适应媒介融合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主流化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传统体育新闻专业开设的采、写、编、评、摄等核心课程之外,还应开设摄影摄像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以及包含有音视频与图文立体交互设计的多媒体交互设计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网络、手机新闻的采编、制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进行网络传播用语与网络受众特征等方面的课程培训,使学生快速掌握网络受众的特性,方便学生在网络传播的实践中,尤其是在娱乐化的体育新闻传播实践中快速上手。 (二)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媒介融合技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现阶段,在我国的体育新闻专业中,与媒介融合相关的课程教学工作做得并不好,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拥有媒介融合技能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关键所在。由于传统的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弊端,院校现有的教师往往只对某一类媒体有较深的认知和了解,对其他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认知和研究则相对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与掌握更是少之又少。体育新闻传播者独有的体育属性要求体育新闻专业的教育与普通的新闻学教育不尽相同,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师更加侧重对体育项目的熟悉与了解。因此,教师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该时刻关注体育比赛与体育新闻,对某个或多个体育项目进行深入了解,以便在教学中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领学生对体育的爱好与关注,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与思考。 (三)整合实践平台,创建媒介融合实验室 对于传媒专业而言,完备的教学实践平台是培养传媒人才所必需的,体育新闻也是如此。早在2008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就投资数万元建设了仿真媒体生态环境的媒介融合实验室,并开设了我国第一个本科媒介融合专业。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特别强调理念和技能双管齐下的培养模式。当然,就现实情况来说,建设媒介融合实验室需要高昂的费用,这对于国内很多体育院校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幸运的是,媒介融合本身也为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便利。例如,电脑PC机和智能手机等网络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够自己开设个人网页、个人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并在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PR、EDIUS等软件工具进行音视频的制作,并通过网络相互转发与评价,在互评中得到提高。还可以将这种平台与学院已有的教学实践平台相连接,大大强化学生各种媒介技能的训练,取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作者:魏月姣1 张小燕2 单位:1.武汉体育学院 2.湖北工业大学 体育新闻论文:体育新闻传播手机媒体影响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而技术的进步让手机的功能不断增加,除去发短信、打电话等基本功能外,手机的功能更加趋向于娱乐化。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手机媒体发展初期就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21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之骄傲、兴奋的一件事——申奥成功,北京成为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城市,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在第一时间将此消息带到了中国人的耳边。 关键词:手机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一、前言 如今社会信息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信息源内容多样、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等特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手机媒体的便携性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接收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新闻,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手机媒体的广泛使用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 (一)手机媒体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另据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截至2014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12.8亿,普及率为94.5%,手机用户的增加大大促进了手机媒体的发展。例如,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天有70%的时间都在使用手机。大学生基本都通过手机来获取外界信息,每天在手机上浏览新闻、看视频、收看直播、关注微博等,一步一步地成为“手机党”、“低头族”,这些调查研究表明手机已经高度媒体化。 (二)手机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特性相契合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有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的优点,并且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与手机媒体的特征相契合。由于体育具有竞技性质,人们往往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体育比赛。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不能守在电视、电脑前观看体育比赛。手机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这一限制,现在一个NBA球迷如果要选择观看一场NBA篮球常规比赛,更多地会选择打开手机,登录新浪、风云直播等网络平台观看比赛,真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观众已经不多了。手机媒体的便携、可移动性正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欣赏比赛的需求,手机媒体的时效性与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正好完美契合。 三、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体育新闻语言的改变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专业性、竞技性等特征,对部分观众而言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事业受到普遍关注,直接促进了体育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新闻播报正逐渐以准确、简练、具体、快速、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报道,更多地使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来进行体育新闻传播。据笔者了解,在80年代,篮球赛的播报更多地存在于各个体育院校中,直到后来,各种篮球比赛正式进入电视直播,才慢慢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开始,人们并不怎么了解篮球比赛的过程以及篮球比赛的规则。如今,由于手机媒体简洁易懂的播报方式和体育语言的通俗化,使篮球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可见,这种新闻语言的改变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手机媒体提升舆论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用户在收看体育节目的同时,可向平台发送自己的观点,与体育爱好者进行交流,特别是当下QQ、微信、博客、微博的发展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笔者作为一名资深的体育迷,经常在微博上与广大体育迷进行交流互动。每逢较大的体育赛事,微博首页会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便能在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观赛体验。在激动的时刻表露喜悦,在沮丧的时刻发泄不满,在喜欢的运动员或球队输了的时刻吐槽,和大家分析失败原因,在支持的球队不负众望获得冠军的时刻分享欣慰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再加上如今体育直播、转播中,直播员为增加收视率,也会以有奖竞猜、上墙等形式,或者发表一些自己幽默的观点来达到互动效果,从而促进体育新闻的传播。 (三)手机媒体使新闻进入融合及整合式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逐渐融合。中国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很大一部分“手机党”、“低头党”通过手机媒体来获取新闻资讯。传统媒体在这一状况下,为了谋求发展不得不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例如,报纸行业。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传统报纸行业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用户能在各大手机新闻媒体上获取报纸上的各种信息,这就使人们购买报纸的需求减少。为了寻求报纸业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发展的整合式传播道路,手机报应运而生。 四、结语 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传播速度快、方式灵活、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状况,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是必然趋势。在这一条件下,新兴媒体以自身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逐渐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流,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 作者:魏瑾 单位:云南工商学院 体育新闻论文:体育新闻传播现状与理性发展探讨 1体育新闻传播现状 1.1新闻价值低廉,文化内涵低俗 当体育新闻所报道的焦点已经远离体育赛事中的拼搏精神,漠视运动员精湛的技巧,忘却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壮举,而独关注体育明星的私生活,甚至体育比赛中的美女球迷,体育新闻传播逐渐开始走向低俗化。 1.2失实新闻泛滥,炒作内容肆虐 新闻传媒的第一原则是真实原则,新闻的核心价值也在于真实性。然而,现今体育新闻传播一方面是用大量失实新闻报道欺骗受众。一方面,是用炒作新闻强制吸引受众注意、为求实现其直接或间接的商业利益。 1.3人文精神缺失,狗仔乱爆隐私 狗仔这一舶来词,当下正泛滥于体育新闻圈。一批素质低劣的体育记者利用各色偷拍器械与方式,私爆体育运动员的私生活,将偷拍资料冠上噱头十足的标题,哗众取宠,完全不负责任的敷衍受众群。列如,孙杨奥运夺冠后,许多体育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其女友为叶诗文,后经证实并无此事。 1.4从业人员失德,媒体管理不利 体育新闻具有鲜明的实时性,娱乐性特征。从业人员往往为抢占点击率、收视率不顾原则,抄袭或者直接剽窃他人稿件。我们通过各大体育网站看到的体育新闻往往如出一辙。一些小型门户网站甚至没有发稿门槛,匿名,假名都能发表体育新闻,直接降低了体育新闻质量。 1.5关注重点趋同,漠视群众体育 我国推崇以人为本,群众体育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体育新闻极少关注群众体育,各类体育新闻传播根本毫无群众体育消息。群众体育长期被各大体育新闻媒体漠视。这不利于群众体育素质的提高,继而也会影响群众对体育新闻传播的接受度。事实上,我们身边每天进行着丰富的群众体育项目,各种民间组织的精彩赛事,交谊运动都是能使群众产生强烈共鸣和亲切感的体育新闻。然而我们的广大体育新闻媒体,为追求眼前更大的利益,忽略了体育新闻所应发挥的本质效用。 2完善体育新闻传播缺陷的对策 2.1健全体育新闻律法 法律法规作首先为国家所认可,由国家强制实施为手段,用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在体育新闻传播治理中应当发挥其强制力和约束力的作用。体育新闻相关法律的及时出台能有效减少体育新闻传播中的不正行为。相关律法应明确体育新闻传播中违法违规行为的具体界定。确立体育新闻违规违法行为惩罚与罪责制度。落实体育新闻传播制裁的执行机关与部门。 2.2加强媒体间相互合作 在激烈的新闻传媒竞争环境下,只有加强媒体与媒体间的合作,使优势得到互补、资源得以共享,才能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达到双赢。网络媒体得到传统媒体的有力支持就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例如:腾讯体育这一成功的体育新闻网站,其背后有南方都市报、成都商报、新闻晨报等等数十家纸质媒体的合作与支持。 2.3严把出版内容 纸质体育新闻传播类容由专业编辑根据传媒正确的的价值取向,新闻立场等进行打磨雕琢,严格把关审核后,方能出版发表。同时网络体育新闻内容,可由网络管理部门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过滤。网络管理部门可建立如百度类搜索引擎抓取关键字的数据库,一旦发现不良体育新闻内容,强制进行干预。 2.4加强从业人员素养与职业道德 首先,应当提高体育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通过专家授课学习专业知识,牢固对体育新闻把握的基础,强化视觉、听觉、和文字的的运用技巧,培养出真正利于体育新闻传播的优秀人才。其次,提高体育新闻从业者的文化知识涵养,让体育新闻传播涉及面更广,体育新闻内涵度更深。再次,应给予工作和道德表现突出的新闻媒体或个人表彰;对体育新闻传播中的不良媒体与个人进行批评或降低信用度,使得体育新闻媒介或新闻工作者不断维护自己的信用度。最后,成立体育新闻传播鉴定考核部门或委员会。定期对体育新闻传播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知识考核,保证体育新闻传播良性发展。 2.5丰富体育新闻层面,关注群众体育 以群众为基础,大力支持群众体育事业发展,配合群众体育活动报道。在体育分类中可直接增开群众体育专栏,赋予体育新闻传播亲民性,丰富性,提高全民体育参与感,进一步扩大体育新闻传播受众群。 作者:沈一岚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体育新闻论文:数字化时代体育新闻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 伴随着当代数字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体育新闻的传播途径、传播速度、受众人群、信息渠道的真实和准确性等方面均受到了挑战。本文讨论了在新数字传媒条件下体育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体育新闻;机遇挑战 新闻领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转变,广义的新闻领域包括体育新闻,数字化时代是相对于以往纸质化时代而言的,数字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是伴是伴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而发展起来的,我们的整体大环境在发生变化,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于每一位新闻从业者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今席卷全球的是数字化、全球化、智能化、市场化。这些因素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如何在特定的国家和新闻市场得到发展,都是由体育新闻所在的特定文化和经济环境所决定的。全世界的体育新闻有相同点,也有些许的不同。 1 体育新闻工作者的机遇 1.1 互联网信息量的增多,便于记者找寻资料和新闻 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巨大,我们说现在的云储存的文字,是过去几百年文字的总和都比不了的,可以用海量来形容。这里面自然不缺乏体育新闻。很多人将网络当作信息的来源,特别是运动队的官方网站上的独家内容,通常会成为记者们驻足的第一站,他们在这里寻找运动员或运动队官方的言论然后加以引用。比如网络上刊登的一个足球队的介绍,足球俱乐部的官方网站会登载他们所收集的素材和内幕消息,并把这些给俱乐部认可的媒体平台。比如天津权健和泰达足球队的介绍,因为是本地的足球队,那么本地的今晚报体育记者就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独家去采访和挖掘关于这两个队的一些新闻。比如,权健新的掌门人卡纳瓦罗,还有糜昊伦、王晓龙、杨善平、王永珀、比利时队国脚维特塞尔、巴西人帕托、韩国球员权敬原等7位新援。这一个很重要的体育信息,肯定对于权健俱乐部的球迷来说,是很重大的。球迷就想继续去跟进了解这些后续的新闻,比如转俱乐部会费是多少,今年权健目标是什么等等。这些官网新闻一部分可以及时的反馈给体育新闻工作者,记者就好去挖掘整理。满足体育爱好者的心理。 1.2 数字化媒w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体育新闻和其他新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我国体育新闻的发展是我国新闻发展历史上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注体育的人数众多。体育新闻是新闻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现在有24小时滚动新闻频道,播出体育频道和体育新闻,比如说乐视网的体育频道。这在过去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记得央视5套的《天下足球》的刚开播,对于球迷来说简直就是沙漠中的绿洲一样的存在,收视率爆红。随着数字化传媒快速发展,新闻速度更新越来越快。 数字化时代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前完全独立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媒体之间的协同合作越来越多。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是分工细化,分工细化而联系又紧密,就像汽车流水线一样。以前体育报业是体育报业,媒体是媒体。好似是两家不同的产片。如今数字化把两家牢牢的拴在了一起,新传媒行业诞生。市场是目的,数字技术是推手。数字化影响下,体育新闻和其他新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有利于体育新闻的良性发展。 2 体育新闻工作者的挑战 2.1 “一直在线”的体育新闻记者需要数字技术的协助来拓展专业技能 媒体大环境的改变,影响了我们各行各业。体育新闻人过去是一台摄像机、一个话筒、一支笔走天下。如今智能手机是体育新闻者的随身必带,它沟通了前方和后方,方便二者的联系。可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录音笔都是记者们的法宝。有了无线技术,记者可以“在路上写稿”以及在各种媒体平台间传递文本,他们还可以通过博客和微博消息和言论。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数字化的产物来工作。24小时都可以体育新闻,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随之而来的是技术上的要求,体育新闻工作者也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数字技术的知识,熟练运用各种编辑软件,包括剪切,后期制作等,有的体育新闻者是一人多能,记者、制片、剪辑、混音都行。所以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同时要求的是体育新闻传播者的技术更新。 2.2 体育新闻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降低,报道的深度减弱 数字化时代下,体育新闻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途径不断加快加大,但是体育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降低。过去传统的新闻,可以是去采访,回来在采访稿的基础上再编辑体育新闻。现在是随手转发就可以是新闻,所以新闻的真实性就降低了。新闻竞争加剧,同行的竞争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过去传统体育新闻媒体数量不是很多,现在数量增加,大家都想要最新最吸引人眼球的消息,那么重视速度和数量的同时,质量就很难保证。 新闻变成快餐文化的一部分,只需要看看标题就可以,标题标新立异,新闻内容空洞无趣。数字化时代体育新闻的来源更加灵活,但是可信度和能带给我们启迪的新闻在变少。网络上素材的准确性也需要核实,常常需要记者走出办公室并与人们进行交流。写体育新闻不再是难事,而是动一动鼠标的问题,看看微信、微博的问题,所以新闻的内涵和深度就不会过多的去关注。转发就可以。 综上所述,数字化时代是个好时代,同时也是个充满无数挑战的时代。机遇和挑战共存。体育新闻会一直是个让大众关注的新闻类型,体育新闻的发展也会十分迅速,数字新技术的应用会不断给体育新闻带来活力。体育新闻从业者也要好好把握时机,更好地将过去的纸媒行业时代的优点和现代的数字化时代相结合。体育新闻在这个商品经济时代下如果要继续健康前行,势必要全体体育新闻工作者齐心协力地去为理想而奋斗。 体育新闻论文:手机报与微信媒介下传播体育新闻的发展 摘要: 作为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生力军的电子媒体如手机报,微博、微信等,虽然其存在历史较视屏性媒体短,却迅速已成为当代新闻报道最大的力量,也使体育新闻报道在形式、内容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报与微信媒介电子性大众传播体育新闻报道的发展将成为今后的生力军,这对我国电子性大众传播媒介的体育新闻报道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手机媒介;微信;传播;体育新闻;发展 0 引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术界学者开始关注着体育产业,虽然,对体育产业无论从现状、含义、发展方向、经营管理、目标策略等早已有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大众传播媒介和体育产业之间的特殊关系问题很少被学者所提及。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和体育产业之间有着越来越不可分割的联系。体育产业化的进程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而伴随着体育产业不断深入的发展,体育也逐渐成为大众传播媒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代社会,体育产业有着不可取代的功能,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但同时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政治,社会舆论等。如今,影响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就是大众传播媒介。最近几年,媒体对体育产业的宣传力度加大了,一方面,在我国在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重大进步进行了大力宣传,从而开放体育竞赛市场的。同时,在另一方面,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优秀的体育比赛节目,让观众看到职业化,正式化的比赛所带来的各种收益,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如今,手机报与微信媒介媒体成为了最直接、最便捷的传递信息和影响大众生活的方式之一,在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体育产业和煤体的关系必将愈加亲密。 未来社会必将越来越重视体育和体育新闻,究其原因是因为体育新闻和体育的性质以及社会对其的需求心理决定的。 1 体育运动的特点和它的社会影响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满足,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因此,体育运动日益受到大众青睐,越老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观看体育赛事、参与体育运动。体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是因为它有自身的特点: 1.1 体育运动具有激励促进性 体育是除了战争之外最能够激发一个民族感情的社会性活动,它具有很强的激励促进性。例如,在奥运会和亚运会举办期间,可以说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国人都在关注体育健儿的表现,为其呐喊助威。第三十届奥运会结束后,我国体育健儿获得的金牌总数位居世界第二,几乎全国人民都在为他们喝彩和骄傲。大到国外有的球迷为了给自己的国家运动员加油,甚至租赁飞机穿越数个国家到举办赛事国家观看比赛。小到在学校操场举办一场拔河比赛,都能够引发成百上千人围观。 1.2 体育运动具有凝聚团结性 体育拥有极高的凝聚团结力。以足球赛比例,每逢比赛体育场必定是人山人海,并且还有不计其数的人在通过视频的方式观看。萨马兰奇说,全球有1/3的人通过各种媒介注意着第30届奥运会的动态。一个阶段内地球上都在讨论奥运会。我国一年一度的龙舟赛,每场比赛的观众也在万计以上。 1.3 体育运动具有多式多样性 体育运动种类丰富,仅仅被列入W运会项目的就有25个之多,没有被列入奥运会项目的更是不计其数。种类繁多的体育项目,为各式各样的人提供了运动空间和机会,把大多数人吸引到体育上来。 1.4 体育运动具有连续不断性 体育的连续不断性表现在许多方面,一场正规比赛有最初的选拔和初、预、复、半决、决赛等;一项连续进行多届的赛事,如奥运会,每四年举行一届,已经持续百余年。因为它的连续不断性而使竞争越发激烈,人们对它的热情从未消减。 1.5 体育运动具有欣赏观赏性 体育是健美的总称,分为健和美,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精华,人们在赛场上运用各种方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大家在观赏体育运动不管是力度、迅捷度、技能、机智度还是形态时,表现得异常陶醉。 1.6 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固有属性。竞争是人的本能属性。在非战争时期,人们就用体育来判断孰弱孰强。竞技体育激励着个体和群体,对他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体育的较强竞争性使得其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强烈关注,并且传播媒介和社会也对此乐此不疲,积极的为更加广泛传播体育运动发挥作用。可以说,当下社会没有任何一项活动能够像体育一样,引发全民关注和追捧,并被迅速的、全方位的传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因此,它成了一些企业借助的媒介,他们意图凭借体育的广泛传播性,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更多的人。 2 体育新闻的特性以及它的社会地位 体育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依赖新闻传播,因此,体育新闻就是体育活动为新闻原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体育新闻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属于社会新闻范畴。所谓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新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是对重要事实的传播。换句话说,新闻同时也是报纸,微信,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以及电视台等多个新闻机关对于最新的社会事件或政治事件进行报道或对其评述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总而言之,它是社会信息的总称,而新闻的特性便市使之产生一种特殊的社会效应: 2.1 体育新闻产生的信赖性效应 “真实”是新闻的主要特征,不是虚构的东西,而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假报道本质上并不能算作新闻,它和造谣没有区别。新闻只有具备真实性特质,才能在社会上存在较高的信赖性效应,从而发挥巨大的传播作用。 2.2 体育新闻产生的快速性效应 新是新闻另外的一个特性。而要想做到新,必须首先做到快,即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最新的事实。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且人们对新闻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视现场直播碍于技术和设备等要求,往往滞后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消去了新闻原体和新闻受体之间的距离,让新闻受体直接表述自己的感受,更加快捷准确。 2.3 体育新闻产生的轰动性效应 在传播出去一项社会活动之前,任何社会活动的影响力都是没有的,但经过新闻媒介传播后,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社会上造成轰动性效应,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这种轰动性效应还会不断发酵,造成更大的轰动性效应,比如约掐逊服兴奋剂、苏联政变等新闻,一旦被新闻媒介传播后立即就造成了全球性的轰动效果。 2.4 体育新闻产生的全息性效应 新闻具有很广的覆盖面,一旦出现一个重大的事件,就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迅速的在某个地区,甚至全球广泛传播。例如,在巴塞罗那举办的第25届奥运会,只要有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地方,就可以接收到相关的赛事信息。 2.5 体育新闻产生的选择性效应 全球通过成千上万个电台,电视台,频道传播新闻,更有数不清的报纸采用难以计数的版面和各种语言传递信息。然而,这种信息都是先选择后传递的。并且对于信息的选择是双向的,新闻受体也在选择自身感兴趣的信息。 上述由体育新闻产生的五个方面的效应让新闻传播变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与传播界打交道,不去了解社会信息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3 大众的信息需求心态 社会大众是接受信息的群体。他们期望从传播中得到什么呢?大致能称为“五求”: 3.1 追求思想动力 从传播中获得精神层面的力量,其中包括长期的、短暂的、立竿见影的、耳濡目染的。长期的为精神层面的教育,短暂的为精神促进。如共产主义、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的教育,使人们受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启发,更加明确自身的行动方向,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短暂的精神促进,能使人们产生必胜的决心,更加坚定的向自己的目标出发。 3.2 信息的需求 任何一个体,都期望更快更多地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要想满足这一点,只能够从传播中去获得。这是人们仅次于娱乐之外的对传播的又一大需求心态。这种需求信息的心态会根据文化素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文化涵养较低的,则更偏向于娱乐需求。 3.3 追求知名度的扩大 通过传播媒介,扩大覆盖笼罩面,而且随着传播的加强而不断加大影响力。这种追求在政治界和商业界更加强烈的表现了出来。因为,他们急切地想让社会知道他,熟悉他,因此充分利用传播媒介来摇旗呐喊 。 3.4 追求经济效益 若求名与社会效益对应,则求利就与经济效益对应了。而社会效益实现了经济效益。因此,有真知灼见的实业界便灵活运用传播媒介的中介效应,运用媒介将自身传播到社会大众中去,让社会大众了解、熟悉并接受自己,从而得到大量的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发展至今关于电子的大众传播媒介体育的新闻报道已然较为完善成熟,这能够积极促进我国关于电子的大众传播媒介体育新闻的报道。 体育新闻论文:体育新闻娱乐化过度异化及冷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传统媒体的优势逐渐减小,亟需整改转型,探求新的发展方向。就体育新闻而言,因为新闻自身具有鲜明特征,可以轻易引发观众关注,并且带动其情绪,怎样使观众在获悉最新体育新闻的同一时刻还能够体会到更大的乐趣就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因此,娱乐新闻的因素渐渐被融进体育新闻当中,逐渐呈现出鲜明的娱乐性质。然而因为认知的不到位,跟风式的追求娱乐效益,使得报道娱乐化过度异化,呈现出不正常的商业化、庸俗化和狗仔化,需要对其进行冷思考,找出合理的改良策略。 关键词:体育新闻娱乐化过度异化策略 当前,我国的体育新闻呈现出十分显著的娱乐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此类新闻节目的不断涌现、编辑和制作更多的表现出人为干预,同时,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不再集中在体育比赛方面,而是转变为参与相关活动的人员及事物方面,原本严肃、单调的体育新闻不再让人“望而生畏”,变得更加“平易近人”。然而,在体育新闻不断娱乐化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也就是所谓的娱乐化过度异化现象。这些现象虽然使体育新闻变得更为丰富生动,但同时也弱化了其原本意义,不但对受众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成为体育新闻发展的绊脚石。 (一)过于商业化 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异化现象逐年显著,为了快速获得第一手新闻材料,我国很多权威报社通过高额报酬买断运动员的自由,从而得到更多的第一手新闻资料。除此之外,很多媒体还通过较高报酬买断运动员的话语权,使后者按照媒体期望发表吸引观众的言论等。在媒体出现的最早时期,其被定位为实现新闻交流与舆论监督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改变,体育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体育媒体的竞争逐渐呈现出炽热化,十分激烈。历经近几年的发展,为了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体育新闻过于娱乐化,原本的意义逐渐被弱化,其最初的功能定位和初衷不复存在,异化愈加明显。 (二)过于庸俗化 在体育新闻逐渐步入娱乐化的过程中,一些媒体为了获取更多观众的瞩目,在播报的方式上一味地仿照国外媒体,含有“情色”的花边新闻成为主要内容,更有甚者,刻意制造相关新闻,以获取最大利益。比如新世纪初的《南方体育》,将“性感和美丽”元素融入到新闻当中,大幅度的刊登足球宝贝照片,将其放在报道首页,甚至毫无掩饰地展示出甲A图片特级,以此增强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而后,女性腹部以上的照片成为很多媒体封面,意在借助女性独特的性别魅力给观众带去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甚至在一些体育新闻当中,文字描述可以隐晦的指向人体敏感器官,内容过于庸俗化。 新媒体的崛起,使多个行业都看到了媒体行业的可观利益,转身参与竞争,特别是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后者为了保住自身的牢固地位而大范围撒网,极力搜寻第一手新闻资料。比如明星隐私、桃色新闻,抑或相关丑闻,而这些明星也不乏著名教练、运动员或者产品代言人。一旦获取此类新闻爆料,媒体就会花较多人力和物力持续挖掘潜在资料新闻,使观众长时间沉浸在此类刺激性新闻的感性体验当中。 (三)过于狗仔化 “狗仔”一词最早来源于香港媒体,而后被观众熟知。所谓的狗仔们不断四处搜寻相关新闻资料,相关报道或夸张,或刻意,使观众一时难以辨别真假,同时体育相关人士对狗仔也是“敬而远之”,生怕自己的行为被报道出来,而后陷入各种风波当中。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体育媒体为了保证自己的市场地位,而选择跟风屈从,一切以经济利益为首,而忘记了自己作为体育媒体人应有的职业道德,不再注重新闻应有的社会价值,甚至将新闻应有的权威性搁置一边,将娱乐化报道作为新闻的主要内容,通过哗众取宠的方式吸引观众,该现象一经出现便一发不可收拾。 冷思考 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异化与变化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现象,二者并无差别,一定程度的异化能够推动新兴事物的更好发展,但同时异化的程度一旦超越特定范围则会成为新兴事物发展的绊脚石。在娱乐报道中,新闻呈现出通俗化和娱乐化,这些都无可厚非,然而假若娱乐性成为报道的关键,那么新闻自身就失去了原本价值和意义,其客观性、评判性、人文性都难以体现出来,只剩下娱乐,长此以往,必然会呈现出商业化和庸俗化,新闻内容毫无价值。体育新闻也同样如此,如果过度异化,那么就会使体育新闻的正常健康发展受阻,进而对社会和谐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如果在合理的范围内使体育新闻娱乐化适度异化,则可以推动此类新闻发展更上一层台阶,同时也是发展需经历的必然阶段,是体育新闻变革的关键,假若能够抓住这一时机,有效合理利用,那么将会使全体体育新闻事业健康积极发展。体育新闻娱乐化过度异化的缓解是一个长期持续性改进的过程,并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将其调节至合理范围。因此,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找出应对策略,使体育新闻在适度范围内娱乐化,保持新闻的原本社会价值。 应对措施 (一)加强行业自律 体育新闻娱乐化过度异化现象日趋严重,究其根本,在于对此类新闻的定位不明确,而这一现象则是由于相关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而引起。这里所指的素质,不但包含了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公德意识,同时还包含了其自身的品行操守。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经济利益不应该成为任何媒体追求的关键,各个媒体都应该肩负起自身的社会使命,传播体育文化,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人文关怀应该是每一个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在无形中对其言行进行有效约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体育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不但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性知识,还应该具有相应的编辑能力、了解和掌握体育比赛的内容。 (二)加强引导与监督 在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体育媒体以市场发展为导向而寻求生存和发展无可厚非,但是却不能像无头苍蝇一般四处乱撞,一味地迎合市场,而应该时刻以职业道德底线为发展根基。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应规范来对行业行为进行约束,有效引导后者良性发展,从而规避体育媒体将经济利益作为首要追求。比如可以建立一些监督制度,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特e要加强对庸俗新闻的整改。另外,将公众作为体育媒体监督的重要力量,体育新闻从业者应该铭记自身职责,充分利用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将真实的体育事件报道给观众。如果体育新闻陷入低俗化,那么不但会对从业人员的自身发展造成阻碍,同时也对体育行业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应该加强引导和监督,从根本上规范媒体行为。 总之,将体育新闻娱乐化可以提高观众的兴致,但是一定要合理掌握住娱乐的“度”,特别是在当下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更应该进行长远规划,不能一味地将经济收益放在首位,而忽视新闻的真正价值,导致体育新闻娱乐化过度异化。所以,体育新闻媒体必须加强行业自律,同时相关部门加强引导和监督,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在呈现真实新闻的同时,呈现出一定的娱乐性,推动体育新闻健康发展。
水利科技论文:产学研相结合水利科技创新研究 1产学研相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水利发展的现状来看,产学研相结合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工程带科研的政策落实力度不够;产学研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临时性、形式化,缺乏满足水利科技创新的持续性;综合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不足,重复投资严重;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工作尚未形成合力,缺乏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统筹安排;部分单位超出自身技术实力申请项目,又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使项目难以交差,造成国家投入的浪费,存在较大风险。 2加快构筑产学研相结合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措施及模式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是国家战略性措施,水利主管部门应立足中央新时期治水思路,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和水利发展的科技需求,积极探索产学研的新模式,加快构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不断集聚和整合技术创新要素,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1加快构筑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a.落实好“工程带科研”政策,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 b.引导水利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企业应着力依托科研单位,根据内在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储备。 c.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科学技术和资金。充分利用“948”项目、水利科技成果推介会等形式,引进先进的水利科学技术及装备,加快各种技术的组装集成、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本土水利技术的升级和产品的更新;积极利用国际组织和国外政府赠款与资助,引进海外投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2.2加快构筑人才联合培养体系 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多种措施,努力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科研单位可以通过聘请高校教授参与课题的指导和研究、鼓励研究人员到高校和相关企业去兼职、利用科研平台进行联合研究、与高校和生产单位联合建立培训基地等方式,联合培养人才。近年来,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先后与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并设立了教学科研基地,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成效显著。 2.3加快构筑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 以水利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引导大学、水利科研单位、施工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逐步探索和建立起以大学和科研单位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多元化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充分利用各级科技推广计划,优先推广一些回报率较高、对水利建设和管理有利的先进实用技术;充分利用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对一些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积极推进产业化,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推广转化。 2.4加快构筑水利科技服务体系 依托科技信息机构、水利网络资源,建立健全山东省水利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网络科研环境,实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水利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的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促进水利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支撑科学技术创新。扶持和培育文献数据库、高级技术人才库、科技信息、技术交易等科技中介机构,探索建立水利先进技术交易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开放高效的科研保障体系。 2.5产学研相结合的几种模式 由于研究的类型不同,会出现不同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以基础研究为主的,采取以大学为主体、与科研单位联合的模式;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采取以科研单位和大学为主体、与企业联合的模式;以应用研究为主的,采取以科研单位为主体、与企业联合的模式;以开发研究为主的,采取以企业为主体、与科研单位和大学联合的模式。对于公益性研究项目,应当由公益性研究单位承担。 作者:王大勇 郭磊 单位: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利科技论文:淮安水利科技论文 1多措并举、精心组织,水利科技工作有序推进 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搭建各类水利科技服务平台,为创新水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增加了对农水科研试验站的投入。淮安市有涟水、淮阴、盱眙三个水利科学试验站,其中涟水试验站是水利部批准确立的全国100所农水科研重点试验站之一,共有职工15人,试验用地123亩,兴建了试验基础、试验大棚以及水土保持测试示范区,为进一步研究淮安市水利科技推广与应用创造了条件。二是搭建创新技术服务新平台。淮安市水利局与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签订水利科技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淮安市科技兴水、提高科技贡献率进入到一个新层次。三是建立了雄厚的技术人才。淮安市水利系统除了局机关及相关直属机构外,还有甲级设计单位1个,一级施工企业1个,二级施工企业6个,水利系统职工总数约4000人。其中技术人才总量占在岗职工队伍总数约50%,为淮安市水利科技推广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撑。 2投入不足、人员结构老化,水利科技工作仍有问题 “十一五”以来,水利科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就从水利当前发展的力量上分析,水利发展还没有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目前水利科技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 2.1科技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随着水利服务领域的拓宽,科研成本的提高,当前的科技经费投入仍不能满足水利科技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的需求。未设置专项科研基金和奖励基金。 2.2水利前期工作中必要的研究工作开展不够 主要体现在工程规划设计中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内在动力,设计方案及技术支持储备上准备不足,尤其农村水利工程面广量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没有跟得上。 2.3水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淮安市水体允许纳污量、地下水回灌技术、水环境管理模式等研究进度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水花生打捞处置一体化技术、生态清淤技术等研究有待创新突破。 2.4智能水利发展提出的新问题 在全球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提下,淮安市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各系统信息交换编码体系和技术规范、中心数据库动态维护、主要应用系统实现智能功能等要求,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重大挑战。 2.5水利科研基础设施老化 三个水利科研站长期资金缺乏,配套设施没有及时到位,加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得不到正常的维修更新,在长期的运行中严重老化,加之数据采集手段原始,精度难保证。 2.6水利科研人员结构老化 人员年龄偏大、学业偏低、专业人员偏少。 2.7各县区发展很不平衡 少数县区和单位对水利科技工作重视不够,技术创新和推广意识淡薄,科技优先发展的措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 3构建体系、建立机制,让水利工作插上科技翅膀 “十三五”期间,将针对工作的热点、难点开展一批项目研究;引进、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水利科技成果,建设一批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成水利科技知识普及基地;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的水利科技创新投入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投入强度。 3.1完善四个推广体系 科技推广是一项促进水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水利行业科技进步,为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服务的一项重点科技工作,必须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具体在四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勘测设计技术推广,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推广成熟的技术产品、优化工程布局和结构型式等工作;二是以水建公司为代表的水利施工企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推广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施工效率;三是三个水利科研试验站,淮阴区、涟水县、盱眙县水利科学试验站,在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开展水利基础技术推广工作;四是以乡镇水利站为基础的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包括村组水管员,在工程日常运行、维护等工作推广成熟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3.2建立四项研究机制 科技研究平台,在水利科技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紧紧围绕淮安市水利发展大局,深入开展水利现代化、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等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提升淮安市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服务全面小康社会、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能力。一是合作机制,在淮安水利系统内广泛开展与扬州大学、河海大学、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合作,由这些单位每年提供3~5个科研课题,与市县水利局进行对接,开展课题研究。二是奖惩机制,建立水利科技奖励基金,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设立水利课题配套研究基金,对部、省立项的项目给予经费配套;设立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对获得上级奖励的项目,按获得奖金的不同比例给予配套奖励;设立水利学术论文奖励基金,年底组织优秀论文评比,主要作者在水利初、中级职称评审中给予加分。三是引进机制。与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省水利厅密切联系,争取在推介的技术指南中优先安排最新的水利科技成果在淮安水利工作中推广应用,引进推广“948”项目等。四是创新机制。针对水利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和激励系统部门单位大胆运用新思路、新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突破重点、化解难题、提升效能、激发活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推动水利创新创优工作上层次、出精品。 3.3建立多个科普平台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积极开展水利科学知识普及工作,重点抓好五个交流平台,并以樱花园等一批区域内水利工程为基础,探索建立淮安市水利科普教育基地;在“淮安水利”网站上设立专栏,办好网上水利科普园地,让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能在水利建设、农村水利、城市水利等各方面参与交流;建立QQ交流群,为淮安水利科技工作者建立的一个即时通讯平台,能够实现科技信息共享,广泛快速传递水利科技信息,解决在工作中的遇到的问题;拍摄制作水利科普宣传片;办好《淮安水利》杂志,编发水利科普读物,加大科普宣传工作。 4精心挑选、科学布局,积极推进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 水利科技示范区是将水利科技成果进行试验示范,集成配套,发挥推广示范效应的水利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区域。能够充分发挥水利科技成果在开发、转化、推广、产业化中的示范作用,促进水利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着重开展了以下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 4.1科学发展的现代化生态灌区示范区 紧紧围绕水利工程生态化、科学用水节约化、配套工程标准化、科学设计人性化、建筑形象景观化、用水调度科学化、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队伍组织化等八个方面积极推广科技知识,建设现代化灌区,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4.2节水高效的管道灌溉示范区 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运用管道节水灌溉技术对项目区进行节水改造,充分发挥其作用,管道工程可大量节约用水、减少输水渠道占用耕地面积、降低提水费用、节约灌溉用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灌溉矛盾等方面。 4.3生态河道建设示范区 对农村面广量大的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实施活水、净水、洁水等工程,从而使河道在满足防洪除涝、灌溉供水、通航等要求的同时,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相互和谐、协同发展,保持河道生态平衡,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 4.4长藤结瓜式现代化灌区示范区 在盱眙县,结合灌区改造工程,打造长藤结瓜式的现代化灌区。通过对渠首泵站、输水、配水渠道系统(称之为藤)和灌区内部的小型水库和池塘(称之为瓜)进行科学改造,利用科学手段对蓄水、调水、提水、引水等方案进行优化,并采取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使灌区使用效益、效率最大化。 4.5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在盱眙县和市废黄河两岸沿线,打造水土保持示范教育基地。市樱花园已创建成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形成了完整的平原沙土区城市河道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起到了城市水土保持示范、引导和辐射的作用。 4.6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 按照构建“水畅、水活、水清、水景”的城市水利治水方针,努力打造生态水城。水畅,即建成流的进、排的出的安全水系统;水活,即建成相互补充、相互流动的动态水系统;水清,即建成清澈见底、碧波荡漾的生态水系统;水景,即建成风景优美、独具特色的景观水系统。 4.7水利信息化示范区 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水利工程运行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如3G技术在防汛指挥系统可视化会商中的应用,推出“防汛快e通”产品,并在全市防汛系统加以应用,有力提高了淮安市防汛指挥系统应急指挥能力,是全省乃至全国信息化示范项目。 4.8水源地保护示范区 采取在地表饮用水源地和工业集中取水水源地设立保护区,在一级、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置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及防护设施和禁止任何污染水体或者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各类活动,运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监视监测,确保水源地安全。水利科技工作是水利现代化实现的关键和基础,我们将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举措,切实加大水利科技工作力度,以水利的科技进步推动淮安水利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作者:曾庆祝 余章德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水利局 江苏省淮安市政府 水利科技论文:体制改革水利科技论文 1科技投入与投向 从科研活动类型上看,我国2012年基础研究经费比例为4.8%,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大多在20%左右,相对较低的日本也在10%以上。受我国科技投入基础研究比例偏低影响,水利科技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也一直停留在低水平,2012年仅为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农业、林业的水平。 2科研力量布局 在科研力量布局方面,主要介绍国土面积较大、人口也较多的美国和俄罗斯的情况,并与我国进行对比。美国联邦层面的水利科研机构主要包括陆军工程兵团水道试验站、内政部垦务局技术服务中心、内政部地质调查局水资源研究处、国家气象局水文实验室、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局水土保持实验室。流域层面没有下属的科研单位,其科研任务主要由大学、相关研究所和企业承担。各州虽说有成立自己水利科研机构的权力,但是大多都设在州立大学中,如爱荷华大学水力学研究所、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水资源研究所、托莱多大学伊利湖水资源研究中心、德克萨斯大学水资源研究中心。美国的水利科研力量布局与水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其科研布局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设置,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土保持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机构多数挂靠在高校,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部分科研机构特色鲜明,如托莱多大学伊利湖水资源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五大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生态系统的水问题;学研结合紧密,人员培养与研究相结合,创新能力较强。俄罗斯联邦层面的水利科研机构主要包括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研究总院、国家水文研究所、土壤改良科学研究院、水工科学研究院股份公司。流域层面没有下属的科研单位。各研究总院基本都在地方设立了分院,如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研究总院设立了8个分院,覆盖了俄罗斯全境,分别负责各地区水利科研工作。俄罗斯的水利科研资源高度集中,有利于攻克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按照水资源、水文、水工、水土保持设置研究所,分工明确;基本不存在竞争;缺乏激励机制,难以淘汰低水平研究人员;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能力较弱。我国国家层面的水利科研机构主要包括水科院、南科院、中科院涉水研究所、部分教育部高校。流域层面有长科院、黄科院、珠科院等科研机构。地方层面有26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省级水利科研机构,部分地方高校也承担一些科研任务。我国的水利科研力量布局与水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密切相关。优势是科研机构可直接服务水利行业;科研与流域、区域发展结合紧密;能够吸引人才从事长期研究,并且熟悉流域和地方情况。劣势是存在区域分割,竞争不足;区域的特殊性问题不一定能支撑地方科研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流域、区域、地方高校科研平台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能力不强。 3科技项目管理 在科技项目承担主体方面,发达国家的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产学研结合的联合申请,如日本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组成技术创新联盟承担政府部门科研项目。欧盟科技框架计划每个项目申请要求至少3名合作者,并且具有互补性。我国水利行业由于缺乏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在科研中发挥的作用不足,且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在项目立项评审方面,同行评议是目前比较普遍的评审形式,国外基本都采取了分类立项评估的方式,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建立了不同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注重评审专家的独立客观性,确保评审结果公平公正。如欧盟科技框架计划通过招标方式公开遴选评审专家,通过签署一系列合同和协议,避免专家与所评审项目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确保专家作为独立人参加评审。在项目组织实施方面,我国科技项目管理“重立项、轻管理”问题比较严重。欧盟科技框架计划和德国会对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预期进度的吻合度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提出下一步建议,甚至取消项目资助。在科研诚信制度方面,发达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规范科研不端行为,一些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处理科研诚信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水利科技计划实施中失信行为惩处力度不够。如欧盟科技框架计划对于失信行为除了取消未来几年内申请科技项目的资格外,还建立了违约赔偿金和罚款制度。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国外十分重视对科研间接成本和人力资本的合理补偿。美国对间接费用占直接费用的比例没有设置上限,间接成本率为58%左右;人员费用根据项目研究需要申请,如国家科学基金人员费用可以占到总经费比例的80%,在职科研人员约25%的工资可从基金项目经费中支出。我国科研经费对间接费用考虑不足,劳务费和绩效支出比例偏低,不利于提高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科技成果评估方面,国外一般采用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对不同类型科研项目采取分类评估,基础研究注重其创新性,应用研究注重其应用和推广前景。此外,除了对单个项目的评估之外,特别重视对科研机构的整体绩效评估。 4科技转化与推广 在科技推广经费方面,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每年在7亿元左右、林业每年也有2亿元。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专项经费每年只有4500万元,地方设立的推广专项经费每年投入规模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推广经费总规模十分有限。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方面,农业、林业设立到县一级的推广机构,农业则覆盖到了乡镇一级。与农业、林业相比较,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十分不健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仍未设立相对独立的科技推广机构,特别是基层科技推广机构缺失。在企业发挥作用方面,发达国家的技术开发一般都由企业主导,企业依托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政府负责推动产业与科技的结合。如美国设立了一系列的产学研合作计划、英国产学研模式多样(教研公司、科学园区、联系计划、法拉第合作伙伴研究中心)。在科技转化服务机构方面,美国、俄罗斯、日本的部分高校或科研机构都建立了自己的科技转移中心,加快技术转化和商业孵化。在扶持政策方面,美国规定联邦政府实验室要把其研究经费的一定比例用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为创新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英国还专门为设立了激励科研与产业结合的奖励。 5思考与建议 水利科技体制改革要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框架下进行,此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都会对水利科技体制改革产生影响。因此改革要有系统思维,需要统筹推进,要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同时,借鉴国内外经验做法,提出以下粗浅思考和建议。 5.1明确各类创新主体的定位,促进水利科研力量布局不断优化 进一步加大竞争立项的力度,特别是应用研究项目,应打破流域、区域的保护和封闭,要改变“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方式,利用市场机制作用,对国家、流域、区域层面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优化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形成分工明确、科学合理的科研力量布局。基础性、前沿性和全局性的重大水利科技问题主要由国家层面的科研单位承担。结合具体需求的水利科技问题主要由流域、区域科研机构和地方高校承担,要放开竞争,促进布局合理化,形成有流域、区域特色的研究机构。部分区域科研机构根据主要业务进行职能转变,更多地承担技术中介、推广等工作。具有明确产品导向和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开发,企业应作为实施主体。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依托水利部教育部共建水利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新突破,省部共建水利高校可更多地参与到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当中。 5.2完善适应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的投入和管理机制 投入上,加大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研究投入,提高水利原始创新能力;建立政府财政为主渠道的公益类科研投入机制;产品类项目应以企业投入为主,对于政府引导企业开展的科研项目,可采用“后补助”及间接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立项上,基础研究继续实施政府导向、自由申报、同行评议的管理方式;应用类科技项目实施公开招标,择优选择。评估上,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着重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着重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产品类和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 5.3完善科研间接费用和人员费用管理 完善科研间接费用和人员费用管理需在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的间接费用补偿政策。在成本核算基础上通盘考虑,区分科研承担单位类型,区分科研活动类型,不同单位可根据科研人员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部分调整。加强间接费用监管。一方面,健全科技经费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对科研经费尤其是间接费用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项目承担单位可结合自身情况,完善间接费用管理制度,健全内部控制与监督制约机制。重视科研人力资本支出,落实并提高绩效支出比重。适当增加经费使用灵活性,授权高水平创新团队按规定自主支配科研经费,探索顶尖人才自主使用科研经费模式。 5.4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科技评价机制,加强科研信用管理 注重维护学术研究的独立自主性,在立项、成果评估等环节采用独立的第三方专家团队进行评估,出资人和评估执行者相分离。建立专家数据库,扩充专家库的专家数量和专业范围,实行评审专家轮换、调整机制。实行评审专家回避制度,评审开始前,专家要签署利益冲突声明。制定水利科研信用管理办法,对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进行信用评价,并按信用评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将严重不良信用记录者记入“黑名单”,阶段性或永久取消其申请财政资助项目或参与项目管理的资格。建立违约赔偿金和罚款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根据年度报告、中期检查等节点评估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进行研究资助,建立项目退出机制。 5.5进一步完善科技转化与推广体系 建立和完善包括水利部、流域机构、省、市、县、乡在内的水利推广机构,鼓励科研单位、技术开发企业设立推广机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技术推广工作,由政府支持的推广机构完成;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开发类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推广。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及信贷、匹配性资金、税收等政策性投入,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推广投入,加大对重大公益类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经费投入。创新产学研模式,扶持和培育一批水利高新技术企业,对易于推广的产品设备进行系列化开发及生产,形成一批拳头产品。探索以奖代补,设立激励水利科研与产业结合的奖项。 作者:廖四辉 王建平 李发鹏 单位: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水利科技论文:创新水利科技论文 1水利科技成果数量显著增加,成果转化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关键时期,科技成果转化需符合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待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真正把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近几年来我国每年获得省部级鉴定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然而科技成果转化商品率不高,转化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比例也较低。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水平,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仅为20%~30%。鉴于目前的科研经费主渠道还是国家财政拨款,水利科技成果大多由科研机构完成,科研大多难以面向市场,如何使大量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使其在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发挥先导、支撑和保障作用,仍是我们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世界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大多以市场为导向,课题的设置、研究过程与生产紧密联系,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对技术研究和开发成果不断提出新要求;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法规的制定,科技成果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有较好的经验和做法。 2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 2.1适应市场需求,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高效市场化的西方国家,市场力量始终是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在美国,科技投资中的70%投向应用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多数高新技术成果在进行转化时都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市场需求是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驱动力,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靠市场机制,市场引导科研向应用研究倾斜。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经济萧条到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强国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积极地开发技术市场,以市场的迫切需求快速实现研究成果的商品型转化。 2.2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科研单位不可能完成。当某些科研项目涉及多学科、跨多个领域时,研究人员须打破部门界限,与相关行业企业和领域建立合作关系,联合攻关,共同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在美国,为了加强跨学科、高技术领域和生产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许多大学设立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80年代又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在日本,生产企业与研究机构建立科研项目的共同研究制度和委托研究制度。如日立、日本电气、富士通公司和东京大学的合作,是由企业的研究人员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集成电路和中央演算装置等生产过程中相关项目的研究开发。企业亦可提供经费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研究。由于企业具有资金优势,科研单位与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在企业的支持下发挥科研机构人才、实验设备、仪器等优势,有利于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 2.3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促进成果转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是一个放任自流的过程,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采取经济手段创造政策环境,主要包括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以及保持政府较高的研究与发展资金投入等。在德国,政府在科技进步及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政府主要通过加强科技立法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宏观调控,先后制定了《科学技术法》《专利法》以及《德国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以及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法律法规,同时成立德国技术转移中心,该中心为全国性非盈利公共组织,主要从事技术交易、咨询和技术信息服务。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强国,很大程度得益于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美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法律体系方面的政策扶持有效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成果的推广转化。美国颁布的《联邦技术转移法案》授权联邦科研机构与州政府及企业的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研究,鼓励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美国国会通过的《技术创新法》指出,联邦政府对国家投入的研究与成果的转化负有责任,要求政府部门推动联邦政府支持的高新技术向地方政府和企业转移,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在法律政策上的支持,为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了保障。 2.4建立面向社会的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组织机构科技中介组织是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的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在技术成果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沟通政府与创新主体的联系。在英国,剑桥大学建立的工业联络办公室,一方面为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将企业的需求和经营动态介绍给学校的科研人员。同时,英国政府还在各地成立专业俱乐部,增加高校教师与企业界人士相互接触的机会,为他们交流信息和合作提供场所,大学直接接受企业的资助,开发的应用科研成果转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德国,建立了最大技术转移中心——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该机构为民间机构,主要职能是专家咨询和评估、研究和开发、国际技术转移、人力培训等。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有一大批各个领域的专家,可以针对各类科研成果提供咨询和评估,按照规定收取一定费用,也可以直接向企业提供第一手高新技术信息。多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在科研成果管理机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利用法律手段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并通过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都有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为加快发展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2006年12月,水利部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水利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并选择了一批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分配和高效利用、水环境和水生态等高精尖的重点项目组织实 3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施 同时建立了以水利科技推广、技术产权交易为主体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据统计,从2009年至2013年,水利行业技术重点推广指导项目增加了1倍以上,大量水利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取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还应看到,目前仍有大量的创新成果处于科研成果阶段,没有得到推广转化,大约有70%左右的科技成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成果转化周期长,水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水利科技成果多但相关水利专利少等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科研与市场需求对接仍显不足、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不足、研究成果应用性不强、研发部门缺乏科技成果经营人才、企业缺乏对科技成果资源利用的主动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应进一步增加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 随着水利科研资金投入的增加,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我国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资金投入应坚持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以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的多部门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方式。当前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资金虽然有所增加,但仍显不足,国家要增加对水利科研成果推广的资金投入,强化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组织对成果的评价和评估,形成成果转化的平台;鼓励社会企业和相关单位增强竞争意识,加大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的投入,打破行业和地方保护,提高自身产品的国内外竞争能力;制定多元化、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的相关政策,按照共同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单位投入更多资金,促进和加速水利科技成果转化。 (2)建立水利科技成果信息与市场需求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 科研机构不了解市场技术需求,企业不清楚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是否适用,这种状况会极大地制约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水利部门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已逐步建立,每年各级水利部门都会召开水利科技新技术推介会,并要求有需求的企业参会,对加大水利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使其更好地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需要搭建更加完善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信息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让需求方与供给方都有表达想法和展示成果的平台,让研究者真正做到对开发的水利科技成果的市场应用价值有客观的了解,使水利科技成果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密切关联、处于同一平台之上,是水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环节。 (3)促进政府和产学研结合,完善水利技术创新机制 世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经验和做法表明,政府部门与产学研一体化是科技发展和加快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政府部门和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各方的作用应有明确定位。政府部门主要是完善相应的合作环境,包括法规、政策、市场等方面,同时也给予一定的资源投入以推动和促进合作,合作的主角是产学研。高校拥有大量的基础研究人才,理论知识更新快,应增加基础性科研项目的研究;科研机构与市场接触较多,也有相当的理论知识,适合应用性研发。企业应配合科研机构进行新技术试制以及科技成果全面的产业化。调研结果表明,随着市场产品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开展合作的期望非常高,大部分企业很希望加强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的合作,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科技推广部门应建立水利成果转化推广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科技推广成果转化的投入、考评奖励办法和相关政策,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激发社会和企业的内在动力。要建立新时期产学研的联合开发研究和生产的新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科研和成果转化提供条件、奠定基础。 (4)完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 强化服务意识。科技推广转化服务机构是政府为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与新技术成果需求企业和市场建设的桥梁,也是促进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能应包括成果评价、技术交易、技术咨询等多方面。应改变目前服务机构覆盖面小、技术力量不足、服务基层水利技术推广手段落后现状,强化服务机构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开通科研与生产联系渠道。要提高机构的服务手段,使水利中介服务机构具有一定规模,在行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要建立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基层人员队伍,加大对基层水利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引进懂水利技术、懂市场和经营服务的高层次中介人才,为技术的供需双方提供可靠的中介服务,保证双方的有效合作和权益。同时,服务机构要加强对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做好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协调处理好水利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与水利技术供需双方的关系,引导水利成果转化市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把对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最大的水利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者:邱烨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利科技论文:体系建设水利科技论文 一、经过5a运行 彭阳县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偏少、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随着水利建设不断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任务更加繁重,现有4个水利工作站不能适应服务水利发展要求。加之,现有基层站所基础设施建设已严重滞后,特别是职工宿舍、办公室等房屋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标准低,年久失修。同时,缺乏必要的办公、交通设施,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差,已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为全面提升彭阳县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经仔细调研和思考,建议彭阳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是增加基层水利工作站机构和人员编制 按乡镇设水利工作站,计划分两期增设8个水利工作站,每个工作站编制工作人员5~6人。 2)是改善基层办公条件 加强办公场所建设,改造现有办公用房125间2800m2,新建水利工作站办公场所8处,配套办公桌椅、电脑、水准仪、流速仪等办公设备和科技服务车辆。 3)是加快推进基层水利信息化建设 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水利技术推广体系,通过这种方式科技将水利技术,以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促进水利科技信息化示范基地,科技推广、科技咨询和农业教育的发展。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水利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4)是落实经费保障机制 为稳定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公益服务的积极性,应明确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纳入财政预算,政府通过定向补贴的方式落实到位,使之与人员机构、服务职能相适应。 5)是配套抗旱服务设备 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配备相应的防汛抗旱专车辆、抗旱机具、小型移动灌溉机械等设备,提升服务能力。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在确保各类水利设施安全度汛的前提下,认真做好水库、水窖的安全蓄水工作,为抗旱减灾打好基础。 6)是规范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加快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建立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奖补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对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能力。要针对新农村示范村群众对自来水入户认识和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加大与乡村密切配合的力度,做细做深群众思想工作,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来水入户虽然当时需农户出资出劳,但从长远看会大大降低取水劳动强度,节省劳力和节约资金,才能真正达到饮水安全。因此做通群众思想工作是破解增加自来水入户的关键,也是我们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突破口。 7)是加快高效节水科技示范园建设 示范园区作为先进技术的辐射源和示范推广基地,是水利科技服务组织组装集成、推广转化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推进库井灌区改造,建设孟塬等重点节水补灌工程,加强工业循环水利用,大力普及生活节水器具,落实行业用水指标体系。 8)是拓宽视野,大力提升各项工程的运行管理 在工程的运行管理中,借鉴区内外及兄弟市县的先进运行管理经验,依据彭阳县《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制订完善后的《彭阳县灌溉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彭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彭阳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及管理办法》及《彭阳县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用地补偿标准》等办法、标准,努力提升已建工程的运行管理水平。同时,各成员单位要制定必要的工作措施,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作者:苏晓霞 单位:宁夏彭阳县水务局 水利科技论文:农村水利科技论文 一、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现状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村饮用水处理技术天津市部分农村存在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问题,处理高氟水、苦咸水的最主要技术是膜技术,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由国内生产的处理膜,在技术上与国外产品还有一定差距,膜的使用寿命较短,饮用水处理成本偏高。天津市农村水利管理部门与科研单位积极协作,通过对国外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小型苦咸水淡化设备,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工程,在适宜区域积极示范推广应用反渗透膜等水处理技术,努力降低农村饮用水处理成本,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工程的科技含量,有效解决高氟水、苦咸水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探索改善农村水环境的新技术改善农村水环境已成为天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农村生活污水、面源性污染正在成为越来越困扰农村工作的重要问题。天津市水利管理及科研单位针对农村坑塘、河道、湖泊、湿地水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集中研究新型人工净水草技术、锁磷剂应用技术、黑臭水体底泥污染原位控制技术、微纳米气泡曝气技术以及河湖生态护岸技术等多项实用处理技术,开展小城镇生活污水生物菌高效处理示范项目、农村生活污水土地渗滤处理技术的引进与示范,积极探索多形式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技术,改善了农村水环境,保证了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水土保持建设技术的基础研究天津市蓟县山丘区是水土流失发生的主要区域,作为天津市的唯一山区、水源保护区和“后花园”,如何更好地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是该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在蓟县山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水土流失的机制、监测等技术,保护水源,相继开展了引滦水源保护林机理、蓟县山丘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机制、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等基础研究。深入开展农村水利科普及宣传工作天津市利用“中国水周”“科技宣传周”“节水宣传周”等活动深入区县,利用展板、影像图像等形式宣传节水知识,向农民朋友发放农村水利科普宣传品,现场解答农民朋友提出的问题。活动面向基层水利职工和广大农民朋友宣传先进实用的农田水利科技知识,推介农田水利方面的新观念、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适时农村水利的科技信息和科技动态,达到提高农村水利科技意识、普及农村水利科技知识的目的。通过提高农村水利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农村水利科技工作存在的不足 当前,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由过去纯农业向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变。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农村集镇的城市化及农民住宅的小区化,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农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不少城镇在排涝动力的配备上还是按照农业的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农村居民饮用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活和生产污染严重,农村水利科技含量仍然较低,农田水利工程经营机制没有达到良性运行目标,山区小流域治理的标准不高等问题依旧存在。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更高的要求,促使工作的范畴和中心向着更深层次发展。 二、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发展的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天津市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形式、建设内容、管理方式都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农村水利的内涵不断延伸,外延不断拓宽,农村水利工作将需要水利、经济、农业、环保、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支撑,更多高分子材料、机械化施工、机械化灌水、自动监测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科技在农田水利中开始应用,农村水利现代化进程将逐步加快。就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发展而言,未来天津市农村水利科学研究要紧紧围绕农村水利发展,继续开展目前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实际,以服务多功能农业开发为目的,积极开展农村水利科技研究工作。 1.农村水利基础研究 ①加强对农村供水方面的研究 天津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基本解决农村地区居民饮水问题,但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还存在着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等不达标水的问题。下一步即将启动天津市农村供水提升工程,旨在能全面解决农村供水问题。农村水利管理部门应加强农村供水工程设计、供水模式、水质提高、管理方式、供水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力度。 ②加强对高效节水、环保等领域的研究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村水利服务农业的作用将逐渐凸显,科学技术研究也会不断向高效节水、环保的领域扩展,设施农业灌溉制度和规程、农作物水分信息采集和精准灌溉技术、高性能节水灌溉设备和技术、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研究、不同水质高效利用研究、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和调控技术研究、不同灌溉模式条件下的土壤水肥热及作物光合作用规律的研究、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等科研工作必将得到重视。 ③加强对农业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 农业用水是天津市用水大户,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节水行动,加强农业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必然的趋势。对此可以根据水资源量和蓄水工程预测的调蓄能力来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结构,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实现向农田供水的分散水源的集中控制、统一调度,提高灌溉保证率;分析南水北调通水后天津市农业需水及供水面临的新机遇,提出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再生水、控制减少地下水用量、扩大灌溉面积等措施;研究和推广应用农业输配水节水工程中的防渗高效输水技术集成模式。④加强对农村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天津市农村水环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农村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农业面源污染、污水灌溉、农村居民生活废弃物、土地沙化以及农民水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用科技促进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可以在发展农村水资源监测技术、推广节水控污技术、污水灌溉技术研究、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土地渗滤处理污水技术研究、农村单户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等方面努力。 2.农村水利管理研究 ①加强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研究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管理的重要前提,需对天津市农村水利现状加以多层次研究,提出农村水利建设的规划和发展思路。要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表达机制,切实保证建设发挥真正的效益;政府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农村水利政策、监督、考核指标体系等方面研究的力度,确保工程建设的规范、质量和效益发挥。 ②深化农村水利管理体制研究 目前全国正在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要借助这项工作,开展农村水利工程性质和用途的分类改制;建立农村水利工程的用益物权制度,使农村水利工程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从而形成农村水利工程的责、权、利统一的产权结构;研究多种形式的用水合作组织管理体制,实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归用水合作组织所有。 ③探索建立农村水利投融资机制 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既有公益性,又有竞争性,还有大量项目介于两者之间,项目建设所需资金量大,单靠国家财政投资明显不够。对此可依据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特性,不断探索新的投融资机制,对于具有公益性的项目,政府应加大投资,通过政策调控,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对于具有竞争性的项目,应将权利下放,实施竞争立项;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应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由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同时,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以实现农村水利投入多元化。 3.农村水利信息化研究 ①建立天津市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 农村水利建设涉及各级政府部门,各方往来产生的文件繁多,各方下达或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为了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利用,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利用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农村水利管理与建设,实现农村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同时,加强开发和利用科技,固化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纪检监察工作制度。 ②建设农村水利科技制度创新平台 农村水利科技创新的平台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平台是指水利试验基地和技术实验室等实实在在存在的,而无形平台是指水利协会组织、农村水利科技服务网站和水务期刊等。针对天津市的情况,可开展高效节水科技示范园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示范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等有形的平台,将农村水利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经验等引进并融入平台上,发挥示范的作用,培养人才。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立各类创新平台,促进农村水利科技的发展。 4.农村水利人才教育和培训 农村水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科技人员,天津市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健全,办公条件、人员和经费都得以落实,如何提高基层农村水利技术服务人员的素质是重中之重。 ①根据基层水利行业科技人才的现状及需求 聘请具有高水平、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科研院所专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适应农村水利的发展。同时应掌握这些人才的情况,包括他们的专业特长、发展前景、培养方向、人才规模和发展规划等,并挖掘现有的人才,建立天津市农村水利人才数据库,形成一套完整的农村水利人才激励机制,大力打造高水平的农村水利人才队伍。 ②以服务三农为目标 培养基层农村水利科技人才,创新人才教育和培训模式。与科研院校结合,开展定期培训,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培养人才;鼓励和组织区县水利职工、水利站长参加全国水利专业技术培训;聘请著名专家和学者,开展水利科技前沿类课程培训,讲解与水利事业发展相关的新方法、新政策、新标准、新规范、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根据专业技术职称需要,联合市水务局相关部门,开展岗位专业知识类培训,有计划地制定培训方案,开展示范培训和制作网络培训课程资源。 作者:笪志祥 单位:天津市水务局 水利科技论文:机械液压过速水利科技论文 1.我国水电站对过速保护系统的使用历史 我国在发展基础工业的初期阶段,绝大多数的技术和机器都来自前苏联。水力发电从解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全套引进得前苏联水轮发电机组设计技术,并且同步使用JSX型机械转速信号器作为水轮发电机组的过速保护监控。但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性,该型机械转速信号器只能发出过速保护信号,而不能根据信号作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也就是说只有报警而机械不能相应的执行保护操作;另一局限性表现在该型机械转速信号器在长时间的工作后会出现误传信号或者作业失灵的现象。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研究者针对前者只报告信号不操作的局限性,增加了带执行操作部分的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但该由于当时电子信息技术尚不完善,在作业过程中经常发生读卡不成功导致拒绝执行操作现象。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被引进到国内,有几种国外厂商提供的纯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被一些水电站使用,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国外的纯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与水轮发电机大轴连接的卡环设计有瑕疵,在安装的时候还需要增加一道在水轮机大轴上加工齿口的工序之后,才能保证该装置不在水轮机大轴上做轴向位移,即才能保证装置在轴上的稳固性。我们知道轴承的材质和大小、粗细、长短的规格,都是经过严格计算的,在水轮机大轴上再加工齿口必然会对大轴的强度产生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对于经济建设来说,拿货时间、购买预算、花费的人力、物力,以及对国外产品技术的掌握和其产品的售后维修服务都在重点考虑之列,故使用国产的、性能可靠地、能解决上述局限性的过速保护系统装置是势在必行。 2.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优势 2.1通过技术知识的积累和以往现场作业反馈给我们的经验可以了解到: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优点就在于获得的转速信号不是来自于机组的转速测量装置,而是由于装置本身的离心探测器通过机组转速上升而增大的离心力带动柱塞作径向位移而直接启动事故配压阀操作液压回路来关闭的导水机构,完全是同一机组上的另外一套测速方法和感应、操作的装置,避免了因为电器测速系统出现故障之后可能发生的机器损坏和飞逸事故的发生,可以确保水轮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国内就已经拥有极高的技术力量去生产,机器维护简单方便,相对于昂贵的国外产品,可靠性高、经济预算少、适合国情,对于关系到国家大中小城市、村镇的水电站作业可以达到广泛应用。 2.2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技术要点和设想 2.2.1在调速器失灵的情况下,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能实现“零时间”无缝链接,直接启动事故配压阀操作液压回路来关闭的导水机构,从而实现紧急安全关机。 2.2.2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与电子调速器的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完成了两套过速保护装置系统的安装,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本质上是一套在电器测速系统发生故障、电源系统和调速器同时失控的情况下的备用保护装置,完善了过速保护装置的工作系统。 2.2.3鉴于机械运动必然产生的高温和轴承的变形,以及在作业的应用范围,比如应用到水电站的地下深层取水,应用到石油工业的地下深层取油过程中,必然要遇到高温和高压的问题,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必须要克服高压和高温德难关。。 2.2.4标准液压元件已经在水电市场的大量应用,将标准液压元件应用于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不仅能大量节省制造时间,提高水电辅机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并且降低了操作难度和维护的难度。 3.装置工作原理 3.1机械原理 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为两级控制的切换阀。离心探测器由两个半法兰圆环、弹簧以及配重块组成。法兰环安装在大轴承上,当轴承旋转的时候,法兰环也随之旋转,而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则由探测器中弹簧产生的弹力作用在轴承柱塞上消除力的作用,使其保持径向的相对静止状态,而法兰圆环上配置的配重块,则加强了两个半法兰圆环运动的平稳性。而当机组处于过速状态且其他过速保护装置不能正常控制速度时,当机组转速达到了设定的上限17.8r/min时,则离心探测器中的柱塞产生的离心力大于弹簧的弹力,从而使柱塞产生径向位移,离心力增大产生的径向位移直接的结果就是增大了柱塞的旋转半径,径向位移增加到一定的值时,则柱塞可以直接撞击到切换阀的撞块,使得切换阀开始动作,通过与其串联的电磁先导阀作用于事故配压阀,然后通过压力油推动事故配压阀来切换油路,从而实现快速关机的操作。同时电气接点导通,发出事故停机警报。 3.2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机组正常运行时,过速保护装置内的切换阀处于开的状态,事故配压阀上的电磁先导阀不动作,此时事故配压阀只作为主配压阀操作导叶接力器管路中的一个通道,使得压力油经过主配压阀和事故配压阀通道进入导叶接力器。当机组过速运转且调速器调速失灵,急停电磁换向阀和事故配压阀上的电磁先导阀等过速保护装置未能正常启动时,一旦达到设定的临界值117.8r/min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得离心探测器中的柱塞旋转半径加大撞击到切换阀撞块,使得切换阀进入动作程序,使得事故配压阀左侧油导入到漏油箱,而排出油,其另一侧压力油则导致了两侧管道的压力差,由于右侧油压力产生的压强,右侧的压力油便将事故配压阀活塞向左推动,使得压力油通过事故配压阀的内腔直接进入到导叶接力器的关腔,并同时切断经过主配压阀的压力油回路,并通过导叶接力器关闭电气阀门。在此运行过程中压力油不经主配压阀而直接通过事故配压阀的内腔操作来关闭导叶接力器,缩短了压力油的作用路线,既缩短了导叶操作的反应时间,也减少了油耗。还有一点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启动紧急事故停机流程来关闭机组进口快速闸门的时候,也同时启动了事故停机流程来关闭导叶,双管齐下保证了停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在水电站作业中的可用机组类型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由标准化耐高油压事故配压阀为主体构成的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符合各项大工业时代对机械产品的需求:标准化程度高、耐高油压、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经济实用。机械液压过速保护系统在水电站作业中可用于额定转速为2500r/min以内,轴承直径在100mm~2500mm内的轴流式、混流式、贯流式、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目前在国内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水电站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并且在运作中已经避免了数起事故的发生,反响极佳。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为了配合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使用,水电站需要在引水管道上加装一道检修闸门,以方便水轮机的使用和维护,此项装置需要增加一笔费用,不过其总体费用与传统过速保护装置所需要的总体费用相比仍然较少,符合经济实用的需求。 5.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对机械自动化的推广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的稳定性和对操作的安全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机械操作智能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系统目前在电气测速系统发生故障或者电源和调速器调速同时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已经成为过速保护的最后一套保障装置,能基本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研究人员还要顺应生产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技术革新,设计出更安全的甚至是完全智能化的过速保护装置。 水利科技论文:资料收集水利科技论文 1加强制度建设,使档案收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做好水利科技档案收集工作的根本保障。2010年水利部重新印发了《水利科学技术档案管理规定》》(水办[2010]80号),对收集归档等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做好水利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从事水利工作的科研、设计、管理等单位,应结合各自的水利和档案工作的实际,做好档案收集工作相关的具体制度建设,细化管理要求,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将档案收集工作与单位内各部门的考核评优紧密挂钩,从而将制度建设落到实处,保障档案收集工作的顺利实施。 (1)要根据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及归档范围,确保科技档案收集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2)要结合单位实际和修订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及各岗位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3)要完善收集工作的日常积累、检查考核制度,制订出相应的考核细则,对各部门、各岗位的档案收集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公开通报检查评比结果,并将检查结果直接与年度考核或奖金挂钩,对不按规定要求归档的部门和个人用经济手段给予惩罚。 2加强过程管理,使档案收集工作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档案收集工作既要重视阶段性,又要强调经常性,仅靠项目全部结束后进行归档,很难做到归档资料的完整性。因此,要加强过程管理,使档案收集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1)要将档案工作与科研、设计、勘察等工作实行“四同步”管理,即在下达项目计划或签订项目合同、协议时,应同时明确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要求;在项目进度检查时,应同时检查项目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情况;在进行项目鉴定(验收)时,应先期或同步检查、验收项目文件材料的整理与归档情况;在部门和科技人员考核时,将归档工作完成情况作为重要内容。(2)要把项目文件材料管理纳入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列入有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范围,明确从分管领导到各职能处室,从项目经理到设计人员,从总监到监理工程师,从专职档案员到兼职档案员等有关人员应负的责任,确保水利科技档案收集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培训教育,增强全员归档意识 鉴于水利科技档案的特殊性,水利科技档案的资料收集工作仅靠档案人员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生产设计人员的理解、支持和紧密配合。因此,必须加强全员的培训,提高全员尤其是设计人员的归档意识。 (1)要结合本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主人翁精神和大局意识,像对待设计工作一样认真对待归档工作,在归档中不怕麻烦和繁琐。 (2)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条规定:“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应该让生产设计人员深刻认识到,归档是每个设计人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得将应归档的材料据为己有,同时要通过相关制度建设,保护设计人员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使设计人员敢于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计算模型和创新成果,并防止相关资料和成果对外泄密。 (3)要增强设计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要认识到,资料保存在自己手里并不安全,整理归档之后,不但便于使用而且更加安全。 (4)增强档案部门的服务意识,档案部门和管理人员有责任有义务进行档案法规的宣传和对档案知识的培训,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跟踪生产项目的进展情况,主动上门服务,提醒和协助生产人员及时归档。 4把握新时期水利工作的特点,转变工作方式,拓宽档案收集渠道 过去水利项目一般较少,一个项目的工作周期较长,档案收集跟踪往往具有临时性和相对滞后的特点,生产部门和档案部门各自为政,档案部门被动等待,生产部门敷衍交差,造成档案资料积累残缺不全,这样既给档案的整理归档带来困难,也使形成的档案失去了时效性,利用价值不高。随着新时期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水利工作的重视和水利市场化的不断完善,设计单位的生产任务成倍增加,归档工作量也相应大幅度增加。因此,要根据新时期水利工作的特点,转变观念,拓宽档案收集的渠道。 (1)对全国性的重大规划和战略研究项目,往往项目复杂,涉及协作单位多,工作周期较长,资料和中间成果多,档案部门应重视对各流域、省区上报基本资料、中间汇总协调成果及其专家评审会的跟踪,可分为项目启动及工作大纲阶段、基本资料及中间协调汇总阶段、成果评审及验收阶段等进行档案收集; (2)对周期长的工程设计项目,从项目投标到工程竣工的阶段比较多,形成的文件资料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涉及专业和人员多,稍有疏忽,就可能遗漏;档案部门要加强与项目设计和管理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采取分阶段收集的方式,并加强催收力度,尽力避免档案原始材料的散失。 (3)对于工程周期短或一些小项目,项目业主大多要求急,设计周期短、形成的文件数量不多,不易引起档案人员的足够重视;档案部门平时要加强指导,并督促技术部门有针对性地收集档案资料,待工程完工后,可采取集中收集,一并归档到档案部门。 (4)对设代处和监理处等现场工作的项目,档案部门定期派出档案人员深入到工地,采取追踪收集,指导设计代表或监理代表积累、整理在现场形成的文件材料,将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及时收集归档。 5严把归档材料的接收关,确保科技档案的质量 根据归档材料要真实、完整、准确、系统、及时和载体质地优良、字迹图像清晰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前科技档案收集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好归档材料接收关。 (1)避免一般性材料多,关键性材料少的问题。要说服设计人员将基本资料、计算参数、技术模型、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关键性材料归档,不能只交一般性的材料,解决档案“含金量”不高的问题。 (2)避免最终成果归档多、基本资料和中间成果归档较少的问题。基本资料特别是经审定的基本资料,以及中间成果和专家评审意见,是成果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备查资料和单位发展的技术积累,要及时归档,解决科技档案可追溯性问题。 (3)避免纸质材料多,其它载体材料少的问题。除了纸质材料外,要同时将电子文档、模型软件、CAD文件及其他多媒体文档一同归档,解决科技档案材料单一、不便于利用的问题。 (4)要避免归档材料不规范、签发不齐全、漏页及装订不合格等问题。档案人员要加强对归档材料的把关,重点审核,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要求补齐或整改,解决单个档案质量不高的问题。 6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人员综合素质建设,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 水利工程档案的形成是生产技术人员劳动智慧的结晶,通过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将其转化为档案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源又通过档案工作者提供给水利工作者利用。通过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归档质量和效率,保障档案资料的安全可靠,而且极大提高档案资料的使用效率,盘活档案资源,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使生产人员亲身体验到档案信息的价值,进一步增加做好归档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生产—归档—使用形成良性循环。水利科技档案的特点,客观上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懂文书档案,还要懂科技档案,懂与水利工程相关的一些专业类别档案,懂不同类别的档案的分类整理。这就要求从事水利工程档案工作的人员,一方面要加强水利相关专业的学习,扩大专业知识面,对工程项目各个设计阶段、各个专业必须归档的文件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加强计算机方面的学习,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及时、准确、高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进一步做好水利科技档案的收集和服务工作。 作者:杜建民 单位: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水利科技论文:西部地区水利科技论文 一、现状 1.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数量分布 我国现有水利科技期刊共94种,分属5大类涵盖13个水利学科,主办单位所在地分布在25个省、区、市。我国西部12省共有公开出版的水利科技期刊17种,占全国水利科技期刊总量的18%左右。其中,内蒙古1种,陕西8种,甘肃1种,四川3种,云南1种,贵州1种,广西2种。尚有重庆、新疆、宁夏、西藏、青海没有公开出版的水利科技期刊。从创刊时间来看《,陕西水利》创刊时间最长,其余期刊大多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从出版周期看,季刊4种,双月刊12种,月刊1种。 2.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涵盖学科和主办单位分布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涵盖学科有水土保持、水力发电、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利技术、节水灌溉、防汛抗旱、水文、水利经济、农田水利等方面,主办单位主要分为全国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学会、行政主管部门等几种类型。 3.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学术水平 分布在陕西省的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三本刊物特色鲜明,学术影响力大,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遴选期刊,在全国水土保持领域处于领先水平。而其他省市级学会主办的期刊或高等院校主办的期刊影响因子相对较低,目前均未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行列。 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陕西省水利科技期刊发展状况 处于西部地区领先水平。陕西省所属辖区的水利科技期刊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占西部地区总量的近50%,学术影响力也相对较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三大水土保持类期刊,成为西部地区典型的较高学术水平期刊代表。其中,《水土保持研究》还开创了大陆和台湾合办期刊的先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得益于雄厚的科技人力资源优势,影响因子高于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平均值。 2.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主办的期刊学术影响力高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期刊 众多国家级或地方级水利工程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促进了陕西省水利科技期刊的全面发展。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三大水土保持类期刊外,陕西省水工程勘察研究院主办的《地下水》,是我国地下水专业唯一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期刊。国家电力公司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西北水电》,代表着西北地区水电行业科技进步水平。位于四川的由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主办的《水电站设计》,主要刊登我国大中型水电工程的设计、科研、监理等方面的论文和实践经验,涉及水电站设计的各个专业。位于广西的由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主办的《红水河》,利用西南边陲红水河10个梯级水电站开发的地缘优势,突出岩溶地区水电开发特色。由此可以看出,这些代表性期刊都有着明确的期刊定位、特色鲜明。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期刊存在着栏目雷同、特色欠缺等不足。 3.水利期刊总体数量偏少,地域分布不均 从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公开出版的水利科技期刊总量偏少,地域分布不均,整体学术影响力不高,稿源不足,与地域特色贴得不够紧密。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大多创刊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20多年来,一直没有新创刊的期刊。1978年创刊的《重庆水利》、1989年创刊的《新疆水利》虽然有着悠久的办刊历史,但仍然是内刊出版状态。 三、推进西部水利科技期刊发展 如何开阔思路,推进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全面发展? 1.高度重视,调整布局 西部水利事业大发展急需水利科技期刊配合。目前,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中内刊还占一定比例,如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至今无水利科技期刊,西部地区有一些典型的水利行业高职院校,如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主办的具有水利行业特色的期刊也为内刊。笔者建议期刊主办单位提高刊物学术质量并加快申办公开期刊,稿源丰富的公开出版期刊应缩短刊期,加快信息和知识传播速度。 2.立足地方水利特色,明确定位,办出精品 不同的流域和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点,水利工程的多少、江河湖海所占的比例、地域的水资源状况等相互差异较大,这也决定了地方性水利期刊内容的差异性。西部地区水土资源极不均衡,西北地区水少土多,西南地区水多土少,水利科技期刊必须根据地区水利建设特点和需求做好选题策划,把握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水利建设特点,立足地方,创办特色栏目,独辟蹊径,拓展视野,全力服务当地水利建设。《四川水利》的“巴蜀河川”栏目,就是立足地方设置的特色栏目。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推动水利又快又好发展的有力支撑,2012年水利部印发了《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要求全面推进水文化建设与研究,水利科技期刊应该适应水利发展需要,科学调整栏目设置。从西北地区来看,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的渭水,陕西的汉水,四川的都江堰,重庆的嘉陵江、长江两江流域,都有着鲜明的流域文化特色,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水利科技期刊,可以设置相关水文化研究专栏,向水利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约稿,丰富期刊内容,推动水利科技发展。 3.加强东西部交流,提升集团化和专业化办刊水平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与中东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西部地区应加强交流,如通过成立中国水利科技期刊研究会等学术性团体,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加强水利领域科技期刊的交流与合作。在网络化办刊的环境下,各专业领域期刊应该互通有无,建立审稿专家资源库和作者资源库,提高稿源质量。同时,可以组建西部水利科技期刊集团,在集团的统筹规划下,优化整合地区学术资源、水利技术资源和办刊力量,提升刊物的专业化水平。 作者:罗倩 杨发军 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水利科技论文:高科技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运用 测量新技术应用分析 1GPS测量技术在水电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目前,此项技术已经广泛的使用与车辆的导航以及航空航天事业等行业领域。因为此项技术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目前水利测量中也开始使用此技术。由于GPS测量仪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测量不再受到地形地势等条件的影响,通过控制测量的观测方法和布局类型,大大减少了传统测量中的传算点和过度点的测量工作,把过去的选点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易于操作。而且使得测量也有效地避免了因为时间以及气候等外在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此项技术在规模较小的水利项目中体现的优势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在这种规模的项目中,测量方法得以很好的优化,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布点,在此应用GPS高精度的特点,这就给我们的测量节省了很大的人力开支,降低了工作强度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在引水式工程中,特别是长距离引水工程,明渠引水对地貌的损坏很大并且受地形条件的影响也很大,这时要是使用过去的方法进行测量,就会严重的消耗人力以及物力,同时还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如果我们此时采用全球定位技术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的种种不利条件,降低了工作强度,节省了工作时间,最为明显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的精确度,为我们的后续工作提供保障。 2工程测绘数字化分析。现代测绘技术和测量仪器向数字化、电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测量方法已经严重落伍。数字化测绘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在PC机上直接反映出地形、地貌等我们所想得到的数据或者图像,尤其是当某一地区要用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来展示的时候,往往此时受到经济性以及时间等的各种因素的制约,而不能有效的进行工作,此时就能充分的利用此项技术。因为这种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而仅仅需要PC机、数字化仪器或者绘图仪和扫描仪再加上数字化的软件就可以实现工作的目的,最为明显的优势是时间缩短,效益提高。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此项技术能够很好地节省人力,而且操作简便,数据精确度高等等的优点,因此被广泛的使用。 3遥感技术在测绘中的运用。目前测绘工作大力的普及了遥感技术,这主要是基于如下的优点。它能够确保大面积的同步的观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实效性以及经济性能良好。目前,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成为了对地观测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此项技术能够很好地获得不同比例大小的地形图,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使用方便。 工程测量新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分析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水利的发展,水利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测绘方法的进步。现代化的工程测绘技术正向着内外一体化、智能化、测量过程的可控化、测量成果的数字化、测量信息的可视化、数据获取和处理的自动化、测量信息共享数据库的方向发展。它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我们工作的效率以及准确率,使我们的施工更加的便利。测量科技的发展也对人才的需求度增大。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培养有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以此来更好地为我们的工程提供保障。 结束语 工程测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项目的质量;而工程的进展又带动了经济的进步。因此我们可以说测量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为我国的各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不断的增加,这就要求我们的相关部门要不断的通过各种培训以及学习等的方式来提高我们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我们的工程能够有序开展,最终带来更优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本文作者:荆秀英 单位:德惠市水利勘测设计处) 水利科技论文:水利科技网的数据运作释解 数据库平台选型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平台,以承载所需所有类型的数据,保证有足够大的存储空间,提供快速的数据提取能力,并有健全的数据安全机制。数据库选型的原则是稳定可靠、可扩展、安全性,并支持丰富的开发工具[4]。院网站数据库比选在Or-acle与SQLServer之间进行,两者都是目前的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是目前的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提供完备数据管理能力同时,对数据备份保护、数据恢复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而SQLServer作为微软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的数据库,一经推出就以其易用性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区别于FoxPro、Ac-cess小型数据库,SQLServer功能完备,它支持开发的引擎、标准的SQL语言、扩展的特性(如复制、OLAP、分析)等功能,并具备像存储过程、触发器等大型数据库才拥有的特性;且相对Oracle,SQLServer性价比高,轻便且功能强大,因此,我们选用了SQLServer2000。 网站的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是在网站运行维护阶段的主要工作,其管理对象是数据实体。本节结合院网站运行维护的实际情况来具体论述数据管理,主要包括数据组织制度、数据处理、数据表现、数据检索,以及多网站之间的数据共享等。数据组织制度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网站数据源渠道多,涉及各个责任单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来保障数据的有效提供。为了保障院网站的正常、高效运行,颁布了《长江科学院网站管理实施细则》①,在明确网站建设、网站运行维护责任要求的同时,重点提出了“内外网资料性信息的更新要求。数据处理(数据生成问题)数据处理包括材料加工、数据录入与编辑等。材料加工主要针对文档、图片、声音、影视文件而言。对图片文件,院网站允许的格式包括GIF/JPG/PNG/BMP等。在一般的新闻稿中,推荐使用JPG格式;在文献资料中,必要时可以使用其他3种格式。为了有效利用存储容量,院网站要求的单张图片大小限制为300kB。其他类别文件(WORD,EX-CEL,PDF,WAV,MPEG)精简到必要大小以后都可以作为附件编辑入库供使用。院网站提供可视化的后台编辑平台,保证数据录入与编辑审核(信息流程)正常进行。为了保障信息责任制得以落实,采用统一的《新闻稿纸》提交稿件。在《新闻稿纸》中,除了要求提交规范的标题、正文、图片(含其他附件)以外,还要求撰稿人、审核人及编辑签字,并钩选编发转发的网站要求。《新闻稿纸》的使用,增强了撰稿人、审核人及编辑的责任感,提高了编辑的质量。其实,除了新闻稿件编辑之外。还有大量的资料性数据要处理,如文献专题、单位资质、项目成果数据库等,其中有些需要批量导入。对于这些需求,院网站均提供相应的数据接口。他引新闻或文献在院网站中也占相当比重,多采用编辑转发形式,而对一些时效性强、篇幅大的稿件有时也采用网页直接链接方式。数据展现院网站以静态网页文件(HTML/CSS)、动态网页文件(ASP/JSP/PL/PHP)2类方式完成数据展现。静态网页是标准的HTML文件,不包含在服务器端运行的脚本,由开发人员编好后交给Web服务器运行,没有数据库的支持。由于静态网页可以包含文本、图像、声音、FLASH动画、客户端脚本和ActiveX控件及JAVA小程序等,会使得网页动感十足,很具表现力。动态网页在确定的页面上,按要求提取数据库数据来实现信息。动态网页实际上并不是独立存在于服务器上的网页文件,只有当用户请求时,服务器才返回一个完整的网页。动态网页的特征是以数据库为基础,可以大大降低网站维护的工作量;网站采用动态网页技术的优势很多,可以实现大量服务器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如用户注册、用户登录、在线调查、用户与网站互动等;还可以大大降低网页日常维护的工作量。院网站的数据展示以动态网页为主,静态网页为辅。静态网页主要显示院基本情况介绍(院简介、组织机构、资质证书、质量管理、文明单位等),并实现首页与专题中的动画渲染表现;院网站大量使用动态网页去显示新闻、文献、数据图表,并用于公益性开放项目申报、研究生报名考试登记、人员招聘、项目质量反馈等交互式的查询处理栏目。“动静结合”有效地保证了数据展示的准确生动、丰富与灵活。数据检索当网站达到一定的数据规模时,就需要有方便的数据检索。院网站运行10余年,数据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逐步在重视检索技术应用。在分栏目检索时,新闻性数据与文献性数据检索一般是分开进行的。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两类数据的内容有些相互渗透。这就需要网站首先实现全站题录级数据检索,有条件的情况下实现全文检索。目前,院网站在提供网站导航的基础上,重点做了基于栏目的题录级数据检索,满足基本检索需要。由于我们大量使用动态网页,全文检索需要专用工具,现在也在开展相关软件选型技术调研。多网站之间的数据共享如表2所示,长江科学院开发的网站群包括院内外网站、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网站、研究生教育网站、挂靠长江科学院的学会(协会)网站、院属企业网站等。在院网站之中,每年又要建设若干个网站专栏。网站群及网站专栏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在网站规划中统一了数据表及数据格式,使得一份数据可以多处共享。内网信息经审核后,可以跨越防火墙“摆渡”进入外网数据库;基于院网站数据库的稿件(含文献)可以一稿多发,也实现了一稿的栏目(网站)转移、复制功能。这样,既大大减轻了编辑工作量,也有效降低了数据容量。 网站数据安全 网站安全的“先天不足”,需要注重网站数据的安全防范。院网站主要通过设备配备、权限限制、数据备份等措施来保障网站数据安全。当前,黑客对网站破坏的主要手段是SQL注入攻击,它利用Web应用程序或网页中编码缺陷进行攻击,例如,黑客可能在某个字段后输入一小段SQL代码来收集邮件地址,如果应用程序对输入的内容未作安全验证,服务器就可能执行黑客输入的SQL命令,让黑客获得服务器的控制权。院网站服务器配备了网页防篡改软件天融信TopIDP,有效防范了SQL注入攻击[5]。院网站在文献资料访问方面注意内外有别。对于内部专业文献(含中外文期刊文献数据库)应用,使用VPN通道及用户密码。对于安全性要求更高文件访问,使用网络文件加密方式,需安装专门的加密软件客户端才能查阅,并且不允许拷贝、拷屏、打印。数据备份是网站数据保护的常规措施。院网站每月、季、年定期统计数据增长情况,为数据存储提供依据。首先,充分利用SQLServer数据保护机制实现系统内的安全防护。在此基础上,院网站数据纳入院数据中心,一起进行每天的增量备份、每月的全备份,并在院网络存储设备中实现了大容量的数据异地备份。 结语 10余年来,《长江水利科技网》功能不断完善、数据日益丰富、运行比较稳定,这些得益于良好的数据规划、有效的数据管理。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网站技术的发展,院网站也需要提高与发展。在功能方面,希望增加视频文件的播放、开发基于WAP协议的手机版网站;在数据方面,争取大力加强文献资料性数据的网站共享,引进集成文献全文检索软件,以使长江科学院60年丰富的治水治江成果能够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作者:周力峰 王奔 单位:长江科学院 水利科技论文:地方田间水利科技的创新 作者:郑世宗 党秀英 单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94865部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省大力开展以节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研制推广了旋转式田间放水阀(1994年)、混凝土U型渠槽预制工艺及配套机械(1997年);试验提出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1997年);开展微灌技术防治土壤盐渍化研究(1998年);开发应用了低压薄壁塑料输水管(1997—1999年);开展有机污水生物处理回灌农田试验研究(1999年)等[1]。20世纪80—90年代,地处浙江省杭嘉湖平原的平湖市,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低压地下管道输水技术,累计建成低压地下输水管道2400km,控制节水灌溉面积3•33万hm2(45•5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96•8%,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田灌溉地下管道化。基于浙江省南山水库灌溉试验站多年试验所总结的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成为南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典型,与传统水稻灌溉相比,节水1•5万m3/hm2左右,已累计在全省应用推广面积33•33万hm2(500多万亩),年节约用水5亿m3以上,增加粮食产量约2•5亿kg,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面临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以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现实需求,浙江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技术研究。恢复中断多年的灌溉试验工作,新建了包括浙江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平湖、金清、永康重点站及20余个基层观测点在内的浙江省灌溉试验站网体系,为全省农田水利技术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结合“大型灌区节水续建与配套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百万亩喷微灌工程”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展节水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如针对水源环节,结合设施农业特点研究提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针对渠系输水环节,研究推广了新型混凝土U型槽和强纶纤维混凝土防渗技术、低压变频塑料管道灌溉技术等;针对田间用水环节,在传统喷微灌技术基础上,先后研究推广了经济型喷微灌技术、特低水头喷微灌技术,进一步丰富了喷微灌技术研究与实践的内容。同时,积极开展非工程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标准;开展水稻水肥耦合技术与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研究,提出适应浙江省不同区域的水稻节水增效综合技术模式;开展灌区农业用水定额管理试点探索,提出“定额为准、计划指导、计量控制、配水监测、制度激励”的定额管理应用模式[2];研究提出基于简易量水槛的新型明渠实时量水装置等。通过上述科技创新,浙江省农田水利研究进入了数量、质量与效益并重的良性发展新阶段,提出和推广应用了一大批与节水灌溉配套的工程、农业与管理节水技术,并初步形成了符合浙江实际的农田水利综合技术体系与发展模式。2000年至今,余姚市开始了经济型喷微灌技术的研发、实验示范及大面积推广,通过优化设计方法,降低工程造价50%以上。此项技术已推广到山区竹笋、杨梅、板栗以及平原蜜梨、蔬菜、葡萄等作物,受益面积0•25万hm2(3•8万亩);并推广到兔、鸡、鸭、猪等家禽养殖场降温和防疫,面积达5万m2,余姚市也成为浙江省南方地区推广喷微灌面积最大的县市之一。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结合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效生态农业节水增效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基于水肥耦合原理,以节水、增产和减排为目标,研究提出水稻节水增效综合技术,在永康、平湖、路桥等地的水稻灌区累计推广面积约3•33万hm2(50万亩),实现农业节水3800多万立方米,新增粮食产量1300万kg。 农田水利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浙江省农田水利发展历程,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全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挥工程效益的重要支撑。然而,随着新形势对农田水利提出的更高要求,全省现状农田水利科技支撑能力仍显不足,表现为:科研创新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覆盖全省的浙江省灌溉试验站网为全省农田水利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但是,分析现状仍存在着:网络体系不够健全;站网建设与标准要求尚有差距;高层次人才短缺,地方试验站的技术力量薄弱;尚未建立可持续的保障机制等问题。与高效生态农业特征相适应的农田灌排技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高效生态农业是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实践形式,具有“生态循环、经济高效、优质安全”特征。目前,全省农田灌排技术还是以追求作物节水、增产为目标,对其它如节能、节本、减排、减灾等因素考虑较少,已不能完全适应高效生态农业的灌排要求。农田水利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仍显不足特别是适应农业集约化要求的,体现节省劳力、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高的农田水利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能力明显不足。农田水利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够目前,全省水利技术推广机构(特别是基层)不够健全,应用农田水利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地方推广经费不足,导致农田水利新技术推广工作的进展不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方面效果有待改善。 浙江省农田水利科技创新方向及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是浙江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但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和管理薄弱是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软肋,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要实现未来农业用水总量基本不增长前提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农田水利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建设与管理任务,需要在工程实践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努力实现水利科技新突破,表现为:①要从过去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变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②要从过去支撑传统的灌、排工程发展到现在的节水、排涝、治污等项目;③要从过去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发展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目标并重。以工程建设推动水利科技发展,以水利科技创新促进工程建设与管理。在农田水利科技创新目标上,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时要关注其生态环境影响;在技术路线上,要注重引进、创新及综合集成;在研究方法上,要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在研究手段上,要充分体现传统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的结合。针对当前浙江省农田水利技术支撑的薄弱环节,围绕“十二五”农田水利建设重点需求,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农田水利技术研究重点如农田水利应用基础研究土壤水与作物关系问题的研究是农田水利研究的基础,今后的研究应从均质走向非均质,从点的研究走向面(或区域)的研究,从理论研究推进到应用研究。进一步完善全省灌溉试验站网络研究平台,提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的能力与水平。针对由于灌溉排水规律的复杂、水资源日趋紧张、综合利用供需矛盾的增加,应加强灌排自动化、3S、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技术的研究。加强节水灌溉新技术的节水增效机理研究。在排水控制涝渍方面,应继续对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等开展研究,重点放在对田块、区域的排水模数研究上。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尺度效应、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为区域节水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适应于高效生态农业特征的农田灌排技术在农田灌溉技术方面,结合高效生态农业特征,对粮食作物—水稻,需研究体现水肥高效利用、节水节能、减排减灾的综合灌溉技术;对经济作物,需研究经济实用、高效节能的灌溉技术及产品,能适应浙江农业生产模式、区域农业特征和农业经济水平,并能够大规模推广应用。在农田排水技术方面,需结合河网平原特点,研究基于排涝、降渍、控污、减排多重目标的控制排水技术,全面提高全省平原河网区农田的防灾抗灾能力。经济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是以最少的灌溉水投入获取最高效益而制定的灌溉方案。在灌区开展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条件下的耗水量研究,特别是随着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应加大对各种经济作物的耗水量研究,寻求作物在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的节水高效变化规律(特别是喷微灌模式下的需水规律和灌溉制度)。以此为基础,制定灌区在不同的供水、气象、农艺、管理等条件下的节水高效灌溉用水方案,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灌区实时灌溉预报,指导农民进行灌溉。农田水利技术标准现有农田水利技术标准大多数为传统农业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服务的,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需要。应根据新的社会需求,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和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等研究制定适应新的农田水利技术标准,以规范高效生态农业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特别是当前急需针对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研究和制定浙江省农业“两区”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标准,以提高农田水利服务农业“两区”的能力和水平。农业节水关键设备、产品及材料的产业化考虑到高效节水灌溉适应了农业生产向高效集约化经营发展的趋势,是今后全省农田水利发展的重点,因此,今后需大力开展节省劳力、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的高效节水灌溉机具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如经济实用、高效节能的喷灌、微灌设备及产品;渠道防渗衬砌机具;灌溉自动化控制设备等。 水利科技论文:水利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探讨 [摘要]水利科技档案是国家非常重要的科技信息库,水利科技档案真实的记录了水利科技的发展过程,能够对现代水利科技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促进我国水利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水利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水利科技档案的形成和各种水利建设活动息息相关,对保存相关的水利资料和科学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利档科技案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加强对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实现水利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本篇文章主要对水利科技档案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具体的分析,就如何提高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逐渐实现现代化管理给出相关的建议。 一、水利科技档案的主要性质 水利科技档案有着独特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水利科技档案种类上的独立性。由于水利科研工作在工作的整个过程都具有独立性,研究成果知识在那一段时间有效,具有历史意义的档案,所以水里科技档案的种类具有独立性。(2)水利科技档案的规律性。水利科技档案能够反映出当时水利研究项目的发展规律,总结水利科研项目的特点,为以后的水利科研活动提供参考资料。(3)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水利科技档案不仅能够记录过去水利科研的整个过程,还能够为以后水利技术的发展提供保证。水利科技档案记载了水利科研的研究成果,是实践不断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人们可以在水利科技档案原有理论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再通过实践研究不断开发新的技术,促进现代水利科技不断发展。(4)水利科技档案的内容具有复杂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科技涉及到的学科越来越多,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具体全面的记录水利科技的发展过程和相关的重要技术,使得水利科技档案的内容十分复杂。 二、水利科技档案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 1、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现在许多的水利科技档案馆都没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即使一些水利科技档案馆有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管理水平不高,不能够真正实现水利科技档案馆的现代化管理。水利科技档案管理不足,会导致一些档案由于不能及时存档而丢失,对水利科技的研究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档案馆的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高,工作没有积极性,导致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质量和效率都很低。水利科技档案馆缺乏对水利科技相关信息的保密制度,导致信息外流,水利科技档案的安全性降低[2]。 2、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低 现代许多的水利单位还是采用过去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没有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对水利科技的管理,水利科技档案的目录建立的不完善,要查找相关的水利科技资料会花费很大的时间,这些都不利于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 3、收集的水利科技档案材料不全面 由于水利单位在管理上的不足,在整理水利科技档案的相关材料时不负责任,没有把水利项目的整个相关资料记录下来,导致水利档案的资料不全,并且缺失了很多关键性的技术,从而降低了水利科技档案的价值。水利科技档案馆的相关资料大多数都不是原始资料,很多都是复件,降低了水利科技档案馆材料的真实性。 三、水利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相关策略 1、建立完善的水利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提高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有利于实现水利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完善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制度主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建设:(1)建立宣传机制,增加对水利科技档案管理的认识。政府要通过新闻、广播等方式加强水利单位对水利科技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水利单位在内部建立水利科技档案管理的宣传机制,主要通过开展座谈会、交流会以及开展一些关于水利科技档案管理的活动,来增加水利工作者对水利科技档案管理的认识。(2)建立档案管理责任制度。水利科技档案馆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这样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档案馆的责任制度指的是主管者负总的责任,各级管理者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负直接的责任。(3)要建立完善的保密管理制度。水利科技档案中的许多技术对科研人员都有独立的专利性,加强对水利科技档案的保密性是对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利科技档案馆要建立严格档案使用程序,以防止关键技术的流失。 2、加强对水利科技档案的鉴定和管理工作 只有真实准确的科技档案才能够进行归档,这样才能够给人们提供准确的资料。水利科技档案馆在科技档案归档之前要做好科技档案的鉴定工作,有价值的科技档案进行存档,没有价值的科技档案就舍去。有些科技材料具有有效性,根据科技材料的有效性来决定资料需要存档的时间,对于已经超过了保管期的水利科技档案,不可以直接丢弃,需要经过专业鉴定人员的鉴定,确保材料无效后才可以丢弃,如果有些部分还存在保存价值,则只需要保存具有价值的那部分就可以。关于需要保密的科技档案,要经过严格的审查之后,根据相关要求严格划分保密级别,便于水利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 3、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在水利科技的现代化管理中要充分的利用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过去传统的管理方法。过去传统的资料管理都是纸质管理,这种管理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为此在进行水利科技档案管理时,要利用计算机设备。将相关的科技资料扫描到计算机上,将纸质版转换成电子版,在收集水利科技的相关资料时,可以录像制成视频,在计算机里存储也十分方便。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也可以加强对水利科技的保密工作,人们在进行查阅相关资料时,可以非常方便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利用信息网络及时的收集科技资料,可以提高水利科技资料的收集效率,并且及时的更新水利科技档案馆的数据库。 结束语 实现水利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对促进水利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水利科技档案真实的记录了水利科研工作的先进思想和关键技术,管理好水利科技档案,方便人们对水利科技的查阅和使用,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 水利科技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水利科技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项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中占据核心的地位。随着现代管理手段的逐步深化与完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架也逐步清晰,如何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手段,将企业人力资源调配与管理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大议题。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结构出发,分析其特点与管理方式,将其运用在水利科技企业中,提出部分改进意见,以期为水利科技企业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水利科技企业;人力资源;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一项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人才储备能为企业增强软实力与生产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发展的形势。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等方面进行有效地管理与控制。员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资源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激励等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经常使用。在我国,水利科技企业大多属于国有企业,然而我国推行市场经济之后,水利科技企业也面临着诸多市场调节,经济环境所遭遇的不可预见风险越来越多,如何管理一个庞大的人力资源,也是水利科技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水利科技企业的不同特性,有针对性地引入人力资源的现代管理手段,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引入到水利科技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主要指的是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数中所具有劳动能力的总和,也是指一切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人口之和。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现代管理理论中诞生的,主要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培训、考核、激励、调整等,以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通过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和员工本身创造价值和利润。 现代管理理论将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了六大管理板块,分别是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分配、培训和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以及劳动关系管理。在新条件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新的管理手段不在拘泥于传统的人为调控,甚至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能够更客观地、更准确地判断人力资源的管理结果,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2 水利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2.1 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不足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数年的经营,作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传递者,员工在企业文化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的部分水利科技企业中,由于水利行业的特殊性,部分企业依然处于垄断的地位,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塑造方面表现的积极性不足,不利于企业的文化建设。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看,有思想、有正确导向的价值观,能够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企业文化反过来作用于新员工,能够保持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形成至关重要的文化软实力。然而,由于现有企业中的文化建设不明显,更多地强调了员工应该以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手,忽视了人性的成分,导致员工对企业的文化理解不够深入。 2.2 人力资源管理思路与企业战略偏离 企业发展的战略应该具有前瞻性,企业的出发点应该是设想企业自身将处于整个行业的某个地位。人力资源作为水利科技企业发展的动力,良好的奖励措施、完善的晋升条件、合理的管理方式,将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然而,现代的水利科技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更侧重与对员工的制度性管理,而没有涉及长远的员工发展诉求,将管理的核心局限于对员工的招聘、培训、上岗、薪酬等方面内容,很少涉及将企业发展战略与现有人才相匹配等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应该是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将公司的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行互补,以应对企业在复杂的市场条件下面临的各种挑战。 2.3 缺乏完善的绩效体系 充分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的进步与发展,使之不断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人才。然而,体制的不完善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受阻。例如,水利科技企业出现的绩效不均,会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减少,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水利科技企业进行了体制改革,但是在权力分配合绩效评价等方面依然有待改善,人治的成分依然较重。充分的绩效体系应该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依据员工本身的能力和业绩高低予以调整,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公平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发挥出来,以促使企业发展。 3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水利科技企业中的应用 3.1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可以传承的精神,是以员工位载体的精神财富,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员工努力提升自身技能、学习新的技术和能力、为员工自身和企业创造价值。从另一方面,员工能够更好地通过企业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减少管理者日常管理中的内容,促进合作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保障企业的集体利益。 3.2 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在尊重人员的基本诉求,以满足人员的才能施展、发挥人员的工作潜力,以实现员工本身的价值。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更加注重人员的素质提升,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式,将人才建设当作企业的发展战略。在水利科技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按照企业的实际人才储备和人才层次进行有计划地人才培养和任用,努力吸纳社会优质人才资源,同时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公司发展思路相协调,着眼未来,以人为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上,应该做到培养和引进并重的原则,以发展吸引人、以事业凝聚人、以工作培养人、以业绩考核人,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3 紧密结合企业发展战略 水利科技企业在我国水利建设、水利安全、农业灌溉、水利发电等方面企业重要的支撑作用,水利行业作为关乎国民生计的行业,需要有合适的人才支撑整个行业的发展,作为行业的个体,水利科技企业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在整个企业的战略发展中,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储备作支撑,以满足企业的后续发展。因此,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管理部门需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策略和企业发展战略,充分运用各种人力资源,以相对优化的组织结构,设置合理的晋升渠道,推行有效的激励措施,以保证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后续发展能满足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3.4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员工的绩效考核应充分公平公正且合理,在现行的企业管理中,经常出现人治现象,即有部门领导对所管辖的员工进行绩效评价,主观色彩过重。因此,现代管理手段中,可以灵活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将绩效结果进行量化,通过不同的量化指标的结果判断员工的绩效结果,真正让业绩结果与员工的实际效益相适应,体现多劳多得,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于效益更好的企业,甚至能够通过以资本形式入股的方式,鼓励员工技术入股和资本入股,增强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利益切实结合,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4 结 语 当前,水利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水利科技企业的发展必然依赖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作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者,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现代水利科技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不足,通过引入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手段,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将水利科技企业的人才发展思路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相结合,以人为本,激发员工的潜能,将员工的自身利益与企业的价值回报相结合,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性,为实现水利科技企业的现代化服务。 水利科技论文:信息技术及新型科技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各行各业都加以运用的形式。就水利工程管理来说,信息技术也充当了一份重要的角色,并对现代工程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信息化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对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新型技术等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利工程管理;作用;应用 前 言: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汇集了自动控制、通信和计算机多方面的信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能够使施工的方式得到提升和改造,并且使传统的工程技术得到一定的创新,最终使得施工手段和技术得到一定的改善,使水利工程设计不断的合理化、科学化,并且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使其成本有所降低。所以为了使建筑工程管理不断的科学化、不断的信息化、不断的现代化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其中,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是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三大支柱。 1.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1.1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工作效率 在水利工程管理中运用信息化的技术能够缩短工程建设的时间,提高工程业务流程的效率,而且能够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资源可以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调整,使工程在进行中可以适当的调整各部门的工作进度计划,宏观调控或者自控工作进度以满足工期的要求,而在工程管理中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提高了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文件收发和查阅的效率。 1.2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化的工程设计能够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将有关于工程方面的信息进行网上公开化,这样一来所有诸如招标、投标和评标等流程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保证了投标竞标的公平公正。建立数据库和网络联结,实现网上查询、网上会议、网上采购等。通过建立网上虚拟组织这一概念,变纵向信息交流方式为平行交流方式,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改进沟通与合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1.3信息技术降低企业成本 工程信息化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建立工程财务管理系统和计算机财务监控也可以实现成本速算,大大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效率和领导决策的科学性,信息化的普及使普通管理人员与决策人员均可以掌握信息,所以使微观决策可以宏观化,宏观决策更加具体化,对企业的形象宣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互动式”操作模式,人机界面友好,操作易学、易懂、便捷、快速。总之,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办事效率。 2.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2.1.1施工过程监控管理 目前,我国在一些要求比较严格的水利工程项目上有相当小部分水利工程管理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针对施工现场进行各项辅助管理工作和计算作业。如在高清摄像头的覆盖之下某水利工地的施工过程,施工现场出现在监管人员的眼前。从监控调度室看到现场环境、施工细节尽收眼底。不安全的生产环节出现在施工过程中,这一系统也可以使监管人员在最快最及时的时间内制止并勒令其改正。 2.1.2办公自动化信息设计 在水利施工中,较早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机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办公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招投标自动化系统(工程量计算、投标报价、标书制作、施工平面图设计、造价计算、编制工程进度网络):设计计算机系统;项目管理系统(项目成本、质量、进度管理、日常信息管理)等。 应用于水利工程的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工程软件操作、系统运用和程序编写方面的应用技术;信息系统集成、网络管理维护和设备配置方面的网络技术以及建筑机械和设备自动化方面的控制技术。 2.1.3施工计划与施工技术管理 把一项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它进行合理安排,在施工中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在一些地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计划所特有的反馈作用,调整和改进施工管理工作才能使施工得以全面地达到优质、节省和快速的要求。施工实践证明,应用计算机网络计划技术组织与管理施工一般能保证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2.1.4工程质量管理信息整理 工程质量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信息量复杂巨多、高难度的技术要求等特点;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收集全面的质量数据,采集、分析建筑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基本信息数据,为工程质量管理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保证各个施工部门对施工的各个阶段都能及时了解和掌控,维护施工各方的关系良好。另外,通过建立质量预控数据库,将常见的各个工程阶段记入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根据相应的工程进行调整,预测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与偏差,减少人为造成的误差,制定新的预防计划,来指导生产。 2.2网络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2.1网络信息在信息传输中的应用 水利施工管理中企业管理数字化同样需要信息技术,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将企业在管理、工程、造价、成本、等方面的信息经集成并综合处理,各子系统间密切协作使各个业务部门都能及时、准确地查阅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使企业达到管理工作信息化、复杂工作简单化、发现问题及时化、成本核算科学化的目的。 2.2.2 网络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领域的应用 如今,水利行业中已经没有什么计算机还没有涉及的领域。下一步发展的趋势是将所有的水利行业中的计算机操作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独立的、计算计划的项目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主要包括追踪提交的方案、控制项目变更、控制成本进度、合同管理、采购和加速采购、文件管理、项目报告、项目控制报告等管理工作。这种系统给予所有计算机产生的文件和信息,其运行环境是一个大型的关系数据库,这样各种不同的程序就能进入该系统使用数据,并可随时更新系统内的数据。这种复杂的管理程序系统正是代表了项目管理的前沿网络信息技术,在将来一定会被大家所接受。 2.2.3网络信息技术在采购中的应用 网络信息技术在采购中的应用,通常为计算机先进行材料需求调查,然后在建立一个项目采购清单,当材料价格被输入后,就可以做出包括价格、交货、订单变更、支票支付的采购订单了,订单中数据也能被自动地转到预算中,以便于控制项目的设备和材料成本,而在总部办公室建立计算机化的会计系统,就可以用以处理项目的支票和支付账目,这样,项目进行中的财务与支付也能在项目和现场的成本报告中反映出来。 2.2.4网络信息技术在工地现场的应用 在工地现场,网络信息技术最早被用于会计和工资支付领域。在计算机没有出现之前,每一个星期,工地上的计时员都要统计每个工人一周来工作的总时间,然后将工时记录交给工资计算员。由他们手算出每一个工人的工资、奖金、罚金、从而得出工人的实际收入。随后,派人去银行取钱,点清后再将每个工人的工资装入各自的信封。而当计算机化的工资支付系统被运用后,人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将工地上的工作时间传送到总部,然后由总部的计算机计算出工资额、出勤率,进行工资支付核对。 2.3通信技术在工程水利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于水利工程的通信技术包括数字通信技术、电路分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程控交换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运用这些技术,可以完成对水利工程相关数据、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压缩编码以及接入传输。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水利工程对通信技术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全面。 2.4其他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管理中应用的其他信息技术有主管支持系统 ESS、IC 卡技术、搜索引擎、传感技术等。如传感技术在古建筑的安全保护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图像传感技术可以古建筑进行即时的监控,通过对温度、压力、位移的传感等,可以获取并控制相关系数和指标,为水利工程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和相对安全的环境。 结语 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可以改善水利行业的整体形象,提高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安全水平,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工作强度有所下降,工程质量得到保障。因此,要真正使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相结合,加快推进工程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促进水利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进而使水利工程企业的管理模式更加先进科学。 水利科技论文:简析水利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摘要:加快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各级水利档案机构必须从实际出发,尽快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信息数字化、信息存储海量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信息利用共享化,有效地提供利用,充分发挥档案固有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 关键词:档案 信息化 水利科技档案是指在水利科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与载体的历史记录,是应归档保存的水利科技文件材料[1]。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工作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迈进,档案信息化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发挥档案作用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工作实践,阐述提高认识是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搞好信息化建设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由此提出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供档案界同仁共同探讨。 1、把握水利改革趋势,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深化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时展的要求,这必然会将一部分水务管理单位、水利勘察设计单位推向市场。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水利科技档案信息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科技档案具有知识储备、依据凭证功能、情报功能,是潜在的生产力,通过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水利科技文件资料是科研技术人员劳动智慧的结晶,通过收集归档转化为档案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水利档案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使科研技术人员体验到档案信息的价值,从而提高档案意识,主动配合档案部门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水平,必须从水利科技工作中入手,牢固树立科技档案工作系统意识、信息意识,在组织机构、经费投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确保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2、针对科技档案特点,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水利科技档案具有如下四个特点:(1)专业性,集中表现在形成领域和内容性质两个方面。专业性特点是界定水利科技档案整理分类的重要依据,在区分不同门类档案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信息化方式。(2)多样性,即种类的多元性和类型的多样性。在水利机构各个档案门类中,科技档案的种类最为繁多、类型最为复杂,呈现出多样化的鲜明特点,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归根结底就是要遵循文件的特点,便于查找利用。(3)成套性,是科技档案最鲜明、最基本的特点,围绕一个个独立的工程建设项目,规律性地形成的一系列相关的科技文件整体,在转化为数字化档案信息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档案材料的成套性,不能人为地割裂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4)现实性,是指科技文件资料在归档后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使用性,这种现实需要有利于水利科技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3、分析现实存在问题,制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措施 3.1 做好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 档案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性长、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工作,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素,需要做好以下三项基础工作。首先,要投入资金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配置计算机、服务器、扫描仪、数码相机,建立数据库、局域网等硬件设施,开发或购置管理软件,这些必备的基础设施是顺利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其次,要建立各项管理标准,包括数字档案信息的采集与存储标准,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标准,档案信息安全标准等,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度规范保障。再次,要建立健全档案相关人员业务培训机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人员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水平。 3.2 及时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 目前水务管理活动大量运用了计算机、电脑控制终端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很多科技文件在定稿签发后挂接上系统,并设置阅览权限;对设有条形码的归档图纸,通过图档管理软件挂接上系统。这些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公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在电子文件收集工作中,必须执行科技档案“同步管理”规定,把文件材料管理纳入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列入有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范围;还要遵循归档范围、严格归档时限,做到反映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勘测设计等基础业务工作的科技文件材料按年度、在第二年上半年完成归档工作;各专业项目产生的科技文件材料,在项目实施完成后三个月内完成归档工作;重要仪器设备的随机文件材料,在安装调试或开箱验收后一周内完成归档工作;项目鉴定或验收形成的文件材料,在鉴定或验收后一个月内完成归档工作。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系统或本单位科技档案分类方案,全面管理电子档案,还应做到整理录音、录像、照片等声像材料时,应注明材料反映的事由、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及作者等内容,重要的电子文件归档时,应形成相应的纸质文件材料一并归档。这些电子数据归档后,成为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分步骤进行馆(室)藏实体档案的数字化转化 馆(室)藏档案数字化是指将本馆(室)藏档案信息资源如纸质档案、缩微胶片及电子出版物、特色数据库等进行数字化处理,根据需要到单位局域网,成为数字化信息资源。由于有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各级水务机构馆(室)藏量巨大,应区分档案密级、开放时限、利用价值不同,决定数字转化的时间和工作范围。工作实践中,我们首先对保管期限为“永久”的档案进行全文扫描,其次对利用率和利用价值都比较高的定期保管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最后将所有库存档案的目录录入数据库,实现全部科技档案目录的计算机检索。这样既节约了有限的资金,又使档案人员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效的信息化建设中。科技档案数字化工作量大,仅依靠档案工作人员的力量必然延长工作周期,可考虑抽调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必要时也可选择专业水平高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公司,采用数字化外包方式完成历史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3.4 依规范科学保管水利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形成以后,必须对其进行科学保管。(1)库房管理要落实“七防”标准,保证数字化档案的实体安全。由于数字信息的载体是以光盘或磁盘等磁性物质为主,对温度、湿度保管限制和防光、防尘、防辐射、防污染的要求更高,存放时应远离强磁强热,并与有害气体隔离;不能挤压、磨擦、摔打;同时还要防止盘片沾染灰尘和污垢,避免阳光直射。任何工作上的疏漏都可能造成载体上的信息遗失、受损。(2)提高技术控制,保证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安全。为防止人为地修改变造,归档载体首先要做防擦写处理,确保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其次要有数字档案备份。数字资源必须定期复制到新载体,检查信息资源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使数字信息的遗失降到最低限度,保证信息资源的可使用性,提高水利科技档案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综上可知,加快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各级水利档案机构必须从实际出发,尽快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信息数字化、信息存储海量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信息利用共享化,有效地提供利用,充分发挥档案固有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
网教毕业论文:基于互联网的分层多元化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模式研究 摘 要: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环节存在质量评价标准不完善、配套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方法陈旧,过程监管不到位、质量评价与反馈主体单一等问题,提出通过制定“对接产业、服务产业”的各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标准、完善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系室三层管理监控、依托信息化平台搭建以学校、企业、教育职能部门相协调的多元评价、反馈体系等多途径构建分层多元化的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实现高职毕业设计“管理规范化、监控过程化、评价标准化、反馈多元化”,确保毕业设计及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 分层多元化 毕业设计 教学质量监控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实践教育是根本出发点。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教学进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已成为上级教学主管部门衡量高职院校教学水平优劣的一项关键指标。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毕业设计工作的越加重视,各高职院校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但目前为止,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毕业设计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现状,找出质量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完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对保障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不完善。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成绩仍采用校方主导的毕业设计成果评价模式,采用以答辩成绩为主的毕业设计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已难以对高职教育毕业设计质量作出公正科学的评价,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求 2.毕业设计配套管理制度不健全。高职院校虽大多有独立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但缺乏专项的毕业设计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度,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的情况时有发生。 3.毕业设计监管方法陈旧,过程监管不到位。毕业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教学,它具有环节多、任务重、综合性强等特点,且大多与顶岗实习结合实施,传统的面对面监管无法涵盖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部分环节指导教师无法掌控学生的具体情况。 4.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与反馈主体单一。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毕业设计成果质量的评价反馈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答辩教师等高校教师为主体的反馈意见,缺乏行业、企业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反馈意见。 针对目前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各高职院校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大环境下,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急需重视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强化企业、行业、教育职能部门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因而急需制定一套相对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模式,让毕业设计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质量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二、基于互联网的分层多元化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1.分专业制定和完善基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的各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标准》 毕业设计为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的专业必修课,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极其重要的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的直接检验[1]。各专业需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标准》,对毕业设计各环节含课题选择、实施流程、技术规范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毕业设计课程标准》一般包含课程概述、教学目标、教学安排与组织、选题、考核标准与方式、课程实施条件等。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色补充相关内容,建立对接产业、服务产业,规范、专业、可行的毕业设计课程标准。 2.构建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分层管理体系 全校毕业设计工作在主管教学副校长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学校教务处负责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全面指导以及有关制度和规范的制订,负责对毕业设计工作总体的管理、监督和评估。学校成立毕业设计工作专项领导小组;各学院建立毕业设计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对本学院毕业设计工作并指定专人对毕业设计进行检查,掌握毕业设计质量与进度,协调有关问题;各系部建立毕业设计专项工作执行小组,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工作方案,明确学生设计要求及评价标准,组织实施毕业设计。 3.依托互联网强化分层多元化过程监管 教务处与各院系均要做好毕业设计过程中各环节的检查工作,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采用自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相结合,对毕业设计前期安排、中期实施、后期总结等各阶段进行过程管理和督查,并及时公布各阶段检查和抽查结果。同时学校、学院、系部、指导教师、学生均可依托世界大学城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毕业设计专栏,展示毕业设计各阶段的进展和成果,突破时空的制约,及时进行指导、沟通和反馈。教育职能部门对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作和成果进行专项检查,开展高职毕业设计相关专题研讨,全面评价各高校毕业设计工作,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促进各高校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4.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 逐步推行毕业设计“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鼓励指导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任务。加强学生、学校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三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学生毕业设计进展和质量。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评价以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成果为依据,需综合校内外指导教师的评阅结果和行业企业专家的评阅、答辩意见。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学生是否完整地执行毕业设计实施计划,成果评价主要考核其科学性、规范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答辩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对设计任务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完善学校毕业设计质量反馈机制,除学校指导教师、答辩专家等高校教师为主体的反馈来源外,结合行业、企业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专项抽查的指导反馈意见,形成校、企、政多方联动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全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是高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岗位综合能力基本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2]。本文通过制定“对接产业、服务产业”的各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标准、完善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系室三层管理监控、依托信息化平台搭建以学校、企业、教育职能部门相协调的多元评价、反馈体系等多途径构建分层多元化的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实现高职毕业设计“管理规范化、监控过程化、评价标准化、反馈多元化”,确保毕业设计及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使高职毕业设计成果更加符合企业、行业的需求。 网教毕业论文:远程开放教育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 毕业论文是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的教学任务,是综合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一直以来,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在实施该教学环节时多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跟踪管理,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于管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采用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设计开发了一个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用户管理、毕业论文题目管理、选题管理、论文上传与下载、成绩管理等功能。经测试,该系统不但规范了毕业论文选题和管理过程,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毕业论文 管理系统 ASP 远程开放教育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所建立的具有双向交互功能的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普及化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环节中,毕业论文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各个院校的校园网络的日益完善,各远程教育院校已广泛采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课程教学,但采用网络平台进行毕业论文指导环节的目前来看还比较少,基本还是采用传统面授的指导模式。为了提高该教学环节的工作效率,打破传统的面对面毕业论文指导模式,本文设计了一种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经过实践,该系统可以为学生、教师、班主任和管理员提供一个交互平台,规范了教师、班主任及管理人员在论文指导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学生、班主任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1 系统分析 本系统是根据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简称电大)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实际,涵盖了学生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实现了学生分组、论文选题、毕业论文相关文档的提交与管理以及成绩统计与管理等功能。 1.1 系统需求分析 该系统是针对地市级电大毕业论文管理的现状,坚持“以服务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解决论文辅导具体业务的网络化与自动化,达到利用该平台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提交、指导、评价与查询等具体业务的自动化管理目的,为支持电大师生网上非实时毕业论文辅导教学活动提供了互动平台。该系统主要针对地市级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因此用户群主要定位有四种,分别是系统管理人员、班主任、学生和指导老师。系统管理人员主要是完成系统数据维护、各类用户权限的分配、系统安全维护等。班主任主要是负责学生分组、督促与查看学生论文进度情况、统计班级论文完成情况和沟通联系学生等。学生主要是根据时间节点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论文初稿的提交、查看指导老师的评语、修改论文、提交终稿等。指导老师主要是布置毕业论文选题、审核选题、跟踪查看学生论文、写出修改意见与评语、给出论文成绩等。由于针对的是四种不同类型、不同权限的用户,因此该系统必须具备友好的用户界面、简单的操作流程和专业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使系统的所有使用人员经过简单的业务培训就能很好地得到应用。 1.2 业务流程分析 地市级电大毕业论文工作的一般业务流程是:教学管理部门(教研室)毕业论文指导任务;毕业班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进行分组并分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与班主任组织学生开会并毕业论文选题范围;学生进行选题;指导老师查看选题并同意撰写初稿并提交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审核,这样反复几次后,最终定稿,并给出初评成绩。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整个流程的监管。鉴予此,本系统的主要工作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1.3 总体功能分析 设计开发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目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解决师生论文辅导存在时空矛盾的关键问题,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强大的管理统计功能对论文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提高师生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的调研过程中发现,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主要涉及学生管理、论文选题、论文提交、论文评价、论文查询与统计等几个方面。根据这几方面数据管理上的需求,把系统分以下几个模块:系统用户管理、学生分组管理、选题管理、论文文章管理、成绩管理。系统总体功能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系统用户管理:用户分为管理人员、班主任、教师和学生。每个用户根据自己的角色拥有不同的权限。例如管理人员和班主任可以查看每个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进度。指导老师只能查看自己所指导学生的进度和相关信息等。该功能模块就是实现对各种不同权限用户的管理,如输入与修改用户基本信息等。 学生分组管理:这个功能主要是针对班主任的。班主任根据教务部门的要求按照学生人数和指导老师的数量进行学生分组,指定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之所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指定指导老师,是为了便于教学部门监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论文指导工作。 选题管理:该功能模块是实现毕业论文题目的与查看、选题查询、学生选题、更改选题、审核选题等功能。毕业论文题目可以由指导老师进行并限定选题人数,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命题由指导老师审核。经审核后毕业论文题目进入指导老师的选题库,该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都可以查看并进行选题。当学生选题人数超过毕业论文限定选题人数时,就要求指导老师要进行筛选,并指定学生进行重新选题。 论文文章管理:本系统采用上传与下载的文章管理方式来实施论文指导过程。具体实施方式是学生上传文章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查看并下载文章,然后指导老师线下评阅文章并在文章中标注修改意见,然后把标注有修改意见的文章上传给指导老师,重复该过程直至论文定稿。 成绩管理:该模块主要是实现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分、并录入或修改学生成绩,按照指导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小结的录入等。 辅助交流管理:该模块主要是实现指导老师信息的、学生提问、老师答疑、师生互动讨论等功能。 2 系统主要模块实现 本系统是基于ASP三层架构进行开发的,前端开发工具采用HTML+CSS+JavaScript,后端开发工具采用,整体开发环境为ASP+IIS6.0+Access2003。操作系统是Windows server 2003,服务器采用其内置Web服务器IIS6.0。系统客户端通过IIS6.0与ASP应用程序进行联接。底层数据库系统开发采用Access2003,因为Access2003与Windows操作系统系统及ASP环境之间具有很好的兼容性。 2.1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 本系统涉及到多个用户,每个用户拥有不同的权限,管理员用户具有最高权限,包括所有设置、创建编辑所有用户权限。不同权限用户登录系统后产生的界面不同,因此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非常重要。本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是:给每张表每个模块赋予一个ID,并根据用户权限把ID写入用户数据信息表字段中,当用户登录系统时,先读取用户数据信息表,然后根据数据表中的字段里所包含的ID号来显示相应的用户管理界面。 2.2 选题管理模块实现 选题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我的选题列表、添加选题、批量导入选题、选题确认修改、导出我的选题和所有选题构成。我的选题列表主要列举出可供选题的题目和相关选题细节,并供学生进行选题;添加选题主要是实现教师或学生添加论文题目,教师可以批量导入或导出选题信息,而学生只能添加一个自己的选题并选择所添加的选题。添加选题界面如图3所示。 2.3 文章管理模块实现 文章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文章上传与文章下载功能。文章上传功能可以实现将文章上传给指定某个用户,如图4所示。例如,当指导老师点击文章上传按钮时,会显示该指导老师所指导的所有学生,然后可以选择某位学生,把文章上传给该学生。文章下载功能可以实现定位下载功能,例如点击文章下载,会显示所有该指导老师所指导学生上传的文章,点击某篇文章就可以下载该文章。 2.4 成绩管理模块实现 成绩管理模块主要有录入初评成绩、录入评审成绩、指导小结和查询导出功能。录入初评成绩是指导老师根据指导论文的质量给学生录入定稿成绩;录入评审成绩是指定的评审老师对学生论文评定成绩进行评审,并录入评审成绩。指导小结是供指导老师填写小组的指导小结;查询导出是实现查询或导出所选学期、所选班级的全部指导论文。 3 结束语 远程教育网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是为了解决电大学生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遇到的工作效率低、交互性差、时空矛盾严重等问题,而采用ASP+IIS6.0+Access2003等技术设计开发的一个非常实用的管理系统。通过学校近几年的使用,该系统能够实现多班级选题管理的具体化、直观化、规范化,指导论文的网络化、合理化和公开化,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与指导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极大地提高了毕业论文指导的工作效率。 作者单位 梅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广东省梅州市 514021 网教毕业论文: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的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摘要:在探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校企合作探索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提出改革方法和措施,同时结合网络工程专业实施毕业设计改革的实际案例,说明实施改革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网络工程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业化素质。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0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个全新课题,相对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经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更强的工程实践和管理素质,将成为网络工程领域的佼佼者。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对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也是网络工程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毕业成绩以及学生能否获得学位,而且对学生毕业后能否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具有较大影响。同时,毕业设计质量也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普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的矛盾、毕业设计选题的局限性、毕业设计师资不足以及过程管理与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网络工程专业对于毕业设计的要求。如何通过实施“卓越计划”改进和提高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真正达到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目标,需要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自身3方面的共同努力。 1 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不够规范,在一些主要环节上存在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问题。学校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不予监控或监管不严,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报酬又很低,加上学生由于忙着找工作和考公务员等,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不主动联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不经常联系甚至联系不到学生,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指导不够,最后只是在设计质量和论文写作上把关,导致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下滑。 2)指导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存在指导不到位和放松要求的问题。在分配毕业设计任务时,每名教师一般会指导3~5名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学生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或设计内容的难易程度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还存在过宽、过大、过难、过虚、工作量不足、与专业方向不一致、应用性不强、重复率高、更新率低等问题。 在论文评阅和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中,有时指导教师出于不影响学生就业的考虑,加之毕业生数量多、答辩任务重、学校在制度上对答辩的监督力度不够等原因,就会对学生放松要求,以致出现答辩流于形式、走过场以及评分结果不客观等现象。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学生的侥幸心理,认为不好好作毕业设计也能蒙混过关。 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不了解,导致主观思想上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本科学习的最后阶段,这个时间段也是学生就业的高峰期。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市场和各类招聘会上,对毕业设计没有很上心;更有甚者,有少数学生对于毕业设计敷衍了事,采取网上下载、改头换面、抄袭甚至雇佣“”等方式,以达到顺利毕业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校教学管理不严、教师指导不认真、学生主观不努力等原因,导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低下,从而影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2 面向“卓越计划”的毕业设计改革思路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卓越计划”试点学校。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下,网络工程人才培养采用“3+1”的培养方式。具体来说,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大学前3年在学校集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学校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后期发展潜力;最后1年在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学校重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顺利工作的综合素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始在2008级学生中开展试点,在其大学本科阶段的第6个学期末组建“卓越计划”试点班,挑选约一半的学生参加“卓越计划”培养,另一半学生则按照传统模式培养。在“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中,教师除了改革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外,还对实践教学尤其是毕业设计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实践。 由于参加“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就采取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合作的方式,对毕业设计一些关键过程进行改革并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包括选题、开题、项目设计、答辩、毕业设计总结与反馈阶段。 1)选题阶段。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环节,指导教师在拟定毕业设计题目时既要考虑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能力培养和企业对于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学校落实参与合作培养的企业,与合作企业一起确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校企双方共同把关,保证毕业设计课题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企业导师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通过深入沟通交流,了解彼此对于毕业设计的意见和设想,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以企业工程实践案例为背景,共同为学生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和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设计的选题。 2)开题阶段。 学生在选定毕业设计题目以后,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了解项目的背景和需求。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并设计资料和项目信息,按照学校的规范共同为学生提供毕业设计任务书,引导学生认识毕业设计的基本过程,指导学生理解毕业设计题目的含义及具体的设计内容。 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源检索与搜集相关文献,向学生布置任务并定期检查。企业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工程项目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让学生熟悉企业工程项目开发的规范和流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帮助其积累工作经验;让学生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规范和相关要求,独立完成包括文献综述及方案论证等内容的开题报告,参加学校组织的毕业设计开题答辩。 3)项目设计阶段。 项目设计阶段是学生在企业接受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项目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实现、测试与维护等环节。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指导任务由企业指导教师承担,院系要组织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到企业监管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检查学生前期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检查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进程是否与开题报告规定的一致、毕业设计内容是否充实以及文档的完成情况等;同时,学校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给每个学生评分,评分结果按照10%的权重计入毕业设计的总成绩。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将毕业设计论文发给校内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就论文的内容和格式及时向学生反馈,以便学生在返校之前基本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 4)答辩阶段。 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是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给出毕业设计成绩和参考意见。对于参加“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由学校专家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学生在进行正式答辩前,其毕业设计成果必须经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审核,若有任何一方不通过,该学生就不能参加答辩。 在答辩过程中,学生通过PPT和现场演示方式汇报其在企业实习阶段进行毕业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成果,答辩委员会审查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是否完成、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以及毕业论文是否符合学校规范和相关要求等,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企业评价、总结报告与毕业论文的质量等分别给学生打分,最后按照加权方式计算得到学生的最终成绩。 5)毕业设计总结与反馈阶段。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逐步改进和完善的工程,对于面向“卓越计划”的毕业设计改革过程,学校要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发现的问题及不足,吸取企业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改进毕业设计培养方案。 3 面向“卓越计划”的毕业设计实施案例 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下,目前学校已与哈尔滨、大连等地的多家知名IT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10余个产学合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覆盖网络工程系统设计、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等多个专业方向,为实施面向“卓越计划”的毕业设计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参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企业名单见表1。 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以2008级和2009级部分学生为对象进行毕业设计改革。试点学生在大四进入企业实习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及企业招聘的有机结合。 4 结语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网络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坚持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软件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以企业中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研发人员和学校专职教师为联合指导教师,他们根据关键技术凝练出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毕业设计题目,让学生在企业中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工程项目。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达到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业化素质的目标。 网教毕业论文: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基于对我国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背景、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对其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等内容进行阐述。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网络课程 五环节 教学模式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创建的背景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其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认证的重要依据。 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效果并不令人乐观,原因主要有:第一,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年,与毕业实习同时进行,工作压力较大,且学生散布在全国各地,面对面辅导难以实施。第二,指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偏大,经验缺乏,再加上学院在这方面对教师们的培训偏少,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第三,传统的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已经落后于数字化时代的教学方式,过程监控手段落后,质量控制效率较低。这就需要我们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能解决远距离教学指导、教学资源零散不便共享、教学信息传播不畅、教学经验传承受限、教师队伍年轻、教学监控管理困难等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专门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因此,创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之一。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 “模式”来源于英文单词“model”。通常被翻译为“模型”、“样式”或“典型”等。“模式”一般指研究对象的理论的逻辑框架,或是指某种实务的执行标准或模仿的样式,体现系统中各要素最优化配置的设计思路和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体系,具有标准型、规范性、普遍性等特征。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活动程序则突出教学模式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结构指其包含的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及其之间有规律的联系。 根据学院的需要、高职学生的需要、实践环节教学的需要以及高职实践教学规律,笔者创建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见图1)。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五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等理论指导下创建。在构建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网络环境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配置教师队伍、改革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进行系统培养。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是,学习不是灌输的,而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构的。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积极地建构和改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是建构和互动的过程,学习需要真实环境,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的经验有关,学习者应自己规划课程学习,学习者的互动、反思和协作在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为高职实践环节创设一个互动、交流、协作、反思的教学环境。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的学习”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把发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看作为教学的基础,将自我实现和追求自由作为教育教学目的,让学生自主选择有生活意义、实践意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内容,认为学习即“自我主动学习、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主动的学习过程,最有效的学习是学会如何学习。教育的目标即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及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学校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自由、受到尊重的良好学习条件,将学生置于真正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构架科学的网络课程即自主、自由、有意义学习环境的创设,是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课程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巩固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教学目标分解表述如下: 1.专业能力:较强的阅读、写作能力和文献处理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查阅及综述,数据分析,论文及设计(实验)方案撰写等环节,完成专业对应岗位的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初步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的能力;掌握综合运用所学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方法,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能力,解决所学专业领域综合应用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社会能力: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服务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奋严谨、团结协作的优良工作作风。 3.方法能力:计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三)操作程序。毕业设计(论文)通过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分析、根据高职实践教学环节的自然顺序和安排,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安排,明确实施主体在各个环节中任务及关系(见图2),此模式分五个工作环节,教师、学生平行推进,教管穿插监管。 1.动员面授环节。此环节是毕业设计(论文)实践工作实施启动的第一步,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识,知道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明确要达到的目的,清楚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历哪些过程,如何使用课程网站(如何注册、查询信息、提交信息、与老师学生交流、协作、获取帮助等),如何利用网络课程提高学习效率,如何选题,如何检索文献,如何编辑毕业设计(论文)格式文本等,如何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阅读已经毕业的学生的作品范例。面授讲解演示、案例分析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准备。 2.选题开题指导。选题开题对于高职生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鉴于选题的重要性,在此阶段有必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方向拟定参考选题、组织小组讨论、参照毕业生选题先例、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选题方法细化指导、制作开题报告模板及开题报告写作向导、反复与学生商讨修改等,一步一步地为学生成功选题和开题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架。 3.作品创作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作品创作含设计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成果。首轮指导,教师为学生的文章整体结构、基本立论及研究方法把关。第二、三轮指导,教师重在对学生的重要论据及数据获取的途径及准确性进行审核。第四轮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对文字进行精加工,对文本格式进行编辑,准备交稿。 4.应用价值检验。学生将毕业设计(论文)交企业方实习导师、实习单位领导或业内专家,征求一线专业人士、专家的修改意见,检验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5.作品评价考核。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在三个层面展开。突出实用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尤其是对学生的创新制作成果、发明专利成果、学术论文成果等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支持,提高学生创新创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校级层面。主要强化检查与评估功能,通过查询网络课程数据,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学督导部门联合开展工作。(2)系及专业级层面。承担主要的管理功能,针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施方案,并在网络课程上,对选题、指导、考核、成绩评定环节作出具体的规定,有效组织教师做好过程性指导工作、组织系(或专业)教学小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审评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制定完整科学的管理规定,确保各项举措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调动学生、教师、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强调对指导教师(含校内专职指导教师与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管理监督。(3)指导教师层面。利用网络课程完成学生的过程性指导,从选题开题、设计实施、论文写作、平时表现、作品质量、原创程度、成果及获奖、企业反响、设计成果展示或论文答辩等多个方面指导学生,使他们达到预期目标,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五环节”教学模式实施条件。由于在网络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使毕业设计(论文)课程顺利实施,必须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学生分别进行面对面的集中培训,使师生清楚了解整个实践环节的过程和要求,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时间要妥当安排,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实施流程(见图3)要清晰可控。网络环境要不断优化,并随时提供客户服务工作。 (五)师生、企业专家角色 1.教师角色。(1)服务者、导师:通过网络课程及其他沟通方式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各种服务,在选题、写作、质量把握、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2)学习同伴:通过网络课程与学习同伴交流、协作,一起解决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过程遇到的问题。 2.学生角色。(1)主动参与者:探索毕业设计(论文)课程信息和网络教学环境。(2)建立联系: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学习意义。(3)实践应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中,并将自己的作品在网络课程上。 3.企业角色。(1)协作者:面对面协助实习生解决工作中,通过网络课程的协作合作功能指导毕业生有效解决在毕业设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2)检验者:在工作中试验、检查实习生毕业设计(论文)作品中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行性。(3)指导者:从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角度指导帮助实习生完善毕业设计(论文)。 (六)教学评价。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教学环境为过程性教学评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评价内容全面、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一)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整合了先进的课程理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优化了教学内容,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密切将课程教学和职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研究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实施使课程教学更规范化,操作简单,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增强,有效减少了课程教学中的重复劳动,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课程教学革新方面,更有效地发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三)提升教师研究水平。在“五环节”教学模式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项目全体人员学习课程开发理论、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调查研究各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其未来走向,学会科学评价教学和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均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在某学院旅游大类、商贸大类专业4届学生中实施,通过对2011届、2012届涉外旅游、会展管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进行对比后发现成绩总体上有明显的提高(见表1)。可见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对教学改革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共享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它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的、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结合就业实际的、理论学习和工作真实任务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下进行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将高职教育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课程化,充分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提高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网教毕业论文:高等网络教育毕业生学习需求调查研究 一、概述 截止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简称“网上人大”)已有毕业生近8万人。对于多数毕业生而言,伴随着学历教育的终结,他们将如何开展继续学习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下,“网上人大”开启了“毕业生服务工程”。为了向毕业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与支持服务,“毕业生服务工程”项目组开展了毕业生学习需求调查。 在“毕业生服务工程”中开展毕业生需求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这将有利于教师根据不同毕业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与支持服务,对于毕业生、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教学资源与服务的有效推广具有积极意义。本次毕业生学习需求调查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对网络教育毕业生继续教育需求现状的实证研究,探讨如何把网络教育的价值引入到网络教育毕业生的继续教育实践中。根据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评估毕业生对“毕业生服务工程”17个子项目的需求水平;二是分析“毕业生服务工程”不同细分用户群体及其特征,研究不同细分群体特征与学习需求的关系;三是分析评估“毕业生服务工程”有效的传播方式与途径;四是提出“毕业生服务工程”的实施改进建议。本研究以“网上人大”201209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络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263份。 二、主要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所设计的17个服务项目中,各项目的需求程度分布在3.36-4.36分之间(5分制),总体均值为3.87分。毕业生对学习资源的需求程度较高于对互动交流的需求。其中,毕业生对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辅导课程的需求程度最高。2.研究中利用多重对应分析法揭示出,教育支出、学历层次、专业、年龄段、工作满意度等几个变量与对“毕业生服务工程”的需求水平有一定联系,而性别和月均收入两个变量与和需求水平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在“毕业生服务工程”重点用户定位时,年教育支出在1000元以上、专业为工商管理或会计学等类别的毕业生可以作为较为重要的用户群体。3.相对而言,30岁以下、以及36-40岁年龄段的毕业生是“毕业生服务工程”较为重要的用户群体。4.调查表明,对于“毕业生服务工程”相关资讯,毕业生对手机短信的接受比例最高(占73.3%),另外E-mail、QQ群通知也是毕业生比较欢迎的传播渠道。 三、实施建议 “毕业生服务工程”的实施改进建议:1.重视并启动毕业生服务专属网络平台建设,可对该平台命名为“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校友网”,以此平台为依托实施毕业生的终身网上学习、职业发展以及互动交流的促进计划。2.向毕业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开展在职进修项目。校友网设置“学习资源”、“研修项目”等重点栏目,其内容选择应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实际需求,针对他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提高的能力来丰富完善这些知识资源,或提供相应研修项目。3.提供校友交流平台、促进互帮互助。校友网中的交流栏目设置有线上“校友社区”、“校友会刊”,毕业生可以利用平台中这些栏目提供的论坛、电话、QQ群、微信、微薄等多种渠道,开展线上交流。除了线上栏目,毕业生还可以通过“活动组织”栏目举办线下的专题活动,引导更多毕业生进行交流,在经验、资金和人脉资源等方面提供相互支持。4.提供全方位的职业发展服务体系。校友网设置“职业发展”栏目,为毕业生进行一系列的职业评测与专业化诊断,进而为他们提供学习地图(Learning Map),即以职业技能发展为主轴而设计适合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学习课程。5.针对目标用户群体进行有效推广。校友网可以在毕业程序的办理过程中,向每一位毕业生发行特制的“校友终身网上学习卡”,宣传推广“校友终身网上学习计划”,介绍校友网的内容和意义,鼓励毕业生登录使用校友网。校友网也可以向其他相关社会群体进行推广,比如面向成考生、自考生,大型企业,或其他团体性的教育机构(如高职院校)等。 网教毕业论文:高等网络教育毕业生学习需求调查研究 【摘 要】 本文以网上人大201209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了网络毕业生的学习需求调查研究,评估了毕业生对“毕业生服务工程”各项目的需求水平,进行了“毕业生服务工程”的用户群体细分,并探讨了不同细分群体与学习需求的关系,分析了“毕业生服务工程”有效的传播方式与途径,最后提出了毕业生服务工作的实施改进建议。 【关键词】 网络教育;毕业生;学习需求;调查研究 截至2010年,全国已累计招收网络本专科生1000多万人,毕业学生600多万人[1],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以下简称“网上人大”)的毕业生也已接近8万人。对于多数网络教育毕业生而言,伴随着学历教育的终结,他们将如何开展继续学习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构建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网上人大”于2011年2月启动了“毕业生服务工程”项目,陆续向毕业生开放了多项优质学习资源,并定期开展毕业生回访和组织毕业生活动等工作,初步奠定了向毕业生提供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的坚实基础。为了向毕业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与支持服务、进一步扩展其学习视野以利于职业提升,“毕业生服务工程”项目组开展了学习需求调查。本次调查基于毕业生自身的职业与学习现状,探究他们对网络学历教育后继续学习的认知和需求,为“毕业生服务工程”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概述 所谓需求,是指个体对内外环境客观要求的反映,是个体的一种缺失状态,表现为个体的倾向性。需求的对象和内容可能是人体生理所需的某种基本物质,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因素,如知识、技能、成就、声望等[2]。学习需求(Study Needs,SN)也是需求的一种,它可以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前者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习者知识或能力的需求,后者指学习者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3]。学习需求给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动力,是学习者在漫长和枯燥学习过程中坚持下来的一种力量[4]。在“毕业生服务工程”中开展需求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探索网络继续教育的多元化模式,有利于教师根据不同毕业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与支持服务。对于毕业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教学资源与服务的有效推广也有积极意义。 本次学习需求分析的重点是通过对网络教育毕业生继续教育需求现状的实证研究,探讨如何把网络教育的价值引入到网络教育毕业生的继续教育实践中。根据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① 评估毕业生对“毕业生服务工程”17个子项目的需求水平;② 分析“毕业生服务工程”不同细分用户群体及其特征,研究不同细分群体特征与学习需求的关系;③ 分析评估“毕业生服务工程”有效的传播方式与途径;④ 最后,结合已有经验,提出实施“毕业生服务工程”的改进建议。 本研究以“网上人大”201209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络调查共收到调查问卷1777份,经过整理得到有效问卷1263份,有效率为71.07%。研究中利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在1263份有效样本中,男生有486人,占38.5%,女生有777人,占61.5%;年龄分布在19-60岁之间,平均年龄32岁,26-35年龄段的毕业生较多,占55.9%;学籍批次涉及200509-201003中的10个批次,其中201003批次的毕业生最多,占63.3%,学籍越早的毕业生样本越少;样本共涉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文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9个专业,其中金融学、工商管理和会计学的样本数量较多,均超过200人;在起点层次方面,专科起点本科最多,占51.9%,其次为高中起点专科,占43.5%,高中起点本科和本科二学历样本所占比例很少,分别有2.5%和2.2%;在服务站点分布方面,样本共涉及103个站点(含考点),其中北京服务中心、辽宁省电视大学服务中心和上海服务中心等几个站点的样本量较多。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毕业生服务工程”子项目需求评价 在所设计的17个服务项目中,各项目的需求程度分布在3.36-4.36分之间(5分制),总体均值为3.87分。需求程度较高的项目有提供实用的技能培训课程、提供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网络课程、提供数字图书馆和数字论文库等网络学习资源等;需求程度较低的项目有订阅电子刊物、宣传报道毕业生事迹、智能手机推送课程资讯和内容资源等(详见表1)。 表1 毕业生对服务工程各项目的需求情况 [需求项目\ 频数(个)\ 均值\ 标准差\ 提供实用的技能培训课程\ 1255\ 4.36\ 0.74\ 提供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网络课程\ 1257\ 4.2\ 0.8\ 提供数字图书馆、数字论文库等网络学习资源\ 1259\ 4.1\ 0.84\ 开放学院各专业学历教育网络课程\ 1258\ 4.09\ 0.83\ 提供学历课程导学与答疑\ 1253\ 4.07\ 0.84\ 提供更高层次学历教育\ 1263\ 4.05\ 0.89\ 英语辅导,主要指口语、写作等实用英语\ 1256\ 4.05\ 0.93\ 提供学术讲座、财经大讲堂等视频资源\ 1251\ 4.02\ 0.87\ 推送职业发展资讯等实用资料\ 1251\ 3.99\ 0.83\ 持续开展毕业生交流活动\ 1250\ 3.77\ 0.87\ 组建毕业生网络交流社区\ 1256\ 3.76\ 0.89\ 组建校友QQ群\ 1253\ 3.71\ 0.9\ 提供校友通讯录\ 1249\ 3.69\ 0.94\ 毕业生回访,包括电话、短信、E-mail等\ 1246\ 3.57\ 0.88\ 提供智能手机客户端课程资讯和内容资源推送\ 1245\ 3.51\ 0.99\ 宣传报道毕业生事迹,包括职业发展情况\ 1254\ 3.43\ 0.94\ 订阅电子刊物\ 1257\ 3.36\ 0.92\ ] 由调查数据看出,需求程度较高的几项均为学习资源,需求程度较低的项目均为互动交流服务,学生对学习资源的需求程度较高于对互动交流的需求。在所有17个服务项目中,毕业生对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辅导课程的需求程度最高,这两个项目可以优先、重点给予满足。 2.“毕业生服务工程”用户群体细分 毕业生对服务项目的需求程度不同,不同需求程度的毕业生可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多重对应分析法(最优尺度分析)可以利用分类的特征变量来揭示毕业生特征与需求水平之间的关系,由此绘制的对应分析图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需求水平的毕业生具有哪些特征。以需求水平、年龄、性别、专业、层次、工作满意度、收入、教育支出等作为属性,进行多重对应分析,得到对应的分析图(如图1所示)。根据对应分析图对结果进行判断,其基本原则是:落在由原点(0,0)出发接近相同方位及图形相同区域的同一个变量的不同类别具有类似的性质;落在原点出发接近相同方位及图形相同区域的不同变量的类别间可能有联系。 按照上述原则,从对应分析图可以看出,不同需求水平的毕业生在多个属性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主要体现在:① 需求水平很高的毕业生与年教育支出1000-3000元和专科起点本科有较为密切的联系;② 高中起点专科、年教育支出在3000元以上、工作比较满意、专业为工商管理或会计学的与需求水平较高有较为密切的联系;③ 专业为金融学、年龄为26-30岁的与需求水平不高有联系;④ 性别和月均收入两个变量与需求水平没有密切的关系,不同性别、不同月均收入水平的毕业生对“毕业生服务工程”的需求是分散的。由此可见,教育支出、学历层次、专业、年龄段、工作满意度等几个变量与对“毕业生服务工程”的需求水平有一定联系,而性别和月均收入两个变量与需求水平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上述数据看出,在“毕业生服务工程”重点用户定位时,年教育支出在1000元以上、专业为工商管理或会计学等类别的毕业生可以作为较为重要的用户群体。 3.“毕业生服务工程”用户年龄差异比较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毕业生,他们对“毕业生服务工程”的需求水平大体上呈现了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36-40岁除外)。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符合现实的,年龄越大的毕业生,他们已经在过去的岁月里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人脉资源,因而相对于低年龄组别而言他们对知识和经验的需求水平相对较低。36-40岁组别之所以相对相邻年龄段需求水平相对偏高,可能是他们在这个年龄段的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方面面临更多的压力,需要更上一层楼,因而学习需求要偏高一些。由这些数据看出,30岁以下和36-40岁年龄段的毕业生相对而言是“毕业生服务工程”较为重要的用户群体。 图2 不同年龄段毕业生对服务工程的整体需求对比 4.“毕业生服务工程”的传播方式 对于“毕业生服务工程”相关资讯,“毕业生更愿意接受哪些传播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手机短信的接受比例最高,占73.3%;其次是E-mail,占56%;QQ群通知也是毕业生比较欢迎的传播渠道,比例为42.5%;网站通知比例较低,占29%;微博的比例最低,仅占8.6%。可见,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网络通信形式还没有被更多的毕业生使用或认可。除了上述方式之外,毕业生还提及电话通知,尽管这种方式成本较高但却有着较高的效率,可以在较为重要的毕业生活动中使用。 三、关于推进“毕业生服务工程” 的思考与建议 1. 重视并启动毕业生服务专属网络平台建设 目前,“网上人大”的“毕业生服务工程”已经开放了多项资源并提供了相应的支持服务,但是还没有独立的网络平台(和在校生混杂一处),不利于毕业生服务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为了给毕业生的交流和学习及教师的支持服务带来便利,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毕业生服务工程”二级网站(或专栏),可对该网络平台命名为“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校友网”(或“网上人大校友之家”、“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校友分会”等),以此平台为依托实施毕业生的终身网上学习、职业发展及互动交流促进计划,具体栏目可设置“通知公告”、“校友风采”、“活动组织”、“校友社区”、“校友通讯”、“学习资源”、“研修项目”、“职业发展”等几个栏目(栏目设计如图3所示),将各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给有需要的毕业生,将毕业生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毕业生之间的共享,促进互帮互助。 图3 校友网网站栏目设计 2. 提供“学习资源”和“进修项目”,学习资源建设注重实效 学习资源是校友网的核心,也是吸引毕业生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毕业生对学习资源,尤其是实用的技能培训课程、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数字图书馆、数字论文库等方面的需求程度最大。其他项目,比如在职研究生项目等也有较大需求。因此,校友网的“学习资源”和“研修项目”等重点栏目的内容选择应充分考虑毕业生的这些需求,针对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提高的能力来丰富完善这些知识资源或提供相应的研修项目。 3. 提供校友交流平台,促进互帮互助 校友网中的交流栏目包含线上的“校友社区”和“校友会刊”等,毕业生可以利用平台中这些栏目提供的论坛、电话、QQ群、微信、微薄等多种渠道,开展互动交流。除了线上的栏目外,毕业生还可以通过“活动组织”栏目举办线下的专题活动。专题活动可以以地域、行业或学籍批次等划分群体进行举办,引导更多的毕业生融入“校友网”这个大家庭当中,给他们提供增进交流的机会,在经验、资金和人脉资源等方面提供互帮互助。 4. 提供全方位的职业发展服务体系 校友网设计“职业发展”栏目,为毕业生进行一系列的职业评测与专业化诊断,进而为他们提供学习地图(Learning Map),即以职业技能发展为主轴而设计的适合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学习课程。除此之外,“职业发展”栏目还可以包括其他的职业服务项目,比如构建人才库进行职位推介、招聘信息、提供具体的岗位指导实例等。 校友网凭借“职业发展”、“学习资源”、“进修项目”等栏目,建立起毕业生的职业评测与学习成长的完整体系。在该体系中,毕业生可以从某类职业的入门者,顺利成为业务技能熟练、拥有丰富经验的资深职业工作者或管理者。 5. 注重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 作为网络继续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校友网的资源建设需要有充分的准确性、权威性和规模性,才能获得用户认可。因此,校友网要与相关权威机构,比如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专业资源厂商等开展广泛合作。① 与教育资源库机构合作,提供更多学习资源,比如案例库、视频课堂或其他相关数字文献资源;② 与相关移动教育资源厂商合作,为用户提供移动资讯或移动课程资源的推送;③ 与各地辅导学校合作,通过双方的资源互补,合作开展当地线下教育培训项目;④ 与职业教育类网站或门户网站教育频道合作,共建职业发展相关栏目,前沿信息;⑤ 通过与人才招聘网站的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多就业信息。 6. 针对目标用户进行有效推广 校友网可以在毕业程序的办理过程中,向每一位毕业生发行特制的“校友终身网上学习卡”[5],宣传推广“校友终身网上学习计划”,介绍校友网的内容和意义,鼓励毕业生登录使用校友网。 为了更好地助力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校友网也可以向其他相关社会群体进行推广,比如面向成考生、自考生、大型企业或其他团体性的教育机构(如高职院校)等。 网教毕业论文:基于WIKI技术的高职毕业论文网络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针对高职毕业论文写作环节存在的问题,利用WIKI技术构建毕业论文网络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导学、协作写作、提交论文和评价论文的教学设计,对传统的毕业论文写作方式进行改革。 【关键词】WIKI技术高职毕业论文网络课程教学 毕业论文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学生可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利用文献等综合技能。写作毕业论文对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可以通过毕业论文反映出来。 一、当前高职毕业论文写作环节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毕业论文写作环节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毕业论文写作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高职院校一般将毕业论文写作安排在第六个学期,而有些高职院校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第五个学期开始就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分散到全国各地进行实习,教师集中辅导毕业论文写作较困难。同时,学生实习时间长、工作累,学习时间减少,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也相应减少。而且,较多学生认为找到工作才是硬道理,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学生缺乏毕业论文写作必要的知识和能力。不少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安排与毕业论文写作相关的课程,或者仅以几个讲座代替对学生的指导。因此,不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结构、格式以及写作过程可谓一知半解,甚至是一无所知。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大都通过网络下载、书本抄袭等方式东拼西凑成毕业论文。 再次,毕业论文管理不到位。近年来,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出台了不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毕业论文环节的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和规范管理。各高职院校也根据政策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毕业论文管理办法,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但由于缺乏对论文工作的管理经验,管理办法细节或是过于烦琐,或是要求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 针对上述高职毕业论文写作环节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毕业论文教学和管理模式,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二、WlKI技术的特点 WIKI作为一种新型信息交流方式,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逐渐被高校教师运用到教学中。它本质上是一种松散和开放的网络协作方式,以知识共享和构建为目的,蕴涵了建构主义、过程学习、协作学习和反思性学习等先进教育理念。 WIKI技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操作简单。WIKI是一个简单的WEB网站,但使用的标签语言比HTML更简单,降低了对使用者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因此,WIKI比普通网站更容易建立、编辑和维护,教师和学生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就可以顺利使用WIKI。二是具有开放性和协作性。基于WIKI技术的资源管理是开放的、协作的。WIKI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和学生应用WIKI技术可以摆脱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协作的方式,针对某一个主题进行扩展和共创,也可以对自己或者他人添加的条目进行修订。学生在浏览、完善页面的同时,也实现了知识的增长和共享。因此,WIKI环境下的学习,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三是具有可追溯性。在WIKI的网络环境下,成员可以方便地检索到自己发表的内容,并进行管理。此外,WIKI提供了“版本追溯”的功能,能够完整记录学生的思想历程和学习过程,可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管理。 由上述可见,WIKI技术利于师生交流和促进学生进步,应用于高职毕业论文网络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三、基于WIKI技术的毕业论文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WIKI技术的毕业论文网络课程教学过程,应包括搭建网络平台、导学、协作写作、提交论文和评价论文几个阶段,以教学控制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贯穿全过程。 (一)搭建论文写作网络平台。教师需要创立一个以毕业论文为主题的框架分类目录,如关于毕业论文的政策性文件、毕业论文的讲座材料、毕业论文的大纲、毕业论文的进度、优秀案例、毕业论文的评价方法,等等。教师还可以使用视频、音频、演示文稿和Word文档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介绍。无论是辅导教师还是学生进人页面,就可以浏览相关的内容。随着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知程度的提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断地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编辑,平台里面的内容也会日益丰富和完善。 (二)导学。无论是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还是学生,一开始对WIKI的应用及功能都不甚了解,这就需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必要的导学。导学不仅仅是一个教授如何使用平台技术的过程,更是引导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重新进行定位的过程。WIKI的开放性和协作性的特点,强调教师和学生需要通过共同合作完成一项主题的任务。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互相协助,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教师充当了权威的角色,教师是学习材料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只能是服从者和接受者。WIKI让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让学生也能对学习材料进行组织、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对学习成绩作出评判。这也是WIKI和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程的最大区别。 (三)多方协作写作论文。和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指导一样,基于WIKI技术的网络课程也可以对论文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必要的分组,即以教研室或者专业群为单位,设立若干个组。分组有利于组内学生之间进行协助,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和监控。为了便于管理,每个教师安排辅导5—10名学生为宜。由于WIKI的模式是建立在直接的基础上的。所以非常方便进行“头脑风暴”,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灵感。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就论文的选题以及如何选材、如何组织材料发表看法,提出建议并进行修改。组内学生间可以互相协作,甚至还可以进行跨组之间的讨论和协作。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随时查阅教师提供的材料,与任意一个指导教师在平台上进行交流。随着学生对毕业论文认识的提高,学生还可以不断地往平台栏目内增加论文素材,便于同学之间相互查阅和借鉴。因此,写作过程不单单是论文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论文资料库的建立过程。 (四)提交论文。在WIKI平台中,论文提交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过程,学生只要点 网教毕业论文: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毕业论文是成人网络教育本科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对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门的多年实践,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论文写作易出现的问题、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对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及优化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 毕业论文撰写是网络成人继续教育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往往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毕业论文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本科培养的质量与水平。要求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有一定了解,初步掌握论文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描述案例、撰写论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思维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以下“我院”即指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的实践为案例,结合笔者对网络教育本科生多年论文指导与管理的工作经验,围绕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分析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并对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举措提出建议。 一、网络教育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成人学员往往具有较强的学习目的性,学习过程和现实工作或生活问题联系紧密。也就是说,成人往往是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或在生活中发现有再充电的需要,而选择进行继续教育,尤其是便利性较大的网络教育,来学习知识或获得文凭的。因此成人学员往往具有工作体验丰富、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较强、易于沟通,也更易接受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等特点,但同时也因工作、生活或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会出现想走捷径、难以专注和学习积极性不易长期坚持等问题。 二、我院对网络教育成人学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思想建设管理 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并能用规范的学术语言进行表达。成人学员虽然常具有丰富的实践积累,但常因之前教育背景或理论基础欠缺,而不擅长把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尤其不擅长用学术语言进行表达。大部分学生几乎都没有接触过论文写作,听到要完成几千字的论文才能毕业,心里就会有点发怵,不知道要如何开始、从何下笔、如何计划文章结构,因此就需要全方位地进行指导和管理。而且我院本科毕业论文安排的写作周期通常在3~4个月,论文写作周期长,时间跨度大,学生又要工作又要业余学习,若督促不到位,则难以长久坚持。因此,在毕业论文思想建设管理方面,我院做了以下工作:(1)从新生入学、跨入校门开始,我院就通过教学计划和通告等形式告知学生,除了修满学分以外,必须写作毕业论文并通过,让学生对毕业要求有清晰的认知,在思想上早日做好书写毕业论文的准备。(2)毕业论文通常设置在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学期,我院通常提前一个学期就会以多种形式告知学生“即将”启动毕业论文工作。(3)我院专门请有丰富论文指导经验的教师,提前录制“毕业论文写作导学”课件,在启动毕业论文工作时就给学生,以便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一个初步而直观的了解,并且知道写作流程以及学院的各项相关规定。(4)关于写作毕业论文的章程、规定、格式要求、范文、选题参考等,我院在学院网站首页开设“论文园地”专栏,常年开放,感兴趣的学生平时也可以查阅、学习,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启动后,也发动学生到论文园地了解规定、熟知要求、浏览学习范文。(5)毕业论文评定结束后,会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不同等级,被评为“优秀”等级的优秀论文将在学生中公示,且发放证书及奖金,而“不及格”的论文则不能达到毕业条件,需重新申请论文写作,因此,提前公示并通过各种渠道告知我院的相关规定,也便于学生在论文启动之初,就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明了自己的需要以及努力的方向。 三、我院在线互动和线下辅导结合的论文指导管理模式 网络教育具有跨越时空、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性,学生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学习优质课程。我院设置有多个远程学习中心,在最后一个学期,各远程学习中心的学生和市区内的学生一样,同步展开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我院还专门开发了专为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服务的在线论文平台,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将论文导师每一步的指导要求、师生每一次的互动、学生每一步所提交的工作都纳入论文系统中进行监督及管理,而且学生和导师同时也可通过邮件、微信(群)和电话等多种形式开展点对点的论文写作辅导,构成了以学生和导师为主体的双向在线互动和线下辅导结合的论文指导管理模式。我们建设的在线论文平台由教学管理人员在后台进行管理,学生和导师分别以不同的身份登录,面向学生和导师显示不同的面板,主要有如下功能:(1)明示时间节点我院论文写作工作分为选题、提纲、初稿、定稿、审核、答辩六个环节,在论文系统中清晰划分并显示各环节的时间节点,以及在各个环节内导师及学生所必须完成的任务。(2)显示导师、学生的联系方式由教学管理人员聘请具有资质并具备丰富远程指导经验的论文导师,提前根据专业性质、各远程学习中心所处地域进行安排并录入系统,录入后每位导师和对应的每组学生可相互看到彼此的联系方式。(3)管理人员管理通知,告知学生各种相关规定及注意事项比如答辩与否的选择、相关规定、重要性、时间节点及答辩流程等,所有重要通知都可在此,导师和学生都可随时查看。 四、我院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监控措施 毕业论文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科培养的质量,我院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的质量管理,着眼于运行过程的监督及关键环节的控制,包括教学管理人员、论文导师和远程学习中心班主任等多重角色共同参与。管理人员后台全程监控整个论文系统,我院重点管理的关键环节如下: 1.注重导师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储备 建设优秀的导师队伍是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导师聘请环节我院要求进行专题试讲、面试、签署协议、培训,管理人员定期和导师、学生进行联系并通过在线论文平台对论文指导过程监控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加强管理,根据导师指导效果进行考评并收集简历建设储备导师库。 2.注重全过程、无盲点的管理 在论文完成主要过程的每个阶段的后期,管理人员及时提醒导师跟进学生进度,重点监控联系尚未完成的学生。尤其定稿结束时,要关闭学生端口,意味着学生不能再对自己提交的论文做任何改动,这时要做到管理人员和导师都对学生情况胸中有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进度和状况。 3.突出不同阶段管理重点 根据论文完成的不同阶段,加强重点任务管理。在选题阶段主要是加强审核,要求选题既体现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既体现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又紧跟时代热点;在提纲阶段要根据学生答辩与否进行重点把关,答辩的论文字数要求多,质量要求高,论文结构长,提纲就要求高。抄袭现象高发是成人继续教育本科的一个常见问题,进入初稿阶段,就需要开始严格对抄袭的控制,此阶段主要由论文导师进行;定稿阶段和审核阶段,着重对格式的规范并安排专人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进行抄袭审查,对网络抄袭过多的论文出具论文审查报告,通知学生并给予一次修改机会;审核通过的论文才可以参加现场答辩,远程学习学生则通过视频进行远程实时答辩。4.通过奖优罚劣措施树立良好的学风通过评选优秀论文并公示成绩、发放优秀论文证书及奖金等措施对优秀论文进行奖励,而不及格的论文则不予毕业,需下学年重新申请论文写作。 五、对完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我院构筑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对导师和学生的管理,以及论文质量的监控方面都行之有效,在提高学生水平和毕业论文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此体系加以完善,提高其有效性,对提高网络教育成人学员的论文质量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的监督指导作用 构建全程参与的管理团队,包括各个专业方面的专家教授和监控论文平台的管理人员,实行专家指导下的毕业论文质量监管制度。在论文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建立清晰的质量标准,如有修改则着重提醒论文工作相关的所有人员,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的监督指导作用。 2.储备论文指导教师信息库,增加视频或面授指导环节 虽然在毕业论文启动工作之初,就向学生公布论文导学视频,但部分学生会由于长期在外地出差、出国或是家庭原因等因素,接收学校信息较晚,或是对学院信息关注度较低,在毕业论文工作启动之后也难以跟上进度,而论文指导教师毕竟是和学员一对一进行具体接触的人员,因此若由指导教师在和各学员建立联系之初,就及时录制并上传具体讲解各环节制度及注意事项的论文指导视频,会对学员掌握学院规定、跟进各环节写作、提高论文质量,有较大帮助。另外,部分论文指导教师是在读博士、兼职教师等,流动性较高,也需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信息库的储备。 3.及时更新论文资源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每年都涌现出许多热点和更新的企业案例,论文平台中的资源库也应随着新技术和热点进行更新,给学生提供的选题素材、指导课件、优秀论文范例以及各类资料素材都应及时更新,并由指导教师着重向学员指出,力求让学员的论文能体现时代特征,体现思想热潮,这样更能提高学员在认识和观点上的高度,提高论文写作质量。 4.实行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 通过实践摸索,采取论文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即由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进行指导后,给出初级评价和成绩;再由专职审核小组成员,采用网络技术,批量审核全部论文,并对抄袭超标的不合格论文出具论文审核报告;再由各专业学科专家教授带领评审团队,抽查部分论文再次进行审核,筛选出论文质量较差的论文,最后由教学管理人员对指导教师的指导交流过程、论文最终成绩再次进行审核,确保无遗漏、无差错,确定论文终审成绩。这种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对严格把控论文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5.建立及时反馈的导师评价系统,提高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整个毕业论文工作中,论文指导教师是重要角色。无论是和学员建立一对一的具体联系,还是对学员每个环节的写作进行指导,对学员的写作态度和进度最清楚的人都是指导教师,论文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无可代替的关键作用。因此,对论文指导教师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建立包含学生和管理人员在内的多角度、全面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加强激励措施机制,是提高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学员论文质量的有力举措。 六、总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愈来愈突出,越来越多想要边工作边充电的成人学员选择了网络教育。通过论文写作,学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归纳水平,学会构架论文写作体系,初步掌握用基本原理来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作为进行网络教育的机构,也要根据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搭建符合需求的写作指导平台,不断完善和提高对学员写作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 作者:雷登攀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网教毕业论文:网络教育毕业生社会评价调查探索 一、工作表现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在重要性评价方面,21项指标的重要性分布在4.49-4.83分(5分制)之间。用人单位认为,遵纪守法、职业道德、为人处事和做事的诚信度等项目的重要性最高;而所学知识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识面等方面的重要性最低。在工作表现方面,评价得分分布在4.18至4.77分(5分制)之间,即各项质量指标均分布在“较强”和“很强”之间,其中遵纪守法、职业道德、为人处事和做事的诚信度等项的评价得分最高,均属于思想道德层面;创新能力、知识水平、掌握的知识面、信息获取/加工和利用能力等项的评价相对最低,均属于“能力”和“知识”层面。从用人单位评价的绩效差距来看,遵纪守法、职业道德、为人处事和做事的诚信度、进取精神等几个方面的绩效差距最小;创新能力、知识水平、掌握的知识面、信息获取加工和利用能力等方面的绩效差距最大,需要加以改进。通过加权汇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得分为4.44分,综合评价为优良。以“综合表现评价”为因变量,以21项工作表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入模式的标准是F的概率值小于或等于0.05、移除的标准是F的概率值大于或等于0.10。分析结果显示,21个预测变量预测校标变量即工作综合表现时,进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量共有5个,多元相关系数为0.832,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69.2%,即下表2中的5个变量可以共同预测工作表现的69.2%的变异量。就个别变量的解释量来看,以创新能力的预测能力为最佳,其解释量为48.5%;其次为社会适应能力,解释量为14.7%;以下依次为实践动手能力、所学知识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组织管理能力,这三个变量联合预测能力为6%。标准化回归方程式为:工作综合表现=0.389*创新能力+0.237*社会适应能力+0.201*实践动手能力+0.11*所学知识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0.138*组织管理能力由上述分析看出,在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综合素质时,存在着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或职业需要的一些关键要素的核心指标,也即毕业生人才质量评价的“核心标准”。[3]因而,在网络教育实践中,对这些核心标准应该格外重视,促进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核心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所学知识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组织管理能力等。上述五个核心指标有四个是实践能力、一个是专业知识,可见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的核心标准在于实践能力的提升,而非品德的培养或知识的扩充。 二、综合素质评价 调查显示,通过在“网上人大”的学习,毕业生在思想品德、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综合素质有“很大程度提高”的比例占34.6%,综合素质有“较大程度提高”的比例占47.6%,提高程度“一般”和“很小”的比例合计16.2%。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在职业道德、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3个方面的提高最为普遍,均有70%及以上的毕业生在这些方面有比较突出的进步。相比之下,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进步相对较差,有明显提升的毕业生比例分别占30.9%、46.3%。 三、差异比较分析 对于不同性别的毕业生,他们在“工作表现”、“综合素质提高”两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他们在工作表现上基本没有差异,但在综合提高程度上差别明显,男生的提高显然高于女生。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毕业生,他们在“工作表现”、“综合提高”两个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两者大体上呈现了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26-30岁除外)。年龄越大的毕业生,他们由于在过去的时间里积累了较多的工作经验,因而在工作中表现更加得心应手。26-30岁组别之所以相对相邻年龄段相对偏低,可能是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在职业发展还不够稳定、不够成熟,由此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这些数据看出,26-30岁年龄段的毕业生相对而言更应该引起关注。在不同专业的对比上,工商管理、会计学、金融学三个专业表现出一定差异。工商管理专业的工作表现和综合提高两者均较低;金融学专业在两个方面表现都较高;而会计学专业的工作表现较高,但在综合提高上表现一般。 四、结束语 从用人单位的评价来看,通过网络学习,远程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综合评价得分为4.44分,82.2%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表明,通过远程教育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合格人才。但是,尽管网络教育在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教学环节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还有不少有待于提升和完善的方面。比如,不少单位认为毕业生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文字编写、处理人际关系等综合素质。此外,如何解决部分专业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推动一些学习者转变观念真正有效地开展远程学习等等,都是需要远程教育工作者着力回答的重要课题。[4]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开展实践教学就要将教育目标由“培养高学历人才”转变为“培养高能力人才”,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在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方面应该继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第三,校企联合开发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聘请企业有经验工作人员为兼职导师,定期召开专业报告会和讨论会等等,力争做到“我们培养的,就是用人单位需要的”;第四,在办学实践中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5] 作者:岳俊芳 孙道金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 网教毕业论文:高职高专毕业生网络教育论文 一、高职高专毕业生利用网络教育提高文化水平的优势 (一)学习行为自主开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及所学内容。网络教育直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征,满足了高职高专毕业生终身教育的需求联合网络教学为高职高专提供了不同的专业,满足不同的需求。网络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模式,生源开放,高职高专毕业生随时都可以报读,可以选择在家学习或就近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好很的解决了高职高专毕业生学习与就业的矛盾。 (二)教学管理自动化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具备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功能,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远程交互的方式进行咨询、报名、缴费、选课、查询、考试等等,为学生节省了很大的时间,方便快捷。 (三)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网络教育不会为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使学生持轻松的心态学习,很大的提高学习的效率。网络教育中的多媒体技术为学习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视听感受,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以学生为中心网络教育中,教师的地位削弱,同时控制方法也进一步科学化,教师在网络教育中是起到帮助、引导的作用。学生在网络教育中是主导地位,师生之间利用网络交流,教学的方法多样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教学。 (五)资源共享各种不同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学校的教育可以通过网络向更为广泛的范围扩散,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与教育资源的优势。网络教育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二、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目前对于网络教育的研究工作发展已经十分的集中,也很活跃,研究领域和热点相对集中。网络教育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研究领域,例如,开放教育、教育技术等都是网络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领域,以这些内容所展开的教学质量、资源整合、教学设计等也都是网络教育中较为深层次的内容,由此可见,网络教育研究已经向纵深发展。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教育结合了互联网技术,不再受到地区和国家的限制,为建立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网络课堂,可以为我国的学生提供国际上先进的教育资源,引入国外的教学理念,可以开展与国外学校联合办学。 (三)提高网络技术网络教育是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组成的平台,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需要掌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对不同媒体实施编辑、传输的技能,使网络教育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虚拟实验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此外,对于网络教育原理、课程、教学等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研究也应该得到重视。 (四)网络教育工程向现代化齐步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资源相对较为缺少,对于教育资金方面也是有限的。国家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战略加快了走向现代化的脚步。网络教育应该实现产业化运作,自主经营,从而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 三、结语 高职高专毕业生是我国应用型人才的生力军,其文化水平关乎着我国发展的脚步。网络教育是一种不局限于时间、空间的新型教育模式,特别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影响。网络教育方式的运用有效的提高了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质量,其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各级种类学校的重要教育方法,只有正确把握网络教育的研究领域和动态方向,才能够为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性指导,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 作者:赵合彦贾姝娟姚玉兵单位: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网教毕业论文: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为解决高校因合并、搬迁等给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带来的新问题,本文探索了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并配套开发了毕业设计过程支持与管理系统,支持所有参与毕业设计的人员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工作。它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模式的时空问题、交互问题、实时监控问题、资料归档问题等,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毕业设计过程支持与管理系统来介绍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过程支持;管理系统 1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目前,由于学校合并、搬迁、多校区、教师居住分散、师生相距远等现状,给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师管之间的沟通带来许多不便,给教学管理带来许多新问题,增加了难度、影响了效果。毕业设计是整个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备受重视。但目前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仍停留在人工阶段,存在着很多弊端。如中原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遵循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教研室和系的两级审批制度,过程大体如下:老师申报、教研室审批、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设计题目介绍、组织学生申报、老师选择申报自己题目的学生、对落选的学生组织进行第二次申报。在毕业设计尾声的毕业答辩中,需组织学生申报公开答辩、通知公开答辩安排、小组答辩教师分组、小组答辩学生分组等。该过程的人工管理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1) 整个过程繁琐、涉及人员多。计算机科学系的指导老师分布在全系三个教研室和系里三个办公室,外加学院其他部门、校外一些毕业设计基地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由一个教研室操作整个环节,难度越来越大。如通知所有指导教师很不方便;寻找指导教师的公共空余时间给学生介绍题目几乎不可行;通知校外学生很不方便;学生选题需要多次调整,容易造成遗漏、错误;师生交流不方便;不能很好地控制进度等。故人工管理往往会使毕业设计环节陷入混乱。 (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生规模的扩大,寻求毕业设计多元化途径势在必行。计算机科学系提倡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用校外资源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为保证校外毕业设计的质量,加强对校外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定严格的审批制度。学生申请手续发传真到系,经系和教研室两级审批后,向学生确认。由于学生时间不同步,该工作往往持续时间长,工作非常繁琐,耗费大量管理人员的时间。 (3) 对校外毕业设计的学生,须配备校外校内量为指导教师,两位教师无法沟通,校外指导教师不了解学校的要求和规定,校内指导教师的要求和通知等信息往往不能及时到达校外学生。造成校外毕业设计监管不力甚至失控的情况。 在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今天,毕业设计环节备受重视,原有人工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教学要求,有必要寻求一种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以解决现存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利用网络的跨越时空的优势,探索出一套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将整个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工作搬上网络,让学生、老师、审批领导、管理人员等能同时面对同一环境,进行高透明度、高效率、高效能的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这一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质量。为落实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配套开发了一套毕业设计过程支持与管理系统,本文将通过该系统来介绍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2毕业设计过程支持与管理系统功能结构 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所有参与人员的需求为系统的功能需求,图1给出了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 系统用户分为:学生用户、指导教师用户、领导(教研室主任用户、系主任用户、审批专家用户)、管理员用户。系统根据他们各自的需求,分配相应权限,设置不同的功能。 (1) 学生用户功能:选择申报题目;查看审批表、任务书;汇报进度(可上传程序);留言;资料归档;论文评阅;公开答辩申请(由教研室主任选定候选人,系领导确认);请假(指导教师同意后,打印,交系里审批备案)。 (2) 指导教师用户功能:①毕业设计题目申请。审批前教师可对自己提交的毕业设计题目审批表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审批后学生即可申报其课题。②教师选择学生。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申请理由从申报学生中进行选择。③由教研室主任确认教师选定的学生。确认后,学生不能再申请,教师也不能再修改,但教研室主任有权修改和调整学生。④学生确定后,教师可以填写任务书。⑤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支持教师检查学生进度;批准学生请假;回复学生留言;检查论文、译文、文献综述(可反馈意见);支持师生双向留言。⑥检查学生最后上传的各种资料。⑦打印各种表格(审批表、任务书、毕业设计题目清单、学生申报表等)、资料归档。 (3) 教研室主任用户:除普通教师的功能外,增加以下功能:确认学生选题,修改学生选题,通知,文件(规范、模版、要求等),确认公开答辩人选。 (4) 系主任:除普通教师的功能外,增加:审批题目(当不批准时,需要填写审批意见,批准后有权修改审批表),批准公开答辩人选,通知,文件。 (5) 其他功能:毕业设计题目;打印各种表格(审批表、任务书、毕业设计题目清单、学生申报表等);各种计算、统计和总结;资料归档。 3数据存储设计 本系统也是一个毕业设计综合数据管理系统,所要处理的数据主要包括教师信息、学生信息、毕业设计选题审批表、任务书、系统参数、学生申请表、进度汇报表、留言、评阅表、资料归档表、请假表、公开答辩申请表、公告、通知、文件表在内的各种数据字典和模板。所建立的主要数据库表及其结构设计如表1~表13所示。 4主要功能模块 4.1用户登录模块 系统用户分为教师和学生两大类,具有不同权限,分别登录。教师用户中的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审批专家身份及其权限由管理员设置。 4.2普通教师模块 教师可以在教师操作主界面中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所有工作。点击“题目申请”按钮,进入毕业设计题目申请功能(如图2a所示),教师填写毕业设计课题审批表,提交系统待审批。经领导批准后,该课题即可被学生选择,教师可以挑选报名的学生,实现双向选择(如图2b所示)。教师在此还可完成任务书的添加、对学生的指导、学生进度的检查、留言、论文的评阅等功能。 4.3高级功能模块 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或审批专家的主界面中除具有普通教师功能外还具有“高级功能”按钮,对应其高权限功能,如图3所示。在此,审批专家可以对教师申请的课题进行审批,并提出意见;可以确定参加公开答辩的学生;可以打印报表等。教研室主任可以对师生的双向选择结果予以确认。 4.4学生模块 在学生主界面,学生首先要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否则不能进入其他功能。选择题目界面如图4所示。学生可以选择任意一个课题,但当某个题目选择的人数超过规定人数时,不能被学生再选择,题目变成红色。题目为棕红色表示已经达到题目要求的人数,但未超过3个,提醒学生该题目已有较多人选择。 学生选择课题时可输入其申报理由,如现有基础、兴趣等供指导教师参考。学生选完题目后,经教师选择确认、教研室审批后,才最终生效。这时,学生就可以点击其他功能,进入毕业设计过程,如查看任务书、汇报进度、查看留言、提交论文、提交公开答辩申请、上传资料等。 5系统对毕业设计环节的作用 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应用实践表明,本系统对毕业设计环节的执行和质量有很大的改进。 (1) 将毕业设计过程由多次反复的局部循环过程变为线性过程,简化了过程操作和管理。 (2) 形成毕业设计过程的闭环管理:各阶段工作均有及时的信息反馈,如审批信息、学生的评议信息,甚至学生对毕业设计题目及指导教师的想法,有助于教师提出更受学生欢迎的高质量课题、改进指导质量。各级领导的实时监控,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 (3) 对毕业设计题目自动:在本届毕业设计题目和以往三届毕业设计题目中,杜绝了多年重复题目不断的现象。 (4) 对毕业设计环节自动总结:根据学生评议和各项统计信息,生成从题目涉及的技术分布、所用语言和工具情况、指导教师结构、毕业设计执行过程情况、学生对教师和题目的满意度等多方面进行总结。 (5) 减轻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并提高了档案管理质量,彻底杜绝了人工管理的资料不完整和严重不一致的现象。 5结束语 以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教研项目成果形式出现的毕业设计过程支持和管理系统,已成功地在中原工学院计算机系应用三届,对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如题目申报、学生选报、领导审批等发挥了作用,对师生在毕业设计的进行过程中发挥着有效的支持作用。系统有效解决了毕业设计环节中的时空问题、交互问题、信息反馈问题、实时监控问题、资料归档问题等。从使用结果来看,确实方便了用户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效能、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 网教毕业论文: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研究与实践 摘 要:毕业论文是成人网络教育本科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对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门的多年实践,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论文写作易出现的问题、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对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及优化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 毕业论文撰写是网络成人继续教育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往往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毕业论文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本科培养的质量与水平。要求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有一定了解,初步掌握论文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描述案例、撰写论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思维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以下“我院”即指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与管理的实践为案例,结合笔者对网络教育本科生多年论文指导与管理的工作经验,围绕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分析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并对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举措提出建议。 一、网络教育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成人学员往往具有较强的学习目的性,学习过程和现实工作或生活问题联系紧密。也就是说,成人往往是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或在生活中发现有再充电的需要,而选择进行继续教育,尤其是便利性较大的网络教育,来学习知识或获得文凭的。 因此成人学员往往具有工作体验丰富、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较强、易于沟通,也更易接受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等特点,但同时也因工作、生活或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会出现想走捷径、难以专注和学习积极性不易长期坚持等问题。 二、我院对网络教育成人学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思想建设管理 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并能用规范的学术语言进行表达。成人学员虽然常具有丰富的实践积累,但常因之前教育背景或理论基础欠缺,而不擅长把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尤其不擅长用学术语言进行表达。大部分学生几乎都没有接触过论文写作,听到要完成几千字的论文才能毕业,心里就会有点发怵,不知道要如何开始、从何下笔、如何计划文章结构,因此就需要全方位地进行指导和管理。而且我院本科毕业论文安排的写作周期通常在3~4个月,论文写作周期长,时间跨度大,学生又要工作又要业余学习,若督促不到位,则难以长久坚持。因此,在毕业论文思想建设管理方面,我院做了以下工作: (1)从新生入学、跨入校门开始,我院就通过教学计划和通告等形式告知学生,除了修满学分以外,必须写作毕业论文并通过,让学生对毕业要求有清晰的认知,在思想上早日做好书写毕业论文的准备。 (2)毕业论文通常设置在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学期,我院通常提前一个学期就会以多种形式告知学生“即将”启动毕业论文工作。 (3)我院专门请有丰富论文指导经验的教师,提前录制“毕业论文写作导学”课件,在启动毕业论文工作时就给学生,以便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一个初步而直观的了解,并且知道写作流程以及学院的各项相关规定。 (4)关于写作毕业论文的章程、规定、格式要求、范文、选题参考等,我院在学院网站首页开设“论文园地”专栏,常年开放,感兴趣的学生平时也可以查阅、学习,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启动后,也发动学生到论文园地了解规定、熟知要求、浏览学习范文。 (5)毕业论文评定结束后,会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不同等级,被评为“优秀”等级的优秀论文将在学生中公示,且发放证书及奖金,而“不及格”的论文则不能达到毕业条件,需重新申请论文写作,因此,提前公示并通过各种渠道告知我院的相关规定,也便于学生在论文启动之初,就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明了自己的需要以及努力的方向。 三、我院在线互动和线下辅导结合的论文指导管理模式 网络教育具有跨越时空、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性,学生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学习优质课程。我院设置有多个远程学习中心,在最后一个学期,各远程学习中心的W生和市区内的学生一样,同步展开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我院还专门开发了专为毕业论文写作工作服务的在线论文平台,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地将论文导师每一步的指导要求、师生每一次的互动、学生每一步所提交的工作都纳入论文系统中进行监督及管理,而且学生和导师同时也可通过邮件、微信(群)和电话等多种形式开展点对点的论文写作辅导,构成了以学生和导师为主体的双向在线互动和线下辅导结合的论文指导管理模式。 我们建设的在线论文平台由教学管理人员在后台进行管理,学生和导师分别以不同的身份登录,面向学生和导师显示不同的面板,主要有如下功能: (1)明示时间节点 我院论文写作工作分为选题、提纲、初稿、定稿、审核、答辩六个环节,在论文系统中清晰划分并显示各环节的时间节点,以及在各个环节内导师及学生所必须完成的任务。 (2)显示导师、学生的联系方式 由教学管理人员聘请具有资质并具备丰富远程指导经验的论文导师,提前根据专业性质、各远程学习中心所处地域进行安排并录入系统,录入后每位导师和对应的每组学生可相互看到彼此的联系方式。 (3)管理人员管理通知,告知学生各种相关规定及注意事项 比如答辩与否的选择、相关规定、重要性、时间节点及答辩流程等,所有重要通知都可在此,导师和学生都可随时查看。 四、我院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监控措施 毕业论文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科培养的质量,我院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的质量管理,着眼于运行过程的监督及关键环节的控制,包括教学管理人员、论文导师和远程学习中心班主任等多重角色共同参与。管理人员后台全程监控整个论文系统,我院重点管理的关键环节如下: 1.注重导师队伍的建设、管理和储备 建设优秀的导师队伍是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导师聘请环节我院要求进行专题试讲、面试、签署协议、培训,管理人员定期和导师、学生进行联系并通过在线论文平台对论文指导过程监控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加强管理,根据导师指导效果进行考评并收集简历建设储备导师库。 2.注重全过程、无盲点的管理 在论文完成主要过程的每个阶段的后期,管理人员及时提醒导师跟进学生进度,重点监控联系尚未完成的学生。尤其定稿结束时,要关闭学生端口,意味着学生不能再对自己提交的论文做任何改动,这时要做到管理人员和导师都对学生情况胸中有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进度和状况。 3.突出不同阶段管理重点 根据论文完成的不同阶段,加强重点任务管理。在选题阶段主要是加强审核,要求选题既体现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既体现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又紧跟时代热点;在提纲阶段要根据学生答辩与否进行重点把关,答辩的论文字数要求多,质量要求高,论文结构长,提纲就要求高。 抄袭现象高发是成人继续教育本科的一个常见问题,进入初稿阶段,就需要开始严格对抄袭的控制,此阶段主要由论文导师进行;定稿阶段和审核阶段,着重对格式的规范并安排专人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进行抄袭审查,对网络抄袭过多的论文出具论文审查报告,通知学生并给予一次修改机会;审核通过的论文才可以参加现场答辩,远程学习学生则通过视频进行远程实时答辩。 4.通过奖优罚劣措施树立良好的学风 通过评选优秀论文并公示成绩、发放优秀论文证书及奖金等措施对优秀论文进行奖励,而不及格的论文则不予毕业,需下学年重新申请论文写作。 五、对完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我院构筑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对导师和学生的管理,以及论文质量的监控方面都行之有效,在提高学生水平和毕业论文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此体系加以完善,提高其有效性,对提高网络教育成人学员的论文质量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的监督指导作用 构建全程参与的管理团队,包括各个专业方面的专家教授和监控论文平台的管理人员,实行专家指导下的毕业论文质量监管制度。在论文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建立清晰的质量标准,如有修改则着重提醒论文工作相关的所有人员,充分发挥管理团队的监督指导作用。 2.储备论文指导教师信息库,增加视频或面授指导环节 虽然在毕业论文启动工作之初,就向学生公布论文导学视频,但部分学生会由于长期在外地出差、出国或是家庭原因等因素,接收学校信息较晚,或是对学院信息关注度较低,在毕业论文工作启动之后也难以跟上进度,而论文指导教师毕竟是和学员一对一进行具体接触的人员,因此若由指导教师在和各学员建立联系之初,就及时录制并上传具体讲解各环节制度及注意事项的论文指导视频,会对学员掌握学院规定、跟进各环节写作、提高论文质量,有较大帮助。另外,部分论文指导教师是在读博士、兼职教师等,流动性较高,也需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信息库的储备。 3.及时更新论文资源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每年都涌现出许多热点和更新的企业案例,论文平台中的资源库也应随着新技术和热点进行更新,给学生提供的选题素材、指导课件、优秀论文范例以及各类资料素材都应及时更新,并由指导教师着重向学员指出,力求让学员的论文能体现时代特征,体现思想热潮,这样更能提高学员在认识和观点上的高度,提高论文写作质量。 4.实行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 通过实践摸索,采取论文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即由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进行指导后,给出初级评价和成绩;再由专职审核小组成员,采用网络技术,批量审核全部论文,并对抄袭超标的不合格论文出具论文审核报告;再由各专业学科专家教授带领评审团队,抽查部分论文再次进行审核,筛选出论文质量较差的论文,最后由教学管理人员对指导教师的指导交流过程、论文最终成绩再次进行审核,确保无遗漏、无差错,确定论文终审成绩。这种多环节把控的质量审核制度,对严格把控论文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5.建立及时反馈的导师评价系统,提高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整个毕业论文工作中,论文指导教师是重要角色。无论是和学员建立一对一的具体联系,还是对学员每个环节的写作进行指导,对学员的写作态度和进度最清楚的人都是指导教师,论文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无可代替的关键作用。因此,对论文指导教师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建立包含学生和管理人员在内的多角度、全面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加强激励措施机制,是提高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学员论文质量的有力举措。 六、总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愈来愈突出,越来越多想要边工作边充电的成人学员选择了网络教育。通过论文写作,学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归纳水平,学会构架论文写作体系,初步掌握用基本原理来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作为进行网络教育的机构,也要根据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搭建符合需求的写作指导平台,不断完善和提高对学员写作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 网教毕业论文:“互联网+”时代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研究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创业的成效,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正对传统教育产生颠覆性、冲击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分析当前高校在毕业生创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化建议,帮助高校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毕业生;高校;创业教育 今年以来,全国已有82%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人次达到300余万人次。如何培养具备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是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任务中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积极探索“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新路径,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 1 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现状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着手改善、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但在开展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1 教学内容与形式不到位 课程教学是对高校进行毕业生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校创业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精神和传授创业规律等方面,这些教学内容属于“创业通识类”课程学习。在专业教学上,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能与专业教学紧密融合,因此,在激发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影响了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当前高校通行的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共同缺点是,在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特长进行创业上,缺乏多样化的分学科创业课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条腿走路”。在教学形式上,互动体验式的实训方法和手段不足,对毕业生实践创业过程的学习还亟待加强。 1.2 师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创业教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集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复杂学科。创业教育施教者不仅仅是创业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还是创业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当前,高校对毕业生缺少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师只能照本宣科,专业教学中不能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不能吸纳优秀的专业教师。教育者不具备结合毕业生实际、立足本土环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实际上任课教师要么缺乏实战经验,要么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都是纸上谈兵[1](p.55),甚至没有任何在企业的就业经历,不能有效激发毕业生创业的热情。此外,创业教育缺乏像就业指导、思政教育一样强有力的制度认同,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也缺乏制度保障。 1.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彻底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过程看,高校普遍没有形成或建立统一且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体系的融合度明显不足。由于创业教育课程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如何通过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的教育局面,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并依托网络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迫切任务。 1.4 创业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 当前高校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创业,创业教育等于就业教育;在教育实践上,主要集中在对毕业生创业信息的提供、创业政策法规的解释以及具体的方案技巧等的教育,具有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高校还极少,二是极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学习创业常识与方法,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生涯教育。多数高校目前热衷于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中心等。这些教育方式,难以平衡注重知识学习与素质能力提升两者关系,这种教育理念下,多数高校毕业生成为创业的“看客”。 2 “互联网+”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影响 未来“互联网+”行动计划应用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1 “互联网+”对创业教育方式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的不断深入,“互联网+”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互联网+”推动了毕业生创业教育方式的革新。在“互联网+”引领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正在逐步从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生学”,以辅导为中心的“帮学生学”,以毕业论文为中心的“让学生学”进化为真正以生为本的“向学生学”的教育方式。创业教育不仅仅在固定的教室里,之前受地域限制的教育资源加速向虚拟化、开放化、分享化等方向转变,同时也使得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实施者为学生随时、随地、按需提供教育服务成为可能,这就给传统的创业教育带来了彻底性变革。“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教育是基于大数据、新媒体的教育,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创新,加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得创业教育实施者发生了改变,政府、企业、创业孵化机构、就业指导机构等都可成为创业教育者。 2.2 “互联网+”拓展了创业教育的理念 移动互联时代造就了传统行业在挑战和机遇共存的境况下尝试转型。曾经视互联网、电商为洪水猛兽的传统企业都在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迎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启动了企业变革的进程,决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企业的重启。作为高新的毕业生创业主体,必须在互联网思维要求下,对企业的产业链进行重新审视,表现在创业教育理念上,不仅毕业生要在产供销、人财物等经营管理全流程中学习应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上,还要体现出创业者凭借互联网技术来推动业务转型,推动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换句话说,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创I者不仅是企业家,同时还是互联网时代的领导者。 2.3 “互联网+”改变了毕业生创业教育的内容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发展的成果,它推动了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符号“+”意为加号,即代表着添加与联合。“互联网+”在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领域,不仅改变了教育方法,还改变了教育内容,毕业生创业者们不仅要掌握传统创业知识,还应塑就如何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的能力。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3.1 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平台 创业教育只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更新,才能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创业教育平台是让学生可以有方法、有途径、有平台去明晰自己的价值观是否适合创业,并为学生提供指导。从QQ、微博,到APP应用平台和微信,从精品课、MOOC,到资源开放课,可依托的网络平台越来越多,对于毕业生来说,创业知识的学习手段越来越便捷。高校可合理运用这些平台,建立创业教育平台,通过示范典型案例,分享创业经验,提供创业帮助,解读创业政策等,与毕业生进行深层次的创业交流。 3.2 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课程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的创业教育内容应由单纯的传授创业知识和技巧,转向重在培养毕业生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学会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的能力,培育毕业生具备基于互联网造就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眼界。具w而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应重在对“互联网+”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影响力的讲解,把教学内容的核心放在对相关技术课程知识的设置,主要包括互联网数据分析与应用,互联网与行业的关系、互联网与业务开展、互联网与企业营销等,以此开拓毕业生创业思路和探索网络的能力。打造“线上与线下”双线教学,采用网络教育、模拟创业、创客教育等形式,为学生接受知识和转化创业教育内容提供空间。 3.3 深化创业教育的主体 高校应当立足于学校本身,搭建立体的创业教育师资平台,充分融合利用外界力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团队,组成高校、政府、企业合一的人才专家网,为创业教育提供资源。政府部门要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个性化扶持,针对高校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原始资本、企业管理和销售渠道等情况,开展互联网创业实训、网上模拟运作、孵化培育等公共教育。高校还需鼓励并引进民间企业,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对毕业生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服务,进创投基金,,调动社会资本,将学生兴趣、专业、行业与互联网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传统与新兴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线上学习和课堂学习,线下企业观摩和创业实践,实现创业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创业实践两方面的结合。 3.4 开展个性化创业教育 对高校来说,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年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以培育未来的企业家为教育目标。在“互联网+”背景下,“+”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新业态。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应努力开展个性化教育,通过将“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结合,来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2](p.173),结合互联网所创造的行业领域的生命力,形成跨学科的教育课程群,将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学生、企业人才、互联网精英集中到课程群中进行创业教育,传授毕业生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知识结构引领下的创业思维,使毕业生准确把握专业的个性化与“互联网+”的应用性,在两者交叉中寻求创业动力与机会。
农业信息论文: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思路探讨 [摘要] 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而农业信息人才则是农业信息化的关键。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迫切需要一批具有既懂现代信息和现代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专业人才。通过分析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人才的现状和对农业信息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三种不同层次农业信息服务人才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信息服务人才 人才培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7.37亿,占总人口的56%,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从2004年到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五年锁定“三农”问题,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和2008年的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提出,并明确“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整合资源,共建平台,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一、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人才现状 1.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国家在农村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逐步得到了完善,信息化应用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开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农业信息员发展到18万人。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注册用户已达9万家,覆盖了全国93%的县。同时,国家教育部组织了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成立了“高等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建立了专家数据库农业信息库等综合科技条件平台,已初步完成覆盖全国的农业监测、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 2.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人才现状 信息化的关键在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关键。与逐步完善的农业信息硬件设施和服务平台相比较,农业信息服务人才的“量和质”显得尤为薄弱。由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专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与其他信息行业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不仅要求从事农业信息工作者有一定农业知识,而且要求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真正具备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条件的科技人才极度匮乏。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7年度统计显示,目前每百人农村人口中信息科技人员数为0.09,远低于美国的0.41,而农村人员上网比例仅为0.4%,是一般城镇企事业单位人员上网比例29.7%的0.014倍。 3.我国农业信息化人才存在的问题 (1)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人才数量严重不足。我国农业信息服务领域中,由于目前农业信息服务的直接效益不明显,各种服务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对从事农业信息服务人才的吸引力较小。加上目前高校中开设农业信息专业的院校较少,专业又是“农”字当差,对报考学生的吸引力较弱,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人才数量。 (2)农业信息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从事农业信息的人员主要来自;①某一农业学科专业;②图书馆情报学专业;③计算机信息专业;④经济管理学专业。这些专业由于培养的专业针对性强,知识面不广,因此学生毕业就岗后,往往会感到或是农业科学知识不通,或是信息意识和收集能力不强,或信息技术不精,或市场运作与经营管理经验不足,而在承担农业信息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懂农业的不懂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的又对农业知识知之甚少。这种人才知识结构极大的制约了农业信息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3)农业信息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个层次培养的数量不合理。目前开设农业信息专业的院校主要以普通和重点院校为主,主要注重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高层次人才和以本科教育的工程型人才培养,而忽略了以信息收集、开发、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随着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重视,对处于“金字塔”底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日益加剧,这类人才的严重缺乏将成为我国信息发展的一大隐患。 二、农业信息化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 农业信息化需要一大批既懂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集“通才与专才”于一身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其学科结构是多元的、综合的。因此,农业信息化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结构: 1.扎实的信息处理技术和应用能力 目前信息技术已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研究和开发已涉及农业生产、科研、教育及管理多个行业,以人工智能和3S技术为依托的虚拟农业、精准农业已现端倪,各种数据库系统、动植物生长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监测预报系统、过程控制系统等迅速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引导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管理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这种高层次的农业信息要求使用者必须具有扎实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熟练应用技能。 2.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 农业信息人才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和处理,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辅助服务。农业的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包括种植业的种子繁殖、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环境保护及农副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等技术。只有具备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才能明确处理的数据对象的性质,才能在各种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中去伪存真,准确有效的收集、处理和利用各种农业信息 。 3.较强的营销和管理知识 信息价值的利用和开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处理人员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产业化,对市场信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工作者必须了解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按照市场规律收集、分析和信息,进行农产品需要预测分析,促进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以达到农副产品产销两旺,供求基本平衡的目的。这就需要农业信息人才具有熟练把握农业经济运行规律,并能进行科学管理的能力。 三、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思路 为了适应社会对农业信息人才的金字塔式需求结构, 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上必须遵循以应用型为基础, 多层次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的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 对专业办学层次予以合理调整。在努力做好本科层次培养的基础上, 还要注重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较高层次学生的培养及以技术应用性为主的高职生培养,因为, 农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提高整个农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意识, 它一方面需要相当数量具有一定农业信息理论知识的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的掌握一定实用农业信息技术的通才。 根据目前国内高校专业设置情况,提出以下几种专业培养方案: 1.以农业信息技术为中心,多线并举的人才培养 (1)信息专业农业化培养。农业信息化是IT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的产物,信息化过程涉及一些精深的IT技术,需要精通IT技术,又有一定农业综合知识的复合型IT人才来解决。 由于目前高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从理工类参照而来,所以培养的学生在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控制和集成等方面都有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实践知识,但在农业技术方面存在较大的知识缺陷,对农业生物学、土壤学、病理遗传工程学、气象学等学科比较陌生,从而无法胜任农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等工作。 对于这类专业,高等农业院校可以通过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培养既懂信息又有一定农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①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农业信息人才培养要求,调整信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其知识结构适应农业信息服务的需要。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一定的现代农业综合知识,并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从事农业科研、生产、流通服务等领域的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仿真模拟系统及数据库的设计、开发维护等方面的工作,成为现代农业领域的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②完善课程体系。在原有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加入农业技术知识、农业经济知识方面的课程,如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中加入种养殖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等课程来增加学生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方面的知识。同时,开设一些IT和农业、管理相结合的课程,如计算机农业监控技术、仿真农业技术、农贸电子商务等课程,既可拓宽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渠道,又可通过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的结合,使学生熟悉计算机农业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实现毕业生的“零距离”上岗操作。 (2)农业专业信息化培养。农业信息化过程有一些涉及精深农业技术和简单IT技术的计算机问题,可以由掌握一定计算机知识的高级农业技术人才解决。对于这类专业学生,其农业技术知识是强项,但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农业信息的分析、及系统的维护、更新是其弱项。因此在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计算机在农业领域的使用技能,要求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农业日常事务,同时具有通过网络、市场等途径收集、分析信息和利用数据库等工具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利用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充分体现在训练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意图,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农业相关问题的思路及技能。 2.产学结合,强调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 无论是信息专业农业化培养还是农业专业信息化培养,在培养复合型人才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要坚持产、学、研结合方式,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人才。 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科研单位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 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通过教学、研究与生产部门或单位的联合与协作, 可以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 搭建一个更加贴近农业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农业信息人才培养平台, 将受教育者置于其上, 以学生参与生产、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为切入点, 让学生进入教师及合作单位的项目组, 参与和承担科研项目或社会项目, 从而获得更多的科技创新训练, 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和动力源泉,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矛盾已日益突显,已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作为农业高等院校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多种途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业建设和农业信息化发展培养大量的、多层次的农业信息人才,满足现代农业和信息社会的需要,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信息论文:农业信息化课程问题及建议 1.引言 为了适应新形式下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教育部于2000年决定在我国设置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正式启动我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开辟了应用型硕士培养的新领域[1-2]。近年来,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为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旨在向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及相关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的训练,所授学位的标准主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上的要求。因而,农业推广专业学位不同于学术性学位,学科口径更宽却更加注重务实训练。从2009年开始,我国就在不断加大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增招专业学位研究生,调整增量(新增硕士生招生计划,主要用于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基本不增加招生),调整存量(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将原有硕士生招生规模,每年按不低于5%的比例调出,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等措施最终达到结构调整的目标。201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整个硕士生招生比例已提高到25%,2011年计划达到30%以上,争取到2015年提高到50%以上[3]。在这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农业推广硕士近些年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业信息化领域不断成为各高校新增的农业推广硕士领域之一。农业信息化领域的课程体系构建是各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在分析农业信息化领域课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课程体系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粗浅的改进意见,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该领域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2.农业信息化领域课程体系现状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特点的具体课程框架,农业推广硕士的课程体系在保证统一的培养规格、符合总体培养目标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共性特征,不同领域知识和能力要素组成等,培养单位的学科专业特色以及区域、行业、产业的特殊要求。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了一个(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4]。按照该指导性培养方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按领域设置,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现行的农业推广硕士课程体系由公共课程、领域主干课程以及领域选修课程三部分组成。公共学位课程使农业推广硕士与其他种专业学位类型相区分,这一部分为既定内容,须严格按统一要求执行。公共学位课程包括外国语(2~3学分),政治学(2~3学分),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2学分),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总学分数为10-12。领域主干课程使培养领域之间相互区分,这一部分也为既定内容,须严格按统一要求执行。领域主干课程包括农业信息化导论(2学分),农业信息化进展(2学分),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2学分),农业信息化案例(案例研究)(2学分),农业应用系统开发(2学分),总学分数为10。领域选修课由各培养单位自主设置,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校条件自行确定,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领域选修课反映出不同培养单位的特色与优势,使得人才培养规格在不同的培养单位之间有所差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全日制农业信息化领域设置的选修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技术(2学分),VisualBasic(2学分),数据库技术与应用(2学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2学分),网站设计与开发(2学分),科技论文写作(2学分),科技文献检索(1学分),要求学生选修的总学分数为6~8。 3.农业信息化领域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缺陷 在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一些缺陷。首先,课程设置方面统得过严,管得过死。目前,教指委对公共课程、领域主干课程作了统一要求,虽然这样很好地保证了该领域比较一致的培养规格,但是这两部分总学分达到了20以上,留给培养单位自主设置的领域选修课程空间太小,自由度不足。不能充分反映出不同培养单位的特色与优势,更难谈及使人才培养规格在不同的培养单位之间有所差异。第二,领域主干课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脱节。全国的农业信息化领域主干课程是统一的,但这些课程却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师资培训。这必然会导致这些课程在不同培养单位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个别课程的教学甚至达不到当初设置该课程的目标要求。第三,课程的实践性不足。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特定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能更集中体现相关领域的实践需求。虽然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强调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4],但是没有明确对课程的实践要求,在“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4]的限制下课程的实践性也是有局限的。 4.农业信息化领域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针对农业信息化领域现有课程体系的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建议: 第一,压缩公共课程学分,重新论证领域主干课程,补充选修课。首先,课程设置建议根据知识体系[5]体现综合性,即在课程设置上抛弃“学科中心型”的旧观念,应适应科学知识综合化的趋势,增设综合化程度不同的跨学科课程,建立综合化多学科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其次注重课程的创新性。课程体系的生命力在于 创新,农业信息化领域也要特别重视课程内容的更新,积极地把科技文化的新成就吸纳到本领域的课程中,并开设一些代表未来社会科学发展方向的课程,从而使课程体系更加具有灵活性。最后还需要培养单位立足学科优势补充选修课,开设有利于主体个性发展的课程,开设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第二,统一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对统一要求开设的课程可以试编统一的教学大纲或教材。通过组织各高校相关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吸取各高校相关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并融入教学大纲或者教材中去。其次可以统一分批对各高校相关课程教师进行教学培训,或者挑选一批教学效果显着的优秀教师进行教学录像,将这些资源共享给各高校的相关教师进行网上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和统一教学要求的目的。 第三,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农业信息化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突破专业性的培养框架,强调整体性、宽广性和实践性。农业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生不仅要掌握现代技术理论方法,还要学会技术与管理相结合,要了解农村、农民、农业基本政策;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选修课程可以根据专业方向进行模块化设计,课程内容在基础性、实践性、先进性和学科交叉性的基础上突出对实践的指导性。在教学的深度上不断加强,增加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教学与全日制本科教学的区分度。在教学的宽度上不断加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区分度。 总之,只要围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遵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改革现行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既能符合高校实际,又能满足行业、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一定可以提高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农业信息论文:农业信息教学改革分析 一、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作为一门边缘交叉学科,自上世纪60年代末兴起,至今已发展成为一门完备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体[1]。很多文献都已论证了GIS的巨大发展潜力,其应用范围之广也已经被社会所证明。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国家都已将GIS教育纳入普遍教育。我国正式开展GIS教育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8年为止,连同各类高职院校,国内有近400所高校开设了不同层次的GIS教育,并且,还有一些高校正在准备开设GIS类课程。然而,国内各高校的GIS办学水平是有差别的,这与各高校所处的省情乃至各校的校情、学科建设等相关。各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尽量履行高校为社会和地方培养和输送大批此类人才的社会服务功能,但必须从实际出发,不可盲目攀比和效仿,提出过高要求。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结合贵州大学校情以及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具体专业特点,探讨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革措施。 二、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思想认识偏离实际首先,对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各专业系统课程中的地位认识不足。二十一世纪,精细农业的出现为现代农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对农业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贵州大学于本世纪初在农林类各专业中相继开设了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其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培养掌握农业信息系统技术知识的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当代农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但是从教学过程来看,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几乎都是作为考查课来开设的,开课时间和开课学时数也都有些随意,以致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被打上了专业辅助课的烙印。在学生心目中,它永远是辅助课,无法与专业“正课”相比。事实上,学生也不可能对在培养方案中其重要性都无法体现的课程给予充分重视的。其次,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目标制订得过高。1998年,新颁布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分别在地理学和测绘科学一级学科下设立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学等两个本科专业[2],开展专业GIS教育,培养GIS理论和工程应用人才。然而,随着近年来GIS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许多非地理、非测绘类的高校,或高校非地理、非测绘的专业也纷纷开设相关GIS课程,并且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GIS办学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却大都向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这些办学相对成熟的高校看齐,纷纷效仿这些高校制订各专业GIS人才培养目标,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二)单一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存在矛盾目前,国内开设GIS教育的高校有几百所之多,但办学水平大都停留在本科水平或更低,办学水平达到硕士、博士层次的高校寥寥无几。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高校绝大部分都是面向应用而开展GIS教育的,因此这些高校的GIS教育必须结合具体的专业,以X+GIS这种形式来开展。那么,如何在X和GIS之间找到教育平衡点就成为各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这其中首先涉及到的即是教学内容的组织问题。以贵州大学为例,目前,农林类专业全部都已开设了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每学期大约有六个班级上课。由于这些班级一般来自不同专业,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一直存在较大难度。因为即便是同一门课程,专业不同侧重点也往往不同。我们曾试图通过精心选择教材来兼顾各专业学科特点对本课程的特殊要求,但是,终究不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事实上,不可能有哪一本教材是能适合各专业的,因为每一本教材的编着者总是从自身专业特点出发来组织着作内容的,即便是对其它专业有考虑,但也会限于专业研究领域不同,不可能十分到位地照顾其它学科领域。 (三)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才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而目前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从贵州大学开课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实验教学仅限于软件使用的讲授,较少针对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教学;第二,实验项目单一,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综合型、创新型实验项目相对较少;第三,实践教学考核评定方法不合理。 (四)开课时间不合理据调查,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在GIS课程的开课时间上有些随意,以致课程开设时间安排不合理。以贵州大学为例,该校农学院、林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大部分专业都开设了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但开课时间各不相同,从大学二年级一直到四年级都有。 (五)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近年来,一些高校为争夺生源,扩大了一些所谓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导致学校软硬件设施捉襟见肘,其中生师比扩大、师资素质下降已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之一。就农业GIS课程来说,其理论和内容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技术、农业等诸多学科,要在实践中发挥GIS的功能和价值,就需要综合运用相关领域的知识[3]。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处于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的高校,在吸聚高水平的GIS专任教师方面和其他地区的高校相比缺乏竞争优势。 三、加强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措施 (一)制订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就农业类专业而言,为高效管理和配置农业资源,尤其是为推进数字农业、精细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必不可少。因此,从发展现代农业来看,无论哪种形式、哪种层次的现代农业教育,农业类GIS课程都是不可或缺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性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培养方案的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都要给予重视。另外,从教学目标来看,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既要看市场需求,更要看学校办学的实际条件。不具备培养博士、硕士的实力,就应致力于培养 本科生;无力培养本科生,就应一心一意地培养专科生、高职生。毕竟社会对GIS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各个学校不一定要制订超出实际能力的过高目标。办学是个动态过程,等学科发展了,成熟了,再逐渐向高水平办学层次过渡,并力争办出特色。这才是正确的办学思想。一言以蔽之,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既要认识到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教育的重要性,又要结合具体校情和办学条件,把农业GIS人才培养工作做实做细。为此,相关教研室应该经常开展大讨论,统一认识,认真制订培养方案,不断调整教学计划。 (二)分门别类选取案例在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要面对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解决好理论教学内容的安排问题,的确十分棘手。笔者以为,解决之道只有靠教师来认真备课,针对不同的专业选取不同案例加以讲解。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讲授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的、核心的理论内容外,还要注意挑选与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应用案例,使学生能从课堂中了解到该技术在各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方式和应用情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为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该课程知识,目前条件下别无选择。 (三)加强实践教学贵州对农业GIS人才需求市场是巨大的。贵州地处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云贵高原,山多地少,因此,需要对农业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和管理。这一省情决定了贵州大学农业管理信息系统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应用型为主。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积极开辟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同时必须做好校内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开设一些特色实验项目,或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一些小型或模拟的工程项目任务并加以考核,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能为他们今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结合学生专业素质安排课程从学生专业素质及应用能力方面考虑,笔者认为,农业GIS课程应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比较合适。首先,过早地开设本课程,缺乏专业知识或者专业知识还没形成体系,学生对GIS技术在专业内的应用理解不深。二是大三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其它相关前导课程也已学完,这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利用GIS软件完成一些具体的小型工程项目。 (五)在产学研结合中提高教师素质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农业GIS人才,高校必须大力培养和引进农业GIS高层次人才。多年来,笔者所在教研室通过贯彻“产学研”结合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思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近三年共发表教学探讨和科研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生态环境土壤的发生特征与诊断特性和系统分类研究”、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竹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信息系统开发”及多项地方政府项目。这些项目都直接或间接需要农业GIS技术来支持,因而项目研究过程也是教师整体素质和GIS业务水平提高的过程。 农业信息论文:农业信息化在建设中的作用 一、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农业信息化就是培育、发展以计算机等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全过程。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是在农业领域里全面开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这些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消费、市场等各个具体环节,从而加速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大幅度的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转变生产发展方式的过程。[2] 二、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信息,可以是一种资源,也可以在市场机制中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可以是一个产业,却又有着促进产业升级的功能。多年的现代化建设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农业信息化对我国的传统农业进行现代化改造,这是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进而增加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最终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总体效益的目的。(一)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资利用率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合理的配置与应用农业资源,如何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是农业生产者始终关注的问题。虽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技术和手段,同样可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但是往往会消耗掉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如果将信息技术管理引入农业生产,通过对土地、土壤、水等农业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可以在降低农业生产者投入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产出,这就是农业现代化对农业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同时,这也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广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就会越有成效。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二)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落后,是阻碍农业生产者提高收入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信息封闭,农业生产者往往盲目的进行种植、养殖和销售,这就造成了农产品产量大起大落,价格时高时低等为题不断发生。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农业信息网站,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来指导农业生产者的种植、养殖,并利用互联网直接销售农产品的运作方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成产经营模式。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农业信息,保持了农业信息的高校、顺畅传播,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解决了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效率低、信息滞后等问题,促进了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进而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三)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业产业化升级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包括三种生产要素,即土地、劳动和资本,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并不密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三个生产要素之间的稳定性较低,而且生产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很高,这种不稳定关系的存在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来说弊大于利。由于信息化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不断发展,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在信息的作用下,渐渐形成了非常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农业信息化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农业信息化还可以通过协调流通、销售、消费等相关环节,解决农业小生产者与社会大市场之间的供需矛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而带动农业现代化建设。[3] 三、结语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的认识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并加以合理的利用,对于现阶段的建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地方和作用势必越来越重要。因此,必须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为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农业信息论文:农业信息化的实践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1.信息资源开发不断加快各类网站积极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形成文字、图片、音像等网络信息资源8000G以上,涵盖科技、市场、政策等各个方面。省农业信息中心建立多个省、市、县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省水利、粮食、气象、林业、扶贫办、农科院、河北农大、部分市县农业部门和企业开发建立了一批数据库。信息数量的迅速扩充,为搞好农业信息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2.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省、市、县农业部门开发应用了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基本农田管理等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自动控制、射频识别等技术深入农业领域并日益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完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能上网基本实现。黄骅市的“三位一体”(信息、技术、农资)模式、盐山县综合服务(电话语音、专家应诊、农资配送)模式等,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直接利用信息开展生产经营的路子。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信息网络使用成本高,农业信息网延伸程度不够,农业中介组织、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和种植大户等对信息网的使用率不高;农业信息网自身信息量不够丰富,资源开发整合不够;信息技术在农业基础设施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不够等。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政府调控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统一标准、协调建设。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一是科学规划,引领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确保农业信息化顺利推进。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三是加强信息监控,规范信息服务市场秩序,建立专门的农业信息监督机构,逐步实现农业信息制度化管理。2.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一是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继续延伸农业信息网络,重点是向农村经纪人、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的延伸。二是加强农业信息网站的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丰富信息量内容,增强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三是促进农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依托农村中介组织或协会,满足农村市场的多方面需求。3.培养高素质队伍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对提高农业信息整体水平至关重要。一是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对各级农业信息管理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农村信息员培训,以农村经纪人、龙头企业、合作社社员、协会会员和经营大户等为重点,提高他们的信息收集和传播能力。三是加强农民群众培训,依托“阳光工程”、“三下乡”等培训计划,对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农业政策、法规等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接收能力。 农业信息论文: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案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采集、分析、制度: 1.信息收集。为确保农业信息采集的广泛性。原始性、基层性、高效性和准确性,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收集农业信息:一是县(市)农业工作站利用县、乡、村已形成的信息报送体系获取本地农业动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品产销信息报送市农业信息中心。二是积极发展农业单位、农业企业、农业杂志、产销大户和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在襄樊农业信息网上安家落户,为他们免费或优惠制作主页,提供虚拟空间和二级子域名。这样既丰富了农业信息内容,同时了降低了信息采集成本,提高了采集效率;三是结合本地实际,从报刊和互联网上搜集有价值的农业信息;四是抓住农业时节,深入基层、深入农贸市场、农业企业实地调查采访,获取第一手的文字、音像资料;五是网上用户通过“供求信息”和“农业论坛”免费信息,通过农业电话咨询热线传递信息。 2.信息分析。农业信息化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为根本目的。要将农业行家组织起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重点收集全国、全球农产品生产、销售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资源信息,悉心分析研究国内外农产品的市场前景。信息专家要密切结合本地实情,通过历史资料分析、市场调研,权威性高、准确性高、实用性强、经济性强的指志意见,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真正帮助农民解决“种什么?卖哪儿?卖啥价?”的问题。农业信息中心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加强市场分析研究,积极开展农产品风上贸易、中介服务等工作。 3.信息。农业信息中心以有用农业信息,并将之准确及时传递到用户手中为己任。农业信息用户由于层次不同,经济条件差异,我们必须因人因地而异,采用没的传递方式,一是在互联网上农业信息。农业信息网每天由专人及时更新农业新闻、农业气象、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行情,不断充实农业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等内容。二是与襄樊电视台联合开办《金以土地》农业专栏节目,拟每月单周三襄樊电视台23频道、8频道播放一期,每期15分钟,内容包括农业快讯、新技术、看市场、致富经、农闲事等版块,该套电视节目方圆300公里地域都可收看到,覆盖全市及外地20多个市县区。三是与省级农业刊物《农村经济与科技》(国内刊号公开发行)联动。襄樊农业信息网上开通其电子版杂志,《农村经济与科技》杂志自由转载农业信息网内容,该杂志覆盖全国十多个省市,发行量在2万份以上。四是在乡村一级使用公告牌、板报农业信息和交流农业技术。公告牌上的信息由襄樊农业信息网站和县、乡各级工作站精心筛选,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话、传真和信件向下传输,同时各点及时反馈基层农业农产品动态,这样能有效减少信息使用的盲目性。 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扩大支持。 2.成立专门的管理领导机构,引进专业人才。 3.发挥社会合力,共同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 农业信息论文:农业信息化难点重点发展探讨思考 21世纪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信息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指南,信息的地位和重要性与日俱增。信息是资源,信息是财富,信息就是生产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随着国家“金农工程”的启动,我国各级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开始加快。为使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效,现结合近年来农业信息化工作实践,就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重点与发展方向等问题作点探讨,以期请教于各位专家、同行。 一、农业信息化的难点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碰到的难题是不少的。诸如,建设资金短缺,机构设置困难,信息人才匮乏等等。但大家公认的难点却是“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因为网络的铺设已从农业部连向各省、市、县、乡,但是网络信息要到村、到户还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尽管全国各地情况不一,东西部存在较大差异,但网络已到达部分基层乡镇并且随“金农工程”启动其建设步伐会很快遍布到全国各地的乡镇。然而,网络进村入户率则低得可怜。受广大农民对网络信息的认识水平以及对微机设备的购买力与操作水平的限制,笔者认为,“最后一公里”的最终解决在我国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贫困地区恐怕更长。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山东省烟台市,到20__年底,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将100%地铺设到涉农乡镇,而全市入户的微机还不足20__台,能上网的不到1000台,网络信息入户数占全市总户数(165万户)的不足千分之一。沿海发达地区如此,其它地区更可想而知了。 近年来,大家一谈农业信息化,总是笼统地说“农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际上,这个讲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早就有一些成熟的途径,如:广播、电视、科技110电话、科技明白纸以及各种培训班等等。确切地讲,“最后一公里”问题只牵涉到网络信息。所以,在信息之前加上“网络”二字,即应该称作:“农业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把网络铺设延伸到村、户。而现实的情况是,既不可行也无必要。受目前农村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等的限制,网络普及到村、到户是不可行的;而广大农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格局,把网络全面普及到村、到户也没有必要。试想,一个种一亩地左右的老农民,在商品率十分低下的情况下,让他花五六千元买一套微机设备上网是不很实际的,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浪费。 尽管目前网络普及到村、户不太现实,但不等于说网络信息不能进村入户,网络信息进村入户还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网络信息具有速度快捷,成本低下,信息量大,便于查阅,互动性强等诸多特点,是现有许多媒体所不及的。通过网络,广大农民朋友可以变过去被动地接受信息为现在主动地查找信息,可以在网上和专家直接交流,还可以通过网上招商获得大量地客户资源等等。那么,网络信息究竟如何进村入户呢? 首先,我们应对网络信息作为问题的前提进行研究。就农村的信息客户群体而言,他们需要的网络信息以市场信息和专家信息为主,并且这些信息必须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真实性;他们所需要的网络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传播、信息查询和网上招商。达到上述两方面的要求,就必须对纷繁复杂的网上信息进行“精挑细拣,加工制作”,才适合农民的口味,也才能引导农民通过使用网络信息来发家致富。 其次,网络信息采取什么途径进村入户?我们需要在对客户群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加以探讨。从我们烟台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网络信息客户群体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发达村和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经纪人等信息重点用户;另一类是经济水平一般或欠发达的村以及大量地普通农户。我们对不同用户采取的办法是不同的。对第一类重点信息用户,我们倡导网络向下延伸,让他们直接上网,同时基层信息服务站给予一定的信息业务指导和辅助性的信息服务。对第二类普通信息用户,我们总结推广了“蚕庄模式”。该模式的具体运作办法是,投资购买数字电视并同互联网的农业数字信息相联通,在加工制作的基础上,通过闭路电视下传到千家万户的老百姓。老百姓要查询政策、科技等信息,要市场供求信息等,则通过家中的电话联系乡镇信息服务站,由服务站上传国际互联网或反馈给老百姓。由于该模式综合运用了数字电视、电话、互联网等资源,把电视、电话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切合目前我市农村电视、电话普及率高而计算机普及率低的现实,切合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需加工处理老百姓才易接受的实际,因而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目前该模式正在我市全面推广。 二、农业信息化的重点 关于当前农业信息化的重点众说不一。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在于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通过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使广大农民朋友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在农业增收增效中发挥了作用,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就好,农业信息化也就成了必然需要,其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相反,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不佳,不能为农民增收所用,农民就不欢迎,农业信息网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呢?概括起来有“四个一”: 一是突出一条主线,就是“农民增收”。农业信息服务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相挂钩,农民从获取信息中得到了实惠,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就好,就会受农民欢迎。如莱阳河洛镇赵家埠子村通过镇信息服务站把圆葱卖到了国外,卖上了好价钱,增加了农民收益,农民就高兴,就说信息服务站管用。 二是抓住一个关键,就是人才队伍。建设信息机构,培养信息人才,形成一支强干有力的信息队伍,才能为农民提供出有价值地信息,才能搞好各项信息服务,从而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烟台市市、县、乡、村四级信息从业人员已达4500人以上。 三是推广一个模式,即农业信息服务的“金城模式”。我们把“金城模式”总结了三句话“一条道路,两个载体,三个环节”。一条道路是指,围绕本乡镇农业支柱产业,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如金城镇主要围绕果业和水产业两大农业支柱产业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两个载体是指,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业龙头企业。这两个载体,都具有农业信息集散地的功能,可以带基地,连农户。一般而言,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技综合服务站和农业行业协会之间形成紧密地联系,即“三位一体”,以行业协会为载体,以会员为指向实现信息服务。如金城镇的果业协会就是这么运作的。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技综合服务站和农业龙头企业之间形成较松散地联系,前两者对龙头企业是一种指导服务关系,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向基地村和千家万户 进行信息辐射。如金城镇的明波水产公司就是这么运作的。三个环节是指,产前项目、生产资料信息,产中的技术、专家信息,产后的市场行情、市场客户信息等。在这三个环节中目前最迫切需要的还是产后销售环节的信息服务。因为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已出现结构性过剩,大多数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因此,金城镇把网上招商和网外促销相结合,把产后销售作为重中之重。该镇生产的苹果、草莓等果品一般比周围县、乡每公斤高出0.4—0.6元,大大增加了果农收入,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方面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 四是实现一个突破。即烟台市把网上促销作为突破口,尽快确立了信息服务的地位,树立了信息行业的形象。20__年非典期间,全市农业信息系统抢抓机遇,全面开展网上招商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仅4—6月份共网上招商信息830余条,回复260多条,成交80多个,成交额1.8亿元,累计为农民增加纯收入达1500余万元。 三、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农业信息化发展向何处去?这是从事农业信息行业的同仁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据笔者观察,目前国内农业信息行业“三套马车,并驾齐驱”的格局已经形成。 作为政府信息部门,运作的是公益性的社会公共信息产品;作为社会信息企业,运作的是非公益性的市场化的私人信息产品;作为农业工商企业,运作的则是带有机密性的商业垄断信息产品。政府部门的信息是用来为公众提供无偿服务的,信息企业的信息是用来市场交换的,农业工商企业的信息则是直接使用后赚钱发财的。三套马车,所载的货物不一样,所要到达目的地也各不相同。因此,找准自己的位置获得信息业务最大化的发展自然成了各自的发展目标。这样,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成为各自的发展方向。 政府部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由于政府部门运作的是社会公共产品,应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作为其主要目标取向。为此,在保障充足地业务经费,抓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延伸,抓好农业信息机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必须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本地区、本系统、上下各层次的社会信息资源,同时搜集整理与本地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外部信息资源,不断积累信息服务的资本。同时,为保证最大化的信息服务效果,在网络不能全面进村入户的情况下,在市、县、乡各个层次,网络信息还必须和刊物、科技110电话、农业电视栏目等紧密结合,实现“媒体联动”,可以使网络信息多渠道进村入户,这是一条成功地经验。目前,烟台市各县市区均开通了“科技110”电话,在电视台上主办了农业科技与市场栏目,不少县市区还办了农业信息快报,有的还经常举办培训班等等,从而使农业网络信息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传播,迅速提高了农民朋友对网络信息的认识,基层信息服务的作用开始凸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逐步提高。 信息企业信息服务的市场化。由于信息企业运作的是私人信息产品,通过交换与服务来获得利润成为其必然趋向。这些信息企业通过经销采编发软件、农村财务软件以及专家智能软件等,在市场上掘得了“第一桶金”的同时,也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进程。目前,国内信息企业正逐步扩大市场信息服务的空间,通过制作网站、为客户信息服务等来赚取利润成为新的市场走向。如中国农网、中国农商网等等莫不如此。 农业工商企业信息服务的专业化。由于农业工商企业运作的是机密性的商业垄断信息产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因而企业内部信息服务的专业化是必然走向。企业的技术机密信息,市场客户信息,财务信息,劳资信息,供、产、销各环节的信息是相对封闭的,大多是不能拿来向社会公开的,而企业开发、项目信息等更是垄断性的,因此,面向市场的企业信息队伍会不断成长壮大。烟台市牟平九发食用菌、莱阳龙大集团、栖霞天誉果品等农业企业的信息处室均在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尖刀连”的角色,成为这些企业决策机构的“神经中枢”。 总之,农业网络信息行业是新兴的、前所未有的、开拓者的事业。农业信息化的难点、重点与发展方向弄清楚了,我们可以避免走许多的弯路,“金农工程”建设就会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农业信息系统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相信,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金光大道。 农业信息论文: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从总体上讲,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依然偏低,农业人口仍在我国占有较大比重,和发达国家3%左右的第一产业人口比率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 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五、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浙江省已经在全国率先开始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不久,我国还要加入WTO。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种投入是一种软投入,以建立一套风险、预警、警戒域值及解决问题、化解风险的方案或预案为主旨。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的方式要经济得多,也实惠、实用得多。可以说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信息预警系统决不是简单的农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如同天气预报,原始的水文、气象资料信息对最终消费者没有多大意义,但经过对这些原始资料加工分析产生的新的天气预报信息却更有价值,这其间通过信息加工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使信息在深加工过程中得以升值。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也同样如此,在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中不单要研究国内农业信息,由于我国即将加入WTO,还要研究国外信息,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农业信息论文: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1农业知识的积累,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是黑龙江垦区经济增长的源泉 1.1农业知识积累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是完全不同的,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之上,垦区农业生产完全不能没有准确和有效的信息支持。在这个时候,土地作为生产要素,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劳动和资本的密切配合、有机结合,从而减少不确定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效用,贯穿垦区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并体现在农产品创新、市场开发、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上,农业信息,知识和智力资源已成为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1.1.1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农业信息引导。具体表现在:产前,根据消费者的变化,市场供应和需求预测信息来指导垦区设立农业生产部门,保证顺利开展农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在生产中,根据补充量、出苗率、幼苗数、有效的蕖数、穗数、每穗粒数等信息,在生产的各个阶段实施控制,以确保生产信息素的实现,从而实现目标产量;同时,要把信息及各种新技术及时传递给生产者,促进技术发展、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并根据劳动消耗信息、材料消耗管理信息成本、信息成本、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产后,根据农产品的包装、价格、营销策略及销售渠道的市场信息;根据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趋势、价格趋势、市场竞争及竞争对手的实力,以确定营销策略,谋求竞争中取胜。1.1.2垦区农业信息化是以农业知识和智力为基础的。农业知识农业信息的积累,农业智力是激发农业知识。农产品和原料配比及农业经营消费率都相对较低,农业信息和智力劳动,所占比重相对增加;农业信息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偿交换信息、咨询服务和信息产品成为市场的普遍行为规范。一个新的农业技术知识,可以使农产品大幅度提高输出;一条农产品市场信息,可以使农产品市场活跃,获得收益。1.2对垦区农业知识和信息的有效传播根据经济理论,信息的及时到达成为市场的边界范围。当前,垦区分散孤立的小农经济主要原因是由封闭信息造成的。通过对信息的有效传播,市场间可以进行有效的合作,以促进在不同地区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促进垦区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1.3垦区农业信息技术进步黑龙江垦区农业信息化与内生经济增长的因素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垦区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成为劳动力质量的决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材料和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和技术才得以创造价值,能带来经济效益。加快垦区农业信息、农业信息化、特别是农业科技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使农业生产经营彻底改变旧面貌,从而促进垦区农业经济增长。 2信息化是垦区农业结构优化的增长动力 2.1农业信息技术体系的构成从农业信息流的传输周期,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处理技术、信息采集技术、信息模拟三个过程建模,以及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为支撑的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离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它是以农业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系统开发环境。是农业信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如“传送带”和“物流配送库”,使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到一个信息的分析和处理“生产线”流程。2.2农业信息技术对垦区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现在,垦区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或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条件。农业信息技术对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垦区新兴产业的形成。农业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促进了垦区新产业的诞生———垦区农业信息产业及相关部门,如垦区信息咨询服务业、农业信息网络业。农业信息产业作为垦区农业领域的主导产业,对垦区农业经济发展起的作用会更明显,并促进垦区农业产业向“软化”或“轻型化”的方向发展,即垦区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发展迅速。2.2.2改造垦区传统农业,使垦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同时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在垦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极大促进农业产业化过程的自动化、信息技术、高效化,改善了传统的垦区农业生产模式,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垦区农业粗放式生产和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将被高度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所替代,垦区农业生产和劳动密集型的比例将下降,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比例会增加,使垦区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 3结论 在垦区现代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垦区现代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垦区现代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垦区现代化大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垦区现代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垦区现代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垦区现代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农业信息论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现状 1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景 黑龙江省土地面积仅为全国土地面积的4.9%,但是粮食总产量却位居全国首位,总产量超过千亿吨,如何让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保持全国第一,同时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黑龙江省首要做的就是对现有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和研究,大力增加农业信息化建设,将黑龙江省作为农业信息化试点省份,推广先进的农业信息化经验,带动其他省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如何将黑龙江省从农业大省变为农业强省,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与农业相关的人员认识到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在认清形势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 2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1国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农业信息化在发达国家己被广泛应用,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期就将信息化应用到农业生产生活中,它涉及农业的各个领域,包括对农业硬件设施的操作,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知识的推广普及,农业科研和统计方面的研究等等。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研和统计工作;20世纪70年代农业信息化的重心是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的开发;20世纪80年代,农业信息化研究的重点转向农业专家系统、农业支持决策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已经应用于农业的各个领域,从生产到运输再到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的应用与发展,其中包括全球定位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等等。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的阶段,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等和信息有关的前沿技术都已经广泛应用到农业的不同领域,农业信息化强度已远远高于工业。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业信息的获取与及时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专家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与处理、通讯、网络、人工智能、多媒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由于西方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底蕴、特点和条件各不相同,在农业信息化的道路上也有着彼此各不同的发展历程,但他们所积累的宝贵成功经验都值得深入研究并加以总结,从中得到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使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2.2国内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比较迟缓,在1993年农业与农村研讨会上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随后农业信息化浮出水面,等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从此农业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等各个方面仍然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例如,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制度等还不十分健全,农业信息标准化严重滞后;农业信息化应用和开发分散且无序,农业信息孤岛多,并且信息资源分割难于全面共享;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商品化程度很低,大量农业信息资源没有被充分的利用,农业信息化成果推广应用效率低;农业信息高质量的数据库总量不足且互通互联程度低,同时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高科技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上的应用不足;农业信息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十分匮乏等等。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理论体系有多个学者专家根据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阐述,有些专家从农村信息基础建设、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农业信息技术等角度出发并归纳总结,也有很大一部分学者专家从农村社会经济形态转变、农业信息应用、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归纳。 3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对策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呈现出来的特征是信息基础建设、服务体系架构等硬件水平已经得到改善,但是农业信息交流和农业信息知识共享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有进一步的突破。因此,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首先,要重视农业生产信息化,开展物联网、3S技术(GIS、RS、GPS)、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装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集成创新应用;其次,要注重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以土地管理信息化为基础,探索建立集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农业生产资料供求管理、农业职工收入和负担管理等于一体的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再次,要加强农业管理部门政务信息化,要围绕农业管理职能,开发建设包括农村自动化办公、信息报送、村务公开等功能的政务信息系统,提高农业行政部门的工作效率;最后,要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三维展示技术,搭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同时,积极运用信息网站、移动通信等手段,全方位为农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 4结语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是通过研究在各方面的文献和现实情况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同时根据中共十八大精神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分析如何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应用到农业中的各个领域,同时将数字技术、3S技术(GIS、RS、GPS)、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地球等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中的各个领域,使农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到现代信息技术,让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带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赶上或者超过发达国家而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说明。 农业信息论文: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1高校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所具有的优势 1.1高校先进的技术、设备为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化,高校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方面加大了经济投入,特别是“211”工程的实施,更进一步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建设,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其它服务设施的优势,也为农业信息化服务奠定了基础[4]。比如:高校的各种服务设施日臻完善,设备的先进、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检索的快捷方便、现代技术的充分运用,可以为农业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1.2高校科技人才队伍为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贮备了人才资源高校面向农村服务必须依靠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更需要一批业务素质高、专业化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来进行技术服务与指导。多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科技素质的培养。随着计算机知识普及培训工作的展开,计算机专家和网络工程师在高校也大有人在,为高校实现网络信息服务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5]。 2高校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发挥高校教育职能,开展农业信息科技人才培训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利用信息能力的关键。高校应发挥教育职能作用,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服务。一方面,高校应与地方农牧部门联手,利用互联网进行相关技术培训,以数据库信息和图文信息为利用对象,通过发送电子邮件、联机检索、光盘远程检索等方式,进行农业信息相关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手段,例如:微博、微信、贴吧等,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6];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各种农业建设活动,组织相关人员下乡活动,真正参与到农业建设当中,学习农业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服务。同时,应增加相应的培训内容,提高相应人员的农业实用技术,掌握信息工具的操作与运用。高校还应进一步注重将农业知识讲座与实际操作能力结合起来,建立一支将农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队伍。2.2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与政府联合搭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与政府联合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提供产业指导、商情分析、科技推广、成果展示、农民培训等综合服务,以信息化网络平台为基础,搭建跨校、跨地区的资源、信息整合与共享平台,构建高校全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体系:一是建立农业专家咨询服务平台。通过在线咨询、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多元化方式,解答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7]。二是建立农业信息传递平台。与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系,将农产品的市场行情、价格走向、品种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和预测等信息,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各农业合作社。三是建立科普周活动延伸服务平台。将每年举办的社科普及周活动向农村延伸、扩展,重点在农民中普及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懂得利用信息资源,掌握网络操作技术。总之,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信息的共同优势,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树立社会化服务的全新理念,从“无农不稳”的大局出发,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结合本地域的环境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为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贡献力量。 农业信息论文:农业信息资源供给与开发利用 1农业信息资源的供给主体及模式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农业信息资源市场目前依然没有充分发育,信息资源难以成为具有市场竞争的普通商品,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依然存在较大的缺乏,农业知识产权体系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难以产生有竞争力的直接经济回报,很难引导企业成为信息资源开发与供给的主体。即使存在一些专注于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市场力量,其投入也很难跟上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对当下信息资源的需求。在知识产权制度健全的西方工业化国家,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政府企业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投入也是有选择性的。由此决定了农业信息资源由政府提供的必要性,并成为具有公共物品特性的农业信息资源。中国2012年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认真履行公益性职责,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农业技术,实行无偿服务。但是国家的财政资金有限,仅靠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惠及广大农民,也是不可持续的。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资源的有效配置中,农业信息资源的供给主体必须政府作为主要力量,并同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以政府供给为主、市场供给为辅的供给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优势,克服单靠政府和市场的弊端,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供给效率(见附图)。 2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 2.1政府主导下多部门协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 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只依靠政府力量难以有效运作,需要多部门分工配合,协同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才能更好的发挥功效。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政策支持、财政资金支持以及行政监管,在这些方面,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引导保障机制,并准许私人资本进入农业信息资源供给领域。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体系中,首先需要对农业基础性技术开发推广,这类技术的开发需要科研院所参与,但是如果设有政府强有力的介入,就难以使这类资源、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政府财政预算应该明确农业信息资源、技术开发推广的费用,做到专款专用,重视各地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素养。因此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与资源支持,给予企业进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优惠措施,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参与农业资源的基础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推广的主角地位。 2.2以农民生产需求作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导向 Majid.S(2001)[4]认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益低下,主要原因是农民缺少利用农业科技服务的主动意识与自觉性。Shibanda(1999)[5]认为农民对农业信息服务重要性的“觉醒”主要表现在农民主动利用这些信息服务学习新的观念以及技术,农民生产技术培训中心、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影视展览以及相关的纸质媒体是促进农民增强学习利用农业信息的主要渠道。WilliamMokotjo(2010)[1]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其抽样调查的样本中,84%的农民认为政府提供的农业信息资源与他们的需求不相关,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主要原因是传播时间不恰当、农技推广机构没有主动推广农业信息资源。所以积极引导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的主动性以及自觉性,是中国当前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的重要任务。中国农业科技信息推广体系目前已经相对完善,成立了相应的组织与机构,但是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依然低下,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推广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没有以农业生产一线的需求为中心。孟宪学(2008)[6]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大户进行问卷调查,找出了农民最需要了解或掌握的16种农业科技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在众多可以开发提供的农业信息资源中,农民最为关注的信息主要是实用性新技术、农产品市场价格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等方面的信息(详见附表)。因此在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时,应该结合当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有针对性的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并且以农民生产需求为核心,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进行资源配置,在保证资源开发切实能够应用于当地生产的前提下,适当的超前研究开发,根据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合理引导农业生产。 2.3构建立体综合的农业信息资源传播利用渠道 Irfan?A(2006)[7]认为,如果农民能够采取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或信息传播渠道获取农业生产领域的信息资源,将能够非常可观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与产量。从国内外农业信息资源及服务推广传播的手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广播、电视、移动电话、计算机、生产运动、推广服务等。Morris(2003)[8]认为,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成为传播农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农民可以通过访问农业信息资源网站学习技术、掌握农业市场动态。Tshabalala(2003)[9]、Soquel(2008)[10]分析了不同的渠道及技术优势,认为在广大落后的农业生产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廉价的无线电广播提供农业信息资源与技术。农业部对农户喜欢的信息服务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民比较欢迎的信息服务传播渠道为农技人员推广、电视、报纸以及广播,计算机网络排名最后。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农民利用网络渠道获取农业信息资源成为可能。网络技术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目前应用互联网、移动网络传播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动态的瓶颈主要在终端用户上面,农民群体由于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主动利用网络技术获取资源的意识以及能力相对薄弱。综合各国经验来看,单纯依靠一种技术或者渠道传播农业信息资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多管齐下,构建一个符合各国实际情况的综合传播体系。在发展各种渠道或技术的同时,应该重视推广机构及队伍的建设,这是农业信息资源传播的主要力量及载体,其它各种渠道不能完全代替农业技术、信息资源推广的机构及人员。目前移动通讯技术发展迅猛,移动通讯成本不断下降,农业移动通讯市场不断发展,农业信息资源推广需要思考如何借助移动电话短信平台、移动网络 平台等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本文来自于《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杂志。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3结论 农业信息资源具有公共品属性,对农业生产能够起到基础性支持作用,这种特性决定了农业信息资源的供给主体应该是政府。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已经进了较多层次的探索,目前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个体特征以及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如何把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农业信息资源及时有效地传播给农民,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急需解决的难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应该坚持以农民生产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信息推广机构的力量,构建立体综合的农业信息资源传播利用渠道,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农业信息论文:谈农业信息化建设与普及状况 1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针对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已有研究主要从以下视角展开的: 1.1农业信息化的定义 目前,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绝大多数学者都将农业信息化概括为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的生产、消费、市场等各个具体环节的过程,其中薛庆林、崔和瑞更强调农业信息化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1]。 1.2农业信息化的特征 在对农业信息化的特征的描述中,胡伦赋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将农业信息化的特征分为信息依赖性、高投入性、开放性、高效性、竞争性[2]。 1.3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焦林结合了大多数学者的见解把农业信息化分为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村科学技术信息化、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农村市场流通信息化和农村资源环境信息化六个领域[3]。本次的研究主要是从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村市场流通信息化和农村资源环境信息化这四个方面着手的。 1.4农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 傅洪勋的观点更具有代表性,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衡量的:①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②农业信息技术装备;③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④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4]。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上海市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情况和普及程度,分析得出上海市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深度挖掘上海市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普及的状况。研究对象主要以上海市农科委的专家,奉贤区、金山区、南汇区、崇明这四个区域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为主,在调查时也访谈了一部分市区菜场的菜农来佐证研究结果。 3上海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3.1上海市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但农民的使用程度较低 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上海市的1675个行政村中,每个村的电视广播线路和无线电视都已经开通,覆盖率达到100%,此外农民购买电话、电视、电脑的钱由政府进行一部分补贴。在1675个行政村中,有1455个行政村建成了为农综合服务站,接通了网络,实现“农民一点通”查询机联网运行。查询机一般摆放在每个村的村委会,很容易找到,里面的信息量非常丰富。据为农综合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反应,每天前来查询的农民一般有4-7个。此外,每台查询机还有点击数的反馈,农民对查询机的反馈结果和当地村委会干部人员的薪资挂钩。根据四个区域的调查数据统计,100%的农民都表示接收得到村上广播站的信息,并且拥有了至少一台电视和通讯设备,拥有计算机的农民相对少了很多,只有接近48%的农民表示自己家中还拥有计算机并且接通了宽带(见图1)。相比其他三个区,崇明地区拥有计算机的住户要远远低于其他三个地区,存在网络不稳定的情况,甚至有时候个别村会出现村里的广播损坏的情况。此外,对于政府推出的12316农科服务热线、农民一点通查询服务器、市区的各大农业网站等农业信息服务设施,只有22%的农民在“您听说过的农业信息服务设施”这一栏中能选择出一些农业信息化服务设施(见图2),这些农民多数达到了高中以上学历,年龄段集中在20-40岁。而在剩余的78%的人在“您听说过的农业信息服务设施”这一栏中都选择了没有听说过,其中绝大部分的农民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上,接受的教育程度仅为小学或初中,而他们对于“没有接触和使用这些农业信息服务设施的原因”这一栏都选择了“不知道这些设施”。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上海市农民依旧有着传统农业的思想,尤其是那些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对农业信息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很低。在金山某镇的调研时我们等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看见一位前来使用“农民一点通”查询机的农民,他表示自己使用“农民一点通”也是由工作人员指导的,在家的时候也很少使用计算机关注农业信息。 3.2上海市郊区的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途径较为单一 上海市目前拥有市级座谈专家共9位,每天有2-3位专家在上海市农业科技委员会轮流值班,接听来自上海市各地区的有关农业问题的来电咨询,同时对每一位来电的农民进行信息反馈,保证每一位农民的问题得到解决;另外还有85位在职专家,负责为农民解答。上海市的农业信息化县级专家共有1000多名,一个月进行2-3次的下乡活动(针对农民)和进社区活动(针对市民),进行现场的指导,并运用多媒体授课形式向农民传达农业信息,接受农民的现场咨询。此外上海市目前有多达1500名的信息员队伍,分别在上海的行政村工作,每个村至少有一名信息员。这些信息员都是进行过培训的,他们深入行政村向农民授课,保证农民做到“四会”:会传递、会、会操作、会使用。授课多为培训班形式,主要通过农业资料的和相关PPT的展示向农民传达农业生产中的注意事项,授课时间一般是农产品播种和收成的时节。不难看出,位于上海市区的农业信息人才资源充足,但农民接触到这些农业信息化专家只能通过电话或是网络这样间接沟通的形式,此外在上海各个村的农业信息服务站的信息员虽然人数众多,但专业化程度较低。在调查问卷“选出您获得农业信息途径”的一题中,约有64%的农民选择了“有专门人员上门通知”,58%的农民选择了“广播”,而选择通过网络、电视、移动设备、农业培训班、农业期刊这些方式的人屈指可数(见图3 )。在崇明的某镇我们了解到,这个镇的绝大部分行政村是派工作人员先去镇政府开会,了解农业信息后再召集每个村中分管农业队伍的组长开会,由组长上门通知本小组的成员,同时乡镇的广播也会不断播放相关的农业信息。因而绝大部分农民收到的农业信息都是通过专人通知或是村内的广播知晓的,得知信息的速度也比较慢。南汇某镇农业部的一名工作人员似乎能为这一现象做出解释:“其实绝大部分农民都有经验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要种植什么,碰到一些比较专业的农业技术问题才会过来问我们。”虽然上海市农科委开办了培训班、讲座的形式深入基层,向农民宣传农业政策并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但在回收来的调研问卷中,很少有农民参与到其中。位于崇明某镇的农业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在访谈问卷中也提到出现过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农业技术问题时也是通过拨打农科热线来解决的。很多农民也反映,农业讲座都是在镇上举办的,去参加的大多是农业合作社或者农业大户的人,提供的都是涉及农业技术、新型农业产品方面的信息,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实用价值并不高。因此要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农业信息化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的转变,还需要更专业的农业信息人才向郊区方向的倾斜,保证农民与农业专家实现面对面的交流。 3.3高效的农业信息传播难以实现,电子商务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作用较低 2010年,“金农”工程一期项目进入终期建设阶段,主要涉及农业产品各项系统建设,比如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服务子系统、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全国联播服务子系统、农产品监测预警子系统、动物疫情防控信息管理子系统等,上海已经基本建成完毕。此外,上海市政府还开设了上海市农业网、上海市农业信息网等网站,并且每个区都有本区的农业网,农业网站资源丰富,各类农业信息齐全,保证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快捷而方便的农业信息资源。但是几乎所有农业网站上的农产品交易信息延后,更新速度也很慢。针对这一问题,调查问卷中“您采用何种方式销售自己的农产品”一题中,62%的农民选择了“有专人上门来收”;14%的农民选择了“专卖给农业合作社”;13%的农民选择了“设摊直接卖给顾客”,这13%的顾客大都位于上海市南汇区;没有人选择“网上交易农产品”这一选项(见图4)。在四个区的调研中排除一些自我消费农产品的农民,其他农民售卖农产品时几乎都是通过“中介机构”来完成交易,这些“中介机构”多为镇上的大型农户或是农业合作社。当谈及是否想过在农业网站上直接售卖自己的农产品时,奉贤区某镇的一位农民表示自己也尝试过在区里的网站里注册售卖信息,但是网上根本没人来买。南汇区有些农民直接在路边设摊,身后便是自家的农田,时不时会有顾客驱车前来购买农产品,一位卖西瓜的农民坦言自己不懂电脑,也缺乏网上宣传农产平的资金,网上交易还不如在路边摆摊卖得快。 农业信息论文:试析基于农村文化信息化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论文关键词:农村信息化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技术 信息资源整合系统 论文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信息获取却越来越困难的今天,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是信息建设必经的过程。随着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也提上日程。从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原则出发,以分析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技术为基础,重点对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的实现进行论述。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呈海量化增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趋势也在扩大,导致信息资源量在越来越庞大的同时,分散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时网络上一些时效性、准确性差和冗余重复的垃圾信息也容易让人们对网络信息产生焦虑。要想在这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成了不容易的事情,对于信息素质一般的农户而言,更是困难。事实上,用户对信息的要求又必须及时、精准、有效,这就与他们的获取能力形成了尖锐矛盾,而要解决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对农业信息的整合来化解。 1.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资源整合原则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是要把尽可能多的分散于各个角落的资源,通过系统的方法,运用信息技术,由信息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审核、,最后通过某一媒介或终端达到方便使用的目的。因此,在进行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之前,要先弄清楚几个问题:其一,农业信息资源的使用主体是农民;其二,农民的信息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其三,农民需要正确、有用、及时、全面的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其四,农民需要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是方便和安全的。由此可知,在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时,要从用户自身信息获取水平和需求出发,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预想中的目的。 1.1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网络上众多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中丰富的资源之所以没法通过某一种方式就可以全部访问,除了商家不同和费用攻取等问题外,最主要是他们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格式、技术接口、输出标准等方面的不同,都让我们面对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却无能为力。信息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和与其相关的技术进行整合,共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尽可能宽广的范围内方便地使用已经进行了二三次整理和加工的信息资源。因此,标准之于信息资源整合是前提和基础。只有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才能避免因资源重复建设导致的人、财、物的浪费和损失,让用户可以方便、优惠地访问和获取相关资源。 1.2共建、共享原则 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其实也是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打下基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为了集中一定范围内有限的人、财、物对信息资源进行深人加工、整理,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松散、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不足等问题,让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面临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布局合理的管理体系,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创造条件。 1.3信息安全原则 农业信息资源中的部分数据会涉及到国家秘密、国家安全,需要绝对的安全,但是农业信息资源需要一定程度的开放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开放与安全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在安全和开放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要能保证用户方便地使用这些信息资源,又要保证这些资源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而保证信息安全可以通过网络安全区域的划分、中心数据库的摆放位置、防火墙的利用、加强内部监控与审核、第三方认证等方法来保证信息的安全。 2.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中关键技术分析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网络、数据库中包含的对农业生产和销售有指导作用的无序信息资源进行融合、类聚、重组,形成一个新的资源有机整体,保证用户可以方便、准确、及时地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因此,信息整合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资源整合的步调,需要尽力挖掘新技术服务于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利用。 2.1基于xml的数据描述标准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是一种用于描述数据的标记语言,主要使用文档类型定义(dtd)或者模式(schema)来描述数据,与描述页面的html有相似的式。它可以利用we浏览器进行数据确认,还具备易于生成数据的优点,囚此,它可以在不同的部门和部门内部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和利用。如果制定出xml的标准并广泛应用的话,那么不仅是企业或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变得更容易,而且语音数据和动态图像数据这些过去数据库中难以进行处理的数据也能轻松地转换成数据库,这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而言将会前进一大步。再加卜xml独立于平台,有利于跨平台问的信息交流,完全可以充当网际语言,并有希望成为数据和文档交换的标准机制,它所具备的准确表达信息真实内容的特征,不仅可以降低应用程序的负担,也使摺能工具的开发更为便捷: 2.2有关wel的论述 intentet采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将信息的链接扩展到整个internet卜,而web就是一种超文本信息系统,它不仅可以让文本从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使用户可以从中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在主题的选择上也任意可行。而web具有的图形化、易于导航、与平台无关、分布式、动态和交互式的特性,让信息资源整合的共享机制建设、适时更新和与用户互动机制建设等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we中的图形化显示功能,可以提供将图形、音频、视频信息集合于一体的特性,使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后为农户提供一些非常形象、易懂的信息资源的技术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2.3有关wel service的论述 web service是由“3c”标准组织定义的,采用xml通过uml来接口和应用绑定的软件体系结构,这些定义接口可以被其他软件系统发现,并通过基于xml和ip协议的消息通讯机制集成到不同的应用系统。它是继web访问之后的新一代资源方法,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交互功育挂。 web service完个基于xml(可勿展标记语言),xsdxbil schema )等独立于平台、独立于软件供应商的标准,是创建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具有跨平台的可互操作性能。通过web service不仅能跨越不同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防火墙阻碍而进行正常通信工作,还可以将用不同语言写成的,运行在不同平台的各种程序方便地进行集成,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甚至在软件和数据重用方面也有所成就。web service在允许重用代码的同时,可以重用代码背后的数据c当然,web service在通过wel进行互操作或远程调用时的用处更是显而易见。 3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及其实现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就是按照农业信息资源之间的指示关联,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信息资源的优化重组,形成系统化、摺能化的数字资源体系。当然,在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过程中,需要标准、法律、安全、机构作为支撑,以保证信息资源整合效果和功能的实现。 3.1农业信息资源的发现、采集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大量分散于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筛选、采集。但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在丰富多彩的同时,杂乱、无序、冗余的缺点也会显现出来。为了避免农业信息资源采集与揭示的随意性、无计划性和盲目性,采集网络信息资源也要严格执行一定的标准。结合农业信息资源和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笔者认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需要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eq \o\ac(,1)1实效性原则。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更新过快、链接的时效性强等特点,需要对录人的站点定期进行跟踪,即时清除陈旧信息和死链接,并随时搜索本学科最新的政策和信息动态。②实用性原则。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的服务。通过对当前国家农业政策、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以及农产品需求等信息的搜索、加工、整理,让用户在进行农业活动时,跟当前农业的发展和需求形势紧紧相联,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减少因信息获取不全或不正确而导致的经济损失。③高质原则。农业信息资源的主要用户—农民的信息获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需要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时,遵循高质量的原则,采集一些用户急需的和有用的信息资源。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不仅要是该领域全部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高质量也是关键。④内容全面性。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必须以搜集全面的农业信息资源为原则,不仅要从整体揭示农业发展状况,还要搜集到具体、全面的农业生产和销售信息,搜索范围也要涉及到国内外该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数据库、网上动态信自、网络出版物、学术会议、相关标准和专利等途径获取全面的农业信息。 3.2农业信息资源的描述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功能实现关键的一步就是对所采集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深人的加工、整理,重组为优化的信息资源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描述、转换和处理是重头戏。尤其是对信息资源的描述,是决定今后共享和数据质量的关键,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不能仅停留在链接一些相关网站的基础上,还要对这些链接的网站类型、内容、特色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和揭示。因此。应从资源标引深度和信电记录的标准化来考虑信点资貌招合的问题。即要遵循一定的数据描述标准和格式,加强信息资源统一描述和标引的建设。现在国内外通用的网络信息资源描述方法主要是都柏林核心数据(dohlin core ),它是专门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而创建的,涵盖了资源的重要检索点、辅助检索点和相关检索点。当然已经如此完善的dohlin core标准中也会有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或我们需要重点提示的内容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补充,以求更全面地对资源进行描述。 3.3农业信息资源的 对信息用户而言,他们所关心的不是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问题如何解决,而是这些经过整合的信息资源对他们来说有没有价值或者这些有价值的信息的获取方法是不是简便、快捷,而所有信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只能通过信息资源的和查询来解决。农业信息资源的系统需要存储所管理的各个站点的数据,并提供信息、模板制作、系统备份、日志管理及系统的支持文件,存于主服务器上,只有管理员才具备其访问权限,一般的用户不能访问。在信息系统中,要保持界面风格的一致性,系统最好用统一的css来定义。同时,为了随时了解用户心理,得到信息使用反馈信号,需在系统中设立适时交流、用户调查和信息内容评介等模块,借助一些智能化的技术来解决非面对面交流带来的一些问题。 农业信息论文:探究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及发展对策 摘要: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可极大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分析了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并提出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必要性;对策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2]。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3]。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2.3利用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粮食购销市场安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农业信息保障系统。这比常规只通过单一购粮的硬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惠得多,是通过掌握市场规律、利用信息软手段来解决粮食风险“硬”问题的最佳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全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都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4],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信息预警系统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企业战略论文: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流派 「内容提要“企业战略”的概念随着产业革命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伴随着产业革命,产生了最初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的发展相适应,很多学者积极地参与战略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学习学派、定位学派、资源学派。 「关键词企业战略/战略管理/理论学派 「正文 企业战略概念的演变 “企业战略”的概念是随着产业革命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18~19世纪伴随着产业革命,欧洲产生了以亚当。斯密、瓦特、斯图亚特等为代表的欧洲管理思想,以后在美国又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当时这些学者和管理者都是将思考的重点放在组织内部活动的管理上。到20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将之称为企业战略的第一种观点。1938年,巴纳德(Barnard)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首次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和战略中分离出来,认为管理和战略主要是与领导人有关的工作。此外,他在该书中提出管理科学的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的效率,其他的管理工作则应注重组织的效能,即如何使组织与环境相适应。这种有关组织与环境“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战略分析方法的基础,波特称之为企业战略的第二种观点。60年代,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Andrews)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四个构成要素即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和渴望则是企业内部因素。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波特将其称之为企业战略的第三种观点。同一时期,美国学者安索夫(Ansoff)在研究多元化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四要素”说,认为战略的构成要素应当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果和竞争优势。由此,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逐渐由单纯的组织内部转向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研究。1965年,安索夫出版了第一本有关战略的著作《企业战略》,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起点。从此以后,很多学者积极地参与了战略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其中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学习学派、定位学派、资源学派是影响范围最大,在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也最具代表性的学派。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流派 1.设计学派 1962年,钱德勒(Chandler)在其所著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经营战略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形成必须随企业的战略需求的变化而改变。根据这一观点,设计学派的代表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安德鲁斯在1965年编写哈佛教科书时,提出了如前所述的战略的四种构成要素,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对制定战略的影响。此外,他还把战略分为制定和实施两个阶段,认为制定战略就是围绕发展核心能力,在内外部进行平衡,实现匹配的过程。 设计学派认为战略制定是领导者有意识的但非正式的构想过程,并建立了知名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 and Threat)战略形成模型。这一模型也是计划学派的基础。该模型表明,形成战略最重要的因素是对外部因素和组织因素进行匹配。正如安德鲁斯所指出的那样,“战略是对公司的实力和机会的匹配。这种匹配将一个公司定位于它所处的环境之中”。因此,该模型考虑了企业面临的威胁与机会(外部评价)和企业本身的优势与劣势因素(内部评价)。 有关这一模型的主要假定也反映了该学派的主张:(1)战略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思想过程。因此,企业组织既不能靠直觉发展战略,也不能以自然形成的方式实现。相反,企业组织应当经过尽可能仔细慎重的考虑才能形成战略。(2)主要的领导人应当承担整个战略形成过程的责任。他不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但他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设计者。(3)制定战略时,必须经过充分的设计。在勾画和选择了某种特别的战略,即完成“决策”过程之后,制定过程也就告以结束。(4)战略应该是清晰的、易于理解和传达的。正如通用电气公司的一名计划人员所说的那样,“一个好的战略应当能用两页纸说清楚。否则,就不是一个好战略”。因此,战略必须简明扼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其进行争议或检验,使其不断得到改进。同样,战略的形成模型也应当是简单的。 设计学派对于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SWOT模型的建立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制定战略的重要性。但是,设计学派将战略管理静态地划分为两个阶段,从而割裂了战略形成和实施间的动态联系,只能是对管理现实的初步反映。 2.计划学派 计划学派与设计学派的出现时间大体相近,其最早的代表著作当属安索夫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安索夫提出,战略应当包括四个构成要素:(1)产品与市场范围,即确定企业在所处行业中的产品与市场的地位。(2)增长向量,企业经营的方向和趋势。(3)协同效果,即“大于由公司各部分资源独立创造的总和的联合资源回报效果”。在各业务间存在资源、技术、管理和价值链活动的各环节间的匹配关系时,可以实现各因素的联合、共享和节约,产生2+2>4的效果。(4)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及其产品和市场所具备的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能够为企业奠定牢固竞争地位的特殊因素。这不仅发展了战略理论,而且对当时西方企业的管理活动以至现在的企业管理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战略要素的内容可以看出,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都将市场环境、定位和内部资源能力视为战略的出发点,并且这两个学派对于战略形成的看法也是很相似的。 不同于设计学派的是,计划学派认为:(1)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地正规化的过程。该过程可以分解成几个主要的步骤,每个步骤要考虑大量的因素和各种技巧。(2)原则上是由主要领导人承担整个过程的责任。在实践中,则由计划人员承担实施的责任。(3)需要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并加以实施。 在此观念指导下,计划学派在最大程度上追求战略决策过程的正规化,条理化。相对于设计学派那种松散的战略形成框架,计划学派则列出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步骤和必须考虑的因素。安索夫最早描绘的战略计划模型使用了57个小方 块和大量的箭头及图解详细地描述了战略决策的过程,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在以后的十年中,计划学派的理论得到广泛的推广。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该理论进一步与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一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的联系(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大大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3.学习学派 计划学派的战略过程是制定战略—战略实施—实现战略的过程。但根据对战略过程和效果的研究,在现实中,许多企业组织预先制定的战略并未得到实现,却实现了一些没有经过正式制定过程而自然显现的战略。由此,70~80年代的那种计划观点越来越受到怀疑和批评,许多学者开始研究组织的有限理性,政治、权力和选择中出现的机会以及战略实施中的变化,并将重点放在组织在不可预测的或未知的内外部因素约束下的适应性上,逐渐形成了学习学派。这一学派各观点的代表人物和著述很多,主要观点有: (1)自然选择观点。这一观点认为组织所处的环境具有很强的力量和不可预测性,任何综合性的战略都难以应对。因此,在不断的冲击中,组织不得不进行反应,仅靠计划是难以适应的。同时,从内部来看,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文化、权力中心、流程和系统都各不相同。在同样的环境下,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所产生的效能也不相同,从而导致有的企业能够生存,有的则走向灭亡。 (2)逻辑渐进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组织和环境非常复杂,战略家们无法制定出一套全面综合的可供企业选择的方案,并且人类的能力和行为降低了数学优化结果的准确性,无法使企业挑选最好的方案。因此,计划法并不能切合管理的实际,应当实行“逻辑渐进主义”,即高层管理人员首先确定其组织的未来发展目标,然后通过不断调整其核心业务,控制新的经营范围的增加而达到目标。 (3)文化和政治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组织文化作为一种由许多个体长期形成的共享信念或组织特点,会主宰管理人员的战略决策,并且很难迅速改变。组织可以借此应对不确定性。但这种文化也约束了管理人员的思想,阻碍了组织的变革和对变化的适应。组织中的政治因素则会导致属于不同政治团体的决策者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战略决策。因而文化和政治都是战略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4)想象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有些理性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在应对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时是难以发生作用的。因此,高级管理人员决策时,应该凭借自己的直觉和想象。这是战略制定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成分。特别是,当外部环境发生间断性的变化时,领导人的想象更为重要。这些高层管理人员很难再依靠正式的系统帮助决策,而要依靠自己的经验,直觉地寻求机会。 总之,学习学派实际是将战略视为一个复杂的、进化的、渐进的、文化和政治的、想象的过程,这些为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了更全面的视野。 4.定位学派 该学派是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为代表的一个学派。波特深受以美国的梅森(Mason)和贝恩(Bain)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学派的影响,1980年,他提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而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每个行业的结构又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的利润水平。在这种思路下,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获取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行业的盈利能力,即行业的吸引力;二是在行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因此,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选定有吸引力的行业。这就是说,战略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就是选择有着潜在高利润的行业。围绕这一命题,该学派采用了各种方法和技巧,分析企业所处行业的状况。其中,最著名的方法是波特行业五种竞争力模型。这一模型说明行业的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供应商、购买者、当前的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及行业的潜在进入者五种因素。企业需要考虑的第二个战略任务就是如何在已选定的行业中进行自我定位。企业的定位决定了其盈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在行业不理想、平均盈利能力低的情况下,定位适当的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盈利。此时,企业可以结合具体形势,选择适当的战略,以增强或削弱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低成本、差异化和集中等三种战略则为最常用的一般战略。波特教授在其80年代出版的两本著作《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中详尽地说明了这种战略过程。 相对于战略的制定过程,该学派更集中于对战略内容(差别化,集中,低成本等)的研究上。它在战略形成方面的意义在于,在制定战略时给出了分析的一种优先顺序,使企业可以在行业的范围内系统考察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合理选择适用的战略。此外,定位学派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第一次由企业转向行业,强调了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为战略的选择过程提供了诸如公司地位、行业吸引力矩阵、价值链分析等极为有用的分析技巧,有效地指导了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 5.资源学派 早在1937年,科斯(Coase)就提出,“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运用某些权力指导资源的运用,就可以节省某些市场成本”,这是对企业资源最早的认识。后来的设计学派、计划学派也都将内部资源的培养和管理视为企业健康竞争的基础因素。80年代,库尔(Cool)和申德尔(Schendel)通过对制药业若干个企业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企业的特殊能力是造成它们业绩差异的重要原因。1990年,普莱哈莱德(Prahald)和哈默(Hamel)在对世界上优秀公司的经验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在于“管理层将公司范围内的技术和生产技能合并为使各业务可以迅速适应变化机会的能力”。9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因发展核心竞争能力而获得效益,资源学派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学派认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成了战略的基础。另外,该学派假定各个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同一行业中的公司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这样,资源差异性和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就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培植企业对自身拥有的战略资源的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心能力。 作为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可以外生出许多以其为中心的技术、产品和行业,从而可以为企业提供进入和退出多个市场的潜在途径,使其可以在更多的市场中获得强有力的竞争地位。例如,本田公司在引挈和牵引动力系统方面的核心能力就使该公司在轿车、摩托车、割草机和发动机行业中也具有特别的优势。核心能力实际上是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组织运作机制的有机融合。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同,产生战略的基础就不同,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竞争战略。企业选择战略的原则应当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展核心能力。 此外,核心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地积累战略制定所需的各种资源,不断地创造、学习和磨练。只有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才会通过一系列的组合和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不易被人模仿、替代和占有的竞争能力,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随着组织向“复杂的适应性系统”转变,资源学派形成了90年代的战略管理思维。但是,在看到资源学派对战略管理理论的贡献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资源学派过于单一地强调资源的建设,而不顾企业在动态环境中的市场定位,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企业的竞争力。 对于我国的企业管理人员,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几种主要的流派各自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我国的企业经营实践中,不少企业已经以此为指导,取得了很好的业绩。例如,海尔集团通过发展技术和服务这一核心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实施相应的营销战略,成功地占领了国内的洗衣机和电冰箱市场,并向海外拓展;联想集团通过分析我国计算机行业和市场的竞争特点,将自己的战略方针定位于“做外国有 实力的大公司所不能或不愿做的事,做国内小公司或者短视公司做不了的事”,从而实现了国产品牌计算机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骄人业绩;邯钢则以其严格的成本管理在行业中取得了竞争优势,为国有大企业如何面对市场机制下的激烈竞争做出了榜样。 但正如前面所述,现代企业面临的是一个社会、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环境,我国又处于体制转轨时期,这进一步增加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必须尽快树立战略管理观念,将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的首位活动。在这一背景下,战略管理的各个流派可以给我国企业予很多的启示:(1)要有效地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及时把握机遇,迎接挑战;(2)坚持革新与发展,建设学习型组织;(3)发展核心能力,获取长期竞争优势。 企业战略论文:融合CRM的企业战略 CRM不是软件,对于于企业管理人员而言,也好理解,也不好理解。 如果是第1次接触CRM也还好说,就犹如1张白纸,对于新概念只要交换患上当就能够理解.怕的是那些已经经接受过1些软件厂商或者者其它机构的培训或者咨询,在这些培训咨询中转达的是CRM是1套系统,1套解决方案,如果已经经被企业人员理解了,那末在回头来正确的理解“CRM不是软件”就难患上很。 既然CRM不是软件,那末它体现的非软件是甚么模样的? 当咱们把CRM作为1副更为清晰认识客户的眼镜时,它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在于是1个客户角度的法子论、思想、策略和相干的流程、组织以及绩效考查等,当这1切都能够渗入入企业的时候,CRM系统只无非是1个实现的手腕以及提高效力的工具而已经。 理解了CRM不是软件,防止了软件的先入为主,就能够更好的理解CRM超出软件的概念,它所表现出来的空间不是软件所能影响的,那就是人以及思想的问题! CRM给企业带来甚么? 权威机构对于胜利实现CRM企业的调查表明: 胜利施行CRM以后,每一个销售员的销售额增添了五一%,顾客的满意度增添了二0%,销售以及服务的本钱降低了二一%,而销售周期减少了一/三,利润增添了二0%。 这是1组使人振奋的数据。企业固然对于这样的数字以及指标感兴致,然而企业更为想了解的不单单是这些数字,还有在管理上CRM能够给企业带来甚么? 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 CRM首先为企业树立起1个真实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而不是在那儿喊喊“客户是上帝”的口号。 客户生命周期 在客户的1个吸引、取得、维持以及管理的进程中,触及到企业的市场、销售、服务以及其它部门,乃至每一1个员工。因而要在企业中树立起1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在客户中建立1个统1的优良的企业形象,每一1个接触客户的部门以及人都作为客户接触点来管理,让客户真正感觉到在做1回上帝。 由于客户在接触企业的时候可能遇到的其实不必定就是负责客户管理的部门或者者人员,然而偏偏是这个第1接触点给客户酿成的企业形象直接最大的影响了客户的购买行动,所以CRM不是仅仅客户服务部门的事情,而是所有企业人员都要介入的,要全企业皆CRM。 更糟糕糕的是各个部门在遇到问题时推委责任,将客户推来推去的,客户可能反应的是1个小问题,1分钟就能够解决,却被市场部推说“咱们不负责这件事,去找销售部吧”,销售部说“已经经销售的产品请找客户服务部”,客户服务部说“供应商的修备件没有了,正在联络”等等,让客户在蒙头转向中迷失了维持的可能性。 客户信息库 准确的客户细分与评估 客户细分可以更为精准,而且可以多维度;而客户价值评估可以依靠CRM进行,从之前的笼统到现在的量化,基于客户以及CRM的基础,客户细分以及价值评估比以往更为有效准确。 针对于性1对于1市场营销 有了CRM,你可以从原来的通用性逐步转移到1对于1营销,你有了良多工具以及法子可以实现1对于1,当你真实的与客户面对于面的时候,客户价值更为透明。 高效规范科学的营销管理法子 营销的量化管理以及规范化、标准化等等,都是晋升营销能力的症结。 快速市场反映、监控能力 之前是没有监控,现在是实时监控;之前是人为监控,现在是系统监控。CRM是企业反映能力特别是对于客户以及市场的反映能力的加速器。 便捷通畅1致的客户沟通渠道 客户沟通渠道有良多,CRM匡助企业实现多渠道并提供各种渠道的有效管理。 客户沟通渠道 优良的自学习环境 CRM协助企业塑造1个学习型组织,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让企业的每一1位员工都能够在1个优良的自学习环境中不断晋升自己,从而晋升企业的总体价值。 CRM可以实现的学习途径如:远程培训、 法子论辅导、丰厚的案例库知识库等。 CRM战略 但凡胜利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战略就犹如1个企业的生存所必须并为止依托的灵魂。而CRM,作为企业思考经营以及发展的新的角度,基于客户的战略就显患上愈足首要。这是企业进行客户需求导向的风向标,客户战略直接影响这企业怎样认识客户以及怎样对于待客户,也就是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大计。 甚么是CRM战略? 商业胜利的症结在于针对于客户的需要,提供产品以及服务来知足这类需要,然后通过对于客户瓜葛的管理确保客户满意以及再次交易。但是,在过去,良多组织以为他们的产品以及服务无与伦比,客户会1如既往地使用他们的产品。过去的1切已经成昨日黄花,客户变患上愈来愈斗胆以及抉剔,他们不但请求优质的产品,而且需要优质的服务。 客户瓜葛管理不是1种概念,也不是1项规划,它是1种商业战略,它着眼去理解以及管理某个组织当前以及潜伏的客户需求。它是1漫长的历程,在该进程中,有战略、机构以及技术的扭转,通过这些扭转,公司可以缭绕客户行动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企业。这使患上获取客户的信息成为必要,应用不同接触点客户的信息在最大满意度内平衡年收入以及盈利。 但是,CRM战略必需适应各个市场细分的需要,这样将面临着挑战以及机遇。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客户瓜葛,1个组织必需: 定义自己的客户战略 为了做到这点,有必要理解客户细分以及他们的需要。如果1家公司能了解自己提供的产品以及服务,而且这些供给对于每一个细分都是相同的,那就有必要定义自己的客户战略。 树立产品以及渠道策略,这保证了1个组织能有效地配送其产品,确保了销售能力以及有效渠道管理。互相调和的战略,这个战略能创造出可以以及客户树立瓜葛并知足客户需要的环境,这需要拥有激进客户管理以及互动客户关怀的能力。总而言之,在组织内树立客户瓜葛管理 文化是势在必行,并确保这类文化能深刻人心并渗透到客户的行动之中。 执行CRM战略 执行CRM战略需要聚焦影响客户关怀的3个要素:客户战略、渠道以及产品管理战略、基础设施战略。对于不同的要素,为了能有效执行此项规划,需要提出怎么的问题呢? 你无妨拿出1张纸来,随着下列的问题,不要太繁重然而要当真的回答这些问题,并在纸上描写出来,到最后,你会发现,在你眼前的纸上已经经勾画出1个企业的CRM战略的轮廓,剩下的是给你丰厚想象以及创造的空间。 客户战略 基于当前以及潜伏客户的需要,如何细分客户?从企业的经营动身,对于企业当前以及定位的潜伏客户的需求动身,你将如何认识你的客户并细分他们?这将直接影响着所有的下1步! 尤其的客户有唯一无2的需求吗? 当你细分了客户后会发现1些特殊的客户,他们的需求可能与常规的需求不1样,他们的需求多是个性化的、特殊性的,你能够细分出他们并明确的掌控住他们的唯一无2的需求吗? 对于特定的客户群体应提供唯一无2的产品以及服务吗? 细分客户以后企业就能够实现1对于1营销,提供差异化服务,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末你在细分客户并了解细分客户群的需求后,你愿意并能够为这些特定的客户群体提供各自不同的服务吗?别忘怀,是有本钱以及代价的,固然可能还会成心想不到的收成。 有独创的战略确保客户虔诚以及留住客户吗? 当你取得了客户后是不是有自己独特的战略来挽留客户并确保客户能够虔诚的延续消费?为何要独特的呢?由于你的竞争对于手们也在拼命的争取这些客户,你怎样才能应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留住他们? 你以及客户树立了共赢的瓜葛了吗? 你与客户不是你卖他买这么简单,而是你从客户取得了价值而客户也从你这儿取得了需要,你们是共赢的。你是不是已经经树立这类被双方认可的共赢瓜葛乃至树立更为深刻的客户同盟瓜葛呢?如果没有,你有相似的规划吗? 渠道以及产品管理战略 客户是不是更乐于通过Internet、传真、信件或者电话取得产品以及服务? 客户细分以后,不同细分的客户的喜好是甚么?他们是不是愿意接受诸如网络、传真或者者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取得产品以及服务?对于于每一1个通路,具体客户的最好联络方式以及时间、频率是甚么?这将影响着你的客户沟通以及服务的良多问题! 在组织的角度斟酌,甚么才是更好以及客户交换的渠道? 由于企业要生存,要运营,所以其实不是客户喜欢的所有东西咱们必定要知足,而是要斟酌综合因素,其中包含组织问题、资源问题以及效果回报问题等等,至少不要盲目的下结论,而是全面的去斟酌,选择1个与客户交换的最好或者者更好的渠道。良多问题都是这样:没有最佳,只有更好。 每一个渠道的本钱如何? 每一个渠道不可防止的要发生本钱,而且有趣的是不同渠道发生的本钱是不1样的,即便是相同渠道然而针对于不同的细分客户也是不1样的本钱。那末,咱们就需要细心了解每一个渠道的本钱以及每一个细分客户的渠道沟通的本钱,这是1个矩阵的统计分析,这个会全面的从本钱核算方面告知你哪一个渠道最省钱?哪一个渠道最昂贵? 还有1点很首要,如果把每一个渠道的ROI或者者创造的价值也同时计算进去,那末你会不言而喻的分辨出哪个渠道性价比最高!莫非这不恰是你所想要的东西吗?! 何种产品或者服务利用甚么渠道直销于不同的客户群? CRM1直在强调:在适合的时间通过适合的渠道将适合的产品提供给适合的客户。那末,甚么才是适合的?针对于细分以后的客户群,不同的客户群有不同的渠道,而且不同的客户群又有各自的需乞降喜好的产品服务,那末就面临1个基于客户的组合问题:甚么样的产品或者者服务应当通过甚么样的渠道提供到需要的它们的各自不同的客户群? 解决了这个组合问题,你的客户通路就顺畅了。 可能产生的渠道冲突是甚么,及如何处理? 渠道会有冲突吗?你通过渠道商去接触客户,同时你又有直销员以及网站购物,客户同时可以面临你的3个接触通路,哦,有可能就要抢客户了,或者者客户拿到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了,这就是渠道冲突。与客户的接触渠道丰厚多样化是没有问题的,然而要及时了解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与处理法子,通过1些手腕以及策略是可以有效的防止渠道冲突,问题是首先你要认识到这个问题! 基础设施战略 需要甚么技术性基础设施?从战略计划开始就要关注具体实现的问题,所以作为技术性基础设施要做好计划,是硬件?电脑?挪动装备?终端?仍是网络?就犹如1栋大楼的基座,是采取石料?砖?仍是混凝土等等。基础设施大凡是长时间投资使用,其扩大性、先进性和公道的本钱等都是需要注重的问题.树立1个学习机构,需要甚么技术呢? 1个企业就不需要学习了吗?不是的,目前正在倡导学习型组织,企业也需要不断学习以及钻研当前企业的行动以及管理理念等,不断的从理念以及实践的结合中晋升企业的能力,而这类又称之为“知识管理”的技术,都需要部署哪些?如何来树立1个合适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学习机构?需要甚么新的CRM规则、过程以及工具? 在CRM计划中触及良多原则比如定义原则、细分原则、编码原则等;还有良多工具比如调研工具、评估工具、测试环境系统等等,如何更好的评估并应用更新的来增进CRM战略的完美性?为了胜利执行CRM战略,需要甚么新的机构以及拥有竞争性的人? 说到了1个很症结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CRM战略更多的是人的问题:要面对于的是作为客户的人,而执行战略的是作为内部客户的员工,那末为了胜利执行CRM战略,咱们需要设置甚么样的组织结构以及甚么样的员工?1旦这些问题患上到解决,1整套调和措施将呈现。1旦这些问题的谜底你都在纸上描写出来,你的CRM战略大体上就已经经有了轮廓,那就继续去完美它,让它成为真正指引你企业CRM部署的方向标吧。 CRM的战略立异与竞争策略 企业在缭绕CRM策略时会有良多尖利的问题,比如:CRM需要BPR吗?CRM有流程吗?还有1个核心的问题:企业的竞争战略如何在CRM中体现? 咱们需要看到的是与导入期以及成长时间的行业不同,成熟行业中企业的产品愈来愈标准化,同时都变为了“日用消费品”。在导入期以及成长时间的企业是靠产品的技术机能竞争的。然而当1个行业进入成熟期后,市场需求趋缓,产品差异化渐弱,国际竞争趋强,利润率降落,此时产品立异的首要性就逐步让位于流程立异的首要性。 产品立异目的在于占领更多的市场,争夺更大的盈利空间;流程立异在于更多的提高效力,降低运营本钱。在成熟行业中,企业的技术立异空间愈来愈小,战略立异就举足轻重。战略立异除了流程立异外,还包含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客户服务和组织结构方面的立异。 在CRM战略当中,通过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从新定位市场以及产品设计,就是1种战略立异;而缭绕客户需求调剂销售模式以及销售流程,是流程立异。恰是战略立异,可使企业取得竞争优势。 SFA的流程立异 CRM提供的首先是1种战略,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缭绕这类策略,市场定位以及产品开发要以客户需求为驱动;而其销售模式以及销售流程也应当缭绕这类策略来从新定义。 最简单的CRM莫过于SFA,可是业内恰恰把SFA看患上太简单,有些国内厂商津津乐道于专业的SFA供应商,而其SFA软件也物美价廉,也的确其产品从模仿国外产品到本土化晋升已经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其将SFA认为是1种工具软件,其CRM施行仅仅是1周或者2周的安装配置+操作培训的内容。 销售自动化,体现的是销售流程的自动化,而销售流程应当是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 国内CRM业界把SFA仅仅当成1种工具,1套软件,疏忽了流程立异的首要性,也疏忽了这个企业原本的文化以及策略下的销售流程的问题,更疏忽了销售流程的问题会在自动化的进程当中成倍的放大。 因而,即便是最简单的SFA,也需要BPR。不要惧怕BPR,以为是彻彻底底的变革。优化以及调剂销售流程,从新定义SFA流程,才是真实的SFA服务,而SFA系统只无非是将它体现出来的工具。 如果这类立异的SFA流程可以成熟的運作,即便没有SFA软件,咱们也能够称之为实现了SFA。 当企业引入了CRM战略的时候,就是选择了1个客户角度的战略立异以及流程立异,而变化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震撼,让你充沛享遭到变革的甜美与痛苦。 企业战略论文:对油气企业战略采购管理的研究 1、 战略采购的原则 1.1 要对总成本进行充分的考虑 就目前一个实际情况来讲,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会把成本的最优和价格的最低相混淆,认为成本最优实际上就是价格最低,只要购买的价格最低就是好的,而很少会有管理者对使用成本、管理成本以及其他的一些无形资产进行考虑。采购决策是会对后续的运输、调配、维护、调换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起到严重的影响,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有对总体成本进行考虑这样的一种原件,必须要能够对整个采购流程中所有涉及关键成本环节以及其他的一些长期潜在成本进行评估。 1.2 要在事实以及数据信息的基础上来进行双方的协商 对于战略采购过程来讲,它不是对手之间的一种谈判,而更应该是一个商业协商的过程,并且双方协商的主要目的不是要盲目的进行比价和压价,更要建立在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以及企业自身长远规划的基础之上来实现双方之间的双赢沟通。 1.3 采购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双方之间达到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现有的采购理念当中,双赢理念通常都很少被采用,企业管理者更多的是对单赢比较关注,总喜欢在具体的采购当中形成一种我为刀俎人为鱼肉的思想。而事实上,双赢才是战略采购当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诸多起步比较早的企业通常都会建立供应商评估与激励机制,他们是通过和供应商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之间的长期的合作,并明确双赢合作的一个基准,从而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1.4 双方之间合作的基础是制衡 对于企业和供应商来讲,它们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一个相互比较以及相互选择的过程,对于每一方来讲,都应该有一个议价的优势存在,如果企业对供应商所处的行业、供应商的业务战略、运作模式、竞争优势以及稳定长期经营状况等都能够有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和认识,那么,就能够为企业创造机会,从而在互赢的合作当中找到彼此间的一个平衡。 2、 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油气企业战略采购优化 2.1 传统的组织结构对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下,传统的跨国油气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对全球一体化进程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组织结构是职能制组织结构,而这一组织结构会使得各个地区的公司缺乏必要的及时性以及灵活性,不能够对本地的勘探以及生产作业需求起到相应的影响,从而规划和决策的过分集中就使得业务流程的效率十分低下。二是各个地区的企业职能的重复,使得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三是在全面的内部运作模式之下,那些不是核心的业务也全部在公司的内部得到执行,这就使得没有办法对外部合作伙伴的专长以及服务进行充分的利用,也就没有办法实现业务运作的优化。四是采用的仍然是多层的汇报机制,从而对全球各个国家以及各个地区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起到了严重的阻碍。 2.2 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国外油气企业战略采购优化为了和全球化战略采购的实施相适应,国外的油气企业对那些把事业部制作为基础的组织结构以及采购人员的职责进行了全面的优化,供应链团队对外要对采购部门和企业其他一些部门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对待,对内部需要结合采购的类别来进行原则的细分,从而来对采购分组进行一定的调整,这一措施所体现出来的原则就是效率、战略以及效能。 对于战略采购的整合来讲,这是采购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战略采购得以实施的不可缺少的前提。在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油气企业中,供应链在岗位设置当中主要对管理控制方面比较侧重,之后是采购交易,最后是物料管理,这里所说的管理控制主要包括了战略采购、供应商的发展。合同的管理和分析、采购技术以及总体管理与控制。而对于采购人员来讲,也不再只是和供应商之间进行询价、还价、进行合同的签订以及对琐碎业务进行检验等,转而把其主要的精力都集中于市场的分析以及需求规律的分析之上,关注对供应过程的控制。 3、 国外油气企业所采取的战略采购模式 3.1 类别管理的差异化采购策略 对于油气行业来讲,其一大特征就是采购的服务和产品的种类比较繁多,每一个品种的市场特点以及对企业的重要性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战略采购的重点就变成了类别管理,也就是要对服务以及商品的消费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这样的业务管理,并致力于供应链TCO的最低,这是跨行业、跨地域以及职能的管理。国外的油气公司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类别管理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是由13个关键的步骤组成的,这些步骤分别是业务的融合、业务类别分析、TCO评估、内部优势信息、供应商信息、一流公司信息、识别机会、对前50个类别机会进行明确、类别计划制定、团队计划合理化、同行评审、委员会批准以及实施监督改善。其中,对业务驱动因素进行熟悉对于整个类别计划的制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油气企业开发并建立了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工具,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对行业的竞争性驱动因素进行确定,使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能够对波特五力要素进行估算,来对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这里所说的五力主要就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供应商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以及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力。 3.2 建立高级供应商关系以及战略联盟关系 对于战略供应商管理来讲,它直接把战略采购的最终以图进行充分的体现出来,一种良好的战略供应商关系是企业采购管理工作能够实现从内部管理一直到外部资源管理,那么,基于价值创造的潜力,国外的油气企业把供应商予以细分,主要分成4类,也就是战略性、核心性、被管理以及一揽子供应商。 战略联盟也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对产品或者服务进行开发、制造以及销售等这些方面的共同利益,通过某种形式来把它们的部分资源以及部分能力进行一定的整合从而建立起一种伙伴的关系。对于战略联盟常见的定价模式来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在全球批量折扣上的定价方法,也就是通过公司在全球市场累积起来的实际需求数量来获取综合总量折扣率;另一种是按照前一段时期的价格来实行加权定价的方法,其主要公式就是新价格=当前价格×(1+综合指数调整因素),这里所说的综合指数,它的设置是根据TCO模型中的各个构成成本的主要权重因素来进行的。 4、 从国外油气企业来看中国油气企业战略采购管理措施 4.1 中国油气 企业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中所取得的成果 中国油气企业在面临巨大的挑战的时候,通过对国外先进的采购管理经验进行不断地吸收和消化,自2004年的石油专用管以及2005年的消防车采购开始,到2006年和2007年和天钢以及宝钢所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来开展信息、技术以及商务领域的合作,一直到2009年的集中采购、共同参与以及分散操作这一采购模式的全面推行,把集团采购的规模优势予以充分的发挥出来了,是市场的话语权得到了增强,并且获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 4.2 中国油气企业战略采购管理措施 中国油气企业要想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海外油气占整个企业的半壁江山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要把供应链整合也列为当下一个紧迫的问题,并且涉及了采购、仓储、物流以及质检等这一系列的环节。那么,中国企业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就是要把TCO最低思想作为主要思想来构建出合适的采购组织机构,建立起跨职能、跨部门的战略采购领导小组以及按照类别管理的战略采购研究中心和执行小组。对于战略采购人员来讲,要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战略性的产品和服务采购的分析之上。第二,就是要建立起全球采购开发小组,并积极实行全球采购战略,开展全球性的市场调研,开发出更加具有优势的国际供应商;打造出一支和全球战略采购相适应的优秀队伍,并且确保每一个队伍中的成员都能够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法律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并且都具有了比较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和商务谈判的能力。第三,要把传统的诸侯割据般的仓储以及运输模式予以彻底打破,把各个地区企业的仓储和运输设施以及人力资源等都进行有机的整合起来,来建立出一个整体的物流中心,并且这一物流中心是由跨国运输、通关、仓储、包装、搬运、配送以及废旧物回收等这些环节来组成的。第四,就是要充分对各个地区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利用,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质量检测重心,来为其提供比较全面的质量保障服务,专家质量控制服务、现场检测的服务以及全球工厂检验的服务等,当然,也可以适当的把第三方的公司引入进来,来提供全面的质量控制的服务。 总之,在全球化供应链环境之下,中国的油气企业战略采购管理面临着十分巨大的挑战,那么,对于中国企业来讲,除了要做到以上这些方面,还应该要继续把战略采购的力度以及深度予以加大,尽全力来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不断地提升。 企业战略论文:旅游企业战略协同探索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和一体化的宏观环境下,旅游企业之间的边界在不断模糊,旅游企业的战略协同能够加强横向联合,内部要素的协同,充分地整合优势资源,在空间上通过景区、景点、服务、线路、交通等的链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一个使系统功能得以最大发挥的有机整体,提高旅游企业在更广阔空间范围的竞争力。最后,有利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下,突破地区间的边界,建立战略伙伴和竞争集群,利于形成强有力的旅游产业集群。 一、旅游企业战略协同的动因 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企业内外的各种要素共同推动着企业战略协同的实施[2]。从战略协同的要素的形成看,驱动旅游企业战略协同的因素既有外部环境的刺激,也有企业自身成长的需要。一方面,由于旅游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政策环境等都在动态变化,旅游企业只有适应旅游消费者消费理念和偏好的变化,对内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协同各部门工作业务,对外调整环境战略,与其他旅游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协同抵御需求变化的冲击,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开展新的业务,实现企业内部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降低风险。另一方面,战略协同的自发力来源于旅游企业内部。随着企业的发展,其掌握的资源,拥有的技能不断增长,不同业务部门对于降低运转成本,消除流程和沟通阻碍,获取协同收获的期望越来越高。分享内部资源、降低运转成本、赢得协同绩效成为旅游企业战略协同的原动力。 二、旅游企业战略协同的构建路径 构建旅游企业战略体系是实现战略协同的前提。旅游企业战略规划体系一般包括总体发展规划、业务发展规划、职能规划。其中,业务发展战略、职能战略要以总体发展战略为依据,从全局角度来确定,通过对总体战略目标的分解,最终使企业成员、业务单元和各职能部门的目标与企业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在战略规划制定中,必然要对旅游企业内外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使旅游企业了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发展的难点和重点等。完善战略协同制度体系是实现战略协同的重要保障。由于旅游企业战略协同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战略协同都是不同的主体,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仅仅依靠企业内部部门以及企业间的自觉行为难以协调战略协同过程中复杂的利益关系,容易产生利益冲突,不利于战略协同持久关系的建立。只有建立完善的战略协同制度体系,才能较好平衡各方关系,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具体的协同路径是实现战略协同的必要环节。在旅游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旅游企业内外的战略协同已成为很多旅游企业发展的共识。旅游企业之间可以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方面进行协同发展。 三、结语 综上,战略协同对于提升旅游企业整体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企业战略协同效应的实现离不开企业战略规划体系的完善、协同机制的建立健全,同时也离不开旅游企业间以及企业内部业务部门在协同机会识别等方面的参与。只有利益各方同心同力,才能推动战略协同步入良好的发展轨道,才能保证旅游企业战略协同关系更加稳固、持久。 企业战略论文:对精益思想下企业战略成本优势构建研究 引言 当企业战略成本理论从“成本驱动定价”演绎到“价格驱动成本核算”时,成本竞争的根本就表现为企业能否根据顾客价值创造出一种产品,并按照顾客所能承受的价格去定价,而后以此为标杆驱动成本降低。以上内容与精益思想内涵刚好吻合,本文从精益思想视角去分析企业战略成本优势的构建。 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起源于日本的丰田汽车生产,其核心在于只生产顾客需求的,为顾客解决实际问题、为顾客创造价值,同时使自己的企业获得利润。“精益”用英文表示为Lean,原意是精瘦,可以理解为精确、精美。精益思想就是根据顾客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顾客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顾客,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消耗资源不创造价值的活动,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精益思想的关键在于:顾客价值的识别、以顾客价值定义价值流并持续改进(迈克尔·波特,2005)。 精益思想在企业战略成本优势构建中的价值体现 在日益激烈的价格大战中,获胜者最终取决于企业成本是否拥有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主要竞争对手水平的优势。如何构建企业战略成本优势,一般根据价值链进行分析。一方面通过整个行业价值链系统分析确定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并确定企业的成本战略;另一方面通过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分析,进行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再造,降低成本,构建企业绝对竞争优势(李丽萍,2010)。 如果从精益思想角度来看,能够在深度上赋予了企业战略成本优势更全面的内涵,即是“企业战略精益成本优势”,企业是否具有成本优势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创造出一种顾客价值;企业成本优势是否体现精益,关键在于整个价值链系统能否实现成本最小。精益思想能够在构建企业战略成本优势发挥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理论上突破了只“以利润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模式,将竞争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价值链之间的较量。第二,发展了以价值链各个环节为根本,找到驱动成本降低环节的理念,形成了以整个价值链优化为根本,价值链的优化降低了各个节点的成本思想。第三,弥补了企业战略成本构建中过于关注成本而忽略市场需求的弊端,使得企业能够在最接近真实状况的环节上进行生产,并能满足顾客真正的需求。第四,从顾客角度出发将顾客与企业利益统一起来,为企业战略成本优势的构建赢得了市场与利润。如,20世纪60年代,IBM在进行计算机生产过程中曾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顾客愿意为计算机的哪些特性掏钱?”,然后,他们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机,虽然在技术上这台计算机不算最为先进,但是与控制数据公司进行对抗过程中,赢得了市场地位与利润。 借鉴精益思想进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特征 基于精益思想进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最终目标是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具体表述就是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优的质量,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要。因此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对象是整个价值链系统,管理贯彻是全面成本管理原则,管理的方式为目标管理。 (一)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对象是整个价值链系统 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企业之间的较量,更多表现的是企业集团间的竞争;不仅仅表现为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多的是整体价值链系统之间的较量。 企业价值链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顾客价值,而处于企业上游的供应商则拥有企业创造顾客价值所使用的输入价值。因此企业能否获取竞争优势并不断保持不仅取决于对企业自身价值链的理解,更主要的取决于企业能否适应于相应的整体价值链系统中。以优化整体价值链系统为背景,进行精益管理,根据顾客价值定义整体价值链系统,明确价值链上的各项业务活动是自己完成还是外包给他人,确定价值链各个环节最好的合作伙伴以及之间的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加快系统磨合,进而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提升竞争力。 (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贯彻的是全面成本管理原则 精益生产是在流水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区别于大量生产模式,强调企业系统结构、人员、市场、顾客需求的协调运作,生产方式灵活,并且能做到成本最低。企业竞争优势如何保证成本、品质,必须贯彻全面成本管理原则。 首先是成本的全员管理。成本管理是个系统工程,降低成本须全员努力,每个员工对于成本的管理都具有权力与不可推卸的责任,“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根本。其次是成本的全过程管理。成本管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整体价值链系统为依据,协同运作价值链,从供应链、生产链到销售服务链,全部过程监控成本,优化协调价值链系统。再者是成本的各环节管理。成本管理要“以全部森林为视角,关注每个树木”。在优化协调价值链系统的前提下,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抓住任何一个环节,尤其是占整个价值链成本比重最大以及成本正处于快速上升期的环节。最后是成本的全顾客推动管理。精益思想关键环节在于顾客价值的识别。忽略顾客需要的成本管理势必会遭到市场淘汰。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来确定企业的价值流程,从顾客的角度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将顾客的需要贯彻到整个生产流程中,所有顾客的意见与需要都将推动成本管理。 (三)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方式为目标管理 曾经邯钢因采用了“低成本目标管理战略”而获得了相应的成功,其成功主要凭借内部设定与推行“模拟市场核算,设定目标标杆,实施目标管理,进行成本否决制”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经典之处就在于成本管理考虑了顾客需求及市场竞争状况,规避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只有这样做成本管理才能为企业在成本竞争中赢取优势。基于这样变化的企业战略成本理论已不是“成本驱动定价”,而是“价格驱动成本核算”,将过去从产品的原材料进价开始,按厂内工序逐步结转的,改变为从产品的市场售价减去目标利润开始,按厂内工序反向逐步推算的使目标成本等指标真实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变化。对每一个产品定出合理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等项指标。制定目标、依据目标、根据目标进行绩效考核的目标管理方式最能体现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 基于企业价值链优化的战略成本优势构建 企业成本战略的根本就是企业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物有所值的产品。而劣势就是企业关注成本的同时可能会忽略市场需求的转变。为了解决该矛盾,本文从精益思想视角来谈企业战略成本优势的构建,具体措施表述如下。 企业通过优化整个价值链系统而降低价值链各个节点的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获得“企业战略精益成本优势”。这种成本的获得得益于企业的精益价值链,为此打造精益价值链需从源头做起。 (一)采取低成本供应商战略 低成本供应商战略不是将成本降低的责任推给供应商,压缩供应商的利润空间,而是选择优异的供应商,与供应商协作,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达到整个供应链“零库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降低由于地域原因造成的输入成本差异,直接厂家订货或最为根本的是将供应链纳入到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中去(雷星晖、苏涛永,2007)。比如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全球采购战略与格兰仕的低成本供应商战略。 (二)采取低成本产品生产战略 在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环节中,第一,强调全过程高质量产品设计以及生产“零缺陷”,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产品低成本。第二,以顾客的需求拉动生产 ,在顾客需要的时候,按照需要的数量进行生产,保证生产与销售的同步性。如丰田采取的“看板”系统以及现在制造型企业采用的ERP或MRP信息系统将需求信息在企业内部形成共享。第三,进行产品再设计时,进行业务流程改造。简化产品设计,减少零部件,将各种零配件标准化,尽量避免使用高成本的原材料或零部件,优化企业生产的价值链;加快工艺革新,技术研发、对核心业务进行流程再造,合并工作步骤,去掉低附加值的活动。第四,借助规模效应、学习经验积累等结构性成本驱动因素,降低转化成本。 (三)采取低成本物流控制战略 生产即销售,降低物流费用率,有效地建立无间断的价值流以快速适应多变的环境。将价值流中不增值的无效时间尽可能压缩,以期缩短整个价值流的时间。如沃尔玛为了强化物流成本控制,建立了强大的配送中心系统,其物流费用比率是竞争对手的60%,大大降低了成本。为保证降低物流成本,企业也可以选择“销售联盟战略”或“前向一体化战略”,整合整个价值链系统,通过重组上、下游的相关企业,降低成本。 (四)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成本战略的着眼点在于优化整体价值链,而成本控制实施落脚点在于每个环节。如何将每个环节的成本控制在有效范围内,这需要所有员工努力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成本控制的根本是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首先,通过尊重员工的思想、尊重其主观能动性,授予员工自主管理权,给他们提供充分发挥能力的舞台,进而使其能够主动承担降低成本的责任;其次,强调团队协作分工,采取项目组负责制。团队合作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专业人才的特长,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到销售全权由项目组负责,提高组织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再次,通过精益思想要求的“5S”准则提升管理水平,降低不必要的浪费与内耗,节约成本。最后,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适时进行员工的激励、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变革。 精益思想的核心就是“零浪费”,遵循的是“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极力满足顾客需要,持续不断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当然企业成本优势的构建是需要多种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除了以上的分析之外,也可以结合价值链进行探讨,找出影响成本的关键性驱动活动,进而降低成本,构建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战略论文: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浅议 论文关键词:企业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特征 实施 论文摘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对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特征与如何实施,并部分结合了大型地质勘察单位展开了探讨。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简称SHRM),是横跨人力资源管理及战略管理两个领域的一个新出现的交叉范畴。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三种理解,对战略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对战略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 在内涵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指企业以战略规划为主导来开展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一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必须配合企业整体竞争战略形势,进行系统地设计与实施,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并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它可以被看成是“有计划的人力资源使用模式以及在组织能够实现其目标的各种活动。”其特征有:(1)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即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2)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即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而部署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等是一种战略系统;(3)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4)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导向性,即促进组织绩效最大化。 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需要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充分考虑了员工的期望之后,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需求来制定的一种长期纲要与计划。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地位日益突出的现今,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大型地质勘察单位意义重大。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在许多方面有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为: 1.功能作用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起行政辅助的作用,管理幅度狭窄,工作范围有限,很少涉及企业的高层战略决策,此时的角色定位还停留在行政事务的处理上。在带有国有基因的地质勘察单位,行政辅助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占据上风,同时,这种思维惯性依然发挥着作用。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简单行政辅助角色,也不仅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简单的执行者,它还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人力资源部门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等事务。具体到地质勘察单位,通过强化和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诸如传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推动员工群体的沟通等,有助于企业的盈利性、质量改善以及其他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2.指导思想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成本导向作为其指导思想,工作的重点是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精简人事经费,因此在企业的实践中往往轻视工作本身。对于地质勘察单位而言,在日常的管理中,重人力成本的控制,轻员工积极性的开发这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存在着。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部门将其自身视为一个业务部门,突出强调自身的“顾客”和“产品”,强调以顾客服务为工作导向。人力资源部门将与其工作发生关联的所有“人”均视为“顾客”,既包括公司内部的战略规划部门、业务部门的直线经理以及普通员工,也包括公司的客户和市场……。这种思想的实施,对于长期受科层制弊端影响的地质勘察单位而言,将十分有益。 3.投资战略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将资本、产品、品牌、技术以及投资战略作为一个企业的关键投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是着眼于“人”,以“人”为核心,将人员及其知识和能力作为一个企业的关键投资。强调对人力资源的动态的、心理的调节和开发,达到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大型地质勘察单位因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影响,往往将人员管理的主要职责放在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管理专家上,易犯没有群众精神的错误。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将人员管理职责放在与员工联系最多的人,也就是各位员工的业务管理人员身上。因此,无论是地质勘察机构自身的技术人员还是普通职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都能充分调动起来。 三、企业如何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实质上,企业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规划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形成和战略实施中的不同阶段上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职责以及所发挥的作用。这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要求: 1.目标与组织条件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一系列行动计划,也是改变一个企业的本来特性的一个整体的、多面的、长期的日程。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环境中,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得和保持企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的市场竞争优势,引导企业成为一个更加灵活、更加合适的组织。 为了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层次上发挥职能,首先要在决策组织上保证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成为公司决策和监理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其次,企业人力资源职能管理部门必须被赋予法定的职权,对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环境变化进行战略性的监测和报告,并及时提供关于每一个战略的人力资源配备方案。只有拥有相应的权威,才能保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得到实际执行和 有效实施。 此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也有赖于“以人为本”的企业组织文化、团队精神、领导风格等其他一系列正式的制度安排。 2.实施原则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相结合的一种战略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施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动态性原则,当企业面对的市场机遇与市场竞争不同时,企业的战略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一致,这也是其基本的原则。 第二,合作性原则,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能否有效实施,需要企业自上到下各个部门的有效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的协调的管理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 第三,敏捷性原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具有较高的敏捷性要求,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具有对来自企业战略与市场竞争的变化具有快速反应能力。 总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与时俱进,注重风险意识,要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关系,以此来应对国际国内竞争。 企业战略论文:驱动型企业战略风险形成研究 摘要:项目管理能力是项目驱动型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成为影响企业战略风险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分析项目管理能力与项目驱动型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项目群管理和项目组合管理影响并产生战略风险的机理。 关键词:项目管理能力;项目驱动型企业;战略风险 组织在微观层面上或者是由市场、工程驱动的,或者是由生产方式驱动的;但在宏观层面,组织则或者由项目驱动或者由非项目驱动。项目驱动型公司的实践与传统的产品企业有着较大的区别,它需要高度的专业化,以及在市场、技术、职员操作方面规范的团队力量和客户的大量参与。对于项目驱动型企业而言,其收益来源于项目的完成,风险受制于项目本身的属性以及外界多变的环境,面临着很大的战略风险,其中项目管理能力就是产生战略风险的重要原因,本文将研究项目管理能力如何影响项目驱动型企业战略风险形成,为深刻认识和进行战略风险管理提供基础。 一、 项目管理能力与项目驱动型企业战略管理 1.项目驱动型企业项目管理能力 对于项目驱动型企业而言,项目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在项目驱动型企业多项目管理环境下,除了需要很强的一般项目管理能力以外,如何平衡多项目的关系,实现企业项目目标的总体最优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管理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这就是项目群管理与项目组合管理能力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项目群管理。项目驱动型企业是有一个或者若干个项目群组成,如果 把项目作为项目驱动型企业的微观单位的话,那么项目群是项目驱动型企业的中观结构,是有若干具有一定联系和结构的项目有机的结合而成,因此项目群管理构成了项目驱动型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项目驱动型企业中的不同项目同时进行,于是就形成了项目群,在项目群中按照项目的先后顺序构成了"项目链",项目之间按照一定的标准如技术运用、公共客户或者共同的地理区域等构成了项目网络。 (2) 项目组合管理。如何使得项目群有效按照项目驱动型企业的战略要求 开展运行,必须进行项目组合管理,所谓项目组合管理就是项目驱动型企业在特定时间的所有项目进行资源分配、项目间关系处理等管理活动,以期获得项目群在成本最小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在项目组合管理中,不同类型的项目如内部和外部项目、独特和重复项目、市场营销、签订合同、项目的组织发展以及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应当包括在内。项目组合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第一,优化项目组合,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第二,选择项目开始;第三,中途阻断和停止项目;第四,界定项目优先权;第五,资源的优化配置;第六,项目组织的组织学习。 2.项目管理能力与项目驱动型企业战略管理 项目驱动型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基础。正如以上分析,项目管理能力包括三个层次,分别为项目管理能力、项目群管理能力、项目组合管理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三者体现出的项目管理的三个不同层次,其实也对应于企业战略的三个基本层次,即项目组合管理对应于公司战略,项目群管理对应于经营单位战略,子项目管理则对应于职能战略或具体的产品或服务战略。项目组合管理强调对离散的项目进行集中管理,加强它们之间的战略协同性,这体现了项目管理的集权特征。项目群管理和子项目管理又体现了企业项目管理的分权特征,由项目群经理或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管理,负责各个业务单位、产品或职能部门的项目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通过项目管理系统能够对集权和分权进行有效的平衡,通过适当集权,可以保证多项目的整体效应,从而保证既定战略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适当分权,又可以保证单个项目的灵活反映能力,从而保证项目的创新能力,为新战略的探索提供方向,体现出项目对战略的作用。 项目组合管理和项目群管理是一种自上至下的管理,是战略管理的延伸,是项目管理前期规划,资源管理贯穿于其始终。项目组合管理和项目群管理是其两个主要管理过程。项目组合管理为了实现组织战略层次的战略目标而将项目群、项目以及其他的一些工作集合起来进行管理。项目组合管理是多项目管理的高层次上的管理,它是通过选择合理的项目组合,根据项目对组织战略的贡献程度制定项目的优先度,根据优先度配置组织资源,并根据战略的变化及时调整项目组合,对组合进行平衡和有效的管理。通过项目组合管理,可以保证组合中的项目与组织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将项目与战略联结起来,同时还能优化组织的资源配置。 项目群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战术层次的战略目标对相互关联的多个项目进行管理。通过对项目群内的多个项目进行计划、控制、协调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对项目间的关系进行管理,来有效利用共用资源,保证项目群内项目的成功实施,实现项目群目标,并保证战术层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项目群管理能力与战略风险形成 由于项目群在项目驱动型企业中的重要地位,项目群风险也具有战略风险的内容。项目群是一类复杂系统,符合复杂系统理论的论述、定义与特征。在宏观上项目群处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社会环境之中,具有开放性,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从中观上讲,在项目群开始、运行、结尾过程中,项目群的管理者、执行人员都可能变化。从微观层次来讲,项目群内部未知因素很多,在项目群运行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其相互影响。因而不确定性变化是项目群的一个必然特征,会带来各种风险,风险是项目群的一种固有特征,是外界环境、管理者主观、客观原因和内部结构求变求好的一种体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项目群风险定义为:项目群风险是项目群的一种固有特性,是外界环境、管理者和系统本身借以自觉或不自觉修正项目群运行方式、成果的各种因素的活动的表现形式,是影响项目群系统偏离原有状态、达到新的状态的一种工具。项目群风险在两个层面对战略风险产生影响,一是项目群是暂时组织与永久组织的结合体,从而产生组织风险;二是由于项目群组织结构特征以及项目群信息传递特点所决定的运营风险。 1.组织结构特征产生战略风险 由于项目组织所具有的开放性、临时性和团队性等等的特性,使得项目组织的风险远远高于项目日常运营组织中的风险。基于项目群的星型结构,项目群内一个单元可能存在的风险可以分成如下几类: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层次风险。其中层次风险指由于子项目与上层、本层、下层各子项目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在互动中引起的风险,是由项目群复杂性导致出现的风险,对其分析和 综合是项目群风险管理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时层次风险在组织结构上构成是项目驱动型企业的重要风险来源。 2.信息传递特征产生战略风险 从风险的来源上,项目驱动型企业中的项目群内部和项目群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构成了重要的战略风险。在项目群中,与物质、文件的流动相比,风险信息流动多是隐含的、不显着的,缺乏明显的特征,很少留下供追索的痕迹。项目群风险信息来源于三方面:历史资料、管理者及有关人员的个人经验和下级汇报的材料,而三个来源都是主观的、不齐备的,不能充分反映项目群可能存在的全部风险。 三、项目组合管理能力与战略风险 项目驱动型企业在战略导向的项目组合管理下,存在着两个重要的目标,其一是实现项目驱动型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它通过核心能力的形成与核心技术短期的建立与拓展得以实现,其二是项目驱动型企业的当期经济绩效,它通过产品的组合管理及产品与工艺的组合管理来实现,项目组合管理的意义就在于使上述两个目标得以整合起来,确立项目的优先顺序并合理地配置资源。而在现实操作中,这两个目标往往又会产生冲突,从而形成战略风险。 1.项目组合选择与组织战略的背离 合理确定项目驱动型企业项目投入在长期、中期、短期项目上的分配结构是企业项目组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正确选择不同项目之间的合理比例对项目驱动型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企业的战略问题,企业必须进行有效的项目组合,只有把有限的资源适当地投入到不同的项目上,强调长期、中期、短期的合理搭配,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并最终使企业具有较好的经济绩效水平。 如果项目驱动型企业片面强调衍生型等短期项目,而不重视中、长期的投资,短期内企业虽可以取得一定经济绩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经济绩效和核心技术能力的未来发展都比较差,即项目驱动型企业的长期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如果长此以往下去,企业可能会被淘汰,这种短期行为是应该克服的。因此,企业的项目投入不应仅以企业当前的产品结构为调整依据,必须从长计议,不应该被企业当前的资金状况所左右。 2.项目组合平衡与战略目标产生偏差 强调重大项目等长期投入虽然对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利益和意义,但它对近期经济绩效不一定具有正向作用,相反,它还可能有副作用,这也是我国许多企业重视短期利润而忽视长期研究投入的主要原因。重视短期项目,并赋予合理的投资比例,同时兼顾其它项目的投入,企业的短期经济绩效和核心技术能力都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增长,所取得的效果优于其它项目组合模式。但短期项目的投入比例也应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不宜过高,否则会降低其他项目上应有的投资。而重大项目投入不足,短期项目也就缺乏基础。没有足够的渐进性项目,短期项目的经济绩效也无从体现,因为短期项目的经济绩效要通过产生于它的渐进性项目来实现。 从上述比较和分析可知,在项目的投资政策中,尤其是创新项目的投资决策中,若过分注重短期投入的政策,对于企业近期行为是较为有利的,这甚至可能使经理们沾沾自喜、但经过一定时期以后,企业就失去创造更多利润的基础而陷入困境,甚至岌岌可危,从而产生战略风险。但企业亦不可只从长远出发,而不考虑近期利益,它可能使长期期望利益成为泡影,所以一定要长短期兼顾。理想的项目组合应该重视短期项目,并赋予较多的资源,适当兼顾衍生型项目和重大型项目。可以看出,项目组合管理在优化项目组合、项目优先权确定、战略风险项目资源优化的各个操作层面上都会产生战略风险,而且这些管理措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产生重要的影响。 企业战略论文: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几点体会 所有的企业都希望基业常青,对于相对年轻的中国企业来说尤其如此。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兴起,经济资源跨国流动的势头更加强劲。中国自从加入wto之后,年轻的中国企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环境下迅速成长。在经历“联想”收购“ibm”、“中海油”竞标收购美国“尤斯科”石油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并购之后,世界看到了中国企业崛起在东方,国人为我们迈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而骄傲自豪。 但是,今天,中国的市场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企业要永续发展比非易事!数以万计的企业,由于缺乏战略意识,常常想一艘无舵之船,随风飘摇、无家可归,难以驾驭外部世界的风风雨雨的潮起潮落。 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迈克尔.波特”曾经说过:“战略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 一位著名的经济学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形象地比喻: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战略,那么它就像一个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走在一片丛林,开始清除矮灌木林。当我们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清除完这一片灌木林,直起腰来,准备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时候,却猛然发现,旁边的一片灌木林才是我们要去清除的丛林!有多少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就如同这些砍伐灌木林的工人,常常只是埋头砍伐,却没有意识到要砍的并非是那片丛林。当我们沉迷于寻找使企业发展、企业做大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是否已经迷失了方向。 一、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 企业战略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军事战略。从军事的角度看,战略是对战争全局的策划和指挥,即依据敌对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遵从战争规律,照顾战争全局的各方面,所制定和采取的有关战争方针、政策和方法。 企业战略目前有很多种流派的/,!/定义。“设计学派”认为战略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形成的、逻辑性很强的完整计划过程,“定位学派”将战略制定过程制定过程视为理性的分析过程。认为战略就是确定组织在市场上的位置。 亨利.明茨伯格在总结分析了一些战略概念后,提出“战略的5p概念”,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战略的基本含义。根据他的归纳,可以从计划、模式、定位、观念、计谋五个角度来理解战略。 什么又是战略管理呢?它是以战略的概念和本质为基础。简而言之,战略是关于企业总体发展方向和对实现这已发展方向的途径的规划。而战略管理就是对确定战略和实现战略目标过程的管理。而其过程主要是“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和控制”。 那么中国在战略管理的推进中存在什么问题呢?据某调查机构调查,许多企业管理者对开展战略管理的成效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对“您觉得战略管理很有用吗?”一问,肯定的回答不到50%,有34%的被访者认为已经实施的战略管理效果一般,6%的认为效果不好或极差。调查结果也反映出目前企业对于战略管理的认识有极大差异。这种情况对于企业推进战略管理很不利,剖析目前企业开展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认识成为正确推进战略管理的重要任务。文秘站版权所有 二、反思国内企业的战略管理之痛 1、战略管理不是计划 战略管理在本质上、功能上完全不同于5年计划或10年规划,即它不是按整数时间划定期限,而是按解决问题对象所需来划定时限;不是生产、销售、财务、技术等各部门工作相加的结果,而是根据环境变化指导整个企业及各部门工作的依据;不仅追求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而且追求企业竞争安全性;它主要不是技术性的产物,而是思想性产物、创新性产物。战略规划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在研究制订发展战略时不应以熟悉本企业主要技术为依据,而是以包括军事思想在内的战略思想为主要依据。根据调查,相当多企业的战略管理纳置于“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品牌管理”等等局部范围内,同时近一半的被访者认为战略规划与5年规划“是一回事”,还有不少被访问者认为“5年以内是5年计划,5年以外是战略规划”,这些认识偏差太远,从根本上妨害了正确开展战略管理。 2、战略管理不是企业宣传材料 战略管理不应是在企业危机时、重组后、更换大股东后的工作,而是企业发展中的经常性的工作;不应是用来宣传表彰的材料,而是事关企业生存安全的绝密资源。目前中国企业管理者这方面意识非常落后。反观国际知名家电巨头都把自己打入中国的战略紧紧地封藏起来,不漏半点口风。 3、战略管理不是一种程式 战略管理是一种以思想性创新为特征的管理,是不能按教科书来实施和规范的,更不能程式化、数字化,提取和整理若干数据输入计算机,出一大堆打印件,再加上结论就完成的。对于战略管理性质与其他管理的区别缺少正确的认识,导致采用不适合的方法,是严重妨害和局限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基本原因。由于这种误识,造成在实践中,或者很荒谬地把战略规划研究当作是一项任务,临时抱佛脚,组织众多专家和部门负责人集思广益,而违反了思想性创造活动要通过少数人长时间的集中思考的规 律;或者把战略规划程式化,造成众多企业的战略规划如出一辙,既使战略规划缺少了高度针对性,不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又完全违背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基本规则。这种战略规划毫无用处,也无密可保。 三、战略化经营,多元化发展文秘站版权所有 系统化改革,规范化管理,战略化经营,多元化发展是集团公司提出的新时期发展方向。多元化发展即为多元化战略决策。一般来说,企业选择多元化策略通常有以下几种考虑: 1、最大限度的利用市场机会,赢得最大利润。 利润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当企业发现,一种业务无法给企业提供利润或者提供的利润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时,它往往会开拓更多的领域、进入更多的行业和业务,以赢得更多的利润。同时,在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引起一些高利润行业的出现,它们对企业有较强的吸引力。 2、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构建更多的竞争优势 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之后,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累一定的资源和能力,它们往往会蕴藏在企业生产、技术、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之中。由于企业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并不是平衡发展的,如果企业仅仅选择专业化生产,那么企业的一种能力可能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另一种能力可能无法完全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木桶效应就发挥作用——木桶的蓄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因此,为了让企业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企业往往会选择多元化经营策略。 3、分散经营风险 人们常常把多元经营比喻为“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样就可以通过不同的业务组和分散经营风险,达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 4、摆脱产品周期对企业的束缚 对于某一种业务来说,产品周期对于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产品的成熟期,企业往往会赢得较高的利润;但是在产品的衰退期,企业就会面临销售停滞甚至亏损的影响;但是,在多元化经营的条件下,企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它的影响,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5、延伸品牌 如果一个企业已经在一个市场拥有了良好的品牌效应,那么把这个品牌延伸到另一个市场中就可以节省塑造成功品牌的高额成本,从而实现最大的投入产出比。例如海尔集团在中国家电市场树立了海尔品牌之后,将它延伸到手机、电脑等各个行业中去,既统一了海尔形象,又降低了品牌塑造成本。 物资集团大庆油田老牌供应系统,是一个具有较强购储销综合实力的大型物资企业。它有着丰富的供应商资源,雄厚的储运能力,合理分布的物资配送网络,完善的科技保障体系,不断创新的经营模式。由于长期担任大庆油田这个大型石油企业的物资供应,使它在金属、机电、建材、物流、实业、再生资源、租赁等多方面均有涉猎,这就使它在各个方面均能可持续发展。分布在萨尔图、让胡路、乘风地区的国家一级储备仓库的物流公司、让胡路仓储服务公司和银浪仓库三大物资总库,及遍布市区各个方位的各供应站的库房使它具有雄厚的物资储运实力。仓储总面积534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27.9公里,大型衡器、吊车、推土机、抓车、卡车、挂车等装卸倒运设备240多台套。这些配备齐全的硬件设备又使它具有发展各种生产型企业的能力。现今的物资装备集团不仅仅是一个物资流通型企业,它更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生产资料。木材厂、建材公司混凝土加工厂、宏启抽油杆厂等生产性质企业就是有力的证明。企业在极力向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多元化也在回报企业效益。在过去的几年里,物资集团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构建更多的竞争优势。例如建筑材料公司主赢的业务是水泥、砂、石等多种建筑材料。那么发展商品混凝土就是一个延伸企业发展的好项目。 同时,多种经营又使得企业能够有效的分散经营风险,摆脱产品周期对企业的束缚,最大限度的利用市场机会,赢得最大利润。 在发展多种经营的同时,物资集团也在努力的打造自己的品牌效应,05年时大庆油田“打造优势年”,以管理局“打造优势年”活动为契机,以“四个过渡”为指导,抓住一个重点,激活两个方面,努力打造“大庆物资”品牌优势。灾区的多种经营业绩的同时,较好的延伸了品牌效应。 四、“四个过渡”是企业推进多元化战略管理的有效保证。 “企业文化由骨干引领向全员参与过渡、队伍管理由单纯制度约束向多元激励过渡、内部关系由相对独立运作向无缝隙交流团对过渡、未来发展由适应性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过渡”的战略思想是集团领导在05年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新工作主线。从总体上说,“四个过渡”是对企业文化的四个不同方面的论述。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作用。他能有效的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它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协同手段。 物资集团已经伴随大庆油田走过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现今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中,物资集团这个大家庭,一定会携手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企业战略论文: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 摘 要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却是步履维艰。导致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尤其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本文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含义出发,从外界环境变化和民营企业自身两方面分析了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从认识层面、人力资源规划层面以及人力资源制度层面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对策。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公经济重要内容的民营企业也得以飞速发展,它们在发展生产力、吸纳就业、增加地方财源、满足社会需求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却是步履维艰,据全国工商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有10万多家倒闭,有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有85%的民营企业在10年内灭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年。人力资源管理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民营企业现存问题的关键因素。在已有讨论如何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国内学者就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从战略角度研究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尝试还比较少。因此,本文拟就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概述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由比尔(Beer)于1984年在其着作《管理人力资本》中提出的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通过有计划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使用,为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实现配置可靠的人力资源。 相较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如下基本特征:(1)更加凸显以人为本。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以“事”为中心,强调人是为完成事而存在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是“人”,更加强调人是获取竞争优势资源的资本。(2)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核心作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联系较少,往往定位在行政辅助功能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动态化、一体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融入到企业战略之中。(3)关注企业整体层次的绩效。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是本部门的工作绩效,强调本部门工作绩效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关注企业整体层次的绩效,强调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二、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着一种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我国民营企业要加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由民营企业内外部因素决定的。 第一,外环境激烈变化的需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将面临着全球化的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占领国际市场,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而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技术条件等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挑战也大为增强。在利用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机遇和应对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挑战过程中,民营企业在软件、硬件提升方面可以实施跨越式发展。而在人力资源的提升上是没有近路可以走的。在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越来越凸显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只有迎头赶上,才能有效应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 第二,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种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把企业所需人力资源吸引到企业中来,将他们保留在企业之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开发他们的潜能,来为企业服务。因此,各个企业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了人力资源管理。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要获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才能提高其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 根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反观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我国民营企业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很少是从企业战略层面来考虑的。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需求来考虑人才的引进和配置,导致人才的引进也只是为了应急需要,无法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战略性认识,导致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主要是依靠“控制”和“服从”, 而忽视人性化的管理,忽视与员工的交流,忽视对员工授权赋责,更不愿让员工拥有对企业相关情况的知情权,使员工工作起来目的性不强,效率不高。这使得员工的创造性受到严重挫伤,丧失归属感和忠诚度,导致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现象严重。 第二,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缺失。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管理者素质的不断提升,他们对人力资源资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逐步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的重要意义。但是,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与企业战略规划并不协调。在民营企业初期,会向市场和销售倾斜,而到了稳定 成熟期,民营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将“人情”与“人性”混淆,导致以人为中心的说法沦为空话。另外,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人才流动性太大,所以民营企业也不愿意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企业的基础性投资,这又进一步使得人才流动性变大,形成恶性循环。另外,民营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以支持。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制度安排的战略性凸显不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而展开,包括薪酬、绩效考评以及培训机制等。而我国民营企业在这些方面是严重滞后的。一是薪酬制度的战略性激励不够。民营企业薪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提成的做法,这种单一的薪酬体系是不能满足员工多样化的需求的。二是绩效评估的战略性凸显不够。民营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依据企业既定目标和任务下所完成的工作量来衡量的,缺乏完备的考评指标和方法,对员工的考核缺乏科学性,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培训开发力度的战略性严重滞后。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 四、构建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借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我国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如前所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缺乏认识,甚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人事管理层面上。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战略性思考,导致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民营企业首要的任务是要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观念。这是民营企业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吸引人才的基本前提。具体要树立这样的思想: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企业一切活动成败的根本,企业的一切都要从人出发,企业应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组织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思想,强调把人看成一种资源,而不是成本,看作第一位的资源,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用好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使企业成为协同作战、团结合作、高效创新的团体。 第二,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针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的不足,必须要强化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协调。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民营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供给、培养与选拔方式进行科学、整体的预测和规划,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其他职能的基础,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预先准备所需人才和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具体内容包括: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弄清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况;分析企业现有人才开发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预测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确定人员需求量;制定匹配政策,确保企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一致;确定具体行动计划或对策措施;搞好反馈调整。 第三,完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制度。一是要建立战略薪酬体系,民营企业要根据企业战略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薪酬战略,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薪酬策略。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模式,努力破除单一化薪酬模式带来的弊端。二是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与方法,在实施绩效考核前一定要保证绩效目标的明确、客观以及量化等。在实施考核过程中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并尽可能让更多的员工参与绩效考核。考评结束后要注意考核结果的反馈,企业要帮助员工制定改进计划。三是要加强员工培训开发。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培训理念,充分认识到培训开发对于企业发展的长远意义。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员工培训的需求分析,做到培训的有的放矢。另外,还要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多样化的、多层次的、适合不同员工的培训开发体系。 企业战略论文: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战略调整的研究 经济环境变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具有重要影响,在超竞争环境下,按照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思路,通过技术效率和效率的分析讨论了超竞争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边界的影响,并据此给出了高新技术企业战略调整的对策建议。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推进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因此,如何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调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经济环境的变迁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战略,在当前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超竞争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做出适宜的战略调整。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特征与环境变迁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那些生产和应用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产品和劳务的企业,其经营特征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持续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动力。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持续创新不仅是市场机制下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和发展动力。同时,创新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风险性、高盈利性的特点。第二,拥有以市场适应为导向的组织结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设置灵活的组织结构来提高企业组织内部的执行效率,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从而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获取市场竞争的胜利。第三,具备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组织资源。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高新技术企业赖以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第四,具有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需要不断开拓,不断尝试,这是创新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总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员工开拓创新,从而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 高新技术企业所体现的这些经营特征充分表明了高新技术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建立和维持某种竞争优势的经营目标。经济环境是企业客观的、外在的影响因素,企业经营战略的形成是一种对组织外部环境反应的过程。在经济环境变化速度相对缓慢、稳定、可预测时,高新技术企业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外部环境,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获取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维持这种市场先动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剧了环境动态变化的程度,加快了环境变化速度,超强竞争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成为当今高新技术企业生存的典型环境特点。 美国学者戴维尼(D’Avnei,1994)率先提出了“超竞争”(Hypereompetition)的概念,由于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市场竞争扩大和深化以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引发的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当今企业正处于超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步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侵蚀掉,企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全神贯注可能是致命的,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不是企图维持竞争优势,而是要不断破坏企业已存在的竞争优势并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对于依赖创新生存和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这种理念尤其重要。超竞争环境的变迁不仅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而且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打破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以更快的速度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这也必然要求企业战略发生深刻变革,改变高新技术企业所处的创新网络和对应的企业边界。 二、超竞争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边界的影响 交易费用理论指出,当在企业内增加一项交易的组织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这项交易的成本,或等于由另一个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时,企业边界的扩张便停止,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也便由此确定。当投入的资产具有专用性时,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应该选择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或实施一体化战略,而当不存在资产专用性时,通过市场合约联结接生产的各个连续阶段则可以大量节约交易成本。在超竞争环境下,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与市场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势必导致企业边界发生变动。 企业的边界由技术效率和效率决定,技术效率的标准是企业是否在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过程,效率则是指纵向链条中的商品或服务的交换组织形式能够减少的协调和交易费用的程度。技术效率反映了生产过程的特征,即生产成本的变化;效率反映了交易过程的特征,即交易成本的变化。市场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技术效率,而一体化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效率,因此,企业对交易的技术效率和效率权衡的结果决定了企业边界。在静态环境下技术效率和效率的权衡所决定的企业边界可以如下模型进行阐释。 图1超竞争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边界的影响 图1中,虚线表示技术效率差异,即企业自行组织生产和交由市场组织生产的最小成本之差,,为企业组织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最小生产成本,表示同等数量产品由市场组织生产的最小生产成本。,这是由于外部供应商可以利用多个市场机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而比企业自行组织生产更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随着企业边界的扩大,企业自行组织生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导致差异减小。 企业战略论文:我国中小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在长期的成本管理实践中,对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不断探索,积累了许多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经验,但这些成本管理经验仅仅局限于传统成本管理的范畴,因此,引入成本战略管理成为必然趋势。 二、战略成本管理内涵 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首次提出战略成本管理概念,他认为, 战略成本管理是“ 通过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进行分析, 为管理者提供战略决策所需的信息”。而后,美国的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中提出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等人接受了西蒙的观点,并在迈克尔.波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战略性运用”。 结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战略成本管理(CSM)是为了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成本管理活动。“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信息应用的拓展,是战略管理思想在成本管理领域的体现,是管理会计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组织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组织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并且长期保持这种竞争优势,以达到组织能有效的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 三、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成本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内部成员对进行成本管理的意识不强 许多员工认为成本管理只和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有关,是领导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与自己无关,所以并不积极参与成本管理的过程。但是,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应该认识到“企业有未来,员工才有未来”,企业员工有责任参与成本管理,并将企业整体的发展与个人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同时企业也要奖励为成本管理工作做出贡献的员工,因此,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主体应该是企业所有者与全体员工。 (二)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忽视微观需求 成本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内部管理的需要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动力,但多数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进行的成本管理仅限于对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上,只侧重于宏观需求,而忽视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三)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内容单一,具有明显的短期行为 现有成本管理的内容只包括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没有考虑事前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投产前的成本控制方案能否如期实施,控制目标能否实现都依赖于制造过程的成本控制效果,但是成本核算的滞后性又为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带来了困难。很多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只是单纯地降低成本数额,只考虑某一个会计期间成本的影响,追求短期效益,对会计期间的成本构成并不进行深入分析,也不对产品投入市场后的反应进行调研,忽视成本效益分析,使得成本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相脱节。于此同时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其销售成本、售后服务成本也在无形中脱离了管理者的计划。再者,由于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因此无法将成本预算细分到各个部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无法充分调动企业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进行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积极性。 四、我国中小企业引入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成本管理模式,是对传统成本管理的补充与发展,它具有与时俱进的优越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加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推行战略成本管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采用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顺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体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市场调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资源不断减少,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成本成为企业优胜劣汰的决定性因素,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成本管理改革的方向。 (二)战略成本管理帮助企业突破传统成本管理观念 企业只有盈利才能发展,而要盈利就需要进行成本核算,企业能否以较低的成本支出提供相同使用价值的产品或者以相同的成本支出提供更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胜。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成本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由客观的物质资料成本扩展到非物质资料成本,企业应在原有成本观念的基础上,科学的预测和估计潜在的成本因素,才能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进行全面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传统的成本管理所依赖的信息系统仅仅满足了财务会计的需要,而没有考虑管理会计的需求,因此无法为决策提供所需的准确信息,进而误导企业战略的制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经济的增长不再依赖传统的经济资源,而更多的是知识资源,它结合了经济和技术的管理,结合了资金、人力、物力与时间等多种资源合理利用的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将产值作为目标的生产方式,它更加注重人的能动性,对采购链、生产链、技术链、价值链等进行全面的成本分析和预测,结合成本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 五、我国中小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建议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我国企业在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战略成本管理观念 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研究,冲破传统理论的束缚,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课题,发挥正确的成本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应服从于战略管理目标,不仅要降低成本,更要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从全局出发,既要关注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更要关注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帮助决策者选择最佳的战略方案,制定相对应的成本管理战略,促进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全体成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和素质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要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成本管理,做到人人关心成本,这不仅要 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等,从而确保战略成本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企业要想成功的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提高并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严格的成本内部控制。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成本控制,只有做好成本的内部控制,解决成本内部控制中的难点,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才能顺利实施。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的顺利进行。 (四)强化企业成本信息系统建设,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 战略成本管理涉及面广,信息需求量大,并且须要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而传统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对企业开展战略成本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保障。因此,企业应加强成本信息系统建设,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及时提供战略成本管理所需的内部与外部的成本信息,建立一个网络化的、超企业边界的成本信息系统,从而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的成功实施。 企业战略论文:浅议人才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致胜的关键 摘要:拓人才市场,挖人才潜力,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成就跨世纪的 企业 发展 战略。 中国 计算 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CCW)成立于1980年9月,由 电子 工业 部 科技 情报 研究 所与美国IDG集团合资创办,是新闻出版署审批的唯一一家新闻出版合资企业,同年,公司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计算机行业报── 《计算机世界》周报。18年来,CCW已由当初十几个人创办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以《计算机世界》周报为龙头,以《国际电子报》、《微电脑世界》周刊为骨干,以计算机世界展览为重点、以在线服务为新的 经济 增长点,以与电子情报所合作创办的《IT经理世界》半月刊及多家商情网为外延的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IT类新闻出版企业。 1997年广告营业额达到2.4亿元,跻身中国报业广告营业额十强,1998年可望实现营业额2.8亿元。 近年来中国信息产业以高达40%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迅速发展,产业的发展既为公司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同时又带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竞争的焦点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借鉴国内外同行业的发展模式和经验,集团化之路是公司的发展方向。而造就适应集团化发展的市场管理型、技术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不仅是当前公司发展的面临的急迫任务,更是企业能否在下一世纪夺取“制空权”,形成战略性竞争优势的关键。为了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近两年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作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 跨世纪的企业发展战略首先要有跨世纪的人才发展战略 毋庸置疑,人是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素。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及员工队伍的特点,CCW制定了人才发展战略: 以实现良好的 社会 经济效益为目标,建立一个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上岗,岗上竞争的大平台,营造一个氛围宽松,积极向上,鼓励优秀人才脱颍而出的成才环境,造就一支杰出的年轻化、专业化IT报人队伍,全面实现公司发展战略及员工个人发展战略。简而言之,其特点为: 1、 一个环境:氛围宽松、严肃活泼、公平竞争、团结向上、鼓励优秀人才脱颍而出的成才环境。 2、 二个目标:人才发展战略既要适应公司发展战略,成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 内容 ,更要使其成为员工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的目标,帮助员工实现其个人发展战略。 3、 三个 规律 :遵循报业经济发展规律、市场经济规律、IT高科技产业发展三大规律。 4、 多种结构:从管理上,要有一支市场导向型、管理业务型的高效、灵活的人才结构,可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换;从知识结构上,要有一支既懂新闻出版、编辑广告,又懂IT技术与产品,更懂得信息技术市场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以保证新闻的时效性、技术的前瞻性和市场的导向性;从年龄上,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化的队伍,使公司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多种人才并存,唯才是举,人尽其才,使公司充满着追求事业成功的朝气和活力。 建立高效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根据多年来的业务实践,公司形成了一整套适应本公司业务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符合IT报业发展的高效灵活的用人机制,简称为“三定两制五环节”。 “三定”即“定任务定机构定编制”,公司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行宏观控制,公司人事部协助各部门进行人员招聘、录用、辞退、职称评定并办理各项人事关系,日常管理与考核由各部门负责。 “两制”即“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干部聘任制”。公司员工无论何种用工方式,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户籍是否在京、临时工、合同工等一律签署劳动合同。公司对干部实行聘任制,自1997年起,公司新设立部门的部门主任一律经公开竞聘、集体考核上岗。年终按照岗位责任制或年初签定的合同进行考核评定。 “五环节”即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考核、培训、激励、保障”五个关键步骤。 一、 招聘 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坚持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把好进人关,解决高素质员工的来源 问题 。面向全社会,通过网上招聘、参加人才招聘会、报纸广告招聘等方式公开招聘、集体考核、择优录用。近两年来共录用了50余位德才兼备的员工,很快成为公司发展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 考核 在人事考评上,实行目标管理,分级考核。总公司对各部门主任进行考核,各部门对普通员工进行考核。建立业务部门与行政部门不同岗位的相对合理的考核标准。编辑部、广告部按照版面实绩来考核,行政部门根据综合服务质量进行述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员工的奖金及晋升。适时适度的考核既是有效激发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可帮助公司及时检查公司年度计划执行进度,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三、 培训 只有持续不断的强有力的培训,才能培养与保持公司持续发展与员工自我发展的后劲。为此,公司建立了一整套员工培训制度和培训激励措施,并将员工培训计划落到实处。培训按地域分为国内评训与国外 评训,司内培训与司外培训。按岗位分为在岗培训、离岗培训。按内容分为:业务培训、技术培训、外语培训。培训旨在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与个人技能,不断提高员工及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并培养一支业务精、素质高,具有较强的更新血液与造血能力的人才队伍。为了 学习 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业务经验,公司不惜重金分期分批地组织员工到国外参加交流与培训,并先后选送6名业务骨干进修并获取新闻系研究生学位, 目前 公司尚有十余位同志正在接受MBA、研究生、双学位及强化外语等的培训。不仅作为一种福利,更作为激励员工、保持发展的重要手段,培训在公司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 激励 有效的激励可使员工的个人 发展 与公司的发展战略紧紧相联,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公司采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管理激励与自我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的员工和岗位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1、 分配激励:合理分配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之一。公司严格遵循“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绩效挂钩,拉开档次”的基本原则,由公司对部门按其经营业绩核发奖金总额,再有各部门按照员工工作实绩核发月度及年终奖金。不同程度地克服了平均主义的现象,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2、 晋升激励:对有领导意识、开拓能力的员工,采用岗位激励,创造岗位和机会来发挥他的积极性,实现员工的个人设计。 3、 技术激励:对业务型、技术型普通员工,采用技术激励的手段,鼓励其走专家型道路,如公司大力提倡“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专栏作家”,对骨干员工在职称评定、奖金发放、评奖评优、培训、出国等都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大大保护了技术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员工成才铺路搭桥架设成功之路。 4、 培训激励:公司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可保送到国外参加培训,或参加业务、技术及外语的各项培训。 5、 岗位轮训:根据业务需要,公司对一些干部和员工进行岗位轮训,如现广告部主任为原编辑部主任,现在线服务中心主任为原评测实验室主任,现展览部主任为原编辑部记者……既丰富了员工的工作经验,提高了岗位技能,更发挥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 长期雇员激励:公司对司龄满10年、15年以上的员工均可享受公司出资,携夫(妇)到国外 旅游 等激励。 五、 保障 1、 在用工制度上,一律合同管理。在用工形式上,多种多样,只要适宜公司的业务发展需要,不唯学历,不论全民、集体、合同工或临时工,公司均可吸纳。而工作不适应,工作无业绩者,随时可被解聘。通过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证了公司用工中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2、 通过为员工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家庭财产险,人身意外险,建立外地户籍员工宿舍,建立员工住房基金,切实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3、 建立 现代 化的办公环境,保障员工工作中享有快捷高效的办公通讯手段。 建立充分授权、服务为本、机制灵活的人事管理组织机构 “体制驱动行为”。 18年来,公司的管理体制一直是“垂直”管理体制。随着公司业务的迅速增长,营业范围的不断拓宽,垂直管理体制下的各块业务互相牵制,仿佛一个“连体婴儿”捆绑在一起,责权利不清晰,绩效挂钩不严谨,既不利于各块独立发展,又不利于调动大家积极性。人事管理机构亦是一统到底:负责定编制、定岗位、招聘、录用、评级、辞退、调资、激励、调动等,事无巨细,有关人事工作均由人事部负责。 为了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1997年公司提出“宏观管理,分散经营,独立核算,绩效挂钩”的“十六字原则”,并陆续成立了“ 计算 机世界报社”、“国际 电子 报社”、“微电脑世界杂志社”、“IT经理世界杂志社”、“展览部”、“信息服务中心”、“上海分公司”、“深圳分公司”8个分支机构。 为了适应“集团化统一管理,分公司独立运作”的需要,公司人事管理组织机构进行了重大改变:即变纵向集权管理为横向授权管理,变管理决策职能为服务支持职能,建立灵活高效的人事反应机制。 授权管理,充分调动了分公司及部门主任的工作积极性,更大大减少了管理的中间环节,便于直接管理,快速发现 问题 ,解决问题。服务支持职能,便于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迅速沟通,发现适当的人并协助安排在适当的位置。公司将人力资源视为公司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将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经营作为持续不断的活动,帮助员工实现个人发展战略的同时实现公司的发展战略。 为了充分发挥公司人力资源的整体优势,公司各职能部门通力配合,强化服务职能,如公司在财务上实行大财务管理,财务部对口负责各块的业务;人事部门协助各分公司统一进行人力资源的招聘、录用与管理;公司办公室统一为各块业务提供综合后勤保障;出版发行部全权为公司报刊提供纸张供应、印刷、出版、发行等一条龙服务; 企业 策划部统一为公司及各块业务提供市场营销策划及公关宣传支持等,这样,既有效地节约了各分支机构的运营成本,又大大简化了管理程序,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团结配合、协同作战的团队优势。 在机构设置上,公司不搞“大而全”,公司两报两刊均只负责编辑及广告经营,而录入、排版、印刷完全依靠 社会 力量承做。专业化的知识结构、服务结构日趋合理,真正实行了“精兵简政,精兵强将”,不断提高了公司各项业务的开拓能力和应变能力。 人力资源建设与改革在我公司也只是刚刚起步,难题不断,阻力重重。但不能因 ,!为困难和阻力就气馁,就停止。 目前 ,公司虽已成为国内IT行业举足轻重的最大型新闻出版企业,但IT媒体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若不在内部进行深刻的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就不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公司已有的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就很难实现快速高效的发展,也形不成公司跨世纪的整体优势。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努力 学习 兄弟媒体的先进经验。愿我们共同努力去开发经营跨世纪的人才,实现跨世纪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论文:西方企业战略变革理论述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变革管理学是构成西方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战略管理的相对独立性和重要性的增强,关于企业战略的变革理论应运而生,为变革管理学增色不少。本文分别从经理人员的角色与行为、战略弹性、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企业战略变革障碍等方面介绍和评价了此理论的主要观点;然后提出变革管理对我回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战略,变革,启示 “战略变革”包含两种形式的变革:一是企业组织的重大的结构性变革;另一种是企业战略的变革。前者是构成西方战略变革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英国曼彻斯特管理学院教授伯恩斯(Burnes,2000)认为,组织理论也就是变革理论。在大量关于组织变革的研究文献中,也有涉及企业战略变革的内容,但它处于依附的从属地位。这与战略管理的产生时期较晚有关。随着人们对战略管理的逐步重视,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连续性和难以预测性的增加,西方管理学界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关注亦与日俱增,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目前,此理论正在深入发展。而国内管理学界对它却较少关注,大多聚集于企业组织变革。然而,国内企业因复杂多变的环境而被迫实施企业战略变革的紧迫性亟需此理论的“智力支持”。因此,本文首先对此理论加以述评,然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对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的相关启示。 一、企业战略变革理论述评 我们分别从经理人员的角色与行为、战略弹性、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企业战略变革障碍等四个方面展开。 1.经理人员的角色与行为 企业战略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效的组织与领导,企业各级经理人员理所当然地要履行这份职责。Prahalad Doz(1987)通过对20世纪70、80年代跨国公司战略问题的研究,认为高层管理者的最主要任务是管理战略变革。美国学者Gioia Chittipeddi(1991)利用单一主体的“讲道理”(sensemaking)和不同主体间的“给道理”(sensegiving)两个概念,通过对一所大型公立大学的战略变革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新框架以帮助理解战略变革开始阶段的不同特征,并用这种阐释法来说明高层管理者或团队活动是战略变革发起过程有效性的关键。瑞典学者Bohman Lindfors(1998)分析了企业的战略结构和战略行动者(strategicactors)认知结构的相互间关系,并结合对1990~1995年瑞典经济衰退期间10个企业集团战略变革的纵向研究,鉴别了两种驱动力量。他们所说的“战略行动者”就是指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通过对其的战略意识体系和战略形势本质的分析,考察了理论结构、现实结构和企业组织的政治形势的内在相互作用,得出了“战略行动者的学习过程和行为对于经济萧条时期的企业战略变革是必要的”的结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Eisenhardt和麦肯锡咨询公司Brown(1998)通过对全球计算机行业12家典型企业的调研,并结合复杂性理论、时间节奏理论、进化论等多种学科知识,提出了在激烈变革与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的新竞争战略——“边缘竞争”。她俩对公司高级官员、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与负责管理多个业务部门和多条产品线的业务整合人员的职能作了总结和归纳。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成立的“麦肯锡真正改革协作组”的研究(1995)表明:一批新型的中层经理人员是公司在变革(包括企业战略变革)方面表现杰出的原因。Floyd Lane(2000)从社会交流和角色的角度,而不是战略过程分析中常用的有限理性或政治性决策的视角,把战略更新(strategicrenewal)定义为伴随着提升、供给、使用新的知识和创新行为以促进组织核心竞争力或产品市场范围变革的演进过程。他们把这个过程分成三个子过程:竞争力的定义、部署、修正过程。在每一个阶段,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经理人员在他们的时间范围与当前战略的关系、核心价值观和信仰、信息要求、情感特征等方面各不相同,由此导致了经理人员个体的不同战略角色(strategicrole)间和经理人员之间的战略角色的冲突。美国学者Markoczy(2001)从界定一致性(consensus)的多方面性出发,构建了一个一致性形成的概念,并把它应用于战略变革的背景下,结合对三家经历不同战略变革的公司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在战略变革的早期阶段,一致性的基础场所不是在高层管理团队(topmanagementteams),而是在其它利益集团,尤其是在那些赞成和支持战略变革的利益集团。 西方学者们用认识心理学、社会学、复杂性科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考察了经理人员在企业战略变革中的角色与行为。他们的研究领域已经从单一的高层管理者扩大到了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管理者,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战略变革全体经理层的参与性。由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角色的多样性和战略变革过程不同阶段的职能要求的权变性,他们间的组合模型是多变的。沃尔贝达和巴登富勒(1998)对此作了综述。但是,他们的讨论重点基本落脚在职能上,而对于隐藏在职能背后的内源性能力驱动因素:管理人员的战略思维(strategicthinking)能力和战略行动(strategicacting)能力较少涉及。而这两种能力的强弱与驾驭成功倾向型的战略变革息息相关。另外,企业战略变革的另一重要群体:员工,尤其是作为企业成功要素的重要载体——关键性员工,没有进入他们的研究视野。 2.战略弹性 弹性(flexibility)在变革管理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Prahalad Doz(1987)在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跨国公司的战略研究中,对战略弹性(strategicflexibility)作了阐述。他们认为“战略弹性不主张长期的较大幅度变动,而是主张持续调整和精确微调”,而且“战略弹性要求有相当程度的多义性和多样性”(普拉哈拉德,2001)。曾因对组织弹性和战略变革的创新研究而获得“安索夫战略管理奖”的荷兰学者Volberda与合作者Rutges(1999)把弹性(组织弹性)定义为“一个组织拥有的若干现实和潜在管理者能力的程度,管理者据此可以加快提高管理控制能力和改进组 织控制力的速度”。在此基础上,他们把弹性分成三种类型:操作弹性、结构弹性、战略弹性,每种弹性的区别在于内部弹性,即迅速适应环境要求的管理能力,以及外部弹性,即管理层影响环境的能力。这里的战略弹性是一种与组织目标或环境相联系的管理者的非常规性操纵能力。当组织处于难以预测的复杂的动态环境中且必须迅速作出反应时,战略弹性是必需的。当然它需要非常规的技术、有机的结构和创新的文化的综合性组织支撑。他们提出组织的学习过程对战略弹性的形成是重要的。芬兰学者Tienari Tainio(1999)对组织变革中的弹性作了分析,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分析战略弹性,但由于战略和组织的有机联系,他们对组织弹性的研究结果对战略弹性还是有启发的。通过对组织的“弹性与刚性结构”的四种类型的分析,他们提出组织弹性的传统认识是有局限的,没有认识到它是高层管理者以循序渐进的执行程序来重组企业的快速决定。 综上所述,战略弹性作为企业战略变革中的学习机制,其顺利执行与否和变革绩效密切相关。但是,战略弹性的构成要素、具体形成机理,尤其是组织弹性和战略弹性的关系,在已有的战略弹性研究文献中尚不多见,但恰恰是这些问题对于战略弹性和企业战略变革的关系意义重大。 3.企业战略变革过程 关于战略变革过程有两种情况:一是过程的类型及性质;二是过程的具体内容。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种情况。 Prahalad和Doz(1987)在对20世纪70、80年代的跨国公司战略问题的研究中区别了两种战略变革的过程:一种是公司危机引发的“迅速”、“剧烈”的变革过程,另一种是公司主动引发的缓慢的变革过程。后者是战略变革的基本过程,前者是后者的极端情况。他们通过考虑影响战略质量的因素,认为剧烈变革过程其效果不及缓慢变革过程。英国战略管理学教授Johnson和Scholes(1993)对此问题的观点是,总体而言,组织中的战略变革是渐进式的,偶尔会出现一些转型式变革。他们之所以认为战略变革的主导过程是渐进式过程,是因为战略变革主要是基于企业已有的行事方式或惯例所形成的“影响路径”或“影响环”上的一个社会系统而进行的。沃尔贝达和巴登富勒(1998)在对大型多业务企业如何在变革力量和稳定力量之间的冲突中寻求平衡的战略更新的文献综述中提出,从时间机制而言,学术界认为,战略更新有两个过程:一个是非连续的间断性革命变化过程;另一个是缓慢进化过程。荷兰学者BobdeWit和Meyer(1998)通过对大量直接或间接性战略变革的文献的整理发现,理论界有两个观点:一是非连续性变革视角的革命式(revolutionary)过程观点;二是连续性变革角度的演进式(evolutionary)过程观点,两派观点各执一词。 关于企业战略变革的具体过程,Prahalad和Doz(1987)认为,几乎所有成功的战略转变都发端于一个关键的任命程序。然后,新任执行官对各级经理人员的认知过程施加影响。随后的变革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战略和认知产生多样性;第二阶段,系列的决策和执行权力的微调;第三阶段,由于战略变革获得合法性地位而紧随的战略再定位。 总的来说,企业战略变革过程的主流观点认为,渐进式变革过程是主导过程。这一理论观点在战略管理案例中能得到相应的印证。但是,研究者们不大关注渐进式战略变革的具体实施方式、渐进式变革与剧变式变革的关系、变革过程的设计的成本收益权衡及风险防范等问题。 4.企业战略变革的障碍 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转型、企业资源配置方式的重组、企业内外部利益格局的调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更新,可以这么说,成功的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也是成功排除变革障碍的过程。Prahalad和Doz(1987)在对跨国公司和战略问题的研究中提出管理层认识和行动上的滞后是战略变革的重大障碍。造成认识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组织分裂、同质性管理体系在异质性经营领域的推广和过去成功经验的重复。引起行动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权力重新配置导致的各级管理层分裂。另外,不能有效地使用构成管理基础设施的管理工具也是主要障碍之一。Johnson和Scholes(1993)认为,阻碍企业战略变革的因素包括日常惯例、控制系统、组织结构、标识、权力、依赖性关系。 由上可见,管理学家们着重从认知、权力与组织政治、惯例等角度分析战略变革方面的障碍。但他们的分析大多局限在管理层范围之内,很少涉及员工、股东等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和对管理层的权力制衡有重要意义的公司治理机构。 二、启示 虽然我国企业所处的特殊环境决定了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不能原封不动地“移植”使用,但是,它对开拓国内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培养战略思维能力,提高战略行动能力还是有借鉴意义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导致的竞争规则国际化,国内企业的战略管理逻辑正逐渐从“机会主义型”和“关系主义型”转变为“市场主义型”和“公平主义型”,战略管理在企业成长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可以这么说,一个不重视、不精通战略管理的企业是难以长大的。企业战略变革作为实施企业战略的重要环节必须受到重视。具体而言,西方企业战略变革理论和实践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有以下启示: 1.管理者要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敏锐的反应。就企业战略变革的诱因而言,有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强制性变革和内部情况变动造成的诱致性变革。管理者较易注意前者,但对后者也不能忽视。 2.建立一个由高、中、低管理和关键员工组成的战略管理团队,对战略变革实施综合、系统管理。尤其要注重中层管理者和关键员工的角色和作用。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的有机联动性和关键员工对战略执行绩效的第一线真实感受和认识,是正确发起和实施战略变革不可或缺的要素。 3.培育战略学习机制,提高企业战略的转换能力。企业战略作为连接企业组织和环境的纽带,通过环境、组织和战略三者间的反馈式互动而成为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方向性装置”。战略学习机制在其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组织学习是以组织为基本单位的知识创新过程,所以要充分重视各种形式的企业知识创新活动,使企业在实施战略变革时不会感到“积重难返”。 4.合理、谨慎地设计企业战略的变革过程,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企业战略的变革要经历发起、制定方案、贯彻执行(其间伴随着绩效评估)等阶段,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深入调研、认真制定和扎实推行,不能凭借“长官意志”而武断拍板,一蹴而就。 5.制定细致严密的排除战略变革障碍的方案,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工作。受组织的“路径依赖”、经济人“有限理性”假设和“机会主义”的影响,战略变革的障碍是复杂多变的。成功的战略变革是以有效排除变革障碍为前提的。 尤其要引起注意的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战略企业家能力在企业战略变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构成战略企业家能力的主要内容是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行动能力。我国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们要充分重视、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实现经理能力向企业家能力的转变,并不断提高企业家素质,在推动企业成长的同时也实现自身企业家成长模式的升级。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思考 【摘要】 为了满足时展的需求,档案管理工作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已经高度普及,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趋势已经成为了必然。而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其数字化建设的全面落实也显得更加迫切,本文针对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问题进行几点研究。 【关键词】 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思考 引言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城建档案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和参考,它记录城市建设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和事件,在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之后,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也开始向着全面落实数字化的趋势转变,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能够克服档案档案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也能够缓解当前档案管理的诸多压力,促进城建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构建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也会遭遇很多问题,管理人员必须要客观看待这些问题,并积极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快、更好的实现档案数字化,下面针对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几点分析: 1.1我国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长期存在技术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在实现数字化管理也是如此,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建设方面也非常薄弱,不能做到及时更新。信息时代档案资源更新换代非常快速,如果基础性建设不完善,那么数字档案信息也很难及时更新,同时也不利于信息储存的安全性与规范性。 1.2从城建档案管理的特点来看,其具有一定的法律价值,在以往的管理中,纸质档案是主要的记录载体,档案信息在被记录之后,改变比较困难,因此在保密性和安全性方面与数字化档案相比,存在明显优势。但是实行了数字化管理之后,网络技术本身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加之我国在网络管理以及数字化档案管理方面的法律比较欠缺,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得不到有力保障。 1.3数字化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共享性,也可以说信息共享是数字化管理的一个突出特征,实现了信息共享,就可以全面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可以节约大量沟通交流的时间,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非凡。但是实现共享的前提是数字档案形式的规范和统一,必须要统一所有的数字档案形式,才能够实现共享。但是目前我国并不具备统一的数字档案格式和规范,同时在数字化建设方面也比较欠缺,这样必然会影响日后的资源共享。 1.4传统档案虽然管理任务重,但是在保存上相对安全,并且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保存时间很长,因此传统的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而数字化档案虽然实现了管理空间以及时间上的优化,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缺乏对管理环境依赖性较大,必须要借助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以及设备来实现,一旦系统环境出现了问题,信息数据就非常容易丢失,电子档案的稳定性与保存期限都不及传统档案,这也成为了我国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中的一大难题。 2.对做好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点思考 基于以上对城建数字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到制定更加完善的数字化策略已经非常迫切,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数字化建设在城建档案管理中的落实和普及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制定建设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2.1前期的全面规划。全面、科学的规划是进行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前提,科学的规划能够提成数字化建设的速度,也能够保障数字化管理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将有价值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文档的转化,这个转化工作的工作量非常大,因此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整体馆藏有全面、具体的了解,做好调查分析,在这个前提下,对数字化档案的转化工作进行全面规划,转化需要依据一定的规范和程序进行,要掌握重点,主次分明,因此做好调查,合理规划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2.2加强标准规范建设。由于我国缺乏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规范和依据,因此在建设方面遭遇了很多问题。所以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强化数字化建设的标准。针对文档资源共享的需求,建立相关的标准以及规范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信息化标准规范、数字档案的规范等等。 2.3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城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主要是依靠计算机网络,创建出一个档案信息系统不仅需要一定的设备,还要有相应的软件,建立一个独立的网络平台纪合档案的管理和共享在这里要注意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使用者或者管理者在访问网站时要进行安全认证和身份认证,以免发生信息被盗或者毁坏等情况的发生保障信息系统和档案信息的安全。 2.4完善资源浑的建设。城建档案需要进行基本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这里包括目录数据、目录中心、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等的建设为了提高数字档案的专业性河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上将各个专业和类型的档案信息资料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使数据库变得更加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提高数字档案的实用性肩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5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益。城建档案作为相关城市资料的提供者除了凭证需要还有应起到其应有的查询、使用功能,为社会带来一定的价值城建档案数字化应满足建设部门以及社会对于相关档案资料的需求,并为其提供查询和使用的服务,以实现档案的最佳使用效益。 结束语 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并且发挥着不缺取代的作用。为了能够促进城市建设发展,必须要积极完善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制度和规范,客观看待存在于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制定建设措施,这样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为城市的建设规范提供更加完善的数据支持。 作者:杨桂榕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建处 城建档案论文:基于综合素质的城建档案管理论文 1如何提高城建管理工作者综合素质 以目前城建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情况看,基层的城建档案管理人员是推进城建档案的实际推动者和执行者,无论政策、管理方针如何制定都需要基层城建档案人员的推进。所以要提高城建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应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1制定具体的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守则,选择专业化城建档案管理人才。 挑选优秀的城建档案管理人才是确保城建档案管理取得积极效果的保证。首先,我们要根据城建档案部门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管理人员守则,做到管理的有理有据。再次,我们应加大人才的招募,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建城建档案的管理工作,同时注意培养年轻员工。 1.2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建档案工作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挑战,所以必须加强对城建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有关的业务培训,以保证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适应更好的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城建档案工作涉及重大,城建档案管理不当发生错误可能会决定城建工作的成败,所以在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培养员工爱岗敬业、工作认真负责的品质。 1.3宣传贯彻法律法规,明确城建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在目前具有信息化和法制化的特点,为此我们在城建档案管理中也要宣传和贯彻法律法规,使城建档案管理人员能够熟知城建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城建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因此,对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 1.4加强对基层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引导,使其明确城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基层的城建档案管理者的素质是保证最终管理效果的保证,如何激发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其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灌输城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是全面提高城建档案管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2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要有明确的服务管理理念 在城建档案的实际工作中,要想做好任何工作,必须具备明确的服务意识,从某种角度来说城建档案管理业属于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服务管理理念的选择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确定主动服务的理念。 主动服务的对象是城建档案的利用人员,服务的内容很多元化,各类城建档案都包括其中。可以用查询、复制等方式对城建档案信息进行推广,使可利用城建档案者拥有高效、便捷的服务。主动服务是一个创新理念,是新形势城建档案工作的必经之路。当前城建档案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强化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要从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向城建档案信息系统管理过渡,改变以往仅限于提供城建档案原件的低层次的被动服务状态。 2.2确定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理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城建档案工作由手工操作向现代化方式转变,由实体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对我国目前的城建档案工作现状来讲,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兴起,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重新定位,做好过渡时期城建档案信息利用工作。实践证明,没有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手段应用于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就根本谈不上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开发城建档案信息,可以极大地提高开发能力和效率,从而提高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3.3确定提供优质的城建档案信息的理念。城建档案信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服务的基础,在新环境下工作人员应该抛弃传统的档案管理机制,积极的开发、大胆的应用新的档案管理方法,搜集有价值的信息,用优质的信息资源回馈社会、服务社会。 2.4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既要分析现有问题也要制定具体解决措施。 在现阶段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由于一些体制原因和管理手段的制约,导致城建档案管理人员流动性太低,新鲜血液基本很难输入。由于管理制度很难在根本上得到改善,在一些城建档案所,看管疏忽,甚至无人看管的情况非常严重,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城建档案管理的投入。 2.5城建档案管理体制不成熟,城建档案管理制度需要统一和细化。 在目前城建档案管理中,受到城建档案管理体制的制约,城建档案管理体制还不成熟,城建档案管理制度也没有做到统一和细化,由此导致了城建档案管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效果不理想,有时甚至还出现冲突。为此,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城建档案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必须要建立完善统一和细化的城建档案管理制度,保障城建档案管理的有效进行,使城建档案管理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取得预期的效果。 3结语 在现今的社会形势下,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其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为了确保城建档案工作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我们必须加强城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发掘出优秀合格的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城建管理的工作质量,促进城建档案工作的快速发展。 作者:刁仁丽 单位:通化市城建管理监察支队 城建档案论文:计算机应用下城建档案管理论文 一、城建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的必要性 在城市的信息管理中,城建档案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城建档案管理电子化发展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应用计算机能够提升管理水平,带来显著的管理成绩。计算机应用到城建档案管理中又非常大的优势,比如计算机的存储量大、检索迅速、可靠性好、方便查找资料以及成本低等,通过计算的这些优点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并且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不断的规范化、科学化。目前,我国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大多还是人工管理,或者是半人工管理,这无法充分的发挥出城建档案信息的功能。因此,在城建档案管理中要应用计算机,提升城建档案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从而适应现代化的信息处理。 二、城建档案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的功能 (一)自动化管理城建档案 计算机有着高效并且快速信息处理的能力,并且可以快速的输出、输入以及贮存信息,并且可以进行推理与判断,所以在信息处理时,应用计算机技术已为一种核心的手段。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应用计算机能够使管理工作自动化,可是将城建档案进行分类、分析、提取以及加工处理,从而提升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档案信息的使用和开发。 (二)数字化管理城建档案 在城建档案管理时,纸质的档案信息在录入时非常麻烦,需要浪费大量人工以及纸张,并且修改和查阅都非常不方便,保管和维护工作非常繁琐。城建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就可以使档案信息更容易录入、修改、保存和管理,并且档案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迅速的传递,以便于档案信息的使用。因此,城建档案管理中应用计算机能够实现数字化管理,降低档案管理成本,提升档案的利用率,信息档案也不会发生磨损和丢失,在使用中可以迅速调取和传递,极大的提升了城建档案管理的效率。 (三)网络化信息检索 目前,在图书管理中已经广泛的应用信息检索,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和支持。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应用计算机,能够实现档案信息检索网络化,在档案信息检索时可以使用脱机检索,只能网络检索以及联机检索,这样可以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城建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计算机在城建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在城建档案中应用计算机首先要收集整理城建档案信息,这是使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在收集整理档案信息过程中,城建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先进的技术,充分的动脑思考后再进行工作,做好城建档案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掌握最及时的资料,为城建档案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城建档案管理中,计算机知识起到了辅助的作用,是辅助工具,但是在管理工作中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在收集和整理好及时的资料以后,在输入计算机中,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否则使用计算机管理城建档案就失去了意义。然后,要对城建档案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处理。在城建档案管理人员收集和整理资料中,很难把完整的资料和信息都收集完整,所以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及加工,这样可以提升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果。将收集和整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然后输入到计算机中,就能够实现城建档案管理电子化。最后,要利用计算机来查询和提取城建档案信息。城建信息收集、整理、分类然后输入到计算机中就是为了能够快速的查询和提取信息,提升档案信息的利用率。使用计算机管理城建档案能够提升资源利用率,有效的降低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浪费。可以缩短城建档案的查阅时间,及时的更新档案信息。在城建档案管理投入上,只要一次投入就可以,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并且可以多次的产出。通过计算机来管理城建档案,可以拷贝多份信息,从而扩大信息的使用和影响,提升了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四、结语 城建档案工作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所以在城建档案管理中要不断的研究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提升城建档案管理的效果和质量。利用计算机管理城建档案,可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网络化、数字化,提升使用档案信息的方便性,加强城建档案信息的利用率。 作者:祖木兰·米吉提 单位:乌鲁木齐市城乡建设档案馆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管理的创新 一、对于城建档案馆的性质和定位需要重新认识 在城市管理规划建设中,所以应当将城建档案馆的工作纳入到建设事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中,明确具体的分管领导,制定出各类相关的政策措施,并且加以完善,并且做好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的建立健全,赋予其管理与保管的职能,从管理范围、人员编制以及机构设置等方面对部分实际问题加以解决,另外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适当的政策倾斜,推动城建档案的可持续发展。城建档案馆是城市信息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技术创新、城市历史和信息技术研究的基地。 城建档案馆所具备的基本的社会职能在于历史的保存、现实的服务以及未来的倾向,要懂得将工作的中心放置在社会服务的职能方面之上,强调“公共”,不断地挖掘信息化资源,更新自身的服务观念,不断地创新服务机制,通过现代化技术的运用来转变传统模式下的服务方式,确保服务工作能够紧紧地围绕市场需求和城市建设工作重心开展。 二、提升城建档案服务水平,致力于队伍建设 1.提升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城建档案服务水平的提升,离不开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档案馆则需要为管理人员创造更多的专业培训的学习机会,以此来提升其工作能力,从而让服务水平更符合现代化需求,如此才能够让城建档案服务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2.积极组织业务之间的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观摩活动,介绍相关的先进管理方式,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水平。开展城建档案管理的调查研究工作,将好的建议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强化基础业务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为城建档案管理提供帮助。 三、做好城建档案工作机制的创新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实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特色档案收集力度有待加强,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网络信息化社会,我们只有通过具有特色的馆藏来提升竞争力,强化收集力度,才能够扩大信息源;第二,做好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的全面推进,将城建档案管理的工作重心向着信息深化、数字化处理的方向转变,积极开展网络上的查阅、咨询以及利用等服务工作;第三,实现数字化的城建档案信息,对于城建档案馆的各种载体的信息进行分阶段、有计划的数字化转换,将其转变成能够直接加以利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且建立相应的信息数据库,实现动态式管理;第四,及时更新城建档案信息。通过信息的采集、录入、汇编以及检查等制度的简历,确保档案信息的收集与应用能够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之下,如此才能够提供高效、便捷、快速的社会化信息服务。 四、强化城建档案的宣传教育工作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强化,首先要提高人们对档案社会的意识强度,能够摒弃重视建设、轻视档案、重视实际使用轻视管理思想等情况。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从原来的无到今天的有,从以前的单一到现在的全面,从原本的简单到现代的复杂,大部分人都能够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有所了解,但是依然存在部分人员无法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城建档案,这就需要我们在宣传、教育工作上加以强化,要让人们明白假如档案社会意识过于薄弱,就会导致建设管理工作与利益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 例如:建设完毕不建档、建设施工不查档、城建管理不用档等。实质上来讲,就是局限于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体现。所以增强人们的档案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才能够确保人们正常的生活生产、造福子孙后代。 作者:王伟国 周晓梅 单位:临沂市城建档案馆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监管强化路径研讨 本文作者:邵伟 单位:大庆市让胡路区银浪街道办事处 加强协调,创造利于城建档案工作开展的良好环境 各级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环境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城建档案管理的体制环境、法律环境、人才环境、创新环境等。要加强与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认真理顺各种关系,正确处理好与各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市政、交通和水利建设等主管部门的关系,理顺好各级城建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取得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做到体制顺畅、依法治档、创优争先、业绩突出,保证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加强业务指导,抓好城建档案接收进馆工作 “档案的收集是基础”,收不到档案就谈不上利用。过去,不少报建资料、地下管线资料、测绘资料等收不到、收不齐,竣工图没有真实反映建设成果的问题时有发生。因此,抓好城建档案的收集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必须加强业务指导工作,主动到项目工地开展业务指导,并定期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基层单位、工程建设项目和广大群众对城建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了解城建档案法律、法规和规定,以及城建档案收集的工作职责、内容、质量要求和验收移交的程序,提高城建档案的收集质量、收集效率和进馆率。 推进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电子档案具有纸质档案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够准确、及时、高效地形成、传递和管理信息。建设“数字城建档案馆”已经是城建档案馆发展的必然方向。建设“数字城建档案馆”,要从档案的形成、接收、保管和利用中实现数字化;要与电子政务建设相衔接,实现在互联网上办公,在互联网上直接形成、接收、保管、编研、鉴定、查询利用;要建立城建档案信息数据库,形成保密层、半开放层(内部层)、开放层信息系统,通过权限管理,对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实现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 加强馆库建设,提高城建档案馆的安全保障能力 档案接收进馆以后,必须保证档案的安全完整。为此,应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档案馆库建设,提高档案安全保障水平。据了解,我国很多城市的档案馆库都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建设,面积小,设施落后,不少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馆库条件非常差,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城建档案发展的需要,急需建设档案馆库。因此,各地要抓住机会争取建立新的档案馆库,严格按照档案库房的建设标准兴建,并加强档案库房安全设施建设,安装自动消防设施,提高防火能力,建立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保证档案库房控制在规定的温湿度范围,装备安全监控设备,保证档案安全受控。同时,要根据档案保管要求,加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库房档案的安全。 挖掘档案价值,提高城建档案利用水平 城建档案不仅反映的是工程建设活动的基本情况,能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科研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作用,还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文明,对研究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挖掘档案的内在价值,积极为城市建设发展服务,为政府、项目、社会、群众提供准确、及时、高效的服务,是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挖掘档案价值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处处以保密为由,把档案“密封”在库房中,当作“宝贝”不给使用。而应根据有关规定,在遵循保密原则的同时,制定查询利用的规定,合理科学地利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为城市建设发展服务。如利用馆藏档案在“三旧”改造、建筑节能、公共建筑的抗震加固、防灾减灾、房屋建筑普查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研究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城市建筑历史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依法治档,推动城建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依法治档作为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增强法治意识,坚持依法治档、依法行政。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必然会阻碍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要做到有法可依,建立和完善城建档案法律体系,如建议尽快出台城建档案利用规定,各省、市要根据上位法制定地方的法规和实施细则等;要做到有法必依,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严格执行预验收制度等;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不按规定向城建档案馆移交档案及其他违法行为;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实行政务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把有关城建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策文件和办事程序、有关要求在门户网站、办事窗口公布,增加办事的透明度;要严格按程序办事,在业务工作中按照有关规定和办事指南的要求开展各项服务工作。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监管工作思索 本文作者:孙艺文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城建档案室 要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有效的管理机构,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作为一个县级的城建档案室,本人经历了从兼职管理到专职管理再到专管机构管理的历程,从不被人理解到有所认识到理解到重视最后到得到尊重的曲折历程,其中可以说是充满了辛酸和感概。其中最大的感概就是,管理机构的建立和管理体制主客观的健全,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前置和保障,当初刚开始开展这项工作时,大多数人不理解,认为是多此一举。后来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成立了城建档案室,并制定了档案的收集整理、阅卷归档、管理利用制度,这项工作才算是逐步走向正轨,到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利用,人们对城建档案也从被动服从到理解配合,现在很多建设单位是主动咨询,要求提交管理。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就难以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也就无法形成档案的有效收集和利用了。 与时俱进,做好城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与时俱进是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工作理念、工作制度、工作方法,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同样如此。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建档案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类别上均有了巨大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改革完善的要求。电子信息化管理电子信息化管理就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它具有多种功能,从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电子信息化应用于城建档案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功能:存贮、补充、修改和调整城建档案检索目录及内容。输出城建档案内容,提供、查阅并按照要求进行出具和打印材料等。编制各种类别和城建档案材料的登记、统计表册。对所贮城建档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排列统计,按需要提供有关城建档案方面的情况,作为所需部门决策参考。对特殊需要的部门和领导,应采用与电子计算机系统相连接的终端,阅读城建档案内容,提供远程的服务,免除借用的来往之劳。实现档案利用网络化。在档案室配有电子屏幕和触摸查询设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时代,根据不同查档者的要求,做好档案咨询和信息服务。 建立计算机系统,建立城建档案新途径,提高城建档案的查全率、查准率和检索速度,提高服务质量等等。电子计算机在城建档案管理中的功能是很广泛的,可以预见,随着城建档案提供利用工作的深入发展和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的完善,其功能将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培养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人才,普及电子计算机知识,使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相结合。打好管理科学化的基础,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实现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加强对数据的管理,确保数据准确、及时、系统。建立适应信息化管理的城建档案管理体系。从目前城建档案馆计算机的应用情况看,最需要解决的是著录与标引。一个完整的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其工作流程可归纳为:档案数据的收集——档案前处理工作——档案数据的录入——档案数据的存贮——档案数据的加工——档案数据整理——档案信息的输出利用。可以看出档案前处理工作即著录、标引是整个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基础,档案前处理工作是由档案部门将收集到的档案进行分析、加工、组织,最终将原始的档案信息转换成适合于输入到计算机的形式的过程。即形成计算机语言的过程,这项工作不仅难度大,质量要求高,而且工作量大,耗时长,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很强的工作。 因此,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要掌握一定的标引技术和方法。我们还应积极探索档案信息数字化新途径。网络、通信技术与档案信息数字化相结合是城建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档案数字化是城建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开辟档案原文计算机管理的新领域、创建网上档案馆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档案管理提供证据、信息和记忆的管理,保证真实、可靠、完整、可用的城市建设文件与档案信息在电子、数字和网络环境下达到积累、共享与交流。其他载体信息的管理对不同载体和形式的档案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最好做到专人负责,专业人员管理一门或一种档案。管理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取得相关的资格等。不同载体的档案整理要遵循不同的原则,但总的要遵循基本建设程序,按照呈报、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四个基本形成阶段,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整理,使其保持内部有机联系又有始有终、成龙配套,达到完整、准确地揭示城市建设活动的真实历史面貌的目的,同时又便于保管和提供利用。 做好城建档案的保密工作 城建档案的利用是城建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城建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科技信息资源,是城市建设机制良好运行的基石,也是档案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尤其重要,要注意以下几点:档案保管过程中的保密工作做好档案保管期限与保密期限的区分划分工作。做好档案密级的划分调整工作。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保密制度做好制度建设。做好监督措施。做好档案开放中的保密工作做好档案的审查工作。做好档案的解密工作。 做好城建档案的宣传教育工作 加强城建档案工作管理,首先必须提高人们的档案社会意识,消除重建设轻档案,重使用轻管理思想。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全面,从简单到复杂,经历了相应的发展过程,在大多数人都对城建档案工作有所认识的今天,仍然有部分人对城建档案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城建档案管理和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须知档案社会意识薄弱会出现建设管理工作与建设档案利益相脱节,规划收资不归档,建设施工不查档,建设完毕不建挡,城建管理不利用档案等。这实质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集中反映。因此,做好宣传工作,增强人们的档案意识,是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城建档案管理的学习研究和科学利用 档案管理是一门科学,城建档案管理同样如此,作为综合档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其它档案管理工作具有相当的共性,如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甚至利用、保管,与其它档案分别不大。但作为一门专业档案,它又具有相当专业素质要求,在管理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作为一名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者,除了要掌握档案管理通用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对城乡规划、建设、测绘、建筑、施工等一系列专业知识有相应的了解,才能做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才能建立科学、完整的档案检索系统。这就决定城建档案工作者要强化专业档案的学习,对档管理方法、管理系统的研究,从而建立既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又能充公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的目的是使之得到有效利用。要使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就要有全面完整规范的档案。城建档案的科学利用,包括建立城建档案的查阅制度、城建档案的借用、复印等制度,要做到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效益,又要防止有人利用档案作出危害社会的形为。 最主要的是遵守《档案法》和《城市规划法》,这是因为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规划是龙头,城建档案是记录整个城市建设的索引,抓好城建档案工作,不但要认真贯彻好《档案法》的实施,而且还要贯彻好《城市规划法》。要把城市真正建设好、管理好,让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抓好城市规划,实际上也就抓好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关键,城建档案工作的建立健全,则又关系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今后的维修及改扩建的顺利进行。总之,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在城市发展、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详实的信息资料,还能对人们研究城市历史、城市文化提出有效帮助。作为基层城建档案管理者,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为之努力和自豪。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多元化发展思索 本文作者:颜雪华 单位:浙江省丽水市城建档案馆 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发展,可以使各项工作更趋于规范化运行,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形成城建档案数字资源库集群,并通过高速网络及数据互操作技术,将这些数字资源库集群连接起来,建立数字城建档案的数据仓库与交换中心,实现数据共享,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些数字化的城建档案信息关乎城市未来的运转,既影响相关决策机构的判断与决策,更会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甚至会影响到每个公民的生存与发展。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发展可以使城建档案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更加高效快捷,更能发挥效益。城建档案数字化发展有利于城建档案的开发。 城建档案的数字化给城建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为深层次服务提供了可能。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直接登录城市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信息查询,不仅可以满足用户对查全率、查准率的要求、还可以对查询结果可进行显示、排序、转存、打印输出等功能。同时,城建档案数字化还可以支持社会各部门开发专业应用系统或建立其他专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如支持城市道路交通智能化、城市环境保护智能化、住宅小区智能化、城市建设管理智能化、城市生态建设或改造虚拟现实等。 面对新的形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工作标准要求更高,需要有关人员必须要正视当前城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城建档案管理水平。城建档案数字化发展趋势认识不明确。随着城建档案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城建档案的重要作用,但有些单位和个人仍然存在对城建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一些人对城建档案数字化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对城建档案数字化不重视。有的对城建档案数字化的投入不足,有的重建设、轻档案的思想比较严重,只注重工程的投资、工艺、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对建设工程档案在收集过程中是否齐全、完整、真实等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没有把档案管理提到正常的工作范围,更没有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机制,来保障建设档案管理的完整和齐全,导致移交城建档案不配套,不完整,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城建档案工作的开展。 城建档案管理者素质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虽然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总体来讲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还较晚。近年来,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以城建档案馆为主体,以城建档案室、建设系统基层档案室和建设单位基建部门为基础的城建档案工作网络,但是,城建档案学科理论和我国城市科学以及档案学理论发展的整体水平相比,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其中一个重要薄弱环节,就是一些从事城建档案工作的人员,或者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过城建档案管理知识,或者半路出家,对城建档案工作不熟悉,或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管理设备进入了城建档案管理的领域,原来从事档案工作多年的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了,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信息系统安全是制约城建档案数字化发展的瓶颈。城建档案的数字化优势之一就是通过网络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减少重复劳动,搞资源利用效率。要依靠于网络技术,将数字城建档案信息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传输,而保障信息系统的绝对安全,是制约城建档案数字化发展的拦路虎,就目前来讲,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措施,需要将计算机系统的多种安全防护技术与管理措施结合使用,制定并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以堵塞管理方面的漏洞,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 城建档案数字化发展是推进城建档案管理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有力抓手,要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和数字化加工设备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建档案的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归档工作。城建档案的科学归档是实现城建档案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必须要大力开展城建档案的接收、收集和征集工作,进一步丰富和优化馆藏,拓展馆藏门类,改善馆藏结构。要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工程档案、城市基础设施档案、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建设系统各专业管理部门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的收集力度,加强馆库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硬件投入,积极争取各类与城建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电子计算机、扫描仪、数码设备、去湿机、防火、防盗报警等现代化设备,为城建档案数字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力推进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各级要进一步加大对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建设力度,通过高速宽带通信网络设施相连接和提供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加大以城建档案管理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以面向馆外的“统一门户”和面向馆内的“管理统一平台”为核心,加快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 “管理统一平台”方面完成数字化生产系统、档案利用子系统的开发,优化了声像档案系统,并试验GIS模式下各类档案叠加串联方式;“统一门户”方面,档案统计子系统及档案利用、报送、验收、培训、征集“一站式服务”各功能模块,要强化档案信息对外服务上的功能,实施档案信息服务分权阅览方案。大力提升城建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城建档案各类繁多、要求标准高,这就要求城建档案工作者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既要有城市建设方面的知识,又要有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加强全面学习。要加大以提升信息化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城建档案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力度,通过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建设一支开拓进取、知识和专业结构合理,既懂业务又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城建档案干部队伍。举办多种形式的专业网络业务观摩等活动,介绍相关科技动态和应用情况,介绍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领导和业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同时,要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城建档案服务职能。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公共关系合理利用思考 本文作者:胡韵琪 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城建档案馆 公共关系在城建档案中的作用 城建档案馆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服务性的社会组织,我国的城建档案管理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城建档案馆为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提供重要依据,具有服务性。城建档案馆需在社会其他群体和公众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状态,公共关系就变得不可或缺。公共关系有利于促进城建档案的内外关系。城建档案是由城市的规划建设方面的资源和信息串联而成,信息沟通与传播是公共关系的特殊手段。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城建档案馆公关本质上就是进行有关城市建设信息的沟通。城建档案工作每天都与公众接触,为城市各项建设服务,对外提供城建档案的开发利用服务是城建档案馆的根本目的和职责。而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同样能接收到工作人员的信息,广泛听取意见,通过这种互相传递出的信息能促使公众形成对其的印象和评价。城建档案公关有于更好地协调内外关系,通过与公众的接触可以更好地找出不足之处,提高公众对城建档案工作的美誉度,从而树立良好的形象,也能增强工作人员的内聚力,提高城建档案馆的价值。公共关系有利于促进城建档案的舆论管理。 舆论是公众信息的一部分,是一种集中的、强化了的公众信息。任何组织都生存在特定的公众舆论环境中,其行为既受到公众的左右和影响,也影响和左右着公众的舆论。因此,舆论坏境对城建档案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缺乏对城建档案馆正确认识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些负面舆论会对档案工作的开展产生阻力。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舆论,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作用,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将准确的信息传播给公众,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向外界宣传城建档案的正面形象,去影响公众的看法、意见、态度和行为,为城建档案营造一个适宜和良好的舆论环境,更有利于日后的城建档案发展。 如何运用公共关系于城建档案工作 搞好城建档案馆的内部关系。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主要面对主管部门的领导和自身部门的同事,要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坏境必须要运用公共关系来协调内部的关系。要使档案工作更顺利的进行,需要得到领导部门的认可与支持。为此,应该把握一切有利时机,开拓思路,与领导部门形成良好的关系。要尊重领导的意愿,了解主管部门的想法,掌握信息,并要积极主动地向主管部门汇报工作;日常要在工作上和领导多沟通,让领导了解档案工作的最新状况,理解在城建档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起领导的重视。要主动地接受主管部门的考核和请示工作,积极完成领导交代的各项任务,拓展工作领域,从而得到领导的支持和信任。城建档案馆正常运转离不开各方面的协调沟通。而加强内部关系沟通的目的,是培养工作人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培养其主体意识和形象意识。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前,首先需要得到自己内部工作人员的认可,其次需要赢得内部工作人员的配合与支持。否则,将无法成为一个整体面对外部的公众。每一个成员都是组织的细胞,他们对组织有机体的认同和信赖,是这个有机体得以存在的基础。因此,良好的内部关系是城建档案公共关系的一个起点。 要将全体工作人员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就需要将内部工作人员视作传播沟通的首要对象,尊重工作人员分享信息的权利,争取他们的支持与理解,形成信任与和谐的内部气氛。如果内部传播有障碍,沟通不顺畅,就会在内部产生焦虑、猜疑等消极情绪和现象。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健全的传播渠道,完善内部沟通机制,使工作人员在信息分享和感情沟通中与工作坏境融为一体。而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是另一重点。工作人员的公关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要使工作人员意识到档案馆的良好形象是靠全体工作人员一起树立和保持的,引导他们主动的宣传城建档案的作用及各方面的成就,关心城建档案馆的形象与公关工作,并提高工作质量,以真诚的服务赢得公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要积极主动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如进行礼仪语言、仪表、交谈方式等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公共态度和能力。对外宣传、介绍城建档案馆的工作性质与成就,是城建档案馆公共关系中最主要的一项任务。城建档案馆需要通过全员公共关系来增强外张力。 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是城建档案馆与外部公众接触的触角,都处在对外公共关系的第一线;城建档案馆的整体形势必须通过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良好行为表现出来。公共关系的目标是追求较高的团体价值,既要塑造组织的良好整体形象,提高组织的社会地位,争取较好的组织知名度和美誉度。要提高档案馆的知名度,增强社会对城建档案的认识,使公众能了解和支持城建档案的工作。城建档案馆的宣传工作不能局限于旧的传统展览模式,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宣传模式,也可以通过新式展览这种综合性传播媒介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通过灵活地运用文字、实物、模型、录像等多种传播工具,图文并茂,使更多人了解城建档案的法律法规和工作内容,也使公众对城建档案馆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增加知名度,实现内聚力和外张力的平衡和双向的调节。城建档案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打破一成不变的城建档案管理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运用新型的公共关系来进行管理。公共关系需要我们不停地学习和完善,才能使之能更好的运用于城建档案事业。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管控创新思路 本文作者:孙晓蓉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城建档案馆 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 计算机信息系统,充分、合理、安全的使用电子档案要实现档案信息化,就必须建立有效的城建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才能充分、合理、安全地使用电子档案。为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改进和规范在应用计算机条件下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使之适应城建档案管理的需要;其次,依据城建档案形成的处理流程来进行城建档案信息化系统软件功能设计;再次,在信息系统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城建档案的安全。另外,在电子城建档案使用过程中,也应注意到一是电子城建档案安全性问题。因为计算机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电子城建档案涉及范围迅速扩展,数量也急剧增加,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化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网络下防范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确保电子城建档案的安全。再就是电子城建档案的真实性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从电子文件的生成到归档缺少规范化和程序化管理,相当数量的草稿性电子文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多数电子城建档案与其相对应的纸质档案之间未建立统一的管理方法,储存电子城建档案选用的载体不耐久等原因,影响了城建档案的完整性、可靠性,从而影响了城建档案的真实性。此外,还有电子城建档案的法律效力问题,通常档案的法律效力都是与其载体相关来确定,电子城建档案由于没有固定的载体,所以,制定相应的法律认定条文就有一定的困难,这也就是光盘、磁带、磁盘等载体的电子城建档案未被法律认定的原因。 促进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城建档案工作人员要树立城建档案信息意识城建档案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观念信息化”。城建档案工作人员是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力量,其能动性事关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只有让城建档案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树立城建档案信息的意识,认识到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城建档案工作人员才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会主动关心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认真做好信息化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主动思考社会文献信息系统中各种文献信息的渗透和融合,促使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其他社会信息事业相互结合,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一定的社会意识就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动作用。那么社会城建档案意识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然有能动的影响,成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推动力。提高城建档案信息化技术水平。首先要配备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扫描仪等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与完善,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操作及推广,逐步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其次,城建档案中心目录及全文的数字化。城建档案信息数据输入是目录中心的基础性工作,对各单位部门每年移交大量的城建档案资料,边整理边输入,从信息源头抓起,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实施纸质城建档案和数字城建档案“双套制”工作模式,避免重复劳动,不但能节约人力和财力,而且也会大大加快了城建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进程。再次,对上网信息进行密级划定。首先制订密级标准,对馆藏城建档案按公开、内部、秘密、机密进行划定;第四,对城建档案信息利用者进行网上身份验证,对不同身份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查询权限,以保障软件系统的安全。选取适合的城建档案管理软件是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付诸实施的重要媒介。信息化建设理念,需要科学的城建档案管理软件作支撑,单纯以传统方式管理大量电子文件,绝非明智之举,城建档案管理软件集功能全面、智能、便捷、高效等优点于一身,是疏通信息化建设管理脉络,提高城建档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从安全角度来说,优良的城建档案管理软件自身的安全设置,如访问授权、用户安全级别、密码设置等功能模块,已成为电子文件管理、利用的一道坚实屏障,能有效地确保城建档案信息安全。 推行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确立工程档案发展的新方向 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和电子政务的加快推进,使城建档案基础建设的重心向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转变。现今,在计算机管理渗透的形式下,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应用为实现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城建档案部门建立自己的局域网,计算机、光盘刻录机、扫描仪等,在系统开发和城建档案利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如何安全且高效地管理电子城建档案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选取适合电子文件形成单位自身特点的城建档案管理软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录入、开发利用等工作是开展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工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城建档案形成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城建档案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工程立项直到工程竣工验收的各个阶段,城建档案的收集、整理都是由不同的单位或部门来实施的,这就在客观和主观上都大大增加了城建档案建立的难度,信息化管理无疑提高工程档案管理效率与效益。加强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选用适合企业城建档案管理的软件,制定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改革不适应城建档案信息化要求的管理体制,打破地域和部门分割,提高工程信息交换及共享水平,创造更多有利于方便公众利用的条件,逐步提高相关岗位人员工作素质和能力。 现代化的设备需要人来操作,城建档案工作信息化需要人来实现。城建档案管理人员要学习计算机和信息化管理知识,必须具备多元化知识背景才能适应要求,现代化知识将成为每一位城建档案工作者知识构成的要素,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城建档案工作队伍的结构和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只有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系统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参与本单位的软件开发工作,才能提出正确信息需求,使系统运行保持在良好状态之中。数据质量是计算机管理系统成败的关键,要严把数据关,保证所输入的数据是全面和准确的,否则难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可考虑建立数据审核制度,在数据输入之前对数据进行审核,在数据输入之后进行认真校对。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业务知识的专业队伍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计算机、数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它们对城建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具有直接作用。其次,全面掌握科技档案专业知识,以及城建档案著录、标引、检索、编研、复制、修裱等有关城建档案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p#分页标题#e# 从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看,城建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掌握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信息分析与研究、提供高层次档案信息服务与咨询等三方面的能力。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的选送城建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深造,进行离岗培训,还可以采取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办法,互帮互学等建立复合型人才群和梯队型人才结构。作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者,应看到自身素质与新形势对城建档案工作需要的差距,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抓紧自身的学习提高,尽快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城建档案工作者。随着设备的更新和引进,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既要注重引进具有丰富档案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精通业务的各种人才,又要注意引进相关学科的专门人才,合理调整城建档案人员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原有城建档案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更新,使更多的人熟悉和掌握有关现代化管理技术,科学地管理城建档案。总之,在信息化条件下电子城建档案已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城建档案部门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模式,就能够建立有效的城建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质量相关问题思考 本文作者:杨杰 单位:朝阳县建设局 造成城建档案质量问题的原因 城建档案是以某个建设项目或一个单位工程为独立对象,是每个项目或单位工程建设活动中产生的文件材料,其中包括工程准备阶段的文件、监理文件、施工文件、竣工图、竣工验收等部分,每个部分又包括多个归档文件,少则四五项,多则二十几项。如工程档案C类施工文件的内容由八部分组成:C1管理资料;C2土建工程施工文件(也可称建筑与结构工程施工文件);C3给排水、消防、采暖、燃气工程施工文件;C4通风空调工程施工文件;C5电气工程施工文件(含消防电);C6电梯工程施工文件;C7智能建筑工程施工文件;C8室外工程施工文件,每个部分又由具体的文件图表组成。数量大,使得城建档案的整理工作量极大。由于成本相对较高,这类档案又不可能完全使用标准的档案用纸。另外,建设工程是一项特殊的生产,建筑实体庞大且固定,工程环节多,涉及面广,因而档案会有相对较长的形成周期。所以在漫长的形成周期内,对于纸质档案如不严加保护,高质量的建设工程档案是难以保证的。 施工、监理部门“只看工程,忽视档案”的工作方式也为城建档案质量问题埋下了隐患。有些施工、监理公司没有专业的建设工程档案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公司为节省开支,选择技术员作为兼职档案员负责档案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不够专业。加之,档案的形成阶段主要在施工、监理部门,这些单位或部门如果不注意档案保管,没有科学地填制相关表格文件,那么形成的档案往往不符合国家统一标准,不利于城建档案馆(室)的长期或永久保存。 现今各地城建档案馆(室)都相继成立,由于组建工作刚起步,专职人员较少,多为科技档案或是质量监督站人员兼职管理,专业人才太少,不利于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另外,在档案员报送档案时,由于档案数量较多,而城建档案工作人员较少,在具体核查时,存在一定的工作缺陷,档案员的疏忽可能造成档案缺项、顺序颠倒,加之城建档案工作人员数量少、档案内容太多,有些问题在接收档案时并未及时发现,整理时才会暴露问题,但此时的报送手续已完毕,无从追补。 提高城建档案质量的对策 基于上述影响城建档案质量的三点原因,笔者认为提高城建档案的质量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社会档案意识是指人们对档案的认识水平以及社会上对档案的普遍认识程度。这种意识越增强,对档案的利用需求就越大,档案的实现价值就越高,对于社会的服务能力就会增强。所以,一定要培养社会城建档案意识,引导社会各种力量重视城建档案的收集和利用。另外,要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城建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城建档案来源于城市建设工程,记录的是建筑活动中的元数据,不仅有助于对建筑物监督考核,更为日后的建设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各级政府部门要重视起城建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档案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开始重视城建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要将宣传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全民的社会城建档案意识。 形成阶段的保护工作针对施工、监理部门忽视档案管理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该建立规范化管理标准,将档案管理与工程建设有机地协调起来,并把档案的管理工作纳入到工程质量的评定体系之中,按照工程进度及时收集整理,也要考核档案文件的完备性、准备性以及真实性。要将制定好的管理规范下发给各个工程公司,要求公司严格按照标准报送。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建设工程档案的报送制度。城建档案的报送要严格遵循国家级、省市级规范要求,对城建档案的报送、整理要严把质量关,以提高城建档案归档质量的管理水平。要及时收集整理工程文件,按规定将编制合格的工程档案及时向城建档案保管部门移交。同时,也要结合地域特点制定有地方特色的管理制度。 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显得极为重要,全国各地均在努力加快城建档案馆(室)的建设工作,根据《全国城建档案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要点》的统计,目前辽宁省共17个县级市,27个县城,共计44个县(市)。截至2010年底,设置独立城建档案馆(室)的县(市)有25个,占57%。未设置独立城建档案馆(室)的为19个县(市),在城建、规划、建设等主管部门内部机构负责城建档案收集、管理工作,另有独立设置的区档案馆(室)15个。其实,加快城建档案馆(室)建设的步伐还应做到:加大资金投放力度,保障城建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使得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更趋专业化、科学化。解决城建档案的质量问题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全体城建档案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监管服务革新思索 本文作者:李红琳 单位:江苏省东海县城建档案馆 职业素养是通过组织管理将工作中必备的素养变成一种文化习惯。培育职业素养需要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工作推向有序、系统、协调、效率、负责的最佳状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档案基础管理工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主题,要完善城建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就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首先,必须加强对城建档案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训,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达到对工作任务进行熟练精确的操作。其次,还必须对档案工作人员加强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比如与建设工作相关的一些知识信息的培训。同时,在网络信息时代,对档案工作者的信息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提高档案的质量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工作任务。城市建设需要的及时有效的信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进行整理时就必须实现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化归类,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目标工作,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准确性。 总之,城建档案工作人员既要掌握档案工作的原理方法,也要对不同工程建设形成的档案特点、规律进行准确把握。因此,应该培养自身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要以领导为核心,在工作中通过组织参加培训、专业研讨及解读新法规、新规范等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深入地开展创建学习型团队活动。努力提高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认识,以适应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要求城建档案主要产生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其积累形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建设对城建档案的有效利用。 目前,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全社会所认识和重视,城建档案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随着国内建设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发展,新的建筑机构、施工工艺不断呈现及政策法规的更新出台,城建档案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信息“管涌”,这种形式“逼迫”城建档案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准,以适应档案事业的新发展。增强服务不断创新观念,以服务促发展创新服务内容是城建档案馆服务工作创新的先导,而信息服务则是服务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城建档案工作的本质是一项服务性工作。要树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执法于服务之中”的管理理念,树立服务经济、服务建设、服务民生的新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走出传统的思想误区,强化服务意识,深化信息服务内容。把服务工作的重点转向信息的深加工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 通过拓宽信息来源,深化档案信息加工等手段,优化服务质量,树立城建档案服务品牌,展示城建档案馆的地位和作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信息服务也处于不断发展和深化之中,当前的城建档案信息服务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信息服务的内容、方向以及模式也都面临着新的调整。总体看来,城建档案信息服务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基本实现了服务内容综合化,服务理念的社会化,但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相比,城建档案的利用率还是不尽人意。因此我们应该从城建档案信息服务创新上下功夫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以引导需求,创造需求,使城建档案在信息利用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服务理念的创新城建档案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新特点,从而实现城建档案工作的根本性转变。一是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努力实现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管理模式的转变。二是树立法制意识,努力实现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由经济、行政手段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三是树立信息意识,努力实现以城建档案实体管理为主向以城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为主转变。四是树立现代化意识,努力实现手工和简单技术型管理向城建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转变。五是树立社会化意识,努力实现城建档案的单一型、被动型服务向全方位、全过程满足社会需求的主动服务方式转变。六是树立人才意识,努力实现档案工作人才意识,实现档案工作人才素质由单一专业型向一专多能型的复合型转变。 树立开放意识,要变被动为主动服务,拓宽服务渠道,改善服务功能,并用前瞻性的眼光积极主动地为利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要把“以人为本”思想贯穿于城建档案服务工作中,不断满足社会各界对城建档案信息的需求。服务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是城建档案服务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增强城建档案工作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创新现代技术,才能使城建档案工作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信息利用率成为城建档案服务工作有待解决的问题。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抽取技术及数据推送技术等信息化环境下的一批新型信息开发与利用技术的问世,进一步缩短了城建档案信息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将城建档案信息开发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服务模式的创新城建档案馆属于窗口单位,接触社会各行各业人员,城建档案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了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和修养。因此,城建档案工作者应当文明办公,礼貌待人。在接待查档、咨询等服务性工作中,说话要和气,态度要和蔼,使用礼貌用语,做到百问不烦,,百查不厌,自觉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积极主动地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总之,新时代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才能不断实现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理念的全面创新,只有着力于档案工作服务功能的开发,城建档案服务创新才会持续下去,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科学发展途径 本文作者:郑玲玲 单位:东莞市城建档案馆 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给城建档案工作带来了无限机遇和挑战,然而回顾城建档案工作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城建档案工作已经长期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众多的实践证明:“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要使城建档案工作顺应城市发展形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寻城建档案工作新思路、构建新格局。 一、城建档案工作新思路的探寻 尽管城建档案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建立起管理城建信息资源的形象,但至今公众对城建档案工作内容的认知度、使用度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变换思维的角度,以更为接近社会,亲民、便民的新形象出现,城建档案工作将会广泛为人们所认知和感受,城建档案工作的内容也将会更充实、视野将会更广阔,工作格局也将会为之焕然一新,笔者从思路上作如下探寻: (一)从社会需求角度:城建档案工作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整个社会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与社会建立起共存的关系。面对变化了的客观环境,今天和未来的宏观政策和城建档案需求市场,绝不因为城建档案部门社会功能的大小也不完全取决于城建档案事业本身的规模,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城建档案工作与社会需求的协调能力。只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把握城建档案工作发展的规模及其方向,并着力于提高城建档案馆室的工作效率和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城建档案工作的社会功能才能相应地发展,最终使城建档案工作与社会建立起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紧密关系。大量实践表明,只有以公共服务的需求为政策取向和衡量标准的工作才能得到绝大多数公众的认同和支持,进而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不断为社会提供公益性的城建档案文化产品和城建档案公共服务。 (二)从社会环境角度:作为社会整个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城建档案馆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城建档案馆一直存在着与社会的互动,只是由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性质的不同和城建档案工作所处地位的不同,其社会化的程度也不同。城建档案工作走向社会化要求城建档案馆与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和社会信息环境有机地结合,立足社会的变迁,面向社会信息、知识的实际有效需求,调整办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最大限度的释放城建档案馆的信息、知识的组织、管理、服务、增值的功能,求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双赢。 (三)从社会效益角度:城建档案事业作为社会事业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同时期发展理论的影响。以往所走的规模型增长道路,曾使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出现了重外延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重自身规模轻社会效益的倾向。城建档案工作无法与社会建立协调发展的关系。社会是城建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城建档案工作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城建档案工作的优劣态势分析 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双方同时存在,并且对立统一。工作环境亦然,在挑战存在的同时,机遇也一并存在。理清建档案工作的优劣态势,便于培育城建档案工作的新增长点,调整和优化工作结构,使之成为城建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的成长点。 (一)行业弱势。战略发展方向不够明晰;部分管理形式和方法过于陈旧;形成时间长而致“形成”“、管理”“、归档”脱节;资源信息利用率不高;发展水平低于城市建设发展水平;在档案资料的信息研究和开发方面较为落后;行业社会知名度低。 (二)潜在机会。服务宽度具延伸性,可为更多利用群服务;可应用信息资源提高利用者的追随度、依赖度;行业知名度正在不断提高;利用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 三、城建档案工作的新格局构想 在整个大社会中,有生存的空间才有发展的空间,而生存的空间在于如何去拓展、延伸。尽管近些年来各级城建档案馆积极拓展城建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其社会功能的发挥仍不尽人意。如:利用率低、利用范围狭窄、社会认知程度差、馆藏匮乏、服务水平不高、利用方式单一、编研工作缺乏成效等行业弱势特征仍广泛存在。要改变这些状况必须对城建档案工作注入新思维元素,拓展新的空间来构建城建档案工作的新格局,它包括: (一)塑造服务新形象:以全新的服务理念全面打造城建档案馆的新形象,增强城建档案馆在城市建设中的影响力;拉近城建档案馆与市民的距离;扶助城建信息资源弱势群体,培育利用新群体。如:从城建档案馆建筑设计观念上、形象包装上、利用、宣传上改变城建档案在人们心目中“为机关服务”、“保密”、“内部”等形象,让城建档案工作与市民的联系更为紧密,与大众生活、利益更加贴近。 (二)开创服务新方式:服务是使城建档案工作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如果城建档案馆能成为市民了解城市规划建设和记忆城市建设变迁的“窗口”,成为人们工作、生活需求的一部分,那么城建档案工作才是真正实现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作用。开创服务新方式可以着手于:建立开放式的城建档案信息服务中心、适时开放城市规划建设信息、建立数字城建档案馆实现远程电子数据查询中心、电子档案的远程审核、接收和在线归档、馆藏档案的在线查阅等。 (三)创建无缝式全程管理新模式:随着社会对城建档案信息及时性、完整、系统、准确性需求的不断提升,城建档案的管理将摒弃“形成”、“管理”与“归档”脱节的现行管理模式,逐渐步入文档实体生成一体化,文档管理一体化,文档信息利用一体化,文档规范一体化的无缝式全程管理新模式。而借助网络、计算机软件、信息通信技术集成的城建档案管理平台,不仅可以实现不同类型工程从文件生成、办理到档案归档管理的全过程管理,还可以保证文件内容的完整性、元数据数据结构的一致性、畅通性,高效实现城建档案的利用价值。 (四)成为城建信息研究的孵化中心:广揽城建规划、设计专业人材,充实专业编研人员队伍,提高城建档案编研质量,改变以往传统的原始资料编纂方法,对城建档案信息进行深加工或专门研究。利用多题材、多载体等形式,使编研材料既可为科学研究、资政、参政等提供参考资料,也可直接服务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建设、文化事业、群众生活等;不仅有文字材料,也有图片、影像、三维动画等;而且还有多媒体、网络等载体形式的编研成果。#p#分页标题#e# (五)做好角色管理: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担当的是服务性角色,因此城建档案工作应以服务为中心来展开,如:广泛参与城市的文化和宣传活动,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设计等活动,彰显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密切联系,创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宣传利用方式,采纳一切能体现“公共”与“服务”的思路与举措,进一步拓展城建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使城建档案馆成为城市城建文化新翼及政府亲民、爱民和为民服务的新平台等等。 (六)注重横向的合作与开发: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和电子政务不断推进,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已成为必然,那么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上应改变过去以城建档案物理保管地点为基础的割据式开发,走多元化、多层次、多模式之路,打破一馆开发城建档案项目的地方特色和资源局限,突破一馆一地的边界,走合作开发的道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的多元化需求。如:图书馆、博物馆、城建档案馆等不同文献保管机构的共同开发,经济一体化城市之间城建档案资源的合作开发、片区经济带城市之间,产业合作城市的城建信息开发整合等。 (七)广开服务城乡、服务民生的渠道:由于城建档案内容涵盖了城市建设历史、城市规划建设现状、城市建设未来发展方向、城市住宅、企业厂房、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管线、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各个社会层次,可提供利用服务的对象囊括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拥有广阔的可开发利用空间,广开利用渠道,可使城建档案馆成为当地城建历史查询、城建文化浏览、城建信息检索的重要场所,成为记忆、弘扬和发展城市建设文化聚集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为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也同样适应于社会各方面。未来社会的发展呼唤城建档案工作以一种“信息、公益、亲民”的三维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格局,才能引领城建档案工作迈入新里程。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保密问题分析 本文作者:郭南保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建档案馆 2005年8月1日,福建省国家保密局和建设厅联合转发国家保密局、建设部(国保函[2005]215号)关于《城市规划有关内容是否应当保密的复函》中,针对太原市城市规划展示厅拟展出的城市规划图文资料指出:“应依照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必要的保密处理,城市总体规划的图文资料应隐去不宜公开的内容;城市电力、电讯、给排水、供热、供气、防洪、人防等地下管线的现状图、规划图不得公开”。这一规定,充分说明了城建档案管理中的保密工作不容忽视。当前,城建档案部门虽然未发现泄密事件,但泄密事件在某些部门是时有发生的。如一些单位,由于管理不善,措施不落实,部分工作人员保密意识差,曾经发生“情密交易”、“权密交易”、“钱密交易”等泄密案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给城建档案部门也敲了警钟。因此,如何做好城建档案管理中的保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拟就城建档案管理中的保密内容和可能泄密的形式及其防范措施,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城建档案管理中需要保密的内容 依照《建设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建设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 (一)绝密级事项 党政军首脑机关、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寓所和经常性活动场所的地下专业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图文资料。 (二)机密级事项 1.不对外开放的国防科研生产、试验、训练基地的城市现状图、规划总图的图文资料。 2.国防工程、国家级科研工程(课题)的关键部位的勘察、设计、施工资料。 3.国家重点工程对外发包及其设备、技术、材料进口谈判的计划和底数。 (三)秘密级事项 1.国家建设工作(含各行业)的长远计划、规划及拟议中的重大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 2.设市城市电力、电讯、给排水、供热、供气、防洪、人防各专业工程的整体规划、现状图及管线综合图文资料。 3.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工程对外发包及其设备、技术、材料进口谈判的计划底数。 二、城建档案管理中泄密的表现形式 (一)保密意识不强而泄密 表现在:一是在开放利用城建档案中缺乏保密观念。要么认为既然开放利用城建档案,就无密可保;要么认为在高技术条件下,难以抗衡高科技窃密,有密难保就疏于防范。二是整理过程中废文书处理不当泄密。多余或重复的文书或草稿未经批准处理就扔进垃圾堆或出售,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泄密。 (二)管理不善而泄密 表现在:一是城建档案案卷保管不善泄密。管理人员管理不严格,随手丢放,被不法分子盗取、复印、偷拍等导致泄密。二是库房管理设施不完善而泄密。管理人员不按规定安装好防盗窗、防盗门和警报器,被不法分子乘虚而入盗取、拍摄等导致泄密。 (三)计算机技术处理不当泄密 表现在:一是计算机存储城建档案泄密。管理人员在利用计算机存档时,对于该保密的城建档案疏于防范,忘记加密,被不法分子盗取导致泄密。二是单位与单位之间进行网络传输泄密。城建档案馆在与有关单位进行网络传递有关城建档案资料时,被不法分子截获而泄密。 (四)“情密交易”、“钱密交易”、“权密交易”而泄密 表现在:有的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碍于亲戚、朋友的面子,“情密交易”,将保管的保密档案透露给外人;有的接受某些不法商人的宴请、经济贿赂,“钱密交易”,将属于保密的城建档案透露给外人;有的有求于某些领导,每当这些领导出面时,“权密交易”,将保密的城建档案透露给外人而导致泄密。 三、城建档案管理中几项防范泄密措施 开放城建档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的有效途径。同时,城建档案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开放利用城建档案必须以不泄露国家机密为原则。城建档案开放利用与城建档案保密既是矛盾的,又是辩证统一的。在城建档案开放利用与保密的问题上,必须克服保密保险,利用危险的思想倾向,不要因为怕泄密,该降密的不降,该解密的不解,该开放的城建档案不及时开放,影响城建档案作用的发挥。为此,可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一)加强教育 防范城建档案管理中的泄密事件,加强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是根本出发点。一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用邓小理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城建档案工作者的头脑,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政治立场坚定、敏捷性强的城建档案工作者。二是加强保密培训,认真学习《保密法》,并结合具体案件适时进行教育,强化保密意识,不断提高城建档案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完善制度 建立健全城建档案整理、鉴定、保管、提供利用、信息传输等工作制度,严格执行《保密法》,杜绝漏洞。严格查阅制度,城建档案一般不向国外人员查阅,如特殊需要,查阅有密级的城建档案需经省和国家业务主管机关批准。查阅有密级的城建档案,一律凭单位介绍信,经有关领导批准后才能查阅。查阅时一般不得拍照和复制,如因工作需要拍照和复制,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保密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和领导,并视情节轻重严肃处理。建立严密的计算机管理保密网络体系,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严防城建档案泄密事件的发生,确保城建档案的安全。 (三)强化监管 失去监督管理必然导致混乱和腐败,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要防止泄密必须抓好三个重点:一是重点部位。即库房、打印室、微机室等地方,要严格管理,及时监督,防止漏洞;二是重点时间。工作时间要严格遵守制度,进入库房调阅城建档案时要建立两人陪同制,防止疏忽大意而泄密。此外,还要加强节假日放假时间的安全保密工作;三是重点环节。利用扫描仪进行城建档案扫描时,要限制参与人员,尽量缩小涉密范围。运用计算机管理城建档案时,要指定专人负责和管理,严禁无关人员私自进入机房,并注意给保密级的城建档案加密,防止泄密。此外,还须加强电子文件利用的管理。电子文件入库载体不得外借,只能以拷贝的形式提供利用。对电子文件的利用者实行利用权限控制,防止无关人员对电子文件系统的非法访问,防止利用过程中的泄密和损伤信息。#p#分页标题#e# (四)从严治档 对那些“情密交易”、“钱密交易”、“权密交易”者要严格以法查处,该党纪政纪处分的,要及时依法处理;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要铁面无私,及时追究,防止姑息迁就;对于那些因工作不负责任而导致泄密者,采取调离工作岗位或给予警告、党纪政纪处分等办法,促进城建档案工作者提高认识,依法办事,堵塞漏洞,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总之,在城建档案工作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城建档案开放与城建档案保密的关系。为了开放放弃保密,这种有密不保的做法,既违背了《保密法》,同时也使国家利益受到侵害。为了保密而该开放的不开放,该利用的不利用,既违背了《档案法》,又不利于城建档案作用的发挥。有密不保是违法,该用不用同样是违法,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城建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信息化监管研究 本文作者:李士霞 单位:淮南市市政管理处 档案是对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们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城市档案是记录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信息库。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对城市档案的管理能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在城市建设活动中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城市档案管理工作是对城市建设档案的实体性管理,这样的管理由于受到人的管理因素的制约,其可流动的空间范围以及社会服务的效应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电子信息化技术具有流动性强,可操作性高,易于存储交流等优点,加快城市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能更好地为城市档案建设服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建档案工作的影响 迈入信息化时代后,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正在迅猛发展,这将深深的影响我们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信息化是大势所趋。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是指以微电子学为基础,对利用电脑对文字、声音和图像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相较于其他的信息处理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高效、高速、准确和便利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管理方面的应用,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建档案管理理念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日益改变。城建档案管理已经不是指简单的实体管理了,他不仅是对城建档案信息的管理,也是对城建档案信息的操作。对于城建管理工作人员而言,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城建管理在现代信息化技术下的变化,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做到从行政手段想依法管理的转变。城建管理向信息管理的发展是手工管理向技术管理,单一服务向综合型服务的转变。信息化技术在城市档案建设中的运用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对城建档案的快速处理。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工作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上的运用能加强档案资源的整理、开发与运用。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将实体信息进行信息化处理的过程,是对信息存储、检索、管理形式和载体的变化过程。加快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有利于实现城建档案的资源共享。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要求相应的城建档案建设能够适应新形式的客观要求,能够跟上社会发展速度。城建档案的信息化进程也有利于城建档案适应的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建档案建设如若跟不上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将影响现代城市建设。 三、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大核心因素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之处在意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其目标在于实现各种档案信息经公共信息网络实现信息互通,以此满足更多用户在不同时间地点的广泛对城建档案信息的有效、高效利用。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核心: 第一,城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建档案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基础设施能直接、集中地体系难城建档案信息化程度,制备相应的基础设备是城建档案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缺少它其他的任何工作都不能开展起来。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基础以信息网络为核心,配合其他相关的硬件设备组合而成。 第二,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城建档案信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他的开发利用是城建档案信息化技术的核心任务。城建档案信息化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源,这就要求相关的单位集体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丰富城建档案的基本信息资料。 第三,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对成绩爱你档案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管理、存储和传递等各种技术软件,是城建档案资源实现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保障,离开了网络系统的建设,所得到的信息资源便是散的,不能够共享,不能实现异地交流,不能使更广大的用户朋友享用,这就不满足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只有城建网络系统建设成功,城建网络信息化的相关作用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应用系统的建设需要同各自办公自动化、局域网建设同步发展。 第四,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则城建档案就算达到了信息化,但是其信息化也是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料更是混乱不堪的。对于行业标准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这关系到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信息网络的安全性与质量,一个好的行业标准规范能催生出强有力的城建信息网络系统。 第五,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城建档案信息化的成功之本,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人才的素质决定工作的速度与质量,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对行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各级单位应该把人才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做到用人可用,也要做到有人必用。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储备足够的能量,为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 四、加强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要求相关领域的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能跟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如果哪个行业的信息技术发展跟不上其发展,该行业信息建设在没进行相关突破性改革时,该行业的信息技术可能就越来越落后于其他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城建档案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在进行建设时,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进行行业标准的建设。只有拥有了个完善的标准,相关部门才能够根据此标准做出相应的设计规划,不然其他部门单位所做的工作可能就付之东流,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其次应当将基础设备建设和加强人才的培养同步进行,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的建设,也离不开设备的建设。设备是硬件,人是软件,离开了任何一样,各自便不能正常的进行工作。接着应该进行系统库的建设,根据其他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来确定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所需要的哪些准则,需要哪些系统部分,然后将系统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个完整的系统,为信息资料的整理做好准备。最后才是信息资料的整理,这部分的工作范围最广,涉及单位最多,需要相关单位为信息系统提供内部资料。 五、结语 城建档案发展事关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决定着城建档案的建设。因此,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事。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编研若干问题思索 本文作者:彭春华 单位:梅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城建档案馆是一个城市中城建档案的综合管理部门,是保管城建档案的基地,也是城镇建设的“百科全书”,领导决策依据的“数据库”,是城建信息的管理、开发和咨询利用中心。如何变死档案为活档案、死信息为活信息,搞好信息开发提供利用,编研工作是关键,城建档案编研工作历来是开发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延长珍贵档案寿命,服务于城市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城建档案编研,可以检验城建档案工作质量和有关的问题,对于城建档案收集是否齐全合理、鉴定、整理是否科学,检查是否完备,保管是否安全,都起到举足轻重的检查带动作用。各级城建档案馆自成立以来,紧密围绕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采取有力措施,编研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城建档案编研成果,为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领导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说,编研工作的现状仍远远跟不上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及信息时代人们对城建档案信息的极大渴求,档案编研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编研成果形式单一,质量不高,编研成果的利用率低是制约档案编研工作发展,发挥编研成果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瓶颈。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实现编研工作新的突破,是摆在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编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丰富编研类型,提高编研质量。 (一)目前,多数城建档案编研成果都是诸如汇编、文集、简介、目录等一些形式单一,浅层次的资料罗列加简单点评式的类型,分析研究性较差,综合性不强,不能给人们提供直接的建议或方案,档案馆应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在汇编型、编写型的基础上,多开展一些编纂型、声像型、展览型的开发工作,利用城建档案馆现有馆藏,按照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把庞杂、零散的档案信息进行有机的组合和必要的加工,并对信息作深入研究、分析、提炼、概括,编辑出内容上更具科学性,形式上更具灵活性,操作上更具经济性的贴近社会需要的档案编研成果。 (二)城建档案编研成果的质量,不仅是一个档案部门业务水平的真实反映,而且也是衡量城建档案编研工作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准,提高档案编研工作质量要注意做好如下四点: 1.领导思想要重视:档案馆领导思想上是否对档案编研工作重视,给予编研工作多少关心和支持是档案编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编研质量能否稳步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机构制度要健全:成立专门的档案编研机构,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是编研日常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人员要落实:编研人员力量是否足够,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编研成果的质量,因此,应把一些专业水平高、研究能力强、文字功底好的人员选派和充实到编研工作岗位上,促进编研工作的提高和有所创新。设施要配齐: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的一些硬件设施如:照相、摄相、录音、复印、打印、扫描、电脑及网络工程等设备,是编研工作有效开展的物质保障。资金要保障:编研成果是一项文化产品,有投入才有产出,要获得一项高质量的编研成果,必要的资金投入是编研工作的血液和润滑剂。 2.选题要精准、新颖。选题的精炼、准确和新颖是档案编研成果质量高低的关键。编研的最终目的是编研成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利用率的高低是衡量编研成果质量优劣的标准。为此,编研人员必须走出馆门、走向社会,深入城市建设第一线,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动态,正确分析和预测在一个时期内城市建设对城建档案信息的需求情况,确定编研工作的方向,在此基础上选定一个精炼准确且新颖的编研主题开展工作,就使得编研出来的成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性、针对性,更贴近社会需求。选材要广采博取,做到准确真实。对符合编研选题内容的尽量多收取,以便在定题时有比较、有选择的余地;准确是指选材切题,要选择最能阐明编研主题内容的档案资料,运用辩证观点,既考虑到内容上的针对性、典型性,也考虑到技术性、先进性,从而做到择优编录;真实是城建档案编研成果的灵魂,在编研实践中要始终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去鉴别,核实档案信息的真实性,确保城建档案编研成果的质量,使得编研成果有实用价值,值得信赖。编研成果要有专业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城建档案含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反映着不同时期的施工技术,基础结构,建筑风格等,对现代设计业、建造业有极高的参考借鉴价值,编研工作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打造有专业特点的产品;对“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档案信息,我们要经过认真的筛选,整理和加工,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编研出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产品。 3.不断丰富馆藏,善于借鉴和联合编研,保证编研成果的高质量。编研工作首先依托的是自身的馆藏信息,丰富的馆藏是高质量编研工作的物质基础。城建档案编研工作最大的竞争优势和资源优势依赖于城建档案,要保持城建档案编研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就要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努力丰富馆藏。做好编研工作还要做到不局限于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要开拓视野,善于借鉴别的国家和地区、其他部门、其他学科领域的已有编研成果,洋为中用,彼为己用,增大编研成果的信息量和含金量。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联合其他部门或其他城建档案编研机构开展编研工作,以克服信息单一、力量薄弱、信息渠道不畅的缺点,有利于互相交流、学习、编研出信息含量大、质量高的编研成果,又可节约资金和时间,提高编研效能。 4.要注重编研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的因素,要提高编研成果的质量,最重要的是选择好编研人员。城建档案编研工作作为信息和价值具体表现形式,已成为城建档案馆的重要部门和信息中枢,因此,在档案部门,最好吸纳一些有责任感、有事业心、热爱本职、精通专业技术知识、熟悉馆藏、文字功底好、肯钻研、综合素质高的业务干部从事城建档案编研工作,才能有效地保障编研工作的高质量。对现有人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尽可能地提供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调动他们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的积极性,边干边学,以干促学,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新时期对城建档案编研工作者的要求。 二、转变观点,提高编研成果的利用 当前,许多优秀城建档案编研成果开发出来后,由于思想观点的制约和缺乏必要的宣传,致使它们仍“藏在深闺无人识”,影响不大,利用不高,没有取得相适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要提高编研成果的利用率。 (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变过去那种“好女不愁嫁,好酒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想,树立“好酒不怕有人识,酒好也要靠宣传”的超前意识,以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编研成果利用工作的开展。编研成果的质量是成果利用工作的前提,而成果利用工作的提升,又促进了编研工作质量的提高,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主动向利用者宣传、主动向领导介绍,主动服务,促进编研成果利用。#p#分页标题#e# (二)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为使编研成果创造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首先得提高利用率,我们必须注重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加入对编研成果的宣传力度。如:在电视台、电台、报刊、杂志上以新闻报道形式、专题采访形式或知识专栏形式给予宣传报道,在专业城建档案刊物、业务宣传栏里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网站在网络上向社会公众宣传,还可以向领导,业务联系部门及工作人员赠送资料,直接宣传。总之,宣传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但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才能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直接提高编研成果的知名度,使编研成果成为一个品牌,达到提高利用率的目的。 (三)要创新利用形式。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为此,我们要立足现有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编研成果的利用形式,促进编研成果利用率的提高;如:利用图片展方式、电视专题片方式、声音解说方式、文字、声音、影像三维动画方式、网站浏览方式、短信阅读方式,邮票、明信片方式等多种形式对编研成果进行传播和利用。 总之,城建档案的编研是一项研究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要以库藏档案资料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用服务为目的,不断提高编研成果质量,提升编研成果的利用率,努力推进深化编研工作的开展,便城建档案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建档案论文:城建档案价值体现及历史意义 摘要:城建档案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它是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历史还原图像,如何正确对待馆藏工作,使其实现重大的历史意义,是每一位城建档案工作者应严肃对待的课题,需要从观念上重视、在方法上钻研,拥有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关键词:城建档案;价值体现;历史意义 一、城建档案的价值体现 城建档案的作用及价值是为城市和国家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资源,它记录了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为今后城市的开发提供了参考,成为内容丰富的文史仓库,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文化源头。 (一)城建档案为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说到城建档案的价值,不得不说到它的存在形式,它是由图纸、列表、图片和影像等文字资料构成的,为城市建设的科研、学术、社会职能等服务,起到了典藏和传输的作用。人类的演变和社会的变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资料记载,这些历程将无法考证,更不能成为今天规避风险、增长才能的经验。随着自然的更替、岁月的轮回,一些古建筑物已面目全非,如果没有城建档案的还原,人们永远无法知道真相,更无法从祖先建造家园的丰功伟绩中,延续其精神、借鉴其做法。因此,在历史长河中,城建档案默默记录下了曾经的沧桑与辉煌,以真实可信的“态度”讲述城市变迁的古老故事。每项重大工程的建设,都得从规划入手,从调研到可行性报告,从布局到实施调整,无不需要史料做支撑,历年来的城建档案在这一时刻派上了用场,每项工程结束,留下来的档案又成为下一项工程的指导,所以档案馆是宝库,档案文件在某种程度上,为城建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城建档案为城市发展勾画蓝图 城市建设是人们的创造性劳动,城市的改观像明镜,折射出时代的印记和文化特征,因此,城建档案浓缩了文化精华,延续了血脉相承,使每一座城市都有史记,在修史、学术等方面起着原始凭证的作用,具有考古等科研价值。城建档案让人们了解过去城市变化的足迹,也让人们预见未来城市发展的走向,它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人们共建美好家园的集体意识,它反映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地震、海啸等灾害做抗争的顽强意志,体现了人们无怨无悔地完善城市形象的决心,为城市的发展树立了信心,为城市的建设描绘了蓝图。 二、城建档案的历史意义 现代社会中的城建档案是由档案编制、信息保存、内容体系和结构分割等几部分组成的,它以卷宗为单位,既侧重综合性又侧重存异性。因此,它是不同行业的信息积淀和专业技术指南。 (一)城建档案堪称城市建设的向导 城建档案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衍生出的必然,是综合体系围绕城市建设服务的需要,属于档案的分支,又区别于其它档案,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创新成果。中国古代对于城楼的建树有据可查,像岳阳楼,就体现了中国园林文化的博大精深,由于年久失修,当年,政府下令翻修,人们采取专家、学者对其拍照,研制出详实档案资料的办法,进行临摹,建造出与先前相差不多的岳阳楼,这些都是城建档案的不朽之功。从西安的出土文物,到现今保存完好的军事作战图,众多的史实书写了人类的筑造历程,有的湮灭在断壁残垣中,有的可以在仅存的残骸中窥见蛛丝马迹。城建档案通过建立网络和数据库,成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最具优势的理论基础。 (二)城建档案提升了城市建设的品位 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城市建设势必从初级走向高级,我国一些大的城市,如沿海地区的城市建设更是体现了环境、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和统一规划,在生产和商务方面成为交通枢纽,而打造花园城市和“绿色”、无污染的旅游胜地,一是城市的配套设施良好和产业的布局合理,二是城建档案发挥了重要作用。俗话说“百年兴废尽在卷中”。一个城市孕育着历史的文明,其中的声誉也显示了它的魅力与品位,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生动描写,塑造了城市的意境和文化的内涵。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施工技术、精美的建筑景群,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烘托了建造的磅礴气势,将自然景色和建筑风光无限延伸的是建筑师的审美观,而将这些智慧融会贯通地沿袭下来的,确是城建档案。“品位”一词本来和美学有关,但是建筑方面的审美与史料记载有关、与档案有关,城建离开了参考资料,就离开了标尺。因此,城建档案从审美角度上说,为城建工作提升了品位。 三、如何让城建档案发挥作用 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审批规划、征地折迁、城管建设、水利设施、园林建筑等等步骤,从档案细节中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和完善是城建档案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可贵之处。那么,如何让城建档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是档案馆藏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端正态度,优化服务 如果对城建档案的价值没有足够的认识,就不会全力以赴地做到细致、周到地服务,要想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使工作人员从被动变主动、从消极应付变积极努力。同时,改善档案馆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管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使馆内工作人员熟悉业务,对档案内容如数家珍,甚至能解析国家政策,站在一定高度上,理解当时城建工作的时代背景。馆内工作人员要提高对档案信息时效性的认识,随时对档案做出更新和转换,使城建档案具备与时俱进的特征,适应社会发展,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弱了可用性。同时,编制程序时的检索工具,要做到行之有效,各种光盘、影碟要做到可以随时提取、可用。档案信息还应立足于服务整个社会,这要求馆藏人员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捕捉时代信息的敏感性,这些本领体现了馆藏人员对工作的热爱和求知好学的态度和主人翁责任感。 (二)丰富馆藏,大力宣传 城建档案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文化精萃。所以,大力丰富馆藏、收集并有效整理相关城市的档案,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使档案从各个角度满足人们的查找需求。可以面向全社会征集城市的老照片及相关的资料,使百姓认识到城市建设跟自己有关,这需要向老百姓普及城建方面的相关知识,采取上门服务、主动走访、现场调查等方法拓宽档案馆藏资料的渠道。这样,各项拆迁和施工在涉及到个人利益时,能得到百姓的配合,合理、有效、快速地进行。做好以上这些工作,需要向社会各界加大力度宣传,首先向领导宣传,得到他们的重视,争取财力、物力的支持;其次,向老百姓宣传城建档案的作用,使人们自发、自觉地加入到共同建设档案的工作中来,比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编史和提供生活资料时予以配合,使老百姓对城建工作上升到一定高度——这不是某个人的事情,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行为。当然,最好还要有法律作支撑,将破坏城建资源的个人和单位列为重点整改对象,采取惩罚措施,维护城建工作和城建档案工作的有效进行。城建档案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是国家和社会城建工作的晴雨表,它起到了知识枢纽的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功不可灭,所以,要想让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成为文献,体现多元文化价值,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使其依托社会职能、增添各项服务,为城市的发展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艺术硕士论文:艺术硕士教育教学培养管理思考 【摘要】分析现有艺术硕士教育教学培养管理模式的现状,结合我校的主流办学特色,借鉴国内及国外目前艺术硕士教育管理的先进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对我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方式进行重新构建,建立与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配套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方式,将通识教育传承发展,使我校的艺术硕士教育站在高起点上开展起来,这对提高我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识教育;艺术硕士教育 一、高等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 艺术硕士是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1次全体会议通过并批准而设置的,经过几年的发展,在规模和数量方面都有所扩展,但是相随的是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问题也日显突出,特别是由于教育观念、培养方式、办学条件限制等原因,导致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安排不够科学、合理,影响了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所以说,高等教育一直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而且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以至于同在一个大学而在不同学院、或在同一个学院而专业不同的教师交流沟通很难。这种学科单一性,专业单一性虽然有利于深入地进行某方面的研究,但它不能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对我国现行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问题应该加以反思,对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质量评价等等都需要重新定位。虽然我国艺术硕士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来看,我国艺术硕士教育起步晚,面对培养更多适应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的客观需要,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中问题日显突出,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艺术硕士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 二、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紧密相连。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博雅教育是适合劳心者的教育。劳心者就是不做他人的奴隶,也不当工资奴隶的劳力者。博雅教育应追求自我而受教育,而非追求外在的需要而受教育。博雅教育是以训练一个有思想、文雅的人为目的。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的概念相关而理念不同,通识教育的涵义比博雅教育更为广泛。通识教育的英语名称可译为“GeneralEducation”,早期多译为“通才教育”。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通识教育指的是现代通识教育。广义的通识教育既包括现代通识教育,又包含传统自由教育的基本要素,即指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其重点在课程的建设,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打破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开阔的胸襟、宽广的视野与人文气质。就课程开设而言,通识教育就是在大学开设通识课程,使学生从不同的“理解模式”来认识现象、获得知识,使学生的视野开拓,了解与人生相关的知识与原则、方法,由人文科学的文学、哲学、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中,建立共识,发展出高层次的学识,掌握与沟通信息,了解他人及社会化的能力。学生经过通识教育,其心灵将会更开放,思维更为广阔,适应能力更强,在变迁剧烈的社会,更具包容才能,从而个人的整个人生更为清新活泼并得以健全发展。 三、通识教育的研究思路 (一)加强学校特色课程与选修课程 大学是培养学生的圣地,毕业生不仅要获得专业的能力、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还要具备创新精神。而这必须靠通识教育来完成。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已经形成了“崇德、务实、求是”的办学特色,依据太行山精神,是所有师生员工和睦相处、共同学习的生动写照,是通识教育的源泉。为此,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大学的经验,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学生需求,不断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要加强选课引导,将我校学校特色与选修课相结合,使学生对学校及我校雄厚的历史有一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使他们清楚作为该学校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充分体现课程的引导性作用和特色。 (二)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我们要鼓励教师尤其是名师积极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授课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开课教师之间的联系与科研合作;此外还要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人文素质、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和训练方法;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与第二课堂的结合,重视加强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各种专业比赛对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并以学分的形式给予肯定,使学生拥有大量的选择余地,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 (三)充分重视专家教授的参与,加强通识教育的管理 倡导资深专家教授的参与,使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管理步入规范化与专业化的健康轨道。因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既涉及到社会科学,又涉及到自然科学等各类学科知识的融合,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结构的适用性、发展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而专家教授在这方面拥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及学术智慧,他们参与通识教育的讨论到决策的整个过程,会站在全校的高度,站在高等教育的高度,科学的规划,严格的论证,并在实施过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此外,条件许可时还可以成立一个类似于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等等的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通识教育。 四、结论 依据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审定的参考性培养方案,结合各高校学科建设基础与特色,我们制定详实科学的课程计划,是艺术硕士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其中涉及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队伍建设与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获得心智的训练和提升;通过了解历史的变迁,通识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充分的反思;而通过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所以,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对客观对象进行更高境界的把握。 作者:喻珊 卢国新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硕士论文:艺术类硕士生教学 一、引言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力度,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与此相适应,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英语教学得到了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艺术类硕士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收获颇多。但不可否认,在当前的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下面就这些问题做一探讨,以求教于广大的同仁及学友。 二、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研究生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各地各校都不太统一。有的学校用的是《大学英语》①及其相关辅导教材,有的用的是《新概念英语》②,还有用的是公共类硕士研究生英语教材,如《研究生英语》(上下册)③,有些学校则自编教材。而专门针对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材目前还未出版。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是《大学英语》三四册,共学习一年。由于采用的是普通大学的公共教材,内容程度偏低,专业性不强,于是教师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做到因材施教,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此外,目前市场上虽然也有一些艺术类的英语辞典,但普遍缺乏权威性,不够规范。例如《英汉汉英艺术辞典》④2、《英语音乐基础知识》⑤、《美术英语》⑥等。因此,有一些专业术语很难查得到,如广西壮族音乐中有一种体裁叫“尼的呀”,词典中根本就没有。此外,一些专业词典则不具备艺术类专业英语学习的功能,如(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⑦。缺乏有效的词典工具更增加了专业英语学习的难度。 由于许多艺术院校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大规模招生,所以在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当中,很多艺术院校在师资力量及相关的培训上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注意到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实际英语掌握情况,以及专业英语教学上的特殊之处,教学方法单一,存在着“灌输式”的简单教法,有的学生就称自己被老师当成了小学生来对待。老师在课堂上只管讲自己的课,很少注意到下面学生的学习动态,缺乏双向交流与沟通。这种僵化而保守的教学模式自然引不起研究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经常是沉闷而又乏味,学生学习得非常被动而吃力。同时,很多艺术院校在图书馆建设中也很容易忽视英语学习读物及英文核心期刊的配置,也给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与学习带来了很多不便,他们不得不自己掏钱到外面书店购买,甚至到大城市去搜集资料,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三、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一,普遍底子较差。为了照顾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考生的特殊情况,国家在录取时降低了艺术类的分数线。另外,学生来源广泛,有些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有些是工作了好几年才考取的,还有些则是没有接受正规大学教育,靠自学成材的。还有很多学生,他们已经结婚生子,年龄偏大,更增加了学习英语的难度。因此学生入学时英语普遍较差,且差别很大,听说能力也不强,要达到申请硕士学位的英语要求还存在很大的难度。笔者在本校曾进行了一次统计,2001级研究生共11人,第一个学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的学生只有2人(我校要求,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是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02级17人中只有3个通过,2003级24个人中也只有9人,比例相当低。许多学生考了好几次才拿到四级证,甚至以前还出现过因没有四级证而拿不到硕士学位证书的情况。至于六级证,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人拿到。 第二个问题是学而不致用。很多艺术类硕士研究生都感到,学习英语纯粹是为了应付,用不到自己的专业学习当中,收获不大(例如美术学中的国画专业研究生,此种情况更为明显)。为了学好英语,他们要花 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难免与专业学习相冲突。有的人甚至戏称自己要变成英语专业的学生了。为什么是这种情况?关键就在于学生的专业英语程度差,所学的英语到最后很少能用得到。长此以往,他们就很难接触并了解到当代国际最新最权威的学术成果与动态,因此也就很难跟上、甚至超越相关学术研究的步伐。 四、结语 为此,我们首先要加强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英语教材的建设,尽快出版一批针对艺术专业特点的教材与配套辅导资料和读物,组织相关专家编纂出版一套具有权威性的艺术类英语学习辞典。第二,建议有关部门将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集中培训,重点是改革艺术类英语教学教法,突出专业性与实用性,加强艺术院校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管理。第三,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自己也要调整英语学习的态度与心态,认清英语在研究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刻苦学习,学以致用。只有如此,艺术类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与学习才能获得新的提高与发展。 艺术硕士论文:艺术教学艺术硕士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当中,其中课堂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备受关注,而教学的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就目前情况看,教学艺术的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学艺术未受到重视。我们完全可以说,不具备教学艺术的艺术教学不是真正的艺术教学,因此,在艺术课程改革中解决艺术教学中教学艺术化的问题刻不容缓。 教育教学必须具备艺术性往往是许多人所忽视的,而在具体教学中对教学的艺术化问题的思考更是淡漠的。在艺术教学领域里,对于教学的艺术性问题,可能思考得多一些,但是常常有这样一个误解,想当然的认为在艺术领域中的教学由于所教授的内容是艺术本身,那么教学就自然而然、也毋庸置疑地具备了艺术性,艺术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这是一种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 艺术教学是教师向学生展示艺术美的形式、传递美的本质,并和学生一起欣赏美、感悟美的过程,因此艺术领域的教学更需要让教学遵循艺术审美特征,让教学审美化、艺术化。而艺术教学的艺术化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的内容是艺术的,而且教学的方式、教学的理念、教学的结果等都应该是艺术化、审美化的,是符合美的规律的,教学的全过程和教学的结果都是与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特征息息相关的。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近年来艺术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艺术教学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存在的问题亟待我们共同探讨与研究。艺术教学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突出艺术审美特征,缺乏艺术性,教学的内容艺术含量不足,教学方式缺乏艺术性都是艺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的、突出的问题。在艺术教学中,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本质没有完全贯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也没有融入在教学的细节中,教学的内容、方法,都没有得到艺术性的深化、艺术性的整合和创新,或者,即便教学的内容是艺术的,但是教学的方法却是非艺术的,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本质只附在教学的表层,甚至完全脱离了教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很多艺术教师对艺术和艺术教学本身认识不足,同时缺乏教学艺术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导致教学理念、方法陈旧:一方面体现在艺术教学遵循传统教学模式,艺术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缺乏艺术性,另一方面体现在运用艺术化形式教学的能力不高。 探讨艺术教学中的艺术化的教学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必须从艺术谈起!对艺术和艺术的本质的研讨是我们阐述艺术领域中艺术化教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 艺术是人对真实世界审美认识、精神掌握之后的意识和表现,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物化的结果。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艺术通过人的精神动机和精神活动认识体验世界,展示所获得的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后进行的创作和表现,同时将这个过程和结果物化。这种认识活动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个性化的精神和情感主动作用于客体对象,同时对客体进行艺术加工、艺术提炼、艺术创造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认识事物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同时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艺术就具备了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等形象性的特点,同时所塑造的形象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艺术与美是密切相关的,美是艺术的灵魂,审美是艺术的核心本质。“一般地说,艺术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审美特征: 1.实践性和主体性 2.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和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艺术概论》p102页) 7.自由性 8.真实性 下面我们简单阐述艺术的审美本质 深入全面地把握艺术的本质,是我们探讨艺术教学和艺术化教学的关键所在。艺术与美是密切相关的,美是艺术的灵魂,艺术来源于现实美,又形成一种高于现实的美,这种美是需要人的意识和精神去审视、感知、体会才能重现的一种抽象的美。艺术中所蕴含的美是我们无法用具体的言语和文字能够表达的,可以说是无法翻译的,这种不可翻译性使得艺术的美必须直接面对人的鉴赏和判断。“美”的面前如果没有一双审美的眼睛,一颗审美的心和欣赏美的情感,那么“美”的价值就会大大减弱,甚至不复存在。因此,审美是艺术美存在的依托,艺术美的根本价值是审美价值。“审美的问题是贯穿在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艺术的认识是审美认识,艺术的创造是审美的创造,艺术的欣赏是审美的欣赏,可以说,审美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艺术概论》p78页)敏泽:“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转引自《文学理论:回顾与展望》第72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杨恩寰也认为:“审美是一切艺术的审美本质,无审美也就无艺术。”(杨恩寰主编《美学引论》第161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审美是艺术美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现实美,又形成一种高于现实的美。现实的美如果没有审美的认识和创造,就只能永远是一种自然的、天然的美,审美先于艺术而存在,而后促使了艺术的形成,我们说审美是艺术得以产生和形成的最根本的、无可取代的条件;同时,审美也是艺术得以传承的前提条件,艺术一旦形成就以凝练、完善的形式融集了丰富的艺术文化,汇集了深远的艺术意蕴,也不同程度地聚集存留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积沉,以及不同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情感。没有创造者的审美,艺术的美将不会存在,没有欣赏者的审美,艺术中所凝聚的艺术美将不可能再现。 审美是艺术的本质。一般说来,审美是主体通过对美的物体的鉴赏和体验,从而在精神上获得愉悦和享受。那么审美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或者说审美的过程需要遵循什么样的精神原则呢? 艺术不是为了直接满足使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上的影响。艺术的美是一种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给予人精神上的陶冶、愉悦和感染,这种愉悦是超功利性的,没有具体的、现实的目的。康德认为美学意义上的美是一种不受功利、概念、目的束缚的美,是一种用最纯真的眼光来看世界所发现的美,而审美也不是用日常的目光对事物进行美与丑的判断和褒贬,而是用最纯粹的眼光洞察事物本身。同时,审美是一种完全开放的状态,在审美过程中主体是自由的,是解放的;审美也是一种充满着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状态,审美主体把自己投入到作品中,面对作品中最富孕育性、情感性的点,结合自己的阅历体验和价值取向进行联想和自由创造;审美还是一个饱含情感的过程,没有蕴含情感的艺术品是不可想象的,也是苍白无力的,同样,一个审美的过程没有情感也是不可想象的,只有用情感才能感受到情感,只能用情感才能感动情感。 二〉突出艺术审美本质、体现艺术审美特征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艺术化教学 艺术与美有血缘般的联系,艺术和美始终是水乳交融的。美是艺术的真谛,是艺术的生命之源,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创作的领域,因此说到艺术,不能不谈美,而说到艺术教学,我们更不能不谈艺术和美。我们追求艺术化教学,就是追求美化的教学,追求突出艺术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的教学。不具备教学艺术的艺术教学不是真正的艺术教学,突出艺术审美本质、体现艺术主体性、形象性、创造性、情感性、自由性等审美特征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艺术化教学。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苏霍木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同时他又强调: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个性化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教学可以营造课堂教学生动鲜活的面孔和朝气蓬勃的生机,使课堂教学有了活的灵魂和永恒的生命力。教学艺术不仅将教学引入审美的境界,而且赋予教学无穷的魅力,焕发师生学习和创造的激情。艺术化的课堂教学必定是一幅“教师青春常在、学生如沐春风、课堂春意盎然”的绚丽画卷。 艺术化教学首先能够淋漓尽致的展示艺术的美和艺术的本质。艺术的东西、美的东西,如果不能用美好的方式和手段去展现,虽然内在的美本身不会被打折,但是美却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学生所领略到的美就不完全。其次,艺术化的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学方法达到最高层次,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教学艺术是一个不需要增加学习时间、教师数量和设备,甚至不增加教学的内容,就能优化艺术教学的效果的方法,同时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我们可以这样打个比方:教学的效果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的“乘积”,即便教学的内容丝毫不变,只要教学艺术化程度越高,值越大,则“乘积”(教学效果)就会(越)大。阎增武在《浅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中认为:“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 勿庸置疑,教学存在美。教学的美使学生愉快、激动、向上,使教师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教学美可以使教学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教学效果也会很好!朱作仁等编写的《教育辞典》中指出:“教学艺术是能够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其次,艺术化教学能够做到以美引入,以情感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让学生在美好的学习气氛中,获得学习的愉悦。在艺术教学中,艺术化教学必然体现美学特征,给人以审美感受。教师通过艺术作品的生动形象和艺术感染能力,使课堂形成一种感情和艺术气氛,创造最佳效果,学生则以主动愉快的心情,在审美中接受知识,并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感知生动的艺术形象中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和熏陶。凡是具有艺术性的东西总是具有美感的,即有非凡的魅力,能够感染人、愉悦人,能够让人倾倒、迷恋。艺术领域内的教学一旦具备了艺术性,经过教师的精雕细琢形成一种美的形象和手段,就能让学生由厌学变成好学、乐学,在课堂学习中乐此不疲,在愉悦的气氛中如沐春风。教师通过创设美的情景,酝酿美的情感,挖掘美好的感觉,置学生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气氛中,使之感动、愉悦,从而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礼学*学记》中讲:“善学者,师逸而功倍”,这就是教学艺术的体现。而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艺术的教学,学生没有置于美好的学习气氛、没有受到感染、没有得到学习的乐趣,就失去了善学与乐学的基础和前提。与此相对,在艺术化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知、情、意融入教学中,构建创造了一个美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达到激情洋溢、生机勃勃、意象情思纷至沓来、愉快轻松的感觉不可遏止的最佳教学环境。 三〉艺术教学和教学艺术的关系 教学艺术和艺术教学是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艺术教学的主体内容是艺术,蕴含着美的作品,艺术教学是展示美,传播美的教学,艺术教学蕴涵着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艺术元素,这些艺术元素如果没有最合适的形式,没有最佳的传播方法,就不能由教师的一端传向学生的另一端。而教学艺术是教师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教学,它用美的方式将美的内容展示得淋漓尽致,而且将教学引入审美的境界,赋予教学无穷的魅力,实现艺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可以说艺术教学和教学艺术一个是目标,一个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艺术教学需要展示美,教学艺术的过程不仅展示了艺术的美,也展示了教学的美,艺术的美也在艺术化的教学中得到升华。 艺术教学和教学艺术的另一种关系,我们可以概括成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艺术化教学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教学领域中的艺术。从构词逻辑看,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教学艺术是归属艺术的。人们通常所指的艺术具有相对独立的自身形态,如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虽然教学艺术不是此种意义上的艺术,但是教学艺术同样具备艺术的特征,教学艺术是一种不能脱离审美本质的艺术,是一种具有个性、创造性、主体性等审美特征的艺术。展示教学的方式的美,本身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艺术教学的内容,而且,艺术教学中,教学若无艺术性,不但艺术的美不能展示,教学方式也就成不了艺术教学的内容。 四〉教学艺术的困境 艺术领域内的教学艺术问题是不容乐观的,主要问题一是艺术教师对艺术教学本身认识不足,二是艺术教师缺乏教学艺术的意识和能力。审美本质是教学艺术的灵魂,艺术的审美特征也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当中。艺术教学当中,艺术的审美性质和审美特征在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上都应该有所表现。而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对于艺术教学领域内的艺术化教学有许多种误解,这些误解散见在整个教学当中。比如有:误解一:想当然地认为在艺术领域中的教学由于所教授的内容是艺术本身,那么教学就自然而然、也毋庸置疑地具备了艺术性,艺术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即便教学的形式没有遵循美的规律、教学的形式没有贯彻审美的本质,教学的艺术性也丝毫不会有所减少。误解二:教学的内容具备了审美特征,艺术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就一定实现了艺术性,就符合艺术教学艺术化的要求了。艺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不需要考虑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心理特征,教学内容的艺术性不需要考虑整体内容的整合,也不需要考虑所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当中的最佳顺序和比例。误解三:艺术教学中必须注重艺术技能教学目标、可以忽略艺术欣赏教学目标;在艺术欣赏教学中,只需要完成对艺术形式的欣赏,不需要加强艺术精神的领略、人文知识的学习等等。 所有的教学都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和观念为基础的,如果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研究滞后,那么教学就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同样,艺术教学也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艺术教师对艺术教学本身认识不足,对艺术教学的目标和艺术价值的片面理解,直接导致了艺术教学没有突出艺术审美特征、缺乏艺术性!其主要的、突出的问题是艺术教学中只注重艺术课程的外在价值,而忽略艺术的内在价值和本质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艺术非审美的体验(知识、技术、历史、思辨)而忽略审美体验(联想、想象、创造、情感),漠视艺术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方面所起到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艺术教学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方法陈旧,停留在“教书匠”的水平上。在艺术教学中,一些过时的、保守的、封闭式的教学观念,严重的束缚着艺术教学的手脚。我国传统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落后、弊病众多,在教学目标上偏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单一、高深、繁难的知识技能,没有向学生提供能够拓展视野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知识;在教学形式上长期停留在单一枯燥的形式上。长期以来,教学过分地强调整齐划一,强调共性,漠视个性,强调统一,无视差异,无形之中扼杀了许多颇具创新、颇有建树的设想;教学中处处充斥着刻板的程式、机械的灌输、单调的训练。我国传统教育基本是灌注式教育,在灌注式教育中,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对知识的掌握。艺术教育是与灌输式教育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是由于人们缺乏正确的认识,艺术教学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灌输的俘虏,教师一味要求学生掌握技巧,耗费了学生许多时间和精力,却事倍功半。这种艺术教学从根本上违背了艺术本身的精神,学生在学习中领略不到学习的乐趣,享受不到美,感觉不到愉悦,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呆滞僵化,没有活力和生机。 缺乏对艺术教学的认识,同时忽略对体系中的新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方法的研究,直接导致了艺术教学的水平停滞不前。而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运用艺术化形式教学的能力不高,也直接导致了艺术教学的非艺术化。正确把握、运用教学的方法和艺术性,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在艺术领域内,要求艺术教育者既是教育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艺术教学更需要艺术教师具备艺术家和教育家的双重素质,能够将教学和艺术两者融会贯通,将艺术的手段和形式融入教学当中。 我们都知道,一个专业技能很强的演员,并不一定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因为它可能缺乏教育知识和教学能力。同样,一个具备非常丰富的教学理论的教师,如果对艺术的本质不了解,对艺术的领悟能力不高,在艺术教学中也是不会称职的。因此,一个合格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两个部分:艺术化教学的能力和艺术能力。只有在教学中将这两部分相交融和才能共同构成艺术教师的教学技能。 本论 一〉艺术教学内容的艺术性 艺术教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审美教学,这就在本质上决定了在艺术教学中必须以艺术为主,艺术教学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审美特征、审美价值,教学内容构成的主体应该是体现艺术审美本质和艺术精神的。艺术教学所选择的作品的内容必须是美的,只有美的内容,才能体现艺术的本质,才能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才能引导学生置身美的艺术境界,才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艺术品位,才能提高学生美的感悟能力,达到高层次的艺术鉴赏水平。 当然,并不是教学的内容具备了审美特征艺术,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就一定实现了艺术性,就符合艺术教学艺术化的要求了。我们举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中学课堂上的艺术教学,所教授的内容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艺术知识,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突出了艺术的美和艺术的审美本质,但由于不符合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心理特征,我们就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不具备艺术性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教学内容构成的主体应该是体现艺术审美本质和艺术精神的,所选择的内容要求是艺术的,同时内容的整合和组织也要求具备艺术性。在教学中,首先要选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艺术审美水平的艺术作为教学的内容,同时这些艺术的内容又必须经过筛选、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内容取向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使其成为教学中适宜而经典的成份。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也必须具备艺术性。除此之外,组合这些适宜而经典的内容,让其在教学中具备最佳的顺序和比例构成也是教学内容具备艺术性的一个方面。 在艺术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上的把握,艺术教师必须同时把握好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教学内容的主题内容必须突出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艺术特征。 突出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艺术特征一方面可以来源于艺术精品,另一方面可以来源于自然和生活。 艺术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中外一切优秀的、具有经典性的艺术文化遗产,把经典的艺术引进学生的课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经典的艺术作品具有经典性和永恒性,在艺术形式上、技法上是优秀的,同时“它往往反映人性最深处、最本质的东西、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最高成就,所以能经得住历史的筛选和考验”。(《艺术课程标准解读》98页)因此,其中所内涵的精神是一笔不朽的精神财富。在艺术教学中,把古今中外经典的艺术遗产融入课堂教学,并引导学生充分接触和感悟经典的艺术,细细体会,品味其中所蕴含的生命力、所凝聚的艺术魅力,学生课堂和生活就有了重要的文化养分。 艺术教学的内容,可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把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引进学生的学习当中,既可以让学习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让学生更贴近艺术的源泉。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中的美经历了人类的高度概括与提炼,融入了人类鲜活的个性和充满智慧的创造,是高于生活和自然的。但是艺术的源泉是大自然,大自然中的色彩、声响、形状甚至动态等都是艺术形成的基础,都是艺术美赖以生存和提炼的源泉。一位学者说过:“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抓过蛐蛐,挖过蚯蚓,摸过鱼,那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同”,他眼里心里的艺术形象也会更加鲜活和动人。现实生活中的美和大自然的美是艺术的有利根据和根源,在教学中引进大自然中的美,让学生扎根于艺术的源泉,学生形成的艺术感觉就会更真实、更鲜活,审美愉悦的实现就更容易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个方面:艺术教学尚未真正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无视学生心理与生理的需求,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中的心理顺序,这是教学内容缺乏艺术性的体现。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艺术审美发展水平,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认识规律,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生理、心理以及审美的认知规律,提供学生感受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以及学习艺术文化知识的机会,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艺术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个方面:教学内容选择和整合的综合性。艺术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艺术创造实践,这种实践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艺术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经历着分化和综合的过程。每个艺术门类以及其中的各种样式,都是一个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各自闭关自守的领地。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它们都会从其它艺术中吸取营养,甚至同其它艺术结合起来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品种,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并使得整个艺术体系得到发展。(《艺术概论》186页) 艺术教学的内容的组合要注意体现综合性、融合性的原则。艺术的多元化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也为艺术教学追求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多样化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条件。而且“不同的艺术门类之所以能够相互结合在一起,首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反映世界。这是他们共同的“基因”,是他们能够相互联系和融通的根本原因。”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雷默提出了“综合审美教育”这一概念。他认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不一而足。每一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同时许多艺术又,还可以借用非艺术的要素,艺术地加以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 同样在《艺术标准解读》中所说:“由于社会对具有艺术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渴求,促使艺术教育自身也不断向综合的方向发展,形成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的大趋势。不仅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开始以生态的方式交叉和融合,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造等不同领域间也开始相互渗透。”美国部分学校的艺术教育采用了把各种艺术学科结合起来的综合艺术教学形式,即利用绘画、音乐、舞蹈、刺绣以及其他不同的艺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去启发学生。 艺术教学内容上的融合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把握:一个是艺术和非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另一个是艺术自身各要素之间的融合。艺术教学要注意发掘艺术各门类的文化内涵,加强姊妹艺术之间和其他相关文化的联系。艺术教学是一个与姊妹艺术及相关文化相互联系与渗透的教学。艺术教学可以把相关艺术门类的艺术特点结合,进行知识整合;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霍斯曼曾这样说过:“一个不需要增加学习时间、教师数量和设备、却能扩充艺术课程的方法”,就是使整个艺术教学课程一体化。这种教学强调所有艺术之基础的、共同的东西,即艺术的审美性、创造性、表现性的东西。艺术教学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 艺术教学可以同其他学科,或者是个艺术门类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这样可以相互增强活力,否则艺术教学将是贫乏的。提倡艺术教学内容的融合和综合性发展,是对传统艺术教学观念的一大突破,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一大成果。 著名的德国音乐家舒曼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获益匪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雕像,而对于演员来说,雕塑家雕塑的作品又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的心目中,诗歌却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第148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在教学中,利用现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再组织一些延伸和拓展的材料,形成结构化网络化的教学知识。第四个方面:教学内容顺序和比例的合理设计。 在当前的艺术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单线条的设置教学的程序,而并没有从多维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目标,立体的设计教学要包含的内容。 为达此目的,教师应当具备很强的分析教材和组织教材的能力,对所选择的内容能够控制有度,既要放得开,选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又要能收得拢,做到重点突出,言之有物。这样再根据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就能使课堂教学生动,特色突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学程序是教与学之间形式和内容安排的和谐组合。具备渐进性、创造性和突破性的组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然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的领悟美,并能触类旁通,富有创造力。 所以好的老师,要将教学内容合理搭配,给不同深度、不同方面的教学内容分配合理的比例,并使各部分内容保持合理的出场顺序,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艺术性和完整性。 二.教学方式的艺术性 在艺术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体现艺术审美本质的,教学的方式也应该遵循艺术的美的规律和审美特征,使得艺术教学本身艺术化、审美化,让艺术教学这一行为和过程具备艺术的美,同时也让其本身成为一种美的艺术。因此在教学实施中,艺术教学在具备各门课程教学所具备的教学艺术的同时,更应该强调艺术教学所特有的教学艺术。基于这个原因,本文从一般课程的教学艺术和艺术课程所特有的教学艺术两个方面来陈述。首先,针对一般课程所应具备的教学艺术,简单阐述了教学意境的艺术性、教学节奏的艺术性、教学空间的自由性;其次,阐述艺术教学特有的教学艺术:一方面根据艺术教育的审美规律,主要针对艺术主体性、形象性、创造性、情感性等审美特点提出了艺术教学的个性化、艺术教学的直观性、艺术教学的即兴创造性、艺术教学的情感艺术;另一方面遵循艺术美学原理,主要针对艺术审美心理特征提出艺术教学的距离美、艺术教学的移情美。 一 教学意境的艺术性 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在思想感情上极富感染力的艺术效果。艺术教学中教学意境的营造能将学生带入一个美的境界,让学生置身在美的情韵和诗意般的境界中。具备意境的教学是一种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这种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充满激情,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审美愉悦。艺术从来就是一种充满情感和美感的东西,在艺术教学中,遵循艺术的审美特征,就可以营造出艺术化的教学境界。具备艺术性的教学意境,应该是一种景真、情深、意切,情景交融的意境,这是一种以“实”情实景营造的教学意境。除此之外,在艺术中常用“艺术空白”的引导和启发下,我们以“空”代“实”,同样营造出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意境。 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 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在教学中处处洋溢着美和迷人的魅力,其实现的前提首先是有“情”也有“景”,然后再实现情与景的交融,构造出景真、情深、意切,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这种意境的实现,可以说是需要将视觉效果、听觉效果甚至触觉效果融合在一起方能达到。在艺术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去促使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的形成。在教学语言上,用散文化的言语去描述对象。散文化的语言是一种美丽的、富有诗意的语言,她能真切而细腻地表达出人内心美妙而短促的思绪和情感,同时其中蕴涵的袅袅流动的韵味和激情可以将学生带入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获得美的愉悦和情韵;在教学表示上,用美丽的画面展示对象,画面是静态的、固定的、明晰的。流动的音乐是一幅流动的风景;流动的风景以线条、色彩的形式停留下来,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艺术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凝固,静态的图画展示着流动飞扬的情感。艺术教学把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融为一体,引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愉悦服务。美丽的图画、流动的风景、诗意般的言语融入着教师的情感,同时带动着学生的情感,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意境展示着美的空间和深远的意蕴,也将学生引入美的艺术境界之中。 “空白”的教学意境 空白艺术是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研究范畴,“空白艺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老子《道德经》中的八个大字“达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老子看来,无声是最美的声音,无形是最完美的形象。中国画家常常用“空白”来藏境,空白是构思立意的一部分,是集中、提炼、概括的结果,是创造意境必不可少的,它留下联想、想象的余地和空间,可以表达更多的东西。 在艺术教学中,运用“空白”来营造一种教学意境,是教学艺术化的表现。 艺术作品留下的空白,并非空无一物,它是以空显示实,由实而空,“空”正是情感充盈的艺术空间,是作品的艺术内含所在,清代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对艺术之“空”有这样的论述:“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空白艺术就是对那些能够引起激发人们想象的地方进行画龙点睛的提示,通过暗示和隐语将真正艺术想象的空间及其作品所要直接表达的真正艺术内含和意蕴留给欣赏者,接受者,以最少的笔墨从侧面间接而不是直接地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艺术领域中,空白的运用是很受青睐的。空白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作品的蕴涵和思想情感,驱动想象和情感的驰骋。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更应该尊重这种空白的存在,切不可枉自聪明地去填补。空白艺术正如道家的无为之无,这无并非空无之意,而是“无为而无不为”,突破了时局局限的“意无所制”,其范围更加广泛。在教学中运用空白营造教学的意境,以“空白”诠释“空白”,可成就一种超越的教学艺术。 有人把空白的艺术称作是“召唤”“空筐”的艺术,认为空白可以召唤学生发挥其潜在的创造力,空白为学生打开了一个个空筐,等待学生用自己的思索和想象去填充。艺术空白营造的教学意境可以让学生在空白中驰骋自己的想象,进行再创造以获得完整的美感。不同的学生完全可以“各取所需”,在艺术的想象空间创造美妙的形象,获得美的享受,而教学中的“空白”因此可能变得非常的丰富和异彩焕发。艺术化的教学意境应该有意无意的设计许多境界空灵,意趣无穷的艺术“空白”,让学生去补充和创造,让其在自己的创造中获得最大的艺术享受。 在艺术教学当中,运用空白艺术营造教学意境可以学习国画中“计白当黑”之法,音乐之空白的“休止”之法,雕塑中断臂的维纳斯雕像,诗词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做法等等。除此之外,艺术教师还可以运用沉默来达到艺术空白美的效果,实现艺术化的教学意境。在教学中用来“布白”的沉默,不是没有内容、空洞无物的。空白,虽无,却有,似无,却又可见;沉默虽无声,却奔涌着情感。它能使人想到“象外之旨”“弦外之音”“境外之物”,它具有一种无限性。“沉默”这种无言无语的“空白”,胜过了明白直露的千言万语,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正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二 教学节奏的艺术性 节奏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方式。音乐要有节奏,诗歌要有节奏,平仄相间,动静相间。美学家朱光潜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课堂教学的一大艺术。艺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教学的节奏性,体现了教学的艺术化。艺术教学节奏是指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规律变化,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在教学中,不能不追求教学节奏的艺术性。首先,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需要遵循艺术的本质和特征,因此不能不注意教学节奏的协调。艺术教学的教学过程应该像奏乐一样,按照主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相联。其次,追求教学的节奏美,让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有秩序、有节拍、有动律的变化,会使教学节奏呈现出一种明快、生动的韵律之美、流动之美。这种美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创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又能这种美能够感染学生,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也有利于师生间思维与情感的沟通交融,达到优美和谐的境界。再则,教学中要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就不能不注意教学节奏的协调。具备节奏美的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生机勃勃,优质高效。实践证明:凡是课堂教学效率高的教师,必定是善于控制教学节奏,或有张有弛,张弛得法;或有密有疏,疏密得法;或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或新颖多变,起伏和谐。课堂教学能否具备鲜明的节奏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也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在把握教学节奏上,最重要的是教学的节奏应该遵循学生学习中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和时间。心理学研究认为:青少年的认知节奏和生理节奏像潮涨潮落一样呈现出波浪式状态。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生理特点和心理规律,以曲线式的节奏推进教学,设置课堂教学的若干“浪峰”“波谷”。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中这样认为:人脑接受刺激引起的兴奋点如果不断转移,那么相对来说人就不容易感到疲乏,反之,某一兴奋点持续活动,就容易由兴奋转入抑制,同时抑制还可以扩散,一旦出现这种现象,人脑就会出现困倦乃至睡眠状态。教学中节奏的艺术性可以让学生解除学习的卷怠感和单调感,使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回归精神的“自然保护区”。美学大师朱光潜说:“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而愉快。” 一堂课平铺直叙,没有起伏,没有跌宕是缺乏节奏艺术的表现;课堂上始终紧锣密鼓,不留一点空闲,不留一点空白实际上是一种没有节奏的课堂;课堂上教学气氛松散平淡,杂乱无章,课堂气氛压抑,沉闷也是没有节奏美的表现如此不一而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然觉得枯燥无味而昏昏欲睡,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如果40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 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艺术化的节奏呢?在教学中,通过动静搭配、张弛交错、疏密结合、起伏有致等多种对比和转化,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并和学生的心理节奏像切合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动静搭配:动,应该是有控制、有节律、有针对性地对问题的研究,而不是杂乱无章、随心所欲的;静,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思考,认真的钻研,而不是一潭死水般的沉寂,而是在酝酿一个成熟的见解,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恬静美。艺术教学中,教学的节奏应该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和谐统一。 疏密结合:(空白)密的地方要求教学内容的容量较大,教学速度较快,用紧张的节奏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疏的地方要求教学的内容较少,教学的速度比较平缓,同时留给学生的空间大,自由思索的余地大。“疏可走马,则输出不是空虚,是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透风,换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让人感到窒息”,艺术教学中疏密结合要求是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威慑的和谐统一。 张弛交错: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艺术教学中,教学节奏也应该是有张有弛有起有伏的和谐统一。所谓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展、宽松,张与弛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张和弛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统一,教学中要么会显得平淡无奇要么,不能突出波澜和高潮,整堂教学就陷入没有弹性,没有张力的状况;只有有张有弛,张弛交错才会既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又有“小弦切切如私语”,相得益彰,韵味无穷。 三 教学空间的艺术性 艺术教学需要营造艺术化的教学意境,同时也需要给学生留一个艺术化的空间,一个自主、自由的空间。 1.自主的空间 人作为独特的、精神的主体,有形成自我的本能,也一直在成为他自己的过程中表现出自主性。人的自主性表现为他可以产生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思维、决定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在自知自觉中把握世界、形成个人主体生命的意义,在确定自己的行为当中主动积极的形成自己、完成自我。 德国的卡西尔用“人是符号的动物”来解释人的自主性,认为人是一种能以符号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的动物。艺术便是符号中最生动的一种,人类在不断地通过艺术的形式体现着人的自主性、也发展着人的自主性。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因为艺术融入了主体的呼吸和生命,融入了生命主体完成自我、超越自我的行为和过程。“艺术作品之所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就是因为艺术创作主体对生活原料进行了创造性的选择、提炼、想象、虚构,并在其中渗透着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意愿、情感和审美理想。因此,艺术作品融入了主体的呼吸和生命,体现了对生活的新发现和审美的独特建构;艺术创作活动是凝聚了创作主体的全部心血的、个性化的、能动的、艰辛的创造性生产过程。”(--《艺术概论》第277页)在艺术创造和艺术作品之中,艺术家都毫无例外地表现出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主体个性。 在艺术教学中,需要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一是由人的自主性特性所决定的,二是由艺术的主体性特征所要求的。在艺术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始终是艺术,只要有艺术存在的地方,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艺术的特征就会毋庸置疑地跟着存在。在艺术创作全过程中,艺术家这个主体起着决定性意义,在体验艺术家这个主体所释放出来的意蕴时,学生这个主体毋庸置疑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教学可以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主体和学生的主体、作品包含的主体和学生的主体都应该处在不断地交流和融合之中。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并非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做任何变动的适应。人都有自己的主体性,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接受。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的学习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行动,离开了学生的这个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落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学生认知的目标最终要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在艺术学习中,学生在欣赏、创造等过程中,感受、领悟、审美都是要通过自主的活动才能完成的,离开主体的能动性,教师传递出去的知识就得不到学生的接收和内化。 教学中,应该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其充分施展个人能力,由学习的奴隶变成学习的主人,这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教学艺术。 2.自由的空间 “在艺术活动中,人们并没有在主观上带着掌握世界的功利目的,但却足以在享受到精神自由状态所带来的愉悦和惬意中掌握了世界,可见,艺术是具有自由品格的。正是艺术的这种自由品格,使得人们在艺术审美活动中,能够细腻而充分的体验自身的情感和想象,从而达到各种心理机能和谐统一的自由境界。”《艺术教育论》p3艺术是一种情感自由的、自主的表现,创造艺术、鉴赏艺术是人追求美、追求自由的象征。人在自由创造中发展了艺术,酿造了美,而美的根源也落在了人的自由创造之中,正如杨辛教授在《艺术美学原理新编》中所作出的结论:“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美学原理新编》第19页) 艺术教学作为一种以艺术为参照对象的教学,必须体现艺术的特征,自由性是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教学所应该突出和遵循的;同时教学作为一种自由活动,与其他各种艺术活动一样,需要体现出人类的精神、意志活动的自由性,必然要以自由性为其特征的;而且对于艺术主体来说,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是最高境界,将自身从自然和社会必然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精神世界的自由,是艺术家甚至全人类的追求。庄子就是追求自由生活的典范,他不断地以自由的方式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特性之一,也是艺术美的最终根源。康德认为,自由是艺术的精髓,各种“自由活动”或“自由游戏”均具有审美价值,美感是自由的结果,比如他认为诗是“想象力自由的游戏”,音乐是“感觉自由的游戏”,自主活动是解放人的手段,能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内在的全部能力的机会,这种自由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不仅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性,而且能给人真正的美感。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认为每个人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中,才能通过彼此真诚的自我表露实现相互的承认和接受。 在艺术教学中,审美是令人感到解放的,观照是自由的。课堂上给予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主体生命和自我得以实现。自由不是随意、任意,而是包含了一种解放,一种畅怀的宣泄。这种自由的情绪状态使人的感知、回忆、想象诸功能充分的调动起来,无障碍的运动,这种自由能够激起身理器官正常的运转。自由的环境才能让学生无尽地畅想,畅所欲言,自由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在不由自主当中解放自我,让生命的激情得以释放,让生命得以张扬。没有束缚,没有捆绑,因自由而舒畅,因自由而愉悦。因此在艺术教学中,以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来诠释、扩展艺术作品所包含的自由空间,是必然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艺术硕士论文:传统民间艺术的硕士人才培养路径 摘要:文章以传统民间艺术为出发点,分析了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而构建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一批真正双师型教师,将传统民间艺术整合到艺术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民间艺术活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民间艺术创业实践等环节中,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以期为高校艺术类硕士创新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 十八大以来,同志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认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等等。同志的讲话深刻揭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它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各类新兴艺术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时代的浪潮中被人渐渐地遗忘,没有大众关注、没有观众去欣赏而无法传承,民间艺术正遭受着严峻的考验。[1-2]因此,要真正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高校育人是一个重要途径,从高等教育做起,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体系中,用教育串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珍珠,如何将传统民间艺术与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是目前亟需研究的课题。 1构建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大高校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发展,艺术类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此背景下,一般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弊端,已经无法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比如:人才培养体系门类比较单一、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等。[3]艺术类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表现为思维活跃、个性独特、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而在此人才培养体系下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的学习欲望与需求,逐渐表现为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培养的毕业生素质和能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毕业生就业难或者就业适应期较长,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适应才能顺利进入工作状态。 1.2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体系中忽视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西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我国高等艺术类硕士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偏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不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没有清理和发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因此,要真正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这要求我们从高等教育做起,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体系中,在教学、科学研究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1.3民间艺术的传承逐渐呈现后继无人的局面 民间艺术作品的完成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耐不住寂寞,熬不过艰辛,等不及作品产生收益;许多人不了解艺术作品,认为手工艺品很简单的手工,民间艺术作品能带来的价值还未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现有手工艺人受客观条件所限,再创作力不强,不懂得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得民间艺术很难出精品,严重制约其长远发展。因此,民间艺术被渐渐地淹没,民间艺术的传承问题普遍存在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大量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正逐渐走向衰亡,急需要青年学子担负其这一重任。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不少学生往往对我们传统民间艺术不屑一顾,认为民间艺术是“土”的东西,不如西方“洋”的东西,使得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中注重对西方文化技能知识的学习,而不愿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带有本民族设计的源头。 2基于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建立一批真正双师型教师,将传统民间艺术整合到艺术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民间艺术活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民间艺术创业实践等培养环节中,构建新型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类硕士人才。同时,利用高等教育提升并创作民间艺术作品,使民间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2.1建立一批真正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人物,直接影响到艺术类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艺术类教师和其他教师相比,学历水平比较低、外语能力普遍较差,这些严重制约了艺术类人才的培养。高校要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求教师在思想素质上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而且在技能上掌握现代的艺术类教育方法,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充足。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艺术类硕士人才。 2.2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基础知识方面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课外知识和交叉领域也需要广泛的涉猎和储备。所以,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改革课程设置,朝着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优化课程设计体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关键,充分认识和理解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探索课程体系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新途径。然后,通过汲取传统民间艺术精髓,增加传统民间艺术课程到学生专业基础教育中,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2.3丰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照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需要丰富教学方法,由于艺术类专业的个性化、独立性特点,上课方式多样,不拘于课堂,在专业学习、参加科研项目、外出调研、研究创作等培养过程中较为独立,宜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即:出外民艺考察;出外民艺实践;出外民艺调研。 2.4开展民间艺术活动 文化育人真正进入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领域,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民间艺术教育,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又能充分挖掘民间艺术遗产,使中国的民间艺术遗产在中国的大地上得到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活动主要包括民艺讲坛、民艺讲座、民艺实践、民艺创作等形式。学生受益面比较广的一种方式是在校内定期举办一系列民艺讲坛、民艺讲座,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民艺实践是指把最基层的民间艺人请进教室,让学生参与民间艺术创作,建立学生和民间艺术直面接触的体验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设计创作,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元素的专业应用能力,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间艺术设计比赛,增强对承载着民族情愫、民族灵魂和民族根基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鼓励学生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用专业所长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同学们在民间艺术创作中受到艺术熏陶,在对传统民间艺术弘扬和传承中得到思想道德的启迪。 2.5民间艺术融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受外部环境的熏陶而潜移默化的改变,民间艺术恰好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其形式具有美感,且饱含情感,同时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在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将民间艺术有效地融入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5]有利于唤起他们对民间艺术的记忆、了解和认同,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热爱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成为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2.6创建民间艺术创业实践基地 民间艺术作品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更好的保护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长久地存活下去,最好的办法是让更多学生去了解他们,喜欢他们,并把民间艺术作为创业就业的载体长期发展下去。作为高等院校,创建民间艺术创业实践基地,[6]帮助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见习岗位机会,多鼓励艺术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文化传承为主旨,发扬民间艺术创业实践精神,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在各自岗位上施展才华。总之,无论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还是高校艺术类硕士人才的培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因此,将传统民间艺术纳入高校艺术类人才教育中,不仅能形成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更能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这对培养艺术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同志所言:“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作者:唐丹丹 张莉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艺术硕士论文: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重庆师范大学以培养具有系统音乐专业知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音乐事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领域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探索出“人文综合素养+专业理论基础+艺术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为保障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学院制定了有效的音乐艺术硕士招生模式,为师生搭建了校内外艺术实践与艺术科研活动平台,同时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外联合培养硕士。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双导师制 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实现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特定标准的构造样式及运行方式。艺术硕士培养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又具有泛型性,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又因为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所以它包含着一些固定的要素,即导向性要素(即培养目标)、组织性要素(即培养过程)、调控性要素(即培养考核)。因为培养模式具有泛型性,所以一经形成便可以为培养单位所遵循。但培养模式一经形成之后,同时也具开放性。也就是说,培养模式不是僵化不变的,培养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以开放和改革的态度探索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培养模式。 一、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指导原则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密切与音乐行业接轨,注重音乐艺术实践,突出音乐职业导向。”在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注重培养模式与行业标准密切接轨。学院邀请了遵义演艺集团艺术总监王小平、重庆高戈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阎旭、重庆市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频道总监寇锦等业界精英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并参照相应行业标准设计课程模块。二是注重知识发展性与职业导向性的密切融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学术性的价值取向,这是艺术硕士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职业艺术教育的根本所在。艺术硕士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艺术行业精通技巧的从业者,而且是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兼备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三是突出艺术职业岗位能力和艺术职业素养的培养。着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学分权重。联合艺术创新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基地的师资和硬件设施以及其他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 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音乐专业知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音乐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等领域的专门人才。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培养目标的需求。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经过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人文综合素养+专业理论基础+艺术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在这一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是导向性的要素,是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对培养工作进行检验的立足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是培养过程,也就是组织性要素。毕业环节则是对整个培养过程的最终考核,也就是调控性要素,通过这一环节检验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音乐艺术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面向社会、服务地方需求、促进音乐事业繁荣发展”的理念,构建了“2+1”的课程体系,即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行业实训,实践环节以课内实践、专题创作实践、作品展演、行业实训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完成。根据艺术硕士教指委颁布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导性方案),艺术硕士(音乐)的课程类别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实践环节、选修课。重庆师范大学艺术硕士音乐领域各类课程的学分数及所占比重可参见表1,公共课与专业必修课见表2。在重庆师范大学音乐艺术硕士课程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艺术原理、音乐艺术实践、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等课程属于理论课程。专业主课、高级视唱练耳、音乐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等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音乐艺术实践属于纯粹的实践性课程。学院要求这一实践性课程的考核形式为音乐会或实践性成果的展示。比如,对于声乐方向的学生,培养方案要求他们必须开两场音乐会,方能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音乐艺术实践类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中,并占有一定的比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此处的实践课程同独立实践环节不同。独立实践环节侧重的是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最终检验。而必修课中的艺术实践类课程侧重的是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实践类课程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贯穿于课外活动中;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在校外的实践基地进行。为了增强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以及在作品创意表达和风格呈现方面的能力,学院开设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作品分析、视唱练耳等课程。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理念和美学观念,而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并没有接受到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基于此,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培养方案中开设了音乐美学课程。音乐心理学类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应对音乐表演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比如,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演出中的怯场等。开设音乐作品分析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方法的掌握,使得他们能够很好地在表演中呈现作品,在创作中把握好作品的风格特质。此外,学院还开设了一门视唱练耳课程,帮助学生解决音乐表演过程中的音准问题。除了必修课程中的音乐艺术实践课程,还有独立实践环节,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能力展示(毕业音乐会)三项内容。该校的培养方案要求在艺术实践基地的行业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一年,同时学位论文(设计)须建立在艺术实践基础上。该校艺术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培养任务。学生修完培养方案所要求的课程,通过学位论文(设计)答辩,同时还须通过艺术行业职业资格认定,方可毕业授位。“2+1”课程体系即两种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加上行业中的实习、实训,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为了更好地实现音乐艺术硕士培养目标,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以保障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1.探索有效的音乐艺术硕士招生模式音乐艺术硕士招生录取工作可以说是整个培养过程的起点,也是培养模式和社会大环境的中介。音乐艺术硕士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优秀生源的选拔。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我国艺术硕士(音乐)考试科目的设置和考试内容的安排已基本符合培养目标的需要。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本校情况的招生模式。学院在招生考试内容和细则方面做了较为细致的设计。首先是考试科目及内容的安排。初试除了英语和政治这两门国家组织命题的科目以外,还有两门学校自命题的专业科目。很多院校目前都考一门艺术学原理类的课程,有的院校考艺术概论,有的考查艺术学原理等。作为将来的实践性音乐高级人才,掌握艺术学原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安排在初试也比较合适。该校所设置的考试科目名称为艺术基础理论,考查的重点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一般地方师范院校初试环节的另外一门专业课考试往往是安排一门音乐理论课,如音乐作品分析或音乐史论课程等。笔者认为,初试环节的另外一门专业课,应该安排音乐技能面试。艺术硕士(音乐)和音乐与舞蹈学的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同,前者的培养目标更侧重于音乐实践能力。在招生考试中,招生单位应该尽早地对考生的音乐技能有所了解,选择音乐技能优秀的考生通过初试,以便更好地保证生源质量。2.搭建校内外艺术实践与艺术科研活动平台学院加强原有的三春湖之韵演出季、研究生半月音乐会、缪斯讲坛、导师讲坛、研究生学术沙龙等品牌活动的建设,努力将其打造为音乐学术品牌,使其成为艺术硕士人才孵化基地和音乐艺术创新实践的平台。学院高度重视合唱团、行进管乐团、舞蹈艺术团等学院艺术团的建设工作,探索有效的乐团运行机制,吸收音乐艺术硕士加入艺术团。这些艺术实践活动和艺术实践团体为音乐艺术硕士提供了充足的校内艺术实践机会,大大提升了他们的音乐艺术实践能力。缪斯讲坛始于2012年,学院邀请校外知名教授、艺术家为学院师生在该讲坛讲授大师课或作专题讲座,迄今已经举办20届。学院组织校内导师在导师讲坛为学生作讲座,组织学生参与研究生学术沙龙的学术研讨。通过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从事音乐科研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为进一步密切与行业的联系,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重庆市歌舞团、重庆市歌剧院、诗仙太白集团文工团、遵义演艺集团、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重庆武警总队政治部文工团、璧山县文化馆等十余家艺术企事业单位共建了艺术创新实践基地,并长期保持联系。这些基地行业认可度高、设施完善、艺术实践活动丰富,可为艺术硕士音乐领域的师生提供广阔的艺术实践空间。通过与艺术实践创新基地的合作,学院艺术硕士师生参加了多项文艺演出和艺术创作,为重庆市乃至全国的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过与行(企)业合作,锻炼了师资队伍,同时也提高了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学院积极建设艺术实践管理制度,探索改革艺术实践活动的管理模式,努力将艺术硕士音乐领域师生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真正推向社会,主动参与到地方社会文化生活中,尽量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音乐文化需求,加强校外音乐艺术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使得艺术硕士的人才培养工作与服务地方社会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互动。3.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外联合培养和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同,作为专业学位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校和艺术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培养,同时应该大力推进双导师制度。根据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编研组编著出版的各年度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和校外导师的情况并不乐观。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艺术硕士中较为广泛地推行了双导师制度,在校外艺术实践创新基地中选拔优秀的行业专家担任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齐江 艺术硕士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的思考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关系到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多个层面的学科,“追本溯源”属于其中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习和研究的关键点和难点。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硕士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这一基本内容的结构框架,以传统图绘作为切入点对“追本溯源”进行了相关教学实验,并总结了教学中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追本溯源;环境艺术设计结构框架;营造思想;传统图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建设正式全面启动,短短几十年间各地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神奇的“中国速度”,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然而,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城市普遍丧失了视觉上的辨识性;乡村在城镇化的蚕食下沦为“城中村”;许多传统历史街区、古村落以保护之名,被简单粗暴地改造为喧嚣鼓噪的商业和旅游产品集散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忽视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艺术设计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形成对环境营造的合理价值判断和哲学思考、创造符合中国现实和特色的优秀设计作品,就必须改变设计师“知今而不知古”的局面,扎扎实实地展开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 一、追本溯源是艺术硕士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 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追本溯源,理解和探究其广博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不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而且收效也较难立竿见影。与追求较高产业效益的设计机构相比,高校作为教育和科研的主要场所,应该也必须担负起这项基础性内容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追本溯源应该在艺术硕士教育阶段积极展开。根据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专业设置的要求,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显然,与本科的应用技术型教育相比,艺术硕士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专业批判的精神以及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离不开对设计理论、设计模式、设计发展趋势的学习和理解,离不开对社会人文、技术发展与设计之间的关系的探究和思考,而这也正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基本内容。艺术硕士也正是追本溯源基础性学术研究的生力军。一方面,与本科生相比,追本溯源研究的参与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并且还要具备深入观察和思辨的视野和能力。作为本科生中的佼佼者,艺术硕士已经初步拥有了这样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现阶段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亟待展开全面的探索和补充,而该研究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对内容庞杂的传统营造资源信息的收集、梳理、统计和初步分析,以及对传统遗存进行实地踏勘和感官体验。这要求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和时间,与研究任务繁重的博士研究生相比,艺术硕士研究生可更加有效地保证该项学术研究的投入和产出。 二、研究的结构框架 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进行追本溯源的教育和研究,应具有清晰的结构框架。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一个系统化的组织,囊括了人类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既各自独立,又具有某种关联性,共同构成了环境营造文化的内因系统。这一内因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环境营造文化发展与变迁的根源。不同时期的国家和民族,由于传统文化习俗、自然环境、技术能力等条件的不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环境营造思想。对不同时期的各个国家、民族的环境营造思想,尤其是我国传统环境营造思想的学习和思考,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起点和基本路径。环境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环境类型构成元素的配置、空间安排多具有一定的惯常性,这种惯常性构成了特定的营造模式。但是,即便是同一种环境类型,由于某些具体条件的差异,在营造细节上也很难完全一致,由此彰显出了不同的空间价值和等级。认识不同环境类型的营造模式、更为细致地分辨同一环境类型不同案例之间的差异,正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之一。教育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能深入理解和把握传统环境营造文化和营造模式,减少认知上的混乱,避免误解和过度解读,并寻找传统与当代营造的契合点,实现传统环境营造文化与城市现实空间发展的合理关联。 三、教学实验 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结构框架不仅涉及到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内容,还牵涉到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在有限的条件下,研究者很难以一己之力展开教育和研究,必须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结构框架具有明显的生长性和开放性。所谓生长性,指的是对于结构框架中的营造内因系统、传统环境营造思想以及种种环境类型和典型案例来说,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地进行,均可通过一般状况概括与典型案例分析并行的方法彼此促进。这就使得人们在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选择关键的时间点、地域和一定的视角展开相关教学和研究具备可行性;而开放性指的是不同院校、不同教育和研究的主体,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搭建起开放性的协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逐步建设起完善的资源数据库。基于上述对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设想,笔者针对近年来艺术硕士呈现的特点,选择传统图绘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教学实验。图绘是指一切图画和图像资料,在古物大多不存的情况下,传统图绘中包含着传统营造的相关信息,弥足珍贵。与古典文献资料相比,传统图绘能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某些历史时期的真实环境(或环境片段)或当时的画家(或国家政权、特定人群)心目中的理想环境,它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重要依据。但是传统图绘描绘的内容较为丰富,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和研究,笔者在教学中进一步限定出城市图、山水画两个专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具体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广泛收集不同专题的传统图绘,进行合理选择,并完善有效图绘的相关背景,建立专题图像数据库;第二步,对有效图绘中涉及到的环境营造按照当代设计图例进行绘制,包括环境营造的平面布局、构成元素的外部形态、装饰图样及细部构造等;第三步,对上述信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统计、比较;第四步,对某些现象、结论的深层缘由展开探求;第五步,对传统营造智慧进行探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一是有效图绘的判定。许多传统图绘中虽然绘有构筑物,但有些仅画了建筑的一角,有些虽然描绘有单体构筑物或建筑群体的形象,但图绘本身却很模糊,使人们很难辨别图绘中的具体环境营造特征,这些图绘就不能作为有效图绘。二是对于传统图绘尤其是山水画来说,画家出于构图、意境的表达需要竭力避免对营构物的完整刻画,在辨认时一定要把握如实原则,避免主观添加和臆断。三是对不同的图绘专题和图绘的具体内容给予适合的关注点。比如在我国传统社会,人居环境营造以院落式为主,但院落式又可以细分为墙院式、廊院式和合院式,不同的院落形式所塑造的景观意象各有不同。因此,对图绘中涉及到的建筑群,必须细析其院落样式,对于城市图不但要梳理、辨认图绘中的山水关系、街巷体系、建筑群空间布局,还要特别关注街巷构成元素的类型和数量、界面的形态和尺度。可以说,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合理操作是保证教学和研究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其难点是对上述梳理和统计结论的缘由探索。该项教学实验中特别关注传统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对环境营造的影响,因为中国传统环境营造和建设在很多时候是制度性的活动,是造成我国传统环境营造文化与西方环境营造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传统人类生活方式的架构与变迁入手展开追本溯源式的理解和探究,更贴近中国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本质,能够引领学生更加准确地认知各类环境的价值与意义、把握环境营造的规律、弥补以往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物质与情感之间的缺失,并避免学习和探究过程的过度抽象化。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此项教学实验普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不但提升了他们的美术专业素养,而且开启了他们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发现和探索传统图绘价值的视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发现信息、统计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基本方法。在提交的研究成果中,城市图专题小组比较分析了三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对不同时期的画家或国家政权理想中的帝都街道美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山水画专题小组通过对宋元以前图绘中的建筑布局的统计和分析,验证了在传统社会时期,廊院式是高等级建筑群惯用的院落格式,合院虽然早已存在,却一直是较为低级的建构形式,或是较低等级建构中作为廊院的一种变通形式。他们发现在唐代以前,廊院式格局及变体的使用区间较大,但宋元以后明显地出现了廊院使用区间下移和合院使用区间扩张的趋势。有些学生更是通过该项学习,开始有意识地将发现的信息与现实传统遗存进行联系和比较,在项目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掌握到的研究方法开展探索。比如一位学生在对某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景观提升设计时,对于坍塌程度不同的民居和空地,根据各自的具体条件,选择了保留或弱恢复院落格局的策略。以“片畦”为设计概念将坍塌的民居和空地转化为菜园、花园、蜂园等,既满足了当代村民、游客的需要,也表达了传统村落鸡犬相闻的景观意象。 该项教学实验以传统图绘作为切入点,改变了以往直接将环境营造本体“拿来”的教学和研究方法,符合艺术生的美术教育背景;制定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以偏概全、重点模糊的弊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在这项教学实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收集到的有效传统图绘的数量较为有限,部分图绘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还有待进一步确认;对传统图绘中所包含的信息认知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厘清和细致辨认;对形成某种营造模式的原因探求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相关探索刚刚起步。不过,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坚定了笔者在艺术硕士教育阶段长期开展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决心。 作者:宋鸣笛 单位: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硕士论文:中国动画艺术硕士培育形式 一、发现问题——高校动画人才与中国动画产业的错位 1.中国动画产业的现状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动画产业,为了使产业健康发展,一系列大力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例如,《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等。各地政府也加大力度扶持当地动画产业,形式上推动了动画产业的发展。但是中国动画产业的观念滞后,体制瓶颈以及严重抄袭等问题尚在,现在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基本的产业链。但是,不成熟的产业也同时存在着很大的机遇,如何使中国动画产业良好、迅速的发展起来,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优秀的动画人才。 2.高校动画毕业生在动画市场中所面临的问题动画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素质的动画应用型人才,这批人是一部动画片的核心力量,决定了一部动画片的整体水平。而中国的动画人才正在逐步的流失。据报道,动漫前期规划和创作人才缺口非常大,我国目前培养的动漫人才以低端制作人员和高端纯研究人员为主,结构严重失衡,这也使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二、分析问题——高校毕业生难于适应中国动画产业 1.动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原创型人才培养匮乏中国动画市场沦落为动画加工工厂的原因主要是原创型人才的匮乏,一味地模仿国外动画,并不是中国动画的成功之路。如何培养原创型人才是中国动画教育的一大问题。许多专家表示:高校只是培养了不少动漫制作、技术人才,他们的教学方式过于教条,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形成动漫原创型、创意型人才极度匮乏的局面。(2)教学与市场脱节中国高校动画教学的普遍问题就是教学与市场的脱节,没有真正考察过市场,而是完全遵循课本的知识进行动画实验。这种闭门造车的做法,必然会使学生毕业后面对日新月异的动画市场手足无措。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市场实践接触的最好机会,搞好实践教学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意识、学习方法、专业技能以及就业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大多数高校动画产业的实践教学开展的并不理想,缺少真正的与产业接轨的实践教学。 三、解决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中国动画产业的应用型人才 1.“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在中国动画高校教育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把产业动画的项目搬到学校里来实践。在学校成立产业教研室、工作室,可以联合多所动画高校,根据各自特长分配具体动画项目,让学生毕业之前就可以直接投入产业适应动画市场。并且与企业合作参与最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确保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技能、创新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在达到专业制作水平后,对于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研究结论以实验短片制作的形式进行检验。最后对检验结果进行论文总结,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动画实践项目中去,形成教育模式的良性循环。 2.以动画产业需求制定课程标准对于新开设的动画专业艺术硕士培养课程应该根据动画产业的要求制定一个新的课程标准,这样才能确保高学历的动画人才在以后的动画产业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并能够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的思考中国动画产业的长远发展。 (1)剧本、分镜头课程标准剧本与分镜头设计,都属于动画制作的前期流程,也是一部动画片的核心灵魂。这一部分是高学历的动画专业艺术硕士必须重点掌握的课程。动画剧本的课程要求动画艺术硕士在结课时必须按照剧本特点以及动画产业对剧本的具体要求进行剧本创作,剧本要求主题明确,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深挖角色性格特点,制造合理矛盾冲突。动画分镜头是动画项目中所有工作的依据,它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手绘能力来表现镜头,更考验学生对影视视听语言的掌握。这一课程对于高学历的动画专业艺术硕士尤为重要。对影视动画作品的特性充分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学习进一步的专业知识。 (2)动画造型设计课程标准动画造型设计课程的标准是要求学生能够创作出符合角色性格,并遵从动画整体风格的动画造型。动画企业对动画造型设计的要求实用性高,要求每个动画造型都能流畅的按照运动规律进行表演。对于动画专业艺术硕士来说,在设计动画造型时既要按照动画企业的严格要求,又要重点围绕动画角色的性格特点来设计角色。 (3)动画制作课程标准动画制作是中国动画高校教育最为重视的一部分内容,但是由于运动规律课程的枯燥、复杂,再加上市场上的动画师大多是没有接受过科班教育的从业者,薪资待遇也并不优厚,所以多数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这一部分也是高校教育效果最差的一部分。动画专业艺术硕士应该熟悉掌握运动规律的特点,把握好动作以及镜头的节奏感。掌握这一部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直接跟随动画项目制作,以商业标准作为课程标准,作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动画企业的一个突破口。 (4)后期剪辑课程标准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后期剪辑。剪辑与创意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有好的创意没有过硬的剪辑手段,就无法表达出自己的创意,反之再好的剪辑离开了创意,就只能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特效手段了。该课程要求动画艺术硕士运用自己熟悉的软件对同一视频素材进行不同节奏,形式的镜头组接,并且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故事与情感。这样才能全面的掌握后期剪辑,适应动画企业对后期剪辑的要求。中国动画教育如何培养出真正的动画人才,归根结底还是要立足就业,培养有专业特色的动画人才,才能弥补当前中国对动画人才需求的缺口,从而提高动画专业学生的就业实力和专业特长。在开设动画艺术硕士后,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动画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定位好高端动画人才,制定科学的动画培养模式才能依靠动画人才提高国产动画的质量,带动国内动画市场。 艺术硕士论文:对中国艺术硕士教育模式的探究 摘要:自200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来,我国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的数量逐年提高。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培养质量上。都有实质性的发展。但是在提高和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对艺术硕士教育模式的现状为立足点,找出问题所在并对其进行反思,希望对我国艺术硕士教育模式的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艺术硕士 教育模式 实践型 应用型 一、稳步前进的中国艺术硕士教育 为繁荣和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健全和完善国家艺术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200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我国32所高等院校作为首批艺术硕士试点单位,开始了招生工作。 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已经有102所院校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2012年,全国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经达到30%,2015年已经超过50%,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实践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处在探索中前进的我国艺术硕士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已经初步形成规模,招考体系愈加规范、培养体系也逐步完善。 二、中国艺术硕士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艺术硕士教育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毕竟创立时间短,培养体系还不够成熟,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院校和招生人数大量扩招,体制保障未得到相应提高 2005年,全国首批招收艺术硕士的高校为32所,经过十年的发展,到2015年全国有200余所高校设立艺术硕士学位点,招生人数也直线上升,但相应的教学质量和保障体系并未得到提升。比如专业学位的导师队伍并不十分“专业”,在艺术硕士的培养方面,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型教学层面,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没有清晰的区分开。艺术硕士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这个目标要制定相应的培养方式。校外的实践基地也必不可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践基地的设立并未得到保证。在艺术硕士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学生越来越多,而相应的学科基础、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甚至还停留在原地,成为限制艺术硕士教育发展的短板。 (二)招生选拔制度不完善,“学术”与“专业”界限模糊 艺术硕士在招生和选拔方面,应该更关注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要与学术型注重理论这方面相区别开。虽然现在艺术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考试科目如英语在初试中有了区别,但是在复试中,学术型和专业型的考试内容并没有区分开来,也没有一些规范性的复试内容库。在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中,考生们一味的追求考试分数,于是就出现了初试分数高的考生,专业却很弱,而专业水平强的考生,却因为初试分数不佳而未能被选拔进来。所以在艺术硕士招生选拔制度方面,初试和复试,都该形成规范的制度体系,将学术型和专业型考生的界限区分开来,这样才更有利于艺术硕士的选拔。 (三)培养体系不完善,管理模式陈旧 在艺术硕士培养方面,如何培育“实践性和创新性”高层次人才,与市场所需人才相匹配,是首要目标。但是目前在艺术硕士培养方面,各个院校少有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系统性的艺术硕士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对具体专业方向的定位不清晰,专业要求不到位,课程内容空泛都是培养体系不完善的表现。在研究生管理方面,一些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和本科生管理模式一样。高校艺术硕士数量上的盲目扩招使学生数大量增加,而很多高校的研究生管理人员都是兼职,缺少专职研究生教务管理人员的直接后果就是管理效率低下,这些都制约了艺术硕士的教育培养体系的发展。 三、如何改进中国艺术硕士教育模式 1.与国际接轨,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我国的艺术硕士起步较晚。我们起步的同时,欧美一些国家,比如美国就已经形成了体系比较健全的艺术硕士培养制度,美国的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设立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对艺术硕士培养标准都有详细的制度规定。在培养方面十分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毕业标准和学位论文中十分注重设计作品和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创作能力。虽然目前我国艺术硕士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也逐渐规范,但是在熟练的实际运用方面还有路程要走。 2.培养过程中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加强对专业硕士理论素质的培养。艺术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并不是相对的,学术型硕士要求理论知识为主,但是艺术硕士也不是一味的以实践型为标准进行培养,艺术创作的长远发展离不开艺术理论的支撑和熏陶,加强艺术硕士的文化理论培养,有助于艺术硕士在专业实践的道路上越走越长远。 3.搭建实践平台,实行院校和企业合作教学,大力发展校内艺术硕士实践基地,对艺术硕士的培养空间放至校外、省外、甚至是国外。学校和导师都可以将网络媒体运用起来,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教学等方式学习国内外一些先进的艺术专业课程,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的艺术专业比赛和各种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国门,感受不同文化和体制下的艺术硕士教学氛围,提高专业和实践水平。 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模式的完善,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客观需要,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繁荣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加强对艺术硕士教育模式的重视,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践创新应用型高层次艺术人才。 艺术硕士论文: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社会对于高层次艺术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长,现有的人才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高级艺术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较为扎实的艺术理论知识与技能,更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渐在发展中担起了培养复合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的重任,并在发展探索中逐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其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及时地进行改革,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级艺术应用人才,推动我国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探讨了改革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途径。 关键词:全日制艺术硕士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在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缺乏成熟理体系的指导,在培养模式方面仍旧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影响了我国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应该构建完善的培养模式,以推进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1.发展规划目标不清晰,报考的动机不纯。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受传统中重学术轻实践的观念影响,导致很多考生的报考动机不纯,大多数考生报考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学历而谋求更大的发展,而只有少数的考生报考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这就违背了我国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主要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复合应用型的高级艺术人才,以更好的适应社会文化发展需求,但是各个培养院校并没有明确发展观念,甚至没有制定明晰合理的培养规划以及发展目标,导致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不成熟,所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很难得到文化艺术单位以及社会的认可。 2.课程设置安排缺乏科学性。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能够为艺术领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依靠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来实现,但是在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其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而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我国来说属于一种新生的事物,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而设置的学位,其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复合型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也正是由于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我国设置的时间不是很长,缺少相应的培养经验,在培养过程中主要采取传统的艺术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影响,培养课程设置上与艺术学硕士课程设置出现了雷同,这不仅会使全日制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缺乏职业特色,而且可能由于理论性课程设置较多,而使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无法实现培养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另外在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计中某些课程内容未能根据学科领域的发展而及时更新,导致课程内容相对陈旧,即使掌握这些内容也无法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教学质量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3.专业导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原有的导师队伍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发展需求,这给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造成很大的困难,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区别在于需要双导师进行辅导,既要有学术水平较高的导师辅导学生的基础理论,又需要艺术专业实践导师辅导学生的艺术实践,但是由于艺术院校导师人数不足、经费不足以及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原因,学校并没有专门安排或者较少安排校外具有丰富艺术实践经验的导师,再加上校内艺术专业导师基本上是直接从学生过渡到导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足,对于目前艺术领域的发展行情并不是很了解,因此所培养出的学生有可能由于脱离了实践而无法成为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二、改革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途径 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为了社会文化繁荣培养大量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以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程度,因此要逐步改革培养模式,使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1.明确培养的方向,确定科学的培养理念。明确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是提升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目前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所招生的主要对象是全日制应届艺术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的实践经验以及工作经历并不是很丰富,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认识不够,很可能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专业与工作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是很明确,他们更加关心自身的学历与知识能够为自身今后的就业带来的实惠,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培养单位明确科学的培养方向,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既不能够偏离全日制专业学位所具有的特色,更要突出所具有职业特点。而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需要摒弃传统中的重学术轻实践的思想观念,根据艺术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确定发展的方向,促使培养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培养更多的复合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 2.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优化。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更应该主要突出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当中可以适当地增加艺术实践类课程,基础性课程可以根据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减少,对于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其专业基础性内容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而且学生在本科阶段课程主要是基础性课程,而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是很高。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攻读阶段有必要增加实践类的课程,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增强,从而实现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专业设立的最终目的,培养出优秀的艺术高级人才促进社会文化得繁荣发展。 3.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实践基地是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尤为重要,各培养院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适当地增加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完善校内实践基地条件,并要完善实践活动制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氛围。其次逐步拓展校外实践基础,可以加强与校外对口行业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实践教学环节,比如说:音乐艺术院校可以与国家级或者是省级的大剧院、音乐厅以及专业乐团乐队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利用演出平台增加学生锻炼实际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另外也可以高校与高校之间共同联合共建实践基地,从而更好地发挥各自的培养特色,提升培养质量。 4.提升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导师在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培养院校要重视提升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培养院校要健全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可由培养院校直接培养,校外导师可以由经验丰富或者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文艺专业导师或者团体来共同指导,从而增强导师队伍的学术含量以及表演实践能力等。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主要有校内导师完成,比如: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学位论文、写作答辩以及专业技能等,校外导师主要负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校内导师为主、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的局面,进而有效地提升培养质量,培养出复合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 总之,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促进我国文化艺术的繁荣,这就需要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要明确培养的方向,确定科学的培养理念,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优化,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提升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并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促使我国社会艺术文化的繁荣发展。 艺术硕士论文:艺术硕士教育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摘 要: 艺术硕士专业的设立,为社会各界从事艺术生产和创作的中青年艺术家搭建了理想的平台。他们冀希望在艺术院校得到更有针对性系统教育,使自己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艺术理解能力、艺术创作水平有一个新的突破。 关键词: 艺术硕士;人文素质;创新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FA)教育,属于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我国艺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制度的设立,为解决艺术领域内大量优秀艺术家,获得与其能力及贡献相称的文化身份,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作为文化艺术人才摇篮的艺术院校,利用其人才培养、艺术创作、艺术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开展艺术硕士教育,对教学双方来说无疑是极好的机遇。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至今已招生三届,共75名美术专业学员入学,其中雕塑、国画、油画专业人员有50多人,此外还有版画、书法、设计等相关专业的美术人员。在这批学员中从事美术教学的高校教师和文化部门专业人员占60%以上。他们有机会进入艺术殿堂接受教育,心中充满喜悦,有着非常明确的学习目的,迫切需要在理论修养、艺术实践、风格培养、艺术创新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加强,努力使自己的艺术素养、审美和创作能力有一个新的突破,为今后的艺术发展之路注入新活力。 一、艺术硕士教育需要“广博至深”的人文素质 艺术硕士作为新类型的研究生教育,其所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各界从事艺术生产和创作的中青年艺术家。他们有比较扎实的专业技能,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需要多方面理论知识来滋养和充实自己。注重人文教育是大学永恒的使命。徐悲鸿先生常说:一个画家,不仅要有坚实的绘画基础,同时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胸襟开阔,以洞察万物,研究事物的奥妙细理,理解客观的规律。这样才能做到尽精刻微地表现对象,达到艺术的极致。为此,艺术院校应当注重把专业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名合格的艺术硕士,必须具备综合的人文素质,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理想情操;广博的理论知识;精湛的艺术才能;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越高,获取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越强,抗拒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越强。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曾认为,受到完备的人文教育会使人“拥有受过教养的心智,精致的品位,正直、公平和冷静的头脑,以及生活行动中的高贵而又有理性的姿态”。我想每个学员都希望通过几年的学习,使自己成为“具有一种经过训练的理智,一种文雅的举止,一种高尚的和谦恭的行为,能够把自身的美好散布到周围四方”。 南京大学美术学院在培养艺术硕士上充分依托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深厚文学、历史、哲学背景,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整个课程体系之中,重点培养学员的综合素养。学员入学之初,他们就比较系统地向大家介绍学校的历史、学校特色和影响,组织学员参观南京大学历史博物馆。把“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作为入学第一课,以增强学员的认知度、荣誉感和使命感。利用南大自身的资源优势,邀请相关学科的专业导师、教授进行讲座,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和创造能力。主动帮助每个学员办理图书借阅证,引导学员合理安排时间,实施有计划的阅读,使大家在阅读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教授认为,就艺术硕士而言,不是进行单一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培训,而是侧重于培养学员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只有受到良好人文教育的人,思想才有超越意识,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更好地发挥美术专业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功能。 二、艺术硕士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的艺术实践 艺术硕士凭借多年专业岗位的炼就和成熟,他们对艺术实践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的深度,但更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实践能力,一种在理论积累、心胸开阔、眼界拓宽后的实际运用。他们渴望借助艺术院校的平台,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渴望在艺术实践中通过智慧的双手,把握和驾驭艺术之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优秀作品,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出贡献。 毫无疑问,这对艺术院校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如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突出“实践性”。德国包豪斯艺术设计学校创建初期,教学上采用“双轨制教学”,即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位“造型教师”和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教授,使学生共同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如今在高校系统出现的“理论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当说很有现实意义。南京大学美术学院在培养艺术硕士实践能力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艺术硕士教育的实践性,有效地将传统意义的讲授课堂,由平面的教学形式改造成立体化,打破以艺术表现的单一教学模式。一是在课程设置上紧扣专业特点,强调应用性和广泛性,合理规划核心课程、方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是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与集体训练、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把书画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做到有的放矢,深入浅出。授课教师不仅有校内高水平的艺术家和学术理论专家,也有在实践上有丰富经验的各艺术门类的领军人物。三是在师生关系上注重协调统一,老师个人工作室随时向学员们开放,使艺术教育更加完善、和谐和有效。学院着眼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千方百计地让学员们接触最新的艺术动态,把学习到的具有应用价值的新鲜技能,吸收到创作实践中。积极鼓励学员除了集中学习之外,利用工作岗位之需或节假日参与社会实践,教学成果比较显著。就读于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的艺术硕士杨振庭,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早已在美术教育界有了一定的名声,并且在徐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担任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用他的话说,“很珍惜这样一个好的学习、交流和实践的机会,不仅提高了绘画技巧,绘画理念和情感也上了一个台阶”。 三、艺术硕士教育需要“张扬个性”的风格培养 个性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没有个性的艺术品是没有感染力的。所以,追求作品的创造性成为每个艺术家梦寐以求的目标。当前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极大地丰富了学员的视角。要想在艺术殿堂成长进步,学员就必须在学习老师、名家、大师的同时,又能凸显自己的个性。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院长亨利•克劳德•古索认为,学校应该培养各种年轻艺术家,教授他们国际范围的艺术内容,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这些文化。最终,在共性文化圈下,年轻艺术家能更清晰地认识本土传统文化,拥有独特的文化个性。 优秀的艺术家不但能够全面地掌握绘画技术,而且在其艺术表现中有着十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创作风格,往往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有专家认为,在绘画艺术领域里成为一个一流的画匠很容易,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就不那么简单了。若称之为大师仅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不够,同时还要建立起独立的艺术体系与艺术理论,这就需要画家在此基础上,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史、哲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才有可能登上大师的台阶。现代著名中国画大师陆俨少以书法线条入画,傅抱石的散笔皴法,李可染的大胆泼墨等等,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因此,如何才能将艺术硕士教育更好地定位于高层次的人才,必须善于发现和把握他们的个人风格特点或形成其个性特点的倾向,做到因势利导,在未来的艺术作品中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艺术个性是创新的起点,教学时应当尊重学员的个性,贯彻个性化教育。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针对学员来自工作一线,有一定资历和阅历的特点,在集中辅导的同时,还根据各个人不同专业、不同业绩、不同特点加以个别指导。每次集中授课都要求学员带来自己的习作,并适时进行点评,甚至启发大家共同讨论,允许各抒己见,帮助分析优势和不足,以促进其个人特色和风格的形成。 四、艺术硕士教育需要“超越自我”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所有艺术院校承担的历史责任。艺术院校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艺术硕士教育的核心与源泉;把崇尚学术、勤于实践,大胆质疑、敢于批判,突出个性、勇于求新,作为新时期艺术家追求的目标。当然,最有意义的也是最难做到的是艺术家的清明意识,尤其是对自我局限性的超越。如何才能超越自我,唯一的出路在于创新。 营造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氛围对人的精神、气质、心理、行为有着启迪和影响作用。艺术的繁荣需要文明和谐的社会条件,需要没有人为的限制和禁忌,需要各种创新思维的艺术实践能够得到包容和尊重。因此,艺术院校要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自由活跃、平等交流、和谐奋进、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人文环境,引导学员坚持主流文化价值的认同、追求真善美,正确对待当前美术界出现的思想迷惘、人心浮躁、热衷炒作的现象。 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内容。培养和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牢固的创新意识,这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先决条件。“其命唯新”是傅抱石先生的毕生追求。他不仅探索形式上的“新”,而且注意表现内容上的“新”,许多反映新生活、新建设的画幅,在他笔下清新隽永,寓于时代感。当然提倡创新绝不是丢失传统,只有立足于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基础上的创新,才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田渊敏男说:“现在艺术界都在朝创新发展,但不保留传统怎能走向创新?就如日本的动漫,虽然世界闻名,但这些优秀的动漫作品都是传统下的产物,在这些动漫作品背后都能发现日本‘江户时代’传统的影子。”艺术需要兼收并蓄,需要面向国际,但必须有民族性和本土化特征。 探索创新方法。没有创新观念和意识,没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其创造潜力难以被充分挖掘。因此,创新必须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将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在创作中提高。南京大学美术学院适时组织学员到大自然中去、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进行写生创作,师生一起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讨论,使学习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更有新鲜感、更能激发创新的智慧。 搭建创新平台。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依托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国画院等艺术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学员参加一些重大的社会服务活动。学院及时通过各种渠道通报全省、全国和国际性的书画艺术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师生深入创作,以优质一流的作品积极参与。2007年,学院在江苏美术馆举行了名为“意象金陵”的教学汇报展,学员们的作品无论是在传统的继承上还是创新上,均呈现出新的气象,在江苏美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教授深有感触地说:“艺术硕士的培养带动了学院整个研究生层次的教学,使得学院的学术气氛和实践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艺术硕士论文:艺术硕士教育课程设置与小剧场歌剧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体制和学位制度改革的深入,一批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学科先后引入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培养,2005年开始设置了该专业,其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学科领域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教学水准和培养目标上都更符合学科的规律,属于我国艺术学科自身的一个硕士学位,是与国际接轨的艺术表演与创作领域的专业学位,艺术硕士学位教育使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艺术教育;音乐艺术;艺硕课程;小剧场;歌剧创作;排练;教育实践 艺术硕士声乐表演专业在欧美国家是一个发展得比较成熟的课程,在美国多数综合大学的艺术院系都有设置,课程注重以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艺术创作技能和表现技能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即时修订最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使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毕业以作品展映和演出为主,结合演出再完成专业艺术分析总结论文给予学位。奥地利维也纳音乐表演大学和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上实践课占80%。我国从2005年开始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学科领域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全国各艺术院校的硕士点根据本校的软硬件设施,开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毕业生,董卿、朱军、王宏伟、孙砾等目前活跃在舞台的年轻艺术家都是艺术表演专业的首批硕七毕业生。20t0年5月,教育部在国家大剧院举行音乐院校艺术表演硕士研究生展演活动,并取得了很大反响。 2009年底,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河北师范大学终于成功申请了艺术表演专业硕士授于点。如何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设置一套科学创新内容丰富开展新颖的声乐表演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 一、课程设置 本课程内容设计原则均以能反映发展方向重点为目标最大特点为领域方向课和选修课,学时量非常大。声乐方向课程中还应设立中国音乐欣赏、外国古典时期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舒曼、舒柏特等专家的声乐作品研究等等。 1、共同必修课。研一、研二、研三:马克思文艺理论、艺术概论、音乐表演美学、英语。2、专业必修课。研一、研二、研三:声乐技法、声乐与表演理论、声乐作品背景解析、意德法艺术歌曲演唱、中国民族歌曲演唱、音乐会的设计表演、外国声乐发展史、中国声乐发展史。3、选修课程。整场声乐演唱音乐会设计、音乐会声乐伴奏合练、声乐表演的录音录像、音乐视觉听觉研究、表演艺术化妆与服装设计、舞台形体训练。 研究生使用的专业教材为国内正式出版的权威性教材。课时安排为每学期38课时,第1、2学年主要倾向技法教学,提高其演唱能力,第3学年着重理论研究,辅导学生完成及论文写作。声乐演唱是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本文希望通过各种音乐技巧包括钢琴、听觉训练、合唱、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配器法、中外音乐史、音乐表演与剧场,特别是对本民族的音乐特点作深刻的了解,还要求学生具备广博的文艺知识和美学修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出合格的高层次艺术人才。 准确定位、规范管理、积极探索、稳步发展,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没需要的高层次类型、专业性演唱人才。大量设置方向性课程和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注重学生的专业修养和表演的训练,在以实践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系列课程的学习,提高个人的表现能力和创作研究能力,课程鼓励和教育学生在表演中应用创新举行不同方向的专业比赛,一些顶尖课程可聘请国际上享有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参与,通过对该系列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考、实践和理论能力,从而对表演艺术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广泛搜索同内外本专业资料,整理出题纲后组织本系十位硕士生导师进行反复讨论、论证并加紧同国际、国内的同行进行交流,借鉴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既要保持传统的培养模式,技法实践课程占一半,又要积极进行课程开发,增加声乐作品演唱技能,创作表演和唱片录音,增加了对硕士生导师的专业教学水平的更高要求,特别是舞台表演的经验。 新课程设置的创新点在于大量设置了专业方向课程和选修方向课程,知识能力统一,音乐性与技术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教育过程与教学效果统一。在部分专业巾推行工作室制,增强教师教育教学,作曲、演唱、演奏、表演等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是一个优秀的音乐人才并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素质。为了保证和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借鉴国外院校先进经验结合本院实际,以立足研究,强化和满足利:会人才需求的三项原则,我们定期调整完善各专业研究方向的培养方案,加大艺术实践的学分,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来院讲学,指导排练等实践作品,定期举办研究生沙龙、给导师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与表演奖项,要成为学分,奖励表演类导师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强化全体导师的带教责任、有效提高研究生的表演能力。以上定为艺硕教育的新导向。 二、小剧场歌剧是表演专业艺硕实践的最新途径 与传统大歌剧相比,小剧场歌剧具有一种天然的活力和亲和力,演员近在咫尺的表演能够让观众更直观体验到歌剧的魅力。打造别致的小剧场作品,也是希望为观众展现歌剧艺术的多种可能性。小剧场歌剧,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传统大剧场歌剧而言的,其特点是表演空间小,二是演员与观众接近,二三是先进性强,经典故事“摩登”演绎。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涛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大型的完整的歌剧表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歌剧的故事情节和艺术特点。使人震惊。但是,由于大型歌剧在场景布局等资金方面投入太多的局限性,使得小剧场歌剧更适合我们艺术硕士生的接触和排练。 所谓“小剧场歌剧”,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兴歌剧样式,它与西方的“室内歌剧”和我国的“小剧场话剧”都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所谓“室内歌剧”,是20世纪上叶出现的、为较少演员和交响乐队而作的,适合在比大剧院气氛更亲切的小型场所演出的一种歌剧样式。它是在坚持西方传统大型歌剧的审美取向和创作原则基础上的一种变体,它和大型歌剧一样,离不开宏大叙事的话语系统,离不开复杂而具有高度戏剧表现力的音乐声响系统,且从不排除在大型场所演出。相比之下,小剧场歌剧则不然,小剧场歌剧有“角色少”、“乐队小”两个特点。剧中演员角色少,表演空间小,演员与观众近距离。在“小剧场”里,特定的狭小空间可以使舞台与坐席的界线模糊,可以使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拉近。因此,对于“小剧场”关于“小”的追求,导致创作理念的深层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将促使“小剧场”作品的戏剧结构、话语系统、音乐写法、舞台调度、演唱状态,以及服装、道具、舞美、灯光等等方面的相应变化。 艺术硕士排练小剧场歌剧表演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演员表演上的要求。 (二)演唱表演形式。可以使用对话或旁白、或者可以彻底取消宣叙性吟唱,这样就更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展开、加快戏剧节奏、方便时空转换,使得观众可以彻底在狭小的空间里迅速适应场景的转变,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诵者。可以加入一个特殊的角色,即“诵者”。对于“小剧场歌剧”而言,诵者这个角色不仅可以弥合情节板块交替时可能产生的“结构缝隙”,同时也给戏剧结构和舞台呈现注入了有意味的变化。诵者在舞台上可以担负双重使命:或是上舞台扮作剧中的人物,或是在台上旁白,无论他在哪个位置都始终是只说不唱。他的作用有三方面: 第一,诵者的独白或角色性对话,可使主要角色以对话代替宣叙调的做法更为合理。第二,由于有了诵者,歌剧的开展获得了极大的时空自由。各种场景的转换,仅由诵者的寥寥数语就能很好地完成,短短几句话,就可以引出一个重要的事件或意义重大的背景,可减少场景布置的投入。第三,依照剧情的开展可使诵者变换身份,给同在舞台上的乐手能适时参与剧情找出了依据。诵者在舞台上变换身份的即兴表演,可以使剧情表现、发展得更自然。 (四)音乐的处理。音乐作品要尽可能争取更广泛的听众,是大多数作曲家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音乐在歌剧中发挥着到头生分的作用。在符合剧情内容和剧本风格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音乐效果与大众审美习惯间的距离,让歌剧也能成为更多人可以且乐意欣赏的艺术。 (五)人声技巧的运用。歌剧中,特别是以独唱、重唱为主的歌剧,人声的技巧处理运用是十分重要的。人声的处理要细致,包括节奏长短、气息转换,词曲结合、调性变换、密度变化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声或声乐技巧,有难有易,才能更广泛地被观众接受。 小剧场歌剧演出实践的优点一是在于它与学生近,易沟通,感染性强,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二是学生学习压力大,小剧场话剧节奏轻松,大都选材于现代都市生活,小剧场话剧小舞台制作,小投入创作,周期短,形式活跃,检验了成果,激发了学生对歌剧的浓厚兴趣,同时对于强化学生表演综合技能与创新思维的训练,为学生未来的歌剧表演打下基础。 艺术硕士论文:服装专业艺术硕士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摘 要:对中国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加强对服装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特别是以服装板型设计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出我国服装业急需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板型设计;创新能力 当前中国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如何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还在于改革现有的培养制度中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革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国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当代科技和人才竞争的重要阵地。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要求研究生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和动向,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独立担负专门研究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既具有国际文化视野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理论修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 一、中国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现状 在中国,服装设计专业进入大专院校是从1982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了国内第一个服装短训班、1983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开设了服装教育的第一个本科专业开始的,她们引领了中国服装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20多年以来中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的服装设计师和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服装企业中出自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优秀人才比比皆是,已经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设计与技术队伍。设计教育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就,已成为服装产业迅速发展的生力军。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从起步到发展,仅仅只有几年的时间。服装专业由于受美术教育的影响较大,服装设计专业教学重视服装画及其表现手法,轻视服装板型与工艺,存在教学内容陈旧、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毕业生就业后不能直接进人生产的各个环节等一系列问题。加上研究生招生主要考核的是英语和政治,加试专业,导致所招研究生的专业水平普遍一般,专业水平相对高一点的本科学生,由于英语成绩不佳,而考不上研究生,因此失去继续深造的机会。有的学生,根本不是服装专业的本科生,由于英语考试成绩不错,居然也考上了服装专业研究生。也就是说,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并不一定是服装专业中专业水平真正拔尖的人才。在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中,由于重复的多门文化课程的学习,没有能够让研究生静下心来研究专业,研究生毕业以后,还是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中国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必须加快改革,打破原有的旧模式,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培养目标。 二、研究生板型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二是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除了专业学习以外,全日制研究生一般都采用学术型的培养模式。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第一个目的实现一般是通过课程教学来进行。因此课程教学依然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服装专业研究生而言,服装结构设计是一个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是款式设计得以实现的结构基础,是服装立体造型的平面展开;另一方面它是服装加工制作赖以进行的物质技术条件。因此,服装结构设计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服装成品的品质。正是服装结构设计这种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之被纳为服装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结构设计的理论,包括对人体及其与服装关系的研究、基本纸样、省、各部位结构设计。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数学、力学、人体工程学、造型学、美学、传播学、材料学、市场学等。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三大主干课之一,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原理、相关结构线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工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款式造型设计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工艺设计的准备和基础。它要将服装造型设计所确定的立体形态的服装轮廓造型和细部造型分解成平面的结构衣片,揭示出服装各部位的形状、数量吻合关系,整体与局部吻合关系,修正款式造型设计图中的不可分解部分,设计出各处的结构合理关系,从而使服装造型趋于合理完美。可以说,结构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服装的品质,所以很有必要对服装结构设计的难点进行归制版师必须从中理解设计师究竟想表现些什么 ,并把它变成技术性的图纸 ,使它最终成为立体的、动态的时装。即是说 ,服装制板师的责任是将服装设计师的理念转化为可现实操作的服装样式。一个成功的设计师身边 ,必有一个与他心意相通的结构设计师。从这个意义上说 ,服装结构设计师是服装设计与生产的桥梁。服装结构设计师在当今社会里人们俗称板师。20多年以来,由于受艺术教育的影响,从教师到学生对服装设计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服装板型的设计,导致我国的服装业高水平的服装板师奇缺。严重制约我国服装业的发展。服装专业研究生在板型设计方面知识欠缺。因此,加强对研究生板型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建立适应中国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针对性教育模式 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创造工程学家奥斯本在1941年出版的《思考的方法》一书中提出创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三点,创造力的探索;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创造型”人才的探讨。“创造型”人才知识面广,思路敏捷,预见性强,有胆有识,不守陈规,自信心强,有责任感,坚忍不拔。有的研究者指出,“创造型”人才应有敏锐的探索问题的能力,统摄思维活动的能力,经验移位的能力,侧向思维的能力,形象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博闻强记的能力,灵活思维的能力,较强的评价能力,“联结”和“反联结”的能力,科学预见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善始善终的能力。服装专业研究生在读阶段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手段是参加学术研讨会或学术报告,以及大量地收集和阅读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接受最新服装知识,掌握国际研究前沿最新动态,研究生若能从相关的论文或专著等文献中获取和整理出系统的知识,那么研究生的综合与归纳能力必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服装专业研究生在板型设计方面的探讨研究,首先要定位。服装分类比较细,大至分男装、女装、童装、针织服装、内衣、羽绒服等几个类别。在板型设计要求方面,是大不一样的。除此以外,即使选择针对女装板型进行研究,最好在细一点,是女上衣、还是裙装、裤子类。选题尽可能小一点,把问题研究透彻,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很多研究生由于选题过大,导致无法展开,说不清楚,最后反复改选题,浪费了很多时间。最好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一个问题。很多国外的著名品牌的服装,市场卖价高,除品牌本身的价值以外,那就是服装板型好,消费者穿上身效果非常好,我们应该注意这个事实。 韩国服装专业研究生培养也有我国的类似问题,但是,他们在大型服装企业的支持下,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经验是,第一年跟着老师学习,第二年开始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根据研究生的贡献,给以适当的报酬,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年,研究生就开始承接项目自己单独完成。研究生毕业以后,很多企业需要,有的甚至提前预定。笔者就相关问题考察过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他们看来,一件衣服有十几种方法可以裁出来,用什么方法裁,能够又快又好的打出优质板型,是需要深入细致研究的。他们的经验归纳起来有六点:一是培养目标明确。二是重视实践环节。关注教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聘请企业经理参与教学,由主讲老师给定讲课内容,企业经理则根据要求准备,他们的讲课直观,生动,形象,尤其是大量的鲜活案例和生产案例,比单纯的理论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让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与企业进行联系。三是教学形式多样化。一般大课在阶梯教室授课,再进行小型的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体,教师做指导点评。四是互动教学与启发性教学相结合。五是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六是教学规范化。 四、结语 中国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起步晚,有较多的问题需要探讨研究,对于选修方向是服装设计与板型研究的研究生而言,只有加强对研究生板型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少走弯路,才能更好地改变中国服装行业高级服装板师奇缺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服装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艺术硕士论文:德国MFA教育对我国艺术硕士培养的启示 摘要: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在MFA教育上有着鲜明的特色,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其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学位授予考核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创新,成为国际MFA教育的典范。解析其在MFA教育上的成功做法,不仅可以为我国艺术硕士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而且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学位点评估等诸多方面提供有益经验及启示。 关键词:柏林艺术大学;MFA;教育 MFA,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其涵盖的范围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设计、电影、新媒体等诸多艺术领域。德国艺术院校协会(Th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对MFA的培养规格有着明文规定:“MFA,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专业硕士水平及能力的证明,在艺术教育领域,它却是一种最高学位,其含金量并不低于学术型的硕士及博士学位,因为MFA获得者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并且还具备超越常人的艺术创新能力。”[1] 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是位于德国境内柏林州的一所标准艺术类综合性大学。虽然学校规模不大,但是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696年。柏林艺术大学目前涵盖了绘画、艺术设计、音乐、表演等多个艺术门类;人才培养层次较高,类型齐备;学科覆盖面广。MFA教育在德国开展最早,无论是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学位授予的考核环节上都非常有特色,考察并分析它在MFA教育上的种种举措,对我国艺术硕士教育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人才培养目标 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对MFA的总体定位目标为“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段在艺术各个领域中发挥个性”,“结合新时期艺术潮流的发展趋势,运用新的艺术理念来分析当下的艺术现象,推动艺术创新,探索未知的艺术世界”。具体而言,其总体目标可以分解成以下3个子目标。 (一)艺术创作 学会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段,使本人的作品不仅能体现时下艺术创作新的发展趋势,而且还能体现新的观点与创作手法。如在美术设计领域,要求毕业生能够运用新的设计技术与新的制作材料,创作一些大胆新颖的艺术作品。而在音乐领域,尤其是作曲与音乐表演领域,则要求学生具备在专业音乐院校教授表演与音乐理论知识的能力,拥有编配本国及其他国家艺术作品的能力。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与研究,在表演、编配技术与音乐艺术性上都能达到职业音乐家的高度。 (二)代表作 柏林艺术大学MFA学位授予委员会规定,学员在获得MFA学位之前,必须创作出具有专业水准的个人代表作,代表作是衡量其获得学位与否的重要标准。代表作不仅仅是个人艺术观点、艺术创作理念与手法的综合体,而且还应符合柏林艺术大学的艺术学学科定位。柏林音乐学院强调MFA教育应该以“艺术个性、国际性、多层次性、实践性”等为导向,而代表作是体现其教育特色的最好载体。 (三)艺术创新能力培养 柏林艺术大学对学员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艺术洞察力的培养。如对创作的主题、理念能够进行深入探究与思考,同时能够洞察当下艺术创作中的新材料运用、新创作手法的使用、新艺术理念的传递等等,能够运用这些丰富的艺术创作手段创造符合当代及传统艺术领域中各种艺术风格、流派的艺术作品。其二,艺术批评能力及沟通能力的培养。艺术批评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是否能够坚持艺术的美学标准,理性地分析、评价各种艺术事项,包括艺术家的创作思潮、艺术发展史中历史事实的再现与分析、艺术家作品创作的新的发展趋势等等。沟通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与艺术经纪人、观众良好的沟通能力,如专业的作品展示能力,艺术领域中的学术讨论、分析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能力。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柏林艺术大学MFA培养的核心,其课程设置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每门课程保持在3个学分左右,总计在为期3年的培养周期必须完成64~100的学分数,另加上毕业时的代表作,方能申请MFA学位。[2]下面以列表方式对柏林艺术大学的课程设置予以分析(见表1)。 从表1不难看出,其课程总体设计考虑了MFA学生的特殊性――作为职业艺术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艺术修养。这些基本素质与修养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艺术创作与表现能力,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所从事艺术领域发展的新动向。整体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比较教育・德国MFA教育对我国艺术硕士培养的启示 其一,课程设置讲究与其他学科的互补关系。这点在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上可以体现出来。在这些课程的设置中,大多都突破了艺术门类各个领域的学科限制。从事音乐专业的MFA学员可以选修相关艺术哲学、艺术文化等相关人文素质课程,来提升自身的综合修养;而从事美术与设计的MFA学员也可以选择音乐结构类课程,可以在音乐的结构美中寻找到艺术的共同点,为自身艺术创作提供充足的素材。因此,课程设置的互通性进一步使MFA课程体系逐渐系统化、关联化,形成了较为严密、科学的课程体系。 其二,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占据了很重的比例,同时也注重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课表中可以看出,课程内容讲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音乐专业课程当中的声乐与器乐课程组模块,课程内容丰富,注重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每个课程考核的方式是以专案方式予以体现。这种专案一般都会让3~5名学生采取集体汇报的方式,通过集体创作的艺术作品(如作曲专业创作的作品,表演专业进行表演)提交给任课教师,作为课程考核授予学分的依据。完成专案的考核,学生则需要修毕大量的实践类课程,毕竟一个作品的完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在实践类课程中的学习效率。由于专案的考核大多并不是在课堂上完成,而是在大剧院、美术馆完成,考核组专家的组成不仅仅是教师,还有著名的乐评人、艺术批评家等等,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要求可谓相当高,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柏林艺术大学非常重视实践类课程的开设。 其三,课程授课方式的灵活性与考核的规范性相结合。为了体现MFA授课的灵活性,柏林艺术大学采取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如在专业技能课上采取的是个别课,学术研讨课程采取的是专题讨论课,而合唱类课程采用的是小组课方式。授课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使考核方式多样化,方式多样并不意味着放松考核要求,相反考核规范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如美术设计专业的MFA毕业生可以提交展览证明(含美术专栏作家的评论)、书面研究报告,而音乐专业的MFA的考核包括作品视听、专场表演音乐会、作品编配及相关乐评人对作品的评价等形式。为了使考核更加公平、公正,柏林艺术大学设有专门的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对学生的课程作业、代表作、学位授予予以考核,委员会一般由7人组成,既有本校教师,也有外校教师,还有职业艺术家、艺术批评家。考核人员来源的多元化,也使考试结果更加公平。 三、MFA的质量监控与考核机制 在德国,高等教育质量考核与监控体系一般都是由高等教育专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市场反馈调研部门共同组成。[4]其中,高校自身及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协会组织的行业、内部评估,是其培养质量保障及监控、考核的主要手段。MFA也不例外,对其培养质量的考核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柏林艺术大学通常的做法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校自身的内部评估,也称之为“自评”。一般都是学校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学校的办学层次、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考核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之上,将相关评估结果生成有关评估报告提交到政府主管部门,然后要求进行第二阶段的高教专业协会的行业评估。第二阶段的主要评估内容有“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的措施”、“入学及毕业规定的年限、条件、学分要求”、“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师对考试的组织方式及教学质量的反馈”、“用人单位及市场的反馈”等等。作为第二阶段的评估主体――德国高等艺术教育评估委员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德国的高等艺术教育采取的是联邦体制,所以德国高等艺术教育评估委员会承担着高校与联邦政府信息沟通、反馈的中转作用。联邦政府、州政府、高校、专业协会在MFA质量监控与考核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共同保障MFA的高等教育质量。[5]其中,作为最高政府机构――联邦政府主要是负责全国性的艺术教育战略和重要的法律法规文件的起草、制定与实施。如明确法律条款规定:“高校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必须定期进行评估,学生与教师必须参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工作,对学校近期的专业、行业评估应定期向全社会予以公布。” [6]而作为协作方的州政府与实施对象的高校则是主要负责评估数据整理、人才发展报告、就业及教学质量反馈等等。另外专业协会负责的是具体的办学层面评估,如教学方法的改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等等。专业协会评估委员来自全德该艺术领域中的精英人士,他们负责对MFA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同时对学科的全国排名情况进行审核,在评估数据中,侧重借鉴CHE(德国高等教育发展评估中心)的分析数据,因为该数据来源较为客观,提供了较为直观的教育动态信息。 另外,在MFA入学与学位授予的审核环节,柏林艺术大学要求极其严格,把好了“出口关”与“进口关”。在入学申请审核上除了要求学生提供相应的艺术学学士证明之外,还应该提供所属MFA艺术领域中的个人作品。除此之外,还需提供本人未来几年的学习计划及著名教授的亲笔推荐信。柏林艺术大学尽量避免招生环节的“近亲繁殖”现象,尽可能招收来自于外校、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国籍的海内外学员,从而使自己的毕业生在未来就业时拥有更加广阔的艺术视野。在毕业审核环节中,除了考试委员会对代表作的投票之外,对毕业平均成绩也有一个较为严格的规定。其所修毕的课程中,平均成绩绩点不得小于2.0,一旦小于这个学分绩点,在毕业审核中将被淘汰。因此,较为完备的质量监控与考核机制确保了柏林艺术大学MFA的教育质量。 四、对我国艺术硕士教育与改革的启示 我国艺术硕士自2005年3月起,从最初的32个艺术硕士试点建设单位到如今的数百家之多的培养单位,艺术硕士发展的势头、规模在专业硕士教育中可谓是惊人的。在艺术硕士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如在2016年3月16日教育部公布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中显示,共有50个博士、硕士和专业学位授权点被评估为“不合格”,涉及全国42所高校,还有不少学位授权点被要求“限期整改”。其中就有众多名牌院校艺术硕士点中招,不少“985”、“211”国家重点院校的艺术硕士点甚至被责令取消招生,5年之内不得申报艺术硕士学位授予点建设工作。而对于“限期整改”的艺术硕士培养高校而言,两年之内不得招生,两年后接受评估组及艺术硕士指导委员会的评估,如果仍然达不到整改要求,则取消硕士学位培养授予权资格。[7]这是迄今为止,对艺术硕士评估最为严格的一次全国范围的检查,对不少在培养过程中暴露出问题的院校亮起了黄灯,而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集中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从这次检查中,我们也看到了与国外MFA教育相比,自身的许多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取以柏林艺术大学为代表的MFA教育的教育管理制度、评估认证方法,对于我国的MFA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晰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MFA教育的核心,柏林艺术大学对MFA的人才能力结构、人才就业趋势、人才的知识储备、人才的职业选择有着很明确的指向。如美术设计人才的定位是国际性的艺术家、艺术设计人才;音乐则是国际性的音乐创作、表演人才;戏剧表演是在世界各大戏剧节能够有突出表现的艺术家。因此,无论是美术设计、音乐亦或是戏剧、舞蹈都强调其培养的国际性。虽然不同艺术门类在培养目标上有所差异,但是其共性是培养出能在国际艺术界出类拔萃的艺术家。在这样的人才目标定位下,柏林艺术大学的MFA课程内容、人才核心能力培养、职业发展规划都强调了这一特色。如在音乐专业MFA课程设置上(详见表2),不仅仅有本国的艺术课程和内容,还有其他各国优秀的、代表性的课程内容,强调人才培养的国际艺术视野,这个与柏林艺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密切关联的。相比较而言,我国近期被取消或者要求整改的艺术硕士授权点都是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的缺陷。因此,如果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体现出院校的自身特色,避免“千校一面”的发展态势,需要我们研究生教育及管理者深思。 艺术硕士论文:绘画学科艺术硕士研究生(MFA)培养模式的内涵研究 【内容摘要】吉林艺术学院自2009年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FA)以来,在不断总结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前沿性、当代性的MFA教学模式。学院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打破原有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环境,注重学生艺术观念的养成和创作表达方式的自我生成。在创作实践中强化学生对媒介、语言的认知和应用,形成以宽泛的文化滋养为教学背景、以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生成为目标、以培育学生艺术信念为核心的MFA培育模式。 【关键词】MFA 文化滋养 艺术实践 艺术信念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绘画类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自2009年起,吉林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开始招收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期间,研究生的培养层面所开设的方向均是以架上艺术为主。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之一是造就专业性和创造型的人才。就我国的艺术教育宗旨和实际社会需要来讲,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就艺术和艺术教育本身来讲,所涉及的实际问题似乎更加具体和复杂。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绘画类艺术硕士(MFA)研究生培养做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打破形式界限,宽泛的文化滋养是当代绘画类研究生应该面对的重要课题。 绘画的形式特征与艺术本质之间始终存在着特殊矛盾。以媒材和手段来划定艺术种类的界限、区分艺术家的特征,亦或以这样的方式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培养,势必会造成学生艺术创造力的缺乏以及对技术、手艺的热衷。只有打破媒材的界限,突破形式特征的束缚,在技术的实践中给予文化精神更多的关怀,才会造就更为优秀的艺术家。 在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对当代绘画各种艺术形态的有效构建和综合化探索,使学生在创作中多维度地考虑到艺术与物质文明、科技文明间的流通与结合,打破原有的形式界限,实现艺术观念的充分表达。这种培养方案不仅为学生开启了更为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而且使艺术创作的表现力在多媒材的综合化探索基础上,体现出更具独创性的视觉表达。艺术的独创性产生源于丰厚的文化素养,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院增加了创作实践类课程的学分,以创作实践类课程的个案研究为切入点,梳理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脉络,充实和完善现有教育教学体系的课程构架。学院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艺术本体理论课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文、史、哲的基础理论课,使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给予文化精神更多的关怀。绘画专业的学生将最终投身于艺术市场,为了让其明确学习目标,针对中国的艺术市场有相对整体的认识,学院在课程的框架中增加了艺术市场学、艺术经济学等相关课程。通过课程的改革和置换,有效地增强学生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彰显个性特征、寻找理性艺术实践途径是成就绘画的重要方法。 个性体现是衡量艺术家品质和特征的主要依据。这里所说的个性是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的一种习惯,是思维、行动和艺术表达综合在一起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质。艺术个性是文化视野、视觉智慧和娴熟技艺的总和。艺术个性的彰显表现在作品中,当作品背后人心与绘画作品的形式具有一致性才真实可信。 近年来,学院在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针对具有不同潜质的学生以“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进行多方面引导,充分激发学生个体的创造力。尤其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二、三、四学期,学院着重安排了系列的创作课程。学生通过对自身感兴趣的题材、主题、绘画风格等方面的借鉴和整理,进行探索研究,同时梳理了创作思路和创作手法。通过学生们对于题材选择,可以看出其更注重内在精神世界的发掘。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学院不仅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还在试图探寻一种新的理性精神,即艺术理性精神。艺术理性的自律性使得学生在不断批判、超越既定现实的同时注目未来,通过语言、概念、图像的内在转化达到审美转化的需求。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是每位艺术家不可忽视的问题。重视感性与理性在艺术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感性情感是构成油画丰富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是作品的血肉及灵魂;理性则是丰富情感的骨架,二者相辅相成。感性与理性情感的交织可使学生创作出具有伟大心灵感召力的艺术作品。 第三,坚持艺术信念,把握时间规律让艺术发生具有多种可能。 成就艺术的条件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任何一位艺术家的成熟都需要以时间作为代价。当然,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更多、更有效的尝试是提高品质的最佳办法。能以时间线性的考量看待自我艺术成长的艺术家,最终会获得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任何社会体验与尝试都具有丰富自我文化经验和艺术感悟的可能。随着社会发展加快,在国家提倡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产生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艺术生态。 现今,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个人开始关注青年艺术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双轨并行机制,不仅在校内给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展览、讲座、研讨等学术交流平台,还鼓励学生体验和参与各种大型展览、评选、青年扶持项目等。在此过程中,学院更多地希望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磨练艺术创作能力,积聚艺术创作能量,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位置。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青年艺术家的要求有所不同。只有那些努力表达时代气质,愿意尝试更具生命力的表达方式,并且努力学习传统,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艺术家,才能够创作出代表时代的艺术作品。 吉林艺术学院自2009年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FA)以来,在不断总结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前沿性、当代性的MFA教学模式。针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FA)的特殊性,学院主张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培养方案中强化实践教学,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生要根据培养目标正确认识自身与专业方向的差异,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制定有指向性和创新性的精学和泛学内容并付诸实践,促使学生艺术观念的养成和创作表达方式的自我生成。在创作实践中强化学生对媒介、语言的认知和应用,最终形成以宽泛的文化滋养为教学背景、以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生成为目标、以培育学生艺术信念为核心的MFA培育模式。 (注:本文为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综合艺术院校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硕士论文:声乐表演艺术硕士(MFA)人才培养创新性研究 〔摘要〕通过对声乐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考察分析,指出实践性是专业硕士区别于研究型硕士的重要基点。声乐表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联合创新实践基地与校内导师结合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带有研究性质的实践基地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表演实践结合的学位论文写作等方面,据此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创新专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性专业学位论文要求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创新性 近年来,随着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有了进一步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已逐渐成为我国现阶段艺术教育的重点,而各艺术类高校只有不断地对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创新,才能达到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符合时展的总体目标。 一、声乐表演人才培养原则 1、以行业需求为培养导向。市场经济中的一项重要发展原则是供需平衡,在声乐表演的人才培养中也应遵循这一特点,达到市场的供求平衡[1]。现阶段,我国声乐行业就业不仅局限于文艺表演演员,同时还包含高校的声乐教学教师等行业,因而,艺术高校在对其进行培养时,应按照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对其进行目标结构整合,建立完善的教育体制,不断促进开放式教学的发展,不闭门造车,逐步实现市场需求与教学供应的相互结合与统一。 2、以声乐演唱为教学重点,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声乐表演能力的培养是艺术专业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技能性。在艺术专业教育中,声乐表演能力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不仅是教学的课程要求,还是考核和评价专业学习的重要手段。因而,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使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2],同时还可以使其在其他教学活动中发挥积极效用,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专业的培养目标。声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将学生培养为现代化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内容,掌握演唱与表演专业技术,具有较强音乐认知度以及鉴赏能力的新型高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具体要求是在马克思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同时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良好的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以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具备艺术教育的基础素养,掌握艺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拥有基础理论实践能力[3];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使自身拥有国际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二、声乐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标准设置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对声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人才标准的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改。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社会中各类型事业的发展都与市场建设发展有相应的关联性,声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也逐渐由艺术性慢慢变得市场化,因而现代艺术高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其培养标准做了相应的调整。在对专业人才进行教授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对其专职声乐表演能力的培养,还对学生的其他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将声乐表演专业人才打造为综合性人才。 2、教育培养方式及手段落后等问题。声乐表演专业教学落后首先表现在教师职业能力与教育理念的落后,教师综合能力的欠缺导致声乐表演专业教学无法与时代需求相融合,而年轻的教师虽接受新教学理念的熏陶,但却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无法对学生实施高效优质的教育。同时,教师教育理念的落后往往传达给学生消极过时的教育观念,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会使学生过分崇尚外来声乐表演文化,轻视本土优秀的声乐内涵,这样不仅不利于我国声乐表演专业的发展[4],同时还对我国声乐文化造成相应的危害。 三、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研究 1、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实践能力。作为现代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性,以及对声乐表演专业的创造性,该专业的课程培训注重其实用性以及学术性,因此在对硕士生进行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该考虑知识体系的综合调配与各内容知识体系的衔接。具体教学方式如下所述: 导师在开展课程教授之前,应该对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进行细心准备,同时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按照相应的规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该根据各个研究生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或者相关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自主性,避免将自己的思维观点强加于学生,尊重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一步一步实现并获取正确的观点,这样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进一步拓展。 2、建立“双师型”教学模式。声乐表演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各高校应重视教师的特色发挥,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双师制”形式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将教师与社会艺术团体相挂钩,聘请校外的资深艺术家或者其他高校的导师,外聘的教师可以主要负责学生的校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声乐表演艺术硕士生可以不定期地进行专业社会实践,参与演出,增强其职业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3、注重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硕士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层次、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其中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6],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现阶段,我国高校受到传统艺术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教育模式基本是依照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对研究生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因此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本科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在培养模式中,艺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本科生有着本质的区别,本科生注重对艺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艺术研究生是艺术的研究工作者,因此,应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教师应强调专业知识的理论性与实际应用性相互结合,对学生培养计划的实施进行严格监控,注重学生之间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体现自身的创新理念。 同时,教师应该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专业的重点培养计划中,在教学中尽量避免传统硬性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相互探讨,这样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对新观点的探究,掌握最新的艺术发展趋向。学校还应将促进该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作为学生的培养基点,在对学生进行招生调控与培养时,都应将地方文化经济作为发展重心,并在此大的发展环境下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不断促进艺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4、企业研究生研究工作站的建立。大学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主要是学校与企业之间达成协议、共同合作建立的学生实践基地,该基地的建立有利于研究生艺术专业能力的提高与创新,实现对研究生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不断满足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求。艺术高校的全日制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分之后对企业工作站的相应职位与工作进行申请,之后在企业内开展工作并在完成基础工作的基础之上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时,研究生在完成自身的基础工作时,还可以对相关学位论文以及声乐表演专业展开研究。 结语 现阶段,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够高。因此,我国各艺术高校应该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究,完善课程设置、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应改革,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硕士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责任编辑:杨建) 艺术硕士论文:浅析民办高校艺术硕士(MFA)培养模式 摘 要: 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不同于学术型硕士学位,需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及艺术硕士的毕业评价等方面对民办高校艺术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探析。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艺术硕士 培养模式 2011年10月,包括河北传媒学院在内的五所民办高校通过教育部审批,正式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这是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打破了过去研究生招生由公办高校垄断的局面。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说,民办高校获此招研资格,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在于学校开始有资格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挑战则不言而喻,民办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是否正规,教育质量能否保证,就业前景如何,这些都需要用事实去证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则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一、关于培养目标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已经有了较长发展历史,如在美国,艺术硕士的教育宗旨一是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二是强调艺术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与此相关,其艺术硕士学位授予的标准主要在于对学生的创作技能和艺术想象力的全面评估①。 我国目前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两类,后者即我们所说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在修学期间更多地学习一些理论课程和专业研究方法,最后疲于应付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客观来说,用于艺术创作和实践的机会和时间相对很少。为了加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艺术类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于2005年起开始在我国建立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并在《关于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加快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性艺术专门人才是我们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关键,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根本保证。”其中培养“高层次、应用性艺术专门人才”即是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 对于首次获得招研资格的民办高校来说,应该深入思考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河北传媒学院来说,MFA的培养目标要在深刻理解国家关于艺术硕士培养目标界定的基础上,将“高层次、应用性”的特点加以深化和升华。河北传媒学院将招收广播电视领域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出在广电领域既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又精通实际操作流程,既具有本专业需要的综合能力又熟悉相关领域知识,能够在广电行业驾驭整套制作过程的高端广电人才。 二、关于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明确指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专业学位中的一种,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根据与艺术类学术型硕士即文学硕士招生对象的不同和前边所述培养目标的区别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实现也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程设置直接相关。民办高校应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建设,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首先,不可忽视理论核心课的重要作用。艺术人才的专业成才周期长,相对来说文化底子普遍薄弱,这也是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专业层次不易提高的重要原因。艺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应该为他们提供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提高理论修养,“提高他们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②。由于已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容易自觉结合自身以往经验进行整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指导实践,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为艺术硕士研究生提供实际案例操作课程。实际案例课程也可称之为专题课程,导师带领学生结合以往实际工作经验,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诸如案例分析、完成实际作品等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就广播电视领域的实际案例进行专项研究。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了艺术创作视野。 第三,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专业人才。艺术硕士涵盖音乐、戏剧、戏曲、电影、舞蹈、广播电视、艺术设计、美术等学科领域,每个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河北传媒学院招收的广播电视专业,与其他几门学科关系十分密切,存在共性层面,也有不同之处,学生需要全方位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精通一两门相近学科专业。另外,对于攻读艺术硕士的研究生来说,入学前大部分忙于实际工作,缺乏高层次文化素养提升的机会,遇到问题不能融会贯通,这也要求我们不能忽视通识课程的建设。“学识修养能帮助艺术家从整体提高创作的境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艺术的表现力”③。艺术硕士阶段的通识课程与本科阶段的通识课程是以艺术为主体,对本专业门类外的其他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课程,旨在提升艺术硕士研究生在艺术视野、自身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通识课程可作为专业选修课进行设置,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感兴趣的一两门其他专业门类的课程进行学习和研究,扩大艺术视野,与本专业融会贯通,为今后的创作开阔思路。 三、关于教学方式和方法 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要求,艺术硕士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应围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展开。课堂讲授法虽然不再是当代教学唯一的模式,但是仍有自身优势,对于理论教学,还需要安排有造诣的名师进行系统讲解,学生通过参与讨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提高自身理论修养。 对于专题类案例类课程,学生的参与尤为重要。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应加强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如可聘请校外知名的高职称高职务的广电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实践课程教师或顾问,为研究生提供典型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另外,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掌握广电领域各类工作的知识和流程。 在培养方式上,可以考虑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河北传媒学院招收的是广播电视领域的艺术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省内广电行业,学校可与相关广电单位建立合作培养的关系,一方面学校为广电行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广电行业为我校MFA研究生提供实践基地,使他们有机会走进行业第一线,切实动手参与工作流程,双方达到共赢的目的。 四、关于毕业评价 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通过两到三年的学习后,其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的专门展示。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评价需要建立起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即必须有实际作品,毕业论文要以作品为基础进行撰写,在论文中对实践操作中的诸多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同时,在论文指导和答辩过程中,导师应积极发现好的作品,推广到社会中转化为生产力,增强艺术硕士在专业领域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基于实训的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更高的教育思想,理念,工具,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的一系列的变化。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中心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一个核心指标对学校的高低来衡量。就我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中心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教育界的共识。现在越来越多的实验课程在人文社科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对文科实验教学的认识也正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1我院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中心的现状 继“211”,“985”项目,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质量工程”,实验室建设在高等院校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校,学院和大学实验室的规模和质量水平的基础上,可以形容为“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基地”。我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是我院实验室作为发展的重点项目,它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媒体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的转变。实验中心教学改革,能力建设目标,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该中心的任务是,多媒体教学功能,突出创意媒体专业,具有辐射服务能力的跨学科实验教学中心,按照高标准的现代媒体技术。近年来,实验中心实验室硬件建设,政府的重点支持,学校课程管理,持续大规模投资和其他方面更高的要求,对我们面临的能力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具有一种发展的机会。 2构建富有特色的创新实践体系 面对企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的不断改革,探索,努力实现教育模式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创造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中心形成的过程中建立的“实验 - 培训 - 实习”,加强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中心为基础的学校,传播学,广告及全校本科生和非新闻传播类专业辅修的公开课实验教学的学生,也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内部和外部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在大量的训练的基础上,学院与业界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大量的实践和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大学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全面提高实验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 2.1加强基础,专业,多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学院成立时间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已迫在眉睫。实验课程体系,我们必须有不同的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如摄影和摄像,“广告”的原则,应该是必修课程,如电视编导与制作“,”广告策划与创意,新闻编辑研究“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也应该被认为是为全校开设了人文学科的课程,如“美学概论”。实验型类实验课程,实验,创新实验和研究实验和课外活动的发展。 2.2注重内部和外部的培训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该实验中心不断提高辅助教学也积极为学生提供培训机会,以及内部和外部条件。拍摄和采访中心积极鼓励大学生学生会,共青团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参与学校和学院的活动,不仅为学生准备拍摄器材,偶尔这些成员组织的培训,使他们没有在课堂内学习中没有实验室不仅对学生在填写培训技能。 2.3广泛的产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实践基地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实习的问题,还可以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产,学,研,也可以结合企业的技术支持,从而为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3 实验教学基本理念重新定位 3.1辅助性实验教学向整合性实验教学转变 据媒体不断融合的趋势,所有的媒体技术手段整合成完整的多媒体教学框架。实验室课堂教学不再支持作用,必须是一个技术环境,为教师和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思维平台。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材料的产生,需要密切的联系与今天的媒体现实环境中,高,新媒体技术的全面应用扩展。 3.2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实训为主的转变 充分发挥学生喜欢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熟悉各类媒体的设备和技术特点,在不同的环境中熟练使用媒体的新闻采访,媒体,创意设计和生产。按照等级考试的科学技能培训,一步一步,确定学生的实际能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效果和有趣的。 3.3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强调学生是实验教学的真正主体。尽可能地反映的开放性实验中心。开放的媒体环境中,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学会独立的特殊的设计,生产和研究,通过各种作品或成果的集中体现创新的有效性。的概念,自主创新实验中心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设计的实验项目,实验结果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开阔眼界,与产业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权力,自觉地为社会服务的实验结果。实施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结合教学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与教师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验中心。 结论 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教学的目的接近媒体的发展,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跟踪和使用的实际需要,深化传媒类专业教学改革,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知行合一、强化能力”的实验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解放思想,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完美结合,以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和媒体的专业人士的需求。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验中心实习模式变革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既不能脱离学生的实践平台的建立,也离不开掌握和应用在媒体上的最新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新闻媒体的技术革命,新闻媒体专业发生一些非常重大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如媒体,观众,受众细分,目标的本地化,信息网络和媒体的小型化。因此,实验中心的建设是适当的“四位一体”的有用人才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注意捕捉到的最前沿,掌握新闻与传播最新的通信手段[1]。 一、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验中心的概况 实践能力的获得和提高不仅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一个重要的表现,而且也是提高创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为学生的职业,就业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能力的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图,和走向一个新的、全面的水平,这与学生的愿望相结合,是追求积极的社会价值的发明和创业开创性的条件。 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验中心现有的硬件资源整合,打造创新性实验项目:如杂志的生产和销售;报纸的生产和销售;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特别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脱口秀节目,电视连续剧生产(dv作品)、网页设计与制作(列设置,网络艺术,字体,上传信息,标题制作,图片制作,链接),节目策划的特别活动,宣传册设计);生产;教材编写;婚礼词的创作。写在具体的消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积极参与大型活动的学校,摄像,编辑,也有利于学校相关的功能,编辑报纸,杂志和大学精品课程,特别活动拍戏。 只有获得一般新闻和传播知识,学生不称职的“泛媒体环境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必须能够使用各种媒体技术。虽然大学专注于实践的特点,还特别注意建设实验室和培训的新闻与传播实践知识的能力,实践活动不能分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雇主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需要关注和认识的升华和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单靠课堂教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很难实现的一个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参与实验中心的实习活动[2]。 二、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验中心实习模式的创新 (一)建立“教学——教务——学工”三位一体的教学体制 中心经过多年的摸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媒体实验实践教学的健康和有效的补充,投资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学术部门增加投资,非教学的学校工作人员,共青团,这些传统加入的力量,极大地拓展了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多年来,该中心已逐步建立教师开展所有媒体教学实验,参议院后续指导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学校的工作,共青团,全方位的考核管理实习学生的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系统。 (二)设计“基础——提高——研究”三组模块教学实验 中心为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分析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反映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科的理论,实际操作的研究和创新的交叉融合之间的关系。低年级学生的基本实验:将很快成为熟悉的现代传媒工具和操作技巧的基本性能。改善型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媒体技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验平台[3]。 (三)综合专业能力实训 大二上学期结束的学期教学四个星期的全面训练,沟通的能力融合媒体操作的培训,让学生熟悉媒体运作的全过程,学生掌握的技术和知识的传播后,全面锻炼。我校大部分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专业设计培训内容: 1.实验中心报业的运行。综合能力培训项目的基层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深入编辑部出版的报纸版面,通过一个周期的前两年学习专业知识的大门,了解整个运行过程中,综合运用报纸,学习主题规划,采访,写作,编辑,审查,摄影,广告和营销,团体,排版,校对,发行工作,最终打印出一份你的学校的报纸,或内容风格不同,其他成品报。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历采矿,写作,编辑,评估,照片磨练,开始了他的媒体管理,战略决策,得到一种成就感,作为一个媒体人,作为一个记者的艰辛经历和责任。 2.学校电视台的实验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电视的操作的主要任务,学生制作的视频新闻节目的文件。学生们前期的选题策划,校园面试,编辑和制作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视频编辑室和电子工作室。这种培训模式,如果运作良好,可以成为正常的学生实习基地。我教了相关的专业机构,每月生产的校园新闻,一些电视节目,如人的采访,校园焦点。制作的节目在网站上播出,反响良好。学生的创作热情,该方案具有一定的水准[4]。 3.现场操作。该网站的作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产生一定量的信息的网站。网站的网站或者类似的学校,街道,居委会等基层单位的,也可以是官方网站。网站的设计必须包括一些文本信息,以及一些图片,视频和音频信息。该网站是因为到单位,企业建立趋势,网站动作是一个全面的培训内容是必要的,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实验中心的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在实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是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习的重要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中不断地自主创新,自我发展,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全面发展,是当前大学生面对高校扩招就业难的问题可以考虑的重要因素,实验中心的建立不但真正解决学生知识掌握学习的问题,还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做好学生实践活动工作。通过以上实习模式创新的分析,期望能得到同仁们的指导和帮助,为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浅析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新闻传播学因其研究主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本文根据2012年收集到的资料选取了中国不同地域的高校对中国的新闻教育发展进行分析。 具体选取办法是:在东北地区选取了吉林大学,华北地区选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地区选取了兰州大学,华东地区选取了复旦大学,华中地区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地区选取了中山大学,西南地区选取了四川大学。以国家985建设大学为主要选取对象,旨在研究质量高、具有一定实力的传播专业来做主要分析。 一、专业发展历史 所选取的这七所高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新闻传播类高校的发展现状,从它们的发展历程上看,新闻传播学专业起步较早,许多是在中文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3年,许多院校纷纷调整建系,之后逐渐成立新闻学院。(见表1) 在这些院校中除了吉林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是在人文学部下属,其余六所院校以“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或“文学与新闻学院”作为院系名称,且属于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表明其新闻传播教育已经趋于成熟。 从所选取的院校来看,均为“985”重点高校,除了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和中山大学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外,其余院校都有着悠久的新闻教育的历史积淀,均属于较早开展新闻教育的学校。 二、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 1998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目录》中将文学学科门类中的原“新闻学类”改为“新闻传播学类”,并将其所属专业调整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4 个专业。新世纪之初又增加了传播学和媒体创意两个专业。 三、新闻传播学硕士教育 高校恢复招生后,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几个院系开设有新闻学硕士点。在新闻传播学硕士的培养阶段中,绝大多数的高校均有新闻学和传播学硕士点,不同院校设置了部分相同的研究方向,说明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在研究方法、基本理论等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术传统,初步形成了中国语境下新闻传播学科的模式。 在发展基础好的高校里,现有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硕士点中开设的研究方向较为细致。其余高校则对各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细分,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传播学硕士点中就有新媒体研究,传播实务研究中含有公共、出版和广告;兰州大学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开设了民族传播学,较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均凭借其所处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开设了与传播技术相关的研究方向。 从表3的现有的新闻传播学硕士专业招生中,我们可以看出现行的新闻传播学硕士生教育依旧是以学术型人才为主,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来说,应该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向实际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四、 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 我国大陆新闻传播学博士是从1984年开始的,至今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首先招收第一批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将新闻传播学正式设定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在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评审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有15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见表4) 以2012年收集到的资料从现有博士培养点的区域分布上看,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点高校分布不平衡,具体是分布在北京5个,武汉2个,上海2个,南京2个,广州、成都、厦门、杭州各1个。并且这些院校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上海、北京和武汉,全国尚有23个省(市、自治区)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仅仅以上述所列学校为例,吉林大学和兰州大学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这也表明我国新闻传播博士教育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在我国新闻传播博士教育的研究方向中,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和传播理论等传统基础研究方向仍是研究主流;媒介经营管理、新媒体和符号学等前沿性学科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其余院校则结合优质资源和地缘优势开设了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如四川大学的符号学与传播学为独有,华中科技大学在传播学博士点下设置了网络新闻传播。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当前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点下设研究方向要细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培养是学术性为主,但新闻传播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博士教育应该培养一些专业素养深厚,专业技能娴熟的博士,即开展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应逐步建立起来。 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未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完善新闻传播教育的区域分布和改变新闻传播学培养模式都是未来开展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与管理 摘要:文章根据新闻传播行业的特点,依据新闻传播学类的课程结构设计了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以新闻传播学类的主题性实验为主体,设计了各分项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闻传播学类工作分工而又协作的特点和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类;主题性实验;分项实验;矩阵管理 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 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1]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相对于社会需求来说也是一种供给。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需求来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是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征的新闻传播类人才队伍,使他们具有从事新闻媒体、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毕业后可在各类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媒体网站、广告、出版社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新闻信息和图片的采编工作,甚至经营管理、文化传播、教学科研等工作。 二、实验课程分类 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管理与评价等多角度看,教师都是与课程高度相关的主体。[2]研究某专业课程体系必然离不开该专业的发展历程,以及该专业师资的专业结构。该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银行贷款对该校“电教中心”的支持,项目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出资培训了中心师资。在之后的30年中,该校师资曾是地方电视台的重要技术力量,制作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电视纪录片、新闻报道。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电教中心和物理系的共同培养下,首批电化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21世纪初,电教中心(后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该校同样实力较强的中文系共同招生并培养广播电视学专业并成立新闻传播学院发展至今,目前已经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三个。其发展过程和师资结构决定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实验课程是建立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但是部分课程又独立于理论课程。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可以把专业的实验课程分为以下分类: (一)新闻与创作类 该类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与新闻素养,提升学生的写作与创作能力,锻炼学生的新闻报道与稿本创作的能力,锻炼学生项目策划与方案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新闻伦理和法律、法规的理解。 (二)影视制作类 该类课程以影视制作技术实训为主,增强学生对影视制作手法的了解,让学生掌握各类影视制作手法和技能,掌握影视演播室和设备的操作规范,让学生适应不断更新的影视制作技术,理解掌握稿本与影片之间的关系。 (三)网络与媒体类 该类课程有别于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它侧重在网络与新媒体的结合,培养学生将新闻内容或影视节目在网络平台的能力,让他们掌握新媒体的技术特征,新媒体的应用与规范,新媒体平台的构建与维护管理的能力。 (四)经营与管理类 该类课程是关于媒介经营与管理的课程,能够锻炼学生经营媒体与管理媒体的能力,增加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培养与人沟通的素质和能力。 三、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生实验课程的选择需要按培养方案进行,每位学生需要选择一类或者几类实验课程,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事实上也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是全能,对每一类课程都能达到优秀。这种独立的实验不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程形成整体的概念,课程之间无法做到无缝衔接。实验成果也让学生没有成就感,不完整的作品无法示人,也没有观赏性。没有观赏性就无法吸引学生再次对实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也无法找出作品的不足。为了让学生做的每一个实验作品都能得到保存和观赏,就需要对实验课程进行系统的设计,首先整体设计,然后分项实验。每一个实验可以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实验课程的分类不是学生专业的分类,各项实验从单体上看是独立的,它为课程服务,多个实验贯穿起新闻传播学类课程的多个类别。案例:主题实验——纪录片制作 (一)实验内容与课程类之间的关系 一个主题实验项目“纪录片制作”涉及八个分项目实验,它们包括采访、稿本写作、拍摄、后期制作、包装、网络、广告赞助与营销、过程评估。纪录片内容的选择可由参加实验的学生共同协商解决,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与组织的能力。 (二)实验过程安排 一个总的主题实验可以由教师负责,也可以指定相应的学生负责,因为总负责需要协调实验室和学生的工作,而且总的实验成果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参加实验的学生的成绩,也影响到后面的实践能否顺利开展。主题实验下的分项实验项目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时间自主报名参加,每个分项实验对学生来说是选修实验课程,但是根据培养方案又必须完成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这样的主题性实验可以滚动开设,如果学生需要选择多项,那么应该在实验的不同轮次当中选择,同一位学生不宜参加同一轮次同一个主题性实践课程两项或以上。从这个实验上可以看出,虽然是一个制作纪录片的实验,但是该实验包含了多门课程的实验,实验分项目零而不乱,有骨有肉。新闻传播学类的类似的实验还可以有杂志的编辑、电视栏目策划与制作等。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该院新闻传播学类的实验设计大类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平面媒体类的两份杂志一份报纸:《晓时代》《十分快报》《奔逸》。第二,影视类的四个电视节目:纪录片制作、微电影创作、网络电视台《每周要闻》、网络电视台《旅游》。第三,新媒体类的三个设计类:网站建设、人像摄影与处理、广告设计。第四,经营管理类两场策划:迎新晚会、毕业欢送会。 四、主题实验管理模式 一个案例可以贯穿整个专业类的多个实验课程,为满足更多的学生的选择,可以设计更多不同的主题实验。每个主题不一定需要包含所有的课程,主题实验以主题的完整性为主,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类课程或者两类课程。每一类的课程也包括多个分项实验,即主题实验包括多个分类实验,每个分类实验也包括多项课程实验,因此对实验的管理就涉及多个方面。在主题实验和课程的管理上可以采用矩阵管理模式,实验室负责管理实验的实施,教研室负责管理实验的主题内容。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教研室与实验室之间的沟通,也有利于双方发现自身在教学管理的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做到以学生为本。这些主题实验管理得当可以大规模设计成开放实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开放实验室将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场所,也成为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作者:魏彬 瞿文燕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材生教学状况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认为,对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够清晰和稳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对博士生教育造成冲击,博士生教育缺乏学术创新性和创造性等,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第一,科学界定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第二,控制规模,严进严出,打造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应;第三,重视博士生导师及指导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和能力考核,确保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及其指导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四,实行差异化竞争与合作,实现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确保博士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开拓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 [关键词]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目标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关涉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影响到一个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储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声誉与民族形象。 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该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有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四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拥有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共设置了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在这15年间,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稳步发展,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新闻传播学术界的出色人才,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新闻传播顶尖人才的培养经验。进入新世纪后,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快速发展、且重点建设研究型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的要求在许多高校日益高涨的形势下,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的两次评审,又先后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和解放军政治学院等十所高校获得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设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应该说,经过这两次评审,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体规模的推进,打造了一个更宽广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平台,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整体态势;对于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来说,这可谓是一次大的“跃进”。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更应该冷静地对其最高阶段博士生教育进行审慎规划、科学布局和系统建构,将其作为一个关系新闻传播学长远发展的大计,进行具有战略性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探讨。 一、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20来年历史与其他学科相比时间并不长,因此,一直是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加之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教育目标及体系的不断调整,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对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规高校教育的最高层次。这一层次的教育是将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科方法进行综合性地传授和深入地积淀,并培养学生站在学科前沿和尖端,通过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研究以产生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成果的过程。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导原则,应用于不同学科,就需要针对本学科发展的要求和现状,对自身的目标定位作出准确而清晰的界定。众所周知,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学科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类对新闻传播业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又与实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正因为这一“独特性”,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在开创时,还曾一度被认为没有必要,也被质疑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正说明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面临的定位问题。传统上认为,博士学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学位,是为从事学术工作或一些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做准备的。然而多年来,有为数不少的新闻传播学博士实际上主要从事一般的教学工作和新闻传播实务工作,而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众多业界人士纷纷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传统目的(为研究进行训练)和实际用途日渐分离,已是不争的事实。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专业化究竟如何体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社会美誉度怎样?如何将博士生教育与新闻传播界的整体发展相联系?对这些问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理应作出系统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够清晰和稳定。与博士生培养目标定位的不确定相应的是,新闻传播学的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还缺乏科学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闻传播院校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基本上沿袭其他学科的模式,缺少对新闻传播学科特点,以及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及方法的全面探讨,因此难以制定出针对自己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学门槛应该如何设定,是重在考察其学识和科研能力,还是重在考察其一般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准?博士生学习期间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应该开设哪些必需的课程?博士生的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怎样衔接?博士生教育应该采取欧洲式的教授与学生一对一式的传授方式,还是采取像美国博士生培养中的集体培养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学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实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模式时,对这些问题必须作出科学的回应。但遗憾的是,由于经验的不足,认识上的错位,加之我国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的现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养和潜质的考生,仅仅因为“英语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选人门外。再如,有的院校对博士生教育规定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课程如何设置、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都无“一定之规”,结果课程学习往往未能达到帮助学生获得从事研究工作、准备学位论文所必需的宽广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的效果。还有,博士学位论文开题之前的资格考试或综合性考试应该如何“把好关”,有的院校也无明确的要求和规则,结果造成在培养过程中对博士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缺乏“刚性”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博士生只要进了“门”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学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对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响。这一方面表现在近些年随着招生规模急剧扩张,师生比例失调,师少生多,导师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术互动和交流受到影响,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呈现出下滑之趋。另一方面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不是注重鼓励博士生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熟练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数量等硬指标为指针,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将凑足文章的发表数当作主要学习内容。再一方面还表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把关上不严,由于每年毕业生数量增加,在开题、答辩等环节,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学风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虚作假,剽窃等现象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时有发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学术创新性和创造性。博士生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检验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标准,应该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上。学位论文是博士生教育计划的核心要素,必须是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以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独特的贡献。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有些高校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其具体表现是:一些博士论文的选题或过于陈旧,或过于空泛,或流于琐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当前学术前沿,参与学术对话;一些博士论文的前期资料积累不够扎实,因此不能针对最具价值的切入点进行广泛而深入地探讨,论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对所需了解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涉猎不广,基础不牢,因此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常常捉襟见肘,理论和方法运用不能做到娴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训练不够,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对相关问题的挖掘和解决不力。这些都造成了一些论文成为资料的简单梳理,即使有的选题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无法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有的是由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历史较短,对学科规律和博士生教育规律相结合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缺乏系统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设计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会和教育所面临的大环境的冲击所导致。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使得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输送真正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新闻传播学教育自身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博士生教育的经验,针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和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特殊规律,结合人才需求与社会实际,整合教育资源,走出一条真正合乎科学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学界定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大学的“教育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定;它是大学内容管理及运转的理性认识基础”。[2]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性的教育,理应如台湾著名新闻传播教育家郑贞铭所言,“在技术学习之外,更要探讨理论、从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才能在高等学术殿堂中树立起应有的地位”。[3]为此,对于新闻传播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对其学术视野宽广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既要使其具有较深厚的学养造诣,又要让其关注学科前沿和现实的新闻传播实践,注意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这种人才应是其他学科培养不出来的,在学术素养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目标与方向,理应琐定在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上,即着力为高校和科研机构造就优秀学者。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必须科学规划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并加强对其在阅读、读书笔记、专题讨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和提高。近些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该院的博士生课程一般分为两类,即知识类课程与研究类课程。前者以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融会贯通为目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并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课上还提供详细的阅读书目,要求博士生写读书报告,培养其欣赏和批判专业学术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过边学边做(研究),以培养和训练博士生从事研究和写作的综合能力;在课上,博士生们围绕一个专题进行思考、讨论、做研究。这样,不仅训练、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现实的专业研究者的工作环境,教会博士生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学术规范,如何使用各种研究资源,如何设计研究题目,如何解读原始资料,如何回应他人的批评和建议。这种训练实际上是一个铸造学术文化或学术习性的过程。 此外,为了提高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还应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综合考试内容和方式、论文开题时间和形式、博士论文的学术规范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案,并严格实施。 第二,控制规模,严进严出,打造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应。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平台随着多家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宽广了,这同时也意味着博士生的数量和规模必将比以前有较大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注重维护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共同为提高教育成效、培养顶尖人才而努力。针对目前社会上对新闻传播学博士生还缺乏广泛的认可和美誉,新闻传播学博士生的整体效应发挥尚未达到理想的程度,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养、资格考核、学位论文答辩以及学位授予上,比较注意通过制度建设,严把质量关。一是控制招生规模。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5人,每年报考博士生人数达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数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导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选人门槛。这主要是借助资格考核(综合考试)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两个环节,实施筛选、淘汰,以保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进入到博士候选人行列。三是严格规范学位论文的答辩和学位授予。 这主要通过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校内外专家的集体评审以及学位公示等举措,保证每个博士学位获得者都是符合标准的优秀人才。近些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占当年招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视博士生导师及指导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和能力考核,确保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及其指导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博士生导师及其指导团队在招生、培养学生及博士论文答辩等方面较其他层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权限,因此要重视博士生导师人选的遴选,重视其“人格”塑造和“师德垂范”;同时要引导、促进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生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论文把关等方面加大指导力度,鼓励导师与学生经常交流、沟通。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博士生导师所进行的遴选和考核,就包括着学术水平、道德素养、敬业态度、组织能力以及待人处事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还十分注重将学生的成才与导师的责任感、信誉、综合素养联系起来,注重维护导师职责的神圣性和荣誉感。 第四,实行差异化竞争与合作,实现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备批判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整体素质要求下,各院校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应彰显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侧重培养博士生,使其成为该领域和方向的顶尖人才,从而促进人才与学科前沿接轨。这不仅要体现在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创新性上,而且应系统地体现在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上。目前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比,新闻传播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学养深厚的优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应成为促进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专业化人才辈出的舞台。 第五,确保博士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开拓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要发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经费投入,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上以及优秀人才与成果的奖励上,更应有足够的经费支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等教育的资助渠道必将越来越多样化,对此,我们要注意积极争取,大力开拓、吸纳。近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除了通过课题申报,争取政府和学校拨款外,还十分注意与相关传媒、产业合作,拓展经费来源。目前,全院博导的科研经费年均人平在8万元以上。 总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会科学革命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时代,为了使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培养有创造力的优秀学者的有效途径,应着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结构,扩展其必需的学科知识,力求教学质量优秀和研究设施、成果先进,从而便于其在规模增加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样化、高质量的学术体系。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专业硕士生培养的新闻传播学论文 1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中的作用 1.1充分发挥实验室教学、科研、服务的三大功能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专业硕士生更重视实验课程。虽然学术型研究生也有一些类似的实验课程,但教学效果的优劣往往不会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重视程度甚至低于本科生),有些甚至流于形式。原因在于其更重视理论和学理性的探究,技能性的课程只是了解一下而已。专业硕士生则不同,学会技能是其就业的“看家本领”之一,因而学生和教师都格外重视。实验室精良的设备、完善的服务、科学规范的管理为教师课堂演示、操作和学生实际模拟、操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实事求是地说,良好的实验教学是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型硕士的重要硬件之一。实验室也是完成科研成果的重要场所。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承担或参与媒体或导师的部分课题,并在实验室完成。教师的涉及实验的课题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甚至本科生的有关传媒的课题绝大多数也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传媒实验室是学生和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要出产地和科研的基本场所,为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验室也同样很好地发挥了服务的功能。除了服务师生的教学科研以外,至少还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服务。对内,专业型研究生可以在本校的新闻中心兼职做主持人、编辑、记者,通过策划、采访、摄像、剪辑、制作、播出等环节,展示了学校的风貌,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服务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外,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把实习岗位的部分工作转移到实验室来做,或是承担的媒体的课题也拿到实验室来完成,这既缓解了社会媒体的资源紧张状况,又使社会媒体受益,同时也达到了服务社会的目的。 1.2专业硕士生有研究成果,增加了学生就业前自信心相对于学术型的硕士来讲,专业硕士生似乎更容易在媒体找到工作。这是因为媒体固然需要学有专长的研究人员,但更需要上手快、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且这部分人占媒体聘用人的大部,如编辑、记者等。专业型研究生在实验室制作的作品,可以参加省里组织的“DV作品大赛”、“专题片大赛”、“图书装帧设计大赛”、“杂志封面大赛”、“广告创意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获奖作品可以作为就业求职的成果,用人单位自然愿意录用有成果的应聘者。也就是说,在学校就实现了由“校园传媒人”向“社会传媒人”的转变。专业硕士生有自己的获奖成果,就为求职增加了自信心,增加了“命中”的可能,从而缓解了以往许多研究生由于手里没有“过硬的成果”,面对用人单位的种种提问,倍加忐忑的尴尬状况。 1.3倒逼了导师的实践能力专业型研究生的实验课一部分由校外实践型导师来上,但大部分实验课是由校内理论型导师和一部分非导师来上。校内导师一般理论水平较高,但媒体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相对缺乏,带学术型的研究生还能凑合过关,带专业型的研究生就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缺陷和短板。因此导师必须适应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要求,强化技能。新闻类的实验课要掌握电视片的拍摄、剪辑、配音、制作等全部技能。传播类的实验课要掌握广告的设计和制作,图书的装帧设计、排版和印刷等技能,报纸、杂志的排版,杂志的封面设计,网页的制作等相关技能,这对学术型的导师来说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虚心学习并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倒逼理论型导师强化自己的实践技能,使导师自身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赢。 2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中的实施方案 2.1实验室的配备要实现全媒体模拟培养职业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没有装备精良的实验室是难于奏效的,实验室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一是从规模上看,实验室要实现全媒体模拟。也就是说媒体有什么设备,实验室也要有什么设备。媒体大体有哪些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实验室也需要具备同样的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只是程度、精准度不同而已。二是从水平上说,实验室设备的型号、参数、配置要与现代媒体同步,至少要不低于当下媒体的水平。具备了这2个要件,学生才能把媒体的工作拿到实验室来做,才能实现媒体与实验室的“兼容”。实验室的全媒体模拟,为相关高校提出了硬性要求,相关高校要高度重视,舍得投入,要像建设工科实验室一样建设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如果仍然沿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方法来建实验室,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便无法实现。 2.2完成平时作业、结课成果和社会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专业硕士生考查的重点,因而教师在布置平时作业和结课成果时,一般是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既可以是媒体或导师课题的一部分,也可以自拟题目完成一项应用性的成果,而这些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室又为专业硕士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必备条件。学术型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甚至个别研究生找个单位开个证明蒙混过关。专业型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就不能敷衍了事,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依托实验室这个平台可以很好地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实验室既是学校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专业型研究生可以在学校的新闻中心兼职,担任主持人、编辑、记者,通过在实验室拍摄制作节目,为校报、杂志社排版,承担校报和杂志社的部分编辑任务,设计、校园公益广告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研究生亲身感受校园传媒的实际情况,增长见识,积累经验,为进入社会媒体岗位实习打下基础。 2.3完成毕业论文专业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大致分为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2类。其中毕业设计可以采取“作品+报告”的形式,如新闻学专业的可以是“新闻调查片+报告”,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可以是“专题片+报告”,广告专业的可以是“广告设计+报告”,编辑专业的可以是“图书装帧设计+报告”等,这些离开了实验室是难于完成的[9]。调研报告可以以媒体在工作中或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选题,重点考查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报告不仅要有调研采访,更要有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这些内容也离不开实验室。实验室是毕业论文的出产地和加工厂。 2.4吸纳社会资源,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保障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的长远发展,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加大投入,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如实验室与社会媒体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良好条件;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实验室+媒体”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是实验室在专业硕士生培养过程中需持之以恒的长效机制[11]。另外,联合培养基地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文章上,应该在挂牌之后切实发挥基地的培养作用。导师在平时作业、岗位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要加强和社会媒体培养基地的合作,多吸纳先进的社会经验,与时俱进。 3结束语 值得指出的是,强化专业硕士生在实验室的操作技能并不是轻视理论,更不是不要理论,恰恰相反,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制作出有品位、上档次的传媒作品,才能写出有分量的真正能解决传媒业界的一两个实际问题的调研报告。离开了厚实的理论支撑,任何传媒作品都会流于空泛和媚俗,或有悖于时代的主旋律,经不起实践和大众的检验,因而理论教学是前提,是基础。专业硕士生的理论课要学精、学透,并掌握学术前沿动态,以期学以致用,在实践上发挥效能。 作者:杜莹杨磊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能力研究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新媒体时代,新旧媒体趋于融合,新闻传播专业就业状况发生了变化,使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及提升需要做出调整。在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对现行环境下的媒体发展趋势充分把握,注重能力提升的前瞻性。针对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传播专业人才能力提升进行探究。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提升 1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现状分析 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工作环境也相应地改变。媒体业发展至今,原有的对立性竞争模式转变为合作竞争模式,实现了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也逐渐趋于复合化,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能力提升加以探究以使新闻专业人才能够符合媒体行业人才质量需求。在针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现状调研中显示,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一政策后,65%的被调查人员对媒介融合有大概的定义认知,而且大部分被调查人员意识到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同时有6成调查者认为从业过程中受到了媒介融合的影响;在从业过程中,掌握新旧媒体的复合型人才受到更多的青睐,同时与新媒体有关的岗位也要求员工不仅在媒体渠道,更要在传播内容上敢于创新,以好的媒体平台为依托,推出更加优质的传播内容。调查还显示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文字等综合表达能力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甚至大于跨学科的教学改革。 2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综合以上调查状况来看,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有着诸多的弊端和急需改进的地方:(1)现如今大学教育对新媒体及媒体融合方面的知识传播较少。(2)跨学科拓展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媒体融合的把握仍停留在“拓宽媒体渠道”方面,忽视了内容的深层次要求。 3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对策探讨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升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能力,就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同时拓宽媒体渠道认知和加快媒体融合教育方式,双向提升。 3.1注重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 融合时代媒体行业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其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包括充足的理论知识及良好的文学素养,而且能够从多方面把握实际媒体渠道、媒体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传播实际效率。关于“复合型人才”的界定,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一,复合型人才为立体性的,不仅需要文笔出众,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新闻传播素质,能够准确及时地将内容传播出去[1];其二,复合型人才具有高能性,需要采集传播信息,将所获得的信息制作成传播内容;其三,复合型人才是多方面的,既需要具备制作传播内容的素质,也需要确保内容的有效传播。例如在近年来的新闻领域中,“全能记者”非常受欢迎,还有一些“背囊记者”,在承担传播新闻信息责任的同时,还要背着移动工作站,采集到更为全面的信息。另外,“全能记者”不仅要熟练运用传播技术,还要掌握新闻信息传播特点,如形态不同的信息、理念不同的信息等等,都要囊括多重知识领域。这就需要学校在对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不仅要重视理论的传播,还要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扩展知识面,让学生从自身的专业领域向其他专业领域延伸,做到不同学科专业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融合。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也需要在教学的指导下拓展社会科学相关领域,从而达到复合型人才的行业要求。而我们提出的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到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就是让学生以一名从业人士的身份参与到学科学习和实践训练中[2]。项目教学就是将满足就业人员需求的资源转变为教学内容,让愿意从事新闻传播业的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按照项目运行规则展开活动,将传播学专业知识渗入到项目内容中,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在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项目空间中更好地学习,还能接触到更为广泛的课程内容,从而将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充分整合,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3.2采用媒体融合的专业教育模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在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上也要注重教育模式的转型。中国虽然已经进入到媒体融合时代,但是,媒介融合落实到具体运作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媒介融合环境中,媒体的运行必然会产生巨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要将媒体融合专业教育模式构建起来,以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前瞻性,从而有效指导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升。建议高校采用媒介融合专业教育模式,对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予以探索,并根据本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构建起来。具体在运行中,在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学的前三年,对学生进行跨媒体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获取经验。进入到第四年,就可以对学生从新闻传播媒体的角度进行专业培养。此时,学生就会从专业的角度把握传播内容,过程中与其他的媒体形式充分融合,使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具备多种媒体形式相结合重点把握内容的专业能力。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对不同形式的媒介都要充分了解,在平台上采用合适的媒体形式进行新闻传播,再加以符合传播性的内容,将新闻传播中媒体障碍打破,这样传播内容得以突出,才能做到双向媒体融合。综上所述,媒体融合时代,在进行信息传播中,就要能够根据新闻传播需求采用相应的媒体形式,重点把握传播内容;学校在对新闻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重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并尝试着采用媒体融合的专业教育模式,在此教育方向下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拓展,以使所培养的人才符合行业要求。 作者:方珍珍 许怡岚 孙波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究竟该不该读新闻传播学专业 在一个人人都离不开信息和媒体的世界,新闻传播人员从事的正是一个人人都需要,都离不开的职业,这正是新闻传播工作的意义所在。 近期,一则记者苦劝高考“状元”莫报新闻学专业的消息引发了热议。据《现代快报》6月27日报道,今年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吴呈杰原本对北大新闻专业很感兴趣,但“这两天,所有采访我的记者都不建议我考新闻”,于是,小伙子纠结了,“我在考虑要不要读金融”。 其实,类似的消息已经不止一次地被报道过。2013年,就有媒体过北京某高三女学生欲报考新闻学专业,记者当场劝阻称压力大,工作不定时,女生入行要慎重的消息。 与记者劝考生莫报新闻传播学专业等正规媒体报道的消息相呼应的,还有很多调侃嘲弄新闻传播学专业和新闻传播职业的“段子”类“小道消息”。如网上传的一首题为《2014新闻专业招生简章》打油诗这样写道:“刚高考完毕,送给有志于新闻学专业的莘莘学子:理科毁一生,文科穷三代;你若学新闻,脑子被烧坏;值班干通宵,终生满街跑;记姐尚未嫁,记妹色早衰;学长已谢顶,学弟天然呆;神州殴记多,总有你的菜;没有金钟罩,跆拳须黑带;面对大砍刀,还得少林派。终年无假期,手机须常开;突发急先锋,现场冲前排;新闻不归路,微笑等你来。” 没有从事新闻传播教学工作的人,可能无法体验学生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和职业选择上的“脆弱”。这样的“脆弱”一半来自于即将面临的沉重的就业压力,一半则来自于学生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加之对未来职业的迷惘。不仅高考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显得无所适从,就是已经录取到大学里的大学生,也同样会对自己已经选择的专业产生犹豫和怀疑。 我所在的省份和学校公开允许学生在大学期间自由选择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虽然转到有些“热门”的专业会存在一些竞争,但是,那些执着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正因为学校允许学生大学期间转专业,我所了解的一些新闻传播类学生从大一到大三都在纠结自己是否应该读新闻传播类专业。想转换的专业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要转到外语类专业,有的要转到经管类专业,有的要转到艺术类专业,还有的学生对机械设计感兴趣,也有的要去学习饰品设计……当然,从各种各样专业转来学新闻传播学的也大有人在。从我所在的学校来看,总体上,怀着做新闻传播工作的梦想转到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远大于转出的学生。 我认为,所谓专业和职业选择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没有任何一个专业或职业,包括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和职业,是适合所有人,是永远“热门”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专业、职业,实现自己梦想的权利,只要他的选择是慎重的,是适合自己或是自己喜欢的,我们都应鼓励他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也是从一个与新闻传播毫不相干的专业慢慢通过自考、考研、考博,直至做博士后,转行到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从职业选择来看,也是经历了企业、媒体、机关工作,再到现在学校教学工作的转换。但是,除了最初的企业工作经历与新闻传播专业无关,后来一直从事的是新闻传播类实践和教学研究工作。我并不后悔自己的专业和职业选择,而且认为新闻传播实践和教学研究工作是一项很有意义,我也很感兴趣的工作。 我所做的有关新闻人具体从业经历的研究发现,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承受过很多职业带来的压力、苦闷,甚至屈辱、伤害。特别是在一些新闻媒体市场化之后,很多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稳定感、荣誉感进一步降低,使得他们对自己职业的评价也进一步走低。于是,各种调侃新闻传播职业的“段子”开始流行,出现了一些新闻人的自我调侃“已由自嘲升级到自辱”的状况。但是,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和职业有兴趣,新闻传播类专业和职业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一个人人都离不开信息和媒体的世界,新闻传播人员从事的正是一个人人都需要,都离不开的职业,这正是新闻传播工作的意义所在。虽然新闻传播工作会和其他工作一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痛”,但是,只要你有兴趣,肯为理想努力,一定会“痛并快乐着”。 (作者为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的反思 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每年向就业市场输送超过十万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近几年就业率稳步提高。但数据背后是对口就业率不高、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于市场需求和融媒体发展的现状。高校面对就业市场压力,应根据就业市场发展规律,革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重新确立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学术分科的地位,在人文关怀的理念下指导学生规划人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就业市场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2012届就业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50名中,新闻学专业排第30位,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3.8%。2012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大的职业前50位中,编辑排第27位,就业比例为0.8%。而在此前的调查中2009年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在就业总体排名中是88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以88%的就业率,排在第75位。以上数据可见,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总体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但在新闻专业就业率提高的背后,隐现的是真正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毕业生数量逐年下降。部分省级、地市级以上的新闻媒体招聘门槛逐年提高,从本科学历到全日制本科学历,目前已经发展到非“211”“985”本科院校全日制学生不考虑。一方面是由于新闻媒体的一般采编人员饱和,另一方面是新闻媒体招聘人才早已不局限于新闻专业毕业生。同时,近年来新闻行业内部以及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加剧也日趋明显。 在上述报告中还有几个数据值得关注,如2012届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前50位高薪职业及其对应专业排名中,第36位高薪职业是公共关系专家,新闻学竟是其主要对应专业,可预见未来新闻专业人才流向情况。而在2009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内转换行业中被转入最多的行业里,媒体行业排第二,大量非新闻专业人才涌入这个行业可见一斑。虽然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尴尬,不排除2012年时逢中国大学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因素的影响,但教育工作者更应思考目前高校新闻学专业教育理念、教育机制如何与就业市场接轨的问题。 一、根据市场需求,确立新闻学教育体系中“学”与“术”的比重和地位 根据职友集(某职位搜索引擎)数据,截至到2013年11月22日,30天内为新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提供岗位的招聘单位有1172个,其中民营企有720个,占61.4%,所提供的职位中,网络编辑最多,约占五成,其次是广告文案与公关营销,约占四成,此外还有行政管理等。事业单位只有6个,占0.5%,其中仅有两家新闻媒体,而且只提供实习生岗位。也就是说,而民营、私营网络公司、广告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已经代替了传统大众传媒成为新闻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 反观我国高校新闻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距离在逐步拉大。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章第十六条对本科学历教育学业标准描述明确:“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我国最早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多以人文社会学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著称,重视学科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对术科技能的训练多针对纸质媒介的需求。当时全国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数量少,国家分配工作,人才走向多为政府机关、传统新闻媒体,且供不应求。 上世纪末,我国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已经形成了新闻理论、业务、历史三足鼎立的格局。理论部分一般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业务部分包括新闻采、写、编、评、摄等基本技能环节;历史部分包括中外新闻史、外国新闻事业等。后续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大多复制上述课程体系,辅以语言文学类基础课程,形成重学轻术的专业教育体系。此后,由于我国的传媒体制改革,刺激了传媒经营研究,传媒管理与经营也成为新闻专业的必修课程。新世纪,随着广播电视媒介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社会对新闻人才的媒介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多数院校逐步设置了音频、视频采集和编辑课程、网络编辑课程等。一些理工科院校也陆续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依托技术优势,将培养学生的术科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又催生了几所高校相关专业的建立。 但总体来说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传统课程设置区分度不高,教材内容同质化明显;新兴课程理论积淀不足,某些技术课教材甚至是各种软件操作教程。人才培养重学轻术的院校,毕业生往往有“上手慢,后劲较足”的特点。但企业考虑到人才使用成本和继续培养成本,而对招聘这类新闻人才有所顾虑,尤其是非“211”“985”高校毕业生,就更难获得企业青睐。而人才培养重术轻学的院校,毕业生操作能力强,但往往“上手快,后劲不足”,企业考虑到用人成本低,一般会给予较多就业机会,但这类人才后续发展空间有限,流动性强,企业也会为人才流失而忧虑。因此,在市场导向之下,无论是重学轻术的人才培养倾向还是重术轻学的人才培养倾向,都会阻碍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因此,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应在市场导向之下,慎重确立“学”“术”定位,不仅要从学生个性、天赋、爱好、成长空间等角度考虑,还要从学校现有师资、“学”“术”水平、硬件条件等方面考虑,同时还应高瞻远瞩,对就业市场准确预测,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又适应学生职业发展规律的人才。 二、在遵循就业市场发展规律和尊重个性基础上,开展人生规划指导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部分知名学府的新闻及传媒类专业排名世界前列。其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五大方向是营销广告类传媒、新闻类传媒、创作表演类职业、媒体类职业和公关营销类职业。从我国社会和媒介技术发展规律来看,上述五大就业方向也是我国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的主要就业目标。 我国高校在学生毕业前会进行就业指导,介绍就业政策和程序,讲解基本应聘技巧。但这种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只是对毕业生的一般就业培训,缺乏专业针对性,更多的是站在学校立场,指导学生包装自己,像推销商品一样,将学生投入就业市场中。而且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新闻传播学专业类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五种专业,每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都有区别。因此,毕业生的认知结构、专业技能、能力水平等存在差异。在此专业类别中进行无差异的就业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学生的个性因素也应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被充分尊重,学生的性格、天赋、爱好等心理和生理因素,以及个人专业水平在择业和求职中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学生就业既是一项宏观系统工程,又要从细微处着眼,针对专业、针对个人。 高校应在学生入学教育之后,就公开人才培养方案,介绍专业教学计划,同时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思考未来,进行自我人生规划。此外,让学生认识自我,自愿参与人格测验,可以避免盲目性,辅助学生有效展开人生规划。 高校新生在认识自我,了解专业,掌握就业形式之后,才能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规划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也能迅速适应大学环境,开始目标明确、充满热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毕业时,学生应已经从思想政治修养、专业素养、心理生理素质等各方面完成了就业准备,而且能够以作品、证书的形式将其各种就业优势表现出来,打动目标招聘单位。高校让学生入学伊始就接触严峻的就业形势,思考人生,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未雨绸缪,抓紧在校时间和学习锻炼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课程、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尽可能发展自身优势,弥补不足,充分做好就业准备;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有效降低教学和管理成本,减少学校、师、生间矛盾和摩擦,将更多资源用在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上,进而实现一种良性循环,实现学生和校方双赢的局面。 三、适应新媒介和融媒体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新媒介是指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言的新型媒介形式,包括互联网络、手机、平板电脑、图文电视等。而融媒体是指是充分使用媒介平台,将传统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与新媒介,在人力资源、信息内容等方面优势互补,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据CNNIC的《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手机网民达4.64亿,超过使用台式机上网人数,新媒介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其实,在传播学视阈下,互联网络可以看做是多媒体交互平台。换而言之,即网络为其他媒介形式提供了传播的载体,而手机和平板电脑可以看做是基于互联网络的便携式即时通信终端。因此,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融媒体形式。仅从网络和手机使用的规模,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目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同时采集、传输,实时整合编辑、输出,同时向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提供报道和服务,适应融媒体时代需要的采编设备和系统已经生产并投入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使信息采编更加方便快捷,大大缩短了新闻制作周期,并有效减少了人力、物力成本,其广泛使用必然是未来新闻传媒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先进技术和设备整合五种传播类型,为传统媒介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使媒介使用者实现了“媒介即讯息”和“媒介即人的延伸”;另一方面,融媒体时代也为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除了原有的思想政治修养、专业素养、个性心理素质、驾驭更新中的采编设备的能力,还需要至少精通一种其他专业,具有迅速搜集、判断、编辑、整合尽可能多的原始信息能力。因此,快速阅读与快速记忆也应成为融媒体从业者的基本技术,而对信息的把关能力也必须提高。 当前,我国设置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有上千所,各所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有差异,但绝大多数不能适应融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新要求,也就是说还不能培养出满足未来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因此,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其适应融媒体时代的社会要求成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应先处理好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几对矛盾。如课时总量限制与急需增补大量新媒介和融媒体相关课程之间的矛盾,校教学管理规范和有限实验实践设备与新兴课程需要更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更丰富的实验实训环境的矛盾。还有,多数高校现有师资结构和水平也不能满足新媒介和融媒体时代的需求。 此外,我国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建设还应结合国情,学习欧美国家经验,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加强学科交叉、重视教学主体人格特点、尊重师生选择权力、明确人才培养层次、强调结合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以及普及化媒介素养教育等。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浅析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摘 要】本文选取了七所有代表性的开设有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院校,从建系历史、所属学院、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新闻传播学地位得到提升,基础理论内容得到了充实,相关的研究方向得到了扩充;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新闻传播学与广播电视学、公共关系学、编辑出版学和大众传播学等各自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向等没有界定清楚;我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对新闻传播学人才的培养和媒体对新闻传播学人才的需求存在矛盾,亟待解决。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传播学教育 985高校 新闻传播学因其研究主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本文根据2012年收集到的资料选取了中国不同地域的高校对中国的新闻教育发展进行分析。 具体选取办法是:在东北地区选取了吉林大学,华北地区选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地区选取了兰州大学,华东地区选取了复旦大学,华中地区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地区选取了中山大学,西南地区选取了四川大学。以国家985建设大学为主要选取对象,旨在研究质量高、具有一定实力的传播专业来做主要分析。 一、专业发展历史 所选取的这七所高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新闻传播类高校的发展现状,从它们的发展历程上看,新闻传播学专业起步较早,许多是在中文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3年,许多院校纷纷调整建系,之后逐渐成立新闻学院。(见表1) 在这些院校中除了吉林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是在人文学部下属,其余六所院校以“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或“文学与新闻学院”作为院系名称,且属于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表明其新闻传播教育已经趋于成熟。 从所选取的院校来看,均为“985”重点高校,除了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和中山大学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外,其余院校都有着悠久的新闻教育的历史积淀,均属于较早开展新闻教育的学校。 二、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 1998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目录》中将文学学科门类中的原“新闻学类”改为“新闻传播学类”,并将其所属专业调整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4 个专业。新世纪之初又增加了传播学和媒体创意两个专业。(见表2) 三、新闻传播学硕士教育 高校恢复招生后,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几个院系开设有新闻学硕士点。在新闻传播学硕士的培养阶段中,绝大多数的高校均有新闻学和传播学硕士点,不同院校设置了部分相同的研究方向,说明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在研究方法、基本理论等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术传统,初步形成了中国语境下新闻传播学科的模式。 在发展基础好的高校里,现有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硕士点中开设的研究方向较为细致。其余高校则对各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细分,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传播学硕士点中就有新媒体研究,传播实务研究中含有公共、出版和广告;兰州大学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开设了民族传播学,较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均凭借其所处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开设了与传播技术相关的研究方向。 从表3的现有的新闻传播学硕士专业招生中,我们可以看出现行的新闻传播学硕士生教育依旧是以学术型人才为主,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来说,应该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向实际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四、 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 我国大陆新闻传播学博士是从1984年开始的,至今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首先招收第一批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将新闻传播学正式设定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在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评审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有15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见表4) 以2012年收集到的资料从现有博士培养点的区域分布上看,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点高校分布不平衡,具体是分布在北京5个,武汉2个,上海2个,南京2个,广州、成都、厦门、杭州各1个。并且这些院校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上海、北京和武汉,全国尚有23个省(市、自治区)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仅仅以上述所列学校为例,吉林大学和兰州大学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这也表明我国新闻传播博士教育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在我国新闻传播博士教育的研究方向中,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和传播理论等传统基础研究方向仍是研究主流;媒介经营管理、新媒体和符号学等前沿性学科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其余院校则结合优质资源和地缘优势开设了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如四川大学的符号学与传播学为独有,华中科技大学在传播学博士点下设置了网络新闻传播。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当前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点下设研究方向要细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培养是学术性为主,但新闻传播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博士教育应该培养一些专业素养深厚,专业技能娴熟的博士,即开展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应逐步建立起来。 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未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完善新闻传播教育的区域分布和改变新闻传播学培养模式都是未来开展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验中心实习模式变革 摘 要:作为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中心的建设为他们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在实验中心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在其中可以感受到各种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冲击,这种实验中心实习模式是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在一些高校中已经建设的比较完备。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更需要这种实验中心的建立。本文将结合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探讨实验中心实习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创新。 关键词:人才培养;新闻传播;实验中心;模式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既不能脱离学生的实践平台的建立,也离不开掌握和应用在媒体上的最新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新闻媒体的技术革命,新闻媒体专业发生一些非常重大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如媒体,观众,受众细分,目标的本地化,信息网络和媒体的小型化。因此,实验中心的建设是适当的“四位一体”的有用人才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注意捕捉到的最前沿,掌握新闻与传播最新的通信手段[1]。 一、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验中心的概况 实践能力的获得和提高不仅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一个重要的表现,而且也是提高创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这是为学生的职业,就业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能力的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图,和走向一个新的、全面的水平,这与学生的愿望相结合,是追求积极的社会价值的发明和创业开创性的条件。 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验中心现有的硬件资源整合,打造创新性实验项目:如杂志的生产和销售;报纸的生产和销售;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特别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脱口秀节目,电视连续剧生产(DV作品)、网页设计与制作(列设置,网络艺术,字体,上传信息,标题制作,图片制作,链接),节目策划的特别活动,宣传册设计);生产;教材编写;婚礼词的创作。写在具体的消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积极参与大型活动的学校,摄像,编辑,也有利于学校相关的功能,编辑报纸,杂志和大学精品课程,特别活动拍戏。 只有获得一般新闻和传播知识,学生不称职的“泛媒体环境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必须能够使用各种媒体技术。虽然大学专注于实践的特点,还特别注意建设实验室和培训的新闻与传播实践知识的能力,实践活动不能分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雇主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需要关注和认识的升华和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单靠课堂教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很难实现的一个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参与实验中心的实习活动[2]。 二、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验中心实习模式的创新 (一)建立“教学——教务——学工”三位一体的教学体制 中心经过多年的摸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媒体实验实践教学的健康和有效的补充,投资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学术部门增加投资,非教学的学校工作人员,共青团,这些传统加入的力量,极大地拓展了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多年来,该中心已逐步建立教师开展所有媒体教学实验,参议院后续指导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学校的工作,共青团,全方位的考核管理实习学生的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系统。 (二)设计“基础——提高——研究”三组模块教学实验 中心为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分析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反映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科的理论,实际操作的研究和创新的交叉融合之间的关系。低年级学生的基本实验:将很快成为熟悉的现代传媒工具和操作技巧的基本性能。改善型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媒体技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验平台[3]。 (三)综合专业能力实训 大二上学期结束的学期教学四个星期的全面训练,沟通的能力融合媒体操作的培训,让学生熟悉媒体运作的全过程,学生掌握的技术和知识的传播后,全面锻炼。我校大部分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专业设计培训内容: 1.实验中心报业的运行。综合能力培训项目的基层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深入编辑部出版的报纸版面,通过一个周期的前两年学习专业知识的大门,了解整个运行过程中,综合运用报纸,学习主题规划,采访,写作,编辑,审查,摄影,广告和营销,团体,排版,校对,发行工作,最终打印出一份你的学校的报纸,或内容风格不同,其他成品报。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历采矿,写作,编辑,评估,照片磨练,开始了他的媒体管理,战略决策,得到一种成就感,作为一个媒体人,作为一个记者的艰辛经历和责任。 2.学校电视台的实验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电视的操作的主要任务,学生制作的视频新闻节目的文件。学生们前期的选题策划,校园面试,编辑和制作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视频编辑室和电子工作室。这种培训模式,如果运作良好,可以成为正常的学生实习基地。我教了相关的专业机构,每月生产的校园新闻,一些电视节目,如人的采访,校园焦点。制作的节目在网站上播出,反响良好。学生的创作热情,该方案具有一定的水准[4]。 3.现场操作。该网站的作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产生一定量的信息的网站。网站的网站或者类似的学校,街道,居委会等基层单位的,也可以是官方网站。网站的设计必须包括一些文本信息,以及一些图片,视频和音频信息。该网站是因为到单位,企业建立趋势,网站动作是一个全面的培训内容是必要的,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实验中心的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在实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是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习的重要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中不断地自主创新,自我发展,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全面发展,是当前大学生面对高校扩招就业难的问题可以考虑的重要因素,实验中心的建立不但真正解决学生知识掌握学习的问题,还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做好学生实践活动工作。通过以上实习模式创新的分析,期望能得到同仁们的指导和帮助,为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提供一定参考价值。(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传播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要 传播学理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它为进一步全面、深入学习和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其它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传播学教学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以及培养学生质疑、思考问题的能力,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传播学理论 教学思考 优化与整合 学习激情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产生和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我国。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的统计数据,与传媒行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教育点从1998年的148个增长至2005年的661个,短短几年间增长了4.47倍。特别是200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决定》,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从过去的“部门办学”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发展模式。可以说,这一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传媒相关专业教育新格局的形成。《传播学》作为这些与传媒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相继开设,一些工程技术类专业,同样开设了传播学原理方面的课程,这是与当今传媒技术的发展,传媒业的发达分不开的。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社会成员应该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传播学教育在中国虽然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传播学课程理论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作了一些研究,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段京肃教授发表的《传播学教学的热与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君超副教授发表的《新闻学:走出传播学还是走出自己》等学术论文探讨了传播学教学存在的一些困境。传播学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样无法绕过这些问题。笔者下面就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课程教学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传播学教学理念和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思想认识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媒体传播的现象,掌握媒体传播规律从而能熟练地把握媒体传播。因此,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树立具有强烈专业关切精神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传播学在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传播学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媒体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现象的一般性特征和独特性特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传播学理论的一般性和媒体传播的专门性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传播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需要,依据专业的特点强化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在加强教学理念的同时,学生对学习传播学的思想认识同样重要。许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够,不太重视,完全区分传播学与新闻学,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身操作性、实践性特别强,应该加强与广播电视切合紧密的课程如《新闻学》、《节目制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的学习,完全没有必要学习《传播学》那些既枯燥又无用的理论知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对新闻传播的指导作用。所以许多同学知道媒体传播的一些传播现象,却并没有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规律和理论的层面,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宁树藩教授早在1994年就曾谈到他的一个想法:“新闻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这可说是本来意义上的新闻学;一是以报纸等新闻媒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形成起来的,无以名之。姑称之为广义新闻学。”而且指出:前者是核心,是基础,失去前者就不成其为新闻学了。1998年,李良荣教授与李晓林也曾撰文呼吁:“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必然趋势,也是必由之路”;“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对传统新闻学的一次改革”。 上述学者的观点非常明确指出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学生们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认清传播学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进而才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二、切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传播学教学模式既有普遍性,也有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教学更要切合该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要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媒体传播现象,更要用传播学的理论进行新闻传播的实践指导。依据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教学中,使用的传播学理论教材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涉及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研究,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及效果研究等内容,而传播效果又着重介绍四大宏观社会效果,即议程设置、培养理论、知识沟假说及沉默的螺旋理论。这种安排基本上将西方传播学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学派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学生,它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类本科教学普遍采用。然而。教学过程中,只向学生纯粹的介绍这些源于西方的传播学理论,肯定得不到学生的欢迎,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往往游离于专业之外,并没有和专业紧密地结合。传播理论教学要以一般原理介绍作为重点,再结合实践。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抽象的传播学理论与具体的新闻传播现象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感性化。比如,在讲解议程设置时,在学生们了解了它的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之后,结合新闻实例进行讲解。例如,美国轰炸伊拉克之前,大肆渲染后者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本质也是利用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扰乱视听,推行其霸权政策。在讲解人际传播时。通过观看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电视节目录像进行探讨分析,使同学们真正理解传、受双方之间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从而指导将来的新闻采访工作,做出有创意和深度的新闻作品。 传播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新闻传播现象,提高新闻传播实践能力。教学过程应该将新闻传播现象与传播理论紧密结合,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充分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传播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多开于专业学习的较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 中,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于教学效果的体现是很有益的。传播学教学必须要跳出理论型课程单向教学的传统模式。不仅要将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清晰的介绍给学生,还必须充分尊重传播学自身学科性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思维,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经调查,教学内容枯燥、抽象、难于理解,是学生们对传播学学习的普遍印象,所以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方法之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现象进行模拟,瞬间的现象进行定格,是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直观、生动而易于理解。另外,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功能,可以把诸多的教学信息,由不同媒体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将与某一教学内容相关的不同层面的资讯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影像资料特别丰富,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优势,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如,在讲授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的内容时,播放对话、访谈类节目,借用影视的直接诱导,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进入教学内容情境之中。通过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嘉宾的非语言符号,如面部神态特写镜头,肢体动作细节描写来反映其心理活动,并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对著名主持人的采访技巧也有了直观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湖南台鲁豫主持的栏目《说出你的故事》中的《白岩松约会电视》这期节目,因为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明星主持人,同学们参与热情非常高,讨论非常热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想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还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模拟,直接感受教学内容,加深体会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将同学从枯燥的被动接受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时可将理论直接付诸实践,使同学们学得轻松,接受愉快。如讲解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内容时,笔者让同学上讲台模拟了“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以及“警钟效果”,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同学们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大众传播的教学中,针对传播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跟踪大众传媒的报道,要求学生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再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讨论。这样的互动安排,充分考虑到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般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如笔者组织同学们就“3・14拉萨事件”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将传播学的教学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与新闻时事紧密结合,使同学深入教学内容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播学教学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四、与时俱进的探讨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纵观人类传播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媒介即是讯息”,指出了媒介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20世纪80年代,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人类社会出现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 媒介的变化发展,使得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和学科的前沿,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关注传播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努力探求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传播学规律。网络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多媒体化以及媒介资源的丰富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等网络媒体的许多打破传统媒体的新的传播特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仅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同样改变着传播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传播学教学应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地树立新观念、赋予新内涵、整合新架构,不能永远停留在吸收与借鉴的层次上。譬如,“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媒介是否依然适用?为什么?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关系是互补还是排斥?新媒介的普及将使媒介的使用形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传统媒介的运作方式产生影响吗?为什么?如何产生?网络等新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诸多问题需要传播学教学过程中提出或者质疑。传播学教学应该根据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而提出相应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批判的意识,客观的判断,并学会系统的分析。 总之。传播学是专门探讨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的学科,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把握传播学的一般规律,并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思考媒介信息传播现象,指导各种媒介信息传播实践。传播学教学效果的保证,需要教师多费心思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以及与时俱进的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就业情况及开设院校 本期所涉及专业在就业方面的共性是就业面广,多数就业领域相互有交集。它们对口的领域主要有五块: 第一,新闻媒体。包括电视台、电台、报社、网站等。主要就业岗位有记者、主持人、编辑、摄像、策划等。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重视文笔水平,报纸尤其是都市报工作记者比较辛苦,因为信息要求时效性强,需要每天不定时段地采集更新,工作时间比较不固定。电视媒体待遇较好,但竞争激烈,如今门槛基本上提高到研究生以上,或是有足够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 比起电视台、报社的高门槛,众多门户网站是吸纳大量编辑、记者的好去处。各类门户网站虽然没有正式的新闻采访权,但有一些非正式性的采访,也需要派出记者亲自采访。多数编辑干的工作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他们要学会整合信息、制作专题,重新梳理文字内容等。例如起标题就是一项技术活,网站对标题的长度有一定标准,一般短标题不超过7个字,长标题不超过14个字(也根据网页页面设计安排),多了折行少了留白都影响美观。所以要做好网络编辑也是需要磨砺的。相比大型媒体的高收入,网络编辑、记者的收入就缩水了一大截,但是作为新人就业积累阶段的锻炼还是不错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导演、编剧、灯光、主持、服装等岗位多招艺术类专业人才,对口专业为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照明设计、灯光舞美设计等专业,感兴趣的同学需要提前考虑艺术类专业的报考。 第二,广告媒体。广告的覆盖领域之广超乎大家的想象,它的渠道不仅有电视、报纸、广播,还延伸到网站、手机短信、公车和户外屏幕等,几乎你能接触到的所有物品,都能成为广告的载体,只看广告人如何应用,所以广告的发挥空间非常大。 广告媒体对广告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设计类的专业。广告重在创意,所以目前大大小小的广告公司都对负责创意构思工作的广告文案工作者求贤若渴。广告创意可以说是一项近乎“残酷”的脑力压榨劳动。广告界有句名言:“没有好创意?那就去死吧!”有些偏激,却也是竞争激烈的广告行业的生动写照。 如果你并非是妙笔生花或是创意天马行空的人才也没关系,广告营销是出售广告的重要方式――通过推广广告媒体的影响力来刺激广告客户,以增加他们的投放欲望和投放力度。懂得营销的广告人更明白客户的需求,也更容易做出客户满意的广告,他的价值在广告媒体中也举足轻重。 第三,出版行业。包括到出版社去做图书编辑,到杂志社做刊物编辑和做专栏或版面编辑等。出版专业属于新兴学科,专业发展还不够成熟,但在业内却有很严格的细分工,所以要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让自己的知识更专业和有针对性。 第四,影视制作。这方面工作待遇良莠不齐,有不少影视拍摄和后期加工的公司,专门接电视台的外包栏目,电视台负责出制作费,制作公司看菜吃饭,从中赚取差价。这些工作技术性强,需要多动手锻炼,熟悉各种摄录、剪辑和后期软件,手上的功夫越出色,待遇就越好。还有一些是专业的摄影、婚庆等工作,专为新人拍摄婚庆典礼等外景项目,比较辛苦。 第五,政府机构、企业、民间组织。每个政府机关都需要担任文职宣传工作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肚子里学识丰富,能说会写,也多为这些单位所青睐。所以想要安定的、不太奔波劳累而又体面的工作的同学,就需要在大学阶段锻炼好自己的笔杆子啦。 虽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就业领域都大致相同,但并不表示每一个人都合适所有领域。宽口径的培养模式给我们一个最好的了解各种媒体的机会,但又缺乏在某个固定领域上的精深学问。所以你需要在大学阶段仔细感受各个方向的不同,找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多加锻炼,多参与学校实践,才能在毕业时顺利加入这些行业。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市场营销策划学教学论文 摘要:案例教学是一种常规性的教学方法,而市场营销策划学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在面对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中种种条件的制约的情况下,探讨如何把案例教学法这种常规性的教学方法很好的应用到市场营销策划学的教学中去,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选择科学性;少量性 市场营销策划学是营销与策划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专业课程,这门学科是一门具有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在面对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时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如实践场所、实践条件缺乏,课时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讲授该门学科时大都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更容易的感悟和理解。对于如何去利用和把控好案例教学法确实值得广大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应该探讨的课题。 1传统的市场营销策划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只注重理论灌输,学生领悟差在传统的市场营销策划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依托教材,为讲授理论而讲授理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学生理解时也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解中,对于市场营销策划学中很多的策略,都不能完全理解,甚至可能还抱有怀疑的态度,所以效果很差。而对于像高职类的学生来说主要就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种纯理论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理论灌输,对于高职类的学生来说那就很是不太实用。1.2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讲授理论时,总是老师一个在满堂式的灌输在讲台上“不亦乐乎”。把学生忽略,学生只能在学习中被动拼命的记老师的讲授笔记,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教师所讲的内容,长期以往在学习上就没有积极性自己也不会发现问题,而老师还认为学生学得不错。 2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策划学教学中的应用 2.1把理论讲授和案例教授结合使用由于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间较多,对于接触企业的机会较少,对于在市场营销策划学中讲授的很多理论,并不能够理解,所以在讲授很多策划方法时应结合某一个案例来进行说明,让学生首先在感性上就认识到市场营销策划学。比如在讲授为什么要学习市场营销策划学时,就可以举一个某企业在通过某项促销来提升自己的销售量,为什么该企业的销售量会提升呢?那是因为该企业做了某种促销活动,而这项促销活动企业又是怎么去做的呢?通过这样的一些形式的案例讲授,那么学生就知道了为什么要学习市场营销策划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的就明确了。通过案例讲授也能印证理论的正确性,学生更加容易理解。2.2案例的分享在讲授案例时,通过案例讲授完之后,让同学们来就这个案例做充分的讨论分享,在讨论分享中来提高自己的理解,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也可以知道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同时在案例讨论中学生也可以知道案例中的企业如何去做的,为什么这么去做?如果是自己去做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呢?例如,在讲授新产品上市策划时,讲到企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新产品,采取什么渠道,什么推广方式。我们就可以借助“脑白金”的案例进行介绍,史玉柱为什么做脑白金呢?是因为史玉柱进行很多调查发现:一是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提升;二是现有保健市场没有领导品牌很多消费者购买保健品时不知道要买什么。有市场需求又具备良好的外部竞争条件,所以决定推出脑白金产品。人们购买保健品的场所多为药店和超市,市场中因为没有领导品牌,所以进入市场不需要快速树立领导品牌形象,迅速占领消费者的头脑,因此高价格高促销是非常不错的市场推广手段。经过努力最终脑白金迅速在市场中树立了品牌形象,获取不错的销售业绩。通过这种方式去讲授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新产品上市策划的做法了。也可以去讨论“脑白金”的市场操作手法是不是最佳。2.3设置不同案例来讲授所谓不同案例来讲授就是就某一种类似的产品,在采用不同策划时,结果产生的效果的不同,以此来印证理论的正确性和规律性。学生通过两个正反的案例的学习,对理论理解就不再是简单化,将来在工作中就不会纯套用理论,知道面对不同具体情况来运用理论。这样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会有更深的内涵理解。那么掌握的程度也就不同。2.4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实践中教师在讲授完之后可以通过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对于在课堂中讲授的案例,学生自己可以就课堂中讲授的案例中的自己想法具体去实践一下。形成一种对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 3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策划学中应注意哪些 3.1案例的选择科学性在讲授案例时,对于要选择什么样的案例,很多老师并没有考虑太多,而应该更多的去想这个案例是否科学、是否恰当、否全面。因为如果案例选择不当就有可能,导致理论说服性的降低。那样就起了相反的作用了,学生也就对学习会失去兴趣。3.2应正确把握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的关系理论是分析问题的基础,而案例恰是对理论知识的印证。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合理的安排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首先要立足于将理论知识的内涵讲透彻,让学生弄清楚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如何应用。在此基础上引入案例进行分析,让理论知识更有支撑,更有说服力。既一味的讲理论,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而只讲案例又会显得课堂很散乱,没有凝聚力。因此,应当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辅以恰当的案例分析,让课堂内容更充实饱满。3.3案例选择的少量性所谓案例选择的少量性就是在选案例时要尽可能的少,不要太多而应更多尽量考虑最好用一个案例说明一个知识点的所有问题。如果一节课的案例过多往往可能导致学生接受的信息太多,学生难以接受。一个案例贯穿也能说明理论的联系性,就更加有说服力。3.4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并及时进行总结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讲解案例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当学生讨论的主题偏离方向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加以引导和纠正。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加以提示,启发学生的思路。在讨论或辩论结束时,教师应加以总结,既是对学生积极参与的肯定,同时又让案例教学的过程更加完整。 总之,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综合来应用,充分让其成为教学的好帮手。 作者:洪俊国 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平台构建 摘要: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课程,市场营销策划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于市场营销策划人才的需要也水涨船高。为此,应当结合市场营销专业与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特征,针对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平台进行建构与改革。 关键词:市场营销策划;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平台 市场营销策划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课程,市场营销策划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于市场营销策划人才的需要也水涨船高。为此,应当结合市场营销专业与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特征,针对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平台进行建构与改革。 一、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平台设计 教学平台指的是通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内容为基础的开放式教学系统。对于市场营销相关专业而言,可针对自身的教学大纲、师资特点以及学生情况等因素,通过该教学平台获得良好的教学结果。同时,市场营销策划的教学方法应当包含了多种教学方法,并非特指某一类教学方法。在市场营销策划教学平台中,教学方法的集合需要保持长期的开放性,并能够根据外部市场的变化而持续更新自身的内容与方法。学校与教师均可按照自己资源的情况与学生的整体知识储备来更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体系。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平台系统中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子模块:市场营销策划观念、项目组课堂教学、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流程以及在线教学系统。其中,市场营销策划观念是设计市场营销策划教学平台的基础理论指导性,从而针对其他模块发挥出引导作用。项目组课堂教学属于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的主要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策划项目组,每一小组均需要独立形成一个完整的策划方案。在不同的项目组内,可再划分出负责不同任务的策划小组,最终将所有策划小组的成果进行组合,得到策划项目组的整体营销策划方案。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流程包含了设置教学目标、建构营销策划情境、策划实践以及策划评价等环节[1]。其中,教学目标是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开展基础。建构营销策划情境能够学生提供真实的策划案例与策划实践基础。策划实践则是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平台的核心内容。策划评价的对象涵盖了市场营销策划书与营销绩效等。在线教学系统指的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个人网络终端开发的辅助教学系统。在线教学系统包含了在线学习、实时交流、作业管理、在线测试以及案例分析等子模块。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在线教学系统能够为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拥有一个具有交互式特征与随时随地特征的网络学习环境。 二、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流程 (一)设置教学目标 在不同的高职院校中,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具备一定的一致性。然而由于教学资源的差异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各院校的教学目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学目标设置差异,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后续教学过程中均会有所体现。 (二)建构营销策划场景 营销策划场景的建构中主要包含了市场营销策划的选题与信息收集。其中,策划场景的主题与信息一般分为了以下几种类型:(1)真题。选择真题有助于学生深入地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进行交流与学习,并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按照企业的真实发展需要来选择策划主题,以该主题为基础,进行策划信息的收集。其次在教师与企业方面的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以项目策划小组的形式形成营销策划书,然后通过企业进行选择,实施策划方案[2]。(2)模拟题。模拟题指的是以创业项目为基础,设计策划场景,最终可在创业计划书中包含营销策划书。在以创业项目作为基础设计策划情境时,许多企业或创业者仅仅是刚起步,其公司基础或产品均较为薄弱,从而使得该类模拟题的形式具有缺少实际数据与真实体验,且无法确保可操作性等不足。 (三)策划实践 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策划实践中,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单独的策划项目组。在课堂教学中,策划项目组需要形成一份完整的营销策划书[3]。同时,教师应与项目组长共同进行协调,评价各子策划小组的策划书,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交流。通过各小组针对各自的策划进行解释、提问,进而发现问题、共同提高。 (四)策划评价 做为一个周期学习的结束,针对学生的策划结果进行评价是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策划评价的对象包含了市场营销策划书与营销绩效这两个部分。首先,针对市场营销策划书的质量进行评价,需要以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教师个人的工作经验,从市场调研、营销组合、创意设计以及可操作性等角度出发,进行评价。其次,针对营销绩效的评价,其评价对象包含了策划项目组的组织水平、组织效率以及最终的营销绩效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三、结束语 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以针对市场营销策划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市场营销环境,并了解市场营销策划的方法、策略、步骤,进而形成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策划理念,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本文通过对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平台的构建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学界与业界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作者:胡敏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企业市场营销策划的重要性及路径 摘要:近几年,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促使我国经济社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导致各企业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在企业竞争方面的作用逐渐得以凸显。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市场营销策划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其放置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希望能够借助高质量的市场营销工作推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从当前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存在的问题入手,对企业市场营销策划的重要性和具体途径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市场营销策划的水平。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策划;重要性;途径 科学、高效率的市场营销策划是企业获得成功发展的重要保障,市场营销策划不仅能对企业的正常运转产生相应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在运行中获得丰厚的效益,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保证。一般情况下企业制定的相对完整的市场营销策划应该包含明确的营销目标、个性化的营销创意以及操作性较强的营销措施,并且只有实现这三者的有机配合,才能够使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保证企业实现高效率的运转。但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工作的开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营销策划功用的发挥,对企业在现代社会市场竞争优势的获取产生了不良影响,下面本文就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1当前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存在的问题 1.1企业市场营销观念相对落后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自身市场营销理念进行合理的创新。现阶段,市场营销理念已经逐渐由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更为科学的以市场和消费者为中心,对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工作的开展产生着相应的影响。但是部分企业领导在工作中却没有认识到新时代市场营销理念的变革,仍然以传统的思想推进营销工作,造成营销策划市场的适用性较差,甚至会出现企业生产的产品过剩、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局面,因此必须对市场营销理念进行创新。 1.2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一般企业领导已经开始认识到市场营销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加强了对市场营销策划的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企业在实施营销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严重的营销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直接造成了产品销售工作混乱,严重限制了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挫伤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1]。此外,企业市场营销以外的部门没有认识到自身对营销工作的责任,不能够发挥各自职能辅助营销策划工作的开展,严重制约着企业全员营销局面的形成,对营销绩效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不良影响,不利于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1.3营销策略单一无法完成对新市场的拓展 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缺乏对长期营销工作的正确认识,企业营销工作存在相应的短期化现象,甚至存在一些企业将价格战作为唯一的营销手段,不仅影响了企业营销功用的发挥,也不利于企业对新市场的拓展。在当代社会,新产品市场的开发对市场营销工作的合理开展产生着特定影响,企业只有加强对新产品开发工作的重视,才能够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受到相关因素的限制在新市场的开发方面相对落后,导致部分企业某些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的缩减,甚至最终退出市场,从而对企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4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的具体评估存在困难 良好的市场营销策划方案能够对企业营销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方法做出正确的指引,对企业各项决策工作的开展产生着相应的影响。但是企业市场营销策划评估工作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内容广泛、指标繁多,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较大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的评估难度相对较大,如果企业自身不具备相应的评估体系,则必然会影响评估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企业在评估工作中无法获得客观、可靠的评估信息,以至于对营销策划方案的具体应用产生不良影响。 2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工作的重要性 2.1能够帮助企业协调营销目标,降低营销工作的盲目性 市场营销策划简单的说就是按照企业总发展目标开展的、有目的性的营销计划,能够促使企业各层次营销工作目标实现一致性,进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出现盲目营销活动的几率。这一作用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企业市场营销策划能够对企业整体利益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能够促使企业的长短期目标、局部和整体利益实现有机的整合,进而保证市场营销活动各个分步骤和环节所采取的措施都能够对营销总目标的实现产生推动性影响。例如张家港某企业在市场调查过程中认为乳胶手套能够对艾滋病传染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因此便生产了大量的乳胶手套,其这一生产行为缺乏营销策划的科学指引,最终造成产品积压,对企业的下一阶段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2.2有利于进一步实现营销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对企业发展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能够在策划的制订过程中对企业自身所具有的各项营销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并在营销策划总体性目标的指导下对企业营销资源进行科学配置,进而真正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营销产出,促使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为企业在新时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2.3引导企业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科学的市场营销策划工作的开展还有助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为企业在社会中无形资产的扩大提供相应的支持。企业只有在科学的市场营销策划的指导下,才能够规范而有序的推进各项市场营销活动,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营销服务,进而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满意度,让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2]。例如大型饮料企业可口可乐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合理的市场营销工作,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促使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饮料市场中都具有极其强大的影响力,有利于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2.4能够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我国经济市场上,一些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扩大生产规模或者与其他企业进行联合组建集团,也就是说激烈市场竞争的存在促使市场竞争逐渐由小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大企业间的对抗。所以大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借助大规模的产品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相应的提升。但是受到市场营销策划能力较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然只能进行小批量的产品生产,并且专业化的生产还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新时期企业必须借助市场营销策划来对企业产品的生产经营进行科学的规划,借助市场营销策划对企业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看,合理的市场营销策划工作能够进一步减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进而实现产品的供需平衡,能够促使企业采取科学的营销策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说,良好的市场营销策划能够促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同时,还能带动大小企业的发展,进而切实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 3针对当前我国市场营销策划问题提出的相应措施 3.1积极转变市场营销观念,建立有效的营销组织 有效营销组织的建立要求借助营销组织工作促使相关部门准备和执行营销策划工作的能力得到强化,一般情况下,营销组织的工作效率主要表现在产品销售和市场反应的速度、产品的销售成本和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等多个方面。高校的营销工作应该能够促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个业务环节之间实现合理的分工、协调以及合作。同时,只有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真正认识到应该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才能够真正实现企业员工和各部门工作之间的良好协调。因此可以认为有效的营销组织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全员营销,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顾客至上的原则开展相应的市场营销工作,切实将产品的研发、生产、采购、营销等工作与企业内部的销售人员、业务人员、社会公众进行有机整合,并通过最佳的方式对其进行组织,促使企业的营销合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实现营销效率最大化和企业效益最大化。 3.2树立创新工作意识,积极开发新市场 创新对企业营销工作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具体来说,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创新主要包含市场认知、营销思维、营销模式、竞争手段和营销策略等几个方面。面对当前我国市场上急剧变化的营销环境,企业要想在新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必须加强对营销市场的重视,并且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着眼于对新市场的拓展和创新。对于企业新市场的开发工作来说,一方面,企业借助市场细分的方式,能够探索和发现新的市场空白点,进而结合新机会对企业市场营销工作加以拓展,获得相应的市场空间[3]。具体来说,市场上的空白点就是市场上的商品在此处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企业根据市场空白点进行营销策划工作,能够发挥企业所制定的相应的发展策略,有效避开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能够创造独具价值的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就是企业通过科学研发和技术创新,完成对新市场的拓展。借助于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企业能够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推进新旧产品的更新换代,进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当前不断变化着的市场个性化需求,最终完成对原有市场的拓展和开发,从而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与企业新市场的开辟工作相适应,企业市场营销策划也应该不断进行拓展和创新,制定能够满足新市场发展需求的营销模式,采取更为合适的营销策略,促使新产品在市场上能够获得快速的认识和认可,为市场营销的成功提供相应的保障。 3.3创新营销渠道,建立健全的营销网络 在当前网络社会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充分发挥市场营销策划的各项作用,就应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探索营销渠道和营销模式的创新措施,为营销策划执行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渠道整合、渠道扁平化处理以及渠道横向联合等多种方式进行创新,完成新渠道的开发,进而对自身营销网络加以完善,在企业推进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能够保证营销网络在营销推广、商品流通和形象传播等多方面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企业整体市场营销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4]。在具体操作方面,企业可以尝试性的使用市场细分法,根据各地区地理环境、人口构成、消费倾向、消费行为等变量,在对企业进行合理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特点以及企业的营销资源、最终营销目标对目标市场加以选择,最后调动企业内部所有相关营销资源,在目标市场上加以分配,在企业内部构建高效、系统的营销网络,促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3.4大力推进产品的品牌发展战略 一般情况下,营销的艺术对企业发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可以看作是一种企业对品牌构建所表现出的艺术形式,而知名品牌的构建和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正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现阶段,我国主流商品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各个优质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要想在新时期获得更好的发展,不仅仅需要树立资金的品牌,更应该加强名牌建设。首先,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应该树立相应的品牌建设观念,要以品牌的创设为切入点,促使企业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其次,企业应该通过对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市场定位战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企业个性化特征、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品牌形象。再次,企业应该将产品的质量作为树立品牌形象的根本,只有保证产品的质量,才能够通过消费者的信息反馈逐步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最后,应该对企业营销手段加以整合,加强对品牌形象传播工作的重视,促使企业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这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保持持久的优势。 3.5进一步加强营销管理工作 企业营销工作质量对企业发展产生着决定性影响,而营销策划更是市场营销工作的重点内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市场营销策划工作的重视,通过加强管理促使营销策划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一,加强对营销策划过程的管理。针对这一管理工作,企业可以以过程的方式对营销策划的输入和输出是否能够与国际惯例相吻合加以界定。针对企业营销策划的输入和输出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该对企业的每一个管理单元进行细化,进而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管理控制方式,确保整个过程始终处于被控制的状态,并在管理过程中对客户的潜在期望和消费偏好加以评估,为市场营销策划的有效实施提供相应的保障。第二,加强对营销策划信息的管理。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工作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测和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对顾客的产品使用情况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结合实际情况做出信息反馈,为营销决策的制定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5]。在推行营销策划的过程中应注意对信息管理渠道进行疏通,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程序,保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采取相应的营销方式,最终达到预期的营销目标。第三,加强对营销策划工作的舆论控制。企业管理者在践行市场营销策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舆论宣传和引导工具,以良性舆论作为发展导向,鼓励全体员工在营销策划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进而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使员工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工作中。第四,重视市场营销策划的综合评价工作。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每一项营销策划得到贯彻落实后都应该注意对实施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并将顾客对营销活动的满意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发展潜力等量化指标作为实施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进而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阶段营销策划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五,对市场营销策划进行持续性的调整和改进。企业在实施市场营销策划的过程中可以建立连续性的信息监测和反馈系统,为营销策划的持续改进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进而构建相对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实现企业营销工作与市场的全面接轨,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市场经济得以深化发展的社会化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工作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获得持续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必须加强对市场营销策划工作的重视,在充分明确其对企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市场营销策划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市场营销策划工作进行优化调整,保证市场营销策划工作在企业中的各项功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切实推进企业在现代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赵静 单位:兰州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设计 精心策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营销策划课程与市场营销课程内容的重复,注意课程内容与其他营销课程的衔接与配合。营销策划需对市场营销学体系进行回顾。另外重点介绍策划流程、国内外企业营销策划案例分析。教师坚持讲重点、难点、思路、方法及学科前沿,不面面俱到。以知识为载体,讲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教材的选择上注重网络资源的匹配,让教师及学生可更多利用教材所匹配的教学网络资源。 (二)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从教学模式上看,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课外作业———学生上交策划书的流程:首先教师讲授营销策划基本原理;其次,通过实训,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对策划对象的资源、环境因素进行分析、重组、优化,学会对策划对象的调查、研究、分析、创意、设计并制定行动方案,掌握系统地制定各种营销策划方案的方法和技能。学生实训过程设计:学生分组策划项目选择任务确定与分解策划实践策划成果展示及评估。营销策划实训项目的素材采用“自由选题策划、自由创意”方式。小组完成完整的营销策划任务:市场调研策划、营销环境分析(含SWOT分析)、STP(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营销战略策划和4P(营销组合)策划。作业成果包括四部分:策划流程设计、市场调研策划、市场调研报告、营销策划书。 (三)课程考试方法的设计 我校营销策划课程改变传统考试方法,重点在于考核学生营销策划能力。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做案例分析,通过对成功案例的述评、失败案例的思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部分是营销实战能力考核,让学生完成实实在在的项目并做策划方案。期末主要是笔试,减少和摈弃那些死记硬背才能回答的题目,增加案例分析题的比重和难度。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卷面考试占70%。 二、我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 各章节内容与市场营销学区别不大,基本只是一个市场营销学的翻版。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特别是与医药营销策划实践脱节。 (二)授课教师缺少营销策划实践能力 授课教师营销策划实际操作能力欠缺。主要通过理论的讲授,以及通过对于已经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策划项目的选择随意 策划项目的选择采用“自由选题策划、自由创意”方式,大部分小组的策划项目选择不是基于一个真实企业,属于虚拟策划项目,且这些项目大部分属于难度较大的综合性策划项目,策划的内容包括市场调研策划、营销环境分析、STP营销战略策划和4P策划。但是在短短的32学时,小组进行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项目策划,最终效果不好。 (四)单元性策划被忽视 我校教学实践中,将综合性策划置于首要地位,忽视单元性策划,而单元性营销策划包括促销组合策略策划、公关策划、广告策划、促销活动策划、品牌推广策划、新产品上市推广策划等在医药营销策划实践中需求量远远高于综合性营销策划。另外,对综合性营销策划的领悟建立在扎实掌握单元性策划的基础上。 (五)考核方法不科学 策划实训效果主要依赖授课教师及学生的主观评定。尽管授课教师编写了评分标准,但由没有策划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评委组很难客观评价各个小组的营销策划项目。期末卷面考试占70%,最终的考试还是难逃你问我答的境况。存在考核重视结果而学习过程被忽视的问题。 三、对完善我校营销策划教学的思考 (一)校企合作,设计课程标准及目标 《市场营销策划》课程设置目标,就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以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内容为主体,以营销学延伸课程和相关知识为辅助,以营销学各分支学科的深入为扩展,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先进性,引导学生注重营销策划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锻炼。要改变“闭门造车”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营销策划》课程标准制定模式,树立以市场导向观念,积极引导市场专家、课程专家、企业精英、政府人士和师生代表参与《营销策划》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课程内容设计与学生将来的工作相关联 教学内容要与学生将来的工作相关联和匹配,以便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以医药企业典型营销策划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具体可分为:(1)市场调研策划及调研报告撰写;(2)战略性市场营销策划;(3)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导入策划;(4)新产品上市推广策划;(5)品牌推广策划;(6)广告策划;(7)销售促进策划。 (三)能力训练项目接轨营销策划实践 能力训练项目即策划素材选择医药实体企业因遇到经营难题而委托的课题或项目。非模拟的实实在在的项目可训练学生营销策划实战能力。目的是要使学生认知行业实践,提升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深入了解医药行业的微观层的营销实践。策划项目选择把单元性策划教育置于首要地位。能力训练项目的选择应围绕市场和医药企业需求,体现学生的需求与意愿,具有可操作性。由学校出面形成相对固定的企业实习基地,经常给学生策划项目,让学生熟悉策划流程,练习营销策划书的撰写。还可让企业职工(营销策划实战家)参与辅导学生。派营销策划教师参与医药企业营销策划实战,让教师到企业中去,如可安排教师半年至一年到企业市场营销部做全职或兼职,参与实践。当然,教师也应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到企业中联系项目,参与企业项目策划。 (四)从“能力本位”出发,进一步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评估要做到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全面考核,课程考核注重平时学习,注重过程管理。具体分数组成:平时到课及参与情况占20%,个人与团队小组平时作业完成的量和质占30%,期末考查案例分析与总结占20%,期末营销策划书撰写占30%。期末考查的题目与要求应在课程结束前1个月左右布置,考查不占用课堂时间,要求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这样也促进学生将课内、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另外,对于学生营销策划项目的评价,可邀请委托单位营销策划实战家做评委。在经营主体委托策划项目的情况下,策划效果由购买客户、市场评定,实效是最实在的裁判。 (五)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教学资源 营销策划课程内容应按工作过程和工作实际项目来设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贯穿项目始终的,营销学习情境的构建主要按照营销专业岗位分析———营销专业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的分析与确定———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化与构建的步骤进行。这就要求从医药企业营销实战中收集和归纳总结获取核心教学资源。将实际的工作场景设计为相应的学习情景:方案与创意、调研与分析、战略与定位、产品与品牌、组合与促销等。随着营销实践的不断创新,课程的设计也尽量加入一些新的内容。 作者:周书美 魏敏 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职校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实践 1、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的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工作能力的培养,既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注重学生的技能素质、思想素养、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人文素质、科学能力培养,考虑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项目化教学改变了以往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指导者、帮助者、监督者,学生自主去完成一项项工作任务,体验工作乐趣,调动学生的探索和参与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 2、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及优点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它存在着明显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和表现特征,课程设计流程独特。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的模式,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看重知识理论的学习,从而忽略了对实践的探索与了解。项目教学法却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学生是中心,教师通过经验去引导和启发学生,犹如拍电影中导演的角色,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新见解,突出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心的实际能力。当然在应用中要切实地进行角色位置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转化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化为以情境为中心。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置身于模拟仿真或真实环境中,为今后走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项目教学法的课程设计 3.1课程的解构与重构。首先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根据专业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其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项目。市场营销策划主管主要面向两大类岗位群:一是以新材料、化工、医药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中营销策划主管;二是现代服务业营销策划主管。因而对营销策划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营销策划教学项目内容;最后,借鉴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着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突出以下五点:一是综合气质与形象良好;二是有良好沟通能力;三是有完成市场营销策划、产品推广能力;四是具有团队精神;五是具有良好文笔能力。结合以上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按需教学。教师在每个项目教学过程中,根据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结合学生基础与实际,选取相关必要的理论知识、方法、案例组织教学,在内容上做好取舍;第二,学习情境。可以安排学生对了解且熟悉的事件或产品进行模拟策划,如大学生化妆品营销策划、洋快餐与中式餐馆的定位策划等。要方便学生初次策划,引导他们由浅入深;第三,团队协作。全班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分别有组长和组员。要求大部分工作项目由各组共同完成;第四,提高学习兴趣。为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老师不仅能熟悉市场营销策划内容,还要熟悉其他相关专业内容,做到全方位的引导。同时尽可能发挥教师本人人格魅力,更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第五,学以致用。坚持启发式教学,确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创造潜能,彰显个性,将快乐引入教学,营造一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与人相处的氛围。 3.2项目的选择与确定。作为项目不仅要包含课程的基本知识,还要包括基本技能,并且强调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要使学生在项目情境下,得到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等方面的锻炼。所以,在项目化教学中,选取合适的项目非常重要。经过探讨,确定以成立校园某种产品专营店为工作背景,完成七个具体工作项目:策划准备工作、营销调研策划、创意策划、营销战略与定位策划、产品上市及品牌策划、促销策划、整体设计与策划。为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全班同学分配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委命一位组长负责,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该营销策划。 4、项目设计的条件与教学步骤 4.1项目设计应满足的条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工作为背景的,是完成一件具体的、有实际使用价值的产品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第一,在工作过程中,应将书本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依据企业现有需要,安排体现与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经营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内容为工作任务,体现“工学结合”的目的。学生能自主独立完成工作计划,有效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并展示其学习成果;第二,学生应独立学习,克服在工作项目中出现的困难,并面对问题有信心和能力去解决;第三,要求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工作困难;第四,工作项目要求团队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第五,完成学习时,要求企业与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过程,完成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4.2项目教学的实施步骤。项目教学一般可按照下面几个教学阶段进行:一是设定工作项目。企业与教师共同来拟定一个或多个工作项目题目,然后让同学们参与共同探讨,最终来拟定工作项目目标与任务;二是编制工作项目计划。可以由学生起草计划并设置工作步骤和程序,最后由教师做相应指导;三是布置实施计划。在分配给学生各自相应工作任务,确定各自合作的形式后,按照之前拟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来完成工作项目;四是审核评估。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审核后,教师(或企业)对项目工作成绩再进行评估。通过共同讨论、分析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与情况,以及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评价结果,从中分析其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五是总结应用。通过师生评价结果,可以作为今后工作指导和借鉴的经验,从而帮助学生今后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企业和学校的生产实践中去。 5、结束语 总之,市场营销策划对市场营销专业来讲,是一门职业技能课,在营销管理类的课程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规划性的特点。要求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我们针对这门课程进行课程项目设计改革,以期通过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变,能加深学生市场营销专业技能的掌握,从而达到能完成一般企业品牌策划、产品营销策划等的能力。 作者:谢芳吕明工作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企业市场营销策划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注重产品的市场需求,寻找适销对路,营销业务也由传统的单纯销售产品转变为全方位、立体化营销策划,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市场营销策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企业市场营销策划的重要性分析 1.1有助于协调营销目标,有效避免了其盲目性市场营销策划按照总目标开展有目的性的计划,有助于实现各层次目标的一致性,可以有效避免企业营销活动的盲目性。这主要是由于营销策划对企业营销的整体利益进行了全方位地考虑,可以使企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进行有效结合,使营销活动的各环节、各步骤及措施始终指向营销总目标。例如,江苏张家港市某些企业听说利用乳胶手套可防止人们握手时感染艾滋病,便一味引入乳胶生产线,导致乳胶手套积压严重;有些家用电器经营企业缺乏细致的调查及周密的谋划,盲目进行生产和营销,导致经营失败。 1.2有利于营销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营销策划的显著作用之一,即在策划过程中对该企业的营销资源进行分析,依据企业营销策划总体目标,对营销资源进行科学利用,以提高营销产出。在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的制定及筛选过程中,资源投入及产出效果的分析及比较是判断最优策划方案的主要方法之一。 1.3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市场营销策划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使企业扩大无形资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例如,风行全球的饮料之王——可口可乐公司经过几十年地宣传和促销,其独特的企业商标标识——方型红色中的白色波浪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国内知名企业,如“海尔”、“娃哈哈”等企业也都是利用市场营销策划,塑造良好的企业及产品形象,而促使企业知名度及声望逐步提高。 2企业市场营销策划的途径分析 2.1构建科学的营销组织,转变传统营销理念科学的营销组织,意味着企业拥有强有力的营销计划制定及执行能力,而营销组织的效率往往体现在产品销售速度、成本、消费者满意程度及市场反应速度等多个方面,高效率的营销要求企业各部门、各业务环节之间的分工、沟通、协调及合作规范,当企业全体员工及各部门均能真正做到“以顾客需求为中心”时,企业上下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一致。对于科学的营销组织而言,其根本性在于全员营销,所有员工目标相同,研发、采购、生产、财务、营销等各个部门同市场信息、销售人员、经销商等进行全面整合,并采用最佳方式予以有效组织,方可确[1]保企业实现最大的营销效率。 2.2树立创新意识,加强新市场的拓展创新是关乎企业市场营销策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创新既包括对于市场认知方面的创新、营销观念及模式的创新,还包括竞争手段、营销策略等的创新。企业要想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把好市场脉搏,创新营销策略,加快新市场的开发。具体而言,一方面,应通过市场细分,寻找市场中的空白点,发现新的营销空间及机会,在营销策划时,应善于在空白点上充分发挥企业之所长,以避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开拓出独具优势的新市场;另一方面,应通过创新技术,实现企业产品及结构创新,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针对洗发水市场,宝洁公司对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进行了详细调查,并持续创新产品,分别生产了去屑(海飞丝)、控油(海飞丝)、飘逸(飘柔)、营养(潘婷)等多种针对性较强的产品,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逐步提高了市场份额,确保企业始终处于行业领导地位。 2.3改革渠道模式,优化营销网络渠道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只有改革营销渠道,才能提高营销效率,企业可通过新渠道的开发、多渠道优化整合、渠道的扁平化、纵向一体化、横向联合等多种方式,对自身营销网络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全面发挥营销网络在产品流通、企业形象传播及营销推广方面的重要性;操作层面上,企业可通过细分市场等方法,以地理、人口、消费心理及行为等变量为依据,进行企业细分,再依据市场特点、企业营销目标及资源情况,对目标市场进行确定,充分调动各类资源,科学分配到不同的子市场中,同时,加强各子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2]从而形成全面、完善的营销网络。 2.4全面推行品牌战略营销艺术需要构建品牌,当前,中国市场竞争也主要体现在品牌间的竞争,因此,企业需要创建品牌。一方面,应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应依据市场定位情况,提炼同顾客需求相适应的个性化品牌形象;此外,应以产品质量作为品牌形象之基,不断创新,逐步提高产品竞争力,使企业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最终形成名牌效应,只有这样,企业方可维持竞争优势。 2.5注重加强营销管理工作加强营销策划管理,确保市场营销策划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采用“过程管理”方法,对营销策划输入及输出进行界定,管理人员应对企业各过程管理单元进行细化,确立合适的控制模式,确保营销策划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个受控状态,确保其得以有效实施;其次,加强信息管理,构建完善的信息监控反馈馈系统,对消费者使用情况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在策划时需要对信息管理的渠道进行疏通,构建完善的管理程序,采用灵活方式,保障营销策划信息流的通畅,以实现预期目标;再次,加强舆论控制,借助于舆论工具,发挥良性舆论的导向作用,激励全员加强创新,为营销策划工作的有效运行营造良好的氛围;此外,确保策划的系统化开展,对营销策划实施过程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将消费者需求转变为生产初期规范,对各项策划活动进行系统化开展,构建科学的资源配置模式,对人、财、物进行优化重组,确保营销策划由理论转变为可操作的行动;最后,需要对营销[3]策划进行科学评价及持续改进。 作者:杜高俊 单位:潞安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图书市场营销策划分析 一、目前针对读者设置营销体验策划方案需要提供的支持因素整理 确保阶段新兴图书资源在书店之中经营只是初始规范要求,更为主要的任务在于令受众人群明白书籍出版意义以及相关内涵机理。经过读者购买欲望广泛性刺激过后,使得图书发行端口产生无比高涨的回应绩效。其间由于读者对于某类图书产品保留较高喜好程度,对于广大书商来讲无形之中可以增加货源,可以说是一类较为妥善的互动关联。如今随着信息技术全面发展,有关终端类读者数量难以清晰技术,有关内部书评、书摘以及新书介绍内容呈现方式必须得到全面调整,至此建立起全新营销模式的出版商规划体系,目前此类行为模式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图书营销方案转型的必要适应途径。 1.手机图书营销体验单元。相关规划主体可以考虑令最新阶段相关图书类产品快速向手机等新兴媒介终端转移,借助其固有的智能移动式交流平台和对应阅读指导性程序,令内部用户精确搜集并解读一系列图文并茂的电子声像书籍资料,至此获取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官享受。再就是透过手机传输途径公布一切书籍促销活动效益和优惠券,保证全新类型图书产品盈利渠道的拓展结果。 2.图书网络博客营销体验单元。此类架构主要联合图书作者、读者个体固定观念和行为习惯作为支撑性线索,同时配合多样化博客文章进行心得深层次研究的行为模式,确保读者对于相关图书感知兴致全面高涨并且愿意主动花钱购置。如今我国受到广泛认知的图书博客网络非豆瓣网莫属,其核心理念在于联合借助评论单元设置吸纳各类用户读书偏好信息,之后交友书籍作者审视,确保日后著作产品能够朝着广大消费者需求层面逐层转移,稳定网站访问和书籍实际购置数量。 3.数字化营销体验单元。结合客观层面审视,图书作为一类特殊的知识产品类型,其自身能够提取的数字化分析元素极为丰富,包括旅游景点、人文风情特色等,都可以借助数字化操作流程衍生一类全新营销素材。在全新数码终端的广泛衍生和创新营销功能映衬作用下,一时间数字化图书营销活动开始全面扩展,对于后期图书传播方式产生较为深刻的牵引效应。相信此类营销手段必定会在较短时间范围内转化成为我国图书营销的全新组成架构。 4.主题营销体验单元。其实就是为后期图书销售活动开放一定的噱头效应,确保内部促销活动主题和书籍内涵相互贴合,贯彻富有针对性的促销控制指标,确保不同层面读者潜在阅读需求急剧膨胀,至此为图书市场空间广阔性绽放提供不竭支撑动力。在整个主题性营销活动管制体系内部,规划主体需要事先和相关职能单位进行协调,确保一切社会公益活动、签名售书会、作者-读者联欢活动都能得到应有支持力度;再就是经过主题书评、读书征文等途径,为热点图书销售业绩添加独到的演绎光芒。需要特别引起关注的是,主题销售模式的另一类手段便是设置主题式书店规格或是在固定卖场设置主题交流区域,因为内部顾客群相对稳定一些,并且随着提供给读者的书籍针对性逐渐强化,一时之间令图书分类格局呈现出细化形态。归根结底,此类主题区域就是主张联合不同层次读者阅读需求进行专门设置的销售交流场所,涉及内部图书资源类型划分方式将以往传统学科划分体系全面覆盖,将现代化人员一切时尚、休闲理念全面灌输到书籍和主题交流活动之中,借此锁定固定读者群。结合以往实践经验调查整理,有关此类主题书店、交流区域等都会设定在经济交流黄金地点,当中读者关注热点繁多,加上文化氛围足够个性、购买条件极为便利以及持久化情感联络结果,使得主题书架营销模式在既定竞争领域中长期处于不败巅峰。 二、出版品牌在图书营销策划体系中的协调策略解析 结合以往实践调查经验整理解析,涉及出版品牌和一类出版社名称有着本质化区别,当中名称始终保留对特定事物功能的辨别,不会针对其具体个性加以清晰呈现。也就是说,此类品牌时刻保留图书商品个性以及读者高质量认同效应,是与传统图书产品区别开来的名称、标志、包装等符号的组合。有调查表明:有的读者在选购同类内容读物时,偏好某家出版社的图书;有的偏好某个作家或某个编辑的作品;有的因喜爱某种丛书当中的一种,而对整套丛书产生兴趣。这事实上是品牌效果在起作用。好的品牌是读者对其产品的承认和信任。品牌策划实际上就是创名牌的过程,它通过人们对名牌产品的崇拜而实现促销的目的。在市场消费心理逐渐成熟、读者购书渐趋理智的今天,每一种新书的制作和投放市场的策划,出版社、责任编辑都要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了解和掌握读者的阅读口味、购买心理和实际需求,树立为读者负责的意识,将图书品牌命名与塑造出版社品牌紧密联系起来,加以创造和维护。这是一项代代相继的系统化工程,需要长期规划,精心策划。 三、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图书市场营销策划要素众多,这和人们生活质量和个性化阅读需求提升结果有着必要性关联,作为对应销售规划主体,必须确保时刻树立标准营销策划理念,必要情况下将此类营销活动视为一类高科技规范系统,确保当中异质化规范主体主观能动性得到全数发挥。尤其对于出版社来讲,其必须能够透过长期战略角度完成阶段化营销理念改革任务,同时全面引进并改良现代化最新书籍营销理论、方式;进而培养和维护自身营销策划队伍实力,最终为我国图书销售业务空间可持续拓展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作者:李莹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信用卡市场营销策划论文 一、信用卡市场营销策略 针对我国庞大的信用卡消费市场,我们要积极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采用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针对我国目前信用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争取在这竞争激烈的信用卡业务中分到一杯羹。 1.加强传统的优势产品,不断优化和调整产品的结构。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中国的经济的中心,而对于扎根于北京的银行来说,所面对的竞争和压力是相当大的,但俗话说得好,挑战与机遇并存,他们所面临的机遇也会更多。随着几大国际银行(汇丰、花旗、瑞士银行、东京三菱银行等等)的入驻,中国本土的几家银行的处境日益艰难。这时我们就需要不断强化我们的优势产品,再抓住自己的根基的情况下,在合法的范围和外国银行去竞争,去寻求一线生机,甚至是去分一块大的蛋糕。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位,而金融产品的优势恰恰就体现在产品的准确定位上。我们要根据客户的需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已获得客户的认知和认同,形成一种公众所认可的产品优势,在竞争中不断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吸引和扩大客户群,从而带动信用卡相关业务的发展。 2.准确寻找目标人群,确定自己的定位。信用卡的消费具有时尚、便捷的特点,同时还兼具“先消费、后还款”以及“境外消费、境内还款”的优势,所以我们要准确的寻找目标人群。北京一个国际性的现代化城市,所包含不仅仅大量中国人及中国企业,还有更多是外资企业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这些都是潜在的市场。同时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各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地球村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由此可见,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也在不断加强,我们更是要找准这些境外旅游人士的目标人群。针对这些,在信用卡的营销策略中我们要锁定好目标人群,也就是那些18至50岁且有着相对丰厚的积蓄,他们要么有超前的消费理念,要么有丰厚的积蓄,这些都是信用卡业务拓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近些年来留学潮的兴起,针对留学生发放国际卡又是一庞大的目标人群。 3.广告效益。人们把广告称作是促销的催化剂、企业的介绍信、信息传播者、产品的敲门砖,能否有效合理的使用广告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成败又一重要因素,这同样适用于银行业。在信用卡中使用广告宣传能够更好的利用广告媒介去介绍产品的知识、优势,从而激发和引导消费者去选择和消费该银行产品。同时利用广告效益,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等等方面都具有非凡的作用。各银行也要积极利用广告这一宣传策略,去加强自身优势产品的宣传,去推广自己信用卡的业务,扩大市场的占有份额。 4.产品合理定价。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快,我国各银行自主定价的能动性越来越大,相对应的信用卡的定价的策略性也要不断增强,我国在这方面还不够成熟,所以我们要积极寻求外国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所选择的学习,探索出一条属于我国信用卡的定价策略。总体来说,根据利率的相关管理要求,充分考虑到目标收益、风险成本、资金成本等等因素,考虑到北京具体的经济情况以及竞争压力大等等,进行合理的定价,同时还要在同行同等价位条件下,提升服务自量,增强产品的吸引力。 5.开发新的业务,开发具有个人标识的信用卡。目前来说,我国主要有准贷记卡、借记卡、信用卡,而信用卡主要分为金卡和信用卡两类。我们可以针对信用卡便捷时尚的特点,开发更多类似信用卡的业务。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对象对信用卡进行细分,如果一个人经常性进行国外出差,我们可以针对他的需要,给他办理相关的商务信用卡,而该卡中的一些服务可以针对商务人士的需要进行特制,让这种信用卡具有一定的身份识别度。 二、信用卡开展市场营销的必要性和意义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信用卡的营销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同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国的信用卡营销起步较晚,但我们必须重视信用卡的市场营销,它对于我国银行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各银行积极开展信用卡的市场营销,有利于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适应多变的市场,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的交流,我国信用卡的竞争日益激烈,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提供新的营销策略,有利于更好的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 2.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信用卡的市场营销就是针对变化的环境提出的新的理念或者是产品,来吸引需求已经发生变化的客户,有利于银行调整客户的结构,以稳定客户关系,从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客户和银行业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离开了任意一方,这段关系都将破裂。所以银行应该针对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及产品,明确客户的需求以及产品定位,不断发展优质的客户群体,增加理财产品等措施,以提高可盈利的能力。 三、结语 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的银行逐渐出现了政府监管系统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同行竞争白热化等等现实环境,我们就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提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营销策略,不断进行调整,持续改进,增强信用卡的公众认可度,以促进信用卡的健康成长。 作者:孟猛单位:贵州财经大学MBA中心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市场营销策划的问题与对策 1市场营销策划的内涵与组成要素 1.1市场营销策划的内涵 1.1.1营销策划的可操作性 市场营销策划不仅要有独特的创意,也要求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与可操作性,这种可操作性即在企业现有的信息资料与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便于实现,否则再好的创意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市场营销策划准确、清晰的实施方案,也是保证策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1.1.2营销策划确切的目标性 市场营销策划是为解决企业的某种问题,为帮助企业达成经营目标进行的活动。因此,市场营销策划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目的性与方向性,为了保障方案的切实可行,在进行市场营销策划时,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目标,再将这一长期目标分解成短期目标,并将目标与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挂钩,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出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2市场营销策划的组成要素 一份完整的市场营销策划通常是由销售市场分析、市场细化与定位、销售策略选择和预算等环节组成。其中,对于销售市场的调研分析是成功进行销售策划的前提保证,它能够帮助企业寻求更多的销售机会,通过市场的细化与定位准确找准销售群体。而销售策略的选择和预算则是为了优化产品、定价、促销等策略,将不同的营销策略组合使用,一是能够节约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赢利与降低销售开支并重;二是丰富营销策划手段,针对不同的产品选择合适的销售策略,成为进行营销策划的重中之重。 2现阶段下市场营销策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企业市场营销策划观念较为落后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个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也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注重市场影响,建立好全新的市场营销策划观念。要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市场营销观念已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化为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管理人员依然采用传统的营销观念来管理企业,未能深入地分析市场情况的变化,一味地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决定企业的市场营销问题,导致企业的经营困难重重。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未考虑到买方市场的变动,盲目地开展生产工作,其结果就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量的积压,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甚至陷入了停产的尴尬,这都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 2.2企业市场营销手段单一,市场扩展能力不强 很多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只注重短期的利益,营销模式单一,将降价促销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营销手段,实质上,这种方法并不可取。种种实践都证实,市场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王道,在现代市场营销策划中,新产品以及新市场的开发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企业管理人员忽视了这一点,必然难以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更不用谈可持续发展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企业的传统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注重新产品与新市场的开发。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管理人员虽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但却未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开拓新市场,导致企业市场份额不断地缩减,最终退出市场。 2.3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的评估存在困难 在市场营销策划工作中,营销策划方案的评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营销策划方案评估的内涵十分的广泛,影响营销策划评估方案的因素也很多,因此,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的评估也存在种种困难。若企业缺乏完善、科学、准确的评估手段,也会导致市场营销策划的成效大打折扣。 2.4不注重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 营销网络是市场营销方案的实现渠道,企业也必须要通过营销网络才能够实现资金与物流的对流。在社会的发展之下,企业的营销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并进入新型发展阶段,从某种层面而言,发展企业的营销网络是企业占领市场、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渠道,而企业的营销网络也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但是,国内依然有很多的企业未意识到扩展营销渠道的重要性,也未在这一方面投入精力,结果导致企业的资源浪费情况严重,营销业绩不佳。 2.5营销管理工作滞后,决策迟缓 在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之下,多数企业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市场营销策划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开展营销策划工作,但是,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导致企业内部存在营销管理工作缺位的情况,这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于企业销售市场的开发缺乏完善的计划,如果没有制订出完整的销售策划方案,就会使营销策划失去完整性而陷入盲目;二是市场营销配套措施不完善,很多企业都将精力关注于产品开发与管理方面,还没有理解营销体系的构建对一个企业发展存活的重要性,其销售网络覆盖面往往较为狭窄;三是市场营销的策划工作的监控力度不完善,对销售策略及规划的反思力度不够,特别是当一个销售策略不成功时,很少有机会去从根源上检查策划计划是否合理有效。以上的种种问题不仅会影响市场营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此外,由于管理措施不完善,企业营销决策相对缓慢,而企业面临的市场信息是瞬息万变的,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之下,企业营销活动很容易迷失方向,情况严重时,甚至会陷入经营危机。 3解决企业市场营销策划问题的对策分析 3.1完善营销组织,转变传统营销理念 健全的营销队伍是企业开展成功销售的必备条件,而完善的营销组织要具备准备以及执行计划的能力,而营销组织的工作效率主要体现在市场应变能力、销售产品速度、产品销售成本以及顾客满意度四个方面。一个高效的营销组织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业务环节相互沟通、分工与协作的结果。对于企业而言,最为有效的营销组织就是全员营销,考虑到这一因素,企业需要严格遵循“顾客至上”的原则,将产品的开发、生产、采购、营销等部门有关人员、市场信息、顾客、经销商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企业的营销利润。 3.2创新渠道营销,完善企业营销网络 营销渠道对于企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营销渠道,才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利润,也成为帮助企业进行营销策划和市场分析的新切入点。考虑到这一因素,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来开发渠道营销,通过渠道的整合,实现渠道的横向与纵向联合。此外,企业管理人员还要发挥出自身营销网络的形象传播、营销推广与商品流通等功能。在操作层面,企业可以采取市场细分法,根据顾客的消费习惯、消费行为、地理因素、人口统计问题等变量来选择目标市场,将企业的资源充分地调动起来,分配到不同的市场中,加强各个细分市场的联系,为企业构建起高效的产品营销网络。 3.3做好企业内部的营销管理工作 3.3.1加强营销策划过程管理工作 营销策划输入的内容较多,包括市场调研、市场信息、企业能力、顾客期望、销售区域、市场需求、市场氛围等因素,这些因素多为不确定性因素,为此,企业管理人员应该积极细化企业的过程管理单元,确定好相应的控制方式,对各类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评估,保障市场营销策划方案的实施结果。 3.3.2注重营销策划的评价 在营销策划实施后,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内容需要涵盖至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内容,并积极地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能力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结论 总而言之,在市场的发展下,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注重市场营销策划工作,注重市场影响,建立好全新的市场营销策划观念,虽然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策划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于企业而言,营销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关乎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完善自身的营销策划管理模式。 作者:王羽单位:黑龙江省商务学校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谈市场营销策划教学体系构建 一、当前专业技能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用讲授法,借助于板书等教学手段,把教材内容讲解得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专业技能课也普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游离化。 理论课和与之对应的技能课区别在于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应用,比如市场营销学与市场营销策划,内容基本相同,前者是理论基础属于专业理论课,后者是培养理论应用的专业技能课;两门课程中的营销战略都讲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都体现“是什么,用什么策略和方法”,同样的内容,前者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营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后者则是把前者的基本理论转化成技能,转化成学生的个人技能与能力,更多的是创新思维。很多教师认识不到两者的关系,讲课中注重的依然是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强调技能课的实践应用,欠缺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把后者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成前者的教学内容,使技能课回归到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而造成教学内容的游离。 (二)教学方法陈旧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在理论教学中运用,以传统的“填鸭式”课堂灌输为主要方法,以理论的形式来学习实训的内容。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侧重策划,形成策划技能。策划的灵魂是创意,而创意源于创新性思维,在策划中寻找创意便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如果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理论的讲授,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在策划中寻找创意,激发其学习兴趣,引燃其创新热情,结果依然是学生上课带上书听,下课放下书忘,无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形式,无法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容易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教学手段程式化。 当前,很多教师技能课的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不同的教学方法,技能课教学通过软件设计的程序成为公式化的学习,虽然学生在教室中做了一遍思维体操,但学生的活动仍然被局限在第一课堂内。就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来说,只借助于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而不是与现实应用相结合,把课堂向外延伸,开辟激发学生主动与创新精神的第二课堂,学生的学习内容就只能停留在第一课堂上,教学内容与社会活动缺乏必要的联系,学生所学与实践是“两张皮”,最终导致学生缺乏现实的联想和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受到制约。 (四)考评方式传统化。 高校教学中很多学科依然延续传统试卷,用几大类型题目考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用知识记忆的多少反映教学的全部效果,将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作为检验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技能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掌握得多少,而是强调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沿用传统的考评方式,势必会导致学生理论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的偏离,学生的学习视野也会只局限在课本上的考试范围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动机,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 (五)综合能力与职业化素质的缺失化。 综合能力体现在运用智慧解决问题上,诸如学习,创新,合作,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诸能力的综合运用上。“职业化素质体现在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意识等几个方面,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工作行为、职业态度、团队意识、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形象等”。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突出的是理论基础学习,缺少引导学生提升综合能力与职业化素质的实践活动。专业技能的提高需要通过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地训练才能有效。但是目前很多技能课沿用理论课的方法与手段,很难从学、做、用等几个方面开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化素质。其结果是,当学生学业结束时,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化素质还处于未充分开发状态。由此可见,当前技能课教学中,不仅存在着知识内容上的重复,更重要的是知识运用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的方面的缺失。要解决专业技能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对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每一环节进行创新性设计,以知识应用、综合能力提升与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在理论够用的前提下,专业技能课要突出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专业技能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来实现。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课教学体系构建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的教学思路,加强引导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渗透到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视角的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本文以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为例,以培养提高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为目标,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构建教学体系。 (一)以知识结构图为工具设计课程内容。 知识结构图是把完整的知识体系由大到小、由略到详、层层深入用半个大括号、树状图、方框、箭头等形式表达出来的图形。知识结构图把整体知识体系的系统集中、完整准确、简明清晰地表现出来,它可以理清思路,连贯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它既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也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手段。学习市场营销策划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按“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脉络设计。可以按如下步骤实现这一教学设计:第一步完成“是什么”。借用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按课程内容的脉络,理解并掌握市场营销策划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思考做什么。第二步完成“做什么”。在“是什么”的基础上,明确市场营销策划到底是做什么的,从而完成由基本理论向市场应用的转换;从营销的战略策划内容到战术策划内容。第三步完成“怎么做”。在“做什么”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做才能实现有创意的策划,用创新性思维指导行为转化为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创意、可操作的市场营销策划书,二是营销策划的管理与控制。要完成知识结构图,需要学生从前言到目录到内容层层深入地学习,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实行分组学习讨论,并按小组用PPT展示知识结构图并讲解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掌握。知识结构图实现理论知识与策划流程的认识与理解。这样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创新性地把整本教材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由总到分,全面地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的脉络,通过工作过程导向,把教师教、学生学与做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既体现了教的创新,做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引导学生的创新。 (二)以项目为导向设计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中设计的一个营销策划项目,是为桂林一家新兴的生产茶麸洗发水企业做的营销策划方案,运用项目教学法实施如下: 1.开学第一节课,采取抽签分组的办法分组,5人一组,形成一个营销策划团队,每个团队有自己的队名、宗旨与口号。抽签分组,旨在学生明白团队形成的来源,体现接纳、宽容、协作的团结精神。 2.把策划项目中的企业背景、产品相关信息,企业营销的主要任务与要求,形成项目文案发给每个小组,进行策划。洗发水行业是学生可以体会并在市场上可以随时进行调查与访问的行业,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全多角度地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在完成自己的策划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与职业化素质。 3.课堂设计是围绕营销策划项目的内容与创意的实现而进行的,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每人完成知识结构图与课程内容的学习,小组成员讨论,形成小组共同的知识结构图PPT,用5~8分钟上讲台展示知识内容,为学生的策划奠定理论基础,教师点评指导。第二步,小组集体设计,确定这一项目策划过程的每一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和知识结构建立对应关系,理解并掌握策划过程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每一小组形成PPT,上讲台展示工作过程设计;这是真实环境下的“项目”任务,目的是使学生达到对课程知识、技能的总结与运用;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会出现学生从来未遇到的问题,会有一定难度;鼓励学生学会协作,克服困难,去发现、分析并最后解决问题,使得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第三步,根据项目策划的工作过程设计,进行设计的具体操作。(1)调研与分析。设计调查问卷,对洗发水市场的宏观与微观环境进行调研,对该企业的市场环境进行SWOT分析,为市场定位奠定基础。(2)营销战略策划。在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对洗发水市场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3)营销目标的制定。根据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确定营销目标。(4)营销战术(策略)的策划。设计如何运用4P与4C结合的有效战术(策略)实现营销目标。(5)预算。让学生明确营销策划及实施的成本。(6)具体的实施步骤。根据战略定位与战术策划,要分几步实现营销目标,每一步如何实现,有哪些创意。(7)管理与控制。使学生明确策划方案的实施,需要精细的管理与过程的控制,及时评估与反馈,是实现策划价值与营销目标的必经之路。(8)形成规范的营销策划方案。这一过程,促进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的实际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策划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其综合职业素质与创新能力。第四步,检查。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完成,每个小组展示团队的策划方案。第五步,评价。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设计,教师只是参与者与指导者,在课内实训的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所学理论应用的实际中,培养其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使其在“做中学,学中做”,最终形成自己的成果,展示与评估小组成果,其他小组交流心得,教师对最后的展示进行综合点评。 (三)以工作过程导向促进“教、学、做”一体化设计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工作过程为导向促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工作过程导向是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与综合职业能力,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体系。工作过程导向是伴随着“教(是什么)、学(做什么)、做(怎么做)”一体化的教学内容设计,以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核心而设计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完成的策划方案的做,做的过程中不断地展示与交流,不但提高了学生探究性与自主性学习,还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创新思考及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职业化素质,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品质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训练,每个小组最后都交上一份内容完善、结构完整、格式正确、富有创意的营销策划方案。 (四)设计全新考评体系,全面展现学生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 改变传统考核模式的“终结式”为“过程式”、“重识记”为“重运用”,通过学生对课程知识的领悟、策划过程的参与交流、策划方案的设计与创新表现,把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协作精神,对知识的领悟、掌握与应用,以及通过参与策划体现出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全面组织进来,形成全方位的学业评价体系。 三、结语 传统的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存在着不能充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运用知识结构图、项目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及体现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考评方式等创新教学体系,围绕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转化技能并学会创新而设计,整个过程渗透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体现了教的创新,而且体现了学的创新。通过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提高,其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在最终的策划方案中很清晰地体现出来。 作者:张翔云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旅游市场营销策划方略及思路 1.户外广告宣传 户外广告可以达到高频率重复的效果,非常适宜针对核心客源市场。邀请专业广告公司设计各类平面广告,如大型平面广告、车身广告、公交站海报、公众报栏标语、街头灯箱等,加强赣州及吉安汽车站、公交车站、赣州高铁车站、高铁车厢、市镇域交叉主干道、市镇域交界处、旅游区的门口的广告投放。在中期和远期着重在珠三角、南昌都市圈、闽西南经济圈等都市圈的公交体系、轨道交通体系以及公路两侧进行广告宣传,注重车载电视等媒体的有效利用。 2.制作宣传资料 制作本项目印刷品宣传资料,包括旅游地图、资讯手册、小传单、宣传画、海报等,介绍景区的设施、交通、价格等内容,印刷品宣传资料可放置在赣州、吉安各大宾馆酒店、高铁车站、游客服务中心、汽车站,方便游客免费索取。 3.大众媒体营销 报纸/杂志选择核心市场、机会市场的报刊杂志如《赣南日报》、《赣州晚报》、《吉安晚报》、《江南都市报》、《信息日报》、《南昌晚报》、《江西新闻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时尚旅游》、《旅游天地》等,除了在报刊上刊登广告外,定期刊登有关本项目旅游的报道、系列专题,并在公关活动之前一个月,进行报刊广告宣传。-电视台重点考虑赣州、吉安、南昌、河源、韶关等主流电视媒体,邀请电视台制作本项目旅游专题片,在电视台的旅游节目或文化节目中播出。 4.网络营销 建立官方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建设本项目官方网站。开设数字虚拟景区,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景区旅游咨讯。建立网上预订服务系统,包括门票、住宿、商品购买等,为游客出行提供最大方便。开设网上游客论坛,提供游客交流信息的平台,利用游客上传论坛的帖子,制造口碑效应。建立游客意见反馈系统,设置游客留言栏。定期出版旅游电子刊物,供游客下载阅读。-相关旅游网站营销积极与各类旅游资讯网站(新浪、携程、去哪儿等)合作推广;与新浪、腾讯等主流网站互动;积极展开与团购网站(如美团网、拉手网等)合作促销旅游产品。-搜索引擎营销和搜索引擎百度网站合作,优化搜索排名,建立便捷的链接系统,把跟本项目有关的搜索关键词进行捆绑,把本项目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从网络上推出去,当人们搜索旅游信息的时候尽可能将本项目营销信息传递给游客,帮助游客快速查找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开设淘宝店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开设旅游淘宝官方旗舰店,推出一系列旅游套餐,如门票加餐饮的旅游套票。与旅行社合作,结合观光旅游景点与休闲度假项目,共同推出一批旅游线路。开展“10元秒杀门票”等特惠促销活动吸引眼球。 5.新媒体营销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实施精确营销攻势。开设本项目官方微博,为游客提供咨询、答疑解惑,旅游公益服务信息的作用并与游客进行交流,努力提高粉丝关注量与点击率。开设本项目微信公共账号,向用户直接推送旅游信息、优惠资讯,并将开发模式、自定义菜单等高级功能利用起来,能够提升服务水平从而带动营销新高潮。 6.公共关系营造 积极与周边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宣传吸引企业前来开展会议旅游、商务度假,提升本项目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广泛邀请新闻媒体和旅游专栏记者到本项目区访问,与本项目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关的有利的新闻,扩大本项目区知名度。邀约电视剧、电影摄制组到本项目地拍摄外景,利用影视作品宣传旅游区,扩大旅游知名度。 7.节事活动策划 在每个季度策划各种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或者节日庆典,达到短时间内吸引传媒和大众关注的效果。具体可开展活动有:-花草摄影展吸引广大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采风,以“拥抱自然,聆听花语”为主题,举办花草摄影展,展示关于本项目区摄影作品。-东方卡萨布兰卡葡萄酒节举办一年一届的“东方卡萨布兰卡葡萄酒节”,邀请媒体、记者、社会知名人士前往,扩大宣传影响力。开展一些列活动如:品酒会、特色红酒料理比赛、葡萄名酒展览等。-华星微电影比赛抓住网络潮流趋势,以本项目拍摄地,举办“华星微电影比赛”,并设立奖金或奖励旅游。设定微电影以“浪漫”为主题,如“浪漫花田”、“浪漫葡萄庄园”等,吸引年轻时尚的人群。 8.联合营销 遵循“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与赣州、吉安、井冈山、南昌、河源等地的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合作,联合开发旅游线路,共同开展优惠互利活动。邀请核心客源市场的旅行社负责人来旅游区考察踩线,进一步拓展客源市场。 9.旅游纪念品开发 委托专业的产品设计公司,设计具有本项目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突出旅游商品的艺术性和地方性,美化包装,吸引更多游客购买。设计各类本项目旅游区的标识物,并授权印制到各类旅游纪念品中,形式可为T恤、休闲帽、红酒开瓶器、醒酒器、红酒杯等。 10.促销活动 开展赠送旅游纪念品、印花积分、折扣优惠、抽奖、奖励旅游等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对本项目区内景点实行套票制度,将较具吸引力的景点捆绑销售。利用十一、五一、中秋、端午、重阳节、春节、情人节等节假日,开展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促销活动,并配套相应的门票折扣。 作者:孔源源单位: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市场营销策划教学方法 一、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为教学目的服务,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到知识,创新教学方法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营销策划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并且前期的相关理论知识已经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学过,这一门课程更多的是强化学生的营销理论知识贯通并实际运用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且把策划案进行推广的实际执行能力。 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方法运用 2.1小组团队策划项目训练 整个营销策划教学过程,学生要参与完成三套完整的营销策划方案,包括营销创意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市场推广策划。这三种策划项目每套方案的完成都分为小组研讨、资料收集、分工合作、整合方案、作品展示等步骤,每个步骤占课程考核的一定比例。每次教学都围绕相应的学习任务展开,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做的过程。在做中学,遇到实际问题去理论中寻求解决方案;在学中做,边学习理论,边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学生做中教,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突出了实践性,重在操作性,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企业形象设计策划,重点要求学生以企业为例,实际策划企业的MI、BI、VI,每个小组在做的过程中,更深刻地应用了CIS理论知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2.1.1分组 团队策划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以自愿组合为基础的、有适当人数限制的学习小组,要求男女生组合。团队策划实践以小组为基本单元展开,把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转化为与小组的互动,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频次,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和效果。 2.1.2以小组为团队策划活动主体 教师以小组为中心开展营销策划专题研究、创意讨论等各项实际操作训练教学活动。例如,针对学生对营销策划中方法普遍感到难把握的情况,选择以服装作为基本元素,展示小组形象以及整体风格。要求每个小组利用身边的报纸、期刊、废旧品为原材料,运用课堂所学的创意方法进行产品创意,并在集体课堂上向全班做专题报告,使学生通过不同作品的展示对营销策划中创意点的产生过程和方法有比较全面的认识。针对策划这门实际操作课程,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构建一种团队合作的学习情境,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效率,又能使学生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逐渐提高策划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企业工作实际方法接轨。 2.1.3团队策划成果包括实际书面报告以及成品展示部分 其中成品展示包括利用PPT进行项目陈述。项目陈述部分配合成品展示进行,训练了学生的实际报告写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2.1.4每一名学生的团队策划成绩结合小组整体表现与个体表现两方面因素确定 这种评分方式杜绝了部分学生不参与或参与较少,搭便车的现象,既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考察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对集体业绩的投入。 2.2各小组以行业为专题收集实际案例 案例是进行实际营销策划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案例,可以让学生熟悉营销策划在相关行业的具体应用情况,并在以后的实际策划运用中迅速借鉴并创新。主题案例研讨是指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按不同的主题搜集营销策划案例,每个小组只搜集一个主题的案例。然后,每次课让一个小组在课堂上演示讲解该小组所搜集到的案例。全班参与研讨,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小结。 2.2.1各个小组明确分工,小组成员协作,提高效率 例如,有的小组负责饮料市场主题,具体选择娃哈哈企业作为研究案例,小组成员可以对相应主题的营销策划案例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精选出典型案例供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如具体选择娃哈哈新产品格瓦斯新产品上市推广策划作为研究主题,由于是新产品,企业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因此收集相关资料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强。此外,各小组的主题为不同行业的案例,这样可以使得案例的涉及面比较广。 2.2.2各小组资源共享,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资料共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一组学生对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案例收集,并进行研讨,资料进行整理和保存,课程结束时所有资料学生可以共享,是一份较好的参考资料。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对感兴趣的行业有更充分的了解。除进行课堂演示,还有一个讨论的过程。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提问,或提出各种建议,有利于开拓思维和视野。并利用网络进行线上交流,跟帖讨论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2.2.3案例结合教学内容,但不拘泥于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互补,接触最新的信息与动态 主题案例研讨的主题可以不按章节安排,而是按行业安排,这样可以与教材内容有一定的互补作用。例如女生比较感兴趣的化妆品行业和男生比较感兴趣的汽车行业。另外,由于案例是最近搜集的,更具有时效性,能让学生了解和接触最新的信息与动态。 2.3课程案例教学法 在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理论时,穿插相关经典案例进行讨论。案例教学法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2.3.1特点 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告诉学生理论上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与实践可能存在一定差距,且单纯的理论比较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规定具体的做法,而是要求学生去思考、去创造,用理论分析实际案例,理论运用实践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学生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相互意见的交流,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其次,引导学生强调能力应用。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营销理论知识一定要转化为实践的应用能力。营销策划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地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其所在的企业也不会直接受益。案例教学正好可以弥补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扬长补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后,注重学生和老师双向交流。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同,这里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学生主动去寻求任务的解决方案,从而消化和理解相关的理论,并且在具体的案例中予以应用。同时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思考,是一种互动式、双向沟通的过程。 2.3.2具体过程 首先,资料收集,讨论准备。在正式课堂案例讨论前两周,教师提前把讨论的案例告知学生,学生提前阅读案例材料,在课外查阅相关的资料,收集信息,积极思考,初步形成个人见解和方案。其次,各学习小组分别展开讨论并发言。小组讨论的方式自由,教师不做干涉。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发言时间一般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发言完毕之后小组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并做出解释。最后,案例分析总结阶段。讨论完成之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进行思考和总结,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如企业形象策划这一章节,加入国航公司和星巴克公司的企业形象策划案例进行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对相关章节进行理论知识梳理,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案例讨论要结合后期的实际策划训练,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后穿插实践训练环节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企业形象策划”一章,让学生为自己所熟悉的本校进行形象策划,设计广告宣传等,或者是学校附近的企业通过实际采访、调查,提出可行的CI设计方案。 三、结论 教学方法的应用应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基础,方法为目标服务。市场营销策划教学方法的使用也应紧扣教学目标,达到锻炼学生实际应用营销策划的能力。 作者:万卫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选取改革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也进行了认真地思索与斟酌,内容既不能与市场营销的基础课程内容重复,也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够用,而且要着重体现营销策划的技能性,以及符合课程教授的实际情况,于是把课程内容按照企业实际策划工作内容设置成不同的项目模块。三个教学项目是按照由简入难、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来设计的,着重突出课程的成长性。教学过程亦随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师手把手地教授学生做营销策划案;第二个阶段是以学生做为主、老师指导为辅,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策划任务;第三个阶段是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策划任务,放开手让学生去做,最后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士验收其策划方案。教师所设置的策划任务都是真实的,其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与院校所在当地的有代表性的企业取得联系,进行合作,学生在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为企业的实际营销问题进行策划,并尽量参与实施;二是从网络上寻找适合教学的策划任务,学生做出的策划方案可进行投标,若中标则可拿到雇主的报酬。 二、考核方式改革 改革考核方式,打破以往的教师一人考核,且以卷面为主的做法。现在笔者教授的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三项考核内容及其占比为:一是平时考核,占20%;二是过程中的策划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占50%;三是期末卷面考核,占30%。笔者认为这三项缺一不可。首先,平时考核强调出勤和笔记,出勤要求较严,因为学生们做策划案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若出勤少,不但课程内容掌握不全不透彻,而且对小组中的分工任务就贡献少。笔记也很重要,因为记笔记有助于对策划内容的全面把握和巩固。其次,策划任务完成情况考核是课程考核的重点,占比最大。每项策划任务都有考核单,赋分标准包括教师对策划案的要求以及策划委托方对策划案的要求,前者占比30%,如策划方案结构是否完整等,由教师打分;后者占比70%,具体标准会因策划案的内容不同而不同,如市场定位是否准确、方案内容是否详尽、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否体现了产品的独特优势等,由企业专业人士和教师共同打分。再次,期末卷面考核的用意是规避个别同学由于策划方案的分组制作而出现的搭便车现象。虽然教师以往采用过学生互评,也一直要求每组上交策划任务分配情况表,以及策划方案验收时一组的每个同学都要讲解自己承担的那部分内容,但是仍无法有效地、彻底地保证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到策划方案的制作和实施中来。故而采用开卷的卷面形式,全部是主观题,考核每个学生对营销策划技能的掌握情况。 三、课程改革效果 经过了2~3个循环的教学改革实践后,教师对于如何上好市场营销策划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想法;积累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改革的经验;完善并丰富了诸如课件、案例库、营销策书范本、营销策划任务单、营销策划方案考核标准等教学资源;拓展了课程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加深了与企业的深层合作。课程改革后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及课程中。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营销策划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素养。通过各项来源于企业的真实策划任务的锻炼,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和实战能力也较往届大大提高,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营销策划的岗位要求,有的毕业生正是因为营销策划能力较好而获得了工作机会或是得到了客户及企业的好评。 四、结语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笔者一直在探索与实践中,学校也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健全了课改激励机制,提供了较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改革与实施提供了稳定的平台。 作者:杜学超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经贸系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国际市场营销策划 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出奇制胜,进行特别的策划。一个精彩的市场营销策划,可使一个企业由寻常变为非凡,由弱小变为强大,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已由强力抗争进入了策划制胜的时代。 别出新裁的“创维模式” 国际市场全球化营销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开发和销售全球产品,来面对新的世界市场竞争。90年代以来(至1997年底),我国在境外建立了5356家企业,遍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有一些企业正进行全球化营销的尝试。深圳创维电子集团诞生仅10年,杀进国内彩电业才五六年时间,针对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和国内市场的消费低潮,创维别出新裁地提出了“创维模式”,即“开发在美国,生产在深圳,市场营销在全球”的全球化战略。“创维”一向以技术创新的优势来开辟国际市场,他们在美国硅谷建立创维实验室,进行未来视听科技的前沿性研究,同时进行技术储备,其目标是塑造中国籍的世界名牌。创维集团首创的数码100HZ护眼电视第三代——创维数码双频彩电以其技术含量高,功能强大,设计超前,使用时间跨度长而风靡全球,尤其在欧美市场,深受商家和消费者的欢迎。创维的经营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顾客为中心;以国际竞争为第一目标,追求效益第一;以销定产,快速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从开发、生产到销售严格遵循市场法则,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创维还实行了本土化营销战略,在市场环境比较熟,人力成本相对低廉的马来西亚建立了一条中档电视机的生产线,主要面向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邻近美国地价较低的墨西哥和土耳其投资建厂。截止1999年3月,创维电器已成为墨西哥最受欢迎的品牌之一,在中高档市场中占有了5%的市场份额。“创维”在墨西哥的生产基地已全面启动,开始直接向美国市场大规模出口。创维电视在瑞士被评为最佳机型,占据了当地彩电市场的20%份额。创维还与全球最大的零售组织——沃尔玛及美国著名连锁商Circnit.City签下了DVB(数字卫星接收仪)、DVD、数码电视的巨额订单。“创维”电视在欧美市场上,已与世界驰名品牌“松下”“索尼”摆在同一柜台上。1999年头两个月,“创维”仅在东南亚地区的出口创汇就超出去年的80%以上。 “优势互补”出奇制胜 联想集团是国内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团,于1984年底由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创办。联想集团进军国际市场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瞎子背瘸子”式的优势互补策略。1988年北京联想集团投资30万港币在香港创办了联想电脑公司,由北京联想集团、香港导远有限公司和中国(香港)技术转让公司联合组成。联想集团刚刚步入国际市场,不太熟悉国际市场尤其是其贸易渠道,相对于香港的合作伙伴还缺少资金和技术实力,而技术转让公司却可以提供可靠的贷款,于是,一个最佳的优势互补的合作形成了。联想集团将自身科技实力的优势与港商熟悉世界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把贸易作为积累资本的手段,解决科研生产所需资金,然后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产品定位上,联想集团充分注意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特点,利用世界知名电脑厂商把大多力量集中在电脑整机上的市场机会,出人意料、出奇制胜地将自身的资金、人力全部投入到电脑板卡的开发生产上,从而挤入国际市场。联想集团的电脑板卡1990年的月销量为5000块,到1994年底月销量则跃至50万块,并最终取得电脑板卡世界市场份额10%的地位,成为世界五大电脑板卡供应商之一。联想集团还与美国AST公司合作,在国内市场推出适合中国国情和消费者需求的联想品牌电脑,并全力抢占市场份额,开始与世界知名电脑企业竞争,以微机电脑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仅1995年,联想集团电脑板卡年销量500万块,微机年销量10.5万台,年产值达67亿元,出口创汇4.3亿美元。 引人瞩目的虚拟生产 在名牌如潮、竞争激烈的运动鞋市场,“耐克”在短短十年内,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一跃成为闻名世界的美国最大鞋业公司。耐克公司走的是一条全新的“虚拟生产”的营销之路,令世人瞩目。公司总裁菲尔·耐克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他先将公司所有人才、物力、财力等资源集中起来,然后全部投入到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这两大部门中去,而生产则采取了虚拟化策略,即向外部借力,通过整合外部资源,使其为我所用,从而拓展自身的疆域。耐克自己不投资建厂,而是全部外包给其它生产厂家加工制造。耐克公司将设计图纸交给生产厂家,让它们严格按图纸式样进行生产,保证质量,然后将耐克的品牌商标赋予这些产品,将产品交给自己公司的营销人员,通过公司的行销网络将产品销售出去。耐克公司的这一妙招,不仅使自身节约大量的生产投资,以及人工费用,而且又充分发挥了其它生产厂家的能力,为其所用。这种“虚拟生产”营销模式充分实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是对传统市场营销模式的一次革命。 独一无二的“末日管理” 小天鹅”集团公司连续8年保持国内全自动洗衣机销量第一,且已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中东、南美地区陆续建立了稳固的销售基地,并在印尼、马来西亚创办了合资工厂,在美国洛杉矶、日本、德国等高新技术密集区域都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在香港建立了贸易窗口。小天鹅的成功是由于推行了独一无二的“末日管理”经营模式。“末日管理”是指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面对市场和竞争都要充满危机感,认识到企业有末日,产品有末日,企业鼎盛时期往往也潜伏着最大的危机。小天鹅树立“怀抱炸弹”的经营思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放眼国际,争创一流的营销方式。 一流质量小天鹅把每一项质量指标、经营指标、生产效率指标都同世界一流公司的参数一一相比。1991年我国对洗衣机的质量标准是4000次无故障运行,前苏联是1000次,法国是2500次,日本松下是5000次。此时小天鹅已荣获全国同行业唯一的一块金牌,但仍将目标对准了洗衣机产品质量的世界高峰。经过两年努力,在引进、消化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后,小天鹅成功地将无故障运行提高到了5000次。 一流产品小天鹅的产品向世界一流企业看齐,产品开发连赶带超,创一流产品。1997年2月,一家著名公司刚刚推出防腐防褪色洗衣机,30天后,小天鹅也开发出了同类产品;同年4月,又一家大公司推出全自动快速洗衣机,10分钟即可完成一次洗衣的全部程序,一个月后,小天鹅又跟上来了。最近,小天鹅又自行设计了面向21世纪的大循环喷瀑水流,节能型全自动洗衣机,已批量上市。这种洗衣机采用了9项世界新技术、拥有5项专利。小天鹅在美国技术中心的3位工程师仅用半年就设计出集波轮式、滚筒式洗衣机之长的搅拌式洗衣机两个新产品。 一流人才小天鹅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吸收、培养和使用,在全世界范围内招聘人才。目前在小天鹅本部工作的博士就有14位,在公司出资控股的北京和无锡的研究生有数十位,正在美国、日本继续深造的有8位,小天鹅发给博士的月薪为1万元。近两年为培训员工花去1000多万元,去年又投入2000万元进行人才培训。 一流管理小天鹅实行产品零库存,不设立成品库房,如果产品三天卖不出去,宁可停产,目的就是在适销上下功夫,把好每道关,做到“零”缺陷——生产高质量的、满足市场需求的、没有缺陷的产品。正因如此,小天鹅资金回笼很快,没有死帐、坏帐、三角债。 洋为中用、中为洋用 跨文化营销是在适应和吸收东道国文化的过程中使母国文化逐渐融于其中,是双向的文化沟通,是不同文化的兼容并蓄。一家机构调查了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后指出:理解中国文化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战略要素之一。日本酱油摆在美国人的餐桌上成为普通的调味品,是龟万甲公司经过几年营销努力的结果,可口可乐从中国的大酒店渗透到千家万户,也有5年亏本推广的经历。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家电企业通过赞助《排球女将》、《姿三四郎》等多部电视剧大造声势,营造新文化氛围,把索尼、乐声等品牌形象带进了中国。我国一些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也开始实行跨文化营销战略。美国是一饮料大国,外国饮料想挤进美国市场是不容易的。我国青岛啤酒不但打进了美国市场,而且销量逐年上升,10年间出口量增加了50倍。目前,在上万种各国啤酒中,青岛啤酒在美国市场上的销量排名第9位,其价格是美国市场上两种最高的啤酒之一。青岛啤酒能打入美国市场,其原因正是在于青岛啤酒的风味和品质迎合了美国众多消费者的口味和爱好,重视文化沟通,市场切入准确,促销手段得当。在促销广告形象宣传上,代表中国餐饮具的筷子与青岛啤酒合二为一,象征着中国的餐饮。在美国引起轰动。本来对中国人使用筷子的技巧、习惯怀有浓厚兴趣的美国人,当然同时也爱上了青岛啤酒。正是洋为中用、中为洋用的跨文化战略使青岛啤酒大获全胜。 市场营销策划论文:市场营销策划论文 一、“任务驱动法”的含义及特点 任务驱动法,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的占有和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改变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项或几项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涉及的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加以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符合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又符合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它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探索的学习精神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任务驱动法”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实验性、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的教学方法,它以富有趣味性、激发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为基础,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这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如下特点: 1.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主动参与意识。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情绪容易疲劳,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每节课教师都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紧跟教师的思路去思考。这样的教学,完全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由于教师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己具体操作,容易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这样,就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3.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一个具体任务进行的,这个具体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这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在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实际生活中所希望实现的功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 4.培养学生注重掌握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创新。在布置任务后,教师不限定实现任务的方法和思路及完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这就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留有充分的余地。这样学生的作品也就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任务驱动法”在市场营销策划的应用 市场营销策划是市场营销学的后续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市场营销策划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要回答企业在现实的市场营销活动中提出的各种疑难杂症,不仅仅回答这些问题出现原因。市场营销策划更重要的是如何开拓市场、营造市场以及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丰厚的利润。市场营销策划就是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拟定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市场营销方案,提出开拓市场,营造市场的时间、地点、步骤及系统性的策略和措施。而且还必须具有特定资源约束条件下的高度可行性。市场营销策划不仅要提出开拓市场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在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制定市场营销的行动方案。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仅仅讲授知识是不够的,一方面因为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已经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知识点不多,可讲授的内容较少,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和策划训练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营销策划与创意的方法与技巧;另一方面仅仅讲授知识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市场营销策划教学的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通过最新营销策划案例的研讨、创意方案的设计、课程设计等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有用性,促进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学习了多少理论,而是要看学生能不能运用所学的市场营销相关理论、方法解决企业营销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市场营销策划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出学校,在分析企业策划案例和完成企业营销策划项目任务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在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首先要进行任务设计。 教师在任务设计时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深入到企业中,根据企业营销活动的需求确定策划项目,提取出策划主题,并围绕该主题系统的搜集信息,然后在指导老师和企方管理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营销策划书,最后企业方实施该项策划,学生策划项目组参与到项目的实施、评价过程中。二是仿真策划,即是以真实的企业营销活动为背景,学生策划小组自主判断企业的策划项目,提取策划主题,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营销策划书。这个真实的企业营销活动多数是过去的某些知名企业的案例资料。三是模拟训练,多数是假设某种企业营销活动情境,然后设计企业营销活动的策划方案。结合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特点,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首先,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向学生灌输任务驱动的观念,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能根据任务的需求来主动学习,要主动地寻求知识。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所在,应该不断用任务引导学生自学,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任务驱动将是失败的。其次,注意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一般课程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基本内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基本内容部分是课程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才能对所学课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类教学内容应该由教师带领学生系统学习。重点内容部分结合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需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对于学生自学有困难的难点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对于新内容或一些特别难的“任务”,老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带着学生自学加辅导,学生就会逐步过渡到自主学习的状态。第三,结合实际,贴近生活创设任务情境。管理学不是枯燥的理论课程。它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会有管理活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会面临着各种管理问题。所以我们要紧密结合生活实践创设任务情境。一般可以用一个精彩的示例来布置任务,导入教学,引起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去学习,而学会学习的成功体验又反过来激发他们乐学的精神,从而达到了良性循环。第四,任务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因素。任务定得太多太难,令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容易,则会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个任务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规模不宜过大,任务之间有一定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作者:乔冠华张霆军李悦工作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中小企业成本论文:浅谈中小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产品成本,可以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企业从购买原材料、生产产品、储存产品、货物流通、出售产成品,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结合我国中小企业产品成本管理现状,通过对影响我国中小企业产品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探讨降低我国中小企业产品成本的途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产品成本;现状;因素;途径 针对目前国家宏观调控和物价上涨趋势的影响,各行业的成本不断上涨。面对宏观影响,我们必须从企业自身情况出发,加强管理,寻找降本增效的新途径。本文结合我国中小企业产品成本管理现状,通过对影响我国中小企业产品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探讨降低我国中小企业产品成本的途径。 1、我国中小企业产品成本管理现状 1.1产品成本控制存在滞后性 我国中小企业在实际的管理中,往往特别强调企业生产制造与检验方面,而忽视掉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环节。当然,加强生产制造与检验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但是,企业是一个整体,而产品的设计开发是这个整体的源头,也是中小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途径。根据现代设计理念提出的产品质量的“源流控制”理论,产品设计阶段是“上游”,制造和检验分别是“中游”和“下游”。我国中小企业产品成本控制往往只重视“中游”和“下游”,而“上游”的产品设计阶段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产品成本控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1.2企业生产成本缺乏市场性 众所周知,生产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的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一般来说,低成本就意味着高效率,也就是说运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高效率并不一定等于高效益,所以不能简单的把降低成本认为成效益的增加。通常情况下,我国许多中小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成本的构成并核算产品成本,通过大幅度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产量越高就意味着单位成本越低。这种缺乏市场性的失真的信息,带来的后果是生产成本控制觉察出现误区,必然带来中小企业生产误区。 1.3产品成本管理缺乏科学系统性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对原始数据的保存,一般是采用填写报表,再由专业人员将报表数据统一汇总的方式进行,而企业在制定报表时,往往众口难调,无法完全适应企业不同产品的特点,而填报费力、汇总困难、字迹不清等往往造成工作人员的反感,影响原始数据的真实性,这是产品成本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表现。针对这种状况,由班组直接将原始数据输入系统,再由专业人员进行监督检验既能够保证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又可以减轻部分汇总人员的工作负担。 2、影响我国中小企业产品成本的因素 2.1企业材料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生产所耗物资的采购成本关系非常密切。企业要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有效地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是关键,企业材料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如下: (1)企业的经营观念尚未彻底转变 (2)对材料市场缺乏研究,未能把握市场动态 (3)材料采购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2.2生产产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在一般情况下,高质量的产品是建立在高成本的基础之上的,成本是原因,质量是结果。但有时企业的高成本却是因为产品质量不好造成的,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废品损失和返修的费用会加大产品成本;伴随质量低劣出现的产品质量不稳,使得产品售后的维修服务费用增加;劳动生产率低影响产品产量,主要是设备、工艺陈旧、员工企业技能不高;材料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产品没有规定某种原料的使用量,任意领取,不注重节约;责任分工不明确,管理混乱,形成谁都管得着谁都不爱管的局面。 2.3存货大量积压使产品成本提高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保存一定的存货,是为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至于因为存货短缺而中断;但是不合理的存货标准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使资金周转速度放慢,存货的保管费用增加。 由于企业的存货过多,市场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企业可能会由于产品销路不畅或产品改型,而使暂时保存的存货变为长期保存。 对于积压存货,如果不对其及时进行处理,由于无形损耗,存货在储存过程会发生跌价损失。由于自然损耗的存在,使得存货在长期存储过程中,会产生锈蚀、腐蚀等毁损并引起报废,导致许多存货失去应有的使用价值,不能再继续使用。 2.4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点:(1)缺乏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2)人才任用与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3)人力资源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3、降低我国中小企业产品成本的途径 3.1降低材料采购成本的途径 (1)采购应考虑的相关情况;(2)购前谈判;(3)购中管理。 3.2生产成本控制的方法 合理安排作业程序、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树立降低产品成本观念,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节约材料费用 3.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降低人工费用 人工费用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本得到合理和充分利用,是人工费用降至最低。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以降低人工费用: 更新观念,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强员工的培训,重视员工的个体成才;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和平等的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4、小结 如今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日益壮大,占据我国国民经济“半壁江山”。如何使中小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是每个中小企业面临的主题。降低产品成本是企业获取利润行之有效的途径。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利润,可以节约人力物力的消耗,降低产品的价格。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产品成本,可以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作者单位: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成本论文: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第三轮经济危机逐步席卷全球,中国入世十余年来,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和出口国。那么此轮经济危机相对于前两次而言,对中国的影响举足若轻。迄今已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尤其是部分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从而严格控制企业成本,是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成本管理 控制 目前欧元区债务危机持续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处在衰退边缘,国内市场需求萎缩,企业面临营业收入下滑、成本费用刚性支出、盈利能力下降等多重困难。宏观环境的不利影响,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筹资日趋困难,银行不愿意向企业提供贷款,或者提高贷款利率,使实体经济的运行规模不可避免地出现萎缩。加之劳动力价格和人力资源价格的上涨,人工成本上升较快;交通运输紧张以及价格上涨,导致企业所支付的运输成本必然提升。 在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结合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的现状,探讨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企业应将成本控制与战略有机融合,全面预算管理,控制成本支出 企业要取得持续性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需要首先通过对行业维、市场维、产品维等外部环境,以及诸如投资规模、垂直一体化程度、生产经验、生产技术、厂房规划布局、生产能力运用程度等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找到企业自身的优势、弱点和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威胁,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与企业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成本控制战略。 良好的成本管理模式,应是在企业上述所确定的长期战略规划下,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控制成本支出。首先需要建立比较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要对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编制规则及实施细则、预算执行、控制、分析及调整,预算考评及激励、以及内部协调制度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其次,将所有重要指标汇总,深入研究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指标体系。最后,建立跟踪追查制度以控制日常成本支出,完善预算考核机制。在全面预算实施过程中,一旦发现预算执行中的成本超支现象,应建立实时的预算跟踪调查制度,及时解决预算执行中的各种问题,将全面预算管理与“流程再造”和“不断改进”理念相结合,并充分保证预算管理内容、编制方法、应用工具、考核机制等同步进行,一旦步伐失调,预算管理体系将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大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减少企业外包项目费用 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最为重要的就是进一步加大款项的收款力度,尤其是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以减少应收账款所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降低财务风险,维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首先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欠工作,对一般欠款户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催还,对重点户列出账目清单,集中清欠,严禁资金流失。其次,对清欠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寻找债务链,采用实物抵债法或多家抹账方式找到解脱债务链途径,避免或减少坏账的发生,必要时,可通过诉讼程序来挽回损失。对于货款回收问题,要确定一套清欠工作奖惩机制,提高销售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应收账款恢复其流动性,减少贷款极其利息,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的经营责任制。公司应与有关人员层层签约,明确责、权、利,并实行严格考核。 减少企业外包项目费用这一点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中的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的。鉴于当前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务的缩减,设计项目的减少,公司应尽量减少外分包,控制毛利率的下降,也可为公司可持续发展作下较好的铺垫。 三、引入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制定周全的成本管理计划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本计算方法,以顾客链为导向,以价值链为中心,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彻底地改造,强调协调企业内外部顾客的关系,从企业整体出发,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要求企业物资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各项作业形成连续、同步的“作业流程”,消除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使企业处于持续改善状态,促进企业整体的优化,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它改革了生产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并使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趋于一致,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在作业成本法下,企业应通过重新梳理供应链,抛弃没有竞争优势的作业,选择自己最具有专长的作业活动进行整合经营,集合成自己的供应链以降低企业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成本控制并不是一味的压缩成本支出,在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需要制定周全的成本改善计划。否则在热火朝天的降低成本过程中许多公司会犯下盲目的错误,削减或收回对公司长期策略十分重要领域的投资,如研究开发支出、产品营销及广告等。这些领域的大幅缩减会影响公司利用经济复苏的能力,应尽量避免。因此,建议企业应合理安排短期和长期的改善措施。在经济衰落时期,公司往往急于削减成本却忽视了某些重要的改进机会。 分步措施提供了一个短期成本节约和长期结构调整的较佳组合。第一步通常包括增加短期机会,如降低可自由支配的开支,增加成本控制力度;第二步包括中期机会,如流程改进、共享服务、外派辅助流程及策略化采购资源;第三步一般包括长期机会,如重新设计或外派核心业务流程,调整公司业务模式,重构全球供应链和扩大技术投资。通过良好的成本管理规划和设计,第一步节约的成本可以为第二步和第三步中重要的结构调整提供部分或全部资金,并且在金融危机时期第二步和第三步活动的效率通常能够提高。企业可寻求专业的咨询公司,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专业的队伍去推动,有外部压力,成效上能更好.也能更客观、公正地去发挥作用。 四、树立新观念,引进新思想,创新管理 中小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它能不断创新,企业要紧握市场脉搏,寻求机制创新,注入发展活力,加大科技投入,有效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降低产品成本。同时,在成本核算中应考虑将产品的科技含量包括到成本中去,便于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 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还应该是中小企业最大的资本和财富,是中小企业的主体,是成本管理的主体。是决定成本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调动人的智力因素,培养和发挥人的工作能力,把人本主义、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过程的始终,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人性化的组织,借以从人的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人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动力。 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系统扩大成本管理的范围,实施全过程成本控制。有效的成本管理必须对生产成本以及上、下游成本进行全过程的控制。运用价值链分析,进行全方位的成本管理。现代成本管理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应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还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可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每个企业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适当地加以借鉴和运用,极大地丰富和健全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 五、确保成本信息有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成本 为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从而使用于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基础资料是可靠的,那么中小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同时还需要提高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企业的管理者和参与经营决策的会计人员是实施制度的主体,在生成和提供相关信息中,一方面要增强法制意识;另一方面要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增强道德责任心和责任感,保持职业良知,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和管理者道德水准的双重提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为企业也带来的便利条件,加大对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培训,扩大无纸化办公的覆盖率。 中小企业成本论文:分析中小企业成本统计核算与控制方法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管理上的落后、经济技术力量的薄弱,在成本的统计核算和控制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从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着手,分析中小企业在成本的统计核算和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本统计核算;成本控制 一、引言 企业成本的统计核算,指的是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企业成本和相关费用所进行的系统的核算统计。在企业的正常经营中,必然会对自己的某一时间段的经营情况进行统计和核算,以便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适时控制企业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但在我国中小企业中,企业的成本统计核算存在很多问题,成本控制久不见成效,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企业应及时找出成本核算统计中的现存问题,找出解决和控制成本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二、成本统计核算与控制中现存问题分析 (一)成本管理的观念相对落后 当前,不少中小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味的以销售资产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但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忽视了成本和相关费用的消耗。成本的居高不下、费用的持续偏高,导致企业净资产的严重缩水。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对缩减企业成本等开支的方法也没有很好的认识。统计核算方法落后,内容设置不全。中小型企业在成本核算统计的管理上,一般采用单一方法。在内容上设置不全、业务单一。这可能会导致出入账数据困难,在账目发生错误后也难以及时改正。 (二)成本统计核算的流程不规范 成本统计核算一般是以一定的时间单位为标准进行一次性结转。在核算统计之后,由于缺乏事前的预测和管理,发生错误或障碍后往往只能事后追究责任或采取补救措施。公司财务会计报表等都流于形式,账面成本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再者,绩效考核侧重于对工作的完成情况和达标情况的考核,成本的考量又丢给了公司主要的负责人。在此情况下,企业节约成本在实施起来会很困难。 (三)企业成本控制理念不完善,手段、方法不当 企业在计算成本时,往往会忽略生产物资外的其他费用成本,只计算了生产产品所消耗的成本,缩小了成本的范围。企业在月末查账时,成本的开支往往对不上,一般总是要大于实际记载的开支数额。成本的统计核算要全面具体,成本控制工作也应该在各个环节加以运用。在成本的控制上,企业往往走了一条错误的“捷径”。如降低所购买的原材料的进价和档次,长此以往只会丢失更多的客户资源。这种控制成本的方法,从企业自身长远的利益来看,是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 (四)成本控制的整体性不强,整体控制意识薄弱 如上所述,成本的控制并非业绩考核的标准,因此成本控制的整体性意识薄弱。在企业中,成本控制一般只限于会计部门和采购部门。且为了避嫌,两个部门会分道扬镳、各自为政。其他部门则不关注、不参与成本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成本控制的顺利实施。 (五)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 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下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与制约已大幅降低。但社会主义的中国,企业的生产经营仍然会受到政府的监管,企业的任何市场手段都不能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从现实来看,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政府的监管尤其是国家税务部门的管理是不到位的。某些企业为偷税漏税而绞尽脑汁,政府与企业信息不对等的存在,企业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容易走向偏离。 三、中小企业成本统计核算与控制方法分析 (一)充分认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应充分认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把成本管理环节与生产、销售环节等而视之。成本的控制是对资产流失补救的一种手段,而销售所创造的价值是在原来价值的基础上的增值,二者都是企业经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在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中,要贯彻开源节流的理念,加强成本的统计核算,弄清楚账目问题,把成本的控制切实落实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 (二)规范企业财会制度,采用先进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 财会部门是公司的金库,负责对企业的总资产的流向、结余等进行管理。企业财会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企业对资产的走向的充分认识和对企业成本和盈余的计算,以便业务的拓展和规划。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财会制度,做到账目清楚明晰。同时,采用先进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如作业成本法。它以价值链为管理的中心,以顾客链为其价值导向,是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行一次彻底性、根本性的转变。 (三)完善企业成本控制理念,改变成本控制的方法 成本控制理念,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中小型企业要立足自身特点,发挥灵活性的优势,建立一套严格的、趋于成熟的、切合实际的成本控制理念。中小型企业在拓展较大业务时,要做好事前的风险评估工作,以规范化、系统化、权责明晰的成本控制理念来推进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提高员工尤其是会计人员的素质,成本控制动员员工参与 企业成本统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会计人员的素质不一,其统计核算观念上存在着差距。会计人员的素质影响着成本核算统计工作的开展,其明细处理失当致使统计信息中存在一定风险。 成本控制不是一人包揽的工程,而是需要全体员工的整体性参与。在日常的工作中,员工自己的办公设备,随手可关的电灯和自来水,都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点点滴滴。 (五)加强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健全政府的财务报告制度 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政府部门的监管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真实有效,信息披露及时可靠,都为税务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杜绝企业偷漏税现象的发生,杜绝扰乱市场经济现象的发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政府各部门要时刻坚守工作岗位,打击企业偷漏税现象,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结束语: 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其成本统计核算工作中的困难,如企业自身管理的不到位,成本控制理念的不完善,成本控制整体意识的薄弱,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等等,都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成本的控制。中小企业在完善自身管理的同时,采用先进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是企业成本统计核算和成本控制中较为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中小企业成本论文: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探讨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管理方式单一、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阐述完善成本管理的政策,为中小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 成本管理 战略目标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其发展都是以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而且成本高、利润薄。因此,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加强成本管理。 1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1.1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情况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不重视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以东莞为例,根据相关资料统计,2008年东莞市民营企业的比重约为87%,外商企业的比重约为13%。在这些企业中,约为30%的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这些企业多为外商企业,如沃尔玛、诺基亚等。而其余将近70%的企业依然实行传统的成本管理,这些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该现象的背后透露出的是:战略成本管理在东莞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全国范围看,在外资企业中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开始尝试战略成本管理,比如美菱的“科技驱动型成本战略管理”、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倒推法、成本否决”等。 1.2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2.1 局限性。一方面,成本管理的目标局限于降低成本。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是降低消耗和节约费用,将成本管理等同于降低成本,很少企业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待成本管理,最突出的表现为:研发费用投入少,企业只注重短期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根本没有从长期、整体的角度看待企业的发展问题。从长期来看,研发费用的投入不仅能够使企业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而且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从成本管理理念来看,成本并不是无限制地降低的,而是存在条件和限度的,特别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利润降低,在依靠传统的降低成本来获取竞争优势的历史早已不存在。温州制造业的悲剧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企业没有把成本管理定位在培养企业竞争优势,服务于企业竞争地位的战略高度。当前,中小企业不能把成本管理与竞争环境进行统一,很少企业从培养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分析和管理,不能把握外部发展机遇,寻找新的发展契机,进而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1.2.2 缺乏市场理念。成本实际上是企业整合资源,资源利用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许多企业通过提高产能将固定成本进行均摊,产量越高,产品的平均成本就越低。按照传统方式,在销售量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就越高,导致许多企业在没有进行市场分析的前提下,片面提高产能,降低生产成本。出现供大于需,产生大量库存,然后通过促销的方式来解决库存,进而造成企业总成本的增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理念,出现管理决策上的失误。 2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2.1 树立现代成本管理理念 2.1.1 树立成本效益理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应将成本管理与整体的经济效益相联系。企业成本管理活动始终为整体的经济效益服务,树立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将成本的支出作为获取更大收益的基础,此时,企业要分析成本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得出科学合理的成本支出,获取最大化的收益。那么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关注产品在市场上得到的效益。 2.1.2 树立战略成本意识。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在这种背景下,需要中小企业树立战略成本意识,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长期性思考,企业将成本管理与发展战略进行整合,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企业的成本问题,使企业能够在竞争中有序健康发展。企业站在发展战略的高度看待成本问题,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竞争环境,正确分析自己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法案,进而取得竞争优势。 2.2 选择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 2.2.1 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通过借鉴、吸收、创新成本管理方法,在实际的成本管理中不断实践,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进而完成企业的成本管理目标。 2.2.2 建立先进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不断普及与推广,中小企业建立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的成本管理系统。借助该系统,一方面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储量大、运算速度快的特点,替代人工处理繁重的劳动,加快信息的处理速度,提高成本管理的决策效率;另一方面借助计算机收集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市场信息,使企业能够从容面对市场的变化,及时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存续和发展。 3 结论 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处在经济转型的新时期,中小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中去,这对中小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应强化成本管理意识,不断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小企业成本论文:分批法下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核算与控制 一、概述 (一)中小企业重视生产成本核算的紧迫性 经济效益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最终目的,而加强成本核算和管理才是企业生产盈利的基础。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靠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才能扩大销售收入,适应市场需求走向经济良性发展,中小企业更是如此。 近年来人工涨、汇率涨、材料涨;用工荒、用电荒、资金荒……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二轮危机,正在向中小企业逼近,境况似乎“比2008年还要艰难”。2011年初,业内权威人士用“危在旦夕”来形容中小企业的现状。据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近五年的淘汰率为70%,大约30%左右的中小工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目前长三角地区更是出现大量企业停工、半停工局面。究其原因,最主要是融资难、税负高、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其中采购成本多大于60%,人工支出(工资、福利费等)占20%。另外,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总体较为混乱,甚至无成本核算资料;税务机关稽查时,难以查验成本资料数据,甚至回避检查,情况不容乐观。 中小企业结构简单、规模偏小、决策迅速、反应敏捷,但在生产效益、技术进步、资金筹措诸多方面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提并论,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高速发展都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表现为成本较高、赢利较少。因此,在融资困难、税负高和原材料涨价无法控制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树立全员成本意识,注重成本核算管理是应对危机的当务之急。 (二)成本核算方法应用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企业不同,应用的核算方法也不同。据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中国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及其效果的调查分析》显示,我国有57.11%的企业使用品种法,41.15%的企业使用分步法,有5.17%的企业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资产规模小于1亿元的企业采用品种法的比例是42.9%,分步法为28.6%,分批法为14.3%,资产规模大于1亿元的企业则相应为46.7%,34.7%,4%。 我国企业多采用品种法和分步法,应用分批法(订单法)总体较少,中小企业稍高,核算方法的选用表明我国企业的生产较粗放,不够重视消费个性,相应带来成本核算方法选择上的简单化。 (三)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方法选择发展趋势 受人财物限制,中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尤其是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辅助部门没有独立核算、车间物流划分不明显、传递手续不完善而导致数据失真、车间人员区分不明显,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以期能符合管理的需要;同时中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只需向税务部门报送税务报表,因而所执行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会计制度,而是选用基本符合或参照税法规定的会计政策和简易会计方法,首选品种法合情合理。 随着消费市场的细化和个性化,购买者的偏好差异,消费者可以根据需要要求厂方设计并生产自己最满意的商品,企业也要按单进行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在这种趋势下,一条生产线上可能今天生产甲,明天生产乙;也可能只有几台相同甚至是没有两台完全一样的产品。中小企业面临未来的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已不可避免,这恰恰能发挥中小企业一般资产规模较小、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及所用原材料大部分相同的这一优势。 从以上分析可知,中小企业随生产经营环境条件的变化趋势而按单生产,选择分批法核算生产成本是将来的发展方向。 二、分批法具体核算步骤 (一)基本核算方法 具体如下:一是以实际管理需要为原则,简化成本项目和账户设置。以订单(周期)为成本计算期,以订单(批次)或其具体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直接设置原材料、工资薪酬、制造费用等三大成本项目明细账归集发生的各项生产性费用,或简化为以成本核算单设多栏代替明细账。视辅助车间情况确定是否设置其明细账。二是加强主材料核算,简化其他材料的核算手续。按构成产品实体的材料价值,选择一种或几种为主材料,加强其核算,按实际消耗量严格计算成本,并做好余料的管理,或及时退料或严格保管待用;其余为次材料,一般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简化其核算手续,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其实际消耗量,并加强余料的保管待用。材料费按产值比例法或定额法进行分配。三是职工薪酬按实际发生数归集,按产值比例法或生产工时(机时)进行分配,其中,所有参与生产管理的行政人员发生的费用直接记入“管理费用”账户。四是根据车间划分情况,简化制造费用核算。中小企业如果没有辅助车间或界限不明显或链接手续不完全,则不设置辅助明细账,在制造费用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中设动力费用、机物料消耗、修理费、折旧、人工费用、其他杂费等栏目归集车间费用;若辅助车间明显,核算明晰,费用较大,则增设辅助成本明细账或计算单,按其具体发生项目归集费用;按生产周期或在月底,按产品产值比例法或工时(机时)分配法分配并结转辅助费用和制造费用。五是一般没有半成品,不再设置自制半成品科目。若有,可以在生产成本明细账中设专栏反映。六是简化低值易耗品核算。将发生的低值易耗品费用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采用一次摊销法,同时仓库设明细账或记录单,并及时传递信息,以备入账。七是按直线法提取折旧,直接计入制造费用和辅助费用的折旧项目。 八是加强生产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简化废品损失处理,发生的损失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材料项目。九是若按月计算与分配费用,则存在的月初在产品成本按材料费计入成本计算单。十是企业发生的其他费用如期间费用等也要严格控制,据实入账。 (二)日常成本费用的归集 一是做好原材料入库单、领料单、成品入库单等仓库记录与信息传递,及时与生产、财务部门加强联系。二是车间做好生产成本与费用的归集记录,并及时仓库、财务部门沟通联系。三是财务部门要指导各车间和费用发生部门做好成本核算的规范工作,及时收集成本核算资料,做好归集与分配工作。 (三)费用分配 一是严格执行“谁受益,谁承担”原则,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工艺流程、费用与标准有关联性的分配方法和标准。二是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尽量简化分配项目和方法。能辨别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成本项目,不能明确辨别的先归集再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三是共耗费用分配尽量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若售价不明晰,可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分配方法如定额或机时(工时)等。期末若需核算在产品成本,一般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按产值比例法参与费用分配。 三、企业加强生产成本监控 (一)走向市场,树立新成本理念 中小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部分,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成本意识和素质教育,转变落后观念,强化成本目标责任,树立市场导向、全员成本责任、成本效益、成本预防、系统工程等新理念,使各部门、各班组及全体员工都成为成本管理系统的一个目标责任中心,责、权、利紧密结合,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发展企业,人人降成本,处处有增效。 (二)建立适宜的现代成本控制体系,全面加强成本过程管理 为有效实施成本管理,做到少投入、多产出,提高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必须以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为指导,以市场为目标,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现代成本管理控制体系和业绩评价体系,从产品设计开发、材料采购、仓库储备与管理、材料应用、能源动力、工资薪酬、质量预防与保证、维护运行、产品销售与服务及日常管理等方面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系统控制,逐步落实各责任中心的成本管理责任,严格考核责任业绩。实行全面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从思想、组织、制度、行为、资源、活动、方法等方面全面提升成本保证能力,使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三)建立实用的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强化成本电算化管理 许多中小企业为节省投资硬件的开支或配备了基本设备而无相应的软件系统或人员素质偏低无法操作信息系统等,成本管理手段上仍然采用手工操作模式,使得会计人员和相关成本管理人员常常陷入一些重复性、事务性、繁琐性、高强度、低效率、机械性的劳动当中,而没有机会或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去思考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改进和完善成本管理措施;同时,手工操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得不到保证,更无法对资源的消耗和流向进行即时控制,加之企业成本会计人员的适应性差,因而提供的成本管理信息可能不全面、不完整、不清晰、不准确、不及时,无法保证决策者做出准确的决策。因此,中小企业要立足于实际,合理筹划信息化建设资金,建立经济实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全部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尽快实现信息化、网络化,促进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推进实现电子商务模式经营,以节约大量成本,拓宽业务范围,缩短交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也“解放”了会计人员,使之从繁重的核算业务中解脱出来,有时间和有能力更好地从事计划、监督、控制、分析、预测和参与决策,更好地发挥决策层的参谋和助手作用。 (四)明确成本控制重点,抓住源头和关键 牵牛要牵牛鼻子,企业领导层应该根据成本细分和成本反馈信息梳理出成本控制重点,抓好源头和关键,并与成本管理人员一起制订切实可行的控制方案,层层分解,逐步落实到团队和个人。每个成本目标责任团队和个人都应从岗位职责出发,明确自己的目标,明晰自己的责任,自觉做到自我加压、自我约束、挖掘潜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所有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使成本控制意识作为培养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并以此支撑企业的改革和创新,使所有员工以此激励自己,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搞技术革新和挖潜,积极投入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运动中。 (五)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推介自己,选准市场,发挥自身优势按单生产 中小企业营销能力有限,资金不充裕,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特别是网络系统推介自己,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接单时,要依据市场信息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决策,要考虑市场价格变动和企业自身成本因素,不能额外无限扩张成本,否则就可能生产越多亏损越多,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坚决避免脱离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进行生产,克服产品的滞销,造成资金的积压和浪费;接单后要制定合理的设计开发、采购和生产方案,确定各成本目标责任人,全面控制成本过程,避免盲目组织生产而造成经济损失,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按合同期限交货,建立良好的市场信誉,以加速资金周转,也一定程度弥补资金不足。 (六)持续开展成本管理活动,形成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许多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存在一些成本管理的误区,如“成本就是会计的事”、“成本管理就是管好生产成本”、“搞成本管理,不就是为了省几个钱吗!”、“ 省钱不如赚钱,没有什么意思”、“降低成本就是偷工减料”等等,进入了能降不能保的误区和不良循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只有做到了“降低、保持”、“ 再降低、再保持”,才能把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才能形成成本竞争优势,成本管理的结果才能满足预期的目的。目前我国已进入高价资源时代和低成本竞争时代,虽然资源高价不好控制和影响,但要意识到成本管理的核心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增加利润或减少亏损,而要用低成本水平和成本优势去参与市场竞争,用低成本去占有市场,以低成本运营提高竞争能力,尽快形成特色的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成本论文:浅议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方法 【摘要】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步履艰难,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起点相对较低,工艺、设备往往落后,高级专门人才不足,加之融资相较大型企业更为困难,很难实施全面技术更新。因此,中小企业更应强化成本意识,加强成本管理。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一、中小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永远追求的目标。许多中小企业片面地强调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单位产品的利润,但是盲目的提高产量会导致存货的积压,库存产品的管理成本加大,使企业得不偿失。只有从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各个环节实施全方位分析,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2、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不断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是提高企业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3、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市场经济使得企业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个体,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要关注其产品在市场上实现的效益,关心市场上竞争对手的一切变化。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以求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是中小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中小企业要依靠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在各个环节降低产品成本,才能够取得竞争优势,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 二、中小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的成本管理理念落后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及管理理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据调查,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只有中专以下学历,从事管理工作的年限也大多较短,严重缺乏企业管理经验。所以,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这些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成本全方位控制的要求。 2、中小企业员工素质普遍不高 在员工素质方面,中小企业的员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再加上有些中小企业经营者受短期经营行为或获取廉价劳动力利益的驱使,往往不注重员工素质的后期培训,致使员工素质得不到提高。由于员工的素质不高,就无法使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工业生产技术,也无法贯彻执行先进的管理方法,造成企业始终停留在资源浪费大、管理落后的生产经营局面。 3、成本管理缺乏市场理念 许多中小企业认为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结果可能使企业积压大量存货,从而形成存货的管理成本加大。另外也造成企业资金短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就是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理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 4、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意识缺失 有的企业尽管采取措施强化成本统计,如分车间独立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材料和工时消耗等等,但效果有限,成本依然上升。其原因在于没有把好产品的设计关,忽视了产品设计阶段各零部件成本的估算统计工作,致使产品一投产就出师不利。 5、成本管理手段落后 现在已进入信息经济时代,虽然许多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广泛使用计算机操作,但仅限于对会计凭证的录入,账簿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记账、算账、报账、存取数据和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和成本计算等方面的计算工作上,还没有真正体现出其在会计控制、会计分析、会计预测和决策等方面的信息交互管理功能。这样的会计电算化无法满足现代成本控制对信息处理的要求,更谈不上成本控制手段的现代化。 三、中小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方法 1、企业管理者应提高自身素质 企业管理者应通过主动学习和锻炼,来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如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基础管理方面的先进知识;市场营销、采购、研究开发、服务、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等业务管理方面的先进知识以及产业、行业和其他相关科学方面的先进知识等等。 2、抓好员工的素质培养和工作态度的教育,建立一个全员成本控制体系 成本管理实质上是有人参与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人的素质和态度决定了成本控制的成败。所以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员工素质的后续培训,建立长远的员工培训计划。另一方面要求每个人都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企业成本控制中去,从而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全员成本控制体系。 3、选准目标市场,按单生产 由于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营销能力有限,用于广告宣传的资金不足。如果撒开大网,漫海捕鱼,必定难有收获,也会使企业市场营销费用过高。而且,有的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档次不高,容易过时,这使得企业要么退出市场,要么降价促销。将本就不大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有时甚至陷入蒙受亏损的境地。所以,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除低值易耗商品和小日用品采用存货生产外,一般厂家宜采用按单生产。 按单生产既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克服产品的滞销,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同时,按单生产按合同期限交货,还能建立良好的市场信誉。最终,加速资金的周转,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资金不足的困难。 4、做好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开发新产品,不仅要作到市场可行,技术可行,还要注重经济可行。市场可行,是指企业产品必须适销对路;技术可行,是指企业具备制造该产品的设备、工艺、人员条件;经济可行,则是指该产品有利润空间。在生产力发达、科技进步、商品丰富的今天,卖方市场已全面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需求是企业产品开发的源泉。保证质量,降低成本,是企业产品开发永恒的努力方向。产品设计者的成本意识至关重要。任何厂家开发的产品,不论其功能选择如何科学合理,倘不注意简化产品自身结构,合理挑选制造材料,改进加工工艺,降低生产成本,都可能因价格高于同行企业的同质产品,市场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乃至夭折。 5、建立先进的信息处理平台 现代的成本控制活动已经渗透到企业的研究、开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以价值表示的各种成本控制信息繁杂而庞大,对成本数据信息的传递、处理不再是人工所能办到的。如何及时、准确、安全、有效地进行传递并处理成本控制信息成了现代成本控制理念和方法能否实施所必需考虑的问题。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其提供了可能。以计算机及其软件构建的交互式信息处理平台,不仅可以高速、快捷、方便地传递和处理成本数据信息,而且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规范性,这就大大提高了成本控制的工作效率,保障了现代成本管理工作顺利、全面地展开。 四、结论 目前,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体制还不太完善,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也相当复杂。行业的不同,成本管理的侧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要使成本管理制度在企业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的成本管理制度,并且将制度运用进日常的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实际运用不断完善制度,使得制度在企业中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中小企业成本论文:基于用友ERP—U872的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技巧探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基本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本文以用友ERP-U872软件为依托,介绍了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技巧,以期对提高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效率和质量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期末自定义结转 中小企业是指与所处行业中的大企业相比,生产经营规模以及人员规模都比较小的企业。在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巨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用财务软件已经不再是大企业的专利了,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是,由于财力、物力以及规模等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的模块及功能往往不像大企业的那么全面,使得中小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成本核算方面,基本上还是以手工核算为主,财务软件仅仅起到了记账的作用。笔者认为,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情况下,使用现有财务软件总账模块中的期末自定义转账功能来进行成本核算是个不错的选择。因笔者在学校里工作,现在大中专院校里用的基本上都是用友软件的教学版本,现以用友ERP-U872软件为基础,来探讨一下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下如何进行成本核算。 1 使用期末自定义转账功能进行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 成本核算过程中主要涉及的会计科目有生产成本和库存商品,生产成本按料、工、费设置明细账,库存商品不必设置明细账。在使用期末转账功能进行成本核算时,要将生产成本其明细科目设为项目核算,将库存商品设为项目核算,然后进行项目目录的设置,通过此操作,可以防止产品种类繁多的企业出现庞大的科目体系的情况。 2 使用期末自定义转账功能进行成本核算的具体操作过程 首先,将生产成本其明细科目以及库存商品科目设为项目核算,并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好项目大类。 产品的成本是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构成的,对于产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在其产生后直接在总账系统的填制凭证功能模块中录入相关凭证即可;但是,制造费用最终是要分配计入相关产品成本的,这个制造费用的分配过程,就需要使用总账系统的期末自定义转账功能;同样,产品的生产成本最终要转入库存商品,也要用到自定义转账功能。 在使用期末自定义转账时,关键问题是自定义转账公式的设置,公式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我们以具体的实践案例来说明使用用友ERP-U872期末自定义转账功能进行成本核算的操作过程。 21 实践资料 鹏达公司是一家生产家具的企业,其产品主要有电脑桌、沙发和衣橱三种,2012年1月,生产电脑桌200台,工时60小时;沙发150个,工时80小时;衣橱300个,工时100小时。电脑桌、沙发、衣橱耗用的直接材料分别为90000元、600000元、1500000元;耗用的直接人工分别为10000元、150000元、200000元;三种产品共耗用制造费用900000元(间接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按生产工时进行分配)。 22 业务处理过程 (1)设置项目目录 (2)生产领用原材料以及分配生产工人工资 生产领用材料时,直接由操作员在总账的填制凭证模块制单即可,分录如下(凭证略): 借: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电脑桌)90000 -直接材料(沙 发)600000 -直接材料(衣 橱)1500000 贷:原材料 2190000 对于直接人工做同样的处理,分录如下(凭证略): 借:生产成本-直接人工(电脑桌)10000 -直接材料(沙 发)150000 -直接材料(衣 橱)20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360000 (3)制造费用的分配 成本核算过程中,制造费用的总额通过查看制造费用明细账即可得知,不必进行手工归集,关键在于制造费用的分配过程。我们通过期末自定义转账功能分配制造费用,过程如下: 首先执行“总账-期末-转账定义-自定义转账”功能,设置自定义结转制造费用的公式(见图1)。 其次通过执行“总账-期末-转账生成”功能,生成相应的凭证即可。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电脑桌)225000 -制造费用(沙 发)300000 -制造费用(衣 橱)375000 贷:制造费用 900000 这样,就把制造费用分配到相应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去了。 (4)将生产成本转入库存商品,假设本案例中产品全部完工入库 首先执行“总账-期末-转账定义-自定义转账”功能,设置自定义结转生产成本的公式(见图2)。 其次通过执行“总账-期末-转账生成”功能,生成相应的凭证即可。 由以上核算过程可以看出,本月完工的产品成本为:电脑桌325000元,沙发1050000元,衣橱2075000元。 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使用总账系统中的期末自定义转账功能来核算产品的成本,是一个非常简便快捷的办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成本核算的质量和效率,节约企业的人力和物力等资源。 中小企业成本论文: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瓶颈。中小制造企业的采购成本对企业的发展已经产生重要阻碍。控制采购成本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目标至关重要,由于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达到50%以上,因此,控制好采购成本并使之不断下降,是中小企业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的重要和直接手段之一。通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采购成本目前面临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采购成本;问题 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来说,超过70%以上的企业其物资采购总金额占其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在50%~70%之间,由此可见采购成本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采购总成本每下降1个百分点,其利润增加值水平会相应地提高8个百分点。因此如何研究和控制中小企业的采购成本成为了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率水平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 国内外对采购成本的研究分析 国内外都有对采购成本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论文,但是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国外主要是研究采购成本费用的相关方法,多使用一定的模型进行相关的验证。Surendra P. Agrawal(1977)[1]从会计角度对采购成本进行分析,并进行模型的验证。Jon Newberry(2002)[2]从采购成本的主要部分进行研究,并对现状进行分析。Xing Peihu(2012)[3]通过研究库存控制策略,来降低采购成本,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采购成本降低进行研究。Micah Prankel(1994)[4]通过对年终库存的研究,对经验主义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采购成本构成,采购成本计算,并进行分析。Piet Sertcu(1995)[5]研究汇率的变化对国际贸易间采购成本的影响,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说明汇率对采购价格影响状况。 国内的研究多侧重于理论的研究,对方法模型的研究较少。唐晓(2008)[6]研究了采购成本控制常用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分析采购成本控制的价值和分析直接谈判等方法。刘小东等(2004)[7]分析采购成本的构成,并提出相关建议。刘永胜等(2009)[8]对我国采购绩效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易明珠(2007)[9]就企业如何降低MRO采购成本进行研究。罗红雨等(2008)[10]的供应链视角采购成本控制研究,从供应链视角对采购成本进行研究,提出采购机制状况和相关配套措施。马绝尘等(2007)[11]通过对A公司采购成本控制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郭猛(2007)[12]通过对采购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企业采购流程优化的相关方法。牛瑞琴(2012)[13]对采购成本核算的概述,内容及相关问题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王志毅(2012)[14]从物资供应系统的角度,对采购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每一个环节需要改进之处。徐芳等(2006)[15]通过JIT采购模式,MRP采购模式,供应链采购模式的分析,来研究现代物流采购。 通过国内外文献中对采购成本的相关理论方法模型等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可以得出我国企业现阶段采购的基本状况。但是专门针对于中小企业采购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并不多,但是中小企业现阶段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控制中小企业的采购成本,又是中小企业走向成功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研究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意义重大。 2 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采购的目标是为企业提供所需的物料和服务,争取最低成本,同时使存货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产品的服务和质量。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正在朝着这样的一个方向努力。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并查阅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资料,结合我国的实际,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在采购成本控制中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 采购批量小,缺乏规模优势 在采购活动中,中小企业规模决定了它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采购数量越大,在和供应商的谈判中就越占优势,降低采购价格的空间越大。因而,在大企业中,原材料的采购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可以采用集中采购的方式来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势,从而降低采购成本。然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产品销量不是很大,生产规模小,故通常进行的是小批量采购,所以在采购价格的谈判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导致采购成本的居高不下。 2.2 采购方式落后 在采购领域中,我国还有许多中小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没有实现信息化,或者只实行了有限的信息化。这样做表面上节省了软硬件的投资开支,但实际上却造成了商品选择效率低下,手工订货操作费时,采购周期长,管理复杂,采购成本较高等问题。 2.3 采购制度不规范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的采购制度不够严格规范,导致采购部门运转效率低,无法及时供应质优价低的原材料;绩效考核标准不科学,员工效率低下,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损公肥私的现象;各部门之间不时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因此,不合理的采购制度也是造成中小企业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2.4 采购经验不足 由于采购产品的种类繁多,有些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技能、专业知识和相关基础设施来有效管理所有物料和服务的采购,采购过程存在缺陷,以致效能低下导致企业损失了不少利益。 2.5 采购计划制定不科学、不符合企业需求 目前中小企业采购计划编制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原料需用计划编制不准确,中小企业的原料需求计划一般由项目技术人员负责编制,其编制的主要依据是生产配方用量方案,并以此作为物资供应部门进行原料采购的依据,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对于原料需求数量的预算和计划准确性较低;二是在确定经济采购量上,一般来说最佳经济采购量是指一定存货期间的总成本费用最低的采购数量,其主要由缺货成本、购买成本、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四大因素决定,而目前中小企业在决定采购批量和频率时一般比较随意,对于上述因素考虑得较少;三是在采购计划的编制中,通常来讲原料需求计划和最佳经济采购数量是进行采购计划编制的前提,而由于上述两个步骤的缺乏或不严谨使得中小企业的采购计划制定和编制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 2.6 采购询价过程及采购合同签订中相关条款存在较大漏洞 目前总的来说中小企业采购中询价的途径和媒介越来越多,可以通过专业网站、招标公告和行业刊物等获得供应商的物资供应信息,目前来看中小企业采购中询价的方式和渠道还比较单一,特别是缺乏借助现代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供应商选择,其一般所采取的办法是处于节省运输运费的需要就近地选择物资供应商,对于网络中可能隐藏的大量优质供应商发掘和利用十分不够,另外在选择物资供应商的评判标准中过多看重原材料物资价格,对于其质量和售后服务却关注的太少。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一般在询价阶段就可以完成,其供应商选择时参照的主要标准是物资原材料的供应能力、历史信誉和品质特性等,一般要选择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供应商以应对企业连续性生产的需要。目前中小企业由于管理不够规范、人员素质问题以及其他问题使得物资采购合同条款拟定的十分粗糙、模糊不清甚至是重大条款出现遗漏等现象十分严重,合同拟定十分随意,使得物资采购合同的履行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2.7 采购岗位和采购人员管理,采购绩效考核存在问题 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采购管理岗位设置中普遍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缺乏监督的问题。一般来讲企业物资采购岗位职位设置中要设置询价员、采购员、合同员、库管员以及总采购负责人等岗位,根据材料需求计划和岗位责任目标制度进行管理,而目前中小企业中的普遍做法是将这些职位的职能基本上不做区分由一个职位或人员充当,这使得相关的物资采购程序不可能不出现利益博弈或道德风险,为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在采购人员选拔和管理中,相当一部分物资采购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以及专业能力不强,使得在物资采购中出现了众多的暗箱回扣、权钱勾结等问题。由于目前大多数企业缺乏健全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使得采购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模糊和欠缺,不具备成功实施的客观可能性和操作性,使得企业物资采购的绩效考核不能借助激励机制实现采购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也使得采购成本极容易出现大幅度波动和失控。因此目前企业需要制定和引进科学的绩效管理方法和绩效考核标准体系从而促进各项采购管理工作的改进。 3 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中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3.1 通过集体联合采购以行业协会平台实现规模优势 规模化采购对于大企业来讲比较适用,对于处在产业链低端的广大中小企业来讲具有较低的话语权,很难单靠自身实力博弈做到规模化采购。但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集体联合采购的方式以行业协会平台来控制采购成本,在可能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可以考虑组织行业采购联盟,通过这种集体采购协作的方式增强物资采购成本风险防范的能力。多个中小企业组成联合体可以将小订单汇集成大订单从而增强在物资价格谈判中的议价能力,从而也能获得规模采购优势,也可以减少货物中转成本,节约物资采购支出。这种合作方式在不改变企业性质的基础上,使大家共享由此带来的规模优势,并可以增强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多家企业联合起来的采购联盟集小单成大单,首先可以增强集体的谈判实力,降低采购价格;其次可以与供应商直接交易,摆脱了商的转手成本;再次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从而大大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并减少由于多次中转带来的风险。 3.2 合理运用现代采购方式,降低采购成本 为了更好地避免传统采购带来的诸多问题,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采用电子商务,进行网上采购,不失为一种降低采购成本的方法。同时企业可以借助于集体联合采购的平台,实施JIT采购和MRP采购模式,做到快速高效的采购模式,降低企业的资金占用和由于采购不合理带来的浪费。 3.3 构建严格规范的采购制度 为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中小企业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规范操作流程,确定各部门的权利、责任和关系。例如对请购、审批、签约、执行、检验入库等环节规范操作流程,使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有章可循;建立供应商档案、供应商准入制度和价格评价体系,定期收集、分析、和评价价格信息,为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制定采购计划、进行价格谈判提供有利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对采购人员进行有效的考核、激励和约束,提高员工积极性,减少暗箱操作的可能。 3.4 开展第三方采购 针对中小企业实力不足的现象,中小企业可以除了选用集体联合采购之外,还可以采用第三方采购。第三方采购是将一些传统上企业内部采购部门负责的非核心采购业务外包给专业的、高效的第三方公司。这种采购方式结束了自给自足的采购组织模式,把非核心采购业务全部或大部分外包给别人,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同时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有利于增强自身竞争优势。另外,中小企业多是小批量采购,影响企业在采购谈判中的地位和能力,而第三方采购综合了多家企业的采购需求,积小成大,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目前,第三方采购服务在欧美等国家已有发展。然而,这种采购方式还未被中国大多数企业所接受。中小企业在采用第三方采购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企业要认真分析,确定究竟哪些采购业务可以外包,并在实施时权衡考虑,尽可能趋利避害,规避风险。 3.5 实行规模化采购从而降低单次采购成本 在中小企业内部,可以实行集中采购,提高单个采购批次的采购数量。集中采购是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的手段和途径,特别是在企业物资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进行集中采购减少相关采购环节的成本费用支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采购成本。为了实现集中采购,物资采购部门可以和产品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等加强合作和交流,尽量提高产品设计中零部件的标准化设计水平,从而可以增加单个零部件的采购规模,通过这种采购物资种类和品种的压缩和减少,才能为企业的集中采购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3.6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进行采购成本控制 中小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估计和测量供应商的成本,可以通过对供应商物资的生产设施条件、原材料价格水平以及行业平均价格水平等来估算供应商的生产成本,从而增强在合同谈判中的主动权,同时基于长远合作供需关系建立的需要,企业也应该给供应商一定的合理市场利润空间;其次是进行竞争对手分析。通过与行业相关者的对比分析,来找出自身采购成本控制中的优势劣势以及其背后动因,然后从消除劣势、扩大增长优势的角度来制定战胜竞争对手的方法措施。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有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采购战略计划和策略。 3.7 加强对采购人员的培训和完善相关绩效考核工作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采购制度不够规范,采购人员的培训相应也比较缺失。加强对中小企业采购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法律意识培训和企业管理水平经验的培训,从而提升采购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采购能力,从而为采购成本的控制准备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和环境;在中小企业采购过程中要确定目标成本责任制,以作为后续的采购绩效考核准备依据,通过岗位目标责任制来进行采购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并将相关考核结果与采购人员的工资报酬等进行关联。 4 结束语 采购成本的控制对于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应该建立成本管理理念,强调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对象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从而加强和提高相关物资采购决策的水平和质量。本文正是通过了解中小企业采购的自身的特点,然后分析中小企业采购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 中小企业成本论文:中小企业人力成本管控之道 【摘 要】伴随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攀升的人力成本压力,中小企业亟需找到合理、有效的人力成本管控思路和方法。本文在解析人力成本与人力成本管控的理念的基础上,提出“高薪用人,用‘效率工资’降低总体成本”、“知人善任,做好内部人力资源开发”和“好聚好散,发挥离职员工的‘剩余价值’”三个方面的建议,以期对中小企业人力成本管控思路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成本;成本管控 一、正视人力成本与管控 企业的人力成本常常被简单的认为是企业向员工直接支付的工资总额,其实不然。人力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者而支付的所有直接和间接费用的总和。间接费用可以包括社会保险、福利等费用,占用办公设备设施的费用等,显然不止限于工资总额。 另一种观点是将人力成本等同于“使用成本”。事实上,人力成本可以大致分成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使用成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正如经济学界吴敬琏所说:“成本控制是一门花钱的艺术,而不是节约的艺术。以节约为成本控制理念的企业只是土财主式的企业,他们除了盘剥工人和在原材料上大打折扣之外,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可见,最好的节约反而是学会花钱,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劳动者积极性,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才是正确的人力成本管控之道。 二、中小企业人力成本控制之道 1.高薪用人,用“效率工资”降低总体成本 最显而易见的人力成本就是工资。虽然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企业主所重视,但这似乎丝毫不影响老板们精打“雇便宜人”的算盘。 假如,一个岗位的市场价值是10万,可是6万也可以雇佣到能力水平相近的人,那么中小企业的老板们通常会愿意支付多少呢?一个精打细算的老板大概会倾向于支付6万。这样做表面看来很划算,但如果员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降低努力程度,甚至跳槽,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一些企业所采取的种精明的做法是,以超过市场平均价格,甚至市场最高价格的薪酬水平雇佣员工,然后在实际工作中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最大限度的实现人力资源价值。 对企业而言,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获得超过人力成本更多的员工价值。就像很多人对外企用人策略的描述一样,“拿两个人的钱,干三个人的活”,这种说法在中小企业同样适用。这样的“交易”对企业很划算;第二,降低因离职所产生的隐性成本。员工得到了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酬,换工作的机会成本提高了,离职的可能性随之降低。离职所产生的隐性成本,包括招聘成本、培训成本、已经支付但尚未产生价值的薪酬等成本,也都随之降低。 这跟经济学中的“效率工资理论”所传达的思想很相近。“效率工资理论”是指雇主为了提高工人生产率而主动支付给雇员高于市场均衡水平工资的一种理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福特汽车公司就开始向工人支付每天5美元的“效率工资”,由于当时流行的工资在每天2-3美元,所以求职之自然地在福特汽车工厂外排气长队,渴望获得这样的工作机会。福特的高工资制帮助员工摆脱了惰性,工人绝对“听话”,不仅严格按照劳动纪律工作,而且努力程度大大提高。福特成功地是汽车价格由最初的4700美元下降到1914年的360美元,可见,高工资意味着低成本,而非高成本。 2.知人善任,做好内部人力资源开发 中小企业管理比较灵活,员工人数较少,这为管理者深入了解每个人的特点,发现他们潜能,把人力资源用到淋漓尽致提供了可能。这一特点是大企业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中小企业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帮助自身控制人力成本呢? 举个例子。某公司的一名员工,虽然加入时间不长,但能力突出,已经作为创始人之一,帮助企业在天津建立了分公司。分公司很快进入正轨,业绩稳步提升,然而此时,近乎于“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的生活已经无法满足他对事业的追求。正在即将提交辞呈之际,总经理找到他,提出让他带头去山西开拓新业务。对他而言,山西不仅是一个崭新的城市,更是一个无止境的职业天梯。远大的职业理想和报“知遇之恩”的心,助他在山西大展拳脚,业务蒸蒸日上。他常说,“如果不是总经理发现我让我去山西,恐怕辞呈早就交了!” 同样在这家公司,很多骨干销售人员也是老板“知人善用”的受益者。一些销售,虽然以往在分公司的业绩平平,但是老板很准确的认识到这是受到当地的政策环境、产品、客户基础等因素的限制,而销售人员本身素质很好。随即将其调到总公司,并给予大力支持。通过这种方式来到总公司的占到所有销售人员的近一半,现在他们的业绩几乎是原来的三倍,五倍,甚至十倍。 以上两个“千里马”遇“伯乐”的案例反映的共同点就是知人善任。不少中小企业管理者抱怨企业的“用工荒”问题。的确,受限于知名度和规模,中小企业想要在需要的时候招聘到优秀的,合适的,愿意长期留在企业发展的员工,往往是花费大量的招聘成本仍然不易实现的事。可是没有合适的人,业务就无法运转,又何谈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说,中小企业管理者知人善任,开发内部人力资源的能力至关重要。不仅可以省去招聘过程的显性成本,而且对员工而言,“千里马”遇“伯乐”的激励作用肯定要比加薪的效果大得许多。 3.好聚好散,发挥离职员工的“剩余价值”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跳槽早已成为家常便饭。在我们惋惜、痛恨高离职率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又不得不对此习以为常的同时,是否静下心来思考过如何“变废为宝”,巧妙的降低离职带来的人力成本损失,甚至从中获益呢? 事实上,离职员工至少在两个方面可以使企业获益:第一,在企业-员工相互尊重,相处愉快的前提下,离职员工在新的岗位上,可以成为企业不用发工资的品牌“宣传员”。正所谓“先做人,后做事”,让员工满意的企业,也一定会迎来令人称赞的业绩;第二,如果离职员工在其他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后还愿意回来,那么相当于公司在已很小的招聘成本,招到一个知根知底的“熟手”。一位颇有智慧的高管曾经说过:员工在其他公司的经历,换个角度想不就相当于读MBA,而且企业为此支付的成本为零,何乐而不为? 然而实践中,一些企业的做法却让离职员工的心瞬间变得冰凉。例如,为了封堵人才外流的“口子”,一些企业使出了浑身解数,实行扣住房、扣档案、设置违约金等做法,这些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使离职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势如水火,过去工作中的“千般好”瞬间毁于一旦。相反,在一些开明的中小企业,老板会给予员工充分的尊重,亲自进行离职面谈,在对员工能力和品德有比较准确把握的前提下,向员工允诺:如果在其他公司遇到麻烦,自己的公司随时欢迎他回来。对他而言,离职后又重新回来的员工,首先是个“熟手”,可以省去培训和适应的过程,比新招一个员工要省事的多。更重要的是,在外面走过一遭又重新回来的人,对本企业的忠诚度一定是很高的,而且会带动其他在职员工,产生非常好的影响。 三、小结 不管是高薪佣人,挖掘内部“千里马”,还是发挥离职员工的“剩余价值”,都是超越斤斤计较的“节约”概念,抓住激励和留人这两个核心的成本管控之道。劳动力作为特殊的商品,他的控制手段也必须是特殊的。因此,除了区人和物进行特殊管理外,根据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之处也必须有所“特殊”,才能真正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中小企业成本论文:中小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企业谋求经济效益以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控制方法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一个关键。其中,不断提高成本控制管理水平尤为重要。 【关键词】成本管理;成本控制;控制模式 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比较小、资金力量比较弱、内部控制程度比较差、生产效率比较低,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弱的地位,尤其在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大多中小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产品成本是—个重要的途径。在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企业面临的竞争挑战,实质上就是一种成本竞争。因此,研究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就成为重要的课题。 1.成本控制的涵义与内容 1.1成本控制的涵义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1.2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内容 成本控制的内容非常广泛,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地区别对待。成本控制的内容一般可以从成本形成过程和成本费用分类两个角度加以考虑。按成本形成过程划分,成本控制一般包括事前控制(设计阶段对成本费用的控制)、事中控制(对成本计划执行阶段进行的控制与监督)和事后控制(对成本计划考核阶段所进行的成本控制)三个阶段。按成本费用的构成划分,成本控制一般包括原材料成本控制、工资费用控制、制造费用控制和企业管理费控制。 2.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中小企业价值补偿不足。一些中小企业本身管理水平不高,使物流管理出现失控,导致能源的严重浪费,产品损失成本增加。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企业成本的较量。具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成本控制观念模糊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成本观念还不够清晰。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受传统成本控制理论的影响,认为产品成本仅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制造成本。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成本控制从范围上看仅限于生产领域;从内容上局限于制造成本,忽视对设计成本、营销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控制;从时效上看局限于事后成本控制,没有与企业战略有机融合,导致企业缺乏成本控制的长远规划,不能形成企业长期的成本优势;从目的上看,强调成本的节约和节省。而事实上,并非凡是成本都要降,某些成本是不能砍、不能降的,否则就会使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企业运营出现混乱和危机。一些企业片面通过产量的不断扩大而增收,忽视成本和费用的消耗。还有部分中小企业虽然重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但忽略了生产、经营、技术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2.2成本控制模式和方法落后 虽然我国—些企业进行了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试点,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整体上讲,成本控制模式和方法还是很陈旧,已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许多企业的成本控制模式一直沿用原有模式,即首先制定目标成本,再将目标成本订立为标准成本,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执行标准成本,揭示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并借助于财务会计的成本资料,运用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方法。对生产经营过程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成本数额与形态实施控制、分析和评价,制订改善措施,考核奖励有关责任方。其重心放在产品的生产阶段。这种成本控制模式忽视了产品生产其他环节上的成本控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企业的成本信息,误导企业管理决策者的决策,已不能适应现代成本控制的需要。 2.3成本控制工作不适应经济环境 随着市场格局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成本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生产性费用所占的比重下降,流通性成本的比重不断上升。而我国传统的成本管理过多地局限于生产领域,以降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作为成本管理的主要手段,忽视对产品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过程发生的成本费用的控制,这也就无法适应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 3.加强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在保障产出数量和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投入的费用和成本,这是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都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样也是中小企业所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谁能充分好地解决这一课题,谁就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优势,谁就有机会赢利更多的客户,获得更多的赢利,积累更多的资源,实现更充分的发展。 3.1提高对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认识 加强成本费用控制,首要的工作在于提高广大职工对成本费用控制的认识,增强成本观念,贯彻技术与经济结合,生产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向全体职工进行成本意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全员成本意识。企业成本的形成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项生产要素与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成本控制的主体应该包括对企业成本的形成和发生负有责任的影响者与参与者。企业成本的内容和范围不应只局限于生产领域,应随着管理的需要而变化,并随着管理的发展而发展。成本管理应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在设计阶段及至开发策划阶段就应该开始降低成本的活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应包括影响成本变化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企业的预测、决策、技术、销售等领域,向企业的各个环节方面扩展。 3.2创新成本控制模式和方法 传统的成本控制法如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产品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世界经济一体化,技术不断革新,使得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所计算的成本扭曲了信息,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也就是说,企业面对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使传统的成本模式和控制方法受到挑战。作业成本控制思想的提出。为细化成本控制提供了有效途径。作业成本控制是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信息系统。它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把有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 3.3成本控制目标要有全面性和动态性 科学的成本控制,重要措施之一是设计科学的控制目标,按不同生产要素对生产成本进行分解,制定并细化成本消耗标准。制定生产用材料物资消耗的控制标准时,既要制定产品总成本的控制定额,也要制定单位产品成本的控制标准。对于多步骤、多环节的产品制造,还要建立分工序的材料消耗标准,以便核算和考评材料成本。把企业成本控制纳入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察,通过正确分析和判断企业所处的环境,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确定和实施正确适当的成本控制目标。全面性是指调动广大员工参与到成本控制目标的制定中来,减少不同方面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使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趋于一致,为完成成本控制目标创造条件。 在企业管理中,成本控制是现代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科学的成本控制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部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能否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能否树立现代管理的理念,运用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目标成本,不断创新成本控制,持续降低成本,企业才能不断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小企业成本论文:浅议中小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运用 摘要:与大型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人才匮乏以及技术不强的问题,从其自身来讲,有竞争力较弱,设备落后,技术水平较低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的问题,从而中小企业的获利能力较低。但是中小企业进行全面的技术更新也不太现实,因此中小企业更应加强成本意识,注重成本管理.企业成本费用的节约与降低直接就等于增加收入,利润,净利润,效益不言而喻,一个规范科学全面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促使公司整个管理的规范。而全面成本管理方法就是这样一种先进的较理想的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是解决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成本管理问题的有效对措。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都存在着成本高、成本乱等现象,说明在中小企业中降低成本的潜力很大,因此全面成本管理方法在中小企业中的运用也有很大的空间。 关键词:成本管理;全面成本管理;资金筹集成本 一、全面成本管理简述 (一)全面成本管理的内涵 从时间上说,全面成本管理既包括对生产过程中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也包括产品设计及试制阶段、销售及售后服务阶段的成本管理,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内容上说,既包括产品生产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也包括产品设计及试制成本、资金筹集成本、材料采购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质量成本、使用生命周期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及战略成本管理.实行全面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目标实现有力的保证。 (二)全面成本管理的意义 1.能够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成本,整合管理系统,保证信息的共享。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管理处于及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在某一市场上同类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相差无几,那么决定产品在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则是价格,而决定产品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则是成本,因为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产品在该市场上的价格。 2.能够细化考核,明确责任。 全面成本管理的优点在于细化,每一个点都有人对成本的消耗负责,改变了以往谁都在管却谁都没有管的尴尬境地,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责任。 3.能够很好地使中小企业进行价格决策。 目前中小企业在定价上很不规范,直接原因就是成本的计算不够科学,如果实施了全面成本管理系统,每个产品实际的全部成本就会一目了然的呈现出来,进而就可以为是否承接某一有价格限制的订单做出科学的判断依据。 二、全面成本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由于全面成本管理特别注重各个流程中的成本管理,所以下面就以流程成本为序逐个介绍全面成本管理的主要做法: 1.资金筹集成本的管理 资金筹集成本是指企业在筹集资金时所付出的代价。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筹资难的问题,并且其正常经营所需的资金数量不足,且筹资条件要比大企业苛刻,所以应该特别关注中小企业的资金筹集成本。 中小企业在加强融资成本管理时,应综合考虑融资渠道融入资金的成本,而不能仅仅从资金成本最低的某一种方式筹资,而是要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安排各种筹资方式的结构,以优化资本结构,使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 2.材料采购成本和储存成本的管理 采购成本是全面成本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源头成本,是成本控制中很重要的一环。许多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采购部门和系统的申购制度,材料采购与否是凭管理人员和仓库管理人员的直觉而定的,所以有时候会因为仓库没有原料而停产,造成延误交货时间和经济损失,有时候仓库会有搁置很长时间没有领用的材料,造成储存成本增加而导致成本上升。 因此,中小企业应制定系统的采购制度建立、完善采购制度,实现采购成本控制。抓好进货管理的核算,要做到材料质量符合技术标准,采购时要价比三家,组织进货时要做到小批量,多批次,以降低储存成本,减少资金占用,减少仓储费用,并尽量消灭和减少库存物资积压、变质和霉烂等造成的经济损失。 3.产品生产成本的管理 生产成本的管理主要是对产品实体形成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成本进行的管理。对生产成本的管理主要是实施标准成本制度,即通过监督成本的发生将实施成本与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等进行比较,及时揭示差异,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以便今后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控制生产成本。 4.期间费用的管理 对于期间费用的管理,一般应采用经费预算作为控制标准,特别是针对那些与产品没有直接关系的间接费用,更需编制费用预算,事先制定预算,在日常的管理和控制中要严格按照预算的规定,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在能够达到目标的前提下精打细算,尽可能减少它们支出的绝对数额或者提高支出的效益。针对中小企业行政开支严重,应坚决压缩行政开支,在实际操作中可参考现代管理学中的零基理论行事。针对销售费用高的问题,中小企业应制定合理的促销策略,选择有效的销售方式,力争以最少的销售费用支出实现最佳的销售收入。 5.质量成本管理 如果质量成本控制不好,将可能直接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产品制造成本、库存资金占用成本、客户服务成本,而间接导致客户定单的减少和企业品牌的减分,甚至企业的关门或破产。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受到客户的关注,而中小企业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的成本也越来越多。因此中小企业必须重视产品质量成本,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减少质量损失,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的整体成本降低。 6.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现代市场的竞争最终将是人才的竞争,中小企业要发展就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中小企业目前人才引进渠道过窄,随意性大,缺乏完整的人力培训计划,而且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也不合理,薪酬制度也欠合理,这样就影响了工作效率,使得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在改革工资分配制度,进行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时也不能仅仅从人力资源成本的绝对数上考虑,而应该更多的从相对数上做文章,吸引高水平的人才,留住人才,关注其成本效益率。 综上所述,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注重短期利益的模式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市场范围日益扩大,竞争日益激烈,仅仅着重于短期利益的成本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在长远上立足,就必须用全面成本管理的方法来武装自己,解决当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成本管理问题。(作者单位: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显德汪矿) 中小企业成本论文:关于中小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迅速崛起。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求发展,提高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成本,成为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探索并改进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出发,在分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内容及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中小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成本核算 措施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货币为计算单位,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检查、监督、考核预算和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反映成本水平,评价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推进企业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成本核算的意义 成本核算作为成本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对企业的成本预测、规划、分析以及改进等环节构成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中小企业的成本决策、经营决策以及其它决策的准确程度。因此,成本核算不只是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核心,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中小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目的就是对中小企业内部各部门所发生的费用支出进行管理与控制,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同时也能够为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除此以外,中小企业加强成本核算,也对自身的管理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能够发挥出企业各种资源的效用,从而实现降低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所以说,加强成本核算对中小企业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中小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 有的中小企业不设会计部门,更不用说专门成本核算人员,大都请兼职会计月底做账给税务看,滋生偷税漏税行为。有很多中小企业证账不全,核算不规范,对内一套账,对外一套账,难以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在会计核算方面,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 (二)缺乏对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这主要是由于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过快,而企业并没有及时改进产品设计造成的。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取决于企业技术水平,而企业的技术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 (三)企业成本核算方法落后。 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主要是为了满足财务会计报表的输出,传统的成本核算应经满足不了我国现今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求。我国中小企业的领导人由于受到自身资金以及财务人员稀缺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只注重眼前利益,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从而忽略了企业的成本核算。因此成本核算只停留在了一个初级阶段,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方面的滞后。 三、当前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改善内部管理,强化成本控制责任制度。 中小企业必须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托,完善自身的成本管理体系,建立责任成本制度。责任成本制度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责任成本控制中心,确定各生产组织的责任管理层次,并且以责任成本为依据对企业的加强成本控制,将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部门头上,一旦发生成本控制问题,能够快速追究责任,责任成本的实质就是责任归属。 (二)健全建立内部成本核算制度。 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关键。中小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营利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强弱,财务部门自身拥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运用财务管理分析方法,从项目的设计到实施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入手,把成本浪费制止在源头,实现成本管理的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 (三)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中小企业并非完全没有能力聘请成本会计人员,只是大多数企业管理者缺乏对成本核算的足够认识和重视,个人建议,为了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还是应该聘用专业的成本会计人员,即便是聘用兼职会计人员,也尽量要求有成本核算的基础方为上策。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更加关注成本管理,成本核算也必须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四)选择符合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 企业在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选择时,其依据不是先进的程度,也不是熟悉的程度,企业对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其依据就是企业自身发展的现状。比如企业产品的品种较多,间接费用占有很大比重,企业内部的网络建设初规模,同时具有一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高,那么就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如果企业不具备上述条件,或者财务管理水平一般,那么还是要选择传统的核算方法,比如品种法、分批法等等。 四、结语 总之,成本核算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好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不仅可以为企业降低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现今,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面对日趋激烈的企业竞争,我们只有不断的完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树立正确的核算意识,才能经济大潮中生存,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 (作者:任职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于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本科学历,助讲,研究方向:经济) 中小企业成本论文: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成为时代的基本特征。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加强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使中小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从对成本管理的整体认识出发,通过分析,指出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成本 成本控制 成本管理 一、加强中小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意义 成本管理是中小企业对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预测、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等管理工作,以期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的一种行为活动。中小企业通过加强成本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措施来提高产量,保证质量,降低材料及能源消耗,达到“少投入,多产出”,实现中小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加强成本管理是中小企业抵御内外压力的生存保障。中小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外部有同行业的竞争、政府的课税和经济环境的逆转等不利因素,内部有职工要求改善待遇和股东要求分红的压力。降低成本可以提高同行业中中小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可以提高安全边际率,使中小企业在经济萎缩的时候得以继续地生存下去。加强成本管理是要跟在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上,中小企业才能有高速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想要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且得到发展壮大,关键就是有能力生产出或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和服务,而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就是产品成本的大小。 二、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采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采购成本偏高。由于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产品品种较少,在采购价格上没有大企业的采购价格优势。中小企业每次的采购量相对于公司需求量已经很多,但是还远远达不到大企业采购量,因此得不到供应商给大企业的采购价格优惠。其次,想要低价格的原材料,质量就很难保证不出现问题,中小企业采购时采购人员没有认真挑选,导致原料有浪费,增加产品成本。 中小企业采购数量不合理。中小企业通常为了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降低采购价格,与供应商砍价,然而利益是共赢的,供应商为了保证利润,常常要求中小企业采用的采购策略是大批量小批次的订货方式,这就使得中小企业每次的采购批量过大,所需的储存成本也就越大,导致存货成本过高,材料的严重积压,严重的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利润。 2.生产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直接人工偏高。直接人工已经成为众多成本中最重要的成本,弹性非常大,每一项小差异汇总起来都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另外,中小企业对直接人工控制的不足,没有切实的认识到控制人工费用对成本增减的重要性,这也是导致其直接人工偏高的重要原因。 中小企业忽略废品损失。产成品、半成品和在制品达不到质量要求且无法修复或在经济上不得修复造成报废所损失的费用,在合理的范围内通常转入同种合格产品的成本中,所以,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 三、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采购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联合采购手段和建立经验丰富的采购团队,并加强与供货商的采购合作关系来调节采购成本过高问题。中小企业也要有严格的采购制度和加强与供货商的采购合作关系的管理,在更为广的范围内挑选更为合适的供货商,加强供货商的选择和评估,供货商应严格经过管理层的审查才可以归档,增加供应商的档案建设,建立并协调与供货商的战略合作关系。 中小企业应寻求最佳采购批量,制定最优订货时间,制定适当的订货策略和比例。中小企业为了降低储存成本,需要采购部门和仓储部门之间确定一个最优的经济订货量,通过建立最佳采购模型,就很容易找到最佳的采购时间和采购批次,同时也要合理的采购批量与储存成本关系密切的重要性。中小企业应根据生产状况按计划用量和库存量的变化,以及根据产品市场预测采购量来控制采购量,科学地制定合理采购间隔时间和经济采购量。 2.生产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中小企业要减少直接人工的成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中小企业应减员增效做到劳动力要素和生产要素最佳结合。通过减员控制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现象,实行优胜劣汰,择优上岗的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真正的实现人力资本的升值,以最少的人力获取最大的产出。其次,减少单位产品中工资的比重,对于降低成本有重要意义。最后,中小企业应单独设立人工成本的会计核算科目,为了方便准确地统计人工成本,使人工成本档案化、条理化,便于统计和分析。制定有效的人工管理控制的有效办法,促使中小企业在人工成本核算方面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及时有效的监督成本管理经营过程中的费用支出。 中小企业应加强开工前的检验检查工作,对生产工序和生产过程,特别是生产中的特殊过程,需要开工前进行认真的检查,保证生产过程人、机、法、料和环境符合规程规定的要求。中小企业要加强对废品的回收和修复过多的处理。对已发生的废品修复率的控制和降低修复费用的控制,保证修复品后的销售抵偿修复费的余额,大于废品残值,以减少废品造成的损失。 综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始终是成本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逐步完善的今天,成本管理应该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向市场不断地提供尽可能高的质量、尽可能完善的功能产品和服务,力求使中小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也就应与中小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以一种新的认识观——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为中小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中小企业成本论文:变动成本法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对促进市场竞争、推进技术创新是十分有意义的。但是中小企业受自身财力、经验等因素限制,在定价策略、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不足。实践中运用变动成本法更有利于企业克服生产经营困难,提高绩效。本文将从中小企业的现状入手,根据变动成本法的涵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变动成本法运用于中小企业的优点,据此提出适合我国当前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中小企业;对策 一、中小企业的现状和特点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普遍现状为规模较小,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筹资难度大,抗风险能力差。在生产、运营、管理等方面,有很多与大企业不同之处,呈现出自身特点: 1.中小企业具有灵活性。中小企业规模小、投资小、业务灵活,生产管理成本低,容易转产,特别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区性,能为市场提供急需产品。 2.财务管理能力不强,内部控制薄弱。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中小企业更愿意选择传统管理方法,而舍弃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财务内部监管不严,会计信息失真。 3.管理制度不健全,随意性强。企业领导者往往一人身兼数职,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既是战略制定者又是决策执行者,集权现象严重。 二、变动成本法的基本理论及优势 (一)变动成本法基本理论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企业利润由贡献式收益表来确定,变动成本法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二)变动成本法应用于中小企业的优势 1.有利于正确进行短期决策。中小企业因生产灵活度高,短期决策在企业全部决策中所占比重较大。短期决策一般不考虑生产经营能力即固定资产方面的因素,在比较各种方案时,它最关心的是成本、产量、利润之间的依存和消长关系。变动成本法能很科学的分析是否放弃原有方案选择新方案,能否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所以选用变动成本法更能为中小企业的这种灵活服务。 2.促使企业完善内控及业务管理。变动成本法是建立在成本习性基础上的,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用工具,能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加科学合理。变动成本法可以根据成本数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分析,为企业决策执行提供指导依据,有利于查找管理上存在的漏洞。 3.能够使领导者更加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因变动成本法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变动成本的增减变化直接影响业务量的大小。实际工作中,业务量直接反映在销售量上。由此可见,变动成本法可以排除生产量对利润的影响,利润的增长只同销售量的增长作同向变动。这样就会促使领导者努力开拓销售渠道,重视市场调查,以销定产,千方百计地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做好售后服务工作,以此提升产品信誉和企业声望。 三、变动成本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 (一)运用变动成本法,在产品定价上的分析 一般来说,产品的销售收入必须大于成本及各项支出之和,否则企业生产将无利可图,甚至亏损。但对于某一具体产品来说,在企业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用时,销售价格只要大于变动成本就可以进行生产,因为这样总会补偿一部分不变成本,会相应减少其它产品要负担的不变成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对企业做出了一点贡献。部分中小企业的业务量通常不够稳定,在经济大环境疲软的状况下,半开工甚至停工状态时有发生。此时原材料的积压势必占用企业大量宝贵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销售价格等于变动成本,虽不能给企业提供任何贡献也可以进行生产,以减少原材料积压,节约占用资金利息和仓储费用。所以,变动成本定价法是一种只计算变动成本,而暂不计算不变动成本的定价方法,它的基本要求是:价格要大于或等于变动成本。 (二)运用变动成本法,在特殊订货订价上的分析 特殊订货决策主要是指在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是否接受订货的决策。部分中小企业在改进生产技术后,生产效率得以提高,生产能力未能尽用,当遇到特殊订货时到底接不接受?这项决策对于融资渠道狭窄,再开工资金面不够充足的中小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以某小型机修厂业务为例,相信更能说明问题。该机修厂生产某种备件的最大能力是12000件/年,已签订了10000件的加工合同,每件售价1200元,单位完全成本1000元,其中:固定部分(折旧等)200元,变动部分(直接材料、人工等)800元,剩余生产能力无法转移。现有一客户,准备以900元/件的价格追加订货1000件,追加订货无特殊要求,也无需投入专属设备,是否接受此批订货呢?运用变动成本法计算结果如下: 增量收入: 1000件 × 900 = 900000 元 增量成本(相关成本): 1000件 × 800 = 800000 元 增量收益(边际收益): 900000 - 800000 = 100000 元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此订货能产生10万元的边际收益,可以接受此订货,因为折旧等固定成本是无关成本,不论是否接受此订货都会发生。运用变动成本法能够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未来决策提供可靠帮助。 四、变动成本法在中小企业的前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带来的技术革新已成为关系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课题。从长远来看,在中小企业中广泛应用高科技是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加强内部管理,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变动成本法对企业决策进行判断的优势,中小企业在未来必将有快速健康的发展。
园林设计论文:关于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的思考 摘 要:主要阐述了园林设计行业现状,园林设计师的培育、执业制度和管理组织,行业法规完善五方面的想法与建议。 关键字:风景园林;园林行业体系;综述 一、行业现状 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 由于这种不规范性导致设计市场的不平衡的竞争。设计单位之间经常以降低设计费率来拿到设计业务,本来设计费率已经取了国家规定费率的下限,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更使得设计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再加之业主经常要求设计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设计单位、设计师不能够投入精力进行设计项目前期的充分论证,后期的施工现场指导,最终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 由于园林设计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计单位在方案与业主单位发生分歧时,常为了单位的生存和设计资金按合同规定比较准时的回笼,难以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甚至变成了业主单位的制图员。同时由于设计单位不能有效的对施工材料、园林小品、灯具、苗木等园林产品的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发表意见,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中,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 在园林设计日益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园林师的培育、执业认证、管理,设计法规完善等四个方面。 二、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 Frederick Law, 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 Andrew 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 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 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2.1 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2.2 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2.3 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2.4 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我们应该对于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设立园林专业做出严格审查和认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审查。 第一,园林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由园林、土建、美学、文学、环保五部分构成。园林部分占比较大比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历史、理论、设计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质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学、假山、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水景、园林理论发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识,如:材料力学、地质与地貌学、基本建筑学、给排水等等;美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素描、水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雕塑、国画等等;文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达能力,如:园林文学、散文诗词欣赏、中外名著欣赏、游记欣赏等等;环保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生态的素质,如:气候分区特征、园林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病虫害学等等。 第二,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与所教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话,我们培养的园林师就会成为“环境杀手”。 第三,教师任教资格的认定。 鉴于园林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合理配置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比例,降低留校任教、工作经验少的教师数量。可以适当外聘有一定工作年限、水平比较高的一线设计是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对于案例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案例库。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与外界近距离接触,及时接受最新的信息,了解行业现状,改变课内与课外、毕业前后的专业知识割裂的情况。学生可以更好的更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四,园林案例资料和图书资料的数量、质量的审查。 三、注册园林师执业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园林设计行业的特点。依据从业时间来认定设计师是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并不能反映和保证设计师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人才的流动,自由园林设计师增多,资质的高低已不能反映设计公司的能力。执业制度对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制约效果。如果在执业期间出现信用污点,会遭受严厉的处罚,直至取消执业资格。而要重新取得执业资格的难度很大,有的甚至终身不能再从事相关的工作。实行执业资格的行业一般都比较规范,在社会上也具有较高的信誉度。注册园林师和园林师事务所的实行已是非常必要的了。 3.1 注册园林师的认证 建议分为助理园林师和注册园林师两级。助理园林师必须是经过认可的园林专业合格毕业的学生,选择一家园林师事务所实习,协助注册园林师工作,不得单独从事园林设计事务。注册园林师是在助理园林师实习期满后(建议2~3年),由领导其工作的注册园林师推荐,经过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的批准后成为注册园林师,可以单独执业,接受CFLA的监督和管理。 3.2 园林师事务所 由一名或多名注册园林师主持的设计单位。注册园林师负责景观项目的实施,业主只要找到园林师事务所,与设计师确定好方案后签订合同就可以了,而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材料的选择、施工单位的选择、现场的管理、进度的控制以及质量的监测等,都由签约的设计师负责。工程完工后,所有的质量问题也都由设计师负责。这种全权负责的方式,迫使设计师对劣质材料、不规范的施工企业避之惟恐不远,从而保证整个行业的规范度。 一个设计师事务所要营业,必须有一定数量具备执业资格的设计师,事务所聘用设计师时不但要审核执业资格,还会查询设计师的诚信记录,诚信记录由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负责,保证了对执业设计师的有效管理。 四、园林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管理园林设计师的专门组织,或者说功能不够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1978成立)是全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科普性、非盈利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主要从事国内外风景园林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规划设计、论文等竞赛活动,推动学术发展,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人事厅或建设厅主要对于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定,管理面比较广,并不能对园林师进行跟踪管理。 因此设立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 Chinese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一专业组织就成为必要,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进行自律管理。主要职能为园林师注册资格的认定,园林师事务所资格的认定,园林师执业业绩和诚信的纪录,园林师执业执照的发放与吊销,设计事故责任的判定,接受业主投诉,行业规范的制定等方面。这些信息对社会公开,以便业主了解设计师,为选择设计师提供帮助。 五、园林设计法规的完善 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 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园林设计论文:大地艺术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 内容摘要 大地艺术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艺术流派,许多大地艺术作品与景观和生态问题密切相关.大地艺术关注自然因素、时间因素,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和工业废弃地问题,从而开拓了风景园林师的思维,影响到风景园林师对工业废弃地的处理方式,并丰富了风景园林师的形式语言,从而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中,大地艺术(Land Art)的出现,为现代艺术进行变革与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影响的艺术流派。 大地艺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时的美国社会,正处在种族流血暴乱、大规模的反战示威、学生叛乱等等的剧烈动荡时期;工业化在带给人类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造成许多灾难;波普艺术、极简主义艺术也不再能够满足艺术家不断追求创新的渴望,这一切都使得艺术家开始思考逃离这个社会,寻找新的艺术出路。他们以一种批判现代都市生活和工业文明的姿态,将目光投向城市之外,以大地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进行新的艺术类型的尝试,形成了大地艺术流派。由于大地艺术常常以土方工程的形式出现,所以也被称为土方艺术、地景艺术、自然艺术等等。 大地艺术和同时期的其他艺术如极简主义艺术、概念艺术、贫穷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这些艺术派别之间,是一种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关系。 与以往的艺术相比,大地艺术有很强的革新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自然因素的关注,以自然因素为创作的首要选择方向,艺术品不再是放置在景观环境中,大地本身已经成为艺术或艺术的组成部分。其次,大地艺术还力图远离人类文明,改变过去艺术品被收藏的具有商业气息的方式。作品多选择在峡谷和沙漠,或形成一种只能在空中鸟瞰的人类染指自然的记录,人们对这种艺术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图片展览和录像的方式,同时,彰显降质环境(沙漠化、工业废弃地等),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批判现实的姿态。 大地艺术贴近了景观,改变着人们的生态观念和自然观念,其触角深入到风景园林专业涉及的领域,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大地艺术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大地艺术的代表人物有:克里斯托(Jaracheff Christo)、史密斯(RobertSmithson)、德·马利亚(Walter de Marl-a)、黑泽(Michael Heizer)等人森。 克里斯托,保加利亚人,1964年迁居纽约。他擅长包裹物体,被称为“包裹大师”。其宏大的作品有《峡谷帷幕》(1972年,科罗拉多州)、《奔跑的围栏》(1976年,加利福尼亚州)和《围起来的岛屿》(1983年,佛罗里达州)。1985年,他在巴黎用米黄色布料,将新桥缠绕起来。1991年,他同时在日本和加利福尼亚乡间举办了雨伞展示。1995年成功地包裹了德国柏林国会大厦。克里斯托所创作的大地艺术作品均为暂时性的,规模庞大,需要数以百计的助手协助完成。作品不用去博物馆即可看到。在改变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上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对他的作品颇有争议,特别是受到环境主义者的反对,但是其作品大部分还是被批判地接受,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史密森,是大地艺术的一位精神领袖,他不仅创作了大地艺术的代表作品“螺旋形防波堤”,而且在理论和思想上都做了很多的探索。他从1966年到1973年意外地去世前,发表了一些文章,展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首先,他着迷于将生态进程(ecological process)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对“自然是美好的,人类的艺术应该以这样的认识来反映自然”的观点表示质疑,认为应该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自然和“如画似的景观”;其次,他认为抽象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的分离;第三,在对待自然的观念上,他认为“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自然是与任何形态模型不相关的”。史密森对风景园林专业有很多的关注,他通过对奥姆斯特德的作品的认识,来研究自然观念,并且提醒人们,公园也是“携带了那些意想不到的人类各层次的活动而处于未完成状态”。史密森特别关注工业废弃地的问题,作品常常切入这方面的主题。 德·马利亚以户外栅格雕塑而著名,代表作品是位于新墨西哥州一个沙漠里的“闪电的原野”(Lighting Field),艺术家在那里放置了400根不锈钢杆,组成一个1.61kmxlkm硕大的杆阵,它们的高度依据地形的高低从4.57m到7.92m不等,但其尖端排成一行,形成一个平面,平均约距地面6.10m。在这块时常出现雷电风暴的原野中,每根钢杆都可作为避雷装置。每天一早一晚,钢杆都反射太阳的光芒,形成一种精确的工业技术特征,又与自然景观形成鲜明对照的景观。 2 大地艺术的主要特征 2.1自然因素作为艺术创作的首要材料 和艺术家关注的首要内容 德·马利亚所说的“土壤不仅应被看见,而且应被思考”可以看做是大地艺术关注自然因素的宣言。在大地艺术中,土壤、石头、木头、冰雪、砂石都成为艺术家常用的材料。沙漠、森林、农场或工业废墟,成为艺术家关注的对象。这是大地艺术对传统艺术概念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克里斯托的作品,虽然是以人工的材料作为主要工作材料,但艺术家真正关心的是自然风景的力量。史密森创作“螺旋形防波堤”(场地曾因开采石油而污染)的本意,是探索自然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的“进程”。 2.2原型形式 大地艺术的形式语言追求简单化,点、线、环、螺旋、金字塔是最频繁使用的形式,大地艺术家认为这些基本几何形的意义,根植在人类集体意识之中,能够通过无意识进行阅读。这种观点明显受到当时的精神分析学、美学,尤其是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的影响。由于艺术形式上多为基本的几何形,所以从创作语言的角度来看,大地艺术表现出一定的抽象性特征。 2.3用时间因素来进行艺术创作或作为表达的一个主要内容 德·马利亚在70年代初总结道:“艺术家用泥土创作的同时,还用时间来创作”。这句话不仅表明了材料与时间的关系,而且强调了时间因素对于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对作品在时间这个因素中发生的改变,持积极的态度。马利亚的“闪电的原野”强调的是自然界特定的时间段——闪电来临之际,而安迪·戈兹沃斯(Andy Goldsworthy)的“响尾蛇”(Sidewinder,1985)源于他在一个森林周围找到的扭曲的树干,从而建造了一条大约长55m的“蛇”,在树林中蜿蜒,随着自然侵蚀而逐渐消融,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强调的是自然是一种演进的过程。以时间维度为主的“无常性、短暂性”(Transient)成为多数大地艺术家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 2.4对工业废弃地的关注 许多大地艺术家都是怀着一种社会责任感进行艺术创作的,这主要表现在对工业废弃地的关注。艺术家通过对工业废弃地的特别张显,对工业生产的副作用进行揭示和批判,吸引人们关注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史密森主张的“艺术可成为调和生态学家和工业学家的一种资源”,流露出的就是这样一种关注社会和环境的态度。 3 大地艺术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 作为一种影响广泛、意义深刻的艺术派别,大地艺术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和生态观,旗帜鲜明地关注工业废弃地和工业文明的副作用,运用基本几何形作为创作语汇,对同样致力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的风景园林专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大地艺术的存在,开拓了风景园林师的思维,对人们的生态观念和自然观念的提高与转变,具有积极意义。史密森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尤其是许多涉及风景园林方面的内容,对风景园林师有很大的影响。风景园林师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从史密森的艺术作品的那未完成的环和开放的螺旋中,看到了一种新的语言。在这种语言里,“各种元素诸如水、风和重力都可以进入并且影响到景观”。他在实践中多次进行尝试和运用,在烛台角文化公园(Candlestick Point Cultural Park)中营造一个缓缓伸向水面的平缓坡地,在风吹来时,它就像一个迎接风的通道。风成为这个公园的一个主题,创作出“一种使环境自我表达的景观”。在对待自然这个观念上,哈格里夫斯所创造的大地、风和水相互交融的“环境剧场”,运用雕塑地形的手段,形成一种看起来并不是“自然”的“自然景观”。这与史密森的“自然是与任何形态模型不相关的”的观念完全吻合。 (2)大地艺术对工业废弃地的重视,影响到风景园林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手法。史密森所认为的大地艺术最好的场所,是那些被工业化和人类其他活动严重降质(degraded)的场地,这些场地可以被艺术化地再利用(recy-cie as art),为风景园林师解决工业废弃地的处理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史密森之后的风景园林师们,正是怀着一种艺术创作的愉悦感,保留了那些废弃的厂房、机器,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园林景观。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Gas Works Park)、德国鲁尔区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 Emscherpark)中的一系列园林如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都保留了原有工厂的设备,并进行了再利用和艺术再创作。在对待工业废弃地这个问题上,哈格里夫斯做了很多探索,他以把后工业景观转变成优质景观而著称。前后完成有贝克斯比公园(Byxbee Park)、克理斯场公园(Crissy Field)、Tejo和Traneao河公园(里斯本)、路易斯维尔滨水公园(Louisville Waterfront Park)等多项包含工业废弃地改造内容的工程。他自称在专业的道路上,有三次“顿悟”的过程,其中第二个“顿悟”发生在他看到了史密森的大地艺术作品的照片——螺旋等作品时,由此对自然进程和艺术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在他的贝克斯比公园设计中,在合理地处理了埋藏在地下的垃圾的同时,设计者还和雕塑家合作,创作了一种电线杆阵列的“大地艺术”景观。这些电杆顶部是平齐的,与地形形成对比,隐喻了人工与自然的结合。从它的造型上,我们可以看到德·马利亚的“闪电的原野”的造型特点。 (3)大地艺术对大地的塑造,为风景园林师的形式语言提供了借鉴。史密森、莫里斯(Robert Morris)都有对地形进行再塑造的作品。大地能够成为艺术的材料,这无疑激发了面对同样对象的风景园林师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尤其是大地艺术常用的几何地形塑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风景园林作品中,林璎、沃克、施瓦茨、哈格里夫斯等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地形塑造的造景手段。例如林璎为密执安大学一个庭院设计的“波之场”中,只有一种植物:草坪,只有一种形式:波浪形的造型。作品简单而又生动,明显具有大地艺术的特点。地形塑造也常常是深受大地艺术影响的哈格里夫斯的造景手段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手段。例如他在一个花园设计参赛作品中,运用一个旋转的草丘状地形来切应题目“运动的地面”(Moving Earth);在辛辛那提大学设计与艺术中心庭院环境中,使用了十分有力度的丘陵状地形,造成纵横交错、起伏变化、神秘而奇异的效果;在悉尼奥林匹克体育中心(Sydney Olympics)、Dayton庭院环境、烛台角文化公园中,都使用了几何状塑造的地形,这些都与其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密不可分。 大地艺术与极简主义艺术一样,一方面,从思想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意识、生态和自然观念;另一方面,大地艺术的造型语言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从思想上和实践上,都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西方现代园林有重要的意义。 园林设计论文:重要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公示在中国 内容摘要 直到80年代末,公众参与意识才被引入中国风景园林学界。 随着“以人为本”,“民主参与”等现代规划设计理念逐步融入我国园林规划设计体系,公众参与的呼声越来越高...... I.背景 直到80年代末,公众参与意识才被引入中国风景园林学界。 随着“以人为本”,“民主参与”等现代规划设计理念逐步融入我国园林规划设计体系,公众参与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对公众的参与也越来越重视,例如:南京市民曾经以保护中山风景区的名义,起诉修建在紫金山顶的观景建筑并使其最终被拆除。但是,我国的公众参与尚属于起步阶段。无论是从公众参与的立法,制度,机构组织,还是从具体的运营方法来看,都存在着很大的缺口。 从我国立法现状来看,多数法规主要注重对建设部门的授权,而公众参与方面则相当薄弱,一度出现政府强制实拖,公众被动配合的一边倒局面。中国很多园林规划设计项日的甲方(client)是政府决策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决策人自认为能够代表公众,他们指挥设计师按照他的意图工作,设计师却成了画图匠。另一方面,很多设计师认为园林规划设计设计过程是技术性的,不能为门外汉(公众)的决定所干扰,甚至认为公众参与是浪费时间的谓争吵,会降低工作效率。此外,由于日前我国对公众专业知识的培训还远远不够,公众对一些基本技能,如读懂地图,理解仿真动画与真实效果之间的差异等,尚未很好地掌握,这也妨碍了公众参与的进程。 中国目前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有: 设计者为调查现状而走访群众,发放调查表,开展座谈、咨询等。 公示由专家确定的设计方案。 地方人大审批 针对某项城市建设所产生的妨碍公众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等的严重问题,公众借助新闻媒体甚至行政诉讼等方式进行解决 但是,上述参与状况并不理想.正因如此.中国近朋作了很多努力来打开局面,正在全国多数大中城市中开展的社区建设运动的本质就是要将权利回归于社会。有些还为社区成立了由设计师与市民共同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实施“阳光规划”,这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均产生了有益影响。现阶段,中国公众参与工作开展的重点之一是风景园林规划 设计方案的公示。 II.重要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公示 风景园林设计方案的公示在中国很多城市均得到积极推广和配合,如:深圳市规定,规划法定图则草案必须公开展示30日,以征询公众意见,并对公众意见以法律形式确认。青岛市已经实行规划设计批前,批中,批后的全过程公示制度,借此加强与公众的联系。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宣布将建立新建公园,绿地设计方案公示制。首个公示的? 公园是将于今年10月开工建设的该市最大的近郊森林公园三岔港森林公园。中国之所以要建立和推广公示制度,是因为其适合中国国情,有其独到的优点与作用。 1.公示的优势 ·公示采用模型,效果图,电视片,实景照片等手段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利于广泛征求,容纳和协调社会各界意见。 ·公示改变了以往设计方案由管理部门内部持有的现象,形成了有效的监督机制有利于评选过程公平,公开,公正。 ·通过公示与市民接触和交流后,设计者可以对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改,使其更具可操作性,这样的方案实践过程阻力小,监督成本少,无形中提高了效率。 ·公示作为沟通政府与市民联系的纽带,使市民们清楚地了解了政府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思路,打算和措施;同时,市民的意见为政府提供环境管理状况和环境问题状况的信息,增强了政府管理部门监测环境问题和监督环境管理的能力。 2.公示过程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1)媒体介绍 良好的信息方式可以鼓励公众参与,使公众对建设项目的背景和前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信息的采取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渠道并行的方式。 2)公众投票 投票是迅速有效地获知公众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好恶偏爱的途径。投票的形式可以采取网上投票,而设计细致的选票也可以更充分地表达公众的意愿。 3)意见征集与反馈 为了使市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得到有效的传达,通过设置意见簿,热线电话,公众信箱等方式,征集、记录公众提出的建议,回答公众提出的问题,这种方式是设计者、建设者与公众直接有效的沟通。 3.实例分析 1)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规划设计方案公示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北端,是2008年奥运会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860公顷。 2003年11月17日至18日,由5名国外,8名国内著名规划师,风景园林师,建筑师,北京市政府代表,北京奥组委代表,业主代表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7件件应征设计方案进行了独立的评判和表决,选出了A01由美国易道公司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体设计的“中国龙”,见图lA02美国萨萨基公司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联合体设计的“通向自然的中轴线”和A04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设计的“田+等高线”3个优秀设计方案。。 2003年11月19~2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规划设计评选中的三个优秀方案和四个提交方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第四展厅免费向公众展示,接受公众投票。 本次展览包括七个方案的详细设计图纸和制作精美的微缩模型,尽管这次展览只有三天,但仍然吸引了6000多 市民前去参观七个参展方案的展台前挤满了闻讯而来的观众,其中有景观设计,建筑业界,艺术界的专业人士,也有普通市民。有3500多市民进行了投票,评选出3个优秀方案,分别为A01号方案,A06号方案和A02号方案。 以前市民在投票评选其他奥运场馆设计方案时,与专家的评选结果几乎完全相同。而这次却有所不同,被专家评选为优秀方案的A04号“田”方案,在市民评选中没有入选。而专家评选得票没有进入前三名的A06号方案,则获得了市民的青睬。公众能否表现出与专家一致的水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动。 为了更广泛地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反响,展览组织者在展区特别准备了许多留言簿。许多观众投完票后,认真地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对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及中心区规划设计的建议。一位名叫潘声波的大学生写道:“参展的方案都非常漂亮,让人难以取舍。感谢组织者及设计单位,他们的努力将为北京带来一个让世界瞩日的奥林匹克大花园”。中国科技馆的刘咸宜在留言中说:“奥林匹克公园景观设计应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人文关怀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继这次大规模的方案公示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还为公众参与进行了一系列努力:2003年11月底,北京市规委网站分若干次有关奥运公园和周边地区交通发展的信息,公众可通过邮件向政府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北京市首次就重大交通发展战略向公众征求意见。2004年4月29日,北京奥林匹丸公园路网道路名称在市规 划委网站上公示。截止到5月5日,市民都可通过该网站提出意见或建议。 2)北京市南中轴路绿地规划方案公示 南中轴路属于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南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的南中轴路景观绿地占地约20余公顷,南北长约l00O米,东西宽约285米。2003年9月22日,北京市南中轴路绿地规划三大设计方案在先农坛古建博物馆展出,具体方案由专家和市民投票决定,网上投票同时进行。展览由市园林局,市政管委和市规委联合举办,展出的三个方案分别是: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心的黑色方案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法国AREP公司的绿色方案,以及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设计的红色方案。 在为期一个月的展览期间,一直有北京市园林局派出的专业人员在现场对方案进行解说。据统计,共有7214人参观了展览,日平均参观人数240人左右,其中74.8%的参观者参与了投票。30天内的投票情况如下图。 经过投票统计显示,黑色方案以46.7%的支持率位列第—,绿色方案获得支持率为29.9%,红色方案得票率为23.4%,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心设计的黑色方案最终入选。 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对公众的专业解说引导确实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由于现场专业人员的耐心讲解,公众对方案的设计理念,实践效果都有了较深刻、专业的认识。在现场投票期间,对最佳方案的选择没有太大变动,显示出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现场投票结果与最终结果的接近程度,也仅次于专家评审结果。而网络投票方面,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辅助和对现场展览的细致观摩,显然与其他投票形式的结果有了偏差。 主办方在现场也设了意见簿,在展览结束后,还对意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整理,将其中建设性、可行性强的意见总结出来,并反馈给了设计方。入选方案将根据委员会整理出的市民的建设性建议,专家的建议和政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 3)方案公示过程中反映出的利与弊 (1)公示的正面效应 从这两次大规模的城市重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案的公示来看,公众的发动、公众的参与都是空前的,效果和影响也很好: ·媒体宣传到位社会反响热烈 两个实例中,均有多家媒体对公示进行了报道,包括:北京日报,晚报,晨报,北京青年报,首都建设报,信报,劳动午报,中国花卉报,中国建设报,北京交通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中国之翼杂志社及各大网站等。由于宣传工作到位市民们积极响应:有人专程坐三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看展览,投票;有人看完展览的第二天专程送来意见信;有人—趟一趟地组织亲朋好友,街坊四邻来看展览。 ·公众踊跃提供意见,内容呈现出多元化,整体化的趋势 两次公示共收到公众意见1460份,其中满意130份,较满意1287份,不满意43份,满意率97%。从公众意见的内容看,涉及城市性质,发展方向,交通,市政旧城改造与保护,环保与绿化,公共设施,城市特色,建筑色彩,历史风貌保护等诸多方面。 ·公众参与初见成效 公众意见开始被采纳,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得以增强也加深了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和专家与公众建立良好伙伴关系的观念。 (2)公示暴露出的问题 ·方案展示地点过于固定和单一 许多市民由于不便而失去了参与的兴趣,从而使大量的潜在参与者流失,也使部分公众利益得不到体现. ·公众参与缺乏互动性和连续性 在公示过程中,多与反馈再参与的机制没有形成。一方面组织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向市民反馈其意见与建议是否被采纳,对建议已被采纳的市民,相关部门也没有对其作出适当的奖欣鼓励激发其再参与。公众参与往往在通过公示确定方案后就嘎然而止,具体的实施只是政府和规划设计部门的事,与公众无关。 III.结论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在中国,迫切需要完善公共参与的法规与政策体系,来鼓励人们主动关注生存环境的意识。运用各种社会媒介与科技手段建立完整而科学的公众意见处理、交流与反馈系统是其中的关键程序之—,关系到顶日能否良好定位和顺利实施。 园林设计论文:园林设计之于城市街道景观 内容摘要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本文首先从概念方面探索园林,绿化,景观。继而分析了街道景观功能,我国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原则,最后从几个方面分析街道景观设计,并着重分析城市街道绿化,从而论述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性,并对要求设计者及城市有关领导提出建议。 1.概念探讨 作为地理名词,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孙筱翔教授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可译为园林设计是正确的。园林设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是文科和理科的贯穿,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1 街道景观功能 2.1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2.2 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典型的如我国首都北京,有的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典型的如山西的平遥市,有的新旧城结合,典型的今天的沈阳城。 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门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例如:邯郸新改建学步桥街区,该区以邯郸学步的故事建成。 在城市中由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也就确定了该城市的发展形态,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从而在市民中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城市街道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2.3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 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街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着就要求设计者拓宽对街道的研究,适应社会的要求。 2.4 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其著《城市的形象》一书中探讨了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问题,他认为“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公众印象,它是多个印象的叠加。”他通过大量资料得出结论:城市形象主要与五种城市要素有关,它们是“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 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街道上的尺度,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例如法国巴黎老城内的乡榭丽舍大道,两侧传统风格独特的建筑物,容纳世界著名的名贵时装店,与街道轴线上的凯旋门一起构成法国巴黎老城所特有的城市景观。 3.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城市街道景观的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功能设施不健全 在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对路面的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3.2 环境质量差 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3.3 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许多城市交通的需要,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 3.4 街道设施水平低下 街道照明满足不了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不能满足步行者基本的行走要求。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 辅助设施严重短缺,为街道上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3.5 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过去人们批评’方盒子’,今天又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 3.6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道路交通环境的设计很少考虑,为市民提供交往场所。人行空间缺少,缺乏街头广场,人们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更谈不上举办更丰富的多彩的活动。 经分析存在问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历史原因 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导致城市交通设施欠帐太多,供需失调,再加上改革以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这一矛盾。 b.观念问题 过去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这个原则在解放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修复战争的创伤,快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然而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是我们的观念却没有随着更新。 c.管理不严密 城市街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存在许多条块划分,由于界限不清,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互相推脱、踢球。造成了城市街道都来管又都不管,往往出现管理失调的现象,较为典型的现象是同一段城市街道不断的开挖。 d.立法不健全 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详细规划,关于城市街道方面仅对城市红线宽度、断面及交通的出入口方位做出规定,却未对影响城市街道环境的诸多因素做要求。 4. 针对存在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4.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是中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也成人文主义,主张思想自由和解放。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街道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4.2 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作用 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驶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 由此看来,我们在街道景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同时要向前发展。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4.3 整体性原则 城市街道格局的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为突出城市的个性服务。 4.4 可持续性原则 随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主题,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强调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一层是关注影响发展的因素。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 5. 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们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既方便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5.1 街道形式的考虑 对于交通性街道,我们要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宽比产生空间感受。这样为流动的车辆提供刺激的服务。在停车厂附近的墙上整一些壁画,为街道增添亮色。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中关村的北区在种植序列处理上就做的很好。如果再步加宽的地方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添了街道的自然情趣,如加拿大的特科果街。 5.2 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设施设计 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街道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它需要强调刺激,为此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街道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强调形式美观,功能多样,设计思想要体现自然,有趣,活泼,轻松。例如大胆的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5.3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我国早在《汉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 说明二千多年前我国已有用松树作行道树,唐代京都长安用榆、槐等做行道树。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要表现建筑那么就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隔离带的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是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 城市街道绿化更应注意行道树的选择,改变行道树树种单一,地被色块过于重复的现象。应采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树的配置手法相对统一的方式。我们可以选取十几种行道树作为基调树种,确保城市道路绿化能体现和谐一致的总体风貌,而中下层尽量丰富多彩。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大力推广本地自然条件适宜的树种。 另外,在选取行道树时,不要为了美观而忘了行道树的遮阴功能,例如广州的滨江路就一味的追求美观忽视了行道树的功能。 6. 街道景观透视 街道景观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作为设计者,在对街道景观进行多方面考虑,但是这些更需领导的大力支持,因为一个城市起主导地位不是设计者。要建设美好的街道景观,还需包括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 园林设计论文:园林设计与旅游三大效益的关系浅析 园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旅游,在追求精神需求上是共通的:是人们在旅行和游览中对于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追求与享受。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追求与享受,也是人们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人们通过旅游活动,达到在美中愉悦,在美中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增长知识和才干。 园林,是旅游的主要载体。英国哲学家培根于《论造园》一文中说:“文明人类先建美宅,营园较迟”。可见造园艺术比建筑更高一筹。旅游的动机是使旅游者对旅游的对象有吸引力,因此,以自然美学的理论来探讨和运用于造园,是发展风景园林旅游经济的重要环节。旅游资源的存在,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资源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园林美与自然美既相通而又有所不同。园林美是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一种审美活动的产物。自然美则是客观存在,诸如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山东的泰山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四川的峨眉山、九寨沟、湖北的神农架等等。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自然美的存在时,才能在欣赏的同时对其加以改造和运用,如武夷山的紫阳书院,庐山的仙人洞、御碑亭,黄山的始信峰,泰山的岱庙、玉皇顶等等。园林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以获得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逐步按自己的物质需求和审美情趣来改造自然,创造主观世界,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园林美既要有“貌似艺术”的自然美,又要有“貌似自然”的人文美,是将这两者的和谐与统一的创造。如颐和园、避暑山庄等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北方园林,其特点是建筑规模宏大、稳重大方、浓墨重彩,且常与苍松翠柏为伍,特具一种庄重、宁静、和谐之美,展现出北国风光的博大而崇高、富丽而堂皇。亭、台、楼、阁的檐角平稳、沉重,有异于江南园林建筑的翼角高耸,展翅欲飞。再如叠石造山,江南崇尚“漏、透、瘦、皱、丑”的太湖石,以玲珑秀丽为审美标准。而北方园林的叠石多采用浑厚的大青石或黄山石,以竣拔、雄奇为主。又江南园林多属私家园林,一般规模都较小,所以造园讲究“小中见大”,运用“园必隔,水必曲”,借自然之美,把一座园子,隔成若干个小天地,显现出委宛多姿、层次丰满,透过花墙,看到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讲究的是“庭院深深深几许”。所谓“借景,就是把园景延伸到远山云际,梧竹田野,以及利用错觉等”。所以江南园林多以玲珑纤巧见胜,其色调素静、淡雅,展现给观赏者是灵秀可掬的人造景观,其间墙垣如云若龙,跌宕起伏,道路回环曲折,山峦奔趋错落,建筑檐角高挑,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运动感,是一种静中取动的手法。游客徜徉其内,可近观细品。由此可见,由于地理条件不同,风土人情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园林美的表现手法也就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欣赏园林能提高一个人的审美水平,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进入更高更美的境界。因此,创造园林美,是发展旅游的重要基因,旅游的人文景观直接影响到发展旅游经济的繁盛与衰落。 一、运用美学理论指导风景园林管理经营工作,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准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欣赏活动对旅游管理经营部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景观要有艺术性。 首先要有引人入胜的艺术美,也就是要满足旅游的吸引力的要求。自然风景区要有自然美,如黄果树瀑布、九寨沟风光等等。名胜古迹要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景观,如法国的凯旋门、凡尔赛宫,北京的颐和园等等。园林景点则要有意境和特色,不同的园林景点,通过山水建筑、植物造景和布置陈设,和谐地烘托出特定意境和文化内涵,让游客陶冶情操,激发起爱国爱家的热情,从而更加珍惜生活,向往未来。 其次,要有地域特色。如西方园林,讲究方正工整,中轴对称,主题直露,让旅游者一目了然。而我国古典园林,讲究意境和借景,曲径通幽,小中见大,寓意深远含蓄,回味无穷。我国园林从地域上来讲,又有各自特点,如以北京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和北方园林,相对中国古典园林来讲,高大宽敞,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典雅端庄,强调的是建筑美。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南方园林,其特色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玲珑精细,强调的是意境美。这些特点的存在,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无疑会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要有各自的景观季象和管理特色。尤其是我国的园林行业,强调文明服务、规范服务和优质服务,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紧密,形成了我国的园林管理特色。值得一提的是,管理、陈设一定要强调多元化和灵活性。当然要使旅游的经济上一个大的台阶,优质的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笔很大的隐藏的资源。 二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思与构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寄托了造园者的思想与感情,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营造出古典园林的深远意境和细腻感情。如故宫的珍妃井使游人触景生情。人伫景前,深深同情珍妃的苦难与不幸,对光绪的软弱和慈禧的专制残暴表示激愤。 三是景观构造手法的多样化。 现代公园在构造手法上,一般呈现为旅游环境宽敞,建筑高大,简洁明快,旅游设施科技含量高,旅游项目新颖、惊险、奇特且富于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配套服务设施前卫、齐全、舒适。 此外,尚有借景入园、旱园水做、引景、点景等造园构景手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运用美学理论,创造全方位的艺术化的风景园林,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园林美源于自然美和人文美,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打个形象的比方,自然美是园林的形体,人文美是园林的精神,这形与神的统一,才是园林美的极致。人们营建园林时,必须正确运用美学理论,以自然美为基础,以人文美为特色,通过人类主观能动的规划、提炼、建筑、装饰等一系列开发活动,使之适应人类生活的理想需要,符合人类人文传统和审美规范,达到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欣赏的所谓“真境逼而神境生”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为此目的,在运用美学理论创造风景园林之美时,必须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创造一个和谐愉悦、诱人欣赏的境界。 一座园林,一处风景名胜遗存,其基本格局和主题是基本不变的,但其主题的深化,局部意境的拓展,环境的美化乃至于厅、堂、馆、榭内的布置陈设是可作调整的。上述变化,不仅可拓展主题,深化意境,而且可直接美化游览环境,改变旅游氛围,调动游人的欣赏情趣和游览欲望,从而引起游人的遐想和思维的延伸,得到旧地重游兴更浓的效果。其中植物景观布局,是园林美的发展趋势。如扬州个园北区1998年的植物造景,应是成功的一例。该区域采用40余种高低错落,不同层高的品种观赏竹,结合起伏地形,配植合适的辅助植物,构筑了竹文化观赏区,再点缀与竹文化相关的古建筑小品,与点睛之笔“竹石图”相呼应,整体布局极有韵味。扬州尚有柳文化,其与花桃相间,每逢烟花三月,各色花桃姹紫嫣红、异彩纷呈;杨花吐絮、柳丝婆娑,活脱脱一幅风情万种的“桃柳”图,使人不禁忆起“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的著名诗句,进而重新激起人们“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热望。又如扬州琼花、芍药与广陵古琴、古筝可组合起春游的第二高潮,以延续春游的旺季时间,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2.必须突出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 各地均有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如广西的“刘三姐对歌台”,昆明的“阿诗玛”传奇故事,杭州“白蛇传”的故事等。要将这些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发掘出来,与现有的园林景点及名胜古迹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旅游点、线、面系列格局,必将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3.必须注意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周边生态环境的统一。 如苏州的“枫桥夜泊”,特定环境里的霜天、枫林、扁舟、渔火以及隐约可见的寺庙、随风飘来的钟声,构成了一种立体美的感受,成为人们千古仰慕的胜地。 4.决不让不宜商品的宣传破坏了怡情养性的环境整体。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因此,在对旅游经济开发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也就是指自然环境中的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的各项内容。其中,如何调整好生物之间、人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无疑是园林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花园设计亦不能例外。改善环境要做到:(1)在建造花园的范围以内应尽量保护未经人工破坏过的地形、地貌及原有的乔灌木、地被植物。(2)弄清楚植物本身的生态要求与它的环境效益。(3)人类的生理要求比较一致,寒暖、饥饱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等,人与人之间虽稍有差异,但总的测试结果出入不大。景区景点内,既有游人观赏,就应有旅游配套服务。此类服务,不但是游客之需,而且应与周边环境氛围相协调。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都注重了商品的宣传。旅游景点,客流量大,境内外游人多,是商家传播商品信息,宣传自己产品的绝佳阵地之一。作为风景园林旅游管理经营者,必须把好商品宣传入口关,绝不能让不宜商品的宣传进入景区景点,避免“煞风景”。 三、发展风景园林旅游经济的运作 一座价值很高的园林,一处秀美的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的效益如何,其自身运作十分重要。 其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交通便捷程度及与所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系都十分重要,运作起来,比较复杂,受制约因素也较多,需作缜密的思考与实施。 一是理顺风景园林管理体制,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是发展风景园林旅游经济的关键。 风景园林部门也要加强自身建设。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其次要加大内部改革工作力度,改变目前在用工、用人和分配制度上的陈规陋习,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第三,要运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适度经营,促进自身发展。 二是宣传,也就是告诉旅游者,我是什么,我有什么,我能给你什么的宣传。 首先是旅游资源和潜在的资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宣传。只有旅游管理经营者亮出了自己的底牌,游人才能做出取舍。特别要注意宣传自己的特色,也就是宣传旅游管理经营者的“拳头产品”,即自己所拥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精华部分,也包括为游客提供的健康的特色旅游服务。 其次要着力抓好导游服务。导游也是一种宣传,而且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面对面的宣传,可以互相询问、交流和探讨。因此,要重视导游员的选择与培训。导游员不但要有相应的学历、必备的知识、良好的素质、气质和品质,而且要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才能为游人提供规范化的服务,使游人在享受导游服务过程中接受宣传,欣赏美景,了解历史和现状,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实现旅游的经济价值。 再次,宣传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出版景区、景点专题宣传册,也可以出图文并茂的折页,还可以在专业报刊上开辟专栏、出专版,在电视、广播上开辟专题节目。但现在人们往往运用现代信息传播载体,制作录像带、VCD光盘,既可上市销售,又可作礼品赠送,以扩大宣传。目前,最先进的宣传方式当数上因特网,宣传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宣传效果好。 四是旅游景点要与相近部门联合作战。世界是统一的世界,园林部门应与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旅游社团组织、旅游经济实体、宗教、文化等部门组成联合兵团,因时因地,因景因资源,审时度势,内招外联,想方设法,把境内外游人组织到本地来观光旅游,从而带动所在地第三产业的兴旺发展,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总而言之,园林管理经营部门,只有正确运用美学理论来设计构造园林,陈设布置园林,管理经营园林,使园林更具有自然美、人文美、意境美、建筑美、工艺美、环境氛围美,再加上正确的宣传,辅之以文明、优质的旅游服务,园林经济定当成为一支不可忽缺的社会经济力量,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园林设计论文:关于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的探讨 摘要: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曾是日本临摹的范本。近年来,日本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促使自身的园林设计位居世界领先地位,深受国际的认可和赞同。本文就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日本 现代园林设计风格 探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不断变迁,极大程度上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得到改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是日本临摹的范本。近年来,日本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促使自身的园林位居世界领先地位。笔者就对日本园林设计风格进行了分析。 1、日本现代园林的发展状况 日本园林最初起源于中国,然而与中国本土的园林相比,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历经了本土化的发展过程。当前,日本园林的发展现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具备完善的现代园林设计理论 纵观当前日本的园林建设逐步向着更大尺度的景观建设方向发展,而且很多城市都制定出了详细的景观管理计划,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调查,对当前的景观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从而确定出城市发展的理念以及城市景观的形象。与此同时,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始终秉承着总体发展理念,给人们呈现出整体的印象,真正实现景观管理有法可依。当前,日本的园林设计建立起了融合民族文化精神,独具风格特色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发展成为亚洲园林设计的突出代表。 1.2 园林设计充分尊重自然 “师法自然”是日本造园者始终坚持的原则,在日本园林设计中为我们呈现出了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日本园林设计师田芳数提出“与自然融合”、“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的理念,作品“绿色津南中央庭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好地将周边自然景色凸显在庭园中,尤其是自然蜿蜒的小溪,映照在水面的树木和起伏的山脉,营造出了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带给人们无限遐想。 1.3 园林设计中融入了精神性和民族性 日本园林景观所建设的人性场所,时常会让人们感受到独具日本特色的民族气息,比如说茶道往往崇尚简朴和优雅;而禅宗往往崇尚朴素和静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园林的美并不是凭借装饰就可以展示出的,而是要达到整体的比例协调,凸显出具有特色的精神和气息。 1.4 园林设计凸显出时代性和科技性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呈现出一定的机械性,在人们的闲暇时间内,不喜欢谈论那些深奥的话题,更喜欢交流一些较为轻松、内容简单的话题。而园林设计师就抓住了当代社会人们的这一需求,并直接体现在园林设计的作品中。例如著名景观设计师三谷?氐淖髌 “风之丘墓园”就很好地凭借视觉的直观感受来实现设计的目的,与此同时,这种直观且感性的设计手法,非常注重视觉上的刺激,而且依托整体的氛围来渲染出日本独具特色的精神和气质。 纵观日本的园林设计,很多人们都会为精细、独特的施工技艺所震惊,为何日本的园林施工会做到如此的精细,这些与日本人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日本园林立足于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不断进行创新,高科技产品以及高新技艺应用在日本的现代园林设计中是经常可见的,还逐步向着新的领域以及方向发展。例如日本爱知世博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开始研究一直到方案的最终确定整整利用了五年的时间其配套于会场建设“3r”方针(reduce、reuse、recycle)的造园设计,为了体现世博会主题“自然之睿智”而进行了会场用材的研发,并在“生物肺”和“日本庭院”等会场的一些重要设施中,对于提案、施工监理、运营等都是密切围绕着主题进行的。在21世纪的风景园林设计活动中,这样的尝试属于一个重大突破,同时也预示着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模仿技术”和“生物应用技术”的重要地位,将这种技术运用到空间设计中,这样的空间会引导市民产生一种自我参与的共鸣。 2、关于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的思考 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与日本的交往拥有悠久的历史,由于人种是相同的,文化也非常相近,从而在审美文化方面也具有很大的相似处。从实际状况来分析,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现状与起初的日本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我国正在向着信息化方向发 展,由于发展中过分追求发展的速度,再加上发展的点面非常集中,造成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协调以及滞后的现象,其中,园林设计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从这个方面来讲,日本现代园林的设计为我国园林设计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事实上,由于中日文化传统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就要求不能够全盘的西化,也不能够盲目照搬日本的发展经验,而是应该科学地看待日本园林的发展,将日本园林的发展作为一面镜子,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便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的园林设计之路。 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在继承和吸收中进行变革和发展,只有将继承和变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满足当代人们对景观设计发展的需求。尽管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方法,但是由于仍是沿用传统的技术方法,从而就需要在园林设计风格中,充分体现“人”的精神需求的观念和形式。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传统的园林形式无法更好地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技术发展的需求,从而就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传统园林设计中的精华,更好地实现与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机结合,同时这也是我国园林设计发展中亟待要解决的一项问题。 总而言之,现代园林设计已深入到城市建设以及市民生活的广泛领域,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的观察与思考也有着众多的角度和视野,本文就简单地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进行了探讨。在接纳日本现代园林设计优美的形式之外,更应该注意到日本现代园林设计在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从而就需要在今后园林设计中,充分吸收传统园林设计中的精华,以便更好地实现与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机结合。 园林设计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城市园林不仅是城市的容貌表现,更是精神风貌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城市的重要旅游景点,是市民使用频繁的公共休闲场所。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以后,精神上更有多方面、多方位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园林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时空统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强调整体至上,人伦道德,中府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现代园林设计积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仅丰富园林设计时的素材,还增加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 1 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 园林是有生命的,其本质是一种追求愉悦的纯粹精神活动。中国传统园林的中国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布局流畅。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和整个园林的内容、形式、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融为一体,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使景观移步异景,也对场地的缺陷进行良好的弥补。用地广阔者不显空乏(圆明园),狭小者不显拥促(残粒园),狭长者不显冗长(南京煦园),扁阔者不显短浅(北海静心斋);二是追求意境美。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心理节奏偏重于平缓、含蓄、连贯,追求一种天然之趣,一种清新自然的宁静,追求一种把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协调起来的美的境意;三是细节精巧。传统园林常是由局部来构成完整的整体。局部求精,并能够集零为整,表现得更为精致;空间划分含蓄。中国传统园林常把性质各异的空间逐步展开,自由灵活的进行空间的分隔。用空间对比、渗透的手法使景致显出层次。 2 从现代园林设计洞悉中国传统文化 2.1 民风民俗之美 民风民俗是极富有地方特色、极其区域化、保护民族情感的地方文化。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承现象。民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民风民俗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经济、政治、地域、宗教、语言等因素决定和影响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诸如我国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或自治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湘西的土家族,高原的藏族,阿坝的彝族等。近观我们的汉族,不同区域也有着不同的魅力。山西大同豫河公园中,其乌金广场的设计就是对当地民俗“旺火”的重新演绎,广东省佛山,地方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其中通济桥及“行通济”的民俗即为其中之一。 传说明朝时有一学子赶考,在佛山南郊一条河涌上乘船渡过时,被大雨淋湿而大病一场,为此许下宏愿,若中举则一定要在此修桥,免去百姓过渡不便和风雨之苦。后如其所愿,中了举人并在此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取名“通济桥”,该桥成为佛山八景之一。后来自明代开始,渐渐形成了“行通济”的民俗,每年正月十五,当地民众扶老携幼,一手举着小风车,一手拿着用红纸扎的生菜,由北向南从通济桥上漫步而过,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2.2 和谐之美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同样也体现了和谐之美。它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动与静的统一。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所体现的和谐之美更多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它推崇淡泊平和、清新幽远的境界。它强调园林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注重和谐与中庸”。表现在造型上,中国传统园林犹如天地的缩影,有着各种各样自然景色的缩样,如山峦、岩石和湖泊。中国园林在营造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由此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 透过这些园林设计中的恬静淡泊,而有不乏高雅自然的仪态。我们可以从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领略到人和天地万物联系的是那么的紧密。因为它们把天与人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认为天是万物的起源,天与自然的发展变化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脚步。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人们就形成了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在认识、把握、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统园林的空间除了首先要考虑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外,同时也考虑古人讲的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应当十分和谐。这种精神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上得到了完美体现,“天人合一”成为园林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在这种源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的文化渗透中,历代的造园大师们以神州大地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的造园风格,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统一,也使得中国园林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母。 3 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的方式 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转化 指直接利用原有景观形态,通过变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转化原有建筑、构筑物等的存在方式,来达到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结构和形态的目的。在中山歧江公园设计中,设计师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歧江公园的场地原为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该造船厂经过半个世纪的经营,留下了不少的造船厂房、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涂上鲜红的色彩,成为一个具有工业美感的巨大的构成主义雕塑作品。 3.2 重现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有时会从文字记载或口头传说中挖掘出场地原有的一些环境状况,设计师有时会将其重现。重现的景观给园林给增添了传统文化魅力,使观者能从视觉上了解到与场地相关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3.3 借鉴 在园林设计中,对其它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的借鉴是允许的,更是普遍和常见的,首先,现代城市园林设计更是在借鉴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借鉴行为,更多的是对其它艺术形式的借鉴,特别是在20 世纪70~80年代,由于受到艺术及设计领域中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园林设计师对园林设计进行了积极探索,出现了如大地艺术、极简主义等新的园林形式和风格。城市园林设计对城市传统文化的借鉴,较为常见的是从一些建筑、构筑物、传统艺术、传统工艺品等中借鉴一些形式语言。 3.4 保留 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它们就显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如城市发展历史中的房子、街道、古树、路灯等都代表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而在园林设计时,场地中往往留有历史的一些痕迹,我们有时要依附它们来保留记忆或了解历史。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往往会保留场地中遗留的一些建筑物,如房屋、园林、工业厂房、牌坊、碑文、古井、桥、寺庙、雕塑、陵墓等等。如上海浦东中央绿地公园建设中,就特地保留了一座具有浓郁上海地方特色的民居,如今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陈列室。 4 结语 城市园林是城市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中的建筑、街道等,在自然和人文背景下构成了城市的主要景观,影响或决定着一个城市的面貌。历史文化是城市特色的源泉,城市特色的形成,无疑是一代代人继承历史和传统文化积淀的过程。从现代园林设计中我们看到了民风民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社会人伦观的体现以及哲学辨证观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渗透了活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园林更加具有魅力。 园林设计论文: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将推进整体行业数字化、信息化纳入其主要发展进程中,园林设计领域同样也不例外,具体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园林设计实践开始借助于计算机等数字化媒介,进行具体项目的设计与规划,市面上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用于园林设计的软件应用等。可以说,数字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园林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为相关设计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园林设计工作提供了更加便捷、优质的条件,是一项具有前景的技术手段。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对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强化对该技术的理解与认识,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估。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园林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规划与设计时,设计人员往往会选择通过应用较为直观的设计图等进行具体设计方案的呈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设计者只能通过手绘等方式进行相关设计方案的表达,这一做法常常需要耗费设计人员较多的时间,而且方案出现漏洞或失误时,修改过程繁琐,有时甚至会打破原有设计,重新进行绘制工作。而在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下,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设计者只需要在计算机等平台上,借助相关工程软件,就能够实现对设计的表达,如果遇到有调整的情况,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既定设计要求。因此,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引进数字化技术,大大地提高了设计工作效率与质量、有效降低成本。 1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概况 所谓数字化技术,具体是指通过应用二进制算法实现对相关信息的编辑与处理,并将其应用于计算机、互联网与多媒体等多项先进科技之中,保证信息数字化的实现。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将其作为衡量行业发展的基本指标,并将数字化纳入整体发展计划之中。具体到园林设计领域之中,数字化技术完成突破了原始设计模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园林设计之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园林设计方案与效果得到有效呈现,且保证了呈现效果的多元化。通常情况下,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其设计方案采用工程设计图的方式予以呈现,一般有二维设计图、三维设计图与实际应用场景示意等。在以前,设计人员想要表达其设计理念与实际方案时,往往由于技术等所限制,只能借助二维平面图来对相关方案进行呈现,然而,一些客户并非园林专业出身,因此,会出现看不懂设计人员的方案设计图等情况,进而造成了对原有设计的理解出现偏差等现象。而在引入数字化技术之后,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往往能够以直观的三维模型以及实际场景示意图等方式得到呈现。这样在于客户进行沟通时,往往能够以图说话,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数字化技术能够对设计进行存储、修改与相关数据的分析等,在面对方案需要调整等问题,往往能够快速做出修改与调整,有效缩短设计周期。 2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实际应用分析 2.1数据信息库的创建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深入实地对现场的基本情况进行勘测与有效记录,为具体设计做好准备。在进行勘测过程中,常常将工程实地的自然情况,如地质地貌、周边环境等进行详细勘察,另外,对其人文方面的信息也要做好记录,主要方面为历史面貌、风景名胜、当地的人口分布、宗教信仰、特定习惯、服饰搭配等等。在对上述信息进行收集的过程中,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的数码相机,实现对其具体内容的记录与保存。因为借助了数字化技术,即数码相机,对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应用到的相关元素进行有效存储,如园林内部的景观、动植物等,并最终集结为一套成体系的应用数据库,为接下来的设计实践做好了准备。 2.2设计效果呈现 在进行园林设计方案的构建过程中,会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将相关设计进行呈现。主要表现形式除了园林的二维图之外,还包括三维实体效果图。制作三维效果图是在综合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之中得以实现的,主要应用技术有地理信息系统、定位系统以及遥感图像技术等,在特有的三维软件中对相关设计进行表达。这一过程比较复杂,在创建模型之初,必须先将相关数据,如工程尺寸要求、工程实地地质地貌等数据进行导入,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构建对应场景;在进行三维模型创建时,要将所要表现出的细节等进行有效编辑,保证设计构思的完整呈现,这里需要借助前期完成的二维设计图作为参考,使其具体项目的数据等保持准确。通过数字化技术,在进行园林设计的三维表达时,设计者能够将其设计方案与理念进行全方位地呈现,利用相关软件,有效实现模型的比例控制、明暗关系对比、风格统一等方面的精准操作。 2.3园林设计模型渲染 在完成园林设计的三维效果呈现之后,其所呈现的效果为素模,即未进行渲染的单一色彩构造的三维模型。因此,在得到三维效果图之后,设计人员为了将所要表达的设计理念与方案进行完整呈现时,还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渲染。渲染操作主要包括:对园林设计图进行应用场景的选取、对具体园林模型进行材质的设定、对环境条件进行渲染,如:光照情况、灯光效果等,一般可以使用诸如3DsMax、keyshot等三维模型渲染软件能够有效实现对既定模型的渲染。通过对模型的渲染处理之后,能够更直观、更准确地表达设计方案,在与客户等进行交接过程中,也能够快速达到既定目的。 2.4模型文件的后期制作 在完成了建立模型、渲染模型等操作后,与客户、工程施工人员等进行交流与沟通时,常常采用二维图册这一主要形式实现设计方案的展示。而三维软件所特有表达方式局限性等特性,使得在进行具体图像展示时,达不到最优化的方案呈现效果。这时,为了提高方案呈现效果,实现与相关工程人员的有效沟通,就需要对渲染之后的模型进行图片格式的导出,并将得到的图片导入到AdobeIllustrator?、PHOTOSHOP等相关平面图像处理软件之中,进行后期处理。对既得图像做光线、明暗度、色阶等项目的处理,也可以结合需要,加入一些其他元素等丰富原有图像,进一步优化其效果的表达。通常情况下,应用数字化技术,借助具体平面软件,对图像进行后期处理是整个设计工程的重要一环,它的质量能够直接影响设计方案的表达效果,往往会被相关设计工作人员视为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3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应用发展分析 综上所述,通过对数字化技术在园林设计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可以发现,该技术不但有效提高了设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更在开阔设计思路、优化设计理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与作用。结合具体发展情况,可以预计,在接下来的园林设计过程中,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将迈向另一个新高度,具体表现为大量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出现、园林设计数据库的建立健全、虚拟化模型的VR效果呈现等等。总之,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演进与发展,将会进一步促进园林设计工作的进步,甚至可能实现人人参与园林设计实践、将自己对于相关设计概念、设计手法与设计理念的理解与认识通过数字化技术这一媒介进行充分表达。 4结语 随着我国园林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园林设计方案得到落实。这里,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整体行业的效率,促进了其进一步发展。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数字化技术会在整个园林设计中得到更为全面与充分的应用,其自身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也为更好地服务于园林设计提供有效保障。因此,相关设计工作人员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应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密切关注其发展动态,实现园林设计工作的与时俱进。 作者:刘晴 单位:池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园林设计论文:传统造园思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摘要】传统造园艺术源远流长,风格独具韵味,对现代园林设计有着长远影响。现代园林设计规划日新月异,推陈出新的同时又将现代设计和传统造园相互融合,这是一种已审美性为主线秉承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理念,让二者在实用性与观赏性中达到最大的展现。沿用传统艺术的同时,与现代人文发展需求相统一,切合实际的适应现代城市人的使用。 【关键词】现代园林设计;传统造园 社会科技日益发展,人们对于自然与美的认识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也越发的美学化。园林是生活环境中的一种艺术行为,它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舒适与惬意,让每一个人都能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的美好,享受自然的纯净气氛。传统造园是一种艺术美的展现,它能包罗万象,包含了哲学思想,建筑学设计理念,美学艺术等,同时蕴含了神秘的民族地域文化气息,与现代设计理念融为一体,承载了现代风格特色。它的艺术表现别具一格,对传统造园艺术影响非凡。在整个过程中敢于以独特视角创新,采用现代的特色同时又传承传统美学理念,巧妙融合。这样才能更好的符合社会的需求,给人们生活与身心健康增添无限美好! 1传统造园思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传统造园思想是以传统美学为依托,他主要是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突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让他固有的淡泊宁静与古朴神韵应运而生,整个设计中主要以情感为主线载体,在空间设计中最大化表现后,追寻着时间轴的迁移,过程也演变无穷,不断地被种种新奇的创新,碰撞出惊喜的火花,在现代化园林设计规划理念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把腐朽神奇化。给人一种无限遐想的空间和探索空间,看似平凡,实则不凡,蕴藏了宇宙般无限想象意境,让人无时无刻体味美的感受。现代化园林规划设计主要是给现代人审美高度及基本功能需求打基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传统造园中的传统文化为主,因为这样会更加多元化,不同地域浓郁的文化色彩在不同的地域的园林设计中有着特别的表现,也是每个地方文化和现代城市的内涵体现,主要能表现出这个沉淀中的传统城市文化理念的同时,再加上符合时代的创意思维,使他更适应人们的生活,更符合人们心底的诉求。 2传统造园思想与现代园林设计相互结合 2.1因地制宜是传统与现代结合要点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采用因地制宜原则尤为重要,运用特有的有山依山,有水傍水原则,顺应自然法则,自然是最好的鬼斧神工,调研不同地域的地势地形与环境特征是进行园林设计的必要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全面掌握了不同地域的不同地势条件与四周地理环境,在针对相关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传统与现代的设计方案,才能把这两者与当地实际情况更好的融合为一体,自然和谐。 2.2传统造园应进行不断创新性 木质与琉璃的相互结合是传统造园建筑中的常见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看似即便特别具有美学的价值,不过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时过境迁,这样的材质形式已经不适应现在飞速发展时代人们的生活,这种形式不论是在整个布置上和现代人们简洁的思想观念背道而驰。传承传统造园的形式美为特色进而进行现代布局的思维方式的有效创新,明显的尤为重要,现代社会比较流行的就是用新型的仿木花纹材质,比传统的结构简洁大气,特别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现代生活中融合着传统元素韵味。 2.3民族文化特色与以人为本相互融合 多民族的国土,不同的地域,造园的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因为这是对于他们本土民族风俗习惯的一种展现形式,而现代的园林设计规划是需要满足更多人的休养生息与体验的需要,那么把本土地域文化气息自然而然的融合到现代园林的设计规划理念中去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个过程不但要考虑是否与本地民族文化相协调,还要考虑是否与成熟环境相协调,更要考虑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传承古老文明民俗文化的契合度,只有把这几种形式结合在一起考虑,更好融为一体,才会更大程度适应现代人们的最深处的诉求。也才更加人性化,更加适应社会。 3园林设计规划中的秉承自然与创新 传统造园中崇尚自然,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重要要求,与现代园林发展方向不谋而合。人们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相互依存,息息相关,一旦没有一个优质的自然环境,人们就会生活作息失调,进而新陈代谢也会受到影响,造成规律性的缺失。城市化日益发展,生态破坏严重,大气污染日益加重等等情况,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就更加尤为的重要,也被社会各界重视,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采用自然与生态的结合,被人们高度重视与广泛应用。园林设计中创新性思维尤为重要,传统思维是以自然界的山水作为创作的模板,造园者在这个过程中要对自然进行理解和体悟,把自然中独具的天然之美的精髓如何更好的运用到园林设计规划中,把这种大美展现给人们,是整个过程的要点,也是创新意识的一种最大程度发挥。这也是作为园林设计规划者的灵魂所在,“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体悟自然”。把美的本性进行淋漓尽致的诠释,是秉承自然与创新的最好结合。 4现代园林设计规划中传统造园的运用方法 传统造园历史悠久,无论是空间上的布局还是叠山傍水都运用广泛,方法源远流长。(1)景观的创造要与选址的地势相吻合。在设计方面一定理清主与次关系,适应整体性理念。不能只结合地势特点进行造景作为主要点,把适应地形地貌的时间忽略掉。布局设计中一定做到原有公园与城市景观有效的融合。这样的设计出来的园林才会具有丰富的生命力、符合实际的需要。(2)在实际设计中,一定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最大的发挥作用,比如在将沙漠植物景观想更好地展示给人们的时候,可以将步移景异的设计理念巧妙运用其中,这样可以将道路线性的曲折变化与对景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传统造园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处理手法可以把空间变得更具有层次感和无穷的变化性,更重要的也保存了景观的完整性。(3)传统造园在植物的配置上,顺承传统中的诗情画意作为侧重点,常用的方式有给予花草树木于人性特点。以这种方式方法所为人熟知的,在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有很多,比如赋予富贵含义的牡丹花、赋予高傲纯洁的梅花、赋予多子多福的石榴等等。所以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常用这些植物配置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符合生态需求,还可以让这些人性化的花草树木更有情趣,吸引更多人来亲临自然,感受自然,爱护自然。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应运而生了园林,无论是传统的造园思想还是现代园林的设计都是适应着人类不断发展的诉求,一直传承着对纯净自然和传统古韵的遵循,这也是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认可。现代园林设计规划中,无论时代如何的历经沧桑与变迁,有一种继承传统思想文化的一直不变,将其不断融入到不同时代当中去,不但继承和传统思想还将其发扬光大,而且还与现代人的生活起居,娱乐休闲相适应结合,不断的打破陈旧思想,推陈出新进行创新理念,传统造园思想与现代园林设计规划理念相融相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追求形式美的同时,把园林的内涵得到最大的升华与展现,把传统与现代相契度最大化。因为只有这样现代园林设计艺术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发展的要求,这也无疑是一种对传统造园思想最好的继承与发展的诠释。 作者:陈娟 单位:运城市知雅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园林设计论文: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重要性 摘要: 阐述了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作用和植物配置的原则,分析了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方式,提出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实现生态园林设计的最优化,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 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重要性;配置原则 城市的迅速扩张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性的冲击,恶劣天气不断向人们敲响生态保护的警钟。城市建设加快的同时,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性,以此缓解发展与生态的矛盾。配置相应的植物完成生态城市建设,不但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还可以还城市一片绿色。因此,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1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增加园林的观赏性 植物配置设计后,既可以增强颜色的视觉冲击,还可以实现空间的层次感,使得植物的自然美得到科学搭配,增加其观赏性。同时,植物配置优化后,生态恢复作用日益加强。 1.2促进植物的生长 首先,园林设计中将植物进行空间优化,提高空间立体阳光利用率。其次,将喜阴植物配置在地表,提升地面绿化覆盖率。最后,根据地质结构和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行科学布置,使得土壤养分得到充分利用。这些配置上的优化可以更好地促进植物生长,从而达到既美化环境,又恢复生态的作用。 1.3节约资源 优化配置植物后,节省了其它功能的土地,无法利用的土地得到了充分地利用。而且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耐旱植物、耐贫瘠植物的应用,节省了水资源和肥料投入,减少了污染,节约了资源,做到了从根本上实现生态保护。 2植物配置原则 2.1调和原则 调和原则是生态园林设计中最重要的植物配置原则,这种调和包括植物高低搭配、喜光植物和耐阴植物搭配、开花植物与常绿植物搭配等,还包括植物与建筑物着色、结构、材料等的搭配、植物与道路的搭配、植物与亭台的搭配以及与人类活动的搭配等。这些调和的内容使得生态园林设计既要满足生态性,还要满足人文性,将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融合起来,给人以惬意的生活环境。 2.2韵律和节奏感原则 设计生态园林时,需要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将植物配置得既有韵律又有节奏感,使得植物增减得当、层次分明。比如,大空间以高大植物美化空间,小场地则以低草本植物为主,这种韵律和节奏感原则使得植物配置更为科学。 2.3统一原则 在进行美化与艺术化相统一的过程中,植物配置还要遵守统一原则,即将同一种类的植物配置到同一功能型地块上,如踊路、花坛、草坪等,使得着色均一、层次清晰,给人一种宁静美。 3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3.1科学搭配观花和观叶植物 为了更好地在城市中体现生态性,给人们的生活增添绿色和增加居住环境的观赏性,满足人文情怀,需要科学搭配观花植物和观叶植物,使两者相互协调搭配,从而形成色彩视觉冲击,带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观花植物的花色要鲜艳、整齐,夺人眼球,根据花期的特性进行适当调配,使得花期延长。观叶植物要选择颜色好、叶形漂亮、叶片丰满的植物,与观花植物形成2种特色,给人永不倦怠的感觉。 3.2注重植物配置的层次性 层次搭配可以减少眼球的疲劳,给人清晰、通透、层次感。主要是指空间层次设计、色彩层次设计、艺术造型层次设计等。有了层次性,园林设计更接近生态美的效果。而且将层次性运用到花期上,还可以延长观赏时间,使得园林设计的观赏价值大幅提升。 3.3注重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植物生长有季节性,在设计搭配时要注意季节性特征,将不同季花期进行调配,将冬季观叶植物穿插于观花植物场所,使花、叶、空间纵横等错落有致,避免单一性现象出现。在设计生态园林时,可将季节性变化规律作为艺术调整的基点,使春、夏、秋、冬都不会出现视觉疲劳,给人们紧张的神经一个放松、写意的环境,舒缓心绪,缓解工作压力。 4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一,尊重自然生长和植物生长规律。缺乏配置的条件时切不可求新标异,以免后期生长不利,弄巧成拙。此外,要以本土植物绿化为主,因为其环境适应性强,生长管理可控。若引种求新,要做好相应研究,以防植物死亡,耗费资源。第二,以实际环境条件为基点,不可好高鹜远,做到生态恢复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引种要做好与本地树种的搭配,保证本地树种不被破坏,引种成活率要高,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品种。第三,生态园林建设是为了人文情怀和生态环境共同发展。因此,有必要规划开放性草坪场地供人游戏与放松,保证园林的基本功能性。受社会综合环境影响,在自然环境中痛快呼吸是人们进行心理疗养的重要原因之一,园林设计中不可忽略。第四,生态园林养护、更新和延续,要以生态手段为主,不可造成二次污染或二次破坏。除草、杀虫等要尽可能选用物理防范措施。 作者:付向飞 刘智绍 单位:洛阳华润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设计论文: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空间艺术浅析 摘要: 空间艺术作为景观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园林的视角效果和利用程度意义重大。良好的空间艺术的运用,能够充分利用景观园林的自身优势,凸显园林特点,并对观赏者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本文首先指出运用空间艺术的作用,后探究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应用的影响因素,接着对具体应用原则进行阐述,最后重点分析了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的具体应用和设计方法。 关键词: 景观园林;设计;空间艺术;应用 景观园林设计作为城市绿化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景观园林的主要空间构成元素包括基本活动区域、景色观赏区域、娱乐休闲场所等,而空间艺术在其中的应用就是将这一系列基本元素进行设计,以充满美感并兼具实用方便的特点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仅保留了景观园林本身就存在的自然美,并展现其内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同时,还给人们提供更舒心的生活休闲场所。将艺术的美和魅力加入到景观园林的设计和建设中,是未来城市绿化工作的必然趋势。 1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应用的作用 1.1增添园林景观类型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注重空间艺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增加景观类型,让园林在整体上更加丰富多彩。景观的空间设计一般是由2部分组合而成,一部分是园林中的自然要素,例如,植被、河流、岩石和花朵等,另一部分则是亭、宇、楼、阁等硬质铺装。二者结合,才能够形成浑然一体的园林景观空间。空间艺术形式的使用能够更好地将2种要素融合,进一步提升园林景致的效果。 1.2主观人为原因 景观园林设计属于空间设计的一部分,与二维平面图不同,它不光需要有柔和的色彩和精致的图案,更讲究立体的层次感,这样能够更好地强调景观的美学性,提升空间艺术感。如框景,利用建筑的不同形态边界,利用透视原理框住独特的景观,给人一种立体画的感觉,空间艺术的应用是要实现无论从哪个面进行何种方向的切割,都能够得到一幅别样的风景画,提升园林艺术感染力。 1.3提升观赏游玩的娱乐性 景观园林的一大用处就是供人们居住、游玩和观赏,因此,为了增添游逛时的趣味性,进行巧妙的空间设计也是必要的。众所周知,北京皇家园林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由于象征权利和财富,在空间艺术设施上多采用开阔式的设计,人们在观赏中大多能感受到宏伟和壮阔。江南苏州园林则不然,在空间设计上选择了小家碧玉式的艺术方式,遮挡和相互衬托的设计较多,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探寻自然的绝妙乐趣。 2景观设计中空间艺术应用的影响因素 2.1客观自然条件 景观园林中的空间艺术设计是一项与自然关系密切的设计活动,这主要是因为景观园林的组成部分和发展影响因素都有自然环境条件。一般来说,阳光、水体、大气、植被种类和分布等是常见因素。在进行空间艺术设计时,首先需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实现人为设计与自然之美的巧妙结合。同时,关注自然条件的变化,随时对相关的空间设计结果进行调整,以取得更有吸引力的景观园林设计。 2.2主观人为原因 空间艺术设计是一项人为的艺术设计形式,与设计者本人密不可分,景观园林设计一般会留下空间艺术设计师的思想观念、艺术审美、个人偏好和文化素养等各方面的痕迹,对整个空间设计工作影响较大。在设计中,需要将流行趋势、他人建议和自己的想法相结合,并对景观园林的自然风貌有准确地把握,才能实现较高层次的空间艺术应用。 3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的应用原则 3.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景观园林的空间艺术应用首先要做到因地制宜,这里的“地”含义广泛,包括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历史文化变迁、城市建筑特色、风土人情和传统特色等。在布局空间艺术时,要充分展现园林特色,让人们漫步其中,不止惊叹于精妙的空间构思,更能感受到园林的人文底蕴,这才是运用艺术的目的所在。 3.2丰富园林景致的原则 将园林中的花花草草进行简单的摆放和排列,人们看到的只是这些单一的植物,至多则是大量雷同的景色,而加入空间艺术的应用则是要实现“1+1 2”的目标,因为有了空间层次感,景观园林的布局变成了彼此相衬托的画卷,呈现出了更多的景象,让园林更加丰富多彩。 3.3生态环保的原则 城市内部景观园林的设计本身就带有绿化城市环境、装点城市的作用,运用空间艺术加以改造,能够更好地体现这个原则。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美感,给人们一种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休闲享受。 3.4以人为本的原则 这一项原则可以算是空间艺术在景观园林设计中运用的基本原则。打造景观园林丰富的空间层次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在其中观赏居住的人们更好的视觉享受和居住体验,增加便利的同时,增添了生活趣味,为人们营造了更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4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的应用探究 4.1地形中的空间艺术应用 园林作为供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地形上的空间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人们大多采用步行方式进行游览,因此,如何将地形设计的充满艺术感直接影响人们的观赏感受。这一部分的空间艺术应用主要把握2个关键点:一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景观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景观,保持自然原貌的同时,融入艺术的别样美;另一点则是考虑人们休闲体验的需要进行注重细节的空间布局。以我国广西柳州花果山生态园区为例,柳州花果山生态园位于柳州市柳北区沙塘镇江湾村永安屯旁,占地面积约为33.33hm2,是国家3A风景区和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园区利用周围的云岭林为基础,建设出仿古城墙小青瓦园林式建筑的园区大门和亭台长廊。这里是我国南方连片栽种三角梅花面积最大的景观园区,为了让生态园区内部的各式花朵呈现出别样的风采,将园区内部的地形设计成封闭迷宫样式的大型生态园林景观,通过地形的改造,让不同季节盛开的花朵在空间上的布局更有层次、更加合理,同时,让游客在园林内部观赏时能够感受到在迷宫中探寻的乐趣。 4.2建筑中的空间艺术应用 园林建筑是造就园林整体景观的重要部分,其不同的造型、功能设计对整个景观园林空间艺术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点睛之笔。对于凉亭类建筑,一般设计成四立柱或六立柱、独立顶面形式,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休憩场所,而且外表美观,能够增加景观园林的空间美和视觉美。对于景观亭,一般设计成带有古代韵味的亭台楼阁,也有现代设计风格的景观建筑,不论设计成古代风格还是现代风格,该建筑都能够提升景观园林的空间艺术效果,增加景观园林空间的层次感。对建筑进行空间艺术设计,能增强整个园林的观赏性和层次性,也有彰显园林主人地位和气势的作用,以我国皇家园林的建筑景观为例,皇家园林有着接近3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始终是权力和地位的重要象征。皇家园林一般在京城里面,与皇宫相毗连,环境优美。皇家园林对权力地位的彰显一方面是通过红黄等基本亮色来实现,另一方面则是建筑的空间布局。考虑到整体宏大的气势,在空间艺术运用时安排了相应的、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这样也就往往将比较明确的轴线关系或者主次分明的多条轴线关系,带入到了原本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北京皇家园林标志性特征是讲究对称,这在空间艺术设计中引用较多,园中建筑和景观对称铺展,呈中轴对称环抱之势,凸显出皇家园林的庄严和气势。 5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园林设计的总体目标是要实现呈现纯粹的自然之美,为人们提供美好舒适的生存空间与绿化城市生态环境的三重目标。空间艺术的研究与融入,能够让景观园林的整体视觉效果有较大提升,并逐步凸显对美的布局,营造截然不同的体验氛围。从这个角度来说,景观园林设计就是一门深奥的空间艺术。将空间艺术设计的原则与方式作为景观园林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设计师在布局空间时:一方面需要充分挖掘景观园林本身的特点,争取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造,以保留原始自然布局之美;另一方面时刻关注景观园林设计中空间艺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对时代的发展有清晰的把握,坚持生态、协调、人性化的原则,才能实现景观园林与空间艺术的完美融合。
矿产资源论文:完善矿产资源保护法的新视角 [论文摘要]矿产资源保护不仅仅保护矿产资源本身,还要保护矿产资源所依附的自然生态系统。矿产是矿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护矿区生态也就保护了矿产。区际矿区生态补偿制度是矿产品消耗大省、矿产资源小省的矿产品消费行为对矿区居民、矿区生态造成的外部性进行补偿的制度,突破以往“谁开发破坏,谁恢复赔偿”的模式,而创新性地将矿产品消费创造经济财富的受益者——政府作为矿区生态补偿主体。建立区际矿区生态补偿制度,有利于矿区生态保护,有利于减少矿产资源破坏浪费现象,它兼顾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构建的时代性目标,是中国在经济转型发展时期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的新突破,是完善矿产资源保护法体系的重要路径。 [论文关键词]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矿产资源保护;区际矿区生态补偿制度 一、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含义 (一)生态补偿及区际生态补偿的概念 “生态补偿”一词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英语国家一般是用“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or Payment for ecosystem benefit)这一术语。生态补偿是环境资源外部性内部化的经济手段。有学者认为生态补偿包括两个方面:对环境的补偿,即对已经遭受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与重建,对面临破坏威胁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人的补偿,即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行为主体进行经济或政策上的奖励与优惠(或惩罚与禁止)。曹明德在环境法意义上分析生态补偿,认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环境利用和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国家通过对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行为进行收费以实现所有者的权益,或对保护环境资源的主体进行经济补偿,以达到促进保护环境的目的;二是国家通过对环境污染者或自然资源利用者征收一定数量的费用,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或用于开发新技术以寻求替代性自然资源,从而实现对自然资源因开采而耗竭的补偿。 (二)生态补偿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生态补偿与矿产资源保护的关系 矿产资源保护的类型包括了保护性开发、限制性开发、禁止性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要保护矿产的数量,即减少矿产浪费现象,提高利用矿产的效益转化率;二是要保护矿产的品质,即减少矿产破坏现象。 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经济活动,不能脱离自然力的影响,只有符合自然生态平衡的要求,保持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才能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益,实现资源利用的预期效益。另一个方面,建立矿区生态补偿制度,是将生态补偿费专款专用,除部分补偿给矿区居民外,绝大部分经费用于致害矿区生态系统的修复、重建及相关科研支出,这将促进矿区生态的良性循环,进而在数量上保证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矿产在品质上的优质化保有,这将造福于子孙后代。 2.生态补偿机制与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的关系 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损害赔偿机制都是环境资源的保护机制,是用经济手段实现环境资源外部性的内部化,是解决环境资源修复保护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 生态补偿侧重于对生态资源价值的补偿,更加关怀享受良好生态环境的机会公平,更加重视生态价值的保护和生态效益的保护,更加关怀代际间生态环境的保有。任何影响了生态环境价值和效益的经济行为,都要支付生态补偿费。生态补偿机制遵循“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是享用生态服务或减少其生态成本的受益者向额外承担生态成本的主体支付补偿金的制度。 3.区际生态补偿与纵向生态补偿、内部生态补偿的关系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某一个特定空间范围内的生态系统为补偿对象。对于该空间内想用生态服务的主体支付生态补偿费,为内部生态补偿、自我补偿。该空间范围外的人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减损、享用生态价值,或减少其生态成本而受益时支付的生态补偿金为外部生态补偿,包括区际生态补偿和纵向生态补偿。区际生态补偿是省与省之间,或经济区域之间。纵向生态补偿机制是中央对地方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偿。 二、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原理 (一)现实立法依据 1.国内的立法实践 《生态补偿条例》是2010年国务院的立法项目之一,至今尚未出台。在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许多地方进行了生态补偿制度试点。比如2007年制定的《江苏省环境资源生态区域补偿办法》、2008年制定的《浙江省生态环境财力转移支付实行办法》、2008年出台的《河南省河颍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等,这些《办法》是对中国生态补偿制度立法实践的探索,并取得成效。但是目前的试点针对河流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污染补偿,没有涉及其他自然资源要素。 2.国外的立法依据 国外已经形成较完善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在立法实践上我国已经落后国外。比如美国建立矿区复垦许可证制度、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英国制定损失赔偿制度、土地复垦金制度;加拿大建立矿山关闭及复垦制度、复垦基金等来保护矿区生态。但是国外的矿区生态补偿制度构建是基于“矿产资源开发主体是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最大直接受益方”的理论,[5]其矿区生态补偿仅仅在矿产开采阶段,未建立矿产品消费受益方的生态补偿制度。 (二)受益者付费原理 受益者付费(BPP)即“谁受益,谁付费;谁受损,谁获赔”。生态服务/生态产品的直接消费者,或生态效益的间接损耗者有义务对该生态资源支付成本。这是生态正义价值的具体体现。 矿产资源是支持经济建设的能量,是“工业的食粮、血液”。矿产资源大省为了支援经济发展,大量开采、输出矿产资源,造成矿区生态系统破坏,使生态系统弱化、生态价值降低、生态利益减少。矿产资源大省丧失良好生态环境享用的机会。为了保证国家矿产及能源安全,国家宏观调控矿产开发,矿产资源大省无权拒绝开采矿产资源,其丧失选择机会。而矿产品消耗大省、矿产资源小省以低生态成本或零生态成本,大量输入、消耗矿产资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财富,保持经济增长速度。 (三)外部性原理 经济学家将个体行为不仅对其本身而且对周围的人或环境都会造成影响的现象称为外部性,即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产生的影响。 为了使经济行为的外部性内部化,减小社会不公平程度,基于科斯定理,明晰矿区生态价值的产权性,确定利益各方生态维护成本的承担比例,用矿区生态补偿机制这一经济方式实现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 (四)自然资本原理 依据自然资本理论,自然资本是自然生态系统给予人类或者可为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以及提供的生态服务的总称。自然资本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保持基本恒定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矿产资源是具有稀缺性、价值性、效用性的,则以矿产作为组成要素的矿区生态系统也是具有价值属性、稀缺属性的。目前的市场等价交换,仅仅是针对矿产资源的稀缺性、效益价值,而不包括生态价值。在保护矿产资源时,不能仅仅保护矿产本身,还要有保护矿产依附的矿区生态所具有的生态资源的理念。 三、区际矿区生态补偿制度的内容 (一)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主体 1.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义务主体 生态补偿义务主体是指支付生态补偿费用的主体。区际矿区生态补偿义务主体是矿产品消耗大省、矿产资源小省的政府。 为了支持经济大省的发展,矿产品输出大省使其失去了享用良好生态环境的机会,由矿产品消耗大省支付生态补偿金是合理公平的。 2.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权利主体 生态补偿的权利主体是指能利用、接收生态补偿金的主体。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权利主体是对矿区生态补偿金享有利用、接收权利的主体,包括因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而失去良好生态资源机会的主体,负责修复、重建矿区生态系统工作主体,为矿区生态系统修复、重建提供科研技术的主体。 (二)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范围 区际矿区生态补偿范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生态补偿金的组成,这与生态补偿权利主体的利益诉求和他失去的机会成本相联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矿产资源开发而导致生态恶化,当地居民的直接经济损失、失去享用良好生态环境机会的成本、失去的发展机会的补偿。 2.矿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建工作及相关设施的支出。 3.矿区生态系统保护的科研经费支出。 4.矿区生态环境代际外的补偿金。 区际矿区生态补偿范围另一方面指区际矿区生态补偿范围指矿区区域界定。矿产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如果这种破坏和污染还没有形成区域性的,则不宜纳入《生态补偿条例》中。因此,必须明确因矿产开发活动而致害矿区区域和受害生态区域界定标准和方法,还要明确矿区生态建设区域和生态受益区域界定标准和方法。 (三)区际矿区生态补偿标准 区际矿区生态补偿标准决定了生态补偿费的具体分担方式,决定了不同矿产品输入消耗大省补偿多少的问题。生态补偿标准不同于生态赔偿,可以是等价的,也可以是不等价的。已有的生态补偿标准包括两类:一是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价值评估;二是对生态服务功能提供者的机会成本损失进行核算。 矿区生态补偿制度是实现经济的矿产资源节约型发展的手段,而不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矿区生态补偿在制度探索初期宜采用不等价补偿,来保证制度的运行,但是补偿标准不能太低。 (四)区际矿区生态补偿方式 矿区生态补偿方式就是指生态补偿责任的具体承担类型。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货币补偿,即矿区生态补偿义务主体用生态补偿金、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建立矿区生态修复、重建基金,或生态补偿义务主体为矿区修复、重建项目提供免息贷款。 2.技术补偿,即矿区生态补偿义务主体向权利主体免费提供矿产资源高效率、低生态破坏的技术,免费提供生态养护技术,并向矿区所在地输送高技术人员。 3.项目补偿,及矿区生态补偿义务主体承担矿区所在地生态修复、重建项目工程。 (五)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监督 区际矿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监督是指由国家公权力机关或者社会公益组织监督生态补偿金是否落实到位,矿区生态补偿金是否用于矿区生态修复、重建工作,并负责对矿区生态修复、重建工作进行成效评估,将评估结果公布给社会公众。对于不支付矿区生态补偿金的矿产资源消耗大省,国家有关主管机关对其进行经济惩罚。 这种监督是由自下而上的意识营造和自上而下的管理引导的。只有存在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区际矿区生态补偿机制发挥其生态保护和矿产资源保护的功能。 矿产资源论文:关于合并油气田企业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思考 [摘 要]我国对油气田企业既征收资源税又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费的重复征收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税费重复征收,企业负担较重;计税依据不一,企业核算工作量加大;管理体制分割,企业协调难度较大;不符合国际惯例,不利于外资的进入。建议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并重新调整资源税税率。 [关键词]油气田企业;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区使用费;税率 资源税费包括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目前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的研究比较薄弱,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介绍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的沿革入手,在着重分析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一的必要性、可行性基础上,建议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以期对进一步规范国家和油气田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和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源税制提供理论支持。 一、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的沿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油气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高度统一,国家直接管理石油工业,油气田企业只不过是国家的一个车间,不存在企业利益,其生产经营所得全部以利润形式上交国家,企业所需资金也统一由国家计划拨付,企业不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不存在级差收入问题,因此,没有征收资源税费。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于1984年9月颁布了《资源税条例(草案)》,对油气田企业开始征收资源税,目的是调节由于资源结构和开发条件差异而形成的级差地租,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1994年我国实行新税制,国务院分别于1993年12月、1994年2月颁布了《资源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陆上油气田企业除继续征收资源税外,又开征了矿产资源补偿费。据国家经贸委1995年调查,在资源企业的税费结构中,资源税费仅次于增值税,增值税占66.52%,资源税占11.46%,矿产资源补偿费占5.8%,资源税费合计占17.26%,其他税费仅为16.22%. 资源税费的征收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油气田资源税费并存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二、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一的必要性 1.资源税费并存的弊端 国外主要产油国对油气资源普遍征收矿区使用费,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实际上是矿区使用费的不同表现形式。前者属于从量征收的矿区使用费,后者属于从价征收的矿区使用费,实际上是在重复征收矿区使用费,这种资源税费并存现象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税费重复征收,企业负担加重。我国的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这是由公有制性质决定的。国家作为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对资源的开发者征收资源税是必要的,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促进企业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我国资源税具有普遍征收和级差调节的双重功能,如果再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属于税费重复征收,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新税制实施后,油气田企业的资源税费负担明显提高。税改前的1993年油气田企业资源税为17.8亿元,税改后的1994年资源税费合计为22.3亿元,较1993年高出25.28%.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庆油田,在税制改革前的1991—1993年平均缴纳资源税为13.11亿元,而在税制改革后的1994—1999年平均缴纳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为14.52亿元,平均比税改前增加1.41亿元,增幅为10.76%. (2)计税依据不一致,企业核算工作量加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计算方法不同,资源税实行定额税率,采取从量定额的办法征收,以应税矿产品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而矿产资源补偿费实行比例费率,采取从价定率的办法征收,以应税矿产品的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这就给企业资源税费核算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核算工作量。 (3)管理体制分割,企业协调难度较大。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分别由不同的管理部门征收,资源税由税务机关征收,管理比较规范,而矿产资源补偿费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征收,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全额上缴中央金库,年终按照一定比例中央与地方分成。实际上矿产资源补偿费是通过各地地矿部门征收、由财政部门监管。我国地矿管理体制省级以上基本是条条管理,市、县级以下是块块管理,条块分割,互不通气,资源多头管理,导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截流和挪用。同时,企业因要多头申报缴纳资源税费,接受多方检查,协调难度较大,增加了许多负担。 (4)不符合国际惯例,不利于外资的进入。前已述及,国外主要产油国或地区一般对油气田企业只征收一种矿区使用费,并且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矿区使用费率是滑动的,根据资源的丰度加以确定,对丰度高的多征,对劣质资源少征或不征,以调动各种资源开发企业的积极性。我国加入WTO后,国外石油公司将逐步进入我国油气市场,这就要求我国的税制与国际接轨。目前资源税费并存的管理体制显然不利于外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市场的发展。 (5)税制不统一,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1989年和1990年由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制定并实施了《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的规定》、《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的暂行规定》,对开发相应石油资源的企业开征了矿区使用费。由于这些规定是先于《条例》和《规定》出台的,而后者又没有把前者规范在内,造成了属于同一性质的税费由不同法规加以调整的局面。对于开采海洋石油资源和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按每个油田日历年度原油或天然气总产量计征矿区使用费,以实物缴纳,暂不征收资源税和矿区有偿使用费,而且,年度原油总产量100×104t以下,年度天然气总产量20×108m3以下的海上油气田,免征矿区使用费,超过产量的油田,根据产量大小采取不同的矿区使用费率,其矿区使用费的负担明显低于资源税费的负担,这就造成了内外资企业之间、海上与陆上企业之间的税费负担不均衡,不利于公平竞争。 2.矿产资源补偿费不适用油气田企业 (1)矿产资源补偿费难以体现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征收资源补偿费是为了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者的经济权益,该项收费应纳入国家预算。但1996年底,由财政部、地质矿产部颁布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暂行办法》第3条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支出(不低于年度矿产资源补偿费支出预算的70%),并适当用于矿产资源保护支出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部门经费补助预算”。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初衷是补充地质勘查费用的不足,然而国家1998年制订并实施了矿业权有偿转让制度,地质勘探市场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地质勘查经费不仅仅是国家的拨款,其来源逐渐多元化;另一方面地质勘探费用可通过矿业权的流转得到补偿。这样,资源补偿费用于地质勘探的规定就和矿业权的流转相矛盾,部分矿业权流转时,投入的勘探费用可从中回收,再强调资源补偿费用作勘探费用显然缺乏理论根据。 (2)减免税的规定不适用油气资源。《规定》中有关减免项目主要针对的是固体矿,对液体矿和气体矿几乎未涉及。如《规定》中减免项目有“从废石中回收矿产品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开采已关闭矿山的非保安残留矿体的;从尾矿中回收矿产品的;未达到工业品位或者未计算储量的低品位矿产资源的”等内容,均指固体矿产。在油气资源中不存在品位问题,只有低丰度、低渗透、低产能的油气区块。油气田资源不存在“从废石中回收矿产品”;也不存在“非保安残留矿体”和“尾矿中回收矿产品”。同样开采矿产资源,只对开采固体矿产规定减免项目,而对开采液体矿和气体矿却未规定减免项目,显然是不够合理的。 三、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并的可行性 1.资源税费合一符合费改税的客观要求费改税是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依法治税的必然要求。矿产资源补偿费是市场经济初期出台的一项收费制度,现已不适应油气田企业,将其并入资源税符合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 2.纳税主体的同一性为资源税费合并提供了条件 油气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均由油气田企业缴纳,二者合并后纳税主体并未发生变化,不同的只是缴纳环节和征收部门减少。同时也符合简化税制、公平税负的原则,对国家和企业都是双赢的现实选择。 3.税费合一是油气田企业的迫切要求 前已述及,资源税费并存已给油气田企业的经营管理、会计核算等带来诸多不便。油气田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包括税收在内的宽松合理的经营环境,因此,通过深化税制改革、规范政府的收费行为,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符合油气田企业的要求。 四、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并注意的问题 1.税率问题 资源税费合一后,新的资源税税率并不是将二者税率简单相加,而要对现行资源税税率进行必要的调整。现行油气田企业资源税实行幅度定额税率,即石油税额为8~30元/t,天然气税额为2~15元/km3,财政部在此幅度内规定了各油气田企业具体适用的税额。现行税额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油气资源的差别性考虑不够。不同的油气资源因储量、井深、油气质量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其经济收益有所差别,并且每个油气田产量都经历一个由上升、稳产到递减三个阶段,各阶段的投入产出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东部各主力油田已经进入稳产后期阶段,综合含水率上升,成本急剧增加,稳产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东部大庆、胜利等主力油田为确保原油产量,相继实施三次采油技术和大面积开采外围边际油田,这导致各油田或同一油田不同二级单位在收益和税负上的差别。因此,在确定资源税税率时,既要考虑油气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又要考虑同一油气田企业内部的差别。然而,现行资源税以各油气田为单位确定一个统一的固定税额,缺乏灵活性,对油气田企业不同时期变化的地质条件、资源开采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考虑不够,同时对同一油气田也没有按照区块划分税率。以大庆油田为例,1993年大庆油田资源税原油税额24元/t、天然气税额12元/km3,当时大庆地质环境较好,地层压力大,综合含水率低,开采成本不高,原油产量比较稳定,与此相适应的资源税税率比较合理。但是,随着大庆油田开采进入中后期,综合含水急剧上升,产量递减明显加快,而资源税税率并没有进行相应地调整。目前,大庆油田有几十个采油区块,有资源丰度相对高的区块,也有资源丰度低的区块,有注水采油区,也有三次采油区,相互之间级差收入相差十分悬殊,其中与吉林油田仅一河之隔的某区块,其地质构造、资源丰度与吉林油田相邻区块相同,而资源税却不同,属于吉林油田区块的资源税原油税额8元/t、天然气税额4元/km3. (2)资源税税率与国内矿区使用费费率难以衔接。前已述及,对开采海洋石油资源和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按年度总产量征收矿区使用费,实行超额累进费率,以实物征收,且规定了一定产量的免征额。而其他油气田企业则征收资源税,实行定额税率,只对原油开采过程中用于加热、修井的原油免税。由于资源税费种类的不同,造成了资源税税率与矿区使用费费率难以衔接,致使国内两种油气田企业在缴纳资源税费方面的不平衡。 资源税费合一后,建议按油气田的差别性重新确定税率:(1)适当调低资源税税率,对于处于开发中后期,开采难度不断加大,并且担负我国原油生产重任的主力油气田企业,应在现有的资源税政策标准下,适当调减资源税的单位税额;(2)以油气田的自然区块为标准确定税额,同一油气田的不同区块,在地质条件、资源丰度等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对同一油气田内部的不同油气区块实行差别税额。 2.税收优惠问题 鉴于现行矿区使用费减免项目难以适用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一后,建议对资源条件差、处于开采初期和后期的区块以及边际区块、三次采油区块等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矿产资源论文:试论我国矿产资源税改革的立法建议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矿产资源税改革的研究,针对我国立法在征收方面存在的规定过于概括、笼统,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的现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矿产资源税相关制度进行完善,从资源税的角度分析资源税税率对于我国资源税改革的积极意义,并对我国将来确定矿产资源税具体制度和提出一个较为详尽的建议,以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 论文关键词 矿产资源税 立法理念 可持续发展 整体社会公平 一、矿产资源税的概念以及特征 (一)矿产资源税的概念 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二条和第三条的相关规定,矿产资源是指由于地质作用等地理运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气态、液态、固态的自然资源。据此,该细则具体规定了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四大类、200多种小类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税作为税法规定的基本税种,是指以各种应税自然矿产资源为课税对象、以调节资源极差收入为目的同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进行征收的一种资源税。《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中的法律规定,只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域以及管辖的海域开采本条规定的矿产品、资源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为资源税的纳税人,依法应当缴纳资源税。因此,在我国,矿产资源税应当是指政府为调节因资源条件差异所形成的级差收益,对在我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内开采由地质作用等地理运动所形成且具有利用价值的,呈气态、液态、固态的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所征收的税种。 (二)矿产资源税的特征 中国1994年税制要求,只要在中国境内开采规定的矿产品、矿产资源或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依法缴纳资源税。由此可见矿产资源税依靠国家强制力,是国家对采矿权人固定、强制、无偿征收的一种资源税;是矿产资源实施有偿开采制度的基本形式;是针对特定应税自然资源的征税的资源税。除此共同的特征之外,根据我国矿产资源税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看出,矿产资源税在我国还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税收课征源泉性。这一特征与其他税种由独立核算的单位统一缴纳不同,无论生产或开采单位是否属于独立核算,法律都规定矿产资源税应在生产或开采源泉地进行严格征收,这样不仅照顾了开采地的利益,也避免了税款在流通环节的流失。 2. 征收税款差别性和量化性。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实施量化征收:一是保证矿产资源税税款收入不受产品、资源的利润、价格和成本的变化而变化,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二是能够降低矿产资源开采企业的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矿产资源税实行“差别征收原则”,即资源条件好、收入多的资源实行多征收税款;资源条件差、收入少的资源实行少征税款的原则,依据矿产资源不同的等级分别确定有差别的税款,从而有效地调节资源级差收入。 3.征税范围有限性。自然资源具有天然性,我国实行的矿产资源税征税的范围很有限,仅选择了一些级差收入大,矿产资源税资源较多,便于征收管理的矿产品、资源和盐列入矿产资源税征收的范围。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税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税制存在的问题 矿产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或者生产应税资源产品,因资源条件差异形成的级差收入征收的一种税。征收矿产资源税的目的是促进矿山的合理开发, 调节资源级差收益。资源税中既包括级差地租,也包括了绝对地租,使得矿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在功能上重复,同时也使得矿产资源税失去了存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在国外只有少数国家才征收超额利润税,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矿业的高风险性,使其理应得到高回报;二是矿业所得的高额利润,可通过征收所的税得以调节。而且实施征收超额利润税的国家,只对开采石油或开采储藏量特别好的矿山征收,对劣等矿山是不征收超额利润税的。 (二)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税制问题的成因 1. 矿产资源税税率水平整体偏低且欠缴现象严重。目前我国的资源税税率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一些欧美国家更是差距惊人,甚至都不到德、法等低税率国家的1/30,而且在近十五年期间,我国政府对于矿产资源税的征收税率只进行过两次小幅度上调,这种上调的频率又被伊朗、沙特等中东产油大国远远甩开。另外根据财政部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平均费率仅有1.18%,其中在我国矿产资源税中占重要地位的资源税补偿费费率更低,其中黄金为2%、油气为1%,这些重要矿产资源远低于国外的水平,比如美国的12.5%、澳大利亚的10%。令人更加吃惊的是,即便如此低的费率,还存在严重的欠缴现象。 2. 资源税征收范围过窄。我国矿产资源税自1984年开始设置以来,近20年的发展,直至目前为止仅仅征收7种资源税,对于绝大部分的非矿藏品资源都没有实施征税。矿产资源税征收范围过窄直接导致以下两大问题:其一是自然资源开采过度,矿产资源税无法起到遏制作用。矿产资源税在税制结构中具有特殊作用,它主要着重于保护资源和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然而现有矿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过于狭窄,导致其难以保护所有的资源,从而致使大量的资源遭到野蛮性掠夺和无情的破坏;其二是不合理的征收范围造成资源后续产品价格的人为因素导致结构性不合理,激发了开采者对非税资源的不合理开采。 3. 计征依据缺乏合理性。首先按照“从量计征”征收的税收属于递减税,征税的多少与矿产资源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和企业的盈利情况没有关系,无论企业是否盈利或盈利多少都将征收相同数量的税,我国现在的矿山企业的经营状况堪忧,普遍微利甚至是亏损,而“从量计征”方式的采用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不利于改善矿产资源开采业的投资环境。其次,矿产资源税简单按矿产产量计征,不仅不能实现资源税调整级差收入的目的,反而促使其走入了与矿产资源补偿费重复征收的误区,几近失去存在的现实意义,导致大多数狂业主对此征收政策产生错误认识。 三、我国矿产资源税改革的立法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定位矿产资源税 1.推进资源整合,节约矿产资源。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煤矿的回采率平均只有35%,其中乡镇煤矿回采率仅为15%,有些地区甚至不足10%。而依照我国现阶段科技水平,如果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规范采掘,该回采率应为80%~90%。还有,1949年至2011年,我国产煤总量约为400亿吨,而煤炭资源消耗总量竟然超过1200亿吨。另外还值得关注的是,仅煤炭领域就有如此大的浪费,放眼所以矿产资源领域,我国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所浪费的数量将是无比庞大的数字。 因此,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将有利于节约我国人均极少的矿产资源。前一段时间,我省通过资源整合,积累大量的宝贵经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保证了国家的能源安全,实现了煤炭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逐渐形成了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格局。从现实出发,推进整合煤炭行业资源的步伐,符合我省经济发展现状,响应国家资源型产业政策的号召,顺应资源型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将有效解决我国煤炭行业煤炭资源回收率低的难题。 2.扩大征收范围,避免非税资源的浪费。随着全社会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学习,不难发现,现行矿产资源税制的征收范围明显过窄,从而造成了非税资源的浪费。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国家把征收矿产资源税作为调控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主要的目标是节约矿产资源、提高矿产开采利用率、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和利用。因此,在今后的矿产资源税的发展改革中要把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对矿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做严格界定,以免非税资源的浪费。 针对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税征收范围较窄的现状,我们强烈建议立法部门应按照公平征税的理念,将矿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逐步扩展,包括现有的所有自然资源:(1)所有不可再生资源或再生周期长、难度大的资源,包括耕地、滩涂、地热等;(2)我国较为稀缺的再生资源,如河流、湖泊、地下水、人工水库等淡水资源;(3)供给紧缺、不宜大量消耗的绿色资源,包括草原、森林、海洋等。 (二)构建“整体社会公平”理念,指导矿产资源税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1.立法层面:适当下方矿产资源税的立法权,保障矿产资源税收益的公平分配。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税基本上属于地方税收,但其立法权、解释权等却属中央政府,具体的税额、税率等也都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制定权与征收权的分离致使我国矿产资源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不协调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按照我国立法权统一的原则,适当下放矿产资源税立法权,从而确保地方政府发挥地方积极性,结合自身的矿产资源特点对矿产资源税因地制宜地作出适时性的调整,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税的地方立法权的行使,应当与国家的税法保持一致,不影响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不妨碍全国市场的统一运行。 2.政策层面:从价从量,结合计征。我国目前矿产资源税主要采取从量征收,造成征收只关注生产量、销售量,而忽略了开采量、储量与生产量、销售量的关系。从而对矿产资源的真实价格造成影响。因此,建议采用从价计征与从量计征相结合的计税方式。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煤电对立现象比较严重,而各地火电厂又开工不足,如果原煤实行从价计征无疑将直接抬高现有的煤炭价格,从而导致煤电对立的局面更难打破。相对来讲,精煤的使用范围较窄,因此如对精煤实行从价征收,只会增加使用精煤的煤化工等产业的成本,避免了煤炭价格的全面上涨。因此我们建议,在进一步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应尽快出台煤炭资源税调整方案,以实现矿产资源税法对依赖矿产资源进行资本积累的承包商的收入的调节,最大程度地平衡社会收入的差距。 3.实施层面:完善资源税税源监控机制,加强矿产资源税征收力度。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税征收过程中先存的“征收难”问题,我们建议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从源头做好税务登记。首先户籍管理应该从登记这一源头切实加强纳税人的登记工作,严格登记管理制度。建立网络信息网络,对重点矿产资源税重点监控。同时做好后续补充工作,做到信息的完整、及时。二是加强属地征收管理,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三是加大惩罚力度,对欠缴、拖缴甚至不缴的矿业开除高额罚单,实施强硬的行政措施。 矿产资源论文: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研究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04年12月9日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6号——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IFRS6 Exploration for and Evalu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首次对采掘业主体发生的勘探和评价成本的会计处理提供了指南,为增强国际采掘行业会计信息可比性和相关会计准则的趋同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ustralian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AASB)为了使其准则与IFRSs趋同,在IASBIFRS6的同时(2004年12月9日),也了与IFRS6对等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6号——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AASB6 Exploration for and Evalu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取代了《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1022号采掘行业会计》(AASB1022 Accounting for the Extractive Industries)和《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7号——采掘行业会计》(AAS7 Accounting for the Extractive Industries),(注:AASB1022和AAS7都于1989年,名称相同,且技术性的内容也一致。不过,AASB1022应用于公司企业,而AAS7应用于私营部门的非公司报告主体,以及公营部门的商业企业(business undertakings)。AASB1022由AASB,而AAS7由代表澳大利亚会计师协会和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的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但保留了澳大利亚采掘行业会计原有的特色。那么,AASB6与IFRS6有何异同呢?它与原准则是怎样的关系?它们对我国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否具有参考价值?笔者拟通过对二者的比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制定背景的比较 (一)IFRS6的制定背景 IASC最早进行采掘业会计研究是在1998年。当时,采掘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其会计和报告实务却极不规范,具体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不同企业的做法也不一致,不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而且由于采掘业风险很大,在是否存在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矿物及其储量大小、从探明储量到经济可采储量的时间间隔、市场需求、政府控制、环境保护以及投资回报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IASC初步确定了开采前成本的确认、场地恢复成本的确认、存货的计量、收入确认和准备的提取等研究议题。 2000年《采掘行业问题报告》的发表,表明IASC对采掘业会计准则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0年11月,IASC发表了《采掘行业问题报告》(Issues Paper:Extractive Industries),该报告主要论述了采掘业上游活动(注:按照采掘行业指导委员会的定义,上游活动可以分为8个阶段:预探(prospecting)、矿权的取得(acquisition of mineral rights)、详探(exploration)、评价(appraisal or evaluation)、开发(development)、建设(construction)、开采(production)和关井(closure)。)的会计处理。《采掘行业问题报告》的目的是增强不同国家采掘行业之间以及采掘行业与非采掘行业相似交易的可比性,确定采掘行业中重要的财务报告问题,评价解决这些问题备选方案的优劣,并特别关注提供相关、可靠信息的需要。报告还强调为采掘行业建立通用准则,并单独评价矿业或石油行业指南的重要性、历史成本计量的重要性和储量数量与储量价值信息的重要性等。该报告可以看作是采掘业会计准则的初步征求意见稿。 IASB认为有必要制定关于石油天然气等采掘业的国际会计准则,因为石油天然气等采掘业对一国的国民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采掘行业企业在财务会计与报告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给跨国经营带来巨大阻力。由于许多采掘业主体自2006年1月1日起要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和提供财务会计报表,而IASB无法完成关于采掘业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全部项目,所以只能先关注于主要问题——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IASB还认为,石油天然气行业和一般采掘业的特点基本相同,可以制定一个统一的会计准则。2004年12月,IASB在《采掘业问题报告》的基础上,颁布了IFRS6《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 (二)AASB6的制定背景 自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为IASB并宣称制定“全球会计准则”以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明显加快,而澳大利亚采用IFRS的态度最为积极。在IASC改组前,澳大利亚已独自完成了具有本国特色且体系较为完整的会计准则的建设。但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澳大利亚不惜重新颁布准则取代现有准则或对现有准则进行大规模的修订。早在1994年7月,AASB就了第4号《政策公告:澳大利亚—新西兰协调政策》(PS4),开始了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进程。1996年4月,AASB了第6号《政策公告:国际协调政策》(PS6),与IASC制定的IAS进行协调。2001年,澳大利亚政府修改了《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法案》,规定“AASB具有参与制定全球统一会计准则并为之做出贡献的职责”。该法案为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供了法律支持。2002年4月,重新组建的AASB了修订后的PS4《国际趋同与协调政策》,以取代原PS4和PS6.该政策公告指出,AASB国际趋同的目标是通过参与IASB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共部门委员会(PSC)的活动,寻求制定一套单一的、国际上可接受的会计准则,该准则能在澳大利亚和全球其他地区使用,从而使澳大利亚获益。财务报告委员会(FRC)(注:财务报告委员会(FRC)对AASB提供政策指导,澳大利亚准则委员会(AASB)制定、评价和包括其与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会计准则。)于2002年7月对AASB做出战略指示,要求澳大利亚的营利性主体从2005年1月1日起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这一决定比欧盟单纯要求上市公司在合并报表中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走得更远。AASB于2003年3月了《AASB在2005年采纳IASB准则的计划》,阐述了AASB对主要趋同问题的策略。2003年5月,AASB决定为AASB准则引入一套新的编号方法,即AASBs1~99系列与IASB新的IFRS系列相对应,如AASB6对应于IFRS6《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AASBs101~199系列与现有的或修订后的IAS系列相对应,如AASB101对应于IAS1《财务报表的列报》。2004年6月,AASB正式了与IASB准则相对应的澳大利亚准则(Equivalent-IASB Standards,简称EIASB准则),其中包括2004年12月的AASB6《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注:IFRS6与AASB6的时间都是2004年12月9日。) (三)结论 不难看出,IFRS6和AASB6是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制定的,都是为了增强准则的国际可比性,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但是,它们制定的直接目的并不相同。IFRS6的制定是因为目前尚未制定采掘行业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各国制定的准则又很不一致,会计报告实务很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国际采掘业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澳大利亚则不同,它已独自建立了具有本国特色且较为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989年制定的AASB1022和AAS7.但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它颁布了与IFRSs系列对应的AASB系列,或是对原准则进行修订,以体现与IASB或IAS的趋同。其背后的原因,除“促进制定一套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外,最重要的是“如果最符合澳大利亚经济体中私营和公共部门的利益,则促进在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采用国际上最佳实务的会计准则”(2001年ASIC法案),以及帮助澳大利亚公司筹集资本或在海外上市。尽管看起来AASB似乎是为了趋同而趋同,但实质上是其国家利益至上宗旨的体现。在趋同的过程中,澳大利亚积极参与IASB的工作,在IASB中争取到了更多的“发言权”。 二、框架结构的比较 AASB6与IFRS6的框架结构基本相同。IFRS6由9节27段组成,即目标、范围、勘探与评价资产的确认、勘探与评价资产的计量、列报、减值、披露、生效日期和过渡性规定,而AASB6包括10节45段,多出的一节是“应用”,其他9节与IFRS6标题相同,多出的18段是增加了“澳”字的段落,以体现澳大利亚国际趋同的总体策略和特有要求。这些带“澳”字的段落基本上都与“权益区域”法(“area of interest”approach)有关。在“应用”一节的澳第2.1~2.7段中,AASB 6规定了其适用的主体范围、生效日期、对AASB1031《重要性》的运用、与AASB1022和AAS7之间的关系、日期。AASB6澳2.5和2.6段规定,当本准则生效时,它替代了1989年11月颁布的AASB1022《采掘行业会计》和AAS7《采掘行业会计》。AASB1022和AAS7仍然有效,直至被本准则替代。 三、内容的比较 (一)目标的比较 IFRS6和ASB6都规定,准则的目标是规范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的财务报告:(1)有限地改进现存的关于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支出的会计实务;(2)确认勘探与评价资产的主体应按本准则的要求对这些资产的减值进行评估,而对资产减值的计量应根据《资产减值》的要求进行;(3)披露用于确定和解释因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而在主体财务报告中确认金额的信息,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主体确认的勘探与评价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分布和确定性。其不同之处在于,对于资产减值的计量,IFRS6要求根据IAS36进行,AASB6则要求按AASB136行事,而AASB136与IAS36是对应准则。另外,AASB6增加了“应用”部分,体现了澳大利亚的特色。 (二)范围的比较 AASB6与IFRS6的范围完全相同,都规定:(1)主体应将本准则应用于发生的勘探与评价支出;(2)本准则不规范从事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主体其他方面的会计问题;(3)本准则将不适用于主体在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之前发生的支出。 (三)勘探与评价资产的确认比较 AASB6与IFRS6都规定:(1)在暂时豁免执行的条款中,IFRS6豁免的是IAS8的第11和12段,而AASB6豁免的是AASB108的第11和12段,AASB108与IAS8是对应准则,即EIASB准则;(2)在制定会计政策时,确认勘探与评价资产的主体应符合IAS8(EIASB:AASB108)(注: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以IAS8(EIASB:AASB108)的形式表示二者是对应准则,即括号中的AASB108与IAS8S是对应准则,在IFRS6中用IAS8,同时在AASB6中用AASB108.以下类推,不再详述。)《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的更正》第10段的规定,但在AASB6中增加了采用澳7.1和澳7.2段对勘探与评价支出进行处理的要求;(3)免除IAS8(EIASB:AASB108)第11和12段的要求。 AASB6在澳第7.1~7.3段中专门规定了IFRS6中没有的“勘探与评价支出的处理”,规定与某权益区域有关的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支出应予以费用化或资本化的条件,其基本要求与成果法类似。同时,澳第7.3段还详细界定了“权益区域”的含义。 (四)勘探与评价资产计量的比较 1.确认时的计量。IFRS6与AASB6都规定,在确认时按成本计量勘探与评价资产。 2.勘探与评价资产的成本构成要素。(1)对勘探与评价资产的成本构成要素,IFRS6与AASB6都规定,一个主体应根据支出与发现特定矿产资源之间的联系程度,规定哪些支出可以确认为勘探与评价资产,并且一直遵守该会计政策。同时,IFRS6与AASB6都列举了勘探与评价资产在初始计量时应包括的支出:探矿权的获取;地形、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研究;勘探性钻井;挖掘、采样;与评价开采矿产资源的技术可行性和商业价值有关的活动。(2)AASB6的特殊要求。在AASB6澳第9.2~9.4段中,对勘探与评价资产的计量提出了特别的要求,这些要求是澳大利亚原准则中特有的内容,主要包括与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有关的直接或间接成本的分配问题、勘探与评价资产成本是否包括租赁权或其他矿区使用权的取得成本问题以及综合管理费用的分配问题。(3)有关开发活动的支出。IFRS6与AASB6都规定,与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有关的支出不应确认为勘探与评价资产。应按EIASB《提供与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和IAS38(EIASB:AASB138)《无形资产》提供的确认开发活动中形成资产的指南处理。(4)有关拆除与恢复义务。IFRS6与AASB6都规定,主体应根据IAS37(EIASB:AASB137)《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的规定,确认在特定期间内发生的从事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而导致的所有拆除与恢复义务。 3.确认后的计量。IFRS6与AASB6都规定,主体对勘探与评价资产进行确认以后,应采用成本模式或重估价值模式对其进行计量。如果采用重估价值模式——IAS16(EIASB:AASB116)《不动产、厂场和设备》中的模式或IAS38(EIASB:AASB138)中的模式,该模式应与勘探与评价资产的分类相一致。 4.会计政策变更。关于会计准则变更的要求,IFRS6与AASB6都规定,如果会计政策的变更能使财务报告与其使用者所需的经济决策更相关并且至少同样可靠,或者更可靠并且至少同样相关,主体可以变更其勘探与评价支出的会计政策。主体可根据IAS8(EIASB:AASB108)中的标准判断相关性和可靠性。但同时,AASB6增加了澳13.1段,要求主体对勘探与评价支出会计政策的任何变更仍应符合澳7.1和澳7.2段的规定。 (五)列报要求的比较 对于列报要求,IFRS6与AASB6的规定完全相同:(1)主体应根据取得的勘探与评价资产的性质,将其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并一贯地运用该分类,而且不能将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使用的有形资产划转为无形资产;(2)当开采一项矿产资源的技术可行性和商业价值能够得到证明时,勘探与评价资产将不再做这种分类。在重新分类之前,主体应对勘探与评价资产进行减值评估,并确认减值损失。 (六)减值规定的比较 对于勘探与评价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以及减值评估层次的确定,IFRS6与AASB6的要求基本相同,只是在评估层次的确定方面体现了澳大利亚特色。 1.确认与计量。IFRS6与AASB6规定相同。(1)当事实和情况表明勘探与评价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超过其可收回金额时,主体应对勘探与评价资产进行减值评估;当事实和情况表明勘探与评价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时,主体应按照IAS36(EIASB:AASBl36)的要求计量、列报和披露产生的任何减值损失,但对勘探与评价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不能运用AASB136(EIASB:AASB136)关于减值迹象的判断。(2)下列一项或多项事实或情况表明主体应对勘探与评价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主体在特定区域拥有的勘探权在本期失效或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失效,并且预期不会再获得;在特定区域对矿产资源进行进一步勘探与评价所需的重大支出,既未列入预算也未列入计划;在特定区域对矿产资源进行的勘探与评价尚未发现矿产资源的商业可采储量,并且主体已经决定终止在该特定区域的此类活动;有充分数据表明,虽然在该特定区域的开发可能继续进行,但勘探与评价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可能通过该特定区域的成功开发或销售而全部收回。当上述情形中的任何一种或类似情况发生时,主体应根据IAS36(EIASB:AASB136)实施减值测试,并按照IAS36(EIASB:AASB136)的规定将减值损失确认为费用。 2.确定勘探与评价资产减值评估的层次。IFRS6与AASB6都规定,主体应确定一项会计政策,将勘探与评价资产分配于现金产出单元或现金产出单元组,以便进行减值评估。分配到勘探与评价资产的现金产出单元或现金产出单元组,不应大于主体按照IAS14(EIASB:AASB114)《分部报告》确定的主要或次要报告形式中的分部,并且主体为进行勘探与评价资产的减值测试而确定的层次,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现金产出单元组成。AASB6在澳22.1段特别规定,主体为进行勘探与评价资产减值测试而确定的层次,不应大于与该勘探与评价资产有关的权益区域。 (七)披露要求的比较 IFRS6与AASB6对于披露的要求基本相同,AASB6增加了与权益区域有关的要求。二者都规定,主体应披露用于认定和解释因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而在财务报告中确认的金额的信息。为遵守上述规定,主体应披露:(1)勘探与评价支出的会计政策;(2)产生于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的金额以及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主体还应根据勘探与评价资产的分类,将勘探与评价资产作为资产中的一项单独资产类别,按照IAS16或IAS38(EIASB:AASB116或AASB138)的要求进行披露。 此外,AASB6澳24.1段规定,除了按上述要求披露之外,确认其权益区域中勘探与评价资产的主体,还应在披露这些资产的金额时,解释清楚勘探与评价资产账面价值的可收回性依赖于成功的开发和商业性开采,或相应权益区域的销售情况。 (八)术语解释 IFRS6与AASB6都解释了勘探与评价资产、勘探与评价支出和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的含义,AASB6还增加了澳大利亚特有的术语:(1)权益区域(area of interest),是对矿物沉积、石油或天然气田的存在构成有利环境的一个单独的地理区域;(2)经济可采储量(economically recoverable reserves),是在当前和可预知的经济条件下,一个权益区域中能够预期的具有商业价值的开采、加工和出售的估计产量。 四、AASB6的特点与启示 (一)AASB6体现了AASB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所制定的总体策略 在采用IASB准则时,AASB的总体策略是采纳IASB准则的内容和措辞,只对需要适应澳大利亚法律环境的地方进行了文字修改。AASB6充分体现了AASB国际趋同的总体策略。例如,AASB6的框架结构与IFRS6基本相同,都包括目标、范围、勘探与评价资产的确认、勘探与评价资产的计量、列报、减值、披露、生效日期和过渡性规定9个部分,除在相应段落增加带“澳”字段的规定以外,所有的条款编号都相同;在内容和措辞方面,除了涉及与澳大利亚准则对应的国际会计准则以外,内容和措辞几乎相同,准则编号相同,名称相同,就连的日期都是2004年12月9日,是名副其实的趋同准则,即EIASB. 此外,为了与IFRS6的适用范围一致,AASB6取代了1989年的AASB6和AAS7《采掘行业会计》。这里说的范围有两个方面:一是主体范围,即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二是采掘行业各生产阶段的范围。从主体方面看,AASB1022适用于公司企业,而AAS7适用于私营部门的非公司报告主体和公营部门的企业(business undertakings)。AASB1022和AAS7的主体也不同,AASB1022由AASB,而AAS7由代表澳大利亚会计师协会和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的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现在,AASB6取代了这两项准则,既适用于公营部门,也适用于私营部门,即所谓的部门中立准则(sector-neutral Standard)。从采掘行业涉及的生产阶段来讲,AASB6的适用范围限定于勘探与评价支出的处理,不包括相关的损耗、折旧与摊销。因此,AASB6是活动基础准则(activitiesbased Standard),仅仅适用于勘探与评价支出的处理。AASB1022还适用于开发、土建和恢复成本的处理、上述成本的摊销、存货的处理和收入确认。因此,AASB1022和AAS7是行业基础准则(industry-based Standard),包括对采掘活动其他阶段的要求和指南。由于AASB1022和AAS7已被AASB6所替代,因而从事采掘活动其他阶段的主体也必须同时采用澳大利亚会计准则,这些准则可以应用于AASB1022和AAS7以前所描述的各方面的会计处理。例如,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之前的活动、开发与土建成本、资本化成本的摊销要符合《概念框架》、AASB116《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和AASB138《无形资产》的要求,而恢复成本要遵守AASB137《准备、或有负债与或有资产》、AASB116怀动产、厂场和设备》、紧急问题小组(Urgent Issues Group,UIG)解释1《现存退役、恢复和类似债务的变化》的规定。笔者认为,这也是趋同的代价,因为牵涉到会计政策变更的问题,提供信息的成本将会增加。 (二)在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同时,澳大利亚充分考虑了本国国情 AASB6在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同时,也考虑了澳大利亚的法律环境和国情特点,没有全盘照搬IFRS6的内容。AASB规定,除了那些专门针对非营利或公众部门的准则,或仅适用于国内的准则以外,AASB倾向于将IASB准则作为基本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详细说明,确定在澳大利亚准则的使用范围和适用性。AASB打算在需要的地方增加一些必要内容,以完善尚未被IASB准则和国内其他准则所覆盖的部分。对EIASB准则中加入的额外披露要求以及非营利性主体的条款,AASB明确要求在其前面加上前缀“Aus”,以提示它是澳大利亚所特有的要求。例如,AASB6中共增加了18段带“澳(Aus)”字的段落,它们体现了澳大利亚采掘业会计的特色,基本都与“权益区域”法有关。(1)在规定勘探与评价资产的确认时,AASB6在澳7.1~7.3段对勘探与评价支出的会计处理做了特别的规定,要求主体应就每个权益区域分别对勘探与评价支出做出决策,提出只有满足一定条件时,与一个权益区域有关的勘探与评价资产才予以确认,并且对“权益区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解释。(2)在规定勘探与评价资产的计量时,AASB6在澳9.1~9.4段对勘探与评价资产的成本构成要素做了特别的规定,要求勘探与评价成本一定要与某“权益区域”相关。(3)在确定勘探与评价资产减值评估的层次时,AASB6澳22.1段规定,主体为进行勘探与评价资产减值测试而确定的层次,不应大于与该勘探与评价资产有关的权益区域。(4)在披露方面,AAB6澳24.1段规定,除了披露产生于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的金额以及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之外,确认其权益区域中勘探与评价资产的主体,在披露这些资产的金额时,应解释清楚勘探与评价资产账面价值的可收回性依赖于成功的开发和商业性开采,或相应权益区域的销售情况。 可见,在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的所有重要方面,如确认、计量、减值和披露,AASB6都保留了澳大利亚特色,而且这种特色是原AASB1022和AAS7的规定或方法。正如AASB在论述AASB6与AASB1022的差异时指出的:AASB6涉及与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有关的各项支出的会计处理,尤其允许主体制定一项处理这些支出的会计政策,而不必特别考虑AASB108《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的更正》第11~12段的要求。AASB6要求会计政策应与AASB102描述的“权益区域”法相一致。当事实和情况表明勘探与评价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超过其可收回金额时,应对已资本化的勘探与评价支出(所谓“勘探与评价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这里,AASB6论述的事实和情况与AASB102中用于确定主体是否继续确认其已资本化的勘探与评价支出的因素(factors)相一致。因此,已资本化的勘探与评价支出的确认和计量在AASB6和AASB1022中基本相同。 (三)对制定我国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的启示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石油天然气开采》征求意见稿的特点。我国为了促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到2005年已经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16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其中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石油天然气开采》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规范了企业从事矿区权益取得、勘探、开发和生产等油气开采活动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相对于我国企业目前采用的企业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突出了油气开采会计与其生产工艺相适应的特点,并且与国际惯例基本实现了趋同,主要是与美、英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的趋同。(1)它是一个行业基础准则。征求意见稿只涵盖了石油天然气行业上游阶段的会计处理,不涉及炼制、销售等下游活动,也不涉及其他采矿行业的会计处理,这与美、英等国的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完全一致,但与前述的AASB6和IFRS6只涉及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活动不同。我国和美、英的石油天然气准则是行业基础准则,而AASB6和IFRS6是活动基础准则,并且涉及所有采掘业,包括石油天然气行业。但是,按照IASB和AASB的计划,AASB6和IFRS6只是过渡性准则,一旦时机成熟,它们将被完整的行业基础准则——采掘行业会计准则所取代,这将与美、英石油天然气准则趋同。我国不能像澳大利亚那样激进,因为我国以前没有像澳大利亚AASB1022或AAS7那样的准则作为基础,如果颁布一个活动基础准则仅涉及勘探与评价活动的话,我国的石油天然气行业企业仍然没有完整的准则可遵循,也不利于该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2)确定了油气资产的计量模式。国外对油气资产的计量主要有两种模式:历史成本加标准化计量和储量确认会计。征求意见稿按照历史成本归集、确认矿区权益及相关设施的成本,同时辅之以特殊的披露要求,但没有像美、英准则那样,要求对石油天然气储量的价值按标准化计量的方法进行披露,只是要求披露储量的实物数量。这对我国企业来说已经是一大进步了。AASB6和IFRS6对勘探与评价资产确认时的计量要求按历史成本,而确认后的计量既可以采用成本模式,也可以采用重估价值模式,并且没有要求披露矿产资源的储量。(3)要求采用成果法。对于油气勘探支出的会计处理,存在成果法和完全成本法两种方法。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石油公司包括我国三大在海外上市的石油公司都采用成果法。征求意见稿在我国油气开采会计中正式引入了成果法,只确认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钻井勘探活动的支出。AASB6和IFRS6虽然没有提到成果法的概念,但实际上采用的是成果法的方法。(4)按产量法计提油气资产的折耗。对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等油气资产,应当计提折耗,国际惯例是采用产量法计提折耗。征求意见稿引入了产量法,同时仍保留了使用年限法。AASB6和IFRS6没有涉及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资产的折耗问题。 总之,在业务流程上,IFRS6与AASB6只规定了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和评价活动的会计处理,未能涵盖油气开采活动的整个过程,只涉及油气开采四个阶段中的勘探阶段。在适用范围上,IFRS6与AASB6是对所有矿产资源勘探的一般性规定,未能突出油气开采活动区别于其他矿产资源采掘活动的特点。因此,该准则有较大的局限性,无法为制定我国的油气开采准则提供借鉴。 2.对我国《石油天然气开采》征求意见稿的建议。我国的准则虽然实现了与国际惯例尤其是美、英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多方面的趋同,但仍存在需探讨的问题。(1)关于石油天然气资产减值的规定不明确。征求意见稿规定:“企业对于探明矿区权益(注:此处应为”矿区权益“,而非”探明矿区权益“。)的减值,应当分别不同情况确认减值损失。对于探明矿区权益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号——资产减值》进行处理;对于未探明矿区权益,应当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单个矿区取得成本较大的,应当以单个矿区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并确定未探明矿区权益减值金额。单个矿区取得成本较小的,且与其他矿区具有相同或类似地质构造特征或地层条件的,可以按照具有相同或类似地质构造特征或地层条件的矿区组进行减值测试。计算未探明矿区权益减值时,将其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减值损失。”这样的规定虽然与美国准则类似,但是,它不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油气资产(不论是探明矿区权益还是未探明矿区权益,抑或是井及相关设备和设施)减值迹象的判断和资产组的认定都与其他行业不同,不能简单地规定按资产减值准则处理了事。资产减值准则毕竟是一般性的规定,对特殊资产未进行特殊考虑,企业无法直接按其规定的减值迹象判断油气资产减值与否。征求意见稿也没考虑井及相关设备和设施的减值问题,只规定了矿区权益的减值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我国油气会计准则应借鉴IFRS6和AASB6的做法,对石油天然气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和资产组的确定做出专门规定,而对其减值测试、确认和计量则按资产减值准则进行。(2)披露要求过于简单。征求意见稿对油气资产减值的披露过于简单,只规定披露其减值金额,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累计金额、分部的减值损失、资产组的情况、可收回金额的计算方法等内容没有予以考虑。因此,为了达到准则的一致性,油气准则应规定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披露。另外,对油气储量的披露也比较简单,只规定企业应当分别披露其在国内和国外拥有油气储量的年初年末数据,对于储量在年内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储量的价值则未要求披露。其实,我国的三大海外上市石油公司的年报和半年报都已按美国准则披露了这些内容,财会人员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会计技术。国内上市的石油公司虽没有被要求披露储量的价值信息,但它们几乎都被三大石油集团控股,在技术上并不存在问题。(3)我国征求意见稿没有涉及成本风险的分担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是油气开采企业很重要的问题。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合作业务的增多,这个问题可能越来越重要。 矿产资源论文:辽代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契丹民族在很早的时代就已经学会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并掌握了金属开采、冶炼和制造等技术。契丹民族开采的矿种有银、铜、铅和铁等,冶炼和制造技术发达,他们主要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论述了辽代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和金属冶炼,及辽代矿产资源的利用。 关键词:契丹/矿产/冶炼 契丹民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民族,有先进的金属开采、冶炼和制造技术,契丹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金属冶炼和制造技能,同时在自己的手工业基础上广泛的吸收和采用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使其金属冶炼和制造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契丹境内矿产种类较多,储量丰富,为契丹的矿业开发和金属冶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辽代的矿产资源概述 契丹民族的金属冶炼和铸造业历史很早,早在耶律阿保机之前,契丹民族就有了自己的采矿和冶铁及制造技术,有曷术部落,其地多产铁,“曷术”即契丹语铁的意思,根据《辽史》记载,契丹民族有金、银、铜、铁等矿产资源。并且“部置三冶:曰柳湿河,曰三黜古斯,曰手山”[1]的开采记载和管理机构。 契丹民族的矿产资源开采的历史很早,早在公元900年左右就开始开采和利用金属矿产。耶律阿保机在占领室韦的领土之后,“坑冶,则自太祖始并室韦,其地产铜、铁、金、银,其人善作铜、铁器”《辽史·食货志》,室韦在契丹的东北部,在现在的黑龙江省境内,但根据契丹国志记载,应该是蔑劫子,“其国三面皆室韦,一曰室韦,二曰黄头室韦,三曰兽室韦。其地多铜、铁、金、银,其人工巧,铜、铁诸器皆精好,善织毛锦”[2]。“太祖并诸蕃三十六国,室韦在其中”(《契丹国志·诸蕃记》),蔑劫子也应该在其平定之列。耶律阿保机在平定北方诸国之后,不但取得了其地的矿产资源,也得到了冶炼和制造技术,并且设立了专门的“铁坊”、“军器坊”等管理部门。 渤海国在辽宁和吉林的东部,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征服了渤海国并取得了其地的铁矿资源,《续文献统考》和《辽史》都记载“神册初,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日铁利州,地亦多铁,东平县,本汉襄平县故地,产铁矿,置采炼者三百户,随赋供纳”[3],就是现在的鞍山和辽阳一带,考古挖掘也证实了在鞍山市首山“现炼铁炉址和炼渣,堆积厚达一米多。辽初已具备了一定的金属冶铸技术和原料等条件”[4]。 在燕山山麓的北部,即现在的平泉、宽城、滦平、隆化等县也发现大规模的辽代采矿和冶炼遗址,辽史记载“太祖征幽、蓟,师还,次山麓,得银、铁矿。命置冶”(《辽史·食货志》),可能即是此地。据河北省承德地区文管所调查,有银矿、铜矿、铁矿等开采和冶炼遗址多处。 辽史记载“泽州,采炼陷河银冶”(《辽史·地理志》)即位于此处,“辽泽州即今平泉县会州故城,陷河,即今平泉、宽城两县境内的瀑河,陷河银冶所指是分布在陷河两岸的多处银矿,我们共发现古矿洞26眼”[5]。另外还发现了大量的居住址和冶炼遗迹,有生活用具、辽代的砖瓦、冶炼炉渣和金属块。 1993年10月,在龙烟铁矿矿区发现的古炼铁遗址(在河北省赤城县田家窑乡境内),经国家考古部门鉴定,为距今900多年前的辽代炼铁遗址。“龙烟铁矿地处河北省赤城县、宣化县境内,因赤城县龙关、宣化县烟筒山在同一矿脉上,这一绵延百余里的铁矿得名龙烟铁矿。‘其矿层之厚、铁质之佳,亦足为世界太古纪以后,水成铁矿之罕见者,且水成铁矿之属元古界者,推龙烟为首创,肾状、鲕状矿并生,亦为它矿所未有。’并在遗址上采集了炉渣和渣铁标本,经宣钢中心化验室鉴定,渣铁中含有7%的 Fe2O3,属用赤铁矿冶炼,含硅18%,全铁54%,正与辛窑一带的矿质、品位相同”[6]。并测定其年代为964±60年,为公元1020—1170年,应属辽、金时代的炼铁遗址。 契丹人除了开采金属矿床,也开采砂矿床,“柳河馆,河在馆旁,西北有铁冶,多渤海人所居,就河漉沙石,炼得成铁。”(《契丹国志·王沂公行程录》) 除了上述矿产之外,《辽史》还记载有其他矿产地,在“圣宗太平间,于潢河北阴山及辽河之源,各得金、银矿,兴冶采炼”(《辽史·食货志》)。 2 辽代矿产资源的开发和金属冶炼 契丹民族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和金属冶炼技术总体上讲,已经和中原的冶炼水平相当,这可能与大批的中原技术流入契丹有关,契丹民族无论对开采、冶炼还是锻造分工十分明确,有专门的开采、冶炼等部落和管理机构。有专门的“打造部落馆。惟有番户百余,编荆为篱,锻铁为军器。”《契丹国志·王沂公行程录》从现在考古情况推断,辽代的冶炼地多在矿产地附近,但也有在异地的。现已发现冶炼遗址多处,有铜、铅、铁等冶炼遗址和打造遗址。 根据河北文馆所调查,在隆化县隆化镇辽北安州故城北侧,发现铜作坊一处,曾出土了作为原料的残破铜300余斤和大量的炊具。在宽城县龙须门乡王家店村,发现铅锭五块,在隆化县隆化镇北,发现大面积的铸铁遗址,残存有熔炉的部分残体,在隆化县韩麻营村出土有完整的辽代铁锄,并有铁砧子等铁器出土[5]。其他的考古发掘也证实“辽上京附近坑冶遗址规模相当大,鞍山市首山、河北平泉罗杖子、赤峰辽祖州、饶州、中京遗址都有发现炼铁炉址和炼渣,堆积厚达一米多”[4]。 3 辽代矿产资源的利用 辽代的金属制品种类较多,从现今的考古发现辽代制造的金属产品主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军事武器等几大类,主要以农业生产工具为主,还有手工工具、生活用具及兵器,其中铁制工具占很大比重。生产工具类:生产工具是契丹民族利用金属制品的主要方面,主要以铁制品为主,现今的考古发现,在承德地区发现有大量的生产工具,如铁犁铧、铁锄、铁镰、铁刀、铁铲、铁镐、铁槌、铁砧子、铜犁铧、铁凿等。考古工作者在中国东北地区出土了大量辽代的镐、锄、铧、镰、铡刀、叉等铁制农具。在北京地区(辽南京)也有辽代铁制农具出土,“通县东门外,顺义大固观、上辇,怀柔上庄,房山焦庄等处出土过几批,多是农具和生活用具,有铧、犁镜、耘锄、镐、镰、铡刀、禾叉……”[7]。生活用具类:此类物品的金属种类较多,有金、银、铜、铁等,考古发现的物品也比较丰富,出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铁锅、铁炉、铁剪、铁熨斗、铁提梁壶、三足铁鼎、六折金铁釜、铜锅、铜釜、铜壶、铜盆、铜铃、铜车川、带钩、铁勺、铁锁、铁铃、铜镜等。其他如:刀、斧、钩、钳、刀斗勺、漏勺、双耳釜、叉、矛、甲片、锤、镐、马蹬、脚镣、铁链、熨斗、剑刀、剪刀、锁、锄、犁等,应有尽有。特别是随葬品类:有鎏金银冠、银碗、鎏金银琢、铜琢、银琢、银盖脸、铜盖脸、铜盂、铜丝网、鸡冠壶以及辽代的碗、碟、杯、盘等瓷器[5]。辽代的兵器类制品以铁制品较多,如铁剑、铁刀、铜骨朵、铁镞、铁棘藜等。 契丹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的掌握了金属开采、冶炼和金属制造技术,无论从历史文献记载和现今的考古发掘来看,契丹的金属开采规模很大,冶炼和制造技术先进。所制造的物品以兵器类、生产工具类和生活用具类为主。 矿产资源论文:论矿产资源所有权及其实现 矿产资源亦称矿藏,我国现行《宪法》第9条即采用“矿藏”一词。矿产资源是指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埋藏于地下或裸露于地表,是地壳的构成部分。这一自然事实就决定了有关矿产资源的权利与有关土地的权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各国的矿产资源立法都必须解决土地所有权与矿产资源所有权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一关系的解决对于探矿权、采矿权等权利,乃至整个采矿业,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拟以土地与矿产资源的权属关系和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实现为线索,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论述与矿产资源所有权有关的法律关系。 一、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立法体例 对于矿产资源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各国立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土地所有权制度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这两个制度的核心区别在于法律是否承认矿产资源是否为土地之构成部分,也就是说,矿产资源是否有独立于土地所权的法律地位。本文以下分析这两个制度的内容、利弊和发展趋势。 (一) 土地所有权制度 土地所有权制度坚持矿产资源为土地之构成部分,因此土地所有权人即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在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时,除非出让人与受让人就矿产资源的权属另有约定,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也同时发生转移。 土地所有权制度的优点是法律关系简明。由于法律规定拥有土地即拥有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者仅需与土地所有权人交易即可就资源的开发和开发资源过程中的土地使用达成协议。这一制度也有诸多缺点:(1)不利于国家对自然资源开发进行总体规划和调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采矿业事关国计民生、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矿产资源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客体。如果实行土地所有权制度,国家权力就会受到矿产资源所有权人权利的制约,难以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和管理。(2)增加交易成本。上文提到土地所有权制度的一个优点是法律关系简明,从而有利于减少交易费用,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由于矿床往往位于多个土地所有权人的土地之下,矿产资源的开发者需要与多个土地所有权人达成协议,交易费用就会增加。(3)易于引发土地所有权人之间的纠纷。由于某些矿产,如石油、天然气等具有流动性,在一幅土地上开采时有可能影响另一幅土地之下的矿产资源,对此类案件,难以取证和确定赔偿数额。在有关的土地所有权人都将其自然资源让与同一开发商时,由于对价往往是根据出产矿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确定,也难以确定每一土地所有权人各自应得的对价。 美国是比较典型的实行这一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采用了这一制度。由于美国的土地分别为联邦、州或个人所有,因此矿产资源也就分别为联邦、各州和个人所有。美国联邦政府所有的矿产资源主在美国的西部;而在美国东部,大部分的自然资源都属于私人所有。此外尚有少量矿产资源位于州政府所有的土地之下,属各州政府所有。美国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格局是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美国早期,矿产资源的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形成除了受到英国法传统的影响外,至少还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在美国早期移民到达北美洲时,人们强调个人的权利,反对建立对私权进行大量干预的政府,其民众的法律心理要求建立矿产资源私人所有的法律制度,而对矿产资源私有权的确认只能以土地所有权为标准。第二,在美国建国之前和建国之初,人们主要以先占的方式取得矿产资源。在当时,矿产资源被认为是无主财产,任何人皆得以先占方式取代得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美国政府也鼓励人们积极探矿、采矿,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矿产资源的先占在客观上只能以对矿产资源所在之土地进行先占而实现。因此美国就实行了矿产的所有权制度,使先占人同时取得矿产资源所有权和土地所有权。以确认私人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鼓励人们努力探矿和采矿。后来美国联邦政府颁步了一些处分公共土地的法律,在1916年之前的这类法律要么仅仅规定联邦政府保留某些种类的矿产资源的所有权,要么完全未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作出保留。与铁路建设用地有关的法律也使一些矿产资源被私人所有。 与美国相比,英国的情况较为不同。在英国,一般来说,土地的所有权人拥有其土地之下的所有矿产资源,但是成文法和普通法对此作出了一些限制。英国法在近现代的发展表现出矿产资源国有化的趋势,逐渐具有了矿产资源所有权制的色彩。这一趋势最早是与金矿和银矿有关。根据普通法和成文法,所有金矿和银矿中的黄金和白银都属于国家所有。 后来煤矿资源也被国有化。英国1938年《煤炭法》(Coal Act 1938),对土地所有权人给予补偿并将所有对煤炭的利益(产生于煤矿租约的利益除外)都被授予煤炭委员会(Coal Commission)。这些利益(包括产生于煤矿租约的利益)后来先后被授予国家煤炭委员会(National Coal Board), 英国煤炭公司(British Coal Corporation)。 在煤炭工业私有化之后,现在由煤炭局(Coal Authority)享有。 英国矿产资源国有化的最新发展与石油有关。根据英国1998年《石油法》(Petroleum Act 1998)第2条,位于地层中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石油为国家所有。 (二) 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 矿产所有权制度认为矿产资源不是法律上的土地的构成部分,坚持矿产资源的独立性,分别设立土地和矿产资源所有权,土地所有权人并不当然成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采用这一制度。 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弊病是权利制度复杂,但它也有很多优点:(1)有利于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可对作为基础产业的采矿业进行调控,从而带动对其他产业的调控。国家也可以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作出规划,合理地有步骤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有利于进行战略物质储备和维护国家安全。(3)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4)有利于平均社会财富。矿产资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应当由社会公众共同享有。 较早体现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立法是1804年《拿破仑法典》。该法第552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并包含该地上空和地下的所有权。……所有权人得在地下从事其认为适当的建筑或发掘,并采取掘黄的产物,但矿山法规及警察法规所规定的限制,不在此限。 以后的1865年普鲁士《普通采矿法规》和《德国矿业法》都坚持矿产资源与土地所有权相分离的制度,但并未宣布所有矿产资源都归国家所有。后来很多国家都规定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制,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成为发展的趋势。 我国也采取了同样的制度。依据我国现行《宪法》第9条和《矿产资源法》第10条,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依据《宪法》第10条,我国土地分别为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这就是说,集体土地中的矿产资源不是集体所有,而是国家所有。基于所有权的一物一权原则,我们可以认为,中国采用了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 二、矿产资源和土地成分之间的区别与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关系 在实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国家,比如我国,确定矿产资源的法定范围的一个意义就在划分矿产资源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之间的界限。在这一制度下,土地和矿产资源为不同的不动产。土地中的沙、岩石、地下水等,为土地的成分, 为土地所有权人所有,矿产资源由资源所有权人所有。在划分土地成分与矿产资源时,一般采用排除法,即矿产资源之外的部分为土地的成分。矿产资源与土地的构成成分之间有如下关系:(1)在形态上相互紧密结合,矿产资源往往被土地成分紧紧包围;(2)在外观上难以区分,有些矿产资源与土地的普通构成成分之间的区别较小,普通人难以将这二者区分开来;(3)在范围上此消彼长,矿产资源的范围越大,土地的成分的范围越小。矿产资源范围的扩大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人类不能将某种物质作为矿产资源利用时,它仅仅是土地的构成成分,当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可以将它作为矿产资源利用时,同样的物质就转化为矿产资源,因此矿产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外延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而逐渐扩大。 由于这些特点,法律应当明确规定矿产资源的范围和改变矿产资源范围的程序。由于矿产资源的范围的扩大会导致土地成分的减小,这必然致不同法律主体之间的冲突。比如有些岩石既可作为矿石,亦可作为建筑材料。在中国,集体土地中的矿产资源为自然资源之一部分,由国家所有,而作为建筑材料的岩石则由集体所有。国家希望保存矿产资源而集体希望出售建筑材料增加集体收入,国家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就发生了冲突,尤其是该矿产资源为低品位矿石,或是现在未计划开采的矿石时。在中国,扩大矿产资源的范围还可能会导致对集体土地的征用。由于以上原因,矿产资源的范围和改变矿产资源范围的程序应由位阶较高的规范性文件规定。在现行法律规范中,矿产资源的范围以及改变矿产资源范围的程序都不是由《矿产资源法》规定,而是由《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规定,实有修改的必要。 以上特点也可能导致在利用土地成分中的认知错误问题。在利用土地成分,比如取土、采石时,土地所有权人或经土地所有权人授权的人有可能错误地将矿产资源作为土地的普通成分使用或出售。对此种问题法律也应提供解决方案。本文认为如果行为人在主观上没有侵害矿产资源的故意,应当免于追究行为人的责任,买受人也应当取得所有权。 三、矿产资源和矿产产品之间的区别与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关系 确定矿产资源与矿产产品之间的区别对于划定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范围具有重要意义,与下文论述的采矿权的性质也有密切的联系。矿产资源与矿产产品之区别在于是否被人类劳动从地壳分离。在被人类劳动从地壳中分离之前,为矿产资源;在被人类劳动从地壳中分离之后,为矿产产品。矿产资源未凝结人类的劳动,而矿产产品凝结着人类的劳动。不管是在矿产资源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下,还是在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下,矿产资源均为不动产,矿产产品为动产。当矿产资源被人类劳动从地壳中分离之后即成为矿产产品,实现了从不动产向动产的转变。经过合法的采矿作业之后,采矿人取得矿产产品的所有权,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对自其矿产资源分离出的部分失去所有权。 在某些情况下,矿产产品也可能被重新置于地壳之中。一种情况就是在矿井关闭之时,已采出之矿产产品由于各种原因被置于矿山之上,并且被复垦所用之泥土掩埋,甚或未被掩埋而仅置于地表。本文认为此情形应被视为采矿人抛弃其所有权,并且已采出之矿产产品复归于地壳,重新构成矿产资源之一般部分,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所有。 另一种情况就是矿产产品所有权人以地壳为容器贮存其油、气等矿产产品。在此情况下,矿产产品所权人没有抛弃其所有权的意思,但其是否可保有其所有权,则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在实行土地所有权制的国家,如果某人拥有土地或拥有有效的矿租,该人可以将矿产产品置于地壳之中,并且保留取其所有权。但是如果置于地壳之矿产产品由于地理原因进入他人土地之下,则成为他人的矿产资源,因为原来的矿产产品已转化为矿产资源,复归于自然,依土地所有权制,应由土地所有权人所有。 这一规则也有例外。例如美国堪萨斯州议会的立法就规定公用事业机构可将油、汽置于地壳之中并且仍保留所有权,即使其油、汽进入他人的土地之下。中国实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对此问题如何解决,法律本身未作规定,学界也未见讨论。如果坚持一切复归于自然的矿产产品皆为矿产资源,则矿产产品所有权人丧失其所有权。 四、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实现 如果要使矿产资源发挥其作用,就应开采矿产资源,使矿产资源转化为矿产产品,以取得经济效用。在矿产资源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下,有些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或不能亲自开采矿产资源,需要将矿产资源所有权让渡他人,以实现所有权人的利益。在实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国家,矿产资源一般由国家所有,国家既是所有权人,也是管理者。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国家既应履行作为管理者的职责,也应实现作为资源所有人的利益。在这两种制度下,都有一个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实现问题。为此目的,法律创设了探矿权、采矿权、租矿权等制度,以使非资源所有人可以与资源所有人合作,共同分享矿产资源的经济收益。从矿产资源所有人的角度来看,探矿权、采矿权、租矿权等权利实为所有权实现的方式和法律机制。在这些制度中以探矿权制度和采矿权制度最为完善。以下主要分析这两个制度。 在分析这两个制度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分析矿业权。有学者认为矿业权亦可简称为矿权,是指探采人依法在特定的矿区或工作区内勘探、开采一定的矿产资源,取得矿产品,排除他人干涉的权。 也有学者认为矿业权是非土地所有权人或非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经政府许可登记在特定的区块或矿区勘探或开采矿产资源并获得地质资料或矿物及其他伴生矿的权利。 尽管这两个定义有一等的差异,但都认为矿业权既包括探矿权,亦包括采矿权。这一定义本身也许并无不可,但以此为基础分析矿业权的物权属性却是错误的,因为正如下文所指出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本文认为矿业权是一组权利的总称,我们不能从总体上对其作物权属性分析,而只能对其所包括的每一个权利进行分析。 (一) 探矿权 探矿权是指取得探矿资格的非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经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同意在特定的区块和矿区勘探矿产资源以获得地质资料的权利。探矿权不同于探矿资格。探矿资格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能力,其产生的根据是国家的法律规定或许可。现代法律一般规定探矿资格应经政府许可而取得,当然法律也可将探矿资格赋予所有的人。在赋予民事主体以探矿资格时,国家行使的是社会生活管理者的职能。如果具有探矿资格的人欲对他人所有的矿产资源进行勘探,该人尚需得到矿产资源所有人的许可,取得探矿权。就探矿资格与探矿权的关系而言,取得探矿资格是取得探矿权的前提,取得探矿权是对探矿资格的运用。在矿产资源土地所有制下,民事主体首先被国家赋予探矿资格,然后再从另一民事主体处取得对某一具体矿区的探矿权。在矿产资源所有制度下,由于国家既是社会生活管理者,又是资源所有人,因此国家既可以先授予民事主体以探矿资格,然后再根据该民事主体的申请授予探矿权,也可以在授予民事主体探矿资格的同时授予探矿权,而不要求探矿人就某一区块提出个别申请,或仅要求探矿人对其勘探区块进行登记。国家既行使了社会生活管理者的权力,也行使了资源所有人的权利。虽然国家可以同时行使这两种职能,但在理论上,我们仍应对它们作出区分。 探矿权在性质上为用益物权。这是基于以下理由:从主体上看,探矿权的主体是非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有权勘探其矿产资源,但一般不将这一权利称为探矿权,因为它仅是所有权的内容之一,不具有独立性。从客体上看,探矿权的客体是一定区块的地壳之中的矿产资源。探矿权的客体不包括特定矿区内的地下土壤。即使在探矿中利用了该矿区的土壤,这只是对其土地使用权的运用。从内容上看,探矿权是以勘探的方式对矿产资源之有无、种类、多少、优劣进行考察的权利。此权利的行使以取得地质资料为目的,以考察研究为其方式,虽然可能消耗一定数量的矿产资源(如提取标本),但不以消耗客体为主要方式或目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探矿权是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因为所谓用益物权,就是指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物所享有的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物权。 在矿产资源土地所有制度下,矿产资源所有人有权决定是否授予另一民事主体以探矿权,以及决定是否要求对价。在矿产资源所有制度下,国家一般应要求民事主体在取得探矿权时应支付对价,但国家为鼓励探矿,也可不要求对价。 (二) 采矿权 采矿权是指取得采矿资格的非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经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同意在特定的区块和矿区采取矿物及其它伴生矿的权利。采矿权不同于采矿资格,后者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能力。采矿资格与采矿权之间的关系与上文探矿资格与探矿权的关系相同,故不累述。 关于采矿权的性质,学界颇多争议,而且往往将采矿权作为矿业权的一部分进行论述。有学者认为它具有债权性。 有学者认为它是准物权。 也有学者将它定性为用益物权和特殊物权。 采矿权是物权而不是债权。因为债权是存在于特定载体之间的可请求并受领一定给付的权利,它不是对债务人人身的支配,不是对债务人给付行为的支配,也不是对债务人应为客体的支配,而仅仅具有请求债务人给付之力,保持债债务人所为给付之力,免除、抵销、让与债权之力。它没有排他效力、优先效力和追及效力。 采矿权却是直接支配特定矿区内的矿产资源及相关地下部分并排除他人干涉之权,具有排他效力、优先效力和追及效力,因此它不是债权,而是物权。 将采矿权定性为准物权也有含混不清之处,没有很好地解决采矿权与矿产资源所有权之间的关系。采矿权也不是用益物权,因为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采矿权的行使过程就是绝对消耗矿产资源的过程,是对客体的处分,而非对客体的利用。因此从性质上看,采矿权不是用益物权。 将采矿权定性为特殊物权的观点较为可取。若以物权客体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将物权分为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地役权、权利物权及特殊物权。采矿权的客体既不是物,也不是权利,而是获取一定的物,因此,称之为特殊物权。 (三) 采矿权的取得 根据是否需要支付对价,我们可以将采矿权的取得分为无偿取得和有偿取得两种方式。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征,在早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不发达和人类对矿产资源有限性的认识不足,为了鼓励采矿业的发展,很多国家都规定了无偿取得制度。 在现代,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矿产资源有限性的认识的提高,很多国家都放弃了对采矿权的无偿取得制度,而改实行有偿取得制度。现在有些国家的法律明文规定对某些矿产资源不适用无偿取得制度,比如英国1998年《石油法》第3条规定在取得石油资源开采权时必须支付对价。我国《矿产资源法》第5条也规定“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 我国应该实行和完善有偿权得制度。有偿取得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使人们寻找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在我国,国家代表全民对矿产资源享有和行使所有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允许无偿取得或变相地无偿取得采矿权实际上是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放弃,而国家作为特殊的民事主体无权放弃自己的所有权。为了更好地实行有偿取得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实行申请公示和招投标制度。法律可以规定在一个人提出采矿申请后,该申请应经过一定的公示期。在该公示期内如果有他人对同一区块提出同样的申请,国家应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权利授予最优申请者。在确定采矿权的费用时,国家也应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矿产资源的价格反映开发该种矿产资源和利用其矿产产品时的环境代价。 矿产资源论文:关于合并油气田企业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思考 [摘 要]我国对油气田企业既征收资源税又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费的重复征收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税费重复征收,企业负担较重;计税依据不一,企业核算工作量加大;管理体制分割,企业协调难度较大;不符合国际惯例,不利于外资的进入。建议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并重新调整资源税税率。 [关键词]油气田企业;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区使用费;税率 资源税费包括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目前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的研究比较薄弱,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介绍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的沿革入手,在着重分析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一的必要性、可行性基础上,建议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以期对进一步规范国家和油气田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和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源税制提供理论支持。 一、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的沿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油气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高度统一,国家直接管理石油工业,油气田企业只不过是国家的一个车间,不存在企业利益,其生产经营所得全部以利润形式上交国家,企业所需资金也统一由国家计划拨付,企业不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不存在级差收入问题,因此,没有征收资源税费。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于1984年9月颁布了《资源税条例(草案)》,对油气田企业开始征收资源税,目的是调节由于资源结构和开发条件差异而形成的级差地租,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1994年我国实行新税制,国务院分别于1993年12月、1994年2月颁布了《资源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陆上油气田企业除继续征收资源税外,又开征了矿产资源补偿费。据国家经贸委1995年调查,在资源企业的税费结构中,资源税费仅次于增值税,增值税占66.52%,资源税占11.46%,矿产资源补偿费占5.8%,资源税费合计占17.26%,其他税费仅为16.22%. 资源税费的征收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油气田资源税费并存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二、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一的必要性 1.资源税费并存的弊端 国外主要产油国对油气资源普遍征收矿区使用费,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实际上是矿区使用费的不同表现形式。前者属于从量征收的矿区使用费,后者属于从价征收的矿区使用费,实际上是在重复征收矿区使用费,这种资源税费并存现象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税费重复征收,企业负担加重。我国的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这是由公有制性质决定的。国家作为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对资源的开发者征收资源税是必要的,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促进企业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我国资源税具有普遍征收和级差调节的双重功能,如果再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属于税费重复征收,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新税制实施后,油气田企业的资源税费负担明显提高。税改前的1993年油气田企业资源税为17.8亿元,税改后的1994年资源税费合计为22.3亿元,较1993年高出25.28%.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庆油田,在税制改革前的1991—1993年平均缴纳资源税为13.11亿元,而在税制改革后的1994—1999年平均缴纳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为14.52亿元,平均比税改前增加1.41亿元,增幅为10.76%. (2)计税依据不一致,企业核算工作量加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计算方法不同,资源税实行定额税率,采取从量定额的办法征收,以应税矿产品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而矿产资源补偿费实行比例费率,采取从价定率的办法征收,以应税矿产品的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这就给企业资源税费核算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核算工作量。 (3)管理体制分割,企业协调难度较大。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分别由不同的管理部门征收,资源税由税务机关征收,管理比较规范,而矿产资源补偿费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征收,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全额上缴中央金库,年终按照一定比例中央与地方分成。实际上矿产资源补偿费是通过各地地矿部门征收、由财政部门监管。我国地矿管理体制省级以上基本是条条管理,市、县级以下是块块管理,条块分割,互不通气,资源多头管理,导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截流和挪用。同时,企业因要多头申报缴纳资源税费,接受多方检查,协调难度较大,增加了许多负担。 (4)不符合国际惯例,不利于外资的进入。前已述及,国外主要产油国或地区一般对油气田企业只征收一种矿区使用费,并且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矿区使用费率是滑动的,根据资源的丰度加以确定,对丰度高的多征,对劣质资源少征或不征,以调动各种资源开发企业的积极性。我国加入WTO后,国外石油公司将逐步进入我国油气市场,这就要求我国的税制与国际接轨。目前资源税费并存的管理体制显然不利于外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市场的发展。 (5)税制不统一,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1989年和1990年由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制定并实施了《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的规定》、《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的暂行规定》,对开发相应石油资源的企业开征了矿区使用费。由于这些规定是先于《条例》和《规定》出台的,而后者又没有把前者规范在内,造成了属于同一性质的税费由不同法规加以调整的局面。对于开采海洋石油资源和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按每个油田日历年度原油或天然气总产量计征矿区使用费,以实物缴纳,暂不征收资源税和矿区有偿使用费,而且,年度原油总产量100×104t以下,年度天然气总产量20×108m3以下的海上油气田,免征矿区使用费,超过产量的油田,根据产量大小采取不同的矿区使用费率,其矿区使用费的负担明显低于资源税费的负担,这就造成了内外资企业之间、海上与陆上企业之间的税费负担不均衡,不利于公平竞争。 2.矿产资源补偿费不适用油气田企业 (1)矿产资源补偿费难以体现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征收资源补偿费是为了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者的经济权益,该项收费应纳入国家预算。但1996年底,由财政部、地质矿产部颁布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暂行办法》第3条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支出(不低于年度矿产资源补偿费支出预算的70%),并适当用于矿产资源保护支出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部门经费补助预算”。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初衷是补充地质勘查费用的不足,然而国家1998年制订并实施了矿业权有偿转让制度,地质勘探市场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地质勘查经费不仅仅是国家的拨款,其来源逐渐多元化;另一方面地质勘探费用可通过矿业权的流转得到补偿。这样,资源补偿费用于地质勘探的规定就和矿业权的流转相矛盾,部分矿业权流转时,投入的勘探费用可从中回收,再强调资源补偿费用作勘探费用显然缺乏理论根据。 (2)减免税的规定不适用油气资源。《规定》中有关减免项目主要针对的是固体矿,对液体矿和气体矿几乎未涉及。如《规定》中减免项目有“从废石中回收矿产品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开采已关闭矿山的非保安残留矿体的;从尾矿中回收矿产品的;未达到工业品位或者未计算储量的低品位矿产资源的”等内容,均指固体矿产。在油气资源中不存在品位问题,只有低丰度、低渗透、低产能的油气区块。油气田资源不存在“从废石中回收矿产品”;也不存在“非保安残留矿体”和“尾矿中回收矿产品”。同样开采矿产资源,只对开采固体矿产规定减免项目,而对开采液体矿和气体矿却未规定减免项目,显然是不够合理的。 三、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并的可行性 1.资源税费合一符合费改税的客观要求费改税是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依法治税的必然要求。矿产资源补偿费是市场经济初期出台的一项收费制度,现已不适应油气田企业,将其并入资源税符合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 2.纳税主体的同一性为资源税费合并提供了条件 油气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均由油气田企业缴纳,二者合并后纳税主体并未发生变化,不同的只是缴纳环节和征收部门减少。同时也符合简化税制、公平税负的原则,对国家和企业都是双赢的现实选择。 3.税费合一是油气田企业的迫切要求 前已述及,资源税费并存已给油气田企业的经营管理、会计核算等带来诸多不便。油气田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包括税收在内的宽松合理的经营环境,因此,通过深化税制改革、规范政府的收费行为,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符合油气田企业的要求。 四、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并注意的问题 1.税率问题 资源税费合一后,新的资源税税率并不是将二者税率简单相加,而要对现行资源税税率进行必要的调整。现行油气田企业资源税实行幅度定额税率,即石油税额为8~30元/t,天然气税额为2~15元/km3,财政部在此幅度内规定了各油气田企业具体适用的税额。现行税额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油气资源的差别性考虑不够。不同的油气资源因储量、井深、油气质量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其经济收益有所差别,并且每个油气田产量都经历一个由上升、稳产到递减三个阶段,各阶段的投入产出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东部各主力油田已经进入稳产后期阶段,综合含水率上升,成本急剧增加,稳产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东部大庆、胜利等主力油田为确保原油产量,相继实施三次采油技术和大面积开采外围边际油田,这导致各油田或同一油田不同二级单位在收益和税负上的差别。因此,在确定资源税税率时,既要考虑油气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又要考虑同一油气田企业内部的差别。然而,现行资源税以各油气田为单位确定一个统一的固定税额,缺乏灵活性,对油气田企业不同时期变化的地质条件、资源开采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考虑不够,同时对同一油气田也没有按照区块划分税率。以大庆油田为例,1993年大庆油田资源税原油税额24元/t、天然气税额12元/km3,当时大庆地质环境较好,地层压力大,综合含水率低,开采成本不高,原油产量比较稳定,与此相适应的资源税税率比较合理。但是,随着大庆油田开采进入中后期,综合含水急剧上升,产量递减明显加快,而资源税税率并没有进行相应地调整。目前,大庆油田有几十个采油区块,有资源丰度相对高的区块,也有资源丰度低的区块,有注水采油区,也有三次采油区,相互之间级差收入相差十分悬殊,其中与吉林油田仅一河之隔的某区块,其地质构造、资源丰度与吉林油田相邻区块相同,而资源税却不同,属于吉林油田区块的资源税原油税额8元/t、天然气税额4元/km3. (2)资源税税率与国内矿区使用费费率难以衔接。前已述及,对开采海洋石油资源和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按年度总产量征收矿区使用费,实行超额累进费率,以实物征收,且规定了一定产量的免征额。而其他油气田企业则征收资源税,实行定额税率,只对原油开采过程中用于加热、修井的原油免税。由于资源税费种类的不同,造成了资源税税率与矿区使用费费率难以衔接,致使国内两种油气田企业在缴纳资源税费方面的不平衡。 资源税费合一后,建议按油气田的差别性重新确定税率:(1)适当调低资源税税率,对于处于开发中后期,开采难度不断加大,并且担负我国原油生产重任的主力油气田企业,应在现有的资源税政策标准下,适当调减资源税的单位税额;(2)以油气田的自然区块为标准确定税额,同一油气田的不同区块,在地质条件、资源丰度等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对同一油气田内部的不同油气区块实行差别税额。 2.税收优惠问题 鉴于现行矿区使用费减免项目难以适用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一后,建议对资源条件差、处于开采初期和后期的区块以及边际区块、三次采油区块等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矿产资源论文:矿产资源秩序整顿措施 一、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主要目的 按照省政府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用两年的时间,突出运用执法手段,综合运用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整顿和规范以铁矿、石材、砖瓦用粘土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使无证开采、乱采滥挖、浪费破坏矿产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清理,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越权行政、越权收费和政府不作为、乱作为等破坏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行为基本被制止住;矿山安全事故及破坏生态环境现象明显减少;矿山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 二、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工作重点 (一)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行为。市国土资源局、公安局、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监察局、安监局、环保局、工商局、水利局、供电公司等部门,对无证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的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打击。对无证开采的公安机关不得批准其使用爆破器材,电力部门不得供电,相关部门要依法严厉查处。 (二)对重点矿区和矿种要组织专项整治。整顿的重点矿种是铁矿、黄沙和石材资源。 (三)全面清查和纠正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凡国家工作人员入股参与办矿的要限期退出,逾期不退出的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对违法违规审批、滥用职权、官商勾结、失职渎职等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要纠正和查处各种越权行政,越权收费和不作为,乱作为的违规行为。对有关部门、乡镇政府违法收取的采矿权价款要限期清退。 三、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工作步骤 根据省政府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本次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历时两年。结合我市实际,全市的整顿和规范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动员部署阶段主要是宣传动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强化管理,做到组织落实、方案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 第二阶段为查找问题阶段要集中1个月的时间,以探矿权、采矿权清理为突破口,查找无证采矿、无序采矿、矿管秩序混乱等深层次问题;查找矿政管理工作、矿山企业勘查开采活动中存在问题。 第三阶段为集中整顿阶段认真查找问题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全面查处违法行为。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各乡镇办及有关部门要统一组织,先进行自查自纠,后限期整改,对违法行为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第四阶段为治理规范阶段集中整顿的基础上,按规范要求集中进行整改。解决矿山布局不合理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完善矿业权准入条件,理顺探矿权、采矿权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建立矿产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行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 第五阶段为检查验收阶段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基本结束后,市政府将组织检查组,对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进行检查,凡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市政府将责令“补课”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暂停办理一切勘查、采矿审批手续。 四、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主要措施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各乡镇办及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提高认识,密切配合,集中精力,抓出实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政府成立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各乡镇办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制订方案,配备力量,落实工作经费,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建立和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整改到位。 (二)媒体介入,舆论监督。要充分发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治理整顿工作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和典型案件大胆曝光。可举办专栏、专刊、专题节目大力宣传矿产资源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为整顿和规范矿产秩序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疏堵结合,双管齐下。对重点矿区、难点矿区要探索出一条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治标又治本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新路子。对无证采矿,一方面要堵死,另一方面要引导规范。对符合条件的业主要依法办理采矿手续,并大力推行招、拍、挂,做到疏堵结合。 (四)部门配合,联手行动。国土资源、公安、电力、监察、水利、工商、安全监管等部门要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建立联合执法队伍,整体联动,严厉打击无证采矿、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吊销证照、停供爆破物资、停电和依法处罚等方面密切配合,重拳出击,使这次整顿工作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做到该取缔的取缔,该停业整顿的停业整顿,该处罚的处罚,该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发挥部门联动整体效应。 (五)遵章立制,规范运作。要做到集中整顿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动态巡查与突出整治相结合,探索并建立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长效机制。市国土资源局要做好日常整顿和规范的联系工作,建立矿政管理的公开公平制度,实行“窗口接待,接办分离,封闭运行,公开透明”办事制度,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制度,重大案件跟踪督办和责任追究制度。 各乡镇办和相关部门对整顿和规范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并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矿产资源论文:矿产资源中水文地质勘察的技术 摘要: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是现阶段矿产资源工作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如今,测绘技术、物探技术和钻探技术获得了空前发展,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进入新阶段。本文分析了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意义,从水文地质测绘、物探、钻探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了其关键技术,希望为矿产资源工作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矿产资源;水文地质勘察;关键技术;意义 矿产资源关系到国家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探测矿产、开采矿产、保护矿产资源环境是每个矿产资源行业人士的责任。几十年来,水文地质勘察在矿产资源工作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做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可以缩小矿产资源的探测范围、加快矿产资源的开采速度,保护矿产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避免粗放式开采带来的一系列安全和环境问题。因此,现阶段在矿产资源工作中展开水文地质勘察关键技术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意义 水文地质勘察是指对地下水的赋存条件、补径排类型等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与矿体影响类型等进行探勘,为矿产资源工作打好基础。随着科学的发展,专业人士能够利用遥感影像、计算机技术、电磁波以及各种设备对岩体内部十几里范围内的情况进行准确分析。对于矿产资源工作而言,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有着三方面的意义: 1.1减少投资成本,快速找到矿产资源 目前为止学者们已经发现水文地质的形成与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关联。矿床形态、位置以及断裂情况都可以通过地下水的流向以及水体中矿物质的含量分析得到。在我国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的矿产资源先后证明了水文地质与矿产资源的关系。因此,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能够减少矿产搜索范围,减少投资成本,尽快找到矿产资源。 1.2增强矿产开采的安全性,降低行业风险 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是在矿产资源开采前完成的。在勘察过程中,勘探人员通过一系列的钻孔、电磁波探测已经对岩体内部的岩层、褶皱、断裂等情况探索清楚。在掌握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开采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安全系数会大大提高。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进行不仅仅对开采范围内的区域进行勘察,还会对相邻、数值异常的区域进行横纵拓宽,分析岩体内部相互作用力,排除喷泥和喷浆的情况。因此,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能够增强矿产开采的安全性,降低行业承担的风险。 1.3降低开采矿产资源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 粗放式矿产资源开采造成了部分地区塌陷、沉降,改变了地区的自然生态结构,甚至部分地区的环境至今没有恢复。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对矿产资源开采后产生的岩体内部受力变化、地表结构改变以及后期的废物处理等进行了评估。一方面矿产资源的开采不能改变地下水流向,确保水源不受污染;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的开叉不能改变岩体的结构,不能改变地表大气、水资源等循环。一旦超过监测标准,矿产资源必须停止开采,并采取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矿产资源工作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及关键技术 矿产资源工作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可以分为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物探和水文地质勘探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关键技术作支撑。接下来,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水文地质勘察的关键技术。 2.1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以及投影法技术 水文地质测绘工作是一项最基本的勘察工作。随着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大面积山体影像资料能够从露出地表的部分水体,预测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分析地下水的脉络。由于测绘技术只能够对地表的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地下河的判断则需要用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内插合成。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实地测量,以便进一步完善预测工作。投影法的作用是根据已经得到的数据推测未知的内容,并按照矿产资源工作的需求,形成多个剖面图,为矿产资源的开采提供较为真实的资料。投影法利用野外测量数据和遥感影像,将导线方位、水平距离以及基线方位确定好。根据野外观察的情况,将不同属性的图层叠加在一起,使得岩层产状、地质形成、构造特点等全部集中展现出来,而后进行纵向切割,得到纵向剖面图。 2.2水文地质物探工作以及电法勘探技术 水文地质物探工作能够将岩体从类型、成分、结构以及湿度、温度等方面进行区分。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岩体不同,其电学性质也存在着较大差别。这些差别成为判断水文条件、矿床走势以及断裂程度的关键。在多处矿产资源中,金属矿体、能源矿体、普通岩石以及水体在仪表设备上的反应差别比较大。如果岩体内部结构简单,则仪表设备异常值较少;如果岩体内部较为复杂,则需要加密观测距离,分析各个区域的孔隙度、含水性。电法勘探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效果最佳的技术。一般采用电阻率法。这种技术需要的设备不多,对水文地质物探的作用效果最好,能够对水体的倾角、宽度等发挥作用。当表面风化改变了原有地质结构时,电阻率法仍不受影响,找到岩溶裂隙水、探明300m以内的水体、冲洪积面、古河道,此外,其对热水资源也十分敏感。这些数据能够帮助矿产资源工作人员,弄清楚岩体内部的情况,对保障开采安全发挥着积极作用。 2.3水文地质钻探工作以及钻孔技术 水文地质钻探工作是勘察阶段的最后一道工序。钻探工作主要是为了抽样调查和证实岩体内部的构造情况以及地下河的流动方。钻孔技术分为冲击钻进和回转转进以及二者相结合的应用方式。冲击钻进法使用钻头击穿岩石向下冲击,一般可以深入到地表以下300m的位置,根据钻孔取出的岩石样品,分析岩体的实际情况;回转钻进法通过使钻头变向,击穿周围的岩石,配合冲击钻进共同向地下深入。取得的岩石样品能够为矿产资源的开采提供直接参考,矿产资源工作也能够根据取出的岩石样品获得地下情况的一手资料,对整个矿产资源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3结语 水文地质工作勘探研究是减少矿产资源工作成本、增强其安全性的重要保障。本文希望矿产资源工作重视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不断推进其关键技术的发展,为矿产资源工作的发展提供便利。 作者:胡光 单位: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水文地质队 矿产资源论文: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问题论文 1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社会环境问题及成因 1.1地方政府对矿企的隐性干预 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浪潮席卷至今,最为突出的变革作用体现在政府和市场关系上。政府角色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带来的是市场中企业活力的释放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然而,因为改革传导的渐进性所在,相比东中部地区基本实现的政府和企业间良性的互动关系,西部地区,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地区,政企关系还尚未实现动态平衡。西部部分地区政企关系相对复杂,地方政府服务意识并没有有效建立;同时,地方基层政府承担着来自上级政府和矿区居民的双重压力——维护矿区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还要为矿区提供基础设施和治安管理等公共服务。在政府的利益诉求也长期被压抑的情况下,矿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干预,如政府使用行政力量进行公益摊派和劝导认捐等。这对于生产经营原本就如履薄冰的西部地区矿业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但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和资金周转,对地方税收及财政的可持续性也造成了不良后果。 1.2地方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般而言,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伴随着开明的政治法律环境(周建,2009),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持久的正向效应。西部地区受制于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脆弱性等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东中部确有一定的差距,继而在地区法律法规等软环境上尚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具体到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上,法律法规不健全是产生社会环境问题的一个诱因,有些地区,如西藏自治区已经着手制定矿产资源勘查及环境保护工作方案,而大部分地区在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过程中,只有“在原则性上给予了指导意见”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可以作为参照,很多关于补偿、利益协商的具体事项并没有切实可行的规范引导,造成法律法规的约束力较差。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一旦矿企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利益上的纠纷,法律就如同一纸空文,没有切实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效力,因而矿企并不能够以法律法规作为其正常生产活动的必要保障。 1.3未能妥善处理利益补偿及分配问题 现有征地制度存在缺陷是矿企和矿区居民利益纷争的重要根源。矿企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征占草地、林地等土地资源,而这些土地是以牧民为主的矿区居民重要的经济来源。2001年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中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对输出自然资源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只是这一模糊的指导性意见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补偿标准和原则。虽然自2010年以来,针对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当地居民利益损失的补偿标准大幅度提高,然而,由于未能将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心理调适成本、居民理财能力及契约精神的缺乏考虑在内,“买断式”的补偿方式产生了很多弊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失地农牧民与矿企之间的利益矛盾。当地居民与矿企产生利益冲突的另一个原因是未能在矿产资源开发之前将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搭建好。传统的利益协商方式包括矿企吸纳失地农牧民就业、接受其提供的客运服务等利益诉求,而这样的方式对于让渡了土地使用权的当地居民而言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也给矿企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1.4西部地区文化及教育背景 文化教育因素之所以会成为困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原因,与西部地区农业文明长久以来的“自然崇拜”有关。西部许多地区农牧民世代以耕种、放牧为生,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因而对自然的崇敬成为他们祈求风调雨顺、保障基本生存条件的精神寄托。在以农业文明为主导的社会,这一自然崇拜是保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因素,然而工业时代的到来,作为其标志的机器和资源开发就与传统的农业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冲突。在这样的地区进行矿产资源勘探及开发,自然要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问题。西部地区较为落后的教育水平导致农牧民法律意识淡漠和市场观念缺乏,也成为阻碍矿企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农业文明为主导的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东中部地区有较大差距,与较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对应的,是农牧民传统而封闭的社会观念,他们更易于用习惯来解决冲突和矛盾,而非诉诸法律。 1.5企业自身的问题 基于组织合法性理论,矿企在获取矿产资源所在地劳动力、资源开发资质、能源动力等必要资源时,理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权利义务的动态平衡,为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积累合法性和有效性。然而,矿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重污染的必然性,使得其较一般企业的组织合法性更加脆弱,因而在舆论和公众视野中处于“相对弱势群体”的地位。在矿企和当地居民的关系上,本地的矿企在组织和生产上与外来矿企相比,享有更多的“合法性”,后者通过税收、就业等方式与所在矿区建立的联系,并不能纾解矿区居民因本地资源开采、外输在情感上导致的心理排异,因而西部地区与居民利益产生较多矛盾的企业,多为外来矿企。 2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社会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 西部地区政府与其他地区相比,承担了更多维护地区和谐与稳定的责任,因此,地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服务于保障地方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大局。地区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和有机统一的,两者的关系并非该是“谁服务于谁”,而是作为两种途径,一同为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西部地方政府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保民生,保发展,促和谐,力图推进社会的全面提升,缩小与东中部的发展差距。具体到矿产资源开发角度,则应该担负起协调矿企和居民利益纷争的责任,为矿企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文对于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社会环境问题及原因的阐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矛盾的缓和途径。 2.1政府提升服务意识 政府服务意识的提升需要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角色的转变。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需要从全局视角出发,为地方整体发展谋利益。在促进矿企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合理规划财政预算,为矿区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治安管理等公共服务;在协调矿企与地方居民关系上,站在中立的角度,为双方利益及社会公众利益做出最大程度的调节。 2.2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文化教育环境 西部地区法律法规不健全、文化教育环境相对落后是东西部地区差距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加大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的同时,法律及教育环境的提升自然也是西部大开发极为重要的方面。为此,加快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相关法律法规及细则的制定、听证、修正和实施,加大对教育文化的基础设施投资,从长远来看,对于实现矿区、整个西部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2.3共建、共治,搭建利益共享机制 具体到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社会环境的建设,“共建,共治,共享”应当构成利益协调方式的核心。共建,即矿区居民参与到矿区建设及矿企生产过程中,矿企吸纳居民就业,给予职业素养培训,矿区居民入股矿企,两方共同为矿企的发展出力;共治,即矿区居民和矿企都要参与到矿区生态及社会管理中,矿企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恢复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政府引导建立矿区管理及纠纷调解组织,政府、矿企、居民三方参与,并在利益协调过程中吸纳相关领域专家及专业组织的意见;共享,即要求政府做好矿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矿企从经营利润中留存一部分作为公益及发展基金,用于矿区基础设施和公益建设,让矿区居民共享开发的成果。 作者:杨站君 孟楠 张径伟 杨树旺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矿产资源论文:矿产资源国际贸易论文 一、我国矿产资源发展现状及矿产资源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一)我国矿产资源发展现状 从地理分布视角看,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矿产资源总储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少数稀有矿产资源只在我国境内少量存在,这使我国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优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国内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再加上长期大量出口矿产资源,导致我国大宗矿产资源供需失衡矛盾日益凸显,中国正从一个矿产资源储量大国逐渐转变为矿产资源贫瘠的国家。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其贸易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历史上发生的多次战争都与矿产资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鉴于此,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后续资源利用,我国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合理高效利用矿产资源,对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应严把出口关,否则中国先天的矿产资源优势就会很快消失。在世界政治风云变幻的今天,保护矿产资源不仅对国内经济发展有利,一旦出现战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矿产资源还能起到保护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大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力度,科学规划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矿产资源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在国际贸易中,矿产资源的占比较大,是各国最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研究我国矿产资源管理水平和矿产资源国际合作战略对推动我国建立全球合作网络和双边、多边合作交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一国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水平能够决定该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如果一个国家控制了矿产资源价格,就能极大地影响国际贸易市场,表现为市场控制力。正是因为矿产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且数量有限、全球分布不均衡,才更加凸显了矿产资源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世界各国为了获得本国缺乏的矿产资源,就必须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或者依靠本国的优势矿产资源来进行交换,各取所需,这是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在世界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为改变现有处境,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在我国,矿产资源仍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工业生产严重依赖于矿产资源。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矿产资源供不应求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以前乃至改革开放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是矿产资源出口大国,多数矿产资源都能满足国内发展需求,较少进口初级矿产资源。随着国内供应量和需求量一减一增的变化,我国矿产资源出口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每年均需进口一些紧缺的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此外,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低价出口、高价进口问题凸显,一些价值较高的稀缺矿产资源受国家进出口政策影响,一直难以发挥价格优势,没有给国家带来应有的回报。 二、我国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矿产资源总量的减少和需求量的逐渐增多,国内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日益凸显,一些矿产资源的储备量逐年减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战略储备石油只能供国内使用10天左右,如果遇到突发性事件,后果将相当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缺乏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政府部门在矿产资源储备、关税制度、利率管制、进出口价格规制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力度非常有限,给一些不法分子“创造”了贱卖国有矿产资源的机会。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这种贱卖国有矿产资源的行为对国家战略安全、经济持续发展都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此外,我国单一的矿产资源战略管理制度也存在很大弊端,其固定管理制度模式增加了矿产资源国际贸易风险,当出现决策失误问题时,这种制度的致命缺陷就会凸显出来,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二)国内矿产资源产业化发展滞后,资源利用水平有限 在我国参与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之后,除了需要解决各种国际贸易争端、采取多种贸易对策之外,强化国内矿产资源产业化发展非常有必要。国内矿产资源的开采和使用会对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产生深远影响,优化国内矿产资源产业结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化发展滞后,对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国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发展,同时也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胁。应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升我国矿产资源产业集中度,重视行业协会建设,有效促进我国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发展。 (三)忽视了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定价策略的重要性 我国在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中,对定价策略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如经常采用低价出口方式来换取外汇,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收益。由于相应的价格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在矿产资源对外贸易中缺乏价格参考标准,定价过于随意。应按照国际惯例,建立规范的矿产资源价格制度体系,采用标准化定价策略,将矿产资源进出口价格限定在合理区间范围内。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以低价方式出口的矿产资源数量巨大,这种低价策略直接导致我国从矿产资源大国转变为资源进口大国。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战略规划 强化资源贸易总体布局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中,一定要加强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战略规划,强化资源贸易总体布局。具体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尽快建立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确保矿产资源储备数量能够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基本需求,能够应对各种外来挑战和各种突发事件。针对目前出现的石油储备量较低问题,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一方面,我国不能继续采取之前闭关保守的方式,应在打开国门迎接市场化挑战的过程中,实施有效政府管制,在关税制度、利率管制、进出口价格规制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建立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切实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二是尽快完善多元化矿产资源战略管理制度。在建立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之后,要从宏观调控视角出发,建立多元化矿产资源战略管理机制。具体来看,多元化矿产资源战略管理要求管理者能够准确把握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制定多元化贸易策略,切实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维护我国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合法权益。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如果我国一味采取固定的贸易策略,潜在风险就会加大,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后果不堪设想,实施多元化贸易策略非常有必要。 (二)推动国内矿产资源产业化发展 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推动国内矿产资源产业化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是解决矿产资源国际贸易问题的客观要求,具体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提高矿产资源产业集中度,推动国内矿产资源行业朝着产业化发展方向迈进。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整合国内矿产资源产业内部人力、财务等资源,提升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水平;二是加强矿产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内部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的积极性,以提升矿产资源产业内部管理水平;三是善于运用高科技产品提升矿产资源利用率,积极开拓海外能源市场,真正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矿产资源有序开采、高效利用的发展路径。 (三)参考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标准 制定科学合理的定价策略参考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定价策略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最大限度扭转我国矿产资源国际贸易的不利局面,抢占国际贸易竞争主导地位。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需要不断深化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政策手段对矿产资源价格进行科学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制定矿产资源价格,坚决禁止低价出口矿产资源行为。一旦发现,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查相关领导和经办人的责任。此外,要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定价策略研究,运用各种自然资源价格理论,科学、合理制定矿产资源价格,切实维护国家利益。 作者:张萍单位: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矿产资源论文: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论文 1土地沙漠化 全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62.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其中99.6%分布在中国西部420个县镇。现正在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已有向东部漫延的趋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相当西北5个省1999年度财政收入的7.5倍;间接损失2700亿元。沙尘暴已殃及首都北京,不可忽视。 2解决荒漠的出路 ①尊重自然规律,让其自然恢复。对与成矿条件优越:岩浆作用、火山作用、植被不甚发充的贫困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可优先考虑。对于环境破坏严重,不好治理的矿区、矿田,可以留下来等待技术过关时再行开发利用。 ②储量丰富,国民经济建设中及需的矿产资源可优先考虑开发利用。 ③地质工作程度低,成矿条件好,潜力巨大(特别在覆盖层下)的地区,可以先进行地质勘查找矿,分层次、分批次进行开采利用。④开采运输条件好,采矿成本低,解决当地经济发展的地区可优先开发矿产资源。 3新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研究 ①玄武岩:连续玄武岩纤维是前苏联经过30年的研究发明的高科技纤维。它是以自然的火山岩为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将其破碎后加入熔窑中,在1450~1500℃熔融,通过铂铑合金拉丝漏板制成的连续纤维,它的综合性能好,其它纤维难以比拟,被广泛的用于消防、环保、航空航天、军工、汽车船舶制造、工程塑料、建筑等领域,堪称是21世纪无污染的“绿色工业材料和新材料”。 ②珍珠岩: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筑物的不断增高,对一种轻、保温、隔热、防火的无机材料要求越来越强,这就是膨胀珍珠岩。珍珠岩在1200℃条件下体积迅速膨胀数倍~30倍。具有容重轻(40~250千克/米3)导热系数小(0.03×4.1868千焦耳/米•时•℃~0.06×4.1868千焦耳/米•时•℃),使用温度范围广(-250℃~+800℃)的特点是一种物美价廉,产地广的一种新型无机建筑材料。 4几点建议 ①继续培加矿产地质勘查投入。②加强国内外合作,不断改近采矿、选矿、冶炼技术,尽量做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③做好远景区规划,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合理开发利用。④综合开发利用,注重新的领域,有效合理的开发非金矿矿产资源。⑤既要重视地下矿产资源,也要重视地表环境的保护。⑥注要环境效应。使矿产资源开发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费平赵秀金海玉单位:辽宁省地质勘查院 矿产资源论文:矿产资源核算下的地质环境论文 一、枣庄市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破坏现状 枣庄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地质工作程度高,区内现有采矿权149个,涉及煤矿、铁矿、石膏矿等9个矿种,矿区面积601.957km2,占枣庄市总面积的13.19%。其中,煤矿43个,面积542.4km2,占采矿总面积的90.11%。全市矿山企业318家,小型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88%。由于小型矿山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资金力量有限,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对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截止目前,辖区内已发生过地质灾害、含水层及地下水资源破坏、地质地貌景观损毁、土地资源破坏等多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并间接引起生态系统功能损毁。所发生过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其中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岩溶塌陷在北方地区影响较大。受矿坑排水和洗煤水影响,柴里等部分矿区周围地下水SO42-,总硬度、矿化度超标。铁矿、石灰岩矿和砂页岩矿等露天开采形成大面积采坑,改变了原生农田、林地、草地地貌景观。煤矿和石膏矿的地下开采导致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和滕州市约8.14km2的地面塌陷,引起地面变形,造成地面积水,使原有土地使用性能发生变化。同时,现存的37座矸石山和大量的选矿厂、尾矿堆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除此之外,由于土地资源具有生态服务功能,耕地、林地、沼泽等土地资源破坏间接造成了生态价值的流失。 二、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指标及方法 1、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方法选取原则由于矿山地质环境价值存在确定性、半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在损失核算过程中,可灵活采用直接市场核算法、替代市场核算法和意愿价值核算法等多种方法。其中,直接市场法运用货币价格计算可量化的环境代价,如土地性能破坏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替代市场核算法是对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使用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估算其隐含价值。防护支出法、回填法在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损害核算中最为常用。对价值不确定的矿山地质环境可选用意愿价值核算法,通过调查对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或环境恶化希望获得的补偿意愿来解释环境价值损失。 2、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指标及方法根据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现状,将地质环境代价划分为地质灾害损失、含水层破坏损失、地形地貌破坏损失、土地资源破坏损失和土地生态价值损失五大类。矿山地质灾害损失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致灾体本身的破坏力、活动程度、危害范围等;另一方面是受灾体本身,包括受灾体类型、抗破坏能力、数量,以及社会经济中的人口、建筑、设备设施、农作物等分布情况。根据这两方面的情况,矿山地质灾害损失可有两种计算方式,即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核算法和防治工程费用支出法。如疏干排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水系破坏,储水能力下降,加大取水难度,造成用水困难,增加用水成本,其代价核算的方法可以用地下水污染恢复费用核算法、地下水资源价值损失核算法、地下水位下降经济损失核算法、含水层储水功能恢复费用核算法等。地形地貌价值包括旅游景区经济价值和景观环境价值,可用旅行费用法衡量人们对旅游景区的支付意愿,从而计算地质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的经济价值。地形地貌破坏带来的景观环境价值损失则可以用恢复工程费用法进行核算。枣庄市土地资源破坏包括煤矸石、露天采坑对土地资源的占压和地面变形、土地质量变化引起的资源价值损失。这两种损失均可通过土地基价计算得出。此外,由于土地资源具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土地质量和利用方式的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引起生态环境的改变。因此,土地资源破坏还会引起间接的环境代价。通过对土地生态价值代价的核算,可定量表示土地资源破坏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代价核算指标和可选核算方法。 三、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选用 上述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方法,对2012年枣庄市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代价进行核算。 1、地质灾害直接损失采用直接核算法,地质灾害损失=人员伤亡损失+家庭财产损失+公共基础设施损失+其他财产损失。其中,家庭财产损失包括房屋建筑损失和非建筑损失(如农作物)。基础设施损失主要体现在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方面。2012年,枣庄市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其中,山亭区崩塌损毁树木11000多棵,损毁道路(含指示牌、防护栏等)200多米,造成经济损失125万元;北岭自然村滑坡损毁各类果树农作物,造成经济损失约50万元;3次泥石流地质灾害毁坏农田32亩、果林20亩,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全年无矿山地质灾害人员伤亡记录,矿山地质灾害代价共275万元全由财产损失引起。 2、含水层破坏代价核算按照地质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地下水资源开采价值指未被污染时的总价值,一般按水资源销售价格的6%~10%计算。根据枣庄实际情况,该值取7%,则:地下水资源开采价值=7%×地下水资源开采量×水资源价格。枣庄市现有42家采煤企业,地下水资源开采总规模为3495.98万吨/年。当地水资源价格按照3.25元/m3计算,采用地下水资源价值损失评估方法,该地区采煤活动每年造成795万元地下水资源开采价值损失。 3、地形地貌破坏代价核算枣庄市受矿产资源开发影响最大的为塌陷地貌。当地露天开采塌陷区和井下开采塌陷区内不存在地质遗迹和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无旅游消费价值。采用塌陷回填治理费用法核算景观环境价值损失。塌陷坑回填费用=直接费工程费+措施费+间接费+利润+税金+其他费用+不可预见费。其中,措施费、间接费、利润、税金和不可预见费分别按2.4%、5%、3%、3.22%和2%计提。枣庄市塌陷区总面积90.9km2,平均深度约为2m,按60%工程量回填,回填量为10908×104m3。工程施工以机械为主,按33元/m3计算直接工程费,则塌陷回填治理费用为409339万元。 4、土地资源破坏代价核算在土地资源破坏代价核算中,判断土地是否遭受永久性破坏是关键。若土地资源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加以部分甚至完全恢复,可在评估损失时只需要考虑对其进行清理恢复的费用,具体计算时用灾害破坏面积与该种土地类型基价的1%来进行估算;若土地资源破坏严重以致于无法恢复,则损失直接按照土地基价估算。枣庄矿山土地资源破坏代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煤矸石、采矿坑等对土地资源占压破坏引起的,这部分的代价可以用清理费来估算损失;另一部分是地面变形、地面积水等导致土地的质量、用途发生改变,这部分可通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前后的土地基价差计算。土地资源占压代价=∑(各类土地资源基价×占用土地面积)×1%土地质量变化代价=∑变化前各类土地资源价值-∑变化后土地资源价值2012年枣庄市矿山土地资源破坏情况全市煤矸石、露天采坑等占压工矿地、农田、林地分别为27.9公顷、363.9公顷、12.4公顷,共造成经济损失836.53万元。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用途发生改变,原有803.8公顷农田和11公顷林地变成草地131.6公顷、湿地131.4公顷、水域540.4公顷和荒地11.4公顷,土地用途变化造成经济损失约82620万元。该地区矿山土地资源破坏造成损失共计83457万元。 5、土地生态功能破坏代价核算土地生态功能破坏代价即土地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变化量,等于矿产资源开发后不同土地类型生态价值之和与矿产资源开发前不同土地类型生态价值之和的差。土地生态价值=∑(各类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各类土地面积)根据表2的土地破坏变化面积和各类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土地生态功能破坏损失为399万元。 四、核算结果 由以上核算可得,2012年枣庄市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破坏损失共计494265万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493866万元,间接生态价值损失399万元。在核算过程中,地面塌陷未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毁坏等直接经济损失,地质灾害代价中不核算该项损失内容。在地形地貌破坏损失核算中,以塌陷回填治理工程费用估算其景观环境价值的损失。含水层破坏损失只有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破坏的部分,缺少对含水层水位下降和其他矿种开采对地下水影响,地形地貌损失也只考虑了塌陷坑的回填,缺少露天采坑治理(面积3.225km2)的相关统计,因此实际损失要比上述计算结果大。 五、结语 通过以上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代价核算可知,地形地貌破坏和土地资源破坏是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中最严重的问题,两项损失占总地质环境代价的99.7%,主要原因是历史遗留破坏严重。枣庄市矿产资源开采历史长,尤其是煤炭资源,经过长期高强度开采,已造成大面积地表塌陷和大量煤矸石堆积,并且每年还呈增长趋势。全市累积煤矸石现有2165万吨,每年新产生400万吨,占压大量土地,环境破坏突出。近些年来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加上经费不足,未治理的塌陷地和未利用的煤矸石仍然较多。对于塌陷地质里难度较大的地区,枣庄市必须强化地质环境治理,复垦沉稳塌陷区,未沉稳塌陷区的积水可发展水产养殖,利用面积大、水域开阔的塌陷区建设城市“绿肺”。加强综合整治,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城市转型道路。 作者:侯冰冯春涛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矿产资源论文: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论文 一、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准入制度体系构成 1、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明确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矿山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定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增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2、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要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于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和潜在地质灾害威胁、危害的矿山项目要严把评估关,并对出具评估报告结论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施终生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是否落实到位进行督促检查。 3、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评审认定制度新建矿山在办理采矿权申请之前,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经采矿权审批机关审查批准后作为申请办理采矿许可的必备报件之一。已建和在建矿山,采矿权人要分期分批完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工作,并作为采矿权延续、变更、转让等必备报件之一。 4、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代价核算制度国土资源部应将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制度作为采矿权申请人申领采矿许可证的必经门槛,采矿权申请人在申请采矿许可证时必须出具由相应资质的核算机构编制,并经审核符合要求的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及代价控制报告。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及代价控制报告应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如果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代价超过开采矿产资源的预期收益,采矿权登记发证机关有权直接驳回采矿权申请,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及代价控制报告书可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取的依据。 5、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目前,从各省市相继开展得矿山环境保证金制度的运行来看,保证金收缴标准不一。另外对于收缴的额度是否足以保证矿山地质环境损害的恢复也缺乏衡量尺度。因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颁发采矿权许可证时,可依据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代价核算及代价控制报告书中的地质环境代价核算数额,按照相关规定要求采矿权人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作为采矿权人在采矿期间履行降低地质环境代价与地质环境治理义务的保证。对于未缴纳保证金的采矿权人不予颁发采矿权许可证。 6、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损害补偿赔偿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只能保障对矿产开发所造成的可以恢复治理的地质环境破坏的补偿。要完全遏制矿产资源开发总体效益低于总体地质环境代价的开发行为,对于矿产资源开发所造成的不可治理恢复的地质环境破坏,必须建立补偿赔偿制度。地质环境损害补偿赔偿制度就是针对矿产资源开发所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不能治理恢复部分的补偿赔偿制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建立管理机制督促和责成矿山地质环境损害实施方对受损对象及其权益人进行补偿或赔偿。 7、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损害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来保障矿业权人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事故对矿区居民生命财产造成的破坏有足够的赔偿能力和保障机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矿产资源开发责任主体是否投保了地质环境损害责任保险业务,作为采矿权人在采矿期间履行降低地质环境代价与治理环境义务的保证之一。对于未进行投保的采矿权人不予颁发采矿权许可证。 二、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制度体系构成 1、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现场巡查制度现场巡查制度是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和依法行使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制度,是督促矿产资源开发主体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的重要措施,可以说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预防监督工作的核心环节。目前矿山地质环境现场巡查制度的实施不规范,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建议修订矿产资源法时对现场巡查制度进行较具体规定。 2、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监测制度建议尽快修订出台《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并指导各省(区、市)制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规划,层层落实。切实健全各级监测机构,落实职责,明确任务。有关部门应尽快起草和出台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尽快制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规范、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队伍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水平。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成果质量,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社会地位。 3、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的内容与形式采取自愿公开与强制公开相结合的方式。在内容上只设立信息公开的下限而不设立上限,同时要求必须使用通俗的语言,让一个平均文化程度的公民能够读懂;在形式上由政府指定一种或者几种的强制公开的信息平台,其他的平台可以由矿产资源开发主体单位自愿选择。为了防止信息异化,除矿产资源开发主体自行提供法律规定的信息外,必须由地质环境管理部门来审核信息的真实性。 4、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就是用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来保障公民参与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公共决策的权利。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可以有效制约矿山地质环境主管部门的权利,同时也可以促进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中各个利益方的合作。建立公众参与制度首先要明确公众参与主体范围,只要认为该矿产资源开发行为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影响自己利益的公民都有权利参加到公众参与机制中来,使公民的环境权得到切实体现;其次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为公众提供法律保障,即建立地质环境保护NGO、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公众参与程序的完善。 三、建立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准入与监督管理制度体系中政府职能定位 1、明确地方政府在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职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因此,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要坚持属地管理,明确地方政府职责。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主要是制定政策,出台规划,加强监督指导。地方各级政府要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 2、强化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地质环境保护领域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按照“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优化必要的行政审批程序,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的要求依法提高行政能力。地质环境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行政管理必须定位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上,是一项以社会公共服务为主题的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地质环境保护领域应把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推进立法,明确地质环境保护的各项制度和管理要求。二是谋划基础工作布局,构建管理服务平台。主要是组织技术支撑单位,通过调查摸底,让公众了解其所处地区的地质环境状况;根据调查成果科学制定满足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区域发展规划;利用监测手段,掌握本地区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情况,预报预警信息;加强保护与治理,保持良好的地质环境状况,使之满足公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三是强化监督指导,制定标准,明确各部门、各行业的地质环境保护职责任务,并对其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四是组织科普宣传,普及有关科学知识,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公众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3、加强地质环境管理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所以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也要进一步转变思想,从过去技术管理的框框中跳出来,要把握好宏观管理定位,善于谋划,把地质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之中。全国地质保护工作的部署是站在全国高度,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问题,分别谋划、分步推进的,各省、市、县的地质环境工作要在服从全国地质环境工作部署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进一步细化。 作者:吴雅莹
矿产资源论文:完善矿产资源保护法的新视角 [论文摘要]矿产资源保护不仅仅保护矿产资源本身,还要保护矿产资源所依附的自然生态系统。矿产是矿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护矿区生态也就保护了矿产。区际矿区生态补偿制度是矿产品消耗大省、矿产资源小省的矿产品消费行为对矿区居民、矿区生态造成的外部性进行补偿的制度,突破以往“谁开发破坏,谁恢复赔偿”的模式,而创新性地将矿产品消费创造经济财富的受益者——政府作为矿区生态补偿主体。建立区际矿区生态补偿制度,有利于矿区生态保护,有利于减少矿产资源破坏浪费现象,它兼顾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构建的时代性目标,是中国在经济转型发展时期矿产资源保护立法的新突破,是完善矿产资源保护法体系的重要路径。 [论文关键词]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矿产资源保护;区际矿区生态补偿制度 一、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含义 (一)生态补偿及区际生态补偿的概念 “生态补偿”一词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英语国家一般是用“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or Payment for ecosystem benefit)这一术语。生态补偿是环境资源外部性内部化的经济手段。有学者认为生态补偿包括两个方面:对环境的补偿,即对已经遭受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与重建,对面临破坏威胁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人的补偿,即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行为主体进行经济或政策上的奖励与优惠(或惩罚与禁止)。曹明德在环境法意义上分析生态补偿,认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环境利用和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国家通过对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行为进行收费以实现所有者的权益,或对保护环境资源的主体进行经济补偿,以达到促进保护环境的目的;二是国家通过对环境污染者或自然资源利用者征收一定数量的费用,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或用于开发新技术以寻求替代性自然资源,从而实现对自然资源因开采而耗竭的补偿。 (二)生态补偿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生态补偿与矿产资源保护的关系 矿产资源保护的类型包括了保护性开发、限制性开发、禁止性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要保护矿产的数量,即减少矿产浪费现象,提高利用矿产的效益转化率;二是要保护矿产的品质,即减少矿产破坏现象。 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经济活动,不能脱离自然力的影响,只有符合自然生态平衡的要求,保持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才能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益,实现资源利用的预期效益。另一个方面,建立矿区生态补偿制度,是将生态补偿费专款专用,除部分补偿给矿区居民外,绝大部分经费用于致害矿区生态系统的修复、重建及相关科研支出,这将促进矿区生态的良性循环,进而在数量上保证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矿产在品质上的优质化保有,这将造福于子孙后代。 2.生态补偿机制与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的关系 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损害赔偿机制都是环境资源的保护机制,是用经济手段实现环境资源外部性的内部化,是解决环境资源修复保护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 生态补偿侧重于对生态资源价值的补偿,更加关怀享受良好生态环境的机会公平,更加重视生态价值的保护和生态效益的保护,更加关怀代际间生态环境的保有。任何影响了生态环境价值和效益的经济行为,都要支付生态补偿费。生态补偿机制遵循“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是享用生态服务或减少其生态成本的受益者向额外承担生态成本的主体支付补偿金的制度。 3.区际生态补偿与纵向生态补偿、内部生态补偿的关系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某一个特定空间范围内的生态系统为补偿对象。对于该空间内想用生态服务的主体支付生态补偿费,为内部生态补偿、自我补偿。该空间范围外的人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减损、享用生态价值,或减少其生态成本而受益时支付的生态补偿金为外部生态补偿,包括区际生态补偿和纵向生态补偿。区际生态补偿是省与省之间,或经济区域之间。纵向生态补偿机制是中央对地方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偿。 二、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原理 (一)现实立法依据 1.国内的立法实践 《生态补偿条例》是2010年国务院的立法项目之一,至今尚未出台。在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许多地方进行了生态补偿制度试点。比如2007年制定的《江苏省环境资源生态区域补偿办法》、2008年制定的《浙江省生态环境财力转移支付实行办法》、2008年出台的《河南省河颍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等,这些《办法》是对中国生态补偿制度立法实践的探索,并取得成效。但是目前的试点针对河流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污染补偿,没有涉及其他自然资源要素。 2.国外的立法依据 国外已经形成较完善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在立法实践上我国已经落后国外。比如美国建立矿区复垦许可证制度、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英国制定损失赔偿制度、土地复垦金制度;加拿大建立矿山关闭及复垦制度、复垦基金等来保护矿区生态。但是国外的矿区生态补偿制度构建是基于“矿产资源开发主体是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最大直接受益方”的理论,[5]其矿区生态补偿仅仅在矿产开采阶段,未建立矿产品消费受益方的生态补偿制度。 (二)受益者付费原理 受益者付费(BPP)即“谁受益,谁付费;谁受损,谁获赔”。生态服务/生态产品的直接消费者,或生态效益的间接损耗者有义务对该生态资源支付成本。这是生态正义价值的具体体现。 矿产资源是支持经济建设的能量,是“工业的食粮、血液”。矿产资源大省为了支援经济发展,大量开采、输出矿产资源,造成矿区生态系统破坏,使生态系统弱化、生态价值降低、生态利益减少。矿产资源大省丧失良好生态环境享用的机会。为了保证国家矿产及能源安全,国家宏观调控矿产开发,矿产资源大省无权拒绝开采矿产资源,其丧失选择机会。而矿产品消耗大省、矿产资源小省以低生态成本或零生态成本,大量输入、消耗矿产资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财富,保持经济增长速度。 (三)外部性原理 经济学家将个体行为不仅对其本身而且对周围的人或环境都会造成影响的现象称为外部性,即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产生的影响。 为了使经济行为的外部性内部化,减小社会不公平程度,基于科斯定理,明晰矿区生态价值的产权性,确定利益各方生态维护成本的承担比例,用矿区生态补偿机制这一经济方式实现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 (四)自然资本原理 依据自然资本理论,自然资本是自然生态系统给予人类或者可为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以及提供的生态服务的总称。自然资本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保持基本恒定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矿产资源是具有稀缺性、价值性、效用性的,则以矿产作为组成要素的矿区生态系统也是具有价值属性、稀缺属性的。目前的市场等价交换,仅仅是针对矿产资源的稀缺性、效益价值,而不包括生态价值。在保护矿产资源时,不能仅仅保护矿产本身,还要有保护矿产依附的矿区生态所具有的生态资源的理念。 三、区际矿区生态补偿制度的内容 (一)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主体 1.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义务主体 生态补偿义务主体是指支付生态补偿费用的主体。区际矿区生态补偿义务主体是矿产品消耗大省、矿产资源小省的政府。 为了支持经济大省的发展,矿产品输出大省使其失去了享用良好生态环境的机会,由矿产品消耗大省支付生态补偿金是合理公平的。 2.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权利主体 生态补偿的权利主体是指能利用、接收生态补偿金的主体。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权利主体是对矿区生态补偿金享有利用、接收权利的主体,包括因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而失去良好生态资源机会的主体,负责修复、重建矿区生态系统工作主体,为矿区生态系统修复、重建提供科研技术的主体。 (二)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的范围 区际矿区生态补偿范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生态补偿金的组成,这与生态补偿权利主体的利益诉求和他失去的机会成本相联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矿产资源开发而导致生态恶化,当地居民的直接经济损失、失去享用良好生态环境机会的成本、失去的发展机会的补偿。 2.矿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建工作及相关设施的支出。 3.矿区生态系统保护的科研经费支出。 4.矿区生态环境代际外的补偿金。 区际矿区生态补偿范围另一方面指区际矿区生态补偿范围指矿区区域界定。矿产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如果这种破坏和污染还没有形成区域性的,则不宜纳入《生态补偿条例》中。因此,必须明确因矿产开发活动而致害矿区区域和受害生态区域界定标准和方法,还要明确矿区生态建设区域和生态受益区域界定标准和方法。 (三)区际矿区生态补偿标准 区际矿区生态补偿标准决定了生态补偿费的具体分担方式,决定了不同矿产品输入消耗大省补偿多少的问题。生态补偿标准不同于生态赔偿,可以是等价的,也可以是不等价的。已有的生态补偿标准包括两类:一是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价值评估;二是对生态服务功能提供者的机会成本损失进行核算。 矿区生态补偿制度是实现经济的矿产资源节约型发展的手段,而不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矿区生态补偿在制度探索初期宜采用不等价补偿,来保证制度的运行,但是补偿标准不能太低。 (四)区际矿区生态补偿方式 矿区生态补偿方式就是指生态补偿责任的具体承担类型。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货币补偿,即矿区生态补偿义务主体用生态补偿金、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建立矿区生态修复、重建基金,或生态补偿义务主体为矿区修复、重建项目提供免息贷款。 2.技术补偿,即矿区生态补偿义务主体向权利主体免费提供矿产资源高效率、低生态破坏的技术,免费提供生态养护技术,并向矿区所在地输送高技术人员。 3.项目补偿,及矿区生态补偿义务主体承担矿区所在地生态修复、重建项目工程。 (五)区际矿区生态补偿监督 区际矿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监督是指由国家公权力机关或者社会公益组织监督生态补偿金是否落实到位,矿区生态补偿金是否用于矿区生态修复、重建工作,并负责对矿区生态修复、重建工作进行成效评估,将评估结果公布给社会公众。对于不支付矿区生态补偿金的矿产资源消耗大省,国家有关主管机关对其进行经济惩罚。 这种监督是由自下而上的意识营造和自上而下的管理引导的。只有存在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区际矿区生态补偿机制发挥其生态保护和矿产资源保护的功能。 矿产资源论文:关于合并油气田企业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思考 [摘 要]我国对油气田企业既征收资源税又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费的重复征收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税费重复征收,企业负担较重;计税依据不一,企业核算工作量加大;管理体制分割,企业协调难度较大;不符合国际惯例,不利于外资的进入。建议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并重新调整资源税税率。 [关键词]油气田企业;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区使用费;税率 资源税费包括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目前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的研究比较薄弱,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介绍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的沿革入手,在着重分析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一的必要性、可行性基础上,建议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以期对进一步规范国家和油气田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和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源税制提供理论支持。 一、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的沿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油气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高度统一,国家直接管理石油工业,油气田企业只不过是国家的一个车间,不存在企业利益,其生产经营所得全部以利润形式上交国家,企业所需资金也统一由国家计划拨付,企业不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不存在级差收入问题,因此,没有征收资源税费。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于1984年9月颁布了《资源税条例(草案)》,对油气田企业开始征收资源税,目的是调节由于资源结构和开发条件差异而形成的级差地租,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1994年我国实行新税制,国务院分别于1993年12月、1994年2月颁布了《资源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陆上油气田企业除继续征收资源税外,又开征了矿产资源补偿费。据国家经贸委1995年调查,在资源企业的税费结构中,资源税费仅次于增值税,增值税占66.52%,资源税占11.46%,矿产资源补偿费占5.8%,资源税费合计占17.26%,其他税费仅为16.22%. 资源税费的征收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油气田资源税费并存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二、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一的必要性 1.资源税费并存的弊端 国外主要产油国对油气资源普遍征收矿区使用费,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实际上是矿区使用费的不同表现形式。前者属于从量征收的矿区使用费,后者属于从价征收的矿区使用费,实际上是在重复征收矿区使用费,这种资源税费并存现象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税费重复征收,企业负担加重。我国的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这是由公有制性质决定的。国家作为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对资源的开发者征收资源税是必要的,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促进企业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我国资源税具有普遍征收和级差调节的双重功能,如果再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属于税费重复征收,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新税制实施后,油气田企业的资源税费负担明显提高。税改前的1993年油气田企业资源税为17.8亿元,税改后的1994年资源税费合计为22.3亿元,较1993年高出25.28%.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庆油田,在税制改革前的1991—1993年平均缴纳资源税为13.11亿元,而在税制改革后的1994—1999年平均缴纳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为14.52亿元,平均比税改前增加1.41亿元,增幅为10.76%. (2)计税依据不一致,企业核算工作量加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计算方法不同,资源税实行定额税率,采取从量定额的办法征收,以应税矿产品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而矿产资源补偿费实行比例费率,采取从价定率的办法征收,以应税矿产品的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这就给企业资源税费核算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核算工作量。 (3)管理体制分割,企业协调难度较大。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分别由不同的管理部门征收,资源税由税务机关征收,管理比较规范,而矿产资源补偿费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征收,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全额上缴中央金库,年终按照一定比例中央与地方分成。实际上矿产资源补偿费是通过各地地矿部门征收、由财政部门监管。我国地矿管理体制省级以上基本是条条管理,市、县级以下是块块管理,条块分割,互不通气,资源多头管理,导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截流和挪用。同时,企业因要多头申报缴纳资源税费,接受多方检查,协调难度较大,增加了许多负担。 (4)不符合国际惯例,不利于外资的进入。前已述及,国外主要产油国或地区一般对油气田企业只征收一种矿区使用费,并且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矿区使用费率是滑动的,根据资源的丰度加以确定,对丰度高的多征,对劣质资源少征或不征,以调动各种资源开发企业的积极性。我国加入WTO后,国外石油公司将逐步进入我国油气市场,这就要求我国的税制与国际接轨。目前资源税费并存的管理体制显然不利于外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市场的发展。 (5)税制不统一,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1989年和1990年由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制定并实施了《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的规定》、《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的暂行规定》,对开发相应石油资源的企业开征了矿区使用费。由于这些规定是先于《条例》和《规定》出台的,而后者又没有把前者规范在内,造成了属于同一性质的税费由不同法规加以调整的局面。对于开采海洋石油资源和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按每个油田日历年度原油或天然气总产量计征矿区使用费,以实物缴纳,暂不征收资源税和矿区有偿使用费,而且,年度原油总产量100×104t以下,年度天然气总产量20×108m3以下的海上油气田,免征矿区使用费,超过产量的油田,根据产量大小采取不同的矿区使用费率,其矿区使用费的负担明显低于资源税费的负担,这就造成了内外资企业之间、海上与陆上企业之间的税费负担不均衡,不利于公平竞争。 2.矿产资源补偿费不适用油气田企业 (1)矿产资源补偿费难以体现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征收资源补偿费是为了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者的经济权益,该项收费应纳入国家预算。但1996年底,由财政部、地质矿产部颁布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暂行办法》第3条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支出(不低于年度矿产资源补偿费支出预算的70%),并适当用于矿产资源保护支出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部门经费补助预算”。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初衷是补充地质勘查费用的不足,然而国家1998年制订并实施了矿业权有偿转让制度,地质勘探市场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地质勘查经费不仅仅是国家的拨款,其来源逐渐多元化;另一方面地质勘探费用可通过矿业权的流转得到补偿。这样,资源补偿费用于地质勘探的规定就和矿业权的流转相矛盾,部分矿业权流转时,投入的勘探费用可从中回收,再强调资源补偿费用作勘探费用显然缺乏理论根据。 (2)减免税的规定不适用油气资源。《规定》中有关减免项目主要针对的是固体矿,对液体矿和气体矿几乎未涉及。如《规定》中减免项目有“从废石中回收矿产品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开采已关闭矿山的非保安残留矿体的;从尾矿中回收矿产品的;未达到工业品位或者未计算储量的低品位矿产资源的”等内容,均指固体矿产。在油气资源中不存在品位问题,只有低丰度、低渗透、低产能的油气区块。油气田资源不存在“从废石中回收矿产品”;也不存在“非保安残留矿体”和“尾矿中回收矿产品”。同样开采矿产资源,只对开采固体矿产规定减免项目,而对开采液体矿和气体矿却未规定减免项目,显然是不够合理的。 三、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并的可行性 1.资源税费合一符合费改税的客观要求费改税是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依法治税的必然要求。矿产资源补偿费是市场经济初期出台的一项收费制度,现已不适应油气田企业,将其并入资源税符合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 2.纳税主体的同一性为资源税费合并提供了条件 油气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均由油气田企业缴纳,二者合并后纳税主体并未发生变化,不同的只是缴纳环节和征收部门减少。同时也符合简化税制、公平税负的原则,对国家和企业都是双赢的现实选择。 3.税费合一是油气田企业的迫切要求 前已述及,资源税费并存已给油气田企业的经营管理、会计核算等带来诸多不便。油气田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包括税收在内的宽松合理的经营环境,因此,通过深化税制改革、规范政府的收费行为,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符合油气田企业的要求。 四、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并注意的问题 1.税率问题 资源税费合一后,新的资源税税率并不是将二者税率简单相加,而要对现行资源税税率进行必要的调整。现行油气田企业资源税实行幅度定额税率,即石油税额为8~30元/t,天然气税额为2~15元/km3,财政部在此幅度内规定了各油气田企业具体适用的税额。现行税额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油气资源的差别性考虑不够。不同的油气资源因储量、井深、油气质量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其经济收益有所差别,并且每个油气田产量都经历一个由上升、稳产到递减三个阶段,各阶段的投入产出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东部各主力油田已经进入稳产后期阶段,综合含水率上升,成本急剧增加,稳产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东部大庆、胜利等主力油田为确保原油产量,相继实施三次采油技术和大面积开采外围边际油田,这导致各油田或同一油田不同二级单位在收益和税负上的差别。因此,在确定资源税税率时,既要考虑油气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又要考虑同一油气田企业内部的差别。然而,现行资源税以各油气田为单位确定一个统一的固定税额,缺乏灵活性,对油气田企业不同时期变化的地质条件、资源开采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考虑不够,同时对同一油气田也没有按照区块划分税率。以大庆油田为例,1993年大庆油田资源税原油税额24元/t、天然气税额12元/km3,当时大庆地质环境较好,地层压力大,综合含水率低,开采成本不高,原油产量比较稳定,与此相适应的资源税税率比较合理。但是,随着大庆油田开采进入中后期,综合含水急剧上升,产量递减明显加快,而资源税税率并没有进行相应地调整。目前,大庆油田有几十个采油区块,有资源丰度相对高的区块,也有资源丰度低的区块,有注水采油区,也有三次采油区,相互之间级差收入相差十分悬殊,其中与吉林油田仅一河之隔的某区块,其地质构造、资源丰度与吉林油田相邻区块相同,而资源税却不同,属于吉林油田区块的资源税原油税额8元/t、天然气税额4元/km3. (2)资源税税率与国内矿区使用费费率难以衔接。前已述及,对开采海洋石油资源和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按年度总产量征收矿区使用费,实行超额累进费率,以实物征收,且规定了一定产量的免征额。而其他油气田企业则征收资源税,实行定额税率,只对原油开采过程中用于加热、修井的原油免税。由于资源税费种类的不同,造成了资源税税率与矿区使用费费率难以衔接,致使国内两种油气田企业在缴纳资源税费方面的不平衡。 资源税费合一后,建议按油气田的差别性重新确定税率:(1)适当调低资源税税率,对于处于开发中后期,开采难度不断加大,并且担负我国原油生产重任的主力油气田企业,应在现有的资源税政策标准下,适当调减资源税的单位税额;(2)以油气田的自然区块为标准确定税额,同一油气田的不同区块,在地质条件、资源丰度等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对同一油气田内部的不同油气区块实行差别税额。 2.税收优惠问题 鉴于现行矿区使用费减免项目难以适用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一后,建议对资源条件差、处于开采初期和后期的区块以及边际区块、三次采油区块等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矿产资源论文:试论我国矿产资源税改革的立法建议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矿产资源税改革的研究,针对我国立法在征收方面存在的规定过于概括、笼统,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的现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矿产资源税相关制度进行完善,从资源税的角度分析资源税税率对于我国资源税改革的积极意义,并对我国将来确定矿产资源税具体制度和提出一个较为详尽的建议,以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 论文关键词 矿产资源税 立法理念 可持续发展 整体社会公平 一、矿产资源税的概念以及特征 (一)矿产资源税的概念 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二条和第三条的相关规定,矿产资源是指由于地质作用等地理运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气态、液态、固态的自然资源。据此,该细则具体规定了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四大类、200多种小类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税作为税法规定的基本税种,是指以各种应税自然矿产资源为课税对象、以调节资源极差收入为目的同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进行征收的一种资源税。《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中的法律规定,只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域以及管辖的海域开采本条规定的矿产品、资源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为资源税的纳税人,依法应当缴纳资源税。因此,在我国,矿产资源税应当是指政府为调节因资源条件差异所形成的级差收益,对在我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内开采由地质作用等地理运动所形成且具有利用价值的,呈气态、液态、固态的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所征收的税种。 (二)矿产资源税的特征 中国1994年税制要求,只要在中国境内开采规定的矿产品、矿产资源或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依法缴纳资源税。由此可见矿产资源税依靠国家强制力,是国家对采矿权人固定、强制、无偿征收的一种资源税;是矿产资源实施有偿开采制度的基本形式;是针对特定应税自然资源的征税的资源税。除此共同的特征之外,根据我国矿产资源税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看出,矿产资源税在我国还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税收课征源泉性。这一特征与其他税种由独立核算的单位统一缴纳不同,无论生产或开采单位是否属于独立核算,法律都规定矿产资源税应在生产或开采源泉地进行严格征收,这样不仅照顾了开采地的利益,也避免了税款在流通环节的流失。 2. 征收税款差别性和量化性。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实施量化征收:一是保证矿产资源税税款收入不受产品、资源的利润、价格和成本的变化而变化,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二是能够降低矿产资源开采企业的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矿产资源税实行“差别征收原则”,即资源条件好、收入多的资源实行多征收税款;资源条件差、收入少的资源实行少征税款的原则,依据矿产资源不同的等级分别确定有差别的税款,从而有效地调节资源级差收入。 3.征税范围有限性。自然资源具有天然性,我国实行的矿产资源税征税的范围很有限,仅选择了一些级差收入大,矿产资源税资源较多,便于征收管理的矿产品、资源和盐列入矿产资源税征收的范围。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税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税制存在的问题 矿产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或者生产应税资源产品,因资源条件差异形成的级差收入征收的一种税。征收矿产资源税的目的是促进矿山的合理开发, 调节资源级差收益。资源税中既包括级差地租,也包括了绝对地租,使得矿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在功能上重复,同时也使得矿产资源税失去了存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在国外只有少数国家才征收超额利润税,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矿业的高风险性,使其理应得到高回报;二是矿业所得的高额利润,可通过征收所的税得以调节。而且实施征收超额利润税的国家,只对开采石油或开采储藏量特别好的矿山征收,对劣等矿山是不征收超额利润税的。 (二)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税制问题的成因 1. 矿产资源税税率水平整体偏低且欠缴现象严重。目前我国的资源税税率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一些欧美国家更是差距惊人,甚至都不到德、法等低税率国家的1/30,而且在近十五年期间,我国政府对于矿产资源税的征收税率只进行过两次小幅度上调,这种上调的频率又被伊朗、沙特等中东产油大国远远甩开。另外根据财政部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平均费率仅有1.18%,其中在我国矿产资源税中占重要地位的资源税补偿费费率更低,其中黄金为2%、油气为1%,这些重要矿产资源远低于国外的水平,比如美国的12.5%、澳大利亚的10%。令人更加吃惊的是,即便如此低的费率,还存在严重的欠缴现象。 2. 资源税征收范围过窄。我国矿产资源税自1984年开始设置以来,近20年的发展,直至目前为止仅仅征收7种资源税,对于绝大部分的非矿藏品资源都没有实施征税。矿产资源税征收范围过窄直接导致以下两大问题:其一是自然资源开采过度,矿产资源税无法起到遏制作用。矿产资源税在税制结构中具有特殊作用,它主要着重于保护资源和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然而现有矿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过于狭窄,导致其难以保护所有的资源,从而致使大量的资源遭到野蛮性掠夺和无情的破坏;其二是不合理的征收范围造成资源后续产品价格的人为因素导致结构性不合理,激发了开采者对非税资源的不合理开采。 3. 计征依据缺乏合理性。首先按照“从量计征”征收的税收属于递减税,征税的多少与矿产资源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和企业的盈利情况没有关系,无论企业是否盈利或盈利多少都将征收相同数量的税,我国现在的矿山企业的经营状况堪忧,普遍微利甚至是亏损,而“从量计征”方式的采用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不利于改善矿产资源开采业的投资环境。其次,矿产资源税简单按矿产产量计征,不仅不能实现资源税调整级差收入的目的,反而促使其走入了与矿产资源补偿费重复征收的误区,几近失去存在的现实意义,导致大多数狂业主对此征收政策产生错误认识。 三、我国矿产资源税改革的立法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定位矿产资源税 1.推进资源整合,节约矿产资源。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煤矿的回采率平均只有35%,其中乡镇煤矿回采率仅为15%,有些地区甚至不足10%。而依照我国现阶段科技水平,如果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规范采掘,该回采率应为80%~90%。还有,1949年至2011年,我国产煤总量约为400亿吨,而煤炭资源消耗总量竟然超过1200亿吨。另外还值得关注的是,仅煤炭领域就有如此大的浪费,放眼所以矿产资源领域,我国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所浪费的数量将是无比庞大的数字。 因此,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将有利于节约我国人均极少的矿产资源。前一段时间,我省通过资源整合,积累大量的宝贵经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保证了国家的能源安全,实现了煤炭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逐渐形成了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格局。从现实出发,推进整合煤炭行业资源的步伐,符合我省经济发展现状,响应国家资源型产业政策的号召,顺应资源型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将有效解决我国煤炭行业煤炭资源回收率低的难题。 2.扩大征收范围,避免非税资源的浪费。随着全社会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学习,不难发现,现行矿产资源税制的征收范围明显过窄,从而造成了非税资源的浪费。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国家把征收矿产资源税作为调控矿产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主要的目标是节约矿产资源、提高矿产开采利用率、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我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和利用。因此,在今后的矿产资源税的发展改革中要把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对矿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做严格界定,以免非税资源的浪费。 针对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税征收范围较窄的现状,我们强烈建议立法部门应按照公平征税的理念,将矿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逐步扩展,包括现有的所有自然资源:(1)所有不可再生资源或再生周期长、难度大的资源,包括耕地、滩涂、地热等;(2)我国较为稀缺的再生资源,如河流、湖泊、地下水、人工水库等淡水资源;(3)供给紧缺、不宜大量消耗的绿色资源,包括草原、森林、海洋等。 (二)构建“整体社会公平”理念,指导矿产资源税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1.立法层面:适当下方矿产资源税的立法权,保障矿产资源税收益的公平分配。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税基本上属于地方税收,但其立法权、解释权等却属中央政府,具体的税额、税率等也都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制定权与征收权的分离致使我国矿产资源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不协调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按照我国立法权统一的原则,适当下放矿产资源税立法权,从而确保地方政府发挥地方积极性,结合自身的矿产资源特点对矿产资源税因地制宜地作出适时性的调整,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税的地方立法权的行使,应当与国家的税法保持一致,不影响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不妨碍全国市场的统一运行。 2.政策层面:从价从量,结合计征。我国目前矿产资源税主要采取从量征收,造成征收只关注生产量、销售量,而忽略了开采量、储量与生产量、销售量的关系。从而对矿产资源的真实价格造成影响。因此,建议采用从价计征与从量计征相结合的计税方式。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煤电对立现象比较严重,而各地火电厂又开工不足,如果原煤实行从价计征无疑将直接抬高现有的煤炭价格,从而导致煤电对立的局面更难打破。相对来讲,精煤的使用范围较窄,因此如对精煤实行从价征收,只会增加使用精煤的煤化工等产业的成本,避免了煤炭价格的全面上涨。因此我们建议,在进一步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应尽快出台煤炭资源税调整方案,以实现矿产资源税法对依赖矿产资源进行资本积累的承包商的收入的调节,最大程度地平衡社会收入的差距。 3.实施层面:完善资源税税源监控机制,加强矿产资源税征收力度。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税征收过程中先存的“征收难”问题,我们建议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从源头做好税务登记。首先户籍管理应该从登记这一源头切实加强纳税人的登记工作,严格登记管理制度。建立网络信息网络,对重点矿产资源税重点监控。同时做好后续补充工作,做到信息的完整、及时。二是加强属地征收管理,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三是加大惩罚力度,对欠缴、拖缴甚至不缴的矿业开除高额罚单,实施强硬的行政措施。 矿产资源论文: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研究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04年12月9日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6号——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IFRS6 Exploration for and Evalu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首次对采掘业主体发生的勘探和评价成本的会计处理提供了指南,为增强国际采掘行业会计信息可比性和相关会计准则的趋同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ustralian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AASB)为了使其准则与IFRSs趋同,在IASBIFRS6的同时(2004年12月9日),也了与IFRS6对等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6号——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AASB6 Exploration for and Evalu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取代了《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1022号采掘行业会计》(AASB1022 Accounting for the Extractive Industries)和《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7号——采掘行业会计》(AAS7 Accounting for the Extractive Industries),(注:AASB1022和AAS7都于1989年,名称相同,且技术性的内容也一致。不过,AASB1022应用于公司企业,而AAS7应用于私营部门的非公司报告主体,以及公营部门的商业企业(business undertakings)。AASB1022由AASB,而AAS7由代表澳大利亚会计师协会和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的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但保留了澳大利亚采掘行业会计原有的特色。那么,AASB6与IFRS6有何异同呢?它与原准则是怎样的关系?它们对我国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否具有参考价值?笔者拟通过对二者的比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制定背景的比较 (一)IFRS6的制定背景 IASC最早进行采掘业会计研究是在1998年。当时,采掘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其会计和报告实务却极不规范,具体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不同企业的做法也不一致,不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而且由于采掘业风险很大,在是否存在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矿物及其储量大小、从探明储量到经济可采储量的时间间隔、市场需求、政府控制、环境保护以及投资回报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IASC初步确定了开采前成本的确认、场地恢复成本的确认、存货的计量、收入确认和准备的提取等研究议题。 2000年《采掘行业问题报告》的发表,表明IASC对采掘业会计准则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0年11月,IASC发表了《采掘行业问题报告》(Issues Paper:Extractive Industries),该报告主要论述了采掘业上游活动(注:按照采掘行业指导委员会的定义,上游活动可以分为8个阶段:预探(prospecting)、矿权的取得(acquisition of mineral rights)、详探(exploration)、评价(appraisal or evaluation)、开发(development)、建设(construction)、开采(production)和关井(closure)。)的会计处理。《采掘行业问题报告》的目的是增强不同国家采掘行业之间以及采掘行业与非采掘行业相似交易的可比性,确定采掘行业中重要的财务报告问题,评价解决这些问题备选方案的优劣,并特别关注提供相关、可靠信息的需要。报告还强调为采掘行业建立通用准则,并单独评价矿业或石油行业指南的重要性、历史成本计量的重要性和储量数量与储量价值信息的重要性等。该报告可以看作是采掘业会计准则的初步征求意见稿。 IASB认为有必要制定关于石油天然气等采掘业的国际会计准则,因为石油天然气等采掘业对一国的国民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采掘行业企业在财务会计与报告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给跨国经营带来巨大阻力。由于许多采掘业主体自2006年1月1日起要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和提供财务会计报表,而IASB无法完成关于采掘业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全部项目,所以只能先关注于主要问题——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IASB还认为,石油天然气行业和一般采掘业的特点基本相同,可以制定一个统一的会计准则。2004年12月,IASB在《采掘业问题报告》的基础上,颁布了IFRS6《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 (二)AASB6的制定背景 自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为IASB并宣称制定“全球会计准则”以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明显加快,而澳大利亚采用IFRS的态度最为积极。在IASC改组前,澳大利亚已独自完成了具有本国特色且体系较为完整的会计准则的建设。但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澳大利亚不惜重新颁布准则取代现有准则或对现有准则进行大规模的修订。早在1994年7月,AASB就了第4号《政策公告:澳大利亚—新西兰协调政策》(PS4),开始了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进程。1996年4月,AASB了第6号《政策公告:国际协调政策》(PS6),与IASC制定的IAS进行协调。2001年,澳大利亚政府修改了《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法案》,规定“AASB具有参与制定全球统一会计准则并为之做出贡献的职责”。该法案为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供了法律支持。2002年4月,重新组建的AASB了修订后的PS4《国际趋同与协调政策》,以取代原PS4和PS6.该政策公告指出,AASB国际趋同的目标是通过参与IASB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共部门委员会(PSC)的活动,寻求制定一套单一的、国际上可接受的会计准则,该准则能在澳大利亚和全球其他地区使用,从而使澳大利亚获益。财务报告委员会(FRC)(注:财务报告委员会(FRC)对AASB提供政策指导,澳大利亚准则委员会(AASB)制定、评价和包括其与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会计准则。)于2002年7月对AASB做出战略指示,要求澳大利亚的营利性主体从2005年1月1日起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这一决定比欧盟单纯要求上市公司在合并报表中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走得更远。AASB于2003年3月了《AASB在2005年采纳IASB准则的计划》,阐述了AASB对主要趋同问题的策略。2003年5月,AASB决定为AASB准则引入一套新的编号方法,即AASBs1~99系列与IASB新的IFRS系列相对应,如AASB6对应于IFRS6《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AASBs101~199系列与现有的或修订后的IAS系列相对应,如AASB101对应于IAS1《财务报表的列报》。2004年6月,AASB正式了与IASB准则相对应的澳大利亚准则(Equivalent-IASB Standards,简称EIASB准则),其中包括2004年12月的AASB6《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注:IFRS6与AASB6的时间都是2004年12月9日。) (三)结论 不难看出,IFRS6和AASB6是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制定的,都是为了增强准则的国际可比性,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但是,它们制定的直接目的并不相同。IFRS6的制定是因为目前尚未制定采掘行业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各国制定的准则又很不一致,会计报告实务很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国际采掘业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澳大利亚则不同,它已独自建立了具有本国特色且较为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989年制定的AASB1022和AAS7.但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它颁布了与IFRSs系列对应的AASB系列,或是对原准则进行修订,以体现与IASB或IAS的趋同。其背后的原因,除“促进制定一套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外,最重要的是“如果最符合澳大利亚经济体中私营和公共部门的利益,则促进在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采用国际上最佳实务的会计准则”(2001年ASIC法案),以及帮助澳大利亚公司筹集资本或在海外上市。尽管看起来AASB似乎是为了趋同而趋同,但实质上是其国家利益至上宗旨的体现。在趋同的过程中,澳大利亚积极参与IASB的工作,在IASB中争取到了更多的“发言权”。 二、框架结构的比较 AASB6与IFRS6的框架结构基本相同。IFRS6由9节27段组成,即目标、范围、勘探与评价资产的确认、勘探与评价资产的计量、列报、减值、披露、生效日期和过渡性规定,而AASB6包括10节45段,多出的一节是“应用”,其他9节与IFRS6标题相同,多出的18段是增加了“澳”字的段落,以体现澳大利亚国际趋同的总体策略和特有要求。这些带“澳”字的段落基本上都与“权益区域”法(“area of interest”approach)有关。在“应用”一节的澳第2.1~2.7段中,AASB 6规定了其适用的主体范围、生效日期、对AASB1031《重要性》的运用、与AASB1022和AAS7之间的关系、日期。AASB6澳2.5和2.6段规定,当本准则生效时,它替代了1989年11月颁布的AASB1022《采掘行业会计》和AAS7《采掘行业会计》。AASB1022和AAS7仍然有效,直至被本准则替代。 三、内容的比较 (一)目标的比较 IFRS6和ASB6都规定,准则的目标是规范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的财务报告:(1)有限地改进现存的关于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支出的会计实务;(2)确认勘探与评价资产的主体应按本准则的要求对这些资产的减值进行评估,而对资产减值的计量应根据《资产减值》的要求进行;(3)披露用于确定和解释因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而在主体财务报告中确认金额的信息,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主体确认的勘探与评价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分布和确定性。其不同之处在于,对于资产减值的计量,IFRS6要求根据IAS36进行,AASB6则要求按AASB136行事,而AASB136与IAS36是对应准则。另外,AASB6增加了“应用”部分,体现了澳大利亚的特色。 (二)范围的比较 AASB6与IFRS6的范围完全相同,都规定:(1)主体应将本准则应用于发生的勘探与评价支出;(2)本准则不规范从事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主体其他方面的会计问题;(3)本准则将不适用于主体在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之前发生的支出。 (三)勘探与评价资产的确认比较 AASB6与IFRS6都规定:(1)在暂时豁免执行的条款中,IFRS6豁免的是IAS8的第11和12段,而AASB6豁免的是AASB108的第11和12段,AASB108与IAS8是对应准则,即EIASB准则;(2)在制定会计政策时,确认勘探与评价资产的主体应符合IAS8(EIASB:AASB108)(注: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以IAS8(EIASB:AASB108)的形式表示二者是对应准则,即括号中的AASB108与IAS8S是对应准则,在IFRS6中用IAS8,同时在AASB6中用AASB108.以下类推,不再详述。)《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的更正》第10段的规定,但在AASB6中增加了采用澳7.1和澳7.2段对勘探与评价支出进行处理的要求;(3)免除IAS8(EIASB:AASB108)第11和12段的要求。 AASB6在澳第7.1~7.3段中专门规定了IFRS6中没有的“勘探与评价支出的处理”,规定与某权益区域有关的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支出应予以费用化或资本化的条件,其基本要求与成果法类似。同时,澳第7.3段还详细界定了“权益区域”的含义。 (四)勘探与评价资产计量的比较 1.确认时的计量。IFRS6与AASB6都规定,在确认时按成本计量勘探与评价资产。 2.勘探与评价资产的成本构成要素。(1)对勘探与评价资产的成本构成要素,IFRS6与AASB6都规定,一个主体应根据支出与发现特定矿产资源之间的联系程度,规定哪些支出可以确认为勘探与评价资产,并且一直遵守该会计政策。同时,IFRS6与AASB6都列举了勘探与评价资产在初始计量时应包括的支出:探矿权的获取;地形、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研究;勘探性钻井;挖掘、采样;与评价开采矿产资源的技术可行性和商业价值有关的活动。(2)AASB6的特殊要求。在AASB6澳第9.2~9.4段中,对勘探与评价资产的计量提出了特别的要求,这些要求是澳大利亚原准则中特有的内容,主要包括与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有关的直接或间接成本的分配问题、勘探与评价资产成本是否包括租赁权或其他矿区使用权的取得成本问题以及综合管理费用的分配问题。(3)有关开发活动的支出。IFRS6与AASB6都规定,与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有关的支出不应确认为勘探与评价资产。应按EIASB《提供与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和IAS38(EIASB:AASB138)《无形资产》提供的确认开发活动中形成资产的指南处理。(4)有关拆除与恢复义务。IFRS6与AASB6都规定,主体应根据IAS37(EIASB:AASB137)《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的规定,确认在特定期间内发生的从事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而导致的所有拆除与恢复义务。 3.确认后的计量。IFRS6与AASB6都规定,主体对勘探与评价资产进行确认以后,应采用成本模式或重估价值模式对其进行计量。如果采用重估价值模式——IAS16(EIASB:AASB116)《不动产、厂场和设备》中的模式或IAS38(EIASB:AASB138)中的模式,该模式应与勘探与评价资产的分类相一致。 4.会计政策变更。关于会计准则变更的要求,IFRS6与AASB6都规定,如果会计政策的变更能使财务报告与其使用者所需的经济决策更相关并且至少同样可靠,或者更可靠并且至少同样相关,主体可以变更其勘探与评价支出的会计政策。主体可根据IAS8(EIASB:AASB108)中的标准判断相关性和可靠性。但同时,AASB6增加了澳13.1段,要求主体对勘探与评价支出会计政策的任何变更仍应符合澳7.1和澳7.2段的规定。 (五)列报要求的比较 对于列报要求,IFRS6与AASB6的规定完全相同:(1)主体应根据取得的勘探与评价资产的性质,将其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并一贯地运用该分类,而且不能将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使用的有形资产划转为无形资产;(2)当开采一项矿产资源的技术可行性和商业价值能够得到证明时,勘探与评价资产将不再做这种分类。在重新分类之前,主体应对勘探与评价资产进行减值评估,并确认减值损失。 (六)减值规定的比较 对于勘探与评价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以及减值评估层次的确定,IFRS6与AASB6的要求基本相同,只是在评估层次的确定方面体现了澳大利亚特色。 1.确认与计量。IFRS6与AASB6规定相同。(1)当事实和情况表明勘探与评价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超过其可收回金额时,主体应对勘探与评价资产进行减值评估;当事实和情况表明勘探与评价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时,主体应按照IAS36(EIASB:AASBl36)的要求计量、列报和披露产生的任何减值损失,但对勘探与评价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不能运用AASB136(EIASB:AASB136)关于减值迹象的判断。(2)下列一项或多项事实或情况表明主体应对勘探与评价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主体在特定区域拥有的勘探权在本期失效或在不久的将来就要失效,并且预期不会再获得;在特定区域对矿产资源进行进一步勘探与评价所需的重大支出,既未列入预算也未列入计划;在特定区域对矿产资源进行的勘探与评价尚未发现矿产资源的商业可采储量,并且主体已经决定终止在该特定区域的此类活动;有充分数据表明,虽然在该特定区域的开发可能继续进行,但勘探与评价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可能通过该特定区域的成功开发或销售而全部收回。当上述情形中的任何一种或类似情况发生时,主体应根据IAS36(EIASB:AASB136)实施减值测试,并按照IAS36(EIASB:AASB136)的规定将减值损失确认为费用。 2.确定勘探与评价资产减值评估的层次。IFRS6与AASB6都规定,主体应确定一项会计政策,将勘探与评价资产分配于现金产出单元或现金产出单元组,以便进行减值评估。分配到勘探与评价资产的现金产出单元或现金产出单元组,不应大于主体按照IAS14(EIASB:AASB114)《分部报告》确定的主要或次要报告形式中的分部,并且主体为进行勘探与评价资产的减值测试而确定的层次,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现金产出单元组成。AASB6在澳22.1段特别规定,主体为进行勘探与评价资产减值测试而确定的层次,不应大于与该勘探与评价资产有关的权益区域。 (七)披露要求的比较 IFRS6与AASB6对于披露的要求基本相同,AASB6增加了与权益区域有关的要求。二者都规定,主体应披露用于认定和解释因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而在财务报告中确认的金额的信息。为遵守上述规定,主体应披露:(1)勘探与评价支出的会计政策;(2)产生于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的金额以及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主体还应根据勘探与评价资产的分类,将勘探与评价资产作为资产中的一项单独资产类别,按照IAS16或IAS38(EIASB:AASB116或AASB138)的要求进行披露。 此外,AASB6澳24.1段规定,除了按上述要求披露之外,确认其权益区域中勘探与评价资产的主体,还应在披露这些资产的金额时,解释清楚勘探与评价资产账面价值的可收回性依赖于成功的开发和商业性开采,或相应权益区域的销售情况。 (八)术语解释 IFRS6与AASB6都解释了勘探与评价资产、勘探与评价支出和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的含义,AASB6还增加了澳大利亚特有的术语:(1)权益区域(area of interest),是对矿物沉积、石油或天然气田的存在构成有利环境的一个单独的地理区域;(2)经济可采储量(economically recoverable reserves),是在当前和可预知的经济条件下,一个权益区域中能够预期的具有商业价值的开采、加工和出售的估计产量。 四、AASB6的特点与启示 (一)AASB6体现了AASB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所制定的总体策略 在采用IASB准则时,AASB的总体策略是采纳IASB准则的内容和措辞,只对需要适应澳大利亚法律环境的地方进行了文字修改。AASB6充分体现了AASB国际趋同的总体策略。例如,AASB6的框架结构与IFRS6基本相同,都包括目标、范围、勘探与评价资产的确认、勘探与评价资产的计量、列报、减值、披露、生效日期和过渡性规定9个部分,除在相应段落增加带“澳”字段的规定以外,所有的条款编号都相同;在内容和措辞方面,除了涉及与澳大利亚准则对应的国际会计准则以外,内容和措辞几乎相同,准则编号相同,名称相同,就连的日期都是2004年12月9日,是名副其实的趋同准则,即EIASB. 此外,为了与IFRS6的适用范围一致,AASB6取代了1989年的AASB6和AAS7《采掘行业会计》。这里说的范围有两个方面:一是主体范围,即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二是采掘行业各生产阶段的范围。从主体方面看,AASB1022适用于公司企业,而AAS7适用于私营部门的非公司报告主体和公营部门的企业(business undertakings)。AASB1022和AAS7的主体也不同,AASB1022由AASB,而AAS7由代表澳大利亚会计师协会和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的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现在,AASB6取代了这两项准则,既适用于公营部门,也适用于私营部门,即所谓的部门中立准则(sector-neutral Standard)。从采掘行业涉及的生产阶段来讲,AASB6的适用范围限定于勘探与评价支出的处理,不包括相关的损耗、折旧与摊销。因此,AASB6是活动基础准则(activitiesbased Standard),仅仅适用于勘探与评价支出的处理。AASB1022还适用于开发、土建和恢复成本的处理、上述成本的摊销、存货的处理和收入确认。因此,AASB1022和AAS7是行业基础准则(industry-based Standard),包括对采掘活动其他阶段的要求和指南。由于AASB1022和AAS7已被AASB6所替代,因而从事采掘活动其他阶段的主体也必须同时采用澳大利亚会计准则,这些准则可以应用于AASB1022和AAS7以前所描述的各方面的会计处理。例如,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之前的活动、开发与土建成本、资本化成本的摊销要符合《概念框架》、AASB116《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和AASB138《无形资产》的要求,而恢复成本要遵守AASB137《准备、或有负债与或有资产》、AASB116怀动产、厂场和设备》、紧急问题小组(Urgent Issues Group,UIG)解释1《现存退役、恢复和类似债务的变化》的规定。笔者认为,这也是趋同的代价,因为牵涉到会计政策变更的问题,提供信息的成本将会增加。 (二)在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同时,澳大利亚充分考虑了本国国情 AASB6在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同时,也考虑了澳大利亚的法律环境和国情特点,没有全盘照搬IFRS6的内容。AASB规定,除了那些专门针对非营利或公众部门的准则,或仅适用于国内的准则以外,AASB倾向于将IASB准则作为基本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详细说明,确定在澳大利亚准则的使用范围和适用性。AASB打算在需要的地方增加一些必要内容,以完善尚未被IASB准则和国内其他准则所覆盖的部分。对EIASB准则中加入的额外披露要求以及非营利性主体的条款,AASB明确要求在其前面加上前缀“Aus”,以提示它是澳大利亚所特有的要求。例如,AASB6中共增加了18段带“澳(Aus)”字的段落,它们体现了澳大利亚采掘业会计的特色,基本都与“权益区域”法有关。(1)在规定勘探与评价资产的确认时,AASB6在澳7.1~7.3段对勘探与评价支出的会计处理做了特别的规定,要求主体应就每个权益区域分别对勘探与评价支出做出决策,提出只有满足一定条件时,与一个权益区域有关的勘探与评价资产才予以确认,并且对“权益区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解释。(2)在规定勘探与评价资产的计量时,AASB6在澳9.1~9.4段对勘探与评价资产的成本构成要素做了特别的规定,要求勘探与评价成本一定要与某“权益区域”相关。(3)在确定勘探与评价资产减值评估的层次时,AASB6澳22.1段规定,主体为进行勘探与评价资产减值测试而确定的层次,不应大于与该勘探与评价资产有关的权益区域。(4)在披露方面,AAB6澳24.1段规定,除了披露产生于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的金额以及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之外,确认其权益区域中勘探与评价资产的主体,在披露这些资产的金额时,应解释清楚勘探与评价资产账面价值的可收回性依赖于成功的开发和商业性开采,或相应权益区域的销售情况。 可见,在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的所有重要方面,如确认、计量、减值和披露,AASB6都保留了澳大利亚特色,而且这种特色是原AASB1022和AAS7的规定或方法。正如AASB在论述AASB6与AASB1022的差异时指出的:AASB6涉及与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有关的各项支出的会计处理,尤其允许主体制定一项处理这些支出的会计政策,而不必特别考虑AASB108《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的更正》第11~12段的要求。AASB6要求会计政策应与AASB102描述的“权益区域”法相一致。当事实和情况表明勘探与评价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超过其可收回金额时,应对已资本化的勘探与评价支出(所谓“勘探与评价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这里,AASB6论述的事实和情况与AASB102中用于确定主体是否继续确认其已资本化的勘探与评价支出的因素(factors)相一致。因此,已资本化的勘探与评价支出的确认和计量在AASB6和AASB1022中基本相同。 (三)对制定我国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的启示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石油天然气开采》征求意见稿的特点。我国为了促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到2005年已经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16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其中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石油天然气开采》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规范了企业从事矿区权益取得、勘探、开发和生产等油气开采活动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相对于我国企业目前采用的企业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突出了油气开采会计与其生产工艺相适应的特点,并且与国际惯例基本实现了趋同,主要是与美、英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的趋同。(1)它是一个行业基础准则。征求意见稿只涵盖了石油天然气行业上游阶段的会计处理,不涉及炼制、销售等下游活动,也不涉及其他采矿行业的会计处理,这与美、英等国的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完全一致,但与前述的AASB6和IFRS6只涉及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活动不同。我国和美、英的石油天然气准则是行业基础准则,而AASB6和IFRS6是活动基础准则,并且涉及所有采掘业,包括石油天然气行业。但是,按照IASB和AASB的计划,AASB6和IFRS6只是过渡性准则,一旦时机成熟,它们将被完整的行业基础准则——采掘行业会计准则所取代,这将与美、英石油天然气准则趋同。我国不能像澳大利亚那样激进,因为我国以前没有像澳大利亚AASB1022或AAS7那样的准则作为基础,如果颁布一个活动基础准则仅涉及勘探与评价活动的话,我国的石油天然气行业企业仍然没有完整的准则可遵循,也不利于该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2)确定了油气资产的计量模式。国外对油气资产的计量主要有两种模式:历史成本加标准化计量和储量确认会计。征求意见稿按照历史成本归集、确认矿区权益及相关设施的成本,同时辅之以特殊的披露要求,但没有像美、英准则那样,要求对石油天然气储量的价值按标准化计量的方法进行披露,只是要求披露储量的实物数量。这对我国企业来说已经是一大进步了。AASB6和IFRS6对勘探与评价资产确认时的计量要求按历史成本,而确认后的计量既可以采用成本模式,也可以采用重估价值模式,并且没有要求披露矿产资源的储量。(3)要求采用成果法。对于油气勘探支出的会计处理,存在成果法和完全成本法两种方法。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石油公司包括我国三大在海外上市的石油公司都采用成果法。征求意见稿在我国油气开采会计中正式引入了成果法,只确认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钻井勘探活动的支出。AASB6和IFRS6虽然没有提到成果法的概念,但实际上采用的是成果法的方法。(4)按产量法计提油气资产的折耗。对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等油气资产,应当计提折耗,国际惯例是采用产量法计提折耗。征求意见稿引入了产量法,同时仍保留了使用年限法。AASB6和IFRS6没有涉及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资产的折耗问题。 总之,在业务流程上,IFRS6与AASB6只规定了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和评价活动的会计处理,未能涵盖油气开采活动的整个过程,只涉及油气开采四个阶段中的勘探阶段。在适用范围上,IFRS6与AASB6是对所有矿产资源勘探的一般性规定,未能突出油气开采活动区别于其他矿产资源采掘活动的特点。因此,该准则有较大的局限性,无法为制定我国的油气开采准则提供借鉴。 2.对我国《石油天然气开采》征求意见稿的建议。我国的准则虽然实现了与国际惯例尤其是美、英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多方面的趋同,但仍存在需探讨的问题。(1)关于石油天然气资产减值的规定不明确。征求意见稿规定:“企业对于探明矿区权益(注:此处应为”矿区权益“,而非”探明矿区权益“。)的减值,应当分别不同情况确认减值损失。对于探明矿区权益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号——资产减值》进行处理;对于未探明矿区权益,应当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单个矿区取得成本较大的,应当以单个矿区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并确定未探明矿区权益减值金额。单个矿区取得成本较小的,且与其他矿区具有相同或类似地质构造特征或地层条件的,可以按照具有相同或类似地质构造特征或地层条件的矿区组进行减值测试。计算未探明矿区权益减值时,将其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减值损失。”这样的规定虽然与美国准则类似,但是,它不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油气资产(不论是探明矿区权益还是未探明矿区权益,抑或是井及相关设备和设施)减值迹象的判断和资产组的认定都与其他行业不同,不能简单地规定按资产减值准则处理了事。资产减值准则毕竟是一般性的规定,对特殊资产未进行特殊考虑,企业无法直接按其规定的减值迹象判断油气资产减值与否。征求意见稿也没考虑井及相关设备和设施的减值问题,只规定了矿区权益的减值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我国油气会计准则应借鉴IFRS6和AASB6的做法,对石油天然气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和资产组的确定做出专门规定,而对其减值测试、确认和计量则按资产减值准则进行。(2)披露要求过于简单。征求意见稿对油气资产减值的披露过于简单,只规定披露其减值金额,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累计金额、分部的减值损失、资产组的情况、可收回金额的计算方法等内容没有予以考虑。因此,为了达到准则的一致性,油气准则应规定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披露。另外,对油气储量的披露也比较简单,只规定企业应当分别披露其在国内和国外拥有油气储量的年初年末数据,对于储量在年内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储量的价值则未要求披露。其实,我国的三大海外上市石油公司的年报和半年报都已按美国准则披露了这些内容,财会人员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会计技术。国内上市的石油公司虽没有被要求披露储量的价值信息,但它们几乎都被三大石油集团控股,在技术上并不存在问题。(3)我国征求意见稿没有涉及成本风险的分担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是油气开采企业很重要的问题。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合作业务的增多,这个问题可能越来越重要。 矿产资源论文:辽代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契丹民族在很早的时代就已经学会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并掌握了金属开采、冶炼和制造等技术。契丹民族开采的矿种有银、铜、铅和铁等,冶炼和制造技术发达,他们主要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论述了辽代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和金属冶炼,及辽代矿产资源的利用。 关键词:契丹/矿产/冶炼 契丹民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民族,有先进的金属开采、冶炼和制造技术,契丹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金属冶炼和制造技能,同时在自己的手工业基础上广泛的吸收和采用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使其金属冶炼和制造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契丹境内矿产种类较多,储量丰富,为契丹的矿业开发和金属冶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辽代的矿产资源概述 契丹民族的金属冶炼和铸造业历史很早,早在耶律阿保机之前,契丹民族就有了自己的采矿和冶铁及制造技术,有曷术部落,其地多产铁,“曷术”即契丹语铁的意思,根据《辽史》记载,契丹民族有金、银、铜、铁等矿产资源。并且“部置三冶:曰柳湿河,曰三黜古斯,曰手山”[1]的开采记载和管理机构。 契丹民族的矿产资源开采的历史很早,早在公元900年左右就开始开采和利用金属矿产。耶律阿保机在占领室韦的领土之后,“坑冶,则自太祖始并室韦,其地产铜、铁、金、银,其人善作铜、铁器”《辽史·食货志》,室韦在契丹的东北部,在现在的黑龙江省境内,但根据契丹国志记载,应该是蔑劫子,“其国三面皆室韦,一曰室韦,二曰黄头室韦,三曰兽室韦。其地多铜、铁、金、银,其人工巧,铜、铁诸器皆精好,善织毛锦”[2]。“太祖并诸蕃三十六国,室韦在其中”(《契丹国志·诸蕃记》),蔑劫子也应该在其平定之列。耶律阿保机在平定北方诸国之后,不但取得了其地的矿产资源,也得到了冶炼和制造技术,并且设立了专门的“铁坊”、“军器坊”等管理部门。 渤海国在辽宁和吉林的东部,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征服了渤海国并取得了其地的铁矿资源,《续文献统考》和《辽史》都记载“神册初,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日铁利州,地亦多铁,东平县,本汉襄平县故地,产铁矿,置采炼者三百户,随赋供纳”[3],就是现在的鞍山和辽阳一带,考古挖掘也证实了在鞍山市首山“现炼铁炉址和炼渣,堆积厚达一米多。辽初已具备了一定的金属冶铸技术和原料等条件”[4]。 在燕山山麓的北部,即现在的平泉、宽城、滦平、隆化等县也发现大规模的辽代采矿和冶炼遗址,辽史记载“太祖征幽、蓟,师还,次山麓,得银、铁矿。命置冶”(《辽史·食货志》),可能即是此地。据河北省承德地区文管所调查,有银矿、铜矿、铁矿等开采和冶炼遗址多处。 辽史记载“泽州,采炼陷河银冶”(《辽史·地理志》)即位于此处,“辽泽州即今平泉县会州故城,陷河,即今平泉、宽城两县境内的瀑河,陷河银冶所指是分布在陷河两岸的多处银矿,我们共发现古矿洞26眼”[5]。另外还发现了大量的居住址和冶炼遗迹,有生活用具、辽代的砖瓦、冶炼炉渣和金属块。 1993年10月,在龙烟铁矿矿区发现的古炼铁遗址(在河北省赤城县田家窑乡境内),经国家考古部门鉴定,为距今900多年前的辽代炼铁遗址。“龙烟铁矿地处河北省赤城县、宣化县境内,因赤城县龙关、宣化县烟筒山在同一矿脉上,这一绵延百余里的铁矿得名龙烟铁矿。‘其矿层之厚、铁质之佳,亦足为世界太古纪以后,水成铁矿之罕见者,且水成铁矿之属元古界者,推龙烟为首创,肾状、鲕状矿并生,亦为它矿所未有。’并在遗址上采集了炉渣和渣铁标本,经宣钢中心化验室鉴定,渣铁中含有7%的 Fe2O3,属用赤铁矿冶炼,含硅18%,全铁54%,正与辛窑一带的矿质、品位相同”[6]。并测定其年代为964±60年,为公元1020—1170年,应属辽、金时代的炼铁遗址。 契丹人除了开采金属矿床,也开采砂矿床,“柳河馆,河在馆旁,西北有铁冶,多渤海人所居,就河漉沙石,炼得成铁。”(《契丹国志·王沂公行程录》) 除了上述矿产之外,《辽史》还记载有其他矿产地,在“圣宗太平间,于潢河北阴山及辽河之源,各得金、银矿,兴冶采炼”(《辽史·食货志》)。 2 辽代矿产资源的开发和金属冶炼 契丹民族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和金属冶炼技术总体上讲,已经和中原的冶炼水平相当,这可能与大批的中原技术流入契丹有关,契丹民族无论对开采、冶炼还是锻造分工十分明确,有专门的开采、冶炼等部落和管理机构。有专门的“打造部落馆。惟有番户百余,编荆为篱,锻铁为军器。”《契丹国志·王沂公行程录》从现在考古情况推断,辽代的冶炼地多在矿产地附近,但也有在异地的。现已发现冶炼遗址多处,有铜、铅、铁等冶炼遗址和打造遗址。 根据河北文馆所调查,在隆化县隆化镇辽北安州故城北侧,发现铜作坊一处,曾出土了作为原料的残破铜300余斤和大量的炊具。在宽城县龙须门乡王家店村,发现铅锭五块,在隆化县隆化镇北,发现大面积的铸铁遗址,残存有熔炉的部分残体,在隆化县韩麻营村出土有完整的辽代铁锄,并有铁砧子等铁器出土[5]。其他的考古发掘也证实“辽上京附近坑冶遗址规模相当大,鞍山市首山、河北平泉罗杖子、赤峰辽祖州、饶州、中京遗址都有发现炼铁炉址和炼渣,堆积厚达一米多”[4]。 3 辽代矿产资源的利用 辽代的金属制品种类较多,从现今的考古发现辽代制造的金属产品主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军事武器等几大类,主要以农业生产工具为主,还有手工工具、生活用具及兵器,其中铁制工具占很大比重。生产工具类:生产工具是契丹民族利用金属制品的主要方面,主要以铁制品为主,现今的考古发现,在承德地区发现有大量的生产工具,如铁犁铧、铁锄、铁镰、铁刀、铁铲、铁镐、铁槌、铁砧子、铜犁铧、铁凿等。考古工作者在中国东北地区出土了大量辽代的镐、锄、铧、镰、铡刀、叉等铁制农具。在北京地区(辽南京)也有辽代铁制农具出土,“通县东门外,顺义大固观、上辇,怀柔上庄,房山焦庄等处出土过几批,多是农具和生活用具,有铧、犁镜、耘锄、镐、镰、铡刀、禾叉……”[7]。生活用具类:此类物品的金属种类较多,有金、银、铜、铁等,考古发现的物品也比较丰富,出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铁锅、铁炉、铁剪、铁熨斗、铁提梁壶、三足铁鼎、六折金铁釜、铜锅、铜釜、铜壶、铜盆、铜铃、铜车川、带钩、铁勺、铁锁、铁铃、铜镜等。其他如:刀、斧、钩、钳、刀斗勺、漏勺、双耳釜、叉、矛、甲片、锤、镐、马蹬、脚镣、铁链、熨斗、剑刀、剪刀、锁、锄、犁等,应有尽有。特别是随葬品类:有鎏金银冠、银碗、鎏金银琢、铜琢、银琢、银盖脸、铜盖脸、铜盂、铜丝网、鸡冠壶以及辽代的碗、碟、杯、盘等瓷器[5]。辽代的兵器类制品以铁制品较多,如铁剑、铁刀、铜骨朵、铁镞、铁棘藜等。 契丹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的掌握了金属开采、冶炼和金属制造技术,无论从历史文献记载和现今的考古发掘来看,契丹的金属开采规模很大,冶炼和制造技术先进。所制造的物品以兵器类、生产工具类和生活用具类为主。 矿产资源论文:论矿产资源所有权及其实现 矿产资源亦称矿藏,我国现行《宪法》第9条即采用“矿藏”一词。矿产资源是指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埋藏于地下或裸露于地表,是地壳的构成部分。这一自然事实就决定了有关矿产资源的权利与有关土地的权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各国的矿产资源立法都必须解决土地所有权与矿产资源所有权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一关系的解决对于探矿权、采矿权等权利,乃至整个采矿业,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拟以土地与矿产资源的权属关系和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实现为线索,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论述与矿产资源所有权有关的法律关系。 一、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立法体例 对于矿产资源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各国立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土地所有权制度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这两个制度的核心区别在于法律是否承认矿产资源是否为土地之构成部分,也就是说,矿产资源是否有独立于土地所权的法律地位。本文以下分析这两个制度的内容、利弊和发展趋势。 (一) 土地所有权制度 土地所有权制度坚持矿产资源为土地之构成部分,因此土地所有权人即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在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时,除非出让人与受让人就矿产资源的权属另有约定,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也同时发生转移。 土地所有权制度的优点是法律关系简明。由于法律规定拥有土地即拥有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者仅需与土地所有权人交易即可就资源的开发和开发资源过程中的土地使用达成协议。这一制度也有诸多缺点:(1)不利于国家对自然资源开发进行总体规划和调控。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采矿业事关国计民生、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矿产资源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客体。如果实行土地所有权制度,国家权力就会受到矿产资源所有权人权利的制约,难以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和管理。(2)增加交易成本。上文提到土地所有权制度的一个优点是法律关系简明,从而有利于减少交易费用,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由于矿床往往位于多个土地所有权人的土地之下,矿产资源的开发者需要与多个土地所有权人达成协议,交易费用就会增加。(3)易于引发土地所有权人之间的纠纷。由于某些矿产,如石油、天然气等具有流动性,在一幅土地上开采时有可能影响另一幅土地之下的矿产资源,对此类案件,难以取证和确定赔偿数额。在有关的土地所有权人都将其自然资源让与同一开发商时,由于对价往往是根据出产矿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确定,也难以确定每一土地所有权人各自应得的对价。 美国是比较典型的实行这一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采用了这一制度。由于美国的土地分别为联邦、州或个人所有,因此矿产资源也就分别为联邦、各州和个人所有。美国联邦政府所有的矿产资源主在美国的西部;而在美国东部,大部分的自然资源都属于私人所有。此外尚有少量矿产资源位于州政府所有的土地之下,属各州政府所有。美国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格局是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美国早期,矿产资源的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形成除了受到英国法传统的影响外,至少还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在美国早期移民到达北美洲时,人们强调个人的权利,反对建立对私权进行大量干预的政府,其民众的法律心理要求建立矿产资源私人所有的法律制度,而对矿产资源私有权的确认只能以土地所有权为标准。第二,在美国建国之前和建国之初,人们主要以先占的方式取得矿产资源。在当时,矿产资源被认为是无主财产,任何人皆得以先占方式取代得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美国政府也鼓励人们积极探矿、采矿,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矿产资源的先占在客观上只能以对矿产资源所在之土地进行先占而实现。因此美国就实行了矿产的所有权制度,使先占人同时取得矿产资源所有权和土地所有权。以确认私人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鼓励人们努力探矿和采矿。后来美国联邦政府颁步了一些处分公共土地的法律,在1916年之前的这类法律要么仅仅规定联邦政府保留某些种类的矿产资源的所有权,要么完全未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作出保留。与铁路建设用地有关的法律也使一些矿产资源被私人所有。 与美国相比,英国的情况较为不同。在英国,一般来说,土地的所有权人拥有其土地之下的所有矿产资源,但是成文法和普通法对此作出了一些限制。英国法在近现代的发展表现出矿产资源国有化的趋势,逐渐具有了矿产资源所有权制的色彩。这一趋势最早是与金矿和银矿有关。根据普通法和成文法,所有金矿和银矿中的黄金和白银都属于国家所有。 后来煤矿资源也被国有化。英国1938年《煤炭法》(Coal Act 1938),对土地所有权人给予补偿并将所有对煤炭的利益(产生于煤矿租约的利益除外)都被授予煤炭委员会(Coal Commission)。这些利益(包括产生于煤矿租约的利益)后来先后被授予国家煤炭委员会(National Coal Board), 英国煤炭公司(British Coal Corporation)。 在煤炭工业私有化之后,现在由煤炭局(Coal Authority)享有。 英国矿产资源国有化的最新发展与石油有关。根据英国1998年《石油法》(Petroleum Act 1998)第2条,位于地层中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石油为国家所有。 (二) 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 矿产所有权制度认为矿产资源不是法律上的土地的构成部分,坚持矿产资源的独立性,分别设立土地和矿产资源所有权,土地所有权人并不当然成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采用这一制度。 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弊病是权利制度复杂,但它也有很多优点:(1)有利于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可对作为基础产业的采矿业进行调控,从而带动对其他产业的调控。国家也可以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作出规划,合理地有步骤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有利于进行战略物质储备和维护国家安全。(3)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4)有利于平均社会财富。矿产资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应当由社会公众共同享有。 较早体现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立法是1804年《拿破仑法典》。该法第552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并包含该地上空和地下的所有权。……所有权人得在地下从事其认为适当的建筑或发掘,并采取掘黄的产物,但矿山法规及警察法规所规定的限制,不在此限。 以后的1865年普鲁士《普通采矿法规》和《德国矿业法》都坚持矿产资源与土地所有权相分离的制度,但并未宣布所有矿产资源都归国家所有。后来很多国家都规定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制,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成为发展的趋势。 我国也采取了同样的制度。依据我国现行《宪法》第9条和《矿产资源法》第10条,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依据《宪法》第10条,我国土地分别为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这就是说,集体土地中的矿产资源不是集体所有,而是国家所有。基于所有权的一物一权原则,我们可以认为,中国采用了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 二、矿产资源和土地成分之间的区别与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关系 在实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国家,比如我国,确定矿产资源的法定范围的一个意义就在划分矿产资源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之间的界限。在这一制度下,土地和矿产资源为不同的不动产。土地中的沙、岩石、地下水等,为土地的成分, 为土地所有权人所有,矿产资源由资源所有权人所有。在划分土地成分与矿产资源时,一般采用排除法,即矿产资源之外的部分为土地的成分。矿产资源与土地的构成成分之间有如下关系:(1)在形态上相互紧密结合,矿产资源往往被土地成分紧紧包围;(2)在外观上难以区分,有些矿产资源与土地的普通构成成分之间的区别较小,普通人难以将这二者区分开来;(3)在范围上此消彼长,矿产资源的范围越大,土地的成分的范围越小。矿产资源范围的扩大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人类不能将某种物质作为矿产资源利用时,它仅仅是土地的构成成分,当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可以将它作为矿产资源利用时,同样的物质就转化为矿产资源,因此矿产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外延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而逐渐扩大。 由于这些特点,法律应当明确规定矿产资源的范围和改变矿产资源范围的程序。由于矿产资源的范围的扩大会导致土地成分的减小,这必然致不同法律主体之间的冲突。比如有些岩石既可作为矿石,亦可作为建筑材料。在中国,集体土地中的矿产资源为自然资源之一部分,由国家所有,而作为建筑材料的岩石则由集体所有。国家希望保存矿产资源而集体希望出售建筑材料增加集体收入,国家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就发生了冲突,尤其是该矿产资源为低品位矿石,或是现在未计划开采的矿石时。在中国,扩大矿产资源的范围还可能会导致对集体土地的征用。由于以上原因,矿产资源的范围和改变矿产资源范围的程序应由位阶较高的规范性文件规定。在现行法律规范中,矿产资源的范围以及改变矿产资源范围的程序都不是由《矿产资源法》规定,而是由《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规定,实有修改的必要。 以上特点也可能导致在利用土地成分中的认知错误问题。在利用土地成分,比如取土、采石时,土地所有权人或经土地所有权人授权的人有可能错误地将矿产资源作为土地的普通成分使用或出售。对此种问题法律也应提供解决方案。本文认为如果行为人在主观上没有侵害矿产资源的故意,应当免于追究行为人的责任,买受人也应当取得所有权。 三、矿产资源和矿产产品之间的区别与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关系 确定矿产资源与矿产产品之间的区别对于划定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范围具有重要意义,与下文论述的采矿权的性质也有密切的联系。矿产资源与矿产产品之区别在于是否被人类劳动从地壳分离。在被人类劳动从地壳中分离之前,为矿产资源;在被人类劳动从地壳中分离之后,为矿产产品。矿产资源未凝结人类的劳动,而矿产产品凝结着人类的劳动。不管是在矿产资源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下,还是在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下,矿产资源均为不动产,矿产产品为动产。当矿产资源被人类劳动从地壳中分离之后即成为矿产产品,实现了从不动产向动产的转变。经过合法的采矿作业之后,采矿人取得矿产产品的所有权,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对自其矿产资源分离出的部分失去所有权。 在某些情况下,矿产产品也可能被重新置于地壳之中。一种情况就是在矿井关闭之时,已采出之矿产产品由于各种原因被置于矿山之上,并且被复垦所用之泥土掩埋,甚或未被掩埋而仅置于地表。本文认为此情形应被视为采矿人抛弃其所有权,并且已采出之矿产产品复归于地壳,重新构成矿产资源之一般部分,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所有。 另一种情况就是矿产产品所有权人以地壳为容器贮存其油、气等矿产产品。在此情况下,矿产产品所权人没有抛弃其所有权的意思,但其是否可保有其所有权,则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在实行土地所有权制的国家,如果某人拥有土地或拥有有效的矿租,该人可以将矿产产品置于地壳之中,并且保留取其所有权。但是如果置于地壳之矿产产品由于地理原因进入他人土地之下,则成为他人的矿产资源,因为原来的矿产产品已转化为矿产资源,复归于自然,依土地所有权制,应由土地所有权人所有。 这一规则也有例外。例如美国堪萨斯州议会的立法就规定公用事业机构可将油、汽置于地壳之中并且仍保留所有权,即使其油、汽进入他人的土地之下。中国实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对此问题如何解决,法律本身未作规定,学界也未见讨论。如果坚持一切复归于自然的矿产产品皆为矿产资源,则矿产产品所有权人丧失其所有权。 四、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实现 如果要使矿产资源发挥其作用,就应开采矿产资源,使矿产资源转化为矿产产品,以取得经济效用。在矿产资源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下,有些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或不能亲自开采矿产资源,需要将矿产资源所有权让渡他人,以实现所有权人的利益。在实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国家,矿产资源一般由国家所有,国家既是所有权人,也是管理者。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国家既应履行作为管理者的职责,也应实现作为资源所有人的利益。在这两种制度下,都有一个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实现问题。为此目的,法律创设了探矿权、采矿权、租矿权等制度,以使非资源所有人可以与资源所有人合作,共同分享矿产资源的经济收益。从矿产资源所有人的角度来看,探矿权、采矿权、租矿权等权利实为所有权实现的方式和法律机制。在这些制度中以探矿权制度和采矿权制度最为完善。以下主要分析这两个制度。 在分析这两个制度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分析矿业权。有学者认为矿业权亦可简称为矿权,是指探采人依法在特定的矿区或工作区内勘探、开采一定的矿产资源,取得矿产品,排除他人干涉的权。 也有学者认为矿业权是非土地所有权人或非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经政府许可登记在特定的区块或矿区勘探或开采矿产资源并获得地质资料或矿物及其他伴生矿的权利。 尽管这两个定义有一等的差异,但都认为矿业权既包括探矿权,亦包括采矿权。这一定义本身也许并无不可,但以此为基础分析矿业权的物权属性却是错误的,因为正如下文所指出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本文认为矿业权是一组权利的总称,我们不能从总体上对其作物权属性分析,而只能对其所包括的每一个权利进行分析。 (一) 探矿权 探矿权是指取得探矿资格的非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经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同意在特定的区块和矿区勘探矿产资源以获得地质资料的权利。探矿权不同于探矿资格。探矿资格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能力,其产生的根据是国家的法律规定或许可。现代法律一般规定探矿资格应经政府许可而取得,当然法律也可将探矿资格赋予所有的人。在赋予民事主体以探矿资格时,国家行使的是社会生活管理者的职能。如果具有探矿资格的人欲对他人所有的矿产资源进行勘探,该人尚需得到矿产资源所有人的许可,取得探矿权。就探矿资格与探矿权的关系而言,取得探矿资格是取得探矿权的前提,取得探矿权是对探矿资格的运用。在矿产资源土地所有制下,民事主体首先被国家赋予探矿资格,然后再从另一民事主体处取得对某一具体矿区的探矿权。在矿产资源所有制度下,由于国家既是社会生活管理者,又是资源所有人,因此国家既可以先授予民事主体以探矿资格,然后再根据该民事主体的申请授予探矿权,也可以在授予民事主体探矿资格的同时授予探矿权,而不要求探矿人就某一区块提出个别申请,或仅要求探矿人对其勘探区块进行登记。国家既行使了社会生活管理者的权力,也行使了资源所有人的权利。虽然国家可以同时行使这两种职能,但在理论上,我们仍应对它们作出区分。 探矿权在性质上为用益物权。这是基于以下理由:从主体上看,探矿权的主体是非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矿产资源所有权人有权勘探其矿产资源,但一般不将这一权利称为探矿权,因为它仅是所有权的内容之一,不具有独立性。从客体上看,探矿权的客体是一定区块的地壳之中的矿产资源。探矿权的客体不包括特定矿区内的地下土壤。即使在探矿中利用了该矿区的土壤,这只是对其土地使用权的运用。从内容上看,探矿权是以勘探的方式对矿产资源之有无、种类、多少、优劣进行考察的权利。此权利的行使以取得地质资料为目的,以考察研究为其方式,虽然可能消耗一定数量的矿产资源(如提取标本),但不以消耗客体为主要方式或目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探矿权是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因为所谓用益物权,就是指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物所享有的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物权。 在矿产资源土地所有制度下,矿产资源所有人有权决定是否授予另一民事主体以探矿权,以及决定是否要求对价。在矿产资源所有制度下,国家一般应要求民事主体在取得探矿权时应支付对价,但国家为鼓励探矿,也可不要求对价。 (二) 采矿权 采矿权是指取得采矿资格的非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经矿产资源所有权人同意在特定的区块和矿区采取矿物及其它伴生矿的权利。采矿权不同于采矿资格,后者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能力。采矿资格与采矿权之间的关系与上文探矿资格与探矿权的关系相同,故不累述。 关于采矿权的性质,学界颇多争议,而且往往将采矿权作为矿业权的一部分进行论述。有学者认为它具有债权性。 有学者认为它是准物权。 也有学者将它定性为用益物权和特殊物权。 采矿权是物权而不是债权。因为债权是存在于特定载体之间的可请求并受领一定给付的权利,它不是对债务人人身的支配,不是对债务人给付行为的支配,也不是对债务人应为客体的支配,而仅仅具有请求债务人给付之力,保持债债务人所为给付之力,免除、抵销、让与债权之力。它没有排他效力、优先效力和追及效力。 采矿权却是直接支配特定矿区内的矿产资源及相关地下部分并排除他人干涉之权,具有排他效力、优先效力和追及效力,因此它不是债权,而是物权。 将采矿权定性为准物权也有含混不清之处,没有很好地解决采矿权与矿产资源所有权之间的关系。采矿权也不是用益物权,因为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采矿权的行使过程就是绝对消耗矿产资源的过程,是对客体的处分,而非对客体的利用。因此从性质上看,采矿权不是用益物权。 将采矿权定性为特殊物权的观点较为可取。若以物权客体为标准进行分类,可将物权分为动产物权、不动产物权、地役权、权利物权及特殊物权。采矿权的客体既不是物,也不是权利,而是获取一定的物,因此,称之为特殊物权。 (三) 采矿权的取得 根据是否需要支付对价,我们可以将采矿权的取得分为无偿取得和有偿取得两种方式。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征,在早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不发达和人类对矿产资源有限性的认识不足,为了鼓励采矿业的发展,很多国家都规定了无偿取得制度。 在现代,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矿产资源有限性的认识的提高,很多国家都放弃了对采矿权的无偿取得制度,而改实行有偿取得制度。现在有些国家的法律明文规定对某些矿产资源不适用无偿取得制度,比如英国1998年《石油法》第3条规定在取得石油资源开采权时必须支付对价。我国《矿产资源法》第5条也规定“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 我国应该实行和完善有偿权得制度。有偿取得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使人们寻找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在我国,国家代表全民对矿产资源享有和行使所有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允许无偿取得或变相地无偿取得采矿权实际上是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放弃,而国家作为特殊的民事主体无权放弃自己的所有权。为了更好地实行有偿取得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实行申请公示和招投标制度。法律可以规定在一个人提出采矿申请后,该申请应经过一定的公示期。在该公示期内如果有他人对同一区块提出同样的申请,国家应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权利授予最优申请者。在确定采矿权的费用时,国家也应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矿产资源的价格反映开发该种矿产资源和利用其矿产产品时的环境代价。 矿产资源论文:关于合并油气田企业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思考 [摘 要]我国对油气田企业既征收资源税又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费的重复征收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税费重复征收,企业负担较重;计税依据不一,企业核算工作量加大;管理体制分割,企业协调难度较大;不符合国际惯例,不利于外资的进入。建议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并重新调整资源税税率。 [关键词]油气田企业;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区使用费;税率 资源税费包括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目前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的研究比较薄弱,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介绍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的沿革入手,在着重分析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一的必要性、可行性基础上,建议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以期对进一步规范国家和油气田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和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源税制提供理论支持。 一、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的沿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油气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高度统一,国家直接管理石油工业,油气田企业只不过是国家的一个车间,不存在企业利益,其生产经营所得全部以利润形式上交国家,企业所需资金也统一由国家计划拨付,企业不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不存在级差收入问题,因此,没有征收资源税费。 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于1984年9月颁布了《资源税条例(草案)》,对油气田企业开始征收资源税,目的是调节由于资源结构和开发条件差异而形成的级差地租,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1994年我国实行新税制,国务院分别于1993年12月、1994年2月颁布了《资源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陆上油气田企业除继续征收资源税外,又开征了矿产资源补偿费。据国家经贸委1995年调查,在资源企业的税费结构中,资源税费仅次于增值税,增值税占66.52%,资源税占11.46%,矿产资源补偿费占5.8%,资源税费合计占17.26%,其他税费仅为16.22%. 资源税费的征收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油气田资源税费并存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二、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一的必要性 1.资源税费并存的弊端 国外主要产油国对油气资源普遍征收矿区使用费,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实际上是矿区使用费的不同表现形式。前者属于从量征收的矿区使用费,后者属于从价征收的矿区使用费,实际上是在重复征收矿区使用费,这种资源税费并存现象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税费重复征收,企业负担加重。我国的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这是由公有制性质决定的。国家作为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对资源的开发者征收资源税是必要的,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促进企业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我国资源税具有普遍征收和级差调节的双重功能,如果再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属于税费重复征收,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新税制实施后,油气田企业的资源税费负担明显提高。税改前的1993年油气田企业资源税为17.8亿元,税改后的1994年资源税费合计为22.3亿元,较1993年高出25.28%.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庆油田,在税制改革前的1991—1993年平均缴纳资源税为13.11亿元,而在税制改革后的1994—1999年平均缴纳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为14.52亿元,平均比税改前增加1.41亿元,增幅为10.76%. (2)计税依据不一致,企业核算工作量加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计算方法不同,资源税实行定额税率,采取从量定额的办法征收,以应税矿产品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而矿产资源补偿费实行比例费率,采取从价定率的办法征收,以应税矿产品的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这就给企业资源税费核算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核算工作量。 (3)管理体制分割,企业协调难度较大。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分别由不同的管理部门征收,资源税由税务机关征收,管理比较规范,而矿产资源补偿费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征收,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全额上缴中央金库,年终按照一定比例中央与地方分成。实际上矿产资源补偿费是通过各地地矿部门征收、由财政部门监管。我国地矿管理体制省级以上基本是条条管理,市、县级以下是块块管理,条块分割,互不通气,资源多头管理,导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截流和挪用。同时,企业因要多头申报缴纳资源税费,接受多方检查,协调难度较大,增加了许多负担。 (4)不符合国际惯例,不利于外资的进入。前已述及,国外主要产油国或地区一般对油气田企业只征收一种矿区使用费,并且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矿区使用费率是滑动的,根据资源的丰度加以确定,对丰度高的多征,对劣质资源少征或不征,以调动各种资源开发企业的积极性。我国加入WTO后,国外石油公司将逐步进入我国油气市场,这就要求我国的税制与国际接轨。目前资源税费并存的管理体制显然不利于外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市场的发展。 (5)税制不统一,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1989年和1990年由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制定并实施了《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的规定》、《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的暂行规定》,对开发相应石油资源的企业开征了矿区使用费。由于这些规定是先于《条例》和《规定》出台的,而后者又没有把前者规范在内,造成了属于同一性质的税费由不同法规加以调整的局面。对于开采海洋石油资源和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按每个油田日历年度原油或天然气总产量计征矿区使用费,以实物缴纳,暂不征收资源税和矿区有偿使用费,而且,年度原油总产量100×104t以下,年度天然气总产量20×108m3以下的海上油气田,免征矿区使用费,超过产量的油田,根据产量大小采取不同的矿区使用费率,其矿区使用费的负担明显低于资源税费的负担,这就造成了内外资企业之间、海上与陆上企业之间的税费负担不均衡,不利于公平竞争。 2.矿产资源补偿费不适用油气田企业 (1)矿产资源补偿费难以体现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征收资源补偿费是为了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者的经济权益,该项收费应纳入国家预算。但1996年底,由财政部、地质矿产部颁布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暂行办法》第3条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支出(不低于年度矿产资源补偿费支出预算的70%),并适当用于矿产资源保护支出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部门经费补助预算”。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初衷是补充地质勘查费用的不足,然而国家1998年制订并实施了矿业权有偿转让制度,地质勘探市场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地质勘查经费不仅仅是国家的拨款,其来源逐渐多元化;另一方面地质勘探费用可通过矿业权的流转得到补偿。这样,资源补偿费用于地质勘探的规定就和矿业权的流转相矛盾,部分矿业权流转时,投入的勘探费用可从中回收,再强调资源补偿费用作勘探费用显然缺乏理论根据。 (2)减免税的规定不适用油气资源。《规定》中有关减免项目主要针对的是固体矿,对液体矿和气体矿几乎未涉及。如《规定》中减免项目有“从废石中回收矿产品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开采已关闭矿山的非保安残留矿体的;从尾矿中回收矿产品的;未达到工业品位或者未计算储量的低品位矿产资源的”等内容,均指固体矿产。在油气资源中不存在品位问题,只有低丰度、低渗透、低产能的油气区块。油气田资源不存在“从废石中回收矿产品”;也不存在“非保安残留矿体”和“尾矿中回收矿产品”。同样开采矿产资源,只对开采固体矿产规定减免项目,而对开采液体矿和气体矿却未规定减免项目,显然是不够合理的。 三、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并的可行性 1.资源税费合一符合费改税的客观要求费改税是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依法治税的必然要求。矿产资源补偿费是市场经济初期出台的一项收费制度,现已不适应油气田企业,将其并入资源税符合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 2.纳税主体的同一性为资源税费合并提供了条件 油气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均由油气田企业缴纳,二者合并后纳税主体并未发生变化,不同的只是缴纳环节和征收部门减少。同时也符合简化税制、公平税负的原则,对国家和企业都是双赢的现实选择。 3.税费合一是油气田企业的迫切要求 前已述及,资源税费并存已给油气田企业的经营管理、会计核算等带来诸多不便。油气田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包括税收在内的宽松合理的经营环境,因此,通过深化税制改革、规范政府的收费行为,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符合油气田企业的要求。 四、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并注意的问题 1.税率问题 资源税费合一后,新的资源税税率并不是将二者税率简单相加,而要对现行资源税税率进行必要的调整。现行油气田企业资源税实行幅度定额税率,即石油税额为8~30元/t,天然气税额为2~15元/km3,财政部在此幅度内规定了各油气田企业具体适用的税额。现行税额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油气资源的差别性考虑不够。不同的油气资源因储量、井深、油气质量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其经济收益有所差别,并且每个油气田产量都经历一个由上升、稳产到递减三个阶段,各阶段的投入产出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东部各主力油田已经进入稳产后期阶段,综合含水率上升,成本急剧增加,稳产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东部大庆、胜利等主力油田为确保原油产量,相继实施三次采油技术和大面积开采外围边际油田,这导致各油田或同一油田不同二级单位在收益和税负上的差别。因此,在确定资源税税率时,既要考虑油气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又要考虑同一油气田企业内部的差别。然而,现行资源税以各油气田为单位确定一个统一的固定税额,缺乏灵活性,对油气田企业不同时期变化的地质条件、资源开采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考虑不够,同时对同一油气田也没有按照区块划分税率。以大庆油田为例,1993年大庆油田资源税原油税额24元/t、天然气税额12元/km3,当时大庆地质环境较好,地层压力大,综合含水率低,开采成本不高,原油产量比较稳定,与此相适应的资源税税率比较合理。但是,随着大庆油田开采进入中后期,综合含水急剧上升,产量递减明显加快,而资源税税率并没有进行相应地调整。目前,大庆油田有几十个采油区块,有资源丰度相对高的区块,也有资源丰度低的区块,有注水采油区,也有三次采油区,相互之间级差收入相差十分悬殊,其中与吉林油田仅一河之隔的某区块,其地质构造、资源丰度与吉林油田相邻区块相同,而资源税却不同,属于吉林油田区块的资源税原油税额8元/t、天然气税额4元/km3. (2)资源税税率与国内矿区使用费费率难以衔接。前已述及,对开采海洋石油资源和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按年度总产量征收矿区使用费,实行超额累进费率,以实物征收,且规定了一定产量的免征额。而其他油气田企业则征收资源税,实行定额税率,只对原油开采过程中用于加热、修井的原油免税。由于资源税费种类的不同,造成了资源税税率与矿区使用费费率难以衔接,致使国内两种油气田企业在缴纳资源税费方面的不平衡。 资源税费合一后,建议按油气田的差别性重新确定税率:(1)适当调低资源税税率,对于处于开发中后期,开采难度不断加大,并且担负我国原油生产重任的主力油气田企业,应在现有的资源税政策标准下,适当调减资源税的单位税额;(2)以油气田的自然区块为标准确定税额,同一油气田的不同区块,在地质条件、资源丰度等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对同一油气田内部的不同油气区块实行差别税额。 2.税收优惠问题 鉴于现行矿区使用费减免项目难以适用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合一后,建议对资源条件差、处于开采初期和后期的区块以及边际区块、三次采油区块等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矿产资源论文:矿产资源秩序整顿措施 一、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主要目的 按照省政府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用两年的时间,突出运用执法手段,综合运用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整顿和规范以铁矿、石材、砖瓦用粘土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使无证开采、乱采滥挖、浪费破坏矿产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清理,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越权行政、越权收费和政府不作为、乱作为等破坏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行为基本被制止住;矿山安全事故及破坏生态环境现象明显减少;矿山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 二、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工作重点 (一)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行为。市国土资源局、公安局、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监察局、安监局、环保局、工商局、水利局、供电公司等部门,对无证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的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打击。对无证开采的公安机关不得批准其使用爆破器材,电力部门不得供电,相关部门要依法严厉查处。 (二)对重点矿区和矿种要组织专项整治。整顿的重点矿种是铁矿、黄沙和石材资源。 (三)全面清查和纠正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凡国家工作人员入股参与办矿的要限期退出,逾期不退出的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对违法违规审批、滥用职权、官商勾结、失职渎职等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要纠正和查处各种越权行政,越权收费和不作为,乱作为的违规行为。对有关部门、乡镇政府违法收取的采矿权价款要限期清退。 三、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工作步骤 根据省政府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本次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历时两年。结合我市实际,全市的整顿和规范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动员部署阶段主要是宣传动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强化管理,做到组织落实、方案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 第二阶段为查找问题阶段要集中1个月的时间,以探矿权、采矿权清理为突破口,查找无证采矿、无序采矿、矿管秩序混乱等深层次问题;查找矿政管理工作、矿山企业勘查开采活动中存在问题。 第三阶段为集中整顿阶段认真查找问题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全面查处违法行为。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各乡镇办及有关部门要统一组织,先进行自查自纠,后限期整改,对违法行为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第四阶段为治理规范阶段集中整顿的基础上,按规范要求集中进行整改。解决矿山布局不合理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完善矿业权准入条件,理顺探矿权、采矿权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建立矿产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行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 第五阶段为检查验收阶段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基本结束后,市政府将组织检查组,对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进行检查,凡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市政府将责令“补课”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暂停办理一切勘查、采矿审批手续。 四、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主要措施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各乡镇办及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提高认识,密切配合,集中精力,抓出实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政府成立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各乡镇办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制订方案,配备力量,落实工作经费,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建立和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整改到位。 (二)媒体介入,舆论监督。要充分发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治理整顿工作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和典型案件大胆曝光。可举办专栏、专刊、专题节目大力宣传矿产资源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为整顿和规范矿产秩序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疏堵结合,双管齐下。对重点矿区、难点矿区要探索出一条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治标又治本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新路子。对无证采矿,一方面要堵死,另一方面要引导规范。对符合条件的业主要依法办理采矿手续,并大力推行招、拍、挂,做到疏堵结合。 (四)部门配合,联手行动。国土资源、公安、电力、监察、水利、工商、安全监管等部门要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建立联合执法队伍,整体联动,严厉打击无证采矿、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吊销证照、停供爆破物资、停电和依法处罚等方面密切配合,重拳出击,使这次整顿工作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做到该取缔的取缔,该停业整顿的停业整顿,该处罚的处罚,该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发挥部门联动整体效应。 (五)遵章立制,规范运作。要做到集中整顿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动态巡查与突出整治相结合,探索并建立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长效机制。市国土资源局要做好日常整顿和规范的联系工作,建立矿政管理的公开公平制度,实行“窗口接待,接办分离,封闭运行,公开透明”办事制度,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制度,重大案件跟踪督办和责任追究制度。 各乡镇办和相关部门对整顿和规范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并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矿产资源论文:矿产资源中水文地质勘察的技术 摘要: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是现阶段矿产资源工作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如今,测绘技术、物探技术和钻探技术获得了空前发展,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进入新阶段。本文分析了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意义,从水文地质测绘、物探、钻探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了其关键技术,希望为矿产资源工作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矿产资源;水文地质勘察;关键技术;意义 矿产资源关系到国家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探测矿产、开采矿产、保护矿产资源环境是每个矿产资源行业人士的责任。几十年来,水文地质勘察在矿产资源工作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做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可以缩小矿产资源的探测范围、加快矿产资源的开采速度,保护矿产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避免粗放式开采带来的一系列安全和环境问题。因此,现阶段在矿产资源工作中展开水文地质勘察关键技术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意义 水文地质勘察是指对地下水的赋存条件、补径排类型等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与矿体影响类型等进行探勘,为矿产资源工作打好基础。随着科学的发展,专业人士能够利用遥感影像、计算机技术、电磁波以及各种设备对岩体内部十几里范围内的情况进行准确分析。对于矿产资源工作而言,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有着三方面的意义: 1.1减少投资成本,快速找到矿产资源 目前为止学者们已经发现水文地质的形成与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的形成有着莫大的关联。矿床形态、位置以及断裂情况都可以通过地下水的流向以及水体中矿物质的含量分析得到。在我国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的矿产资源先后证明了水文地质与矿产资源的关系。因此,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能够减少矿产搜索范围,减少投资成本,尽快找到矿产资源。 1.2增强矿产开采的安全性,降低行业风险 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是在矿产资源开采前完成的。在勘察过程中,勘探人员通过一系列的钻孔、电磁波探测已经对岩体内部的岩层、褶皱、断裂等情况探索清楚。在掌握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开采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安全系数会大大提高。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进行不仅仅对开采范围内的区域进行勘察,还会对相邻、数值异常的区域进行横纵拓宽,分析岩体内部相互作用力,排除喷泥和喷浆的情况。因此,水文地质勘察工作能够增强矿产开采的安全性,降低行业承担的风险。 1.3降低开采矿产资源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 粗放式矿产资源开采造成了部分地区塌陷、沉降,改变了地区的自然生态结构,甚至部分地区的环境至今没有恢复。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对矿产资源开采后产生的岩体内部受力变化、地表结构改变以及后期的废物处理等进行了评估。一方面矿产资源的开采不能改变地下水流向,确保水源不受污染;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的开叉不能改变岩体的结构,不能改变地表大气、水资源等循环。一旦超过监测标准,矿产资源必须停止开采,并采取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矿产资源工作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及关键技术 矿产资源工作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可以分为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物探和水文地质勘探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关键技术作支撑。接下来,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水文地质勘察的关键技术。 2.1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以及投影法技术 水文地质测绘工作是一项最基本的勘察工作。随着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大面积山体影像资料能够从露出地表的部分水体,预测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分析地下水的脉络。由于测绘技术只能够对地表的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地下河的判断则需要用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内插合成。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实地测量,以便进一步完善预测工作。投影法的作用是根据已经得到的数据推测未知的内容,并按照矿产资源工作的需求,形成多个剖面图,为矿产资源的开采提供较为真实的资料。投影法利用野外测量数据和遥感影像,将导线方位、水平距离以及基线方位确定好。根据野外观察的情况,将不同属性的图层叠加在一起,使得岩层产状、地质形成、构造特点等全部集中展现出来,而后进行纵向切割,得到纵向剖面图。 2.2水文地质物探工作以及电法勘探技术 水文地质物探工作能够将岩体从类型、成分、结构以及湿度、温度等方面进行区分。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岩体不同,其电学性质也存在着较大差别。这些差别成为判断水文条件、矿床走势以及断裂程度的关键。在多处矿产资源中,金属矿体、能源矿体、普通岩石以及水体在仪表设备上的反应差别比较大。如果岩体内部结构简单,则仪表设备异常值较少;如果岩体内部较为复杂,则需要加密观测距离,分析各个区域的孔隙度、含水性。电法勘探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效果最佳的技术。一般采用电阻率法。这种技术需要的设备不多,对水文地质物探的作用效果最好,能够对水体的倾角、宽度等发挥作用。当表面风化改变了原有地质结构时,电阻率法仍不受影响,找到岩溶裂隙水、探明300m以内的水体、冲洪积面、古河道,此外,其对热水资源也十分敏感。这些数据能够帮助矿产资源工作人员,弄清楚岩体内部的情况,对保障开采安全发挥着积极作用。 2.3水文地质钻探工作以及钻孔技术 水文地质钻探工作是勘察阶段的最后一道工序。钻探工作主要是为了抽样调查和证实岩体内部的构造情况以及地下河的流动方。钻孔技术分为冲击钻进和回转转进以及二者相结合的应用方式。冲击钻进法使用钻头击穿岩石向下冲击,一般可以深入到地表以下300m的位置,根据钻孔取出的岩石样品,分析岩体的实际情况;回转钻进法通过使钻头变向,击穿周围的岩石,配合冲击钻进共同向地下深入。取得的岩石样品能够为矿产资源的开采提供直接参考,矿产资源工作也能够根据取出的岩石样品获得地下情况的一手资料,对整个矿产资源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3结语 水文地质工作勘探研究是减少矿产资源工作成本、增强其安全性的重要保障。本文希望矿产资源工作重视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不断推进其关键技术的发展,为矿产资源工作的发展提供便利。 作者:胡光 单位: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水文地质队 矿产资源论文: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问题论文 1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社会环境问题及成因 1.1地方政府对矿企的隐性干预 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浪潮席卷至今,最为突出的变革作用体现在政府和市场关系上。政府角色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带来的是市场中企业活力的释放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然而,因为改革传导的渐进性所在,相比东中部地区基本实现的政府和企业间良性的互动关系,西部地区,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地区,政企关系还尚未实现动态平衡。西部部分地区政企关系相对复杂,地方政府服务意识并没有有效建立;同时,地方基层政府承担着来自上级政府和矿区居民的双重压力——维护矿区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还要为矿区提供基础设施和治安管理等公共服务。在政府的利益诉求也长期被压抑的情况下,矿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干预,如政府使用行政力量进行公益摊派和劝导认捐等。这对于生产经营原本就如履薄冰的西部地区矿业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但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和资金周转,对地方税收及财政的可持续性也造成了不良后果。 1.2地方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般而言,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伴随着开明的政治法律环境(周建,2009),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持久的正向效应。西部地区受制于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脆弱性等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东中部确有一定的差距,继而在地区法律法规等软环境上尚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具体到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上,法律法规不健全是产生社会环境问题的一个诱因,有些地区,如西藏自治区已经着手制定矿产资源勘查及环境保护工作方案,而大部分地区在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过程中,只有“在原则性上给予了指导意见”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可以作为参照,很多关于补偿、利益协商的具体事项并没有切实可行的规范引导,造成法律法规的约束力较差。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一旦矿企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利益上的纠纷,法律就如同一纸空文,没有切实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效力,因而矿企并不能够以法律法规作为其正常生产活动的必要保障。 1.3未能妥善处理利益补偿及分配问题 现有征地制度存在缺陷是矿企和矿区居民利益纷争的重要根源。矿企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征占草地、林地等土地资源,而这些土地是以牧民为主的矿区居民重要的经济来源。2001年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中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对输出自然资源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只是这一模糊的指导性意见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补偿标准和原则。虽然自2010年以来,针对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当地居民利益损失的补偿标准大幅度提高,然而,由于未能将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心理调适成本、居民理财能力及契约精神的缺乏考虑在内,“买断式”的补偿方式产生了很多弊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失地农牧民与矿企之间的利益矛盾。当地居民与矿企产生利益冲突的另一个原因是未能在矿产资源开发之前将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搭建好。传统的利益协商方式包括矿企吸纳失地农牧民就业、接受其提供的客运服务等利益诉求,而这样的方式对于让渡了土地使用权的当地居民而言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也给矿企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1.4西部地区文化及教育背景 文化教育因素之所以会成为困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原因,与西部地区农业文明长久以来的“自然崇拜”有关。西部许多地区农牧民世代以耕种、放牧为生,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因而对自然的崇敬成为他们祈求风调雨顺、保障基本生存条件的精神寄托。在以农业文明为主导的社会,这一自然崇拜是保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因素,然而工业时代的到来,作为其标志的机器和资源开发就与传统的农业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冲突。在这样的地区进行矿产资源勘探及开发,自然要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问题。西部地区较为落后的教育水平导致农牧民法律意识淡漠和市场观念缺乏,也成为阻碍矿企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农业文明为主导的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东中部地区有较大差距,与较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对应的,是农牧民传统而封闭的社会观念,他们更易于用习惯来解决冲突和矛盾,而非诉诸法律。 1.5企业自身的问题 基于组织合法性理论,矿企在获取矿产资源所在地劳动力、资源开发资质、能源动力等必要资源时,理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权利义务的动态平衡,为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积累合法性和有效性。然而,矿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重污染的必然性,使得其较一般企业的组织合法性更加脆弱,因而在舆论和公众视野中处于“相对弱势群体”的地位。在矿企和当地居民的关系上,本地的矿企在组织和生产上与外来矿企相比,享有更多的“合法性”,后者通过税收、就业等方式与所在矿区建立的联系,并不能纾解矿区居民因本地资源开采、外输在情感上导致的心理排异,因而西部地区与居民利益产生较多矛盾的企业,多为外来矿企。 2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社会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 西部地区政府与其他地区相比,承担了更多维护地区和谐与稳定的责任,因此,地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服务于保障地方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大局。地区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和有机统一的,两者的关系并非该是“谁服务于谁”,而是作为两种途径,一同为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西部地方政府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保民生,保发展,促和谐,力图推进社会的全面提升,缩小与东中部的发展差距。具体到矿产资源开发角度,则应该担负起协调矿企和居民利益纷争的责任,为矿企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文对于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社会环境问题及原因的阐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矛盾的缓和途径。 2.1政府提升服务意识 政府服务意识的提升需要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角色的转变。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需要从全局视角出发,为地方整体发展谋利益。在促进矿企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合理规划财政预算,为矿区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治安管理等公共服务;在协调矿企与地方居民关系上,站在中立的角度,为双方利益及社会公众利益做出最大程度的调节。 2.2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文化教育环境 西部地区法律法规不健全、文化教育环境相对落后是东西部地区差距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加大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的同时,法律及教育环境的提升自然也是西部大开发极为重要的方面。为此,加快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相关法律法规及细则的制定、听证、修正和实施,加大对教育文化的基础设施投资,从长远来看,对于实现矿区、整个西部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2.3共建、共治,搭建利益共享机制 具体到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社会环境的建设,“共建,共治,共享”应当构成利益协调方式的核心。共建,即矿区居民参与到矿区建设及矿企生产过程中,矿企吸纳居民就业,给予职业素养培训,矿区居民入股矿企,两方共同为矿企的发展出力;共治,即矿区居民和矿企都要参与到矿区生态及社会管理中,矿企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恢复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政府引导建立矿区管理及纠纷调解组织,政府、矿企、居民三方参与,并在利益协调过程中吸纳相关领域专家及专业组织的意见;共享,即要求政府做好矿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矿企从经营利润中留存一部分作为公益及发展基金,用于矿区基础设施和公益建设,让矿区居民共享开发的成果。 作者:杨站君 孟楠 张径伟 杨树旺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矿产资源论文:矿产资源国际贸易论文 一、我国矿产资源发展现状及矿产资源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一)我国矿产资源发展现状 从地理分布视角看,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矿产资源总储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少数稀有矿产资源只在我国境内少量存在,这使我国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优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国内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再加上长期大量出口矿产资源,导致我国大宗矿产资源供需失衡矛盾日益凸显,中国正从一个矿产资源储量大国逐渐转变为矿产资源贫瘠的国家。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其贸易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历史上发生的多次战争都与矿产资源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鉴于此,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后续资源利用,我国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合理高效利用矿产资源,对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应严把出口关,否则中国先天的矿产资源优势就会很快消失。在世界政治风云变幻的今天,保护矿产资源不仅对国内经济发展有利,一旦出现战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矿产资源还能起到保护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大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力度,科学规划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矿产资源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在国际贸易中,矿产资源的占比较大,是各国最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研究我国矿产资源管理水平和矿产资源国际合作战略对推动我国建立全球合作网络和双边、多边合作交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一国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水平能够决定该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如果一个国家控制了矿产资源价格,就能极大地影响国际贸易市场,表现为市场控制力。正是因为矿产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且数量有限、全球分布不均衡,才更加凸显了矿产资源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世界各国为了获得本国缺乏的矿产资源,就必须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或者依靠本国的优势矿产资源来进行交换,各取所需,这是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在世界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为改变现有处境,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在我国,矿产资源仍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工业生产严重依赖于矿产资源。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矿产资源供不应求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以前乃至改革开放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是矿产资源出口大国,多数矿产资源都能满足国内发展需求,较少进口初级矿产资源。随着国内供应量和需求量一减一增的变化,我国矿产资源出口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每年均需进口一些紧缺的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此外,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低价出口、高价进口问题凸显,一些价值较高的稀缺矿产资源受国家进出口政策影响,一直难以发挥价格优势,没有给国家带来应有的回报。 二、我国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矿产资源总量的减少和需求量的逐渐增多,国内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日益凸显,一些矿产资源的储备量逐年减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战略储备石油只能供国内使用10天左右,如果遇到突发性事件,后果将相当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缺乏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政府部门在矿产资源储备、关税制度、利率管制、进出口价格规制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力度非常有限,给一些不法分子“创造”了贱卖国有矿产资源的机会。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这种贱卖国有矿产资源的行为对国家战略安全、经济持续发展都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此外,我国单一的矿产资源战略管理制度也存在很大弊端,其固定管理制度模式增加了矿产资源国际贸易风险,当出现决策失误问题时,这种制度的致命缺陷就会凸显出来,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二)国内矿产资源产业化发展滞后,资源利用水平有限 在我国参与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之后,除了需要解决各种国际贸易争端、采取多种贸易对策之外,强化国内矿产资源产业化发展非常有必要。国内矿产资源的开采和使用会对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产生深远影响,优化国内矿产资源产业结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化发展滞后,对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国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发展,同时也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胁。应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升我国矿产资源产业集中度,重视行业协会建设,有效促进我国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发展。 (三)忽视了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定价策略的重要性 我国在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中,对定价策略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如经常采用低价出口方式来换取外汇,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收益。由于相应的价格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在矿产资源对外贸易中缺乏价格参考标准,定价过于随意。应按照国际惯例,建立规范的矿产资源价格制度体系,采用标准化定价策略,将矿产资源进出口价格限定在合理区间范围内。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以低价方式出口的矿产资源数量巨大,这种低价策略直接导致我国从矿产资源大国转变为资源进口大国。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战略规划 强化资源贸易总体布局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矿产资源国际贸易中,一定要加强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战略规划,强化资源贸易总体布局。具体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尽快建立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确保矿产资源储备数量能够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基本需求,能够应对各种外来挑战和各种突发事件。针对目前出现的石油储备量较低问题,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一方面,我国不能继续采取之前闭关保守的方式,应在打开国门迎接市场化挑战的过程中,实施有效政府管制,在关税制度、利率管制、进出口价格规制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建立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切实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二是尽快完善多元化矿产资源战略管理制度。在建立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之后,要从宏观调控视角出发,建立多元化矿产资源战略管理机制。具体来看,多元化矿产资源战略管理要求管理者能够准确把握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制定多元化贸易策略,切实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维护我国矿产资源国际贸易合法权益。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如果我国一味采取固定的贸易策略,潜在风险就会加大,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后果不堪设想,实施多元化贸易策略非常有必要。 (二)推动国内矿产资源产业化发展 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推动国内矿产资源产业化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是解决矿产资源国际贸易问题的客观要求,具体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提高矿产资源产业集中度,推动国内矿产资源行业朝着产业化发展方向迈进。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整合国内矿产资源产业内部人力、财务等资源,提升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水平;二是加强矿产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内部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的积极性,以提升矿产资源产业内部管理水平;三是善于运用高科技产品提升矿产资源利用率,积极开拓海外能源市场,真正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矿产资源有序开采、高效利用的发展路径。 (三)参考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标准 制定科学合理的定价策略参考矿产资源国际贸易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定价策略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最大限度扭转我国矿产资源国际贸易的不利局面,抢占国际贸易竞争主导地位。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需要不断深化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政策手段对矿产资源价格进行科学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制定矿产资源价格,坚决禁止低价出口矿产资源行为。一旦发现,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查相关领导和经办人的责任。此外,要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定价策略研究,运用各种自然资源价格理论,科学、合理制定矿产资源价格,切实维护国家利益。 作者:张萍单位: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矿产资源论文: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论文 1土地沙漠化 全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62.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其中99.6%分布在中国西部420个县镇。现正在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已有向东部漫延的趋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相当西北5个省1999年度财政收入的7.5倍;间接损失2700亿元。沙尘暴已殃及首都北京,不可忽视。 2解决荒漠的出路 ①尊重自然规律,让其自然恢复。对与成矿条件优越:岩浆作用、火山作用、植被不甚发充的贫困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可优先考虑。对于环境破坏严重,不好治理的矿区、矿田,可以留下来等待技术过关时再行开发利用。 ②储量丰富,国民经济建设中及需的矿产资源可优先考虑开发利用。 ③地质工作程度低,成矿条件好,潜力巨大(特别在覆盖层下)的地区,可以先进行地质勘查找矿,分层次、分批次进行开采利用。④开采运输条件好,采矿成本低,解决当地经济发展的地区可优先开发矿产资源。 3新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研究 ①玄武岩:连续玄武岩纤维是前苏联经过30年的研究发明的高科技纤维。它是以自然的火山岩为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将其破碎后加入熔窑中,在1450~1500℃熔融,通过铂铑合金拉丝漏板制成的连续纤维,它的综合性能好,其它纤维难以比拟,被广泛的用于消防、环保、航空航天、军工、汽车船舶制造、工程塑料、建筑等领域,堪称是21世纪无污染的“绿色工业材料和新材料”。 ②珍珠岩: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筑物的不断增高,对一种轻、保温、隔热、防火的无机材料要求越来越强,这就是膨胀珍珠岩。珍珠岩在1200℃条件下体积迅速膨胀数倍~30倍。具有容重轻(40~250千克/米3)导热系数小(0.03×4.1868千焦耳/米•时•℃~0.06×4.1868千焦耳/米•时•℃),使用温度范围广(-250℃~+800℃)的特点是一种物美价廉,产地广的一种新型无机建筑材料。 4几点建议 ①继续培加矿产地质勘查投入。②加强国内外合作,不断改近采矿、选矿、冶炼技术,尽量做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③做好远景区规划,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合理开发利用。④综合开发利用,注重新的领域,有效合理的开发非金矿矿产资源。⑤既要重视地下矿产资源,也要重视地表环境的保护。⑥注要环境效应。使矿产资源开发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费平赵秀金海玉单位:辽宁省地质勘查院 矿产资源论文:矿产资源核算下的地质环境论文 一、枣庄市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破坏现状 枣庄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地质工作程度高,区内现有采矿权149个,涉及煤矿、铁矿、石膏矿等9个矿种,矿区面积601.957km2,占枣庄市总面积的13.19%。其中,煤矿43个,面积542.4km2,占采矿总面积的90.11%。全市矿山企业318家,小型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88%。由于小型矿山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资金力量有限,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对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截止目前,辖区内已发生过地质灾害、含水层及地下水资源破坏、地质地貌景观损毁、土地资源破坏等多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并间接引起生态系统功能损毁。所发生过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其中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岩溶塌陷在北方地区影响较大。受矿坑排水和洗煤水影响,柴里等部分矿区周围地下水SO42-,总硬度、矿化度超标。铁矿、石灰岩矿和砂页岩矿等露天开采形成大面积采坑,改变了原生农田、林地、草地地貌景观。煤矿和石膏矿的地下开采导致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和滕州市约8.14km2的地面塌陷,引起地面变形,造成地面积水,使原有土地使用性能发生变化。同时,现存的37座矸石山和大量的选矿厂、尾矿堆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除此之外,由于土地资源具有生态服务功能,耕地、林地、沼泽等土地资源破坏间接造成了生态价值的流失。 二、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指标及方法 1、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方法选取原则由于矿山地质环境价值存在确定性、半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在损失核算过程中,可灵活采用直接市场核算法、替代市场核算法和意愿价值核算法等多种方法。其中,直接市场法运用货币价格计算可量化的环境代价,如土地性能破坏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替代市场核算法是对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使用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估算其隐含价值。防护支出法、回填法在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损害核算中最为常用。对价值不确定的矿山地质环境可选用意愿价值核算法,通过调查对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或环境恶化希望获得的补偿意愿来解释环境价值损失。 2、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指标及方法根据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现状,将地质环境代价划分为地质灾害损失、含水层破坏损失、地形地貌破坏损失、土地资源破坏损失和土地生态价值损失五大类。矿山地质灾害损失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致灾体本身的破坏力、活动程度、危害范围等;另一方面是受灾体本身,包括受灾体类型、抗破坏能力、数量,以及社会经济中的人口、建筑、设备设施、农作物等分布情况。根据这两方面的情况,矿山地质灾害损失可有两种计算方式,即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核算法和防治工程费用支出法。如疏干排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水系破坏,储水能力下降,加大取水难度,造成用水困难,增加用水成本,其代价核算的方法可以用地下水污染恢复费用核算法、地下水资源价值损失核算法、地下水位下降经济损失核算法、含水层储水功能恢复费用核算法等。地形地貌价值包括旅游景区经济价值和景观环境价值,可用旅行费用法衡量人们对旅游景区的支付意愿,从而计算地质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的经济价值。地形地貌破坏带来的景观环境价值损失则可以用恢复工程费用法进行核算。枣庄市土地资源破坏包括煤矸石、露天采坑对土地资源的占压和地面变形、土地质量变化引起的资源价值损失。这两种损失均可通过土地基价计算得出。此外,由于土地资源具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土地质量和利用方式的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引起生态环境的改变。因此,土地资源破坏还会引起间接的环境代价。通过对土地生态价值代价的核算,可定量表示土地资源破坏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代价核算指标和可选核算方法。 三、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选用 上述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方法,对2012年枣庄市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代价进行核算。 1、地质灾害直接损失采用直接核算法,地质灾害损失=人员伤亡损失+家庭财产损失+公共基础设施损失+其他财产损失。其中,家庭财产损失包括房屋建筑损失和非建筑损失(如农作物)。基础设施损失主要体现在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方面。2012年,枣庄市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其中,山亭区崩塌损毁树木11000多棵,损毁道路(含指示牌、防护栏等)200多米,造成经济损失125万元;北岭自然村滑坡损毁各类果树农作物,造成经济损失约50万元;3次泥石流地质灾害毁坏农田32亩、果林20亩,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全年无矿山地质灾害人员伤亡记录,矿山地质灾害代价共275万元全由财产损失引起。 2、含水层破坏代价核算按照地质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地下水资源开采价值指未被污染时的总价值,一般按水资源销售价格的6%~10%计算。根据枣庄实际情况,该值取7%,则:地下水资源开采价值=7%×地下水资源开采量×水资源价格。枣庄市现有42家采煤企业,地下水资源开采总规模为3495.98万吨/年。当地水资源价格按照3.25元/m3计算,采用地下水资源价值损失评估方法,该地区采煤活动每年造成795万元地下水资源开采价值损失。 3、地形地貌破坏代价核算枣庄市受矿产资源开发影响最大的为塌陷地貌。当地露天开采塌陷区和井下开采塌陷区内不存在地质遗迹和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无旅游消费价值。采用塌陷回填治理费用法核算景观环境价值损失。塌陷坑回填费用=直接费工程费+措施费+间接费+利润+税金+其他费用+不可预见费。其中,措施费、间接费、利润、税金和不可预见费分别按2.4%、5%、3%、3.22%和2%计提。枣庄市塌陷区总面积90.9km2,平均深度约为2m,按60%工程量回填,回填量为10908×104m3。工程施工以机械为主,按33元/m3计算直接工程费,则塌陷回填治理费用为409339万元。 4、土地资源破坏代价核算在土地资源破坏代价核算中,判断土地是否遭受永久性破坏是关键。若土地资源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加以部分甚至完全恢复,可在评估损失时只需要考虑对其进行清理恢复的费用,具体计算时用灾害破坏面积与该种土地类型基价的1%来进行估算;若土地资源破坏严重以致于无法恢复,则损失直接按照土地基价估算。枣庄矿山土地资源破坏代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煤矸石、采矿坑等对土地资源占压破坏引起的,这部分的代价可以用清理费来估算损失;另一部分是地面变形、地面积水等导致土地的质量、用途发生改变,这部分可通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前后的土地基价差计算。土地资源占压代价=∑(各类土地资源基价×占用土地面积)×1%土地质量变化代价=∑变化前各类土地资源价值-∑变化后土地资源价值2012年枣庄市矿山土地资源破坏情况全市煤矸石、露天采坑等占压工矿地、农田、林地分别为27.9公顷、363.9公顷、12.4公顷,共造成经济损失836.53万元。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用途发生改变,原有803.8公顷农田和11公顷林地变成草地131.6公顷、湿地131.4公顷、水域540.4公顷和荒地11.4公顷,土地用途变化造成经济损失约82620万元。该地区矿山土地资源破坏造成损失共计83457万元。 5、土地生态功能破坏代价核算土地生态功能破坏代价即土地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变化量,等于矿产资源开发后不同土地类型生态价值之和与矿产资源开发前不同土地类型生态价值之和的差。土地生态价值=∑(各类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各类土地面积)根据表2的土地破坏变化面积和各类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土地生态功能破坏损失为399万元。 四、核算结果 由以上核算可得,2012年枣庄市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破坏损失共计494265万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493866万元,间接生态价值损失399万元。在核算过程中,地面塌陷未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毁坏等直接经济损失,地质灾害代价中不核算该项损失内容。在地形地貌破坏损失核算中,以塌陷回填治理工程费用估算其景观环境价值的损失。含水层破坏损失只有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破坏的部分,缺少对含水层水位下降和其他矿种开采对地下水影响,地形地貌损失也只考虑了塌陷坑的回填,缺少露天采坑治理(面积3.225km2)的相关统计,因此实际损失要比上述计算结果大。 五、结语 通过以上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代价核算可知,地形地貌破坏和土地资源破坏是枣庄市矿山地质环境中最严重的问题,两项损失占总地质环境代价的99.7%,主要原因是历史遗留破坏严重。枣庄市矿产资源开采历史长,尤其是煤炭资源,经过长期高强度开采,已造成大面积地表塌陷和大量煤矸石堆积,并且每年还呈增长趋势。全市累积煤矸石现有2165万吨,每年新产生400万吨,占压大量土地,环境破坏突出。近些年来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加上经费不足,未治理的塌陷地和未利用的煤矸石仍然较多。对于塌陷地质里难度较大的地区,枣庄市必须强化地质环境治理,复垦沉稳塌陷区,未沉稳塌陷区的积水可发展水产养殖,利用面积大、水域开阔的塌陷区建设城市“绿肺”。加强综合整治,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城市转型道路。 作者:侯冰冯春涛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矿产资源论文: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论文 一、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准入制度体系构成 1、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明确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矿山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定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增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2、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要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于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和潜在地质灾害威胁、危害的矿山项目要严把评估关,并对出具评估报告结论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施终生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是否落实到位进行督促检查。 3、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评审认定制度新建矿山在办理采矿权申请之前,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经采矿权审批机关审查批准后作为申请办理采矿许可的必备报件之一。已建和在建矿山,采矿权人要分期分批完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工作,并作为采矿权延续、变更、转让等必备报件之一。 4、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代价核算制度国土资源部应将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制度作为采矿权申请人申领采矿许可证的必经门槛,采矿权申请人在申请采矿许可证时必须出具由相应资质的核算机构编制,并经审核符合要求的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及代价控制报告。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及代价控制报告应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如果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代价超过开采矿产资源的预期收益,采矿权登记发证机关有权直接驳回采矿权申请,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矿山地质环境代价核算及代价控制报告书可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取的依据。 5、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目前,从各省市相继开展得矿山环境保证金制度的运行来看,保证金收缴标准不一。另外对于收缴的额度是否足以保证矿山地质环境损害的恢复也缺乏衡量尺度。因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颁发采矿权许可证时,可依据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代价核算及代价控制报告书中的地质环境代价核算数额,按照相关规定要求采矿权人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作为采矿权人在采矿期间履行降低地质环境代价与地质环境治理义务的保证。对于未缴纳保证金的采矿权人不予颁发采矿权许可证。 6、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损害补偿赔偿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只能保障对矿产开发所造成的可以恢复治理的地质环境破坏的补偿。要完全遏制矿产资源开发总体效益低于总体地质环境代价的开发行为,对于矿产资源开发所造成的不可治理恢复的地质环境破坏,必须建立补偿赔偿制度。地质环境损害补偿赔偿制度就是针对矿产资源开发所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不能治理恢复部分的补偿赔偿制度,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建立管理机制督促和责成矿山地质环境损害实施方对受损对象及其权益人进行补偿或赔偿。 7、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损害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来保障矿业权人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事故对矿区居民生命财产造成的破坏有足够的赔偿能力和保障机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矿产资源开发责任主体是否投保了地质环境损害责任保险业务,作为采矿权人在采矿期间履行降低地质环境代价与治理环境义务的保证之一。对于未进行投保的采矿权人不予颁发采矿权许可证。 二、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制度体系构成 1、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现场巡查制度现场巡查制度是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和依法行使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制度,是督促矿产资源开发主体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的重要措施,可以说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预防监督工作的核心环节。目前矿山地质环境现场巡查制度的实施不规范,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建议修订矿产资源法时对现场巡查制度进行较具体规定。 2、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监测制度建议尽快修订出台《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并指导各省(区、市)制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规划,层层落实。切实健全各级监测机构,落实职责,明确任务。有关部门应尽快起草和出台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尽快制定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规范、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队伍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水平。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成果质量,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社会地位。 3、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的内容与形式采取自愿公开与强制公开相结合的方式。在内容上只设立信息公开的下限而不设立上限,同时要求必须使用通俗的语言,让一个平均文化程度的公民能够读懂;在形式上由政府指定一种或者几种的强制公开的信息平台,其他的平台可以由矿产资源开发主体单位自愿选择。为了防止信息异化,除矿产资源开发主体自行提供法律规定的信息外,必须由地质环境管理部门来审核信息的真实性。 4、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就是用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来保障公民参与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公共决策的权利。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可以有效制约矿山地质环境主管部门的权利,同时也可以促进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中各个利益方的合作。建立公众参与制度首先要明确公众参与主体范围,只要认为该矿产资源开发行为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影响自己利益的公民都有权利参加到公众参与机制中来,使公民的环境权得到切实体现;其次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为公众提供法律保障,即建立地质环境保护NGO、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公众参与程序的完善。 三、建立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准入与监督管理制度体系中政府职能定位 1、明确地方政府在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职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因此,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要坚持属地管理,明确地方政府职责。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主要是制定政策,出台规划,加强监督指导。地方各级政府要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 2、强化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地质环境保护领域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按照“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优化必要的行政审批程序,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的要求依法提高行政能力。地质环境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行政管理必须定位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上,是一项以社会公共服务为主题的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地质环境保护领域应把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推进立法,明确地质环境保护的各项制度和管理要求。二是谋划基础工作布局,构建管理服务平台。主要是组织技术支撑单位,通过调查摸底,让公众了解其所处地区的地质环境状况;根据调查成果科学制定满足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区域发展规划;利用监测手段,掌握本地区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情况,预报预警信息;加强保护与治理,保持良好的地质环境状况,使之满足公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三是强化监督指导,制定标准,明确各部门、各行业的地质环境保护职责任务,并对其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四是组织科普宣传,普及有关科学知识,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公众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3、加强地质环境管理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所以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也要进一步转变思想,从过去技术管理的框框中跳出来,要把握好宏观管理定位,善于谋划,把地质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之中。全国地质保护工作的部署是站在全国高度,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问题,分别谋划、分步推进的,各省、市、县的地质环境工作要在服从全国地质环境工作部署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进一步细化。 作者:吴雅莹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研究 摘要: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对高危行业、化工从业单位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应加强安全工作研究,提高生产劳动的安全系数。本文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 安全生产管理 研究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迅猛发展,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经济组织大量产生。中小企业为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人员就业,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从数量上说已达到4153.1万户,其中中小企业达1023.1万户,个体工商户达3130万户,站全国企业总户数的99.6%。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但是,中小企业在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安全生产问题也日益突出,伤亡事故多发,职业危害严重。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统计,近年来非公有制工矿商贸企业事故起数占当年年度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且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上升。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安全生产领域的突出矛盾,也严重阻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 1 中小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结合对中小企业进行安全管理咨询及调查后发现,目前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主体责任没有落实,主观意愿性薄弱 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主体,其主体责任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部分企业,从负责人到普通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侥幸心理强,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险因素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只要小心注意就能够完全规避风险,考虑不到多重因素作用时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同时,安全生产管理必然要求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从短期看对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部分企业尤其是小、微型企业对成本的敏感度很高,主观意愿性薄弱,甚至从主观上有抵制情绪。 1.2 安全工作无人管、不会管 一部分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未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方面投入不足,使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处于无约束真空状态。有些企业虽然配有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但流于形式,并未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有实质性的推进和监控作用。一些中小企业目前仍没有摆脱个人管理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没有形成科学健全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虽然认识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但缺乏安全生产相应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对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也不够熟悉,在实际生产中并不能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 1.3 受安全工作不好管的观念影响与制约 由于在企业中安全生产存在无人管和不会管的情况,往往管理人员本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就会使安全生产管理难以有效的推进,造成安全生产不好管的结果。 部分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的薪酬与工作量直接挂钩,工人为提高劳动效率,图省事,违章操作的情况屡见不鲜,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保护对象对安全生产工作感觉上有对立情绪,这也是导致安全工作不好管的一个重要原因。 2 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思路 面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国家和各地政府部门都十分关注,相继出台了许多措施,力图解决这一难题。 为适应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有关精神,经人事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研究决定,在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中增设助理级资格。通过此举,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 为解决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出现“不愿管、不会管、没人管”的问题,2008年深圳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从机制调整上解决这一难题,召开推行企业安全生产托管工作现场会,推行安全生产托管工作,2008年选择600家中小企业和事故多发企业进行安全托管。基本做法是采取中介机构的专家进驻企业,中介机构进驻后开展事故隐患排查、向企业反馈安全检查意见、制订隐患整改计划并指导企业整改、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对企业老板和从业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建章立 制等。 2009年,成都市青白江区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借鉴“法律顾问”的理念,本着企业自愿和“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率先在危险、危害程度较高的企业和近年发生过事故的中小企业推行了“安全生产顾问”服务,向企业提供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帮助企业培养管理人才,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推动了企业的本质安全建设。 针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开展社会化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企业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主体,负有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职责。但是调查发现许多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达不到要求的课时,或者内容简单重复达不到教育培训的效果。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和宣传,或者委托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全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培训的重点对象应是高危行业、化工从业单位和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教育培训不仅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同时还要让广大的从业人员认识到自己工作环境中的危险因素,知道自身的权利义务,知道如何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提高生产劳动的安全系数。把劳动者对安全生产工作感觉上的对立情绪转变成安全生产的自发自觉。 2.2 创新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要真正落实各地各部门“一把手负责制”和“一岗双责”制度,进一步完善综合协调、联合执法、激励约束等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权威有效的安全生产绩效评价体系。要充分发挥安全技术人员和专家在安全咨询、教育、管理、应急救援和事故查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构建安全生产专业管理体系。针对当前部分乡镇安监机构工作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督促基层做到安全生产机构、人员、待遇和装备“四到位”,同时适时实行执法监察权力委托下放,统筹开展安全生产服务监管。要注重分类指导,加大乡镇级和街道社区级专职安全管理员队伍的管理力度,鼓励各地通过建立镇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队等方式,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打造一支管理科学、工作得力的安全管理队伍。 2.3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措施 要狠抓重点监管行业企业的隐患排查,实行安全生产隐患定期排查通报制度以及网上报、分类、统计制度,并根据实际,适度扩大安全生产监管对象、区域和范围,定期开展中小企业隐患排查活动。在此基础上,加强分类监管工作,突出整顿治理重点,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的专项整治和源头控制,严厉打击查处“三非”企业。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安全生产处罚政策,加大处罚力度,严格落实事故通报、责任倒查、整改措施报告及整改落实督查等“四项制度”。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各类生产安生事故。要进一步加强日常监察工作,完善安全生产日常监察办法和工作程序、手段,利用举报奖励、宣传教育等方法,发动广大群众枳极参与安全生产监管。 2.4 完善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扶持政策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较为紧张,对生产经营成本敏感度高等特点。对于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利用经济的杠杆撬动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为中小企业设立安全生产资金专项低息贷款,加强监管,做到专款专用。对于安全生产情况良好的中小型企业给予税收、工伤保险费率优惠等措施,提高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积极性。 2.5 加强执法的严肃性 各级安全生产职能管理部门应当对安全生产条件恶劣,隐患排查治理不利的单位进行严格执法。严肃查处一批制度缺失、管理混乱的反面典型,使广大中小企业认识到违法违规的代价不仅仅是发生事故之后才会产生。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是中小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 3 结语 做好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需要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各级、各部门都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广泛宣传,深入发动,结合隐患排查治理和企业安全文化创建,切实发挥先行示范企业的引领辐射作用,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安全宣传的针对性,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细分宣传内容,利用主流媒体和网络、短信等多种宣传渠道,将安全知识送进千家万户,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浓厚氛围。 作者简介:卢常盛,(1973-),男,山东青岛人,本科,电气技术专业,研究方向:安全生产管理。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试论统计信息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 浅议 统计信息 企业生产管理 作用 论文摘要: 统计信息是沟通、联络企业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的枢纽;准确的统计信息是实施生产管理决策的基础和条件;快捷、准确的统计信息是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保障;准确无误的统计信息是对企业生产管理的科学指导。 信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们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信息。当今世界,信息已成为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成为商品价值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价值增长的重要资源。能否准确地、及时地掌握大量的信息就成为能否管理好现代社会,科学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关键。在众多的经济信息中,统计信息是经济、社会、科技信息的主体,它具有广泛性、连续性和超前性的特点。 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这就要求企业的各项经济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统计是科学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它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有效工具,在企业各项基础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笔者多年从事统计工作的经验:统计信息是沟通、联络企业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的枢纽;准确的统计信息是实施生产管理决策的基础和条件;快捷、准确的统计信息是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保障;准确无误的统计信息是对企业生产管理的科学指导。 一、统计信息是沟通、联络企业生产管理各个环节的枢纽 一个企业是由多个生产车间、辅助车间及职能科室构成,为了使各层次、各单位的活动协调于整个企业生产管理中,必须借助统计信息这一“神经系统”把生产经营任务、计划等分解并传送到每一个基层单位,甚至于落实到每个员工,同时,又把每一个下属单位的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及时反馈到有关领导层,实现上下纵向的和左右横向的多方面联系,沟通整个企业内部各方面的情况。统计信息在这种沟通、联络中,发挥着枢纽的作用。 二、统计信息是实施生产管理决策的基础和条件 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的过程就是信息的不断输入、输出和反馈的过程。管理中所做的工作实际是一个以信息收集、加工、传递、使用为中心的工作。如果把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和管理工作简化为计划、实施和控制三个环节,那么,统计信息就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基础。 制定决策与计划是企业生产管理最重要的职能,但科学的决策与计划又必须以全面反映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资料为依据。统计数据是各方面情况的客观反映,了解、掌握和应用统计信息资料和统计基本知识,是各级领导和部门研究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并实施正确的决策和计划的基础和重要手段。我们强调决策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出发,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入手,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如果不研究信息、不重视数据分析,就只能是“拍脑壳”的主观臆断和瞎指挥。没有足够的、准确可靠的统计信息资源,就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所依据的信息资源不全、不准也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只有掌握了充分可靠的统计信息资源,直至对情况了如指掌,才能运筹自如,驾驭形势,进行成功的决策。 三、统计信息是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保障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统计数据是一种价值很高的经济信息,如果这种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和灵活的方法传递到企业内部并能被企业生产管理工作广泛的开发利用,将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率,并能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按预期的目标进行。从一定意义上说,决策的水平和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任何决策和计划,都是为了行动。企业生产管理就是对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调节。在经营生产活动中,统计工作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全过程,统计工作的目的性和时效性的特点有了最突出的表现。它可以适时地提醒和督促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不断调整和改进工作,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增产与节约、速度与效率等之间的关系,使管理者可以及时发出调节和控制的指令, 以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和原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实际生产管理工作中,信息反馈是多回路的连续反馈过程,正是依据源源不断的信息反馈,使管理者不断提高决策质量,并在执行过程中及时采取强有力的调节和控制措施,推动整个企业经济的运行按既定目标向前发展。可见,在整个企业生产管理中,统计信息既是管理各个环节工作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又是整个管理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 四、统计信息是对企业生产管理的科学指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越来越需要与其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统计数据,包括同行业、竞争对手和本企业的情况,以便做到知己知彼,并据此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日常的决策和管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站稳脚跟,谋求发展。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统计工作除专业性外,还具有群众性的特点,统计数据是企业员工辛勤劳动成果的数据反映。统计信息以其特有的数据形式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全过程,以各种报表的形式参与到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准确无误的统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管理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而不真实、不完整的统计信息则会误导企业管理者,导致其指挥生产决策的失误。统计数据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生产是否能稳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是否能使企业生产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因此,统计信息的正确性对企业生产管理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信息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生产力水平、管理水平和效率高低的关键。适用的统计信息对科学决策的正确性、预见性、适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时代赋予了统计工作新的使命,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提高,将统计的信息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才能让统计信息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航天企业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提要本文针对某航天企业在新的形势要求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提升企业科研生产管理(企业核心业务)信息化水平,以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航天企业;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装备采购体制的加速变革,航天企业普遍面临着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和来自用户的更高要求,特别是近年来,更是面临着多型号任务并举、多阶段任务并行的复杂局面,急需大幅提升科研生产管理水平。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处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劲引擎,因此,着力推进航天企业在其主要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有助于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某航天企业是由研究院及其所属的研究所(工厂)两级、多法人组成的大型科研生产企业。近年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有限,信息孤岛不断增多。本文主要从研究院的层面就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探讨,试图提供一点对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思路和建议。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一是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尚未广泛、深入地运用于企业的主要业务领域;二是信息孤岛现象突出,信息资源没有做到有效共享;三是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尽合理,仅注重满足应急的管理需求。也正是受限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近年来,在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方面逐渐凸显出了以下问题:一是型号间、单位间管理水平存在差异,科研生产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相对不足;二是科研生产过程跟踪、监控手段相对落后,预防和快速响应的能力较弱;三是在多型号项目同时存在并展开工作的情况下,单一型号项目的纵向管理突出,型号间的信息缺乏共享和交流;四是型号项目执行的要素(人、财、物与进度、质量等)在管理过程中的综合性体现不强等。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从信息化建设角度来看:第一,对信息化的重要性和信息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信息化管理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信息系统用户的交流、协作和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三,业务管理部门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求牵引和推广应用力度不够。 从科研生产管理角度来看,众所周知,信息化建设都是以科学的管理为基础的,科学、明确的管理流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固有的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等特点,本身就给信息化建设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加之在新的条件下,传统的航天型号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因此,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触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企业组织的变革以及管理流程的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三、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 (一)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结合该企业的实际情况,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应涵盖预先研究、型号研制、型号批生产、军贸项目等各项任务,涵盖探索、预研、研制、批产、售后服务等全寿命周期,涵盖进度、质量、成本、外协外购、人力资源、沟通管理、风险管理等全系统要素,还要与条件建设、综合保障资源、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有机结合。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核心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科研生产管理一体化集成信息平台,一方面增强企业对多型号项目的集中管控能力,保证企业总体目标实现;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单一型号项目管理,提升型号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研制生产经费及信息等因素有机结合与利用好,保障各项型号科研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工作思路及方法。基本思路: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完善科研生产管理体系。应首先做的工作是流程显现,全面梳理出当前的技术、管理工作流程,之后应着重研究完善影响企业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完善并形成一整套的、有机的、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三是结合实际充分论证系统方案,把方案论证放在突出的位置,“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四是规范过程管理,稳步推进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科研生产管理一体化集成信息平台,切实提高科研生产管理水平。 (三)信息化建设具体对策 1、管理体系及工作流程。随着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航天企业逐步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生产管理制度,通过两条指挥线的组织指挥系统,推动了我国航天型号工程项目的研制和发展。在传统的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中,贯穿了一系列的管理过程,包括合同管理、计划管理、技术状态管理、质量可靠性管理、经费管理、试验管理、风险管理等。针对单一型号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已日臻成熟,为实现对单一型号的精细化管理和航天型号项目管理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急需引入多项目管理理念,以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应不断完善军品任务责任令和军品综合调度管理制度体系,真正做好对科研生产任务全阶段、全寿命周期的集中管理,全要素的统筹管理,并实现全过程管控、规范化、信息化、系统化、多元化和全方位管理。管理体系要进一步分解细化为若干、具体的作业文件,并确保这些作业文件有机连接、全面、系统,真正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流程化、流程问题信息化。 2、信息系统集成方法。针对企业科研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企业在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已有一定基础的客观实际,本文强调通过集成开发,实现信息化管理。传统的企业应用集成(eai)解决方案有4种类型:用户界面集成、数据集成、业务流程集成、函数/方法集成。这4种集成方法不能方便、灵活、低代价地实现异构系统的集成,难以快速适应企业现代业务变化的需求。在不改变企业应用底层架构的基础上,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应用集成开发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它支持在中间层以服务模块方式实现解决方案,当多个运行在不同平台和技术上的应用程序必须互相通讯时,这种体系结构尤其适用。 基于soa体系架构的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选择好基础集成平台,打造集成系统门户;二是集中任务列表、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权限管理和统一界面管理;三是关注应用集成、应用框架和内容管理;四是注重安全保障体系、维护支持体系和基础硬件设施的构建。对于新提出的管理需求,可以基于同一技术平台,进行模块化开发来实现。 3、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从大的层面来看,首先要克服由于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难度大、复杂性高导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艰巨的畏难情绪;其次要科学推进企业的组织变革,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最后要紧密结合科研生产管理实际,充分论证需求,统筹策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 具体来说:一是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企业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领导是关键;二是要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有限目标、重点突破;三是要注重需求牵引,力求应用实效;四是要推进统筹建设、强调资源共享;五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管理工作,严格计划考核;六是要协同推进、加强合作,形成合力。 四、结论 身处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努力把信息化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流程再造的科学手段,不断提高企业的科研生产管理水平,是航天企业履行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根本要求。着力推进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将有助于推动管理改革创新、规范科研生产流程、提高基础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本文初步提出了基于soa架构实现系统集成开发、满足企业对多个型号集中管控和对单一型号精细化管理要求的应对策略。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浅谈中小矿企业的财务及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随着矿产资源的紧缺,矿业经济迅速发展,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已远不能适应企业新形式发展的需要,同时,安全生产管理成为矿业企业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中小矿业企业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总结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教训。 【关键词】中小矿企业 财务 安全生产 一、中小矿业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中小矿业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矿业那么明显,尤其民营矿业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 2.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会计人员身兼多职。企业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按会计规范要求设置,有的小矿业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明。(2)亲属管钱,聘用会计管账。在会计人员任用上,小矿业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人员作兼职会计,聘用会计人员途径有四种:国有企业财务人员;会计事务所工作人员;社会招聘;其他。这些会计人员无论是定期做账,还是长期聘用,工作内容只是停留在会计简单的业务核算上,即制凭证、记账、编报表、报税,发挥不了财务管理职能。(3)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有些中小矿业企业根本不设帐,以票代账,或者勉强设账,但账目混乱。 3.管理制度缺乏情况严重。中小矿业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风险控制制度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根本无制度,更谈不上实际工作中的执行。 二、对中小矿企业会计规范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1.改善外部环境。要解决中小矿业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光靠一两家企业自我完善和会计人员个人努力是很难达到的,当地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我认为乡镇政府、当地税务和工商等部门应在企业开办前明确规定矿业企业所要上交的各项费用及准确标准(不能有弹性),在不违返国家政策的条件下,给予最优惠条件,并明确所优惠之处。 2.矿业企业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企业管理又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因此矿老板在思想上要重视会计人员的选拔及各项制度的建设。只有矿业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了会计核算,以身作则,那么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各级各部门才能真正做到照章办事,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 3.统一各中小矿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办法。(1)会计报表体系中指标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操作上的简便易行。在会计报表的体系设计中,建议只编制简化型的财务报告,而且只要求简略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免除编制现金流量表。(2)引进计算机计记账处理技术,实现会计电算化。这样,会计人员可以从烦琐的手工记账工作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从价值的角度出发,密切控制投入与产出、协调企业财务关系,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增强企业的发展和责争实力的目标。 三、中小矿企业矿山安全生产管理 矿山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势必给企业和职工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安全教育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是预防事故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在各种预防措施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生疏,安全知识贫乏,其安全管理的基础如同建在沙滩上,实现安全生产也就没有保证。矿山井下作业的危险程度和危害后果最为严重。事故频率高是其特定的环境造成的。随每一吨矿石的采出,工作面、井壁、采场、矿房等空间环境都会发生变化.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带来了种种工作危险,构成了事故的三要素。三者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他既是现场操作者又是改变现场环境的主体,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通过人去排除,而排除现场存在的隐患,靠的是操作者掌握一定的安全技能。这就要求对操作者进行安全教育。 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坚持以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最根本要求。安全生产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不善是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管理缺陷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误往往是多重失误造成的。因此,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企业干部必须实施安全管理,这是法律责任赋予的要求;企业职工必须接受安全管理,这是每一个职工自身利益的需要;领导干部必须模范执行安全管理,这是素质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安全法津法规、安全专业知识,以达到客观地、科学地分析各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部门、各工种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很难落实。通过层层落实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事故责任。 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4个环节,切实做到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要”,实现安全工作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助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本文从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的本质内容出发,以解决人的思想意识为突破点,把确立安全生产观念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积极探讨如何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 企业 安全生产 管理 一、把确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念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人们是否重视安全生产,是否遵守安全生产的规则,关键在其是否有安全意识、是否确立了安全生产的观念。因此,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牢固确立安全生产观念作为主要内容,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各级管理人员和职工树立四种理念: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理念。安全生产工作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广大职工群众的迫切愿望,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安全生产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因此要把重视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职工在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当中的安全主体地位和作用,教育职工珍惜生命,善待自己。 二是树立“安全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我们在抓安全生产工作时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领域的各项工作。“安全发展”的本质,就是要把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证的基础上。 三是树立“安全生产是最大的政治”的思想理念。安全生产是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和谐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从业人员的安全、健康得到了保障,职工队伍才能思想稳定;只有生命安全得到切实保障,才能调动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和生活热情;只有使重大事故得到遏制,减少事故造成的创伤和震动,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只有顺应客观规律,讲求科学态度,才能有效防范事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是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价值理念。安全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安全投入与生产效益的关系上。安全既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那就必然是经济效益的基础。安全这个基础不仅能给企业带来间接的效益回报,还能产生直接的效益。只有生产安全了,才能减少事故带来的经济、信誉损失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企业才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优势营造安全氛围 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形成安全氛围。如果一个单位安全氛围好,就能够感染人、鼓舞人、约束人,并直接影响企业的日常安全管理和员工的安全行为。思想政治工作在宣传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工作方法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在抓安全生产工作时,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安全氛围,把思想政治工作中宣传、教育、鼓动等优势手段应用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 第一要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宣传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第二要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途径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第三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员在安全生产中的带头作用。 第四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发动群众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良好风气。 三、安全生产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重点 1.针对职责分工:层层展开。针对企业领导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提高决策层的安全生产意识上。因为,领导干部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决定着企业安全生产的好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安全与质量的关系;使他们明确思路,在工作中不仅要“贵钱”,更要“贵人”,把安全生产与经营发展等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针对专职安全监管人员和职能部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管理能力上。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认清责任,不辱使命,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措施、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设施设备等环节的监管,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运作。 针对于特种作业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应抓住其工作特点和可能引发的危险及状态展开,使他们充分认识岗位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要帮助他们熟练掌握本工种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预防、改善和控制危险的手段和方法,提高他们对突发险情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针对一线岗位操作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要放在让他们自觉履行岗位职责和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上。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素质,使他们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并自觉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规定,通过他们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操作,把“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 2.突出工作重点:预防为主。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所谓预防为主,就是要把安全生产工作想在前,做在前。做到超前思考,科学论证,精心组织,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除了要切实解决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抓好防范,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为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性。要经常分析员工的思想状况,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准确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把各种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把不利于安全生产的现象解决在发生之前。杜绝被动地哪里出了问题就到哪里“抢险”,哪里有了火情就到哪里“灭火”的情况出现。目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的改革和战略调整必然会触及个人利益,容易导致员工的思想波动,进而危及到企业的生产安全,这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安全生产的保证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要求也更高。因此,各级管理人员必须认清形势与责任,依靠科学的管理和现代的安全管理技术,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变事后处理为科学预测,变事故管理为隐患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书记曾经指出:“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安全生产要长抓不懈,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长抓不懈。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更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为企业安全发展助威呐喊、保驾护航。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探析 【摘要】我国电力企业正处在深化体制改革的新时期,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电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我国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电力企业的电力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电力企业本身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针对目前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电力企业;安全管理 1 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1 人员素质的问题 员工缺乏安全生产意识这主要表现在员工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下而进行的违章操作和指挥等方面。员工在电力安全生产方面缺乏一定的认识,在进行电力安全生产工作时,并不知晓或者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而只是习惯性的进行习以为常的违章操作和违规指挥,因而导致~些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人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稳定和电网的安全。 1.1.1 生产一线人员力量相对薄弱。电网企业存在结构性缺员现象,特别是变电运行、检修、试验等工种,后备力量不足。一方面是近几年电网企业在减人增效方面,采取员工内退的办法,使一些基层骨干提前离岗;另一方面是电网设备档次提高而人员技能素质跟进不及时。 1.1.2 由于存在结构性缺员情况,在主业生产岗位存在部分农电工混岗的现象。目前,农电工的政治待遇、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等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带来农电工的不稳定,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对电网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 1.1.3 生产现场仍然存在违章作业的现象。虽然电力企业用"三铁"反"三违"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和事故问责制的要求一年比一年严,但生产现场违章的现象并没有完全杜绝。 1.1.4 其它方面的因素。存在领导干部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班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未形成闭环、农电安全管理基础薄弱、配网安全用电管理不严,安全用电宣传不够,农网涉外伤害等个别现象。 1.2 注意权力控制因素的影响 因为任何组织都由各种利益集团所组成,权力控制集团中的各成员都在不同程度地代表着某一集团的利益。一个组织的组织结构必然反映出最强利益集团的利益,或是多个较强利益集团之间的妥协。企业组织结构的再造的首要任务是对权力的重新分配。另外,企业的集权与分权是相对的,而且各有利弊。如果过度集权就会产生:不利于合理决策;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阻碍信息交流:助长企业中的官僚主义。而分权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决策的统一性较差,需要进行统一协调,而协调也是需要时间和资源的;容易失去控制,形成分权单位权利控制的各方割据现象。因此,企业必须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1.3 建设安全问题 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安全生产的实现要靠人来完成。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解决安全工作深层次的问题。加强安全获救教育,树立安全生产榜样,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忧患意识和做好安全工作的信心,不仅要通过企业内外事故的剖析,而且要建立电力生产事故警示教育室,展示恶性事故发生现场及当事人的照片,用血的教训来唤起员工地安全生产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同时,要及时对安全生产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分析、总结并推广他们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 2 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 2.1 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制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方针,建立企业安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企业安全管理领导责任制,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制度,企业生产设备安全、环境安全等管理制度,企业经营安全管理制度,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企业人力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等。 2.2 企业管理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 目前多数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缺乏激励机制,突出表现是安全奖吃大锅饭,或有罚无奖。安全管理最重要的是预防,而不是事后处理。有罚无奖,常常使受罚人只认倒霉不认错,其他人袖手旁观,觉得事不关己。因此,安全管理的激励机制应当克服上述两项缺点,重奖预防事故的有功人员,通过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使有功者成为企业英雄,成为广大职工学习的榜样。安全生产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对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要给予严肃处理,触及刑律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安全教育工作,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在企业每年的各项先进评比活动中,要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突出安全生产奖励优先,奖励额度也应体现优先,促使员工自觉养成安全行为的习惯。 3 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3.1 提高全员安全素质 3.1.1 注重全员安全知识培训 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普及设备基础知识,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负责人、班组长的安全教育培训,重点讲解电网新技术、新设备知识,确保在岗员工对新设备的产品结构、技术性能、运行特点有全面掌握,对设备存在的缺陷能及时发现,出现故障能及时消除。 3.1.2 注重技能培训和评选 加强首席师、技术能手评选和技术比武工作,在变电运行、电力营销、送电线路、变电检修等14个专业中大力实施"导师带徒"活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生产人员对设备的掌控能力。 3.2 加强设备运行、维护和管理 3.2.1 以缺陷管理为中心加强设备管理 要应用好红外测温及成熟的在线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及时消除设备隐患。 3.2.2 提高设备的检修质量 合理安排输变配电设备检修计划,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加强设备检修管理,稳步推进输变配电设备状态检修,建立健全输电线路设备状态评估办法。 3.2.3 改善设备性能 增加和完善保证安全的技术手段,加快老旧变电站、输电线路的改造,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 3.2.4 加强监测与跟踪 对一时难以消除的设备隐患,加强监测和跟踪,制定完善的应对预案,采取果断措施,不能存在有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 3.2.5 加强设备的运行管理 根据电网迎峰度夏、防洪、防汛等特殊时期保供电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电网设备各个时期的运行管理,对重要输电通道、枢纽变电站定期巡视,重点检查。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不断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力度,转变电力安全的管理过程,树立电力安全的管理思想,加强电力安全的现场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改变电力安全的详细方法,夯实电力安全的行动行为,增强电力安全的线路监督,才能确保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以构建和谐的电力安全环境。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浅析加强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 建筑企业; 安全; 管理 论文摘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的常见问题以及管理措施。只有有效地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等管理手段,以人为本,以责任制度为约束,加强安全监管,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才能做到安全和文明的施工生产。 建筑施工企业是以生产建筑产品、提供劳务服务为主的生产经营企业,其生产一般都具有周期长、露天作业、高空作业等特点,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可控的影响因素,这一切都为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生产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施工生产的进度控制与成本控制,是企业顺利完成施工任务、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改革开放的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家庭的幸福。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抓好施工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 1 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常见问题 1.1 建筑市场不规范 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无证和越级施工,挂靠、层层转包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施工单位靠低价中标,揽到工程任务后便以?w扣安全投入、削减安全设施等方式来赚取利润;有的建设单位将工程肢解后分包给多个施工企业承建,在安全生产等问题上互相推诿,致使安全生产制度难以施行。 1.2 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差 只重效益,不重安全。在市场经济意识的作用下,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企业缺少进行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和技术力量,安全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施工生产中缺少基本的安全设施。建筑行业内流行的一种说法“:安全问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正是这一现状的真实反映。施工企业在管理水平、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欠缺,是引发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建筑工人安全素质低 在我国,建筑生产仍旧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而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大量劳动力,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较贫困的山区、农村。这些建筑工人,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把进场前的安全教育仅仅看作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因而,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诸如:不戴安全帽、不系安全带、随意出入安全防护区,甚至是无证操作、跨专业操作等一些违规现象,给施工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1.4 缺乏安全救援措施 由于缺乏安全知识和意识,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能加以识别并及时进行处理;对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致使事态进一步扩大,使小事故变成大事故。目前大部分建筑施工生产现场,均无临时医务室,项目部办公室内也没有悬挂紧急救援的呼叫电话,在出现异常现象或发生事故后,不能及时请求救援,使本来可以防止的事故和人员伤亡,变成现实。 2 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措施 2.1 加强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制度 根据建设系统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特点,确定年度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以及专项治理目标,制定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措施,把施工安全生产目标和责任进行层层分解到基层,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与此同时,建立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监督反馈制度,施工图审查制度、建筑安全隐患、险情及事故社会举报制度,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确保安全生产落到实处,确保全市建设工程质量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2.2 责任到位,狠抓落实 在日常安全监督管理中,一方面我们根据安全生产目标考核规定,把安全监督申报与建筑施工许可证的颁发紧密地联系起来,对未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未建立现场安全保证体系、未根据现场特点制定有效安全防护措施、未对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进行承诺的施工企业,不予办理安全监督。对已办理安全监督的建设项目,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采取定期(每季度、半年检、年检)以及不定期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达标检查,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职责,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使企业做到领导到位、意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努力降低工伤事故率。 2.3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建筑施人员安全防护能力 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为契机,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宣传车、标语、安全讲座、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并在报纸、电视开辟安全生产专栏,宣传安全生产法法律法规。通过强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标准、规范的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在全面培训的基础上,我们重点抓事故单位、安全检查不合格单位、安全管理薄弱单位有关责任人和各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执法人员、建筑业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按照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教育培训的规定要求,认真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及时传输新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增强职工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 2.4 开展创建文明工地活动,改变施工现场“脏、乱、差”的现象 及时发现创文明工地的典型,认真总结经验,并经常组织各企业到文明施工样板工地参观交流,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使全市建筑工地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轨道。彻底改变施工现场“脏、乱、差”的现象 2.5 建立安全防护临时设施费用专款专用制度 必须建立为安全生产提供费用的保障机制,在工程施工招投标时,安全费用不得进入竞价,不得压缩。在施工中,监理、建设等单位及有关建筑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做到安全费用及时到位,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2.6 改进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一是采用动态跟踪抽查与专人定点负责制相结合的方法。在办理安监手续时,为该工地指定一名安监员,负责对该工地的安全监督交底、平时技术指导及监督现场安全教育与防护措施的实施。对该工地文明施工、安全防护水平的评定,则由站领导带队进行动态跟踪抽查。这种一人定点服务,集体动态打分评定的方法,既解决了工地现场安全员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指导培养了企业、项目部的安全员,又确保了安全检查的公正公平,廉洁执法。 2.7 加强后期安全监督管理 工程建设进入后期,项目管理人员、作业工人思想的放松,分包施工队伍的进入,预留洞口和临边的防护、脚手架拉结点被拆除,脚手片被抽掉等等,人的不安全思想和物的不安全因素的重合,事故发生几率自然就高了。有些拟创省、市文明标化的工地,在初期管理严格,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水平较高,但到了后期,特别是检查验收以后,疏于管理,同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要经常回过头去看看,对建筑施工安全实行前、中、后期全程监督管理。 3 加大安全生产的行政处罚力度 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为契机,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针对各个时期安全生产整治重点,制定专项整治任务目标,适时地提出整治工作要求。如在防止“五大伤害”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工作中,以安全防护产品、设施的整治为突破口,因地制宜、推广先进、科学、符合国标、行业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品、设施取得了很好效果。根据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重点,在组织开展日常安全巡检的基础上不定期地对专项整治薄弱部位进行重点检查和跟踪督查,并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检查与自查、检查与专项整治、检查与整改、检查与追究相结合,切实消除事故隐患。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我们对无视生产工人安全、安全管理混乱、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现场存在严重隐患的企业加大惩戒力度,依法对它们进行行政处罚,真正做到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处理不放过,没有制定防范措施不放过。敢碰硬。真正行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科学合理薪酬制度在企业生产管理中运用分析 摘 要: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是现代企业发展成功的重要原因。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竞争更加白热化。留住人才对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所以一个科学合理的薪酬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发挥优势作用也越加明显,近年来,宽带薪酬的概念提出后,受到业界的推崇,以宽带薪酬为切入点,分析合理的薪酬制度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薪酬制度;宽带薪酬 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是企业的永动机。企业薪酬制度关系到能否激励员工为企业发挥其积极能动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还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否留住核心人才,从而关系到企业在社会竞争中的生死存亡。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可以说是一种最重要的、最易使用的激励方法,它是企业对员工的回报和答谢,以奖励员工对企业所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和创造,是企业对员工所做贡献的承认。在员工的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着员工个人的能力和发展前景。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对员工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企业的发展更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一个合理的薪酬体系,对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企业薪酬制度的设计和完善,更是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 1 传统薪酬制度的弊端 传统薪酬主要是薪点制,薪酬确定的依据主要是职务(岗位),实行的是职级工资,薪酬与岗位(职务)的严格挂钩,只要岗位(职务)不变,要实现增薪那是不可能的。其弊端显而易见: (1)激励不恰当,给员工定位不准确。 (2)平均主义严重。无论员工技能好坏,但只要熬到一定的年限就可以享受高薪。容易挫伤了核心员工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核心员工的积极性。 (3)薪酬设计与管理具有随意性。传统薪资制度中,有时领导一句话就能影响员工的等级和晋升。 (4)范畴过于狭隘。传统薪资制度中,给员工的进修、培训、出国等机会所涉及的成本并不计算在内。 (5)激励动力不足,激励成本不断上升。 (6)激励的短期化甚至不具有激励性。传统薪资制度只注重了薪酬的保健功能而忽视了其激励功能,即只满足了员工的低层次需求,而忽视了员工的高层次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宽带薪酬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宽带薪酬体系是近几年来比较盛行的一种新型的薪酬体系,所谓的宽带薪酬,是指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范围进行重新组合,就是企业将原来十几甚至二十几、三十几个薪酬等级压缩成几个级别,同时将每一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薪酬管理系统及操作流程。 2 宽带薪酬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运用 宽带薪酬的特征是薪酬等级层次少,浮动范围大。薪酬等级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区间变动比率高。宽带薪酬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横向发展空间。在这种薪酬制度设计中员工的职业发展不再只是沿着公司中唯一的薪酬等级层次垂直往上走,他们在企业中的流动是横向的。但是随着他们获得新的技能、能力、承担新的责任或者是在原有的岗位上不断改善自己的绩效,他们就能够获得更高的薪酬,即使是被安排到低层次工作上,他们依然有机会因为自己出色的工作而获得较高的薪酬。 2.1 工作分析是构建宽带薪酬体系的前提 工作分析是通过对各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条件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分析,以科学系统的描述并做出规范化记录的过程。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具体进行工作分析的方法很多,比较常用的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直接观察法等,在工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工作分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企业自身的全面理解与分析。基于对企业的特点进行分解,即企业的业务流程、范围、职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分解所涉及的各项工作的种类和属性进行的分析。此项分析的结果是企业进行组织设计和岗位设置的前提和依据,它有利于梳理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合理界定部门与职位的工作职责,从而使组织效率最大化,尽力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使组织结构设计和岗位设置精简高效。所以在这方面上的工作分析是最终确定组织内某一岗位价值大小的基础。第二,对任职者资格以及具体工作岗位的分析。针对具体岗位的任职资格、工作范围、工作条件、权限以及任职人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身心的要求所进行的分析。这种分析的结果为员工招聘、绩效考核以及员工培训提供依据。第三,岗位分解动作。针对某个岗位某项具体的操作过程、步骤所进行的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分解具体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之形成一种定势、一种章程或者规范。这种工作分析对薪酬设计起着补充的作用。 经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以岗定薪”中的岗位才真正明确,而在传统的薪点制中的“以岗定薪”则较为注重职务级别的高低,并没有从岗位本身对组织发展重要作用以及对其任职者的相关要求出发。 2.2 公平是一个科学合理薪酬体系的保证,其中又分为内部公平与外部公平 (1)内部公平。 实现内部公平需要借助于岗位价值评估。只有把“以岗定薪”的岗位职能梳理清晰,才能确定某一岗位在组织结构中各个岗位之间的相对价值,从而得出岗位的等级序列, 如此才能实现薪酬体系内部公平。它是基于组织结构内部各个岗位的共同特点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评价要素的组合。 具体的岗位价值评估的方法包括很多:岗位分类法、有岗位 排列法、要素比较法、要素计点法等,每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而这种岗位价值评估模型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岗位价值评估是实现组织内部公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实现内部公平的基础,最终的内部公平还需要员工胜任力评估以及绩效管理来保证和实现。 (2)外部公平。 外部公平是薪酬体系对外具有竞争力的直接体现,简言之,一个企业的薪酬标准要与市场上的同类岗位薪酬接轨。一般说来,外部公平的实现往往是通过薪酬调查的方式,具体调查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例如企业之间相互调查、委托市场调查公司以及问卷调查等,在调查目标企业的选择上多以同地区或夸地区同行业或相近行业为主,比较企业各岗位与市场上相对应岗位的薪酬水平。 无论是内部的不公平还是外部的不公平,都会使员工期望值下降,并且感到不安全,出现士气下降、人员流失,甚至招聘不到人员等现象。而宽带薪酬还体现“同工不同酬”的新观念,体现了对员工个体因素的重视与尊重。对于企业个体员工,薪酬有两个基本作用,其一是满足生 活基本需要,即所谓的“保健性”;其二是体现其工作价值,激励员工更好的工作,即激励性。总体看,两者是互为消长的,而如何妥善的协调两者的关系,就要用薪酬结构设计来完成的,是选择高保健低激励还是选择高激励低保健,依然是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实际需要。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传统的薪酬结构中有了不少新的内容,诸如股票、期权以及虚拟股份等,增加了薪酬的长期激励作用。 3 宽带薪酬体系与组织绩效管理的有效衔接 薪酬体系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薪酬本身只具有对人才吸引作用和短期的激励作用,而长期的激励作用则不明显。只有将薪酬与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激励作用。所以,宽带薪酬是否能够顺利的实施,还要看企业自身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否成熟。良好的绩效管理是宽带薪酬应用的基础。如何将企业的人工成本转化为企业发展向前的动力,员工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和谐,是任何企业都在追求的一种境界,但实际上,如何更好的将组织绩效、部门绩效及个人绩效的有效衔接,却是企业管理人员倍加头疼的问题,宽带薪酬的关键在于拓展了员工的薪酬提升的空间,更好的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宽带薪酬的灵魂所在。薪酬制度的完善不是一个单一的活动,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的创新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的适时调整中来体现,逐步实现薪酬体现的两个公平,而这个公平的实现,是需要许许多多基础的工作来支撑和维护的,是缺一不可的。宽带薪酬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自然还有许多其本身不完善地方,在现实中还有许多其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其对传统薪酬体系不足的地方的弥补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此外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只有与有效的绩效管理结合起来,才能显现出薪酬对组织绩效的实现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变人力成本为人力资本,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珠宝首饰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研究 摘要:文章的目的是研究珠宝首饰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内容、特点。研究内容包括物料管理、bom设置、生产车间管理、工序损耗管理等,并提出珠宝首饰生产管理系统的实施方法,论述生产管理系统对珠宝首饰企业的作用。研究方法是,先概览珠宝首饰生产管理信息化,再具体分析其信息化内容、信息化实施的内容。然后得出珠宝首饰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特点、特色作为结果。最后得到信息化能够有效帮助珠宝首饰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结论。 关键词:珠宝首饰;信息化;生产管理;erp;sfc 1珠宝首饰生产管理信息化的概述 现代珠宝首饰产业,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从进销存、mis起步,走过erp、drp、pos,迈向“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链信息与集成,通过电子商务、商业智能、供应商管理,珠宝企业信息化逐步走来、渐入佳境。 珠宝首饰行业信息化选择上,既有国外大中型制造与零售业软件供应商在中国市场推出的软件包;也有许多国内软件企业推出的优秀系统。当然,也有一些大中型珠宝公司,投入重金打造先进的、分布式、覆盖多个业务的集成性大型信息系统。比如微软axapta erp系统、久久才大、纵横、向导科技、天宝等。 但珠宝首饰行业信息化,相比电子产品制造等行业,处于相对初级的水平。珠宝自身的物流及工艺特点和珠宝企业管理水平现状,造成了珠宝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其中,生产制造环节的物料管理、库存控制、工序管理、人工管理,是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做好了珠宝首饰的生产管理信息化,可以立竿见影地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物料损耗、实时掌控库存、提高生产效率、公平透明地进行绩效管理,最终提高订单履行率、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的利润。 本文将基于珠宝首饰生产和制造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珠宝首饰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细节及对策,以阐述生产管理信息化对珠宝首饰加工制造企业的重要性。 2珠宝首饰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分析 生产活动控制负责执行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与此同时,生产活动控制还必须最有效地利用人力和机器资源,并最大程度减少在制品库存和维持客户服务水平[1]。在erp系统中主要依靠车间作业控制(sfc)或生产作业控制(pac)来完成车间作业管理的任务。sfc适用于固定位置布置生产设备的离散机群生产方式,而还包括了可以用于大批大量生产方式和流程式生产控制的系统则被称之为生产作业控制。 珠宝首饰生产管理系统,必须是满足珠宝行业特色需求的灵活系统。主要包括多公司管理、供应商管理、销售订单管理、采购订单管理、生产工单管理、基本构料维护、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订单管理、生产车间管理、总账管理、发票管理等功能。其中,基本物料维护、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车间管理,必须根据珠宝首饰行业特点量身订造。是珠宝首饰管理系统与其它行业管理系统的主要不同之处。 珠宝首饰是由金属、钻石、宝石,通过溶金、注腊、打磨、镶嵌等工艺,组合而成的小件产品。物料分类不是很复杂,一般分为成品、珠宝、钻石、金属、附件等。不同类型的物料,具有不同的属性。每种类型的物料都需要定制出不同的信息录入界面,以提高录入效率。比如钻石的4c属性、宝石的专属信息、金属的成色属性等。 珠宝首饰bom的构造也不太复杂,层次不会太多,一般由珠宝、钻石、金属、附件、半成品等组成。bom的设置上,不但要设置原材料和成品之间的“件”数关系,也要设置k金和纯金属间重量换算。根据bom计算物料需求时,需计算各种原材料的需求数量和重量,比如计算需要的纯金重量、补口重量、宝石数量、钻石数量。 最重要的子模块是生产车间管理系统。传统珠宝生产过程中,wip物料往往处于失控状态。发料下去后,到生产入库前,无人能准确知道物料、半成品具体位于哪里,确切数量有多少,丢石丢料现象严重。溶金、焊接、打磨等工序过程中,超额损耗易处于超标和失控状态。珠宝钻石、贵重金属单位价格高,一点点丢损都涉及到较大金额的损失。工人的工资,也需要根据工艺水平、损耗综合计算。 工艺路线是说明各项目制件的加工顺序和标准共识定额的文件,主要说明加工过程中的工序顺序和生产资源等计划信息。车间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确定珠宝首饰生产的工序、工艺,核定每个工序的人工标准、损耗标准,设置损耗超标界限。然后为成品和生产工单设置工艺路线,下达工序工单,把物料、半成品、人员分派到每个具体的工序,及时登记每个工序完成的半成品、实际消耗的人工,并根据每个工序发出的物料的重量、数量,回收的物料的重量、数量,算出实际金损耗和丢石、丢料。因此,就能控制到wip的状态和数量、实际的金损、实际消耗的人工(计件、计时),避免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及有效公平计算工人工资。 3珠宝首饰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实施 不是任何企业想上erp系统就可以想当然地取得成功。企业实施erp系统是否能够成功,首先取决于企业本身,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主要在于内因[2-3]。珠宝企业实施erp,尤其需要先梳理内部流程和需求,再适当选取erp系统,分阶段地推行。 具体,珠宝首饰企业实行生产管理系统的时候,需要按步骤逐步实施。最佳做法如图1: (1)先建设从销售订单、采购订单、生产订单到发货/发票流程的软件。集中管理起所有物料的基础信息、库存状态、销售和生产数据。使得管理层能够精确做好生产管理,使得物流、信息流处于有序、可控状态。 (2)然后梳理珠宝首饰加工制造工序,建设生产车间管理系统。控制好工序金损耗、丢石,掌握、控制wip,根据工作质量公平有效计算工人计件、计时工资。做到降低物料成本、加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获取生产加工环节上更多的利润。 逐步实施,增量开发,立足行业特点,符合企业实际需求,是珠宝首饰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4珠宝首饰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结论 因为珠宝首饰原材料单位价格高,价值比较贵。物料成本、物料损耗折算为货币金额,对珠宝首饰加工企业来说,是占毛利润很大的一个比例。减少了成本,就可能提高利润;加强了管理,就可能提高效率。所以,珠宝首饰企业实行信息化,主要作用是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物料损耗、实时掌控库存、提高生产效率、公平透明地进行绩效管理,最终提高订单履行率、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的利润。 首先,实施基本信息化和改善关键流程,使生产管理成为可控状态:控制物料库存、掌握订单状态、得到库存/资金周转率、进行销售预测等。这主要是提高管理效率,以同样的管理成本,支持更大规模的制造和更难以预测和把握的销售。 其次,实施生产车间管理系统,掌握wip状态,控制工序损耗,有效且公平的核算工人计件、计时工资。降低的金损和丢石,反映在经济上是降低物料和生产成本;有效的wip管理,改善了库存挤压,降低了库存成本;公平有效的计件、计时工资计算,妥善地管理好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工人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一套好的sfc系统,现实可行的车间和工序生产管理制度,能最直接地降低物料、库存、生产、管理成本。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浅谈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摘 要:科学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这对企业经营者的政策水平、技术素质、责任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加强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入手,从根本上杜绝事故发生。通过企业经营者的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减少和控制伤亡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众所周知,安全生产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项基本政策,是全国一切经济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头等大事。党中央和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贯方针、重要政策。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从政治上和理论上深入理解,深刻认识,严格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搞好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指示是做好安全上作的重要前提。 1.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长期以来,建筑业一直是职业安全事故发生率最高的产业部门之一。建筑安全生产事故除了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以外,还导致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1.1建筑安全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对安全生产发展影响重大 近年来,长期的安全科研投入不足,造成了安全管理理论滞后,安全管理方法、手段和体系落后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安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2不规范的市场环境阻碍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与建筑市场的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市场经济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等缺陷,当前建筑市场上普遍存在着拖欠工程款、垫资、肢解工程包、违法分包和非法挂靠等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不良行为非但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有所恶化。不良的市场环境势必影响安全生产管理,主要表现在安全生产责任制形同虚设,一些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难以在施工现场落实,这给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留下了难以预测的后果。 1.3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从目前来看,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①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数量普遍不足;②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③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投入不足,安全自控工作和自查工作流于形式;④建筑施工企业过分依赖监理单位和监督机构,安全检查工作形式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应付上层领导的检查。 目前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不高,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形势飞速的发展。要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必须改革原有的、被动的、靠监督检查来实现安全生产的落后方式。要用科学的预测预防管理办法指导和推动安全生产,真正做到以“预防为主” 2.如何改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安全管理水平一直较低,每年由于安全生产事故丧生的从业人员有数千人之多,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因此,改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已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2.1提高建筑施工一线工人的安全意识 从目前来看,建筑施工现场的第一生产线作业人员中,民工约占50~70%,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水平都比较差,所以建筑施工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使一线工人认识到现场施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使他们掌握安全生产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主要要做到这么几点:①鼓励一线工人主动参加技术等级培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②规范劳务承发包行为,通过劳务交易中心进行规范化招工,杜绝闲散劳动力无合同上岗的现象;③定期开展经常性施工事故实例讲解,加强员工对安全储备必要性的充分认识,使“人人要求安全”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2.2规范建筑工程建设各方的市场行为 首先,建筑施工单位要从招标投标的入口把关,综合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建设资金的贯彻落实。其次,单位要对施工成本组成有一个合理界定,对施工成本进行可操作性的规定,避免无序竞争。再次,参加国内外其他城市的经验,在建设项目开工之前,抽取适当比例的工程款作为开办费,专款专用,由现场监理和业主共同负责监管。 2.3强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行政监督 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建设参与者要重点监督施工现场是否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考察体系是否有效运行,是否需要持续改进,如果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发现工程建设参与各方没有贯彻落实安全责任 ,不履行安全生产制度,就必须进行处罚,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通病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总之,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崇高的工作。它涵盖了丰富的社会科学内容。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肩负着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任,必须努力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以指导和推动安全生产。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浅谈分析电力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常见问题及管理方法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 安全管理 常见问题 方法 论文摘要:安全管理是电力供电企业的生命,乃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的系统工程,安全管理抓得好。无论对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还是对电力企业本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对促进电力企业良性循环。努力构筑和谐用电环境更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作用。 电力供电企业安全、稳定运行事关各行各业,事关国民经济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确保安全生产和电网安全运行,确保可靠的电力供应,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本文认真分析和思考了电力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并寻找对策来加强安全管理,可供同行参考学习。 一、电力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1.安全责任意识不强 首先是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责任不强,对“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把握不牢固,存在“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现象;第二是员工自我保护能力差,不按标准化作业流程做事,抱有“侥幸”心里,存在盲目骄傲自满和厌烦的情绪,习惯性违章现象屡禁不止。再次就是在检修、施工中不认真执行《国家电网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规定的“两票三制”,不认真落实现场的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违反标准化作业流程以及不正确使用安全工器具,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和电网及输变电设备损坏事故,都是因为一时的疏忽而酿成大错,给员工、企业、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2.基层管理工作不到位,执行力不强 因不能正确处理好安全与任务、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一些电力供电企业只着重提高企业效益,对安全管理投入的时间、资金相当有限,轻视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着严重的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对已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不认真执行,或执行力不够。抓安全是时紧时松,上面要求紧时,就跟着喊一下,不能层层执行下去。而有些供电企业就是不按计划安排工作,领导随意性强,来了任务或出了事情就仓促应战。有些供电企业虽有计划,其完成率也是不高的。又比如对现场运行规程不及时修订、应急预案管理不及时完善,“二措”和“五防”不按时完成,对“两票”执行情况不及时评价、通报,对设备的正常巡视检查、各项预试工作没有按照规定的原则进行,对发生的设备故障、异常及事故不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分析、总结,对存在的缺陷处理不及时,设备长期带“病”运行,留有重大的安全隐患等等。它具体又表现在:一是深入现场少,了解情况少,发现问题不及时或发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导致工作缺乏针对性和超前性;二是到现场检查发现问题质量不高,深入调查和分析不够;三是部门之间对发生的问题推拖抹赖,不能很好的协调合作;四是发现问题不能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存在好人主义;五是对形式主义不敢大胆抵制,对检修、施工作业现场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风险预控措施开成虚设,上下存在着用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 3.反违章工作不严、不力 习惯性违章是指安全生产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违章行为,供电企业包括行为性违章、管理性违章和装置性违章。它又主要表现在管理干部存在“四怕”心理,即一怕抓严了影响队伍稳定。二怕抓紧了影响干群关系,三怕认真了影响政绩考核,四怕较真了影响了收入,所以不敢大胆管、大胆抓,有的是对工作情况不清楚而没法抓,有的是对司空见惯的“小”事碍于情面、怕得罪人而不去抓。检查督促不到位,只满足于传达与要求,缺乏跟踪检查、指导帮助和监督。对事故、违章处理不严,做老好人,往往存在姑息迁就的现象,使违章行为的发生得不到有效遏制。 4.安全生产考核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没有真正执行到位,走形式、走过场,应付上级领导,即不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奖勤罚懒,又不能起到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经济杠杆。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奖罚失衡。防止问题奖的少,发生问题罚的多;二是时效滞后。奖的不及时,罚的也不及时;三是避重就轻。发生大问题偃旗息鼓,发生小问题大张旗鼓;四是考核不公。前面发生的事情没考核、后面发生的事情考核了,或有的事情考核了,有的事情没考核;五是尺度不公。员工做与不做一个样,能做与不会做一个样。 5.安全工器具管理不严 安全工器具管理没有按照“择优选取、正确使用、定期试验、定期报废”的十六字方针来执行。同时,对安全器具的定期检测意识淡薄,报废管理流于形式。许多已明显损坏的工器具仍在超期使用,该淘汰的没有被淘汰。 6.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 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党政工团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少数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二是部分班站长的管理能力差,不善管、不敢管;三是先进模范榜样示范作用不强。各项评先、评优工作也是靠人情关系。 二、加强电力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1.强化安全意识,树立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明确一个“责”字。 首先企业员工是安全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加强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意识、安全技能的培训,使安伞责任重于泰山深入人心,积极引导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第三就是要加大资金、时间投入,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现场安全风险评估。 2.落实各级各类人员岗位安全责任制 第一,各级电力供电企业的安全工作监督体系,应能正确地理解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把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真正地落实分解到企业员工,组织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具有可行性的班组经济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让制度管人,让制度管事,把所有的规章制度真正执行到位,以制度与考核的约束来开展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第二,提高一线生产员工工作积极性,在考核奖惩上要赏罚分明,奖勤罚懒。因为他们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中应该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真正实现员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观念的转变,可以肯定地说,只有从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到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能在安全思想上由强制性到自觉性的一次质的飞跃。才能够从事故源头上发挥遏制不安全因素的作用,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3.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严于管理,扎实开展反违章工作 安全生产管理重在“以人为本”,并认真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标杆班组建设的各项活动,以活动抓管理,以管理抓安全。才能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开展。首先,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好《安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其次,我们还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体职工自保、互保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推进现场标准化作业,规范现场作业行为,实现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第三。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有计划地组织学习现代安全管理知识和安全管理方法,开展安 全警示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在安全生产管理中,不仅要依赖生产中的技术装备、生产组织水平,更要以人为本、深入细致地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努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以提高电力企业的安全水平。 4.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加强现场监督,严格遵守各项安全制度 首先,要切实履行好安全监督职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监督职责到位、基础工作到位,同时要强化服务意识、从严意识、协调意识和创新意识;班组是生产的第一线,必须保证现场工作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可以通过制定简明详尽、操作性强的标准化作业流程,以养成工作人员良好的工作习惯。 5.加强安全工器具的管理 一是完善工器具的采购、发放、领用、报废等制度。二是完善工器具的台帐,做到帐、卡、物一致。三是加强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对使用的工器具、需要的材料、修理记录和验收、试验记录等都应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做到有据可查,责任落实。 6.进一步加强安全性评估工作 供电企业的安全性评估工作主要是安全风险库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措施,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7、齐心协力,打造“我要安全”的浓厚氛围 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需要一种合力。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聚积和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在企业内部形成“我要安全”的浓厚兴氛围,才能真正确保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三、结束语 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的工作,必须把其作为一项经常化、日常化的基础工作来抓,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电力生产事故大多是能够防止的,只有不断加大安全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奖惩规定,严格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提高电力生产的科学管理水平,才能将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探讨 摘要:电力安全生产关系到国家的财产安全、人民生活利益,以及电力职工的安康,是电力企业最根本的效益所在。安全生产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是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影响着电力企业本身的内外形象。在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期,电力生产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对策和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对电力需求十分迫切。但是,电力安全生产关系到国家的财产安全、人民生活利益和电力职工的安康,是电力企业最根本的效益所在。它是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影响着电力企业本身的内外形象。要使电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就要不断强化企业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 1.安全生产管理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1.1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企业虽然制定出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的制度,也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仍然有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只停留在开会讲话,只作一般性、原则性的动员和要求水平上。分管生产的领导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很少分析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没有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一些事故通报内容不详,语言含糊,没有把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的根源及事故责任、需要吸取的教训等介绍清楚;也有一些单位将上级转发的事故通报一转了之,既不认真分析,也不提出和落实防范措施。专业人员对电力安全生产没有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没有熟练掌握必要的规程制度,不能很好地指导基层班组的工作。 1.2安全工器具管理混乱,存在安全隐患。企业下属基层单位中职工使用的安全工器具质量堪忧。尤其是一些供电所的登高作业器具等安全器具的质量合格率不高。同时,对安全器具的定期检测意识淡薄,报废管理流于形式。 1.3不严格执行《安规》,经常习惯性违章。习惯性违章是指定安全生产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违章行为。它包括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有些临时性工作,如某配电修理人员,在没有填写修理票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修理工作,导致人身触电死亡事故;有些需要停电的作业,在没有停电、验电、挂地线情况下,就开始工作,造成人身触电死亡事故;在处理变压器二次刀闸接触不良故障时,没有对其停电、验电,未挂地线,严重违章作业而酿成的人身触电死亡事故等等。 1.4管理工作不到位。企业往往重视大型作业的管理,而轻视日常的细节安全管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领导仍然习惯于靠搞运动的形式抓经济建设,抓企业管理,不注重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注意通过规章制度管理,不注重通过抓事前控制来预防事故。同时,设备的检修记录、试验报告、设备档案记录也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保管不认真。 2.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2.1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意义。电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已经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等栖息相关[3],涉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日益凸显,要实现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首先要从企业领导到基层班组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操作人员遵章守纪,安全生产。 2.2加强机制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一是要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突出抓好安全性评价动态管理。二是要建立应急预警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全过程管理,按照“分级管理、限期整改”原则,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部门,及时督促整改到位。三是要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基础管理。认真做好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2]等规程、标准的培训和执行工作。四是要加强监督考核,完善约束机制,切实履行安全监督职责。安全监督管理要做到“三个到位”,即:思想认识要到位、监督职责要到位、基础工作要到位,同时要强化“四种意识”,即:服务意识、从严意识、协调意识、创新意识。完善安监职能和人员配备,加强农电安全产监督管理。坚持从基础抓起,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抓好现场的监督管理。 2.3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是安全生产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不断完善和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坚持行政第一负责人就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制定安全生产目标和计划,将线路、设备划分区域,把安全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形成安全生产一级抓一级,将安全生产考核指标与部门、班组和个人经济利益挂钩,真正使安全管理工作形成纵到底、横到边、全员化、全方位、全过程管理的新格局。二是做好生产事故学习教育工作,事故是血的教训,是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必须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举一反三,以杜绝重复事故的发生。 2.4加强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安全文化是人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在企业的生产及经济活动中为保护人的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企业只有具有掌握专业安全文化的生产力,才可能实现安全生产良性循环。然而,实践经验证明,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员工的认识,离不开员工的努力,离不开员工的奋斗。而企业安全文化,既可以肯定员工的价值观念,也可以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念。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安全文化的建设,并且一定要体现出“以人为本”。[1]其重点是从人的观念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方面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2.5认真落实安全培训工作,提高全员安全管理素质。人生来就有求生的本能和安全的需要,但岗位所需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并不与生俱来,而人的安全意识强弱、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安全生产的具体过程和结果,因此,企业也只有通过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力度,来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增强人的安全素质,使人人都懂得安全、会安全,才能确保安全生产。安全培训教育除了传统的强制性安全教育外,企业还要更多地利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并且要分层次、分对象、分岗位、分工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要通过培训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操作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意识,促使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素质整体提高,从而适应电力生产建设的需要。 2.6全面推进现场标准化作业,杜绝习惯性违章。规范现场作业程序,落实现场安全措施,确保现场生产流程的可控、在控。加强现场安全措施标准化管理,保证现场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提高人员失误的防范和控制水平,可以从操作层面,建立所有操作项目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所有业务活动、生产活动的流程化,把各类文字流程图表化、现场化。推行岗位标准化作业流程,明确排查措施,量化操作参数,界定操作步骤,重点推广应用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巡检、标准化操作、标准化资料、标准化现场、标准化交接班、标准化讲解、标准化管理方法。通过现场标准化作业的推广应用,实现杜绝岗位员工习惯性违章的目的。 2.7抓好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健康水平。设备健康水平是安全生产的硬件基础,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运行,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是与设备的缺陷有关。一是以缺陷管理为中心来加强设备管理,着重应用好红外测温及成熟的在线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及时消除设备隐患;二是合理安排电力设备检修计划,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加强设备检修管理,稳步推进输变配电设备状态检修,建立健全输电线路设备状态评估办法;三是增加和完善保证安全的技术手段,加快老旧变电站、输电线路的改造,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四是对一时难以消除的设备隐患,加强监测和跟踪,制定完善的应对预案,采取果断措施,不能存在有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五是加强设备的运行管理。根据电网迎峰度夏、防洪、防汛等特殊时期保供电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电网设备各个时期的运行管理,对重要输电通道、枢纽变电站定期巡视,重点检查。 2.8加强安全工器具的质量管理。一是要求严格工器具的报废制度。到期的、己损坏的和不合格的工器具一律要强制报废。要禁止以任何形式将己报废的工器具给其他个人使用。二是要制定并落实安全工器具检修管理标准化制度。对使用的工器具,需要的材料,修试记录、验收记录等都应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做到有据可查,责任落实。 总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确保电力安全生产的总则。目前,随着电力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化了,现场工作量大大减少,工作人员也趋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则相对复杂化,管理制度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在大量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之时,对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新标准、高要求,电力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有新思路,适应或超前发展,并及时让电力职工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方法的探讨及应用,从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整体水平,促进电网安全、员工安全、企业稳定、社会和谐。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浅析电力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封装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作者:王林梅 潘坚跃 黄民翔 论文 关键词:电力 企业 生产管理系统 公共信息模型(cim) 通用数据访问(gda ) 论文摘要:为解决电力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与其它应用子系统间的“信息孤岛”问题,提出依据iec 61968 cim时电网资产信息进行标准化及建模,将生产管理系统加入到企业数据集成平台,实现与其他应用子系统(如scada)有机地结合。通过企业集成总线(uib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按标准的数据格式进行信息交换,实现企业管理网中的生产管理信息方便、统一地被第三方使用,进一步加强了电力企业的信,岛一体化建设。本文重点论述了实现电力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封装集成的依据和技术方法。 0引言 随着电力企业不断 发展 ,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分散孤立的 计算 机应用系统已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目前电力企业虽已建成各种信息系统,但各系统间相对独立,“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生产管理系统作为电力企业的核心系统,拥有全局的生产管理信息,但同时需要与其它应用子系统进行通信,才能获取所需的各类数据。若对生产管理信息进行封装后,实现与电力企业其他应用系统间的集成,可大大促进企业的信息一体化建设。 为充分挖掘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管理功能,本文提出7基于iec 61970/iec 61968 cim对生产管理信息进行标准化及建模,实现生产管理系统与电力企业更多应用子系统间的集成,并介绍了集成后实现的应用功能,如遵循iec 61970的gda服务、gda服务以及在svg接线图查询设备台帐信息等应用功能。 1集成的重点技术 建立元数据存储库元数据存储库专为集成平台使用,用于灵活配置生产管理系统的数据转换部分,以及生产管理系统资源在集成总线上的注册。 建立元数据存储库,需要分别建立cim元模型信息库、资源注册机构和系统信息库。iec61970/iec 61968 cim的元模型信息库存储iec61970/iec 61968中定义的类、属性、关联及其解释,也包括了自定义的类。资源注册机构负责管理集成平台上的所有资源,对于在多个系统中都有记录的同一资源可以有不同的命名方法,但是只能通过唯一的resource id(资源标识)在集成平台上标识。系统信息库中存储的信息则说明了数据在哪里,即如果同一资源存在于多个系统中,则由系统信息表指明以哪个系统中的信息为准来保证信息的唯一性。 1.2实现模型映射工具 模型映射是实现生产管理系统加入集成环境的第一步,通过模型映射工具才能将生产管理系统私有的数据模型转换为cim,客户也可通过映射工具的模型扩展功能来自定义类、属性及类之间的关联。 1..2.1,模型映射工具的设计依据 生产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 网络 结构的数据模型是依据iec 61970第301部分建立的,而资产的数据模型则是依据iec 61968和一些必需的模型扩充来建立。 为了实现生产管理系统资源信息与其他应用系统(如scada)信息的关联,需要对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电力系统资源信息进行建模。由于在实现生产管理系统与scada系统集成的项目中,采用的建模原则是电网结构与ems需要的计算参数以scada为准,因此生产管理电力系统资源信息可以只包括equipment(设备)的基本属性和关联,即:naming.name. naming.description, equipment.mem-ber of equipmentcontainero 1.2.2补充模型扩展功能 由于iec 61968中有些电力资源信息的模型还不够完备,需要对cim进行扩展。为保证系统的标准性,模型扩展的基本原则是:使用原模型中的类、属性及关联,只在继承的子类中增加新属性和新关联。 例如,目前在iec 61970和iec 61968中均未对ta. tv,避雷器(surgearrester )、消弧线圈(petersoncoil)进行建模,而这些类型的设备又+分重要,因此需要对equipment类进行扩展,如图1。 1.2.3模型映射工具的具体功能 模型映射工具实现了对生产管理系统进行封装集成过程中的模型扩展、模型转换,以及建立scada资源与生产管理资源的对照表。具体功能如下: (1)模型扩展口用户可灵活自定义类和属性,保存到cim元模型信息中,同时可对已定义好的类进行修改。 (2)模型映射。对待包装的应用系统进行类、属性及关联到数据库表、字段之间的映射(支持sql语句和存储过程),映射规则保存到元数据存储库。 (3)资源映射。通过资源映射功能将生产管理系统中的资源注册到集成平台上由资源注册机构负责管理。 (4)系统。各应用系统选择需要的类或资源,将相应的信息保存到系统信息中。 2实现的应用功能 完成基于iec 61968 cim对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资产模型进行标准化封装后,即可将生产管理系统加入到企业集成总线上,实现与其他已经加入集成环境的子系统进行通信。本文以scada系统为例,介绍生产管理系统加入集成环境后实现的重要功能。 2.1生产管理cim xml模型导出器 采用cim xml/rdf描述生产管理模型,导出 的资产模型cim xml文件可以是生产管理的全模 型,也可以是生产管理的部分模型,提供给第三方 使用。 2.1.1生产管理全模型 生产管理全模型的信息包括简化的电网模型和 资产模型。通过简化的电网模型可以了解一个设备 在电网中的电气位置,通过资产模型可以了解一个 设备的台帐信息、缺陷记录等。 2.1.2生产管理部分模型 若客户需要了解某个厂站下或某个具体设备的 资产模型,则需要导出生产管理的部分模型(文档类的一个子类)。生产管理模型导出工具允许客户选择导出一个厂站或一个设备的模资产型如下:资产列表包括一个厂站下的所有资产信息资产目录包括一个厂站或一个设备的台帐信息。活动记录包括一个厂站或一个设备的缺陷记录。 2.2生产管理gda服务器 采用gda服务平台形式的电力企业集成总线,实现其他应用系统(如scada系统的电力系 统实时资源信息)与生产管理系统资产信息的关 联。通过生产管理gda服务器,客户只需要掌握 cim知识,就可以访问由scada系统维护的数据而无需知道数据的逻辑模式,使第三方应用更加便利。 2.2.1 cis服务器 基于corba的客户/服务器提供在线的方式实现生产管理系统的组件接口规范(cis)接入标准的或带corba中间件平台的系统。cis服务器提供灵活的数据交换,实现iec 61970 cis部分中的gda{和高速数据访问(hsda)服务,支持紧祸合集成方式。 2.2.2通用数据访问gda gda是cis中的重要部分,是对远程存储单元进行数据访问的请求/应答式api(应用程序),主要包括: (1)读访问,提供元数据的基本查询能力和更c高级的过滤查询功能。 (2)写访问,提供对元数据的写操作。 (3)变化通知(gda事件)。 乞生产管理gda服务器主要实现了以下接口能:get_values( )—查询一个资源的属性信息;get_extent_values( )—查询一类资源的属性信息; get_related_values()—查询与某个资源关联的一类资源信息;get_descendant-values( )—查询与某个资源多级关联的一类资源信息。 第三方应用的客户只需要依据标准规范了解接口的功能、服务名、入/出口参数、返回状态等,就可以访问生产管理gda服务器获取相关服务。 2.2.3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所有应用程序接口(api )的公共部分,与iec 61970第4部分中的其他服务(包括gda, hsda, tsda, ges等)结合使用。图2给出了电力 企业 集成平台上生产管理gda服务器、scada gda服务器、gda服务器以及第三方应用之间的关系。生产管理gda服务器可直接使用由scada包装器提供的公共服务。 2.3gda服务器 由图2可知,scada包装器提供了scada的资源环境,生产管理gda服务器则提供了生产管理的资源环境。针对电力系统中这两个重要数据源,设计了gda服务器为第三方应用提供一个统一的资源环境。数据使用者只需发出数据访问请求就可以获得数据,而无需知道数据是由谁提供的。gda服务器的具体功能有: (1)为客户隐藏了scada gda服务和生产管理gda服务的两个语境,客户只需连接一个服务即可得到两个系统的信息。 (2)gda服务通过模型映射工具的系统信息确定数据的定位和组织。 (3)gda服务的角色既是scada gda服务器和生产管理gda服务器的客户端,又是其他客户的服务器端。服务器实现客户请求的分发及信息的重组,即将客户请求分发到合适的gda服务器,并将各gda服务器的返回结果重新组织返回给客户。 2.4设备信息查询功能 结合scada svg图形及gda/hsda服务器,实现了在scada接线图上查询设备台帐,包括设备资产的基本信息、资产模型信息、缺陷报告等。 3结束语 应用cim对电力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进行封装,实现生产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集成,有效地保护了生产管理系统的投资。企业内其他应用系统可以从生产管理gda服务器获得资源信息,也可从gda服务器获得生产管理与scada两个系统的信息。第三方可利用本系统提供的cim xml生产管理模型、gda服务,全面了解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及设备属性,保证了全局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唯一性。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煤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1.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式落后 煤化工企业存在生产设施落后、陈旧的实际问题,这为煤化工生产埋下了潜在的安全威胁,给煤化工企业带来安全隐患。煤化工企业没有对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思想和机制的体现,特别是没有对煤化工企业生产的风险评估,这会使各类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容易酝酿出重大的安全事故。 1.2企业员工安全素质不高 相当一部分煤化工企业长期雇佣临时工来降低劳动成本,这些人大多都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作为指导,这些都是造成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漏洞,进而导致煤化工企业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 2煤化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2.1建立起重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共识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是对“人”的尊重,是煤化工企业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代表,在现代社会里,人是一切管理的根本,也是管理的根本目标。在现代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煤化工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人的安全,这也是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所在。因此,在煤化工企业的范围内必须建立起重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观念,要通过煤化工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的建立,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认知加以强化,使每位煤化工企业的人员都能主动实践和配合现代安全生产管理,这样才能从意识上和认知上实现对人的关心和尊重,通过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更好地凝聚煤化工企业全体人员的共识,为煤化工企业经济、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安全和管理的基础支撑。 2.2加强对人员的现代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强调每个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认为安全隐患存在于每个人的意识和具体操作之中,因此,必须加强对全体人员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在培训中强化安全意识的养成教育,要结合煤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和风险分析,将安全意识全面地落实到生产和管理的细节之中。现代安全生产教育中丰富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使教育工作更能贴近煤化工生产的实际,这样有利于企业员工的认可,同时也有助于安全行为的养成和建立。现代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要具有动态性,要以各种手段来进行,通过更为生动和结合实际的手段来提高现代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的生命力。同时要在现代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中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将“要我做到安全”转变为“我要做到安全”,这样就可以更为主动地、积极地预防煤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安全隐患和风险。 2.3做好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风险评估工作是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安全风险评估,就可以实现对煤化工企业安全问题的事先控制,进而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要结合煤化工行业的特点聘请有经验、有资质的人员对企业生产进行全面、细致、系统地评估,进而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来制定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主动防护和积极治理的方案,进而确保煤化工企业生产的安全进行,真正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要点和实质落实到企业的各方面,重点与细节之中,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成效。 3结语 煤化工企业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要对安全有敬畏的态度,这样才能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法律发展的基础上,将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落到实处,在煤化工生产中实现现代安全管理理念,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在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中煤炭化工企业应该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从细节上降低不安全因素的产生,从关键上抵制不安全行为,这样才能在系统上和操作上达到对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达到整个煤化工行业生产的整体性安全。 作者:姜洪生 单元:中煤黑龙江煤炭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生产管理论文:电力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浅谈 摘要:电力机械是国家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构件,也是衡量国家电力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电力机械产品的生产组织管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某电力机械制造公司为例,对该公司的生产组织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同类型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力机械;制造业;生产管理 1前言 改革开发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国民经济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电力行业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然而,作为国家电力基础设施重要构件的电力机械产品,其生产的发展长期低于需求的增长,因此整体来说,市场在较大范围内长期以卖方市场的形式存在。电力机械产品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用户只能依据产品的结构情况来设计自己的使用情况。传统电力机械企业保证生产能力和基本的产品质量后,就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当时传统电力机械企业的最大特点是以单一品种或少品种的大批量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 2电力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在2000年以后,电力机械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逐渐向饱和方向发展,买卖关系中的主导权慢慢向买方转移,因此市场需求开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用户对电力机械产品的产品质量、使用性能的要求变得更高,在要求产品价廉物美,还要求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以往靠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的传统企业生产方式,已逐渐无法适应当今用户的要求。于是,很多现代电力机械企业的生产模式开始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用户订单式生产模式。由此,多品种小批量的订单式生产模式已日渐成为现代电力机械制造企业的主流生产模式。 3电力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多品种小批量订单式电力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是往往以销定产,独立生产车间“单打独斗”。在生产车间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客户订单的要求内容进行加工生产。由于电力机械产品类型及规格都非常繁多,不同的订单产品,其产品组成结构、产品技术参数、产品设计方案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应的加工制造工艺流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产品多样化的生产模式就要求每个独立车间的加工设备及加工制造工艺要满足其多样化。这就导致电力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问题一、电力机械产品制造周期长,用户订货急,交货期无法满足。由于订单式生产的特殊性,很多电力机械产品都是非标产品,每种非标产品都必须重新修改设计。因此存在设计工作量大、设计周期及审图时间长的情况。另外新修改设计的图纸没有经过实践检验,非常容易造成产品零部件的制造错误以及返工,从而影响整个电力机械产品的生产周期。同时,由于零部件生产重复性低,材料的消耗定额制定不准确,往往造成生产物料的采购准备工作困难,不能准确的储备库存,这样就形成较长的生产物料采购周期,进而延长了整个产品的生产制造周期。问题二、独立生产车间生产组织协调能力差,造成生产效率低下。由于电力机械产品的多样化,使每个独立生产车间的加工设备及加工制造工艺也多样化,从而成为各自为营的“全能车间”。同时由于生产组织协调能力差,因此会经常出现某个车间的生产任务时而过重,时而严重不饱和的现象,最终导致独立车间之间的协同生产能力较差的情况,造成企业总体生产计划的无法顺利实施的情况。问题三、信息传递过程缺乏及时性、准确性。由于电力机械制造企业办公信息化程度较差,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来管理公司的生产运营活动,各类生产计划、任务和报表等均以纸质甚至口头形成传递。出现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交流沟通不畅,数据信息查询困难等现象,导致生产计划制定不准确,对于合同订单内容发生变化通知不及时,缺少生产计划执行效果实时监控反馈机制,生产信息反馈滞后,生产管理部门无法及时掌握车间在制品的具体生产进度。 4改善电力机械制造生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做为电力机械生产制造的经营类企业,用户就是上帝,用户的需求必须要给予重视。针对存在问题,必须制定合理的生产作业计划,将规范原有的生产工作流程,充分协调并发挥各生产车间的优势资源,对现有生产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改进,尽最大限度的缩短整个生产管理运行周期,从而使企业的生产能力满足用户的需求。改进一、制定完整的生产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生产周期。制定行之有效的生产管理制度,对生产中各个环节进行明确的限定。在设计环节,制定项目负责制和图纸三级审核制度,提高设计人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在生产物料的采购方面,尽量采取边设计边采购的采购模式,并充分分析生产物料的采购预见性。在生产管理方面,通过对企业生产计划的编排工作、生产作业的管控工作、生产进度的控制工作等相关工作流程进行的规范化、系统化工作,使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逐步迈向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管控,严格控制产品的生产周期。改进二、加强生产管理部门的权限,充分协调车间资源。将原来各自独立车间制改成全公司一盘棋的车间集中管理制,通过加大生产管理部门的生产计划、监控和生产考核职能,集中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各车间之间的生产协调作用,降低产品库存,避免了重复、浪费生产的发生,加快企业的整体生产和运营的效率。其次,车间集中管理制的施行使生产管理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各车间的生产动态,合理安排各车间的生产,可以充分挖掘各车间的生产潜能,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三、引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时传递信息,实现企业信息共享化。在公司内部建立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实现网络化管理,同时通过办公室自动化系统明确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保障了信息资源传递的快速性和准确性,并明确了各部门的相应职责,可以有效的实施“首问负责制”,充分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 5结语 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机械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过程是否顺畅,充分反映了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表面上电力机械企业的竞争是产品与产品之间,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产品背后的生产组织管理理念的竞争。因此,持续推荐生产管理工作优化是现代电力机械制造企业快速发展先决条件。 作者:陈华明 单位:成都电力金具总厂
新媒体营销论文:文化旅游区新媒体营销策略 摘要:利用新媒体方式加大旅游业的宣传力度,有助于景区知名度提升,游客数量的增长,更好地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从而获得景区的长期良性发展。文章以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为例,探究新媒体营销方式对旅游业的影响;并提出以信息营销平台建设、网络视频营销、开发微博营销、建立网络品牌等建议来加强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的宣传,促进其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营销方式;三亚 南山文化旅游区旅游景区是旅游者进行旅游的空间载体,旅游与旅游景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立足于新媒体营销传播环境本身,引入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对旅游目的地的新媒体营销传播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更好地促进旅游营销理论的发展,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独树一帜、极富特色,能够为旅游业发展搭起良好的平台,造就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目前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营销管理方式不完善,太过于表面化,应在整体推广上,以及简单包装上下功夫。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要充分的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便利,迎合当今游客的现实需求。因此利用新媒体的活跃特点,针对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自身情况,确立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新型旅游营销体系。对以往营销手段进行细致分析,保留效果好的营销手段,优化以往效果欠佳的方法,融入新思路,新手段,运用认证微博,进行话题营销,同时采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手段多方面进行景区公众形象的打造。 1加强信息营销平台建设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第一、信息营销平台的建设,要注重与自身实际情况的结合,将信息平台的信息真实呈现,能够客观地对景区环境以及景区特色进行反映,增强游客对网站的信任度,这是发挥网站作用的关键。信息营销平台的建设,要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是信息平台建设的关键及根本;第二、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即扩大信息营销平台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将有用信息进行更好地传递,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相关信息。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新媒体营销发展过程中,要牢牢立足于信息营销平台建设,将自身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目标贯彻其中,加强信息宣传,更好地提升品牌建设,为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更好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三、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在线营销模式的发展。信息营销平台构建过程中,不能忽略在线营销对企业发展带来的重要作用,要注重把握这一点,扩大企业的品牌传播,让更多人意识到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品牌,树立品牌意识,以此推动三亚南山文化旅游的发展和进步。 2开展旅游微博营销策略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在利用新媒体营销过程中,可以借助微博大V的影响,给予一定的报酬,对自身进行宣传。微博大V在对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可以将信息有效传递。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人们对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的理解,以人员推广所占比例最大,让人们认识到这个景区。但是在借助于微博营销过程中,注重对信息的有效编排,并将一些有用的图片信息附带分享,这样一来,能够起到一个较好的宣传作用。且要注重对微博功能的留意,考虑到微博的使用率。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借助微博进行相关信息的宣传,必须要考虑到受众范围的大小。因此,在利用微博进行新媒体营销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到微博操作便捷、功能强大、携带方便等优势,将信息进行有效、合理加工后将信息进行发出。 3推进网络视频营销 网络视频营销模式,可以对当地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以动态方式进行表述,人们在观看网络宣传视频过程中,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宣传模式,更好地拉近了人与景区之间的联系,可以加深消费者对景区的了解。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可以应用网络视频营销模式手段,录制相应的视频信息,以这种方式进行景观的宣传。在进行网络视频营销过程中,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在进行视频信息采集过程中,要注重对重要信息的采集,能够对反映出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特征的景点进行录制,注重视频录制的大小和长度,对一些不必要的信息能省则省。其次,在进行网络视频信息宣传过程中,要注重成本效益选择,并且保证视频信息录制的生动性,能够更好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再者,需要保证其视频信息录制的高质量性,在反映出当地景观实际情况的时候,要保证视频信息具有趣味性,更好地吸引消费者观看;最后,在进行网络视频营销过程中,要注重选择渠道,即如何将视频信息进行推出,增加受众范围。在进行视频宣传过程中,可以起一个新颖的标题,引起用户的注意,并且将视频信息在大的门户网站上,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视频信息,增加点击率,获取更多人对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的支持,推动景区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4开展网络社区营销活动 通过开展有效的网络社区营销活动,可以加强对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的宣传工作,让更多人意识到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提升其知名度。网络社区营销活动的开展,要注重新媒体营销模式的要素进行分析,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把握,更好地发挥出新媒体营销的作用和功能,这是实现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发展的关键。在进行新媒体营销过程中,要注重加强网络社区营销活动的应用,将网络营销与现实营销进行紧密结合,扩大旅游景区的影响力,实现旅游景区经济效益。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在宣传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几点:第一,综合性。进行资源的有效组合来丰富旅游项目的内涵,从而提升旅游吸引力;第二,差异性。要注重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区特色,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为其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关联性。虽然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模式之间存在差异性,但要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社区营销活动要注重立足于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要注重针对性和指向性。只有将服务推给那些需要的人,才能促进业务的达成。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在利用社区网络进行宣传过程中,可以单独地设置“景点帖”,通过这些帖子对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宣传,会引来很多人的围观,通过社区宣传,激发人们的旅游意识。 5建立网络品牌专区 建立网络品牌专区,是目前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进行新媒体营销策略的一个重要选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1)利用社会化服务增强旅游品牌。采取社会化的服务,邀请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当中,以活动的方式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并将相关活动信息在网上进行公布。这样有利于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品牌得到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在网络的关注度,将会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2)注重搭建完善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必须构建完善地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将自身的信息充分刊登在互联网上,有利于消费者对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且要保证信息刊登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不能够弄虚作假。因此随着关注度的提升,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网络品牌也会随之提升,并且在网民心中逐渐树立。(3)注重创造与游客双向沟通互动的平台。了解游客情况,并能够建立有效地数据信息库,对游客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更好地发掘游客的内在需要,从而对自身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以此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网络品牌专区的建立,目的是加强旅游景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更好地对游客的情况进行了解,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为游客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总之,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进行新媒体营销策略选择过程中,要注重对自身实际情况的把握,能够从现实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宋鸽 单位:三亚学院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媒体品牌营销传播策略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品牌的营销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病毒营销、事件营销、口碑营销、饥饿营销、知识营销、互动营销、情感营销、会员营销等,传播平台涵盖了时下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知乎”等自媒体平台及各个搜索引擎。文章以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的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品牌营销的常见问题及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下实现品牌营销广泛传播的几点策略,以期为现代企业品牌建设探索一条与时展相适应的可行道路。 关键词新媒体;品牌建设;传播;营销策略 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格局的快速发展,市场参与主体也迅速增长,企业之间竞争日趋剧烈。因此,为积极主动适应新时期发展,制定和实施合乎市场特点的品牌营销策略至关重要。但从总体来看,部分企业品牌营销策略无论从理论水平还是实践上,与新时期多元化传播形式相比,还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国内企业品牌营销水平,下文将以营销管理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新媒体视域下的品牌营销方式与营销手段为论述重点,综合分析新媒体与品牌营销的相关情况,以期能为企业品牌建设与战略的有效实施有所助益。 1品牌营销常见问题概述 1)缺少建立自主强势品牌的动力。在我国市场化发展的进程中,其中坚力量仍以中小企业为主,数量大概占到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但这其中能够真正在发展大潮中站稳脚跟,建立自主品牌的并不多,能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品牌更是凤毛麟角。虽说近年来国内企业都相继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品牌市场的发展并不顺畅,且表现出明显落后于生产制造的趋势。同时,即便我国经济市场拥有大量企业的支撑,但由于多数企业规模不大,真正具备市场号召力的企业又是少之又少,可以引领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强势品牌仍需不断打造。2)品牌营销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现实中,多数企业在品牌营销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即资源有限,规模较小,企业管理水平低,实力较弱,甚至还存在着不规范经营,看重的仅是既得利益,对于品牌建设、营销等需要长时间投入才会有所得的问题鲜有问津,支持甚少。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这些企业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严重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撑,规模扩张之路荆棘满布,困难重重。3)管理团队缺乏对品牌营销的重视。我国很多企业的决策人都身兼数职,既是投资人又是管理者,且很多是技术工人出身,依靠老客户的支持而维持着企业经营,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很多老客户出现了分流,企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不明确由此陷入窘境。当出现这类情况时,很多企业通常采用“压低价格”的方法,企图把对手压下去,而并未从品牌建设上找思路。此外,还有部分企业认为,在没有做大做强之前,只需要打“价格战”,先占据市场份额,等之后有了一定实力再进行品牌营销也不迟。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只有自始就注重品牌建设,结合市场发展形势来进行品牌营销,注重人才和团队的管理,才可推动企业顺畅和迅速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内部团队是由各种各样的人才组成的,不仅有工人、管理者,还包括大量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等,而不同的人之间的配合不仅需要团队协作力,还需要有科学的管理模式。只有懂得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关系管理才能将企业的人事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但现实中,很多企业内部团队都是每个人在忙自己的事情,没有一条精神主线将他们贯穿起来,即便部分企业招募了大量优秀人才,但是未能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未能充分发挥出优秀人才应有的价值。 2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营销的重要性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产品市场价格差异正逐渐缩小,各个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价格问题,还包括了如何将自主品牌推广开来,获得更高知名度,进而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企业在面向市场、实施发展战略之时,不仅需要有过硬的质量支撑产品,还需要有先进的品牌价值观来推广产品。而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营销,便是诸多营销战略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新媒体下的衍生产品,如“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形形色色的社交媒体,不仅能够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者,同时也能使得各类信息的传播和内容的深度有更深层次的递进。所以说,灵活应用以现代营销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新媒体开展品牌营销活动,能够帮助企业在社交平台大量数据的分析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挖掘用户需求,为自身产品的设计、开发、销售等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市场依据。除上述外,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在资讯的传播过程中还能够更为便捷、高效地帮助广大受众实现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也就是说,使得“一对一”的传统传播方式由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能够一定程度上扩大产品、品牌的社会知名度,还能凭借其精准定位和概率分析能力,有效降低产品投放市场前的风险,提高企业品牌营销效率,因而亟待给予重视。 3新媒体时代下品牌营销的几点思路 1)针对不同阶段灵活调整营销策略。首先,对于新品牌和新市场,重要的是品牌信息的渗透。即,让消费者认识并相信企业品牌具有强大质量保障,有实力、可信赖,营造迷之知名度。同时,在新媒体的高速传播能力的辅助下,在各社交平台投放产品广告,展示品牌和产品信息、宣传品牌理念,让消费者能够有更多机会看到产品的功能。其次,对于新品牌和旧市场,重要的则是要让消费者了解并认同企业产品具有优于别家之处,品牌理念很独特,有差异化和竞争力。由此吸引消费者用户对产品的独特和差异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关心。简单地说,也就是善用当前主流“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社交平台,运用这类与LBS技术结合的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产品资讯和广告消息推送;利用“微博”“博客”这类社会化信息网络平台来实现企业产品的口碑传递和资讯传播,由此形成互动式营销,进而对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发挥推动作用,以此实现产品的整合营销传播,为企业塑造良好的社会品牌。2)熟练掌握新媒体传播矩阵,巧妙应用不同维度下的传播路径,即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矩阵的四个维度进行产品品牌的宣传与建设。具体地说,首先,要以核心维度为指导,即建立产品的品牌自媒体矩阵,比如品牌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其次,要以垂直维度(也称作垂直舆论阵地)为对外平台,建立与维护品牌的社会形象,比如,利用品牌所处行业领域“大咖”们的知名度来为产品与品牌“刷热度”。再者,要以声量维度(又称影响扩散阵地)为辅助渠道,为产品与品牌挖掘和开拓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比如,利用“微博”上的各位段子手、明星等进行“软广”植入。此外,还要以口碑维度(也称作口碑输出阵地)为中心,在集合热度宣传、形象维护的基础上,加入富含行业专业意见认定的元素,比如利用“知乎”“36氪”“虎嗅”等科技媒体平台上的专业和作者,强化产品与品牌的“含金量”。但要注意的是,品牌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进行营销推广,要确保信息素始终在上述范围内传播。也就是说,要针对某一群体的共同特点,以此为企业与其目标消费者群体进行互动营销“制造”巧妙的切入点。 4结束语 随着云计算、开发平台、开源技术等的普及,完成新媒体尝试的门槛越来越低,各行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速度也愈来愈快。因此,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企业营销,都应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抛弃原有传媒营销的固化思维,抓住科技的前沿,充分发挥科技的新特性,摸清媒介产业的变革趋势,理顺从大众媒体产业的数字化到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浪潮的蜕变思路,学习如何在广告策划中运用新媒体向消费者传播内容,掌握如何设计具有互动性的广告、具有引爆点的“病毒视频”、围绕大概念整合的创意叙事手法,坚持以创新为主旋律,力求为广大消费者和目标市场带来永久的新奇和惊喜,实现企业品牌的长远发展。 作者:孙熠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秦皇岛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新媒体营销论文: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发展研究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为文化艺术产业营销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艺术产业营销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结合新媒体营销理论,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 一、前言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然而,作为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短板,文化艺术产品营销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在这种形势下,微博、网络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渠道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营销优势。为了促进文化艺术产业营销的发展,可以从文化艺术产品消费者入手,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显著优势,认真分析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的关键点,制定与文化艺术产品特性相适应的营销模式。 二、文化艺术产业营销发展的现状 文化产业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文化艺术产业是其中的一个范畴,它通过文字、雕塑、舞蹈、电影等方式来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主要从事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流通以及消费。要想获得文化艺术产品的商业价值,就必须尊重艺术规律,增添文化创意元素,必须满足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能对产品进行有效的包装、营销。[2]营销、传播对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发展过程中,对于选择怎样的媒体营销平台去建立有效的传播渠道,传播渠道确立之后怎样根据消费者的购买特征选择媒体营销工具,确立与文化艺术产业市场相适应的营销模式,以及在价值最大化原则的驱使下,怎样从文化艺术产品的设计开发起就利用有限的营销成本实现最大的价值等问题依然在不断的探索中。面对这一现状,新媒体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机遇。它为文化艺术产品和顾客的沟通提供了有利渠道,它的交互性特征适应了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特征,它较低的营销成本也满足了文化艺术产业经营主体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要求。然而相关调查发现:当前的新媒体传播渠道注重资讯传播,相对缺乏互动性内容。例如,对某一部电影作品,很多新媒体传达的大多都是电影简介、上映时间等,缺少一定的互动性内容;在当前的新媒体营销中,微博营销已经成为主要趋势,但是很多经营主体对微博营销依然缺乏主动意识,对其的运用水平仍然较低。例如,当某一部新电影上映时,很多新浪微博用户会在个人平台对电影进行评论,而有的电影制作方没有看到这些用户,没有对他们的意见进行相应的反馈,因此失去了很多潜在客户;此外,那些品牌效应较好的文化艺术产品的营销效果很好,但我国当前对文化艺术产品的品牌经营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促进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发展的策略 (一)确立营销原则 针对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确立好其营销原则,即趣味原则。当前社会大众对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大多追求的是精神娱乐,如果缺乏趣味性内容,社会大众对这些营销信息的转发与评论就相对较少,营销价值就无法实现。所以,新媒体营销必须加强文化艺术产品营销的娱乐性,可以充分利用幽默的文字、精美的图片、有趣的视频等进行营销,以吸引社会大众的注意力。其次,是利益原则。利益可以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所以在新媒体营销过程中要增强文化艺术产品的物质、精神利益。再次,是互动原则。由于文化艺术产品的特殊性,在新媒体营销过程中,必须关注消费者的体验感受。可以让消费者亲自体验营销过程,加深他们对品牌的印象。在和消费者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关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把这些潜在客户变为真实消费者。最后,是个性原则。当前文化艺术产业市场逐渐细分化,对文化艺术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也逐渐增强。所以文化艺术产品的设计、营销必须具有特色,能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相适应。 (二)确立营销模式 确立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的原则之后,就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文化艺术产品营销模式。文化艺术产业关注人类的精神文化状态,在营销中必须注重心灵的沟通,并创设一个能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的场所与营销网。[3]为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以沟通为核心,来确立文化艺术产业的营销模式。为了促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AISAS模型,构建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市场,并在不同阶段以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的原则为依据,来确立有效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有步骤地实现营销目标。首先,在关注阶段。文化艺术产品的营销者需要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赢得消费者的关注。为此,可以依据新媒体营销发展的个性化原则,把握好消费者的需求,在BBS论坛等平台投放网络广告、策划营销事件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对此,文化艺术产品营销人员必须在这些推广平台适时地投放具有一定数量的广告,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实现最大价值的新媒体平台,利用这些有效的平台策划一些有噱头的事件。此外,新媒体平台的原则也要考虑产品的定位、目标群体的体征。也就是说,媒体的受众群体应该是文化艺术产品的目标顾客群体,而且新媒体要与文化艺术产品的产品市场定位相适应,产生共鸣。例如,人人网的受众群体是学生,新浪微博上的明星资源十分丰富,而腾讯平台与QQ用户是绑定的,这些新媒体虽然类型相似但是所具有的特征是不一样的。要想充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还必须深度挖掘文化艺术产品的亮点或者创意,然后以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其次,在兴趣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依据兴趣原则、利益原则,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一些娱乐性的互动活动,提高消费者对营销产品的兴趣。文化艺术产品的营销者可以利用媒体和消费者进行最直接的沟通,促进交互式交易,并利用微博、BBS等最新的社交网络平台建立一些互动类话题,和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在选择交互平台的时候要选择那些具有拟人化特征,与文化艺术产品特征相符合的交互平台,进而利用建立的娱乐性话题提升消费者对文化艺术产品的兴趣。此外,文化艺术产品的营销者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情感需要,设计一些能引起消费者共鸣的营销方案,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营销。再次,在搜索阶段。文化艺术产品的营销人员可以依据互动原则、利益原则,充分利用搜索引擎、专业网站等建立搜索引擎营销以及意见领袖管理。其中,搜索引擎营销可以为大众提供关于文化艺术产品的全面信息。例如,文化表演的票价、时间、地点、付款方式等。而意见领袖管理可以有效监控关于文化艺术产品的网络评论。有研究表明,文化艺术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如果对产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就会很乐于利用网络去搜索相关信息,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评论。最后,在行动与购买阶段。为了确保行动与购买环节顺利进行,文化艺术产品的营销人员可以和大麦网、手机购票等专业网站合作,促进电子商务运作。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视觉营销的影响力,设计一些视觉冲击力较强的广告图片、视频短片等,从而促进消费者消费;利用拍卖、团购等网络上已有的较为成熟的营销方式,增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力度;营销过程中还应该设置完善的配套服务。例如,在网络购买平台设置服务专区,增设“QQ在线咨询”“QQ交流群”等项目,使消费者在购买文化艺术产品的过程中能和营销方进行有效的沟通。除此之外,营销方还可以为顾客提供在线订购、上门订购、大客户团体订购等不同的订购方式。此外,在分享阶段。可以依据互动原则构建口碑营销、病毒营销,从而促进营销的良性循环。这种营销模式能够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最终促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其中,口碑营销需要利用多种方式,促进顾客有效评论和交流文化艺术产品及其相关服务,并引导顾客向其他人群推荐本产品。这种利用消费者对产品推荐、好评的方式,有助于文化艺术产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而社区病毒营销是充分利用微博等新媒体迅速传播文化艺术产品的相关信息,从而刺激市场。用户不断地分享又会进入AISAS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即关注阶段,开始新的循环,这样就促进了AISAS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文化艺术形成产业走向市场,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市场发展要求、满足社会消费群体需求的营销模式。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多样化的营销渠道,根据新媒体时代消费者的购买特征,寻找文化艺术产品新媒体营销的关键点,才能真正促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 作者:孙若阳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媒体对影视作品营销的影响 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建设的加快,新媒体已经带动了新的媒体革命的发生。新媒体的推广应用对影视作品的营销是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制片管理方面的问题出现。本文从新媒体对当今影视作品销售的有利影响入手,深入分析了新媒体对当今影视作品销售带来的在制片管理方面的阻碍,最后有针对性的研究了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作品营销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影视作品;营销 引言 中国当今的影视作品发展特色鲜明,前景广泛,作为一个文化类产业,必然受到来自意识形态的重要影响。只有明确了新媒体对当今影视作品营销方面存在哪些不同影响,才能进一步找到合适的未来发展对策。 一、新媒体对当今影视作品营销的有利影响 (一)受众主动性增强影视营销成本受影响 新媒体推动了影视作品营销的双向沟通发展,极大的调动了受众群体的关注度和积极性,更多人愿意主动参与到影视作品营销的活动当中。新媒体的信息更新速度快、资源免费共享的特点实现了对影视作品传统营销方式的冲击,相对于传统的电视广告投放的宣传手法,新媒体宣传大大降低了影视作品宣传的成本,同时,所能承载的实际信息量却远远大于传统的媒体宣传。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建立起独立的影视作品网站以及微博等,通过不同的新媒体宣传手段,实现了作品营销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节约。同时,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搜索引擎来进行影视作品信息了解,有关于不同影视作品可以进行时时在线评论,实现了信息的实际者,担当了实际的宣传任务,节约了电影的营销成本。 (二)受众市场细分丰富影视库 新媒体时代实现了影视作品与受众的紧密联系,同时,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环境下的所有媒体终端都实现了用户偏好的准确定位和用户信息的准确定位。正是由于不受到来自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受众可以自由按照个人的上网习惯、个人喜好挑选合适的影视作品营销信息,这些也都成为了新媒体营销的重要优势。受众市场的细分必然带来影视库的进一步丰富。当受众进行影视作品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数字化的系统可以自动保存所有的数据库搜索用户的信息资料,其中很多都包含了用户的个人观影喜好、个人年龄以及学历等多种信息,从而可以智能匹配出其喜爱的影视作品类型,从而加大了影视作品营销受众的准确定位。 (三)推动营销手段变革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仅代表了技术上的变革,同时也实现了新空间符号的开创,网络时代带来的是新的阅读革命,正是因为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才导致了新媒体带动下的相关行业的行业发展变革的开展,同样,也会对我国的影视作品营销手段带来冲击,受众成为了资源信息主动选择者,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营销手段的变革,以近期的热播古装影视作品《琅琊榜》的成功营销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微博以及热门网络互动平台的宣传手段在营销中发挥很大作用,通过微博热搜使其关注度飙升,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此外,以犯罪心理学为题材,侦探推理为主要思路的影视作品《他来了请闭眼》,同样是通过搜狐视频的网络传播平台进行新媒体广告作品宣传,受到观众的热议和关注,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 二、新媒体对当今影视作品营销的不利影响 (一)成本预算中营销观念弱化 当今的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对影视作品的不利影响中,成本预算中营销观念弱化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影视作品营销过程中,对于成本的预算属于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其中包含了有关于影视作品包装、后期宣传、参与人员工作费用等多项财务支出。新媒体背景下各类网络传播方式都更显活跃的状态,所以对于各个新媒体的广告宣传都要保证及时到位,其中包括了微博、贴吧、门户网站、论坛等,对于这部分的人员和技术、时间的投入都归属于影视作品的营销预算成本中,所以传统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已经无法发挥实效,一旦没有适应于新媒体发展的营销策略以及营销观念的建立,很难支持影视作品营销发挥良好效果。 (二)品牌宣传和营销方式过于单一 在新媒体网络时展背景下,中国的电影营销已经开始呈现出过于依赖传统媒体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资源的应用不充分,存在各类宣传媒介之间的利用不均衡现象。品牌宣传和营销方式的过于单一都会影响到影视作品的营销效果。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广,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以及及时性特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中国目前的影视作品营销仍以传统媒体为主要阵地,在热门网络上的影视作品信息过于匮乏,仅仅和几个相关题目信息的网站进行营销合作,品牌宣传无法发挥良好效果,此外,品牌营销手段的过度利用也容易导致品牌营销创意的缺乏以及资源整合效率的降低[2]。 (三)营销利润受到冲击 传统的影视作品营销方式下,营销利润实现了直接的制作方获得,但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营销利润开始都到明显冲击,网络免费下载资源的泛滥以及营销监管力度的下降都会引发营销的实际利润下降,各类非官方的资源下载突破了新影视作品的销售时限,导致很多消费者提前获得资源,从而降低了实际的作品销售量和关注度,必然带来联锁的营销利润冲击[3]。同时,新媒体资源的影视作品播放平台的增加也分流了很大一部分的观影群众,所以很多消费者更愿意选择自由的影视作品消费方式,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所以实际的营销利润就会收到明显影响。 三、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作品营销对策 (一)加强成本预算和营销观念强化 成本预算管理不仅仅在影视作品的营销中,同时也是在所有的营销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环节,营销观念的强化可以进一步帮助制定出合理的影视作品营销策略。所以,应该进一步挖掘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加强成本预算管理,创新营销方式和手段,可以通过利用影视作品前期制作到后期宣传营销的所有环节的详细划分以及合理分类,实现各个环节的作品营销的监管力度的加大,确认可能存在的模糊支出和灰色成本项目,通过合理的营销方案的制定,配合以科学的成本预算管理,最终实现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作品营销对策发挥实效。 (二)建立影视作品长效品牌机制 影视作品属于一次性的精神类消费品,主要是通过能否和观众的情感和精神产生共鸣来判定作品的好坏,同时,如果作品没有达到很好的售后回馈,就会令消费者失去未来的影视作品消费信心,从而很有可能影响到未来的影视作品的长远发展。对此,首先应该对新媒体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打造起良好的影视作品整体形象,发挥每个人的消费主动权,同时注意脱离粗放型的营销方式。针对当下影视作品的营销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寻找创新的模式进行影视作品的宣传和销售工作。在具体的营销工作过程中扩大品牌宣传的效应,积极的挖掘新媒体的宣传力量,通过传播媒介的传播力度享受品牌效应的营销优势。构建一个全新的营销模式,才能够建立更好的经济回收体系,成就经济收益成果。扩大品牌宣传方式就是以新媒体的方式进行相关讯息的传播,以积极的状态营造一个影视作品诞生的氛围,进而成功吸引消费者,丰富营销方式的传统种类,增加营销方式的渲染程度。 (三)强化利润回收准确定位受众群 新媒体介入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强化利润回收的工作内容,保障影视作品在经济市场环境中的优势经济收益地位。针对影视作品宣传和传播的工作执行,需要有准确的定位保障,确定受到观众喜爱程度的影视作品出版能够成功回收经济收益,也为影视工作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新媒体在强化利润回收工作的过程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引导位置,可以通过合理的整合资源收集受众群信息,进而实现对营销工作的全面实施。以战略性的发展观念投入影视作品的营销工作,可以更好的提升新媒体工作效率,也保障了影视市场的稳定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关注当下我国影视市场发展的现状,认识到新媒体背景下的营销策略实施具有重要的市场引导作用。新媒体对当今影视作品的营销具有良好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通过扩增受众的主动性降低影视作品的营销成本,进而丰富影视库存,变革传统推广模式。但是,新媒体的大环境背景也会对影视作品的营销造成不良的影响,由于品牌宣传和营销方式的单一状态,冲击到实施宣传后的经济利润。针对这一现象采取强化和拓展的模式进行对策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影视作品销售的成果,并促进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作品营销工作。 作者:崔佳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媒体背景下品牌营销的传播方式 摘要:现如今新媒体的兴起不仅扩大了表达的空间,也使得信息面更加宽广,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如何做好品牌的营销是企业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新媒体的主要特点,然后对新媒体背景下品牌营销的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新媒体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并提出了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对品牌营销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品牌营销;传播方式 所谓新媒体就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传播渠道,现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企业的品牌营销也面临着更全新的宣传渠道,一方面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交流平台,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能利用新媒体的媒体特点,在品牌营销中加入创意元素,更好的完成品牌营销。 1新媒体的主要特点 当前新媒体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传播形式的互动性。在传统的媒体模式中,电视、报纸等手段都只是单项传播,而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手段让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可以相互转换,实现信息深度交流;其二,便捷性特点。新媒体工具手机电脑等,操作简单,信息量大,在信息传播接收上具有很强的便捷性,传播速度快;其三,功能多样。新媒体的网络、卫星、云端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使新媒体具有的功能更为多样,这体现在技术层面和实用功能上;其四,内容丰富。新媒体信息存储量大,传播的内容更丰富,如视频、音频、图片等等,信息形式多样,人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非常全面的信息;其五,广泛化影响。新媒体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在社会的信息影响力十分巨大,信息分享传播速度非常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极大的缩短。 2新媒体背景下品牌营销的特征 1)“非广告”营销。传统的广告模式中,具有中介性,无交互、口碑、体验,成本高等一系列的弊端,而在新媒体背景下,其营销效果属于“非广告”营销。在互联网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营销的思维模式也发生改变,营销市场及目标客户群是企业进行品牌营销及战略制定时优先考虑的内容,以此才能提高企业品牌的竞争力。 2)去中介化。在新媒体背景下,利用新媒体工具可以实现品牌强化,打破了以往中介化的约束。例如,一个较为典型的出版行业,通过新媒体工具的利用,改变了书的存在形式,减少了大量的成本投入,去除了中介,实现电子阅读及电子支付,让企业与消费者直接接触,提高用户体验,给企业品牌效益带来了巨大提升。 3)碎片化及小众化。在当前的网络消费环境中,想拥有五分之四以上用户的网络应用是很难存在的(除短信、上网等),网络应用消费人群的小众化是当前主要趋势。针对这一基本现状,需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网民基数,即使小众或碎片化,但仍具有极强的发展机会与潜力,因此企业需有针对性的完善商业模式,获取最大的企业效益。 3新媒体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 1)微电影营销传播策略。微电影的特点在于感染力强,很容易能够带动人们的共鸣,特别是微电影广告,例如益达口香糖的微电影广告,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充分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度,故事和故事之间不仅保持独立,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当时获得了极大的反响,甚至很多观众还会特意到网上搜索全篇进行观看,成为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网络话题,这就是微电影所具备的营销效果。因此利用微电影来进行企业的品牌营销具有极大的优势,将电影的剧情与企业的文化相结合,一方面将企业的文化宣传、呈现了出来,另一方面也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人们能够通过转发、评论作出回应,企业也就能够更好的分析人们的喜好以及电影所带来的效果,通过及时调整广告方案来更好的进行品牌宣传。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类型有很多,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观看、评论,具有非常显著的营销效果,并且还能对传播效果进行检测,使品牌的营销具有更显著的针对性。 2)手机移动营销传播策略。通过相关的调查我们能够看出,通过台式电脑上网的百分点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而通过手机进行上网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流趋势,有约70%的网民都是利用手机进行上网,手机已经成为当前的第一上网终端。手机营销最大的优势在于互动性非常强,并且不会受到区域的限制,因此利用手机移动来进行品牌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极大的增强人民对品牌的回忆度,目前很多国际的大公司都已经采用手机移动的品牌营销策略,例如肯德基、沃尔沃等,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微信这一手机通信平台,其中二维码的扫描不仅降低了推广的成本,而且更加灵活、智能,并且还能够通过官方认证来更大程度的提高可信度,目前利用手机移动进行推广已经受到各个企业的高度重视。总而言之,利用手机移动来进行品牌的营销是非常便捷的,势必是当前最大的传播趋势之一。 3)社交媒体营销传播策略。运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营销最重要的就是关系链,即通过用户的信任来进行传播,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交媒体营销的作用发挥出来,品牌要考虑现有的社交媒体关系链,将品牌注入到关系链中的某一点,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传播,一方面信息的传播速度会增强,而且营销的传播动力也大幅度提高,例如微博的转发、网络媒体的报道等,都是品牌营销的不错选择,其所带来的营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2013年小米通过腾讯QQ空间进行首发,由于腾讯是当前最大的社交平台,用户多为青少年,与小米的用户高度吻合,小米通过与腾讯的合作高效的完成了品牌的营销,这就是小米品牌在营销方面的新的尝试,具有非常显著的营销传播效果。 4新媒体背景下的品牌营销的注意事项 1)跨界营销问题。现如今各项技术手段的创新速度非常快,各种工具的类型也逐渐丰富,要想在当前的新媒体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更好的开展品牌营销就必须重视跨界营销手段,通过行业之间的整合一方面能够使企业品牌更具张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创新实现了双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品牌营销的差异化问题。相关统计研究显示,我国各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网民间的活动也存在很大差异。在网民的搜索行为中,一线城市的网民在生活类信息、购物信息、出行信息等内容的搜索上,比例相对较高,而二三线城市倾向于线下购买,一线城市通过搜索进行线上购买的比例较高。这要求品牌营销需具有差异化策略。 3)品牌营销的分类问题。据相关研究统计显示,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而不同的生活态度又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购物习惯,在进行网购时,不同年龄段的购物者看重不同的因素。例如,“60后”人群在决策购物时更侧重网站品牌;“70后”人群着重考虑性价比因素,“80后”人群看重网站知名度等因素,90后则偏向用户评价。针对这种用户差异,品牌营销时需分群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充分考虑到用户特征。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新媒体时代背景为企业的品牌营销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机遇,运用新媒体能够使人们更了解企业的品牌,获得更大更多的关注。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要积极创新传播方式,挖掘品牌的内涵,使之更加多维化、立体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 作者:胡菊芳 单位:上海芒果互娱科技有限公司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媒体下老年人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21世纪,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旅游市场已成为一个蕴涵巨大潜力的市场。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对老年人旅游市场营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开发老年人旅游市场可行性分析和新媒体作用下老年人旅游市场营销现状的了解,从而提出相对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 老年人 旅游市场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说法,是指利用高科技技术,通过网络、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以此还获取经济收入的一种传播方式。目前许多媒体产业受到现代科技影响,产业结构将面临调整,新媒体将成为整个媒体产业发展的新潮流,而传统媒体则慢慢走向衰退。在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旅游市场细分也越来越明确,旅游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在老年人中进行传播,将成为旅游企业又一个新的市场目标,同时也可为老年人的出游提供方便。 一、开发老年人旅游市场营销的可行性分析 1.中国老年人人口现状 市场运行的基本要素是人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规模的多少将决定这个市场的容量。一般情况下,人口数量与市场容量、消费需求成正比。目前,我国老年人人口众多。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3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那么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中国养老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相关专家学者在会上指出,我国的养老服务需求与实际养供给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几年中国老年人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据预测,2020年老年人消费规模将达3万亿元。 2.老年人旅游购买力分析 旅游购买力是指人们在其可随意支配的收入中用于购买旅游产品的能力。目前国内大部分老年人可自由支配收入主要来源子女或亲属的供养、老年人退休金、劳动收入以及社会保险和救济。相关数据显示,从2025年到2050年,预计老年的潜在购买力将高达5万亿元人民币。 3.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闲暇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老年人也不例外,老年人一般喜欢与有共同爱好、兴趣的人进行交流,切磋专门的知识,唠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常事,因此旅行社可以组织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为主题,或者推出“兴趣爱好游”等活动,通过旅游活动为老年人建立交流的平台,兴趣爱好旅游。如,书画交流、花卉欣赏、宗教朝圣、乡村游等都是有广泛基础又易于成行的组合。目前我国银发群体大部分都是在家的离、退休老人,时间比较充裕,同时灵活度大,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比较多。而且他们基本也不用担心经济收入,这样意味他们出去旅游的机会就比较大,在不同的季节可以多次的旅游。总之,老年人的市场潜量非常大。 二、新媒体传播下老年人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根据上海市老龄群体的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实证调查结论得出,老年群体对新媒体应用有可观的需求,新媒体产业在老年全体市场开发方面,大有可为。但是,目前我国旅游市场在新媒体传播下,仍存在一些问题。 1.旅游企业利用新媒体对老年人旅游市场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的银发旅游市场有着非常大的潜力,但是银发旅游市场的开发却不尽如人意。从事银发旅游的旅行社相对比较少,而且宣传手段基本采用传统报纸、杂志等旧媒体传播。旅行社使用新媒体宣传比较少,新媒体使用上比较集中化,基本采用数字电视。至于互联网、平板电脑、电子书之类宣传还是比较少的。 2.老年人对旅游市场营销认识观念的滞留 由于传统的营销观念导致大部分老年旅游者都比较信任传统的宣传途径,获得旅游信息。有调查显示,80%以上的老年旅游者是通过单位组织和亲友同事介绍获得旅游信息。即使现在旅游企业运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对旅游信息进行宣传,老年旅游者也觉得信息的真实性不够。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的发达,互联网的两面性,使得老年人更加没办法确认旅游信息的真实性。 3.老年人对新媒体设备的使用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高科技设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老年人群体中90%以上都有用手机,但是大部分老年人的手机基本就是用来接打电话,至于其他的功能就不懂得使用。比如用手机下载歌曲、炒股票、订阅手机报、定制天气预报等。更不用说用手机查找旅游信息,订制旅游行程。目前大部分老年人还都不懂的使用电脑,因此也不会使用QQ、微博、微信等软件。 4.政府部门对新媒体使用上的监管不到位 根据政府部门监管体制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行政机关对于法律法规文件的修改、补充滞后于新媒体的发展速度;第二,各地方旅游行政部门所参照的行政法规效力偏低,不能适用于全国范围。所有这些问题都体现了新媒体内容的管制和运营平台,技术标准的监管方面不到位。 三、加强新媒体在老年人旅游市场营销中的策略 1.构建适合老年群体的“智能化旅游新媒体系统” 旅游企业根据老年人旅游兴趣、爱好、旅游动机、目的等方面的需求,建构一个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商用前景的新媒体服务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电子书移动终端,把老年人旅游各种线路整合到相关网站、数字电视、手机、电子书移动终端等,建立快速入口和一键式服务,让新媒体发挥更大作用。 2.通过新媒体创建专门化老年人旅游市场 与年轻人旅游市场相比,老年人旅游市场更容易显现出自身的差异性。例如,旅游六要素方面:对交通住宿的舒适度要求较高,饮食方面比较清淡,整个线路设计及行程安排应以宽松为主,购物较理性,消费水平总体偏低等。因此旅游企业可以利用老年人自身的差异性结合新媒体设备制定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旅游信息平台。 3.通过新媒体加强老年群体中旅游产品的营销 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小区基本都成立了老年人协会或者老年人社区。因此旅游企业可以与社区合作,通过网络、视频、电子书等新媒体开展老年人旅游产品咨询、宣传、促销等方式,在网上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介绍,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设立网上预定系统,以最便捷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准确、周到的服务。四、结束语总之,新媒体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旅游企业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旅游企业应该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工具对老年人旅游产品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以此来满足广大老年旅游市场,使旅游企业获得更多地效益,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叶城锋 单位:泉州理工职业学院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 现代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形式,不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些产品,还是消费者的消费形态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使我们的生活不断在变化,这也对企业市场营销带来了很大挑战。现代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大,传统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通过新媒体进行市场营销的紧迫性、必要性。如果企业能够掌握通过新媒体进行市场营销的有效策略,相信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为企业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新媒体的相关介绍 (一)新媒体的基本概念 新媒体最早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提出的。新媒体主要是针对传统媒体提出来的,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然而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统一新媒体本身的含义。很多传播学术期刊上都会设置一个新媒体专栏,新媒体专栏中也会纳入博客等部分内容。对于新媒体的概念,美国权威认为新媒体主要是全体人员传播全体人员,然而新媒体的媒体质疑是非线性播出的,属于一个相对概念。比如,广播相对于报纸而言,属于一种新媒体,但是电视相对于广播,属于一种新媒体,网络相对于电视而言又算是一种新媒体。目前,新媒体是计算机技术的衍生物,是经过相应的计算机处理技术处理后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其中包括很多种媒体形态,如离线网络媒体、在线网络媒体、其他数字媒体等,出现新媒体顺应了目前社会的主流发展趋势,也是媒体传播市场的必然方向,有机结合了媒体产品以及网络技术。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性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新媒体具有更多的传播途径,而且传播范围比传统媒体更广,具有更大的二次传播影响力。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将各种传播媒体之间存在的边界壁垒消除,其中也包括国和国的边界,各产业之间的边界以及社群之间的边界。新媒体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优势,也就是交互性、跨越时间,正是因为这个特性带来了很多新的媒体概念以及媒体模式。相关专业人员曾经这样说过,新媒体信息的成本几乎是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基本上是免费的,这对于传统媒体传播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新媒体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平等性,新媒体并非一种单一的传播,是媒体和受众之间进行的一种多元化交流,每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具有多重化,可以作为传播者,也可以作为接受者;开放性,现代21世纪属于一个互联网时代,很多时间内,可以在多个不同领域传播信息,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及时性,利用新媒体之后,将传统媒体很多方面的局限都打破了,可以不用受到时间方面、地域方面的限制,随时随地的信息,而受众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信息,而且也可以在联网的情况下随时随地传播信息,新媒体时代下,可以在很多时间内将信息传播在各领域;虚拟性,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具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传播信息,其中文字、图片等方式是最为典型的,双方在经过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ID表示自己想要表达的各种信息,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下,很多网民会在网上随意发表以往不敢随意表达的一些信息。 (三)新媒体对于市场营销方面的主要影响 互联网络科技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新媒体也得到了飞速增长,很多企业考虑到新媒体的发展局势以及新媒体独特的优势,开始希望采用新媒体的途径进行市场营销。根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网民数量截止到2014年底已经有5.5亿,相对于15年前翻了871倍,互联网的总消费额高达7895.45亿元,大概一年消费规模一万亿元。根据普华永道、互动广告局的最新研究表明,2012年上半年受移动广告的网络广告收入多达172.3亿美元,相对于去年同比增加了14%,而网络视频广告发展也有很好的前景。1.新媒体转变了企业市场营销观念企业的整个市场营销过程中,传统市场营销理论占据主导地位,而且非常重视企业能够控制整个市场营销过程,消费者能够被动的收集、阅览企业以及产品的相关信息。以往传统营销理论的最大弊端主要是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根本不能为消费者提供非常令人满意的产品以及相关的服务。新媒体出现后,打破了由企业主导的这种市场营销模式,消费者并不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消费者可以从多种途径全面收集、了解企业的产品以及相关信息,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相对而言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其次,可以利用新媒体途径联系企业,和企业进行沟通、互动,进而实现最终的消费目的。这样的格局使很多企业必须将以往的市场营销观念转变,掌握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将消费者视为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主体,通过多种渠道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产品。2.新媒体的出现有利于进一步创新企业市场营销手段以往传统的市场营销手段主要是以产品或者渠道作为导向,不管是以产品为导向,还是以渠道为导向,关键的地方是传播品牌,通过品牌的力量对整个市场进行控制。出现新媒体后,以往品牌传播方式的影响力慢慢减弱,现在每天消费者接触的广告数量越来越多,产品选择的主动权完全在于消费者手上。传统市场营销手段,譬如狂轰滥炸的广告等,无法很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基本上不会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其广告价值根本就不能体现,因此这种传统市场营销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于个性化方面的需求,一定要根据市场情况不断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出现新媒体后,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并且加强了这种个性化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应该充分、合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以精准传达、互动体验等营销形式和方法,不断增加与潜在消费者的互动,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的注意,更好的了解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从而研发出更多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借助新媒体的形式进行传播,当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可以有一个很好的体验,从中得到享受,在消费者的良好口碑中广泛传播产品,这样造成的影响力会更大。 二、新媒体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以及主要问题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媒体传播是主要的社会信息传播渠道,也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一种重要手段。杂志、报纸、互联网媒体等都是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体不仅包括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传统信息传播形式,同时也包括联机媒体、互联网媒体等新媒体。不管是什么媒体都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慢慢发展形成的,而且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对于企业市场营销而言,新媒体是一次很好的机遇,也是一个很好的挑战,企业只有将新媒体的各种优势充分、合理的利用起来,才可以真正发挥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优势,并且将其转化成企业竞争力,真正被企业所用。企业只有尽快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市场营销工作。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企业只有积极利用新的传播媒体,紧紧抓住信息时代的机遇,主动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市场营销环境,将企业市场营销工作做得更好。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虽然出现了新的营销观念,也提出了新的营销策略,但是我国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依旧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企业并未全面认识新媒体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的作用,没有花很多心思用在新媒体应用和推广上面。如面对网络传播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的过程中,很多企业无法合理应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企业内部虽然也设立了专门的网络营销部门,并且安排了专业网络研究人员,但是企业市场营销和网络信息传播并没有很好地进行对接,也无法通过网络传播平台开展很多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以及营销方式。2.我国虽然已经开通了一些网络信息推广平台,如经济信息网等,但是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企业使用次数非常少,以往大多数企业主要采用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以及市场营销策略,这种市场营销模式并没有长远规划,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目前新媒体中并没有很好地支持企业市场营销工作,涌现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样企业很难找到有价值的市场营销方面信息,这样很难得到新媒体的信息支持。3.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信息网络技术,目前很多企业尚未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网络营销系统,也尚未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专业网络市场营销队伍,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并没有有效提高企业市场营销效率。 三、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 (一)增加新媒体市场营销技术以及资金的投入 想要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市场营销,现代企业一定要加大对于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企业领导者一定要全面、客观的意识到利用新媒体进行市场营销在新形势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在市场营销中,新媒体必然会发挥出重大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市场营销意识,并且增加技术方面、资金方面的投入: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网络市场营销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购置一些基本的设施、设备,并且培训出一支综合素质较强的网络市场营销队伍;其次,应该积极引进一些新技术,并且长期关注新媒体市场营销工作,将网络市场营销纳入到现代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建立新媒体市场营销长效机制。 (二)构建一套完善、系统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 想要更好的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企业市场营销,首先企业非常有必要构建一套完善、系统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通过新媒体手段全面收集对于市场营销比较有利用价值的一些信息资源,同时要求应该分类、整理相关的信息,不断完善、优化企业市场营销体系,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拟定顺应时展要求的一些市场营销策略。想要科学、规范的管理企业市场营销体系,应该全面考虑到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客观、全面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并且根据相关的市场信息,通过促销、价格、产品以及渠道等多种营销策略进行市场营销,合理定价,根据市场实际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网络营销策略,并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有效推销企业产品。其次,企业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市场研发部门,综合考虑新媒体以及产品的特点,采用最恰当的市场营销模式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积极和企业各部门进行合作,组织、协调好企业内部各部门,将市场营销部门的信息整合以及决策支持等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开拓市场,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水平。 (三)打造专业的网络市场营销队伍 市场营销队伍是新媒体市场营销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也是提高企业网络市场营销能力的关键,因此想要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市场营销,一定要打造一支专业素质水平较高的网络市场营销队伍。为此,企业应该多招聘一些具备丰富网络营销方面经验的网络营销人员,同时应该定期组企业营销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而且应该积极鼓励企业市场营销人员学习并且利用相关的网络手段进行市场营销,不断提升企业市场营销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业务能力。企业市场营销人员应该学会通过新媒体手段接收信息,并且反馈信息,结合信息的变化情况合理调节企业产品的营销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市场营销效率。 (四)实现网络市场营销的动态管理 当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非常多,而且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制定网络市场营销策略时,应该结合市场的实际变化以及信息资源收集状况,及时调整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这就需要管理者动态化、全面化、系统化管理网络市场营销工作,学会利用多种新媒体渠道在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收集到企业相关的市场信息,深入分析信息,全面把握市场竞争环境,尽快做出最合理的决策,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五)利用新媒体创新销售策略 促销是企业市场营销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营销策略,也是比较成功的一种策略,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段就是“打广告”。比如最近非常火的一档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节目嘉宾主要是五对极具自身特点的亲子组合,这些组合中的父亲们全部是明星,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呼声,相对于普通家庭节目的一些嘉宾而言,这些明星爸爸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会具有更强的感召力,很多仍然处于空巢期,或者没有孩子的80后夫妻也非常喜欢并且关注这档节目,这也是这档节目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收视率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明星效应”就是《爸爸去哪儿》打出来的“广告”,但这种偏向于“软广告”。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也可以合理利用“软广告”转变自己的营销策略,因为信息爆炸式的广告宣传已经很难适应新媒体环境。现代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名人发的微博,或者“女神”“男神”的朋友圈,推广企业产品,使其得到更多群众的关注,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提高产品的销售量,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宣传企业产品,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广告宣传费用。 四、结语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新媒体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效率和传播速度上都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利用新媒体进行企业市场营销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近年来,新媒体以其丰富的形式、广泛的渠道、极高的性价比等优势,在传媒产业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四大传统媒体产业份额逐年缩水,新媒体的发展,为企业市场营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也对企业市场营销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现代企业应该明确新媒体发展趋势,充分意识到新媒体在现代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新媒体的基本特点以及优势,结合企业发展特点以及企业产品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网络市场营销模式以及营销策略,提高企业市场营销水平,促进现代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萌 万静 单位:北京德明佳成商贸中心 北京静之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媒体时代下企业营销方式的转变 自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企业的营销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新媒体技术的运用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交流方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导方向。尤其是在21世纪,企业的营销手段和方式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时代下的企业营销方式不再一味强调“覆盖量”,而是更为看重受众手中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使受众成为营销的参与者。 一、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区别 为了保证营销的立体型、多面化,就要求企业能够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集思广益,抓住机会,不断创新企业营销方式。营销的本质就是销售商品或服务,为了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满足消费者的购买欲[1]。企业应该要根据时代特征来制定营销方式。传统营销的本质是交易营销,营销的关键是将最多的商品或服务提供给最多的消费者。关于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麦卡锡教授曾经这样将其分类,主要分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几个要素。麦卡锡教授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这种理论,而没有考虑到顾客的需求,随着网络信息平台的出现,使得顾客的互动性在增强,并成为了营销过程中的参与者,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在传统营销模式中,商品在生产后要经历批发商、零售商等多个渠道的辗转才能真正被顾客所消费,因而时效性大大降低,还造成了成本的不降反增。相较于传统的营销方式,新媒体时代的营销方式存在着许多的不同。第一,新媒体的营销仅仅关注量,更强调深度和广度。近年来,相较于插播广告,商家更青睐于植入式广告,植入广告对于受众来说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第二,新媒体时代下的营销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传统营销方式不同的是,新媒体营销不再拘泥于自说自话,而是增强了顾客与商家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加深其对产品的认识和信任。最后,新媒体下的营销有着更多的娱乐性和便捷性,这相较于传统营销方式更受到大众的喜爱。最后,新媒体营销传播变化多端,难以掌控。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营销信息,消费者在第一时间内可将反馈信息,企业再也不是单方面的向受众灌输信息,而是出于更为平等的地位上进行交流[2]。由于生活方式和交流通信工具的发展,相较于传统营销,新媒体营销无疑是更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模式。新媒体的营销更多的采取了显示屏,植入式广告等新兴载体。传统的营销方式不具弹性,四处寄生在受众的身边,而新媒体营销更多的过去的营销方式是硬性推广,营销的信息是寄生式的,新媒体营销则依存于受众与其之间的沟通,是一种互动性的信息换播模式;这种生活方式改变带动的媒体手段的更新,预示着企业的营销方式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反过来,新媒体的出现所带动的营销方式的变化,也改变了群众接受信息的渠道,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我国企业新媒体营销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发达国家的新媒体营销,我国企业开展新媒体营销的发展较为落后,不同企业之间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水平相对而言也较低,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人任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管理者未从根本上重视新媒体营销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盲目跟随潮流,纷纷开设了自己的公司网站和官方微博,希望能够借助新媒体拓宽市场的占有率,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新媒体在营销中所占的地位,还实践过多的经历投放在了实体营销中,在虚拟市场中没有拔得头筹[3]。2.企业缺乏新媒体营销管理人才相较于发达国家的新媒体营销,我国企业开展新媒体营销的发展较为落后,不同企业之间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此外,企业中熟悉运用新媒体营销策略的专业技术人员少之又少。高素质营销人员的缺乏制约着我国企业的新媒体营销的系统化开展。3.不能准确的选择目标顾客由于新媒体时代,消费者能够接触到越来越多元化的媒体平台,其消费行为也逐渐展现出个性化的一面,企业在选择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群体时难度越来越大。此外,消费者的流动性的增强,使得新媒体选择的对象变化活跃而分为不同的类型,这无疑又提高了企业选择的难度。企业为了适应多种新媒体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使得企业的营销成本大大提升,这也是制约企业新媒体营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4.企业的危机机制尚不健全任何媒体都像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存在一定的风险,新媒体也包括其中,而且往往具有更高的风险。比如微博给营销带来了时效性和互动性的优点,但是其公开性对于企业来说,一旦运用不得当,就可能造成危机,使得局面一发不可控制,针对这种风险性,企业需要有充分的危机意识和风险预判机制,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导致一旦新媒体营销危机的发生,就会导致企业从中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4]。 三、企业开展新媒体营销的对策分析 新媒体营销正是应对信息时代媒体泛滥的现状的挑战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营销模式。而随着网络、手机及等多媒体平台使用越来越频繁,现代企业越来越看重多媒体市场份额。因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时代里营销方式的改变的重要性,抓住有利时机,拓展企业的业务。1.提升新媒体营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比重企业应该在充分认识新媒体营销的基础上,强调新媒体营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比重。新媒体营销作为一种具体的营销手段,对于企业营销业绩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Web2.0概念是一种以用为为核心体验,Blog、SNS、RSS等技术运用越来越频繁,这些技术将要运用要融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此外,新媒体也逐渐影响着人们固有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甚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按照这个情势发展下去,新媒体一定会受到新新人类的推崇和喜爱[5]。因此,企业提升新媒体在营销管理手段中的比重,是对于大众消费心理的一种迎合,是对产生销售的可能性的拓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更为丰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2.树立新媒体营销理念新媒体时代下的营销理念必须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满足消费者的购买欲和消费行为习惯。新媒体时代中,消费者成为营销过程中的主体,这也就是说,消费者可以从主观出发,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来了解自己所关注的商品,还可以与企业生产方进行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更加明确消费者的需求,就需要企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制定营销方案,保证各个渠道都能为消费者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服务。此外,新媒体营销过程中尤为关注的是不同语境下的语言表达方式,要学会新媒体语境下的思维方式,重视与目标受众的互动沟通,让受众参与到企业的活动中与品牌形成沟通,并在营销沟通上做到与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相符合,从而建立起符合消费者自己兴趣需求的沟通方式,使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营销成为可能。3.强化新媒体营销网络体系建设现代化企业都清楚明确新媒体对于企业营销的重要性,其系统化的开展也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营销网络作为后盾。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要将工作重心放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完善信息化体系,对于客户的反馈信息及时处理和分析,着重建设营销机构管理模式,使得新媒体营销网络体系的整体骨架更为牢固,最终形成“三维立体式”的新媒体营销系统,提高市场的占有率。除此之外,新媒体营销还应注重管理方式的创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新媒体营销团队。企业需要通培训提高营销人员的新媒体运用观念和意识,提高相关媒体应用的技术水平,使每个营销人员都能在与客户的交涉中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以最快捷的方式最便捷的途径传播商品信息,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新媒体营销的效益和价值。4.强调与用户的互动和体验感现代社会的消费者发展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倾向,这就要求企业从每个用户的角度出发来量身定制营销方案,为了实现个性化服务就需要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在新媒体平台中,企业能够对外信息,消费者也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企业能够从中与消费者进行良好互动让用户能够真切的体会到企业时时在倾听消费者的心。比如,网游营销就能够为我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游戏营销平台注重的是游戏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通过互动来开展交流更能推进产品的宣传和传播。随着未来网游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展,产品效应会越来越广泛,产品种类的覆盖面也会越来越宽广,顾客就如同在一个超市里选购自己心仪的产品。盛大、久游等网络游戏平台就十分看重用户的交流社区的建设和维护,消费者在此期间会互相交流,交换心得、经验,口碑好的网游就会获得更多的用户去体验,而使用产品的时间越久,相对而言的忠诚度也会越高。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向外拓展更为宽广的用户群。当前,新媒体营销主要存在着企业管理者未从根本上重视新媒体营销,企业缺乏新媒体营销管理人才,不能准确的选择目标顾客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提升新媒体营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比重;树立新媒体营销理念;强化新媒体营销网络体系建设;强调与用户的互动和体验感等措施,实现新媒体时代下企业营销方式的转变。 作者:沈梓瑶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能源汽车新媒体市场营销论文 一、新能源汽车新媒体市场营销SWOT分析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使用文字、图片加上音频视频来全方位描述一个信息在互联网上已经非常常见,正是由于以上几个趋势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大量的新型媒体开始逐渐进入市场,并逐渐开始占领一定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份额。上网询价,交易市场看车,4S店做保养已经成为汽车用户选车、买车、用车的“三部曲”固定模式。 1.Strengths优势 新媒体独有的传播渠道无可替代,随着网络和汽车广播、手机等移动终端APP的普及,新能源汽车的受众能够占据特定的庞大市场;新媒体利用多种资源的整合,能够保证推广内容的实用性;多种媒体结合的形式可以深度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受众。 2.Weaknesses劣势 新媒体的形式让客户需要时间接受,用户的黏度建立也需要时间;电子期刊侧重的内容,汽车音乐选择的好坏可能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进度,整个构架搭建需要成本支出比较大,时间较长。 3.Opportunities机会 现阶段能够做到精准分析用户的媒体几乎没有,怎样最大化地把海量用户进行筛选、归纳、细分,满足用户的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需求,是大数据时代汽车营销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特定用户的企业迫切需要宣传途径。中国新能源汽车用户群体在不断扩大中,中央和当地政府也对新能源汽车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 4.Threats威胁 这一模式在前期太过依赖政府推广以及渠道合作商,在签订合同后这一风险仍然存在,汽车厂商的用户服务系统升级,其他门户网站专业汽车频道的转型(转向专业用户服务型),都会削弱受众支持度。 二、新媒体整合平台运营规划策略 1.资源整合期 资源整合期包括电子刊物、地方门户汽车频道网络资源内容整合、音乐内容合作平台建立、技术开发、渠道整理、品牌搭建几个阶段。车主分众,针对不同车主发行电子刊物,基于Web2.0的专业互动平台(在线咨询、交友、路书等),与其他专业车主论坛的内容合作和共享(不仅可以用传统的试驾测评、导购等内容为用户购车提供初期指导,还能切实地为用户选车、买车、用车提供本地化的落地服务)。整合业内的电子刊物内容,针对专业汽车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免费提供我方平台供其提供内容支持,并和专业的汽车服务机构建立关系,通过项目分成的模式建立商业模式,并迅速实现合作宣传;开发音乐互动定制平台及发行渠道,与唱片公司深度合作,建立音频定制传播平台,免费提供我方平台供其进行新歌宣传,建立音乐传播盈利模式,合作宣传,开发多种听觉媒体,建立固定的用户群;基于互联网开发并管理各种平台,包括底层数据库、音乐传播平台、多媒体电子书技术及表现模式;针对特定群体进行电子版载体的递业务进行简单商业模式的多城市复制,迅速整理出大城市,例如北、上、广、深等地的数据,以供后期业务拓展参考;迅速建立和政府、其他汽车论坛、传媒机构的合作关系,通过活动的形式和政府推广迅速建立新能源汽车认知和相应的品牌认知度。 2.平台搭建期 平台搭建期包括发行模式的建立、多媒体电子刊物的正式发行、技术开发第二阶段、用户吸引、品牌搭建几个阶段。渠道整理过程中,已经建立了针对不同车主的媒体发行方式,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完善其发行模式,形成科学的管理方法;电子媒体的发行可分为互联网申请和直接派发两部分,通过前期的市场宣传,吸引特定用户网络注册并申请电子刊物,同时,通过对受众细分进行全面推广。电子刊物随带客户端的安装程序,如果内容合作不够支持客户端用户请求,则使用特定的后台信息搜索前台推送模式;技术开发第二阶段建立专业的音乐平台,针对特定用户开发特定的音乐产品,产品形成模式化,分为携带广告的免费模式和不携带广告的收费模式,以合作分成的形式吸引优质音乐制造商的加盟;电子媒体和客户端的上线,使得用户吸引工作全面启动,前期主要通过客户端的发放和免费音乐的获取来获得用户,并通过针对性的特色服务建立用户黏度;这一阶段的品牌建设主要建立在二次宣传上,针对电子刊物和汽车音乐的全面推广,在此基础上吸引更多用户。 3.资金引入期 资金引入期包括发行模式的稳定、媒体平台发展期,技术开发第三阶段、用户拓展、品牌搭建等几个阶段。稳定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推广发行渠道,通过活动对已有数据和资源库进行深度挖掘,形成标准模式,并在推广资金到位后普及到国内其他一线城市;进入媒体平台发展期,完成新模式的引进,为进一步建立平台的多功能化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一阶段,技术开发主要集中在现有平台的完善上,其他工作集中在合作分账功能的开发,为了支持互动服务的上线,需要在上线之前完成新能源汽车专项服务代售服务;和合作伙伴开展大范围的互动活动,用户数量进入拓展阶段;针对引资工作,面对迅速拓展用户的压力,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集中在整合产品销售、汽车服务、建立会员服务俱乐部、迅速提升品牌上。 作者:王晓明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媒体下网络营销论文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一种区别于传统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网络营销的出现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随着网民数量的与日增多,网络营销不断改善大众的生活。目的,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发展网络营销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互联网作为新兴的虚拟市场,实际网购时,顾客只能看到一些商品的图片与文字资料,无法看到实物。此时,某些黑心的商家利用网络营销的这一特点,以次充好、不能保证顾客所买商品的质量,给顾客带来不同层次的损失,进而影响整个市场销售情况,致使多数人不再信任网络营销,出现抵制网络营销的现象,严重影响网络营销模式健康发展。文中以网络营销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介绍了网络营销的种类及特点,提出确保网络营销向着健康方向发展的对策。 一、新媒体市场营销观念和种类的发展变化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市场营销的定义为:市场营销就是对所售产品、劳务进行定价、分销等一系列过程,从而实现与个人及目标组织交换的效果。根据该定义可以看出,市场营销就是买方对市场机会进行有效的识别、分析、选择利用为基础,根据市场客户的实际需求,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交易活动,完成销售的过程。传统营销模式所生产的产品需要经过繁杂的环节才会转到消费者手中,这样复杂的供应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的时效性,加大产品的成本。网络营销源自传统营销,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与传统营销有很大的区别。网络营销是采用互联网实现销售目的。从营销的角度来说,网络营销是采用互联网创建网上经营环境,为实现企业所设置的经营目标而实施的不同形式的活动。简言之,两种营销模式的本质相同,都以满足顾客的实际需要为基础。纵观中国的发展情况,新兴产业互联网有助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改善人们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不断向各个方面的深入,更多的传统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和需求有所增强。各大商家在网络营销上所投入的资金、精力不断增加,同时网络营销涉及的行业及领域也更为广泛,营销产品更加追求质量、效果及创意性。由于电子商务、网络社区、微博等快速发展使得网络的平台更加开放,为网络营销的服务及模式创新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新媒体网络营销的概念、特点、种类 (一)网络营销的概念及特点 网络营销就是指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作为媒介开展不同营销活动,网络营销是为创建一个沟通便捷、信息量全面、功能强大的网络营销环境。想要做好网络营销,必须深入研究网络营销的特点。网络营销有如下特点:1.交互性网络营销的交互性特点可以确保信息的双向传播。根据网络营销可以更加全面地获取营销信息,采用网络及时把握客户的实际需求。网络具备开发性和传播范围较广的优点有效降低营销运营成本。2.共享性与即时性网络具有共享性与即时性的特点,促使网络营销得以跨时间、跨地域、跨空间的限制展开信息的交换,从而为营销服务提供广阔的服务空间。3.虚拟性及多样性网络营销可以确保营销活动处于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客户实时展开沟通和交流,同时的信息都是根据网络完成的。网络营销是采用视频、文字、图像等不同的媒体展开交易,从而更好地帮助不同营销手段及方法加以合理整合。 (二)网络营销的种类 依照不同的标准网络营销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商业活动的运作方式,网络营销可以划分为完全网络营销和非完全网络营销两种形式。完全网络营销就是完全采用网络营销的方式实现交易的形式及过程。简言之完全网络营销就是所销售的商品或服务整个过程是在信息网络内完成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完全网络营销可以确保交易双方超越地理空间的障碍实施网络交易,从而更好挖掘全球市场的巨大潜力。非完全网络营销就是指无法完全依靠网络营销方式实施完整交易的行为及过程。非完全营销方式必须借助某些外部因素完成交易。依照网络交易的范围可以划分为本地网络营销、全球网络营销及远程网络营销。本地网络营销是根据本地区的网络信息进行网络交易活动,进行网络交易的范围有所限制。远程国内网络营销就是在本国范围内展开的网络交易活动,该交易模式交易范围扩大,对营销系统的软硬件设施有更高的要求。根据商品的属性划分,网络营销又分为直接营销和间接营销两种形式,直接网络营销就是无形物品或服务订货等相关活动。间接网络营销就是指有形的货物订货及付款等活动。 (三)网络营销方式调研 根据中国IT研究中心预测,至2013年底中国网上购物的人数达到3.1亿,具体情况(见图1)。网购人数的增多充分证明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高。随着互联网逐步普及和完善,网购用户及网民的数量持续增长,网络营销成为企业推销产品的重要手段。网络营销是一种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实施网络交易的形式,网络营销必须借助数字化的信息及网络媒体实现网络营销目的。网络营销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以红苹果漆为例,探究不同营销方式的优势。红苹果漆作为中国民族涂料的品牌中较早使用网络营销的企业,也是民族涂料行业网络营销较为出色的一个。红苹果集团的网络营销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谷歌中输入“红苹果漆”这些关键字,可以显示的网页达到200万余篇,百度中显示的有关网页为150万篇,红苹果漆百度词条的浏览量在新浪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中也达到一定数量。除去有关的新闻及论坛贴吧之外,红苹果漆还具有专业的电视广告进行宣传。红苹果漆网络营销的方式包含网站、百度制度、博客、论坛、网络视频等不同形式。具体情况(见表1)。 三、新媒体下网络营销的对策 (一)快速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该采用当地信息化专项资金,创建健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提升网络硬件水平。同时以政府为主体,加大互联网事业的监管力度,确保网络的安全性。现阶段,中国虽然已经成了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实现监管全国互联网络的目的,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使用互联网的大国来说,如此的监管办法并不能达到实际要求。因此,国家必须给予相对应的措施用来解决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从严从重惩治不法分子运用互联网展开的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 (二)网站、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三者有机结合 企业网站、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是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保障。网络营销的重点在于交易前期的推广和宣传,电子商务的重要标志为电子化交易。网络营销在传播的时候,可以促进企业的招商加盟及产品销售,如果一个企业只重视网络营销忽视建立完善的企业网站及电子商务网站,企业就会出现浪费大量网络营销投入的资金。因此,网络营销不能作为一个企业发展的全部,它可以为企业网站及电子商务服务的工具,从而有助于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创建合理的网络营销模式 企业实际使用的网络营销方法形式各异,如果企业把所有的营销方法一一运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不仅浪费时间、资源、钱财,且效率不理想。因此,企业要对不同营销方式进行合理组合,从本企业发现的现状入手,选取某些收益好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网络营销办法,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网络营销模式。同时,企业经营者必须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信誉,不要去做欺骗客户、弄虚作假的事情。各个企业可以对技术进行研究和创新,便于为顾客提供最优良的服务,从而为本企业获取丰厚的利益。 (四)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应用 网络资源丰富且廉价,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可以促进企业网络销售的发展。网络营销资源包含不容的信息渠道、网站访问量,合理使用这些资源可以为用户传递更多的网络营销信息。网络营销就是要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营销资源,把这些资源转换为收益。企业网站的信息及所提供的服务高效进行网络营销的基础,因此各个企业应该深入研究开发、利用网络资源。科学合理的完善企业网站的信息,确保企业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尽最大可能为用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采用有效办法传递营销信息。用户通过获取网站的相关信息,进一步了解认识企业产品,为用户下定购买决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创建网络品牌,完善优质的物流系统 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必须建立别具一格的网络品牌,具有吸引力的网络品牌是企业更好展开网络营销基础。企业可以从网站推广、搜索引擎营销等多个方面树立良好的网络品牌。企业网站实施网络营销最根本的环节,也高校推广企业品牌重要策略。完善优质的物流服务系统是确保物流系统内各部分功能要素最有组合,可以满足物流成本最低,完善的物流系统包含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各个环节。科学合理的布局,确保物流系统功能及各个环节的可以最佳衔接,确保该系统高效运作。简言之,物流系统必须做到,快速对用户订货进行配送;用户订货在库率高;保障实际运送过程中货物损伤、丢失和发送错误情况少;保管保障物品没有变质、破损;包装、装卸搬运可以达到运送和保管的要求;物流信息系统时刻保障物流活动流畅和信息及时反馈;同时,必须控制好各个子系统均衡性问题。就是确保运输、储存、包装、装卸、信息处理等子系统各项功能可以均衡发展,从而提升物流系统的整体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网络营销是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最有效的营销手段,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发展前景。文中通过对网络营销的概念及特点的阐述,分析网络营销在中国发展的情况,进一步研究网络营销的利弊及对策。 作者:王建华 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媒体下企业营销策略 一、建立企业多种营销运行模式 (一)搜索引擎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下的企业营销主要是通过在网站上加注企业的相关关键词来实现的。搜索引擎营销模式的优点在于,其对客户群体有一个方向性的分类,使得企业对所面向的客户有一个简单的意向判断,有利于企业更加精准的把握潜在的客户,继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行为。搜索引擎营销模式的建立,首先要求企业对自身的产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这包括产品功能定位、产品价值定位、产品面向消费者群体定位等。其次,要求企业依据自身的营销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门户网站进行合作。(二)网络渠道营销模式网络渠道营销模式的建立是与企业和客户之间的紧密联系分不开的,其营销行为的开展是通过必要的互联网工具来实现的。当消费者对相关产品有所需求时,首先想到是通过这个工具来获取,使其对该工具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当销售渠道达到此种程度时,其销售将无往不利。因此,进行网络渠道销售的首要目标是选取适时的互联网工具。其次,依据企业自身产品以及互联网工具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网络渠道销售策略。 二、新媒体视域下企业营销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与时代同步,选择合适的营销媒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全方位、全立体的网络世界基本形成,大量网民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也逐步融入到这个环境当中。介于网络技术与安全的提升,网络交流、娱乐、购物等生活方式逐渐被网民接受与认可,越来越多的人更乐于这种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这一社会事实,无疑为企业未来的营销点名了方向。在网络经济不断变革的今天,各类新媒体日新月异,一个新媒体自产生到消融的周期被逐渐缩短。绝大部分的消费者都有一定的“趋新厌旧”心理,人总是容易对新奇的事物产生好感。当用户对一个媒体产生厌倦情绪时,就意味着该媒体的生命周期已经濒临完结。综合以上社会事实,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实现企业的长效发展,首先要明确企业的新媒体营销意识;其次,就是要与时代同步,选择合适的营销媒介进行合作。在各类新媒体不断涌现、更新的情况下,企业营销人员要具有独到的眼光,选取发展空间大的新媒体,进而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战略导向开展相应的新媒体营销。在此过程中,企业应注重对相关人员市场洞察力以及评估能力的提高。因此,实时把握互联网新贵,对其进行必要的潜力评估,确保经过适当的修正后应用于企业营销的可行性,是新媒体视域下开展企业营销研究的重要课题。(二)深度立体运用营销媒介依据精准营销理念可知,企业在对产品进行网络营销时,必须准确的限定目标客户。只有明确消费群体后企业才能结合自身的状况以及营销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销售策略,进而选取适当、有效的网络销售平台或渠道。这其中,网络销售平台或渠道的选取在切实考量访问量以及客户群体大小的同时还应注重考量用户群与企业营销目标之间契合度的高低等方面最终确定。与此同时,企业还应注重原创开发,以新媒体运作形式、推广方法等层面与企业品牌理念和营销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为基础,实现企业品牌形象与新媒体之间的无缝连接。新奇、创新的事物才更具竞争力,就企业的网络新媒体营销而言,注重原创设计更有利于企业自身产品信息、所表达服务理念在网络环境当中的融入,从而使消费者对于企业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新媒体视域下的企业营销,即要注意产品、客户群体和媒体的精准定位,还要注意选择更具创新意识的新媒体进行合作,从而促进企业产品销售。相对企业自身的硬性优势而言,媒体的营销策略创新更具吸引力,因为有噱头、亮点的宣传内容更容易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继而利于企业营销。在实际网络营销过程中,企业可适当的增加物品奖励,从而提升网民的关注度继而引发消费。物品奖励包括与企业自身特色相符的虚拟物品奖励和真实的产品奖励两种,将企业真实的产品作为一种奖励进行发放有利于获取网民的好感,利于引导和强化使用者对该产品的认识,同时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营销的最终目标是牢固已有客户群体,赢取潜在客户对自身企业品牌的认同和支持,从而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类同于人们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织,企业在网络营销中所提供的虚、实奖励将更好的充溢于消费者的生活空间,从而实现企业产品全方位的营销,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的目的,使企业在同行之间更具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打造企业网络环境中的品牌形象企业始终处于繁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当中,很少有企业单凭自身的能力在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立足于商海中而不倒。打造企业网络环境中的品牌形象是促进企业长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企业除了整合、优化自身的内部环节外还要注重企业与其所涉及产业链、利益相关者等品牌形象、内涵及受众的整合,做到强强联合,此点可通过关系营销理论在企业营销的践行中实行。在企业通过新媒体进行产品营销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识别、甄选并整合企业外部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整合力量的爆发最终发挥更大的效用。打造企业网络环境中的强势品牌形象,与强势企业建立互惠互融、利益均沾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结语 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在世界潮流的最前沿,对于打造企业的品牌形象更添助力。企业在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产品推广和品牌营销时,应注重时刻关注时下网络的潮流导向和热门话题,精准的把控当前时代的流行元素,并将其整合到网络新媒体的宣传造势当中,以求收取更好的宣传效果和营销效果。以中粮集团的网络营销为例,其在网页游戏推广以及微博营销当中对当时世博元素的引入,收效无疑令人惊叹。奖励企业职工的同时达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在此,我们可以此为借鉴,结合自身现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企业品牌的理念,有选择性的将时下热点潮流融入到其中,形成一种符合自身特色以及社会精神需求的新奇网络宣传形式,从而为与其合作的伙伴开展网络营销时提高影响力并收取更为良好的宣传效果做贡献。任何协作伙伴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也是相对平等的,当与企业合作网络媒体的知名度有所提升时,势必会引起其他媒体的介入浪潮,某种意义上讲,其所带来的是更多的受众,继而促进企业营销行为的产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打造企业网络环境中的品牌形象利己利他,造就了一个双赢的局面,这是新媒体视域下企业营销的主要努力方向之一。 作者:刘振宇 单位: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 新媒体营销论文:媒体时代品牌营销创新策略综述 1注重强关系链基础上的口碑营销 被称之为国民喜剧的《泰囧》上映5天票房突破3亿元,创造华语片首周票房纪录,上映一个月票房达到12亿元,观影人次超过3600万,是2012年当之无愧的票房黑马,也是华语影坛里程碑式的传奇电影。然而这部小成本电影的奇迹般的票房创造,除去主创人员精湛的演技和真正接地气的搞笑剧情外,宣传团队借助于社会化媒体的成功的口碑营销,也是功不可没。让我们来看看各大社交平台的数据:“泰囧”在QQ空间里被提及1600多万条,新浪微博800多万,腾讯微博300多万,豆瓣电影评价20多万,人人网15万多。在上映阶段,其社会化营销就一直贯穿始终,精彩视频片段、台词、观众影评、截图恶搞等充斥着QQ空间等各大社交网络,引发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和分享,并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社交媒体时代,铺天盖地的广告视频和段子已经不能达到营销的目的,互联网中的冗余信息不计其数,要想真正抓住观众的眼球,真正带来客户的消费行为,就要重视口碑营销,依托用户自发产生的口碑传播是品牌信息保持鲜活的源泉,也是社会化媒体背景下,强关系链发展的必然趋势。 2微电影植入式广告满足用户情感诉求 互联网时代,微电影的产生是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短小简洁、成本可控的视频拍摄手段为越来越注重对受众情感营销的广告商提供了一个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推广产品的绝佳方式。如今这一营销手段已被很多品牌采用,且力作频出。2012年益达口香糖“要两粒在一起才是最好”令其销量大增,这一广告语来自于益达历时三年的微电影短片《酸甜苦辣》,该片邀请形象清新的桂纶镁与彭于晏为产品代言人,两人一段引人向往的旅途爱情故事,使“吃完喝完嚼益达”的理念深入人心。该片经剪辑在电视媒体投放,完整版则通过微博、人人、QQ空间等社会媒体平台转载播出,观众甚至还会期待短片的情节发展。益达实现口碑销量双丰收,可谓商业微电影营销的新标杆。类似的广告微电影在2012年的品牌营销中并不少见,国美电器《我的1876》,德芙新晋小清新情侣广告(郭采洁、房祖名),百事可乐《把乐带回家》系列,海尔高端casarte品牌互动微电影《密语》、《独家》等等都成功地在微电影中植入品牌理念,满足用户情感诉求,极大地提升了品牌的认知度与美誉度。 3移动APP成品牌营销主要战场 据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2年底,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已经超过4亿,移动媒体网民的激增,使得移动智能手机APP成为品牌营销的又一主要战场。承担阿迪达斯2012全年互动营销的im2.0互动营销公司为阿迪开拓了打通市场的新渠道。2012年4月11日,阿迪达斯了2012全新ClimaCool清风系列跑鞋,与此同时,im2.0互动营销为阿迪达斯开发的手机游戏App“夺宝奇冰”正式上线。两天后,即取得苹果AppStore体育类免费游戏榜第2名、免费游戏软件总榜第48名的优异成绩。为与“跑出趣”的品牌理念达成一致,im2.0将GPS实时定位和LBS功能植入App中,在真实城市地图中呈现全城玩家的实时位置,让玩家们既能与虚拟人物和物品互动,也可以追赶附近的真实玩家。同时,im2.0还将道具抢夺的竞争机制植入其中,并搭配时下最流行的SNS分享功能,充分激发App本身的游戏体验,为新产品造势。能够享受优惠的亚马逊查价App,甚至为用户寻找厕所的卫生纸厂商的APP等等,换个角度做营销,用户得到实惠的同时,企业也借平台推广了自己的产品。移动终端的市场亟待挖掘。 4即时传播,借势造势 社会化媒体的实时性与飞速传播的特征,使得很多营销机会可能转瞬即逝,相对来说,品牌营销团队的即时快速反应就显得尤为重要。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在向观众呈现了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之外,也让受众在强大的社交媒体上参与了各运动品牌的营销大战。耐克官方微博的“伟大”系列背后就有一支由耐克数字营销和品牌传播部门,以及韦柯(W+K)、睿域(Razorfish)、雅酷(AKQA)、佳艾(CIC)和传立(Mindshare)等公司共同组成的高效营销团队。这个团队每天24小时紧密关注伦敦赛事,任何热点,无论是获胜还是失利,都会成为其创意的素材。他们会在最短时间内,将最关键的要点转换为品牌的传播点。陈一冰错失金牌时,半小时之内耐克官方了“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有绝对的伟大”微博,并在25分钟之内被转发2万多次;还有男子1500米自由泳赛后的“伟大就是让世界纪录追赶你”以及羽毛球男单决赛之后的“伟大在球场两边”等等,几乎每一次耐克的微博都会迅速被网民转发和评论。这一系列的策划,甚至导致37%的人认为耐克是本届奥运会赞助商。刘翔摔倒事件,举国震惊,NIKE幕后团队再次发力,在十几分钟内便快速整出了一张文案为“谁敢拼上所有尊严?谁敢在巅峰从头来过?哪怕会一无所获!谁敢去闯?谁敢去跌?伟大敢!”的稿子,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杜雷斯竟也借此玩了个严肃又非常有内涵的二次传播,“最快的男人并不是最好的,坚持到底才是真正强大的男人。”不得不说,如果能够掌握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之道,任何事件都能成为品牌前进的跳板。 5社会化媒体成企业危机公关的新平台 社会化媒体在给企业带来无限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可以成为企业遇到危机时与用户真切沟通的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渠道来化解难题。如果说过去企业化解公关危机的焦点在纸媒的话,那么现在的企业公关危机的第一焦点,应该是社会化媒体与社交网络,麦当劳3•15危机的化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央视在“3•15”晚会上曝光麦当劳问题一个小时之后,麦当劳官方微博就以诚恳的态度发表博文,作出回应,获得传统媒体与部分民众的理解,同时伴随微博转发与用户评论的推动,被央视曝光的负面危机影响就最大程度上弱化了。抓住社会化媒体带来的机遇,融入社会化媒体之中,才能把握与每个利益者的直接沟通机会,才能提升企业魅力,才能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危为安。 作者:王品芝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新媒体营销论文:高校出版物的新媒体营销模式探讨 摘要:高校出版物具有得天独厚的内容资源优势,在营销中具有针对性强、专业性优的特点。在分析新媒体营销的概念和特性的基础上,梳理了高校出版物传统营销模式的不足以及新媒体推动高校出版物营销的突出表现,从数据营销、多态互动营销、整合营销和话题营销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出版物新媒体营销模式,以获取高校出版物的最佳营销效果。 关键词:高校出版物;新媒体营销;营销模式 随着SNS平台、微博、微信等一系列新媒体的兴起,高校出版物的营销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纸媒传播,以数字出版为核心的出版界变革转型已成为业内不可逆转的趋势。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5年全国18-70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是79.6%,较2014年上升1%。手机阅读、互联网在线阅读、平板阅读、光盘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较2014年的58.1%上升了5.9个百分点,可见数字化阅读方式呈现较快增长势头。新媒体的诞生和扩散,不但使得高校出版物营销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更推进了高校出版物的传播规律与营销模式的深度复合演化。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出版物新媒体营销变得更为紧迫。 一、高校出版物与新媒体营销的耦合 1.新媒体营销的内涵 新媒体是基于新技术而诞生的一种全新媒介形态,譬如数字电影、数字报纸、触摸媒体、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及移动电视等,覆盖范围广、反馈迅速、互动感强、传播速度快且途径多等是其主要特点。新媒体营销,又有“社交媒体营销”和“社会化媒体营销”之称,是新时代背景下,为顺应人们消费行为模式的转变而借助各式各样的社会化媒体工具,展开公关、销售、营销及客户管理的新型方式,具有个性化、及时交互、多媒体、海量共享、社群化和超文本等特性。新媒体的载体包括微信、微博、论坛、博客等新兴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新媒体营销是营销领域在新时代的衍生物,它使品牌和产品的营销传播更为精准有效,强化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实时沟通和互动,丰富了品牌和产品营销的传播手段。 2.高校出版物传统营销之殇 高校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图书产品即为高校出版物,以教材、教辅用书和学术著作为代表。这类书籍的市场需求特点是:第一,针对性强,师生是主要供给对象;第二,季节性强,有特定供给时间段;第三,具有统一采购及团购属性等。实体店铺销售是高校出版物以往营销的主要模式,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上电子书城的日渐崛起,打破了高校出版物旧有营销模式的单一格局,分化出三大类各具特色的营销模式:一是纯粹的实体书店营销模式;二是主打实体书店,辅之电子书和网上书城的营销模式;三是电子书、网上书城和实体书店并重的营销模式。传统营销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一是传播渠道单一、闭塞,中间环节较多;二是更新速度及传播速度较慢,且传播成本较高;三是缺乏清晰的营销定位,消费者的差异化及精细化需求未得到反映;四是信息内容范围较窄,仅限于出版物内容;五是受众参与度低,互动感弱,主要以出版方推介为主,受众难以与出版方进行沟通交流,意见无法得到反馈,更无法对出版方决策产生影响。 3.高校出版物新媒体营销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得媒介发展日趋碎片化,受众群体也呈现出细分化特点,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营销思维模式。怎样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创新营销模式,日渐受到大众的热议和关注。新媒体在高校出版物营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交互平台的诞生,快速地转变了消费终端读者缺位的局面,为出版社、作者和读者之间创造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也带来了更多元的传播可能;另一方面,它彻底颠覆了传统模式下,以高校出版物为核心形成的学术著作、教材和相关用书等整个出版资源在出版状态下的绝对垄断,转变了纯粹由高校出版社及作者决定相关书籍市场格局的局面。 二、高校出版物新媒体营销模式的探索 高校出版物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营销的模式创新,分别是数据营销模式、多态互动营销模式、整合营销模式和话题营销模式。 1.数据营销模式 数据的获取与整合能力将成为企业营销未来的主要竞争点。所谓数据营销,是基于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及互联网发展基础上,日渐崛起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营销推广模式。它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营销手段、平台、工具和技术,更是一种企业经营理念的体现。它转变了企业在市场上的服务模式、传播模式及营销模式,彻底颠覆了企业营销传播的基本价值观。随着数据营销的深入发展,未来市场的营销面貌及营销格局将产生根本性转变,发展前景极其广阔。高校出版物与大数据、云端的结合催生了高校出版数据营销。借用目前业界推崇的新媒体营销实战“3C”理论,高校出版物通过网络营销方式,获取大量基础数据,可以进行高校出版物全产业链大数据营销策略。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出版产业的整个环节链都会被数据营销覆盖,从前期策划中期编辑后期发行售后服务,数据营销都与其息息相关。两者的结合意味着:第一,需整合高校出版社内部信息系统,打通企业内部的数据流。通过多维度的数据重叠复合分析,精准地决策出每种各具特色的出版物所适合的网络投放媒体、目标受众、广告内容、投放时长及投放方式等。高校出版社通过大数据分析还可清晰掌握各区域读者的不同阅读偏好,各选题的合理推送时间段,以及销量增长时间点的预估判断。只要获取的数据信息足够庞大,不管是插位营销,还是差异化营销,不管是在营销方案的选择或设计上,还是在选题的斟酌和思考上,高校出版都能较为精准地获得所需的大数据营销导向。第二,对消费者行为数据的分析。通过访问IP与市场的定量化分析、文本沟通的定性解析、读者的沟通互动反馈,以及新技术对关键词的抓取,可以科学挖掘出消费者的消费特点和偏好,以及购买习惯和粘性,可以为营销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这些多平台多维度的数据,其实就是在刻画用户脸谱,在预测用户行为方面具有极大优势,从而提高其营销转化率,更好地进行精准性营销。 2.多态互动营销模式 多态互动营销是指多形态和多渠道媒介融合的互动营销。新媒体具有典型的立体化、个性化、互动性和社会化特点,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网络社区、论坛、贴吧,都有其特定的人群。因此,高校出版物在出版前,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以及其他的新媒体形式,与读者及终端消费对象就公众关心的某个主题或话题进行互动。如微博的“精英体验”———宣传———粉丝购买,以及微信中的草根营销、点对点互动等。书籍出版后可通过各式各样的新媒体传播运用,达到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沟通与维护。如高校出版社可以通过天涯论坛、百度贴吧等对出版物的内容展开互动讨论,接收读者反馈,并借助图像、视频及音频等辅助要素,让读者更深入了解出版物的内容和意义。宣传与推广、解释与说明并不是这种互动的首要出发点,更重要的是在于创造一个让彼此近距离对话的机会,倾听才是其核心所在。通过这样的互动,高校出版知悉并了解新的媒体环境及市场趋势,掌握消费终端读者的真正需求及目标对象的阅读倾向,在无形中推动了相应学术观点的表达和传播,最终达成众多受众与粉丝对内容的关注,从而实现多态互动。再譬如,很多高校出版发行人员和编辑均开设作者微博或个人微博,凭借作者和出版社的广泛影响力吸纳粉丝,并与其建立起深度互动联结,从而提升高校出版的名气和影响力。多态互动营销模式淡化了显性的营销意识,以平等姿态传递信息,提高了读者的信任度,可以达到较好的营销效果。 3.整合营销模式 整合营销是高校出版物新媒体营销发展的重要方式。因为整合营销是一个将企业、用户紧密联系而且互动自如的过程,它所发生的媒介平台不限于一个,而是可以运用到所有网络媒体和移动终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配合传统媒体,通过具有持续性和策略性的线上线下沟通,增强客户服务管理及公关关系管理的维护,最终达到整合营销的目的。例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视界》丛书除了对常规营销渠道的把控之外,还尝试利用微博营销手段,展开《视界》专题的互动讨论;创建《视界》微信公众号,与读者建立长效沟通,产生情感联结;联手腾讯,举办《视界》传媒营销学术沙龙,将学术讨论引入大众对话中等。高校出版物的整合营销策略步骤如下:第一,采取由内向外的新媒体营销方式,编辑在朋友圈分享宣传,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出版物推介。第二,直接与受众互相关注成粉丝,或互加微信好友,拉近营销距离,并借助线上线下活动的展开、视频音频的等手段拓宽营销半径。第三,联手第三方机构,传播综合信息给受众,持续吸引受众注意力,增加受众持久关注度。随着新传媒时代各种媒介的兴起与推广,可能会有更多、更好的方式为高校出版物进行新媒体营销服务。 4.话题营销模式 高校出版物专注于专业化的选题,应尽量和受众展开话题互动,借助受众即为自媒体的特性实现信息的传播和扩散。话题营销是最具影响力和有效性,且最为方便快捷的一种营销模式。通过话题营销的开展,高校出版物可与受众建立起深度沟通,产生联结互动,同时借助受众自媒体力量,达到爆炸式传播和扩散信息的目的。从广泛意义而言,话题营销归属于口碑营销形式之一,主要是将其广告对象化作受众的交流主题,从而达到营销目的。具体如下:第一,借助新媒体了解到目标受众关注的焦点。新媒体大环境下,每个人既是信息接收者,也都是自媒体传播者,能不限时间地点利用新媒体发表个人言论和观点,并通过转发分享他人话题展开二次传播,进而进行话题创意。第二,在完成话题创意后,营销人员需创造性地将营销出版物信息植入话题中,让出版物信息与话题形成自然承接,进而将受众关注焦点从话题过渡至高校出版物,使得受众在话题传播的过程中,同步传播高校出版物。第三,借力意见领袖,辐射社会大众。营销人员要善于整合新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包容开放性、高效便捷性、传播扩散性和深度互动性,通过各大新媒体平台意见领袖的强势发声,引导话题方向,达到多渠道传播话题,广泛影响受众的目的。第四,在通过KOL发声和新媒体整合营销实现话题引入后,营销人员需同受众展开多元互动,并令互动内容契合受众心理,驱使受众踊跃加入讨论并自主转发传播,才能切实地令话题持续发酵升温,直至高潮,取得完美成效。第五,引导话题最终转化为购买流量。由于话题是基于新媒体平台传播的,高校出版社需将购买渠道在承载话题的新媒体上及时公布告知,该购买渠道可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譬如,既能通过线下书店进行购买,也能利用微博、微信、豆瓣图书和官方网站来公布购买链接,引导客户前往购买,真正实现话题营销向实际销售流的转化。 三、结语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出版物正在新媒体的浸润下发生变化,新媒体营销变得更为灵活多变:信息更为海量、用户需求更为细腻、手段更为多样、市场效果更为不确定。高校出版物在充分考虑移动终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以及自有特性的基础上,以移动终端和网络媒体等数字媒体为传播平台展开话题营销、数据营销、整合营销及多态互动营销等新媒体营销活动,将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变革同网络媒体的新兴发展有机融合,早日构建起一个富有活力的高校出版物新媒体营销模式,实现高校出版物的扩散式传播,充分发挥其价值所在。 作者:张毅 单位:新余学院 新媒体营销论文:新媒体时代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销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不断发展且日益成熟,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信息传播速度,也日益改变着公众的生活。对于电视媒体而言,想要全面提升电视剧的点击率和观看率,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就需要加强网络营造,探求多元化的网络宣传营销模式,在造势宣传和具体营销方面制定更多的宣传措施,才能更好地提高电视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文章对新媒体时代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造策略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期为相关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销对策;分析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剧的播放和营销模式也在不断进行转变,电视剧的网络播放成为直接影响电视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作为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销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大大吸引了公众,尤其是年轻公众的眼球,传统的平面宣传已经逐渐被淡化,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造和打包整合工作正在深入推进,将日益成为引领电视剧发展改革的新方式。可以看到随着网络自制剧数量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视频网站媒体和电视台进行联动,从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宣传、播放和营销等方面逐渐探索一体化、高效化管理模式,进而争夺更多的抢先播放权,提高吸引力和点击率,成为日渐影响电视媒体行业发展的新模式。 1电视剧营销的主要方式 已经从传统的平面宣传向着新媒体网络平台转变一方面电视剧营销和电影等营销具有很大的不同,电视剧的营销需要电视台制作公司进行精心策划,在恰当的时机营造良好的声势,才能更好地提高电视剧的吸引力,以此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地方电视台的不断发展和经营理念的转变,很多电视台对于电视剧的播放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通过对电视剧和市场发展前景进行预测,进而选择可以获得巨大收益的电视剧制片方进行合作,从而争取有限主动权。另一方面电视剧的营销方式也由单一的海报宣传等转化为借助于新媒体网络平台进行造势,对电视剧的网络版权进行销售,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推广,通过添加广告等方式,让电视剧成为网络热门搜索关键词和网络话题,进而为提高电视剧的收视率提供重要的平台支撑。 2积极营造热门话题,促进电视剧网络营销升温 第一,对于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造工作而言,寻找热门话题是工作的主要方向,也是整个营销策划工作的重点,当前以“90后”为代表的网络新生代,影响着网络传播主流和趋势,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互联网的主要消费群体,很多的热门话题都是由他们发起且不断传播起来的,所以对于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造工作而言,要充分调研“90后”群体的需求,结合电视剧主题等筛选出多个与电视剧有关的话题,并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微博、贴吧、知乎)等进行征集意见,通过点击率和关注度等挖掘热门话题,进而在此基础上既为电视剧造势做了宣传,又为后期的推广和播放奠定基础。第二,要善于运用网络搜网引擎和网络公关公司,进而为博得点击率和关注度不断努力。可以看到当前很多投票和宣传等活动都会雇佣很多的所谓水军进行暗箱操作,从而快速地将一个话题或者领域进行全面造势,上热搜榜,从而吸引更多的眼光。对于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造工作而言,也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正当的做法,采取一定的方式加强与网络公关公司的合作等,进而从点击量上获得优势,并通过后期的转发、评论等制造轰动效应,但是这方面需要精心策划和有效组织,对于成本等方面也要全面权衡,从而以合适的渠道获得更大营利。第三,要善于运用自媒体的力量,通过广泛发动粉丝的力量对电视剧开展网络宣传,进而获得更加稳定的客户群体。当前影响网络话题的主要渠道还有自媒体这块,可以看到很多电视剧或者电影等之所以在一夜之内迅速崛起,很多明星之所以在一夜之内瞬间人设崩塌或者成名,一定程度上还因为自媒体的存在。可能一个明星的一个微博转发就会带来巨额的粉丝群体来关注和进行互动。所以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销要高度重视自媒体的力量,除了上述两种方式进行宣传渠道拓展以外,还要善于与自媒体宣传公司进行合作,营造更多的话题,并动员网络高手和网红等进行转发、宣传和造势,通过对电视剧进行精心策划,精选电视主题进行集中润色和包装,并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方式进行宣传,与网络等进行合作,进而将电视剧进行包装宣传,从而达到“未发行、先有声”的宣传阵势。第四,要进行精心策划和整体布置,在整个宣传项目开始前就要吸引营销公司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提前对电视剧的主题、内容、素材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制作方一起共同寻找可以制造话题的全面推广方案,哪个点位可以植入广告,植入什么样的广告,需要什么样的创意等,进行精心设计和策划,从而通过一个小小的剧情展示或者宣传片造势就可以带来更多的遐想,让粉丝将目光集中到对于电视剧的期待上面来,提高持续关注度。同时营销公司要和电视剧剧组进行有效衔接和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剧组的最新拍摄情况和进展,并对日常素材和拍摄过程进行创新点挖掘,寻找亮点,制造前期花絮等,让广大网民提前获得一点关于电视剧的剧情等,进而为后期宣传和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积累稳定的人气。 3善于挖掘和塑造与电视剧相关的衍生品,促进电视剧网络宣传向深度拓展 对于电视剧市场而言,传统的以内容为主要宣传方式的时代已经逐渐边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平台的全面开发,对于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销工作而言已经成为整体的发展链条,所以要用数据说话,用广告吸引,用媒体造势,用技术取胜,用口碑吸引广泛网络爱好者和公众的眼球,才能更好地将一部部电视剧推向市场,提高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可以看到当前电视剧宣传制作方不仅仅在宣传电视剧方面下功夫,对于电视剧的某一个情节和某一个相关的物品等都能够注重细节,拓宽与电视剧相关的衍生品制造和发行领域,为电视剧宣传加分。随着电视剧网络宣传模式由单一向多元、由部分向整体、由点到面进行转化,电视剧网络营销也不再拘泥于电视剧的主题进行宣传,通过从一个点,制造更多的衍生品和轰动效应,进而与公众的需求紧密结合,从而推广衍生品的同时带火了整个电视剧,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民的名义》《乡村爱情》《择天记》等电视剧制造的一些衍生品促进了热门话题热度更高,在为网络粉丝带来实惠和优质服务的同时,提高了电视剧的轰动效应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看到通过对与电视剧相关的衍生品进行开发,不仅仅在相关领域进行拓展,也可以与其他领域进行广泛深入合作,继而在提高产品影响力的同时促进电视剧的有效推广。比如电视剧仙剑奇侠传电视剧推出的衍生品动漫人物、游戏等,让公众不仅仅对电视剧加深了印象,也对相关的游戏产品等感兴趣,从而获得以外的收获。当然对于电视剧衍生品的生产和开发而言,还需要在产品质量和具体营销渠道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在给公众带来福利的同时,满足公众对质量和技术的多样化需求。 4加强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销战略化思考 可以看到电视剧从策划、制作到后期的播放中间经过很多的环节,涉及到很多的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资数额较大,所以后期的宣传营销至关重要。所以要提高战略定位,加强对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销战略化思考和探索,一方面要善于利用硬件设备,比如高铁、公交车站和楼宇等进行广告宣传,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电视台自身的资源和优势,通过加强与电视剧明星的合作、与其他硬件宣传公司进行置换等方式,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进而提高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能力,比如通过购买网络播出版权的视频网站和广告资源进行一体化支持,从而为电视剧免费营销和推广提供强大支持,降低宣传成本,提高宣传成效。当前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销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困境,比如营销体系不完善、营销合作团队的资质等方面需要进行界定,营销带来的恶意竞争和网络风险也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排查,对于电视剧营销等还受到演员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销的难度也在不断提升。 总之,新媒体时代对于电视剧网络宣传营造工作而言,既面临着机遇,也遇到很多的挑战,只有紧跟形势变化,通过制造话题、转变营销理念、推广衍生品等多种渠道进行开发和策划,才能更好地找准适合电视剧营销的平台和模式,进而促进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武梓焰 单位:西南大学 新媒体营销论文:对新媒体时代下高铁的营销分析 《交通运输研究》2017年第3期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铁路建设模式也发生巨大的转变,动车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良好的影响,与普通的火车相比,动车运行速度较快,而且高铁动车环境较好,但高铁动车的票价却较为昂贵,这样就会为动车营销带来严重的阻碍。为了解决铁路动车组营销的问题,文章将在新媒体时代下针对铁路动车组营销的实际情况展开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高铁营销;高铁运营 在经济、科技、文化、政治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在推动铁路运营的过程中,铁路总公司需要不断地创新,主机厂应该和铁路部门应做好相关的营销工作,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运用合理的方法,打开动车组的市场。在进行营销动车的过程中,主机厂需要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传统动车营销模式,借助科学人文的力量,吸引铁路部门,并让人们快速接受高铁,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动车营销的效率,为动车营销部门和我国铁路部门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1关于我国高铁营销的现状分析 在“十三五”期间,主机厂在销售动车组的过程中,要能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和建议,改变我国动车组营销方式,但是在此之前,主机厂必须要认清当前动车营销的现状。通过对我国动车营销的情况分析,实际上我国动车组销售的效果并不是十分地明显,而且销售业绩经济也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提升,这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1营销观念过于陈旧,很难有效地拓展市场营销规模 动车组营销效率能否稳定地提升,主要在于营销队伍的观念意识,如果营销队伍缺乏正确的观念意识,在实际营销的过程中则会遇到大量的问题和困难。而正因为营销观念的落后陈旧,导致动车组营销效率下降。调查显示,我国动车组营销人员大部分缺乏正确的工作观念,而且职业道德素养较差,这样就给动车组营销工作增加了难度,因为动车组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较低,致使服务行为产生问题,种种原因导致高铁营销很难快速地拓展市场。[1] 1.2营销模式存在问题 动车属于一种新颖的出行方式,所以,对于动车组的营销模式,主机厂需要加强创新和研究,要能在营销模式中融入新的运营理念和元素,进而吸引投资者的目光,赢得铁路部门的关注。但目前,主机厂的销售模式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创新和改造,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运营模式,这样就使得动车组营销方法过于单一化,营销效率也很难提升。 1.3营销产品单一化 为了提升动车组运营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主机厂在销售动车组的过程中,开始推销产品,而其产品主要从座位的舒适度方面展开推行,但是我国在推销产品时却仅仅只局限在座位的舒适度上,却没有从其他方面展开创新,这样就使得产品的推销受到限制,而这也十分不利于动车组的营销。 2动车组销售缺少完整的体制 在进行动车组营销的过程中,铁路总公司必须要根据动车在市场上运营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关的市场调查,掌握我国各地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然后再根据各地铁路部门实际运营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关的营销方案和机制,这样营销效果才会得到良好的提升。但是,对于动车组营销,主机厂相关的营销人员并没有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在营销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营销体系,这样就使得动车组营销无法得到良好的控制,工作人员也很难对其进行监督。 3关于新媒体时代下高铁营销提出的对策 在新媒体时代下,我国必须要重视高铁营销,当今时代,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多,动车组营销部门要想创造营销效率,则必须要不断地创新发展,要能结合时展的特征,不断对营销模式进行改变,主机厂要能做好动车组营销模式的创新工作,进而运用新颖的营销方式,提升动车组营销速度,要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铁路部门对动车组的需求,这样动车才能快速地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3.1对动车组营销人员加强培训和指导 为了让动车组营销人员形成新颖的营销理念,对动车组营销加强重视。主机厂要能让营销人员意识到服务态度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才可以得到铁路部门的认可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交通运输行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铁路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急需改善和创新,既然选择引进动车,说明铁路部门开始转变传统的运营方式。所以,动车营销人员要为铁路部门提供优质的服务。[2] 3.2创新营销模式,拓宽市场营销范围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国动车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创造较高的销售纪录,主机厂则应积极主动对铁路营销模式进行创新,主机厂要能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做好动车组优势的宣传,但在此之前,主机厂要和动车组设计部门积极沟通合作,营销部门应做好市场调查,为设计部门提供科学充足的信息,从而促使动车组设计部门根据市场的情况,设计出符合铁路部门的动车产品,这样主机厂市场部门才能在销售的过程中将动车的特色展现出来,与此同时,在创新营销模式的过程中,主机厂市场部门要深入探索动车市场营销的途径和渠道,拓宽市场营销范围,这样才有助于动车组营销效率的提升。例如:主机厂可以借助互联网,展开互联网售卖。为了铁路部门,在设计产品时,可以在动车上安装移动电视,这样动车在运行的过程中为乘客播放视频、音乐。动车上也可以设置餐厅,在餐饮上进行改变,为乘客提供良好的饮食服务等。铁路部门的运营效率得到提升,动车组销售部门才会更好地发展。 3.3完善相关的营销制度和管理机制 对于主机厂市场营销部门而言,完善相关营销制度和管理机制十分重要,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建立健全完整的营销制度可以让营销人员明确具体的营销目标,这样营销人员就会朝着目标的方向进行市场营销,而且营销制度的建立,也可以让动车市场营销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这十分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另外,动车组营销部门能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对营销人员和营销程序加强监督和管理,进而促使营销人员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感,对营销程序加强管理,可以防止出现严重的营销问题,阻碍动车组的营销。 3.4动车组在营销时应和其他运行方式 做好调整在推动动车销售的过程中,主机厂必须要做好高铁和其他运行方式的协调。在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主机厂可以从动车的运行时间和运行速度上进行改变,尽可能地让动车比火车更加优质。在质量上,主机厂应对铁路部门做好保障。 4结论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时代下进行动车组营销,主机厂必须要对营销人员加强培训和指导,提升动车组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营销能力,让动车组营销人员形成一种正确的服务理念和态度,这样在营销的过程中才可以为铁路部门提供优质的服务,而且这也十分符合铁路部门的运营模式。另外,主机厂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不断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加强动车组的宣传,扩大动车组的营销范围,让人们熟知动车,这样人们在出行时才会选择动车。 作者:籍保仁 单位: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诸如经济成分多元化,各种利益关系在发生新的变化。随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心理状态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加注重现实,讲求实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人头脑中滋生,集体主义思想、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精神在一部分人头脑中谈化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企业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地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努力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抓根本,深入扎实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职工头脑,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为总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二个基本点这个核心,组织职工反复学习,集中讨论,畅谈体会,全面正确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为保证学习活动扎实有效,可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文明建设等工作实际,通过举办征文、演讲会、知识竞赛等形式,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职工的自我教育和我鉴别能力。与此同时,对下岗职工、停薪留职人员以及离退休老同志也不能放手不管,而应该采取适合其特点灵活多样的形式搞理论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学习勿要就理论学习而学习,要注意做好结合文章,把学习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与本职工作相结合,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学习,让广大干部职工受到深刻教育,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其次,摸清职工思想脉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针对当前个别职工因受“”邪教组织的影响而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种种思想认识问题,要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教育,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企业深化改革,建立企业制度过程中遇到的暂时困难,如企业兼并、破产、人员下岗分流、职工再就业等,有的职工不能正确理解,致使在思想上出现了较多的模糊认识问题;有的对企业改制前途命运产生疑惑、担心,甚至失去信心;有的对政府、企业抱有依赖思想和下岗后等待观望、犹豫等。为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紧紧抓住这些思想问题,采取“实话实说”等形式,引导职工从身边的人和事谈起,通过本人、家庭、企业和社会变化发展的实例,使职工受到启发和教育。同时,大力开展形势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有关方针、政策教育,真正把干部职工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形势,科学分析形势,调动职工支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从而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当前工作。第三、言传身教并举,用自己的形象启发、引导职工,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行动是无声的命令,身教重于言教,领导者的模范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教育,所以作为领导者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坚持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成为讲学习,勤思考,做勤奋学习的表率;讲政治动真情,做密切联系群众的表率;讲正气,严要求,做清正廉洁的表率;逐渐摒弃只说不干,只讲不看,摆花架子,表面文章的不良风气。同时,面对市场经济的利益诱惑,一定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防止糖衣炮弹的袭击,在金钱面前毫不动摇,牢固树立领导 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职工中树立良好的威信,才能起到凝聚职工的核心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和导向效应,思想政治工作也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收力。要根据职工的兴趣爱好,积极创造条件,为职工兴建各种文化娱乐场所和设施,如“职工之家”“阅览室”等。同时,“五一”、“七一”、“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庆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如歌舞会、球类比赛、拔河赛等,陶冶职工情操,使广大职工在文化娱乐活动中受到教育,激发职工潜能。 二、抓实事,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职工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有效地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实际工作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就是注重抓实事,力戒空对空,切实把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耐心教育与人情服务结合起来,并把职工工作、生活中“热点”、“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扎扎实实地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即由实际问题引发思想问题。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把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截然分开。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解决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思想根源,分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彻底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所谓实际问题,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难以处理的矛盾。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维护职工权利,保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处处为职工着想,做到尊重职工,关心职工。尊重职工就是要尊重和发挥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等,充分行使职工主人翁的权利。在企业积极推行厂务公开、完善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制度,让职工知厂情、议厂情。对企业重大事项都要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职工体会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达到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关心职工不仅要做到政治上爱护,而且要做到生活上关心。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发现和培养职工中优秀积极分子,只要符合入党、入团、提干条件的,就要按规定加强培养,及时发展或任用。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扬吃苦在前,勇挑重担,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敢于创新、无私奉献精神。经济上关心职工要从实际出发,关心职工生活,把为职工排忧解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经常深入到职工中去,与职工平等谈话、交心,倾听职工意见和呼声,愿望和要求,更要注重了解和帮助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职工住房、吃饭、子女上学、晋升等。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好下岗职工生活问题和再就业问题。只要是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而企业又能够做到的就应千方百计去解决,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应向职工耐心解释,真正做到想职工所想,帮助职工所需。 总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只要注重解决职工实际问题,时刻把职工冷暖挂在心上,切实把党的温暖送到职工心坎上,推心置腹、赤诚相见,就一定能够换同舟共济,肝胆相照。 三、抓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此,要结合企业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济工作一道去做,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的主体竞赛活动,为职工提供参与和奉献的机会,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这种以参与和奉献为核心的竞赛活动对职工职业道德、价值观念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引导作用,同时也可有效地抵制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侵蚀,形成职工与企业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利益共同体。为此,应着重围绕以下活动载体开展竞赛。 1.以增强和提高主人翁意识为主题,开展以“优质服务,方便群众”为宗旨的竞赛,锻炼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开展“爱岗位,当主人,创一流,比贡献”的竞赛增强职工的风险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2.以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为主题,广泛开展拜师学艺、岗位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竞赛。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以老带新”、“以师带徒”等“传帮带”活动,制定措施,严格考核,奖惩兑现,鼓励职工虚心请教,刻苦钻研业务技术,提高业务素质。二是开发职工创造力,使竞赛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传统的技术比武竞赛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平面上的重复,处于比名次,争高低的浅层次上。有的还只能是凑凑热闹,提提精神而已。因此,应注重层次,引导职工立足本职工作,多动脑筋,选难题搞攻关,使竞赛跃上一个新台阶,为职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开辟用武之地。 3.以挖掘职工潜能为主题,大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活动。要充分认识“点子”的功能,开展出点子竞赛,定期组织评选好“点子”,及时采纳,付诸实施,并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评选、竞赛,造就一批“点子”状元。切实把出“点子”活动纳入竞赛的规范化管理,对现有原材料、机器设备、工艺技术进行深加工利用、改造和革新,提高其利用率,促进职工发挥智能。 4.以后争先创优为主题,开展评先进,树典型活动。变“号召型”为“示范型”竞赛活动,弘扬企业精神,宣传先进人物,推广典型经验,引导职工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新风尚。通过开展竞赛活动,使职工的才能得到发挥,精神得到充实,思想受到熏陶,为使活动搞得扎扎实实,卓有成效,还要树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做到量化有指标,质化有目标,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物质奖励以增加工资、奖金、改善住房条件等手段,优先满足先进职工的需要,精神奖励以晋升职务、宣传表彰等形式,满足职工荣誉感、成就感等精神需要。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浅谈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银行做好各项业务的前提和基础。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就当前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银行 问题 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是银行做好各项业务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思想政治理论和方法也被不断充实,但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员工年轻化趋势日趋明显,青年员工思维活跃,思想复杂化、多元化倾向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没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少数干部、职工经不起利益、金钱等的诱惑而蜕化,致使银行业监守自盗、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等经济案件频发,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这都给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说明,当前我国银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确实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论文联盟 一、当前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日益淡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银行业部分领导及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日益淡化,对党的政策和理论学习严重不足,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与现在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格格不入,可有可无;部分员工贪图享受、一味崇尚金钱,拜金思想严重;个别员工只计较个人得失,置国家、集体利益于不顾。个别银行政工部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流于形式,而不讲求实际效果。 (二)思想政治工作日益边缘化,作用和地位日益减弱 思想政治工作被片面的认为是独立于银行管理及业务活动以外的工作,而忽视了其对银行管理及业务活动的促进作用。个别领导由于片面的追求 “政绩”和“指标”,无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存在,甚至将其与银行经营管理相对立;个别银行没有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机构和专岗人员,而是由银行干部兼职,由于银行干部集中精力于搞管理、抓经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三)政治思想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政工人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者,其自身的素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现。银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第一银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老龄化严重,银行从减轻老员工工作负担的角度考虑将其安排进政工部门,但没有考虑是否适合做政工工作;二是思想政治工作“无用论”充斥其间,银行业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政工人员的培训教育不足,甚至无从谈起;三是政工人员自身对党的理论政策学习缺乏积极性,很难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作用。这都严重影响了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四)政治思想工作形式和内容不适应形势要求,工作方法相对传统、单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方法却没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仍旧存在以诸如汇报、读文件、开会、谈话、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交流方式大都是“我讲你听”灌输式的单向传递方式,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互动性差,员工参与度低;内容老套,空洞无物,与实际工作联系差,“两张皮”现象明显,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个别单位以物质奖惩的方式片面的代替思想政治工作。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的力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工作的成效,加强组织领导是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强有力的保障。要从思想上培养和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为银行业务经营活动服务的意识,狠抓银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是在职责上加强落实,各级银行党组织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纳入工作议程,建立起明晰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其次,是在行动上加强领导,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要想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发挥其作用,银行领导者必须身体力行、身正示范,言行一致,给广大干部职工做出表率。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复合型的政工人员队伍是银行业改进和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做好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设优秀的复合型政工人员队伍。要建立完善的政工人员培训机制,不断加强对政工人员的培训,提高政工人员的知识储备和职业素养。在新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马列主义、思想等理论基础,较高的精神境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还应具备心理学、行为学的相关科学知识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要敏感的把握和洞悉,准确迅速的抓住问题,有的放矢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三)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是包括工作内容、要素或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工作方式。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必须是以思想政治部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科学的系统工程。工作机制的完善要在原来的并基础上着手重点建立和完善以下三项具体制度:一是定期分析制度,由政工部门或与其他部门联合成立员工思想状态分析小组,定期对员工的思想状态进行分析和收集,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达到预警的目的;二是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体系,严格兑现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作为单位或领导本人评价和员工季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如将晋升或培训机会与思想政治情况挂钩等,以此激励对员工对自身行为进行强化和促进,使员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在激励机制下不断鞭策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解决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必须结合各行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行人员、时间、资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条件,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科学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要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地位,通过人本化的管理提高员工满意度,从而达到企业满意的绩效要求。以人为本体现在银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要尊重人,即在银行各项业务活动中要积极听取员工的意见,采纳员工合理的建议,让员工感觉自己真正是银行的一员;二是要理解人,不同员工的思想、性格本就千差万别,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换位思考,想别人之所想,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理顺冲突,化解矛盾;三是要关心人,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走进员工的心扉,在感情上与员工形成共鸣,潜移默化中让思想政治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时代环境和特点,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继承;另一方面,在选择性继承的基础上,跳出原来僵化的思维模式,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与传统经验和方法形成优势互补,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例如,现在各银行内网建设完备,无纸化办公基本实现,可以充分利用银行内部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网络政工”,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天地[1];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各类活动,寓教于乐,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等等。 3、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2]。如今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的重要载体,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可以为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培养广大干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思想政治工作也收到应用成效。 4、 思想政治工作与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相结合。一方面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能孤立的进行,必须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是为银行经营管理服务的思想和意识,围绕银行经营管理的中心,让思想政治工作既成为银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又成为银行创造物质文明的巨大推动力;另一方面,在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和过程中,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努力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动作用,这样才能增强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最终实现银行业务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渗透,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结论 当前经济迅速发展,政治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这给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发现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缺点和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持续不断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才能达到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效果,为银行的经营业务及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思想保障。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注重人文关怀研究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80后的一代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创新、爱张扬的一代,他们青春、有活力、敢爱敢恨、敢做敢当,我们应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工作上指导他们,坚持以人为本,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人文关怀 一、人文关怀的诠释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应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将人文关怀落实到政策制定和日常工作中,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在高校中,要根据广大同学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人文关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而应成为激励人的意志、丰富人的精神需求的精神家园。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不断吸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更多的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形成具有多学科支撑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创新体系。然而人的思想问题是无穷无尽的,当旧的问题解决了的时候,新的问题又会接踵而来,这就需要我们将知识创新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中,永葆思想政治工作鲜活的生命力。 二、正确的认识人 “识其所长,避其所短。”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了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当人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渐强烈。要高度重视广大同学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也要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 作为一名辅导员,则要对所负责的班级在整体上所存在的共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在发现他们缺点的同时,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并适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要引发学生的情感,辅导员首先要有情感,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严格要求,遵守校规校纪。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辅导员要深入班级了解学生思想,有的放矢进行教育。了解学生必须客观全面、深入细致,防止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思想中积极因素,还要善于分析其思想中消极因素。通过细致而耐心的工作,引导其向积极方面发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既要抓住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又要因人而异,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三、理智的管理人 一位英国哲人阿若德曾经说过:“关怀可以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暖,可以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崇高”。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一个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易受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今天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不少人迷失了方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在发展中求得人性化的和谐,在和谐发展中推陈出新。我们应该对学生采取热心而不是冷漠,亲近而不是疏远,宽容不计较,以人性化的服务和学生进行双向互动沟通,解除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以心服务,以情操作,以法管理”。能在服务中创造感动,并让学生在感动中受到启发,从而达到管理的最终目的。同时也让同学们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懂得“以人为本”。在集体生活中要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关心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一个学校在管理上的成绩和教学效果的好坏,都体现在作为学校“产品”的学生的质量高低上。因此,学校规章制度的指导思想都应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学习为前提。作为教师则必须“敬业爱生”。敬业指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以能当教师为荣。“爱生”则指给学生以最大的关爱,以爱暖其心。只有出于真情,受教育者才乐于接受你的教育。古今中外,有很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的例子。教师在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更应爱护学生的心灵,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以朋友般对待学生,更易于与学生沟通。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学校才能和谐发展。 四、科学的引导人 “科学理性,事半功倍。”这对于激发情感、引导行为具有特殊的作用。在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今天,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这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广大同学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就业、贫困补助、德育排名、医疗保险、生活环境、就餐条件等方面的工作,加强学校各项建设,减少学生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他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为培育人的心理和谐提供社会环境支持,促进社会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社会心态良性变化,帮助广大同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加大心理咨询投入,健全心理咨询环节,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加强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我的学生工作指导思想为:当学生们“得意忘形”时,让他们的心中有一种像失落了某种高贵东西的感伤;当他们获得成功和荣誉时,在他们沸腾的血液里注入谦虚的冷却剂。告诫学生:面对困难,叹息和抱怨只能消磨他们的意志,犹疑和退缩只能助长一个弱者惯有的惰性。要引导同学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更要引导他们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的统一起来,在为祖国和民族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既来之则安之,既干之则胜之”,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人生信条和目标。从事和开展学生教育、学生工作、学生管理是需要用心、用脑、用力、用情的。你的工作、你的事业,无论你如何去做,成功和失败都永远是朋友、是战友,我们要以心爱人、以能管人、以才示人、以德服人。让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道路上,以人为本,为学生、为学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摘 要】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改变这种现状,应该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育手段,积极寻求改进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 目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无论是在学校数量还是学生数量方面都在高等教育中站的极大的比重。普通高校学生身上的问题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一、高等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首先,生源复杂,学生心理素质整体水平低。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高考落榜生或是找地方混日子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共同点是不爱学习或是基础差,对学习没有兴趣。同时由于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着偏见,认为职业教育不正规,没有发展前途等,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对自己及未来失去信心,从而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产生自卑、叛逆心理,而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其次,思想政治工作师资队伍缺乏,手段单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咨询等其他可取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并没有进入校园。然而学校设置的思想政治课程往往脱离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对学生实行灌输式的教育,学生思想新年的确立和发展在这样的课堂教育中是无法获得的。另外,职业院校普遍缺乏专职从事思想政治与心理教育的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现在的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缺乏有效的监管,因而网络在提供娱乐、学习信息的同时,也会存在着带有暴力、迷信、色情等倾向的信息。而且网络信息的多维与快速变化的特点使得用单一的价值观判断问题变得很困难,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者的安排,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使得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加困难。网络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与改进 (1)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及个人都要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认识的提高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其次,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改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态度。对高职教育加强宣传,消除社会大众及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与歧视,从而为高职教育创造出轻松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加强高职院校自身的建设。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场所,培养文化与道德兼备的学生是学校的责任。学校应该从观念的转变到经费的保障,从教育形式的规范到广泛的参与都给与高度的重视,形成以教师和党员为主要力量,以行政干部和“两课”教师为主干队伍,共青团等组织为支撑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总之,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2)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创新教育手段。建立专业的、高素质的政治教育工作师资队伍是开展政治教育工作的保证。同时应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育形式,积极探索新形势、新方法和新手段。首先,“两课”的地位不能削弱,“两课”是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教学方向和内容应该进行改进和创新。只是完成课堂安排及考试是起不到实质作用的,课堂应该精简,要做到“精”讲“活”授,重视学习马克思的观点与立场,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目的。将课本以外的东西引进课堂,丰富课堂内容,课堂也可以采用互动式或研讨式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的兴趣。改进课堂形式,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可以将政治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在课堂之余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邓研会、思政会,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度和实效性。(3)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首先,建设校园文化,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政治敏感度。其次,开展社会实践,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课堂以外学习解决实际的问题。最后,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开展工作,对学生党员提高更高的要求,以期起到模范作用。(4)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高职院校的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针对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建立专门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使 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加及时和直接。建立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的网络公德及法规的教育,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意识,提高抵抗诱惑和抑制腐蚀的能力。同时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系统,对网络信息内容加以监控,建立绿色的网络空间,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对黄河基层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方法的研究 摘要:随着黄河系统水管体制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由此产生了黄河基层单位内外部形势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只抓经济,放松了对职工思想的教育与管理,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滞后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和工作机制,引导、激励和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治黄工作的全过程,促进治黄和谐、健康、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黄河基层职工 思想政治 创新思路 一、创新领导机制,建立大政工格局。 目前黄河基层经济运行节奏加快,单纯由政工部门抓思想工作将出现信息滞后问题。职工的很多思想问题是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管理者如不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考虑问题,将使基层单位付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因此,要适应新形势,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政工格局,真正使行政部门和行政管理者也要抓好分管范围内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他们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和思想反映,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治黄经营与管理的全过程,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编辑: 。 二、创新运行机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工作多年一直延续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一个活动,不分行业,要求全部参加,规定动作很多,自选动作少。实际上,黄河基层各单位治黄的区域位置、受教育程度、方式方法不同、制度不同、效益情况不同、改革的进度也不同,职工的思想问题就不一样,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任务也不一样,单纯地实行上下同调、整齐划一的运行机制,容易脱离黄河实际,难免产生形式主义。对此,建议上级部门给基层下达任务,要有所区别,多提指导性、原则性的,少提具体、规定性的,更不能以是否全面“不走样”的贯彻来考核。应注重效果,体现差别性,真正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与黄河实际的密切结合。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引导、感化功能。 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无疑是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宝贵经验。但是,在新形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光靠学理论,进行思想教育显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需要用物质的激励、事业的激励来解决思想问题。例如,对困难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一些技术人员和贡献大的职工而言,待遇问题反映的就会强烈一些,制定新的政策、办法、提高人才待遇,真正使分配体现人才的价值和贡献。对此,新时期黄河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用理论武装人、教育人,也要用解决实际问题感动人,用物质激励人,用发展目标、待遇、事业吸引人。 四、创新方式方法,加快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黄河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吸取现代科技的新成果,跟上时代的步伐,注重发挥网络的作用,开展“网上政工”,加快信息的交流沟通。要善于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及手段,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同时,要改进方式方法,坚持健康与创新、先进性与广泛性、普遍要求与分类指导、一般号照与典型宣传、正面宣传与反面教育、精神塑造与文化熏陶等相结合,区别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状况,精心设计新的活动形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五、创新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同样一个思想问题、同一群人,由于工作水平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也不大一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对做好工作至关重要。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黄河基层党支部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班子建设,选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到领导岗位上来。加强干部交流,实行政工干部和经济管理干部岗位轮换制。认真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训,组织他们学习理论业务,学习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知识,不断提高为改革开放和治黄事业服务的本领。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卫生人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卫生人事管理与思想政治的内在联系,分析思想政治对卫生人事管理的作用,研究提高卫生人事管理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例如提升卫生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卫生人事管理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知识;找准医务人员思想政治工的关键点等方法。 【关键词】 卫生机构;人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 1前言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已经越来越突显,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医疗事业的稳步前进,需要正确的思想政治做为指导。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对于卫生人事管理人员具有思想指导作用。正确先进的思想政治指导可以作为卫生人事管理在岗人员的指向标。 2卫生人事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联系 卫生事业单位是国家卫生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卫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目的是培养符合卫生事业单位需求的医务人员,可以为卫生事业的稳步前进提供人才储备[1]。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在卫生事业单位也要得到落实,这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为了顺利实现卫生人事管理的运行,在管理过程中应该为每一位医务人员搭建一个平台,使得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可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同时这也是为了让医务人员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医疗行业的工作环境。在实施卫生人事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响应国家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工作理念[2]。激励员工激发自身的创造性,努力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每一位医务人员最密切联系得体现。 3思想政治对卫生人事管理作用的体现 社会环境和思想已经开始发生了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单一,于是有些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存在等不健康的思想的出现会导师制医务人员出现人情味丧失,贿赂腐败等消极情况。因此卫生人事管理得中的思想政治指导具有一个很强大的作用就是扶正医务人员的不正之风,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这对优化我国医疗服务水平起到很好地提升作用。在卫生事业单位的招聘过程中会采用多种招聘方式,这对医务人员来说会存在一定的压力,比如说思想上的压力,这时就需要卫生人事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指导。避免因为思想政治的歪风吹及这些对应聘存在心理压力的医务人员。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可以有效地消除医务人员之间的工作纠纷。 4提高卫生人事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 4.1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在每一个工作季度之后进行思想政治演讲活动,搭建小型的演讲现场,落实通知相关人员出席,实行考勤;有奖问答活动等等。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管理,卫生人事管理也不例外,管理需要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与时俱进,确保管理方式与社会前进的步调一致。 4.2提升卫生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卫生人事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地保证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走歪路。卫生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除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还有自身的专业管理知识和经验。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对人员进行有效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的又一个前提就是要保证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要在正确的轨道上,避免出现腐败或者消极的思想而导致管理受到阻力。 4.3卫生人事管理人员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知识,用党的先进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地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3]。对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深刻并且正确的认识,从而在卫生人事管理道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认识,卫生人事干部要时刻告诫自己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管理实际工作来积累厚实的学识修养,练就好卫生人事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指导内功。 4.4找准医务人员思想政治工的关键点,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是医务人员实际需要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医务更应该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而不是专注于对金钱或者报酬。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不仅医务人员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卫生事业行业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因此,卫生人事管理人员要务必做好思想政治指导工作。 5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表明,要想把卫生人事管理顺利有效地推行就必须要落实好思想政治工作以为在卫生人事管理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及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和工作的创造性,还为推动卫生事业的前进提供了思想保证。 作者:高峰 单位:荣成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企业人事行政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厂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当前在思政工作具体发展阶段,其内在含义比较多,在后续控制阶段,必须对思政内容进行分析,掌握具体管理形式的要求。以下将对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厂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中的意义进行分析。 1.1思政工作是管理工作前提 近些年来,电厂企业基于发展形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干预过程中,必须了解具体管理措施,及时对管理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最终确定管理工作内容。思政工作能强化电厂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让员工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基于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重视电厂工作人员的思政教育,要用正确的意见引导工作人员,让员工认识到思政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而提升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1.2思政工作是管理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厂实际管理过程中,控制措施对整体管理有重要的作用,需要从当前发展现状入手,掌握具体制度的节奏,发挥管理体系的最大化作用。行政管理是指导组织形式的重要依据,在工厂阶段性管理过程中,不能采取强制性控制措施,必须按照组织形式和干预机制的要求,发挥思政工作体系的作用。在后续管理过程中,电厂企业的外贸交易、生产形式等,都是采取统一管理的支配形式,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对规划制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思政教育,能增加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在后续管理中,只有落实思政工作,才能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完成。 1.3思政工作是提升电厂凝聚力的有效措施 随着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电厂企业要想取得理想的发展效果,必须从当前管理现状入手,不断提升企业凝聚力。但是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行政管理部门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后续干预过程中,必须对思政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明确具体控制标准和形式。思政工作对企业凝聚力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不遵循现有的管理标准,必然会影响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1.4思政工作有助于提升电厂管理水平 电厂在发展和改革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直接制约了企业后续发展,基于发展形式的特殊性和干预性,必须做好思政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当前,需要以思政工作内容和干预形式为基准,从电厂实际管理和生产现状入手,提升电厂整体管理水平。人事行政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做好常规性管理工作,满足电厂实际管理形式的要求,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应用到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中 基于企业管理体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干预过程中,需要对思政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在现有控制基础上,对管理形式进行分析。以下将对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应用到企业人事行政管理中进行分析。 2.1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电厂企业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产品质量,需要从当前发展现状入手,满足制度体系控制的具体要求,提升经济效益。在建设过程中,制度体系是以人为基础的,必须建立健全制度管理体系,明确控制要点,对干预因素进行分析,使其适应企业人事管理的具体要求。此外,电厂管理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需要增强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了解制度体系的类别和干预形式,将具体管理形式落实到实处,进而保证企业管理的有序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顺利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 2.2严格执行纪律 在思政工作后续施工阶段,需要对电厂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分析,避免出现管理不当情况。在后续管理中,要严格执行法律要求,规范员工自身行为。例如,在电厂工作具体管理阶段,会出现迟到或者早退的情况,多是采用罚钱的形式,部分员工对其重视度比较低。基于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要求在电厂具体管理过程中落实相关管理工作,不断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政教育。由于电厂工作人员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认知度差距大,部分员工不遵守制度体系的要求,需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教育,严格执行具体管理制度,及时纠正错误。 2.3确定工资绩效机制 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使其了解工资制度的具体要求。但是由于原有工资形式的特殊性,部分员工出现思想保守的情况,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平均分配,激发不了职工的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发挥工资的调控作用,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思政教育,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电厂的后续管理干预机制比较多,为了保证思政工作的有序性,需要以现有制度形式为基准,给予工作能力强的电厂工作人员正激励,进而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2.4发挥思政工作的最大化作用 基于思政工作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控制阶段,必须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增强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在后续思想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从实际工作入手,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满足制度形式的后续要求。在具体干预过程中,要发挥思想政治的导向作用,对工作形式进行分析,在已有干预形式和控制基础上,通过制度管理实现企业的科学高效运转,为制度管理营造团结、公正的环境。思政工作的内容比较多,系统有效的创新形式符合具体管理体系的要求,企业管理者需要对当前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制定系统有效的干预措施,满足具体管理机制的要求,进而不断促进电厂企业的后续发展。 3结语 电厂企业的人事行政管理机制比较复杂,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满足制度体系的本质性要求,对具体管理目标进行分析。电厂工作人员要及时对各项工作进行分析,确定有效的控制形式,为了避免出现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必须将制度体系应用到实践中,满足具体管理工作的要求,适应企业管理机制的要求。同时,思政工作的落实,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帮助人事管理部门制定更为合理的制度体系。 作者:何晓祝 单位:中电投贵州金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纳雍发电总厂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摘要:在当前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实现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完美结合,使得企业向更高层次迈进,这也是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研究的一项重大问题。笔者主要对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进行总结,从中发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怎样形成两者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的积极影响力,同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新时期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不断更新,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怎样使得文化水平稳定提高,怎样将企业文化很好地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并促进企业良好发展,是今后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和怎样进行两者创新发展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步产生的企业内部员工认同的文化观念,是企业内管理者所大力倡导的,受到员工认可的群体的行为准则。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精神文化,被企业员工所认可的精神文化,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强大动力。所以,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进行良好的管理活动。首先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目前很多的企业只是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社会效益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和整体素质水平。体现企业文化建设的向心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文化建设使得员工形成正确的荣辱观,严格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把个人理想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良好的企业文化还能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前进的动力,使得整体员工都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员工具有责任感。企业文化所创造的良好气氛,使得员工和企业共同生存的意识形成,深刻认识到只要努力工作就会受到尊重,员工对企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大家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最后是实现自我的良好调节。企业文化可以看作更高层次的管理制度,将繁杂的制度压缩形成具有强大号召力的行为准则。管理者依据这样的准则开展员工的领导和管理工作,逐步形成同企业目标相一致的价值准则观念。当员工违反这些准则时,即使不被领导或者同事追究,自己也会产生内疚心理,今后努力完善自己。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企业文化可以看作经营管理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实质是传播政治思想文化,是一种政治思想理论。两种形式都在企业中存在,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一是指导思想的出发点殊途同归。比如它们都看重人的重要作用,以充分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为主。二是工作内容的共同点体现在对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上。企业文化就是通过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不断熏陶让员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教育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理想的过程。三是在价值取向上有一定的共同之处。都要求着重体现人的社会价值。企业文化要求充分尊重人、体谅人、理解人,从而发现员工的内在潜力;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为了提高员工素质,最终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追求、有素质的“四有”人才。 三、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在很多观念上都具有相同点,但是毕竟不是统一范畴的要求,本身也存在诸多的不同之处,不能相互代替。它们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理论范畴不同。企业文化一般看作在经济文化的范畴之中,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然而思想政治工作一般看作在政治文化的范畴中,是党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探索形成的良好传统。二是它们作用的方式不同。企业文化是为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气氛,使人的思想受到熏陶,最终体现在工作状态和行为上,成为企业今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但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需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教育和疏导等多种方式,以生产经营为主要目的,合理处理员工中存在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确保一切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三是具体工作内容有一定的差别。企业文化建设涵盖了物质、精神、制度等多个方面,对员工思想进行“软”“硬”两种方式的引导;但是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引导员工思想,通过问题的解决方式和过程达到对员工行为的指引,所以相比企业文化建设有更加突出的党性和政治性。 四、实现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对策 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差异,它们都推动着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所以要想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结合,最大程度发挥正面效应,就必须找到关键的结合点,完美衔接和联系,保证能够顺利进行各项工作。详细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发挥文化对人员的规范效应。正常的文化建设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得员工能够认真服从领导的各项安排和指挥,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企业文化的规范和约束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并表现出强大的力量,利用文化氛围、科学价值观和道德信仰的价值,去指导和制约员工的各种行为,严格达到各项工作的标准,完成高品质的工作任务。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和思考方式就会有怎样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同时这些方式决定产生怎样的结果,是否有良好的绩效水平,所以应该将有形和无形的约束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外部企业制度和内部员工的行为管理意识共同作用,使得每一个企业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充分发挥管理的影响力。 二是严格执行“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地将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达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最终目标,从而很好处理群众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在结合这两个方面时,强调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依据随着时代和市场发展不断出现的新要求,科学进行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最终使得企业和个人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 三是党政工团要共同进行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合力。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显现出来,党政工团大幅度提高了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水平。企业文化是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很好地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它的作用对内对外都很重要,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指引企业前进的方向。 四是设计各种别具特点的活动实现两者的更好融合。文化建设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强化工作,这些都要以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完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尽量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避免出现思想政治工作空泛和脱离实际的情况。比如开展“文化建设”工程,更好弘扬道德文化;开展“教育感化”工程,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样企业不断同各种管理等多方面结合,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机制。 作者:王楠 单位:神华内蒙古煤焦化西来峰硝铵有限责任公司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摘要:微时代背景下,“移动式”“碎片式”的虚拟生活环境正在深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多元文化冲击着高校的文化生态,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和复杂,这对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也带来极大挑战。针对微时代的特点,高校应当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式和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微生活”,要依靠微力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活动,并通过建立多方联动的工作微路径,有效衔接微时代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 1.移动环境下的无序生活及行为。 微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移动生活的普及,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不再受时空限制,其生活方式和行为呈现出场景的流动性和选择的随意性。大学生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学习、生活就可以从教室、宿舍、食堂向商场、公交车、网络平台等区域无障碍扩散,生活和行为与移动环境关联在一起,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学生的生活和娱乐就“永远在线”。微时代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行为方式,这些活动跟随一部手机向各个场所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到各种互动中,实现了全天候的阅读、交往和娱乐,在现实环境和虚拟空间中不断切换自己的行为特点。可以说,微时代让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随着移动环境变成流动的、无序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移动时代让大学生进入了移动生活、移动思维,其行为特征变得更为随意和无意识。 2.碎片思维下的信息获取及传播。 微时代改变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场景,同时,也在深刻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思维特征,微时代的学习和生活大多以“微内容”呈现,“永远在线”的内容也让时间支配变得更为自由和主动,因而,大学生在时间支配和管理上就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学习和生活也以碎片化的形式获取和传播。比如,可以一边吃饭一边发微信,公交站候车时可以顺便淘宝购物,坐公交时可以浏览新闻和视频;时间的碎片化,也让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传播变得即时和跳跃,一分钟前可能在看微博,一分钟后可能就是淘宝购物,再过几分钟可能又在和同学微信互动,大学生的学习时间、社交时间和娱乐时间以碎片式的特点跳跃着进行。当然,这种碎片化的生活使大学生可以通过零碎的时间轻松完成学习、社交和娱乐等活动,实现用碎片式的时间获取信息并传播信息。同时,碎片式的时间支配带来的就是大学生的一种碎片式思维。微时代的互联网特性,让大学生的多种活动得以相互重叠与交叉,不同活动之间的时间支配界线也被打破。这种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特征,让大学生在时间使用上变得随意和消磨,导致大学生出现一种“网络依赖”的病态现象。 3.虚拟生活中的社交依赖及放纵。 微时代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熟人社区”和“虚拟社区”高度融合的重要特点。班级、宿舍以及同乡会等传统熟人社区虽然依然是大学生重要的社交区域,但同时,微时代也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拓展到虚拟社区,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成为大学生主流的交流工具。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交往,其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消解了传统社交中的真实性、实名性,个体甚至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性别、身份自由地与他人交流,不同的身份角色还可以在多个虚拟社区中流动和变化。虚拟社会的这种自由性和隐匿性可以让大学生完全解开束缚,热衷于在虚拟网络平台上实现一种“虚拟的真实”,甚至让大学生对虚拟社区的社交形成一种需要和依赖。微时代背景下,“虚拟社交”“移动社交”正在替代高校大学生传统的社交方式,他们着迷于“虚拟”与“现实”、“熟悉”与“陌生”之间的不断转换,而且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固定束缚,在不同的时空中转换,甚至模糊“虚拟与真实”“熟悉与陌生”之间的界限。微时代给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人际交往呈现出多元与单一、虚拟与真实、熟悉与陌生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特点。大学生对虚拟社区人际交往的依赖、沉溺以及放纵等特点也日渐突出,需要高校学工部门予以重视。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 1.多元文化冲击,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待创新。 其一,微时代的网络环境下,随着网络虚拟社交平台的大众化,个人获取和信息变得非常便捷,任何个人可以随时借助微博、微信、QQ等平台信息,对社会热点问题可随意选择关注、传播、点评,加之思想行为缺乏道德制约,传播的信息也缺乏有效的审核机制,容易造成真伪难辨的信息无限制地泛滥开来。虚拟社会中多种文化混杂,对大学生而言,既可能有先进文化的影响,也可能会被腐朽、落后的文化侵蚀,这种多元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增加,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二,互联网现实与虚拟相叠加的特征,容易造成大学生在现实与虚拟社区中的价值错位,比如以自我为中心,对现实社会不关注,责任感缺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主流价值观发生偏差,等等,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不可控化。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靠教师、讲座、实践的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今天高校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如何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引导大学生的多元价值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革工作方式,把网络社会和现实环境统一起来,帮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保持清醒的政治方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2.信息载体多样,传统思想教育方式受挑战。 微博、微信、QQ群等社交平台,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的信息获取和传播,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个体不需要面对面交流,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者和传播者,这种没有限制和约束的社交让大学生乐于参与,并成为其重要的社交生活方式。网络社交平台的信息优势非常明显,如信息便捷、快速,审查渠道不严格,陌生人之间可以任意传播、评论以及“互粉”,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和情感发展的需要。在虚拟的网络社区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建构者和传播者,大学生的话语意识被激发,其思维方式呈现出简单、多变和扁平,高校的育人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呈现出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现象,严重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育人效果。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关注点更为多元,其思维焦点也更为多变和不可测,因此,高校的育人方式和渠道也要跟上微时代的互联思维,充分认识网络社交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有效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载体,去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联网平台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与时俱进。 3.虚拟世界狂欢,思想动态及行为后果难预见。 便利的互联网环境让大学生热衷于虚拟世界的狂欢。碎片化的移动阅读,让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简单、零碎和非理性,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微语言表达,呈现出情绪化、个人化、主观化和“屌丝化”的特点,传达的大都是个人情感和非理性的观点。面对不加过滤的信息海洋,大学生可能只在乎信息是不是吸引眼球,不会考虑信息所带来的后果和负面影响,在围观与起哄中成为“看热闹”的参与者、传播者和推动者。大学生无意识地深度介入虚拟网络世界,一方面,造成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行为后果很难预见及可控,给教师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带来一定困难;另一方面,高校的舆论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如何主导舆论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微时代下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 1.微内容渗透:把思想政治内容融入学生的微生活。 “只有将‘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有机整合为同一个‘自我’,人才能成为顺应时代的健全的道德之人。”[1]高校要创新工作思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融入互联网生活,借助新媒体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学生的诉求,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学生互动,以无声感染及渗透的方式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利用网络新媒体宣传社会正面事迹,引导大学生关注并参与讨论,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正面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主动介入大学生的网络虚拟社交。针对微时代的微生活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微生活”,透彻剖析网络热点事件的现实背景和根源,把虚拟社区与现实生活统一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换工作角色,做大学生的忠实听众和“粉丝”,让师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舆论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微方式推进:借助微力量开展思想政治微活动。 微时代需要依靠微力量,这种微力量既包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包括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本人,通过不同力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活动。这种微力量要形成强大的合力,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和任课教师要主动融入互联网生活,了解和掌握“微时代”的新手段、新文化和新媒体,将社会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主动融入教育内容,主动实践运用“微时代”的新技术和新应用,深刻认识新媒体的优势和局限,提高自己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水平。二是要有效发挥学生的示范作用,让党员学生干部、优秀学子通过网络平台展示优秀事迹,让正面的价值导向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流。三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各类专题讨论,对于学生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借助微博等平台进行多角度讨论,还可以把校园文化活动搬到网络平台,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服务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也可以依托网络平台开展自我总结、自我反思以及自我改进,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融入新媒体平台。 3.微路径实施:建立多级联动的思想政治工作微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2]针对微时代的特征,高校应当变革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入分析“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构建一条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首先是顶层引领,高校要及时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利用官方平台权威信息,引领热点、焦点问题的主题设置,“以生为本”来构建开放、透明、及时的育人环境。其次是多级联动,学工部门要主动建立网络新媒体平台,以学校、学院、班级为平台开展多级互动,把思政工作以分层、分类、分众的方式落到实处,学工部门通过组织班级、团支部、社团等组织开通微博、微信等交流互动平台,坚持“主导与互动、自由与控制”的原则,服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再次是个体融入,包括思政工作者、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通过各种社交平台,与学生做朋友,和学生无代沟地谈心及思想交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舆论环境,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错误倾向,充分发挥解疑、释疑和指路的引导作用。高校通过建立多方联动的工作微路径,有效衔接微时代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梁海波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一、企业员工思想状况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员工一方面更加关心企业的发展,维护企业的稳定和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状态。 (一)员工思想变复杂化 随着企业改革发展工作的不断推进,员工的思想自然也产生诸多疑虑和后顾之忧,而员工的层次不同,心态也各异。部分员工对企业改革后没有给员工带来直接或长远利益的改善,也相应产生一些失落感和不平衡情绪,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思想稳定。 (二)员工思想趋感性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种文化也不断的向企业涌入和渗透,部分员工盲从于外在的权威和教条主义,盲目、轻信、主观臆断和意气用事,愿意跟风从众,随波逐流,容易感情冲动,心浮气躁,企业员工思想感性化倾向更为凸显。 (三)员工思想显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逐渐地改变着传统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个人观点和主张的自由度、开放度、便利度以及快捷性、互动性大大增强,而且可以实现无地域限制的交流沟通,使企业员工思想变得更为活跃多样化。另外,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一些与员工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许多社会现象也诱发员工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有些可能会引起员工的思想波动和心理失衡。员工则表现出一些消极倾向,主要有以下几种状态:一是矛盾心理;二是依赖心理;三是焦虑心理。 二、有的放矢,寻找和实践解决员工思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解决职工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作为思想工作者,要深入一线,了解员工的所需、所求,切实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理解他们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准确选好工作切入点。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理顺员工的思想和情绪,解开疑点和思想疙瘩,把解决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相结合,热情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尽力为基层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让他们对企业信任,依赖,在工作中放下思想包袱,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企业发展当中。 (二)做好宣传,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 宣传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又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重要方式。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宣传具有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导向性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做好企业宣传工作,对于营造经营环境、凝聚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外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宣传公司在团结员工、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的积极作用,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重视培训,大力增强员工素质 员工的思想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这就需要企业每—个员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实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不断提高思想境界,自觉在工作岗位的实践中磨练和完善自己,努力消除那些对企业科学发展不利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技能培训则进一步增强了员工对于自己操作技能的自信心,从而可以消减由公司改革对员工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所带来的焦虑。做好政策及制度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形成常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载体。企业文化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为思想政治工作“三贴近”原则找到了结合点,可以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脱离的现象。 (四)以人为本,切实为员工解决问题 一个企业,要做好思想工作,相互信任是基础。在工作中,要给予员工四大权利:知情权、参与权、商议权与决定权。只有这样,员工才会觉得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有参与感、归属感、荣誉感,才能体现出主人翁意识,在具体工作中才会更加努力。当然,在工作中,对于企业来说,除了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外,思想工作也是企业发展的强大支柱和发展动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工作重点放在积极鼓励员工的创业力,为员工的创业力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机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推动力。员工的思想工作是千头万绪,员工的思想状况也是千差万别。了解员工心声,才能知道员工的所思所想。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坚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鼓舞人”,才能成为员工的贴心人。始终坚信疏导胜于封堵,畅通言论渠道,以全面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并自觉把解决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作为工作的重点。以此进一步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的重要内容和保障。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改制,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企业是社会的发展的经济支柱,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培育和谐的文化氛围,形成和谐的动力源泉,建立和谐的调节机制,进而实现构建和谐企业的目标,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企业的政治优势,并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毋庸置疑,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有被弱化的趋势。“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很多企业真实地存在。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在实践中探索规律,改进方法,不断提高服务员工的能力和水平;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重点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单位等方面结合在一起,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透做实,防止出现“两张皮”现象或“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要始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使思想政治工作为民造福。另外,企业要紧紧围绕长效机制建设,构建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政工”格局,做到管人、管事、管思想“三管齐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以进一步加强员工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做好服务员工的相关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全面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为公司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三、结语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的舞台就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中,就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招一式、一举一措、一言一行,能否在员工的思想上,情感上引起共鸣,得到员工的认可,并为员工所接受,就得看这些是否与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是否切合实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着眼于企业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为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作风、新局面,不断增强新形势下企业的竞争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更离不开企业的思想工作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和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翠娜 单位:唐山港兴实业总公司党群工作部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一、概述 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加强在思想政治工作指导下的符合自身特性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不断完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促进企业逐步完成从制度化管理向企业文化管理的转型,为企业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每个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深入思考的问题。企业文化属于一种新的管理科学与管理方法,它的实质是将以往企业管理中对物的过分重视变成对人加以重视,对职工的观念与意识加以重视。现在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认识,而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起较大作用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的提出,经历了很长时间。1847年,马恩共同创建了共产主义同盟,这是无产阶级的首个政党,同盟章程中出现“宣传工作”的概念。刘少奇同志解释过这一概念,他指出宣传工作实际上就相当于思想工作。我国于1951年召开了首次全国性质的宣传工作会议,刘少奇同志在会上正式提出新的概念,即“思想政治工作”。所谓的思想政治工作指的是在日常政治工作当中属于思想性的那一部分,还有思想工作当中属于政治性的那一部分。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就相当于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互换。简而言之,思想政治工作指的是相应的阶级,以及政党,还有社会群众这三者之间通过相应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观点,有一定的组织、计划,以及目的的来影响其成员,从而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符合社会、阶级的需要,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企业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它必然要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大局出发,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四项基本原则等,解决好价值观这一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有效地保障企业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企业文化除了要符合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发展规律,更要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的方向,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强有力支持,是上述这些要求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企业文化代表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领导的实质在于执政为民,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在企业中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企业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根本上讲,企业文化建设与实现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只是从总的方向上讲是这样。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过程中,由于观念、体制、方法等原因,出现脱离群众根本利益的情况也难以避免。这些偏差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以保证企业文化确实代表多数人的利益。 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和可靠的队伍,相对于企业文化而言拥有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从而为行之有效地建立企业文化提供了有形的队伍、有效的机制,使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不会完全流于自发,而是能够有步骤、有秩序地加以推进。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要把工作的落脚点定位于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氛围外,还要主动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开辟道路、提供动力,推动企业文化向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 三、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分析 1.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中职工的思想动态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对象是职工,正因为如此,在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职工的思想,重视职工的思想动态。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时刻了解职工的内心想法,从而可以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教育的作用,从而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融入至企业的各个环节。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领导来说,其需要大力完善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充分考虑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和目标以及职工的思想状况,然后有效选择工作载体,积极组织企业的各类活动,进而发挥企业党组织的带头作用。 2.用科学发展观培育企业文化 企业想要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引导作用,就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培育企业的文化,要充分考虑事物的发展规律,科学管理企业,促进企业在科学发展观下不断提升自己。对于企业党组织来说,其要积极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要重视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发展指导方针,让企业能够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紧随时展,积极探索符合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与时代同步,进而得以快速、有效地发展。 3.着力加强制度建设 企业各项制度既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此,企业党组织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不断引领企业及时修订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制度。要不断创新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促进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力量。以人为本,建立人才资源开发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应着眼于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最大的资本,人才优势是最具竞争力优势的意识,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要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系,实现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以及人力资本开发的转变,真正使企业成为人才辈出之地、人才聚集之地、人才创业之地。要对企业人才资源进行科学的分析、岗位描述、岗位价值测评、绩效考核与管理、教育培训与开发。还应完善激励制度,包括促进全员学习和竞争成才制度,留住、吸引和鼓励核心人才的制度等。 四、结束语 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有关人员应该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优势条件,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策略。 作者:潘文举 单位:北京铁路局石家庄建筑段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企业基层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管理部门在组织领导上薄弱 很多企业认为,当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且日益加剧,企业的营销任务很繁重,特别是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势下,企业以经营为中心,并逐步建立一套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运行机制,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但是,很多企业管理部门缺乏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脱。思想政治工作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提不到位置,列不上议程,受到冷落。长此以往,企业将陷入意识危机,精神危机,以后必定会影响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1.2方式方法存在差距 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加强和治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这对做好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然而,在新形势下,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者们未能借鉴传统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也未能够因势、因人、因地制宜地转变工作方法,新的方法也没有,总是搞一些让人反感的形式主义,费力费时,事倍功半,辛苦了大家,却达不到政治思想工作的实效。 1.3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 一些企业政工干部长期得不到培训,知识老化,素质弱化,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缺乏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工队伍缺乏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懂市场、懂科学、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措施 企业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教育并且引导职工,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自觉担负起振兴企业和发展企业的责任,一心一意为企业分忧。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方,采取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很重要,重视民生,以服务职工为目的,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会很容易在基层中展开,职工也会很容易接受,从而以心甘情愿的心态来配合,工作也会很容易取得成功。抓住了这个方法,就等于找到了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金钥匙”,可以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文明、有序的环境。 2.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一个高层次管理理念,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手段。主要是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精。我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方法精;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工作要认真,思想政治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针对性强,政策性强,不能疏忽;二是工作范围要精准,行程综合管理体系,覆盖到班组,岗位,员工家庭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制度细;分级建立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使企业各部门责任明确,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考核严;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实施经常化和考核管理规范化。目标实;结合不同的时期指定不同的目标来开展政治工作,以企业的目标完成情况和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检验和评价企业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致力于追求最大效益,把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增强思想工作在经济生产工作中的实际效果。认识高,标准高;围绕实现企业经济生产效益为中心,把经济效益的增长作为企业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准。精细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一种意识,一种精益求精的方式,当前形势下,是一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企业改革及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新方式。 2.2以人为本,精神物质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把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职工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坚持精神和物质的统一,全力构建和谐社会,而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物质刺激的同时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脱离了物质刺激,不能实现群众的物质需要,政治思想工作便如同空洞的说教,从而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有物质刺激,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脱离实际走向邪路。管理部门应该正确引导职工正确处理各种利害关系,关心职工的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与此同时,管理部门做到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价值教育和知识提供相结合,分清是非和耐心等待相结合,力求贴近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注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确保所讲道理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职工群众的积极性。 2.3满足企业职工精神理想需求,凝聚企业力量 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没有科技和人才,一打就倒;而如果没有精神和文化,则不打自倒。共同的价值观,能够使不同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企业文化在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力保障的同时,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核心影响因素。对一个和谐的企业而言,必须树立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明确在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职业道德,让员工看到努力的方向,才能使员工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上进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得以发挥。对基层企业,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做好企业文化的落地执行工作,真正将员工的理想、个人奋斗目标与企业宗旨、目标、信念等融为一体,使企业成为和谐美好的员工之家。 2.4强化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模范带头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号召力、说服力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高尚人格和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特点就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员工正是以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为依据来判断谁是党的路线政策的忠实执行者,谁是群众利益的根本代表,从而真心实意地相信谁。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应该富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怀抱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具公道正派、廉洁奉公、自省自律的作风的领导,那么它必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必然能够团结奋斗、风雨同舟、开拓前进。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干部,对待功名利禄,多一点“无我”;对待事业工作,多一点“忘我”;对待自己的缺点毛病,多一些“非我”,真正地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带头模范作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基层思想工作者们应该结合企业特点,联系实际,认真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找准员工的思想难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下使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 作者:吴永军单位:黑龙江省襄河农场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青工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与研究 1加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利益需求趋于多元化,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多样化。因此,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保障企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化解青工思想问题、保证青工生活幸福的必要措施。时代的要求。石油工业经历一次一次的重组改制,面对的是国际化的竞争,特别是上市重组后,工作标准、规范要适应国际化要求,新的企业使命,带来了青工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多样化,部分青工的思想观念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大量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建立“大政工”格局的需要。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对象、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并优化“大政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构想,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工、团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体制是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青工入职时间短,工作中还处于学习和提升阶段,难免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矛盾,化解矛盾,促进企业政策和观念的贯彻与执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2近年来加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采油五厂按照“贴近生产、贴近生活、贴近青工”的总体工作思路,全方位开展青工思想政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青工队伍思想稳定,各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 2.1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构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 制定下发相关工作制度。出台了《第五采油厂青工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每季度专题听取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的汇报,每半年开展一次青工思想政治工作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与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指标相挂钩,进行严格考核兑现,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化和程序化。创建网络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充分利用报刊、广播、图书、微博、微信等媒体的优势,开展新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厂网页开辟工作会精神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交流园地等专栏,定期及时更新,进行青工思想教育。分门别类建立了网络QQ群、微信群,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创造了更为新颖、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 2.2掌握苗头,预测动机,增强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 善于察言观色,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心人。紧密围绕“做青工所需、帮青工所困”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民主生活会、月度青工思想调查等多种渠道,引导青工相互沟通交流,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力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每个人的心坎上,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从源头上维护稳定。坚持以人为本,真情关爱青工。定期组织领导班子轮流住井住站,督促机关管理人员经常性深入现场、班组、岗位开展工作。与青工“一对一,面对面”开展谈心活动,通过谈理想、谈未来、拉家长,了解青工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多渠道为青工排忧解难,满足青工的合理需求。 2.3创新方法,以人为本,提高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为青工积极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构建舞台阵地,把“彰显个性,激扬青春”作为舞台阵地建设的核心出发点,通过搭建文化展示平台、文化互动平台、文化欣赏平台,满足青工精神需求,释放工作压力,使青工的特长在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得到了彰显,激发了青工队伍的活力和创新力。畅通青工信访渠道充分尊重青工的参与权和发言权。积极探索建立通畅、规范的青工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构建了“厂长接待日”、现场办公会、青工代表大会等多种党员领导干部与青工群众面对面接触、心对心交流的沟通渠道,积极引导青工相互沟通交流,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关心青工个人的成长成才问题。以“锻炼队伍、涌现人才、奉献岗位”为宗旨,每年举办一次青工技术比武活动,建立了动态的多层次后备干部人才库,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注重实践锻炼,把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青工放到关键岗位、重点工程、艰苦环境中经受磨练、增长才干,让青工“有目标、有奔头”。 3结语 在新形势下,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对象、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是很难奏效。我们应与时俱进,准确把握青工的思想特点,创新青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充分调动起青年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源头上化解青年的各种思想问题,使他们正确面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企业兴衰紧密的相连在一起,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作者:李亮 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这是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赵林中所讲的一句话。 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纺织行业党建工作交流研讨会上,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童继生,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赵林中,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何可人,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徐海芳,江苏迎阳无纺机械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范立元五位领导所各自介绍开展党建工作的实践和经验体会,不仅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也再次验证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这句话在纺织企业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成效。 “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在富润集团赵林中书记看来,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形而上的东西,是实实在在地贯穿于我们的各项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做、做不做得到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工作、文化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永远都不会过时。 记得在2013年初秋,赵林中书记来北京出差,与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刘慧兰一起在香江戴斯酒店大堂小座交流,我有幸陪同刘会长与这位睿智但低调的纺织行业优秀企业家赵林中书记一起交谈,在谈到对企业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体会时,赵林中书记首先讲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能创效益”。这句话让我记忆尤为深刻。 围绕转型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转型。上海纺织集团公司坚持党的工作与经济工作同行,党委在强势推进集团转型发展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把党建工作落实的着力点体现在“四个必须”和“四个有为”上,把党建服务经济工作的落脚点重点体现在“围绕中心”和“融入管理”上,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上海纺织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2016年创出了营业收入实现540亿元的历史新绩。富润集团30多年坚持不懈加强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政治保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如今成为富润的优秀传统,也成为富润的品牌和软实力。际华集团股份公司创造性提出党建工作“五个体系”,建立了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的长效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国轻纺城市场全力构建市场党建服务标准体系,成为全国首个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党建标准化试点市场。迎阳无纺机械公司把党建工作中激发出来的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企业的发展上,将党建成效实实在在的转化为生产力。 依靠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改革发展紧密结合,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我们很多纺织企业进行了不懈探索,创出了有效的经验,实践也验证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企业的市场竞争和稳定发展中也是强有力的生产力。 作者:姜国华 单位: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公路建设项目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摘要:公路建设是我国基础建设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公路建设项目当中,为了确保公路建设质量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保证施工秩序的稳定,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公路建设项目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推进和强化。本文针对目前公路建设项目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遇到的主要问题,结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公路项目建设的有利作用,对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与强化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公路建设项目;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强化策略 一、引言 公路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与其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路建设的整体效率,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实际的公路建设项目中比较重视施工速度和施工技术,却减少了对其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视程度,在另外一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形式和方法也较为落后,这就需要针对其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方式,以此来推动公路建设项目的更好发展。 二、开展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1.首先是公路建设项目中职工岗位类型较为复杂。公路建设项目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各种类型工作人员的协调支持,才能完成整体项目,其中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监督人员和施工人员,对于每一种工作人员的工作特征来说,具有较大程度的差异,另外每一种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和整体文化程度也不相同,比如说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思想觉悟程度也个不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很难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很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的内容进行完善的规划,无法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受到较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提升速度较慢。2.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方式较为落后。公路建设项目根据其类型的不同,建设周期和建设方式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而公路建设项目中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也各不相同,在公路建设项目的逐渐发展下,各种高素质人才被大批量的引入,使实际工作人员中年轻人员和高素质人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虽然提高了整个公路建设项目的水平,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所采取的工作开展方式仍没由发生改变,不能适应目前职工的主要特点,在目前职工接收能力和学习能力发生较大程度改变的情况下,仍旧是按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口头教育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而没有借助任何信息化产品来进行,比如说多媒体教育,这样就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较为枯燥,大部分职工对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也会大打折扣。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部分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管理人员,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到功利因素、个人因素的影响,为了能够尽快的完成思想教育工作,或者将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当成一种获取荣誉、提高职称的方式,没有领会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涵义,将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而在思想引导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职工所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与开展公路建设项目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4.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率较低。部分公路项目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人员虽然按照相应的方式和指导思想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仍旧没有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针对性,也就是说没有根据职工的主要思想认知程度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向心力的培养并不到位。在另外一个方面,部分管理人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主要以简单的文件报告阅读或者纯粹的文字解说为主,没有结合实际的工作案例来使工作人员认识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性,而由于没有指定较为完善的教育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工作人员参加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真性和积极性普遍较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能力也较低,这也是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三、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与强化策略 针对目前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需要从各个角度来有针对性的寻找相关改进措施,以此来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其主要强化策略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首先是做好公路建设项目的基层党建工作。要想保证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果,提高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工作人员思想的纯洁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采用最先进的思想来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这样就需要做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基层党建工作。针对公路建设项目中所设置的各个不同岗位,需要有针对性建立并且完善相应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公路建设项目中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基层党组织人员需要行使自己的义务和职责,了解公路建设项目中职工平时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且及时的职工解决问题,以此来提升其思想政治的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在实际的公路建设项目当中,由于岗位的不同,职工所行使的责任也不同,在目前的公路建设项目当中,针对各个职工认知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同,需要改变传统口头教育和思想讲座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方式和理念,在对职工的思想觉悟认知程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进行完善,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充分的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在另外一个方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人员需要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理解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主要意义,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采用先进的工作开展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采用多媒体教育的形式,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职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接收程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整体效率。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整体效率,需要在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案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相应的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对其中考核不及格或者达不到相应目标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对于思想觉悟认知程度较高的工作人员给予鼓励,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针对岗位和文化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形式和标准的考核,以此来做好考核的公平和公正,在这样的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影响下,工作人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理解其中所传达的意义和内容,保证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能够符合公路项目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四、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在目前的公路建设项目中具有重大的意义,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维持施工秩序的稳定,增强员工的凝结力,保证公路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针对目前公路建设项目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所出现的主要问题,需要从开展形式、教育内容和相应机制的建立等几个方面,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水平,保证其中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促进公路建设项目的快速稳定发展。 作者:曲明慧 单位:日照市公路管理局
网络编辑论文:高职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创新策略 摘 要:网络时代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传媒组织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激增,高职院校培养网络编辑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之举。基于若干年的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实践,本文总结出如下高职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创新策略:专业定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以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构建网络编辑实训平台以及进一步完善师资力量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总理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初《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1]。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编辑队伍在不断扩大,2005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10个新职业网络编辑作为新职业之一正式加入三百六十行之列。网络编辑活动是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而产生的,通过生产或整合各种信息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内容服务的一项社会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传媒组织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激增。网络编辑是指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信息,并且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的工作人员[2]。网络编辑承担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信息采集和编辑任务,成为当代最有前途和最有前途的职业之一。网络编辑不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是网站内容的缔造者和网络文化的开风气者;不仅具备网络技术优势,更是信息时代“内容为王”的力行者;不仅拥有相关专业知识,更是网络编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兼长者。2005年11月8日第六记者节,三位网络新闻人员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2005年普利策奖中,网络报纸突破公共服务奖项获得了其他新闻奖项的提名,这在普利策奖历史上实属首次。这一系列的变化无不让人感到网络媒体乃至网络编辑的地位在不断上升,网络编辑作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新兴职业,其重要性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3]。高职院校培养网络编辑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之举。在若干年的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如下高职网络编辑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创新策略。 一、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一:专业定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 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12年开办的信息传播与策划(网络传播方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具有良好职业前景。从毕业生追踪调查信息来看,该专业学生毕业时以在各类公司和网站担任网络编辑工作为主,但一段时间后有相当一部分转向产品运营、网络营销类岗位,其所属部门有运营部、市场部、产品部。很多人并没有沿着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和高级网络编辑师的纵向生涯方向发展,更多人是横向发展成为运营经理和产品经理等。这正契合了镇江高专培养人才“能胜岗+能转岗”的人才培养策略。在培养网编人才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里,既要集中有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和实训,如网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艺术网页设计、网络活动与策划等,又要根据社会要求和实际开设素质拓展课程,如新媒体技术与运用、网络广告和网络营销等课程,按照学校提出的四平台八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制定网编人才教学计划。当前,网络编辑专业设置要适应行业需求变化进行变革,专业定位不再是培养 Web1.0时代狭义的网络编辑,而是培养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紧缺的“大网编”――互联网产品运营人才。不仅培养学生的内容采编制作能力,更要加强移动媒体信息采编和网络传播推广、数据可视化等方面综合的互联网运营能力。据此,网络编辑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紧密结合互联网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能采编、熟练使用设计软件、懂运营、懂制作,掌握各类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移动端内容采编制作和运营的新媒体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二:创新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一)对口企业外聘教师参与专业课教学 校企合作与实验教学是培养网络编辑人才的重要思路。该专业建设按照国务院最新文件精神,深化互联网领域产教融合,进一步聘请行业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与更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实施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立更多联合实训基地,校企有效对接,实现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与镇江高专培养网编人才专业合作的是镇江报业传媒集团金山网、名城镇江网和七百度网络传媒公司。金山网是国家一类新闻网站,镇江市第一综合性门户网。数名金山网资深的网编直接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如金山网总编辑许益明的“网络活动策划”、采编部主任陈洁“网络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制作”以及新媒体部主任高新的“新媒体的制作与运用”等。网站资深编辑走进学校,给学生进行网站具体编辑实务(网络新闻采编、网络专题策划和网站编辑案例)的介绍,用具体生动的实务让学生消化课堂理论了解实际操作,并使得这种教学方式制度化。这些网站资深专家还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专业学习的若干问题。学生们也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在网站实习实践,参加新闻采编和各类网络营销活动,有效拓展了学习领域,保证了学习效果。校企联手、产学研结合,对于更好地推进复合型网络编辑人才培养大有裨益。 (二)校企合作保证实践环节效果 由于学校实行“2+1”的教学模式,在两年的时间学生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有一定困难。镇江高专与镇江报业传媒集团金山网合作,灵活排课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建了一个学和生产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个学期完师生共同进入校企合作工作室进行金山网的参观,并且第一时间注册论坛成员参与论坛实践。进入第三学期后,结合具体的专业课教学参加历时数周的网编实训,如网络新闻采编、网络活动策划和网络运营实践等。要求对学生进行考勤并实行指导老师制度,有针对性地强化网编核心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第三年顶岗实习,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所学专业到各地网站和传媒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从事网编实践,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要求,充分调动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了企业的作用,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 (三)建立三级专业技能实习体系,保证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获得 实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网络编辑专业三层实践教学体系,讲课内实践体系、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和校外产学研体系结合构建协同的系统专业实践体系,形成本专业实践育人的特色,分层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表1所示)。 三、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三:以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构建网络编辑实训平台 由于在校外合作基地建设、合作项目管理、行业教师引进政策等具体问题上存在观念、制度、操作上的障碍,导致在构建实训体系中存在资金、人力、管理上的持续投入力度不够。一是实习经费不足,二是合作上存在各种障碍使得学校主动放弃,三是学生忙于就业、深造,对实践教学也不够重视。因此以学院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模拟网络新闻工作情景,构建网编实训体系就成了有效的实训体系组成。 网络新闻编辑实训不再是理论和模拟,而是真刀实枪真功夫。学院和网站新闻系统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工具。系统采用动态采编系统,支持以记者、栏目编辑和管理员等不同身份登录,实现网络新闻稿件采编和的完整流程。镇江高专艺术设计学院的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就由传播班的学生担纲,主要从事公众号的栏目建设、内容策划、文字采集和编辑以及图片摄影后期技术处理等环节。微信内容紧密联系学院师生实际生活,不仅有校园新闻,还有饮食养生、娱乐、星座、职场等内容。艺术设计学院成立微信工作室,配备了学识和技能过硬的老师,从策划立意、新闻采编、摄影图片、影视拍摄后制、网络技术等方面予以指导并把关。专业老师和传播班学生共同策划了一些有创意和校园生活气息的活动,如杯子舞、设计校徽活动选拔、《超能战队》的大白带你参加艺术学院等活动。在微信专题策划上,传播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策划了环绕音乐会学院老师专题、优秀学生专题和校友专题。这些策划的活动和专题对宣传学院、宣传学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每期微信公众号的访问量从最初的10+到现在的2000+。传播班的学生利用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微信运营、策划、图文编辑和以及部分编辑素材整合排版工作,极好地宣传了学院和学校,为学院招生工作和反应艺术学院师生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 四、网络编辑人才发展创新策略四:进一步加强完善师资力量 由于网络编辑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兴职业,因此,高校开办这些专业通常会滞后于行业企业发展步伐。从高校原有的相关专业转过来的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对应度等方面一时难以适应新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事实上许多高校都亟需建立一支具有新闻采编、网站网页设计、数字技术、媒体经营等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这需要多学科交叉型人才队伍,具备这样素质的人才不可能事先由高校培养出来。一般情况下,专业教师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高职院校的教师两部分组成。企业的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方法有限;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网站的实践经验。因此要解决师资的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定期对网站的网络公司的外聘教师进行教学法等知识的培训,同时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用制度要求他们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学习网站的实际操作经验,通过培训、业务进修和企业锻炼等方式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能有效加强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 网络编辑论文:信息网络对青年编辑认知方式的影响研究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社会和数字化出版正冲击着青年编辑的认知方式。网络时代人们的认知方式、生存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对青年编辑的认知、思想和情感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来说,青年编辑的认知结构受到了信息网络的深化,并且青年编辑的认知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就对此进行相关阐述。 关键词:信息网络;青年编辑;认知 一、认知结构的深化 在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编辑出版的主客体正在发生变革,并且不断深化编辑工作人员的世界观和认知结构,现代化的编辑意识是每一个当代期刊编辑都要树立的,需要他们对待网络有着正确而又科学的看法。近年来,信息网络和数字化的发展对出版业有着重大的影响,国内外的很多学者也对此颇有关注,在世界瞩目的三十六届期刊大会上,熊晓鸽先生作为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副总裁以及亚洲区总裁,在讲话中提到,所有的人都应该为数字化出版做好准备,这其中需要编辑、出版业的同仁以及期刊界共同努力和合作,去适应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推动出版行业积极发展。如今在我国的编辑出版行业中,青年编辑大都是和计算机、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如今他们重要的一种生存方式就是“数字化生存”和“网络化生存”,信息网络的特性中包括信息的无限特性、可共享特性、传递特性以及可以扩充特性等。互联网的一些平等、互动、开放及全时等特性也对青年编辑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对网络的观点有着深深的影响。如今他们可以获取信息的快而有效的渠道有互联网,他们可以搜索自己想要的资料,查询需要的文献,然后互相交流学习,这也成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一个重要的思维定势以及重要的认知结构。 二、认知范围的拓展和认知方式的多样化 电脑一般被说成是我们人类大脑的延伸,而对人的全身心进行延伸的则是互联网。互联网因为它所具有全球性、全时性以及包括海量信息的特点,并且信息可以以光的速度传播给人类,所以互联网对人的感官是一个极大的延伸。当今信息网络有着及其强大的功能,并且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青年编辑的感官以及认知形式进行放大,这样不仅拓展了青年编辑的视野,而且促进了青年编辑思维的多样化发展。我国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戴汝为院士也曾指出,从目前计算机对人类智能模拟的程度可以看出,计算机也可以有效地对人的高级思维过程进行模拟。 21世纪的信息网络技术正在高速发展,出版在未来的发展必将经过数字发展,随着3G手机的出版,编辑在传统上的内涵需要加以转变,编辑工作在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选题策划、文稿加工、营销宣传等工作,而是一种具有明显创造性的劳动。在信息W络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和写作方式都有所改变,使得编辑主体也发生转变。在传统的编辑模式中,出版流程一般是组稿、编稿、印刷及发行再到读者。有着四位一体的采、编、印和发,还有三位一体的时间、空间及信息。传统的编辑出版模式必将被新的模式所替代,新模式的主要特点有:第一,将读者和作者作为编辑出版的中心,二者有着相同的地位,而编者则是后台工作者;第二,编者为主的“编”将转变成“导”,知识间不再是线性的联接,而是网状的联接;第三,电子介质媒体将替代传统的纸介质媒体;第四,自主、个性的编辑模式将替代出版的集中型编辑模式,编者将会更加注重出版方式上的图文、声形并茂及对超文本结构的构思。 处于信息网络时代的青年编辑的阅读、编辑和感知不再只是通过单一的文字和数据,“感动”世界也不再只是通过简单的纸介质信息,而是将各类的图形、动画、文本及视频等材料通过直觉、联想及非线性等“超文本”、“超媒体”等方式链接起来,使人们不管何时何地,对世界的感知都是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这就给读者和编写之间搭建了一座重要的桥梁。 三、对思维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交换的方式有文字、语言、电报和广播等,在以前,人们互相交流和传播信息大都使用竹简、纸张和书籍等媒介。在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线电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卫星通信的发展也趋向于成熟,人们交流和传播信息的媒介和方式有手机、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期刊载体和现在的网络相同的地方在于,本质的特征表现在新变化的交流和传播及生存方式等。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革命的环境下,网络与计算机已经构成了主体思维中合作和共生的部分。这种思维方式中是“人-机共生”,使得编辑检索、画图、装换、计算、交流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青年编辑的认知和学习方式以及生活习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目前,我国期刊出版的主力军是青年编辑,他们是的成长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对信息网络技术下青年编辑的认知方式进行探讨,这是对现代期刊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改革的响应,满足了数字出版的需求。我国的出版业是否能够健康和发展与青年编辑的网络认知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青年编辑高质量的认知会使得我国的出版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0) 网络编辑论文:网络编辑的道德伦理素养 网络编辑是一门新兴的职业,其发展前景广阔,除了要求具备较强的新闻业务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与受众互动能力、外语能力等之外,还需具备一定的道德伦理素养,这点网络媒体往往忽略。网络编辑所要具有的伦理道德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网络媒体既要与传统媒体竞争,又要和其他网络媒体竞争。强烈而残酷的竞争态势促使不少网络编辑心绪浮躁,企图用最小的成本、花最短的时间生产出爆料新闻,制造轰动效应,从而提高网络的知名度和点击率。从而致使当今网络新闻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假新闻和夸大新闻,给受众的信息选择和认知造成了极大的干扰。抑止网上虚假新闻信息的传递和扩散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给每条新闻报道注明详细真实的消息来源。 克服猎奇的心理,坚持稿件正确的导向作用,杜绝只吸引眼球却无实在内涵的轻浮、粗俗作品。网络新闻稿件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数目无可计量,其信息繁衍速度快得惊人。网络编辑工作的核心是“守门”,对新闻稿件进行严格、细致地鉴别和选择,使新闻稿件不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且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真实可信,同时具有一定趣味性,满足读者要求,符合读者胃口。网络编辑在新闻稿件的选择或制作上可以借鉴上海东方网的“十个‘不可用原则’,即假不可用、险不可用、长不可用、虚不可用、劣不可用、乱不可用、浅不可用、涩不可用、套不可用、恶不可用。”对新闻严格把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克制商业利益的驱使,控制网站上广告和黄色信息的横流。网站要求生存,仅依靠受众点击是不够的,还需要寻找多方面的支撑点,其中很大部分就是广告和黄色信息。 广告是网站生存和盈利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它是万万不能的。如何做到它与网站质量的平衡需要网络编辑准确地把握。网络色情是网络行业最为盈利的项目之一,给网络经营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黄色信息尽管在一段时间内或许确实能吸引一小部分受众的关注,但从长远和大局看来,是以网站的品位和水准作交换,丧失的是网站的远利。 注意各方面信息的平衡。这也意味着在报道中要秉持客观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和兼顾各方信息的真实反映。众多新闻事件含有双方或多方当事人、态度。网络编辑在编辑新闻时,可能因疏忽、不负责任、或强烈的主观感情而无意或有意的强调、扩大一方信息,运用大篇幅介绍,而对另一方信息则缩小或者干脆避而不提。此举虽然在文中并没有直接对事件的对错下结论,但却通过这种方式干预受众对事件的客观判断。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编辑队伍的不断壮大,网络编辑的素养已经要求提升到专业化、规范化的水准,复制粘贴的初级水平不符合网络新闻发展的大方向,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才是网络编辑的必然选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比较好的胜任该项工作。 网络编辑论文:网络编辑的空间与挑战 目前我国拥有网络编辑人员超过300万,而传统媒体有编辑记者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同时,现在网络编辑的学科背景与六年前相比,也有了显著的变化。2000年以前,有着计算机学科背景的编辑成为各大网站的主力军,但自2000年以后,网络媒体竞争逐渐激烈,内容为王的理念被视为网站发展的重点,有着社会科学背景的编辑逐渐占据主流,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纷纷进入网络大潮。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编辑方法与手段同多媒体技术日益结合,编辑工作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站新闻编辑也成为一个新兴职业。网络编辑人员是网站内容信息灵魂的设计师和建设者,网络编辑职业的发展已日益引起业界和相关领域的密切关注。中国的网络编辑行业,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壮大。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站数量近70万个,而网民多达1.37亿位居世界第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工具,相对于传统的纸介质媒体,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发展速度也令传统媒体望尘莫及。人们通过网络媒体可以无比便捷地得到海量的、实时的、双向互动的信息,这是网络媒体之所以能在短时间里蓬勃发展的原因。 网络媒体是由网络硬件及其所承载的内容信息组成的。如果说网络硬件是高耸的立交桥和宽阔的公路,那么网络所承载的内容信息就是公路上行驶的人流和车流。没有了人流和车流,公路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了网络信息,网络就成了一潭无源之水。如此说来,网络上的内容和信息将是一个网站的灵魂,它直接反映着网站的水平,也决定着网站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网络站点的急剧增加,网络媒体对网络编辑人员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多达三百多万人。未来十年内,网络编辑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30%。 网络编辑人员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传统媒体编辑所需要的素质,同时还必须具有必要的信息技术素养,总的说来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大致包括:一是必要的信息筛选能力:采集素材,进行分类和加工;二是必要的信息加工能力:对稿件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审核及监控;三是信息原创能力:新闻或者专题采访、撰写稿件;四是网页实现的能力:运用信息系统或相关软件进行网页制作;五是网站管理与维护的能力:组织网上调查及论坛管理;六是更高层次的信息策划和实施:进行网站专题、栏目、频道的策划及实施。 由于网络编辑职业是个新兴的职业。目前从业人员一般是从传统媒体编辑、记者、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与规范,给企业的培训、考核及人员使用带来了很多技术困难。 从传统媒体分流而来的网络编辑具备传统编辑的基本技能,但缺乏相应的网络实践、网络管理和维护的能力;而单纯的以技术为专长的网络管理员或者图文设计者,往往缺乏传统媒体人所具有的文字功底、编辑技能和新闻敏感度。能够兼顾这两个方面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实在太少,这与网络编辑人员没有得到正式的职业化有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将传统媒体编辑的从业要求和信息技术素养结合起来,把网络编辑人员素质的管理纳入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以满足网络媒体对高质量网络编辑人才的需要。 如此看来,不管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目前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都普遍存在着差距。为了弥补这个巨大的人才缺口,我国急需培养大量的高质量的网络编辑人员。 网络编辑是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网络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对海量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通过网络实时地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并且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应该说网络编辑人员是网站内容信息的设计师和建设者。 网络编辑的日常工作大体上有以下10项: 一是发现新闻信息源。在这个Copy的时代里,不知道到哪Copy是件恼人的事情。别只盯着大型综合商业网站,因为商业网站的新闻很大部分是来自新闻网站,即使本网站没有的新闻,从其商业网站转载也永远慢半拍。别人的选择未必适合自身网站的定位。 二是反复揣摩这篇新闻是编给谁看的。心中要始终有读者。否则读者眼中也没你。只有选准了读者,你才知道怎样处理标题,以及这篇文章放的位置。 三是快速制作导读。导读和摘要不能相同。摘要是为了快速阅读,导读的目的是诱发点击。所以,导读要放在目录页。摘要要放最终页。 四是创意好标题。网络媒体的标题首先是摘要。70%是摘要,如果能在摘要的同时,使用30%的文字兼顾导读,那就是好标题。否则,读者只看标题,不点击。 五是发展互动作者,通过更显著版位、版主头衔等手段进行精神鼓励。留言者、BBS发帖者、Blogger、wiki作者,时时需要鼓励,否则,他们没义务为网站产生内容,这些互动作者,即是你的忠实读者,也是你的免费作者。博客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 六是制作特色专题,主题新颖,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专题,是一个网络媒体的门面,展示着网络媒体在内容企求和导向上的力量。专题的选题、策划、制作、后期维护更新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七是制作长期数据库。数据库从长期看,其访问量远远大于新闻。制作数据库过程,也是编辑学习的过程。数据库不仅是整个网站或频道的文章总库,更是对所有信息进行总体梳理,归类管理的一种方法。 八是写编辑日志。传统媒体不能关起门来办报,网络媒体更不能关起门来办网站。传统媒体记者用脚往外跑,网络编辑通Blog往外跑。编辑通过Blog到读者中去。Blog是编辑的反馈系统,网络编辑靠这个反馈系统,不断调整自己的编辑工作,日臻完善。 九是编译外电。这是编辑练笔的最好手段,同时,能丰富本站内容。尤其是国际新闻、对外报道、境外涉及华人华侨的报道以及海外关于中国人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这也是对网络编辑外语水平的总体考验。 十是根据自身的新闻系统提出技术需求及修正方案,提高效率,紧跟当前主流发展趋势立于不败之地。 网络编辑需要从茫茫“网海”中高效率地寻找并提取有效信息,需要进行一定的文字加工工作,还需要对网页及内容进行相关的技术操作。对于网络编辑而言,他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对新闻、新闻组以及新闻版面的把握,尤其是新闻组和版面的整体架构与设计,还要对内容进行梳理、整合、解读,而以后的竞争则会侧重于“质”的较量,那么,信息的有序、清晰、准确则更为关键;最后,网络编辑还应该宏观上有所把握与设计,包括对社会大环境的把握与适应、对网站整体风格及内容的适应与设计、对负责版面的整体架构等等。 从这个角度而言,认为网络编辑是“网站架构的灵魂”,也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又过分夸大了网络编辑的角色作用,忽略了网络编辑与网站其他角色的关系。因此,对网络新闻编辑而言提供信息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信息做出有效的处理,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才是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 网络媒体在招聘有经验的员工时要求应聘者有好的新闻敏感度,有深度报道的经验和组织专栏以及评论的能力。除此以外,还要懂得一些网络编辑技术,要知道如何利用互联网编辑技术做出更好的报道和评论,还要具备网站基本运营、图文设计等知识。 网站编辑工作的挑战主要有如下体现:一是从职业本身来说,除了懂得传统的新闻报道,还要了解互联网的网络编辑等技术手段;二是网络24小时运营,新闻、体育等编辑人员需要倒班,突发事件要随时报道和跟进,比较辛苦。网络新闻是实时的,对人员的判断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三是网络新闻互动性较强,经常会有网友跟帖讨论,实时关注和讨论。如何与网友互动,把握媒体的舆论导向,对网站编辑是很大的挑战。 2002年颁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出版机构应当实行编辑责任制度,必须有专门的编辑人员对出版内容进行审查,保障互联网出版内容的合法性。互联网出版机构的编辑人员应当接受上岗前的培训。这也标志着我国300万网络编辑从此将正式以一个职业进入职场。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网络编辑资格分为四个级别: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对网络编辑国家职业进行资格认证,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要,规范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优化网络编辑的人力资源配置。 如何面对未来 网络编辑是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桥梁。他们不仅是技术平台的运用者、操作者,也是信息的人文价值的开掘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编辑不仅是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更是一位思想者,这就对网络编辑的素质与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网络编辑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具体来讲,网络编辑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基本知识与技能:新闻传播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础、文字表达能力及网络编辑所负责领域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如财经频道编辑需要懂财经,车楼频道编辑至少要懂得房地产领域的基本概念,而负责时尚频道的编辑则要对时尚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与觉察力。 其次,网络编辑还应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网站同传统媒体一样,尽管是以内容为生,可离开相关客户的支持,网站还是无法生存。网站的客户既包括广告主等商业类客户,也包括普通网民。所以,网络编辑在制作内容时,要顾及到网络媒体自身、受众、广告商三方面的利益。另外,网络编辑如果具有了一定的广告意识,就能在制作内容时注重内容独特的形式或独特的解读方式,也会顾及到网站整体风格的统一,这对于网站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网络编辑应充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网络媒体是媒体的一种形式,像传统媒体一样,需要在意识形态、舆论导向方面有尺度;网络媒体也是一种内容产业,所以编辑对于内容产业的一些相关法律也是要遵守的,如知识产权、版权方面的法规等;此外,网络是一个新兴媒体,那么,在一些敏感问题方面也需要谨慎,诸如对公众隐私权的保护、对国家安全法及保密法的遵守等,都是不能忽视的。 最后,网络编辑应当是多媒体人才、全媒体人才。互联网是一个多媒体体系,互联网上的内容有文字、图片、声音、图像、Flash……多媒体内容需要用多种媒体的编辑能力进行操作,因此,网络编辑应具备报纸媒体需要的文字编辑能力,广播、电视媒体要求的视频、音频编辑能力以及网络这个新媒体本身所需要的一些能力。由此看来,“全”而“专”,对于网络编辑这个职业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毋庸置疑,网络媒体是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许多媒体机构对此非常看好,纷纷计划推出相应的网络出版物。网络媒体给传统媒体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打算进入传媒业的新人提供了无数的机遇。作为新职业人之一的网络编辑人才,在这里可以找到广阔的就业空间。 网络编辑论文:网络编辑的新闻感觉 网络媒体发展迅速,网络新闻事业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必然对网络新闻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网络媒体提供信息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我国网络信息质量的高低,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是决定我国在国际信息主权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对网民来说是一件好事,对国家信息主权的维护也是好事!加强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刻不容缓! 网络新闻传播者应为“高能记者”,即“既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功底,又熟悉新闻采编业务,同时还能掌握现代化传播技能的现代新闻传播人才”。全能型的网络新闻从业者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深厚的理论功底、精湛的业务技能、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先进的传播观念。 网络新闻的“软肋” 首先是虚假新闻多。近年来假新闻层出不穷,如虚假新闻《女排姑娘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比尔盖茨遇刺》、《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等。据统计多数是由网络新闻转载,网络的普及,媒体类的增加,大大加快了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人们的新闻视野。同时蓄意制造的虚假猎奇新闻充斥着各种媒体,充斥着网络的各个角落。 其次是低俗现象严重。大多商业网站媚俗倾向严重,网页中充斥着大量低俗、暴力、色情信息,把新闻变成“性”闻、“星”闻、“腥”闻。诸如此类的新闻,在不少网站中呈逐步蔓延甚至泛滥的趋势,特别是在文化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中,这种现象尤为普遍。 三是不良广告、广告新闻多。例如一些不合法的医疗广告;含有欺诈性质的快速致富信息、情色声讯类广告、一些专作虚假承诺的房地产广告和用新闻包装起来的所谓软广告等等,这些广告大大危害了受众的利益。 网络新闻造假几乎形成一个“职业”,其人员构成,一是业余撰稿人,散布于各行各业;二是自由撰稿人,他们无工作单位,其职业就是写稿。尤其是后者,他们什么体裁都写,只要能赚稿费就行。胡编乱造的假新闻怪胎,多出于这部分人之手。对于某些社会撰稿人来说,编造假新闻不再是偶尔为之,而是“专业化”操作,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今天的虚假新闻,正如同脱缰的野马,若不及时驯服,将贻害无穷。作为我们网络新闻编辑者更应该把好假新闻这道关。同时,这也对网络编辑提高了要求。 一个合格的网络新闻从业者并不是单纯的“裁剪工”和“泥瓦匠”,而应该是一个既懂术理又懂学理的实践型专家。因此,对于一个网络新闻从业者来说,深厚的理论功底是十分必要的。网络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精深的新闻专业知识。新闻专业知识是新闻业务能力的导向标和储备库,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及所占比重、在页面空间或节目时段中所排列的位置,乃至栏目设置和主页的新闻频道编排等,无不有赖于新闻从业者精深的专业知识作为指导。因此,网络新闻从业者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通晓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 时效性强是网络媒体的显著特征,但是要正确处理好时效性与真实性的关系。2004年新浪网在奥运报道中,就因为片面追求时效性而制作了中国女排失败和夺冠两个模版,结果值班编辑一不小心错误地把失败的模版发了出去,对其新闻真实性和自身公信力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尽管在时效性上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一定要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追求时效性,不能一味图新求快。 对于一个网络新闻从业者来说,传统新闻采编业务技能是必备的基本功,同时,现代化传播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网络新闻从业者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传统新闻业务技能,即采访、写作、编辑、录音、摄像等。网络新闻从业者除具备较高的理论功底和业务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在当前网络媒体成长阶段,网络新闻从业者,要特别注重道德修养的提高,要遵守网络传播的相关法律政策和行业规范及道德准则,如“电脑伦理十诫”等。 感觉比经验更重要 加大新闻的原创性是许多门户网站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因此,对于传统媒体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与骨干人员,他们很看重。但是这还远远不够。长期从事网络 新闻编辑的某门户网站频道主编认为 ,现在对网络新闻人才的需求与四年前大不一样了。那时,互联网的编辑和传统媒体的编辑相似的地方还比较多,比如对新闻标题和文章内容的处理,但现在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因为网络媒体本身的形态在转变。 “网络新闻人才不单单要有很强的策划能力,而且还要有很强的网络新闻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网络的感觉要比传统媒体从业经验还重要。”陈彤介绍说,目前新浪9个总监中,只有3位有过传统媒体经验,而总编辑和两位副总编辑几乎都没有传统媒体经验。 现在的网络编辑,最重要的不是新闻素养和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而是对互联网的良好感觉和深刻理解。传统媒体往往会偏爱那些“天生就适合做新闻的人”,而网络媒体也特别看重那些“天生就适合做互联网”的人,这是一种“慧根”。新闻经验可以培训,但对互联网的这种感觉是天生的。 “说实话,这一年来,寻找合适的网络新闻管理人才也是我的工作之一,但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在不同场合表示,商业门户网站一开始就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运作,各个商业门户网站竞争压力很大。 网络编辑必须顾及媒介自身、受众、广告商三方面的利益,而且这些是随时变化的。此外,一个好的网络编辑常常需要独自一人承担从构思策划、采访、网络等多个环节的制作及页面展现。因此,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具备相关专业、新闻传播以及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为此,网络媒体内容负责人纷纷感慨:“要找到这么一个高手是很难的。” 网络编辑对标题特别讲究。网站会通过人工或者自动的监测来考察每一条新闻在单位时间内的点击量,一般5分钟内点击量达不到一定数字的新闻就会被自动撤下来。如果标题不够抓人,那么就很难达到网站对点击率的要求,因此人们常常可以看到网上耸人听闻的标题下叙述的只不过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小事,网络编辑就是善于把事件的一角夸张、放大,甚至有时会歪曲事实。 网络媒体的超前性,要求网络新闻从业者与时俱进,培养先进的传播观念。第一,网络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全球传播观念。网络传播是一种全球传播,世界各地的媒体在网上争夺受众的注意力,这就要求网络新闻从业者要培养全球传播观念,放眼四海,服务全民;第二,网络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平等的传播观念。新闻传播以传者为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单向宣传也已转变为双向互动。这就要求网络新闻从业者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待受众;第三,网络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创新的传播观念。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和展示个性的自由平台,同时,其信息资源的快速更新性,也对新闻从业者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网络编辑活动依然是一种精神生产和再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其目的还是为了信息,传承文化等,只不过因为技术的发达和网络媒体的崛起,以往媒体的编辑方式或传播方式不能全盘照搬到网络媒体罢了。目前,网络新闻传播事业正方兴未艾,蓬勃发展,因此,提高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网络编辑论文: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如何使用网络语言 近年来,内蒙古日报社积极推进媒体融合进程,传统媒体正向全媒体方向快速发展,多角度、全方位、全时段传播信息成为传统媒体展示自身实力的最好时机。趁着这一契机,《北方新报》与正北方网也在实现着融合。其中的一个要求就是纸媒编辑和记者在采写和编辑稿件时要用符合网络传播的语言来写稿编稿。这就涉及到“网络热词”运用的问题,也就是说纸媒编辑需要用“热词”来做“热点新闻”,以利稿件在网上传播。本文就如何做热点新闻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热词的选取 热词就是当天或近两天网友在网上关注的新闻点。利用热词制作热点新闻的目的是为了让稿件在网上被收录被点击被关注,从而产生影响力。 那么热词怎么找呢?打开百度首页,右面显示“热搜新闻词”,点开“更多”,即显示一系列的热词,你就可以按照你的栏目选热词制作热点新闻了。或打开百度风云榜,里面热词更多。360热词也是这样找,打开360导航,在“综合搜索”处右侧点左键,则出现几条最新的热点新闻,可以参照着做热点。如果想获取更多热点,则点右侧的“今日热搜”,再点旁边的“更多”,即可获取更多热词。 二、热点稿件的制作 (一)标题的制作 编辑选取一个热词后制作标题时,一定要把这个热词做到标题里。例如有一个热词是“59岁赵本山近照曝光”,那么我们网站娱乐栏目的编辑做这条稿子时,标题应该这样做:“59岁赵本山近照曝光 盘点赵本山……”这个标题的后半部分编辑可随意做,但前半部分必须这样做。首先要把热词做到标题里(尽可能多地显示热词,这个意思就是:你也可以做成“赵本山近照曝光 盘点赵本山……”但这个标题中的热词少了个59岁,这样就不如上面那条标题更易被收录)。其次如果语句通顺又符合逻辑的话,最好是这条热词放在标题之首(如上),这样也利于收录。那么报纸娱乐版的编辑记者在采写和制作这条稿件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 (二)稿件内容要有热词 稿件中的编前话、导读等内容里最好有热词出现,尽量用含有热词的语言表达。另外,稿件第一段中也M可能地让热词多次出现。还以上面那个热词为例,一个记者是这样写的,原文第一段为:近日,宋晓峰晒出两张师傅赵本山的近照,还透露赵本山目前非常好,“天天打篮球锻炼身体”。照片中的赵本山头戴棒球帽搭配酷感黑超,以及潮流T恤,精神奕奕。这一段中,热词中的“赵本山”出现了3次,“近照”出现了一次。这样写就比较合格了。那么编辑在修改此文时还可以再加热词,改成这样:近日,宋晓峰晒出两张师傅赵本山的近照,还透露赵本山目前非常好,“天天打篮球锻炼身体”。照片中,59岁的赵本山头戴棒球帽搭配酷感黑超,以及潮流T恤,精神奕奕。这样改后比记者原文多了个热词“59岁”,更有利于网络收录和传播。另外,稿件中的图片说明最好也要用热词表述,例如“图片说明:59岁赵本山近照曝光,图为赵本山”。 (三)地名要写全称 为便于网站收录,标题或稿件内容中涉及到的地名必须写全称,如内蒙古的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习惯用“我区”,此时“我区”必须写成“内蒙古”或“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或“我市”必须写成“呼和浩特市”,其他地名以此类推。例如《内蒙古日报》4月15日头版上的一个稿子标题是《首府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5%》,那么放在网上时则要改为《呼和浩特市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5%》。这篇稿件的导语为:“连日来,在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哈拉沁段、科尔沁立交桥处、敕勒川公园处、南二环国土厅路段,首府植树绿化工作已经全面铺开。”那么网络上时应改为:“连日来,在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哈拉沁段、科尔沁立交桥处、敕勒川公园处、南二环国土厅路段,呼和浩特市植树绿化工作已经全面铺开。” (作者单位:大草原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网络编辑论文:网络新闻编辑面对的十大矛盾 中国主要网络媒体集中诞生于2000年,对网络新闻业务的广泛研究已有4个年头。时至今日,业内的相关认识仍有较多值得商榷之处。比如,有个典型的观点:传受的互动化、全球化、即时化,内容的海量性,形式的多样性等,使网络媒体拥有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有关政策规定网络媒体只能登载传统媒体已的新闻,而“搬运”这些新闻不需要多少新闻专业知识。也就是说,网络新闻影响力的扩大靠的是传播工具的优势,编辑的新闻素质并不重要。 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网络媒体获取传统媒体已的新闻的机会相对平等,“千网一面”的现象的确存在,但也有少数佼佼者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网络媒体――传播工具的优势是一样的,如果都在简单地“搬运”,而没有网络新闻编辑创造性的工作,是不会出现佼佼者的。 对网络新闻编辑来讲,网络媒体其实是把“双刃剑”,其传播优势为新闻业务带来大量矛盾。编辑只有充分运用辩证思维,才能解决传播工具的优势所带来的矛盾,才能使网络新闻得到有序、可控、有效的传播。人民网、新华网、东方网、新浪网等的新闻报道能够在成千上万的网络媒体中脱颖而出,原因主要在于此。 一、海量即时与有效把关 和传统媒体一样,“把关人”是网络新闻编辑基本的角色定位。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条新闻在时效性、纵深性等方面做得再好,一旦失实,便毫无价值,乃至产生相当大的副作用。进行真实性的把关是网络新闻编辑最基本的职责。 网络媒体需要海量的新闻加以支撑,网络新闻编辑也面对着海量的新闻。这些新闻的来源非常复杂,大量的来自传统媒体,有的来自隐性的众多网友;海量的新闻需要及时的传播,甚至需要追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进行即时的传播,否则就可能被其他网络媒体抢占先机。与此同时,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失信的新闻一旦发出就几乎是失控的,即便是立即删除了,也可能早已被其他网络媒体广泛地转载。可见,在海量、即时的前提下,网络新闻把关的压力之大。 目前,网络媒体已成为假新闻的泛滥之地。当重大新闻发生时,许多人最早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但他们往往还要到有传统媒体背景的权威网站去核实,或者等一些时间再到传统媒体上去核实。这充分体现了一些网络媒体在新闻失信上的严重性。①因此,海量即时的报道与充分有效的把关成为网络新闻编辑面对的最大矛盾。 二、海量即时与有效展示 网络媒体容量无限,即时的传播又使海量的新闻在迅速地增加。中国大型网络媒体的新闻日登载量大多超过2000条,最多的超过10000条。海量是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但没有得到有效展示的新闻,数量再多也没有多大的传播效果。海量新闻本来就对有效展示带来挑战,况且网络媒体在新闻的展示上存在着先天不足。 首先,网络媒体的高效页面不多。大多数普通网友使用的计算机屏幕是15到17英寸,屏幕分辨率的设置标准是800×600,一次只能浏览页面的头4英寸长范围内的信息,几乎无人能够一次性调阅一个典型页面的所有内容。②因此,高效的页面位置只是屏幕的第一屏。与此同时,网络媒体是分层展示新闻的,高效的页面一般只是首页;其次,网络媒体在主要的页面上,主要通过标题列表的形式来展示新闻,大量的标题集中在一个页面上,网友很难立即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再次,文字仍是网络媒体表现新闻的主体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进行浏览比较耗费视力。一些上了年纪的网友,经常是将较长的新闻打印出来,恢复成“纸质新闻”后,再进行阅读。 在这么多不足的前提下,海量的新闻又不能都引起关注,有的新闻对网友来说就是“信息垃圾”;海量的新闻容易形成“信息沙漠”,网友要找到想看的新闻,可能要“沥尽狂沙”;海量容易导致“泥沙俱下”,一些信息对网友来说就是“信息毒药”……大型网络媒体的确需要海量的新闻,即便价值不大也可以作为备检资料,但对新闻传播的实效性的追求,又要求新闻必须适量。 那么,从海量新闻中选择哪些新闻进行突出展示?在24小时不间断的即时更新中,重点新闻在页面上应该有怎样的更新频率?一条新闻的标题如何做才能使其在“标题的丛林”中跃然而出?每天多少新闻才是适量的……这都对网络新闻编辑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充分互动与有效引导 网络媒体大都有互动设置,包括论坛、留言板以及即时聊天功能等。借助这些互动设置,网友对新闻传播的参与度得到空前的提高,“在互联网时代,话语权被重新分配,人们似乎得到了更多的民主,平民与王孙拥有平等的权力,能够在网上畅所欲言,施加自己的话语影响。”③这或许正是网络媒体的魅力所在。 网络互动是无限的,参与的网友数量在理论上可无限多,而且什么人都可以参加;网络互动是平等的,网友可以主动地拉出一条新闻发表评论,可以自己选题在论坛或聊天室中吸引网友进行讨论,而不必完全根据编辑的安排进行互动;网络互动是即时的,网友可以一边看新闻一边发表观点,尤其是网络新闻的直播和网友发表看法,在时空上可以互不干扰,网友可以在直播进行中、新闻发展中就将观点贴到网络媒体上。 网络媒体强大的互动功能为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线索的捕获、新闻事件的评价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源。但“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谁都可以随时把未必无害的信息在网络媒体上张贴。当然网友提供的信息不可能直接在新闻页面上体现,但网络新闻编辑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判断,而网友在网络上是隐性的,其提供信息的目的也非常复杂,网络新闻编辑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出准确判断。 难以核实的内容可以不释放到页面上,但多数内容在把关后是可以上页面的。这些内容的导向未必没有任何偏差,这就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对网友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这种引导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对网友贴文内容的把关。 四、滚动报道与深度报道 越快,新闻性就越强,作用和价值就越大。反之,速度慢了,新闻成为“旧闻”,就会贬值,就无人去阅读。因此,新闻学把坚持新闻的时间性,定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③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报道的这一基本要求,它可随着新闻发展,不断滚动推出最新消息,甚至推出大量的一句话新闻。这的确体现了新闻的时间性,但这不利于网友宏观掌握事件的全局,难以满足网友对新闻深度的追求。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速度与深度。 由于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源的机会相对平等,即便有一定的差异,一条新闻只要在一家网络媒体上出现,其他网络媒体在几分钟内就能跟进。因此,在重大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停留在即时性上,深度报道往往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各大网络媒体目前高度重视即时新闻的盘整和新闻专题的制作,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好在网络媒体有“非线性”编辑的优势。编辑们“可以随意提取任何文本,可以把任何一段子文字文本、图画文本、声音文本和影像文本等编入任何主文档,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整子文本的长度,可以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进行编辑部与新闻现场的沟通和编辑。”④也就是说,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之前、之后,对新闻的改动非常方便。 那么,在什么节点上要对滚动报道进行深度整合?什么情况下用单篇文章、小型专题或大型专题进行深度整合?深度整合的内容从哪里获取?这是每个网络新闻编辑随时要考虑的问题。 五、个性需求与大众传播 网络媒体的传播对象是高度个性化、自由化的,对于处于开放式竞争格局中的网络媒体,网友的选择有着高度的自由性,一旦不合他的口味,他会立即转向;具体到某条网络新闻,网友的阅读也是非强迫性的,他如果不点击,网络媒体的工作都等于白做。因此,网络媒体即便有非常明确的传播意图,也要适应网友的个性化阅读,进行个性化传播,以求取得一定的传播效益。 宣传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受众的本我是趋向“享乐”与“刺激”的。美国著名的网络杂志站点《沙龙》(Salon)的一项调查发现,凡是标题中有“性”这个字眼的文章,阅读量比其他新闻高出2倍。⑤ 但是网络媒体最重要的角色是大众传播媒介,必须进行大众化的传播,如果完全依照这种阅读量(网友的个性需求)来进行报道,网络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将无从谈起。网络媒体肯定不能一味迎合网友的个性化需求,但又不能无视网友的个性化需求。那么,在满足网友的多种个性化需求、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和吸引网友的点击等三者之间,就需要进行有效取舍,其分寸的把握是很困难的。 六、新闻的地域性和传播的全球性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⑥地理上的接近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素质。一般情况下,同样一条新闻放在全国的范围来看、放在其他的地区来看,未必有多大新闻价值;放在全球的范围来看,甚至就不是新闻了;放在事实发生的当地,这条新闻可能就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就是说,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在不同地方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很多新闻的新闻价值还是有地域性的。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网友的地域分布情况非常复杂,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强化地域性的新闻价值,还是应该强化普遍性的新闻价值,这的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七、信源共享与特色内容 目前,有关政策还没有明确网络媒体的采访权,但并不意味着网络媒体不需要原创新闻。网络媒体的海量性要求有大量的新闻加以支撑,任何一家新闻媒体的原创新闻都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网络媒体的绝大多数新闻必须从大量的传统媒体中获得。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上“千网一面”的现象必然形成。也就是说,网络媒体如果没有所谓的原创独家报道,的确很难在内容上超越本来就雷同的同行。 就算是网络媒体拥有一定规模的采访队伍,每天有上百篇原创新闻,可把它们扔进数千条的新闻“大海”中,可能连个浪花都看不到。在这些原创新闻中,即便偶尔有几条独家新闻,把它们放到网上,几分钟后就会被其他网站转载――这种独家新闻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由此可见,新闻的转载是网络媒体的需求,新闻的原创也是网络媒体的需求,但这两个需求的本身就存在矛盾,这两个需求之间也存在矛盾。在内容方面,对现有的、二手的新闻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本身就融入了网络新闻编辑的再创造,这种二次加工、深度开发也是一种原创。⑦因此,网络新闻编辑目前主要通过加强内容的整合和页面的配置,在信源共享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无论怎么做,要在趋同的大背景下做出特色,的确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八、形式多样与特色页面 网络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使网友浏览新闻可以同时拥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诸般乐趣。即便是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可以有变体的文字、滚动的文字、闪动的文字等多种形式。网络媒体的多种表现手段还可以组合运用,对同一条新闻、在同一个页面上,可以同时有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表现手段的组合。 新闻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成为网络媒体引以为豪的优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网络媒体在页面设置上也出现了“千网一面”的情况:首先,新闻页面布局雷同。新闻页面大都分为三层,第一层展示各栏目要闻的标题,第二层展示具体栏目所有的标题,第三层是单篇文章的正文页面;新闻页面结构一般分三种,一种是页面左右两边为专题或功能性设置,中间较宽区域是一串新闻栏目;一种是页面左右两边为新闻栏目,中间是一串重要新闻的标题加摘要;一种是页面左边为功能性设置或新闻辅助性栏目,右边较宽的区域是两列新闻栏目;其次,新闻栏目设置的雷同。一般都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等,区别大多在于名称略有不同,还有一些地方性网站多了个地方新闻栏目。当然,这是大型综合性网络媒体不可避免的现象;再次,表现手段运用的雷同。应该说不同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络媒体,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由于目前网站和网友技术条件的限制,视频和音频在网络媒体中运用的不是很多,表现手法还是以文字为主。 这三方面形式上的“大同小异”,再加上因平等的转载机会而造成内容上的“大同小异”,常让网友觉得这个网站像新浪网,那个网站像东方网……仔细看一看,除了底色有差别以外,众多网络媒体的新闻页面几乎一样。当然,网络媒体的页面结构、栏目设置等不可能不重复。传统媒体都有地域的限制,重复了,问题不算太大。但网络是没有地域限制的,面对众多雷同的网络媒体,网友去一家就可以了。 九、传统体例与网络体例 网络媒体的新闻绝大多数来自传统媒体,传统新闻的体例和网络新闻的体例并不完全一致。如,报纸登载的新闻可以有引题、主题、副题,可以有虚有实,网络媒体登载的新闻大多只能有一行标题,而且以实题为主;报纸平面展示新闻比较直观,正文略长问题不大,而电脑屏幕浏览费力,长稿的确难以阅读到底;报纸针对的读者群比较固定,文风可以软也可以硬,网络媒体要吸引更多的网友,还要对新闻进行一定程度的软化。 事实证明,传统的新闻体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报纸版面上的一条新闻如果有引题、主题和副题,其冲击力远远超过网络媒体的一行标题。目前,各大网络媒体已不完全运用一行标题了,他们在要闻区也逐步借用了报纸的三段题的形式,如新华网和东方网首页的头条新闻都采用了这种形式。 根据传统媒体制作标题的基本要求,重要的新闻事实或观点要进入标题,这也是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但如果主要的新闻事实或观点都进入了网络新闻的标题,网友看标题就知道了新闻内容,这条新闻完全有可能吸引不到网友的点击。因此,标题的虚与实也是网络新闻编辑需要辩证把握的内容,他不能简单地根据传统媒体的要求去做。 此外,非新闻类的文体对新闻报道的辅助作用很大,但在传统媒体的新闻板块中应用得不是很多。网络媒体可发挥多媒体、容量大的优势,较多地应用非新闻类文体。如在纪念英国王妃戴安娜的组合报道中。东方网把文字新闻、图片新闻和视频新闻作为报道的主体,再辅助以纪念性的诗歌、散文或歌曲(音频)――这种新闻文体和非新闻文体的简单组合,取得了单一新闻文体难以达到的效果,相关歌曲成为当天点击量最高的内容。 十、超链技术与迅捷浏览 网络媒体的优势源于技术的优势。网络新闻编辑对网络技术的充分应用主要体现在新闻的展示方法上,充分的技术应用使网友高度自由化的阅读成为现实,“网上冲浪”、“点击之间,阅遍天下”是网络媒体很有鼓动力的宣传语,尤其“超链接”技术的应用可使网友根据自己的喜好,逐步点击,找到更多自己关注的新闻。 但网络新闻编辑对网络技术的过度应用,也为网友的浏览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一个链接众多单篇新闻的页面上,花样繁多的链接不仅会分散网友对重要新闻信息的注意力,影响网友对这个页面的整体把握,而且网友在点击链接后如同身陷“信息迷宫”,很可能找不到回来的路,因为这篇新闻在这张用超链接技术结成的内容大网中,可能是把握这张大网的网绳,更可能是一个小小的、不知在大网的哪个位置的网结。为了提高高效页面的利用率,强化一些专题、广告等,一些网络媒体还常在首页推出较多的弹出框和浮动标签等,让网友不胜其烦。 此外,传播技术越进步,媒体对技术的依赖就越大,网络媒体的传播技术是最先进的,它对技术的依赖也最大。经常有网络媒体被黑客攻击或感染病毒,导致网站暂时无法新闻或网友无法登陆该网站,甚至有的网站出现了致命性的瘫痪。2000年2月7日至9日,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黑客袭击事件,包括Yah oo在内的8家世界著名网站遭到黑客的猛烈攻击,网站瘫痪数小时。⑧一张报纸如果因技术问题不能编辑、印刷,可以找另一家报社,利用其有关设备就可以救急,而对网络媒体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只是相对的,盲目地、片面地说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只会为网络新闻的有效传播带来众多的障碍。一个合格的网络新闻编辑绝不是“粘贴匠”,海量的新闻,进行即时的报道、有效的把关、充分的互动、积极的引导,这本身就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了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编辑的要求。而如何辩证地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是网络新闻工作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这种要求本身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对编辑的要求。 (作者单位:上海东方新闻网站) 网络编辑论文:网络编辑的素质与责任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依附性也在日渐减淡,已然坐稳了“第四媒体”的位子,其社会影响力也为上到总书记下至普通百姓的社会所承认,网络媒体的发展大势已然被讨论的非常乐观。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网络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的不仅是载体的变化。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编辑作为网络内容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其个人素质对媒体本身的影响要深远和直接的多,这一方面由于传统媒体内部制度和工作流程都比较成熟,编辑风格基本稳定,编辑个人发挥的余地有限;另一方面是网络媒体需要编辑快速处理大量信息,在对其他媒体已的海量信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象传统媒体那样进行反复的审稿。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网站的某些栏目虽然页面未变,可是稿件风格突然会发生变化,这一般都是伴随着采编人员的更换所引起的。为了尽是减少网站内容风格随着编辑个人喜好的大幅变化,近两年众多网站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严格区分采稿和页面组版编辑、实行频道负责制,有的网站还挖来具有丰富传统媒体采编经验的人员负责版面上稿,这实际上也反应了网络媒体的管理者对网络媒体的媒体属性认识的回归,也是对网络编辑职责认识的深化――网络编辑的职责的回归。 当我们不再把眼光集中在“网络”这个词上时,网络媒体的媒体属性就会被逐渐凸显出来。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形式,在本质上与其他传统媒体并无二致,对网络编辑和传统媒体的编辑要求的基本标准和原则也必然是相同的。通过我们可以看到,二者间如果说有所区别的话,那也是互联网的发展对网络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看出,网络编辑的工作职责和传统媒体编辑基本相仿,但一直以来网络编辑却被认为是一种低水平要求的工作,不能与传统媒体的编辑工作相提并论。众多的网络编辑也在日复一日单调的工作中试图摆脱“网络搬运工”这一标签。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是由于网络媒体以牺牲质量来换取它所标榜的海量信息的。因此,需要将处理海量信息处理工作通过技术手段交给机器完成。在全天候滚动更新的网站上,既要保证迅速处理海量的、几乎是全媒体的信息,又要保证办网质量,依靠仅具备普通操作技能的网络编辑显然不可能,网络编辑还要成为――网络媒体意义上复合型人才。 网络媒体意义上复合型人才 传统媒体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是指既懂新闻业务又懂经营者,而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复合型人才有着不完全一致的内涵。较高的政治素质、丰厚的知识贮备和过硬的新闻素养是任何编辑所必须具有的基本功,但仅具备这些这还不足以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编辑。网络媒体的特点决定了网络编辑还需要具备: 敏锐的新闻触觉和理性思维能力。网络媒体快速和海量的特点要求编辑必须把最新的新闻以最快速度发到网上,但这些传统媒体的产品对网站来说还是缺乏组织的初级产品,它们来自不同媒体和渠道,相互之间主次关系并不明确,要从这些庞杂的信息中迅速判断其新闻价值,需要编辑具有敏锐的新闻触觉,对媒体自身的定位要有深刻的认识,以及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保证适合网站需要的新闻被以适合方式被呈现出来。 娴熟的新闻综合操作能力。网络编辑在对新闻素材进行再加工,以适当的形式推给网民并吸引网友参与到新闻的讨论中以放大新闻的正向效应,这实际上就是网站的原创活动,这种原创包括围绕新闻事件设立专题、开展媒体联动、网络调查、网友动等对新闻产品进行推介,它需要编辑具有娴熟的网络新闻操作能力和网络社交能力。网站的页面内容在不断的更新,每一次更新就是一次新闻策划。一个成功的新闻策划,事前都经过精心谋划。网络编辑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的驾驭能力决定着网站内容的成败。 较高的采编设备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传统媒体分工较细,文字美工和技术人员并不交叉,网络媒体的编辑往往身兼数职;传统媒体在报纸定版和节目制作完成时编辑的工作就算告一段落了,而网络媒体到此只能算完成一半,这是由于网络媒体是依托于互联网、依赖于一定的技术界面。网络编辑不仅需要熟悉各种采访设备和音视频采集处理设备,还需要掌握相关素材的处理和网页制作能力,需要通过技术系统对新闻页面、跟贴等进行跟踪管理,不断延伸新闻产品的寿命,发挥出网络媒体的本来优势。 更高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网络媒体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编辑工作中“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在每家网站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受众和影响力在日渐扩大,内容上的任何偏差和失误都可能被十倍百倍地放大。因此网络编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具有更加强烈的道德心和责任心,对经手的每一条消息负责。树立起精品意识,对每一条稿件都要反问一下它是在宣扬什么,它能体现我们的哪些主张?这样才不失于一个有责任的网络媒体风范。 作为一个优秀的网络编辑,不仅要充当好传统媒体编辑的“把关人”角色,更要当好网络舆论的引导者。 从把关人到引导者 网络媒体的出现冲破了长期以来媒体间的介质壁垒和机构割据,纯粹的单向传播模式今天即使在传统中也非常少见了,媒体正利用各种方式与自己的受众展开互动,以稳定自己的影响力。但是传统媒体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与受众进行双向交流,编辑仍然是处于传播链上的一个中心环节,受众反馈依然是要通过编辑的把关才得以继续传播,传统媒体编辑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在变化,但基本定位依然是我们熟悉的“把关人”角色。 网络媒体开启了全新传播平台,它在某种程度上已不被看作是一个由某个组织办给某些人看的媒体,而是一个能为受众提供相互间信息交流的平台。网络编辑在这里虽然还充当着“把关人”,对信息进行过滤,但一方面实时的互动信息也影响着编辑对新闻的选择,另一方面受众互动的内容还在不断补充着新闻信息、传播网民个人观点,起着与新闻信息本身可能并不一致的传播效果。 网络媒体发展的初期,人们容易简单地在点击量和影响力间划等号,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又使得它能够掌握新闻页面实时浏览情况,导致在内容编辑上出现一味迎合受众的倾向,频繁出现了网络新闻造假、低俗之风等现象,这不能不说是对网络编辑角色认识不清的结果。 由于网络媒体在传播方式上复杂性,要把握好网上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把关/?的位置,还要进一步去当好网络舆论的引导者。编辑工作通过对素材的把关,把这些信息整合成一定形式的新闻产品提供给网民,网民随之作为传播链条上的一环出现在这一平台上,网络编辑作为舆论引导者的地位才更加凸显出来。编辑不能只跟着受众的口味走,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主动对在传播平台的各种信息作有效地引导与控制。 网络编辑是网站的眼睛和内容建设的关键所在,编辑的素质决定着网站的品味和水平,只有编辑的素质上去了,网站才有生命力,网络文化也才有了基本的保障。 网络编辑论文:网络编辑的硬功夫 不少网络编辑的日常工作只是网站搬运工,每天重复着从复制到粘贴这样枯燥而无味的工作,因此他们当中的好多人也常常抱怨这不是一份好的工作。相信这样的工作效率自然也不会很高,那么如何使网络编辑工作变得更有效率,编排的稿件更加吸引网民,网络编辑就首先要从做一位普通的网民做起。 整合:新闻的整体突围 由于政策、经营成本等原因,国内大多数网站尤其是一些商业网站目前还只能是转载其他媒体的相关消息,自己却没有相关的权,因此在面临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根本无法获得第一手的报道条件,这意味着这些网站的编辑需要大量整合,从而做出好的专题和策划以弥补新闻来源的不足,这可能是我们更爱看一些大型商业网站所作的新闻专题的原因之一。其次,有新闻权的一些网站同样需要新闻的整合,只有全面才能说清楚问题,才能让网民了解到新闻的来龙去脉,那么在给编辑提供更大整合新闻发挥余地的同时,该怎样去发挥呢? 当转载一篇消息时,网络编辑首先要定夺这样的新闻自己喜欢看吗?据调查表明,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受众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他们是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才去访问网站。网络受众往往浏览网站而不是专心地阅读。他们往往更活跃,搜寻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网站提供的东西。因此,当人们上网看新闻时,有几个要素可能是他们有耐心并愉快的阅读完此篇新闻制胜的法宝,即网民们想知道的不只是发生的事情,而是事情为什么重要,有什么影响,该如何应对?当这些问题心我们中有数时,再重头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你所需要的东西都融于这篇文呢?若是没有,我们就要分析具体缺少什么,这时我们就不仅仅是网民了,而是身兼两职,以一名网络编辑的身份来分析目标受众的需求与习惯,转变思路,以“对网民有用的”的方式去进行策划,要想方设法让网民感到你提供的信息对他们有用。一些来自其他网站或传统媒体的新闻,经过网络编辑的处理,会比原来更醒目、更吸引广大网民。这或许就是我们首先要把自己当作网民的重要性。 比如,最近某地高温天气频发,随着热浪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显现出来,比如说中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增多,致使各大医院接待因高温致病患者大幅增加。到了夏季,尤其是高温预警天气,自然少不了媒体的关注,但是同样一篇来自某某网站的关于高温预警的报道,转载它的网站却编排出不同的稿件呈现给受众,有些网站仅仅做着复制到粘贴的工作,可能网民只知道这几天天气很热,甚至只是一扫标题。而有些网站编辑会整合一些“对网民有用的”东西,如“高温致使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大幅增加,专家提醒如何防范此类疾病的发生”,稿件中不仅有“这几天天气很热”这一信息,还有是提供医学专家的建议,在炎炎夏日该怎样防范此类疾病的发生,甚至还有要是患有这些疾病到哪家医院就医及乘车路线等信息,这样的资讯会网民们会更喜欢点击。 再如,股指期货《交易法规出台》这一消息包括几大新闻网站都仅仅是一条消息,股指期货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概念,可能包括大部分网民都不熟悉,显然,这样一条消息在被这些网民看到后,如果要是懂行的网民可能会看两眼,作为外行的网民只能“望文生畏”,这时作为“网民”的编辑就会想到,我想知道什么是股指期货,在了解之后我该如何投资股指期货,投资股指期货有什么风险,目前和股指期货相关的咨询又有哪些,可能作为一个不熟悉股指期货的网民就要问道这些问题,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全部识别和吸收这些信息。网络媒体只要巧妙运用网络技术优势,将海量的网络信息通过适当的策划、设计、加工,转换成容易理解和阅读的图像、图表等,把网民需要知道的东西整合在一起,就可以极大地改善传播的效果,增加点击率。 另外,网页的可读性也是留住网民视线的一大法宝,当人们上网浏览网页时,最希望在网页上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只有找到了才可能继续看下去,视线才可以更长时间的留在我们的网页上。例如当你在携程网上订完机票之后,在最后的确认信息“您的操作已经成功完成”也就是机票成功顶到之后,会在这个确认信息页面上同时呈现目的地酒店的预定信息,从而更方便了需要出差的网民。只有方便了网民,你做的新闻才更有可读性,网站点击率才会更高。 一个好的网络编辑对制作标题是特别讲究的。如果标题不够抓人,那么就很难达到网站对点击率的要求,因此人们常常可以看到网上耸人听闻的标题下叙述的只不过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小事,网络编辑就是善于把事件的一角夸张、放大。所以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更加注重于适应网民的心理,这时候网络编辑同样要把自己当作网民,什么样的新闻标题才能使网民移动鼠标按下左键?在庞杂的、结构复杂的网页中,网民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新闻信息,注意力相对不如读报时集中,可选择的余地更大,在选择时也就更加依赖于标题所传达的信息,网络新闻的标题成为决定网民是否会读取这一新闻的“窗口”。同时,网民浏览新闻网页无非是为了了解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好的新闻标题更容易满足网民的信息、心理和情感需求,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良性的在线阅读心境。在制作标题时多揣摩网民的阅读心理,心中有受众,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重要新闻可采用简短的新闻摘要的形式,弥补网络新闻题文分开的不足。标题虽然兼有部分导读和摘要的作用,但对一些重大新闻来说,仅有标题仍显得不足,无法引起网络读者的重视。据调查,目前,相当数量的西方主流新闻网站在重要新闻上都大量采用新闻摘要,这种形式的新闻标题可使网民在只浏览新闻网主页及各分类主页的情况下,就能轻松了解当日重大新闻,因此深受欢迎。我们一些网站上的头条位置一般都会采取这样的做法,这种摘要形式的新闻标题制作在专题新闻中尤为突出,专题中仅仅是对某一事件进行专题性的报道,因此网络编辑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大,这种摘要的形式也会增加新闻的可读性,是一种吸引网民的好的方式。 其次,在强化首页新闻标题制作意识与能力的同时,有必要在二级网页新闻标题的制作上下功夫,以保证新闻标题从外到内始终对受众具有“不可摆脱”的吸引力。如在首页位置标题制作成“埃及发现三千年前的木乃伊”,而二级新闻网页就可制作成“埃及发现三千年前的木乃伊,相貌容颜清晰可辨”,这样的标题对受众有着不可摆脱的吸引力。 最后,当精心制作新闻标题和导语还可以使新闻搜索引擎中快速脱颖而出。当使用者从搜索引擎上看到一个网页的链接时,搜索引擎上展示的对这个链接的简要说明应该能够保证他们立刻准确地了解这个网页的内容,清晰地判断这个网页与他们的需求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强化了网民按动鼠标左键的信心,标题和导语越清晰越独特,被网民搜索出来的机率就越高,这就是你的点击率。 当然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是一门准度很大,也是检验一个编辑综合素质的“试金石”。它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对新闻敏感性的提升,虽然学海无涯,艺无止境,但若是每个编辑用“语不惊人死不休”来要求自己、严格对待工作,不断的总结和积累经验,那么,作为新闻之目的标题一定会更明亮、更富有神采,网络新闻也就会更好读、更耐看。
环保方面论文:可持续性建筑多方面环保技术的研究论文 摘要:可持续性建筑广泛涉及建筑设计、暖通、建筑材料、自动化等许多专业的技术的不断改进与良好配合的结果。我们必须把可持续性建筑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待,着眼于综合效益的可持续性。本文分别从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建筑设备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具有可持续性的建筑技术。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建筑节能系统优化 1前言 我们向自然界索要资源满足城市化的需要,再将废物排放给自然,终于面临着资源枯竭,同时环境污染威胁生存的难堪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放弃现在高能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建筑产业就是典型的立足于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产业,人们也早已开始研究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途径。1994年11月,第一届可持续建筑国际会议在美国举行,会议对可持续建筑做了全面探讨,指出可持续性建筑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环境、设计和环境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2]各国都有做可持续性的建筑的尝试,如美国有“资源保护屋”,英国MiltonKeynes有能源公园,丹麦有可再生住房等。纵观这些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技术应具有以下4R属性: RESOURCE—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 REDUCE—降低能耗、减小能源消费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小污染物排放量; REUNITE—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与现代高科技加工新型生态节能建材; RECYCLE——资源与建材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 我们寻找可持续性建筑最关键的部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可持续性要求对能源的消耗小。这意味着除了要做好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降低冷热负荷外,各种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也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其次,可持续性要求能源的可持续性,新能源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是很重要的思路。最后,要做到对环境影响小,就必须做到可再生利用自然资源及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2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技术途径 2.1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 以民用建筑为例,冬季热负荷包括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和加热由门窗缝隙涌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因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是降低采暖能耗的最重要途径。我国建筑节能规划目标中,建筑围护结构承担其中47.2%的节能任务。[1] 2.1.1外墙 分析外墙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Qj=AK(tR-to,w)a(a为温差修正)及冷负荷计算公式为Qc(τ)=AK(tc(τ)+td)kαkρ(kα为外表面放热系数修正,kρ为吸收系数修正),可见节能主要要控制围护结构的表面积A、传热系数K,而外表面的物理性能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有对应的以下几条降低负荷的措施: 1)优化建筑外形,以最小的建筑外表面积包容最大的建筑空间即减轻墙外表面积的影响。外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推荐值为0.4。建筑形体系数每增加一个点,建筑能耗将增加5%左右。还应考虑作合理平面布置,如将电梯、楼梯、管道井、机房等布置在建筑物的南侧或西侧,可以有效阻挡日射,减少室内得热量。 2)采用保温隔热,传热系数小的墙体材料。此类外墙材料有各类砌块、复合轻墙板以及外墙复合墙体保温技术等,,在文献[3]中有较详尽的介绍。 3)外装饰尽量做浅色处理,采用光滑饰面材料,降低kρ,减少表面对辐射的吸收; 4)硬质铺地表面蓄积太阳能热量,会导致建筑周围温度的上升。如果利用绿地区域替代,将降低地面附近室外空气的温度。减少室内外温差,从而降低冷负荷。参见文献[4] 5)研究如“可呼吸外墙”类同时具有良好生态性能的外墙。参见文献[4] 2.1.2窗 窗的传热系数比墙的大很多,又经常开启,是冬季耗热的关键部位。窗的冷负荷分瞬变得热和日射得热,日射得热是室内通过窗玻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其计算公式为Qc(τ)=ACsCiDjmaxCLQ(A-窗的有效面积,Cs窗玻璃的遮阳系数,Ci-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由公式可看出,针对窗户的节能技术主要有: 1)结合建筑物朝向,纬度,合理的控制窗墙比,如高纬度南向窗户面积取大一点,以更好的利用太阳辐射,降低采暖能耗。适当确定建筑物的挑檐、遮阳板的尺寸,安装可调式百叶、窗帘,调节室内日照。或采用遮阳系统,一般安装在向阳的外立面或采光屋顶上,可控可调,以到不同时间,据不同需要遮挡、反射和引光入室的目的。 2)采用多层窗或采用中空玻璃,利用空气夹层热阻较小的原理,降低玻璃的传热系数。普通单层玻璃K值在6.4左右,而中空玻璃窗K值在3.0左右,保温隔热性能大大提高。选择气密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塑料窗框代替常用的金属窗框,可有效减少冷风浸入。 3)采用吸热玻璃、镀膜反射玻璃、夹层变玻璃等技术,降低玻璃的Cs,有效阻止通过玻璃的太阳辐射和室内热辐射。但这些高技术产品价格昂贵,希望在发展玻璃深加工的同时能降低成本,使之能普遍使用在住宅中。 2.1.3屋顶 1)采用高保温材料。目前我国平屋顶保温材料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加气砼和膨胀珍珠棉,保温隔热性能一般。近几年广东等地推广使用一种预制好的隔热砖,可在结构层上直接铺设。有的地方用舒乐板作屋面保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近研制的防水珍珠保温板,具有带排气孔、重量轻、憎水率高、强度高、保温性能好等特点。 2)屋顶设置高效隔热层。可防止大量辐射热侵入室内,减少空调等耗能。隔热层在设计时,不仅要保证有一定的隔热空间,而且还应该保证隔热层能够通风,及时将热量带走,才能有效的保证隔热效果。我国传统的坡屋面设计就能较好地满足这个要求; 3)蓄水隔热屋面。利用水生植物遮阳,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以及利用蓄水的蒸发来提高隔热效果;条件允许时在屋顶上覆土,做植被屋面。上面种密叶植物,利用植物遮阳,覆土作为隔热层提高隔热性能。 2.2暖通空调新技术 建筑能耗降低主要体现在暖通空调设备的装机容量减少和运行的经济性上,因此,暖通空调技术措施的改进和落实应用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2.2.1采暖新技术 冬季采暖是中国北方地区住宅必不可少的,主要采用集中供暖。热源供给主体是热力公司或小区锅炉房。我国目前市政集中供暖方式比例为46%,分户式取暖比例仅次于市政集中供暖,为44%。分户采暖方式的特点在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同时用热也可以单独计量。随着清洁能源的使用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使采暖方式的多元化选择成为可能,集中供暖方式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采暖、热水一体化的独立分户采暖等方式纷纷出现。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能源条件和建筑情况,发展采用适宜的节能采暖方式,如辐射采暖,主要依靠供热部件与结构内表面间的辐射换热为各房间供热(冷),热舒适增加,减少房间上部温度升高增加的无效热损失,因此可节省采暖能耗。 2.2.2通风空调新技术 目前较多采用的是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及定风量全空气系统,但以下几种系统形式有着较好的节能效果,建议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 1)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采用自然通风可以减少制冷负荷,并带走室内有毒及有异味物质,其动力是室内外温度差引起的热压和风压压力差。这种被动式的通风空调技术不开风机,无需制冷,应加以充分考虑,设计在温和天气如春冬过渡季节直接对流通风,实现基本零能耗;而在热而无风的日子尽量设计利用烟囱效应、风塔效应引风入内。 2)变制冷剂流量VRV系统。以制冷剂直接作为热传送介质,其每公斤传送的热量是205KJ/kg,几乎是水的10倍和空气的20倍,同时可根据室内负荷的变化,瞬间进行容量调整,使VRV系统能在高效率工况下运行,具有显著节能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3)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用水环路将小型的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在一起,构成一个以回收建筑物内余热为主要特点的热泵供暖、供冷的空调系统。节能环保效益显著。 4)蓄能空调。利用晚上电价较低时段制冰蓄冷白天供冷,可起到削峰调谷的作用。[11] 5)变风量空调VAV系统。送风状态保持不变,改变送风量来适应室外气象变化,从而降低了冷水机组的制冷量,也降低的风机的能耗。 6)热泵空调技术。将自然环境(太阳能、空气、水、土壤)中的低位能转化为高位能。以土壤源热泵为例,在一定深度的地层中,土壤温度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冷热媒流经这些区域进行热交换后可直接用于空调系统。未来地下土壤的冷或热能的利用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因为这种能源普遍存在,既没有污染物排放,也不生成污染物,另一方面运作费用极低,只需要进行初始投资回收的评估。 7)区域供冷技术。这样可以采用效率高的大容量机组,考虑负荷参差系数而使装机容量减少,与分散式供冷相比,机房面积和管理人员都大幅减少,能源利用更为合理有效。 比较以上几种空调技术,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采用自然通风时,如果建筑周围外环境质量较差,则容易引入外界的空气污染等不良因素,同时可能导致热/冷流失,降低隔热效果;考虑制冷剂的价格的环境污染问题,VRV系统的容量不能很大;应用水环热泵的建筑必须有内外分区;蓄能空调只有在昼夜电价有较大差异时才有意义;VAV系统的自控很不好实现,国内罕有成功的实例;地源热泵地场温度分布的测定还不完善,以及布管技术与管材的选择问题,还有一年中从地下获取的和排放的热量应如何保持平衡等问题而水源热泵回灌成本太高,而且要求必须有环境水源才能实现。因此,总的来说,因地制宜,合理设计是利用这些空调技术达到节能降耗目的的前提。 不论是采用何种通风空调形式,都要注意自动化技术与暖通空调技术的配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合理设计、有效使用以及运行控制过程中的能量节约。建筑自动化即实现建筑设备系统(如供热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运输系统、消防系统、保安系统、办公系统、通讯系统等)的监测、管理、运行和控制的自动化,根据室外气候条件和室内参数设定值,自动调整空调制冷系统的运行参数,真正做到设备响应当地气候,保证建筑设备在提供要求的建筑环境的同时,达到初投资、运行费和维修服务费最小的优化目标。 再者,暖通空调设备的选型应分考虑各种节能及优化措施对设计负荷的影响,负荷计算不能再参照旧有围护结构的类型充和材料热工性能,否则会造成计算得到的冷热负荷与实际冷热负荷存在不小的差异。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安全系数,从而合理为暖通空调设备选型定装机容量,以节省初次投资和做到精确控制运行工况,节省运行费用。另外,照明负荷的大小、办公设备耗能指标及建筑内人员密度等都应采用反映实际情况的合理的参数值,而非仅仅依赖设计手册上的概算指标或经验数据进行估算。 另外,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对整个能源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研究为暖通空调系统配置合理的能源转化与能源输送系统,重点为我国北方地区热电联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供热、供冷方式,与集中供热、供冷相适应的大型制冷供热装置以及全面规划电力、煤气、冷热源及蓄能的能源系统。能源系统设计的很小变更,也会意味着大数量级的能耗降低。 2.3新能源技术 2l世纪住宅应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等绿色能源,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能源自给自足,保护未来的生态和环境,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基础。太阳能是自然界中的最充分、最便捷的可供利用的绿色能源,应优先选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而主动式太阳能技术的采用则作为补充。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在设计时可在地面、屋顶安装一些装置直接利用太阳能,如太阳能恒温房;也可在外围护结构的空气层中填以高效热反射材料,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而在阳光充足的寒冷地区,则可将外围护结构设计成蓄热材料;还可利用太阳能收集器或其他装置将太阳能进行收集、贮存和转换。在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避免由于人工能源的大量使用而形成的居住者与自然的人为隔离,同时也可节能能源。主动式太阳能利用可通过窗户集热板系统、空气集热板系统、透明热阻材料组合墙等来实现。参见文献[4] 2.4可再生技术 可再生技术的意义重大:变废为宝,同时解决污染问题。利用可再生资源逐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领域,以应对未来建筑必须面临的诸如环境和生态保护,最少能源耗费等方方面面的挑战。一方面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再生,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垃圾、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自然资源如雨水可以收集起来,引入蓄水池中,适度净化后用于浇灌花园、清洗和卫生间冲水等。还可以利用蒸发效应冷却建筑外结构或建筑构成元素,与自然通风协同作用,清洁环保地达到保证室内空间热舒适的程度。 垃圾处理,减量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建筑及生活垃圾可采用分类回收及无害化解体处理。如由废纸、废纸板可制成保温材料和底衬;由废塑料可制成管子和地毯;废电池回收处理可回收大量金属等。在建造时会产生垃圾,应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尺度的推敲,符合模数,选择使用高效、精良的产品及考虑材料维护更换周期,采用对环境更为有利的施工管理模式。另外,要充分利用剩余能量,注意对建材及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和废热综合利用、开发。 传统建材生产-使用-废弃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将大量资源提取出来,再将大量废弃物排回到环境中去的恶性循环过程,忽视了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其中最关键的是利用混凝土和水泥固体废弃物生产生态环境建材[8]。超级秘书网 在我国,每年浇注混凝土约15—20亿m3,开山采砂石约为11—14亿m3。废弃混凝土量约为60亿万m3,其中除一小部分用于填筑海岸、充当道路和建筑物的基础垫层外,绝大多数作为垃圾填埋,不仅占用大批土地(甚至耕地),而且还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废弃混凝土块中含有大量砂石骨料,如果能就地回收,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作为骨料再利用,则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节省天然资源,还能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参见文献[6][7]目前.我国每年约生产水泥5亿多吨,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灰石、粘土和标准煤,同时产生大量的粉煤灰、CO、C02和SO2等,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水泥工业要大力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回收率,并能充分利用其它工业废渣废料。参见文献[7] 3结论 可持续性建筑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要从土地开发、建筑布局、建材选择、建筑使用及维护以及建筑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总体来说,我们应首选优化设计,结合具体建筑尽可能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尽量适应环境的特点,依靠自然力来满足舒适性要求。尽管这种方法被认为是被动的技术,但其在节能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审慎的态度对待新技术。从整体性,协调性的观点来看,有一些所谓的可持续性技术只是某些环节的某些属性的改善,并不一定代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相反有时大量高能耗的建筑设施及其施工反而会极大地抵消其积极的一面。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建筑,我们应以建筑和暖通行业为基点,材料、自动化等行业为支持,提高建筑的综合效益,让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环保方面论文:遵循5R原则 多方面做环保 自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焦点。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降低碳排放也成了众多IT厂商的共识。近日,兄弟(中国)商业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尹炳新就向记者表示:“我认为环保不是口号,也不是流行时尚,环保应该是自发的,长期坚持的实际行动。兄弟公司今后推出的新品会继续秉承环保、低碳的理念,而且也会根据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换代。” 严格遵循5R原则做环保 尹炳新说的环保、低碳的理念其实就是指兄弟公司从2002年开始推行的5R原则,这一原则确立了兄弟未来在产品环保方面的发展方针。5R包括:Refuse(拒绝)、Reduce(减少)、Reuse(再利用)、Reform(再加工)、Recycle(再循环)。“拒绝”是指公司在采购原材料和元器件的时候不购买会对环境造成负担的产品,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再利用”是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包括在制造机身外壳时产生的下脚料、污水等,通过再利用可以把下脚料重新用于生产,让污水变成中水。“再加工”是指通过改变废物的形状,把它用在其他的环节,避免原材料的浪费。“再循环”就是指资源的再利用,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用。 在兄弟公司成立100周年(2008年)的时候,兄弟公司重新修订了集团全球宪章,把环境正式列为兄弟公司的相关利益方。兄弟公司的利益相关方包括顾客、员工、商业合作伙伴、股东、驻地及环境。在“环境”这一项中明确规定:“兄弟集团以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为方向,在企业活动的所有方面积极不断地致力于关爱地球环境的活动”。 兄弟公司还在日本给自己设立了减排的目标,以1990年为基准年,目标要求到2020年削减排放量30%;海外工厂以2006年为基准,目标要求到2020年单位销售额消减排放20%,对于一个制造企业来说这个削减量是很大的。 环保从身边事做起 兄弟公司在其网页上开辟单独的环保专栏,宣传公司的环保目标和措施,包括: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削减有害化学物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四大主题,号召员工和网友能够理解并共同行动。兄弟公司的海外工厂和销售公司,都积极参与ISO:14000的认证,在生产办公环节贯彻环保节能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兄弟中国2009年获得了ISO:14000的认证。 在中国,兄弟公司也积极展开环保方面的活动,号召大家从生活当中一点一滴做起,包括回收塑料瓶和使用环保袋等。在公司内部,兄弟开展环保积分活动,倡导员工尽可能不使用一次性的东西,瓶子使用之后不能乱扔,要放到固定的回收点,在年终还会对在这方面做得突出的员工进行表彰。 到目前为止,兄弟公司在上海、北京、珠海认领了多块绿地,比如上海的虹桥公园、北京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公园等。这几年兄弟还一直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尽量把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植树等活动进行冲减。兄弟去年还在北京永定河畔的“企业林”和“CEO林”认养了20亩的“兄弟林”。 产品设计充分考虑环保 在产品方面,兄弟公司的多款产品标配了双面打印单元,可直接打印、复印、传真双面文件,能更加有效地利用纸张,从而减少造纸业树木砍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兄弟打印机独特的节墨模式,可以在不影响打印效果的情况下,减少墨粉的使用量。兄弟打印机还内置了自动休眠功能,当用户暂时不使用打印机时,打印机就可以自动进入休眠状态,减少打印机在非工作状态下的能源消耗。此外,兄弟所有激光打印机产品均采用了鼓粉分离的设计,这样墨粉用尽后只需更换墨粉,而不用更换硒鼓。这样就在为客户节约成本的同时,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 环保方面论文:电网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潜力分析 摘要:电能在生产、传输以及送达过程中对环境会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电网企业作为环境保护的主体之一,在做好自身环保工作的同时,对上下游产业环保也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文章从电网企业自身、电源侧以及用户侧三个方面分析电网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潜力,引导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提前做好风险控制,注重电网与环境的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电网企业;节能环保;环保潜力;电能生产;电能传输;电力系统 电力行业既是优质清洁能源的创造者,又是一次能源消耗大户和污染排放大户,因而也是国家实施节能环保的重点领域。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形势下,电网企业作为连接电力生产和电力消费的纽带,在做好自身节能环保工作的同时,对上下游产业节能环保也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本文从电网自身出发,同时从促进电源侧和引导用户侧等方面分析电网企业的环保潜力,引导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提前做好风险控制,注重电网与环境的协调的发展。 1 电网自身环保潜力分析 电网建设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电网工程前期建设以及后期运行过程中都尽量降低其对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的影响,协调好城市建设、电网建设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电网自身的环保潜力主要从电网前期阶段、基建阶段以及运行阶段等分别进行分析。 1.1 电网前期阶段 根据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七条:“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目前,电网规划环评工作在电网前期阶段开展的幅度相对有限,尚未在生态敏感区预留输电线路通道,导致电网项目前期选址选线工作开展难度较大。据统计,广州地区220kV输变电项目平均建设周期为5~6年,最长的超过9年;110kV输变电项目平均建设周期为4~5年,最长的超过8年。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深入,电网企业可考虑逐步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对环境敏感的区段进行先期避让、调整,减少电网工程建设整体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落实相关项目环评批复,在项目前期阶段促进电网环保。 1.2 电网基建阶段 电网建设过程现场施工会产生粉尘扬灰、噪声污染、基建废料、生态破坏等对环境不利的因素。在施工过程中,一般都会产生必要的土石开挖,可能发生较大量的弃土,若不妥善处理,将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同时,施工阶段涉及的林木砍伐、植被破坏、线路施工中土地临时占用、施工便道等,都会对生态环境有所影响。 在电网基建过程中,对施工现场做好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工作,对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可考虑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也可减少现场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1.3 电网运行阶段 输变电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工频电场、磁场与电磁场、噪声、无线电干扰、废油、六氟化硫、多氯联苯、固体废弃物等因素均对环境有负面影响。 1.3.1 六氟化硫气体。六氟化硫气体,主要在电气开关设备中得以广泛应用,但是其温室效益是等量二氧化碳的2.4万倍,在大气中可以稳定存在3200年不分解,是主要的温室气体类型。 以南方电网为例,其已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建立了六氟化硫回收处理中心,且制定了电网六氟化硫管理相关规定。2014年各省均完成六氟化硫气体计划回收目标,四个省份(除海南外)回收六氟化硫共计20.77吨,其中广东省完成回收18.4吨。但是,对于六氟化硫气体尚未进行台账登记,其在网总量尚未明确。六氟化硫管理水平仍存在一定的提高空间,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重点是建立六氟化硫台账管理。 1.3.2 电磁环境。电磁环境方面,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和无线电干扰均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其中,输电线路的工频电场对环境影响较为明显,当输变电工程与周边建筑物直接距离低于安全距离时,工频电场便超标存在一定的隐患。 以广州500kV北花甲乙同塔双回架空线为例,其工频电磁和磁场检测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中数据可知,500kV双回架空线路边相导线对地投影处至投影外50m范围,离地1.5m处的工频电场为 趋势。 从大量已运行的110kV、220kV、500kV变电站的验收结果来看,变电站外产生的工频电、磁感应强度数值均小于推荐标准限值。虽然输变电工程的电磁环境在国标允许范围内,但仍有部分输电线路、变电站存在因电磁环境受居民投诉的现象,因此,在做好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防护的同时,在引导消除公众误解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空间。 1.3.3 噪声。噪声环境方面,主要来自变电站运行期间的电气设备所产生的电磁噪声和机械噪声,一般噪声较大的设备如高压电抗器、直流换流、整流器等。 根据统计,目前部分交流变电站存在噪声超标现象。其中,一部分在运老变电站由于设备老化,由风机噪声偏大造成;一部分变电站由于附近迁入居民,声场控制等级由原先3~4类,提升至2类造成。直流换流站的噪声对环境影响也较为突出,设备噪声源主要为换流站变压器产生的电磁噪声,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电磁噪声基频一般为100Hz,低频噪声因波长较长,有很强的绕射和透射能力,在空气中随距离衰减慢,对周围环境影响大。电网企业可通过积极主动进行噪声监测,加强对噪声源的控制,降低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1.3.4 废油、固体废弃物。废油主要指变压器在进行设备检修或事故时产生的油类,废油对外排放将对周围环境的水、土壤造成的污染。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变电站生活垃圾、蓄电池、电容器和废旧电缆等,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或物理的转化,对周围环境的空气、水、土壤等造成恶劣影响。废油及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工作尚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通过加强回收将其泄漏风险降至最低,可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2 促进电源侧环保潜力分析 电网企业环保潜力除了体现在其自身,同时也体现在其对上下游专业的影响方面。发电侧是电力行业主要的污染排放源。电网企业应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平台作用,有效促进能源结构调整,进而促进发电侧环保工作:通过优化电网结构、加装储能装置和建设调峰电源等措施,提高电网消纳新能源的能力,促进新能源电源并网和消纳;通过加强西电东送通道建设、采用先进控制技术等措施来保障清洁水电的接入与消纳;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提高电网的供电安全性和运行可靠性,保障核电机组安全运行和可靠送出,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减少排放。 3 引导用户侧环保潜力分析 在能源革命及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双重背景下,电网公司在用户侧同样存在环保潜力。在继续推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同时,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着重挖掘电能替代工作节能环保潜力,充分发挥电能作为优质能源的优势,促进优化社会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提高全社会用能效率。 3.1 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电动汽车作为国家的重点新兴战略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电动汽车将在全社会节能环保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电网企业可对电动汽车运营管理系统、电池分拣技术、无轨电车、换电模式等方面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为推动电动汽车发展奠定基础。目前,电动汽车仍存在充换电设施缺乏统筹规划、技术标准不完善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动汽车发展。 通过加强统筹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完善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可实现重要区域城际充电网络互通,拉动电动汽车产业链发展。电网企业在电动汽车投资、运营模式研究应用上,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应通过进一步优化相关机制,充分发挥电动汽车在优化负荷特性、促进新能源消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2 挖掘电能替代技术发展空间 积极探索电能替代技术发展动向,可以有效推动社会产业结构及环境升级。以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为例,靠港船舶的供电一般由自身柴油机提供,其辅机发电产生的碳排量占港口总碳排量的40%~70%,是港口及城市空气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船舶柴油发电机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且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排放强度明显高于集中发电相应强度,靠港船舶供电效率提升空间较大,推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将大幅度降低燃油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4 结语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绿色发展的环境下,在能源革命的要求下,电网企业环保工作重要性逐步凸显,通过分析电网企业的环保潜力,有助于其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电网企业需注重电网与环境相协调发展,建立并完善电网企业的环保体系,配合政府推进绿色金融机制,努力践行社会责任。 环保方面论文:化学分析仪器在环保水质检测方面的应用 摘 要: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提高的不断发展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同时提高饮用水的质量要求。为了保护水环境,我们必须加强污水的监测。本文介绍了目前主流的化学分析仪水质的分类及其主要应用技术。 关键词:水质;检测;过程型 1 引言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早期的高速发展存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膨胀式发展模式,江河、湖泊、水源地的水质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或威胁,水质的监测已经成为环保监测的重要部分,各类应用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 2 化学水质分析仪分类 根据化学水分析仪器使用不同的目的,可以划分为各类分析仪器和监测程序,分析仪器类。 监测和分析主要用于纯水质监测,以确定是否水质法规,和环境质量警告监测(地表水,地下水),并在水处理过程饮用水质量不涉及控制;对于水质标准或环保法规,如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重金属和一些常规参数主要污染物的5个指标主要水质参数的监控要求;水质相对简单;应用处理技术和设备集成技术主要是前水样的技术要求。 在所使用的主要过程的水处理过程监测和分析设备,测量将参与在治疗过程中控制和质量的水的工艺参数的优化和提高下水处理效率,水的质量标准在末尾,以确保的前提下,实现节能水处理工艺的目标。程序分析器可以通过几十个参与更关键的工艺参数不同的水处理工艺的测量水质参数是不一样的。饮用水处理中,最重??要的工艺参数,以参与浊度和含氯消毒剂;市政污水处理,溶解氧,pH,COD,BOD,氨,污泥浓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氧化还原电位(ORP),磷酸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控制参数;火力发电,核电站需要水,二氧化硅,钠,电导率,pH值,溶解氧是关键的控制参数;软化水,硬度可能是最重要的水质量参数;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水质。 3 化学水质分析仪的应用领域 水质为不同类型的化学分析仪器,技术要求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较高的显示器分析的调查数据要求仪器的精度,数据可被用作相关执法管理的基础;和程序分析仪的可靠性和仪器的稳定性所需要的仪器的一个更高水质的要求能够可靠趋势反应,以提供用于水处理过程控制的基础。 4 化学水质分析仪的应用技术 4.1 监测型在线水质分析仪器相关的应用技术 (1)系统集成技术是目前最广泛的在线监测水质分析仪器应用技术。化学分析仪系统集成指的是一个或多个线或单线水质分析仪器包括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房屋线路分析系统或设备,主要由水,预处理单元,二次分析器单元,监测和分析时的的单元,所述系统控制单元,一个通信单元,所述操作环境的一个支撑单元,如远程监控中心。实时分析或更具体的参数信息能水水质,水质和及时的样本将被发送到的环境调节器或相关单位。 (2)抽样和样品预处理技术也是在线水质分析仪器应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质分析仪器在线监测常常面临多种类型的源水,废水和其他类型的水样,以确保试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如何有效去除泥沙的水样,悬浮物,串扰样品材料在不影响要测量的测量参数的准确度,前处理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质监测设备,和水是更有效的早期预警,一种“自我学习”和应用“蓝色”水的警告创新技术监护人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蓝水卫报预警技术已经改变了水质监测的指标传统的只显示一个级别,警告“软调控”的概念首次提出。有限的水质监测设备的使用,以监测基本指标的所有变化,利用预警模型,实现水质全面预警。该系统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数学模型和相应的有机基本指标体现整体质量,水质量,水质量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事故之间变化的日期之间的差异;该系统可以使用内置的质量矢量警告流模型和分析模型来计算向量幅度和警告模式的角度,所述警报可以,如果矢量被超过。水质突然变化,此功能是有效预警。 4.2 过程型在线水质分析仪器相关的应用技术 (1)根据权利要求的在线水质分析仪的正确选择设备及水处理工艺特点:当在线水质分析仪可以在没有手动调节,实现无人值守,自动运行的特点和要求,可以稳定地提供水反应质量数据的实时状态。它要求测量原理,测量范围,响应时间,安装,维护和不同需求的其他业务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在线水质分析仪表。 (2)在线水质“参数替换”分析仪器应用:水质替代参数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水质参数,水质污染和污水处理工艺用水类别的综合反映不能成为在线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的一些变化是非常复杂的水质参数。目前,在水中的合成的有机物质是饮用水处理的一个根本目的是在水中处理方法被去除以除去有机物它是在水处理技术的实时监测有害合成有机化合物,实现保证整个过程的自动控制。我相信,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和科学的水处理工艺控制要求的水质量的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在线水质分析仪“参数替换”,实现了污水处理过程的自动控制。 (3)水处理工艺在线水质分析仪“专家”:在线水质分析仪是解决水的问题,水的处理工艺优化的主要目的,实现自动控制的过程。近日,在污水处理控制策略,先进的数学建模和智能控制系统领域的“WTOS污水处理厂优化控制系统,”最优化理论的结合已经开始推动在欧洲的使用和技术的应用;该系统使用特殊的数学模型,操作通过复杂的过程,结果,已经直接从一组固定的调整值的前端结合的溶解氧,硝酸盐,氨数据在线水质分析仪,COD和污泥,污水处理,从而减少通风和施用的量,降低了能耗。该系统的软件和控制模块在文书的形式固化,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定制。可以预计,这样的专家“WTOS污水处理厂优化控制系统”可以给予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将成为在线水质分析仪水处理行业应用技术的发展方向。 环保方面论文:融资模式在河北省水生态环保方面应用探索 摘要:近几年来,河北省部分地区出现明显降水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这对国家加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给河北省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实现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正确面对治理水生态可能遇到的突出问题,采用科学的调研方法,全方位掌握河北水生态的具体情况,利用统筹方法,本着“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要更新理念,选择科学的融资方式,建设全新的河北省“人水和谐”的水生态。 关键词:河北省;水生态;环保;融资模式;探索 面对河北省水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合理治理是很显然的,治理就面对资金的投入,那么,采用何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呢?这是我们首当其冲需要解救的突出问题。针对理论上的20多种融资方式,在治理河北水生方面还要采取有效的、切合实际的融资方式,解决资金运转困难的问题。 1河北省水生态面临的现状 河北省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无论是工业用水还是居民用水都曾遇到过难题,地下水过度开采,部分地上建筑物沉降严重,沿海一些区域存在大量水土流失现象,生活废水处理不当,一些城市的浅层地下水很多已经不能作为饮用水源继续使用。 2常见的融资模式对比分析 项目融资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融资模式,有了融资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运转的困难。综合来看,具体的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2.1BT模式 BT模式主要是指政府事先你定好合同,在合同中约定有关内容,将拟要建设的某个项目指定相关的企业法人进行投资,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由企业法人直接掌控该项目的各项资金分配和建设,当兴建结束,建设期满时,政府给予企业法人一定的等价补偿,并按照协议收购项目的一种商业活动。这种方式可以面对比较广泛的融资服务对象,也可以提供比较宽松的融资环境,在实践中,这种融资方式成功概率比较大。操作手续简便,融资款项到账时间快捷,能加快工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2.2BOT模式 这是一种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融资方式。投资人来源广泛,国内外均可以作为投资人成为项目的发起人,从一国地方政府那里得到项目的建设施工权,并有一定的特许经营权。BOT这种方式是允许私营企业加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施工中,是面对社会来提供一种公共服务。 2.3TOT融资 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是“移交―经营―移交”的简称,主要针对对象就是政府和投资者两方,两方签订合理的特许经营协议后,把已经投入使用的可收益公共设施项目移交给那些民间投资者经营,那么,该设施在未来几年内的收益,要一次性地从投资者手中融得这笔资金,并把融资来的钱用在新项目建设上;协议期满后,投资者再把该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进行管理。 2.4PPP融资模式 这是一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融资模式,发生主体鼓励公共部门(政府)与私人企业进行合作的模式。通过双方的合作,能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效果。政府也要为项目承担一定的责任,一般来说,政府和私方企业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这种模式在国外有非常好的发展,虽然在我国尚处于刚刚起步发展阶段,但是对我国公共基础项目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的作用。 2.5ABS融资模式 这是一种在资本市场通过发行债券来融资的方式,它是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目前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将这种融资方式主要用于三大能源部门的基本设施建设项目、交通运输部门的航空、公路、铁路、码头、桥梁、隧道建设项目;供水、供电和电信网络等一些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已经取得良好的反馈效果。 3BOT、PPP两种融资模式在治理水生态中的应用 结合河北水生态的现状及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据项目融资各种模式的特点分析,下面主要介绍在河北省治理水生态,解决融资问题,主要可以考虑BOT、PPP两种模式的应用。 3.1树立科学的理念 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自然生态与人文文化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水生态的治理工作确实是一项举步维艰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水是生命之源,它和阳光、空气构成了生命的三要素。我们要倡导先进的水生态伦理价值观,传播水文化,增强全省人民节水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要充分调动全体人民参与的积极性,在社会上营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风气,让人水和谐发展的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水生态面临的突出问题,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理念才能产生积极、健康的实际行动,实现全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BOT融资模式 多年来,省内水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工业废水和城市废水的处理问题,BOT模式可以考虑在污水处理中加强应用,可以将全省范围内的污水处理项目整合成一个特许经营协议框架,再将项目进行打包成一个大项目,由制定的投资人负责投融资和建设的全面运行管理。据了解,目前在珠三角一带的地区中,有大量利用BOT的融资模式来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然后再融合经济状况优越的银行集团、上市公司等社一些会资金参与建设,政府主要负责投资配套设施的建设,市财政最终将还利润给社会资本。所以,河北省水生态在解决融资问题时可以有选择行的借鉴这些优秀的做法,推进河北省水生态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3.3创新PPP融资模式 3.3.1PPP融资模式的实施背景 回顾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PPP这种模式也开始逐渐得到更多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管理办法》,国家明确了鼓励和引导实施特许经营五大领域: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市政工程。《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是,国家重视并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在我国,大力推进PPP融资模式是有其背景和渊源的。中国多个领域中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的现象,如何建立有弹性的、可持续性的资金保障机制?这是一个重大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在PPP模式下,能有效减少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缓解地方政府的还债能力。由此可见,PPP这种融资模式将来在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中将会逐步进行应用。 3.3.2PPP融资模式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PPP模式的推广受观念影响比较大。 在全省水生态治理过程中,仍然面临政府观念过于保守和陈旧、项目盈利空间小、民营资本没有充分的话语权等一系列问题。在中央强推之下,很多地方政府缺乏对PPP的正确认识,不少人认为PPP就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通过PPP利用社会资金解决政府资金短缺的问题。事实上不是这样,PPP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融资方式,严格来说是一种政府新型管理模式,政府通过这种管理模式为公众提供更高效和更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2)要解决好特许协议内容的问题。 特许协议是政府与民营企业合作的契约基础,是确认双方合作关系的基本要件,协议中要对政府部门与企业部门在项目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和风险进行明确界定,参与方进行有效约束,保护双方利益,确立好双方合作“双赢”、“共赢”的合作关系。 (3)政府部门的支持是必要的。 在PPP融资模式中,政府与民营企业合作双方的角色和责任问题会随项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政府在整个过程中的总体角色和责任基本是不变的――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稳定的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无论环境发生怎么样的改变,政府均应从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的立场出发,负责项目的总体策划,组织招标,理顺各参与机构之间的权限和关系,降低项目总体风险等。 (4)需要专业化机构和人才的大力配合。 PPP的运作模式广泛采用项目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这需要机构内人才专业化水平比较高,特别是比较精通于法律、金融和财务等方面知识的人才。这就需要政策的制定主体与参与方的有关规定更加规范化、标准化,能够对项目的运作提供技术指导和相关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需要专业化的中介机构提供具体专业化的服务。 总之,在治理河北省水生态方面,我们要采取方方面面的多种措施,融资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水环境保护投融资政策体系,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 环保方面论文:绿色环保理念在建筑施工设计方面的应用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越来越注重环保意识。这不仅单单体现在生活品质环保的追求上,还体现在建筑施工设计中。绿色环保意识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与倡导,它不仅能提高建筑施工的品质,还能提高其效率。文章将结合我国建筑施工现状的特点,从而来说明绿色环保理念在建筑施工设计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绿色环保;建筑施工;节能环保;经济效益 1 我国建筑施工设计的现状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激烈竞争,绿色建筑也随之得到认可与重视。它将会是人们逐渐追求的对象。因此,如何将绿色环保理念应用到建筑施工中将是建筑的一大亮点,这会提高建筑的竞争优势,吸引人的眼球。可是,在我国国内,绿色环保理念在建筑施工设计方面的应用仍得不到普遍的重视,一般建筑仍然占主导地位。施工环境的现状也日益严重,时刻遭受着威胁与挑战。 1.1 片刻追求市场的经济效益 我国的建筑市场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目前大多数投资者主要投资一般建筑,这只是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并没有好好地遵循“以人为本”与“人和环境”的建筑设计理念,他们只考虑到了市场的短期需求,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的供应正随着需求的增多而增加。当建筑量超过需求时,一般建筑的优势不再满足需求者的要求。只有真正绿色环保的建筑大楼才能被推崇。 1.2 能耗厉害 对一般建筑而言,建筑施工中的能耗量是庞大的。它不仅降低资源的利用率,还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在我国,施工者更多的是注重利益结果,希望短期创造巨大的财富。可与此同时忘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忘却了环境带来的经济效益。我国建筑中还是主要以煤为主要原料,大量使用煤使其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1.3 缺乏专业的绿色环保建筑队伍 绿色建筑比一般建筑复杂化、系统化、综合化。它需要专业的队伍进行实地勘察,对施工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绿色经验认知。而当前的建筑队伍缺乏相关的知识,不具有绿色建筑经验,对新型材料的掌握也不够成熟。即使建筑队伍有绿色环保的意识,也无法准确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 1.4 建筑施工中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建筑施工过程中没有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电、资金以及人员的安排等没有有效地分配。管理人员散漫、管理制度的落后往往导致施工工期的延迟。 2 误区――具有绿色环保理念的绿色建筑不意味着高价与高成本 绿色建筑像是一个新宠儿被开发商宠着,它被开发商用很多的新词捧着,并且轰炸式的广告让人不得不觉得绿色建筑是高档建筑。其实不然。绿色建筑不是一定要用大量的金钱堆积而成的。它可以是一个在山林中的农家住宅,贴近自然,惬意舒适;可以是一个窑洞,靠着它的地理特征,冬暖夏凉。只要建筑中或在施工过程中透着绿色环保的理念,给人舒适安逸感觉,安全性能高的建筑,都能称之为绿色建筑。绿色环保理念的体现不是用钱体现的,而是用智慧表现的。在施工中小小的注意细节就能为建筑平添一份绿色。 3 绿色环保理念在建筑施工设计方面的应用 绿色建筑施工设计需要设计者以“绿色环保”为理念,“可持续发展”为远见,“节能环保”为目标,注重施工过程中的技术优化,争取规划的合理,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保护。以下就是绿色环保意识具体对施工的应用。 3.1 总体规划与布局 建筑施工的规划与布局,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勘察施工现场,对其进行测量与分析,然后制定合理的施工图。在制定完施工图后,不能直接对施工地区进行施工,施工开始前需要对施工区域进行划分,划分可根据区域的性质(住宅区,商业区,办公区等)。然后在作业区附近做好隔离措施,避免造成人员与财产的伤亡与损失。同时,有效及时地隔离能够减少对作业区外围的环境破坏。 3.2 科学规划土地,节约土地资源 目前,我国土地的开发日益频繁。可在这背后,土地资源也随着不合理的开发大量流失。因此,绿色环保施工的方面之一就是土地的合理规划。 做到土地资源的节约,首先第一步就是科学地规划土地,这样可以避免施工过程中对土地的不重视,从而减少土地资源浪费的影响。对总体的施工环境的土地进行功能性划分,提高施工过程中土地的使用目的。对作业区的土地要减少用地死角,杜绝过度占地,合理科学地依据施工图纸及现场勘测情况进行土地利用。在此基础上,不能大规模地破坏原土地上的绿色植被,破坏其生态系统,应在施工过程中积极保护,并在施工后对其进行一定地复原与修复。对施工外的生活区,应及时隔离,减少对外的占地面积,减小对施工周围环境的影响。 3.3 环境提供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太阳能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施工区内,可以通过设置太阳能装置来进行发电、取暖等,这样可以减少施工中的用电量,科学环保。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太阳能理念积极地落实到建筑中去。例如,当前空调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无疑使得氟利昂的使用对环境遭受巨大的压力,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威胁着我们。我们将太阳能的结合到建筑本身中,可以减少空调的取暖使用量。再者,我们可以在建筑时注重建筑自己的通风原理,从而设置通风系统,也可以减少空调使用率。积极合理使用环境提供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会让建筑充满魅力。 3.4 积极使用节能材料,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对于材料的使用,应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减少材料的浪费,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是根据资金的现状来积极使用新型节能材料。在施工过程中要合理规划材料的购买情况,并且对其认真做好入库情况。当材料出库时,应对材料量及用途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记录,对材料的使用进行限额管理,避免其在中途的大量浪费。对于材料的保管,不应只注重钢筋、水泥等重要材料的保管,还应包括周转材料的使用和保管情况。有效地保管周转材料,可以有效降低工程施工中的材料的累积折旧,不影响建筑施工的进度。积极使用节能材料则要求有一支专业的建筑施工队。他们有长远科学的眼光,在施工中会引进科学的施工技术(例如闪电对焊等),而且他们注重的是品质与效率的追求,追求的是绿色建筑,会凭着施工的总预算等积极采用节能材料,使得建筑更加追求绿色环保。 3.5 注重施工中的节水与节电 建筑施工中用水量和用电量是十分大的。对于施工中的用水、用电都要节约,若能循环利用应该要进行二次利用。用水节约体现在施工生活区的用水限量,合理分配用水单位,减少水的浪费,例如采用腹膜保护在平面结构上等;用电节约指的是对电量进行限额,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选择用电节省的机器设备,减少大功率、高耗电的机器设备的使用。二次循环则主要体现在用水上,对于一些已用过水进行循环使用,例如可以废水利用――洒水除尘等。 3.6 回归自然,舒适惬意的生活环境 建筑的建造不再只是单纯地满足人的居住,它们带来地是更多的生活享受。真正的绿色环保建筑是将人的感受充分考虑在建筑施工中,用天然无刺激的建筑材料,居住区的功能分工明确,环境舒适,室内空气清新,室外绿意盎然,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具有绿色环保理念的建筑将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之道。它能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注重绿色环保理念在建筑施工设计方面的应用对建筑施工有着非凡的意义。 环保方面论文:浅谈城镇污水处理厂竣工环保验收监测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摘 要:污水处理厂验收监测是污水治污减排的重要工作,监测人员须掌握正确规范的验收监测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现场监测和环境保护检查应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为更好的做好验收监测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环境保护;竣工验收;关注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治污减排力度的加大,青岛市采取政府投资、BOT等模式,不断新建、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全市目前国控污水处理厂22家,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70余万方,同时,我市农村也建成了多家小型污水处理厂。笔者从事多年污水处理厂验收监测工作,本文重点对青岛市污水处理厂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各个环节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验收监测工况 为保证污水处理厂长期稳定运行,同时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现场验收监测期间,生产负荷须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5以上。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应确认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量与设计量是否吻合,设施应正常运行,废水处理量达到工况要求。确实无法满足工况的,应在主体工程运行稳定、应运行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正常的条件下进行,对运行的环境保护设施尚无污染负荷部分的环保设施,验收监测采取注明实际监测工况与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同时采用分期验收方式。 2 监测工作 2.1 废水监测 2.1.1监测点位的设置 通常主要是对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进行检验,监测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染物的去除率,以及主要污染物进水和出水浓度等。因此,在污水处理工艺进水口和末端排放口均应布点采样,以确定各污染物的源强和出口浓度,评价进水浓度和污染物去除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出水浓度是否达到排放标准要求。 2.1.2监测项目的选择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列出了19项水污染物基本控制项目和43项选择控制项目。对末端排放口而言,19项基本控制项目均应进行测定;同时根据汇水范围污水特点以及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可以加做选测项目。 2.1.3监测频次的确定 对污水处理工艺末端排放口,标准中规定采样频次为至少2h一次,取24h混合样,以日均值计。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对PH、水温、氨氮、悬浮物、石油类等项目取混合样测定不尽合理。因此,对污水处理工艺进口和末端排放口一般每天取样4-6次,采样2-3天。 2.2废气监测 废气主要为未封闭的污水管道,进水泵房、隔栅、沉砂池、厌氧或好氧设备、污泥池和污泥脱水等散发的恶臭物质,主要污染物有氨、硫化氢、臭气浓度和甲烷等。 废气主要为无组织排放,布点时一般在下风向或浓度最高点处设3-4个监测点位。其中氨、硫化氢和臭气浓度在监测点设于厂界或防护带,甲烷的监测点设于厂区内。如周边环境比较复杂,建议在厂界周边设置参照点,尽可能说清企业排放情况。现场监测时,应注意风向、风速的变化,一般每天采样4次,每2小时采样一次,采样两天。 2.3噪声监测 噪声源主要为鼓风机、提升泵和污泥脱水机等。验收监测时,根据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相关要求进行布点,一般只对厂界噪声进行监测,主要考核该建设项目噪声对周围环境敏感点的影响。当厂界周围有敏感目标时,厂界应加密或在敏感处布点。厂界噪声的测试一般为2天,昼夜各2次。 2.4固体废物监测 初沉污泥采用重力浓缩、剩余污泥采用机械浓缩,二者混和后进行中温消化,消化后的污泥脱水后存放至厂内污泥堆场内。污泥监测时应测定有机物降解率,以判断是否满足稳定化的要求,此外还要测定含水率、粪大肠菌群等项目。污泥的处置方式,采用较为广泛的是农用和卫生填埋。污泥作农用处理时,应测定总镉、总汞、总铅、总铬等金属元素和砷、硼等非金属元素以及石油类,苯并芘,AOX,PCB,PCDD,PCDF等有机物,污染物含量应满足GB18918-2002中表6的要求。采样时采用多点采样法,样品应有代表性,样品质量不小于1KG,采样次数不应少于6次。 3 环境管理检查 环境管理检查由现场勘察开始,到监测实施结束后完成,贯穿于整个验收监测的过程。 3.1 建设项目落实环保要求 主要检查建设项目是否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并经环保主管部门批复,初步设是否落实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批复意见的要求,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按照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并投产使用,项目试生产是否按规定申报并经批准。 3.2 建设项目自身环境管理建设 主要检查建设单位是否建立了环保管理网络和环保规章制度,是否有专职环境管理人员负责项目的正常运行管理,环境保护设施建成及运行记录管理,环境保护设施建成及运行记录是否齐全。 3.3 排污口规范化 主要检查污水处理工艺末端排放口是否安装了污水水量自动计量装置、自动比例采样装置,PH、COD、氨氮等主要水质指标是否安装了在线监测装置,流量计和在线监测仪是否有计量部门的质量认证证书和环保部门的推荐证书,自动监控设备是否与环保部门监控中心联网,固废暂存场所是否按规范要求采取了防雨淋、防渗漏等措施,各排污口是否设置了环保图形标志牌,排污口的数量,位置是否按照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复意见的要求设置。 3.4 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此类项目的环境风险因素反映在污水处理厂非正常运行状况可能发生事故,对周围环境及工作人员人身安全、健康均可能造成影响的污染应急预案以及相应配置,调查试生产期间是否发生过污染。 3.5公众参与调查和扰民现象调查 我市污水处理厂大部分处于海、河边,相对偏僻的地方,个别污水处理厂随着城市化推进,也距离居民区较近。对距离敏感点较近的企业,要对当地环保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进行调查问卷、走访、询问,了解日常有无扰民现象、如有扰民、违法等现象,调查清楚,尤其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违法行为,要及时向环境管理部门报告。 3.6固废处置 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固废主要是污泥,现在我市主要是进行填埋、农肥和制砖等综合利用。 3.7总量控制 污水处理厂是一个辖区或全市的主要的废水减排工程,对当地的减排工作至关重要,处理效果好坏直接决定着减排质量,所以必须将总量控制放在首位,根据监测结果合理核算总量控制效果。 4结语 验收监测的核心工作旨在对污水处理厂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运转效果、“三废”综合利用以及处理、污染物的排放、环境监管等方面的综合测试和检查。只有强化环保设施规范化以及企业管理制度化建设,同时,验收监测过程也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才可以确保污水处理厂竣工验收监测科学、严谨、正确的进行,为环境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技术支撑。 环保方面论文:美国环保署希望汽车制造商在油耗方面引入道路测试 整车厂的标称油耗往往与消费者体验并不一致,买车时以为买了一只吃草的“小绵羊”,实际上可能是一只整日饥肠辘辘的“油老虎” 消费者的要求 近十日美国一个消费者联盟和环境保护群体正要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打击使用非官方油耗数据的汽车广告,这里“官方”是指来自美国环保署(EPA)的数据。 由于汽车制造商广告里的数据与消费者实际使用中有较大的出入,他们给联邦贸易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所有油耗参数只能采用EPA的评价,禁止汽车广告中采用非EPA的油耗估计数据。 ・允许使用EPA的所有三种评价指标(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两者混合),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只使用组合的数据。禁止广告中只使用高速公路数据,因为这种工况一般很难完全实现,有一定的不可靠性。 ・要求公布销量较大的配置车型而不是某些在油耗数据上比较优秀的配置车型的数据。 ・要求电动汽车广告中换算所得的油耗数据。 汽车广告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定的一个很大的因素,精准清楚的油耗数据将对消费者购车和对在提高燃油效率方面有投入的厂商有帮助。美国消费者协会公共事务主管、《The Car Book》的作者杰克・吉利斯(Jack Gillis)说。 油耗的不同标准 在中国,评价汽车的燃油经济性一般采用百公里油耗(L/100km),即车辆行驶100公里所消耗汽油的体积;美国的燃油经济性则采用每加仑汽油所能行驶的英里数,即Mile per Gallon(MPG)来衡量。 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新能源政策保护法,确立了美国新车燃油经济性标准法案(CAFE)标准,根据此法案,燃油经济性的标准由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制定,而美国环保署(EPA)负责对汽车制造商的新车燃油经济性数据进行统计,数据由制造商提供,EPA对提供的数据随机进行验证。违反CAFE标准的后果非常严重。与标准相差0.1(MPG),则将受到每辆车5美元的罚款。戴姆勒-克莱斯勒就曾受到3030万美元的罚款。 汽车制造商一般按照有关的标准,在特定的温度、风速等环境条件下,在实验室底盘测功机上对汽车进行等速油耗测试;或者在平坦路面上,进行等速油耗测试。最终选取最低的油耗数据,称作“理想油耗”,这也是很多汽车厂商在广告中所采用的参数。 EPA的打算 尽管消费者们提出了自己的诉求而且说的头头是道,EPA却有自己的打算。EPA建议汽车制造商在公布油耗参数之前对他们生产的汽车进行道路测试。现在一些汽车制造商使用风洞测试和工程计算的方法来计算油耗参数。 这个建议是在福特、现代和起亚之前在油耗方面出现了备受关注的错误之后提出的,由于这些错误这些生产商不得不重新油耗参数并对之前买了相应车型的消费者进行补偿。 “一些制造商已经在这么做了,但是我们正在制定一个管理办法来要求所有的汽车制造商来这么做。”交通和空气质量办公室的主管克里斯・格伦德勒(Chris Grundler)说,用实际道路测试取代风洞测试会使操控试验结果变得困难。 EPA于2008年推出了现行的油耗测试方法,并用以评价所有在美销售车型的燃油经济性。2007年以前,EPA的测试只包括城市和高速公路,但在2008年的标准中,增加了高速\加速、空调和低温三种测试工况,这使汽车油耗的测量变得更加全面和准确。 EPA油耗测试流程是根据联邦法律细化的标准化办法,并根据此法在实验室的可控条件下对车辆进行测试。在测试平台上,会有专业的驾驶者根据测试标准或者程序来模拟城市或高速路况下的驾驶情况。测试的标准非常详细,对发动机的状态和整车的工况都有详细的要求。但是尽管如此,这种测试也不能完全的反映实际的驾驶状况。但是相比汽车制造商的“理想油耗”,EPA的结果还是更加接近实际状况,这大概也是消费者们为何要求汽车广告中采用EPA油耗数据的原因。 环保方面论文:从四个方面开展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 保护环境,匹夫有责。“环保”是“环境保护”的简称,是指“防止环境污染与破坏,保护和发展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和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工作。”(《中华现代汉语词典》)这项工作涉及面非常广泛,不但包括世界各国政府、各类生产企业,而且包括社会各界和每个家庭成员。我们不妨把关涉青少年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的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方面的立体教育合力形象地称为“四羊方尊”。中国正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上好“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这一课,尤为责任重大。 一.政府行动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生产质量与生存质量。目前,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对百姓生活造成很大不利。因此,重视环境问题并把治理环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已是政府间的共识。 1、面向国际。中国在国际社会确立的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谈判和国际规划的制定。从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日本京都的《京都协议》,从2007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巴厘路线图”到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哥本哈根协议》,从2010年墨西哥坎昆世界气候大会,再到2011年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大会,中国始终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贡献者。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说: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大国,承担着全球责任,在国际和平与安全、《千年发展计划》、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关键的全球事务中,始终愿意承担作为发展中国家所能以及所应担负的责任。 2、面向国内。中国“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语)。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现在,把法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制定出台了《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法》,作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为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防止生态破坏,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颁布。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即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臭氧(O3)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并要求在2012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等项目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同时,中国还将制定出台《低碳经济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低碳体制。中国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有速度走向低碳生活! 二.学校教育 如果环保问题解决不好,那么在一个可预见的未来,人类要过既有尊严、又有幸福的低碳生活的期限会越来越远,甚至会成为一种奢望。中国人的生命权、生活权、生存权、幸福权、尊严权还要奋斗很长时间。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在面对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的学术科研和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深刻反思: 1、居安思危。我们生活得幸福吗?从环保的角度讲,幸福是更优美、更安全的环境,更便利、更和谐的氛围。看社会环保幸福指数,不能只看经济增长,而要更关注社会总体主观幸福感的增长状况。 学校教育要关注教育的幸福感,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幸福理想和幸福观。高碳经济生活已经严重污染了人类生存的地球,人们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甚至生存危机。在每个人的身边,就存在着不环保、不绿色、不低碳的环境问题。学校教育所承担的责任是,培养驾驭未来国家命脉的接班人,包括环保卫士和志愿者。环抱之木,起于小苗;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低碳环保生活习惯,宜从娃娃抓起,“勿以善小而不为”。 2、痛改前非。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CCTV-10有一条关于低碳生活的公益广告:“这里(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许多时候,我们的选择,可以改变环境。一个小小的习惯,带来的效应,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所有的所有,都是对我们的未来负责,低碳生活,从现在开始。”要减少碳排放,就要改变生活习惯,如骑自行车,开混合动力的车,使用节能灯泡,植一株草,养一盆花等,都是低碳、绿色、环保的行动。 如果我们都能像这条广告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就反复重申改变不良习惯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的教育目的就一定会达到。但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时有淡薄了责任、模糊了视野、不辨了是非的时候,这是非常痛心的。痛心的事要痛改,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因为我们没有失掉自信力的理由! 三.家庭素养 家庭的环境氛围和生存质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无论是高碳生活,还是低碳生活,其印迹总会烙在孩子的记忆里。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把“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问题当做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修的素养来抓,我们还愁低碳生活不成吗? 我们现在的家庭生活,特别是孩子的家庭生活,“家庭环保”这一课题谁来补上?家长的素养和眼光,决定着孩子的生活质量。 1、节约是家庭的美德。铺张浪费也是高碳生活。一粒米、一滴水,吃穿住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靠消费能源才得来的。居家需勤俭节约,持家要细水长流。古人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顺手关灯关机,不浪费纸张和粮食,将垃圾分类处置等等,这些环保理念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因为好习惯形成好自然,好自然就是好品德。 2、幸福是家庭的追求。居有所住,住有所安,安宁才有家庭幸福可言。出门青山碧水蓝天,进门放心安心舒心;绿色低碳居家,幸福美满生活,这是现代家庭的理想生命线。“安全无污染,低碳不高碳,环保可持续”,这是家庭教育不得不研究的课题。家庭是孩子最亲近的学校,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老师。孩子必须好好学习,家长务必天天向上。 四.社会责任 社会是一所生活实践大学。现在的惯性生活模式把我们已经惯坏了,我们很难轻易改变一种固有的生活方式。然而低碳社会强调日常生活和消费的低碳化,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低碳文明生活。我们必须通过坚定不移地树立低碳理念和持之以恒地转变行为方式,以达到推行低碳生活的目的。 1、低碳生活是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对普通人来说,低碳是自然而然地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是一种态度不是能力。由于中国公民(特别是西部公民)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节奏生活中,电气化、自动化使日常生活能源消耗越来越高,发展中的碳排放,已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数量看似微小,但对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碳排放总量却是一个天文数字,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所以,严格控制碳排放量,过低碳生活,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不只是国家命题,也是每个社会公民的责任。 2、减少碳足迹是培养低碳责任。《低碳经济与幸福指数》的编者以一个平凡人的一天为例来说明“碳足迹”:清早起来,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面包喝牛奶,然后穿好外套,下电梯,开车或乘车去上班。紧接着乘电梯上楼,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虽然没有摄像机随身拍摄,但温室气体却记录下了全过程。从电视机搜索信号和播放节目,到电梯上下,电脑工作都要用电。在中国,一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785克。面包和牛奶离不开作坊,而畜牧业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衣服生产,车辆行驶,无一不和能源打交道。像这样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每个工厂的每一道工序,都伴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样的“碳足迹”维基百科解释为:一个人、一个产品或装置在整个生命中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这个概念以“足迹”为喻,说明我们的每个人都在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所留下的痕迹。“碳足迹”是用来衡量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排放二氧化碳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开车上班、乘飞机旅行,还是欣赏轻音乐、使用电脑,都将直接或间接地消耗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所以,“碳足迹”也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 环保方面论文:港口在低碳与环保方面的举措 物流是碳排放的“大户”,港口在低碳发展方面责无旁贷。国外港口正在研究建立低碳港口认证机制,国内港口制定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战略。 自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以来,低碳成为世界各国发展中所关心的重要,而物流(运输、仓储、包装等)是碳排放的“大户”,也是低碳发展所关注的重点行业之一。作为港口而言,在低碳发展方面责无旁贷。据我国港口行业管理部门在港口能源消耗方面的约束指标显示,港口综合能源单耗以2005年为基数,到2015年要下降8%,“十一五”期间完成了4%,“十二五”期间还要完成4%,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国外港口出台强制性措施 全球港口发展均不同程度面临气候变化、港口周边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的问题,鉴于港口企业通常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难以自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需要政府采取政策性的强制管理措施和激励措施。发达国家通过对港区周边环境质量实施严格管理,促使港口为适应相关控制要求不断采取节约能源和其他资源、减少排放以及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措施,从而推动了低碳港口物流的建设,缓解了港口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港口因此得以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推动低碳港口的建设,一些机构正在研究建立低碳港口认证机制。 美国加州实施严格的空气质量管理法规,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定期委托评估机构年度港口空气排放情况。洛杉矶港分析二氧化碳和各种污染物排放的分布和来源,以便引导港口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效、减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推动低碳港口物流的建设。洛杉矶港还逐年提高使用减排技术装卸设备的数量份额,通过相关管理规定,实施逐步限制老、旧、残破卡车进入港区,减少更多的车辆尾气排放。 为了进一步改善港口环境,针对船舶在靠港期间会产生大量燃油废弃排放,对港口地区空气受到严重污染的问题,洛杉矶港实施AMP计划,强制要求船舶靠泊之后停止使用船用柴油机供电,改用由码头配备的岸电设施提供电力,大力推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同时鼓励使用低硫燃料,该项措施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船舶利用岸电最初主要是滚装和邮轮码头,现在已经扩展到油码头、集装箱码头等。在推进岸电使用的过程中,国外主要是通过立法,财政补贴等方式实现的,国外码头船用岸电设施一般都由港口、码头运营商、船公司、货主、地方市政部门中的一方或几方出资建设,既要在码头上建设供电设施,又要在船上设置岸电受电设施。随着近几年的推广应用,岸电技术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据不完全统计,自1989年哥德堡港开始为3艘客滚船供应岸电以来,世界上已有二十多个港口在其特定的泊位上配备了为船舶供应岸电的设施。 美国洛杉矶港是岸电使用的先行者和代表,为减少港区及其附近区域的空气污染,洛杉矶港实施靠泊船舶使用岸电替代船舶柴油机动力(简称AMP)计划。荷兰鹿特丹在2007年底展开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计划,为默兹港口流域的内陆趸船供应岸电。鹿特丹港口安装了120个接驳点向趸船供应足够的电力,该计划现已解决供电系统的缴费和接驳问题,并会在2012年前后,在公众船舶停泊处完成加装更多接驳点。美国长滩港、日本名古屋、德国波罗的海吕贝克港、欧共体等一些国外港口及机构开始在每个码头均提供大船用岸电设施。 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应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早期码头上提供的岸电多为低压,现在有高压电上船后再由船上的变压器变成低压供船舶使用,还有高压供电直接与船舶高压供电系统连接的方式。在应用过程中,根据靠泊船型不同,选择相应的技术方式。美国洛杉矶港方案是将岸电设备安装在驳船上,通过多根低压供电电缆连接到靠港船舶上为其供电。瑞典的哥德堡港则采用高压上船,船上变低压的方式。而美国长滩港的某些集装箱码头则采用高压电缆直接与船上的高压供电系统连接的供电方式。 同时,在港口运行管理方面,国外港口通过调整港口作业方式、改善运行调度等方法,致力于节能减排在港口的实施。美国长滩港开始对其码头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工程,将铁路集疏运方式引入港内,用来替换原来的有货运卡车集疏运方式,旨在减少卡车在港内行驶的几率,减少排放。 在清洁能源利用方面,韩国釜山港口局则通过太阳能、地热能降低港口能源消耗和成本。到2013年,港口局将投资50亿韩元建立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应用系统。并且追加30亿韩元建立海浪发电系统,预计于2016年投入使用。美国海军除了在太阳能、海浪能以及在港口应用岸电技术以外,仍积极开发新能源技术,甚至计划利用海藻能帮助船舶获得动能。 并且,在局部地区采取一些政策性调控措施,也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例如:美国长滩港采用白天和夜晚收费差异,调控货车流量,减少了港区道路的拥堵,避免了能源浪费,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006年5月欧盟委员会通过法案2006/339/EC,提出欧盟港口靠泊船舶使用岸电,要求成员国提高认识,与IMO(国际海事组织)合作制订岸电连结的国际标准,制订促进实施此法案的经济政策,交流各港口船舶供电和服务的经验,在港口推广岸电设施应用。 国内港口低碳物流成效果显著 目前,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我国也将长期面临能源紧缺、环境恶化以及来自于国际的减排压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交通运输是国家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在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潜力。港口是交通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以节约能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为标志的低碳港口是推动港口发展方式转型的抓手。 近年来,我国一些港口已经开始船舶靠港时应用岸电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工作,青岛港、上海港、连云港港等在此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船舶应用岸电方面相关政策缺失的问题,如:船舶使用岸电服务许可、计价计费等方面。在港口环境保护方面,特别是散货码头防尘、抑尘方面,需要重点解决煤炭、矿石在装卸和堆存过程中粉尘污染严重的问题,行业相关管理部门正着手制定粉尘控制规范标准。 在船舶应用岸电方面,青岛港招商局码头2009年首先完成了5000t级支线集装箱船舶接岸电的改造任务,进行了初步尝试,其岸电改造项目也被确定为交通运输行业第二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项目的实施是我国港口靠泊船舶使用岸电的有益尝试。2010年上海港务集团与中国海运集团在上海港外高桥港区联合宣布,中国首个港口移动式岸基船用变频变压供电系统正式应用。该系统将由港口岸基供电取代船舶油料发电,有效减轻港口地区的空气污染,实现低碳水运。2010年,连云港港采用 “高压上船”的方式,通过在港口测试,获得了交通运输部、船公司、口岸单位专家的一致好评,各项技术参数已达到国内先进、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在宁波港、蛇口港等还有正在实施的岸电项目。 在以电代油方面,针对集装箱轮胎式门式起重机(RTG)在我国应用广泛,但是存在油耗高,噪声大、污染物排放多收到问题,在沿海港口广泛开展“油改电”工作,即将原来完全依赖燃油的RTG增加电力驱动功能,减少RTG在作业中燃油类能源消耗,减少排放,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在清洁能源利用方面,提高电力、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能源的应用比重,降低煤炭、燃油等高排放的能源消费比重,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天津港通过对太阳能、土壤能、海水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推广和利用,在2001年到2006年的5年间累计节约能源2.7万吨标准煤,节约价值400万元左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0吨左右;大连港采用海水源热泵技术,利用海水作为热泵的冷热源进行交换,达到冬季供热和夏季制冷的目的。连云港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展风光互补照明技术的探索应用。国内很多港口企业都开展了清洁能源的利用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港口运行管理方面,港口根据自身运行特点和需求,对其工艺流程、生产调度过程进行优化和技术改造,使港口的运行能耗成本降低。青岛港集装箱码头根据装卸作业特点,优化作业调度系统,实现集装箱“满进满出”,减少了集装箱起重机空载运行的时间,节省了能源。秦皇岛港根据其煤炭散货储运的特点,针对输送流程空载运转进行研究,提出顺料流启动流程的设想,以减少输送皮带机在流程启动过程中的空转时间,达到节能的目的;并且,粉尘污染治理主要是“以防为主,以除为辅”。港口传统除尘抑尘系统主要通过喷洒水、干式除尘等技术实现,存在效果差、能耗大、水量需求大等弊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除尘技术和设备,如:干雾除尘、新型防风网等。京唐港3000万吨煤码头煤堆场应用了防风抑尘网技术。
新闻法论文:中国新闻法学研究的回顾和前瞻 [内容提要]新闻法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法律关系和新闻法的制定、实施的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中国自80年代中叶创议制定《新闻法》,一批学者开始从事新闻法研究,至今专门的《新闻法》虽未出台,但是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现行法律中已有许多调整新闻传播活动的内容,新闻法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将中国新闻法学研究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重点为配合起草《新闻法》对新闻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是新闻自由作了相当充分的论证,并对新闻法各方面的内容作了广泛探讨。第二阶段重点研究新闻侵权问题,特别就新闻权利同公民人格权利之间的平衡作了种种研讨,丰富了新闻侵权法。第三阶段为研究的深化和综合。已有数部概叙新闻法制框架的专著问世,说明中国新闻法制已有相当具体系统的内容。但现有专著尚属应用性著作,尚须继续进行理论探索。 关键词:新闻法、新闻法学、新闻侵权法 新闻法学,是随着中国大陆新闻法制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在中国台湾地区,对新闻法的研究起步较早,据著录,早在公元50-60年代即有吕光、潘贤模著《中国新闻法概论》(王洪钧,1984:233;尤英夫,1997:416),近年则有李瞻撰著《新闻学原理》(1992)和编译《传播法——判例与说明》(1992)、尤英夫撰著《新闻法论》(1987-1997)等,厥作甚宏,影响及于大陆。中国大陆则于80年代中叶,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制定《新闻法》,集结了一批新闻法学的初创者来着手研究新闻法的各种问题,至今不过十五年。 中国大陆学人认为:新闻法并不是仅指以「新闻法为名称的法律文件,而是对于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相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之总称(孙旭培等,1985:4;魏永征,1997:27;张西明,1998a:22)。国际上及台港称Media Law 或 Mass communication Law,在大陆尚鲜见使用。或谓研究新闻法,应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于是而有「新闻法学之名称(郑旷,1987:429;梁华、阿茵,1988;王强华,1993:6;鄢光让等,1996:676),或称「新闻法制学(曹瑞林,1998)。本文作者将新闻法学定义为研究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法律关系和新闻法的制定、实施的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一、伴随新闻立法而问世 中国大陆“”之乱,新闻媒介受祸尤烈。于是有新闻纳入法治之议。从1980年到1981年,就有新闻界、法律界名流张友渔、赵超构、李纯青、李子诵等从发展民主和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着眼,先后通过媒介或者在人大、政协会议上提出制定新闻法的主张(张宗厚:1982:223;1983:319-320;《新闻法通讯》:1984a)。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现改名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可以认为是大陆新闻法学学科建设的发源地。该所成立后不久编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国社科院新闻所,1980),收录了从1921年至1956年有关文件359篇,为研究大陆新闻法制的渊源,提供了系统的文献。该所人员还同外单位的人士一起翻译编辑出版了《各国新闻出版法选辑》(中国社科院新闻所,1981),钱辛波等选编了《各国广播电视法选辑》(钱辛波等,1984),为研究新闻法学作了资料准备。该所培养的新闻学硕士生,也有好几位以研究新闻法为方向,如孙旭培、张宗厚等人。受前辈专家新闻立法建议的启示,张宗厚发表《新闻也要立法》(1981),尔后又在《新闻学初探》一书中撰「新闻工作的法律规范一章(1982),在同陈祖声合写的《简明新闻学》中列有「新闻工作的法律规范一节(1983),是为有关新闻法的最早论作。 形成规模的对新闻法的研究是在1984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制定《新闻法》以后开始的。当时决定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双方抽人,在新闻研究所设立新闻法研究室,以商恺、孙旭培为正副主任(商退休后,孙为主任)。新闻法研究室于1984年5月12日宣告成立,它的任务被规定为从事新闻法的研究,在适当时候还将承担新闻法草案的起草工作(《新闻法通讯》,1984b)。作为我国大陆第一个新闻法学的专门研究机构,新闻法研究室的工作是具有开创性的。除按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要求为起草《新闻法》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外,研究室一成立就编辑出版不定期刊物《新闻法通讯》,从1984年8月到1988年4月,共出版20余期,收录了新闻法学开创初期的一批论作和其他成果、资料,总字数70余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继《各国新闻出版法选辑》之后,研究室又出版了《各国新闻出版法选辑》「续编(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1987),两本书共收录外国和香港地区的新闻法规30余件,对非成文法国家或没有专门新闻法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苏联等国的新闻法制,也有专文编译介绍。研究室成员在研究过程中还在其他出版物上发表了若干有一定影响的论作,如孙旭培的硕士学位论文《论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即收入《新闻自由论集》(中国新闻学会,1988)一书。 嗣后,研究队伍逐渐扩大。1987年新闻出版署成立,根据国务院规定的该署职责,新闻法起草工作改由新闻出版署牵头,于1988年1月成立了新闻法起草小组,组长为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王强华,共有9家单位派人参加。奉新闻出版署之命,1988年2月在上海成立了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龚心瀚为组长的新闻法起草小组,与新闻出版署的起草组同时开展起草工作,草案报新闻出版署汇总。这个举措也许同1986年上海曾受委托起草过一份《上海市关于新闻工作的若干规定》的文稿有关(陈沂,1993:249)。这又带动了一批人参加新闻法学的研究。如北京在1988年9月成立中国新闻法制研究中心,聘请有关学者和新闻工作者30余人任研究员。在上海则有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教研人员陆续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新闻法学研究主要配合起草新闻法开展,受到普遍关注,所以又带有群众性的特点。较大规模的群众性讨论如:1985年1月和3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胡绩伟先后在上海、广州、成都、重庆和深圳(约见香港新闻界人士)等地召开新闻法座谈会(《新闻法通讯》,1985) 。1989年1月,新闻法起草小组派员携《新闻法(征求意见稿)》到上海听取意见,上海新闻界讨论了三天(《新闻记者》,1989a) 。接着,上海《新闻记者》月刊开辟「新闻立法笔谈专栏,专门对《新闻法(征求意见稿)》发表意见。2月24日,新闻记者杂志社等单位又发起新闻立法报告会,有十位人士发表演讲,数百人冒雨参加(《新闻记者》,1989b) 。这类讨论虽然不属学术研究,但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有用的思想资料。 著名的三个《新闻法》文稿可视为这一时期研究的综合性成果。中国社科院新闻所新闻法研究室的《新闻法「试拟稿》于1985年即已写出,后经修改,发表于1988年4月出版的《新闻法通讯》第20期上。新闻出版署的新闻法起草小组于1988年6月出初稿。上海新闻法起草小组的《新闻法(征求意见稿)》于1988年7月印就。新闻出版署在1989年初拿出来的「征求意见稿又在吸取另两个文稿和其他意见后作了一些修改。这些文稿虽然都没有成为法律的基础文本,但它们在新闻法学研究中仍然具有无可否认的学术价值(张西明,1998.9.3.;魏永征,1999b:1-8)。 这一时期的研究成绩主要有三: 首先,对新闻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作了相当充分的论证。关于新闻立法的基本原则,早在1980年冬,大陆新闻学、法学耋宿张友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即提出新闻法应当一方面保障新闻自由,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正当权利,另一方面限制、制裁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言论,「既要保障新闻自由,又不许滥用新闻自由(《新闻法通讯》,1984a)。此系大陆高层人士最早明确提出新闻自由( freedom of the press)概念的公开言论,其「既保障又不许滥用(约束)的表述方式符合大陆普遍接受的「两点论,为后来有关新闻立法的论著所共循(张宗厚,1983:322;郑保卫,1990:188;刘建明,1991:259)。有所差异者,一部分人士侧重于强调保障新闻自由,以至提出「社会主义新闻法是新闻自由保护法的命题(孙旭培,1986) 。也有些人士提出新闻法应是限制新闻自由的(王中,1985),因为经过新闻法的限制,在限制的范围之外就可以获得自由。第三种倾向则强调保障与约束两者并重,缺一不可,侧重何者,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不能绝对化(梁华、阿茵,1988)。在此基础上,一些学人对「新闻自由作了深入研究,其代表性成果即为孙旭培的《论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一文,本文以「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概念同资本主义的新闻自由相区别,系统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言论、出版自由的论述,论证了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产生和发展、进步性和局限性,苏联新闻模式的缺陷,以及对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原则的构想,作者还以宪法和中国共产党党章有关规定为根据,论述了新闻法治与共产党领导的关系。可以认为是当时有关研究成果的综合结晶(孙旭培,1988)。 「新闻自由的概念,由于翻译的原因,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当时没有看到过(1),从而在共产党的文件里也没有作为正面概念出现过,研究者是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独立地加以论述的。作为这项研究的成果,就是在当时的三个新闻法文稿中都在《总纲》部分写上了「新闻自由的条款,并且在整个文稿中贯彻了「既保障又约束的原则(2)。尽管后来发生过有人利用「新闻自由的口号进行反对共产党和政府的活动的事端,引起人们对于「新闻自由的猛烈批判,从而一度形成对于「新闻自由的chilling effect。但人们批判的是「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虚伪性和反动性以及有关行为的非法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概念为越来越多的新闻学术界人士以至领导人士所接受,已是不争的事实(3)。 第二,对新闻法的各方面内容作了广泛探讨。除言论、出版、新闻自由外,诸如:知情权(right to know ,又译了解权)、名誉权(right of reputation)、隐私权(right of privacy)、肖像权、诽谤(libel)、更正和答辩、新闻报道与司法、追惩制(System of punishment after the event)和预防制(System of prevention)、舆论监督、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保守国家秘密、禁止淫秽(obscene )物品、著作权(copyright,又称版权)等等,皆有专题文章涉及。特别是关于保护人身权各种权利的研究论述,据现有资料,新闻学界还要早于法学界。在80年代出版的几部有影响的法学工具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1984)、《法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等,都没有对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诽谤等概念作出解释。在许多民法教科书中也只是很简单地提到。而在《新闻法通讯》中,在1984年至1985年就相继发表了李祖兴的《论报纸批评与诽谤》和钟声的《新闻诽谤的法律规范和界限》等关于诽谤和名誉权的论文,在1986年初发表陈力丹的《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权观念》和廖晓英的《新闻报道与个人隐私》等关于隐私权的论文,等等。陈力丹的论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隐私权的见解作了详细的钩稽,阐发他们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提出报刊不应揭发个人的私事,但如果这项私事涉及社会生活,则应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并且反对任意扩大私生活的范围等观点,同现代隐私权原则相合。至今大陆有关隐私权的专论,均以1890年美国学者S.D.Warren和L.D.Brandeis发表 为起点(王利明,1994:470;杨立新,1996:607;张新宝,1997:37),陈的论文则为隐私权理论起源提供了更早的线索,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并非与世隔绝,他们的见解自应有其来源。而法学界发表有关名誉权、隐私权、人格权等单篇论文要在80年代至90年代之交(4)。据张西明称:「检索广东中山大学法律系编辑〈1985-1987年全国法学文章目录索引〉,可以发现,在这两年里,中国法学界没有发表一篇关于诽谤法规、名誉权和与名誉权联系密切的隐私权的专题文章。(张西明,1998b) 同时,大陆学人尝试对新闻法原理作综合性的阐述,是为孙旭培、朱晓明、廖晓英合写的〈新闻法知识讲座〉(1985),共十五讲,涉及宪法权利、新闻批评、新闻诽谤、保密、禁载、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新闻机构的创办和管理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构建新闻法学理论框架的最初尝试。 第三,新闻法研究领域的争议得到全面展示。80年代中叶,大陆学坛十分活跃,众说纷纭。三个《新闻法》文稿就各有同异。据王强华当时透露,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草案同另两个草案“不同之处在于,它规定个人有办私人报纸的自由,而另外两个草案没有触及这一点”。此外,还涉及建立诸如新闻评议委员会还是仲裁委员会来处理新闻纠纷的不同设计(王强华,1988)。这类差异反映了新闻立法过程中各种意见的激烈争论,本文不可能加以罗列,谨引用当时两篇综述以见一斑。其一,1988年3月,北京新闻学会开会研讨新闻法,归纳出四个“热点”问题:一、新闻自由;二、民营报纸;三、舆论监督要不要经过批准;四、新闻业的性质、作用,主要是宣传还是大众传播(力单,1988)。其二,1989年2月,在上海新闻立法报告会上参与起草新闻法的人士报告“起草有年,难点九条”:一、新闻法早出台还是晚出台;二、新闻法应立足现实还是理想的超前的;三、是否允许私人办报;四、新闻自由;五、新闻的功能;六、舆论监督;七、法律责任;八、新闻仲裁制度;九、新闻工作者自律(《新闻记者》,1989b)。这些争议对于立法工作成为障碍,以致《新闻法》迟迟未能出台,但是对于新闻法学研究来说,则是指示了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提出了现实的研究课题。 这一时期的研究究属初创阶段,今日回顾,幼稚和不足亦显然可见。本文作者概括为“四多于”:一、从政治理论层面的论证多于从法学理论层面的论证:例如新闻自由概念,前一种论证着重于新闻自由同社会制度之关系,以及对民主与法制、自由与责任、保障与约束等等范畴之探讨,这固然十分必要,然而用诸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则显得隔膜。「既保障又约束,虽为绝大多数所接受,而在不同场合在不同人士笔下甚至可能表达截然相反的意思。后一种研究要求把自由视为现实的社会关系与法律关系,即权利和义务关系,这就需要对相关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相应承担的义务以及他人对该权利所承担的义务作出明确的界定。二、就理念出发的思考多于对中国大陆新闻制度的实际现状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对马恩列与新闻法制有关的论述作了系统的钩稽和梳理,同时对欧美的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新闻法制情况作了大量的介绍,比起过去以「六经注我的方式撷取片言只语为我所用和对欧美事物一概排斥的学风,已有根本进步。然而上述内容对于本地而言究属理念的东西,是否适用和如何适用于本地,尚需对现状作详细的考察。三、采取演绎方法多于实证方法。四、对个别问题作短促突击式的论述多于对某个专题作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些不足也许是研究的初级阶段难以避免的。 二、从研究新闻侵权纠纷突破 90年代开始,新闻法学研究者不约而同将注意力转向新闻侵权纠纷。自《民法通则》于1987年生效以来,新闻侵权纠纷骤然增多,成为新闻界乃至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在新闻学界,有关的研究是从个案入手的。这也许同不同程度卷入纠纷的传媒拥有信息和发表意见的便利有一定关系。如大陆第一件新闻记者被诉犯诽谤罪的「《疯女之谜》案一审作出有罪判决后,记者所在的《民主与法制》从1988年第8期起连续刊登反驳判决的文章达半年之久,为数达数十篇,另有一些报刊则刊登反反驳的文章(5)。在徐良(6)、陈佩斯(7)、李谷一(8)等人的名誉权案中,亦有类似现象。这种做法反映了在法制建设早期,在新闻与司法的关系上尚缺乏规范,但在客观上正是结合个案对新闻诽谤罪或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的有关问题作了分析探讨,留下大量可供研究的资料。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新闻记者》月刊从1989年起开设「新闻与法律专栏,几年内报道了许多新闻侵权诉讼案件并加以评论。该所魏永征从1990年2月起在陕西《新闻知识》月刊连载《新闻官司面面谈》,每期一篇,一共登了20期,采用的也就是个案分析的方法,就案论法,每篇文章通过分析一至几个案例来论述某一法律问题。1993年,新闻出版署王瑞明、董伊薇和北京法院罗东川合作编写《无冕之王走上被告席》,共收入50个案例,逐一加以评析,有些论述颇见精辟(王瑞明等,1993) 。其他零星的「新闻官司个案分析在当时许多报刊特别是法制类报刊时有所见。个案分析紧密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在某个具体问题上可能有独到见解,但难以做到体系化,难以达到综合研究的深度。 个案分析逐步发展为从法理上对新闻侵权作综合的研讨。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反映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新闻法制研究中心等单位发起在1991年、1993年和1996年举行的三次全国性的新闻纠纷和法律责任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新闻法制研究中心,1999) 。参加这三次会议的成员,兼容新闻界和法律界、理论界和实务界、领导管理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等方面,提交的论文和议题涉及新闻侵权纠纷从实体到程序的诸多内容。许多论文被后来有关新闻侵权和人身权、人格权的研究成果和专著大量引用,表明研讨会对新闻法学研究起到重要的孕育、催化作用。同时各地也举行过一些小型的研讨会,许多专业报刊发表若干论作,不及详列。当时研究所涉及的方面包括:一、新闻侵权行为和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行为的成立和排除,二、新闻侵权行为在一般民事侵权行为中的特殊性,三、新闻侵权行为责任主体的认定和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四、更正和答复的法律效力和履行程序,五、新闻自由、舆论监督与保护人格权的关系,六、新闻侵权的预防、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自我保护,七、新闻侵权纠纷的调解、非讼和解和仲裁,等等,可以说是相当完整地涵盖了新闻侵权的主要问题。 1994年,魏永征著《被告席上的记者——新闻侵权论》,孙旭培(主编)、王晋闵、张西明合著《新闻侵权与诉讼》 先后出版,有人注意到两书结构有近似之处(陈力丹,1995),这恰好表明对新闻侵权的研究已从个案分析和个别法理的研讨走向体系化。是为新闻法学学科领域第一批学术专著。 至于在法学界,主要是从对人身权、人格权的理论研究入手,涉及新闻侵权。除单篇论文外,90年代中期有一系列重大成果问世,包括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主编《人格权法新论》(1994a)、王利明和杨立新主编《人格权与新闻侵权》(1995)、杨立新著《人身权法论》(1996)等,这些著作,都有专章论述新闻侵权问题。王利明还主编《新闻侵权法律词典》(1994b),由新闻学和法学两界研究人员合作完成,是为目前新闻法学领域的唯一的专门工具书 。 若将法学界和新闻学界的研究成果作一比较,那么前者最重要成果就是建立了有关人身权、人格权的理论体系,他们所涉及的,包括人身权中的人格权和身份权,在人格权中包括非精神性的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和精神性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以及跨越两者的自由权、贞操权等等,对于各项权利的概念、来源、内涵、特征,以及侵权行为(tort)的责任等等,均有系统论述。前述在80年代中叶,有关研究基本上尚属空白,不到10年即取得如许成绩,堪足称道。至于新闻学者以及他们与法学者合作的研究,主要是在新闻学和法学的结合部方面显示自己的特色,这就是说,他们的一些研究着重从新闻规律的特殊性入手探讨新闻侵权纠纷的发生、处理和防止,体现了在言论、出版、新闻自由同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这两类基本权利的冲突之间寻求平衡的意图。有的意见后来为立法司法部门所吸取,丰富了新闻侵权法(Law on Media Tort),显示了新闻学界在新闻法学研究中具有某种优势。试举其要: 一、关于新闻失实与侵权的联系与区别。大陆诽谤法的重要特征在于将事实之虚假直接列为诽谤的构成要件,而不同于英美和港台的诽谤法只是将真实(truth)作为抗辩(defense)理由(魏永征,1999a)。故而在新闻侵权纠纷出现初,原告人往往以新闻失实起诉,法院也往往以新闻失实判决侵权成立。而新闻学者以为,新闻报道由于时效性等特点,难免忙中出错,若与事实稍有出入即判决侵权,实为苛求,主张在新闻失实和侵权之间划一道界限,「微罪不举(孙旭培,1988.12.31.、1991)。至1993年,最高法院颁布司法解释,确认「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成立侵权,即新闻失实必须达到严重的程度,方可下判。 二、关于新闻报道的特许权。新闻界素有「文责自负之说,然不为司法界认同。最高法院1988年司法解释有「报刊社对要发表的稿件应负责审查核实之说,凡稿件出错均可据此推断媒体负有责任。或以为媒介不可能将新闻中所有材料一一到发生的源头去作核实,而提出「权威度之论,以为凡具有足够权威性的机构或人员提供的材料,例如执政党和国家机关提供的材料理应无须再作核实,媒介对其中差错应当免责(王晋闽,1991)。此论其实与英美诽谤法「特许权抗辩(privilege defense)暗合。嗣后,又有学者明确提出引入外国诽谤法「特许权原则(陈泰志,1993、1996)。至1998年,最高法院司法解释规定新闻媒介根据国家机关正式文书和职权行为所作报道,不认为侵权,被认为正式确立了特许权原则。然目前新闻报道特许权尚限于国家机关的相关材料,远小于外国特许权范围。 三、关于评论的侵权认定。新闻侵权案出现初,一般并未将涉讼新闻中事实与意见加以区分,往往将不当意见作为失实对待,评论文学、艺术、产品、消费品等或有不当,辄成讼案。1992年作家吴祖光被诉侵权案,以驳回原告之诉告结,新闻学界认为是一个突破。(9)论者引入「公正评论(fair comment)概念,指出评论公共事务的意见即有不当,亦应予以优先保护,其标准为真实、说理、善意、内容合法四项(张西明,1995a、b)。至1998年最高法院在司法解释中明文规定消费者正当评论产品质量和服务不应认定侵害名誉权,认可了「公正评论原则。然适用范围仅限于此,关于对社会公共事务及科学文艺成果的评论规则,因条件尚不成熟,有待时日。 四、关于新闻侵权责任之承担。起初在诉讼中对新闻报道相关人员并未加以区别,时有媒介、作者、新闻源等等一概被追究责任,法院亦有追加被告之权,学界咸谓应区别对待,有论者提出若新闻媒介已被追究责任,则报道新闻之记者应属职务行为,可不对外承担责任(陈翠银,1989;成涛,1991)。1993年最高法院司法解释采纳这一原则,同时规定按原告起诉确定被告,取消法院追加被告的做法。关于新闻源之责任,论者提出应当区分主动提供行为和被动提供行为(王晋闽,1991),亦为1998年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所吸取。 五、关于言论权利和人格权利的平衡。这个问题贯穿于新闻侵权研究之中。论者以为,人格权为基本人权,固然应当重视保护,言论、新闻自由亦属基本人权,同样不容忽略。尤其是宪法已明文规定了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权,在新闻诉讼中理应予以贯彻维护。论者提出,因批评公职人员而引起的新闻侵权案,其中法律关系具有双重性,不仅存在民事关系,而且存在公民监督公职人员的政治关系,对公职人员起诉应有抑制(魏永征,1991;陈泰志,1993)。又有论者提出人格权属私法(Private Law),批评权属公法(Public Law),公法应优于私法(张西明,1995)。比较系统的主张如:「一、区分公众人物(public persons)与一般公民:名誉权保护向一般公民倾斜;二、区分政治事件、社会事件和私人事务:名誉权保护向私人事务倾斜;三、区分当前事务与过去事务:名誉权保护向生存者倾斜;四、区分法人与自然人:名誉权保护向自然人倾斜。(张新宝、康长庆,1997:15-17)对于公职人员以保护名誉权为由抵制舆论批评的行为,人们认为理应予以制裁,作出了种种设计,如追究恶意不实诉讼之责任(李显冬、钟瑞华:1998)。以上论述,有司已有注意,然尚未成为法定规范。 本文作者注意到,台湾新闻界同行也面临着类似的课题,近年刘泰英、赖国洲、蔡兆阳等起诉新闻媒体诽谤案,亦属公众人物案件,虽然刘泰英案媒体胜诉被认为新闻自由的胜利(闵大洪,1997),然辩方为香港媒体,而本地媒体败诉则不在少数,不仅承担民责,而且承担刑责,故有“媒体的新梦魇”之说(石世豪,1998),学界曾就此举行大型研讨,在这个问题上两岸学者大有交流的共同点。 三、研究的深化和综合 90年代后期,对新闻法学的研究又形成一个新的活跃期。一是成立了新的研究组织,如199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建立新闻与传播法制研究中心 ,同年8月司法部和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在华东政法学院设立的法制新闻培训中心(含学术部)。二是各种学术研讨活动频繁举行,据记载,仅1997年在北京,除新闻与传播法制研究中心成立时的学术研讨会外,还有中国信息化法制建设研讨会(3月)、检察日报社与中国记协主办的“新闻与法”研讨会(8月)、北京广播学院《现代传播》主办的“新闻与法制”研讨会(9月)、新闻与传播法制研究中心举办的新闻法制问题学术研讨会(10月)等(张西明,1998.9.3.) 。三是有一些国家级新闻法学领域研究课题通过鉴定,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徐培汀、丁淦林、张国良、黄瑚承担的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闻•传媒•法律——新闻法研究》(1996年通过),王强华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研究课题《舆论监督和新闻纠纷问题研究》(1997年通过)(王强华,1997) ,等。四是研究内容从新闻侵权纠纷扩展开来,进入其他方面。这在第三次新闻纠纷和法律责任研讨会就可以看出,提交的论文已不限于讨论新闻侵权纠纷,还有关于新闻报道与著作权法、新闻机构的行政管理、互联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致使这次会议变得有点“名不副实”了。下面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作一概述: 一、对新闻活动的权利的研究。新闻侵权研究实质是着重于对新闻活动的相对人即报道对象的权利的研究;他们的权利,对于从事新闻活动的主体(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和其他作者)则为义务。而在考察后者的义务过程中又势必涉及他们的权利,即进行新闻报道和新闻批评的权利。 舆论监督和新闻纠纷问题研究 就把新闻纠纷作为舆论监督权和人格权这两种权利的冲突的表现来加以考察,虽然已有不少人论述过这种冲突,但这个国家资金资助的课题,在分析200件舆论监督个案和180件新闻侵权诉讼案例的基础上,对舆论监督的历史和现状、在国家监督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同司法独立审判的关系、在舆论监督权和人格权两个方面法律规范设定的不平衡等等作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比前人都有所超越,因而被认为是「新闻管理和新闻法制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很有实际价值和学术价值,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新闻记者》,1997) 。关于新闻权利研究方面值得称道的还有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宋小卫近年发表的一些论文(宋小卫,1994-1998) ,这些论文对现行法律制度中有关公民参与新闻活动的权利如知情权、表达权(the right to express)以及其他享受传媒服务的权利作了具体的集纳和阐述,比起以往仅就自由与责任、保护与限制、权利与义务等关系作抽象的论述来,是一种创新,显现了对新闻自由的研究向法学理论层面的深化。 新闻自由具体化即为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报道、评论等权利,目前法律上尚无明文规定,新闻界和新闻学界甚为关注。近年有两个问题的讨论值得一提:1997年北京和上海的一些报刊开展关于记者「隐身采访(即不公开记者身份的采访,或称「偷拍偷录)的讨论,实质上是讨论记者采访和报道的自由度 。论者认为,记者隐身采访及报道应当受到隐私权法等有关规范的限制,但是这种限制到什么程度,则说法不一。多数认为,记者不公开身份的采访,要区分公开场合还是非公开场合(私人场合和涉及其他应予保守秘密的场合)、观察还是询问意见、所采访事项与公共利益相关还是无关、采访对象是特定个人还是不特定多数人、消极地不公开身份还是积极地伪造身份等等,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铁樯,1997;徐迅:1997/a、b;曹瑞林,1997;董滨,1997)。如果说这场讨论是在媒介的采访报道权同公民个人权利两者之间寻求界定,那么1998年关于报道公开审判的案件的讨论则是在媒介的采访报道权同司法公正独立的权利(权力)两者之间寻求界定。是年最高法院院长发表谈话称,要把公开审判制度落到实处,依法公开案件逐步实行电视和广播现场直播,允许新闻媒体如实报道(《法制日报》,1998.4.16.),冲破了新闻界流行多年的案件审结后方可报道的陈规。新闻界认为,这是对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权的肯定。不久中央电视台即对一起电影著作权案庭审现场进行直播,媒体纷纷发表评论表示欢迎,但是也有人士表示质疑(《科技日报》,1998.7.17.)。北京大学贺卫方连续发表文章强调司法程序的特殊性,认为电视直播法庭审判会影响庭审过程的庄重和严谨,进而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1998)。由此引发关于新闻和司法、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的热烈争论,大致说来,新闻界偏重强调新闻对司法的监督,而法学界和司法界则倾向媒体报道案件应当慎重,不应妄加评论,有的学者明确对「新闻监督司法的权利提出质疑(《北京青年报》,1998.11.2.;《工人日报》,1998.11.7.;《中国律师》,1998)。 二、对新闻媒介行政管理的研究。新闻媒介的行政管理法是新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对新闻媒介一向实行批准登记制,是为行政管理的基础。不过在80-90年代,国家对新闻媒介的行政管理主要以部门规章予以规范,等级较低,而且立法和执法合为一体,亦不符现代法治原则。随着行政法制逐步走向健全,单纯以规章行政已经难以为继。1997年,国务院连续颁布管理出版、印刷业、广播电视的行政法规,使大众传媒管理法提升了一个等级。(10)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士对这些规章、法规时有解释性文章。新闻出版署宋克明的一些论文,把新闻事业的管理体制归纳为共产党的领导和政府管理、法制管理、部门管理、社会管理(行业管理)、内部管理等五种管理机制(1994,1997) 。研究广播电视管理制度的,则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赵民的硕士学位论文《新时期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研究——以广播电视法规体系为视点》(1998)。这些论作,按照「依法行政的原理,对名目繁多的法规规章作了梳理和阐述。 三、对新闻传播活动中著作权问题的研究。大陆《著作权法》颁布于1990年,有关著作权和知识产权的专著不少,但这属于独立学科。从新闻传播活动的角度研究著作权法的,主要为探讨社会共享知识成果的利益和作者权益、媒介权益和作者权益的合理平衡。如关于如何理解时事新闻不适用著作权法、广播电视节目表是否适用著作权法等问题的讨论,皆与此有关。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修改《著作权法》,争议焦点之一即为现行法律中关于“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条款。盖“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主旨,即出于满足社会共享权益而对作者权益作适度的限制(11)。论者以为,现行法律对作者权益限制过多,适足以使媒介获取大量利益。如该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广播电视非营业性播放已出版的录音作品,属于合理使用,超出国际公约所允许的范围,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应予取消,而此议受到广电管理部门强烈反对(《中华读书报》,1999.1.13.)。论者还认为有关“法定许可”的规定亦应予以调整。 四、对外国新闻法制和中国新闻法制历史的研究。宋克明曾赴美国作较长时期的考察,回国后著《美英新闻法制与管理》一书(1998),作者系根据大量原始文献撰写,重点介绍两国的诽谤法和隐私权法,并涉及保密法、版权法和藐视法庭罪等内容,还介绍了两国新闻界内部管理以及互联网络管理的最新情况,与编译单篇论作或撷取第二三手资料编写的文章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作者从本国文化视角出发,在对外国法制作客观介绍的同时予以适当评析,以利于读者同本国的情况作比较和对照,乃近年新闻法学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在中国新闻法制史研究方面,则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瑚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1998),全文紧扣言论出版自由和官方统制的对立这条主线,对近代中国新闻法制的发展轨迹作了系统的叙述。 五、传播新技术法制研究。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传播新技术的兴起,形成对现有大众传播媒介冲击之势,日益引起我国新闻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有关论文日见增多。从法的视角作考察的主要有这样一些问题:新技术将对现有新闻传播法形成怎样的冲击?将使人们的知情、表达、公共交往等权利要求产生怎样的变化?在保护国家秘密和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保护人格权、知识产权等方面带来哪些新问题?应当采取怎样的管理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张西明主持承担了国家「九五期间重点课题《电子网络出版物的宏观发展与管理》,系第一个研究有关问题的国家级课题,尚在进行中。同所闵大洪《传播科技纵横》(1998)一书有专章论述传播新技术管理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 六、新闻法总体研究。对新闻法的有关原理作总体阐述的,除前已提到的张宗厚、孙旭培等人的论作外,陆续有一些新闻学专著中设立专章专节加以论述,如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郑旷主编《当代新闻学》在边缘学科介绍中有「新闻法学节(1987),中国新闻学院郑保卫著《新闻学导论》有「新闻事业的活动自由与限制章(1990),清华大学刘建明著《宏观新闻学》有「新闻法制章等(1991)。近年来徐培汀等的《新闻法研究》,广泛搜集资料,对新闻法方方面面的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考察,分为史实、规范、侵权三个部分,在规范部分分别将公民、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介作为不同的权利主体加以阐述,体现了构建新闻法学理论框架的某种意图。其缺点是有关我国现实的新闻法制的内容过于简略。1998年,黄瑚著《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出版,其上篇「新闻法规,有一半的篇幅系统讲述现行新闻法制(另一半讲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和外国新闻法制),在本学科领域尚属首次。其缺点是部分内容限于复述法律法规条文,对法理的阐述似嫌不足。解放军报社曹瑞林著《新闻法制学初论》(1998),亦有创立新闻法学理论框架的尝试,在理论阐述方面较前述成果有很大拓展和加强,但其内容除总论外,限于新闻出版法、著作权法和新闻侵权法 。1999年,魏永征著《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出版,引用法律及司法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等200多种,涉及宪法权利、国家安全和保密、禁止淫秽色情、新闻与司法、行政管理、新闻侵权法、著作权法、广告法等诸多方面,唯本书以“述而不作”为体例,对拟制的法律关系未于涉及。 在对新闻法的总体研究方面,从当年孙旭培等写《新闻法知识讲座》,到如今有几部概叙新闻法框架的专著问世,内容日益丰富,认识渐趋精深,这固然出于学人努力,然而亦同现实法制建设的进步息息相关。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二十年,至1999年7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250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的决议106件,国务院行政法规830件(《人民日报》,1999.7.7.)。这些法律、法规中有许多内容同新闻传播活动有关,有的就是直接规范新闻媒介的,所以新闻法制已不复是当初创议立法时那样,只有几句原则可讲,而是已有相当具体的系统的内容了。现有专著所涉及的方面,亦同国际同类专著相合(G.Pobertson A. Nicol,1992,T.B.Carter,1994)。而国人或以为《新闻法》尚未出台,新闻传播活动目前尚属无法可依,这实在是很大的误解。纵观世界各主要法治国家,有专门法的少,没有专门法的多,有专门法的国家的新闻传播活动并不是只须遵守专门法的规范,也要受到其他诸多法律规范的保障和约束,没有专门法的国家并不等于新闻传播活动无法可循,新闻传播活动同样是在法治轨道上运作。实际上,新闻传播活动的走向法治,并不是光靠一部专门的《新闻法》就可以解决的,其中许多重要事项,必须由其他法律来予以规范。大陆新闻法学研究的成果,正是由现实的新闻法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同时新闻法制尚不完善,突出的是公民和新闻工作者的诸项权利尚未有明文规范,新闻法学研究将为完善和发展新闻法制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料和设计,这就是法学研究和法制建设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新闻法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尚处于幼小阶段。作为一门学科,应当包括论与史,在论中又包括应用性的理论和基础性的理论,特别是必须拥有有代表性的能体现本学科理论框架的理论专著。按这个标准衡量,现有专著基本尚属应用性著作,理论性探索尚待继续深化。我中华版图之内,两岸四地,实施四种法律,按意识形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按法系,则有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之别,其内容之丰富,实为世界各国所未有。有志于此学者,倘能加强合作交流,多作借鉴比较,博采众长,必可取得出色的成绩。 新闻法论文:浅谈中国新闻法建设兼论新闻法中对新闻自由的保护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就中国新闻法立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并围绕新闻法立法的核心问题——新闻自由浅谈我国新闻法的构建。通过借鉴西方新闻自由的认识、追求与法律规范,试图为我国新闻法中保护新闻自由问题找一条出路。 关键词:新闻法;新闻自由;新闻评议制度 对于中国法建设的现状,大约有悲观与乐观两种态度。悲观者认为新闻仍是法律的真空领域,大声疾呼《新闻法》的出台。以魏永征为代表的持乐观态度的学者们则认为我国已有较为完备的新闻法体系,目前最重要的是认真消化、掌握、贯彻、执行现行新闻法的丰富内容,在实践中总结提高,以促进新闻法制建设进一步深化。要弄清孰是孰非就要从中国新闻立法的历史和现状谈起。 一、新闻立法的历史与现状 1979,中国提出“新闻改革”,“新闻法”也开始酝酿。1980年,赵超构李子诵等新闻界学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三次会议期间首次呼吁制定新闻出版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1984年六届人大和政协二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常委决定制定《新闻法》。两个月后,新闻法学学科建设的发源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成立,并着手起草《新闻法》。(1)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虽然有三个《新闻法》文稿被起草出来,但并没有一部《新闻法》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出台是新闻法学研究领域的遗憾,但也并不能因此得出中国没有新闻法的判断。广义的新闻法不仅仅是以《新闻法》为名称的法律文件,而是对于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规范之总称。我国宪法、法律以及其他领域的专门行政法中都有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规定。我国形成的是以宪法为依托,在专门的新闻法律缺失的情况下,主要依靠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来规范新闻传播活动中涉及的关系的立法体系。(2)因此,新闻法制建设的状况就如同魏永征所总结的一样:有法可依,尚不完备。 新闻法建设的现状与我国新闻业发展的特点有关。新中国成立后报纸是各级党委的机关报,广播电视是各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一种机关性质的事业单位。各媒体的主办单位对于新闻报道都有严格的规定,不需要专门的新闻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闻事业单位从实际上的党政机关的一部分,开始向真正意义上的舆论工具回归,“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十六个字是这种回归的最真实表达。(3)中国对媒体的控制正在由“有形”转向“隐形”,但是新闻改革与新闻法制建设的步伐并不一致。新闻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新闻自由受到各种权力的干预,或是新闻侵权案件激增等等。 魏永征把立法难题归纳为五个矛盾: ① 法的刚性和意识形态的弹性的矛盾。思想性质的问题是不可能用强制的办法来判断、解决的。 ② 新闻媒介社会控制功能与表达功能的矛盾。 ③ 权利的普遍性和权利的等级性的矛盾。我国的新闻媒介隶属不同等级的党政机构,统计党报不能批评同级党委,不同等级媒体采访报道权能是不同的。 ④ 法的稳定性和舆论导向的随机性的矛盾。 ⑤ 随机调控和依法行政的矛盾。 我国新闻法制的主要问题是法律效力层次低,以行政管理法为主,而且忽视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和应当享有的合法权利。新闻报道活动是瞬息万变的,需要灵活的政策来规范,但政策不可能也不可以代替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政策,尤其是非制度化的政策对新闻媒体自主采访和真实报道的权利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主张了封锁消息、“电话会议”、歪曲事实等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因此,以规范的法律来代替随机性的政策将是新闻法体系建设的趋势。 此外,对于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模糊也给新闻报道活动带来不便。新闻传媒享有的权利通常有:新闻采集过程中的知情权、采访权、摄影摄像权,编辑制作过程中的编辑全、改编权,传播过程中的出版权、广播播映权、权等等;其承担的义务有:采访过程中不得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住宅安全权、沉默权,编辑制作过程中不得篡改实施,传播过程中不得违反国家的强制性规定,如不得传播淫秽内容不得泄露国家机密、不得侵害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等等。(4)如果能以专门的行业法形式规定这些权利和义务,无疑会给新闻工作者们一个明确的行动指南。 二、新闻自由——新闻立法的核心问题 新闻立法的核心问题是保障新闻自由,广义上说,即表达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新闻媒体由于其采集信息的专业性和优势,逐渐成为了公民藉以实现这种自由和权利的物质载体和主要阵地。人们对新闻自由的追求可以追溯到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书中的观点:思想的自由市场是达到真理的途径。法国在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中宣布“思想与意见的自由交换,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则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新闻自由的法律根源。一百多年来的人类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看作是人们对表达自由、新闻自由的追求史。 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一代又一代人孜孜不倦地追求新闻呢? 美国新闻法学家艾默生把表达自由的价值归纳为四点: ① 保障个人自我实现的方法; ② 达到真理的手段; ③ 保障社会成员参加国家政策的方法; ④ 维持社会稳定与变化均衡的手段。 1946年,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发表了《自由而负责任的报刊》一文,强调“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提出“政府”“报刊”“公众”的“三极结构”。美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斯特瓦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四权力理论”,认为“宪法之所以保障新闻自由,其目的是保障一个有组织的新闻媒体,使其能成为政府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力以监督政府,防止政府滥用权力,发挥其制度性功能。”(5) 新闻自由虽然是“舶来品”,是并非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争取民主平等的工具和历史产物,但它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新闻自由是一项制度性权利,在各国新闻立法研究中都占据核心地位。保障新闻自由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媒体自身利益,而是为了制衡政府权利,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在我国这样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保障新闻自由也十分重要。 1949年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中,在第四十九条规定:“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禁止利用新闻进行诽谤,破会国家人民的利益和煽动世界战争。”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中肯定了公民的表达自由,其中也内涵了新闻自由。但是作为公民个人的言论自由并不能等同于作为新闻传媒的新闻自由。相比公民个人的言论自由,而作为新闻传媒,由于其是在有组织性地从事传播新闻的专业性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有人把它比作“民主政治的窗口”。因此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将新闻自由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去规定是十分重要的。世界上不存在不受约束和限制的自由,“为某种权利划定界限,实质上是对某种自由的保护,因为它同时也制止了权力任意干涉的可能性。”我国宪法虽然也在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形式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但是这样的规定比较宽泛,反而是权利虚化,不利于新闻自由的实现。因此在肯定新闻自由的时候还要明确应给予什么样新闻自由的底线。除此之外,在立法保护新闻自由的同时,我们还要自习思考下列问题: ① 从哪里争取自由:新闻媒体怎样保障新闻不受国家权力、社会势力的干涉 ② 为谁的自由:新闻自由究竟是为了新闻媒体自身还是为了新闻的受众即人民 ③ 就新闻媒体内部而言,新闻自由究竟是给予媒体经营者的还是给予记者编辑的问题 ④ 新闻自由在多大程度上应给与保护 ⑤ 保障新闻自由应采取何种手段 ⑥ 如何处理消极的新闻自由与积极的新闻自由之间的关系 真理朝前多走一步往往会变成错误。在资产阶级新闻自由体制确不久后,新闻自由这一捍卫新闻职业道德的思想武器因其为新闻从业人员所滥用而开始变性,西方新闻界在解决了原有矛盾后出现了心的矛盾,陷入了新的职业道德困境。(6)中国新闻法立法同样要避免新闻自由的滥用,防止新闻侵权、黄色新闻泛滥等行为的产生。 但是即使出台了一部专门的《新闻法》,也不能说新闻传播活动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我们同样要参照其他法律以及新闻职业道德来规范新闻活动。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可以借鉴西方的新闻评议制度。黄瑚在《新闻伦理学》中写到“新闻评议制度,是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是运用自律方式让新闻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有效手段。”新闻评议制度与法律法规相比更具灵活性,但是其本质仍属于新闻自律的范畴。因此,对于许多法律无法顾及的方面,用新闻评议制度来解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国新闻法体系尚有较大的缺陷,而尽快制定一部《新闻法》将是弥补缺陷以及解决我国目前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最好途径,也是加快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而《新闻法》制定的核心问题就是对新闻自由的保障和限制。但是有了一部《新闻法》,也并非可以高枕无忧了,新闻传播活动有中许多法律无法控制的内容,而新闻评议制度则是解决的良策。 新闻法论文:电视新闻法则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整合了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关于后现代主义与媒介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言论,提炼出诸如拼贴、复制、解构、多元等后现代法则,并尝试将这些后现代法则与电视新闻研究进行整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陈其利弊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电视新闻;后现代;拼贴;复制;解构;多元 勿庸讳言,当代电视节目因其创造了斑驳陆离、叹为观止的媒介景观而成为了后现代研究的绝佳范本。当人们沉迷于后现代气息炙烈的MTV和电视广告时,对于体察电视新闻的后语境却显得有些漫不经心。其实,在大众文化的漫天硝烟下,电视新闻从形式到内容都或多或少地隐匿着后现代主义的种种法则。 拼贴、复制与电视新闻的时空幻象 拼贴与复制具有典型的后现代性状,也是最受争议的后现代命题之一。本雅明曾对这种技术表现出倾心,他认为:“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达到的境界”,[1]尤其是摄影技术在表现事物时,通过拼贴式组接或蒙太奇技巧的运用,不只为观者带来视觉的全新体验,也使“展示价值开始整个地抑制了膜拜价值”,[2]从而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 如今,当我们置身于大众媒介营造的视觉王国里,也会深深感受到拼贴与复制的无所不在。电视新闻就是经由电子技术显像,按照特定的镜头语言逻辑,对新闻元素进行声画拼贴与复制的一种媒介形态。其带给人们的新闻资讯无所不包、无远弗界,这种时空体验是以往那种亲历体验方式所无法企及的。面对媒介社会的信息泛滥,电视新闻为了高效快捷地给大众提供资讯服务,使表达当下情感和精神成为可能,也在不断催生着新的节目表现形态。 例如《东方时空》子栏目《时空连线》在国内首创多视窗节目形态,其呈现给观众的画面是主视窗中的主持人与三个分视窗中的新闻当事人的对话。在这里,传统的一元电视画面被切割成若干影像单元,通过技术拼贴使来自不同时空现场的画面被统一在节目当下的时空维度中,这种虚幻的时空景象无疑强化了新闻的即时性。另外,目前频见于各档新闻节目中实时滚动的字幕新闻,也是通过拼贴复制技术使得字幕在画面下方快速滚动,使新闻演播室的直播时空与由文字不断生成的拟态时空互相交错,这样造成了信息空间相对膨胀,而时间因并轨被相对压缩。技术的进步使得新闻的进行时态不断得到强化,而观众也仿佛置身于永恒的当下和永恒的变化之中,随时体验着新闻资讯的鲜活。如此看来,拼贴与复制法则在粉碎我们以往时空体验的同时,也延伸了我们的感官,并找到了当下的存在方式——一种新的时空体验,而这使我们通过电视媒介感知新闻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丰富。 然而,技术带给新闻的也并非完全是福音。创立了诸如类象、内爆、超现实等后现代话语的社会理论家波德里亚,在对媒介技术进行阐释时就走向了激进的批判。在他的社会学视野中,传播的扩张性和影像的蒙太奇一起构成了后现代的社会体系,而“真实已经在形象和符号的迷雾中完全消逝了”。[3]由于传媒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整体性,瓦解了曾经为人们提供了统一感的时空量度,因而在电视新闻为大众提供的信息符码中,“历史”就演变成符合编码规则的视觉文本,零散、平面而无深度。在编码过程中,生产者会对一些真实事件的影像声音碎片进行任意地拼贴复制,由此产生的媒介文本会令人们推演出整个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然而就是在媒介技术的过滤、切割和操纵下,真实世界的面貌往往被窃取甚至取消,过往历史的深厚也会变得萎缩和平庸。因此,波德里亚悲观地断言,“人们越是接近真实资料、‘直播’,越是用色彩、突出等手段来追踪真实,对世界真实的缺席随着技术的日臻完善就会越陷越深”。[4] 在现实的媒介事件中,关于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的种种矛盾成为波德里亚的追随者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在对电子技术的仿拟功能采取批判态度的同时,他们进而对电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进行质疑。由于声画符号是电视新闻报道现实的重要手段,因此符号与现实的断裂也就在所难免,对海湾战争的怀疑就是一个极端的案例,波德里亚曾断言海湾战争根本未曾发生,只是传媒制造了一场影像战争。这种说法虽有矫枉过正之嫌,但对于电子媒介竞争,尤其是战时新闻中愈演愈烈的媒体大战而言,则不无反讽效果。确实,电视媒介对新闻事实的主观再分割,肯定会导致观众对真实状况的无所适从。传媒对关于“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报道的反思,就代表着生活于后媒介景观中的新闻工作者的一种理性自觉。 解构之维与电视新闻的“去中心化” 在风起云涌的后现代思潮中,由德里达、巴特、福柯等人创立的解构思想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反结构主义是解构主义的徽章,其解构的目标就是拆除那种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主体。因为在解构主义者的眼中,这种结构根源于对永恒意义和恒定结构的先验性设置,而其本身往往无法逃离权力中心的控制和话语制约,因此需要对这种抽象结构进行消解,最终使得“社会从所有那些作者、创造支配性话语的知识权威们的观念束缚中挣脱出来”。[5] 解构大师德里达的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就是“去中心化”,例如对某一文本的关注点不在于其中心,而在于其边缘,在于被隐瞒、被掩盖的那些环节。当电视新闻被视为媒介文本时,其去中心化过程就是建构那些与观众切身经验相关,但以往却处于边缘的意义的过程。 电视新闻诞生之初基本上沿袭的是政党报刊的路数,把宣传与教育作为自身的主要职责,而电视机构的体制属性无疑催生了电视新闻的话语权威性。在我国,长期以来,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宣教新闻是国内电视新闻的主流模式,政治教化成了这类新闻的第一要务,与之对应,那些引领潮流的社会精英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新闻中的主角。然而,随着新时期国内新闻理念的进一步演化,新的节目形态开始崭露头角,其中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都市民生新闻成为新的热点。在这类节目中,关注社会普通层面、再现都市生存状态成了新闻首要的价值诉求,而生活在平凡世界、忙碌于街头巷尾的普罗大众就成为节目重点捕捉的新闻人物。如今,随着一批民生态的电视新闻如燎原之势蔓延全国,一度被观众视作政治传声筒和领导见面会的电视新闻正在以其前所未有的亲和力及创造力,倾力建构着“新闻,为民所用”的全新话语体系,而这类新闻节目大多在各种花哨的技巧外衣下隐含着“去教化中心”与“去精英中心”的策略。 稍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活跃在电视新闻改革中的这场“去教化中心”和“去精英中心”运动实则暗合了后现代的解构之风。因为在当下这种后乌托邦式的平民生活中,在反精英主义情结日益普遍的社会氛围中,人们对深度意义、终极价值、永恒真理等精英话语的灌输已渐生抗拒,他们开始放弃对终极价值的追求,转而开始向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生活原生态回归。而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传播语态由教化向沟通的过渡、选材向度由唯上向亲民的转变等等,本身就意味着对传统新闻领域的政治情结与精英情结的一种消解。 然而,正如“后现代”概念本身就是一个亦正亦邪的矛盾综合体一样,解构主义也有其与生俱来的思维罅隙,特别是当其一味流连于文本的游戏和差异,却对真理、意义的构建无动于衷时,就会有滑向价值虚无主义的危险。詹明信曾视“去中心化”的文化逻辑为“把生活中无数卑微的细碎一一混进他们切身所处的文化经验里,使那破碎的生活片断成为后现代文化的基本材料,成为后现代经验不可分割的部分”。[6]这种观点作为对时下电视新闻某些弊端的概括颇为到位。例如以表现世俗民风见长的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在初创时期,为了尽可能淡化新闻的政治色彩而不惜出位,以肤浅琐碎的新闻噱头来取悦观众,致使一些未经证实的市井传闻、鸡毛蒜皮的邻里矛盾甚至百无聊赖的猫狗打架都曾一度堂而皇之地步入新闻殿堂。而当节目沉湎于再现这些偏离新闻基本属性、一味媚俗的伪民生题材时,民生新闻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化与琐碎化。其实,新闻的平民化视角并不等同于低俗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味,还原百姓生活也并不意味着就此取消价值导向和伦理规范,毕竟,电视新闻在传承文化和传播信息方面是责无旁贷的。因此,电视新闻在吸纳“去中心化”的合理价值内核时,同样需要审慎地把握解构这把双刃剑。 新闻谈话节目与元话语权威的消解 受德里达、福柯等人解构思想的影响,法国思想家利奥塔在反对主体性的基础上,进而质疑现代知识的合法性地位,并发展出一整套解合法化的后现代策略,从而成为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将知识定义为类似于一种普遍真理和终极价值的元话语体系。在分析了知识的状况、地位的变化以及叙事知识与科学知识的“范式不可通约”后,他认为“知识元话语权威下的综合原则”已经不适用了,所谓元话语只不过是多种话语中的一种话语而已,不再是绝对真理。因此,把知识重新加以合法化,意味着应该尊重各种话语的差异。他同时还指出,人类对话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共识,因为“那种一致的共识,是一条永不可及的地平线”,相反,对话的目的在于追求谬误推理,目的在于打破求同的稳定模式,而强调差异的不稳定模式。[7]据此推断,倡导以更深广的气度来包容差异和多元才是后现代的知识法则。 当我们为利奥塔的犀利和颠覆性思维喝彩时,却发现身边的传媒世界也浸染了这种反叛权威、崇尚异质的后现代色彩。受其影响,媒介文化正在经历着从偏重单一教化到促进多元沟通的转变。这种转变如此深刻而迅猛,以至于一贯以承载意识形态教化为己任的电视新闻也无法逃避。在平等参与、尊重差异的传播理念下,将谈话与沟通机制引入到电视新闻中就多少带有了必然性。这类新闻谈话节目一改过去主持人或专家独家掌控新闻话语权的局面,引进了开放、平等的多人或群体对话机制,话题的参与者都是具有平等发言权的独立个体,现场成为汇集众议的公共论坛。在这个开放的话语空间里,各种信息多向流动,多元价值观相互撞击,宽容代替狭隘,民主超越独断,不再有先验性的思想框架,对话是产生文本意义的唯一渠道。 我们试举央视王牌节目《对话》的一期内容作为例证,节目围绕高校收费居高不下,寒门学子上学难这一社会问题展开讨论。高校把持教育成本分摊制的观点,家长却认为工薪阶层负担沉重;学生抱怨助学贷款申请困难,银行回应欠贷不还现象非常普遍;社会希望政策支持企业救助,而政府认为捐款抵税与国情不符……,多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一个就学话题带出了教育体制、收入分配、银行信贷、税收政策、社会救助等一系列问题之间的潜在矛盾。的确,在当代这个多元异质的社会中,对与错、是与非的二元维度似乎已很难应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纷繁复杂的差异与矛盾,因为任何话语只能是在历史视点之内的有限性话语。因此,节目秉承“突出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的宗旨,让差异各方尽可能通过对话达到沟通,并鼓励各方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看待矛盾,以一种更宽容的态度来面对现实。 然而,与解构主义所面对的困境一样,多元主义如果片面追求知识的异质性,推崇差异而贬损共识,力主谬误推理而拒斥宏大叙事,其结果就有可能形成“狂欢节式的”众语喧哗。在这里,由于缺乏共识,多元话语之间相互讥讽、语无伦次、前后矛盾,于是“社会联系的纽带被离断肢解了,有秩序的社会转变成了一个乱七八糟的无序的大众聚合”。[8]当然,波德里亚的这一结论未免过于耸人听闻,但这对于当今这个充斥着话语碎片的传媒世界来说,无疑是具有警示效果的。 其实,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类都会渴望从对话中实现沟通,从而满足智慧、信念的精神需求,并体验普遍、永恒的终极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取得共识应比陈列差异更有意义。例如在前文所举的案例中,《对话》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不忘启发社会各界提出更多的帮助解决寒门学子入学的建设性方案来。由此可见,电视新闻利用谈话机制建构多元话语场固然重要,但通过对话交流传递人文关怀、催生情感共鸣、引导社会变革,也同样应该是媒体追求的职业理念。 后现代思潮虽发源于西方,但随着全球化浪潮风行世界,其影响已经波及我国。对于这股思潮,盲从或拒斥都是无益的。无数历史经验表明,不同的思想文化在经过碰撞之后产生的价值整合才是最具意义的,而这也正是本文尝试以后现代法则反思电视新闻的目的所在。 新闻法论文:虚假新闻法律规制管理论文 某刊今年第一期刊载了《读者的“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从桂运波诉《知音》杂志说起》;在第二期又刊载了《虚假报道:侵犯读者的人格权———兼作新闻“真实性”的法律读解》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的法律规则》是这个讨论的继续。 本文认为,虚假新闻分为两类:一类有特定指向,侵犯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类无特定指向,但有严重的危害性。读者桂运波诉《知音》一案出现后,人们应对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进行理论反思。 新闻打假的呼声,在中国现当代新闻史上可谓是历久不衰。然而,回望漫漫长路,新闻打假却遭遇尴尬:面对与己“无关”的虚假新闻,广大受众虽满腔义愤,但更多的是无奈和茫然。虚假新闻就在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中依然得以蔓延、肆虐。 新闻打假难,难就难在虚假新闻形式的多样和权利主体的有时不明确上。从有无特定指向来看,虚假新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一类是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前者在报道中有明确、真实的新闻当事人指向。后者在报道中没有指向某特定新闻当事人或其所指向的新闻当事人纯属虚假。对于前类虚假新闻,由于它往往侵犯了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新闻当事人一般会主动高举打假旗帜,因此,现实中这类虚假新闻也较好地得到了遏制。而对于后一类虚假新闻,由于法律规制存在着不足,加上业界和学界关注不够,其打击力度也明显较弱,这不能不给新闻打假蒙上一层不确定因素。《知音》一案的出现,使得如何认识和规制这类虚假新闻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的擦边球战术 不断涌现的新闻侵权诉讼表明,虚假新闻不仅违背了新闻规律,同时也侵害了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有卷入新闻侵权法律纷争的可能。透过众多的案例可以看到,几乎所有涉诉的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均指向特定的新闻当事人。有的是在报道中指名道姓,以直露的方式侵害了当事人的人格权。有的则没有指名道姓,但通过特定的时空关系和人物特征的描写可分辨出其新闻指向和侵害对象。 也许是虚假新闻制造者从诸多的新闻官司中领悟到,制造有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存在着侵权和被起诉的极大风险,于是,无特定指向这种“有惊无险”的虚假新闻便得以纷纷出笼。《45年前的恋人从死亡名单上走来》一文曾是前些年为许多媒体刊载的一长篇“纪实”通讯,文中讲述了黑龙江省海林市胜利乡一位叫王家政的战斗英雄与长沙姑娘许燕的生死恋情。此文颇为煽情动人。后经《黑龙江日报》记者纪秀英的调查,发现该篇“纪实”通讯纯属“纪虚”,不但许、王其人其事均属虚构,连海林市也无胜利这个乡。河南西峡县某人曾在办公室里炮制出两篇颇具现代意义的法制新闻,一是发表在1998年5月13日《人民法院报》上的《我要凭票看电影》一文,说西峡县某影院在放电影时发现观众只有三人便决定退票,为此一观众诉至法院,法院判定影院单独为这位观众放一场电影。另一篇是发表在安徽一法制类刊物上的《滥用诉权案》一文,说一工人因被人错告使其经济和精神受损,转而起诉此人滥用诉权,最终法院判其胜诉并获赔偿1400元。 以上几例皆属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该类新闻表面上言词凿凿,新闻要素一应俱全,实际上纯属虚构,这类报道的另一特征是“对事不对人”,它追求的是事件的煽情或事件所具有的轰动效应,它不以侵害新闻当事人为目的,实际上也因为其事件乃至人物、地点的子虚乌有构不上对特定新闻当事人的侵权。它使作者追名逐利的渴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又避免了新闻官司的烦扰,这也是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日益泛滥的缘由。 尽管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没有或不能侵害新闻当事人的权益,但其危害性却很明显。个别媒体的虚假新闻不仅损害其自身信誉,而且还殃及整个传媒,危及整个传媒的发展前景。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使普通受众既花了不该花的钱,又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在感情上也受到了欺骗和伤害。另外,受众凭借对媒体的信任,在某些虚假新闻的误导下可能会做出错误的行为抉择,不仅使自身利益受损,甚至还可能有碍整个社会的常态发展。 《知音》一案:普通受众渴求法律之剑 2000年4月,与报道内容并无所涉的普通读者桂运波以被告刊登虚假纪实文章为由(其中有一些便是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将国内知名杂志《知音》告上法庭。请求法院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判令被告立即停止刊发虚假文章,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并赔偿原告购买的刊有虚假文章的该杂志价款的一倍,以及精神损失费等,并公开向受骗读者赔礼道歉。 在此案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知音》杂志社在答辩中强调,商品和服务是《消法》保护的范畴,而报刊内容并非其保护范畴。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杨竖昆则持反对意见,认为报刊内容属《消法》的保护范畴。而民法专家何山认为,对于文字内容的虚假,除非是这一期杂志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虚假的,单凭一两篇文章中部分的虚假,读者是不能作为原告起诉的,这有个量的标准。法院一审判决认为原告和本案无直接利害关系,不符合当事人的条件,不具有适格的原告资格。 [page_break] 《知音》一案给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的作者和刊载媒体敲响了警钟:伴随着普通受众权利意识、法制意识的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已从单纯的物质产品领域进入到精神产品领域,这种擦边球战术尽管没有侵害某特定新闻当事人的权益,但因其愚弄了一般受众,同样有被诉诸法律并受法律惩罚的可能。 本案引发的争论和本案的一审判决表面上蕴含着这样一个问题,报刊的内容是否属《消法》的保护范畴?但其背后却蕴含了一些更深层次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普通受众能否作为原告以“虚假新闻”为由提起诉讼?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性质?现行法律对此类新闻的法律规制如何?又该如何规制这一类危害甚大却经常逍遥法外的虚假新闻? 无报刊的内容是否属《消法》保护,《消法》并无明确规定。一期报刊中存在多少虚假内容算是质量瑕疵,法律并未界定其标准。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的确使普通受众从物质到精神上都受到伤害,但它究竟侵犯了普通受众的何种权利呢?现行立法在以上一些问题的模糊和疏漏直接导致了《知音》一案的一审结局,尽管本案已告一段落,但其争议仍在继续,留下的问题也未获解决。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的危害性、对普通受众权益的侵犯性确乎是一个昭然的客观事实,而由于法律规制的不足致使普通受众的权益遭到冷落。《知音》一案再次表明:现实呼唤一部专门的新闻立法,新闻立法应对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倍加关注! 普通受众的诉权:必要且合理的外部规制 防治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既要仰赖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的道德自律、新闻行业从业规范的约束,更要仰赖法律的规制。对于虚假新闻,我国在一些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作了些规定。如《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的处理办法》中规定,报刊刊登虚假、失实报道和纪实作品的,应公开更正并消除影响,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视其情节轻重将责令限期更正、警告、通报批评或罚款,有关责任人员还将受到相应的行政处分。显然这些规定或措施适用于各种虚假新闻,自然也对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有效。但这些规定或措施也有其特殊性:其一,它们本质上属于新闻出版部门的内部制约监督或法律规制。新闻监督和监督新闻同样重要,对新闻媒体进行监督是确保其有序、合法、文明运作,正确发挥其功效的必要前提。它需要普通受众的参与,广大普通受众的参与有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制约环境,使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具有一定的透明度,也利于彻底打击虚假新闻的产生和蔓延,并达到消除虚假新闻的目的。其二,尽管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属以上规范性文件的禁止之列,但它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仅是行政责任,受侵害的普通受众无法通过新闻记者或新闻媒体行政责任的负担,使其已然受损的权益能够得到弥补、恢复和赔偿。赋予普通受众以诉权,是弥补现行法律规制之不足的需要,它可使法院通过审判,让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的制造者或刊登者承担民事责任,使普通受众在监督新闻媒体的同时又能维护自身的权益,从而有助于有效打击、遏制和消除这一类虚假新闻。 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的法律性质也决定了赋予普通受众以诉权具有合理性。笔者以为,从性质上看,刊登、出版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的行为构成违约。依照合同法的规定,普通受众与新闻媒体之间存在着买卖合同关系,该合同是普通受众通过购买这一交易行为而订立的,受众购得报刊后合同开始生效。依照买卖合同,买方即普通受众的义务是支付价款,他所享有的权利是取得报刊的所有权,并有权就所购买报刊的质量瑕疵追究卖方即新闻媒体的违约责任。提供质量合格的新闻报道为新闻媒介的基本义务。新闻报道的质量不仅体现其载体报刊杂志的纸张、装帧、印刷、错别字差错率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因为报刊的主要价值在于新闻报道的内容,而不是它的载体。读者的购买目的也并非在于新闻的载体“纸”,而是在于新闻报道的内容。对新闻报道内容的质量要求便是报道应具有的基本属性即新闻的真实性。只要出现了内容基本失实的新闻报道,无论一期报刊上有几篇,正如顾客所购的衣服不论它破了多少个洞,都应属质量瑕疵,属于违约,都应承担违约责任。 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有时也可以构成侵权行为。传统的新闻侵权理论认为,新闻作品有特定的指向才构成新闻侵权。《知音》一案的出现使我们有必要对该项理论进行反思。 民法的侵权行为理论可成为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是否属侵权新闻的判断标准。民事侵权行为法认为,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四:行为的违法性;侵权行为的损害事实;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侵权主体的主观过错。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不仅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这一民法的“帝王条款”,而且违反了《出版管理条例》、《报纸质量管理标准(试行)》及其实施细则、《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的处理办法》等法规中的禁止性规定。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的作者在主观上对其作品的发表均属直接故意,对作品可能造成的侵害也持有故意或过失,刊载媒体同样存在故意或过失。至于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要构成侵权的另两个要件,以下例子可以证明。1999年《新闻出版报》曝光的虚假新闻———《神农架悬赏50万抓野人》,这一虚假新闻的幕后策划者为深圳“智慧鸟公司”,其真实目的是发行探险旅游卡。某公民在读过此类报道后,受其“50万悬赏”的误导,购买了探险旅游卡,结果发现是上当受骗。在此例中,该公民财产本不应受到的损害直接源于此文的误导,其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一目了然。 以上分析足以说明,在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对普通受众形成误导,受众在该误导的指引下作出了错误的意思判断和不应有的行为时,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符合一般侵权行为的四个构成要件,构成了新闻侵权,应该承担侵权责任。此类新闻侵权的特征与有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的侵权有所不同,前者侵犯的直接客体是一般受众的财产权,它使受众的财产不应减少的得到了减少,而后者侵权的直接客体是特定新闻当事人的人格权。 违约性是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的特征,也是一切虚假新闻的共同特征。普通受众可以其违约性,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向新闻作者和刊载媒体主张违约责任。另外,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也可能构成侵权。此时,新闻作者和刊载媒体所承担民事责任的性质便属于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依照合同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具有侵权和违约特征的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既然对普通受众的财产权形成了侵害,普通受众便与案件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可以作为原告,任选一种责任方式向法院提出其诉讼请求。 其实,依照我国1997年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第27条的规定,出版物的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其出版单位应当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而使其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不在于出版部门对有关主体行政责任的追究,而是在于受其侵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行使诉权,由人民法院通过司法审判来追究其民事责任。 新闻法论文:论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化 摘要: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体系,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事业面临诸多矛盾,特别是没有属于新闻的法律出台,包括采访权在内的许多新闻活动都属于习惯约定,新闻从业人员缺乏保障。本文从社会主义国家的角度,从法制建设的现状、存在矛盾以及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化 面对我国不断发展的新闻传播事业,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旧问题,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法制规范化道路。本文旨在分析我国新闻法制规范化的现状,从一些具体的事例或法规上引申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求能够找到新闻法制规范化的出路。 一、我国新闻法制化的现状 我国现行新闻法制的来源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宪法》有关条款:一些基本法律和法律及其司法解释中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条款:有关报刊、广播、电视的专门行政法规、规章。因此,以我国《新闻法》尚未出台而认为我国新闻传播活动无 法可依的看法是不对的。当然,由于没有《新闻法》,我国新闻法制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 我国新闻传播活动的宪法性 从《宪法》关于“国家发展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的规定。在许多地方一些行政规章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称为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以法的方式规范新闻传播的方针,这是中国新闻法制有别于世界上现行的成文新闻法的最大特点,这主要是基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性,从历史上看欧洲曾经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也是采用这种方式,这种从内容到方式都与一定的社会制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对社会制度和公众利益发生重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说,我国新闻法制十发重视新闻传播活动应当有益于社会和人民,应当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宣传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正确引导舆论,传播消息和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提供健康的娱乐,反映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等,以满足人民对新闻传播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这些要求是《宪法》规定的“两为”基本方针的具体化。比如: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的新闻传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印象首先体现在新闻传播为抗震救灾服务,新闻传播成为了抗震救灾有力的工具和为人民服务的渠道,很好的回答了《宪法》两为规定。 2 我国新闻传播活动中适用法律状况 在我国的刑法中包含了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约束和对妨害新闻传播活动犯罪的制裁,据统计,约有二十多种罪名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民法通则对于保障公民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新闻侵权诉讼几乎都是依照民法通则的原则和条款来裁决的。值得注意的是,最高院在适用刑法和民法过程中所作的司法解释,有些内容也是直接对新闻传播活动做出规范,如1998年的《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的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名誉权若干问题的解释》。与基本法律相对应,其他主要调整某一方面社会关系的法律也同新闻传播活动密切相关。 3 我国新闻传播中行政法规、条例、规章运用状况 行政法规作为传播法的渊源有三种类型:一是管理各类传播媒介的专门行政法规;二是对新闻传播活动中某一具体事项进行单项管理的行政法规;三是一些其他领域的专门行政法规中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规定,这些行政法规涵盖了所有传播媒介的管理,是我国目前管理传媒的最高规范,这些行政法规都是以控制管理为立法目的,禁止性义务性条款多于授权性条款。还有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项条例。 二、我国新闻法制化进程中存在的矛盾 1 我国没有完整的新闻法 随着我国加入WTO,虽然中国政府开放了广告业和发行,但是中国新闻业不可能永远依赖政府的护犊,从我国的新闻事业在近几年发展的状况看,新闻事业进入了群龙混战阶段,我国在新闻法制方面存在多年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问题,那么未来如何改变,已经成为颇受业内人士和专家关注的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新闻方面的正式法律出台,因此,新闻官司层出不穷,却又没有相应的权利义务的规范。也没有一部规定新闻从业人员的权利义务标准的法律。我们只能从宪法和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去寻找这样一些规则作为依据。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比如,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授权性规范之不够完备也是人所共知的。一是有些权利还没有进入法律范畴。“新闻自由”尚处于置之不论的状态。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权利,如采访权、报道权等,法无明文。不是说我国新闻工作者没有这些权利,而是说这些权利还只是习惯权利,并没有成为法定权利。英美虽然没有成文的新闻法,但他们都是新闻法治国家。它首先确定新闻是自由的,不受权力机关干预,然后以判例法和各种成文法中的有关条款,来限制和禁止对新闻自由的滥用。近年来,我国的立法比较注意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条文中,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都有明文规定。相比之下,新闻法制相对滞后,新闻法学也很不健全。这直接导致了中国记者在新闻官司中屡败现象,给记者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记者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所以非常有必要对新闻进行立法,中国新闻要走向法治,就必需制定专门的、系统的新闻法。 2 我国法律还没有使用“新闻自由”这个概念 除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之外,我国法律还没有使用“新闻自由”这个概念。但我国政府已多次宣布我国没有新闻检查制度,除了《戒严法》规定在戒严地区才实行新闻管制,从这一点来看我国新闻并非完全没有自由,只是这种自由没有进行相应的立法,当然这与我国国情和社会制度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从尊重和保护新闻自由的角度上来说,新闻自由的法律概念还是必须要使用,这对于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十分巨大,在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可以使用新闻自由的概念,新闻自由的使用并不是完全的放开,与香港的自由和欧美的自由是有所差别的,从目前的状况看新闻事业要完全脱离政治是不可能的,但新闻自由可以从除政治以外的领域开放,而政治方面可以参考学术界通常认为新闻自由包括公民通过新闻媒体享有的知晓权和表达权这两大权利,它们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是得到重视和保障的。新闻媒体是我国公民重要的知晓渠道和表达载体。这个法依托是《宪法》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建议和批评的权利,这是专指对国家和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特殊的表达权,建议必须是正面的意见,批评是负面的意见,引申到新闻活动中,就是“舆论监督”。 三、我国新闻法制化的发展 1 加快新闻法制化进程 近几年来新闻记者被打现象之所以屡有发生,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新闻记者的新闻采访和报道权利还没有得到法律上的明确。在日常的新闻活动过程中,我们都知道新闻记者享有采访的权利,取消了采访权,新闻活动就无法进行,新闻媒体也就无法生存。这说明,采访权无论对于新闻记者还是新闻媒体而言,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权利。但是,当我们自得其乐地享受这项权利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客观实际――采访权以及其他许多新闻权利目前还只是一种习惯而不是法定权,也就是说,包括采访权在内的许多新闻权利,目前在我国法律中还没有明文规定。这也是解释许多人面对新闻记者的采访可以毫不犹豫地拒绝甚至肆无忌惮暴力相向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我国建设法制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进程看:新闻立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考虑保护新闻自由权、舆论监督权、采访报道权和公民人身权、财产权、法人身份权、名誉权等的平衡。自由的新闻权力不得侵害公民、法人合法权利的行使,否则,新闻记者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重视新媒体的法制建设和引导 目前异军突起的第四媒体,我们称之为新媒体的网络中涉及到的诸多法律问题进一步寻找新闻行业中急需完善的部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它的传播特性已远远超过了纸媒,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电视媒介,对于这样一股新生力量,这里是指狭义上的以网站为单位的从事新闻活动的网络媒介。如果不加以合适的引导并在立法上进行规范,这是非常危险的,但在实际的立法上确实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网络媒介的资格,从业人员的资格,这些与我国现行的新闻管理制度是有矛盾的。但是我们要看到未来,新闻自由不仅仅是采访自由,也是对新闻从业机构性质界定的自由,我们立法上一定要加快完善新媒体在新闻事业上的作用。另一方从大的网络平台来说由于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和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传统的言论自由理想在现实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法律必须适应新的技术条件和形势的要求,不断完善和调整。 新闻法论文:规范新闻舆论监督的新闻法设想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纲领,对传媒业的影响不言而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肩负的重要职责,在法治背景下,舆论监督必须在宪法和其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这既是有效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为了保护新闻媒体自身的需要。规范舆论监督,迫切需要一部完备的新闻法。 关键词:舆论监督 新闻法 设想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聚焦“依法治国”,对传媒人来说是最大的福音。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得到凸显,无论是改革还是新闻传播,都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新闻舆论监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备的新闻法体系,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实现方式和制度安排的要求。新闻法作为一个体系,当然不仅是一个单项法,而是从根本大法宪法到基本法刑法、民法、新闻法以及其他单项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内容构成的一个完备的新闻法体系。这个体系赋予新闻媒体以基本权利,也相应规定了新闻媒体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就我国法制建设的现状而言,新闻法律的基础框架已经形成,但存在体系不够完善、不够具体的问题,可操作性自然较差。专家和业内人士呼吁:新闻舆论监督需要立法。因而,从我国国情出发,做好这方面的立法工作,对于推进新闻舆论监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法治状态下的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在宪法和其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权利,不是行政权力的延伸,新闻舆论监督也不是“办案”。新闻媒体与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各有其功能,又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司法、行政监督具有强制性,却常常追惩于事后;新闻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性,却有警示、教化于前的功能。二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同是法治状态下制约监督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个社会的新闻舆论监督是否能够健康地发展,直接关系到这个社会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功能,也直接关系到公民对委托出去的公权力的制约实现程度及一个国家民主与法治的命运。当新闻舆论监督被人们认定是与立法、司法、行政三大权力相提并论的第四种权力时候,在公众的意识里,媒体的舆论已经被视做一种力量――一种捍卫社会公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新闻舆论监督这种力量的持久有效必然依赖于法律的保障。实践证明,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有效运行要有立法作基础,新闻舆论监督行为要靠法律引导和规范。 美国社会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更大。”①如前所述,美国法律既明确规定了大众传媒应享有的一些权利,又毫不掩饰地对这些权利予以限制。美国对报刊、电台、电视台节目内容的事后追惩,主要针对三个方面的言论,即煽动以非法手段推翻政府的言论、诽谤性言论和淫秽性言论。②发表上述言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早在1997年4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新闻出版业2000年及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新闻出版法制建设要建立以《出版法》《新闻法》和《著作权法》为主体及与其配套的新闻出版法规体系”。新闻学者郑保卫近年来一直坚持认为,国家应当通过新闻立法来规范和管理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工作,使其能借助法律来改变无序和困难的状况,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运行轨道。③新闻学者孙旭培希望新闻法、出版法的颁布早一点。④因此,新闻立法工作应该首先选择在两至三个规模较大的城市施行,在此基础上总结成功的经验及其不足,然后进一步修改新闻法规,扩展到全省施行,在两至三个省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酝酿制定一部成熟全国统一的新闻法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具体来说,新闻立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新闻立法有利于我国新闻事业有法可依,规范运作,一方面确保新闻舆论监督,另一方面限制滥用新闻舆论监督,积极参与世界舞台新闻事业的竞争。 一、《新闻法》应明确地确认新闻舆论监督。既然出版自由是人类精神的特权,那么新闻舆论监督也就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和特权,在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更应该而且有可能享受这一基本的政治权利与自由。由于宪法在我国目前的非诉讼性,使得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是把它当作治国的“根本大纲”,反而失去了它本身也应该首先是一部法律的基本性质。老百姓知道有宪法而不用宪法,宪法因而缺乏法律权威,在生活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逐步树立起宪法的权威,形成依宪治国的根本理念,同时还需要一部特别法来贯彻实施宪法的这项基本权利。而人们呼吁制定的《新闻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通过《新闻法》确认新闻舆论监督,既可从意识上树立新闻舆论监督是一项确确实实的法律权利应该予以保护,还可从实践中通过司法途径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 二、《新闻法》应强有力地保障新闻舆论监督。当列宁批判德意志共和国的“集会和出版自由”就是撒谎,就是骗人的时候,他认为实际上这是富人收买和贿赂报刊的自由,是富人用资产阶级报纸谎言这样的劣等烧酒来麻醉人民的自由,是富人保持自己的地主宅第和最好的建筑等等的“所有权”的自由。⑤这是在从经济的角度上分析广大的劳动人民之所以享受不到这种自由,就是因为劳动人民已经被剥削得一穷二白,根本没有能力去享受这种需要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的自由。此外,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中更大的障碍还来自非法的或不当的干预与破坏。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言,“应当为公众服务的所谓公仆却更愿意保守信息秘密”,“这样的保密观念不仅与民主的价值背道而驰,也损害了民主过程;这样的保密观念的预设前提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彼此不信任,同时又进一步加剧了彼此的不信任。”⑥因此《新闻法》在确认新闻舆论监督时,还必须制定强有力的法律措施来进行保障,需要明确规定一切破坏新闻舆论监督的行为都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 三、《新闻法》应合理地限制新闻舆论监督。不管是马克思认为,“一个人有责任不仅为自己本人,而且为每一个履行自己义务的人要求人权和公民权。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⑦还是所讲的,“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⑧总之,我们在《新闻法》中确认与保障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时,也必须明确享受权利的限制,即应承担一定的义务。对“新闻舆论监督”已经做出的限制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新闻法》中对新闻舆论监督做出合理的限制,主要是规定享受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同时应承担的法律义务。这种规定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通过一种合法的限制本身来排除其他非法的限制。 四、《新闻法》应通过其他辅助法律措施,对滥用新闻舆论监督者实行“事后追惩制”。预防制与追惩制是世界各国对新闻出版采取的两种制度,而书报检查制度往往与专制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我国当前,新闻出版领域除了报刊社的成立必须履行许可登记的程序之外,法律未对新闻的出版规定检查制度,实践中是由报刊社内部的总编、编辑进行具体把关的,是一种“自律”,只有在广播电视领域才对进口影片等进行“发行许可”。因此,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通过一些辅助的法律措施,对滥用新闻舆论监督者实行“事后追惩制”完全是有可能的。我国入世以来,许多传媒法规位阶较低,有些法规带有试验性质,在执行时会带有一定弹性,还会随着实践的发展做出新的修改。⑨ 五、《新闻法》应禁止非法剥夺新闻舆论监督,触犯《刑法》的危害国家安全罪除外。言论、出版自由是一种政治自由,那么以此为根本内容的《新闻法》就应该明确禁止非法剥夺公民的新闻舆论监督,唯一的例外情况就只能是《刑法》分则第一章所调整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 新闻法论文:如何理解新闻法治 【摘 要】 本文概述了法制以及新闻法治的由来,解读了新闻法制涵盖的内容:对新闻从业者、新闻媒体的权力与义务的规定;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某些行为是否违法的界定,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判处标准;应该调控政府的、组织、利益集团等团体与新闻行业的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法治;新闻法治;权力与义务 一、法制以及新闻法治的由来 法治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亚里士多德在其著名的《政治学》一书中,对法治的定义是“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们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的良好的法律。” 这个思想得到了后来者的发扬,并构成了当代法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在这里,“良法”和“普遍服从”是法治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应该具有普遍约束性,应该被普遍地服从,它应该成为一个社会的最高权威。法律是普遍具有理性的人们共同同意的,以理性对感性欲望,要求和冲动加以必要约束和限制而形成的行为规则。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推崇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是基于对法律这种认识而形成的法制观点,他认为每一个个体人性都带有恶的一面,都有可能作恶,因此,要将所有的人都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防止人的恶性外露于行。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如此重视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是因为在他看来,法律能够使得社会的运行更加有规则可循,使社会变得有序,它是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能把人们的行为纳入到有规章可循的轨道上。 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哈耶克认为,法治“是一种社会治理方式,它意味着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事先规定与宣布的规则的约束——这一规则使得一切个人有可能十分肯定的预见到当局在某一情况中会怎样使用它的强制权力,和根据对此的了解计划它自己的个人事务”。[1]由此可见,哈耶克眼中的法治是对政府权力进行约束的一种手段,它的目标就是增强政府行为的可预见性,保障民众的权力。 从以上的论述可知,“法治”可以理解为是依据法律管理国家和民众的各种事务的一种政治结构。那么新闻法治也可以被认为是管理、调控新闻业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法规或判例,来确定与新闻媒介有关的权力、义务”。[2]根据这个定义,新闻法治应该有两方面的形态,首先是所有涉及新闻传播活动、对此有相关规定的法律法规,比如说宪法、刑法等;另外它应该还包括专门针对新闻媒介和新闻传播活动的立法,或以更具体的报刊法、广播电视法、电子媒介法等细分的单行立法的形式存在。[3]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两会中出现了提倡新闻立法的提案,1983年年底获得人大的同意,但目前我国涉及新闻传播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等主要以第一种形态存在,并没有专门的新闻法。 二、新闻法治的内容 现代的法律从来都是一种权力与义务的平衡,因此新闻法治也应该是在保障新闻自由的同时,也规定新闻从业人员的义务与对其职业的限制。新闻法治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对新闻从业者、新闻媒体的权力与义务的规定 权力与义务的对立统一是对二者之间基本关系的概述,新闻法治作为管理、调控新闻业的一种手段,也应该具体规定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新闻从业人员的权力应该具体体现在他在从事新闻报道活动的过程之中,比如说新闻从业人员(记者)应该拥有报道采访与舆论监督的权力。权力与义务的相对统一性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与新闻媒体在享有权力的同时也必须实现一定的义务,新闻从业人员的义务应该包括如实反映所报道事件的原貌、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等等内容,这种义务应该表现为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尊重,或者是体现为一种新闻行业的自律,通过这两种形式来体现新闻行业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比如说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恪守社会责任,不滥用新闻自由,尊重新闻的客观、真实性,以事实为依据等。 2、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某些行为是否违法的界定,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判处标准 近几年来由于新闻活动或者新闻报道引发的案件或纠纷不胜枚举,关于某些新闻报道侵害普通公民的人格权、肖像权、名誉权的讨论也一直是公众所关心的话题之一,除此之外“封口费”、“有偿新闻”现象也为公众所关注。比如说在2008年为民众所关注的“山西一煤矿瞒报矿难,记者排队领取封口费”事件中,人们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这种行为是否违法也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关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应该对这些内容做出相对明确的规定,使得新闻从业人员、新闻媒介的活动更加有章可循。 3、应该调控政府的、组织、利益集团等团体与新闻行业的之间的关系 对政府以及各种团体涉及新闻领域的权限范围做出相关规定。新闻应该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真实报道,因此它应该是客观公正的,但是由于来自各方权力的渗透与无形制约,新闻报道往往会屈从于权力团体,造成对新闻真实性的损害,因此符合新闻法治理念的法律应该对此做出规约,调控新闻界与权力团体之间的关系,保障新闻自由,对权力团体涉及新闻领域的行为做出相关规定以保障新闻能够真实的呈现给普通民众。比如说在1971年五角大楼越战绝密文件泄密案件中,反战的信念促使绝密文件的提供者埃尔斯伯格将越南战争的真相告诉美国民众,为此他不惜冒着偷窃和泄密之罪名,利用工作之便偷偷地复印了全套文件,并将之披露给了《纽约时报》。经过了四个月犹豫和研究之后,该报决定以记者调查报告的形式每天发表六个版面,连载十天,这被官方认为是泄露国家机密的行为,司法部部长便警告《纽约时报》立即停止连载这个文件,否则,将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起诉报纸。 如我们所知,这场官司以尼克松政府的败诉而收场。新闻法治作为调控新闻行业与其他部门、团体之间关系的手段理应对政府、组织、团体与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之间的权力关系做出合理的规定。 新闻法治应该是对涉及新闻领域的多方面关系进行管理与调控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新闻法治是对新闻从业人员与新闻媒体的权力与义务的规定。根据目前我国法律中涉及新闻传播的条款,新闻法治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新闻自由与知情权、维护人格权、更正与答辩权、保密权等”[4]这些理念更多的是从义务方面对新闻媒体以及新闻从业人员的相关行为做出的规定。因此新闻法治也可以被理解为保障新闻自由,同时防止滥用新闻自由、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和治理新闻传播行为的一种理念,它理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新闻法论文:高等院校新闻法课程教学新思路探究 摘 要:新闻法学是新闻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作为规范和限制记者实践操作的新闻法学在当今时代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还没有出台自己专门的《新闻法》,加之在现代化发展中法律体系的不完备,新闻法学的教学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很多领域都出现了“有法可依,尚不完备”的状态鉴于此,总结在新闻法教学中的不足,得出了关于新闻法教学内容的几点补充意见:一是案例教学法;二是模拟法庭法;三是头脑风暴法;四是小组专题讨论。 关键词:高校;新闻法;教学方法 现在的中国是互联网迅猛发展信息资讯高速增长的时代。新闻学教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面临着全新的改革和创新。新闻法是新闻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规范新闻工作者行为准则的新闻法学开始日益引起新闻学界的关注。笔者作为从事新闻法教学的教师,从总结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出发,认为在新闻法的教学中,有两项内容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被大家普遍忽视。其一就是针对新闻法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基础部分还需夯实和补充,其二就是针对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上还需改进和突破。那么,笔者就从这两方面一一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夯实和补充新闻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作为日益引起重视的新闻法学课程,得到高校新闻学专业越来越多的开设,同时,也鼓励和建议学生多阅读法律方面的书籍,多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新闻法》,而系统、具体的学习散见于诸多法律体系中涉及新闻传播活动的内容,这一任务实在太过巨大,所以,鉴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也不能完全做到。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主要讲授和新闻传播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条例。那么,笔者认为新闻法教学主要内容的讲授除了教材中指定的部分外,还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介绍我国新闻法的现状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新闻法,但是对学生在讲授新闻法渊源时必须强调广义的新闻法应包括以下四个层次:一是宪法。宪法是近代形成的民主制的标志,是国家的根本法,或称最高法、基本法。各国都把宪法有关内容作为新闻传播法的最重要的渊源。二是法律。在我国,法律特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基本法律包括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调整社会生活中重大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法律。在我们的基本法律中有关于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和限制,比如我国民法中有关于人格权的规定,刑法中也大约有二十多种罪名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例如侮辱罪、诽谤罪等。三是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的各类规范性文件的总成,其效力和地位低于宪法和法律。四是地方性法规。总之,通过对我国新闻法现状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与新闻活动相关的法律规范,便于在将来从事新闻活动遇到相关法律问题时做到有法可依。 2.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 针对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是必须让学生了解的新闻法内容之一。国际新闻界通常把新闻自由理解为采访自由、通讯自由、出版报纸自由和批评自由,并且认为这些就是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在我国,新闻工作者关于自身权力谈论较多的是采访权、报道权和评论权等。但是在现实中,很多记者对自己权利的概念不清,认为自己是无冕之王,代表政府和人民利益,似乎自由的无边无界了,所以,出现了很多滥用权利的现象。因此,教师的讲授过程中,一定要描述清楚新闻工作者的权利,更要描述清楚其义务。要让学生明白,新闻工作者拥有的是权利而不是行政权力。我国新闻单位不是国家机关,新闻记者不是国家公务员,新闻传播活动不是国家管理活动。教师尤其要把容易引起新闻纠纷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给予详细透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在不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充分行使自己的新闻自由权利。 3.为什么我国现在不能制定和出台自己专门的《新闻法》 我国现在还不能制定和出台自己专门的《新闻法》,其理由有三:一是新闻法必须规定新闻工作者权利的普遍性,但是,现在传媒按行政等级划分,实际上记者也存在这种等级差异性,这种普遍性和差异性的矛盾是不能很快制定和出台专门《新闻法》的最基本理由;二是新闻法的稳定性与舆论导向随机性的矛盾也是理由之一;三是新闻法面对作为社会行业的新闻业的禁止性规定与作为具体的党政机关一部分的传媒宣传纪律之间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法是“不因内在矛盾而自己推翻自己的内部和谐一致的表现”(恩格斯)。法愈开放,对统治阶级中个人的任性的限制愈大。 总之,在新闻法的教学内容方面,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关于以上的理论知识,这是学习新闻法的必要前提。 二、改进和创新新闻法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当代高校的新闻法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重理论轻实践,当然,这也是由这门课程本身的特造成的。新闻法本就是诸多法律条例的汇总,理论知识点丰富,课堂中需要讲授的内容太多,所以就形成了偏重理论讲授的课堂风气。这样的课堂设计自然带来了比较单调、呆板的课堂环境,学生普遍反映新闻法学课不生动、不有趣,学习兴趣不浓厚。鉴于此,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了几点改进的方面,希望用创新的形式来进行新闻法学课堂的设计。这几点改进和创新的方面将分别从案例教学、模拟法庭、头脑风暴法和小组专题讨论来一一叙说,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从现实实践中学习新闻法,来培养他们对于新闻法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最终能增强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案例教学法 在新闻法规教学中,如果只是对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学习兴趣就很难调动起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先要系统梳理,精选案例,把这些枯燥的理论讲“活”,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在新闻采写中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和守法的意识。 案例教学法是指运用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由老师讲透原理,然后剖析个案,课后由学生分组搜集案例并讨论,并在课堂上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剖析。例如,笔者在讲授“批评建议权和舆论监督”这一节内容时,给出了案例“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首先讲述了什么是批评建议权和舆论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新闻从业人员如何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利。同时分析了“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中的违法行为,要求学生对这起案例的每一处违法细节进行分析与讨论,最后得出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舆论监督权利的结论。进行案例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获知新闻事件时能通过法律专业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形成专业思维习惯,促成新闻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模拟法庭法 模拟法庭法是从法学教学中借鉴过来的一个概念。模拟法庭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案件的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以司法审判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教学活动。笔者在讲授“新闻与司法”这一章内容时,曾引用了“王彬余悲剧”这一案例,希望借此让学生明白“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的关系。在课堂上,针对案例中的“王彬余案件是否该判死刑”这一问题进行模拟法庭。这一堂课学生们热情空前高涨,很多学生在课前搜集了详细的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各方“律师”和其他“角色”语言犀利,法理充分,给出了详细、准确、很有见地的意见。通过这一堂课,训练了学生们的辩论技巧、庭审技能,让他们学习了诉讼程序、证据规则和司法制度等知识,令他们更深刻地领悟到新闻的操作及运用,也让学生们充分地认识到了法律的魅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3.头脑风暴法 所谓头脑风暴,是指专家群体决策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头脑风暴指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新闻法课堂教学中采用头脑风暴畅谈会,一方面可以结合全班的智慧,开创新思路,寻求更好更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师生互动。笔者在讲授“商品信息的和报道”这一部分内容时,介绍了广告信息在传播时出现的一些不合法不合常识的地方,但是却依然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得以正常传播的案例,在课程上针对此问题组织学生民进行头脑风暴畅谈会,希望能够得出比较有效的可行性解决方案。结果是同学们对此问题畅所欲言,确实提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意见和方案,开拓了思路,活跃了课程气氛。 4.小组专题讨论 顾名思义,小组专题讨论的概念就是将全班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小组成员内容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将大的议题划分,细分任务和责任,并逐一落实,有利于任务更有效地完成。同时,各小组内容讨论、消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写作精神,一举两得。笔者在讲授“特殊新闻的和报道”这一任务时,曾就“突发事件”这一特殊新闻在和报道中的注意事项交由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完成。其中,各小组负责一个突发事件新闻,小组内容分析这一突发事件在信息和报道中的问题,最后在全班逐一给出个子结论,最后由笔者汇总,成为这一任务的最终答案。 三、结语 新闻法不仅要做到坚实的理论知识的教授,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总结和提高。也就是说,新闻法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播新闻法律知识外,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感受、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水平法律工作者的重要途径。 新闻法论文:新闻法制的发展与思考 【摘 要】新闻法制可以说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到现在为止,我国的新闻立法仍在探索阶段。但是,为加快建设中国的新闻法制体系,就势必要对新闻法制的产生及发展进行分析,并对国外新闻法制中适合我国的部分加以借鉴。文章试从以上问题提出对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的可行建言。 【关键词】新闻法制;新闻法 一、新闻法制的起源和发展 新闻法制的核心是新闻自由,而新闻自由式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新闻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封建社会的后期,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斗争的胜利,19世纪以后,新闻法律制度也逐步在西方国家得以确立。 西方的新闻法,是指国家在调整新闻传播过程中而产生的规范公共利益、公民利益和法人利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豍各国的新闻法的主要形式包括:第一,针对新闻活动的专门单项立法。比如法国在1881年制定的《新闻自由法》,瑞典的《出版自由法》等。第二,有些国家没有单行的新闻专项立法,而是根据宪法、民法等基本立法中有关新闻的有关规定而规范新闻活动。比如美国的宪法修正案规定的人民言论和出版自由。此外,由于英美法系国家是判例法国家,所以在这些国家内,往往也依据对已决类似案件的判决结果对新闻活动进行规范。纵观国外新闻法制的发展,主要是遵循了这样一条发展线索:从没有新闻法制到严格的新闻管制,再到民主化进程中对新闻法制态度的摇摆,最后到现代法治国家中对新闻活动立法规制的完善。 我国的新闻法制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报状”、“观察使牒”和“定本制”,到了清末民初,更制定了《大清报律》和出版法,后来,南京临时政府也制定了《国民暂行报律》,袁世凯也出台了《出版法》,国民党政府时期也颁布了《出版法实施细则》和《新闻记者法》等。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共同纲领》中第49条规定:“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在现行的我国宪法当中,也规定了公民的言论、出版、建议等权利。 我国的新闻专项立法早在1980年赵超构先生就提出了制定新闻法的口头建议。到1984年,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共同组建新闻法研究室成立,我国的新闻立法正式拉开序幕。到1988年,全国有三个新闻法草案,1989年以来,虽然制定工作停滞下来,但是邓小平曾指出“控制局势要注意方法,特别要抓紧立法,包括集会、结社、游行、示威、新闻、出版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豎1997年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新闻出版业2000年及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新闻出版法制建设要建立以《出版法》、《新闻法》和《著作权法》为主体及与其配套的新闻出版法规体系。豏截止到2012年为止,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并形成了以国家法律为基础,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主体,兼有规范性文件,并遵守国际公约的新闻法制体系。 二、新闻法制的形式和内容 新闻法制的形式可以从新闻法的渊源的层次上进行划分,主要有以下四个层次:第一,宪法或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文件;第二,专门的新闻法为核心的基本法律;第三,新闻法规;第四,其他相关规定。 虽然新闻法的形式上各不相同,但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闻自由权。新闻自由可以说是新闻法的根基,它应该允许新闻在以事实为依据的基础上,在不超过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报道。第二,新闻监督权。这是新闻媒体作为第四权力的重要体现,主要是指法律赋予新闻媒体对于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及时披露及做出合法性评论的权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新闻监督权,必须有严格的界定,不能以监督为名冲破司法的界限。第三,新闻的社会责任。新闻的社会责任要求媒体在行使权利的同时要负担相应的义务,要有行业责任和社会良知。这就要求新闻行业要进行行业自律。 三、完善我国新闻法制的思考 在近年来的新闻实践中,随着有关新闻诉讼的个案的出现,如何建设一个规范而有效的新闻法制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其中,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力进行。 第一,树立新闻法治观念,正确认识新闻立法。 在我国新闻专项法律制定的道路上,一直困难重重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就必须从思想上进行转变。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我国新闻法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新闻法治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其中的问题。新闻法治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有了新闻法治的保驾护航,新闻行业的发展必将更蓬勃。而且,从总体上讲,新闻法治的建立和完善也是我国树立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国际形象的最好办法。 第二,完善新闻法律体系,制定专项新闻法。 虽然我国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一系列的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如《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和《印刷业管理条例》等,但是总体而言却缺少新闻法,这样使得新闻法律体系缺失了专项基本法。所以,加紧制定专项的新闻法就成为整个新闻法律体系建设中的最重要一环。 制定和充分实施专门的新闻法不仅可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同时对于规范新闻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发作用。大法治环境的确立无疑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的有力的环境保障,同时,新闻实践的发展也不断的呼唤专门新闻立法的出台,同时,新闻实践也为新闻法的出台提供了大量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准备,所以,制定出适合我国新闻实际的新闻法势在必行。 新闻法论文:从新闻法规新闻自由角度探析癸丑报灾发生的深层原因 【摘要】北洋政府时期对报业的控制是我国报业发展史上十分黑暗的一段时期。尤其是报业史上的巨大劫难“癸丑报灾”,它带给现代新闻研究者的不仅是其体现在表面的理论价值,更是隐藏在背后的关于新闻法规、新闻自由发展内在规律的研究价值。研究癸丑报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现代研究者更好的全面认识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政策,更全面的认识癸丑报灾产生的主观、客观因素,从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角度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 【关键词】癸丑报灾 北洋政府 新闻政策 新闻自由 一、社会背景因素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在当时可谓“万马齐喑”。政治上广泛动荡,各系军阀虎视眈眈;经济上迟滞不前,内战频仍民生凋敝;文化上想方设法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新一轮的文化领域斗争一触即发。 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袁世凯设计将临时政府由南京迁往北京,同时藐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专门出台了包括《报纸条例》、《新闻电报章程》、《出版法》等管制新闻的法律法规,不仅如此,他还在制定其他法律的过程中加入了对新闻事业的管制的规定。制定出台这些限制新闻自由的法规政策的原因。是袁世凯政府钳制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政策内涵所导致的,更是北洋政府意识到了历史经验中报业重大力量的结果。 在整个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以袁世凯为代表的统治集团打着“拥护共和”的旗号,实则是为加强专制、复辟帝制,不断进行新闻立法建设。成为了癸丑报灾的始作俑者。 二、矛盾激化过程及导致报灾的直接原因 在辛亥革命之后,报业持续了很长一段时期的极盛时代,但是到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后,袁世凯与国民党各自在势力范围内加强对媒介、舆论的管制致使本来深厚的矛盾被更加激化,袁世凯更实在取得全国统治权后进行个人独裁,各种法规的限制使报业陷入低谷长达四年之久。1913年4月29日,《国风日报》、《国光新闻》、《新中国报》在评论宋教仁被刺案时,使用了“万恶政府”、“政府杀人”、“政府罪状”、“民贼独夫”等语言斥责政府,激怒了袁世凯。5月1日,袁世凯指令内务部按照《大清报律》或刑律第16章第31条予以“严重取缔”美其名曰“重秩序而安人心”。据统计,民国元年全国报刊约500家,北京占1/5。“二次革命”后,北京的报刊只剩下20家,上海5家,汉口2家。至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民国元年锐减了300多家,新闻出版遭受到了重大打击。 至此,“癸丑报灾”的直接原因——北洋政府的残酷新闻管制政策,将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果实之一——以无限制言论自由为基础的传媒法制彻底摧毁了。 三、世界新闻思想影响 清末明初,中国社会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时社会矛盾日益激烈,各种新旧观念百家争鸣,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在大时代的浪潮下,留学海外的学生们在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洗礼之后,将一部分的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学说带回中国,其中就包含了资产阶级认为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由“新闻自由”的思想。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思想是“以言论政”,他们一直在努力向统治者争取自己的言论自由,因为他们认识到言论自由是人类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这个理论对于先进的知识分子无疑是极大的振奋和鼓舞,他们在将新闻自由广泛传播的同时身体力行,创办报刊。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总是将人带回原地。众所周知,西方的新闻自由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漫长洗礼才逐渐被人广泛接受。在社会发生激烈变革思想异常动荡的清末民初,“新闻自由”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理念很难在短期内落地生根。仅凭一腔热情对其空空追求甚至因此斗争,必将会和当时的政权及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的碰撞;更为重要的是,先进的知识分子虽然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观念并且坚定的传播着这一思想,但是他们大多数由封建士大夫阶层转变而来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所以他们既有传播新思想的积极性,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这样的双重性成为了他们在传播民主思想的道路上的障碍。章士钊在《论报律》中阐明了言论出版自由是人类的天赋权利。这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4条规定: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可以说,从西方的自由思想上,中国的报人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启示,在思想上催生了他们的自由观。产生了与限制新闻自由法令相斗争的观念,进而指导了这批报人的斗争。 四、报业追求“绝对自由主义”的主观因素 事物的发生总是具有两面性的,固然北洋政府对新闻的钳制根本上造成了“癸丑报灾”的发生,但报业对新闻自由的上层建筑与当时的客观经济基础不符的“空想主义”也是这个报业悲剧产生的主观原因所在。民国初期推崇的“无限制言论自由原则”是与当时国情不符的媒介原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更多的是“空想自由主义”的余温。有学者甚至认为:“对清末民初新闻自由造成很大戕害的是绝对主义新闻自由思潮。不要报律、不遵守报律是其典型表现。这种表现在清末尚有促成封建王朝瓦解的积极作用。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就是非理性的,弊远大于利。袁世凯制造癸丑报灾是残酷的,但新闻界的‘无日不与政府宣战’,并煽动暴力,却为报灾埋下了伏笔。” 事物在对的时间经历对的状态才能使历史产生最顺畅的前进动力,然而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大背景下,盲目的追求绝对自由,且进行宣战、对抗、一味的批评甚至讥讽,也是造成其悲剧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历史的洪流中带来了传媒和法律进程的无限经验,而经验告诉我们,想要传媒人能够真正有尊严的为民生立命为大众疾呼,就要在根本上实现真正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要制定中立的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我们只能说,在历史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进步的光芒和勇于求索的勇气,但是在追求民主和自由中所难免暴露出来的空想自由主义思想的弊端也是应该为我们后来的研究者所警醒和借鉴的。 新闻法论文:从传播效果看案例教学在新闻法规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 本文在阐述传播效果的涵义及其层次、案例教学法特点的基础上,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新闻法规课程中的运用问题,认为应首先重视理论的讲解,其次重视课堂讨论,以期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与典型性。 【关键词】 传播效果;案例教学;新闻法规;课程应用 一、传播效果的涵义及其层次 传播效果从广义上讲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传播效果是和传播实践结合最为紧密的一个领域,也是检验传播活动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讲按照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信息作用于人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变化;其次,传播效果在受传者心理和态度层面产生的效果;以及最终引起的行动层面的效果。 在高校专业教学工作中,因部分专业课程的高度理论性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课堂反应平淡,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传播效果。 笔者长期以来一直担任新闻专业新闻法规课程的教授工作,新闻法规是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总体上来讲理论性较强,这门课程作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法律规范性课程,从教材上来讲,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关于新闻法制知识的介绍,后一部分是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讲解。教材的这种结构体系,对学生在入门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要掌握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而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明显发现,很多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是空白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讲到新闻侵权的构成条件时,为了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掌握的牢固一些,要先引入在民事案件中,构成一般民事侵权的要素,再进一步引申到、具体到新闻侵权的构成。而在考试过程中却发现,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容易产生混淆。 二、以提高传播效果为设定目标的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的兴起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案例场景,进行案例场景再现等方式,将教学内容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典型教学方法。该方法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哈佛学院前院长提出,之后被广泛推广到全球各地,并被较多的运用到医学、法学、军事学等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领域。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本身具有一定的主题性,它是对现实问题中的各种复杂矛盾的综合反映。案例教学中选用的案例多数来源于现实社会发生的真实事件,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和较强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将实际生活中的复杂关系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因其来源于实践,一方面可以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另一方面为其积累社会经验提供帮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应首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定好相关教学内容,并根据每项教学内容有目的、有主题的选定教学案例,之后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开展对案例的阅读、理解、分析和讨论,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广泛交流活动。针对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笔者采用了目前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推荐的这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2、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案例教学法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性。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所选择的事例多数具有广泛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直接反映出教学内容中的某些具体方面,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是也是要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一些好的案例开展教学。重在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其将专业理论内容紧密的设置在教学环节之中,也直接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案例构成的综合性。教学案例的多数都是来源于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真实事件,因其典型的社会性特点,表现出案例内容并非只是单一的表现某一项理论,它的构成因素和构成条件往往较为复杂和多元化。鉴于此,学生可以通过对案例的深入体会和剖析,逐层多角度的进行探讨的认识。 (3)传播效果的启迪性。文前提到传播效果的第一个层次是信息作用于人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变化。从案例教学的教学实践效果来看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其次,传播效果在受传者心理和态度层面产生的效果。这一层面则能够通过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课堂积极性充分的反映出来。 三、案例教学在新闻法规课程中的运用 新闻法规课程主要向学生们介绍新闻法制的基础理论,以及引导其注重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针对新闻法规课程的这个基本情况,笔者设计了讲练结合为主线、课堂讨论和案例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并且在本学期的课程中具体实施了这个思路,希望可以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通过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新闻事件培养学生的新闻技能。具体来说: 首先是理论的讲解。由于目前国内大部分新闻法规教材理论内容较多,案例相对较少,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所以在讲解理论的时候,教师应首先结合学生的层次特点调整教材的结构,对教材进行大胆设计和取舍以凝练主题。比如针对法制特点部分,教材上强制性、集权性、统一性、阶级性,而实际上,在具体应用中,我们很多情况下常用后两种。所以在实际讲授中,讲授者可有意识的加强后两种方法的讲授。而另外一些章节,比如就如何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等章节,可做以充分的讲解。通过这样的调整,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得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对他们未来的工作最有用的知识。而这两个部分均可以根据其特点选择案例。尤其是对于新闻侵权等一系列问题完全可以广泛收集选取报刊电视最新的例子,整个授课过程所讲授的例子除了经典例子之外,大都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此外,还适当为学生介绍一些中国香港及国外新闻节目的一些做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种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而且教学效果很不错。 然后是重视课堂讨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一种好的教育,应当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求知的乐趣,享受智慧的升华。对于学生自己已初步形成教师通常会围绕一个问题首先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看法。对他们提出的有创见的想法予以鼓励。针对学生具有一定理论认识基础的部分,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导入、案例分析、假设结果模拟预测和案例总结等阶段开展教学。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最后可以让学生自行总结,也可以教师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 四、案例教学法在传播效果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仅要求教师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充分认识,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要能够根据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有计划和针对性的设计案例教学的过程和环节。因此,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并能基于这一设定要求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是对教学内容综合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它可以在映射教学主要内容的同时,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摆脱了单一理论教学的纯“真空化”缺陷,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简单培养提供教学资料。 新闻法论文:西方国家新闻法探析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是最高的又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一切社会行为规范的基础和基本准则。政府、政党、一切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实施法律的最主要的手段是司法,在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司法被认为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无论是他律的行为规范还是自律的行为规范,其基础都是法律。所以讲新闻管理和自律,必须先讲法律。新闻法治是现代国家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理想的新闻自由就是新闻传播和新闻媒介的活动在法律范围内享有绝对自由,只受司法的约束。这显然是过于理想化的。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积极行为为特征的行政管理对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干预也在日益深入,如果说对于报刊等印刷媒体的管理主要还是在于经济活动,即把报刊社作为一个企业那样来管理,那么对于广播电视,行政管理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对新兴的互联网,行政也已经开始介入其中。 新闻自由本身就是一条行为规范,是对国家和从事新闻传播活动个体的共同规范,它要求把国家和政府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强制性的外界约束减到最低程度。所以西方各国新闻事业大都有发达的自律机制,通过自律使新闻事业能够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不致妨害社会和统治者的整体利益。 了解一个国家的“新闻传播法”,主要不是看这个国家有没有以“新闻传播”命名的法律,而是要看这个国家整个法律制度对于本国的新闻传播活动有哪些规范。 英国没有成文宪法,但是有充分保障新闻自由的普通法传统。除英国等少数国家外,多数国家都在宪法性法律中对新闻自由加以保护。例如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任何法律……剥夺公民的言论或新闻自由”。1949年颁布的德国《基本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每一个人都有以语言、文字和图画自由地表达和传播自己意见的权利,并有自由采访一般可允许报道的消息的权利。新闻出版、广播与电视报道的自由予以保护,不受检查。”《俄罗斯宪法》(1993年)第29条第5款规定:“保障大众信息自由。禁止新闻检查”。印度宪法第19条第l款规定,一切公民均享有“言论和表达自由”。 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是当代国际人权法和各国法律公认的基本人权之一,也是现代新闻媒介法的基石。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基本人权”和“人民主权”这两大基本理念。这个原则其实只是对国家权力和人民权利之间规定一个合理的尺度,只是保护和限制的范围和方式有所区别。这几种不同的方式可以这样概括,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直接保护”,宣布不能立法限制新闻自由,实质上是主要通过司法来直接对新闻传播活动提出一些限制原则,干预新闻传播活动。二是以各大陆法国家为代表的“间接保护”,亦即由宪法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立法限制新闻自由,然后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法律包括“新闻传播”的专门法。三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兴起的“人权保护”。这以《欧洲人权公约》为代表,影响较大的是英国。因为英国以前在法律上从未规定言论自由或新闻自由,这项权利在普通法里只是在扣除了一切限制后才得到承认,故被称为“剩余权利”,直至1998年英国制定了同《欧洲人权公约》接轨的人权法案,才有了对言论出版新闻自由进行保护的法律条文。 新闻自由作为基本人权和作为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的新闻自由制度有很大的虚伪性,面临着种种困境。 从保密和信息公开、禁止诽谤、保护隐私等方面来了解各国有关法律规定。其中一个基本要点就是承认新闻自由同维护其他公共利益和私人权利之间存在着冲突,法律就是要致力于实现和维护两者之间的合理平衡。如,任何国家都有保密制度,而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信息公开也已成为现代社会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制度。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世界纷纷制定信息公开法,就是对何种信息必须公开,何种信息必须保密,信息公开如何得到法律保障,泄密如何制裁等予以规范,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的《信息自由法》,它一方面规定政府承担了向公众公开信息的义务以及公众向政府索取信息的程序,另一方面规定有九项豁免披露的范围。 对媒介的管理,西方国家也是存在差异的。美国是大部分信息传播所依赖的软硬件的最大控制者,是公认的网站建设最成熟、信息化工作开展最彻底的国家。美国政府通过一个个完整的、连续的、层层递进的规划,实施信息化战略,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确保美国在全球竞争的优势地位。美国政府的网络发展战略还在全世界带来强烈反响,促进和推动了全球的信息化建设。美国一直重视信息法规建设。这些法规还体现了美国法律的基本精神,既限制又保护个人的权利,既保障公民合法的权益不受侵犯,又限制公民侵犯他人利益、危害社会的行为。美国的信息法相对他国而言,是较为全面的,涉及电话通信规则、行业进入规则、数据保护规则、反欺诈与误传法规、消费者保护规则、版权保护规则、诽谤和色情作品抑制规则等,既有对互联网的宏观整体规范,也有对细节的具体规定。面对美国在电子通信领域的成就和互联网在世界的迅速兴起,欧盟意识到信息和通信技术及相关的服务具有促进稳定和可持续增长、提高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全体欧洲人的生活质量,以及提高组织效率等作用,同时为了确保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根据新的国际竞争局势调整和制定欧洲信息社会的发展计划。如“增长、竞争和就业”白皮书、“本杰曼”报告、“欧洲通往信息社会的道路――行动计划”、“欧洲电信政策的形势报告”、“信息2000年”等。欧盟针对信息建设及其管理的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性和立法性的文件,表明了欧盟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决心。文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遏制网上非法有害内容和网上违法犯罪行为。主要涉及保护未成年人、保护隐私权、消除各类网络犯罪和有害内容等。(2)关于泛欧电信网络的建设。按照这样的指导方针,英、法、德等欧洲各国相应建立了自己的互联网管理体系。 国外的新闻立法经验对我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如美国的诽谤法,以及波兰、匈牙利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制定了《新闻法》等。 首先必须有一个独立强大的新闻界。在西方人眼中,以报纸为代表的新闻媒体正成为社会的“第二政府”。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名誉权都被认为是基本人权。西方的新闻制度虽然还不完美,但有些地方确实值得我们借鉴;虽然我国同美国等西方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新闻制度和新闻法制也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某些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作为我们解决类似问题的借鉴与参考。在这些国家里,新闻媒体都自觉地和政府保持距离,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因此,为了监督和制约强大的政府,必须有一个独立强大的新闻界。 其次是新闻自由必须受制于新闻法。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时代,有不少新闻媒体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而损害了公司或个人的名誉和隐私权,因此,新闻自由必须受到新闻法的限制。在这方面,美国的司法界就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维持这两者之间微妙的平衡。 再次是新闻媒介必须提高法律意识。负责任的新闻媒体在涉及个人名誉的报道时,依然是谨小慎微。毕竟,作为基本人权,名誉权在现代社会中极为重要。因此,为了保证高质量的报道,也是为了避免旷日持久、耗费巨资的诽谤诉讼,《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全美著名大报先后成立了律师事务部。律师事务部的责任是与编辑和记者合作,确保那些批评政府和官员的重头文章能在法律上站住脚。对那些可能使当事人的名誉遭受损害的新闻报道,必须反复核定事实的细节,由律师确认没有法律方面的麻烦后,才能发稿。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新闻报刊,大多采取向保险公司投保“诽谤保险”的办法来避险。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新闻法论文:新闻法治化的困惑与出路 当今社会,新闻传媒由于其自身搜集传播信息、舆论监督等特性,已逐步成为公民实施言论自由权利的主阵地。完善的新闻法治环境不仅能使新闻活动更加规范,而且更能有力地保障新闻自由。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作为全体人民的共识写进了宪法。然而。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闻立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虽然当前新闻法律体系中有大量由不同立法主体制定的不同法律等级效力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中部分条款不同程度地对新闻自由和新闻活动给予一定的规范,但至今却没有一部系统而完整的新闻法,这将直接影响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新闻媒体发挥作用;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的自由,因过于空泛而无从落实;新闻采访是新闻媒体存在的生命线,虽然记者的采访权在事实上得到了默许和认可,但却没有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明确规定记者享有“采访权”、“报道权”。因此,一直以来,制定和颁布《新闻法》成为不少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呼吁的对象,并且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新闻法的缺失使新闻法治化陷入困境 1979年5月,复旦大学新闻系学生在校庆学术报告会上率先提出了制定新闻法的问题。1980年9月,赵超构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小组会议上提出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的建议。然而,20多年过去了,《新闻法》却始终没有出台,新闻法的缺失,虽然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新闻活动无法可依,但却给当前的新闻传播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具体来说,《新闻法》难产的原因在于对新闻法的性质、功能等关键问题的明确上,行政部门、立法机关、专家学者各抒己见,这些争议的主要问题有:如何界定和表述《宪法》中规定的公民享有新闻、出版自由;舆论监督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新闻媒体和出版社要不要主管和主办单位等。在新闻立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 新闻法的立法目的难以明确阻碍了新闻事业法治化,新闻立法的宗旨是傈护和发展新闻自由,但也强调了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限制和约束,成为立法与否旷日持久的争执核心。2 新闻法中关于媒体创办权的规定存在难点。曾任社科院新闻法研究室副主任、参与起草过《新闻法》的孙旭培研究员认为,《新闻法》一时难以出台,根本原因在于《新闻法》应该规定谁可以创办传媒的问题,面对全部媒介国家化的情况,现在提出的问题是,公民和法人能否参与创办传媒?目前的《新闻法》草案被要求不涉及创办传媒,而《出版法》却规定:这样的《新闻法》显然违背《宪法》第35条规定的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如果允许公民创办传媒,则又与我国现在的新闻体制不符。 因此,为了改变新闻事业在现实中所面临的这种尴尬局面,摆脱无法可依的现象,必须加快新闻立法的速度和进程,以保障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合法权利,同时也需要新闻立法来约束各种滥用新闻自由的行为,保证舆论监督的公正和力度。 新闻法治化需要重视的问题 《新闻法》在全世界很多法治国家都是一部除宪法以外的重要大法。在民主国家,新闻媒体被看作是除三权分立之外的“第四权力”。而在我国,新闻媒体也扮演着党和政府喉舌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数十年的法治建设和新闻实践,为我国新闻立法提供了社会环境;法学研究和新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新闻法治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必要前提;大量新闻纠纷和新闻诉讼案例,为我国新闻立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现实基础。1997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新闻出版业2000年及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积极推进新闻出版的法制建设。要加快立法工作,加强依法管理,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到2010年新闻出版法制建设要建立以《出版法》、《新闻法》和《著作权法》为主体及与其配套的新闻出版法规体系”。《新闻法》的颁行已经为时不远。 1 坚持党领导下的新闻法治化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都是由党委宣传部门领导,虽然新闻体制逐步放开,但是对媒体意识领域的监控从未放松,部分人认为新闻立法会削弱党和政府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实际上全面建设法治国家是我党的奋斗目标之一,而且新闻立法只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之下,把对新闻规律和我国的实际国情的认识凝结到新闻法中,就能充分体现党的引导作用,从而使新闻法中的自由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2 加快新闻法及相关法律的颁布实施。为保证新闻主体依法实现自己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新闻立法必须建立和健全明确而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这既包括因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侵权行为而应当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还应包括基于行政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行政责任,以及因触犯刑法而产生的刑事责任等。 3 新闻法治和新闻自律并举。新闻自律机制的功能,首先是“限制”性的,既约束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使之恪尽社会责任,不滥用新闻自由的权利,又通过自身行之有效的工作,避免政府直接出面制定严厉的法律。新闻法治与新闻自律并举,使两种机制中“张力”与“限制”互补。政府通过参与建立自律机制,既能达到规范新闻媒介的目的,又可避免与之直接冲突,可以有效弥补新闻法治刚性带来的不足。 总而言之,《新闻法》的制定势在必行,其对新闻自由、舆论监督、新闻采访权等问题作出的大量规定,必将更加完善目前的新闻法律体系,加快推进新闻法治化建设,在新闻法治化的进程中,法治与自律并举,自由与监督并行,才能使新闻事业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和张扬。 新闻法论文:新闻法立法必要性分析 1979年。中国提出“新闻改革”,新闻法在历经数次提案后也开始酝酿。然而时至今日,学界对新闻法的立法原则、条文的构建甚至立法的必要性等诸多方面尚存在争议。本文拟从三个方面人手分析新闻立法的必要性。 明确新闻工作者的地位。保障新闻工作者执业权利的需要 新闻是人们了解周围世界的一扇窗户,通过不同渠道的信息获取。人们可以了解时政要闻,拓展知识,开阔眼界。锻炼冷静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更重要的是,新闻舆论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促进民主与法制的“第四种权力”。然而,上述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首先有赖于新闻工作者不受阻碍地自由执业。在我国,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利并未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救济,实践中,新闻工作者在执业过程中被无端阻挠、干扰的情况屡见不鲜,设备被抢夺、损毁,甚至遭受人身攻击、非法拘禁的现象也并不罕见。 对此,有学者认为,对于新闻工作者的执业权利已有上位的《宪法》和基本法《刑法》等进行保护,无需制定新闻法。但应当看到,《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其条文大多较为宏观、抽象;特别是《宪法》在我国具有不可司法的特征。不能成为个案的审判依据,显然需要下位法予以落实和细则化。而《刑法》虽设立了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等罪名,但针对的是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对于阻挠、干涉新闻工作的轻微违法行为并不适用。更重要的是,上述罪名保护的客体是生命权、健康权而非新闻采访权。换句话说,并未针对新闻工作者的特殊职业身份进行立法保护,而是仅仅将其视为一般公民。 应当看到,新闻采访权并非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权力。就其本质而言,是公众知情权、社会参与权、社会监督权的代表和延伸。如果新闻采访、报道权受到暴力干涉,整个社会公共利益就会受到伤害,因此对新闻采访、报道权需要法律有针对性的、强有力的保障,必须通过新闻法的制定明确新闻工作者的执业地位,全面保障其合法的执业权利。 保障新闻自由的需要 当人权宣言宣称“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时。新闻自由开始从一项“自然权利”上升为具有宪法位阶的制度权利。对于新闻自由的尊重和保障,也已成为现代宪政国家的共同选择。 新闻法从其性质上来说应该是新闻自由法而非新闻限制法。首先。新闻自由是公众了解事实真相的手段。现代的大众传媒能够使人们足不出户便了解到世界任何角落的消息,通过文字、声音、影像、图片等手段的综合运用,让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使政治事务不再遥远和陌生。其次。新闻自由是推进民主与法治的重要手段。新闻媒体作为行政权、立法权与司法权以外的第四权力组织,在抑制政府违法、防止政府滥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功能。最后,新闻自由是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没有知情的民众,就没有民主。”通过事实真相的获悉和参与评价。原本分散的个体意志被凝聚成群体意志为国家所重视。新闻法恰当的文本表达必将使新闻自由的理念得以最大化的落实。 规制新闻活动的需要 新闻自由对任何国家来说,都不是绝对无边际的。新闻自由有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发现事实、针砭时弊、弘扬社会正气;另一方面,无限制的新闻自由必将对国家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造成不应有的侵害。这就使得新闻法在保障新闻自由的同时成为规制新闻活动提供准据和尺度。 增强新闻工作者责任心,抑制失实新闻报道。在利益驱动下,一些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缺失,为了赶时效、抢新闻,不做深人调查就草率发稿,导致报道失实。更有甚者,甚至炮制虚假新闻。“纸箱馅包子”事件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实例,“作者”利用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扰乱视听。导致了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影响极为恶劣,也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新闻法作为新闻界的行业规范,其早日出台必将督促新闻工作者坚持职业操守。从根本上杜绝虚假和失实新闻。 理性的角色定位,保持适度谦抑。“新闻记者的职责是调查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记者和编辑的职责不是起草法规或领导一场运动或展开一场道德审判。”新闻媒体是事实的守望者。而非法官,不能挟民意以干涉司法。因为有时民意并非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理性和客观,甚至给司法活动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新闻法的出台将引导新闻工作者找准角色,理性定位。 规范新闻内容和新闻用语。新闻报道受众广泛,其真实性也被视为常态的,因此发挥的社会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有鉴于此,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和用语必须加以规范。英国新闻投诉委员会告诫英国新闻工作者对自杀事件的报道不应过于详细,以免读者效仿。负责起草这一准则的英国新闻投诉委员会成员莱斯・欣顿说:“我们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媒体关于自杀新闻的报道常常导致(读者)模仿自杀。”作为新闻业的行业规范,新闻法应当制定相关规则限制新闻报道淫秽、歧视性、低级趣味的语汇和内容,避免误导,杜绝错误的价值观。 衡平公众知情权和公民私权。公民私权同样是宪法和其他法律保护的对象。公众知情权的获取不能以放弃、牺牲公民个体权利为代价。然而一些媒体、记者在探寻事实真相的过程中,随意采取秘密潜人私人住宅、跟踪、隐匿摄录等手段:为突出真实感和现场感,不惜任意曝光公民姓名、肖像及其他个人信息。新闻法的制定。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衡平公众知情权和公民私权,在两者之间找寻和把握恰当的尺度,并予以细则化、可操作化。 新闻法论文:法国新闻法规调整机制的变化 摘要: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法国的新闻法规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法的形式特征上看,法的调整机制的变化最为明显。本文从法的调整机制上比较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前后法国新闻法规的变化和发展,从中透视新闻法规的进步,兼论新闻法规进步的部分原因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控制 新闻法规 调整机制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结构),反映着法的价值的变化。通过分析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制制度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结构),可以透视不同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序列。”因此,研究新闻法规的调整机制对于透视新闻法规的价值有着重要意义。“近代法国法无论内容、原则和形式,都是比较纯粹的资产阶级法;它系统并且直接地反映出反封建的革命成果,适应并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因而是早期资产阶级法的典型。”法国作为大陆法系的代表,完整地经历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其新闻法规也因此有着明确的进步历程,体现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本文所探讨的新闻法规。意指专门的新闻出版法和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的与新闻出版内容相关的规定。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前新闻法规的主要内容基亟调整机制 专制时代,“君权神授”思想大行其道,路易十四“朕即国家”的说法形象地反映了大革命前法国的政治统治状况。 法国在印刷术传人后很快颁布各种管制出版和发行的法令。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以后,政府确立了印刷出版特许制和审查制,1521年。法兰西斯一世禁规,此后又一再颁布法令,强化这方面的管理。当时,天主教会还对一切出版物实施严格的检查。禁止教徒阅读“蔡书”。怯国第一张持续出版的周报是1631年勒诺多创办的Gazette,该报经首相推荐,国王路易十三特许出版。“在法国,王权牢牢地掌握着最高控制权,通过敕令、文告指挥着最高法院与教会检查和控制出版物。” 当时法国的新闻法规采取成文法的形式,主要的调整手段有书报检查制度、办法许可证制度、特许制度、追惩制度和限制规模。违反了新闻法规的记者、出版商等往往不经过严格的法院审判就被宣判有罪,上诉权得不到保障,甚至可以完全没有法院审判过程就将记者、出版商等处以刑罚。这时的新闻法规要求新闻记者和出版商承担义务的客体一般是君主、教会和法院的统治权力,而很少涉及或不涉及社会的利益、公民的个人利益。这是由当时的统治方式决定的:第一,君主代表国家,享有政治、经济和法律上的特权,所以国家立法得以从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限制媒介;第二,君主就是国家的代表,人们很少有主权意识,也没有成形的市民社会,所以新闻法规并不对君主、教会以外的权利进行保障。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新闻法规的主要内容及调整机制 大革命后,在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立法开始采用民主的形式。法律代替命令成为解决社会问题、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新闻法规的内容更加规范了,包括对言论自由、新闻出版的保护和对新闻事业必要的限制。 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宣言》,揭开了新闻法规权利本位时代的序幕。确立了公民的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作为《人权宣言》的继承和发展的《世界人权宣言》又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世界人权宣言》使新闻自由拓展到了全球的大部分地区。 虽然在实践中,新闻自由在法国并未从此畅行无阻,革命时期也有书禁和书报检查。拿破仑上台后也开始文化专制主义统治。路易十八复辟后继续进行出版前检查、二战时也曾实行过战时检查制度,等等,但是公开宣布出版自由和废除出版检查制度,并用宪法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政府的基本原则之一。法国可谓世界上第一个国家。 1881年7月,法国议会通过《出版自由法》,规定印刷和出版自由,废除了新闻出版检查制度,并且把新闻出版活动争议的裁决权归于司法而不是行政。法国现行的《刑法》、《民法》、《军事审判法》等对报纸刊载的具体内容有一定的规定。1947年通过的《梵希特法案》标志着报刊自由发行的原则得以实施。欧洲人权法院要求。在国家通过禁止公开信息而对出版自由权利进行限制时,国家应当履行非常严格的强制性标准。来作为免责理由。因为法国是欧共体的成员国,所以共同体法也是法国法律的正式渊源。具有法律效力。1999年的Fressoz诉法国案就以Fressoz胜诉结案。这也是法国新闻法规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国1978年7月制定的《行政文书公开法》,成为规定法国信息公开的法律。 对新闻出版进行必要限制方面。1881年的《出版自由法》在第四章规定了“煽动犯重罪和轻罪”、“妨害公共事务的犯罪”、“妨害个人罪”、“伤害外国国家首脑和外交官员”等罪名,并在第五章规定了“诉究与制裁”。其中第27条针对提供虚假信息。规定“出版或复制错误的新闻,捏造、伪造或谣传新闻,如其扰乱了公共治安,并属蓄意之举,则处以一个月至一年的监禁和五十至一千法郎的罚款。或仅处以二项惩罚中的一项。”第29条针对诽谤和侮辱,规定:“一切对某一事情的断言或指责损害了其他个人或团体的名誉和声望,即为诽谤。以侮辱性的语言。蔑视或抨击性的词汇肆意归罪于人即为侮辱。”这些对于新闻事业的限制性规范,就是为了保障新闻事业不在非必要的条件下侵犯公民和法人的自由和权利。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政府的义务主要体现在维护新闻自由、确保信息公开等,是针对新闻出版业、公民和社会而设。法国新闻出版业的义务主要体现在提供真实信息、不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不危害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遵守法律、遵守社会道德风尚,除了针对国家和政府以外。还出现了更多针对公民权益和社会利益的内容。这时。新闻出版业和政府承担对等的权利和义务,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的情况并不常见。从而保障了国家和政府、新闻出版业、公民和社会的权益,体现了社会制度的进步。法国的法律以权利与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新闻法规也逐渐开始体现权利与义务之间的互补关系。 新闻法规调整机制变化的原因 从专制时代权利义务相分离,到资本主义社会权利义务相统一。法国新闻法规调整机制日趋完善是由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决定的,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社会制度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使公民个人及新闻事业的权利得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认可,这为新闻法规调整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前提条件、思想基础和法律依据。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天赋人权”深入人心,公民的权利合法化,新闻事业的权利作为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外化和延续也随之合法化。新闻法规在赋予国家和政府权利的同时。也就要求国家和政府承担义务以保障公民和新闻事业的权利。 第二,分权原则为新闻法规调整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制度基础。资产阶级掌握法 国政权后,立法开始采用民主的形式,分权代替集权成为国家政权的主要组织形式。法国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1875年宪法、1946年宪法和现行的1958年宪法都规定了三权分立原则。立法和行政的分权使行政权需要遵守的法律来自外部。这样可以使对行政权的授权性条款有合理的限度而使义务性规范得以确认。司法和行政的分权使行政权有了外部监督机制。在行政权出现违法行为时,有外部的强制力量予以有效的阻止并对利益受损方以适当的法律救济,这就使行政权履行义务成为可能。这样,新闻出版活动由立法、行政、司法三种社会权力共同管理,而这三种权力互相节制。防止了权力的滥用。在法律和制度上保障了新闻出版自由,从而为新闻传播活动创造了一个相当自由的发展环境。 第三。从新闻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来看,统治阶级无法再对新闻事业进行野蛮残酷的镇压。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闻事业日益发展壮大。成了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和手段,人们对新闻事业的依赖也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新闻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同专制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它甚至可以左右政局,催化战争与媾和。面对如此强大的社会力量,资产阶级不愿也不能走专制时代的老路。必须更新和健全新闻法规。在要求新闻事业承担义务的同时,也保障公民和新闻事业的权利。 第四,新闻事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新闻法规调整机制完善的历史背景。新闻媒介在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新闻自由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中和巩固自己地位的过程中就已经确立了合法地位,“第三个支配法国大革命时期报刊发展的观点是。报刊不仅构成了政治活动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政治生活中的中心参与者”。所以资产阶级的新闻法规必然排除以往新闻法规中大量的禁止性规范,增加授权性规范,以保障公民和新闻媒介的权利。 法国新闻法规调整机制的变化对我们的启示 第一,“民主制的法必定是权利本位的法。”“现代立法以权利与义务为利益调整机制。”我国的立法机关在制订新闻法规对新闻事业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严格遵循这一原则。这不仅是社会进步、现代法律的体现。而且是保障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没有权利的义务和没有义务的权利在结构上都是不稳定的,从短期来看。权利主体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但是从长期、发展和全局的眼光来看,这些利益根基不牢;尤其当新闻事业作为信息传播机构和宣传机构的地位来看。如果不能成为权利主体,那么它的信息功能和宣传职能都将严重受损。 第二,新闻事业的发展是新闻法规完善的物质条件。法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而存在,我国的新闻法规要以我国的国情为基础。适合我国的现实条件和社会状况,适应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过于滞后的新闻法规,会使新闻事业束手束脚、裹足不前,无法获得健康的发展;过于超前的新闻法规,则无异于揠苗助长,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新闻法规的确立、发展和完善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随着社会各项制度的进步、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 第三,我国的新闻法规要在可能的条件下、适当的范围内与国际接轨。遵循国际惯例和世界通例。在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背景下。这样做可以避免由于不必要的差异导致的误解,避免我国的信息传播和宣传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可以更好地进行国际信息的传播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采。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 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一直以来都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无论是营销观念还是相关的手段,都难以达到更高的层次。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存在营销理念不尽科学、营销手段缺乏创新、营销战略缺少理性、营销人才供应短缺等问题。针对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营销的文化、管理、发展等方面进行改进,为中小型企业的营销管理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营销管理 问题 发展 对策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数量上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一股力量,而现在,市场上的竞争也越发的激烈,中小企业在营销管理等方面做得不尽人意。怎样才能令中小企业更好的做好营销管理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对相关资料的借鉴,就目前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对中小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寻其解决方法。 一、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 营销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中营销策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小型企业想要做好市场营销,必须遵循营销活动的客观规律。所谓的营销策略就是指企业为了提高销售份额,占据更大的市场,在对市场和受众进行调查分析以后,根据分析结果所做出的促销活动策划,而营销管理则是对整个营销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二、目前中小型企业的营销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制约其发展步伐的关键因素就是营销管理。营销策略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能否稳健的发展。下面简要分析一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营销手段落后。虽然一些中小企业能够鞭策自己,让营销手段与时俱进,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获取渠道比较狭小,在加上其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够准确和对市场营销片面的认识,导致其将市场营销看成简单的推销,以至于营销手段落后。另外,一些中小企业对现代化的设备,如互联网等不够重视,不能很好的利用,令其信息收集比较困难和片面。 2、尚未树立科学营销的理念。科学营销理念,是保证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有利盾牌。虽然许多中小企业已经逐步培养自身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却无法将其与具有战略意义的营销理念很好的结合。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其企业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企业树立科学的营销理念,做好文化营销。 3、营销创新动力不够。中小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其技术和资本的含量都比较低,利润主要从加工费上面获取。这样的发展模式就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小企业的投资中来,从而使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进而使各个企业之间开始展开价格战。在这样的竞争中,归根结底还是低水平的重复生产惹的祸,多数中小企业不愿意在营销创新方面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就导致了价格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上演,而企业得不到发展,甚至被摧毁。 4、营销战略不尽人意。中小企业想要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在面对市场之时,不仅要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具有理性的营销战略指导,发挥其与众不同的优势,生产别具一格的产品,走“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的道路。目前,一些中小企业不够重视理性营销,再加上其信息面较窄,致使营销渠道单一,制约了企业发展。 5、营销人才缺乏。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营销人才对于中小企业的营销来讲至关重要。目前,多数中小企业都处于缺乏营销人才的困境之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与企业中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招揽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 三、解决中小企业营销管理问题的策略 解决中小企业营销管理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丰富营销手段。不仅要注重市场营销,加强较强市场营销的力度,与此同时还要做好网络营销的计划和策略,注重企业网站建设。 2、树立科学营销管理理念。在中小企业中监理科学的营销管理体系,主要是要制定合理的营销人员分配及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营销人员分配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首先是考核体系从单一变为多维,不仅看销售额,还要同时关注回款率、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等。第二则是监理有激励意味的薪金和培训,让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销售人员的管理则要通过建立行政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和行动管理制度等来规范员工的业务流程、个人行为和工作时间。企业可实行例会制度,探讨问题,鼓励员工,让员工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3、培养创新的营销文化。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就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因为这不仅是企业的立足点,更是企业内员工们的精神动力。在创新营销文化建设的同时,培养适合其发展的价值观,并要让企业内的员工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进而形成一种凝聚力,让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培养创新的销售文化还有利于规范销售人员的行为,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增添一道保护屏障。 4、正确的选择发展战略。发展战略要依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但是一般都是要从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以及促销等方面来确定的。值得一提的是促销活动,适当的促销可以让中小企业更加深入人心,从而是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 5、培养优秀的营销团队。“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有效的营销团队不仅可以令企业稳步发展,还能够在发展中补查缺漏,不断提升。对于人才的招聘,不仅要放眼人才市场,还要与各大高校、培训机构等加强联系,不仅让其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还要请资深的营销专家定期为企业中的营销人员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和素质。 四、小结 中小企业虽发展迅速,但是其营销管理环节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企业要正视上述问题,并及时解决,以确保中小企业在面对竞争和挑战之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并积极应对。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1班)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纯佣金制度在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实践创新中的难点和对策 摘要:本文以江苏TY公司咨询实施案例聚焦探讨纯佣金制度在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实践创新中的难点和对策,具体从现有销售人员、新销售人员、规范管理、量化考核和员工忠诚度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纯佣金制度 中小企业 营销管理 实践创新 1 纯佣金制度与江苏TY公司实施背景 纯佣金制指的是按销售额(毛利、利润)的一定比例进行提成,作为销售报酬,除此之外销售人员没有任何固定工资,收入是完全变动式的薪酬制度。这一制度是按销售人员的销售量或利润的大小给予固定或滑动比率的报酬。销售人员在执行推销工作中所开支的费用,公司可能给予或不给予补助。纯佣金制在某些行业尤其盛行,如保险推销、投资债券、家具办公设备、小型办公机器、衣服、纺织和制鞋行业,以及药品和五金批发行业等。纯佣金制的销售报酬制度在美国有20%的企业采用,国内企业运用得也较多。中小企业的管理既有等同于大企业的一面,又有许多不等同于大企业的方面。因此,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用大企业的管理方法套在中小企业的管理上。在具体实施纯佣金等制度时需要坚持原则,灵活运用。 江苏TY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热(冷)量表、供热计量控制装置、IC卡水表等智能设备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自然人投资的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所属行业为仪器仪表加工,主要产品由于计量准确度高,功耗低,密封性好,抗干扰性强,在国内部分地区和客户中拥有一定知名度。TY公司成立于2007年,截止2011年末,注册资本为人民币 1080.00万元,在岗员工近100人(其中研发部门人员约20人),厂房面积约15000.00平方米,年产值约2000万元,各类产品年产量约10万只,公司税后净利润约为600万元。由于产品特殊性和公司前期市场重点开拓的结果,目前产品销售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市场,主要客户群体为水暖建材管道阀门经销商、房地产公司、热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等。 由于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速进一步趋缓、与该公司产品相关行业持续低迷以及本行业产品品牌竞争空前激烈等因素的出现,公司管理层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经过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认真思考并比较、借鉴了标杆企业的成功经验后,公司初步提出该公司2012-2015年中期发展规划,其基本目标是实现销售量在2012年10万只的基础上达到20万只,经测算保持年均销售量增长不低于30%的速度可以实现上述目标。目前公司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已经实现扩大,具备达到支撑销售增长目标的设计能力;但公司销售部门和团队根据现有营销管理的实际状况难以顺利完成上述销售任务,未来将面临实现销售目标的考验和压力。如何完成2012-2015中期发展规划、如何设计具体方案并落地实施就成为摆在公司总经理面前一道棘手难题。鉴于公司自身不具备完成上述课题的实际情况,于是总经理经过考察、谈判,决定从外部聘请管理咨询公司,专门就上述规划中该公司营销管理提升进行专项咨询。 根据诊断确认结果,咨询顾问详细制定了TY公司营销管理提升方案。作为TY公司营销管理提升方案管理实践创新点,在营销系列薪酬管理设计方面,为最大限度激励营销人员完成销售目标,经过反复权衡后,确定营销系列外勤人员施行纯佣金制度。该制度下的起算点和佣金分成比例统一经过测算以本公司产品定价管理为基础,具体各年度产品定价情况按公司每年测定执行。在该项制度实施过程中,确实达到了制度设计的预期结果。据初步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6月末,TY公司主要产品累计销售量比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0%,销售人员激励示范效应明显,实现全年预期30%的增长目标不成问题;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困扰管理层的问题,针对难点,咨询顾问提出了相应对策。 2 纯佣金制度在中小企业营销实践中的难点 2.1 从底薪+提成的销售薪酬制度转变为实施无底薪的纯佣金制度,现有销售人员的思想观念转变需要适应过程。尽管在前期大量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已经取得基本共识,但是TY公司正式于2013年初实施这一制度以来,由于薪酬制度的转变使得现有销售人员只有实现销售才能获得收益,因此销售压力剧增,业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明显,优胜劣汰的局面初现,销售人员思想意识上急需快速适应制度转变。 2.2 由于工业品营销的特殊性,实施纯佣金制度对新销售人员的招聘有一定冲击。自2013年初以来,根据营销管理提升实施方案的要求,TY公司为组建区域销售团队一直在人才市场招聘新销售人员,但是应聘面试者多,录用上岗者少。主要原因出在新销售人员对公司产品销售心里没有底,产品获得市场和客户也需要一定时间;同时对实施纯佣金制度认识上也有顾虑。 2.3 中小企业管理上的不规范给实施纯佣金制度带来困难。许多中小企业没有企业战略,经营活动随意性很强,盲目性也很大;组织机构职能不明确,家族管理普遍,当企业发展起来后,家族管理的缺点,就会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规章制度建设不够,管理随意性强。TY公司不同类型的薪酬制度的并存运行以及绩效管理的不完善等等,都给推行纯佣金制度带来挑战。 2.4 纯佣金制度在不同企业的量化设计和配套考核,需要因企而异,不能一刀切。理论上纯佣金制度的原则和方法适合于各类企业,但是实施纯佣金制度的量化标准和相应的考核细则却需要紧密联系不同企业的实际,制定符合特定企业特点的差异化方案。TY公司属自然人投资的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投资人意识比较超前,家族管理特征明显,因此该公司在纯佣金制度的设计和考核上更倾向于加大激励惩戒效果,突出目标保底和超额奖励;相比较稳健型的中小企业在推行相关制度时可能会选择中性或温和的制度安排。 2.5 实施纯佣金制度可能对中小企业的销售队伍的忠诚度和稳定性带来影响。在中小企业实施底薪+提成的薪酬制度时,由于有底薪保底,作为一种保健性因素,虽然销售人员不会增加满意度,但是对于维持销售队伍的忠诚度和稳定性具有明显作用;推行纯佣金制度后,由于无底薪,销售人员实际上是接受雇佣完全独立依靠自身的业绩获得生存和发展,保健因素消失了,无疑会削弱中小企业的销售队伍的忠诚度和稳定性。TY公司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3 纯佣金制度在中小企业营销实践中的对策 3.1 经过事前的充分调研、沟通和宣贯、培训,获得共识,完成现有销售人员的思想观念转变。在前期取得的共识的基础上,针对TY公司的现有销售人员加大了宣贯和培训力度,引导现有销售人员加快意识转换、促进观念更新,通过销售支持、优化配置,紧紧围绕销售目标开展工作,强化优秀销售业绩示范效应,促进良性竞争机制的形成。为了推动公司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鼓励销售人员创新思路,积极开拓;反对销售人员因循守旧,坐以待毙。坚持上不封顶,下不封底,不重资历,只认业绩,树立“不进则退、不进则亡”的生存意识,强化“业绩赶超、业绩为王”的发展理念,建立销售人员能者上、中者留、庸者下的良好氛围,最终建立销售人员按业绩大小分配资源、获得荣誉、实现报酬和变动职务的良性动态格局。 3.2 对新销售人员的招聘,采取过渡期的方法,给予6个月的试用期,期间采用底薪+提成+奖金的销售薪酬制度,过渡期结束实施纯佣金制度。TY公司规定:处于见习期(最长为6个月)的销售人员的薪酬组成为:岗位工资(其中25%部分参与考核)+工龄津贴+学历、职称津贴+业务津贴+业务提成+五险+福利+奖金,相关费用管理制度按公司原有规定执行,见习期转正上岗后实施纯佣金制度。具体讲,营销系列外勤人员薪酬构成=佣金收入*80%+佣金收入*10%*X+佣金收入*10%+五险+福利+奖金(佣金收入*10%*X的部分为营销系列外勤人员的目标责任风险金,X为风险金考核系数,考核后对应取值1.5、1、0.8、0.6和0;佣金收入*10%的部分为营销系列外勤人员的坏账准备金,货款全部收回后返还)。针对TY公司施行纯佣金制度的人员规定:①完成计划年度核心销售目标人员,目标奖金=目标计划数量*0.8元/只;②超额完成计划年度核心销售目标人员,超额奖金=(实际完成数量-目标计划数量)*1.2元/只。 3.3 规范管理,强化执行,目标滚动,量化考核。对薪酬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开始统一协调、对接,确保公正、公平,着力提升管理效率。TY公司对各区域按年度实施目标管理,于每年年初确定目标任务,并签订目标责任状;公司目标管理的指标构成由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构成。根据公司现状和实际工作需要,各区域绩效考核方法现阶段确认为目标管理法,具体实施工具可选择绩效合同的形式(也可用目标责任状替代)。根据目标管理(MBO)完成的计划目标程度,确认为各区域的实际工作绩效,据此做出奖励或惩罚决定。营销系列(外勤)施行纯佣金制度人员,为按月预考核,按季公布,按年兑现。营销系列未施行纯佣金制度人员,为按月考核,次月兑现。绩效考评结果作为本公司确定相关部门和员工的薪酬、奖惩、晋升或降级的唯一依据。公司根据各区域目标完成程度,结合绩效考核结果实施绩效面谈制度。通过绩效反馈和沟通,听取被考评者申诉,共同为其制定绩效改进计划,以进一步深化绩效管理。 3.4 TY公司为简化考核便于管理,规定纯佣金制度下的起算点和佣金分成比例经过统一测算以该公司产品定价管理为基础,佣金起算点自第一笔交易算起,以核定的出厂价格作为销售的最低价格,佣金分成比例经过产品成本、合理费用和必要利润的统一测算后间接以产品价格体现。纯佣金制的计算方法在佣金计算基础、佣金率和佣金起算点方面理论上有多种选择。可供选择的佣金计算基础,可以是总销售量,可以是扣除退货后的净销售额,也可以是毛利润或净利润。佣金率可以是所有销售量全照一个统一标准计算,也可因顾客或产品的不同而有差异;也可不论销售量大小保持固定,或随销售量的增减而递增或递减。佣金起算点可自第一笔交易算起或从达到最低定额销售量后算起。为了便于管理,大多数公司都以销售量作为计算销售佣金的基础,但这种方法不能把推销努力与产品利润联系起来。以毛利计算支付佣金可以刺激销售代表改进其产品和顾客组合,因而公司便可提高利润。 3.5 建立长效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着力提升员工个体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为建立符合TY公司长远发展目标并进一步提升公司营销人员长期激励效果,以共同创业、共同合作、共同成长、共同分享为经营理念,建立命运共同体,在未来条件成熟时逐步考虑实施营销人员长期激励计划。计划内容可包括:营销经理年薪制、营销员工持股计划、期股、股票期权、合作伙伴制等,大力提升营销人员个体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持续增强营销队伍的稳定性和战斗力。同时,针对年度销售目标,TY公司也规定: ①实现当年新客户开发指标或达到同期销售指标以上(含)的营销经理及其业务人员,除按绩效考核办法正常实施奖励兑现外,其奖励形式还包括:评优评先、辖区范围扩大、职务提升、高额福利奖励、组建独立销售公司和成为公司合伙人等。 ②未实现当年新客户开发指标或未达到同期销售指标的营销经理及其业务人员,除按绩效考核办法正常实施惩罚兑现外,其惩罚形式还包括:训诫谈话、检查报告、辖区范围缩小、职务降低、区域换岗、退出销售系列等。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淮南市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就企业来说,营销管理有效实施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尽管有些企业把营销管理提升到至关重要的地位,但仍旧少许企业还停留在初级管理阶段,科学的营销管理还相对欠缺。本文通过阐述淮南市中小企业在营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改进淮南市中小企业营销管理的具体对策,希望对淮南市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力求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淮南市中小企业 营销管理 问题 对策 淮南市中小企业在所有企业中所占比例比较大,中小企业中各行业所占比例也不相同,图1为淮南市各行业在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在对我市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暴露出在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淮南市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未完全落实到位 最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快速的发展,当然这与国家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国家、省、市也相应的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但相关部门未制定出可操作的、具体的配套政策,影响了政策的有效实施;市工商联曾对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知道中小企业优惠政策的只占30%,大多数没听说或者学习过,精通政策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中小企业很难运用和掌握优惠政策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2 市场营销管理不规范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营销管理人员未能制定有利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而且长期又缺少营销战略。营销管理缺乏规范与程序,管理的各项职能不能具体到人,权责不明确。其次是过程管理控制不善,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感知不明显,当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最后短期计划不能制定出科学、实际可操作的营销战略,容易出现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或者出现“市场营销近视症”,于是往往是在环境的推动下随波逐流,缺乏主观能动性。 1.3 市场营销队伍不健全 中小企业营销的一大软肋是市场营销队伍参差不齐。中小企业营销队伍的薄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社会认知因素:大多数人尤其是大学生对中小企业有偏见,例如淮南有5所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也有10000多人,但是能够留在淮南工作的少之又少,主要是对这些中小企业不认可,认为发展潜力不大;其次是企业自身管理方面的原因,如缺乏有效地激励措施和相对公平的薪酬管理体系,因为中小企业的利润不高,如果建立、健全薪酬体制和激励措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所以企业很少做到这一点。最后就是有营销人员自身素质的问题,因为自身素质不够导致能力有限、成绩平平,并且营销人员的跳槽率很高。所以营销队伍亟待健全和完善。 1.4 产品创新能力强,但营销创新能力弱 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中小企业管理者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个人的创造力与主动性得以发挥是中小企业较宽松的管理环境,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光有创新能力是不够的,其营销创新能力薄弱。例如淮南的某些企业能生产高科技、高含量的产品和服务,但是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不能很好的利用一切资源,造成了资源浪费、产品库存过多。另外管理者自身能力问题导致营销创新能力差,企业市场开发能力普遍较差,不能合理开发、占领新的市场。 1.5 市场竞争力弱 中小企业由于拥有的资金、资源有限、导致规模小,所以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即使能建立一些有特色的品牌,也不能有效的宣传和进行特色的挖掘,雷同化和宣传不到位是中小企业品牌建设不力的又一重要表现。 但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拥有的资金有限、规模小的特点,它们所采用的方法大多数具有模仿性质,所以很难与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进行竞争,导致其寿命短,倒闭频率高。 1.6 销售渠道单一 中小企业由于没有专业的市场营销队伍,导致其销售渠道单一,不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销售企业的产品,以至于企业产品库存增加、资金周转不开、导致不能生产新产品,不能跟紧市场的脚步。所以销售渠道是否多样化也是企业能否成功与否的关键。 2 淮南中小企业营销管理的对策 2.1 加大政策的宣传贯彻力度 建设淮南中小企业经济服务网、淮南市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滚动播出党和国家关于中小企业的有关信息和方针政策,打造永不落幕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报纸、电视、电台开辟专栏,创业致富信息,解读中小企业优惠政策。宣传中小企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经验。加强对创业者的教育和培养,使之增强对政策的掌握和运用。组建中小企业政策落实专家咨询团,邀请有关专家、部门领导,与创业者进行对话,解决实际困难。全面构建全民创业立体宣传体系。通过强有力的舆论宣传教育,增强全市全民创业、发展中小企业的社会氛围,推进优化投资环境,使各项优惠政策得到充分发挥与落实,推动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2 树立营销管理的新观念 营销管理的观念由最初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销售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到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到了21世纪,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普及和互联网的出现,产生了“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的概念。尤其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绿色产品得到了的青睐,出现了“绿色营销”概念。在2013年淘宝、天猫的“双十一”中销售突破了350亿销售额,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并且各种各样的中小企业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2.3 塑造优秀的营销管理团队 优秀的营销管理团队,成员之间应相互合作、信任,共同分享市场利益和研究成果,准确把握产品市场的分化和走向,建立共同的企业品牌形象,制定和实施企业的营销管理计划。第一,要转变观念,挣脱从内部选择人才的束缚,树立“眼球向外”的人才招聘意识。第二,要重视团队文化建设,团队赖以运行的组织文化是团队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者必须致力于创造一种支持团队建设的、开放性的组织文化。 2.4 营销管理人才创新 为紧紧围绕全市“四争目标”,建立“招生招工、毕业就业、盘活存量、多方受益”的人才引进创新机制,加快招才引智步伐,推进大学生到本市就业创业,增加全市人才资源总量,提高人才资源质量,增强我市产业竞争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淮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了《淮南市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实施意见》,能更好的将人才引进来,推动淮南中小企业的发展。 2.5 提高市场竞争力 对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可通过有效方法降低成本的低成本战略、通过别具风格、独具特色的差异化战略、最优成本供应商战略、集中化战略以及竞争合作战略,为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同时提高企业的柔性化管理,使企业在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中能够从容面对,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2.6 销售渠道多样化 销售渠道的多样化能够更好的发挥渠道作用,使企业的产品通过多种方式销售,减少产品的库存,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为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开发迎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所以说销售渠道的多样化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会对企业发挥积极的作用。 3 结束语 营销作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面对错综复杂的营销环境,营销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中小型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优化企业销售资源、应对企业竞争的重要前提与必经之路。中小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特点,认真分析营销风险类型,制定营销风险预警体系,在营销活动各环节做好差异化管理措施,合理地规避营销风险,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新要求,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中小企业在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其自身也暴露出缺乏市场调研、市场推广不力、产品同质化、难以吸留优秀的营销管理人才、网络营销开展乏力等常见问题,因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市场调研、善于利用两种“力量”做好促销工作、用差异化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加强网络营销建设是促进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小企业 市场调研 产品同质化 用人环境 网络营销 一、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 缺乏市场调研导致营销定位不准。营销管理中的决策和执行需要大量相关信息的支持,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系统的、专业的市场调查分析,通常只注重分析自身的内部环境如价格、成本、渠道等因素,忽视对外部环境如国家政策、竞争者、消费者等的分析,往往找不到营销管理的切入点,也难以发现市场机会。企业是应先专注局部市场做大、做强?还是一下子全国遍地开花? 营销定位不准,没有方向,决策常常忽左忽右、朝令夕改,使得营销人员疲于奔命却无法取得良好的业绩。 (二)过分看重媒体广告而忽视其他促销方式。媒体广告(这里主要指电视等价格昂贵的广告)固然有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到达率高的优势,但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财力有限,负担不起,却偏偏忽视其他如终端推销、产品促销、产品铺货、产品陈列、展览会等促销方式,导致市场推广非常不力。 (三)同质化的产品没有竞争力。由于研发能力不强、设备工艺水平较低、工人的素质不高,中小型企业的产品往往缺乏竞争力,因而不得不走模仿、山寨化的道路,看到市场上的什么产品热销就盲目跟风,没有自己的产品特色,更没有创新能力,加之品牌知名度不高,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低,无力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四) 难以吸留优秀的营销管理人才。中小型企业由于各种资源有限、薪酬待遇不高,特别是老板往往受制于自身的素质,在初始创业、财富积累阶段事事亲力亲为,养成了事无巨细都习惯插手指挥,使营销管理人才无所适从,处处受制,难以发挥其优秀的营销管理才干,甚至心生抱怨而愤愤离开。 二、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对策 (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营销发展战略。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是企业制定一切营销决策的基础。作为全国饮料行业的老大,娃哈哈集团的老总宗庆后不但十分重视市场调研,而且还从自身做起,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奔波在一线市场,就是为了调查市场、了解市场、调整市场,以便为企业的营销管理找到最佳切入点,找准企业的市场定位,从而上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营销发展战略。对中小企业来说,制定营销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围绕自己的优势来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目标,找出市场空隙,采用聚焦策略,做精做细做透做牢,集中优势循序渐进地做大做强。决不能认为市场调查太浪费时间,而使自己的决策频繁调整,使经销商、营销人员、消费者丧失对企业的信心。 (二)善于利用两种“力量”做好促销工作。市场促销一般都要通过两种力量来完成,即拉力和推力。电视这种媒体广告仅是一种重要的拉力,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财力,没有电视广告同样可以借助终端推销、产品铺货等推力来撬动市场。脚踏实地地从拜访客户、扫街铺货、最佳陈列、路演推广、创新模式、开辟渠道、市场反馈等诸多方面着手做起。落实好营销计划,执行好营销流程,用更多的付出来弥补没有媒体广告的不足,通过充分地积累,实现财富的增加,再辅以媒体广告的投入,形成推拉的合力,将促销工作做得更好。 (三)用差异化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要摆脱同质化、山寨化的老路,一方面要切实加大研发的投入,更新设备,提高工艺水平,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营销手段创造出来的产品优势来实现差异化,如强调产品卖点、产品包装、品牌营销等,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不求全不求多,唯求精、好、细,不盲目跟风,而要加强创意,丰富自己的产品线。把4P、4C等各种营销要素,进行最合适的配置,用灵活多样的市场手段创造出差异化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吸留优秀的人才。中小型企业虽然在不少软、硬件上无法同一些大型知名企业相比,但仍可以营造自己良好的用人环境,用感情、事业、待遇吸留优秀的人才。首先要特别尊重、信任、关心人才,给他们提供更宽广、更自由的发展平台,更大的晋升机会、更好的发挥空间,避免过多干涉他们的工作,尽可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挥和提升自己的营销管理水平。其次要让他们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暂时的不足,并看到企业美好的未来,尽力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如近期、远期股权的赠与,相信通过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实现企业的目标和自身价值的双赢。 (五)加强网络营销建设,拓展营销渠道。首先对网络营销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网络营销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营销方式,但它有着低成本、传播广、方便快捷等传统营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今的消费者购物已经离不开网络。因此,开展网络营销是企业适应消费习惯变化的必要转变。其次,中小企业既可以寻找一些B2B、B2C网站,推出自己的产品进行销售,也可以通过第三方建立自己的营销型网站,突出自己的企业形象来进行营销。同时,要不时更新网站信息,关注网站每天访问量、成交量,及时与顾客沟通、处理顾客意见,选择好第三方物流,做好售后服务等工作,从而拓展营销渠道,扩大市场份额,树立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浅谈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开放程度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纷纷进驻中国市场,我国的中小企业逐渐进入了非常严峻的市场夹缝中。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策略主要注重于服务。当中最本质的目的就是通过更加高效的营销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以赢得顾客,而生产商则通过向销售商提供优质的渠道来赢取顾客。当前随着国内外市场消费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以经济性作为经营标准进行经营销售,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营销渠道结构和建立良好的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原有的经营运作方式进行变革。在进行销售管理的实际过程中,营销渠道是营销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随着市场化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企业原有的销售渠道也不断发生变革,原来的销售模式和渠道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营销的需求。因此企业营销渠道的选择就直接营销到了其他方面营销策略的选择。比如产品的定价、粗想方式和同质产品的竞争策略等等,同时也成为了是否能够成功地开拓新的市场以及实现销售目标的重要实现手段。 [关键词] 市场研究、战略管理、市场营销 一、前言 我国目前的企业结构当中中小型企业大概占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机动灵活,但是自身的发展实力有限,很多人力和其他方面的资源都无法满足生产要求,管理水平跟不上,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怎样在市场中找到符合自身的营销方式是很多中小企业遇到的问题,如何通过营销战略将有限的资源挖掘出最大的潜力并创造高于普通价值的方式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对销售市场合理深入的研究磁能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长处,取得比较长远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营销策略制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很多企业认识到了现代营销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因为缺乏系统科学的计划,在很多营销决策上更多的是企业管理者个人的决定,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据数据表明,管理者最重视的是对市场现状的分析,而对企业的内部分析不够重视,最后才是对消费客户的分析。目前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策略是很多中小企业进行企业营销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但是因为缺乏正确的营销策略就会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近几年来,很多在市场上存在不长时间的中小企业都证明了很多企业在进行跳板发展成功之后因为缺乏对市场、企业本身、顾客和竞争对手等因素缺乏比较系统的长期分析,导致了自身在快速市场发展过程中没有跟上市场的发展的脚步而被市场淘汰。 对待消费者没能做到“因材施教”。差异化的销售策略才是企业销售的最终方法,这种销售策略的出发点是根据消费者的喜好,通过整合营销资源同时制定以消费者为向导的消费策略。只有充分了解到顾客的需求进行差异化的营销才能取得成功。市场差异化主要是根据产品的销售环境等多个因素而产生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价格差异和销售渠道差异。在进行价格差异化战略之前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对自身产品的定位和企业自身的实力以及生产产品的生命周期,所以没能及时调节和引导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很多的中小企业就没能将潜在的需求转变为购买现实,也没能将未来的购买欲望转变为近期购买行为。 三、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主要采用的营销综合管理策略 首先要强化中小企业的营销意识和营销水平,提升营销队伍的整体水平。要想提高营销水平就一定要进行企业内部的营销培训。要将培训做到日常化和制度化,将培训的内容灌输到每个日常经营环节中。同时要提高管理层的整体素质,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很大呈高度上取决于领导层的素质,领导者的才能也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路线和发展前景。所以中小企业的中层和高层管理人员更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从产品的发展阶段就开始对理论和实际进行磨合。要在企业内部打造一支执行力强大的队伍,在一个企业的运行中执行力的模范作用非常大,所以就需要企业每一个员工都具有非常强大的执行力。除此之外企业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对一个企业的发展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一个成熟的管理者需要对自己的执行力和决策有足够的信心,在决策过程中要果断、切忌投鼠忌器。要在销售过程中建立迅速的执行反应机制。在销售渠道的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区分,使得中小企业的各个部门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良性封闭系统,使得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环环相扣的关系。及时通过反馈机制就可以从各个断点中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对销售渠道可以进行及时的调整以适应市场和自身情况的变化。 树立差异化销售策略以满足顾客的多种需求。差异化销售策略要求了企业在平时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产品或者服务某个部分或者整体不同于其他同质类产品的优势,作为企业持续确定的发展方向。根据市场上信息的主要供求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上,商品的重合度过高而导致产品市场供需不平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采取销售商的差异化战略是解决市场中供需不平衡的必由发展之路。当每个企业向自身的客户提供具有独特价值的产品而不仅是在价格上有差异的产品的时候,消费者就会将特殊化的产品和销售服务区别于其他的竞争对手。这也就实现了企业通过差异化获得的溢价,表现为在周期性或者阶段性的经济萧条以及长期不景气时也会有大量的忠实客户来保证销售业绩。如果溢价超过了在销售独特性上追加的成本就会使得差异化的营销管理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因为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一般投入规模都比较小,资金和技术的构成成本一般比较低,这就导致了这些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比较低而且抗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很多的企业从事一些低技术含量的生产作业无法实行低成本的方式进行营销,而采用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就是提高营销收入的最好办法。 通过选择合理的销售渠道模式来实现企业的销售目标,企业在进行销售模式的规划时需要打破传统的销售规范和销售政策,只要在事前做好系统发展规划即可。从理论方面来讲,渠道的最基本营销策略主要分为两种,即直销和混合渠道营销模式。直销是通过直接销售的方法满足市场的要求,还可以通过自己已有的技术为自己的渠道提供更多的增殖服务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增加点。混合的渠道模式是指企业不只是局限于一种销售渠道,二十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进行多种渠道并用,多个渠道之间相互补充,在多个渠道的混合模式中进行有效的渠道内的资源配置,以避免渠道内部的冲突从而获得最佳的销售效益。 四、结束语 总值,营销管理是每一个中小企业都必须进行的发展过程,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发展较快但是平均寿命普遍较短。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对公司整体战略和企业营销战略的长远性和全局性的营销指导。所以在新的市场发展条件下,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比重,就需要立足于企业的现实和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正确地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对未来的市场发展做出准确的定位,通过适当的营销激励政策以激发企业员工的销售积极性和在销售商的创造性。通过不断提高管理层和参与销售工作的员工以提高团队的整体凝聚力和协调彼此之间工作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各种灵活的措施来调整自身在市场的发展空间以求得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论中小企业营销管理的改进 【摘要】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其营销管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总体来讲还比较落后由于观念陈旧、制度不全、人才紧缺、创新不足等方面原因,导致其营销现状不理想,严重制约着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中小企业自身的营销管理工作和营销现状的具体对策,希望能助力中小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中小企业 营销管理 对策 一、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它是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是相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的。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等方面都比较薄弱。由此在营销管理方面体现出一些问题: (一)营销观念陈旧落后 市场营销观念在营销实践中要经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五个发展阶段。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营销观念是很陈旧落后的,仍然停留在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阶段,尚未树立市场营销和社会营销的科学营销观念。 (二)营销手段有待改进 许多中小企业缺乏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所采取的营销组合策略老套落伍,市场开拓力度不大、信息反馈机制不灵、市场需求趋势把握欠准,很难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甚至许多中小企业还不知道借助现代化的互联网、专业信息机构、相关科研单位等渠道获取所需的信息,而仅仅依靠本企业微不足道的自有力量或老经验、老手段。 (三)营销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许多中小企业还存在营销管理制度空缺的情况,很大一部分也处于有制度却形同虚设的阶段。 (四)营销创新动力有限 在我国市场上存在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从事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企业,技术、资本含量极低,这些中小企业采取的营销方式依然以传统的营销方式为主,这样也就导致其在营销活动中缺乏创新,无法取得突破。 (五)忽视品牌建设 不少中小企业在营销实践中,缺乏对品牌建设的重视,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资源投入也不足。如此,当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往往会遇到巨大的发展瓶颈——产品牌子不响,价值无法提高,利润回报低。 二、提升中小企业营销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转变营销观念 中小企业现在的营销观念还存在着诸多与新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第一,更加重视战略。第二,更加重视合作。第三,更加重视客户。 (二)建立科学的营销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营销管理制度,其重点是营销人员的分配制度和营销人员的日常管理制度。首先,改变过去单一考核销售额的目标考核体系为多目标考核体系,将考核的指标由单一销售额变为销售量、回款率、新客户开发率、销售增长率、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多项指标。第二,适当提高基本工资,建立富有挑战性的激励制度,并帮助营销人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营销人员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三)塑造优秀的营销团队 优秀的营销团队,成员之间应相互信任,共同分享市场利益和研究成果,准确把握产品市场的分化和走向,建立共同的企业品牌形象,制定和实施企业的营销计划。首先要重视团队文化建设,团队赖以运行的组织文化是团队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者必须致力于创造一种支持团队建设的、开放性的组织文化。其次要转变观念,挣脱从内部选择人才的束缚,树立“眼球向外”的人才招聘意识。再次是从相关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咨询公司或政府部门聘请高水平的营销专业讲师,对营销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市场开发、客户管理、通路管理、促销与市场推广、广告、公关、谈判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以全面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四)加强营销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营销创新的表现是全方位的、多维度的,但是营销创新也不是天马行空、为所欲为。它必须在了解市场的需求与变化后,基于自身的核心能力,考虑到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而后自发地从组织内部启动一场彻底的变革。 (1)营销观念创新。营销观念就是企业在开展营销过程中及适应新的营销环境而形成的思想和认识,它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灵魂。而观念的创新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正确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强化合作意识。 (2)营销组织创新。现代企业的营销组织呈现出联合化、扁平化和概念化的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立的企业“孤军作战”不可能取胜。从现实看,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在和大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其营销组织亦大多仍停留在销售部门而不是营销的层面上。 (3)营销技术创新。营销技术是指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包含目标市场的确定、产品定位定价、配销和促销及广告策略等等。由于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大多尚未真正掌握专业营销技术,因此必须在企业中建立专业的营销企划部门,挑选资深绩优的人员负责,同时聘请专业营销顾问协助,制定并实施企业的营销企划。营销企划的流程与步骤:市场情况分析、决定营销目标、拟订各种相关策略、选择最佳策略、获取管理认可、拟订战术计划、整合企业计划。 三、结语 总之,依据中小企业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市场覆盖区域性、营销人才职业化薄弱等特点,其在实施营销组织体系设计时应从实用角度出发,做到组织结构复杂化程度低,保证对市场反应的高效、敏捷;做到营销决策相对集权,保证决策质量;做到营销运营的正规化、标准化。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浅谈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小企业能够很快地建立一个网上竞争的平台。企业无论大小,都可以通过其网站使世界各个角落的买家了解其;只要产品有竞争力,就可以在全球范围找到买主。在营销手段上,中小企业可以与大企业进行等的同步竞争。本文对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特点,研究提出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管理体系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体系;营销策略 1.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有其固有的特征,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1.1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总的来说,与国有大企业相对而言,中国中小企业具有政企关系明确、优胜劣汰机制明显、市场适应力强、决策机制灵活、创新机制好、创新效率高、就业成本低、对地方税收贡献大等优势特征,同时也具有生存率低、成长潜能弱、人员素质差、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实力弱、资产负债率高、资产质量差、资信度差、信贷风险大、融资难度大、亏损面大等劣势特征。 1.2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中小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就企业户数和就业人数而言,中小企业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发展、科技不断创新的基础性力量。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的《2001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对中国中小企业规模、现状、发展的理论、实践做了全面评析。据报告提出的权威数字表明,在中国,广义的中小企业约有3980万户,狭义的中小企业约有 1000万户,可以看出中国中小企业不仅量大面广户数众多,而且以其48. 5%的资产,安置着69. 7%的职工就业,提供着57. 1%的社会销售额,还为国家创造了43. 2%的税收。特别是小企业以其32. 7%的资产,承担了52. 7%的就业岗位,为社会提供了42. 6%的销售额,为国家创造了28. 7%的税收。所以说,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体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了解和建立网络营销的环境,必须先了解网络营销的各个障碍,然后靠社会的促动和政府与各企业的积极参与。只有各方面都积极地配合才能够迅速地建立起网络营销的大环境。目前来说,网络营销的发展还存在以下主要障碍: 2.1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 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企业内部信息化基础和水平制约着网络营销的发展。从企业信息化进程来看,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目前尚处于一般事务处理和简单信息管理的阶段,呈现出“信息孤岛”严重、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的局面。从系统应用和网络增值服务来看,除CAD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应用比较好外,整体效果不明显、不理想,与国外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很多中小型企业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内部网络,信息化设备也很有限。有很多企业还是依靠Modem上网。 2.2营销观念和信誉存在障碍 网上购物不直观,客户缺少这样的购物观念。受传统购物观念的束缚,消费者的“眼看、手摸、耳听”购物习惯已根深蒂固,用户对网络营销的意识淡薄,根本谈不上有这方面的需求,这就需要有个观念转变的过程。目前,英国有8 6%的人表示不会以任何形式进行网上金融交易活动,88%的人不打算在网上购物。据调查,我国有59%的人认为网上商品无实体感,对其质量不放心,而宁愿选择自己去商场购买。这种眼见为实的购买心态及对新事物的不信任感,制约了网络营销的发展。 3.解决对策 3.1加强网站宣传 一个网站建起来了,并不等于有人会来看。到1998年全世界己经有3亿多网页,可是每天新增加的网页仍在100万份以上。网上材料增长的速度比用户数量增长的速度要快得多。网站对用户注意力的争夺越来越激烈。要想获得理想的浏览量,企业必须主动地去宣传。对于大企业来说可以采取付费促销(如在综合性的大网站做广告)、利用传统媒体报导、以及与其他网站链接等策略来获得明显的网站推广效果。其关键在于选择好的时间、好的媒体来做。中小企业虽然没有财力在综合性的大网站上和传统媒体如电视上大做广告,但也有许多机会和策略宣传自己。 3.2加强网络广告 在进行网络营销时,对网上营销活动的整体策划中,网上促销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促进销售即促销是指企业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支持市场营销的各种活动。而网上促销是指利用Internet等电子手段来组织促销活动,以辅助和促进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购买和使用。传统促销组合包括4种促销方式: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由于网络营销的特点,使得4种促销方式的重要性各不相同。人员推销在网络营销中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网络上的销售促进与现实世界中的销售促进相比也没有什么新花样:网络公共关系与传统公共关系相比有其新特点,但对大中小型企业来说,采取的策略可以大同小异。因此,本文主要讨论针对消费者的网络广告促销策略。由于中小企业自己的网站访问量有限,广告设计策划力量也有限,网络广告的最重要决策是选择广告媒体和工具。 3.3加强个性化推广 在过去相发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工商业都是将消费者作为单独个体进行服务的。在这一时期个性消费是主流。只是到了近代,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才使消费者的个性被淹没于大量低成本、单一化的产品洪流之中。另一方面,在短缺经济或近乎垄断的市场中,消费者可以挑选的产品本来就少,因而个性不得不被压抑。但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多数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品种上都已极为丰富,消费者能够以个人心理愿望为基础挑选和购买商品或服务。更进一步,他们不仅能做出选择,而且还渴望选择。他们的需求更多了,需求的变化也更多了。消费者开始制定自己的准则,他们不惧怕向商家提出挑战,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用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考察,消费者所选择的己不单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还包括其他的“延伸物”,这些“延伸物”及其组合可能各个不相同,因而从理论上看,没有一个消费者的心理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细分市场。心理上的认同感已成为消费者做出购买的品牌和产品决策的先决条件,个性化消费正在也必将再度成为消费的主流。 4.结论 中小企业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着其特殊性,网络营销利用了网络手段与技术,面向特殊的网上市场环境,可以使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价值交换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率。因特网作为全球性的分布式网络构架,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使用成本的低廉。其次,比起印刷或电视这样的媒介,借助因特网进行信息传播不仅效率更高,而且成本极其低廉。使得网上最小的、刚起步的公司看上去也能象是一个巨大的公司。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小企业能够很快地建立一个网上竞争的平台。企业无论大小,都可以通过其网站使世界各个角落的买家了解其产品;只要产品有竞争力,就可以在全球范围找到买主。在营销手段上,中小企业可以与大企业进行等的同步竞争。本文对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特点,研究提出适合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三大怪现状 认识的高度与实践的难度落差太大,清晰的思路与实际的执行常常背离,于是导致了中国中小企业营销的三大怪现状:实践对知识的猜疑、方法对策略的背弃、能力与愿景的距离。 营销新知迷惑 经过30年的营销演进和营销实践,我们对营销、管理的认识达到了一定高度,这应当归功于无数营销人不断的思路创新和实践积淀。 30年的时间能够改变一切,当然也包括营销环境。宏观政策调整、产业链重构、行业洗牌、经济全球化、消费者成熟、营销精细化……这些关键热词,阐释了整个营销环境的巨变。 在环境巨变之下,中国企业又陷入了迷茫与困惑之中,集中体现为: 认识的高度与实践的难度落差太大; 清晰的思路与实际的执行常常背离; 对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进而在现实中给企业埋下无穷的隐患。 如果说30年前中国营销是意识、概念上的懵懂,现在则是实践对知识的猜疑、方法对策略的背弃、能力与愿景的距离。 认识与实践的落差 品牌建设左右摇摆 这样的经历你一定不陌生:以前几乎不做品牌建设,销售状况很好;后来市场份额急速下滑,于是不得不加大资源投入、全方位建设品牌。但这样的花钱行为并不会立即带来良好的业绩,于是用不了多久,“品牌建设”就成为众矢之的。 实际上,中小企业的“品牌建设”一直如此:销售出现较大阻力,所有人员都意识到品牌力的薄弱;业绩压力更大,所有的资源却又转向了销售。谈论竞争对手,异口同声地把品牌提到无与伦比的高度,为自己的无能找到最合适的借口;比较取舍建设品牌的投入与销售需要的费用时,“品牌”又变得可有可无。 在“先”与“后”、“急”与“缓”、“长远”与“眼前”、“多”与“少”的现实态度上,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角色、不同的需要,对于品牌的认识有着截然不同的角度。品牌,在中小企业里从来都是“风筝”,忽高忽低,高到所有人都仰视,低到有如一根鸡毛。 之所以如此,背后还有一个原因:销售可以救企业于生死,而品牌不能;企业先要解决生存问题(销售),然后再谈发展(品牌)。 生存(销售),还是发展(品牌)?这道题不知道曾把多少企业从辉煌推向艰辛、从艰辛推向万劫不复。 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命题:没有“生存”固然谈不上“发展”,没有销售的品牌是失去意义的品牌,但是这并不能推理出中小企业在谋求生存时不要考虑发展。没有品牌的销售注定是一个暂时的生意、短期的交易。所以在考虑“生存”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生存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动力。生存之于发展、销售之于品牌,不是割裂、取舍、妥协的问题,而是依存、互动、协同的关系――这是30年营销留给我们的一个经验与教训。 达不到这种认识的企业,常常陷入“狗咬尾巴”式的恶性循环,也终有一天会明白:只做销售,销售反而节节败退!南宋大诗人陆游在《示子律》里说得好:“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不能坚持实践,这是中小企业被淘汰一批又一批,只有少数才能生存和发展下来的关键原因。 关键是没有决心,也缺乏方法。很多中小企业都在说:如果有钱了我将如何如何做品牌,但是我们没有钱怎么去建设品牌? 资源对于企业而言永远都是匮乏的。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比蒙牛创立时更缺钱了,成功的企业知道如何把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钱多钱少都是可以做品牌建设的,因为品牌建设不仅仅是在电视台上做广告。 服务的左右为难 近年来,中小企业对“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稍具规模的企业都在内部设置有专门的岗位来做服务工作。但“专门的岗位”并不代表“专业的水平”,甚至很多企业的服务工作,既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也没有明确的服务内容、标准。在这些企业里,服务被简单地理解为解决消费者的投诉、维修联络、知识咨询等等。服务仅仅是一种补充,其作用是为了弥补产品的不足。 由于具体、实践的工作很少,这种服务常常类同于中介机构或电话接线员,量化其工作质量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常常给企业的感觉是“鸡肋”:保留吧,工作量似乎很小,工作人员很清闲;撤销吧,人人都在说“服务是关键”! 怎么办?企业再次遇到一个选择题。 在任何企业里,所有工作的行为取向其实都是为市场服务。因此,相对于销售部门,其他部门的工作既是对销售的支持,也需要在工作内容、标准上完成对销售的延伸而不仅仅是补充,这样才能具有工作的真正价值。 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需要设置专门的服务机构,这一部分工作内容完全可以转移给其他的专业人员/机构去完成。这需要慎重地考量产品特性、消费的复杂程度、市场的需要强度等等因素。只有能够产生增值的工作才是必需的,否则都可以省略,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尤其应该这样做。 思路与执行的偏离 产品结构混乱 造成产品混乱的外在原因是迫于竞争的压力,内在原因是由于战略的缺位或得不到坚持。 1.产品研发盲目模仿、跟进。 很多中小企业在产品开发上盲从于竞争品牌,他们很容易在产品开发或产品策略上丧失立场:只要同类企业有一个销售较好的产品,他们马上想到的就是生产类似的产品。但结果是惨痛的:模仿竞争产品铩羽而归;新品开发“见光死”,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这种跟进型的产品策略,其实也需要系统支持。一个销售很好的产品,不仅仅好在产品本身,还需要有渠道、推广、终端的支撑,还要与自身品牌形象相吻合。 2.已有产品的完善、升级换代欠缺基本认识。 我们无力用产品来引导消费者,就只好以产品来迎合消费者的正常购买心理。尤其是一些特殊敏感的商品,如婴幼儿食品、药品等,每一次更换品牌都可能承担一种潜在的风险,因此消费者会十分认真地对待。他们会细致地比较配方差异、产品新鲜度、适应人群特征等等。 当绝大多数消费者已经认可一种剂型,或者适应人群时,如果不迎合其心理,可能会造成接受上的障碍。如果在这一点上,中小企业没有清醒的认识,往往造成产品升级失败。 3.对环境变化反应迟钝、滞后。 如近来国家对于辅助添加剂、包装标示、食品标准等等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政策,对中小企业的产品构成一道难题:更换、更新――现有大量的库存包装材料怎么办?继续沿用――担负着巨大的追究风险。 4.产品体系混乱,产品策略模糊。 大多数企业都会对产品进行分类,但这种分类常常是按照包装形式、规格大小、品质高低等产品特征来进行的,而不是根据企业对于市场的把握、与战略的匹配、对竞争趋势的判别。 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能力根据“波士顿管理矩阵”把产品分为瘦狗型、问题 型、明星型、现金流型,据此来区别对待;也没有把产品根据竞争的需要,细分成品牌型、进攻型、侧翼保护型;更没有根据自身产品的特征,来进行产品线的规划。 很多中小企业的产品之所以可以形成一条产品线,仅仅是因为这些产品具有功能相近、分销渠道一致、目标消费者相同、关联性消费等特点。这些企业往往无意识地做到了产品线的延伸,在产品组合方面做了很少的一点,但在营销上却毫无建树。 也有部分企业在规划里很明确地指出了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在实践中,大多因为竞争的逼迫、业绩的压力,放弃了这个立场,就范于眼前的销量,牺牲了未来的强项。 机构设置的逻辑性混乱 在中国,由于权力制约、平衡的思想还没有被广泛接受,所以在机构设置上,绝大多数企业把工作沟通的便利性、工作内容的关联性、领导能力的风格喜好等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 例如:品质控制部门是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考核、控制的重要部门,很多企业却把这个部门归属于生产系统;消费者投诉受理中心,其工作包含对品质控制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物流运输部门等工作质量进行监测、考评,有些企业却不是把它置于品控部门的领导,就是把它作为销售部门的一个下属单位;产品研发部门,往往也被作为生产部门的一个下属单位等等。 这样的机构设置,表面上看效果不错:再也不会为一些工作而需要召开协调会议了,减少了很多工作沟通环节、工作简单且快速了。但是由于“裁判人”的本位主义、岗位错置、权利关联,必然导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行为趋向、问题被掩盖的利益性结果。 试问,有多少人能够违抗领导的意愿,把一些可以不公开的问题曝光?谁愿意因为曝光的问题太多,而导致本部门、本人的考核分数降低,从而直接遭受利益上、名誉上的损失?很显然,仅仅依靠个人觉悟、职业道德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制度上的保障、机制上的合理才能体现工作的实际状况。 随着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本着“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的理念越来越强烈地反映到机构、部门的增多。逐渐增多的部门也会增加沟通的成本、管理的成本,但是简单的合并、不合理的设置都会造成“精而不减”、责权利不对等、投鼠忌器等一系列现象,给企业埋下隐患。 机构设置的混乱,是因为人与事的混乱,也反映公司战略(策略)的不稳定性。机构因为需要而设置,但是在方法上,“需要”并不真正符合策略,所以经常变更这个“需要”。这时就出现企业经常变动机构的设置与组织架构体系。不稳定的结构往往造成工作的混乱,于是再次调整,周而复始。 能力与愿景的距离 人才价值观的矛盾 “以人为本”,这已成了任何一个企业领导人的口头禅,同时,这也成了中国企业失败后最重要的借口:人才难觅、人才难用、人才难管、人才难留。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足够意识到:人才价值必须在一个组织中去实现,而人才在中小企业中所遇到的组织问题是:授权、自我、流程。 1.中小企业对授权理解不够,还仅仅停留在岗位职责概念上。 这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对于工作的把握与调度。错综复杂的信息处理、瞬息万变的应对策略,需要更多的协调、协同,中小企业的岗位设置并不完备,往往需要岗位与职责的错落,甚至是分离,这就容易导致矛盾的产生。 在中小企业,更多地需要岗位泛定式,职责无边界。这一点不是通过“临时小组”、“一人多岗”类的显性命令完成,而是需要达成一个共识:因为工作内容的延伸,允许平行岗位的互相约束或要求;因为工作的重点不同,允许职责的变动或权限的补充。 例如,由于研发新产品的需要,市场、销售、生产等部门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部门来牵头做大量的协同工作,这样复杂的、较长时间的工作,如果靠一个职责、规定来协调,会在工作中造成大量的消耗、疲损,更何况其中要涉及部门里更小的工作单位。 2.中小企业很难认同新生代人才个性化的张扬、价值观的自我、职业化的倾向。 人才会与企业谈福利条件、谈薪水待遇、谈度假、谈学习等等,都成为无法逾越的“代沟”:先表现你的“才”与“能”,然后再“量体”晋升;要尽快融入团队,不要影响团队的稳定;要认同企业的文化,不要对企业有任何疑虑或异议等等,这些固有的、甚至是不合乎逻辑的思路与观点,严重制约着人才的发展。 很多需要人才的领导人都很难做到像曹操一样“唯才是举”。新人的到来需要一个阶段来融入团队,如果影响了团队的稳定,可能与目前团队的惰性、帮派性、排斥性等因素有关;刚刚进入企业的人才对企业的文化都处于无知的状态,何谈认同?企业文化(很多中小企业根本就无从谈“文化”)真的就是那么无可挑剔?对于新人的到来,现在有很多的企业首先就是鼓励、要求他们对于企业的各个方面发现问题,只有新的眼界、目光,才能打量一个企业陈旧的“谷仓”。如果不带来改变,何必要引入新的人才? 这些问题不解决,人才会在一开始就被打上怀疑的烙印、贴上异类的标签。 3.组织流程、业务流程的欠缺,极大地影响了人才发挥和个人发展。 说到底,是企业的人才环境恶劣。中小企业人才的培养往往不是通过正常的考评,而是喜欢通过同僚的评价、非专业的考量来完成,这里面含有大量不真实、人为的信息。 长此以往,造成企业的用人文化里是非观念不清晰、价值观念模糊、人人为确保名声而追求“一团和气”。公司想通过“鲶鱼效应”来改变局面的想法完全不能实现。在实际工作中,流程的混乱是造成人才痛苦的最大根源,这对于他们而言简直就是浪费他们的时间、消耗他们的激情。 企业的愿景目标空泛不当 中小企业需要设立自己的目标:发展与竞争的目标。但很多中小企业往往把它描述成很空泛的语言;竞争的目标就是树立自己学习、模仿的对象。 这些被中小企业理解为“标杆操作”的新知,一再地把他们推向迷惑的十字路口。 让我们再次解读一下标杆管理/操作的概念: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企业学习其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实现企业的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 于是,中小企业把要学习的“标杆”公司拿来学习、研究,一下子发现自己原来这么差劲,这么多的环节都没做好!于是中小企业开始了“整风运动”“全面大补”、“系统改进”。 这是对营销新知的错解。标杆操作还有重要的一点:在竞争力的要素里,研究和发现对手没有做好的“短板”――最优秀的企业也有自己无法触及的短板。把别人的短板打造成自己的最长处,这也应当列入标杆操作的思考范畴。 在实际的操作上,中小企业应当明白:对于所有成功要素,不是都要做到最好,而是要把多数的要素做到平均水平,甚至是差强人意的水平;但一定要发现、并保持自己最有效、最容易突破的一个要素。这是中小企业的当前资源与能力所决定的。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好,这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是把一项事情做到更好,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管理的常见误区 笔者从2000年开始研究网络营销理论,2002年开始从事网络营销实践,这当中有诸多经验与教训,现在深刻地体会到网络营销思路的重要性。思路是方向,方向错了,就难以达成网络营销的目标。所以,无论是即将要开展网络营销,还是正在开展网络营销,或者是实践后并放弃了网络营销的中小企业负责人,皆需思考,看看是否也存在以下的误区? 误区一:建个网站就是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不是建网站这么简单,建网站只是网络营销的一个工作环节。网络营销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1.前期调研。网络营销需要对网络市场环境进行调研,如行业分析、网络环境下竞争对手分析、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分析及企业自身分析等。 2.提出网络营销战略和网络营销策略。根据第一步的调研结果,找到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提出网络营销战略和网络营销策略。网络营销战略主要包括对整个网络市场进行细分和选择、提出网站的定位。网络营销策略主要包括找到产品或服务的卖点;明确主推产品:确定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等。 3.建设网站。根据第二步的网络战略和策略来确定网站域名、主机空间、企业邮箱、设计网站的整体风格、规划网站内容等。 4.网站与推广。网站建好后要,并进行搜索引擎登录、SEO(搜索引擎优化)、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网络广告、导入外部链接等系统性工作。 5.检查与改进。网络营销是个系统的PDCA管理过程。网站按计划与推广后,更多的工作是要监控网站的访问量、网络广告和客户转换率,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改进等长期性工作。 误区二:只建一个企业网站 中小企业的领导者会有这样的思维定势认为建网站当然是建企业网站,既然企业只有一个,那当然是只建一个网站了。 一个网站是网络海洋中的一滴水,若者就像大超市中的一个商品,如果我们能多建几个网站,就相当于多推出几种产品,尽可能多地占据超市的货架陈列空间,消费者才有可能更多地接触到我们的产品。 如果我们的产品分别面向不同的细分市场,则最好有不同的网站。如批发和直销就应该分成两个网站。 如果我们的产品面向不同的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语言,则需要用不同的语言单独设立网站。单独设立站点更有利于搜索引擎的自然排名,方便潜在客户更方便的找到企业网站。 企业不仅可以建企业综合性网站,还可根据目标市场来建议独立运行的产品网站,还可以建立行业资讯类网站。 误区三:只要懂计算机就可以开展网络营销了 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为网络营销就是建网站,要建网站当然是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了。 其实,网络营销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例如,做国外市场的网络营销,则需要四方面的技能:网络技术,外语工具,营销知识,产品知识。 从企业招聘的人来看,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可能在C语言或Delphi编程语言较熟悉,但在开展网络营销时却派不上多少用场,因为网络营销主要是用到网络编程语言或工具如PHP、ASP、net、Dreamweaver,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对此并不熟悉,而有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对这些知识的进行自学,掌握得较全面。 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最好组织个项目团队,项目团队负责人应具备以上四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下面再配置1个专业的设计人员、1个更专业的网络编程人员、1个更专业的外语翻译,开始还可先招1个懂外语的负责与客户进行EMAIL沟通联系的销售员,如果网上的询单多了忙不过来,再组建一个网络业务销售团队予以配合。 误区四:资源投入不足或投入方向错误 一方面,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往往是资源投入不足。他们对网络营销缺乏信心,只愿花几千元钱请设计公司设计个网站,然后在名片上打上网址似乎就足矣。 另一方面,有钱的中小企业虽然投入不少资金,但没把钱用到实处。他们的叫公司的网络管理人员来主管此事,网络主管就去买高价的计算机或服务器,再吃一笔回扣。其实,网络营销并不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服务器或专用光纤,在硬件方面投入的费用大致如下:到电信、网通或铁通开通1M的ADSL宽带,不超过1000元/年;国际域名1个,约80元/年;5G国外的虚拟主机空间大约500元/年,电子邮箱免费;再按项目团队的人员配置若干台普通的计算机,大约每台3000~4000元即可。也就是硬件投入在2万元左右即可。更多的钱应投入到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团队成员的工资及奖金二是网络广告的费用投入。切记不要把钱都投到设备上。 误区五:没有站在客户角度来设计网站及推广网站 很多中小企业意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但企业负责人甚至整个公司的人都不知道如何开展网络营销,于是就看竞争对手的网站是怎么做的,自己也就怎么做。 在网站设计方面,很多企业网站是你抄我,我抄你,设计风格相似,栏目相似,甚至内容都相似,没有反映企业个性或产品个性,更没有从目标客户群的角度来思考:客户喜欢什么风格?喜欢什么颜色?客户想在网站寻找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7用什么语言最能打动客户7很多中小企业会找市场上的网络公司或广告公司来设计网站。这些网络公司或广告公司绝大多数只懂做网站,懂网络营销的可谓凤毛麟角。所以网络公司做出的网站技术很复杂,功能很多,还有声音及视觉效果都很棒的FLASH动画,而广告公司做出大幅的图片,而且图片也很精美,但这些也许都不是潜在客户感兴趣的。潜在客户感兴趣的是他自己,是他自己想要找的产品,还有他自己可以获得的利益。 在网站推广方面,也没有从客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有考虑潜在客户是谁7他们出现在什么国家或地区7他们使用什么语言?他们使用什么搜索引擎7他们使用什么关键词进行搜索?他们主要去什么类型的资讯网站……如果没有思考这些问题,广告无目标的投入,将会导致广告资金严重浪费。比如目标客户群是来自美国的游客,就应该把广告投放地区限制在美国,否则其他地区如中国的点击就是对广告资金的一种严重的浪费。 误区六:没有解决网络营销的两个关键问题 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普遍没有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让客户找到我们?让更多的潜在客户找到我们的网站,网站的访问量增加了,我们销售的机会才会增加。二是如何让客户信任我们?客户找到我们网站,如果网站不能获取他的信任,他很可能会放弃浏览而失去销售机会,顾客转换率与投资回报率也就相对较低。 要提高网站的访问量,就应该做好搜索引擎登录、搜索引擎自然排名(SEO,搜索引擎优化)、搜索引擎付费排名、营销网络广告、Affiliate联属网络营销、软文营销、网站外部链接等长期而细致的工作。 要增加客户的信任,就需要从客户心理的角度来规划网站的内容,尤其是网站首页的文字内容;对客户询单及时、耐心地回复:详细的FAQ、网站的及时更新、充实的网站内容、对个人隐私和安全支付的承诺、“Visible Prices”(可见的价格)、客户口碑与证言等细节都可增加客户对我们的信任,从而尽快促成交易。 误区七:高估了或极端地否定网络营销的作用 网络营销是传统营销的良好补充。网络营销的廉价性、高效性、广域性、及时性、互动性、便利性弥补了传统营销的劣势。我们不要轻易陷入非此则彼的极端。 网络营销是中小企业长期而细致的营销管理工作。过度的乐观或悲观都不利于企业网络营销工作的长期开展。我们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网络营销,成功的要总结经验,失败的要总结教训,切记不可急功近利。(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目标市场服务营销管理战略研究 摘 要:中小企业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中小企业的创立、生存与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和劣势,采用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去确定符合企业自身的目标市场,进行合适的产品和企业的市场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营销策略,对于成长过程中的中小企业而言,是合适的选择。对中小企业目标市场服务营销战略及其实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目标市场;营销管理;战略研究 1 中小企业目标市场服务营销的定义 流通企业的营销属于服务营销,服务营销相对于实体产品营销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服务产品的性质、特性和提供方式上。菲利普・科特勒给服务所下的定义:服务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本质上无形的任何行动或利益,并且不会导致任何所有权的产生。它的生产可能与某种物质产品相联系,也可能毫无联系。一般来说,企业对市场的供给可以从纯商品延伸到另一个极端纯服务。 2 中小企业目标市场服务营销的类型 (1)纯有形商品。此类供应主要是有形物品,如盐、肥皂或火柴等,不附带明显的服务。 (2)伴随服务的有形商品。如汽车,汽车制造商在销售汽车本身时,由于汽车技术的复杂性,制造商必须同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配送、维修保养等服务。 (3)混合型。此类供应包含有相同部分的产品和服务。例如,餐馆既提供食品,又提供服务。 (4)伴随少量产品的服务。此类供应由一项主要服务和附加服务及辅助物品所组成。例如,航空乘客购买的是运输的服务,同时也包含了某些有形物品,像食物、饮料。 (5)纯服务。 此类供应主要是提供服务。例如教育、理发、洗熨衣物等等。 3 开展服务营销的方式 3.1 有形展示 在产品营销的过程中,企业常常借助一些抽象的联想来表现自己的产品。如可口可乐公司塑造的青春、健康的形象,而七喜给人的感觉是明快和活泼。然而,服务的无形性的特征,代表着服务本身就是抽象的、不可触及的,这就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造成一种障碍,企业在推广自己的服务时,定位自己的服务时找不到一种准确的、固定的方式。这使得生产者必须将服务这种产品“实体化”。这就是我们说的无形服务的“有形展示”。 (1)服务人员的外貌,特别是接待人员、客户经理的容貌、声音、语言,会对顾客的感觉产生重大的影响。此外,顾客往往对某些服务人员的外表有特殊的愿望。例如,保安人员的外表应能使顾客产生安全感。 (2)服务人员的服装,不仅应该便于服务人员工作,而且应能增强顾客的信任感和舒适感。 (3)服务人员使用的销售资料。服务企业的工作人员经常随身携带的服务工具、宣传小册子,广告传单、录像带、CD等宣传资料,向客户说明服务项目和服务范围。有时服务企业还会向客户赠送销售资料,以便客户今后与本企业联系。服务企业向重要客户赠送的礼品也属于这类有形展示。强化有形展示的管理,努力借助有形的元素来改善服务质量,树立独特的服务企业形象,无疑对服务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3.2 开展服务创新 服务是独特产品,企业靠服务取胜,应该注意不要把服务变成一种大众商品,那样的服务企业不具备竞争优势。然而服务的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创新一定要具有新的策略和措施。服务的创新是一种超越。例如企业经常使用的800免费电话服务,由于开始使用时竞争对手没有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独特性,提供这种服务的企业投入成本不高而获利丰厚。时间不久,竟争对手都使用了这种服务,企业失去独特性,由此而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小。提供服务的企业一定要与众不同,所提供的服务一定要有独创性。这些独创性可以是拥有独特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人才资本。 这些无形资产形成的竟争优势是不易被其他企业复制和拥有的,因而这些企业会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服务营销创新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而且彼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4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在中小企业的应用 4.1 创立阶段的应用 当某人想要创业时,界定新企业所处的行业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对现有的市场进行分析,接着根据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对市场进行细分,然后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确定应该进入的行业和市场。但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之前,必须有一个远景规划和确定目标,尤其对于将要创立一个公司的企业主,没有规划将会变得毫无头绪,以后各项工作的开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①远景规划对要进入的市场范围确定要窄,集中是企业成功的秘密武器,通过市场细分集中于特定需求,使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竞争在目标市场上分开来,才能使创立小企业一开始就立于不败之地。②远景规划不能对要进入的市场范围确定过窄,要能打开一定的市场,即明确细分市场,要能使企业有成长的可能,并能发挥它的潜能。 4.2 生存阶段的应用 随着中小企业在创立之后的发展,客户与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增加,企业应从客户的角度经常核实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的变化,这有助于企业随时发现和跟踪客户的需求,进而进一步对市场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资源细分市场,找出自己的优势目标市场,在激烈的商战中获得生存。此外,对几个接近的竞争者也需不断地分析,列出影响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这样根据关键任务来评估绩效,表明必要的管理活动,以确定最佳的经营领域。在进行行业评价中,一般采用行业关键生存要素评价矩阵。 4.3 发展阶段的应用 (1)经营环境的分析。当企业创立成功并具备了生存能力之后,必须对自己的经营环境重新进行审视,通过市场细分,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战略与远景目标。企业本身竞争力的决定性指标是企业是否能满足细分市场中顾客的多种需求。而对于这一指标的衡量则主要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①产品/服务;②价格;③促销;④渠道。 (2)竞争者状况SWOT分析。竟争者的综合对比过程,应该始终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这种对比分析方式也称为SWOT分析。来自竞争者的对于企业的机会和威胁(O/T)是指能够影响企业前途的外部竞争和挑战。中小企业应该对于机会和威胁十分重视和敏感,为此必须时刻关注竞争者的目标和策略变化,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带有某种方向和趋势的结论,从中发现针对本企业的机会和威胁。中小企业在认识到来自竞争者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还应该辨认企业在与竟争者就市场机会争夺或就威胁展开抵抗方面的优势与劣势(S/W),中小企业在进行SWOT分析时,关键是将威胁、机会与优势和劣势,围绕着逐一罗列出来,通过这种有条件的系统归类,并加以一定的科学分析,可以将企业与竞争者比较而出现的问题显现出来。 5 中小流通企业营销应注意的问题 5.1 竞争以服务质量为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市场供求格局出现了根本性转变,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并相对过剩的宽松局面,市场竞争也由争夺资源转变为以争夺需求为主的价格竞争。众多企业纷纷采取“降价销售”、“让利销售”、“折价优惠”等办法吸引顾客。虽然打折降价刺激了一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事实证明,仅靠它来促进销售增长,已不切合实际。因为,现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同类商品的质量差距缩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对消费者来说,在商品品质趋同,价格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增加的价值只能是周到、实在、方便的服务。因此,服务竞争就成为企业竟争的主要内容。美国哈佛商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再次光顾的顾客比初次登门的人可能为公司带来85%的利润,而吸引他们再来的因素,首先是服务质量的好坏,其次是产品质量,最后才是价格”。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竟争必将取代商品竟争和价格竞争,而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一张王牌。 5.2 加强商业道德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然而,要使市场竞争有序,就必须重视商业道德建设。商业道德作为商业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和经营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其特定内容是以“诚”和“真”表现出来的。诚和真在商业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商人优秀的品德;良好的服务;货真价实的商品;买卖双方融洽的人际关系。但是,日前一些企业利欲熏心,道德观念发生扭曲,许多商家口头上喊“顾客第一”、“顾客是上帝”,实际上把消费者当作欺骗的对象,出售假冒伪劣商品,在计量上缺斤少两,搞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的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8.4%的消费者受到商业欺诈行为的损害。从市场上所提供的服务状态来看,服务质量虽然比前几年有些好转,但低质量服务,不合格服务,甚至欺诈服务,还是相当多的。因此,开展服务营销,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有利于加强商业道德的建设。 5.3 创立商业服务品牌 服务品牌是商业服务发展的产物,也是商业竞争的延续。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日趋成熟,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忠诚度、形象信任度,以及销售服务的满意度,就成为购买商品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迫使商业企业不得不重视服务品牌的创建。服务品牌是企业在商品流通,服务领域提供销售、服务中形成的独特的服务模式,是被社会或消费者所认可和信赖的业务技能、接待艺术所产生的一种效应。其特征主要体现于智能型的销售技能、市场型的接待方式、情感型的服务艺术。由于服务品牌是在以顾客满意为宗旨的具体服务中提炼而成的,要经过从规范服务――承诺服务――优质服务――品牌服务,这样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一个服务品牌的创立,可以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商业企业要创立服务品牌,必须坚持不懈开展服务营销,脚踏实地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服务营销营造优质服务、特色服务的良好氛围,为创立服务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中小企业富有特色的营销管理 摘要:中小企业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小企业拟采取富有特色的营销管理策略,包括营销理念、市场定位、4P营销组合策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富有特色,营销理念,营销管理 中小企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WTO后,它必然带来了中国产业结构的高位调整及企业规模扩大与企业小型化同时并存的格局,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即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又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与严峻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中小企业也能进入国际市场及参与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具有更多的商机或市场机会。它既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具有劳动与资源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又有利于发达国家把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或某些生产环节向我国转移,这对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美国波音飞机的零部件分别在世界70多个国家生产。它是利用世界各国生产各个零部件的相对低成本与技术优势,增强最终整体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发达国家对华战略的调整,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它们“根植于中国”的本地化战略成为对华投资的新趋势,需要我国中小企业发挥资源与劳动力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生产它们所需要的产品或零部件。如果中小企业能抓住这一有利机遇,灵活应变,高效运行,就可以进入新的第二次创业的里程。 但是,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经济全球化在加速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将会更进一步形成全球经济过剩。发达国家的商品输入、资本输入、品牌输入与跨国公司进入及国内企业集团化的发展,将会对中小企业形成严峻的挑战。 一、中小企业规模效益较差,抗风险能力弱。它们最大的弱点在于资源与资本积聚相当有限,在规模上难于和国有大企业相提并论,更不能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相比。随着我国企业集团化的发展与外国大企业的进入,我国中小企业无法与其抗衡。 二、中小企业知名度较低,市场吸引力较差。由于中小企业经济实力有限,在产品竞争力、广告、宣传、公关等方面的投入,无法与财大气粗的大企业相比。因此,市场知名度与市场吸引力也往往不如大型企业,与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相比,差距更大。 三、中小企业人才素质较差,观念滞后,管理手段单一,技术陈旧。由于中小企业知名度较小与影响力不足,尽管许多中小企业愿意提供优厚的薪酬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但往往仍难以招聘到理想人才。由于中小企业智力资本与知识能力的积累不足,企业内部现有人才也难以迅速成长。由于企业高素质的管理与技术人才较少,企业制度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较差,凭感性、经验、直觉进行决策,管理手段单一。同时,由于技术改造投入不足,设备更新缓慢,技术陈旧,加之销售渠道较为单一,市场面较窄,这些均难以应对大企业的挑战。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虽然具有应变能力强、内部决策效率高,易于转产适应市场需求等优势,但整体市场竞争实力较差,企业的人、财、物与产、供、销均难以与大企业抗衡。因此,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采取特色经营策略。 中小企业特色营销管理策略 一、营销理念:顾客第一,以小取胜。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跳出“以我为中心”的狭小圈子,摆脱至今依然有较大影响的“生产观念”和“推销观念”的束缚,奉行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树立顾客既是上帝又是企业合作伙伴的思想;在企业规模中,中小企业都有把自己“做大”的冲动,常常把企业集团看作公司发展的最高形式,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要知道,中小企业能发展成为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是一种成功,但却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可以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把大企业看成竞争对手,而是看成合作伙伴,以大型企业为自己最大的消费者,为大型企业提供零部件、配套产品及其服务,发展成为支持大企业的中心企业群,这也是一种成功。随着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不断出现与国外跨国公司的进入,我国中小企业挤进大企业集团行列的可能性越来越少。中小企业应充分挖掘“小”的潜力,发挥“小”的优势,树立以小取胜的新观念。 二、市场定位:拾遗补缺,甘当配角,再造优势。中小企业面对大企业的竞争对手,应采取避让定位策略,即选择特定的细分市场或者尚未被竞争者涉足的市场以及大企业不屑于进入的行业或领域,进行补缺拾遗,满足市场需要。同时,中小型企业应甘当大型企业的配角,建立以大企业为中心的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体制,大企业以雄厚的资本与先进的技术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生产零部件、配套产品及提供其他服务。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与大型企业的正面竞争,而且可以利用大型企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借梯上楼,借船出海,使中小企业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投入某一个细分市场,或者某一个特定的产品,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通过专业化合作与经营,可以达到降低成本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的目的,并取得相对的规模优势。 三、产品策略:突出特色。中小企业为顾客提供的必须是整体产品,包括核心产品、有形产品与附加产品。核心产品应突出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功能特色,有形产品应确保产品形式的完整与顾客所喜欢的外观特色,附加产品应确保顾客获得购买产品时尽可能多的附加利益与服务。中小企业为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特色,必须不断改进与开发新产品。由于率先创新技术开发全新产品,投入大,风险也大,中小企业一般不拟采用。由于模仿创新开发新产品,可以有效回避率先创新的风险和高额投入,中小企业可以采取模仿和改进相结合,开发出仿制性新产品,体现中小型企业产品策略的特色。 四、价格策略:适度弹性。中小企业经营的商品价格,既要反映商品的价值,也要反映供求关系。根据不同产品不同的供求状况,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有些日用消费品在某一特定供求状况下实行降价促销,以价格低的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有些日用消费品在某一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实行价格折扣,或超基数优惠价促销,鼓励居民或大用户多销售。同时,根据不同的渠道特点实施不同的折扣价,确保对中间商有吸引力;根据顾客不同的心理状况实行不同的价格策略。中小企业为社会生产提供的生产资料及为大企业提供的零部件、配套产品、其它配套服务产品也可适度采取富有弹性的价格策略。 五、渠道策略:选择性、专项性与创新性。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不应采取广泛分销策略,而应采取选择性分销渠道策略,即仅选择少数与企业关系好的高素质的中间商来推销产品,也可与大企业结成联盟,视大企业为消费者,与之建立专项性直销的销售渠道。同时,中小企业应进行渠道策略创新。其主要点是:以关系营销作为构筑分销渠道体系的理论基石,中小企业与中间商建立战略联盟,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强渠道竞争力,并尽快建立网络营销的直销渠道体系,为中小企业走进国际市场或参与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六、促销策略:突出柔性化。中小企业的促销策略应有自己的特色,突出柔性化促销,即不把大量金钱投入到广告等硬件促销手段中去,更多地采取有人情味的全员促销、关系促销及多种方式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等柔性化促销策略。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营销管理现状与创新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和成长环境因素,导致其抵御风险和开拓市场的实力和能力普遍脆弱,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面临同样的外部环境,企业在市场上生存与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自身经营素质和内生动力的提升。当前,中小企业自身营销管理水平滞后、营销创新乏力,使其在复杂多变的需求和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带来的经营压力面前,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一、我国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营销观念滞后营销人员素质偏低。大多数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还停留在产品观念上和推销观念上,企业把注意力放在产品和推销上,而不是放在市场需求上,不愿投入资金开展市场需求调查,不重视市场研究和消费者行为分析。笔者作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考评人员,在营销师论文评审与答辩工作中深有感触,即便是沿海一线城市,前来报考的中小企业销售经理、营销主管等,很少有科班出身或接受过市场营销专业系统培训的经历。这些人实战经验尚可,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普遍欠缺,直接制约其营销创新能力。 2.营销决策的科学性欠缺。现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必须提高市场营销管理水平,根据市场需求现状与趋势,制定一套系统、完善、统一的市场竞争战略,通过合理配置资源、科学地组织实施,才能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赢得竞争优势,求得生存与发展。分析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忽视市场营销组织系统、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要素的整体构建,追求局部创新、短期效果,对协同创新和长期整体架构研究不足,导致营销战略制定缺乏科学的依据和可行性分析,凭经验、感觉等主观因素而决策,常常使企业经营陷于被动之中。 3.品牌营销意识不强。现实中不少中小企业缺乏品牌意识,没有把品牌创设和管理纳入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当中。一些企业即便有品牌营销意识,但对品牌的开发利润与技术开发能力和销售渠道开发能力之间密切联系并没有深刻理解,在品牌管理、品牌维护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中小企业品牌培育意识淡薄、品牌定位不明确、品牌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 4.营销组合因素分析不足策略有失。(1)产品定位不准,难以契合市场需求。中小企业对整体市场环境分析不够,对消费者行为与购买心理把握不准,产品定位较为盲目。譬如,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市场消费环境不利,许多中小企业一方面想要提高产品品质,另一方面又不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担心产品成本上升,价格提高,销售不畅,其结果是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始终得不到提高。(2)价格策略灵活有余,定价依据分析不足。中小企业对影响价格策略的因素和调价的客观条件缺乏更详细的分析研究和信息数据支持,不仅影响企业对产品价格及时做出调整,而且也不能准确地把握价格调整的幅度和技巧。最终影响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水平,影响到生产者、中间商及消费者的利益。(3)分销环节薄弱,渠道控制乏力。中小企业通常在分销环节上的管理与控制较为薄弱。一是分销渠道选择没有全面分析目标市场、产品、企业自身和中间商特性,以及竞争对手和相关政策法规约束的影响;二是分销渠道设计缺乏明确的市场覆盖率、渠道控制度和渠道灵活性目标,致使厂商与经销商之间关系松散;三是销售政策与激励措施不完善,中间商缺乏积极性;四是销售体制僵化、销售组织与销售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这种既缺乏与中间商有效沟通,同时对自己的分销网络又缺少管理和控制的状况,使分销渠道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研究、促销、接洽、配合、物流、融资和风险承担等作用难以发挥,对中小企业的产品价格、产品销售以及促销活动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4)促销组合整体运用不够,促销手段缺乏创新。中小企业制定促销策略时对目标市场需求、产品特点和营销目标等因素缺乏综合考虑,对各种促销方式的合理选择、编配和运用缺乏整体研究,从而难以形成最佳的促销组合效果。由于促销组合整体效果欠佳,企业及其产品信息不能及时、完整地传递给消费者和用户,现实或潜在的顾客无法详细了解、评价,信赖并购买产品,对扩大企业产品的销售带来不利影响。(5)忽视企业形象宣传,缺乏企业形象战略。企业相关环境的关系者,透过企业各方面的运作而来了解企业实态,逐渐发展对企业的形象认知。当形象实态优于企业实态时,就必须尽力改善企业实态,使之与企业形象相符,反之,当企业实态优于形象实态时,就应改进企业形象,使之正确地反映企业实态,这就是企业形象战略(CIS战略)的目标。中小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对CI设计、 CIS战略等与企业形象有关的系统和整体活动的作用与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中小企业营销创新的对策 中小企业要善于利用自主权大、应变能力强的特点,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在营销创新上下功夫,通过营销创新扩大和实现市场潜在需求。 1.改变传统思维,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主体与市场法规愈加规范、消费需求不断趋于理性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要从更深层次上认识营销战略问题,理解市场导向的真正含义,明确创新是营销制胜的法宝。中小企业要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营销创新的必然要求,从营销观念创新入手,不断学习营销新知识接受新理论、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开拓营销思路,在营销中逐步实现整体协同创新。 2.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应依托外部规模经济积极寻求与大企业建立协作关系,通过细化分工使自己成为大企业供应链中密不可分的一环;通过大企业的技术援助、企业信用等方法来规范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服务标准。与大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带动技术创新,帮助中小企业保持其技术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小企业开拓更大的市场铺平道路。此外,中小企业还可以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结合产品市场需求来进行技术创新,获取知识产权,逐渐形成技术壁垒。 3.重视信息化建设,提高营销决策的科学水平。信息支持和程序合理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加强、改进企业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报告系统、营销情报系统、市场调研和营销分析系统,确保企业经营基础数据和外部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及时获取应用。其次,要遵循科学决策的原则,明确各项信息工作的内容、步骤与方法。充分利用反映企业内部活动状况的内部报告系统做好销售、存货及客户管理;及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做好产品与顾客调研、销售与促销调研;广泛利用营销情报系统,全面掌握有关企业外部营销环境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信息,为营销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4.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提高整体营销能力。充分借鉴在市场开放过程中带来的国外和国内先进、成熟的营销技术和经验,利用社会经济和技术进步为营销创新带来的可能条件,及时在商业模式、营销组织和营销服务管理体系上进行创新,以全面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和水平。 5.重视环境营销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营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市场营销观念的新发展,是企业应全球对环境恶化发展出来的一种营销重点和技术操作,其主要内容是搜集环保信息、开发环保产品、设计环保包装、制定环保价格、建立环保销售渠道及开展环保促销等。作为对社会和环境变化的反应,企业必须树立环境营销意识,把环境价值观融入企业价值体系和经营目标中,在营销决策组合变量中加入环境因素的考量,实现以提高消费质量来减少消费数量,从而降低环境压力的目标,而非一味刺激消费、鼓励消费更多数量导致与环境的冲突。中小企业要从过分注重近期和微观利益中转变到对环境营销的足够重视上,要看到绿色消费的市场趋势。 6.创新营销组合提高营销实效。产品与服务方面,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投入少、生产灵活的特点,把握市场趋势与机会,在高端市场、农村消费市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市场空白之间寻求市场定位,针对细小的目标市场进行精准营销。做好产品创新与上市管理工作,包括产品价值设计与成本核算、商业模式创新配套的服务设计与流程规范、衡量新产品研发的绩效,处理好需求与利润的对应关系、平衡新产品项目的资源分配。突破产品定位的传统束缚、采取质量领先的差异性产品定位,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来提高顾客价值;根据品牌优势分配产品革新重点,定期更新产品,保持品牌差异优势,努力实施品牌竞争的企业形象战略。价格方面,加强与供应商之同的关系以便联合进行成本管理,降低生产费用;改变过去僵化的定价模式,根据顾客不同实行差别定价。渠道方面,适应新经济的需要整合优势,通过规模经济、协调渠道关系和职能转化强化成本优势。强化与分销商的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合理确定利润分配,形成利益共同体,变传统的交易、合作关系为新型伙伴关系,确保销售渠道的稳定性。在具体制定渠道策略时,要根据顾客、产品、企业、中间商特性,结合竞争和环境特性进行分销渠道设计;还要根据企业预期达到的顾客服务水平和中间商应执行的职能,确定中间商类型、数目和特定任务,并从经济性、控制性、适应性及业务优良性和客户亲密性考虑制定渠道评估标准。促销方面,强化市场研究,转变推销观念,树立营销意识,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运作的销售政策,规范销售行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网络化思维要求以及大数据营销趋势,建立健全企业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保证信息沟道流畅,及时为企业营销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充分利用不断创新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传播平台强化与顾客沟通,定期开展顾客满意调查,完善客户关系管理,改变以抓硬件服务为主的售后服务方式,逐步建立起突出软件服务为主的售后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关于完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思考 摘 要:市场营销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只有加强市场营销管理,才能更快扩展市场,促进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目前我国营销管理理念还很滞后,忽视了营销管理重要性,相应的体系也有待完善。因此,中小企业要正确认识自身问题,增强市场营销管理理念。本文试阐述我国市场营销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之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对策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受到了很大阻力,尤其是在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下,中小企业对营销管理较为抵制,极大阻碍了营销理念的引入,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要逐步朝着营销型企业方向发展,既要为企业营销管理奠定人才基础,同时还要构建良好企业文化氛围,让中小企业营销管理有更好的组织基础。 一、市场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营销观念落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然而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在思想上没有跟上时展潮流,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短腿”现象。尤其是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市场营销管理只停留在概念理解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导致中小企业市场营销难以取得较好效果。 (二)忽视消费者基本需求 很多中小企业将产品作业市场营销工作中心,忽视了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一直以来,中小企业仅仅关注产品生产过程,以产品为市场营销中心。企业经营发展时,先要做好产品生产计划,并以此制定营销计划,并根据既定计划进行各项经营活动[1]。但是市场经济发展很快,竞争形势相当严峻,这种经营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生产发展需求,势必要做出相应调整,以消费者实际需求为中心,重视市场营销的作用,加强控制与管理市场营销工作,从而更好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三)企业营销手段落后。大多数中小企业未能运用现代化营销手段,在工作中依然采用落后的营销模式,这样让企业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受到制约,造成企业在作决策时存在一定失误。另外,很多企业盲目跟风,在开展营销工作时未能从企业实际情况及市场环境入手。比如,有些企业盲目开展打折促销活动,这些企业未能详细分析市场需求特点,制定的营销方案缺少针对性,未将自身能动性调动起来,制定适合企业本身的营销方案,往往是花了很多钱,销售业绩虽然增加了,但利润却没有增长甚至有所下降。 二、完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转变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意识。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小企业要想让营销工作更具针对性,就必须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和出发点,认真调查研究市场需求现状与特点,掌握消费者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包装和营销工作中与当前消费者现有的或潜在的需求相结合,合理配置现有人力资源,构建健全面的市场营销网络和广告定宣传策划,让消费者能够全面了解企业及产品特点,从而实现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同时,中小企业必须重视产品的售后信息收集工作,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客户在产品使用过程的信息,即可以体现企业的社会营销责任,让消费者感到关心与尊重,增加社会影响力。也可以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找出现有产品不足之处,作为下一代产品的研发基点。 (二)科学制定营销计划与方案。在制定营销计划与方案时,要做好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并根据主要竞争对手的经营战略,有针对性的实施制定的营销方案[2]。另外,所制定的营销方案要兼顾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制定长远战略目标时,要确定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所要实现的目标,比如市场占有率、销售额、销售增长率及利润等短期目标。短期目标一般为一季度或一年,在制定过程中要将企业短期营销策略、促销方案及促销活动包含在内。在目标制定后要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营销工作,同时要通过定期的市场检查和营销分析会议,加强营销执行进度控制,并根据营销活动执行效果及时调整方案,以确保短期营销目标的实现。 (三)运用网络营销手段。据媒体报道,截止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的规模已经超过8亿,网络交易金额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国内消费者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认同度不断提高,因此,中小企业必须适应本次经济发展潮流。 企业传统营销手段一般是通过用电视、杂志、报纸等刊物进行宣传与推广,还有名人宣传与上门营销等方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这种简单的一对多的宣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竞争的需要。中小企业要不断学习与应用新的网络营销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营销活动,精准、高效、个性化地满足客户在购买前、中、后三个阶段的需求,这样既能减少企营销成本,还能有效提高营销业绩。 三、结语 总之,消费者需求是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根本,处于自由竞争机制下的中小企业要及时改变原有的市场营销观念,必须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将现代互联网技术应用市场营销工作中,从而实现自身的又快又好发展。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受生产规模、资金数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本文将总结和分析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前营销趋势,提出了中小企业加强营销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营销管理;问题 截至2013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5000多万家,占国内企业总数的99.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其最担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市场营销如何开展。根据Yodle所的首个中小企业信息调查结果,有高达42%的中小企业主担心找不到新客户。尤其在面对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冲击下,可以说,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必须要转变思路,否则只能被淘汰的结局。对此,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当前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小企业加强营销管理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较于规模企业而言,中小企业不具备任何优势。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方式单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等都是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因此,在先天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只有加强营销管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但仍受制于上述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营销手段过度依赖低价竞争 不少中小企业把产品的竞争优势定位于价格低廉,低价竞争往往成为其扩大市场营销的最主要法宝。一些具有相同经营产品的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和质量都在一个层次上,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往往通过压价来实现营销。事实上,简单的价格战只能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无异于“壮士断腕,比赛流血”。此外,低价竞争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所有的中小企业因采用压制价格的营销手段,出现利润空间较小、资金周转紧张的情况,这种状况下,中小企业较难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营销手段创新,从而在营销管理上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2.营销人才匮乏,营销团队缺乏战斗力 人才稀缺是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中小企业成立初期,企业可以网罗一些敢拼敢闯的营销人员。但是在市场发展几年后,营销团队的管理将会出现一个瓶颈期。不少中小企业的老营销人员会因前期打拼成为元老功臣后,逐渐失去早期的闯劲,思维僵化、工作懒惰、倚老卖老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失去原有战斗力。 同时,在出现上述问题后,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板经常采用新人换旧人的粗暴方式,从而出现“一年换一个营销总监,营销团队天天都是新面孔”的情况。最后,营销人员的费用花掉不少,但营销业绩却毫无起色。 3.品牌建设摇摆不定 一些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几乎不做品牌建设,并且也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随着后期市场份额的快速下滑,这些企业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于是加大资源投入全面建设品牌,然而,由于前期品牌建设的基础未打牢,后补式的品牌建设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业绩。现实中,不少中小企业的品牌建设一直都是这种模式:销售出现较大阻力,所有人员都意识到品牌力的薄弱;业绩压力更大,所有的资源却又转向了销售。谈论竞争对手,异口同声地把品牌提到无与伦比的高度,为自己的无能找到最合适的借口;比较取舍建设品牌的投入与销售需要的费用时,“品牌”又变得可有可无。 对中小企业而言,品牌就是“风筝”,忽高忽低,高到所有人都仰视,低到有如一根鸡毛。 4.营销创新力度不足,盲目跟风严重 盲目跟风,是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的一个弊端。舍不得投入,跟风大企业,照抄照搬其成功经验,模仿其营销方法和策略。老实说,在企业成立初期,跟风模式并不存在优劣,一些好的策略本身就值得推广,但是一些中小企业往往只得皮毛,不究实质,往往跟风不得要领,最后还花了冤枉钱。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当年脑白金以软文营销模式迅速启动市场以来,众多企业群起效仿,有的甚至把软文当成神话,结果花了钱市场却起不来。这是由于这些企业并没有把握软文的精髓,写作手法、媒体策略、版面技巧,都是软文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中小企业加强营销管理的主要战略对策 现代营销战争,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已成为一场战略竞争,这对在竞争中各方面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来讲更是如此。尽管中小企业先天不足,但是只要抓好营销要点,充分利用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的特点,提纲挈领,还是比较容易取得成效。笔者认为,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要点有五个方面:(1)做好产品;(2)制定适当的价格策略;(3)建立好队伍;(4)建立营销品牌;(5)创新营销手段。只要运用好便可以收到奇效。 1.做好适销对路的高质产品 中小企业首先要洞察消费需求,明确市场需求。所谓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营销就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通俗点来讲,就是搞清消费者对现有产品的看法、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期望,根据消费者的要求来设计产品,满足了市场需要也就是适销对路。 同时,在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时,更要注重产品的质量问题。“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企业倒闭。质量下滑是不少企业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只有产品质量稳定如一,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2.采取适当的价格策略 中小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消费者收入等多方面的因素,采取适当的价格策略。不能单纯地采用低价竞争的手段,同时,也不能拉高价格捞一票。可以说,产品价格是产品畅销的杀手锏。由于消费者选择余地很大,而目前产品雷同现象普遍,加之购买力有限,因而在所有营销工具中,最常用也最有用的就是产品的价格,中小企业应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考虑如何巧妙运用价格。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可采用的产品价格策略有: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产品价格策略、产品线定价策略、差别定价策略等。成功的价格策略,是中小企业营销成功的又一关键因素。 3.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的营销队伍 营销队伍的战斗力能否发挥出来,关键是看团队的精神凝聚力,这就要求队伍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是一种理念,或一个领导人。共同的信念、共同信任的领导人,能给大家带来一种稳定感和自信心,这样才能形成凝聚力,才能充分发挥出团队的力量。否则,队伍内部人心不齐,不能建立协调一致的行动步骤,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团队力量,销售工作会非常被动。 4.建立营销品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市场经济也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消费者具备了“货比三家”的现实条件。唯有实施品牌战略才可能占领市场。 不少中小企业认为,品牌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实,品牌建设是要分阶段进行的,一开始不一定要做大投入,企业主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该阶段的品牌营销战略规划,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投入和策略,只要企业主有心留意就不难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品牌包装策略。 中小企业品牌营销之路关键在于企业主首先要建立品牌宣传意识,然后根据自身条件建立该阶段品牌营销策略蓝图,整合营销传播工具,提升品牌价值,品牌的打造只有经过日积月累,才能走向成功。 5.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营销手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营销”、“移动营销”等已成为当前企业营销的主流方式。比如,通过移动整合营销服务平台,可以融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三网的先进技术,集双网平台建设、移动搜索推广、移动营销、移动应用等全方位移动商务服务于一体,真正给中小企业带来“做生意,随时随地”的新体验。 中小企业也应顺应发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自己的营销手段。就目前的社会趋势而言,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移动营销”还保持观望态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展开移动营销的中小企业仅占到全部中小企业的30%。面对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考虑到市场占有率的提前争夺,企业急需从观望调整到参与。 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创新途径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这种形势下,中小企业应不断加大营销管理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赢取更大经济效益。本文在阐述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营销管理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 营销管理 创新途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得以迅猛发展的同时,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也更加严峻。如何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对于我国中小企业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时期,我国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不断拓展发展思路,探索营销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营销管理水平,实现企业营销管理的不断创新,以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中小企业营销管理面临的形势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也遭受着暴风雨的洗礼。一是经济全球化。各中小企业加快了对外合作交流的步伐,与国外相关领域和行业的企业开展的合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技术交流大大加强,有效提升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益。二是竞争激烈化。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所在行业一般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发展和成长阶段,这两个阶段本身就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经济体制改革盘活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使它们不断地进行营销管理创新,提升产品盈利水平。三是信息网络化。由于信息的高度发达,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也在提高,相对灵活的中小企业更是敢于先尝先试,走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营销管理的最前沿,成为营销管理的领头羊。 二、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价格管理问题 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目的就是促使产品快速变现,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和盈利。然而,产品价格是产品变现和实现盈利的关键因素。由于中小企业在与后方的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弱,前端又要受制于终端消费者,因而,中小企业一般采用基于成本的固定定价模式。因而,存在着利润空间较小和受到供应商议价能力方面的影响,企业具有亏本的风险。 (二)团队组建问题 中小企业受制于自身规模和管理体制的影响,营销团队的建设方面有一些问题:一是业务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大多不是市场营销专业科班生,也不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专业理论知识,更不能将市场营销有关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运用到产品营销实战之中。二是中小企业缺乏对于其营销业务人员进行相应的营销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导致业务人员业务知识得不到更新,销售观念陈旧,营销技巧和方法也不能有效运用。三是中小企业过分看重单个业务人员的业绩,而容易忽视企业营销团队价值的最大化。 (三)信息应用问题 信息的网络化发展改变了我国很多行业和产业。但是,对于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在营销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着欠缺:一方面,营销理念有待于更新,很多企业家对于信息技术用于销售模式的更新方面感觉无法对接;另外,众多中小企业的销售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掌握程度有限。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营销模式的信息化方面拓展的思路不清晰,不敢涉足。尤其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他们的营销管理模式更需要进行网络化元素的加入,需要进行营销模式的创新。 (四)营销流程问题 中小企业一般缺乏相对完善的营销流程,也不具有规范化的营销环节,因而在产品销售和市场维护方面往往存在着重重困难。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业务人员不经过专业的营销业务培训和产品知识讲解的情况下就草率去开发市场,不但营销过程中屡屡碰壁,还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给企业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很多企业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营销流程,对于客户的拜访和维护不到位,不顾及客情关系等等,都容易导致战略客户的流失和产品销量下滑。 三、我国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创新途径 (一)优化价格管理机制 中小企业应合理地进行产品定价,摆脱以成本为纲的固定定价方案,可以采用不同区域和不同人群的价格歧视定价策略。根据人群的产品需求弹性和效用,来确定产品定价方法。可将产品适当差异化,并以有层级的价格面对不同的消费者,促进产品利润的最大化。 (二)提高营销团队素质 一是要提升企业业务人员招聘门槛,加大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和具有丰富市场营销实战经验的社会人员的招聘力度,优化业务人员结构,提升营销团队的整体素质。二是要开展在职业务人员培训,加大对营销基本理论和相关技巧的讲授,以有效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增强业务推广能力。 (三)注重信息营销应用 一是开展网络营销,近年来,在网络营销逐渐发展,规模日益增长的时期,我国中小企业要敢于创新,采用网络营销手段,开始专门网络推广产品的网站,来赢取网络用户对产品的关注度。二是探索移动营销手段。对于日用品生产的企业,可以开发基于Android和IOS平台的移动手机应用,开展产品功能介绍和查询功能;同时可以利用微信和微博,设置公共账号,及时产品推广信息,以便获得更多的用户关注。 (四)完善营销管理流程 一是建立扁平化的营销组织架构。压缩营销管理人员层级和规模,由传统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向扁平化发展,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二是增加市场维护人员的数量。改变常规的只注重市场开发,而忽视市场维护的管理方式,将市场真正守住和守好。三是考核营销管理绩效。合理定期调频业务人员和区域,实现人员的动态调动,真正盘活市场和人员,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调动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中国科技论文: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评定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评定主要考察自然科学领域学术类和技术类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 1)期刊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地位 来源期刊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的学术地位。有较好的学科声誉,能吸引本学科国内外高水平的作者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同时拥有稳定的读者群。来源期刊的收录重点为:重要科学技术领域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各级自然科学学会的会刊;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和重点高等院校的学报;以及地方级优秀的学术研究期刊。 来源期刊必须按照国际、国内的编辑惯例进行编辑,并执行CSTPCD对源期刊的有关规范要求。应具备完整的文献书目信息,包括刊名和年卷期、论文题目和摘要、关键词和分类号、全面的作者信息,规范的参考文献,以及其他重要的科学计量数据。 来源期刊还必须保持严格的出版周期,不能随意拖期、误期,并按照规定准确、及时地将期刊和数据磁盘寄到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 3)国内外著名大型检索系统收录情况 是否被国内外著名大型检索系统收录为源期刊是CSTPCD评估入编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例如,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大版(SCIE)、美国工程索引(EI)、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俄国文摘杂志等,以及我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国内外著名大型检索系统,都是CSTPCD经常查阅和参考的检索工具。 4)期刊的学术内容和评审机制 来源期刊的学术内容应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要的科研基金研究项目。能够扩展该学科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具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来源期刊还应具有全国范围内的权威专家组成的编辑委员会,以能够对期刊论文进行严格的学术评审。 5)期刊文献计量指标的定量分析 CSTPCD利用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申请入编期刊进行定量化的综合评估,并对所有来源期刊进行经常性跟踪测评,力求准确、客观地评价各类期刊。这些评价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基金论文比例、论文作者地区分布数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是CSTPCD选刊过程独具特色的方面。 6)特殊情况的统计考虑 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全面,CSTPCD对一些特殊情况给予专门考虑。包括: ·照顾新学科和高技术学科的期刊,以保证学科和知识的完整性; ·照顾边远地区,以及新发展地区的期刊,以保持地区范围的完整性。 中国科技论文:中国科技期刊的登峰计划 一、“在唯SCI论文数量论的消极影响下,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最好的科研成果论文都首先投到国外期刊上发表,我们的杂志还没有被SCI收录,想把国内好的论文留住非常难。”《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与能源系统学报》副主编吴青华坦言。他是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登峰计划”)现场工作指导会上作这番表述的。不只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与能源系统学报》,中国工程院主管的期刊《工程》也同样面临缺乏优质稿源的难题。《工程》执行主编吴向介绍,由于宣传力量不足,期刊的可见度较低,目前《工程》还没有被国际权威的EI、SCI收录,不利于吸引高质量自由投稿,优质稿件数量目前比较少。 二、“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国科协2016年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从国内期刊中遴选出16种期刊进行重点扶持,其中包括《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与能源系统学报》《工程》等。在给予资金扶持的同时,中国科协还派出专家组,以现场工作指导会的形式对入选期刊进行“把脉问诊”。 三、在“登峰计划”的支持下,部分入选期刊的被引用频次有了明显提升。“入选‘登峰计划’之前,GoogleScholar引用频次为190余次,估测期刊影响因子为0.62;入选后到目前,GoogleScholar引用频次达到542次,估测期刊影响因子达到7.5。”吴青华列举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与能源系统学报》被引用数据的变化。期刊的影响因子是论文作者在选择期刊时的一项重要标尺,同时,期刊的审稿时长也是影响论文作者做决定的因素之一。《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与能源系统学报》目前的论文审稿周期是2—3个月。“2—3个月的审稿时间必须降下来,这么长的审稿时间不符合国际标准。审稿周期太长,别人就不愿意投稿,投稿不多,淘汰率就不高,进而影响刊发的论文质量,因此,缩短周期非常重要。”一位在我国某知名学术期刊担任主编的中科院院士指出。 四、稿件质量无疑是期刊的命门之一。一位科技信息研究专家拿起桌上一本中文版《工程》杂志说道,这期杂志里有3篇综述性文章,分别是关于三峡、高铁、煤炭能源的论文。“这3篇文章对各自领域里过去十年、二十年争论的热点问题都没有涉及。作为国家级工程类期刊,对焦点科学问题应该有所回应。” 五、为提升刊载论文的国际影响力,不少期刊选择与国际知名的出版商合作,比如斯普林格(Springer)等,在线出版OA(开放获取)论文。会上,来自期刊的负责人介绍,发表一篇OA论文,需要向国际出版商支付500—1000美金的费用,如果想实现全刊OA出版,对期刊社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六、对此,中国科协一位负责人建议,国内的期刊可以以组团的方式去和国际出版商“砍价”,降低OA出版成本。“现在国内的学术刊物都是一个一个独立的,能不能有一个中国学术期刊的大平台,统筹各种资源,以企业模式进行运作。这个事情讨论很多年了,也没有最后的结果,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中国科技论文:中国科技竞跑提速美国再炒“威胁论” 要走好自己的科技兴国之路,中国就必须先学会面对阻挠。要时刻牢记一点: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2006年岁末,一份来自世界经合组织的题为《2006年度科学、技术和工业展望》的报告再次引起世界骚动。 报告称,2006年全年中国在研发领域的投入为136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0%。这一数字远远落后于美国的3300亿美元,却高于日本的1300亿美元。假若中国保持目前的科研支出增长速度,到2010年将超越欧盟,并在2013年后超过美国。 长期以来,只要中国有什么大的进步,都会招来“中国威胁论”的诋毁。此次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消息的传出,同样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绷紧神经。美国前参议员欧内斯特・霍林斯和商业信息公司总裁查尔斯・麦克米林,于1月16日发表文章告诫美国要严防中国“严重而迫在眉睫的威胁”。 然而,中国要取代美国科技霸主地位又谈何容易!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刚指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05年中国公开的研发经费只有2450亿元,占GDP总量1.34%,而与发达国家的2%以上差距甚大。此次经合组织所说的1360亿美元科研投入并不真实,而美国方面的反应也未免有些杞人忧天。 中国演绎“后来者居上” 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世界各国都有目共睹。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企业的经营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虽然人口优势与价格优势还在发挥着作用,但效果已在逐年减弱。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变得尤为重要。而这当中,科技力量的加强则是势在必行。 资料显示,在1985年明确提出发展高科技产业赶超西方先进水平的“科技兴国”战略后,中国主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加强内部科技实力提升,加大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其次是制定更优惠的政策,积极鼓励全球先进科技公司入境,在研发与生产方面与其展开广泛的合作。 美国国内的一些分析者认为,中国政府精心制定的工业政策不仅使它获得了世界顶尖企业的顶尖专业知识,同时也扩大了与美贸易时的顺差。他们甚至恐惧地以为,美国赖以生存的科技成果,正逐步被中国蚕食。 据悉,自从1995年在信息技术领域首度出现贸易逆差后,这种被美国人称为“噩梦”的局面就一直在扩大,并延及更多的科技产品。2002年,美国开始丢失在全球高科技产品贸易上的顺差地位;两年后,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版税和费用收入的顺差,也不能让美国在科技产品及服务方面逃过“全球赤字”一劫。 “中国是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欧内斯特・霍林斯表示,“中国已经在分子医学、导弹、通信技术和空间技术等众多关键领域拥有世界发言权。对美国而言,这个国家正全力从模仿者的处境中挣脱出来,它发誓要向创新者的角色转变这才是最大的威胁。” 如今,几乎所有的世界级科技企业都在中国开展业务,中国也从中找到了获取科技、财务和管理能力的途径。值得关注的是,为了能绕过国外专利的束缚,中国除了加强自主品牌建设,还极力推动建立新的国际技术标准。这种情况一旦成为现实,美国现在仅有的优势必将再次受到严重冲击! 美国人把中国的科技进步描绘得犹如世界末日,赵刚对此有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表示,在美国经济增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国则3倍于此的大背景下,中方在科技上演绎“后来者居上”并未有违常规。恰恰相反,中国只是在调整与自己经济实力相称的科技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还应继续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 美国明放暗堵 过去10年中,美中贸易逆差日积月累,目前已经高达1.2万亿美元(编者注:美国的统计数据,中方认为没有这么多),但细加分析不难发现,外界对其中科技影响的关注程度远要比对数字本身更多。一些分析者以此为据,不断散播“中国威胁论”,并鼓动美国政府在处理该问题时应以前国防部战略贸管司司长约翰・康法拉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美国要在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领域保持30年的领先地位,并以此决定对华出口”的建议为原则。 事实表明,美国已经采纳了这一建议。 在去年5月22日,美国商务部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宣称“将尽一切可能确保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不会阻碍美民用技术出口到中国”,但随后就传出国会将通过一项对华出口管理新草案的消息。这项草案新增了40多项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审查的内容,将“出口许可证”的受限范围从占全部出口的1.5%提升到10%以上,这充分证明了美国不可能实质性地放宽对中国的高技术出口限制。 著名科学杂志《自然》的主编菲利普・坎贝尔表示,美国害怕中国没有任何道理。他举例说,200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高科技产品为460亿美元,而出口到中国的仅有90亿美元,这一事实让不少美国高科技企业甚感“耻辱”。这些企业的老总们一致认为,政府在对华科技贸易中的明放暗堵的做法正陷入一种矛盾的境地: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它的戒备心越来越强,管制也越来越严;另一方面则是这种不合理的压制政策不仅没有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反而激发了它自主研发的潜能,这无疑又让贸易雪上加霜。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工业资本回报率远不及美国,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发生着十分微妙的变化。 曾参与该项目研究的卢锋教授透露说,以权益作为资本存量计算,中国工业的净资产净利润率已由1998年的2.2%上升至2005年的12.6%;税前利润率从3.7%上升到14.4%,总回报率从6.8%上升到17.8%。以资产作为资本存量计算,总资产利润从1998年的0.8%上升为2005年的5.3%,税前利润率由1.3%上升到6.0%,总回报率从2.5%上升到7.5%。尤其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它们与美国企业已相当接近。“在这里面,科技的贡献是最大的。”卢锋教授说。 中国无须自喜 尽管美国方面一直宣称,如果不是波音公司等一批优秀企业存在,美国丧失科技领先优势的问题会更加明显。但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还无须因此而沾沾自喜。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指出,中国投入的大部分研发经费主要用于产品改进,而非基础性的科研项目。这种导致原创性和长远意义研发不足的做法,反映出国内科研投资结构以及管理部门在促进创新方面思路的不合理性。同时,在欧美国家的专利部门中,划入中国名下的专利注册数量依然较少,而类似于上海交大“汉芯”造假的科研丑行还缺乏相关法规的约束,这将可能导致研发资金流失。这位中国著名的科学家认为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美国在散播中国科技威胁的时候既有客观描述,也有片面夸大,其用意值得警惕。 所以,中国应该冷眼看待美国的“恐慌”。 中国科技论文:被“豢养”的中国科技 这个题目在我脑海中徘徊了两个多月,起因于我在思考运营商从事信息化业务时所面临的体制困境:企业想做跨行业的信息化项目,就必须去拜那个行业信息化主导者的科技山头。另一个原因在于,温州动车追尾事件让我开始思考缺乏市场化的科技体制在缺乏竞争压力下的效率和能力问题。 我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科技是以一种被豢养的方式生存着。所谓豢养,我认为是这样一种状态:每个产业部门都有各自完整的科技体系,且对本部门的科技从业单位极度信任,其他独立从事相同和相似领域的业者,即使水平更高,也很难进入该产业部门。 在中国,科技被豢养的一个关键的制度形式,科技单位都是由所属产业部门的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或主办,或者本身兼具所在行业的标准制定、设备检测等半官方行政职能;另一种形式,则是产业部门的主导业者是大股东。 这些被豢养起来的中国科技因此被分割得凌乱不堪,重复性的研究和同质化的产品层出不穷,使得中国的科技界很难产生出具有独立的重大产业价值的东西。 这些被豢养的科技缺乏真正的竞争力。因为,评判一个科技单位的项目的价值及其获取项目的能力,并不是看其本身的技术和科研水平,而是看其主管部门的行政级别或者大股东的实力。套用流行的话说,就是“拼爹”,看谁的“爹”更厉害。这也使得被豢养的中国科技从制度上缺乏真正的创新。 这些被豢养的科技还缺乏真正的创新能力。由于其生存依赖于行政部门或者大股东,在技术创新上,行政部门或者大股东领导的一言一行会被无限上纲上线。科技人员的存在,是为了证明管理部门或者大股东领导的正确,而不是为了创造新技术和产品以更好地生存。 这也是中国所谓“两化融合”的困境。中国成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化主管部门,然而,制度安排没有解决,所谓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还是处于各个产业部门各自为政的状态,而行政主导的信息化模式,也使得所谓的“两化融合”被条块分割。 这种被豢养的中国科技的产生,从近的历史角度看,是中国行政体制条块分割,追求大而全的恶果;从大的历史角度看,笔者认为是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门客文化和军阀文化盛行和延续的结果。几千年沉积下来的民族心理结构,其惯性之巨大,令我辈后人瞠目结舌。 这也是中国科技创新和进步的顽疾。此顽疾不打破,中国科技发展前景堪忧。 中国科技论文:寻找中国科技股的公信力 中国科技股还有公信力吗?面对科技股行情,这是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一个疑问。 在目前被采访的投资者中,多数人对科技股持怀疑态度。“什么科技股,高回报率啊,说到底就是上市公司给中小投资者画的一张大饼。”华西证券北京营业部大户室里的一位股民,面对记者的采访言词犀利。而上海万国测评的活动部经理吕沈强的话则更为直接:“科技股还有公信力吗?” 6年之前,科技股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几乎是“一枝独秀”――在2001年的大半的时间里,除了股价可以用“飙升”二字形容,更多的则是给国内的投资者上了一堂科技知识的普及课。而随着眼花缭乱的科技项目一一被揭开面纱之后,科技股的股价在6年的时间里几乎一泻千里,几无回天之力。 时至今日,科技股在2006年上半年的“牛市”行情中仍旧是一蹶不振,看不到明显走强的迹象。而在高科技概念与现实之间,饱受6年套牢之苦的投资者们开始回归理性与平和。 科技股蓝海迷津 2005年至今,对于中国企业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蓝海战略”。无数企业对其顶礼膜拜,几乎奉为新的“企业圣经”。 “蓝海战略”认为,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即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以步入新的高速增长之路。这种被称为“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和消费者都带来价值的飞跃:使企业彻底甩脱竞争对手,并将新的需求挖掘并释放出来。 但在中国的高科技领域,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上市公司几乎是凤毛麟角。多年的经营习惯使国内的高科技企业无不把绝大多数精力投入到如何利用价格手段去打击竞争对手上,无论在电器、PC业,还是手机等大家耳熟能详的高科技企业里,几乎都在延续同样的没落道路,其间真正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的企业微乎其微。 格力电器(000651)显然是空调行业的得意者之一。2005年格力电器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31.92%,而企业内部上下开展的“自主创新”活动,共完成创新项目1612项,其中产品开发类670项,技术类143项。另外在打造“格力”品牌方面,已将“格力”牌产品成功打入英国、法国、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菲律宾、沙特、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主品牌出口占公司出口总量的比例接近1/3。 来看看格力周围的竞争对手:2006年澳柯玛空调停产,格兰仕空调因为业绩不佳两度换帅。与此同时,2006年上半年,格力销售收入达到123.36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净利润3.1亿元,同比增长15%,尤其是内销收入增长19%。而取得这样的业绩的背景是2006年上半年空调行业销量的零增长。 在公布了2006年上半年的业绩后,G格力(000651)在8月8日公布了关于扩产与定向增发的董事会决议。该决议表示,格力将投资新增360万台压缩机产能、新增300万台/套空调产能。 至于为何要在空调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扩产,格力证券事务代表叶永青表示,主要是由于今年外销增长非常大,出口销售收入超过39亿,同比增长约77%,而外销生产线经常需要挤占国内生产线。 但无论怎么说,格力的做法都称不上什么“蓝海战略”,而就是这样一家国内传统的家电厂商却成为2006年中国科技50强的新状元。寻找自己的“蓝海”,求新的同时,关键还要守住自己的家业。最近3年家电业在运用多元化战略寻求突破点的同时,又有多少上市公司考虑过如何守好自己的家业呢? 狂飙易,守业难? “基业长青”几乎是每一个企业的理想目标,但国内多数的企业都无法回避企业成长曲线里的下滑阶段,尤其是在高科技的新上市企业中,“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微利或亏损”的现象几乎就是无法突破的怪圈。 在50强名单中,2005年手机厂商几乎全部跌出榜单,而在今年的榜单中依旧看不到他们的身影。显然这和中国手机市场的成熟度有关。之前的手机厂商几乎就是在市场需求拉动的环境中生存,而这样的企业必然要受到行业走势的影响。一旦行业整体陷入低谷,就会有一批在竞争中的处于劣势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曾经是2005年科技股排名第34的大唐电信,今年则以每股收益1.5857元的业绩无缘2006年科技股50强。而曾经在榜单上排名靠前的中兴通讯在榜单上的名次也出现了一定的滑坡。 从《互联网周刊》开始做科技股50强的评选活动开始,4年来的科技亮点相继从家电业、通讯业和消费类电子行业次第滑过,但罕有连续在50强榜单中居前10位的科技上市公司出现(目前仅有中国联通一家)。 “通则不痛”,这句普通的广告语,对中国科技股而言则显得意味深长。变革意味着机会,也预示着风险。熊猫移动曾经是南京熊猫重要的主营业务之一,但熊猫移动事发之后,南京熊猫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2005年初,南京熊猫被迫割舍了熊猫移动的股权。时过一年,公司2005年报显示,股权投资收益仍然是公司业绩的主要支柱之一,业务主体是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和北京索爱普天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南京熊猫董事长李安建表示,退出手机业务后,公司现阶段正集中精力致力于把现有业务做强做大。南京熊猫的主营业务是卫星通信产品、移动通信产品、机电仪产品和电子信息产品以及电子制造业务等。 进入科技股50强,南京熊猫是第一次。而究其原因,关键之处在于其甩掉了自有手机业务这个“鸡肋”。但转变也有风险,如果南京熊猫所投资的两家公司一旦出现业绩下滑,南京熊猫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对于能否在科技股50强中站稳脚跟,目前无法断言。 高科技的中国结 《互联网周刊》“科技股50强”的评选活动已经是第4个年头,4年中,始终有一个指导思想贯穿其中,那就是:我们要更精确地体现中国高科技的靓丽风采。但对于什么是最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至今在上市公司的基本资料中也没有一个有绝对说服力的指标。 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队伍正在壮大,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也正步入正轨,像中兴通讯、深圳华为等一批具有典型科技特征的企业正为世界所认知。中国的科技力量需要声音,也需要更多的呵护和扶持。 事实上,用任何方法对中国科技上市公司进行排名都很危险,因为排名的价值全在于信誉及可靠性的确立,而在目前的中国证券市场环境中,信誉及可靠性的确立,不仅仅需要上市公司的自觉自律,还需要排名操作者去夯实每一块地基。为了尽可能公正客观,本刊选取的数据和指标都来自上市公司的年报资料,而对50家公司的解读,我们也仔细查阅了大量资料。 尽管我们的目标在于发现更多具有创新潜力和市场前景的科技公司,但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能够稳健中求胜―虽然高科技行业一直有“高风险,高收益”的说法。 中国科技论文:深化国际合作 加强中国科技教育 摘 要:空间科学与技术是近年获得迅速发展的前沿交叉学科领域,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我国空间科学与航天事业提供有力的支撑,空间科学与应用专业的发展对我国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具有战略发展意义。俞俊生,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联合建设的“电磁场理论与应用”国际开放实验室执行主任,兼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航天技术专家组专家、中英空间科学教育与研究合作中方实验室团体专家组秘书长、电子科技大学“立人班”导师组总导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专家。为透视中国在空间科学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本刊对俞教授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俞教授指出,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需要“地位对等”和“优势互补”;平台合作、团队稳定和优势互补是国际合作成功的关键;中英两国在空间科学教育方面的合作十分必要,取得了累累硕果;未来科技领域顶尖人才需从娃娃抓起。 关键词:空间科学;优势互补;国际合作 一、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需要 “地位对等”和“优势互补”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俞教授,您好!很高兴您能够接受本刊的专访。作为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联合创建的“电磁场理论与应用”国际开放实验室执行主任和中英空间科学教育与研究合作中方实验室团体专家组秘书长,您是怎样看待空间科学领域的中英合作的? 俞俊生:空间科技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综合工程能力和系统管理水平,国际合作能够实现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但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往往比较敏感。高水平国际合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双方整体科技实力的“地位对等”和“优势互补”。英国在近代自然科学方面的发展举世瞩目,先驱者如牛顿、麦克斯韦尔等声名显赫,他们在力学和电磁学方面的贡献帮助人类全面演进至当今的科学时代。英国的科学技术始终走在世界的前沿,具备良好的科研传统和深厚的学术积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努力追赶,在建国之初的十几年里,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工业体系。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批老一代科学家放弃了当时西方国家优越的生活条件,投身到新中国的怀抱,并和众多的本土专家一道,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苏联科技援助的终止,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一批从无到有的伟大成就,在世界上展示了新中国的力量,为新中国赢得了尊严。这一时期,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物,这其中有28位科学家代表荣获“两弹元勋”的殊荣,他们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群体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献身祖国科技事业的拼搏精神,构成了中国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价值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经过新世纪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不仅迈上了更高的发展台阶,科技水平更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的《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1.4万亿,科技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里程碑式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例如,2016年9月25日,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形象地称为“天眼”,在贵州的自然天坑中正式启用;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升空;2016年6月20日,中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在国际比赛中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运算速度夺得第一;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中国科考船“探索一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开展了我国第一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活动;2016年1月底,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承担的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了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2016年8月16日,中国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2015年12月17日,中成功发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探测研究迈出重要一步;2012年底,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建设已完成,2020年前后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2016年9月10日,郑(州)徐(州)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2017年年初,中国宣布将在北京投资近50亿元建设超级同步辐射源装置“慧眼”。 经过60多年的追赶,我国科技事业的整体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已逐步缩小,其中,航天、核能、高铁等多个领域已成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形成了广泛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所需“对等性”的重要基础。2013年12月2日,中国国家航天局与英国航天局在京签署了《中国国家航天局和英国航天局关于探索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进一步扩大在空间科学、空间应用、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探讨合作的可能性。2015年9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率中方代表团访英,全面深化中英第三次人文交流机制;2015年9月19日,刘延东副总理出席在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举行的“中英科技创新座谈会”,作为论坛议题之一的“中英空间科学教育合作”得到刘延东副总理和与会英方代表的积极评价。回顾中英空间科技领域的合作历程,可以很清楚地发现,随着中英空间领域合作的“地位对等”性不断巩固,双方科技优势的“互补性”亦日益凸显,英方的空间科学、探测载荷技术等与中方的卫星平台、运载火箭技术等互补性强,促成了中英合作不断跃升。 二、平台合作、团队稳定和优势互补是 国际教育合作成功的关键 《世界教育信息》:在空间科学领域,请您继续深入介绍一下中英双方在高等院校层面的合作。 俞俊生: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英空间领域的校际合作始于2000年由清华大学宇航技术研究中心和英国萨瑞大学空间中心共同研制的微型卫星“清华一号”顺利升空。2007年11月8日,在中英两国航天局的支持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时任院长房建成教授与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时任主任哈德威尔教授负责组建的“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开创了中英空间领域高端平台合作的先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联合实验室作为组织协调两国的航天研究机构、大学和工业部门的合作平台,推进中英空间领域的高端合作,双方共同组织年度合作交流会的工作机制十分有效,迄今已经成功组织了11届年度交流会,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 我以我所在的实验室为例,向大家介绍中英合作的一些经验和体会。2003年11月8日,在北京邮电大学时任校长林金桐教授和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时任院长史密斯教授的支持下,成立了“北邮-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电磁场理论与应用国际开放实验室”,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陈晓东教授任实验室主任,本人担任执行主任。自实验室成立以来,通过每周五下午1个小时连线交流双方的学术进展、协助指导研究生、联合申请科研项目资助、师生学术互访等,我们在研究生培养、科研攻关、项目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令双方满意的合作成果。以我们承担的“十一五”“十二五”民用航天项目为例。“十一五”时期,我们引进了英方的紧缩场天线测量技术,在对方团队的帮助下消化、吸收,已培养了三届研究生,基本掌握了系统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十二五”时期,我们瞄准更高性能的系统(比英方的系统性能指标更高),搭建原理验证样机。我们负责系统设计,英方提供关键部件加工,并指导我们系统装调。由于性能指标属于世界前沿,具有较大的技术挑战和风险,我们充分发挥合作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和实际经验,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于2016年初顺利完成样机装调、测试并达到各项技术要求,为下一步的工程样机研制服务卫星载荷整机测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14年5月28-30日,在由“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主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承办的第九届中英研讨会上,我荣幸地与英国国家航天学院阿努奥吉先生一起共同担任“教育与培训”分会主席,中英双方的代表讨论了中英空间教育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开展这方面的合作。2015年9月5-10日,我第2次参加了由“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主办、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承办的第十届中英研讨会,并继续与阿努奥吉先生共同担任“教育与培训”分会主席,会议期间,我与阿努奥吉先生在上海会议的基础上,共同拟定了未来十年“中英空间科学教育合作”愿景,希望通过未来十年的努力,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工程三个领域利用双方的教育和研究资源,培养两国的未来空间人才,合作涉及到双方的中小学、大学以及工业部门。大会决定把这份合作计划推荐给于2015年9月19日在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举办的“中英科技创新研讨会”。在得到官方确认后,该项合作计划被正式列为研讨会议题。9月19日下午,阿努奥吉先生和我被邀请出席“中英科技创新研讨会”,阿努奥吉先生向与会代表汇报了我们的建议,得到了刘延东副总理和英国高层领导的积极评价和赞同。经过近3个月的筹备,2016年1月16日,“中英空间科学教育与研究合作中方实验室团体”在北京成立,国家航天局、英国驻华大使馆和来自高校、科学院和工业部门的20家实验室代表出席了成立大会,标志着中英空间科学教育计划正式启动。 经过十多年的国际合作实践,我有几点体会。第一,平台合作保障长效机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要避免短期行为,只有长期稳定的合作,才能给双方带来更多的收益。第二,团队稳定保障合作稳定。科学研究中,设备仪器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团队稳定更能实现协同创新。第三,优势互补保障合作效能。优势互补是合作的原动力,可以优化双方资源,以便挑战更高的科技目标。 三、开展创新活动, 支持空间科学领域青少年人才培养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知道,科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这个问题上,请谈谈您的看法。 俞俊生:通过中英空间教育合作,充分借鉴英国中小学空间科技教育已有的成功经验,整合中英双方的空间科技教育资源,我们希望开辟一条空间科技人才选培的新路。众所周知,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航天事业的杰出科学家代表钱学森先生没有沉浸在过去的成绩上,而是更具忧患意识,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以警示后人。钱老之问的核心思想是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技大师,中国的航天科技事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事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才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应该是钱老心中的“中国梦”。人生百年,生命有限,培养科技大师应该从娃娃抓起。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保障了所有青少年能够接受基础教育,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涵盖的知识内容已十分丰富,但科技教育往往受到实验设备、师资等因素的制约,虽然高科技产品已经进入家庭,如自动洗衣机、智能终端设备、宽带网络接入、汽车等,但普通大众和广大青少年对它们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实现知之甚少。从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来看,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性认知能力强,学校和家长应该多带孩子们到学校之外的工厂、科技博物馆、国家实验室等参观学习,接触高科技、了解高科技、爱好高科技,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高科技的创造者。这样的科技教育,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遗憾的是,还有不少学校纠结于学校的升学率和排名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多数家长纠结于孩子的考试排名而忽视孩子的幸福感教育和兴趣培养。从科技人才选拔培养的角度,必须破除现存某些落后于时代的思想桎梏。数理化生学科的偏才、奇才、怪才,未来有可能成为科技大师的苗子,一经发现,学校要把他们当成“金种子”,量身定制他们的学业发展规划,而不能因为偏科影响升学考试,就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与呵护。 中英空间科学教育合作项目的创设,借鉴英国科技人才培养经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有效推广示范。我们的计划包括组织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空间科学资源向中小学开放,展示我国最新的空间科技成果,激发青少年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组织英国空间科学数理化大师班来华开展教学观摩。发展一批初高中合作学校(高中示范校、初中基地校),推荐数理化生拔尖学生(偏才、奇才、怪才),参加“中英空间科学教育与研究”暑期学校,聆听专题讲座和实验室参观,邀请其中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实验室的科研项目。组织专家导师组,辅助他们本科阶段、硕士研究生阶段、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发展以及职业规划。组织部分学生代表,参加英国皇家学会举办的科学活动周,推荐有条件的学生赴英进入一流的空间科学实验室攻读学位。 《世界教育信息》:刚才您已经提到了一些举措,请您谈谈中英空间科学教育与研究合作计划启动后,在空间科学领域青少年人才培养方面的举办的活动及其具体的创新举措。 俞俊生:中英空间科学教育与研究合作计划已于2016年正式启动。第一,我们举办了两期“英国空间科学数理化大师班教学观摩活动周”。2016年3月15-19日,首次“英国空间科学数理化大师班教学观摩活动周”在北京和上海举办,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四川、广东、海南的近百名师生参加了北京、上海两地的平行式教学观摩,英国的4位学术大师及其助手们分别为大家讲授了空间物理、空间生物、空间化学3门课程。新颖的内容、精彩的教学让师生们大开眼界。一般来说,许多同学对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感到有难度,英方老师的做法是先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注射器、玻璃球、干冰、酱油、牛肉块等,带着同学们用这些教辅设备做实验,一边做实验、一边问问题,实验结束后,老师启发同学们归纳总结发现的现象并讲授科学原理,以及相关科学家的故事,一节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同学们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有同学感慨,这样的方式上课,一定会喜欢上“高大上”的数理化。中方老师们更是盛赞英方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教辅设备演示和学生们实际操作,结合生活常识,建立感性认识;启发学生思考深奥的科学知识,再由老师提炼出书本上给出的科学规律;讲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家各自都有鲜明的人物个性,弘扬科学精神。第二期教学观摩活动周也于11月14-18日在北京和上海成功举办。 第二,2016年7月18-29日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英空间科学教育与研究活动周(暑期学校)”,来自全国的50名爱好空间科学的初高中学生和教师代表参加了暑期学校的培训。培训包括12场中英航天专家的精彩讲座、参观5个国家级空间科学实验室等,讲座的主题面广、内容丰富,结合图片与视频,扩大学生知识面、增长航天知识;实验室参观中,实验室的专家们向同学们介绍科研项目和实现的科学目标,展示了许多先进的实验仪器。英国专家介绍了空间基础知识,通过视频观看了英国在轨航天员提姆匹克在空间站做的碰撞演示实验。在第一期暑期学校结业式上,学员代表纷纷表示这是他们参加的航天科学方面最高端的活动,亲历了走进我国航天顶级实验室时的激动心情,忘不了实验室老师们的热情接待,增长了对航天人的亲切感和敬仰之情。短短的两周r间,学生们听到的、看到的还需要慢慢消化、吸收,但老师们的殷切希望已铭记在心头。2016年首届暑期学校的教学工作得到了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学院国际开放实验室、英国国家航天学院的大力支持。 四、高度重视科技领域顶尖人才培养 《世界教育信息》:您对科技领域顶尖人才的培养有哪些建议? 俞俊生:科技人才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群体,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现在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推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课程进入中小学,高度重视中小学阶段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这两年,STEM课程也在尝试进入中国市场,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一些中学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尝试引入STEM课程。在创新科技教育的国际潮流中,我国的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关注。当今世界各国在通过普及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造就大批量实用型、通用型科技人才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拔尖人才的培养方法。“科学大师”是怎样炼成的?追寻大师的足迹,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第一阶段,学生少年时期遇到好的启蒙老师(家长或学校老师),产生对自然科学浓厚的兴趣,得到家长和老师的保护和支持,这一阶段应该属于“兴趣+好奇”驱动型学习模式,达到不知疲倦、废寝忘食的状态。第二阶段,学生青年时期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遇到志同道合的同学和老师,这一阶段属于“兴趣+求知”驱动型学习模式,同样达到不知疲倦、废寝忘食的状态。第三阶段是漫长的,面对各种科学难题的挑战,努力攀登一个又一个科学珠穆朗玛峰,失败、孤独、苦难常常相伴,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耐力,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这个漫长的阶段属于“兴趣+信仰”驱动型学习模式,不仅有不知疲倦、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还有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只有信仰才能具有无穷的力量。鉴于这种理解,我对培养拔尖科技人才的建议如下。第一,加强青少年的科普工作,在中小学增加科普活动,如专题报告和外出参观。增设科技兴趣班,主动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倡导“兴趣+好奇”驱动型学习模式。第二,兴办特色、专长高中和大学,入学条件由“全才”转变为“专才”,保障有专业兴趣的孩子能接受好的高中和大学教育,倡导“兴趣+求知”驱动型学习模式。第三,让“偏才、奇才、怪才”的偏科学生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创造条件早期进入国家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并为他们配备学术发展导师,进入青年时期,倡导“兴趣+信仰”驱动型学习模式。我坚信,中国的未来肯定会涌现出大批的科技顶尖人才。 中国科技论文: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机构的调整、解决就业难题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融资难的“瓶颈”长久以来制约着科教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全面分析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升企业自身素质;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原因;对策 一、引言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主要由科技工作人员组成,以市场为导向,能将科技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相互转化,从事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知识密集型中小企业。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主要表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失衡、风险投资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商业银行惜贷严重,融资服务发展滞后以及行政审批繁琐,管控严格,支持不足等。如何化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现就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以多个角度深入全面地提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行性、创新性对策。 二、科技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方面 1.发展起步晚、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 首先,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等原因,初创期只有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企业的固定资产、可抵押担保物很少或价值不高。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普遍较低,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第三,企业未来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量、风险可预测性等方面都较难预测,缺乏金融机构的可靠保证,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弱。 2.受到企业条件的限制,管理能力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大多的中小企业起步晚、发家于小型家族企业等原因,使得管理机制松散、权责不清,重大决策由企业主决定,缺乏民主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其次,在企业人力资源中,技术人员占主导地位,管理人才稀缺,使企业发展受阻。 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信用等级低,担保能力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精通财务和金融专业知识的人员稀缺,尤其在一些企业中,内部控制和财务制度的混乱现状,甚至没有建立起正规的财务管理制度,在融资时并不能向金融信贷部门提供认可的财务数据。而且这些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普遍不高,存在着逃债、避税行为,甚至做假账粉饰财务报表,破坏企业的信誉度,加大了融资难度。 4.企业融资的特点和需求大大加剧了融资的难度 科技产品的研发是一个风险高企、需要充足资金保障的环节,但由于科研产品的周期性,往往满足不了申请项目长期贷款的条件,所以往往在科研成果未开发成功或者还未投产获利的时期,贷款已经到期,缺乏融资的连续性保障。 (二)政府宏观政策方面. 1.政府对于融资方式的控制。民间资本缺乏法律依据和行业规范,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另外,根据中国间接融资的规定,贷款必须要有相应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将绝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而且,目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能满足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条件,无法走直接融资渠道。 2.繁琐低效的行政审批制度。由于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管理机制,政府对于中小企业审批程序权责不清、程序繁琐;大大降低了融资贷款的效率。 3.相对较高的企业税务负担。近些年来,中国GDP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企业的税负增长过快,负担较重。另外,现行的税收政策设计不够科学完善,使得原本资金就十分短缺的中小企业更不愿意承担创新风险。 (三)金融体系方面 1.缺乏专门服务于中小科技企业的商业银行。中国金融机构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导,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但是高度垄断的四大国有银行将贷款的75%80%贷给国有企业、大型企业。 2.高度集中的贷款审批程序降低了融资效率。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有着严格的程序,审批程序繁琐复杂,金融机构宁愿选择办理较大额度的信贷融资业务,而不是中小企业的小额融资。在抵押财产过程中,需要办理财产评估、财产登记、保险、公证等行政手续,大大增加了企业贷款成本,降低了融资的效率。 3.金融体系内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居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做假账现象普遍存在,参与信用评级的企业占比较低,信誉水平低,金融机构获得其真实的信息和资料尤为困难,加大了交易成本和风险。 4.债权、证券市场门槛较高,融资渠道狭窄。中国证券、债权市场发展滞后,中小科技型企业很难通过股票或者债权直接融资,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通^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5.征信系统不完善,企业的信用状况不透明。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征信系统是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的必要条件,然而中国目前的企业、社会征信系统都在筹建阶段,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对彼此的信用信誉不明了,信息不对称增加了融资成本和风险,也提升了融资难度和契合度。 6.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管理监督。目前中国担保机构的制度尚不完善,立法滞后,在运作、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严苛的贷款担保条件,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障碍。 (四)资本市场方面 1.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缓慢,无法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中国虽逐渐建立起了资本市场,但金融体制与配套的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资本市场融资潜力尚未全面发挥。中小企业融资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很难得到多方面的融资支持。 2.风险资本引入较晚、发展不充分,难以转化为投资成果。中国的金融市场底部较晚,资本市场很不完善,风险投资发展缓慢。个人投资者的参与积极性不足,政府资金占比过高,投资效率低下。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升企业自身素质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产权明晰和权责明确是对一个经营实体最基本的要求,完善的治理结构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综合实力的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打破传统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建立职业经理人管理制度,使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升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2.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改善信息不对称局面。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要学习和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培养引进专业的财务人才,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的交流合作,打通企业的信息交流平台,赢得更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信赖。 3.提高强企业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仍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经营,必须依靠尊重市场规律、积极自主创新、降低生产成本、诚信经营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赢得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摒弃传统融资理念,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主动去熟悉资本市场的融资途径,掌握融资所需的方式方法。根据企业自生特点探寻最适合的融资渠道。同时也要学会对于融资方式的有效组合,合理的分散、规避风险,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负债负担。 (二)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基本制度保障。中国目前对于中小科技型企业尚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支持,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只能依据行业特征和所有制性质不同处理。近年来出台的《物权法》《所得税法》等是很好的开端,国家要抓紧完善立法的漏洞,并且能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过程中,逐步推进专门针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法律规范,更好地浇灌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2.削减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融资门槛。政府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审批审核相当严格,行政流程繁琐。因此,政府应从服务型角度出发,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简化审批流程,适度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门槛,给企业的创设和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 3.弱化对利率的管制,降低企业税务负担。逐步推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真实地反映市场主体对资本的供求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激发金融创新、降低交易成本。 (三)完善金融体系建设,促进融资便利化、科学化 1.成立专门服务于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政策银行。中小企业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中小金融服务市场缺口,迫切需要成立大批中小金融机构,适应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专门性政策银行,发挥其工作效率高、融资成本低、贷款门槛灵活等特点,以满足中小型企业的需求。国家赢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促进其规范、良性发展,成为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2.建立健全完善的征信系统、信用担保体系。要贯彻落实科技部在2015年1月的《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通过财税政策推进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运用互保、联保、贷款保险等多渠道建立贷款担保基金等方式,推动担保机构加强业务创新,探索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融资产品和服务模式,强化其分散风险、增强信用功能,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3.发展债券、证券市场,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债券市场、证券市场等的补充作用,鼓励有实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尝试多元化融资渠道。在投融资方面,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突破口,把培育发展鹇孕孕滦瞬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进一步推进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贷款担保(质押担保)、非上市公司场外交易等的发展。 (四)挖掘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的潜力 1.规范中介机构市场运作,改善中介机构服务机制。充分发挥专业中介机构以及科技服务机构作用,在服务领域方面逐步开放并扩大,规范中介服务市场,提供并改善各类服务。 2.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拓宽投资者的范围和队伍。要进一步大力发掘民间资本的作用,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民间金融机构的培育,引导民间信贷的规范发展,拓宽投资者的范围和队伍。 中国科技论文:怀柔科学城,中国科技新地标 曾以雁栖湖、红螺寺、虹鳟鱼、红肖梨闻名的京郊怀柔正在悄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同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l《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一艘“科技航母”将在北京东北部启航,成为创新中国梦的新引擎。 空间布局“一核四区” “怀柔科学城概念的提出不是突发奇想,而是与这些年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整体思路和近年来怀柔的定位、发展基础一脉相承的。”怀柔区副区长王|认为,通过近年努力,怀柔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产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具备了建设科学城的良好基础。 怀柔科学城位于怀柔区平原区东北部,北邻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南接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西邻怀柔城区。规划面积41.2平方公里,按照“一核四区”进行空间功能布局。 “一核”,即核心区,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主要布局大科学装置和交叉研究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区”,包括科学教育区、科研转化区、综合服务配套区、生态保障区。其中,科学教育区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主要依托中科院大学建成人才培养基地;科研转化区规划面积12.3平方公里,主要以雁栖湖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综合服务配套区规划面积10.2平方公里,主要依托雁栖小镇等功能组团,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生态保障区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构建科学城的生态保障空间。环绕在核心区周边,四个功能区组成了重要的配套保障圈层,将推动怀柔科学城高效协同运转。 “可以说,怀柔科学城是承接中关村溢出效应、优化创新空间的再布局,是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集中资源要素的再安排。”王|说。 通过“一核四区”规划布局,怀柔科学城将覆盖科学、技术、产业、服务四个圈层。“科学城,核心是共同产生原始创新的科学圈。其次是技术圈,指的就是把原始科学成果转化成应用技术的交叉研究平台。第三是产业圈层,即把技术变成产业。以上这些,要实现良好的运转,还要提供服务圈层,让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等等在这里舒适地生活、工作、学习。概括地讲,就是宜读、宜研、宜居、宜业。” “国家队”相继汇聚核心区 实际上,从怀柔科学城酝酿之初,一支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就已经开始行动。 2009年6月,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合作协议》,怀柔科教产业园区上升到院市合作层面,为怀柔建设科学城打下了基础;2011年,中科院与北京市签署了院市共建北京综合研究中心协议,为在怀柔建设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综合性研究中心迈出了第一步。 近年来,院市高层领导多次会商并召开了合作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座谈会,签署了《“十三五”期间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怀柔科学城合作协议书》。 “院市双方密切配合,中科院拿出最好的项目和团队,北京市拿出最大支持力度,共同谋划建设北京怀柔科学城核心区――大科学中心。”中科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姜晓明说。 目前,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大科学装置正加快推进,中科院怀柔科教产业园已有15个项目投入运营。 坐落在核心区以北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芸芸学子心中是全国顶尖学府。以中科院各院所的强大科研力量为平台,师从各领域的著名学者乃至院士,在这里就读的学生享受着国内顶尖的科研教育资源。以此为主要依托,这里将建设科学教育区,为科学城的发展持续输送一批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目前,中国科学院大学已有8000名师生入驻。 核心区以南,是科研转化区,规划范围与现有的雁栖经济开发区大致吻合。近年来,这里已汇聚了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全市首家纳米科技产业园――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园,签约入驻纳米能源等项目48个,成为国家级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6年9月破土动工的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2018年建成后将成为集研发、展示、交流、产业转化等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纳米能源全球创新中心。与此同时,中科院已有12个研究所22个项目落户在这里,其中15项建成投入运营。 随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的布局完善,怀柔科学城具备了更深层次融入国家创新战略、为创新驱动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基础和条件。正如姜晓明所说,北京是全国创新要素最活跃的集聚地,“全力配合北京建设代表国家最高科技水平的全国科创中心,是中科院作为科技国家队的责任和义务”。 对中科院来说,这当然也是一种双赢。中科院怀柔科教产业园作为中科院在北京的又一次发展机遇,成为了继中关村园区、奥运园区之后,中科院在北京倾力打造的第三个园区。 “国家战略”锋芒初现 蓝图已绘就,下一个问题是,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力学所、电子学所、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科研单位,以及中科合成油、北龙中网、中科纳通等院属企业,它们或在怀柔建立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组织开展国家级科学研究;或引领怀柔向新能源、云计算、纳米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加速聚集,从而成为了中科院在怀柔的第一批“先遣部队”。 从寸土寸金的中关村搬出来,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如今看来,这些几乎是“咬着牙”做出的决定,为研究所换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位于怀柔园区的空间科学任务大厅,“亲眼”见证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 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姜宗林和他的同事,在这里研制成功了世界首座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的超大型激波风洞,该风洞技术创建了先进高超声速地面试验技术的国际新高度,获得美国航空航天学会2016年度地面试验奖。 而该所在怀柔建成的高速列车动模型实验平台,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能完成列车模型缩比1:8、最高实验速度500公里/小时的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实验专用平_。“目前该平台已为多家企业完成了CRH380系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城际列车等高速列车研制的空气动力学实验,支撑了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杨国伟透露,他们还将继续为我国“十三五”国家“先进轨道交通”专项的400公里高速列车和中速/高速磁悬浮列车研制等提供实验数据。 “两装置五平台”今年开建 未来,怀柔科学城将建设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以及布局建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子午工程二期等大科学装置项目。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还将建设一系列聚焦物质、材料、生命、环境、空间等基础科学领域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今年,将有两大科学装置和五大交叉研究平台开工建设。 据悉,今年动工的两大科学装置为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和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其中,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将建成世界上首个集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为一体的用户装置,可满足多学科、多领域物质科学研究对综合极端实验条件的需要。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以认识地球环境复杂系统、模拟地球系统圈层变化和长期气候变化、精细描述和预测地球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等为目标,促进重大科学成果产出。 今年将开工建设的五个交叉研究平台包括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及有效载荷研制测试保障平台、先进载运和测量技术综合实验平台。 其中,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将建设一个国家级的“设计-实验-应用”一体化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为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提供高质量的材料研究样本、高效快速的高通量检测手段,建成我国首个、世界规模最大、手段最齐全的材料基因组平台,促进重要材料的发现和优化。 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将开展先进光源技术研究及关键设备验证测试,直接为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落地建设提供支持,建成先进光源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为我国未来在先进光源领域达到并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奠定基础。 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可充分利用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建设先进储能、物理储能、太阳能电池综合测试分析、LED综合测试分析及清洁能源用同步辐射光源线站等研究平台,成为我国首个开放共享的从原子级到宏观尺寸、从材料到系统的清洁能源材料、器件综合分析测试平台。 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及有效载荷研制测试保障平台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支撑国际子午圈、载人航天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任务等国家重大任务,力争在时域天文学、太阳爆发、全球变化和地球空间耦合等国际空间科学前沿取得重大原创突破。 先进载运和测量技术综合实验平台将为临近空间超高速飞行器、高速列车、空间引力波探测等重大科技工程的技术攻关与系统方案研究,提供世界领先的实验条件。 通过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和交叉研究平台,面向全世界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开放,怀柔科学城将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和开放科研平台,成为未来中国的科技新地标。 这一切都将继续……可以预见,到2030年,当国人再谈起怀柔时,或许会充满自豪地想到,那里有一座世界一流的科学城。 中国科技论文:浅谈中国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摘 要]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研发经费的投入快速增长,依靠创新、科技提升产品价值,在高技术领域与关键技术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提高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已成为国家战略。本文关注的是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考虑到科技与经济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以相互联系的系统观的视角考察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以及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并从创新及管理体制角度提出了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资源配置;创新管理体制 一、我国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支撑的现状 (一)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总体偏低 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各省份创新对经济的支撑效率普遍偏低。近年来我国创新对经济支撑的平均值仅为60%左右,距离100%的效率目标还有很大距离。这显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尚有待提升。国家的研发经费的投入快速增长,远高于GDP的增长率。然而,高技术产值平均增长率较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的总产值占比很低,一直没有明显提升。这表明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仍然有限,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如何高效利用现有的创新资源、让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是当前社会转型的迫切任务。 (二)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虽然总体上看,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比较低,然而,这种支撑作用显示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支撑效率在东中西部地区显示出明显不同:东部地区显 著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并且正是由于东部地区的高效率提升了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依赖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与环境。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在于技术转移的市场平台、技术转移体系、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等制度建设和市场环境是否完善,以及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能力。从这些因素看,东部地区要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二、创新生产系统和创新支持下的经济系统两阶段效率分析 (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受制于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阶段 有关数据表明,创新投入到创新产出的转化效率(创新生产阶段)明显高于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阶段)。这可以看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不强主要是受制于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阶段,即创新支持下的经济系统效率低制约了整体效率的提升。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的潜在空间很大。 (二)省际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差异明显 据有关数据和对各省创新过程两个阶段的效率差异的比较,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创新对经济发展强支撑型:这一类省份创新对经济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效率都很高,基本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以天津、上海、广东等省份为代表。第二类是创新成果转化制约型:这种类型包含了很多省份,表现最为典型。这一类省份的特点是:创新生产阶段效率较高,但是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效率比较低,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两个阶段的效率差异明显,这种类型囊括大部分省份,甚至北京两个阶段的效率差异也较大。 这充分说明创新成果转化难是普遍现象,也是制约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三类是创新生产制约型:这一类省份表现非典型,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阶段效率高,但是创新生产阶段效率较低,创新对科技的支撑作用受制于创新生产阶段,如江西、海南。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两点发现:一是创新支持经济发展的效率受到创新生产阶段和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阶段两个系统的影响,任何一个阶段无效或者低效都会对整体效率形成制约;二是我国省份之间差异巨大,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过程在区域间表现差异非常明显,各有不同。 三、创新成果的优化配置 (一)开放型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滞后制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除了少数省份实现中间产出的最优配置外,绝大多数省份都没有实现中间产出的优化配置。总体来看,一是创新成果普遍不足;二是代表技术转移指标的“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在绝大多数省份内都处于显著不足状态。 “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能够反映我国技术交易转移体系建设情况,这项指标绝大多数省份都没有实现最优配置,充分说明目前我国技术交易转移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当前跨区域的技术交易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滞后义亟须建设区域间和省际相互开放、互联互通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二)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区域互联互通是提升创新对经济发展支撑效率的关键 一类是由于创新资源投人过多导致,如江苏、北京、浙江和湖南;另一类是和有限创新资源投入相比,“专利授权数”相对丰裕导致,如黑龙江、重庆、安徽和新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可以通过建立区域性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和区域性创新成果协作平台来促进创新资源和成果在区域间的流动与共享。通过这些平台建设,促进这些资源和成果相对丰裕(或者由于自身能力限制成果难以转化)的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自身效率,而且也能促进其他地区的效率提升,实现双赢。 四、我国科技创新及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体系 为了使科技创新更好的支撑经济发展,应尽快推动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体系,以法制为基础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设。消除现有法律体系中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相关法律立法精神相冲突的地方从法律上保障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权益。同时,出台配套细则,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对创业人员的经济激励措施。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经济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创新在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不高与成果本身的“非市场化导向”密切相关,尤其是大学和科研院所作为创新主体,其科研成果的非市场化导向与当前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密切相关。 (三)建立开放型的技术转移交易服务体系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环境 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是当前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构建全国层面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乃当务之急。 (四)建立共享平台和交流体制 建立区域间互联互通的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共享平台,提升区域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制定政策,支持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区域间共赢。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普遍偏低,其中创新成果未能有效D化是制约创新有效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因,同时开放型技术交易体系建设滞后制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创新资源与创新成果未能实现优化配置成为普遍现象,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区域互联互通是提升创新对经济发展支撑效率的关键。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与外部经济及政治压力都要求中国经济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和价值驱动,这都要求中国当前亟须解决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亟待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中国科技论文:从考古三大刊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发展趋势 摘 要:根据发表在《文物》、《考古》和《考古学报》三种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综合考察2005―2014年中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发现过去科技考古的研究更偏重于单个遗址、单一材料或某一种技术手段的应用,而现在的研究更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研究方法的关联性,并初步分析科技考古发展的总体趋势。 关键词:科技考古;计量分析;发展趋势 科技考古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以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自然遗存,获得更多的古代人类活动信息,从而尽可能地构建古代人类社会的面貌。 19世纪中叶,近代考古学开始形成。进入20世纪以后,各种自然科学和技术都有快速发展,并在国外考古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的科技考古事业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逐渐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已有较大进步和喜人成绩。 科技考古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国内已有学者专文介绍过,它包括年代学研究、环境、植物与动物考古学研究、体质人类学研究、物质结构及化学元素分析、田野考古新技术、计算机技术考古及文物保护等方面。 科技考古的文章主要发表于《考古》、《考古学报》、《文物》、《考古与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中国历史文物》( 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江汉考古》八种考古类刊物上。其中《考古》、《文物》、《考古学报》是中国文物考古界公认的三大权威刊物,代表了中国文物考古的学术主流,都是重要的中文核心期刊。 有学者采用科技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在对九种中文核心期刊(其中八种考古类核心期刊,一种为物理核心期刊)《考古》、《考古学报》、《文物》、《考古与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现《中国历史文物》)、《江汉考古》、《核技术》等所刊登的科技考古论文的统计中发现:我国科技考古论文统计曲线呈现三个平台,它印证了我国科技考古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倡导期(1950-1977),初步发展期(1978-1989),快速发展期(1990-2002)。这种采用科技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文核心期刊所登载的科技考古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很有学术意义和价值。我们借鉴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我国科技考古文献,不仅看文献的数量,也分析文献的质量和内容。综合上面各种因素,本文选择了考古学界认可度较高、影响较大的考古三大刊近十年发表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了解和总结近年来我国科技考古的发展情况,进而提出对我国科技考古发展趋势的一些拙见。 考古三大刊十年来(2005-2014)来共发表科技考古论文150篇(见表1)。每年大约都有10多篇文章,每年文章的数量变化不大,其中《考古》最多,有87篇,占总数的58%,《文物》的数量也不少,约占33.3%,《考古学报》数量最少。 按大分类统计(见表2),年代学研究19篇,环境考古学(含动植物考古)研究32篇,体质人类学研究7篇,物理化学分析技术70篇,田野考古新技术16篇,计算机考古3篇,文物保护研究8篇。数量统计表明:高新技术在考古中应用的次数频率在增多,其中应用最多的是物理化学方法(含核技术),特别是金属分析占据重要位置,环境考古学研究呈上升趋势;传统的碳十四测年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许多考古新技术的应用无法从这三大期刊中反应出来,这三大期刊更多的反应的是这些技术对考古研究的促进作用,许多领域还没有广泛的推广开来,受众的群体还不多,所以科技考古要得到发展,首先就要突破传统考古,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适当的降低门槛。 十年来我国科技考古事业的确有较快发展,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1)《文物》、《考古》杂志开辟的“科技考古”专栏,几乎每期都有科技考古文献发表。(2)各地的文物,考古杂志都有一些科技考古。(3)一些科学史研究杂志也有科技考古文献发表。(4)近年来发表的考古报告和出版的考古报告,大都附有科技考古分析报告。(5)有数量可观的“科技考古”论文集出版。(6)一些考古文集和科技史论文集中发表了部分科技考古论文。(7)近年来举办了数届“科技考古学术研讨会”。(8)一些高校纷纷成立科技考古系,培养科技考古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生。(9)部分高校和研究单位先后成立科技考古研究室(所)。(10)各种中外联合考古队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工地上正在进行不同规模的科技考古调查和发掘。(11)中外学者合作的科技考古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通过分析近年来科技考古的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1、科技考古基础理论的建设很薄弱;2、科技考古学的多学科协作研究还不够深入;3、我国考古发掘和考古研究的国际合作还不够活跃。 总起来看,随着考古学对生态环境、文化整体面貌以及文化间相互关系综合研究的不断加强,近年来科技考古的研究重心也在产生变化。如果说过去的研究更偏重于单个遗址、单一材料或某一种技术手段的应用,那么现在的研究更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研究方法的关联性,具体说来,如下3个趋势正变得越来越明显: 一是更加注重研究古代人类与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对古代遗物和遗迹的分析研究不再停留于“是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继续探究“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文化嬗变的动力问题。科技考古与考古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因为两者的目标其实并无二致。科技考古越来越多地强调最大限度地提取考古遗物和遗迹所蕴含的信息,并从各个不同学科的角度加以释读或分析,以期更全面地了解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及其演变的规律。 二是更加重视不同区域技术与文化发展所显示出的独特性,冶金考古对云南、新疆和陕西汉中等地区金属技术特征的揭示就是很好的例证,玉器考古对各地玉料矿物学特征的揭示亦复如是。注意技术与文化演进中的区域性特征,不仅有助于认识地理及环境背景的重要性,而且是为了更好地探讨不同区域或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从多种角度揭示文化演进背后的动力。 三是科技考古各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不仅体现在研究对象可能出自同一考古遗存,而且体现在研究手段上互相借鉴、互为补充,从而使得相关研究更加全面而深入。随着研究方法或手段的不断进步,研究者能够获得的信息也更加丰富,因而能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多样的角度来分析或阐释这些信息,并有条件展开综合性的比较研究。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软件越来越多样,许多都能很好的促进科技考古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向其他学科,其他国家,其它领域学习,拓宽视野,利用更好的科学技术来协助考古研究。 中国科技论文: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思考 摘 要:目前,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总体状况方面: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缺乏;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全社会对人才资源开发和自主创新的投入不足。二是在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缺乏成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尚处于积累阶段。三是在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方面,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主体,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存在障碍。因此,我们应着重从理论研究、公共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三个方面加强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公共人才服务体系 一、引言 无论是工业经济时代,还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及运用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而科技创新人才的总体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其国际科技竞争力的高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知识、科技、产业创新的加速发展,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越来越被提高到国家和地区的战略高度。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成效的关键。 美国关于创新人才培养与开发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开始出现科研集体和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20世纪八十年代后,北美、西欧、日本及东欧一些国家,都发展起具有本国特色的创造学研究体系,分别从心理学、性格学等角度对创造性思维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思路。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前苏联、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取得了积极成果。前苏联在全国和各地区建立发明家组织,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培养造就大批创新人才。英国则通过设计方法讨论会,研讨关于创新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才出现了进行创新理论研究的学术团体和研究组织。到1998年6月,中国政府和科技界构建和启动了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教育振兴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内关于创新人才培养与开发的研究中,对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建设研究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是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一些专家学者组织的“北京市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课题组,他们对北京市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文魁、吴冬梅(2008)的《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报告》和边文霞(2006)的《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实证研究》两篇文章分析了人才对北京市宏观与微观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各因素的满意度与需求度,并通过对有显著性差异的项目做差异性分析,指出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应完善之处。而课题组成员宋克勤(2005)在《国外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在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建设方面的重要措施,总结了国外在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建设方面的一般特征。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科技创新人才和宏观环境建设的某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的意见建议。还有其他一些专家学者也对科技创新人才的企业环境建设进行了研究,以企业为出发点,对企业所营造的微观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壮大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另外,国内各省市(如上海、深圳)在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培养与发展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科技创新人才的界定 科技创新人才是中国特有的名词,国际通用的概念是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在理论上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生产、促进、传播和应用活动的创造性人力资源。 目前,中国研究者对科技创新人才定义大同小异。其中对科技创新人才概念研究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是刘敏、张伟,他们在《科技创新人才概念及统计对象界定研究――以甘肃为例》一文中,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科技创新人才进行了界定。狭义科技创新人才,是指直接参与、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及为科技创新活动服务的所有人员;广义科技创新人才,是指科技人力资源,包括现在和潜在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科技创新人才不仅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而且具有较高的创造力,是创新型和科技型的复合型人才。其具备的个体特征为: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较强的个性与独特的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2010年9月国务院发表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披露,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人才资源开发取得了积极进展,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使用效能逐渐提高。“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引进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但是,针对国际国内的形势特别是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中国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目前,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 总体状况分析 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 (1)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相对于中国人力资源绝对总量而言,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相对数量还明显不足。中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需要迅速发展和壮大科技队伍。 (2)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在科技人才队伍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分短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仅处于中等水平;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影响中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中国科技人才资源中,尤其是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战略科学家、尖子人才和领军人才尤为匮乏。 (3)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基础设施以及科研条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促使中国的人才外流现象十分严重。中国重点大学一些在该学科内最优秀的学生中60%~70%留学国外,但学成归国的人数却很少。人才的大量外流,不仅浪费了中国投入的巨额教育培训经费,而且这些掌握关键技术,在科、教、研领域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知识经济领域的人才一旦流失到国外,将会对中国的科技产业甚至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另外,如何引进尖子科技创新人才是中国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工作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4)自主创新投入不足。高水平的R D投入是一个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中国的R D投入较低,科技创新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2. 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国内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研究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由于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缺乏成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尚处于积累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问题。 (1)局限性。相比较于国外的研究,国内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晚。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研究,不论是环境研究,还是对策研究,国内专家学者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而关于微观层面的研究比较缺乏。一是现有文献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涉及国家层面、省级行政区域层面和行业层面,研究多集中于农业领域;微观环境涉及组织层面,研究则主要集中于高校。二是在对策研究方面,部分文献一般停留在政府层面进行对策研究,而对企事业单位如何开发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较少提出系统化的具体方案。三是真正有理论依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较少。 (2)科技创新人才及其研究成果的数量大于质量。由于目前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尤其是激励机制建设不完善,一些科研人员往往难以专注于科技创新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将更多精力关注创新成果的数量而非质量,影响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具体表现在:一是国际论文数量虽多但质量不高;二是国际专利产出极少,产业技术国际竞争力处于严重弱势;三是应用型及产业化人才明显少于学术型人才;四是能够把握世界科学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尖子人才匮乏。 3. 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现状分析 (1)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主体。企业应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但长期以来,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集中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而企业的研发人才非常少,且专业技术人员占企业全员的比例较低,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不仅缺乏,而且流失严重。而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能力的薄弱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2)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存在障碍。企业在创新理念、管理机制、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不足,从而阻碍了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大多数企业缺少对研发和创新足够的重视,自主创新和研发意识较弱,而更多地关注如何扩大市场份额以增加销售收入。二是承担技术新风险的能力低。由于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筹资渠道少,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低。三是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长期战略性规划。中国企业大多不具备长远的发展战略,没有建立推动自主创新的机构和组织,没有制定长期的自主创新规划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四是科技创新人才的选聘、培养、评价以及激励等机制不完善。 四、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对策 1. 理论研究方面 一是国内专家学者应该注重在具体领域(行业和个体组织)和城市的科技创新人才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出来的成果应贴近实际,具有实用性。二是注重对科技创新人才微观环境建设的研究。推进企事业单位科研工作站点建设,支持科研成果与企业和社会的对接转移,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三是国外对创造性人才的研究形成了各种科技创新人才理论,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论,还编制了大量测量工具,为研究的客观性、可操作性及可验证性提供了有力手段,值得借鉴学习。四是建设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通过人才交流,促进创新人才的相互交流和信息沟通。通过国内外人才合作项目,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鼓励科技创新人才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2. 公共管理方面 (1)创造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有利环境。国家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及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创造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有利环境。一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尤其是提高R D的投入强度,促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二是完善公共人才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技术平台以及科技人才数据库等。三是建立、健全各类人才管理机制,包括科技创新人才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和其他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人才自由流动制度等。 (2)吸引和培养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政府应鼓励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研发平台、联合实验室、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引进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二是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包括人才服务与培训机构、社会中介培训机构等各类社会教育机构。三是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强化人才、智力引进的政策措施。 3. 企业微观管理方面 (1)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体系。一是创新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人才评价方法。二是建立、健全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坚持向关键岗位和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倾斜的政策。三是在人才培训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社会技术交流、专家论坛等形式开展培训工作,既要注重培训的内容,又要注重培训的层次,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鼓励和支持员工的创新活动。四是在薪酬福利方面,为员工提供基于工作表现和个人能力发展的薪酬体系,鼓励人才跨部门、跨团队进行广泛参与和广泛合作,以激发创造性。五是在绩效管理方面,以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进行科技创新人才职称的评聘、成果评奖等。六是为人才制定科学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 (2)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理想的工作环境,可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施展才能的空间,不仅可以提高人才的忠诚度,而且可以促进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与转化,进而实现组织的创新与发展。一是满足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科技创新人才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管理能力较强,企业应丰富工作内容,增加工作挑战性,不定期地为科技创新型人才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二是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推动创新的工作氛围。企业应淡化领导者角色,引导员工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创新,乐于创新,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三是打造舒适的外在环境。积极打造健康舒适的环境,如舒适的办公室、功能齐全的健身房、弹性工作时间制、不定期的企业活动等。 (3)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具有促进企业员工持续学习、不断提高适应和变革能力的功能。学习型组织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队学习,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拓展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不断突破极限,实现科技创新。一是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倡导组织成员“全员参与”“系统思考”“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二是建立灵活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促进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三是开发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系统,促进知识的共享、互动与创新。四是建立和完善奖励学习与创新的激励政策。 中国科技论文:新型光源投影在中国科技馆的应用 【摘 要】投影机的传统光源主要指高强度气体放电的光源,包括超高压汞灯、短弧氙灯和金属卤化物灯。新型光源主要有LED光源和激光光源。经过分析传统光源与新型光源的特点,指出各种光源的优缺点,并根据中国科技馆的实际情况,给出新型光源投影替代传统光源投影的建议。最后指出逐步实现节能、环保、高性价比投影的更换是未来科技馆的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投影;光源;LED;激光;科技馆 投影机是一种可以将图像或视频投射到幕布上的设备,光源从经过不到1英寸的显示芯片,到清晰地投射在大屏幕的过程中,显示面积需要放大成千上万倍,因此高亮光源是相当重要的。现阶段,在投影机领域,传统光源包括超高压汞灯、短弧氙灯和金属卤化物灯,新型光源指LED和激光光源。 1 传统光源的特点 传统光源主要是指高强度气体放电光源,包括超高压汞灯、短弧疝灯和金属卤化物灯,它们的发光原理都是一样的:在一个充满高压气体的灯管里使两根相距1毫米左右的电极尖端产生高压放电,从而激发气体产生可见光。 1.1 超高压汞灯 当灯管内的高压气体为汞蒸汽时,这个灯就叫“超高压汞灯”。超高压汞灯具有很高的亮度,汞放电的蒸汽压越高可见光就越丰富,电弧亮度也就越高,超高压汞灯稳定放电时汞蒸汽压强通常要达到104Pa以上,这就要求灯泡在工作时腔体内最少要能承受10MPa以上的气体压力。该灯色温高,对视觉刺激大,但是本身很脆弱,因为它本身受到温度太高,加上现在的技术限制,因此寿命很短,一般正常使用在2000小时左右,且其光衰性很强。由于较高的性价比,超高压汞灯被广泛用于中高档投影机的中高亮度产品中。 1.2 短弧氙灯 当灯管内的高压气体为氙气时,这个灯就叫“短弧氙灯”。短弧氙灯的亮度比超高压汞灯更高,辐射光谱接近日光,最高亮度可达到4万流明,而且亮度衰减性控制良好,随工作电流和工作时间变化较小,但是该灯价格昂贵,而且寿命短只有可达1000小时左右。目前只用于少量高档投影机的高亮度产品中。 1.3 金属卤化物灯 当灯管内的高压气体为金属卤化物时,这个灯就叫“金属卤化物灯”。金属卤素灯,其特点是寿命长,价格便宜,但是亮度的衰减性也很快,一般1000小时衰减50%左右。并且发热量高,对投影机散热系统、工作环境防尘要求也高,不宜做长时间投影使用。目前,主要用于低档品牌的高亮度产品中。 2 新型光源特点 2.1 LED光源 LED光源就是以发光二极管(LED)作为投影机的光源,来代替传统光源,LED光源分为两类,一是以单色的白光LED作为光源;二是以红、绿、蓝三色LED作为光源。 与传统光源相比,节能是LED光源最大的特点,耗电不到传统光源的三分之一。此外又由于LED是冷光源,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远远低于传统灯泡光源,大幅降低了光源对投影机的散热要求;全封闭的光学引擎完全杜绝灰尘的进入做到了光路零维护;LED光源具有超长的使用寿命,使投影机更换灯泡的频率降低并减少了后期使用成本了。目前LED投影可以做到十年不用更换灯泡,真正做到零维护。内置的高温隔热膜,外置的真空散热,再加上两级温控保护可以使LED投影工作时间长达十年,是传统光源寿命的10倍~20倍。 目前LED光源已逐渐成熟,并在逐步进入了平常百姓人的家中,但其使用成本还是偏高且光源亮度不足。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大投影生产商对LED光源的日益重视,纷份加大LED光源的改进力度,使其性能不断在改进中提升。经过对LED光源的改进,如今其已经具有了更好的发光率和发光角度以及更高的单色发光性能,但目前亮度也只可以达到3000流明,然而这个亮度已经可以满足很多要求不高场合的使用需求了。而且根据LED光源具有超低的光衰,行业标准表明1000小时光衰为0,3000小时光衰为1%,10000小时光衰仅为3%,这显然也为LED光源长期使用效果提供了保障。 2.2 激光光源 激光光源就是以由全固态激光器产生的激光作为投影机光源,从而代替传统光源,激光光源也分为两类,一是以单色激光为光源;二是以红、绿、蓝三色激光作为光源。 激光显示技术是最新一代显示技术,是近几年来才新兴的技术。激光作为投影光源最显著的优势就是亮度高和使用寿命长,使得人们不断加大对该光源在投影领域地不断开发与利用。另外激光的色域、色彩和饱和度等各方面的出色表现都在传统电视之上。超低的售后维护成本,超低的光衰,使得激光光源有取代传统光源的趋势,目前生产商对激光投影光源的设计寿命已达10年之久。 但受限于美国国家标准学会、食品管理局、药品管理以及欧盟相关标准:民用激光器不能超过1mW,工业用激光器不能超过5mW,因此所有在售的激光投影机的亮度不可能超过5000流明,但作为最有前途的新兴光源,各大厂商(如BARCO、爱普生、科视、NEC、SONY等)都在进一步试验高亮度的激光投影机,目前最高亮度已经达到了72000流明。此外作为新型光源的投影,激光光源的投影目前的价格较高,尤其是高亮度的投影,加之体积很大,目前还不能被广泛地应用在生活中。 3 中国科技馆新型光源投影的应用 中国科技馆新馆建成于2009年,展厅内现有投影机180余台,且投影种类众多,但大多采用高汞灯灯泡,给展品维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平日馆内展厅观众较多、温度较高、灰尘很大,投影仪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每天运行近八个小时,使投影机与投影灯泡的寿命大幅降低。而且经过多年使用,很多投影效果已经明显不能达到当初设计要求而影响到了展品展示效果,使展品完好率下降,影响观众参观效果。随着投影机老化程度不断加大,投影机的日常维护消耗也在逐年增加。 鉴于此情况,根据对中国科技馆内投影机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对展品维护标准的不断探索研究,暂时由不同的亮度需求可以将中国科技馆的投影分为三类,低于3000流明,5000流明左右和10000流明及以上的。 根据LED和激光投影的特点,目前可以用LED投影取代低于3000流明的小型投影机;将5000流明左右的用激光投影替换;由于目前高流明的激光投影价格十分昂贵,10000流明及以上的仍采用目前流行的传统灯源的高亮度工程机。 2014年,中国科技馆已经将部分影响投影效果的低亮度投影更换为LED投影,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表明,LED投影完全可以满足低亮度投影的要求。由于激光投影价格较贵,只更换了一台激光投影来替换中高亮度的投影,也达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像这样采用高性价比的主流投影机,逐步淘汰那些陈旧过时且不环保的机器,将是未来科技馆发展的大趋势。 4 结语 目前新型光源投影机仍有亟需改进的技术,各大投影生产商仍在不断地加大对新型光源投影机的研究投入。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光源已经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新型光源的投影机会更加稳定、成熟。 中国科技论文:中国科技期刊的品牌意识与品牌战略 摘 要:根据我国科技期刊的实际情况,笔者论述了科技期刊品牌的基本概念及现实意义。讨论了创立科技期刊品牌的条件以及实现科技期刊品牌的具体途径,并从建立健全编辑部的规章制度,筹建国际化的编辑委员会,注重塑造期刊品牌的形象,构建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增加期刊选题组稿的力度,搭建期刊网络现代化平台等方面探讨了创建科技期刊品牌战略的基本对策。笔者强调,在市场竞争意识日益强烈的今天,办刊人员应树立起强烈的期刊品牌意识,把准期刊定位,突出办刊特色,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使科技期刊得到持续发展,从而打造中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形象。 关键词:科技期刊;品牌意识;编辑素质;品牌战略 科技期刊常常能够显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总体发展水平,是开展对外科技交流的重要载体。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也逐渐成为科技论文产出大国,我国每年出版发表的科技论文总量居世界第二,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门类比较齐全、涵盖各个学科、基本能满足科技人员成果发表和学术交流的科技期刊体系。尽管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不少,然而国际知名品牌科技期刊并不多,我国科技期刊的全球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与国际高水平期刊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研究实力极不相称。因此,探索中国品牌科技期刊的发展道路,打造中国的品牌科技期刊,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中国科技界及期刊界的历史责任。 一、树立科技期刊的品牌意识 科技期刊是进行知识传播、推广科研成果、探讨学术观点的重要平台。随着国家对期刊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内外科技期刊的品牌化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树立科技期刊品牌意识是期刊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基础,打造品牌期刊已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21世纪以来,品牌意识已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变革行列之中。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科技期刊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创立自己的强势品牌。期刊品牌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无形资源,是衡量科技期刊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科技期刊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的今天,谁拥有了品牌期刊,谁就能取得更大的发展。打造品牌期刊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最好对策,否则,科技期刊就很难在期刊市场中立足和发展。因此,加强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办刊人员应树立品牌竞争意识和品牌战略意识,积极挖掘各方资源,吸引并留住作者及读者,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牢固树立起期刊的品牌形象。 二、期刊品牌的基本概念与现实意义 基本概念:期刊的品牌是指期刊的办刊宗旨和期刊定位、创意策划和特色风格、学术地位和公众形象等多方面的抽象和概括。品牌期刊在本行业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被本行业的专家学者广泛认可[1~3]。品牌期刊的价值是一种无形的巨大资产。品牌期刊对于期刊的未来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促进作用。 现实意义: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品牌经营正成为学术期刊在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法宝。品牌科技期刊主要表现为整体形象的标识性、文化内蕴的先进性、读者群体的专一性、同类科技期刊的统领性和开发经营的增值性。因此,加快实现科技期刊品牌战略对于期刊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科技期刊的品牌战略 一个科技期刊能否成为品牌期刊是长期以来该期刊的学术质量、期刊影响力、受众认可度等诸多因素凝聚和积累的结果。科技期刊品牌对科技期刊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办刊人员必须十分重视期刊的品牌发展,笔者将从六个方面论述实施科技期刊品牌战略的基本对策[4-7]。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 科技期刊的品牌地位竞争日趋激烈,因而创建先进的期刊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完善的编辑部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编辑出版程序不仅是创建品牌期刊的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因此,建立和完善科技期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保证科技期刊质量,树立期刊品牌的重要环节。期刊社或编辑部应当按照岗位工作性质和编辑业务特点,建立一套科学公正、合理有序的编辑出版管理制度,分工到位、职责明确,保证整个编辑出版工作井然有序,使科技期刊的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在期刊日趋国际化的形势下,积极组建一支国际化的期刊编辑委员会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一定要把那些国内外在本行业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吸引到编辑委员会里来,他们是影响期刊发展和期刊品牌建设的重要因素。这些专家、学者专业知识背景深厚,见多识广,具有敏锐的科学观察能力,他们对期刊办刊宗旨及期刊组稿理念、期刊市场定位及期刊发展战略会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例如,《西北地质》编辑部在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的换届改选工作中,经过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及时沟通,补充了不同专业的学科带头人、院士及国际编委,同时充分发挥了《西北地质》编辑委员会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西北地质》的学术影响力和广泛知名度。 (三)注重塑造期刊品牌的形象 期刊品牌的形象是读者、作者对品牌期刊的基本印象和总体感觉,这种感觉能在本领域专家学者中迅速形成期刊识别印记[8]。期刊品牌形象的塑造总体要具有简洁性和统一性,在视觉上应当简洁生动、易于识别。其次这些视觉形象应当具有统一稳定的特点,期刊品牌形象长期就会在读者、作者及其他科技人员心目中形成固定形象识别印记, 从而使期刊得到本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读者和作者的认可。 科技期刊要成为品牌期刊,人才战略是期刊品牌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优秀的期刊管理人才、专题策划人才、编辑出版人才可以使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外界声誉不断提高。随着学科领域的不断延伸和相互交叉,编辑人员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编辑业务知识、宽广的科学研究视野、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熟练的现代信息技术、良好的外语表达能力,才能向读者呈现出编排规范标准、具有科学价值的高水平科技论文。品牌期刊的编辑应当具有一种较强的期刊品牌意识,无私奉献精神和终身奋斗的思想品格。构建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对于创建品牌期刊便具备了十分巨大的潜能。 (五)增加期刊选题组稿的力度 提高论文质量是创造品牌期刊的关键,编辑一定要关注行业热点问题。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所撰写的稿件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较高的科学价值,他们的稿件将有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因而编辑部应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选题组稿,聘请某一专业领域权威性的专家撰写稿件,让那些真正代表学术水平的稿件在第一时间发表。编辑人员必须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学术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进行选题策划。 (六)搭建期刊网络现代化平台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期刊网络现代化既有利于期刊的广泛传播,充分展示期刊的品牌形象,又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期刊网站可以发挥办公自动化的优势,完成期刊的基本信息以及目次、摘要、全文等内容的在线,一些重要的文章在网站上能够很快地与读者见面;建立期刊办公自动化系统,如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在线查稿、在线编辑;建立读者与作者互动机制,加强编者与读者的网上交流,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优质服务。内容丰富和构建完善的期刊网站,既可提高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又可获得广泛的社会认知度。 (七)注重科技论文的质量审查 期刊刊载的科技论文学术水平高低与专家审稿环节有极大的关系,一般来讲,编辑部都实行两审制度,同时选两位本学科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论文进行审查。编辑要认真阅读专家的审查意见,结合编辑的审读将退修意见准确地传达给作者,当作者修改好论文返回编辑部,编辑一定要认真审读,修改不到位的论文退回再行修改。论文审改过程一定不能省略,只有紧紧抠住审改的每个环节,才能使论文质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八)加强同行间的相互交流 科技期刊的办刊人员特别是责任编辑要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与同行进行相互交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扩展视野,提高学术水平。编辑人员如果不走向各种科研活动的第一线,那么学术思维也就逐渐枯竭,就无法抓住好的稿件。经常到相关的编辑部学习交流,可以开阔思路,促进办刊理念。积极主动与专家学者交谈,可以活跃学术思想,提高科学认知的敏感度,更有利于创办品牌期刊。 四、结 语 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科技期刊的办刊人员应当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利用专家学者和编辑人才,借鉴国内外期刊编辑出版的成功经验,从品牌战略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筹建国际化的编辑委员会,注重塑造期刊品牌的形象,构建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增加期刊选题组稿的力度,搭建期刊网络现代化平台,打造中国科技期刊品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期刊业的发展将更具活力,中国的科技期刊将会以崭新的品牌形象及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出现在国际出版业的舞台上。 中国科技论文:中国科技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 摘 要:众所周知,美国已经是一个典型的创新型国家,而中国的目标是未来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两个国家目前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的差距到底有多大?这些差距到底与社会制度有没有关系?这些差距能不能弥补?需要多少年才能建成?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回答。研究认为,中美两个国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这些差距并不是因为社会制度的原因造成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缺乏系统作为”造成的。只要我们找到付出艰辛努力的具体办法,我们一定能够赶上。 关键词:WBS 科技创新 技术成熟度 1、引言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大量的科技投入产出效果不佳,特别是美国军方科技投入饱受“拖降涨”之苦。美国军方就开始以科研项目为对象,研究如何管理才能控制投入产出。经过十多年努力,在1975年,美军正式颁布了一个标准,即MIL-STD-881A(防务装备项目工作分解结构)。这个标准出自军方,后来演变为欧美商业领域全部采用。 2、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与现实差距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中国大多数的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比外国企业低,国有企业比其他所有制企业低。为什么企业不愿意投?他们最担心的是研发经费投入打了水漂。企业研发投入增长的动力机制是:已有的科研投入,其产出为企业带来了现实的回报,让企业感到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但总体上产出大于投入,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企业才会继续提高投入。 现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企业一是不放心这笔钱投给自己的研发中心,二是不放心这笔钱投给研究机构,三是不放心这笔钱投给大学。因为他们过去“搞”出来的科研成果距离生产力尚有很大的距离,科研经费花了,除了“纸面上的科研成果”,实用的生产技术还是需要从外国引进。关键问题的“死结”在于必须解决每个科技人员“投入产出的效率”问题,拿出真正能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科研成果来,树立起科研人员和科技界的口碑和声誉,才能提升企业投入的热情和信心。 3、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在将力量变为做功的能力方面,与世界的差距比较大。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公布的《中国的航天计划:中美合作的多种选择》中:美国扩大与中国的合作,可以减少两国在太空目标上存在的相互猜疑和不信任,避免制定具有威胁性的计划。同时可以保持中国对美国技术的依赖,同时了解中国技术的性能和进程,使美国能够在两国关系中具有掌控力。可以利用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节约美国航天任务的成本。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别看中国正在研究该项目,出钱出力,但距离真正推动生产力发展尚有距离。真的形成生产力,美国人就降价。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在将做功变为功率的能力方面,与世界的差距很大。一个日本学者讲:中国的技术人员只向尖端技术挑战,对生产技术漠不关心。他们有很强的技术开发能力,但不能用到生产中去。大量生产廉价优质产品的技术水平之低,令人意外,这是中国落后的最大原因。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在将功率变为效率的能力方面,与世界的差距很大。一个美国的同行专家讲:在同样的器件水平和仪器设备的前提下,你们研制出来的雷达与我们研制出来的雷达MTBF相差一个数量级。我很不服气地问为什么?他说:你们一部雷达的参研人员需要30个,我们最多需要15个。这就是根本原因。最后我才知道,他们用工作分解结构WBS这个国家标准衡量每一个参研人员的WBE的TRL,而我们只知道增加人员。 4、科技评价的基础标准 4.1、WBS 对于一个科研项目来说,在其研制的过程中,将所要完成的工作自上而下逐级分解所形成的一个层次结构体系叫工作分解结构。一般由图或表两种表示方式。该工作分解结构纵向自上而下按层次划分,横向从左到右依次由若干个工作分解单元组成。工作分解结构管理所有的工作分解单元,需准确提供每一个工作分解单元的时空位置;与科研项目相伴生的,并贯穿于科研项目的全寿命周期。 4.2、EVM 把实际完成的工作的价值与实际发生的成本关联起来,从而确定已经花去的那部分经费的效用和收益。获得价值管理是一种控制“成本和进度”这两个要素的有效办法。任何有价值的评价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获得价值管理(EVM)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两点:一是适用性。对于技术风险小的工程项目非常适用,对于技术风险大的研制项目不太适用。二是线性假设。EVM在核算的过程中全部采用线性假设。这使EVM容易应用,但没有考虑不同价值的权重,也没有考虑活动顺序。 4.3、TRL 技术就绪水平,对于工作分解单元来说,在其研制过程中,将其从思想火花到货架产品的全过程分为九个台阶。这九个台阶基本能够代表这个工作分解单元的技术就绪水平。每一个工作分解单元的成熟状态都应该由一个TRL来表述。TRL是根据所在专业通用模型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建立的。工作分解单元应该属于专业领域,不同专业领域具有不同的TRL表述模版。 5、结论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创新管理论文: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路径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创新 法治 社会管理 路径 法治是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法治也是社会管理的终极追求和目标。法律是社会的普遍行为准则,是协调不同利益的最好调节器,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我们要通过建设法治政府,带头形成整体、全面、合理的制度安排,使社会成员依法享有权利、行使权利、维护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促使行政权力依法运行、受到监督,各种利益关系依法调节,各种利益矛盾依法解决,社会管理依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互为助力在推进发展中实现交融。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的积极意义 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将在社会管理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两个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社会主义法治制度保障的形式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成果提供了规范化、强制力的支持。这有助于社会管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任务的完成。社会管理创新意味着对社会管理主体、社会管理理念与社会管理方式的改变和调整;意味着对社会管理格局、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加强和完善。这些都会推动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与废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大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将会促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自我完善和更新。 二、法治化路径是政府社会管理的根本之路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正,依法对社会生活、社会事务和社会组织进行的管理、规范、组织和协调。社会管理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活动。这个过程是政府机构、社会力量和公众互动的过程,是执行和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的过程,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这种活动是管理活动,也是服务活动。国内关于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上发生了三大方面的范式转变。在管理理念上,从社会控制转向社会服务;在管理内容上,从泛化结构转向分化结构;在管理模式上,从残补模式转向制度模式。 政府的社会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管理,就其本质而言,政府的社会管理,就是政府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规范并协调社会组织、社会行为与社会事务,以化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这也是政府依法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职能的过程。 当前,各级政府和各部门正在致力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符合法治精神。改革创新一旦偏离了法治的正确方向,往往导致群众反对,政府形象受损。公权力是有法治边界的,不能由于良好的目的和效果就越这个边界。这既要求法律法规系统、完善、配套,又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各地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应依照相关法律规范进行合法管理,这就更容易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之有利于推行,不至于引起争议。 只有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制体系、法治程序和规范为支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最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重要环节。 三、强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相适应的法治理念 不同的法治观念往往会导致对于客观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会有不同的法制实践效果。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新进程中,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法治观念,以新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和认识自己,否则难免在行动上发生重大偏差。这是摆在政府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摆在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摆在一切社会有识之士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保障公民权利 经过艰难曲折的漫长发展过程,2004年《宪法》终于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其中,突出地强调了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这一现代宪法的核心价值理念,突出地宣示了我国宪法的人权关怀。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公务人员增强人权观念,慎用手中权力,在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过程中自觉尊重和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平等权利、政治权利、精神与文化活动的自由、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社会经济权利以及获得救济的权利。序言中“放气防盗法”引发很大争议,就在于人们置疑这种做法是否以人为本,是否有损害公民权利的嫌疑。 (二)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限制政府权力 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是能够支配大量社会资源的公权力,具有无限扩张、易于滥用的特性。这就要求公务人员必须具备权力界限的意识,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注意上下左右不越界。前些年,曾有个别地方党委和政府超越职权出台包含“赦免民营企业家原罪”内容的红头文件,一些地方政府首长责令当地人民法院采取不予立案、强迫原告撤诉等措施来配合政府搞土地开发、强制拆迁,许多地方出现假借公共利益之名压价征收征用、变相剥夺农民土地,以及由行政首长个人直接批出土地,赤裸裸地与民争利的做法。这就摆错了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位置,弄错了行政首长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严重侵害了公民权益,大大损害了政府形象,这主要就是缺乏法治主义观念特别是权力界限意识所致。 (三)要树立行政民主的观念,扩大群众参与 社会管理也是一项 调整改善的政府职能,履行这一职能的过程需要顺应行政民主这一世界潮流。行政民主强调行政过程中的平等相处和选择自由,呼唤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求为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管理、自主管理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在我国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诸环节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政民主的要求和规范。例如,行政立法过程中的座谈会、论证会,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听证会和当事人陈述事实、申辩理由,行政相对人评议行政机关与行政首长,采取具有协商性和可选择性的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柔软灵活的方式实施行政管理,越来越多的社区自治管理和服务,等等。 (四)要树立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公共服务的观念 由管制型、秩序型、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是一场静悄悄的深刻变革。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俨然是企业、市场、社会的主宰者,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是不平等关系,以行政计划、行政审批、行政强制等单方意志和手段来实施行政管理、维持行政秩序,成为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随着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会自治,就成为完善行政管理,健全行政法制,创新社会管理,健全治理规范的重大课题。公务人员应当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顺应由管理行政、秩序行政、指令行政转向服务行政、发展行政、指导行政这一时代潮流,由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积极为公民提供信息、政策、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以及各种公共服务。 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和方针。服务型政府体现了我国人民主权国家的国家性质,彰显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行政价值观,有助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显然,在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实践中,如何面对、理解、回应、推进这一政治与行政改革创新的要求,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行政机关,为其提供法治保障,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而从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入手,正是人们选择的一个理性、可靠、高效的进路。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一)健全社会组织的法律制度,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发展。 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出现的,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既依法享有各种权益,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要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之下依法经营、依法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实际上为“两新组织”的社会服务管理提供了有力依据,在依法治国这一大的环境背景下,依法进行社会管理不但最有效,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对“两新组织”的管理中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实现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法制化管理既是社会组织活动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及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依法对民间组织实施管理,一方面保证了民间组织在正常的法治秩序中活动,维持了社会的基本团结与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社会组织根据法律保护自身权益,协调其与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关系。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从法律制度上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的发展,改善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让社会组织在一个法制健全、政策支持、公众认同的环境里发展并且发挥独特的作用优势,成为一支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健全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的作用机制,增强社会的管理和服务功能。 (二)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法律制度,探索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 在充分保证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作本文转自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可以按一定的程序实际操作,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参与,使公民政治参与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着重加强两种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立法与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机制,凡是与公民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重大行政决策,都通过听证、协商、辩论、谈判等渠道,直接听取公民的意见,使决策做到民主化、科学化、公开化,同时通过举行立法听证、法律草案全民讨论等途径,影响法律制度的立、改、废;一是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向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提出建议和意见,定期不定期地评测政府的活动。健全和完善公民批评制度、建议制度、申诉制度、控告制度、检举制度、信访制度、监督制度等,使这些制度成为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法律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健全虚拟社会的法律制度,依法引导虚拟社会有序发展。 虚拟社会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 我国的网络社会起步晚,网络立法相对落后。我们的网络立法应当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具有前瞻性,依据网络社会的特征,充分认识到网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以超前的眼光进行网络犯罪立法,做到既要维护网络社会秩序,惩治网络犯罪,又要有利于网络社会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特别是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上,我国虽然在几部有关网络言论、信息管理的法规中都有规定,比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但这些法律法规较为零散,不成体系,另外对于网络言论的监管存在着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所以,应尽快在建立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做到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相结合的同时,对现有的法规进行清理,提高立法等级,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统一的、适用于网络管理的专门法律。 十八大将“社会管理法治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基本路径和主要方法,标志着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将由典型试验 、重点突破、政策引导,向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意义深远。以法治建设为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保驾护航,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法治建设推波助澜,在法治建设的框架之下,通过对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最大限度调动社会积极性,不断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公平正义,立法、执法、司法与社会各个环节相互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不断调高社会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稳定团结、和谐繁荣。 创新管理论文: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和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这对妇联组织履行职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妇联组织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在党政所需、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结合点上探索参与社会管理的合适位置,发挥妇联组织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作用,是当前各级妇联组织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我市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海宁市妇联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平安海宁、构建和谐社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妇女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在促进妇女发展、维护妇女权益、服务妇女儿童等方面积极作为,使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性不断增强。 1、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妇联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要发挥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就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开展工作。近年来,我市各级妇联以“巾帼创新业、转型促发展”活动为主题,大力实施巾帼创业“五大提升行动”,引导服务妇女在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实现妇女自身发展。一是以先进选树浓厚创业氛围。开展优秀女企业家、十佳创业女性、巾帼创业示范基地等评选表彰,举办创业事迹报告会、创业故事巡讲、创业案例展示等活动,在海宁电视台、《海宁日报》、海宁妇女网等开设“巾帼风采”、“我身边的女性创业故事”专栏,宣传各行各业女性创业典型,营造有利于女性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二是构建多元支持体系提升发展能力。每年举办“双学双比”培训班,邀请省、市农业专家为女能手们授课,组织参观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培育发展“妇”字号农业龙头企业和巾帼专业示范合作社,目前全市共有90个 “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带动大批妇女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充分利用女企业家协会平台,组织女企业家开展经济形势分析、政策咨询、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升女企业家转型发展能力。积极推荐创业女性参加 “中国女性创业能力开发项目”免费培训,四年来已经输送了29名女性参加了培训。成立了全省首个女性创业联盟协会,支持女性创业者依托协会这个平台学习提升、合作发展。三是落实帮扶举措拓展创业渠道。争取财政支持设立了每年50万元巾帼创业贷款贴息专项扶助资金,2009年至今有273名妇女享受了政策,批准贷款金额5千多万元,有效帮助解决创业女性资金难题。开展百名女大学生与女企业家、百名农村妇女与女能手结对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双百结对、携手创业”活动。积极培育巾帼家政服务品牌,举办免费育婴员(月嫂)培训。开展助推女性网上创业行动,建立女性网商创业基地,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促进女性在电子商务领域创业发展。 2、把激发妇女活力、促进和谐建设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各级妇联从自身的职责和工作优势出发,以弘扬和谐精神、培育文明风尚为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妇女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各类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妇女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一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引导妇女。开展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时代女性价值观大讨论”、“我与中国梦”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魅力女性幸福生活”品牌课堂,开展健康卫生、文明礼仪、婚姻家庭、法律维权等专题讲座,提高女性综合素质。加大典型培树力度,开展巾帼建功标兵、十佳好母亲、十佳好婆媳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筑牢和谐海宁建设的思想基础。二是突出“家”字特色开展系列文明创建。以“八星级” 文明家庭创建为基础,不断深化平安家庭、书香家庭、廉洁家庭、绿色家庭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活动。以“四美”标准要求开展 “优美庭院” 创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万户家庭普法行”,制作“平安知识入户”、“法律进家庭”等宣传手册送到千家万户。连续六年举办家庭文化节,开展家庭厨艺大赛、亲情故事征文比赛、家庭才艺展示、家庭美德感言等一系列贴近群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在参与中提升文明素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三是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争当合格父母,争当合格人才”为主题,开展“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从2009年至今,全市共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咨询、亲子实践活动等近千场次,为近10万人(次)家长送上科学家教知识,营造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四是壮大巾帼志愿队伍塑造美丽团队。组织市、镇、村分别成立“巾帼文明传播”、“巾帼创业指导”、“巾帼家庭教育”、“巾帼法律维权”、“巾帼科技惠民”、“巾帼 环保护绿”等巾帼服务队伍,在心理咨询、维权服务、创业就业、文明新风等方面深入开展服务,促进了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3、把反映妇女诉求、维护妇女利益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根本内容。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联系、协调、沟通优势,建立和完善妇女儿童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一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维权网络。建立健全以妇联维权干部为主体,妇联系统人民陪审员、法律维权志愿者和巾帼平安志愿者为依托的妇女维权队伍,不断完善市、镇(街道)、村三级妇女维权网络,通过“12338”妇女维权热线、“12348”法律服务专线、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法律援助中心妇女维权接待室、“110”妇女儿童救助中心、妇女维权法律顾问小组等多种渠道,为妇女群众提供有效的、多方位的法律帮助和服务。二是强化法制宣传普及教育。通过三级妇联组织网络,利用 “三八”维权周、“11.25”反家庭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通过上街宣传、窗口宣传、培训教育、社会化教育等手段,向广大妇女群众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以及民法、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广大妇女学法用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三是推进妇女维权工作社会化、专业化。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机制,市妇联联合司法、民政等部门,成立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海洲老舅妈”作为专职调解员,开展婚姻家庭问题指导,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处,帮助当事人排除各种婚姻家庭危机。自2012年12月婚调委成立以来,共受理各类婚姻家庭纠纷183起,调解和好71对,表示暂缓离婚56对,顺利协议离婚56对。组建“和乐社工事务所”,开展单亲妈妈家庭服务项目,为单亲妈妈提供心理疏导、情感调适、就业帮扶、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四是关注困境弱势群体。建立了“受助儿童资料库”,开展“同一片蓝天,母爱满人间”为主题的“社会妈妈”爱心结对、从生活、情感、学习上给予帮扶。从2010年起连续四年实施了“助推贫困母亲创业行动”,为60人(次)贫困妇女提供20余万元实物资助,并联系结对女能手,提供技术指导、生产帮扶、联系销售等跟踪服务,帮助贫困母亲创业增收脱贫致富。 4、把注重夯实基础、拓展组织网络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按照“党的基层组织建到哪里,妇联基层组织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不断扩大妇联组织覆盖面,努力构建统筹城乡、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的妇女工作网络。结合村“两委”换届,推进妇委员专职专选,全市妇代会主任进村“两委”的比例达100%。通过独立、联合、挂靠等多种组织形式,进一步探索在“两新”组织中灵活建立妇女组织。截至目前全市已建“两新”组织妇女组织652家,组建率69.8%。全面推进“1+X”妇女之家网格化建设,形成以村(社区)“妇女之家”为龙头、“妇女之家联系点”为网格的妇女组织服务网络,及时收集掌握妇情民意,调处矛盾纠纷,切实把妇女工作融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整体格局,有效发挥了畅通民意渠道、消除不稳定因素的重要作用。发动各级妇联干部广泛开展“进村入企访访妇情、服务妇女办实事”活动,实现了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帮扶一批困难家庭、促进社会和谐的预期目标。 二、进一步促进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进一步推进,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更好地发挥妇联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妇联组织必须清晰地界定自己的角色,重新审视妇联的工作定位,在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更高水平上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夯实基础,实现以转变促发展,以发展促提高。 1、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围绕中心,积极作为。一是围绕经济发展中心,努力搭建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平台,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和城乡妇女创业与再就业。加大妇女创业小额贷款贴息工作的力度,力争扩大小额贷款的覆盖面,鼓励更多的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继续开展妇女创业(SYB)培训,争取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项目资金开展对农村妇女的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积极推进家庭服务品牌工程建设,开展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帮助更多妇女就业。以“巾帼创新业,建功‘十二五’”为主题,进一步深化“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巾帼示范岗”创建活动,引领广大妇女为转变发展方式做贡献。二是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中心,努力搭建妇女参与和谐家庭创建平台,为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发挥家庭作为妇联组织传统工作领域优势,以家庭为阵地,找准着力点,作好“家”字文章。要立足家庭,面向社会,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促进社会和家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道德风尚与和谐人际关系。要开展美德在农家、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廉洁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优美庭院创建活动,以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切实承担好妇联牵头家庭教育工作的任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依托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妇女之家”办好一批家长学校,组织家教志愿者参加全国、省、市的培训学习。做好机关、社区和农村家教工作,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开展家教理论研讨和社区家教工作调研工作,提升服务妇女、服务家庭的水平。 2、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选准载体,讲究实效。一是在选择工作载体时,既要体现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又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用活动吸引群众,搭建参与平台,提供多方服务,把广大妇女群众组织起来、凝聚起来。要注重创新妇女工作品牌,不断发掘独具妇联特色、影响大、效果好的活动。二是深入了解需求,及时掌握妇情民意和妇女发展重难点问题,科学反映诉求。充分用好妇联的话语权、建议权、监督权,从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推动 解决妇女参与社会管理、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实际问题,通过项目化、实事化运作等方式,为妇女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三是关注解决好特殊妇女群体的问题。特别要关注失地失业妇女、特困妇女、老龄妇女及留守流动儿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大帮扶力度,扎实推动贫困母亲救助、创业帮扶等公益活动,做优做实潮乡“社会妈妈”公益品牌活动,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妇女儿童解难。四是完善维权维稳机制建设。加强基层妇女维权服务站(点)建设,不断完善12338热线服务功能,加强信访四级网络建设,建立以村(社区)妇代会委员为调查员、信息员的妇女民情报告制度,及时把握妇女群众的思想脉搏和利益需求。进一步完善妇联干部担任人民陪审员、调解员、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等制度,积极协助党和政府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继续深化平安家庭创建,主动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3、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调动资源,借势而为。一是充分运用妇联资源。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妇联组织的基础上,不断扩容妇联团体会员,如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妇委会等,为妇女工作影响力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提供组织保障。二是紧紧依托党政资源。依托妇儿工委办设在妇联的资源优势,有意识地与政府相关部门多联系、多沟通,依托党政资源为妇女实事。三是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层级式的妇联工作网络,通过各种女性联谊组织,通过各类社区文化团队,发挥团结妇女、凝聚人心的作用,做到“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哪里就有妇女工作”,在服务妇女、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夯实基础,提升水平。一是拓展妇联组织网络。在现有组织网络的基础上,根据城乡妇女的分布和变化,通过创新组织设置,在不同妇女利益群体、不同阶层妇女、不同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设置妇女组织、巩固和发展各类妇女联谊组织。抓“两新”。进一步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一批妇女组织,按照“先建立、后完善、再提高”的组织建设思路,采取“建、联、挂、靠”等不同模式,在“两新”组织中灵活多样地建立妇女组织,有效地开展妇女群众工作。二是完善各级“妇女之家”的建设。抓好一批“妇女之家”示范点建设,通过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建好、用好、管好“妇女之家”,使“妇女之家”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作为体现,真正成为基层妇联宣传政策的阵地、传播知识的课堂、传递信息的窗口、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的纽带、展示妇女风采的平台。三是发展壮大巾帼志愿服务队伍。以妇联现有的工作队伍为核心,扩大妇女社会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广大妇女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壮大兼职妇女工作者和巾帼志愿者队伍,积极吸纳各种专业人才进入妇女工作领域,为提升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人力保障。要广泛发动组织巾帼志愿者见诸日常、深入持久地开展助老、帮困、咨询、调解等服务,使巾帼志愿服务扎根于城乡社区和家庭日常生活中,成为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社会力量。(编辑:果宝) 创新管理论文: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1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目标定位 改革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首要是专业学科与课程的调整。过去十几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几经调整,对专业课程面过窄的问题和学科内容老化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善。虽然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高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有了比较大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目标的实现,也非一朝一夕即可以完成。教学改革的难度在于思想观念(包括教育管理部门的思想观念、学校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资源的配置(含师资配置、教材及实验实习条件配备等)、社会的认可度以及自身改革方案的创新与实践等,诸方面构成了一个直接面对培养对象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只能采取“小范围跨大步、大范围跨小步,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的实施战略。即使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都相当清楚了,认识也相当统一了,物资条件也具备了,也还有适应中国国情、校情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达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完成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任务,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创新与实践。作为地方性、应用型地方高等院校,必须对自己的办学目标、学科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历史沿革,甚至办学条件、风格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探索出独具个性特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方案,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独特的育人环境、风格和品位。 2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的几点做法 中国高校之间的个性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要求,决定了不同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改革实践中的不同创新和闪光之点。这些创新和闪光点,高校可以相互借鉴,但不可能照搬。以下就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作一归纳、总结。 2.1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长时间以来,教育界就一直存在“专才”与“通才”之争。本文认为,从终身教育角度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宜以“通才”为主,着力提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但从各种专门职位都有专门分工角度讲,又要求高等教育给受教育者以一定的工商管理专门知识。从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重庆文理学院慎重地选择了培养“职业经理胜任力为目标的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为了落实这一理念,从2003年起,重新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分一课堂教学计划、二课堂教学计划和第三课堂。一课堂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二课堂以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教授小助手、企业经济调查、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及学生社团中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等为主;三课堂就是到企业一线去见习、顶岗实习。一课堂由教务处、教学院(系)组织实施,二课堂由部分专业教师和导师组织实施,第三课堂由学工部组织实施,如在创业孵化园创办微型企业,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为本地中小企业进行策划与指导。为了强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使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提出和实施了工商管理教学,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与地方工商业经济发展实际接轨的原则,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立足地方工商企业现状,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为此,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相关政策的规定,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众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确保培养质量,使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成为工商管理从业人员,具备工商管理人员从业资格,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另外,通过对社会需求深入地调查研究,把握区域工商企业的发展趋势,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调整的指导思想,推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和两个实施办法。一个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两个实施办法,其一是按文理工商进行大类培养,其二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根据上述原则,学院一改过去由教研室单方面制定教学计划的方式。首先,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需要,提出了四年制本科教育课内总学时不超过2600学时,并规定各类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含选修课):(1)公共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2)专业技术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3)专业技能课组合占40%左右,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公共任意选修课,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和职业意向在全校跨专业、跨院系选课进行辅修,全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一基本框架,大力度改革了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保证了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和技术基础知识模块的厚度,削减专业课模块的深度,扩大专业知识的广度。此外,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还分两个模块方向:一是涉外企业管理方向;二是中小企业管理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就业意 向在某个方面进行深化学习,这对学生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突破,给宽口径、高素质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成长开渠放水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问题的高度综合性增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受到广泛的关注。重庆文理学院作为地方性多科性高等院校,如何让复合型、应用型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好地成长,让部分自身条件好、愿意更大范围拓宽知识面的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规划设计,已成为学校高层管理者思考的热点。重庆文理学院与全国若干兄弟院校一样,推出主辅修和创意、创业培训制度。主辅修制,主要是为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开凿出的一条通往获取复合型知识的渠道。而创意、创意培训则主要是为有特殊才能和一些特殊偏才学生加以专门培养和指导,帮助他们创业成功。2003年,在学校统一教学规划指导下,正式推出了主辅修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凡学习成绩达到优良程度的学生均可申请选修学校已开设的另一个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如管理类可以选择经济类、工程类、文学类等;(2)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在制定本专业主修教学计划的同时,都必须制定出以本专业为核心的辅修课程的教学计划,即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必须主辅修配套。在实践过程中,又推出了第二专业计划,让对辅修仍不满足的学生再走一步。于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辅修制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其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保证自己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另一专业为辅修专业,完成规定教学计划(一般30学分左右)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其二,学生在选择辅修专业学习后,因各种原因(如学习压力大等),不能全部完成辅修专业规定课程者,通过的课程学分数作为任选课学分计入本人主修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学籍管理,未通过的课程不计学分,也不作学籍处理;其三,对完成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仍有余力余兴者,可将此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继续深造(一般60学分左右),全部完成者,由学校颁发第二专业证书,跨学科的可申请第二学士学位。同时,鼓励优秀学生考研。渠道打开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以培养出一大批复合型本科学历人才。据调查,在最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是凭借辅修专业应聘到各类工商企业工作和考取跨专业、学科研究生的,有主修专业毕业证,同时持有辅修专业证的毕业生,在人才招聘市场受到普遍欢迎。重庆文理学院从全国高校就业60强上升为50强就是明证。若干事实已充分证明,主辅修制是本科阶段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良好模式,有必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2.3重塑教育基本原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学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仿大工业批量生产的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一个教学计划年复一年,成批培养“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专门工作,改换工作被称作专业不对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传统模式逐步受到冲击,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学分制,重因材施教基本原则,这是21世纪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重庆文理学院自2003年学校升本后,已推出学分制教学改革模式,逐步形成以下三大特色:第一,合理实施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充分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和发展需求,在现有条件下:(1)在教学计划中开辟20%左右的学分数由学生自主确定该学什么课程;(2)在有条件的任选或必修课程中,推行学生选择任课教师制度,以满足学生对教师的适应程度;(3)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或部分改变既定学习进程。由于任选课程包含如下三大类,即跨专业跨院系的课程、学校专门为全校学生组织开设选修课程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以在全校上万名学生中,每人的学习计划实际上都不一样,在大基础一致的情况下,学习内容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格局。第二,改革固定学制,适当将学制延长或提前。本文认为这种办法是贯彻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其基本思路是:以国家规定的四年或五年学制为基础,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完成规定学习环节和学分数,并提前或延后毕业,目前大多数学校规定的时间是三到五年。(1)延后、提前还是正常毕业,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2)学生学习中途遇到客观环境的变化,如家庭发生变故、经济承受能力等,可中断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比如有些学生,因生病等原因而申请暂时中断学习一年或参军,保留学籍和学分;(3)学生在规定学制内尚未完成学业,可申请延长毕业时间继续学习,已学完规定课程,但不符合毕业要求的,给两种选择,申请延长毕业时间,直到完成全部学分,或者持结业证先就业,在规定时间内回校申请补考,合格后换发毕业证书。第三,实行严格而又有一定灵活性的重修、重考制。这一制度含两层意思:(1)学生某门课程不及格,可以进行重修(学校规定必须重修),也可以选择重考(跟下一届学生一起参加该课程的结业考试);(2)学生已经取得学分的课程,成绩不太理想,可以申请重考,刷新自己的课程成绩,低于过去成绩者不刷新。以此激励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某些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也为某些优秀学生,因某门课程的遗憾提供了更正的机会。 2.4实施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去体现,如何去发挥,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又一个热点问题。几年来,学校逐步探索,其特色可归纳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为素质优秀、成绩好的学生开小灶。学校每年招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90余人,其中高考入学成绩由低到高相差100分左右,如何让素质优秀、成绩好学生在完成一般学业要求的基础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直是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为素质优秀、成绩好的学生的成长和有一定特长的学生选派优秀教师给予专门指导和教育是大家的共识。(1)每年入学新生就开始实施优异生计划,选拔一定的优异生,选派优秀教师,尤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指导,同时提升计算机、外语及人文素质水平;(2)对刚进校的学生,就开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进行特殊培养,比如为其选派导师,实行导师制,每个学生可深入导师科研基地,与导师一起参加科学实验,当科研小助手等工作,学校在开放性实验、图书资料等方面提供特殊服务 ,集中提升某些基础课程、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要求;(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环境实验、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在学生中创建出注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学风。第二,为特长学生搭建成功的阶梯。大学的教育应体现在“大”字之中,学生在大学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学校应有一种机制,如组建学术团体、兴趣小组,并派专门教师带领、指导、鼓励并承认学生从多渠道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为特殊学生、特长学生创造条件,搭好取得成功的阶梯,比如鼓励部分学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创办微型企业等。第三,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和创业条件。首先是要建立起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给学生精神上一种良性导向,同时创造多种机会,组织学生社团,让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各得其所。让学生参与创业培训和创办微型企业。重庆文理学院与校外多家企业有紧密联系,建立了教学实践科研基地,如有名的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名豪集团等,校企联手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另外,学生创业中心和微型企业的创办,更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总之,重庆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创新,成效比较显着,成果比较突出,在由该成果送入社会的人才中,后期效果将更为显着。但是,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特色问题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关注。 2.5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 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培养的学生都是在顺利毕业后去找一份安定、收入可观的工作,很少有自己去创业的愿望。各行各业的大发展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了诸多创业机会,在我国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创业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2.6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育学生多学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样反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操作能力差。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思维观念和方法(学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所以,应加强对学生的观念和方法的培养,这才能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相互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什么是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和整体概念。不能将其肢解后进行教学,不然的话,学生就不可能将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也不能理解管理的真正含义,当然,更谈不上做好工作了。 2.7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为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事先落实了培训基地,如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名豪集团等,并就实践培训的指导方针、原则和具体措施进行商谈,签订合同。培训基地指派部门经理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亲自带、教学生,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为加强教学的实效性,落实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学校还专门聘请企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直接担任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由于来自第一线,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好,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工作适应能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8加强对学生的人格、道德品质的培养 目前,管理道德问题在现代中国已经发展到十分严峻的程度,最突出的表现是: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行贿受贿。如:短斤少两,江苏某农药厂所标有效成分为25%,实际只有2.5%;掺杂使假,某些小厂将一般矿石粉碎后与沙土混合冒充磷肥,其有效含量只有3.75%,国家规定最低的四级磷肥含磷量不得低于20%;移花接木,用别人的商标;劣质、仿冒事件,云南劣质饲料粉碎机伤人事件、伪造名牌商品事件等。所以,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已显得刻不容缓,提高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高校应重视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人格。 3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展望 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大有方兴未艾之势,其改革的目标、任务也将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教育大众化、学习终身化和竞争激烈化方向调整和深化。着力点将主要放在质量更高、效益更好、规模更恰当、知识结构更合理四个基石之上。随着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具备从事国际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朝涉外方向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综上所述,对于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来说,既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激烈挑战。因此,作为从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者,要视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人才目标为改革己任,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定位、实践创新大胆探索 创新管理论文:社会管理创新中宪法理念的体现 一、宪法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保障功能 一是保障社会管理创新的合法性。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作为管理依据的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的规定本身具有合法性。法律和法规依据宪法而制订,宪法是它的上位法,因此,法律和法规同样具有合法性。我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不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还具有合法性。他们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只要不与国家的宪法、法律相冲突,依法制定,其合法性毋庸置疑。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只要依照宪法、法律和法规进行管理,就是一种合法管理,可以得到宪法、法律和法规的保障和支持,同样也就会得到广大公民的支持和拥护。 二是保障社会管理创新的权威性。我国的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法治是国家的权威。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只要依法创新管理,社会管理创新就会有权威性。此外,这种权威性还来自立法机关的权威性,即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性。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他们所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等都是他们权威性的延伸,也是他们权威性中的组成部分。同时,这种权威性还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任何组织、个人触犯法律、法规,都会被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制裁,制裁的程度根据他们所造成危害程度等因素来加以确定。因此,只要依法创新管理,社会管理就有权威性。 三是保障社会管理创新适用法律的准确性。宪法可以通过法律解释的路径和方法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宪法上有关社会管理的规定乃至公民基本权利和国家机构的原则性规定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活动而执行有关社会管理法律的解释依据。这是确保社会管理创新既不违宪又充分体现宪法精神的重要保障。我们在执行法律中理解、解释和适用法律时应考虑我们对法律的理解和解释是否符合宪法的基本精神、是否与宪法相抵触。作为国家机关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适用有关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法律时应具有宪法思维,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依宪解释,依据宪法的基本精神来理解、解释和适用法律,这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必须履行的宪法义务,也是我国宪法的明确要求。在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中,行政机关在开展相关社会管理活动以及司法机关在审理有关案件执行和适用有关社会管理的法律规定时,必须依据宪法的规定及其精神来理解、解释和适用法律,以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符合宪法精神。[3] 二、社会管理创新中宪法理念的体现 民主、法治、人权等理念是宪法价值理念的核心要素,我们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时也必须充分体现宪法的这些核心要素。 一是要体现保障民主的宪法理念。宪法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因此,民主是宪法首要的价值理念,宪法本身就是民主的产物,没有民主的政权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宪法。宪法通过各种形式肯定民主的基本原则,如多数原则,程序原则和少数原则,在宪法当中都可以找到根据,以防止民主的不正当行使和发生异化。还有,宪法通过规范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制裁不法行为和反民主行为,来保障民主权利的行使不受非法干扰。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时应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不受侵犯。 二是要体现保障法治的宪法理念。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应着力贯彻以下法治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国家机关在运用法律时,对公民的保护或惩罚一视同仁,不因人而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程序正当。以正当程序制约权力,正当程序对行政权的控制主要表现在行政程序的运行过程中,如行政听证制度,回避制度等等。正当程序对司法权的控制表现在独立审判原则,公开审判原则、回避原则、两审终审原则等等;职权法定。各国家机关的职权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授权各国家机关相应的职能,权力的行使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越权无效。 三是要体现保障人权的宪法理念。人权是宪法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尊重人权、保障人权,是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正如胡适认为,“宪法的大功用在于规定人民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规定政府各机关的权限,制定一部根本大法,使政府的各机关不得逾越他们的法定权限,使他们不得侵犯人民的权利。”[4]2010年3月,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社会管理的所有立法、执法都必须以宪法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根本出发点,突出地强调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这一现代宪法的核心价值理念。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各级各类公务人员要增强人权观念,慎用手中权力,自觉尊重和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四是要体现权力监督的宪法理念。有效监督是防止权力腐败的关键,人类的国家生活经验证明,绝对的国家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只有对国家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国家权力才不至于腐败,才能达到尊重人权和保障人权的国家管理目标。在我国的宪法和法律上,对国家权力监督原则和制度作出了明确具体规定。在社会管理工作中,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必须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外部监督,以及上级监督、监察监督、审计监督等内部监督,通过监督来判明责任,包括法律责任、政治责任和道义责任。 三、保障宪法实施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 社会管理是宪法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宪法实施的重要形式。“只有维护体现先进理念和符合我国社会实际的宪法法律的权威,尊重依据宪法和法律所形成的社会秩序,我国的社会才能够达到长治久安、持续发展进步的目标,人民幸福安定的生活才有保障。因此,严格依法办事实际上就是最大的也是最好的社会管理创新,一切体制、机制和方法上的创新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5]我们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构建一个民主得到充分落实,法治得到充分保障,人权得到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保障宪法的实施是必由之路。 一要强化宪法主体的宪法修养。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必须要强化各宪法主体的宪法修养。人之所以要进行修养,就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就是为了能担负起重任。宪法意识的有无、宪法修养的高低,对于法治国家建设和宪法实施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公民的宪法认识是公民宪法意识的最直观体现,也是公民宪法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宪法修养的重要反映。宪法修养体现在人们的宪法理念上。公民的宪法理念是衡量一个国家中普通民众对宪 法的普遍接受程度和宪法切实发挥作用的重要指标。我们不仅仅强调公民的宪法意识,还应该强调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宪法意识。仅仅公民有宪法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机关在其立法和执法过程中树立宪法意识,切实履行宪法所赋予的职责。从根本上来说,宪法实施的社会基础是公民的宪法意识。公民有了良好的宪法意识,国家机关也就不敢任意妄为,胡乱执法。国家权力机关一方面要加强宪政立法,以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自身宪法意识的培养,也应该在立法过程中注意自己所制定的法律不要违反宪法,努力把握自身权力的宪法界限而不可逾越。 二要完善宪法的适用制度。(1)完善违宪审查制度。违宪审查制度是监督立法机关有关社会管理创新的立法是否违背宪法有关规定的有效保障。我国宪法对违宪审查制度作了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委员会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然而,我国的违宪审查工作并未真正开展起来,当务之急是全国人大特别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启动现行违宪审查制度。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当加强法规备案审查工作,随时关注并审查监督国务院所制定的有关社会管理的行政法规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有关社会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是否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及时纠正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违背宪法精神的部门法规和“土政策”,从源头上避免损害公民权利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在司法审判中的适用,以保障社会管理创新不违背宪法的规定及其精神。(2)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宪法诉讼制度是指当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时,如果穷尽一切普通司法救济手段还不能获得有效救济,那么国家司法机关就可以以宪法诉讼的形式提供相应的宪法救济。我国宪法长期以来基本上停留在作为立法依据的层面上,在具体的司法实践,法院裁判案件未能直接适应宪法。宪法诉讼制度建立后,只要公民受到侵害的权利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而这些权利又没有相应的部门法加以落实和保护,任何国家机关或者公民个人都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宪法诉讼,寻求救济。 三要创设和发挥宪法惯例的作用。宪法惯例是指宪法条文无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存在和通行并经国家认可,具有宪法效力的习惯和传统,宪法惯例是对成文宪法的重要补充。[6]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和现行宪政体制下,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进程中,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有些问题没有在宪法中直接规定,或在宪法中规定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那么就适用宪法惯例,以保障社会管理创新不偏离正确的改革方向,符合宪法规定及其精神,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始终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本文作者:钟骏树、赖俭发 单位:中共赣州市委党校) 创新管理论文:工商衔接及管理创新分析 工商协同营销,就是让工商企业共同携手,面对消费者,研究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的调控作用,在又好又快地完成品牌置换的同时实现双赢。我国的烟草行业的内部管理体制有了重大的改革,它开始实施以工商分离的体制,原本传统的工商关系打破的同时新型的工商关系也在逐步形成,这种关系的形成可以统一规范烟草市场使其竞争有序的进行。国家局局长姜成康反复强调“工商之间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为主要任务,平等互利、互动互信、资源共享、效率责任,企业如何将新型工商关系落在实处,如何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支持工商协同业务模式的创新,需要从当前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工商协同业务模式的创新、工商协同信息化的实现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 一、行业开展工商协同营销的背景 自2003年新型工商关系提出以后,协同营销就开始成为行业的热点,工商分开后,国家局就提出要以稳定为主,工商之间已然成为了热门话题。2004年北京市首先提出了建立工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08年初国家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工商企业协同营销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烟办[2008]71号),其中明确提出,工商协同营销是行业整体营销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是网络建设全面提升的新要求,是订单供货工作不断深化的新任务,是行业贯彻落实“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任务的重要举措。国家局何泽华副局长在工商协同营销试点工作启动座谈会上指出,这两年随着订单供货工作的开展,市场的潜力得到释放,行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得到增强,工商关系进入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阶段。国家局适时提出工商协同营销对促进行业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 二、企业营销工作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目前企业营销信息主要靠各区的业务人员进行人工的统计,全国上下大概有上百个商企采集数据都需要到逐个的商业公司。然而这种采集方式的工作效率很差,数据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很难得到保证,导致企业不能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品牌的宏观态势和发展潜力。销售预测计划是企业的生产计划的主要依据的,我们目前的需求计划不能细化到周或天,这样很容易造成预测结果同商业公司所期望的需求不符的情况,这样企业就会盲目的生产,备货就不能及时准确,企业就只能按照传统方式按照原本的数据安排发货。物流调度缺乏精细化的指挥,很容易出现销量好的产品得不到及时的供给,而销量一般的产品在库存中却占了大部分。 “工商协同”建设是企业营销发展从现在到以后所要面临的主要任务。企业优化和提升市场预测、滚动生产、互动确认、应急调度的业务流程可以通过工商搭建一个新型的数据信息共享交互管理平台,进一步实现各行业能够从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向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努力克服非市场因素,实现分散的营销资源统一管理、加强工商互动、加强品牌的规划和建设、加强客户关系的维护,量化综合绩效考核指标,加强营销信息分析、完善市场导向,提高管理水平和营销工作效率,提高市场的准确度,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敷率,控制存货周转率,降低烟草供应链成本,建设严格规范、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中国烟草营销体系。 三、对企业加强协同营销创新管理 工商协同营销需要从在三个层面积极开展互动协同。 1.行业战略层面。探索符合行业整体品牌发展战略的协同营销实现机制,加快形成全国性品牌、区域性品牌为系列的中国烟草品牌体系,突出培育“10多个”重点骨干品牌。 2.企业策略层面。工商企业协同制订市场发展战略、品牌发展战略,以协同品牌定位、品牌管理和维护等策略培育优势品牌。 3.营销操作层面。工商双方要制订协同培育品牌的规则和标准,如品牌引入退出规则、促销规则、新品上市流程等,在规则中明确工商双方职责分工,共同执行。 协同营销就是让工商企业共同携手,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按照市场化和经营计划的要求,在平稳地完成品牌置换的同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协同营销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营销理念,正作品牌是企业的象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企业为一种手段推动着中国烟草行业的改革向纵深发展。按照国商协同营销是指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烟草工业和商业企业双家烟草专卖局提出的“两个多个”战略发展方向,国内卷烟方在品牌内涵、品牌定位一致的基础上,为寻求利益最大化,品牌将会进一步的整合,一些市场知名度不高、量小、基础弱在营销理念以及市场、品牌、服务等营销实践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品牌将无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被边缘化甚至被压的营销合作。工商协同营销是我们以后工作发展的趋势,协同营销做好市场为目标,培育品牌是我们最终的结果,协同营销就是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紧紧围绕培育品牌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自身最大的价值。 努力完善工商协同机制工商双方是运行协同营销关键,工业企业要更多地关注市场、关注消费者,实现由产品推销向品牌营销的转变;商业企业要更多地关注客户,突出服务,注重效率,优化流程,提高素质,工商协同营销品牌培育是硬件工程的重要基础。从卷烟供应链的角度出发,需要明确工业、商业、客户经理和零售户在品牌培育流程中的职责和权利,形成一条卷烟产、供、销的完整供应链,才能够优化行业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市场,解决工商脱节,推进订单组织货源向订单组织生产延伸,最终目标是做优做强品牌,不断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创新管理论文:互联网与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互联网是信息与管理技术的最佳结合,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则最为直接和深远。在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本文着重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等几个方面作了具体分析。笔者认为,在管理理念创新上,要建立知识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的基本理念,企业管理者应该十分关注无形资产的投入;在管理模式创新上,应该将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为关注核心的管理转到建设一个有能力支持沟通、建立人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内容的系统上来;在管理组织创新上,要实现从金字塔型等级化的垂直管理向网络型扁平化的水平管理的转变;在管理方式的创新上,则应从消极地适应市场转向积极求变、创新,将企业管理从科学管理推进到科学加艺术的管理的新境界。 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互联网”成了当今最深入人心的概念。在人们感到惊诧、甚至来不及作出反应之时,它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开始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及不同层面。互联网是信息与管理技术的最佳结合,其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它对企业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最深远的。面对全球范围内互联网技术及文化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企业管理必须适应这种新的经营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本文着重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等几个方面略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一、管理理念创新: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人类的经济活动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感到“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与此相适应,在企业管理理念上,也正在经历一个新的转折:相对于有形资本,无形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知识资本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最重要的资源。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以其未来学家的深邃眼光较早地洞悉到这种变化的趋势,并将这种由社会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知识的“赋值”称之为“符号财富”。他甚至深刻地提醒世人:没有人会因为苹果计算机公司或IBM公司的物质资产而购买其股份。起作用的并不是这些公司的建筑物或机器设备,而是其市场推销能力和社会关系、其公司管理的组织能力以及雇员们头脑中的那些突发奇想。它们所代表的不过是另一些象征性符号而已,而且已达到令人惊异的地步。 托夫勒的话绝非一个未来学家的奇思妙想,更非要到遥不可及的将来才能在一般的企业中变成现实,在IT行业以外的一般制造业中也早已被富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们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的耐克(Nike)鞋业公司,在市场上可谓独占鳌头,但它并不直接生产和制造鞋,它的资产是“耐克”商标、生产许可证、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可口可乐公司总裁敢夸下海口:“如果可口可乐公司总部被烧毁,它可以凭可口可乐的牌子重新起家”。在新的企业兼并浪潮中,许多企业就是为了获得无形资产而进行兼并,或以无形资产作为兼并其它企业的本钱。 这一事实表明,传统企业本身的结构、内容和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服务业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发展迅速。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正如美国进步政策研究会 (PPI)技术创新和新经济项目小组主任罗伯特·D·阿特金森(Robert D.Atkinson)博士与该会技术政策分析家拉诺夫·H·科尔特(Ranolph H.Court)在其合著的《美国新经济——联邦与州》一书中详细地分析了美国联邦及各州的新经济增长状况后指出的:“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对这一点存在广泛的认同,这也是对新经济认识的一个确切的方面。”“知识日显重要意味着无形资本的净积累(如教育、研究与发展等方面)比有形资本的净积累(如建筑物、交通、道路和机器系统等方面)增长的更快。在联邦财政资助方面,无形资本占联邦财政资助有形资产的比重从70年代的60%提高到现在的93%。在商业中也有同样的趋势。在60年代和70年代,平均股票溢价收益中约有25%应归功于已报告利润的变动。到了90年代早期,这个比例下降到低于10%。这个变化部分地可归功于公司的价值越来越取决于传统会计无法核算的无形资产(如研发、商标和雇员专利知识等)这个事实。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至少已经和有形资产旗鼓相当,而且有形资产价值中的更大部分取决于无形资产的投入。”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教授更是早就明确指出,知识已经成为知识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并一语道破真谛:“知识是唯一的经济资源。” 二、管理模式创新: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 传统的企业管理主要是将注意力关注于人、财、物、供、产、销等环节,此一时,彼一时,无所谓轻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从物品生产转移到以智慧为基础的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占据经济学思想最长久的一个假设——报酬递减。实际上,在互联网极 大普及的经营环境下,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和传统的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在行为上有非常不同的特点。传统的物品生产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有形资产的消耗而逐步缩小。与之有别的是,知识在其自身作用下 (生产、分配、使用)是在不断增长的,它可以创造以前从来不存在的市场,引起并产生更多的创新,因此,应该是“报酬递增”,即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特定市场中的企业,其获得的优势在竞争中也是不断增强的。这些企业在管理行为、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有别于传统企业的新特色,在管理模式上事实上正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新尝试。 借助网络技术,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中的环球网进入数据库,还可以利用公司的内部网络获取公司的专业技术知识。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在于太容易将数据与知识、信息技术与信息相混淆。随着资产无形化的日益发展,随着知识在企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日益突出,随着人们获取的数据不断增加,对数据进行筛选、分享及利用的困难也变得更加尖锐了。于是在许多企业纷纷出现了一批新式高级经理人员,其头衔为:“知识主管”、“学习主管”、“知识资本经理”、“知识管理经理”,等等。一些著名公司(尤其是知识型公司)在知识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从管理模式的角度看,面向知识管理的公司决策者面临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为关注核心的管理转到建设一个有能力支持沟通、建立交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内容的系统上来,以行动和知识的创新更快地反馈循环来对全新的经济环境作出反应。” 在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应该在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知识共享、促进企业知识流动。企业还应该充分利用外部知识网络,加强对网络中知识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知识资源。在新的管理模式中,企业管理者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是一种特殊资源,企业应该针对其在知识开发中的独特性,实施有效的管理。 三、管理组织创新:从金字塔型的等级化的垂直管理到网络型的扁平化的水平管理 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在其颇有影响的著作《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中的经理革命》一书中曾经写道:“美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成长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企业规模的扩张过程;二是资本所有权与管理的分离过程。”“由一组支薪的高、中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就可恰当地被称为现代企业”。这种被称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成了当今美国工商企业制度中的标准形式,也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参照系。 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但在互联网广泛应用和普及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是靠不断找出市场需求以及解决办法之间的联系。成功的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大多来自有待解决的市场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识别问题所需要的专门销售和咨询服务,以及把上述两个方面连接起来的专门化战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只有这种价值才不易被模仿。所以,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创新和服务将代替控制和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正在改变传统企业管理的许多做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沿用那种按职能分工、条块分割形成的金字塔型的层级结构,那就无法对外来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基于此,1993年出现了‘企业重建’的理论与实践。它的核心思想是把原来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化,形成以任务或合同为对象的有关职能专业人员的组合。而这种变革的技术基础是信息网络在企业内部的普遍覆盖。” 这样的发展趋势,导致企业纷纷压缩纵向距离,造成了企业结构向水平化、横向化的构造运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层次必须减少。“而首当其冲的便是经理阶层。”中层经理的职责是协调下层部门的工作,从下级收集信息,转给其它的下级或向上级汇报。由于传统体制下等级森严,信息往往难以迅速反映到高层。正如国外有的研究者注意到的,最糟的情况是:报告被净化了,数字被修饰了,信息被隐藏和隐瞒,甚至被伪造。而在新的技术背景下,计算机可以代替中层经理的搜集、传递、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无创造性或低创造性的工作。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得一个普通程序员可以将有关信息直接传送给远隔千山万水的总部的CEO,一下子跨越了传统管理的许多层级和诸多需要汇报、请示的环节,加快了企业信息的反馈速度,更消除了金字塔型等级制的官僚作风,使得高层与基层直接对话成为现实可能,从而某种程度地使中层经理成为多余。 在中层管理削弱的同时,新的企业形式,如网络型企业应运而生,某些虚拟企业的成功运作为人们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样的企业结构象网而非金字塔。与传统企业根本不同的是,网络型企业中网络上的每一个结点都是创新的源泉,其成员既是项目的参与者,也是利润的分享者。这样的网络结构一方面极大地刺激了每一个结点的创新,另一方面又减少了中层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对解决传统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是一剂良药。 四、管理方式创新:从消极地适应市场到积极求变创新 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计算机科学家张亚勤先生最近曾经说过:“计算与通信的有机结合是网络革命的最大特征。Internet的蔓延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于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无限联通。”张先生的话是不无道理的。在这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的前景充满着不确定因素。互联网正在覆盖管理空间,管理的范围已经从本土进入全球,管理文化从同质交流进入与异质共存,管理对象从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管理组织从垂直进入水平状态,管理指令从日常语言到网络语言,管理内容从主要对生产要素的管理到对知识要素的管理,这对企业管理方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经营环境中,企业的兴衰成败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营者能否具有审时度势、举重若轻、应付自如的素质。 在网络化时代,企业经营者必须破除安于现状、满足于现状的保守思想,消极地适应市场,企图守业,已难以维继。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机遇存在于变革之中,其核心在于创新。要主动地去推进变革,甚至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破坏”,成为变革的先行者,而不是被动地在变革出现之后才去应付经营环境的变化。比尔·盖茨在微软成立二十五周年之际曾充满激情地写道:“纵观商业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他们的行事方式僵化死板,满足于自己的成功,而没有意识到世界不论有 无他们都将变化。所以,对微软来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适应变化的能力,我们能迅速抓住新的行业方向,随着技术的进化,不断重塑了自己,从而始终保持了成功。” 处在激变时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必须从常规阶段进入创新阶段。新世纪的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讲,将是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和扁平,将注重平等与尊重、创造与直觉、主动与创业精神、远见与价值控制,将依靠信息共享、虚拟整合、企业间相互依存,从而不断创造优势,为赢得未来市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管理应该是从科学走向科学加艺术的管理,是求变和创新的管理。 创新管理论文: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校后勤管理成果,结合山东农业大学后勤改革情况,就目前高校该如何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从后勤管理实践和理论上做了初步探索,并从后勤管理实践出发,提出后勤管理创新的思路和方式方法。 关键词:后勤;管理体制;创新 1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成果 高校后勤经过近十年的社会化改革,初步建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后勤管理体制,总体上实现了准企业化管理,高校后勤保障能力显着增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改善了学校的经费结构,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基本实现了如下几点: 1.1政企分开,将学校承担经营、服务职能的部门分离出来组成后勤实体,后勤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实现了管理的企业化。 1.2变学校拨款的无偿服务为用户付费的有偿服务,实现了服务商品化。将过去拨款驱动的运行机制改为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学校将经费分拨给各单位,对教职工的福利也逐渐变暗补为明补,后勤经济实体以让用户满意的服务换取经济收入。 1.3逐步开放校内市场,引进校外优质服务,实现了后勤服务主体和后勤基础资源配置的社会化。 1.4实体内部建立了适应企业化管理的新型人事、分配制度。后勤实体人员全部列入实体编制,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措施,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实行以岗定薪、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5后勤实体与学校建立以合同制约的甲、乙方关系。后勤实体按照甲方的目标责任制,一方面按经济规律办事,加强成本核算,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同时保证了后勤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对后勤实体加强目标责任的过程管理和监控,以确保其经营服务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校开展了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的,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正是推进了这一改革,才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形成了有利于学校全面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办学规模到办学条件,从教育质量到办学水平,从后勤保障到服务水平,实现了我校近年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为学校和后勤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后勤也逐步增强了自己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基本适应学校发展的社会化后勤服务体系。 2当前高校后勤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进入良性发展状态的高校还是少数,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垄断市场,自办后勤;后勤运行效率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领导还没有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学校还承担着办企业的风险,后勤依然是高校中较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方面;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以及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与后勤社会化改革不相适应的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3坚持后勤社会化方向,科学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把体制机制建设贯彻始终,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上下功夫,使改革进入良性发展状态,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目前,高校后勤存在的主要矛盾还是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在推进改革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教训、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求真务实。通过改革,科学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3.1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并认识到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几年,带来了后勤的快速发展。当前后勤工作的问题,是社会化改革不全面、不深入、不配套的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而不是改革的方向问题。因此,应充分认识当前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继续下大力气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取代不利于高校发展的旧的后勤管理体制。 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后勤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我国正处于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各方面体制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也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影响,这就决定了后勤管理体制机制还要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3.2基于后勤管理实践,因地因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是要根据国家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的,检验后勤管理创新成败的标准,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的后勤保障,是否有利于改善师生员工的生活 ,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后勤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所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基于后勤管理实践,建立切实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体制机制。 3.2.1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基于管理实践。不加分析、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生搬硬套某些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做法,或机械地按上级指令办事,最终会经不住实践的检验,由此造成的错误决策甚至会造成学校利益的重大损失。决策者应该系统、超前的研究后勤管理理论,重视基层单位在改革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合理的借鉴兄弟高校的先进经验,并将创新方案建立在决策者与执行者、上级部门与基层单位共识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避免脱离实际的盲目决策。 3.2.2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基于本校的实际。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对后勤管理体制的要求也不同,由于高校所处的市场环境和校内情况各不相同,实现途径和进程也不可能完全一致。高校还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鼓励积极进取,同时也要反对盲目冒进。目前,多数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并在争取做大做强。这种做法实际上不是对每一所高校都适合的。对后勤正式职工多、市场环境不成熟的高校,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难度很大,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此,对后勤正式职工比较少、市场环境成熟的高校,最好的选择是不办后勤服务实体,直接将办后勤的职能交给社会。学校之间没有必要比较谁的后勤实体强大,应该比的是谁有能力快速稳妥地达到改革目的,建立起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后勤保障体制。后勤服务实体的发展也应讲究策略。应该通过与优质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借助优质资源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3.2.3管理体制机制要适应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目前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在高校后勤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自然就受到所处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当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发达、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时,社会能够在更多方面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后勤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会高一些,较多的后勤服务项目可以由社会相关服务企业来经营管理;如果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由社会提供高校的后勤服务成本高,也不能达到高校要求的服务保障水平,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就相对低些。后勤管理体制要适应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 3.3继续改革后勤管理体制,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坚持育人与效益并重的原则,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要引进现代后勤服务方式,提高后勤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下,服务也是一种无形的商品。要提高学校后勤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引进现代化的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后勤的现代化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使学校后勤服务成为师生心目中优质的品牌。 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这种激励作用,对高校后勤市场同样具有较深刻的影响,学校后勤要自觉发挥和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和损失,使各项服务价格低于社会同类服务价格;另一方面了解市场、掌握市场,主动开拓市场,不断地遵循市场调节的红绿灯信号,使服务在实践中增值,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 要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利用、开发。学校后勤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学生宿舍、食堂、商业网点、体育场馆、园林绿化、物业管理、交通运输、医疗服务等。在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日常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加以合理开发整合,从而使后勤企业形成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良性循环状态。 3.4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类推进我校后勤体制机制创新 3.4.1经营型的后勤产业借鉴国有企业改制,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按照“勇于创新、稳妥推进、资产运营、彻底剥离”的原则,积极将具备改制条件的经营型后勤实体成熟一个改制一个,改成独立法人企业。 3.4.2经营服务型的,如水电暖、物业等,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积极推进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逐步与社会接轨。 教学区物业管理以项目承包的方式引进社会物业公司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管理。教职工住宅区物业管理服务引进社会物业公司,学校改暗补为明补,以往用在职工住宅区保洁、保安及绿化养护管理上的费用按人头直接明补给职工,职工再按社会提供的物业化保洁、保安以及绿化养护管理的服务标准缴费,解决在职工福利上存在的“住校内校外不公”、“单双职工不公”、“住大房小房不公”等不合理问题,有利于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切实提高教职工住宅区整体管理服务水平。学校教学区、住宅区的单位和个人均按社会收费标准、按实际计量缴纳水、电、暖费,水、电、暖服务逐步与社会接轨,彻底实现社会化。 3.4.3面向大学生生活服务的后勤实体,如学生公寓、食堂等,坚持公益性原则,以服务育人为前提,全面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的国情和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在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学生住宿、饮食工作的公益性原则,使这样的实体为大学生提供的服务既是有偿的,同时又带有一定的福利性。 学生住宿保障工作是高校后勤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公寓的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实施亲情式服务,人性化管理。对学生住宿收费的同时,也采取一定的免费送电等形式。 饮食经营实行企业化的全成本核算管理,努力提高饮食经营效益,但不能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饮食工作的公益性对饮食服务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饮食服务实体在确保饮食安全的基础上,要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降低服务成本、堵塞管理漏洞,完善原材料采购的竞争机制,建立应对 物价波动的长效机制,并且积极争得学校支持,从而稳定学校饭菜价格、稳定饭菜质量,赢得学生的满意。 3.4.4社会型的,如校医院、附属小学、幼儿园等,适应医疗社会化改革、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化。 校医院实行经费定额包干,促进其自我发展。校医院干部职工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要加强管理、办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引入竞争、降低药价、赢得市场,同时还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经济效益。 抓好附小、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稳定办学规模,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稳定大学年轻教师队伍。 这种综合型的后勤管理服务模式,既能维持高校安全稳定,又能有序地引进社会上的市场竞争;既能充分地调动后勤职工改革的积极性,又能有力地缓冲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冲击波;既能显着地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又能明显地降低后勤运行成本。从而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渐进过程中,稳步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 3.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3.5.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工作程序。使后勤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努力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做到执章必严、违章必究。3.5.2加强财务管理,完善监督机制。一是自觉接受纪委、监察、审计、财务等部门的监督,使后勤的经济活动在体制和机制上始终处于有关部门的参与监督之下;二是严格实行工程和大宗物资采购的招标管理;三是加强后勤各单位的财务监控和财务管理,严格财务制度,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努力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四是在认真核算各实体的管理成本和运行成本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应的定额费用,逐步推行定额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各经济实体管理费的定额监控;五是科学论证、合理使用发展基金,努力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3.5.3分类完善各实体目标责任制和效益分配激励机制。结合实体实际,分类管理,逐步完善各类实体经营服务过程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积累发展等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类实体服务标准、服务要求,建立健全各类实体服务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建立各类实体年终效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效益分配的透明度,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实现途径的关系,正确处理共同任务与因地制宜的关系,正确处理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维护学生利益和后勤职工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正确处理重点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等,要明确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实现的途径可以不同,各地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实有效的办法,努力使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管理论文:对技术资产审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研究 引言 在我国,无论是高科技行业还是传统行业,向来重视硬件设备。近年来,随着知识经的 兴起,对软件知识也越来越重视,技术资产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成败,且技术能力的评价极端复杂,难以用定量方法表达和计量,很多企业对其重视不足,最终导致难以制定出符合自身技术能力的技术创新战略。 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有多种,典型的有技术领先战略、追随者战略、仿制战略或低成本战略等,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领先者战略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仿制战略对其要求就相对低得多。因此,创新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拟定创新战略的重要依据。 技术知识具有隐含性、系统性、道路依赖性的特点,而且技术的使用与企业组织、文化与战略相互联结和相互适应,因此技术能力的评价是个多维度、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另一方面,现在的技术呈现出变化迅速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技术变化的不确定性使得技术能力评价必须从现在价值和潜在价值的协调多角度来进行。学者Adler和Sbenbar将技术能力分为四个维度:技术资产、组织资产、项目管理、外部资产。许庆瑞认为,技术能力虽然包含多个维度,但基础和核心仍是技术资产。因此,为了准确评价技术资产的优劣,客观评价自身技术能力,企业有必要在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引入工具,用审计的原理、方法对技术资产进行清点、审查、监督——即技术资产审计。 二、技术资产与技术资产审计 1 技术资产 技术资产是指含有技术内容的无形资产。它是由技术方案、证书、图纸等直接载体或与技术相关的有形资产等间接载体来展现的技术产品或商品、智能形态的技术成果。技术资产是企业拥有的具体技术,包括产品技术、工艺技术与支持技术。这三类技术可以通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工艺创新能力和技术获得能力得到体现。与技术有关、或者其核心内容是技术的资产称为技术资产。所以,技术资产审计的重点是技术的审计。以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资产大多是以静态的专利、产品、图纸、资料、工艺、制度等形式表现出来,对诸如此类的静态的技术资产审计并不难,难就难在对技术本身的审计。技术本身是一种知识、技能、诀窍、能力等体现的综合体,难以描述和量化,所以其审计就显得非常困难,故称其为动态技术产。 2 技术资产审计 技术资产审计是用审计的原理、方法对企业技术资产进行清点、审查、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基本程序是首先确定技术资产的种类,然后清点企业的技术资产,评价技术资产的质量与数量,并采用高标准定位法与行业标杆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企业出于商业秘密保护原因,技术资产审计一般采取内审制度。但出于不同要求,比如对技术预测的审计,涉及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与把握,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是一种高级活动,涉及技术轨道、技术前景和市场前景的预测,企业仅依靠内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恐怕难以准确把握,这时就有必要聘请外部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决策,也可以向他们请教或咨询。为保证企业技术资产审计取得实效,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企业有必要成立审计小组,使这项工作经常化、正常化、规范化开展起来[1]。三、以战略管理为目标的的技术资产审计 1.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的内容包括:清点企业技术资产存量、存在形式、所属部门及相关控制人。技术资产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如技能、操作工艺、使用方法、新产品开发技术、新产品开发组织能力。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才的流失,使企业蒙受损失。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可以帮企业摸清技术家底,同时可以发现企业急需的技术是否缺少储备,发现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技术存储,暴露出现有技术储备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也会发现在哪些方面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便于管理着清楚自己的技术资产存量以及由此展现出来的能力。技术存量的清点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为未来做准备,保证未来的技术发展不存在偏差,从而减少失误[2]。技术资产中,由于不同技术对象对竞争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要求企业按照对竞争能力的影响即战略重要性原则对技术进行分类。 2.技术类别审计 企业的技术是一个繁杂的体系。根据技术在竞争中的地位即战略重要性原则,可分为基础技术、特色技术、关键技术。 基础技术是企业进入某种经营业务所需要的技能,被广泛用于现有经营业务中。此类技术已被竞争对手所广泛掌握和应用,在市场上会因缺乏特色而不再具有竞争优势,但对于拟进入相关经营领域而缺少这种技术的企业仍是不可或缺的。 特色技术是企业独家掌握的专有技术,具有独占性,能给企业带来独享利润。 关键技术是保证企业或其经营单位能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最显着竞争优势的技术。它是企业战胜其竞争对手、增强其竞争地位的主要力量。掌握这种技术是保证企业成功地经营某种业务所必需的。 通过技术类别审计,企业可将现有的和正在研究与发展中的所有技术分门别类,便于鉴别它们的战略重要性程度,为进一步的战略拟定和管理做好准备。 对技术类型的划分是以技术的战略重要性为标准的,具有相对性,即同样的技术在某种经营业务中可以是基础技术,而在另一种经营部门中可能成为关键技术,在第三种场合下可能是试验中的技术。 上述的技术分类,只是提供了企业处于一定环境和技术能力条件下的一种静态印象,而技术在竞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要把时间考虑进去,从更加动态的角度审计技术资产。 3.技术生命周期审计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产生到成熟再到淘汰的过程,根据技术的生命周期,技术的发展分为初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相应地可以把技术分为初生技术、发展中技术、成熟技术和下降的技术等。 技术发展的初创阶段,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需要克服大量难题。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再想获得重大改进十分困难,到达技术极限后,若再追加投资,其效率是很低的,甚至无法收回投资,跌入创新陷阱,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安全。因此,及时把握技术极限就显得非常重要。预示技术极限的征兆有:(1)研发部门的效率明显下降;(2)研发部门中某一部分不能按时完成任务;(3)趋向于改进工艺而不是改进产品;(4)竞争对手的出现,他们采用迥然不同的技术方案;(5)不同竞争对手间,虽然其技术投入相去甚远,但其产品性能无甚差别[2]。这些征兆的出现,预示该技术已经达到它的极限,这时应及时从事替代技术的研发,而不应再投资现有技术的改进。 由此可见,企业完全有可能对技术变革进行管理。如果企业遵照技术发展规律,认清自身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就可以准确把握技术极限的到来,管理好技术的更替并进行投资管理,从而更加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 4.技术投资审计 技术投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购买别人的技术;二是自己开发技术;三是合作开发技术。企业的技术投资,完全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来确定,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 企业投资的技术一定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技术、特色技术,而不应该是基础技术、成熟技术。对技术投资时要考虑自身情况,比如企业实力较 弱,则不应该投资研发中或试验中新技术,但可予以关注,加以监视。当企业有相当的发展前景和经济实力时,则可以适当投资处在研发、试验阶段的技术。 5.技术定位审计 为了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企业需要对自身技术进行合理的定位。技术定位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没有合适的技术定位,就谈不上技术战略。 企业应在充分了解自身技术资产的基础上,对技术进行预测。技术预测是决策的前提,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是技术专家基于技术的主观预测,对技术发展态势综合分析后作出的结论,并借助外推法、前兆预测法、因果法、概率法等,对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客观预测。 在技术预测时,要把握技术范式、技术轨道、技术逻辑、技术极限等重要概念,科学进行预测。技术预测方法以及在预测过程中是否考虑了这些问题,在审计时都要进行一一检查, 以确保审计不走过场,做到审计取得实效[3]。 通过技术预测,就可以对关系到企业战略的重大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估计,并以此为指导计划的制定,以求在未来市场中占得先机。 完成了技术预测后,就进入技术定位审计的阶段了。企业的技术定位是基于现有公司资源的最好技术方案。即在技术开发上,大致判断出是要做行业领先,做行业跟随者,还是通过仿制,以较低成本开拓市场。技术定位审计完成后,企业基本可以明确技术战略的方向。 6.包含技术的产品与组合审计 大多数技术都是以产品为载体的,因此,对技术的审计可转化成对产品的审计,其主要内容是看技术产品是否先进并保持竞争优势。产品审计要把握两个维度,一是技术先进程度,即根据每种产品的技术先进性,也就是产品中所含的技术进行初步分析,是以前沿技术为主,还是以成熟技术为主。二是技术的成长能力,即通过技术生命周期审计,判断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经过每种产品在两个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产品的组合规律以及产品的竞争性和未来的市场前景,作为拟定战略的参考依据。 四、审计结论 技术资产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自身技术能力,明确创新战略方向,提高创新战略管理水平。审计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技术资产存量,存在形式等。技术资产质量情况,其先进程度、市场竞争性,对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明确估计。技术组合的科学性,技术投资的合理性,技术定位准确程度。通过与其他领先企业的比较,给出企业技术资产的优势与不足的审计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通过以上审计工作,企业就可以在洞察自身技术能力,并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明确创新战略管理方向,提升战略管理水平。 创新管理论文: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的特殊企业,在面临着我国经济大市场的竞争化大背景下,要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就要不断的进行管理创新。然而,从总体上看,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现状不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现行需求也不能够满足,企业管理现阶段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管理模式不恰当 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经历了几个阶段,逐渐形成了现状,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主要采用直线职能模式,是一个最传统的线条模式。这个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总分行支行,一条线下来,不是一种全能的。在以往管理中往往出现银行信息传达不及时,难以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做出及时反应。在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管理中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创新要求,造成企业运转经营困难甚至陷入困境。银行的运作要求就是快速和高效,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由于业务多,类似银行比较少,所以工作繁琐,如果不能改良管理模式,就会堆积越来越多的问题。 2.管理战略的意识薄弱 农村商业银行虽然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但战略管理效率不是很高,有时会滞后;农村银行企业普遍重视市场运作、偏好多元化、对长期发展考虑不够全面导致管理意识欠缺。由于农村的资金观没有城市那么先进,所以资金应用不活跃,也就形成了农村商业银行长此以往的战略意识薄弱。新型农村资金实行县(市)级统筹,因此需要很高的执行成本。一方面使得资金管理本身的行政成本很高;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的行政人员冗余,部门和单位之间没有做好相关职能的有效定位,引发的组织管理成本上升也过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侵蚀新型农村农民对于资金的实际效用。 3.银行管理理论与内容不适应决策需要 在我国以往的传统经济管理时代下,经济增长方式来源于旧式的机器、传统的技术,偏离了在创新管理形势下的知识经济时念,银行管理企业也是以最基础的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以比重较大的趋势不断提升,可是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理论与其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甚少,传统的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和内容已不适应投资决策所需要。 4.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总体指导思想发生偏差 在总体管理上看,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总体指导思想发生偏差,导致银行内调受阻,内部监督力度弱化等问题相继发生。自从银行趋向市场经济化改革以来,农村商业银行也在这个趋势中不断调整自身的市场定位,可是在调整的过程中,“重发展、轻调控”、“重业绩、轻管理”、“重激励、轻管制”的不良现象频频出现,各地方分行的一级人很容易和总行之间形成“尾随其后”的现象,忽略稽核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减弱稽核体系在农村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职能与作用。 二、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创新的新对策 1.完善管理体系,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督力度 强化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督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和监事会内部的机构。为保证董事会对内部稽查系统的有效监管,还需在董事会的基础上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同时完善监事会的结构,加强监事会成员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监事会对董事会的监督作用。 2.加强员工培训,提高管理创新能力 管理创新能力的加强需要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思考,需要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银行经营活动离不开员工培训的开展。针对创新思路开展员工培训是始终坚持的原则。在继承和完善已有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创新培训方式,广泛引入现代培训手段,是培训能否取得效果的根本要素。 3.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创新 企业银行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这一目标的确立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本身应注重提高对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全新认识。要不断的加快企业农村商业银行信息化的步伐,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企业资源计划等计算机的创新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创新的管理水平;加快发展信息化电子商务,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进农村商业银行企业创新管理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创新型的大转变。 4、加强宣传力度,让管理创新得到巩固 在管理创新活动中,需要不断的涌现出优秀的管理人才。企业需要不断的加强宣传灌输,增强全员认同感,一流的企业文化必须建立在一流的思想观念上。在解决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时,首先要从解决广大员工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思想问题入手,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银行企业文化知识,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水平,从而让管理创新得到巩固。 综上所述,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创新体系,要不断的努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完善公司 内部治理结构。要全面加强创新管理,培育良好的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创新管理体系,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之本。企业在经历了“传统管理型”适时转向“创新管理型”,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将创新体现于企业制度当中,开展银行企业管理创新对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管理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的加强管理创新目标,才能取得企业的新发展。 创新管理论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研究 1 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要求 曾有美国学者将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分为三大类,即:商业类、物流类以及管理类,将其分为三大类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社会对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技能方面的要求。由于近年来微观环境的变化与发展,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各大物流企业也对企业内部做了充分的调整,其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为此,物流管理专业中又增加了3种技能,即:商业、物流以及管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能够为物流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级的物流管理人才。 事实上,不管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是刚刚入门的管理人才,它们自身所应有的管理技能对企业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他们所应有的物流技能,排在最后的是他们的商业技能。这些从理论上看与以往的要求都很一致,可见,在物流管理专业当中,管理技能对物流经理的重要性所在,因为物流经理同样作为物流的管理者,他们在不断的发展与磨炼中逐渐的成为物流人才,这是每一位物流人才都需要经理的一个过程。 通常,对于物流管理人才而言,商业技能的具备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例如,企业中的各项功能领域所涉及的知识与经济学知识等,这都与商业技能有着很大的关系。其次,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技能,这同时也是他们应该必备的一种职能,这也是物流管理人员在物流企业当中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物流管理教学基础性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需要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相结合,然后依托学校内的实验室以及校内实训基地去完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这样一来,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素质教育与职业认知的平台,实训基地主要有计算机实验室、语言实验室以及物流实训基地等。 2.2 为物流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都知道,通过项目教学能够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习很好地构建出来,在实践教学中,要严格地按照物流模块的要求进行教学,并要分模块地进行打包,如仓储、运输以及配送等这些模块。在实践教学期间,学生可以在专业实训室内进行实践学习,对每一模块进行一定的了解,并做好技能培训的准备,确保能够有效地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3 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中构建模拟实践教学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如物流中心运作管理模式、仓库管理系统模拟等,让学生真正的进行采购、仓储以及运输等业务流程模拟,以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物流行业的工作环境,并且明确物流管理行业中的各项环节之间存在的关系。 2.4 为学生构建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其主要内容包括物流综合模拟、供应链实训以及WMS实训等。这就要求学生要将所学到的物流知识综合地运用起来,全面解决物流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实训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了实训的机会,让他们真正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各项工作,并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 推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优化措施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物流专业的设置时间比较短,在应用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物流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为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发展。 3.1 适当地开设物流技能大赛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适度的设计一些物流技能方面的比赛,用比赛去带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在校开设各种物流方面的技能大赛,并且在取得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之下,有效开设物流管理比赛。例如,在我国江苏省的物流实训基地中,就通过了比赛项目的设置,更好的带动学生学习与研究物流管理工作,这为学生以及教师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与学习的平台。 3.2 用物流岗位技能培训带动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高职院校当中,可以通过对物流岗位的培训,去带动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这种做法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力,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此,学校应该充分地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与相关的部门合作,引导学生通过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对能力,并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如,某高校在对学生实施岗位培训过程中,与当地的劳动局与现代物流等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推动课堂、实训场所等,做到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者相结合,通过物流岗位培训,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具备高水平与技能的物流人才。 3.3 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物流专业要真正的提高其教学水平,就需要强化教学效果,为此,在学校内要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以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利用完善的监控体系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例如,对实验与实训计划内容进行监控,查看其内容是否能够与物流专业的特色相符合;另外,还要对课堂上能否真正的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进行监控, 以确保实验与实训课能够与学生未来发展要求相符合。并且,还要监督学生技能水平程度是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等。 4 结 论 现阶段,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活的质量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为此,我国各大服务于人民的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并且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物流管理专业当前已经被高校设置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希望通过高校的教育工作,能够为物流管理专业提供出更多的管理人才。本文主要针对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技能方面的要求以及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构建分析,表明了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重要性所在,并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物流管理人才。 创新管理论文:办公自动化与政府管理的创新 ――对准知识管理的OA 内容摘要:变革中的组织结构、变化的人,转瞬即逝的技术与一用即弃的设备,OA怎样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我们的工作怎样才真正具有价值?本文试图探讨围绕前沿热点话题“知识管理”展开对技术与管理的关系、知识管理在管理创新中的作用与意义、管理创新的征象问题的讨论。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办公自动化实践中的最大不足是忽视了技术与管理的结合部,缺乏围绕信息技术的管理新思想和新理论的创新。管理创新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对知识管理的探讨是信息时代管理创新理论的立足点。 办公自动化管理知识经济制度创新 一、技术还是管理? 对于一个社会,管理和技术同等重要,但技术和管理的结合部比二者更重要。这是最新的“知识经济”理论提出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创见。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一直被混淆的观点:人类的首要和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追求技术而是为了追求知识,知识只有在具有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才能被获得。此外,现实的情形是,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人们可以买到技术但却不能仅靠金钱买到效率,(我们有太多的用钱堆砌起来的信息系统,在那里人们见惯了高技术与低效率畸形并存)。但尽管世人对技术成果必须经由管理创新才能发挥作用不持异议,但如何使技术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实现管理创新却是令所有人困惑的问题,而“知识经济”理论所提出的“知识管理”的探讨,令人信服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与核心精神。 二、知识与创新 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与创新具有怎样的特征与意义?美国《福布斯》杂志1998年4月22日题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1很好地阐述了这一论题。主要内容如下: (一)信息技术时代的“知识” 知识与信息 文章指出,知识不同于信息,并且,“知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的具体涵义和目的是: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促进创新。其产生的过程及在信息时代的运用的具体目的是“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无形资产胜于有形资产 知识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正是隐性知识对发展具有潜力,但是目前能管理隐性知识的技术却很少,知识管理的创造性就是体现在使隐性知识发挥巨大潜力的过程中,知识管理要开发提供处理隐性知识的技术“把隐性和显性知识进行处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和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从上述意义而言,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将重视无形资产更甚于有形资产。 (二)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文章提出了如下几点特征: 知识管理不是信息管理,其重点不是“技术和信息的开发”,而是“个人创新和集体的创造力”; 知识管理“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各种可行解决办法的一种综合”,“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属于管理经营范畴,其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共享知识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作者特别指出“创新和创造能力属于经营过程,但是以前几乎没有那个公司持这种观点”。 三、知识管理与管理创新 (一)成就与反思 自1985年以来,我国制定了办公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的国家规划,政府各部门开始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的引进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的进程。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__年发展纲要》,显示了我国为在下个世纪初的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中走在前列而为之奋斗的决心。此后,在这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经过了奠基、初创的阶段,已进入成熟期,然而,办公自动化的建设是否在实质上提高了我国政府的管理效率?在那些具体的方面提高了效率?在那些方面没有?从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来看,目前的办公自动化建设是有效益的还是低效益的?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效益,包括当前的和潜在的效益? 上述问题很少被认真提出,而且也很难回答。众所周知,我国的办公自动化是靠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体,而不是以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特别是管理方案的创新为支撑点。以这样的方式实行的办公自动化是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目前我国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的效益既没有被重视也没有被普遍地进行评估。在政府管理领域内缺乏新理论和新思维。 不容否认,我们对上述问题尚未能作出科学和明确的回答。特别是当研究的领域不仅仅涉及纯技术层面而且涉及到政府管理以及其间的复合关系时。对于在政府领域内,如何使技术与设备的投入转化为效益成果,当前特别需要各领域专家作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探索与创造性的思维。从国际的经验来看,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经过管理的创新。前述知识管理就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复杂问题的切入点,是任何变革都必须具有的理论准备。 (二)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 人类社会仍处于前信息社会,在发达国家,为信息技术时代所作的管理变革也只是初露端倪,但我们已经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征象,它们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变革: 组织结构的改变 由于信息传输方式的根本改变,建立在逐级上传下达方式基础上的传统金字塔式等级制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包括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正在逐步解体,有时可能会发生突变。七十年代,以阿尔文.托夫勒等为代表的未来学家对社会信息化特征作出过预测2,这些远见卓识的观察和判断以惊人的准确性预言,将产生符合时代节拍的新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呈现出频率越来越快的不稳定性,非常规部门快速增长,职能部门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为解决一个专门问题而一用即弃的小组在其中“时隐时现,快速来去。”新的组织形式将是暂时性很强、适应信很强、变化迅速的,充满着稍纵即逝的基本单位和流动性极强的个人。相应的信息系统体系的建设也应是具有灵活性和强适应性的体系,特别是它导致重要的观念改变:过去一直认为并强调人――机系统要适应人和机构的要求和工作特点,而现在,情况变得模糊了,人和系统要更多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性的特点,更具体的说,是人在改变、要求人作更多的改变。文秘站版权所有 2工作岗位的流动与业务过程的多层面交互性 组织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例如,今天美国的工作场所的非全日制工作岗位越来越多,同时,衡量工作结果的方式和观念也大大改变,目前已有3/4的比率的工作脱离了按“岗位付酬”的旧观念与旧制度,转而为按“业绩付酬”。 传统官僚组织包括政府和大企业组织的科层制的典型特点是严格的专业分工、部门分工下的业务过程,在信息技术时代将大大改观,取而代之的方式是跨专业学科、跨部门和跨地域的多层面的交互式业务过程。体现在软件开发方面,有大量的关于“群件”的产品出现,适合不同层面的交互性业务过程:一项 设计或一个总体方案是由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的人实时交互进行的,教师与他的学生动态、交互式完成授课,商家更多地与顾客群体一起在相互切磋的情况下完成交易。在所有这些活动的背后的支撑基础设施是环球信息网络。 知识型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 “知识型工作人员需要领导但不承认等级”,这是被称为美国管理理论界的泰斗的彼得.德鲁克早在30年前就指出的。3他说,知识与任务而不是与等级相关,“任务决定一切而不是取决与姓名、年龄,或科目的预算,或从事这项任务的个别人的等级……所以知识必须象一个小组一样地组织起来,其中由任务来决定谁负责、什么时候、负责什么、负责多长时间”。 (三)支持管理创新的系统特点 由上述信息时代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真正的管理创新必须是与这些变化相一致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灵活应变性 无论是组织机构还是信息系统结构都应以灵活应变性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单纯数量上的增减并不能显示改革成就的主要性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3年9月一期对美国政府改革的评论文章4中指出“改革需要策略变化,消减工作人员只是精简机构的短期设计,当时间到来时,需求会使机构增加,这种作法不甚明智”。同样的意见也可适用于我国今天的政府改革。 开放交互性 同样,业务变化以及相关的信息系统都以能适应和支持开放性和交互性为性能衡量指标。其长期潜在的好处是这样的系统和工作特点是促进知识交汇同时也是促进知识创新的。 知识中心性 等级威权正在信息时代的面前逐步瓦解。知识威权重于等级威权。对以知识为中心的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支持是管理科学研究和信息系统构造的中心课题。与我国传统的尊重知识分子的观念不一样,知识分子只是一种身份,有时还演变为一种等级身份,而知识管理不重视等级身份重视的是知识,一切围绕知识组织起来,既不为等级所阻隔也不为专业所阻隔。围绕知识的任务一旦完成,组织的使命也就结束。所以,支持知识中心的组织机构或信息系统是最有创造性的系统。 (四)知识管理系统与网络 上述关于支持管理创新特征的系统,即具有知识管理能力的下一代办公自动化系统一定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系统,正是因为只有在Internet上才具有支持我们所说的创新特征的充分能力:灵活应变、开放交互和知识中心性。现在正是需要我们对基于Internet网的“网上政府”或“网上办公管理”作前瞻性思考的恰当时机,需要实际地去预见其潜力和风险,作出我们的积极响应与对策。 四政府与管理创新 政府能够对管理创新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其主要作用不是拨款花钱而是建立促进思想和理论的制度创新机制。另外,政府本身也是管理创新思想理论的巨大源泉。例如,美国克林顿政府在93年起相继宣布了被称为“重塑政府”理论的改革总计划,报告中宣称,需要将政府带入信息技术时代,改革的核心是在政府领域内引入市场文化。。改革依据的理论大纲是奥斯本和盖布勒的《重塑政府》一书。其正式文件是副总统戈尔办公室于93、94年的三个重要文件5,《国家绩效评价报告:创造优异的领导与管理》、《国家绩效评价报告:政府服务的改革建议与行动》6、《国家绩效评价报告:顾客至上――为美国人民服务的标准》7。上述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多年来第一次出现趋近于收支平衡的局面。众所周知,美国近年来经济的良好态势主要是来自于两方面的成果: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二是美国政府改革成功地减少了政府赤字,提高了政府效率。此外,美国企业界围绕信息技术也提出过很多相应的管理创新理论例如“重理”理论等,其作用都使技术方面的成果经由管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比较我国的情况,在理论界几乎没有提出过有代表性和有影响的围绕信息技术的管理新思想和新理论,人们习惯于把管理与技术问题分开来,由不同的人去处理,衡量技术标准的焦点主要是放在技术的新、高程度方面,而忽视了管理创新才能产生的知识开发与知识运用。这应该说是我国自从1985年信息化进程中最大的不足。 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学术活动一向不是技术开发性活动,而是技术转化性的活动,我想一定会有越来越多与我志同道合的研究者会在技术与管理结合部的这个领域内对知识管理和管理创新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管理工程论文:浅析监理工程师在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结合龙滩水电站麻村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了监理工程师的组织形式及在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砂石加工系统 生产运行管理 监理工程师作用 1 工程概况 广西龙滩水电站麻村人工砂石加工系统位于坝址右岸下游4km处,主要担负龙滩水电站Ⅰ、Ⅱ、Ⅳ、Ⅴ标以及临建工程约160万m3混凝土所需骨料的生产任务。按混凝土浇筑强度3万m3/月计算,砂石系统生产处理能力为300t/h。根据混凝土使用骨料级配要求,砂石系统以生产二级配骨料为主,同时也能生产三级配骨料进行设计。成品料生产能力240t/h,其中人工砂(≤5mm)96t/h,小石(5-20mm)72t/h,中石(20-40mm)72t/h。砂石系统由麻村灰岩砂石料场(含溜井)、料场进场公路、砂石加工系统(粗碎车间、超细碎车间(制砂)、成品料堆场)、给排水系统、废水处理系统、供配电系统及辅助设施等组成。 2 监理组织机构设置 2003年3月,长峡龙滩工程建设监理部受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双方签订了“麻村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监理合同”,监理的主要内容是:麻村采石场毛料和剥离料开采的质量控制及边坡安全观测和支护施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含设备管理)等监理。根据合同授权的监理范围并针对砂石料生产运行的施工特点,监理部确定了监理组织机构设置及专业人员配备(如下图),同时编制了工程监理岗位责任制、“工程监理规划”和有关专业“监理实施细则”,确定了工程监理的总目标。根据监理服务内容,制订了砂石料质量控制措施、监理工作程序、监理工作制度,规范化地开展监理工作。 3 监理工作程序 监理部和监理人员严格按照合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落实总监理工程师责任制。在做好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阶段质量、投资、进度三大目标控制的基础上,严格履行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理职责,保证项目监理人员专业配套、人员到岗,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监理工作。其监理程序可归纳为三大类: 3.1运行管理程序:主要为业主、监理、承包商三者之间联系及管理流程,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 3.2监理内部质量体系运行程序: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及其传递途径;会议协调;各种监理业务处理程序;资料的分类、整编、归档、各层次人员岗位职责;建设各方的关系及其处理。 3.3围绕监理任务落实制定的外在控制程序:包括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程序、施工进度控制程序、支付结算控制程序、信息管理程序、质量事故处理程序、索赔、工程变更、施工分包队伍审批、竣工验收等程序,这些程序是监理控制程序的核心与关键,它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保证先后开展顺序和衔接,保证监理监控不漏监,同时这些控制程序都在相应的系统中制约了系统的行动,保证各个系统在受控状态。监理工程师只有严格执行这些基本控制程序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4.监理工程师作用 4.1控制与管理 凡是成功的项目管理必须有一个高效率的质量组织体系,质量体系的优劣除反映在人员素质、专业配套、组织结构运转、效果可衡量性外,重要一条就是组织可控性,可控性依赖信息传递畅通,信息传递、反馈的途径就是程序。内部可控程序无疑来自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体现命令源,责任与权限控制;横向保证职能部门配合协调和信息流程。监理部在建立健全各项工程管理制度和监理工作制度过程中,全面展开各项监理工作,并坚持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理制度、主要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监督管理制度。监理部还通过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监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业务素质,为砂石加工系统的生产运行有序进展提供了保证,确保了砂石料及料场开挖质量一直处在受控状态之中。同时,监理人员不仅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而且还协助运行单位完善生产运行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保证成品砂石料的产品质量。 4.1.1 质量控制 砂石加工系统有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并制定了《砂石料生产质量及试验检测制度》,从料场开采、破碎、筛分各生产环节实行全面生产质量监督控制,并按《砂石料质量试验检测制度》规定进行取样试验检测。各质检责任人职责分工明确,生产运行期间要求质检人员坚持每天进行一次取样试验检测,发现砂石料质量问题及时停产进行整改,按制度和规范要求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保证了成品砂石料质量。监理到现场采用旁站检查、见证取样、巡视等方法对砂石料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加强现场质量监控,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在实施质量控制的过程中,监理人员掌握和熟悉质量控制的技术依据;制订质量控制目标和质量成本控制计划,明确监理质量控制机构、人员和任务;检查并协助施工单位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对关键部位和工序进行旁站监理,坚持进行质量检查与评定,作好质量检验记录,随时记录施工中有关质量方面的问题, 对工程质量进行经常性的分析,并定期按规定格式编制工程质量统计报表。 4.1.2进度控制 监理工程师进行进度控制的主要方法是:规划控制协调。即根据施工合同确定工程项目的总进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与协调管理。成品砂石料生产根据销售情况或成品砂石料堆场库存情况确定。 4.1.3投资控制 砂石加工系统项目结算分成二个部分:①覆盖层剥离、无用料处理及边坡支护结算为单价合同,由监理控制投资;②毛料开采费用计入成品砂和成品碎石单价合同中,监理只控制成品砂石料质量,不控制其投资;。考虑到边坡支护由施工单位施工总承包,监理工程师处理边坡支护合同时,采取如下措施来控制投资:①在审核设计支护方案和设计图纸文件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注意听取设计地质人员的意见,优化设计方案,节约投资;②在施工阶段,严格工序控制,通过对工程计量的审核,以及必要的抽查等手段实现对工程量的控制。 4.1.4信息管理 在信息管理方面,监理部设置了综合组负责信息管理,负责收、发、保管日常工作中的来往文件、通知、报表,负责保管与工程有关的图纸文件,按月整理日志,会议记录及有关技术资料,每月编发监理月报。监理部要求各专业组认真做好现场监理记录和大事记录并由综合组妥善保管,推进监理规范化管理。 4.1.5安全管理 自从我部承担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监理工作起,对安全管理尤其重视,多次发文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安全管理。在平时生产运行管理中,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实施安全监督:检查督促施工运行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审查批准施工运行单位对工程施工中的重大安全问题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和防护措施;对施工生产中安全薄弱环节生产现场夜间照明及高边坡的危石落石等进行经常性检查,对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行为及时指令整改;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参加对安全事故进行的调查分析,审查施工单位的安全事故报告及安全报表,监督施工单位对安全事故的处理。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督促运行单位认真执行业主下发的有关安全文明施工的文件,并扎扎实实地做好此项工作,以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督促运行单位加强新工人进场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基层班组和民工的管理,执行班前会制度,及时处理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安全监督得力,两年多来,砂石加工系统从未发生一次机械伤人事故和重大安全事故。 4.2组织协调 4.2.1与建设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与建设单位领导及其驻工地授权代表的联系与协商,听取他们对项目监理工作和项目监理人员的意见。在召开监理会议、延长工期、费用索赔、处理工程事故、支付工程款、工程变更的签认等监理活动之前,征取建设单位的同意。 4.2.2与运行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与承包单位之间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监理单位依照有关的法令、法规及委托监理合同赋与的权利,监督承包单位认真履行施工合同中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促使施工合同中约定的目标实现最佳状态。在涉及承包单位的正当权益时,监理单位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予以维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了解和协调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造价以及合同管理中的有关情况,理解承包单位的困难,并热诚地帮助解决困难,促使承包单位能够顺利地完成施工任务。 4.2.3协调方法:(1)根据需要召开监理例会及专项、专题会议,由总监理工程师或其指定人员主持召开协调会,统一步调,交流意见,决定会议的主要内容及会议程序。会议内容于会前约定,会前明确开会的目的,会议的决议事项应对与会各单位有约束力。凡涉及组织协调工作的人员或单位,聚集一起开会共同研讨协商,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取得共识,使问题得到解决。(2)协商是沟通双方之间的情况,减少分岐,解决矛盾,统一意见,共同作好工作的重要方式与方法。在监理例会和专项、专题会议召开之前,总监理工程师要与建设单位、承包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作好协商、协调工作,以提高会议质量,减少无效的争议。必要时还可以邀请设计单位、勘察单位、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人员参加有关的会议,对于重大问题的协商与决策,也可召开由建设、承包、监理单位领导层参加的高一级协商会。(3)协商的基础是信息,信息不通,情况不明,协调工作没有目的,也就是难以收到成效,信息沟通工作通过各单位不同层次人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如专业监理工程师与建设单位各专业管理人员之间,与设计工程师之间,与承包单位各专业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总监理工程师与建设单位驻工地代表之间,与设计单位项目总负责人之间,与承包单位项目经理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信息沟通还可以通过监理月报、监理会议纪要、简报等形式,还可以将所属监理单位的有关业绩的信息传达给有关单位和部门,让他们对所属监理单位有更深刻的了解,以提高监理单位的声誉,增强信任,促进工程建设的良性发展。 4.3指导和帮助 监理项目全过程控制是一个有机整体。但是从工作内容来看又由若干环节组成一个整体。根据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和工作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手段,环环扣紧,条条落实,是监理工程师实施项目全过程控制的重要职责之所在。 运行单位在监理单位指导和帮助下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操作规程,并监督各项操作规程的执行和落实。完善文明施工管理和监督管理网络,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负责人的组织保证体系。对自己所属责任区范围内的环境做到清洁、整齐,不乱堆乱放,保持施工现场整洁有序。监理现场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通知运行单位进行整改。 5.几点体会 ①业主的支持是监理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监理受业主委托,在业主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如果没有业主对监理工程师信任、支持和指导,监理工作将难以顺利开展。 ②搞好监理工作的关键是加强监理队伍的自身建设。在监理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监理工程师除要有较高的学历、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公正、廉洁,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③建设监理工作是一项需要各种专业技术、经济、法律综合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智力密集型服务工作,这就要求监理人员具有控制投资、管理合同和信息,调解经济纠纷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和合同管理意识。监理工程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监理,一丝不苟,才能有效地对施工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把好关,真正有效地为业主服务。 管理工程论文:如何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管理工作 摘 要:针对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如何合理选择工程内容与编制实施方案,提出实际工作中采用的有效、快捷方法;并就项目规范化管理和项目验收资料整理注意事项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 维修养护 实施方案 资料整编 水管体制改革推动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多样化,使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逐步正常化。水利部、安徽省水利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制度和管理办法,对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的实施提出了规范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实施项目的工程效益与管理水平。为保障维修养护项目的正常开展、规范实施,认真编制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方案,指导维修养护项目的实施尤为重要,给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更为科学有效的依据,推进实施单位的项目管理正常化、规范化水平。 1 实施方案的编制 1.1 编制要求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方案是项目实施和管理验收的依据,原则上管理单位应按照水利部、省水利厅颁布的有关规定,结合拟实施工程的实际运行情况,针对影响工程效益与运行安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因素,并在对存在问题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安徽省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堤防工程管理考核标准》、《泵站工程管理考核标准》、《水闸工程管理考核标准》、《河道工程管理考核标准》以及《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等,依据财政经费预算安排情况,通过比选,编制合理且切实可行的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年度实施方案。故此,水管单位应做好以下几点准备工作:(1)切实掌握“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是指对已建的水利工程(包括水工程及其附属配套设施)及管理范围内的绿化进行日常性保养、保洁和防护,及时处理局部、表面、轻微的缺陷,以保持工程完好、设备完整整洁及操作灵活;通过简单的修理、较小的工作量便可恢复或局部改善原有工程面貌,保持工程的设计功能,原有规模和标准不改变、不扩大”的真实涵义。(2)根据养护细则的要求,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工程维修养护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记录;实行年度抽查、检查和记录保持一致,对各工程影响运行效益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上一年度的工程运行记录,制定本年度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计划,为工程维修养护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1.2 编制的内容 该市近年来实施的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一般分为堤防、泵站、水闸三类,考虑到工程维修养护含日常维修养护和专项维修养护两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应合理确定维修养护项目,明确维修养护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 1.2.1 合理划分日常和专项维修养护项目。一般情况下,将需经常维护、难以量化的维修养护项目划为日常维修养护项目;将工程量大、容易量化、投资比较集中的项目划为专项维修养护项目,日常维修养护要区分工程类别分项编写;专项工程可分为堤顶道路维修养护、堤坡整修、堤脚抛石固基、水毁恢复、泵站机电设备更换及管理房维修等。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尽量合理划分日常维修养护和专项维修养护项目。 1.2.2 日常和专项维修养护应相互联系一同开展。日常维修养护和专项维修养护项目的划分是按照水利部规定,针对维修养护任务,考虑管理单位的实际状况划分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维修养护项目实施过程中,专项维修养护项目的实施要为日常维修养护创造条件,专项维修养护可作为日常维修养护项目的补充,将日常维修养护和专项维修养护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协调实施。 1.3 方案编制的重点事项 1.3.1 注重工程日常管理。管理单位在工程日常管理中,要注重详细掌握工程现状资料,了解工程各部位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维修养护方法。这样才能使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方案编制准确、完整、规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3.2 明确编制责任。工程项目维修养护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要落实专人,专职负责,细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编制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做好编制工作。 1.3.3 遵守编制规则。近年来,该市实施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方案,一般按照堤防、泵站、水闸三类工程,在分地段、分部位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标准,合理确定工程维修养护目标,精心编制各类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方案。 1.3.4 注重编制质量。实施方案编制质量直接影响维修养护项目的实施,同时也是签订维修养护合同和组织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要组织熟悉工程管理的技术人员,在准确掌握管理范围内工程现状、存在问题及切实可行的维修养护措施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依据工程管理规范、规定、标准和技术要求,逐项逐段确定维修养护项目及工程措施,同步制定出实施计划及实施步骤;并准确计算工程量(或工作量),参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及市场信息价,合理选用单价标准,单独编制项目预算书,同时上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2 方案的审查 实施方案的审查目的就是针对存在遗漏或不切合实际的地方。实施方案审查应组织主管单位、水管单位有关工程、管理、财务等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并严格按照《中央财政补助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参照有关“管理考核标准”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及修订意见等规定,结合当年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预算和水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审查,将维修养护专项工程作为审查的重点,使维修养护实施方案达到原设计目标。 3 组织实施 通过技术审查的实施方案,上报有关部门审批,批复后尽快组织实施,按照省、市、县有关工程建设管理要求,及时完成招(议)标工作,签订施工、监理合同、并督促施工单位尽快进场实施。项目管理人员要与监理人员、质量监督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到施工现场察看工程的质量、进度。掌握工程养护施工的管理内容,熟悉每个养护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达标体系,还要及时检验养护效果,掌握质量动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随时处理。质量管理控制点一般有:技术交底,质量管理计划,施工检查,技术复核,必要的材料试验和检验等。实施过程中,如项目确需较大变动,要报请原审批部门批准。 管理工程论文:浅谈如何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 摘 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近年来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将会对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本文就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前言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作为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其作用不言而喻。可是,就目前而言,由于各方面因素,国内很多水利部门在施工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导致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受到影响。笔者从事相关工作,对此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就如何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谈谈自身一些看法。 1 我国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模式老套,管理理念落后 虽然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原因,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理念一直难有突破。世界上新出来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无法良好地应用在实际管理工作当中,导致了管理质量的停滞不前。因此,模式老套、管理理念落后已经成为了我国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水利施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对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而言,人员是施工管理的重点,是水利施工管理的主体。水利工程施工有着强度高、工作复杂等特点,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参与,将会导致工作质量不高,工作进度停滞不前。而国内有很多一部分水利施工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技术水平,无法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还有相当一部分水利施工单位在施工管理时临时调动管理人员,调用新的管理人员投入到施工管理中,这部分管理人员往往缺乏实际管理经验,只有有限的知识理论,这样是无法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 1.3 没有完整的施工管理体系 缺乏完整的施工管理体系是我国水利工程施工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国内,有很多水利工程是在地形、水文环境复杂,较为偏远的地区进行的,这种地区缺乏相关专业的管理类人才,无法实施良好的管理。由于管理系统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责任无法落实到人。还有部分企业为了节省企业开支,出现了人员职位和责任不明确的现象。换句话讲,施工人员既参与到施工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参与到水利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以将人力资源最大化使用。这样虽然节省了人力资源,为企业节省了开支,可是大部分施工人员毕竟只有施工方面的技术和经验,而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却是十分匮乏的,即使有部分施工人员能够辅助管理工作,那也必须要有专业性人才带领,否则,只会让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产生副作用。 2 如何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 上文中得知,目前国内企业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对水利施工的进度和水利工程质量产生巨大影响,为了对此进行改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完善水利工程信用体系 从法律的角度出发,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水利工程相关法制建设,强化法制意识,提高施工人员按照法律进行施工操作的自觉性。要对水利工程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培训,还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使水利工程的施工能够按照法律和行业规范进行。通过建立和完善监理制度,推进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建设,提高施工单位的施工能力,保障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还可以通过群众参与监督的方式来监督水利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结合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有效监督系统,营造良好的水利工程施工环境。 2.2 完善水利工程施工监理制度 可以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整个监理队伍素质。要对水利工程的质量工期以及投资进行有效地控制,建立和完善监理制度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要严格规范监理制度,要求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能做到持证上岗,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水利工程按照设计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施工,所有相关工作都要经过总工程师或者是总监理师签字,尽可能地避免施工质量低下等现象的出现。 2.3 提高水利施工现场施工控制的力度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每一道施工的工序都是互相关联的,缺一不可,同时,这些工序也都是相互制约的,整个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将会受到这些施工工序 质量的影响。所以,为了控制施工质量,一定要从施工现场入手,从基础上入手,才能够做好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应该依照合同规定进行,使每一个工作都得到落实,科学、合理、合法地进行每一道施工工序,尤其是对于工程中的一些重要隐蔽工程,更要进行严谨的质量控制,保证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施工现场的管理者需要按期召开质量管理大会,进行定期的质量汇报工作,并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来承担水利工程施工的责任。 3 结束语 水利工程项目是国家的命脉项目,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一方百姓交通、农业等重要因素。虽然现在国内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还不完善,但只要齐心协力,发现当前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改善,多吸纳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相信我国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管理工程论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如何做好施工管理工作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开展施工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许多城市,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兴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性,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积极开展施工管理工作。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来看,开展施工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满足整体工程质量,必须开展施工管理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兴建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多个施工环节和管理部门,整个工程施工难度很大,涉及到的质量控制点也非常多,要想保证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开展施工管理工作。 2、为了满足整体工程的安全性要求,必须开展施工管理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涉及的施工环节多,在施工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安全,如果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那么将会对整体工程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出于保证整体工程安全性的要求,我们必须开展施工管理工作。 3、为了保证整体工程有序进行,必须开展施工管理工作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程序多,整体工程相对复杂,所以在工程施工中必须要保证工程按照计划程序进行,保证工程的有效性,所以,要想保证工程有序进行,我们必须开展施工管理工作。 二、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具体措施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实际过程研究后发现,其施工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具体措施: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要明确施工管理的定义和特点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的定义是指施工开展中,施工空间、时间、安全防护以及配合资源的管理组织和安排,如施工计划管理、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等。施工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施工管理贯穿于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2)施工管理是整个施工过程安全有效运行的基本准则,(3)施工管理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起到了有效指挥、全面管理的作用,(4)施工管理是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能够满足相关要求的重要手段和保证。由此可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要想取得预期的建设效果,就要积极开展施工管理工作,要以施工管理为主要手段,全面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有序进行。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要明确施工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 在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管理中,通常会选择项目经理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一般会先成立工程施工项目经理部,然后按照项目经理部的职责,组建整个管理体系,通过项目经理管理体系,划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分并明确施工管理职责,通过具体的管理层推动工程项目的全面施工。这一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明确职责,保证施工管理质量。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所有工序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主要包括土建施工部分、电气施工部分,设备安装部分。在这几部分施工中实行施工管理,不但促进了工程质量的可靠提高,还保证了工程整体的安全性。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要做好施工管理计划工作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涉及的环节多,因此整体工程非常复杂,要想保证工程的有序进行,就要对整体工程进行全面的规划,而施工管理计划工作正是满足这一目的而产生的管理方式。在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施工管理计划成为了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施工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施工计划主要分为:时间计划,其中包括季度计划、月计划、半月计划、旬计划、周计划、日计划、临时计划。作业区计划:正线轨行区计划、车站内计划、车厂计划。作业性质计划:影响行车的计划、不影响行车的计划、影响客运服务的计划,不影响客运服务的计划等。施工计划的主要要素包括:施工单位、施工日期、时间、施工内容、施工区域、施工防护、施工配合。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要做好工程列车的组织工作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管理中,工程列车的组织工作是一项重要内容。工程列车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施工,其种类主要包括:(1)内燃机车:车厂调车(客车)、救援以及配合牵引平板车作业,(2)轨道车:配合牵引平板车作业,(3)作业车:接触网作业车、轨道检测车、接触网检测车,(4)平板车:普通平板、带吊臂平板。工程车组织的目标是为了安全有效配合作业,工程车组织的原则要满足以下要求:(1)工程车必须符合线路的车辆限界,(2)工程车可以牵引,也可推进运行,(3)工程车运行凭信号、行调命令、行车凭证或调车方式运行。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工程列车的组织工作。 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施工管理起到的积极作用 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来看,施工管理对整个施工过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管理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有序进行 施工管理在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中,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使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过程有制度可依,保证了整个工程的施工秩序,使整个施工过程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完成预期的工程量和施工任务。 2、施工管理保证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满足各项施工指标 施工管理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切实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各项施工指标的实现,使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均达到标准要求。因此,我们要明确施工管理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积极作用。 3、施工管理提高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率和有效性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开展施工管理工作以后,整个工程保持了良好的施工秩序,各项施工程序有条不紊的进行,满足了整个工程施工的需要。从作用上来看,施工管理出了保证工程的有效性之外,还对提高整体施工效率和有效性有着积极影响。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开展施工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施工管理对于保证整体工程各项指标的实现,促进工程施工指标的完成,提高整体施工效率和有效性均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明确施工管理工作的要点,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努力做好施工管理工作,促进整个工程质量和安全性的提高。 管理工程论文:新会计制度下强化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摘 要] 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公路工程施工企业涉及的生产要素较多,生产环节复杂多变,给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但不管会计制度如何变化,投入与产出是两个最基本的会计分类。而在公路工程施工企业中,这两个要素的衡量标准并不明确,增加了工作难度。 [关键词] 新会计制度;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 1 新会计制度下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如果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出现问题,势必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一般情况下,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财务控制不严格。部分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决策层之间的监督制约力度不够,当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看法出现不同时,达不成一致意见,影响工作效率;对于采购、劳务等会计项目的结算程序不完善,容易出现多开多结现象,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2)奖惩激励机制仍有待完善。完善的奖惩激励机制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奖惩激励机制不健全,容易造成员工感觉分配不公,互相攀比,工作积极性不高。某些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奖金趋于平均,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3)债权债务清理不及时。对于某些已经竣工或撤销的项目没有及时地进行债权债务关系清理,形成了不良资产和坏账损失。不仅无法直实反映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增大了管理成本,而且往往有其他隐性支出,严重制约了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提高。 (4)成本核算不实。成本是基本的会计要素,成本核算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而在公路工程施工企业中,成本的核算时间点、核算规则都容易出现问题,对成本核算的真实性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对成本核算人员的要求也较高,易受人为因素影响。 2 强化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管理的内涵非常广泛,其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涵盖了实际工作中对大小事务的整体控制和协调。财务管理,是对财务方面工作的掌控,既包括对财务工作人员的掌控,也包括对企业资金流、成本、利润等财务要素的计算和分析。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而言,我国的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思想传统、做法僵化,存在投机取巧现象等,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加之自新会计制度实施以来,部分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调整不及时,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不适应,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了工作实效。新会计制度较原会计制度有了一定改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逐步适应新会计制度,加强理论创新,借鉴先进经验,以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为企业的综合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3 强化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是企业经营状况最直接的反映,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关乎企业发展,关乎企业前途。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对收入和支出进行精确的计算,加强成本控制,获得最大收入。由于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的自身特点,其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与一般企业不同,必须采用适当的工作方法,以促进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健全财务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确保工作规范进行。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明确工作流程和标准、规范工作中的具体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规范明确的制度,为员工如何做好工作提出了指引。制定并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既包括成本控制制度等与业务工作相关的制度,也包括奖惩激励制度等对员工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价的制度。要注意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及时掌握最新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制度规定,确保制度规范有效。 (2)对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进行独立核算。由于每个公路工程施工项目都有其自身特点,成本和收益都可以独立计算,因此完全可以选择独立核算。在核算时应重点考虑项目规模、项目进度及特点等要素,同 时应对核算人的权利及责任予以明确,确保核算的独立性。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成立专门针对每个项目的工作小组,选择相应的财会人员为组员,小组负责项目财务核算工作的所有事项,并承担责任。 (3)做好工程内部预算的编制及审查工作。工程内部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企业成功控制成本、增加利润的前提和基础,其质量高低,关系到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的监督和把握,必须做好编制及审查工作。在预算编制结束后的审查也非常重要,不仅要对预算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审查,同时也要关注预算与企业实际的契合程度,保证预算编制质量。 (4)妥善调配企业运营资金。企业资金运转是否流畅、高效,对于企业效益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公路工程施工企业效益,必须对资金流进行合理调配。要着重抓好投标、成本、资金、材料和非生产性开支5个重要环节。同时,要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和审批制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对企业的资金使用状况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对于已经竣工或被撤销的项目,要及时进行清理结算,促进资金及时回笼,使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管理工程论文:试论如何搞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探讨 摘要:工程管理是每一建筑单位都在努力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建筑工程管理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途径 探讨 随着建筑市场经济发展,过去市场的竞争已转化为工程质量的竞争。提高工程管理与控制对于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变得至关重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立足之本。工程技术管理贯穿于工程施工到竣工的各个阶段,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对工程施工的各项技术活动和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运用管理的职能,促进工程技术工作的开展,正确地贯彻国家的技术政策和上级有关技术工作的指示与决定,科学地组织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施工过程符合国家技术规范、规程和技术规律,以保证高质量地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达到统一。 一、工程项目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质量原则 工程建设与人民生活的改善息息相关,搞好工程质量管理,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繁荣富强,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必须树立强烈的“质量第一”的思想。 (二)预防原则 在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中,应从过去消极防守的事后检验变为积极预防的事先管理。因为好的建筑产品是好的设计、好的施工所产生的。必须在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事先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种种不合质量要求的因素,以保证建筑产品质量。如果各质量因素预先得到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就有了可靠的前提条件。 (三)服务原则 建设工程项目,是为了满足用户的要求,尤其要满足用户对质量的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就是要把为用户服务的原则,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出发点,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同时,要在项目内部树立“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思想。各个部门,各种工种、各种人员都有个前、后的工作顺序,在自己这道工序的工作一定要保证质量,凡达不到质量要求不能交给下道工序,一定要使“下道工序”这个用户感到满意。 (四)用数据说话原则 质量控制必须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基础上,必须依靠能够确切反映客观实际的数字和资料,否则就谈不上科学的管理。一切以数据说话,就需要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工程实体或工作对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理,从积累的大量数据中,找出控制质量的规律性,从而研究工程质量的波动情况,寻求影响工程质量的主次原因,采取改进质量的有效措施,掌握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的客观规律,以保证工程项目的优质建设。 二、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一)质量管理 1.质量监管体系 工程质量的优劣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工程建设项目都应当同时接受企业自身监督,业主(监理)监督。 1)企业自身监督———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应当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质检机制和质量监管体系,现行的机制主要是项目质检员长驻工地监督施工质量,分公司质检员巡查项目质量情况,公司质检部门组织定期或不定期质量检查验收(内部阶段性)。这样一个三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监督机制,也是企业对工程质量把关的主要途径。 2)业主(监理)监督———也称为第三方监督,是最权威性的监督。现行的管理机制赋予这种监督以权当天的管理权限,由业主委派或委托的质量监督小组长驻工地,对工程中尚未施工的、正施工的和已完成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 2.监管方法和手段 作为管理人员,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是现场管理工作懒重中之重,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检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监管力度,以及控制质量的方法和手段。一般有以下几种:1)现场监督一一对于施工作业中的每一道工序,做到现场检查发观问题,随时指出并纠正。检查手段采取实测实量和整体观感相结合的方式,已经形成的产品,有权责令施工人员推倒重来。2)召集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明,严格对施工工人进行工序技术交底,纠正错误,限时改正。3)编制质量控制书,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详细说明,指明对策,责成项目部限时整改。同时,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还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变化,但必须处处以国家规 范和新的验评标准为依据。管理人员应当主动与业主(监理)部门、企业自检体系密切配合,共同管理。 (二)工程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的检查与进度计划的实施是融汇在一起的。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是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和信息来源,是调整和分析施工进度的依据,是进度控制最重要的步骤。进度计划的检查主要是通过把实际进度与进度计划进行比较,从中找出项目实际执行情况与进度计划的偏差,并对产生偏差的各种因素及影响工程目标的程度进行分析与评估,以及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监理单位、承包商及相关单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工程进度计划。 (三)工程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投标承揽任务开始到工程竣工验交,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事先预测,认真核算和监控。一个工程的成本包括很多方面,有现场成本,通过现场管理降低成本;有机械设备成本,通过缩短机械使用周期来提高效益;有材料成本,通过控制材料的质差、价差、量差来减低消耗;有劳动力成本,有效地使用劳动力,不搞人海战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质量成本,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减少无效劳动;有文化成本,通过提高凝聚力来调动积极性。还有运输成本、财务管理成本、安全成本等。工程项目要在质量上符合规范要求、工期上达到合同文件要求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技术措施。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建筑工程的正确管理需要建筑工程使用和管理单位共同的正确的管理和使用,它要求我们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必须做好建筑工程管理活动的每个具体环节。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管理也必然更加专业化,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要不断加强其内部的管理体系,以便能获得更多利润、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企业部门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现代管理体系有着非常强的整合能力,如何做好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管理工作,需要所有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够有一个放心安全的居住环境,我国的建筑事业就能够蒸蒸日上不断发展。 管理工程论文:关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及发展对策的探讨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加强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和工程造价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建立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见解。 【关键词】工程造价 控制与管理 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80年代完善起来的。表现为国家直接参与和管理经济活动。要求在不同设计阶段必须编制概算或预算并对政府负责;制定了概预算编制原则、内容、方法和审批办法;规定了概预算定额、费用定额和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的编制、审批、管理权限等。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概预算定额管理体系。由于国家控制了构成工程造价主要因素的设备材料价格、人工工资和利税分配等,概预算制度在核定工程造价、帮助政府进行投资计划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工程造价缺乏竞争性。二是造价控制重施工轻设计。三是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不健全,工程咨询业发展还不成熟。四是高素质的工程造价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五是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 1.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日益深刻地融入全球市场,在我国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项目越来越多,我国的许多项目要通过国际招标、咨询或bot方式运作,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投资和经营的项月也在增加。因此,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化正形成趋势和潮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行业壁垒下降,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外市场全面融合,外国企业必定利用其在资本、技术、管理、人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挤占我国国内市场,尤其是工程总承包市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的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转换经营模式,增强应变能力,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在竞争中学会生存,在拼搏中寻求发展。另一方面,入世后根据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我们将获得更多的机会,并能更加容易地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加入wto后,在国际市场上,作为一名成员国,我国的企业可以与其他成员方企业拥有同等的权利,并享有同等的关税减免,在“贸易自由化”原则指导下,减少对外工程承包的审批程序,将有更多的公司从事国际工程承包,并逐步过渡到自由经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工程造价管理国际化已成必然趋势,各国都在努力寻求国际间的合作,寻找自己发展的空间。 2.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趋势 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普及应用的速度令人吃惊,而且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这给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在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其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已成为信息战。另一方面,作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知识经济已经来临,与之相应的工程造价管理也必将发生新的革命。知识经济时代的工程造价管理将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知识经济可以理解为把知识转化为效益的经济;知识经济利用较少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而更重视利用智力资源;知识产生新的创意,形成新的成果,带来新的财富。这一过程靠传统方式已无法实现,这时先进管理手段——电脑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工程造价管理中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网上招投标,开始实现了工程造价管理网络化、虚拟化。另外,工程造价管理软件也开始被大量使用,同时还有专门从事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开发研究工作的软件公司。 三、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 1.必须加强法律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 国家法律只能从宏观上加以规范,不可能对工程造价的各个方面都作出详细的规定,因此工程造价管理自身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中国建筑业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就必须全面与国际惯例接轨。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竞争市场,我们只有懂得并真正吃透国际惯例、法规、标准等,才有可能按国际惯例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受到国际法律的保护。 2.必须加强项目库的组建 近年来,也有许多人把神经网络理论用到了工程造价管理中,神经网络方法也就是模拟人脑的思维进行各种活动。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神经网络模拟人脑搜索类似历史项目资料,最后凭经验来确定工程造价。实际上神经网络方法与香港的模式是一样的,只不过把这一复杂工作交给计算机来完成而已,我们有必要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引入这些先进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相当丰富、完善的项目库,这恰好也是我们所缺少的。项目库的组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社会平均水平。二是企业个别水平,这样我们也可以避免在评标时去判断企业报价是否是低于成本报价这一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 3.必须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培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工作已从被动反映造价结果转向能动影响项目决策。但人才质量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因此如何造就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高等院校应该担负培养现代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重任。我们必须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学科建设,在高校建立硕士点、博士点,以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经济、晓法律、善管理,同时精通计算机和外语的高素质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大力推行注册造价师执业制度。我们必须大力推行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制度,以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造价工程师,同时为造就总经济师以及高级管理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4.工程造价管理必须信息化、网络化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各方面的信息流铺天盖地,纷至沓来。面对如此宏大的信息流,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显然已无能为力了,我们必须寻找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这时计算机网络、软件就成了时代的宠儿,普遍为人们看好。计算机的引入标志着我们的工作有了新意,同时也给社会创造了效益。充分发挥现代化管理手段,既是向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 管理工程论文:实施规范化管理工程 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 [摘要]本文以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无缝厂为例,论述了如何实施规范化管理工程,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 [关键词]规范化管理工程 管理能力 一、实施背景 2008年四季度以来,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致使钢材市场需求剧减,在这样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必须引导全厂员工充分认清当前形势,积极应对钢管市场的经营形势,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高效的管控能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变被动为主动,调整生产经营秩序,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管理创新能力,积累资源能力,为此,2009年度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了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管理能力,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活动;树立“制度化、流程化、数据化、标准化”的生产经营管理理念,以促进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工序成本的不断下降,促进我厂管理工作的升级,为鞍钢无缝钢管厂跻身现代钢管企业提供新的管理创新动力,为厂振兴和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二、内涵和做法 1.内涵 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波涉及全球,导致钢管市场需求和效益大幅度下滑,为了迎接钢管市场的再度辉煌的到来,我们抓住此时的契机蓄积能量,努力提升企业的自主管理能力,2009年度在全厂开展了实施规范化管理活动,其活动的重点是建立“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数据化”的管理理念和工作程序,达到了管理动作的井然有序和协调高效,并通过在管理实践中的不断完善、改进和创新,促进了我厂管理的升级,管理水平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成本的下降,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2.主要做法 (1)从提高对规范化管理工作的认识入手 企业管理规范化,是指依据企业开展管理事务的规范运营框架或流程,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并在管理工作中按照这些组织框架和运营流程进行实施,以期达到管理动作的井然有序和协调高效,规范化管理在企业运作上涉及到诸多方面,概括起来就是“四化”:标准化、流程化、数据化、制度化。 2009年度我厂开展的规范化管理活动,从研讨、准备、实施等过程,使管理人员对规范化管理的认识不断得到升华。认识1:开展规范化管理是为我厂构建一个具有充满生机活力和谐发展的新机制,使我厂能够自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提高自身免疫力,可保持连续稳定的发展。认识2:做好工作的方法程序条件,是业务流程管理的规范化。认识3:“规范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认识4:为了使无缝厂更好生存与发展,进一步提高管控能力,厂提出了“四化”生产经营与管理理念。 (2)全面修订管理制度,从“标准化”工作开始起步 2009年2月提出了为全面落实厂确定的质量品种效益型发展战略,夯实管理基础,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决定在全厂开展全员标准化工作,目的是通过开展全员标准化活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作业标准和管理标准,进一步提高全员按标准化作业、按标准化管理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全厂管理目标的落实和实现。 全员标准化活动分四个阶段:一是健全完善标准阶段。主要有工艺技术规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岗位作业标准和设备点检标准、管理制度。二是培训阶段。主要是建立技术培训体系,编写标准化作业培训教材,开展全员培训活动,开展全员岗位练兵活动。三是考核评价阶段。四是巩固提高阶段。 为此在2009年度全厂建立建全各类管理制度,覆盖了全厂全部管理工作。 (3)全面启动编制岗位业务流程图,建立起“流程化”管理模式 流程化是“四化”的关键。要解决问题必须了解流程内在与外在矛盾,只有弄清了流程所涉及的每一个细节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有抓好工作中的每一个流程方可确保万无一失。 2009年4月起我厂全面启动编制岗位业务流程图工作,在全厂范围内建立起来“流程化”管理模式,如何做好各岗位业务流程图,经过厂领导组织走出去学习取经,典型人员多次研讨,确定了以厂组织机构、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为工作前提,提出每项工作业务流程图的总体要求是:每项业务要建立流程化工作程序,从开始—过程—结束步步相扣、相承接,流程中要确定出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数据,主要控制手段,时间要求或接点等,业务流程图具体要求为,标题部分:要有业务流程图名称、部门、岗位、编号,表头部分:要有时间要求、每项业务所涉及的部门、说明部分等,内容部分:具体完成时间、业务内容、流向、判定、开始、结束、关健控制点、产生出数据标志、补充要求等。 岗位业务流程图的要求确定后,此项工作首先从典型事例抓起,先后进行了两次典型样板发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然后大家进行热烈讨论,不断完善典型样板,最终得到统一的结论。随后在全厂各级管理层中全面开展了编制个人的岗位业务流程图工作,经过初审、终审于5月份全部完成了全厂四室一会61个岗位,284个业务流程图。 (4)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本质要求,需要形成制度化的工作程序 制度化,是解决我们如何贯彻执行制度标准、如何进行标准化作业的问题,只有保证每项工作的流程顺畅、有效运行,保证每个控制点的数据准确、处于受控状态,才能保证各项制度标准的有效执行,提高各个层面的工作执行力。 为了持续改进规范化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流程化”管理体系,使“流程化”工作方法深入人心,变为每个人工作的自觉性行动,形成制度化的工作程序,2009年度厂内共组织了七次规范化研讨活动。分别由机关各部门专业部门领导、专业管理人员介绍如何从本职工作做起,开展好流程化管理活动。建立流程化典型介绍的主要内容为:简述对开展“规范化管理”活动的认识;详细介绍本职工作的业务流程及其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数据、控制手段;分析本职工作的现状、查找问题及原因、制定改进措施,然后由厂长、书记进行点评和总结。从第五次研讨开始转向为专项研讨会,第五次研讨会议请安全组介绍,如何实施安全规范化管理,并“以安全事故为零为目标,建立和运行安全管理工作保证体系”,生产技术室主任谈如何借鉴安全管理体系经验,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调度室主任谈如何借鉴安全管理体系经验,建立和完善生产调度管理保证体系,设备管理室主任谈如何借鉴安全管理体系经验,建立和完善设备管理保证体系,综合管理室主任谈如何借鉴安全管理体系经验,建立和完善综合管理保证体系。第六次研讨会议研讨的内容是请生产技术室介绍,如何“实施运行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然后分别由7个单位作业长,就“实施运行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满足用户需求”谈对于生产技术室所介绍的内容,是否符合无缝厂实际并满足客户需求,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结合本单位实际,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无缝厂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确保本质上提高产品质量,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第七次研讨会议内容由设备管理室介绍:“实施全员规范化设备管理,构筑预知状态维修体系”,然后由12个单位作业长研讨的主要内容是叙述实施范化设备管理的必要性、目的与手段,叙述点检定修制规范化管理方法,构筑预知状态维修体系,保障设备稳定运行,设立设备的五层防护线。 (5)数据化管理是规范化管理的基本条件 “没有数据就没有发言权”,事物缺少数据的描述如同一潭死水一样没有生机,透过数据看实物本质,充分地认识数据里所隐含的秘密,通过人与数据有机地建立,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流程内存在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构建数据化管理平台是提高我们管理水平迈出的第一步。 管理者重视数据化管理,是实施数据化管理的基本条件,管理者重视数据化,重视人的因素,确立人和数据的有效组合,充分利用数据的作用或功能,认知和使用数据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构建数据化管理平台按照数据化要求开展相关工作。 管理者重视数据化管理,确立人和数据的有效组合,充分利用数据的作用与功能,不断认知和使用数据的价值,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此构建数据化管理平台。数据化管理更是异议管理工作的基础,处理异议的过程正是数据化管理充分体现的过程,用数据说话是异议处理的根本。 规范化管理活动的开展,强化了数据化管理工作的实施,凡事用数据讲话,以数据做为依据,己形成一切工作的必需要求,如每天的调度会必须用数据说话汇报,2010年制定的降成本目标措施工切以数据为根据,一切总结汇报必须用数据表示,即能定量的决为定性,同时又为断推进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统计报表的完善性。 三、规范化管理实施的效果评价 我厂己建立起一套完善了规范化管理程序,达到了管理动作的井然有序和协调高效,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方法,循序渐进地不断改进,并在进行积极的创新探索推进。规范化管理在无缝厂的建立与实施,促进了成本不断降低,2009年实现降成本2639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管理工程论文: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参与成本管理的探讨 成本居高不下一直是束缚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一直是困扰国有企业的一大难题。本文拟从国有企业如何有效利用科技人员,培养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参与成本管理,有效降低企业成本等方面作些探讨。 一、科技人员与成本管理现状 1.成本管理将科技人员排除在外。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参与人员,大多数只限于财务部门及其下级成本核算人员。因为成本管理只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事情,科技人员很少参与,他们更重视产品的开发和研究、生产质量控制等。这种在成本管理方面缺乏合作、沟通的方式导致相当多的企业成本分析意识淡薄,成本构成分摊失实,成本信息失真,从而严重影响了管理者决策。 2.成本控制忽略产品设计阶段的决定性作用。一般大多数企业的成本控制仅仅限于生产过程,忽略了产品设计过程对成本大小的决定性作用。在整个产品成本控制过程中,产品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产品在设计时就决定了材料、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等。不同的产品结构、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制作过程,其产品成本的差异会很大。其次,一个新产品的功能和成本水平基本上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决定了。设计不合理引起的产品技术的先天性不足,是用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成本控制措施所无法挽回的。要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就必须依靠科技人员优化产品设计和工艺等。 3.财务透明度低,限制了科技人员参与财务分析和管理。这里的财务指成本核算的账目,包括总账和各种台账。除财务人员和管理当局了解之外,其他人无权过问,从而导致科技人员历来就以产品开发、技术管理、生产质量控制为主,无权参与财务分析和管理。同时科技人员缺乏财务会计知识,也不具备参与成本管理的能力,因此不太关心企业成本核算。 4.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和培养制度。激励机制的强弱与成本控制力度的大小是成正比的。但大多数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只有惩罚制度,而没有激励制度。工程技术人员无论是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成本,还是变废为宝,均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技人员降低成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期以来,大多数国有企业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和贡献极不对称,严重影响了科技人才作用的发挥,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正是以上原因导致了目前国有企业成本管理落后,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为此,笔者提出,必须重新对科技人才进行定位、培养和管理。应在国有企业实施“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人才体系,这对成本管理大有裨益。 二、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参与成本管理的设想 1.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内涵。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是指既精通本行业技术,又懂科学管理,同时熟悉财务工作的一种复合型人才。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应具备如下素质:①精通专业技术知识。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首先是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是研发新产品的带头人,是产品设计的主要力量,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问题能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②熟悉技术部门的管理工作。能够在带领科技人员参与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有效地处理好科技人员之间的工作配合和协调问题。同时,还能参与成本管理,开展成本分析等。③掌握一定的财务会计知识,熟悉宏观经济、企业管理、法律等学科知识。其中财务会计知识包括会计学知识和财务管理知识。尤其熟知企业成本的组成、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方法,并能熟练地将财务会计知识应用于技术成本管理之中。 2.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职责。 (1)协助财务人员将传统成本的管理范围进行扩张。美国学者指出,现代产品包括了核心、形式、附加三个层次,它们构成了产品整体。同时生产环节重要性的下降及产品成本知识含量的增加使得企业的成本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中表现为研发成本、服务成本或后援成本的比重日益上升。在这种成本结构中,非产量驱动的研发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比重已上升到了重要程度。此时,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信息。因此,为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可以协助财务人员对传统成本的管理范围进行扩张,从单纯的生产阶段成本核算扩张到研发阶段成本核算及服务阶段成本核算。 (2)将技术革新同降低成本相结合。任何企业都涉及大量的技术,有优势的技术能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成本优势。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应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运用价值工程手段控制产品设计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设计方案。在新产品的开发中,设计者必须进行市场分析和预测,通过价值工程分析,确保产品的基本功能,合理保留为实现基本功能而添加的辅助功能,坚决剔除过剩功能。为此在开发与设计新产品时,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只考虑技术问题,还必须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开展价值工程分析,追求技术和经济的最佳组合。 (3)参与成本管理的全过程。①参与成本降低目标数额的制定和调整。新产品的现行成本是指没有采取任何降低成本措施,并且对新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变化情况予以调整之后的现行制造成本。这个数字完全通过经验估计而来。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数额必须通过总工程师、产品设计者和财务人员的协同努力来确定。当供应商价格或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时,也主要依靠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和财务人员对成本降低目标数额进行调整。只有成本降低目标数额制定恰当,才能为降低成本指明方向,正确考核经营者业绩。②参与成本标准的制定。成本标准不能仅由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和管理当局制定,还要有科技人员参与,否则该标准可能有失偏颇。③参与成本差异的分析。在实施标准成本的企业,成本差异的分析一定要由责任中心的生产人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使标准成本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便于管理当局根据差异分析情况作出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的决策,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当局针对标准成本的状况,作出销售经营决策。 (4)其他职责。企业有时候会出现资金的暂时困难,除了正常的筹资渠道外,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在企业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利用企业的设备和科技力量承接外来加工业务,获得加工收入。同时对企业的废料进行再加工利用,变废为宝,节省原材料资金,也是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职责。 3.实施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优势。 (1)连接了科技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传统职责的断层,在成本管理中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使双方能更好地协调、沟通,避免成本降低措施的盲目性;在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努力下,能实地解决成本项目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优化成本状态;进一步发挥广大科技人员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实行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2)在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参与下,成本核算能够实实在在地反映成本实际状态,成本信息能够真实反映生产耗费状况,成本控制更有针对性,成本分析落到实处,成本考核更加合理;增加成本核算的透明度,通过了解成本状况,更能让广大科技人员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提出技术革新措施,降低成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实施和培养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途径。 (1)大集团、大企业可走后续培训之路。制定对在职科技人员进行培训的计划,包括技术培训计划和财务知识培训计划。给他们重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实现永不满足、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勇于挑战的愿望,打造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环境。 (2)增强成本意识。成本意识是现代成本管理中一个最基本的立足点。要使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成为降低产品成本的责任者,首先必须使他们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使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才能增强广大科技人员的成本意识,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3)单独设置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岗位。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作为一个岗位单独设置,享受与其他职称相当的应有待遇,在受聘期间,他们获得的收入应与其承担的权利、义务、风险相对称,权责应与奖惩、任免挂钩,其享有的权益与待遇应与其付出的劳动和贡献大小相匹配。 管理工程论文: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取效益(或利润),而效益是由收入和成本之差决定的。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益很大一部分都体现在工程项目的成本上,而工程项目的成本是指在这个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计。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益水平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恰到好处的缩减节省这些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 【关键词】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体制成本;机制成本;素质成本 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形象的窗口、培养人才的摇篮、企业效益的源泉。因此,抓好项目管理,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对于施工企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长期性的工作。我们都知道,要想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益,那么就必须恰到好处的缩减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如何恰到好处的缩减呢?首先,施工的过程中全部的生产费用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向出发,提高整个工程的管理效益水平。 一、显性成本 1.提高显性成本中直接成本的效益。在这些可以在施工预算中计算出来的成本中,即在整体工程项目的显性成本中,我们可以将在整体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消耗的费用用在构成工程实体上,或者有助于这个工程项目实体形成上的费用称为直接成本。因为它可以直接被会计计入工程对象的费用,并可以在核算中反映记录,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可以看出哪一项费用可以缩减,哪一项费用是没有必要的应该省下等。因为对于这个直接成本部分,对于这个工程项目来说,是公司管理者可以控制的,但直接成本相对于其他费用来说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因而对于管理者来说,虽然这部分成本是可以控制的,但也是最难控制的,应被列为企业管理的重点核心部分,同时,应给予高度重视。 2.提高显性成本中间接成本的效益。所谓间接效益,就是指不是直接用于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同时,也不能直接计入工程对象,但可以在会计核算中反映记录的那一部分费用。在整体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中,组织准备中,以及管理施工的整体过程中的费用等都是属于工程项目管理成本中的间接成本。但是,因为这一部分费用不比直接费用那么可以清晰的陈列,并且所占比列较小,包含项目比较杂乱,例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工作人员的办公费,出差费交通费等,但是却有很大的缩减空间,有些不必要的费用可以直接省掉,处理得当就会恰到好处的缩减成本,从而提高效益。 二、隐性成本 相对于可以在预算中计算并在会计核算的时候反应记录的显性成本,就有一定程度上的费用不被发现,或者是视而不见,甚至在我们可以时常感觉到它们存在时,又不能轻易的做出确定性的分析,计算,记录等操作,这就是我们说的隐性成本。 1.隐性成本中关于体制成本的缩减。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体制比较落后就会使项目的成本升高,这样就会轻易的导致在收益不变成本升高的基础上经济效益下滑。这就直接反应到整体工程项目效益水平的降低。 (1)体制成本的缺陷。体制成本主要体现在传统的管理体制,它已经不再适应日以增进的工程项目发展趋势,在不断前进的企业工程管理项目上,显得不再有什么显著作用,而新的管理规律使得传统的管理体制有些格格不入,而市场的竞争力不断迫使传统的工程管理体制发生问题,例如同一个机构却分成很多机构,产生机构重叠,造成成本提升,又由于层次过多,机构重叠,造成的施工队伍逐渐庞大,再者整体的工程项目本就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工程,在逐渐庞大的工程队伍中,由于工人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人员构成相当发杂,真正施工的工人只占有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庞大的队伍中,能够真正带来效益的只占少数,而企业还要负责这些庞大队伍的开销,队伍不断庞大,而工作效益逐渐降低,使得企业的效益受到很大的负面冲击,让工程在整体上延长进度,这有导致整体工程效益的显性成本提升,最终反应到企业工程利润降低。 (2)体制成本的改革。因为工程体制的落后,不适合工程的实施,才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提高工程管理效益水平,可以重新进行相对应工程整体的适合的体制改革,编制适合此次工程的体制,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市场当前的形式,以及此次工程的目标,将原来传统的工程人员简编成适合当前工程的人员分配。将原本庞大的施工队伍中,只占据成本消耗,却不能带来企业工程效益的人员撤离,将真正的施工人才扩增到适合的程度,这样,缩减了庞大的施工队伍的同时,可以缩减成本,又可以提高效率,使得最终的利润大大的增加。又如,企业的工程管理一般都会分成阶级的管理方式,例如一级项目管理,二级项目管理等,因为工程的设置构建分层,会导致每个阶层都有相同的管理部门,造成了部门的重置,部门的叠加不禁会造成人员开销的增加,还会使得工作的过程增加,效率降低,最终使得成本增加,效益降低。所以,我们可以减少相同部门的叠加,适当增加适合工程项目的部门,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开销,提高效率,最终提高工程管理效益水平。 2.隐性成本中关于机制成本的缩减。(1)机制成本的漏洞。多年来,我们着重管理机制的健全,但仍存在着突出性的问题,在用人分配上由于各种“关系”的施压与盘根错节,让一些很有潜质资质的有用人才外流,而靠关系进来享受福利的人员却日益增多,在大家不曾注意的工人阶层,潜藏着一部分相当高的不利成本。再则,即便机制改革的好,但下达到个管理施工阶层却贯彻的不够清晰明了,使得再明智的机制不能真正的给工程带来有利的效益,这样的落实不力让很多劳务用工照顾关系更是空前盛世,腐败猖狂,引起管理混乱,导致工程质量拙劣,会发生多重问题,甚至会出现重大事故,营私舞弊的蔓延,让下发工程的资金不断外流,能够真正应用到工程项目的资金少之又少,使得工程质量令人堪忧,引得整体企业工程成本不断提升,而效率却不增反减,最终让工程延期甚至效益出现负值。(2)针对机制成本漏洞的改革。面对如此不堪重负的机制体制,我们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将之重整旗鼓。在劳务用工方面,我们不走多层选进人才的方式,而是公正公开的经过筛选,让真正有潜质的工程人员,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工作人员,不贪图利益的工作人员充分融入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中,缩减不必要的人员劳力,任用有责任心的管理者,将完善的机制改革贯彻实施整体的工程项目以及各个阶层的管理人员及劳务用工。让越来越多的人主动积极的执行规章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大家积极的贯彻落实完善机制的前提下,会让整体工程项目处于一个人心振奋的氛围中,这可使得工程项目的效率大大提高,让工程项目的收益日益可观。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在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就去抓质量问题,这样就使得人员的责任心必须处于一个高度绷紧的状态,若是由于施工人员的责任心不到位,让工程的材料质量等出现问题后,再去审计追究奖惩,这不仅为企业工程带来极大及严重的负面影响,还会使得机制成本又一次隐形地增加,得不偿失。 3.隐性成本中关于素质成本的缩减。素质成本是指由于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人员个人素质因素造成的决策失误、管理失控、索赔不力、效率低下,给企业和项目带来的增量成本或产生的很大的机会成本。项目经理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领导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项目经理应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及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 (1)素质成本的严重性。一个工程上下能让企业盈利的一个制胜之道就是用工人员的素质水平。若是上则工程的管理人员,下则工程的施工人员都没有良好的素质修养道德观念,都将自己的思想至于最高之位,人人都不能体会工程的真正意义价值,这样只会“富了和尚,穷了庙”。个人虽是收益可观,但没有足够的素质道德的约束,难保由于私心与贪图利益,而让工程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当工程竣工之时,又有多少隐忧在其中呢。首要问题是要正确认识为什么要当项目经理。是为企业奉献还是为个人捞钱?通过管理项目为企业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后,合法合理地实现个人价值并获得应得的利益是我们应当倡导的。企图通过管理项目发财致富的人只能是“富了方丈穷了庙”。项目经理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控制、公关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要有施工技术、有施工经验,熟知施工组织设计、掌握施工预算,能看懂财会报表,只有这样才能经营头脑清晰、决策正确果断、管理控制有方、当家理财有术。少数项目经理虽然拿到了一级资质证书,但对于项目管理管什么、怎么管、怎么才能管好、怎样实现效益最大化等重大问题,还处于朦胧和混浊状态。这样的项目经理管理的项目的素质成本将会是巨大的,可赚可不赚的钱赚不来,能省下的开支省不下,机会损失增加,增量利润减少。(2)关于素质成本的改革。首先,我们要保证整体工程项目的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所谓有好的领头人,才能有好的队伍,各个阶层的领头人必须要了解自己的职责,责任,拥有优质的责任心才能胜任自己的领导地位,才能将企业的各个机制体制完善地落实下去,严厉的实施到整个工程中去,这样一级一级的贯彻落实,才能让工程全新的复苏。同时劳务用工的素质意识也是要有一定程度上的要求的,才能约束施工人员在工程施工上的责任心,保质保量。当工程上下所有员工都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时,才能减少工程不必要的损失及审计过程的过大开销,开源节流,为工程的盈利再添一笔。在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共同缩减的情况之下,我们才能将工程的效益推至另一高峰。 管理工程论文:如何做好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 摘要:水利工程档案是在水利工程建设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数据等各种历史资料的记载,也是水利工程开展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维护、科研、抗灾等不同工作的重要依据。水利工程档案资料应按照完整化、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要求进行整理编制,包括各种技术文件资料和竣工图纸及政府办理的各种报批文件档案资料应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同步进行,在水利工程竣工验收时,承包人要提交一套合格的档案资料及完整的施工图纸,作为竣工验收的条件之一,为今后的维修、管理和改建提供依据,做好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水利;工程档案;管理 一、建立档案管理网络,确保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是水利工程档案齐全、完整、规范的重要保证。一是成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档案管理工作,由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全面负责对档案室配备专职档案人员,在各业务部门指定专门人员担任兼职或专职档案员。二是要设计出可使用的档案管理信息管理软件,将输入的数字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排列和编目,实现档案数字化,信息组织与管理的有序化。三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修订岗位责任制及档案管理制度,做到职责分明。四是建立科学的归档制度,归档时应对文件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在内容方面检查归档的文件是否齐全完整。无论是在工程各阶段还是单位内的各个部门,都能从组织上保证文件材料不疏漏、不散失,使档案管理工作达到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二、转变观念,科学管理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各级各类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一种科学的管理意识,没有将档案工作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导致业务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档案资料积累残缺不全,给档案的整理归档带来了困难。为了使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制定一系列措施,对水利工程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并根据水利工程复杂性的特点,拓宽档案收集渠道。 从实际情况看,水利工程建设是比较复杂的,从项目申报到工程竣工的阶段比较多。这种工程形成的文件材料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涉及部门和人员多,经历时间长,稍有疏忽,就可能遗漏。而小型水利工程大多施工要求急、建设周期短、形成的文件数量不多,不易引起档案人员的足够重视;加之施工人员组成复杂,往往造成工程任务难完成;临时机构解散,而档案材料也随之消失。为了保证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我们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首先了解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及各阶段的工作安排,掌握每一阶段工作中需要形成哪些档案资料,对每种资料的内容、数量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采取以下收集方法:(一)追踪收集适用于工程周期短、形成档案材料快的工程。档案人员或兼职档案人员主动到现场询问和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工程信息并指导和督促技术部门有针对性地收集档案资料。这种方法收集速度快、档案资料齐全,质量也比较高,但花费的人力、物力较大。 (二)分阶段收集 适用于建设周期长的工程。某些大型水利工程及某些跨年度的水利工程,我们始终保持与兼职档案员及施工、建设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并加强催收,尽力避免档案原始材料的散失,这样能保证工程档案的连续性、完整性。 (三)强制性收集 适用于对某些人员分散、临时机构较多的施工单位。我们采用收取档案资料押金的做法。当一项水利工程报建后,施工单位先交一定金额的资料押金,施工单位将完整的档案资料移交给档案部门后才可退回这笔押金。这种方法对一些内部较复杂的施工单位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可以保证档案资料不会由于人为因素而流失。 三、明确档案资料管理的范围和要求(一)水利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范围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报告、设计、决策、施工、质检、监理、过程中验收、竣工验收、试运行等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形成,并应归档保存文字、表格、声像、图纸等各种载体资料。 (二)档案资料管理的要求 一是工程档案工作应与工程建设同步管理;二是档案应完整、准确、系统,并做到图面整洁、装订整齐、签字手续完备,图片、照片等要附情况说明;三是竣工图应反映实际情况,必须做到图物相符,做好施工记录、检测记录、交接验收记录和签证,并加盖竣工图章;四是施工过程中的图片、照片、录音、录像等材料,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事故等,应有完整的文字说明,同时要详细地填写档案资料情况登记表。 四、强化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范围和要求,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水利工程档案工作的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应该比一般单位的档案人员更全面,他们不仅要懂文书档案,还要懂科技档案以及与水利工程相关的一些专业类别档案。 因此,为达到水利工程档案整理规范化的要求,应对各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讲解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会形成哪些类型的文件材料,哪些是属于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具体的归档范围。同时,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对文件的起草、书写要求和制成材料的规范化,作详细的讲解,使大家对档案内容提前了解,工作中注意积累资料。这种培训与档案管理工作和工程同步进行,为今后建档工作奠定了基础,使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有一个切实的保障。 五、通过开发利用档案信息,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积累贮存档案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开发档案信息。例如2003年开封市境内清挖河道,当时的情况是黄河发大水,整个河道被淤泥覆盖,整个水利工程受损严重,农民灌溉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保丰收,利水情,市、县政府责成市、县水利部门针对内河清淤拿出整改措施,水利施工人员通过水利工程档案的调阅,迅速设定方案,抽调人员进行设计、测量、汇图各个河道的数据的汇总,拿出了最佳的清淤方案,第一时间交给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根据水利部门的方案针对全县境内各乡镇河道的现状,及时做出了清淤挖掘方案,并快速实施,使各乡镇的灾情降到最低,农田损失面积得到最大的控制,这些都是水利工程档案作用的彰显。水利工程档案的形成是水利工作者劳动智慧的结晶,通过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将其转化为档案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源又通过档案工作者提供给水利工作者利用。对于档案工作者来说,如果能将档案信息及时提供给业务部门和水利工作者,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档案信息的价值,就会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档案部门做好建档工作。 近几年我们实施信息化管理,将档案资料及时输入电脑,随时为业务部门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资源,这些档案信息无疑为我们水利事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每当业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从利用档案中获得信息时,他们也会更积极主动地向档案室归档文件材料,从而保证工程档案的完整性,促使档案管理更上新台阶。 管理工程论文: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工作探析 论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管理 开发人员 组织结构用户 论文摘要:通过对软件产品特点的分析,讨论软件工程管理可能涉及的人员、组织机构、用户、控制、文档资料等内容. 一、引言 软件工程管理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究其原因:首先是人的传统观念,工程管理不为人们所重视;另一方面软件工程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软件工程管理的问题也是刚被提出的。同时,由于软件产品的特殊性,使软件工程管理涉及到很多学科。因此.对软件工程管理,人们还缺乏经验和技术。但事实证明,由管理失误造成的后果要比程序错误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很少有软件项目的实施进程能准确地符合预定目标、进度和预算的,这也就足以说明软件工程管理的重要。 二、软件工租,理的内容 目前软件生产自动化程度很低,在开发过程中人是起决定性的因素,因此,软件工程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管理。我们可根据软件产品的特点.分析软件下程管理的具体内容,它包括对开发人员、组织机构、用户、文档资料等方而的管理。 (一)开发人员 软件开发人员一般分为:项目负责人、系统分析员、高级程序员、初级程序员、资料员和其他辅助人员.根据项目的规模人小,有可能一人身兼数职,但职责必须明确。不同职责的人,要求的素质不同。如项目负责人需要有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和对重大问题能做出决策的能力;系统分析员则要有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社交活动能力;程序员需要有熟练的编程能力等。人员要少而精,选人要慎重。软件生命期各个价段的活动有分工又互相联系。因此,要求选择各类人员既能胜任工作,又要能相互很好地配合.没有一个和谐的工作气氛很难完成个复杂的软件项目。 (二)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不等于开发人员的简单集合。这里的组织机构要求:好的组织结构、合理的人员分工和有效的通讯。软件开发的组织机构没有统一的模式。下面简单介绍三种组织机构。 1.主程序员组织机。ibm公司提出的主程序员组是软件系统结构化思想在组织上的体现。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全组的协调和统一。一位高级工程师(主程序员)主持计划、协调和复审组的全部技术活动。技术人员(一般25人)负责分析和开发活动,一位后援工程师支持高级工程师的工作,并且在该项目继续进行时,可以代替高级工程师工作,以减少可能的损失. 2.专家组。专家组强调每个人的才能,把每个人都看作是某一方面的专家,由这些专家组成一个开发机构。这种组织结构虽然能发挥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但往往有可能出现协调上的困难,选择这种方式要慎重. 3.民主组织.民主组织由从事各方面工作的人员轮流担任组长。很显然,这种组织结构对调动积极性和个人的创造性是很值得称道的。但是由于过多地进行组长信息“转移”不符合软件工程化的方向。 (三)用户 我们是为用户开发软件的,在开发过程中自始至终必须得到用户的密切合作和支持。作为项目负责人,要特别注意与用户保持联系,掌握用户的心理和动态.防止来自用户的各种干找和阻力。 1.用户不积极,不配合。这种表现通常来自对采用先进技术持怀疑态度的用户,他们心理上的抵触情绪会在行动上表现为消极、漠不关心。在需求阶段,做好这部分人的工作很重要,通过他们中的业务骨千,才能真正了解到用户的要求。要使他们认识到: 计算 机的 发展 和应用是 现代 化的必然趋势,使用计算机将会带来巨大的 经济 效益:让他们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去取代某些可能过时的或淘汰的专长。 2.用户求快求全.这种表现来自对使用计算机持积极态度的人.他们中一部分人希望一个早上就能用上计算机,并且全能用上计算机。要他们认识到;开发一个软件项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软件工程不是靠人海战术就能加快的工期。另外,即使计算机能够处理的事情,系统也不能下于包罗万象,贪大求全。要根据现有的条件量力而行。如果系统大而全,必然会很复杂,开发时间就拖得很长,因此可能会导致一个系统的失败或性能太差. 3.用户需求变化.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用户可能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修改以前提出的要求。从软件工程的角度不希望有这种变化。但实际上,不允许用户提出变动的要求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方面每个人对新事物有一个认识过程,不可能一下子提出全面的、准确的要求:另一方而还要考虑到与用户的关系。对来自用户的这种变化要正确对待:要向用户解释软件工程的 规律 ,并在可能的条件下部分或有条件地满足用户的合理要求.例如:软件需求分析阶段结束后软件的设计口标已经确定,这时用户要求的重大变化要导致设计目标的变化,特别是到软件开发的后期,一般不可能满足这种变化的要求。要向用户解释清楚工程的内在规律,但对用户提出的如性能等局部方而的要求,只要是合理的,就要加以考虑。 4控制。人员控制是对开发组织内部人员控制。就是要保证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稳定性。人员的频繁更换或流动将会大大增加软件出错误的机会。至少要保证软件项目每一期工程或软件生命期每一阶段中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同时注意发挥每个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费控制要编制详细的经费预算。并在各阶段进行经费的核算。在经费上失去控制,软件项目就没有经济保证。质量控制与各阶段的复审在意义和作用上是一致的,在此不再叙述。 5.文档资料。开发过程的各种活动后都要反映在文档资料上。每一个阶段的文档资料是以后各阶段工作的基础,又是对前面各阶段工作的复审。软件工程管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文档资料管理来实现的。因此,要把开发过程中的初步设计、中间过程、最后结果等建立成一套完整的文档资料。文档标准化是文档管理的重要方面。 三、结束语 在当今的软件工程时代,每个项目涉及众多的人力和物力,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在实际工作中,不管是否正式提出管理问题。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只不过是管理的好坏程度不同而已。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增大.开发人员也随着增多,开发时间也相应持续增长。而对于规模大、人员多、开发时间长的软件项目,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和力求在确定的时间和预算范围内有效地、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按计划完成预定的软件项目。 管理工程论文: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管理工作的做法与思考 原文作者:佚名 2012年,湖北省农业厅坚持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培养农业和农村人才、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全省农业科教系统以阳光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培训为抓手,依托各行业、各部门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培养扎根乡野的“田秀才、土专家”,为全省粮食“九连增”、农民收入“九连快”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一、2012年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1. 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为实施好阳光工程项目,湖北省农业厅将阳光工程与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有机结合,成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农业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实施工作;召开了阳光工程工作部署会议,省、市、县三级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经管等各行业负责人参加会议,强化各行业、各级一把手责任。确保培训服务于各行业的中心工作、服务于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 严格资质认定,创建示范基地。经各培训机构申报、县市阳光工程领导小组审定、省农业厅复核备案,确定290个培训机构为2012年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其中,农广校85个,约占基地总数的三分之一,农机校61个,龙头企业29个,农民合作社30个,农业系统推广机构50个,外系统培训机构35个。为提高基地的阳光工程实施能力,省农业厅制定了《湖北省阳光工程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创建试点工作方案》,以实现“八化”为目标,即办学队伍达标化、工作进展有序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培训模式特色化、台账登记诚信化、资金使用合法化、档案管理科学化、宣传工作常态化,组织巴东、宜都、枣阳等8个县市开展示范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在全省树立一批优秀基地典型。 3. 规范教学管理,确保培训质效。一是强化基地负责人责任意识。采取业务培训和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290名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的负责人进行了强化培训,出台省级阳光工程资金使用范围指导意见,有效提升基地负责人的法纪观念、业务水平和惠农政策执行力,规范资金用途。二是加强班级管理。严格遵守开班申请、“第一堂课”等制度,选好班主任、班委会,加强班级日常管理和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保证培训工作顺畅有序。三是加强师资管理。严把教师选聘关,建立首席讲师制度,研究制订《湖北省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首席讲师管理办法》。四是加强教材建设。省级组织编写了17本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教材、6本农民创业培训教材,供各培训基地选用。鼓励各项目县组编适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确保参训学员人手一套。五是创新方式方法。在培训过程中,各地探索了“进村办班、入户指导”,“划片招生、集中培训”,“结合农事、分段教学”,“农民‘点单’、按需培训”,“冬春办点、提质增收”等培训模式。 4. 创新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培训实效。省农业厅制定了《湖北省农业厅阳光工程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对项目县市、培训基地实行量化考核,实行县市自查、市州核查、省级抽查、第三方考评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以“过程管理为手段、结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一是实行量化考核。对项目过程、结果以及成效的关键性指标全部量化赋值,设立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同时设立“违纪违规”一票否决事项。核心理念是通过考核工作引导各地从“完成培训人数”到“完成好培训任务、发挥好资金的人才培养效用”转变,涉及到培训如何与主导产业结合、人才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指标体系。二是引入第三方评价。这是该项目评估最大亮点,分值很高,占30%,是影响排序的最大因子。对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情况委托第三方进行电话抽查,学员培训时间、对象、内容、职业培训、创业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各抽查5%,专项技术培训班次抽查20%。三是组织各行业开展省级核查。2012年省级抽调畜牧、水产、农机、农广校、科技发展中心等各单位负责人,分别带队组成7个检查组,对76个项目县开展大面积核查,从反馈的信息看,各县市在阳光工程实施中做到了服务产业、服务行业的需要,兼顾了行业发展需求,得到各方高度评价。四是合理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将项目绩效考核评估结果在全省通报,与2013年项目安排挂钩。对评为优秀排名前十位的县市农业局予以表彰,通报给相关市、县政府。对排名靠后的5个县市,责令提出整改报告,并暂停一年安排国家项目资金,对考评排名最后的一个县市实现末位淘汰,不予安排项目。通过绩效评估工作,打破干好与干不好一个样,干与不干照样分项目的格局,形成良性竞争局面,不仅有依据把钱分好,而且有理由激励县市把项目做好,最大程度发挥资金效益。 5. 加大媒体宣传,强化社会监督。为更好地发挥媒体第三方监督的作用,促进各项目县更好地实施项目,农业厅要求每个县市每月不得少于两篇材料在媒体上宣传,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2012年,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宣传了湖北省阳光工程的培训项目。其中,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先后报道湖北省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典型7次,农民日报专栏报道湖北省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次。此外,省级主流媒体,如湖北省电视台、《湖北日报》、《农村新报》,多次冬春大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信息,跟踪项目实施成效,社会反响强烈。同时各地也借助电台、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加大阳光工程宣传报道。媒体的介入,营造了领导重视、政府支持、社会关注、农民满意的良好社会氛围,出现跨区报名、慕名前往培训的火热场景。如2012年张桃林副部长视察湖北省东西湖农广校时,适逢他们举办创业培训班,有来自重庆、湖南学员和来自全省其他市州的学员,纷纷向张桃林谈学习的体会。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湖北省农业厅在阳光工程项目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反观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还有许多问题没有破解,就阳光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还有三个不适应。 [论文网] 1. 阳光工程的覆盖面窄与农民素质提升需求不相适应。湖北省每年接受阳光工程培训人数不足农业劳动力的2%,加上农业部今年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要求,阳光工程目前的培训层次有限,还难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和农民素质提升的多样化需求。 2. 项目实施要求高与管理人员素质不相适应。从近年国家阳光工程项目指导意见要求看,阳光工程服务行业层次更多,覆盖面更广,目标更加量化。一方面阳光工程培训和行业结合更加密切,非常符合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项目实施的难度,特别是近期国家审计署对阳光工程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这些新变化,不仅要求从事科教工作的同志,既要有很强的调研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综合协调能力、项目监管和项目执行能力,还要有计算机数据分析能力、应急事件处理能力等。而目前许多地方科教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少数地方还存在管培不分问题,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升。 3. 农业教育培训体系薄弱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不相适应。农民职业教育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工作,多年来缺少专项资金支持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师资队伍素质不高、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研究不够、培训基础条件差等都不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 三、对策与措施 1. 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协同推进阳光工程实施。组织种植业、畜牧、水产、农机、能源、经管等行业开展摸底调研,深入了解各行业需培训对象的数量、分布情况,确保在底数明、数量清的基础上制定阳光工程实施方案,充分依靠各行业,协同部署、协同检查、协同推进阳光工程实施。 2. 强化管理人员培训,提高项目监管能力。一个岗位就是一份责任,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和认识不到位,都可能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省农业厅将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人员素质培训,强化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担当意识,提高业务能力,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3. 加强培训条件能力建设,提高培训服务水平。省农业厅将积极争取财政和社会资源,着力加强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师资培养,规范、健全农民教学课程系统,努力建立适应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的培训体系。 管理工程论文:关于强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项目管理概念,探讨了强化管理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强化措施;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建筑工程项目数量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管理层面涉及到工程管理体制的完善、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方法的变革等方面,再有地区性差异和投资多元化等缘故所导致的各种管理模式共存和并行的局面,均使现代管理概念的项目管理机制的建立完善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需要与时俱进,由此可见,探讨如何强化项目管理工作的问题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当前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存在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1.1 缺乏较新的项目管理概念。在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企业在找寻机遇的同时也必面临着越来越强的竞争挑战,由此会让一些只顾眼前利益的企业还抱着重技术、轻管理的传统运行方式,企业中的资金配置不平衡,在技术研发和技术人员聘用上花费了大量资金,但是对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素质提高却难予重视,不免内部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这样的管理理念极大地限制了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 1.2 缺乏完善的项目管理体制。要想保证建筑工程能够按时保质的完成,项目管理体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当及时意识到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同时设立一次性的项目经理部为项目的高效运作发挥作用。但在一些企业中,企业管理仍继承了许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以行政手段和硬性指令代替科学的管理方法,违背了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无法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导致资产利用率降低,成本急剧上升。 1.3 缺乏清晰的项目管理内涵。不少企业仍然缺乏对项目管理基本内涵的学习和了解,认识观念模糊,造成项目管理机构不规范、固化等现象;有些企业在招标时拿建造师资质证去投标,可中标后却由别的甚至连执业资质证都没有的人去干,项目经理只挂名不出征;很多企业在项目经理责任、权利方面还比较明确,可在项目经理的利益方面干好干坏一个样,责权利的不清严重阻碍和挫伤了项目经理的工作积极性;当前“项目管理就是个人承包”的误区还没有彻底消除,“以包代管” 、“挂靠单干” 的现象仍然存在,两层关系不清造成越权争利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项目管理的推行成效。 1.4 缺乏正确的项目管理方法。在项目管理中,对项目不能完全根据其特点编制具体的施工组织设计,只是套用以往相关的经验进行修编,与施工实际的欠相吻合必然给施工带来麻烦。同时,对进度计划的制定多为沿袭古老的横道图编制,而很少采用先进网络计划技术;对结算款的处理为避免与业主的矛盾,通常不能及时结算;对工程控制的日常控制和前期控制,往往缺乏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正确方法的实践等。这些欠合理方面的存在,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1.5 缺乏经营管理的稳定性。由于建筑产品和施工生产的特殊性,建筑企业在管理上的特点与其它企业相比有较大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标方式的竞争性。根据我国建筑法的规定,建筑施工企业一般都是通过投标竞争的方式来承揽业务。中标后再通过签订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来确定彼此的经济与法律关系,但由于进入壁垒低、企业众多,竞争非常激烈,大多数企业只能依靠低价 标方式来取得业务。 (2)经营业务的不稳定性。采用竞标方式承揽业务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企业经营生产业务量的不稳定性,从某一个具体项目看,企业能否中标,一方面与企业的业绩、技术、管理、资金等综合实力密切相关,也与投标策略、信息掌握有很大的关系,具体项目的中标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3)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在作业环境方面,建筑施工大多为露天作业,受天气、气候、地质、水文的影响较大,作业条件较差;在管理环境方面,不同的投资主体、多变的项目管理模式、不同地方的政策,都使得管理环境复杂多变。 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概念界定 2.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应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飞跃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新的科学领域和先进管理模式,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是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某项复杂的一次性生产或工程项目形成全过程的管理。因为工程项目管理不仅要求“知”,而且要重视“行”,强调实践的验证,所以项目管理必然离不开人,离不开组织者和领导者,离不开方法和手段。作为对某一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必须有一个责任主体,就是项目经理;必须有一个管理模式,就是项目管理;必须有一个管理载体,就是项目经理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产生和提出,是基于学习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和国际项目管理方法的引进这一背景,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推行,使建筑施工企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生产能力提高了几倍甚至几十倍。借鉴和推广这一管理模式,对于工程项目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是管理科学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所谓工程项目管理,就是为了使工程项目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预期的各种目标,而对项目所进行的全过程的所有诸如决策与计划、组织与指挥、控制与协调等一系列工作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采购管理等九个方面。 2.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也可以说是基本原理,就是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因为项目本身就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目标和过程是项目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1)目标管理。首先设立项目总目标,采用分解结构方法,将总目标层层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和可执行目标,并将它们落实到项目实施周期的各个阶段和各个责任人,并建立由上而下、由整体到局部的目标控制系统,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对于一个项目,通常是根据工作范围、进度、质量、成本要求确定项目目标,因为所有的业主都要求按期完成实施的内容,并不超出预算费用,达到委托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 (2)过程管理。项目管理是一个整体化的动态过程,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造成某种结果的一系列行动。对于项目,有五个基本管理过程——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上述管理的过程在项目管理的所有层次上都发生。 3. 强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3.1 明确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特殊性,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应概括为“四控制、三管理、一协调”( “四控制”即进度、质量、成本、安全控制;“三管理” 即现场、信息、合同管理;“一协调” 即组织协调)。项目目标控制要以执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度等作为灵魂,以组织协调为动力,以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为手段,以现场管理为保证。 3.2 规范项目经理的定位与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经理,是负责对建筑工程项目经营管理的人,对项目客体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组织管理活动。 3.2.1 明确项目经理的地位。项目经理应是企业内的一种岗位职务,是由企业法定代表人聘用或任命的在项目上的一次性授权管理者和责任主体。 3.2.2 对项目经理的管理 。对项目经理管理必须实行两个制度:(1)必须是具有相应资质证并经过注册的人员,方可以项目经理的名义从业。对这项制度,实际上也是对企业进入市场在资质人格化上提出的具体要求。(2)必须实行项目经理执业资格证书与企业资质证书配套使用制度,将两个证书配套使用。在 市场竞争中,如果只有企业资质的一般条件,而没有项目经理从业资格这个必要条件相呼应,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受到局限,对项目经理的管理就会失去约束,就不能有效遏制市场的恶性竞争,不能有利于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3.2.3 对项目经理的要求。(1)对项目经理进行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根据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授权范围、时间和内容进行管理;负责从开工准备到全面竣工验收阶段的项目管理 。(2)项目经理只宜承担一个项目的管理。(3)项目经理必须取得相应等级的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4)项目经理应接受企业法定代表人的领导,接受企业管理层、建设单位和管理部门的检查与监督。 3.3 实行项目经理部的组建原则。在推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中,有必要明确一下项目经理部的组建原则和管理形式。项目经理部的组建原则应是:“精干、高效、优化组合、动态管理”的原则。按照这个原则,项目经理部的组建形式应为:实行以矩阵制管理(或事业部制管理)为主的组织结构形式,并坚持“三个一次性”的科学定位。 (1)实行矩阵制(或事业部制)管理为主的组织结构形式。项目经理部的组织形式应按照项目的所在地域、规模、复杂程度组建,项目所在地与单位总部在同一区域内的应实行矩阵制管理。矩阵式管理是指项目管理与企业专业职能部门管理成矩阵关系。项目经理根据项目的需要设置项目经理部业务岗位,其成员由项目经理提名,由专业职能部门委派。项目远距单位总部的可实行事业部制管理,公司可授予项目经理较大的人、财、物及经营管理权限。 (2)坚持“三个一次性”的科学定位。所谓“三个一次性”,即:项目经理部是一次性的施工生产临时组织机构;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管理中心;项目经理是企业法人的一次性的授权管理者。项目经理部应是有弹性的、可变的、动态的,其人员随项目管理的需要而有序的流动。一个项目经理部只能承担一个项目,项目完工后项目经理部必须解体。 3.4 建立有效运转的项目经理部。 建立能够有效运转的建筑工程项目经理部应做到以下四点: 3.4.1 按合理步骤设立。第一步是确定项目经理部的管理任务和组织形式;第二步是确定项目经理部的工作岗位;第三步是确定人员、职责、权限;第四步是对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确定的目标进行分解;第五步是制定规章制度和目标考核奖惩制度。 3.4.2 合理配置人员。项目经理部人员的设置应紧紧围绕项目管理内容的需要,也就是“四控制、三管理、一协调”和有关管理规定的需要,贯彻精干高效的原则。对项目管理工作究竟需要多少人,这就应由项目经理根据项目的规模大小和复杂程度来决定。 3.4.3 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项目经理部必须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当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能满足项目经理部的需要时,项目经理可以自行制定项目管理制度,但是应报企业批准。 3.4.4 适时解体。项目完成后,应当将项目经理部解体。项目经理部解体的理由有四点:(1)有利于建立适应一次性项目管理需要的组织机构;(2)有利于建立弹性的组织机构,以适时地进行调整;(3)有利于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审计、总结、清算和清理;(4)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管理层的两层分离和两层结合,既强化企业管理层,又强化项目管理层。实行项目部解体,是在组织体制改革中改变传统组织习惯的一项艰巨任务。 4. 总论 总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无论是面对建筑市场相对繁荣的今天还是即将萎缩的明天,都有必要顺应潮流、未雨绸缪,以先进的理念引导企业的改革和创新,确保项目管理健康发展。本文利用动态工程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在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上提出改进和创新对策,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现代特殊教育论文:现代化特殊教育论文 一、加强管理,提升教师队伍现代化水平 随着计算机进入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教学中原本需要花费几课时才能解决的难点,在计算机辅助下,几分钟就可以解决。于是,我们设法筹措资金,为部分一线教师配备了在当时尚比较昂贵、稀少的笔记本电脑,同时定期聘请计算机专家来校进行专业辅导,为教师使用计算机提供技术帮助。在这样的形势下,全体教职员工都争先恐后地学习信息技术。一时间,认真练习打字、相互探讨和研究课件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蔚然成风,校园处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人人爱学习、个个争上游的喜人景象。在此基础上,学校强化了管理措施。 首先,确立符合教师实际的目标。为了使每一位教师都投身教育现代化,我们作出硬性规定:45岁以下的教师要学会做电子课件,35岁以下教师必须学习最新的软件技术,即使是老教师也必须掌握打字技术。为此,校长在全体教师会上郑重承诺,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带头做好。 其次,建立应用和检查机制。我们把信息技术应用引入到课堂检查之中,日常开课听课、班级教学视导都必须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每年进行的青年教师技能赛更是将其作为重要内容。这样,既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又促进了日常教学多语言平台的创设。 第三,完善激励机制。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引导和检查督促,并建立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对于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建设十分必要。我们划出专门资金,为愿意使用计算机的教师配置笔记本电脑,以使不多的投入产生更大的价值;对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效果突出的教师,我们又从不多的奖金中列出专项,给予奖励;对于应用信息技术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的教师,还另外给予奖励。于是,信息技术很快进入了日常教学之中,多元化教育平台也就水到渠成地架设起来,并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二、全纳教育,引领“无锡特色”现代化发展之路 全纳教育理念提示我们,特殊教育担负着架设无障碍通道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为残障学生提供能够融入社会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又要向社会宣传接纳、优待残障人士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渠道是最有价值的无障碍通道之一,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让动漫走进特校”的要求,我们从实验课题出发,进行了动漫专业的探索和实践。起步阶段,没有专业教师,我们就把课程分解为两部分,由信息技术教师和美术教师分别担负专业授课任务。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发现,由于缺少必要的专门知识,教师只是凭着从书本上习得的一知半解和自己对动漫的理解组织教学,枯燥的说教影响了学生对动漫专业的兴趣。于是,我们有目的地组织研讨,多渠道、有侧重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对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使信息技术与美术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动漫有了兴趣,学习积极性开始高涨起来。如今,毕业生在单位招聘和特殊教育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中,都获得了较好的评价。 在全纳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现代化在我校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为了使每一个听障孩子都能学会聆听、读唇和说话,我们每年都投入几十万专项资金,为新生配置调频语训系统;为了帮助学生尽早全面融入主流社群,我们把校园网建设作为架设无障碍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渠道,先后投入近百万元,优化网络空间和硬件设备;为了让每一个残障学生都能感受信息技术的便捷,我们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电子白板系统,并将校园网通到班级,使学生能在课后及时理解、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内部管理,我们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管理网页,便于纵向沟通、横向交流……就这样,融康复、教学于一体的现代化教育逐渐成为我校办学特色。 三、上下求索,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现代化教育服务 教育的现代化,最终得益的应是学生。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也在考虑教育的社会性和听障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不断调整课程和专业课的课时占比,力求使信息技术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我们将与江南大学教授合作开发的“汉字工具箱”引入小学低年级,让孩子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识别汉字、学习汉字的规范书写;在电子白板的基础上,逐步实施新一轮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推进工程———平板电脑进课堂,真正让课堂充满趣味、师生互动成为一种常态,让学习成为学生自主行为,也使教育教学与生活场景更好地融合;还在尝试借助鸿钟码进行更为简便的计算机教学……在大力建设现代化校园的基础上,我们还主动与无锡市残联携手,利用现有资源,为已经就业或行将失业的残障人士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服务,使他们能够在时代进步的大潮中驾驭自身命运。 四、总结 信息技术和数字校园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支持下,我们已经创设了一个适合听障学生的无障碍学习平台。今后,我们还要从残障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认真调研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仔细谋划、摸索和创设更多的适合听障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路径,为他们成长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提供最好的教育服务。 作者:谢骏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 现代特殊教育论文: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浅析 一、特殊教育现代化概述 1、特殊教育现代化的背景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以人为本观念深入人心,国家和政府从政策层面给予残疾人群体更多关注,包括教育部门、学校、企业在内的社会全体对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认识普遍提高,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特殊教育内涵与外延获得更新与完善,特殊教育事业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注重特殊教育的服务性、公益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2、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其实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更加重视生产实际应用的特殊教育。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特殊教育现代化将彻底改变传统特殊教育面貌,为推动整体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特殊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淤更加注重知识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突出理论教学的实践应用性,有助于残疾人群体职业生涯发展;于现代化的特殊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它更加开放、多样,强调“打开大门来办学”;盂完善考核评价标准,主动走出传统应试教育体制阴影,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社会输送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复合型人才;榆转变教学思想,丰富教学方法,善于运用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创新教学内容,将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二、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模式现代化。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实施情智教育。教育是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人本主义观念深入人心,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新课程标准改革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进了特殊教育校园,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化教育模式要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智慧作用于学生,实施情智教育,更加强调对特殊学校学生的尊重与关心,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营造出富有浓郁人情味的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知识和情感的双重收获。 其次,完善教学设备,实现教学硬件设施现代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实现教学硬件设施的现代化,特殊教育现代化才有了物质保证,同时它也是衡量特殊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教育设备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为教育现代化拓展了新思路。具体来讲,特殊教育学校应积极引进多媒体电教设备,完善电教硬件设施,如多媒体电子阅览室、语音室、投影仪、摄像机等,将这些现代化的电教设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通过这些多媒体电教设备的合理运用,将音像动画融入到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刺激学生感官感受,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根据不同残疾学生群体要求,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学习新知识。此外,政府应加大对特殊教育设施建设扶持力度,推动特殊教育现代化。 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特殊教育现代化。作为特殊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特殊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尊重残疾学生,切实关心学生,其次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业务水平。学校应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训、进修,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积极主动地为教师创造深造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弥补特殊教育行业当前师资不足的情况,鼓励高校大学毕业生积极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中来。通过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残疾学生实践应用技能提升,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现代化的特殊教育模式下,突出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尊重与关怀,主动与之交流沟通,发现学生的价值,挖掘他们的潜能,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因材施教,实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蔡林 单位:安顺学院 现代特殊教育论文:现代学校特殊教育论文 一、自主与开放是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依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曼教授的观点,教育的重新定位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包括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学校内部的要素以及要素本身运行的平衡。从矛盾的主次角度讲,我认为特殊教育学校首先应该解决的是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即在坚持培养学生成为尊严的人的教育目标下,寻找到特殊教育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学校办学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稳定期。这是以学校为主体形成稳定自我的时期,这时学校与环境保持平衡的状态,并保持良性互动的状态。而在变革时期,这种平衡将被打破,其实质就是外部环境对原来稳定成熟的主体发出冲击性、甚至否定性的改变要求,由良性的互动转化为刺激主体结构、功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社会评教育”符合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利益的最大可能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原来的系统就必须开放。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以原来的自我系统为基础,寻找与外界环境的对接通道,主动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并通过办学主体的自我调节,重新衡量环境关系,评估自我发展能力,确定各种资源和任务功能的定位,致力于新的平衡系统的构建。而对于新平衡系统的构建,我理解最为关键的任务就是学校办学价值系统的形成。因为人类的行动是由价值来支配、执行的。从前面对特殊教育学校定位的分析中,学校已经由原来的单一关系发展到复杂关系,每一种关系的存在都预示着其所代表的价值标准将会对关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干预影响。而且随着关系的复杂度不断增加,复杂的价值标准将纷纭而至,特别是特殊教育学校面临多立场、多角度力量共同参与对同一对象服务的局面,决定了学校主体将会受到多元化价值标准的影响。这些价值标准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对立的。面对着矛盾、对立的价值标准,我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统一”,寻找出能把这些价值标准统一起来的价值系统,才能解决问题。而要做到统一,专业化和理性是关键。立足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对各种关系进行专业定位,明确分工,界定各种服务机构的专业功能,使各系统之间围绕着特殊学生的教育能协同而不是对立,能交叉而不过分重叠;在运行过程中,要以专业化服务质量为衡量标准,避免由于对弱势群体易产生的情感倾斜而影响到科学判断。通过建立起专业化的核心价值系统,来统领各种价值标准,在主体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与外界环境的平衡,进入新平衡下的稳定状态。无论什么时候,每个独立的主体都只有与外部环境要求保持平衡,才能稳定存在。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更应该在满足社会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之中服务好社会,才能实现教育者自身的价值和发展。毕竟,教育只是一个更大的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中,才能满意地理解和探讨许多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不能单靠教育体系的策略去求得解决,还需要具有涉及社会相互作用的各个部门的那些广泛的、综合的策略。 二、对现代特殊教育学校自主、开放新格局的探索 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为例来谈。该校开办于1999年,主要是承担对中度智障和听障儿童的义务教育。学校开办15年,经历了特殊教育发展的发展期、蓬勃期和变革期。在顺德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围绕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努力探索自主和开放的办学格局。 (一)以育人为核心 构建现代特殊教育学校制度体系。基础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认识人、培养人”,所以,该校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按育人的尺度来衡量办学效能。一是立足育人,建设学校《章程》,以《章程》引导、规范学校和教师的育人行为。在《章程》建设中,注重制度要保证学校有丰富的时间和资源别用于真正有教育性的活动上。二是建立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定期向专家、社会进行开放活动,在坚持育人的方向,听取、尊重各方的意见。三是对家长、从事特殊教育服务的人员进行引导性教育,建立他们的特殊教育专业意识,围绕着学生的教育核心,明确职责和分工。 (二)以增值为目标 研究、探索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育人有效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确保学生的教育能够增值,该校对特殊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一是丰富课上教育载体,建立多角色育人体系。立足学生关系的把握,开发角色扮演和真实角色呈现的育人形式。二是充分利用广义教育资源,建设系列课程。立足一个学生学习的丰富性、完整性、系统性,开发课下、家庭和社区课程。三是建设个别化教育课程。依据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学习的原则,制订全员课程学习计划,设计分层与分类教学内容。成立个别化教育部,建立学生缺陷补偿和专长发展机制,搭建教育与康复、艺术训练课程。四是建设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库。立足学生学习的有机性,开发各类环境育人资源,专业队伍育人资源,设计体验角色资源库。五是建设枢纽型教育服务组织架构。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加强各教育环节对接机制的建设。六是建立针对的学生多元评价系统。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增值,研究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发学生电子档案系统。 (三)以有效为导向 建立新型家校、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在现代学校制度的框架下,家长、社区中的组织参与学校的管理,决不是“花瓶”、“点缀”,可有可无,而应当是有效地参与。一是建立家长、社会评价办学成效的机制。学校每学期邀请家长、不定期邀请社会人士评价学生的教育效果,分析出有效建议,合理改善教学。二是建立校内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服务家长和社区。为了保证家长和社会人士面对学校教育有整体性的概念,学校专设一名副主任统筹此项工作。三是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围绕学生的教育和生活,定期召集家长、社工进行研讨,消除误会,形成教育的合力。四是善用家委会资源。家委会是家长群体的代表,拥有着强大的社会能量和活动能力。在参与学校办学的基础上,集中家长的力量,重点攻克残疾人教育和生活中的难点问题。 (四)以融合为追求 发挥专业辐射,吸引民智民慧。融合是特殊教育的最高追求,它不在于空间,不在于形势,而是对残疾人从根本上的尊重。所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在学校教育中要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一是建设共建单位,让学生社会交往有载体。特殊学生的社会交往应该是丰富而稳定的。为了他们能够顺利进入社会,要有固定的交往群体,有利于育人的效益。二是建立学生劳动教育与社区、企业的对接机制。定期将经过基础课程训练,人性发展好的学生送到社区和企业,从事真实的劳动活动。三是建立学生交往体验与义工、社会志愿者的对接机制。充分引入社会资源,扩展学校交往的范围和形式。四是研究、探索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发挥特殊教育的主导作用,为其他不能到特殊学校就读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通过培训家长、普通学校教师和机构训练师来发挥辐射作用。特殊教育学校的自主和开放之路,既是时代的要求,也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启智学校还只是刚刚在这条路上践行。笔者坚信,在理性、客观对现状的分析下,围绕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特殊教育学校一定会寻找到新的平衡,实现自主发展的局面。 作者:梁敏仪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校长 现代特殊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影响 摘 要: 特殊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儿童作为特殊的受教育对象,也是社会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为促进他们的发展,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对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很有必要。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特殊教育 影响 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由定义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更加强调现代的信息技术,比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等的新的媒体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并不忽视或抵制传统媒体技术的应用[AECT04]。本文更多的是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W校教育中的影响。[1]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过程的影响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心理过程、社会化过程的复合整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但就整体而言,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三个要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学过程就增加了教学媒体这个要素。 首先它影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角色的定位。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要有爱心,这是第一位的。只有充满爱心才能真切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当中,使特殊需要儿童感受到人们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让特殊人群的心理得以正常的发展。但仅有爱心是不够的。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迫使教师必须熟悉教学软件媒体设计基本技术与制作。同时针对不同残疾类别的残疾学生开发的各种康复训练软件包,也需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去熟悉与使用。 其次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地位也有一定的影响。以前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即“人―人”系统,由于教育技术的运用使之变成了“人―机―人”系统。这是一种双向参与与沟通,平等与互助,共同受益的教学相长的系统。 再次对教学媒体作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学媒体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技术教学媒体、信息教学媒体等几个阶段。传统教学媒体语言、文字。粉笔、实物模型、文字与印刷媒体等。技术教学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影电视等硬件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它对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一定的作用。而信息教学媒体是以现在正蓬勃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为起点的。在带宽动则上G的INTERNET这条高速公路上将信息教学媒体带到了新的发展高度,也给传统的教学媒体带来一定的冲击。网校、全球特教信息资源共享。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与需要在网上进行自主学习,挑选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康复资源。当然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媒体之间也是相辅相成,不能厚此薄彼。 最后,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育技术迅猛发展给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观念带来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角色由知识的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导演者。现代教育技术为残疾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康复训练资源、学习材料与方式。特殊教育本身发展的时间也并不长,1951年总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签署,特殊教育即已成为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也是近年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他们与残疾学生一样,同样接受新时代的挑战与洗礼。第二,学生观发生改变,过去看成是知识的接受者现在他们变成了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主体。残疾学生接受教育技术提供的信息的刺激。人机进行交互,在人的思维方式下组织教学信息的环境下学习,信息导航,残疾学生自我评价与信息反馈。第三,教学媒体观的转变,媒体以前是教师作为教学交流的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将计算机运用到课堂中。第四,教学过程也由逻辑分析与讲授转变为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残疾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深刻的影响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2]。现代教育技术的新颖性与感受性有利于激发残疾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主动性恰恰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首要特征。教学作息的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特技形象逼真生动新颖给学生带来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教育技术的可组合性与可扩充性,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很大的作用。残疾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就是一种组合扩充整合的过程。教育技术交互的特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学习内容与过程,具有个性的解决问题,这将有利于残疾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能力培养。同时INTERNET这个信息海洋里到处充满神奇,这有助于培养残疾学生的探索性。 四、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对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给特殊教育带来许多正面的影响,但也不能忽视它对学校教育带来的威胁。许多负面信息在网络上四处游荡。我们要注意虚拟世界带来的消极影响,垃圾信息,血腥暴力,色情等毒瘤要坚决抵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对不良信息的过滤与监测等等。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对改进教与学双边活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代特殊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残疾儿童是弱势群体,因此需要社会的特殊关注。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特殊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本文就特殊教育的基本现状、教育技术为特殊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具体实例以及日本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特殊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平台;仿真技术;日本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儿童的受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及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但是由于残疾人群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特殊教育过程的复杂、艰难。我们应该公平地对待残疾儿童,尊重他们的发展。因而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独特的优势为特殊教育做出贡献。 一、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必要性[1][2] (一)教育技术应用到特殊教育领域遇到的问题 1.教育技术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领域一般是在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面向的对象也是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的学习者,因此特殊教育领域成为了教育技术研究应用的盲区。 2.教育技术应用环境的制约 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在供残疾人群专用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方面投资较少。使得随班就读的残疾学习者和特教学校中的残疾学习者在学校教育技术环境中进行学习时产生较大的困难。另外,网络教育中虚拟学习环境的易访问性差也增加了残疾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的难度。 3.残疾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低 由于感官和运动功能上的限制,残疾学习者获取信息技能并参与学习的难度远比普通学习者复杂、困难,同时教育技术工作者在运用教育技术到残疾人群的学习中去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4.辅助科技手段的开发和应用的不足 残疾学习者的学习往往要借助于一定的辅助科技手段来进行,如盲文打字机、语音输入软件等。尽管我国也有在辅助科技手段的开发和应用推广,但是我国与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另外,对于我国庞大的残疾人人群,我国在这方面开发的产品远远不足。 (二)教育技术应用到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不仅仅面向普通教育学习者,而且面向残疾学习者,要使残疾学习者能够很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现代教育技术应当发挥其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教育方面的优势,让残疾学习者获取信息、参与到学习中去更加容易方便。全纳的教育技术环境要求在进行学校教育技术环境设计时,既要标准化,又要满足残疾学习者的特殊需求。 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特殊教育中的实例分析[3][4] (一)面向听觉障碍学生的iBaldi学习软件 iBaldi 是由加州大学开发的一款帮助听力缺陷学生学习语言的软件,它可以兼容iPhone 和iPad,可以通过拖拽、捏合等手势改变3D 人物的面部方向和大小,触屏、滑动等操作即可完成,该软件有自动朗读文本功能,对听觉或认知障碍学习者都有帮助。该软件提供“面部”和“剖面图”两种视图,使用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发音时口腔和舌头的变化。 但由于特殊群体用户狭窄,开发成本高,在人群中无法深度普及,因而现阶段在中国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 (二)基于仿真技术的聋教学平台 该教学平台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面向听障大学生的计算机语言学习。同时运用身心障碍补偿和技能训练的方法,对有听力障碍的学生进行现代技术知识的传授,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 首先,聋教学平台设计采用了屏幕机器人仿真和流程图与计算机语言对照的方式来讲解计算机高级语言,将语言的学习变成屏幕游戏的编写,用简单的图面对比来告诉聋生指令的意义和用法。 其次,聋教育仿真教学平台的教学内容在其知识内涵和组成中是根据聋生的身心特点由简单到复杂,使聋生能够挖掘出自身的能力,增强信心。 另外,聋教育仿真教学平台的使用能够让学生充当主角。聋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的水平检验学习效果。 三、教育技术在日本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一)视觉障碍者 对于视觉障碍,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视觉缺陷者补偿教育的有力手段。针对低视力者,创设低视力教室,低视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清晰地观看投影、录像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弥补了因视物模糊、不清晰而影响感知事物的缺陷。而全盲学生通过已开发出的读屏技术。另外,专门的盲用计算机除读屏技术外,还拥有语音合成技术以及6 点式盲文标注的键盘, 盲人可以凭触觉判断键位。 (二)听觉障碍者 听力残疾包括聋和重听两大类。在聋生的康复训练中,日本致力于听力补偿的软件开发。而重听者多使用助听器,但单纯依靠调大音量也不是最佳解决办法。所以,日本特殊教育领域主张利用计算机选择、设定适合于不同重听者的助听器。 (三)认知障碍者 认知障碍可能表现在听、思考、说、读、拼写、数学计算能力不完善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教育技术的利用也极大地提高了认知障碍者的康复训练效率。例如,面对有些难以理解的问题,要经过长时间的指导训练才能理解,此时,只要把事先录制好的视频或制作动画反复播放即可,不仅使认知障碍者获得感官认识,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 在我国,残疾人群不在少数,特殊教育也在不断发展扩大,但相比较于普通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投入还是较少的,尤其在教育资源方面。因此,我们要重视特殊教育资源的建设。我们也要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一些丰富经验,开发尖端技术,为残疾学习者创造无障碍学习环境,与此同时,注意特殊需要者的缺陷与硬件设施的相互适应性,丰富适应残疾学习者软件资源,促进其生涯发展,教育技术工作者也要接受相应的培训,促进教学优化。 现代特殊教育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多媒体不可能取代教师的教,那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越多越好的想法也是不正确的,很多时候,教师过多的运用了多媒体,一节课下来,却是收效甚微。这就是只重视了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整合的效果,可以说是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 信息技术 技术水平 教学手段 1概念界定 对现代信息技术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现代信息技术是与传统信息技术相对而言的,强调与以印刷技术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技术的区别;二是专指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强调与一般电子媒体(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等)的区别。 我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就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具体到教育应用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技术,教师上课用到的课件,校园内信息共享的校园网,师生互动、讨论用到的论坛等等,都是现代信息技术。 特殊教育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特殊教育不等同于普通教育,它要求在贯彻普通教育之外,再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如聋幼儿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盲生的定向行走训练等等,这些都是在学校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合实际的要求。二是特殊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设计相关的课程、教材,教师准备适应特殊儿童需要的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也就是对校本教材的编排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聋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2.1存在的问题 2.1.1课件中跳动的画面往往会起到喧宾夺主的效果 一如上面举到的例子,利用多媒体确实在让学生学习认知上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学生会只是一味的对其好奇,课堂秩序会有些许的失控,特殊教育聋教育的孩子不同于普通孩子,课堂上教师的一句“同学们注意了,请看黑板”似乎起不到任何作用,教师为集中学生的精力,甚至要走到学生面前拍拍他,他才会意识到现在应该是注意力转向教师的时间了,所以,有些时候,反而会弄巧成拙,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1.2某些学科的某些内容慎用多媒体 上面的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也还算恰当,学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学习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高年级的某些教学内容就应该慎用。如聋校初三年级的数学中,对于代数式的值、一元一次方程等等内容,教师为了上课方便,在做课件的时候也将解题过程做到了课件上,这样上课的时候,鼠标一点一动,题目就讲完了,但是学生似乎并没有理解,倘若在黑板上将教学过程边讲边演示,相信学习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应慎用多媒体。 2.2原因解读 2.2.1教师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作为教师要对所带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尤其是特殊教育学生数量很少,一个班最多也就十几个学生,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该班班主任了解情况,也可以找学生谈心。从事特教工作以来,我越来越发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非常需要别人的肯定,你对他竖大拇指,他会将微笑挂在脸上,会对我们说谢谢,我每次找学生帮忙,都不忘对他们说谢谢,闲暇时间,都不忘找几个学生聊聊天,说说话,一则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再者,将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情,比如讲讲大学的故事,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学习。 2.2.2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准备一节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所准备的教学资源要完全的切合实际,这样的教学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仅是简单的会用PPT做课件是完全不够的,这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3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3.1合理选取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要求 3.2做足、做好特教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多媒体不可能取代教师的教,那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越多越好的想法也是不正确的,很多时候,教师过多的运用了多媒体,一节课下来,却是收效甚微。这就是只重视了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整合的效果,可以说是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 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然要求我们有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譬如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学行为的转变,还有对教师的信息能力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我觉得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明确我们不能为了应用技术而用技术,我们的真正目的是有一个高效课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学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兼顾到方方面面,既要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3网络环境下开发适合听力与语言障碍人群使用的软件,提高特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视频一定要有字幕。现在更多的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对于我身边的这个特殊群体,他们听不到、说不出来,只能靠眼睛来看,倘若视频没有字幕,学生只是看到视频中的专家、学者嘴巴不停的一张一合,却不知道他们在表达什么意思,当然作为教师,我完全有义务将视频中的内容用手语翻译给学生,但是这样一来,浪费时间不说,学生要电脑与教师两边兼顾,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同样对于我们教师,也希望有字幕的配合。我们在听一些专家的讲座时,常常对一些很专业的术语感到困惑,听不懂,不理解,想要记下来查一下却又无法确定正确的写法,但是如果有了字幕,这些来自学生、教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网上有手语学习的相关资料,也有视频,这些是我们这些教师看的,供我们学习的,但是却没有适合我们学生的学习软件,我希望有一款软件,学生可以找到任意他想了解、知道的词语的口形,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我相信我的学生可以看懂更多人要表达的意思,不再仅仅是我们手语展示给他们的。 3.4定期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及专业技术水平 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因此要定期参加各种培训,不断给自己充电,用知识丰富大脑,以最饱满的热情来对待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 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运用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正视这一发展过程对自身提出的新挑战,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将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现代特殊教育论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聋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经历,重点论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聋教学中的运用。文章先对现代信息技术、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听力与语言障碍四个概念做了界定,紧接着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通过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特殊教育 聋教育 运用 一、概念界定 (一)现代信息技术 对现代信息技术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现代信息技术是与传统信息技术相对而言的,强调与以印刷技术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技术的区别;二是专指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强调与一般电子媒体(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等)的区别。 我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就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具体到教育应用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技术,教师上课用到的课件,校园内信息共享的校园网,师生互动、讨论用到的论坛等等,都是现代信息技术。 (二)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特殊教育不等同于普通教育,它要求在贯彻普通教育之外,再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如聋幼儿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盲生的定向行走训练等等,这些都是在学校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合实际的要求。二是特殊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设计相关的课程、教材,教师准备适应特殊儿童需要的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也就是对校本教材的编排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特殊儿童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包括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是沟通能力与正常情况下有明显差异的儿童。纵观中外学者对特殊儿童下的定义可以知道,所谓特殊儿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其身心特质的过分突显,二是非得借助特殊的协助,否则将无法满足其教育需要。例如,一个儿童智能特别低下,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教师在班级教学中的进度;他在学习上有特殊的需要,需要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上给予个别的考虑,那么,他就是教育上所谓的特殊儿童。本文重点研究有听力语言障碍的特殊儿童。 (四)听力语言障碍 先天因素或婴幼儿时期各种原因引起双耳重度听力障碍或全聋(没有残余听力),以致无法学习言语或巩固已掌握的言语,造成既聋又哑的状态。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聋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一)现状分析 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听力进行一定的补偿。举一堂语文课的例子来看。教师要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掌握马、牛、羊。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有美术功底的教师可能会在黑板上画出马、牛、羊的大体轮廓,然后告诉学生马的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毛色复杂,两眼距离大等等。学生一方面要认真观看教师的手语、口型,一方面要快速的思考教师所表达的意思,再一方面还要快速的将教师表达的意思与马、牛、羊结合起来,学生要做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虽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这种高强度的思维转换会使学生感到疲惫,但是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后,这样的一节课就会很轻松,很简单。通过电脑,我们可以将马、牛、羊静态的乃至动态的图像统统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看到立体的图像,相信这种教学方式很有助于理解、记忆。教师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一方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理念,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二)存在的问题 1.课件中跳动的画面往往会起到喧宾夺主的效果 一如上面举到的例子,利用多媒体确实在让学生学习认知上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学生会只是一味的对其好奇,课堂秩序会有些许的失控,特殊教育聋教育的孩子不同于普通孩子,课堂上教师的一句“同学们注意了,请看黑板”似乎起不到任何作用,教师为集中学生的精力,甚至要走到学生面前拍拍他,他才会意识到现在应该是注意力转向教师的时间了,所以,有些时候,反而会弄巧成拙,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某些学科的某些内容慎用多媒体 上面的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也还算恰当,学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学习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高年级的某些教学内容就应该慎用。如聋校初三年级的数学中,对于代数式的值、一元一次方程等等内容,教师为了上课方便,在做课件的时候也将解题过程做到了课件上,这样上课的时候,鼠标一点一动,题目就讲完了,但是学生似乎并没有理解,倘若在黑板上将教学过程边讲边演示,相信学习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应慎用多媒体。 3.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PPT制作课件,还要熟练操作FLASH等等操作软件。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具有竞争意识和知难而进的勇气,不安于现状,善于学习,大胆探索、创新,用新视野、新知识、新观念,构建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异想天开;大胆质疑,不因循守旧,不盲从权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求知欲得到满足、好胜心得到鼓励、创造力得到发展的成功感。 (三)原因解读 1.教师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作为教师要对所带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尤其是特殊教育学生数量很少,一个班最多也就十几个学生,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该班班主任了解情况,也可以找学生谈心。从事特教工作以来,我越来越发现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非常需要别人的肯定,你对他竖大拇指,他会将微笑挂在脸上,会对我们说谢谢,我每次找学生帮忙,都不忘对他们说谢谢,闲暇时间,都不忘找几个学生聊聊天,说说话,一则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再者,将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情,比如讲讲大学的故事,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学习。 2.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准备一节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所准备的教学资源要完全的切合实际,这样的教学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仅是简单的会用PPT做课件是完全不够的,这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一)合理选取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要求 比如说聋初三班信息技术中的一节动画课——制作蝴蝶。建议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以兼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上课之前先设计三个任务: 1.基本任务:导入蝴蝶飞翔的序列图片,修改各帧,使蝴蝶可以随意飞翔。(60分) 2.提高任务:通过复制帧、翻转帧、改变飞行方向等,使蝴蝶能飞回原位。(80分) 3.拓展任务:不同蝴蝶(或小鸟、蜻蜓等)同时运动。(100分) 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个任务完成并提交即可。 有学生选择并完成了基本任务,提交后当堂打分,如果做得很好,这时我会让他继续挑战提高任务、拓展任务;若是做得不是很好,就要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将最基本的任务完成。有学生选择并完成了拓展任务,很显然这部分学生就是程度比较好的学生,经过打分,做得很好的可推荐给全体同学,如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就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因生而异,对症下药,让所有的学生都“吃得了”“吃得饱”“吃得好”。 (二)做足、做好特教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多媒体不可能取代教师的教,那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越多越好的想法也是不正确的,很多时候,教师过多的运用了多媒体,一节课下来,却是收效甚微。这就是只重视了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整合的效果,可以说是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 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然要求我们有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譬如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学行为的转变,还有对教师的信息能力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我觉得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明确我们不能为了应用技术而用技术,我们的真正目的是有一个高效课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学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兼顾到方方面面,既要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网络环境下开发适合听力与语言障碍人群使用的软件,提高特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视频一定要有字幕。现在更多的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对于我身边的这个特殊群体,他们听不到、说不出来,只能靠眼睛来看,倘若视频没有字幕,学生只是看到视频中的专家、学者嘴巴不停的一张一合,却不知道他们在表达什么意思,当然作为教师,我完全有义务将视频中的内容用手语翻译给学生,但是这样一来,浪费时间不说,学生要电脑与教师两边兼顾,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同样对于我们教师,也希望有字幕的配合。我们在听一些专家的讲座时,常常对一些很专业的术语感到困惑,听不懂,不理解,想要记下来查一下却又无法确定正确的写法,但是如果有了字幕,这些来自学生、教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网上有手语学习的相关资料,也有视频,这些是我们这些教师看的,供我们学习的,但是却没有适合我们学生的学习软件,我希望有一款软件,学生可以找到任意他想了解、知道的词语的口形,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我相信我的学生可以看懂更多人要表达的意思,不再仅仅是我们手语展示给他们的。 此外,我们知道写作是聋哑学生的弱项,通过校园论坛这一版块,学生可以留言咨询,可以向老师讲述一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可以要求老师帮忙辅导,这样,我们既了解了学生,又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写得多了,老师帮忙改得多了,暴露出来的问题自然就会越来越少。再者,我们可以在网上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精品课程,比如说老师讲的优质课,老师对教材中重、难点的解读,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定期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及专业技术水平 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因此要定期参加各种培训,不断给自己充电,用知识丰富大脑,以最饱满的热情来对待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 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运用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正视这一发展过程对自身提出的新挑战,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将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现代特殊教育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与电信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而成的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播和使用的一种技术。(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以锐不可挡的气势对教育进行冲击。那么,现代化教育技术究竟有什么特点。他能否很好的服务于特殊教育,促进特殊教育的现代化呢?其应用的前景又如何?本文对此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效率;途径;信息库;转换;课改整合;信息管理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聋校中的应用前景 1、建立网络学校,开设聋人网站。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量的急剧增大,信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以及需要教育人群的增长,“一次性教育”已不合时宜。单纯的学校教育也远远的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现代普通教育已实现网上课堂教学并实现校校相联通,教师学生可以进行网上沟通。遗憾是专门为聋人开设的网站并不多见,更不用说聋人网上学校了。因此,有条件的聋校开通Internet后,应尽快的建立聋人网,并开设网上学校,使聋人在网上教育成为可能。这既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又便于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使聋校的信息资源、师资力量得到合理的利用,并对课改带来深刻的影响。 2、设立网上优秀教师专栏,提供教育新途径。 现代是信息时代,作为一名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当在 Internet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的天地,能够把平时积累的一些好的教学经验在网上,这样既有利于进行资源共享,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进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聋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新的途径。同时,应该在专栏后面附上评论,以便随时与同行进行交流。 3、丰富教育资源,建立多媒体信息库。 现在我们国家的特殊教育主要以三种方式实现:一是特殊教育学校,二是通过学校中附设的特殊教育班,三是现在越来越广泛的随班就读。将网络引入到特殊教育则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它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海量的资源库;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优秀特殊教育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指导,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 4、建立学校个人主页,增加与学生的沟通方式。 特殊学校教育工作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尤其是聋校家长的配合。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中,主要是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书信等方式,而且有时给家长带来诸多不便。聋校个人主页的出现为学校和家长带来了新的沟通方式,提供了一条捷径。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拥有自己的主页,以宣传特殊教育工作,提高特殊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赢得社会的支持。 二 、现代信息技术是发展特殊教育的客观需要 1、有利于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育。 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个别差异有时是多方位的,特殊儿童的个别差异则更为巨大。在传统教育中,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因为每个教师都要面对一群孩子,教师只有根据大多数孩子的发展水平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育,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能使个别化教育成为可能,学习变成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个性化的学习难以真正实现。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制定适合于他们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资源。 2、有利于促进特殊需要人群的基础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最终实现终身教育。 特殊需要人群是整个人类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他们也应该享受到合适自己的教育,为每一个具有特殊需要的公民提供合适的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不仅可以改造传统教育,使其更适合特殊教育对象的需要;而且可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特殊需要对象除了可以在学校,还可以在家,在工作岗位上,在其任何的时间,任何地方,自己学习。从而促进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发展,最终在特殊教育的领域实现终身教育。不仅如此,在特殊教育中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还能加快这一人群回归主流的社会速度,体现出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 3、有利于改变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特殊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平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网络的使用有助于我国特殊教育的平衡发展。我国特殊教育资源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中部和西部等边远落后地区在特殊教育的发展则极为落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这一切,他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集中最优秀的教师资源把最优质的教育内容传送到全国各地。为需要得到特殊教育指导的家庭和学校提供帮助,使每个需要特殊教育对待的儿童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安置,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有利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师已经开始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学习资源来使用。教师只有真正把计算机当工作生活的一种工具后,才能可能从所任教学科的角度去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中去,这就是“课程整合”的关键所在。当然,从目前的条件看,聋校工作要实现上述构想还存在一定困难。也正是具有这些困难,才需要我们每一位聋校工作者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使聋校工作冲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在新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突破,为聋校改革开创一片新天地。
app营销论文:浅析APP广告营销 摘要:有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手机应用商店已超过100家。 在全球范围内, App Store的应用数量已超过100万,2012年全球移动应用商店收入约363亿美元。一天中,每种APP使用频次平均超过2次,这为APP广告多频次触达用户提供了基础,由于其形式新颖、成本较低、易于检测,深受广告主的追捧。本文结合移动网络发展现状,探讨如何利用移动网络APP广告进行营销活动。 关键词:移动网络 APP广告 营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智能手机依赖度超过PC电脑,随之而来的则是广告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开始从传统的渠道向移动端开始投放广告。2007 年,美国苹果公司iPhone 和App Store,从此,移动互联网领域掀起第一波浪潮。2012 年4 月,美国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 最新报告称:全球移动广告消费增长85.4%(116 亿美元),美国和欧洲移动应用广告收入已超过移动网页广告收入。由此看来,传统广告模式或将被智能手机APP营销模式颠覆,传统广告主转向移动平台。 最新数据显示,到2012年,中国手机用户达到11.1亿,其中智能手机用户占55%。另外,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产值达到了712.5亿元,较2011年增长82.8%,预计2013年增长率为47.4%,市场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在如此快速增长的市场产值下,移动营销的价值越发突显。 一、何谓APP广告 随着媒介形态不断演进,从传统广告的“号召性”到互联网广告的“关联性”,再到移动应用广告的“精准性”,广告在人们生活中广而告之,俨然成为一个时展的主要“地标”。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大屏触控移动终端的流行,基于各类操作系统开发的移动应用(App)成为广告新的载体,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应用广告是“第五媒体”中广阔的“蓝海”。移动应用广告= 移动应用+ 广告。移动应用广告是将广告主的促销或品牌信息投放到移动应用程序(App)上的移动营销方式,实现了广告从平面、桌面到平台化整合的跨越具有精准性、位置性、互动性、长尾性等特征。 二、技术改变广告模式 新技术诞生不仅带来新的应用,也会改变传统的广告模式。在移动技术推动下,相比于传统的TEXT、Banner 和弹窗等广告模式,广告条、广告墙(积分墙)、互动视频和品牌应用等主流广告模式更生动、更具吸引力而易被用户接受。未来基于移动终端的QR(二维码)、AR(增强现实)、LBS(定位)和NFC(近场通讯)等新技术正在尝试与探索,它们将会改变移动应用广告现有发展模式,创造新的未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广告行业依托新技术创新广告模式,为客户提供海量具有差异化的内容,以满足长尾化、碎片化、个性化、多样化和多边性等用户需求特征。例如,NFC(近场通讯)技术成为取代条形码和二维码的下一代全新技术,尤其与LBS(定位)技术结合使用,将引领新的广告营销模式。 由于触屏技术的发展,如今的APP 广告结合触屏技术,让广告更加的互动和有趣,例如,通过手指滑动的方式,就可以打开广告页面,而不是传统的点击;还可以借助智能手机重力感应的特性,让手机用户摇晃手机,激活互动,可口可乐就借助摇晃手机,让瓶中的泡沫喷薄而出,创造了很有趣的视觉冲击。 此外,借助3D 技术展示商品细节,同时结合智能手机特有的触屏体验及重力感应功能提升交互体验,提升了智能手机广告的趣味性;而触屏交互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智能手机的独特性能,使受众在简易交互中获得惊喜体验,增强广告的感染力。 三、找到APP 广告的独特价值 1、APP 广告:持续效应+ 实用加分 一旦用户将APP 下载到移动终端,只要是无线网或3G网络覆盖的地方,APP 广告均能显示, 而且只要你使用该APP,它必定会“主动”出现,从这个层面上看,APP 广告的覆盖率及持续性都是不错的。另外,一些APP 广告本身就做成了实用性很强的工具,成为用户生活、工作的好帮手。以“饮食搜索”为例,大众点评APP 可以告诉我们周围有哪些餐馆以及网友评价,还有一些APP 甚至可以根据用户饮食偏好、风格等“个人化信息”来进行更精准的推荐。 2、精准定位 手机APP 广告因为手机用户的唯一性,可以做到根据受众定位、区域定位、时间定位、媒体定向的方式去精准的找到企业的目标用户。相较于出现在个人电脑的屏幕上面的互联网时代广告,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获得的手机APP 广告在精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它能精准到按你所在地理位置、按时间、按照机型、按照你的手机操作系统、按照你这款手机的价格,甚至你的手机品牌去投放广告,某一个手机厂商,完全可以定向的投另一个用户,比如说iPhone,因为其所有的手机都在4000 元以上,因此可以很简单的用价格做一个非常精准的划分,从而实现定向的投放。这个就是APP 广告的价值。 在“技术为王”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谁通过移动技术不断推出用户需求的应用广告,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重构广告格局。以LBS、NFC、Passbook 和语音识别为代表的移动新技术,将领军移动应用广告领域,颠覆市场格局。2011 年北美创业投资教父John Doerr 创造性提出了“SoLoMo”,即:“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与“Mobile(移动)”,三者无缝整合中的新技术将推动广告格局新态势,如云服务即移动社交领域的“私有云”服务,将成为移动应用广告未来又一商机;数据分析即有效整合庞大、碎片化的数据,分析投放条件;交互性即传统TEXT、Banner 广告将被淘汰,互动富媒体广告给用户更好的广告体验;移动搜索即移动搜索产品及服务人数规模会继续扩大,搜索技术仍是关键。贴合用户即结合时间与空间的移动定位特点贴合用户行为的精准广告投放。 3、较强的排他性 在PC 的环境中,往往很多广告都集中在一个屏幕上,广告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移动应用广告则可以独享一个屏幕,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例如2013 年初,在BMW1 系上市期间,宝马在抢占有道词典触发式广告Banner 的基础上,同步巧妙地借势有道词典的受众互动平台,在有道词典客户端首页的“每日英语”中进行内容植入式推广,通过请用户参与“英语题目”,将宝马的品牌信息直接融入有道词典的日常应用互动功能中。每天,对宝马进行宣传的有效答题人数超过10 万人次,新增有效查询BMW 的次数约为5000 次。 四、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内容创新 内容创新以商业标准优先,商业标准是产品销售和利润驱动而非广告平台或开发者制定,在于市场导向。目前知识性的APP 和交互性好的APP 比较吸引手机用户,例如提供如何饮用葡萄酒知识的APP 就受到很多城市白领的青睐,葡萄酒品牌借助这样的APP 可以将品牌的信息轻松地结合到内容中去。对于企业而言,利用知识性的APP 作为入口进行传播,充分调动消费者情感,将产品特性与认知度紧密结合,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信息很好地融入到用户的生活中去,让消费者可以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接触到品牌,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品牌更好地进入消费者的头脑中。用技术融合创意,用创意来激发感动,用感动唤醒消费者的参与热情,通过线上线下立体营销,为用户提供更满意的广告体验! app营销论文:关于移动互联网APP营销模式的探讨 摘要:本文结合手机广告载体之一的APP营销案例,归纳出APP营销主要有品牌APP、APP植入广告、和联合推广三大模式,分析了三大模式特点。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APP;营销模式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千元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让许多手机用户一夜之间就转变成了移动互联网用户。但对许多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身份的转变,智能手机带给他们的也不单纯是功能上的更新和丰富。时至今日,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超过了互联网网民规模,手机成为了第一大上网终端。移动互联网的门槛越来越低,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入口也已打开,要如何牢牢地把握并利用好自己进入移动互联网营的工具,才是赖以生存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之道。其中手机APP成为决胜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关键手段。 APP是英文Application Program的简称,即客户端应用程序,包括PC及移动终端上即智能手机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APP营销是依托于移动互联网进行的,使用移动终端呈现以APP(客户端应用)形式产品、活动或服务、品牌信息的营销方式。相对于个人电脑,移动终端的出现确立了一种自主的尺度,可在任意时间和地点进行自主阅看,自主订阅打破时空线性结构,确立一种新的人与媒体的互动关系。用户不必再输入特定网址,也不必调频,通过触摸方式即可进入。作为智能科技优秀代表,APP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媒体应用方式,也创造了全新的媒体交互环境,全新的传播方式对营销方式产生新的影响。 一、品牌APP模式 在2011年Inter brand全球最佳品牌100强中,91%的品牌都拥有自己APP。品牌APP受捧原因有如下两点: (一)深化品牌形象,为跨媒体整合营销牵线搭桥 路易威登为在2012年推出品牌第一个APP客户端――Amble,该APP以“与LV一起漫步”为主旨,艺术性表现诠释“旅行改变生活”的品牌精神。启动Amble,用户便可以通过拍照、录像或者笔记本功能来记录个人旅行。比如:好吃的餐馆、工艺奇珍的小店等都能快速地放入这个“私人日志”里;点击APP里“Around me”功能,GPS定位来搜寻附近有趣景点,并可利用诸如 Emile、Facebook、twitter等渠道分享给朋友或者更多的人。 该款APP与LV的平面、电视广告相互补充,将广告中口号呼吁变成真实的行动,旅行的乐趣带到日常生活中,深化品牌精神。另外,APP的交互性、个性化以及依附于移动终端的各类智能技术,都有效地丰富应用的作用和传播效果。比如启动APP,进行手机拍照,即可以获得电视广告中虚拟的隐藏信息,获取虚拟互动游戏,还可以读取平面杂志里二维码背后的秘密等,很好地为品牌跨媒体整合营销牵线搭桥。 (二)形式多样,更多体现品牌特性 腕表品牌jaeger-LeCoultre开发了名为MyReverso的品牌APP,用户通过触摸功能互动体验宝石镶嵌、抛光、打磨等过程,还可以试玩相应的小游戏,例如为高级珠光腕表镶嵌钻石,手动为腕表安装指针等,让用户通过这些具有品牌特性的互动环节体验品牌的内涵与工艺。 上述两个品牌APP例子皆为品牌自主开发的形式,由于APP开发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也有企业选择通过外包的形式开发自身品牌APP。 而外包形式的APP开发又包括了两种情形:一种是为企业量身订造品牌APP,还有一种是使用定制化的品牌APP。为企业量身定做的品牌APP,例如一款名为《白片弹弹乐》的APP休闲游戏,就是由上海安琪艾可网络有限公司为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量身订造的。该游戏将亚健康状态的办公室人群设计到了游戏中,玩家通过使用弹弓,将白加黑片射入病人口中。量身定做的APP更容易体现产品特性,对品牌有较好的宣传效果。 还有一种使用定制化品牌APP,目前国内最大的企业移动应用服务商新网互联的“雨滴”产品,便是提供了这种定制化的APP。“雨滴”基于SaaS和云服务模式理念下,采用自动打包生成技术,短短十分钟即可构建企业APP应用。如渡森男装使用“雨滴”定制的品牌APP,客户可以直接通过APP联系企业,咨询信息,提供了优良的用户体验。这种定制化的品牌APP为企业缩小了营销成本,但是在品牌特性的表现上较欠缺。 二、APP植入广告模式 APP植入广告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在APP中植入动态广告栏形式进行广告植入,当用户点击广告栏时进入预设的效果,达到宣传企业产品或者参与企业营销活动目的。 APP植入广告类型主要有:页内轮播广告、封底广告、封面广告、Loading广告、其他广告等。例如,某家相机公司在ipad上做的APP封底广告,当用户晃动ipad的时候,下方封底广告中的相机会根据ipad晃动角度旋转不同视图,点击广告后会全屏显示。在全屏界面,用户可以拖动相机进行360度旋转来展示各个角度。 网络在线植入广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植入广告的预设效果,植入广告需要通过用户对广告的点击效果来实现用户向消费者的转化,故必须根据具体需求来预设广告点击效果。广告的点击效果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邮件 向广告主发送邮件,向朋友转发推荐邮件。 (二)短信 向广告主发送短信,向朋友转发推荐短信。 (三)网址 调用手机浏览器,打开预设的网址,浏览网页。 (四)下载 直接调用从预设的下载地址进行下载操作。 (五)导航 打开导航功能,并导入预设的地点信息,进行导航 (六)定位 打开地图,并导入预设的地点信息,进行定位。 (七)拨号 调用手机拨号功能,直接拨打预设的号码。 三、联合推广 APP营销中联合推广合作模式主要是指企业选择与现有APP展开合作,以活动的形式或者加盟等形式与现有APP进行深度的合作,从而达到营销目的。加盟形式最常见的是与网购、团购平台等电子商务类型的APP应用进行合作,例如淘宝、58同城等。企业将产品加入购物平台,借助该平台的APP进行产品推广、销售。 活动形式则是在其他APP应用上开展活动,结合APP特性,如游戏、社交等,开展体现品牌活动。例如肯德基、乔丹等品牌与风靡一时的《Draw something》的合作,将品牌加入你画我猜的词库里,玩家在比划文字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给品牌做推广。品牌形象就在玩家的参与中一遍遍被普及。 四、未来变革趋势 未来变革将更加彻底,由APP打造用户体验,由智能设备联结物理世界,由云计算实现大数据学习和智能化,APP将迎来新的舞台。APP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所处的世界。APP借势开放平台所代表的生产关系的解放和生态系统的发展,综合运用智能终端、移动宽带、云计算、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生产资料,为新商业时代的开启吹响号角。 未来10到20年内,随着百亿量级智能设备的联网和网络化社会的到来,APP对生活、社会和商业的改造和变革将会更加彻底。APP、智能设备和云计算三位一体,通过移动互联网相互连接。与此同时,在为传统商业拓展商业机会,帮助互联网巨头保持竞争优势以及支持创业者挑战旧行业巨头方面,APP必定还会继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五、结束语 APP营销发展势头虽猛,但仍处于初始阶段,相关营销推广与应用,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本文仅是抛砖引玉,对其营销模式仍需进一步的考察与摸索。总而言之,APP可以被用来开拓新的市场和销售渠道,开拓新的客户到达机会,帮助商家尝试多种收费方法和定价模型,进一步提升核心业务的收入,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而关键前提是,业务的核心价值必须清晰、持久,商业逻辑和价值链必须完整、顺畅。否则,盲目扩张就意味着更快的死亡。 归根结底,APP是新生产力的代表。它把信息行业的先进生产力引入传统工商业之中,提升其生产效率。其中一个必定突出的矛盾就是先进的生产力和落后的传统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新商业时代的建立,就是在颠覆和改造旧的、落后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完成历史性的跨越和转折。 在这个APP无处不在的新商业时代,每一个人都将热切拥抱这个美妙的历史机遇,去迎接和开拓APP这个崭新的营销世界。 app营销论文:APP营销与传统无线营销对比探讨 摘 要:APP营销相比于传统的无线营销模式,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对二者的特点和不同点进行了探讨,主要体现在:传播方式的不同,APP主要体现为主动下载,而传统的无线销售体现为用户的被动接受;传播的形式、内容不同,APP传播形式丰富、富有色彩,而传统的无线营销形式单一;传播的周期不同,APP以其传播的优势会使用户产生长期依赖,而传统的无线营销,只是通过单向告知的形式,用户阅后不容易产生消费需求。 关键词:APP营销;传统无线营销;传播方式;手机媒体;消费者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传统生活模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信息化带来了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其中包括人的意识领域的变化。以信息化为手段的营销策略,也在不断地推进与改革,并且随着信息化科技手段的发达而呈现出快速变化的趋势。营销方式已经从传统的无线传播,过度到APP营销的阶段。勿庸置疑,APP相对于传统的无线营销,在人文情怀、顾客接受度以及拉近顾客距离等方面,更贴近生活的层面,更乐于被用户接受与喜爱。 一、无线营销与APP营销的特点 无线营销,是比较传统的营销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以手机作为传播媒体来进行的,被称为传统无线营销或者移动营销模式。它的特点主要是以手机为传播平台,定向和相对精确地传递即时化信息。通过即时化信息,发送产品销售广告,用户收到信息后,如果对销售信息有需求,就可以根据信息提供的渠道,满足消费或者售出的需求。然而,众所周知,这种销售模式逐渐被市场淘汰。 APP营销,是指利用应用程序为传播渠道的营销模式,它主要指的是应用程序营销。APP就是适用于营销的应用程序,其英文全称是application,APP的营销方式要求通过特制的手机,或者以社区的模式以及SNS等多种平台进行,并在这些媒体平台上,运行相应的程序,以达到产品展示并开展营销活动。 早在2009年,国内的许多运营商都纷纷开发各自的应用程序,其中移动的MM平台的广泛宣传,使受众群不断扩大。同时,国内的一些网站,如开心网站、校内网站等具有社交性质的网站,一时在受众中造成不同的凡响,以销售为意向的网站热度持续升温。 此后,智能手机逐渐在普通用户中普及开来,网络的发达,特别是3G网络的信息传输能力的不断提高,其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使用APP程序的传播营销方式,将APP营销作为一项企业销售战略提到议事日程。这其中,苹果的销售商店、脸谱网成为营销程序发挥营销作用的经典。 利用营销应用程序来做营销,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低成本的。它所需要的成本只是app的开发的投入。 其次,它对用户是免费的。因此,APP营销深受用户的青睐,这自然就使得用户的使用频率高,它的销售目标与用户的消费需求相适应,所以相当为所需用户量体裁衣而打造的APP智能销售平台。 第三, 精准度高。主要体现在提供服务与用户的竞争方面,其精准程度都是很高的。 第四,具有连续使用性。如果用户将程序下载为手机上的客户端,或者在SNS网站上查看销售信息,那么都可以连续使用,不会因为程序的连续使用而产生费用,也就是说程序方,即营销商不会收取任何使用费用。 第五,APP的主要优点是以其现有的功能最大程度地促进销售,增大成交量。通过APP和其使用过程中的一定优势,必然会增加产品以及业务的销售功能,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 二、传统无线销售与APP营销的不同点 1.传播方式不同 APP主要体现为主动下载,而传统的无线销售体现为用户的被动接受。 传统的无线营销,主要是以手机为媒体,其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手机发送有关营销方面的短信,这些短信发送的主动权在销售方,而消费者只是被动地接受,因为这些信息不一定是用户所需要的,常常会遭到用户的排斥与反感。有了App营销程序,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改观,因为APP程序是用户根据自身的需要自己主动下载的,并且根据需要获取销售信息,信息的获取是用户有选择性地进行的。 立邦中国区公关兼品牌传播总监吴佳伦曾对APP的功能特点做过阐述。他说APP中的a可以理解为英文的accept,即中文的主动接受之意,APP是在用户认可之后,认识到它的价值而主动安装使用的,这里没有企业的强行推广行为,体现了用户的主动性和自愿性。 2012年年初,中国首款色彩营销程序问世。它是涂料行业具有创新意识的立邦推出的,“立邦刷新生活”开始从微博传播,然后延伸到了iOS和安卓手机系统。仅在之前的微博推广的初始阶段,就在用户中引起了不同凡响。用户对立邦提出了各种评论,并且提出一些改进建议,这使立邦企业公司认识到,通过提升APP的使用实践体验来吸引和巩固用户,这样就可以让用户长期下载使用,用户能经常关注到立邦的产品信息,从而扩大销售业务量。 企业界的一些有识之士都对于APP营销给予了高度重视。其中注重于无线营销的飞拓无限营销公司也十分重视和倡导用户对APP的主动下载。他们的APP理念是,移动互联网从外观来说与互联网是一样的,但是移动互联网还具重力感应、语音,以及定位等功能,手机是便携式工具,但其缺陷在于屏幕比较小,APP在设计的时候,要根据手机的这些特点,设计得更合理,贴近用户使用习惯,给用户带来方便。 2.传播的形式、内容不同 APP传播形式丰富,而传统的无线营销形式单一。 传统的营销形式及内容,只是通过手机媒体,以文字形式发送到用户,强制性地让用户被动接收。这种传统方式往往是在表现力上欠缺,消费者不能很全面地了解产品信息,消费者了解信息的形式只是停留在文字的层面。 但是App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它往往可以通过程序中的图片、视频、音效来充分表达产品的信息以及其他销售方面的状况。可以根据手机所具有的重力感应以及触屏等特点,使体验效果真实、生动,为产品的创意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无线营销主要是通过手机媒体,进行单一的以告知的形式进行信息传播。而APP是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和良好的体验,来培养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爱好。一些极具活力的企业,都在关注和尝试各种媒体的营销形式与效果,比如康师傅一直关注和尝试各种媒体,并且收到了很好的营销效果。 3.传播的周期不同 APP以其传播的优势会使用户产生长期依赖,而传统的无线营销,只是通过单向告知的形式,用户阅后不容易产生消费需求。 在2010年的第三季度,美国有一家移动应用分析公司对APP营销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了调查情况报告。这家公司在调查中称:有百分之二十六的智能手机用户使用App的次数超过十次。App往往成为这些用户用来休闲和打发时间的一种工具与途径。人们把他们称作为“应用控”。他们一旦对一款APP有兴趣,就会长期使用。这相对于那种单向的以告知为手段的手机媒体的营销手段来说会产生更长久的效果。人们在手机应用中产生的良好感觉或者给消费、销售方面带来的便利,会在用户群体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形成一种辐射效应,不断扩大其传播范围,并且使传播周期不断延长。 立邦中国区总监吴佳伦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曾说,APP营销很容易估算效果,因为用户的参与互动、用户的下载、用户的转发等一系列信息,企业可以在第一时间直接了解,并且可以与消费者进行沟通。麦悠互动客户总监何蓉也认为,与传统的无线营销相比,APP的使用客户群更精准,而且其互动性为消费者和营销者所欣赏,但是APP营销也受到了限制,主要表现在这种传播方式的覆盖率不足,所以有些企业对于APP营销暂时无法适应。 三、小结 总之,APP营销相对传统的无线营销具有超强的优势。在进行APP营销时,不仅只是让客户了解产品信息,其实后续的服务也是相当关键的。同时,企业还要通过增强程序的应用功能,来吸引客户,及时对客户的意见进行反馈,了解客户的爱好,使营销更贴近用户的实际需要。 app营销论文:美容企业的APP营销攻略 根植在智能手机终端的第三方软件APP,听起来跟美容行业貌似没有直接联系,但你一定在用着它。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提升生活速度和效率的工具,也是企业商家营销必争的一席之地! APP无处不在 iPhone、三星、HTC、NOKIA、黑莓等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被称为手机APP,它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APP初期以媒体、游戏、新闻、书籍的移动应用为主,主要运用于商务。它能直接将成功的网站内容和功能移植到APP,如淘宝、京东等网购类商城。作为补充角色,它也是国外一些大公司普遍采用的宣传及营销模式,如美国的报纸杂志在网站是收不到钱的,因为缺少使用传统阅读习惯的体验,但在智能手机或iPad等随身电子设备上,它的方便性及直观触控操作却让许多使用者愿意付费来进行阅读,从而拉升了盈利点。 APP爆炸式增长,开启企业新营销热点 智能手机的普及不仅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移动APP应用的爆炸式增长。根据IDC的预测,基于2011年全球范围内的382亿下载量来推算,到2015年APP下载量会上升到1827亿。在海量的APP应用中,企业APP作为一个新式的营销手段逐渐展示在我们眼前,而企业自建APP商店的构想理念也不断被提起。 在美国,目前有超过110万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半数百人以上的企业都已有自己的移动应用程序,消费者开始期望每个企业都提供APP,世界五百强企业90%以上都做了自己品牌的APP,传统企业运用APP与9亿用户互动,将是移动互联网行业一个巨大的市场。 我国目前的互联网调查也显示,智能手机正在快速改变着中国城市人群的生活方式。人们随时随地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其中家中(66%)、旅途中(59%)、乘坐交通工具中(52%)、餐厅(38%)及商场(30%)是使用最频繁的地方。调查还发现,用户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打电话的时间,英国一家调研机构指出,智能手机用户使用最多的是浏览网页,调查对象平均一天用手机上网24.49分钟;其次为登录社交网站,平均一天用时17.29分。 所以,全球各大品牌商已经意识到应用商店可以为其提供推广品牌、接触消费者,甚至销售内容的渠道。媒体、商业服务以及汽车制造业在这一方面的认识更加深刻,非常积极地把应用商店作为他们内容的渠道。从2008年开始,大众、奔驰、丰田、宝马、本田、保时捷等国际汽车品牌,甲骨文、惠普、思科、英特尔、通用电气、西门子、施乐、三星、飞利浦、戴尔等商业服务公司,可口可乐、百事可乐、GUCCI、耐克、阿迪达斯、麦当劳、宜家等消费品公司都相继在主流平台应用商店推出了自己的品牌APP。 作为时尚美丽的先锋者和弄潮儿,美容企业更不应该放弃这样的传播方式,应该及时并尽早的投入到自身品牌APP的建设中来。 APP与美容机构 打开手机里的APP商场,输入美容或是美发,你会发现很多的APP软件。在国外,已经有很多以美容机构为主题的APP,比如SPA机构的APP。在我国更多的是基于大型网站互动式的交流和贩售方式。比如某减肥网站开发的具有减肥提醒功能的软件,它负责记录你摄取的卡路里,你可以通过此购买减肥食谱或加入减肥俱乐部花钱来进行系统减肥,那么这个APP就达成了宣传、实用、促成销售三个作用。类似的软件还有瑜伽课程班开发的,具有瑜伽示范动作的APP。也有纯粹告诉大家护肤小窍门的阅读型APP,这些APP会及时更新有关美丽护肤的小文章,已达到赚取下载人数,用数字吸引广告投放的效果。还有一些商场的APP,会直接根据用户输入的产品名称和需求,链接到产品购买页面,直接促成交易购买。由此可见,APP如此受宠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其随时随地实用的便捷性,更在于其能为广大用户带来最大的实用性及娱乐性。 作为一个美容机构,无论是一家中型或大型美容院,都可以选择用APP来实行企业宣传和创收。那么,在制作美容机构的APP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设计这款营销的利器呢? 第一,提高知名度来拓客 想要增加瞩目度和提高下载率,LOGO设计就要新颖独特。作为美容企业,可以用企业的LOGO,或者美容的人物或身材图片等。APP里的内容设置可以很灵活,既能走“广”也能走“精”的路线。比如,一家美容机构的APP,“广”可以涵盖与美丽有关的各种资讯,还有美容日程提醒功能等,作为下载者的随身美容秘书。“精”,则可以把店里的主推项目,围绕主题更新文章和知识,放上疗程的示例等。为了吸引消费者下载APP,可以开发注册会员的界面,安排领取试用装或护理项目的优惠,很多人会因此输入资料加入会员,这些也在直接或间接帮助机构进行拓客。 第二,宣传产生消费欲望 APP的内容,首先要精心挑选自身有关产品和护理的图片或相关步骤的视频,也可以开发些化妆、护肤的小游戏,推送美容、美发、化妆、养生和护肤等知识的更新。进一步则可以安排产品、疗程卡等促销信息,安排自家的专家来回答手机用户的疑问,进而吸引消费者来店消费。 第三,促成消费达成交易 APP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交互性,个人化的定制更容易促进消费者的关注度和积极性。所以,美容机构可以设置直接点击就能预约护理或购买产品的界面。还可以设置输入个人情况获取专家个人定制的精油护理套餐、减肥专属方案、综合整形意见等增值服务。 第四,收费和外界广告植入 如果APP达到一定客观的下载数量后,可以考虑收取下载费用。但作为机构宣传用的软件,还是建议提供免费下载。当下载数足够引人注目时,甚至会有广告商上门询价希望登广告在APP页面里,这时企业完全可以直接利用APP产生广告收益,一举两得。 对美容机构来说,想好APP的框架以及基本方向,整理好一些更新的内容,就可以请专业承做APP的软件公司来定制自身品牌APP了。建议先看成功案例,多家询价,并注意软件完成后是否有一系列帮助上线推广的售后服务内容,因为初期拓展APP知名度的任务很重要。 app营销论文:智能手机APP成营销“蓝海” 广告投放亟待转向移动平台 11月20日,由中国第一智能手机广告平台多盟(DOMOB)、全球领先的市场调研机构华通明略(Millward Brown)、中国领先的第三方广告技术公司秒针系统(Miaozhen Systems)共同发起的首届“智能手机广告价值研究暨2014年移动营销实战研讨峰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30多家主要移动互联网行业领袖、150余家广告主、公司及应用开发者齐聚一堂,围绕智能手机广告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为中国第一智能手机广告平台的多盟(Domob)也重磅推出了国内首创SDK(4.0版本)信息流视频广告。此举意味着多盟继在行业内首创插屏、开屏、富媒体等广告形式后,又一次开辟了国内移动广告形式创新的先河。 本次报告的重要发现如下: 移动互联网改变媒体接触习惯和接触方式,智能手机上网平均时长4.7小时 据了解,截止2012年12月底,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产值达到了712.5亿元,较2011年增长82.8%,预计2013年增长率为47.4%,市场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在如此快速增长的市场产值下,移动营销的价值越来越突显。 本次大会上,由华通明略(Millward Brown)及多盟(Domob)共同的《智能手机APP广告营销价值》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在智能手机上花费的时间约占22%,比美国消费者高10%,智能手机已是消费者多屏生活的重要组成,71%用户每天使用智能手机上网4次以上,高于PC电脑使用率。由于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社交、娱乐和信息查询时,人们更倾向使用智能手机,用户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时长为4.7小时(PC电脑上网时长4.8小时),但使用智能手机上网频次和场合多于其他媒体。 调查显示,70%用户表示比过去半年使用智能手机时长增加,而传统媒体使用时长在减少,57%用户认为自己看电视时长减少,55%用户认为自己看杂志时长减少。 手机APP广告关注度超PC Banner40%, 广告主瞄准移动广告平台 移动互联网在未来两三年将呈现3倍以上的增长趋势。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手机应用商店已超过100家。 在全球范围内, App Store的应用数量已超过100万,2012年全球移动应用商店收入约363亿美元。由于具有高度的精准营销和较强的交互营销能力,智能手机APP广受青睐。 报告中提到,手机APP广告的平均可见、扫视、关注都显著高于一般的PC Banner广告,其中关注的比例超过40%,是PC Banner的2倍。APP广告的平均注视时长接近1秒,达到PC Banner的6倍。一天中,每种APP人们使用频次平均超过2次,这为APP广告多频次触达用户提供基础。 多盟国内 首创SDK(4.0版本)信息流视频广告 继Facebook、Twitter等国外知名企业相继推出信息流视频广告之后,作为中国第一智能手机广告平台的多盟也紧随行业发展的潮流趋势,在峰会上重磅推出信息流视频广告。 “智能手机广告形式丰富,包括开屏、插屏、banner类型。“多盟COO张鹤介绍,此次多盟的SDK4.0信息流视频广告,将支持信息流类APP的变现解决方案,多盟的方案是结合技术创新和中国市场的产物,用户在刷新内容时,在APP顶部展示“品牌广告内容”。这种广告形式在调研中深受广告主的喜爱,也将对用户浏览内容的打扰降到最低,为中国本土的众多品牌企业找到更合身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多盟作为移动广告平台的行业领军者一直遵循这几点,在创立三年以来不断突破自我研发出多种广告形态。先有插屏再有开屏再到富媒体广告等等,创造出多个行业第一,积累大量媒体资源的同时更得到了众多广告主的认可,未来也将会更好的服务于各类品牌广告主。 app营销论文:App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 【摘要】近年来,App营销作为一种特殊的移动营销方式,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阐述App及App营销及其优势特点,来分析App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 【关键词】 App营销;新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和Pad(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我们已经处在了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并逐渐习惯了使用App客户端上网的方式,而目前国内各大电商,也均拥有了自己的App客户端。App营销俨然已成为了营销领域的宠儿。本文试图结合App及其营销的特点来谈谈App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 一、App及App营销 App是英文Application program的简称,即客户端应用程序,包括PC和移动终端上的即智能手机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APP营销是依托于移动互联网而进行的,使用移动终端呈现、以APP(客尸端应用)形式产品、活动、服务、品牌信息的营销方式相对于个人电脑,移动终端的出现确立了一种自主的尺度,可在任意时间和地点进行自主阅看,自主订阅打破了时空线性结构,确立一种新的人与媒体的互动关系。用户不必再输入其特定网址,也不必调频,通过触摸方式即可进入。 当前中国的App市场,非常繁荣活跃。以谷歌为例,谷歌安卓商店应用程序数量早己达到40万个,其种类包含了社交类、导航类、支付类、通讯类、游戏类、阅读类等几十个类别,其内容也涵盖了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手机QQ、微信、人人网、新浪微博等应用和亲人朋友交流互动;可以使用谷歌地图、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坐车网等应用搜索行车乘车路线;当我们有购物冲动时,只需点开淘宝、天猫、京东、当当等应用程序,千万种商品任意挑选,将想要的都一网打尽;还可以通过美团、糯米团、大众点评等团购应用花最少的钱尽情享受美食;至于游戏类、阅读类的应用程序更是多不胜数,总之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 App营销就是客户端应用程序营销,它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等第三方移动平台应用程序,吸引用户下载使用,以此进行产品、活动或服务、品牌信息等的一系列营销活动的营销方式。 二、App营销与传统无线营销相比的优势 (一)传播方式 App营销多为主动下载的方式来完成,而传统的无线营销多数为被动接受。传统的手机媒体营销大多是比较初级的短信推送形式,消费者在接受之前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容易产生反感;App则不同,是手机用户主动下载使用的。App是让用户“接受”后主动安装,而非企业强行推送的,这样可以通过体验来黏住用户,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消费者主动下载并长期使用。 (二)传播内容 App营销的内容表现丰富,而对于传统的无线营销来说,其内容多以文字形式为主。传统的手机媒体营销往往是单纯的文字形式,所传达的信息和表现力都有限,不利于消费者全面深入地理解产品信息;而App可以在程序中加载图片、视频等丰富的表现形式,并且可 以根据手机媒体重力感应、触屏等特点达到真实生动的体验效果,创意空间要大得多。传统无线营销主要通过手机媒介进行信息的告知和传播,而App营销则能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体验培养品牌喜好。 (三)传播周期 App营销传播周期长,比起传统无线营销的单次告知来讲,更有优势。App往往是手机用户打发碎片时间的途径,他们中很多都是“应用控”,如果让他们喜欢上一款App,就相当于有了一个与之长期接触的渠道,这比单次告知性质的手机媒体营销手段能产生更长远的效果。好的手机应用还能在用户群体中形成口碑效应,这又进一步拓展了其传播范围,延长了传播周期。此外,手机App营销与传统手机媒体营销最大的区别就是很容易估算效果,比如,用户参与或者转发、下载、反馈等信息都可以让企业在第一时间直接了解,是快速与消费者沟通的营销方式。 三、App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 作为智能科技优秀代表,APP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媒体应用方式,也创造了全新的媒体交互环境,全新的传播方式对营销方式产生新的影响。 (一)App成为了营销中的销售及信息渠道 当各大电商企业在实体的激战中奋战时,更新更快更精准的手段显得非常重要了,当卓越、当当、京东、淘宝、l号店等电商企业,都推出了App,这就相当于开拓了一条新的销售渠道,无形中增加了各电商企业的竞争力。 此外,企业还通过App,提供最新的促销活动信息,并通过LBS(确定移动设备或用户所在的位置,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让用户查询附近门店的相关信息,因此App成了企业传递信息的信息渠道。 (二)作为产品的扩充 当顾客对产品的了解度通过文字、视频等传递不全面时,App的新发展可以帮助企业。例如阿迪达斯的虚拟教练应用micoach:帮助用户制订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并跟踪记录,运动时还会提醒用户调整,训练后会生成一份跑步报告,这与阿迪达斯的产品十分贴切,完全可以视为是附加服务。阿迪达斯通过这样的App应用,给予了产品更好的解释说明。 在宜家家居指南App上,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浏览宜家的商品,还能把家具“摆放”在你预想中的位置,看看跟环境是否搭配。就算不是想买家具,时不时拿来给自己的房子变变脸,也是个不错的消遣。这些能够提供实用功能的App,才能真正吸引用户重复使用。 (三)联合推广 APP营销中联合推广合作模式主要是指企业选择与现有APP展开合作,以活动的形式或者加盟等形式与现有APP进行深度的合作,从而达到营销目的。 加盟形式最常见的是与网购、团购平台等电子商务类型的APP应用进行合作,例如淘宝、58同城等。企业将产品加入购物平台,借助该平台的APP进行产品推广、销售。 APP营销发展势头虽猛,但仍处于初始阶段,相关营销推广与应用,都是在行进中逐步完善的,本文仅是抛砖引玉,对App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仍需进一步的探求和摸索。 app营销论文:APP助购物中心深化精准营销 APP指为智能手机服务的第三方应用程序。随着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逐渐习惯了使用APP客户端上网,而目前国内各大电商,均拥有自己的APP客户端,这标志着,APP客户端的商业使用,已开始初露锋芒。 APP的发展势头强劲 手机APP拥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以苹果公司的App Store为例,2008年推出AppStore时,只有不到500个APP应用软件,但在随后三年时间里,这个数字增长到50万个,累计下载次数更是高达150亿次,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几何级数增长着。 对于个人用户来说,APP应用能使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变得更便捷”,同时“安全,不存在病毒、吸费等问题”。此外,软件的丰富性、运行速度也成为人们选择APP的重要因素。 购物中心和百货店的APP开发应用也已快速成型,如上海环艺信息科技正在为百联中环打造的个性APP。由于百联中环购物广场已实现“i-Shanghai”2小时免费上网服务的覆盖,为APP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APP上线后科技公司将与百联中环按比例分配广告招商权,实现广告费用抵扣后期维护费的模式,无需增加购物广场费用,这对于购物广场而言无疑是锦上添花。 APP为顾客节约时间成本 如今购物中心的体量越来越大,往往有十几万、几十万平方米的商场面积,几百个商铺以及上千的停车位。顾客为找到指定商铺的位置往往要大费周章,而且由于管理成本的压缩,现场服务人员很少,找人帮忙相当不便。另一方面,商户业态分布与客流导向的不匹配,也往往使购物中心产生许多死角,任何品牌入驻都无法创造良好的销售。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对于顾客和商家而言都是无形的损失。 APP的出现使商场的导购地图可以存入所有顾客的手机,并实现类似汽车导航仪的快速实时导航,为顾客省去很多因走冤枉路而损耗的“皮鞋成本”。APP也可以帮这些顾客记住自己的车位,如果实现了与停车场系统的联网,还能帮顾客在高峰时段快速找到停车位的功能,为顾客节约许多购物的时间成本。 另外,在当下信息爆炸时代,顾客对信息的选择变得越来越狭窄,一张充满促销信息的DM很可能第一时间就被丢进垃圾桶。而APP的出现可以满足顾客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比如哪个化妆品在促销?哪个餐厅有团购?等等,在APP中只要一个简单的检索功能就能实现。随着APP技术的发展,甚至可以通过APP的信息功能实现网站、微博、微信的同步更新,对于购物中心的信息管理者而言,这就可节省许多重复劳动。由于下载使用APP的顾客基本就是购物中心的现有顾客,所以这一平台的促销信息往往更为有效。 APP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 扩展功能将赋予购物中心更多互动体验。如:各业态商户个性定制活动(电影院购票、餐饮商户订餐等)、APP登记排队系统(餐饮排队等座功能)、根据商场要求策划的线上活动(寻宝活动、签到活动、抽奖活动、特别游戏企划等)、会员功能(会员积分查询、积分奖品兑换、会员优惠、停车券兑换等)。这些功能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成为吸引顾客的关键,为此: 一要实现虚拟网络与实体店的无缝衔接。对于客流量巨大的购物中心而言,特色餐饮、影院等能吸引顾客远道而来的商户还很稀缺,顾客排队等位和提前订票的需求应运而生。有了APP与商户的对接,顾客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拿等候牌,还可指定座位或在第一时间了解等位情况。 二要实现会员的自动维护及主动管理。APP会员卡系统的开发不仅可以取代传统卡片式会员卡的所有功能,打破卡片式会员卡的局限,实现会员的自主积分,自主兑换优惠或服务等自动维护功能。还能更准确地采集会员的消费偏好,支付能力等信息,为设计各种特定会员专场活动提供可能。比如在会员中找到养宠物猫的会员,可以调阅一个月内买过猫粮或猫砂的会员记录。 目前,购物中心APP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其发展潜力巨大,有了Wifi、购物中心MIS系统、VIP系统等与购物中心APP的完美结合,无疑能使购物中心在与电商的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 app营销论文:APP时代,颠覆汽车营销? 伴随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互联终端也因此风生水起,APP随之应运而生,于是汽车营销多了一种全新模式,而这种模式相比传统汽车营销极具颠覆性意义,因为它改变的是汽车产业全新的营销理念与方向。 传统营销遭遇困局 汽车厂家宣传品牌与产品除了依靠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之外,每年国内国外的各大车展也是其宣传品牌与产品的战略阵地,目的很明确,为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汽车品牌、产品、技术和服务。传统媒体传播与互联网传播似乎并不能满足3.0营销时代的需求,汽车营销需要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来填充新领域的空白。 最近几年,随着各个汽车厂商对中国汽车市场日益重视,国内4S店的规模在迅速扩大,国内汽车销售人员的数量也迅速扩大起来,例如仅北京就有500家4S店。这使得这些4S店面临着销售压力大、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很难形成新的竞争突破点。此外,销售顾问的能力也参差不齐,并且每年的流动率高达40%,使得厂商的培训费居高不下。目前虽然大部分汽车厂商的信息管理系统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没有把售前管理纳入其中,但这一点恰恰是对汽车厂商具有重大意义的,所以在数字体验营销这一领域存在很多发展机遇。 汽车营销迎来APP时代 近年来,伴随智能移动互联终端的快速崛起,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和无线终端大有取代电脑成为IT产业核心之势,而移动互联终端的产物APP在近几年的发展也呈现爆发式增长。从发展的势头来看,APP产品不仅吞噬着各种软件,而且对游戏、零售、传媒、旅游、汽车等行业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游戏、零售、传媒等行业的影响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对汽车产业的影响近年来也变得异常明显。 英孚思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郎学红在接受《汽车观察》杂志采访时说:“汽车APP时代的到来,让汽车营销多了一种全新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可以让企业、经销商、公关、媒介与消费者的距离更近,互动性更强,这是传统营销所不能比拟的,未来汽车APP营销只要通过不断创新与完善,其功能性与互动性绝对能与传统营销平起平坐,甚至可能超越传统汽车营销的效果,目前国内20多家汽车企业正在使用与大力推广APP营销,这种市场表现的确印证了APP的价值”。 嘉之道汽车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徐锦泉在接受《汽车观察》杂志采访时说:“只要APP营销能够不断创新与完善,随着功能越来越强大,这种独特的营销模式,在汽车营销市场肯定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艾德思奇移动广告平台客户总监王善伟对APP营销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用户在各种场景下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都超过50%,其中八成手机网民在家中利用手机上网,六成手机网民在乘坐交通工具的时候使用手机上网,当用户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移动互联网时,渠道的营销价值将日益凸显,APP营销的优势也就更加突出了。 安沃传媒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旭东对APP营销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表示,智能手机的价值或者说与传统手机的差别其实更多的在于APP,如果只是打打电话或者发发短信,那么智能手机的功能可能只用了10%不到,APP应用才是智能手机的核心价值,当广告客户的管理层使用APP的时间多了,就自然会认可这里的广告价值。 APP数字营销在汽车企业里已经大量使用,2010年12月,奔驰中国成为了全球首个应用DSA系统的厂商,并将该系统命名为具有奔驰特色的“e-Star”。此后,北京现代、东风本田、一汽奥迪等20多家汽车厂商和经销商也开始将ipad等移动设备用于4S店内的销售与管理。 APP让营销多元化 汽车APP营销完全解决了很多传统营销解决不了的难题:购买前,消费者查询各种指标进行比较;购买中,消费者查找经销4S店;购买后,查询售后服务,提供全方位的、细腻称心的一条龙服务,充分消除了消费者的很多疑虑,由于设计的功能界面简单实用,满足消费者在移动过程中的使用喜好和习惯,符合时间碎片化时代用户的心理需求,而且没有花里胡哨、中看不中用的功能,没有大量硬广告,更没有把APP当成一个简单卖车的窗口。 由于汽车APP营销充分个性化的传播特点迅速成为营销新宠,各汽车制造商们也正在用各种方式努力地将App融入车辆,他们既研发自己的程序,也与App供应商合作,让汽车快速走进了APP时代。就目前来看汽车App软件,多集中在导航、行车数据、实时路况、音乐和娱乐服务、车辆故障诊断等应用。根据不同的整合技术,汽车App可归类成三个类别:汽车内建型、随身装置型、网络云端型。由于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的不同,这三种类型的汽车App也有不同的发展机会。 选择与APP联姻另有隐情 汽车营销入口有很多,可以在微博上做,也可以在微信上做,同样可以在知名汽车行业网站上做,为什么选择与APP软件合作呢? 首先,汽车品牌发力移动营销,APP是个非常好的选择,是“移动O2O”的载体。目前移动互联网增长速度很快,真正的O2O模式还靠“移动”来实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发现产品价值、优惠信息等,而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功能,用户身份和用户可追踪字符位置的唯一性,将促进移动O2O发展。其次,符合当下年轻消费群体的阅读习惯和购物习惯,但需要解决购买后的粘性和口碑良性传播的挑战。最后,APP还在几何增长,苹果公司于2008年推出AppStore,最初其中只有不到500个APP应用,但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50万个,累计下载次数更是高达150亿次。随着以为Android、Windows Phone、BlackBerry OS为代表的智能机的不断发展与壮大,APP的市场空间将不可估量。 对于目前车企移动营销的试水,业内人士认为,品牌要在App之外尝试更多的组合。要能够和平台上的人进行更好的对话,需要更多资源整合协作,敲门砖是不够的。因为不同的方式对应不同的人群,比如App爱好者可能主要是年轻有活力的人群,但这仅仅是智能手机用户的一部分,在移动互联网正处于上升期时,企业应该尝试不同的方式。 标新立异才有出路 无可否认,这是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人们对于个性化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无论任何产品。从产品时代来说,就是那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那么人优呢?就如同实用、信息查询类的APP,与世界上大多数产品一样,他们面临同一个问题:产品同质化。同时,个性化也意味着人性化,个性化的另一个层面是受众能够获得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比如不少汽车厂商推出的定制车身颜色、内饰、轮毂等方向的APP产品。那么,同一个APP产品能否给予不同的受众不同的感受与满足呢?APP的营销时代,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寻找答案。客观来说,至少在我国,APP正处于起步阶段——即便汽车行业往往处于领先的位置,汽车在互联网上的投入也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不知道无线网络时代成为主流的时代还有多远,但可以预见,一旦这一天来临,手机,以及APP,必将成为时代主角。 汽车品牌网络宣传发展到今天,模式的创新显得步履维艰,如何跳出这个传统宣传圈成为很多汽车企业想要创新与改革的地方,APP时代的到来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近几年移动互联的发展势头很猛,而且用户黏性与便利性等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APP营销可以让企业从主观营销走向数据型营销,而且数据营销的优势又是传统主观营销所无法替代的。 远程控制得心应手 APP软件的功能不仅仅作用在汽车的各个营销环节,在远程控制领域也有自己独到的优势,不少汽车公司通过手机App与具备车载互联的系统紧密结合,车主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程序,可以远程、实时监测爱车的多种状态信息,包括剩余油量、电量、续航里程、胎压、车内外温度、车辆位置、车速等信息,还能够直接执行车辆定位、远程启动、远程熄火、远程自检等。如果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电动车,还能够随时在手机上显示出充电状态,或者通过手机远程设置,随时给停在车库的车充电。 车辆行驶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不可预见的状况,能够在意外发生时,及时有效地获得道路救援,用起来可能比获知续航里程更为有意义。宝马、奥迪目前已相继推出了针对车主的道路救援信息App程序,一旦车辆出现状况或是需要某些售后服务,都能够随时通过App查询到最近的服务中心、拨打救援电话等。而车辆状态信息也能够自动通过手机程序远程提交到服务中心,方便救援队伍及时找到车辆位置以及车辆的故障数据。 APP软件的功能还不止上述这些,当你的爱车上路之后,会面对路线寻找、驾驶、违章、交通事故、车险等等问题,不用担心,这些在网络上都能找到相应的App。 是机遇也有挑战 不少汽车企业在车载APP尚未形成真正的市场之前,主动开放自己的车载电子平台进行“卡位”,而IT巨头也试图依靠自己在多个平台通用的操作系统和强大的APP开发生态,对汽车这个巨大的传统行业进行一次“入侵”,尽管汽车厂商们都在不遗余力地将自己已经开发出来的车载电子平台“移动互联化”,但对于IT巨头们来说,将自己的移动OS平台和APP“植入”汽车,也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想,或者说干脆让手机或平板电脑取代车载电子系统。 车企与IT企业的这种合作,从发展角度来看不管对汽车还是IT企业来说都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契机。毕竟,目前的iOS和Android设备都有着广泛的分布性和承载能力,众多开发者团队更使其在扩展能力上占据很大优势,许多车主在驾驶途中通过自己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进行导航、寻找目标已经非常普遍。如果考虑到网络应用、蓝牙连接甚至在同步、便捷和智能等方面的优势,无论是iOS还是Android设备都具备较大优势——利用手中的iPhone或者iPad可以完成车载系统的功能,这无疑将具有巨大吸引力。 随着硬件、软件、接口等标准的逐步统一,车载APP的通用性也可能越来越好。将来这个市场可能不只是汽车厂商或是IT巨头的战场,也是诸多APP开发者和企业的战场,谁能率先进入这个专业领域开发并厘清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谁就有可能抢先胜出。 互动与趣味 APP营销的又一大特点就是消费者的互动性与参与性要明显优于其他网络营销模式,这也是移动互联终端的优势,不管在家里还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轻松参与互动,这是传统互联营销所不能比拟的。在当今社会消费者除了完成购买产品外,还非常热衷参与互动,这也是APP营销的乐趣与独特的亮点,和传统互联不同因为它不受地域限制。 在当今社会,顾客忠诚度并非一成不变,要保持顾客的忠诚度,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一对一”的无线互动营销,与消费者形成互动、互求、互需的关系,并让消费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对于品牌营销大有裨益。目前多数厂商是否重视第一种互动,并且认为在无线互联网来临的时代,这是厂商从未有过的机会:能够站在每一个细分群体面前;实际上后一种互动,是以往的传统网络中难以及时获得并成型的,随机性也大大增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品牌传播为主要诉求的APP产品,生动有趣,可以认为是一种必需,而并非“有”比好玩更重要。停留在“有”与“没有”的阶段,仍然是APP移动营销的初级阶段。我们可以对目前移动终端的汽车APP做一些粗浅分类,比如游戏/社交/娱乐类、实用/信息查询类、产品信息查询类,但谁“规定”娱乐类就天生有趣,而产品信息查询不能有趣、好玩? 车企纷纷试水 随着APP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汽车企业比如奥迪、宝马MINI、福特、大众、斯柯达等汽车品牌,已经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作为其品牌广告投放的重要渠道,而且在力度上也在逐年加大,这也直接令APP移动营销成为汽车品牌营销领域的最新看点。 MINI Countryman Getaway:汽车APP的典范 MINI 的Getaway Stockholom 的APP案例不仅在汽车业内堪称在品牌营销层面上的经典案例,也是企业层面经典的手机 APP+AR+LBS移动营销案例,目前大多数网络或前端移动营销课程多半会引以为例,可见其收效获得了非常广泛的认可。 大众蓝色驱动:风格很独特 大众的蓝色驱动是一款很有趣的APP,号称通过“手机拯救北极熊”,这一主题也与其之前的"Think Blue蓝?创未来"的全球性战略相吻合,体现出大众协助人们改善自己的驾驶习惯,在产品上,大众汽车致力于为人们提供更高效、清洁的环保技术解决方案;在人机交互方面,大众汽车将协助人们改善自己的驾驶习惯,从而促成人们主观上的节能降耗意识;在企业层面上,大众汽车自身也将更多地投身于各种环保项目中,鼓励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共同创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斯柯达:简单方便实用 斯柯达的移动关爱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APP,它的新意在于“用车贴士”项目中展示旗下各款车型上的实用功能的介绍,尤其是车辆仪表盘指示灯的作用,实际上这对于司机来说是非常实用的。 福特汽车:APP营销的引领者 在经历了09年微博营销之后,通过对目标消费群体详细的市场调研,分析其消费习惯和品牌忠诚度,2010年底长安福特再次搭乘数字快车,携手苹果第一个将引入APP开发,以时尚便捷的方式,让消费者“福享连篇”,成为国内数字营销、跨界营销的开拓者。 APP让经销商服务更周到 APP营销与经销商的合作让APP的功能大放异彩,同时也用一种全新的模式来为经销商的营销注入新鲜血液。APP可以显示经销商库存车辆,并对重点车型进行优先推荐,此外其常用的功能如车型对比、查询、排序、保存以及互联网络共享等都一应而全;在售后服务方面,则增加了实时服务表单系统,并且受理服务预订,同时可以用于服务反馈的收集,还提供实时的经销商查询和道路救援系统。 目前针对经销商开发的APP软件有:MobiDrives Dealer App 此款APP软件是针对汽车经销商推出的(实际上最终的用户仍是消费者),口号是"MobiDrives链接你和你的客户",功能较为全面,在销售前端、售后服务、用户互动方面都有特点,并融入流行的微博、视频、LBS技术等流行元素。这样一款APP软件如果运营得当,应当能收获良好的效果,如果APP得到进一步普及,它的收效还将更大。 ars2Go Mobile App 此款软件的功能相比MobiDrives Dealer App要简单很多,面向的受众也基本一致,主要功能则以售后服务为主,从预约到服务反馈简单而实用,也包含了道路救援查询和求助,当然也包含了一些简单的经销商车辆查询功能。不过这个APP的简单、实用和其定位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免费的APP。 易卡DSA 该系统开发商BITCAR了基于IOS系统(iPad的操作系统)的DSA,是全球第一套IOS汽车行业企业级应用软件。DSA充分利用了iPad等平板电脑移动性强、联网便捷等优点,主要的受众是经销商和销售顾问,致力于为销售顾问的移动办公提供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不仅提高了顾客的购车体验、优化了销售流程,还为汽车厂商直接管理销售顾问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渠道。DSA伴随iPad的出现而诞生,深入汽车销售流程,拥有产品展示、日程管理、购车方案、本地商情、培训资料等模块强大功能,形成一个以汽车厂家为中枢、销售顾问为末梢的智能化销售管理神经元体系。 这些APP系统可以充分整合汽车营销与4S店营销的各个方面,化零为整,让管理、营销、服务、售后变得更轻松,彻底颠覆了传统营销模式过于单一、目标不够明确的弊端。 app营销论文:APP营销的两大模式 目前说的APP营销,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通常我们理解的,利用APP进行营销,也可以称为IN-APP营销。传统意义上的APP营销是通过定制手机软件或者社区、SNS等平台上运行的应用程序来开展营销活动。不同的应用类别需要不同的模式,主要的营销模式有植入广告模式、用户参与模式和购物网站移植模式。 在众多的功能性应用和游戏应用中,植入广告是最基本的模式,广告主通过植入动态广告栏形式进行广告植入,当用户点击广告栏的时候就会进入网站链接,可以了解广告主详情或者是参与活动,这种模式操作简单,只要将广告投放到那些下载量比较大的应用上就能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 然而,APP营销的应用还有待市场的认可,飞拓无限华东区销售总经理杨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APP营销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碎片化和个性化特点,APP覆盖的用户群较少,比较分散。APP营销目前只是整个无线营销体系的一部分,通常需要结合WAP或其他工具和渠道。 用户参与式营销模式主要的应用类型是网站移植类和品牌应用类,企业把符合自己定位的应用到应用商店内,供智能手机用户下载,用户利用这种应用可以很直观了解企业的信息,手机应用成为用户的一种工具,能够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这种营销模式可以让用户了解产品信息,提升品牌美誉度。例如大众点评网的APP,或者阿迪达斯、大众汽车等品牌定制APP等。新意互动副总经理张一的总结很贴切,“很多品牌都拥有自己的APP,但实际推广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只关注品牌诉求而忽视用户体验是主要的原因。” 购物网站移植模式则是商家将PC互联网购物网站直接移植到手机上去,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网站获取商品信息,进行下单,这种模式相对于手机购物网站,更加快速便捷,且这种应用一般会附带很多优惠措施,用户忠诚度会更高。例如凡客诚品、天猫、京东等客户端软件。 IN-APP营销是目前最初级的营销方式,事实上,通过技术手段还可以有更高级的营销形式,比如一种嵌入式的营销方式,使消费者在使用APP的过程中与品牌获得直接的沟通,而不是受到banner广告的打扰。比如,麦当劳与“愤怒的小鸟”的合作,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只要移动设备安装了“愤怒的小鸟”经典版且开启定位服务,在指定麦当劳餐厅内,用户就会收到游戏的战斗机密——推送消息(Push Message),即可解锁“愤怒的小鸟”独家隐藏关卡并获得免费道具。这种营销方式与当前的沟通内容直接相关,不会打扰消费者,可以说是一种软性的植入,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升了用户体验,可以说是用户、APP开发商与品牌的三赢。 第二种是对APP本身进行营销,为了与之前说到的传统类型相区别,又称为APP推广。APP推广的方式见上表。 app营销论文:APP营销的技术桎梏与突围 现在移动应用都讲究位置化,利用智能手机实现个人定位,基于地理位置提供服务。这确实是移动类APP的优势之一。不过在LBS之外,还有一项技术,让APP立体化,更形象、生动,更具互动性地实现用户的需求,达到传播目标。这就是AR(增强现实)技术。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一扇窗户”,那么APP则是移动营销的一个入口。如何让广告更精准地到达目标用户,一直是困扰广告主和广告公司的难题之一。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或为全新的广告平台,APP则成为新的营销“利器”。 APP的优势显而易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过去我们想了解天气情况,需要订阅相关的短信服务,并为此付费。而现在只要下载个墨迹天气应用即可,完全免费,而且所能够知晓的信息也不仅仅是天气阴晴或者风力大小,还包括天气的湿度值以及未来四天的天气概况。此外还有附加的服务,例如生日,纪念日,还款日等重要日期提醒、北京地区的尾号限行情况等。 有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已经成为App Store应用下载的第二大地区,占到应用下载总量的18%,而且还在不断增长。APP的爆炸式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掘金”潜力。 而要做控制APP的商业价值,首先就必须实现APP的营销功能。对于习惯后向收费(面向广告主收费)的中国互联网经济来说,只有广告认可了,APP营销才有价值。当前包括谷歌、苹果、宝马、可口可乐、卡夫等跨国企业纷纷涉足移动营销,展开APP传播。不过APP营销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如形式单一,表现呆板,灵活性不足。要成功突围,不能离开技术。 AR技术:让营销立体化 现在移动应用都讲究位置化,利用智能手机实现个人定位,基于地理位置提供服务。这确实是移动类APP的优势之一。不过在LBS之外,还有一项技术,让APP立体化,更形象、生动,更具互动性地实现用户的需求,达到传播目标。这就是AR(增强现实)技术。 知名汽车公司宝马利用AR技术,在APP上展开了别具一格的营销。该公司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的某处设置了一台虚拟的MINI最新款车,参与者下载相关App,然后便可查看虚拟车的位置,然后进行抢夺。该虚拟车是任何人都可能抢到的,最后一个抢到并保留的人即可获得一辆真实的车。该活动不仅在APP上运用了LBS技术,同时还通过AR技术展示虚拟车辆,通过“抢”的方式聚集受众,非常新颖,趣味十足。 AR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逼真的视、听、力、触和动等感觉的虚拟环境,通过各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和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如今AR技术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逐渐增多。想象一下,如果一款APP可以让你进入一个虚拟世界,其中的精彩不言而喻。就像3D网络游戏一样,各种道具、场景都可以带来非同一般的体验,而营销的手段也可自然融入其中。 除宝马外,还有不少公司也纷纷展开AR技术的尝试,让APP营销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沃达丰在德国发起活动,为了让在大街上闲逛的人不无聊,开发了一款App游戏,通过该应用可以捕捉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怪兽,当然怪兽也是虚拟的,通过AR技术才能看到,捕捉到相应数量的怪物便可获得积分,积分用于到各个实体商店进行奖品或虚拟捕捉道具的兑换,而兑换方式需要利用手机扫描QR码实现。 现在不少ApP广告是在APP平面内容上开辟出一条栏目,上面写上广告信息。形式呆板乏味,而且破坏用户的使用体验。AR技术不仅不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相反还能让用户的兴趣度更高,参与度更高,用在营销上,效果自然会更好。 二维码:线上线下结合 一款游戏类APP,用户在玩儿的过程中沉浸其中,玩完之后也便很快忘记了。这款游戏的商业价值会大打折扣。利用二维码技术,可以挖掘出更多的商业潜力。 拜耳中国推出了一款名为《白片弹弹乐》的应用,在App store上线。游戏本身玩法新颖,而且在游戏中独具创意地采用了二维码扫描技术,让玩家通过扫描白加黑白片装药盒上的二维码来获取游戏道具,无形中就增加了产品的曝光度,并提升了玩家对于产品的好感度。 游戏中,玩家为了获取高分必须首先购买白加黑白片装,然后用iPad/iPhone摄像头扫描药盒上的二维码标签,这样才能获取瞄准器,并通过该道具增强弹射的精准度。该游戏玩法相当有趣,玩家将白加黑白片弹射到感冒患者口中即可瞬时发挥药效,冶愈游戏中人物的感冒。这款游戏推出之后受到了不少用户的欢迎。 而营销并没有停止在游戏上,还通过线下的活动进行辅助。拜耳公司推出了为期六个月的活动来支持这款游戏的整体营销,具体操作上,拜耳公司以玩家在《白片弹弹乐》Game Center中的分数排名为依据,每个月向排名第一的玩家送出iPhone手机一部。另外,每个月都有可爱有趣的吉祥物:瞌睡羊玩偶,送给排名靠前的玩家们。 APP与二维码结合,已经成为流行的趋势。中国移动还专门推出了手机二维码ApP引擎,解决了智能手机输入复杂的问题,并通过二维码与企业的产品、活动对接起来,丰富APP的营销形式。手机用户可以利用该引擎,自行搜索目标品牌,或者关于某产品的消费者满意度等资讯,从多个角度了解信息,认知相关的品牌和产品。而品牌商则可以通过二维码APP引擎,及时与产品有关的市场活动信息,搭建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互动的桥梁,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的销量。 其实早在APP之前,利用二维码展开移动营销,已经被广告主认知。不过受限于当时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成熟度,二维码一直没有发展起来。而到了APP大爆炸之后,二维码通过与APP结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与APP结合,二维码不再显得单调,例如在游戏内植入二维码,比单纯打印出二维码张贴出来,效果要好得多。 与一般的条幅广告相比,二维码的广告所包含的信息量更大,而且相对来讲,用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选择扫描,也可以选择不扫描。自主权在用户手中,这样引发的抵触效果会更低。 app营销论文:微博APP营销新生未长成 微博APP营销受到部分厂告主亲睐的一点是其精准性,企业做一款APP放在网上,只有对它感兴趣的网民才会下载和使用它。这使得企业认为自己抓住了目标用户,精准也由此而来。不过APP营销真的很精准吗? 大多数用户最初玩“愤怒的小鸟”这款游戏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款游戏的开发商Rovio,但是现在这家公司已经非常知名。一款APP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用户,还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品牌。 如今进入品牌营销时代,很多企业都将APP作为营销手段。例如各种优惠券类APP,结合企业的打折等活动,将各种优惠信息以APP的形式展现给消费者,以带来更多用户。 显然,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开发APP并不是为了通过收费下载或者广告分成获得收入,最重要的是,APP具有营销的价值。 如今用户获得APP的渠道很多,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机锋网、应用汇、91手机助手等第三方软件商店获得APP,同样也可以通过各种开放平台,例如微博开放平台。 新浪微博很成功,但只是在积累用户上的成功,在微博的商业化上并不如此。APP营销是新浪的一个机会,然而新浪并没有抓住。 APP营销具有很多优势,但是也面临不少困境。例如开发出的APP能否被用户浏览到并下载使用? Deloitte顾问公司曾调查ios、Android和BlackBerry等平台后发现,在所有品牌推出的App中,只有不到1%能突破100万的下载量,下载次数未达1000次的App高达80%。 开发APP耗时耗力,最后却不如人意,微博APP营销究竟有没有前途?不少企业都面临这样的困惑。微博APP营销确实面临三道坎:渠道推广、用户体验、精准性。 被冷落的微博APP 微博上的APP,其用户规模直接受到微博发展的影响。而现在不论是国外微博的“始祖”Twitter,还是国内的新浪,其微博都出现了用户活跃度下降的情况。去年Twitte在美国的流量停滞不前,2011年1月,ExactTarget一份报告指出,将近一半的Twitter用户已经不再活跃。 同样,据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Alexa的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8月份之后,新浪微博流量趋于平稳,但单用户页面浏览量从9月开始持续下滑。从用户在网站上停留的时间来看2011年11月与7月底的最高值相比,相对幅度已跌去1/3。新浪的股价也从2011年4月份的超过140美元跌到现在的不到60美元。 记者向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使用微博的频率已经下降,而且基本上不会选择通过微博获得APP。此前曾有分析人士认为,微博的社交属性可以提升APP的吸引力,如今看来,微博的陌生人社交远远没有腾讯、人人网的熟人社交更具吸引力。 有数据显示,新浪微博广告收入占新浪整体广告收入的比例仅为10%,新浪微博的商业化效果一般。 微博行情的走低直接导致了从微博上导入的用户规模大幅下降。新浪微博曾在去年8月份APP征集令,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优质的移动应用程序,当时新浪处于巅峰时期,对第三方开发者仍有吸引力,但如今情况已经大不相同。 记者点开新浪微博的应用频道,在其重点推荐的最新应用中,有一款名为“湖北电信”的应用,应用上线约一周时间,只有75位用户。另外一款游戏类的应用“FingerTrouble_Arena”则只有4位用户。 来自第三方软件商店的竞争则更加直接和致命。目前android市场渠道基本上被几家大的渠道厂商所把持,如安卓市场、安智市场、91助手、应用汇等,这几家软件商店已经逐步占据强势地位。新浪微博中的APP不再是亮点,对新浪本身的商业价值也相当有限。 而且新浪本身也了诸如“名人堂”、“微数据”“微报告”等多款官方应用,并放在新浪微博应用频道的显著位置进行推广,这样的“私心”难免会受到开发者的异议。 由于缺乏用户的支持,新浪微博开放平台的生态体系并不繁荣,商业化失败更是导致新浪微博举步维艰。如果此时企业选在在新浪微博上进行APP营销,显然并不是什么好主意。 用户体验一般 不少企业在进行APP营销时,过于关注营销,而忽视了APP本身的用户体验。加上开放平台本身审核并不严格,导致很多盗版的和同质化的应用上线,这种应用即使放在显著的位置推广,仍然无人为津,更别说起到品牌传播的效果了。 以新浪微博上的“湖北电信”这款应用为例,该款应用将“话费查询”“历史账单”“套餐使用情况”“积分查询”等功能搬到了微博上,这些功能其实都可以在网上营业厅上实现,用户打电话给客服中心同样可以解决。这样的应用在功能上没有创新,根本吸引不了多少用户,甚至用户还会认为湖北电信是多此一举。 有些开发者为了让应用获得更多用户的关注,不停地向用户推送更新,这直接导致用户对应用的厌烦和遗弃。好的应用需要更新,但是这种更新不需要以推送的形式提醒用户,用户会自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应用。 与一般的电视广告不同,一旦开发出一款应用,企业就需要将其作为自己的一款产品,精心维护,而不是“始乱终弃”。法国知名化妆品牌Lancome,早在2009年就抢在竞争对手之前,推出一款又酷又炫的APP,上面有最新的产品信息、美妆教学、妆感范例等功能。借助这一APP,使用者可以用最新一季的眼影、口红、指彩等产品,在横特儿的素描上涂涂抹抹,体验各种色彩组合起来的效果。但是这款APP忽视了用户体验,一味推销产品,其内容与生活需求的关联性很低,无法依照不同场合、季节的妆扮提供建议。最糟糕的是,Lancome发现这款APP并没有如预期引发下载热潮后,就立刻放弃经营内容,使这一APP应用无人打理,给用户造成了负面印象。 微博APP应当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PP营销的形式也应尽可能的灵活,最好能够结合文化等因素进行营销。2011年春节,百威在新浪微博曾推出四款祝福类的应用,分别为“@财神”、“@福神”、“@禄神”、“@寿星”,用户可在这四款应用上祝福。虽然功能非常简单,甚至创意也并不新颖,但是却契合了当时用户的心理需求。新年送祝福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百威的APP可以增加用户对其品牌的亲和度。 app营销论文:移动互联网APP营销三模式 摘要:本文结合手机广告载体之一的APP营销案例,归纳出APP营销主要有品牌APP、APP植入广告、和联合推广三大模式,分析了三大模式特点。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APP 营销模式 APP是英文Application program的简称,即客户端应用程序,包括PC及移动终端上即智能手机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APP营销是依托于移动互联网进行,使用移动终端呈现、以APP(客户端应用)形式产品、活动或服务、品牌信息的营销方式。相对于个人电脑,移动终端的出现确立了一种自主的尺度,可在任意时间和地点进行自主阅看,自主订阅打破时空线性结构,确立一种新的人与媒体的互动关系。用户不必再输入特定网址,也不必调频,通过触摸方式即可进入。作为智能科技优秀代表,APP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媒体应用方式,也创造了全新的媒体交互环境,全新的传播方式对营销方式产生新的影响。 一、品牌APP模式 在2011年Inter brand全球最佳品牌100强中,91%的品牌都拥有自己APP。品牌APP受捧原因有如下两点: (一) 深化品牌形象,为跨媒体整合营销牵线搭桥 路易威登为在2012年推出品牌第一个APP客户端——Amble,该APP以“与LV一起漫步”为主旨,艺术性表现诠释“旅行改变生活”的品牌精神。启动Amble,用户便可以通过拍照、录像或者笔记本功能来记录个人旅行。比如:好吃的餐馆、工艺奇珍的小店等都能快速地放入这“私人日志”里;点击APP里“Around me”功能,GPS定位来搜寻附近有趣景点,并可利用诸如Emile、Facebook、twitter等渠道分享给朋友或者更多的人。 该款APP与LV的平面、电视广告相互补充,将广告中口号呼吁变成真实的行动,旅行的乐趣带到日常生活中,深化品牌精神。另外,APP的交互性、个性化以及依附于移动终端的各类智能技术,都有效地丰富应用的作用和传播效果。比如启动APP,进行手机拍照,即可以获得电视广告中虚拟的隐藏信息,获取虚拟互动游戏,还可以读取平面杂志二维码背后的秘密等,很好地为品牌跨媒体整合营销牵线搭桥。 (二) 形式多样,更多体现品牌特性 腕表品牌jaeger-LeCoultre开发名为My Reverso的品牌APP,用户通过触摸功能互动体验宝石镶嵌、抛光、打磨等过程,还可以试玩相应的小游戏,例如为高级珠光腕表镶嵌钻石,手动为腕表安装指针等,让用户通过这些具有品牌特性的互动环节体验品牌的内涵与工艺。 上述两个品牌APP例子皆为品牌自主开发的形式,由于APP开发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也有企业选择通过外包的形式开发自身品牌APP。 而外包形式的APP开发又包括了两种情形,一种是为企业量身订造品牌APP,还有一种是使用定制化的品牌APP。 为企业量身定做的品牌APP,例如一款名为《白片弹弹乐》的APP休闲游戏,就是由上海安琪艾可网络有限公司为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量身订造的。该游戏将亚健康状态的办公室人群设计到了游戏中,玩家通过使用弹弓,将白加黑片射入病人口中。量身定做的APP更容易体现产品特性,对品牌有较好的宣传效果。 还有一种使用定制化品牌APP,目前国内最大的企业移动应用服务商新网互联的“雨滴”产品,便是提供了这种定制化的APP。“雨滴”基于SaaS和云服务模式理念下,采用自动打包生成技术,短短十分钟即可构建企业APP应用。如渡森男装使用“雨滴”定制的品牌APP,客户可以直接通过APP联系企业,咨询信息,提供了优良的用户体验。这种定制化的品牌APP为企业缩小了营销成本,但是在品牌特性的表现上较欠缺。 二、APP植入广告模式 APP植入广告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在APP中植入动态广告栏形式进行广告植入,当用户点击广告栏时进入预设的效果,达到宣传企业产品或者参与企业营销活动目的。 APP植入广告类型主要有:页内轮播广告、封底广告、封面广告、Loading广告、其他广告。下图片展示的封底广告,即是一家相机公司在ipad上做的广告。当用户晃动ipad的时候,下方封底广告中的相机会根据ipad晃动角度旋转不同视图,点击广告后会全屏显示。在全屏界面,用户可以拖动相机进行360°旋转来展示各个角度。 植入广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植入广告的预设效果,植入广告需要通过用户对广告的点击效果来实现用户向消费者的转化,故必须根据具体需求来预设广告点击效果。广告的点击效果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邮件 向广告主发送邮件,向朋友转发推荐邮件。 (二)短信 向广告主发送短信,向朋友转发推荐短信。 (三)网址 调用手机浏览器,打开预设的网址,浏览网页。 (四)下载 直接调用从预设的下载地址进行下载操作。 (五)导航 打开导航功能,并导入预设的地点信息,进行导[(图九)广告点击效果——地图] (六)定位 打开地图,并导入预设的地点信息,进行定位。 (七)拨号 调用手机拨号功能,直接拨打预设的号码。 三、联合推广 APP营销中联合推广合作模式主要是指企业选择与现有APP展开合作,以活动的形式或者加盟等形式与现有APP进行深度的合作,从而达到营销目的。 加盟形式最常见的是与网购、团购平台等电子商务类型的APP应用进行合作,例如淘宝、58同城等。企业将产品加入购物平台,借助该平台的APP进行产品推广、销售。 活动形式则是在其他APP应用上开展活动,结合APP特性,如游戏、社交等,开展体现品牌活动。例如肯德基、乔丹等品牌与风靡一时的《draw something》的合作,将品牌加入你画我猜的词库里,玩家在比划文字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给品牌做推广。品牌形象就在玩家的参与中一遍遍被普及。 结语 APP营销发展势头虽猛,但仍处于初始阶段,相关营销推广与应用,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本文仅是抛砖引玉,对其营销模式仍需进一步的考察与摸索。(感谢福州网龙公司陈翔先生的帮助,本文系福建省社科项目“海峡两岸大学生新媒介使用——满足动机与互动平台搭建”(2011C002)阶段性成果之一) app营销论文:营销人的App圈子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的文章描写了她跟她儿子一起玩“品牌大猜想”的体验和感受:“上周,我有两天什么事都不想做。我不想阅读,不想跟人说话,当然也不想工作。我唯一想做的事就是盯着手机屏幕上弯弯曲曲的小图案,猜测它们是哪些品牌的LOGO。”由此可见,这款App对于这位营销人的吸引是多大,如此的LOGO植入,加深了消费者和专业营销人对于各大品牌LOGO的思考和认知。App的兴起,给人们生活带来乐趣的同时,给品牌带来新的施展空间,营销人眼中的App意味着什么?营销人最应该玩的App有哪些?营销人每天的碎片时间都耗在哪些App上?无论如何,如今的App正是营销人的生活圈折射。 App将更为贴心 尹秋红 北京力美广告有限公司力美广告平台总经理 手机桌面现状 作为移动营销领域专业人士的尹秋红,下载的App数量约为200多个,围绕工作和日常生活需求,主要分类有工具、电影音乐、旅行、游戏、社交、报刊等。这么多的App尹先生是如何获得的呢?一般是通过朋友们或者一些杂志媒体的介绍获知。另外尹先生推荐了ios应用导航客户端贝壳助手,他有很多的App都是通过贝壳助手去了解并下载安装。贝壳助手具有比较明晰的分类,并拥有用户真实点评,对每一款软件进行详细的介绍并有用户体验打分,方便用户在选择时对软件的好坏形成一定的判断。 App常用软件调查 Q:您经常使用的App有哪几个? A:微博、微信、客户自有的App、虾米、谷歌地图等。微博,用来跟朋友保持沟通比较多。微信,和我的工作邮箱绑定在一起,方便工作。还有一些力美广告平台的媒体,以及力美客户的App,比如像凡客、京东、天猫等。社交类的客户端和旅游类的也占有一定比例,旅游类比如淘宝旅游订机票,谷歌地图。 Q:重点谈谈App给您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哪些方便? A:移动互联网由于它的便捷性,充分填充了人们碎片时间的空白,同时满足了现代上班族的一些特殊需求。比如以往收发邮件必须上网,而现在App的提示功能,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处理邮件。第二,App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在量和质上也有所提高。 Q:您认为营销人最应该用的App有哪些? A:微博必须是一个,营销在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人脉关系,俗语说通过六个人可以找到奥巴马,在微博上通过六个人的关系能找到你想要找的人。另外还有一些通讯类客户端,比如skype、微信; Q:举出一个您认为对于营销人来说最实用的App客户端,谈谈您的使用体验和感受? A:目前国内的软件在效果和实用方面来讲对我没有特别的吸引,我用的比较多的是公司内部的OA客户端。 Q:目前使用的App付费应用端和免费的各占比例如何? A:付费软件不是很多,约为1:30的比例。付费软件多是基于工作的需要。 未来App发展模式会如何? App客户端主要看个人,未来从用户的使用来说有两个大趋势。一是走向PC通过网页打开,也就是WebApp,规范统一地发展。第二种是反方向,以App模式存在,在使用上人工智能化发展。我比较看好第二种模式,因为手机属于私人物件,要求更为个性。人工智能以及虚拟场景在未来会成为社会主流。 小众App满足个性化需求 胡嵩 美丽说无线总监 手机桌面现状 美丽说首席架构师胡嵩,目前手机App下载数量达到200多个,主要分为效率类、社交类、生活方式等。胡嵩详谈到:“效率类经常使用,比如像Wunderlist,方便管理我的任务。社交类平时玩得最多的就是微博、Path,还有和我们美丽说相似的国外客户端Pinterest。生活方式类大多数也是和美丽说属于同一行业的App以及一些衣食住行方面的客户端,比如去哪儿。”另外,如何获知这些符合个性化生活需求和工作需求的客户端呢?胡嵩推荐:“App榜单是不错的,我经常会去盯Top榜单,因为它代表了整个下载的趋势,同时也看一些子分榜单和国外榜单,比如像App Annie上可以看到全球榜单。 App常用软件调查 Q:您经常使用的App有哪几个? A:最主要是微信,方便工作沟通。 Q:重点谈谈客户端给您带来的生活和工作的方便和作用? A:违章查询很实用,我建议所有开车的人都安装它,很专业、很方便也很节省时间,它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另外“消息速递+”对于上班族来说也不错,你在电脑上看到什么东西想记下来,用它可以直接连接到手机上面,我出差会常用它记录一些内容。 Q:您认为营销人最应该用的App有哪些? A:微信、微博是肯定的,微博传播是获取信息很重要的一个渠道。最喜欢的App肯定是美丽说,我的美丽说账号是“huhululu”,通过对它的使用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产品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完善我们的产品。比如美丽说以前的手机用户没有办法玩杂志,但是用户对于杂志的需求很明显,我们通过近期改版后,对软件进行升级,美丽说手机客户端突出了杂志社转发与关注功能,得到了用户的好评。 Q:目前使用的App付费应用端和免费客户端各占比例如何? A:大概1∶10,主要是游戏方面,还会为一些做的很专业的客户端付费,比如像Clear,它的交互性新颖。 未来App发展预想 移动领域发展目前有些像互联网早期的发展状况,有点泛滥。相对于网站来说,App的发展需要更精准的围绕一个需求进行更为深入的制作。我认为未来会出现几个比较大的、持续的、拥有足够用户群的App客户端,其他的可能会退化成附加功能,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另外现在技术也处于早期,App之间很难打通分享,手机浏览速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未来App在品牌营销中的作用 比如美丽说,现在已经有专门的品牌营销部门。对于网店用户我们会提供直接的内容介入,从而直接给卖家带来销量。另外卖家还可以在平台上发起各种抽奖和试用活动。我认为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品牌营销要有风格鲜明的特点在内,以内容为主,通过合适的渠道进行传播,达到对目标受众群的影响。 App娱乐和实用性并存 吴璇 众趣传播首席运营官COO 手机桌面现状 作为社交领域的专业人士吴璇,目前在IPad上下载App大概有100多个,一般根据生活习惯做大的分类,然后再细分。大分类有常用和不常用两类,然后细分为工作、视频、游戏、新闻等,另外针对电商的客户端吴璇专门列了一个类目。经常通过App市场和微博推荐来下载新的客户端。如网易订阅,它会推荐一些专业的App、还有一些别人做的很好的客户端和一些知名草根微博的推荐,它们的推荐往往会比较大胆,更为客观实用。 App常用软件调查 Q:您经常使用的App有哪几个? A:邮件、微博、淘宝、地图、QQ这几个的使用频率比较高;每天还会特别看一些新闻类应用,如CNN,就能看到一些比较敏感的新闻话题。 Q:重点谈谈App给您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方便? A:App目前在我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比如收发邮件,在工作管理和沟通上很迅速,给办公带来很大的方便。另外还可以获得大量的资讯(比如通过微博)。另外,生活中作为妈妈和妻子角色,导购和电商型App对我帮助也很大,比如淘宝、蘑菇街、美丽说。 Q:您认为营销人最应该用的App有哪些? A: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我认为没有最应该用的某一个,更应该关注一些App新的趋势和新的玩法,也应该关注一下如何用App和消费者进行更好的沟通,揣摩一下App背后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 Q:举一个您认为对于营销人来说比较实用的App客户端,谈谈您的使用体验和感受? A:我们会用Evernote对信息进行管理。在资讯爆炸的时代,资讯整理分类很重要。订阅一些比较好的资讯,比如网易阅读、博客订阅等,不断的补充最新的信息,保证掌握充足的信息量供给客户。 Q:目前使用的App付费应用端和免费的各占比例如何? A:付费的主要是导航和游戏,大概是1:9。游戏付费比较多,主要是我小孩玩的游戏。 未来App发展模式会如何? App的沟通是长线,消费者很难因为一个小东西就下载一个客户端,手机的App应该立足于消费者的需求,最关键是对消费者有用。星巴克的App挺有趣的,通过用户用它的App下载闹钟,早餐在闹钟响后一个小时内去最近的星巴克店里,就会得到一杯免费的咖啡。这其实是不断的提醒消费者每天都要去星巴克,娱乐性和实用性是并存的。从大的角度来看,整个App市场,游戏将是一个绝对大的领域,毕竟消费者用手机操作大多是在娱乐上,消耗碎片时间。但不排除手机功能更加强大,在支付、信息和语音的识别方面将来能够替代越来越多的东西,这与科技的创新发展紧密相关。 App将成为品牌营销敲门砖 何忠民 新雅迪传媒总裁助理兼新媒体业务部副总经理 手机桌面现状 广告圈的营销人士何忠民,目前手机下载的App有三四十个左右,主要下载量在IPad上比较多,大概六七十个,主要分工作和娱乐。手机主要是工作或社交类应用,而IPad上主要是娱乐类,如游戏、视频、杂志等应用,方便利用碎片时间放松一下。刚开始接触App主要是通过网页推荐下载,现在更多是通过朋友或者同事的推荐进行选择。付费软件和免费软件比例是1:9。 App常用软件调查 Q:您经常使用的App有哪几个? A:微博、微信,信息的即时获取比较方便,也经常使用一些媒体的官方应用,比如央视、CNTV的应用端。 Q:您认为营销人最应该用的App有哪些? A:首先,新闻类的App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你必须知晓实时的动态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保持你对市场的敏锐触觉,保证资讯渠道的畅通。其次,一些比较新的应用,营销人要勇于尝试,就算你不是一个骨灰级的软件爱好者,但作为营销人必须要了解最新趋势,外行看热闹,内行就要看门道,比如微博、微信,只有用过才能知道它的传播机理和媒体价值。工作时我最喜欢的App是微博,主要方便日常的工作沟通。生活上最喜欢的是旅游类App,闲暇时会看一些旅游、美食类应用,满足一下自己的小欲望。 分析现状,展望未来 App的广告呈现形式至今很单调,在技术方面需要更大的投入和提升。但移动客户端因为具有个人媒体的特征,更具有定制感,因此注重与个体的情感互动,能够让App广告做出比PC端更精准的广告。未来App的发展趋势将是媒体和人群的精准和细分化,作为一种较低门槛的准入方式,传统媒体也将利用App进入新媒体市场。 App将在品牌营销中发挥敲门砖的作用。希望未来会有更多免费、实用、与用户有更多关联的App,让用户更加主动的去使用。这是一块很有含金量的市场和人群,营销人已经不能忽略或者无视它的存在,如何让大家主动去关注带有品牌传播信息的App,是营销人必须要做的功课。 他眼中的成功App客户端 国内目前的App营销还在摸索期,还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就国外来说,让我印象很深刻的App应用是愤怒的小鸟。愤怒的小鸟将城市职场中人的情绪发泄和良好的用户界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利用人们的碎片时间,通过不断的挑战过关,一方面给用户带来很好的体验,另一方面还帮助用户释放了情绪,让用户平复心情并得到成就感。 内容型App主导未来市场 王敬原 蚂蜂窝无线市场总监 手机桌面现状 App下载数量28个,选择渠道主要有朋友推荐和App Store挖掘。 App常用软件调查 Q:您经常使用的App有哪些? A:相机360,蚂蜂窝旅游攻略,大众点评,360,微信。 Q:重点谈谈这些软件给您带来的生活和工作的方便和作用? A:我一般在车库停车的时候会用相机360照车位,出去玩的时候相机360基本可以替代卡片机来使用。另外,我很喜欢旅游,旅游攻略很实用,内容型的产品,里面很多的精彩信息很不错。大众点评,找美食,通过看用户的评价,衡量是否值得进店消费。360安全,有利无患,虽然不一定有病毒,给人一种安全感。微信,朋友之间沟通确实不错,可以组建群聊。 Q:您认为营销人最应该用的App有哪些? A:微信,营销人沟通最重要。营销中很重要的是关系,不管工作还是生活都在关系之中。 Q:最喜欢的一个App是什么? A:我最迷旅游攻略,这款产品,让我即使没出去旅游也能感受和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只有看得更多,了解得更多,心胸才会更加的开阔。 Q:目前使用的App付费应用端和免费的各占比例如何? A:2:8原则,收费占2个比例。 看App未来 App将更加商业化,盈利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原动力。另外,App将更多的满足人们各种个性化需求,多功能化发展是必然。单一功能和简单功能App将逐步萎缩。未来将是商业化App和内容型App的市场。 App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移动设备,移动设备是近媒体(随身携带),营销的信息可以随时随地的push到用户的手中,未来移动营销市场将有无限大的潜能。现在的App在营销中更多的是以媒体载体的形式出现,信息无序地推送到用户手中,用户接收到的可能是有用的但更多是无用的信息。用户使用App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商业的信息,但目前用户获取的渠道不精准。App在品牌营销中将会出现精准定位,用户定制服务和信息对比服务。当很多的商业信息能够形成有序的,具有时效性的对比后,那么信息就可以转化成实用内容,从而带动品牌营销和企业产品的销售。
社会诚信论文:关于我国社会诚信建设路径浅探 论文关键词:诚信;社会诚信;诚信建设;路径 论文摘要:加强我国社会诚信的建设,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在我国社会诚信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探索并遵循自己的文化路径,注意消除社会生活中拉关系、走后门诸多“潜规则”的消极影响,着力构建社会诚信建设的社会路径和个体路径,着力构建社会体制、群体契约、个体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保障机制。 一、社会诚信建设的时代背景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呼唤社会诚信建设。我国已经到了只有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才能够使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和顺利推进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包括商品的生产、经营、流通和交换,本质上都必须以社会诚信作为基础和保障,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诚信的问题就必然日益凸显出来。 其次,在改革开放的国策和全球化的双重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正在快速融入国际社会,这对我国社会诚信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和挑战。中国的发展面对的是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竞争的基础或前提就是信用或诚信。在开放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质量是竞争的根本,而诚信则是竞争的基础。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要求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强调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精神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所谓的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片面的发展、畸形的发展,而应该是和谐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健康的发展。因此社会诚信和诚信社会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目标。 二、社会诚信建设的文化路径 社会诚信的建设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基础或文化资源。其实,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起飞,并不是凭空的过程,而是在现有的文化基础之上进行的。中国有自己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和演变,有自己厚重和深远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源流。 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和表达中国的文化传统。例如,在做事与做人关系上,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做人是做事的依据和基础。所谓做人,就是做有道德的人,做有良心的人,做有诚信的人,做正人君子。又如,在物与人的关系上,中国的文化传统轻物而重人。再如,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文化传统轻个人而重社会。总的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如下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被贯彻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是推己及人的原则。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内圣外王。内圣是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具有道德操守的圣人。外王是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行大道于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内圣外王。所以,推己及人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所谓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的方面,称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否定的方面,称为恕。中国的文化强调道不远人,道就在人的心中,所以求道就不是外求于物,而应该是内求于心。因此无论是求道还是循道,都是从自己或自身去扩及,去推展。二是关系为本的原则。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的以人为本,就不是以个人为本,而是以关系为本。儒家就讲仁者爱人。当然,所谓的仁者爱人并不是说一视同仁,而是强调亲疏有别。这是由推己及人的原则决定的。因此,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总是关系有远近,感情讲亲疏。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解释,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强调体现为“差序格局”。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诚与信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意义。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思想是对“道”的强调。但是,道并不是在人心之外,而是在人心之内。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原则和思想。当然,人心中的道是潜在的,人容易受到欲望的蒙蔽,而迷失自己内心的道。所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都强调所谓“返身而诚”,也就是要回到“道”的本身。违背了道,离弃了道,迷失了道,那就是诚的反面,也就是“伪”。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中,诚信的含义和功用也有其沿革。历史上中国长期处于在封建的等级社会之中,人与人并不是平等的,所谓的诚信就成为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对皇帝、对官员的效忠和服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开始强调社会的平等,人与人之间并没有高下和等级之分。因此诚信就不再是效忠和服从,而是平等和公平。 可见,诚信有着重要的文化内涵,社会诚信建设有其应该遵循的文化路径。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要放弃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也不是要全盘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怎样去获取诚信建设的资源,并把这种资源转化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品质,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的课题。 三、社会诚信建设的社会路径 社会诚信是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社会,或者说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在中国的传统生活中,所谓社会诚信其实是血缘维系的诚信。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有远近,有亲疏。具体来讲,中国人把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分为亲人关系、朋友关系、生人关系。对待亲人,是讲亲情、讲责任,在分配上是讲按需分配。对待朋友,是讲友情、讲人情,在分配上是讲按劳分配。对待生人,是讲利害、讲公平,在分配上是讲平均分配。正是因为关系有远近、感情有亲疏,而对待方式和分配原则等都有重要的区别,所以,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就盛行拉关系、走后门。所谓的拉关系,就是怎么样使一开始的生人关系转变成朋友关系,使朋友关系转变成亲人关系;就是怎么样使没有相互依赖的关系转变成有条件的相互依赖,使有条件的相互依赖转变成无条件的相互依赖。所谓的走后门,就是怎么样按照关系的性质来确定处事的方式和方法:对生人不能办的,对熟人就可以办;对熟人不能办的,对家人就可以办;对家人不能用的不良方式,对朋友就可以用;对朋友不能用的不良方式,对生人就可以用,等等。尽管这种处事方式并不是明文规定的,但却成为制约和支配人的日常行为的“潜规范”或者“潜规则”。显然,在我国社会诚信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消除这些社会生活中拉关系、走后门诸多“潜规则”的消极影响。 除了血缘维系的诚信,社会生活中的诚信还涉及到人际沟通的诚信和人际交换的诚信,涉及到群体生活的诚信和社会发展的诚信。人的社会生活是由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构成的。社会诚信决定了人际沟通的效率和人际交换的效果,也决定了社会互动的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性质。显然,在缺乏社会诚信的情况下,会大大增加人际沟通的成本,大大降低人际交换的效果,也会大大增加社会互动的负担,大大降低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 四、社会诚信建设的个体路径 社会诚信的建设是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体直接有关的。首先,社会诚信可以体现为个体的道德品性。人的品德决定了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体现着人的生活品性和活动方式。因此,对于社会诚信的建设来说,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把社会诚信转变成个体的道德品性和道德品行。这不仅取决于个体成长中的道德养成,而且取决于社会培育中的道德强化。因此在人的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是使社会诚信成为个体的立命之本。个体的生存、个体的生活、个体的生存方式、个体的生活方式,都应该与诚信建立起紧密的关系。一方面,个体的社会诚信状况,应该成为直接决定其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社会诚信应该成为个体的生活追求。个体应该把社会诚信看作是自己最为重要的人生追求目标,看作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实现途径。 不同的社会个体构成了社会群体。在群体生活中,无论是群体目标的达成,还是群体关系的维系,也都直接与社会诚信的建设有着重要的联系。在群体的交往活动中,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群体成员之间的竞争有良性竞争与恶性竞争的区分。良性的竞争会提高群体的活动效率,而恶性的竞争则会降低群体的活动效率。社会诚信的建设会促进良性的竞争,减少恶性的竞争。在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是达成群体成员的互惠与互利,也就是使群体中个体利益的满足导致和带来其他个体和整个群体的利益的满足。群体的活动效率体现为群体目标的达成情况。群体中的诚信会使群体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配合,从而提高群体的活动效率。群体成员的诚信也会极大地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五、社会诚信建设的保障路径 一方面,社会诚信的建设会对政党形象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政府行政形成重要的约束,对市场经济形成巨大的推动,对社会和谐产生重要的促进,对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提升。另一方面,政党的形象、政府的行政、市场化的经济、社会的和谐、生活的质量也会反过来保障和促进社会诚信的建设。 在社会诚信的建设中,社会体制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建构中,必须把对社会诚信的强调和建设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在社会诚信的建设中,群体契约的保障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正在弱化的是身份的管理,而正在强化的是角色的管理。在角色的管理中,契约或群体契约成为契约双方的重要的责任和义务的约束。因此在群体契约中,就应该包含着对社会诚信的要求和约定,并使之成为契约双方的共同守则和基本的追求。另外,个体的精神境界对社会诚信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加强个体的道德修养,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也是提倡社会诚信、推进社会诚信、保障社会诚信的最终的落实。 社会诚信论文:政府诚信——简析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 论文关键词:政府诚信;重树;对策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立人立业立固之本,政府诚信是整个诚信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政府诚信是最太的诚信,我们必须从重树政府诚信。打造诚信政府入手,推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整体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套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诚信即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事实无不说明:诚信不仅是立人立业之本,而且是国家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建设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并制定了用五年时间建立起社会诚信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也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摆在重要的位篮,注意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杜会安定团结”。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覆盖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一项综合体系,是理论、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美国用100多年的时间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但是依然发生了安达信、安然这种严重失信的现象,可见社会诚信体系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始终的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国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加上一段时期内弱化对全民的诚信教育,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严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造成很大的损害。现在连法律系统、教育系统、医疗系统都出现了诚信危机,说明诚信缺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随着我国加人WTO和改革的不断深人,要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融人国际社会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芯片”。诚信是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灵魂。没有诚信,等价交换就无从谈起:没有诚信市场秩序就无从谈起,市场经济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贵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诚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是市场经济的支柱、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本。重树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刻不容级。其中,首先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因为,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个人等社会主体都是多元的,这其中只有政府是垄断的,是别无选择的,政府若不讲信用,其负面作用比任何主体都大。二是政府是代表公共利益的,诚信产生于社会上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公共利益中,没有公共利益,谈不上诚信间题,所以,政府更应该讲诚信,要把诚信作为政府的第一要务。三是政府在公共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政府诚信是最大的诚信,打造诚信政府,取信于民是人民群众对政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政府是诚信规则的制定者、维护者,也是失信行为的裁判者,如果政府的诚信形象和维护诚信的能力出现偏差,整个社会的诚信状况就会出现混乱,因此,政府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它引导、影响着公众的诚信,决定着社会的诚信程度,一个诚实守信的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依法治国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保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 一、政府诚伯缺失的主要裹现 (一)制定兑现政策缺乏诚信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不少地方在制定政策之初没有认真研究兑现政策的可行性或根本就抱着“先引进来再说”的心态,致使最初制定的政策无法落到实处,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首先是空头承诺,列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外商来后情况却完全不同,承诺成为空话。二是有的地方制定了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但当有人把外商和资金引人后,奖励金却迟迟不能兑现或虽兑现但金额却较当初政策规定的额度大打折扣。三是因地方政府领导的变更,政策兑现断档,新官不认旧帐的情况屡见不鲜。以上种种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政府的诚信度在民众的一次次抱怨中逐渐丧失。 (二)应报浮夸,说报政绩 有的地方说假话,办假事,造假账,编假政绩;个别官员隐瞄事实,掩益失误,欺骗上级,蒙骗群众。例如新华网2004年4月14日以《政府谎言诚信缺失“中国长寿第一岛”真相》为题报道:原湖北省那州市梁子镇党委、政府依靠虚报年龄制造寿星,借百岁老人提高知名度,精心炮制梁子岛为“中国长寿第一岛”说明了这一点。 (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及官员受利益驱使,为了局部甚至个人利益,无视中央精神,仍实行地方保护政策,随意践踏市场规则,造成恶劣影响。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的企业发展和财税收人,滥用行政职权,限制市场竞争,设t各种关卡,千方百计阻挠外地产品进人本地市场,保护本地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有的政府在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发生纠纷时,明显偏祖本地企业;个别地方政府甚至扛着“发展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大旗,为本地企业制假贩假行为充当保护伞等等。这些都导致了政府诚信形象的破坏。 (四)过度干预企业经营 主要表现为:有的地方政府指派行政官员任私营企业的经理,导致产权不清,管理混乱;一些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强行要求效益好的企业在投资、担保贷款、资产重组等方面照顾劣势企业;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签订投资合同。只要求企业按合同履行义务,政府应投人的资金却迟迟不能到位,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谋取个人和部门利益,利用在行政契约中的优势地位.甚至滥用权力,任意撕毁合约,擅自解除合同或协议,漠视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一些地方政府违规用公共财政资金为企业担保,不顾实际大搞政绩工程,直接成为企业三角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上同样造成了政府诚信的缺失。 (五)官负庸败导致诚信缺失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不少政府官员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成为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府诚信建设的最大一颗毒瘤。一些政府部门执法人员滥用职权。凡事不依法办事,而是从自己的利益甚至好恶出发行事。例如:据《法制日报》报道:安徽省太和县政府在与该县居民李靖、李茜夫妇为房屋拆迁补偿纠纷而进行行政诉讼的过程中,为了嵌得诉讼竟然把伪造的政府文件作为证据提供给法庭。而且,媒体报道,为了打赢官司而伪造文件的做法在太和县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把投资者当成“买单”和“生财”的渠道,不但不主动为投资者搞好服务,反而经常向投资者提不合理要求,使投资者不堪重负;有的政府官员为一己私利,甚至读职、失职,彻私枉法,成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造成政府失信于民。 二、政府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政府决策缺乏科学性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养成了“家长制”和“一言堂”的作风,遇事不先做科学的调查研究,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而是凭个人经验和喜好办事,一人说了算,独断专行且随意性强,民主集中制不能有效贯彻,政府决策不能做到民主化和科学化,制定的政策也就难以体现正确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为政府诚信缺失提供了温床。 (二)政府行政行为不规范 有的地方政府法律意识、贵任意识不强,只注重行政权力的行使,而漠视政府在权力运行中所应承担的法律、道德等贵任;有的地方政府及部门的行政行为法律依据不足,不依法办事,尤其是不严格按程序办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违法行政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政府官员服务意识欠缺,官本位意识严重,不能认真履行服务职责;有的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习惯于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权大于法的思想依然顽固。以上均导致了一些政府在行政过程中随意性强,缺乏规范性。 (三)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竟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的管理职能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管理一些不该管与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务。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应由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管理的事务也有一些没有管或没管好。政府职能的这种“越位”与“缺位”不仅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也损害了地方政府的诚信,最终必然阻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存在不足,规定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真正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任用;二是由于我国司法机关的财权、物权受同级政府的约束,因而很难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司法监督职能也难以完全发挥;三是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是典型的自我监督,难以真正发挥制约作用;四是社会监督包括派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团体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由于其监督行为尚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监督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效果也不理想。 三、重树政府诚值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 造成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法制不够健全是根本原因之一。从法理上讲,诚信缺失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政府之所以会出现诚信缺失,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现行法律对于政府行为的规范、监督和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尚不到位。腐败现象的发生,一条重要的原因也来自于法律本身的漏洞。因此,必须加强立法,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把政府的行为纳人法治的轨道,使政府行为规范化、法制化,真正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从而取得人民的信任。 (二)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现代网络社会,传统体制下不公开的政府行政方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加快改革。现代民主法制社会,公民对政府拥有的公共信息享有知情权,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只有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法律,获知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才能对自己的生活做出相应的安排,以趋利避害,有效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行为透明是现代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诚信的基石。 (三)完善监替制约机制 一要健全人大监督,包括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落实监督内容,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代表视察制度、信访制度等,同时把人大的监督与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结合起来,增强监督效果。例如各级人大应成立政府诚信监督的专门机构,对政府的诚信缺失进行监督处理。二要加强司法监督,加快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到审务公开、检务公开。三要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合理界定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权限,明确各自职责,提高监督效率。四要加强社会监督、新闻监督,提高广大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行使监督权力。例如媒体开设“诚信”专栏,保证政府承诺兑现,对不讲诚信的问题进行曝光,形成社会对政府部门承诺监督网络。 (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对公务员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便他们时刻牢记诚实守信的思想,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同时,深化千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务员准人、退出机制和培训、学习、考核、奖惩、淘汰机制,全面提高国家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夯实重树政府诚信的人和基础。 社会诚信论文:论析社会诚信再造——集体理性的凸显 论文关键词:社会信任;个人理性;文化维度;集体理性 论文摘要:诚信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力量,受制于经济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水平,并通过共事的遗德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来维系群体的存在,它比契约和私利具有更加持久、自发的凝聚力。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个人理性、信息不对称及有限次重复博彝是构成失信行为的三要素;从文化渊源上有要引出行为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假设前提的革命一凸显集体理性。 一、诚信缺失的缘起一经济学再认识 根据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定,每一个具有充分“理性”的人在作出任何一项决定之前,总是要先进行成本与收益的精确计算,一旦发现可能的收益扣除涵盖风险的成本尚存剩余时,将会淇视信誉、道德甚至法律的制约,赚它个没商量。由此可见,古典经济学是不讲“道德”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每个经济人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在“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下自然会促进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实际上,亚当·斯密恰恰犯了萨谬尔森一再批判的“合成推理的谬误”,即是说,适合于个体的不一定适合于整体,阿罗不可能定理也表明,不存在与个人偏好完全一致的社会偏好。我们知道,亚当·斯密是极力推崇自由市场经济的,而萨谬尔森则是混合经济的倡导者,亚当·斯密与萨谬尔森、阿罗之间的分歧实质上就是经济学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分歧,古典经济学假设前提中的理性实际上就是个人理性。 然而,经济人的“理性”谋划仅仅是失信行为的主观条件,信息不对称和有限次重复博弈才为失信行为提供了客观上的可能性。 信任无非就是一种期望对方不会利用自己脆弱性的信心,Inkpen和Currall(1998)指出,信任包含了两个主要的概念:信赖和风险。信赖是单方面的意志行为,它使得一方的命运被另一方所控制,而风险是一方因为另一方的不可信性而导致的潜在负产出或负效用。这就是说,当一种信任关系建立时,就意味着其中一方必然要承担对方违背信用的风险,这种风险产生的根,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性。由于参与交易的双方往往是根据对方过去的信用愉况对其能否守信作出预期,仅凭过去的经毅来荆断未来,因而只是一种适应性预期,而不是综合运用过去和现在的一切可获得的信息来对交易对手的行动策路作出符合实际的理性预期,当交易双方中至少有一方不能作出理性预期时,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因此产生了。 威廉姆逊(Oliver Williameon)在1975年出版的《市场与等级:分析与反托拉斯的含义》( Markets and Hierar-dries: Analysis and Mtitrtiet Implica-lions)一书中提出了特定关系投资(lationship一specific一investments)的概念,之后,Klein一Crawfotd一Aichian在1978年发表的论文《垂直一体化,可增的租与竞争性合同过程》中也就资产的专用性与“扼制”问题的关系作了深人的分析。这里所谓的资产的专用性就是指,一种资产如用作它途,其边际生产力近乎于零,“扼制”就是指当专用性投资发生时,“投资方”所面临的“被投资方”违背合同的风险或违约事实发生后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威廉姆逊指出,在存在“特定关系投资”的地方,交易成本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旦某企业或个人为另一家企业或个人进行了专用性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受制于人”了,就不得不接受别人违约的风险。风险的大小取决于“被投资方”的诚信程度,而“被投资方”的诚信程度又取决于“投资方”对其信用信息把握的程度,因为“投资方”是根据所掌握的信用信息来筛选“被投资方”的,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筛选条件。所以,如果在一个经济社会中,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披露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信用选择机制,那么“扼制”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专用性投资就会变成不可追复的“沉淀成本”,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上述“扼制”问题可以理解为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一次性的非合作博弈过程,局中人对于所有其他对手的信誉品质、策略空间以及支付函数没有充分准确的知识,虽然通过种种协议方式达成了表面上的合作关系,但当博弈展开时,某些局中人为达到个体支付函数的最大化,则可能采取不合作的行动策略,而且由于博弈的一次性,受“扼制”的一方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它的“沉淀成本”就发生了,可见建立在这种协议基础上的信用关系是相当脆弱的。 可能这种一次性的博弈情形在现实中并不多见,普遍存在的则是多次发生的重复博弈过程。根据弗里德曼一无名氏定理,我们知道,在理想化的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只要贴现因子充分地接近于1,那么就存在一个子博弈完美的纳什均衡,使得参与博弈的局中人均选择合作的行动,从而实现博弈各方的“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 )。然而,无限次重复博弈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分析模型,而对于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有限次(n次)重复博弈,在整个博弈过程结束的前一次(第n一1次)子博弈中,违约行为仍有可能发生。显然,博弈重复的次数越多,违约分摊到每一次子博弈中的成本就越小。由此得到的启发是,增加博弈重复的次数,或使参加各方感到交易结束的可能性接近于零,延长重复博弈的时间链条,固然可以降低局中人的失信成本。 另外,经济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经济主体违约的可能性。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经营环境的改变使得经营者随时可能改变决策变量,在违背原来达成的协议的同时,将这种不确定性传递给其他的相关利益者,从而引发社会信用缺失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诚信的文化维度 信用归根结底是属于经济范畴,代表一种跨时期的交换关系,而信任则是从这种交换关系中抽象出来,并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品质。就是说,信任产生于人们的经济交往,本身不是人性善恶带来的结果,而是人的“社会性”在交易方式中的体现,并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所谓“仓糜实而知礼节”;同时,信任也受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尤其是伦理道德关系的深刻影响。 社会群体可以借助三种力量来形成,即私利、契约和信任。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社会群体的形成可以解释为个体之间自愿契约的结果,这些个体经过理性的计算后得出从长远的观点看,合作对他们有益的结果。在他们看来,信任是可有可无的:文明的私利和立法机制如契约可以弥补信任的空缺,以私利为基础的群体可以随时组成,而且群体的形成与文化无关。尽管契约与私利是人们结合在一起的重要因素,但是最有效的组织都是建立在拥有共同的道德价值观的群体之上的,这些群体不需要具体周密的契约和规范其关系的立法制度,因为道德上的默契为群体成员的相互信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经有这样的说法:在欧洲,商务以逻辑为纽带;在美国,商务以法律为纽带;在中国,商务则以关系网或裙带关系为纽带。这句话通俗而又精辟地揭示了三个不同国度里各自的社会信任程度。很明显,欧洲国家的社会信任度最高,经济主体之间复杂的交易关系随着欧洲文明的进化逐渐形成了固定的逻辑模式—内化于人们心理的商业习惯或原则,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那些因个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其次就是美国的社会信任程度,这种被打上殖民地文化鲜明烙印的信任形式,实质上是尊崇个人主义与宪法、法律制度的美国人在自我与权威之间一种开创性的平衡手段:在发生个性冲突,即人与人之间产生某种不信任时,借助法律制度来规范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与其说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任方式,倒不如说是人们对于法律、制度的信赖,但不管怎样,这种信任同样可以降低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糟糕的就是我国的社会信任状况,人与人之间很难确立长期的互信合作关系,动辄背信弃义、尔虞我诈,攀露出了小农思想与市民文化在现代开放的文明体系中的馗尬和冲突。社会信任的缺乏,再加上法制不健全,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只好通过天然的血缘关系或构建关系网来建立一种私人信任形式—家族主义信任,或许我们可以视之为社会信任缺失条件下的一种必然的替代形式。 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借助儒教的伦理道德准则对每个个人的内在化影响而整治的。这些伦理道德准则界定了各种社会关系的恰当行止,它的核心就是把家庭奉为社会关系最完美的化身,使得家长制作风、宗族观念在华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在传统中国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和正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下,牢固的家庭制度便被看作是一种基本的防御机制,可与险恶多变的环境抗争。于是农民只会信任自家人,因为外面的人—官员、官僚、地方当局和士绅等—对他们没有对等的责任感,只有肆意的掠夺和剥削,社会信任仅仅局限于一个家庭,至多只会扩展到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之中,而家庭或宗族作为基本的经济单位,固守着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千年不变。不难想象,中国计划生育的实施、三峡库区居民大搬迁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宗族组织的弱化,以及自给自足经济的瓦解,无疑会对家族式的信任产生强烈的影响。 纵然社会制度的变迁、生产力的提高强化了个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但经济生活的模式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却是大致相同的。广泛存在的家族式企业依然秉承着封建家族主义的信任治理机制,它虽能有效解决委托一间题,却因排斥最具能力的人才进入企业而损失了效率,由此产生的困境就是:不能同时实现基于信任基础之上的成本与基于专家能力之上的收益的帕累托最优。而且家族之外的不信任,也阻碍了企业之间的购并、联合,不利于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三、行为经济学革命—集体理性的凸显 当代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大厦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人性模式上的:人类就是完全理性地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们,将私利作为经济交往的最高原则。然而,这种理性原则加上契约理论并不能解释利他、淡泊名利、人格实现等非理性行为,使经济学仍然摆脱不了自身的“庸俗性”,且显得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然而,行为经济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兴起,堪称一场针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日益显露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峥嵘面目。行为经济学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专门研究人类的非理性行为,与专门研究财富的传统经济学不同,它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由于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行为受到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包括人文、道德层面的归属,从而决定了人的行为并非都是理性选择的结果,有时也包含群体利益的关切。行为论者把握有限理性的尺度,认为经济学中研究的人类行为并非都是卑哪的,除了维护自身利益外,人类心理中还有一些位置是留给利他主义、忠诚、公平和回报愿望的,体现出彰显美德的显示性偏好。可见,行为经济学向人们展示了“经济人”生性活泼的一面,为分析范式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转变提供了鲜活的典范。 诚信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它是有别于其他具有自然属性资源的一种特殊的资源,是经济资源组织、开发利用的手段。今天,资本逐渐不以土地、工厂、工具和机器来体现,而越来越表现在人类的知识和技能上,在这个前提下,人力资本的概念开始广泛地被经济学家所理解、运用。社会学家科尔曼( James Coleman)认为,除了知识和技能外,人力资本的另一个显著部分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合作的能力,科尔曼称之为社会资本,它不仅对经济生活至关重要,而且对社会存在的其他方面也非常重要。在这里,人们互相联系的能力又取决于共享规范和价值观程度的高低,以及社团能否将个人利益融进群体利益。于是,从这些共享的价值中便产生了信任。可见,科尔曼把诚信符合逻辑地融人了社会资本的范畴,而且认为它是人力资本的一部分。 本文认为,经济主体之间的诚信合作意味着个体理性向集体理性的扩展,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人”之间的利益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的整和,它不但有利于减少利益分割甚或冲突状态下的外部性行为,减轻资源浪费,而且可以提高经济群体的凝聚力,为增加社会整体的福利提供直接的动力。所以说,“一个公司的信誉一旦建立,就成为一件价值很高的资产,它不能被机会主义政策所破坏。……个人信任和公司的信誉—长期以来它们被看作是‘非经济因素’对经济效率可能是决定性的(埃瑞克·G"菲吕博顿,谢识予(2000)教授曾提出了以内在动因为核心的“经济内能增长原理”,其所谓的“经济内能”,就是由人们经济努力的水平和种类结构反映的,人们经济努力主观愿望的平均强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决定根本特征的因素。而且,积极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收人分配的公平性、教育发展等都是有利于形成和维护经济内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采取能够促进这些方面积极变化和发展的经济政策。这样看来,社会诚信是“经济内能”题中应有之义,社会诚信的增进与“经济内能”的提高具有高度一致的一面,因为从经济增长的意义上说,“经济内能”无非就是集体理性在经济资源组织、利用水平上的一种量度。 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我们可以从政治口号和经济纲领中发现集体理性的具体化身,在今天,集体理性就是个体之间诚信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然而,透过当今市场经济的萦华景象,我们应当看到,由商品经济的发展所推动的世俗化过程,不仅把个人从传统归属纽带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自主行为者,而且以反禁欲的方式,将功利谋划提升为个人现世生活的至上目标,逐渐威胁到理想崇高和社会道德生态。所以,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没有集体理性的支撑,就没有“经济内能”的提高,也就无法保证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健康运转。 四、社会诚信再造—基于现实的思考 以上分析表明,诚信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力量,受制于经济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水平,并通过共享的道德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来维系群体的存在,它比契约和私利具有更加持久、自发的凝聚力。因此,要重建社会诚信体系,应必须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正确认识私利、契约和诚信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调节经济关系中的地位。首先,必须承认个人对最大化利益的追求,这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支配个人行为的基本力量,但个人的利益追求必须是在契约和法律框架约束下的合法行为。其次,必须明确信任是弥补契约不完备性的必要手段。对于那些不可契约或契约成本高昂的经济关系,只能借助交易各方的诚信来保证交易的顺利完成。应当看到,在越来越强调商业信誉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商人或企业已把诚实、守信的商业品质作为持续竞争的优势和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 第二,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和个人的诚信体系,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资信网络,以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特别地,对于那些寿命短、资金力量薄弱的小企业(这样的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机会主义倾向),为避免其在一次性博弈或有限几次博弈中的失信行为,可以结合法人和注册自然人的双重信息进行综合的资信考核,将解散、破产企业的道德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 第三,采取公平的社会政策,缩短个人收人差距,防止出现贫富两极分化。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它代表个人之间的一种交换关系,而这种交换又产生于不同个人之间的比较优势,失去了某种优势,也就等于失去了履约能力,必然会使信用关系发生障碍。虽然比较优势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价值存在上却是同质的。“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无恒产者无恒心”。因此,在提高个人收人水平的同时,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实现个人之间“对等”的履约能力,是提高社会信任水平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第四,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事业,在强化国民对传统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上,强调合作精神和集体理性。日本裔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认为:一个国家的福利以及它参与竞争的能力取决于一个普遗的文化特征,即社会本身的信任程度。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与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本不同,它不可以通过理性的投资决策来获得,它要求人们习惯于群体的道德规范,并具有忠诚,诚实和可靠等美德,而且它是建立在普遥的社会德行而非个人的美德基础之上的,所以难以改变和摧毁。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看,促进社会诚信的建设无疑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第五,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逐步融人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也是中西方文明的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因此要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将“拿来主义”和“走出去”方针相结合,加强同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扩大价值观的共同领域,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促进国际间的诚信合作,以利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诚信论文:试析诚信政府建设—社会诚信典范的追求 论文关键词:诚信政府 社会信用体系 政府信用 合法信赖保护 论文摘要: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和灵魂,政府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应当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成为社会诚信典范。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诚信政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诚信政府的基本目标和原则,依靠制度创新去推进现代诚信政府建设,努力克服行政决策和公共管理中的失信行为,打造行为规范、高效、廉洁的诚信政府. 诚实信用,谓之诚信。诚实信用,是各级政府的为政之道,执政之基。现代社会中,政府本身应该建立、遵循诚实信用、信赖保护的准则,成为诚信的示范者。诚信已成为经济交往中最基本准则,这就要求政府在加强对市场主体和市场秩序的监管,对违规失信行为严惩不贷的同时,还要引导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因此社会信用的重中之重乃是政府信用。政府信用,即政府在行政中应坚持诚实信用原则。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中,政府信用处在核心和主导的地位,必须以政府信用建设带动全社会的信用建设。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具有号召力和权威性,各级政府既是社会信用的提供者,又是社会信用的受益者,更是社会信用的维护者。建立诚信政府正在成为世人的共识和各级政府的自觉行为。 一、充分认识建设诚信政府的重要意义 社会信用制度的基础是个人信用,重点是企业信用,核心是政府信用。政府信用的建设对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推进诚信政府建设对于加强整个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诚信政府建设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前提。 信用是由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以及个人信用组成的一个信用体系,而政府本身所担负的引导、监督、管理社会信用的职责,决定了它是一整套社会信用制度建立和维护的主体。“民以吏为师”,一个国家里政府的品质总是影响并成为该民族性格品质的标签。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监督管理者,作为诚信环境最重要的建设和保障力量,政府的许府自身如不能践约守信,势必会招致企业、个人的竞相效仿,从而导致整个社会信用缺失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如果政府诚信严重缺失,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就会丧失,整个社会将陷人信用危机的恶性循环中。培植政府的公信度,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因此,政府信用的好坏对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政府信用是政府有效发挥管理社会职能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弘扬信用文化、建设诚信社会的基础。所以,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制度,首先要从政府做起。 其次,诚信政府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保证。 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这就要求在规范的信用规则基础上,实现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了市场制度规则的主要提供者和监督执行者的角色。规则既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又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真正起作用,首先取决于政府的信用度。虽然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政府、企业、个人三者间诚信行为良性互动的过程,但是,作为其核心的政府诚信就是最好的投资环境,是当今世界吸引投资、发展经济的最重要因素。政府能否提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稳定、值得信赖的规则,并使这种规则的制定过程公开化、透明化,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过去那种依靠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招商软环境的方式,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已越来越小。如何大力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杜绝政策朝令夕改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已成为招商引资能否获得最终成功的关键所在。在一个开放的、市场化的社会里,政府诚信已成为决定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走向的重要因素。 第三,诚信政府建设是政府取信于民,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理性选择。 政府的威信一靠政绩,二靠信用。政府信用状况表明政府的成熟程度和行为规范水平。只有言行一致、说话算数和政策稳定,政府在群众中才有威信和号召力川。加强和维护政府权威,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理解和支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的行政决策应当充分考虑到社会承受能力,要采取措施,努力将可能对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产生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不可避免造成损害的,也应当依法给予赔偿或者补偿。建设诚信政府就是要求政府各部门切实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努力做到求真务实、决策科学、执行高效、依法行政、廉洁奉公。一个诚信的政府更易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政府的信用度和公信力;而一个诚信受到质疑的政府不易为大众所接受,而且可能进一步弱化政府的信用度和公信力,严重的还会导致政府倒台的危机。政府如果得到社会民意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使公众与政府情感沟通,关系协调,问题和矛盾也就容易得到解决,由此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营造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良好社会环境。 最后,诚信政府建设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现实要求。 我国加入WTO后,对社会信用特别是政府信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政府签署的160多条人世协议中,有140多条与政府有关,而信守承诺是WTO对成员方的基本要求。如果政府不能信守承诺,就会失去国际信誉,甚至还会面临被制裁的危险。所以我们要尽快熟悉和掌握WTO所规定的游戏规则,并与国际惯例接轨,依照WTO的有关规则行事。WTO的贸易政策审议机制要求WTO成员的有关贸易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必须定期接受其他成员的审议和评价。加人WTO后,很多外国政府和组织对我国政府遵守WTO规则的可信度,提出疑问并表示担忧。我国政府在加人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已经作出了两项庄严承诺:一是,确保有关或者影响贸易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和我国对外承诺;二是,确保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央的其他政策措施在全国得到统一、公正、合理实施。“因此,在依法享有权利的基础上,严格遵守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履行我国对外承诺,本身就是政府诚信的表现。” 二、诚信政府建设的基本原则 政府诚信不仅是规范人际关系的原则,也是调整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重要准则。各级政府机关应当明确诚信政府建设的原则与主要内容,建设诚信、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诚信行政原则。除了对行政主体以及全体公务员都必须有严格的行政道德要求外,更要要求他们切实转变行政理念,使之认识到政府的每项权力都来自人民的赋予,必须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和依法定程序行使权力,违法或不当行使权力必须承担责任。 依法行政原则。确立法治化的制度信用,是建设诚信政府的必要条件。建立规范政府权力的完备法律体系,是解决政府守信问题的治本之策。政府必须依法行政,要在坚持法制统一的前提下,严格贯彻实施法律、法规、规章,并努力做到政府法规、政策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确保政令统一、政策连贯。 信赖保护原则。行政机关作出对人民群众有好处的授益行为后,如果人民群众已经相信该行政行为的效力并且接受了该行为时,政府不能撤销该行政行为。如果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则必须对受益人受到的财产损失给予补偿。因为证照持有人或利害关系人已经对政府行为产生信赖,且其信赖产生的财产权益应受到保护,这是很多国家立法规定和司法活动前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信息公开原则。开放政府信息资源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和提升政府信誉的有效途径。政府必须让公众了解政府机构的设置、人员安排、职责权限、权力的运行规则和方式,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化、透明化的力度,确保“阳光政府”真正取信于民。 三、建设诚信政府的制度支撑 诚信不仅是个人行为,而且应当是一种制度安排。目前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些政府失信的行为存在,表面上是道德缺失,实际上是制度缺失。政府诚信源于道德层面上的规范,但是,一旦道德难以维持信用的时候,政府诚信就需要靠行之有效的制度来支撑。 1、市场诚信制度。市场经济本身对社会信用有着内在的要求,市场经济愈发展愈要求人们诚实守信。一个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与市场经营者的利益密切相关,企业信用在经济活动中降低交易成本作用的发挥,就是企业基于对于国家制度的信任,也即对于良好的政府信用的依赖。如果政策不稳定,会造成产权关系不确定,经营者难以预期未来的利益,从而诱发经营者追求眼前利益,采取短期行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裁判员”,要依法对信用中介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以充分保证资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还要加大对欺诈、制假等违法行为和违约者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更要有一套规范政策的制度,确保政策的透明与相对稳定。 2、权力规制制度。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廉洁是政府信用的重要体现,政府权力的运作状况关系到政府的道德形象,所以,要建立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对权力运行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应该按市场化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权力体系,逐步规范权力进人市场行为;实行职权分解,注重以权制权,建立相互制衡的权力构成体系。适应公开化要求,建立权力运行外部约束体系,为有效监督权力创造条件;增强其权力责任意识,强化对权力行使者的责任追究;建立岗位轮换制度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适应法制化要求的权力运作保障体系。 3、政府承诺制度。政府对社会作出承诺,是政府履行职责的一种方式。政府一旦作出承诺,就要兑现,取信于民,不能轻诺寡信。政府承诺要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对随意承诺且无法落实的机构与官员进行处罚。可以考虑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对公务员承诺制度的奖励、惩罚和监管的制度;继续在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窗口单位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对公众的效忠应该先于对任何特定机构或官员的忠诚,这样会提高公务员服务的可信度。当一个政府“公开承诺,有诺必践”时,我们才能期待更多的市场主体把诚信当成自己参与社会的应有之义。 4、政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加大政务公开化、透明化的力度,打造“阳光政府”,是提升政府信誉的有效途径。从政府制定政策措施的抽象行政行为到实施行政管理的具体行政行为,都要诚实守信,依法办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让公众了解政府机构的设置、权力的运行规则和方式等,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国外,政务公开不仅是一项法律、一项制度,更是一项基本的原则和伦理。一些西方国家制定的《阳光下的政府法》、《信息公开法》等,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要完善政府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预告制和通报制。通过设立政府网站、建设“电子政府”等方式和途径公开其政务运作过程。通过政务公开,还给群众一个知情权,可以使政府行为有效地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政府真正取信于民。 5、行政程序制度。诚实信用原则本身只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行政法上实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只有通过行政程序才能具体化。诚信政府要真正保护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就必须有相应的行政程序作为保障。首先,行政程序必须是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化、具体化:只有体现信任精神的行政程序,才能保护具体的信任关系。其次,要建立完备的行政程序制度,如告知制度、期间制度和回避制度等。另外,完备的行政程序要求各程序制度之间的衔接和协调,而不能脱节、交叉和矛盾,否则,程序上的真空和冲突就无法使诚信原则落到实处。就目前而言,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虽然都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但诚信原则还不能作为一项法律原则适用于行政机关,只能是在将来制定行政程序法典时将诚信原则和行政信赖保护原则作为基本原则规定在其中。 6、政府责任制度。政府诚信建设还取决于政府是否有健全的责任制度。建立责任政府,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发展民主政治的趋势,也是建立政府信誉的重要途径。完善行政监察、行政问责、行政投诉制度,加强监察部门、社会、企业和社会公众对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的监督力度,要对失信严重、造成损失的公务员严肃处理。有必要建立包括道德责任、政治责任、诉讼责任和侵权赔偿责任的政府信用责任体系,完善公务伦理立法,形成行政行为失信责任追究和惩罚机制。 社会诚信论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制度的建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发展,诚信越来越被政府、经济界所重视。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一种公平竟争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更是一种诚信经济。诚信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良好的诚信制度是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根本保障,是市场经济的黄金法则。诚实信用是经济法律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与标志。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所需要的发展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用建设,诚信环境正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由于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一些企业不遵守诚信原则,经营缺乏诚信,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已严重影响和困扰了企业经营和市场经济秩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一、我国诚信制度现状及其根颐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开始逐步走向成熟。经济的腾飞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是必要的.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仅重视经济增长,而忽略对维系市场正常运转的诚实信用的重视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人们社会信用低下,政治领域的腐败,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虚似宣传、虚假广告、合同欺诈、拖欠货款、恶意逃避债务、骗税骗汇、对产品服务的承诺敷衍搪塞或者是干脆拒不兑现。失信的严重性还远远不止于此,在这场危机中,本应最具有公信力的上市公司有许多为获益于一时,以长远利益受损和丧失诚信为代价,进行暗箱操作,利润造假,业绩虚报,以至于诚信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中国股市和上市公司的毒瘤,也是股市长期低迷的原因之一。这些都强烈地预示着社会诚信愈识的薄弱,败坏了我国社会风气和改革开放形象。社会信用被无情地践踏,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的健康运行。有专家分析,由于我国市场交易缺乏信用体系,使得国内生产总值的10%-20%成为无效成本。健全社会信用、培养公民的诚信品德是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也是具体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 诚然,我国在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失信行为并非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而是由于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导致市场规则不完善造成的。自从我国确立走市场化道路后,我们不仅承认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合法性,而且以经济利益为动力来激励人们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受环境、知识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市场规则还不完善。有市场就会发生欺诈现象,这是古今中外任何市场都无法避免的。但从本质上看,违信现象并不是市场本身的必然属性,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人们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也是信的交易。诚信是维系交换行为的无形纽带,失去这根纽带,交换就无法正常健康地进行。我们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里的“有序”,核心内容就是讲诚信。诚信是市场秩序的支柱,是市场繁荣的基石,失信必然损害市场,丧失市场。市场经济当然要讲利益,但这不能成为不讲诚信的理由。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的作用越发明显与重要。 通过以上对诚信危机的剖析,笔者认为,导致当前我国社会中产生诚信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一套统一健全的诚信制度体系。目前,企业对诚信制度没有真正做到充分认识,只能依靠自律意识规范经营行为,但是很难达到形成统一诚信体系的要求。二是信用制度建设方面的立法滞后,对失信行为的约束惩治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诚信制度立法及有关法律在对失信行为的监管方面还存在制度漏洞,惩治不够严厉。在执法中对违反诚信制度的企业存在以罚代法、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这些行为产生的后果,势必造成更严重的企业失信行为。三是当前出现的失信行为,也与行政规则对市场规则的损害有关。市场经济是产权独立的市场主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展开充分竞争的经济,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就需要一个中立的裁决者制订市场规则,并按照该规则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有些地方政企不分,政府习惯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尤其是个别政府官员在履行裁判员职能时吹偏哨,甚至吹黑哨,有意无意地充当失信行为产生的温床或保护伞。例如,在制订规则时把保护特殊部门或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写人特别保护条款,从而丧失公平性;在执法中有时会实行区别对待原则,不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些地方政府保护本地企业造假、违约等失信行为;甚至某些个别执法者收受贿赂,在仲裁经济纠纷时为行贿者谋利益。 二、建立城伯翻度的几点描施 (一)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共铸诚信社会 要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信用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建立一个信用制度,维系良好的信用关系,形成健康的经济秩序,需要每个公民来遵守。因此.要在全社会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强化“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形成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对企业进行“自觉资本主义”理论教育,来充实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念,即通过确立新的财富准则,使得企业模式从对物质方面的贪婪转向对人的普遍关注;兴起“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即主张兼顾企业、员工、社会共同体和环境的利益,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既肯定和允许追求个人的局部利益,又要强调社会责任和全局利益,对高尚道德行为坚定不移地遵守。 (二)建立和完善一套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机制 面对全球化压力,各国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律制度方面正展开激烈竞争,我国要想在这场竟争中取胜,就必须建立起一套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制度。 1.要建立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和评价的社会信用体系,把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和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社会信用的完善与发展,以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随着社会信息系统的实施,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对企业和个人有了确定标记,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有了唯一性。如个人基本操行记录、社会信用度记录、银行特别记录、查询记录及异议记录等,有人称它为现代社会的“经济身份证”。一旦个人与企业行为不佳,如“欠债不还”、“恶意透支”等,将在“经济身份证”上留下一段时期,甚至终身的“污点”,让有不良记录的付出代价,直至名誉扫地,寸步难行。 2.要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和保障体系。发展我国的资信评估行业,建立健全信用评估体系,建立起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以及规范的信息传递和披露机制,增强经济主体诚信状况的透明度,使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状况真正成为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健全公证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发挥他们在信用维护中的作用。中介组织必须公正,从业人员素质要高,有能力执行和维护信用制度的建立。 3.要建立相应的约束惩罚机制。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给失信行为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建立健全企业自身的监督约束机制,使任何不守信行为都受到多重制约;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资信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加强会计、审计的监督检查;加强和完善信息披露和信息传递机制,增强市场行为的透明度。 4.建立信誉协会。通过信誉协会来倡导和推动“政府筑诚信,企业守信用,个人讲信誉”活动的开展和制度建设;研究社会诚信公德教育和信誉守则规范保障体系;倡导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约束和法律规定,更应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方式,使诚信成为建立在信息充分披露基础上的一种社会体系。 (三)率先垂范,构筑诚信政府 在各类诚信中,最重要的诚信是政府诚信。从政治方面看,作为社会关系的主要支撑点,政府的诚信度决定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社会经济活动方面看,政府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主体,政府如失去诚信,经济活动就会一片混乱。从国际关系方面看,一个国家的声誉取决于政府诚信的国际认知度。因此,政府诚信处于社会诚信的核心和主导地位,是第一诚信。诚信制度建设必须从政府做起,搞好第一诚信,其他的诚信才有基础。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制度,规范政府行为,政务公开透明,各项政策要具有连续性,要一诺千金,不能朝令夕改;对于政策执行情况要有跟踪监督;建立任用干部的道德机制,领导干部要带头讲诚信。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到行动中。尽快建立公务员信用档案和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并把诚信建设与反腐倡廉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民,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讲诚信的风气。 (四)加大信用立法力度,严格依法办事 1.要完善信用制度的相关法律建设,加强信用立法。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建立了一些规范市场和经济行为的法律法规。如现行(合同法》、(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对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还是远远不够。如在市场经济中,许多严重危害社会和相关经济利益的失信行为,用法律原则来处置尚有诸多不确定的地方,需要细化法律规定来进行调整。特别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违背《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行为未做出具体规定.只是笼统地指出“应承担违约责任”。信用制度是各种信用因素的统一体,国家要对信用制度作一个统一的考虑,要制订出信用制度的法律框架。这个法律框架应涵盖社会经济行为的各个方面,对规范市场行为提出明确的总体要求。对各种经济失信行为的法律处置.要有详细的司法解释,使市场监督执法部门在处理具体失信行为时有所遵循: 2.严格按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行政执法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规范监管制度,理顺监管程序,加强市场的监拼检查,对企业和个人的纳税行为、守法状况、财务管理状况等进行严格登记,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违信造成严重后果的,不仅要在经济上追究其责任,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用法律的手段维系社会信用.严肃市场行为.维护诚信原则和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强化国家对法律裁定的强制执行力度,各行政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应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强化协调,形成合力、实践证明,利用法律这种有利武器,是维护市场诚信原则和制度权威性的重要手段。 社会诚信论文:诚信税收:公民道德、政府信用与社会和谐 【论文关键字】诚信 税收 公民道德 社会 【论文摘要】诚信税收是诚信这一概念在现代税收管理领域的延伸,诚信税收包括诚信纳税、诚信征税和诚信用税三个方面,三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诚信税收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依法治税是实现诚信税收的必要条件和保证。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两千多年前,诚信已被儒家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在西方,早在罗马法中,诚实信用作为道德领域的规范就己被引入到法律领域。今天,无论是作为道德领域的规范还是作为一个法律原则,诚信都要求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尤其是在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时,必须做到诚实和守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行依法治税能有效保障税收工作的顺利完成,但从更高的要求来说,应广泛推行诚信税收。诚信税收是诚信这一概念在现代税收管理领域的延伸,诚信税收包括诚信纳税、诚信征税和诚信用税三个方面,这对纳税人、征税人(或税务机关)、政府等三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诚信税收: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纳税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法人单位,另一种是自然人。自然人在法律意义上讲就是公民。而法人单位是一种组织,是法律给予的具有一定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的组织,不管什么单位,总是有自然人存在,具体的纳税操作总是由自然人来完成。征税方是政府,政府征税机关的工作人员首先是国家公民,其次才代表国家征税。所以,不管从那方面讲,税收行为总是与自然人(即公民)联系在一起。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纳税人诚信纳税、征税人员诚信征税就是公民具体落实基木道德规范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生动体现,诚信纳税、诚信征税会赢得社会的广泛尊重。每个公民都应用法律和道德规范来引导和约束自己的涉税行为,自觉增强诚信纳税、诚信征税的道德观念,树立纳税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争做诚信征税的时代楷模。所以,诚信征税和纳税是公民遵守基本道德规范要求的一部分。 二、诚信税收: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古往今来,税收始终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与国家、企业、公民紧密相联,息息相关。税收具有筹集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经济以及分配的职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国家通过税收征管实施社会收入再分配,安排公共支出,统筹用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管以及个人所得税征管,可以调节收入分配,缓解分配不公,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诚信税收,首先是要求政策制度和谐,即实施中性稳健的税收政策,坚持法治、公平、高效的税收理念,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税收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是要求征收管理和谐,即征税人要牢固确立依法治税是根本原则,组织收入是中心任务,制度创新是前置条件,细化管理是重要基础,重点稽查是关键环节,从严治队是本质保障的观念,不懈努力实现税制设计预期;再次是要求治税环境和谐,纳税人依法纳税,征税人依法征税,用税人依法合理高效用税,管税人严格依法管税,努力营造良好治税环境。诚信税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是政府利益和民众利益相结合的重要内容。新一轮税制改革明确了“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税管”的改革原则,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而且有利于和谐诚信税收环境的营造。 三、诚信税收:诚信纳税、诚信征税和诚信用税的辩证统一 诚信税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税收信用。税收信用是建立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由规矩、诚实、合作的征纳行为组成的一种税收道德规范。结合道德体系来分析诚信税收,至少包括诚信纳税和诚信征税两个方面,而不是单方面要求纳税要讲诚信。诚信税收是对纳税人和征税人的共同要求。对纳税人而言,诚信就是体现在实实在在地依法纳税上,做到不欺不瞒、账目真实、申报确切、缴款及时;对征税人而言,就是要切切实实做到执法公正、不徇私情,保护纳税人的权益,为纳税人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税收环境。纳税人的诚信,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征税人的诚信上的。作为征税人,必须有“执法让国家放心、服务使纳税人满意”的观念,做到不多收妄收,不以势压人,不收“人情税”、“关系税”;公开办税,维护纳税人的知情权;公正执法,维护纳税人合法经济利益;公平征收,维护纳税人平等竞争权。只有征税人的诚信,才能引导、促进、提高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只有征纳双方诚信合作,携手共进,才能营造和谐的税收环境。在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之下,诚信征税还要求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诚信,保证中央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不得截流、套取中央税款。诚信纳税和诚信征税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形成诚信税收机制。此外,除了征税与纳税这两个主要因素之外。诚信用税也是整个诚信税收体系的一部分。诚信用税要求税款的用项符合民意,税款拨付的过程必须可信,税款使用应真实有效。诚信用税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益,树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 四、诚信税收:依法治税的目标和内在要求 依法治税和诚信税收都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两者都是社会对税收工作提出的要求,虽然要求不一样,但是它们在目标上一致,在内容上互补。 1、诚信税收对税收征纳的要求高于依法治税 依法治税反映的是税务机关依法治“权”,依法治“官”,依法治“内”;诚信税收在强调依法治税、诚信征税的同时,还反映了纳税人为消费公共品应当给予国家的一种“税收价格”。依法治税强调的是法律至上,是对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的法律约束;诚信税收强调的是以信用为本,不仅要求征税机关和税务人员诚信于税收法律制度,依法征税,遵守职业道德,而且,还要求纳税人要依法、诚实缴纳税款,对纳税人也是一种道德约束。诚信税收是对过去税收征管工作强调依法治税要求的补充和完善,诚信税收对税收征纳的要求高于依法治税。 2、依法治税是实现诚信税收的前提和保障。 要营造诚信税收的社会氛围,首先要创造公平的税收法治环境,没有良好的依法治税环境就无从谈及纳税人的诚信税收行为。同时,诚信税收是依法治税的目标,通过依法治税,对不诚信征税的税务人员施以惩罚,使他们感到不诚信征税就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让诚信的人更加诚信,不诚信的人变得诚信。倡导诚信税收并不排除依法制裁涉税违法犯罪行为,而是要让以身试法者得不偿失。 3、诚信税收是依法治税的基础。 诚信纳税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税的内在要求。实行依法治税与以德治税的紧密结合,是实现社会纳税环境根本好转的必由之路。我们一直讲依法治税,如果有了纳税人诚信纳税的基础,不多缴不该缴的税,不少缴该缴纳的税款,就有了依法治税的基础,当每一个纳税人都能诚信纳税,依法治税的工作就能顺利推进。诚信税收有助于依法治税,如果真正做到诚信税收,靠纳税人的诚信纳税可能会不需要大面积稽查就会实现良好的税收征管秩序。现在税务机关执法成本高,执法难度大,主要是诚信税收的基础比较弱。 从形式上看,依法治税与诚信税收两者的侧重点和角度不尽相同,但就其本质却是同一的,目标都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市场经济秩序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就依法治税的实体价值而言,既包括着公正、平等原则,也包含着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诚信税收是依法治税的根本要求,而依法治税是实现诚信税收的必要条件和保证。 总之,诚信税收、和谐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期盼。我们每个公民、每个纳税人、每个征税人都应该讲道德、讲责任、讲和谐,努力营造依法诚信纳税和依法诚信征税的良好氛围,为纳税人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为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社会诚信论文:我国传统社会诚信机制对当代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传统社会 现代社会 诚信 社会机制 论文摘要:诚信是任何社会都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规范。在我国传统社会特定的背景下,诚信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这是与传统社会的熟人社会背景、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一元的儒家文化价值观等密不可分的。面对当今的社会诚信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借鉴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加强合理的制度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等途径,建立我国当代社会的诚信机制。 “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就是格守信义、信用和信誉。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当今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规范。可以说,现代社会是诚信经济的社会。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要求,也是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如果正视社会现实,就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存在较为普遍的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笔者通过借鉴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设想我国当代社会诚信机制建立与完善的途径。 一、我国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崇尚诚信的传统,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把“信”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信”既是做人和交友的基本要求,也是治理国家的伦理手段。上自约束皇帝的“君无戏言”,下至约束百姓的“言必信,行必果”,这些都是诚信这一要求在当时的具体体现。诚信己经成为传统社会的一种道德风尚并且代代相传。 我国传统社会之所以能够奠定比较牢固的诚信基础,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小农经济造就的“熟人社会”是维护传统社会诚信规范的物质基础。传统社会是小农经济社会,土地是人们从事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受土地这种生产资料固定性的局限,人们总是在故土上繁衍生息。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4·…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川正是由于祖祖辈辈在固定的土地上休养生息,传统社会成为熟悉社会。在熟悉社会里,信息的传播是迅速和均等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言行都在所有社会成员的视野之内,所有熟悉的社会成员都是诚信规范的评判员和监督者。如果有人违背诚信,那就意味着他将在熟人圈子里被冷落,甚至处于无法生存的境地。可见,小农经济造就的“熟人社会”是维护传统社会诚信规范的重要条件。 第二,长期的独尊儒术的一元文化价值观是维护社会诚信的重要社会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而产生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因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统一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强行解决了人们的思想统一问题,但这一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使其长治久安。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受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推行了“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逐步确立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一元社会文化格局。后经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努力,形成了“三纲五常”、“五伦十义”等道德规范。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诚信是传统社会主导性道德的一部分,是一元文化的社会条件下的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它具有至高的震慑力和权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社会规范被人们逐渐内化为自身观念的一部分,并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加以遵守。 第三,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诚信的道道防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的。如果我们把道德比喻为一张网,那么社会诚信规范作为网上的经线和纬线必然是丰富而具体的。每种诚信规范又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详细规定。如作为传统社会的“孝道”,既指奉养、尊敬、服从父母,还包含延续父母、祖先的生命之含义。它要求人们时刻牢记祖宗的形象,不给祖宗抹黑。如有不道德的名声则不仅意味着毁坏自己的名声,同时也是给其父母和祖先抹黑,也就是最大的不孝,可称为家门逆子。在传统社会里,谁也承受不起这样的坏名声。正如唐德阳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把获取功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作为人生的崇高目标”[’。在孝道基础上,传统道德进一步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体要求,把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都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加以限定。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社会道德规范之系统而具体。这种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构成了维护社会诚信坚不可摧的道道防线。 二、我国现代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正在快步地向现代化国家迈进。但是,我们在承认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丰硕成果时,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即诚信缺失问题。如假冒伪劣产品问题、虚假信息问题、个人信用缺失问题、学术不端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那么,为什么会在当前情况下存在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呢?对应传统社会的诚信社会机制,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市场经济加速了社会流动,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打破了熟人交际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社会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它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熟人交际圈,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是在生人中进行的。目前我国社会流动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职业之间的流动、职位之间的流动、职业地域和生活地域等的流动,并且这些流动速度呈加速趋势。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交往表现为短暂性,人们之间虽然交往的数量增加了,但熟识程度却降低了。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表现出功利性和间接性,以感情维系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初级群体逐渐衰落。农村地区的村落有逐步解体的趋势,城市中的邻居成了地理位置上的概念,左邻右舍的人们之间有可能互不相识和互不交往。可见,传统社会靠熟人去维护社会诚信的机制,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已经完全行不通了。 第二,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功利性经济,它以利益为基本导向,引导人们如何去获得经济利益,强调的是商品意识和金钱观念。这样,便出现了与市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如尊重个人利益、倡导自由竞争、主张自由平等,等等。这些道德观念有益于人们的生产、经营和消费等活动,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并非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而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市场经济看做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方式,这种独立性相对于原来的“人的依赖性”是对人性的极大解放。人虽然仍有着对物的依赖性,但终归已是独立性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个性、主体性、情感、个人利益等压抑了许久的人性被重视起来,个体摆脱了原来的束缚,追求民主、平等便成了社会的主旋律。所以,市场经济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人性,考虑、追求经济利益是人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个体的权利。但是,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特别是对金钱的追逐,为金钱所左右,利欲熏心,就会导致“唯利是图”,成为金钱的奴隶。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就占据了一些人的思维空间,使社会诚信受到严重冲击。可见,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传统社会的“安贫乐道”、“重义轻利”价值观已被市场经济的商品意识、利益观念所代替,用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约束现代社会中这些利欲熏心之人,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第三,法制不健全,对失信者打击不力。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律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是信用建设的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从整体上看,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制保障不力仍然是当前社会中极为棘手而又函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没有制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守信用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制裁。在不少情况下却是守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其二,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判决执行率低。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在处理违约赖账行为时显得苍白无力。债权人为追索到期债务,往往要通过诉讼方式追索债务,而采用这种方式的成本费用越来越高,不要说因种种原因败诉,即使是胜诉了,真正能够执行裁决的也很少,这使债权人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客观上助长了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 三、我国传统社会诚信机制对当代社会诚信的启示 时至今日,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来消除今日社会的诚信危机,但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从中汲取对我们今天有用的东西,建立与完善我国当代社会的诚信机制。 第一,加强社区建设,营造类似于“熟人社会”的氛围,增强社会监督。 “社区”是指人们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用于区别局限于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它主要包括农村和城市两种基本类型。农村社区地域广阔、居民聚居程度低,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其基本特征是:人口规模小、密度低,人际关系密切;封闭性强,社会流动率较低;文化具有家族特征。城市社区是指在城市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委会辖区。其基本特征则是人口规模大、密度大,人际关系淡化;开放性强,社会流动率较高。可见从诚信监督方面讲,农村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基本上属于熟人之间的交往并且具有较大的优势。城市社区相对于农村社区来讲,其邻里仅仅成了地域概念,左邻右舍大多数互不相识和互不往来,关系非常淡化,从诚信监督方面讲,则不具有农村社区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农村邻里和城市邻里的结构不同。农村邻里多为同质邻里,人们的职业、语言、生活方式等具有共同性,便于交往;城市邻里多为异质邻里,人们在职业、语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而不便交往。其二是农村住宅和城市住宅不同。农村住宅多为平房,便于邻里之间走门串户;现代城市住宅多为高层或小高层单元住宅,客观上设置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屏障,阻碍了邻里间的交往。其三是农村住户和城市住户的社会流动速度不同。就整体而言,农村住户的社会流动速度较慢,人们之间较为熟悉;城市住户的社会流动或迁徙速度则较快,使得邻里之间交往不深。其四是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节奏不同。农村生活节奏比较慢,人们的空闲时间也比较多,客观上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城市生活节奏比较快,除了退休(离休)人员外,人们的空余时间比较少,因而人们之间交流的机会也就较少。可以说,邻里关系淡化是现代城市社区的一种通病,它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不利于人们之间的诚信监督。因此我们要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和完善合理的邻里结构;改革住宅设计,减少交往屏障,提供邻里间交往的场所;把改善邻里关系与社区活动结合起来,使社区居民在活动中相互了解。这样,既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又有利于熟人之间的互助,还有利于熟人之间的诚信监督。 第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为社会诚信提供必要的社会导向。 虽然传统社会独尊儒术的一元文化价值观不符合时代文化发展的要求,但它对我们构建当今社会的主文化具有启示作用。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主文化。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主文化,那么这个国家就面临着被完全同化的可能或被吞并的危险;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主文化,那么整个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呈现混乱状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应该建立社会主义主文化。因此,在多元文化中必须有一元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学揭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精神上树立起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其内容就是提出的“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简短的112个字,通俗易懂,逻辑清晰,概括精辟,切中时弊,寓意深刻,高度集中地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与要求,便于作为全社会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它集历史性、时代性、群众性、可行性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震撼力。它是人们进行道德约束和评判的重要手段和标准,必将引导人们明荣辱之分,即知荣而为之,知耻而不为,由此成为推动人们奋发向上、文明正义的强大内在动力。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道德建设与经济改革并行而面临着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道德领域的严峻挑战,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只有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主张社会正义,才能为社会诚信提供必要的道德保障。 第三,建立和完善维护社会诚信的合理制度,为社会诚信保驾护航。 从传统社会的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对社会诚信的有效制约机制来看,加强制度规范建设是我们有效解决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良策。制度对人的行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曾经说道:“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n }4〕因此,我们必须为社会诚信提供合理的制度保证。 首先,加强经济制度和法制规则建设。制度是人们行为的导向,人们总是在既定的制度下选择自己的行为,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要加强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使每一个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有章可循,有制度作为其社会保障,使经济活动有序进行。二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使市场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保证市场经济机制良性运行。 其次,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给每个社会成员建立信用档案。在他们谋取职业、借贷、注册公司时,都要进行信用登记,形成实名、实姓和终生代码相结合的登记史;资信评估机构根据金融、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法院等机构及用人单位、业务往来提供的信息掌握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资信情况和信用史并给予评估;任何人或企业都可以向资信评估机构征询他准备与之进行交易的企业或个人的资信情况,以决定是否与其进行交易;对有不正当交易行为或违规行为的企业或个人,资信评估机构有权对其进行管理,并视情节轻重做出赔偿、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乃至永远不得重新注册公司等惩罚。有了这样的信用制度,讲道德者和不讲道德者的博弈情况就会发生根本的改观厂’〕。 再次,要建立德行成本补偿机制。既然任何道德主体在履行道德义务、遵循道德规范时都需要一定的成本、付出一定的代价,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那么就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对那些道德付出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补偿,如设立见义勇为保险制度和道德风尚奖励基金等。社会不仅要给“遵纪守德”的“老实人”以制度支持,而且要对各种不道德的丑恶行为进行无情抨击,使他们体会到人言可畏的滋味,承受必要的精神痛苦。必须让那些败德者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使他们成为事实上的“吃亏者”,增加他们败德的成本,进而在全社会树立起德行有用的价值理念。 当然,社会诚信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建立当代我国诚信社会机制的途径还远不止这些。笔者只是从我国传统社会诚信机制的视角,谈了它对建立当代我国诚信社会机制的启示,并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悟,以期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社会诚信论文:浅析加强诚信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重要性 学校诚信建设 家庭教育 诚信自觉 循序渐进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以加强诚信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谈了以下两个方面:一、从大处入手应加强学校诚信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培养诚信意识。二、落实到具体做法应讲究低起点、实内容、有针对性并能循序渐进。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这种美德的核心是真诚。诚则实,不会弄虚作假,吹牛奉承;诚则信,不会出尔反尔,撒谎骗人;诚则顺,为人真诚而办事顺利。中国人从古代便流传下来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它告诫人们:一个不诚实爱撒谎骗人的人,最后会失去求援丧失生命。 一、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和道德的要求,不管各行各业或是年幼老少,都应遵守“诚信”二字。事实证明,一个小学生不守诚信,他将养成不诚实的坏习惯。“诚信”二字非常重要,不得忽视,它几乎渗透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小到说实话不说谎,遵守时间,大到对祖国,对工作的忠诚。 “人无信不立”正如“自食其言”的故事,一个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的人,必然会引起大家强烈的反感,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损害自己的声誉,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相反诚实守信的人,会使人对你产生敬意。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晏殊,因为他的诚实,而受到皇上的赏识重用;学者宋濂,虽然家境贫寒,但由于他的守信,人们都乐意资助他。 二、诚信教育的落实点 铸造诚信社会风尚,应从小学生做起。首先,孩子是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孩子们若干年后将走向社会,他们的诚信意识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将来。第二,小学时期可塑性强,是进行诚信教育的好时机。而且,这一时期培育起来的诚信,比较牢固,不易蜕变。第三,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仅重要而且紧迫。他们欺骗老师、欺骗家长、欺骗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更可怕的是,某些同学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认为,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从长远着眼,从细处着手。 一是加强学校诚信建设。在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学校承担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诚信形象,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因此,学校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学校诚信教育也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课堂灌输,停留于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和领导形象上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和领导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和引导学生。 二是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家庭道德教育薄弱是最不容忽视的问题,家长乃至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养成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家长,应该为子女创立高尚的标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楷模,积极介入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自觉抵制媒体的负面效应,协调学校做好教育工作。总之,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方力量协同工作,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三是培养学生的诚信自觉。学校应该从小做起,除了要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有关诚信的内容外,还应该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教育学生要用科学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去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让学生逐步树立起“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诚信教育,还不应把起点仅仅放在要不要诚信上,而应该让学生思考怎样建立诚信,使社会多些诚信。让学生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设计诚信社会,由此培养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培养道德的自觉。 三、诚信教育的几点方法 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还应以《新课程标准》、《德育大纲》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科学、扎实、有效地进行。 一是从简起点。小学生涉世不深,心地纯洁,没有复杂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一些"唯天下至诚,唯能尽其性"之类的道理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晦涩难懂。因此,教育时,应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比如,以"不说谎话,做个诚实的孩子"起点,使他们懂得这是诚信品格的最基本要求。不说谎话,就要说真话,说实话,如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说出事情的真相,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从小养成诚实的品质。 二是从实抓起。诚信教育要从小事抓起,抓点滴,才能知微见著,在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所叙述的很多事例包括名人故事,都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当教师根据教材举征引申、补充事例时,也需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生看得见、想得出的事例来引发共鸣,以求认同,特别是用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来进行诚信教育,这样往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从点落实。在实施诚信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针对学生道德实践中的错误认识和行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有些学生认为做错事情的时候,自己能够主动承认就是诚实的表现,帮别人隐瞒错误则是讲义气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时要深入挖掘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例。通过学文明理,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讲义气。其次,针对现在学生比较流行的享乐主义思想、虚荣心理、嫉妒心理等不良表现,教师应及时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真正让"诚信"成为时时、事事、人人的行为规范。 总之,诚信是小学生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础。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多角度钻研小学生教育问题,研究加强小学生诚信意识的措施,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方略,以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为出发点,逐步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品质,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诚信论文:关于社会诚信制度建设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诚信制度 信用危机 诚信管理 [论文摘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社会中出现的失信行为和信用危机,已经严重地危害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奠定社会诚信制度的基础;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为社会诚信制度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大力弘扬诚信精神,扎实推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 诚实信用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把“明礼诚信”写入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我国民商法也把诚实信用确定为基本原则之一。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公民和经济组织的“利”和“义”的天平却慢慢发生了失衡,各经济主体受到了利益价值的挑战,信用危机已经在社会上时时出现。失信行为已经危害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诚信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认真对待的重大社会问题了。 一、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危害及成因 当前,我国的社会诚信状况不容乐观,有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甚至认为,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正在发生着诚信危机。信用环境恶化已经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诸多严重危害。经济学家茅于轼在分析我国总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原因时指出,总需求的不足祸在信用短缺。我国一些经济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拖欠贷款、税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及披露虚假信息、质量欺诈等不诚信行为,增大了国民经济运行的摩擦力!直接增加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本,揭制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信用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和产品附加值。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总需求不足,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其根本祸根就在信用短缺。概括地讲,信用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危害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市场缺乏信用将严重影响社会的投资和消费。二是破坏企业的正常经营,加大企业运管成本,削弱企业竞争力。三是影响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使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发挥作用。四是信用恶化还直接破坏社会法制基础,经济主体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竞争,各类经济主体难以形成以契约为基础的法律框架。五是信用危机造成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水平下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前社会转型期诚信缺失产生的原因:一是传统诚信观念没有及时更新,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我国儒家传统的诚信不是作为人们的权利、义务来确定的,而是为人们修身养性所追求的目标。它的诚信行为规范是特殊主义的,不是普遍主义的。它认为道德的诚信应该是出自内心的、自愿的、不计利害的,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只有经过自身长期修养才能达到的圣人境界。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是面对全体公民、组织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一切经济主体必须遵循的起码的道德义务。二是同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有关。在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被组织成一个全国大一统的企业,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各利益主体不是以经济利益、以诚信为纽带联系起来的,而是以一系列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联系起来的。在当前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期,传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仍然发挥着影响,抗拒着市场经济的冲击。特别是在追求各自经济利益时,开始显得张慌失措,无所适从,导致欺诈、赖账等失信行为发生。三是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诚信制度体系对诚信缺失者予以严惩,使失信者无所畏惧,结果造成信义贬值,诚信受到嘲弄,这是当前诚信缺失极为重要的原因。失信者支付极小的成本,却能够获得极大的收益,加之法律制度不健全,就给心存诡异者留下可乘之机,他们钻法律的空子,大肆利用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交易优势,聚敛不义之财。四是司法制度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更使不法之徒有恃无恐,变本加利破坏诚信。诚信体系缺乏司法保护,失信者不能及时得到严厉制裁,守信者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产生。五是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冲击及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滞后,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加之经济结构调整,出现大量下岗职工及弱势群体,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拉大,贫富悬殊等社会现象发生,都引发拜金主义滋生,道德观、价值观混淆,使社会信用环境整体恶化。 二、加强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良性运作的一块基石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诚信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必然有发达的诚信制度体系相伴随。因此,发达完善的诚信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制度之一。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发达的商品交换经济,诚信是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要素,一切经济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诚信。不仅要有完备的信用形式、发达的信用工具,而且需要构建健全的社会诚信制度。市场经济对诚信的需求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往往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可以说,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诚信是市场主体的准入证和通行证。因此,诚信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诚信制度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健康发展和运行的基石。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是经济主体追求长远利益的迫切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主体都会自觉遵从经济学的理性法则,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利益最大化不会在一次交易中完成,只能在长期不断的交易中逐步积累和实现。如果经济主体通过不诚信的方式谋取不正当的利益,那它必定是短命的,不可能维持长期的欺诈和投机取巧行为,因此它也不可能不断发展壮大,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这就是当今许多跨国大公司、知名企业格外重视信誉的原因。一句话,企业要健康发展,并不断取得越来越大的经济利益,就必须树立诚信形象,维护其信誉。当然维护信誉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不过这种成本付出是值得的。因为诚信形象不但是无形资产,也是有形资产,它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如名牌产品销量大、价格高等。也就是说,企业维护信誉也是一种投资,同样可以从中取得净收益,这种净收益是企业维护信誉付出的成本与所获收益之差。其成本是企业为维护信誉而放弃的机会成本,诸如信守承诺而蒙受的经济损失,为保持良好的财务比率而放弃的投资机会等。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是提高经济效益,节约社会成本的必然选择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道德、市场理论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有完善的诚信制度体系,要求人们具备契约意识和严格遵守契约的约束。诚信、契约精神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它能保证各项经济活动顺畅进行,节约社会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无视契约精神,信用短缺,缺乏诚信使我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造成许多无谓的损失,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无端增加,导致经济运行不畅,加大经济运行的内耗和磨擦力,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根本目标是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但我们在市场化的改革中,如果不解决诚信缺失问题,就会抵消体制创新所产生的效率和效益。 (四)加入WTO要求我国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 当前我国的各类经济主体,公民、企业、银行、中介组织、政府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诚信缺失。如公民的纳税意识、知识产权意识相当薄弱;企业不信守合同,拖欠债款和赖账;银行呆帐率过高;政府官员以权代法,地方保护;就连本应最具信用形象的社会中介组织,同样也存在信用危机问题。我国加入WTO后,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维护好国内市场秩序。这不但有利于国内企业的健康发展,阔步迈向国际市场,而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国内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吸引跨国公司投资。诚信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历来是做人和发展事业的根本,是社会得以形成凝聚力,社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根基,没有高度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我国将难以参与国际竞争。同时,诚实守信也是文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中国现代化进程需要重建社会诚信制度体系,降低效用风险的危害。因此,在WTO环境下,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已刻不容缓,已成为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诚信制度的思考 诚信是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现代社会成员必须恪守的基本准则之一。它不仅体现了社会成员互相交往中的自我约束,同时也是保证市场经济下契约和文明规则实现的前提。构建与世贸组织规则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诚信制度体系,是摆在我国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奠定社会诚信制度的基础 目前我国尚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还很不理想。因此,还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立,需要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推进。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是推动全社会建立诚信制度体系的基础。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应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快完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进一步加大国家信用政策法规贯彻执行力度和执法力度。三是积极建立公民、组织信用征集、评价、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数据库,为实现信用科学管理奠定基础。四是推动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发展。五是积极推动经济组织进一步加强信用管理。 (二)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把公民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加强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诚信,不但包含伦理道德因素、经济因素,更离不开社会法律制度,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加强公民诚信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靠教育,更要靠法治。 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一要把社会法制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在公民中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树立把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相统一的观念。二要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在抓好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信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经济秩序、公共秩序、生活秩序。三要重视培养公民的契约精神。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契约文明是构建现代法治与现代德治的思想基础之一,契约精神是文明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它是平等观念、自主意识、合作精神、诚信能力的有机结合。四要恪守司法职业道德,为公民道德建设作出表率。国家的司法队伍、公务员队伍以及其它公职人员队伍,代表着国家形象、社会形象,必须在廉洁从政、执政为民、公正司法、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自律、忠于职守等方面作出榜样,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形象,促进全体公民的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制度建设。 (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信,扎实推进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 中华民族有深厚的道德底蕴和文化、文明底蕴,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坚持操守、讲究诚信的优秀的传统道德资源,结合现代法治精神,积极构建现代诚信制度体系。具体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务虚与务实相结合。建设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宣传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舆论防恶上,还必须出实招,必须坚持用法治的、行政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激励和表彰讲诚信的人和事,谴责和严惩不讲道德和不守诚信的人和事。二是把外在制裁和内在制裁结合起来,积极构建道德制裁力和约束力。外在制裁发挥社会规范和限制作用,内在制裁发挥自我约束作用。三是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诚信度。政府的诚信主要表现为政策的相对稳定性,依法行政,打破地方保护,维护统一的市场秩序,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秩序和原则。 (四)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产权归属 只有明确产权归属,经济主体才会产生追求长远利益的内在动力,只有追求长远利益的人才讲求诚信。要使企业重视长远利益,就必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产权归属。产权制度的功能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效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因此,只有进行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划清产权,真正做到物归其主,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 社会诚信论文:试析经济发展需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之我见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 诚信体系 建设 论文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诚信资源医乏的原因,从完善诚信制度、建立诚信信息传输系统、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发挥道德示范作用等方面,阐述了经济发展需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这对培育公民诚实守信的思想品德,建设“社会诚信体系”,促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在这个社会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原因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乃至政府信用的缺失,并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不诚信行为给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不诚信行为主要表现为:①一些地方政府诚信水平较低,如滥用权力、政出多门、政策易变等,导致市场秩序混乱,造成了社会运行成本的高昂;②一些企业的诚信水平较低,如合同履约率较低、债务人逃避债务严重、品牌商品遭到恶意模仿、偷税骗税猖撅等,导致经济运行效率低下、社会资源浪费严重,造成了经济运行成本的高昂;③一些个人的诚信水平较低,如保险欺诈等造成了管理成本的高昂。 1造成“诚信”资源匾乏的原因 “诚信”资源匾乏给我们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这里有必要分析造成“诚信”资源匾乏的原因。 (1)我国经济与社会转型过程中,信用体系的不成熟、不健全,直接影响人们的诚信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目前,由于我国信用的稚嫩、不成熟。人们可以选择“守信”,也可以为了利益,而宁愿“不守信”。当人们发现社会信用体系还不成熟,有许多空子可钻,感觉“不守信”又没什么惩罚,反而获大利的情况,他必然会选择“不守信”。不守信、没信誉,不仅导致个人、企业交易成本和社会总成本的大大提高,导致市场秩序棍乱,而且会严重地侵蚀“社会诚信资源”。 (2)管制导致信誉、信用的丧失。信用、信誉机制靠市场竞争而形成,而管制常常会阻碍这一机制的形成,甚至完全破坏这一机制。可以这么讲,一个管制最多的地方,一定是骗子最多的地方,原因就在于管制消灭了市场本来应有的信用机制,令信用、信誉机制赖以形成的市场竞争无立足之地,企业信誉乃至社会诚信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3)企业尚未建立起内在信用责任制度,导致全社会信用关系、诚信关系的基础十分脆弱。企业是社会信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我国企业信用意识之所以淡薄,除了企业自身尚未建立起内在的信用责任制度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与社会没有对企业构成强有力的外在信用约束机制。从市场层面讲,由于没有建立必要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全国统一的信用登记制度,致使失信行为并不构成对企业信誉的损害。从社会层面上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对企业的失信、不诚实行为仍然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4)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失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失效也是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社会诚信体系难以建设起来的一个重大原因。以打假为例,我们的法律并不缺乏,但却存在执法不力现象。 综上所述:国民诚信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追逐不当得利,以及追逐不当得利被发现和受到惩罚的机会成本小之又小。 2保护“诚信”资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 如何减少和消除因不诚信行为给社会经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呢?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建立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信用机制。关于如何保护“诚信”资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工程,我提出以下几点: (1)从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层面上,为保护“诚信”资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奠定基础。制度建设首先一点是减少遵从诚信道德行为的代价和成本。这就需要制度能够保障最起码的公平与正义。在公平与正义能够基本上得到维护的时候,诚信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也会强大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说,诚信道德规范有赖于体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支撑。其次是不能使违反诚信道德的行为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必须通过社会中的制度安排,使不诚信者、不道德者不但不能受益,而且还必须受到惩罚。 (2)建立诚信信息传输系统,促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信息是经济与社会得以正常运作、发挥作用的一个根本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不透明,或者说信息失灵,就可能给假冒伪劣、欺诈等行为造成可乘之机,这就要求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传输手段。建立各种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网站,可以成为进一步推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①建立“企业资信信息网”。建立一个综合的公共性的“企业资信信息网”,既符合国际信用制度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推进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更有利于让中外企业和社会公众能够在网上快速、准确地获取有关企业资信信息。这样,必将大大加强企业的行为自律;②建立“个人信用信息网”。为了防范打击种种个人诈骗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有必要建立一个“个人信用信息网”。使之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也有利于培养个人诚信意识和信用责任感,维护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③建立“行业诚信信息网”。行业自律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监管措施,而其中通过由地区性的行业协会来建立公布行业内各企业信用状况的“行业诚信信息网”,让行业成员共同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既是纠正行业作风不正的有力武器,也是促进行业诚信发展的有效途径。 (3)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设“社会诚信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方面己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美国在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方面,不仅有完善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规范的个人评估机制、严密而灵敏的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管理及转嫁系统,而且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世界许多诚信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诚信体系中的失信惩罚机制能够有效地消除绝大部分失信现象的出现,改善市场秩序,最终重建社会信任。目前,我们要积极扶持信用管理行业。它们将对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金融机构与企业、金融机构与个人等各类企业的赊销活动、信贷、国际贸易活动提供“全程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4)发挥道德示范作用,培育公民诚实守信的思想品德。培养公民的诚信品德,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把诚实守信作为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其次,要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契机,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基础上,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经过长期系统的宣传教育,用诚实守信将人们的道德行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与遵循的行为准则。第二,“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有了规矩而不遵守,规矩也会失去应有的作用。要建立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从制度和法规上约束失信行为,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无信,人不能立;无信,社会不安宁。如何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建立和健全社会诚信体系,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弘扬诚信与奉献精神,谴责贪婪与自私行为。通过全面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观念,在社会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道德围墙”,这才是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的关键所在。 社会诚信论文:试析对完善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诚信体系 诚信危机 诚信缺失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诚信体系对于带动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出现的诚信危机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这种诚信缺失的危害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完善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传统的主要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社会诚信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以制度为基础的社会诚信尚未建立起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社会诚信危机并已危及到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采取措施尽快建立与当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诚信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现阶段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危害 我国现阶段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个人方面人际交往日益呈现出经济化的倾向个人间信用活动下降;在企业方面一是大量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银行企业之间陷入信用危机二是企业之间失信赖账故意违约现象大量涌现。三是企业对消费者不付贵任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导致了严重的信用危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在政府方面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滞后导致政府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如执法过程中滥用权利、权钱交易有法不依、有令不止、执法不公.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和小集体利益至上等。此外.在文化领域一些媒体在利益驱动下有悖于职业道德无视事实制造所谓轰动效应.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在学术领域.也同样存在着诚信缺失的问题出现了很多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问题。 诚信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弱化了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二,国外社会诚信体系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征信业发达国家对征信服务行业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欧洲模式,即以政府和中央银行为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政府通过建立公共的征信机构,强制性要求企业和个人向些机构提供征信数据.并立法保证这些数据的真实性。中央银行信贷登记系统登记的内容包括企业信贷信息登记和个人消费信贷信息登记。中央银行建立中央信贷登记系统的全国数据库和网络系统征信加工的产品主要是供银行内部使用服务于银行防范贷款风险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决策。 第二种是美国模式即自由的市场运作模式完全依靠市场经济的法则和运作机制靠行业的自我管理形成具体的运作细则政府仅负责提供立法支持和监管信用管理体系的运转。在这种运作模式中利益导向是核心。经过100多年来的激烈竞争形成了目前由美国信用管理协会邓白氏等著名公司为主体的美国信用管理系统全方位向社会提供有偿商业征信服务包括资信调查资信评级资信咨询.商业信用研讨与教育出版刊物等这些公司的分支机构遍布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第三种是日本模式即会员制模式。个人信用机构由会员单位共同出资组建.只有会员单位才能享受到个人信用信息机构提供的信息同时各会员单位有义务向信用信息机构提供其掌握的准确而全面的个人信用信息。除此之外社会上还广泛存在一些商业性征信公司对社会提供企业信用调查服务。 三、完善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措施 1.积极培育诚信意识塑造诚信文化 加强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首先要采取措施,积极培育社会公众的诚信意识,逐渐使诚信意识深入人心,内化为社会成员心中的道德习俗和道德义务形成一种讲求诚信的社会文化氛围奠定诚信社会的文化道德基础。 2加强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征信服务机构仍处于初级阶段,由此导致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性环节很薄弱为了使征信服务机构快速发展起来尽快建立起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扶持充分利用行政手段和商业手段尽快促使征信服务机构把现在分散在税务、金融、法律、工商、海关等部门和机构的信息收集起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数据库.基本实现信用主体“一企一码”、“一人一码”制。 3.规范和完善信用管理机构设置 国外在诚信体系管理机构设置方面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主管或专管机构比如征信局或央行某部门信息管理部等等由诚信主管机构具体管理、协调各个部门诚信项目的建设。目前我国诚信管理机构非常混乱不仅各个地方不统一往往由人民银行工商局、信息化办公室等部门同时行使管理职能而且各部门甚至同一部门的不同职能处室都在设计建设诚信项目。其结果势必造成信息的部门垄断行业封锁和重复建设。此外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信息咨询服务的部门和中介机构也越来越多由于这些评估机构的标准不统一造成我国目前信用评估体系的混乱。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政府加快成立相对统一、相对独立的诚信管理机构协调管理各方面的关系促使我国诚信体系建设有序开展。 4加强法制建设为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社会诚信体系中的失信惩罚机制能够有效地消除绝大部分失信现象改善市场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因此对诚信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非常重要。我国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合同法》等都有涉及诚信的内容但规定得很不完整要对有关内容进行充实并制定出详细的实施细则。另外还要尽快制定出《信用法》《公平交易法》、《公平使用信息法》等专门的诚信法规明确政府、企业个人各方在信用活动和信用交易中的权利和义务。同时鉴于中国目前执法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要加快制定《虽制执行法》加强执法的力度维护法律的权威.真正使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使失信者受到法律应予的制裁。 社会诚信论文:政府诚信——简析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 论文关键词:政府诚信;重树;对策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立人立业立固之本,政府诚信是整个诚信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政府诚信是最太的诚信,我们必须从重树政府诚信。打造诚信政府入手,推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整体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套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诚信即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事实无不说明:诚信不仅是立人立业之本,而且是国家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建设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并制定了用五年时间建立起社会诚信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也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摆在重要的位篮,注意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杜会安定团结”。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覆盖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一项综合体系,是理论、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美国用100多年的时间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但是依然发生了安达信、安然这种严重失信的现象,可见社会诚信体系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始终的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国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加上一段时期内弱化对全民的诚信教育,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严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造成很大的损害。现在连法律系统、教育系统、医疗系统都出现了诚信危机,说明诚信缺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随着我国加人WTO和改革的不断深人,要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融人国际社会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芯片”。诚信是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灵魂。没有诚信,等价交换就无从谈起:没有诚信市场秩序就无从谈起,市场经济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贵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诚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是市场经济的支柱、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本。重树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刻不容级。其中,首先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因为,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个人等社会主体都是多元的,这其中只有政府是垄断的,是别无选择的,政府若不讲信用,其负面作用比任何主体都大。二是政府是代表公共利益的,诚信产生于社会上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公共利益中,没有公共利益,谈不上诚信间题,所以,政府更应该讲诚信,要把诚信作为政府的第一要务。三是政府在公共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政府诚信是最大的诚信,打造诚信政府,取信于民是人民群众对政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政府是诚信规则的制定者、维护者,也是失信行为的裁判者,如果政府的诚信形象和维护诚信的能力出现偏差,整个社会的诚信状况就会出现混乱,因此,政府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它引导、影响着公众的诚信,决定着社会的诚信程度,一个诚实守信的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依法治国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保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 一、政府诚伯缺失的主要裹现 (一)制定兑现政策缺乏诚信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不少地方在制定政策之初没有认真研究兑现政策的可行性或根本就抱着“先引进来再说”的心态,致使最初制定的政策无法落到实处,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首先是空头承诺,列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外商来后情况却完全不同,承诺成为空话。二是有的地方制定了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但当有人把外商和资金引人后,奖励金却迟迟不能兑现或虽兑现但金额却较当初政策规定的额度大打折扣。三是因地方政府领导的变更,政策兑现断档,新官不认旧帐的情况屡见不鲜。以上种种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政府的诚信度在民众的一次次抱怨中逐渐丧失。 (二)应报浮夸,说报政绩 有的地方说假话,办假事,造假账,编假政绩;个别官员隐瞄事实,掩益失误,欺骗上级,蒙骗群众。例如新华网2004年4月14日以《政府谎言诚信缺失“中国长寿第一岛”真相》为题报道:原湖北省那州市梁子镇党委、政府依靠虚报年龄制造寿星,借百岁老人提高知名度,精心炮制梁子岛为“中国长寿第一岛”说明了这一点。 (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及官员受利益驱使,为了局部甚至个人利益,无视中央精神,仍实行地方保护政策,随意践踏市场规则,造成恶劣影响。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的企业发展和财税收人,滥用行政职权,限制市场竞争,设t各种关卡,千方百计阻挠外地产品进人本地市场,保护本地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有的政府在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发生纠纷时,明显偏祖本地企业;个别地方政府甚至扛着“发展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大旗,为本地企业制假贩假行为充当保护伞等等。这些都导致了政府诚信形象的破坏。 (四)过度干预企业经营 主要表现为:有的地方政府指派行政官员任私营企业的经理,导致产权不清,管理混乱;一些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强行要求效益好的企业在投资、担保贷款、资产重组等方面照顾劣势企业;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签订投资合同。只要求企业按合同履行义务,政府应投人的资金却迟迟不能到位,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谋取个人和部门利益,利用在行政契约中的优势地位.甚至滥用权力,任意撕毁合约,擅自解除合同或协议,漠视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一些地方政府违规用公共财政资金为企业担保,不顾实际大搞政绩工程,直接成为企业三角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上同样造成了政府诚信的缺失。 (五)官负庸败导致诚信缺失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不少政府官员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成为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府诚信建设的最大一颗毒瘤。一些政府部门执法人员滥用职权。凡事不依法办事,而是从自己的利益甚至好恶出发行事。例如:据《法制日报》报道:安徽省太和县政府在与该县居民李靖、李茜夫妇为房屋拆迁补偿纠纷而进行行政诉讼的过程中,为了嵌得诉讼竟然把伪造的政府文件作为证据提供给法庭。而且,媒体报道,为了打赢官司而伪造文件的做法在太和县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把投资者当成“买单”和“生财”的渠道,不但不主动为投资者搞好服务,反而经常向投资者提不合理要求,使投资者不堪重负;有的政府官员为一己私利,甚至读职、失职,彻私枉法,成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造成政府失信于民。 二、政府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政府决策缺乏科学性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养成了“家长制”和“一言堂”的作风,遇事不先做科学的调查研究,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而是凭个人经验和喜好办事,一人说了算,独断专行且随意性强,民主集中制不能有效贯彻,政府决策不能做到民主化和科学化,制定的政策也就难以体现正确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为政府诚信缺失提供了温床。 (二)政府行政行为不规范 有的地方政府法律意识、贵任意识不强,只注重行政权力的行使,而漠视政府在权力运行中所应承担的法律、道德等贵任;有的地方政府及部门的行政行为法律依据不足,不依法办事,尤其是不严格按程序办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违法行政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政府官员服务意识欠缺,官本位意识严重,不能认真履行服务职责;有的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习惯于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权大于法的思想依然顽固。以上均导致了一些政府在行政过程中随意性强,缺乏规范性。 (三)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竟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的管理职能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管理一些不该管与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务。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应由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管理的事务也有一些没有管或没管好。政府职能的这种“越位”与“缺位”不仅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也损害了地方政府的诚信,最终必然阻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存在不足,规定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真正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任用;二是由于我国司法机关的财权、物权受同级政府的约束,因而很难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司法监督职能也难以完全发挥;三是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是典型的自我监督,难以真正发挥制约作用;四是社会监督包括派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团体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由于其监督行为尚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监督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效果也不理想。 三、重树政府诚值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 造成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法制不够健全是根本原因之一。从法理上讲,诚信缺失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政府之所以会出现诚信缺失,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现行法律对于政府行为的规范、监督和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尚不到位。腐败现象的发生,一条重要的原因也来自于法律本身的漏洞。因此,必须加强立法,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把政府的行为纳人法治的轨道,使政府行为规范化、法制化,真正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从而取得人民的信任。 (二)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现代网络社会,传统体制下不公开的政府行政方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加快改革。现代民主法制社会,公民对政府拥有的公共信息享有知情权,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只有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法律,获知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才能对自己的生活做出相应的安排,以趋利避害,有效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行为透明是现代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诚信的基石。 (三)完善监替制约机制 一要健全人大监督,包括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落实监督内容,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代表视察制度、信访制度等,同时把人大的监督与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结合起来,增强监督效果。例如各级人大应成立政府诚信监督的专门机构,对政府的诚信缺失进行监督处理。二要加强司法监督,加快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到审务公开、检务公开。三要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合理界定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权限,明确各自职责,提高监督效率。四要加强社会监督、新闻监督,提高广大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行使监督权力。例如媒体开设“诚信”专栏,保证政府承诺兑现,对不讲诚信的问题进行曝光,形成社会对政府部门承诺监督网络。 (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对公务员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便他们时刻牢记诚实守信的思想,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同时,深化千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务员准人、退出机制和培训、学习、考核、奖惩、淘汰机制,全面提高国家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夯实重树政府诚信的人和基础。 社会诚信论文:试析社会诚信与经济发展 [论文关键词]社会诚信 经济发展 诚信体系 解决方法 [论文摘要]诚信不仅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要求,更被近代以来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共同认可为是社会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方面,社会诚信水平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而有所变化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社会诚信缺失也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危害。同时社会诚信作为一个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只有把经济与诚信有机地结合,才能促使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才能加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 一、社会诚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诚信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之基可以降低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高度的社会诚信水准可以大大降低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作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事实上,与法律相比,诚信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交易秩序的机制。诚信机制建立不起来.不但加大了实施法律的负荷,提高了交易成本,而且法律本身也不可能得到有效执行。法律制度的运行也离不开执法者的信誉。没有了诚信基础,法律能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在非正式制度中,诚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任何一项交易都是建立在信用和信任基础上的。 2.诚信制度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诚信制度有助于增强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诚信威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诚实守信的企业机构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信誉和品牌的竞争,而信誉和品牌是建立在企业的诚信基础上的,良好的企业诚信制度是其赢得市场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诚信是企业员工价值的重要体现企业的诚信度高,该机构的员工就会充满自豪感、荣誉感对企业的行为容易认同,与企业共命运的意识会增强.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同样,有全体员工的诚信,才会有企业的信誉度。诚信制度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社会诚信缺失对经济发展的危害 1 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诚信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限制交易主体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萎缩.经营效率低下甚至破产。最重要的是造成了社会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损害.破坏了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诚信缺失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2 诚信缺失败坏社会风气 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人们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使得相互问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也变得更加不易。更为严重的是.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使得许多诚实守信的人利益受到损害,认为“老实人吃亏”的思想占了主导,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加大,道德水平下降。 3 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严重损害国家声誉 据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现汇交易达到80%,信用交易方式仅占20%左右。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 三 社会诚信缺失对经济发展的解决方法 1 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系统 诚信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诚信制度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诚信制度化的完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从企业效益角度来讨论.诚信制度属于经济范畴,它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保障。通过诚信制度的建立使企业做到诚信经营,能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加快企业的反应速度.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提高企业的社会认知度。从而使整个经济体系健康发展。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诚信制度建设的主体。诚信制度作为经济主体问交往行为的规则.它内化为经济交易准则和秩序.外化为法律、法规等制度成为了整个社会诚信机制的重点。诚信制度虽然不像物质产品那样会给社会带来直接的市场和利润,但它是社会的一种资源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和保障,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坚守诚信加强宣传道德建设 弘扬诚信.要努力打造诚信政府”。各级党政部门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率先做出表率.自觉地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自觉地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自觉地承担起应该承担的各种社会义务。扬诚信.要大力营造”诚信环境”。各级党政要高度重视诚信建设,采取各种措施鼓励诚实守信,让诚实守信者得到实惠,让见利忘义者付出代价: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营造人人讲诚信的浓郁氛围.以促进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要特别抓好青少年的诚信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诚信观念.以诚信为荣。 诚信是社会活动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诚信度的高低决定了经济组织的规模。缺乏注重诚信的社会氛围和道德约束,市场经济就不可能顺利、健康运行。只有创造有秩序守信用的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和竞争环境等.才能推动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一个社会的诚信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制是确保经济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根本是维护市场秩序的保证。时代呼唤诚信,经济发展需要诚信,社会进步离不开诚信。 社会诚信论文:关于我国社会诚信建设路径浅探 论文关键词:诚信;社会诚信;诚信建设;路径 论文摘要:加强我国社会诚信的建设,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在我国社会诚信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探索并遵循自己的文化路径,注意消除社会生活中拉关系、走后门诸多“潜规则”的消极影响,着力构建社会诚信建设的社会路径和个体路径,着力构建社会体制、群体契约、个体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保障机制。 一、社会诚信建设的时代背景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呼唤社会诚信建设。我国已经到了只有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才能够使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和顺利推进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包括商品的生产、经营、流通和交换,本质上都必须以社会诚信作为基础和保障,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诚信的问题就必然日益凸显出来。 其次,在改革开放的国策和全球化的双重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正在快速融入国际社会,这对我国社会诚信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和挑战。中国的发展面对的是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竞争的基础或前提就是信用或诚信。在开放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质量是竞争的根本,而诚信则是竞争的基础。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要求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强调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精神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所谓的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片面的发展、畸形的发展,而应该是和谐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健康的发展。因此社会诚信和诚信社会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目标。 二、社会诚信建设的文化路径 社会诚信的建设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基础或文化资源。其实,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起飞,并不是凭空的过程,而是在现有的文化基础之上进行的。中国有自己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和演变,有自己厚重和深远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源流。 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和表达中国的文化传统。例如,在做事与做人关系上,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做人是做事的依据和基础。所谓做人,就是做有道德的人,做有良心的人,做有诚信的人,做正人君子。又如,在物与人的关系上,中国的文化传统轻物而重人。再如,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文化传统轻个人而重社会。总的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如下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被贯彻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是推己及人的原则。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内圣外王。内圣是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具有道德操守的圣人。外王是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行大道于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内圣外王。所以,推己及人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所谓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的方面,称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否定的方面,称为恕。中国的文化强调道不远人,道就在人的心中,所以求道就不是外求于物,而应该是内求于心。因此无论是求道还是循道,都是从自己或自身去扩及,去推展。二是关系为本的原则。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的以人为本,就不是以个人为本,而是以关系为本。儒家就讲仁者爱人。当然,所谓的仁者爱人并不是说一视同仁,而是强调亲疏有别。这是由推己及人的原则决定的。因此,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总是关系有远近,感情讲亲疏。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解释,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强调体现为“差序格局”。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诚与信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意义。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思想是对“道”的强调。但是,道并不是在人心之外,而是在人心之内。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原则和思想。当然,人心中的道是潜在的,人容易受到欲望的蒙蔽,而迷失自己内心的道。所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都强调所谓“返身而诚”,也就是要回到“道”的本身。违背了道,离弃了道,迷失了道,那就是诚的反面,也就是“伪”。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中,诚信的含义和功用也有其沿革。历史上中国长期处于在封建的等级社会之中,人与人并不是平等的,所谓的诚信就成为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对皇帝、对官员的效忠和服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开始强调社会的平等,人与人之间并没有高下和等级之分。因此诚信就不再是效忠和服从,而是平等和公平。 可见,诚信有着重要的文化内涵,社会诚信建设有其应该遵循的文化路径。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要放弃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也不是要全盘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怎样去获取诚信建设的资源,并把这种资源转化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品质,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的课题。 三、社会诚信建设的社会路径 社会诚信是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社会,或者说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在中国的传统生活中,所谓社会诚信其实是血缘维系的诚信。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有远近,有亲疏。具体来讲,中国人把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分为亲人关系、朋友关系、生人关系。对待亲人,是讲亲情、讲责任,在分配上是讲按需分配。对待朋友,是讲友情、讲人情,在分配上是讲按劳分配。对待生人,是讲利害、讲公平,在分配上是讲平均分配。正是因为关系有远近、感情有亲疏,而对待方式和分配原则等都有重要的区别,所以,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就盛行拉关系、走后门。所谓的拉关系,就是怎么样使一开始的生人关系转变成朋友关系,使朋友关系转变成亲人关系;就是怎么样使没有相互依赖的关系转变成有条件的相互依赖,使有条件的相互依赖转变成无条件的相互依赖。所谓的走后门,就是怎么样按照关系的性质来确定处事的方式和方法:对生人不能办的,对熟人就可以办;对熟人不能办的,对家人就可以办;对家人不能用的不良方式,对朋友就可以用;对朋友不能用的不良方式,对生人就可以用,等等。尽管这种处事方式并不是明文规定的,但却成为制约和支配人的日常行为的“潜规范”或者“潜规则”。显然,在我国社会诚信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消除这些社会生活中拉关系、走后门诸多“潜规则”的消极影响。 除了血缘维系的诚信,社会生活中的诚信还涉及到人际沟通的诚信和人际交换的诚信,涉及到群体生活的诚信和社会发展的诚信。人的社会生活是由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构成的。社会诚信决定了人际沟通的效率和人际交换的效果,也决定了社会互动的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性质。显然,在缺乏社会诚信的情况下,会大大增加人际沟通的成本,大大降低人际交换的效果,也会大大增加社会互动的负担,大大降低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 四、社会诚信建设的个体路径 社会诚信的建设是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体直接有关的。首先,社会诚信可以体现为个体的道德品性。人的品德决定了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体现着人的生活品性和活动方式。因此,对于社会诚信的建设来说,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把社会诚信转变成个体的道德品性和道德品行。这不仅取决于个体成长中的道德养成,而且取决于社会培育中的道德强化。因此在人的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是使社会诚信成为个体的立命之本。个体的生存、个体的生活、个体的生存方式、个体的生活方式,都应该与诚信建立起紧密的关系。一方面,个体的社会诚信状况,应该成为直接决定其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社会诚信应该成为个体的生活追求。个体应该把社会诚信看作是自己最为重要的人生追求目标,看作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实现途径。 不同的社会个体构成了社会群体。在群体生活中,无论是群体目标的达成,还是群体关系的维系,也都直接与社会诚信的建设有着重要的联系。在群体的交往活动中,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群体成员之间的竞争有良性竞争与恶性竞争的区分。良性的竞争会提高群体的活动效率,而恶性的竞争则会降低群体的活动效率。社会诚信的建设会促进良性的竞争,减少恶性的竞争。在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是达成群体成员的互惠与互利,也就是使群体中个体利益的满足导致和带来其他个体和整个群体的利益的满足。群体的活动效率体现为群体目标的达成情况。群体中的诚信会使群体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配合,从而提高群体的活动效率。群体成员的诚信也会极大地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五、社会诚信建设的保障路径 一方面,社会诚信的建设会对政党形象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政府行政形成重要的约束,对市场经济形成巨大的推动,对社会和谐产生重要的促进,对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提升。另一方面,政党的形象、政府的行政、市场化的经济、社会的和谐、生活的质量也会反过来保障和促进社会诚信的建设。 在社会诚信的建设中,社会体制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建构中,必须把对社会诚信的强调和建设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在社会诚信的建设中,群体契约的保障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正在弱化的是身份的管理,而正在强化的是角色的管理。在角色的管理中,契约或群体契约成为契约双方的重要的责任和义务的约束。因此在群体契约中,就应该包含着对社会诚信的要求和约定,并使之成为契约双方的共同守则和基本的追求。另外,个体的精神境界对社会诚信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加强个体的道德修养,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也是提倡社会诚信、推进社会诚信、保障社会诚信的最终的落实。
金融证券论文:金融证券信息来源简述 作者:容伟杰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金融证券市场瞬息万变,可能影响股票走势的因素散布在社会经济、政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微观上的(包括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供销情况、股市交易与价格信息、证券管理信息等)。还是宏观上的(如关于社会经济、政治、金融状况的信息等等)。信息是证券市场的血脉,信息是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充分、及时掌握各种可能影响股票走势的信息,并及时分析处理信息对投资成功极为重要.投资者可望及时获取可能影响证券市场发展方向的信息,以便看清方向,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这样,投资者必须以占有充分有效的资料为前提,也只有收集到大量的与投资有关的材料,才能更加完善和准确. 一、有效的金融证券信息 (一)财经重要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了财税减免或增加、奖励投资的措施;利率变动、关税政策、对外资参与本国证券投资的修正、证券管理部门的有关措施(证券交易税之增减、证券交易税开征与否、是否可融资、融券及融资、融券的比例、其他临时措施如涨跌幅度之增减与禁止当日之冲销等)及其他直接影响发行企业营运的有关政策;决定原料或产品的进出口配额等,所产生的影响亦颇大。(二)发行公司动态.包括每月的累计的营业额,每季的损益表与每年的资产负债表、资金流量表、收益表以及平时所的董事会决定(如资产重估配股、现金增资、不动产处理),股东大会的重要决定(如红利政策、董事会改组等),营运消息(如开发新产品与接获批量订单、增加新的分支机构)。(三)一般生产统计资料。从这些统计数字中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各行业生产营运情形.(四)金融物价统计资料。每月的货币供应量,即增减比率是政府放松或收缩银根措施出台的先兆和依据,通货膨胀率也是值得注意的信息。(五)贸易统计资料。每月对贸易额与入超、出超情况及外汇储备的变动,将影响本币汇率,间接影响股市,所以也是不容忽视的信息.(六)国民生产总值及国民收人统计与经济景气动向指标是判断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信息。(七)政府对基础产业、原料价格的政策直接与企业生产的成本有关,也与政府财政开支密切相关。(八)突发性非经济因素.主要指政治风险,与政府立场和外交政策有关,也受局部战争影响.(九)来自股市交易的信息。每天的开盘价、收盘价、成交量、涨跌幅度、涨跌指数及股指变化等,这些都是技术分析的依据. 二、金融证券信息的来源 (一)来自发行公司披露的材料。各国证券法一般都要求证券发行公司在发行证券时,须向证券主管部门提供有关材料,并公告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等.包括的主要内容是:公司概况,公司业务经营计划,专家审查意见,公司的主要业务和设备,公司资本及股本结构,公司债发行纪录,股票承销机构,公司财务状况,最近年度的营业报告书及公司章程等。提供的财务资料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有关的说明事项等。财务报表必须有合格的注册会计师签章,并出具审查意见。(二)来自证券管理机构的信息。一般说来,各国的证券管理机构普遍提供和定期公开以下几方面的资料:1.上市证券概况资料。包括上市股票种类、每种股票的最高价及最低价、上市股票市价总额、上市股票成交领等。2.上市公司营业额汇总表,即关于上市公司的营业金额及与上年比较的增减趋势资料。3.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比较表。内容包括上市兮司前后两个会计年度的营业收入、税前利润、税后利润、实收股本、净资产收益率等资料。4.证券交易新资料。这类资料由交易所每月定期编制。其内容大致包括:有价证券法规增补、上月的证券金融大事记、上月的证券发行量、加权指数及分类加权指数、国际股市、证券公司的营业汇总表、专业经济商的财务资料汇总表、国内重要经济指标等。5.证券统计要览。包括有价证券发行、证券交易及其他事项的统计资料。(三)来自证券研究机构的信息。有些专门的证券研究机构定期研究和一些证券市场现状和趋势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往往具有权威性和系统性,很值得投资者重视。(四)来自私人渠道的信息.除从公司和公开渠道直接获取信息外,投资者还应重视通过私人渠道获取有关公司的资料和信息。这些资料和信息往往真实、可靠,并且有可能是独占或比其它投资者先享用,所以极具价值,不容忽视.(五)证券投资分析还需要收集诸如金融、经济、税收、国际形势等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有些可以从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上了解,有些可以从政府有关机构公布的材料(如工业生产统计表、物价统计月报、金融年鉴、金融统计月报、进出口统计月报、经济景气指标等)中查询。(六)互联网。从互联网上可以看到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报表,许多公司也在网上开辟了提供信息的网页.有关经济、行业和市场的总体报告也在网上.互联网作为宣传和营销工具的作用在增强。有些公司已制作出了供投资者利用互联网信息进行投资分析的软件。 三、互联网上金融证券信息的获取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投资者很容易从互联网上获得实时性很强的信息.目前,投资者在互连网上获取金融证券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两种:访问浏览和查询检索。一般来说,访问浏览的方法比较适用于检索者无网络查询经验或者无法明确地用词语表达清楚自己的信息需求,或者需要查询的主题较为宽泛的时候,而查询检索则对查询特定主题的信息非常有效。(一)访问浏览。通过访问浏览的方法在互联网上获取金融证券信息,其途径有两种:1.直接访问金融证券专业网站,浏览网页。这种途径主要是通过访问、浏览专业网站如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和网络信息技术公司、以及网虫个人等在互联网上构建的专业性金融证券网站获取金融证券信息。一般而言,直接访问专业网站的途径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确定所需信息内容;确定可能的信息源;确定专业网站的网址;按选定网址进行访问;浏览主页相关栏目;通过友情链接链接到其它网站继续浏览.专业性金融证券网站电视网络投资者信赖的、十分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通常,专业网站主页上都开辟有众多栏目或频道诸如:公司档案、行业动态、年报精评、深度透视、新闻公告、个股推荐、股神论坛、大势研判、在线股评、数据频道、指数显示、即时图表、实时行情、股市学校等等。访问者可以通过浏览这些栏目或频道获取所需信息,或通过专业网站主页上的友情链接链接到其它网站继续浏览直到找到所需信息或满意为止。实现直接访问专业网站的关键是知晓其网址。通常,确定网络金融证券专业网站网址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通过平时积累收藏;借助于分类索引和专门性检索工具—搜索引擎;通过友情链接;借助搜索引擎的相关目录和相关网站功能;通过网址集萃。2.访问综合性网站,浏览其分类索引。这种途径是一种主题层次列表的访问方式,主要通过访问、浏览综合性网站的分类索引,如Yahoo!、搜狐、新浪等网上的分类索引以获取金融证券信息。综合网站的分类索引是把网络上的信息人为地按主题分成特定的类别目录,最常见的冠以股票、财经、金融、经济、投资等名称,然后再在这些类别下面分为树型结构的子类别。使用分类索引主题目录查找信息的方法:先选定感兴趣的较宽泛的域,再去留心更特定的主题。一般而言,访问综合性网站,浏览其分类索引这一途径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确定所需信息内容的主题;确定综合网站的网址;按选定网址访问综合网站首页;浏览顶极主页的内容;在按其分类索引主题链接指示一层层浏览下去,如:首页一商业与经济一金融与投资一实时股票行情信息,直到找到有用信息。访问浏览是在互联网上获取金融证券信息的常川方法,实际上也是获取网络信息最终必须进行的一个步骤.面对网上巨大的信息量,目前访问浏览的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不高。就以上二种途径而言,由于专业网站提供的信息内容专业、独特、专一、全面,因而可以吸引到最核心的信息需求人群,而且就信息服务力度而言,专业网站更胜一筹。(二)查询检索。通过查询检索的方法在互联网上获取金融证券信息,其途径主要是通过专门性的杳询检索工具—搜索引擎。一般而言,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网络金融证券信息查询检索这一方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明确查询检索的目的;分析所需信息内容主题,确定检索用词;确定检索途径和策略;选择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进行查询检索;在检索结果中行二次检索;浏览检索结果,直到满意为止。查询检索的关键就是选择搜索引擎。不同的选择,检索效果亦不相同.目前网络上的搜索引擎众多,多达百个,常用的也有几十个。这些搜索引擎其数据库覆盖的范围、标引的深度、广度、提供的检索方式、检索语法均不相同。通常,用于网络金融证券信息查询的搜索引擎可分为:大型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专题搜索引擎等。1.大型搜索引擎。它主要指那些常用搜索引擎,如新浪、网易、搜狐、悠游、中文雅虎、搜索客、常青藤、Exeite、Yahoo!、Infoseek等。2.元搜索引擎。它是多个单一搜索引擎的组合。对同一个检索词可同时调用多个单一搜索引擎进行检索,或组合指定的搜索引擎检索,或在每一个单一的搜索引擎上检索,最后对多引擎检索出的结果进行合并、去重、排序、综合输出结果,也可分别输出单一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目前检索功能较强的、效果较好的、常用的元搜索引擎有:网络猎人之小猎狗、咫风搜索通、中华搜索宝、网际穿梭以及万纬搜索等,他们各自均由较为突出的特点显示出任何单一检索引擎无法比拟的优势。3.专题搜索引擎。顾名思义,就是专用于查询检索某一专题信息的查询工具.目前,网络上专题搜索引擎还不是很多,但每一种对解决实际查询问题都十分有效。如Dejanews是专用于USENET的搜索引擎,而Liszt则是针对邮递列表、IRC等的搜索引擎。巨灵金融证券信息检索、股易金融搜索等是金融证券专业网站上的专题搜索引擎。从检索的针对性和效果上考虑,在搜索引擎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使用专题搜索引擎。总之,互联网和网络信息是一个时刻变化着的巨大空间,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导致网络信息检索的困难性。在对网络金融证券信息进行检索式,采取的策略必须是多步骤、多元化的检索,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各检索工具的特点,以最终满足自己的需要。 四、部分金融证券信息专业网站介绍 (一)中国证监会网站这个网站是我国政府证券监管部门用于证监会公告、提供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公布股票发行和期货市场的统计资料(以月为单位整理汇集)、公布各地证管办名单、地址、电话、以及刊登有关投资者教育、证券业协会、上市公司、B股市场、投资基金、中介机构、投诉等资料。此外还有要闻导读,及时刊登有关通知和人员资格考试大纲等重要文件。网站还设有信息技术园,推进数据格式的一致性和技术的规范化。这个网站除中文版外,还提供英文版,以利海外使用。显然,中国证监会网站的栏目设置体现了政府对证券业的指导、控制、规范的功能。它不仅对各证券公司,也对广大股民都是十分重要的。(二)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cn)。这两个我国仅有的证券交易所网站,主要内容有每日行情(每日成交量和金额、历史走势)、公告、市场规划、股价指数、市场概况、上市公司、基金、债券、会员公司排名等。深圳证券交易所还设有创业板等特色栏目。(三)和讯网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股票网站,包括即时分析(对大盘走势和重大趋势进行盘中即时点评)、信息点评(对当日重要股市和财经信息进行评论)、财经现象(对我国一些重要财经政策和趋势进行评论)、后市预测(对短期大盘走势进行预测)、个股推荐(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股票)、专家专栏(各个专家的意见)和机构专栏(各个证券公司的意见)等几个小栏目。和讯网还有一个固定的专题,就是个股传闻集萃,这个专题栏目汇集了各种小道消息,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四)证券之星这是上海著名证券网站,凭借其地域和网络优势,以证券起家,一举成为中国访问量最多的证券网站之一。(五)全景网这是一个比较新的综合性的股票信息网站,它的最大特点是:新闻完整及时,全天滚动更新,很多新闻在深夜或者凌晨就已经可以看到。这样不必等到开盘时就可以阅读到一些重要新闻。网上路演,路演就是与投资者进行新股发行、业绩介绍、产品推介等交流活动,网上路演就是在网上进行路演活动,这样既方便了投资者,又方便了上市公司.(六)海融证券网它的特色是有很多专家的及时解盘文章,而不想其它网站的股评文章大多数是全天交易结束后才完成的。(七)巨灵信息网这是深圳巨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证券网站,巨灵公司是个实力强大的公司,自1994年以来,成功地开发了中国证券信息业内唯一的基于卫星和因特网的信息平台,为遍及全国30多个省份的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的特色是由一个公司资料栏目,汇集了相当完整的上市公司资料和各种上市公司的分析报告。(八)股神贵宾室(现称青青证券资讯)。这是一个个人网站,而不是商业网站,这个网站最大特点就是侮天10点钟以后可以查询到第二天将要的公告,如证监会的一些消息和规定。(九)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这个网站详细地收集了每个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报告和评论,这些研究报告通常是由证券公司的专业人员撰写的,有很好的参考作用,不仅如此这个网站还将所有的上市公司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这个特色大大地方便了用户搜寻某一类股票或者建立板块。〔钧中国证券报网络版这是1995年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专业证券报纸网络版,目前是影响较人的网站。内容有财经新闻、证券市场动态、上市公司报道、股市众议院、投资基金等。他的特色是可以查询以往任何一天中国证券j及的报纸内容。(十一)上海证券报网络版创刊于1991年6月10日,7月旧正式出版1995年8月l旧起报纸由新华社上海分社主办.(十二)证券时报网络版是所有证券网站中自创信息量最多的网站,它每天更新500多条新闻,使用机构投资频道汇集了全国数十家券商的研究报告(十三)人民日报网络版这个网站最大特点是很多有关政治和经济的权威新闻,对于股市分析有参考作用。 金融证券论文:金融证券化与国内金融创新 作者:郝红光 金蕾 国际金融证券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证券化作为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一种趋势,在现代金融业发展中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金融证券化是指金融机构以证券形式进行的资产业务和融资业务在全部金融活动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的趋势。金融证券化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企业越来越趋向干在资本和货币市场上发行证券举债或股权筹资,这种直接融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取代银行间融资市场份额的证券化过程,也称为贷款的非中介化,动摇了银行的传统资金提供者的地位,作为一级证券。其次是企业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和应收帐款集中起来,重新包装分割为证券,出售给市场投资者,是从已有的信用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基本上属于存量的证券化,又称为二级证券化。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的市场都在扩大,并且二级证券化的比例增加更快。金融证券化作为金融领域重要的创新之一,对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证券化创造了新的投资渠道,使融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呈现出多样性特征。第三,金融监管规则的调整。现代金融创新的主动动因源于金融机构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追求经营利润的目的。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要突破传统金融工具和管理规则的限制,发展可以规避或转移市场风险的金融产品,积极参与金融创新活动。但政府根据经济环境变化,不断调整管理规则,支持金融创新,也是金融创新长足发展的原因。比如,证券化在美国就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的金融机构创造的。同时,美国政府也根据金融创新的发展,在立法和管理规则上进行修改,这些法规都为金融机构创造新的金融工具,为企业运用新方法筹集资金、规避与管理金融风险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 借鉴国外证券化技术进行金融创新 当前金融证券化,特别是资产证券化,不仅在国别地域上有扩展的趋势,而月_在种类和规模上也急剧扩增。从信用特征单一、利率固定、期限相对较长因而较容易证券化的住宅抵押贷款,到较难证券化的应收帐款、应收租金和呆滞放款,再到能形成一定现金流的无形资产如汽车牌照、特许权等,证券化趋势越来越深地渗透到各国实体经济的各个部门和社会财富的各个领域。同时,融资证券化具有明确的金融创新意义。金融创新从广义上讲是对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实务的创新,融资证券化在这几个方面均有明显的表现,其中包括许多衍生的金融工具和融资方法、融资策略变革。日前国际上金融证券化有加速发展和继续创新的趋势,中国应以此为契机,促进金融的深化。其次,从国内来看,转轨经济的特殊制度给定,决定着金融证券化将逐步形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核心一环。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该国的经济体制状况决定的;金融改革和融资机制的变迁,也往往依赖和配套于经济体制的变革需要。市场经济体制是与市场主导型融资机制相辅相成的。在一般市场经济国家,金融相关比率FIR(某一时点上一国金融工具的市场总值与实物形式国民财富的市场总值之比)和信用证券化程度都比较高,金融工具种类繁多,银行系统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较低。随着中国经济转轨过程的深化,企业、政府将会越来越多地依靠证券市场融通资金,金融工具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金融资产的证券化程度会越来越高,融资证券化会逐步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核心枢纽。 进一步金融证券化的创新支持 证券化,作为现代金融创新的主角,已越来越为国内人士所认识和接受。一些大的券商,如海通、广发、国泰、等都作了认真的研究,并在资产证券化方面进行了一些制度的创新探索。证券化作为金融活动的重要创新手段,它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系列创新支持。第一,金融业务创新支持。建立市场金融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活动组织方式和间接调控为主的金融管理体制,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是发展证券化的制度基础。第二,制度创新支持。要大力发展商业票据、短期国债、长期企业债券,开展住房、汽车等抵押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等,为推进证券化提供初级金融工具。第三,金融服务创新支持。金融服务创新对证券化过程尤为重要。最主要的服务创新包括信用增强和信用评级创新。信用增强是指由证券化的组织者或其他金融机构对证券化资产进行担保。通过信用增强,投资者确保其投资本金的安全。信用评级创新是指在证券化产生之后,信用评级机构相应创立新的评级方法,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有关证券化资产、金融资产集合与新发行证券的质量标准等信息;另一方面也对证券化组织者、服务者和其他参与机构起到检查和监督作用。第四,政府的决策支持。一方面政府可以出资组建新的金融机构直接参与证券化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建议人大立法或由人大授权制订法规来支持金融创新,鼓励和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证券论文:金融证券业务问题的认识 作者:王涛 单位: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建国以来,财政分配和信用分配一直是我国集资的两种基本形式,今后仍然是主要的形式。然而,随着我国财政经济体制改革,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仅比两种集资形式,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必要开拓适合我国需要的其它集资形式。当前,我国出现了由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集资方式,这是在金融领域出现的一种新事物,也是对长期固守的财政银行集资的一个突破。可以预期,这些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而出现的集资形式,将会得到发展和不断完善。 一、多样化集资渠道豹必然趋势 三中全会以来,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以及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指导下,城乡商品生产和流通有了迅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相对分散而又不断增加的社会货币资金:①随着国营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税制改革的完成,企业税后积累资金会随之而迅速增加,这是属于企业自主权支配的、用于扩大再生产等用途的积累性货币资金;②实行搞活经济和对外更加开放政策措施之后,城乡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中外合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们在交纳税收后,会有很大数量的积累性货币资金,并为各自利益寻求新的投资场所;③经济发展带来人民收入的增加,用于不同需要的货币储蓄也会增加,这是属人民群众所有和支配的货币资金。由以上种种因素形成的巨大的社会货币资金,具有归属不同,资金追求利益不同,机动要求不同等特点。一方面,它不仅数量巨大,不为财政、银行支配,而且分散于再生产过程和各阶层居民手中。例如: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二年广东每年增加的农村集体和社员存款仅占出售农副产品收入总额的9.7%,尚有大部分成为社会游资而沉淀于流通之中。另方面,在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多种经济成分发展之后,又为这些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场所。当前各地出现以各种形式的社会集资设厂搞建设的情况,正是这种社会资金寻找投资场所的表现。这些投资活动,有的已导致盲目建厂,影响到国家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一情况表明,目前我国仅有的财政、银行分配渠道已不能满足变化了的社会资金的要求。首先,仅有财政、银行渠道满足不了资金收益的要求。诚然,国家对日益增多的社会资金,可以通过调整税率来吸收一部分,但这种无偿征收增加过多会挫伤企业和个人积极性,更不能用于吸收税后资金。当然国家也可以利用银行存款和国库券的利率杠杆及其有偿特点,吸收资金,但信用利息收入毕竟要比投资收益低得多。例如:朝阳重型机器厂吸收职工入股力、厂,每百元股金分红利17.5元。佛山第二饮食公司每百元股金分红利15%,都远远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因此,由于资金所有者的利益,当未确定投资方向之前,作为暂时闲置资金,它会存入银行获息;但确定投资方向后(即使会冒一定风险),就会把资金提走。这是现阶段社会资金所有者追求物质利益的表现。其次,仅有财政、银行集资形式满足不了地方劳动力安排的要求。资金的集中与分配,意味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集中与分配。各地方和企业筹资设厂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安排当地劳动就业问题。然而,财政、银行集资基本上是属于国家统筹安排,资金的投放未必能与当地就业相一致,存在着国家向地方集资与地区就业出路之间的矛盾。由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集资,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山东平原镇提花织物厂实行“股金招工”,规定每人带3,000元股金进厂,仅几天时间择优录用工人365名,集资106.8万元,解决了资金劳力结合的问题。最后,我国资金管理制度缺乏灵活调剂资金的服务措施,不同的暂时闲置的社会资金,有着各不相同的要求,而且,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活动和生活需要中具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因此,资金持有者既希望能获得较多的利益,又希望在出现预料外紧缺时,能够获得调剂资金。目前,投入资金购买国库券或是股票、债券,在偿还期之前都不能获得灵活调剂的金融服务,致使相当多的社会资金,特别是农村资金,出于其自身便利需要而保留在手中,积压了大量的资金。因此,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配合国家的筹资要求,不仅要创造多样化的集资形式,而且还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调剂服务,例如票据贴现、证券抵押、信托转让等业务,使之配套成龙,以便能够解除投资者害怕资金冻结的后顾之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社会货币资金有着不断增加的趋势,资金潜力很大,而且,企业股票、债券以及各种形式的金融调剂活动也存在着不断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现阶段经济发展和资金运动的特点,采取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措施,改革现有不适应的金融制度,发展新的业务。 二、有关股票和债券集资的几个认识问题 由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债券是一种企业的有价证券。这是有价证券的性质是什么?是否和信贷集中原则相悖?这种集资方式有什么积极意义?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将会有利于开拓和发展我国目前尚不发达的金融证券业务。 (一)关于我国企业有价证券的性质问题。股票和债券是资本主义国家广泛运用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能否采用?这是开拓证券业务时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股票是企业用于筹集长期发展资金的一种形式。它是证明持有人对发行企业拥有部分所有权(权益)的证书。在法律上,这种权益表明持有人有权占有企业部分资产,有参与企业管理和享有盈利分配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经营亏损风险的义务。债券是企业用于筹集中期临时资金的另一种形式。它是一种同意定期支付借款本金和利息的债权证书。因此,持有人与企业的关系只是一种较长期的借贷关系,其权益是获得到期本息,不和企业所有权和利益发生联系,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关系。股票和债券是企业直接向社会筹资的一种形式,表明企业对证券持有人直接承担不同的经济权益和法偿责任,是信用制度的特殊运用形式。经济权益的占有首先取决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性质。因此,企业有价证券的性质,归根结底是取决于这种投资形式归谁利用,为谁服务。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股票和债券被资产阶级广泛利用,是为资本对劳动者剥削,获得高额利润服务的工具。资本家通过掌握股份公司的控股权,来达到控制和统治企业的目的,从而占有公司的绝大部分利润。对于广大的小股持有者,不过是打着“股东”的招牌行集资目的,付给他们的不外是相当于存款利息,根本说不上占有和管理企业权利。因此,资本主义股票和债券,是依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资本剥削雇佣劳动者服务的工具。我国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债券,是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生联系,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中外合资企业在外)筹集社会资金的工具。首先,从购买证券的资金来源看,主要是劳动者创造的企业纯收入或是按劳付酬的货币收入,它不是货币资本。其次,从待有人的构成看,主要是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城乡个体劳动者或是职工、社员。它们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组织,或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组成部分。它们对投资企业享有参与管理和利益分配权;而生产资料归企业所有。最后,从盈利分割看,股息和利息都来源于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纯收入的一部分。分配的一般原则是照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即使是个人按股分红所得,也只是在上述分配原则下,对其投资建设而得到的较优惠的物质鼓励,因此,是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总之,社会主义股份公司是摒弃了资本剥削的社会主义企业,不能与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等同看待。 (二)关于股票、债券集资和信贷集中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信贷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我们认为,这一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市场货币(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的供应必须集中于国家银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是指国民经济需要的信贷货币资金必须纳入国家计划,必须遵循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换句话说,我国市场货币供应量是通过银行各项信贷业务投放出去的,是受银行的综合信贷计划制约和调剂的。信贷资金分配的集中管理和对市场货币供应的集中统一,不过是信贷集中统一原则要求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再生产过程中,不论是对货币供应量,还是对信贷货币资金的需求,都是取决于商品生产和流通需要,是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为依据的。国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要与可能的综合平衡,既包括财政、信贷分配来源,也包括各种经济成份的自有资金和它吸收的社会货币资金。银行综合信贷计划既和国民经济总资金计划发生密切联系,又是这个总资金计划结果的反映。因此,中央银行只要在宏观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的要求,控制和执行由综合信贷计划所规定的信贷货币资金规模来提供市场货币供应量,就能基本上贯彻信贷集中统一原则。用来购买企业股票和债券而集中的资金,则是已经存在于生产流通过程中,又游离于再生产过程之外的社会货币资金。这里发生的只是不同存在和运用形式的转换。例如,这些资金或是用于购买国库券为财政所运用,或是用于银行存款为银行贷款所运用,或是用于购买企业股票债券而投资于企业等等。我国不存在为证券交易服务的虚拟资本。只要企业筹资是纳入国家投资建设计划,投资股票和债券的资金只是运用形式的转换,只是引起资金数量的此多彼少的灵活再分配变化。即使为了购买股票,提取存款,作为国民经济的整体,不外是存款减少,贷款减少,股票投资增加,资金运动还是平衡的。因此,一般地说,股票债券投资不会引起国家信贷货币资金和市场货币供应的增加。除非是在国家计划外,采取不恰当的资金投放措施,例如财政赤字,存款下降而不压缩贷款,增加非流通需要的贷款。包括过渡地以贷款支持股票、债券投资等等。然而,这种情况终究会反映在突破综合信贷计划指标方面。可见,股票、债券集资的问题,不在于它是财政、银行之外的社会集资形式,而在于它是否纳入国家建设投资计划。只要它是纳入国家计划统一安排,一般就不存在违反信贷集中原则的问题。实践将进一步表明,股票和债券集资要以银行信用为基础,才能获得积极的发展。 (三)股票债券集资的积极意义。发行企业有价证券直接向社会筹集建,具有财政、银行不能替代的积极作用。 金融证券论文:房地产商品金融证券化概述 作者:包明宝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我国基础性产业的房地产业,尤其是南方(如深圳、珠海、厦门、海南等)特区的房地产业都曾经历了一个辉煌的岁月,多少人因投资房地产,甚至炒楼花炒地皮而一夜暴富成大商巨贾,几年就成了亿万富翁。然而时隔不久,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循环的新一轮低谷出现,新旧体制转轨矛盾撞击,分配问题、就业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相继出现。房地产商的房产不能脱手,身负巨资利息重荷,资金“深度套牢”而不能自拔,房产业的困境转而成为我国整个经济起飞的制约因素之一。 一、房地产业的出路 房地产资金盘活是经济再发展的一个关键。我们如何能使房地产业资金松动、走出困境呢?笔者认为尽管解决的办法较多,但最根本的、最有效的办法应当是“房产商品金融证券化”,即证券化是我国目前房地产业的根本出路。因为人们在欢迎房地产投资的安全性和增值性同时,又为其致命弱点—“少流动性”而痛苦,而房地产商品证券化恰是增加了房地产业的流动性,从而激活了房地产市场。众所周知,从供需方面来说,我国目前房屋建设并未达到饱和。我国人口众多,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并不好,加上中国人素有买房置业的传统,所以对房产的需求(或称潜在需求)还很大,而房产流通不畅、交易清淡、市场萧条的主要原因表现在房价与人均国民收入悬殊过大。因为大多数居民平均收人少,手头现金不足,所以眼看着大量现房空置也不敢涉足房市。有关方面也在削减建房成本、降低房价、让利于民方面作了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房屋销售量,但未能从根本上激活房屋市场。房地产业真正出路应是证券化。在理论上,我们先从“公司股份化”和“金融证券化”谈起。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或简称为股份公司),这在表面上只是一个小小的“形式改进”,把公司资本等份化了。但是,正是这种“小小的改进”使有限公司的全部资本都划分为等额的若干股,方便了全社会大大小小的投资者认购,突然打开了公司产权流动的闸门,使得作为公司产权股份凭证的有价证券—股票的发行可以在各个地区、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中同时进行,唤起了各地大小股东们组成典型合资公司的股东大会,并且使公司三权(所有权、经营权、监察权)合理分立运作。股票的流通变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众多投资者手头的短期资金难以向集中的长期资本转化”的矛盾,使公司可永久地使用这些股本资金。这表明:给公司作“股份化”改进,实际上是“质”的进步。当今,金融证券化是世界金融创新的一大趋向。因为现代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增值能力取决于其形态的流动性,凡流动性强的资金形态,其增值能力就大,金融资本所以能极具活力、快速增值,就因为它极具流动性。目前房地产商品生产与流通已逐渐脱离了其原始初衷而体现出资金融通与借贷的涵义,买房不仅是为了居住,还是为了投资,所以说现代房地产业已蜕变为广义的金融行业。金融业要进一步提高自身活力及增值能力,它就必须进一步使自己证券化—撕裂其相互缠绕的装装以便使其自由流动。这就是房地产商品证券化的理论意义。在实践中,房产证券化的迫切性和有效性也是显见的。因为目前我国人均收人虽然与房价差距不小,但这主要是因为分配等情况造成的,居民手头资金总金额却不少。据统计,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手持现金和存款余额总值近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除了一部分银行储蓄、股市、期市、债市及一般消费资金外,剩下可作房产投资的资金数量是很大的,而我国目前房产供给(包括积压的空置现房和合法期房)总量并不大,只要拓开流通渠道,各类潜在需求都会被诱发出来,房市甚至能吸引到一部分周边市场的资金,因为完善发达的房市不仅象其他金融市场(如股市)那样具有一定的投机利润,而且房产的安全性与增值性还能从根本上消除房市的风险,况且我国人民素有勤俭持家、省钱买房的传统良习呢! 二、房券柜台交易 综上所述,我国房屋销售不畅的重要原因是人均国民收人与房价的差距。这一差距扼杀了房市的潜在需求,使之不能变为实际需求,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使房产证券化,将房屋“化整为零”出售。这样就会唤起潜在需求,突破市场僵局,使房市“一子松动,全盘活跃”起来。在房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现状可分三步走:①柜台交易证券化.②房券统一发行、房产规模经营。③建立规范完善的统一市场。这里我们先谈柜台交易证券化问题。柜台交易证券化主要采用的是手工操作方法。首先,房地产商的现房或经主管部门认定及金融部门提供担保的期房通过严格科学合理的质量检验、资产评估和价格核定。假定某房产商推出了一批住房总面积为1万平方米,每平方米核定价格为1600元人民币,那么该批房券总值就是1600万元人民币。接着,该商登出广告,委托地区性房市或在获准后自己设点以每平方米1600元外加手续费的价格出售。为了便于购者零买、便于流通,可将房产转为房券出售,每份房券面值1000元人民币,以平价发行,购者最少买一份房券,多购不限,直到发行完毕为止。其次,投资者购满一个单元套房券后,即可向该房商兑得该套房产权证,以房券交割实房居住、出租、赠与或作他用。再次,若该投资者自用一段时间后,欲卖出此房,则他可将该套房交资产评估部门重新核价后在市场换得房券再进人二级市场卖出,只付印花税和一定佣金。又次,若该投资者当初未购满一个单元套房券,则他只拥有不满一套房屋的产权不能作实房交割。房地产商可将所有未交割的房屋(包括未售部分和投资者未实房交割部分)集中出租经营,未得整套产权的投资者每年可按自己所持房券份额取得租金红利。此后,未得整套产权的投资者或者在二级市场卖出其原持房券收回现金,或者再购人房券补足一整套房券,从而得到自己想买的一套房权以便大住或派他用。柜台房券交易方式已比以往交易方式高了一个层次,同时其要求的社会配套条件也高了一个层次。首先,它需要主管部门能科学统一管理。其次,它需要社会上有一个统一的地区性的中心市场机构。再次,它需要社会上有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资产评估和核价机构。又次,它需要有一个较佳的法制环境。最后,它需要房地产开发商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具有开发建房、销售管理和房产租赁经营能力。就是说,开发商不仅要懂建房和卖房,还要精于租赁和拓展房屋二级市场。因为租赁经营业绩不好,房屋二级市场价格走势不坚挺,会直接影响到它的声誉和后续发行的一级市场。 三、房券统一发行和房产规模经营 在房券柜台交易的基础上,随着房地产业发展和社会相关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的完善,为了促进社会化生产经营和集中统一管理,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规模经济效益,在第二步,我们应考虑房券统一发行和房产规模经营问题,在此阶段:各房地产商的现房和无风险(即经公证、有担保、可实现)的期房在上市之前,首先统一向地区性(如南京市)房券发行中心递交资产评估及核价文件,并申请在本地区发行。其次,在获准后,市场主持人偕房商向外公告房券发行事项。最后,房商向国家和市场机构交纳一定税金和承销佣金后,该房券即可在市场机构操作下向社会公众发售,而该房商只需作些广告宣传或其他辅助性工作。对于在交付时间、房价、地区类别相近而只是供给者不同的房源,可在多方协商核价基础上归为统一的房券,以便流通和产生规模效益。此时购满整套房权的投资者可根据其购满的时间和申请实房交割的时间先后予以自选性交割。投资者使用一段时间后,仍可交评估部门核价后在发行市场换回房券在二级市场出售。地区性的房券市场中心机构不仅经营全地区房产供给者已提交的但尚未向投资者作实房交割的所有房地产租赁业务,而且为交易双方有偿地提供交易操作、结算业务和保证服务。地区性房券市场中心是该地区市场的组织与运作的纽带。 四、建立规范完善的统一市场 当地区性房市运作成功之后即可考虑在国务院、中国证监会、建设部和人民银行统一掌握之下,逐步建立规范完善的统一房券市场。该市场框架基本与股票市场相同,具有清晰的一级发行市场和二级交易市场径渭分明的特征。房产证券化从柜台交易到全国性统一大市场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房产投资者的购买目的也已从单纯的买房居住走向买房赚钱阶段。因为象股票市场一样,统一的二级市场的出现不仅为股民提供了投资于企业取得分红派息的权利,而且为股民提供了投机于市场赢得差价利润即资本利得的机会。手持房券(也可通过现代电子通讯手段作无纸化运作)一方面可以享受房租分配及房产升值的好处,又可以获得房券市场炒作的投机利润。这也许正是将来房地产业发展“梅开二度”、甚至更加红火的助燃剂和催化剂。这样完善的房券市场可以作为我国目前统一的证券市场的一个“板块”,归人证券市场的大盘中,也可单独设立,象目前的期货市场一样另立一批山头,但无论如何都应在中国人民银行、计经委、国家证监会及建设部统一控制和指挥之下,以便宏观金融有序运作。作为证券化的新的金融品种市场—房券市场,它与股票市场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较大区别:1.虽然统一规范的房券市场的基本操作程序同于股票市场,但因房产最终存在住居价值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买房是为了居住,所以必须改革我国现行户口制度,最好各市都有“房产蓝印户口”制,否则就会限制房市发展。这是股市所没有的问题。2.股票市场中交易的股票是“不可逆”的,因此一般说来其流通盘子只会越来越大而不会越来越小,然而,房券市场中交易的房券虽然也永远不可让开发商赎回,但当一些投资者手中聚集“筹码”达到一整套房产数目时,就会陆续地凭整套房的房券去请求实房交割,取得房产供实际使用,从而使得这一部分房券暂时或永久退出房市,该种房券的盘子越来越小。3.在股市中,各种股票之间是不能相互兑换和替代的,投资者如想将自己手中的一种股票换成另一种股票,一般(除股票期货外)只能“先抛出这种股票,然后再买人另一种股票”,而房市的各房券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筹码替代性”,即在一定条件下,投资者手中的一种房券可以参考其市场价格相互兑换。房券所以可以替代,其原因是因为在规范的房券市场中,,其房产评价合理,有的房券本身就可能是几个房商所提供的房源,只不过其综合评价水平相同,为了便于操作而将其合并为一种房券上市而已。房券的这种“筹码替代性”不仅能够增加房市流通和交易量,从而提高房产变现能力,而且还可使“房券异种联通”,从而避开了象股市那样因恶炒“小盘股”而产生过度投机。该筹码替代率的信息具体可在交易所统一安排下,在联网大盘行情显示屏中,再开辟一个以一种房券标价其他种房券的“即时兑换行情”的板块。这种“以物标物”的行情类似于目前通告的“以钱标钱”的浮动汇率行情。房地产投资素有获利高、风险低因而比投资于证券、外汇、期货等更具安全性的优点,而又有易替代、不易变现、一次投资较大因而使中小投资者不敢间津的缺点,然而,经过这样房产金融证券化、将它纳人统一规范的房券市场后,其优点无疑得到了发扬光大,而其缺点也无疑得到了彻底的纠正,所以房产证券化不失为激活我国目前的房地产业,进而推动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佳剂良方。 五、几点说明 1.关于房地产企业证券化与房地产商品证券化问题房地产企业证券化是将房地产公司股本或房地产业的投资资本化为证券形式的一种做法。这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证券化。在此意义上,公司股权股份化并以证券来作为其流通证书。证券创造了企业所有权与其客体分离的社会存在形式,它将产权的价值量化出来并使之成为价值运动的载体,房地产企业股权买卖通过股票交易来实现。这种产权向证券形式转化现象就叫房地产企业证券化。然而,证券具有多重特性和功能。它不仅可以是一种企业股权证书,而且可以是各种财产所有权证书,因此,资源配置可以证券化,经济运行各环节也可以证券化,以致证券经济可以涵盖一切以证券为媒体的经济关系总和。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能在房地产商品生产过程中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证券将房地产企业产权证券化,而且能在房地产商品销售过程中实行“住房信贷证券化(即银行所贷资金是通过将借款人所购的房产作抵押发行债券筹集来的),还能将房地产商品本身化为证券—房券形式,通过房券交易来实现房地产商品所有权的变更,从而大大增加了大型不动产商品的流动性和增值能力。这就叫房地产商品证券化。诚然,传统的或狭义的金融化和证券化概念是指投资资本融资和采用证券方式融资的行为。但是,这并不排斥对其他经营环节融资或采用证券方式融资。本文讨论的是房地产商品(而不是房地产企业)金融化和证券化问题。美国现已流行、我国正在研究的“购房贷款资金来源证券化”就已突破了狭义金融证券化概念。经济理论产生和发展本有批判与继承、吸收与创新两方面,金融工具在新领域中合理的推广和应用乃是一种理论发展和实践更新。其实,财产证券化概念早就出现(参见江良忠《证券经济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马克思认为证券是产权“纸质复本”,是一种产权证书,一种信用关系,因而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理所应当包括房地产商品!2.关于“购房动机”问题购房基本动机有两类:一是为了居住消费,一是为了投资获利。“投资”比“消费”更高了一个档次,因为只有购房目的转到投资的时候,房地产商品市场才成为金融市场,或“准”金融市场,其意义不亚于当年“远期交货交易”因发展而使之脱离了“交易”初衷成了一种新型金融市场—期货市场。本文所提的“房地产商品金融证券化”是购房目的从“消费”转向“投资”的桥梁。其理论来由正是期货交易、股份证券化等泛金融理论的新型衍生物,所以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关于“房券投资收益”问题也许有人会问,“如何保证房产顺利出租?如何保证租金高于银行利息?”笔者认为,房产经营者和一般股份公司经营者一样通过各自手段或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这里并不要求必须有预先规定的操作方案。经营者们应当努力提高公司业绩,但也不存在一定要保证其股东收益超过银行利息问题。房券投资与股票投资类似,也是一种新的投资品种,一种风险投资(只是其风险小于股票),其收益可能大于储蓄利息,也可能小于储蓄利息,甚至还可能亏本。这正是房券市场的一种现代市场激进型风险投资的特点与魅力所在。4.关于“房地产投资性质及其本质把握”问题在市场经济下,一种投资方式,只要其无碍于法律,只要其有运行的合理性和经济效益,它就值得提倡和研究。哪怕它已发生了“擅变”,离开了传统的“房地产金融理论”范畴,也丝毫无损其研究的价值,房券市场把人们从“买房居住”引到“买房投资”方面,这是一种多重意义上的进步。这虽未对传统房地产理论本身多作研究,但却因之开辟了金融研究新领域,其结果不仅解决了经济问题和一18一发展了社会经济,而且丰富了人们消费和投资的内容,打开了新的金融投资市场,其昭然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我们要研究它的唯一理由。5.关于“房券交易可能会在资金方面冲击股市”问题由于金融市场的开放性和各种金融市场之间的连通性,所以各市场之间,在交易品种价值与价格差异悬殊或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差异悬殊时必然会引起大量资金流动。如房券市场由于其可观的收益性和流动性会吸引大量银行储蓄资金,由于其可观的投资价值和低风险性也会吸引大量股市资金。但是,吸引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资本这本是进步,吸引股市资金使股市“失血”问题可用一系列缓冲措施解决。而且,资本追逐“高利润和低风险”也是合理的,因为这种资金在市场之间流动的结果会挤去某些市场“泡沫”或减小价值与价格背离幅度污}导资金配置趋向收益最大化,促进市场更稳健地发展。 金融证券论文:国内金融证券市场问题探讨 作者:陈贵宝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从6124点到2900点,许多股民账面出现了巨亏,人们把下跌的原因归咎于中国平安的巨额融资,也有人认为是美国次贷危机和央行实行的紧缩货币政策所引发的,还有人说是四川地震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利用制度漏洞操纵市场行为 我国的证券市场为了使股票、公司债券等金融证券能够迅速、快捷的交换、流通,于是产生了集中交易市场的需求,但是相对地交易对象的特定就被忽视了。亦即,在集中交易市场中只关心有价证券的迅速交换与流通,但是,对于具体交易是在何人之间进行则不关心,也因此让不移转“实质所有权”的“假装买卖”有了利用的空间。自1990年在上海、深圳陆续开设证券交易所以来,国内利用金融证券交易制度的漏洞进行人为的证券市场操纵行为就不曾间断过。为了抑制人为性的证券价格操纵行为,在1997年刑法修正时,特别增订了第182条“操纵证券价格罪”,用来处罚操纵证券价格的危害行为。操纵市场的一般状况通常是,市场客观上并没有足以影响证券交易价格的事实,但是,操纵者利用人为的手段在证券市场上制造出某些特定证券正在热烈交易的假象,引诱其他投资人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证券交易,并且在最有利于己的时点将这些有价证券买进或卖出,以谋取利益。后来因为这种人为市场操纵的假象被澄清了,证券交易价格自然大幅度下滑导致陷在这些证券价格变动中的一般投资人蒙受损失。就此点来说,如同其他侵害投资人财产的恶质性犯罪,因而具有可罚性。 二、证券交易印花税税负过高 从国际对比看,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不符合国际现行规则。在证券交易税上,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均为单向征收。在收取证券交易税的20个国家中,仅澳大利亚、中国(包括中国香港)两个国家,为双向收取证券交易税。从实际情况看,印花税税负过高造成负回报。截至2007年末,两市总市值327140亿元,总流通市值93064亿元,流通市值不到总市值三分之一。2006年上市公司利润3892亿元,假设07年同比增长40%,即大约达到5448亿元,这样属于流通股东的利润约1800亿元,但这些利润大部分不分配。此外,还要考虑到07年约有1500亿券商佣金。投资者在二级市场整体上是负回报。 三、资金面供应紧张 对资金面造成紧张的首先是“大小非”的解禁造成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原来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的法人股可以公开在二级市场减持与流通,这就打通了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之间相互转换的通道,从而开启了国内A股市场金融资本和实业资本之间的套利机制。据WIND资讯,2008、2009、2010年限售流通股解禁市值分别为2.55万亿、6.3万亿和6.7万亿元,累计解禁市值约15.55万亿。如此大的规模必然会增加股市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就是巨额融资对市场资金面造成影响。1月21日,中国平安公告称,将公开发行不超过12亿股的A股和412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中国平安此次的融资规模将达到1600亿元,创A股有史以来融资规模之最。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一出,中国平安股票接连两日跌停,之后一周内又出现第三次跌停,A股市场受此影响也产生了剧烈波动。第三方面是来自于政策面的影响。主要是央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投资者带来对未来预期的影响,另外政府从去年开始停发基金对股市资金供给也带了非常大的影响。还有就是中国的新股发信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由于大盘走势的不稳定,越来越多的中小投资者把目光集中在了新股上,但却发现打新并不像想像中的容易,发行制度中的种种缺陷给投资者不仅造成了困惑,也造成了损失。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四、解决方法 首先新形势下须加强金融证券法制建设。要坚持“多元化”原则,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发挥行业调解、仲裁机制的优势和作用;要坚持“专业化”方向,在继续推广金融证券案件专项合议庭这一基本做法的同时,积极探索在金融发达地区设立金融证券法庭的可行性,集中审理金融、证券纠纷案件。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绝不应是恶意“圈钱”行为。上市公司在作出再融资决策前,应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实际需求,慎重考虑筹资规模和筹资时机,慎重考虑投资者的承受能力。有关机构应该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进行规范,严格审批,重点考虑市场的承接能力。股票发行制度亟待解决,要让发行制度更加公平和真正向中小投资者利益倾斜,采取市场化的发行制度是解决中国股市诸多问题的根源。应该实行“市值优先认购选择权”基础上再加上香港“按户分配”的规则。其次,应该对国有企业的IPO承销权进行市场化的公开招标,而不是继续权钱交易背后的“指定承销资格”。最后证券交易所要积极参与以“两法”为重点的法制建设,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完善证券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交易所业务规则,健全交易所基础性制度;是认真履行自律监管职能,健全自律管理组织架构与实施机制;开展法制研究与宣传,塑造有利于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 金融证券论文:台湾房地产金融证券化法律制定经验引用 经历了2008年最寒冷的“冬季”,当前房市正感受到来自各方的浓浓“暖意”,先是证监会放行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增发融资,紧接着,地产商期盼已久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alEstateInvestmentTrusts,REITs)也提上日程。2008年12月,国务院出台的“金融国9条”和“金融国30条”中,明确提出“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试点,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以期拉动经济。此前,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高层对推出房地产相关金融衍生产品有一定顾虑。不过,政府探索REITs的努力从未间断。2005年,商务部递交至国务院的全国商业地产调查报告就明确提出“要打通国内REITs融资渠道”;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年1月先行启动了REITs课题研究,之后在2007年4月初,召集商业银行就《资产证券化法(建议稿)》征求意见;2007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REITs专题研究小组正式成立,小组负责人由证监会主管基金、发行的领导担任;2009年初证监会又成立了REITs操作小组,力求尽快将REITs推出[1]。目前,国家层面关于REITs的具体法规尚未出台,本文拟就我国台湾地区房地产金融证券化制度进行讨论,以为立法借鉴。 一、我国台湾地区房地产金融证券化立法之源起 金融证券化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广义而言,证券化包括金融资产证券化(SecuritizationofFi-nancialAssets)和不动产证券化(SecuritizationofRealEs-tate):前者的标的是各类金钱债权,即金融资产;后者则是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融合发展的产物,其标的是土地所有权和相关权利,即不动产物权。目前,不动产证券化最为成功的首推美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制度(REITs),这一先进的融资工具先后为欧亚多个国家和地区所继受。以亚洲为例,在仅约7年内就积聚了80个以上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总值超过770亿美元[2]。我国台湾地区亦不例外。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房市持续低迷,政、商、学三界形成共识,应引进不动产证券化制度以解决不动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促进金融商品多元化,以复苏房地产市场。为此,我国台湾地区于2002年7月先行颁布《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未几,“行政院”完成“不动产证券化条例”草案,由“立法院”于2003年7月三读通过,其后“财政部”又于2003年12月实施《不动产证券化条例细则》。笔者以为,剖析我国台湾地区不动产证券化的制度构造对于内地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试点颇具启发意义。 二、我国台湾地区不动产证券化法制之组织架构 《不动产证券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设计的不动产证券化类型包括不动产投资信托(REITs)和不动产资产信托(RealEstateAssetsTrusts,REATs)。不动产投资信托是参考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制度与台湾《共同信托基金管理办法》及《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部分规定;不动产资产信托是借镜日本模式之“资产流动型”制度[3]。前者先发行证券获取资金,再用筹集的资金投资不动产项目;后者则先有不动产项目,再以此为支撑发行证券获取资金。一般国际间所称之REITs,并不包括后者。我国台湾地区将此二者涵纳于《条例》内的理由在于:其一,REATs有投资信托无法取代的某些优点,故须以资产信托为推动主力,以免资金募集不足而致证券化无法展开的窘境;其二,REATs能迅速创造不动产的附加价值,同时规定两种模式能给予金融机构及投资者更多样化的选择。 (一)不动产投资信托 依《条例》第4条第一项第三款,不动产投资信托系指“向不特定人募集发行或向特定人私募交付不动产证券化投资信托受益证券,以投资不动产、不动产相关权利、不动产相关有价证券及其他经主管机关核准投资标的而成立之信托”。换言之,受托机构通过公募或私募的方式发行受益证券,以所筹集的价款设立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并把基金投资于法律规定的范围。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以封闭型为主,辅以开放型基金。其原因在于不动产投资信托之标的为不动产,若为封闭型的房产基金,则有固定配息,投资门槛较低,一般公众投资者均可入场投资,但其流动性相对较低,无法提供投资者随时购回的要求。因此,为保留一定的弹性,《条例》又规定了经主管机关核准,可得募集附买回时间、数量或其他限制的开放型基金①。我国台湾地区资产证券化市场与大陆金融市场类似,亦处于初创阶段,故立法者态度谨慎,对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投资标的、闲置资金运用方式、受托机构价款事项等方面均作了详细规定,以期在维持不动产信托基金之流动性、效益性的同时,确保基金之安全性。《条例》在制度设计上的一个亮点是估价报告书的制作和公告。受托机构运用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进行主管机关规定的一定金额之上的不动产或不动产相关权利交易前,应洽请专业估价师依《不动产估价师法》规定出具估价报告书。精致的制度设计旨在引入中介机构,借助社会中介力量,保障投资者的权利,这也是公开、公平、公正市场交易原则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二)不动产资产信托 依《条例》第4条第一项第四款,不动产资产信托系指“委托人移转其不动产或不动产相关权利予受托机构,并由受托机构向不特定人募集发行或向特定人私募交付不动产资产信托受益证券,以表彰受益人对该信托之不动产、不动产相关权利或其所生利益、孳息及其他收益之权利而成立之信托”。换言之,先有不动产,再进行证券化,通过将不动产移转予受托机构并发行受益证券,使受益人(受益证券持有人)间接享受不动产或相关权利的收益。不动产资产信托与台湾地区金融资产证券化中的特殊目的信托制度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信托财产是各种金钱债权,而不动产资产信托的信托财产是不动产物权。因此,在立法技术上,《条例》仅就与不动产相关的特殊规则做了规定,其他适用《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相关规定。 (三)不动产资产信托与不动产投资信托之异同 不动产资产信托与不动产投资信托作为我国台湾地区不动产证券化的两种组织形态,必然具有一些共同的运作机制,如受托人、受益人、受益分配、业务风险承担等。因此,《条例》第36条特别允许不动产资产信托援用不动产投资信托的部分规定。不过,两者的差异亦十分明显[4]。 1.不动产投资信托的委托人为不特定的投资大众,即认购不动产投资信托受益证券的投资者。而不动产资产信托的委托人为不动产所有人或不动产相关权利人。 2.不动产资产信托中的信托财产仅以不动产、不动产相关权利为限,较之于不动产投资信托的投资范围为小。不动产投资信托的投资标的除不动产、不动产相关权利之外,还包括受托机构或特殊目的公司依不动产证券化条例或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发行或交付的受益证券或资产基础证券以及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国库券、银行可转让定期存单以及其他具有较高信用等级的商业票据等金融商品。 3.不动产投资信托的信托财产是金钱,即认购不动产投资信托受益证券的投资者向受托机构缴纳的价款。不动产资产信托的信托财产是发起人移转于受托机构的不动产所有权及相关权利。 4.从受益证券的募集流程来看,不动产投资信托系以先募集资金作为信托财产,再进行资金运用,因此,投资人认购受益证券时资金运用对象可能尚未确定;而不动产资产信托以不动产作为信托财产,就已经确定的不动产及其相关权利进行证券化,然后再发行受益证券,筹集资金。 5.不动产投资信托是仿照美国共同基金(MutualFund)的运作机制设计的,具有融资功能。不动产资产信托则是通过受托机构专业化的经营对不动产为有效开发利用与营运。 三、我国台湾地区解决不动产证券化中若干问题之路径选择 (一)不动产证券化之组织形态 是否仅以信托制为选择?我国台湾地区虽继受美、日制度,却又与两者之制度设计不同:我国台湾地区不动产证券化的组织形态采信托制,日本不动产证券化则兼采信托和公司制双轨并行,美国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在实务中亦不限于信托制,而是包括信托、公司、合伙三种形态。此外,我国台湾地区金融资产证券化法制虽对其不动产证券化实践具有较大影响,但前者同时涵纳公司制和信托制两种组织形态,故也不同于不动产证券化之单一的信托架构。对此之合理解释在于,我国台湾地区不动产证券化市场处于初创和发育时期,导入公司制必然牵涉过多之立法调整,而且可能引致证券化与公司制度之协调问题。我国台湾地区《不动产证券化条例草案》在立法理由中就指明其仅采信托制的目的在于“避免本条例草案内容过于复杂,以及影响公司法制之契合”[5]。不过,须注意的是,鉴于公司制在不动产证券化中的组织架构优势,晚近的发展趋势是以公司制度推动证券化。韩国、日本在推行不动产证券化时,亦先引进信托制,然后再导入公司制。证券化所要求之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PurposeCompany,SPC)牵涉公司法制之协调配合,故无法一蹴而就,只能在进一步发展证券化市场和完善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方可引入公司制以推行证券化。 (二)受托机构之资质 《条例》通过后,学界之歧见最为集中的莫过于受托机构的资质问题。《条例》规定受托机构以《信托业法》所称之信托业为限,设立满三年以上,并经主管机关认可的信用评等机构评等达一定等级以上,此同《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对受托机构之资质要求。依不动产证券化原理,受托机构应为专业性机构,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独立经营,寻求投资对象,开发、管理、营运不动产,以产生效益;二是客观评估不动产的价值,披露不动产的有关信息。换言之,受托机构应是经营、管理不动产的行家里手,是不动产专业机构。然而,《信托业法》规定的信托机构是专门的信托机构和银行的信托业务部门,其性质是专业的金融机构。毋庸置疑,信托机构(部门)具有较强的运营金融资产的业务能力,但其是否具有经营不动产的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却值得怀疑。如果受托机构委托专业的不动产公司营运不动产,则须支付数目不菲的费用,而且会产生成本问题。如此一来,无形中减少了投资者的投资收益,这对社会公众而言是不公平的。无怪乎《不动产证券化条例》通过后,各界对受托机构之相关规定异议甚多;而《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中之类似规定,却几乎没有批评的声音。在房地产金融证券化市场极为发达的美国,受托机构并不仅限于金融机构,一般的专业性房地产公司反而成为受托机构的典型形态。事实上,受托机构采何种形式取决于房地产市场的发达程度,在发达的房地产市场可采取专业的房地产公司,而在市场的初创阶段,则应采取金融机构为受托机构。 (三)受益人会议与信托监察人制度 在不动产证券化市场中,如何充分保护投资者的权利,一直备受政、商、学三界之关注。《条例》创设了受益人会议和信托监察人制度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受益人有权参加受益人会议并行使表决权,但受托机构以自有财产持有受益权时,无表决权。受益权的行使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行使,但仅以受托机构基于特殊目的信托契约所负债务之清偿和其他仅为受益人自身利益事项为限;二是间接行使,通过受益人会议或信托监察人行使。换言之,仅涉及自益权的由受益人个别直接行使,涉及共益权的须由受益人会议或信托监察人为之,且以后者为原则。这是由不动产投资信托和不动产资产信托的信托性质决定的,不动产证券化中的信托是商事信托,具有营业性和集团性的特征,受益人作为投资者人数众多且具有流动性,各个受益人基本持分相同,即基本单位权利相同,只是持分数目不同而已。故其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信托,因民事信托的受益人可个别行使,共同行使反而为例外。受托机构为保护受益人权利,依不动产投资信托契约或不动产资产信托契约之约定,选任一人或数人为信托监察人。信托监察人不得为受托机构之利害关系人、职员、受雇人或不动产资产信托之委托人。可见,信托监察人之设计初衷是有益的,但效果是否必然理想,笔者以为却不尽然。其原因在于,信托监察人设立之目的是保护投资者(受益人)的利益,信托监察人的职责是监督受托机构对受托财产的有效营运。而《条例》规定之信托监察人却由受托机构选任,这岂非矛盾?其实,由受益人选任信托监察人才是合理的制度设计。四、镜鉴与建议房地产金融证券化这一复杂的融资过程,涉及多部门法律,除专门的证券化立法外,还涉及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税法等,如何协调各部门间关系,成为制度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我国台湾地区在制定《不动产证券化条例》时,先行修订了相关法律,并参酌《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之成功经验,其稳健的立法进路值得学习。事实上,现行《条例》也只是过渡性的,台湾地区立法部门仍在积极探索引进公司制可能引致之问题与相关对策。最终,其不动产证券化立法必然会和发达国家的法律接轨,采信托和公司双轨制。不过,我国台湾地区在引进不动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据《条例》,投资或运用的标的必须是“已有稳定收入之不动产”或“已有稳定收入之不动产相关权利”。如此,“开发型”REITs因不具备“已有稳定收入”之要件,就不得成为资金运用之标的。笔者以为类似规定无法满足我国内地的需求,故而建议应附条件开放“开发型”REITs①。在我国内地房产开发商用高财务杠杆进行开发的情况未有根本改善之前,为避免发生开发商利用RE-ITs筹集资金却将风险转嫁予投资者的情形,应禁止其投资尚待开发的项目;至于投资已开发而尚未完成的开发项目,则须订定投资时的完工比例,以利于风险评估。此外,应对投资占REITs总资产的比例有所明定,避免投资风险过高,确保受益者的权益。尽管存在或多或少不足,我国台湾地区之《不动产证券化条例》及相关规定对我国内地“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试点”依然极具建设性意义。目前,借力“双中心”获批东风,上海欲在REITs内地试点城市中拔得头筹,争取今年三季度在浦东推出首个试点。同样,天津滨海新区、北京、广州、深圳的REITs试点工作也在快马加鞭[6]。然而,如前文所述,在国家层面资产的证券化立法上,我国仅有关于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法规,尚无关于不动产证券化之法律规定。因此,内地可借鉴台湾地区之经验做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规定: (一)组织形态:其一,大陆可先借助较为完善的《信托法》构建信托制不动产证券化组织架构,待市场发展成熟并积累足够运作经验后再引进公司制以推行证券化。其二,鉴于我国基金市场尚欠成熟,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在初期应以“封闭型”为主,当符合特定条件时才可采用“开放型”,其理由在于:(1)虽然信托并不被认为具有权利主体资格,但是在信托的基础上加上了投资分散、专业管理与高度流通等机制,较单纯的信托更适合于REITs的发展;(2)如采取开放型的基金模式将使REITs的规模限于不确定,影响广大投资者对于REITs风险的评估;(3)采开放型必须维持有一定的现金供受益者回赎所用,相对地可以投资的金额就少,会影响到REITs的绩效,也损及不动产投资信托的安定性[7]。其三,房地产信托投资可以借鉴金融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做法,仅就房地产金融证券化中的特殊问题作出规定,其他适用金融资产证券化法的相关规定。 (二)受托机构:受托机构应以专业性的金融机构和房产公司为主。为避免重蹈台湾地区之激烈争议,可采纳房地产金融证券化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只有取得从业资格的人员才可在金融机构或房产公司从事房地产金融证券化业务。同时,应规定从事房地产金融证券化业务的金融机构和房产公司的资质条件,如信用等级、取得从业资格人员的数量要求、公司治理状况等。 (三)投资人保护:台湾地区《不动产证券化条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加强了对投资者的保护。专业估价师的估价报告、资金的规范运用、受托机构利害关系人的回避、信托财产委员会的设置、受托人会议和信托监察人的设立等各项制度,在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房地产金融证券化市场的最终判官依然是广大投资者,若投资者对证券化市场失去信心,那么,其他参与者(包括监管者)的任何举措都无法挽救金融证券化市场的衰落。反观内地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机制却相当低效,针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机制则尤其有所欠缺。以此观之,内地证券市场持续低迷的深层次原因亦不难想见。因此,我们在估价报告与信息披露、关联交易之限制、资金经营规范与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受托人会议和信托监察人等方面亦须合理设计并做明确规定,以充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金融证券论文:金融证券课程分层化教学创新及人才培育 我国金融体系主要以银行为基础,但是管理层已经意识到证券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的建设也有必要与时俱进,适应金融体系发展的方向。事实上,内地教育体系引入的投资学课程,基本上是西方证券市场和公司金融的内容。正如张新(2003)所说的那样,西方对金融学的理解集中在以公司财务、公司融资、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公司金融和以资产定价为核心内容的投资学;而内地对金融学的理解则主要集中在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两大类代表性科目。在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不高而银行体系又独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这一背离影响并不明显。但在A股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越来越高,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已经达到相当大的比重,四大国有银行和相当部分央企都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的情况下,原有的以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体系的金融类专业课程势必会转型为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而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本土化和专业化也逐渐提到日程上来。但是,在本土化和专业化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重点的同时,课程体系的其他问题往往被人忽视。既然是课程体系,势必有一个层次化或分层化教学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笔者在此所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一、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对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 既然西方学界对金融学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公司金融和投资学两个方面。那么,金融学的发展到底经历了哪些历程呢?事实上,现代金融学的确立还要从1952年马可维茨(Markowitz)在Jour-nalofFinance上一篇讨论“组合选择”(PortfolioSelection)的文章开始。马可维茨第一次用数学统计方法均值和方差来衡量预期收益和风险指标。实际上,在马可维茨之前,不少学者就对金融学理论的发展贡献了不少的经典理论。例如,费雪早在1896年就提出资产当前价值等于其未来现金流贴现值之和的思想,即DCF贴现现金流法;1934年,格雷厄姆出版了《证券分析》这一经典价值投资论著;1938年,麦考利第一次提出久期的概念。而在1952年马可维茨提出投资组合理论以后,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提出了MM定理;1960年代,夏普等学者推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因素模型和APT套利定价模型;1973年,布莱克和舒尔茨提出了期权定价的一般模型,即B-S模型。而后,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许多学者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拓展。 这些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开创性到发展型,从公司金融类到投资类,再到金融工程类,有纯理论的推导,也有应用于实践的方法。把这些理论全盘照搬,直接应用于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之中,显然并不一定适用。因为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不相同,全盘的填鸭式教学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很难奏效。显然,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要求对各专业层次、年级层次和学术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化的教学体系的设计。 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的知识水平、教学要求有比较大的差异。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三四年级的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的学生其知识水平肯定不同,而且理论教学的深度对各层次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在知识层次方面,一二年级本科生专业还没有接触,部分基础课也只是刚刚入门;而三四年级的本科生才刚刚接触相关的专业课;硕士研究生虽然对专业课的要求有所提高,但是现在硕士研究生中不少学生来自本科其他专业,短短的二到三年时间需要补充不少的专业知识。而在教学要求方面,本科生目前主要是通才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本科生学习本专业知识内容,也要求本科生学习各专业模块的内容。相比之下,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时间也并不算多,其理论教学侧重于面而并不精深;硕士研究生理论教学的要求较高,同时也有升学进一步深造的可能。不过,目前硕士研究生教学也在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上部分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稍差,因此,在本科生教学基础的要求之上加以深化,由面及里侧重于线,理论与应用两方面相结合;而博士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深度较高,而且研究视角一般较集中于某一点,不再像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那样发散于面或者线。因此,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程度最深,显然对教学的要求也与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并不一样。 不仅如此,即使同样是本科生,因专业的不同对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也并不一致。比如,金融学专业学生、公司金融专业学生与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课教学要求势必不同,而金融学专业中银行管理专业方向、国际金融专业方向或者证券投资专业方向等,对课程的配置和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深度的配置可能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数理知识的教学,金融证券类专业的教学往往与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但仅就本科专业而言,金融工程等专业尤其需要相对层次较高的数理知识用于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对于一般的金融学等专业,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要求可能会低一些。因此,一般的金融学专业和专业性要求更高的金融工程专业,在证券类专业课的教学上也相对应存在着不同的层次。 二、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分层化分析 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如何针对各层次学生的要求加以分层化教学呢?笔者所在的金融学院,既在金融学专业下设置了公司金融专业方向,又主导了金融工程新专业的建设,现在又在金融工程新专业下并设证券投资的专业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金融学院既有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学专业,同时还有以投资学为主导的金融工程专业和证券投资专业方向,另外还有保险学专业,真正实现了大金融证券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同时,金融学院既有大金融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下设银行管理、资本市场运营和金融工程等方向),还新批了金融专业硕士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对于这些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相应的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当然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比如,金融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金融经济学,财务管理专业将其作为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投资学方向为主体,而金融工程专业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会更多地以数理经济学方向为主体;对于普通的本科学生金融经济学的教学以说明、分析为主,而对于硕士研究生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则以量化推导为主;对于一般的本科生可以以应用为主进行讲解,而对于高年级和硕士研究生可以适当地以数理分析的方法进行讲解;而在教材的选择上,本科生可以用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布莱恩?克特尔所著的《金融经济学》,该书主要以论述和图示为主,相对较为浅显,而对于不同专业层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则可以用杨云红老师所著的《金融经济学》和王江老师所著的《金融经济学》。 另一门金融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金融市场学,由于课程主要的目的在于介绍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基础知识,因此,其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内容设置。比如,对于本科生,它是金融学入门课程,可以以介绍各金融市场的划分、功能实现和相关金融产品的运作实现机制为主进行教学,以便本科生对金融市场有初步的认识;而对于已经了解了金融市场和各类金融产品运作模式的高年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可以进一步讲授金融合约理论、信息经济学、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的模型的结论,以使其了解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制度等运作,并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金融制度和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进一步了解金融市场运作机制的本因;而对于更高层次的学生,如博士研究生和个别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可以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合约理论、法与金融学等各方面理论,构建制度内生观点的金融制度分析理论框架,讲授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金融制度演化的内在规律,也可以涉及金融体系的选择和设计,充分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产生和发展的制度变迁因素。 作为一门内容相当全面的资本市场专业课的投资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投资学I、投资学II和投资学III进阶课程。对于本科学生,可以重点讲授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市场均衡理论,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现代金融学理论;对于高年级的本科学生或硕士研究生,可以专门设置相关基本面的证券分析内容和资产组合管理内容进行讲解;而对于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或者已经经历过前两个知识阶段投资学学习的学生,可以进一步讲授普通的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证券的基本定价知识。金融工程作为专业课程,也应该分层次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比如,对于普通的金融类专业本科学生,可以以介绍金融工程工具、手段和策略为主,同时恰当介绍部分较为浅显的衍生工具以利于讲授金融工程的手段和政策;而对于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以及其他硕士研究生,则可以进一步相对深入地介绍部分金融工具创新和产品开发,同时讲授更高层次的金融工程手段和策略。相应的期货、期权与衍生证券这一课程也可以进行分层教学。普通本科学生以介绍简单的衍生证券为主,以利于入门;对于相对专业的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则可以作为金融工程这类专业课程的进阶课程,进一步介绍较为复杂的期权定价和衍生证券定价的方法,以及介绍新型期权、指数期权、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种。 事实上,对于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还有一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那就是实训课程。证券类专业课程有必要加强具有时效性的内地金融市场的实际案例,联系相应的理论加以体会。其一,对于本科学生要加强证券分析类实训课程的培养,辅助以大量的A股证券分析方法应用的实例;其二,对于金融证券类专业学生,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尽量以实证为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三,对于更高级的学生,金融工程等证券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其未来的就业很可能就是证券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等纯粹的投资行业或投资岗位,因此,有必要在专业课内加强金融证券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尤其是诸如研究报告这样的应用文的写作。至此,应该说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既是系统化的,又有针对性,有助于这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实行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的对策 1.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要求对各专业层次、年级层次和学术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化的教学体系的设计。现代金融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开创性到发展型,从公司金融类到投资类,再到金融工程类,有纯理论的推导也有应用于实践的方法。而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不相同,全盘的填鸭式教学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很难奏效。 2.各层次学生知识体系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要求进行分层化教学体系的实践。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要求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三四年级的本科生还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的学生其知识水平肯定不同,而且理论教学的深度对各层次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 3.分层化教学的目的是,对于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相应的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要有相应的调整和变化。金融经济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金融工程等以及实训课程,都应当考虑不同的受众而实施分层化教学。 金融证券论文:金融证券化及金融管理分析 一、前言 从金融发展的路径来看,经济货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便是金融证券化的蓬勃发展,即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的比重相对下降,而利用发行可对第三者转让的金融工具的比重相对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有价证券市场,通过发行各种证券筹集和融通资金。需要指出的是,资产证券化是从属于金融证券化的,它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某种可预测收入属性的资产或资产组合,通过创立以其为担保的证券,在资本市场上出售的一种融资手段。它实质是一种有担保或抵押的直接融资手段,因此从属于金融证券化的范畴,并大大推动了金融证券化的发展。 几乎所有国家的金融监管都源于对存款机构的监管,并在多年历史中自然形成了一种以间接金融为主的正向倾斜的监管结构(陈文君,2008)。从美国这次金融危机来看,金融监管方面所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金融监管与金融体系的变化不同步,即金融证券化的蓬勃发展已使美国的金融体系明显呈现出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逆向倾斜,但金融监管还是保持传统模式。金融证券化对传统金融监管模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在金融证券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流动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进而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传统的分业功能型监管则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监控不足。二是金融证券化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直接金融市场份额增加、间接金融市场份额减少,因此以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监管结构显然不能很好适应这种金融体系结构的变化。本文将从上述两大方面研讨金融证券化的发展对传统金融监管模式的影响,并结合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反思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最后联系中国实际进行分析。 二、证券化、流动性与金融监管 (一)证券化、流动性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对于流动性虽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流动性基本可以用资金的可获得性来衡量。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市场流动性主要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的变化,但在金融证券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流动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多样化的金融体系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发行证券来获得资金;另一方面,经济主体可以通过抵押或交易转让所持有的金融资产来获取资金。这样在证券化的金融体系中,金融资产交易量或流量的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金融证券化时代,不仅一般投资者和证券类金融机构越来越普遍地参与到金融市场上来,从而使得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和风险的外部性增强,同时银行也需要依靠金融市场来对冲它们所创造或担保的复杂金融产品的风险,银行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更多依赖使得在金融市场危机发生时,银行很难象过去那样代替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担保。因此,Rajan(2005)认为,尽管现代金融体系中有更多的参与者能够承担风险,但整个金融体系所创造的系统性风险则的确比以往要大。对于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资产繁荣时期,预期前景乐观,风险溢价降低;同时,资产价格上升,投资收益增加,两方面因素促进金融投资的增加,又会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的上升。资产泡沫破灭时期情况则刚好相反,被抛售金融资产的价格急速下跌与卖盘持续增加并存,又会进一步恶化流动性状况,最终出现金融市场和机构的流动性好像瞬间被吸收殆尽的现象,Persaud(2001)形象地称之为流动性黑洞。因此,在金融证券化时代,金融投资的这种顺周期性(pro-cyclical)放大了金融运行扩张和收缩的周期性,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资产价格变化可能对整个金融和经济运行造成巨大冲击的系统性风险。 (二)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现行金融监管体系实行功能性监管,把金融服务依据其功能性差别而划分为银行、保险、证券和期货四个类别,并分别由不同的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管理。但随着金融证券化的发展,各类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分散监管架构与这种发展趋势不能很好适应,其结果是,没有一个监管部门拥有全部信息和权威以监控系统性风险,无法识别并制约个别金融机构危害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行为,这在本次美国金融危机中得到明显印证。从微观和个体来说,金融证券化的发展有利于分散风险。但从宏观来说,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大和金融资产结构的多样化也使得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和风险的外部性增强。当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负面事件,或仅仅是某一种金融资产出现问题,但如果投资者彼此互相认为其他投资者将会出售金融资产时,就会引发金融资产的恐慌性抛售,进而使所有金融资产的价格都朝着同一方向变动,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瞬间就可能萎缩。危机发生前,次贷占住房贷款的比例大致在20%的水平,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占美国债券市场的比例约为3%-4%的水平。仅从数字来看,即使全部变成坏账,也应该不足以对美国及整个世界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次贷类金融资产属于复杂金融产品,主要为金融机构持有,资产证券化的链条将更多的金融机构尤其是一些大的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捆绑在一起。而美国金融资产的规模又非常庞大,一旦恐慌性情绪蔓延,实际影响的是几乎所有的金融资产而不仅仅是次贷类金融资产。 三、证券化、金融结构与金融监管 (一)金融证券化与金融结构的变迁 戈德史密斯(1969)通过对世界上的35个国家近200年金融发展历程的分析,在对大量数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在整个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而同时,非货币性金融机构在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则相应上升,最后超过银行资产。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证券化市场的发展,使得经济体系内各经济体互相融通资金的能力不断增强,造成对银行信贷需求即增量货币需求有所减弱,从而导致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银行在整个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和货币化指标的逐步下降,而同时非货币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所占比重则相应上升。以美国为例,1945—1982年,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一直大于非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金融资产。1983年,非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首次超过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而后非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1945—2008年,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在总金融资产中的占比由1945年的16.64%下降至2008年的11.13%;而非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在总金融资产中的占比则由1945年的6.97%上升至2008年的28.68%。同时,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与GDP的比值由1945年的76.02%上升至2008年的110.46%;而非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与GDP的比值则由1945年的31.82%上升至2008年的284.56%,上升幅度明显超过存贷款类金融机构所持金融资产。 (二)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正如前面所述,几乎所有国家的金融监管都源于存款机构的监管,并形成了一种以间接金融为主的监管结构。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由于金融监管源于对存款机构的监管,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存贷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相对比较完善;在非存贷款类金融机构中,对于主要的投资银行和政府支持金融机构的监管相对比较严。AshokVirBhatia(2007)将美国的金融机构分为受到较多管制的核心部分(highlyregulated“core”)和受到较少管制的外围部分(lightlyregulated“pe-riphery”)。其中核心部分包括联邦保险的存款机构(商业银行、储蓄机构、信用合作社)、政府支持金融机构(FannieMae和FreddieMac)和最大的五家投资银行;外围部分包括所有其他金融机构。但从规模来看,核心部分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量中不超过三分之一,而外围部分作为金融资产的发行者和持有者,其作用日显重要,尤其是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池、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及私人权益资金增长犹为突出(AshokVirBhatia,2007)。从金融资产交易的角度看,大量复杂的金融产品如资产证券化类金融资产一般都是在场外柜台市场(OTC)进行交易。而众所周知,场外柜台市场的交易一般是不透明的,加上资产证券化类金融产品本身非常复杂,使得对场外柜台市场监管就更显薄弱。 四、基于美国金融监管的反思 (一)多头监管与系统性风险监管的缺失 基于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所反映出的美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一个主要方面在于多个监管机构之间协调不够。即由于实行功能性监管,分别由不同的监管部门对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四个行业类别机构实施监管,反而没有一个监管部门拥有全部信息和权威以监控系统性风险,无法识别并制约个别金融机构危害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不当行为,且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也很难采取高效率的联合行动解决金融市场突发危机事件(周卫江,2008)。 (二)对金融市场尤其是衍生金融市场监管不够 正如前面所述,几乎所有国家的金融监管都源于存款机构的监管,在多年历史中自然形成了一种以间接金融为主的正向倾斜的监管结构,对美国来说也不例外,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就是缩小市场监管范围的拥护者并拒绝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立法监督。二十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都建立了衍生产品部,大力拓展结构化产品业务。这些结构化产品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期权、期货或掉期产品,而是多种基础产品与多种基本的衍生产品的复杂混合体。数十年过去了,尽管结构化产品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但却没有一个监管机构宣称对这些产品的运行、风险揭示、投资者保护和海外运作负有监管责任。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突然濒临破产,如此大规模、如此广泛参与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金融机构,竟然没有一个机构宣称对它实施过监管,人们对此深感迷惑,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只是那些未受监管的上千家对冲基金中的一家(赵静梅,2007)。 (三)对资产价格及泡沫的监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金融证券化对中央银行的一个突出挑战是央行如何对待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格林斯潘(1998)有一句名言:“想通过市场干预来戳破泡沫,有个根本性的问题不能解决,那就是你必须比市场本身更了解市场”。之后格林斯潘还多次强调真正识别泡沫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从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来看,不仅仅是央行如何对待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可能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货币政策成为资产泡沫的推助器。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为应对经济衰退和股市破灭的双重压力,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推动了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因此,在次贷危机发生后,“格林斯潘对策”广受诟病,即当资产价格下跌的时候,格林斯潘会立即出手控制局面,但是资产价格上涨的时候,他却坐视不管。假如当初在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能够采取与校正经济结构失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要求相一致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现标本兼治,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和调整,推动经济增长真正转型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虽然从短期来说可能会牺牲一点经济增长速度,但从长远来说,结果可能就大相径庭了。 五、中国的实际及启示 (一)中国金融证券化的发展及其对流动性与金融结构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证券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正如前面所述,金融证券化的实质是经济主体互相融通资金规模的扩张和便利程度的提高。金融证券化的发展,一方面使得我国的实际流动性已经超出传统的银行信贷与货币供应量的定义,同时,也加大了流动性波动的周期性。虽然我国的金融体系仍然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但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金融格局,证券类金融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的占比已达40%左右。从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将会越来越发达。此外,随着我国金融证券化的发展,如何对待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也将是我国中央银行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我国近年来的实践已经显示,当金融资产价格膨胀造成金融投资的收益率高于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收益率,大量资金就会流入金融市场,不仅容易形成资产价格泡沫,也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对整个社会流动性的监测。在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货币供应量可以大致代表全部金融活动。但随着金融证券化的发展,真正起作用的是流动性或总的流动性状况,它不仅包括货币和各种金融资产的存量,有时更取决于其流量的变化。从流动性角度考察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运作,它要求中央银行不仅要关注货币供应量,同时还要加强对其他各种流动性形式的监测。在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时,不仅要调控货币供应量,还要注意掌握其他各种形式的金融资产或负债。 2.完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是提高监管效率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为代表的金融法律体系,但随着金融证券化的不断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之间的联系和业务交叉将越来越明显,因此应进一步细化相关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以条例实施细则为主的制度体系,对不同法律之间的模糊、真空地带进行严格的把握并做出相应的措施以规范市场,逐步建立一个适合金融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的法律环境,防范各种潜在的法律风险和制度风险。 3.建立健全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预警体系。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模式。从实践来看,这种模式对于快速、平稳地建立起完善的、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分业监管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病,突出表现为不同的监管者可能对本部门的市场情况考虑得较多,而对相关市场则考虑较少,缺乏各个监管部门相互协调的联动行为,从而可能导致对系统性风险监管的缺失。随着我国金融发展的不断深化,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将更为明显。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进一步完善人民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统一、权威的金融业监管机构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网络,强化对跨机构、跨市场的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分析,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和预警体系(高小琼,2008)。 4.加强对资产价格变化的监测,尤其要注重对资产价格泡沫的预防。虽然说识别泡沫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但资产泡沫的累积是一个过程,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累积的过程当中,还是有很多表现可以加以判定的,关键是如何对待之。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格林斯潘被很多人认为是美国资产泡沫的始作俑者。但回顾格林斯潘在任期间的经济言论,可以看出格林斯潘对于资产泡沫还是有着清楚认识的,只是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而寄希望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消化”这些泡沫。如早在1996年12月,格林斯潘就提出了著名的“非理性繁荣”的论断,告诫人们要警惕市场泡沫。之所以采取不干预态度,最根本原因还是更加看重任期内的经济发展情况。只要泡沫在短期内不破灭,则泡沫的膨胀可能通过托宾q效应、财富效应等带动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繁荣,而经济发展则还有可能消化这些泡沫。 5.提高金融机构的信息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 此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充分意识到金融风险监管难度大大增强,单纯依靠监管当局很难完全胜任,因此,应加强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社会性监管功能,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对金融机构运营状况进行监管,增强金融机构透明度和民众风险意识,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与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行业自律一起,共同形成强大的金融监管网络,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质量(刘绮涛,2009)。 金融证券论文:国内金融证券市场管理困境分析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证券市场获得了飞速发展,并且取得了让世界举目的不俗成绩。证券市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实现我国市场的繁荣稳定和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作用。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是按照金融证券市场监管的职责来划分的,其中权力划分的方式、组织制度的建设都有明确规定。 金融证券市场是国家历史和国情不断发展变化的产物,其监管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想要保持金融证券市场的平和稳定,市场监管就是其中的重要基础。在庞大的监管体系中,证券监管机构担当着大脑中枢的重要主导作用,为确立有效的监管体制何提高金融证券市场监管的效率性发挥了重要的意义。之所以要做好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工作是为了避免证券市场过分波动,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然而,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和研究不难发现,虽然中国的金融证券市场告诉发展,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使金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备受困扰。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试图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加强对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和维护。 一、我国当前金融证券市场监管存在的基本问题 1.监管主体缺乏监管的独立性。我们在这里强调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缺乏独立性,主要从监管机构的角度出发的。监管机构在实行监管职能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到证券市场的高风险性、突发性、广泛性等特点,这将导致分管的权限分散开来。这样监管的结果就是被监管人(通常也就是自由经济人)与监管机构之间容易出现责任的相互推诿,导致监管机构监管效率低下或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由于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其性质还是全力机关,这就不可避免的希望加大自己的权力而减少自己的责任。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组成人员在薪金、工作条件、权力使用等方面一旦出现分化,就为以权谋私者留下可乘之机,不少特殊的利益集团也就此掌握监管机构,使之丧失监管的独立性而成为利益集团的工具。 2.金融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监管存在漏洞。随着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中介机构队伍也随之壮大,不少中介机构在涉及到股权结构、治理机制等方面,表现出比较严重的问题。由于中介机构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因此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尚不成熟、法制尚待健全的阶段中,就为这些日常管理、规章制度、行为规范都存在缺陷的中介机构提供了发展的温床。这些中介机构中,有的为了牟取私利,不惜违背职业道德为企业做假账或提供虚假证明,直接或间接误导了投资者,造成了经济损失,并且扰乱金融证券市场的交易规则和交易秩序,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督管理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3.金融证券市场监管手段陈旧单一。总体而言,我国现在用于起到监管作用的法律法规过于单一和抽象,在具体的操作实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常常导致这些法律法规在监管实施的过程当中无法做到“有章可循”。我国目前已有的证券相关法律有《证券法》、《公司法》,虽然证券金融市场的法律体系也在日渐完善,但是从总体上看仍存在不少的漏洞和不足。我国目前还缺少一些有效的金融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例如《证券交易法》、《证券信托法》、《证券信誉平价法》等,这就为证券市场的监管埋下了隐患。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过程中,计划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体制,这或多或少的加深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为市场的监管主体,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者有不少法律意识还淡薄,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弱化。当前我国的证券监管的经济手段,还停留在重惩罚而轻奖励的低级层面。 二、如何做好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工作 1.进一步完善监管的法律体系。前文已经说到,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监管体系并不完善,监管手段还十分陈旧和单一。为了改善这样的情况,首先要晚上监管的法律体系,除了基本的《证券法》、《公司法》,还要填补《证券交易法》、《证券信托法》、《证券信誉评价法》等法律法规的空白,使投资者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法律保障。在行政手段方面,要尽可能减少政府的过多干预,以更为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监管。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代替政府指令的力度要加强,使政府即使参与到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中来也要严格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彻底转变监管中的“官本位”思想。 2.充分发挥金融证券市场的自律功能。首先要健全自律组织,增加证券商、中介机构加入中国证券业协会团体的人数。其次是要加强自律组织的管理,因为我国的自律组织是由两个深交所和上交所、中国证券业协会和地方证券业协会组成的,他们在实际的运作中是彼此独立的,只有做好自律组织之间的协调工作,才能对监管者起到自身约束、相互监督的作用,对政府监管不足起到弥补的作用。深交所和上交所虽然在管理机制上各不相同,监管的力度也存在差异,但是通过执行仲裁和行使惩戒职能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自律效果。 3.进一步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证券金融市场的监管是一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技术性和操作性的专业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有很高的政治素养,还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水平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在我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条件下,不断的衍生出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操作手段,这就要求金融证券市场的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工作素质与其工作相适应。虽然从目前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发展来看,证券监管的额高素质人才还是十分缺乏的,但是我国各级监管人员在数量、知识结构、业务素质等方面都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相信只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方面的学习和培训,落实监管法律和监管政策,工作人员的素质就一定可以适应监管工作的客观需要,从而进一步提高监管的水平。 总而言之,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从不规范到规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监管制度也逐渐从不完善发展到完善。可以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时代即将完全过去,良好的监管运行模式和实施卓有成效的监管过程和监管体系标志着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正逐渐走向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金融证券监管体系,我国的证券市场必将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金融证券论文:金融证券教学实践反思 高等职业教育最为重要和显著的特征是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除要求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技能,实践性教学正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实践性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了一个主体地位。 一、金融证券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借鉴和选择 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模式主要有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英国的以资格证书为中心(NVQ)训练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日本的公共职业训练模式、韩国的产学合作模式、香港工业中心训练模式、加拿大的以能力为基础(CBE)模式、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FH)模式,其中,CBE模式对金融证券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有较大的借鉴作用。CBE模式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分析形成DAC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实践教学实施与管理、实践教学评价。该模式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实践教学计划,其主要特点包括: 1、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 2、以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 3、强调学生自我实践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该模式的课程开发是应用DACUM方法来完成,具体做法是:由在某一行业长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从业人员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对一个职业目标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两个层次的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对每个专项能力分别进行具体详尽的说明,最终编制成一张DACUM表及说明。教学专家根据DACUM表来确定教学单元或模块,这些单元具有明确的教学内涵,然后将教学单元按照知识和技能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排列,若干单元可组成一门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先修课程、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再根据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出教学计划,整个过程突出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认真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金融证券专业的具体情况,实践性教学应采取就业导向模式,即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强调市场导向性,突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性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理论教学体系的调整与充实、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效果评价。 二、金融证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职业能力构建 正常情况下,高职金融证券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三类金融机构,即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作者通过走访、电话咨询、网站查询等方式对多家金融机构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金融机构招聘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研究人才,对学历、从业经历的要求很高;另一类是金融营销人才(包括少量前台人员),对学历要求较宽,但要拿到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以及具备较强的金融产品营销能力。高职金融证券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面向金融机构一线柜员操作与服务营销的高素质专门型人才,尤其是直接面对客户的一线营销人才。根据金融证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可以构建高职金融证券专业职业能力框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知识”,包括金融实务操作知识和金融市场营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第二部分为“能力”,包括业务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第三部分为“技能”,包括金融专业技能及相关技能;第四部分为“品德”,包括从事金融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第五部分为“从业资格”,包括从事金融行业应取得的银行、证券、保险等从业资格。 三、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相互协调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重,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两者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都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能力为中心来构建。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而不是按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要求来设置课程,理论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为培养职业岗位能力服务,即为学生掌握相应的应用能力提供必需的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支撑。 第二,两者的任务具有相对独立性。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虽然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是不同的,各有侧重。理论教学着重为其掌握相应的应用能力提供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支撑,实践性教学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者在总体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两者相互融合。两者的融合主要包括课程知识内容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互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场所的相互融合。由上述可知,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应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理论教学体系应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专业技能培养这个中心,与实践教学体系相对应。 四、实践性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体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指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我们这里所指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指广义而言的,除包括狭义的教学内容体系外,还包括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保障体系。其中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而教学保障体系是指由专兼职教师、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三者组成的支撑保障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金融证券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校内课堂内为第一层次,校内课堂外为第二层次,校外为第三层次。要保证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必须建立起科学完备的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其基本框架如下:为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实践性教学的金融证券专业师资队伍,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专职教师轮流主讲各门专业课。国际上金融业出现了明显的混业经营的趋势,国内虽然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业务相互交叉融合,这就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对担任实践性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专职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能将银行、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应改变目前专职教师长期固定讲授少数几门专业课,各门专业课实行轮流主讲,从而为教师更好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师资。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对教师进行“双师”素质的培训,是提高师资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培训教师时应遵循动态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进修培训。利用校内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是一种便捷的、低成本的方法。通过校内培训,既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设备、教师等教育资源,又使受培训的教师能够学用结合,尽快掌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岗位工作要求,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利用校内资源对教师进行校内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但校内资源毕竟有限,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对教师进行校外培训。对于金融证券专业来说,校外资源可以分为无偿和有偿两种。首先要善于利用社会上的无偿资源,例如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四大期货交易所(大商所、郑商所、上期所、中金所)、两大证券交易所(上海、深圳)不断地推出新的金融品种,在新产品上市之前,几大交易所会在全国各省区的中心城市进行巡回推介;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在推出新产品之前也会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推广,这些活动除了有关于新产品的专题讲座外,往往还会有基金经理、知名学者对宏观经济、市场形势的解读,参加这些活动除了可以对金融机构的营销方式有直接体会以外,还可以接触到金融实践活动的前沿,了解金融业的发展方向,使得实践性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市场。其次建议学校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教师校外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在高职教师的培训中,普遍采用且效果较好的形式是选派教师到企业代职锻炼,通过兼任企业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教师到金融机构代职难度较大。比较具有可操作性的是由学校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选送教师到国内高校进修,目前国内著名的财经类高校均设立了对高职教师的培训项目,另外这些财经类高校大多与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联合开展专题研究,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参与金融实践的平台。 (3)鼓励教师考取各种专业资格证书。取得专业资格证书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认可,取得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身专业素质提高的过程,对学生也会产生很好的导向示范作用。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是,目前社会上专业资格认证较多,权威程度差别较大,建议学校组织专家编写类似核心期刊目录的专业资格证书目录,做为教师选择的依据。 (4)使用来自金融机构的兼职教师。在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都非常注重使用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他们基于实际工作经历的讲课本身就是实践性教学,但对于金融证券专业使用兼职教师面临成本效益问题,因为金融行业是一个高收入的行业,经过对社会上金融从业证书班的调查,来自金融机构的较高水平的兼职教师的课时费远远超过高职教师的课时费,因此只能在个别特别需要的课程中争取引进兼职教师。 金融证券论文:国内金融证券市场管理的常见问题分析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证券市场获得了飞速发展,并且取得了让世界举目的不俗成绩。证券市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实现我国市场的繁荣稳定和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作用。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是按照金融证券市场监管的职责来划分的,其中权力划分的方式、组织制度的建设都有明确规定。金融证券市场是国家历史和国情不断发展变化的产物,其监管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想要保持金融证券市场的平和稳定,市场监管就是其中的重要基础。在庞大的监管体系中,证券监管机构担当着大脑中枢的重要主导作用,为确立有效的监管体制何提高金融证券市场监管的效率性发挥了重要的意义。之所以要做好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工作是为了避免证券市场过分波动,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然而,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和研究不难发现,虽然中国的金融证券市场告诉发展,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使金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备受困扰。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试图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加强对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和维护。 一、我国当前金融证券市场监管存在的基本问题 1.监管主体缺乏监管的独立性。我们在这里强调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缺乏独立性,主要从监管机构的角度出发的。监管机构在实行监管职能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到证券市场的高风险性、突发性、广泛性等特点,这将导致分管的权限分散开来。这样监管的结果就是被监管人(通常也就是自由经济人)与监管机构之间容易出现责任的相互推诿,导致监管机构监管效率低下或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由于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其性质还是全力机关,这就不可避免的希望加大自己的权力而减少自己的责任。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组成人员在薪金、工作条件、权力使用等方面一旦出现分化,就为以权谋私者留下可乘之机,不少特殊的利益集团也就此掌握监管机构,使之丧失监管的独立性而成为利益集团的工具。 2.金融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监管存在漏洞。随着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中介机构队伍也随之壮大,不少中介机构在涉及到股权结构、治理机制等方面,表现出比较严重的问题。由于中介机构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因此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尚不成熟、法制尚待健全的阶段中,就为这些日常管理、规章制度、行为规范都存在缺陷的中介机构提供了发展的温床。这些中介机构中,有的为了牟取私利,不惜违背职业道德为企业做假账或提供虚假证明,直接或间接误导了投资者,造成了经济损失,并且扰乱金融证券市场的交易规则和交易秩序,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督管理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3.金融证券市场监管手段陈旧单一。总体而言,我国现在用于起到监管作用的法律法规过于单一和抽象,在具体的操作实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常常导致这些法律法规在监管实施的过程当中无法做到“有章可循”。我国目前已有的证券相关法律有《证券法》、《公司法》,虽然证券金融市场的法律体系也在日渐完善,但是从总体上看仍存在不少的漏洞和不足。我国目前还缺少一些有效的金融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例如《证券交易法》、《证券信托法》、《证券信誉平价法》等,这就为证券市场的监管埋下了隐患。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过程中,计划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体制,这或多或少的加深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为市场的监管主体,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者有不少法律意识还淡薄,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弱化。当前我国的证券监管的经济手段,还停留在重惩罚而轻奖励的低级层面。 二、如何做好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工作 1.进一步完善监管的法律体系。前文已经说到,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监管体系并不完善,监管手段还十分陈旧和单一。为了改善这样的情况,首先要晚上监管的法律体系,除了基本的《证券法》、《公司法》,还要填补《证券交易法》、《证券信托法》、《证券信誉评价法》等法律法规的空白,使投资者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法律保障。在行政手段方面,要尽可能减少政府的过多干预,以更为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监管。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代替政府指令的力度要加强,使政府即使参与到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中来也要严格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彻底转变监管中的“官本位”思想。 2.充分发挥金融证券市场的自律功能。首先要健全自律组织,增加证券商、中介机构加入中国证券业协会团体的人数。其次是要加强自律组织的管理,因为我国的自律组织是由两个深交所和上交所、中国证券业协会和地方证券业协会组成的,他们在实际的运作中是彼此独立的,只有做好自律组织之间的协调工作,才能对监管者起到自身约束、相互监督的作用,对政府监管不足起到弥补的作用。深交所和上交所虽然在管理机制上各不相同,监管的力度也存在差异,但是通过执行仲裁和行使惩戒职能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自律效果。 3.进一步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证券金融市场的监管是一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技术性和操作性的专业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有很高的政治素养,还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水平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在我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条件下,不断的衍生出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操作手段,这就要求金融证券市场的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工作素质与其工作相适应。虽然从目前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发展来看,证券监管的额高素质人才还是十分缺乏的,但是我国各级监管人员在数量、知识结构、业务素质等方面都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相信只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方面的学习和培训,落实监管法律和监管政策,工作人员的素质就一定可以适应监管工作的客观需要,从而进一步提高监管的水平。 总而言之,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从不规范到规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监管制度也逐渐从不完善发展到完善。可以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时代即将完全过去,良好的监管运行模式和实施卓有成效的监管过程和监管体系标志着我国的金融证券市场正逐渐走向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金融证券监管体系,我国的证券市场必将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金融证券论文:行为金融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 一、行为金融理论 标准的现代金融理论的模型与范式基本上局限于“理性”的分析框架中,对金融市场的行为进行了理想化的假设,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学者日益重视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异象,而这些异象的理性解释不能令人满意。行为金融理论正是金融学家在研究金融市场异象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起来的理论体系。行为金融借鉴了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科学等研究成果后,将人类心理与行为纳入金融学的研究,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社会动因来研究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不是理性人,并不具有完全理性,而是行为人,只具有有限理性,不能客观、公正、无偏的加工信息。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心理容易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而不仔细考虑自身的信息,也就是行为金融理论中的“从众行为”,而如果涉及到多个投资主体,就会进一步引发团体从众跟风的“羊群效应”。除此之外,投资者很多时候的非理性行为还由于本身的“过度自信”,即将成功归于能力,而将失败归于运气和机会的作用,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产生行为偏差。另外,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会选择其感觉非常精于评估的风险事件,避免不熟悉或无法估计概率分布的风险事件,即“熟悉偏好”。总之,人的心理因素对于投资者行为的影响是行为金融研究的主体,伴随着行为金融的发展,相关经济研究对于人的心理分析的依赖也越来越多。 证券投资基金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而后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投资,作为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是现代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其投资行为也会受到基金托管人及基金管理人不理性行为的影响,所以此时就必须考虑现实中人的心理因素,利用行为金融理论对其投资行为进行阐释。 二、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分析 行为金融理论中的投资者有限理性意味着投资者并不完全理性而且不总是理性的,而证券投资基金主要进行股票和债券的投资,充当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角色,所以其投资行为势必符合行为金融理论对于投资者的假设,即证券投资基金是有限理性的。行为金融理论为研究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提供了延伸性的启示。 1.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的“羊群效应” 很多时候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会非常注意其他机构的动向,并在这些机构投资者采取行动时,立刻采取相似的行动,这可能是源于其对本身投资决策缺乏把握,也可能是看到其他机构已经获利而相信自己也能获利,或者更可能是由于害怕与众不同,必须采取行动。所以在这种时候证券投资基金不可能理性的考虑该决策究竟会为基金本身带来多少收益,而仅仅是一种盲目的“从众行为”。同时,由于多数作为机构投资者的证券投资基金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它们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在这种情况下,非理性的众多证券投资基金很可能同时采取行动,形成群体性的跟风购买行为,并最终导致“羊群效应”。这时,许多证券投资基金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最终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从而导致股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变动,破坏市场的稳定运行。 于是,为了避免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的“羊群效应”,政府应该扩大市场容量,提高上市公司股票质量,使众多证券投资基金在挑选其投资股票品种时就有更多的选择余地,理性的进行决策,从而有效地减轻“羊群效应”造成的市场风险和脆弱性。 2.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的“熟悉偏好” 经典投资组合理论认为理性的投资者通常会通过分散投资来规避风险锁定获利。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投资者通常也会通过投资组合规避风险,但是这种组合的分散程度一般低于经典投资组合理论的建议。很多基金在投资时更愿意选择股票市场,即那些相对熟悉的领域,投资也集中在其比较熟悉的本国市场、本地市场,从而导致投资组合构成上所表现出的分散不足。这主要是由于证券投资基金在评估某些投资时无法估计不确定事物的概率分布,而更熟悉的环境使其感到处于优势,即行为金融中所谓的“熟悉偏好”,但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提升了投资风险。 这就要求政府促进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渠道的开放,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以加强市场价格发现,适时推出做空机制,改变现在的单边市场状况,并鼓励基金适当地“走出去”,使证券投资基金采用足够分散化的投资策略,采取理性的投资决策,从而规避风险锁定获利。 3.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的不理性投资行为 行为金融认为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受到认识与行为偏差的影响。而证券投资基金在进行投资时主要倚重基金管理人,可是基金管理人并不总是理性的,会或多或少受到认识与行为偏差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做出非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典型地,当基金管理人处于过度自信时,可能高估自身的能力,为了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而从事风险性较大的投资,给本基金利益带来损失。并且由于自我归因的存在,基金管理人在损失出现后,常常先入为主的否定损失是由本身的不恰当行为带来的,而仅仅把这一切后果归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不能很好的纠正其不理性行为。 所以在基金管理人的选择上,不但要求基金管理人具有雄厚的专业学术基础和丰富的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良好的信息收集与信息处理能力,还应要求其了解市场中的投资者和自身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和行为偏差,以避免由于自身的心理因素造成重大失误。此外,还应关注基金管理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倾向,避免选定的投资组合风险收益发生意外。 金融证券论文:高职院校的金融证券专业论文 一、人才需求情况 通过对山东省金融行业企业的调研,笔者发现,目前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金字塔”式结构,对一线客户服务或业务操作型人才的需求要远远大于管理决策型的高级金融人才的需求。管理决策型岗位(如金融分析师、基金经理、证券经纪人、保险精算师、投资管理人)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学历层次和较高的个人素质,一般要求本科生以上学历层次,或具有行业或岗位较长时间的从业经历的人才,由于履行管理研发职责,相应岗位设置较少。 而基层业务操作类以及客户服务类岗位(银行大堂经理、证券客户经理、理财顾问保险经纪人等)由于直接面向客户,需求量巨大,这些岗位往往要求具备相应的从业证书和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高职学生即可胜任。在调查中发现,针对基层业务操作类以及客户服务类岗位,许多单位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由于经过院校专业培养,实践能力强,毕业可以直接上岗且相对于本科生择业流动性强,高职学生更加踏实肯干,因此金融企业在招聘此类岗位时更倾向于获得从业资格的高职毕业生。 二、“课岗对接、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金融与证券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通过对金融行业企业调研分析,确定培养能够在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各类投资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证券经纪人、客户服务岗、理财顾问岗等岗位(群)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分析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炼出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根据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并结合考证需要,进而形成基于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应岗位典型业务工作流程的“课岗对接、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三、结语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通识必修课程突出广泛性、非专业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中强调基础性、工具性、体现发展性,按照高素质劳动者的实际要求,安排“必需、够用”的课程内容;专业核心课程中突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体现实用性、强调针对性、兼顾适应性、体现先进性,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并参考考证课程需要重新整合内容;专业拓展课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从用人单位的需要出发拓宽专业知识面。 作者:孟洁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金融证券论文:金融证券VaR模式运用思索 1、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的实证分析 运用VaR模型,对深证证券市场在选定时间段内的风险进行分析.首先确定表达风险的分析指标.在这里,我们只考虑简单情形,直接对股票指数进行分析,这样避免了投资组合对市场因子的映射过程.为了消除价格序列的非平衡,我们将其转化为收益率序列.收益率有一般受益率与几何收益率两种.下面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几何收益率的基础之上.在计算证券市场资产收益率时,选择了深证综合指数作为市场指数.对Var持有期的选择为一个交易日.以95%作为置信度.样本选用2010年1月4日至2010年5月10日的深证综指日收盘价数据.为简单起见,我们基于GARCH(1,1)模型进行分析。将参数估计结果带入上式即可求出方差,再将方差带入VaR的定义式tt1tVaRPq中就可求得VaR值,其中,tVaR:当天预计下一天深证综指在给定置信度下的最大可能下跌点数,文中取负值;t1P:第t-1天的深证综指指数点数;q:给定置信水平下对应分布的分位数,本文选用GED分布,分位数为1.6448;t:当天预测下一天指数的标准差.于是得到了所有的日Var值,据此求得在95%的置信水平下的检验样本的日均Var值为-37.4518,也就是说,在此期间,从平均的角度来说,深证综指在下一天下跌点数超过37.4518的概率为5%. 当天的实际损失超过Var值记为失败一天,累计共有3天.我们对Var模型进行准确性检验,也称事后检验,是指Var的测量结果对实际损失的覆盖程度.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实际失败率为0.0357,是实际失败天数占所观测天数的比例.故简单分析该模型通过了准确性检验.当然,也可以对其使用统计量的方法进行检验,常见的是Kupiec失败频率检验.规定一些符号,T为观测天数,N为实际失败天数,p为实际失败频率.基本思想就是检验假设*pp是否显著,*p为期望失败频率,计算T*(1).假定VaR估计具有时间独立性,失败出现的次数可视为一系列独立的贝努利实验,则在T次实验出现N次的概率为NNTNTCp(1p),提出的检验统计量:TNNTNN**LR2ln1NTNT2ln1pp.在零假设成立的条件下,统计量服从卡方分布,自由度为1,其在9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为3.84.当LR 3.84时,我们就拒绝原假设.而我们求得的LR值为0.897 3.84,从而接受原模型. 2、结论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GED分布是适合我国证券市场的情况的.用VaR模型进行风险评估是可行的,且其结果是可信的.但是,Var方法考察的是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市场风险状况,并没有考察极端市场条件下或者不可预测事件发生时所带来的风险.另外,Var对历史数据的依赖性也受到了很多批判,假设用历史数据可以很好的预测未来的不确定性,然而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导致基于历史数据的模型失效.针对诸多不足,学者们提出了更为合理的方法,诸如条件风险价值,尾风险价值等多种方法。 金融证券论文:浅析金融证券供应链价格 【关键字】供应链;价格风险;风险规避 【摘要】供应链是相互间提供原材料、产品、技术的厂家、供应商、零售商等组成的一个价值网络。供应链能否稳定合作取决于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成本的配比。对我国目前来说,对供应链价格风险的认识和防范的缺乏,则是制约我国供应链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价格风险对供应链稳定性有巨大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金融衍生品工具,指出供应链价格风险规避的难点和关键,并提出了供应链价格风险规避的策略选择 供应链是一个多环节、多通道的复杂系统,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性、政治、经济、法律、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各种风险的存在。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价格给客户供应恰当数量和类型的物品,以使链上企业运作成本降低,从而实现企业利润和价值的最大化。但市场价格的不利波动,会影响到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严重时会导致供应链环节的中断,从而引发供应链风险。 一、加强供应链下企业价格风险规避的必要性分析 供应链各个企业对外面对的是由市场决定的交易价格,对内则是在自愿基础上以协定价格提供原材料、部件等产品。协定价格要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和制约,在外部市场价格发生不利变动时,极容易导致交易成本的上升,从而引发毁约行为。 能否加强对供应链价格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是关系到供应链管理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近几年来,我国棉花、钢材、铜等商品价格一直在频繁波动。以棉花价格为例,1999年7800元/吨,2000年10400元/吨,2001年8000元/吨,2002年初6400元/吨,2002年底价格则达到11000元/吨,到2003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棉花价格冲到18000元/吨,达到历史最高点,给整个涉棉产业链条带来巨大的结构性冲击。上游的棉麻公司等收购企业盲目抬价抢购棉花,并在高价位上囤积棉花,经营风险增大。中游的纺纱企业由于原料短缺和采购成本飞升,纷纷限产,并有一半停产,下游的面料和成衣企业则因成本上升丧失了在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纷纷流失客户。棉价风暴已经超出了我国众多用棉企业的价格承受能力,使供应链上的生产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都具有因价格风暴而随时中断供应链环节的可能。 它们或者会因价格飞升而着重短期利益拒绝按照预定价格交付材料,或者会因原材料中断而无法提供下游企业需要的半成品,或者会因成本上升而使产品竞争力下降,销量降低,从而使收益减少。 因此,供应链企业间传递的价格信息波动直接影响到各个企业的收益和成本,各个环节不同程度的价格波动反过来又增加了供应链内部的价格风险,导致具有共同利益的供应链难以有效运作甚至中断。供应链具有环环相扣的特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中断,都可能影响供应链的正常工作。因此构建有效的价格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系统模型,建立供应链企业价格风险管理的协调机制,就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建立供应链企业价格协调机制的难点与关键 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人对供应链环境下的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风险的类别、起因及特征等),并在将供应链风险划分为内生风险(如道德风险)和外生风险(如政治经济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但他们的研究只是侧重于供应链的结构与功能,如供应链的技术整合和管理。其中,伊兰德和舒格(Jeuland,Shugan,1983)研究了存在协调时产品的销售定价问题;温(Weng,1997)研究了当生产成本为二次函数时,供应链系统的最优定价策略与买卖双方的交易价格;米尔纳和罗森布拉特(Milner,Rosenblatt,1997)分析了两阶段进货问题,根据第一期观察到的需求确定第二期定货量,描述了买方在初始订单和后期调整两方面的最优行为。克维里斯(Li,Kouvelis,1997)研究了带有漂移的几何布朗运动买方价格模型,描述了买方所需要的灵活性和买方价格的不确定性。国内供应链的发展则相对处于萌芽阶段,模仿和照搬国外的色彩比较浓厚,缺少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宜模式,供应链价格风险的管理更是处于一种摸索的状态。现在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如:马士华、邵晓峰、罗定提、仲伟俊、边旭、刘瑜、陶文源、韩晓军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中买卖双方的协调与数量折扣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他们的研究还没有具体到某一特定的风险,如价格风险,也没有运用现代的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价格风险。 供应链下企业价格风险规避的第一个难点就是论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供应链是否是一个独立封闭的链条,是否受外部的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受外部的影响。物流界中有不少专家认为供应链是由相互之间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技术、服务的厂家、供应商、零售商等所组成的价值网络。 因此,供应商等组成的是一个内部网络,它们通过协议来约束彼此的行为,从而使自己与外界的变化隔离,可以相对独立于外部市场的变化。这种合作的稳定性,就使供应链各企业在存在价格风险管理合作时,能够中和和抵消价格风险,从而使整个供应链的价格风险都集中在供应链的两个端点(进货端的原料风险和出货端的产品风险)。这样既降低了供应链整体上的风险管理成本,又简化了链内企业进行风险规避的工作。但对于这种观点,目前还没有一个人用数学模型的方法来论证。 第二个难点就是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收益与风险的配比划分问题。企业参与供应链的目标是为了使内部市场外部化,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分工与合作,同时也会导致企业交易成本上升。因为在供应链的众多企业中,进货价格上升少(或下降多)、出货价格上升多(下降少)的企业受益,反之企业则会受损。但当市场整体形势不好,就会产生供应链的整体利益与各个企业局部利益的矛盾。 因此如何在保证供应链既定利益的前提下,进行供应链企业收益的划分与成本配比就成为供应链能否稳定存在并发展的前提。因为一旦价格出现不利变化,在短期效应的引导下,企业首先要保证的是自己的利益,如何最大程度的增加收益,减少亏损就成为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但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面向的是整个供应链而不是某个单独的主体,要实现的是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供应链内部定价和成本划分就成为制约供应链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个难点是供应链企业内部协商价格的确定。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实现供应链利益最大化的关键。而连接上下游企业的关键因素就是产品价格。价格波动将导致供应链企业合作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供应链企业的收益和成本。供应链各个企业通过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而构成一个合作博弈。但这个博弈是一个不稳定的合作博弈。博弈稳定与否的关键是如何分配合作带来的利润,因为利润分配将改变参与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博弈的状况。如果利润分配发生变化,供应链企业将对自身收益和成本进行分析,企业如果认为没有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有可能从稳定合作变为不稳定合作,博弈也就从合作博弈转变为非合作博弈。利润分配的关键则是内部协商价格的确定。内部协商价格的确定必须遵循两个原则,即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链上企业收益损失的最小化。 三、供应链下价格协调机制构建的措施 本项目的研究首先是建立在以下假设基础上的:(1)经济人的假设,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主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2)理性行为的假设,企业属于风险厌恶者,若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会选择收益最大、成本和风险最小的策略,但理性是相对有限的;(3)市场上原材料(产品或现货)价格分布未知或已知(这里假设它们分别服从ITO过程、脉冲干扰过程和混合过程:即ITO过程与脉冲干扰过程的混合);(4)经济主体的行为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学习的过程,并随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5)供应链企业面临信息不对称,在彼此合作中存在明显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1、构建价格预警机制,提早进行价格风险预测。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价格更是随时都在变化。 因此对未来市场不确定的价格,必须建立一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随时对市场的不利变化进行监控。当输入各种影响供应链合作的风险参数之后,就会出现一个数值,若数值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预警机制确定的临界值时,机制就会发出预警信号,说明价格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但其中的一个难点就是临界值的确定。临界值的范围如果过大,就会使预警机制在危机尚未到来之前就发出预警信号,从而增加企业不必要的惊慌和风险处理成本;但如果临界值的范围过小则会使预警机制滞后于市场价格风险,从而失去了本身的作用。 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各种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错误信号比率小的临界值,同时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在预警机制发出警告信号后,使供应链企业能及时对紧急、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从而化解供应链合作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带来的风险(如缺乏原材料,如购买成本上升等),减少由此带来的实际损失。 2、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性,提出价格风险的规避手段,以降低供应链的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就是为规避现货价格风险而产生的。金融衍生工具以其特有的财务杠杆(保证金交易)和对冲交易的操作,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独特的双向建仓(买空卖空策略)使投资者的交易具备很大的灵活性,无论现货价格怎样变动,都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有效的规避和转移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将风险由承受能力较弱的个体(风险厌恶者,如套期保值者)转移至承受能力较强的个体(风险偏好者,如投机者),有的甚至转化为投资者的盈利机会,强化了投资者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1)建立一个提供专业化、全方位服务的供应链服务中介,在整体上进行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运作。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面向的是整个供应链而不是某个单独的个体,执行价格风险管理的组织应该具有管理供应链全局的能力和权利,以能对供应链整体收益进行分配和成本进行划分。因此在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不是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而是管理协调企业,它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整合管理供应链内外各种资源,运用金融衍生工具,使供应链企业通过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来消除信息扭曲,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形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它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分摊两端点企业价格风险的成本,如何准确的预测价格变动的方向,确定链内企业的交易价格,如何在价格剧烈波动的环境下,利用金融手段,使链内的损失最小,从而进行整个供应链价格风险的规避。 (2)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来锁定成本。期货市场的产生是以回避现货价格风险为目的。商品生产商、批发商、经营商利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相同的原理,通过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进行交易方向相反的操作,取得一个市场盈利,另一个市场亏损的结果,达到锁定成本,锁定利润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减缓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供求冲击。供应链的开始环节(即生产资料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把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规避出去。同时设计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实物远期合约,通过远期交易买空卖空,使供应链上游企业承诺在未来各期购买一定数量产品的同时还可以向供应商购买一个选择权,通过选择权供应链企业可以调整未来定单的数量,从而使价格波动的风险通过供应链企业的共同承担来规避出去,最终实现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效益性。 (3)利用期权的相应特点,进行期货和期权的合约组合,最大限度地增加盈利的机会,降低亏损。期权交易是期货交易的避险工具,具有比期货交易更大的优势。期权交易是在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拥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以事先规定的价格购买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期货合约的权利,但不负有必须购买或卖出的义务。超过规定的期限,期权合约就自动失效,损失的只是所支付的权利金。这样,买方基本上就没有风险管理的问题,而卖方则有比期货多得多的策略可以规避风险。 期权交易就可以使投资者在面对剧烈价格波动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形式。无论期货价格上涨还是下跌,只要波动达到一定幅度,就可以实现盈利的目的。例如交易者预测未来价格上升买入期货合约的同时买入相关期权的看跌期权。如果期货合约价格朝着不利的方向运动而出现下跌时,行使看跌期权以较低的价格买入期货合约获利,从而降低持有期货多头的损失。如果期货价格真的出现上涨,朝着对投资者有利方向运动时,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高价卖出期货合约对冲平仓的同时放弃看跌期权,对投资者而言损失的仅仅是有限的权利金,却可以就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虽然我国目前没有期权,但我国的许多企业直接在国际期货市场(如CBOT,CME等)上进行期权的运作,来规避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风险。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供应链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我们必须积极在现实生活中密切注意这一问题,把这一问题提高到数量的意义上进行分析,建立起适合企业运用的价格预警模型。
精准营销策略论文:金华地区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实施精准营销策略研究 所谓小额跨境电子商务(mini CBEC),或称在线小额外贸,是指不同国别或地区间的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及其相关信息平台实现不需报关、不缴付关税的交易,实际上就是传统小额国际贸易基于网络化、电子化的新型贸易方式。即中国小型卖家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直接与海外小型买家进行在线交易。出于资金链紧张、销售和汇率风险控制压力,传统贸易进口商纷纷将大额采购分割为中小额采购、将长期采购变为短期采购,加上互联网技术的长足进步,使得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地走入人们的生活。 与大额外贸交易不同,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多为小额订单,数量不大,价值亦不高。物流方式主要为国际小包(包括中国邮政小包、香港邮政小包和新加坡邮政小包)和国际快递(包括EMS、FedEx、DHL和UPS等)。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呈现出以下特点:1. 交易商品多是体积小、重量轻、紧跟时尚的生活快消品。2. 面临的客户群体很分散,主要为小型批发商甚至是单个消费者。3. 客户购买相关产品和重复消费的可能性大。4. 这些客户价值取向多元化,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个性化需求。与大型跨境电商企业相比,小额跨境电商企业营销能力不足、营销投入有限,因此在激烈的网络竞争中,需要一种更加节约、更精确的营销传播手段,才能有生存之地。这种更节约更精确的营销手段就是由现代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精准营销(PRECISION MARKETING)。即公司需要更精准营销、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还有越来越注重对直接销售沟通的投资。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实施精准营销策略,可通过借助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及现代高度分散物流等手段保障和顾客的长期个性化沟通,提供个性关怀,从而不断满足客户个性需求,,建立稳定的企业忠诚客户群,实现客户链式反应增值,从而到达企业长期、稳定、高速发展的需求。 就金华市而言,截止2013年8月,已有超过12万家的跨境电商卖家。由于小额跨境电子商务进入门槛低,许多卖家应运而生,跻身电商队伍。在B2C,甚至是C2C模式下,大多数小额跨境电商企业都处在政策的灰色地带(没有纳入海关统计),相关配套还未跟上(如第三方物流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需求),平台功能正在完善中。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目前所谓的优势也会逐渐消失,贸易环境改善的同时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因此,本地区的小额跨境电商企业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精准营销策略,维持稳定的客户群,延长客户生命周期,提高现有客户的忠诚度,进而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1.金华地区小额跨境电商企业面临的营销环境 (1) 有利环境 我市的扶持政策已经明确,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利用我市无水港、保税仓库、物流平台的现有资源,建设电子商务园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相结合,出口与进口相结合,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相结合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园区,创新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报关、报检、结汇和退税机制,实现园区内现场通关,便利结汇。对海关查验平台建设、国际快递企业引进、报关费用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 (2)不利环境 国家在强力支持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行业的监管。监管机构的介入可能会让事情更复杂。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多以零散的私人小包物件形式出境,若要规范税收,必然牵涉统计,给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带来麻烦,也不一定有利。 总的来说,有利的环境对大型电商企业更有利,不利的环境对小额跨境电商企业更不利。小额跨境电商企业不能仅依靠外部环境的改善来寻求自身的发展,而是要分析内因,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2.精准营销的含义与实施精准营销的必要性 (1)精准营销的含义 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是有态度的网络营销理念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即公司需要更精准营销、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还有越来越注重对直接销售沟通的投资。 (2)实施精准营销的必要性 小额跨境电商业务特点、客户群体特征、自身营销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必须有节约高效的营销手段。实施精准策略可帮助企业保障和顾客的长期个性化沟通,提供个性关怀,从而不断满足客户个性需求,,建立稳定的企业忠诚客户群,实现客户链式反应增值,从而到达企业长期、稳定、高速发展的需求。 3.金华地区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实施精准营销的策略 (1)售前精准营销策略 ①选择精准的搜索引擎:google趋势是目前小额跨境电商企业可充分 的搜索工具。可帮助企业寻找当前热销的商品,帮助筛选关键词,获得有竞争力的价格,分析该产品热销的区域,进而帮助企业寻找目标客户所在的区域。 ②选择精准的关键词:关键词的设置是吸引客户查看企业商品的最关 键的因素。企业在设置时可使用“免运费”、“时尚”等字眼吸引客户关注。 ③选择精准的营销平台:目前比较著名的外贸B2C营销平台主要有 eBay、Aliexpress和DHgate。卖家实力较大,可选择eBay,否则选择Aliexpress先站稳脚跟。如果实力小,想做C2C,DHgate则是最好的选择。 (2)售中精准营销策略 ①提供满意的产品:销售时,尤其初次销售时认真分析客户需求, 细致的征询客户意见,给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指导,站在客户角度,提供其满意的产品。 ②一对一沟通:消费过程中,充分运用实时沟通工具,扫清客户购买中的障碍。如对产品功能、质量的质疑,对物流的效率高低、对支付方式的调整等。 ③提供定制服务:这是小额跨境电商企业竞争的核心,定制化的服务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和关怀,加深客户对企业的任可与信赖,为日后的重复购买奠定坚实的基础。 ④增强客户购买体验:对产品提供细致周到的使用说明、维护保养常识、色彩搭配技巧、相关产品作为赠品等方式能增强客户购买该商品的体验,提高对产品的满意度。 (3) 售后精准营销策略 ①及时联系客户:利用客户消费过程留下的联系方式,及时联系客户。追踪商品物流信息报告给客户,了解客户购买商品后的满意程度,需改进之处,鼓励客户提出不满的地方及解决办法,提升对客户的关怀。 ②利用数据库信息重复营销:充分利用客户的购买信息,衡量客户重复购买的可能性和频率,分析客户对相关产品的需求情况,必要时提供客户需要的其他商品的采购服务。 ③建立会员制锁定客户:设置有等级差别的会员制。将客户定位为会员,给予相应的优惠措施。鼓励客户长期忠诚并为每一次的忠诚行为给予回报。 ④与客户交朋友:利用一切与客户有关的日子,关心客户的生活状况,与客户交朋友,以期日后进而引导客户需求,促进企业和客户的双赢。 精准营销策略论文:智能手机媒体中广告精准营销策略分析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3G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我国手机互联网用户数量逐年递增,其中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急剧上升,成为移动广告投放的重点关注对象。对于移动广告来说,实现精准投放是其核心要义。通过梳理智能手机媒体有利于实现移动广告精准投放的特点,探讨如何针对智能手机媒体进行广告的精准投放的策略,指出了此策略重点就是趣味性、参与性和人文性。 【关键词】智能手机;移动广告;精准投放;策略 2011年11月26日“中国首届移动广告营销大会”在广州举行,这是目前亚太地区规格最高、阵容最大的移动广告营销盛会。大会主办方数据研究机构艾媒咨询集团表示,众多的广告主以及手机广告平台代表给予了这场盛会绝对的关注,报名以及咨询情况异常火爆。由此可见,目前移动广告市场对广告主、广告商、开发者、移动通信运营商都极具吸引力。① 一、智能手机:移动广告的主战场 随着3G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发展,我国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尤其是智能手机市场近几年持续爆发,我国手机广告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据艾媒咨询集团预测,2012年中国无线广告总体规模将达到55.5亿元,所以,手机广告未来增长空间十分广阔。 目前,智能手机借助3G技术现实了自身功能的不断扩大和强化。“智能手机(smartphone)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受的一类手机的总称。”②目前我国3G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亿,占全国手机用户总数量的10%以上。 由于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接入更加迅速并且便捷,近几年其拥护的粉丝数量出现急剧上升的趋势。李开复也表示,智能手机的价格会越来越便宜,今后3到5年中国手机互联网用户数量将会出现暴增。可以说,智能手机代表着手机未来发展的方向,是移动广告的主战场。移动广告针对的人群相对有限并且集中,定位是其最大的优势,精准投放是移动广告实现效果的条件也是保证,因此智能手机媒体的如下特点可以顺利实现移动广告的精准投放: (一)互动性。由于智能手机与互联网接入,使得用户之间的关系由“联系”上升为“互动”。以往的手机联系仅仅是为了消息的传达和告知,而“互动”更多关注的是用户之间的深层次交流与体验。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应用程序都在开发能应用于智能手机的终端程序,使得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在智能手机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在这种互动中,用户会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上传一些与之相关的信息,例如,兴趣点、行为爱好等,这些信息都可以被收集并且记录,作为手机广告精准投放的最可靠数据来使用,并且能够对广告进行量化判断与数据回收。 (二)体验性。2010年7月19日开始,英国航空在其整个航线网络的各条航线上逐步推出手机登机牌,大大方便了智能手机的用户。这让更多的智能手机用户以及广告主认识到,3G带来的不仅仅是与他人更便捷的联系,而且还有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现代人面对茫茫如海的信息覆盖,对某一商品或者服务的印象不可能再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层面上,这时候,“体验”就成了最有力的推广武器:只有让消费者体验到某商品或者服务的好处,与之相关的品牌美誉度等才会相应得到确立和巩固。因此,手机广告要利用好智能手机媒体“体验性”这一特点,制作或开发体验性强的广告内容。 (三)私人性。随着智能手机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尤其是苹果手机开创的“人人可创造,人人可使用”的模式,使得手机的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厚。同时,手机作为私人物品,其中所储存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多,手机媒体的个人化已非常明朗。手机媒体私人化的同时带来就是用户对于隐私信息的捍卫。早期的定向类无线广告单向性大范围群发广告信息造成了用户普遍的抵触心理。这类群发信息多以文字信息的方式为主,不区分消费群体,忽略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偏好,给用户带来很大干扰。这种负面影响的阴影甚至一直挥之不去,今天小心翼翼提及手机广告,得到来自大多数用户的回答仍然是“垃圾信息”。因此,手机广告在进入方式上必须要将手机的私人性作为第一要素去考虑。 (四)多样性。由于智能手机拥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功能丰富多样,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彩信、WAP、声讯等各种手机增值服务平台来进行广告信息的。广告内容也因此更加丰富: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各种符号均可变成容易被受众接收并阅读观看的信息。这种编辑方式和渠道的多样性同时也增加了广告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根据不同受众的心理接受习惯和方式进行投放。 由此可见,智能手机媒体给移动广告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近些年也颇受众多广告主、移动运营商以及内容提供商的关注。在广告主方面,“据《梅花网2010-2011年广告主媒体投放现状与趋势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2010年间,以欧莱雅、隆力奇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日化企业掀起了一阵注册无线网址的‘狂潮’,将各种专属手机使用的域名、无线网址等带有品牌性质的资产全盘注册。当用户用手机上网时,只要输入相应的品牌产品名称就可以直接登录该公司网站,了解产品以及公司的最新动态。”③除此之外,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也展开了对智能手机这个广告应用平台的激烈竞争。到目前为止,中国电信的“天翼空间”,中国联通的“沃商店”,再加上中国移动的MobileMarket,都已就3G业务推出了自己的应用程序商店。广告主可以选择最适合的平台进行广告信息的。与此同时,从2010年开始,广告内容提供商也开始了迅猛发展,“一大批基于移动互联网广告战略的公司浮出水面,如优蜜科技、易传媒、掌媒、捷步士、新网互联、汇海、挖棒等。”④ 二、智能手机广告精准营销策略:趣味性、参与性、人文性 广告的精准营销比传统的营销模式更注重传播的效果和受众的行动,对于“精准”二字可以这样分解:“精”就是要讲究精确、精细、精良,也就是广告内容一定要简洁,诉求力度强,制作细致精良,并且广告信息能够按照预期到达对其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受众那里;“准”就是要讲究准确、科学、可靠,也就是投放方式要准确,投放频率要科学,对于用户的数据库管理要可靠。由于智能手机媒体上述的特点,移动广告的精准投放有了技术性的保证,但是在制作内容和投放形式上还要注重基于自身特点的传播策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内容的趣味性。手机媒体的使用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休闲和娱乐色彩,因为手机作为一种私人物品,可以24小时不离身,而且在用户长时间的接触手机媒体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用作来进行娱乐和休闲的。娱乐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能创造巨大的市场效益,再加上用户使用手机时间的零碎化,形式简洁,风格鲜明,内容有趣,感染力强的广告信息会更直接有效,能在短时间内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宝马品牌可谓是这方面的先行者,到2010年,宝马公司在各移动终端平台上已开发了近180个应用,比如赛车游戏、宝马杂志、车型展示类等,使用户在体验由宝马品牌提供的娱乐休闲应用的同时,对宝马品牌印象更为深刻。从这一点来看,实现对品牌的认知度是手机广告内容趣味化的目的。但是,这种趣味性要把握一定的度,不能一味地以迎合某些受众的“低趣味”,要做到趣味,但不低俗,是让用户于情境中会心一笑;娱乐,但不媚俗,是让用户在娱乐中感受真诚。 因此,手机广告的趣味性应该与“符号消费”紧紧联系在一起,让用户在轻松愉快中消费商品或者服务“所象征的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息等”。⑤戚海峰在其《符号消费》一书中提到,消费者通过消费某些产品或者服务来满足自身心理上的某种诉求,可以体会到某种生活的价值和意义。⑥因此,“符号消费”注重产品或者服务在受众身上所产生的品牌价值观点,这是移动广告进行趣味性营销的基础和目的。比如在苹果网上商店中,经常见到一些知名品牌设计的各类程序,并且将品牌的LOGO嵌入到一些实用有趣的应用程序中,广告信息于悄然中产生价值。 (二)注重方式的参与性。在第一部分中讲到了智能手机的“互动性”强的特点,移动广告应该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大做文章。早在2002年,可口可乐中国公司通过手机媒体策划了一场促销活动,让消费者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竞猜每日的最高气温,猜对者可以免费饮用可口可乐一年。一经传播,此活动立马掀起了高潮,35天内共收到400多万条手机竞猜短信,可口可乐大获丰收,这是利用手机媒体的互动性进行广告营销的第一例。而当前的智能手机具有了更为丰富而且立体的互动方式,移动广告应充分利用这种媒体的互动性,设计用户体验性强的广告形式,让用户在体验产品或服务的互动中产生对品牌价值的好感。比如说,在推出新产品之际,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媒体的应用平台相关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自由下载安装,并且进入程序去体验新产品所带来的好处,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互动的环节,例如将某些信息反馈回官网即可参与一系列的活动等等,利用这种体验式的互动增强用户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注重服务的人文性。由于智能手机私人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所以,手机广告在接入方式以及诉求方面都要体现出贴心、尊重、富有人情味。以“真诚”和“个性化”打动消费者,才能建立进一步的沟通和联系。一旦手机用户对广告信息和内容产生兴趣和信任,那么他们离采取购买行动也就不远了,这也是传统的广告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举个例子: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的GPS定位功能进行签到(check-in),用户的地理位置很容易被跟踪记录,所以在消费者用手机上网的等待时间里,可以根据时间段利用等待界面插做一些贴近消费者日常生活的广告。例如,午餐时间提供用户所处位置附近的餐厅广告信息,周末时间可提供周围区域相关娱乐、休闲场所的广告信息等等。所以,手机广告信息的人性化是以“实用价值”为基础的。 可有些时候,这种“贴心热情”的人性化服务却招来了用户的反感或抵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隐私信息被“出卖”了。因为智能手机媒体能够提供大量关于用户的心理偏向以及行为爱好等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又偏偏是手机广告进行精准投放的必要依据,因此,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用户数据信息中哪些是可以开放的?哪些是属于受法律法规保护的个人隐私?这不仅要靠通信运营商、广告主和内容提供商三者之间要科学、合理、可靠地管理用户的数据库,而且也亟待相关管理部门出台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使手机广告市场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中国手机广告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正反面的经验积累了不少。十年时间里手机广告市场还处在立足未稳的阶段,还有大量企业对这一广告形式保持观望态度,但是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定能为移动广告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投放模式和应用平台,所以本文认为,智能手机媒体中广告的投放要做到精准有效,就必须要以丰富有趣、形式多样的广告内容,参与性强的互动方式,以及人文性的服务模式为策略重点,在手机广告和消费者的内心之间搭建一座“贴心”桥梁,中国手机广告的发展就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精准营销策略论文:电子商务背景下个性化精准营销策略 内容摘要:当前,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个性化精准营销的概念正在被大众所熟知,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为此,本文将基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对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并对其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个性化精准营销有着多个方面的特征及优势,而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以及制定企业精准定位,是电子商务企业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的主要策略。未来,电子商务与个性化精准营销之间的结合,将会成为一种新的营销趋势。 关键词:电子商务 个性化 精准营销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电子商务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电子商务也迅速兴起,并长期处于快速发展状态,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顾客选择了网络购物、电子交易等电子商务服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它的出现,对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和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促进了国内企业营销模式的转变。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市场营销难度的增加,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逐渐成为众多销售型企业的一种共识。由于网络营销竞争压力较大,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因此只有通过加强个性化精准营销,最大限度地留住老顾客,才能在复杂的网络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盈利者。在网络电子商务活动当中,个性化精准营销的重要性也非常明显。特别是基于B2C的电子商务活动,个性化营销和服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顾客的消费粘度,有利于销售额的增加。过去,企业营销存在着过于粗放,缺乏统筹考虑的问题,而随着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开展,这种有缺陷的营销模式就能随之改变,逐渐朝着个性化、精准化的方向转变。到目前为止,一些成功应用个性化精准营销策略的企业,已经借助于个性化、高水平的营销服务,不断为顾客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以获得了自身的盈利和发展。为此,研究电子商务背景下个性化精准营销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 个性化精准营销特征及其优势 个性化精准营销是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营销新模式,按照他的观点,未来成功的营销或多或少都与精准营销有关。特别是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迫切要求企业能够对目标市场进行精准定位,并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差异,开展针对性的营销。个性化精准营销,也可以理解为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精准营销,它以客户的消费偏好、消费行为等个性化特征为导向,试图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个性化精准营销,是信息网络技术革新与营销理念转变的共同产物。在理论层面,个性化精准营销主要基于市场细分理论,并将经典的4P、4C等营销理论紧密联系起来,强调消费者心理、服务水平、顾客沟通等因素的重要性,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营销理论。按照该理论,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不仅要有针对性,更要对消费者的心理特征、消费偏好进行深入分析,并为消费者尽可能多的便利服务,增加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传统营销理念相比,个性化精准营销有着其独有的一些优势。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盈利,具有回报率高、收益好等显著优势,这对企业的长久良性发展十分有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在消费的过程中除了受价格、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对企业的服务、消费的便捷性等比较看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节省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采取送货上门、主动提供商品信息、为消费者提供智能信息筛选等服务,不断提升产品的额外服务,这销售业绩的增长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而言,个性化精准营销是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功概率最大的营销模式之一。许多正在发展中的小微企业,正是依托低成本、高水平的个性化精准营销,在短期内赢得了客户的青睐,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最终帮助自己获得了成功。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企业目标定位明确,营销对象较少,因此营销策略的使用更加灵活高效。并且,在成本方面个性化精准营销也很有优势,许多不必要的大面积营销推广就可以省略,但是营销的力度却可以进一步加强。采用个性化精准营销的方式,还能在提升顾客消费体验的同时,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毕竟,专业的市场细分,能够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从而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营销资源,让企业发展得更好。正因为个性化精准营销理念强调了营销的针对性,是基于顾客信息分析的合理化营销策略,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营销失误,规避企业经营风险。严格的个性化精准营销需要对目标市场进行准确的定位。企业需要在进行产品定位的基础上,对消费群体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细分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通过这种方式,个性化精准营销的魅力可见一斑。或许,个性化精准营销,是当前优势最为明显,且可操作性最强的营销之一。自诞生以来,个性化精准营销就成为了企业应用广泛的一种营销手段,这种营销方式以全新的理念,为顾客提供了全新的消费体验,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一些自身实力并不强的企业,已经通过个性化精准营销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使得自身的发展规模逐渐增大。许多流行的词汇,如“一对一”、“点告”等,都围绕着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发展,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新潮词。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未来个性化精准营销将会引发一场营销领域的变革,必将推动国内电子商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只不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的许多企业管理者对个性化精准营销的了解仍然不多,因此很难在营销观念上得到转变。成功的个性化精准营销,不仅与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有关,而且还与企业管理者的营销理念和服务水平有关。就算企业自身实力较强,产品和服务的种类繁多,如果缺乏对消费者心理诉求的了解,没能及时根据消费者偏好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自己,那么消费者就会缺乏对自身产品的忠诚度,久而久之,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就会降低,最终将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尽管个性化精准营销不一定能够立竿见影,在短期内让我们看到质的变化,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企业的盈利水平提升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但是从长远来看,个性化精准营销的效果非常明显,它能够最大限度地留住客户,实现企业的长期盈利。况且,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是市场竞争背景下企业必须要做出的营销决策。因此,对于快速发展中的企业而言,为了取得更好的发展,它们都有必要运用最前沿的个性化精准营销理念,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创造机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市场的饱和程度已经很高,企业为了实现更好的盈利,就需要努力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并且,只有通过精准营销的方式,企业才有望在短期内获得比较理想的盈利。尽管到目前为止,实施个性化精准营销的难度仍然比较大,诸多问题的存在也对其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从发展趋势来看,其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个性化精准营销,不仅是营销领域的一次革新,而且必将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对企业的营销服务产生深远的影响。 电子商务背景下个性化精准营销策略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营销难题。为此,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尝试以下个性化精准营销的策略: (一)不断提升企业的个性化服务水平 产品和服务的好坏可以从消费者的口碑中得到反馈,如果企业能够更加重视大众的评价和口碑,并通过服务水平的提升来创造良好的口碑,那么消费者之间在信息交换时就会更多对自己有利,这有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长期的个性化精准营销,能够在大众消费者间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进而左右顾客的消费行为。有时候,为了取得更好的精准营销效果,企业还需要根据自身产品或服务的优势及目标客户的特征,选择精准的营销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例如,高端汽车销售企业可以在高端杂志刊登广告,并在城市核心地段、富人聚集区等地点开展高水平的营销活动。相反,如果是定位低端的消费品企业,则可以选择二三线城市,或者乡村地区进行必要的宣传,但是营销费用不宜过高。当然,在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引起消费者反感,企业有必要在进行营销实践之前,设计高水平的营销策划方案,并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个性化精准营销的效果做到最好。由于不同的消费群体有着各自的性格特征,因此产品或服务的宣传推广要与消费者自身的偏好和兴趣联系起来,否则营销效果很难获得质的提升。不论是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还是企业之间、都有必要按照个性化营销的理念,不断提升企业服务的水平,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市场份额的增加,提升市场的竞争力。例如,针对爱好网络购物的用户,可以为他们提供各种有益的网络购物信息供他们参考。并且,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偏好,为他们智能推荐商品信息。而对于习惯线下购物的消费者,则可以为他们提供基于O2O模式的电子商务模式,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线下消费体验,以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另外,加强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寻求信息合作的新渠道,是企业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又一途径。由于个性化精准营销,就是要强调顾客、沟通和服务的重要性,并且在营销的过程中要具有针对性,将客户的个性展现出来。因此,可以综合运用各种营销组合策略,率先在营销战略规划、营销活动设计、营销模式创新等方面做出努力,这能为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开展营销时,要尽可能避免对消费者进行单方面的产品介绍和推销,而是选择与顾客进行真诚沟通,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不断满足他们的要求。例如,在知名的4R营销理论中,就强调了顾客反应和顾客关系维护的重要性,认为企业管理者要更多地关心客户的需求,重视与消费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以满足客户需求作为企业努力的方向。在这一点上,个性化精准营销也不例外。因此,要在传统营销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个性化精准营销的优势,让它们结合起来产生效果。在与消费者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些有关消费者满意度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价值通常都很高,能够为企业的进一步营销提供决策支持。因此,培养企业沟通意识,加深企业员工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讨论,能够将个性化精准营销的优势更好地凸显出来。为了更好地取得个性化精准营销的效果,企业运营管理者有必要在营销策划、实施、评估等多个环节做出努力,并制定出一个涉及营销全过程的科学合理的营销管理机制,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发展。其实,在成本可控范围内,可以尝试一定的对策措施,让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超过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这更容易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使之对企业自身有利。例如,可以倡导个性化的产品定制服务,在条件具备时,可以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一对一的私人定制服务。特别是电脑、汽车等比较特殊的行业,不同的配置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因此,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消费偏好来制定他们满意的产品。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将能在最大程度上留住客户。另外,在营销过程中,广告宣传策略是最为流行的营销策略之一,同时也被大众广泛熟知。对于广告而言,全方位的营销宣传策略很容易引起许多民众的反感,非常不利于企业知名度的提升。而如果基于个性化精准营销的理念,在营销中正确使用有针对性的广告宣传,那就很容易达到企业预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售后服务是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服务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的过程中,需要在产品推广和销售之后,进一步制定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以随时为顾客解决各种问题。除了要为顾客提供应有的服务之外,还需要从细节上入手,为他们提供一些意料之外的服务。据了解,许多客户在消费时,如果获得一定的额外服务,他们就很容易获得消费者的好感,以赢得其信任。在了解到各种反馈信息之后,就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评价以及企业自身的特征,及时发掘自身的不足,然后采取必要的对策措施来提升服务水平,在商品信息咨询、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等环节做好服务工作,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满意。 (二)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 由于个性化精准营销对数据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相关企业除了要精准定位目标群体,并不断改进营销策略之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各种用户信息,努力挖掘出新的盈利空间。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随时掌握用户的动态信息,并从中去分析用户的潜在需求,以更好地促进营销,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另外,还需要充分运用好各种销售数据信息,从中挖掘出一些实用性强、可分析、能度量的精准数据信息,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营销决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措施。例如,为了实现个性化精准营销的目标,淘宝、京东、唯品会等知名电子商务网站,可以在大数据背景下,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运用,以提升营销的效果。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个性化精准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基于数据信息的用户消费潜力挖掘,以释放更多的购买力。在数据信息的支持下,精准营销将逐渐变得智能可控,营销的效果也会显著增强。目前,国内电子商务企业成功运用个性化精准营销策略的案例并不算多,其主要原因主要有理论研究缺乏和实践经验不足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学术界对个性化精准营销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且在诸多环节存在着争议;另一方面,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时间并不长,相关企业接触个性化精准营销的更是少数。例如,国内知名的电子商务企业,如淘宝网、京东商城、一号店等,都是近十年成长起来的新企业,因此在电子商务运营和个性化精准营销等方面都存在着经验不足的问题。只不过,这些企业都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对网络数据流量信息的重视程度也明显加强。国内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精准营销提供的数据来源更加多元化,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自身营销所需的信息,这大大增加了营销的有效性。例如,在网络注册的过程中,消费者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姓名、电话号码、即时通信号码等,都能够被企业了解和分析,这对电子商务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种潜在的财富。在保护消费者隐私的前提下,企业还可以对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收益水平、消费偏好等进行挖掘和推测,这对企业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也有很大的帮助。在讨论个性化精准营销之前,必须要对网络平台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努力让信息技术成为个性化精准营销的手段和方式。要知道,在很多时候,一定程度的个性化精准营销,必须要以数据信息为基础,否则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条件成熟时,还需要适度增加一定的信息资源开发投入,确保能够深度挖掘各种商务信息,让个性化精准营销的效果更好。例如,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心理,综合运用网络社交平台、移动终端设备、博客营销等,帮助企业在大范围内提升自身知名度,以获得良好的发展。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当有顾客光顾自己的网站或者网店时,管理者在为他们提供产品信息咨询和销售服务的同时,也应该及时分析和保存用户的信息,并从中挖掘出它的价值,这对售后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重复消费的产生,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一些实力相对较强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的方式,对新老顾客进行分类管理,并对他们的购买心理、消费倾向等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为他们推荐自己的产品。另外,也可以尝试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建立相应的消费者信息反馈机制。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 (三)设计精准的企业市场定位 科学精准的营销定位,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盈利,让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能够最大化。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需要首先进行市场定位,然后参考相关的营销理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因此,在开展具体的个性化精准营销之前,应该首先对市场进行划分,然后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目标市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消费者特征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营销策略,更不能盲目跟风,没有目的地展现营销。也只有在深刻领会个性化精准营销中“个性化”和“精准”的内涵之后,企业才有希望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抢占更大的市场。另外,也要适度地依赖政府的宏观引导和监管,让电子商务企业在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用户的隐私,不能干扰大众的正常生活。否则,个性化精准营销将会成为企业人员干扰社会大众的一种恶性手段,不利于经济的有序发展。例如,在日常的销售活动当中,特别是网络销售服务中,企业管理者一方面不能过度了解用户的隐私信息,另一方面也有义务保护好用户的信息,避免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开展个性化营销之前,企业要根据消费者购买需求和购买能力的差异,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划分,并从中选择出符合自身产品或服务特性的目标市场。之后,就需要针对目标用户的消费心理,不断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让更多客户获得满意的服务。 结论 本文首先对电子商务的概念及个性化精准影响的内涵进行了概括,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电子商务中个性化精准营销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最后提出了电子商务背景下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的策略。文章对电子商务中的个性化精准营销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实践过程中的个性化精准营销策略。当销售型企业运用精准营销的理念,在各种商务模式中不断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企业自身将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如果按照个性化精准营销的理念来开展商务营销活动,就不容易出现营销方面的失误。未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企业在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国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努力提升营销服务的水平,以满足国外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心理需求。 作者:李海波 单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精准营销策略论文:地方中小企业精准营销策略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廊坊市中小企业在营销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实施精准营销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可行之路,并通过分析几种精准营销的方法,帮助廊坊市中小企业找到深入发展精准营销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精准营销;廊坊市中小企业;互联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尤其是近几年京津冀一体化经济的发展,河北省廊坊市涌现出大批初具规模,积极活跃且能够带动当地市场良性发展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一、廊坊市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和其他省市的中小企业一样,廊坊市中小企业的特点是既需要寻求自身的发展,同时实力又比较弱,资金、规模都有限。现代社会顾客的需求变得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每个企业都需要精确地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进行服务,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在投放广告,组建销售队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广泛使用,尤其是大数据的普及,将传统的以规模取胜的商业模式渐渐转向以信息取胜,这给廊坊市的中小企业又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通过互联网技术,帮助企业以低廉的运作成本,精确地找到企业的受众群体并提供产品和服务,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型企业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精准营销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精准营销的理论 精准营销(PricisionMarketing)是现代营销理论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他对精准营销的描述是:“企业需要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还有越来越注重对直接销售沟通的投资。”精准营销的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方面:(1)目标顾客选择精准;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用有限的资源找到特定目标受众群体,并且把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有效地传递给目标受众群体,是中小企业生存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这样的方法,精准营销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强大的数据库资源和个性化的传播工具,在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精准分析和衡量的基础上,实现目标受众的精准选择和广告的精准投放以及产品服务的精准提供。(2)用较低成本实现营销过程;这一点对廊坊市的中小企业尤其重要,廊坊虽然背靠北京,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而且高科技企业并不多,也很难吸引来风险投资,因此,能用比较低的成本精准找到目标受众,是中小企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3)营销效果能够被精确衡量;借助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手段保障和顾客的长期个性化沟通,使营销达到可测量、可调控的精准要求。并且,借助信息通讯技术,中小企业能够和客户实现深度的沟通,从而为更好地为顾客服务。 三、廊坊市中小企业运用精准营销存在的问题 1.利用互联网进行精准营销形式低端且单一 目前,借助互联网开展营销活动的廊坊市中小企业大部分采用的方式是强推式短信营销和微信营销,只有少部分采用了O2O模式。短信营销一般是将信息群发给已获知号码的用户,带有很大的强制性,是让用户强迫接受信息,而且精确度不够,目前,很多手机都有垃圾短信拦截功能,因此这种群发短信的形式基本上已经达不到营销的目的了。微信营销,目前是廊坊市中小企业采取微信营销的主要形式是在朋友圈中不断介绍企业产品,这种方法受众面窄且容易引起别人反感。O2O营销模式,即企业在互联网上商品和服务信息,客户在线上付款,在实体店里消费的营销模式。美发店、餐饮店和电影院多采用这种营销模式。借助美团网、大众点评网等知名网站,廊坊市很多中小企业采用了这种O2O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模式限制了中小企业主动去寻找喜欢自己企业产品的目标受众,企业是在客户浏览网站时被动接受客户的,不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也难以跟客户实现深度沟通。因此距离精准营销的高级形式还相距甚远。 2.企业对精准营销认识比较肤浅,实现精准营销的专业人才匮乏 大多数中小企业业主都缺乏专业的营销知识,企业员工往往一人身兼多职,很少有人对营销理论有所研究,对精准营销认识不够,不了解精确找到目标客户的重要性,也不知道该怎样来实现精准营销。另一方面能够熟练地把大数据,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企业营销方面的人才本来就很少,能够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人才就更少了。而廊坊市背靠北京市,虽然依托北京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也难以留住高端的人才,因此,廊坊市的中小企业中,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精准营销的人才甚少。 四、廊坊市的中小企业如何实现精准营销 1.运用CRM技术建立客户信息,精准寻找目标客户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客户数据库,通过识别企业最有价值和最有潜在价值的客户资料,企业能够获取更多有关客户的信息。CRM的运营模块有:第一、数据管理:把企业内部信息和数据接触点管理起来,实现数据的跨区域跨部门的集中管理与共享应用;第二、流程管理:实现相关业务流程管控和自动处理,固化管理流程;第三、智能管理:实现企业分析智能,据此对外部客户提供有效的客户关怀服务,对内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准确的分析决策依据。企业可以通过CRM系统的数据开发功能,轻松查看所有客户信息,全方位掌握来自内部系统、外部市场的各种客户信息,在掌握准确信息的基础上,企业能够准确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并且还可以通过ABC分类管理,根据关键数据信息,如客户规模、客户周期和客户关系强弱,更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目标客户制定个性化市场营销和服务策略。 2.运用窄告方式,精准投放广告 过去的广告投放方式是“广而告之”,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广告出现在网络上,这种广告方式的效果逐渐被质疑,持续不断并且漫无目的地在互联网上做广告,对于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方面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窄告方式是比较适合中小企业投放广告的。窄告就是将广告“窄而告之”,“专业告之”。也是网络定向广告,通过分析网页内容、辨别网民所在地,按广告主要求和设置,将广告有针对性地投放到若干家网站的目标客户面前,这种新型网络广告模式更加有效地节约了广告成本,提升了广告效率,是一种非常适合中小企业投放广告的方式。中小企业使用窄告方式投放广告,可以有这样几种投放方式:(1)按语义投放;窄告系统可以通过语义分析技术,将企业广告投放到媒体上与之业务相关的文章周围。当有目标客户看到相关文章时,也就看到了企业的广告。(2)按目标地域投放;窄告系统能锁定广告商指定的目标客户所在区域(可具体到城市),从而把广告只投放到指定区域的网民面前。这对于试图打开某一特定区域市场的中小企业而言非常有用。(3)按目标客户的阅读习惯、浏览习惯投放;窄告系统可以通过分析目标客户的浏览网站的习惯,锁定感兴趣的目标客户,从而直接把广告投放到这些目标客户面前。总之,通过窄告方式,既能让中小企业精准地把广告投放到目标客户面前,又能很好地节约成本。 3.运用博客营销 博客营销是用博客这种方式开展企业的精准营销,能够通过与客户的深度沟通精准找到企业的目标客户。一般做法是公司、企业利用博客这种网络性交互性平台,更新企业的相关概况及信息,密切关注且及时回复平台上客户对于企业的相关疑问以及咨询,通过这种互动式交流的方式,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与客户实现深度沟通,从而精准锁定目标客户。使用博客营销有以下优点:(1)大大降低了产品和企业的推广成本。使用博客,营销人员可以免费企业和产品信息,免掉了在其他网站上付费做广告的费用。还可以链接一些客户喜欢的娱乐网站等,从而增加客户点击率。(2)博客营销实现了与消费者的深度沟通,从而能够精准地锁定目标客户,更好地为目标客户服务。当博客内容比较受欢迎时,博客网站也就成了企业和客户交流的场所,企业有新产品,可以在博客中,读者可以发表评论和使用意见,企业可以从中了解读者对企业产品的看法和改进意见,企业营销人员也可以恢复用户的疑问,从而实现与客户的深度沟通。同时,企业还可以在博客中设置在线调查表的链接,引导有兴趣的读者参与网络市场调研,既降低了市场调研费用,也能深度了解客户需求。总之,博客营销为中小企业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营销平台,这个营销平台强调的是互动和营销的精准性。博客营销,更强调信息的互动传播和客户体验,通过增强客户的独特消费体验,激发客户的强烈消费欲望,把传播效应从数字上的成功(点击率、页面流量),转移到传播质量上来。 五、结束语 精准营销,能够更好地为廊坊市中小企业营销服务,深入认识并且重视精准营销,掌握其方法并且实施精准营销,是廊坊市的中小企业下一步应该深入去做得事情。 作者:黄丽萍 单位:燕京理工学院 精准营销策略论文: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策略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快速普及,电子商务随之产生,其有别于传统商务模式的便捷性、安全性及交互性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变革。从我国电子商务监测中心数据可知,截止2015年上半年,在电子商务交易额方面我国达到了7.63万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0.4%;其中在网络零售交易规模上,达到了1.61万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8.7%。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已经超过20万家;我国网购用户规模高达4.13亿,仅手机网上购物使用率就已经达到42.4%。在当前电子商务时代大环境下,对于产品与服务信息的搜索,仅仅通过网络即可完成,尤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往往可随时随地进行搜索并完成交易,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受该种变化影响,电子商务企业在营销策略上也出现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商机与挑战,精准营销拥有着传统营销所不具备的优势,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对当前营销方式的新选择。但在电子商务精准营销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促进精准营销在电子商务中作用最大化,是电子商务营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精准营销概念与优势 精准营销的提出始于2005年,提出者为菲利普•科特勒。作为公认的“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指出企业当前所需的营销沟通,除了要可衡量、高投资回报外,还需要更精准,即需要对着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进行制定,同时需要重视在直接销售沟通方面的投资。精准营销就是要定位正确的时间,定位正确的地点,定位正确的信息,并将信息的传递定位给正确的人。精准营销是一种在整个产品营销全过程贯穿的新型营销方式,以规避营销中的盲目投入现状,让企业可以将所有花费应用于最正确的位置,实现营销效率的最大化。该种营销方式也是现代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所需,具有凸出的优势。基于精准营销的概念可知,精准营销与一般的市场营销相比,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与优势。首先,精准营销在顾客群体、目标受众的选择方面可以实施更加明晰的定位。对产品受众进行精准地定位,是精准营销的首要要求。市场细分这一理论,是精准营销对消费群体细分的理论基础。精准营销是建立在对消费者相关信息进行搜集的基础上的,整个过程系统而庞杂。但只有科学精准地对顾客群体实施定位,才能使营销策略因人而异具体作用于不同的群体收获更好的营销效果。精准营销的这一特点,使与顾客的沟通可以更加有效,便于顾客对自身需求与市场信息进行掌握,根据自身需求对适合自身的产品量身选择,促进不同市场主体多赢局面的形成,因目标具有精确性,精准营销的优势在电子商务中的优势正在越来越凸显。其次,“精准”是一个动态概念,涉及营销全过程,精准营销对营销方案的过程和结果十分重视,使得整个营销过程具有可控性与可量化性。精准营销可对客户群体进行更加科学准确地定位,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对不同的营销方案加以实施,在这一过程中精准营销对投入产出比例更加看重,使得精准营销相比传统营销模式收益结果更加明晰。再次,精准营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背景和依托,对消费群体定位更为准确,可从消费者消费倾向等入手进行营销,及时更趋向于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信息,也能够针对消费者正常权益给予及时回应和维护,使企业在良好服务下获得可持续发展。精准营销具有精准的可衡量、可操控体系,对营销方案的实现给予保证。在对经济利益进行追逐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风险的可控性才能后顾无忧。面对不同的顾客群体,精准营销可对不同的营销方案加以采取,在这一过程中会对顾客资料实施严谨地分析,在营销策略制定上更加慎重,能够有效避免重大失误的发生,这种可度量、可控制特征,也是保障所有营销体系可以成功的关键。 二、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必要性 1.精准营销有利于降低电子商务扩张成本 电子商务本质目的在于营利,低成本扩张是所有电子商务的追求。从传统营销模式来看,其在产品营销上主要以大面积的广告投放为依托,该种营销方式虽然可以一时间达到“铺天盖地”的效果,但却导致电子商务在产品营销推广方面的成本极大地提高。精准营销模式的应用,则可使顾客定位更为准确,营销手段也更加具有针对性,营销策略效果更为突出。通过精准营销,相对传统营销来说,其优势不仅体现在提升电子商务产品宣传力度方面,而且有利于节省顾客对广告进行甄别的时间等,引导顾客形成对营销信息主动的惯性与心理,进而提升营销效率,尤其对于电子商务低成本扩张目的可最大化满足。 2.精准营销有利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在营销各个环节中,从产品研发到消费者回馈,精准营销对其整个过程都能够精准地跟踪,这种跟踪有利于电子商务营销更好地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当前市场上的各类商品在种类上已经基本趋于饱和,要想在这种饱和状态中获得受众青睐,就必须开发出更加适应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服务。面对各种商品,消费者所作出的选择往往具有较强的个性化,有些消费者倾向于产品质量,有些消费者倾向于外观设计等,无论哪一种需求,都需要电子商务企业提高重视并正确看待,确保各类消费者都能对自身产品保持较高期望值。在精准营销引导下,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将被放到更受重视的位置,促使电子商务加强对消费者个性化分析,有利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此外,精准营销是一种全程营销模式,其在电子商务各环节中的贯穿,能确保消费者不同需求均能得到较好满足,使电子商务能够深入消费者中,拉近与消费者距离。 3.精准营销有利于促进电子商务竞争力提升 将消费者的需求作为始点和终点,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了解,使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得到充分地满足,是精准营销对电子商务的要求。精准营销能够使消费者电子商务消费渠道被进一步缩小,使电子商务产品在流通环节方面得到进一步精简,而这些在提升电子商务服务水平上,均能表现出很大促进作用。另外,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实施精准营销模式过程中,要求电子商务企业针对市场展开精准调研和细分,需要其在借助信息技术等基础上对消费者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可以使电子商务产品与服务信息向消费者的传达更加准确,不仅能够提升电子商务广告精准度,还能极大地提升消费者群体命中率,确保电子商务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有利于电子商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精准营销在电子商务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基于精准营销相对传统营销模式的优势,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当前电子商务领域中对精准营销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从精准营销在电子商务企业中的应用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营销目标定位缺乏精准性 面对精准营销,许多电子商务企业认知还不够准确,普遍更加重视传播渠道与媒体,将精准营销等同于消费者能够接收到广告或宣传信息。该种认知实质上缺乏对消费者实际感受的考虑,从电子商务当前营销情况来看,其在自身产品与服务方面投入的关注较多,而在市场方面却缺乏充分调研,忽视了对消费者需求的动态跟踪与分析,导致其营销目标定位在应有的精准性方面还存在较为缺乏的问题。还有一些电商企业,受制于自身对目标消费者缺乏精准调研影响,习惯性地模仿其他企业已经推行的成功营销模式,该种营销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实质上对于消费者的定位属于假设式定位,往往导致其对于目标群体定位表现出较大偏差。 2.忽视增值服务的营销作用 现阶段的电子商务精准营销,还停留在广告范畴上,仅仅关注产品购买与浏览推荐两大块的营销,未认识到从精准营销全过程入手加以全面考虑的重要性。即对于精准营销,当前电商领域许多企业在理解与行动上均还较为片面,广告本身成为精准营销重头戏。不过,虽然如此,很多电子商务广告投入也大部分都表现出不精准的一面,在广告投放过程中,往往不够关注投放网站本身特点,过于偏向于广告点击率或知名度,效果往往属于短期内效果,对于目标群体的长期消费欲望,却还较难实现准确地调动,营销效率不高。在电子商务各环节中,增值服务开发是提高消费者好感的重要指标,但当前电子商务精准营销在消费者增值服务开发上普遍较为缺乏,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成为其营销关注重点,忽视了增值服务的精准营销作用,影响了精准营销效果的可持续性。 3.营销基础设施及专业化人才短缺 虽然我国电子商务近年来快速发展,但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支撑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网络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落后,尤其电子商务精准营销所需的对消费者购物等行为进行充分挖掘的相关技术还比较欠缺,操作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方式与工具还不够成熟。且能够有效监管电子商务精准营销各种广告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经常出现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导致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戒备心较严,难以获取用户信任,使精准营销效果大打折扣。在电子商务精准营销中,产品和服务能否真正有效抵达消费者手中,为其重要服务内容与效果衡量标准。但在物流配送基础设施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物流效率较低,制约了电子商务对精准营销的有效推行。另外,精准营销在我国发展与应用时间都较短,在人才方面需求均比较旺盛,但我国对于该类人才的培养还处于初期阶段,专业化人才还较为短缺,也是制约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一大因素之一。 四、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有效策略 1.基于消费者数据库的建立,加强对营销市场精准定位 在精准营销中,精准地定位目标群体,为其营销要义。不过,要要确保该目标的实现,就必须针对消费者消费倾向做出相应分析。从电子商务消费环节来看,一般由三阶段组成,从对购买的产品进行寻找,到购买产品,再到售后服务。在各个环节中,均隐藏着许多消费者消费信息,电子商务企业应从各个环节搜集消费者在电子商务领域中消费信息,建立相应数据库。在该数据中,不仅需要将消费者地区、访问情况以及浏览倾向纳入其中,将消费者对同类产品评价纳入其中,以及将消费者售后需求等纳入其中。在对法律道德严格遵守的前提下,电子商务企业精准营销部门应对消费者的行为信息维度尽量最大范围的搜集,为精准营销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精准营销过程中对消费者数据库的构建,主要为了创造价值,在此之外不能滥用消费者数据库。在发送产品和服务信息邮件的过程中,必须谨慎行事,避免重复、频繁工作,以免过犹不及招致消费者反感。对于消费者数据库中的各种信息,都需要电子商务企业提高重视,尤其营销部门,需要在了解消费者数据倾向基础上,做好在营销市场方面的精准细分与定位工作。对一些产品或服务进行营销过程中,除需掌握消费者整体兴趣爱好倾向外,还需掌握消费者价值情况,对潜在消费者规模形成一定认知,通过对消费者交易情况的深入分析来锁定目标群体行为特征,对营销产品目标市场进行精准地定位。 2.整合广告投放平台、方式,增强电子商务广告投放传播精准性 电子商务竞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日渐激烈。在现代电子商务领域,通过广告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宣传,对电子商务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广告是现代营销重要手段,在精准营销中亦不例外,精准的广告投放与传播,能够实现对消费者的有效吸引。不过,广告往往占利润成本较高比例,对现代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如何使广告费用最少化的同时促进广告效益的最大化,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在对市场进行精准地定位后,电子商务企业还需要对广告投放传播进行精准地定位。将不同类型的广告,推荐给喜欢该类型广告的人,使目标客户所接收到的电商企业产品与服务信息可以在这种精准投放中更加准确无误。面对多种网络广告方式与平台,电子商务企业应根据自身广告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广告平台和方式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电子商务企业广告的一种或几种传播方式与平台。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结果,在网民数量方面,目前我国已经达到6.88亿,而从搜索引擎应用来看,人口数量也已经达到5.66亿,搜索引擎的应用率高达82.3%。基于这一现状,对于广告投放方式的选择,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应充分考虑其中利弊,优先在竞价排名做出选择,最大限度地提升广告效果,获得更多目标客户。当前微信、微博的影响力也在日渐提升,电子商务企业应看到这些平台影响力,根据平台受众趋向性,对广告投放方案进行制定,提升广告精准性。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的营销,尤其对微信接龙的小软件等推广加以运用,将同类人群链接起来,像病毒一样“感染”目标人群,做到快速传播及低成本传播,从而达到引爆消费的目的。在广告投放形式上,除了行为定向广告外,同时可应用内文匹配广告形式,且应根据电子商务企业自身发展实际选取不同广告投放形式。当其处于市场初期状态时,对品牌知名度的扩大有较高需求,在广告预算比重上,可倾向于内文匹配广告形式;当其已经走过市场初期状态,往往需要提高广告与目标消费群的有效触及,此时在广告预算比重方面,可倾向于行为定向广告形式,以该种投放来促进精准性提升。 3.提升营销服务针对性,促进消费者增值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电子商务营销想要获得最大化效果,就必须为消费者提供针对性地电子商务营销服务,根据消费者个性化和差异化,对产品或服务进行设计。不过,因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成本较高,且难以实现规模化效益,电子商务企业应从自己提供的产品情况出发,对有效的个性化产品尽可能地提供。在交易过程中或者交易结束后,电子商务企业可向消费者提供单独的满意沟通服务,通过每位服务人员单独为一位顾客提供服务的方式,促进顾客对电子商务产品忠实程度的提高。针对潜在目标消费者群体,电子商务企业也可采用这一营销沟通方式。在与目标消费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可对现代信息沟通交流方式加以采用,通过直接沟通交流的方式对消费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同时可以直接将产品和服务关键信息介绍给消费者。针对已经购买过产品的消费者群体,可根据顾客偏好对其潜在需求进行分析,将产品及时推荐给消费者,并对消费者的态度反映进行跟踪。当消费者并未跟进该推荐时,可开始分析消费者其他潜在需求并做出新的推荐方案。从以往营销实践来看,对新消费者进行开发所需要的成本要远远高于老消费者维持成本。所以,加强对现有消费者把握,提升老顾客忠诚度,引导老顾客重复购买,是电子商务精准营销重点。而对于老消费者群体来说,往往在后续服务的完善与否方面比较看重,在提高营销精准性,电子商务企业需促进消费者增值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更为超值的服务留住消费者。这就要求电子商务企业在确保产品与服务质量一如既往的前提下,对消费者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对于这些服务,应尽量超出消费者预期期望,这样才能极大程度地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不仅有利于老顾客的保留,还有利于对新消费者的吸引,使电子商务营销实现在消费者方面的链式反应。对于已流失消费者,也需加强随访,明确流失原因,及时通过补救措施最大化促进消费者回流。 4.构建良好基础设施条件与法律环境,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营销效果与多种因素有关,除基础设施条件外,还与其法律环境以及人才专业性等有关。电子商务企业应从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相应的物流模式,在良好的物流基础条件下,对电子商务精准营销来说能够有效提升其精准性与效率。当电子商务企业已经形成较大规模情况下,可选择自营物流;当其规模较小情况下,则可以第三方物流为依托,通过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来提升精准营销效率。另外,电子商务平台与性质决定了其属于虚拟市场范畴,而在这一范畴中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率较高,为保证电子商务精准营销有效性,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其提供良好法律环境,提升电子商务安全度,进而提升消费者在电子商务精准营销方面的信任度。此外,针对电子商务精准营销人才紧缺的问题,我国还应加强培养电子商务精准营销人才,电子商务企业应对精准营销人才进行积极地培训和引进,打造专业化精准营销人才队伍。将消费者体验作为中心,是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必然要求,而执行这一要求的人才则不仅需要掌握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同时需要具备网络营销与精准营销能力。从这点可以看出,电子商务精准营销所学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对统计、数理分析及营销技能等综合要求较高。所以,电子商务企业可对多种途径与手段充分利用,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加以引进,以提供智力支持给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电子商务企业也可根据现有员工能力构成,给予其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培养,紧抓电子商务精准营销从业人员营销业务素质的同时,对其网络营销操作技术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利用电子技术手段获取消费者购物行为信息的技术,并具备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分析和定位的能力,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精准营销运作能力。在当前电子商务领域中,精准营销有有着明显的应用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虽然精准营销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们应直视问题,根据问题扬长避短,对有效的策略加以采取,促电子商务领域中精准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 作者:严金才 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精准营销策略论文:大数据精准营销与网络营销策略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大幅度增加及各种电商网站的发展,企业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数据。在此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并被部分企业应用到网络营销中,产生了良好的营销效果。对此,本文对基于大数据精准营销的网络营销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对大数据精准营销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其次,归纳总结了传统网络营销存在的常见问题;再次,分析了大数据精准营销对于传统网络营销的促进意义;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精准营销的网络营销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精准营销;策略 大数据精准营销的定义 大数据精准营销通常又被称为数据驱动类营销,是指以驱动消费者高效率参与、实现对消费者的一对一营销为目标,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对企业从外收集或者已有的大量消费者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优化企业营销策略的一种新型营销手段。具体而言,大数据精准营销的营销处理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数据收集阶段。企业需要在微博、微信、QQ、论坛以及企业自有网站等网络工具中广泛收集消费者的相关数据;第二,数据分析阶段。企业需要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到大数据精准营销模型中,并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等具体手段对其进行详细地分析,从中提取到客户消费行为特征等有效信息;第三,营销策略实施阶段。在提取的客户消费行为结果基础上,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营销策略并贯彻执行。 传统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沟通具有单向性,难以实现产品的精准营销 营销沟通的单向性是指企业在传统网络营销过程中只注重通过邮件、微博、微信、QQ等方式向客户推送营销信息,缺乏主动收集客户意见的意识和相关的分析技术。在此背景下,大部分企业根本无法掌握客户提出的相关意见,部分企业即便收集了相应的数据,也无法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进而无法对网络营销策略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不能将合适的营销产品或者服务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传递给合适的客户群体。 (二)营销决策具有主观性,缺乏科学依据 在传统网络营销中,决策者在制定企业营销策略时,通常是依靠自身经验来制定的,使得营销决策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比如,一些企业在确定新产品的营销策略时,由于缺乏该产品的历史营销记录,决策者往往会借鉴以往的一些产品营销策略。实际上,即便对于两种相似李静(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0)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程度非常高的产品来说,它们在产品特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客户群体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如果企业按照上述方式制定该产品的营销策略,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影响企业的营销效果。 (三)缺乏对客户需求的有效分析,降低了客户体验 在利用网络实施营销的过程中,由于相关技术及需求分析意识的缺乏,企业无法对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分析。因此,企业只能通过向客户推送大量营销内容的方式来保证企业的营销效果。对于大部分客户来说,这些信息不但不能够使其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还给其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极大地降低了客户体验。 大数据精准营销对传统网络营销的促进作用 (一)提高了网络营销的精准性 大数据网络营销的精准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实施网络营销策略之前,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企业能够对海量的客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前掌握客户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特征,进而制定更为精准的网络营销策略。另一方面,在实施网络营销策略之后,对于那些具备客户反馈渠道但缺乏相关分析技术的企业来说,可以直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提出的大量建议进行全面分析,充分了解客户的实际要求,并据此对企业原有的营销策略进行改进。对于缺乏客户反馈渠道的企业来说,也可以通过对客户消费记录变迁及历史消费记录等数据的分析,掌握客户对于企业营销策略可能存在的一些意见,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使网络营销策略更加精准。 (二)提高了网络营销决策的科学性 传统的网络营销决策通常由决策者根据以往经验而制定,主观性和盲目性较强。在大数据精准营销中,通过对客户消费数据和市场交易数据的详细分析,企业不仅能够掌握客户的消费行为特征,而且还能够了解市场的发展变化,准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大幅度增加及各种电商网站的发展,企业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数据。在此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并被部分企业应用到网络营销中,产生了良好的营销效果。对此,本文对基于大数据精准营销的网络营销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对大数据精准营销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其次,归纳总结了传统网络营销存在的常见问题;再次,分析了大数据精准营销对于传统网络营销的促进意义;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精准营销的网络营销策略。关键词:大数据精准营销策略确判断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而提高网络营销决策的科学性。 (三)提高了网络营销的客户服务水平 大数据精准营销对于客户服务水平的推动作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大数据的精准分析下,企业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和对企业营销的意见来实施更加具有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极大地提高了客户体验。另一方面,在掌握了客户消费行为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详细信息的背景下,企业可以据此向客户推送相关的内容,使得客户在接受企业营销信息的同时能够获取大量的有价值、感兴趣的信息。 基于大数据精准营销的网络营销策略 (一)加强网络营销广告传播的精准性 在传统的网络营销中,企业通常采用的是粗放式网络广告,根本无法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网络营销广告传播的精准性。第一,根据客户所处情景推送广告。消费情景对客户的购物心情具有较大影响,能够直接决定客户的购买行为。如果客户在家中选购私密用品后,第二天在公司上网却因前一天的搜索行为而被推送各种相关的广告,可能让客户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情景中,影响其购物心情。由此可见,企业必须有效地识别客户的消费情景,并在此基础上推送更为精准的广告。一方面,可以通过对IP地址的辨别来识别客户的上网地点。当客户处于公共场所时,推送的广告内容必须简洁且保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时间段的辨别来确定推送内容。在适当的时间推送恰当的内容。第二,增强客户在广告选择上的自主性。在传统的网络营销中,企业通常会采取弹窗广告、插播广告和漂浮广告等形式来强行吸引客户的注意力,引起了广大客户的强烈不满,部分客户甚至不惜购买广告屏蔽软件来屏蔽企业推送的广告。对此,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来改善网络广告的播出形式和内容,增强其精准性。 (二)加强网络营销市场定位的精准性 在邮件营销、微信营销等网络营销方式中,通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企业拥有大量的“粉丝”,并对这些“粉丝”推送了大量营销信息,然而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营销效果。究其原因,是由于企业对产品的市场定位不精准而导致的。加强网络营销市场定位的精准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第一,分析客户数据,建立产品市场定位。首先,收集海量基础数据,建立客户数据库。在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必须保证所收集到的客户信息具有全面性。对此,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来收集客户的数据,比如可以通过论坛、企业官网、电商网站等渠道广泛收集客户的信息。然后,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的年龄、工作情况、消费行为和兴趣爱好等信息进行详细分析,确定客户的相关属性。最后,将营销产品的特性与客户属性进行匹配,初步对产品的营销市场进行定位。第二,通过消费市场验证市场定位的精准性。为了使营销产品的市场定位更加精准,在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初步定位之后,还需要通过消费市场对初步定位方案进行验证。如果按照产品的初步定位方案对其进行营销后,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营销效果,则说明企业对于营销产品的市场定位比较成功,可以继续采纳该方案。反之,则需要对营销产品的定位方案进行修正或者重新定位。第三,建立客户反馈机制。建立客户反馈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在营销产品的初步定位通过市场验证后,企业可以利用客户反馈机制广泛地收集客户对产品,特别是对产品营销的一些意见,并根据客户的意见对产品营销进行调整,使其定位更为精准。另一方面,如果营销产品的初步定位没有通过市场验证,那么企业也可以通过客户反馈的形式来总结定位失败的原因,为产品今后的精确定位提供依据。 (三)提高网络营销服务的个性化程度 要想提高网络营销服务的个性化程度,企业不但要能够通过大数据掌握客户的个性,而且还要能够合理地设计个性化服务。第一,通过大数据掌握客户的个性。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企业能够在互联网上收集到客户各方面的相关信息。然而,众所周知,由于互联网管理的不规范化,大部分信息均不具备很强的可靠性,甚至有些信息之间还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因此,企业要想通过大数据掌握客户的个性,首先就要保证所收集到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企业必须能够从海量的客户信息中挑选出最能够反映其个性的关键信息,降低企业数据分析的成本费用。第二,合理地设计个性化服务。合理设计个性化服务需要企业努力做到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企业不可能逐一满足所有客户的个性化要求,这就需要企业能够尽量抓住客户个性化需求中的共同点,并根据该共同点设计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如果完全按照客户的个性化要求为其提供服务,企业的服务成本必然会大幅度地上升。因此,企业必须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进行详细分析,尽量采取一些既能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又不给企业带来太多经济负担的方式来对客户进行服务。 作者:李静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精准营销策略论文:大数据环境下电商精准营销策略探讨 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进入了信息的时代,随着信息数量地增加,我们所在的环境变成了大数据的性质,那么在网络不断普遍发展的过程之中,电子商务的产生,为人们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但是在大数据的环境之中,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为了使自身不断地发展,就需要应用TAMM,但是当前这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相应人员要仔细研究。 1大数据的环境中电子商务运用 TAMM还存在一些问题电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正方向的改变,国家也开始重视起来,在大数据的时代中,为了应对竞争这种激烈性,需要应用TAMM来运用,但是当前的TAMM还是存在一些问题。①TAMM就是对自己公司运用的产品需求人员进行明确的确定,开展营销方面的活动或者是方案,保证实际的效果,但是各个电商负责人,对TAMM并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认为只是做好商品网页中的产品详情页,甚至有一些是虚假的信息;②缺少专门的人员,在找准确人群的时候,范围过于狭窄或者是广阔,缺少严格性;③相应的业务或者说是服务,质量并不高,不能满足特定人员的要求,而且由于信息不真实的情况,自身的收益不会提高,反而不断减少[1]。 2关于在大数据的环境中电商如何进行TAMM的几点思考 2.1做好宣传信息的工作,保证真实 根据当前电商进行TAMM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信息有不真实的情况,这会对人们造成损害,而且也不符合我国法律的要求,所以想要找到TAMM的策略,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各个电商的负责人要注意对TAMM进行研究,明确其具体的要求,根据研究的结果,制定出来完备的方案,其中要包括进行精准选择工作的各环节顺序、负责工作的人员安排等,保证做好选择精准人员的工作;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之上,对电商各工作环节进行相应地改变,对于产品的信息方面,要保证用最短的文字形容出产品的各种信息,包括功效、适用人群、选择产品的好处、信誉等方面,而且其中的信息,一定要保证真实,这样避免日后出现这方面的纷扰,也树立良好的诚信,如对于排毒的产品,就不能用夸大的文字形容功能,“三天瘦十斤”、“一盒恢复青春”等,都是不可以的[2]。 2.2对自己运营方向进行准确研究 在电商发展的过程中,想要保证未来的长远性质,就必须做好自身方向的精准确认工作。①对市场进行研究:a.确认与自己经营类似的比率;b.人们对于自身运营的产品,有怎样的需要,将这些结果整合之后,找出需要自身运营产品的人员范围,粗略地进行人员的确认;②在上一点的基础上,调查和分析人员,进行精准的人员选择,这里注意前提,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年龄、工作类别、文化的程度、个人的爱好、性别等,确认之后,再进行实际的研究,可以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是否精准进行一个把握;③根据最终确认的人员,有针对性地予以各工作环节改变,如运营产品主要针对女性,那么无论是包装、详情页的图片、文字等,都要有优美性,或者是小清醒类别,或者是知性,又或者是文艺性,这样做之后,再进行适度地宣传,可以最快让这些人员来购买,从而保证自身实际的收益[3]。 2.3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保证TAMM的效果 想要做好上面两方面工作,就必须对工作人员进行一个能力的提升,所以各个电商的负责人,要对各工作环节的要求,建立专门负责的人员,选择合理的人数,然后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且要建立管理的方案,使各工作环节都可以良好地配合,对TAMM的效果予以保证。 3结论 总之,在大数据的时代中,各个电商提高自身实际的能力,运用TAMM的方法,可以保证自身不断发展,相应人员要仔细研究。另外,国家方面要完善与TAMM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工作的合法性质。 作者:杨晓峰 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精准营销策略论文:农户家庭农产品本地化精准营销策略 一、小农经济背景下农户家庭农产品生产经营现状 研究指出,在农业现代化实现之前,农户家庭分散经营还将长期存在,“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农经济结构仍将保持相对稳定,小农经济还要稳定30年(贺雪峰,2010)。黄宗智(2014)研究认为美国“大而粗”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不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我国近三十年来兴起的适度规模的、“小而精”的真正家庭农场才是适合我国农业正确的发展道路。尽管农户家庭分散经营有其存在的基础,但总体来说,我国农户家庭经营能力不强,市场参与度低。在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市场的引领作用,不能把握机会,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在销售渠道方面,仍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主要靠走街串巷的自销模式和农产品经纪人模式,销售不稳定。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以及营销意识和能力不足,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讨价还价能力弱,收益得不到保障,制约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民增收。 二、农户家庭农产品需求分析及精准营销的意义 作为农产品销售目标顾客的现代都市居民,有着比较强烈的绿色消费、生态消费、休闲消费、怀旧消费和体验消费的倾向和需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社会形态与社会构造、消费态度与生活方式、经济体制与工作方式、观念变革与技术进步等多重力量的冲击下,步入一个多元并存的新消费时代,对过去的留念和怀旧心理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消费者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孙明贵,2010)。农户家庭农产品一直留给人们的是原始、生态、绿色、有机的传统形象,更重要的是,它还凝结和承载了农村的乡土文化和农民的朴实与真挚。农户家庭农产品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但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较突出,改变这种现状是非常必要的。精准营销强调营销渠道精简和营销对象精准,贺海涛(2007)分析提出精准营销是以顾客为中心,在顾客价值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运用可利用的各种方式,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通过恰当的渠道,以恰当的价格,向精确的目标顾客提供适当的产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顾客沟通,弥补大众化营销存在的不足。精准营销比较适用于小众市场,在这个小众市场上消费者的行为特征比较分明和集聚,消费倾向可以得到较好的识别和利用。农户家庭农产品与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农产品相比,具有市场小众化的特征,主要针对注重绿色、有机、生态、体验和乡土情怀的城市居民。针对本地的目标顾客群体开展精准营销活动,可以缩短流通环节,促进供求信息更加对称,有利于提高营销效率,解决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问题;有利于稳定销售,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户持续增收,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 三、农户家庭农产品精准营销策略 (一)目标顾客锁定策略 精准营销的核心思想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营销活动,提高营销效率,因此,精准营销的关键环节就是准确锁定目标顾客。关于锁定潜在目标顾客的方式,笔者总结了两种:一是基于数据信息的筛选式,二是基于大众传播的吸引式。“筛选式”策略是指供给方基于已掌握的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出可能的潜在顾客,并针对这部分群体实施精准营销。这是一种基于客户关系管理之上的目标顾客锁定策略,如向购买汽车的顾客推销车险,向购买住房的顾客推销装修。“吸引式”策略是供给方先进行大众营销信息传播,吸引潜在消费者主动与其建立关联,然后,通过客户关系管理锁定这部分顾客,并进行精准营销。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传播和沟通方法,使精准营销成为可能(刘征宇,2007)。相比而言,农民在信息获取、数据分析以及主动营销方面的能力比较弱,更适合于使用“吸引式”策略,通过“吸引式”策略锁定的目标顾客更加精准。本文之所以将农户家庭农产品的精准营销范围缩小在本地区域,除了考虑到农产品的物流问题之外,还考虑到农民的营销能力问题。本地化精准营销有利于农民掌握市场信息,借助人脉关系或其他途径进行信息传播、口碑营销。 (二)“乡土”产品策略 农户家庭农产品对于城市居民最大的吸引力,最大的卖点就是其承载的“乡土”文化。这种“乡土”文化象征着传统、生态、绿色、有机,以及蕴含在农产品之中的勤劳、纯朴的民风。因此,农户家庭农产品不应该追求规模化、机械化的高产出和高效率,要保护好农产品种养殖的生态环境,采用绿色、有机的方式进行农产品生产和传统的方式进行农产品加工。始终让城市潜在消费者保持一种稀缺感和吸引力,通过消费农户家庭分散经营、小规模生产的农产品,使其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得到满足。 (三)直销渠道策略 采取直销渠道策略,使农户与消费者直接关联,减少中间环节,有利于改变一直以来农户在农产品销售中的被动局面,使农户主动参与在市场中去,增加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和应变能力,稳定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销售收益,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城市消费者与农户家庭之间对接,可以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农村的乡土文化、农民的朴素真诚和农产品的绿色生态,体验精神价值,刺激消费欲望。当然,农产品直销受农民市场意识不强、营销能力偏弱、农村基础条件有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但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宽带全覆盖,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 (四)口碑促销策略 口碑营销是一种低成本的传播和促销方式,建立良好的口碑,对吸引顾客以及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是农产品精准营销的关键。口碑不是刻意去营造的,而是在长期的、持续的良好合作过程中树立的形象和建立的信任。农户家庭农产品口碑营销不能单单从农产品入手,应以农产品为载体在交易过程中展现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乡土本色,即农村环境生态,农业产品绿色、有机、天然,农民真诚、朴素、勤劳。 (五)体验营销定价策略 农户家庭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之规模化、机械化的大生产来说,成本是比较高的,另外,农户要保持其绿色、生态、天然的生产与加工方式,产量较小而劳动投入会大大增加。农民在销售农产品时,往往不计算劳动力成本,只计算直接投入的资金成本或根本没有计算过成本,又缺乏营销能力和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定价往往比较低。如上所述,农户家庭农产品既是一种绿色、有机、天然、健康的物质产品,也是一种蕴含乡土文化的精神产品。顾客消费农户家庭农产品获得的不仅仅是物质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体验。特别是在伴随有乡情体验的情况下,顾客不仅消费了产品,还获得了美好的乡村体验。顾客获得的价值远不止产品价值,还有体验价值。因此,农户家庭农产品定价不能比照工业化大生产的农产品定价机制,而应该以生产成本为基础,以顾客价值为导向采取体验营销定价策略。李庆荣(2015)认为,传统营销中依据成本、竞争对手和供求关系决定产品价格的方法不适用于体验营销,由于体验的独特性和不可比较性,价格的制定较少受成本和竞争对手的影响,主要是由消费者来决定,只要满足了消费者的精神愉悦,消费者就愿意买单,不会太在乎价格的高低。 四、农户家庭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 (一)体验消费拉动模式 体验消费拉动模式是通过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进行观光、旅游和体验的方式,以“消”代“销”,以“消”促“销”的一种吸引式精准营销。以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依托的体验消费拉动模式,既要满足游客对农产品的即时消费需求,实现以“消”代“销”,还要加强现场促销,并与游客建立长期的联系,以“消”促“销”,以“消”带“销”,为C2C销售模式奠定良好的客户基础。乡村旅游是目前我国重要的旅游形式,也是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方式。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乡村旅游业的覆盖面还比较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多数旅游点旅游项目单一,只有简单的吃、住、棋牌和观光,乡村旅游的其他要素作用发挥不足(彭顺生,2016);经营比较分散,农民不能抱团发展,等等。农户家庭应该抓住乡村旅游发展的机会,依托农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通过集群式发展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优势(刘萍,2014),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在根本上改善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传统乡村旅游中出现的散、小、弱、差等问题(肖华,2015)。乡村旅游是农户家庭农产品精准营销的最重要形式和载体,发展好、利用好乡村旅游体验消费拉动模式,关键还是靠农民。农民是乡村文明的建设者和保护者,是民风民俗、传统技艺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只有把这些做好,才能吸引游客,吸引外来资本发展乡村旅游业。 (二)C2C直销模式 C2C是农户直接对消费者的销售模式,这种模式又可以分为“一对多”和“多对多”两种形式。“一对多”即一个农户对多个农产品消费者,“多对多”是指农户联合起来满足多个农产品消费者的需求。C2C又可以分为订购模式和预售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开展C2C销售业务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尽管目前农村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弱,农民素质还有待提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加完善,新型农民的经营意识和能力素质将与时代接轨。在目前的状况下,只要农民转变思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建立与城市潜在消费者的联系,促进信息互通,比如,通过传统的人脉资源进行口口相传,或传统的电话、短信等信息沟通工具。同时,政府部门应该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城市与农村的信息对接创造机会、搭建平台。 (三)C2B农商对接模式 C2B模式是将商家作为农户家庭农产品的顾客和精准营销的目标,其本质是一种供应链整合模式,但对于农户家庭来说,也是一种精准的营销方式。C2B农商对接模式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农户+农产品零售商”、“农户+餐饮”、“农户+电商平台”等。农户通过与农产品零售商、餐饮店和电商平台等商家合作,成为他们固定的上游供货渠道,通过供应链整合的方式,减少中间环节,稳定销量,降低成本,达到精准营销的目标。 作者:谭少柱 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财经管理学院 精准营销策略论文: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策略探讨 摘要:在当前电子商务领域中,精准营销有着明显的应用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精准营销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电子商务精准营销中,必须直视问题,根据问题扬长避短,采取有效的策略,促进电子商务领域中精准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文章则重点分析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策略。 关键词: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策略 在电子商务时代,通过网络用户即可随时随地对各种产品和服务信息进行搜索,且能够依靠智能手机快速完成交易。这种商业模式的改变,要求电子商务企业的营销策略也应随之改变。对我国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在巨大的商机面前,如何做好精准营销,对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分析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策略前,首先应对精准营销本身及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意义、现状有一定了解。 一、精准营销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价值 (一)精准营销是电子商务低成本扩张之路的必然选择电子商务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电子商务无时无刻不在探索低成本扩张之路。精准营销与传统营销模式相较而言,能够更加明确地对顾客进行定位,通过不同的营销手段,给不同的群体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营销策略。而传统营销模式则主要依靠大面积广告投放推广产品,这种“铺天盖地”的营销效果,大大提高了电子商务产品推广的成本。而精准营销则在促进电子商务产品宣传力度提高的同时,节省了顾客甄别广告、比较商品质量等的时间,使顾客能够主动接受营销信息,使营销过程更加有效率,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低成本扩张来说,无疑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精准营销可有效满足电子商务用户群体个性化需求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选择,当前主要落脚于产品质量、不同的外观设计、以及售后服务的好坏等,要求电子商务企业正确认识消费者的不同消费心理,准确地切合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值。通过精准营销这一理念的影响,电子商务对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将会更加重视,在精确营销引导下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分析。精准营销作为可以贯穿电子商务全过程的营销模式,能够通过自动订货、下单及跟踪等流程,使顾客的不同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能够有效缩短电子商务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 (三)精准营销是提高电子商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条件精准营销能够使消费者电子商务消费渠道尽可能地缩小,可在保证消费者获取完整产品的基础上促进电子商务产品流通环节的减少,在电子商务服务水平方面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二、精准营销在电子商务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未真正理解精准营销,目标定位不够精准在精准营销的理解上,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对传播渠道与媒体比较看重,认为消费者精准地接收到广告信息即为精准营销。这一过程显然没有认识到媒体和渠道的不同属性,没有切实地考虑消费者面对广告的感受。电子商务营销服务当前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关注较多,缺乏足够的市场调研,对消费者的需求缺乏深入地分析与动态跟踪,营销目标定位还不够精准。一些电子商务企业因交易量不多,对目标消费者的相应信息获得不足,容易根据其他企业营销经验对消费者采取假设式定位,导致目标定位出现偏差;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开始拥有较准的营销定位,但因缺乏动态跟踪,导致发生后来营销定位不准的情况。 (二)轻视精准营销过程,缺乏对消费者的增值服务当前电子商务精准营销,比较注重产品购买和浏览推荐,即仅仅重视广告范畴,对精准营销的全过程有所忽视。互联网中心数据也显示,当前电子商务领域所推崇的“精准营销”还比较片面,主要为广告本身。但即便如此,这些广告的投入依然普遍缺乏精准性。电子商务投放的广告,较少从网站本身特点出发,对广告的点击率、知名度比较关心,虽然消费者可短期内对电子商务产品与服务有一定了解,但较难精准地调动消费者消费欲望,导致精准营销效果较差。在交易完成后,电子商务精准营销还缺乏对消费者的增值服务开发,比较着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信息,忽视了消费者后续购买对增值服务的依赖,不利于电子商务精准营销效果长期性的保持。 (三)电子商务精准营销基础设施落后,复合型人才短缺在电子商务精准营销中,产品与服务能否高效到达消费者那里,是其重要服务内容。但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设施也依然比较落后,物流效率不高,无法满足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要求,使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实施和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精准营销与电子商务都属于新兴领域,对人才需求比较旺盛。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精准营销领域从业人员,大多仅精于电子商务或者精确营销,复合型人才短缺,缺乏人才支撑的电子商务精确营销效果较差。 三、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改善策略 (一)建立健全消费者数据库,对电子商务营销市场精准细分和定位对目标消费者进行精准地定位,是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要义,而这一行为的实现则需要依靠对消费者电子商务消费倾向的分析。消费者在电子商务领域消费的过程中,主要经过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寻找需要购买的产品,第二阶段为购买产品,第三阶段为售后服务。而这一过程中包含着消费者众多消费信息,电子商务精准营销应根据消费者的数字化消费信息,对电子商务消费者数据库进行建立健全。数据库中的信息除了应包含消费者的地区划分,消费者访问次数,还应包含消费者浏览倾向,对产品的评价和问题的反映,以及消费者的售后需求等。电子商务企业各个部门都应对消费者数据库给予关注,精确营销部门可根据消费者数据库对营销市场进行精准的细分和定位。针对需要营销的产品或服务,电子商务精确营销人员不仅应对消费者兴趣爱好进行分析,对消费者价值进行分析,对潜在消费者规模进行分析,而且应对消费者的交易情况、沟通深度等进行分析,通过一系列的分析锁定消费者所表现出的整体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确定电子商务企业营销产品的目标市场。对于已经采集到的数据,电子商务企业应定期地挖掘,通过动态分析对消费者实施优选,电子商务企业要根据市场测试验证对市场定位的准确与否进行区分。其中网络营销效果的衡量指标见表1。 (二)整合广告投放平台、方式,增强电子商务广告投放传播精准性根据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可知,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6.88亿,搜索引擎用户在规模上则达到了5.66亿,在使用率上达到了82.3%,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网络应用。关于网站流行度的判定方式则见表2。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在广告投放方式上,既可对竞价排名进行优先选择,也可将其与窄告结合起来,以实现对更多目标客户和更大广告效果的获取。电子商务企业也可对微信、微博等充分利用,通过这些平台受众制定精准地广告投放方案,以使广告投放成本尽可能地降低,获取更高的收益。选择广告投放形式时,可采用行为定向广告,也可对内文匹配广告形式加以选择。当电子商务企业处于市场初期,需要扩大品牌知名度时,则可在内文匹配广告的预算上相应地提高比重;而当电子商务企业想要是使广告与目标消费群更有效地触及,则可在行为定向广告的预算上相应地提高比重,以增强电子商务广告投放传播精准性。 (三)提供针对性电子商务营销服务,对完善的消费者增值服务体系进行构建根据营销实践可知,对新消费者进行开发时,其所花费的成本比留住老顾客高出大约10倍。所以,电子商务营销必须重视对现有消费者的把握,促进现有消费者忠诚度与重复购买率的提升。而老消费者比较看重的是完善的后续服务,电子商务企业应加大力度对完善的消费者增值服务体系进行构建,将更加超值的服务提供给消费者,在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给予充分保证的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及时解决和应对消费者的各项问题。电子商务企业所提供的该类服务,应尽可能地超越消费者期望需求,从而促进消费者满意度的提升,留住老消费者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新消费者,以实现消费者的链式反应。针对已经流失的消费者,应探究其流失原因,通过对其流失因素的评估,对相应补救措施进行采取,推动消费者回流。 (四)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与商务法律,加强培养电子商务精准营销人才电子商务精准营销效果的发挥,与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商务法律和专业人才等均密切相关。电子商务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对合适的物流模式加以选择。电子商务企业规模较大时,可对自营物流方式加以采用;规模较少的电子商务企业,可对第三方物流模式加以选择。良好的物流情况,能够提高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精准性与效率。另外,作为一种虚拟市场,电子商务领域中很容易发生违法违规现象,为了给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有效运行提供更好地保障,必须对与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相关法律进行完善,通过有效的措施促进电子商务领域交易安全度的提高,使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精准营销更加信任。政府也应对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发挥,加大建设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同时积极引导精准营销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优化,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和法律环境给我国电子商务精准营销。 四、结语 总之,精准营销产生于信息化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其重要依托,可以预见企业良性长远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降低了消费者对信息技术进行使用的成本,网络准入门槛越来越低,也让更多人的接触电子商务等新兴消费模式。作为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的营销模式,精准营销在大众收益群的分析上可以更加准确,根据不同顾客群体消费倾向等,精准营销可以更迅速地对不同产品或服务的最新信息进行,促使物流与售后服务可以更加及时、完善,对消费者的正常权益进行维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给予保障。 作者:马娟 单位: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精准营销策略论文:电子商务背景下个性化精准营销策略探讨 内容摘要:当前,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个性化精准营销的概念正在被大众所熟知,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为此,本文将基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对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并对其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个性化精准营销有着多个方面的特征及优势,而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以及制定企业精准定位,是电子商务企业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的主要策略。未来,电子商务与个性化精准营销之间的结合,将会成为一种新的营销趋势。 关键词:电子商务;个性化;精准营销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电子商务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电子商务也迅速兴起,并长期处于快速发展状态,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顾客选择了网络购物、电子交易等电子商务服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它的出现,对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和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促进了国内企业营销模式的转变。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市场营销难度的增加,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逐渐成为众多销售型企业的一种共识。由于网络营销竞争压力较大,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因此只有通过加强个性化精准营销,最大限度地留住老顾客,才能在复杂的网络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盈利者。在网络电子商务活动当中,个性化精准营销的重要性也非常明显。特别是基于B2C的电子商务活动,个性化营销和服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顾客的消费粘度,有利于销售额的增加。过去,企业营销存在着过于粗放,缺乏统筹考虑的问题,而随着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开展,这种有缺陷的营销模式就能随之改变,逐渐朝着个性化、精准化的方向转变。到目前为止,一些成功应用个性化精准营销策略的企业,已经借助于个性化、高水平的营销服务,不断为顾客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以获得了自身的盈利和发展。为此,研究电子商务背景下个性化精准营销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个性化精准营销特征及其优势 个性化精准营销是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营销新模式,按照他的观点,未来成功的营销或多或少都与精准营销有关。特别是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迫切要求企业能够对目标市场进行精准定位,并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差异,开展针对性的营销。个性化精准营销,也可以理解为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精准营销,它以客户的消费偏好、消费行为等个性化特征为导向,试图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个性化精准营销,是信息网络技术革新与营销理念转变的共同产物。在理论层面,个性化精准营销主要基于市场细分理论,并将经典的4P、4C等营销理论紧密联系起来,强调消费者心理、服务水平、顾客沟通等因素的重要性,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营销理论。按照该理论,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不仅要有针对性,更要对消费者的心理特征、消费偏好进行深入分析,并为消费者尽可能多的便利服务,增加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传统营销理念相比,个性化精准营销有着其独有的一些优势。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盈利,具有回报率高、收益好等显著优势,这对企业的长久良性发展十分有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在消费的过程中除了受价格、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对企业的服务、消费的便捷性等比较看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节省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电子商务企业可以采取送货上门、主动提供商品信息、为消费者提供智能信息筛选等服务,不断提升产品的额外服务,这销售业绩的增长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而言,个性化精准营销是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功概率最大的营销模式之一。许多正在发展中的小微企业,正是依托低成本、高水平的个性化精准营销,在短期内赢得了客户的青睐,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最终帮助自己获得了成功。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企业目标定位明确,营销对象较少,因此营销策略的使用更加灵活高效。并且,在成本方面个性化精准营销也很有优势,许多不必要的大面积营销推广就可以省略,但是营销的力度却可以进一步加强。采用个性化精准营销的方式,还能在提升顾客消费体验的同时,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毕竟,专业的市场细分,能够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从而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营销资源,让企业发展得更好。正因为个性化精准营销理念强调了营销的针对性,是基于顾客信息分析的合理化营销策略,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营销失误,规避企业经营风险。严格的个性化精准营销需要对目标市场进行准确的定位。企业需要在进行产品定位的基础上,对消费群体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细分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通过这种方式,个性化精准营销的魅力可见一斑。或许,个性化精准营销,是当前优势最为明显,且可操作性最强的营销之一。自诞生以来,个性化精准营销就成为了企业应用广泛的一种营销手段,这种营销方式以全新的理念,为顾客提供了全新的消费体验,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一些自身实力并不强的企业,已经通过个性化精准营销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使得自身的发展规模逐渐增大。许多流行的词汇,如“一对一”、“点告”等,都围绕着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发展,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新潮词。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未来个性化精准营销将会引发一场营销领域的变革,必将推动国内电子商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只不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的许多企业管理者对个性化精准营销的了解仍然不多,因此很难在营销观念上得到转变。成功的个性化精准营销,不仅与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有关,而且还与企业管理者的营销理念和服务水平有关。就算企业自身实力较强,产品和服务的种类繁多,如果缺乏对消费者心理诉求的了解,没能及时根据消费者偏好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自己,那么消费者就会缺乏对自身产品的忠诚度,久而久之,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就会降低,最终将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尽管个性化精准营销不一定能够立竿见影,在短期内让我们看到质的变化,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企业的盈利水平提升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但是从长远来看,个性化精准营销的效果非常明显,它能够最大限度地留住客户,实现企业的长期盈利。况且,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是市场竞争背景下企业必须要做出的营销决策。因此,对于快速发展中的企业而言,为了取得更好的发展,它们都有必要运用最前沿的个性化精准营销理念,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创造机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市场的饱和程度已经很高,企业为了实现更好的盈利,就需要努力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并且,只有通过精准营销的方式,企业才有望在短期内获得比较理想的盈利。尽管到目前为止,实施个性化精准营销的难度仍然比较大,诸多问题的存在也对其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从发展趋势来看,其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个性化精准营销,不仅是营销领域的一次革新,而且必将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对企业的营销服务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个性化精准营销策略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营销难题。为此,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尝试以下个性化精准营销的策略: (一)不断提升企业的个性化服务水平 产品和服务的好坏可以从消费者的口碑中得到反馈,如果企业能够更加重视大众的评价和口碑,并通过服务水平的提升来创造良好的口碑,那么消费者之间在信息交换时就会更多对自己有利,这有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长期的个性化精准营销,能够在大众消费者间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进而左右顾客的消费行为。有时候,为了取得更好的精准营销效果,企业还需要根据自身产品或服务的优势及目标客户的特征,选择精准的营销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例如,高端汽车销售企业可以在高端杂志刊登广告,并在城市核心地段、富人聚集区等地点开展高水平的营销活动。相反,如果是定位低端的消费品企业,则可以选择二三线城市,或者乡村地区进行必要的宣传,但是营销费用不宜过高。当然,在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引起消费者反感,企业有必要在进行营销实践之前,设计高水平的营销策划方案,并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个性化精准营销的效果做到最好。由于不同的消费群体有着各自的性格特征,因此产品或服务的宣传推广要与消费者自身的偏好和兴趣联系起来,否则营销效果很难获得质的提升。不论是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还是企业之间、都有必要按照个性化营销的理念,不断提升企业服务的水平,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市场份额的增加,提升市场的竞争力。例如,针对爱好网络购物的用户,可以为他们提供各种有益的网络购物信息供他们参考。并且,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偏好,为他们智能推荐商品信息。而对于习惯线下购物的消费者,则可以为他们提供基于O2O模式的电子商务模式,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线下消费体验,以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另外,加强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寻求信息合作的新渠道,是企业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又一途径。由于个性化精准营销,就是要强调顾客、沟通和服务的重要性,并且在营销的过程中要具有针对性,将客户的个性展现出来。因此,可以综合运用各种营销组合策略,率先在营销战略规划、营销活动设计、营销模式创新等方面做出努力,这能为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开展营销时,要尽可能避免对消费者进行单方面的产品介绍和推销,而是选择与顾客进行真诚沟通,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不断满足他们的要求。例如,在知名的4R营销理论中,就强调了顾客反应和顾客关系维护的重要性,认为企业管理者要更多地关心客户的需求,重视与消费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以满足客户需求作为企业努力的方向。在这一点上,个性化精准营销也不例外。因此,要在传统营销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个性化精准营销的优势,让它们结合起来产生效果。在与消费者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些有关消费者满意度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价值通常都很高,能够为企业的进一步营销提供决策支持。因此,培养企业沟通意识,加深企业员工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讨论,能够将个性化精准营销的优势更好地凸显出来。为了更好地取得个性化精准营销的效果,企业运营管理者有必要在营销策划、实施、评估等多个环节做出努力,并制定出一个涉及营销全过程的科学合理的营销管理机制,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发展。其实,在成本可控范围内,可以尝试一定的对策措施,让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超过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这更容易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使之对企业自身有利。例如,可以倡导个性化的产品定制服务,在条件具备时,可以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一对一的私人定制服务。特别是电脑、汽车等比较特殊的行业,不同的配置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因此,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消费偏好来制定他们满意的产品。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将能在最大程度上留住客户。另外,在营销过程中,广告宣传策略是最为流行的营销策略之一,同时也被大众广泛熟知。对于广告而言,全方位的营销宣传策略很容易引起许多民众的反感,非常不利于企业知名度的提升。而如果基于个性化精准营销的理念,在营销中正确使用有针对性的广告宣传,那就很容易达到企业预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售后服务是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服务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的过程中,需要在产品推广和销售之后,进一步制定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以随时为顾客解决各种问题。除了要为顾客提供应有的服务之外,还需要从细节上入手,为他们提供一些意料之外的服务。据了解,许多客户在消费时,如果获得一定的额外服务,他们就很容易获得消费者的好感,以赢得其信任。在了解到各种反馈信息之后,就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评价以及企业自身的特征,及时发掘自身的不足,然后采取必要的对策措施来提升服务水平,在商品信息咨询、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等环节做好服务工作,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满意。 (二)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 由于个性化精准营销对数据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相关企业除了要精准定位目标群体,并不断改进营销策略之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各种用户信息,努力挖掘出新的盈利空间。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随时掌握用户的动态信息,并从中去分析用户的潜在需求,以更好地促进营销,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另外,还需要充分运用好各种销售数据信息,从中挖掘出一些实用性强、可分析、能度量的精准数据信息,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营销决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措施。例如,为了实现个性化精准营销的目标,淘宝、京东、唯品会等知名电子商务网站,可以在大数据背景下,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运用,以提升营销的效果。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个性化精准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基于数据信息的用户消费潜力挖掘,以释放更多的购买力。在数据信息的支持下,精准营销将逐渐变得智能可控,营销的效果也会显著增强。目前,国内电子商务企业成功运用个性化精准营销策略的案例并不算多,其主要原因主要有理论研究缺乏和实践经验不足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学术界对个性化精准营销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且在诸多环节存在着争议;另一方面,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时间并不长,相关企业接触个性化精准营销的更是少数。例如,国内知名的电子商务企业,如淘宝网、京东商城、一号店等,都是近十年成长起来的新企业,因此在电子商务运营和个性化精准营销等方面都存在着经验不足的问题。只不过,这些企业都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对网络数据流量信息的重视程度也明显加强。国内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精准营销提供的数据来源更加多元化,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自身营销所需的信息,这大大增加了营销的有效性。例如,在网络注册的过程中,消费者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姓名、电话号码、即时通信号码等,都能够被企业了解和分析,这对电子商务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种潜在的财富。在保护消费者隐私的前提下,企业还可以对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收益水平、消费偏好等进行挖掘和推测,这对企业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也有很大的帮助。在讨论个性化精准营销之前,必须要对网络平台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努力让信息技术成为个性化精准营销的手段和方式。要知道,在很多时候,一定程度的个性化精准营销,必须要以数据信息为基础,否则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条件成熟时,还需要适度增加一定的信息资源开发投入,确保能够深度挖掘各种商务信息,让个性化精准营销的效果更好。例如,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心理,综合运用网络社交平台、移动终端设备、博客营销等,帮助企业在大范围内提升自身知名度,以获得良好的发展。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当有顾客光顾自己的网站或者网店时,管理者在为他们提供产品信息咨询和销售服务的同时,也应该及时分析和保存用户的信息,并从中挖掘出它的价值,这对售后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重复消费的产生,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一些实力相对较强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的方式,对新老顾客进行分类管理,并对他们的购买心理、消费倾向等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为他们推荐自己的产品。另外,也可以尝试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建立相应的消费者信息反馈机制。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 (三)设计精准的企业市场定位 科学精准的营销定位,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盈利,让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能够最大化。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需要首先进行市场定位,然后参考相关的营销理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因此,在开展具体的个性化精准营销之前,应该首先对市场进行划分,然后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目标市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消费者特征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营销策略,更不能盲目跟风,没有目的地展现营销。也只有在深刻领会个性化精准营销中“个性化”和“精准”的内涵之后,企业才有希望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抢占更大的市场。另外,也要适度地依赖政府的宏观引导和监管,让电子商务企业在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用户的隐私,不能干扰大众的正常生活。否则,个性化精准营销将会成为企业人员干扰社会大众的一种恶性手段,不利于经济的有序发展。例如,在日常的销售活动当中,特别是网络销售服务中,企业管理者一方面不能过度了解用户的隐私信息,另一方面也有义务保护好用户的信息,避免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开展个性化营销之前,企业要根据消费者购买需求和购买能力的差异,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划分,并从中选择出符合自身产品或服务特性的目标市场。之后,就需要针对目标用户的消费心理,不断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让更多客户获得满意的服务。 四、结论 本文首先对电子商务的概念及个性化精准影响的内涵进行了概括,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电子商务中个性化精准营销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最后提出了电子商务背景下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的策略。文章对电子商务中的个性化精准营销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实践过程中的个性化精准营销策略。当销售型企业运用精准营销的理念,在各种商务模式中不断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企业自身将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如果按照个性化精准营销的理念来开展商务营销活动,就不容易出现营销方面的失误。未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企业在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国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努力提升营销服务的水平,以满足国外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心理需求。 作者:李海波 单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精准营销策略论文:大数据环境下电商精准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们对互联网技术的利用率越来越高,由此而来的大数据对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带来很大变化,人们正步入大数据时代。在企业营销中,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大大促进精准营销的发展,为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详细分析了企业在电子商务中实施精准营销的策略。 关键词: 精准营销;电子商务;大数据 0 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己成为不争的事实,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具有超强影响力的资源,已经给人们日常生活、企业商业活动以及政府公共管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变革。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完善,再加上大数据环境带来的影响,网络营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体现在企业价值实现前端的营销工作。当前是一个数据超级庞大的时代,依靠经验进行决策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只需精准的找到用户和降低营销成本,就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销售率和增加利润,但是新机遇同时也意味着新挑战。伴随着营销领域本身的数字化的进展以及各类客户数据、销售数据、行为数据等类型数据的积累,大数据营销将赋予企业营销工作新的推动。 1 传统网络营销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营销决策凭借经验,无法有效利用数据 在营销决策中过度依赖过去的经验,缺乏对顾客的市场的深入了解。决策往往具有很大盲目性,营销效果难以量化,成本难以控制。具体表现在:在邮件营销中单纯的依赖邮件的数量。依赖庞大的目标用户群达到营销目的,忽视对邮件用户喜好和习惯的分析,给很多用户发送大量垃圾邮件,甚至通过一些非法手段获取客户邮箱。进行大规模的信息轰炸达到营销目标,这样增加了客户的疲劳和厌恶。严重影响广告的效果和品牌的维护,缺乏对用户消费行为和喜好的数据分析,主观的依靠经验对目标客户做出粗糙的判断,会白白丧失大量潜在客户,甚至本来有购买意愿。 1.2 营销过程单向沟通难以实现产品和客户产品的精确营销 单向沟通是指在邮件营销、微博和微信营销中,向客户发送大量无用的信息,没有和客户建立双向协同的关系。在以客户为中心的今天,客户早已不满足于被管理。需要的是个性化的精确产品和服务,需要将产品和服务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传送给合适的人。需要宏观的掌握和分析客户群,并且提供足够的优质内容和产品建议满足客户的需求。丰富客户体验,这些都是目前的网络营销模式难以达到的。 1.3 缺乏对顾客行为和需求的有效分析降低客户体验 在网络营销模式中,缺乏对庞大的用户相关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对顾客的行为历史和需求难以做到深入的有效分析,在大数据时代,这种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复杂的营销数据环境了,比如一直很火爆的微信营销,在吸引粉丝时主要借助大小号助推,地理位置查找,优惠活动,品牌活动,微博,QQ导流用户等活动增加粉丝,相对于微博其有效用户群更加多,价值更高,互动性大大提高,分组能高效的进行用户点贵点管理和营销。但是这种营销方式不足之处很多,首先在获取用户时,难以对用户进行深入分析,过分依靠庞大的粉丝数量达到有效客户数量的提高。客户定位缺乏精准度,依然有很多的无关粉丝。对用户需求缺乏分析,对很多用户推送无关的消息,会造成客户的反感,给用户难以提供高价值有用的信息,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微信营销的成功在于其强关系的特性,让客户变为朋友,缺乏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使微信营销和客户之间达不到真正高效一对一的高价值精确互动营销。 总之这些问题都反映出,传统网络营销模式,没有高效的利用数据,数据的巨大价值没有被有效发掘。 2 大数据环境下电商精准营销优势分析 2.1 精准营销提高了电子商务广告精准度和命中率 精准营销利用信息技术,将海量的消费者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储存分析,通过细分市场,对细分后的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和购物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和定位,确定目标消费群,然后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宣传,如此可大大提升消费者的购买率,也能够有效地降低广告成本,可以说精准营销提高了电子商务广告精准度和命中率。 2.2 精准营销提高了电子商务服务水平 精准营销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就意味着消费者的需求被商家知道了,商家要想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必然会投其所好,客观上消费者的需求也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在加上电子商务节约、便利的特点,只需选择适宜的物流公司,不仅减少了产品流通环节,也大大提高了电子商务服务水平。 2.3 精准营销减少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效率 精准营销要求必须及时将产品和服务信息准确无误的传递给消费者,基于此该营销模式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便具有了优势,精准营销由于其极强的时效性,不仅大大减少了交易成本,也有效的提高了交易效率。 2.4 精准营销提高了“消费者让渡价值” “消费者让渡价值”是指消费者总价值与消费者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消费者总价值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或服务时所期望得到产品、形象、服务等方面的价值。消费者总成本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或服务时所支付的货币、时间及精力等成本。消费者在购物的过程中,不仅希望相关的成本减到最低,也希望可以得到最大的价值,多数都会选择 “让渡价值”最大的方式。对于消费者总价值,精准营销进行“一对一”差异化服务,增加产品和服务价值适应性,增加消费者满意程度,从而本质上提高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所得到的总价值;对于消费者总成本,精准营销缩减营销渠道,减少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成本,使得消费者购买的货币成本降低。此外,由于精准营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将产品和服务信息传播给目标消费者,从而使消费者搜寻产品信息的时间、精力等成本降低。 3 大数据精准营销的定义和模型 大数据营销又称数据驱动型营销,以驱动客户高效参与,实现一对一时效精确营销为目标,在洞悉大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搜集、分析、执行从大数据所得到的洞察结果,并以此鼓励客户参与,优化营销和评估内部责任的过程。需要将大数据与公司内部数据有机结合才能帮助营销部门(以及整个公司)实现最高的数据利用率。在基于大数据的营销模型上首先收集日志信息、论坛信息、微博信息、社会网络信息、交易信息等数据、然后将这些大数据源放入网络营销模型中,用算法库的方法归类再用大数据计算方式计算,并行计算框架进行计算分析数据最后基这些大数据中提取的信息将其运用在网络营销中基于大数据的用户行为分析营销、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推荐营销及其基于现代通信工具的大数据分析营销,详见图1。 4 企业在电子商务中实施精准营销的策略 4.1 网络广告的精准传播 实践表明,企业仅仅依靠粗放式的网络广告投放方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无法给企业带来想要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必须注重网络广告的精准传播,精准传播是未来网络广告的发展趋势,新型的网络广告方式主要包括点告、窄告、竞价排名搜索等,通过对目标客观群的网络广告的精准传播,广告才能最大的发挥其效用,达到企业的精准营销目的。 4.2 精准的市场定位 在电子商务模式下,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精准的市场定位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措施是首先对客户或者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精准衡量和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数据体系,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优选客户,最后通过市场测试验证市场定位是否精准。其中对客户或者消费者的行为分析离不开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中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该系统记录了客户或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及其消费行为,精准的市场定位就是以此为前提实施的,同时为了验证市场定位的科学合理性,建立优选客户的信息反馈机制也是必要的。 4.3 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化提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网购的行列,且其消费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而个性化的需求是建立在精准的市场定位的基础上的,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在电子商务模式中,企业要想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让消费者亲身参与到产品或者服务的设计中是一个有效手段。其实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也可以看作是消费者在定制产品和服务。戴尔是定制服务做的最突出的代表之一,该公司计算机的性能、外观、功能和价格等消费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戴尔会最大程度上的满足其需求。 5 江苏移动的精准营销模式案例 目前江苏移动各种增值业务五花八门,最具代表性的彩铃业务,之前的营销方案是通过捆绑大面积的促销,使得用户不得不做出选择,尽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彩铃的普及率,但也导致了沉默用户和客户投诉的增加。因此江苏移动决心改变营销方案,选择精准营销模式,先找准目标客户,然后发展彩铃业务。精准营销模式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首先锁定目标客户,确定目标消费者后,分析目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然后有针对性的推出适宜的细分产品,并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通过相应的渠道和传播促销,达到产品精准营销的目的。不仅解决了传统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1 精准营销依据 增长业务的相关数据虽然进行了统一的规范,但是由于该数据更新过快,数据源并未被完全覆盖,难以满足当前的应用需求;业务子系统,特别是小业务系统的数据源缺乏管理,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加以梳理,使这类数据源符合相关规范标准;结合运营商的数据,标注数据的可获得性。 《数据源整合需求报告》中,除了对经分系统现有数据源进行梳理外,还对MISC、彩信、彩铃、WAP、小区短信、短信网关、Enumber邮箱、12580、爱贝通、小额支付平台、USSD、手机杂志、LCS等13个业务平台的数据进行了梳理整合。建立基于用户人性特点的14类人群细分模型,对增值业务的目标客户进行细分,共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详见表1。 基于用户人性特点,将客户进行细分,具体可分为时尚中高端型、高潜力型、感性跟随型、传统保守型、精明时尚型、中潜力型、理性跟随型、精打细算型、吝啬型、盲从型、精明尝鲜型、虚荣跟风型、超前消费型、低潜力型。基于彩铃用户生命周期,将客户进行细分,具体可分为彩铃潜在用户、彩铃新开通用户、彩铃普通用户、彩铃活跃用户、彩铃沉默用户、彩铃流失用户、潜在高概率用户、流失高概率用户,详见表2。在用户细分的基础上,建立彩铃潜在用户预测模型。 5.2 建立用户新业务行为属性标签 基于用户统一视图,实行动态触发的精准营销策略,建立用户新业务行为属性标签,当用户订购了其它增值业务或者拨打了有彩铃客户的电话时,对该用户进行触发式的短信推荐,而对于那些彩铃流失用户和沉默用户,则采取主动关怀的方式,比如外呼+营业厅的方式等,进而实现彩铃业务对目标客户的精准营销。 5.3 精准营销执行 首先分析出客户需求,然后利用精准平台将符合客户需求的营销方案推送到一线,具体比如分析用户过往使用彩铃的记录,总结其铃音喜好,然后有针对性的向其推送铃音;依据用户过往订购彩铃的渠道,分析其渠道喜欢,然后投其所好。 5.4 应用效果评估 通过对四万沉默用户实施彩铃沉默用户推荐活跃度提升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付费铃音下载用户数得到了大大提升,四万用户中成功营销了两万两千五百六十人,成功率达到56.4%,月均彩铃下载用户数KPI指标完成率由91.11%提高到104.02%。 5.5 经验总结 在营销过程中发现很多用户没有下载彩铃的原因是不了解彩铃或者认为铃音设置非常繁琐,所以,在营销推介上只要针对这两点做出解释或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大多数用户还是愿意下载彩铃的。 6 结束语 毫无疑问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它必将成为全世界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提高的前沿。“营销本质上就是效率提高的过程,而技术是在帮助这个过程转变”。大数据在提高效率、精准营销上大有作为,它正在帮助企业深入了解“每一个人”,而不止是“目标人群”,它真正努力让客户变成“首席执行客户”,试图打造针对每个客户的“全接触”体系。这在增进企业效益的同时,也能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私人定制似的体验从而增加消费者福利。因此,研究揭示大数据在精准营销中的价值产生机理,探索大数据时代下的精准营销模式就变得很有意义和价值,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这方面做出贡献。 精准营销策略论文:浅析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策略 摘要:在当前电子商务领域中,精准营销有着明显的应用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精准营销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电子商务精准营销中,必须直视问题,根据问题扬长避短,采取有效的策略,促进电子商务领域中精准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文章则重点分析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策略。 关键词: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策略 在电子商务时代,通过网络用户即可随时随地对各种产品和服务信息进行搜索,且能够依靠智能手机快速完成交易。这种商业模式的改变,要求电子商务企业的营销策略也应随之改变。对我国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在巨大的商机面前,如何做好精准营销,对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分析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策略前,首先应对精准营销本身及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意义、现状有一定了解。 一、精准营销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价值 (一)精准营销是电子商务低成本扩张之路的必然选择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电子商务无时无刻不在探索低成本扩张之路。精准营销与传统营销模式相较而言,能够更加明确地对顾客进行定位,通过不同的营销手段,给不同的群体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营销策略。而传统营销模式则主要依靠大面积广告投放推广产品,这种“铺天盖地”的营销效果,大大提高了电子商务产品推广的成本。而精准营销则在促进电子商务产品宣传力度提高的同时,节省了顾客甄别广告、比较商品质量等的时间,使顾客能够主动接受营销信息,使营销过程更加有效率,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低成本扩张来说,无疑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精准营销可有效满足电子商务用户群体个性化需求 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选择,当前主要落脚于产品质量、不同的外观设计、以及售后服务的好坏等,要求电子商务企业正确认识消费者的不同消费心理,准确地切合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值。通过精准营销这一理念的影响,电子商务对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将会更加重视,在精确营销引导下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分析。精准营销作为可以贯穿电子商务全过程的营销模式,能够通过自动订货、下单及跟踪等流程,使顾客的不同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能够有效缩短电子商务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 (三)精准营销是提高电子商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条件 精准营销能够使消费者电子商务消费渠道尽可能地缩小,可在保证消费者获取完整产品的基础上促进电子商务产品流通环节的减少,在电子商务服务水平方面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二、精准营销在电子商务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未真正理解精准营销,目标定位不够精准 在精准营销的理解上,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对传播渠道与媒体比较看重,认为消费者精准地接收到广告信息即为精准营销。这一过程显然没有认识到媒体和渠道的不同属性,没有切实地考虑消费者面对广告的感受。电子商务营销服务当前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关注较多,缺乏足够的市场调研,对消费者的需求缺乏深入地分析与动态跟踪,营销目标定位还不够精准。一些电子商务企业因交易量不多,对目标消费者的相应信息获得不足,容易根据其他企业营销经验对消费者采取假设式定位,导致目标定位出现偏差;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开始拥有较准的营销定位,但因缺乏动态跟踪,导致发生后来营销定位不准的情况。 (二)轻视精准营销过程,缺乏对消费者的增值服务 当前电子商务精准营销,比较注重产品购买和浏览推荐,即仅仅重视广告范畴,对精准营销的全过程有所忽视。互联网中心数据也显示,当前电子商务领域所推崇的“精准营销”还比较片面,主要为广告本身。但即便如此,这些广告的投入依然普遍缺乏精准性。电子商务投放的广告,较少从网站本身特点出发,对广告的点击率、知名度比较关心,虽然消费者可短期内对电子商务产品与服务有一定了解,但较难精准地调动消费者消费欲望,导致精准营销效果较差。在交易完成后,电子商务精准营销还缺乏对消费者的增值服务开发,比较着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信息,忽视了消费者后续购买对增值服务的依赖,不利于电子商务精准营销效果长期性的保持。 (三)电子商务精准营销基础设施落后,复合型人才短缺 在电子商务精准营销中,产品与服务能否高效到达消费者那里,是其重要服务内容。但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设施也依然比较落后,物流效率不高,无法满足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要求,使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实施和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精准营销与电子商务都属于新兴领域,对人才需求比较旺盛。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精准营销领域从业人员,大多仅精于电子商务或者精确营销,复合型人才短缺,缺乏人才支撑的电子商务精确营销效果较差。 三、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改善策略 (一)建立健全消费者数据库,对电子商务营销市场精准细分和定位 对目标消费者进行精准地定位,是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要义,而这一行为的实现则需要依靠对消费者电子商务消费倾向的分析。消费者在电子商务领域消费的过程中,主要经过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寻找需要购买的产品,第二阶段为购买产品,第三阶段为售后服务。而这一过程中包含着消费者众多消费信息,电子商务精准营销应根据消费者的数字化消费信息,对电子商务消费者数据库进行建立健全。数据库中的信息除了应包含消费者的地区划分,消费者访问次数,还应包含消费者浏览倾向,对产品的评价和问题的反映,以及消费者的售后需求等。电子商务企业各个部门都应对消费者数据库给予关注,精确营销部门可根据消费者数据库对营销市场进行精准的细分和定位。针对需要营销的产品或服务,电子商务精确营销人员不仅应对消费者兴趣爱好进行分析,对消费者价值进行分析,对潜在消费者规模进行分析,而且应对消费者的交易情况、沟通深度等进行分析,通过一系列的分析锁定消费者所表现出的整体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确定电子商务企业营销产品的目标市场。对于已经采集到的数据,电子商务企业应定期地挖掘,通过动态分析对消费者实施优选,电子商务企业要根据市场测试验证对市场定位的准确与否进行区分。其中网络营销效果的衡量指标见表1。 (二)整合广告投放平台、方式,增强电子商务广告投放传播精准性 根据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可知,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6.88亿,搜索引擎用户在规模上则达到了5.66亿,在使用率上达到了82.3%,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网络应用。关于网站流行度的判定方式则见表2。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在广告投放方式上,既可对竞价排名进行优先选择,也可将其与窄告结合起来,以实现对更多目标客户和更大广告效果的获取。电子商务企业也可对微信、微博等充分利用,通过这些平台受众制定精准地广告投放方案,以使广告投放成本尽可能地降低,获取更高的收益。选择广告投放形式时,可采用行为定向广告,也可对内文匹配广告形式加以选择。当电子商务企业处于市场初期,需要扩大品牌知名度时,则可在内文匹配广告的预算上相应地提高比重;而当电子商务企业想要是使广告与目标消费群更有效地触及,则可在行为定向广告的预算上相应地提高比重,以增强电子商务广告投放传播精准性。 (三)提供针对性电子商务营销服务,对完善的消费者增值服务体系进行构建 根据营销实践可知,对新消费者进行开发时,其所花费的成本比留住老顾客高出大约10倍。所以,电子商务营销必须重视对现有消费者的把握,促进现有消费者忠诚度与重复购买率的提升。而老消费者比较看重的是完善的后续服务,电子商务企业应加大力度对完善的消费者增值服务体系进行构建,将更加超值的服务提供给消费者,在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给予充分保证的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及时解决和应对消费者的各项问题。电子商务企业所提供的该类服务,应尽可能地超越消费者期望需求,从而促进消费者满意度的提升,留住老消费者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新消费者,以实现消费者的链式反应。针对已经流失的消费者,应探究其流失原因,通过对其流失因素的评估,对相应补救措施进行采取,推动消费者回流。 (四)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与商务法律,加强培养电子商务精准营销人才 电子商务精准营销效果的发挥,与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商务法律和专业人才等均密切相关。电子商务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对合适的物流模式加以选择。电子商务企业规模较大时,可对自营物流方式加以采用;规模较少的电子商务企业,可对第三方物流模式加以选择。良好的物流情况,能够提高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精准性与效率。另外,作为一种虚拟市场,电子商务领域中很容易发生违法违规现象,为了给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有效运行提供更好地保障,必须对与电子商务精准营销的相关法律进行完善,通过有效的措施促进电子商务领域交易安全度的提高,使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精准营销更加信任。政府也应对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发挥,加大建设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同时积极引导精准营销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优化,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和法律环境给我国电子商务精准营销。 四、结语 总之,精准营销产生于信息化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其重要依托,可以预见企业良性长远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降低了消费者对信息技术进行使用的成本,网络准入门槛越来越低,也让更多人的接触电子商务等新兴消费模式。作为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的营销模式,精准营销在大众收益群的分析上可以更加准确,根据不同顾客群体消费倾向等,精准营销可以更迅速地对不同产品或服务的最新信息进行,促使物流与售后服务可以更加及时、完善,对消费者的正常权益进行维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给予保障。 (作者单位: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精准营销策略论文:中小企业精准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精准营销得到快速发展,对中小企业的营销活动将产生重大影响。数据时代给企业营销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如果企业营销缺乏精准性,将会造成成本的浪费,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也使得精准营销更具时效性。精准营销的发展,将大大降低企业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 [关键词]中小企业;精准营销;市场调研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2014年我国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36亿,增长率为63.5%,是网络购物市场整体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3.2倍,手机购物的比例达到了42.4%。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促成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上网用户的转化,可以预见移动领域存在无限商机。这也为中小企业营销活动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 精准营销概述 精准营销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正确的人。将精准营销贯穿于企业营销全过程,让企业的时间和金钱都花在该花的地方,避免无的放矢、盲目投入。 大数据时代给移动营销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如果企业营销缺乏精准性,将会造成成本的大量浪费。精准营销借助多个平台获取相关受众的信息,向受众传播高关联度、更具个性化的产品信息。同时,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也使得精准营销更具时效性。精准营销建立在对客户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将精准的信息在合适的时间传递给有需要的客户,不是让所有人都看到一样的信息,而是让合适的人看到合适的信息。精准营销的发展,将大大提高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为中小企业的营销提供了便利。 2 中小企业开展精准营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中小企业精准营销现状 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爆发式的增长,许多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移动营销的重要性,并尝试采取措施推进移动营销,但所占的比例并不高,部分企业通过APP和短信等形式开展精准营销,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还是处在摸索阶段。多数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开展精准营销的必要性,但由于资金、人员和对操作流程的不了解等原因,降低了开展精准营销的意愿,而保守的企业甚至没有开展移动精准营销的想法。 2.2 中小企业精准营销存在的问题 2.2.1 企业对精准营销的认识不足 近些年来,国家从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再是“融资难”,而是“转型难”。中小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了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终端上,而忽略了营销策略的与时俱进。很多企业把移动精准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渠道,认为精准营销就是通过手机去开展营销活动。短信群发的泛滥、微信朋友圈的广告轰炸就是在这种误解下出现的。还有些中小企业过分重视移动营销,未保存好企业建立的传统营销优势,也没有将移动营销和传统营销进行有机整合。还有一些中小企业则对移动营销不够重视,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移动营销团队和配套服务,致使移动营销的效果不明显。 2.2.2 缺乏市场调研,营销的精准度不够 市场调研是营销活动的基础,缺乏市场调研的营销活动是盲目的,中小企业的营销决策以及活动的执行需要大量的市场调研信息,而多数中小企业在进行宏观环境分析时依靠的是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在对微观营销环境分析时把心思花在了降低产品成本、制定价格和营销渠道的选择上,而缺乏对竞争对手、消费者的分析。中小企业在开展移动营销时具有盲目性,如有些中小企业使用的短信群发,并不清楚受众的任何信息,比如兴趣偏好、购买习惯、支付能力等,这种盲目性造成资源的浪费。 2.3 以降价促销为营销手段,产品同质化严重 中小企业虽然看到精准营销的商业潜力,但限于自身财力及对移动互联网营销收益的顾虑并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运营资金。参与企业精准营销的往往是一些非专业人员,这些非专业人员对精准营销缺乏认识,对市场定位和客户细分也是粗略进行。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以模仿开端,甚至照搬照抄,缺乏创意,与企业自身的特点相去甚远,无法提供个性化服务。因为缺乏创新,我有的别人也有,产品同质化严重,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进行价格竞争,价格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中小企业无力竞争并最终退出市场。 3 中小企业开展精准营销的改进对策 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要想长期健康发展,必须实行精准化营销。通过加强目标市场控制以及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来提高营销活动的有效性,降低营销成本并获取利润。 3.1 对精准营销要有全新的认识 移动营销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营销的新型营销,要将移动营销置于庞大的移动互联视野下。首先中小企业要确定自己的顾客人群。如果顾客人群年龄偏大,他们对于移动终端的使用较少,企业的营销资源应该重点投入到优势营销渠道。确定目标人群后,移动营销实际要做的是如何在庞大的碎片信息里发现顾客、获取用户信息,通过何种方式进行精准广告投放,如何开展互动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吸引顾客,从而提升交易的可能性并最终完成交易。可见精准营销的实质在于如何发现目标人群并最终转化为目标顾客。如果不能理解这点,错误的短信群发、二维码投放和APP宣传都会淹没在海量信息里,目标人群很难发现。 3.2 进行市场调研,提高营销的精准度 精准营销就是在对移动终端用户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个性化信息和以往的消费行为记录等,投放有准确的营销广告的一个过程。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大数据,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客户的基本特征、消费行为和支付能力,借助大数据可以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找到最有价值的客户,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进而有针对性的向目标客户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较好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当前随着手机号码的唯一性,许多营销活动可以根据用户搜索习惯、购买历史等进行精准广告投放,这样能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送到目标人群手上参考,大大提升了交易的可能性。当然中小企业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账号和公众平台来进行精准营销。前者可以将商品或服务的信息直接发送给目标人员,如果顾客有意愿就会点击浏览从而达成交易。后者涉及售前咨询、售中促销和售后反馈全过程,通过深度沟通形成购买意愿。当然微信朋友圈分享也是难得的精准营销,这样的分享具有可靠性从而提升交易可能性。 3.3 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行“一对一”的精准营销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另一方面,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日渐明显。精准营销不是单纯追求顾客数量,而是追求顾客质量,中小企业开展精准营销必须建立专门的移动营销团队。通过移动营销团队的建设,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通过沟通可以获知更多的客户信息,从而开展一对一的营销。例如,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平台对用户进行分组,根据客户需求状况分别向各组推送不同的信息,使企业营销活动更具针对性。具有竞争力的精准营销依托现代信息手段,对客户进行细分,使合适的顾客看到他想看到的信息,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高利润。中小企业通过个性化的服务比较准确的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欲望,在与顾客的沟通中不断创造客户价值。 4 结 论 在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在这个经济转型期,谁把握住了时代命脉,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移动互联网来势汹汹,它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开展精准营销势在必行,中小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不断创新营销策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精准营销策略论文:互联网时代畅销书的精准营销策略探析 [摘 要] 畅销书由于其巨大的市场价值,它的营销运作色彩一直很浓厚。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营销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营销方式,运用互联网工具进行精准营销已经成为新的营销趋势。本文在分析畅销书受众特征的基础上,就找准目标读者、吸引目标读者、精细化销售三个环节对畅销书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精准营销进行阐述。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畅销书 精准营销 畅销书是指一个时期内引起社会关注,形成阅读热点和话题,有很大销售量的图书[1]。近些年来,畅销书不断创造各种销售记录,《狼图腾》等畅销书的销量更是达到几百万册。从图书市场的情况来看,图书市场同样遵循着“二八定律”,不足图书品种20%的畅销书创造了图书市场近80%的市场利润, 巨大的销量和丰厚的利润,使得畅销书的营销运作色彩越来越浓[2]。各种各样的畅销书营销策略在不断地被探索,学者们也纷纷开始对畅销书的营销问题进行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工具为畅销书营销提供便利,也为畅销书营销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畅销书营销可以借助对读者信息的挖掘以及行为特征的分析,让营销更加有效率,如何利用互联网对畅销书进行精准营销成为越来越需要关注的问题。 目前,“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型营销管理方式已经走到尽头,“精耕细作”的精准营销才是企业营销发展的大趋势[3]。精准营销是由美国莱斯特・伟门于1995年提出的营销理论,是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消费者洞察为手段,恰当而贴切地对市场进行细分,并采取精耕细作式的营销操作方式,将市场做深做透,进而获得预期收益。精准营销的运营体系包括:明确目标顾客、吸引顾客、精细化销售[4]。明确目标客户,即企业要实施精准营销,第一步要选择一个细分市场,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确定目标客户的需求。吸引顾客,即企业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市场定位,并且通过有效的信息工具找到目标客户,与客户保持高效率的沟通,激发客户的购买意愿。精细化销售,即企业要通过多方位的渠道给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提高顾客的认知价值,并通过建立长期联系提升顾客黏性,实现精准营销的长远目标。 精准营销理论是建立在市场细分理论和4C理论基础上避免营销效果丢失的一种高效营销理论,更加强调与顾客的“面对面”营销,它能提高企业的营销效率,在如今数据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精准营销理论更加能发挥它的作用。 1 畅销书受众特征分析 畅销书作为一种大众读物,其受众虽然广泛,但不意味着畅销书的受众是所有人群。畅销书作为时尚读物的一类,常常与读者的阅读热点、社会热点息息相关[5],大部分的畅销书都具有时尚性、话题性、互动性、引领性等特征[6],与之相对应的畅销书受众也集中在这几类人群之中。 以读者购买频率作为统计标准所做的一项调研显示,畅销书的核心群体为:第一,中学生群体。主要是初、高中在校学生,这是一个阅读内容广泛的读者群,但相对来讲阅读不自由,一方面易受家长学校等的约束,另一方面是阅读时间有限。第二,大学生群体。主要是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等,此群体特点是阅读兴趣兼顾学校与社会,关心所学专业,更关心即将面临的现实生活与工作,阅读更广、更深。第三,社会群体。该群体主要集中在22―45岁这个年龄段的职业人士[7]。相应地这些畅销书的受众群体也表现出一定的群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依赖互联网与新媒体、追求阅读潮流、阅读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参与意识强烈、注重图书营销活动。 图1 畅销书受众特征 依赖互联网与新媒体。这几类人群是“新消费群体”的核心力量,他们生活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互联网密不可分,无论是获取信息、购买东西等都会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此外,各种新媒体成为他们获取新闻、了解信息的主要方式,他们是微博、微信、贴吧等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人群。 追求阅读潮流。由于当下时代信息传播的便利与快捷,阅读的动向都能被读者第一时间得知,各个门户网站的畅销书排行榜、图书电商畅销书热搜榜、豆瓣评分排行榜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当下哪些畅销书流行一目了然。由于社会文化的快节奏,他们希望与社会话题保持一致,无论是新闻还是畅销读物,更愿意第一时间了解到。 阅读需求多样化与个性化。信息传播的快捷使得这类人群的生活需求变得多样,对于畅销书的需求同样如此,他们不局限于同一题材、同一作者、同一出版社的畅销读物。并且在这个追求个性化的年代,他们希望自己的东西更能张扬个性,他们甚或希望自己买的畅销书的外观是独一无二的。 参与意识强烈。他们作为C2B(Consumer to Business)经济的主体,更希望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是通过新媒体与企业互动还是参与企业的营销活动中,他们更愿意与企业保持沟通来传递自己的想法。例如对于畅销书的装帧设计、纸张选择甚至内容,他们都会通过一些媒介渠道向出版企业反映自己的看法。 注重图书营销活动。在一项对畅销书受众心理的研究中,调查读者购买图书的影响因素,在图书媒体宣传、作者声望、图书内容、价格、图书装帧、出版社的声望这些影响因素中,图书媒体宣传被列为影响购书的第一影响因素,达到36.7%,作者因素才排到第二,占比23%。从这项调查研究可以发现,随着图书市场的扩张,畅销书种类的增加,读者不仅仅只是追求畅销书的内容,畅销书营销活动也会对受众的购买意愿产生很大的影响。 2 互联网时代畅销书精准营销三部曲 结合畅销书受众的特征,在互联网背景下,对畅销书进行精准营销,就要收集各种与读者相关的信息,制订贴合读者的营销策略。无论是读者运用的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各种网站的站内搜索、专栏浏览以及在各种新媒体上进行的话题讨论,这些都传递出读者的阅读倾向,运用这些信息可以定位畅销书的目标读者人群。此外,根据读者重社交、重参与、重营销等特征,可以策划实施相关的营销活动,吸引这些目标读者,引起他们对畅销书的关注。最后,通过读者搜索浏览内容、购买记录等信息为读者制订个性化的销售方案,实施精细化销售。 归纳来讲,互联网时代下畅销书精准营销就是要对读者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运用多种营销方式,实施找准目标读者、吸引目标读者、精细化销售相关策略。 图2 互联网时代畅销书精准营销三部曲 2.1 找准目标读者 每一本畅销书都不会是全民畅销读物。因此,对于一本畅销书来说,首先要找到目标读者,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读者上网的搜索关键词、话题讨论、网站信息浏览、社交关系的分析定位目标读者。 2.1.1 搜索关键词分析 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地是通过网络,在上网过程中用户会搜索各种各样的关键词。无论是读者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进行全网搜索,还是通过当当、亚马逊、京东这些销售图书的电商进行站内搜索,这些搜索都能反映读者对读物的需求。在实际操作中,当用户将一个与出版社所出新书名字相近的关键词输入搜索引擎,就会匹配出来一个清晰的信息,使读者快速方便地获取详细的图书信息[8]。此外,各大网站都已成立专门的数据分析频道,如百度成立百度指数,新浪微博有微指数等等。通过对百度指数、微指数上搜索关键词的频率分析,可以了解读者在某一时段对畅销书的关注度,通过对图书电商平台上读者对畅销书的搜索词频,可以了解读者的购买热度。通过对读者搜索内容的分析挖掘,可以把握读者的阅读需求与购买需求,能够识别畅销书的潜在读者,为后续向这些潜在读者推送优惠信息、活动信息奠定基础。 2.1.2 话题讨论分析 互联网时代,读者已经不局限于个人阅读,在读完一本畅销书或是对于某一本畅销书产生兴趣,他们会通过微博、微信、贴吧、豆瓣社区等各种平台讨论分享阅读信息、阅读需求、阅读感受,从而会在互联网上产生大量关于阅读的话题讨论。例如在新浪微博上就有很多关于某一畅销书名称、作者、主题的话题组,这些话题讨论的参与对象、浏览对象可能成为该类畅销书的目标受众。如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热映后,在微博、豆瓣阅读等网上社区中产生了大量关于“青春”的话题,读者大量讨论关于“青春”题材的电影和书籍,通过对这些话题的抓取分析,结合畅销书的作者、题材等做相关的匹配,能帮助明确畅销书的目标读者。 2.1.3 网站专栏信息分析 网站专栏营销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畅销书的营销推广中,如新浪读书、搜狐读书、当当读书、京东读书等各大网站读书频道,这些网站地读书频道汇集了关于畅销书的大量信息,例如新浪读书频道的畅销书好书榜、书摘、书讯等,还有一些书评人对畅销书的书评。这些网站专栏是读者比较活跃的地方,是畅销书读者的聚集地,他们会对书评、书讯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同专栏的浏览量、评论量等都传递出读者的阅读倾向。通过对读者在这些网站专栏点击量、阅读量、互动信息的分析,可以对读者的阅读倾向加以分类,并通过网站链接、二维码等方式为畅销书的销售引流。 2.1.4 社交关系分析 近两年“粉丝经济”越来越热,越来越多的畅销书作者和图书出版机构都在经营自己的粉丝,例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百度贴吧、微信公众号等都成为畅销书的营销平台,这些营销平台的粉丝受众自然也成为畅销书的潜在读者。不同的社交平台其粉丝状态也不同,像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百度贴吧这类平台粉丝强度就相对较弱,粉丝购买转换率相对较低,但这类平台的粉丝基数大;而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量小,但粉丝关系强度较强,相对地购买转化率也会高。因此在“粉丝经济”时代下,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挖掘目标读者,实现畅销书的营销推广工作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如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60董事长周鸿t的专著《周鸿t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在发行初期通过作者周鸿t的新浪微博做了大量的推广工作,仅作者周鸿t新浪微博粉丝量就达到972万,每条微博的评论量、转发量都在数百条,这些粉丝无疑成为他专著的目标读者,该书在发行一个月内获得了超过160万元的销售,微博的读者引流为该书的销售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2.2 吸引目标读者 畅销书的目标受众普遍参与意识较强,因此,在锁定目标读者范围后,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营销方式吸引这些目标读者,运用符合他们诉求的方式如话题类营销、新媒体营销、数据库营销、活动营销、口碑营销等营销方式,让他们参与到畅销书的营销当中,为后续的销售工作做好铺垫。 2.2.1 话题营销 话题营销是伴随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产物,有传播快、传播量大等特点。在畅销书的话题营销中,要根据读者的情感、阅读等需求制造相应的话题,让读者参与到畅销书的讨论当中,这可以释放读者的参与心理,拉近读者与图书之间的距离。话题营销可以根据畅销书的书名、作者来制造相应的话题,也可以通过畅销书内容提炼出相关的主题营造话题,在确立传播话题之后要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如新媒体、网站专栏等网络途径对话题进行传播,让目标读者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如新浪微博有专门的微博话题传播模式,不仅可以创建话题组,还可以是#话题内容#+微博内容的微博形式,通过话题+互联网传播的形式让潜在读者参与进来,从而吸引更多的目标读者。如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谁的青春不迷茫》,最开始的营销工作便是利用微博、豆瓣读书等媒介制造“谁的青春不迷茫”的话题,引发大量讨论,并提出“30后”的概念,通过讨论和概念的形式引起读者的共鸣,吸引了一大批读者[9]。 2.2.2 新媒体营销 互联网的发展让读者行为发生改变,各种社交网站成为读者聚集的地方,新媒体营销成为畅销书精准营销不可或缺的营销方式。通过对读书网站、社交网站等读者的行为信息分析,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阅读兴趣等,然后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新媒体实时推送畅销书的相关信息,如连载畅销书片段、促销活动、线下活动等信息,增加读者对畅销书的关注度。同时,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与读者实时互动,例如在线咨询、晒单送奖品、分享读后感送奖品等活动,增加读者的黏性。杜子健专著《恨着恨着就爱上了》通过在新浪微博上让读者晒单和描述阅读感受,获得大量关注,新浪微博关于#恨着恨着就爱上了#的阅读量达到1900多万。除了在线咨询、抽取奖品等形式外,还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关于畅销书的一些活动进行在线直播,例如作者的微访谈,读者可以在线向畅销书作者提问互动等,这样可以拉近读者的距离,增加读者对畅销书的关注度。 2.2.3 数据库营销 畅销书的精准营销要充分利用建立的读者数据库,整合出版社、发行商以及电商平台建立起的读者数据库资源,可以通过建立起的读者数据库进行精准的营销传播,如短信营销、电子邮件营销。通过通讯信息不仅能与读者保持联系,还可以实时推送畅销书的最新信息,如最新的书讯、促销活动信息等,并通过提供相应的网页链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让读者保持阅读黏性。如当读者频繁地搜索、浏览某一题材畅销书作品,就可以通过向读者注册的邮箱实时推送关于该题材的相关畅销书。当然数据库营销要注意频率,因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过多的信息推送会使得读者产生厌恶和反感,从而得不偿失。 2.2.4 活动营销 通过对读者在读书社区、社交网站读者讨论的话题、浏览的信息进行分析,以及结合读者的年龄段、职业等信息,策划出相应的营销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畅销书会、作者宣讲会、图书签售活动、图书外观设计等。如通过对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话题讨论、图书评论等分析,得出在校大学生是《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这本书的目标读者人群之一,结合大学生的特性,作者刘同在全国进行大学生演讲巡演,并现场签售,为这本书的传播攒足了人气,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周鸿t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这本书通过网络媒介与读者互动,让读者投票参与这本书的封面选择,获得了大量读者的参与。通过这些营销活动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同时还可以增加与读者的互动,让读者参与到营销互动中,增加读者对畅销书的关注度。 2.3 精细化销售 畅销书精准营销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图书的销售,在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今天,畅销书受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因此,对于畅销书销售应该贴合每个读者自身情况,充分运用读者通过各种网络工具传达出的阅读需求,为读者量身打造适合的销售方案,通过精细化的销售方案实现读者的阅读需求。 2.3.1 个性化推荐 个性化推荐是畅销书精细化销售最常用的销售方式,它是建立在对读者行为数据挖掘、智能推荐算法基础上的一种推荐销售方式。个性化推荐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特点和购买行为向其做出推荐,帮助用户从过量的网络信息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商品,据相关网店统计,目前已经有超过10%的订单来自个性化推荐的商品[10]。如今大部分包括图书电商在内的电商平台经过客户数据库完善和智能算法优化,都能实现个性化推荐。亚马逊利用协同过滤系统,通过对读者每一次访问和购买决策的分析,为读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推荐页面,确保推送到读者面前的都是读者“有可能喜欢”的产品[11]。对于畅销书而言,实现个性化推荐更为简便,通过对读者搜索、浏览畅销书的主题、类别、作者、出版单位等标签信息,并结合读者浏览历史,可以为读者列出推荐清单,方便读者的选择购买。 2.3.2 关联销售 关联销售是针对读者购买决策基础上让利读者的一种促销方式,由于畅销书不同于其他图书种类,读者在购买畅销书时更容易表现出冲动购买行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图书销售商都在采用凑单销售的促销方式,即读者购买满多少钱减一定金额、加一定金额可换购一本图书等,如满一百元减二十元、加1元换购图书的活动。因此读者在购买完一本畅销书时,可根据其购买的畅销书的主题种类、作者、出版信息以及读者之前的购买记录信息,关联销售其他的畅销书,这种关联销售不仅让利了读者,而且能够实现畅销书的销售增长。 2.3.3 差异化销售 时代的发展使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差异化,对于畅销书的需求同样也是这样,他们喜欢不拘一格的畅销书形式,比如追求设计装帧、作者签名、纪念套装等,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畅销书的包装,同样能吸引读者的关注,实现差异化销售。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与读者互动变得更加容易,通过互联网工具与读者互动交流,可以快捷获取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信息,这些个性化需求可能是很小的内容,例如加入礼盒、卡片等,但这些差异化改动能够为读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在畅销书销售的过程中,要与读者信息沟通,了解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增加读者购买的黏性,达到精准营销的长期目标。比如,长江文艺出版社在推出郭敬明长篇新作《悲伤逆流成河》时,6666 册的限量珍藏本也同步推出,专属号码的精美海报深得书迷倾心,销售十分火爆[12]。 互联网时代,读者通过互联网表现出的行为信息为畅销书营销提供更多的思路,结合畅销书读者特征,对他们的行为信息深度挖掘,来为畅销书制订营销策略,使畅销书营销工作效率更高。互联网时代的精准营销才刚刚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挖掘技术的成熟,它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对于畅销书的营销方式要大胆尝试,借助互联网进行精准营销,开拓营销思路。 精准营销策略论文:“她经济”模式精准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针对当前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市场出现的“她经济”模式进行了剖析和研究,分析出这种模式的现状和原因,针对女性消费者在网购中的消费特点,建立“她经济”电子商务精准营销体系,为企业有效的开展营销活动,提高女性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电子商务;她经济;精准营销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的商业模式,其价值越来越凸显。而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4年9月,在美纽交所成功上市的阿里巴巴董事长之一的企业家马云高调指出,阿里巴巴成功的秘密靠女性,其公司IPO招股书也显示,阿里巴巴40%的员工是女性,在30位合伙人中,就有9位是女性,比例达到近三分之一,同属阿里旗下的淘宝网统计显示,女性买家高达70%。2014年中国网购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从性别分布来看,网民中男性多于女性,但tgi指数表明女性比男性偏好网上购物。由此可见,女性的地位在不断上升,经济收入和购买力在不断增加,她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将成为电子商务市场的一个新的快速增长点,女性消费者形成了特有的经济现象和消费模式,有专家把女性消费者形成的这种特有的模式称之为“她经济”。然而,当前很多企业却不能很好地把握女性市场,抓住其中的契机,传统的营销方式也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增长需求。早在2005年,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精准营销这一理念,就是利用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更好地开辟和服务市场,这将为企业更好的抓住女性市场提供了依据。 1 电子商务环境下“她经济”模式的现状和原因 目前,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深入,不仅给用户带来了便捷的购买模式,更让众多的女性消费者找到了消费和购物的天堂。而在我国,由于男女消费行为的差异化,使得很多女性的网购需求和频率已经远远超越男性,女性群体已经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最活跃的人群。有调查表明,2014年最受女性青睐的十大网购产品分别是:服装、鞋、化妆品、护肤品、饰品、香水、箱包、家居日用品、团购、奢侈品,女性对网购开支使用拥有强大的话语权。据亚马逊网购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人群中,约70%的女性网购比线下购物频繁,约一半的女性网购单品最大值超过2000元,30%的女性网购单品最大值介于2000元到5000元之间,剩下一部分女性单品最大值更是在5000元以上。女性还逐渐成为汽车、房屋、证券基金等领域的重要消费者。由此可见,“她经济”时代来势汹汹。 为什么电商“她经济”时代持续升温?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女性在家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女性的购买力。从一个家庭结构来看,女性一般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如妻子、母亲、女儿等等,她们不仅主导了自己的消费,还主导了整个家庭的消费。有关资料也显示,我国60%-70%的购物权利是掌握在女性手中,女性称的上绝对的购买力。但是,由于大部分的女性她们本身也从事一定的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线下购物,在没有人陪同逛街的情况下,网购正好符合了她们的消费需求,而且女性更多的是承担一些相对较轻松的职业,让她们有适当的时间和精力去实施网购。 其次,针对女性用户的电商网站越来越多。很多网站开始紧盯女性市场,商家也转向从女性的视角设计、推广产品,绞尽脑汁的想要去分享女性市场这样一块大蛋糕。其中,针对女性用户的网站有很多:聚美优品、乐蜂网、唯品会、蘑菇街、美丽说等等,这类网站女性用户占到八九成。而其中社会化分享电商(如蘑菇街、美丽说等)已经发展为女性消费者网络购物钟爱的一种消费模式,大部分的消费者浏览社会化网站商品信息后会产生购买行为,有数据显示(如图1),微博的使用人群所占比例最大,为37.5%,其次是蘑菇街,占比15.8%;再次是美丽说,占比12.3%。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卖家涌入微商平台,朋友圈满屏的女性面膜、服装等刷屏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都说明了针对女性消费者的网购平台在不断扩大,使得女性消费成为网购市场的主导力量。 2 “她经济”模式消费特点 2.1 注重价格,追求物美价廉 电商“双十一”狂欢节、京东“618”等节日,全场“满赠,满送,加价购”、“疯狂促销”等字眼,让网购市场的价格战不断升级,充分体现了消费者的热情和购买能力,不仅让消费者积极参与了这些低价盛宴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个中国网购新记录,这其中主要的贡献力量还属女性消费者。显然,她们对价格更加敏感,求廉动机非常明显,往往在一个商品各方面相当的情况下,她们不惜浪费时间进行“货比三家”,而网络消费所提供的“信息高速公路”可以让她们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就能辗转于各个网店之间,通过反复的比较,选择出价格便宜的商品。甚至有女性消费者在实体店遇到中意的商品,记下品牌和货号,然后上网查找,找到开价最低的卖家再讨价还价进行购买,她们乐此不疲。 2.2 注重需求,追求方便快捷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白领收入增加,经济独立,在家庭的主导地位也随之提升,但也让女性工作时间大幅度延长,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她们难以在像传统方式那样去逛门店,不断的挑选后购买商品。大多数女性都身兼多重家庭角色,她们注重家庭生活,承担着相夫教子养老的重担,所以她们更加倾向于精打细算,注重实际需求,不仅要购买自己的服装、化妆品,在孕育母婴、子女智力等领域也不惜大量投资。而网购能让她们用更快更短的时间买到更多的实际需要的东西,让她们能服务于工作的同时,也能更好的兼顾家庭。 2.3 重视口碑,受用户评论影响较大 女性网购表现有潮流性和互动性,她们善于表达自己的各种购买经历和感受,比较愿意在熟人推荐的网站选择商品,网购到商品后喜欢与他人进行分享、推介和讨论。她们重视口碑,对购买者的评论非常敏感。她们若是对购买过程不满意,会真实的在分享平台上反应自己失败的购买感受,周围的女性朋友也不会在她所购买过的网店进行购买。 2.4 容易网购成瘾,享受购买过程 作为一个感性的群体,女性是天生的购物狂,她们比男性更容易网购成瘾。由于大部分女性的工作相当于男性较轻松,所以她们会有更多的时间网购,她们能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浏览商品网页,挑的头昏眼花还不肯离开。无法克制购物欲,看见打折、包邮商品,不管是否需要都会立刻买下来。女性不仅注重购买本身,同时注重购物的完整体验。对于“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京东“618”这样的促销节日,她们更乐于参与这场战斗,享受自己海淘回来的战利品,特别是打开快递包装的神秘感更加能让她们得到自我满足,“剁手党”的出现更能形象的描绘出这群女性消费者欲罢还休的购买欲望。 3 “她经济”模式精准营销的重要性 精准营销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诞生出来的新理论,随着电子商务竞争的白热化,精准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工具开始成为各大企业竞相追逐的热点。精准营销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精确、精密、可衡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精准定位,达到企业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目标。实施精准营销可以有效定位目标并实施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和满意度。 在电商市场日益成熟的时代,女性逐渐占据了消费市场的绝对统治地位。同时,企业花费在每一个女性消费者身上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然而,一般意义上的营销策略并不能有效针对女性消费者的用户需求,网络广告的投放也不能完全将吸引的女性流量转化成购买力,需要结合更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最大程度的缩小企业的成本满足特定消费者的需求。精准营销利用现代技术能及时的将产品和服务信息传播给目标客户,不仅能让女性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搜索到目标产品减少时间成本,同时也能为企业缩减营销渠道,减少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成本,集中利用有限的营销资源,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所以,应当将电子商务精准营销应用到“她经济”模式当中,能够更快更准的定位到女性客户的需求,更好的服务女性消费者。 4 “她经济”模式精准营销策略 精准营销借助现有信息技术手段,以4C理论、让客价值等营销理论为基础,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对市场进行准确区分和定位,通过精准的营销推广和传播手段,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高体验价值,达到顾客链式反应,实现企业和消费者共赢。所以,要实现“她经济”模式精准营销,企业可建立“她经济”电子商务精准营销体系(如图2): 4.1 建立完善的“她数据”库 我国网民数量之庞大,数据均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想要采取精准营销,首先要要建立“她数据”库,这是整个体系的基础。要求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访客雷达系统、精准数据分析系统等营销工具能够从消费者寻找产品到售后处理等一系列的网络消费行为,包括第几次访问,所用关键词及搜索引擎等进行定位跟踪,扫描客户轨迹,了解客户意向,在保护消费者行为隐私的情况下,多多搜集顾客的行为数据,通过顾客的轨迹和属性筛选出“她数据”,并在不侵犯用户的前提下,丰富每一个“她数据”的属性,比如年龄,收入,所在区域等,建立所需要的数据库。 4.2 精准定位顾客 采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对数据库里面的数据属性精准衡量和分析,或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简单的交流,能分析出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收入水平,购买力等关键因素。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客户筛选,把未购买目标客户归为几类客户:意向强烈,意向一般,有意向,其它,并通过相应的市场测试验证来区分所做定位是否准确有效。 4.3 多元化价格策略 在考虑到女性消费者对价格比较敏感的前提下,对精准定位的客户采取相应的多元化价格策略,选择一种能吸引顾客的价格策略。如一种新的产品入市,采取渗透稳定价格策略,利用中等价位进行市场渗透,获取市场占有率;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多顾客流量,可以采取组合产品的价格策略,进行打折,促销,买一送一等活动,让消费者觉得物超所值;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不同的顾客群,可以采用差别价格策略,如团体价,节假日优惠价,特价等,获取更多的目标顾客。 4.4 开展“她经济”移动电子商务精准营销 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和普及,移动商务正经历跨越式发展,手机购物在移动商务市场发展迅速。2014年,我国手机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05亿,手机购物的使用比例更是高达38.9%,在网络应用中的地位愈发显耀。毫无疑问,移动电商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作为女性消费者,由于自身结构的特殊性,他们要兼顾家庭和工作,为了提高效率和时间,她们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和场景越来越多,在加上移动支付的方便快捷,她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购买消费,能让她们更加便捷的享受到整个购买过程带来的快感。所以,尝试使用移动精准营销手段,将会更好的服务于女性顾客,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 4.5 创造顾客链式反应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企业的最终目的,在于创造客户并留住他们”。精准营销不仅关心如何挖掘并客户,更重要的在于客户价值,即客户保留。由于女性消费者喜欢和别人分享讨论,受她人评论影响较大等消费特点,所以保留女性顾客,提高女性顾客忠诚度最好的方式就是提高网络口碑质量,满足现有女性顾客的同时,吸引新的顾客,不断形成客户增殖和裂变,即达到顾客链式反应。 4.6 一对一差异化服务 针对女性顾客容易网购成瘾,享受购买过程的消费特点,可以为女性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已经产生的购物记录,了解顾客的消费习惯,在交易过程中,尽可能的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在购买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向顾客推荐产品,宣传优惠信息;在物流配送等环节,提高配送服务质量;在售后处理环节,及时处理不良反馈、退换货等问题,其目的在于在让消费者享受愉快的购买过程的同时,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应用经济学论文:浅谈循环经济学再认识及其在区域创新规划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广义循环经济学 新循环经济学 区域创新 区域规划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新视角,即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及其研究对象,并将此思想运用到区域创新和区域规划中,以期对该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在新循环经济学中,有学者提出发达国家正在实施的循环经济(即后工业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的污染远比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复杂,在生产、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等阶段都对环境产生影响;第三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型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最高阶段。 广义循环经济学概念的再认识 空间结构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新循环经济学的核心是5R原则(包括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广义循环经济学也重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但总体上看,二者对空间结构较少涉及。主流经济学忽视空间结构研究的缺陷已经为学者们所认识,因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新模式,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必须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以研究空间结构为核心的地理学应该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地理学将是地理学和循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循环经济地理学可分为通论循环经济地理学、区域循环经济地理学、部门循环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地理学、工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等)和公司(企业)循环经济地理学。 有学者认为,广义循环经济有其特定的内涵,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要往里“装”。例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不应是循环经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尽管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政策来推动,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场经济是建立循环经济的基础,因此,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排除在循环经济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废物如废钢铁就是资源,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与垃圾发电-高耗能产业、废物如废钢铁的深加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因为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就认为不是循环经济。狭义的循环经济更多地关注生态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和资源深加工尽管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链,但只要遵循5R原则,就是循环经济链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区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义循环经济学比目前广义循环经济学的内涵更丰富。 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新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提出新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强调和谐社会的形成(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消除贫困原则)、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融合、循环经济方程、新循环经济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循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P 广义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强调广义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广义循环经济理论不仅关注工业系统、社会系统内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纳入循环经济理论体系,构建完全意义、具有广泛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并探讨了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与模式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与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二者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强调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是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的目标,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与狭义循环经济相比更强调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创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循环经济原则认识的深度不同,对科学技术系统重要性认识的不同。但从学科视角看,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可持续发展学。 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也要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科学技术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但重点应是其中的子系统即经济系统,否则,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就等同于循环型可持续发展学,也就是说目前的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太过宽泛。广义循环经济学和新循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应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根据5R原则和三循环理论(良性自然循环、良性经济循环和良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循环)等对传统线形经济学进行改造,以循环型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是更新和更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可称为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循环经济与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结点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区域金融机构等。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循环经济必然是区域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一,区域创新网络将转型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其中的企业将变成循环型企业,既包括传统企业的循环经济改造,也包括资源再生企业和生态恢复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要研究循环经济技术,并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或市场价值的实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循环经济社区协调中介组织、双轨制回收中介组织和民间环保社团成为循环型中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积极营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环境,如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区域金融机构要支持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上各循环型结点之间的物质(含“废物”)联系和循环经济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的联系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关系链条。由于我国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除包括传统的动态性、系统性、非中心化和本地化外,还应包括遵循5R原则和公平性,以实现可持续的区域创新。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是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优质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循环型产品的生产),传统的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必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创新,如加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物”的运输通道和“废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倡导循环经济文化。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上理论必须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才能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规模循环经济理论要求既考虑经济成本也考虑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范围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在由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内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循环经济交易成本理论要求传统交易成本“绿色化”,包括“废物”信息成本、绿色市场信息成本、循环经济技术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环形网络创新理论要求由线性创新模式或非线性创新模式转变为由环形创新模式与传统网络创新模式融合创新形成的新模式。区域循环经济竞争优势理论要求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绿色市场条件、基于产业生态联系的相关与支撑条件等的作用,既考虑经济优势也考虑生态优势和社会优势。 循环经济与区域规划 新的区域资源观。一方面,在传统的区域资源观中,区域资源包括自然物质资源、知识、信息和制度等无形资源,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许多“废物”成为资源,如垃圾发电。另一方面,传统的认为知识和信息资源等无形要素逐渐取代自然物质资源而成为决定区域发展关键因素的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强调了知识经济的影响,但忽略了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在逐渐加大的事实。 新的区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区域发展的主流发展观,但在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下,有很大的局限性,循环经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将是指导区域发展的理想发展观。 新的区域市场观。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市场将逐渐取代传统市场,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共同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区域规划的新理念,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将成为指导区域规划的新理论,区域规划要遵循5R原则,重视社会公平(如区域协调与区际协调)和生态恢复,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方法即物质流分析方法、生态效率方法、情景分析法、循环经济系统论方法、循环经济信息论方法和循环经济控制论方法等将进一步丰富区域规划的研究方法。 在城市地区规划(都市区规划、都市圈规划和城市群规划)中,要根据循环经济原则,统一布局基础设施,加强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圈层之间的循环经济联系包括资金、循环经济技术、循环经济信息、循环经济知识、循环经济人才以及“废物”等的联系。 总之,不能孤立地发展循环经济,要在城市地区甚至更广阔的范围内,合理布局产业,根据集聚循环经济效益原则,发展循环型产业集群;要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态功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考虑到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要重视发展高端循环经济,积极发展循环型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型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和生态化。目前,可利用循环经济提供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就业优势,减轻城市贫困,并大力发展城市循环经济文化,促进城市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应用经济学论文:浅谈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双语应用能力的经济学分析 论文关键词 双语 思政教育 民族地区高校 经济学分析 论文摘要 本文在阐释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双语”应用作用与意义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利用“双语”开展工作的问题,并就提高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双语”应用能力,探索性地提出几点策略与建议;以期对工作的科学开展有所启示。 何为“双语”?简单地说,凡是使用两种语言的都可以称为双语;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学校工作中都普遍存在;本文所探讨的“双语”,是指汉语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两种,可谓“民汉兼通”。使用“双语”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学和工作早已兴起,现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模式。笔者欲结合科研与工作实践就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双语”应用能力问题作初步探讨。 1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双语”应用的作用与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中,“双语”应用已不仅仅是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培养“民汉兼通”、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其在促进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地区人民文化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第一,“双语”应用是少数民族地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方针,体现民族、语言平等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语言是区别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重要标志之一,积极地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开展工作是承认民族平等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当前快速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有力手段。 第二,“双语”应用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汉文化传播,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少数民族教育中应用“双语”教学,是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学习汉文化的客观需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让少数民族地区快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借助地区母语,“双语”应用必不可少。 第三,“双语”应用有利于开发少数民族学生智力,提高民族素质。语言具有工具效能,是学生心智活动的重要工具;“双语”应用者拥有两套交际手段,可以通过灵活应用两种语言来教授不同民族知识,学生掌握“双语”的过程也意味着个体智力的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 2 利用“双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中有关于消费影响因素的阐述,如:偏好、效用、收人与时间约束、机会成本、替代效应、边际效益以及价格弹性等;语言也是如此,有相关的影响因素,如使用人数、社会开放度、学习难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随之而体现出来的是成本与收益,如学习、机会与心理成本、经济、心理、代际收益等,这些都可以基于经济学来分析,是本文“双语”经济学分析的前提。山东大学宁继鸣博士着重探讨了语言成本收益的一些重要影响因子及其关系,认为语言成本与收益间有如下基本关系:政策决策与实施成本Cp、语言的学习成本Cs、语言学习的机会成本Co,个体所有语言的收益总和Rb、促进交流与贸易的收益Rt,语言代际收益Rg、语言民族文化收益Rc、语言心理收益Rm、语言政治收益Rp等等;总体研究证明,使用相近或相同的语言交流会拉近彼此的关系,提高工作效果。上述研究为使用“双语”开展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工作效果高度依赖语言交流的顺畅与深入程度,使用地区语言交流能获得更多的感情与信任回报。 以本文中提及的语言成本C与交际收益R进行关系考量不难发现,在时间一定的前提下,二者呈反比关系,即C=T/R。也就是说,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当交流时间一定时,语言成本越低,交际收益越高;语言成本越高,交际收益越低。而语言成本的高低又取决于语言应用能力,即语言交流能力越强,语言成本越低,语言沟通不畅则会提升交际成本,影响沟通的效果(收益)。因而从推进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和谐和融洽发展,以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的角度来看,辅导员“双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提高民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双语”应用能力 3.1 科学开展“民汉兼通”双语教师培训工作 (1)放慢速度,缩小规模,延长时间,调整结合。首先,校本培训不能操之过急,无论是对汉语教师少数民族语言水平的提高,还是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的提高,速度都很慢,应该选拔有一定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基础的教师优先培训,并缩小规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其次,延长培训时间,可以将培训计划时间延长至一年或更长时间,避免因时间短流于形式;第三,将双语教师培训与考核评优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教师学习“双语”的积极性。 (2)从培训对象选择上下功夫,严把入口关。严格审查制度,首先杜绝汉语水平不达标的教师参加少数民族语言培训;其次,挑选适合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年轻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双语教师队伍建设速度与质量,避免培训资金浪费;第三,合理分配双语教师培训名额,重点向汉语水平较差的少数民族教师倾斜。 (3)调整培训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确保培训质量。适当增加听说、公文写作等实践课程;多采取听、说方法开展教学培训,避免过多的理论讲授;适当增加培训实习机会,让培训教师深入到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开展工作,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4)加强对双语培训教师的跟踪管理。建立双语教师培训监督与信息反馈机制,对培训完返回工作岗位的双语教师的“双语”使用情况予以跟踪考察,保证受训教师切实发挥“双语”作用,并将其实际工作情况纳入到绩效考核之中,对“双语”应用不力的教师予以通报批评,并安排重新培训学习。 3.2 选派优秀“双语”青年教师充实双语教师队伍 进一步拓宽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入口渠道,严把质量关的同时,优先录用与聘请具有双语能力的汉族或少数民族优秀青年大学毕业生担任工作继续实施教育对口支援计划,充分调动大中城市毕业生到少数民族聚集区基层支教、锻炼,锻炼其“双语”能力,对实习支教完成、愿意回到学校工作的毕业生优先安排到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 3.3 设立专项资金,聘用优秀人员,解决双语教师缺乏问题 为解决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缺额问题,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因教师缺额受到影响,同时考虑到当前少数民族教师汉语基础差、培训无效果,汉语教师少数民族语言能力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实际情况,建议高校管理部门设立专项资金,从兄弟高校或基层中学选聘优秀双语教师,充实高校辅导员队伍,促进工作的开展。 应用经济学论文:药物经济学在中医药评价中尚未得到应用的主要原因 药物经济学是药物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已逐步被临床服务提供者、卫生决策者、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药品生产企业所接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相较之下,我国的药物经济学实际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尤其是在中医药领域,基本上还是空白。 一、药物经济学在中医药评价中尚未得到应用的主要原因 第一,药物经济学在中国起步较晚,仅有十几年的历史,药物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引入和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应用上,主要还是在临床合理用药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而且是进入21世纪以后才逐渐增多起来。应用最多的是抗微生物用药研究,其次是用于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抗肿瘤等药物,基本上也是以西药应用为主。 第二,在方法应用上,主要还是以成本-效果分析为主,产出指标是以生化医学和疾病指标为主,极少见到有关生存和生命质量的研究结果。而中医与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恰恰造成了其在很多情况下对疾病和治疗疾病疗效的判断不是以生化指标为依据,从而使得药物经济学在中医药评价中应用起来比较困难。西方现代医学是以还原论为基础,以实验加推理为主,它把复杂事物分解为基本组成单元来研究,把人体还原为各个器官,又把器官还原为很多细胞组成的集合,细胞又有细胞壁、细胞质,更进一步,细胞还可以还原成dna的双螺旋结构;对于导致疾病的因素也是无限分化,无论是细菌还是病毒都要找出来消灭它。这就使得许多生化指标都可以比较容易成为现代医药的产出评价指标,也使得最初的药品经济学比较容易在现代医药研究中得到应用。 与现代医学不同,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基础之上的中医,是侧重于把复杂的事物作为整体来研究,是以归纳和实践检验为主。它不仅将人作为一个整体,甚至将人与环境、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强调天人合一,强调强身固本。在对待疾病上,中医主张把人的身体机能调整到最佳状态来抵抗外毒侵袭,强调邪不压正,在很多情况下,采用中医药治疗,病人能与病毒或肿瘤共存,但不发作,病人的生命质量不错,存活时间比预期增加,这种情况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病人、肿瘤病病人的实践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但如果非要使用生化指标来衡量,就很难评价中医的疗效。因此,在效果这个层面上中西医的疗效是无法用同样的标准来评判的。然而,当我们使用成本?效用分析方法时,我们就找到了二者的共同点。因为,以生命质量年作为效用指标是符合中医药的疗效判定思想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站在更高的水平上来看待中西医的产出时,我们就会得到殊途同归的结果。但是,在现阶段广泛地采用质量生命年作为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主指标还存在着技术和方法上的困难,这不仅是对中医药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困难,也是我国药物经济学在更高水平上的应用的困难。 第三,中医药的不可分割性和中医辨证个体化诊疗的难以规范性,也是药物经济学在中药药物评价研究中的难点。 第四,药物经济学研究在获得政府支持、药物申报注册、医疗保险偿付和定价决策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是我国药物经济学还没有充分发展的一个政策层面上的原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第五,由于没有强制性要求,绝大多数的中国制药企业特别是中药企业也还没有意识到开展药物经济学与企业利益的相关性,故而其参与药物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动力不足,未能成为药物经济学发展的重要的参与力量 二、药物经济学在中医药评价中应用前景广阔 对中医药做药物经济学评价应当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国际经验表明药物经济学评价在原研药、创新药的评价中是最有用的。我国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研药、创新药实际上极少,而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开发的中药才是最有可能获得较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因此,尽早在中医药领域内开展药物经济学的评价研究与实践较之晚开展对国家更为有利。 第二,从中医药行业的自身发展来说,开展药物经济学和卫生经济学的评价也十分必要。我国的基本卫生政策是中西医并重,但在实际上,中医药并没有在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得到与现代医药同样的重视,一些中医政策还没有落到实处。要发展中医药,得到政策的支持,就要说清楚自己的优势到底在哪里,要说清楚为什么支持中医药发展是对国家、对民族有利的事情。这就需要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当然也就涉及到了评价问题。无论是中医,还是中药,只有证明了治疗同样的病人,长远看疗效是好的,而且经济上花费也较少,群众是接受和满意的,拿出过硬的数据,才能说服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和投入。而只强调中医是国粹需要保护,中医条件差,政府投入少,这样要求支持就显得理由不够充分。我们应该建立起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比较的标准,并且采用公认的可行的方法,这就是药物经济学和卫生经济学的方法。 第三,要让药物经济学得到广泛的应用,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到药物经济学有用。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相当多的前期研究工作,这是一项需要大量投入的工程,而在没有完成这个工程之前,人们还无法真正认识到药物经济学的作用,这又反过来影响了药物经济学的发展,使之落入一个两难的境地。要完成这个工程需要一大批有远见的学者、政策决策者、企业管理者。而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不能只限于学者、院校和科研机构,还应当扩展到企业和决策者的层面。在学科发展和相关研究人才资源尚不完全的情况下,单纯的研究者推动是难以使药物经济学得到快速发展的。在药物经济学的起步阶段,应当有一些大的医药企业,特别是要有中医药企业做出公益性质的支持,并培养出一大批专业人员。只有得到企业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药物经济学才能在中国得到更快的发展。 三、中医药领域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人才问题 对于我国药物经济学的人才培养需要院校做出更多的努力,而对于药物经济学如何在中医药方面应用,也需要中医院校做出积极的开拓。从目前全国中医院校的总体情况来看,基本上还没有独立开设药物经济学课程。但药物经济学常用的基本方法(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在卫生经济学里占有较大篇幅,主要面对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授,该课程通常也有部分中医、中药专业的学生选修。目前,中医药院校还没有充分重视药物经济学教学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社会需求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上至院校的有关管理者,下至普通教师对药物经济学还几乎没有认识,对开设这个课程人们还有疑问,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一个说服与提高认识的过程;二是要开设药物经济学课程就需要有能教授这个学科的教师,当前在国内还很缺乏这方面的师资,系统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机构与研究者更少,而进行中医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人员更是几乎没有。因此,加快对熟悉中医药问题的药物经济学人才培养,启动相关研究,是将药物经济学尽快引入中医药领域的先决条件。 房耘耘1982年1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卫生经济学会中医分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中国医学健康国际促进会卫生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卫生经济学会专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信息统计及咨询服务工作负责人。 主要研究领域:卫生经济政策与中医、中医资源与中医服务、中医医疗服务成本与成本核算。2000年以来,主持主要研究项目有: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模式研究与评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研究项目3项;主要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非营利性医院财务信息体系的构建与监督评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3项。 应用经济学论文:药物经济学在我国药品注册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药品注册;必要性;可行性;建议 【摘要】 本文从优化配置药物资源、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和有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四个方面分析药物经济学在我国药品注册中应用的必要性。从技术基础、机构基础和思想基础三个方面分析药物经济学在我国药品注册中应用的可行性。最后提出建立药物经济学评价专家库、数据库、评价标准和开展教育培训四个方面的应用建议,促进药物经济学在我国药品注册中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药品注册;必要性;可行性;建议 药品是一种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的疾病的一种特殊商品,长期以来,药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供应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侧重考虑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却往往忽略对其经济性的分析和评价。由于我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药物资源和政府的总体卫生投入均有限,而药品注册是对拟上市销售的药品给予注册审评和审批的过程,也是政府首次对药物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且经济的药品注册审批管理体系是保证药物资源合理配置,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且经济的为卫生事业服务的关键。 1 药物经济学现状 药物经济学是一门为医药及其相关决策提供经济学参考依据的应用性学科,其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和成本效用分析。它最早出现在美国,用于控制药品费用的过度增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我国,1995年,我国的一些学者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药物经济学研究,2002年开始相继建立相关的学术平台,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药物经济学评估中心、北京大学中国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心等。当前,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已日益成熟,我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其应用的重要性,并已开始在全社会范围内应用实践,如在2009年4月向社会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1]中明确提出“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 2 药物经济学在药品注册中应用的必要性 2.1 药物资源需要优化配置 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让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健康效益的最大改善,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药品注册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的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2],也是对药物资源首次进行配置的过程。由于我国人口多、药物资源有限,人均药物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因此,在药品注册中增加药物经济学评价,使其类似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评价,作为药品上市的第四个审评标准,将有利于从整体的角度实现药物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健康效益的最大改善。 2.2 企业需要提高抗风险能力 新药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产出的特点,一个新药的成功上市要求其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临床上的可行性和市场上的经济性。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提前介入有助于研发企业科学的评价药物的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及早获悉所研究开发的药物的经济性,并努力从技术、市场、政策等方面降低药物的研究和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借助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决定是否进一步追加投入,避免不必要的研发和注册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企业研发药物的抗风险能力和上市成功率。 2.3 政府需要发挥科学引导职能 近年,在新药研发中应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制药公司的比例逐年增加[3],而在我国仅有少数大型的制药企业在企业内部开展了药物经济学的研究,更多的制药企业尚未给予其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因此,在药品注册申请中要求企业提交药物经济学的研究资料,并在注册审评时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能促进药品生产企业在注册申报前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收集药物经济学数据,对药物的研发风险与上市价值进行评估,有效避免重复研发或逆方向研发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我国的药物研发水平,优化配置药物资源。 2.4 历史遗留问题需要科学有效解决 药品生产企业多、小、散和同品种的药品批准文号过多不易管理的现象是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新颁布的《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管理规定》[4]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但它尚不能彻底解决药品批准文号过多的问题,且不能在同品种间筛选出质佳效优且价廉的药品。因此,将药物经济学评价引入我国的药品注册,在药品再注册中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通过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设定不同类别药品单位效益所需的参考成本,对不高于该参考成本的药品给予再注册审批,淘汰经济性水平差的品种,促进药物资源有序整合。 3 药物经济学在药品注册中应用的可行性 3.1 技术基础 我国已建立了中国医师协会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心、复旦大学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估中心、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经济学博士点等药物经济学研究组织。同时,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正日趋完善,《中国药物经济学指南》的编撰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用于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临床诊疗数据网络、保险支付数据网络和医药产业与研发生产流通的信息网络等已逐渐投入使用,药物经济学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也日趋明确。同时,《中国执业药师》和《中国药物经济学》等杂志开设了药物经济学专栏,为药物经济学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总之,以上诸方面为药物经济学在我国药品注册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3.2 机构基础 我国现行的药品注册以企业申报、两级管理的形式进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药品注册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委托,对药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完整性、规范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核。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委托对申请注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进行技术审评,并给出审评意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技术审评意见作出同意审批与否的决定。由此可见,我国已具备了相对完善药品注册的管理体系,为使药物经济学成为与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同等重要的又一个药品上市评价标准提供了机构基础和运行参考。 3.3 思想基础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已有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药物经济学课程,国内的某些大型的制药公司也设定有专门的药物经济学评价部门。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正式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1]中明确提出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表明我国政府已给予药物经济学高度的认可。综上所述,药物经济学在我国高等院校、企业和政府决策中的应用为其在我国药品注册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4 药物经济学在药品注册中的应用建议 4.1 建立药物经济学评价专家库 将国内有较深造诣、熟悉本专业国内外情况,具有一定知名度和权威性的药物经济学专家充实到审评专家人才库中。并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对专家库的专家进行细化分类,建立专家细化分类标准,让专业的专家去评审专业的药品,使药品的价值和专家的价值得以更好的体现。在开展药品技术审评中,对被审评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和药物经济性做出科学的评价。通过在药品审评中增加药物经济学评价,引导新药、改剂型和仿制药品的研发和生产得以科学合理的安排。 4.2 建立药物经济学评价数据库 建立药物经济学数据库,用计算机软件管理药物的经济学信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内组建国家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心,由国家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心负责具体工作,对所有上市前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药品及上市后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的药品的药物经济学数据录入数据库,并建立该库与药物流行病学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之间的关联,为药品研发、药品注册审评、药品定价及国家基本药物筛选等提供数据支持。 4.3 建立药物经济学评价标准 药物经济学评价标准是使药物经济学评价得以规范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应及早组织国内外具有知名度和权威性的药物经济学专家,根据最新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进展和不同类别药物的情况,规范不同类别药物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择方法,建立药物经济学评价标准,并出台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使药物经济学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规范有序的进行。 4.4 开展教育培训 药物经济学人员的数量、水平与素质是药物经济学在我国药品注册中的应用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应制定药物经济学在高等院校和药品企业中的教学和培训计划,提高药品从业人员对药物经济学理论和评价方法的认识,提高人员的药物经济学专业技能水平。并通过教育与培训形成专业的药物经济学技术人员队伍,突破未来药物经济学发展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的瓶颈障碍,促进药物经济学在我国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 应用经济学论文:论统计学与经济学的管理应用 1.统计学与管理的作用 统计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通常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主要的经济成果等等指标;二是揭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性质,通过分配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统计资料来说明;三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比如两个现象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变化以及因果关系。统计信息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还可以针对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的分析,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统计学都有用武之地。 这些企业的营销管理中无处不渗透这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作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一门科学,恰能在市场营销中的市场策划阶段的各个方面发挥科学决策的关键作用。 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要想做到策划准确,必须要广泛的收集信息,科学的处理信息,以便结果准确、决策科学。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科学,无论是在收集信息阶段的市场调查之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样本的确定,还是在处理信息阶段的数据甄别和数据分析,都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市场分析实际操作中,主要包括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 2.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结果通过各种对比,通过动态数列,指数指标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入的总结,分析。形象的显露事物变化的规律。从质的角度剖析事物数量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通过分析,与既定的指标指数相对照,从而得出内在联系或结论。以此为依据进行工作调整,达到统计的最终目的。在市场营销之市场策划活动中,要想做到策划准确,必须要广泛的收集信息,科学的处理信息,以便结果准确、决策科学。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科学,无论是在收集信息阶段的市场调查之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样本的确定,还是在处理信息阶段的数据甄别和数据分析,都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当今的经济管理发展 当代的经济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导向使管理方法进一步由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统计方法的使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调查,我国税制的绿色化程度近年来是后退的,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生态经济的投入、对环境的保护也要加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管理是件庞大的事情,国家也不可能把全部的调查报告放在一起查看,那么如何更清晰、直观的表达出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情况,就需要统计学的加入。经济管理不是单一程序,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不同的因素来共同完成,统计经济学可以简洁、清楚的表达出经济的现况,统计分析也是统计学在经济中的一个很大作用。然而统计科学就它的实质来说,应该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并且可以认为是被应用于观察资料上的数学。同一公式可以同样地适用于绝对不同类型的具体对象,这是统计学的一个特征。经济应用统计学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必然要利用数学方法。 在经济管理中,经济现状的分析、随即现象的概率、每个变量 总体的影响等都与数学不可分割。把数学中特有的、严密性的特性结合到统计中,为经济管理提供论证和计量方法。运用好数学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对大量事物的观察数据加以综合汇总、计算各种综合指标,从而较好的反映出现象的规律性,可以把管理工作做的更好。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学将会在经济与管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以至于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决策,都要依赖于统计分析的应用。经济、管理类在现实中更注重于实际应用能力。在工作中通过列表、图示和加减乘除等初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数据表达的总体有直观的了解,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根据不同的位置,需要统计的事物也并不相同,所以我们也要灵活的运用统计学。 4.统计学的基本三方面 统计学在管理中面临最多的,基本有三个方面:营销中的统计。管理营销常常要统计一个阶段或一部分单位的销售情况、顾客的满意情况、市场的需求情况等,通过这些统计,分析出各个环节的正常与否,针对问题具体解决。例如通过统计图表,顾客不满意或供过于求时,那么企业收益会减少;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统计。众所周知,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企业中对于人力资源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对现在工作的意见以及对企业管理者的建议等都是企业统计的一个重点。如何更完善的做好人力资源培养和调度,使企业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减到最低,也是统计学在管理应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审计实务中的统计。审计抽样的分层及其样本的确定。在审计抽样中,每一个样本的单位的重要性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在抽样过程中,对于不同重要程度的单位应有不同的抽中概率,利用好数理统计学在审计实务统计中,采用最优分层及最优样本容量分配,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估计的精确度。 应用经济学论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一、引言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是人类在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新兴边缘学科。它将环境科学和经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经济学的独特视角,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研究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解析,进而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方案,现在各国都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环境经济学”也成为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一切环境问题的本质,环境科学与经济学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培养同学如何运用经济学的理论解决和分析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理解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理念,进而激励和提升同学保护环境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浅析 传统教学模式大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什么”,学生在台下就被动“听什么”。尤其对于一些“枯燥”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可能教师费了很大的心血,换来的还是“课堂上的呼呼大睡”。并且很多时候老师较难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听懂,除了课堂讲述的内容学生还想知道些什么,他们感兴趣的点在哪里,对当前国际、国内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他们是不是也想发表一下的自己的观点。因此笔者认为在保证课程教学内容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在课上和课下与之产生良性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即在“环境经济学”的课堂授课中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具体应该表现为教师的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识相辅相成的课堂活动过程,即“教”和“学”不但不脱节还要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的整体。同时这种良性的互动过程也可以调节师生关系,使教师不但可以是“良师”,也完全可以成为“益友”,进而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影响,以产生“教”和“学”共赢的状况,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法。在“环境经济学”的互动教学环节下,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在绪论部分,可以先给同学们讲述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危害,列举一些国际上曾发生的严重“环境公害”事件,这些国家和地区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解决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学”在这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步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具体内容的展开方面,可以举一些具体案例的办法与学生达到互动的目的,例如在讲授“环境影响的费用效应分析”和“环保政策”等章节;可以列出环保部门审批或关停一些污染企业的过程说所采用的费用效益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既加深了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又学会了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现实经济问题,提高了学生经济学思维的直觉能力。 3.巧妙布置作业。结合课堂的理论教学部分,在课下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同学布置一些环境调研的任务,根据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并对观察结果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做成ppt,课上进行发言交流。例如在讲授“循环经济”的章节,可以组织同学调查周边的小区、学校、家庭等垃圾回收及再利用的情况。 4.高质量的备好每一节课。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教师授课其实是“生产过程”,学生上课则是“消费过程”。为了使生产的知识能够适合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即使“互动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师的课前准备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环境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国际、国内的环境形式时刻在发生着改变。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书本知识以外,还应该时刻关注媒论文联盟体的最新新闻,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内容,以便适应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课前可以通过网络、杂志等各种传媒手段,搜集最新、最准确的信息,利用多媒体视频课件等手段,把一些课外知识融入到书本内容中,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结语 笔者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环境经济学”的教学既要区别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学,又要有区别于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愉快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就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能力、归纳应用的能力、思维想象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同学的学生成绩也使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应用经济学论文:浅析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应用问题探讨 论文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多媒体教学 传统教学 教学手段 论文摘要: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与创新是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出发,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角度提出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原则与注意问题,以期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条件下如何配置和利用稀缺的社会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科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及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西方经济学中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控手段的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而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最重要核心专业基础课。由于西方经济学在学术规范上采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现象,提出经济理论,是最偏重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其繁琐的假设条件、抽象的概念与内涵、复杂的数学推导和几何图形、使得老师和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难教难学,因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中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梳理保证其基础性与前沿性的基础上,重视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手段与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效果良好的解决路径。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把文字、数据、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合成处理并组成一个交互系统的技术。把多媒体技术引人课堂教学之中,使我们得以突破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的局限,在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已成为高校教师包括经济学教师普遍应用的教学模式之一。要想使多媒体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表现优势、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需明确一个关系、遵循两个原则,注意一个问题。 一、明确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凭借广泛的集成性、灵活的控制性和信息的多维化等特色,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手段的典型代表,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的模式,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然而无论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多么优越,也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其优势在于信息的大容量与影音图像的动态表现力,但也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其最大的不足是由于使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进行教学而产生教学过程机械化、教学内容固定化的弊端,对教师的思维是一很大的束缚而难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同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多媒体教学课件仅是辅助性的工具,无论多媒体技术如何先进、功能如何完善,它也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与完善,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传统教学,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尤为如此。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是内容广泛、理论抽象,有大量的数学推理和图形分析,单纯依靠多媒体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只有两者充分结合、优势互补,方能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应用原则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两者是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在应用时不能绝对化,应注意遵循两大原则。 1.内容决定形式原则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而内容决定形式。用不用课件什么时候用课件是由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基本经济理论的文字演示、数学公式的推导、图表变化的演示和教学案例的播放,构成了两大内容体系:一是以文字为主的理论体系(包括案例),二是以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为主的模型体系。内容的差异决定了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手段也应有所不同。 (1)理论内容课件具有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在文字性的教学内容时具有不仅具有信息容量大、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更能通过文字、影音、图像的有机结合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直观、形象、较之传统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在课件设计上,首先,内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能把教科书搬到课件上,其次课件层次要清楚,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西方经济学特点之一是内容广泛且前后内容关联性强,因而在课间制作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超链接功能,实现各内容板块的适时转换,实现逻辑结构的清晰。再次,课件设计应追求简洁明快,色彩要搭配合理,既增强视觉刺激,要避免课件太花太过凌乱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2)模型部分板书具有教学优势 数学模型的推导与几何图形模型的演示方面板书具有相对优势,如果教师的板书功力较高的话,可以通过一遍讲解一边书写、画图的形式带动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用多媒体,教师一定要在课件设计上下功夫,使其服从于教学需要。例如在利用图形讲解某一内容时,最好是对图形进行几何分解,讲一条曲线,就现“画”一条曲线,一边“画”,一边讲,这样将一幅图分解完成,同时也将分析问题的思路展示给学生,效果会比较好。 2.以人为本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贯彻以人为本为本的原则。 (1)注意节奏,忌放电影模式,跟着课件走 新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是完全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地点击鼠标完成所有工作,教师的思维限制于课件中。教学过程是老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互动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部表情呆板茫然、说明学生没有理解领会该部分内容,教师就应该调整教学节奏、必要时重复梳理教学内容,不注意这一点,即使课件做得很新颖,效果亦未见得好。 (2)充分发挥教师得主观能动性 如果说备课、制作课件是一次创作过程,那么讲课就是教师的二次创作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会有即兴激发的灵感与火花进发出来,这是传统教学过程优于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前备课的作用,更应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思路连续清晰、课堂气氛活跃的有机整体,如此方能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完美结合。。课堂教学即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体现在教学过程本身尤其内在的规律性,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其主管能动性;艺术性表现在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知识积淀的展现与个性的张扬,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正如一千个人教师就有一千种西方经济学。 三、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匹配问题 多媒体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还有其他许多教学方法,如案例法、讨论法、实验法、双语教学法的匹配问题。西方经济学课程与其它课程一样,力求将探究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经济学实验等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融为一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贯穿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之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它们在教学中产生1+1 2的效果,也是我们今后应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应用经济学论文:无关关系 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摘要:一种新的价值论学说,认为市场经济存在一种内在的无关关系,这种无关关系导致均富机制的发生,其中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和工资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是无关关系,前者引导价格体系及其变动,后者同步利润和工资。 关键词:“无关关系”;效用开关说;均富价格 一、“无关关系”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的修正 有史以来,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深入人心,自然科学可以看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学问,辩证法提出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混沌论更是把事物之间的联系推向极致,一枚铁钉毁掉一个国家,一只蝴蝶引起一场龙卷风,这些都是对联系着事物的正确认识。 但是虽然事物之间总能找到联系的影子,比如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在成分相同方面存在着客观的联系,但是如果我们把联系定义为函数关系,即一个事物的变化引起另一事物的变化这个层次,那么除了联系这种关系外,还存在诸多的“无联系”,即事物之间还存在互不影响对方的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两件事物的关系,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称为无关关系。比如,一种新的钢铁冶炼技术的发明,不能对水泥生产产生影响,那么钢铁生产技术和水泥生产技术之间的关系是无关关系;比如服装生产价值链中,汽运提高到空运带来的货运速度的提高,影响不到缝纫机的转速,那么货运技术和缝制技术之间是无关关系。无关关系既然是事物无关,似乎没有应用价值,实则不然,正是无关关系的忽视使经济学从它开始那一天就迷失了方向。 经济学的研究所以要强调事物之间的无关关系,是因为虽然经济因素之间的联系是许多经济现象的本质,但是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无关关系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许多经济学现象不能很好地利用目前的经济学概念予以解释,很大的原因是忽略了无关关系的作用。虽然各行各业充满联系,比如几乎所有行业都用电,所有行业都用土地,所有行业都有人在劳动,所有行业都需要货币,所有行业都用数学,但是恰恰是他们之间那些具有无关关系的因素界定了不同行业或者价值链不同环节间的不同。这些因素包括不同的天然资源,不同的设备,不同的专业人员,它们互不影响彼此的发生发展。 经济学关系的价格分析几乎可以看成存在无关关系因素的两个系统的关系,那些能够通过量纲计算联系上的有关关系只是经济学的一个方面。市场经济的客体之间的无关关系使市场经济的主体之间具有了称之为“所有权平等”的机制,进一步的推论是行业间和劳资间的利益攀比成为交换比例和工资劳动比例形成之动力。 二、交换双方交易后生活水平趋同决定交换比例 生活水平趋同的交换机制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推理如下:互不影响对方的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两件事物的关系,我们可以称为无关关系;两种不同商品的生产必然存在无关关系因素;所有者不能通过改变己方具有无关关系性质的生产因素的质和量控制对方生产因素的质和量,从而影响对方的交换行为;“互相不能控制”使得所有者有了随意定价的权利,消耗或者贡献不能转化为交换的权力,这使得交换意志有了发挥的机会;交换意志是用尽可能少的己方商品交换尽可能多的对方商品,而交换后的利益是可以比较的,并成为价格唯一动因,我们可以称之为交换后利益驱动的唯物论;如果交换是意志平等的,试错的结果是交换后双方生活水平相同;所以交换双方交易后生活水平趋同决定交换比例既价格。 关于生活水平和效用的关系:人人对某种商品都有必要需求量(自然单位或功能单位),效用相等实际上是必要需求量都满足时的状态,本文基于“交换趋同于效用相等”的理论实际上是说交换后都满足交换意志的意思,这里有个两个人有不同的必要需求情况下的交换公式:交换比例取决于对对方商品的必要需求量和己方的商品所有权人数之乘积。实际上商品社会中的家庭交换边界导致的家庭人和生产者需求差异化减弱等原因使得上述需求的差异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下面的思想,对交换起作用的不是需求的不同既效用的比较,而是人类需求的相同既效用的相同才是价格的引导力量。 往往有错误的认识,交换的是不同的商品,所以在不同的商品身上找等价物。虽然交换的是不同的商品,然而这些商品起到的作用是弥补交易双方的不足,弥补过后双方消费品的不同变成了相同,劳动价值论和效用论的不科学之处即在于试图使不同通分,而实际上商品交换过程存在“相同”,那就是人类的几乎相同的生活内容。商品化社会的实际情况相当于大家分别生产不同的商品,堆放在一起,然后平分为相同内容的很多份,然后按照赖此行业而生活的人数领走自己的份额,这是行业和行业间的分配规律,也就是价格的实质。 三、从众需求的概念 无关关系使得持有不同所有权的人不能以持有的商品数量和商品效用作为交换的砝码,这种物之间的“无力干涉”使得“人”成了价值唯一,也就是说使得所有者具有了随心所欲定价的可能性,但是接下来的约束条件使得这种可能性不能实现,它使随心所欲的定价权收敛于下面将要论述的一种利益均衡,即交易双方生活水平趋同是交易发展的趋势。生活水平利用“从众需求”来表达,从众需求是指人们的当下生活水平。人对商品的欲望是历史性的,人的生活都被时代所左右,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活水平和内容,在时序上虽然存在需求的差异,但是在截面上需求的差异是微弱的,也就是说这里提出了“时代人”的假设,人不能脱离时代而生存。 以往的经济学强调人和人之间需求的不同,但是本文认为人们需求的相同才是价格形成的力量。虽然不同行业和价值链环节对商品具有不同的所有权,具体分工带来了身份的不同,但是他们的从众需求是一样的,需求相同导致价格产生,“交换后”决定“交换前”,无关关系使得不论持有的商品如何先进或者落后,如何在数量上存在差异,交换中的人都具有了相同的权利即人人有意志满足自己的从众需求,价格的本质是“等生活水平”交换,如此而已。所谓等价交换即等生活水平交换或者均富交换,也就是说凝结在商品中的交换权力是“时代生活水平”,这里的思想不再是经典经济学的要素决定论,而是交换后利益决定论,否定了以贡献论价值的经典经济学逻辑,建立了价格是大同之力量的市场经济认识论。 四、效用的开关学说 效用的作用一直让人们迷惑不解,有的学说对效用置之不理,有的学说把效用的力量推向了极致,实际上效用在经济生活中只不过起到了价格的开关作用。 商品的用处有大小,有缓急,效用只能决定买或者不买以及买多少,也就是说效用决定购买的数量,从而决定引导供给量。至于以什么价格买,不以消费者的意志或者说消费者对商品的用处大小的评价为转移,实际上价格受制于以上介绍的所谓卖着均衡。 效用因人而异,“交换后交易双方效用趋同”是最终规律,是对效用最大化思想的否定,本文不强调最终规律,而是强调“交换后交易双方趋同于从众需求”,是因为个体需求差异综合到行业后实在微乎其微,因而效用趋同可视为趋同于从众需求,因而效用完全可以在价值论的学术层次上忽略不计,而只视为购买数量的开关。如果论述效用或者供需矛盾之于价格作用的话,这种作用形成可以称之为“小数点后的价格”的供需价格或者波动价格。价格由两部分组成:基础价格和波动价格,基础价格是价值论的主体,供需形成的价格是次要的。 “家庭人”的概念:经济学的基本消费单元是家庭,交换的界限以家庭和社会而划分,也就是说“不通过交换的财富流动”只发生在家庭层次,或者说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只发生在“生人”之间,这里的原因在于效用判断或者消费后的效果之差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性别对商品的偏好,二是年龄段对商品的偏好。因为家庭成员的不交换事实,“个性需求”和商品产地和品质一样不再有价值论上的意义,人站在家庭的中心和社会发生联系,个性需求服从于家庭需要。“家庭人”和“时代人”两个概念使我们有理由忽略效用或者使用后果的差异而倾向于采用从众需求,进而认识到效用开关学说在方便认识市场经济方面的价值,当然严格的经济学,有可能在某些领域,把“交换后交易双方效用趋同”作为规律也有其必要性。 五、边际替代不科学的理由 人类交换特性是由使用工具的特性决定的,其一,工具种类越来越多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生命的有限性使得个人掌握一切工具的使用方法是不可能的,其二,一种工具的商品产量越来越大,工具存在最小规模性质,也就是所有的工厂都没有缩小到家庭使用的规模的可能性;其三,生产线不能随心所欲的改变,不能随意被改造成需要的机器从而生产需要的产品,橡皮泥的童话同样和微小工厂一样因为技术的原因不能实现。 以上三个方面说明了人类社会的交换行为必然发生,用一句话解释的话那就是“工具使用的分工、协作、具体三个要求”决定了人类社会是交换社会,而且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交换会越来越专业。以上事实也使得自产和交换的边际替代价格论失于客观,是在方法论方面走入了歧途,不能发生的事情不能假定发生并作为论据。 六、均富价格公式 上面我们说了,“交换后的交易双方效用或者效果趋同”或者“交换后交易双方趋同于相同的生活水平”是价格的本质。这个结论的逻辑思路来自于下面的推理:交易双方生产中如果存在无关关系的因素,则不能使交易的一方通过生产因素的调整影响到对方的价格,从而使交易双方的意志成为掌控价格的唯一因素。 无关关系发生在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价值链环节之间(同类商品不存在无关因素,物的因素可以互相牵制价格),这个事实使得交易双方都有了定价的自由权,而交易是利己行为,所以交易双方都有定价自己的商品为无穷大的趋势,假如两个生人交换商品,交换的自由性,双方都努力使交换后使自己的生活水平比对方更好,继续推论下去价格的奥秘就会豁然洞开,怎样的交换才能使双方满意?对一方而言,是用尽可能少自己的商品换回更多别人的商品。双方都这么想,也这么做,最后一定是交换后双方的品种和数量一样多,这是问题的唯一解。 如果是理想的二人交易行为,无论交换前双方私有的商品有多少,效用大小如何,交换都会以每种商品“对半分”的分配方式完成交易,在这里价格起到均富的作用。所谓价格的均富作用是交换后不产生贫富差距的交换意志决定交换价格,而这种意志由于无关关系的存在成为可能,价格的均富作用是价格随供求变动的主要原因。 本文的格言:交换后的平等决定怎样交换,这既是价格的“均富机制”,价格是贫富均等的力量,而非拉大贫富差距的市场信号,下面从数学方面描述价格均富机制。 实际的交换总是“不对等所有者人数”,交换比例被交换后“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生活水平趋于相同”的机制引导,这是均富机制的标准定义,由此推论出交换关系: pi/pj=(ni/qi)/ (nj/qj),其中,p是价格,q是产量,n是从业人员,i和j是行业区分符。 上面的公式称为价格形成公式,商品的价格与产量成反比,与从业人数成正比。其中的p=n/q 称为价格因子,两种商品的比价等于其价格因子相除。因为效用起着开关作用,公式中省略了效用对价格的影响(效用的开关作用可以表示为0和1)。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价格因子其实是生产率的倒数,所以均富价格论的另一种说法是:“价格等于生产率的倒数”,这里的生产率定义为“相对从业人数”的生产率,相对从业人数这个概念,等到分析“资本利润和劳动工资的关系”时才能理解。价格被依赖此商品而生存的人数和当下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依赖此商品而生活的人数越多,价格越高,生产技术水平越高,价格越低。 价格讲的是行业和行业之间的关系,价值链上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也遵循“从业人员均富”的价格机制,每个环节的增值公式与行业价格公式相同: pi/pj=(ni/qi)/ (nj/qj),p是增值的意思,i和j是价值链的环节区分符。 以上是本文的价格公式,反映了均富交换的思想。 此公式说明不同商品的效用决定商品以“自然单位”为单位的供给数量,在商品饱和的情况下,不同商品的供给数量之比值是固定的,所以说效用决定商品生产规模。动态分析是消费者利用价格的波动手段引导生产规模,也就是说p=n/q种的q是由消费者引导的,所以市场经济具有引导供应量的内因,这个内因使得劳动和资本在不同商品生产中有效地得以配置,达到供需平衡,而技术引导从业人数,也就是价格公式中的分子。需求量和生产此商品的从业人数具有从动关系,价格则是这种从动关系的体现(生产率的倒数),因此交换前双方私有商品数量的不平衡只能导致规模和劳资分布的同步变化,此论断的重要性在于很好的沟通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联系,它们对经济参数分别有各自的作用,前者决定行业产量,后者决定相对从业人数,两者综合决定价格。 七、均富机制引导利润和工资同步变化 通过对市场经济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财富从生产到消费的流动包含三种方式:(1)不同行业之间商品的交换,通过交换财富分流到个人;(2)行业内劳资对行业产出的分割,通过工资和利润分流到个人;(3)通过行业内企业规模的差异和劳动技能的高低,也就是通过具有“有关关系”要素的比较分流到个人。前面我们大篇幅的谈了交换,下面论述分配的第二种方式,即劳资利益分割的规律。 “利润和工资”的关系和前面讨论的行业关系一样是“无关关系”,与行业关系不同的是,“利润和工资”的关系的无关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分别属于两个独立的市场,利润来自资本市场,工资来自劳动力市场,而这两个市场没有互相制约的机制,即在分配之前是无关关系;二是它们通过生产发生联系,但是系统元件的贡献具有不可比性,也就是说资本和劳动作为企业的两个系统组件,他们的作用是没有重要性之分的,即重要性无关,企业的运作不能让利润和工资发生联系。以上两个原因决定了利润和工资的关系是“无关关系”,这种无关关系的分析只能用事后利益,也就是分配后的利益的比较才能进行,因此对一个社会来说有了以下公式: m/nc=w/nl(或者:m/ w = nc /nl ),其中, m利润,w工资,nc投资者人数,nl劳动者人数。在这里利润工资比也称为资本折算系数。 含义:依赖投资生活的人和依赖劳动生活的人,他们生活水平趋于相同的市场机制引导利润和工资的关系,均富机制引导利润和工资同步盛衰。 从这个公式可以理解第一节提到的“相对从业人数(n)”的含义。 n=nc +nl,也就是劳动者人数和投资者人数之和。 本质上资本是使用工具之人类特性赋予人的可以与主体分离的劳动能力,使不劳而获成为可能,因此赋予资本以价值是对人类使用工具的肯定,利润导向是肯定人类使用工具的特质的表现,是顺应进化的要求。 从劳资同步的原理可以看到一般利润和工资的存在,一般利润等于纯粹依赖资本而生活的人所需要的“时代生活水平”,工资水平也是同样的道理,等于纯粹依赖劳动而生活的人们所需要的“时代生活水平”,工资和利润是随动关系。经典经济学常建议降低利率挽救萧条,其实零利率放贷只能造成工厂“投了拆拆了投”的虚假繁荣,同时抑制工资的上升,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劳动者都得不到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所以劳资均富机制告诉我们,贫困还是富裕取决于实质性的劳动以及资本积累。 资本和劳动的重要性虽然是相同的,但是生产进化的方向告诉我们,人类追求的是资本取利而非劳动取利,美好的一天是劳动淡出生产舞台,比如8小时工作制进化为4小时工作制,大量采用资本的劳动,谋得大量的消费品。资本的壮大也就是充分发挥利用工具的人类特性,这就需要资本作为价值进行方向引导。 但是资本的积累就目前的信贷制度和财产继承制度而言是“非机会平等”的,也就是说存在着改革的必要性,私有制在资本获得途径和管理方面有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需要深入认识和制度创新,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设计之一是所谓的公民天然产权法和货币发行公民账户法,这些对市场经济历史成果的反思采用“特区试验法”经济学试验也是必要的,“特区试验法”是社会取代斗争哲学的进步。 如果我们把公平定义为“谁创造谁收获”的话,那么“无关关系”带来的均富机制,即价格对公平的作用是逆动作用,那么均富机制是对公平的否定,它唯“大同”是瞻,不问贡献。一个企业的生产率提高,其“创造”的价值并不能完全私有,因价格的传导作用会被全社会共享;一个企业的生产率下降,其不幸会因价格的传导作用会被社会共同分担。因此市场经济内在的拉平生活水平的机制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这个世界并不完全按照“付出多回报多”的公平原则运行,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有着固有的机制让一切个人的贡献造福于全体。 八、价格跟随曲线 在技术和资源等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之间的比价是稳定的,只有在某商品生产率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商品的比价才发生变动。关于价格水平问题提出个新概念:“价格跟随”,意思是一商品的价格变化必然带来其他所有商品价格的变化,以维持比价的不变。维持比价不变的动力出自交易后的生活水平趋同,但是商品和货币的问题会导致某一行业的商品的价格变动,起因也许是偶然的一次成交价提高或政策性的价格调整或时尚需求的拉动,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其他商品的价格迟早都会跟上,直到比价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里存在一个价格跟随曲线的问题,一种商品的价格提升,其他商品的价格跟随会是瞬时的吗?没有实证的猜测是,其他商品的价格跟随有个跟随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商品的价格跟随曲线由三段组成:“迟钝期的水平段”,“起飞期的斜线段”,“比价恢复期的水平段”。起飞段的斜率是跟价敏感性,倒数是跟价黏性,其斜率对经济周期和波动烈度的分析应该是个重要参数,比如需求的淡旺季的跟价黏度不同,竞争激烈程度与跟价黏性成正比,零黏性商品增长率为零,跟价黏性大的商品往往意味着起飞段的开始,但是跟价黏性带来的行业贫富差距是有限的。 九、“有关关系”拉大贫富差距 上面论述了具有“无关关系”特征的行业间关系和劳资关系,其中的交换比例和劳资分配被均富机制引导,是社会财富平均化的两种力量;下面是加大贫富差距的两种力量,行业内竞争和劳动力竞争,他们均具有“有关关系”的特征。“有关关系”使得人的意志不起作用,从而形成“分配不由人”的分配规律,企业规模差异和劳动技能高低通过“有关关系”要素的比较产生贫富差距。 “有关关系”表现为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间彼此被“同质”的资本技术劳动以及价格联系着,要素可以量化比较,从而可以左右双方的利益关系进而导致利润的差异和工资的差异,“贡献见差异”也就是常说的竞争机制,需要提醒的有如下三点:(1)收入不都是完全用来消费的,作为人类的一员有投资的义务,因为收入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是人的第一特性的表现,资本获利是分内的义务,为了人类的进步,资本积累的意识不能削弱只能加强。(2)自然资本做到“生而有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包括土地矿藏以及前人的有形遗产,达到使公民出生即得到基本的资本武装,零起步的人生经济法会逐渐被淘汰。(3)用十字架比喻的话,横轴的左右代表着行业均富和劳资均富机制,纵轴的上下代表劳动竞争和资本竞争,福利是十字的中心圆,中心圆的扩张意味着福利的加强,完全的球形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未来。(4)在维护人类整体利益方面,存在个人“不作为”甚至损害集体利益的问题,因此资本或者劳动差异性的获利行为有其副作用,因此经济法规的指导思想是消除竞争的负作用。 十、结论 本文阐述一个观点,市场经济自身的运行并不完全按照贡献论分配,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固有的均富机制,这个机制引导价格体系的变动方向,使得行业间或者价值链环节间的人均收入趋于相同,同时使工资和利润同步变化,这其中的动力是无关关系带给交换和劳资分配的交换意志和对利益的同步诉求,其中的效用起到交易开关的作用。如果承认“无关关系”的存在,那么人们对经济社会的认识无疑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和公平进步的制度设计也会出现许多令人鼓舞的新途径。 应用经济学论文:应用型人才经济学教学要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 引言 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学习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会有着直接影响。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多是以招收文科考生为主,数学基础比较差,对经济学有些难以理解。有时候,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起来却觉得干巴巴的、索然无味,像是过眼烟云,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科任老师,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用现实生活说明经济理论。现结合我自己多年来教学的经验,谈谈我对应用型人才经济学教学的一些看法。 1 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案例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的科学,而生活中处处都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选择,这就涉及到经济学。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从起床到睡觉,从穿衣到吃饭,从睡眠到读书、游戏、身体的锻炼以及购物、聊天、休息,从生活起居到谈情说爱,都存在着资源配置与利用,存在着经济学问题。经济学的问题比比皆是、俯首可拾,比方说,我们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人在外面走路,会感到孤单,甚至有时候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于是,见了陌生人他也可能会跟对方主动打招呼聊天、一起走一段路。经济理论很容易就可以解释这些事情,因为跟他人聊天可以增加自己的效用,两个人走路跟一个人走路相比,两个人走路可以打发寂寞时光、可以增加安全感,从而增加他们的效用,这也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用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来谈经济学,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带着兴趣与没有兴趣来学习同一门课程,其效果将是天渊之别。 2 善于用经济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生活中虽然处处都有经济学,但要利用经济理论解释它们却需要我们经常去思考。例如,关于物质与爱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般人认为,物质是基础,但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物质和爱情何者更加重要,他们的关系如何,这可以用经济理论来分析。 我们可以用u表示效用,m表示物质,l表示爱情,a、b、α、β、γ为不为零的常数,它们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u=amα+bmβlγ。这个式子就较好的描述了一般人的物质与爱情的关系的观点。当m=0时,不管l是否为零,u都等于0,说明物质是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爱情也不能当饭吃。β、γ的大小代表物质与爱情孰轻孰重,当β γ时,更加看重物质;当β γ时,说明他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更加注重爱情。物质与爱情到底各占多大比重的问题,是一个效用最大化问题。 只要我们用心的去思考,就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存在太多的现象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甚至我们所说的一些在理的话,都包含了经济学原理。例如,在电视连续剧《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的大结局中乔省长有一句台词:“如果一个人有了害人之心就不可救药了。”用经济理论如何解释这句话呢?经济学有一个经济人假设,人总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有害人之心的人总是把别人情况变好当作是件使自己效用减少的事情,为了增加自己的效用水平,在自己情况不能变好的情况下,他只能通过损害别人利益来提高自己的效用水平。 3 善于用经济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 经济理论不仅应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而且要解释社会现象。几乎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最常见的社会现象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房产问题、三农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经济危机、欧洲债券危机等等,这些典型的经济现象无一不是经济问题,都可以用经济理论来分析。有些社会现象,看起来不是经济问题,但也可以用经济理论来解释,如很多人在感叹物质文明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惊呼道德沦丧问题。著名的经济学家加利·s·贝克尔(gary s·becker)就因把经济分析方法推广到人口增长、家庭、教育、犯罪和处罚、歧视等社会问题研究领域,在199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样地,经济理论还可以解释我国的文凭热、证件热、国考热、宰客门,甚至可以解释考生的作弊现象;也可以解释日本因地震而造成核泄露后中国出现的“抢盐风波”,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反腐倡廉将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有人对城乡居民的幸福因子做过调查,结果显示:生活条件差得多与收入低得多的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更高。这种结果让常人难以理解,但在经济学里面,解释这种现象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如常人所说的“幸福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得少”。 4 善于用经济学理论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还可以用于指导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经济理论不仅来源于实际,而且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用来指导并解决“经济”问题的。因此,经济理论也可以用于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比方说,有的同学不能正确处理好恋爱与读书、打工与读书、游戏与读书、锻炼与读书等关系问题。有的同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部分人来到学校忘记了读书就是自己的天职。对他们可以用机会成本理论、消费理论来教育他们好好读书,让他们算一算自己来到学校读书的机会成本,不要以高昂的代价借入明天的钱用于今天的消费。 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另一类极端的观点: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只要读书读好了,其它方面都可以不必考虑。这部分人是学习至上主义者,他们可以忘我的读书,而不顾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还有一种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是损害他人利益,甚至伤天害理也在所不惜。这种情况可以用产出函数来说明。我们知道有个这样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lαkβ。y表示产出;a表示技术,在这里可以具体化为所学的知识或者本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a与普通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稍有不同,a的符号可正可负,当它是用来造福人类的时候,a 0;当它是用来破坏他人幸福、损害他人利益的时候,a 0;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指数α、β为常数。这个式子说明,如果不好好锻炼身体,身体搞垮了,使得l=0,产出y也将等于0;如果思想道德品质败坏,尽做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他的产出将是负数,也就是危害社会的“产出”。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好,而且要锻炼好身体,尤其是要保证思想道德品质不要出现问题。 5 善于应用经济理论正确引导学生为人处世 经济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日常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为好人、处好事。前面的产出函数就是一个引导学生做人的非常好的例子。其实,经济理论中有很多知识可以与为人处世联系在一起。比如生产与消费的外部性问题教导学生不要做那些对社会、对他人有不利影响的事情,要多做一些好事情,至少不要做对他人造成不好的影响的事情。如某人生日party,寝室几个人一起在寝室里唱歌跳舞猜拳饮酒,彻夜狂欢、好不快乐。可是,他们的行为却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他们影响了别人正常的生活与休息。为了减少甚至消除他们的行为的外部性,他的生日party可以不要开得太晚,以免影响他人的正常休息,或者找一个不会影响他人的地方做他的生日party,如在酒店或娱乐场所。另外,可以用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知识来分析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要与人为善、为什么要懂得尊老爱幼尊师重教、为什么要懂得感恩等等。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效用函数知识告诉我们,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孕的乘客可以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的知识告诉我们应该关心弱势群体,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理论从经济学的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社会经济平等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6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涉及到经济学 知识是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素质,就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知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问题也可以归结为一个经济学问题,可以看作是固定成本下的产出最大化问题,但这个问题与普通的投入产出问题有所区别。首先,人的综合素质是有很多方面决定的,我们不妨把每一个方面也称为一种素质;其次,每一种素质的培养又需要一定量各种“要素”的投入,同时,在培养这种素质的同时,其它素质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用z表示综合素质,yi表示n个素质中的第i方面的素质,xj表示m个要素投入中的第j种要素的投入,假设第j种要素的价格为pj,总成本c为常数,用f和g表示某种函数关系。我们同样可以将它们的关系用函数表示: z=f(y1,y2,y3,…,yn)=g(x1,x2,x3,…,xm) x1p1+x2p2+x3p3+…+xmpm=c (1)式有两个方程,后面的等号表示m种要素的投入,有n个方面素质的产出,这是一个投入产出方程;前面的等号表示人的综合素质是由y1、y2、y3……yn几个方面的素质决定的,z为综合素质,可以看作是由于获得y1、y2、y3……yn所得的好处或者效用,因此,前面的等号可以看成是效用函数。(2)式为约束函数,表示资源的有限性。因此,如何使得学生综合素质最大化,就可以归结为有限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这就是典型的经济学问题。 7 经济理论来源于生活,也可以且应该回归于生活 有的人认为,经济学中有很多知识点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可以用来举例说明的例子。经济学从她产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现实生活,她来源于现实生活,并随着现实生活的变化而完善。因此,她也可以而且应该回归于现实生活,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只要我们好好的想一想,经济学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有例子可以说明它。 总之,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在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用经济学的知识来解释现实生活,而且要用经济理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应用经济学论文:生态经济学理论在环境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 生态学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于1861年首次提出,并于1886年创立了生态学这个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生态学不仅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学科之一,而且与农、林、牧、副、渔、医都有密切关系的应用基础学科之一。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科学的总称。包括理论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生态经济学是从生态学系统来看待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生态变化的经济因素。包括部门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地域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 生态学与经济学两个名词同源于希腊字母(oikos)。分别是指有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问题与管理。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跨生态学和经济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与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科。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战略性和实用性特点。在中国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至今只有20多年,在此期间,生态经济学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旨在整合生态与经济系统,提供新的思考方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许多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及时投入这一崭新的学科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中部分内容。在推动建立全民生态意识和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令人瞻目的成就。 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学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在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价值流循环与转换。生态经济系统划分范围可大可小,从层次上看,有由地球表层的生物圈和经济界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国民经济总体生态经济系统、部门生态经济系统、行业生态经济系统。按地域大小分:有国土生态经济系统、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庭院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组成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科技四大要素。 “现代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可分割的生态经济统体,因而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按照这个理论,中国现代经济不是个封闭系统,而是建立在生态系统基础之上的巨大开放系统,这个开放系统就是生态经济的有机整体”。生态经济学包括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生态经济有机整体理论、生态经济全面要求理论、生态经济生产理论、生态经济价值理论、生态经济循环理论。生态经济学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从结构、功能、平衡、效益、调控高度揭示生态经济系统这一客观实体的运动发展规律。 应用经济学论文: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我们改革二十年的成功就是制度的变化造就的。二十年的成功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世界的历史上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在座的同学都是二十来岁,在你们出生时,还是一个老的制度,现在已完全变成一个新制度,而且变化还没有完,还在继续变。如果没有这些变化,我们今天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如果我们还是在斗私批修,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那我们还是老样子。二十年以前,一般家庭连黑白电视机都没有,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有了彩电,我们的生活大大改善了,教育得以普及,国人平均寿命延长了。变化的取得是靠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参与。回顾变化的成果使得我们现在非常有信心,而且我们还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改革。所以,今天讲的题目就是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一、价格很重要 我曾给《北京青年报》写过一封信,其中写到首都机场一杯咖啡卖88元,我和几位朋友在那里喝过,一看账单,觉得非常不合理,不应该这么贵,于是就给《北京青年报》写了封投诉信讲这个事。我们在机场与服务员辩论起来,这位女服务员不慌不忙,彬彬有礼地与我们讲道理。可以看出她很有经验,经过这种事不止一次。可她为什么愿意受这份气,她明明知道这件事不对,却仍要辩护。这种事的原因要做制度分析后才能看出道理,我们可以猜想她是有某种方式分成的,这就是制度,表面上看不出来。这个例子说明,我们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从表面看到背后的制度。不仅是服务员,飞机场与这个咖啡店也有利害关系。88元一杯咖啡,飞机场肯定知道,但允许它存在,我猜想是飞机场用很贵的价格出租柜台给咖啡店,同时默认咖啡店可以乱收费。这些说明经济现象后面是人的利害关系,而人的利害关系决定了人的行为。制度经济学就是研究在经济现象表面后面的控制人和人关系的学问。 我再举个例子说明制度怎么和日常生活有关。德国的一些城市,如柏林、法兰克福,它们的地铁使用自动售票机,买完票以后直接上车,无人或机器检票。北京的地铁有人在进口处检票。其他一些地方,如香港、华盛顿、新加坡,都是机器检票。但柏林、法兰克福没有任何检票设备,如果你不买票也能上车,一般车上也没有查票的。我在柏林呆了一个月,天天坐地铁,也没碰上查票的。这个制度能在那里行得通,如果北京地铁采用同样制度,估计行不通,恐怕大部分人都不买票。但是德国人老老实实买票,这就使德国地铁省了检票员和机器,成本降低了,其结果是每个柏林人享受到较低的票价。靠每个人都遵守规则,这样每个人也都从中得到好处,这种好制度在中国行不通。举一个反例,大连是一个沿海城市,但非常缺水,大连市政府规定每家每月只许用3 吨水,水价为1.6元/吨。超过3吨用量的水价是每吨16元,即涨10倍。显然一天一百公斤水很不够用,于是很多家庭偷水。自来水公司于是请大学教授商量对策,大学教授提出设计一种精密水表,滴水时也能走字,让所有家庭安装,但水表很贵,即使不偷水的人家,也得装这种水表,这样会使所有人都倒霉。这问题该怎么解决?它的毛病出在水的价格不合理,你应把价格定在水的成本上。因为得到水有很多办法,大连可用海水淡化的办法,一吨水据资料反映约需3元,那水价定到3元/吨,问题不就解决了?老百姓有足够的水可用,自然就不偷水了,按3 元价格调整自己的用水量。这就是经济学解决的办法,即价格等于成本。 成本在经济学上讲应是边际成本,经济学要求的最有效率的价格应该等于边际成本。p=mc,p就是price,m就是marginal,c就是cost。这是经济学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道理,这样一个价格使得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高。我拿一样东西上市场上卖,我知道进货成本或生产成本,但卖时,在成本上加我的利润,这时我报的价一定会高于边际成本。你有什么办法让卖者报出成本价?这是个制度问题。用什么办法使供应商亮出底线?超市就报了价格底线,因为商品都是明码标价,而且不能讨价还价。超市为什么不能加一价码?因为有别的超市与它竞争。如果只有一家,做不到价格等于成本。但有好多家,价格通过竞争可降低到边际成本上,谁也不敢把价格定得太高。由此可知超市对改善资源配置起非常大的作用,它减少了交易费用,特别是把价格底线亮出来了。如果到国外买东西,又怕吃亏,那么上超市,保证不会吃亏,超市一定是真实成本价格。超市如果价格等于成本,赚不到钱,谁还干?超市一般不容易赚钱,但不赔本。所谓等于成本,并不是等于进货价格,而是再加上管理费用。超市管理费用很高,头一个是偷窃,还有复杂的仓库管理。超市如果在管理上想出新办法,比别人强一点,节省了劳动力,降低了库存,又有保证供应就会赚钱。总而言之,通过创新、竞争有一个平均水平,但它比别人管理费用低,它就赚钱。中国有些超市比外面的价格还高,这是因为超市正在发展之中,有些管理、进货、配置问题还没解决。像美国超市是最便宜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薄利多销,厂家、消费者均得到好处。超市被迫把自己价格底线亮出。价格是重要的。 大连的例子说明定价错误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定价准确可节省资源,价格不能扭曲,否则会造成资源配置的错误。所以,我们要追求好的价格,能达到供需均衡的价格。在经济学里,有一条往下倾斜的需求线和往上倾斜的供给线,两线交点决定商品价格。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需均等,是好的价格(商品均衡价格)。一个商品达到均衡,叫局部均衡,所有都达到的均衡叫一般均衡,此时不仅在数量上达到一个均衡点,而且市场起到质的变化,即任何一个商品均可买到或卖掉。这时,钱变成度量价格的单位,它代表价值。一般均衡价格就是价值,二者没有任何区别。甲商品可以换成乙商品,甲价是乙价的两倍,卖掉甲可买两个乙,甲乙价格比是2:1。一般均衡理论是惟一的价值判断,它的道理是实际证明的。2元票子只可买2元东西。任何人创造的价值理论不论多深奥,多复杂,如果不同于一般均衡价格,都是错误的,因为它在市场上是行不通的。一般均衡理论彻底解决了经济学里最根本问题 #0; #0;什么是商品的价值。 我们生活在地心引力里,谁也不觉得它的存在,但地心引力不但存在而且很重要,就像我们生活在价格里并习惯价格,也就感觉不到价格重要。没有价格,无从判断什么东西值钱,什么东西稀缺。而价格给了你非常准确的度量。如发电可有很多办法,用煤、用油、用原子能,要根据当地情况计算,选择成本最低的。你在比较时要用到一系列商品的稀缺性。建一电厂,要用各种投入,都有稀缺性,要计算发电要用多少社会稀缺性。不同商品有不同度量单位,本来无法相加,但在经济学里只要是商品都能加。一尺布和一斤铁可价格相加。建电厂,什么东西都可相加,这样就可以比较。结果同样一度电,消耗最少社会财富的成本最低,没有价格你就会决策错误。价格重要性在于保证我们用最少投入得到产品。大连海水淡化3元/吨是通过方案比较得出, 没有理由再去用4元/吨方案。所以一个方案比较,离不开价格。 计划经济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没有价格,没有均衡价格(市场保证的)。从价格重要性可推断人类社会离不开价格,计划经济行不通,因为没有价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结论是对的。但是以有一般均衡价格为前提,这种“科学”必须能赚钱,否则,不能减少稀缺性。它是否能创造新的财富,用较少投入得到更多产出,只能通过价格比较。因此,一定要有价格。人类越来越面对稀缺性。美国比我们富不止十倍,但人们也不满足。人只要是追求物质,就总需要价格。人对物质追求可能会减少,但不会永远不需要。回到原始社会,挖个洞住在山洞里,不会有这个可能性。到那时,科技也无用,人都披一块兽皮,住在山洞里。 二、价格产生的制度安排 价格万岁,人类社会离不开价格,这是一个科学的结论。不管社会怎么变,必须产生价格,必须有产生价格的各种制度安排。价格每天都在变,去菜市场可以看出,早上和下午价格不一样。西瓜价格与纽约股票市场价格产生道理差不多。由于价格重要,所以产生价格的机制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是必要的。 比如在市场上,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有进入和退出的自由。进入自由指本来不买这个东西现在买,或本来不是生产这种产品现在从事这种产品生产,退出则反之,还要有选择的自由。你限制某人必须到哪儿买,价格就扭曲了。不但如此,而且要有信息交换的自由,我在这儿买东西,还要知道那边用什么价格成交。东京股市和纽约股市必须联网,如果割断信息沟通,股市价格就会扭曲。 1、谈“私心” 价格是人关心自己利益讨价还价形成的。只有在人关心自己利益时供不应求才会导致价格上涨,你不关心,就没有。它的背后是个利益问题。因此,我们放弃利益,就没有价格。我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里一开始就讲:人必须追求自己的利益,人不追求自己的利益,就没有价格,这个社会是非常危险的。为什么我们大家敢于坐飞机?因为你知道驾驶员是一个追求利益的人,他对自己的命是很在乎的。如果驾驶员像恐怖分子一样,连命都不要,你还敢坐飞机吗?我们以前天天批“私”,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批判“私字一闪念”,说“私”如何如何坏,其实,这个“私”还帮了我们大忙。没有私是非常可怕的,现在所有制度设计都是按照“人有私心”来安排的。 讲到人的私心,它有坏的一方面,也有好的一方面,而且好的大于坏的。当它侵犯别人的私时,就变得有害,如果它不侵犯还成就了别人的私,那就是好的。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很多哲学家认为“私”是万恶之源,所有世界上坏事都是私造成的,把私除去,世界就太平了,这种看法是很肤浅的。他没有看到把“私”抛去后,世界将更不太平。而且世界之所以丑恶,并不因为有私,则是因为侵犯了别人的私。如果我有私,而且知道你也有私,那么我们一起想个办法,大家都得到好处,使各自的私都得到满足,这个世界将是很好的社会,利人利己。可怕的是,我虽然知道你也有私心,但我的“私”膨胀到侵犯了你的私,这就变成了坏事。要使我们社会安定,就要让每个人追求利益,同时不侵犯别人利益。这句话非常重要。柏林人也有私心,但他们懂得我的私心不能侵犯别人的私,所以我要守规矩。这就是一个国家老百姓有无教养的差别,懂得我的行动不能侵犯别人的私。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很多人侵犯别人的私。我们在马路上走,把人家道给挡了,这是最普通的事,我们天天都能看到的。在国外,这样的事很少。规规矩矩遵守交通规则最能体现老百姓的素质,这也是个学习过程。慢慢地,我守规矩对所有人都有好处。有时,我也走,你也走,堵在一起,谁也走不动,对谁都没好处。好象地铁,谁也不买票,最后地铁关门了,大家都坐不上了,对谁都没好处,所以强调私的界限。我们不要盲目地反对私,利用私的主要特点,不要侵犯别人,而且要帮助别人实现他的私心。孔子讲“君子成人之美”。人家有个愿望,你帮他实现,你就是好人,是君子。 2、扭曲价格回归为均衡价格 在一个一般均衡价格引导下,人按照自己利益做出的选择是符合社会目标的。我们回头再讲制度经济学,我说价格的扭曲会造成资源配置的错误,或者说人人按照价格来追求利益时,这个价格才是不扭曲的,才是一般均衡价格。人按照自己利益来行动时,他的选择是符合社会目标的,也就是说他做的事对国家对社会都是有好处。这个道理经济学老祖宗亚当·斯密就看到了,就是“看不见的手”,但他没有证明,到现在他的《国富论》发表200多年了,他的理论现在已得到严格证明了。证明了人出于私心,按照价格所引导的来行动的话,对整个社会是有好处的。因此对个人选择不要加以干涉,让他们选好了,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家大多主张自由,道理就在这里。它是最基本的公理,就像我们学几何一样,欧式几何有五个公理,有了这五个公理,几何各式各样的定理就推出来了。经济学一样,也有几个公理,所谓公理是没法证明的,只能承认他是正确的。有了这几条公理,经济学的大厦才得以建立,成为一个理论体系。经济学公理第一条就是“经济人”假定,假定人都是追求利益的,人是有私心的;还有一条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这没有办法证明,只能当成公理。有这样两条经济学才得以建立,所以真正懂经济学要义的人都是自由主义的或信奉自由主义的。因为他知道在价格不扭曲的情况下,每个人追求自己利益才符合社会目标。 那么我现在仍要问一句,如果价格扭曲的话,你按照扭曲的价格追求利益,是不是符合社会目标呢?不是的。但是这个事情奥妙就在这儿,当你按照一个扭曲的价格来行为时,如果这个制度允许价格调整的话,价格会恢复到均衡状态,除非你不允许它进行调整,政府管制了,我们能常常看到一个情况,政府能管制一个价格,这个价格就扭曲了,于是许多人从中得到了许多不该得到的利益,使社会受损,从前的价格双轨制就是这么一个现象。但是如果政府不管制价格,当人们按照扭曲的价格追求利益时,价格会自动调整的,调整到一个均衡价格,这也就是均衡价格的存在性,这在经济学里是可以证明的。存在的均衡价格是如何达到的?就是通过人追求利益达到的,所以我们按原来讲的,一般均衡价格下,追求利益符合社会目标,退一步哪怕不是一般均衡价格下,人追求利益也是符合社会目标的,因为在人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价格会恢复到均衡状态,这个证明就是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而且它还证明这个解不但存在而且是稳定的。稳定的意思就是说它不会发散,它会收敛,收敛过程不会有震荡发生。在经济学领域里,过去认为这个理论证明是没用处的,但中国改革正好就应用了这个理论。我们原来的计划价格是一片混乱,后来通过逐渐的开放才理顺。大家有选择的自由,政府对价格的干预越来越少,通过开放,价格逐渐调整到了均衡价格,现在价格90%都达到了均衡,但是未达到一般均衡。一般均衡我刚才讲了它不仅仅是一个数量上的问题,它有质量的变化。因为任何一个商品价格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的所有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互相牵连的,只要有一个商品价格不均衡,其他商品价格就不是真的均衡。而一般均衡,所有的商品都均衡,价格才是真正的均衡价格。所以我们现在有许多价格不均衡,它影响到一大片,它造成了我们整个价格系统还有相当程度的混乱,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资源配置效率还不够高。 3、自发秩序 我讲了自由选择的重要性,在供应和需求都是充分竞争的条件下,自由选择是最优的。但是许多商品不具备竞争性,比如说公共产品的价格。公共产品就是指社会服务产品,如道路、公安、警察、国防、天气预报等,这些产品都是公共产品,它不能通过竞争来实现均衡价格。另外还有外部性,有些交易牵扯到第三方的利害,叫做外部性。比如说养蜜蜂,就是有外部性的,因为养蜂的同时,附近的农作物是能够增产的。还有一种外部性就是生产中产生污染。第三个是垄断,就是一家提供产品,铁路部门就是,垄断使这种产品达不到一般均衡价格,不能自动实现,要有人去管他。 因为有外部性,有公共产品,有垄断这些原因,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政府来管价格,政府就是要管公共服务的价格,有外部性的价格,垄断产品的价格。但同志们不要认为有了政府管,问题就解决了。我最近写了篇文章批判韩愈的《杂说四》,韩文一开始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是什么意思?它说好的马是很多的,但是你认不出来,只有伯乐才能辨别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这千里马就不被人赏识了。可是谁是伯乐呢?同样是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韩愈开了个大玩笑,他用解决一个更难的问题来解决一个较容易的问题,找伯乐比找千里马更难。我们往往都有韩愈同样的错误想法,把一件事交给一个智者(伯乐)来解决。可是谁是智者,谁也不知道。刚才我讲了因为有公共产品,有外部性,有垄断问题,所以要请一个政府这个智者出来,政府是智者吗?政府跟我们一样,只不过它当了一个公务员,就变成了一个政府了,它能解决的好吗?与市场失灵一样,政府也有失灵的时候。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用到哈耶克的理论,他提出了“自发秩序”理论,反对人为安排的秩序。所以说是不是千里马让它们出来跑一跑,你就能发现谁是真正的千里马了。判别千里马,不是靠伯乐,而是靠实践。所以,我们的很多习惯想法(如韩愈这篇文章)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一部分,但非常误导人。他与哈耶克“自发秩序”理论唱反调。我们改革的成功,就成在“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就是自发秩序。不是先设计好一条路,哈耳克就反对这个。我们改革成功不是谁设计哪年哪月干什么东西,而是走一步看一步,这就成功了。这里肯定有学费和错误,但它没有出大问题,在小问题上错了赶紧回头就是了。总之,个人选择是自发秩序的基础,自发秩序的形成靠每个人按照追求个人利益且不侵犯别人利益的原则在里面活动。 4、“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每个人都有自由的一种愿望。如何实现你的自由?那就是不要有人干涉你的自由。你周围每一个人都不干涉你的自由,你作为周围人的周围也不要干涉别人的自由。所以,最简单的办法是每个人都不干涉别人的自由。当你周围人都不干涉你的自由时,你就得到最大的自由。另外一个人也得到最大的自由,因为你不干涉他的自由。每个人既是自己,又是别人的环境,别人的别人就是我。我要得到自由,我希望别人不干涉我。我成为别人的别人时,我也不能干涉别人。所以,不干涉别人的自由就能得到自由。每个人约束自己不干涉别人的自由,这时每个人就得到最大的自由了。我最近写了一本书,书名就是《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因为每个人都会爱一些人,但你爱的方法要对头,你可不能干涉别人自由。虽然你因爱出于好心,但可不能干傻事。有时,父母会干涉子女婚姻、选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当然父母的劝告是必要的,可是劝告归劝告,自由是另一回事,不能干涉。“人民政府爱人民”,你就要给老百姓自由。信仰是自由的,谁也不能干涉。不但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也要给你不爱的人以自由。自由是人的权利,你有什么权利去干涉人家自由。干涉了势必造成很多麻烦。互相干涉自由就是,互相斗个没完。所以,也要给你不爱的人以自由,因为你要尊重人家,自由是人天生的权利。也要给敌人以自由。这里的敌人是指因你不给他自由而成为你敌人的人。他本来是你的朋友,但因你干涉他的自由,他变成了你的敌人,并不因为别的。当然,日本入侵中国,这个敌人我们要反对。但有很多所谓敌人并不是那么回事,因我们干涉了他的自由,他才反对我们,你一旦给他自由,他就会成为你的朋友。现在世界上大部分矛盾缘于干涉别人自由,你得尊重人家。这个道理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 5、尊重人权 产生价格的制度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制度安排就是所有权,财产的所有权。因为市场经济或产生价格是靠交换的。交换的前提是要有所有权,所谓交换只不过是所有权的交换。一个物的所有权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手中,可能这个东西没移动,但交换已完成。所以,无所有权就无交换。所有权不能保障就会使交换无法进行。所以,发展市场经济要有交换,要有讨价还价,保护人的私心,保护人追求利益的权利。最重要的一条是保护财产的所有权。我们知道,人都是追求利益的,得到利益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侵犯别人的利益。另一种是不侵犯别人利益,通过劳动、与别人合作、创新,也可得利益。如果有机会侵犯别人,满足自己的私心,就不会去劳动。所以如果一个社会的制度安排允许一部分人去侵犯别人的话,这个社会将会是争权夺利的社会,大家都不希望通过劳动得到利益,而希望通过依靠权力侵犯别人利益得到利益,这个道理极其重要。人类社会生产力之所以会发展,就是因你侵犯别人劳动果实越来越困难,还不如自己去生产。在财产的所有权得到保护时,你侵犯别人利益,就不容易。所以保护财产所有权关系到一个社会的进步。如果侵犯别人代价高,他就选择自己劳动。但一直到市场制度逐渐建立,人权才被逐渐尊重。在这以前,人类社会每个阶段都有特权阶级,拥有特权者可侵犯别人利益。中国过去是个皇权专制社会,不重法律,皇帝的话就是法律,因此,谁都想当皇帝,皇帝最害怕的就是有人把他赶下台。 改革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权对每个人都极端重要,随便侵犯你的权力,你就无安全感。从来的革命,都是穷人造富人的反,无权无势的人造有权有势人的反。造反,首先破坏所有权,建立一个新社会。但穷人造富人的反,连富人的所有权都得不到保障,穷人的所有权能得到保障吗?所以,革命、造反的结果只是破坏所有权,穷人还是穷人。只有当穷人的所有权得到保障时,这个社会才有可能进步。我们说要保护财产所有权,往往以为这对富人有利,富人有钱,才需要保护,这是很大的误解。一般而言,富人财产的所有权比之穷人更易得到保护。富人之所以富难道是财产得不到保护才致富吗?我们说财产保护主要针对穷人。穷人自己要明白,我要尊重一切人的所有权。首先,富人的所有权你得尊重,连有钱有势人的所有权都得不到保障,哪穷人还有什么保障呢?现在农民的所有权得不到保障,他们的负担变成了一块橡皮泥,一会儿减少,一会儿加大。因为农民财产得不到保障,何以减轻其负担?一个农民到北京打工,弄不好就被收容遣返,路费自己出。 人权得不到保障是个大问题。只有无权无势的农民的权利得到保障,我们这个社会才会进步。因为你不可能通过侵犯他们得到利益,那只有自己劳动、创新、发明得到利益。我们虽已取得很大进步,但仍需走很长一段路。现在农民可以进城找工作,虽然受到鄙视,找工作受限制,只能干粗贱的活,但总归比以前有很大进步。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是一个效率最高的经济。全世界真正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是富国。当然,有很多国家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好处,想搞市场经济,但做不到,因为它们缺少平等和自由。印度有四个种姓,人与人很不平等,财产分布差异很悬殊,男女也不公平,每年要烧死好几千女的,因为她们出嫁时嫁妆太少。印度虽号称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但民主搞得非常糟糕。不要以为一个国家民主了就能解决问题,不那么简单。但保障人权确实能解决问题。人与人权力差别很大。农民与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差得太远了。人与人很不平等。要作到人与人平等,很不容易。美国算是一个比较自由、平等的国家,但美国这方面问题也不少。大家知道美国前两年有一个辛普森案,一个人把他离婚后的妻子和她的情人给杀了,最后作案的血手套从那个人寝室搜出,但他有钱,请了一个很好的律师为他辩护,最后无罪释放。一个普通穷人是无法做到的。但美国社会有一好处,这件事谁也瞒不住。所以后来他在民事诉讼里败诉了,民事诉讼判定他杀了人,对他进行民事处罚。一个人不能逃脱法律制裁。所以,这个社会虽然有很多问题,但它制度上比较懂得自己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掩耳盗铃。 应用经济学论文:试论计量经济学在国际贸易领域应用的文献综述 论文关键字: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文献综述 论文摘要:对于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中国而言,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效应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思考,本文将对相关文献按照总体和区际分类的角度的进行评述。 1.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总体贸易效应研究评述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关于人民币币值汇率波动对我国总体贸易影响的讨论一直十分激烈。纵观这些成果的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有着正面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有着负面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影响不大。 1.1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正面影响 魏巍贤早在1997年发表于《统计研究》的《中国出口与有效汇率的关系分析》一文对此有比较详细具体的实证分析研究,最终笔者得出结论:从长期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总量的不断增大与有效汇率的持续贬值密切相关,因此这意味着两方面内容,一是我国以促进出口增长为目标的汇率政策是长期有效的,改革以来的汇率贬值确实起到促进出口长期增长的作用;二是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尽人意,长期的出口增长过分依赖于汇率的贬值。临时眭政策因素在短期内也百弱f起出口总量的变化使之脱离它与有效汇率的均衡关系水平。 另外,李海菠2003年在《世界经济研究》发表的一文《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根据1973—2001年的年度统计数据,采用与魏巍贤相类似的方法.即用单方程协整分析检验调整后的实际汇率arer、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协整关系。加之eg两法估计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最后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即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笔者还证实了实际汇率可以改善短期内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该类文献的数量相对而言比较少,原因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事实与该理论有所不一致。 1.2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负面影响 郑恺2006年发表于《财贸经济》的一文《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基于sitc比较》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有负面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根据有关的国际贸易理论,决定对外贸易通常有3个变量。第一是外国收人大小,第二是相对于外国商品的贸易条件,第三是货币比价即汇率大小。由此,为了度量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必须控制以上3个变量。但由于gni不存在月度统计数据,笔者采用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来代替gni或gdp数据,此外由于我国不存在进出口价格的完整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可以利用实际汇率进行替代。在构造实证模型时,笔者将波动率作为外生变量,在存在协整的情况下,相应采用var的扩展vec模型来估计估计短期内波动率对贸易波动的影响。其构造的模型为: 其中,ex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数量的自然对数值,i表示为不同的行业,ipf为美国工业,生产指数的大小,r表示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的自然对数值,v表示实际汇率的波动率,ecm为误差修正项,反映了贸易变化的长期趋势。j表示变量滞后阶数。 笔者运用了以上var的扩展模型进行分析,由于var可以解决不平稳数据造成的不稳定性以及内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可以更好的估算出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他研究了自1994年以来中国对美国按sitc出口贸易与实际汇率波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的一些行业受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较大。 此外,李建伟、余明2003年在《世界经济》发表的《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及其对中同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文也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围总体贸易有负而影响”这-fq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笔者利用的是1995年1月一2003年6月的季度数据,与郑恺使用的方法不同.李建伟、余明两位学者运用的是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十日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重要因素,从而他们认为人民币有效汇率大幅度波动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巨大负面冲击。 1.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总体贸易影响不大 曹阳、李剑武于2006年在《世界经济研究》发表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与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一文基于1980—2004年的年度数据,首先用ak—garch模型测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率。最后采用engle—grnager两步法,进行了协整分析,从而对“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增加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着。 强永昌等2004年于《世界经济研究》发表《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对外贸易分析》一文.笔者通过对我国1990—2001年各种价格研究了1990年以后的人民币汇率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首先分别构建了出口方程以及进口方程,根据1990—2001年的样本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最终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进口额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存在的弹性关系不大,相关性较弱的结论。 综上所述,以上三类文献分别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的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和影响不大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2.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区际贸易效应研究评述 刘巍、郭友群2003在《国际经贸探索》发表了《对人民币汇率与广东省进出口额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文,笔者运用广东省1987-200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人民币牌价汇率变动1个单位,广东省的出口额就同方向变动o.15亿美元.人民币牌价变动1%,广东省出口额就同方向变动29%。这个结论说明,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广东省出口的增长。得出同样结论的有关研究文献是戴世宏2006年发表于《上海金融》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上海市贸易收支的影响》一文,笔者采用adf检验,对上海1993—2004年度的gdp、进口额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力地促进了上海市出口贸易的增长,这种促进作用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强;进口方面,人民币贬值对上海市进口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以上两篇文献主要是基于实际汇率与进出口量的关系分析,而陈志昂2001年发表于《商业经济与管理》的《人民币汇率与浙江出口变动的实证研究》一文则是分别考虑了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在泰米姆·贝佑米估计的贸易方程的基础上,利用浙江省1990-1998年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以汇率和贸易国国内生产总值为变量的长期和短期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分析得出结论:人民币名义汇率对浙江出口正相关,实际有效汇率对浙江出口负相关,但汇率弹性较低。 所以,结合以上文献总的来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各省对外贸易的影响的不同结果符合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制造”和“世界加工厂”逐渐形成的事实,并且市场规模的出口效应大都分布在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基本与经验判断一致。 3.结论 以上各类成果因研究方法、样本时间段和采用变量的不同,因而使得其结果也截然不同。这可能也是一直以来学者们在汇率波动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上无法达成一致、稳健的结论的原因之一。 应用经济学论文:实验经济学:兴起、应用与意义 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以表彰他在实验经济学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实验经济学对于中国经济工作者仍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本文将对实验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基本方法及主要特点作简单介绍。 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 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是在可控制的实验环境下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者行为和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或提供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 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固守着经济理论难以实验的思维定式。 弗农·史密斯教授敏锐觉察到实验经济理论的作用,并首次付之于实践。他在亚利桑那大学十一个班级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实验,验证了竞争均衡理论。据此实验所撰写的论文《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在1962年的《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标志着实验经济学的诞生。此后,实验经济学开始运用于验证市场理论和博弈理论,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弗农·史密斯的“口头双向拍卖市场实验”提出了市场参数完全有可能影响均衡产出收敛性的结论;赫伯特·西蒙根据博弈实验结果分析了存在性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和程序性理性(procedural rationality)的区别。五六十年代的实验经济学主要局限在市场理论和博弈理论领域,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理论自身的缺陷影响可实验性,研究过程往往是从假设前提出发,然后运用复杂数学推导出相关命题。由于假设前提的高度抽象,无法在实验室里得到证实,因而相关命题也就无法实验。 另一方面实验技术的不成熟也制约了经济理论的实验。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学的主导理论体系发生了变化。一般均衡理论、工业组织理论、社会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研究的假设由抽象拉回到现实。行为理论的成熟和合理预期理论的出现为实验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外,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得复杂经济现象的实验成为可能。实验方法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公共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诸多经济领域。 目前,实验经济学迅速发展,逐渐科学化和规范化,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越来越多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杂志不断刊登实验经济学论文,实验经济专刊、专著和论文集陆续出版。实验经济学已从美国传播到法国、英国、德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挪威、瑞典、加拿大、尼日利亚、日本、韩国、印度等许多国家。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弗农·史密斯,标志着实验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步入主流经济学的舞台。 二、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和运用 经济理论的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一样包含实验设计、选择实验设备和实验步骤、分析数据以及报告结果等环节。由于实验对象是社会中的人,需要验证的是行为命题,经济理论的实验需要运用有别于物理、化学实验的方法,主要有: 1.模拟和仿真 经济理论的实验不能刻意复制出现实经济的运转过程,而是要模拟出允许不同人类行为存在的环境,以便于实验者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观察人们不确定的价值观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查尔斯·普洛特认为:“实验室建立的经济与现实经济相比可能特别简单,但是却一样地真实。真实的人被真实的金钱所驱动,因为真实的天赋和真实的局限,作出真实的决策和真实的错误,并为其行为后果而真实地悲喜”。弗农·史密斯采用只有三个网络节点的模型来模拟电力系统,其实验结果基本上能反映现实电力系统运行中发电企业和电力交易商的行为类型和特征。 此外,实验经济学还通过一些仿真技巧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一是采取“随机化”方法,被实验者的选取、角色的分配均随机产生; 二是保密实验意图,十分小心地讲解实验,不出现暗示性术语,以防止被实验者在实验前对行为对错已有判断; 三是使用“价值诱导理论”(induced value theory),诱导被实验者发挥被指定角色的特性,使其个人先天的特性尽可能与实验无关。 2.比较与评估 实验经济学高度重视比较和评估的方法。通过比较和评估,判断实验本身的好坏,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首先,将“效率”作为比较标准。查尔斯 #8226;普洛特和弗农·史密斯将实际付给被实验者的报酬总和与最大可能报酬的比率视作实验的“效率”,并把“效率”作为比较分析相互竞争理论的依据,探讨如何改进理论模型。甚至在没有现成理论的情况下,根据效率来提出和验证新的理论。 其次,方法上采取独立变动自变量。实验关系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时,容易出现变量之间的混合作用。因此实验中应独立地变动每个自变量,获得每个自变量对因变量作用的最确切的数据,为比较和评估提供非偶发事件资料。 第三,评估的结论建立在概率分布基础上。现实生活中的人并不始终处于理性状态,非理性就会使人的行为出现变异,因而经济理论的实验数据呈概率分布状态。所以,评估出的结论不可能按照形式逻辑的模式,只存在真或伪两种结果,而是用结论与其概率密度的乘积来表示。例如,弗农·史密斯在电力市场竞争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之一是高峰负荷时期电价提高的概率密度较小,而不是一定不提价。 3.行为分析和心理研究 经济理论的实验是把社会中的人作为被实验者,所要验证的是人的行为命题,自然就需要借助行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 一是运用行为理论来完善和改进实验。例如针对行为人对重复行为有厌烦的心理,在实验设计中运用价值诱导方法,并把实验时间控制在3个小时内。 二是运用行为理论来解释实验结果。许多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出现差异,其原因是理论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而被实验者的行为却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因此只有运用了诸如展望理论、后悔和认知失协理论、心理间隔理论等行为理论,来分析被实验者的非理性行为,才能很好地解释实验结果。 三、实验经济学的意义和局限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标志着经济学方法论上的重大变革。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模仿自然科学的信念十分坚定,实证方法始终是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其范式是提出理论假设并力图避免和消除人类行为或经济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然后在理论假设上建立数学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最后对理论结果进行经验实证并由此展开深入的理论分析。 不可否认,这种假说演绎方法有科学合理的方面,但同时也有不少缺陷。例如,理论前提假设和数学推导排斥了人类行为或经济关系中的非理性和不确定因素。又如经验检验具有被动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缺点。实验经济学继承了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传统,弥补了经济学实证方法的缺陷。 首先,实验经济学以可犯错误、有学习能力的行为人取代以往的“理性经济人”假说,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取代单纯的数学推导,解决以往实证研究的高度抽象和简化与现实世界不一致的问题。 其次,实验经济学家可以再造实验和反复验证,用现实数据代替历史数据,克服以往经验检验的不可重复性。 最后,在实验室里,可以操纵实验变量和控制实验条件,排除了非关键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从而克服了以往经验检验被动性的缺陷。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促进了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 首先,实验经济学拓展了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将人类决策行为当作研究对象,把经济运行过程纳入到研究领域,从而发现更符合现实的经济规律。 其次,实验经济学还催生出新的经济学科。实验经济学的发展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行为经济学。 再者,实验经济学构建了连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桥梁。宏观经济理论的实验建立在微观行为的基础上,而对微观经济论的实验也常常验证了宏观经济理论。例如查尔斯·普洛特模拟市场机制既验证了市场价格收敛于一般均衡,同时也考察了货币供给增加对产出的真实作用。 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仅有短短的五十多年。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还有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主要表现为: 实验参与者的主观性影响到实验的有效性。实验者在设计方案时无法完全排除个人偏好和主观猜测,被实验者在实验时有可能考虑与实验者的关系而有意识地完成实验期望。这些主观因素对实验的可重复性提出挑战,造成许多相同实验由不同的实验者设计或者由不同被实验者执行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 此外,目前实验经济学取得的主要成果还局限在微观经济理论,如何拓展其运用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的思考 摘要:岗位设置与分级管理是近年来国家提出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思路。该工作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着人员聘用制度的切实推进,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的工资分配制度的落实。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是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做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对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开发农业人才人力资源,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 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对推进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等级设置、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改革要统筹谋划,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稳妥有序。 关键词:农业事业单位 专业技术岗位 等级设置 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是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做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对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开发农业人才人力资源,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对推进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等级设置、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 公益性服务是事业单位的显著特征。加快推进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改革,对于转换用人机制,凝聚专业人才,促进公共服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实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管理是增强农业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科学 性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一直沿用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缺乏突出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具有平等主体和特殊权利义务关系双重特征的人事管理制度。实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管理,建立健全合同用人机制、公平竞争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分配激励机制、人员退出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建立起有别于机关和 企业 ,权责清晰、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 实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管理是激发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干事创业活力的迫切需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和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要求进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岗位设置,强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严格规范了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程序,保证择优聘用人员,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为能干事、想干事、有真才实学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拓宽发展平台。同时,合理的岗位设置可以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形成更有利于骨干带头人成长的环境,促进农业人才梯队的高效配置、岗位工作的健康发展。 实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管理是优化农业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举措。按专业技术设岗在宏观上可以使农业事业单位按照正高、副高、中级、初级的模式形成从高级到初级,整体结构合理的农技推广队伍。实践证明,适度比例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可以有效地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并在专业技术队伍中分清层次和重点,起到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作用。设岗还可以带动人才的合理流动,促使其人员向外、向适宜本人发挥作用的单位、岗位上流动。 推进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管理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提高为农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农业人才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推动全局 合理界定岗位类别。国家、省人事部门明确了事业单位岗位类别和专业技术岗位高中初以及高中初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总体结构比例。农业主管部门对所属事业单位,要根据“三定”方案确定的职能,明确其单位的性质和主体岗位。在具体确定各个单位比例时,既要以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状况为依据,保证现有正式在册人员能够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又要为将来的事业发展留有余地,确定一个合理的结构比例。在单位主体岗位的基本框架下,要尽量细化岗位类型,比如,我厅属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承担推广、科研、产业开发等方面职责,在专业技术岗位中设置技术推广为主型岗位、推广科研型岗位和产业开发为主型岗位。为突出技术推广和产业开发的中心地位,技术推广为主型岗位数、产业开发为主型岗位数要占较高比例。 科学设定岗位职数。科学设定岗位是岗位管理的本质要求,要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进行岗位设置。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自身实际。既保证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科学、合理,能覆盖单位职能,体现社会功能,同时也要注意有利于充分发挥现有各类人才的作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因事设岗。以“事”为中心,按照工作需要,确定岗位的职数和层次,明确岗位职责,做到有事有岗有责。二是重点导向。从单位实际出发,注意向关键岗位、重点任务倾斜。三是结构合理。选择最适用的主系列和辅助系列,确定各系列最适合的档次,配置每个系列最适合的岗位职数。 明确岗位管理责任。目前,事业单位管理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分工细致、责权明确的、可以量化的、便于操作的岗位说明,分工是粗线条的,考核也是粗线条的,难以对每个岗位、每个人的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作出一个公正、公平、 科学 、合理的定性、定量评价。在这次岗位设置中,一是制定详细岗位说明书。专业技术岗位说明书实行一岗一书。明确每个岗位的类别、名称、等级、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岗位条件、岗位考核等内容。经审定后作为单位聘用人员、竞争上岗、考核奖惩、聘后管理、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二要建立健全责任落实制度和追究制度,把工作压力变成工作合力。 精心组织岗位聘用。岗位聘任是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是专业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享受相应工资待遇的依据。每个岗位等级的任职条件,以贡献和能力为导向,兼顾任职经历,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竞聘或选聘的聘任方式。竞聘上岗要体现公开、公正、竞争、择优、双向选择的原则,可采用以下程序和方法:(1)公布岗位。事业单位可通过召开职工大会,将竞聘上岗方案等予以公布;(2)公开报名。符合岗位聘用条件人员均可申报竞聘岗位。也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群众举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报名参加竞聘;(3)资格审查和公布。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结果要向全体职工公告;(4)实施竞聘。按照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竞聘上岗程序和方法组织竞聘,确定拟聘人员,竞聘可采取 考试 、考核、竞岗演讲等多种方式进行;(5)民主测评。无论竞聘采取何种方式,都要对应聘者进行民主测评。原则上同一岗位有两名以上竞聘者,拟聘人员须获得50%以上的信任票;同一岗位只有一名应聘者,必须获单位职工人数60%以上的信任票;(6)决定聘用并公示。由单位聘用制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竞聘结果确定聘用人员。决定聘用的人员要向全体职工公示;(7)签订聘用合同。公示结束,聘用单位要与受聘人员在平等、协商、自愿的前提下,达成一致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签订聘用合同。 切实强化聘后管理。考核是对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完成目标任务的监督检查,同时也是聘后管理的主要内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工作,是进行重新聘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决定专业技术职务续聘还是被解聘的有效办法。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聘任期满考核两种,但也可根据需要进行不定期的临时考核。考核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德、能、勤、绩,以考核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要特别加强对能否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岗位目标任务情况的考核,通过考核了解被考核者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水平,掌握被考核者的真实情况。同时,要健全考绩档案制度,将考核结果及时记录、归入个人档案,把它作为专业技术职务和工资晋升、续聘、解聘、奖惩等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考核工作真正起到强化聘后管理的作用。 推进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单位长远 发展 和专业技术人员个人职业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处理好改革的力度、速度与稳定的关系。国家对于超过结构比例的消化规定了 自然 减员、调出、低聘、解聘等四个渠道,同时提出要求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但在改革的初期阶段,为了保证新制度的顺利推进,必须以稳定为前提。首先实行过渡期,明确一定的消化时间,按3-5年的时间掌握;其次实行过渡岗,对部分年龄较大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过渡政策,对离法定退休年龄5年的人员实行过渡岗,不占单位的岗位职数,逐步达到各岗位规定的结构比例。对于中青年农业人才要为其设置数量充足、含金量高的岗位,确保一线的骨干带头人成为高级岗位的主体。 处理好岗位设置管理与工资制度改革的关系。在岗位设置分级管理制度下,新的分配制度要求专业技术人员薪酬结构主要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组成,基本工资里要更多的体现对专业技术人员基本生活的保障因素,激励的因素相对少一些;相反,在绩效工资里要更多的体现对员工优质、高效工作的肯定与激励。另外,对于“双肩挑”人员采取岗位工资就高不就低,绩效奖励以岗定薪,以保证平稳过渡。 处理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与单位事业长远发展的关系。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发展,促进事业的发展,促进单位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改革的具体措施之一,岗位设置工作中,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考虑单位的长远发展规划和人才成长 规律 ,做到既要满足现实需要,又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既要保持和继续提升重点业务工作在当前和未来发展中优势地位,又要能够持续不断的拓展新的工作职能,使设置的岗位之间职责任务协调、配合、有序。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思想道德建设探讨 摘要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 政治 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促进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思想道德建设提供 参考 。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政治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农业科研单位可持续 发展 的重要因素[1]。在新的形式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 1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政治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市场 经济 多元化的前提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助长了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和拜金主义,诱发追名逐利,投机钻营等不正之风[2-3]。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对收入水平不高的农业科研单位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如何平衡等思想道德观念上感到困惑,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漠视政治思想学习,没有明确正确的人生观,没有良好的政治观作为精神支柱,价值取向过于“功利化”和“实用化”,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无视单位的实际。因此,在重视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提高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 教育 ,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 2对策 2.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爱国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是单位党组织和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结合本单位科研工作的特点,结合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当前的思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使爱国主义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得以体现。并要从实际出发,精心定期开展有效且有突破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使每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坚信,如果放弃了爱国主义旗帜,丢掉了艰苦创业的精神,农业科研事业就将停滞不前,也无法为“三农”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 2.2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思想观念 在新的形势下,还需与时俱进,进一步推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即要用 现代 化的、 历史 的眼光去审视一切外来的思想、道德及体制,审视现代西方文明;要破除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大胆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管理社会的先进方式和手段;要克服自大、固步自封的思想,树立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要破除一切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因循守旧,凭老常规、老办法办事的经验主义,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2.3以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为中心任务,抓好思想政治建设 一是围绕 2.4抓好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基础道德建设 社会公德建设要从弘扬正气、荡涤歪气邪气入手,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职业道德在整个道德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其比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更能集中反映出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因而应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 教育 ,引导其树立职业意识、乐业意识、助业意识,以形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此外,还应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加强家庭美德建设,从尊敬父母、勤劳致富抓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良好风尚。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全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体系;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对象及评审范围;农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条件;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程序;答辩的有关问题;外语及计算机要求;评审材料的有关问题等进行讲述,包括了部分直属事业单位的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等,具体资料请见: 四川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中级评审委员会设在省农机局,负责全省农业工程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部分中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高级职称每年评审一次,中级职称每两年评审一次。现将我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有关情况及相关政策作简要介绍。 一、全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体系 四川省农业工程科技干部管理工作由省人事厅、省职改办领导,省农机局人事处负责管理工作。省农机局负责组织评审全省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直属事业单位、受委托(市、州、县)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部分直属事业单位的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向农业部和省经委推荐、初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市、州农机局负责评审本地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及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向上级推荐正高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部分县负责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工作。 二、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对象及评审范围 根据四川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川I职改[2000]37号文件精神,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干部职工根据条件可以申报任职资格;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具备干部身份的(工人、农民及其他无确定身份的各类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其他系列已取得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均可以按文件要求申报评审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评审范围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产品储运与加工、农业环境工程、农业水土资源利用与整治、农村能源工程等六个专业。凡从事上述专业的技术推广、使用管理、科技研究、生产制造、技术培训、技术监督、安全监理等的中级技术人员,只要符合有关申报条件的均可申报评审农业工程高级工程师职务。 三、农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条件 担任工程师职务具备博士学位二年以上,或硕士学位四年以上.或大学本科毕业五年以上,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或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或省优秀专家称号的获得者.或获国家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或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贡献者,或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或省部级星火奖一等奖项目的评分贡献者,或公开出版本专业著作一本(五万字以上)等,均可申报高级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其它申报条件可参照川1人职(1998)15号文件。 四、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程序 农业工程高级技术职务申报程序:由本人向单位人事部门提出申请,经单位同意后,按省农机局当年下发的有关申报文件要求填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信息表》,提供其它有关材料,经单位领导审核,写出推荐材料送市(州)职改办、农机局审查签章后报省农机局审查、评审。个体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向当地县(市、区)职改办申请,经审查签章后报省农机局。 五、答辩的有关问题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申报人员必须参加答辩:不具备规定学历;虽达到规定学历但非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未达到规定任职年限;越级晋升:评委会及专业组根据评审需要要求答辩的人员,均需参加答辩。答辩重点了解申报人员掌握有关专业学识水平、该职务要求的基本技能以及本专业国内外动态等.并通过答辩核对有关情况。答辩结论为:优秀(有效期三年)、合格(有效期一年)、不合格(不能参加本次评审)。 六、外语及计算机要求 外语条件按照川I职改办(1999)53号文件执行,农业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外语等级分为:正高A级、副高B级、中级C级等,该文分别规定了外语免试、暂不作要求、考试必须合格及降低一个等次要求的各种条件。外语考试的有效期:A级4年,其余均为3年。考试不合格者.先评后补人员可作为下一年度考试前评聘职务的依据。 计算机条件按照川I职改(2000)9号文件执行。农业工程系列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分别为高级A等,中级B等,初级C等。有效期:A、B级5年,C级4年。文件提出了各等级对计算机知识的主要要求及免试和暂不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的人员范围。外语、计算机条件掌握,申报人员可根据自身条件参照以上文件执行对应的政策规定。免试人员、先评后补人员需提供相关的材料(如身份证)及证明,并由所在单位和市、州人事职改部门加盖鲜章。 七、评审材料的有关问题 申报人员必须报送材料如下:《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份;《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信息表》一份;单位综合推荐意见、任现职以来业务自传各l5份。上报的评审材料必须真实、可靠、无误。论文著作一至二篇(独著或第一作者);成果证书、获奖证书;最高学历证明、外语成绩证明、计算机成绩证明、现任职资格证明复印件各一份;业绩贡献公示。 单位综合推荐意见和个人任现职以来业务自传的内容应当包括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政治表现、工作态度、技术水平、主要业绩等,要求观点明确,文字在1000字以内.由推荐单位负责撰写并加盖公章。 为使申报材料内容详实地反映申报人员学术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平时应加强业务、技术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对本人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进行及时归纳总结,多写论文、讲稿,并积极向有关科技期刊投稿。单位领导和管理者在项目管理、获奖人员安排上有必要向专业技术人员倾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农业局专业技术职务考核活动方案 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年度考核,是专业技术干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进取,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搞好专业技术工作的有力措施。根据国家和省职改办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局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实际,在总结多年基本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核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基础和前提,合理的确定考核等次,科学地使用考核结果,对保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可在激烈的改革浪潮中,提高竞争能力和忧患意识,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自觉地提高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局的服务三农质量和工作效益。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成绩也是对其进行奖惩、调薪、评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续聘、低聘及解聘的依据。 二、组织领导 1.全局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工作由局考核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局职称办负责安排日常工作。 2.单位要成立由党政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组成的5~7人考核小组,考核小组中专业技术人员应占2/3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由专业技术人员选举产生,应尽可能代表级类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考核工作。 3.考核小组由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任组长,负责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工作。 4.考核小组的职责: (1)负责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的全面工作。 (2)对被考核人员逐个进行客观公正地评议,并按评分标准(见附表)量化打分。 (3)确定、公布被考核人员的考核打分结果及考核成绩。 (4)受理、调查并处理个人申诉及群众反映的情况和问题。 (5)认真总结,如实填写有关表格,并按时上报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的有关材料。 三、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基本项和加分项两部分。 1.基本项考核包括: (1)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的综合评估。 (2)工作数量及质量。 (3)接受继续教育情况。 (4)出勤情况及工作纪律。 2.加分项考核包括:工作、科研获奖及鉴定、获专业技术工作荣誉称号、、出版著作、党政及社会兼职、超工作量等内容。 考核内容中有关项的评分标准详见附表一、二。 四、步骤和方法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度考核,采取定量考核和定性评议考核相结合,以定量考核为主的方法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1.安排部署。每年12月份由局职称办安排当年全局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的时间及具体要求。 2.学习动员。单位在进行考核时,首先要认真组织学习有关政策规定及文件,明确考核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统一思想,增强参与考核的自觉性。同时选举成立考核小组。 3.个人总结、填表和提供原始材料。每位专业技术人员要认真全面、实事求是地总结本年度工作情况,写出述职报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指出不足。同时,认真填写《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提供本年度获奖、鉴定、论文、著作、专业技术荣誉称号等材料的原始证件,供考核小组核查。 4.个人述职。单位要组织召开专业技术人员述职会议,每位专业技术人员都要向本单位领导、考核小组进行述职。与会人员应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5.定量考核打分。考核小组要在述职评议的基础上,对每位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评分标准打分。 (1)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综合评估:由单位考核小组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方法打分,然后取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计算得出平均分。单位可自行设计表格进行打分。 (2)基本项、加分项中的定量考核打分:由单位考核小组全体成员按《基本项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表一)和《加分项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表二)自打分,然后取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计算得出平均分数。 (3)最终得分的计算:最终得分=综合评估平均得分+基本项得分+加分项得分。 6.综合评估,确定考核等次。单位考核小组根据定量、评估计分考核结果,将同一职务人员按得分多少排出名次,确定考核等次。 7.接受监督和复议。单位要将考核结果公示7天,接受群众监督。凡对考核结果有异议者,可以直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反映。考核小组要对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复议处理,及时修改,形成最终考核结果。 8.总结上报和公布考核结果。单位要对年度考核认真总结,按要求填写《考核结果统计表》及《年度考核审核备案花名册》,按时将总结报告、表格和相关材料上报局职称办。局职称办审核后的结果要向全体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通报。 经局审核后,对考核等次确定为优秀的人员要进行公示,时间为一周。 五、考核等次确定 1.等次和比例。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等次确定为优秀、良好、称职、不称职四等。其中,优秀人员不得超过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10%,良好人员不得超过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20%。按比例计算时,小数点后数字可四舍五入。对于同级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的单位,可进行年度累计比例。 考核等次除受比例限制外,同时要符合最终得分要求。优秀人员最终得分不小于90分,良好人员最终得分不小于80分(得分不符合最低要求者不能按比例确定优秀和良好),称职人员最终得分不小于60分,最终得分小于60分者为不称职人员。 2.下列单位优秀、良好比例可上浮5%。 (1)获国家部委有关司(局)、省直厅(局)及地(州、市)以上党委(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的单位,获得先进集体称号的当年,优秀、良好比例可上浮5%。 (2)经中央或省业务主管部门评定先进单位,先进单位当年,优秀、良好比例可上浮5%。 3.下列人员年度考核等次可直接确定为优秀或良好。 (1)获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发明创造、科技进步、星火科技、优秀设计、农业丰收、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果、社会科学、“五个一”工程个人,其获奖当年的年度考核结果可不受本单位优秀比例的限制,直接确定为优秀。 (2)对因专业技术工作成绩突出,获得地(州、市)以上党委、政府授予的专业技术先进称号、省直部门授予的全省系统专业技术先进称号,其获先进称号当年的年度考核结果可不受本单位优秀比例的限制,直接确定为优秀。 (3)获得地厅级科技进步、农业技术推广、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奖项,以及获得县(市、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不含获得地、县级企、事业单位评选的上述奖项)的定额内人员,其获奖当年的年度考核结果可不受本单位良好比例的限制,直接确定为良好。 (4)获得县党委、政府授予的专业技术先进称号、地(州)直部门授予的全地(州、市)系统专业技术先进称号(不含获得地、县级企、事业单位授予的本单位先进称号),其获先进称号当年的年度考核结果可不受本单位良好比例的限制,直接确定为良好。 4.凡具有下列几种情况之一者,直接确定为不称职。 (1)受到党、政记过以上处分或刑事处罚者。 (2)出勤率低于50%(包括50%);旷工三天以上者(包括三天)。 (3)不能完成本人职务岗位职责中的工作任务,既无研究成果、论文著作、推广开发实绩,且工作效果和质量差、群众反映强烈者。 (4)不认真履行现职岗位职责,拒不接受组织上分配的任务,长期(三个月以上)没有实际承担和完成工作任务者或工作任务很轻,经多次动员仍然不愿意接受其他工作任务,私自另谋职业捞取外快,情节严重者。 (5)未按有关规定和程序任意迟到早退累计五次以上者。 (6)经工作督查或评估,工作质量不合格者。 (7)职业道德败坏、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影响恶劣者。 (8)工作极不负责,造成严重事故,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很坏者。 (9)因工作表现不好或不服从组织分配脱离工作岗位两个月;或因表现不好,长期(三个月以上)找不到接受单位者。 六、考核结果的使用: 1.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等次连续三年优秀的人员,允许提前两年(包括专业技术工作总年限和任低一级职务年限)申报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2.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等次达三次优秀或五次良好,可作为达到一项硬化评审条件。 3.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等次均在称职以上,并至少有一次优秀或二次良好,才允许申报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被评为省部级优秀专家、省部级优秀中青年专家、国务院及我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和我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厅(局)、地(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或学科带头人(以正式文件为准)的人员,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不受优秀、良好次数的限制。 4.年度考核等次为不称职者,解聘其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低聘或不聘专业技术职务至少一年以上。年度考核等次不称职,当年及低聘、不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时间,不能计入其申报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所规定的任职年限(即任职年限延长二年)。并在低聘或不聘期间进行考察,若年度考核仍为不称职者,取消其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5.年度考核等次为不称职者,不能参加当年或两年一次的调薪,同时执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管理办法》中有关规定。 七、其它事项 1.凡未进行年度考核或年度考核不符合规定的单位,下一年度不得进行新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2.无故不参加一次年度考核的人员,其申报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在所规定的担任低一级职务年限的基础上增加一年。 3.出国或在国内进修、学习、交流、访问等一年以上的人员,不参加本年度的专业技术考核,本人也不计入本单位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基数。编制在而人不在本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同样落实。 4.科研获奖或授予专业技术荣誉称号考核等次直接确定为优秀或良好的人员不计入本单位同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基数。 5.兼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其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所在单位相应系列的业务考核。新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不足半年的人员,参加低一级职务的考核。 6.每年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由局职称办装入本人技术业务档案。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河南省农业专业技术职审条件 总则 一、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充分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和中原崛起提供人才保障,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改革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农业技术人员队伍状况和各专业特点,制定本条件。 二、本条件适用于在我省企事业单位从事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土壤肥料、农村能源、畜牧、兽医(含中兽医)、水产等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和农业经济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申报评审条件另行规定。 (一)农学专业包括耕作与栽培,良种繁育,种子生产、加工与管理,农产品质量监测,农业信息等。 (二)植物保护专业包括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植物检疫,农药开发、生产、推广应用和管理,农药质量检验、残留检测等。 (三)园艺专业包括果树、瓜蔬、茶叶、花草、食用菌、中药材、蚕桑的育种、栽培等。 (四)土壤肥料专业包括土壤调查与评价,肥料推广与管理,土肥测试,土壤改良与应用,作物营养与施肥,旱作节水等。 (五)农村能源(含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业包括农村能源及农业生态资源管理、开发与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环境监测等。 (六)畜牧专业包括畜、禽、蜂等的饲养管理、品种改良,饲草选育、栽培,饲草饲料加工,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等。 (七)兽医(含中兽医)专业包括动物防疫与检疫,动物疾病诊断、监测与治疗,动物卫生监督与检验,兽药生产与质量检验,兽药监察与管理等。 (八)水产专业包括水产增养殖,饲料加工,水产品贮藏与加工,水产病害测报与诊断,渔业水质与环境监测,渔业机械及渔业船舶检验等。 (九)农业经济专业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管,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指导,农牧渔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问题研究等。 三、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土壤肥料、农村能源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名称为农艺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名称为高级农艺师;畜牧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名称为畜牧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名称为高级畜牧师;兽医(含中兽医)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名称为兽医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名称为高级兽医师;水产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名称为水产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名称为高级水产师;农业经济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名称为农经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名称为高级农经师。 四、农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实行业务测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业经济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 分则 一、岗位职责 (一)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农经)师岗位职责:负责制定本专业的技术工作计划或规划,提出技术推广项目,制定技术措施;主持或参与科学试验及国内外新成果引进试验和新技术推广工作,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并对试验结果和推广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撰写技术报告和工作总结;承担技术培训,指导、组织初级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工作。 (二)高级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农经)师的岗位职责:负责制定本部门或本地区的生产发展规划,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并指导或组织实施;提出生产和科学技术上应采取的技术措施,解决生产中重大技术问题;审定科研、推广项目,主持或参与科学技术研究及成果鉴定;撰写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技术报告和工作总结;承担技术培训,指导、培养中级技术人员。 二、申报条件 (一)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身体健康,能够全面履行现岗位职责。 (三)任现职以来年度与任期考核均为合格及以上等次。 (四)外语水平符合国家和我省有关政策规定。 (五)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测试合格。 (六)申报专业和所从事专业一致。 (七)学历和任职年限,须分别符合以下要求: 1申报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任职资格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满3年。 (2)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取得助理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任职资格并担任助理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职务满2年。 (3)相关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双学士学位,取得助理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任职资格并担任助理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职务满3年。 (4)相关专业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取得助理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任职资格并担任助理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职务满4年。 (5)在县(市、区)及以下单位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相关专业中专毕业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15年,取得助理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任职资格并担任助理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职务满5年。 2申报高级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任职资格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博士学位,取得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任职资格并担任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职务满2年。 (2)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取得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任职资格并担任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职务满4年。 (3)获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取得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任职资格并担任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职务满5年。 (4)相关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任职资格并担任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职务满5年。 (5)相关专业大学专科毕业,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取得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任职资格并担任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职务满5年。 (6)在县(市、区)及以下单位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相关专业大专毕业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0年,相关专业中专毕业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5年,业绩突出,取得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任职资格并担任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职务满7年。 3申报高级农经师任职资格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博士学位,取得农经师资格,并担任农经师职务满2年。 (2)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取得农经师资格,并担任农经师职务满4年。 (3)获硕士学位,取得农经师资格,并担任农经师职务满5年。 (4)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农经师资格,并担任农经师职务满5年。 (5)在县(市、区)及以下单位工作的人员,不具备上述规定学历,须参加全国经济专业(农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成绩合格,且大专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0年,中专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5年,并担任农经师职务满7年。 三、评审条件 (一)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评审条件 1专业理论水平,须符合下列条件: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 (2)了解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专业知识。 (3)了解本专业国内最新科技现状、科技动态和发展趋势。 (4)熟悉本专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 2业务工作能力和经历,须符合下列条件: (1)具有独立完成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和经历。 (2)具有解决本专业较复杂、较疑难的技术问题的能力和经历。 (3)具有指导、培训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学习的能力和经历。 (4)具有从事试验研究,推广应用新成果、新技术的能力和经历。 3论文与著作,须符合下列条件中1条: (1)作为主要撰稿人,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论著,本人撰写1万字或编制图册5千字。 (2)独著或作为第一作者,在CN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 (3)独著或作为第一作者,在省(部)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学术论文2篇。 (4)参与编写本专业培训教材或技术手册,本人撰写1万字,公开出版发行或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5)参与编著并公开出版本专业农业区划、农业志、疫病志等,本人撰写2万字。 (6)在县(市、区)及以下单位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主持撰写本专业发展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技术方案、田间实验研究报告等,被县级政府或省辖市及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采纳1篇。 4业绩与成果,须符合下列条件中2条(省辖市及以上单位人员须具备(1)(2)(3)(4)(5)中的1条): (1)作为技术骨干,参加过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 (2)作为主要参加者,省直单位人员获得省辖市(厅)级及以上本专业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或二等奖2项,省辖市单位人员获得省辖市(厅)级及以上本专业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县(市、区)及以下单位人员获得省辖市(厅)级及以上本专业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 (3)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1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并取得较好经济、社会效益。 (4)作为主要参加者,编制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企业标准等1项,并正式颁布实施。 (5)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完成省辖市(厅)级本专业科研或推广开发项目1项,通过项目下达单位组织的鉴定或验收;或参与完成本专业新技术试验、示范自选项目1项,并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同行专家的鉴定或认可。 (6)参与完成1项新资源、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勘察、设计、研制、培育、开发,通过省辖市(厅)级鉴定(验收),并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7)在县(市、区)及以下单位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等1项,技术推广覆盖率占本县(市、区)适宜推广面积的10%以上或累计面积3万亩以上,增产或增收达5%以上。 (8)参与撰写本专业发展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技术方案、田间实验研究报告等,被县级政府或省辖市及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采纳1篇(县及以下单位人员,如作论文论著使用则不作为业绩成果使用)。 (9)参与省(部)级高产创建、省辖市(厅)级农业科技园(区、片)、示范场或中型农业科技企业的科技研发等,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经省辖市(厅)及以上业务行政主管部门鉴定验收。 (10)任现职期间,工作业绩突出,被授予县及以上“劳动模范”称号或获得省辖市级“五一劳动奖章”;或获得县及以上党委、政府授予的工作奖励;或获得省辖市及以上农业和人事部门授予的业务工作奖励;或获得县及以上政府或组织、人事部门授予的技术荣誉称号;或获得业内认可的省辖市及以上业务部门表彰(限县及以下单位人员)。 (二)高级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评审条件 1专业理论水平,须符合下列条件: (1)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在本专业某领域某方面具有较深造诣。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3)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科技现状、科技动态和发展趋势,熟悉本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 (4)熟练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 2业务工作能力和经历,须符合下列条件: (1)具有熟练完成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和经历。 (2)具有解决本专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和复杂、疑难技术问题的能力和经历。 (3)具有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完成重点试验研究、工程项目建设的能力和经历。 (4)具有主持或参与本单位、本地区、本专业科研推广项目立项、论证、实施或制订规划、建议的能力与经历。 (5)具有指导、培训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学习的能力和经历。 3论文与著作,须符合下列条件中1条: (1)作为主要撰稿人,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论著,本人撰写2万字或编制图册8千字。 (2)独著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或被SCI、EI、ISTP收录论文1篇且被较多引用。 (3)独著或作为第一作者,在CN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或在CN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并在省(部)级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学术论文2篇。 (4)独著或作为第一作者,编写本专业培训教材或技术手册1部,每部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或作为主要撰稿人,编写本专业培训教材或技术手册2部,每部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公开出版发行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5)作为主要撰稿人,编著并公开出版本专业农业区划、农业志、疫病志等,本人撰写3万字。 (6)在县(市、区)及以下单位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主持撰写本专业发展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技术方案、田间实验研究报告等,被省辖市政府或省及以上业务主管部门印发或采纳2篇。 4业绩与成果,须符合下列条件中2条(省辖市及以上单位人员须符合(1)(2)(3)(4)(5)(6)(7)中的1条): (1)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10名),参加完成省(部)级及以上本专业重大科技项目1项。 (2)省辖市及以下单位人员,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7名),参加完成省辖市(厅)级本专业重大科技项目2项。 (3)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项。 (4)省辖市及以下单位人员,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7名),获省辖市(厅)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县(市、区)及以下单位人员,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7名),获省辖市(厅)级科技奖励二等奖2项。 (5)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国家发明专利1项,或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2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6)作为主要完成人,编制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项,或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等2项,并正式颁布实施。 (7)省直单位工作人员,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7名),完成省(部)级本专业推广开发项目2项,省辖市及以下单位工作人员,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5名),完成省辖市(厅)级本专业推广开发项目2项,通过项目下达单位组织的鉴定或验收;或主持完成本专业新技术试验、示范自选项目3项,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同行专家的鉴定或认可。 (8)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重大灾(疫)情防治工作,制定预防、控制方案并组织实施,取得重大成效,受到省辖市党委、政府或省级及以上业务行政主管部门表彰。 (9)主持1项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2项新资源、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勘察、设计、研制、培育、开发,通过省辖市(厅)级及以上鉴定(验收),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0)在县(市、区)及以下单位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主持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等3项,技术推广覆盖率占本县(市、区)适宜推广面积的20%以上或累计面积10万亩以上,增产或增收达5%以上。 (11)作为主要撰稿人,编写实验室质量手册、作业指导书等,该实验室通过省级认证或被评为省(部)级标准化实验室。 (12)主持撰写本专业发展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技术方案、田间实验研究报告等,被省辖市政府或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印发或采纳2篇(县及以下单位人员,如作论文论著使用则不作为业绩成果使用)。 (13)解决农业生产的重大问题,指导省(部)级高产创建、省辖市(厅)级农业科技园(区、片)、示范场或中型农业科技企业的科技研发等,取得明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省级鉴定验收。 (14)任现职期间,工作业绩突出,被授予省辖市及以上“劳动模范”称号或获得省级“五一劳动奖章”;或获得省辖市及以上党委、政府授予的工作奖励;或获得省及以上农业和人事部门授予的业务工作奖励;或获得省辖市及以上政府或组织、人事部门授予的技术荣誉称号;或获得业内认可的省及以上业务部门表彰(限县及以下单位人员)。 (三)高级农经师评审条件 1专业理论水平,需符合下列条件: (1)具有系统、扎实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政策水平。 (2)熟练掌握与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3)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法及发展趋势。 2业务工作能力和经历,需符合下列条件: (1)具有独立承担和组织完成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本专业重要科研课题和业务工作任务的能力和经历。 (2)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分析、判断、归纳、总结能力和较高的决策水平,有处理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活动中疑难问题的能力和经历。 (3)具有培训和指导下一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人员学习、工作的能力和经历。 3论文与著作,须具备下列条件中1条: (1)作为主要撰稿人,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论著,本人撰写2万字。 (2)独著或作为第一作者,在CN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篇。 (3)独著或作为第一作者,在CN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并在省(部)级及以上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学术论文2篇。 (4)作为主要撰稿人,编著并公开出版本专业发展规划、农业志、农业年鉴、培训教材等,本人撰写3万字。 (5)在县(市、区)及以下单位工作的农经工作人员,独著或作为第一作者,在CN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且主持撰写本专业发展规划、统计分析、调查报告、实施方案、工作意见或建议等,被省辖市政府或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印发或采纳2篇。 4业绩与成果,须具备下列条件中3条(省辖市及以上单位人员须具备(1)(2)(3)中的1条): (1)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本专业成果奖1项;省辖市及以下单位人员,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7名),获省辖市(厅)级本专业成果奖一等奖1项;县(市、区)及以下单位人员,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7名),获省辖市(厅)级本专业成果奖二等奖2项。 (2)省直单位工作人员,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7名),完成省(部)级本专业重点科研、调研项目2项,省辖市及以下单位工作人员,作为主要完成人(限前5名),完成省辖市(厅)级本专业重点科研、调研项目2项,通过项目下达单位组织的鉴定或验收,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3)在承担的业务工作中,所提出的意见、建议或制定的规章制度,有1项被省辖市及以上政府或省及以上业务行政主管部门采用;或有2项被县及以上政府或省辖市及以上业务行政主管部门采用。 (4)在承担的业务工作中,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先进管理方式、方法或工作措施,并被省辖市及以上业务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典型经验进行推广。 (5)负责查处涉农案件或审计农村财务典型案例2起,其查处、审计结果被司法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作为案件办理的重要依据,并提供县及以上业务行政主管部门或司法等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 (6)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探索或采用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企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受到省辖市及以上业务行政主管部门认可。 (7)负责指导农民建立或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以上,合作社运作规范、效益显著,且至少有2个合作社为省辖市级及以上示范社。 (8)主持撰写本专业发展规划、统计分析、调查报告、实施方案、工作意见或建议等,被省辖市政府或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印发或采纳2篇(县及以下单位人员,如作论文论著使用则不作为业绩成果使用)。 (9)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开展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工作中推行的新办法、新举措,得到县及以上党委、政府或省辖市及以上业务行政主管部门认可,并推广应用于实际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10)任现职期间,工作业绩突出,被授予省辖市及以上“劳动模范”称号或获得省级“五一劳动奖章”;或获得省辖市及以上党委、政府授予的工作奖励;或获得省及以上农业和人事部门授予的业务工作奖励;或获得省辖市及以上政府或组织、人事部门授予的技术荣誉称号;或获得业内认可的省及以上业务部门表彰(限县及以下单位人员)。 四、破格评审条件 对不具备规定学历或专业,但确有真才实学,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者,可破格申报评审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高级农经师不实行破格申报评审。 破格申报评审的人员,在符合正常评审的申报条件(一)(二)(三)(四)(五)(六)及评审条件规定的专业理论水平、业务工作能力和经历、论文与著作的同时,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破格评审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业绩与成果须具备评审条件中的3条(其中必须具备(1)(2)(3)(4)(5)中的1条)。 (二)破格评审高级农艺(畜牧、兽医、水产)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业绩与成果需具备评审条件中的3条(其中必须具备(1)(2)(3)(4)(5)(6)(7)中的1条)。 附则 一、本条件规定的适用范围、申报条件和评审条件的要求,申报人必须同时具备。 二、专业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经历、论文论著、业绩成果是指专业技术人员任现职以来的情况。行政机关交流或部队转业到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一步到位申报人员,为近五年来的业绩材料。 三、论文指在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专业研究性学术文章、试验研究报告、专业综述性文章,一般应在2000字以上。“宣读论文”须提交会议正式通知、论文集和宣读证书。以笔名、单位名义发表的论文,均不得作为个人业绩材料上报。本条件所列期刊均不含增刊、专刊、特刊等。 四、著作指取得ISBN统一书号,公开出版发行的本专业学术专著,论文汇编、品种汇编、肥料及农药等产品汇编等不在此列。 著作、培训教材或图册等所要求撰写的字数,以编写说明为准或以所有撰写人员的平均撰写工作量为准。以笔名、单位名义出版、印发的著作、培训教材或图册,均不得作为个人业绩材料上报。 五、国家级科技奖励是指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省(部)级、市(厅)级科技奖励是指农牧渔业丰收奖、星火奖、科技进步奖;科技奖励一律含相当级别的奖励,以奖励证书为依据(不含项目主持单位颁发的二级证书、证明等)。科技奖励的获奖者是指等级额定获奖人员。同一项目多次获奖,取最高奖项计。以单位名义获得的科技奖励不得作为个人业绩材料上报。 六、农业经济专业成果奖含科学技术进步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发展研究奖、优秀调研成果奖等。 七、各类表彰、采纳、采用、认可、推广等,应有正式的依据。表彰应提供表彰文件;采纳、采用须提交采纳、采用的文件原件及发文单位或部门出具的证明、上级部门下达的项目批复文件;认可、推广须提交业务主管部门提供的文件原件或评审条件中规定的相关单位或部门所出具的相关证明。 八、研究、推广及开发项目级别的认定,以计划文件或项目合同任务书为依据。国家计划项目的子专题或分项目可视同省级计划项目,国家业务主管部门的计划项目子专题或分项目可视同省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计划项目,依此类推。要求完成或通过鉴定、验收的项目还应提交鉴定证书或验收证书原件。 九、“主持”、“主要完成人”等以项目任务书或有关文件为依据。 十、效果、效益是指直接的效果、效益,须提供本单位和技术成果应用部门财务证明,农业经济专业须同时提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证明材料。 十一、技术荣誉称号指: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津贴获得者、优秀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拔尖人才、科技先进工作者等。 十二、本条件自2012年1月1日起试行,原《河南省农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豫人职〔2003〕18号)同时废止。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农业专业技术职位管理改革 摘要:岗位设置与分级管理是近年来国家提出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思路。该工作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着人员聘用制度的切实推进,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的工资分配制度的落实。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是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做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对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开发农业人才人力资源,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对推进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等级设置、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改革要统筹谋划,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稳妥有序。 关键词: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农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是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做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对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开发农业人才人力资源,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对推进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等级设置、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 公益性服务是事业单位的显著特征。加快推进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改革,对于转换用人机制,凝聚专业人才,促进公共服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实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管理是增强农业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科学性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一直沿用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缺乏突出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具有平等主体和特殊权利义务关系双重特征的人事管理制度。实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管理,建立健全合同用人机制、公平竞争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分配激励机制、人员退出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建立起有别于机关和企业,权责清晰、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 实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管理是激发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干事创业活力的迫切需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和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要求进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岗位设置,强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严格规范了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程序,保证择优聘用人员,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为能干事、想干事、有真才实学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拓宽发展平台。同时,合理的岗位设置可以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形成更有利于骨干带头人成长的环境,促进农业人才梯队的高效配置、岗位工作的健康发展。 实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管理是优化农业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举措。按专业技术设岗在宏观上可以使农业事业单位按照正高、副高、中级、初级的模式形成从高级到初级,整体结构合理的农技推广队伍。实践证明,适度比例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可以有效地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并在专业技术队伍中分清层次和重点,起到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作用。设岗还可以带动人才的合理流动,促使其人员向外、向适宜本人发挥作用的单位、岗位上流动。 推进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管理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提高为农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农业人才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推动全局 合理界定岗位类别。国家、省人事部门明确了事业单位岗位类别和专业技术岗位高中初以及高中初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总体结构比例。农业主管部门对所属事业单位,要根据“三定”方案确定的职能,明确其单位的性质和主体岗位。在具体确定各个单位比例时,既要以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状况为依据,保证现有正式在册人员能够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又要为将来的事业发展留有余地,确定一个合理的结构比例。在单位主体岗位的基本框架下,要尽量细化岗位类型,比如,我厅属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承担推广、科研、产业开发等方面职责,在专业技术岗位中设置技术推广为主型岗位、推广科研型岗位和产业开发为主型岗位。为突出技术推广和产业开发的中心地位,技术推广为主型岗位数、产业开发为主型岗位数要占较高比例。 科学设定岗位职数。科学设定岗位是岗位管理的本质要求,要根据农业事业单位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进行岗位设置。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自身实际。既保证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科学、合理,能覆盖单位职能,体现社会功能,同时也要注意有利于充分发挥现有各类人才的作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因事设岗。以“事”为中心,按照工作需要,确定岗位的职数和层次,明确岗位职责,做到有事有岗有责。二是重点导向。从单位实际出发,注意向关键岗位、重点任务倾斜。三是结构合理。选择最适用的主系列和辅助系列,确定各系列最适合的档次,配置每个系列最适合的岗位职数。 明确岗位管理责任。目前,事业单位管理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分工细致、责权明确的、可以量化的、便于操作的岗位说明,分工是粗线条的,考核也是粗线条的,难以对每个岗位、每个人的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作出一个公正、公平、科学、合理的定性、定量评价。在这次岗位设置中,一是制定详细岗位说明书。专业技术岗位说明书实行一岗一书。明确每个岗位的类别、名称、等级、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岗位条件、岗位考核等内容。经审定后作为单位聘用人员、竞争上岗、考核奖惩、聘后管理、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二要建立健全责任落实制度和追究制度,把工作压力变成工作合力。 精心组织岗位聘用。岗位聘任是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是专业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享受相应工资待遇的依据。每个岗位等级的任职条件,以贡献和能力为导向,兼顾任职经历,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竞聘或选聘的聘任方式。竞聘上岗要体现公开、公正、竞争、择优、双向选择的原则,可采用以下程序和方法:(1)公布岗位。事业单位可通过召开职工大会,将竞聘上岗方案等予以公布;(2)公开报名。符合岗位聘用条件人员均可申报竞聘岗位。也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群众举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报名参加竞聘;(3)资格审查和公布。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结果要向全体职工公告;(4)实施竞聘。按照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竞聘上岗程序和方法组织竞聘,确定拟聘人员,竞聘可采取考试、考核、竞岗演讲等多种方式进行;(5)民主测评。无论竞聘采取何种方式,都要对应聘者进行民主测评。原则上同一岗位有两名以上竞聘者,拟聘人员须获得50%以上的信任票;同一岗位只有一名应聘者,必须获单位职工人数60%以上的信任票;(6)决定聘用并公示。由单位聘用制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竞聘结果确定聘用人员。决定聘用的人员要向全体职工公示;(7)签订聘用合同。公示结束,聘用单位要与受聘人员在平等、协商、自愿的前提下,达成一致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签订聘用合同。 切实强化聘后管理。考核是对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完成目标任务的监督检查,同时也是聘后管理的主要内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工作,是进行重新聘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决定专业技术职务续聘还是被解聘的有效办法。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聘任期满考核两种,但也可根据需要进行不定期的临时考核。考核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德、能、勤、绩,以考核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要特别加强对能否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岗位目标任务情况的考核,通过考核了解被考核者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水平,掌握被考核者的真实情况。同时,要健全考绩档案制度,将考核结果及时记录、归入个人档案,把它作为专业技术职务和工资晋升、续聘、解聘、奖惩等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考核工作真正起到强化聘后管理的作用。 推进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单位长远发展和专业技术人员个人职业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新晨 处理好改革的力度、速度与稳定的关系。国家对于超过结构比例的消化规定了自然减员、调出、低聘、解聘等四个渠道,同时提出要求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但在改革的初期阶段,为了保证新制度的顺利推进,必须以稳定为前提。首先实行过渡期,明确一定的消化时间,按3-5年的时间掌握;其次实行过渡岗,对部分年龄较大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过渡政策,对离法定退休年龄5年的人员实行过渡岗,不占单位的岗位职数,逐步达到各岗位规定的结构比例。对于中青年农业人才要为其设置数量充足、含金量高的岗位,确保一线的骨干带头人成为高级岗位的主体。 处理好岗位设置管理与工资制度改革的关系。在岗位设置分级管理制度下,新的分配制度要求专业技术人员薪酬结构主要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组成,基本工资里要更多的体现对专业技术人员基本生活的保障因素,激励的因素相对少一些;相反,在绩效工资里要更多的体现对员工优质、高效工作的肯定与激励。另外,对于“双肩挑”人员采取岗位工资就高不就低,绩效奖励以岗定薪,以保证平稳过渡。 处理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与单位事业长远发展的关系。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发展,促进事业的发展,促进单位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改革的具体措施之一,岗位设置工作中,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考虑单位的长远发展规划和人才成长规律,做到既要满足现实需要,又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既要保持和继续提升重点业务工作在当前和未来发展中优势地位,又要能够持续不断的拓展新的工作职能,使设置的岗位之间职责任务协调、配合、有序。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农业局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分离办法 为了推进我局专业技术职称改革,根据省人事厅《浙江省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宏观控制试行意见》(浙人职[1998]204号)等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局实际,决定在全局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含考试,下同)与单位聘任分离制度。现就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分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评聘分离的意义 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分离,有利于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制度;有利于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最佳配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 二、评聘分离的基本原则 1.专业技术资格自主申报的原则。推行评聘分离的在职员工,只要符合国家颁发的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及有关文件规定,可不受结构比例限制,通过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自主申报评审等方式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2.专业技术资格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分离原则。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的标志,是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之一。专业技术资格不与工资福利待遇挂钩,只有聘任相应职务后才能享受相应的待遇。单位行政领导要在核定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内科学设置岗位,按岗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所聘的专业技术职务只在本单位内有效。 3.公平竞争的原则。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贯彻"公平竞争、双向选择、择优聘用"的原则。原则上专业技术人员都应通过竞争上岗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4.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严格控制高职低聘、低职高聘比例。做好相关人员的思想工作,妥善处理各种矛盾。 三、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程序 (一)申报。申报或报考各类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符合国家颁发的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及省、市、县有关文件规定的条件。专业技术资格由个人根据任职资格的条件自主申报,不受结构比例限制。申报人员应认真、如实填写任职资格评审表,并提供任现职以来反映本人专业水平、工作业绩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材料和相关证明。 (二)审核。申报材料由所在单位行政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组成评审小组,负责对申请人的申报资格进行审查。主要根据职务系列的有关规定对申报人的学历、资历、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成聘约规定的任务、年度考核情况、属破格晋升的是否符合破格条件等情况进行审查。送审材料的真实性由单位评审小组和单位负责人负责。如有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从评审次年起三年内不得申报,情节严重的将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责任。 (三)考试。农业经济系列,需通过相关专业的全国专业技术考试等途径取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四)评审。申报中、高级职称的评审材料经县农业局和县职改办审核同意后,提交市、省级的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专业技术资格。 四、聘任工作要求和程序 (一)科学设岗。按县职改办核定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明确岗位条件、职务名称和工作职责。 (二)职务聘任。所有专业技术人员由用人单位行政一把手负责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高级15%、中级50%。超过结构比例的职务,应在本单位内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任。未超过结构比例的职务,是否通过竞争上岗,由单位自主决定。 1、聘任的范围对象:局属所有专业技术人员。 2、受聘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全面履行本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职责的能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3、下列人员在前一任期考核合格的基础上,经局审核、县职改办核准,可不占结构比例直接予以聘任: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人才;享受省级及以上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省劳动模范;在管理期内的市、县拔尖人才;工龄满30年或者距离退休3年内的人员。 4、专业技术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在处分期间或下一聘期不能聘任同级职务:履职考核不合格的;在任期内受行政记过或党内警告及以上处分的;触犯刑律的以及被劳动教养的人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不能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的。 为了缓解聘任工作的压力,自2009年至2011年暂设三年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凡2008年及以前已经聘任的专业技术人员,上一年考核合格的,予以续聘;考核不合格者,应予以低聘。2009年及以后新取得中、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如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数多于该职务设岗未聘数,必须实行竞争上岗。过渡期结束后,所有专业技术人员职务在核定结构比例内全部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 聘任工作原则上在每年3月底前完成。 (三)竞争上岗的一般步骤 1、建立聘任工作小组和制定聘任方案。建立聘任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的竞争上岗工作。聘任工作小组成员由局班子集体研究,提出建议名单。聘任工作小组成员确定后,拟定竞争上岗方案。 2、公布岗位。公布专业技术职务设置方案与空缺岗位、岗位职责、聘任条件。 3、专业技术人员提出申请,聘任工作小组审查申请人员的资格条件,并提出初步意见。 4、经聘任工作小组审查符合条件的人员,要通过测试、答辩、述职等形式进行公开竞争测评。聘任工作小组根据测评结果并结合考核情况,将应聘人员排出名次,确定拟聘任人员。 5、公示聘任人员名单,颁发聘书。 在竞争上岗过程中,要重品行、重业绩、重能力,要以专业评估作为基础,以前一任期的履职考核结果作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规范操作。 6、在聘期内,取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在本单位结构比例和岗位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按有关规定,予以聘任;结构比例不许可的,要待下届聘期参加竞争上岗后,方可办理聘任手续。 五、职务聘任与工资 专业技术人员按其所聘任职务确定工资待遇。新工资标准从聘任的次月起执行。聘期内被解除聘约的人员不得执行原职务工资,按有关规定调整并执行工资标准。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工作方案 为切实抓好2014年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实施工作,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围绕省、市、区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培训对象,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强化监督管理,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2014年,全区计划农业专业技术培训3230人,重点培训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合作社成员等。 二、实施内容 主要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包括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民合作社成员(不含合作社管理人员)和村级农技员等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其中突出培训种养大户和农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内容以农业科技知识、农业实用技术等为重点,同时辅助开展以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经营管理、科普知识等为主要内容引导性培训。 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天。补助标准为人均440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人均340元,区配套每人100元。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与部署(2014年1-2月) 1.摸清培训需求。通过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申报年度培训需求计划。 2.组织申报项目。根据省下达培训任务,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3.认定培训机构。区农委和财政局根据培训需要,严格按照培训机构认定条件,公开招标、择优认定培训机构,经公示后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 4.制定实施方案。区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培训工作。 (二)实施与验收(2014年3-10月) 1.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合同和分类培训内容,结合我区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经区农委批复后实施,在此基础上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计划,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 2.确定培训对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培训政策和进行招生,充分发挥乡镇和村“两委”的力量组织生源,引导和鼓励农民参训。 3.落实培训教师和教材。择优选聘培训教师,确保培训师资质量。根据培训需要,科学选用培训教材,确保受训农民人手一册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讲义、明白纸)。 4.集中授课与实训实践。因地因时制宜,分类办班,组织教师进行集中授课。在开展理论培训的同时,安排学员到实训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操作,给予现场指导。 5.督查与验收。开展项目检查,加强培训全过程监管,及时研究解决培训中存在困难和问题。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班次培训任务后,适时向区农委提出验收申请,区农委会同财政局组织进行验收,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整改后再验收。验收结束后,对验收合格及时拨付培训补助资金。 健全培训档案,每期培训班要建立培训台账(台账后附学员身份证复印件)、学员签到簿、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学员签到簿、项目验收表和档案目录等继续按照省农委《关于印发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培训台账、验收表格和档案目录的通知》执行。 (三)总结与评价(2014年11-12月) 区农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接受省农委年度评价。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培训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重要举措,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职责明确、分级负责管理机制,逐级落实责任。完善议事协调制度,定期研究、统筹谋划培训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多部门协作、多方面参与、上下联动培训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合同、管培分离等各项管理制度,推动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实施。 (二)注重能力建设。严格培训机构认定和管理,确保培训机构具备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培训条件。健全区级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增强师资力量。实行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讲义、明白纸)相结合,提高教材质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训机构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协作共建培训实训基地,适应农民学习技术技能需要。 (三)创新培训工作。一是围绕需求培训。紧密围绕粮油棉高产创建、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结合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开展培训。二是创新培训方法。实行培训与农时农事相结合、培训与指导服务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训实践相结合,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强化跟踪服务。采取培训教师入户指导、建立电话咨询、手机短信和QQ群服务平台、在媒体开设专栏等形式,开展培训后跟踪服务,提高培训效果。 (四)强化项目监管。坚持实行第一堂课制度,上好每期培训班第一堂课,宣讲新型农民培训政策,督查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情况,了解学员到课情况和参训要求等。建立满意度调查制度,每期培训班结业时,现场调查每位参训农民对培训的满意度。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培训机构开展检查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落实。严格项目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实施到位。完善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创新评价机制,实行日常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根据省统一安排,全市重点组织开展中期和年终两次评价活动。改进培训效果回访制度,原则上采取随机走访方式回访学员,市级在中期和年终评价时采取按适当比例电话抽查的方式了解学员参训情况及效果。 (五)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及时下拨财政补助资金,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并按要求预拨项目资金,保障培训工作及时开展。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抓好项目资金进行审计,规范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确保项目资金足额用于培训。 (六)做好总结宣传。重视新型农民培训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切实做好月度统计和总结报送工作。每月底前将本月项目进展情况报区农委,区农委汇总后报市农委。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类媒体宣传培训政策,以及培训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成效,努力营造良好培训氛围。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聚焦生物质能源 近日,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2014年工作方案》(农办人[2014]21号)的部署,由人事劳动司、科技教育司主办,中央农广校承办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第八期培训班在京举行。 本期培训班以“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及其应用”为主题,邀请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所长孟海波进行授课。主讲专家从生物质能源发展的背景、基本概念和术语、产业发展现状、固体燃料技术、应用案例分析等五个方面全方位系统阐述了这一主题,指出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也是唯一能转化成液体燃料的可再生能源,加强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扩大利用生物质能源的比重,是解决我国乃至世界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培训班课程通过全国农业远程教育平台面向全国近600个卫星站点进行直播,并通过农业部政务网站和“农广在线”网站提供相关课程课件的异步点播学习。培训往期内容在全国农业远程教育平台卫星网第一频道循环播放,播出时间为每个工作日8:30~17:00。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各地约1.6万人次通过卫星网、互联网就地就近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内容得到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农广校体系参训人员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大家普遍认为通过远程培训对生物质能源有了全方位的了解,认识到生物质能源对落实“十二五”规划,全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央农广校)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省农委副主任柳涛在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2年12月27日,省农委召开了吉林省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座谈会,全省种子、农机、粮食、蔬菜、果树、食用菌、土壤资源与环境、蚕业、人参标准化委员会等10个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领导及秘书长等近40人参加了会议。省农委副主任柳涛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也是抓手和保证。标准、监测、执法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三大支柱。召开“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座谈会,是我省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件大事,更是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一件大事。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农业面临的新阶段、新形势,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各产业发展的现状,开展深入的研究讨论,交流思想,理清思路,找准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使各技术委员会尽快承担起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力角色,不失时机地加速推进全省农业标准化建设进程,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1.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农业系统按照标准化战略纲要的要求,在省质监局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呈现出快速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制(修)定标准数量不断增加 “十五”到“十一五”这10年,全省每年制定、修订和采用国际、国外先进农业标准都在100项以上,截至2012年底,共累计组织制定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2237项。在保证农业标准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突出了标准内容、结构和水平的创新。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非转基因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制定了农业机械化作业、节水农业、资源与环境等系列标准;为适应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满足名牌农产品战略实施需要,开展了企业产品标准、工艺流程、检验方法和管理标准的研制;以人参振兴计划和百万亩棚膜经济为切入点,开展了蔬菜、水果、食用菌优质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设施生产等一系列技术规程的制定;以出口创汇型优质农产品基地为依托,在农产品加工、玉米淀粉、杂粮杂豆生产,人参、鹿茸等特产品生产加工方面,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50余项。目前,我省主要生产领域的农业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基本协调配套,构建起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基本框架,为农业生产实施标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执法依据。 1.2标准实施载体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目前,农业标准化实施载体有三大方面:一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二是检测工作,三是产品认证。其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所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必须通过监测才能真实掌握第一手情况。检测工作必须依据国家规定的检验方法标准和农残限量标准才能完成。而检测体系建设则是检验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在国家和世行项目的支持下,重点改造和完善了现有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截至2012年底,已投资建设1个省级中心、3个市级中心、41个县级质检站。共投资1.67亿元,加上世行对省市两级的3.5亿投资,共投资5.17亿元。目前,我省已成立农业质量安全检测机构83家,其中全省农业系统共有编委批复文件的部、省、市、县质量监督检验机构73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10个,初步形成了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本框架。具有承担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等九大类913种产品1626个参数的检测功能,具备了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动植物检疫、病虫害防治、环境评价、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监测和安全管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省农产品的质量检验监测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成为标准实施的最重要领域。 1.3推广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梯次推进,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过程。在起步阶段,从研究品种标准入手,由粮食作物种子质量标准逐步向种子、种苗质量和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发展;在深化阶段,产业应用领域由一产业逐步向二、三产业延伸,追求目标由以注重产量扩张为主向注重提高内在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并重转变;在提高阶段,标准内容不断创新发展,由以品种标准、技术规程为主向环境评价、检验检测方法和管理标准等领域拓宽推广范围,由分散的点式发展向规模化的龙头企业、示范区、生产基地深入。围绕强化农产品质量的标准配套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先后建成各类各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县、场)203个,示范基地196个,面积达到3133.3千公顷,占在册耕地面积的50.76%。所有县(市)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和销售实现了标准化。各类标准化示范县(区)的创建以及人参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菜(果)园和“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为农业标准化实施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载体。使标准化示范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者标准化的意识普遍提高,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1.4标准化工作机构实现突破 在省质监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按照省质监局的总体要求,2012年,省农委组织开展了省级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组建工作。结合我省产业特点,按照农业生产需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筹建了玉米、水稻、大豆、种子、农机、蔬菜、果树、食用菌、资源与环境、蚕业、人参11个专业化技术委员会。经省质监局批准,目前成立了第一批包括粮食、种子、农机、蔬菜、果树、食用菌、资源与环境7个专业在内的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这项工作,实现了我省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工作机构“零的突破”。为我省在各个产业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各专业技术委员会组建一年来,开展了各自领域包括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制(修)定、地方标准项目申报前的初审、标准的实施与推广和标准研究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1.5实际带动成效不断显现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推广,推动了“三品一标”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优质安全农产品的规模生产能力和内在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省共开发建设了12大类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3个,全省“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4108个,其中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949个,有机食品335个,无公害农产品2812个,12种农产品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农产品生产、标识认证、规格包装、品牌宣传等方面,以标准化为引领,取得了实质性地改进和突破,培育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全省已培育开发出中国名牌农产品14个,“吉林名牌”农产品880个。在农业标准化的推动下,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名牌战略的实施,我省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可以说,近几年吉林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的稳步扩大,是农业标准化实施带来的最显著成效。特别是2012年在省质监局标准处的大力支持下,3项农业标准获吉林省标准创新贡献奖,其中吉粳88水稻和地理标志吉林长白山人参获一等奖,蓝莓栽培技术规程获二等奖。我省农业发展形势大好,2011年粮食产量634.2亿斤,农民人均收入7510元。2012年668.6亿斤,预计农民人均收入8600元。从质量上看,2012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检平均合格率蔬菜、水果和食用菌分别为98.5%、99.6%和99.6%。 2.把握形势,提高认识,认真履行专业技术委员会的职责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看,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与新时期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和吉林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可以用四个“不适应”来概括。 2.1思想氛围不适应 相当一部分组织者和管理者,包括企业、农民两大市场经营主体,对农业标准化工作意识淡薄、认识不足、自觉性不强,“重制定轻实施,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科技工作者也没有像科研项目一样重视标准。 2.2标准的总体水平不适应 重视标准制定,忽略标准制定前的技术研究;现有标准的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技术规程方面的多,质量品质、安全卫生和加工储运方面的少;农产品产中标准多,产前和产后辅助标准少;产品标准水平适应一般化需求的多,与国际接轨的少;标准制定项目多,修订少,修订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单个行业标准多,交叉比较少;同类标准中,相同参数不一致,协调性有待改进;两头需要强化,国际标准、企业标准应加强制定力度。 2.3标准的推广手段不适应 主要是缺少组织机构和设施手段的支撑。相应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机构、研究机构和专业队伍尚未建立起来,人才匮乏;标准研究工作滞后,农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难以提高;专业技术与标准化要求衔接不到位,懂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不懂标准化,懂标准化人员不了解专业技术。 2.4标准宣传贯彻实施不适应 表现在标准的出版发行渠道不畅,生产者难以索取到标准文本;标准的宣传贯彻、培训力度不够,农民自觉应用标准的比例很小;利用标准手段培育名牌、支柱产业、地域品牌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对标准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针对这些问题,各专业技术委员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结合自己行业和产业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认真加以研究、克服和解决,以促进全省农业标准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回顾过去,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国计民生的要求和监管工作的需要,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我省是农业资源大省,多年来农业产业在全省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发展关系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农业标准化工作肩负着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保护消费者健康的重任,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繁荣农村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各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应勇于承担起本领域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任,遵循国家和吉林省有关标准化工作方针政策,及时向省质局和省农委提出本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技术措施的建议;分析本专业领域全省标准化的需求,研究提出本专业领域的地方标准发展规划、标准体系、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和组建分标委会的建议。撰写标准化分析报告,为本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向省质监局和省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要积极协助组织本专业领域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复审工作,组织本专业领域企业产品标准的评议或审查工作,并对评议或审查结论性意见负责。 3.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面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 3.1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进程 围绕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各产业的标准制定进度,加大标准清理力度,争取以人参为代表的优势产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要根据《吉林省标准化战略纲要 (2010~2015年)》要求,努力使农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各类产品都有标准可依,力争到2015年底初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统一权威的、协调完整的农业标准体系。现代的标准,不仅以系统方式存在,而且以系统方式发挥作用,这也是与农业产业的经济属性相吻合的。农业生产系统性、专业性比较强,技术含量也比较高。当我们在建设农业标准体系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产前、前中和产后的衔接,从生产源头的产地环境和投入品质量要求,到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技术标准和终端产品的质量标准,以及对产品评价的检验标准都要考虑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割裂这种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而把某一项标准孤立起来,必须将其放在所在的系统中,视其为系统的一个要素。这是现代标准化工作的一个基本概念。因此,编制各产业的标准体系,协调好标准与标准之间的系统性、关联性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希望各专业技术委员会重视和加强标准体系的研究,针对产业标准化的薄弱环节,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好标准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划,具体的指导各产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和标准化实施工作。明年的重点是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开展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与完善工作;重点是建立食用菌标准体系,完善蔬菜、水果和人参标准体系;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设施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前的调研工作。通过标准体系的建立,为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奠定基础。 3.2围绕产业升级转型,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力度 标准化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其结果是生产一种特殊的商品,这就是标准。标准虽然不是商品,但却加速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能够极其显著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的转化效率,实现生产的合理性、高效率和低成本,给生产者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为此,要结合各自产业的实际,加强标准示范推广,以县为单位,整建制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推广相应的标准化技术,实现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各专业技术委员会要在标准的实施示范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引领作用,并在各产业的标准化示范工作中,引导和充分发挥各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及生产大户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中的龙头带动示范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3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相关标准研究工作 标准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更是最新农业科技成果的结品,是对多项科技成果的综合、集成。要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适用、先进的标准,就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对比分析和验证。当前,新“三农”问题的发展形势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紧迫形势,对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所有安全控制技术都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无论是在安全指标的选择和设定,还是危害安全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点的选择,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按照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确定相应的技术指标和参数,开展标准的制定工作。 3.4围绕破除技术壁垒,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是农业大国、消费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受国际贸易技术性壁垒的冲击时有发生。按照“借鉴、结合、创新、发展”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国际相关标准的跟踪与研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与更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使其与国际标准一致;另一方面也要密切关注全球贸易和标准化新动向,及时制定和调整标准,避免陷入技术壁垒的陷阱,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效维护我省区域内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权益。以人参为例,我们要加快对国际人参贸易需求标准的研究,加快对进口国限定种类农药的使用方法、限量标准的了解和研究,加快开展对进口高丽参设置技术壁垒的研究,尽快确立我国人参在国际人参贸易中的强国地位。 (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供稿) 农业专业技术论文:辽宁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 助推农业科技创新 为扎实有效的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动落实辽宁省农业工作会议确定的粮食产量380亿斤,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目标,2月29日,辽宁省科协在沈阳召开了辽宁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大会。大会的主题是“心系‘三农’,科普惠农,建立和发展农技协,服务农民科技致富,促进农民组织化,助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辽宁省政协原主席肖作福,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晓军,辽宁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尚秀春,省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康捷及100余位会员代表参加了成立大会。辽宁省科协副主席金太元主持大会。 会议选举肖作福为会长,汤天马等9人为副会长。代表们交流了基层农技协工作经验,他们表示,党和国家很重视农业科技工作,辽宁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一定要以本次会议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助推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做好基层协会工作,带领更多的农民实现科技致富。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由农业、农村专业技术研究、科学普及、技术推广的科技工作者、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科普社团。辽宁省各级农技组织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数量和规模,省市县乡村级、专业性、联合性农技组织已发展到5 543个,会员56.1万人,涉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服务等100多个专业类别,为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辽宁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成立,将为其会员和农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 (扶勇华) (辽宁省科协)
继续教育论文:经济发展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一、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继续教育层次多样化 近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了未来几年全党经济工作的重心。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具体来说其主要有两点内容。首先是三大产业的比例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将会下降,鼓励第三产业合理扩张;其次是第二产业在保持现有规模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内结构调整,用效率高、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替代一部分老旧的效率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促进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进一步进行,社会分工将更加精细化,不同行业间的界限也会越来越明显,各行业对于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劳动力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也为继续教育行业,特别是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高科技的日新月异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单一层次的成人教育显然已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告诉我们,新兴产业对不同领域技术有着不同的需求导致科技成果在各行业的重视程度不同,在实际的社会需求中,存在着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人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不同要求,反映在对劳动者的需求上是各种不同层次人才的兼容及需求量的不同。实践证明,经济建设既需要高层次具有一定创造力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时也更需要一大批中、初等层次的技术型、实践型人才。新型从业者既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与知识,又要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仅有较强的执行力和管理能力,还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类人才的培养必须由继续教育来承担,必须通过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来完成。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这样的人才需求,继续教育必须要加快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升级。首先,专业的设置需要市场化。所谓市场化是指人才培养直接与市场挂钩,人才市场上缺少什么专业的人才,继续教育就培养什么专业的人才,并且能够根据经济发展最新动向及时做出调整。其次,教学内容要根据受教育者的需求深度定制,即使同一专业也应当划分层次,更加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具体实施起来可以充分发挥新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数据库,使学生可以在网络终端各取所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教育成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创新型经济迫使继续教育加入创新教育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发展创新型经济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不断开辟新领域,创造新产业,才能支撑引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继续教育领域践行创新教育,关键是要加入一种启发式教育,即我们不要将知识明明白白地呈现给受教育者,而是要通过教育过程给予他们启发,引导他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获取知识,并加以融合最终转换为自己的思维。例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入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总结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增加“头脑风暴”、无领导小组讨论这样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新型继续教育助力企业成长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力量。人才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人才在企业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促使企业不断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继续教育等培训手段提高员工的素质与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把继续教育看作是重要的生产性投资。法国继续教育法规规定企业必须将工人年工资的0.8%运用于企业的培训计划,美国公司一般拿出其销售收入的1%~5%或工资总额的8%~10%用于培训工作,由此可见继续教育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企业要参与全球性竞争,必须提高继续教育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率,必须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教育行业的相关调查显示,2008年以来教育培训机构虽然承受着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压力,却也迎来了各自发展的春天。其中企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这就说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继续教育已经引起了企业的重视。新的经济发展时期继续教育如何适应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一种方法是继续教育机构内部求变,加快继续教育体系的升级,另一种比较流行的思路是组建“企校所联合体”。所谓企校所联合体,是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同企业联合,形成既开展合作研究联合经营的业务,又联合开展继续教育的联合实体。这样一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有效提高企业教育的质量,降低教育成本。总而言之,继续教育将会在未来为企业培养大批新型人才,以新的姿态助力企业发展。 继续教育论文:对县级继续教育培训者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培训者队伍的现状 近年来,有教师反映:“培训者这支队伍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继续教育培训发展的需要了”。这一评价,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一)培训者队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继续教育培训发展的需要,从主观方面看,我们的培训者确有懒惰的一面,对自身的学历提高、专业进修、研究水平不够重视。这么多年了,自己在进修学校所教学生都已经大专、大学毕业了,甚至攻读研究生了,而很多培训者却还是原来的学历,这就造成了培训者与受训者学历之间差距越来越小,更甚者,受训者学历高出培训者。这一现实,受训者从内心深处会接受培训者吗?专业进修不够,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的出现和普及,许多中小学教师已经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而我们的培训者还有一部分仍沿用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采用原始的“耕作技术”给老师们上课,这一切,难道受训者会满意培训者这支队伍吗?由于受训者从心理上不佩服培训者,必然影响到培训的质量。 (二)从客观方面看,培训者队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这是不可否认的,但这不能简单地就认为培训者素质差。培训者大部分曾经都是中小学教师中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 (三)教师进修学校正面临转型期。即学校面临发展方向的转变,学校工作由以往的学历培养向教师专业化培训转变;培训对象由以往的中师生向大专生、大学生转变;培训的形式由以往的集中统一的理论培训到专题讲座式、案例分析式、讨论式等转变;培训工作由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培训要求由培训的单一化向训研一体化转变;施教内容由单科型向综合科转变。这一转型期使培训矛盾尖锐,为培训者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课题。 二、提高培训者队伍素质的策略 (一)不断提高培训者学历层次。培训者学历提高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应规定三至五年内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学历,达不到最低学历者应取消培训者资格。 (二)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观,切实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教育理论的学习也需要终身教育。教育理论学习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自学和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获得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更新。作为培训机构,应要求培训者每期阅读一定量的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教育专着。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可能地为培训者提供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多听听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或讲座,使培训者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先行于受训者。 (三)深入课堂,加强实践活动和经验的总结。为了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培训者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实践。培训者只有深入教学第一线,在一线中反思、学习和研究,在一线中分析培训问题和解决培训问题,找出受训教师的所思、所想、所需,丰富培训内容,才能提升培训质量。 三、建设一支研究型的培训者队伍 (一)培训者要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学会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和生活,是当今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新课程的理念更要求每位教师、每位培训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培训教师,我们必须首先研究新课程目标与原教学大纲、新课程内容与老教材内容的区别、研究新课堂教学的设计、新课堂资源的开发、新课堂教学的方法等,在不断实践,反复提炼的基础上上升为教学理论,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努力为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为此,教育培训机构要不断提高培训者的研究素质,每期下达一定量的教学案例、教学心得或教育教学经验文章任务。 (二)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培训者队伍,提高培训质 量。培训效果不佳,受训者意见大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集中培训或校本研修模式本身,而在于培训者队伍不能很好适应培训的要求。进修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学科教师短缺,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不足,理论素养或科研水平不高,导致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又不可能配齐中小学所有学科的教育科研人员,因此,聘请当地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省市教育专家兼职县级培训者,势在必行。 继续教育论文:经济师职称论文:浅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所谓继续教育,又称后继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认识到持续教育的必要性,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最后还要精心地组织管理。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经济发展“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改革、会计主体变化对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其基本思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等); 3.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我国当前会计人员领域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 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三是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实行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二、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增强继续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在第七条又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 (1)立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与实务; (2)“财务、会计法规制度;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4)其他相关法规制度。《暂行规定》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内容的规定从总体上讲是合理而明确的,它涉及到了对会计人员工作胜任能力各项要求的要素。同时也不难发现《暂行规定》对继续教育目标的规定不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在现实培 训过程中往往将不同级别的会计人员和不同对象的会计人员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出现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和知识深度两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培训对象的现象,进而影响培训工作的实效。因此,从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出发,笔者认为继续教育必须做到分层次、分对象地进行。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立足基层,筹划未来,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检查督促,保证质量。 l.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人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态度决定一切”,针对成人教育,只有调动起学习的热情.才能取得好的培训效果,否则流于形式,白白浪费时间,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 2.明确主体,形式多样。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的机关是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培训以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为依托,发挥其他部门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有自学、有培训;可自己组织,也可委托办班;有函授、电教、录像,也可课堂讲授、网络查询、实地演练户j集中上来,也可分片下去等。 3.成立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增强对继续教育管理的力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毕竟是一个教育问题,而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经验因职责不同等原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培训资格的确定上、培训计划的制定上、培训监督和评价仁就一直存在问题。在财政部门中设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将有利于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力度该委员会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智囊团和决策机构,由教育界、会计界和财政部门的高层次人员组成,总体上以教学、科研单位的会计专家为主,同时吸收部分大中型企业高级会计师和会讨一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参与,财政部门本身(会计管理处)也要有专人参与,除财政部门人员外,其他成员可以采取个人自荐、财政部门审核聘任的办法。 办公室可设在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处。4.健全继续教育考试制度,增强会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不要考试,目前仍有争议,但实践证明,考试是保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仅完成培训形式,就会极大地削弱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效果和会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因此,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继续教育考试纪律的严格管理,同时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及其成绩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年检一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即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通过本年度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 实践证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及其成绩管理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挂钩,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随着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人员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对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一项更高的要求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好坏,决定着广大会计人员的素质的提高,同时一也决定着我国会计领域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各相关领域应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使我国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进人良性循环. 继续教育论文:会计继续教育效果及路径 自从1998年财政部出台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后,各地大都开展了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规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问题也在所难免。笔者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讲教师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抛砖引玉。 一、破除任务观点,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担负着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历史重任,肩负着实现知识更新和人才创新的重要使命,对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会计教育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部分,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苦心经营,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立足地方实际,明确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人员作为经济管理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而目前会计人员总体水平不高,因此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在提高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不仅精通会计业务处理、并且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具有战略发展思维及组织管理能力的中、高级会计人才。 三、切实发挥财政部门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应努力从被动适应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搭建一个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服务平台,建立一个统一、规范、和谐、高效的培训环境。首先财政部门中专司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可以借风使船,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努力研究继续教育的规律、要求、实践方式等;在接受上级监督、管理的同时,主动寻求上级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制订继续教育的总体规划和中长期计划以及近期工作安排,高效率地整合和配置稀缺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创造性地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其次应在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主持下成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构成除财政部门的人员和教学、科研单位的会计专家外还应吸收大企业集团的财务负责人、高级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骨干以及金融、保险、审计、税务等相关部门的高层次人员参加,另外还应考虑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和部分行业领导。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其主要职责应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的制定和修订、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培训单位和教师资格的认定、继续教育内容的设计和方式的选择、教材和考核形式的确定、培训过程的监督检查和培训效果的分析、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讨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等。 四、加强优势教育资源的培育,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供保障。应选用德才兼备的教师,并为他们颁发聘书,以增强角色意识;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按培训计划授课;注意教师的合理搭配,力求人尽其才。条件具备时,可建立会计师资库或培训教师备案制度,根据不同的培训要求从中抽选教师。同时,会计管理机构应注重对教师的培养,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优秀教师应给予精神和物质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教学设施建设也不容忽视。可以在一些硬件设施配套到位、服务意识较强、服务质量较高的地方挂牌,将其作为定点培训场所,为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五、合理确定会计人员的能力框架,精心设计继续教育的内容 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激烈竞争要求会计人员由传统报账型向参与管理决策转变,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由事后核算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应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转变“,职业判断”、风险的控制与会计计量等都成为会计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环境会计、资源会计、社会保障会计、私营企业会计、合伙会计、会计等会计领域的新问题也不断涌现。会计人员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继续教育的任务越来越重。这就要求我们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和会计人员的现状确定会计人员的能力框架,在能力框架的范畴内有计划地安排继续教育的内容,并编写详细的指南或手册。把最新的财经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必修内容,再根据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能力框架内的专题内容,其他问题则需要通 过自学、实践中摸索、参与科学研究、参加各种学历教育等途径来解决。会计人员的自我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 六、以人为本—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形式和灵活的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参加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的集中培训。前已述及,集中培训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应想方设法引导会计人员通过自学、自我教育来提高职业能力,高层次的会计人员可参加上级组织的高层次培训,还应组织各种专题研讨、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有条件的还应参与课题研究,促进会计科学的发展。同时为解决会计人员的工学矛盾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会计人员的需求不同问题,在健全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可在同一培训点的工作日和周末分别开设日班和晚班,金融保险、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培训最好与企业分开进行,取得从业资格时间较短且以前未接受过专业教育、缺少从业经历和不在岗的持证人员应与一般会计人员和高级会计人员分开进行培训,条件成熟时可开办“培训超市”,提供多种培训“菜单”,让会计人员自主选择培训方式。合适的考核方式是实现继续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必修的内容应建立试卷库或试题库。自学内容应定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检查。高层次的会计人员可通过提供制度设计方案、调研报告、工作论文、经验总结等进行考核。 七、重视教材建设,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方便条件 继续教育教材应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在能力框架范围内按能力培养需要编写的系列教材,这类教材应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稳定性,既通俗易懂,又全面具体,便于自学,可结合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组织力量编写;另一部分为每年的培训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体现知识更新的需要,主要介绍最新的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财经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内容、办理特定业务的具体办法等,并注意与上一次培训教材的衔接。为保证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在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主持下根据继续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讨论组织专门的相对稳定的编写班子,成员应由财政部门的相关人员、院校的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和理论基础较好、业务能力较强的实际工作者等构成。 八、职业道德教育常抓不懈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秘书长阿朗?布里当于2005年6月斯德哥尔摩ISO社会责任标准国际研讨会后接受我国记者采访时说:“实施合乎道德的行为,方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劳秦汉在其所着《会计伦理学概论》的序中指出:国家间的贫富差别不在于建国时间的长短、不在于自然资源、不在于聪明与否、不在于种族,而在于国民的态度。在研究富国国民的行为时,可以发现大多数国民遵循以下原则:把道德作为基本原则、遵守秩序、廉洁诚信、准时、负责、积极向上、遵纪守法、尊重他人权利、爱岗敬业、节约与投资。可见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富民强国的法宝,是值得我们花大气力去做好的一件大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职业道德规范,是我们全体会计工作者都应该努力修炼、身体力行的。从会计职业道德意识的树立到转化为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再到最终形成会计职业道德习惯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渐进的反复的过程,所以这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塑造人的精神和灵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与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相辅相成,一方面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参与管理等,另一方面会计职业道德也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一项内容。 九、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除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 外因是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的。知识就是力量,在会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会计人员应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新理念,与时俱进,主动融入会计改革的潮流中。只有会计人员自身的认识提高了,排除外界干扰,树立坚定的内心信念,将继续教育作为自身的一种内在需求,继续教育工作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此外还应更好地发挥财政会计学会和一些行业组织及相关单位主管部门的作用,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经营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继续教育论文:关于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中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英语教师的调查,我们不难看出,不少英语教师对新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知之甚少,在使用教材中往往“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很多教师授课用汉语组织教学,甚至用方言进行英语教学。更多中学英语教师反映:现在的英语越来越难教,似乎在教学中完全无一个可遵循的规律,很难形成特色教学,极难做到应试成绩和素质教育两者兼顾。这是为什么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调查了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类: 第一、对英语实践性教学不适应。传统的语言教学主要通过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和直接法(Direct Method)来完成的。这两个方法对教师的备课和课堂讲解要求较高,但相对而言操作起来比较容易。而现在英语教学要求以一种实践性的教学形式来展开,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语言实践活动作精心组织、巧妙设计和具体指导,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包括学生基础差,课堂时间短,学生班级人数多,实践设备严重缺乏等等,课堂教学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第二、中学英语教师自身英语综合水平的简化问题。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师除英语教学外,极少有英语语言实践和交流的机会。经历长时间的英语课堂教学之后,英语综合能力方面简化现象十分严重。如连贯性的流利表达简化成为单句和词语表达。英语思维方法也被一些固定的词、句子、句型所禁锢。在这样的情形下,要在有限的时间、固定的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完成英语教育,难度是相当大的。 中学英语教师迫切要求在英语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希望能通过各种形式和类别的培训,使自己能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这也是我们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 二、关于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开展中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势在必行。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坚持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方针,针对中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各类教学问题,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有针对性的课程。首先在课程和教学内容上加大主干课(综合英语、听力、口语、阅读)课程比例,使学员的基础知识得到夯实。如开设《中学英语课堂分析与研究》、《英语课外活动指导艺术》等类别的课程,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开设《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修辞》、《英语语言学概论》、《国外英语教学流派和国内教学动态与研究》、《英语写作基础》、《语言与文化》等课程,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理论水平和语言文化素质。在进行英语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时,还可以从实用教学的角度,结合英语教师的个性发展需要,以培养教学特色和专长为出发点,开设《英语教学艺术探讨》、《中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研究》、《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学生常见英语表达错误分析》、《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分析》以及《英语教学测试原则和方法讨论》等课程。继续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以及教学大纲和学历培训是不同的,要有效地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相互衔接,避免重复教学。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充分地考虑地域性和教师类别的差异,可以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一定的针对性,突出重点课程,并结合教师的不同学习特点和不同教学经历,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结合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开展深入浅出的教研讨论,使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既是中学英语教师语言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解决中学英语教学中疑难问题的最佳教研方式。 三、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应强化口语,侧重听、说 为了真正满足英语教师需要,笔者认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应该是一种不定时、连续性和强化性相结合的教育。不定时、连续性的继续教育主要可以由英语教师自身的业务学习和训练来实现。而强化性教育可以由一些培训机构来实现和完成。强化性教育是一种周期短、见效快的教学形式,其主要教学形式可采用:强化口语,侧重读、听,以带动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具体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操作。 1. 强化口语 口语表达对中学英语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中,开始重视口语教学,其主要根据是从儿童学习语言的经验中获得的。儿童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首先是一字一句大量的不定时地听,然后再一字一句地模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整句表达,而后再经学校教育使自己的语言逐步走向完整化。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一开始就以引入大量语法知识和规则为主,使初学者感到外语学习重点在于了解语法知识,语言则被当成一种死的知识来死记硬背。最终的结果是,初学者感到语言表达和运用十分困难,到处是禁区,处处是难点,极大地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除了会记一些语法规则和一些单词以外,什么也没学到。所以近年来,根据语言学习的自身的特点,在中学教师中,编入了大量生活化、趣味化的材料,以实践性教学为主,为中学英语课教学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然而,如果教师长时间用汉语组织英语课教学,无法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没有把英语当成除母语以外的第二语种学习,除模仿以外,学生完全缺乏语言表达的积极性。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口语强化就是为真正实现英语教师用流利英语进行课堂教学,从增强他们口语表达积极性入手,提高他们继续教育的兴趣。针对这一点,强化口语教育的内容设计主要就是以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为目的。设计出各类具体项目:如课堂问侯,提问技巧,抽查方式,检查作业,评语形式,作业布置等。集中一些常见的表达式,英语学习者能系统地接受口语训练,通过指导教师所设计出的一些特殊语景进行实践活动,激发口语表达的信心和积极性,使自己的英语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2. 侧重读、听 准确的拼读和辨音能力是一个英语教师必备的素质。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信息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感知器官(如:眼、耳)输入大脑,然后经过解码形成概念,这是语言信息的自然接受过程。读、听是语言学习中最基础的,主要输出形式如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读、听就要求一种信息接收的准确性。中学生往往是从英语教师那里获得英语信息的,在这一过程中,极容易形成一种固定型的发音和表达习惯,有时到了成年这种语言习惯都难以更改,所以英语教师表达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如果语言教师缺乏一种经常性的训练,那么,就无法排除母语逐渐对大脑内原来已形成的语言信息的干扰和影响。没有准确的语言信息的吸收,就没有正确的语言信息输出。 在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多层次,抓活动教学,强调应用能力,拓展教育空间,促进全面发展。把培养复合型教师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来完成,使英语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使自己的语言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提高,最终能够用正确的语言信息进行语言传播。 继续教育论文: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建议 一、体育师资队伍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体育教师的专项培训在参加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中,由于体育教师比其他专业的教师少,把体育教师培训融进其他学科中培训,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对新兴运动项目、新的教学观念、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很少涉及,体育教师的培训只能成为学分或学历的培训。学分培训中,培训单位中涉及体育教学部分也面对全体教师,讲授部分理论知识,教学方法采取“满堂灌”的方式,缺乏启发性,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很少关注体育教师尤其是农村的体育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对于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来说,只能听课,无法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没有认识。 (二)培训模式单一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主要以学历培训为主,各高等师范院校对体育师资开展的教育以函授教育学历为主。体育教师利用假期几周的面授时间把高师学生需要花一年时间学习的内容学完,通过减少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考前强化培训,降低考试标准等方式,让体育教师从低学历者成为高学历者,结果就是很多体育教师学历提高了能力没提高。 (三)部分体育教师参与培训功利思想严重部分体育教师培训目标主次不分,参与培训的功利思想严重。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过程是掌握新知识,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有利于增强自身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有些体育教师缺乏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价值观念,没有从思想上重视本校教研工作。对一线教学研究的实践环节缺乏足够认识,对参加的继续教育没有正确认识,仅仅把各种培训看成是为将来职称评定的一个经历,为了评定职称时所需的教育学分而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为了获取学历参加函授学习。 (四)继续教育或学历教育培训增加了体育教师的经济负担对于多数体育教师来说,培训主要是参加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或学历教育。对于城镇的体育教师来说,培训地点近,有一定的花费,但还不足以成为负担。对于边远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尤其是中青年体育教师来说,他们平时的生活负担普遍就很重,参加培训的车费、住宿费、学费、生活费都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经济负担是边远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之一。 二、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有效开展培训的途径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布,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各个学校支持,体育教师踊跃参加的模式开展培训工作。 (一)培训内容设置要合理 培训要按学科分类进行,针对专项教学内容展开培训,培训内容要新颖、实用,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真正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应多组织短期培训班,在培训内容上选择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内容;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针对农村学校场地器材缺乏,如何制作乡土体育器材,民族地区如何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体育课堂等;体育拓展训练知识、体能训练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在一定区域组织体育教师培训成果展示。在学生体质下滑的今天,开拓体育教师视野,加强体育教师实践能力应该是教育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完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 1.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体育教师质量是体育教育质量的核心,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有利于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提高。现阶段我国对成人的学历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函授、远程教育、电大的成人教育及自学考试的方式进行。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鼓励体育系教师参加各种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高校要严把教学质量关,使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体育教师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现和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体育教师的培训可以通过网络优势,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学校的培训网络,有利于资源共享,缩小体育教育的地区差异;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借助教师进修院校的优势,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基地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例如:组织体育短期进修、开展专项教学讲座、举办教学观摩、倡导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岗前新教师培训、在岗定期培训、骨干教师的培训要按教师岗位需要进行专项培训。为了提高培训效果,教育主管部门可建构一定规模,数量充足,具有较高体育专业素养的熟悉新课程培训的“讲师团”,采取“送教上门”、“送教下乡”的方法和途径开展新课程培训,以提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 3.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化,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培训理念,把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体育教师职务评聘相结合,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三)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培训 优秀的体育教师是学生的楷模,高尚师德的示范和教导作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积极影响,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质量的提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学校要根据体育教师特点,制定思想道德培训规划,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将体育教师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端正体育教师的思想意识,正确看待继续教育工作,加强职业素养,全心全意教 书育人。 (四)加大体育教师培训经费的支持力度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项培训力度,加大继续教育培训投入,组织免费培训,减轻体育教师的经济负担,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环境。 三、结语 教师参加培训是一件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应正确看待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平等对待体育课和其他文化课,并清楚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加强体育教师后续培训教育,为体育教师自我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继续教育论文:继续教育对护理人员的重要性 1护理理论教育 让本组护理人员系统地学习专科护理及整体护理的护理理论,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护理专业知识,以更新较旧的护理观念。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了解采取何种护理方式能帮助有自理缺陷的患者,满足其治疗性自理需求,并应真正掌握3种护理系统的应用时机:①在病人没有能力满足其治疗性自理需求的情况下,为其采用完全补偿护理系统。②在病人仅有能力完成部分治疗性自理需求,而需要护理人员帮助其完成另一部分的自理需求时,采用部分补偿护理系统。③在病人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治疗性自理需求,但需要一些指导和支持时,为其采用支持-教育护理系统。根据病人的自理能力和治疗性自理需求,在其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灵活地为其采用不同的护理系统。临床实践证实,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护理系统,才能为病人提供全面、有效的护理服务。 1.1操作技能教育 应为护理人员重点培训以下护理基本操作技能:静脉输液法、静脉输血法、肌肉注射法、皮内注射法、无菌技术、穿脱隔离衣、鼻饲法、胃肠减压法、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法、褥疮护理法、灌肠法、氧气吸入疗法、导尿术、吸痰法、备皮法、雾化吸入法、口腔护理法等。应为护理人员重点培训以下急救技能:心肺脑复苏、人工心肺复苏术、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洗胃机、除颤仪的使用方法、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术等。在进行上述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的动作应规范、轻巧、熟练,并应令患者感到满意。 1.2沟通能力教育 护理人员要提高沟通能力,就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沟通经验。因此,应促使本组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养成多听、多学、多动脑的习惯。护理人员进行沟通能力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其在与病人沟通时进行换心换位思考,采用适当的语言,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掌握“情、忍、乐、全、换”五字服务艺术。指导其要“真情相对、忍让在先”,让病人得到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服务。指导其将爱心和奉献贯注于护理工作中,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适应不同层次病人的特殊要求。此外,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还要做到六会:会主动关心病人,会主动帮助病人,会主动解决病人的问题,会正确有效地执行医嘱,会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会按护理的程序和步骤实施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 1.3行业素质教育 以护理专业的行为准则作为教育内容,要求护士做到以下几点:①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患者热情相待。②及时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尊重其权利,不向其泄露医疗秘密和其他病人的隐私。③对临床技术精益求精,对同事以诚相待,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行为规范、思维敏捷、动作快而有序。④与同事团结协作。⑤微笑服务、淡妆上岗、仪表端庄。 2结果 2.1护理理论考核成绩本组护理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前进行护理理论考核的平均成绩为75分,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继续教育后进行护理理论考核的平均成绩为89分。 2.2护理技能考核成绩本组护理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前进行护理技能考核的平均成绩为79分,在接受继续教育后进行护理技能考核的平均成绩为95分。 2.3沟通能力考核成绩本组护理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前进行沟通能力考核的平均成绩为81分,在接受继续教育后进行沟通能力考核的平均成绩为91分。 2.4护士素质考核成绩本组护理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前进行职业素质考核的平均成绩为77分,在接受继续教育后进行职业素质考核的平均成绩为86分。 3讨论 继续教育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水平、护理操作技能、与患者及外界的沟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护理人员可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将所学的护理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工作联系起来,掌握独立解决和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此外,护理人员在获得良好的继续教育成果后还可激发专研业务的积极性。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努力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得到病人的信赖,把对患者的间断护理改为连续的、有系统的护理,把对患者的对症护理、心理护理、疾病预防保健和康复指导统一起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用真诚和蔼的服务态度,娴熟精湛的护理技术为患者服务,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全市卫生系统护理技能考核中,我医院的护士名列前茅。这也说明,持续组织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可显着提高其整体的职业素质。 继续教育论文:在网上进行教师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摘要:笔者参与建设"厦门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继续教育"网站中所涉及的有关信息教育的一些思路和正在研究的问题。其中包含了培训网站建设本身的规划考虑的问题;在宽带网特定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网站培训的设计以及培训信息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组织、制作和等问题的探讨。 关键字:网络教育、培训网站、教学模式 在教育部部署的"校校通"工程的推动下,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普及并逐步深入。学校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还有许多。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教师是否掌握了信息技术。我们学校为解决这一问题,已经坚持多年的教师计算机培训活动,每位老师都参加了校、市各级的计算机的各种培训和考核,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当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得到的思考的要更多些。老师的确很忙,他们很难找到成片时间来较系统的学习;有一部分老师,他们也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还未进入应用角色,收效不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下一阶段提出了: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应融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形式就是在网上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的继续教育。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建设培训网站,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新模式 以往,老师的培训要找专门的时间,集中在同一地点进行。这对于老师繁忙的工作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大多都只能选择双休日或其他假期进行,影响了老师们的休息和整个学校教师的培训进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建设一个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让信息技术为信息培训服务。目前,厦门教委信息中心建设的厦门教育宽带网已经覆盖岛内外几十所中小学,并开始建设了教育数据中心。厦门中小学的校园网络的建设也已基本完成,这为建设培训网站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市教委人事处和教育学院电脑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开始规划和建设"厦门市中小学计算机继续教育网站"同时,开展了在网上进行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研究(该项目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在网站规划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 (1) 通过网站浏览,教师可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应该学那些内容?包含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的要求以及本地区对教师的具体要求等。 (2) 组织教学节目源,请有经验的老师在网上利用电子课堂上课(以下将重点讨论)。 (3) 在网站上交流各校培训所使用的教材、讲义、以及教学音像资料。 (4) 在网站上开设老师的研讨空间,分门别类的组织各种论题。 (5) 展示老师的各种应用事例,如教学幻灯片或其他小课件等。 (6) 让老师发表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应用的小论文。 (7) 应用小常识等。 培训网站应该是尽力为教师服务的,无论是想系统的学习或是有什么疑难杂症,都可以通过网站来得到解决。让网站加入继续教育的服务行列,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老师通过网站参加培训,有以下益处: (1) 不受时间(不含直播)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点不言而喻。 (2)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3) 可以反复学习,不懂的章节可以重来。 (4) 可以参加讨论(汉字录入必须过关),实现交互学习。 (5) 可以有选择的学习,学习针对性强,效率高。 (6) 实用性强,直接针对老师的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和讨论。 在网站培训和学习最主要的问题是交互性问题。当然,在网站是可以交互的,但交互毕竟没有面对面的真实和有感情。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二、 在宽带网上使培训更具亲临感和更强的交互功能 先了解一下宽带网络。网络是传递信息的通道,对于在相同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越大,就称该通道越宽。宽带网络就是可以在瞬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的装备。如果我们只是传递文字,就不必要宽带网。但如果传递的同时有图形、声音和影像等多媒体信息,那么宽带网将起决定性的作用了。正在建设的厦门教育城域网络为千兆宽带网络,是一个传输速度极快的网络,它可以容纳上百人直接上网来传递多媒体材料。 由于有了宽带网络的支持,我们的培训网站在主讲培训内容中将大量采用视频数据流的形式。这是因为视频流制作上较容易,其表现形式也容易让学习者接受。有关视频流的产生,将在下面介绍。我们先来讨论在宽带网的培训的三种模式,当然,它们还需应用软件的支持: (1) 现场直接播放教学节目。先在网上公布教学节目单,定时播放。在网上的任何一个用户在权限许可的条件下都可以收看(参加)。这种形式一般用在典型的示范课程或即时的现场教学等。它的特点是:由于网上采用广播的形式,在整个局域网中它只需一个数据流,因而不会占用太大的带宽即可播放质量较好的画面,参加人数也没有限制。依靠软件的功能,可以实现文字的交互。即听课着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提问,讲课的老师可随时获得,并在老师认为必要的时候给予回答,这种回答可能是他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这种交互的形式对听者仍有亲临的感觉,效果较好。这种培训的缺点就是必须定时,除非你录制,否则不能重播。 (2) 预制好的教学节目,分门别类的存放在中心服务器,以网页的形式让学习者点播收看。这样的节目不宜过长,每个节目只须解决一个知识点,一般在3-5分钟,学习者点播收看可随时随地(当然需要有联网的电脑,下同)。并且不需要成片的时间,这对于忙碌者特别适宜。如果一个节目没看清楚,那么可以重新再来一遍。已经懂得的节目不必点播或者只是预览一下。这种形式能不能交互呢?由于是随时随地进行,老师不可能随时等候,两种方法(可并存)可以解决:一是在网页上提供教师答疑交互版块,老师每天在网上查询一次,并作答。但如果学生数巨大,这种方法可能是杯水车薪。另一种方法是建立学员讨论组, 利用学习者这一群体进行交互,让学习者通过讨论来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老师也可参加点评。 (3) 智能型的教学节目,这种形式在制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在网上节目源并不是一条顺序的数据流,而是根据学习者在交互时提交的情况提供不同路径的节目选段。整个节目源是由计算机编程将许多节目片段按知识的层 次结构组合而成。这种节目源的难度在于事先已预置了学习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并为解答这些问题都作好了节目片段。当然,假设这样的节目源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这就无须老师在网上守侯,同时也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学习的目的。 比较以上三种模式,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第二种模式是初建网时最适宜采用的模式。由于制作较为容易,大量制作节目片段,可迅速丰富网站的内容。同时也为制作智能型教学节目源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制作适合宽带网上的培训节目源 培训网站的主要内容是培训节目源的制作。由于所有的培训内容(文字、图片、声音、影像)都可以数字化,因此,培训网站的建立关键就在于如何收集(采集)和组织这些数字化的培训资料,并在网页上展示出来。目前,存储空间的成本已经十分低廉,在网站上大量存储多媒体信息已成为可能。这里,侧重讨论由视频构成数据流的信息源的制作。视频数据流作为培训的信息源的特点是:表现形式丰富、多变,容易吸引学习者。在设备和软件完备的前提下,制作相对容易。以下讨论几种视频数据流的制作形式: (1) 直接对老师的上课现场进行录制。此法较为传统,市面上各种教学VCD光盘几乎都采用次方法录制的,因而容易收集。在培训网站上不宜直接采用,这只是课堂的搬家。 (2) 对与信息技术内容的培训,它有一个特点:即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计算机的屏幕中表现的。选用一种抓屏软件,录制来自屏幕演示的培训内容,它仍是一种视频数据流的形式。目前,常用的抓像软件有HyperCam、Screen recorder等。笔者采用的是:Camtasia Recorder(先入为主)。该软件已经为制作这类的教学资料的设计了许多十分实用的功能。如:抓屏的范围可以是整屏、窗口、自定或可变化的;录制时可将你对着麦克风的话音同步录制,也可后期加入;屏幕演播过程鼠标的表现可以用各种动画色块突出表现或更换鼠标指针的图案;提供了编辑功能等等。如果演讲老师能学会这种录制形式,只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一台电脑和一只麦克风,自己一个人就能完成全部的操作。 通常,把它们转换成视频流的形式(如realplay、),特别适合在网上点播。在网上如何组织视频节目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把一个较大的知识体系分为许多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录制成一个视频小片段,每一个小片段的长度控制在3至5分钟。每一个小片段被组织到网页上,可以用带超链接的小标题表示,甚至可以带上一小段文字说明,让学习者决定是否点击它。 四、 如何让培训网站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其目的是培训老师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那么,如何来实现将自己的学习溶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设想,利用培训网站的上载功能,给老师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自己制作的POWERPOINT的作品或个人网页等;对于那些还不能上手的学习者,我们可以设计在网上置放某一作品的半成品,并告诉最终要完成的目标和一些提示或帮助。这样可以降低其制作的难度而达到学习者直接参与的目的。网上可以提针对学习内容配套练习和测试题目,可以直接在网上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由于计算机是智能的,如果你的学习过程在网上都有记录(根据IP或登入帐号),通过网上编程,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跟踪和评估,并能给出下一步学习的指导意见。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应该成为教师进行网上教学的示范。我们建成的宽带网络也必将运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如何设计网上的教学活动?如何通过网络与学生在新的环境和空间下进行交互和沟通?本培训网站的本身将成为一个事例。老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时,老师为该网站的学生(学员),体会在网上如何学习(接受)知识。同时,网站提供老师的实践空间(主页空间和上载机制)。这时,老师是网站上自主网页的主人,通过该主页和他所教的学生进行交互学习,从而学到了在网上从事教学的本领。这就是该网站最主要的目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实践基地。厦门教育宽带网建设的同时,正在积极的筹建应用于教学的数据中心(IDC)。这一中心的功能虽很多,但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让老师在网上进行各种教学活动。通过我们培训网站训练的老师,将比未经过培训和训练的老师更容易适用这种在未来将应用十分广泛的教学模式。 继续教育论文:会计继续教育初探 刘知生 所谓继续教育,又叫后继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就会计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特点、组织管理谈点粗浅看法。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经济发展“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改革、会计主体变化对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其基本思路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①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对时局变化的高度敏锐性,感悟时局变化对企业财会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及程序,要加强学习,坚持方向,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②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市场经济综尚超前和创机关报、竞争和法制,更体现了风险与效益对等的根本法则,归根到底市场竞争是产品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这一些均有赖于国民教育和不断学习。 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新技术知识,较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④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廉洁奉公,团结协作。 3.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财政部长项怀诚指出,当前会计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三是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 。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实行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4.深化会计教育改革,与国际会计教育接轨的时代要求。利用现代科技的远程继续教育形式,能扩大教育规模,甚至形成教育产业,减少国家投资,解决工学矛盾;实现的人智能最大化,使高科技技术手段成为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的自我奋斗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使学习成为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更利于教育普遍化,如持续教育、终身教育、持续专业教育、教育深化、非传统教育、成人教育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教育为基础,扩大人才培训的贡献率,实现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严要求。财政部颁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学习内容、学时由财政部会计司拟订,具体实施由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批准认可的学校、单位组织开展,其运作格局是由培训单位培训,由各级财政部门发证,每个会计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若连续二、三年未参加,将在资格考试、会计证年检、评先表模等方面予以惩诫,直至吊销会计证,清理出会计队伍。 2.在职性,层次性。会计继续教育,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按文化学习、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 3.大量性,大规模。我国有1200万会计人员,一个县一般也有一千多名会计人员,要在两三年之内全部轮训一遍,无论是会计人员数还是培训工作量都是大规模性的,是史无前例的。 4.长期性,循环性。会计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循环性工作,不但在工作上要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持之以恒,而且在培训师资、教材、场地、质量、制度及管理,应长计划,短安排,综合配套。 5.新颖性、专业化。一是工作新和专,继续教育在西方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却是一项新工作,尚无经验可寻。一是内容新和专,要向会计知识更新为主内容的技能操作方向转化。 6.开放性,实用性。会计继续教育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 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既可以是读学位拿文凭,也可以为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既可以是拿会计证、会计电算证,也可以搞会计学术课题研究,还可以为考注册会计师;既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半工半读,长期性与短时性相结合,属于开放型学习模式。 7.社会性、服务性。坚持以属地原则为主,级别管理为辅的原则。一般地,高级培训权限在中央、省里,中级培训权限在地市一级,初级培训在县里,按财政、财务管理体制的属地原则培训。在培训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咨询,解决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会计服务水平。 8.现代性、多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一般有: ①函授学习; ②电话会议形式学习; ③有线电视形式的学习; ④电教录像形式学习; ⑤卫星传授电视接收形式的学习; ⑥计算机为主的学习; ⑦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 尤其是“以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标志。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艰巨性和紧迫性,树立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的思想,立足基层,筹划未来,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检查督促,保证质量。 1.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 2.明确主体,形式多样。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的机关是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培训以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为依托,发挥其它部门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有自学、有培训;可自己组织,也可委托办班;有函授、电教、录像,也可课堂讲授、网络查询、实地演练;可集中上来,也可分片下去等等。 3.分别层次,分清职能。分期分批,分行业分系统,区别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会计部门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提出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规划和培训要求; ②制定培训单位的资格审查标准; ③会同具体培训单位,制定教救灾计划、收费标准,并指定教材; ④检查和监督培训单位的培训质量。 4.围绕主题,规划目标。 5.坚持原则,加强管理。 ①严格许可证制。 ②坚守师资条件。 ③严审硬件设备。 6.严格监督,保证质量。一是考试试建档;二是注册年检;三是制度约束。以充分保证按质量按量完成会计继续教育任务。 继续教育论文: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路线与实现方法 摘 要 本文介绍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路线与实现的方法。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是一个新课题。本文提交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对如何构建网上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远程教育;基于WWW;远程教学支撑系统;同步多媒体 一、简介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科技及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进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二十一世纪,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将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现代化、终生化和国际化的新型教育形式和必然途径。 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能创造出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可以送教上门;让人人享有教育;能克服人多、地广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能解决工学矛盾;可以请最好的教师,运用最好的教材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训。 二、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广东省建设教育强省的宏伟目标对我校为基础教育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建设教育强省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师资;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关键在于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省委、省政府要求到2001年,在充实中小学教师缺额的同时,使98%以上的小学教师,95%以上的初中教师、70%以上的高中教师和60%以上的职业中学、技工学校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或任职标准。因此,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办学开放性的特点,打破传统的、封闭的办学模式,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由优秀教师开设的课程,有助于建立起一种满足终身学习要求的教育保障体系,有助于普遍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使广东成为教育强省。 1、目标和基本思路 广东省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为龙头,以广州、深圳、珠海大中城市为先导,逐步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腹地分层次推进。到2002年,远程教育覆盖面达广州、深圳、珠海和珠江三角洲400多个城镇中2800所中小学。到2004年,现代远程教育辐射全省5000所中小学。发展目标是:通过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建设广东教育强省服务,对广东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为国内师范院校开展远程教育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 2、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广东省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和各类高层次教育人才。 3、技术路线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采取的是基于WWW的远程教学系统和基于www光盘多媒体授课课件压缩系统相结合的技术模式。中小学教师可以在校外教学点多媒体室(校外教学点设在网络条件教好的中小学)或家庭就近上网的方式,通过互联网来访问和学习;同时在校外教学点多媒体室或家庭本机操作,学习压缩在光盘中的多媒体授课课件。该技术模式可以分为五大模块: (1)基于WWW的远程教育系统 基于WWW的远程教育系统提出了一个 基于Internet的网上虚拟集成学习环境。AnswerWeb系统、Web远程测试系统、Web远程交流环境、多媒体作业系统以及基于Web的网络大学管理系统。 AnswerWeb系统----在一般学习过程中,提问与回答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而通常在一个领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的问题往往具有相似性。另外,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加以汇总和分析可以总结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作为反馈可以使教师能够及时高效地调整教学方法,从而大大缩短了经验教师的培养周期。 AnswerWeb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基于 Web的网络自动答疑系统。通过关键字匹配、 搜索算法,和问题勾连技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快速得到问题的解答。系统提供问题分析功能,以使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Web远程测试系统----基于Web的测试系统支持学生入网测试。学生只要接入Internet,可以从在何地点进行实时考试,考试完毕后立即可以得 到成绩,同时教师可以立即统计、分析该次网上考试的学生成绩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试卷的难易程度。本系统实时纪录考生的考试状态,若考生因网络失败而导致考试的异常中断,其可以在下次登录到系统中时,自动恢复到上次考试的中断点。 Web远程交流环境----远程交流环境提供了一个基于Web的,异地师生交流的场所多媒体作业系统----多媒体作业系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基于 Internet的作业、作业完成和提交的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预先编辑好的基于各种媒体的作业 ------ 文本、图片和语音,在 Web中。同时分散在各地的学生可以通过 Internet 浏览教师的作业,并可以利用本系统完成并提交作业。 基于Web的网络大学管理系统----本系统综合管理虚拟大学的教师、学生以及各类课程的信息。提供学员注册、课程安排、分数查询和交费情况等信息。 (2)基于光盘的多媒体课件压缩系统 该系 统利用最先进的多媒体压缩技术把老师授课过程具有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多媒体课件压缩在光盘上,然后邮寄给校外教学点,安装在多媒体室的服务器上(网络条件较好的校外教学点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线路下载多媒体课件),也可以直接邮寄给校外学生。学生在本机的多媒体环境下学习,根据教学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 (3)远程教学综合信息库 教学资源库包含教育信息本地化、教学素材、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习题库、实习软件工具库等。 (4)网络课程建设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数学学科核心课程6 门 数学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疑难问题研究 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 数学方法论 国内外数学教改动态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化学学科核心课程5 门 化学习题教学研究 化学竞赛指导 日用化学选讲 新材料、新能源专题 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英语学科核心课程5 门 听说能力训练专题研究 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 英语视、听、说 翻译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数学学科核心课程6门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育比较研究 小学数学学习心理专题 数学发展简史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英语学科核心课程5门 英语教学概论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技能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音乐学科核心课程5门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技能 当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简介 儿童舞蹈及音乐游戏 音乐欣赏及作品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 (5)考试和实习的实施办法 按照远程教育"宽进严出"的原则,必须把好考试这一关。考试场地可以设在校本部和校外教学点,标准化考试在校外点局域网的计算机上进行,实习可以在校本部和校外教学点。 4、该技术模式的主要特点 远程教育的前期设备投资小,基本上是利用我校原有的教学条件和设施资源,如网络中心的核心网络设备、出口的信道等。 网上学员入网投入资金少。学员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来上网学习。一种是在校外教学点中小学多媒体室里上网学习;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家庭上网来参与网上的学习和网上的辅导。特别说明的是广东五大网已经10M-155M互联,珠三角地区普遍提供家庭上网接入,方式有:拨号、ISDN、ADSL、CABLE MODEM,有些地方已经光纤进入家庭。 利用最新的多媒体压缩技术,把多媒体课件、教师授课的影像资料等压缩在光盘上,邮寄给校外教学点,安装在多媒体室的服务器上(网络条件较好的校外教学点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线路下载多媒体课件),也可以直接邮寄给校外学生。学员可以在校外教学点多媒体环境上自学,也可以把光盘带回家学习,犹如把最优秀的教师请到家里来上课,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在完成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按照远程教学的大纲,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真正体现了学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由优秀教师开设的课程。这大大方便广大的中小学教师。 多媒体光盘压缩成本低。以物理教育专业(专升本)为例,一个学生需完成15门课程(三年完成),授课课时约750个学时。如果用目前流行的VCD MPEG-1的压缩格式,每个学生需派光盘700张左右(每张光盘播放1小时),这是不敢想象的。但如果用我们开发的最新压缩技术,每张光盘可播放17个学时,仅需44张光盘,也就是说每月每个教学点或学员派发1-2 张光盘就可以了,每张光盘的成本不到5元。 光盘压缩技术采用国际流行的基于web和www浏览方式,非常方便用户用浏览器调用。由于有较好的市场和前景,Microsoft微软公司已把播放器嵌在(plug-in)win98操作系统中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开展远程教育,可以激活我校的教育信息产业,特别是带动我校的课件制造业和出版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结论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采用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路线易于推广,应用前景广泛。该技术路线适合我国各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不但可以应用在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可以应用工矿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以及工程继续教育等。 继续教育论文: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探索 【关键词】 护理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护理人员的自身素养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是我们急需探索的一个课题。从实际来看,护理人员知识面偏窄、能力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的继续教育的方式单一、内容单调等有关,说明其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就如何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进行了较长时期的实践与探索,现报告如下。 1 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1 缺乏系统的学习 护理人员原有的知识已陈旧化,在日益更新的护理方式、新技术、新药品、新手术等面前,显得束手无枣,无能为力。因而护理人员急需充电,用新的知识来解决不断遇到的新问题。 1.2 护理科技的日益进步 当今已是21世纪初,正是世界总体科技大幅度发展的阶段。护理科技的发展同样一日千里,由此而生发的护理理论层出不穷。如果不抓紧学习,终将被淘汰出局。 1.3 护理成果的不断涌现 纵观国内外护理界,研究成果叠出,其中不乏优秀者。如何将这些成果推广,并在实践中运用?首先要对它们进行研读、吸收,然后应用,做到资源共享。 1.4 护理经验的总结 护理人员自己的经验教训需要在理论指导下总结,每位护理人员走过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护理之路,有经验也有教训。要将它们进行总结,必须借助于全面而不断充实更新的护理理论,因而必须进行系统学习。 2 继续教育的方式 2.1 学历性进修 这是普遍采用的进修方式,目的是通过此种进修,将基础知识学深学透,同时将护理学历提高到大学本科或专科。但应清醒地看到学历性进修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学历性进修不等于要把学习束之高阁,而必须参加其它方式的继续教育学习。 2.2 非学历性进修 这主要指各类短期培训班、研讨班等。非学历性进修相比学历性进修最大的特点有这么几个:一是专题性,短期培训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只能围绕一个专题展开;二是速效性,短期培训往往以突击培训的方式,时间短,效果显著。我们应该重视这种非学历性的学习,可以把它作为学历性进修的补充与延伸。 2.3 专题研究 这是目前护理人员比较忽略的方面,这源于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专题研究只是科学研究人员与专家的事,不属于自己的范畴。殊不知,护理人员进行专题研究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她们处于长期的实践之中,天天都遇到新的问题,天天又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专题研究的厚实基础。专题研究需要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发现课题,然后学习理论,将理论用之于实践,进行课题的研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并将课题成果推广。这既是一种相当见效的继续学习教育方式,又将学习、工作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2.4 讲座性学习 讲座性学习分2个方面???听别人的讲座与自己作讲座。听专家的讲座,这是一种知识的吸收,这是极为有效的学习形式。自己作讲座是自己的经验、成果等知识的输出,不仅使其资源为大家共享,而且由于准备一个讲座,自己必须把自己的护理经验、见解等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总结,也属于主动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的过程。当然护理人员作讲座可以根据适用范围,合理安排听众。 2.5 科室性学习 因医院的专业性很强,故科室性的学习十分必要,也有条件。科室学习应定期进行,除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应全部参加,主讲人员可以请医生或年资高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也可以请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其他人员, 还可以根据自己科室的需要进行安排。同时可以阅读护理杂志,了解最新的护理动态。 3 继续教育的管理 3.1 建立档案 建立继续教育的档案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进行此类管理的有效措施。在科室中要记载每次学习的内容,护理人员参加学习的次数与时间,有条件者可以让护士在签名册上签名。在医院组织的学习中,同样应有记载。外出的继续教育应有学习体会或回来后组织有关护理人员学习,这样能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继续教育档案可作为护士年度考核、晋升的必备资料。 3.2 定期检查 在规定的期限内(季度、半年或一年)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要进行检查并予以总结。应把检查的情况记录在案备查。没有完成继续教育的通知其本人,督促其完成。 3.3 奖惩措施 在继续教育中规定奖惩制度、落实奖惩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保持继续学习的长效及有序进行。对积极参加学习的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可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对于参加不够认真者,予以适当的批评;对于长期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又无特殊原因的,予以适当的处理。 4 讨论 总而言之,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并使其逐渐深化,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一流护理队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还会遇到除本文所述以外的许多问题,如本职工作和继续学习在时间上产生矛盾、参加继续学习者基础不一、继续学习如何循序渐进等,只要我们做到方式多样化,内容通俗化,教材衔接紧密,理论能为实践所用,同时做到时间巧安排,管理人性化,措施有力,奖惩得当,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继续教育论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会计继续教育创新 在网络时代,会计继续教育应充分利用以高新科技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着力建立一种基于Internet 的高速互动的会计继续教育新模式。 目前,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宽带与异步传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推动教育现代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技术将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产生重大影响(南国农)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教学的优化(李克东) 。会计教育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将是我们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现代教育的大众化、个性化、实时化思潮的发展也使得原有的会计教育思想日益显得落伍和陈旧,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与此同时,会计理论和管理制度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重大的创新。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有论者认为, “网上实体”的出现, “网络公司”等虚拟经济实体的迅猛发展,拓展了原有会计基本假设(陈卫星,1998) 。甚至有人认为会计假设将被取消,会计将表现为一个系统化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袁树民等,1999) 。会计主体假设将有可能被“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所取代(雷光勇等,1999) 。在会计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围绕企业会计(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会计) 的组织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主要有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和稽察特派员制等三种新的会计管理模式。 可见,由于网络的兴起和信息化的巨大影响,无论会计教育思想和手段,还是会计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制度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正是这些变革,使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成为必要。 1、会计继续教育应具有的重要特征 那么,这种新的模式究竟应是怎样的呢? 有无可以照搬过来的经验和模式?“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的会计教育均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培养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等情况,. . . ”(阎达五等,1998) 。可见,探索会计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并无多少成功的经验可寻。我们应深入研究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的规律,从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索一个能真正适应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新模式。我们认为,新的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和探讨。 首先,新模式应充分体现新时代的教育特征。 ———新模式应充分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智能和技术代替了人力,高科技产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日趋高档化、复合化。就会计实务操作而言,大量的计算机处理取代手工作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和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综合化 ———财会人员不仅要懂经济业务的核算,还要懂管理,更要有一定的决策能力。 ———新模式应充分体现创造性教育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目标不仅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具有好奇心,有创造欲和持续不断的创造能力。财会人员不应仅仅是新会计理论和方法实践中的“沉默羔羊”,而应为新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实践出真知,事实表明,许多理论和管理制度上的纰漏正是由于财会人员的积极大胆预防才得以化险为夷。若是财务人员墨守成规,不仅会给企业和国家带来损失,同时也使新理论和方法无法得以完善。所以,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既精通财会理论,又能在新的特定情况下具有果敢、合理创新能力的高级财会人才尤为必要。 ———新模式应是开放式的个人教育。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新的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开放式的个人教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式和方法之一,它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情景,使个别化教育和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和现实,使教育效益和质量相应得到极大提高。这也是会计教育新模式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特征。 ———新模式应是不间断的终生教育。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继续教育”这一概念后,继续教育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已成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每个人的一生。 因此,会计教育新模式应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会计专业技术队伍。 其次,这一新模式还应充分考虑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基本状况。 在我国,政府和行业管理机关已开始重视会计继续教育问题,这为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顺利发展和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务院已决定成立中国会计学院,着重对全国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大力提高高级财务会计干部的素质(如:财务总监和稽察特派员等) 。国家财政部已于1998 年1 月23 日发文(财会字[ 1998 ] 4号) ,对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该文中规定的会计继续教育,包括会计人员接受培训和自学两种形式,对会计人员接受培训的形式,文中主要提到财政部门组织的定点培训;对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文中规定高中级会计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68 小时(含自学时间) ,初级会计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72 小时(含自学时间) ,也就是一年最多大约7 个工作日。显然,规定中的会计人员每年用于继续教育时间偏少。而在会计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手段———教学方式上,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停留在呆板的全日制学校传统的“满堂灌”方式。 可见,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现况无论是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际效果,还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时间、方便性和针对性上,都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高速发展着的形势的要求。 2、会计继续教育新模式的具体设想 新的时代、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新的从业需要,这些都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又难以很好地满足会计从业人员的迫切要求,所以,我们必须下决心对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既大胆和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着力建立一种基于Internet 的高速互动的、功能完善的会计继续教育体系。具体来说,我国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第一,会计继续教育“硬件”创新———框架结构上的改革和创新 充分利用Internet 和Cernet 等现有的网络资源作为教育的主要载体、以现有高校财经类院(系) 和已有的财会人员培训机构为大的框架和依托,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尝试进行以网络为主要依托的会计继续教育: ———着手建立和完善我国国家级财政机构和中国会计学会所属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站(或网页) ”,或者在我国国家政府机构所属的网站(或网页) 中开设财政服务专栏———“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栏。 ———着手设立和充实省一级财政机构和会计学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省级网站(网页) ”。对省一级财政机构和会计学会,可以先在一些条件较好的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等) 先行建立网页,作为试点,取得经验和条件成熟时再向其它省市推广。 第二,会计继续教育的“软件”创新———内容及内容提供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即国家主管部门制定了会计继续教育的大的方针后,对教育的具体内容及内容的提供者———高校财经类院系等有关会计继续教育机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招标”和“竞争上岗”———即对这些会计继续教育内容的“提供商”进行择优, ———只有优胜者才能获得相应的服务报酬———相应地也要对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经费的行政分级划拨方式进行改革。 第三,高校财经类院系在会计继续教育创新中的特殊作用 一方面,高校财经类院系不断紧密追踪和学习最新理论、甚至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革,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页”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理论性的教育资料(如: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片等) ;另一方面,它又可以通过该网页充分了解和吸收会计实践中的合理要求、想法和建议,经“智力加工”后以适当的形式反应到新的会计理论中,并把这些新的理论充实到教学活动中、粘贴在会计继续教育网页上,进行实时互动服务。这样也就是建立了一个基于Internet 网络的“理论———实践———理论创新———服务实践———新的理论创新”的一个更为迅捷和灵活便利的认识论的高速循环,这无论对理论的发展还是对会计实务的促进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3、结论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化的巨大影响,在新的世纪,会计在基本理论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正面临着根本性的重大变化。为及时、充分地做好新的会计理论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尽可能地使新的理论能迅速“实时”地指导日新月异的实践,也使广大的会计实务工作者能迅速“实时”地适应当今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本文在充分考虑了新时代的教育特征———重素质、开放式、个性化、实时性和终生教育等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技术,提出了这种新的会计继续教育的模式,并从会计继续教育“硬件”(教育方法的框架结构上)和会计继续教育的“软件”(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提供上) 进行了一定的尝试。这一模式还把高校财经类院系作为重要的智力资源库,从而使会计继续教育建立在一个高倍速的、稳定的和高素质的载体之上,为这一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当然,该模式还有一些有价值的内容需要研究,比如对模式的具体技术支持系统的讨论等;该模式也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例如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困难等。这些将有待以后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继续教育论文:计继续教育体系架构分析 会计继续教育体系,是指与会计继续教育活动有内在联系并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它包括三个子系统: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会计继续教育教学系统与会计继续教育科研系统。会计继续教育系统整体运行状态如何,取决于各子系统的运行状况,只有当各子系统的运行达到高效、灵活、协调时,会计继续教育整体才能处于良性状态。以下对三个子系统的结构特征与运行机制做一分析。 一、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子系统 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子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人员的配备、管理的立法、管理权限实施的手段与途径、对管理行为的监督等。在会计继续教育的整个系统中,该系统处于主导地位,对教学系统和科研系统起着决定作用。就其自身而言,其运行路径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管理系统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遵循会计继续教育自身的运动规律。因此,要把握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影响分析 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为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了不同的平台。首先,经济基础的不同决定了各国对会计继续教育的投入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对会计继续教育都相当重视,在会计继续教育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顺利运行的强大后盾;而在那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或地区,政府或民间用于会计继续教育管理方面的支出无论绝对量还是相对量,均无法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相比,造成这些国家或地区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不够完善且不规范。其次,经济体制的差异导致了各国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方式有所区别。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如美国、英国你拿大等,崇尚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介入的范围严格限定在那些市场失灵的地方,因此,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主体主要是一些民间机构,如会计职业组织、协会、高等院校、企业等;在实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等,政府在很大程序上参与会计人员的管理,形成政府与民间共同管理会计继续教育的格局;而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如我国,政府积极介入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会计继续教育领域,形成该体制下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再者,制度创新的差异性诱发各国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内容的不一致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荷兰等,长期以来非常重视会计继续教育,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予以保证,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制度体系。这一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广,从培训的组织与服务、培训的质量控制、对学员学习效果的确认与评估、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审核等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从而从制度建设上保证了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会计继续教育在近几年才开始受到重视,这样,相关的法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会计继续教育制度体系不够健全。 (二)会计继续教育自身运动规律 第一,会计继续教育的多样性。这主要表现在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职能、内容、形式等方面。首先,各国对会计继续教育目的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从哲学角度考察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人文主义学派认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是追求精神解放;进步主义学派强调了解现今社会,以实用为目的;要素主义学派认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个人,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力争自我实现、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哲学分析学派则认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传递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多方面的知识,发展理性能力,学习道德价值。上述种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均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其次,会计继续教育的职能具有多样性。在当今社会,对于从事会计或相关工作的人士来说,会计继续教育具有补充职业教育、延长学校教育、进修提高教育以及发展个性教育等多方面的职能。再者,会计继续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就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而言,有针对不同学习对象的会计继续教育,例如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会计人员教育等,有针对不同学习内容的会计继续教育,例如对会计法的学习、对具体会计准则的学习、对会计职称和职业考试指定教材的学习等;就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而言,有正规教育、开放教育、远程教育以及短期培训之分。 第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动态性。会计继续教育打破了阻隔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无形障碍,直接沟通了会计教育界与会计实务界的联系。其教学内容与会计实践联系密切,并要不断适应社会、个人的各种不同需求,信息反馈及时,内容更新迅速。这就使会计继续教育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它的教育对象是流动的,教学内容是变化的。 第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结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表现在:一是教学对象具有普及性。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对象为广大会计人员以及企业其他管理人员,其所处行业、领域覆盖了整个社会,具有极强的普及性。二是管理主体具有社会性。在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主体包括政府、民间两个方面,每一主体内部又各自有一套自上而下完整的分级管理机构,由这些相互联系又相互分工的管理机构共同构成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网络。三是教学主体具有广泛性。教学主体包括会计职业团体、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社会力量、高等学校等,公私并存,种类繁多。 (三)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继续教育的制约作用以及会计继续教育自身多样性、动态性和社会化的特点,决定了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复杂性。作为社会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从体制结构到运行机制应具有宏观调控的功能;基于会计继续教育自身的规律,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还应具有开放、多元、协调和灵活的特点。这样,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宏观如何调控、微观如何搞活,如何确定二者的结合点、接触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孤立地谈论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问题,而必须将其放置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背景之下来研究。宏观上由谁来调控,是政府还是民间,如何调控?微观上如何搞活,是否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宏观与微观如何协调、衔接?对这些问题的考虑都离不开对具体国情的分析。就宏观调控来说,存在着民间主导、政府主导以及政府与民间共同管理三种模式。选择哪一种模式,必须结合本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以我国为例,由于政府掌握着会计人员的技术资格认可权、从业资格审核权等,这样由政府组织会计继续教育活动应是最有效率的选择。就微观搞活来说,也有市场调节和计划控制两种模式。市场调节是指由会计人员自主选择培训机构从而形成优胜劣汰机制的模式;计划控制是指由政府制定一定标准选择指定培训机构的模式。其中前者业已成为各国管理会计继续教育的主导模式,这与会计继续教育生源多变、目标多元、方式灵活的特征相吻合。但会计继续教育毕竟是一种准公共物品,绝不能完全市场化,准确地确定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结合点便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该结合点应体现在制度建设方面,特别是对会计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上。 二、会计继续教育教学子系统 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子系统处于会计继续教育系统的主体地位,也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完整系统,它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估等。与会计学历教育相比,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有着显著的差异性。 (-)教学特点 第一,学员学习的特点。(1)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会计人员(以及其他管理人员等,下同)是以独立的方式、主动的态度参与会计继续教育活动的。他(她)愿意而且有能力判断自己的学习需要,从而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目标,并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与途径。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他(她)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指导与帮助,而绝不是强制性的命令与约束。这种“自我”意识和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与主动性,使会计继续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学对象与教学主体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关系。(2)会计人员丰富多彩、个性化的经验,成为他们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每个人根据自己以往的职业、学习等方面的经验,对学习目的、内容、效果等做出分析和判断,减少学员学习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 第二,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会计继续教育主体的教学职能要比学历教育中教师所承担的职能复杂。它主要包括:(l)传授知识。这是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职能。他们要把会计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会计制度变迁的新问题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授给学员,这包括选择教学内容、编写教材、授课等一系列具体教学活动。(2)提供咨询。这是会计继续教育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具体问题,当他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时,自然期望能够从教师那里得到帮助,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有关理论就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分析,则会形成学员、教师双方共同受益的双赢局面。 (二)教学原则 第一,市场化原则。它是指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要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会计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为社会发展服务。它直接面向广大的会计人员,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因此,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在指导思想上不能照搬会计学历教育的模式,而应以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急社会、个人之所急,教社会个人之所需,使会计继续教育直接有效为社会服务,使会计继续教育的社会福利实现最大化。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应具有灵活、多样和开放的特点,具有根据社会和个人的需求的变化,随时调节、不断整合的功能。 第二,自主性原则。它是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会计人员,激发和引导会计人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帮助式教学和自我学习,使会计人员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会计人员的自我意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是会计继续教育教学中宝贵的积极因素,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提高会计继续教育的效率。 第三,全面发展原则。它是指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应使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前已述及,会计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人的素质由多方面组成,它包括智力、技能、文化水平。意志、责任心。道德感等。会计继续教育不仅应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还应尽可能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全面发展的另一层含义是会计继续教育不仅应教会学员教材中的知识,更重要地是教会学员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会计继续教育科研子系统 会计继续教育的科研子系统是会计继续教育系统中的重要辅助支持系统,它主要包括科研机构的设置、科研经费的筹集与使用、课题的选题立项、课题的开发、对课题成果的质量评估等方面,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一下科研系统的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一)科研系统的特点 第一,研究内容的专一性。作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科研系统,其主要宗旨在于为会计继续教育第一线服务,因此,其研究内容必须围绕会计继续教育这一命题而展开。诸如研究会计继续教育的功能、历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方式、方法、管理模式、产业化问题、信息技术对会计继续教育传统方式、方法的冲击等。 第二,研究手段的多样性。在进行会计继续教育研究时,可以大胆地借鉴社会科学一切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尽可能做到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为了提高会计继续教育研究的适用性和说服力,应广泛采用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 (二)科研系统的运行机制 会计继续教育科研系统的运行机制是指课题的选题立项、课题的开发研究、对课题成果的质量评估、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运转。首先,课题的选题要突出会计继续教育的主题,体现现实性和科学性,重点围绕当前会计继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来展开研究。课题的选题来源有两种渠道:一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或民间协会所公开的选题,由于这类选题一般经过科学的充分论证,因此其研究价值相对较高;二是研究者自身经过广泛实地调查、询证,并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借助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科学地筛选,最终所确定的选题,这类课题一般具有十分明显的针对性,因而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过由于受研究者研究视野、样本采集等局限性的制约,其研究价值相对较低。其次,课题开发是科研系统运行的中心环节。要保证课题开发得以顺利实现,提高课题开发的成功率,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人员保证。必须成立一支结构合理。搭配得当的研究队伍,并对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的分工。二是方法保证。要实现研究内容的创新,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十分必要。因此,研究队伍应就本研究拟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广泛地讨论,并尽可能细化,提出每一部分应该采用的研究方法。三是经费保证。要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充足的经费投入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筹集到的经费,研究者应对其使用途径作出合理规划。最后,课题成果的质量评估是科研系统运行的跳跃性环节,是科研能否转化为成果的关键所在。针对不同的课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估办法。为了保证评估的公正性,科研管理机构一定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就评估的各个环节如专家的资格条件、答辩程序、投票程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继续教育论文: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探索 【关键词】 护理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护理人员的自身素养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是我们急需探索的一个课题。从实际来看,护理人员知识面偏窄、能力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的继续教育的方式单一、内容单调等有关,说明其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就如何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进行了较长时期的实践与探索,现报告如下。 1 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1 缺乏系统的学习 护理人员原有的知识已陈旧化,在日益更新的护理方式、新技术、新药品、新手术等面前,显得束手无枣,无能为力。因而护理人员急需充电,用新的知识来解决不断遇到的新问题。 1.2 护理科技的日益进步 当今已是21世纪初,正是世界总体科技大幅度发展的阶段。护理科技的发展同样一日千里,由此而生发的护理理论层出不穷。如果不抓紧学习,终将被淘汰出局。 1.3 护理成果的不断涌现 纵观国内外护理界,研究成果叠出,其中不乏优秀者。如何将这些成果推广,并在实践中运用?首先要对它们进行研读、吸收,然后应用,做到资源共享。 1.4 护理经验的总结 护理人员自己的经验教训需要在理论指导下总结,每位护理人员走过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护理之路,有经验也有教训。要将它们进行总结,必须借助于全面而不断充实更新的护理理论,因而必须进行系统学习。 2 继续教育的方式 2.1 学历性进修 这是普遍采用的进修方式,目的是通过此种进修,将基础知识学深学透,同时将护理学历提高到大学本科或专科。但应清醒地看到学历性进修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学历性进修不等于要把学习束之高阁,而必须参加其它方式的继续教育学习。 2.2 非学历性进修 这主要指各类短期培训班、研讨班等。非学历性进修相比学历性进修最大的特点有这么几个:一是专题性,短期培训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只能围绕一个专题展开;二是速效性,短期培训往往以突击培训的方式,时间短,效果显著。我们应该重视这种非学历性的学习,可以把它作为学历性进修的补充与延伸。 2.3 专题研究 这是目前护理人员比较忽略的方面,这源于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专题研究只是科学研究人员与专家的事,不属于自己的范畴。殊不知,护理人员进行专题研究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她们处于长期的实践之中,天天都遇到新的问题,天天又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专题研究的厚实基础。专题研究需要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发现课题,然后学习理论,将理论用之于实践,进行课题的研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并将课题成果推广。这既是一种相当见效的继续学习教育方式,又将学习、工作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2.4 讲座性学习 讲座性学习分2个方面???听别人的讲座与自己作讲座。听专家的讲座,这是一种知识的吸收,这是极为有效的学习形式。自己作讲座是自己的经验、成果等知识的输出,不仅使其资源为大家共享,而且由于准备一个讲座,自己必须把自己的护理经验、见解等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总结,也属于主动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的过程。当然护理人员作讲座可以根据适用范围,合理安排听众。 2.5 科室性学习 因医院的专业性很强,故科室性的学习十分必要,也有条件。科室学习应定期进行,除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应全部参加,主讲人员可以请医生或年资高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也可以请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其他人员, 还可以根据自己科室的需要进行安排。同时可以阅读护理杂志,了解最新的护理动态。 3 继续教育的管理 3.1 建立档案 建立继续教育的档案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进行此类管理的有效措施。在科室中要记载每次学习的内容,护理人员参加学习的次数与时间,有条件者可以让护士在签名册上签名。在医院组织的学习中,同样应有记载。外出的继续教育应有学习体会或回来后组织有关护理人员学习,这样能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继续教育档案可作为护士年度考核、晋升的必备资料。 3.2 定期检查 在规定的期限内(季度、半年或一年)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要进行检查并予以总结。应把检查的情况记录在案备查。没有完成继续教育的通知其本人,督促其完成。 3.3 奖惩措施 在继续教育中规定奖惩制度、落实奖惩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保持继续学习的长效及有序进行。对积极参加学习的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可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对于参加不够认真者,予以适当的批评;对于长期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又无特殊原因的,予以适当的处理。 4 讨论 总而言之,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并使其逐渐深化,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一流护理队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还会遇到除本文所述以外的许多问题,如本职工作和继续学习在时间上产生矛盾、参加继续学习者基础不一、继续学习如何循序渐进等,只要我们做到方式多样化,内容通俗化,教材衔接紧密,理论能为实践所用,同时做到时间巧安排,管理人性化,措施有力,奖惩得当,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继续教育论文:浅议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思考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继续教育 新思考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对民办高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提出了对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应本着按需培训的市场化原则,采用多样、灵活的专业化培训模式,实现教师、学校、培训系统的合理组合,以达到最佳培训效果的思考和对策。 一、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要求1994年首届全球终身学会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应开展终身学习,不断地开发人的潜能,以适应21世纪的社会需要。终身教育的思想要求师资培训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在职培训“不应当是随意安排的时断时续的活动,而应当是持续不断的、持之以恒的经常性工作。”随着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政府机构等各种组织管理过程中取得成功,整个社会都在向学习型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走向学习型组织将成为学校组织的必然选择。与企业组织相比,学校更能体现学习型组织的特征。这是因为,其一,学校教育活动更能体现现代管理以人为本的宗旨。学校领导人的管理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等等,其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尤其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他们正处于生命发展的特殊阶段,需要有成人的关心、引导,以便逐步完成其社会化进程。其二,与企业组织的活动相比,学校教育活动更能体现出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学习为前提的。学生活动的学习本质自不待言,就教师本身来说,在今天这样一个以知识的生产、配置、消费为基础的社会里,教师自身的继续教育与持续学习显得格外重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古训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当代教师的理念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从20世纪中叶教师在职培训受到重视开始,其目的已由帮助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达标方向逐渐转为进一步帮助教师获得专业的发展。这也要求民办高校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必须发扬不断求知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 (二)教师职业生涯理论使民办高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成为必需师成长有周期性特点,不同的成长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和需求,同一教师群体中也并存着处于不同职业成长期的教师。国外对教师职业生涯过程作过初步研究:一是适应期(1—3年),主要是新任教师,他们一方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感到无所适从,急切希望获得实用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也因初为人师而兴奋不已。二是稳定期(4—7年),他们逐渐适应了课堂教学,并可根据实际教育情景以及自己的个性特征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此时的教师对教师职业较为投入,情绪较为定。三是试验期(8—23年),也称为重新评价期,被认为是职业危险期。此时教师开始埋怨教师职业缺乏挑战性而不满于现状,大胆进行教改试验、批评学校组织管理中的弊端等。四是平静和保守期(23—31年),长期的教育工作使之成为资深老教师,他们所拥有的教育经验和技巧使之对教师工作充满自信,同时也失去专业发展的热情和精力。五是退出教职(31—39年),即教师职业生涯的终结。对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来说,处于教师职业生涯各阶段的教师都有,每一阶段和年龄层次的教师都存在不同的教育需求。年轻阶段的教师需要提高教学技能和经验,中间阶段的教师寻求突破和创新,年老阶段的教师需要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传递,这一切都离不开针对个体差异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和条件,都需要通过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来不断充实与提高。 (三)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成败是民办高校能否在竞争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随着国内教育市场进一步开放,民办学校所面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民办学校主要面临三种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1.与公办学校的竞争。公办学校在数量上、办学积累上。抗风险能力上都比民办学校具有明显优势。它们相对较低的收费和背靠政府的招牌,将在生源竞争和师资竞争等方面给民办学校带来巨大压力。 2.民办学校自身之间的竞争。新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允许民办学校的投资人取得合理回报,保障民办学校师生与公办学校师生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这些将吸引更多的人投资兴办民办学校。由于我国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的原因,教育市场上很快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这会导致未来几年内民办学校对适龄生源的争夺将更趋激烈。 3.与外资办学的竞争。日前,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条例》,该条例的颁布将再一次掀起境外机构与国内教育机构开展各种形式办学合作的高潮。境外办学的存在将在国内生源和财源方面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展开激烈争夺,尤其会对高收费民办学校产生巨大冲击。归根结底,竞争是人才——教师队伍的竞争。继续教育成功与否是提高教师竞争力的关键,是民办高校能否在竞争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专业化模式 (一)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应遵循按需培训的市场化原则进入21世纪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办学机制和实际操作中,已经呈现出愈来愈鲜明的市场化倾向。民办高校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已经表现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密切联系。被人们称为”双刃剑”的市场,已经成了推动和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民办高校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就要培养出人才市场上最需要的人才。要培养出人才市场上最需要的人才,就要有能培养出这种人才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民办高校必须首先把好“人口关”,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师质量。由于民办高校竞争力有限,所以教师质量难以与公办院校相比。因此,民办高校更应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民办高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与其发展规划、目标、定位、特色等实际需要相挂钩。例如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使教师不但具有理论水平,还有实际应用能力。如果一个商务英语教师既可以在授课时扮演教师的角色,又可以在学生需要实践时扮演管理者或者客户的角色,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一定会比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更具市场竞争力。又如如果学生的专业是英语教育,就业去向是中小学英语教师,那么授课教师就应该受到相关的培训,在授课时针对中小学实际需要安排授课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巧。再比如对于中外合作去向的学生,学校就应对授课教师进行合作国家文化、对接大学情况、相关专业国外课程设置等各方面的培训,使教师在授课时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未出国门就已知己知彼、成竹在胸。而如果学校要想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对教师的学历层次、研究水平的继续教育就必不可少了。总之,民办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质量是惟一的生命线,人才是成功的奠基石,遵循按需培训的市场化教师继续教育原则是百年大计。 (二)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笔者认为,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实地进修与远程教育相结合是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较好的专业化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可以采取如下不同的措施: 1.校本培训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以在职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依托学校的现有资源,以解决教师教学中经常性教学问题为主的教育模式。校本培训理由在于,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着大量的经常性问题,这些问题不能积累起来一次性解决,需要即时处理;另一方面,教育自身的复杂性使每个学校和课堂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有关的教师最能够诊断出来,只有当有关的教师参与了整个过程,并一致同意问题的诊断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有效的变革才能成为可能。教师必须认识到其所在学校自身存在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把教师个体积累的良好经验聚合起来,在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群体的价值。校本培训主要有正式培训和非正式培训两种具体方式。正式培训是通过高校、地方教育机构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与有组织的较为规范的培训。如英国谢费尔德大学教育系提出培训在职教师的六阶段模式。包括:确认阶段,由专职培训人员确定教师的需求;谈判阶段,由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进行就具体问题协商,选择最适宜的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与方法;协议阶段,主要是确定谈判的结果;实施阶段,主要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结束阶段,主要是总结以往成绩与不足。非正式培训是最经常的校本学习方式,如对新任教师和专职教师,可以进行“导师带教”的培训方法。导师可选择课程教学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教师或外聘优秀教师,让他们与青年教师组成对子对其传帮带,这种方式对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而对缺乏新思想、新观念的中老年教师,可通过教科研、协会团体活动、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信息交流,更新教育观念。还有在岗自我培训、开展教改试验活动、教学评优、教学技能竞赛等都是进行间接培训的渠道。 2.校外进修 校外进修是一种目标明确、规范、正式、投入较多的培训形式,它主要针对民办高校中的骨干教师群体进行学历性或研究性的系统学习,以期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各种素质。这种培训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参加研究生水平的在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二是在企事业单位进行长期的生活体验型进修,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操作技能;三是参加各种类别的研修班、短训班、专题讲座、讲习班等。这种形式具有培训容量大、信息密度大、计划性强等特点,较适用于新教师培训、各类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四是校际交流和国内外考察。组织本校教师赴名校听名师课,与名校教师座谈研讨,各民办学校互派教师等,是有效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学习方式。通过国内外考察总结经验,探讨规律,也是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活动。 3.远程教育 现代化远距离教育是现代继续教育的新途径。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来进行。这一途径不受教学双方时间、场所、距离等限制,具有灵活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可重复性等特点。开展远程教育是建立完善的、大众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对民办高校教师来说,远程教育可以满足他们自主性学习、多样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可以通过网络调用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可以随时浏览、复习学习内容,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教育设施较好的民办学校和接受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 (三)实现教师、学校、培训系统合理结合,达到最佳培训效果作为一个系统过程,民办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活动主要涉及到三个重要方面,即培训者(培训单位)、受训者(民办高校教师)、受训者工作单位(民办高校)。三者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一个整体,只有协调好三方面的关系,达到三位一体的合理组合,才会收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1.受训者——民办高校教师 作为继续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观念和态度对培训结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除了年龄、性别、学历结构和个体素质的差异,教师在培训动机、需求上的不同是培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培训动机上,有的教师为追求自我实现,有的是由于评职、竞争等外在压力,有的是从众心理等。事实上,用外在压力的方式使教师参训与教师自主自愿进修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教师的主体意识很强,如果没有参加培训的需要或这种需要很弱时,效果就不会很好。所以在对教师进行培训前,学校应调查教师实际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使受训者能够更加关注自身需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适当的学习形式和途径。 2.培训者——培训单位 培训单位与受训教师问是教育上的供求关系,供者所供能满足求者所需,求者所需能为供者所知,是实现供求平衡的前提。因此,培训单位对培训的多元分析尤为重要,包括培训对象分析、培训目标分析、培训内容分析、培训条件分析等。民办高校新任教师培训、骨干培训、学历进修、素历提高等不同的培训层次各有其培训目标,每项具体目标对培训课程和内容又有不同规定和要求,培训单位要在对受训者和选送单位的需求信息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特别是针对民办学校教师的特点,制定出有效性、实用性强的教学大纲和培训计划,设计出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培训形式,同时调集到一批教育教学效果好、技术力量雄厚的师资培训队伍和与其相配合的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干部管理队伍,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和条件,实现培训效应的最大化。 3.受训者工作单位——民办高校 学校应在认真分析自身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条件,了解培训机构情况,剖析受训教师情况,帮助教师对培训单位提出的培训形式进行选择。学校在培训中的角色和任务,一是提供经费支持,使教师参加培训不存在资金障碍。二是尽量保证经济便捷。即提供的培训途径是受训教师和学校在人、财、物、时间等方面的投入都是最经济、便捷的,能在最短时间里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