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设计论文:临床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程序 关键词:医学科研 一 选题与立题 选题就是想研究或准备解决的问题,如某一疾病尚未解决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选定要研究的问题后,才能确立研究的题目,进行设计,制定计划。立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临床医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针对疾病,特别是危害人类最多见,造成后果最严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也可研究国内外新出现的疾病。研究内容包括探索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机理,解释某些临床现象以及在诊断和判断预后上的意义,探索或评价新的诊断方法、技术,观察新的治疗措施的效果、毒副作用或探讨影响疾病的预后或病死率的因素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改进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以提高医疗质量和防治水平,总之,研究的题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课题要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应用性,要有保证完成的手段。用最简洁明确的文字写成题目,立出的题目基本上就是后来研究论文的题目。必须全面考虑,作出决定。 一个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应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临床科学研究,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发展医学事业,为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题目来源:供研究的题目很多,从疾病的发生到防治有许多环节,各环节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值得研究探索。在过去,这些题目可以由研究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条件选题、立题上报、申请资助,也有很多是上级下达任务给以条件、单位或协作进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开展了科研招标,招标的题目也就是疾病防治中的各方面问题,以决定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国家、卫生部、各省每年都有各自的招标项目,如2000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指南”招标,可以在“项目指南”上选自己欲研究的题目,写科研设计与进行投标,一旦中标,可获可观的研究经费,确保研究任务的完成。 二 查找医学文献 临床医生为了更好的认识和处理疾病,需要学习前人及当代专家学者的经验教训,就须要查阅医学文献,临床研究人员在进行某一临床课题研究时,在立题之前,为了少走弯路,出高质量成果,不去重复旁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也须要查阅医学文献,了解国内外对该题目已作过的研究工作的成就,现状、动态及其方法学,进行比较选择和借鉴,改进或创新,在研究过程、资料总结和撰写论文时还须要查阅最新医学文献,以利自己研究工作的提高。总之必须查阅文献资料,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各主要刊物上的有关资料。要认认真真的查阅,不能草率从事。查找医学文献是研究者应熟练掌握的经常性工作,如何能花较少时间,较快的找出所需要的文献也是研究人员应具有的基本功。 传统的医学文献形式是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医学资料,仍以印刷出版物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计算机储存阅读形式,以及缩微胶片、幻灯片、投影胶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等声相资料。 医学文献按性质可分为1、原始文献(一次文献)来源于各种医学杂志,学报及学术会议论文等。2、文献索引(二次文献)将分散的文献加工、整理、编排、形成具有系统性的文献目录,即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等,便于读者查找和利用,通过它可以找出原文的出处。3、综述、专著、进展、指南、手册等属三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的系统整理,有选择地加以概述并进行分析综合,使之更具有条理性,对问题阐明更为详尽深刻。4、由光盘记录的书目、刊物索引,由计算机进行检索,属四次文献。 若按医学文献的种类分为教科书、参考书、专著、杂志、学报、文摘、综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等。 查找医学文献的方法:可以用手工检索,条件许可亦可用计算机进行检索。 1、查找引用原文的出处:从论文、专著、综述教科书等参考文献中追朔,查找引用原文出处,可先国内后国外,由近及远,查有权威性,有代表性刊物。 2、查阅期刊索引,大多数期刊为每年一卷,全年原始文献一查即得。 3、查文摘 有分类,查阅较方便,查到线索后再选所需要的进一步查原文,如〈〈中国医学文摘〉〉现有15个分册,它们是中医学、内、外、儿、计划生育妇产、耳鼻咽喉、眼、皮肤、口腔等学科及卫生学、肿瘤等,基础医学、放射诊断学、护理学和检验与临床等分册。〈〈国外医学〉〉现有46个分册,该刊采用综述、译文、文摘三种形式,全面介绍国外医学各领域中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是学习国外医学经验重要情报刊物体系。 4、利用检索工具,如〈〈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学)〉〉〈〈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学)〉〉,用手工检索亦可用计算机检索。 计算机检索服务,凡是计算机普及程度较高的科研机构、医学院校、医学中心、大中型医院的图书馆大都已经建立这种服务项目,由于计算机对文献储存数量大,使用代号检索甚快,目前都由专业人员操作联机检索系统,不需用户自己去操作按键。交一定费用,即可获得所需文献资料。 5、查阅个人累积卡片 临床医学研究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常常要查阅有关刊物,了解新进展,并养成制作卡片的习惯,将对自己有用的内容作简短摘要,分类放置,在须用时可以查找。 6、向专家请教,一般讲一位医学专家、教授应该经常注视本专业的学术动态,故有时可以指点从哪些文献中去查找有关资料。 科研设计论文:超声医学科研设计与撰写论文 1、超声医学科研设计 超声医学科研设计,基本与其他临床学科的科研设计相同。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前瞻性,一类为回顾性。前者是既往初步作过或尚未作过的课题,作以预计性的研究,如研究一种新技术、新治疗方法对临床的诊断、治疗价值如何, 其结果可有实际应用价值,也可得出相反的结论。而后者是将过去所做的工作给予回顾性的总结评价。目前采用前瞻性研究更具有新的实际意义。 在作前瞻性的课题研究时,首先要立题,而立题一定要新颖,最好通过查新,以确定待作的这项研究,他人是否作过,如果多人已作过并已有了明确结论,自己再作则仅是重复他人的项目而无新的意义。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与前人不同的结果,此时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仍可立题,其结果可能是一项重大突破或发明。立题后,继之要对本课题作合理的设计,并且绝对要严谨。 在确定了具体的科研题目后,应按以下几点去做并固定不变。 研究对象:要恒定。包括病人、对照健康人(志愿者),某种动物或其他。这个栏目中,对人体最好不用“实验”两字,对动物或其他类可用“实验研究”。对所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条件等应当一致且固定不变,特别在病人组与对照组间的性别、年龄要相当方可。 研究方法:要新颖。检测和治疗方法切勿全部重复他人所用的内容,并且应由专人、专机完成。例如技术熟练者与新参加工作者的技术条件不相同,其检测的结果则会出现人为的差异。又如仪器性能相差过甚时,所作结论会有一定的差异,否则作出的结论均一致,其可信性则值得考虑。 检测指标:要准确。选择容易观察和意义明确的客观指标。如观察胎儿脐带绕颈的时间,最好在分娩前,若距分娩时间较长,则其结果之可信性就不如分娩前。 若使其科学性强,检测的指标要有旁证,如检测诊断冠脉狭窄最好有冠脉造影结果的对比。诊断腹部某脏器之恶性肿瘤则应有手术病理或针吸细胞学的证实。这些在科研设计时应安排好。 研究结果:要有科学性。要按科研设计的目的研究和观察,得出结果以统计学的客观数据为结论,作为本项课题研究的结果最佳。 统计方法:设立对照组:要条件相似。为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应设对照组,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对比,分辨出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差距。处理因素包括对病人的检测、治疗方法、剂量等,非处理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等。非处理因素在两组均相对一致时,例如,两组间的年龄、性别均一致,检测时期亦相同,如同在某一季节内等,其得出的结果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随机化:要客观。随机化即研究两种不同检测方法、治疗方法、用药方法等对检测或治疗结果的观察。随机化是保持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对均衡的方法,即应用抓阄、抽签等方式。这并非按主观愿望挑选,而是被研究对象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即每个对象都有同样的机会被抽到。 样本量:要大。样本量越大,其反映客观的真实性越大。病例组与对照组样本最好各在30例以上或再多些。如常见的病例在观察药物疗效时,最好 100~200例或更多,对照组也应有50~80例或更多。如果某种新疗法作鉴定性研究时,样本量应超过200例。有时大样本有一定困难,但应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样本少时,要求: (1)个体间差异不大; (2)两组间效应差异大(p<0.01)时; (3)严格控制非处理因素; (4)罕见或少见病例,例数可少到10例左右; (5)特殊疾病可个案报道。 2、撰写论文 将自己所做的各种研究,予以真实的、客观的作一总结和评价。但不应同于一般的工作总结。撰写时应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文字通顺、条理清楚、用词得当、数据可靠。一般论著不超过3000字(含图、表及参考文献),短篇和个案500~1000字,综述亦勿超过5000字为宜。 题目:立题应简明确切。通常20个字左右,最多不超过26个字为宜。应能准确的反映出论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一般论著不超过5人;综述1人,审校不应超过2人。 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结构式摘要撰写,即: (1)目的:本项检测或研究的出发点。 (2)方法:所观察或检测的指标,如病人及对照组的数目、性别、年龄、病种,使用的仪器、探头频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 (3)结果:检测或实验方法得出的具体效果或指标,对比数据,最后结果,以及对上述各项的附加解释。 (4)结论:本项目的观察、研究或检测后的总结性的定论。 关键词:凡有摘要的论文皆应标引关键词。关键词主要自文题中选取,不足时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选用。选自论文所研究的目的、对象和涉及的新技术等。 (1)定义:可直接表达论文要点、中心内容和特征的词。 (2)用途:提供检索窗口。 (3)数量:3~10个,一般3个。 (4)词性: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而代词、介词、冠词、连词、情态动词等皆不能作为关键词。 (5)方式:按顺序排列成关键词索引。 (6)要求:用规范化检索语言,即主题词。应查阅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Annolated Alphabetic List.Me SHAAL)。当所用词未查及时,可用同义词、近意词或关联词,并可配用有关的副主题词,亦应查阅《Me SHAAL》副主题词字顺表〔1〕。 引言:应在250字之内。应概括简明的叙述立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与基础,国内外现状,并应明确指出本研究的目标。 材料与方法(资料与方法):此部分是论文的基础和关键。评价论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确定结果的标准。应写明病人、对照组、所用仪器种类、探头频率、检测的方法、药物名称(不用商品名)、剂量等。 结果:此段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和检测的最终目的,即所获得的结果。此部分可分别用文字、图表表示。可强调或摘要叙述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结果应有充分的数据及对比性研究,最后结果应是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断或推断的。例如:应用B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仅有诊断多少例的所见及数据,而无最后的分娩证实,这样的文章则欠科学性。 讨论: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应重点突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概念、新学说、新规律,及所作出的结论和观点。对研究中所发现之不足处亦应说明,此外,可以提出设想或建议。 在书写讨论段时,应注意撰写技巧,要简明扼要、语言顺畅、抓住重点、条理分明的表达出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使读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语化。 (1)讨论之重点是应有自己的某些独到观点和见解,并将之讲深讲透,切勿仅重复他人的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超声检查法对人体无痛、无损伤、价格低廉……。 (2)讨论段与其他段相关联,特别是结果段中的某些数据及最后的结果,用以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并不是结果中的数据又全盘搬到讨论中,造成重复。 (3)讨论中切勿引用他人文献过多,更不要写成:本研究结果与×××和×××的结果一致或符合×××的结论。一来是将论著写成了综述,二来是仅说明自己是重复他人所作。 (4)通常讨论是文章中较长的一段,应突出重点,不要洋洋数百字,冗长的内容反而使该说明的问题模糊不清。此外,不要对某一问题尚未解释清楚时,又另讨论其他内容,使读者费解不得要领。 (5)用语尽量勿重复,如在前言或结果中已用过的语言,讨论中最好不用或少用,更勿过多的使用“国内外未见报道、笔者、我们”等。 科研设计论文: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科研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量化设计研究 科研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量化设计要避免高分值掩盖下的缺项现象的发生。为此,我们采用了设置控制指标,只登记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指标间不能互补等措施。就控制指标而言,本指标体系科技实力评估设控制指标35项,上述控制指标的设置对参评单位的科研实力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学术论文、著作、成果的等级质量等作了相应限定,以防某些指标间可能发生的掩盖。保持原始资料数据可靠准确,没有准确数据的结果是不可信的结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确定各项参数的统计时间为3年。同时由于科研工作受创造性、探索性和效益的滞后性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单位或个人的科技活动时涨时落。我们将统计数据取值的时间区间适当扩大,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三级指标中以其基础要素为计分单位(位、项、篇),并全部采用了量化指标,如在46项三级指标中,以其基础要素为量化单位的指标38项,占指标总项数的82%,以相对数(百分比)作为量化单位的指标8项,占指标总数的17%。 1 科研实力评估定量数据统计指标评分标准 1.1 科研项目及交流的量化设计 科技活动的二级指标分为科研项目及学术交流。科研项目又分为国家级重点项目、国家级一般项目、军队省部级重大课题、军队省部级一般项目,学术交流分为国际学术交流、国内学术交流。国家级重点项目包括科技攻关、“863”项目、“973”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人才、“1035”工程项目或国家创新药物基金,所有项目只计以课题负责人承担的项目。国家级一般项目包括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或青年课题、国家新药研究基金课题、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课题、国家级其它课题。军队、省部级重大项目包括重点攻关、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团队项目、军队重点课题及指令性课题。军队、省部级一般项目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基金课题、医学科研基金、军队面上及青年课题、其他军队省部级课题。国际交流指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在华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海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国内交流指的是主持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 1.2 科研成果的量化设计 科研成果分理论成果、获奖成果、鉴定成果、专利成果。我们指的理论成果主要是论文、著作。考虑到目前工作中无论是科研排序还是评奖,一个成果的意义,更多的是其被引用次数来体现的,学校基础理论研究的实力更多的是以被美国四大检索收录次数来衡量。为此,我们采用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析中心提供的期刊源来作为评价论文的标准。获奖成果三级指标的所有奖项不重复计算,只取最高级别的奖励进行统计,如某项成果既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又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则只计国家级二等奖,不计省部级一等奖。 1.3 人才情况的量化设计 同一个人应就高不就低如某专家是院士又是长江学者,只计入院士。学术任职也以得分最高的级别为评分根据,任多个职务不重复评分。指标说明:国内外院士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外院士。杰出人才: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学名师、何梁何利基金奖励人员,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跨世纪人才专项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学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学术任职是指:全国学会常务理事、省(部)级学会正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全国学会理事长得分10,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得分为8,全国学会副理事长得分5,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或省(部)级学会理事长得分为4,全国学会常务理事得分为3,部级学术(教学指导)或评审委员会委员和省(部)级学会副理事长得分为2。 1.4 科研经费的量化设计 经费投入按科研经费年平均投入及科研人员年人均课题经费计算,科研经费年平均投入每获得100万元计10分,科研人员年人均课题经费按每万元5分计算。 1.5 科研条件的量化设计 科研条件分为硬件条件和科技情报。硬件条件分为国家级科研基地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是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每项20分,省部级科研基地每项10分。科技情报分为中外文期刊和馆藏图书,中外文期刊每100种5分,馆藏图书每万册3分。 2 科研实力评估定性评议指标计分标准 2.1 科研投入的量化设计 科研投入中的二级指标人力投入分为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结构。职称结构的主要参考评价信息按专业技术职务(按实际聘任计算)结构是否合理(正高∶副高∶中级∶初级职务为1∶3∶5∶7),年龄结构评价主要参考信息按学校高职人员中中青年比重(%),知识层次结构评价主要参考信息按高职人员拥有博士学位者比重(%)。二级指标经费投入主要参考国家级科研经费占总经费的百分数,横向课题经费占课题总经费的百分数。 2.2 科研条件与环境定性指标的量化设计 科研条件与环境的定性指标校局域网医学信息满足度的主要评价等级按能够满足,基本满足、部分满足、不能满足四个等级来评价,学术氛围的评价主要参考信息室按是否能加强人才队伍、提高专业水平,积极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民主、平等、自由的学科环境及参与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评价等级分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级。 3 结语 科研实力评估指标体系量化的规定是三级指标以基础要素为计分单位(位,篇,项等),以总累计分值高低判定评估结果,控制指标是我们对参评对象的评估项目应具备或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所设置的基本指标限定。设控制指标的主要目的是防范部分指标互相掩盖或吃分现象的发生,保证和控制评估质量。这就是本指标体系有别于当前实行的达标评估的重要标志之一。达标评估是以达到标准者为合格;选优评估是以分值高低为依据,但这种依据必须建立在对参评对象全面考核的基础之上。因此,其指标选择、分值分布等必须严谨、科学,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起到平衡制约指标间内在关系的作用。 科研设计论文:如何提高中医药科研课题的科研设计质量 【关键词】 统计学;医学论文;科研设计 很多科研人员(包括临床医生)在进行科研工作过程中,习惯用专业知识取代一切其他知识。其突出表现是:等科研工作已经完成,甚至论文已写完,因某些数据处理有问题被退稿时,才想起要找统计学工作者帮助处理论文中的实验数据;考虑问题稍周到一些的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完成之后,在撰写论文之前就想到要运用统计学知识来分析实验数据。这两种运用统计学的科研人员都是在把统计学当作分析数据的“计算工具”或当作发表学术论文的“敲门砖”,是对统计学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突出表现。理由很简单,科研数据是否正确可靠、是否值得进行数据分析、结论是否可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来帮助说明,换句话说,若缺乏科研设计或科研设计不科学、不完善,即使花费10年时间和数亿人民币进行调查或实验获得了大量科研数据,与某人用计算机产生的毫无专业含义的任意多个随机数据没有什么区别,除了浪费了大量国家和人民的血汗钱,对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为零,甚至是负数!因此,在进行科研工作之前,制定科学完善的科研设计方案,特别是其中的实验设计方案或调查设计方案的质量好坏,是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科研设计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研究设计。专业设计主要包括基本常识和专业知识的正确、全面、巧妙地运用;而统计研究设计包括实验设计、临床试验设计和调查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科研人员所做的科研课题中,不仅严重忽视统计研究设计,就连专业设计也有严重错误,主要表现在犯了基本常识错误和违背专业知识错误。这类错误所发生的频率还相当高,是一种不能容忍的不正常现象! 在统计研究设计所包含的3种研究设计中,实验设计是最重要的,因为很多关键性的内容都包含在其中,其核心内容是“三要素”、“四原则”和“设计类型”。所谓“三要素”就是受试对象(或调查对象)、影响因素(包括试验因素和重要的非试验因素)和实验效应(通过具体的观测指标来体现);所谓“四原则”就是随机、对照、重复和均衡原则,它们在选取和分配受试对象、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干扰和影响、提高组间均衡性、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等方面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所谓“设计类型”就是实验中因素及其水平如何合理搭配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它决定了能否多快好省且又经济可靠地实现研究目标。科研人员若对重要非试验因素考虑不周到、对照组选择不合理、设计类型选择不当或辨别不清,导致科研课题的科研设计千疮百孔、数据分析滥竽充数、结果解释稀里糊涂、结论陈述啼笑皆非。下面笔者就“实验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辨析如下。 1 在分析定量资料前未明确交代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 人们在处理定量资料前未明确交代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对数千篇稿件进行审阅后发现,大多数人都是盲目套用统计分析方法,其结论的正确性如何是可想而知的。这是一条出现非常频繁的错误,应当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 临床试验设计中一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按重要非试验因素进行分层随机化 例1:原文题目为《气管舒合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原作者写到:“全部病例均来源于本院呼吸专科门诊和普通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1~55岁,平均(36.28±9.36)岁;病程2~23年,平均(10.31±17.48)年;病情轻度者16例,中度24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0~53岁,平均(35.78±9.53)岁;病程3~24年,平均(11.05±6.47)年;病情轻度者13例,中度者17例。两组间情况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请问这样随机化,其组间具有可比性吗?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显然,研究者在试验设计时未对重要非试验因素采用分层随机保证各组之间的可比性。这条错误的严重程度为不可逆,出现不可逆错误意味着原作者的试验设计具有无法改正的错误,必须重做实验!究其原因,主要是原作者未理解统计学上随机的概念。统计学上随机化的目的是尽可能去掉人为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干扰和影响,让重要的非试验因素在组间达到平衡。稍微留意一下原作者随机化分组,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治疗组40人比对照组30人多出10人;治疗组病程的标准差17.48是对照组病程的标准差6.47的近3倍。笔者很疑惑怎样的随机化才能达到如此的不平衡?事实上随机化有4种:子总体内随机、完全随机、分层随机和按不平衡指数最小原则所进行的随机,原文条件下应当选用分层随机,即以两个重要的非试验因素(性别和病情)水平组合形成4个小组(男轻,女轻,男中,女中),然后把每个小组内的患者再随机均分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去,这样分层随机的最终结果一定是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人,且使2组间非试验因素的影响达到尽可能的平衡,从而可大大提高组间的可比性。在本例中,若“病程”对观测结果有重要影响,在进行分层随机化时,在按“性别”和“病情”分组的基础上,还应再按“病程”(设分为短、中、长)分组,即共形成12个小组,将每个小组中的患者随机均分入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去,这是使“性别、病情、病程”3个重要非试验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在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达到平衡的重要举措,也是所有临床试验研究成败与否的最关键环节! 3 实验设计类型判断错误 例2:某作者欲观察甘草酸、泼尼松对慢性马兜铃酸肾病(aan)肾损害的干预作用,于是,进行了实验,数据见表1。原作者经过用甘草酸和泼尼松分别与同期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比较,一个p<0.05,另一个p<0.01,于是得到甘草酸、泼尼松对慢性aan肾损害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且泼尼松的效果更佳。请问原作者的结论可信吗?表1 各组大鼠血bun及scr变化比较(略)注:与正常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同期比较,p<0.05,p<0.01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本例错误极为典型,通常科研工作者欲观察某种药物是否有效,习惯上会建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即该药物拟治疗的病态组)和在模型组基础上的用药组(如本例中甘草酸组和泼尼松组)。这样的设计本身并没有错,但这仅仅是专业上的“实验安排(可称为多因素非平衡组合实验[1])”,而并非是统计学中所说的某种标准实验设计类型。写在“组别”之下的4个组,并非是一个因素的4个水平,而是2个因素水平的部分组合。这2个因素分别是“是否建模(即正常与模型2个水平)”和“用药种类[即不用药(相当于安慰剂)、用甘草酸和用泼尼松3个水平]”。2个因素共有6种水平组合,即“组别”之下缺少了“正常基础上用甘草酸”和“正常基础上用泼尼松”。这样设计的实验才可能反映出“是否建模”与“用药种类”2个因素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在本课题研究中,由于未在实验前作出正确的实验设计,处理数据时错误就悄然产生了。具体到本例,从原作者在表1的注解中可以看出,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同期(即相同观测时间点)的甘草酸组和泼尼松组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的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这样的做法有3个严重错误:第一,严格地说,在模型组基础上的用药组是不适合直接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的,因为这样的比较解释不清到底是药物的作用还是由于模型未建成功而造成的假象;第二,将各个时间点割裂开分别比较破坏了原先的整体设计,数据利用率降低,误差估计不准确,导致结论的可信度降低。将一个重复测量实验的各个时间点割裂开来考察,就等于在各个片段上估计实验误差、作出统计推断,好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出来的结果差别何其之大;第三,要想说明两种药物哪个效果更佳,在得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础上,衡量的标准是应看组间平均值的差量的大小而不应看p值是否足够地小,不能说p<0.01时就比p<0.05时更有效,这种忽视实验误差、忽视绝对数量和脱离专业知识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妥当的。 如何正确处理表1中的实验资料呢?关键要正确判定该定量资料所对应的是什么实验设计类型。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表1定量资料对应的是“多因素非平衡组合实验”,而不是某种标准的多因素实验设计类型。明智的做法是对“组别”进行合理拆分,即根据专业知识和统计学知识,对“组别”之下的所有组重新进行组合,应使每种组合对应着一个标准的实验设计类型。正确地拆分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表2 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血bun及scr变化的测定结果(略)表3 模型组和2个用药组大鼠血bun及scr变化的测定结果(略) 事实上,由科研习惯形成的这一套实验方案笔者形象地称之为多因素非平衡的组合实验,或者说,它是实验设计的表现型。通常可以进行统计分析的都必须是标准型(即统计学上所说的某种实验设计类型),因此需要能看出代表表现型本质的原型(本例中组别之下应该有6个组,这6个组构成一个2×3析因设计结构,但原作者少设计了2个组)。通常需要将表现型或/和原型拆分成标准型后再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本例根据原作者的意图,可以将表1拆分成2个标准型,形成2个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见表2和表3。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就是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此处请读者注意:第一,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和一般的方差分析虽然都叫方差分析,但它们的计算公式却有本质区别,绝不可混用;第二,重复测量因素(本例中为时间)不要与实验分组因素(表2中叫“是否建模”;表3中叫“药物种类”)同时列入左边,它们是本质不同的两种因素,一般应该把“重复测量因素”放到表头横线下方。 通过本例可以看出,在实验前明确实验设计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试想,若让本例原作者写明他的实验设计类型,他必然就会对基本的实验设计类型作一番调查和学习,自然就能发现他所“设计”的实验并不是统计学上相应的实验设计。那么通过咨询相关人士必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实验设计,不仅可以提高科研设计水平,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科研课题和论文质量。 例3:原文题目为《土荆芥-水团花对胃溃疡大鼠黏膜保护作用的研究》。原作者使用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方差分析处理表4中的数据。请问原作者这样做对吗?表4 各组黏膜肌层宽度、再生黏膜厚度变化(略)注:与正常组比较,ap<0.05;与ns组比较,bp<0.05;与cp 10 mg·kg-1 组比较,cp<0.05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本例涉及到统计学三型理论[1]中的一些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可以直接进行统计分析的来自标准设计的数据表叫标准型,反映问题本质但并非是标准型的数据表叫原型,而掩盖了原型信息的数据表叫表现型。“组别”之下的6个组,似乎是某个因素的6个水平,其实不然!这6个组涉及到多个试验因素,应对“组别”拆分重新组合后,再分别判定各种组合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并选用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组合1:空白对照组(正常)、阴性对照组(ns),这是单因素两水平设计(简称为成组设计)。由于正常组无实验数据,故该组合无法进行统计分析;组合2:ns组、ra组、cp(20/mg·kg-1)组,这是单因素3水平设计,因素的名称叫“药物种类”;组合3:ns组、cp(10/mg·kg-1)组、cp(15/mg·kg-1)组、cp(20/mg·kg-1)组,这是单因素4水平设计,因素名称叫cp的剂量(其中,ns组可视为cp的剂量为0)。 对于组合2和组合3,若定量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可选用相应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否则,需要改用相应设计定量资料的秩和检验。 4 人为改变设计类型且数据利用不全 例4:某作者使用表5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欲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各个时间点的疗效情况,使用的分析方法为一般卡方检验,请问原作者这样做对吗?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从给出的统计表可以看出,该作者有意或者无意之间收集了一类相当复杂的实验设计类型下的定性资料,结果变量为多值有序变量的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性资料,处理这个设计下收集的定性资料要使用相应设计定性资料的统计模型分析法。由于上述方法过于复杂,因此,通常在实际运用中,实际工作者将重复测量因素武断地视为实验分组因素,从而使该资料变为结果变量为多值有序变量的三维列联表资料。在已经出错的前提下,原本应当使用cmh校正的秩和检验或者有序变量的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资料。然而,该作者显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并了数据,将结果变量变成二值变量(有效、无效),也就是说,原作者实际使用的仅仅是最后一列数据(即总有效率),并且最为严重的错误是将三维列联表资料强行降维成二维列联表资料,使用一般χ2检验进行分析。经过一系列的简化与错误合并,最后结论的可信度还剩下多少呢?表5 原作者对2组疗效比较的试验设计及数据表达(略)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由于篇幅所限,这类错误笔者只给出1例,实际上此类例子在很多杂志中普遍存在。这说明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很多研究人员并未做到心中有数;分析数据时,按自己熟悉的简单统计分析方法所能解决的数据结构强硬地改造数据,严格地说,在用表格表达实验资料的那一刹那就已人为改变了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这种做法的科学性和得出结论的正确性都将受到质疑[2]。 5 正交设计及数据处理方面的错误 人们在进行正交设计和对正交设计定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时,常存在下列3个误区:很多人过分强调用正交设计可以大大减少实验次数,因此,无论各实验条件(正交表中的每一行)下的实验结果波动有多大,都不做重复实验,这是第1个误区;将正交表各列上都排满试验因素,用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小的试验因素所对应的标准误作为分析其他因素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误差项,导致误差项的自由度较小,结论的可信度较低,这是第2个误区;在对正交设计定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后,即使存在多个无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仍对少数几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解释,未将无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合并到误差项中去重新估计实验误差,以获得具有较大自由度的误差项,这是第3个误区。 科研设计论文:设计临床科研试验的主要原则 作者:张振馨 [关键词] 临床科研 原则 随着医学的发展,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在这些新药物和治疗方法中,有的有效,有的无效,有的甚至对人体有害。医生要为病人选择疗效好和副作用少的药物和方法,必须了解新药临床试验的概况,掌握疗效评价的原则。 临床试验是一种医学研究的方法,属于实验性研究的范畴。通过成功的临床试验能科学的评价药物、疗法和预防性干预措施的效果及副作用,并使试验结果外推到总体病人或总体人群。现从临床流行病学角度谈谈设计临床试验的主要原则。 一、新药临床试验分期 1.ⅰ期临床试验是在人体进行的新药试验的起始期,主要是观察药物的安全性,确定用于临床的安全有效剂量和给药方案,包括药物耐受性试验,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的小规模临床试验。 2.ⅱ期临床试验是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p 3.ⅲ期临床试验为扩大临床试验,是多中心的,在较大的范围内进一步评价新药的疗效、适应证、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4.ⅳ期临床试验为上市后的监察,目的是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新药进行社会性的考察,着重于新药的不良反应监察,其次为研究和鉴定药物的远期疗效和新的适应证。 我国的ⅱ期临床试验分两个阶段,相当于国外的ⅱ期和ⅲ期试验;我国的ⅲ期临床试验相当于国外的ⅳ期临床试验。 另外,早期的临床试验常不分期。例如,有的制药厂研制出治疗脑血栓的新药,在动物实验中疗效显著,制成针剂在临床应用,其给药方案和剂量参照国外“同类”产品。而医生在应用此类产品时,进行了严格的血液学指标的监测,发现和国外“同类”产品并不相同,存在着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此类药物未经完善的临床试验而用于临床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二、临床试验中的关键设计 (一)设立对照组 早期临床疗效研究多是病案分析性质的临床经验总结,不设对照组,也不论疾病是否有自愈倾向,根据治疗后病情的变化用治愈率表示疗效。此后,有的设计根据医生或病人的主观愿望先确立治疗组,然后随意选择同期或不同期,在同一医院或不同医院,应用不同治疗方法的同类病人为对照,并非确立了研究对象后,将他们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中。虽然有的论文报道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但没有描述二组治疗前均衡性检验的结果。这些方法(无对照、无随机对照或无证据说明进行了随机对照)都不能真实地反映所研究药物的疗效。影响临床试验的因素很多,包括:(1)治疗措施;(2)疾病的特征(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病理发生期和临床期特征和结局,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病人中表现的类型、病程、严重程度、试验前的治疗、并发症和预后也不一样;如脑血管病有自愈的倾向,变性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直至死亡);(3)安慰剂效应(根据报道安慰剂对临床多种疾病的有效率达30%;(4)霍桑效应(某些疾病的病人,因迷信或厌恶某医生或医院而产生一种心理效应,对疗效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5)其他因素(对象的选择,观察测量的指标和方法,以及受试者的失访率等)。由此可见,在接受某种治疗的实验组中,在研究终点时所统计出来的“? 菩а保???嵌嘀忠蛩氐男в?恢?谝黄鸬淖酆献饔茫?晒φ牧俅彩匝檠芯坑δ芙?煌?вη?挚??怪瘟拼胧┑男в?凸鄣谋┞冻隼矗?赐ü?员燃?鹧芯恳蛩睾头茄芯恳蛩厮???男вγ???图跎傺芯康奈蟛睢?/p 临床试验采用的对照方法如下。 1.随机对照:随机不同于随意和随便,有特定的含义和实施方法。随机是指通过不同的方法(简单、分层、区组随机),使研究对象有均等的机会被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使除研究因素以外的非研究因素(包括已知和未知的),在两组间分布均衡,保证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可比性,如果在研究结束时无其他方面的偏倚,则可以把两组间疗效差异归因于治疗方法的不同。此外,很多统计学处理方法建立在随机原则基础上,随机分组是统计学分析的基础。 2.随机的自身对照和交叉的自身对照:此类对照是随机对照的特殊方式。自身前后对照是受试者接受前后两个阶段的治疗,分别应用两种不同的处理措施,并分别对其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两阶段之间通常有一个间隔时间,即洗脱期,以消除前阶段用药对后阶段的影响。洗脱期约为所用药的5个半衰期,多用于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系统变性病。交叉试验是用随机的方法把病人分为两组,一组先用甲药试验,后用乙药对照;另一组先用乙药试验后用甲药对照。试验与对照间有洗脱期,实施此类对照的条件是原有的治疗作用在间歇期内被洗脱掉。第二阶段开始前两组病例的基本情况应与第一阶段开始时完全一样。 3.历史性对照:不同病例前后对照研究,又称历史性对照研究,以过去疗法为对照组,以现在的新疗法为试验组。历史性对照比较方便,节省人力物力,但偏倚往往很大,因为随时间的迁移,诊断标准、治疗条件、医务人员水平都在改变,因此两组病人很难有可比性。为了增加可比性,宜将两组病例的主要特征进行配对;不同时间的两组病人应是同一医疗机构,由同一批医生进行;历史对照应是最近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并具备和试验组同样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等。此外,所研究疾病的自然史(发病原因、机理、临床过程、并发症及自然转归等)必须明确。 4.无对照组研究:除治疗措施外,多种因素都将影响临床试验的结果。因此,无对照组的研究结果通常很难说明问题。对于随机事件的抽样研究必须设有对照组。如果使不可能的事件变成可能,甚至成为必然,这种突破性研究无需对照,如肾移植手术。 (二)控制假阳性(α)和假阴性(β)错误,使临床试验真实可靠 假阳性率是用某药(研究因素)治疗某种疾病(研究疾病)实际无效,而研究结果却判为有效的错误概率,也称α值,第ⅰ类错误概率。假阴性率是有效的研究因素判为无效的错误概率,也称β值,第ⅱ类错误。设立对照组和将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化分组是控制混杂偏倚,减少这两类错误的重要环节。此外,必须考虑下列几方面。 1.正确地估计样本量,避免抽样误差,以便在计算治愈率时能得出差异有显著性的结果。样本过小,往往造成研究结果的假阴性。 2.选择研究对象要有确切具体的诊断标准、纳入和排除标准,避免因选择的受试病人不能代表总体,而仅代表部分病人所产生的选择偏倚。例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设计中,选择病人入组条件之一是发病到治疗时间限于3小时以内。另一种情况,患者清晨醒来发现偏瘫。如果把发现时间当做发病时间来计算治疗时间窗,有可能因实际的时间窗超过3小时而出现降低疗效,增加出血的危险。因此,必须制定排除标准,把不能肯定确切发病时间者除外。临床试验中通常把具有下列情况的患者,作为排除对象:(1)同时患有另一种影响本次科研效果的疾病;(2)同时患其他严重疾病者;(3)已知对药物有不良反应者。此外,选择研究对象应选能服从试验安排的依从性好的患者,否则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3.采用盲法收集资料,控制信息偏倚。如果研究对象知道自己,研究人员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则将产生观察性偏倚。已知分在对照组的受试者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而中途退出。被试者可能会因入治疗组受益而报告不真实的结果。研究者希望自己的研究得出阳性结果,有可能歪曲观察结果。为了避免这种偏倚,最可靠的方法是使上述两者均不了解分组情况,即谓之“盲”法原则。 4.确定统一的治疗方案、观察指标和方法,使两组得到同样的处理和观察,以取得较为真实的结果。观察指标是衡量疗效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主观指标( 临床症状和体征),还是客观指标(临床实验室检查)的观察,其测量的可靠程度都影响“疗效”。主观指标易受研究对象和研究人员的心理状态,启发暗示和感官差异的影响,因此在测量时应将这类临床的定性测量进行量化处理(量表法、测量项目分级化和加权以及形象排列分级),试验中尽量用有客观测量数据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如死亡或仪器测量数据)。这是控制信息偏倚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科研设计论文:论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和科研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一套适用于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已经成为各大科研院所较为迫切的需求。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设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并在delphi和数据库工具下实现。利用本系统能对科研项目进行规划和管理,对成本、进度和功能特性进行跟踪,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识别并及时修正。 论文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面向对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科研院所的科研开发、试验分析、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在企业内部上下之间、部门之间、总部与分部、外部供应商与企业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输人、处理、输出、反馈。但目前,这些重要的信息大部分或被分散保存在各个互不兼容、自成一体的计算机系统中,或被锁文件柜和抽屉中,甚至没有形成文字,或者文字资料不完整,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本文建立一套适用于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和规划。 1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一套较完善的科研管理系统应以项目管理为中心,涵盖计划、合同、实事、成果、专利、资金、人员、设备等方面,并可关联到办公、人事、财务、设备等其它业务系统。本系统可以实现从项目的计划申报、审批、项目开发、鉴定、成果登记、评奖到归档、查询和统计全过程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和信息共享。 1.1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功能描述 该软件项目管理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有:项目管理和研发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各个阶段基本信息的查询,报表的生成,实现在应用程序中对以word形式存储的文档模板的新建、保存功能,并可以完成已有文档的调用,实现文档的自动化,随时、快捷的查阅和修改文档,并作为研发后续阶段的参照。 1.2系统总体功能模块分析与设计 首先,进行科研项目计划编制。项目开发单位经市场调查,并经有关专家进行技术审查和审核,向管理部门进行计划申报,经管理部门审批后下达项目计划。申报的计划被批准后,项目开发单位组织项目的研究开发,管理部门可以对项目开发的各阶段实施管理,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评估每一阶段的工作,必要时进行调整或撤销该项目。项目开发完毕,由开发单位提出鉴定或验收申请,管理部门可以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鉴定、审查和评议,得出相应的结论。 本系统还可以对以上各个环节进行查询、统计,随时从宏观上了解所有项目的进度及相关材料。其功能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1.3系统管理文件流程 科研项目管理涉及大量的管理文件,文件处理应遵守流程,从立项(项目申报)开始,审批、开发、鉴定到最后归档的过程如图2所示。 2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通过数据库进行管理,可以方便管理数据、文档以及快速查询。数据库设计是系统设计很重要的部分,设计质量的好坏,数据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成败。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 2.1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本系统的数据库是采用delphi自带的databasedesktop工具设计的,根据系统的需要,设计了立项管理、进度计划表、配置管理表等多个数据库表。如表1~表3所示。 2.2系统模块设计 系统划分为4大模块:过程管理模块、研发管理模块、查询统计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其中每个模块都包含一系列子模块。过程管理模块包括:立项管理、结项管理、项目计划与监控、配置管理、质量保证、人员管理;系统管理模块包括项目新增、项目打开、权限管理、代码管理、文档模板管理和系统退出。研发管理主要指进度管理,该模块是系统核心部分,内容也较多,有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现管理、维护、计划、进展报告和进度控制与调整模块。各模块分别形成相应的文件,内容文件名填人相应的项目信息表中。进展报告在进度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项目调整和监控的主要参考。 为了方便及时了解各个项目的相关信息,系统查询模块分为4个部分:基本信息查询模块、进度查询模块、计划查询模块和设计查询模块。各部分完成的功能是对相应的信息进行查询。 3系统实现 sqlserver2000大型数据库具有大容量、高效率等特点,为用户提供强大的功能支持。因此,后台数据库选择的是sqlserver2000。在sqlesvrer2000中新建数据库,命名为cmm2。在数据库cmm2中,建立以表1~表3为主的数据库表结构,通过delphi中提供的数据模块窗体,避免了向每个窗体中添加数据访问组件来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系统的实现,完成的主要工作——文档管理,通过在edlphi中调用word软件实现。在wordapplication组件的ondocumentbeforeclose事件中添加如下代码: wordapplication1.quit; wordapplication1.disconnect; 报表采用ed lphi7自带的rave5.0报表设计器进行设计。rave报表是一种基于组件的可视化报表设计工具,使用它可以简化设计过程,提高设计效率,并且可以制作出漂亮的样式,从简单的分带报表到复杂的、高度个性化的报表都能轻易完成。利用rave制作的报表有下面的特征:带字回绕功能、图形化、页边间距调整、精确页面位置控制、打印配置、字体控制、打印预览、重复使用等。 4结论 本系统可以使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从繁琐的项目材料管理中解脱出来,将精力集中到对项目本身的管理,从而加强技术创新工作,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利用本系统,为一些科研项目建立了软件项目管理的策略和实施这些策略的规程,使得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过程相对稳定,已有的成功经验可以被复用,并可以对同类的新项目进行规划和管理,还可用于对成本、进度和功能特性进行跟踪,在出现问题时,有能力识别,并及时修正。 科研设计论文: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摘要: 为有效地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提出了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方式。本文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相关的教学问题,进而从课程建设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式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阐述了解决主要教学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教育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很好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创新人才培养;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 我国已经逐渐步入创新驱动的发展时代,这使得高等院校所肩负着的学术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更为迫切的需求[1]。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等教育、教学体系面临着战略性变革的要求,其核心即是把创新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2]。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环节,如何在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策略中体现创新驱动,日前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本科研究型课程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3][4]。然而单一学科的研究型课程开设有其弊端。首先,研究生阶段的创新型研究有大量灵活的时间做基础,可以通过文献深度研读和实际项目参与增加研究深度,利用大量不同学科的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宽度,为创新研究积累足够的土壤。而以课程教授为主的本科学习过程中,没有这么多灵活可用的时间可以支配。单一学科的研究型课程虽然为进行一定深度的研究提供了课上的时间,但并不能弥补广度上的不足。其次,本科阶段的公共选修课虽然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广度,但对创新的针对性不强,也缺乏与本学科知识相融合的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将交叉学科[5]与研究型课程相结合,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以交叉学科应用背景为导向,以问题探究及在本学科内的创新解决方法为主体,为本科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型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1研究出发点 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对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开展情况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6]~[9],作者对本专业本科学生围绕现有课程课堂教学的感受、评价以及实施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认知度与期望度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偏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方式上缺乏对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引导,针对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有所欠缺。另外,由于学科、专业设置的限制,很多学生对本专业外的知识了解很少或对本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科的关系了解很少。在大一到大四的过程中,受到教育逐渐由通识教育转变为专业教育,由综合素质培养逐渐转变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一部分同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降低了他们的研究热情。对于面向就业的学生而言,除了专业知识之外,往往也需要思维方式的创新和转变;而对于面向研究的学生而言,保持好奇和研究热情、持续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实施以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有助于弥补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同时也适应了高校培养创新型本科专业人才的时代要求,更能够受在最大程度上激发本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 2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作者在深度调研广大应用型高等院校已实施的研究型课程的成功经验和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以所在信息类学科开设的本科研究型课程“复杂网络基础”为载体,对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建设展开了研究,总结了以下几点作为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1)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建设目标的设置 研究型课程旨在培养学习者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其重点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单纯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合作、实践等活动中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学习方式,进而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并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科学信念和创新精神。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建设目标的设立比普通研究型课程更为复杂。除了主动探求、重视实际问题之外,增加了与其他专业、学科甚至其他门类不同思维方式和学习、研究方法的交流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如何合理设置学习目标,使课程设置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既全面又要层次分明、主次突出,还要兼顾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通过不同侧重、不同顺序设置多维培养目标,是首先需要探讨和明确的问题。 (2)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内容设置 研究型课程在内容上涉及各类学科领域及学科间交叉的领域,本身就具有“交叉性”。如何基于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现有的专业设置、各学科科研情况、综合利用已有的交叉学科研究资源设置合理的研究型课程内容,是对单一学科研究型课程进行改革的重中之重。 (3)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实施方式的设计 要实现研究型课程的教学目标,其课程实施方式尤为重要。研究型课程在原则上主要通过组织一些探究性的项目研究活动来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方式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多样性、交互性和合作性,从而有效帮助学生从学习形式上作为切入点,逐步转变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 (4)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评价方式的设计 研究型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要检验课程目标达到的程度,引导学生不断努力去达到或趋近目标,以评价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这决定了研究型课程的评价是多元化的发展性的、重视过程性的评价。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还需增加对跨学科交流能力和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结果的评价。如何根据教学实际设置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能否最终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 3交叉学科研究型具体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 3.1课程目标设置 根据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特性,作者对其课程目标的设置过程相比目前传统的课程目标设置做了以下改革:(1)改变传统课程目标设置以教学大纲和授课教师为主体的设置方式,转而以学生、交叉学科导师及专业导师三者共同参与的设置方式;(2)改变传统课程目标设置以整个专业为对象的设置方式,而以学生各自特点分类制定多元的课程目标,最大限度体现出小班授课、因材施教的课程优势;(3)改变传统课程目标设置以知识掌握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一维目标,转而根据多元的不同设定,设置实践探究能力、理论学习能力、组织交流能力、交叉合作能力、总结表述能力等多维的课程目标;(4)改变传统课程目标设置以一个培养计划周期或一个课程周期为基本时间单元的设置方式,转而以一个“目标更新→内容调整→实施形式修改→评价方式修正”的课程循环单元为周期,及时对多元多维目标的具体参数指标进行动态调整。 3.2课程内容设置 作者组将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内容分为课程基础和主体内容两部分:(1)课程基础包括该课程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与传统课程不同之处在于,课程基础部分所占比例远小于主体内容部分,约占整个课程内容的20%—30%。(2)主体内容由学生通过与交叉学科导师的交流,以发现问题的方式提出,并通过专业导师指导下的分组开题的形式最终确定。此部分为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的核心内容,课题选择以学生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以课程知识为理论支撑。 3.3课程教学方式设计 对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围绕“发现问题→理论学习→建模求解→总结分析”四个子模块,分别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1)在学期开始前由专业导师负责联系交叉学科合作单位,每门课程确定3到4名合作导师,以合作指导不同分组的学生。(2)以组织学生与交叉学科团队开展研讨会、交流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始收集资料,并从所获得信息中找到问题,形成第一阶段的问题形成报告;根据该报告,以专业导师指导下的讨论课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分类、抽象,并以此明确课题的划分,由同学自愿参加相应课题组。(3)以课题组为单位,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针对本课题学习相应的课程理论,对课题进行预研,形成预研报告。预研报告通过的课题允许进行开题,并以课题组为单位开展后续研究型学习。预研报告不通过的课题在课程导师和交叉学科合作者共同指导下重新选定课题进行开题和后续研究型学习。(4)研究学习过程通过文献阅读汇报、平台及仿真工具使用学习、模型设计实践和问题求解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其中专业导师以指导为主。在学期中邀请相关专家或科研团队对较难的部分以专家座谈的方式进行交流,协助攻关。(5)每个阶段分组开展阶段总结和分析,不断修正课题方案,必要时对课题目标进行小范围的调整。 3.4课程评价方式设定 与传统课程单纯以教师评价的方式不同,交叉学科研究型课程在评价环节做出以下改变:(1)在评价主体上,由学生、专业导师和交叉学科导师三者共同给出评价,具体包括以下五种形式:a.自评,即同学的自我评定;b.互评,即组内成员的相互评定,其中课题组长的评定所占比重最大;c.团评,即以课题组为单位,有专业导师参与的团队之间的相互评定;d.师评,即专业导师对各个课题组进行评定;e.专评,即交叉学科合作导师对各课题组最终方案的有效度、实际价值等给出评判。(2)在评价周期上,以过程评价为主,即以每一个“目标更新→内容调整→实施形式修改→评价方式修正”的课程循环单元为周期,以过程评价的结果促进方法的改进或目标的修正,整个评价过程以档案的方式保存。 4成果推广与应用效果 青岛理工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信息类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2015年以来,得到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及相关从业人员的高度评价;学院先后获得多项相关教学研究及专业建设项目资助。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国家级学科竞赛和培养项目中获奖人数、获批项目不断增加、档次不断提高。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人数也逐年增加,与合作导师联合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质量都较从前有大幅度提升。此外,该成果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多个信息类学科专业中进行了推广,推广效果良好,受到相关地市级媒体关注,相关成果被包括《半岛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为本文研究成果在其他学科中进一步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者:赵锟 吉爱国 张冬梅 周立俭 宋传旺 王绪虎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科研设计论文:科研管理推广系统设计 1系统需求分析 1.1系统功能需求 实现课题申报、立项评审、任务书提交、项目审核、结题申请、结题验收全过程系统化、信息化、项目化管理。实现项目申请立项、结题验收专家网上评审功能,由系统自动进行计算排名。申请人提交立项或者结题申请材料后,由科技秘书对项目进行汇总分类,按照项目内容进行分组,安排评审专家。课题评审专家接到任务后,在系统设置的规定时间内,只需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和相关附属设备(键盘、鼠标等)即可登录系统开展评审工作,时间灵活度高,同时也节约了纸张的大量使用,节约学院办公经费,提高评审效率。把学院历史立项的所有项目和院外申报项目进行电子系统进档,建立项目数据库,使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实现科研项目综合查询与统计功能。对相关类别科研项目数据实现图形化统计,生成水晶数据报表;实现科研课题项目化管理。 1.2用户功能需求 系统的用户角色有:普通教师、二级部门管理者、科研处管理人员、评审专家、系统管理员。各用户角色功能如下。普通教师:普通教师即课题的申报者,访问系统具有的权限主要有:浏览、录入个人信息、查询个人信息;填写、上传课题立项申请、任务书、结题验收的材料;查询项目评审情况;查询科研课题进展;科研档案输出打印、项目补录等。二级部门管理者:在系统中设置学校二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者,主要是对属于本部门科研课题的立项申请、合同任务书和项目结题验收申请作基本的审核,查询本部门科研情况。科研处管理人员:主要是科技秘书,主要权限是查询项目立项申请、验收申请情况,对项目进行形式审核、分类,安排评审专家,填写科研处、校学术委员会意见;补录历史项目和院外项目;同时,对优秀项目进行成果推广。 1.3系统架构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是以MVC三层架构为依托,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增加了管理权限层,使其更符合本系统开发的需要,增加的全新权限层,能更好的控制权限管理,使其可实现到对每一底层按钮的控制。 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开发 2.1系统时间段设置模块的实现 通过对系统时间段的设置来限制系统使用者对系统的操作权限,同时也为规范科研处对科研项目的管理起到一定辅助作用。主要有立项申报开始、结束时间,任务书提交开始、结束时间,中期审查开始、结束时间,验收申请开始、结束时间等4个时间段(点)的设置。并提供了新增时间段和修改已设置时间段的功能。 2.2科研项目管理模块的实现 项目申报模块:主要页面元素有:列表窗控件、按钮、下拉菜单等等。通过该页面可以完成项目申请立项书的录入和保存;项目修改导出模块主要提供了在查询、修改、输出打印和删除申报书的功能。项目任务书管理模块:提供了项目任务书的录入和输出打印功能。对已超出系统规定的立项申请时间和已通过科研处审核的项目进行操作将出现相应报错提示。项目验收申请管理模块:提供了项目验收申请信息录入和结题验收申请表的输出打印。对输入数据格式不正确和已通过科研处审核的项目操作显示报错提示。项目主持人可以查看立项评审、验收评审的评审专家打分情况和评审意见。 3结语 科研管理系统上线运行以来,顺利完成了多个项目全过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展望未来,随着云技术、跨平台移动终端技术的逐渐成熟,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邵检江 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设计论文:卫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应用 1研究方法 1.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表包括卫生计生委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科研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3种。主要收集系统需求,系统应用前后各项流程及所需时间,共发放卫生计生委行政主管部门问卷2份,单位科研管理人员问卷22份,专业技术人员问卷44份。 1.2深入访谈 采取个人深入访谈方法,对卫生计生委、医疗机构科研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共10人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对系统的需求及系统使用前及使用后的科研管理模式、管理效率、经济效益等的变化。 2研究结果 2.1系统设计 分析需求调研结果后对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设计,本系统设计卫生计生委管理人员、单位管理人员、单位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评审专家5种角色。角色不同,权限等级不同,可使用的功能菜单项也不同。共设10个模块,包括科研通知、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学术专著、发明专利、统计查询、下载管理和系统管理。 2.2系统功能实现 通过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构建,实现了项目申报、审核、立项、中期考核、结题、成果、、学术交流等真正意义上的规范管理、实时管理、动态管理,科研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个人的科研情况,及时有效地总结阶段性工作,规划科研目标;区卫生计生委和各单位科研管理人员可以快速汇总检索科研课题、成果等信息;管理人员可以随时了解各方面的科研信息及相关数据,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2.3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2.3.1系统应用前后的工作流程比较 该系统应用前后的工作流程。传统模式下,科研管理是常规的项目管理和每年统计一次的成果管理;信息化模式下,增加了机构管理和科研人员管理;项目管理更精细;建立了各种科研成果库。 2.3.2系统应用前后的工作效率比较 系统应用前后工作效率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科研通知、项目申报、科研经费管理、科研信息汇总等几方面。(1)科研通知。经调查,传统管理模式下,科研通知下达至专业技术人员的时间平均为10.1个小时,时间最长的单位达48小时。信息化管理模式,卫生计生委下发通知的同时,科研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可实时接收到通知。(2)项目申报。传统管理模式下,区级项目标书申报流程中各项工作需要的时间。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卫生计生委管理人员就可以在系统中直接查看和检索各单位提交的标书及相关信息。传统管理模式下,卫生计生委科研管理人员各项工作需要时间。信息化模式下,系统可对项目负责人相关信息直接隐藏,项目申报汇总、初筛分数汇总仅需8秒钟即可完成。(3)科研经费管理。传统管理模式下,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登记在经费记录本上,卫生计生委年终考核时进行抽查。信息系统应用后,项目经费分类严格按照《闸北区卫生系统医学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项目报销,超出类别比例,系统提示警告;可以实时查询每一笔账目的使用情况,经费使用明细、已使用经费总额、剩余经费总额在信息系统中一目了然。(4)科研信息汇总。传统管理模式下,专业技术人员、区属医疗机构、卫生计生委对年度科技成果等相关科研信息的汇总时间。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每项汇总时间只需8秒钟即可完成。 2.3.3系统应用前后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每年节省纸张7900~9400张,其中区级课题标书3000~4500张(每份标书20~30页,全区申报项目数量150项/年);12家单位下发通知使用纸质版分发的形式,按照每年中期考核通知3页纸,结题通知两次共4页纸,立项评审通知申报2张纸、初审通知5张纸、复审通知2张纸,科研信息汇总通知5张纸,科研考核通知10张纸,其他通知20张,每家单位平均分发通知至8个科室估算,共4896张纸,约4900张。 3讨论 科研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证明,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在医院科研管理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上海市闸北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对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系统从2013年7月投入使用以来,产生了积极的管理成效,优化了科研工作流程,实现了科研相关信息实时共享;节约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提高了区域卫生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实现了依托系统的专家“背靠背”盲审,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提升了项目评审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科研经费支出审核更为高效准确,能够实时动态掌握科研项目情况,全面监管项目经费的使用;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支持,达到了智能化管理的目的。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仍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改进:(1)不断规范工作的流程,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应用的同时,要不断规范工作流程,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才能相得益彰,比如,将年终科研奖励与个人科研信息维护挂钩等方式保证系统科研信息录入的及时性。(2)系统还要进一步改进升级,优化功能:目前信息系统具备了对科研相关信息汇总统计的功能,科研考核需要的数据能部分统计,而缺少报表的直接生成功能。以后系统进一步升级优化,年度科研考核表直接生成,帮助实施考核和分析。(3)与平台对接,实现资源共享:考虑与卫生信息化平台对接,实现与其他数据的互联互通、信息交换,进一步增加数据利用率。(4)进一步探索科研电子档案归档应用:科研电子档案能缩短档案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且从接收到提供利用的流程,实效性强,利用率高。因此,将进一步探索科研项目、成果等电子档案归档的保存和应用,以便进一步节省资源,提高管理效率。 作者:买淑鹏 周洲 宗文红 单位:上海市闸北区卫生科技与信息中心 科研设计论文:机械设计大赛科研型人才的培养 1从参赛作品看目前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战略 1)高校更加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次机械创新大赛中,很多作品创意新颖,结构巧妙,充分发挥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将应用构思诠释到作品的开发设计之中,将专业理论知识实用化,锻炼了大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说明高校已经认识到对机械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单调程式化的常规设计能力培养。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通过特定教师专业指导和学校统筹资助,使大学生将创新思维想象变为现实的成果作品,锻炼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经过锻炼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保持创新思维的习惯,用出色的业绩成果在工作岗位上展示自己的能力价值。 2)参赛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获得了出色的锻炼。 从机械创新大赛作品的制作水平来看,绝大多数作品制作的比较粗糙,说明这些作品都是学生团队自己亲手制作的。正是通过这些制作较为粗糙的作品,体现了参赛大学生锻炼和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并且是一种不受传统思想束缚的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这个锻炼过程,不但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化,而且可以将知识学习和应用的范围扩展相关专业领域,使学生的知识理解运用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3)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带动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机械专业大学生参加此类组织形式正规、评比严格的比赛,会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锻炼他们创新的头脑。拥有了知识运用的兴趣,获得了鼓励性的成果评价,他们会更加主动寻找实践锻炼的机会,并以获得社会评价为至高无上的精神乐趣。尤其是机械类专业,专业知识内容繁杂,理论枯燥艰深,如果知识教育的内容仅仅是课本理论和课堂教育模式,很多学生会产生厌烦甚至逆反的心理,失去了知识应用的乐趣,对学习无兴趣,对进步无追求,对创新的感觉,对实践没有动力,而整日沉迷于游戏或其他不求进取的娱乐活动,这样的毕业生,将来走入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更难以成为突出的人才。 2机械设计大赛亟待改进的不足之处 尽管参赛作品众多,但是在作品评判和学生答辩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需要引起重视。 1)缺乏高技术含量作品。 纵观这次比赛的参赛作品,尽管作品众多,但通过分析作品技术应用发现,参赛作品所使用的技术,基本上使用的都是机械行业传统技术,甚至是过时落后的技术,缺乏高科技创新与应用方面的亮点作品,说明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内容与社会最新技术发展与应用之间存在的差距和脱节,这种落后的专业知识内容和落伍的技术应用会极大限制大学生们机械科技创新的思维广度,使高校的创新培养方案事倍功半。 2)创意方案缺乏社会实用性。 实用性是机械产品设计与生产的本质,是产生经济效益的源泉,因此创意任何一件机械作品的前提是能够在社会上具有实用性,能实际应用于社会生活。但是很多参赛作品的创意只是为了能够制作一件参赛的机械作品,而没有考虑实用性和经济性,因此这样的作品从创意之初就走入研发误区,缺乏应用价值。例如有一件作品,名称为“粉笔灰回收及粉笔再造机械”,主要功能是将黑板书写过程中的粉笔灰收集起来,利用这些粉笔灰再造粉笔,这台机械生产成本巨大,不具有实用性和任何社会推广价值。对于这样的参赛作品,指导教师负有很大责任的,没有掌控好作品设计开发的意义,作品从创意之初就已经是一个失败的方案。 3)作品制作缺乏严谨的科研开发方案。 由于大学生主要是以接受理论知识教育为主要目的,科研只是其学习生活中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大学生普遍缺乏严谨的科研素养,在制作机械作品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步骤,大部分参赛作品的所谓实用功能有不少临时拼凑的痕迹,缺乏机械设计制造所需的严谨规范性,作品制作与加工水平较低,性能不稳定,故障率很高。 3面向社会应用的高素质科研型人才教育策略 倡导大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之类的竞赛活动,主要目的是拓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但是创新实践的过程不能无的放矢,不考虑实用性、新颖性、技术先进性、社会经济性。要让大学生通过社会调研、知识应用和实践开发等标准的科学研究步骤,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拥有深邃的科研素养。 1)对于机械专业大学生来说。 首先,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多接触最新机械技术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多参加一些高水平的学术论坛、创新大赛和社会工程实践活动,适当扩大专业知识的领域,从各种各样的实践和调研活动中汲取和积累知识素材、创新源泉。其次,大学生要端正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态度,专业学习和科研开发既是一个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但也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学习和科研要耐住寂寞,用踏实的态度去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再次,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要紧扣实用性和新颖性,创新内容不分大小,而以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为主要衡量标准。因此,对于机械专业大学生,要充分理解“创新”的内涵,让自己辛苦的付出得到社会的认可。 2)对于高校来说。 培养高素质人才,要逐步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中落后的知识培养内容和学生考核模式,建立一套“专业知识与最新科技应用接轨、跨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个性化实践能力锻炼、灵活高效成绩考核”的人才培养战略,尤其要培养大学生拥有一定的科研素养,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为大学生发掘自身最优潜能、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最佳的锻炼环境。 3)对于指导教师而言。 更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扩大知识广度,了解各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和发展方向,从而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科学研究方向,为学生快速进步成长提供最优动力。 4结束语 定期举办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机械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在提高学习知识兴趣的同时,也获得了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为逐渐成长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学生们才能在走入社会后,以最佳的状态发掘自己创新的潜力,以最优的方式创造社会价值,以最快的速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作者:邓飞 冯运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科研设计论文:企业科研设计知识型员工管理论文 一、科研设计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薪酬计划及分配不合理。 科研设计企业普遍存在着偏向机关管理阶层的现象,专业技术人员未得到足够重视,知识型员工感觉自身价值得不到企业认可;即便一些企业目前开始认识到引进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但仍然采用的是单一的高薪酬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现金流量,否则,员工一旦得知其他企业具有更高报酬,便会跳槽。 (2)不重视知识型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 目前大多数科研设计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发展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的计划,当知识型员工从基层操作人员晋升为管理者时,基本是不顾及其是否能够继续发挥其自身专业优势的这种传统的金字塔型的发展通道,不利于知识型员工潜力发挥。 (3)工作缺乏自主性和团队性。 知识型员工往往追求自主性,他们不习惯被指挥、操纵,而现今科研设计企业仍然把知识型员工当成普通员工,没有提供给他们工作的自主性和在组织中的参与权,这样压制了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开发其潜力。由于科研设计人员的知识层次非常接近,因此在工作中人人都想争第一,人人都想做主角,所以他们更忠于自我,缺乏团队和合作意识。 (4)科研人员流动率高。 一直以来,科研人员流动意识比较强、流动率也比较高。科研设计企业花费高成本引进了一些高精尖专业人才,而其中的部分人才却成了其发展过程中的“匆匆过客”,单位无法拥有和控制,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人才损失。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科研设计企业在引进科研人员时,往往只重视专业技术水平,而忽视了科研人员的道德因素和社会责任心,这部分人因为个人收入、工作兴趣等原因很容易流失;另一方面,有些科研设计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退休工资制度、公费医疗保障和创收压力等方面的变化,使得科研设计人员缺乏工作的安全感和稳定性;此外,科研设计企业在人员使用、绩效考核、薪酬分配和晋升制度等方面不完善,使科研设计人员感受不到公平与成就,也是导致科研人员流动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5)存在“劣才驱逐良才”现象。 一方面,部分科研设计企业为了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状况,采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办法裁减冗员。然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低素质人员不愿走、高素质人才不愿留的不良局面,造成了“劣才驱逐良才”的后果。另一方面,部分科研设计企业在选人用人机制之中,不是论业绩,而是论背景、论关系、论资历,有时甚至出现了庸才排挤能人的现象。 二、科研设计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方式探讨 (1)公平且富有竞争力的薪酬。 一改知识型员工单一的薪酬模式,实行岗位等级与薪酬紧密挂钩。实行岗位薪级工资制,在什么岗位,拿什么岗位的工资,岗位越重要、贡献越大的地方,工资越高。科研设计企业可通过公开透明的过程,实行岗位管理、任务管理、项目管理等相结合的绩效模式,建立相对公平合理且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奖励体系,同工同酬,不同工则不同酬。 (2)为员工规划职业生涯及培训。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防止科研设计企业知识型员工出现职业枯燥,保持对职业的激情;有利于建立企业人才梯队,使不同的员工对应于不同的发展和上升空间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即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员工也需要在相近的专业中进行学习,以此来完成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所接触到的知识更新速度迅速,因此,企业所提供的培训与教育将会成为知识型员工管理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3)富有挑战的工作和目标。 对科研设计企业而言,为知识型员工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非常必要。科研设计企业每年都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将整个组织需要达到的目标细化分解,使每一名知识型员工都明确自己年内要按时保质完成哪些工作,应保证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并注重知识型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知识型员工更多的自我安排、自我发挥的空间。 (4)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及尊重。 科研设计企业不仅仅是归属于股东,而是归属于企业包括员工在内的相对利益主体。给予知识型员工较高的工资奖金等经济报酬已不是最重要的条件,他们似乎更关心来自管理者的尊重与理解,如实行弹性工作制,这样既可以减少缺勤率、迟到率和员工的流失,又保证员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来降压解压。由于员工感到个人的权益得到了尊重,满足了社交和尊重等高层次的需要因而产生责任感,提高了工作满意度和士气。 (5)打通成长发展通道。 根据科研设计企业实际特点,可划分为操作技能、专业技术、行政管理等通道,每个通道垂直划分为多个层级和等级。当员工希望全面发展或认为当前的职业通道不适合自己时,可以选择转换。这样既拓宽了知识型员工成长通道横向的可选择性,又延长了其持续发展性,使其在自己的职业发展通道上不断进步、成长。 (6)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科研设计企业应当营造相互尊重、清新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学习、合作、创新、共享”型的企业文化。知识型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一个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自主创新、有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也有责任为他们的自我发展和价值存量提升等提供宽松平台。 三、结语 科研设计企业是知识型员工的聚集地,对知识型员工的有效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科研设计企业要依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搭建施展事业的平台,以严格的制度来加以约束,采用灵活的方式,以人为本,依靠企业文化的软约束,造就适合人才发展的空间和环境,最大限度的开发员工潜力,使优秀人才“成长有通道,发展有空间”,有效激活知识型员工创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作者:唐孝亮 单位: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科研设计论文:数据库结构设计的科研管理论文 1本校科研管理需求 在我院的科研管理过程中,科研处需要了解教师的每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包括项目名字、项目经费、项目人员、项目状态等;最特殊之处是本校项目经费编号必须和财务统一,只能按照财务软件默认给出的编号建立数据编号.这样才能核对项目经费、纵向经费等;项目所获得奖励(科技进步奖等)按照科研管理规定给予相应奖励;项目人员的信息和项目的每个内容都相关,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单位都有相同名字的人员,所以每个人员的信息至少要包含一个区别码,可以是身份证,也可以是工作证代码等等. 2数据库结构设计 2.1数据库选择 由于科研管理的保密性,本校科研管理不对校外开放,基本不用考虑并行查询的系统需求,另外,鉴于本系统目标用户普遍应用Windows系统,所以项目采用了WindowsServers系统下的SQLServer,在跨平台操作时,可直接用SQL语言进行数据读写和查询等操作命令.用于数据库中的标准数据查询语言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得到了验证. 2.2数据库结构设计 数据库的结构设计一定是在项目的最初完成的.构造数据库必须考虑所有需求规则.在关系数据库中,我们习惯称之为范式,参考关系数据库的多种范式,依据科研管理的需求分析,为扩大操作功能和减少冗余度选择了第三范式.科研工作者的信息是贯穿于整个数据库中的,必须单独建立的,同时为了避免多人同名可以采用唯一身份证号码加以区别.其表内信息依据需要建立以下字段:包括年龄、性别、单位院系、职务职称、技术领域、个人信息(电话)等.每个表单都有一个和人员相关的字段,这个字段可以是工作证号,也可以是身份证号码.每个表单都可以单独进行,甚至可以在备份的同时也不影响录入.如果将来需要查询某科研人员的详细成果,只要每个库调用相同工作证号或身份证等就可以.科研经费是每年国家审计管理的重点,每笔经费一定要保证和唯一项目编号准确对应.所以建立经费和经费分配两独立表单.两个单独表中经费都含有项目编号,这个项目编号和项目管理中的项目编号一致.由于项目管理表中有人员信息相连,所以只要通过调出科研经费相关联的项目编号后自动在逻辑层调用项目表和科研工作者库中信息,就可以得到全面的经费信息.而经费分配表中的人员必须符合人员库,这样就杜绝了非项目人员经费报销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查找同一个人员参加的不同项目的经费结果的复杂度.成果管理模块通过建立专门的成果库,成果库可以包括论文、专著、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在设计时同样建立一个单独的表,而成果中也有和经费模块一样的地方,也就是包含项目人员,这样将来查询某人员的时候,项目和成果可以一起得出. 2.3用户接口设计 根据科研管理需求分析,设计为多用户.第一种是数量最多的科研工作者的访问模块,每个科研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将在任何地点输入本人的科研信息和成果,这样可以将科研管理人员从大量录入科研工作者的项目成果、专利等繁琐工作中摆脱出来,同时也可以在保密许可范围内查询到自己参加过的所有项目、论文和成果;第二种是科研管理人员的入口(科研处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必须通过授权才可以通过接口进入后台.在有记录的情况下,直接管理数据,包括输入到数据库、项目审核、项目修改(教师录入错误等)及删除等.这个入口可看到项目和经费,还可以审批经费等管理功能.超级管理员还可以对科研工作者授权,使之对本人输入数据的错误进行修正.一般来说,科研处的分工有多细,这个入口就有多细.比如项目管理科的人员就只能针对项目管理,项目经费管理科只能针对项目经费管理和项目状态管理等.这样,在管理上的细分导致多用户之间是严格不相关并且不能互相越权管理. 3数据库接口应用 本校科研管理平台用户功能在面板左侧以项目为例:分别为项目录入、项目修改、项目查询和项目分析. 3.1项目录入 该平台突破了传统的手工录入方法,避免了项目数量巨大,录入工期长等问题.最重要的是保证了非手工录入的正确率.创新方法为先在熟悉科研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完善的项目资料存档要求,并对每个存档内容给予明确的指示,应包含一个科研项目的所有基本信息.其中项目类型中应包含附加属性,如是否双十项目等;项目状态应添加自动修改的功能,当项目合同时间已到却仍未结题者,项目应变更为延期.当所有功能都已确定完成后,直接由项目负责人提供符合后台数据库格式的excel表格,无论申报还是结题,都由各科研处统一通过审核将各个项目表格汇总,项目录入工作就是直接导入.这样大大避免了手工录入的人为错误.如果有临时的突然增加项目,让项目负责人填好相应表格,直接导入即可. 3.2前台的查询功能 前台应将任意条件如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工作单位和项目编号等检索,同时应考虑到将来的科研管理需求,如想查询所有结题项目或经费等于4万的项目等其他条件等,这样的检索可以让我们在左边的可选字段中自由搭配,以便于应对不同的科研管理需求.所以平台开发为检索条件完全自由组合。 3.3项目修改 设计了对应不同功能的不同账号,并分别给予不同权限,如普通院系老师给予查询功能,首先通过教师的身份证号或者工资卡号等登陆,教师一旦登陆就相当于默认为查询自己的所有项目.如果是科研处的管理科研工作者登陆,则可以修改和确认.为防止科研处管理科研工作者的人工误差,可以在确认上有两个账号,由领导审核后方可生效. 3.4数据导出 项目查询完毕后,可以导出的EXCEL表格应是前面检索条件下检索结果的表格,要求应包含所有的科研信息.由于现有的数据仓库技术发展,将导出的数据中与现有其他数据来源(如其他大学的科研数据分析图)对比,可根据对比数据修整本校科研发展的方向. 4结语 科研项目管理,不仅可以用于本校,也可应用于各个科研院所及高校研究机构进行科研项目管理;也可用以绩效考核等.通过该系统,科研处可对任意项目随时进行管理.由于所有的数据都在SQL数据库中,随时可以调取项目的状态,使科研管理者能够为项目服务,从而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及成果率.本数据库未来发展是以科研管理部门为科研人员服务为基础,推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为目标.既可以让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可以随时管理,也便于科研处、财务处等宏观掌控所有项目的情况,建立科研处、财务处以及人事处等统一应用平台,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最新的科研情况。 作者:李杨 武莹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科研处 吉林建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科研设计论文:信息系统设计的科研管理论文 1需求分析 开发和建设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突破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构建代替人工、信息共享、学科化服务、数据分析的快捷、准确、高效的科研管理新模式。其工作流程是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对科研工作进行日常管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是对信息的审计和更高层次的利用。而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远程性、规范性、动态性、集约性等特点,能很好地收集、整合与传递科研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科研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较好地解决传统科研管理带来的程序繁琐且重复的弊端。系统管理工作的动态性和参与性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日常科研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2系统设计 2.1基本原则与目标 研究所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网络的科研信息数据管理平台,在系统整体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规范性、安全性、实用性、可靠性、可扩充性原则,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模块化的软件开发方法。系统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覆盖研究所主要科研业务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以网络为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简化人工管理流程,通过信息的一次录入,实现信息多方共享、综合分析加工和信息的批量导出导入,满足不同管理层次对各类信息的需求。 2.2功能设计 系统除了能够实现数据录入、权限浏览、报表打印、留言板等功能外,还需要实现节点推送功能、关联查询功能、统计/汇总功能和批量导入导出功能。节点推送功能:系统将业务流程串接起来,将节点任务推送给相关人员,并及时反馈相关工作任务和要求。关联查询功能:系统支持全信息的查询和关联功能,当用户需要了解一个项目时,系统能把项目相关信息一并展现给用户。统计/汇总功能:系统通过数据库层汇总分析原始数据,自动形成报表和数据,无需人工参与加工。批量导入导出功能:系统能够实现标准格式文件的批量导入,如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等,也可根据需求将数据批量导出。 2.3结构设计 根据科研管理的业务范围和管理要素,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功能模块。信息模块:该模块由科技处基于门户网信息动态、最新通知和学术活动公告。项目管理模块:该模块是系统的关键部分,主要包括课题立项、开题、结题和成果申报管理。由用户通过权限账号进行全过程管理,包括课题研究过程性文件和成果,科技处通过管理员权限进行浏览审核并反馈。成果管理模块:用户登录后,通过该模块对个人成果进行填报和管理,包括论文、著作、获奖等方面的信息。研究生管理模块:该模块属于用户信息管理和课题管理一体化的部分,主要包括用户基本信息、选课明细和课题管理相关内容。研究生通过登录该模块,填报入学基本信息,选课明细,提交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所有文件。科研条件管理模块:该模块对研究所科技资产进行统计管理。用户管理模块:该系统设置3种用户类型,分别为科技处系统管理员、各科室领导管理员、科研人员,并根据用户角色和单位不同分配不同的权限。另外,系统还通过网站提供日常所需的科研相关文件下载功能。 3系统技术实现 系统采用基于J2EE技术框架的B/S构架,以Eclipse+JBossTools为开发平台,以MicrosoftSQLServer2005为数据库平台,应用Tomcat6.0轻量级服务器,采用JSF、JavaBean、JPA等多种开发技术,在WindowsServer2003或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环境运行。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在开发和完善时需重点考虑以下问题。一是系统的安全性。为确保研究所科研信息的安全,系统通过权限管理为每个用户分配相应的角色,不同的角色使用户使用的系统功能和查看信息的范围得到控制。除系统管理员外,所有用户只可修改自己所添加的数据。此外,系统还提供了操作日志记录功能,用户在系统的所有操作都有所可查,进而保证了用户的操作都是可审计、可追溯的。二是系统的可维护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功能模块的编程、调试独立进行。三是与现有系统的集成。结合研究所科研人员内部局域网账号,系统开发局域网内部系统的统一认证功能,方便用户注册。 4结语 基于网络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能够实现科研数据的共享,保证科研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将有力提高研究所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该系统距离先进、科学、实用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还有差距。其不足在于对信息的关联、数据的标准和规范、信息的共享以及全院甚至全军科研院所的通用等都未涉及。如何使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完善、合理,还需要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共同参与推动。 作者:李长芹 尉景辉 吴东 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
质量管理论文: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的运转探讨 摘 要:探讨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保证血液质量的作用。方法:建立和完善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血液制品从采集、处理、储存、运输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结果: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向临床供血68 079.5 U,无1起质量事故。结论: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为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血站;血液;质量管理 近年来,因输血安全造成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临床和受血者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部法规文件并对血站推出了很多的培训项目,以提高从业人员血液知识和技术水平,规范采供血执业质量行为和技术行为。2006年实施的“一法两规”中明确指出,血站必须建立一个覆盖生产和服务所有过程并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1、 加强血站职工的管理和培训 人是整个质量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做好的人的培训,就把握住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关键。自2006年以来依据ISO9000标准中质量管理的八大要素,建立了临床采血、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使人员培训、质量管理全过程程序化、规范化。先后出台政策鼓励员工参加各种输血医学学历教育、轮转培训、自学、参加国内外各种进修学习班、学术会等,通过这些措施培训输血医学全面人才。近年来还加大了人员培训的投资力度,先后送270多人次到外省进修学习,先后19次请专家教授到站内讲课,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对参与培训人员进行考核以评估培训效果,并作为年度绩效评价标准之一。 2、 加强检验科内部的质量管理 2.1 相关仪器设备的管理: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方法:采血站专门成立仪器购置和计量管理小组,主要负责仪器的购置。对仪器设备的采购进行全程质量评价,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近年来本采血中心先后添置了众多紧扣的高档设备,每次都会积极申请计量部门对仪器进行全面的检定。同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制定采血站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 2.2 原材料的质量管理:首先保证是经自治区卫生厅统一招标中标产品,要求进货渠道正规。其次质控科还将严格把关,正对新购的原材料进行抽检,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3 血液检验质量管理:室内质量控制(IQC)和室间质量评价(EQA),EQA是建立IQC之上,又以服务IQC为目的的,是独立的经授权实验室监控本地区各实验室IQC实效性的一种手段,是来自于外部的非常规性的工作。其目的是回顾地了解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价实验室的检验能力。IQC是每个实验室自身不可缺少的常规的工作内容,是质量保证(QA)起码要求之一。IQC说明一次实验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依据,尤其是弱阳性质控品最为重要,它可以间接反应检测试剂的质量和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因此,做好IQC和EQA是输血安全的要求。严格执行《供血者健康标准》,严把体检关,坚持七项初检、六项复检,初复检同一项目采用不同厂家试剂,不同检验人员。为保证检测质量,重点抓好室内质控,积极参加室间质评。 3、 质量管理的组织与实施 3.1 为了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血站专门成立质量考评小组,考评小组在每月底依据具体量化的各科业务考核标准,对相关业务工作考核,与相关人员的工资奖金挂钩。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现的差错都得到了比较及时的改正。 3.2 质控科制订《北海市中心血站采供血全过程质量控制》工作交接单,体检、检测、采血、血液入库各个环节凭此单交接、流动,个人完成的业务项目均由本人签字,科主任对当日科室工作在交接单上签字,质控科对采供血全过程各环节审查签字。 3.3 质评小组每月组织全站职工开1次会议:总结本月的工作情况;公布有关国内外及本单位血液质量信息;各科室汇报科内本月自查自评情况。然后由质控科汇总,集中分析解决本月存在的问题。 4、 无偿献血管理工作 积极主动协助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无偿献血工作;以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的名义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活动,制定全市无偿献血采血计划;街头采血或上单位采血。献血者征询、体检、采血、检验、发放的原始记录作为日后用血返还和输血纠纷的历史记载,献血有关档案资料要至少保存10年。在质量管理上,无偿献血咨询ALT不合格是血液检测不合格的首要原因。ALT活性增高的原因与血液标本存放的温度、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ALT这一非特异性指标在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中的意义值得探讨。我国属于肝炎高发区,如果抗-HCV血清阳性或?HBsAg?阳性,合并ALT增高的献血者可能为肝炎病毒血症活动期,当抗-HCV或HBsAg?浓度低而不能检出时,ALT升高就有意义,可以避免肝炎相关疾病的窗口期所造成的漏检。 5、 结果 通过管理体系建立后的实施与执行力度的加强,提高了全站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增强了质量管理意识,优化了采、供血工作流程,建立良好的公平合理的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采、供血工作高质高效完成,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向临床供血68 079.5 U,未出现因采、供血产生的差错事故,为全市临床输血提供了可靠的血液安全和质量保障。 6、 讨论 采供血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全过程涉及到医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血液学、细菌病毒学及医用高分子学多种学科。为了保证采供血的质量和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血液制品从采集、处理、储存、运输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只有使采供血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才能为临床输血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血液成分制品。 质量管理论文:企业质量管理经验交流 质量管理对于一个工程企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对客户、对企业自身的信誉或是对社会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电厂项目要运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它质量好与坏就是企业最好的活字招牌。 通常一提到质量管理,大家的第一意识是这只是质管部或者专业公司参与施工的施工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事情。其实不然,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曾提出:在生产过程中,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只有10%~15%来自工人,而85%~90%是企业内部在管理上有问题。由此可见,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加工这一环节,也不只是局限于加工产品的工人,而是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各类人员。现代企业的质量管理不再停留于单一的质量控制,而是提倡全面质量管理。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全体人员及各个部门同心协力,把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数量统计方法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作业、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提供符合规定要求和用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 全面提升质量管理,需要各个部门、专业公司相互配合、同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够得以真正实现。后勤管理部室为质量管理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和畅通的沟通渠道,做好质量监管和控制工作。专业公司则提升其专业技术监控、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在过程中控制、保证一线施工中的质量通过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为支撑,确定质量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和共同维护,从质量目标确定、材料采购、材料验收、设备安装直到最后的工作验收,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一点差错,任何环节的差错都可能导致质量的缺陷,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而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否高效率的运行,关键在员工的质量意识,只有当质量意识深入每一个员工心中,才能让整个质量管理体系顺畅的运行。提高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员工质量管理方面的理论培训,理论培训包括质量意识培训,即让每一个员工明白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让员工形成质量意识,在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中都会把质量牢记于心。有了质量意识,还要熟悉质量标准,比如焊接接口的质量标准是怎么样的,只有对这些标准了如指掌才能在工作中有参照的标准、才能尽善尽美的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实践中的培训,每天的三交中的质量交底,这是在实践工作中最直接的质量培训,是质量管理目标分解到每个班组、每个工作任务中,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质量管理培训,所以应该保证每天的质量交底的有效性。 优化组织结构,保证质量管理沟通渠道畅通工程质量的控制最有效的方式是在过程中控制,它不似产品质量控制可以将产品回收重新生产,如果在工程结束后才发现质量问题,它返工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难以计量的,最重要的是工程进度也不允许花费如此多的时间返工,所以优化组织结构,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 优化组织结构,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首先就是要清晰的定位管理者的角色。每一个管理者有清晰的质量管理目标和管理范围,每一个质量细节都有相关的人员负责,每一个质量问题反馈都要有相关的管理人员指导解决。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没有漏洞,不会出现现场质量问题得不到反馈,因而导致质量缺陷得不到解决,而影响质量验收的情况。其次,精简组织结构,保持开放的沟通形式。在过程中控制质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精简的组织结构作为前提。如果组织结构庞大而又复杂,现场发现了质量问题,等到问题反映到管理层还需要兜兜转转经过许多流程,则质量问题难以及时解决,因而导致工程进度拖延、质量问题扩大等等增加质量管理的成本的后果。同时,影响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会关系到各个部门,所以必须要保持开放的沟通形式,发展全过程的沟通,消除部门间的障碍,各部门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才能保证过程中质量问题的高效反馈和高效解决。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每一个部门、专业公司共同努力的方向,更是每一名员工需要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的责任。 质量管理论文: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论文摘要: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质量是项目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三大目标控制的重点,本文结合工作实际经验,从园林绿化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施工项目组织设计、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方面论述了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关 键 词:园林绿化 工程质量 管理控制 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质量是项目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它对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均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园林绿化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的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入,纷纷提出创建园林城市,有效地改善了城市面貌和城市环境,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品位和投资环境。搞好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需要、市民的需求,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园林绿化工程招投标市场选择优秀施工企业队伍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企业来说,把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是当务之急。 1组建项目经理部 组建项目经理部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前提。园林绿化工程涉及面广,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内容多样化、复杂化,工程规模日趋大型化,园林绿化工程与土木、建筑、市政、亮化及其他建设部门协同作业日趋增多,园林绿化工程还涉及美学、艺术、文学等相关领域,其艺术文化内涵逐步提高,此外还具有施工方法不一,质量要求不一,季节性强,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而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程项目的质量更难以控制,搞好施工之前的组织设计是搞好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关键。 1.1组建项目经理部 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在接到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任务后,要及时成立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由政治素质强、施工经验丰富、具有一定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选担任。 1.2规划施工项目管理目标 项目经理部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施工图进行汇审,确定图纸的正确性与适用性。项目经理要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地形地貌、地下管线、施工条件等有关资料,对质量、工期、效益目标做出规划。目标规划工作从根本上决定了项目经理的管理效能,因此要及时组织项目经理班子成员对目标系统做出详细规划,进行目标管理。结合工程特点、地区环境和施工条件,从施工的全局和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遵循施工工艺的要求,科学地制定施工组织设计。 1.3制定制度和规范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经理部要建立合理而有效的园林绿化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及时制定重要规章制度和规范,从而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要对规章制度和规范进行审批、督促和效果考核。 1.4选用优秀人才 项目经理要选择精通园林绿化专业、经验丰富、精干高效的人才进入项目经理部,要选择那些选得其才,用得其能,置得其所的优秀人才进入项目经理班子。项目经理必须做好施工项目组织设计工作。 2建立健全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 建立健全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目标,园林绿化施工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体系的建立是实现项目经理责任制的重要内容,项目经理之所以能对工程项目承担责任,就是因为有自上而下的目标管理和岗位责任制作基础。 2.1园林绿化项目经理与企业经理(法人代表)之间签订目标责任制 园林绿化项目经理产生后,要与园林绿化企业经理就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这种责任书是对项目经理的“任职目标”,是对施工项目从开工到竣工交付使用全过程及项目经理部建立、解体和善后处理期间重大问题的办理而事先形成的具有企业法规性的文件,主要内容应包括:施工效益、工程形象进度、工程质量、成本降低率、文明施工、安全生产要求等内容。 2.2项目经理部与本部其他人员之间签订管理目标责任制 项目经理在实行个人负责制的过程中,还必须按“管理的幅度”和“能位匹配”的原则,将“一人负责”转变为“人人尽职尽责”,在内部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分工负责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每一业务岗位的工作职责,将岗位职责具体化、规范化,将各业务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规定清楚,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将企业横向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3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关键。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手段和方法及监控措施,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得到落实,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重点要做好园林绿化工程现场管理。 3.1以园林绿化职工的工作质量确保工程质量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是由园林绿化职工所创造的,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责任感、事业心、质量观、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均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项目经理部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园林绿化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增强质量观和责任感,牢牢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认真负责地搞好本职工作,以优秀的工作质量来创造优质的园林绿化工程质量。 3.2严格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建部分投入了一定的各种原材料、产品、半成品、构配件和机械设备,绿化部分投入了大量的土方、苗木、支架等工程材料,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构成工程质量的基础,投入材料的质量,如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工程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对投入材料的订货、采购、检查、验收、取样、试验均应进行全面控制,从组织货源到使用认证,要做到层层把关,对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施工方案要进行充分论证,做到施工方法先进,技术合理,安全文明施工,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3.3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掌握苗木栽植时间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好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很大关系,园林绿化工程中投入的苗木材料是有生命的绿化植物,不同的绿化苗木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也各有差别。掌握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因此,必须遵循苗木生长规律,在苗木最适宜时间内栽植,确保苗木成活,提高工程质量。 3.4全面控制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 综合性园林绿化工程项目都是由若干个分项、分部工程组成,要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使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都符合质量标准,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又都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由此可见,工程质量是在工序中创造的,要确保工程质量就必须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对每一道工序质量都必须严格检查,当上一道工序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决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只要每一道工序质量都符合要求,整个工程质量就能得到保证。 3.5严把园林绿化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关 园林绿化工程分项工程质量等级是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基础,分项工程质量等级不符合标准,分项工程、单位工程的质量也不可能评为合格,而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此,在进行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时,一定要坚持标准,严格检查,避免出现判断错误,每一分项工程检查验收时不可降低标准。 3.6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预防为主就是加强对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对投入品质量的控制,做好质量的事前、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 3.7严防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 系统性因素如使用不合格的园林材料,违反操作程序、操作规程,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达不到设计要求,均会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或工程质量事故。只要增强质量观念,提高工作质量,精心施工,完全可以预防系统性因素引起的质量变异,因此,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要严防或杜绝由系统因素引起的质量变异,以免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或工程质量事故。 4推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 推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障。随着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不断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监理制已全面进入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行业。园林绿化工程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遵循科学准则,以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园林绿化监理工程师既维护业主的利益,又维护施工单位的利益,做到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从而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园林绿化监理人员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能够做到全过程跟踪,发现不合格材料、工序、产品做到及时整改,保证了园林绿化工程每个环节不出问题,从而保证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 5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 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证。目前,一般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期不超过半年,但园林绿化工程合同规定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移交需两年,即绿化养护期规定为苗木两个生长季节,目的就是确保绿化苗木成活,生长良好。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如果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优良,但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效果,影响工程质量。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如果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如浇水不及时,导致树木成活率低;树木支架不牢,导致栽植树木歪斜;除草不及时,导致绿地杂草丛生;打药治虫不及时,导致病虫害严重等质量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6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 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整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不可缺少的部分。竣工验收是施工阶段的最后环节,也是保证合同,提高质量水平的最后一道关口,通过竣工验收,全面综合考察工程质量,保证竣工项目符合设计标准、规范等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因此,竣工验收必须有完整的工程技术资料和经签署的工程保修书。通过绿化工程竣工验收资料档案整理,既能总结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过程、施工过程和养护过程,又能为建设单位提供完整的变更、竣工资料,提供后期使用、维修的根据。项目经理部必须重视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竣工资料的整理工作,确保工程圆满结束,质量合格。 7结束语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安全控制之间既存在着相互对立,又存在着相互统一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做到工程质量合格,进度符合合同要求,投资成本合理,安全文明施工。 质量管理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世纪是科学快速发展的世纪,随着临床医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为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与可靠性。检验科主要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的工作[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医学发展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的保障,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技术的发展需要管理的配合,然而现时的质量管理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脚步,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漏洞,给人民与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着重探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疗机构检验条件与技术配备不合理。医院里表现床位时常面临紧缺之势,房间设计格局不合理,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焦躁与暴怒。部分实验室布局不符合安全防护要求,缺乏长远计划。检验硬件设备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仪器设备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和添置而有趋于老化之势。 1.2实验室室前检查不合理。临床医师为患者开据检查申请单,病人按医嘱要求留取标本送检。部分临床医师对没有针对患者的病情申请送检,而且不少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不是十分明了,检查的目的性不强。更有部分医师因为诊断不出问题,而随便让病人进行抽血与进行其他无意义的形式检验,让病人及其家属费时费力,同时又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病情确又得不到缓解,从而失去了对医院的信心而选择不就医。 此外,临床科室标本抽取时间迟早不一,导致待检标本时间过长而影响检验结果。部分护士抽取标本的操作不规范,致使检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给临床医师的判定造成了极大的误导。医师无法对症下药,也是导致患者再不肯就医的重要原因。部分质量控制管理人员理论知识薄弱、知识更新迟缓。质控管理人员运用旧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操作,不可避免地造成系统的误差判断。 1.3文件管理无序,有失规范。文件管理是检验科开展和进行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2],科学规范的文件管理模式与制度才能保证检验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可靠性。部分检验人员对文件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不熟悉,在编写和建立程序档案文件时分类不合理、书写不规范,检验原始记录不完整,达不到档案保存的基本要求。检验科管理人员没有对实验室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致使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与修改。另外,管理人员对仪器使用、维护、校准等账目不够健全,质控品与校准品存在混淆的问题,以致使用不正确,极大地影响着检验结果。 1.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关系不甚和谐。当前医院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着医疗合作关系。临床医师希望检验人员能帮助寻找患者的病源,但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而检验人员又总是希望临床医师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彼此之间又缺乏沟通与交流,日积月累,从而在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树起了一道交流屏障,导致关系的彼此不协调。 2针对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措施与对策 2.1加强设备管理,改善检验环境。根据技术要求,配备适合的检测仪器。时刻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脚步,引进测试领域广、精度高的仪器设备。完善各项仪器和管理,实行“一对一”或“二对一”专人专队管理与护理。检验室对检验人员严格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购进、建档、使用操作管理、人员职责均作出明确规定,以提高仪器的护理质量,保证仪器的完整性和设备检测的准确率。 2.2完善实验室前检查制度,提高质控质量。要求临床医师及检验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对临床医师要求提高与扩展初诊知识,对检验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并严格考核。强化标本采集,检验科要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检验工作,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密度,减少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的误差,使检验质量显着提升。 2.3制定文件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文件管理系统[3]。要求检验单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逐项填写,检验人员需经检验科主任审批报告权后方能签发报告,检验结束,检验单及报告均应备份存档。制定检验仪器操作手册,并定期进行修订。检验负责管理人员定期向科主任申请检查各种试剂的质量和所用仪器的灵敏度,精密度,定期进行校正。健全登记统计制度,对各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登记和统计,要填写完整、准确,妥善保管,并实行归档存档。同时加强仪器、试剂的管理,建立大型仪器档案。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 2.4促进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交流。检验科要加强和临床科室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医院开展各科室的交流活动,要求各科室的人报告自己科室的最新发展。检验科人员要求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检验能力。临床医师要求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随时跟进检验科的技术发展。 总述: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继国家对药品进行严格的管理之后,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开始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放在核心,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减少因为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 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是众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不懈的追求目标,也是扩大建筑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信誉的根本途径。工程质量问题,始终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如何提高工程项目实体质量,这是摆在所有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热点话题。笔者撰写本文,抒之己见。 1、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打造精品工程 既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无数血和泪实例教训的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建筑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拓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实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重新认识建筑产品的质量。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讲,笔者认为建筑产品的质量包括3个方面:一是建筑产品主体结构的质量。二是目测感官方面的质量。三是使用功能方面的质量。建筑产品如同其他任何具有使用功能的产品一样,形体设计、装潢的完美,给人只能是感官上的享受。人们购买、消费的最终目的是使用,使用功能的质量,不仅有设计原因造成的,更多的是施工质量方面原因造成的。水、电、煤气这些最基本的使用功能,是人们对建筑产品内在质量最基本的要求。上水不通,下水不畅;电线短路,煤气泄露;还有窗台、屋面、外墙面渗水等,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质量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通过消灭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提高建筑产品的施工质量,多创优质工程,为业主和用户提供优质的建筑产品,既是市场竞争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把提高建筑产品的施工质量,放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首位。 2、必须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是建筑产品最终形成的场所,施工现场管理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施工生产的组织和实施,技术质量管理的实施、检查、复核和监督,物料进场、检验、实验和使用的管理,预算、统计、核算管理、施工现场治安治理、消防和卫生管理,分包队伍的管理等,构成了施工现场管理系统。 在施工现场管理这个系统中,质量管理是核心。围绕“建筑产品质量管理”主线,把施工现场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串了起来。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标准化工地达标活动,为创优质工程提供条件和保证。这就是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理念。创优和达标,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却是密不可分的。要创优质工程,向施工现场管理提出了高的标准和要求,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创优质工程就是一句空话。通过开展文明标准化工地达标活动,贯彻iso9002标准提出的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为创优质工程提供条件。建筑施工企业深入开展创优达标活动,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向顾客提供满意质量的建筑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3、抓住质量体系的运行,规范质量管理的行为 贯彻实施iso9002质量体系,运用iso9002国际标准的管理模式、标准方法及其有效的运行,是推动和促进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按造iso90002标准编制企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汇编》,对第3层次支持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和修订。文件化质量体系的建立,明确了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和管理网络;明确了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明确了施工质量管理的程序和标准,这些对企业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了基础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客观地推动企业内部技术、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为企业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施工管理,提高施工质量提供了标准和依据。一是抓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控制运行这条主线不放。从年初的质量策划,年度质量指标的分解落实,《项目质量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到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和竣工项目的回访服务,把工作重点放在过程控制上。坚持iso9002质量体系的月度讲评例会制度,坚持用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来推动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二是抓标准和规范、规程的实施。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对工程质量、技术方面的管理文件进行了清理和修订,增补、印发《企业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汇编》。使企业内部有一部技术质量系统的管理规范、标准和制度。这对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规范质量管理行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抓质量奖惩办法的修订和实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标准及要求的提高,修订企业质量奖惩办法势在必行。逐步修订完善企业质量奖惩办法,从企业内部立法的角度出发,较好地通过制度的形式把创优达标工作引入了持续、有效运行的轨道。适当的奖励、必要的处罚,是保证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举措。 4、严格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的优劣与施工工程实体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要实现建筑工程质量达标创优的目标,施工企业的施工材料供应部门必须与施工材料构配件厂家建立工作联系和材料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密切业务联系,不断改进和提高材料质量,避免和解决与供方的质量争端。笔者认为: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的关键要抓住施工材料构配件采购质量、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验收、施工材料构配件贮存质量这3个环节。(1)施工材料构配件采购质量。物质采购人员要选择合格的供方。应初拟2家以上供应方待选,经过比较后确定,对经过几次供货考核,确能保证供货质量的供地可签定长期供货协议,同时,还要考虑施工材料构配件价格和费用,交付服务等标准来评价供应厂家。设计部门和建设单位指定的供应材料构配件厂家,经审核确有质量保证能力,可按设计和建设部门指定的厂家订货。否则,应同设计和建设部门协商,另择供方。做到四不采购,即不采购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国家已明确淘汰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不带合格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需用单位已对质量提出异议的材料。 (2)施工供应材料构配件的质量验收是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材料构配件供应验收过程中,对材料构配件质量有异议时,供应部门负责同供料单位交涉,具体实施按《原材料构配件质量异议仲裁办法》处理。材料构配件质量复检后要索取复检报告,对复检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构配件要按《材料构配件隔离办法》、《原材料构配件退货办法》处理。 (3)施工材料构配件贮存的质量管理。为使库存的施工材料构 配件不发生变质,保证物质的完好无损,供应部门及分公司或项目经理部的仓库管理人员负责验收入库材料构配件保管和发放。必须严格按照仓库管理办法,及时上帐上架,严格执行仓库保管原则。特殊材料跟踪管理,按照类别分类保管,严禁混料。开展经常性的对库存物质材料构配件进行检查,以发现可能发生的质量变化和损失情况,防止发生物质材料霉烂、变质、潮湿、锈蚀、虫鼠害、老化和过期失效。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工序质量是基础,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工序质量的控制,就是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控制,据此来达到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的原理是采取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一部分(子样)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道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若不稳定,产生异常情况,必须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予以改进。在对工序质量控制过程中,一是严格执行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二是突出对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因素实行有效控制,使其处于受控制状态。三是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质量,及时掌握质量动态。四是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对工序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用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办法来保证工序,使之达到良好控制状态。 5、突出抓好质量通病控制,为顾客提供质量满意的建筑产品 施工中有些质量问题,如渗漏、起壳、开裂等质量通病。对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要引起高度重视。只有掌握质量通病发生的原因,才能制定防治措施,达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效果。质量通病面大量广,危害极大,消除质量通病是提高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施工项目的组织者和操作者在思想上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认真遵守施工工序和操作规程,坚持质量标准,对隐蔽工程,对易发生质量事故的工程如基础沉降不均匀导致墙身开裂;现浇钢筋混凝土工程出现的蜂窝、麻面、露筋;屋面、渗水、漏水;地面、楼面起砂、起壳、开裂;阳台、雨蓬开裂、倾覆和坍塌;墙面抹灰起壳、裂缝、起麻点和不平整;门窗变形,缝隙过大和密封不严等,应开展现场型qc小组攻关活动,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严格实施质量检查,认真总结产生质量通病的原因和防治,以彻底地消除质量通病。 笔者认为,重视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其原因制定根治对策,采用“三新”工艺和技术,增强责任感,消灭质量通病,为用户提供满意质量的建筑产品,是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宗旨。 质量管理论文: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 摘要: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指的即是将关于对质量进行保证与控制的各项相关技术以及众多的管理措施等贯穿落实到环境监测的具体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从而能够使环境监测所得到的结果在公正性与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等方面都得到保障,从而进一步为我国的环境执法以及相关科研活动的进行等起到一定的决策与支持以及引导作用。本文研究的则是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而对于其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等则进行重点的探讨。 一、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出现的质量管理上的问题 由于我国环境问题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环境治理的有效进行的呐喊声愈来愈高。并且社会上所发生的众多公关危机事件等对我国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中的缺陷以及漏洞等也得到了暴漏,比如松花江的水污染事件以及农夫山泉的事件[A]等等,因此使得环境监测的工作者产生一定的警醒意识。下面我们就浅谈在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1.1环境监测的技术在整体素质上对质量管控的过程产生影响 目前的环境监测队伍由于人手少且结构安排不合理等因素而导致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管控的相关工作无从谈起。并且诸多工作人员对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管控的相关理念等的理解都还不够充分,而对于现场具体环境的工作质量的科学性有时也会忽略。与此同时,环境监测队伍的人员安排的结构相对不合理,众多监测工作人员对于专业知识没有足够掌握,进而无法对环境监测得出的结果进行科学与客观的评价。 1.2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管控在运行有效性较差 一些简单设置的环境监测机构对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以及具体的工作等都停留在表面上[A],而对于监测得出的结果的具体分析以及归档等也都成为一种摆设,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以及评估过程等更无从谈起。这样的工作使得监测机构无法得到进步,对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也成为了空谈。 1.3环境监测技术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无法适应 我国环境监测的具体项目从以前较为传统的大气、噪声与水的监测逐步发展到现在涉及土壤与生态以及生物监测等诸多新型领域,其中还包括挥发性有机物以及PM2.5的监测等,因此使得环境监测的运行系统也得到不断的升级,比如,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或者是连续在线监测系统等。但是尽管如此,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的发展也表现出了明显的落后性[A],尤其是在质量管理的办法相对单一以及针对性与目标性不够而导致的数据可信度浮动下降等方面产生问题。 二、对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在具体的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对于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的影响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仅仅是一点不起眼的相关因素也可能使得监测得到的数据不准确或是没法进行正常的监测等等,因此我们对于影响因素也要给予一定的重视。 2.1在监测布点方面上 由于在现场具体的监测工作中的人为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例如有的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或者是监测业务的经验相对不足[C],有的工作人员在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方面上的能力相对不强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在监测布点方面上产生不必要的问题,因此而形成对监测数据的影响因素。 2.2在采样方面上 在现场的监测工作中对于监测采样[C]的时间与采样的频次等的管理没有做到进一步强化,无法使样品的真实性以及代表性得到应有的保障;并且对于现场进行监测的关于现场平行样记忆全程序空白样等的采集在质量与控制上没有做到全面掌控;具体的工作人员在样品的采集与样品的固定以及样品的保存与运输等较为具体的现场监测工作没有做到尽量减少影响并且保证最大的准确。 2.3在测试系统方面上 由于近几年的经济突飞猛进得到发展,使得环境监测的相关工作的任务也出现越来越重的趋势,从而导致分析测试工作人员出现严重紧缺的状况,也因此而导致系统测试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况且环境监测的仪器设备等尤其是用来应急的监测设备以及运行系统,在其科技含量与数量以及更新的周期[C]方面上都远远满足不了突发且状况复杂多变的具体问题的要求,致使在硬件上就对监测工作产生了制约。 2.4在分析方法方面上 分析测试可以说是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点内容。当前实验室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相对而言大部分都是比较老旧的,并且基本上是以较为常规的化学分析方法为重点,这些分析方法在进行分析时通常速度较慢,并且操作程序较为繁琐[C],对当前的发展形势基本上已经不相适应。 2.5在人员素质方面上 在人员素质方面,专业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人员相对较少;部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控制人员在岗位上还出现调动频繁与管理经验相对欠缺以及新手较多等情况,而对于处于少数的质量监督工作人员在业务素质或者是技术水平上还不够高[B],没有发挥监督的重要作用;环境监测的相关技术人员特别是现场监测的工作人员的质量监测意识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三、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 3.1建立健全合理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有效运行 3.2积极引导全员参与,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 3.3 实施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3.3.1合理优化监测点位布局 3.3.2 加强监测采样过程的质控保证 3.3.3 强化测试分析的质控保证 3.3.4 强化监测数据的审核制度 3.3.5 强化日常的质量监督管理 3.3.6 强化综合评价质量管理 3.4、加强环境监测质控的工作力度,全面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管理论文:护理完善手术室质量管理的探究 【摘要】在I临床护理工作中,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工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管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好的管理人才和好的规章制度就会使护理作变的杂乱不堪,既影响了护理的效果,也影响了医院的声誉。所以对于护理管理作的管理不仅关系到了患者的健康,也直接影响了医生的治疗工作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完善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管理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措施 作为医院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应该具备优秀的操作技术和各种应变能力。各个科室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理论水平,掌握新的科学技术、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只有从根本解决护理人员的技术问题,才能使得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以操作应手,有条不紊,顺利的进行手术。随着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护理效果也会随之改善。 人员素质管理措施: 巩固基本技能,加强技术训练制定完善的“护理操作程序及考核细则”,明确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每年多进行几次护理比武活动,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并且把工作成绩与经济效益挂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以此产生竞争效应,科室与科室比,护士与护士比,使人人操作规范化、标准化。此外,每次考试成绩要张榜公布,以督促护理人员加强业务学习。 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一专多能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医疗向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必须有高水平的护理来保障。对自身基础好的、成绩优异的护士实行重点科室的轮岗,如普外科、骨科及医疗重点科室等,利用各科室患者在护理方面的不同点,培养她们综合分析、判断和处理能力,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实用性护理人才,以适应现代医疗护理工作的特点。 严格管理手术室的工作人员,保证手术安全尽责、献身、仪表端正、热情和蔼、技术精益求精,是每一个优秀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手术室尤其重要。由于手术室工作特点是紧张连续、不分昼夜地协助医生抢救危重患者,因此,应要求每个护士都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献身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除此以外,还需动作灵敏,沉着果断,能迅速地处理意外情况。这些都要在日常工作中加以教育和训练,使之逐步形成。此外,护理管理者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对于围术期的质量管理手段: 术前探访根据国际手术护士协会(ANRN)规定。 护士的术前访视是护士的重要职责和责任之一。在手术前一天,巡回护士可以进入病区对手术病人进行访视。可以查阅病人的相关病例资料,了解病人的病情状况;通过对病人展示图片和进行文字讲解,可以让病人了解手术室的环境、注意事项、麻醉过程、医生的操作水平等等。虽然病人家属不能进入手术室进行视察,但是巡回护士可以像亲属一样寸步不离守护患者,患者有什么需要可以向巡视护士提出来,巡回护士在不违反手术室的相关规定的情况下,都可以为各位家属和患者满足,使病人及家属以良好的心态去等待手术的结束。 对手术环境要进行严格检查手术室内要保持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等等的清洁,而且还要有相关的标志说明,清扫用具要分开放置,定期对用具进行清理和维护。手术室必须每天进行消毒清理一次,而且每个月还要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和培养。对于那些一次性使用的用具也应该进行抽样进行细菌检测,由护士长监测最后的数据,妥善管理和消毒手术室内的卫生环境。每个月要对手术室进行抽样化验,看是否合格,如果出现问题应该及时的改善,制定相应的手段,监督每个人都积极实行。 对于手术机械用具应该保证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能够正常的使用医学|教育网整理。一些精密的仪器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放置,并且对其正常运行的使用也要保证,时时进行检修维护,对于一些无菌的手术用具和已消毒的用具应该放到无菌室,有效期是一个星期,每天清理过期的用具,敷料一次。 手术配合的操作管理手术配合是指在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的全部过程中。洗手和巡回护士手术前要核对患者的病睛状况、手术部位、操作方式、手术名称,对患者做好相关的心理护理,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护士还应该对手术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准备,做到意外情况不慌张,保证手术的正常运行。 术后清理的质量管理手术结束后,要严格控制手术问的闲杂人员流动,认真的对室内的地面、血迹清理洁净,更换所有的床单被褥。对于~些传染和污染的疾病手术,手术后用相关的药物进行杀菌处理,例如用氯制剂进行清理消毒,彻底的阻断各种传播途径,防止病毒的传播医学|教育网整理。对于普通的手术没有危害性的,手术后进行消毒清理干净后再用层流消毒机器消毒30rain.对于手术过程中一次性的手术用具及时处理,非一次性使用的用具进行仔细的消毒处理,对于那些有传染病使用的用具必须进行特殊消毒后再进行消毒处理,没有使用的一次性用具进行消毒放人无菌室,以方便下一次使用。 结语: 总而言之,手术室内的清理必须严格保证其质量,管理人员要负起责任,保证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运行,培养有技术和素质的下一代接班人。管理人员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也要时时的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和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挥其管理能力,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合理管理护理工作。 质量管理论文: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经济制改革形势的深化,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扩大了施工管理的内容,同时也使数量、成本与质量的矛盾愈显突出。因此,现代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的内涵比过去更为丰富,它不仅受到思想、技术、组织、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并兼有咨询、顾问、参谋、控制的涵义,还涉及到工程法规、行为科学及技术美学等诸多因素。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施工质量管理方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工程施工实践,围绕工程质量管理这一课题,作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施工质量管理 公路工程 经济承包责任制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管理方式 工程质量管理 公路建设 技术美学 一、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1.建立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质量的关健,并且有利于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监控。为此,要加强三个层次的控制和各层次的职能,即政府监督,项目(施工)监理和企业自检。要在建立公路监理制度上,逐步建立起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又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单位三者的关系。并概括为:(1)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关系,是依据工程建设发包和承包合同或协议,构成承发包的关系;(2)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通过监理服务协议或合同确认职责、权限和经济关系;(3)监理单位与承包单位之间没有合同关系,也没有任何经济关系,而仅仅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 2.要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监理、检验和质管组织。(1)监理工程师依据监理办法和监理合同,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理职权,对建设单位和承包(施工)单位均具有监督权,以负责保护双方利益。(2)建设单位要组织检验小组,对施工单位进行质检和抽检。(3)施工单位要成立各施工点质管小组,负责自检、专检和互检。 二、加强质监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质量管理总目标,也是为质量管理创造前提条件的最基本的工作。只有重视基础工作,才能坚持做到施工中的“四有”、“五化”,即:有方案、有标准、有制度、有目标;施工规范化、操作规程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数据科学化,才能确保建设总目标最合理地实现。 1.明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工作。(1)各项工程的设计资料、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要点,质量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以及工程监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文件资料,统一印发至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其人人目标明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现代工程建设要注意技术美学,强调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统筹考虑。(3)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等文件,在开工前送交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 2.强化检测手段,做好计量工作。计量检测工作的加强与否,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质量检验评定的准确性。为强化检测手段,要求各地、市公路部门和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试验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常规试验和抽验工作,省公路局对各地、市拨发专款配置仪具。 3.重视质量信息,用数据指导施工。项目建设在开工前,由建设单位(指挥部)将各种原始记录表、检验记录表、测试报告表及统计表格等发至施工单位,并规定向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定期报送各种资料。通过检验测试人员提供的资料掌握现场随时发生的质量情报和数据,以便及时分析质量动态,采取应急措施。 4.建立健全责任制。建立和健全质量责任制,制定各级职责范围,实行奖惩制,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三、加强质量控制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对工程质量起着保证作用,其核心是贯彻“预防与把关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其目的是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的目标。影响工程质量的直接因素主要有设计、材料、施工、检验四个方面,并且要在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事先控制、中间控制和事后控制。当然,其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1.设计质量的控制。对路基、路面、桥涵结构设计的图表、资料文件因未经施工实践,有很多不尽合理及遗漏的地方,这些错误部分往往不易暴露,除开工前通过设计文件会审控制外,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通过以下途径解决:(1)重大变更应严格按设计变更报批手续,按规定程序办理。(2)非重大变更由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现场会审处理,也可以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工程师审处。(3)对设计中不详、漏误及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监理工程师可以书面明确解释或补充规定。 2材料质量的控制。原材料是工程实体的组成部分,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求施工单位:一是把好材料采购关;二是对各种原材料进行测试鉴定;三是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和半成品。 3.施工质量的控制。(1)抓好各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以防患于未然。对施工单位的各施工阶段要通过定期检查评比,有的放矢地对重点问题进行现场检查、评比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如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质监部门以书面形式发至施工单位,目的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2)对影响质量的要害问题或普遍性问题,要坚持质量第一,以保证工程质量。(3)对虽未发生但根据质量情报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4.对检验判断准确性的控制。质量检验属于质量管理中的把关环节,往往会因为检验人员的素质不高及工作中的差误和检测仪具的精度不高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影响和危害了工程质量。为此,要选用高素质的检验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对仪具要经常校正,以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 5.其它因素的控制。民事纠纷、报酬不合理、劳动强度高、劳保条件差、干部作风不深人、施工人员情绪不佳等问题,都可能导致人为的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这些因素不可忽视。因此,领导干部要深人施工现场,做好 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监理人员和检验人员也要经常深人施工现场抓好质监工作。 四、严格质盆检验 质量检验是评检施工质量能否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葫;志着质量好坏的程度,其关键在于做好下面几点。 1.明确质量检脸标准、内客和手段。检验标准包括主要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检验内容主要是对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结构整体和部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检验,使工程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检验手段是通过仪具测试和试验数据结果反映出来。对技术标准高、工艺较复杂的项目,其检验标准另有设计规定的要求,并经质量监理人员检查后方可签认。 2.检验的组织形式。质量检验应坚持专职检验和群众自检相结合,日常检验和重点抽验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的自检、互检和全面检查相结合。专检人员必须从施工准备、竣工交验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检验。 3.高标准、严要求、把好质量关。无论管理制度、工艺措施、规范、规程、规定要求,还是从平时检查到具体指导,从关键部位到每道工序,都必须强调一个“严”字,对出现的质量问题,更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苛地进行妥善管理。各级技术负责人对质量管理要做到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果评审和信息反馈工作,纠正过去偏重事后把关,管结果不管中间检查的习惯。 五、结束语 为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必须加强基础工作、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把关工作。当前,要想建立科学、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我们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仍有许多困难。如公路工程线长面广,有些工程施工季节性强,施工队伍的条件和素质要求还不相适应,工程监理工作起步晚,缺乏成熟经验,检测手段还不先进,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去探索,逐步加强完善质量管理工作。 质量管理论文:探讨水利工程现场质量管理的技术 【摘要】一个优质的水利建设工程,是实施严格且先进的质量管理的结果。一般来说它是通过施工前期的质量管理和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来实现的,因此,切实抓好水利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是创造优良工程的关键。 【关键词】水利建设;施工;质量管理 1. 样板管理 样板是一种标准楷模,建筑工程的样板在施工中能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样板要体现设计要求,达到指定的质量等级,把抽象的设计要求和繁复的质量标准、规范、规程等具体化、实物化,使全体施工人员,尤其是操作工人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对照。因而,推行样板管理是保证和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的有力措施,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样板管理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须抓好以下5项工作: 1.1体现设计意图。满足设计要求是做好样板的前提。 1.2选用合格的材料。合格的建材是“样板”质量的保证,“样板”选用的材料,不仅要材性合格,而且还要注意规格、色泽及形体完整洁净等要求,尤其是装饰材料。 1.3选择合适的技术工人施工,这是样板成败的关键。在一般情况下选用技术水平中上的技术工人操作,容易把样板做好,在面上推广时也容易做到。若用一般技术工人操作,做出的“样板”水平低,无推广价值;但是用技术水平上等的技术工人,虽能做出高水平的样板,但在面上推广困难,无现实意义。 1.4在施工前向操作者进行技术、质量交底。施工前向操作者进行详细的技术、质量交底,是做好样板的重要环节,包括样板的名称、部位、使用的材料、技术、质量标准、操作要领等,使操作者做到情况明,要求清。 1.5组织质量专检人员评定质量等级。“样板”施工完毕后,现场施工项目部须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质量进行评定,一般在操作者自检合格后分别由项目部、项经部、公司质量科等有关质量员,项目经理或工程师鉴定通过,有些外饰面、油漆、装饰工程或由设计方或甲方指定的项目,应请设计方及甲方参加鉴定,特殊项目还要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参加,样板一经鉴定通过,就应指导面上施工。 2. 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管理 2.1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作用与目的 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力的质量监控能使工程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能控制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降低工程成本。 2.2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 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范围较广,从设计图纸、原材料到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忽视,熟悉和掌握监控的范围及重点,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使质量处于预控状态,在一般情况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为: (1)学习及会审设计图纸是质量监控的首要环节。图纸是施工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施工前必须认真阅读,了解设计意图,因为一个不符合设计的产品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然而,按图施工是建立在学习与会审的基础上,要把学习与会审结合起来。会审不是简单地审查图纸差错,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施工。在有些场合下,虽然设计是符合规范的,但由于施工较困难,为保证施工质量,需对设计进行适当优化,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范的要求。 (2)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监控是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而要对它进行监控。不仅要检查进场实物,还要检查质保书,看它的型号、规格、性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等还要根据规定做复试。对易碎、易潮、易变形、易污染的物品,在运输、堆放、安装过程等环节亦要进行监。 (3)抓分部、分项工程按规定规程施工是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是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因而质量监控工作应把它作为主要环节来抓。 在按图施工和使用合格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前提下,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抓规范、规程、规定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按工序进行控制,出现问题应立即纠正,把事故苗头消灭在施工过程中。监控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交工前的产品保护,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监控目标。 (4)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是质量监控的重点。单位工程的关键部位与薄弱环节是根据工程对象和队伍素质决定的,如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是关键部位,混合结构中的砌体和预制楼板安装是个关键部位,在装饰工程中,如大面积水磨石地坪,外墙大面积贴面砖,或内墙大面积贴墙纸等都可作为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有2种含义,一是新技术、新工艺,因是第1次施工,质量无把握,因此要重点控制;二是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如轴线位移、钢筋位移、梁柱不归中、混凝土施工缝位置不正且有灰碴、砌体粘结率差、预制板轧缝,以及渗、漏、沙、壳、堵等质量通病。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重点控制,只要方法对头、措施得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 质量监控对施工现场来说一般有事前监控、施工中监控和分项完成的监控。如对设计图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监控,应在有关分项施工前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事先控 对于在施工中容易产生的质量问题,则应重点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真正做到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工程虽然已经完成,但离整体交工尚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产品若不 注意保护,则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应实行监控,直到交工为此,如地面面层、油漆、表糊等等,这些属于分项完成后的监控。 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随着科学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完善,逐步走向系列化、科学化。然而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和现有技术、质量管理方法,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达到监控目的。在实践中应抓好下列几项工作: 3.1技术复核。重点应放在定位、引测标高、轴线、各层标高、成品、半成品的选用。 3.2隐蔽工程验收。是监控的主要手段,凡属隐蔽项目,必须进行全数监控,如地基验槽、桩基、钢筋、地下混凝土、地下砖墙、防水层、平顶吊筋、保温层、暗埋、管线、电缆、下水道等。隐蔽工程验收应按有关规程进行。 3.3材料试验。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除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外,尚须按规定抽样检验。砖可检查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其它一般材料检查出厂合格证。 3.4抽检。随机检查不受时间条件限制,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早,整改方便,提检频率也不受限制,是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 3.5试水、通球检验。此项检验直接关系到使用功能,必须认真按规程操作严格把关。 3.6班组自检。班组自检是保证质量的根本,只有每个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认真自检,认真把关,质量才有扎实基础,因此要牢牢抓住,不应忽视。 3.7设置质量管理点 质量管理点可用于多种环节,如推广新技术、质量难点、薄弱环节,要求达到高质量的分项等等,在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点,采取事前控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看来是个薄弱环节,但由于事前采取了措施,设置了质量管理点,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设置质量管理点是质量监控的一个有力手。 4. 质量验评管理 4.1查要细、面要广是正确评定质量的基础 在质量评定中检查要细致,覆盖面要广,这是作出正确评定的基础。“细”就是要逐项对照检查,不能走马观花,不求深入;“面要广”就是不能见一当十,检查覆盖面要大。在班组操作时必须全数检查,质量部门检查时抽查面要大,不应低于评定办法的规定,否则评定的结果会缺乏代表性。例如在检查室内抹灰时,只查大间不查小间,只看大间阴阳角,不看小间管道后面阴阳角是否顺直;只查墙面平整,不查空鼓等是不细的表现;在多单元工房检查时,在一个单元的少数楼层检查几间内抹灰后就对整个工程的内墙抹灰评定质量等级,这样显然检查面不广,评定质量等级依据不足。 4.2分项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关键 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是分部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而分部工程质量评定又是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所以分项质量不能认为是个局部,不碍大局,应看到它能牵动全局,所以分项工程的质量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 5. 结论 一个优质的水利建设工程,是实施严格且先进的质量管理的结果。一般来说它是通过施工前期的质量管理和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来实现的。因此,切实抓好水利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是创造优良工程的关键。 质量管理论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摘要:质量管理和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它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环节。 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管理 控制 0 引言 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的品位和形象,确保工程质量是建设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所有有关部门的重大责任。质量管理和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它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环节。 1 建设工程质量的概念及特性 建设工程质量简称工程质量。工程质量是指工程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性综合。建设工程质量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1 适用性。即功能,是指工程满足使用目的的各种性能。包括:理化性能,结构性能,使用性能,外观性能等。 1.2 耐久性。即寿命,是指工程在规定的条件下,满足规定功能要求使用的年限,也就是工程竣工后的合理使用寿命周期。 1.3 安全性。是指工程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保证结构安全、保证人身和环境免受危害的程度。 1.4 可靠性。是指工程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1.5 经济性。是指工程从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和消耗的费用。 1.6 与环境的协调性。是指工程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协调,与所在地区经济环境协调以及与周围已建工程相协调,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必要性 建设工程质量问题,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引起建筑物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5.12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痛不是一天二天能够消失的,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将被更加关注。 另外,建筑工程质量的多变性也使得建筑这一特殊行业在未来成为社会的焦点。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将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的的裂缝将随着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的大小而变化。 3 建设工程主要参建各方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3.1 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建设单位是工程建设的主体,是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工程质量是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方法,应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建设单位相关部门应全权代表建设单位履行职责,采取超前控制,预防为主的手段,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预期的质量控制目标。 3.2 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项目的建设过程执行工程监理制,是现行工程建设市场走向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并与国际上通行的项目建设管理方法接轨。建设监理制实施以来,工程建设质量明显提高,工期和投资控制有了保障。 监理作为公正、公平的第三方,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规范、监理合同和施工合同进行监理,协助施工单位做好工程项目划分,经质量监督机构批准后严格执行。熟悉图纸,实行旁站监理,了解工程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及时记录发现的问题与处理结果,及时提醒施工单位注意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部位,协助施工单位采取质量措施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抽检,对隐蔽工程和工程的关键部位严格控制,做到专检、抽检、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督促施工单位加强质量意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完善施工程序及质量检查措施,认真落实施工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质检处终检的施工质量“三检制”,及时上报施工原始资料,手续完备后进行抽检,核定单元工程质量等级,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对隐蔽工程和工程的关键部位,在施工单位自评合格后,由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和质量监督机构组成联合小组,共同核定其质量等级。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和投资,监理工程师应协调与参建各方的关系,与参建各方的质量管理人员一道,共同控制工程建设质量;处理好进度、投资与质量控制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注重工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及时进行竣工验收,使工程早日投入使用,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3.3 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施工单位对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3.3.1 技术准备的质量控制 ①熟悉和审查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②对项目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技术经济条件调查分析;③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④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3.3.2 材料的质量控制 材料是建设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对材料的质量控制包括:①优化进货渠道,严格按质量标准订货、采购、运输;②材料进场要按技术验收标准进行检查和验收;③现场配制的材料,应先提出试配要求,经试配合格后才能使用。 3.3.3 施工现场中采取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质量管理措施一定要强硬有力,不拘私情、不讲情面,更不能拖泥带水,该一票否决就一票否决,绝无通融余地,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是已形成的指令被人情所化解,这种类似情况在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对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员和施工队该撤换的撤换,该清退的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带来质量隐患。现在的质量管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具体管理质量的人无真正否决权,责、权、利不到位。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光靠设立质量管理目标责任书还不够,还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 把质量问题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影响 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动员全社会加快进行根本性转变,尽快提高我国的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增强竞争能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质量管理论文:公路施工质量管理论文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经济制改革形势的深化,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扩大了施工管理的内容,同时也使数量、成本与质量的矛盾愈显突出。因此,现代公路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的内涵比过去更为丰富,它不仅受到思想、技术、组织、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并兼有咨询、顾问、参谋、控制的涵义,还涉及到工程法规、行为科学及技术美学等诸多因素。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现时特点的施工质量管理方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结合长江红阳码头,固镇绘河桥,凤台淮河桥等工程施工实践,围绕工程质量管理这一课题,作粗浅的探讨。 1、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质量的关键,有利于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监控作用。为此,即要加强“三个层次”的控制和各层次的职能,即政府监督,项目(施工)监理和企业自检,要在建立公路监理制度上,逐步建立起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又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单位三者的关系。并概括为;(1)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关系,是依据工程建设发包和承包合同或协议,构成承发包的关系;(2)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通过监理服务协议或合同确认职责、权限和经济关系;(3)监理单位与承包单位之间没有合同关系,也没有任何经济关系,而仅仅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同时,还要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监理、检验和质管组织:(1)监理工程师依据监理办法和监理合同、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理职权,对建设单位和承包(施工)单位均具有监督权,以负责保护双方利益。(2)建设单位要组织检验小组,对施工单位进行质检和抽检。(3)施工单位要成立各施工点质管小组,负责自检、专检和互检。 2、加强质监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质量管理总目标,也是为质量管理创造前提条件的最基本的工作。只有重视基础工作,才能坚持做到施工中的“四有”、“五化”,即:有方案、有标准、有制度、有目标;施工规范化、操作规程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数据科学化,才能确保建设总目标最合理的实现。 2.1明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工作 a)各项工程的设计资料、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要点,质量检验方法和评定标准,以及工程监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文件资料,统一印发至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使其人人目标明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b)现代工程建设要注意技术美学,强调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统筹考虑。 c)各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等文件,在开工前送交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 2.2强化检测手段,做好计量工作 计量检测工作的加强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质量检验评定的准确性。为强化检测手段,要求各地、市公路部门和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试验室,配专职人员负责常规试验和抽验工作,省公路局对各地、市拨发专款配置仪具。 2.3重视质量信息,用数据指导施工 项目建设在开工前,由建设单位(指挥部)将各种原始记录表、检验记录表、测试报告表及统计表格等发至施工单位,并规定向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定期报送各种资料。通过检验测试人员提供的资料,及时掌握现场随时发生的质量情报和数据,以便及时分析质量动态,采取应急措施。 2.4建立健全责任制 建立和健全质量责任制,制定各级职责范围,实行联质奖惩制,发挥经济制的作用。 2.5重视技术培训,加强质量教育 各级领导要尊重科学,支持技术人员的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技术培训班,如安徽省公路局八九年九月份为全省各地、市举办一期公路工程试验培训班。还利用施工现场举办工程质量研讨会,总结交流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要加强工程技术的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 3、加强质量控制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对工程质量起着保证作用,其核心是贯彻“预防与把关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其目的是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的目标。影响工程质量的直接因素主要有设计、材料、施工、检验四个方面,实施在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事先控制、中间控制和事后控制。其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3.1设计质量的控制 对路基、路面、桥涵结构设计的图表、资料文件因未经施工实践,不尽合理及遗漏、错误部分往往不易暴露,除开工前通过设计文件会审控制外,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a)重大变更应要严格按设计变更报批手续,按规定程序办理。 b)非重大变更由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现场会审处理,也可以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工程师审处。 c)对设计中不详、漏误及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监理工程师可以书面明确解释或补充规定。 3.2材料质量的控制 原材料是工程实体的组成部分,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求施工单位:一是把好材料采购关;二是对各种原材料进行测试鉴定;三是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和半成品。 3.3施工质量的控制 a)抓好各施工阶段,以防患于未然。对施工单位的各施工阶段要通过定期检查评比,有的放矢地对重点突击的问题进行现场检查、评比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质监部门以书面形式发至施工单位,目的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 b)对影响质量的要害问题或带普遍性问题,要坚持质量第一,例如凤台淮河大桥的0#箱块和固镇县浍河桥35米预应力1#T梁质量差,都下决心打掉,重新预制,保证了工程质量。 c)对虽未发生但根据质量情报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及时采取 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例如长江红阳渡口码头栈桥础基,质监人员在现场发现问题及时同施工单位协商解决,避免了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3.4对检验判断准确性的控制 质量检验属于质量管理中的把的关环节,往往因为检验人员的素质不高及工作中的差误和检测仪具的精度不高作出错误的判断,影响和危害了工程质量。为此,要选用素质高的检验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对仪具要经常校正,以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 3.5其它因素的控制 民事纠纷,报酬不合理,劳动强度高,劳保条件差,干部作风不深入,施工人员情绪不佳,都可能导致人为的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这些因素不可忽视。因此,领导干部要深入施工现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监理人员和检验人员也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抓好质监工作。 4、严格质量检验 质量检验是评检施工质量能否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标志着质量好坏的程度,其关键在于做好下面几点。 4.1明确质量检验标准、内容和手段 检验标准主要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即达到规范化、规程化、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检验内容主要对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结构整体和部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检验,使质量事故尽可能地消灭在施工过程中,这样使工程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检验手段是通过仪具测试和试验数据结果反映出来。对技术标准高、工艺较复杂的项目,其检验标准另有设计规定的要求,并经质量监理人员检查后方可签认。 4.2检验的组织形式 质量检验应坚持专职检验和群众自检相结合、日常检验和重点抽验相结合、定期和不定期的自检、互检和全面检查相结合。专检人员必须从施工准备、竣工交验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检验。 4.3高标准、严要求、把好质量关 无论管理制度、工艺措施、规范、规程、规定要求;还是从平时检查到具体指导,从关键部位到每道工序,都必须强调一个“严”字;对出现的质量问题,更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苛地进行妥善管理,该返工的一定要返工,该停工的也一定要停工,不能迁能。检查和评定,评估和建议,都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各级技术负责人,对质量管理,要做到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果评审和信息反馈工作,纠正过去往往偏重事后把关,管结果,不管中间检查和因素的习惯。 5、结束语 为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必须加强基础工作、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把关工作。目前如何围绕这三个环节,结合当地条件,尽可能充实,丰富其内容,强化其手段,建立一套科学和适合国情、省情的实际情况和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乃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从我省重点工程施工实践证明,要想建立科学的、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我们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仍有许多困难。公路工程线长面广,有些工程施工季节性强,施工队伍的条件和素质要求还不相适应,工程监理工作起步晚,缺乏成熟经验,检测手段还不先进,都有待于我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去探索,逐步加强完善质量管理工作。工程监理,负责监督工程质量、进度、造价、保护双方利益。建设单位要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的作用,支持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监理工程师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 质量管理论文: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摘 要:结合唐山市某大道工程,分析桥梁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关键词:桥梁工程;质量管理;现场防护 唐山市某大道工程。大道全长3107.92m,路幅宽度为110m,近期为双向六车道,预留远期扩宽为双向八车道的用地。路面结构设计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自上而下组合如下:40mm厚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6);60m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1);一层玻纤网合成材料;70mm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301);250mm厚6%水泥稳定石粉渣(将由其他施工单位完成后移交);250mm厚4%水泥稳定石粉渣(同上)。 1 施工方案 1.1材料采备和控制。主要生产材料包括:沥青(含改性沥青)、碎石、砂、矿粉、矿物(木质)纤维等。原材料采购前要求供应商提供由有资格的试验、检测机构出具的项目齐全、质量符合标准的试验资料。在此基础上,施工方还将从材料场(厂)取有代表性的样品做试验,进一步验证,如果没有问题方可采购。此外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使材料不会变质、不被污染。 1.2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2.1目标配合比。根据图纸设计及规范要求,经试验确定目标配合比。 1.2.2生产配合比。按目标配合比及所选用的材料进行试拌,以二次筛分后进入沥青拌和楼各热料仓的材料取样进行筛分,重新合成材料配比以达到较优曲线,以此确定各热料仓的材料比例,干拌和成料后进行筛分验证,同时反复调整冷料仓进料比例,以达到供料均衡,由此确定生产配合比。 取目标配合比设计最佳油石比及最佳油石比±0.3%三个油石比进行试拌,再以各种试拌沥青混合料作马歇尔试验,绘制密度、稳定度、流值、孔隙率、饱和度等同沥青用量关系图,综合选定满足规范各项指标要求的生产用油石比。 按生产配合比进行试拌,铺筑试验段,并用拌和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马歇尔试验及路上钻取的芯样试验,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 1.2.3施工准备。对基层进行验收,复测其高程及其他各项参数,对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及时向业主和监理汇报。对各种施工机具进行全面检修,应经调试并使其处于良好的性能状态。应配备有足够的机械,施工能力需配套,重要机械宜有备用设备。 1.2.4施工放样。各结构层的纵断面高程(厚度)采用悬挂钢丝基线来控制,横坡由摊铺机的熨平板控制。每间隔5m设一基准线立柱,按高程悬挂钢丝。为保证钢丝绷紧,在两端紧线器上安装测力器,以保证钢丝拉力不小于800N。钢丝基准线悬挂完成后,对基准线进行复测。摊铺过程中随时对基准线进行检测。在路缘石及中央侧石(或防撞墙)侧面按设计高程弹出墨线作为摊铺厚度的监测线。在水泥稳定层的表面撒出控制摊铺机行走方向的灰线,保证摊铺机始终沿灰线行走。 1.2.5沥青混凝土的摊铺及碾压。施工前对水泥稳定石粉层进行彻底地清扫。清扫干净后,在稳定层表面少量洒水,待表面稍干后,用沥青洒布车喷洒透层沥青。透层沥青应洒布均匀、不流淌、无油膜,洒布机无法洒布的地方用人工进行补洒。透层沥青洒布后应立即封闭交通,并报监理进行检验认可。 (1)摊铺。采用二台摊铺机梯队作业,联合摊铺,两台摊铺机前后相距10~20m,纵向接缝重叠100mm。 在摊铺机起步50m采用墓准线控制摊铺,调整好铺筑厚度和横坡,并对自动找平梁进行校正,50m后采用找平梁控制摊铺。摊铺机调整好虚铺厚度、横坡,采用两次加热对熨平板进行预热。 至少6辆运料车在摊铺机前按序排列等候,装料后摊铺机开始摊铺,运料车始终保持在摊铺机前200~300mm处卸料,由摊铺机接住,推向前行,并有专人跟踪检测高程、横坡和厚度,及时进行校核与调整。 控制摊铺机的行驶速度在2~3m/min,使之与拌和站的拌和能力相匹配,保持摊铺过程中摊铺机匀速前进,不得中途变速,同时控制混合料摊铺温度在110~130°C,并不超过165℃。 (2)碾压。碾压按照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原则进行。压路机紧跟在摊铺机后面碾压,在终压温度前消除全部轮迹,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后立即停止压路机作业,以免过振。 初压:采用轻型钢轮压路机(时速控制在1.5~2km/h)静压一遍。从断面低的一侧向高一侧逐步碾压,温度控制在120°C以上。 复压:初压完成后即刻进行,采用振动压路机振动碾压4遍,复压速度为4~5km/h。温度最低不低于90°C。 终压:紧跟复压进行,采用轻型钢轮压路机时速控制在2~3km/h,静压一遍,以消除轮迹为止,在70°C前完成。碾压完成后,用核子仪现场测试压实度供参考。 碾压过程中严禁过压,为了使压路机不粘轮,利用压路机洒水装置向碾压轮洒少量水。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压路机轮迹重叠宽度不超过200mm,采用静压时,压路机轮迹重叠宽度不少于20cm。 碾压时压路机不得在新铺的沥青混合料上转向、调头、左右移动位置或突然刹车停在温度高于70°C已经压过的混合料上。不得先起振后起步,不得先停机后停振。 1.2.6接缝处理。施工中的纵接缝全部为热接缝,碾压时应先由两边压起,再碾压缝中线部分。施工中的横接缝采用45°角的斜接缝,各层的横接缝应错开,在下次摊铺前,先用摊铺机熨平板对横接缝端部进行预热,再进行摊铺。对横缝处用人工进行修整,用钢轮压路机对横缝进行横向静压,并检查平整度,不符规范要求时进行修衬直至达到规范要求。 1.2.7 SMA路面的施工特点。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与沥青混凝土在原料和生产工艺上有一定的差别,故施工工艺也有所不同,以下主要针对SMA混合料施工的不同点,相同点不再赘述。 (1)SMA混合料的拌制与运输。拌和SMA混合料时,集料的烘干温度一般要提高到20°C以上。拌和好的混合料储存时间不得超过24h。 纤维投入采用机械投入,每拌和一锅,自动称量一斗。 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必须加盖篷布,防止表面结硬。 (2)SMA混合料的摊铺。SMA层采用摊铺层前后保持相同高差的雪橇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 SMA混合料往往同时使用改性沥青,黏度较高,摊铺温度高,摊铺阻力要比普通混合料大。当下层沥青混凝土未硬化时,不宜接摊铺SMA面层,以免摊铺机轮胎刨开下面层。 混合料的可压实余地很小,松铺系数要比普通混合料小得多,一般不超过1.05。摊铺、碾压要一气呵成,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进行,所有的施工工序必须在温度下降至100%以前全部结束。 (3)SMA路面的碾压成型。a.SMA必须采用刚性碾碾压,不容许采用轮胎压路机。b.碾压SMA必须密切注意压实度的变化,过碾压是个大忌。一般初压用10T钢碾紧跟在摊铺机后面1~2遍,复压用钢碾静压3~4遍,或振动压路机振动碾2~3遍,最后用较宽的钢性碾终压一遍即可结束。c.由于SMA的结构组成的特点,初压的痕迹极小,压路机碾压过程中,前轮不会发生明显的堆拥。如果产生堆拥现象,说明粗集料没有充分嵌挤好,或者嵌挤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对这种混合料必须废弃。d.SMA路面的接缝。纵缝:两台摊铺机成梯队同时进行摊铺,相距在10m以内,使纵缝始终保持在热接缝状态。 横缝:为了提高平整度,一般采用切割成垂直平面 的方法,由于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切割比较困难,要在每天施工结束,尚未完全冷却之前,就切割好,并用水将接缝隙部刷干净,第二天涂刷黏层油,即可接着铺新混合料。 1.2.8养护。在施工结束后,应封闭交通,以保证路面不被污染、压坏。如有意外造成路面破损,应及时用路面综合养护车修补。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后,方可开放交通。 2 施工(生产)工艺 通过铺筑实验段选出最佳的生产配合比,拌和过程中精确控制油石比及各个环节的温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施工时严格按规范及施工组织设计操作,对运输、摊铺、碾压及养护等工序,均制定相应的质量检测标准,在施工过程中跟踪检测。 3 现场防护 在施工过程中及施工结束后,应封闭交通,以保证路面不被污染、压坏。如有意外造成路面破损,应及时用路面综合养护车修补。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后,方可开放交通。 质量管理论文: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方法浅谈 【关键词】手术室;质量管理 手术室是为患者进行手术诊断,手术治疗以及担负抢救任务的重要科室。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好坏将影响着医疗质量和病人的安危。因此,手术室必须有严密的护理管理知识,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无菌技术管理,才能高标准地完成日益复杂的手术任务。我院手术室是一个综合性手术科,每日除完成各科择期手术外,还要应付各种类型的急诊手术,参加手术人员,实习、进修、参观人员多,手术器械繁杂。 怎样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地把好管理关,主要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管理。 1 无菌技术管理无菌技术管理是手术室工作质量管理的重点,也是手术室感染管理中的关键,关系到手术切口的感染和病人术后愈合的情况,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手术室环境(手术室洁净度、空气和手消毒及细菌培养监测、污染性手术后处理),手术物品的消毒灭菌,术中配合的无菌技术操作。 1.1 手术室工作环境质量控制管理:要求控感护士每月必须完成空气培养,手培养以及物品培养,并且记录培养结果,每季度做一次紫外线监测。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感染性手术后手术间及时消毒处理以防止因空气的传播或污染器械、物品后再使用而导致交叉感染,如乙肝、癌肿、伤寒、结核绿脓杆菌感染的病人用过的手术器械应先用消毒液浸泡后再处理,手术间门、窗、桌、床踏凳等,手术室空气培养细菌总数不得超过200cpu /m3,定期对各种消毒(灭菌)后物品进行抽样细菌培养,如化学消毒剂、高压消毒物品、护长可根据监测所提供的数据,认真总结消毒灭菌和清洁卫生质量,对出现的问题应分析原因制订改进措施,并督导全体人员执行。 1.2 手术物品消毒灭菌的管理:对已消毒灭菌的物品,每周清整一次,过期器械、敷料应重新消毒灭菌,熏蒸消毒物品由器械班每日检查、添加更换、订出各类物品消毒更换日期,落实执行者。 1.3 无菌操作技术的管理:手术室工作人员的每一举动,即从入手术室至手消毒到手术台的每一操作环节稍有疏忽都可导致无菌技术的失败,造成手术感染,而对无菌技术的认真操作必须依靠全体医生、护士共同完成。 2 器械保管及维护情况一般器械由专人保管,定期保养,精密仪器定位、定人专管,采用登记本,由使用者签名,消耗性敷料定人负责,及时制作补充。 3 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配合器械班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建立各类手术器械准备用物本以确保手术用物齐全、适用、合符要求。要求手术室护士术前了解病情、手术方案、方式和体位,做好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术中做到技术熟练、准备、主动、工作细致。 4 差错事故的防范手术室容易发生差错事故的环节较多,如接送患者、手术部位、器械的准备、术中用药和输血、标本的送检、异物遗留体腔等,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均可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4.1 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岗位责任制,做到人在岗位在,谁在岗谁负责,健全规章制度使之成为习惯。 4.2 积极组织专业知识学习,以提高思想认识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做好以老带新,新老搭配排班,发现隐患及时解决,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4.3 定期组织讨论,分析差错发生的原因,借鉴其教训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 5 提高护士长的自身素质手术室护士长要有较强事业心,责任感工作才干,良好的思想品德及组织能力领导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增强科室凝聚力,以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圆满完成。 6 做好临床科室的配合护士长除了在纵的方面领导全体人员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外,还要注意与各手术科室保持联系,定期向临床手术科室征求意见,以不断的改进和协调手术配合的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科室之间的矛盾,应本着一切从工作和患者的利益出发,互换意见,互相支持,以保证工作协调、手术室护士态度要谦虚、诚恳,切忌互相指责,甚至争吵,否则只能事与愿违。 7 加强业务学习,掌握全面知识技能有计划的组织护理人员更新操作技术,以适应配合手术的需要,护士长可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具体情况,制订出全年业务学习计划,每月指定人员讲课,内容为手术室的专业理论要求既强调专业性也强调相关的理论学科,结合临床实际,示范操作,使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力求做到学以致用,更好地做好手术配合如新手术的开展,使用新设备、新仪器请专人讲课,参加术前讨论及动物实验等,以掌握手术步骤和方法,使用和配合上则得心应手,有条不紊。 质量管理论文:怎么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探讨 建筑产品的质量事关社会的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因此作为建设工程的参与者,施工企业必须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增强质量责任意识,从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质量责任,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趋激烈的社会,不注重施工质量管理,不着力打造企业品牌,就不可能赢得市场,企业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一、建筑施工管理中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1、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很多施工单位在寻找监理单位时往往不注重监理单位的资质和监理人员的能力与经验,甚至有些监理人员根本不具备相关的证书资质,却堂而皇之地担任着工程监理的职责。在此前提下,工程质量管理无法严格高效地执行就是可想而知的结局了。 此外,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有很多建筑单位依然采用传统的分包工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建筑工程中,无法清晰界定各方的工作职责和管理范围,频繁 导致工程施工过程混乱的现象,使各部门无法高效顺畅地合作协调运营,严重扰乱了工程的正常管理秩序,使得工程的项目管理难度加大,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和速度。 2、地质勘查及地基加固不够严谨 众所周之,建筑工程在施工之前,应对施工现场的地质进行详细勘察,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及其他相关数据。若勘察人员工作不负责,使得提供的地质资料等数据出现误差,甚至是严重的错误,将可能直接导致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采用了不恰当的方式进行操作,最终导致工程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如墙体开裂、上部结构倒塌、地基不均匀沉降等。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建筑物的地基十分重要,不同土质的地基处理方案不同,如杂填土、膨胀土、软土等相应的处理方式就存在很大差异。若在工程施工和设计之前,不对地基进行 严密勘查,采用了不适当的处理方案,未能进行正确加固,会直接导致工程质量出现严重问题。对于一个工程而言,必需的正确加固内容应当在设计、施工和结构等诸多措施当中都有所体现。 3、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市场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所有的建筑工程都会有相应的监理单位来监管,但是监管的力度和效果却各不相同。部分监理单位由于态度不认真,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把关不严,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施工人员不足,而采用非专业的施工人员滥竽充数,违规操作的情况很多,给施工质量和安全带来了隐患。 因此,施工单位应当培养自己固定的技术员工班底,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着手,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施工过程中遇到新工艺的情况,应聘请专业人士做好 提前培训和讲解,并严格实施质量考核,切不可蒙混过关,敷衍了事,影响工艺水平和工程质量。 4、选用材料质量及施工设备不过关 材料是建筑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包括原料、构件、配件、半成品及成品等。材料质量的好坏对于工程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采用了不合格或者低档材料,那么,即便工程的 设计再完美、施工人员素质再高,也很难出现高质量的工程效果。如在施工过程中,内墙采用劣质装饰涂料,很快就会出现变色、脱皮等情况,类似这样由选用材料不严格导致的质量问题,是我们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必须避免的。 众所周之,建筑工程施工很大程度上依赖大型的器械设备,施工人员必须根据施工场地条件、建筑物的风格、施工工艺及技术经济条件等,来选择合适的器械设备。如果设备过于 陈旧,安全检测不过关,或者施工过程中不注意保护设备,会导致工程后期诸多参数预测不准确,对工程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二、对于建筑施工管理中提高工程质量的措施 1、统一协调工程质量体系 工程质量体系是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结构组织、程序过程与资源。建设项目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的学科以及工程建设协作关系的复杂性,增加了工程质量体系的难度。这就要求以 保证和提高建设项目的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工程学原理的方法,设置统一协调的组织结构,把建设项目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职能按照科学的原则严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 职责、权限、相互协调合作、互相促进与监督的工程质量管理有机整体,使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 2、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 要高度重视抓好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注重加强对人员素质的培养,提高政治素质和政策观念,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坚持原则,公正廉洁。要加强人员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使其不断在建筑工程建设实践中得到锻炼,以提高人员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有了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员,加上实施工程全程管理和加大工程质量监督与执法力度,就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3、对用人方面做好监督,建立明确的质量管理责任制 人是影响工程质量关键性因素。因此,在用人方面应选用人员稳定、技术力量强的施工队伍,并建立明确的质量管理责任制,用制度法规约束人。 (1)选好项目经理。一个好的项目经理部,能够使工程的质量、进度和经济效益实现有效的统一,使工程做的又好又快又省;反之则不然。项目经理作为项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人物,所以在选用项目经理的时候应考虑其从事施工管理的经历及过去的实际业绩文化程度、职称等。 (2)选好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工程项目技术责任人的素质关乎到一个工程项目是否能够科学的组织、是否能够以技术为先导,以严密的技术管理和可靠的技术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按其职责是协助项目经理管好本工程项目的技术工作和质量工作,是技术、质量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因此,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应该具备与工程项目相适应的组织能力、技术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4、把好材料质量关 施工材料质量的优劣与工程整体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必须严格做好施工材料的采购,施工材料验收及施工材料保管三项工作,确保材料优质进厂。设计部门和建设单位指 定的材料厂家,经审核确有质量保证能力,可按设计和建设部门指定的厂家定购。做到四不采购:不采购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材料;不采购已明确淘汰的产品;不采购不带合格证的产品。 5、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我国的《建筑法》用法律的形式构筑了我国建设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从建筑的总体上讲师十分可用的,但还没有对建筑工程做详细的规定,由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制 定与建筑工程相配套的法规细则,从根本上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而建筑业走向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将建筑工程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对建筑管理要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举,从而形成新型的建筑工程监管机制。因此,各级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建筑部门的监管力度,这样才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三、结束语 笔者认为,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可依保证工程质量,使工程质量管理不至于流于空谈,而一项工程只有保证了高质量,才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使用寿命,实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质量管理论文: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关键词:水利施工 影响质量因素 控制 1、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水利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和多功能性,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也较多,主要有:人员、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五大因素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1.1“人员”包括参与建设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每个工作人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包括人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技术素质等。高质量的人及其高质量的工作才能带来高质量的产品。 1.2“材料”的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严把材料采购关,必须“三证”齐全,才可进入仓库;严把质量关,实行材料报检制度,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抽检、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和社会共同监管;严格执行采购计划的同时,根据进度和现场情况适时调整,以便保证质量,减少损失。 1.3“机械”施工机械设备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时,应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操作和维护上的方便性;要根据工期、工程量大小,安排各类机械的数量;确保满足施工要求;对特殊设备按要求通过相关部门检测方可进场,一般设备要定期维修,保证施工安全。 1.4“方法”包括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一些工程常因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或施工工艺落后,而造成施工进度推迟,质量达不到要求和追加投资等情况。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时,必须结合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1.5“环境”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益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营造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搞好地方干群关系,遵守地方风俗。 2、设计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在建设项目确定以后,设计就成为基本建设的关键问题了。在建设的时候能不能加快速度、保证质量、节约投资,在建成后能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设计工作起着决定作用。一个先进的设计,应是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合理地布置场地,组织好生产流程;应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3、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3.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领导重视与否是搞好水利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水利工程行业规范和技术要求,组织施工;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不管工程质量如何,出现问题一走了之的弊端,使各级、各部门真正负起责来。 3.2认真抓好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涉及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建设单位是主体,具有协调其它各方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管理的责任和权利。各方应积极配合,努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创造优质工程。具体说来,施工中应着重抓好以下一些环节: (1)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施工技术方案。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各方要根据国家有关施工规范,结合本工程特点和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针对本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2)实行工程监理制。监理是受业主委托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依法享有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权力。所以要树立监理人员的权威;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违反施工程序或质量不合格,监理有权责令其停工、返工;或者与相关部门会商后采取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 (3)建立建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都要有自已的质检组织,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负总责。施工中要对工程分阶段、分部分按程序进行检查验收。施工单位所设质检工程师、专职质检员负责施工自检及施工文件的填写和编制,按单元工程报验程序报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并及时向质检组织汇报质检情况。 (4)施工过程中,施工各方要切实把质量控制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施工单位要自觉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质检组织要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把质量关。 3.3强化质量控制措施 质量控制实行事先、事中、事后“三控制”。事先控制是开工前对施工企业提交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作严密审核,特别是对各企业投入工程的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提出具体要求。对用于工程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设备和运到工地的机械等进行控制,凡未经项目监理部同意,不得进入工地。 事中控制就是工序控制。工序控制实行“二级三检报验制”,它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第一级是为保证监理目标的实现,指令施工企业建立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施工企业终检的质检机构与质检制度;第二级是施工企业在其内部检查合格的基础上,填报“报验申请单”,报监理工程师工程复验,复验合格后由业主终验,保证做到上一工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一工序施工,对单元工程、监理工程师在评定表上签验收意见和评定质量等级,关键工序要有业主、监理、设计、施工、共同签字,以确保每道工序都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 事后控制是对已完成的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继续进行观察、检测,收集运用过程中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检查验收。 质量管理论文:浅淡新形势下的企业质量管理 质量就其内涵而言,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质量,仅指产品质量。广义的质量除包含产品质量以外,还包括工作质量。所谓产品的质量,就是指产品的适用性及安全性。具体指产品适合社会需要的程度,也即是产品适合社会经贸活动,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及出口创汇需要的程度。产品的安全性,是指不安全并可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不论它的其他性能如何,或具有何等吸引力,不仅失去存在的前提,也必须被排除于市场之外。所谓工作质量,即指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对于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质量管理工作。“质量是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质量是企业的商誉和生命”。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石化行业由于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以及跨国界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多种经济共存,规模庞大,组织结构复杂,没有及时建立起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加上上级公司对所属公司疏于管理,致使大量资金被占用、质量管理投资回报极低或严重亏损,那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企业的生存靠国家,靠政策,靠保护伞,以及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质量不稳定、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很突出,降低了企业的整体业绩,拖慢了企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缺乏拥有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等等已严重束缚石化企业的发展。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和“入世”以后各种严峻挑战,笔者认为: 1、认清新形势,确保“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生命”的实施。“入世”后,我们将在华夏大地上与“洋人、洋油”展开激烈的市场较量,其对手不乏壳牌、美孚、埃索等世界一流的石化公司。这种竞争和较量,说穿了归根结底就是质量的竞争和较量,我们的产品在国内市场能否守住;在国际市场能否打出去,均取决于产品质量。我们的产品能否稳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也仍然取决于质量。对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后的各项考验和挑战,首先应奋力提高产品质量,确保“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的实施。2、直面新世纪,探索质量管理新路子国家近15年质量抽检结果表明: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部分产品质量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也要看到,我国产品质量总体状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产品档次低、可靠性不高、质量不稳定、抽检合格率低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致使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差。这种状况,在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事实面前,已直接关系到企业、民族和国家的兴衰与安危。为根本扭转这种局面,笔者认为企业要确保生存和发展,确保世界一流集团行列,应该在继承现今行之有效的质量和质量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抓住新的机遇,探索新的路子。笔者从工作实践中具体有如下浅见: (1)、加强质量法制观念,增强质量“五新”管理市场经济要遵循从属法制经济,一切竞争和挑战都要遵循既定的法规。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把提高质量作为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来抓同时,于1996年召开了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20__年全国人大又重新修改颁布了《产品质量法》,每年还要组织深得人心的“3.15”活动。并制定了机关的法律和文件,可以说我国质量工作的基本大法和大致方针已定,质量工作已经有法可依。因此我们企业的各级领导和员工,首先应该进行质量问题的一切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再学习,自觉增强质量问题的法制观念,其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增强新形势下企业产品的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自觉摆正这“四个意识”的辩证关系。再次是对“质量是企业行命”悠关企业生死存亡的永恒主题,要切实从思想上形成共识。在新世纪世界各国对市场,尤其是“入世”以后的中国市场摩拳擦掌、抢滩登陆的严峻格局下,要进一步自觉增强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对质量问题做到:“五新”,即新观念、新切入、新水平、新形象、新成就。努力实现质量立厂、质量立库、质量立站。众志成城构筑起质量大堤,求取企业生存和发展。 (2)、把握质量全面内涵,建立健全石化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抓好质量认证工作体系。笔者认为广义的质量内涵是石化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确保产品质量和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前提。要把质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用系统的观点,进一步认识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工作。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一要把握好产品的设计质量、制造生产质量、使用质量;二要搞好产品的市场调查、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准备、生产、工艺流程控制、检验、测试、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对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切实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一手建立健全石化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一手抓好质量认证工作体系,形成质量工作的两只“铁拳”,真正把“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的共识落到实处。 (3)、加大科技含量,摆正技术进步与质量管理的关系当前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总的说来根本问题是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造成的。因此要奋力提高产品质量,在竞争中应对强手,首先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瞄准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善于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吸取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石化行业更应如此。其次,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对产品质量管理管理。质量管理为生产技术服务,必须要适应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但是忽视了质量管理,即使采用了高科技和新技术,也难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在同样的科技条件下,由于管理水平不同,很容易造成产品质量及经济效益存在差距。虽然不同的技术水平要求不同的管理水平与之相适应,但由于质量管理是质量问题的活跃因素,它可以发现主品质量及生产技术上的薄弱环节,引导出必须采取的技术措施,从而对生产技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促进作用。因此,只有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顺利将高新技术转化为高质量产品的需要。 (4)重视员工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质量专业队伍。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 人制造出来的,产品不合格就是人不合格。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国际上,质量管理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新的概念和科学控制手段、方法层出不穷,为提高产口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笔者认为石化行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新一轮的质量培训,使员工掌握提高产品质量,搞好质量管理各个环节,同时让员工面对国内外市场严峻的挑战局面,使员工“知已知彼”,心里有数。“知已”即使员工明白本企业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质量管理机制、管理体系仍不完善,质量管理发展很不协调。企业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共在的局面应当扎扎实实地紧紧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这个中心,确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质量计划和目标等等。“知彼”即使员工明白我们强劲对手上如壳牌、美孚、埃索等世界一流的石化公司质量管理已颇具规模,在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机制上比较完善。不足是网点布局少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学习,进一步激发员工的事业心,自觉为提高质量与企业同呼吸工命运。另外还要培养建立一支政治思想好、技术业务精、懂质量、懂管理、懂技术、懂用户需求的高素质的质量管理专业队伍,使“质量第一”有可靠的监管和人力保障。 (5)、实施名牌工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国际竞争力名牌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代表一个国家的先进生产力,代表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象和实力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可以带动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也可带动整个国家经济腾飞,没有国际上的大名牌,就没有现代化的经济大国。壳牌、美孚、埃索蜚声全球,成为西方经济大国的财源和骄傲,正说明了这个道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高新化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企业的产品质量,取决于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发展。这使包括石化产品全面卷入与世界名牌的争夺战。 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将成为斗争的焦点。因此实施名牌工程, 1、从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出发,正视产品质量的现状,充分认识加强质量工作、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增强做好质量工作、提高产品质量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名牌产品,努力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进一步增强名牌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全面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努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一是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把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将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二是企业法人代表对质量要负总责,企业经理要高度重视质量工作,一把手要亲自抓质量。三是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要一起抓,加快技术创新,加强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四是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管理,向国际标准看齐,不断提高产品的档次。五是不断开发新产品。企业的活力在于创新,要保持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就要不断推出新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要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六是做到"五个严格",即严格原料进入关;严格工艺纪律;严格生产过程关键点控制;严格产品出厂前的检验;严格销售服务,切实做到严格管理。七是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做依法生产经营的模范。 3、要加强企业自律,认真做好市场反馈,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断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让“中国石化”名牌成为世界名牌,不仅敢于走出国门抢占国际市场,还要当仁不让占据国内大大小小市场。当然,名牌离不开产品,产品又命系质量,名牌产品的本质特征就是“质量第一”。因此,在名牌的创建过程中,一定要加大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力度,来推动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企业登上新的台阶。只有这样,中石化才能扎扎实实地紧紧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这个中心,依靠广大员工的不懈追求和追求,确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进而真正应照“质量是企业生命”,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这地。 质量管理论文:谈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问题 [摘要]“九五”以来,我省的高速公路得到迅速发展,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高,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 质量管理 问题 一、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做好质量宣传工作,是搞好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既不能把质量管理看成简单的事情,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十分深奥。由于参加施工的大部分工人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所以质量意识的灌输,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下去,使得往往是很复杂的理论,逐渐会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符合大众的口味。对质量的认识,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质量意识才能深入人心。质量监理不也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这样的循环过程吗?所以要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就要把宣传工作循环、循环、再循环,具体、具体、再具体。 二、在现场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在经济社会,质量管理理所当然地要和经济挂钩,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好像敲掉多少片梁、砸掉多少个结构物、路基路面返工多少次,就证明质量工作抓得严,质量工作做到家了,这种风气好像还很流行。例如,安林高速公路上有一座箱通,墙身处有一块面积20cm2、厚1~2mm的涨模凸块,完全没有必要砸掉整段墙身,而可以通过磨光处理等办法来解决。为了不留下遗憾工程,砸掉一部分质量达不到标准的结构物,这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和轻重缓急,敲砸成风,那就应该好好深思了。所以,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敲、砸和返工证明你质量管理没有做好或做过头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做为大提前,措施一定要合理得当、让人心服口服。 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不能讲人情,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就是已形成的指令被浩瀚的人情海洋所溶解了,在安林高速公路结构物的施工中就发生了类似的现象。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该换的要换,不得力的施工队该清退的要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现在的质量管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管理质量的人没有真正的否决权,技术和行政相对来讲还是分家的。 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指挥部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对施工队都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光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即是工程质量管理按月进行考核评比,在每月的月底召开质量会议,由各施工队的质保人员参加,评述当月工程在质量方面的优劣,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互相交流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质量考核按100分制:白检一次不合格,扣5分;监理组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0分;市质检站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5分;省质检站一次检查不合格,扣20分;累计分为零或为负分时,则该施工队要清退出场。各施工队队长交质量保证金5000元,各施工队的质保员交质量保证金1000元。每扣1分,施工队队长罚款50元,质保员罚款10元。这些钱都由施工队长和质保员个人出,单位不予报销。如工程结束,施工队(没有扣分)仍保持100分,则退还施工队长和质保员的保证金,并另外奖励施工队长5000元、质保员1000元。 三、工地试验室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的前哨 施工单位往往对工地试验室不加重视,试验室的房屋简陋,试验仪器残缺不全,完全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 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施工人员住的条件可以简陋一点,但试验室一定要按标准建设;人员工资可以少开一点,但试验仪器一定要装备齐全。试验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施工产品符不符合要求,要由试验室拿出第一手材料,一切应以数据说话。密实度该是达到90%的,89.9%就绝对不行。宁愿自己先返工处理,也比监理组、市质检站抽查出来不合格后,再返工要好,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合格的施工员和试验人员,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试验室的各项试验中,最大干密度标准试验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些试验都应在项目开工之前就做好,其试验结果将指导施工,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做这些试验时,要特别谨慎小心,有时要做多组试验,才能和实际相吻合。 试验室配备的仪器和使用的试验方法要先进。使用全站仪校验放样,一是精度较高,二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环刀法检查密度,高速公路一般都不再采用,因此就应用灌砂法来检查密实度,以提高其准确性。 四、现场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在安林高速公路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中,一根桩刚浇到2m时发生混凝土堵管现象,而且经过努力堵管问题仍不能解决,此时正好质量检查人员到现场,果断采取拔出导管、移钻机重钻的处理办法,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断桩事故。 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紧密等。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五、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辨证关系 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六、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目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强烈要求提高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在安林高速公路的施工中,由于设计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吻合,致使18根桩的桩长与设计桩长都 不相同,原定一个月可施工完的项目,结果搞到四个月才最终结束。这不仅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影响了施工进度,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安林高速公路上,出问题的结构物大多都是盖板涵,这必然让人们产生疑问,如果施工没有问题,那么设计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由于地质情况多变,设计勘探中不可能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承载力试验,而施工单位也不可能在施工前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试验,而是按图施工。所以,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不足而造成的影响。目前盖板涵基础的设计,对基础的加固考虑不充分,未设计用碎石、砂砾垫层等补强处理方案,所以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发生结构物局部不均匀沉降,致使沉降缝处产生裂缝。最后只有返工,重新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不但影响工期,而且还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对基础设计要严密谨慎。返工处理后的质量,肯定不如一次浇筑完成的质量。 设计质量高,施工单位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由于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马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把设计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施工单位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头,这就造成了许多麻烦和损失。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很多,有些桥从基础、下部构造到上部构造都发生了设计变更,变更图纸比原设计图纸还多,这让施工单位还怎么能做到按图施工。遇到变更问题,都是要施工单位先拿出处理方案,然后再由设计部门审批,这不是硬要考验施工单位的设计水平吗?施工单位为设计变更做了大量试验,花费了许多资金,而这些钱又无法计量,只能自认倒霉。 七、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展望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化、法制化的轨道,电脑技术将会普遍地运用到工程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和质保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提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论文 摘要:本文从什么是计算说起,通过对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人类对计算本质认识的回顾,提出量子计算系统的发展和成熟,并且提出了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规律:“计算工具不断发展—整体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公理系统的不断扩大—旧的神谕被解决—新的神谕不断产生”不断循环。 关键词:计算科学计算工具图灵模型量子计算 抽象地说,所谓计算,就是从一个符号串f变换成另一个符号串g。比如说,从符号串12+3变换成15就是一个加法计算。如果符号串f是x2,而符号串g是2x,从f到g的计算就是微分。定理证明也是如此,令f表示一组公理和推导规则,令g是一个定理,那么从f到g的一系列变换就是定理g的证明。从这个角度看,文字翻译也是计算,如f代表一个英文句子,而g为含意相同的中文句子,那么从f到g就是把英文翻译成中文。这些变换间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把它们都叫做计算?因为它们都是从己知符号(串)开始,一步一步地改变符号(串),经过有限步骤,最后得到一个满足预先规定的符号(串)的变换过程。 从类型上讲,计算主要有两大类:数值计算和符号推导。数值计算包括实数和函数的加减乘除、幂运算、开方运算、方程的求解等。符号推导包括代数与各种函数的恒等式、不等式的证明,几何命题的证明等。但无论是数值计算还是符号推导,它们在本质上是等价的、一致的,即二者是密切关联的,可以相互转化,具有共同的计算本质。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还可能出现新的计算类型。 2远古的计算工具 人们从开始产生计算之日,便不断寻求能方便进行和加速计算的工具。因此,计算和计算工具是息息相关的。 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已开始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并在公元前3世纪得到普遍的采用,一直沿用了二千年。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并在15世纪得到普遍采用,取代了算筹。它是在算筹基础上发明的,比算筹更加方便实用,同时还把算法口诀化,从而加快了计算速度。 3近代计算系统 近代的科学发展促进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在1614年,对数被发明以后,乘除运算可以化为加减运算,对数计算尺便是依据这一特点来设计。1620年,冈特最先利用对数计算尺来计算乘除。1850年,曼南在计算尺上装上光标,因此而受到当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广泛采用。机械式计算器是与计算尺同时出现的,是计算工具上的一大发明。帕斯卡于1642年发明了帕斯卡加法器。在1671年,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能作四则运算的手摇计算器,是长1米的大盒子。自此以后,经过人们在这方面多年的研究,特别是经过托马斯、奥德内尔等人的改良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手摇计算器,并风行全世界。 4电动计算机 英国的巴贝奇于1834年,设计了一部完全程序控制的分析机,可惜碍于当时的机械技术限制而没有制成,但已包含了现代计算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了。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器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器。1941年,德国的楚泽采用了继电器,制成了第一部过程控制计算器,实现了100多年前巴贝奇的理想。 5电子计算机 20世纪初,电子管的出现,使计算器的改革有了新的发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有关单位在1946年制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由科学和技术所创造的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工具。 在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过程中,因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donMoore)对电子计算机产业所依赖的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作出预言: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将每两年翻一番。事实证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数十年内,芯片的集成度和电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实际是每十八个月就翻一番,而价格却随之降低一倍。这种奇迹般的发展速度被公认为“摩尔定律”。 6“摩尔定律”与“计算的极限” 人类是否可以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永无止境地提升?传统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有没有极限?对此问题,学者们在进行严密论证后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如果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无限提高,最终地球上所有的能量将转换为计算的结果——造成熵的降低,这种向低熵方向无限发展的运动被哲学界认为是禁止的,因此,传统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必有上限。中国论文联盟 而以IBM研究中心朗道(R.Landauer)为代表的理论科学家认为到21世纪30年代,芯片内导线的宽度将窄到纳米尺度(1纳米=10-9米),此时,导线内运动的电子将不再遵循经典物理规律——牛顿力学沿导线运行,而是按照量子力学的规律表现出奇特的“电子乱窜”的现象,从而导致芯片无法正常工作;同样,芯片中晶体管的体积小到一定临界尺寸(约5纳米)后,晶体管也将受到量子效应干扰而呈现出奇特的反常效应。 哲学家和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看法十分一致:摩尔定律不久将不再适用。也就是说,电子计算机计算能力飞速发展的可喜景象很可能在21世纪前30年内终止。著名科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威尔逊(EdwardO.Wilson)指出:“科学代表着一个时代最为大胆的猜想(形而上学)。它纯粹是人为的。但我们相信,通过追寻“梦想—发现—解释—梦想”的不断循环,我们可以开拓一个个新领域,世界最终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最终会了解宇宙的奥妙。所有的美妙都是彼此联系和有意义的7量子计算系统 量子计算最初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P.Feynman曾试图用传统的电子计算机模拟量子力学对象的行为。他遇到一个问题: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通常是难以理解同时也是难以求解的。以光的干涉现象为例,在干涉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光子每增加一个,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就会多出一倍,也就是问题的规模呈指数级增加。模拟这样的实验所需的计算量实在太大了,不过,在费曼眼里,这却恰恰提供一个契机。因为另一方面,量子力学系统的行为也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在干涉实验中,只要给定初始条件,就可以推测出屏幕上影子的形状。费曼推断认为如果算出干涉实验中发生的现象需要大量的计算,那么搭建这样一个实验,测量其结果,就恰好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复杂的计算。因此,只要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允许它在真实的量子力学对象上完成实验,并把实验结果整合到计算中去,就可以获得远远超出传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在费曼设想的启发下,1985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多伊奇DavidDeutsch提出是否可以用物理学定律推导出一种超越传统的计算概念的方法即推导出更强的丘奇——图灵论题。费曼指出使用量子计算机时,不需要考虑计算是如何实现的,即把计算看作由“神谕”来实现的:这类计算在量子计算中被称为“神谕”(Oracle)。种种迹象表明:量子计算在一些特定的计算领域内确实比传统计算更强,例如,现代信息安全技术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把一个大整数(如1024位的十进制数)分解为两个质数的乘积的难度。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困难问题”,困难的原因是目前在传统电子计算机上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将这种计算快速地进行。目前,就是将全世界的所有大大小小的电子计算机全部利用起来来计算上面的这个1024位整数的质因子分解问题,大约需要28万年,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所能够等待的时间。而且,分解的难度随着整数位数的增多指数级增大,也就是说如果要分解2046位的整数,所需要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宇宙现有的年龄。而利用一台量子计算机,我们只需要大约4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分解1024位的整数了。 8量子计算中的神谕 人类的计算工具,从木棍、石头到算盘,经过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再到量子计算。笔者发现这其中的过程让人思考:首先是人们发现用石头或者棍棒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计算,随后,人们发明了算盘,来帮助人们进行计算。当人们发现不仅人手可以搬动“算珠”,机器也可以用来搬动“算珠”,而且效率更高,速度更快。随后,人们用继电器替代了纯机械,最后人们用电子代替了继电器。就在人们改进计算工具的同时,数学家们开始对计算的本质展开了研究,图灵机模型告诉了人们答案。 量子计算的出现,则彻底打破了这种认识与创新规律。它建立在对量子力学实验的在现实世界的不可计算性。试图利用一个实验来代替一系列复杂的大量运算。可以说。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为在此之前,所有计算均是模拟一个快速的“算盘”,即使是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的CPU内部,64位的寄存器(register),也是等价于一个有着64根轴的二进制算盘。量子计算则完全不同,对于量子计算的核心部件,类似于古代希腊中的“神谕”,没有人弄清楚神谕内部的机理,却对“神谕”内部产生的结果深信不疑。人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黑盒子,人们通过输入,可以得到输出,但是对于黑盒子内部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发生确并不知道。 9“神谕”的挑战与人类自身的回应人类的思考能力,随着计算工具的不断进化而不断加强。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人类整体的科研能力,那么,量子计算系统的产生,会给人类整体带来更加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并最终解决困扰当今时代的量子“神谕”。不仅如此,量子计算系统会更加深刻的揭示计算的本质,把人类对计算本质的认识从牛顿世界中扩充到量子世界中。 如果观察历史,会发现人类文明不断增多的“发现”已经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公理”,人们的公理系统在不断的增大,随着该系统的不断增大,人们认清并解决了许多问题。人类的认识模式似乎符合下面的规律: “计算工具不断发展—整体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公理系统的不断扩大—旧的神谕被解决—新的神谕不断产生”不断循环。 无论量子计算的本质是否被发现,也不会妨碍量子计算时代的到来。量子计算是计算科学本身的一次新的革命,也许许多困扰人类的问题,将会随着量子计算机工具的发展而得到解决,它将“计算科学”从牛顿时代引向量子时代,并会给人类文明带来更加深刻的影响。 电子计算机论文:关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电子信息工程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竞相角逐的领域。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譬如在生活和工作当中经常使用的手机以及计算机网络都是通过信息工程的功能才能够加以实现,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庞大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信息工程是一项综合且庞杂的系统性工程,将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应用到现代社会生产及生活当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 1.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的相关概述 1.1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同时由于网络的便捷性特点而成为了人们工作以及学习中的“助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从以下几点:一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科技的融合更加的紧密,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对于人类的信息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为了提升计算机技术的性能,会不断地提升计算机的元器件升级,以此实现产品的升级。三是,智能化、自然化、集成化的软件深入开发。四是,为了保障信息资源的共享,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开发会进一步加强,并且安全保密问题也会进一步深入研究。因为计算机和现代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其应用范围也不断的加大,不仅仅用于数值、数据的处理,还包括有电子商务、网络通信以及人工智能等。 1.2 电子信息工程概述 电子信息的发展是极为快速的,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在电子信息之中应用电子学、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电子信息工程对各个阶段的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随着电子信息工程发挥在那,不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影响,同时对人们生活方式也带有深刻的影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由于,电子信息工程还没有得到有效普及以及应用。 1.3 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的特点 1)复杂且繁琐。该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复杂的技术层面。因为在一个工程之中,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每个内容都包含着不同的技术,因此整个工程包含着多个技术,因此十分的复杂且繁琐。二是,复杂的组织层面。因为一个工程之中包含了太多的组织,因此在工程管理之中的协调工作就变得十分的复杂;三是,复杂的程序。工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还需要协调好多方面的工作,因此程序变得十分的复杂。 2)范围广阔。工程在进行管理时会制定一个相应的目标,并且通过利用多种资源,了解、分析、掌握、协调并且决策均需涉及多个层面。因此工程管理的特点还包括有:既需要维持高水平的技术,还需要保持稳定的生产。 3)不确定性。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项涉及多个因素的集体项目,不仅仅包括外部环境,还包括有内部环境。但是这些因素,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均表现出不确定这个特征,且因素一直处在变化和发展的阶段。因此,电子信息工程的管理属于动态的管理,需要在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保障工程的安全性。 2.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1 加强工程管理的技术创新应用 对电子信息工程管理时,需注重技术方面的创新。因为随着工程管理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的电子管理软件营运而生。在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之中,P3是其主要的软件。因为P3不仅仅替代了传统的绘图技术,还能有效地节约了人力资源。在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解决复杂的工艺、复杂的信息量以及复杂的人员关系问题,需要加强工程业主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共同监管和管理工程。 2.2 工程管理之中EXP信息技术的应用 EXP信息技术是目前工程管理之中最为常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它不仅使得工程的管理变得条理化和系统化,还能有效地将数据信息变得简易化。将EXP技术应用于工程的优化之中,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工程的进度、安全系数以及质量。除此之外,还能够及时规避突发状况,避免工程延误。 2.3 工程管理之中RDF技术的应用 RDF技术是目前工程管理之中最能诠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它能够有效的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在工程管理之中,能够对数据信息层次进行判断,帮助管理人员进行数据的查阅,使得数据变得更加的清晰和明朗。 3.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计算机安全的保护工作并不是依靠用户个人的安全意识提升就能完全解决的,相关部门与相关企业必须建立起一支专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团队,做到实时监控、实时排查等管理工作,同时要重视引进与培养计算机的专业人才,最终提升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关于计算机安全的管理,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定期对网络系统中的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对计算机病毒进行定期检测与处理,对网络系统进行维护时,注重账号、网络访问的控制。第二,定期对计算机系统中的漏洞进行检测,并进行修复,使计算机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减少。第三,对计算机中的重要文件、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将杀毒软件、防火墙安装于计算机中,以对计算机病毒进行防范。第四,定期对病毒库进行更新,了解最新计算机病毒,以便于进行针对性防范。第五,对院内网络的访问进行相应限制,对于一些可疑网站不能随意打开,不随意将来历不明的U盘插到计算机上。第六,对各个科室的网络安全管理权责进行明确,加强各科室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教育,使其能够规范使用计算机,从而使计算机网络运行中的风险减少。第七,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依赖于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因此,应该加大对管理团队的组建力度,对相关计算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对计算机网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维护的技巧有明确的认识,能够及时了解计算机出现故障的环节,并进行有效的处理。计算机出现故障后,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对故障出现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并及时进行处理。此外,除了对现有的计算机管理人员进行培养外,还应该积极引入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以提升计算机管理队伍的总体素质,进而使计算机维护、安全管理效率提升。 4.结论 在现代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计算机信息安全对国家的安定、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为了保护个人用户的重要信息数据安全,我们应当要高度重视安全信息环境的建立,提升计算机的安全防范意识,定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避免出现安全漏洞,最大限度的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为加快我国现代化计算机安全的建O工作,企业与个人都应当针对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我国的数据信息安全性,保障企业与个人信息的网络环境稳定性,为我国经济建设的腾飞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环境支持。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摘要】 信息化时代下最为主要的一个核心应用便是计算机,当前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而长期应用过程中逐渐显示出诸多的网络安全问题。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涵盖范围较广,包括操作过程所形成的风险、网络病毒形成的风险以及系统自身的风险等,对用户形成一定威胁。长久以来计算机安全一直是公众比较关注的问题,在本文中将对当前多种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加以总结,并以此为核心提出可行性改进建议。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安全 问题 措施 前言:科技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大体现,尤其是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信息化时代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方式。网络是人们生活与工作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应用互联网获取到海量信息,同时对相关工作进行高效处理。但是,人们在利用计算机网络便利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网络安全问题,直至各类网络信息盗窃以及资金丢失事件的频繁出现,人们才开始意识到网络风险的存在。网络安全管理一直是一大难题,互联网中的千变万化以及用户虚拟信息制度导致很难对一系列非法事件给予及时处理,为此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相关研究对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安全形势及特征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形式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尤其是网络中各类信息的安全运行使计算机安全的主要表现。网络安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元化特点,其具体所指向的是网络安全隐患的表现以及内容存在着多元化。第二,体系化特点,其具体所指向的是网络安全制度的系统化以及安全技术的系统化,应对繁杂的网络安全环境,健全网络安全体系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由此确保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安全[1]。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表现 2.1网络内部各类病毒威胁 病毒是造成网络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千变万化,呈现出数百种程序设计语言,且由于多种数据结构以及程序设计算法的完善下,计算机网络病毒或木马程序也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致使病毒潜伏时间更长,波及范围更为广泛,且损伤程度也更高。计算机网络病毒具有一定的传播性,常规情况下,当一台主机遭受到病毒攻击后,会在短时间内蔓延至整个主机相关系统中,导致整个系统受到病毒的控制,最终导致整体网络的瘫痪。之所以病毒以及木马程序是一种较大的威胁主要是由于其智能化程度较高,基础完全系统不易于察觉,且传播速度较快,范围较广,不易于控制[2]。 2.2网络安全管理制度问题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速度极快,导致在相关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发展并不能够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速度匹配。计算机网络安全并不同于现实社会的安全,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存在中一定的虚拟性,用户可经由虚拟账号以及虚拟昵称在互联网中进行各类信息的浏览或其他操作,使得部分不法份子在网络中进行病毒传播或实施各种非法行为,不能够及时的查询到其真实身份,导致安全管理制度难以实施。另外,网络安全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包括计算机操作人员因素、系统安全因素、黑客恶意攻击因素等,导致计算机安全难以完全得到控制[3]。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3.1构建网络安全防御系统 第一,网络安全预警,主要对网络中潜在的恶意攻击风险予以警告,其中涵盖漏洞预警、行为预警等。第二,网络安全保护,应用多种渠道维护网络安全系统的机密性、可用性以及完整性。其中涵盖防病毒软件、防火墙、虚拟专用网等技术。第三,网络安全监测,其主要价值在于及时识别网络中潜藏的攻击信息,对此加以预防并将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第四,网络安全相应,其主要价值是对网络中存在的病毒或木马程序等安全威胁及时给出反映,能够在有效时间内控制网络攻击事件,直接阻隔安全威胁或将其转移。 3.2健全W络安全管理制度 健全网络安全管理首先需要强化网络安全主管机构以及网络安全企业等之间的协作,制定可行性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对用户的网络行为加以限制,提升用户网络应用的合法性。其次,强化对用户的网络安全教育,尽量提升用户的网络应用技术以及风险防范意识,使其能够对网络潜在风险具备基础识别能力。最后,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完善的网络安全责任体制,确保相关网络安全防御技术能够落实。 结论:综合上文所述,计算机网络安全是当前社会公众比较关注的问题,其安全问题可能直接导致用户个人信息的泄漏或资金丢失等,需要及时加以控制。针对当前所存在各类网络安全问题,主要可经由两个方向予以控制,一个方面为提升用户网络安全意识,同时提升用户的合法应用意识,另一个方面是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将以上两个方面予以落实,不断优化计算机网络环境。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通信协议设计及安全性分析 摘 要 电子计算机技术正在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部门,铁道部也不例外。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能够使铁路运输系统更加安全。由电子执行单元与联锁主机共同构成的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增强了对联锁主机与信息模块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分析,通过科学的设计通信协议,确保其运行的安全性。本文通过介绍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连锁主机与控制模块之间的信息传输,提出了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通信协议的设计,并分析了通信协议设计的安全性,为我国电子计算机联网系统通信协议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 通信协议设计 通信协议安全性 铁道信号、信息是铁路安全运输安全性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铁道部门摒弃了传统的重力式继电器,改用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控制铁道信号。这种控制方法可以有效缩减铁道信号控制室的面积,增强维护能力,而且施工量也较小。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目前大多数铁道部门正逐渐将其推广。但是,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必须设计相关的安全通信协议,保证铁路信号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1 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 1.1 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1.1.1 联锁系统结构 我国传统的信号控制主要是通过6502电子集中联锁系统或者传统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控制重力继电器来完成信号控制,这种控制方法占地面积大,维修难度大,机械的寿命周期短等。随着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采用全电子化控制,取消了重力继电器,这将使信号控制以及数据传输更加科学与准确。 全电子计算机作为新的控制系统,其主要利用电子开关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监测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对铁路信号的控制。全电子计算机主要有上位机,联锁机和执行单元构成,其硬件采用了冗余结构形式。电子执行单元主要是由信号、岔道模块以及其他不同的电子单元构成。 1.1.2 联锁系统工作原理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命令-执行与信息反馈。电子计算机上位机发出命令,通过联锁机将命令信息发送给电子执行单元。电子单元采集室外设备信息,将信息传送到联锁机,联锁机将设备信息进行处理,发送到上位机与显示存储上,维修人员通过检查显示存储内容,就可以准确的找到设备的机械故障,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时间。 1.2 联锁主机与控制模块之间的信息传输 控制模块主要包括信号机模块、转辙机模块以及轨道电路模块,通过联锁主机下发命令控制模块的运行,从而控制整个铁路系统。以信号机模块为例,信号机模块向联锁机上传17种状态信息,连锁主机向信号机模块下达16种命令信息。列车信号机模块有8个灯位,每个等位有三种状态:灭灯,闪灯,稳定灯。如图1所示。 根据连锁机下达的命令不同,信号机模块通过命令信息控制不同的灯位,以此来达到信的效应,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输。 2 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通信协议设计以及安全性分析 2.1 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铁路系统要求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安全性高,安全等级必须达到SIL4级。这就要求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必须采用内部封闭式的信息传输系统,避免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受到截取或者破坏,因此系统通信协议的设计必须注意其安全性与实时性。 在计算机联锁系统的设计中要关注重重复、插入、错序、删除、损坏、延时这六种隐患。因此,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可靠性与负载能力,保证联锁主机能够准确,及时的控制三个子系统,能够保证从命令下达到信息执行到信息反馈这一周期的时间不大于250毫秒,保证系统运行的及时性,才能确保运输系统的安全性。在上位机与三个状态模块之间都要设计8bit的源地址和16bit的目标地址。在上位机的指令帧上,指令序号设为8bit,每完成一个指令周期,记录模块就会自动记录,指令帧序号就会自动加一。当指令序号小于上一次的指令序号,模块机就会将指令序号错误的信息发送于显示记录器,机组维修人员就可以及时维修指令机。如果指令序号和上一次序号一样,就说明指令机在重发。根据联锁机传递给各个模块的信息量以及帧的大小、长度不同,需要将状态帧设为3bit。此外,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与及时性,状态帧和指令帧都应用了复杂的验证码。如果一个模块一小时连续接受一百帧以内的错误验证码,这个连锁系统依旧可以安全运行,如果一个模块一小时内连续接收到接收到1千帧的错误密码,联锁系统就会直接输出安全指令,避免由于错误验证码对整个系统造成的损坏。如果状态帧接收到信息实践超过了250毫秒,那么就表明出现了通信延迟现象,该数据直接被视为无效数据。 2.2 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通信协议安全性分析 如果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电子计算机联网系统信息传递发生误传、延时甚至信息传递错误等情况,这将直接导致铁路运输出现安全隐患,严重的情况下将会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系统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主要导致信息传输错误的有三种情况: (1)控制器硬件发生损坏,最常见的损坏部位是隔离光栅和接口芯片。硬件损坏会导致基础设备的参数的丢失,在没有参数的基础下,信息就无法辨认对错,这将导致错误信息的发送,影响整体的网络的安全。 (2)外部电磁对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影响,这要求技术人员要加强对电子计算机的保护,避免电磁对计算机准确性形成不利影响。 (3)控制器局域网络发生故障,这就要求技术人员要积极地应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加强计算机网络结构的严谨性与安全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通信协议的设计对于信息的传送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安全协议设的安全性与科学性。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实时性仿真,构建科学的仿真场景以及准确的分析仿真结果,从而来确保通信协议设计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作者单位 黑龙江工业学院 黑龙江省鸡西市 158100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也得到不断发展,工程管理中的工序也逐渐复杂起来,为促进工程管理有效发展,很多工程都采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由此可见,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还能提高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推动科技发展。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发展为重要的载体并且被广泛的应用,在当代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中坚力量,从而为人们的学习以及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性,在很大程度上使工作效率、服罩柿康玫搅颂嵘。 关键词: 电子信息; 工程管理; 电子计算机技术 我国社会中各个方面都在稳步向前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等技术都占据世界发展前列的情况,从而促进我国的现代通信获得了较大的进步。而互联网作为通信中的最为主要的部分之一,它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状况。人们可以在自由、开放以及平等的环境下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各种资源。但是互联网也是具有两面性,正因为其开放、自由等特点,从而对各种信息的安全性带来较大的威胁[1]。因此,在对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计算机电子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的融合,结合其特点进行探讨,以此保障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高效应用。 1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的相关概述 1.1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同时由于网络的便捷性特点而成为了人们工作以及学习中的“助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从以下几点:一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科技的融 合更加的紧密,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对于人类的信息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为了提升计算机技术的性能,会不断地提升计算机的元器件升级,以此实现产品的升级。三是,智能化、自然化、集成化的软件深入开发。四是,为了保障信息资源的共享,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开发会进一步加强,并且安全保密问题也会进一步深入研究。因为计算机和现代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其应用范围也不断的加大,不仅仅用于数值、数据的处理,还包括有电子商务、网络通信以及人工智能等。 1.2电子信息工程概述 电子信息的发展是极为快速的,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在电子信息之中应用电子学、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电子信息工程对各个阶段的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随着电子信息工程发挥在那,不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影响,同时对人们生活方式也带有深刻的影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由于,电子信息工程还没有得到有效普及以及应用。 1.3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的特点 1)复杂且繁琐。该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复杂的技术层面。因为在一个工程之中,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个体, 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每个内容都包含着不同的技术,因此整个工程包含着多个技术,因此十分的复杂且繁琐。二是,复杂的组织层面。因为一个工程之中包含了太多的组织,因此在工程管理之中的协调工作就变得十分的复杂;三是,复杂的程序。工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还需要协调好多方面的工作,因此程序变得十分的复杂。 2)范围广阔。工程在进行管理时会制定一个相应的目标,并且通过利用多种资源,了解、分析、掌握、协调并且决策均需涉及多个层面。因此工程管理的特点还包括有:既需要维持高水平的技术,还需要保持稳定的生产。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各领域及行业之间也在运营模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企业管理方面,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有效的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强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采集、存储、阅览等功能。因此,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了解其具体应用优势,这样才能完善自身管理系统,进而实现企业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目标,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企业管理;应用探讨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企业管理开始摒弃传统工作模式,不断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构建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目标。一般情况下,企业管理主要包括文件管理、数据信息管理、财务工作处理三个工作程序,要想有效融合电子计算机技术,就要对其应用优势进行详细的了解,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进而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运营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1.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1.1 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最基本的环节之一,主要针对企业日常运营中出现的各种文件、表格等进行大批量处理,传统工作模式主要以人工处理为主,其不仅工作效率缓慢,而且还易受到主观因素所影响,对于企业的日后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因此,为了改善这种现状,通过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有效的构建了相应的文件库,既实现了文件和相关信息的批量存储,又加快了文件处理效率和质量,进而推动了企业管理自动化办公的战略发展目标,为减轻工作人员的业务负担提供了简便的途径。 1.2 数据信息管理 传统企业数据信息管理,都是由自身所建的数据库或数据规划系统来进行,这种管理模式虽然比人工处理要快很多,但在精准度上却要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相差甚远。因此,一定要重视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如化工生产企业,主要是利用EDI系统来管理各项化工产品的数据信息,这种先进的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分析同类化学物品的对比数据,而且还能定期更新物品的动态情况,既促进了化工产品的生产效率,又帮助管理人员很好的处理各种信息数据,进而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很多便利的条件。 1.3 财务工作处理 财务处理是企业运营过程中,最关键的工作项目,其工作质量,可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重视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应用,有效弥补以往财务处理中所存在的弊端,通过对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全面完善,使得企业财务工作更为快速,更为精准,既可以实现财务信息的查询和存储等功能,又可以降低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帮助其对企业实际财务状况进行精准的分析和判断,并采用信息加密处理技术,对一些重要财务数据进行加密保护,进而避免了信息泄露、丢失等不良情况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财务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和保密性[1]。 2.企业管理中主要运用的电子计算机技术 2.1 信息统计技术 在现下信息充斥的年代里,计算机已成为各领域及行业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企业管理方面,不仅能快速捕捉到最新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态,而且还能帮助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方案。但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各种不良网络信息也在逐渐蔓延,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阻碍了其正常运营,因此,只有依靠先进的统计技术,才能对各类不良信息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分析,进而为企业重大决策的确立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使其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最大化提升。目前,企业管理中,运用率最高的信息统计技术主要包括:频率分布编制技术、表格统计技术、频率分布绘制技术、图形统计技术等[2]。 2.2 信息安全技术 在企业管理中,会涉及很多重要的信息数据,一旦内部计算机系统存在安全故障,势必会引发数据丢失、泄露等不良现象的产生。为了保障企业的生存发展,提高其运营效益,管理部门应重视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通过采用信息安全技术,有效的对企业重要文件资料加强了保密措施,不但维护了企业内部信息的安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信息管理的可靠性和保密性。现阶段,企业管理所采用的的主要安全技术,可分为:信息加密技术、防火墙系统、网站访问控制技术等。 3.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3.1 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建设 首先,企业管理通过与电子计算技术的有效融合,大大提升了自身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办公目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增进了企业生产效率。如现阶段很多制造企业,都开始按照国际化标准来构建管理信息系统,并大力转变生产管理模式,使其达到一体化、机械化,这样才能改善以往传统生产管理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最大化促进产品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随着我国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各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全方位的优化,不仅有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对于自身现代化建设,也创造了很大的便利条件。 3.2 促进企业管理的稳定发展 现代企I管理,通过融入电子计算机技术,有效的解决了以往企业批量信息的处理问题,并借助各种先进的软件系统,彻底将复杂难懂的数据资料进行剖析和研读,进而为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精准实效的参考依据。另外,电子计算机还可以帮助企业制定相关管理政策、管理规划、财务报告等,并为重大项目的确立指引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同时,企业领导阶层,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全面应用,还可及时掌握和了解企业运营状况、财务状况及人员管理等工作内容,为其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且在决策方案确立前,都会运用计算机技术收集相关企业运营信息,为了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可以利用仿真模拟技术和经济数学模型技术,这样就可对一些高难度数据进行深入的计算和分析,以便于保证决策方案内容与实际企业运营情况相符合,从而提高企业运营模式的合理化和信息化,既节省了投资成本,又提高了经济效益[3]。 3.3 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现阶段,我国各生产企业,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快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目标。因为电子计算机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科技产物,其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创新出对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保证其功能的多元化和自动化,进而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分析各种数据资料,且对这些资料进行有效的检索和信息,以便于日后工作人员的阅览和查询,为实现企业资源共享,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另外,企业财务处理方面,通过与电子计算机的全面结合,有效的对各种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和管理,不仅避免了财务风险的产生,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企业的重要信息,为其发展战略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由此可见,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对于企业管理的长期发展有着很实际的意义,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满足当下快节奏的社会发展需求,我国各企业管理工作,也要进行全面的转型,通过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企业办公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有效加快了企业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还要结合实际企业发展情况,选择对应的科技技术,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从而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奠定扎实有利的基础。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 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医院管理,可使患者的临床信息得到高效的管理,便于医生的检查,有助于对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可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本文研究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医院管理中的可行性以及发展前景预测,旨在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 医院管理 信息管理 应用分析 随着科学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更是得到了诸多领域的接受与认可。高效的数据传输、便捷的数据管理已成为电子计算机的显著优势。本文研究了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分析,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 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医院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1 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重视度问题 在现代生活中,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无处不在,但对于电子计算机的信息管理方式问题并未得到医院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进而降低了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管理效果。另外,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医院管理中所采用的管理方式由医院自身的管理方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两者之间尚未融合统一,并且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技术,应用时间较短,介于其存在的问题,在短时间内解决将面临较大的困难。 1.2 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缺失 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需具备足够的专业性知识,包括医学知识与电子计算机知识,并且需要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熟悉医院的管理流程,进而与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相融合,达到合二为一,优化管理的目的,但目前医院管理方面的人才尚未具备该能力,致使电子计算机对于信息管理想技术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甚至在原有的基础上降低了管理效果。 1.3 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在医院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部门多为人事档案部与财务部,但就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式的监督与维护方面,缺少一定的专业人员,使其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纰漏,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医院正常的运营,患者的临床信息丢失或更改,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对医院的发展以及经济情况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 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传统的医院信息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逐年增多的医院业务量需求,更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提高医院信息管理技g,改善医院信息管理技术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出现,解决了传统医院信息管理方法的一些弊端,实现了高效的信息管理与便捷的信息应用,因此,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于医院管理中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应该广泛推崇。 2.1 病患信息管理 入院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可以得到统一的管理,方便主治医生的调取,进而为主治医生提供治疗方案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为医院积累了原始数据,有利于分析一类疾病,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降低了医院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患者基本信息、病情、病史均得到了有效的管理,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 2.2 药品管理 所有药品的详细信息均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包括药品的种类、药品组成、药品疗效、服用方式等,对于药品的使用剂量与所需费用都可以一目了然的得以应用,有效改善了传统的药品销售、储存以及使用时存在的问题,提升了药品使用的有效性。 2.3 治疗费用管理 在传统的医院信息管理模式下,患者挂号、取药、看病、缴费均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并且患者的个人信息传递较慢,延长了患者就医的宝贵时间,采用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不仅能够缩短患者看病时间,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就医的效率,避免人力物力的过度损耗。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快速调整患者的床位、用药剂量等相关信息,并且能够使患者与患者家属清楚的了解每天所需的医疗费用以及治疗方案,方便日后的查询。 2.4 病房管理 病房管理系统可以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运用计算机统计病人的治疗动态以及查询医药费用等各种明细信息,最大程度的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快速提高了病床的周转率,不仅提高了住院系统的医疗服务和效率,也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减少了医患纠纷。 3 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医院管理的发展 3.1 制度化 医院的信息管理主要依附于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医患之间良好的合作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将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统一化、标准化是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医院管理的发展趋势。统一的、标准的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能够高效的实现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 3.2 全面性 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是一种多元化的管理,不仅可以应用到人事档案管理、财务管理方面,更应该应用于整个医院,各个部门的信息管理中,使整个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更全面、更具体、更便捷。 3.3 决策化 医院需将最初的原始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处理,得到一个有效的、利于研究的管理信息,对此信息加以合理的推测,进而提升医疗技术,帮助医生进行决策。 4 结束语 本文所研究的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分别是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医院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重视度问题、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缺失、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病患信息管理、药品管理、治疗费用管理、病房管理)以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医院管理的发展(制度化、全面性、决策化)。简言之,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需要加以改进与完善,使之能够对医院信息管理的发展做出贡献。 电子计算机论文:基于电子计算机编目检索的政府档案资料管理研究 [摘 要]政府档案管理工作属于政府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政府档案资料数量众多,任务繁琐,这给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的档案资料管理已经普遍采用电子管理方式,大大减轻了档案资料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本文基于电子管理中的电子计算机编目检索基础,对档案资料管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编目检索;政府;档案;资料;管理 0 引 言 政府档案管理工作已经由传统的人工档案登记方式转变为数字化的电子管理方式,政府档案资料汇集了各方面的业务和资料内容,对政府各项工作都有着影响,因此在完善政府档案资料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做好各项工作,准确地落实每个档案资料的管理。我国在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使用了电子计算机编目检索的技术手段,这种技术手段为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人员寻找具体档案资料提供了便利,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推广电子档案的管理和使用。 1 档案电子化管理概述 电子档案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传统的纸质版档案资料转变为电子文档进行储存,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转变的趋势。电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资料收集、整理、录入、上传和检索,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电子化管理为社会各行各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实现了档案管理工作与现代化技术的相结合。尤其是对于政府而言,档案资料的储存和查询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给政府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方便。政府系统内部的档案资料分类复杂,数量繁多,每天都会有新的档案资料需要进行存档,此外还会有各种政府工作需要获取以往的档案资料。在传统的人工登记档案资料方式中,政府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对档案资料进行熟悉和查找,这使档案工作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较大。 与传统借助纸质媒介进行档案资料的登记相比,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电子化管理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电子化管理使珍贵的档案资料原件可以免受损害,如果需要利用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只需从计算机中调出电子档进行打印即可。电子化的档案资料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政府部门中,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者每接到一份档案资料,就需要将其完整的信息进行记录和整理,在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电子化管理方式后,使工作人员只要在电子系统上输入档案资料,然后再扫描内容,即可完成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此外,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使用电子化的档案资料管理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帮助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者快速地查询需要的档案资料,促进了查询工作效率的提升。这种电子化管理系统中有计算机编目检索功能,可以通过输入档案资料内容获得具体的信息,减轻了工作人员查询工作的负担。 2 档案电子化管理现状 2.1 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电子化管理认识不足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化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已经获得了各行各业的普遍认可,但是由于传统的习惯和认知,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电子化管理的认识不足。这些人将电子化管理单纯地归纳为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存储,或者是将纸质媒介的档案资料罗列到计算机中,有需要时再打印出来就可以。还有的人并不认同档案资料电子化管理,因为电子文档会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损失其中的内容,这种电子化的管理方式并不可靠。 2.2 档案保密工作方面存在问题 档案资料是企事业单位和各个专门存放档案的部门中的重要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涉及个人隐私或者国家机密问题,因此档案的保密工作属于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在实现档案资料电子化管理工作方式后,档案资料的存储、查询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但同时也给保密工作带来了负担,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能对档案资料保密工作来说十分重要。当前我国已经实行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工作部门中,招收的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多数是档案管理专业或者中文专业的人才,很少会招收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并不能保证计算机的安全性能,一旦遇到黑客攻击或者病毒攻击就会给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2.3 档案电子化管理需要加强技术研究 档案电子化管理的本质就是依赖计算机技术,提高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效率。当前的档案电子化管理软件系统能够为各个行业的档案管理提供必需的管理工作内容,但是也会存在问题,例如:在档案查询工作中,计算机编目检索功能还有待完善,为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人员提供更加方便的检索办法。 3 政府档案管理中计算机编目检索的发展 政府档案资料的数量十分庞大,尽管利用电子管理的方式录入了这些档案资料,但在查找时也存在困难,因此要推动政府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计算机编目检索功能的发展,简化政府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 3.1 政府档案编目检索系统智能化 政府档案资料的内容复杂性使其在使用计算机编目检索系统时也存在问题,如果忘记具体的档案名称和年份会造成查找困难的问题,因此,实现计算机编目检索系统智能化十分重要。计算机编目的最大作用是将所有的录入档案数据罗列出来,方便人们查找,但是有时候庞大的数据量会让人们无从下手,使用起来非常的不便,甚至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人员不能够及时地查找出需要的档案资料,这就给政府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当前的计算机编目检索使用方式是需要输入查找资料的具体名称或者关键词。如果工作人员在输入过程中输入错误或者输入的题目与想要查询的题目有所出入就会影响查询结果。有时候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查询的档案资料内容多,但是在查询过程中却不能顺利获得想要的工作内容,就会影响工作效率。由此,未来的计算机编目检索系统研究需要向着更加细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给政府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提供更加便捷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妥善完成。 计算机编目检索系统智能化要求将检索方式变得更为灵活,使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相似内容和相关词语就可以获得具体的档案资料。这种检索方式被称之为联想检索,联想检索可以根据政府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者想要查询的关联词语或者是关联的时间点,来对系统内部的各项档案资料进行分析和筛选,最终为工作人员提供准确的档案资料。 3.2 规范语言和自然语言的连接检索 当前的计算机编目检索系统中,多数是由规范性语言作为检索语言,这种规范性的语言表达准确,可以精准地定位检索目标,但是规范性语言的应用也给人们检索工作带来了不便。这种不便在于规范性语言无法形成词语与关联词句之间的顺利转换,在检索过程中会错失想要检索到的资料。政府档案资料虽然大部分具备规范性语言的特点,但是由于档案资料数目庞大,很多档案资料存在细微的差别,如果使用规范性语言检索的方式,会浪费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与规范性语言相比,自然语言囊括范围更加广泛,这种语言在计算机编目检索中的使用可以提高检索效率,例如:在政府档案资料中检索“互联网+”工作报告,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具体的报告文件名称,就可以简单输入互联网三个字,而不用将报告全称输入进去。 要想提升政府档案资料管理检索效率,就要改进计算机编目检索的使用语言,将规范语言和自然语言进行链接,将计算机编目检索范围扩大,使政府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自然语言轻松获得档案资料检索项目。 4 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电子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现阶段我国的政府档案资料电子化管理系统还有待完善,尤其是计算机编目检索系统,政府技术人员应该加强对计算机编目检索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促进政府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电子计算机论文: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优缺点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也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推广。下文将根据我国传统计算机系统的现状入手,对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优点;缺点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连锁设备,它主要把计算机控制作为自己的技术核心,把电子电力的开关技术作为自己的基础,通过对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监测的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车站的联锁信号系统。它综合了继电器的执行部分和逻辑判断部分,实现了采集和控制室外信号设备的功能,同时也实现了监测和控制的一体化功能。 一.传统的计算机系统 传统的计算机联锁系统,由计算机控制联锁电路,因为保留了一部分继电器的电路,致使继电电路和联锁电路之间,继电电路自己的内部都需要很多的人工配线,封连线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并且偶有发生,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主观的检测和判断,并且做出相应的处理,当电路发生短路或者熔断器发生断丝的时候,也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更换,这种现状,给维修和运行部门都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需要加大人员投入,定期对继电器进行检测和维护,也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维护,尤其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计算机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之后,让计算机联锁系统的数量大幅度上涨,增加工作人员的需求更加大,相关的问题也更突出,实现预期的目标越来越困难,也给安全运输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二.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 (一)系统构成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主要在智能模块和容错计算机联锁的基础上,由智能模块机柜,联锁机柜和防护系统组成的。 (二)基本原理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在执行环节,取代了传统计算机系统里面的执行组电路,突破了传统的联锁继电式接触方法,采用电子电力的零触电功率零件,让整个系统在控制的过程中更加的灵活,可靠,简洁,大大的提高了可靠性。它主要包括四个模块单元,分别是轨道模块,道岔模块,信号模块和其他模块。它们通过网络总线和连锁主机直接连接。这些模块的出现,取替了传统系统中的安全性继电器,直接根据联锁机发出的指令对信号的室外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 (三)应用技术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对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电子电力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了综合,使用智能化程度和控制水平极高的全电子模块,对配线进行了精简,取消了电路熔丝,有效的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 三.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的优点 (一)系统不需要人工维护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让车站内的联锁设备实现了全自动执行,完全由传统的需要人控制转向了智能化,电子化,网络化。它的执行功能可以和各种网络功能进行有机结合,让设备进入了全电子化的计算机联锁控制时代,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人员方面的成本。 (二)灵活方便 系统的扩展性非常强,这个设备都是非常灵活的,利于我们进行战场扩建和改造。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中,连锁区域内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对于不同的站场,只需要改变相对的战场数据就可以适应,非常灵活,方便了现场的施工。 (三)故障率低 结构比较简单,体积小,各个设备间在组合的时候也比较紧凑,能耗比较低,施工也很简单,因为模块本身就可以对系统的输入输出功能,连锁逻辑自行诊断,对于故障的原因和地点进行准确的定位,将问题控制在模块的内部,对这个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做出保证,可以有效降低故障率。 (四)故障处理和恢复的速度快 使用监测计算机对系统内部所有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施检测,对于发生故障的模块可以带点插拔或者进行快速的更换,它内部的MCU功能,可以最大程度的发现设备外部的故障,并且准确进行定位,加速故障恢复的时间。 (五)节省设备投资 因为全电子计算机连锁系统是把网络自身的传输平台作为基础建立的,所以在进行远程监测和远程控制的时候,都比传统的系统容易的多。这种系统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局面,让进行远程操作的时候,不需要在车站内安置联锁机,就可以轻松的在区域内进行联锁,减少了设备的投入,降低了设备的投资成本。 (六)缩短施工周期 因为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结构使用的是模块化方式,使得整个系统上没有一个焊接点,也让工程的施工和前期的设计工作更方便,由此减少不必要的程序,缩短施工的周期。 四.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缺点 虽然和传统的计算机系统相比,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做出很大的创新和改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在它的身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分析解决。 (一)质量控制水平低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制造工艺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还存在明显的不足,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去加强,加强自身的质量控制。虽然模块化给系统带来了便利,但是也使得电路被整体封装了,在减少现场工作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也降低了透明度,这就需要设备自身的质量非常可靠,在备板数量有限的情况下确保设备能够稳定的运行。 (二)设计不到位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仍旧需要加强自身的设计,让整个设备更加可靠,安全,可用和可维护,应该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对系统的设计漏洞加以完善,加强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执行不稳定 因为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的执行部分没有一点多余的结构,所以建议可以在执行部分把移频的N+1作为参考,设置一种实时在线的+1系统,提高熊执行的稳定性和强壮度。 综上所述,虽然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跟传统的计算机系统相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我们不能沉迷于成绩,还是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看待它,因为它上道的时间相对比较断,对相关资料的掌握情况还有所欠缺,对系统的维修经验也比较匮乏,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在现场多观察,勤思考,善总结,勇于实践,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故障的方法,让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更完善。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及改进对策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应用越来越频繁,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电子计算机。随着计算机应用的需求量增加,电子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问题需求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计算机将大量的数据信息存储在网络上,如果网络存储不够完全,就会对电子计算机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加强计算机信息的安全型维护和管理是极其重要的,需要高度的重视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管理,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效果,尽可能的提出适合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的改善方案,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防护管理对策的建设。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对策 0 引言 计算机应用发展迅速,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的管理是极其重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明确计算机网路系统技术的多方面管理步骤,明确计算机安全运行操作的基础性管理标准要求,按照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标准,对可能涉及需要防范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标准进行技术分析,明确计算机相关设备的技术应用要素,根据计算机的网络安全性要点进行合理的分析,提出有效完善网络安全防范管理的技术措施,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化管理进行有效的技术水平提升。 1 计算机的网络化安全 计算机的网络化安全管理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的相关技术要点、处理措施、管理要求等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充分研究计算机网路系统安全中的软件、硬件、数据资源内容,加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化运行管理,对网络化信息系统的相关处理过程和处理效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完善计算机网络内部、外部、数据网络信息之间的管理要点,结合互联网,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发展速度水平,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化管理,提升网路数据信息的内部安全性水平,确保数据信息的及时调取和分析,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防止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威胁,明确计算机应用安装的相关软件,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类似事件进行预警分析,提升计算机的安全可靠性。 2 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 2.1 计算机病毒 随着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受到严重的威胁,计算机信息数据受病毒的侵害,造成计算机的工作效率下降,严重的影响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部分计算机文件数据丢失,甚至造成计算机主板损坏。计算机病毒种类泛滥,传播速度快,种类复杂,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性大,破坏性强,很难彻底的清除,这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造成严重的威胁。 2.2 IP盗用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局域网的IP地址进行区域的划分,如果这些IP地址被盗用,计算机的原始IP用户就无法登录使用网络,盗用者以隐藏的身份使用这些IP地址,对用户造成严重的威胁,影响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2.3 黑客对计算机网络的威胁 计算机网络安全受黑客的攻击影响,系统出现运行错乱的现象。通常黑客采用破坏性的方式入侵目标用户的电脑,盗取、破坏用户的电脑数据信息,达到获取不良有益的目的。黑客往往对用户的电子邮件、登录口令进行攻击,设置欺骗性病毒,造成计算机网络系统出现漏洞,实现黑客的非法入侵行为。 2.4 垃圾邮件信息 电子计算机网络的垃圾信息极多,垃圾邮件是具有特点的一个类别。用户对每日的邮件只有接收的权利,而没有拒收的权利。网络邮件泛滥,入侵人们的工作生活信箱,根据人们日常操作的信息,窃取人们的个人信息内容。垃圾邮件占用服务器的内容,占用带宽,影响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 2.5 计算机网络监管不足 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不足,管理结构制度不够规范,岗位职责不够明确,这直接影响网络信息的安全化管理,对计算机的网络化安全运行造成一定的破坏,计算机病毒、黑客、计算机犯罪等问题严重的影响计算机数据平台,对计算机的网络信息造成严重的威胁问题。 3 激素啊你就网络安全的改进对策 3.1 建立防火墙软件 根据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规划要求,建立防火墙软件。利用网络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配置组合,明确网络公共信息的安全性水平,按照网络资源的私有规划制度进行合理的分析。防火墙可以极大程度的提升网络信息的安全级别,利用网络过滤的方式,降低网络信息的风险问题,制定合理的防火墙信息协议管理标准,确定网络环境的安全水平,提升计算机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提升对病毒的抵御水平。例如,使用360卫士、金山毒霸软件进行杀毒处理。 3.2 黑客的防御 制定安全用户管理标准,设置准确高级别的密码,结合用户权限制定智能卡,生物卡,指纹识别系统,尽可能的避免黑客的入侵。采用防火墙技术,通过对网络信息的限制访问,控制网络数据信息的访问级别,设置内外网络管理及时,确定数据访问级别,设置合理的网络黑客抵御防护标准。 3.3 口令设置 采用智能卡标注进行口令设置,采用生物特征对信息进行口令的分析,记录系统相关用户的信息内容,对不可以公开的信息进行限定。采用有效的用户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完善用户信息的数据内容,确定符合用户信息的口令表,提升信息系统准入级别。 3.4 网络安全意识的管理 在网路信息安全化技术管理上,不断完善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的规划和管理,提升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的安全意识管理水平,避免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失误问题,提升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有效可靠性级别。建立符合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管理岗位,加强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级别,不断提升网络信息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做好数据信息的有效备份,提升数据信息的加密性,制定黑维护计算机网路信息安全管理运行的技术标准,逐步提升网络信息用户的管理意识,实现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准确意识管理。 3.5 数据加密的处理方案 对高级别保密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提升数据信息传输的伪装性,提升数据信息的安全级别。在数据信息传递过程中,对于专用的高级别数据信息,采用单一线路的加密传输方式,不断完善数据信息的加密管理级别,设置准确的密钥,提升数据信息的安全级别,对TCP/IP进行封装管理,提升数据信息的保密性,传递成功后及时对保密数据进行恢复处理,确保数据信息的有效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多项的内容,需要针对网络信息的发展管理目标,逐步完善网络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安全性管理意识,提升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技术水平,避免可能出现的黑客攻击问题,提高杀毒和预防管理工作,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运行,实现计算机网络的阿全快速发展。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企业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更高水平,即要求企业管理要实现电算化、科学化,以及自动化。本文主要从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入手,分析了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探讨了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企业管理;作用;应用 一、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 在企业管理中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在50年代初期,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功能只是进行工资计算以及会计作业,应用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事务处理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第二阶段,电子计算机被用于控制原材料、设备以及配件的存贮,来为订货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计算机存贮控制与预测技术相结合,具有了订货管理的作用。第三阶段,电子计算机被用于核算产品成本,利用计算机将有关的原始数据以一定的关系式进行计算,并可以进行成本比较。第四阶段,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决策。这时的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有了新的发展,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对原始数据的收集、分析以及贮存等都以电子计算机的要求实现了程序化与规模化,并凭借计算机建立了企业的数据管理网,建立了各种经营管理以及经营决策的优化模型。 二、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在企业管理中,信息是企业进行管理的介质,它反映了企业内部与生产、经营以及人力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变化情况,主要包括了数据、报表、图纸、凭证以及文件等。企业中的信息对于企业的管理有着直接影响,每一种信息的变化都会使企业管理进行调整,以适应信息变化。比如:当产量减少,企业管理就需要对生产进行合理组织;当库存增加,企业管理就需要相应地改变运输或者销售手段等。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要对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收集。另外,现代化企业管理还要求对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以及深度加工,而电子计算机可以将企业中零散的、不具规则性与系统性的信息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信息分类与排序[1]。具体来说,电子计算机可以将同类信息按照时间进行排列,或者根据信息的属性将信息排列成网状结构以及层次结构,再或者按照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性进行归类存贮,建立出各种类型的数据库或者文件库,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增添以及删减,并可方便查阅。 2.进行科学的判断与决策。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由最初的只用处理企业事后业务发展到现在的处理科学判断与决策等事前业务,应用范围不断拓展。能否及时获取信息并进行正确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效率。获得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而正确地使用信息是指利用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比如:当产品的产量以及原材料的消耗情况等发生变化时,企业该怎样确定其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对这些突发性、动态性以及大型性的状况进行科学的判断与决策,而这光靠管理者的经验和大脑是不够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管理方法库以及解决管理问题模型库或者优化管理模型库,这些可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各种方案进行选择,以最快速的方式决策出最优的管理方案,大大提升管理效率。 3.可以节省人力以及时间。在进行统计、计算、抄写以及存贮工作时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让工作人员从这些烦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只要对计算机进行适当操作就可以将原本庞大的工作量轻松地解决掉。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的投入,而且可以大大地减少工作时间,让工作人员有时间对本职工作的业务理论以及方法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与效率。此外,计算机可以完成人力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比如:某公司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处理工作,在每天下午下班后将各部门的生产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处理上报给总公司,总公司会在当晚将第二天的生产任务传达给各部门,这个过程将非生产人员减少了12%[2]。 4.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在企业中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不仅涉及到与计算机本身相关的知识,还涉及到数学知识以及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必须符合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在原本的管理知识基础上,还要掌握用计算机进行本职业务处理的知识与技能,比如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计算机原理与程序设计等知识与技能。管理人员只有在掌握了这些知识与技能的情况下,才能在现代化管理中展现自己的价值,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来进行深度管理。所以,利用计算机进行企业管理,可以使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得到提高。 三、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 1.大力宣传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了解只停留在计算机的信息搜索、人际通信、视频音频播放等功能上,而对于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到底能够做什么以及能起到什么作用并不清楚,这就需要对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作用进行大力宣传。宣传内容可选用国外应用计算机进行企业管理的案例来拓宽人们的思路,在宣传手段上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班与培训班,让大众对计算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体会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的优势。 2.做好基础性的工作。要在企业管理中实现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与实践,需要创造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基础性条件来顺利开展计算机应用工作。最先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就是选择恰当的课题,在课题选择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在人工计算时重复次数多、计算量大的课题利用计算机进行,比如工资的结算、成本的预算与结算以及利润的计算等。二是对于人工无法完成,但是在采用科学的方法后可以起到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的工作或者任务,应该利用计算机进行解决,比如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以及生产安排的优化工作等。三是对于那些可以进一步拓展的工作利用计算机进行。此外,还要在加强数据管理工作中利用计算机将各项指标进行数量化、标准化、系统化处理;在处理原始文件的格式化问题上利用计算机解决;在经济信息分类制度以及编码系统的建立时利用计算机进行。在这些基础性的工作中融入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使工作的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在基础性工作中的应用对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作用进行宣传与推广。 3.可以推广应用经济数学方法。经济数学方法是指在经济研究中以及生产经营活动中运用的数学方法,是用来研究经济信息之间的关系,比如规律性、依存性等,进而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在进行决策时提供定量的分析方案,使管理人员在定量分析方案的帮助下选择出最优方案,保障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到的数学方法包括:规划论、存贮论、排队论、数理统计以及网络技术等,它们有的在生产需要中被提出,有的在生产实践中被应用。比如:在生产能力以及原材料的供应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规划论中的线性规划方法将预定目标进行最优化处理,使产量达到最高,而成本却可以最低;在设备的更新计划中,可以利用规划论中的动态规划将总收益提到最高,成本投入降到最少;在进行设备大修时,通过网络技术可以达到减少工期的目的;在企业计划平衡工作中,建立投入产出模型,不断地改进计划的方法;在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采用优选法以及正交设计;企业在对产品的市场进行需求分析时,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法以及时间序列分析法来进行,促进企业合理地安排生产以及更好地组织销售。企业管理者将经济数学方法结合实际工作进行灵活的应用,通过不断地应用来总结并建立出各种数学模型,为企业管理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与准备。 4.研究并建立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企业要研究并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来实现企业的管理自动化。在系统的研制过程中,一般要经历计划的提出、可行性分析、系统调查、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等流程。其中系统调查主要是对现行管理现状以及业务流程的调查,初步设计是在经过系统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步设计的内容是将计算机运用于管理中的规划性方案,比如方法库、数据库的建立等。详细设计是对初步设计中提出的每一个子系统进行详细的功能设计。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建立是需要花费较长周期的,而且需要管理人员与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密切配合,参加研究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人员是由系统分析师以及程序员构成,只有这样严格研制流程和参与人员,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才能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使企业管理实现自动化。 四、结束语 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途,且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计算机在工资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企事业单位在工资管理方面涉及工资的计算、核算、发放工作,财务人员劳动强度大,并且工作不允许出错。利用计算机进行工资的发放,不仅能够保证工资的准确无误,而且还可以利用有关软件对和有关工资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服务于财务部门其他方面的核算和财务处理,可以显著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节省成本,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提供更先进的方法。因此,工资管理系统在财务部门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在人事工资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VF6.0、Access等数据库软件实现的工资管理系统已在人事工资管理中广泛应用,大量的工资资料数据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自动计算,保证数据准确,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利用这些系统进行人事工资管理具有检索迅速、可靠性高、存储量大、成本低等优点,极大地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便于数据的存储和保存。但是这些系统存在一定的缺点: 利用数据库编写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一般都是单机版程序,不利于信息在其他地方的查询。即便是C/S模式的系统也需要客户安装相应的软件,不利于操作;系统缺乏对数据的具体分析和开发功能。传统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只具有信息存储和事务处理的能力,没有数据分析功能,不能对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系统间数据缺乏共享。工资管理系统需要职工的基本信息,可以不用自己建立人员的信息库,只需要实时访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即可。但传统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没有提供数据访问的标准接口,数据交换无法实现。 二、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Web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的开发,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的迫切要求。对基于Web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而言,使用J2EE搭建人事管理信息平台,能不断将人事工资管理信息化整合完善,形成长远规划,将异构的系统进行整合。通过J2EE的跨平台技术,开放地进行远程访问,为系统的异构整合提供了保证。 (一)后台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后台数据库是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的,为了适应数据共享的环境,DBMS必须提供数据保护能力,以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安全可靠和正确有效。包括数据完整性约束、数据安全性、并发控制和数据库的恢复功能。后台数据库的实现可以采用SQL Server或ORCAL数据库系统实现。 (二)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 前端应用程序应该功能完备、易于使用。可以采用JSP利用SSH技术或进行系统的开发。基于Web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采用的是B/S架构,其客户端不受任何的限制,只要有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就可实现访问。SSH三层框架的系统设计降低了程序开发成本,缩短了开发时间,系统设计的重心由数据存储与界面设计方面转移到系统功能模块的逻辑实现上。基于框架的开放性,代码具有易修改的特性,可以实现不断地修改编译与扩展,使系统功能更加完善。 三、在人事管理中如何用好计算机 (一)建立人事工资管理系统 工资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相互结合,信息共享,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对单位工作人员调入调出、职工的晋级、转正、职务变动等进行处理,以及在数据库内设定岗位工资标准、薪级工资标准、津贴补贴标准等,关于数据类型和业务流程在系统中都应进行科学的设置和处理,只要职工的情况输入正确,职工的工资会自动得出。系统要支持批量数据的导入导出,并能对单位需要设定各类信息的统计,生成报表。 (二)加强工资数据的分析 工资管理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工资报表数据的分析。信息管理系统的决策功能可以通过建模技术和运筹学,对工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可以为高层管理者提供辅助决策数据,为企业领导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情况的分配制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也是企业分配制度不断调整的重要依据,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工资数据的分析工作,这将是工资管理工作的一大转变。 (三)增强人事工资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技能 人事工资管理中,人力始终是第一资源,计算机只能是人事工资管理者的好助手,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人事管理人员要具备高超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从事工资管理的人员要定期做好数据的备份,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和记录归档,保证系统数据的准确和最新化。每一位从事人事工资的管理者要认真学习政策,提高业务素质,恪守职业道德。 总之,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的设计要结合企事业自身的情况具体分析,设计出符合企业发展规划的系统,帮助企事业走向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电子计算机论文:浅析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方面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本文笔者先简要介绍了其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进而对其应用做了深入探讨,以便电子计算机能够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医院管理;应用 电子计算机在国外医院管理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国内这方面的应用还不是非常广泛,因此,本文就其在医院管理中重要作用进行详细探讨。 1.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 电子计算机能够促进医院系统信息网络化的建设,能够帮助医院管理实现系统化,这对医院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因此,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她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医院自身管理方面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医院也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医院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医院行业每天都会有来自不同地方产生非常庞大的数据,而这大量的数据需要用不同的储存方式进行储存,所以说再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将显得非常困难,而电子计算的出现将会使这一现象变得非常简单,它能够将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采集、收集、输入、存储、查询等,等以后查询起来也是非常方便的。 1.2 医院的病人方面 医院就是给人看病的地方,而医院每天都会有非常庞大的人来住院、看病,因此,每个病人来医院产生的消费、病情、症状等信息都必须记录在案,因此,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电子病历,这对病人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方便病人以后再来复查查找。 1.3 医院医疗器材方面 周所周知,衡量一个医院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该院的医疗器材,然而很多大型设备都是相对独立的,差生的信息保存起来也是非常不方便的,因此,电子计算机能够将这些复杂、庞大的信息数据进行合理的保存,方便医生的储存和查找。 1.4 大学医院方面 很多医院都有自己的合作大学,而这些大学医院经常会做一些科研实验,无论是在科研方面,还是在临床实验方面都会差生很多信息,用传统的管理是很难储存这些信息的,而电子计算机能够实现信息的方便储存。 2.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中的具有非常广泛而有重要的应用,它能够帮助医院实现信息网络化,这对医院大量信息的采集、记录、储存以及传输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在医院管理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应用:医疗记录信息、护理信息、临床检查信息等方面。 2.1 医疗记录方面的管理 对医嘱信息方面的管理就是我们常说的医疗信息管理。对医生在看病过程中的诊断情况,自动生成治疗单、注意饮食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记录、管理,这样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在核对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概率,另一方面,电子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建立,能够使病人在收费处不需要经过医院人员而直接自动进行划价,同时,还有一方面的重要应用就是在进行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核对的项目非常多,而电子计算机的信息化建立,能够减少人的参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误差出现的概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2 护理信息方面的管理 医院每天所产生的大量信息都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记录的,因此,在收集这些信息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确保每天产生的护理信息必须完全准确和完整,然后在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下一步,这样整理出来的信息就成为最后统一的护理信息,这就是护理信息的主要作用。因此,在记录护理信息时主要记录一下几方面:一是,护理级别;二是,护理对象的病情情况;三是,入院后的护理记录;四是,出院时的记录情况等。 2.3 临床检查信息方面的管理 电子计算机在医院临床检查信息管理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运用电子计算机能够更加方便的对临床信息进行及时、详细的收集、记录、保存和输送,因此,在临床检查方面的信息性质主要是结果方面,所以可以说,临床检查信息管理系统就是一个起着辅助作用的诊断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多种问题进行详细解决。 3.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基本构成 3.1 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底层设备 交换产品是设置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最底层,该设备包括很多方面,最重要的两方面是服务器、交换机。因此,医院在选择产品的时候,可以选择技术性非常高的10M/100M的交换式,交换设备要选择稳定性相对来说非常稳定的,一般选择美国的CISCO公司比较多。 3.2 主机系统 对于相对来说规模比较小一些的医院在网络系统设置的时候,由于该院的信息规模比较小,在选择时可以更具有针对性的来选择,比如主机系统要选择小型机加服务器的模式来构建,这样既满足了医院管理要求,又节省了价钱。 3.3 数据库系统 医院信息的数据库系统无论是设计还是选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在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占据关键作用的一步就是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选用,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院每天产生的信息量也是不断增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数据库的设计和选用都将在医院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们常说的概念结构设计就是指数据库分析,并且也是数据库开发的第一步,在进行该设计的时候,要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上,在设计的时候要尽量满足客户对各项数据的要求,在表示用户的需求时可以选择用开发数据模型来表示,这样进行设计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为将来的逻辑结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应用软件系统 对于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功能的实现和医院工作效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就是应用软件系统。在选用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其主要是由人为来进行操作的,因此,要将人性化和操作的熟练程度考虑进去,因此,医院在选用信息管理系统时,要建立在操作功能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信息管理系统。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计算机已经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尤其是对于医院这特殊的行业,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病人来诊断,大量的信息产生,因此,电子计算机在医院管理将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子计算机论文:电子计算机对当代身份认同影响的一种可能性路径 【摘要】虚拟空间是当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份认同是现代性问题的一个热点。文章认为,电子计算机对身份认同影响的研究焦点应当从人与电子计算机之间孤立的、静止的关系转向互动的、融合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将过度使用网络等视为病态,而是应当将之看作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固有身份认同的解构、迷失和对新的身份认同的重新追寻的过程。文章针对虚拟空间使用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应对思路。 【关键词】虚拟空间;身份认同;电子计算机;影响路径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大规模使用产生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这些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科学技术领域自身。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信息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计算机和微处理器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们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同体(commll-nity)。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都敏锐和及时地关注电子计算机对社会影响的研究。“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更为微妙,也更具有爆炸性。”近二三十年来,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虚拟空间(也可以称为网络空间、赛博空间、计算机网络等)已成为当代人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娱乐生活和情感生活的重要平台。虚拟空间不仅明显地改善了人们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方式,也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表现方式。我们认为,虚拟空间是有关计算机社会影响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而从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角度对虚拟空间与当代人身份认同影响的研究。更应当是一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尝试的研究路径。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围绕虚拟空间对当代人的身份认同影响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一 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人的影响是一个渐进性和阶段性过程。从电子计算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看,人文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将电子计算机社会影响研究工作的焦点从人与机器之间的对立的、外在的研究转向互动的、融合的研究。而后者与当代人的身份认同有直接的关系。 综合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成果,我们大体上可以把人与电子计算机关系的发展阶段比喻为工具、镜子、通道或迷宫圆。 人与电子计算机关系的第一个阶段可以比喻为“工具”。从时间上划分,这个阶段大约从电子计算机投入使用到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在这个阶段,人们一般把电子计算机看作一件有用的和贵重的工具。在人们的眼里,电子计算机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人们做事情。比如。人们让电子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从事数学和科学运算,处理财务问题以及进行通信联络,等等。“计算机是一个工具。它帮助我们进行写作,管理帐目。”翻(丹)在这种情形中,人们最重视的也是电子计算机的工具功能,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等于人与其从不需要领取薪水的助手之间的关系,人们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改善计算机的运行条件。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多数普通百姓还没有享受到带空调的舒适住所和办公条件,然而,许多单位的计算机房往往是恒温、整洁、干净和管理规范的,人们这样做的首要目的还是对这个高级工具进行保养和维护,使其更充分、更顺畅和更有效地发挥效用。 第二个阶段可以比喻成“镜子”。在这个阶段,人们逐渐把电子计算机看作一面能够反射和折射人的自我、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镜子。而人的这种能动性和创造性主要指的是人的理性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外在展现。因此,人们理所当然和顺理成章地把电子计算机看成“另一个自我”。在人们的心目中,由于这个“另一个自我”不过是人的理性自我的创造能力的一种表现。电子计算机无论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奇迹来,人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自己的自我能力的提升或表现。回顾一下,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人们津津乐道很多“人机大战”的案例(比如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与超级计算机的博弈),即便被人们誉为具有超人计算能力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屡屡成为电子计算机的手下败将,人们也不会感到沮丧和失望;相反,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案例无非一再生动和形象地说明:电子计算机的胜利其实是人的理性力量的成功。电子计算机的无坚不摧折射了人的理性和创造性的无限威力。 如果将电子计算机比喻为不知疲倦的工具和反映人的理性自我的创造能力的镜子,人们势必会在人与电子计算机的“一一对应”层次上去理解人与电子计算机的关系,把握电子计算机的社会作用。发生在一台电子计算机与一个个体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在通常情况下只是简单的、单向的和小范围的,关于电子计算机的社会影响的研究工作也主要是从宏观的层面上去讨论电子计算机对于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与此相关,人文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与电子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学者们自觉联合起来,在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法学等学科背景中探讨电子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类自身价值所产生的影响。在这个方面,人们花很大气力去讨论电子计算机应用中的善恶观念问题、隐私问题、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滥用与电子计算机犯罪问题、电子计算机使用者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问题、电子计算机使用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等等。我们也不否认,随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开始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学术界开始注意到网络生存问题。但是,总的来说,人们对电子计算机的社会影响的研究方式是客观化的,研究工作的出发点是人与机器之间的二元对立,这因而使得人站在一个积极的、主动的位置对电子计算机的社会作用加以审视,而不可能从微观层面上对电子计算机的社会影响进行个体化的、多向度的思考和探索。 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对人的影响的第三个阶段可以比作通道(gateway)或迷宫。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发生了快速的变化,网络开始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真正来临和网络的普遍使用,千千万万台计算机及其使用者所形成的网络空间就如同一条条通道或迷宫,它看上去四通八达、畅通无阻、规则公平、简便实用,但是往往充满诱惑和陷阱,让人瞬间就可以体验到惊异、感叹、兴奋、沮丧、焦虑和恐惧,让人时常失去方向感和定位感。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深入现代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进而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内在与外在、宏观与微观、积极与消极等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虚拟空间的日益扩展和丰富,虚拟空间中的空间似乎不再空虚,虚拟实在中的现实好像也不再与生活无涉,虚拟社区似乎也不再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日益成为人的真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人们解决理智问题、情感问题的重要场所。在虚拟空间发生的不谋面(communication without faces)交往中,很多人似乎找到了在现实社区中已经被现代化所湮灭或摧毁的乡愁、意义感和本真感。可以说,虚拟空间冲击着人们固有的社会生活和情感生活方式。“计算机不是简单地为我们做事情,而是与我们一起做事情,包括对我们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的飞速发展——它被集中地称为互联网——把千百万人连系在一个新的空间中,它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社区形式。我们的认同本身”。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的社会学家提出并论证了网络社会崛起的论题。 一般来说,人们在颇具自由性、虚拟性和及时性的虚拟空间中的活动方式具有其特殊性。有学者提出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活动方式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模拟;远程展示;身体完全沉浸;身临其境;互动;人造性;网络化的交往”。虚拟空间的上述特点以独特的方式对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影响之一就是,在网络空间中,人与电子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人机“一一对应”关系。也不是人与电脑之间的直接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更多地体现为人与机器之间、人与人之间甚至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多向度的、动态的、相互融合和造就的关系。与此相关,关于电子计算机社会影响的研究也应当从单纯的技术性的、客观的研究转向综合性的、注重主客体融合和互动的研究。从对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发者和产品使用者的一般性道德自律的宏观研究转向电子计算机对人的身份认同影响的更微观层面的研究。这种情况,按照社会学家的看法,就涉及到所谓身份认同问题,因为虚拟空间严重影响到人的意义感和体验。而“身份认同就是人的意义和体验的根源”。 二 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所形成的虚拟空间对当代人身份认同影响的角度去研究电子计算机的社会作用,可以加深我们对身份认同这个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也就是说,这种研究方向不仅是研究电子计算机社会影响的一个必然的转向。同时也是理解身份认同这一现代性问题的恰当的案例。 身份认同(identity)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一个跨学科的话题,来自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等学科的学者都从其学科背景出发展开讨论,也正因为如此,身份认同在各个学科和学术语境中体现为不同的问题域。从最简单和直接的意义上说。身份认同就是现代人对意义(meaning)的追问。“我所谓的认同,是指社会行动者自我辨认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它主要体现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和“我走向何方”等问题。一般而言,当代人的身份认同具有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就纵向维度而言,身份认同主要体现为人的自我深度感,指主体对于自己意义和价值的不断向内的发掘和思考。这表现为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个体认同(individual identi—ty)等;就横向而言,身份认同主要指主体在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形成和不断拓展的社会意义感。这主要体现为社会性的认同(social identity)、集体认同(collective identity)和群体认同(group identi,ty)等等。 仅就本文所论及的虚拟空间与身份认同的关系而言,我们认为,至少在以下两个问题上可以引起我们更深入的思考: 第一,从网络空间与身份认同关系的路径去讨论和思考身份认同问题,可以加深我们对当代认同中的成分和要素的理解。 作为处于不断演化中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学内涵的概念,身份认同是多种成分之间有机和合理作用的产物,当代认同的理想化的概念是要有这些关键的成分聚合在一起的。 从网络空间与身份认同关系的角度去理解,我们认为,在当代身份认同的诸多要素和成分中,身份认同的连续性显得格外重要。所谓身份认同的连续性成分,指的是一种自我体验和自我经验感,它造就了一种时间和空间意识。“一个人对在时空中存在的自我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以及别人认识到一个人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这一事实的知觉。”NCP37)具体来说,在个体的身份认同那里,认同的连续性指的是时间和空间关系动态的一致性。个体的身份认同之所以具有连续性,是因为个体所具有的记忆能力是一种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相应地,在由个体的身份认同构成的集体身份认同(身份感)那里,认同的连续性指的是如何能够保证集体的身份认同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一致性。团体、单位、民族乃至国家都存在着身份认同问题。整体而言。身份认同可以体现为一种历史感和历史记忆。 在传统社会中,时间与空间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循着传统的引导去生活,一代代人悄然走过空间,平稳度过时间。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时空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然也就引起身份认同方面的困惑。这其中,虚拟空间扮演了一个很关键的角色。网络空间以其充满现实感的虚拟性开辟了崭新的时空语境。比如,通过模拟等手段,人们可以仿真乃至逼真地“后退到”或“前进到”一个特定的时空领域中。再比如,已经基本成为常态的是。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网络空间中设定和规定新的身份,从而可以实现特定空间中身份的多样化。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电子计算机这种现代技术手段所构成的网络虚拟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与当代身份认同关系的研究路径中丰富对“身份认同事实上是一个现代性现象”翻的理解。 第二,从网络空间与身份认同关系的路径上去讨论身份认同可以促使我们对“自我”这个关键概念作更多的思考。 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代身份认同问题就是“自我”问题。因为,所谓人的意义感、对“我是谁”的追问以及对位置感的关注,其实都与“自我”这个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过近代科学和理性启蒙的不断熏陶,人们对现代“自我”概念已经习以为常,这个概念也成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中基础性的概念。一般而言,我们将现代学术语境中的“自我”理解成连续的、统一的、理性的。然而,在虚拟空间中,“自我在各个方向上分裂开来”,“我分裂了我的心灵……我可以看见我自己被分成若干个自我。当我从一个视窗跳到另外一个视窗的时候,我就启动了我的心灵的一个部分”。这样,自我成了非稳定的、非连贯的东西,它不能再被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稳定的、整体性的东西。“这个自我的本质不是统一的,它的部分也可能不是稳定的实体。” 三 在现实生活层面上考察,从虚拟空间与当代身份认同关系的路径去研究电子计算机的社会影响,有助于我们研究和理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大规模运用所带来的现实问题的复杂性。正如前文所讨论的那样,虚拟空间对人的社会影响已经从一般意义上的宏观、外在影响逐步渗透到对生活层面的微观、细致和内在的影响,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电子计算机及虚拟空间对当代人的身份认同与意义感的冲击。由此,我们认为,可以从虚拟空间对人的身份认同影响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网络社会中一些典型的现实问题。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已经成为当代人现代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到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根据同一份报告,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年底增长了5873万用户。同时。手机网民数量达到4.2亿,年增长率为18.1%。报告还显示,网络购物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达到2,42亿人。与2011年相比,增长了4807万人。在此,我们不妨比照一下10年前的相关统计数字:2002年中国网民已达3370万人,比2001年同期增长49.8%:上网电脑达1245万台,比2001年同期增长40.6%:我国上网电子计算机数约1245万台,其中专线上网电子计算机数为234万台,拨号上网电子计算机数为1020万台。我们面临的另一个不争事实是,青少年是目前我国网络使用的主要人口,是虚拟空间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根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络人口中,10-19岁的网民人数占总网民人数的24%,20-29岁的网民人数占总网民人数的30.4%。 可以预料,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的使用率会越来越高,虚拟空间的覆盖范围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承认,与虚拟空间使用带来的积极和正面效果想伴,网络空间使用引起了一些个人、家庭和社会问题。其中显著问题之一是青少年网络使用过度,以及网络游戏成瘾所带来的各种负面作用。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为此付出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代价,因为很多年轻人沉溺于网络游戏、娱乐和交友等活动而荒废学、耽误工作、影响家庭和睦,有人甚至发生犯罪行为或伤害行为。 结合以上对虚拟空间与当代认同影响的考察,我们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第一,既然当代人意义感的解构和建构在现代社会中凸显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既然以现代科技手段为支撑的虚拟空间对人的身份认同的影响是必然的和真实的,既然虚拟空间和网络空间也是我们现代生活必不少的元素,我们只能采取积极和建设性态度去评判虚拟空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总体而言,我们很难设想回到没有网络和虚拟空间的生活中去。只有从学术上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才可以在操作层面上找出有效的应对手段。对于网络使用中的类似于自我控制力降低和网络游戏成瘾的问题,原因比较复杂。校正和戒除网瘾的办法也应当多样化和个性化。应当尽可能具有针对性。但是,根据我们关于虚拟空间与身份认同影响问题的研究思路,我们认为,虚拟空间及其应用对人的身份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破坏了人们固有的身份感和意义感。在旧的身份认同感被消解和破坏、新的身份认同感处于重构阶段中,身份认同出现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必然性。如果我们简单地、粗暴地将虚拟空间使用中的很多问题完全归结为病态的成瘾,一方面可能误解了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另一方面当然也就不可能做到“对症下药”,更谈不上有效、合理地解决问题。同时,由于网络空间与当代人的身份认同具有复杂的联系,我们不能指望通过简单的说服教育、榜样力量、体育锻炼甚至通过类似于外部刺激(比如媒体上介绍的脑部手术和电击等极端手段)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虚拟空间和网络空间是一种共同体,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在这个共同体中力图获得意义感和身份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在网络使用中发生的一些问题,也是网络社区和共同体中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厘清青少年在共同体中获得意义感的途径、方式等问题。共同体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参与者对共同意义的欣赏、占有和利用等问题,因此,不能指望通过孤立、隔绝等办法去解决虚拟空间使用中产生的问题,尤其是与个人的身份感和意义感相关的问题。由于共同体建设涉及到文化、法律、制度等层面,因此,虚拟空间中的共同体建设也必须从文化、制度、教育、心理和管理等方面着手,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指望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手段可以解决虚拟空间中的问题。当前,各方面都重视健康、和谐社区和共同体建设,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而网络社区也是健康、和谐社区和共同体建设的一部分,是现代精神家园建设的一部分。 第三,身份认同归根到底是一种价值认同,无论是从自我认同的维度还是从社会认同的维度看,身份认同都涉及到对“自我”的价值定位问题。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无疑面临着价值冲突、对话和融合问题。生活在虚拟空间中的人们实际上同样面临着严重的价值观冲突、对话、交流、表达和融合问题。因此,研究虚拟空间中的价值观教育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进而有效地、合理地进行价值观教育,是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和思想理论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可以说,引导和培养网络社区和虚拟空间中合理的、有活力的价值观,才能真正有效和合理地解决虚拟空间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我们现在比较重视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建设问题,而对于虚拟空间中的价值观建设问题则相对比较忽视,这也是我们应当加以注意解决的方面。 电子计算机论文: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Meta分析 [摘要]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对国人鼻咽癌转移的诊断价值。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数据库从1989年1月~2013年5月收录的PET-CT与MRI诊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临床诊断试验,并对纳入文献采用Meta-Disc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5篇,共6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PET-CT诊断鼻咽癌转移95%CI的SEN、SPE分别为35%(33%~37%)、94%(91%~96%),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47,SE(AUC)为0.2399;而MRI诊断鼻咽癌转移95%CI的SEN、SPE分别为35%(33%~37%)、84%(80%~87%),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54,SE(AUC)为0.1154。以上结果表明与MRI相比,PET-CT在国人鼻咽癌转移诊断中具有较低的误诊率,但诊断价值稍低。 结论 根据现有的诊断试验,PET-CT和MRI均是诊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有效技术手段。在误诊率方面,PET-CT优于MRI;但诊断价值稍低。因此,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鼻咽癌转移的检出率明显增高。 [关键词] 鼻咽癌;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转移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南方高发的头颈部肿瘤,其发病率居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首位,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鼻塞、涕中带血、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及头痛等,因肿瘤易复发和早期转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1]。目前,NPC的常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和核磁共振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MRI较CT对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等优点,能更好地显示NPC侵犯的范围,可准确评价鼻咽癌转移的情况,能够判断肿瘤的部位、范围及对邻近结构的侵犯情况。此外,它还可以鉴别放疗后组织纤维化和复发的肿瘤,复发肿瘤呈不规则的块状,可同时伴有邻近骨或(和)软组织结构的侵犯及淋巴结肿大;而放疗后的纤维化呈局限性增厚的块状或局限性的不规则的斑片状结构,与邻近组织的分界不清,因此,MRI还能积极参与放射治疗计划的制订[2]。然而,MRl检查依赖于肿瘤病灶的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诊断,这种判断标准易致假阳性和假阴性。自2001年问世以来,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PET-CT)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影像学技术,在肿瘤学、神经病学、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应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高敏感性和高准确性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视和认可,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3]。然而,PET-CT和MRI在诊断鼻咽癌转移的价值孰轻孰重,仍处于未知数。因此,笔者拟对PET-CT与MRI诊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临床诊断试验进行Meta分析,以期为我国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包括:①包含PET-CT与MRI诊断鼻咽癌远处转移的临床诊断试验。②是否为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参照标准为病理学检查或通过随访影像学检查、临床检查及临床症状等共同确认。③文中能直接或间接提供数据,可分别计算出对于转移病灶或转移例数的真阳性值(true positive,TP)、假阳性值(false positive,FP)、真阴性值(true negative,TN)、假阴性值(false negative,FN)。④遇到重复发表为文献,选择数据详尽或最近发表的文献。⑤文献中病例数≥8。 1.2 排除标准 包括:①排除未提供充分原始数据且索取无结果、只有摘要而无全文、重复发表的文献。②采用综合影像学评价方法,无法区别PET-CT及MRI各自的诊断效能的文献。 1.3 检索策略 检索国内公开发表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年限为1989年1月~2013年5月,以“PET-CT、MRI、鼻咽癌、转移”为主题词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数据库。再对所获文献的标题、摘要进行分析,如摘要初步符合纳入标准则进一步查找并阅读全文。 1.4 筛选策略 由3名研究者共同制定文献的筛选标准,分别筛选、阅读原始文献标题、摘要,在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后,对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认真阅读全文,以确定是否真正符合纳入标准;最后3名研究者交叉核对文献,如遇分歧可由第三者决定是否纳入研究。 1.5 质量评价 采用质量评价工具(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QUADAS)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定,包括14个条目:疾病谱组成、选择标准、金标准、疾病进展偏倚、部分参照偏倚、多重参照偏倚、混合偏倚、待评价试验的实施、金标准的实施、试验解读偏倚、临床解读偏倚、难以解释的试验结果和退出病例[4]。评分细则为:若认为所选研究符合条目,则评价为“是”。若所选研究的选择标准没有明确报告,那么应评价为“否”。若研究仅报告了部分选择标准,并且现有信息不足以将该条目评价为“是”,则应评价为“不清楚”。每一条目评价结果为“是”的记为1分,总分14分。 1.6 资料提取 提取文献标题、第一作者、发表年限、研究对象的病例数、年龄、性别、是否盲法、是否属于前瞻性研究、是否存在证实偏倚、PET-CT或MRI是否采用定量分析、按照转移病例数或转移病灶数,计算真阳性值、假阳性值、真阴性值、假阴性值、灵敏度及特异度。 1.7 统计学方法 利用Meta-Disc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选用随机效应模型,采用汇总灵敏度(sensitivity,SEN)、汇总特异度(specificity,SPE)、汇总诊断优势比(diagnosis odds ratio,DOR)及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S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作为本研究的评价指标。通过AUC的大小比较PET-CT和MRI的诊断价值,SROC曲线越接近坐标轴的左上角,说明曲线下面积越接近于100%,表明该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越高。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及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按照以上检索策略,在万方数据库检索到50篇、CNKI检索到35篇,维普数据库6篇。3名研究员独立阅读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篇文献[5-9],共636例患者。文献检索步骤见图1,所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见表1。 2.2 Meta分析结果 PET-CT对鼻咽癌转移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95%CI的SEN、SPE分别为35%(33%~37%)、94%(91%~96%);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47,SE(AUC)为0.2399。表2异质性检验显示,合并DOR为3.40,I2=95.4%,表明存在高度的异质性。 MRI对鼻咽癌转移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95%CI的SEN、SPE分别为35%(33%~37%)、84%(80%~87%);SROC(AUC)为0.7654,SE(AUC)为0.1154。异质性检验显示,合并DOR为3.77,I2=95.3%,表明存在高度的异质性。见表2。 表2 PET-CT与MRI诊断鼻咽癌转移评估指标的汇总比较 注:MRI:核磁共振成像;PET-CT: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SEN:汇总灵敏度;SPE:汇总特异度;AUC: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DOR:汇总诊断优势比 3 讨论 鼻咽癌主要高发于我国南方,尤其是广东省是世界高发区,因此探讨我国国人鼻咽癌这一恶性肿瘤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鼻咽癌的治疗疗效依赖于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措施,而合理有序的治疗以准确地判断鼻咽癌的侵犯转移范围为关键因素。目前,诊断鼻咽癌转移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赖于传统的B超、CT、MRI和新兴的PET-CT[10-12]。基于此,本文针对MRI和PET-CT两种影像学诊断技术在诊断国人鼻咽癌转移方面的价值做一Meta分析,结果发现PET-CT的汇总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5%和94%,表明其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65%和6%;MRI的汇总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5%和84%,表明其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65%和16%。由此可见,PET-CT和MRI在诊断鼻咽癌转移的漏诊率方面没有差异,而PET-CT较MRI具有较低的误诊率。然而,MRI的SROC曲线靠近坐标轴的左上角,曲线下面积较大,表明MRI在诊断鼻咽癌转移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针对以上结果,PET-CT未表现出较高的漏诊率原因可能在于PET-CT与肿瘤细胞的糖代谢相关,坏死组织增多,肿瘤组织血供不足,组织营养成分缺乏或缺氧,肿瘤细胞代谢活动受到抑制,癌细胞的吸收和浓集能力降低,导致部分鼻咽癌淋巴结转移与正常组织不能通过对比显像检查出来。而MRI表现出较PET-CT更高的诊断价值可能在于PET扫描图像时噪声较高,图像重建后存在边缘失真,组织分辨率较MRI低。此外,PET-CT借助CT平扫定位,其对组织结构的分辨率也不及MRI。因此,这些原因可能影响了其诊断鼻咽癌转移的临床价值。 目前,针对国内PET-CT与MRI诊断鼻咽癌转移的临床诊断试验较少,本研究仅纳入5篇文献636例患者,所得出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验证。Meta分析只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量化分析,其客观性和准确度有赖于高质量的文献支撑。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①尚缺乏一个诊断的金标准,各纳入文献都是以病理检查结果或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随访作为诊断标准;而鼻咽癌的淋巴结转移或其他部位转移病灶通常为多个,而临床上不可能将所有的转移病灶全部做病理检查。②存在较高的异质性,本研究虽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但所得结果仅仅只能作为参考,并未绝对性的依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PET-CT与MRI所应用的设备仪器及成像原理、成像参数等不一致所造成的。因此,未来的临床诊断研究可进一步规范化成像技术,尽量统一成像参数,未来可以进行相关的亚组分析等。③评价指标单一,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对比PET-CT和MRI对不同部位、不同转移病灶直径等的诊断价值,进一步完善两者的临床诊断意义。④由于本研究纳入文献少,异质性较大,因此未进一步做敏感性分析;漏斗图是目前研究发表偏倚最常用的方法,但一般需要纳入文献为9篇以上,因此本研究做漏斗图分析很难辨别分布是否对称,因此未做漏斗图。未来可纳入更多的文献进一步分析发表偏倚。⑤未进行费用-效益分析,PET-CT检查费用成本高,作为常规性检查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根据现有的诊断试验,PET-CT和MRI均是诊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有效技术手段。在误诊率方面,PET-CT优于MRI;但诊断价值稍低。因此,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鼻咽癌转移的检出率明显增高。
质量管理学论文: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刍议 一、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作为教学方法的直接实施者,若是认识不到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积极性不高,则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很难实施下去;而同样,作为接受者,若是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或是已经习惯了原来的接受方式,不想再去接受新的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也很难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比较重要,只有二者相互配合,并积极去接受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创新质量管理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质量管理学学科特点 在认识质量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找出质量管理学学科特点,以提出适应其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第一,质量管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和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所以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质量管理学中的相关内容。第二,质量管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变化的。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要了解现实中企业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质量管理新工具;另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关注质量管理前沿知识,不断充实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宽度。第三,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课程里会涉及许多实践性的方法和知识,而仅靠书面的讲授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在课堂中和课下安排适当的案例教学及实践教学模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2、转变教学理念,接受新的理念 对于质量管理课程来说,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不能只把目光盯在质量管理这门课上,要在完成本门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选取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到质量管理这一学科,我们应树立以下几点教学理念:首先,针对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师更要本着“学以致用”的思想,把精力重点放在与社会关系密切的知识点上,如质量相关理念,西格玛等相关知识,既能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又能使他们在生活和未来工作中应用;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特别是那些质量管理软件和工具,最终要靠自己去主动学习才能掌握的;最后,要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中工厂和企业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师和学生协同配合 由于质量管理学课程针对的是大学三年级开设的课程,对于一些想尽快实习找工作的同学和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已经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听课和学习了,特别是对于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新教学方法,就会产生抵触的心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考虑学生的现状,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合适的教学方法,师生间达成共识,既能按照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们有一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4、创新性教学方法 在具体考虑质量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在转变后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和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适合质量管理学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方法。(1)主讲教师和助教配合的教学方法。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生各方面变得比较成熟,同时也变得更加独立自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小学和中学那样亲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比较少,很多情况下,老师和学生们只在课堂上才能见面,课下接触的机会很少,有时甚至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也不了解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在沟通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有必要设置助教职位,作为主讲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发挥作用。对于质量管理课程来说,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助教可以由对质量管理课程比较熟悉的在校研究生担任,主要协助主讲教师负责课堂的讨论,批改学生作业,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并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就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这样既减轻了主讲老师的教学压力,又能够加深同学生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基于TRIZ的教学方法。TRIZ全称是TheoryofInventiveProblemSolving(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是前苏联学者根里奇阿奇舒勒于1946年率先提出的。他和他的同事先后剖析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0万项高水平的发明专利,从中抽象概括出各类技术进化的规律与模式,总结出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概括出了解决发明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建立了TRIZ体系。TRIZ思想方法有助于从长远的需求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将其应用于教学方法中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上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型人才。例如,由于不同质量管理学教材的知识点和章节安排都有所不同,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知识点都一一讲解,这就要根据TRIZ分割原理,按知识点重要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材重新分割组合为不同部分,再以重点讲授、案例学习或自学等不同方式进行教学。40条发明原理不仅可以指导工程及产品设计过程,也可以有效地指导质量管理的决策过程,对于非常规出现的创新性问题提供一套解决思路。同时,可以将物质-场模型运用于质量管理活动中,以有效地辅助管理者快速决策,实现质量管理创新。[3]将TRIZ理论和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教学中既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的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被证明的一种有效的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和更好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对于那种没有特定的解决方法和实践性比较强而讲解起来比较枯燥的知识点非常有效。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案例的适用性,即对学科的适用性、教学知识点的适用性和学生的适用性,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法。就以质量管理学来说,质量管理学是一门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学科,案例教学法这就要求以较好的方式把二者结合起来,充实教学内容。在质量管理课程中,ISO9000体系章节比较适合案例教学法,如果单纯的去讲解教材中的ISO9000相关内容,学生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特别是对于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里面只是单纯的规定条款,不结合相关案例,学生们很难真正的对其理解和运用;对于案例的选取和展开过程来说要适合学生的特点,选取的案例应该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比较接近,这样学生对案例比较熟悉,易于接受,同时案例跟自己有关就会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不仅使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了相关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思考、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4)依托精品课程,实行开放式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核心内容,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资源开放政策,是教学资源基于网络平台的共享项目。自2003年4月项目正式启动实施至今,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包含本科、高职高专和网络教育三个教育层次和学校、省和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4]随着我国精品课程数量不断增加、涵盖的学科门类的不断扩展及手段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对提高我国高校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主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时间不限于课堂,教学内容不限于课本,作业也不限于传统的课程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精品课程是开放式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以质量管理课程的精品课程来说,它能够及时做到课程与学术前沿和管理实践的结合,满足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精品课程中的电子教案和习题自测和相关案例等网络资源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很好补充。 三、结语 创新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积极接受新的理念,再结合课程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具体状况,应用新手段和新方法,以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倾听学生的声音,更好的交流才能更好的理解学生,才能够有更好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不管如何创新方法,都要以学生为导向,以学生为本,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曹馨升 赵春艳 张惠琴 张薷予 单位: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 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质量管理学论文:学院质量管理学发展性评估 摘要: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传统终结性评价由于过度关注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过程。而发展性评价则立足于过程方法,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视角通过具体可行的评价方法诊断教学过程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逐步达到质量管理学将知识传递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和提高,以及课程特点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质量所做的价值判断。以结果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即使决策无误,依然无法挽回已然形成的资源浪费。课堂是大学教学最基本的组成细胞,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然而,大学的特点又决定了师生之间关系的独立和松散,重教轻学的思想使教师更多注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忽视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整合,以及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学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对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有效性的诊断,还是对大学生涯个人发展的评判。如果站在发展性评价的角度,运用过程方法将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放在贯穿四年大学生涯的每一个教学过程,及时反馈优势和不足,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和意见,就能有效降低过程的无效性和资源的浪费。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当代学生,无论所学专业背景是什么,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与质量息息相关。质量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质量管理学的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使用者运用质量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质量管理学的学习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更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将知识传递与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和提高,以及课程特点和专业背景紧密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获得何种身份,都是质量的创造者和享受者,都需要拥有面对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 (二)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是一个假设检验过程。教学的动态发展完全受制于教学情境、教学主体、学生现状等可变因素的影响,没有一种完美方法可以畅通无阻。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评价的目的都不是将学生划分等级,而是希望通过评价了解学习任务被掌握的程度、未掌握的部分,以及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反馈[1]。依据相关问题诊断结果得到改进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课程后续活动的开展和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2]。 (三)突出评价的过程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侧重于对教材内容的考核,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突击复习达到考核目标。而质量管理学的学习效果是由日常教学活动串接而成,它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并运用过程方法识别、测量、改进,确保每一个教学过程的质量,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通过过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变化,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给予相应的激励和帮助。 (四)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由于生理、心理、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都会显示出不同的个性特点。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入学条件所限,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个体差异则更为明显。独立学院的学生拥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但由于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部分班级学生学习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由于前期基础文化课挂科较多,直接影响后期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因高考失利产生的心理阴影,呈现出自卑感重,受挫能力差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了解学生的特点,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尤其是对于学困生,需重点关注,通过挖掘其发展潜力给予其积极的鼓励和支持,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五)凸显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而在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中,评价者是教师和全体参与活动的学生。评价采取的是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求知、探索和努力的过程。 二、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课堂永远是教学理念实施的主阵地[3]。要想站稳教室的三尺阵地,在备课、备学生的基础上,更要设计好教学的过程环节,吸引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在案例分析、主题辩论环节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职责,控制时间资源,记录学生发展变化,以实现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信息反馈、诊断和改进功能。 (一)授课对象的信息收集及时向教学干事、班主任和其他代课老师了解上课班级的生源情况、学科背景、学习态度、班级学风等信息。经过调查发现,文科和理科学生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文科学生擅长于发散思维,理科学生更擅长逻辑思维。大二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积极,学习热情较高,但是,前期先行课程没有开设,问题讨论中缺乏理论支撑,思考较为片面。大三学生理论基础宽泛,知识迁移较快,对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深度,但是学习纪律性较差。因此,在授课之初,教师需要针对班级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二)评价目标和指标的确立质量管理学课堂引入发展性评价的目标基于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无论是建构主义理论还是后现代主义关于教育的研究,其核心思想都是创造机制,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师生互动,而且更应该通过项目小组团队的合作,通过问题讨论、辩论,在同学之间形成多边互动,从而激发思想的火花和对知识的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质量管理教学中发展性评价体现其过程特点,评价的重点在于各教学活动的实现。质量管理学具体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三)教学过程评价的诊断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日常化,可以清晰全面地记录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在教学前期的评价中由于不涉及考试的问题,可以按照实际评分再化为百分制进行。既可以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又可以为教师制定后续课程的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提供素材。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实现发展性评价的诊断功能,将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运用质量专业软件Minitab做过程控制图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异常因素,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除。根据过程综合评价结果利用Minitab软件做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如图1所示。由控制图发现,3号学生成绩异常,与相邻学生的成绩相差较大。究其原因在于该名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经常旷课、不参与小组活动所致,与班主任及其本人沟通,对其提出忠恳的意见帮助该学生回归课堂。根据发展性教学评价结果建立教学过程档案袋,将各项活动得失、学生的提高与发展记录在案,为后续活动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的改进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过程改进遵循PDCA原则。尤其是课程授课之初,不同班级的学生对授课教师、授课风格、授课方法的接受和熟悉过程不同。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教学计划的实施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独立学院学生原有的学习惯性成为探索性学习的障碍,网络的便捷既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也可以成为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帮凶。一个开放性的与社会实际相关的问题,结果答案的雷同率高达48%。以启发为主的案例教学方法尽管受到欢迎,但是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变成沉默的倾听者,双向的互动往往会遭遇冷场,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尤其严重。小组活动中发言者不是滔滔不绝占用时间,就是语言单调匆匆结束。因此在教学改进中,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惯性,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通过运用各种资源,贯彻过程评价准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次,强调规则,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如提前发放课程资料,布置小组活动内容和规则,激励学生主动阅读、深入思考;课堂讨论环节,请学生发表观点,互相提问答疑,合作解决问题[4]。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寻的终极目标。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引入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终结性评价的弊端。改变学生读死书形成的高分低能,以及突破及格红线的“突击手”现象。在整个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视线关注于学生在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知识、方法以及价值观的变化,有助于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正确认识,并针对学生的优势与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郭志清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质量管理学论文:抓好教学质量管理学年总结 如果说企业管理出效益,那么教育管理就是教育“生产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学校管理评价中,提出了“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评价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我们的管理策略是:常规教学经常抓,创新性教学重点抓,学科整体推进全面抓。划学年,分兵把守,责任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班主任包全班,科任教师包学科,学年初确定教学质量目标,明确各年级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质量检测既看单科合格率,又看全科合格率。既横比看自己所在同学年同学科位置,又纵比看自己的提高幅度。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抓好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过程管理与评价,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学校要求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制定了课堂教学考核细则,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展示月活动,组织教师讲三课和研讨课,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抓备课。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易,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我们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备课组要集体讨论,备教学目标、备教学情景的创设、备问题的提出时机、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学法指导、备板书设计。 第二,抓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如力和场的关系。教师可比作磁场源,学生是磁场中的物体,要被场源磁化,就要调整场源和物体之间的位置,即调整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使主导和主体两者有机地结合,进而产生强力作用。这股力量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爱学、会学。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根据学科特点、课的内容、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怎么有效就怎么上。比如,在教学语文《过零丁洋》,让学生想象意境时,一位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另一位教师未使用课件,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全词的理解,以画配诗。第三位教师既未让学生描述,也没让学生配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的理解,将其改写成白话文。这三种教法可以说各有特色,但我们更青睐于后者,因为这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想象时空。但有几点原则是必须遵守的:(1)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2)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3)必须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我们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是:(1)随堂听课,不打招呼,听后个别交换意见,提出要求和建议。(2)每周安排公开课,全校教师都可以听,然后进行评课,共同研讨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3)凡检查性听课,均要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检测,纳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考核中。 我们的评价方法是:我们把课堂教学的评价分为准备、实施、收获三个阶段来进行设计,在每一阶段中都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方面加以检测,构成“三阶段、四个板块”的评价模式。 (一)、准备阶段(15分,前1、2项3分,3—6项各3分。) 准备阶段就是评价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可以说是教- 师隐性的一些工作。 教学准备阶段的评价,我们主要是由教学领导和教学同行来评价,通过听、看、查三种方式来进行评价,在这一阶段四个板块所呈现的主要评价内容是: 1、教师能否正确把握学生特点、学习方式和已有知识。 2、预设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 3、教学器材和电化教学手段是否符合教学需要。 4、学生是不是做好相关知识的复习准备。 5、学生是不是准备好相关学习辅导材料。 6、教师教学设计和预期目标是否合理。 (二)、实施阶段(共70分,每项4分) 实施阶段评价的是教师实际教学过程的水平和质量。这一阶段的评价是教学相关领导及同学科教师共同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1、教师与学生能否产生积极的情感交流。 2、学生能否聆听和尊重他人意见。 3、学生能否争先回答问题。 4、学生是否与教师能进行丰富对话。 5、学生能否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 6、教师能否运用有效的提问技能。 7、教师能否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信息。 8、教师能否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 9、能否把学生引向学习深处。 0、教学器材能否满足教学需要。 11,学生能否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12、学生能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13、教师在课堂营造的氛围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 14、教师能否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15、师生是否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三)、效果阶段(15分,每项3分。) 效果阶段评价主要是检测教学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1、学生是否掌握思考的角度和方法。 2、教师能否通过反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制定改进的措施。 3、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如何,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4、学生是否理解了所学内容。 5、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有价值。 准备阶段的评价。我们主要是通过访谈、阅读(包括教案)材料来进行。在这一阶段我们是由教学领导进行检测评价,对学生的准备结果可以采用口头或书面反馈形式进行。 实施阶段的评价。我们是所有的评价者(包括领导和教师)到课堂上进行实地听课、观课,按实施阶段的评价内容分到评价表,进行量化评价。 效果阶段的评价,我们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去进行,有的是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口试或笔试,有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询问,也有的是通过同行们的评课进行评价。 三个阶段的评价,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在每个阶段评价时,都要对前或后一阶段相互照应。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铺垫,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印证。同时也要看前一个阶段的实施是不是有利于后一阶段的展开,后一阶段是不是按前一阶段继续实行。为体现三个阶段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多样方法,并充分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工具多样化,在课堂教学管理评价上收到了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的效果。 第三,抓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我们要求教师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个农民家庭,关心每个农民子女。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我们的具体措施是: (1)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2)任课教师必须对任课班中的学困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价; (3)教师须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4)每周与学困生谈心一次,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采取了“六优先”包教保学措施:一是座位优先,让他们远离被爱遗忘的角落,坐在便于教师指导的前排;二是提问优先,便于教师及时反馈,给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三是作业批改优先,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补课;四是有了成绩鼓励优先,以保护其微弱的自信心;五是帮助解决困难优先,以解决后顾之忧;六是家访优先,与家长配合,共同帮助他们进步。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是创办优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全面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践“为学生发展奠基”办学理念所必须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困生队伍的比例在逐渐降低。实践证明,只要学困生不掉队,普九控流也会减少很大的压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 第四,加强过程管理。重视教学过程管理,以发展为主旨,以痕迹为依据,做到有目标、有检查、有反思、有整改措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除了平时的检查,随堂听课外,每学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进行认真调查。包括:一听(听课堂教学);二看(看备课教案、作业批改);三座谈(与学生座谈,了解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情况);四总结(在上述调查基础上,总结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以发扬光大;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这一调查活动,有利于全面了解“教”和“学”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秩序、高质量地正常开展,有利于培养教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同时也有利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第五,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作业题。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不允许将未经筛选的现成习题布置给学生,造成学生重复劳动,加重负担。在作业的质的方面,我们提出巩固与求新结合、单一与综合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的原则。由于我们对学生的作业严格控制使得教师必须精选作业题,从而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益。 第六,做好质量分析。对于学校组织的测试,我们决不把它仅仅视为对教和学的结果的简单小结,而是通过检测,及时反馈,抓好教与学质量的实在有用的分析。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们依据有关数据,召开任课教师参加的学生的质量分析会;质量分析会不只是单看分数,看“三率”,而是从知识、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从课内、课外,从教法和学法诸方面进行纵横交织的多层次、多方位地分析,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更找知识上的缺漏和教法学法上的薄弱环节,进而研究和落实分层指导和补救的措施。 正是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与评价,使得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可以说是一年一个台阶。 质量管理学论文: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4个方面入手,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改革;内容;实践;方法;考核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门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意识,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不仅要讲授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的方法工具,更要结合食品安全案例开展教学,同时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河西学院自升为本科院校以来,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一句空话,与之相适应的应用性、实践性强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关键。因此,为更好地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使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适应食品行业发展对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 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教学中使用的最新版本的《食品|量管理学》为2013年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就目前的教学需求而言部分重要内容已经稍显滞后。其中涉及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2011年颁布施行的食品法律法规,而2015年4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修订并通过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导致所有的食品质量管理学教材中的该部分内容均显滞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除细化了原有的部分内容,还重新定位了食品安全的监管视域。食品监管模式、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等相关内容的完善,使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重视食品法律发展的历程,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将新的内容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定期浏览食品、食品质量、质量管理相关网站和论坛,查阅最新相关期刊文献,适时掌握本课程相关内容的最新发展动态,从而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更新和深化,优化教学质量。 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且课程内容较多。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尽可能精炼,重点难点突出,力求知识结构合理。将教学重点放在食品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法规标准、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工具、食品质量检验及GMP、SSOP、HACCP、ISO22000系列标准的应用以及食品生产许可制度上。教学内容便于因材施教,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2 加强实践教学 2.1 参观实习 在系统地完成食品质量管理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后,组织学生参观食品工厂。通过工厂的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意识,让学生熟悉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了解食品安全隐患的来源,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同时,也可在系统学习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机械设备和食品质量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后进行参观实习,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针对企业某一具体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进行系统的质量安全分析,总结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2.2 调查调研 可以利用假期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根据地区特点开展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调查,在设计调查问卷及调研过程中,使学生发现自身知识积累的不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从而增强学生对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的责任感和食品人的使命感,使学生自觉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 2.3 课程设计 目前,部分高校将食品质量管理课程设计作为课程理论教学后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针对具体加工产品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设计,选题越具体则设计越具有针对性,设计报告也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1]。河西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还未设置该课程的课程设计,但有部分学生将该课程设计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应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最好是在参观实习或专业实习结束之后。在课程设计中,避免选题大而空、选题雷同,同时避免脱离实际生产的需要[2]。 3 改革教学方法 3.1 网络教学 随着网络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精美、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使食品质量管理学教材上抽象的理论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3]。在课程内容不断增加、课时一再压缩的情况下,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达到信息量大、速度快、效率高的效果。同时也便于不断更新食品质量管理最新发展动态、学科前沿以及网络信息,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微信、微博、网络平台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开展新型课堂。将学生的手机变成学习工具,例如利用网络平台制作在线调查问卷,实现在一定范围内的快速调查,其数据统计直接使用网络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不仅节省了时间、人力,也为调研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将信息技术植入课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高校教学APP的不断开发,手机教学APP逐渐被用于课堂教学,下载一个云班课APP,教师就可以通过其管理班内每一个学生。通过手机可以进行课堂签到、提问、提交作业并记录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还可以通过云班课的互动功能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进行投票、问卷、头脑风暴、讨论、答疑等。这种新颖的线上线下互动新模式比较适合现在的大学生,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有趣。 3.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目前食品质量管理学授课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既扩展了理论知识,又丰富了践经验。选择案例时,应密切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时效性和代表性的案例[4-5]。 例如,在第八章食品质量控制的讲授中,在讲解如何利用食品质量管理工具因果图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识别和发现问题的原因时,以某糕点生产企业的裱花蛋糕微生物超标的质量问题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分析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裱花蛋糕微生物超标的原因,再结合实际生产分析导致裱花蛋糕微生物超标的主要原因和关键原因,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质量管理工具――因果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例如,在讲到食品质量标准与法规时引入“立顿速溶茶氟中毒事件”和“啤酒甲醛事件”,通过该案例分析对比不同国家在同类产品上的不同质量标准与规范,进而深入分析产生这一差距的原因,并从食品质量标准与规范的角度,探讨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启发并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维持专业课堂的活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4 丰富考核形式 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考核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课程考核除了基本的作业、出勤、期末考试以外,平时的表现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如课堂提问情况,以及对教师布置的话题、案例、讨论的参与程度等均被视为平时表现,并直接影响最终评分。另外,适当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5 结语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不断应用,这门课程需要进行更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应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质量管理学论文:《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及保健食品标志不规范现象的探讨 摘要:本文从新版食品安全法出发,阐述了新食品安全法对保健食品的要求,通过采用课后调查的方式,分析保健食品标签以及保健食品特有标志“蓝帽子”使用规范性存在的问题,对《食品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过程的探索以及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保健食品标签;“蓝帽子”;《食品安全法》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对提高食品与营养相关专业学生的业务素养和管理水平十分重要,该课程以理论课程为主,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本课程安排学生针对保健食品监督管理规范以及市场流通过程中保健食品标签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展开调查,以培养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维持温饱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保健,许多保健食品应运而生。市场上出现了具有很多效用的保健食品,然而即使是具有相同效用的保健食品也有不同的品牌供消费者挑选,令人眼花缭乱。因此,针对保健食品的监管,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点。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保健食品标签及保健食品标志使用规范性调查,使学生深入理解保健食品的含义以及保健食品的申报流程。同时,针对保健食品标签不规范以及保健食品标志缺失的现象,引起学生对保健食品审批流程及市场监管制度的重视。 对于保健食品的定义有明确的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的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针对其定义,保健食品具有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缓解体力疲劳、缓解视疲劳、改善皮肤水分、减肥、辅助降血糖、改善生长发育、抗氧化、改善营养性贫血、辅助改善记忆、促进消化、清咽、通便、辅助降血压、辅助降血脂等27类功能。除了以上提到的27种功能以外,保健食品将营养素类也纳入了其管理范围,统称为营养素补充剂(以矿物质、维生素为主要原料的产品),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为目的(2003年5月1日《保健食品检验与评审技术规范》)。 一、新版食品安全法关于保健食品的要求 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中,详细解读了新版食品安全法关于保健食品的要求。2015年4月24日修订,并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食品安全法将保健食品划归为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从注册管理、生产管理、市场监督、广告管理以及违法处罚等多方面进行了规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在保健食品管理上有不少突破性的举措。例如,设立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针对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新版食品安全法明确要求:保健食品声称保健功能,应当具有科学依据,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其中针对于保健食品管理作出了较大调整。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了保健食品的申报采用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这种双轨体制彻底改变了过去执行的单一产品注册制度。正规保健食品的外包装盒上标出天蓝色形如“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下方标注批准文号,如“国食健字【年号】××××号”,或“卫食健字【年号】××××号”。国产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是“卫(国)食健字”,进口保健食品是“卫(进)食健字”。面对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市面上常见的大多数保健食品一般都符合相关条例依法进行注册并备案,同时在其商品上都贴附了“蓝帽子”标志,并标注了详细的信息,可见市场上大部分的产品都较为规范。 然而,2015年5月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要求,清理并逐步取消各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据了解,保健食品行政审批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原则上应予以取消。因此,保健食品要取消注册审批的传闻在业内流传开来,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被称为业内热门话题。一直以来,保健食品市场的乱象在很大程度上被归咎于监管制度不合理,其中审批制首当其冲。但是,当面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或取消”的消息时,业界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取消保健食品审批利大于弊,而有些人则担心此举会使得市场更加混乱,而截至目前为止,相关部门是否取消审批,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二、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使用规范性调查 既然我国并没有取消保健食品审批制,因此,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W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保健食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的使用规范性展开了调查。针对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保健食品采用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这一举措,我们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国产保健食品”,搜索到15866条注册审批记录,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这些记录中的产品并非都标有“蓝帽子”标志。例如,味全活性乳酸菌饮品(国食健字G20150042)、大寨牌核桃露(国食健字G20040923)、碧悠牌达能酸牛奶(国食健字G20060258)、静心口服液(卫食健字(2002)第0489号)、力度伸维生素C泡腾片(国药准字H20056946)、露露杏仁露(卫食健字(1997)第258号)、益力多牌乳酸菌乳饮料(国食健字G20041493)等,这些产品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保健食品均有注册备案,不仅标注了产品成分、功效、针对人群以及使用方法和用量等内容,还标注了相应的批准文号。以上这些只是我们在调查中能够查找到的极少一部分保健食品标志不规范的产品,可见这种标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存在已久,并且存在管理困难的问题。对于营养专业的学生,这类问题查找起来尚较为困难,公众对其更是知之甚少。可见,普及保健食品专业知识对监督、规范管理保健食品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对保健食品、保健食品说明书以及保健食品的生产实行审批制度,对市售的保健食品实行标志管理,即大家熟悉的“蓝帽子”。保健食品从申报到取得“蓝帽子”,要经历准备申报材料、样品生产、试制现场核查、样品送检和专家评审五个阶段。既然申请审批保健食品如此烦琐复杂,为何已经获得批准文号的产品却选择隐藏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呢?就是因为保健食品作为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其标签上应注明适用人群及使用方法和用量,因此有些品牌选择将保健食品的标志隐藏,同时不标明其适用人群、使用方法及用量,掺杂在普通食品中销售。 保健食品进入法制化管理以来,我国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一直在进行管理探索,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也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相信会对我国保健食品的规范化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然而,在保健食品监督管理上,还是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比如如何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保健食品使用其专用标志“蓝帽子”,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三、使用分组调查法进行教学的效果分析 学生通过调查检索等方式对保健食品标签和保健食品专用标识“蓝帽子”进行调查分析,使得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了保健食品的定义。通过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的方式,使其直观了解保健食品标签内容,同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保健食品标签各项内容的含义以及市场保健食品标签标志不规范的原因。引起学生对市场保健食品监管混乱现象的重视,从而促进保健食品未来向着监督有序、管理有力、政策规范的方向发展。 质量管理学论文:基于工程管理学加强土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建筑项目当中的土木工程质量对于建筑业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土木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主要论述了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并提出土木工程管理施工实践中质量的控制措施,对于土木工程管理施工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监管;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城市规模扩建以及老城区改造等方面加大了建设力度,土木工程建设成为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类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注人了活力,同时还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充分的实践经验。但从大量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方面来看,很多建筑企业在对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意识不到位等,使得土木工程质量出现严重的缺陷,社会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诸多质量问题,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直接隐患。这就要求土木工程监管部门以及工程施工企业认清自己的职责所在,从强化自身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方面来提升土木工程建设的水平,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现实必要性 土木工程不同于工厂生产,工厂生产有固定的厂房和车间,土木工程施工具有一次性和复杂性特点。建筑土木工程在施工中不可能拥有工业产品的生产中应用的成套的生产设备和比较稳定的生产环境,很多的偶然性因素都影响着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 土木工程施工现场是露天工地,受地质、气候条件影响非常大,施工周期也会由于其他原因被拉长,各工种间交叉及穿插作业的情况比较普遍,各种工序的交接及中间产品等非常繁杂。若不对隐蔽工程及时进行检查,只依靠事后的观察和调整,无法进行有效判断,从而难以保证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以上种种因素对工程质量都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体现就是整个工程项目的核心部位,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对于工程建筑整体发挥其基本效能具有直接的制约性影响,并且对工程建筑内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当前阶段,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建设已经屡见不鲜,市政建设中对于土木工程施工队伍的资质要求和素质要求方面存在较大的偏差,导致土木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技术缺陷,甚至一些不具备土木工程施工资质的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违规施工,使建筑质量远远达不到基本质量要求还有一些施工企业为了控制施工成本,在施工材料的选择方面使用劣质低价的材料,使得建筑物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参与施工的工程师、项目监理、技术员等必须具备专业化的施工资质,然而我国在进行全方位大规模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表现出施工监理人员的缺失,具有专业化的施工监理人员“供不应求”,一些小监理公司通过挂靠大型施工企业,在不具备独立工程监理资质的条件下参与工程现场的施工监理,一些监理人员工程施工技能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无法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对工程质量做到全方位监管,使得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却无法及时得到解决,监理市场秩序混乱,无法对土木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 三、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科学建议 (一)建立健全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土木工程建设需要从工程效能的提升方面来提升工程质量的基本管理要求,理论上对于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的基本要求是降低工程成本投人,采用多元化工程管理方法,完善工期衔接等方面。因此,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必须在项目施工之前充分做好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建设,从制度方面约束土木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应基于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方针政策,实施可行性分析,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将质量体系作为施工全过程的内部行为准则,并予以坚决贯彻落实。 (二)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环境的具体建设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应当重视施工场地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以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土木工程施工对于施工区域附近居民正常生产生活方面的影响。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应当培养科学合理的施工理念,对环境因素的两个方面进行重点防治一是外部环境对于工程质量影响着其中包括天气因素、季节因素、交通因素等情况对于土木工程施工条件造成的影响,切实做好“因地制宜”的特殊环境防范措施,加强工程建设中的特殊情况应急预案的实施。 四、结论 总之,土木工程的管理同施工中质量的控制是非常复杂而有实际效用的工作,关系着整个工程项目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而且,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是建筑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长久发展的有力手段。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多项完善的措施综合运用,产生合力。思想上的重视、管理与控制技术的不断创新对于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质量管理学论文:基于教研结合的质量管理学启发式教学 摘 要: 本文针对质量管理学的特点,分析质量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教研结合的质量管理学启发式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质量观,提高对质量管理学的学习兴趣,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诱导传授理论知识,同时通过教研结合的方式推动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 质量管理 教研结合 启发式教学 质量管理大师朱兰说:“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管理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完善的管理体系,并且质量管理理论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在高校里,一般管理类、工业工程、质量管理工程类的专业开设了质量管理学课程,对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一定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质量管理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理论,并具有解决企业实际质量问题的能力[1]。但目前大多高校仍偏重质量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质量管理的实践环境,学生解决质量问题的综合能力较弱,与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随着质量理论的发展和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质量管理课程势必面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更新和挑战。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教研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以启发式教学的思路指导质量管理学的教学,将科研项目渗入质量管理学实践,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 1.质量管理学的特点和教学现状 1.1质量管理学的特点。 在认识质量管理学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要清晰地了解质量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从而提出适应其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 1.1.1质量管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质量管理学涉及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质量管理学中的相关内容[2]。 1.1.2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质量管理学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着重要承上启下作用的一门课程,涉及很多实践性的方法和知识,仅靠书面的理论讲授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在课堂中安排适当的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后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1.1.3质量管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顾客需求的复杂多变,现代质量管理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质量管理理论不断更新,例如ISO9001:2015就较ISO9001:2008有重大改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要了解现实中企业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质量管理新工具,又要关注质量管理前沿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宽度。 1.2质量管理学的教学现状。 现在某些高校越来越重视质量管理学,并将质量管理学作为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渴求也极大地推动了质量管理学课程建设,但是高校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与企业、社会的需求仍有不小的距离。 1.2.1课程内容设置较零散,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较弱。 质量管理学内容涉及面广,各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选择教学内容,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实际需求。而且目前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将各部分内容独立地介绍,学生只是掌握了某些知识点,但实际的质量问题往往要使用综合性的手段才能解决,因此学生不懂得如何将各知识点串接起来运用,应用能力、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不强。 1.2.2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教学办法为主,实践环节较少。 教材难懂且枯燥,教育模式上注重知识的讲解,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较少,课上师生互动较少,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后缺乏质量管理的实践环境,轻视实践环节,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质量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教学内容相对抽象,教学过程实践性强,这增加了课程的教学难度,所以教学方法的创新对质量管理学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基于教研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我国儒家文化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启发式教育原则的精辟概括。简言之,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摄取[3]。 2.1培养学生的质量观,提高对质量管理学的学习兴趣。 学习质量管理学课程的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在第一节课有必要给大家介绍学科、课程背景,让学生了解近几年以为中心的党中央对质量的关注尤为重要。例如2014年提出了“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总理在2014年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指出,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推动各方把促进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升经济质量效益上,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牢固确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2011年―2020年的质量发展纲要更是提出质量是立国之基、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在了解这样的时代背景后,列举美国宝洁、通用电气、可口可乐、宝马汽车等百年企业,指出支撑品牌的内在基础管理手段其实就是内在产品质量的卓越加上全球化战略。加深对质量时代背景的理解后,接着学习前人的质量管理理论,有必要重点介绍日本是如何由一个制造劣质低档产品的国家转变为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国家,这当然与他们质量观及质量理论的应用密不可分。通过对质量管理的背景和前人质量理论的了解,不仅让学生看到质量管理的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让他们树立质量强国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对质量管理的学习兴趣,为后期的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2课中应用案例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重在启迪、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质量管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案例教学法可以以较好的方式把二者结合起来,充实教学内容。随着近几年食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引起社会的很大反响,这给质量管理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在备课期间,我们需要准备大量案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案例,并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既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让学生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例如在质量管理课程中,IS09000体系章节,如果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IS09000相关内容,里面大多是单纯的规定条款,学生只能从字面上理解,不结合相关案例,学生很难真正地对其理解和运用。对于案例的选取和展开过程来说要适合学生的特点,选取的案例应该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比较接近或是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对案例比较熟悉,易于接受。同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思考、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2.3基于教研结合的启发式实践教学。 要真正掌握质量管理知识,只学习质量管理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和鉴定验收的科研成果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一方面,我们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中提炼整理出一批创新性实验,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接触实际。将科研项目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另一方面,教研结合模式主要选择自愿、优秀的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和研究生一起进行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给学生提供实验室条件和设备,定期进行课题交流,给本科生解决课题研究与实现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拓展本科生的创造性研究思路,给他们有实现创新想法的实际落脚点,真正实现“教研结合”模式的开发与运用。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从2013年开始实施教研结合的模式,以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为试点,同时辐射其他专业,要求本科生进科研团队,旨在充分发挥学院的科研优势,以科研带学风,以科研促创新。科研团队共分成分析化学组、模式识别组、质量管理组、信息系统组、管理模型组等小组,分别由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小组负责人。学生通过听取系列讲座、考核和双向选择的方式进入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每个月各小组分别安排一名本科生汇报科研进展,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科研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能力,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教师通过科研团队了解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兴趣,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教学。经过一年的科研锻炼,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对科研有了全面认识,不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而且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一年的培养,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不仅获得了生动的教学题材和案例,将科研内容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实践与创新能力,实现了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并进。 3.结语 对于老师来说,基于教研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可大幅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科研与教研活动中的亲身实践,积累自身创新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成果会给教师带来创新的火花,给教师的研究以启迪和帮助,更好地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提升自身素质。 质量管理学论文: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质量管理学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基于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案例讨论式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提出案例讨论式教学的方法实施步骤, 总结了讨论式教学方法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并指出案例讨论式教学运用时需注意的问题,提高了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案例讨论式 教学法 食品质量管理学 实践 质量管理的理论起源于上个世纪60 年代,是由朱兰博士、克劳斯比及美国通用电气总裁费根堡姆由等人在实践中发展出来的[1]。食品质量管理学这门课程质量管理在食品科学专业的应用,该课程知识含量大,涉及面非常广,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选择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因理论内容较多,学生对于纯理论课程的精神集中程度较短,容易倦怠和抵触,因此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为传统教授课程中学生在课堂中参与较少,积极性下降,且机械记忆也不利于深度理解,致使学生对食品质量管理的学习只知其原则而不知如何运用。笔者在过去两届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堂中尝试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相关热点案例的讨论引导学生对食品质量管理学的理论知识的深度认识,这样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针对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案例讨论形式,也促进了师生互动。 1.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基于讨论式学习的教学模式[2],是指教师根据大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预先设计和组织一个相对应的案例,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剖析和讨论,通过对学的行启发和指导,学生可以进行独立且积极的思考,思考的结果以讨论的形式在各个小组之间展开,各小组绕某个中心问题或者理论观点叙述小组的认知过程,在小组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中学生对相应理论的认识有了质的改变,这种针对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主动分析理论成因,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使课堂的学习效率显著增高。案例讨论式教学法重点强调的是合适的案例和学生的讨论,学生是案例讨论的主体,而教师资料提供者及辅助引导者。讨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理论的学习,因此需要教师能够恰当的营造讨论环境,让学生学会在意见不同情况下学会分析,激发学生建构知识。 2.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过程 2.1案例的设置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及课程重点难点创设合适的讨论题材,或者在互联网上摘取有关食品质量管理的热点案例。可以先根据官方评论或专家评论分析案例的侧重,再根据实际教学内容, 提出讨论题目,引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讨论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效果。也可以事先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去找一些相关的案例视频或者新闻报道等,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主动思考这些材料的深层内容。案例的提出是讨论教学法的核心,这个案例紧密要结合教学内容,同时也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好的案例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 2.2积极主动的讨论 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是课程讨论环节的重点,这要求老师要提前安排相关知识的预习,让学生多查找相关参考资料,对讨论的案例和知识点充分理解,这样才能在讨论环节中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讨论案例的设置不能过于狭窄,同时也要考虑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如有的班级班风比较活跃,大家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快就被带动起来,参与到讨论中。但是有的班级班风比较肃静,没有活跃的学生,这就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也可以邀请其他班级的学生来课堂中参与讨论。最终的目的是尽量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过程中。 2.3激发讨论热情 案例讨论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对于新观点和新思路可以让学生及时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找到支持证据。同时教师要变换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允许质疑和反对,如果能找到质疑和反对的理论支持则更加能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 2.4讨论要及时总结 激烈的讨论能带来思想火花的不断碰撞,但毕竟课堂时间有限不能无限制的讨论下去,因此每一个小案例讨论到恰当的时候都要及时总结。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针对讨论案例给予必要的点拨,并作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从而使学生把讨论得出的结论和在此过程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并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3.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为了让纯理论课程不再枯燥乏味,笔者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堂中运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在讲授课堂中穿插案例讨论,不但创造了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大大得到提升。在实际案例处理中, 学生以食品质量管理某一方的角度, 参与案例的讨论和探究,例如有这样一个小案例:客人在面馆点了一碗牛肉面,面做好上桌后,客人发现根本没有牛肉。就问服务员“喂,牛肉面里面怎么没有牛肉啊?”服务回答:“老婆饼里面有老婆么?”。这个案例主要讨论就是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及与顾客沟通等。对这个案例很小,但内涵却很丰富。恰当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案例的正确性以及包含的食品质量管理学知识。同时,讨论的过程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通过刚才的案例还可以延伸讨论:食品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内部沟通体系等等。 案例讨论式教学强调有针对性的讨论及探究, 强调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的是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增智,在讨论中质疑,在讨论中创新。大学校园是个充满活力,思想火花不断闪耀的地方,但让学生释放活跃思维的课堂却很欠缺,因此鲜有学生能在课堂这样的环境中和不同观点的人一起讨论理论知识,以至于很多学生走入社会时都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很欠缺。而通过课堂中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信更能增强自我表达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锻炼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不能提供实践。书本知识不是实践能力,纸上谈兵终究不堪一击。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能力。现有情况下在课堂中只有通过主动思考和讨论才能达到这一目的。通过案例讨论环节,不但实现了知识到能力的转换,更能提升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案例讨论式教学法使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不再枯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运用之间的对接,对提高学生的管理实战能力,培养食品质量管理学综合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4.案例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 4.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案例 食品质量管理学部分的教学中, 笔者结合食品质量管理学的实际, 设计或者摘录了一些模拟管理的案例,这些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食品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程序和相关的法律规定。 4.2引导学生思考 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讨论是案例讨论式教学成功的关键点,但如何引导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认真思考和积极讨论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难点也是重点。这需要设计案例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甚至可以设计一些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案例让学生立刻和相关理论联系在一起,而后进一步加深案例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每个案例对应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分开看都是零散的,只有教师恰当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点及时归纳总结,并且找到知识点间的联系,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5.需注意的问题 5.1教师方面 首先,恰当选择讨论的案例。合适的案例能为课堂增色不少,不仅要求案例生动,更需要这个案例贴近本节课所需学习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讨论式教学模式被学生尽快接受,发挥最大的功效。同时,还要考虑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可能出现不同观点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好引导。对于可能出现争议的案例也可以安排学生做好相关理论知识的预习, 有些较大的资料可以提前发给学生阅读和思考,在做好这些充分准备工作之后,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充分讨论,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探索和思考。其次,恰当处理课程环节。案例讨论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所需要的时间和讨论的节点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分配好,何时引入案例,如何开启讨论,教师要控制好节奏才能进一步完成交流和总结环节,不至于耽误教学进度。最后,角色分配好。在讨论环节中教师是配角, 学生是主角,如果准备的充分甚至可以让学生来主持讨论。总之,在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中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方法后,明显感受到教学中主角的转化,学生也很享受这种讨论过程。学生在讨论环节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大大提高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更深知识层次的教学效果。 5.2学生方面 在学生的思维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手握点名大权,无论是否喜欢听这门课程都得按时来课堂,这使得课堂的学风不正,很多人睡觉玩手机看小说。而我上课则一直主张如果不喜欢这门课程可以直接和我讨论不喜欢的原因。和学生聊天过程中得到一个结论就是纯理论的课程学生听不进,其实问题的实质还是学生没有主动探究理论,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呢?把课堂交给学生是一个最简洁也最有效的方法,而讨论环节的创设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利用课堂,做课堂在主宰者,亦能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主动思考并讨论,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增智,在讨论中质疑,在讨论中创新,还要善于在讨论中总结、讨论后总结,才能达到完美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讨论课程中,才会彻底转变观念,亦会激发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 质量管理学论文:基于能力导向的《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摘要:《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实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能力教育的重要课程,是为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成为食品质量管理人才而开设的课程。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为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五个方面入手,展示了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实例,使这门课程的相关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能力导向;食品质量管理;教学改革 食品科学是一门以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为基础,研究现代食品加工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的交叉学科,自建立以来为各级食品生产企业培养了大批食品检验人才[1]。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随着食品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地改变,充分认识到食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各大食品生产企业也将食品质量控制的重点从事后检验转移到生产中的管控上来[2]。因此,各大高校的食品学院陆续开设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专业和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以应对企业不断增长对高级食品质量管理人才的需求。《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还是一门新兴的课程,需要进行更多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与直观的企业和市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3]。这些年来,虽然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各种探索和改革,但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要求的。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并不能使学生记住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内容,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生动深刻的印象[4,5]。但基于能力导向教学法却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它以能力的培养为课程教学的总目标,通过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真正理解明白食品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意义,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质量问题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6]。《食品质量管理学》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贯穿于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意识、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质量检验的工作总和。这门课程与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包装学、食品物性学等多门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学生前期所学的各门课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应用,将所学检验方法体现至食品企业生产活动中,以能力为本位设计相关的教学案例,不再追求检验分析过程的枝节,重在整个检验流程的设计管控,才能培养出能独立进行质量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内容 为了注重对学生食品质量管控整体能力的培养,我们对本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目前,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前已学习了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贮藏原理、食品分析与检测等基础课程。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中,我们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设计、质量管理工具、抽样检验、HACCP、GMP、SSOP上,突出了教学重点,使课程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同时,为了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我们从当地企业如阿布拉馕、巴口香、新疆八大怪等食品企业中引入了切合当地实际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对食品质量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由此在实际应用部分方面安排较多的课时,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具体的指导教学,制定出符合新疆地域特色的《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方案。 三、教学方法 把以教为主,改变为以学为主;把以内容为主,改变为以问题为主。学生只有学到了知识,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更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解决企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以培养工科学生的能力为主。讲授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主要采用项目管理法授课,把能力培养贯穿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项目教学法,就是以项目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采用目标推进式进行完善。如在抽样检验教学过程中,提出如何对生产中的巴口香牛肉干进行抽检?如何取样?取多少样?如何进行判断?通过对项目流程的分析,达到最终教学目标。这一过程使学生在项目的解决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同时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这些细节上若能结合区域本土特色实际的企业食品管理问题,就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达到,师生共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的备课准备中应多参观考察企业的生产实际,并多与企业交流,才能达到以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食品质量管理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手段 因为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学时少的课程,因此在整个授课时间中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在HACCP章节的讲解之中,主要采用了视频资料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在HACCP的引入过程中,让学生先观看美国牛肉企业HACCP内容的宣传片,让学生对HACCP的概念有个清楚和感性的认识。这样的宣传片学生较感兴趣,但若只通过视频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不深,看完视频后学生很快就会遗忘。因此,在接下来的课堂讲授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补充,结合学生的兴趣对HACCP的原理进行分别详细的讲述,将重点以板书的形式长时间停留在黑板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行为,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各种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板书相结合,教学效益能达到最大化。而在作业环节中,针对食品质量管理学作业,改变了以往的上一次课,交一次作业的方式,而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先把学生分成3~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然后采取学完一章或相关的几章之后交一次作业的方式,以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从不懂到逐渐理解再到完全理解,项目作业从刚开始的设计到一次又一次的完善都由学生自己负责。而对于作业的监督,采取PPT汇报的形式,对不做作业的学生扣除相应的平时分,在检查中询问难题、难点,给予集体讲解和答疑,效果非常好。 五、考核方式 考察课程学习效果的阶段,我们采用了设计论文的方式,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重点在于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我们引入项目化的设计论文方式,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食品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来具体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课程论文更有实际意义。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选择课题、制定计划、合作研究、产生结果、相互交流、撰写论文的程序,自主自觉地开展课程论文的写作。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收集、分析信息资料,形成各个小组感兴趣的课题,然后再经过充分时间的小组内安排和讨论论证,根据图书资料、网上查阅和实际调查获得对某企业食品质量管理的研究结论,完成研究报告。这样的课程论文比考试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门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方式必然要以能力为基础,用富有当地特色的企业案例资源作为教学资料,遵循质量管理的原则、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全部课程内容的讲授。基于能力导向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探讨,在企业注重大学生能力应用的今天,具有积极的意义。 质量管理学论文:《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浅谈 【摘 要】质量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从质量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了质量管理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如何提升质量管理学的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关键词】质量管理学;教学;问题;方法 质量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活动之一。 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关系到其产品质量的高低。随着全球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市场的竞争焦点已经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产品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否在市场竞争中是否能处于不败之地。因此,质量管理对于企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发展,质量管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管理理论体系,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凡与质量有关的问题,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过程质量等,均可以适用。为了使学生树立现代质量观,掌握质量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很多大学为管理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质量管理学》这门课程。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管理学》课程概述 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是做好质量管理的前提。要培养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就要重视质量管理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长远角度来看,推广现代质量工程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近几年,质量管理学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重视。 《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对生产流程进行质量控制和过程优化管理的工作原理,树立质量管理理念,掌握质量控制的综合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质量管理学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自身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四个问题 :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质量管理学内容涉及面广,教学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一部分高校教学时只是笼统地对每个知识点做了简单介绍,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不深刻不牢固。2、教育方式上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和实践机会较少。3、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4、教学条件较差,一方面我国有关质量管理的研究不完善,教材显得难懂,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缺乏硬件教学设施,无法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 受到上述原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质量管理学》教学效果普遍不突出。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质量管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对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就需要在本校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质量管理学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究和改革。通过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不断推动《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目的。 (一)合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各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本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一定要反映市场企业的实际需求,使得课程教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避免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学校要及时更新市场需求信息,并及时作出调整。 其次,要根据本校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选择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本校的实际情况包括本校的硬件设施、师资情况和学生情况。课程内容选择时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的优选,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非重点,实现课程的科学设计。 最后,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国内质量管理学理论的不完善,导致国内有关的教材内容设计也不是非常科学合理。国内的质量管理学教材编写大多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践内容陈旧、方法简单,缺乏实践指导。使用这类教材会导致课程的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的验证性环节而存在,不符合应用型本科生的教学需求。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特点和办学特色,选择合适的教材。 (二)不断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要改革理论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听读记练”机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参考国外的教学案例和课程设计,引入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课堂上单纯的理论讲解往往比较枯燥,学生的理解有限,最终导致理论教学的效果不突出。引入案例教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力度。另一方面来说,通过让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要改善课程实践教学。首先,要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保证学生可以掌握课程设计要求掌握的质量管理技术。其次,实践课程可以社会实践形式开展,尽量做到社会接轨。比如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学习;在不影响课程安排,不占用课内学时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等。最后,为了确保质量管理课程的学生实践教学的长远、有序进行,院校应加大投入力度,建成工商管理仿真实习实践系统。仿真系统内要配备投影仪、摄像机、计算机、照相机、电动屏幕等设备,满足学生进行质量管理模拟实验和质量管理调研实验课程的需要。在仿真系统建立后,根据教学需要开设校内仿真实习课程,安排学生进行校内仿真实习,从根本上确保学习的有序进行,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 2、加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力度 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质量管理课程学习效率提供了物质保证。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PPT课件、多媒体教学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在课堂上采取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采用大量的教学图、表格、图像、视频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和补充,使讲解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后,使用网络论坛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如布置论坛作业,让学生在论坛讨论中对内容有更深的理解;通过QQ、E-mail答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等。 (三)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才能了解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信息反馈工作要定期进行,保障所反馈的信息的实时性。信息反馈工作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收集信息,二是分析原因。收集的信息包括教学方式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两个方面。首先,学校要建立教师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堂效果等。其次,要采用多种途径,比如小测试、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的信息,尽量确保信息的全面。最后,要确保所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分析原因就是要对所收集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分析目前的教学措施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经过分析,发现教学确实存在问题的,要及时进行教学纠正,制定恰当的矫正措施。信息反馈工作的目标就是对教学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我国高校质量管理学教学实践的不断升入,质量管理学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设计也必然会逐渐走向完善,不断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质量管理人才。 质量管理学论文:CAI课件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食品质量管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结合食品质量管理教学的实践,对CAI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开发的思路、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使CAI课件与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能有机的结合,提高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CAI;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 食品质量管理学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意识,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工学结合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可以逐步获得实施食品质量法规与标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卫生管理、产品认证等工作能力,养成自觉执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及职业道德,同时提高学生获得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较快地理解抽象的质量管理理论、怎样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等,往往是授课中的重点和难点[1]。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可以把抽象的食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和企业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企业文化、质量认证等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将概念的、图形的、生产设备影像的、微观的和抽象的知识表述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易懂、声画并茂,也形成了声、光、形、色、动等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共同作用的情景,同时也帮助学生由理论认识向实践认识的过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大大提高教学效果[2]。因此,将高校食品质量管理学的教学与CAI相结合完成教学任务,促进CAI课件在这方面的开发与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一、CAI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食品质量管理是食品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科技发展,食品质量管理的内容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如《食品安全法》替代了《食品卫生法》,HACCP体系逐渐完善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在质量管理教学原有的质量、质量管理概念、质量形成规律、PDCA理论、数理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质量决策、SSOP、GMP、HACCP、ISO9000等内容基础上,我们还增加了5S、质量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新七种工具等内容,使得原本40学时的课程完不成相应的内容,通过CAI的制作,可以达到信息量大、速度快、效率高的优点,可以为教师节省大量用于板书的时间,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讲解,同时还可以不断更新质量管理的学科前沿以及网络信息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图文并茂,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按照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授课教师多年授课内容、授课经验、企业实践、企业管理资料等的积累,制作了具有食品质量管理学特色的CAI课件,采用了大量flash动画,见图1,视频(如讲到服务质量特性的文明性时,引用金正昆的商务礼仪内容)及其他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做到了简捷、生动、重点突出,并通过flash动画、录像、图片、声音使授课内容更符合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也用不同颜色、不同字体突出重点内容,区分内容主次,这样通过多种方式展现知识内容,使得许多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3]。比如酒醅中酸度与酒度的散布图的绘制,用传统教学法讲授时,教师在黑板上边画边讲或使用静止的图片讲解,学生觉得乏味、复杂、抽象,而且绘出效果不理想,而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flash动画形式演示出来,学生一看就懂,直观形象容易记忆,也提高教学质量。再比如讲到5S管理内容: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时,看似简单的5个词,10个字,但真正应用到食品企业怎么能够做到5S,应用CAI教学可以连接大量应用图片,如企业的行迹定位,就是在存放工具位置上画上它的形状,工具取走,行迹仍留在原处。 3.资源共享 CAI课件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校内的精品课网络资源共享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给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进度。可以促进学生课下交流,转化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二、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多媒体CAI课件所要达到的功能,我们选择Windows为操作平台,采用Authorware7.0作为开发软件,使用Adobe photoshop进行图像的制作和处理,利用Macromedia Flash制作动画。 AuthorWare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它是以图标为基础、流程图为结构的编辑平台。能够将图形、声音、图像和动画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套完善的多媒体系统。 该课件采用了“目录树” 框架结构,层层深入,还可层层返回,也可以实现不同内容间的跳转。 课件包括电子课件、案例分析、录像、试题库、教学队伍、课间音乐等6个模块。 电子课件为最主要模块,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质量与质量管理、第三章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第四章质量成本管理、第五章现场质量管理、第六章GMP与SSOP、第七章HACCP体系、第八章ISO9000管理、第九章企业文化等九大章节内容。各章节的知识图片、文字、声音、录像、flash动画等多种方式实现,学生可以进入自己想学习的任意章节。美观友好的界面及丰富的内容,使学生能在欣赏的同时,更容易理解质量管理的内容。 案例分析模块包括国内外食品安全的重大事件案例、企业安全管理案例、企业文化案例、法规标准案例等,通过按钮可以查看案例内容及案例分析。 录像模块包括乳品、大米、油脂等企业工艺及关键控制点录像、商务礼仪录像、先进管理理念录像等,进入录像演示模块,选择想要了解的录像,点击后打开播放,显示作品所需的播放时间, 也可中途停止, 进入另一播放内容。 试题库包括含5 种题型:填空、概念、选择、简答、论述,有些题是用于检测、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些则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拓宽思路。点击题型还可进入练习状态, 对于填空、概念、选择等客观题用“√”代表答对,“×”代表答错,在提交后可自动统计答对数及百分率。简答、论述等主观题则只给出参考答案或设立讨论, 让学生进行参考对照或进行讨论。 三、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的实际应用 食品质量管理学CAI课件已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上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课件以陈宗道主编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为蓝本,配合几百幅的彩图、flash动画,信息量大, 结合教师生动的讲解扩充,形态直观, 便于学习理解。同时也减少了教师画图、板书的工作量,但在扩大信息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使会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学生既要抄写大量笔记,又要跟上老师的思路去理解教学内容,这有可能造成学生跟不上老师进度,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图片、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的简单堆积,使学生只顾欣赏新颖的图片、动画,而缺乏思考,一节课下来所获甚少,可能没有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 因此,要重视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时,要避免“喧宾夺主”,不要过多运用声音、动画、色彩等手段,否则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和学习兴趣的转移,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虽然CAI课件有自身的优点,教师用于增大单位授课容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辅助教学工具,但也不能离开传统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媒介主要是书本和黑板,学生通过记笔记可以加深记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没有谁优谁劣之分。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把老师与计算机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达到课堂效率最大化的目的。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CAI课件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CAI这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必将为广大教师所掌握,他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运用CAI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教学的优势中老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组织起来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应当保留。理想的教学应该把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完美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和谐统一。CAI课件在教学实践中也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从而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促进教学乃至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质量管理学论文:现代质量管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摘 要:本文概述了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不同时期的内容特点,分析了质量管理思路所发生的转变,对质量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给出了全面提高我国整体质量水平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质量管理;历史进程;发展趋势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指出:二十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了解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对于做好质量工作,进一步提高对质量的认识,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质量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Ⅰ.发展进程 质量管理学是以标准化、计量及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中与质量相关内容在内的学科体系[1]。人类社会从开始有生产活动后,就有质量管理问题,但质量管理发展为一门学科则始于二十世纪初期。从实践的角度,按照解决质量问题所依据的方法和手段,一般认为质量管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二十世纪初―30年代),它来源于泰勒(Tailor)的管理思想,强调把生产和检验分开,采用全数检验的方法保证出厂的都是合格品,不足之处表现为该阶段的特点是事后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进行预防和控制;第二个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二十世纪40―50年代),其代表人物休哈特(Shewhart)、道奇―罗米格(Dodge―Roming),强调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通过控制过程来控制结果,实现“预防为主”,但该阶段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之变为少数人进行的“专家管理”,忽视了质量管理的各种组织工作;第三个阶段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Total Quality Control)(二十世纪60―70年代),其代表人物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uran)、费根堡姆(Feigbaum),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费根堡姆基于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写出《全面质量管理》一书,该阶段强调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管理生产制造过程,而且包括采购、设计直到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要求全员参与,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不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待质量问题一切按照PDCA循环办事,PDCA循环也称戴明循环,它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通过PDCA循环提高产品、服务或工作质量。有学者把质量管理的第四个阶段称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二十世纪80―90年代),强调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重视质量文化。 二十世纪随着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推动着质量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概括地说,从二十世纪初到90年代末,质量管理学科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在于:第一、将现代管理思想和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成功地用于质量控制,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第二、将系统论原理成功地用于质量管理,促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产生与发展。第三、思想观念的转变,强调以顾客为中心,把顾客的不满意作为改进目标,坚持持续改进,由符合性质量向顾客满意质量转变。二十世纪初到80年代初的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应用范围:质量管理主要用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例如标准化主要以工业产品的技术标准为主,质量管理主要以工业企业为重点,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内容。(2)对象:这一时期的质量管理单纯以产品质量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而较少涉及质量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3)层次:这一时期着重研究质量管理的概念、方法及其应用,对于与质量管理相关的经济、文化等深层次的因素研究不多。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注重新的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方法研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持续改进是组织永恒的追求,采用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来实现质量方针目标使组织在同行中更具竞争力[2]。 Ⅱ.质量管理思路的转变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生,质量管理学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从应用范围上看,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向全社会的各种组织,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政府机关、饭店服务、旅游服务、银行及其他金融单位发展,由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向服务过程、设计过程、供应和销售等过程的质量管理扩展。相应地,社会各界也更多地关注和参与质量问题,由此,推动了产品质量责任理论的产生,推动了质量立法。国家通过立法来实施质量监督,以减少质量事故的产生,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推动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2、从内容上看,质量管理已由注重质量控制向更为重视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转变。传统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在控制制造质量的同时,更多地控制设计质量。例如,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的质量损失概念和三次设计理论及由美国首创而在美、日等国得到广泛应用的质量功能展开(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方法均是这一情况的反映。与此同时,质量管理由以产品质量、过程质量为主向更为重视工作质量、管理质量转变。ISO 9000族这套管理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热烈反响就是例证之一。 3、从研究对象看,正由企业的质量优化这一单一目标向同时注重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综合优化的目标转变。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e System)展示了这一方面。CIMS把一个企业从市场调研、设计、制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全部用计算机进行控制和优化。在工业发达国家,很多企业已经把质量与生产率的同步改进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目标。实现企业的多目标的综合优化及自动控制,是质量管理的发展需要。 4、从层次上看,正由单纯地研究质量而向更多地研究与质量相关的更高层次的经济、文化因素转变。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质量经济学和质量文化理论。质量经济学研究质量形成的经济规律,分析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对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的作用。质量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以质量价值观为核心的质量意识、质量道德、质量行为、质量规范,以及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总和。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质量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之一。 5、强调顾客满意,强调顾客满意是近年来质量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而顾客满意度指数也成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指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顾客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市场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把顾客作为争夺的对象。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如何是组织生存的关键所在。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必须持续改进以增强顾客满意。 6、追求超越的质量水平,在质量管理领域兴起的六西格玛管理要求产品和服务的单位缺陷数仅为3.4ppm,西格玛是对质量好坏的量度,是指某一过程能产生完美无缺的工作能力,在高西格玛水平上运行可以缩短运转周期并达到顾客完全满意。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追求卓越质量,采用“六步法”达到顾客满意,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新的质量理念、质量文化、质量价值观的综合。 Ⅲ.质量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的质量科学将更注重信息科学的发展对质量管理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的出现,质量管理将注重客户关系管理,以顾客为中心,满足顾客要求并超出顾客的要求和期望。质量管理在以下方面继续发展: 1、注重设计质量的改进,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首先要有好的设计质量,才能按照设计的质量要求去生产。与设计质量相关的质量功能展开、试验设计、线外质量控制、质量并行工程的理论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实践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2、社会质量监督系统的质量法规将更加完善和严密,加强质量立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的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全社会的质量监督网络,开展世界性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3、各种管理体系标准会进一步增加和加强,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OHSAS18000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等标准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并且融合为组织的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会有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国际标准出现。 4、质量管理与计算机的应用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将不单纯用于生产过程的在线控制,在质量决策、质量诊断、质量监控网络、并行质量工程中得到应用,为新的质量理论的出现创造条件。 5、更加注重过程管理和系统管理。运用过程控制的方式和系统管理的思想,把相关的资源和活动都作为过程来管理。采用过程控制的方式把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又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系统管理的思想是针对制定的目标,去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6、质量将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高新技术的质量得到重视,注重研究质量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生产率同步改进等之间的关系,质量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Ⅳ.结论 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为我们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我国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面临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我国整体质量水平: 1、注重跟踪国际质量管理理论的新动向,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各国质量管理的经验。深入学习和研究国际质量管理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及时系统地向我国质量管理界翻译或评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方法和著作,注意兼容并蓄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的先进理论。 2、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质量战略规划应随着质量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基于质量的战略以满足顾客为中心,将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阶段。围绕设计、生产、售后服务整个过程中制定质量战略,随着质量理论的不断出现不断调整质量战略。 3、加速高素质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目前,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正式出现,仅有极少数高校将质量管理作为专业方向在发展,束缚了专门质量人才的培养,而在美国高校中质量管理作为一个专业,人才培养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此外,现有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从2001年开始的质量工程师注册考试情况来看,及格率较低,仅为20%左右,还有大量质量管理专业人员没有报考,国家必须加强质量人才的培养,以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质量竞争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生物技术专业是与生物、医学、化学等领域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在这方面学习的学生不仅要掌握高深的生物化学知识,还要拥有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以及高通量筛选的相关基础。因此为了更好地为生物技术后续相关课程打好基础,学生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生物医学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应该具有雄厚的化学基础。无机化学作为一门重要基础课,是生物技术专业大学新生入学后所接触的第一门化学课。学好这门课,对于打好学生们的化学基础,培养学生们对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从事生物技术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多年,对无机化学授课时基本理论和基本公式多、基本概念单调枯燥深有体会。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大胆地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下我们就介绍本人近年来在无机化学教学改革中所进行的探索。 1开展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机化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其发展过程有数千年的历史。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对学生只是灌输基本理论和概念,那么就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整个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死气沉沉。为了测定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在授课的过程中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例如在介绍元素和健康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还提前让学生们通过各种数据库去广泛地收集资料和文献,了解元素在生命健康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归纳总结形成一篇篇综述。在上课时,教员先开个头:元素在生命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时一位同学就跃跃欲试了,教员让他站起来,这位同学就结合自己的综述介绍钠和钾的生理功能:Na+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K+是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也是细胞外液的重要成分。人体内的Na+和K+离子能控制细胞、组织液和血液内的电平衡,以起到保持体液正常流通和体内酸碱平衡的作用。Na+能维持体液渗透压,并保持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和细胞的通透性。K+是丙酮酸激酶的辅基。K+和Na+对神经信息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时教员就补充:人体血浆中K+浓度为5mmol•L-1、Na+浓度为143mmol•L-1,而细胞内液中K+浓度为105mmol•L-1、Na+浓度为10mmol•L-1,因此将K+从血浆中运输到细胞内需通过特殊的离子通道。然后教员给学生们展示由D.A.Doyle测定的K+通道结构图,并讲解通道的结构和运送K+的工作原理。而在介绍砷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时,教员先引出砷是有毒的元素,但是如果能恰当地发挥它的毒害作用,以毒攻毒,可能对一些疾病具有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在教员的提示下,一名准备充分的同学自告奋勇地介绍砷与疾病的关系:砷及其化合物多具有毒性,两千年前就有砒霜中毒的记载。20世纪的早期阶段,人们开始致力于有机砷化合物的合成,并用于传染病的治疗,至1937年,已人工合成8000余种砷化合物用于医药。在不同年代,砷剂被用来治疗皮肤病、寄生虫病、气喘、疟疾、结核病、神经病、风湿病甚至糖尿病等。直到1943年青霉素的开始使用,砷化合物作为药物的研究热潮才逐渐平息。这时教员提示砷的研究并没有停止,并补充:在上世纪70年代初,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孙亭栋从治疗淋巴结核的民间验方中受到启发,发明了“癌灵一号”(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并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1996年国际学术界权威杂志《Science》以“古老的药物放射出新的光彩”为题介绍我国学者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成果,为国际医疗界瞩目。如今,亚砷酸注射液已作为国家一类新药上市,美国FDA已批准该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通过教员引出问题并提示学员从搜集的资料中归纳总结,然后在课堂积极地开展教学互动,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扎实了,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升,学生对这种授课方式普遍反映很好。 2介绍与本学科有关的最新研究进展 无机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只强调抽象的理论,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在一些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与本学科有关的最新进展,就能明显地改善课堂的气氛,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化学反应的方向时,要给出大量的理论推导和公式,学生对这些高深的理论有哪些用途感到很困惑。我们在将理论讲透和摆明之后,并没有草草结束了事,而是将化学热力学理论在药物设计中的最新应用———药物设计中的自由能计算模型呈现在学生面前。自由能计算模型为药物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信息,目前已应用于药物分子的设计中。药物分子设计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应用于创新药物先导结构的发现和优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90年代,药物分子设计已作为一种实用化的工具渗透到药物研究的各个环节中。直接药物设计就是从生物靶标大分子结构出发,寻找、设计能够与它发生相互作用并调节其功能的小分子,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分子对接法。即通过将化合物的三维结构数据库中的分子逐一与靶标分子进行对接,通过不断优化小分子化合物的位置、方向和构象,寻找小分子与靶标生物分子作用的最佳构象,计算其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能。利用分子对接对化合物数据库中所有的分子排序,即可从中找出可能与靶标分子结合的分子,通过受体和配体之间结合Gibbs自由能的评价,优先选择Gibbs自由能小,与靶标分子结合强的小分子作为拟合成的分子,从而大大提高了药物设计的效率。向学生讲授完这些内容以后,我们在电脑中结合分子对接程序模拟与癌症靶标大分子、真菌靶标大分子对接的小分子的筛选过程,通过Gibbs自由能的计算在小分子库中筛选出几种代表性的抗肿瘤、抗真菌化合物的结构。如果我们只向学生直接灌输枯燥的热力学理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得不到激发。如果我们能结合这些难懂的理论讲授它们在药物筛选中的重要应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显著的激发,教学效果就有了显著的提升。 3引入案例式教学 无机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我们在向学生们传授化学理论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指导生产实践。为了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了案例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配位化合物这一章内容时,除了重点阐明配合物定义、组成、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外,我们还要讲配合物在医学上的应用。例如在讲铅中毒时,注射枸橼酸钠针剂使铅转变成无毒的枸橼酸铅以排出体外。在讲U、Th、Pu、Sr等放射性元素中毒时,则需要EDTA的钙盐与这些放射性元素结合来将它们排出体外。在讲Hg中毒时,让学生知道Hg常与酶的活性中心-SH结合,从而破坏酶的结构,使之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注射二巯基丙醇则可与汞形成配合物排出体外,从而使酶的活性得到恢复。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引入了一个教学案例:1960年正月,山西平陆县发生了61个农民兄弟的集体食物汞中毒事件,而当时能解毒的药物就是二巯基丙醇,这些药物在平陆县城没有,只在北京特种药品商店有。当时县里正在谋划这一年的生产计划,老书记果断地停止了会议,通过紧急讨论,决定向北京求援,在正月里将电话打到北京王府井特种药品商店。药店的员工接到电话就立刻准备药品,全速运往机场。凭着对阶级兄弟的深厚感情,卫生部、民航局和人民空军都紧急行动起来,争分夺秒地为了挽救生命。在人民空军的协助下,空军飞机抵达了空投地点,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惊心动魄地降低高度,在有火堆信号标志的位置准确地空投了一箱二巯基丙醇药品。注射了这些药物,61个农民兄弟的生命很快得到了挽救。在讲授完这些内容之后,教员还将一个相应视频短片播放给大家看。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学生们被其中的情节和二巯基丙醇神奇效果所打动,对配合物在医学上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在讲授配合物的内容中穿插配合剂解毒的教学案例,原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总之,通过对于无机化学以上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罗俊 刘宝姝 张欣荣 邱丽娟 李武宏 杨峰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本科专业生物技术论文 1设置生物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1.1内蒙古自治区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高新生物产业,生物产业形成了生物原料药、动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发酵制品、中蒙药等系列产品。(1)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和生物疫苗,提高甘草、黄芪、麻黄、锁阳、苁蓉、沙棘等道地沙生中蒙药材活性成分提取技术产业化种植水平,建设绿色中蒙药材种植基地。以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生物物种安全和食品安全保障为重点,开发方便快捷的检测技术、新型诊断试剂、高端疫苗等相关产品,建立完善兽用疫苗产业链。(2)生物农牧产业。以基因工程、分子育种、航天搭载等技术手段为支撑,围绕内蒙古新增100亿斤粮食工程,加强对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向日葵等大宗农作物优良品种研究开发,推进农作物品种改良,加强对脱毒种薯、大粒抗逆性荞麦、优质杂交燕麦及优质林木草种子研究推广,培育形成大宗农作物育种产业链。(3)生物制造产业。以开发生物资源、培养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产品为重点,加强现代生物发酵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大力推进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培育形成以玉米和畜产品加工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等生物制造产业链。(4)生物能源产业。在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赤峰市等周边地区,建设非粮油料作物和高油微藻、油脂原料等生物质原料产业化基地;建设生物质柴油及生物质燃料乙醇等液体燃料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开展以沙生灌木林等燃值高的速生能源植物为原料及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示范工程。 1.2生物技术专业的设置是学院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拥有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建立了完善的课程、专业及校内外实习实训体系,形成了优良的教风与学风,是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发展优势,为进一步培养生物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设立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更是专业本身发展得内在需要,将带动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和园艺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力提升,进一步促进我院应用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所以设置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对我院的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设置生物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2.1扎实的办学基础 生物技术专业以自治区生物制药基地为依托,结合食品药品发酵行业的生产设计、产品后期处理以及生物制药现代化生产手段,以培养满足自治区地方经济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生物技术专业从筹办以来,一直受到学院的大力支持,首先是引进高学历人才,现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14名。2006年承担中央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项目,累计投入专项经费400万元,建立了完整的校内实验室。学院设置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和应用化工专业,为生物技术专业在食品发酵和化工原理上的实践提供了保障,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同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拓宽就业渠道。 2.2开设生物技术专业所具备的条件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教学团队是内蒙古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1)专业师资情况。生物技术专业有专任教师1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13名(其中博士4名);副高以上职称教师5人,占36%;40岁以下教师占60%,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老中青结合。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2)教学、科研情况。专业教师主持自治区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主持呼和浩特市科技局重大科研项目2项,科研经费达到150多万元。(3)校内实习基地准备情况。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在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生物技术专业建立了生物化学等10个基础实验室,建立了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6个专业实验室,建立了发酵工程实训室、食用菌栽培技术实训室、凝乳酶生产实训室、啤酒生产实训室、花青素提取实训室5个专业综合实训室,校内实验实训面积达2000多平米。 3结语 综上所述,设置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是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专业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行业人才实际需求的结果,因此在现有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基础上设置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作者:范文斌刘义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高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1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方法不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很多教师的观念和想法与学生截然不同,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表现更为突出,因为对学生的认识和研究不够,从而对学生的行为不认同,很难与学生打成一片,所以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一些年轻的教师或非师范毕业的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研究不够,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准确认识,并表现出对教学和学生工作没有耐心,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此外,课堂讲授方面,大多数教师主要还是采用传统板书讲授方式,简单机械地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缺少对学生的吸引力,忽视学生认知情况及教学内容难度,填鸭式教学,其效果并不理想。 1.2实践和技能教学重视不够 1.2.1重理论轻技能 很多教师对职业教育理解不透,对技能教育重视不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认为学生掌握好理论,即可解决一切问题,实践教学要求较高,耗费精力和财力,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使学生掌握教学技能,因此不注重实践技能的教授。为了教学方便或因使用设备场地不便一些教师随意安排实践教学存在未授理论课程便进行实践教学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不到重点。有些课程虽然采取边授课边实践或理论授课后进行技能学习,但是由于课程安排不科学,或者没有实践后的总结,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例如微生物发酵、酶制剂生产和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都是过程复杂、关联性较强且标准较高的技术,如果课程安排不合理、次数和时间不够或技能教学重视不足,都会使学生是很难真正熟练掌握。 1.2.2缺乏实训基地 某些专业和方向相关课程的技能学习需要完善的校内实训场所和特定的校外实习单位才能顺利完成。例如,由于没有炼苗室和试验基地,黑龙江农业技术职业学院生物技术方向的学生在学习组培技能时,很难领会温度、水、气是炼苗成功的关键因素,难以真正掌握相关技术;食用菌方向的学生也只能在实验室完成食用菌拌料、装袋和消毒的过程,而学不到后期的管理和深加工等环节;酶制剂生产方向的学生在学习酶制剂生产相关技能时,由于没有专用的场地和设备,只能到其它专业或系部发酵实训基地观看相关设备,不能动手操作。到目前为止,生物技术专业所有方向的课程技能学习都没有真正的实习单位或企业。 1.3培养方案不完善 1.3.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的形式,是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生物类复合人才,这不仅是企业用人的标准和原则,也是生物技术专业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然而,由于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强等原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现阶段所设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1.3.2课程体系有待于改革 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塑造实用性、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然而,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目前实施的课程体系与这一目标相差甚远,主要表现为课程多、针对性不强、特点不突出,两学年共休30多门课程,且几乎没有能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课程;课程体系不科学,不同课程知识重复多,例如相关微生物知识在酶制剂生产、组织培养和发酵等课程都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述;难度大,多数教材是压缩版的本科教材,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逻辑性不强,课程顺序不合理,例如微生物、细胞和生物化学相关基础课程开设在第2学年;实践课程欠缺,如酶制剂生产专业没有生产设备和校外实习基地,教师难以真正实现实践技能教学。 1.4资金和设备投入不足 以就业为导向,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将技能培训放在突出位置。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地方,技能教育离不开实训条件,没有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就难以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开设专业较多,资金投入以及生源存在分布不均等现象,造成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设备和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院存在资金投入不科学的问题,学生多的专业投资多。生物技术专业是国家重点专业,但由于招生数量不够多,在资金和设备投入方面与其它专业相比稍显不足,如酶制剂生产专业没有规模生产设备及蛋白质分离纯化相关仪器和设备,食用菌栽培缺少菌种保藏所需的冰箱和大型灭菌设备。 2培养高素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对策 2.1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在课程开设上,一定要根据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数量和比例,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叠和混乱。在顺序上要讲究逻辑性和科学性;在内容上要讲究实用和适用性,基础知识面要宽广,专业技能要实用先进,难度要降低;在课时分配上要体现全面加强学生技能提高以及学生要有充分的自由时间自行进行个人全面素质提高的特点;其次,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企业的性质和要求,明白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邀请企业行业的技术人员或专家参与制定教学培养方案,从而使制定出的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及实用性。 2.2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一定要摈弃陈旧生硬的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以技能化为主,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原则。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分类分层次教学推进。把学生分为不同等级水平的班级,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做适当的调整,最终确保每个学生都听懂授课内容,掌握实践技能。 2.3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保证教学正常进行,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一定要根据行业企业的标准要求和国家相关文件的规定,建立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配备相关设备,且保证设备设施的高效合理使用。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酶制剂生产要建立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发酵生产线和基地,特别要购买高效实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设备;食用菌生产方向必须购买大型灭菌设备和建立食用菌栽培基地,使学生体验真正的生产环境,真正掌握相关生产技能。同时,依托校内现有的实训实习基地,将校内实训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学生不出校门便可接受实训,尽量缩短毕业后尚不能独立工作的缓冲时间。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和现有教学条件,进行实践实训,例如第1学期先到相关行业了解大体生产情况、生产流程及基本要求;第2学期回到学校学习理论和实训;第3学期再到企业工作实践;第4学期回校巩固加强,把实践知识归纳总结上升到系统理论。或者边学习边实践,或者在实践的过程学习,最终回校复习巩固,或者先集中学习理论,最后集中实践。总之,采取灵活的方法,力争达到良好的技能教学的目的。 2.4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特别是一只高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团队主要有4种途径:一是有计划。有顺序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工作,积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二是重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积极选派相关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或到高等院校深造,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汲取教学经验;三是聘请一些业务熟练且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从而做到与企业互通有无;四是招聘对口行业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使教师的个体专业知识和企业经历得到增加,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只有如此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才有希望。 2.5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高职院校应该培养高素质、多技能、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方面,都要以学生的就业前景为导向,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学生就业范围。实习前后或毕业前要组织学生进行集中的就业指导培训;学院、系部和就业指导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和渠道;尽力增加订单培养,积极为学生和企业牵线搭桥,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省外或国外的劳动输出。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和培训也非常重要,创业是积极的就业,是就业的发展和延伸。积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尝试性经营活动、科技创新和专利发明。为了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降低创业难度和提高成功率,学院和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创业知识培训和指导;师生结合或学生结合成团队进行实业发展或其它经营活动;院校要积极为学生申请国家提供创业的基金或每年从经费中抽出适当的部分作为学生创业基金或贷款;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保障和鼓励学生创业,为学生创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帮助和支持。 作者:孟滕张瑜张术丽陈广玉孙文鹏任学坤单位: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实践体系建设 1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 1.1加强学校软实力和硬件设施的建设 构建良好的生物技术专业实践体系,需要加强学校软实力和硬件设施的建设。这里的'软实力'是指学生自身的钻研与努力程度及老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钻研与努力程度,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明白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自己主观的钻研与努力的必要性。其次,近年来教师的学历水平越来越高,但大多数年轻的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直接走上讲台,没有经过工厂的生产实践,实际实践经验不足,因而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时显得底气不足,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欠佳。因此,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该尽量招聘实际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人,亦或者将实际经验缺乏的老师送出去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而为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提供保障。硬件设施是指相关的设施设备,是实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很多学校存在教育经费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得硬件建设不足,如教学设施差,设备缺乏,实验室时间安排紧等,从而使很多实验实践在匆忙中结束,没有达到开设实验教学的目的。因此,高校应该: 1)尽量完善教学设施,购买相应生物教学设备; 2)合理的安排、利用和管理好现有的实验室及其他设备; 3)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当减少实验小组的人数,增加实验的批次,以保证实践教学保质保量的完成。 1.2改革和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只单纯地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而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同样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一般的学校都没有制定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与考核标准,而现存的教学考核方法对于实践教学来说,是不够科学的。高校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评价制度显然无法对注重过程、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教学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价,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针对实践教学体系,对相应的考核方式进行如下改革: 1)调整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查模式,即除了只考查理论知识和平时表现的传统模式外,还应当增加对实际操作的考查力度,且对实际操作的考查应包括基本实验技能考试和综合创新能力的考查。 2)增加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参加有利于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活动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增加实践活动的学分比重,从而制定出一套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2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观念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往往只把受教育者获得书本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所以,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始终占重要地位,这使学生的创造性被日渐消蚀,特别是许多实验还停留在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上。这种落后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既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又使学生缺乏独立实践和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进入社会后形成所谓“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的被动局面及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而实践教学不仅是对高校学生进行基础性实践训练的重要环节,也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着力培养出专业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构建了生物技术专业多层次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2.1第一模块———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构建的生物技术专业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第一模块为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它包括第二课堂,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创新实验四个层次。 2.1.1第一层次———第二课堂在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中,第二课堂的内容最为丰富,涵盖面也很广(详见表1)。这一层面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不同的活动方式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除此之外,还可以训练学生相应的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品格。例如,我校邀请知名人士进行学术讲座,这既能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举办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调查等,除了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能锻炼他们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此外,进行社会调查在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为以后能更好地融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2第二层次———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这一层次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和实验技能培训两方面。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众多,但我院基本都安排了相应的课程实验(见表2),并由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实践教学。从最简单的显微镜的使用,到基础的生物化学反应,再到分子层面的相关实验等所有课程实验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老师都会向学生讲解清楚,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节,老师们都是严格要求,并要求学生尊重实验事实,不得随意修改实验结果。我院开设课程实验的目的是除了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提高基础实验能力之外,也是为了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2.1.3第三层次———专业综合实验生物综合实验是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模拟科研的思路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二级学科的界限,站在生物一级学科的平台上,科学地设置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注重开放性和创新性原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探究适合生物学科特点的有一定特色的综合性实验课程体系。这是我院的一个亮点,也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它主要包括综合实验和科研训练,我院的部分综合实验课题和科研立项项目详见表3.综合实验和科研立项主要是依托各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给出相应的实验选题,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综合实验具体的课时和开课时间安排见表2,每个实验选题都有相应的老师指导。为了保证达到开展综合实验的目的,我院对选择每个实验课题的人数进行了限制,额满后,仍想选的学生可在下学期再选做。综合实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比课程实验高,整个实验过程需要各小组成员自己协商安排,这不仅要求学生有团队合作能力,更考查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科研立项则是由相关老师指导学生申报,获批之后,学生依靠自己查资料,看文献进行试验。这一层面的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素养,同时加强对学生实验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2.1.4第四层次———专业创新实验这一层面的专业创新实验主要包括创新实验、科研课题研究。它也是依托我院各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及其中的交叉领域建立起来的,实验选题是来自于生产第一线的问题或者教师的科研攻关课题中的问题,如柠檬酸液体深层发酵和提取,中国黄牛mtDNAcytb基因分子进化分析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入相关老师的实验室,进行创新型实验或者科研课题研究。由于这一层次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有些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充分调动所学的本专业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虑和合理设计才能完成,所以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但构建这一实践教学体系仍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这一层面,真正体现出了学生是实践的主体。老师先对创新实验的选题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解,让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由学生自己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就可能会有创新的方法出现,然后进行交流。这种做法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引起他们的科研兴趣,造就一批复合型专业人才,而且对教师的科研思路的拓展也大有帮助。而最终不管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都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多渠道学习机会和训练创新性思维空间,从而也达到了通过此项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 2.2第二模块———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构成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第二个模块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分为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两个层次: 2.2.1第一层次———课程见习课程见习是指在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给出一定的课时,安排学生到生产或者工作一线去观摩、学习与课程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实际操作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活动,是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其形式包括参观和考察。课程见习活动是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有效手段。在见习过程中,我院的的师生都是严格按照有关单位的相关制度,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的,以确保让学生有所收获。 2.2.2第二层次———毕业实习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一般都是到相关的企业参加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联系好实习基地。我院为学生联系的实习基地不仅数目较多,且涵盖面广,有食品方面的,如湖北万荷堂莲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冶市灵溪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等;有生物化工类的,如黄石兴华生化有限公司;有生物医药方面的,如泉州蓝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石市威士生物制药厂等,此外还有污水处理厂,如黄石市城市排水公司和黄石市污水处理公司。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积累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场所,因此,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有重要意义。在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的过程中,最好的做法是能够实现学校、企业联合办学,学校向企业输送优秀的实习人才,企业应将其作为自己的员工进行严格而全面的实践培训,实习实践结束后,企业有优先择优录取实习生的机会,只要学生与企业达成共识,即可签约。这样不仅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极大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实习实践的成效,也可以促进就业,真正实现校企互利互惠,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都受益。 3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本院构建了生物技术专业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后,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首先,通过这样一个实践平台让学生进行正规而严格的训练后,我院学生多次在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次,近年来我院就业率一直较高,根据学校招就处的统计,截止到2012年8月30日,我院2012届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5.24%,远远高于全校92.80%的平均就业率,其中协议就业率再创新高,达到85.56%(含升学36.36%)。最后,近几年的考研成果更是丰硕,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分别考取中科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重点院校,历年的考研率也在全校名列前茅。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院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给了学生很好的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在考研的复试中脱颖而出。上述一系列的成果都证明我院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性和可行性,本文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以期为同类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但由于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迅猛,同时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多元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学科,因此,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将会永不止步。 作者:涂俊铭郑梦健单位:湖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研究 1实践教学的分析 生物技术专业具体是实验性的学科类别,并拥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具体包含毕业设计、教学实习、实验课的教学,或者还能够理解为是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实践性形式的教学载体,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拥有着较为核心的价值。其中的实验课程教学方面,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会将实验课和理论课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是不正确的。因此,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把实验课单独的设置为一门课程,同时要以大实验的方式进行现代生物技术的探究,便于利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统一管理、统一安排以及统一规划,将物力、人力资源的有效应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实现。进行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技能训练作为关键再开展细致的教学组织内容,严格关注实验的程序共性以及技术原理的构建,并将实验对象与材料之间的区别淡化,还要将验证性的一系列实验减少,将开放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增加,从而将层次丰富的开放型实验教学建立健全。进行教学的实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在特定的企业进行实习,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科研当中,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科学探究训练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强化。此外,还需要强化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组织,要在教师有效引导条件下,引导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独自完成,并且在论文写作、设计实验、文献查阅等细节部分,都需要亲力亲为。 2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分析 在创建生物技术专业的过程中,较为核心的成分是人才的培养规格以及人才的培养目标问题。当定位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时,其中对于人才培养的确立,需要主动并积极的与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思想充分适应,要把人才的培养方面细致的作用在应用型的人才之中。并且,想要将生物技术专业的创设历史以及学科的优势有所凸显,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效的进行定位,要将应用基础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同时基于此对学生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组织,从而拟定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设计内容与教学计划。对于拟定出的人才培养规格当中,需要有其关注的是具备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开发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素质教育的分析 对于指定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重要相应的减少,同时对任意选修课的比重要有所增加。以鼓励的方式,让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们选取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科目,同时要求对人文社会科学与专业课的学习游刃有余的学生,对企业的经济法进行适当的辅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知识面提升。同时,要在外语以及计算教学方面有所加强,要将英语学习作为重点,其中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时,专供公共英语,以二级英语作为最低等级,在毕业之前需要通过国家的四级考试。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时将专业英语作为重点,利用外文的阅读等方式开展外语的学习。计算机要将基础课程作为根本,不断将计算机技能提升。此外,还要组织或创设不同类型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学术型活动,以此来将学术的氛围活跃起来,还能够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引导与鼓励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社会调查与社团的活动当中,同时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活动积极参与,将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4课程体系的分析 所谓的课程体系所指的就是,对培养专业目标的实现,是创建学生主要知识构架的核心阶段。按照对学科基础的强化,对专业口径方面的扩大,对培养人才适应性、前瞻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原则的增强,需要在几个方面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针对性的构建。其中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分为: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公共基础的课程主要包含:计算机、外语、物理以及数学等。专业的课程主要包含两大类别,其一是对选修课程的指定,包含: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免疫学等;其二是任意形式的选修课,主要包含:化工原理、生物统计学、生物物理学、蛋白质化学、分子遗传学等。具体是想要将学生的学术视野拓宽,将学生知识面开拓,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拥有较为巨大的创新发展空间。 5结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现如今所发展的生物技术产业,有必要大规模的培养生物技术的综合素质人才。通过创设生物技术专业,完善的开展了创新体制,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中都没有相应创设,这主要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发展形势。因此,对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王伟吕凌云孙晶单位:大连市金州区食品化妆品监督所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生物技术与疾病治疗 目前现代生物技术已经与临床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对人类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物技术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针对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药物、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治疗等。例如,利用基因治疗技术可以将目的基因重建后靶向导入体内细胞,使其置换病原基因或使其在病变部位进行可控的表达,从而恢复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或使病变组织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的目的[3]。器官移植是生物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2]。目前供移植用的组织器官非常短缺,而人造器官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2生物技术与制药 生物技术制药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利用生物技术制备药物和从天然生物材料中提取药物。随着化学制药研发遇到瓶颈和生物科技的迅猛发展,生物制药已成为医药产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和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在全球医药产业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目前,生物技术药品已应用和渗透到医药、保健食品和日化产品等各个领域,尤其在新药研究、开发、生产等方面生物技术方法已成为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8年教育部正式将生物技术专业列入专业目录,隶属理科办学专业,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4]。虽然我国生物技术专业的教育历史不长,但鉴于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生物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巨大潜力,因此在短短的十几年间,该专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全国少数的理科热门专业之一。正是由于这股生物技术热潮的出现以及高校扩招等原因,使得不少学校在并不充分了解生物技术专业特点的情况下跟风开设该专业,结果导致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切实际,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上单一雷同,不考虑社会实际需求以及自身学科特点,盲目学习重点院校办学方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执行的结果,是不同学校培养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社会上相应出现了人才的相对过剩和人才的绝对不足的矛盾[5]。为此,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强化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人才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主体,医学院校应加强学生基础医药知识的学习以及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1]。并注重向学生展示生物技术方法在医药领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兴趣。 4创办具有医药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 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也与日俱增。但是,由于国内相关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还存在一些缺陷,缺乏针对性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力不能很好的与医药行业的需求相吻合,从而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这就要求相关医学院校重视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为社会培养具有医药特色的复合性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4.1优化课程体系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必要保障。教育部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相应的要求,该要求构成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4]。该框架作为各校办学的一个宏观指导,其中核心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各校必须严格按课程设置来执行。但是对于那些不属于核心课程范围的专业课,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取舍,并根据自身特点适当增加一些相关课程,逐步建立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培养人才的出口主要面向医药生物技术企业、检测或研究机构,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具有相应特色。应开设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医药基础知识,例如基础医学概论和生物技术制药等,为学生就业后的再学习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对于教材的选用也应该体现医药特色,在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那些供医药类专业使用的教材。另外,针对生物技术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我们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就必须进行统筹考虑,避免同一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授,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选修课是对本专业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延伸及拓展的课程,开设选修课可促进学生知识多元化,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层次、多样性要求[6]。 4.2改变授课方式 虽然各地教学界同仁也进行过形式各异的教学改革,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转变固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发展,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思考、创新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填鸭式教育在师生比例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对知识的快速传播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对生物技术专业来说,各校招生人数均不多,所以相应的教师与学生数量比较就显得有些过剩。这一客观情况恰恰为我们践行更优秀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必要基础。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过程要建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具体措施有: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授课内容适时的引入一些问题,使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短时间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最新的生物技术科研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并通过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便将教学内容变得与现实更加贴近;鼓励学生针对授课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其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自主的解决问题。通过以上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兴趣,获得成就感。另外,生物技术专业作为最先进发展最快的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专业,其具有的先进性、深刻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7],这就要求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进一步强化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质量。需要不断探索双语教学的最佳方式以及与课程体系的衔接关系,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各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效果和比重,最终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提高,以适应国际化要求[8]。 4.3增强实践能力 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性学科,绝大部分知识和理论都需要实验去论证和应用,重视实践教学,有助于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并且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的途径包括: 4.3.1适当增加投入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与医学相比侧重点不同,因此虽然一般医学院校生命科学相关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基础学科可以利用现有资源,但为了满足专业课程需要,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建设独立的专业实验室[9]。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好生物技术各项基本操作技能。 4.3.2实验单独成课生物技术专业各门课程,尤其是五大工程技术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因此,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传统实验的格局,将该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糅合在一起单独成课,设立一些综合性实验[10]。每次实验划定3-4周时间,中间不再穿插理论课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这些综合性实验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理论课讲授的知识,并且可以更系统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4.3.3提倡教、学、研互动要求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师定期向学生公布自己研究课题的内容及进展,并详细介绍下一阶段研究的主要方向。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提出申请,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研实践。一段时间后学生再在其他课题组中进行选择,进行下一阶段实践。实践过程中可将有较高理论或实用价值的实验成果及时总结成论文、专利等。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扩展知识面还可以使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4.4建设核心教学团队 目前,医学院校每年引进的生物技术专业教师的教育背景多样化的现象很明显。主要表现在本科阶段的教育背景的不同,学历不同,研究背景不同等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联系自己的教育及研究背景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这样虽然可以使学生接受不同的观念,构建其丰富而独特的知识体系,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专业背景限制,课堂讲授中涉及的医药相关知识就有可能不足,不利于医学生物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为了摆脱这一问题的束缚就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多学习医药领域的相关知识,了解医药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另外,生物技术专业的老师以年轻教师为主,没有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水平,所以学校应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训力量。要求年轻教师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并通过进修访问、自修或者攻读学位等多种形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尽快地适应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最后,可以聘请一些来自医药企业一线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承担部分专业课教学,还可以定期邀请医院一线的医生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可以了解目前临床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为培养可就业可创业的优秀生物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5总结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合理定位,确立特色,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变授课方式等手段使学生基本掌握生物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另外,还必须注重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的匹配与支持。 作者:孙健姜毅付晶晶吴耀生凌敏蔡丹昭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论文 1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在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有着迫切需要和实际意义。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自招生之初就开设了临床医学课程。生物技术专业有了临床医学的指引,人才培养基础更加扎实,方向更加明确。同时,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的生物医学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身优势辐射到传统医学专业上,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新视野,开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医学生物技术已经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单抗导向药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广泛应用于癌症、传染性疾病和一些遗传性疾病治疗。同时,许多临床新问题、老难题,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物技术的发展,相关疾病的基因定位、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显然,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既是生物技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2.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紧贴生物技术专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然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将内科、外科、专科教学内容按照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毫无取舍地灌输给学生,呈现教师教学无特色、无重点、无思路,学生学习无方向、无兴趣的状态。这与学科设置初衷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2课程目标不明确,考核要求不严格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临床医学对该专业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临床思维,了解临床医学前沿和需要,并能在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术的落脚点、发力点,运用所掌握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最终为医学问题的解决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认识比较模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考核过程较为敷衍,甚至没有考核,使临床医学课程开设存在“鸡肋化”的危险。 3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基本素质共性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和专业方向。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尊重学生多样性选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符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不能完全考虑到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1紧贴实际,重点突出 临床医学是医学生物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整体介绍临床医学概况外,重点是要筛选出能够体现生物技术学科发展价值以及与生物技术知识有交集的内容,体现出医学生物技术特色和资源优势,如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在肿瘤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等;而疾病的临床表现、物理诊断及常规治疗方法等内容应该淡化。这样才会贴近生物技术专业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浪费学生有限的精力。 3.2以临床问题为向导,以临床难点为突破 医学生物技术发展动力就是临床问题。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兴的生物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应将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难点贯穿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把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 3.3着眼前沿,广泛涉猎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医学的最前沿往往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临床医学中最新的焦点和热点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医学生物技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临床医学不断进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学事例,让学生了解前辈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但也要照顾到医学发展的冷门分支,给学生拾遗补缺的机会,在大家忽视的老问题上做出新文章。 4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应该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更加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选修和必修相结合 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将教学主战场放在课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加选修课数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将来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有重点和有取舍的,这个选择权不应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应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文献查阅、学术会议、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医学知识。 4.2大师进讲堂,将导师范围扩展至临床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师资结构中,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师偏少。应该把临床医学的“大腕”请进讲堂,因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导师往往更重视具体的新技术、新方法,而对临床医学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观思路和顶层设计。这些可由临床导师很好地补充,他们扎根临床数十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难点要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临床导师的科研课题及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其不仅对原有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更清晰的认识,还锻炼了临床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现代医学发展的脉搏,找到自己感兴趣、能钻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3启发为主,传授为辅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应该是临床医生的益友良师。其临床医学教学不应以传授方式为主,而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加入讨论及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用专业特长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四结合”:密切结合科研,密切结合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密切结合新进展。 4.4考核评价与教学目的相统一 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长期以来,各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多采用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无法体现该专业注重分析、注重实践和注重创新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生物技术专业而言,临床医学课程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如讨论、综述撰写、案例分析、参加和完成导师科研课题等,考核内容应重思维、轻内容,重分析、轻解决。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总之,医学科学是一门传统的学科,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是在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架起了互相沟通的桥梁,高质量的临床医学教学必将推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两者有机结合,将有利于培养接地气、思路清晰、视野开阔、能力出众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作者:黄罡 刘轶永 邢茂迎 邱福建 张潇海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高职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必将对农业生物技术带来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各高校应不断改革创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农业生物技术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生物技术专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尤为重要[1]。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影响 1.“互联网+”大背景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计划提升到国家战略,为各领域、各行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2]。 2.“互联网+”对农业行业的影响 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确定“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等11个重点发展领域,给现代农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农业3.0时代是以互联网和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时代,体现在微电子和软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农资流通、育种育苗、植物栽种管理、土壤及环境管理、农业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实施程序化和互联网的参与。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相结合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互联网可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互联网可推进农业产业化;互联网可以开放思想,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从业人员[3]。 3.“互联网+”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影响 “互联网+”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处理、云服务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高端技术技能型农业人才[4]。“互联网+”背景下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化素养高,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5]。 传统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过时 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多数是以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地域特点及办学层次进行修改确定,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多数职业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中存在重基础知识轻管理,重技能轻素质等现象。仍局限于职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培养不论在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教材及教学质量评价上均未得到真正体现和实施[6,7]。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生物技术人员要完成的协调、管理、创新、数据搜集、决策等工作。 2.课程体系设置陈旧 很多职业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对地区经济特色和发展论证不够,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设计领域过宽、课程体系设置雷同、缺乏自己的特色等不足[8]。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大多仅限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是让学生学习基础办公软件的操作,而对于“互联网+”时代学生所需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挖掘与处理等课程并没有纳入课程体系。 3.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由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教学方法单一。因此,当前教育改革更多地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由传统“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理念和思维的引导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公开课、反转课堂、微课、E-learning、慕课等新学习方式的出现,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9]。 4.师资建设滞后 目前,各高职院校师资建设最主要的问题一是教师人数的严重不足,生师比严重超标。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与高职教育要求差距明显。很多专业教师对大数据、移动终端、云计算等新技术方式、新资源了解不深,未能根据新形势对固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以及将原有的知识体系与新技术、新资源进行融合,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创建于2000年,2006年被学院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使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走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在“互联网+”背景下,针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调研结果,结合我院的专业优势和条件以及学生现有基础能力分析,我院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面向种子生产经营、设施栽培、食用和药用菌生产、生物发酵制品生产等企业从事植物种苗生产、植物产品生产和微生物发酵制品生产、经营与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笔者结合农业生物技术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原有“23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创新出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工学结合“241”人才培养模式,即:建立学院培养和企业培养2个培养平台,构建专业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创新创业课和个性发展4大类课程,达到专业预期学习成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构建“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围绕一般职业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加大个性发展课的比例,建立专业方向选课机制,构建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创新实践课和个性发展4大类课程,形成以专业平台课为基础,以良种繁育、设施栽培、植物组织培养、生物发酵、食用菌生产为专业方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体系逐步由同质化向以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异质化过渡。 4.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过程,内容及顺序安排依照企业生产安排,同时,将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任务,如综合实训方案的自行设计、讨论、实施等。让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在实验室配制培训室结合现场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淡化二者之间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采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公开课、翻转课堂、微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以知识和技能为导向,结合网上和网下的学习途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学习工具,真正让互联网为学习所用。 5.师资力量建设 按照高水平专业教学团体建设要求,以培养“双师”素质为核心,以培优、促新为主导,强化以老带新制度,建立教师企业轮训制度,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企业锻炼相结合的手段,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结束语“互联网+”正在深刻全面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农业生物技术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农业生物技术专业重新审视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让在校学生能够向复合型人才靠拢,以便更好地适应生物技术产业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 作者:王锋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新生适应性调查分析 摘要:文章基于对生物技术专业新生适应性的调查,提出了班主任应该通过高年级学生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理念,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新生;大学适应性;班主任工作 进入大学,学生将面临着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很多新生在入学后长时间内都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在空虚、失落、困惑和迷茫中度过大一,由此形成的消极心理又进一步影响随后三年的学习成长,最终导致毕业时无法达到就业要求[1]。本文从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以及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三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了一些调查并根据班主任工作实际探讨相关对策。 一、调查活动的开展及结果 (一)调查活动概况 笔者于2016年12月底(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期末),对南华大学2016级生物技术专业23名学生从环境适应、学习方法和人际关系适应三方面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数23份。23名学生人缘构成为:男生11人(47.83%),女生12人(52.17%),省内9人(39.13%),省外14人(60.87%)。 (二)新生适应环境的情况 关于新生入学后对学校的满意程度,73.92%的学生表示与想象中的有些差距,13.04%的学生则表示十分不满意,13.04%的学生表示比想象中好。可见学生对于学校的印象认可基本高于理想值,结合学生对学校环境适应程度来看,这可能与高中时期教师的教导及学生处在正在建设的新校区有关。而对于入学后对新的学校环境适应程度,30.43%的学生表示一开始完全适应,65.22%的学生表示靠自身调整后适应,仅有4.35%的学生表示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适应。尤其对于校区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的具体方位及其内部结构的熟悉程度,95.65%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或者有一两个记不得,但到地方就知道,仅仅有4.35%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经常要同学提醒。可见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好,心态也比较乐观。78.25%的学生表示对校园文化有一点兴趣,8.70%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但也有8.70%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4.3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对校园文化有了解的愿望。而且43.48%的学生表示比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有意义的大学生活,而剩下的学生则对校园生活化表示充满希望。而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与生活,91.3%的学生表示对大学生活的规划有了大概的想法,只有极少数学生有清晰思路并在一步步实践,或者完全没想过。 (三)新生对学习的适应情况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73.91%的学生对本专业的有了初步的了解,而21.74%的学生则表示已经非常了解这个专业了,包括它的优缺点,也有个别学生还没有什么了解。而对一个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95.65%的学生表示在努力跟上大部队,个别学生仍然无所适从。65.22%的学生表示针对大学课程的学习方法还在摸索中,13.04%的学生表示已经掌握了比较好的学习方法,21.74%的学生则表示没什么感觉,跟高中差不多。52.17%的学生表示上课一般坐在不受关注的位置,比如,后排或者边缘,43.48%的学生表示是随便坐的,仅有个别学生积极坐到前排容易看到教师的地方,可见新生还是比较内敛的。关于上课状态,56.52%的学生表示偶尔走神但会很快跟上,26.09%的学生表示多数时候精力不集中,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17.39%就想睡觉,要不玩手机也行,没有学生表示是聚精会神,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对于教师提问和课堂讨论,82.60%的学生表示是教师点名被迫参与,8.70%的学生则积极参与,热烈讨论,4.35%的学生表示不希望被提问,4.35%的学生表示不参与,不回答,点中了不说话。可见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可能刚刚进入大学校园,不再像高中时期时刻有教师耳提面命,相对而言自由了很多。对于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47.82%的学生表示比较明确,43.48%的学生表示还在寻找,8.70%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69.57%的学生表示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长处和不足,30.43%的学生则表示还不知道。 (四)新生对人际交往适应的情况 60.87%的学生表示在课余时间发展了兴趣爱好,加入了学生社团,39.13%则表示目前还没有但是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43.48%的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找已经到了可以深入交流的人,30.43%的学生则还没有找到,26.09%表示目前还没有,但是希望有。 二、班主任工作对策 (一)通过高年级学生帮助新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 新生往往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这将导致学生对大学硬件环境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再好的校园环境也无法让学生百分之百满意。因此,班主任要淡化学生对学校硬件环境的不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大学学习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生活中去。同时,要通过高年级的学生引导新生迅速适应新环境。笔者所带班级,配备了一名大三的学生作为班导,2017年9月(上接第97页)两名大二的学生作为班助,帮助班主任管理班级日常。班主任作为教师,已经与学生生活脱节,远不如高年级学生熟悉具体的学习生活细节,这种配备对于新生快速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引导新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一个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人,不会有人相信你能有多优秀。这是笔者在第一次班会上就跟学生强调的内容,要求学生正视大学学习,不要听信高中阶段某些教师或者亲友告知的“大学就是玩的”“不挂科的大学是不完整的”这样的诡辩。学生应该做好学习这件本职工作,再去追求娱乐生活。大学的课程设置、上课方式、学习方法等与中学有着很大的差别,个别新生的学习观念没有从旧的模式中转变过来,因而在学习上显得被动,往往出现对大学学习的恐惧[2]。这要求班主任讲明白大学与中学学习的差别,中学的学习是知识的学习,而大学的学习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同时在学习方法上也要有所点拨,告诫学生更注重整体,要搭建好专业知识的框架,要学会自学。此外,多年来,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形势严峻,专业对口工作不好找,学生对待本专业的态度往往呈现两极分化,要么是真的热爱这个专业,要么是志愿填报发生了偏差,对这个专业没有兴趣,因此,入校后打听怎么转专业,心思不定。对于这种情况,笔者选择跟学生坦诚交流,引导学生走出就业形势和认识上的误区,强调个人能力比专业更重要,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学生实在不喜欢本专业又有合适的机会一般建议学生转专业。 (三)帮助学生树立“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理念 “和比你优秀的人做朋友,学习别人的优点”,这也是笔者经常跟学生灌输的一个理念。大一新生心性未定,做事情少有能坚忍不拔的,所以要发挥榜样潜移默化的作用。事实上,如果每个人都乐于和优秀的人交往,而自己不够优秀,也不会和优秀者有共同话题。这将促进学生不断进步,走上一个良性循环。此外,班主任可以通过推荐书籍阅读和邀请专家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寻找真实的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 正确的行为方式,是指学生能在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按照具体情况,用正确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3]。大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待人接物缺少多角度考虑的融通性,容易造成交往障碍。个体的性格特征,如自卑、怯懦、鲁莽和孤僻也会阻碍学生的顺利交往[4]。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告知学生以诚待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三、结语 为了帮助新生快速适应陌生环境,掌握适合大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新生班主任应该结合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通过多种措施帮助大一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环境,这无疑对他们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作者:张敏 丁新新 罗应 龙石银 单位:南华大学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实践 关键词:POPBL;生物技术;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 摘要:POPBL(problem-orientedandproject-basedlearning)实践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向导、项目为基础,适合于融入实践性比较强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助推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特点,提出了POPBL实践教学模式设想,探索了专业模式构建及其保障机制,建立了一种生物技术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应用型与创新型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亦是生物技术学科发展及行业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且能搜索运用知识、能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呢?这需要高校结合当前形势,在大数据视阈下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解决大学生知识结构与企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笔者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提出基于以问题为向导、项目为基础(problem-orientedandproject-basedlearning,POP-BL)的实践教学模式,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思考。 1POPBL实践教学模式的涵义 POPBL的教学模式是著名的丹麦奥尔堡教学模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被众多国家和国际教育评审组织认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典范[1-2]。它强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设计真实性任务,并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将学习与项目化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到问题解决过程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有教研成果证明,POPBL教学模式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学生项目与人员管理、团队沟通与合作、自主学习与创新、业务知识、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等能力和素质的养成方面表现突出[3]。 2生物技术专业POPBL实践教学模式的设想 基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我国生物企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考虑,生物技术专业应该为企业储备创新性人才。POPBL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校内实验课程及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机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合理设计教学流程,有效制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创新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既要满足学科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企业岗位需求。这样就要求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岗位对知识结果及岗位技能的需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搭建合理的实践教学平台,应用POPBL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知识结构全面的项目或者课题,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索,总体思路见图1. 3生物技术专业POPBL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应该强调生物学科的知识互通,搭建学科专业群,构建课程群平台,突破课程界限及校内外教学资源界限,系统化设计、整体化推进,形成“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化与模块化相结合、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互补”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生物技术专业POPBL实践教学模式及项目体系见图2。 3.1资源融合共享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课程体系、校内实训教学体系及校外实训体系相互交集、相互包含,充分定位,整合资源。大学生可以在校内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利用校内实验平台的仪器设备进行探索研究,校外企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科研成果转化或技术工艺验证平台。 3.2突破学科界限 课程是根据学科设置的,突破学科界限的同时也突破了课程界限。教师应综合学科知识,分层次、分类别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学科知识水平,自由分组、自由选择,从而帮助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及科研能力。 3.3协同创新驱动 不管是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还是学生自己完成实践教学项目,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导学与协作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查阅资料,建立知识构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流程,逐个解决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完善技术参数。以项目引导学生逐步探索问题内涵,提高学生的求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拓精神。 3.4职业技能提升 从图2可见:大学生经过多个实践项目的训练及科研项目的研究,经历了完成项目的系统设计,完善各个实践环节,协调多方资源,基本建立起了包括基本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等生物技术专业能力结构体系[4],满足了学生就业创业的岗位需求。 4POPBL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实例 POPBL实践教学模式是从问题提出开始,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和探索[5]。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等课程为基础,逐步深入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中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课程及实验的知识体系,有部分内容重复,如何突出侧重点?以项目、问题为基础的POPBL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例如设计“FGF2基因在大肠杆菌、酵母中的高效表达”作为专业实验课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延伸出一系列问题。项目本身的问题设置:1)研究对象的哪个组织FGF2mRNA含量最高?2)基因mRNA如何提取?3)基因克隆有哪些步骤?应该注意哪些细节?4)引物如何设计?5)基因序列如何分析?6)怎么样构建表达载体?等等。项目延伸出的问题设置:1)如何购买实验材料及试剂?2)如何联系试剂公司?如何报账?3)引物设计及基因序列分析应该选用哪个软件?4)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如何寻求解决?5)FGF2基因在生物体内具有哪些功能?6)FGF2基因如何调控生长发育?等等。该项目包含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要对项目进行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及分析、综合、概括等。通过这些认识活动就形成了多种思维和认知方式,获取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也是学生辩证思维逐步形成、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5POPBL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 5.1建设“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理论,又要会技能。这样就要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双师双能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特别是科研一线或企业一线的专家。由于POPBL实践教学模式激发了大学生自主学习原动力,所以学生会带着很多具体问题或者生产一线的问题进入课堂,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应该为“双师型”,甚至是行家里手,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5.2构建“链条式”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以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心的实验实训课程群,包括动物生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基因工程实训、教师科研项目体系、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实习(创业)实践等。在实际教学中形成了“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实验/实训—综合实验/实训—创新实验/实训”的教学流程。按照完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和生物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借鉴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思想,将认知见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课程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生产、服务技术紧密结合,构建“实验基本技能基础实验能力专业实验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分步能力培养的“链条式”实践教学体系。 5.3建立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制 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是有效提高其能力、素质和水平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融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担任其中部分研究工作;另一种是学生参与生物企业的产品开发,通过生产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及企业需求,设计研究课题和项目研究方案,经过学校评审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岗位能力和技术创新,在项目管理、经费资助、学分认可等各方面制订出有效的激励政策和管理措施。 5.4完善校内教学平台的开发机制 实验室作为校内主要的实践教学平台,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平台[6]。以重庆文理学院的生物技术专业为例,支持平台有重庆市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高校园林花卉工程中心、特色植物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市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等,而如何完善面向本科生的开放机制是关键。所有仪器设备集中统一管理,结合“双导师”制,实行网络化预约和无节假日的24h开放模式,根据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设立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支持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科研创新活动。 6结语 POPBL教学模式立足学生本位,以问题、项目为导向,符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需求,有利于精准帮扶。该模式应以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为中心,突出管理现象问题化、实践内容项目化、科研成果教学化、教学形式情景化[1],在应用性、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中实施。经过项目研究,笔者认为POPBL教学模式能助推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但应该制订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实践效果评估体系,加强教学成果应用。 作者:孙翰昌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林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依据生物技术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就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改善实验内容体系、把控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等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遗传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遗传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遗传学试验技术,学会分析遗传学试验结果、验证遗传学的基本规律,从而加深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现在遗传学实验课课时较少,但对教学的要求却进一步提高,这大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此情况下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遗传学任课教师付出更多努力。本团队有着多年从事遗传学及遗传学实验教学的经验,现根据实际教学经验谈几点心得体会。 1如何面对课时少和实验条件有限的问题 1.1正确面对存在的实验课时少的问题 实验课时少是现在遗传学实验课授课存在的问题之一,想在有限的两节课内完成一个实验的全部流程并达到理想效果非常困难。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往往自己提前做好了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做好预实验。在正式上课时对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详细的讲解,并示范操作步骤,生怕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实验。他们基本不用主动思考,只要按照步骤重复操作即可顺利完成实验。因此,学生不能全程参与每一个实验的全部过程。另外这样就给学生造成实验并不难的假象,体会不到科研过程的艰辛和科研成果来之不易。同时使他们养成了不主动思考而对老师过分依赖的坏习惯。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课的准备和预实验过程去的方法。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配置试剂,锻炼他们的配制试剂的基本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商讨并确定试剂配制的方案;对于每个实验可以让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验准备和预实验过程,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摸索取得较好实验效果的各种条件,让他们体会科研的氛围。无论预实验结果怎样,都让他们总结出已掌握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老师将在上课时间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这样既可以节省上课时间,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而言,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可以体会到筹备实验的辛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艰辛,从而愈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动手机会,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1.2努力协调现有资源,降低实验条件限制的影响 有时单独一个遗传学教学实验室的条件不具备我们所有实验项目所需的全部仪器,有些大型仪器是全学院共享的。如果这样的话,可以与其他教师提前协商好,充分利用全部的相关仪器,最大限度的为遗传学实验教学服务。另外,可以利用学院的开放实验室和大学创业平台以及校内的教学实验基地等为该实验课程的教学服务。如果有教师的科研课题与实验课教学相关,也可以将实验课教学同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更好的为遗传学实验教学服务。 2合理安排教学实验内容 2.1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应用性 对于遗传学实验课程可选择的实验项目有很多,我们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和本单位现有的条件,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实验项目的实际应用性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大胆剔除陈旧的内容,增加新的比较前沿的实验项目,比如,基因组DNA提取实验,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实验项目,学生对基因组DNA本身非常好奇,对自己亲自提取出动植物的基因组DNA非常期待,因此对这一实验项目非常感兴趣;在做实验的整个过程中都非常认真仔细。另外,基因组DNA的提取也是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工作,高质量的DNA对于分子标记等的进一步研究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遗传学实验课中开设此项目,可以为学生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开展类似的实验项目,既使学生体会到生命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又认识到遗传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2.2提高探究性实验的比例 传统的遗传学实验,实验内容相对孤立,往往以一个单一实验为单元,实验方案和方法一般是教师和教材所讲解和设计的,实验结果常常是验证性的。这是一种按部就班、拿来主义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自己设计和创新的机会很少[5]。肖建国等人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合称为探究性实验,提高探究性实验的比例,也是现在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之一。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认为要以科研的思维来进行学生的实验课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巧妙安排,多数技能训练型实验或验证性实验都可以转化为探究型实验。比如前面提到的基因组DNA提取的实验,如果教师将摸索好的条件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按部就班的依照步骤完成,那么这实验就可以叫做验证性实验,但如果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查询DNA提取的各种方法,对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并比较分析各自结果,总结归纳出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的样品,那么这个实验就成了探究性实验。所以,可以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合理的设计调整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教授方式,提高实验课教学项目中探究性实验的比例。 2.3提高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在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各项目间没有一定的连贯性,这样所做的每个实验有不同的内容,各部分内容都不能得到深入的实践训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验间的巧妙安排,上一个实验的结果可以作为下一个实验的材料,以加强实验间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如此就可以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内容前后脱节的状况。比如,在基因组DNA的提取实验中,如果将DNA提取实验中由不同方法提取出得到的DNA,用分光光度法来检测其浓度并与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来检测DNA的完整性实验结合在一起,这个实验将成为一个系统性和连续性比较好的实验项目。再如“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实验后接着进行“核型分析”的实验,使学生明白制备染色体后可以进一步进行核型分析。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各实验目的和意义。而且学生在前面掌握到的实验技能也会在后续的实验操作中得到不断强化,使学生对相关实验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2.4与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衔接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会用到前面实验课程学习到的实验方法,同时,又会为后面的实验课程打基础。因此,学生对某一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而且会给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与其他课程进行很好的衔接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前面学习过的实验技术进行简单复习,而对新接触到的实验技术,要进行仔细讲解,并加强训练,让学生切实掌握,以期为后续的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采用多种形式实施教学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用图像代替文字,学生看图学习,既形象又直观,还能留出空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运用流程图或表格使繁杂的操作步骤变得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实验课中我们也可以将图片、动画等运用到实验课的讲授中去。这样可以把枯燥抽象的实验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易懂。 4灵活解决实验教学过程学生出现的细节问题 注意课堂上小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果蝇的饲养、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实验中,细心的同学就发现了不同雄性果蝇个体之间的性梳存在梳齿数目不同的现象。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性状都是由相关的基因决定,同时又由后天外界环境影响所致。另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原因探索,来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探索精神。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有些同学善于思考,能想出一些好的点子改进实验过程中的小细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差异性分组,让小组同学之间进行相互帮带。教师同时加强督促,使他们跟上大多数同学的步伐。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实验操作失败,可提供相应的实验条件允许他们在合适的课余时间重做。这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培养他们不怕吃苦,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在进行实验报告的评阅时发现,其实验报告内容大多类似,都是沿着老师所讲授的思路进行,没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加强对自己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鼓励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要突出自己见解、认识,讨论并分析在自己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各细节的设计的优缺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今后又将如何改进。另外,可以提倡改变学生实验报告形式的单一性,可以将实验结果经团队讨论完毕后统一汇报,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以PPT的形式或小论文形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和综合素质,又为学生将来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5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教学的全部过程,切实做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改变学生只在课堂上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进行基本操作训练的现状,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课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即从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到实验结束后整理用品的全部过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又可以使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更加端正学习态度。另外,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课的考核中来,实验课成绩可以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实验结果、实验报告或实验研究论文等来确定。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让他们对自己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他评,让他们明了自己成绩的来源影响因素,找出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发现在学生自我评价环节和他人评价中,可激发学生在实验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出实验教学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平台。 6结语 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索,努力使遗传学实验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拓宽思路,发挥才智,设计出更多、更好的遗传学探究性实验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将遗传学实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另一平台。 作者:李秀丽 高贵珍 钱玉梅 徐礼生 单位:安徽宿州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 摘要: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入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物技术;研究型教学;分子生物学 研究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究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1]。我校分子生物学课程开设于生物技术专业三年级上学期,在生物技术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分子生物学以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课程为基础,又可以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与生物制药等课程教学奠定基础,并且其所涵盖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应用广泛,是医学、农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实验技术工具。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反馈该门课程学习难度大,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我们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进行研究型教学探索。 1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开展研究型教学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以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研究型教学恰恰能够促进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2,3]。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培养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该课程中开展研究型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1.2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我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为例,其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学生理解、掌握、实验操作难度大。如果沿用传统教学理念进行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分子生物学理论的抽象性和实验操作的复杂性必然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1.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强力引导 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进入大学后,学习状态变得较为松懈,加之大学阶段课程开设方式和学习方式等的改变,所有课程的学习主要依赖于学生自己。课上,教师只是结合专业特点把握教学大纲,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操作技能,往往讲得多,对学生的要求少。大学阶段随着各种课外活动的增加,互联网、电子产品及网络游戏等的冲击,部分学生形成课前不预习、课上随“心”走、课下人自由、考试靠突击的学习态度。因此,需要探究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鉴于分子生物学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性,我们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型教学探究。 2.1构建以教材为主、网络教学平台为辅的研究型教学资源 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端,而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生物类本科专业课程,现行的适用于本科生教学的教材较多。如在构建研究性课程体系时采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朱玉贤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Robert•F•Weaver编著的《分子生物学》、戴余军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辅导与习题集》等教材。中英文教材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分子生物学知识,还能通过阅读英文辅助教材提高阅读英文文献能力。此外,要及时将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新进展资料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2教学内容模块化重组,便于研究型教学设计 以我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为例,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主要包含3个模块。模块一为“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难点不多,以原核生物为例来讲解,穿插真核生物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模块二为“基因的表达调控”,该部分内容中有些知识点比较难理解,例如,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弱化机制、乳糖操纵子等,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的DAN甲基化、蛋白质乙酰化等内容,而这些都属于教学重点。模块三是以上述两个模块内容为基本原理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与前面两个模块的内容互为依托。例如,PCR技术及其衍生技术都是基于DNA复制原理,只要把DNA复制原理理解透彻,这部分内容就会比较容易理解;酵母单杂交、双杂交技术依赖于基因表达调控中的DNA与蛋白质、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该模块还包括相关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的模块化重组使课程内容更有序,有利于研究型教学设计。 2.3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适应研究型教学需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问题解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带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实现学以致用转变,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重点开展以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参与教师科研为主的教学设计。2.3.1问题式教学设计带着问题学习,容易激发学生好奇心。在模块一“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和模块二“基因的表达调控”教学中,可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内容设计不同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紧扣教学内容,避免脱离教学目的。例如针对“DNA的复制”内容设计教学:首先,引用1958年Meselson和Stahl利用15N标记大肠杆菌DNA的实验,让学生推导DNA的复制模式;其次,以原核生物主要遗传物质为例阐述DNA复制过程,要求学生掌握蛋白或者酶在复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先后使用顺序,然后观察DNA双链的变化,再以蛋白或者酶的作用为媒介,将DNA复制过程完整描述出来,加深对DNA复制的印象;最后,通过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主要遗传物质在复制时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将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下查阅教材和网络资料,养成课下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将课下变成自学场所,将课堂变成基于问题进行讨论的场所,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中,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讨论结果,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讲解和总结,改变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2.3.2案例式教学设计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课程教学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5]。在模块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其应用”教学中,可穿插案例式教学设计,将相关或者相衔接的实验技术整合为一个案例进行教学。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确定案例,并规定材料搜集原则和方向。在授课时,不是就某个实验技术进行原理讲授,而是对实际案例从实验角度进行推导,最终归结到该实验技术的原理,并要求学生思考这一实验技术可以归结为模块一或二中的哪一个机制。例如在讲解PCR技术时,确定案例为PCR技术、RT-PCR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技术实验方法、实验注意事项以及这些技术间的区别与联系等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推导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分子生物学中的哪一个机制。在案例式教学中,授课班级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由各小组分别汇报收集的材料,最后教师对各小组案例分析内容进行总结与补充,并客观地给予小组成员成绩评定,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式教学,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2.3.3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6]。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学生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在研究型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实验项目包含一般实验室常用的DNA操作技术和蛋白质操作技术,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3个独立”,即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独立分析实验现象、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主完成实验能力。然后加强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训练,为了防止设计的实验项目过于宽泛而失去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意义,授课教师根据实验室现有资源,限定可以选择哪些实验技术解决某个问题,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项目设计,并由指导教师评判项目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施情况。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2.3.4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高分子生物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开放实验室,将专业授课教师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提供给学生,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安排提供3~5个名额,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本专业教师虽然研究方向不同,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都会用到分子生物学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教师,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如此,能提高学生应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的兴趣,不断有学生在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实验技能大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同时也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了锻炼,为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展望 高等院校要想培养医药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就需要适应生物技术行业的发展需求,探索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还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研究型教学改革,借助教学资源丰富的网络平台,应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成为勤于思考问题、解析问题、尝试创新的人才。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必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中值得探究的模式。 作者:姚庆收 秦加阳 武玉永 张小华 赛思翔 单位:滨州医学院药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更新快,实验技术发展快,加之内容较为抽象,可从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提倡分组讨论,开展小班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以及优化实验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应用性、复合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关键词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的科学,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生命科学之一。[1]目前,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因此,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改革方案,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保证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 1分子生物学教学现状 (1)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教学单位往往会根据教师上课需求以及市场需求来选择教材,然而,却有可能忽略了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程度的考虑。部分分子生物学教材内容高深莫测、专业词汇多且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严重降低了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2)教学条件限制。在分子生物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手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部分教学单位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难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3)分子生物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生物学过程,大多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直观感受。(4)理论知识更新快,实验技术发展快。分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其发展日新月异,这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老师需及时接纳最新知识,充分备课。 2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2.1PBL教学法的合理运用 PBL(problem-basedlearning,问题式学习)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Barrows教授创立,并引入高等教育,很快在高校中广泛应用。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流程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解决问题。[3]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则主要起到辅导的作用。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复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课堂效率不高。在课堂中适当引入PBL教学法,可改善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在进行PBL教学前的备课过程中,任课老师应查阅大量的文献,充分考虑在讨论案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在课堂上,教师应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控制好课堂节奏,同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强调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知识要点。[4]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PBL教学可分为四个阶段:(1)提出问题。开展PBL教学的时间不宜在课程开始的阶段,而应在课程中后期,学生具有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后再开展。PBL教学讨论的主要题目应该是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或者难点,并且结合生活实际的讨论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组织者的身份。(2)人员组成。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考虑到团队的高效性,将每个班级分成4~6组,每组包括4~6名同学。分组结束后,要求各组成员选拔出该组的组长并选定拟解决的问题,然后进行人员的分工,明确每个成员应完成的内容和时间节点。老师负责全程把控,掌握教学的整体节奏与进展,及时了解各组的情况,包括进程、主要观点、存在问题、后续进展等。鼓励各组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对成效较好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存在问题较多或进展较慢的小组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小组找到解决问题的核心路径。(3)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开展充分讨论。主讲老师在学生讨论完毕后,对学生的成果、讨论的主题、各组的亮点、学生关注点较集中或争议较大的问题、学生未掌握到的知识点、研究时未关注的部分、下一步学习或研究中需要改进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改进意见。[5](4)考核评分。考核评分是对PBL学生成果的集中体现,评分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课件制作,占比30%,评价标准主要是内容正确、重点突出、课件美观、清晰易懂,能综合运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课件展示,占比40%,准备充分、逻辑正确、条理分明、落落大分,能清晰的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观点等;三是课堂讨论:占比30%,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能够抛出富有启发意义的论点,回答问题时中肯全面。 2.2提倡分组讨论,开展小班教学 在讨论课开始前2周,老师将要讨论的内容告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各小组成员间可以进行分工协作,分头寻找资料、讨论并汇总;课堂上以小组形式提出问题,介绍小组观点、结论,老师也会对该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复习,增强学习效果。小组学习活动的意义既体现个人的价值和责任,更强调成员间彼此赋予信心和力量,通过体验团队的智慧和协作,培养了学生间可贵的团队合作精神。分子生物学的课堂提倡小班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加师生间互动的频率。由于分子生物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生物学过程,大多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直观感受,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小班教学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把握;另一方面,小班教学易于实施多种教学形式,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2.3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强调的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构造者自己进行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反映了教学向个性化、创新化、自主化、多元化过渡的趋势。分子生物学作为前沿科学,信息量大、更新快,要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提升学生学习和借鉴优秀研究成果、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由照着教材讲变成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课堂的参与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当前科研的最前沿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6]让学生由被动受教变成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形成教学工作“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要积极拓展教学内容的外延,主动介绍国内外优秀的生物网站、资源库、期刊、论坛等,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科专业知识、前沿信息、专业词汇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也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 2.4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是由斯克里文1967年所著《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来的,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不同,它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因此,形成性评价方式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8]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分子生物学学习习惯和实验习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期中或期末考试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采取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显得更加科学和必要。具体如下:一是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60%,包括课堂考勤,占总成绩5%、课堂作业,占总成绩10%、课堂提问,占总成绩5%、PBL讨论会,占总成绩10%、实验考评,占总成绩30%。二是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40%。由于形成性评价是强调过程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情况,大大减少了学生考前突击的可能,也更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2.5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其研究方法及策略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当中。[9]通过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一方面有利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实用性、综合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习兴趣、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0]因此,增加分子生物学实验学时数,开展综合实验也是课程改进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分子生物学快速发展的特点,选取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操作性、设计性实验,并做好不同实验之间的关联与衔接,建立实验的逻辑体系。一是分组分工,辅助实验老师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并提前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记录。二是教师针对前期准备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阐述,并对实验流程、操作方法、各环节中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与演示,指导学生开展实验。三是讲解与演示结束后,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应注意注意观察过程和细节,对共性问题,要及时统一纠正,对个别同学的个性问题,要个别指导。既确保操作的准确性、严谨性,也要保证实验质量,通过实验检验教学情况。 3结语 生物技术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教育环节的方方面面。课程教学是其重要的一环,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师要积极发挥作用,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手段丰富灵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学习内容掌握能力及应用效果,为国家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作者:张铁军 陈新美 欧阳永长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交叉融合与专业硕士培养 摘要: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江南大学在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中,选择性地将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了基于纺织生物技术为导向的轻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策略;从导师队伍建设、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与平台建设、基于企业需求的论文选题优化及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推进了与生物技术交叉的应用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改革,以满足倡导纺织品生态染整加工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轻化工程;生物技术;学科交叉;专业硕士;培养策略 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不同,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3年11月公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强化了专业硕士应以实践为导向,重视理论水平与实践的综合应用[1]。江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侧重于染整方向,即以纺织纤维制品为原料,探讨、研究与纤维制品相关的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功能化整理新方法与新技术,以培养染整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备的人才。 1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染整作为纺织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升纺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有重要影响,但近年来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并日益成为制约本行业发展的瓶颈[2]。这主要包括:(1)染整企业生产中水、电、汽能耗高,导致能源紧张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净利润下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2)染整废水排放量大(占纺织行业污水排放量的60%),且废水处理成本较高;(3)部分企业仍以粗放型和低水平方式生产,产品多为常规中低档产品,附加值不高。因此尽管国内染整行业产能水平不低,但从纤维制品前处理到染整废水处理各环节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多数染整企业利润走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将相关学科的新技术与传统染整生产技术相融合,借助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应用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来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染整生产,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助剂的应用,促使染整行业向着高效率、低能耗、少污染的方向发展[3]。近年来江南大学发挥学科门类较齐全的优势,在轻化工程专业硕士教学中推行了基于学科交叉互融的教改研究。目前通过与机械工程、颜色技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交叉,培育出了包括新型染整装备、纳米印染技术、纺织生物技术等多个轻化工程专业硕士的教学和研究方向。其共同点在于培养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专业硕士人才,立足于从纺织纤维制品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功能化整理环节,最大程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水、电、汽等资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排放,实现纺织品的清洁化生产。 2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复合型专业硕士的培养策略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制,以生物工程技术加工底物为原料来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新型跨学科技术。生物技术与纺织纤维制品的染整加工具有相关性,尤其在最近30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研究的思路是借助于生物酶进行纤维前处理、染色后处理和功能整理。与传统纺织品化学加工相比,生物技术与轻化工程相结合后能降低染整生产排放,实现温和条件下高效节能加工。江南大学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学科方面具有教学与科研优势,其中生物工程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为顺应生态染整的发展要求,我校结合这一优势将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相交叉,形成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并构建了应用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包括下述四个方面。 2.1导师队伍建设 由于生物技术在染整中的应用以酶技术为主,因此对导师队伍组成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要求导师熟悉纤维的原料特点,染整加工原理,工艺和设备,纤维制品质量评价;另一方面也要求导师对生物技术的相关专业知识(如生物酶种类、酶学特性、应用效果评价方法等)有相当的了解,力求同时拥有两个学科的知识结构。通过近10年的建设,我校纺织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已建成了符合上述要求的导师队伍。目前纺织生物技术方向的导师队伍由10人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轻化工程专业背景的博士4人、具有生物技术相关发酵工程专业的博士3人。在与生物技术交叉的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研究中,能从生物酶的菌种筛选、酶作用机理与酶学特性等方面,与纤维制品酶法加工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课题实施效果,鼓励专业硕士导师走进染整企业,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解决企业遇到的现场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依托企业设立的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聘请企业内硕士生导师共同参与到课题实施中,以充实师资队伍。 2.2课程体系和平台建设 培养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和研究平台建设是基础工作。为体现专业硕士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科交叉性,教学改革中对原有课程组成、学时分配、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优化。除了与纺织化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外,增加了纤维素与蛋白质化学、纺织生物技术基础、仪器分析等,其中纤维素与蛋白质化学区别于一般的纺织材料学,更多从分子和超分子结构层面分析其结构组成与其化学加工、生物酶处理的相关性;纺织生物技术基础是专业知识交叉的主要课程,阐述生物酶种类、酶学特性、酶对纤维的作用机制、纤维结构与酶整理效率相关性、纺织品生物酶应用等内容;仪器分析课程除介绍常见的高分子及纤维材料分析方法外,还补充介绍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测试手段如凝胶电泳、氨基酸分析等。通过上述理论课程学习,为后续纤维制品化学和生物酶加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平台建设方面,依托我校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为基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提供了保证。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不仅拥有常规的纤维材料相关实验设备与仪器,还建立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检测与评价手段,满足了常规从菌种筛选到纤维制品酶处理应用研究的大部分实验需求。以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为基础,我校还联合葡萄牙米尼奥大学成立了生态染整国际联合实验室,通过定期召开纤维生物加工技术学术会议,拓展了轻化工程专业硕士生的研究视野。 2.3构建以染整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论文选题策略 由于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不同于学术型硕士,论文选题应强化理论与应用实践技能的结合,优先考虑源于工程实际且对节能、减排和降耗有促进和引领作用的课题。我校论文选题立足于企业需求的酶法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研究,确立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三个子方向:生物酶前处理;生物酶染色后处理;酶促功能化改性加工。(1)生物酶前处理包括纤维制品的酶退浆、酶煮练和漂白脱氧加工等。其中酶退浆是指采用商品淀粉酶和自主菌种筛选得到的PVA降解酶,取代烧碱法或氧化法进行棉型织物退浆,通过酶制剂水解布面淀粉或PVA浆料来降低前处理废水的COD值。酶煮练应用于棉麻织物和彩棉织物,不仅可达到用碱法精炼的果胶去除效果,而且还避免了传统碱煮练易造成的纤维损伤,对彩棉织物还可减少碱法易造成的色素流失和布面色变现象。在真丝织物加工中,生物酶前处理主要是借助于蛋白酶去除桑蚕丝表面的丝胶。(2)生物酶染色后处理旨在去除深色织物表明的浮色,提高织物的湿处理牢度。与传统高温皂煮相比,采用漆酶与较少用量的净洗剂复配,不仅能有效去除织物表明未固色或结合力较弱的浮色染料,而且生物酶能有效对水洗液进行脱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染色水洗残液的色度值,降低了染色废水处理的负担。(3)生物酶功能化改性是借助生物酶进行纤维制品的功能化加工,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酶法纤维制品功能化改性的内容较广泛,包括以纤维素酶改善棉麻织物外观光洁度和织物仿旧整理;以蛋白酶提高羊毛纤维制品的防毡缩性能,以谷氨酰胺转移酶催化接枝氨基整理剂进行羊毛抗菌阻燃整理加工;以酪氨酸酶进行真丝织物抗菌防皱整理等。相较纤维制品的化学法功能化加工如高温焙烘(如阻燃整理)、含氯整理剂(如羊毛防缩)、含醛树脂(如防皱整理),尽管酶法加工成本略高,但在赋予纤维功能性的同时,能减轻化学法整理易造成的纤维损伤和环境不友好性。在上述子方向论文选题和实施前,专业硕士要先制定课题初步实施方案,探究酶法纤维制品染整加工工艺的可行性并开展预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定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在研究中既要考虑纤维制品酶法加工的效果,同时也要兼顾在企业应用中工艺设备、生产成本和加工效率的匹配性。 2.4构建学科交叉复合型轻化专业硕士质量评价体系 传统上对硕士质量与水平高低的评价主要是参照论文,包括完成的硕士论文、发表的期刊论文(SCI、EI、CSCD)的数量与等级。而轻化工程专业硕士是要培养掌握染整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阔专业知识、拥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专业硕士在培养质量评价方面要与学术型硕士有所不同,不能简单照搬其评价体系[4]。参照既有部分高校实践经验[5-6],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我校主要从专业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在研究生阶段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成绩,在实验工作中表现出的对染整、生物技术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对纤维制品酶处理加工过程合理安排和现场操作的技能,此方面企业导师的评价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研究能力评价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评价学位论文阶段性进展和完成情况,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果、预答辩和答辩情况四阶段,结合平时例会课题汇报来综合评判课题工作量与论文水平;另一方面考察是否有与课题相关的学术或发明专利申请。由于多数论文课题与染整生产的相关度较高,因此专业硕士是否可公开或专利需与课题合作企业商榷确定。创新应用能力是指专业硕士在课题研究、实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拓展能力。在纤维酶处理研究和实践中,对能提出新方法、新工艺并有突出业绩表现的创新型专业硕士,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会给予适当的激励与表彰。 3交叉复合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成效 江南大学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试行了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但提升了专业硕士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也拓展了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的新工艺与新方法,实现了生态节能、高效低污染染整加工。近几年已有多名专业硕士参与并完成了淀粉酶、PVA降解酶和果胶酶等协同棉织物前处理研究;指导专业硕士与企业合作开发羊毛酶法整理工艺,采用角质酶、蛋白酶和角蛋白酶等进行羊毛防毡缩加工;在真丝脱胶及功能化方面,建立了纯碱与蛋白酶组合脱胶工艺、酶促真丝接枝抗菌剂的整理工艺。当然,我校采用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尚在探索阶段,在后续实施工作中还需不断完善与优化,努力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人才。 作者:王平 余圆圆 袁久刚 王树根 崔莉 范雪荣 单位: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国内各院校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总结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医学院校;课程体系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生物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了无限潜力,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被世界各国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型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三个应用领域,其中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由于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关系密切,成为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实用、最具发展势头的领域之一。 一、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各院校招生情况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及新的理论技术不断涌现,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生物技术相关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增无减,尤其是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将生物技术专业列入理学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之后,很多院校都相继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中国前300名大学中,具有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占到了33.7%。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在这300所大学不同类别的分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技术专业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中设置的频率较高,分别占相应各类高校总数的70.6%、70.8%、82.6%、97.3%。而我们通过前期统计,全国90所医学本科院校,开设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仅有28所,占31.1%,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社会需求。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与普通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特点体现在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与生物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也要反映相应的医药特色。但是,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在国内相关院校的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在医学院校开设的相对较少,必然会导致教学模式和内容偏向于工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的教学。体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相对缺乏。面对大好形势,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关系到专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课题。目前,医药生物技术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针对性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尚属于探索阶段。如果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会导致学生能力的同质化严重,不能很好的与医药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从而造成就业困难。所以,迫切需要建设适合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另外,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夯实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思维必备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体系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分析 统计了全国21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所开设课程,其中包括4所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各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从总体来看,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所统计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其次,开出率较高的课程有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等,下图为所统计各学校开出率前21位的课程。 (二)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对比 与非医学院校相比,医科学校生物技术专业中,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同样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统计的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除此之外,医学类学校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综合性实验、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蛋白质工程等几门课程开出率高。下图为综合所统计各医科与非医科学校课程开出率前20位的对比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等开出率两类学校均较高,但是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相关课程,非医学院校均开设较少或未开设。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医学基础知识与生物技术学科各课程间的交叉和渗透。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就应该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生物技术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具有医学特色的相关课程也应该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可以使学生将医药基础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因此,通过对其他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本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合理选择授课科目,突出医学院校优势 目标是培养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需求,具备扎实医药生物技术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项实验技能,能在医药、检验、食品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工作,以及在科研、营销、第三方检验等领域从事研究助理、产品销售、检测试剂盒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一般生物技术专业必须学习的理论知识,还要补充如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等与医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医学类专业课,从而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调整实践教学模式,开设专业综合实训 生物技术专业涉及到的五大工程技术之间彼此交叉渗透,互为基础。因此,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传统上每门课程单独设立实验的传统,将本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根据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单独成课,设立一些综合性实验、实训,而非简单的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一般在第三到第四学年开展。另外,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置还要能反映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最终达到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案进行综合训练的目的。例如,我校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实训,该实训共安排8周时间,分两学期上完,每学期安排4周时间,中间不再穿插理论课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该综合实训涉及基因工程各个方面,以蛋白药物开发作为主线,包括蛋白药物的克隆、表达、检验、纯化、药物活性的检测等一系列医药生物技术操作环节。该实践环节与真正蛋白药物的研发生产相一致,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与社会、行业接轨。另外,根据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医药特色,开设病理检验、实验动物学、抗体制备、临床分子诊断、动物细胞培养等实验,这些实验除了培养学生基础生物技术技能之外,加入医学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及技能,更适应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更适于快速发展的医药生物技术行业。 (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许多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通过对学生实习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最需要那些实践能力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毕业生,而我们的某些授课内容缺乏纵深性,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不系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同时注重了某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在“分子诊断学”授课中,增加遗传病的介绍,如常见遗传病的临床特征、分子诊断手段以及基因治疗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授课内容中加入临床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临床生物技术检测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方法等内容,以培养具有良好医学基础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生物技术尤其是医药生物技术方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改变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是对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通过思考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能够培养出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作者: 孙健 晁耐霞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基因工程学课程在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中定位于专业必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前后与其他学科的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有密切联系。基因工程学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高端课程,是连接于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的纽带课程。为适应现代高等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基因工程类课程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为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农业院校;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教学改革;实践 生物技术专业是在顺应时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位,培养具备较系统的生物技术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在有关高等学校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能在生物产业、医药卫生、农、林、渔、环保、园林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基因工程学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临床医学、农业生产等若干领域实际应用的一门学科,也是最具生命力和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学科之一。其任务主要是从分子水平阐明基因操作主要技术的基本原理、载体的构建与应用、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高等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目标、现状与进展,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一、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 基因工程学理论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方法以及最新研究成果,阐明基因与基因工程操作的主要技术原理,基因克隆的酶学基础及基因克隆的各种质粒载体,原核、真核基因的表达与调节,基因的分离与鉴定等内容。基因工程学实验教学内容以大肠杆菌的感受态制备为基础,进行质粒DNA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质粒DNA的提取、鉴定,以及质粒DNA的酶切与连接等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基因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技术及实践技能。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课堂上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将在生产一线、基层培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的实践经验带入课堂,将参加全国各大学术会议中学习到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学术前沿知识融入课堂,再把诺奖、院士、知名学者等名人事迹和科研成果引入课堂,进行案例式教学。对有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式研讨,采取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方式,进行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教学效果更加形象和直观的现代化多媒体与讲授相互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管理改革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对教学的每一过程都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对课程梯队新任教师实行试讲制度、听课制度及进修制度,制定自我进修提高计划,支持青年教师到外校进修或去国外攻读学位。认真组织集体备课,疑难问题及时请教老教授。认真批改作业,详细解答学生的疑问,做到当堂课问题当场解决。积极开展与本课程有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和课题组活动,充分利用实验环节中的科研训练项目,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能力。在课程考核中,课程理论考核占70%,实验考核占30%。实验考核根据实验表现、操作能力及实验报告综合评定成绩,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即优秀为A、良好为B、一般为C、差者为D。另外,在实验考核中,纳入了科研训练环节,独立设计并完成试验的学生给予实验考核分数的适当倾斜。 二、教学效果 (一)学生学习效果 基因工程学课程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的了解高等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内容、现状与进展,以及在临床医学、农业生产、化学制剂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基因工程学最基本的五大实验技术,成为继续深造读研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本课程学生考试成绩合格率为100%,优秀率达85%以上;在学习本课程的基础上,考研学生的录取率达90%,入学研究生学校的反馈评价优秀率为100%。 (二)学生科研成果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本专业学生根据基因工程学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中科研训练项目的研究内容和试验经验,本科生申请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项;20余人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其中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8篇;本科生获奖20余人次,其中获得第十三届、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获得第十三届、第十四届“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院校级学科竞赛奖多项。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基础上,3名学生获得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6名学生保送硕士研究生,10余名学生顺利考入南开大学等知名院校研究生。 总之,基因工程学课程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课程,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尤其在基因工程学实践教学方面使学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学生继续深造攻读学位、完成毕业论文试验做好了垫,也为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将继续进行探索和创新,以期达到培养具有高科研素质创新人才的目的。 作者简介:贾立军(1978-),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基因工程学科研与教学。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基于校企合作下地方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构建 摘 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为了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商洛学院为例,提出了校企合作下的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构建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等。以期为商洛学院转型发展和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发展,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一项重要举措[1-2]。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按照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2014年12月,陕西省教育厅印发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2014―2020年)(试行)》,商洛学院即被确定为陕西省首批转型试点高校,全面开展转型试点探索。 1 校企合作下实践教学培养的必要性 商洛学院作为教育部批准、陕西省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秦楚文化交汇地―商洛市。生物技术专业作为商洛学院建校以来的老牌专业,一直以来坚持面向地方、服务基层,为商洛地方农业、教育、医药、食品等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很多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些企业采取智能化设施系统化控制生产,并采用综合化、智能化等管理手段,其迫切需要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并能较快地适应在工作一线从事科技含量高、产品更新快、经营管理性强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因此,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就成为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对于商洛学院来说,校企合作成为实践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即把企业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要素体系中来,引入到培养的全过程,形成有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格局,进而将传统以学科体系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格局,通过校企合作,寻求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2 校企合作下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构建 2.1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人才教育的各个环节,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遵循高等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4]。在借鉴省内外同类高校经验的基础上,优化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邀请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有计划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由表1可以看出,自2012年以来,学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了3次,并且不断地加强实践教学学分,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彻底打破了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接地气,为企业、基层单位所欢迎。 2.2 拓展实践平台,加强实践教学 以实验教学平台、大学生开放实验室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为基础,创建大学生校内教学实践和创新研究平台(见图1),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好本专业基础实验的同时,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力争每年有50%以上的学生都能参加到各种学科竞赛或创新训练项目中。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应用,使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水平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以及高效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学院不仅通过各种途径引进科研能力强的高学历人才,补充到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中,而且还密切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邀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研发人员作为本专业的外聘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其次,学院还通过邀请省内外高校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指导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培养,转变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能力,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再次,每年选派3~5名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并根据企业的生产需求,设立科研项目,指导本专业学生开展相关研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细化组织管理,规范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实施途剑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5]。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先后颁布了《商洛学院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商洛学院实践教学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商洛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强化了实践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践教学计划由教务处审核通过后开始实施,而在实施过程中,由学校、学院两级教学督导小组专家进行督导检查,确保了实践教学有序进行。 2.5 完善评价机制,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学校专门成立教学评估中心,不仅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宏观指导和质量监控,同时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价和反馈制度。建立实践教学跟踪评价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实践指导教师考核制度和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监控。学生在参与企业实践实习过程中,不仅接受带队指导教师的管理,更要遵守企业的规章管理制度,接受企业技术人员和外聘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并在实习结束后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打分,并给出鉴定意见,同时学生也对全体指导教师进行打分,实现双向评价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 结语 商洛学院作为一个地方本科学校,应结合本校办学实际,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特色,创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对于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发展而言,校企合作下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是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只有更加紧密的与企业合作,明确企业需求,有目的的开展人才培养,才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产业转型升级使得技术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运用的周期越来越短,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实现高职教育转型升级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步,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本文以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为背景,对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行业、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不仅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更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以便能及时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避免因知识、技能陈旧而被淘汰。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立起教学运行管理机制,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分析 1.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所谓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是改变原来产业发展的理念、模式,采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和方式,增加产业发展的实效性。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产业转型就是由发展传统产业转变为发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兴产业;产业升级就是在原来产业的基础上拓展其内涵和范围,提升其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人类社会已经由农业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现阶段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是集约化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种转型升级的标志是农业的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和生态化。产业链不断加粗加长,并走向多产整合,农业生产由产中为主的经营管理系统,向产前与产后延伸,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产业链条上各环节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形成一、二、三产整合联动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2.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新要求。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极为重要而广泛,随着生物技术在农业相关产业的大规模应用,对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生产的支撑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转型升级,意味着农业生产和服务走向专业化分工,知识更新迅速、劳动市场对技能需求的迅速提高和职业更替周期缩短,并具有多产融合的发展趋势。与之对应,行业、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也发生根本变化,从单一面向“产中”环节,具备能胜任产业现有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转向适应“产前、产中、产后”,熟悉并能把握本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沿动态,接受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先进思维方式的复合型人才。在具备一定的外Z、计算机应用能力、公关交际及口头、文学表达能力,独立获取知识及信息处理等能力与素质的基础上,还应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从事相近专业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自主择业能力,以便能及时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岗位能力需求。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生物科技在农业领域应用极为重要而广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到新兴的生物技术产品生产,不同企业产业背景、生产方式、岗位需求、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等方面不尽相同,不同职位类型对求职者的专业及素质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别。因此,需要对区域生物技术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企业类型及主要产品、岗位分布、主要岗位的要求和工作任务、企业岗位群的学历要求等方面进行调研,准确定位专业发展方向,保证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 2.优化课程体系。对接最新职业标准、农业生物技术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企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分析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岗位和相应的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整理,提炼对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结合农业生物技术专业领域宽、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发展快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综合提升”课程体系。宽基础课程学习相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即职业通用知识和技能。同时,紧贴农业生物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与行业、企业合作,对企业标准化生产过程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参照国家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标准,围绕岗位工作任务,重组、整合课程内容,通过学习,了解生物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掌握生物技术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意识、生物安全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活模块”课程紧贴农业生物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根据区域内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生产工艺特点,整合校企资源,设置企业个性化需求的“活模块”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综合提升”课程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实习项目,通过基地实践、企业实践、顶岗实习,采用任务驱动、质量跟踪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营造仿真职业环境。按照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扩大校内实训基地规模,提高设施设备水平,发挥技术和师资优势,瞄准区域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建设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生产实训区。做到教学和实训场所统一、过程同步、优势互补,满足与区域经济对接的需要,实现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 4.共建共享信息化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与理实一体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包括文本素材、图片素材、视频素材、动画、多媒体课件、试题库、行业发展动态信息等,并将教学资源上传网络平台。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自建资源、购置开发难度较大的资源、共享优质免费资源。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老师利用平台给学生作业与考试、师生互动交流。通过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满足学生混合式学习新要求,也便于师生间交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升助教助学效果。 5.建立“统筹规划、协同联动”的动态调整与管理机制。(1)建立相适应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依托校企合作管理中心,对校企资源进行管理、配置和评价。在校企双方协调安排下,根据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时段,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校企人才资源、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搭建校企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对企业和学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人员在校企间双向流动。(2)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立教学过程管理与监控,教学结果监控与考核。与企业合作制定教学环节监控点,在学校教学督导部门的指导下,实施对专业各教学环节的全程监控。由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并每年对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情况和岗位稳定情况进行调查,整合信息反馈资源,进行教学质量纠偏;制定专任教师企业研修制度,制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鼓励教师承担企业任务,将教师为企业服务纳入专任教师年度考核;承担教学任务的企业兼职教师提供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及行业标准,并与专任教师一起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修订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教材,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合作企业将兼职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企业对员工的年度考核,学校给予兼职教师课时补助。(3)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教学改革进行有效的指导,分析、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审定专业教学计划。每年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情况,并结合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使之不断完善,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复杂的、漫长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学校秉承“用明天的科技,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的办学宗旨,引入企业元素,拓展办学渠道,另一方而需要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与社会需要,具备超前意识,把握发展机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教学管理,不断积淀,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大连民族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初步探讨 摘要:生物技术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服务民族地区以及大连市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建校理念,注重应用研究是比较务实的思路。生物技术专业与2010年与大连市检验检疫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几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对近几年的工作做了一个总结,并对在此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说明同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大连民族大学;生物技术;大连市检验检疫局;大W生实训基地 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长江东路,主要负责辽宁地区的出入境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和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认证、认可和监督管理,是国家设在辽宁的口岸行政执法机构。检验检疫局内部设有多个机构,学生所在的是植检科,每天正常的工作时间为8小时,主要负责进出口粮食、水果等商品的检验检疫工作。在实习期间,学生的主要的工作内容分为以下部分:(1)档案管理。动植科的档案分为三大类:进口货物检验档案、出口(委托)货物检验档案和特殊检验档案。一份完整的检验检疫档案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检验联系单”和检验检疫结果单。“检验联系单”的内容主要为货物的基本信息(品名、产地等)、需要检验和检疫的项目等。检验检疫结果单包括“品质检验单”和“检测记录单”,“品质检验单”将出示货物品质检验的结果。“检测记录单”将出示货物进行检疫的结果。档案管理主要分为档案分类和档案核对。先将档案按月份分类好后再按照单号排序,接着核对档案,检查错漏,最后将档案按月份进行归档。(2)品质检验。品质检验是动植科中最常见的工作,检验的主要对象为粮食、油料等。品质检验主要包括水分检测、不完善粒检测、杂质检测、发芽率检测等多种检测项目。水分检测是最常做的项目,主要通过粉碎、称量、烘干、再称量的步骤,检测出样品中的水分含量。不完善粒检测可分为带壳粒、皱缩、霉变、虫噬等12个子项目,根据所对应的检测标准不同,检测的方式也有所差异。杂质检测为检测样品中的杂质,也是根据对应的标准来做的检测。发芽率检测较为简单,只需将样品放入发芽机中,培养三天后检测发芽情况,从而计算出样品的发芽率。(3)制作棉球。实习的第一周,由于学生是刚刚来到检验检疫局,所以领导并没有分配重要的工作,大多时间都只是让学生们熟悉单位的环境和学生们生物科的各个实验室。当学生们熟悉了工作环境以后,领导安排学生们去制作实验需要用到的棉球,虽然心里早就料到不会分配给学生们重要的工作,但是还是有些失落,总觉得自己在学校学的一身本领无法得到施展。在制作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棉花飞起来,为了避免吸入这些棉絮,学生们都佩戴了口罩。其过程主要就是先将成片的棉花稍微拉扯松散,然后撕成需要用到的大小,再将其团成一团。虽然这只是一项小工作,但是由于实验过程中的需求量比较大,所以工作量也就自然而然地大了起来。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明白了,就算是如此小的一项工作,如果做得不好也会对实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导致实验进程缓慢甚至实验失败。所以无论是多小的工作也要尽可能做到完美,这样才不会出现差错。(4)整理样品。样品的整理听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由于样品种类繁多,所以真正整理起来还是有一点麻烦的。样品都会运来很大一批,而每次检测都只是检测其中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学生们将需要检测的样品和其他的样品分开。每个样品中会有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样品的名字和编号。学生们会拿到一份需要检测的样品的名单,上面同样写着样品的名字和编号,学生们的工作就是找到名单上的样品并将其分离出来。(5)样品检测。对于样品的检测,学生们主要是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沙门氏菌。沙门氏菌会导致肠炎、败血症等疾病,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致病菌。首先是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扩增培养,这一步骤是老师们进行的,是在样品中加入增菌液,目的是为了让各种微生物更容易被检测到。当然,如果有沙门氏菌的话也更加容易被检测到。然后由学生们进行划平板培养,用接种针在平板上挑出三区进行培养。第一区微生物分布非常紧密,第二区分布稍微稀疏,第三区要做到挑出单个菌落,因为这样有利于学生们观察菌落的状态,通过菌落的状态分辨出其是否为沙门氏菌。除了划平板观察的方法,还有更先进的方法――利用仪器进行检测,只需要在一位中加入与样品数量对应的样品盒,然后吸取200μl样品加入到对应的样品盒中,启动机器,在40分钟过后就会在显示器上显示出结果。作为新人,在上班期间认真做好领导安排的任务,多学多做是必须的。在与领导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许多在职场上待人接物的道理,令学生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也许有的时候大家的工作能力不相上下,但态度和细节却能决定你的去留。因此,在工作中需要做到积极认真,一丝不苟。在导师的悉心带领下,学生从整理进出口档案开始学起,在整理的过程中还学习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初步了解了检验检疫的基础理论,再进入实验室学习具体的操作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还学会了粉碎机、点豆机等相关检测仪器的操作方法。这些都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也让学生认识到了检验检疫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但相较于理论和方法,操作的熟练程度更为关键,每天需要检验的样品繁多,工作必须快速而精准地完成。通过实习,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实际工作,巩固了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和锻炼了学生们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次实习中,学生们对植物的病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了解了当今的病害形势,学习了病害检疫的方法,并在实验中将植物病害的理论与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相结合,虽然是第一次做这项工作,但有了平时在学校的知识积累,操作起来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在这次实习中,学生的收获颇丰,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扎实的专业知识是进入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虽然在学校学习的过程枯燥乏味,理论烦琐,实验要求严格,但进入工作中后,这些知识都会成为你坚实的基础,掌握它们,并合理运用它们,上手才会更顺利。②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工作期间要虚心学习,积极主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不管做什么都应该少抱怨,多学习,在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学能力。同时,要尊重领导,工作认真负责,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可以说,端正的工作态度能使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③学会与他人相处。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合理地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只有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取长补短,方能不断进步。④书本知识虽然有点落后,但是专业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有了扎实的基础做起工作来才能得心应手。⑤要多与前辈沟通,不懂的地方要问。刚进公司一定会有很多东西不了解,许多仪器也不熟悉,所以要多多请教前辈,这样在工作中才不会出现差错。⑥不能够好高骛远,分配的工作要尽量做到完美。只有做好了小的工作以后才会有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你,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经过三周的实习,学生觉得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最重要的是在单位工作的经验。工作期间学生明白了不能好高骛远,虽然学生们在学校学了很多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毕竟与实际的操作有一定差距,领导分配给的工作无论多小、多简单都一定要竭尽全力去完成。在实习期间还要多谢领导和老师们的照顾,如果不是他们手把手的教学也不能这么顺利地完成实习,更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收获。大连民族大学生物技术专业2015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6%,但我们不得不清楚地认识到,较多学生的毕业渠道并不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这说明我们人才培养现状与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业压力没有根本消除。另外,2017年,国家试行按照专业招生,办学质量直接影响了招生数量,进而影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学工作者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了通过加强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之一,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生产实习是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为例,分析了生产实习的特点及重要性,探讨了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生物技术;生产实习;质量;措施 0引言 生产实习是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发展,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练兵场”。如何提高生产实习质量,充分发挥生产实习作用,推行生产实习改革,是新形势下摆在高校教学管理及专业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仅就陕西师范大学近几年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推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作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提供参考。 1陕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 陕西师范大学从2001年起开设生物技术专业(非师范类),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包括参观见习和生产实习两个环节,历时八周。参观实习阶段,主要带领学生到一些现代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短期参观学习,汲取现代企业的科学经营理念,并熟悉科研机构的研究模式和工作流程。生产实习是整个实习工作的主体,涉及基地选择、队伍建设、教学和考核等多个环节。 1.1 实习单位的选择选择专业对口、技术力量雄厚、规模适当的实习单位是确保实习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我校先后与多家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生产实习,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5个长期的合作实习基地,为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1.2 组织形式生物技术专业的生产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加之实习单位接纳能力及实习经费的限制,散点实习也作为重要的补充形式。为了确保实习质量,参加散点实习的学生要提前作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监护人同意书、实习单位接收函等文件,方可进行实习。 1.3 实施过程 1.3.1 动员与准备实习前,教学院长和各带队教师将提前考察实习单位的运营状况和实习接纳情况。尽管有长期合作的实习单位,但依然不排除会有企业因经营不畅而影响当年实习计划的顺利开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本年度实习计划,申请实习经费,并召开“生产实习动员大会”,引导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实习的各项准备工作。 1.3.2 实习实践实习实践是生产实习的主要阶段,耗时最长,细节最多。一般情况下,每个实习点安排10-15名学生和一位带队教师。实习单位将根据生产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负责实习工作的各个环节。带队教师与实习单位配合,协助学生完成实习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同时兼顾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确保学生按时按量完成实习任务。 1.3.3 考核与总结实习考核是针对学生和带队教师进行的整体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由考勤表现、实习单位成绩、实习日志及总结报告四部分组成。带队教师的考核则由学院、实习单位及学生三方共同评定,考评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其结果将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内容。实结包括小组总结和交流总结两个环节。小组总结在实习单位进行,由带队教师牵头,组织学生、指导教师及有关负责人员进行交流,及时客观地总结实习各项工作,并集中反映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有助于增进双方情谊,促进更为有效的实习合作。返校后的总结交流在各小组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一方面交流不同实习点的情况,另一方面探讨目前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提供思路和方法。 2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2.1 实习经费紧张经费相对不足是高校生产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1]。目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主要的实习方式包括住习和走习两种,由此产生的交通、伙食等费用由学生、学校及实习单位共同承担。为此,学校每年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生产实习,但依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价需求,从而给生产实习的顺利推进设置了障碍[2],而如何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就成为生产实习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2.2 实习人数逐年增多与日益增长的物价水平相比,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也给生产实习带来了同样严重的问题。每年需要进行生产实习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需要更多的配套经费,而实习单位的接收规模却因近两年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受到较大影响,一些单位甚至不愿再接收生产实习学生。 2.3 实习时间有限我校生产实习时间为八周,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此期间了解公司或企业的管理体制,基本掌握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参与生产劳动和经营管理。但实习单位普遍反映实习时间太短,现有的时间只够保证学生入门,基本没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如此一来,学生没有真正生产实践的体验,而实习单位更是抱怨实习流于形式,走过场[3]。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较好的掌握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 2.4 实习效果不佳企业经营的主旨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与生产实习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以GMP制药企业而言,一般在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都有严格的作业规范,企业员工尚且需要花费三两个月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而实习学生理论知识尚不稳固,实践经验缺乏,因此也绝无法在短期内掌握规范的操作过程,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降低生产效益。面对这种现状,企业接纳生产实习的热情势必不高,而学生由于不受重视,积极性也屡屡受挫,生产实习的质量亦被大大削弱[4]。 3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措施 3.1 进一步加强生产实习的组织管理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和素质,只有在生产实习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培养。为此,学校、学院及教研室等部门高度重视生产实习的重要作用,特制订了《陕西师范大学生产实习工作条例》,以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依照《条例(简)》要求,生产实习的组织管理由院系、教务处和实习单位三方协调组织开展。对于学院而言,要成立专门的实习领导小组、拟订实习计划、选择实习单位、选派带队教师、做好实习动员、实习检查、实结、实习档案建立等各项工作。教务处作为直接管理部门,需要在协调学院工作的基础上,制定生产实习规范;监督实习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并协同财务处审核实习经费开支情况;在实习结束后,积极开展先进集体及个人的表彰工作;配合院系建立和拓展实习基地,加强合作。在实习单位,成立由单位主管领导、指导教师及带队教师组成的实习指导小组,负责安排学生食宿,提供上岗机会,协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组织相关的经验交流活动,解决实习中的具体问题,并最终完成实习成绩评定,建立实习工作档案。实践证明,只有学院、学校、实习单位三方协同管理,才能真正确保实习工作顺利高效地完成。 3.2 建立综合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综合全面的考核体系可以客观地评价生产实习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提供参考[5]。经过几年的生产实习实践,我们不断改进实习考核方式,将实习过程与实习成绩有机结合,力图使考核更加真实有效地反映实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实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考核内容见表2。 3.3 建立多样化的实习模式随着专业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变,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往单一的实习模式已无法适应生产实习的需要,迫切需要出台多样化的生产实习模式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3.3.1 集中实习与散点实习并举生物技术专业的实习主要采取集中实行与散点实习并举的模式[6]。散点实习打消了部分学生在兴趣、择业等方面的顾虑,同时也缓解了实习单位接收能力有限的矛盾,形成了各取所需的实习局面,明显促进了实习质量的提升。经过实践,散点实习单位同样能够达到专业实习要求,同时由于接收学生人数少,学生反而能够更加认真和高效地完成实习任务;而个别学生如果表现突出,还有望留在实习单位工作,也成为解决学生就业的一种有益探索。 3.3.2 大力推广研究型实习研究型实习并不等同于在实验室做实验,更不是违背了生产实习初衷,而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学生可在科研院所了解科研工作的完整流程和相关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同时这种实习模式还可以加强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沟通,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实习氛围中,体会浓厚的科研气氛,学习坚忍不拔、团结协作的科研精神,为今后有志于在科研岗位工作和深造的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机会。 3.3.3 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搭建生产实习平台产学研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纽带[7]。积极探讨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促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将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先后组建了“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药用植物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以中药材生产和开发利用为主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与国内各大中药制药企业开展了广泛合作,也以此搭建了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良好平台,同期建立了几个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见表1),确保了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实习基地建设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学院还将在实习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方面继续努力,争取创建更多具有专业优势特色的实习基地。 3.3.4 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生产实习与学生毕业设计相结合,能够有效解决生产实习时间不足的问题。学生可以针对企业特点选择合适的课题,可以是企业遇到的技术问题,也可以是优化生产过程等,形式不拘[4]。如此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实习的热情,同时也有可能为企业解决某些生产实际问题。这种实习模式的建立,可以促进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学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产实习模式。
医疗管理论文:新医疗体制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改进和创新探讨 0.引言 从目前我国各大医院利用新医疗体制改革自身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情况来看,虽然其大体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其管理制度的改革工作以依旧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作为我国医院管理体系的核心店,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不仅会对财务管理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还会影响医院未来的发展形势。因此,为了可以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推动力,以新医疗机制为依据,改进和创新当前我国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当前医院管理者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1.当前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弊端 对医院来讲,之所以进行财务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医院各项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以便有效的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使得我国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也因此而获得了极大地提升,但是,对比发达国家来看,我国医院财务管理还是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第一,医院处理往来账务的问题。医院的财务管理者在处理一些往来账务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我国医保机构并没有及时的核算相关资金、医院自身还未达到我国医保机构制定的各项标准以及由于部分患者支付能力有限而导致欠账等情况的出现,使得一些往来账目无法被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导致医院出现一些坏账和呆账,进而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地困扰。第二,医院融资渠道缺乏多样性,投资方式不科学。由于医院属于公益性较高的卫生单位,这使得其还没有形成健全、独立也多样性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体系,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使得医院往往会由于融资问题而为财务管理带来极大地风险。例如,我国部分医院由于没有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选择融资渠道和方式,导致其资金结构缺乏科学合理性,从而为医院的财务运行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和危机;再比如,部分医院在购置医疗设备时,由于在购置前并未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于投资风险和回报等方面问题没有准确的衡量,从而导致医院出现了严重的资金浪费,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改进和创新财务管理的措施 2.1重新定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位置 医院作为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盈利单位,其需要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情况下,让人们付出最少的财力获取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一要求的出现,就为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想保证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医院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一定要加强对管理者的思想教育,并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从而在保证医院财务状况处于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有效的维护群众的利益。对此,医院财务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加强监督财务管理工作的力度、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情况和思想观念进行检查和考核。此外,为了创新财务管理,还需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并提升其自身财务管理能力。 2.2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管理 对于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来讲,预算管理不仅是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医院各项经营活动可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对医院财务管理进行改进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强化对财务预算的管理,从而为该项改革措施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保障。对此,医院管理者需要提高与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医院内部制定的各项同使用预算经费有关的规定为基础,严格审查每一份审批手续,从而保证各项预算外的资金支出点都可以被有效掌握。与此同时,当管理者执行预算编制是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将问题及时上报给有关部门,并协同有关部门调查和考核这些问题。此外,为了保证财务预算编制可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还需要对改编制进行合理性的整改,提高其科学性,从而保证各项预算规划都可以被有效落实。 2.3健全财务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在新医疗体制的管理下,我国各大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将规避各类型的经营风险放入到其未来发展战略中去,以便提升自身的生产经营效益。从当前我国各医院财务管理体系内容来看,绩效考核已经成为各大医院统计当前经营状况、防范经营风险以及提高经营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因此,作为财务管理体系中一项如此重要的环节,医院在制定财务管理绩效考核指标时,应该讲重点放在考核财务管理者业务能力、专业技能、服务品质以及创造的业务盈利等方面,并通过阶段性、分部门考核的方式,对各个部门人员每一阶段的工作情况做出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从而在医院内部营造出一个良性的内部竞争氛围,进而推动医院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为医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还能够为医院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维持医院正常运营,从而使医院这一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可以全面的发挥出来。因此,在新医疗体制的引领下,医院工作者需要以当前医院实行的财务管理手段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对部分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使其可以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进而有效的提升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医疗管理论文:对基层高风险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探讨 高风险医疗器械是指那些植入人体或用于支持、维持生命或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的医疗器械产品,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病人生命安危。在日常监管中,我们发现部分医疗机构在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隐患,为此本文就高风险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粗浅的探讨,供同道们参考。文秘站 一、现状与问题 __县现有二级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31家,个体诊所18家。从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频率看,全县各级医疗机构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比较普遍,县级医院开展腹部、骨科手术使用高风险设备、植入性器材、填充材料频率较高。在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医疗机构虽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制度执行不严格,没有发挥高风险医疗器械质量控制文件在器械采购、使用及质量跟踪等环节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使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质量不能完全处于安全监控状态。 二是高风险医疗器械采购把关不严。缺乏对首次采购企业和首次采购品种进行质量审核的程序,索取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产品注册证、产品制造认可表和合格证等资料不完整。对于非首次采购的企业,则因老客户关系,没有对生产经营企业的经营范围进行认真的审核,导致超范围经营或采购高风险医疗器械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骨科接骨板等植入器材,尤其是进口骨科植入器材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形式上的统一采购。对一些临床医师经病人或其家属同意后,自行采购并直接投入临床使用的高风险医疗器械的质量,缺乏有效的事前监督和预防。 四是手术医师对植入体内器材、填充材料等名称、规格、供货单位、注册证号、批号等项目记录不完整或者没有记录,使高风险医疗器械难以进行质量跟踪。 五是临床医师忽视术后病人随防,不能确保植入物在人体内正常发挥作用。 二、原因分析 主观原因:一是涉械人员掌握法律法规知识不够,尤其是对高风险医疗器械知识掌握甚少,在采购、验收、入库、出库、使用等各个环节忽视查验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情况,因此往往从采购医疗器械的第一关就没有核查并索要产品注册证和产品制造认可表等相关资料。二是医疗机构存在重制度轻管理的现象。一般来说,医院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确保高风险医疗器械质量的控制性文件,但对各个环节执行情况缺乏考核或者督查。如术后,病人对植入体内的医疗器械质量与功能恢复程度往往凭自觉判断是否需要复诊,医疗机构缺乏随访,不利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跟踪监测,使制度流于形式。 客观原因:一是医疗器械涉及学科门类较多,产品、规格分类较细,而医疗机构恰恰缺乏医疗器械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员,以致管理人员无法有效发挥质量管理职能。如骨科进口钢板等采取“零”库存,临床急用时征求病人意见后采购,因此往往缺乏事先质量监控。二是在术前和术中,临床医师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手术方案制订和手术把关上,对植入医疗器械的品名、规格、生产企业、产品批次等概念模糊,病历记录填写不完整,导致事后不能追溯。 三、监管对策 一是加强医疗器械知识培训与教育。药监与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对涉械管理、采购、验收、保管和养护人员的医疗器械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使之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和管理基本技能,并持证上岗;对涉及植入性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的手术医师、护理人员,主要指导好植入器材、填充材料以及各种支架等品种项目填写完整,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医疗机构在加强涉械人员医疗器械业务培训的同时,应积极引进医疗器械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整体提高涉械队伍的素质。 二是加强质量控制性文件执行情况督查。医疗机构在医器械使用质量管理上,应把着力点放在涉械制度执行情况上,加强制度检查,及时纠正违规或不作为行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对医疗机构是否落实督查机制作为重点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如质量控制环节,检查建立的高风险医疗器械使用质量控制性文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对高风险医疗器械全程监管的职责和权限是否明确;采购控制环节,检查对高风险医疗器械是否实行统一采购、验收,对首次采购企业和首次采购的产品是否实行质量审核程序并索取相应资料;使用控制环节,检查手术医师是否在病历上及时、完整地记录所使用高风险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供货单位名称等相关内容,能否从病历中追溯到生产企业及产品的批次,是否定期随访病人等。减少低效重复监管,提高依法行政效能。文秘站 三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订相应的高风险医疗器械管理法律法规文件,补充完善现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使执法人员在监督管理高风险医疗器械时有法可依,对违法违规的医疗机构或人员进行依法查处,以保证患者用械的安全可靠。 四是建设立使用高风险医疗器械投诉举报制度,鼓励对使用高风险医疗器械患者及其家属在使用后出现不良事件时,及时到食品药品监管或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投诉举报。 五是建立健全医疗器械技术监督体系。成立省、市(州)两级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加大对高风险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力度,为医疗器械监督执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六是进一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每年对乡镇以上涉械医疗卫生单位开展2次以上集中整治行动,监督检查覆盖率要达100,严励打击涉及高风险医疗器械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人民用械安全。 医疗管理论文:加强院感管理提高手术医疗质量 【摘要】 目的 消除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避免侵入性感染发生,提高手术治疗质量。 方法 加强手术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严格、规范管理,强化灭菌、消毒、隔离。 结果 手术室各项灭菌消毒质量达标,手术切口感染率显着下降,未发生其它侵入性医院感染。 结论 手术室硬软件建设符合《规范》要求,注重院感科学管理,保证灭菌与消毒质量,是防控或杜绝手术部位和其它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院感管理 灭菌消毒 手术治疗质量 侵入性感染 手术是外科诊治疾病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技术手段,对挽救病人生命、治愈疾病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手术侵入性操作,又易导致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如灭菌不彻底、质量不合格,病原微生物通过医疗器械直接种植到手术部位,引起切口感染等,造成患者健康损害和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故手术室是医院感染高危科室, 院感管理工作优劣,直接影响手术病人的预后及医疗质量。我院注重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取得了较显着的成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取本院2003—2008年医院感染病例和微生物学监测数据及院感总结资料。 1.2 方法 严格执行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根据本院实情和需要,进行手术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改进和加强灭菌、消毒工作。 1.2.1 硬件设施 手术室按功能流程、院感防控和无菌的要求,合理建筑、科学布局 [1]。改良清洁、消毒、灭菌设施与设备:配备预真空高压消毒锅;每个手术间配备一台高效空气净化机;进购高、中效消毒剂;洗手池与手术台的数量相匹配,安装感应式水龙头;内走廊平均10平方米安装一盏紫外线灯。 1.2.2 软件建设 建立和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与措施,强力推行实施。注重院感组织人员的思想建设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每年对全院医务工勤人员利用上课、考试、提问等形式进行院感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院感委员会和监控小组的管理作用[2]。 1.2.3 保证灭菌质量 加强消毒灭菌管理,废除小件手术用品浸泡灭菌的方法,能高压的手术器械均置预真空高压灭菌。刀片采取一次性使用,无菌持物镊(钳)、筒高压灭菌干燥使用,每2小时更换,备用器具一律采用小包装压力蒸汽灭菌。因条件限制,目前无法将手术器械统一送供应室精洗。我们对手术室护士和洗涤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洗涤技术和规范,对使用后的器械严格执行初洗、酶洗、精洗、除锈、擦干、上水溶性润滑剂等规范流程,使手术器械精洗质量得到保证,灭菌率达100%。 1.2.4 保证消毒质量 所有手术间,每天早晨和下午在无手术状态下用空气净化机进行臭氧静态消毒2小时。手术进行中超过半小时,开启净化机作空气持续动态消毒,以减少手术活动产生的菌尘。每台手术结束,及时清洁,视血液、分泌物污染情况,用含氯剂1000mg/L抹擦物表和地面,关闭门窗进行空气臭氧消毒。接台手术之间,室内物表、地面清洁消毒后,打开净化机作空气动态消毒。对输氧装置及呼吸机外表每天抹擦消毒,氧气湿化水用无菌水,使用后的湿化瓶、呼吸机罗纹管等,去污剂清洗,置含氯剂1000mg/L浸泡2小时以上,无菌水冲洗后,干燥保存于灭菌好的储槽内。血压计和袖带每天清洁后,置手术间空气臭氧同步消毒,或用75%的酒精擦拭。手术室内走廊的紫外线灯管每周用95%酒精擦拭,每月用指示卡监测其强度一次。每周清洁空调过滤网一次。 1.2.5 强化手卫生 严格执行洗手制度,上台手术者,认真按外科规范方法洗手和有效消毒流程,巡回护士、麻醉师等人员,操作前,必须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接触污染物品后、需无菌操作前,用手消毒剂擦手。洗手和干手物品按规范保持干净、干燥或一用一灭菌。 1.2.6 一次性器具管理 进购、使用具有卫生部等部门相关许可批件的“三证”产品,严把每批产品质量验收关,抽取相关物品作细菌学监测,确认质量后方可投入使用。对不合格产品坚决退货,确保一次性手术器具灭菌质量和安全。 1.2.7 废弃物处理 手术医疗废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执行处理,做到不遗漏、不污染环境,防止医源性感染和传播。 1.2.8 围术期用药 开展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严格做到手术切开皮肤前30分钟内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足一剂抗生素用量,保证手术进行时血药浓度,第一时间发挥抗菌作用,杀灭手术操作中侵入的细菌,如手术超过3小时,术中再追加使用一剂抗菌药物。做到术前抗菌药物使用率达98%以上。 1.2.9 监测与质量标准 跟踪检测预真空高压灭菌效能,包括:每锅工艺、化学检测;每周用芽孢指示菌片,作灭活试验;每月对手术室进行灭菌器材和院感相关因素进行微生物学监测;对术后患者切口进行跟踪监测,调查手术部位感染率。质量控制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关于Ⅱ类环境类别和医院感染率标准[3]:上台手术者手不能检出细菌;高压灭菌器械无菌检出;Ⅰ类切口感染率≤0.5%,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参照本院2.30%的本底数据。院感科每月将监测结果汇总分析、及时反馈,不达标项目或手术部位感染超过本底数据,即时通知手术室自查和感染科协查,进行整改后复检[4]。 2 结果 2.1 微生物学监测结果 汇总手术室2003—2008年各类项目微生物学监测合格率数据,按年份顺序平均分为A、B组进行统计,结果:B组合格率明显高于A组。 2.2 手术部位感染率 统计A、B两组手术切口感染率,结果:A组手术切口感染率为3.21%, B组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61%,B组比A组分别降低百分点:Ⅰ类切口0.31、Ⅱ类切口1.42、Ⅲ类切口1.61,平均总感染率降低1.60个百分点。 3 讨论 3.1 科学建筑或改造、布局手术室,使之符合功能流程;清洁、消毒、灭菌设备和设施,适应院感防控高要求;使用后的手术器械严格实行酶洗、精洗程序,保证手术器械灭菌质量;严格执行手术室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注重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加强无菌操作,提高 医生手术技巧;严格执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制度等,是有效预防手术侵入性感染的综合措施。 3.2 微生物学监测是促进和提高院感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本院采取更具科学性的微生物学监测方法:由院感科履行每月监测,不事先通知科室,选择早晨护士常规消毒后未进行手术前下科室监测,既遵循微生物学监测原则,又不等科室刻意为监测而消毒,随机采样,其检测结果既能真实反映科室灭菌、消毒工作质量,又能体现监测的实际意义。用监测合格率衡量院感管理工作的优劣,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微生物学监测合格率、手术室灭菌、消毒质量明显提高,手术环境得到更安全的保障,杜绝或减少院感危险因素,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着下降。 3.3 医护人员用精湛的手术技术和救死扶伤的医德精神,通过手术治愈患者疾病,挽救垂危病人的生命,而手术这个侵入性治疗手段,稍有不慎,又极易导致手术部位等感染。因此,把院感管理质量与手术医疗质量,置于同等重要的高度来对待,是手术真正成功的关键。 3.4 医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特点也发生着改变。为能正确实施管理者的职能[5],必须用循证医学新理念改进院感管理措施与方法,以适应手术室院感防控的需要,杜绝手术部位及其它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医疗质量。 医疗管理论文:医疗设备成本管理与效益分析 目前,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益分析包括购置前的可行性分析和投入使用后的效益追踪分析,其中前期的可行性侧重于购置行为的论证,目的是为了降低大型设备投资中的盲目性。而对大型设备投入使用后的效益情况进行分析,则有利于分析设备的使用情况,考查前期可行性的准确度,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两个效益分析贯穿于医疗设备管理的全过程。两者有相同部分,但也有区别,互相补充。 1.经济效益分析的方法 1.1常用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一是投资回收期法。根据收回医疗设备投资成本所需要的时间来进行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其公式为:投资回收期=医疗设备投资总额/该医疗设备年净收入。公式中,医疗设备年净收入是指谇医疗设备全年业务收入扣除一切相差费用后的净值,投资回收期越短的医疗设备,其经济效益真好。 二是投资回收率法。指该医疗设备每年的净收入与投资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投资收益率=(医疗设备净收入/该医疗设备投资总额)*100%,投资收益率越高,其经济效益越好。 1.2对大型设备的使用分析 我们有选择性的对我院的部分大型设备进行分析,如:磁共振、直线加速器、螺旋CT、全自动系列化仪、腹腔镜、体外碎石机、高压氧舱等大型设备逐月进行效益分析。具体做法是:每月10日前对上月各科室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并将设备使用情况记录在大型医疗设备本,内容包括当月设备总收入、该设备治疗人数、该设备维修情况,分别进行列表汇总,这样邓对每个科室月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效益情况一目了然,对每台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效益情况了如指掌,通过对设备的效益进行分析说明,可以知道放支出的范围能达到多少时,设备的月利润最高。 2.在用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应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原则 有些医疗设备、如无收费项目的基础医疗设备、科研教学用医疗设备、抢救用医疗设备,往往无法从经济角度来对它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常常需从社会效益方面来对它进行评估,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诊治人次数。有些医疗设备使用率很高,但由于无单独收费项目,因此无法从经济上进行计算中心,这时候往往从该医疗设备的诊治人次数进行分析。 二是该医疗设备对诊疗工作的影响程度。抢救、手术类设备使用率不一定太高,但有时候正是依靠这些医疗设备,才顺利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抢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高难度手术,可从对诊疗工作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 三是该医疗设备用于科研教学工作的业绩。大型医院特别是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承担着大量的任务和科研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些任务,需依靠一定的教学和科研用医疗设备,这些医疗设备的社会效益可从受教学的学生数,参与科研的项目数及产生的科技成果的档次和数量来进行分析。 3.正确运用成本核算 医院成本核算是将企业会计理论运用于医院管理的一种方法,它是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相应费用相比来考核单位的经营状况和经营质量,既可以完成对外报告的要求,又可以达到对内核算的目的,有利于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医院对成本的控制。医院成本核算包括:院级成本核算、部门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是以单个项目或单个设备为核算单位,以满足医院相应管理要求,单台价值较高,又能独立作业的设备都可以进行单台设备的成本核算,考核设备的利用率,有利于医院加强设备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的效益。 4.完善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几点建议 医院在选择购置设备时,首先考虑既不能配置超出其功能定位的医疗器械,也不能配置过于落后、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医疗器械。还要根据医院发展的需要,居民支付能力、医疗、科研、教学需求及医保结算付费的规定等因素,选择适当的配置类型。再就是要按轻重缓急,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地配置或更新医疗器械。 在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中,要深入学习和运用需求、收益、成本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分析方法,并结合医疗设备的特点,才能有助于管理者掌握好成本效益分析技能,做出最佳的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更好地实现医疗设备的效益。只有提高了效益,医疗设备才得到真正的发展。从而真正建立起医疗设备成本效益观念,承认医疗设备投入产出的效益是客观存在的,只有这样,才会有意识地既节约资源,注重投入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又充分利用内部现有资源,调动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潜力,尽可能使医疗设备效益最大化。 从医院发展及学科建设来讲,主要考虑: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确保医疗工作正常开展;添置专科医疗设备,形成特色专科;引进高精尖医疗设备,提高医院整体档次。 从引进的医疗设备本身来讲,须遵循:技术先进;功能适用;经济合理。 从源头抓规范,科学收集成本核算数据。医院设备经济效益数据是在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并填制的,是医疗设备完成情况的局面证明,若不如实填制,核算人员依据不真实的原始资料进行核算,就会导致数据信息失真,因此,必须要从原始资料这一源头抓起,为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提供第一手资料,使效益分析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求成本最小化,一切降低成本的措施都应以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作为决定取舍的标准,只有从效益方面进行成本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使成本管理工作更有意义。 医疗管理论文:浅谈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在服务医患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医疗设备 【摘要】 建立有利于医院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体系,通过管理体系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设备质量、运行状况和检测维修情况;通过已建立的医疗设备档案,确定医疗设备购置与否,最终避免重复购置,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完善设备维修档案,并付诸实施,实行建档和管理相结合,有利于进行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分析;通过互联网建立统一的医疗设备档案库,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有效应对突发事和紧急事。 关键词 医疗设备 档案 医患 医疗设备档案是医疗设备在服务医患过程中的全部历史记录,它是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追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院在积极创建三甲医院过程中,初步建立了符合三甲要求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体系。其中,经笔者之手整理的医疗设备档案百万元以上的有6卷,10万元以上的有130卷宗,万元以上的有206卷宗,5000元以上的有20卷宗,共计362卷宗。这些档案为我院当时争创三级甲等医院奠定了基础。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甲”成果,变重视创建目的为重视创建过程,使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发挥积极作用,笔者体会如下。 1 要强调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医疗设备档案包括设备购进档案和设备维修档案。平时工作中,较为重视的是建立和整理设备购进档案,如何把设备的需求、论证、验收、运行、维修等情况真实地反映在设备档案中,需要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我们还要探索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新规律,对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要有一个新认识。这就是医疗设备档案要适应医院发展,医院发展要适应市场(患者)需要。要达到这一点,很有必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更有利于医院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体系。在设备档案具体管理工作中,要把医疗设备档案视为晴雨表、跟踪器,使设备档案管理真正地融入设备购进、临床使用、故障维修的整个环节和全部过程。通过医疗设备档案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设备质量、运行状况和检测维修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设备档案在服务医患中的积极作用。 2 要突出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功能 医疗设备档案是以“购置、验收、使用、维修、报废”等方面为基本内容整理和建档的。如果今天我们仍然滞留在最基础的和最一般的层面上进行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势必跟不上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势,必然走过场、图形式。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积极作用在于发挥它有效监督功能,变存放在档案柜里的“死”档案为走出档案柜的“活”档案,直接为医患服务。通常情况,医疗设备档案一般分类为,诊断设备、治疗设备和辅助设备三大类,医患的需求,最先反映在设备档案之中,它是医患需求的第一信号,它能为临床科室是否购置新设备提供可告、有用的依据。在这三大类中,哪些急需采购、哪些暂时不购、哪些坚决停购,通过查阅设备档案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在三大类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中,我认为,整理和建立诊断设备档案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一所综合性医院尤为重要。宜昌常见病、高发病为结石病、结核病、肝炎及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病,这些病例需要更新换代较快的先进医疗诊断设备来诊断。正确选购诊断设备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有效治疗,盲目和重置设备必然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浪费。但是,在利益的趋动下,医院各科室有可能出现多头报告重复购置设备的情况,此时此刻,设备档案需要发挥有效监督作用,通过已建立的医疗设备档案体系把好第一关,确定购置与否,最终可避免使用科室重复购置,为医院把关,降低成本、减少浪费。 3 要拓展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领域 医疗设备档案的服务是多方面的。本节所指的是通过医疗设备的使用记载,查阅设备的技术状况???完好率、利用率、维修率、报废率,从而提前报告和督促有关维修科室及时进行医疗设备维修。在我们前段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中,有些临床科室没有很好地坚持把设备运行状况的有关情况纳入设备管理系列,做这方面工作,虽然有一些麻烦和难度,但做好了,可以拓展和延伸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服务的范围,为医院降低成本,增加可观的经济效益。平时我们工作中所见,有些科室为了获得短期经济效益,对使用率较高的医疗设备长期使用磨损,无记录无记载、拼设备拼消耗,一旦出现故障,维修起来十分因难,有些因维修费用高昂而提前进入报废行列,其结果是影响病人继续诊断治疗,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医疗设备维修档案(设备使用登记薄),并有效地付诸实施,做到建档和管理相结合。我从实际中看,要从以下三方面强化落实。一是落实设备一级保养,二级保养的具体时间、保养项目和保养人;二是落实设备经常性检查和定期检查的具体时间、检查内容和检查人;三是落实设备小修理、中修理和大修理以及强制维修、定期维修、预防维修、事后维修的情况。如果我们把以上几个方面加强了,虽然增加了设备档案管理和设备运行管理的工作量,但有利于各方开展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益分析。通过效益分析,帮助使用科室综合分析设备运行状态,开发设备的新功能,提高设备的利用价值。 4 要建立资源共享的医疗设备档案库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群众就诊看病、打针拿药有多种选择,不仅仅局限于单位医院和社区诊所,跨区域或就近就诊的各种看病方式屡见不鲜,由此产生的医疗条件和诊断水平的不平衡性日益凸现出来。诊断设备的先进与否无疑是不平衡性的原因之一。整合医疗设备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要提到全社会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议事日程,我认为,可以通过卫生系统局域网站、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网站建立全市性的医疗设备档案库,市内任何一家医院只要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轻轻点击,就能浏览全市医疗设备的运行现状,沉着、冷静、自如地应对医疗工作中的紧急事和突发事。笔者借鉴同行的经验,医疗设备档案库拟可概括为目前较提倡的三大类,即诊断设备类、治疗设备类及辅助设备类。诊断设备类分为:X线诊断设备、超声诊断设备、功能检查设备、内窥镜检查设备、核医学设备、实施诊断设备、五官科检查设备及病理诊断设备;治疗设备可分为:病房护理设备、手术设备、放射治疗设备、核医学治疗设备、理化设备、激光设备、透析治疗设备、体温冷冻设备、急救设备以及其他治疗设备,如高压氧舱等;辅助设备可分为:消毒灭菌设备、制冷设备、中心吸引及供氧系统、空调设备、制药机械设备、血库设备、医用数据处理设备、医用录像录影设备等。这三大类的医疗设备明细,通过互联网站,可以实现资源整合,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为及时抢救患者生命,争取分分秒秒。去年我市突发的一起重大事件,急需集中某几种医疗设备(呼吸机、透析治疗设备)抢救病人生命。经过多方协调和医护人员的精堪医术,避免了人员死亡。我思考,如果建立了医疗设备网上查询系统,就可以减少用电话到每家医院询问的环节。笔者以为,建立全市性的医疗设备档案库,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是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义务,是一件奉献社会、服务临床和满足患者的可做之事。 医疗管理论文:口腔专科医院门诊医疗废弃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 【摘要】 目的 规范门诊医疗废弃物处置管理,切断交叉感染的途径。方法 完善门诊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处置设施、加强环节控制、加强监督治理机制。结果 通过落实措施,改变门诊医疗废弃物管理中存在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现状。结论 有效地防止污染源传播疾病,确保医院社会环境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关键词】 口腔医疗门诊;医疗废弃物;感染管理 随着口腔专科门诊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新的诊疗操作技术不断应用于疾病诊疗中,伴随而来的医疗废弃物日益增多,引起医务人员乃至社会人群的关注。如何对疾病诊疗后的医疗废弃物进行收集——分类——规范——运输——终末处置管理等,成为医院领导、后勤部门领导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内容。规范管理是否到位,不仅关系到改善社会环境、医院环境卫生污染状况;而且关系到医院医务人员、就诊病人的身体健康;重要的是关系到有效地减少和预防病原微生物流行传播疾病。2003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对医疗废物的产出、分类、收集、转运、焚烧及处理的全过程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标志着我国医疗废物处理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使我们口腔专科医院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防止诊疗中、诊疗后医疗废物引起的交叉感染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 1 门诊医疗废弃物种类 1.1 感染性医疗废弃物 口腔医院门诊诊疗工作与综合性医院门诊诊疗工作不尽相同,其疾病受口腔特殊的组织解剖生理特点的限制,分科细,治疗途径多,每一项治疗必须通过医师双手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治疗结果必须通过护士双手及保洁人员双手完成污染器械收集、洗涤、消毒、灭菌,敷料及各种废弃物回收、分类、转运等,产生的医用废弃物种类多、数量多,几乎涵盖了8种医疗废弃物分类内容的全部,因而更具有传染性及传播疾病的危害。例如:诊疗操作使用高速手机头和牙钻;龋齿等治疗用的各种类型器械及小器械;水汽枪、吸唾器;拔牙用的各类器械;正畸牙、修复牙使用各类器具等,其表面残留病人口腔内血液、唾液、食物残渣、磨牙碎屑组织;污染的各种敷料,如:棉条、棉球、棉签、小纱布、小毛巾、牙胶、小纸捻等,数量众多的敷料均染有血液、唾液,成为医用废弃敷料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 1.2 非感染性医疗废物 诊治牙病所使用的各种重金属类,如汞、砷、铅等特殊废弃物;放射科废弃的冲洗X线胶片液;病理科废弃的各种病理组织切片标本;检验科废弃的各种血液标本、病原体培养基标本、废血清、废标本、采血用品等;修复科、正畸科废弃的技工印模材料、石膏模型、石英砂等;药剂科废弃的挥发性、蒸发性化学药剂废气;洗衣房洗涤排放的污水;手术室、供应室洗涤器械的污水及残余物;各科室废弃的损伤性刀片、缝合针、扩大针、光滑针、金属成形片、金属车针、拔髓针等。均会产生物理、化学、放射污染源,同样对医院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及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1.3 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 一次性无菌医疗器具的推广使用,对预防口腔疾病诊疗起到了预防作用,受到病人、医护人员的欢迎。但增多的医用塑料废弃物如:一次性治疗盘、口镜、镊子、探针、漱口杯、手套、胸巾、印模、托盘、注射器、针头等的处置使医院难以承受。例如:就诊人数日门诊量1000~1500左右人次,需使用1000~1500套的一次性无菌治疗用品。长此下去,每日、每周、每月、每年产生的废弃物可想而知。这些废物可成为最直接的污染源头,成为血液性疾病传播的传染源。这些医疗废弃物在医院的产生不仅对医院内医务人员有造成感染的危险,也可能污染环境造成社会疾病的流行[1]。 2 门诊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 2.1 组织管理及制度不健全 表现在:有组织、有制度、但不健全。未建立主管和监管部门,或两者未能协调配合。对医疗废弃物的类别、规范、处置缺乏足够的重视,使组织管理制度落实和执行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未能引起各级部门重视。如:后勤管理部门无专人环保负责制;医疗部门、护理部门、感染管理部门的协调、检查、监督职责不到位。 2.2 分类环节控制不严格 医院医疗废弃物的产生——分类——收集——回收——运输——焚烧等环节应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程序。但我们在工作中时常表现:诊疗后废物混放、混装;锐器废物与医用其他废物混放、混装;医用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放、混送;废物装袋过满、过多散落等现象依然存在。电梯旁、楼道内、马路上常常可见到医疗废弃物留下的痕迹。为传播疾病埋下了严重隐患。 2.3 规范操作不严格 表现在:诊疗使用后注射器与针头不卸或不分类;一次性治疗配套盘器械用毕丢弃在生活垃圾中或不分类混放一起;一次性手套、口杯、纸巾使用后丢弃在生活垃圾箱内等,缺乏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的意识,既没有保护病人,也未到达保护自身健康的目的。 2.4 终末处理运输不严格 表现在:将院内废弃物集中车辆运输至院外垃圾场焚烧,缺乏医疗废弃物严格的分类、分装标准和运送标准;缺乏社会的必要监督机制;缺乏对医疗废物处置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缺乏必要的防护用品及安全防护专业技术紧急处理等知识培训。加之交接手续不完善、不规范,专人负责填写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登记制度基本处于滞后空白,从而造成了医疗废弃物不规范收集和运输。 2.5 医务人员防护认识不到位 表现在:防护认识淡化,认为口腔诊疗工作废物面广,种类多,不仅含有易致伤人体的锐器物,还有大量含有致病微生物具有感染性、病理性、化学性、放射性、血液性物质常伴左右,怎么处置是保洁员、院务部门、感染管理部门的事,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思想重视。 2.6 医院环保设施滞后于医疗业务技术的发展 表现在:暂存处设置及建筑不合要求,管理脱节,设施不全,设备陈旧,废水管网渗漏,废水排放不标准,装运及存放地点简陋或露天放置或离工作区域太近。认为运行维护费用高,回收处理费用多,经费负担难以承受等。对挥发性、蒸发性、污染源未进行有效的过滤装置排放等。 3 门诊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中的对策 3.1 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建立由后勤部门负责制的行政管理组织,医教部门、护理部门、感染管理部门协助监督检查。各科室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标准执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标准。如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工作中对医用废弃物处置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回收人员体检制度等,将医疗废弃物的管理纳入医疗后勤管理质量范畴。对医用废物有分类收集、分类装置、分类标示(如:生活垃圾用黑色塑料袋,医用废物用黄色塑料袋,以及锐器放置耐刺、防水、防渗盒)。对生活垃圾在公共场所设置带盖垃圾箱,减少医务人员及病人的直接接触污染。每日科室有保洁人员对医用废物收集、分类、运送至医院放置点进行交接记录,每月统计上报。改变目前医院对医疗废弃物管理中存在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现状。 3.2 加强医疗废弃物设施的建设 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排放的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建立医用废弃物与生活垃圾定点、定车、定位、定装置、定专人的运输流程;防止医疗废弃物在收集、分类、运输过程中丢失、遗弃或混入生活垃圾,给社会、医院造成污染;开展对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技术研究,变废为用,变害为宝。 3.3 加强环节控制与规范操作 医院从医疗器材敷料用品使用后产出源头抓起,实行严格的统一采购;科室从领取数量、种类进行把关;保洁员对使用后的敷料废物类规范收集,分类装袋贴标示,定时定点交接给医院负责废物存放处理专业人员;省内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定点医疗废物回收公司,定期规范密封运输焚烧点处理。从而杜绝医疗废物流入社会,达到防止污染源扩散污染环境及危害社会人群。 3.4 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环保职能部门的协调统一 省内建立医用废物焚烧处理点。解决目前各医院尤其是离城市较远的中小医院各自为政,购置焚烧炉焚烧医用废弃物,即达不到完全焚烧毁废物,又造成空气质量环境严重污染;解决目前存在的另一现象大医院负担高额回收医用废物费用,中小医院无力交费、无力投资,无处设点,加之经费受限而出现的医用废弃物混杂于生活垃圾中运出医院外丢弃或填埋;医院则应解决好医疗废弃物暂时贮存场所,对贮存时限等规定进行监督检查并做出判定[2]。反馈给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3.5 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的宣传教育 在国家危险废弃物的名录中,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弃物排在第一位。尤其是口腔诊疗后的医疗废物,如果处理不当,很易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形成交叉感染或二次污染。因此,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废弃物相关的宣传普及教育至关重要。开展书面宣传与授课培训相结合;科室检查与纠正不合理的分类、处理方法相结合;强化医院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对医疗废弃物的重视。使每个医护人员都意识到医疗废弃物的危害性,做好个人防护,并积极参与。从而减少和避免因医疗废弃物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3.6 加强院务后勤部门的监管力度 确保医疗废弃物从初始产生、回收、分类、装袋、运输、焚烧,做到交接手续等全过程进行重点关注,做到万无一失。并有定时巡查督促管理分工职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解决、关注、汇报,防止对医院内外环境造成污染。这样不仅可有效地防止医疗废弃物流失,还可明确废弃物管理各环节责任,起到一定约束和监督作用。 3.7 加强专业培训与监督治理 对医疗废弃物处置操作专业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学习,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乳胶手套、专用工作服、防水围裙、胶鞋等,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必要时免疫接种,防止其操作中健康受到损害。提高他们对医院医疗废弃物危害的思想认识,提高在岗责任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保意识。 3.8 加强医疗废物包装,贮存管理 科室按要求分类、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袋3/4时进行封口或密闭容器,有明显的标识,送至医院固定放置点;医院按要求有医疗废物贮存设施和场所,贮存不超过两天时间,并没有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绳、防盗、防儿童接触安全措施等,专车、专用、专路线运输,并做好记录,如产生单位、类别、送交科室、日期等。 随着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诊疗后的医疗废弃物产量、数量将会越来越多。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医疗诊疗结束后带来的医疗废弃物处理问题,离国家对医疗废弃物管理的新法规条例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这需要一个认知过程。医疗机构、医护人员都必须意识到医疗废物正确处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在为数不少的医院,医疗部门还未从旧的医疗废弃管理模式中走出来,缺乏正规的实行办法和运行机制。且经济政策、处理废弃物、废水的技术水平滞后于社会经济与医疗技术发展。出现政策管理办法与现实操作脱节,有漏洞、有薄弱环节。如:注重强调焚烧与填埋为主,注重医院自行无害化终末处理等。这样,既不能废旧利用,又不能技术更新转化再利用;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空气环境、水源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因此,我们应在确保诊疗疾病安全的前提下,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金属类医疗器械(如:治疗盘、口镜、镊子、探针等口腔诊疗器械),重复消毒灭菌使用,以减少医疗废弃物产量,塑料垃圾产量;减少使用器械中诸多中间环节的污染;改变过去管理、处理模式,向综合治理方面发展去研究和探讨。将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处理重点放在具有传染性危害的关键医疗废弃物品上。狠抓严格回收——严格分类——严格包装——严格运输四个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医院各部门相互协作与沟通,发挥各部门监督管理职能,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医院医疗废弃物造成的医源性和外源性感染,切断交叉感染途径。减少医疗废弃物给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医院成本的投入,为病人、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清洁、安全的诊疗环境。使医院医疗废弃物处置更趋合理化,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规范医疗废弃物的管理[3]。使口腔医院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真正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医疗管理论文:我国亟待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管理立法 「摘要国际上对试验性医疗行为,往往都是由医疗机构下设的医学伦理委员会来决定是否实施或终止的,而在我国却是一个立法空白。笔者仅希望通过本文为我国关于医学伦理委员会的立法工作做些探索。 「关键词医疗机构,试验性医疗行为,医学伦理委员会,立法 医疗法律行为可简单概括为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诊断治疗活动。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民众生活观念的变化,上述传统定义已不能适应医学的发展和对患者保护的需要。目前在各大型医院,常常会使用危险与疗效均属未知(或国内首次使用)的新药物或新技术。实施这种医疗行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医学进步,而诊疗的目的居于次要地位,所以被称之为试验性医疗行为,或人体试验。 一、 医学伦理委员会设立宗旨和原则 医疗伦理委员会旨在妥善实施临床试验性检查和治疗,保障受试者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应主要适用于从事试验性医疗行为的三级医院(含专科医院)。国家应支持医疗机构的医学科研工作,鼓励试验性医疗行为在三级医院的实施。 二、 医学伦理委员会设置、审批与登记 (一) 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设置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医疗资源、医疗需求和现有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设置规划。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设置应符合以下条件:①医疗机构为三级医院;②医学伦理委员会至少包括两个以上专家组;③具有符合资质要求的专家;④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其他条件。 具有上述条件的三级医院,可以自行成立本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不具上述条件的三级医院,可以在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协调下,有多家医疗机构共同成立医学伦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行为,由医院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多家医疗机构共同成立医学伦理委员会,由所审查事项涉及的医院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 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申请设置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应当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文件:①设置申请书;②医学伦理委员会章程;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专家组设置及成员。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设置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核结论。批准设置的,发给设置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书。不批准设置的,将审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三) 医学伦理委员会的登记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登记以下主要事项:①医疗机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②医疗机构所有制形式;③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床位;④医疗机构注册资金;⑤医学伦理委员会章程;⑥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专家组设置;⑦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专家成员情况。医疗机构或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基本情况发生变化,必须在变化后30日内向原登记的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变更登记。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书,不得开展医学伦理审查工作。 三、 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专家组 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应当依据医学伦理审查内容、专家委员学科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专家组,包括:药品审查专家组;医疗器械审查专家组;医疗技术审查专家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其他专家组。 医学伦理委员会专家组组成人数应为13人,专业应集中在临床医学、临床药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和医学心理学涉及多学科专业的,其中主要学科专业的专家不得少于专家组成员的二分之一。在医学伦理委员会中,本院主管医疗科研副院长为主任委员,其余12位委员由医疗机构聘请医护专家7人及非医护专家5人担任。其中医护专家委员,由内科、外科、精神科、病理科或检验科、护理部专家担任。非医护专家委员,由院内或院外社会工作者、伦理专家、法学专家或社会贤达等担任。 现有专家不能满足医学伦理审查工作需要时,医学伦理委员会可以临时从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伦理委员会邀请相关学科专业组的专家参加医学伦理审查。具备下列条件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成为医学伦理委员会专家:①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执业品德,从未受到过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②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学、科研机构并担任相应专业高级技术职务3年以上;③健康状况能够胜任医学伦理委员会工作。 医疗机构原则上应聘请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家,组成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当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家不能满足建立专家库需要时,可以聘请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专家组成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医疗机构有义务对专家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予以聘任,并发给统一格式的聘书。 四、 医学伦理审查工作程序 (一)申请 医学伦理审查申请人首先应按照统一格式向医学伦理委员会提出正式资料,包括且不限于:①临床试验申请书;②受试者同意书;③研究计划一份。 (二)受理 医学伦理委员会应在受到医学伦理审查申请后的5日内应决定是否受理该申请。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医学伦理委员会不予受理。不予受理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应说明理由。决定受理后,医学伦理委员会通知申请人缴纳相关费用,并在交费后30日内组织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专家组进行审查。在正式进行审查前,医学伦理委员会应将申请人提交的相关资料按照医学伦理审查专家组专家人数复印后分别送达各位专家。医学伦理审查专家组专家可以向申请人要求提交特殊资料,但应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办事机构联络,严禁医学伦理审查专家组专家与申请人私自联系。 (三)审查 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专家委员,应依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常规,运用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独立进行医学伦理审查工作。临床试验计划的审查,必须有医学伦理委员会专家组过半数专家出席,决议事项必须出席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 医学伦理委员会就人体试验(包括药品审查、医疗器械审查和医疗技术审查)主要审查如下内容:①拟定本院人体试验范围;②拟定人体试验计划应包括的内容及审查要点;③审核人体试验计划;④审核受试者权益与伦理道德法律事宜;⑤评估人体试验的进程及其结果;⑥其它有关人体试验事项。 医学伦理委员会应对申请人提出的临床试验计划审查如下方面:①本计划的研究背景、目的及预期疗效的适当性;②本计划所拟步骤和方法的周详性;③受试者的选择/排除标准的适当性;④评估研究结果所作检验项目的必需性;⑤本计划中受试者基本人格保障的适当性;⑥主持人及协同试验人员学识和能力的适当性;⑦计划书的完整性;⑧个案报告表的完整性;⑨受试者同意书的完整性;⑩计划整体的评估。 (四)申请变更 临床试验计划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如计划有变更时,需重新进行审查,并说明必须变更的内容、理由。医学伦理审查申请人应另提变更计划后的临床试验同意书格式,并用黑体字注明“变更后计划”的字样。 (五)终止审查 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可终止医学伦理审查:①当事人未按规定提交有关材料的;②提供的材料不真实的;③拒绝缴纳费用的;④有碍于医学伦理审查的其它情形。 (六)阶段报告与中断与终止实施 临床试验计划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依法通过后,交付试验主持人进行试验。依计划进度至少在计划进行一半的实施期间,应提出阶段报告。如其期间超过一年,每年应提出报告一次。阶段报告应以书面形式,必要时应请试验主持人列席说明。如医学伦理委员会认有安全顾虑者,可以决定终止其试验。临床试验计划主持人或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检查认为,患者的健康状况不适宜进一步进行医学试验时,可以适时干预。必要时,终止或中断医学试验,以保护患者的利益。 临床试验完成或试验到期,临床试验的主持人应向医学伦理委员会提出试验情形报告书,经审查通过后,依法需呈报的应将结果呈报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未提出报告的,不得继续进行其它试验。 五、 法律责任 应通过立法明确与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的法律责任,这包括:①医务人员未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擅自实施试验性医疗行为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②医疗机构未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擅自实施试验性医疗行为的,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③医学伦理委员会未如实告知患者试验性医疗行为的医疗风险,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④医学伦理委员会专家违反本办法的规定,私下与申请人接触或接受申请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出具虚假审查意见,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或者资格证书;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管理论文:现代医院医疗器械维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 [摘 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阐述了现代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建设与管理的原则、目标、机构设置、新型管理机制,为政策制定者和医院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建设;管理 在现代医院,医疗器械设备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不仅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治能力和水平,而且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但是现阶段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制约,维修保障能力不足[1-5] 。特别是现行大多数医院的医疗器械设备是由厂商或销售公司实施维修服务。这样一方面会增加医疗器械设备的停机或故障时间,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完全依赖于厂商或销售公司的维修服务,维修费用容易失控,会增加医疗成本。因此有必要分析现行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的存在问题,进一步研究建设与管理策略。 1 现阶段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1.1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流失严重[1-3] 八十年代中初期国内部分医科大学及工科院相继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BME)专业,BME毕业纷纷进入医院从事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工作,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曾一度辉煌。但是,大多数BME毕业生又先后离开医院。其主要原因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院在人才培养、使用、晋升、生活待遇等方面存在着重医轻工的现象,使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人生价值得不到体现,产生了不平等感,部分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因此而另谋他业。二是九十年代初期国外医疗器械设备公司纷纷在我国设立销售机构,不少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为了 优厚条件,而到这些机构从事维修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医疗维修机构内部管理缺限也是造成人才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些医院让正规院校BME毕业生长期从事一般技术工人所从事的工作,BME人员感到委屈而离开医院。 1.2现行人员素质偏低 据相关资料报道[1,2] ,在我国医院维修工作一线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多数为中等学历,其主要来源为其它待业改行者,如护理人员改行、汽车维修人员改行等。这部分人员的技术主要源于工作实践,未经正规BME教育,技能单一,思维方式落后,缺少跟踪先进医学工程技术的潜能。特别是长期的"放羊式"管理导致了他们缺乏创新思维方式。即使是高学历人员,在这种管理体制中也容易放任自由、不思进取。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医院管理者尚未意识到BME人员在临床医疗中的作用,使BME人员没有受到象医护人员一样的严格管理和继续教育。其次,人员进入随意,没有准人条件,维修机构成了一些人员的避风港,一度时期低素质人员拥人。 1.3维修手段落后 应该说,我国现行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与美国70年代十分类似,属于维修店。尽管随意医疗器械设备的不断发展,部分医院的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条件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与现代医疗器 械设备的维护要求相差甚远,维修工具,检测手段仍是陈旧的。其原因是医院自身不愿意对维修机构的设备(设施)有更大的设人,因为这种投入的回报不是显著的,难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 1.4管理制度滞后 尽管目前医院管理制度已相对完善,然而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却成了医院管理的盲区,多数医院没有详尽管理制度或管理制度滞后。即使是建立了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管理制度的医院,其制度也难以及时修订与补充,与现代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如缺少新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颁布)的具体要求。特别是有关机构人员组成,占医务人员总数的比例,学历要求,准人资格等在卫生政策制度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其主要原因:一是医院的规划和发展策略对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缺乏明确的建设与管理标准,难以形成相关管理制度。二是医疗单位对医疗器械设备的发展与管理策略、质量要求等难以准确把握,难以及时制订或修改相关管理制度。 2 加强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2.1 建设与管理原则 应该注意到,医疗器械设备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服务手段,它还是医院文化的重要标志,它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医院形象与声誉,也影响着医务人员情绪及行为。因此,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不能理解为一般性的修修补补,维修人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全心全意为医疗工作服务的思想品德和高超的维修技能。另一方面,医疗器械设备具有现代高科技特征,维修过程需要创新思维,维修人员需要有多层面的知识结构.为此我们认为,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应把握如下原则:(1)加强机构的文化内涵建设,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医学文化素养; (2)树立为临床医疗服务的思想,培养具有敬业精神的工程技术人员;(3)明确人员准人条件,重视人才培养与知识更新;(4)建立或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及相应运作规则。 2.2建设与管理目标 2.2.1 基本目标 任何一项目标的实现,人员总是起决定性作用,应在建立工程技术人员弓I进、培养、淘汰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如下目标:(1)对工程技术人员合理分工,正确使用,严格管理,全方位为临床医疗服务;(2)突出预防性维修,最大限度地提高或延长医疗器械设备的无故障时间(经常出现故障意味着使用寿命宿短和维修费用增加,从而增加医疗成本)[6] ;(3)不断提高人员的维修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维修质量和速度;(4)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维修服务水平。 2.2.2 具体目标 参照国外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保障情况,结合我国医院现状,现阶段的具体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按故障发生规律编制维修规划,并依据规划实施预防性维修、改进性维修、故障维修及日常维护等。 (2)采用现代维修新技术,使电子类及大型设备的自维修率在85%以上,如心脑电图机、B超诊断仪、放射线设备等。 (3)实验室精密仪器的校准与维护,自维修率在95%以上,如分析天平、色谱分析仪、多参数生化分析仪等。 (4)常规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自维修率达到100%,如血压计、负压吸引设备、制冷设备、常规理疗设备、常规口腔设备等。 2.3 机构设置 2.3.1 工作室布局 (1)维修计划室:由设备科(处)主任直接领导,一名主管人员具体组织并负责实施。维修计划应由全体维修人员共同参与,在预防性维修,故障维修,日常维护等方面制订详尽规划。必要时,可根据维修规划进行经费预算,并报经济管理科(处)审核[7]。 (2)档案资料室:应详尽收集或记载医疗器械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与维修方法、履历等,并科学分类,严格管理,确保维修 有案可稽,使维修依据可靠,维修方法恰当,更换部件准确。 (3)维修操作室:一般包括精密仪器维修室,电子设备维修室,其它专用设备维修室等。 2.3.2维修小组的划分 (1)中高档器械设备维修(1)组:配备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配置智能故障诊断设备和其它专用设施及工具。 (2)常规器械设备维修(Ⅱ)组:配备中级工程技术人员,配置专用工具。 (3)基础维修(Ⅲ)组:配备1-2名熟练技术工人,主要从事钳工,车工等,完成一般性维修和零配件的加工。 2.4建立新型管理机制 2.4.1 建立主管领导负责制 医疗器械设备是医院资产的核心部分,中小型医院设备总值少则几千万元人民币,大型医院超过亿元人民币。必须加强对医院维修机构的领导与管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提搞维修质量,降低维修成本。主管领导的工作职责应包括:组织制订或督促执行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组织审查维修机构工作规划并监督实施,审批维修机构开支方案等。 2.4.2 建立人员准人制度 医疗器械设备作为通过医护人员服务于患者的载体、工具,具体科技含量高,结构复杂等特点。只有合格人员方可从事其维修工作。应参照国外医院维修机构管理规则,建立维修人员准人制度。由受过BME高等教育,至少是经过专门训练并考核合格的人员从事相应维修工作。必须禁止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进入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 2.4.3 制订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医院领导及其医务人员一般都是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并不具备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如果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则很难实施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的监督管理。即使是精通工程技术的人员,没有相关规章制度也难以保证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的有效性。对于大中型医疗,其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维修机构的组织管理、领导者责任、维修人员责任细则、维修设施的管理、事故责任细则、人员培训与教育、维修经费保障等。 2.4.4 健全临床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机制 现代工程技术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其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于医疗器械设备。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应加强继续教育、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维修服务水平。医院应象对待医护人员一样,对待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在教育经费保障,培训时间等方面应与医护人员一视同仁。 医疗管理论文:医疗废物处理现状和管理措施 作者:陈京 杨锦玲 丘钟燕 陈贵明 李琦 【关键词】 医疗废物 2003年春天,SARS暴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教训。以香港淘大花园SARS暴发流行为例,329名居民被感染,42人死亡的事件触目惊心,不容忽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将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提上了议事日程。2003年6月6日国务院总理签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1] ,同年8月14日卫生部吴仪部长又签发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2] ,10月10日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发了《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3] 。现在医疗废物的管理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医疗废物的危害在于它不同程度地含有病菌、病毒、寄生虫卵及其他有害物质。相当一部分的肝炎和艾滋病的传播源于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重复使用 [4] 。部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造成“二次污染”威胁人民的健康。70年代就曾发生过医疗垃圾处理不当引起乙肝传播流行的事件 [5] 。 1 医疗废物处理状况的调查 2003年SARS发生后,我院将医疗废物处理列为重点管理项目之一。为了解当时临床医疗废物的处理状况我们对临床医疗废物的产生、处理、收集、去向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医院住院部各科室,调查方法以问卷、视察的形式进行,同时收集资料,并进行总结。 2 分析和总结 各临床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理渠道大致分为三个途径:第一,临床一些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都装入黑色垃圾袋由工人每天收到垃圾暂存处,再由特种垃圾厂工人运出后进行处理;第二,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在病房先进行初毁形和消毒再由工人收集进行再次消毒毁形,院感科管理人员监督处理;第三,病人的排泄物、大小便进入下水道,由医院的水处理站集中消毒后排放。 我们认为现行的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关部门管理不够规范,未完全落实相关制度,监督机制不够严密 [6] ;分类不够科学,造成垃圾量大,不利有效防止污染;病房的垃圾每日只清运一次不能满足一些大科室的需要,有些垃圾要在病房存放到第二天才得到运出 [7] ;临床工作人员忙于开展业务,在配合处理医疗废物方面不够积极主动;工作人员在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的防护不够规范。 3 处理医疗废物的措施 3.1 制定医疗废物处理的有关方案 按照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办法”。首先,建立组织机构,成立管理小组。各科主任、医院感染组长、护士长为小组成员。明确责任分工,临床科室负责废物的分类、收集、装包、封口,服务公司负责医疗废物的清运,房产基建科负责医疗废物的暂时存放和与特种垃圾厂交接转运。医院感染科进行严格监控,以及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清运、处理“三环节”和操作规程、人员防护等提出指导意见,再就是制定奖罚方案 [8] ,将医疗废物管理纳入医院感染质量检查项目,进行医疗质量评分,与科室奖金挂钩。 3.2 加强宣传,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 宣传有关医疗废物的危害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医务人员环境卫生意识和“标准预防”意识 [9] ,促进人们积极地配合医疗废物管理。 3.3 注重分类回收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在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基础上着重处理好感染性废物。严格分类收集,用有色袋分装 [10] ,便于重点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及传播疾病。 3.4 提高医疗废物处理工作效率,后勤服务于临床 过去的医疗废物每日清运一次,现在改为即产即清。过去,行政管理办法是要求使用过的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等在病房内进行消毒和初毁形。现在改为由工人收到暂存地集中消毒毁形。减轻临床工作量,避免造成污染 [11] 。 3.5 接触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 严格着装操作,掌握消毒隔离常识,防止医疗垃圾渗透和污染,一旦自身被污染或被锐器刺伤时要立即采取处理措施 [12] 。 3.6 支持和鼓励每个公民对医疗废物管理中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 医院职工发现有以下情况均可报告医院感染科。如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在非指定地点收集、存放、或倾倒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流失、渗漏、污染环境和威胁人体健康;未经允许打开密封的医疗废物等等。靠少数管理人员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发动全体人员对身边的医疗废物多关注一点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疗管理论文:简析工业工程在医疗行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在医疗行业普遍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的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重要因素。将工业工程理念引导医疗行业管理领域,对于提高我国医疗行业服务水平、工作效率和提升人们对医疗行业的满意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医疗行业管理引进工业工程理念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提高我国医疗行业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工业工程 医疗行业 服务水平 管理水平 工业工程(IE)在19世纪末开始发展,20世纪初便逐步运用于医疗行业。在工业工程发达的百近年历史当中,工业工程不仅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而且也在医疗行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工程的精准理念和定量化技术方法要以从Q(quality,质量)、C(cost,成本)、T(time,时间)、S(service,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医疗行业管理水平。尽管工业工程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因而加强对工业工程在医疗行业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在我国大力实施医疗改革的历史条件下,将工业工程理念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当中,不仅是提高医疗行业管理水平的现实之举,更是增强我国医疗行业服务能力的长远之策。 1 工业工程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尽管工业工程与管理都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当时并没有很大的差距,但随着工业工程与管理的不断创新发展,现在工业工程仍然与管理具有较大的差别。一是二者的职能和作用不尽相同,工业工程更多的是具有技术的职能,追求的是服务效率的提高与成本的降低;管理则具有领导、指挥、决策、控制等职能,不仅要追求效率而且还追求效益。二是二者需要的专业人才不尽相同,工业工程所需要的是技术型和专业型人才,更多的是提供和解决管理技术问题;管理所需要的人才更多的是为领导决策、指挥、控制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专业、顾问以及专业人员。三是二者还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工业工程为管理提供目标服务,能够将医疗行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 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的可行性 与制造业生产产品相比,医疗行业的服务对象是人和生命,而生命又十分宝贵,因而医疗行业的服务更具有重要性;医疗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无形式、非储存性等特征,而且医疗服务的质量不易掌握;医疗服务行业还具有需求的不可预测性特点,制造业可以通过市场预测来确定生产计划,而医疗服务行业则无法进行预测。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工业工程很好的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当中。随着医疗科学与医疗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行业越来越朝着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领域不断发展,使医疗管理越来越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在这种形势下,将工业工程理念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工业工程的技术管理、专业人才、提供服务的重要作用,推动医疗管理朝着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制度化、效能化的方向发展。 3 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的路径 3.1 明确工业工程应用理念 “技术性”是工业工程的重要属性和特征,分析、实验、测定、规定等是其具体方法,。因而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必须进一步明确其“技术性”的属性和特征,将系统工程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将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到医疗行业管理当中,实现系统整体的优化,而不是某个局部或者某个资源的优化。因而必须将系统分析和信息工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系统研究、设计、量化、评价、决策、管理,使各种专业化的工业工程技术管理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当中,着力提升医疗行业管理的系统性、关系性和融合性。 3.2 创新工业工程应用方式 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必须在创新工业工程应用方式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加大对医疗行业应用工业工程的投入,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着力构建工业工程主管信息系统,推动医疗行业工业工程管理系统的组建。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医疗行业管理当中,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医疗过程管理,将作业管理和人因工程引入医疗过程当中,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加强医疗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平衡记分卡制度,特别是要突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管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强医疗服务品质管理,大力实行TQM(全面品质管理),建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服务吕质管理机制,提升医疗行业竞争能力。 3.3 完善工业工程应用机制 尽管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已经在发达国家取得了成功,但我国要想更好的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就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我国医疗行业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工业工程系统化理论体系,加强实践总结,完善相关理论,为我国医疗行业更好的应用工程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加强医疗工业工程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方面应在有关高校当中增加与医疗工业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医疗行业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着力提升他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我国医疗行业更好的应用工业工程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各级各类医疗行业要大力加强对工业工程的应用,成立专业的工业工程部门和组织机构,制定和完善工业工程应用规划,做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着力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和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实现整体系统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推动我国各级各类医疗行业步入持续、健康、快速、科学发展的轨道。 4 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特别是随着我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实施,我国医疗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人们对医疗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科学利用和合理整合医疗行业资源,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尽管我国一些医疗机构已经将工业工程引入到医疗行业管理当中,但仍然没有取得重要成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工业工程应用于医疗行业管理可行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应用机制,真正发挥工业工程在医疗行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我国医疗行业整体管理水平。 医疗管理论文: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维护与保养浅析 论文关键词:设备管理 延长寿命 提高效益 论文摘要:走出医疗器械管理中存在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和被动维修的误区,加大对大型贵重医疗设备、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力度,延长设备、仪器的使用寿命,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 随着我国医疗体系结构的不断完善,各大、中型医院的大型贵重医疗设备、仪器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加,因此,如何延长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大型医疗设备的完好率,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是我们医疗器械管理者应该深刻探讨的话题。 现代医疗设备、仪器科技含量高,虽操作简单,但技术性能、参数指标要求极高,从而要求我们应改变以往的简单操作使用和被动维修的习惯,而是要主动去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这些高科技产品,以延长医疗设备、仪器的使用寿命,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杜绝国有资产的损失和浪费。下面,谈谈我对加强大型医疗设备、仪器的维护与保养的认识。 1提高思想认识、加大管理力度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以患者的利益为重,应在构建和谐社会氛围中起表率作用。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成为近几年的“两会”焦点议题。因此,我们医疗系统应从大局出发,切实地将解决这一问题当成首要任务来抓。提高党性观念和职业道德素质,更新对医疗设备、仪器的管理理念,提供性能状态良好的设备,配合临床医生提高疾病诊断率和符合率。同时,要结合本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力、有据、可操作性强的管理体制,加大管理力度,将医疗设备、仪器的管理纳入医院管理轨道。 2坚持制度落实、贵在持之以恒管理好医疗设备、仪器,应从抓制度落实人手。 大型医疗设备、仪器使用周期长,对医疗设备经常性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完善了医疗设备、仪器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体系,才能延长医疗设备、仪器的使用寿命,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如我院的x线机设备,自使用已有十二年之久,设备到位后,我们首先从了解其基本性能和掌握操作使用人手,对持证上岗人员进行再次的岗前培训;同时,重点加强对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在注重维修技术培训的同时,参照使用说明书中的《维护与保养》章节,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维护与保养计划和管理制度。此外,在使用过程中,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力求设备性能可靠。至今,这台设备在每年计量检测中,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计量要求。远超过其使用寿命,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浪费,为我院带来了效益。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建立完整的医疗设备、仪器档案,建立《大型设备维护与保养手册》。 (2)维修技术人员每周到使用科室检查设备运行情况,每机备有操作常规、维修和维护保养记录。 (3)定期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保养和技术性能测试,是节省维修费用和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关键。因此,我们狠抓医疗器械设备维护与保养计划的落实。严格做到:日常维护到位、季度维护及时、年度维护与技术性能测试达标的要求,切实将医疗器械设备“三防”(防尘、防潮、防蚀)工作落到实处。 (4)完善落实大型医疗设备维修、维护与保养和技术性能测试的登记、统计制度,建立各种登记、统计数库,积累经验,完善提高。 3制定奖惩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 为提高医务人员的管理、爱护、熟练操作大型医疗设备的责任心,要求使用人员持证上岗,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素质。同时健全医疗设备使用年终评优和考核激励机制并与晋升职称、职务挂钩制度。对因管理不善和人为造成大型医疗设备故障,而造成医疗事故或设备大修、报废的当事者和领导者,依据我院《医疗设备管理细则》进行处理。使每位医务人员都有一种责任感,以提高医务人员的管理、爱护医疗设备的责任心。 4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发挥监督职能作用 现在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渠道已从原先上级拨款为主的模式,发展为医院以自筹资金为主的商业运作模式,这给医疗监管部门造成了设备管理上的困难和漏洞。这就要求医疗监督机构,要进一步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监督职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机器出厂(进口)前就严把质量,“严进严出”。同时,建立大型医疗设备质量信息反馈和统计制度,定期通报大型医疗设备在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使设备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大型医疗设备的完好率和延长其使用寿命需要处理好的几个环节: (1)要充分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要认真组织做好市场调查,掌握设备的型号、性能、故障率、售后服务等各方面状况购买时,应选择信誉较好的公司,以保证设备的售后服务和配件供应。 (2)设备招标过程中,标书中要明确要求各厂家必须提供设备具体的电路图、维修技术资料、中文说明书以及专用维修工具。 (3)认真做好设备使用前的培训工作,使维修工程师能胜任一般故障的处理,保证季、年度维护与保养工作的完成。 (4)注重本院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明确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责、权、利三者结合,充分调动维修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医疗设备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医疗管理论文:关于医疗器械维修的现代化管理探讨 论文关键词:医疗器械 现代化管理 医院管理 诊疗 [论文摘要]医院器械是医疗诊疗的现代化工具和保证医院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医疗器械管理还处于较为松散的方式,没有专门的设备管理人员、部门或机构。随着我国医院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推进,医院器械现代化管理成为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且正为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共识。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在现代的诊疗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医疗器械是创办医院的基本条件,医院设备的好坏,对诊断、治疗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医院设备经常损坏,完好率很低,精度不可靠,结果可信度差,无法提供科学的数据,就会影响诊断、治疗和科研水平。医疗器械数量与质量增加的同时,器械的维修问题也日益显现。同时现阶段受维修水平偏低、维修技术手段落后、管理制度滞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问题更加严重。本人从事这方面管理工作多年,对这方面的问题深有感触,在此谈些看法供参考,希望更好地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服务。 1 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现状 1.1 管理制度滞后 尽管目前医院管理制度已相对完善,然而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却成了医院管理的盲区,多数医院管理制度与现代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有关机构人员组成、占医务人员总数的比例、学历要求、准入资格等在卫生政策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还有在中小医院,维修部门在这里很容易被忽视,多数医院没有详尽的维修工作制度,维修人员分工不明确,他们什么都得修。也就是说维修人员什么器械都得会修,什么都不能精修。 1.2 维修手段落后 尽管随意医疗器械设备的不断发展,部分医院的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条件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与现代医疗器械设备的维护要求相差甚远,维修工具,检测手段仍是陈旧的。其原因是医院自身不愿意对维修机构的设备有更大的设人,因为这种投入的回报不是显著的,难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同时据有关资料,在中小医院,从事维修工作的人员大多为中等以下学历,未受过高等教育,技能单一、知识面窄、技术水平提高慢,这也是制约中小医院医疗器械发展的重要因素。 1.3 缺乏定期维修与忽视管理 实践证明,常用的医疗器械如果得不到有效地维修和定期保养,且不时有违规操作的现象发生,那么它们的使用寿命将大大缩短。同时繁重的医疗工作使护理人员忽视了医疗器械的管理。在医院,由于病员多护理人员少的矛盾长期存在,致使护士上班后只顾于应付繁重的护理工作,而无暇顾及其它。即使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某些器械管理中的不足,也因怕影响更重要的工作而不去及时纠正。交班时又忘记嘱咐接班护士,导致这些不足缺乏有效地管理。 医疗器械设备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服务手段,它的好坏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医院形象与声誉,也影响着医务人员情绪及行为。因此.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不能理解为一般性的修修补补,维修人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全心全意为医疗工作服务的思想品德。为此我们认为.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应把握如下原则:(1)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文化素养; (2)培养具有敬业精神的工程技术人员;(3)建立并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及相应运作规则。 2 医疗器械维修的现代化管理的对策与方法 医疗器械设备是医院资产的核心部分,中小型医院设备总值则几千万元人民币,大型医院超过亿元人民币。必须加强对医院器械维修的现代化管理。 2.1 制定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准入制度,引入正确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完善保养制度,做好维修人员的分工,划分责任,大型器械要有专门的维修人员负责日常的保养维修。同时管理制度应包括维修机构的组织管理、领导责任制、维修人员责任细则、维修设施管理、事故责任细则、维修设备档案管理、报废赔偿制度、人员考核及培训、维修经费保障管理等。必须加强对医院维修机构的领导与管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提高维修质量.降低维修成本。主管领导的工作职责应包括:组织制订或督促执行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组织审查维修机构工作规划并监督实施.审批维修机构开支方案等。对工程技术人员合理分工,严格管理,使其全方位为临床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维修质量和速度。最大限度地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时间。维修工程技术人员接听报修电话时做好电话记录,如报修设备、时间、病区、维修质量和工作量,这些也是发放奖金的依据,同时有利于领导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更为临床科室提供了方便,他们不需要考虑请谁来修理等这样的事情,只需打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 2.2 实行科学管理方法 医疗器械的维修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光有实践经验和脑力记忆是不够的,在掌握维修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借助于医疗器械的技术记载,设立技术档案,这对于大型精密仪器是必要的,否则会给维修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逐步建立医疗器械的状态库,这对设备故障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其方法是,收集整理现有资料分类存档,维修技术人员也应搜集资料存档,如:(1)检测仪器,(2)修理工具;(3)储存备件(4)经费使用;(5)维修记录,(6)故障分析;(7)维修计划;(8)维修信息等。所以,应当收集整理现有资料进行分类存档。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微机系统,并组织计算机联网,扩大信息容量,满足维修管理工作的需要。一般来讲,医疗器械配件供应问题一直难以解决,这与仪器、零件不断更新有关,靠厂家供应有困难,维修站过了保修期维修费用昂贵。那么实现医疗器械维修备件储备社会化是必要的。 总之,在实际维修工作中,上述的维修对策和方法还是不够的,要根据实际仔细分析,灵活运用,有机结合。注意总结才能得心应手。
精细农业论文:精细化气象预报在农业中的应用 [摘 要]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精细化气象预报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精细化气象预报能够直接或者是间接地预报农业种植区域的光、热、水等多种条件,进而正确地指导农业,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其中,精细化气象预报主要是以本地区农业生产生活作为重要基础,便于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提高农业产量。基于此,精细化气象预报能够及时地突发性的灾害预警信号,进而与本地农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采取防御性措施,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在防灾与减灾方面的效果。 [关键词] 精细化气象预报 农业 应用 1 精细化气象预报应用于农业的具体途径 1.1 内容本地化特征明显 之前的农信通气象产品通常都是为地级市提供气象服务,所以,很难划分客户,导致气象服务的内容存在严重的单一化问题。然而,不同地区与县市农业生产的情况也存在差异,所以,难以根据客户具体需求来为其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但是,精细化气象预报能够更好地精确各县级的区域,以保证更好地结合地区具体状况,积极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其中,以黑龙江省麦区小麦为例,因为实际的收获期是在雨季前,一旦雨水量增多,就必须要采取抢收的措施。而在小麦处于蜡熟中期,其干物质的积累是最多的,而且粒重也最高,应当及时收获[1]。收割的过早或者是过晚都会对粒重产生不利的影响。若蜡熟期间雨水和露水较多,很容易导致籽实的呼吸作用变强,对干物质进行大量消耗。而在黑龙江省的稻区,阳光相对充足且温度的日较差很大,对于灌浆来说十分理想。然而,低温年型相对较多,很容易因温度而影响灌浆质量。但是,在南方稻区,早稻灌浆期时间较短且千粒重会下降。在其乳熟之前和之后,都是高温对千粒重产生影响的重要阶段。通过对精细化气象预报的运用,可以针对南北方吸取的差异来提供具有本地化特色的气象服务,这对于农业种植的影响是很大的。 1.2 产品更加精细 精细化气象预报能够对不同地区的信息服务进行细化,能够准确地出气象与预警信息。基于此,在产品当中增加信息的含量,并融入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信息,进而为特色农业的生产提供更为精细的信息服务[2]。将水稻种植作为重点,对其粒重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时期有两种:第一,开花之前颖壳的生长期,因为颖壳与库容的大小存在紧密联系,而颖壳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就是减数分裂。第二,水稻灌浆期。在实际灌浆的时候,会出现明显高峰。但是,在引进精细化气象预报以后,需要在水稻重要的生长时期考虑具体情况,进而提供出精细的气象预报,更好地促进水稻增产与增收。 1.3 服务呈现差异化 精细化气象预报将气象信息和农业信息相互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满足现阶段较大的信息需求量,并且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彩信内容,使得服务体验也更为理想。同样以水稻种植为例,水稻在小穗分化期间,应当将温度控制在6-8摄氏度,否则花粉就会逐渐丧失受精的能力而导致其结实率不断下降。在水稻开花期,最佳空气湿度需要控制在70-80%,一旦湿度过小或者是遇到雨水期,就会导致花粉吸水过于充足而出现破裂。如果空气的湿度不超过20-25%,也很容易受干旱影响而不结果实。而针对水稻种植的日照与气温要求,精细化气象预报能够及时地提供差异化气象服务,进而推动农业生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不同时空环境背景下,农业生物的生长与发育规律也呈现出差异化,使得r业生产活动也具备了自身独有的特点。但是,气象条件不同,农作物对于气象环境的反应也存在区别。因此,必须要有机结合具体情况来实现精细化农业气象预报,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地指导农业生产,并且为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精细农业论文:陈更新精细化循环农业引领产业新航向 对于一个胸怀家乡父老、时刻不忘反哺桑梓的年轻人,未来更广阔壮丽的前景还都正在铺排描摹中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几千年以来,传统的农耕文化灿烂辉煌,养育和繁衍亿万炎黄子孙,无数的中华儿女承前启后,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谱写着优美的篇章。 记者见到陈更新时,他正带着中央党校博士考察团,讲解广西规划的第一个富硒产业园区,借用外脑、引进人才、科学管理、创新发展。先后在红十字会、医药医疗、资产金融投资等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陈更新,一踏入农业领域就以一个企业家飞得更高,走得更远的理念高标准,严要求,以循环经济,精细化立体农业,套种套养,种养结合,变废为宝,寻求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创新农业模式,为新型农业打开一扇大门。 农业发展的创新思维 “一个好汉三个帮,要发展还得有团队。”2007年,陈更新成立丰兄农业发展团队,经过七年的现代农业发展探索,2014年正式注册广西丰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为一家集水产养殖、果蔬种植、食用菌种植、农业种植技术研究与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直销于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公司。 “我们遵循种养结合、套种套养的科学产业链,全力发展精细化立体循环农业,创新农业产业,将现代农村从观光农业到绿色休闲生态农业,再到创意农业……以时间换空间来形成抵御市场风险的防火线,赢取农业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陈更新向记者介绍丰兄农业开发公司的发展理念。 丰兄农业开发公司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绿水青山良性循环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用循环经济来代替农副产品深加工问题,用种养结合来解决单一农业产出过低问题,用产业链延伸来解决变废为宝问题,用产业链延伸来解决其它产业成本过高问题,用产品附加值来促进产业发展,用产品附加值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生产模式的衔接性来全面保证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达到产业扶贫脱贫的最终目的,为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生机勃勃的发展之路。 “我们所打造的有机、绿色、环保、富硒的全均衡营养现代农业生产链,不仅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发展瓶颈、还在农业的基础元素上增加了乡村休闲旅游,生产高端农副产品的同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也培育了职业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人、造就一批新一代农业人。”几经努力发展,陈更新坚持以“私人订制、食品安全”的高端服务理念,为高端需求人士打造出地道、原生态的农副产品,讲述着一个特色的农业故事。 合作制全面代替分配管理制 怎样让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向追求绿色、生态的需求转变,寻求农业发展的新动力,经过不断的调研,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交流,陈更新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导入全面合作分配制。采用底薪+绩效+分红+股权的分配方法,一人参与,全家受益,通过产业层面的设计来满足大家的需求点、增收又保产、保质又保价、企业估值越大自己受益越多,牢牢的把双方利益捆绑在一起,工作越长受益越多,一心谋发展,脱贫又致富。培育现代农业的职业化和标准化新一代农业人。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传统农业一直走不出“价优多发展,发展起来又跌价,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怪圈。陈更新带领他的企业放弃常规市场渠道、走品牌品质和高端群体路线,以社会团体企业和各商会房产公司为主要销售对象,以体验农业为导向、以亲情娱乐基地为重心、以周末休闲旅游经济为核心,运用电子商务APP平台结合会员制和庄主制的全新发展理念体系、进行农副产品与互联网结合的线上线下营销网络。 关爱贫弱,温暖同行 陈更新立足解决和巩固贫困人口脱贫这一目标,采用“公司+供销社+合作联社+专业合作社+信用社”的生产发展模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进行精准扶贫工作,有效的体现出企业社会责任感和供销社的供给侧改革所取得的创新成就,合作联社则在组织全面的资源匹配整合使用上不懈努力,专业合作社负责每一个产业的生产和运营管理,信用社则加大资金扶持力量引发的杠杆支点,使得贫困户干劲十足,促使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形成“傻瓜式”生产模式。 丰兄农业开发公司启动实施的“产业到家,牵手妈妈”巾帼脱贫行动计划,不仅每周对选定的贫困妇女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同时及时宣传党的政策,使她们有信心,提高实际操作本领,而且根据贫困妇女的劳动能力,安排工作,有计时工、计件工、包产到户和产品认领养殖种植等多种方式促进她们增加收入,并鼓励先进,督促进步。目前已投资建成的生产间、生产大棚、平价产品销售门市部、电商平台服务厅和农民技术学校等均已充分发挥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更新作为非公企业代表到广西大学农学院考察合作洽谈,并就学生实习就业、提供科研咨询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书,解决了生产技术和人才瓶颈问题。为增强农户自身造血能力,积极帮助农民理清脱贫的思想,他联系玉林市供销社共同创建农民培训学校,传授现代农业种养技术,协助举办了“非公经济企业供给侧深化改革发展经济论坛”,邀请到中央党校、广西林业厅等专家为合作社成员、贫困农户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同时丰兄农业公司还获得了广西科技厅指定人才培养基地、广西水产畜牧局田螺优秀推广站、田螺示范基地称号、特色农业扶贫产业基地推广中心、广西供销社电子商务优秀推广站等殊荣。今天的陈更新在很大程度上要改善农民的内在问题,给农民以新希望。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不断为蒲公英之家、社会福利院、孤儿院等救助中心提供物资赞助的陈更新谦虚地说自己只是普通人,在做着力所能及的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企业家来说,所有的成绩都还只是未来更远目标实现的基石;对于一个胸怀家乡父老、时刻不忘反哺桑梓的年轻人,未来更广阔壮丽的前景还都正在铺排描摹中。我们从陈更新坚定的目光,睿智的眼神,忙碌的身影中看到了更扎实的未来。 精细农业论文: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探讨 摘要: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研是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资金的筹集和运作,而在资金的来源方面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拨款以及合作企业投资经费。如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以及使用效率是现阶段科研项目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中,重点工作在于对预算的管理,而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预算编制。在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经费管理中,需要分析和阐明预算编制的重要性,通过强化管理理念、细化管理细节、严格把控流程、进行科学划分等多个角度,构建出完善的预算精细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精细化;管理措施 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逐渐的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工作,在近些年的科研项目中,明显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同时,对于项目的专业化管理、系统化经费使用、高效性的科研经费拨付等多方面的管理进行强化。国家在强化经费投入的同时,也使得科研经费的管理难度在不断加大。对此国家在出台和修订部分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构建出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强化了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逐渐细致化和精密化。在构建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强化预算约束性效果的同时,重视对精化管理的特点分析,强化对科研经费的监控和管理。 一、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精细化管理是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构建出完善的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项目,需要借鉴和融合精细化管理,从而保证预算环节的高效性和有根据性,保证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和细致化,完善科研经费和研究任务之间的关系;在编订预算的过程中,要求预先制定完善的流程和程序,同时根据具体的要求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在财务专家的把关和审核之后,根据农业的季节性特点以及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及时对项目进行调整,构建出完善的调整方案,根据相关的报批程序审核项目的执行效果。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强化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明确各个具体项目的预算、管理流程,强化对各环节的权责划分,使用有效的方法将主体有机融合,构建出完善的责权一致的管理网络系统,保证经费预算处在高效、科学的监督体系之下,从而保证整个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项目研究工作的综合效益。 二、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是现阶段提高农业科研效率的有效手段,要求在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之上,构建出科学化、系统化的生产、管理流程,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管理。2008年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在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求强化精细化管理的概念,这也是我国各级单位强化财务管理,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开始和标志;2014年财政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对精细化管理的管理。对于现阶段的农业科研院(所)而言,要求在预算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强化对预算关键环节的管理和分析,构建出系统的科学化管理编制,细化和完善预算编制的主要内容,采用刚性的制度规范措施,构建完善的责任落实效果,提高和完善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农业科研中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精细化不足 在目前的农业科研单位中,科研工作者对经费预算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在争取和申请科研经费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申请项目和预算编制等多方面的联系和结合,并未体现出实事求是的效果,导致整个科研项目在进展和推行过程中,并未结合项目的经费需求进行严格的预算规划,导致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同时大多数的科研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对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对各项费用的内涵缺乏科学地认识,由于经验不足或者错误预算,使得科研经费无法进行细致和划分,进而导致整个预算管理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缺失。 (二)合理化不足 在部分农业科研单位中,由于缺乏预算协调机制,导致项目的需求和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出现了预算编制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但是在部分单位的项目预算中,并未考虑到经费的使用情况,没有对项目和经费支出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出现擅自调整预算,进而使得整个预算并未按照原定流程进行,没有遵循具体规定进行备案呈报工作,出现了相关负责人因退休、调整、离职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现项目预算的更换。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在项目合作以及外部协作的过程中缺乏对预算管理的充分认识和分析,导致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并未根据科研项目进行完善的资金拨付机制,也没有通过合同任务书的订立以及对项目任务书的构建进行经费管理,导致在参加项目的过程中,并未构建出完善的外拨经费管理机制,因而在拨付资金之后,整个监管系统缺乏有效的监管。 (三)执行力不足 在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的项目管理中,预算和资金管理主要由项目负责人采用全权负责制度。在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机制之下,项目负责人对于项目资金的管理和支配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当出现一个项目负责人管理多个课题项目之时,很多时候因为精力不足导致对项目的支出和预算的管理缺乏实质的管理工作。一方面使得整个科研项目的收支费用并未按照列支的项目进行及时的管理和处置,财务人员的日常费用支出成为单位的公用费用开支,出现事业经费的挤占,使得最后的项目验收工作出现了人为的账务调整。另一方面加强了对相同类型财务的支出和收入,导致科研人员在未考虑项目的研究和进展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进行签字确认工作,很容易出现项目之间出现交错复杂的使用问题。在项目验收的过程中,人为调账行为时常出现,会出现不合规的发票和支出。另外,在科研经费的管理支付中,科研项目的经费直接由财政预算拨付,在经费使用和下达过程中存在时差性,同时经费预算的管理未进行有效监督,导致出现相互垫付的现象,达不到预算的实际效果。 (四)考核力度不足 当前在很多科研项目中,过于重视科研经费的申报和使用环节,而忽视了对经费预算的考核和评估环节,在绩效考核和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设中缺乏力度,导致出现项目执行效果欠佳和未达到系统地评价指标及标准。预算编制工作缺乏奖惩制度,整个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缺乏鉴别能力,整个预算的执行难以做到实时定量的考核。 四、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地编制体系 为了使农业科研经费预算合理化,首先,从事农业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要转变传统的忽视管理注重争取的观念,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要根据类似的研究活动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严格遵循相关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的要求,综合考虑科研项目的各项费用的支出情况,对预算编制的整体进行分析和论证。在对每个预算科目内容都分析清楚的基础上,对预算支出的各项具体内容进行具体的细化,对具体的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地预算,展示出具体的预算过程,结合科研项目的资金实力进行编制。同时,农业科研部门要积极联合财务及资产等部门,对预算编制的各项经费进行审核,科研人员要根据审核意见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修改,尽可能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合理规范农业科研预算经费的调整手续 科研经费预算的执行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和具体的编制内容等规定,对各个项目的经费支出状况进行明确,通常情况下不能进行调整。如果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必须要进行调整,要遵循有关的规定,利用慎的态度进行合理地调整。现阶段,农业科研预算的调整主要包括两类,其一是报批调整,其二是主持单位进行审批调整。如果科研项目出现预算资金数额变化或者合作单位的预算出现调整,需要进行报批调整。或者出现其他的情况,如预算金额没有出现变化,一些具体的材料费用、加工费用以及其他费用要进行调整的,由具体的负责人进行申报,单位进行审批,负责审核的管理部门在一些关键的环节进行明确。 整个科研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项目预算的调整,需要将进行这些项目调整的原因以及具体的金额进行详细地展示,同时要展示出详细的证明材料,将这些资料申报给相关的管理单位进行审核;管理单位要遵照相关的规范对合作单位及项目的科研人员以及经费和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在进行审批之后要及时的告知相关的人员,对课题项目的预算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 (三)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中的精细化管理 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首先要通过会计信息软件进行合理的额度预算控制,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具体可以采用逐个控制、浮动调整的方法。将通过审核的科研项目预算支出的费用金额按照具体的会计科目在会计预算系统中进行录入同时设置合理的额度,如材料费、设备采购费用、人员薪资及其他费用等制定出合理的浮动比例。通过这样的设置,如果这些项目在单类或者预算总额超出一定指标之后会进行自动警示,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管理人员对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对预算执行进行有效地监督。 其次要强化在科研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各个项目和部门之间要加强交流和沟通,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切实融合到整个项目的预算管理中。项目管理部门要做好整个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执行工作,对项目经费的收支、到账以及结余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地了解。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中的各种票据进行认真审核,对于其中不符合规定以及一些虚假票据不予受理;对于一些不完整和不准确的票据实施退回。而科研部门要对项目的经费支出和项目的进度进行监督。 (四)完善和健全考核制度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要精细化管理,必须加快科研经费绩效的考核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制定出预算绩效考核指标,可以通过有关的定性定量指标进行有效分析。定性分析指的目的是确保科研项目可以实现最终的目标,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开支的范围是否符合相关的制度。而定量分析可以通过科研经费预算完成的具体指标来体现。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公平,将考核结果进行反馈,使得绩效考核机制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五)提升化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预算管理理念 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要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树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要正确地认识到经费预算是通过对科研收入、成本、费用以及经济利益等合理的计算所得出来的,对于预算来说,其本身并不是科研项目的最终目标,而是实现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要及时了解和学习一些有关财务的知识,这有利于科研项目在进行经费预算的编制中和财务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科研工作人员要积极地向财务人员和相关的管理人员反映科研项目的实施状况,采纳合理的意见。同时财务工作人员要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充分参与到科研项目的预算中。 五、结语 农业科研项目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促进农业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度,要加强对预算经费的编制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当前国际宏观层面对于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要求相符合,形成全新的经费管理理念,要将财务人员和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有效融合,满足相关人员对科研经费的了解和掌握,更进一步的加强对于经费预算的管理,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项目的经费进行有效合理地使用,加强监督,最终提升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 【作者单位: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桂北分院)】 精细农业论文:遥感技术在精细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摘要:指出了在信息社会精细农业代表着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农业研究的重点,遥感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及时地提供作物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在介绍精细农业的基础上,探讨了遥感技术在精细农业发展中的必要性、具体应用方面及遥感技术在精细农业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关键词:精细农业;遥感技术;应用;问题;解决途径 1引言 精细农业也被称为因地制宜农业、处方农业。它可以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支持下,进行抽样调查,获取作物生长的各种影响因素信息(如土壤结构、含水量、地形、病虫害等)。通过进行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对比,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获取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可以根据每个地块的农业资源特点,按需实施微观调控,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和机械化,精耕细作,获取高的经济效益。 遥感技术是指运用现代光学、电子学探测仪器,不与目标物相接触,从远距离把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解译揭示出目标物本身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综合性探测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黄惠珍,2010),通过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对远距离物体的识别。 2遥感技术应用于精细农业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农业因耗能高、产量低,正逐步被新型农业所代替,而精细农业,适应了现代农业产量高、投入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姚建松,2009),它的出现,是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型的必然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 遥感技术是精细农业获得田间数据的核心来源。没有遥感技术的服务,就没有精细农业的发展。由于不同含水量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地表温度(谷纪良,2010),不同生长期和不同生长情况的农作物具有不同的波谱发射特征。因此,通过对作物本身及其生长环境的波谱特性研究,可定量测定作物的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异信息(李新磊等,2010),了解生态环境变化,为及时作出合理化的调整提供最权威的数据资料。因此,精细农业要发展,必然需要遥感技术的应用。 3遥感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及时地提供作物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这是精细农业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来源。因些,遥感可以在很多方面为精细农业服务。 3.1作物养分诊断与监测研究 作物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如果缺乏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能力和产量降低。近20年来,利用遥感进行作物养分(尤其是氮)实时监测和快速诊断一直是农业应用研究的热点,其中,高光谱遥感可很好的对作物养分进行诊断和监测(姚云军等,2008)。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作物氮、磷、钾等含量的变化会引起作物叶片生理和形态结构变化,造成作物光谱反射特性变化的特性。作物养分高光谱诊断与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多元统计回归方法诊断作物养分含量,基于特定吸收波段内波谱特征参数的作物养分诊断。 3.2农作物播种面积遥感监测与估算 搭载遥感器的卫星或飞机通过田地时,可以监测并记录下农作物覆盖面积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对农作物分类,在此基础上可以估算出每种作物的播种面积。目前商业销售的遥感图像已经达到1m空间分辨率,在这种高分辨率图像中可以进行精确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估算。 3.3遥感监测农作物长势与产量估算 作物长势是作物生长发育状况评价的综合参数,长势监测是对作物苗情、生长状况与变化的宏观监测。构建时空信息辅助下的遥感信息技术与作物生理特性及作物长势之间的关系模型便于作物长势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在作物生长不同阶段进行观测,获得不同时间序列的图像,农田管理者可以通过遥感提供的信息,及时发现作物生长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措施进行田间管理(如施肥、喷施农药等)。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时间序列的遥感图像,了解不同生长阶段中作物的长势,提前预测作物产量。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有关研究部门与高校合作,利用陆地卫星和气象卫星进行大面积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的研究与试验。这为我国作物产量的提前预报奠定了科学基础。 3.4作物生态环境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土壤侵蚀、土地盐碱化面积、主要分布区域与土地盐碱化变化趋势进行监测,也可对土壤水和其它作物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这些信息有助于田间管理者采取相应措施,合理调配,及时改善作物生态环境,使作物更好地成长。 3.5灾害损失评估 气候异常对作物生长具有一定影响,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与定量评估作物受灾程度,作物受旱涝灾害影响的面积,对作物损失进行评估,然后针对具体受灾情况,进行补种、浇水、施肥或排水等抗灾措施,减少损失。 4遥感技术在精细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4.1遥感数据库不足 遥感技术在应用于精细农业中,因作物的生态物理参数(如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等)各异,生长环境复杂,生长过程中随时间的推移作物与土壤的各种物理化学条件都会变化,这就需要建立大量的数据库,给遥感农业带来了不便。而现有精细农业中的遥感数据库还处于发展阶段,数据量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4.2解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遥感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尚且处于探索阶段,许多解译方法尚不成熟,如多种田间组分(作物、土壤等)混合光谱的研究等。而现代遥感技术单一解译技术已趋于成熟,但混合光谱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需要加强解译水平,完善解译体系。 4.3建立标形植被光谱数据库 深入开展农业应用中标准地物光谱特征研究,总结标准地物在不同条件下光谱变异规律,完善和扩充农业光谱数据库,在应用研究时将目标物与标形地物的波谱特征进行对比,观察波谱图像,总结波谱特征规律,进一步确定目标物的现实特征,进而实施相应手段,提高作物产量。 4.4建立健全解译体系 加大遥感解译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常用地物的解译体系,特别是完善农业遥感中的解译系统,将传统解译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定位导航系统的发展,将不同地区不同地物的波谱特征纳入解译体系,提高解译水平。 建立标形地物波谱数据库,加强农田水分条件、肥力条件、病虫害等因子在遥感图像中的解译标志,实现农作物征兆信息的智能化提取,上述关键技术的突破,将有助于阐明作物生长环境和收获产量实际分布的相关机理,有助于遥感动态监测定量化,建立作物长势与产量预报定量模型,这对于提高农业田间科学管理(灌溉、施肥或喷洒农药)具有重要意义。 5结语 遥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是促进精细农业发展的重要一步,随着更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必将更进一步。未来精细农业中遥感的定位,将从定性监测逐步转向定量监测,定量遥感将在精细农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定量遥感的研究力度,完善定量遥感体系,建立定量遥感农业模型,将为农业遥感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必将促进精细农业的蓬勃发展。 精细农业论文:浅议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 摘要:农业科研是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农业科研项目经费是农业科研单位主要资金来源。如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是科研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点是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源头在于预算的编制。本文从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入手,在分析了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路径。 关键词:科研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 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对农业科研的方面的投入。同时,各类项目检查越来越频繁,对项目的管理、经费使用、验收与财务审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趋于规范与严格。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多渠道拨付,经费投入不断增强,同时也加大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的难度。国家也陆续出台和修订了一部分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要求越来越精细。通过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强化预算执行约束力,是实现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精细化管理重要的监控手段。 一、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就是借鉴这种精细化的企业管理思想,使预算做到有理有据,编制精准,明确与课题项目研究任务的必然联系;编制预算时要按预先制定的程序和具体的要求进行,还需通过相关专家严格的把关与审核,同时依据农业的季节性等情况变化与科研项目进展需要调整的,需先提出调整方案,按照报批的程序审批后执行。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明确了各相关的主体在经费预算管理不同环节的权责,将各个相关的主体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权责相对明确的管理网络,有效的保证经费预算管理处于监督之下,从而提高了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精细度不高 目前,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重视度不高,为争取到科研经费,在科研项目申报时对预算编制没有有效联系实际,做到实事求是,结果项目实施进展的过程中项目经费未能严格按预算要求执行。 同时,多数科研人员欠缺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财务专业知识,对各项直接费用的内涵缺乏认识,凭借不足的经验或是笼统的测算将科研经费按一定的比例在支出项目之间进行大概的分解,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2.科研经费预算调整和报批事项不合理,随意性大 部分农业科研单位欠缺预算调整事项的手续,擅自根据项目进展的需求,随意调整预算。或者部分单位不考虑项目经费使用的实际情况,要求一概不允许进行预算调整。一些课题承担单位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未对照预算进行经费支出,最后擅自调整预算,既未按照相应的规定履行报批的程序,亦缺少需调整的充分依据和理由。对部分需按规定进行报批事项,部分单位没有按规定程序报批备案,如课题负责人因为退休、调离、辞职等原因而自然更换等。在存在项目合作情况中,对项目合作及外协单位的情况缺少充分的认识和分析,不管项目经费金额大小,随意进行资金拨付,有的没有签订合同任务书或者虽然有任务书项目参加单位并未提供外拨经费的细化预算,拨付完资金之后,缺乏连贯、有效的监管措施。 3.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力不强,缺乏效力性 据笔者了解,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的管理都是由课题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在这种集权管理方式下,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支配随性大,当存在着一个项目负责人负责多个课题项目情况下,由于个人精力有限通常会疏于对项目支出预算实施的管理。一是将本应放在科研项目中列支的费用在报销时未注明列支的项目,财务人员将其当成单位日常的公用费用,挤占了事业经费,最后项目验收的时候人为调整账务。二是对于一些相同类型支出,科研人员未考虑各个项目实际研究和进展的情况,只是在审批单上简单签字确认,存在项目之间交错使用的情况。项目验收前突击花钱或者人为调账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往往出现发票开具的内容和需要验收的科研项目研究无直接关系,如差旅费的出差地点非课题项目研究内容中的地点。 另外,在科研项目经费国库集中支付的规定下,部分科研项目经费直接由财政预算系统下达,但经费下达和经费的使用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然则科研项目的主管部门对经费在财政预算系统的使用进展有考核,实际项目经费执行期间可能出现财政预算系统中不同大类的项目之间相互垫支的现象,脱离了预算实际的规定。 4.科研经费的绩效考核制度亟待完善 不少农业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整个使用与管理中,忽略对经费预算的考核评估。大部分单位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评价科研经费预算实施效果的指标与规范,也缺乏相应的奖惩措施。 三、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1.设置科研经费预算科学合理的编制程序 首先要让科研人员转变“重争取轻管理”的思想,编制预算时应参照国内同类研究活动支出水平及当前我国国情,严格按照相关课题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中的明确要求,在考虑项目的各类费用支出关键性与合理性的前提下,对预算编制的各项内容对照全方位测算与论证。在弄清楚每个预算科目内涵的前提下,对预算支出科目的具体内容逐项细化,对每一支出的数据进行测算,列示计算过程;同时自筹经费要结合科研单位的自有资金实力进行编制。 其次应联合财务、科研和资产等部门,对编制的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进行预审,编制预算的科研人员根据预审意见对预算进行修正,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2.规范科研经费预算调整和报批手续 科研经费预算执行要严格比照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与预算的编制内容等规定,进行各个项目的经费使用,如无特殊情况不可以调整预算。如因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整的,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要谨慎对待预算调整,必须履行严格的程序。目前预算调整事项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报批调整,第二类是主持单位审批调整。倘若出现课题项目总预算金额发生变化或课题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减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情况之一的,需要进行报批调整。其他情况比如在课题总预算没有改变的前提下,课题项目直接费用中专用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以及其他支出预算如确实需要调整的,由课题项目主持人提出申请,由课题项目主持单位进行审批,有关管理部门在必要环节进行确认。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通常不进行调整增加,间接费用不得调整。 课题项目实施过程契合相关要求可以调整课题项目预算的,需要列示调整的原因、项目、金额,同时要提交相关的证明材料,报送管理单位核准;审批单位要依照有关要求对合作单位、项目参加成员、项目经费和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之间的相关性比照审核。审批后应及时告知财务人员,对课题项目的预算进行相对应的调整。 3. 强化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的精细化 首先通过会计软件进行预算的额度控制,实现精细化管理,可以采用总额控制、浮动调整的方法。将审核通过的课题项目的费用支出的预算金额按照各个会计科目录入到会计核算系统中并设置额度控制,对于相关会计科目,比如差旅费、专用材料费等可以调整的科目可以设定相应的浮动比例,对于相关会计科目,比如管理费不可以进行预算调整的科目不设定浮动比例。这样一旦单类或总额超支会计系统会自动预警,以便相关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及时了解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对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的进行有效的监督。 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部门之间要形成的有效的联动制度,同时有效落实好岗位责任制,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精细化融合到整个经费预算管理的各环节中。 项目负责部门要对整个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整体负责,随时了解项目经费到账、收支及结余情况。财务部门要对照预算认真审核在执行中的各项票据,对不真实、不符合财政和税务部门规定的原始票据,不予受理;对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票据,予以退回,要求更换或补充。科研部门则对项目进展与经费支出是否相符进行监督。各部门之间的联动的监督机制,是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有效保证。 4.细化预算考核指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农业科研单位要进一步加快科研经费绩效考核机制的建设,制定相关预算绩效考核指标,可以设计相关定性和定量的指标进行分析。定性的分析就是要保证科研目标实现,预算开支的范围是否符合相关的管理制度。定量分析可以采纳从科研经费预算完成情况的比率指标来呈现。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做到公开、公正、规范,要将结果进行必要的反馈,让绩效考核机制发挥它的激励作为。 精细农业论文:以创新务实的作风推进基层农业银行内部管理工作精细化 摘 要:文章从责任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动力,熟悉制度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基石,风险控制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核心,务实创新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源泉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推进基层农业银行内部管理工作精细化,进一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关键词:农业银行 内部管理 精细化 如何在实际工作中,以创新务实的作风,推进内部管理工作精细化,进一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笔者谈一下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责任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动力 几乎每个优秀的企业都非常重视责任的力量,责任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无论对于从事内部管理工作还是从事内部操作工作,责任心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今年以来,我行在运营条线的日常操作中的排名很不理想,一些日常操作中的错误在不断地重复,不能得到很好的纠正,而有些因为操作中忽视一些细节,而造成对外差错;通过分析原因,除了管理方面还不够扎实细致,员工操作责任心,团队荣誉感还需进一步提高。因此,下阶段的内部管理工作中,除了培训各种技能,加强制度学习外,还要加强团队建设,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责任胜于能力,并不是否认能力的重要性,而是指一个人有能力干什么,还要有意愿干什么,才能将所负责的工作做好。 二、熟悉制度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基石 “无规则不成方圆”,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制度在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同时,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系统也在不断地改进完善。而每一项制度的出台,必然是为了对业务风险进行更好的防范。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要不断地加强学习,熟悉各类制度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控制度所要控制和防范的风险,才能将管理工作做得更到位。 三、风险控制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核心 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控制风险,而日常管理工作中,由于人情、业务发展压力等种种因素,管理和营销之间的矛盾无处不在。对于风险不能预估的业务,我们绝不能因为人情、营销压力等因素放松管理尺度;对于风险可控的业务,一味僵化地执行制度不一定可取,关键是要对对制度有所突破的业务做到心中有底。对员工的日常操作要注重行为引导,改变一些习惯性的不良操作方式;通过加强监管频度和宽度,加大整改力度,切实提高员工风险防控的自觉性;通过制度学习,“三基本”抽考、风险提示、风险分析等方式,加强员工对风险业务的辨识能力,从而提高全员的风险把控能力。 四、务实创新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源泉 “务实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小到日常内部管理工作中,务实创新就是根据自身管理现实,出台一些适应性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或提出一些流程改造建议,进一步提高物防、技防水平。今年以来,我行新制订了《黄岩支行运营条线考评制度》《反洗钱业务质量质量考评办法》,重新修订了《临柜操作制度执行考核办法》,在这些办法中,支行对运营条线的考评部分内容增加了月度考核内容,次月考评,次月通报,次月兑现奖罚,增强考评的及时性;根据全行运营管理中出现差错频率高、风险大的业务,加大了处罚力度,同时针对单一员工如高频出现同类差错的情况,双倍处罚;对于网点在日常考评中整体偏下的网点,支行将逐一到网点进行督导帮扶。另外,支行鼓励网点对系统流程多向上级行提合理化建议,以进一步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台州黄岩支行 浙江台州 318020) (责编:贾伟) 精细农业论文:精细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摘 要: 基于精细农业的发展和应用已成为世界上众多国家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重点精细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指出精细农业的概念和我国的现状,阐述精细农业应用与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精细农业农业机械化 决策 前言 精细农业及精细农业技术 精细农业是(Precision Agriculture, Precision Farming, Site-specific Farming Agiculture)等名词的中译,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即,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精准农业并不过分强调高产,而主要强调效益。它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精细农业技术是将“3S”技术、通讯、自动化技术与地学、生态学、农学等集成,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管理,在GPS技术和GIS技术集成系统支持下进行农田作业操作,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精细农业的主要支持技术包括: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DSS―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VRT-变量控制技术,采集与处理技术,IAT―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等。 精细农业已经在很多国家实施,虽然世界上有关精细种植技术的研究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其发展的速度之快令人吃惊。精细农业已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与农业产业的结合的产业,并且经过检验是适合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最有效途径,这无疑将成为21世纪领先的技术。美国八十年代初提出的精细农业的概念和设想在九十年代初进入生产实际应用,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部分技术和设备已趋于成熟,但由于其发展是本着实用、经济、效益、的原则进行的,所以仍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健全。除此之外,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巴西等都有开展精细农业的研究。日本也将精细农业的研究列入了“21世纪农业机械紧急开发课题的研究”。国际上对这一技术的开发研究有广泛的认同,精细农业必将成为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 我国对精细农业的研究是建立在一批专家引进国外的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的经验开始的。随着精细农业的研究的深入,我国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但总体上说我国对精准农业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较系统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体系。 我国是一个约有9亿农业人口的大国,我国现有耕地约1.3亿公顷,但每年损失耕地近43.3万公顷。如何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已关系到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精细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理论和实践,以农田作物的时空变异为基础,在区域内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优化的变量投入,实现最高的产量、最优的品质、最低的农业环境污染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精细农业的关键是准确地绘制农田信息的分布图,发送给田间作业农业机械,针对该地域的情况,因地制宜进行作业提高效率和收入。只有将精细农业技术思想引入信息关系的研究中,利用GPS和GIS技术研究信息的采集与表达,定性和定量地研究,绘制空间分布图,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插值方法和采样方案,结合数学方法,定量地确定了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掌握这些影响规律,从而准确地预测产量,并经济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的精细管理。 但目前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应用于切实的农业生产仍存在巨大障碍。土壤数据采集仪器价格昂贵,性能较差,大面积高密度土壤取样化验成本太高,很难推广应用;而遥感技术由于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问题,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1~3 m)、飞机航空遥感、田间高架遥感服务的提供,加强遥感光谱信息与土壤性质、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及土壤养分在线实时检测技术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DGPS 的定位精度已完全能满足精细农业的技术需要,但与自动化机械的结合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今后要研究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安装在国产农业机上,降低成本,有利于推广使用。 精细农业是为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其经济效益与经营规模成正相关,据有关文献报道,适用于精准农作技术实践的经济可行的最小面积约为85.6公顷。机械化大农场的运作模式,是推动精细农业发展的有益尝试。 精确变量施肥技术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虽然我国农村自然条件差异大,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较低,经营单位小而分散,机械化水平低,全面实施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尚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但是精确变量施肥追求降低生产成本与避免环境污染同样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发展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有利条件: (1)推广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的人才队伍基本形成。农民是科技进步的基本力量,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新技术的推广。由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年轻农民基本达到初中文化,还有一部分农民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另外,由于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和每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农村已有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可以承担科技普及和推广任务。 (2)土壤和植株速测已基本实现。土壤和植株的测定分析是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技术的基础工作,过去这些工作必须在设备先进、条件优越的实验室进行,费用较贵,影响了实用先进技术的推广。现在,便携式移动测试设备的应用,为推广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 (3)农户精细农业变量施肥平台已经建立。精确施肥技术的核心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系统(RS),它是在西方农业大规模经营和高度机械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农业状况与西方一些国家差异较大,发展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受到一定限制。但是,近几年来辽宁省农科院环能所科技工作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了一套适合家庭土地承包经营的变量施肥技术系统软件平台,可以满足以农户为单元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技术要求。 (4)把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物化到产品中,使之成为实用技术。通过GPS定位系统采集农户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养分测定分析,在确定目标产量的前提下,利用变量施肥系统平台提供肥料配方,以单质肥料为原料配置复混肥料或BB肥,把这些高科技含量的肥料提供给农民,将达到变量施肥的目的。 (5)建立网络连接实现技术、数据共享。建立和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并与其它网络相连,形成全方位的农业资源网络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开通精确施肥土壤养分信息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精确量化施肥和科学化管理,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指导农民施肥。 综上所述,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一项先进使用的技术,利用该技术不仅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在提高化肥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合理的利用化肥资源,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应该大力发展普及的技术。 结 论 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各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变量施肥是精准农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依据国际上先进的变量施肥成功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验证了适合我地区情况,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变量施肥处方图生成技术的研究。 此次精细农业变量处方图生成技术的研究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MapObjects2.0的强大GIS功能,实现了GIS的基本功能及空间查询分析功能,为变量施肥处方图的制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实现了世界上公认的最适合于土壤养分数据空间插值的克里格插值算法,通过此算法生成了图形平滑、结果准确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为施肥处方图的制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使生成施肥处方图的可靠性勿庸置疑。经过试验田地的尝试,使理论应用于现实,更使变量施肥的观念深入人心,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制作满足用户施肥需要的精准施肥处方图,大大增强了科技与人的结合,能够很好的指导变量施肥机械在田间实施变量作业。符合我国的国情,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由国家小汤山精准农业工程示范基地的规模化实践及在上海、新疆等地的推广应用更进一步证明,由生成的变量施肥处方图指导变量施肥机械精准施肥后,不仅提高了作物的产量还减少了肥料的投入,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使施肥地块的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明显改善。今后的努力方向是继续跟踪国际农业方面精准农业变量施肥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施肥管理,进一步完善施肥处方图生成方法的研究,使生成的变量施肥处方图更加适合我国的国情,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精细农业论文:基于GIS的优质烟叶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方法 摘要:采用2007―2011年烟叶区划区域内加密自动站点资料和2001―2010年常规气象站点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区域所属乡镇烟叶种植面积及产量资料,参考烟草种植的生物学指标,结合区域农业气候资源特点,通过对烟叶产量与农业气象条件进行相关分析、对各影响因子求取权重、多指标加乘等数学方法,得出烟叶生长适宜性分区气候指标。最后利用GIS技术,作出区域优质烟叶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图,并进行分区评述。结果表明,将烟叶生长期热量指标作为主要指标,降水、光照指标作为次要指标进行烟叶适宜性气候区划,其区划结果与实际种植情况基本吻合,故针对目前无完整的、长序列气象观测资料的县级区域所属乡镇而言,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GIS;烟叶;农业气候区划 利用GIS技术开展县(市)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和区划,为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合理开发利用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提供决策依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气候资源利用率。本研究以恩施自治州利川市为例,对该区优质烟叶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方法进行研究。 利川市位于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区域内以山地为主,大部地区海拔在1 000 m以上。因山岭重叠、海拔高低悬殊,局地气候差异大,形成了本地独具特色的山地气候特点。低山(海拔800 m以下)四季分明,冬暖夏热,无霜期长;中山(海拔800~1 500 m)春迟秋早,湿润多雨,光照充足;高山(海拔1 500 m)气候温凉,冬长夏短,易涝少旱[1]。适宜的自然气候、立体的山地结构、丰富的土壤资源,为烟叶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恩施州有“烟草王国”的美称,利川是主要烟草种植区之一,烟叶生产是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相关文献[2-4]看,利用GIS技术,针对烟草种植开展省、地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特别是在云南省等一些国内烟叶主产区,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针对恩施州而言,该项工作还处于空白,特别是开展县、乡级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在国内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山地气候复杂,形成了各不同气候区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差异,故针对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而言,进行烟草种植适宜性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对合理布局烟叶生产,更好地发展这一经济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利川地面气象站1960-2010年观测资料,要素为气温、降水、日照。 2)利川市所辖14个乡镇(区),即利川东城区、汪营、柏杨、忠路、凉雾、南坪、建南、谋道、凉雾、元堡、团堡、毛坝、沙溪、文斗乡2001-2010年逐年烟叶种植面积和产量资料,由利川市统计局提供。 3)利川市所辖14个乡镇气象点2008-2010年区域加密自动站点气温、降水资料。 4)利川市所辖14个乡镇中心点、利川气象站海拔高度、经纬度资料,资料来源于站点实测。 5) 利川市GIS地理信息资料,资料来源于湖北省气象局气象信息保障中心。 1.2 研究方法 1.2.1 烟叶生长期影响因子分析及检验 1)产量资料处理。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产量呈波动式上升,所以不能用产量绝对值确定某一年的丰、歉,故首先必须对产量资料进行处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利川气象站有近60年完整的气象观测资料,从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考虑,选取利川东城(位于城关地区)为代表站,对东城区2001-2010共10年的烟叶单产资料进行分析,对应气象资料用利川市气象局地面观测资料代替。 影响作物产量形成有自然与非自然两大因素,将农作物产量分解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两部分[5]。即: Yi=Yti+Ywi,Ywi=Yi-Yti,fi=(Ywi/Yti)×100%(i=1,2,…,n) 式中,n为年份序号;Yi为实际产量; Yti为趋势产量,即因水、肥、品种、栽培措施等变化而影响的那部分产量;Ywi为气象产量,即由天气气候变化而影响的那部分产量,可正可负,正值表示气象条件有利,增产,负值表示气象条件不利,减产。fi为相对气象产量,表明实际粮食单产偏离趋势产量的波动幅值。 假定农业生产水平逐年改变呈线性,采用线性滑动平均法和调和权重,利用农业气象产量预报软件中的产量资料处理程序直接进行处理,采用产量滑动步长为5年。处理结果见图1。 2)影响因子分析。将利川东城2001-2010年烟叶平均产量作为因变量,结合烟叶生长期对各气象条件的需求(生物学指标),选取烟草大田移栽至收获期各气象要素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单相关检验。所选取的因子有:2001-2010年6-8月(烟叶大田生长期,下同)平均气温、雨量、雨日、日照时间及平均日照比例;同时,考虑各气象因子的综合影响,叠加组合了温雨系数、温湿系数以及天气积分指数、水分积分指数[6]因子(表1)。 温湿系数E=RH/T(RH:6-8月平均相对湿度;T:6-8月平均气温) 温雨系数Q=RR/T(RR:6-8月平均雨量;T:6-8月平均气温) 水分积分指数=[(6-8月雨量/6-8月雨量标准差)+(6-8月雨日/6-8月雨日标准差)]/2 天气积分指数=[(6-8月雨量/6-8月雨量标准差)+(6-8月平均雨日/6-8月雨日标准差)+(6-8月平均气温/6-8月平均气温标准差)]/3 在显著性水平α=0.05条件下,对所选影响因子进行单相关检验[7],其结果均通过检验,影响显著,且气温和光照条件的影响大于降水条件的影响。为了更进一步证明这一结论,将上述因子从光、温、水综合考虑进行因子组合检验,即将6-8月平均气温、天气积分指数划分为气温组,将6-8月雨量、水分积分指数划分为降水组,将6-8月日照时间和6-8月平均日照比例划分为日照组,均通过α=0.01水平的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光照、气温条件的F值远大于降水条件F值,对烟叶产量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光照条件,影响最明显。由于光照条件是气温和降水条件的综合影响,故在下一步分析中,对热量条件作重点分析。 3)主要指标(热量条件)统计分析。参考烟草种植的农业气象指标[8],统计分析2008-2010年14个乡镇区域观测资料,结合利川市气候背景资料分析得出,利川市大部分地区光、水条件较好,能满足烟叶大田生长期需求,即6-8月常年降水600 mm左右、日照时间450~500 h,日照比例30%~45%,主要影响指标是其生长期的热量条件。 由于各乡镇没有10年完整的观测资料,分析中参考近3年加密自动站点观测资料,采用海拔高差(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气温直减率[9](0.65 ℃/100 m)的方法,采用气温内插,求取各乡镇热量指标。同样以2001-2010年烟叶平均产量为因变量,各相关热量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分析。 参考烟叶生长生物学指标,采用的热量因子是:6-8月20~28 ℃时间、≥20 ℃活动积温、气温均值、高温均值、低温均值(表2)。 4)影响因子相关性检验。由于各乡镇近10年无完整的气象资料,无法求取逐年气象产量,选取代表站点,即上述利川东城(城关地区)烟叶产量资料处理后的气象产量Ywi与各影响因子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剔除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30的因子)。将各乡镇近10年烟叶平均单产与各影响因子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剔除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30的因子)。 1.2.2 烟叶适宜性分区气候指标确定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烟叶生物学指标,确定以下指标为烟叶生长适宜性分区气候指标,并对各指标进行影响权重分析。 1)影响指标及物理意义。热量指标(主要指标)[10]为指标1:6-8月≥20 ℃活动积温,衡量烟叶大田期总热量多少;指标2:6-8月气温均值,衡量烟叶大田期温度水平;指标3:6-8月20~28 ℃时间,衡量烟叶大田期最适宜气温生长时段长度。指标4:高低温均值,衡量烟叶生长期不适宜生长的温度水平。水分指标(参考指标)为指标1:6-8月雨量,衡量烟叶大田期雨量的多少;指标2:6-8月雨日,衡量烟叶大田期空气湿润度。光照指标(参考指标)为6-8月日照时间,衡量烟叶大田期光资源的多少。 2)指标权重确定。从上述分析知道,热量条件是影响烟叶产量的主要指标,且由于资料限制,无法对各乡镇光、水条件做更深入分析,且从利川市历史气候背景及近几年乡镇区域自动站点资料分析也得出,降水和光照条件基本都能满足烟叶生长需求,故主要考虑热量指标的权重,采用方法[10]是: 第一,计算各热量指标与单产及各热量指标之间的单相关系数rij。 第二,计算各单相关系数均值Rij。 第三,求取产量与热量指标单相关系数rij与Rij的比值作为权重Wi,即Wi=rij/Rij,结果见表5。 3)影响烟叶生长综合指标值的确定。根据加乘原则[11],利用表2、表5中的结果,求出各乡镇热量条件对烟叶生长影响的综合指标值IEI。 IEI=■Ni×Wi ,式中Ni 和Wi 分别为某乡镇i种指标的隶属度和权重。结果见表6。 4)分区气候指标确定。根据上述分析,参考实际单产、种植面积等实际情况,最后得出区划指标见表7。 5) 区划图制作。根据各乡镇区划指标值,采用利川市的GIS地理信息数据,以乡镇为单元,采用500 m×500 m小网格插值,最后作出利川市烟叶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图(图2)[12]。 2 利川市烟叶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结果及分区评述 2.1 区划结果 综合上述分析,利川市大部分地区雨量和光照条件基本都能满足烟叶生长需求,热量条件是影响烟叶种植区划的主要指标,在海拔800 m以下低山地区及1 500 m以上高山地区均不适宜烟叶种植。 2.2 分区评述 分区评述结果见表9。 1)最适宜区:主要位于海拔800~1 000 m地区,此区烟叶生长期间(6-8月)≥20 ℃活动积温1 700~2 000 ℃,平均气温21~23 ℃,20~28 ℃时间80 d左右,高温均值26 ℃左右,低温均值18 ℃左右,降水充足、光照适宜。 2)适宜区:主要位于海拔1 000~1300 m地区,此区烟叶生长期间(6-8月)≥20 ℃活动积温1 500~1 700 ℃,平均气温21~22 ℃,20~28 ℃时间70~75 d,高温均值26℃左右,低温均值17 ℃左右,降水充足、光照适宜。 3)次适宜区:主要位于海拔1 300~1 500 m地区,此区烟叶生长期间(6-8月)≥20 ℃活动积温1 100~1 500 ℃,平均气温19~21 ℃,20~28 ℃时间55 d左右,高温均值24 ℃左右,低温均值16 ℃左右,降水充足、光照适宜。 4)不适宜区:主要位于海拔8 00 m以下低山山地和海拔1 500 m以上高山地区,此区烟叶生长期间(6-8月)≥20 ℃活动积温高于2 300 ℃或低于1 100 ℃,平均气温高于25 ℃或低于20 ℃,20~28 ℃时间超过85 d或低于45 d,高温均值超过30 ℃或低于24 ℃,低温均值高于21 ℃或低于15 ℃,烟叶生长期间易出现高温热害或由于热量不足生长困难。 3 结论 1)应用烟叶大田生长期(6-8月)20~28 ℃时间、≥20 ℃活动积温、气温均值、高温均值、低温均值5个热量指标,参考降水和光照指标,进行利川市烟叶适宜性气候区划,其区划结果与实际种植情况基本吻合,故针对目前无完整的、长序列气象观测资料的县级区域所属乡镇而言,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2)在该区划研究中,由于无法获取详细的土地资源资料,无法剔除如森林、草地等非耕地,故在实际应用中,烟叶种植分布在参考气候适宜性分区的同时,还需结合土壤实际情况进行种植规划。 精细农业论文:地理信息系统在精细农业方面的应用 [摘 要] 精细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3S”系统则是解决精细农业发展的有效技术手段,本文从介绍了GIS在农业方面的几个应用,国外GIS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GIS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精细农业 一、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美国联邦数字地图协调委员会(FIC-CDC)关于GIS的定义及概念框架, FIC-CDC认为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二、精细农业 精细农业是综合应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以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传感器及检测系统、计算机控制器及变量执行设备等信息技术,对大田作物生产实施监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GIS在精细农业方面的应用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80年代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1.GIS在农业土地地块等级分类中的应用 利用GIS设定农业用地的取样位置,对农业用地的营养成分的抽样采集或者农业用地的年平均产量的数据整理,在Arcmap中借助于SQL语言的编辑筛选功能,从而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以达到农业土地地块的分类分级的效果。 2.GIS在农业病虫害防治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是利用GIS与GPS、RS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把该区域内的农作物的长势情况以图像数据的方式传输给GIS,通过GIS软件对于图片强大的分析系统,分析出病虫害的传播、迁移、扩散规律和种群分布空间动态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和环境关系,对病虫害进行全方位、立体掌握[1],根据GIS图像数据的颜色值变化趋势从而能够准确的对于农作物的病虫害状况做出判断,适时地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3.GIS在农产品估产方面的应用 GIS与GPS、RS相结合,通过遥感技术(GPS)采集清晰的图像信息,全球定位系统(RS)进行精准图像定位,通过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输出地面的要素资料,获得实况信息,再利用GIS对于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高精度提取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遥感估产区划,估产产量分布图的生成与输出[2]。在我国,玉米、小麦、水稻等多种农作物已经用到遥感估产。 4.GIS在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方面的应用 在GIS中,通过对农产品集聚地和农产品运输道路的分布,利用ArctoolBox,建立消费群体和运输距离的缓冲区以及消费目标领域的地区分布等级,还可以利用ArctoolBox中的叠置分析,添加农产品销售和运输条件限制以及与其他农产品竞争力的权重系数,GIS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通过限制条件的叠加可以发生地区颜色的变化,从而可以很直观地分析出农产品的销售最佳途径。 四、国外精细农业发展现状 精细农业首先出现在美国,而法国对于GIS在精细农业方面的应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尤其是联合收获机产量图生成以及质量测定、施肥机械及电子化植保机械利用GPS和GIS系统进行变量作业已经成为现实[3]。法国在实现精细农业现代化的同时,还经常与其他国家经常进行精细农业这方面的科研和合作交流,在实现精细农业推广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五、GIS的前景展望 1.“3S” ( RS、GIS、GPS)技术的集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建立基于“3S”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实现系统各部分间利用管理实时化、一体化、空间化。例如:利用GPS精确定位系统,在小麦或者玉米的收割过程中,均匀分布产量测试点,收集产量测试点的产量数据,把收集来的数据输入到GIS中与其原有的数据(土壤的PH值、土壤成分表等数据)进行汇总叠加,从而分析出农业用地中各种因素对农作物产量带来的影响,进而及时有效地做出解决方案,提高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 2.GIS与专家系统(ES)结合组成的智能GIS系统将成为未来解决农业领域空间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 利用GIS作为有效的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建立成熟的基于GIS的数据自动采集和数据分析的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利用智能型的GIS系统来解决精细农业中复杂难题。 3.GIS系统的发展将促使“3S”系统的快速集成 “3S”系统将为精细农业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分析、自动处理和应用提供决策支持,提高“3S”的集成度,推动精细农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六、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人均国土占有面积却很少,精细农业的优势在于既能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减少人力物力,因此精细农业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GIS在农业上的应用推动了我国精细农业的发展,只有把GIS和GPS、RS相结合组成的“3S”系统,甚至与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相联系应用到精细农业,参与到农业气象服务、农产品估产、采集和销售等领域中,才能实现农业数字化、产量化和规模化,在减少资源投入的同时又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精细农业论文:物联网精细农业应用误区与发展前景 1 关于精细农业的误区 概念误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精细农业开始出现,它是指利用最新技术,通过改变利率和混合领域内的需求以降低化肥投入、减少成本为出发点,以实现农业的科学化、标准化、定量化、高效化为目标的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最初是由美国、加拿大等国基于大田作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精细农业是基于信息和知识支持的现代农业,它和农业信息化的关系密切,本质上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农业管理系统,核心是要实时动态地获取农田小区土壤和农作物的信息,诊断作物长势和产量时空差异的原因,并对小区进行准确的灌溉、施肥、喷药,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肥和杀虫剂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精细农业技术从实施过程来看大致包括农田信息获取、农田信息管理和分析、决策分析、决策实施四大部分。在这个实施过程中,一些关键性的技术贯穿其中,统一在变量作业、施用机具的精细农业技术系统的载体上。其中RS(遥感)是属于农田信息的获取手段,GPS(全球定位系统)是地理位置信息的获取手段,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农田信息的管理和分析手段,DSS(决策支持系统)和ES(专家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VRT(变量投入技术)体现在决策田间实施的过程中。 但是,欧美的精细农业,主要针对的是棉花、大豆、玉米、小麦等类型的大田作物,而在我国,农业是个庞大的产业体系,气象、土壤的复杂度,地域的广域性,都远非欧美国家能比拟的。精细农业的思想,我们可以引进,但要落在中国农业上面,就要进行适当的改进,应具有中国特色,才能满足、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 技术误区 欧美国家的精细农业,重点在大田、露天作物,所以他们的精细农业技术比较侧重应用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农业专家系统。精细农业的技术基础,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的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要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要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精细农业主要依靠3S(GPS、GIS、RS)技术来开展各项操作。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是利用地球上空的通讯卫星、地面上的接收系统和用户设备等组成的高精度、全天候、全球性的精确定位系统。GPS是精细农业的基础,主要用于实时、快速地进行田间信息的采集和田间操作的精确定位,在精细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田信息定位,指挥农机行走和农机作业,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不定期监测定位,为农业专家系统提供有益的空间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基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数据管理技术。人们使用的地形图、专业图和文字表示的各种地理要素,储存在计算机内,通过计算机及数据库管理软件,可以对有关内容进行快速查询、评估、分析、更新、修改、存档、传输等。通过GIS可快速检索各点的土壤、空气等状况,再据此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运用精细农机进行操作。 遥感系统(RS):由传感器、载体和指挥系统等3部分组成。农业遥感技术是现代航空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从空间对地球进行观察的手段。RS对各种物体如土地、河流水系、农作物等进行观测,使人们快速获得相关农业信息,其准确性较人工预报大大提高。 但是,在我国,除了个别省市有类似欧美的农业条件(地域广阔、土壤、气象单一)外,绝大多数地方是不尽相同的。我国山地、丘陵、荒漠、平原等地形地貌特点各式各样,不同的环境适合不同的农产品生长,需要不同的技术手段。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设施农业,但在设施农业范围里,3S系统几乎毫无用处,而耗资庞大的农业专家系统,在具体的农业生产方面,其价值也很有限。 应用误区 在当前乃至相当长的时间里,精细农业应用的核心领域不是大田露天作物,而是高效设施农业。我们在研究、探索精细农业具体应用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多快好省的原则。把国外精细农业的技术模式照抄照搬地应用到国内的农业生产上来,显然不合适。 2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现状 自从2009年国家提出物联网发展战略之后,全国各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鼓励、扶持下,进行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生产和推广。时至今日,各地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农业物联网发展状况 首先,前两年立足于农业物联网系统的企业,多数已经倒闭或转型。近两年新成立的农业物联网企业,虽然生存环境也很恶劣,但由于政府每年有推出农业物联网项目,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仍能维持农业物联网企业的艰难生存。 其次,国家在农业物联网系统的项目方面,投入还是比较大的,每年都有巨额的项目扶持资金。 第三,农业物联网在国内的推动,完全是靠政府,难以产生良好的市场空间。所以,各个物联网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时候,根本没有生存和发展能力。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由于物联网智能农业项目主要的推动者是政府和学者,造成物联网技术方案的发展逐步脱离了实践应用,造成各家物联网农业科技企业越来越依赖政府的项目申报与推广,而不是从市场获取动力。 当前流行的农业物联网技术路线,主要是基于传感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技术和图像采集处理技术的高科技产品的运用,集成智能控制算法、温湿环境预测模型、农业生长发育模型及病害预测模型等,实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智能化控制。 (一)实现生产环境智能化控制 采用不同的传感器测量环境参数,通过各种仪器自动控制相关机电设备,为农作物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农作物生长环境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还可以提高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二)实现水肥系统精细化 通过土壤肥力、水分检测,为作物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利用现有节水设施,提高效益,使灌溉、施肥、打药更加节约有效。 (三)实现农产品加工环节自动化 物联网技术渗透到农产品的加工技术与设备中,使农产品的加工设备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农产品加工过程的自动远程控制,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目标。 (四)实现农产品生鲜物流信息化 在农产品运输、仓储阶段,可对运输车辆、仓库进行位置信息查询和视频监控,及时了解车厢或仓库内外的情况和调整内部温湿度。 (五)实现农产品安全可溯化 由集成应用电子标签、条码、传感器网络、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构建农产品和食品追溯系统,可实现农产品质量跟踪、溯源和可视化数字管理,即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实行智能监控,及农产品安全信息在不同供应链主体之间进行无缝衔接,大大提高农产品质量。 结论 首先,透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的农业物联网与中国的农业脱节非常严重。 其次,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看起来是服务于农业,其实是服务于政府。在我们过去承担的政府项目中,各个承担智能农业项目的农场单位,他们对物联网技术基本都是抱着反感应用、应付了事的态度。 第三,现在的物联网智能农业项目,难以给农业生产带来实际的帮助,也难以起到各级政府所期待的示范推广作用。 3 物联网精细农业的应用 物联网精细农业概念 物联网的核心价值在于产业升级,而不是产业再造。而产业升级,势必要求传统产业要有相应的升级基础。具体说到农业领域,只有高效设施农业,才具有产业升级的设施条件,其高效性,也使得其具有能力支付升级成本,并使升级后能很快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把“物联网智能农业”改名为“物联网精细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是节约、环保的“两型”农业,它以优质高效为目标,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可以有效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物联网精细农业的应用案例 南京瀚之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农业物联网业务。在农业行业细分中,公司主攻高档花卉市场领域,4年多来,公司一直把物联网技术与高效设施农业紧密结合,以实现物联网精细农业为长远目标。国内还有一些企业,也在走类似的道路。比如,有的公司专门做奶牛场的生产管理;有的公司专门做蛋(肉)鸡的生产管理;有的专门做生猪的生产管理等等。 农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宽广,没有哪家公司能一网打尽。只有做专做精才是王道。再则是选择从精细农业、设施农业做起,这些领域,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人员素质,都容易接受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同时也有经济实力承担各项费用。 物联网精细农业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精细农业,已成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信息技术及其装备薄弱、价格过高、操作过于复杂,也是阻碍精细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在我国发展物联网精细农业必须分步推行,从应用较为成熟、投资较小的阶段性成果开始,以经济附加值比较高的设施农业领域为起点,先进行环境信息的自动采集,逐步过渡到半自动化、自动化作业:在推广上,应先在受自然条件影响小、时空差异不大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设施农业生产中应用,在大规模的农场和农业高新技术综合开发试验区实践,然后才向有条件的农村和农户渗透。这样才符合我国的国情,逐步形成自身特点。 精细农业论文:农业补贴应当精细化、契约化 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然而近期的一份报告却让人对此难以乐观。由社科院研究员党国英主持的这份报告显示,目前以主业为农业的农民月净收入为463元,而城镇居民月均工资收入为3994元,是前者的8.63倍。 更让人担心的是,每年巨额农业补贴并未提高农民收入,这项补贴在2012年已达1600亿元,今年据估计达2000亿元。其实,这不仅未提升农民收入,农业补贴可能也未增进粮食安全。据报道有农民得到补贴后也不愿种地,而是将土地转包或直接撂荒,进城打工。当然,农村劳动力流向回报更高的制造业、服务业是自然趋势,因此通过削平户籍等制度门槛、给予进城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来促进这种流动,同时更大程度放开耕地流转,允许农民将承包经营权自由转让,才是提升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目前不能指责农民,而应检讨现行补贴机制;毕竟,农业补贴不能以强留农民于农村为目标,目前唯一能做的是改革农业补贴制度。 当前农业补贴具有多种形式,既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补贴等,也有规定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后者可视为隐性补贴。作为对建国后长期实施的“农业反哺工业”、牺牲农村优待城市政策的纠正,农业补贴具有合理性,国家也希望以此来缓和城镇化对农村的冲击。然而,农业补贴政策法治化程度低,规划性差,短期性特征明显,补贴程序不够规范透明,补贴目标和数额随意性强,补贴过程缺乏监督,也没有完善事后效果评估机制。在行政过程中层层渗透之后,最后落到农民头上的好处很少,无法弥补打工与务农间的收入差距,从而既不能提高农民收入,也不能鼓励种粮。此外,流通领域的隐性价格补贴也造成粮食积压、抬高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成本等弊病。 首先,补贴的方向和方式应更趋精细、明确,改变“大水漫灌”式补贴,更多向具有正外部性的补贴倾斜,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民教育培训、先进农业技术与良种推广等。其次,补贴行为应契约化。补贴不应被简单视为对农民收入的单向补助,而应是政府为实现鼓励种粮等目标,与农民达成的契约。为此应减少中间环节,让作为补贴发放者的行政主管机构直接面对农民,签订契约,并根据履行情况来调整契约。在法律方面,可把当前分散、低层次的农业补贴规定,整合为补贴条件、程序等明确的法律,政府可监督履行情况,农民可依契约维权。 当然也要看到,我国国情与西方不同,农业人口庞大,耕地小块分散,这种情况下维持契约化的成本会非常高。所以方向还是推动耕地流转,发展集约化现代农业,政府与那些大面积的耕种者达成契约,提高补贴效率。由此节省的资金可更多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开展,及各地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权利、福利保障,既让农村不再荒废而成为值得留恋的家园,也不妨碍城镇化的自然进程。 精细农业论文:精细农业体系下的农业工程教育 【摘 要】精细农业是信息高新技术成果在农业领域的集成应用,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农业科技革命。本文在介绍了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和特点,分析了这场革命带给农业工程领域的机遇和挑战,明确了高等农业工程教育肩负的使命,提出了高等农业工程教育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精细农业;农业工程;高等教育 1 精细农业思想 “精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的概念首先由美国农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其核心是“处方农作”,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农田信息的获取、农田信息的管理和分析、决策分析以及决策的田间实施。其中准确可靠的农田信息是精细农业实施的基础和依据,而精细农业控制中心获取农田信息的关键是农田信息实时采集之后的及时传输。 精细农业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国际上,围绕精细农业农田信息采集、分析决策、作业技术开展了广泛研究。在农田土壤养分与水分、作物生长与生理参数、病虫草害分布等要素信息的快速采集技术上,已取得了部分突破。根据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农田信息的传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传统的离线田间取样方式、有线传输方式、无线传输方式和遥感方式。 2 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和特点 精细农业中的“精细”源于根据田块条件的不同而所实施的变量投入。变量投入的依据则是各种影响具体作物生长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差异的取得要通过实际信息和样木信息的比较。通常将GPS接收设备安装在采样车、施肥机械、农药喷撒设备和收割机等设备上配合数据采集,然后再把采集的各种信息按空间位置叠加起来,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以决定对每一具体田块的投入方案。这就是按田间具体情况得出的作物管理系统SCM(Site-specific Crop Management),它是精细农业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 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由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和处方调控3个环节组成。其中包含了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决策支持系统(DDS),遥感技术(RS)和管能控制系统(ICS)等技术内容和环节。各环节共同配合,方可完成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精细农业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性。整个系统中流动的是信息流,它所采用的技术设备都是信息高新技术设备。 (2)系统性。实现精细作业的每一技术环节和作业过程都必须相互紧密衔接、协调配合,以实现系统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3)学科整合性。精细农业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及经济学等众多的学科和门类,它是多学科技术的大融合。 3 精细农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精细农业是用现代电子信息高新技术武装农业生产的一场革命。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精细农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找到了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载体,开辟了创新的空间,并引导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它既是新时代条件卜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场革命,又是从传统农耕文明的精髓一定性的“精耕细作”到定量生产的质的飞跃。 新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到来必将带动和促进一大批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必将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科研和生产应用的紧密结合;必将加速农业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的进程。对此,世界各国政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着手进行充分的准备。 4 农业工程教育所肩负的使命 精细农业的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一轮的思想和技术的普及过程。作为农业工程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播的主要阵地,高等农业院校应该充分抓住和利用好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对农业工程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式进行调整,加强信息高新技术和自控技术的教育,突出学科的时代特色,普及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使之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新型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并逐步提升我国农业工程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4.1 农业工程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工程类有农业生产机械化及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及自动化、农村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和农业水利工程4个木科专业,其中前两个专业和精细农业的联系非常紧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突出了计算机方而的内容,但系统性不强、缺乏具体的载体和明确的定位;教材内容陈旧,联系实际不够,无法反映学科当前的发展水平,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目前,在教学内容中加进了精细农业的学校为数不多。 社会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对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生产服务应该是所有科研学术活动的目的。学科的整体发展和目标的最大化却要依赖于学科之间的彼此协调配合才能实现。在经历了由学科一分为二的漫长发展过程之后,如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迎来了合二为一的时刻。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精细农业就是农业类学科由分到合的最好载体,是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的良好机遇。 精细农业以各种信息高科技为手段,强调学科之间的协调配合,以达到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产出,同时保护资源和环境。目前,精细农业的发展尚处于幼年阶段,给人的感觉是全新的。它所提供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发展领域就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平台和载体。我国的农业资源短缺,劳动生产率低卜,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领域逐步开放,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将而临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加速发展、缩小差距,以此提高其竞争力。 4.2 改革现行的农业工程教育模式 (1)成立相应的精细农业的科研机构,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传播工作,随时了解精细农业的最新进展情况。 (2)根据农业工程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审视和修订教学计划,相应调整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凸显时代特色。 (3)组织力量对教材进行修订或重新编纂,使其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4)在学科内实行选课学分制,以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习和进行创新活动。 (5)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设有关精细农业的课程,普及精细农业的思想和理念,使学生具有全新的现代农业及农业工程观念,并通过学生的几何辐射作用来推动农业及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 (6)对现有的专业设置进行进一步调整,适当增加专业数,必须与生产实际的发展相符,走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路子。 (7)针对精细农业的高新技术特点,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的教育。 (8)建立相应的教学实习基地,为科研和学生的实习提供方便,以促进教学和生产的共同发展。 5 结束语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进行创新的动手能力,用现代的农业理念来武装学生,给他们提供进行创新的载体,这样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 (2)提高农业院校学生的自豪感,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精细农业又可称为数字农业,与卫星、计算机、互联网及智能技术等现代信息高新技术紧密相系,这样可使学生有走进了新时代的感觉。 (3)一方面改革可以使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另一方而,改革可以丰富农业工程学科的内涵,吸引更多的人才进行农业工程领域的研究,以促进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 总之,精细农业思想在高等学校的普及会造成一种特殊的气氛促进学科之间的调整和交流、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加速信息技术成果在高等学校的普及和应用,以全而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质量。 精细农业论文:阳谷县特色农业西葫芦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 摘 要:统计分析了2008-2011年阳谷县城区及8个乡镇共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等数据,在此基础上对阳谷县特色农业西葫芦进行了精细化气候区划及气象灾害区划。研究结果表明,阳谷适宜西葫芦发芽的最佳时间为2月中旬至3月上旬,适宜生长的日数56~68 d;阳谷县西葫芦病毒病风险度在0.18~0.52,其中金斗营镇属中灾害风险区,李台镇属于低灾害风险区,其他乡镇为轻微灾害风险区;阳谷县西葫芦灰霉病风险度在0.01~0.82,其中高庙王镇属高灾害风险区,阳谷县城、阿城镇、张秋镇、定水镇属于中灾害风险区,西湖镇、大布镇、石佛镇、郭屯镇属于轻微灾害风险区,其他乡镇为低灾害风险区;阳谷县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度在0.14~0.59,西南部的高庙王镇、金斗营镇综合气象灾害风险最高,处于综合气象中灾害风险区,西湖镇、大布镇、石佛镇、郭屯镇、七级镇西南至东北方向贯穿阳谷县西部为轻微灾害区,其他乡镇处于综合气象灾害低风险区,阳谷县综合气象灾害重风险区未出现。 关键词:特色农业;西葫芦;精细化气候区划 1 阳谷县自然概况 阳谷县位于东经115°39′~116°06′,北纬35°55′~36°19′,南北长32 km,东西宽39 km,总面积 1 064 km2。地处山东省西部,聊城地区南端,鲁西平原,黄河之北;北接聊城,西邻莘县,南与河南省台前、范县接壤,东南部隔黄河与东平县相望。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倾,微度起伏的缓岗、缓平坡地、浅平洼地3种微地貌相间组成的现代平原地形,各种地形各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9.3%、40.9%、9.8%。阳谷县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爽有旱涝,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阳谷县下辖阳谷镇、高庙王、张秋镇等16个乡镇,具体见图1。 2 资料来源 气象观测数据和农作物生长观测数据由山东省气象档案馆提供,整个数据采用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1981-2012年的地面观测资料、2006-2012年各乡镇的区域站资料以及周边聊城市、莘县、台前等台站观测资料。乡镇无观测点的利用差值法计算得到。本地区主要农作物的生长期等作物生育期观测资料取自聊城市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区划中所选用的其他分析指标如耕地比例等数据来自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2011年统计年鉴。 3 区划方法及农业气候区划原理 农业气候区划是从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根据农业气候条件的地区差异进行的区域划分。一般是在分析地区农业气候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气候指标,遵循农业气候相似原则,将一个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农业气候区域;各区都有其自身的农业气候特点、农业发展方向和利用改造途径。农业气候区划步骤为:首先针对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气候问题,找出关键性气候因子和关键时期,确定指标,进行农业气候条件分析;然后确定区划系统与区划指标值,进行分区;最后进行分区评述[1~11]。 农业气候区划可分为综合和单项两类。综合区划全面地综合考虑农、林、牧、渔各业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单项区划只考虑某一生产门类、某一作物或某一农业生产问题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或某种农业气象灾害、某项农业气象要素。 4 阳谷县特色农业西葫芦精细化气候区划 西葫芦是一年生草质、藤本蔓生植物,为瓜类蔬菜中较耐寒而不耐高温的种类。生长期最适宜温度为20~25℃,15℃以下生长缓慢,8℃以下停止生长,30℃以上生长缓慢并极易发生疾病。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昼温25~30℃,夜温18~20℃,30~35℃发芽最快,但易引起徒长,13℃可以发芽,但很缓慢。开花结果期需要较高温度,一般保持22~25℃最佳;光照强度要求适中,较能耐弱光,但光照不足时易引起徒长。光周期方面属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条件下有利于茎叶生长,短日照条件下结瓜较早。喜湿润,不耐干旱,特别是在结瓜期土壤应保持湿润,才能获得高产。高温干旱条件下易发生病毒病,但高温高湿也易造成灰霉病等。 西葫芦原是春天种植的经济作物,易管理,产量高,经济效益较好。随着设施农业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其在一年四季均可种植,现在成为了阳谷县当地的特色农业。此次区划中以自然气象条件为依据,进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根据西葫芦生长特征,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为可发芽日期分布、适宜生长日数;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评估高温干旱造成的病毒病、高温高湿造成的灰霉病。 4.1 发芽期气候区划 根据西葫芦生长特性,其13℃时即可发芽,以阳谷县各乡镇第1个连续3 d 平均温度大于13℃的日期为开始日。 阳谷县可发芽期,即平均温度3 d稳定通过13℃的开始日期在2月20日至3月3日,如图2所示,阳谷县城通过的日期最早为2月20日,阿城和安乐镇最晚在3月3日,其他乡镇在两者之间。 4.2 适宜生长日数气候区划 按照西葫芦生长特性,20~25℃是适宜生长结瓜的温度,计算各乡镇在此温度期间的日数作为区划的一个指标。 阳谷县适宜生长的日数为56~68 d,如图3所示,阳谷县城适宜生长的日数最多为68 d,高庙王镇最少为56 d,其他乡镇在两者之间。 4.3 阳谷县病毒病灾害风险区划 西葫芦的病毒病是其生长过程中受高温和干旱造成的主要病害,以日最高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30%以下为一个病毒病致病日,定义病毒病灾度的函数为:dBD=1 (N≥10 d),dBD=N/10 d(1 d0.5, 0.8。 阳谷县西葫芦病毒病风险度0.18~0.52,如图4所示。阳谷县金斗营镇病毒病的灾害风险度0.52,属中灾害风险区;李台镇病毒病灾害风险度为0.33,属于低灾害风险区;其他乡镇为轻微灾害风险区。 4.4 阳谷县灰霉病灾害风险区划 灰霉病是西葫芦生长过程中受高温和高湿影响发生的主要病害,以日最高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为一个灰霉病致病日,定义灰霉病灾度的函数为:dHM=1(N≥10 d),dBD=N/10 d(1 d0.5, 0.8。 阳谷县西葫芦灰霉病风险度在0.01~0.82,如图5所示。阳谷县高庙王镇灰霉病的灾害风险度为0.82,属高灾害风险区;阳谷县城、阿城镇、张秋镇、定水镇灰霉病灾害风险度0.5~0.8,属于中灾害风险区;西湖镇、大布镇、石佛镇、郭屯镇灰霉病灾害风险度0.3以下,属于轻微灾害风险区;其他乡镇为低灾害风险区。 5 阳谷县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综述及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5.1 阳谷县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综述 综合上面生长期间可发芽期和适宜生长日数指标,西葫芦棚外种植时间为2月底至3月初,为了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可应用大棚提前育苗栽种;适宜生长日数在65 d左右,应做好生长期间的防高温工作,以提高西葫芦的产量。 5.2 阳谷县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综合评价阳谷县生产中气象灾害风险体系的风险状况,可为西葫芦的高产、稳产提供依据。西葫芦是耐低温的瓜类蔬菜,生育过程中主要因气象条件造成病虫害发生,以病毒病和灰霉病灾害为指标,进行风险概率评估。将归一化的气象灾害风险度等权平均得到阳谷县各乡镇生产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度。 阳谷县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度在0.14~0.59,如图6所示。阳谷县西南部的高庙王镇、金斗营镇综合气象灾害风险最高,处于综合气象灾害中风险区;西湖镇、大布镇、石佛镇、郭屯镇、七级镇西南至东北方向贯穿阳谷县西部,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度在0.3以下,为轻微灾害区;阳谷县综合气象灾害重风险区未出现,其他乡镇综合气象灾害风险为低风险区。 6 小结 气温和光照是影响阳谷县西葫芦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西葫芦生长的不同阶段,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不同,西葫芦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的先决条件是适宜的气候、土壤、良种及先进的种植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壤、良种和种植技术可以通过人工调节来满足生产需要,但气候条件却难以进行大规模控制和改造。因此,根据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地,是促进西葫芦高产、稳产的根本途径之一。研究引入GIS 技术,采用气候与地形相结合的方法,较为合理地划分了西葫芦的适宜种植区,得到了与实际较一致的细网格区划图,为西葫芦的推广种植提供了参考依据[12]。 ②根据区划结果,阳谷县是西葫芦的最佳种植区,这也是阳谷县把种植西葫芦当作特色农业的重要原因。在该区域内可适当扩大种植规模,增加投入,建成西葫芦商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西葫芦特色产业;针对当地气候特点,适时采取防寒、抗旱、控梢、促花、保果等技术措施,大力推广营养诊断与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趋利避害,以促进高产、稳产,提高西葫芦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精细农业论文:浅谈3S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 【摘 要】精细农业是农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农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从精细农业的思想内涵为入口,主要介绍3S技术以及各自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并讨论3S集成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作用,并指出3S技术在精细农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3S技术;精细农业;应用;发展现状 0.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国之一,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本产业,依据农业地域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地区优势,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农业的发展呼吁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精细农业代表着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农业研究的重点。 1.精细农业 1.1精细农业的核心思想 传统农业的管理是针对某一片土地的管理,而忽略了大多数土地都存在的时空差异。精细农业是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它是一种战略思想,是信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大农业中的微观和宏观运用。其核心意图是实时测知作物(畜禽)个体、小群体、小区地块生长或防疫的是实际需要,而及时确定针对性投入(肥、水、药、饲料等)的量、质、和时机,一反传统农业大群体大面积平均投入的作法,以求最佳效果而付出最低资源成本。 其技术思想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土壤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作”。 1.2精细农业的主要技术支持 要实现精细农业,目前采用的关键技术有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传感器及检测系统等。而由前三项构成的及“3S”技术,它是精细农业进行抽样调查,获取作物生长的各种影响因素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通过“3S”技术,可以实时采集时间、空间变化数据,绘制电子地图,并加工处理形成管理设计,并对精细农业的效果、效益进行评估。 1.3在3S技术支持下的精细农业特点 1.3.1技术性强 3S技术涉及到电磁波理论、图像处理、图像解译、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卫星导航原理、测量等多个领域,将这些理论、方法和技术与农业生产结合,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1.3.2定量化 3S技术应用使新型农田作业机械中的计算机可以根据不同的土质、作物的长势和其他农业生态环境特点精确地控制种子、肥料、农药等的用量等。 1.3.3定位化 GPS可提供准确定位,具有GPS导航仪的农业机械,在经过每块土地时,都记录下了作物的各种数据。农民分析这些资料,就能制定出对每块土地内的作物或土壤区别对待的田间耕作和管理计划,把计划输入到农田作业机械的计算机里。在GPS定位系统的协助下,农田机械可以根据不同地块的差别,自动调节种子、肥料和化学剂的投放量。 2.3S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综合应用 2.1 GIS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用于存储、分析、处理和表达地理信息系统的计算机软件平台。它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中主要用于建立农田土地管理,土壤数据、自然条件、作物苗情、病虫草害等发生发展趋势、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和进行空间信息的地理统计处理、图形转换与表达等,为分析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处方信息。 其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GIS是精细农业整个系统的运作平台,起到大脑和神经中枢的作用。精细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各种农业资源数据都通过GIS流入、决策、控制、流出。GIS作为精细农业的核心组件,将RS、GPS、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组合起来。 (2)GIS可以作为农田空间数据库的管理系统。在精确农业中,GIS用于农田土地数据管理,查询土壤、自然条件、作物苗情、作物产量等数据,也能采集、编辑、统计分析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 (3)绘制作物产量分布图。安装GPS的新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收割农作物时,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下联合收割机的位置,同时产量计量系统随时自动称出农作物的重量,置于粮仓中的计量仪器能测出农作物流入储存仓的速度及已经流出的总量,这些结果随时在驾驶室的显示屏上显示出来,并被记录在地理数据库中。利用这些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可以制作农作物产量分布图。 (4)农业专题图分析。通过GIS提供的复合叠加功能,将不同农业专题数据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数据集。通过对其分析,可以分析出土地上各种限制因子对作物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从中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2.2 GPS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 GPS在精细农业中的作用包括精确定位、田间作业自动导航和测量地形起伏状况.精细农业中的GPS主要是用来确定田间地块土壤信息采样点位置,然后结合其土壤的含水量、氮、磷、钾、有机质、病虫害等不同信息的分布情况,辅助农业生产中的灌溉、施肥、喷药等田间操作。另外在翻耕机、播种机、田间取样机、施肥喷药机、收获机等农具上安装GPS,可以精确指示机具所在位置坐标,对农业机械田间作业和管理起导航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提供三维位置和时间。为了实现以上功能, GPS需要与农田机械结合,随着农田机械在田间作业,同时进行精确定位、田间作业自动导航和测量地形起伏。由于具有精确定位功能,农业机械可以将作物需要的肥料送到准确的位置,也可以将农药喷洒到准确位置。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也可以降低肥料和农药的消耗。 2.3 RS在精细农业中的作用 遥感(RS)是在不接触物体的情况下利用传感器接收的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来识别物体及其存在的环境条件的技术。 相对传统的观测技术,RS具有以下的特点: (1)可以进行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比如,一帧美国Landsat图像覆盖面积为185km*185km,5~6min即可扫描完成,而一帧同步气象卫星可覆盖1/3的地球表面。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研究:乙肝病毒感染产妇血清和乳汁中病毒核酸与抗体检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产妇血清及乳汁中病毒核酸与抗体检测方法。方法选取乙肝病毒携带产妇92例,采用ELISA检测法对产妇血清及乳汁中乙肝标志物进行测定,并采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法对血清以及乳汁中的HBV-DN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92例患者中大三阳24例(26.09%),小三阳36例(39.13%),HBsAg以及HBcAb阳性32例(34.78%)。各组患者乳汁HBV-DNA阳性率均低于血清检出率,但是差别并不明显(P>0.05)。大三阳组患者血清、乳汁HBV-DNA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且其病毒载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且随着血清病毒载量的升高,乳汁病毒载量也相应升高,两者成正相关(r=0.853,P<0.05)。结论乙肝病毒感染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应各位谨慎。条件允许时可以对血清以及乳汁中病毒核酸进行检测以确定喂养方式,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应放弃母乳喂养。 【关键词】乙肝;病毒感染;血清;乳汁;核酸检测;病毒检测 乙肝是我国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母婴途径是其重要的传播方式。作为婴儿最为理想的食物,母乳是否具有传播乙肝病毒的作用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有研究认为约有(30-50)%的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由母婴途径引起[1]。本研究通过对92例血清HBV-Ag阳性的孕产妇血清及乳汁病毒核酸进行检测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11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乙肝病毒携带产妇92例,年龄(28-43)岁,平均(29.17±3.82)岁;孕(37-41)周,平均(39.16±0.42)周。所有孕产妇均为单胎妊娠,且为第一次妊娠。胎儿体重(2100-4500)g,平均(3273.73±637.26)g。所有产妇均未见明显的临床症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0-40)U/L。采用Child-pugh法对肝功能进行分级[2],A级13例,B级39例,C级40例。剖宫产37例,自然分娩53例,阴道助产2例。 1.2方法采用ELISA检测法对产妇血清及乳汁中乙肝标志物进行测定,并采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法对血清以及乳汁中的HBV-DNA含量进行测定。于产妇分娩前采取清晨空腹外周血3ml,放置10min后以6000r/min进行离心10min。取50ul放入Eppendorf管,并加入50ulDNA提取液充分打匀,放入100℃干式恒温器10min,然后进行10min离心,转速为10000r/min。取5ul行PCR检测。产妇分娩3d后收集3ml初乳,以10000r/min进行离心10min,去除上层油脂后吸取100ul下层乳汁放入无菌微量离心管,加入100ul100g/L聚乙二醇液混匀,并在4℃下进行10000r/min离心15min,抛弃上清液。加入50ul灭菌双蒸水,将沉淀进行充分溶解,并加入DNA提取液,充分混匀。将上述标本放置于冰箱以4℃冷藏过夜,然后吸取750ul乳汁注入Eppendorf管进行ELISA检测和HBV-DNA定量检测。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ELISA检测结果92例患者中大三阳24例(26.09%),小三阳36例(39.13%),HBsAg以及HBcAb阳性32例(34.78%)。 2.2HBV-DNA检测各组患者乳汁HBV-DNA阳性率均低于血清检出率,但是差别并不明显(P>0.05)。大三阳组患者血清、乳汁HBV-DNA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且其病毒载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且随着血清病毒载量的升高,乳汁病毒载量也相应升高,两者成正相关(r=0.853,P<0.05),见表1。 3讨论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在我国乙肝病毒携带率高达(10-15)%,每年更是有超过百万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分娩,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进行传播的重要途径。母乳中不仅富含优质蛋白、乳糖、维生素以及饱和脂肪酸,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婴儿抵抗力,促进其健康成长[3]。但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是否可以进行母乳喂养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乙肝病毒核酸是病毒具有传染性的最为直接的标志,其拷贝数量直接衡量着传染性的强弱,也是衡量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4]。本研究中乳汁HBV-DNA的检出率略低于血清,但是差异并不明显。大三阳患者血清以及乳汁病毒核酸载量明显高于其他患者,且乳汁病毒核酸载量随着血清载量的升高而升高。这些都说明,乙肝病毒携带患者其体内HBV仍然处于较为活跃的复制期,在这种情况下,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应各位谨慎。条件允许时可以对血清以及乳汁中病毒核酸进行检测以确定喂养方式,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应放弃母乳喂养。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研究:健康体检人员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摘要】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流行区,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对于乙肝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作为医护人员通过对于多年来的研究发现我们对健康体检人员乙肝病毒感染有了主要的途径分析,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于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的乙肝感染的情况调查,来为我们更好地预防与治疗乙肝提供科学的数据。 【关键词】 体检;乙肝;感染;调查 作为医护人员为了更好的行驶医护人员的职责,更好地为乙肝病毒的治疗提供科学的数据,现结合多年来在我院进行体检人员的乙肝感染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 1 乙型肝炎调查对象与结果 1.1 调查对象 作为医护人员,我们经过3年的时间对来我院的体检人员进行了乙肝感染情况的统计分析,3年期间,到我院进行体检的人数共计12321人,其中男性7321人,女性5000人。 1.2 采取的检测方法 我们通过抽取体检人员的血清,采取酶联免疫法对血清进行乙肝检测,检测过程严格依照医疗制度的规定进行。 1.3 检测结果 通过对于健康人员的体检检测的结果看: 1.3.1 乙肝感染率 受检测的共计12321人,其中检测出HBsAg阳性人数为1479人,乙肝感染率12.0039%。 1.3.2 男女感染情况 通过检测,发现在有HBV携带者的患者中男性人数为945人,女性为534人,男性的比例明显大于女性。 1.3.3 不同职业的乙肝感染情况 来我院检测的人员来自不同的行业,既有政府工作人员,也有工厂工人和在校生等,对他们的检测我们进行了分类比较,分别患有率为51.3%、24.2%、10.4%,其它是社会群体中的其他职业者。 经过近几年调查乙肝感染情况看,来我院体检的人员的乙肝患病率为12.0039%高于我国的平均百分率9.75%,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市的乙肝预防与治疗工作还有一定的距离,而且男性的HBsAg普遍高于女性水平,并且乙肝的受感染率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 2 乙型肝炎的感染源与传播途径 2.1 乙肝的传染源 我们从人员的体检结果看,患有肝炎的人员主要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往往他们的传染源集中在潜伏期后期,发病以后它的传染源的作用就不大。而慢性的乙肝病毒传染则不同,它是与血液中的HBVDNA有关的,HBV的复制率与乙肝的发作有直接的关系。ASC现在被我国当做主要的传染源进行研究,而且ASC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在人体上潜伏的时间长,它是我国乙肝的主要传播源。由于急性乙肝具有发病快的特点,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慢性的乙肝感染情况。 2.2 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的途径 我国是乙型肝病的高发区,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体液、母婴传播以及日常密切接触传播等,在日常的研究中乙肝的传播随着地域的不同而传播方式不同,主要有血液传播、体液传播、母婴传播、日常接触性传播。 3 对调查结果细化分析 3.1 我国ASC人群有1.2亿人,因此合适的处理方式不仅成为当前医学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社会的重要问题。我们通过对体检人员的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调查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3.1.1 患者有着极大的病理和心理变化 ①病理状态。ASC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感染免疫状态和肝组织病变都不太同,不同的患者有着不同的治疗手段,但是ASC的感染免疫状态是发展的,而且它们基本上具有潜伏性,因此通过一次普查或者门诊是不可能全面的了解ASC的。②心理状态。对于我们通过体检检测出的健康的人患有乙型肝病毒的他们的心理有着极端的变化,将近90%的ASC在没有查出乙肝之前无任何症状或者症状比较轻微,但是在他们得知患有HBV之后他们的心理就会出现紧张、不知所措,逐渐出现倦怠、肝区不适,或者多梦等甚至有人担心出现肝病变或者出现肝癌等。 3.1.2 乙肝病毒感染受到年龄、职业、性别的影响。对于通过对于乙肝病毒患者的调查我们发现乙肝患者男性占的比例较高,而且以从事劳力劳动的职业、年龄低的患有乙肝病毒的较多,而且他们的传染大部分是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的,而且他们的感染90%以上的可以将病毒清除掉。 3.2 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对策 3.2.1 社会范围对策 乙肝病毒患者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对于他们的治疗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首先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大对于HBV感染的宣传,让全社会的人对HBV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建立HBV宣传平台。其次就加强社会对于ASC的认识,改善社会环境。对于ASC人群我们要保持一颗善解的心态,我们不仅要考虑ASC的生物特性,还要考虑人的社会性。因为社会环境对于ASC的身心以及心理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政府机构要在法律上给予ASC人群以公平的保证,避免他们受到就业等方面的歧视,用人单位以及学校机构也要按照规定合理的对待ASC人群,全社会要积极地创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最后社会要加大对于医疗广告的管理与取缔。当前肝病已经成为我国流行病之一,因此社会要严格加强对于虚假广告的监督,为ASC树立良好的医疗卫生氛围。 3.2.2 对慢性无症状携带者对策 建立保健档案:我们要对初诊或者体检时发现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且持续复查6个月后还持续携带的可以诊断为ASC。对于我们应该建立保健档案,并且进行跟踪观察,根据不同的病理原因作出不同的处理。 开展保健咨询:保健咨询也就主要的实际中在宣传教育方面,我们应该让ASC能够明白自觉地进行医疗治疗,懂得自我保健的意义,开展保健咨询的方法有门诊咨询、信函咨询以及电话咨询,让患者的心理得到释放,以免患者陷入忧虑之中。 3.2.3 亚临床乙肝病毒感染 亚临床乙肝病毒是需要治疗的,对于出现G1期的应该及早的使用抗病毒治疗,对于出现S1以上的纤维化改变者可酌用抗纤维化药物。 3.3 乙肝病毒的预防措施 3.3.1 切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对于乙肝病毒的治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的疗效,因此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成为当前乙肝治疗的最佳方案,因此我们要首先切断母婴的传播途径,加强对于HBV感染者母亲与婴儿的管理。其次加强对于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个人卫生,防止他们的血液、唾液以及分泌物等污染环境。最后就是保证乙肝病毒的感染者不能从事献血或者接触生产食品工作或者保育员之类的工作。 3.3.2 加强对于乙肝疫苗的接种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我们要执行新生儿HB疫苗免疫接种,加强对于各行业人员的疫苗接种,我们在接种疫苗前首先要检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标记物,如果乙肝两对半检查阴性,肝功能正常就可以按0、1、6个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研究:抓到乙肝病毒感染“帮凶” 研究人员发现,在细胞的表面,有一个特别的蛋白质在与乙肝病毒表面的一个特定区域互动、发生作用。 虽然早在4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了乙肝病毒(HBV),但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很难了解乙肝病毒的感染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这是因为,在乙肝病毒入侵宿主、实现感染的过程中,它必须首先与相关细胞表面的一种特定蛋白质结合,这一特定的蛋白质被称为“受体”。然而,乙肝病毒的“受体”是什么,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 最近,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文辉博士率领的科研团队,终于发现了它。 一个令人困扰谜团 李文辉等研究人员将这一成果发表在11月13日出版的学术期刊《eLife》上。 《eLife》是由3个全球顶级的科研资助机构——英国的威康信托基金会、美国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和德国的马普学会于2011年6月宣布共同创办的。它的内容涵盖了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 国际评审专家们认为,这一发现是一项巨大的进步,它对于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篇发表在《eLife》上的论文介绍说,与人类乙肝病毒(HBV)相关的肝脏疾病,每年会杀死大约100万人。在全世界,有超过3.5亿的人被这一病毒感染。其中,1500万人同时还感染了D型肝炎病毒(HDV)。 HDV即丁型肝炎病毒,它是乙肝病毒的卫星病毒。也就是说,丁肝病毒不能单独感染人体,要伴随着乙肝病毒,它才会出现。它们将被感染的人群置于了一个更高风险患上肝病的境地,包括癌症。 据2010年12月,中华医学会的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的一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显示,在中国,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大约有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这一数据是由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推算得出的。 目前,人类已经知道,这两种病毒会与肝脏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之后通过被“吞噬”从而进入肝脏细胞的内部。 找到了“受体”,就可能找到出预防和治疗乙肝的有效方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它,一些研究人员提出过种种猜测、试图找到答案。但迄今,“受体”的身份仍旧是一个谜。 这也难怪,寻找乙肝病毒的“受体”,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能感染上乙肝病毒的动物实在太少了,这被认为是乙肝研究中一个最大的限制因素。 谁在协助乙肝病毒入侵 在世界上,迄今人们已知的、容易染上乙肝病毒的动物,仅有3种——除了人类与黑猩猩,另一种叫“树鼩”。 “树鼩”长着尖尖的嘴,身体只有10多厘米长,看上去有些像老鼠;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森林、灌丛中,或是村寨附近。曾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树鼩是狐猴的“亲戚”而把它列入了灵长目;不过,另一些学者还是主张另立新目,将它归在了“树鼩目”下。 由于可被用于实验的黑猩猩很少,人体的感染又很难追踪,李文辉的团队选定了树鼩,开始了长达5年的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在细胞的表面,有一个特别的蛋白质在与乙肝病毒表面的一个特定区域互动、发生作用。这个区域名叫“关键受体结合区”,它已经被证实在病毒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细胞的感染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这一蛋白叫做“肝脏胆酸转运蛋白”,简称“NTCP”,它通常参与胆酸在体内的循环。 这个被发现的蛋白质,是不是乙肝病毒唯一的“受体”呢?李文辉博士介绍,在其他的可能性没有穷尽之前,并不能说它是唯一的,但它已经被证实在乙肝的感染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为寻找新药“开路” 一旦找到了乙肝病毒的“受体”,很多的谜团也将可能被破解。 众所周知,由于不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接触一般并不会传染乙肝病毒。它主要经过血液、母婴、性接触传播。目前,对乙肝的预防,主要就是疫苗接种、切断传播途径。 得益于乙肝疫苗的使用,中国的乙肝趋势正在好转。一位从事乙肝临床医疗和研究的主任医师说,新发的乙肝病例在逐年下降,尤其是小年龄组的患者。 比如,母婴传播多在分娩时,婴儿接触了携有乙肝病毒的母亲血液和体液。如今,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而在过去,由于乙肝疫苗的缺乏,1~2岁的孩子感染上乙肝病毒之后很多成了终身携带者,并最终发展成了慢性乙肝患者。 目前,对慢性乙肝的治疗有多种手段,其中,最关键是抗病毒。不过,现有的治疗手段只限于控制病情,很难根除疾病。要最大限度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坚持服药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很多患者没有规范服药,有的私自停药、有的纠结于费用。这导致了一些乙肝的复发以及耐药出现,让后续的治疗更加复杂、困难。 在同行专家看来,这一受体的发现,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也让乙肝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变得更有针对性了。 其实,这一“受体”的发现还带来了另一个“立竿见影”的好处——那就是,它可能让更多的动物为乙肝的研究服务了。 比如,猴子并不容易感染上乙肝病毒。但是,研究人员发现,只要替换它们NTCP中的5个氨基酸,用人类的相应物取而代之,就可以让猴子很容易染上乙肝病毒,从而成为很好的动物实验模型。 当然,这样借助NTCP感染乙肝病毒、丁肝病毒,可能会干扰一些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这一新成果也将引起一些医学科学家的兴趣。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研究:合并乙肝病毒感染肾病综合征诊治临床观察 【摘要】 我国是乙肝病毒的高流行区,目前全国大约有1.2亿HBV感染者。 【关键词】 乙肝病毒感染;肾病综合征;诊治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我科常见的疾病,其中合并HBV感染的患者亦占相当的比例。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是激素或联用免疫抑制剂,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均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对伴有HBV感染者可导致病毒的复制,肝功受损,使肝炎病情恶化,有一定的风险性。 1年来,在临床上亦见过许多类似病例,其治疗效果如何,现报告如下: 共6例患者,男2例,女4例。符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病程2周至4个月,临床均排除了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肾活检结果:肾小球微小病变1例,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1例,IgA肾病3例,膜性肾病1例;肾组织中均未找到乙肝病毒标志物,从病理上排除了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血液化验:HBSAg(+);HBV-DNA定量 1 治疗方法 1.1 所有患者应用泼尼松片,按0.8mg-1.0mg/(kg·d)口服,起效后继续口服6w-8w,之后每2周减原用量的10%;同时口服拉米夫定0.1g/d。 1.2 定期(2w、4w、8w、12w)复查乙肝病毒定量、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肝功。 2 疗效判定 完全缓解:尿蛋白定量 3 结 果 完成治疗过程的6例患者HBV-DNA定量为阴性,肝功能指标未出现异常。尿蛋白逐渐减少,血浆白蛋白逐渐升高,治疗后3个月其中4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72岁,以双下肢浮肿1个月为主诉住院。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及肝炎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30/80mmHg,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重度浮肿。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5.6mmol/L,尿蛋白3+,尿蛋白定量8.40g/24h,血清肌酐83μmol/L,尿素氮6.24mmo/l,血白蛋白21.4g/l,血红蛋白112g/l,血钾3.8mmol/l,HBSAg(+)HBEAg(+)HBCAb(+);HBV-DNA定量 4 讨 论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免疫抑制治疗,糖皮质激素是常用的药物,有时还需联用免疫抑制剂,对于合并HBV感染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一方面可抑制肾脏炎症反应,减少蛋白尿,另一方面可激活HBV,致其复制增加,导致肝功能损害,使肝炎病情恶化,有一定的风险性。 单纯乙肝的治疗,抗乙肝病毒治疗是最主要的方案,抗病毒治疗药物干扰素及拉米夫定是较安全有效的药物。 抗病毒治疗:拉米夫定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HBV的核苷衍生物,作用靶位是HBV的前基因组RNA指导的DNA聚合酶,通过与dNTP竞争结合于复制中的DNA,使病毒DNA合成链终止,从而抑制HBVDNA的逆转录和复制,降低血清HBVDNA水平,改善肝组织学病变,是当前推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的药物,除一般存在病毒复制的乙型肝炎患者外,对失代偿性肝硬化及重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时的患者也可应用。 抗病毒治疗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①开始拉米夫定治疗的最佳时机不确定。②抗病毒治疗的合适疗程尚不确定。 研究认为,对于所有HBsAg阳性的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者,如果拟给予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应在之前至少1周开始给予抗病毒治疗,而且应在整个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过程中持续给予抗病毒治疗。 对非活动性慢性HBV感染者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出现病情发作(HBVDNA≥105 拷贝/ml,ALT增高≥2×ULN)时实施拉米夫定治疗。 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拉米夫定治疗:目前,针对合并乙肝病毒感染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尚无统一的治疗指南。是单用激素,还是联合免疫抑制剂,联合哪种免疫抑制剂尚不明确。 甲泼尼龙+霉酚酸酯+拉米夫定:有研究认为:在使用拉米夫定后可以很好的抑制病毒的复制,也能让谷丙氨酶维持正常,平抑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霉酚酸酯不光可以促进拉米夫定的抗病毒作用,还能协同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并且可以减轻系膜和系膜细胞的增生情况,让患者的远期预后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甲泼尼龙+来氟米特+拉米夫定:研究认为:甲基泼尼松龙不需要经肝脏代谢而直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联合来氟米特进一步抑制了免疫炎症反应;同时使用拉米夫定,目的在于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活动性复制,使治疗过程中HBV-DNA定量稳定或下降,谷丙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正常,使肾病综合征的治疗顺利完成。 激素或联合咪唑立宾(布雷迪宁)联合拉米夫定。 总之,治疗方案无统一标准。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研究:2000名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及疫苗接种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我市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及乙肝疫苗接种效果,为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被检查学生平均分为两组,A组为小学新生组, B组为大学新生组,每组各1000名,全部应用静脉血酶联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及肝功能。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卡方检验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小学生和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8.6%、2.2%,两者之间进行比较P=0.000,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小学生和大学生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分别为1.9%、9.0%,两者之间进行比较P=0.000,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发现小学生慢性乙肝2例,大学生慢性乙肝14例。结论:接种乙肝疫苗能显著降低HBsAg阳性率,提高大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对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生;乙肝病毒;疫苗接种 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HBV)感染后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血液、母婴传播,是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之一,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可达9.09%。 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能使HBsAg的阳性率明显降低,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1~3]。为了解我市学生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乙肝苗的预防接种效果,我中心于2008年8~9月间,对我市两所小学和一所大学的新生开展HBsAg阳性率和乙肝疫苗接种调查,现将本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法,将所有学生根据年龄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我市某小学6~7岁新生组,平均年龄 8.53±0.34岁,其中男646人,女354人,有明确乙肝疫苗接种史者980人,无乙肝疫苗接种史者20人。B组为某大学新生组,平均年龄18.29±1.86岁,共1000人,其中男684人、女316人;有明确乙肝疫苗接种史者164人、无乙肝疫苗接种史者836人。 1.2 调查方法:首先将调查情况制作成表格,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出生年月)、出生医院、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表面抗原情况、ALT升高情况。所有学生全部采用静脉血2~3ml,A、B两组均抽查血标本1000份。采用酶联法分别进行肝功能和乙肝表面抗原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 13.0 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卡方检验对A、B两组中不同医院人出生率、疫苗接种率、HBsAg(+)率、ALT升高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A、B两组中出生医院、乙肝疫苗接种及乙型肝炎感染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开始对乙肝疫苗实行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已正式纳入计划免疫,按要求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从此以来,全国15岁以下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有了明显下降[4~5]。本研究发现,我市儿童HBsAg阳性率只有1.9%,明显低于大学新生9.0%的阳性率,两者比较,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计划免疫管理在我市已初见成效,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我市91.5%的小学生都出生在市、县一级医院,出生在乡卫生院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8.5%。由于市、县级医院都有详尽的计划免疫预防措施,大部分儿童都能定期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因此,城市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普及率较高,从而获得了较好的预防效果。 3.2 贫困偏远地区仍然是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重点:尽管我市小学生乙型肝炎计划免疫管理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贫困偏远地区群众乙型肝炎的预防效果并不理想,仍存在着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盲区。本研究发现,大学新生的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率仅为2.2%,远低于小学生组中98.6%的接种率,从而导致HBsAg阳性率升高,尽管两组之间ALT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相当多的HBsAg携带者可能成为未来乙型肝炎的潜在患病者,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目前一半以上的在校大学生都来自农村及偏远地区,本观察组出生在乡卫生院的大学新生高达30.4%,有不少学生甚至出生在村卫生所,由于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医疗技术水平较低,计划免疫措施不完善,成为大学新生乙肝疫苗接种率低的主要原因。 因此,偏远地区的乙型肝炎预防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我们应该在大学新生中定期进行健康普查,对在校大学生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尽量降低大学生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为落后地区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尽量提高偏远、贫穷地区群众的乙肝预防接种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个别儿童,进行筛查后,应重新进行预防接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 作者单位:341000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江西 赣州)
口腔医学中生物学的运用研究:生物信息学在口腔医学中的价值体现 1在牙齿生长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牙齿的生长发育是一个持续而复杂的过程,一些关键基因和调控因子在牙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赫尔辛基大学创建了牙齿发育数据库,收录了牙组织发育中的基因特征、结构及表达情况等。Hubbard等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Edman测序及质谱分析方法,对釉质的发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初步构建了口腔牙组织的蛋白数据库,为口腔内组织蛋白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本。聂敏等运用二维凝胶电泳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维生素D对牙髓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维生素D可促进牙髓细胞的分化,并在牙齿发育和矿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Jevnaker等利用基因芯片技术以整个牙胚作为研究对象,首次构建了小鼠牙胚在不同时期的微小RNA表达谱,从基因调控机制上研究了牙齿的生长发育。 2在口腔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的研究多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能够高效率、高通量地筛选口腔肿瘤的相关基因和蛋白,寻找肿瘤的诊断标记和治疗靶点。 2.1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OSCC) OSCC是口腔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用抗体芯片的高通量蛋白组分析方法推测认为,上皮和间充质间涉及的多重细胞信号的分子信息在口腔癌的发生中起了关键作用。2004年,香港大学利用蛋白质组分析方法检测了OSCC细胞,获得了丰富的蛋白质信息,鉴定了与肿瘤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或分子靶点。2005年日本千叶大学通过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鉴定了OSCC与正常组织中22种蛋白的表达存在差异。Wang等研究表明,活化激酶C受体1蛋白在OSCC中存在差异性表达,可作为OSCC的临床诊断分子标记物、临床预后指标及候选药物靶标等。张永强等使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构建人舌鳞癌细胞cDNA库,并预测了Doc-1基因编码的P12蛋白的某些结构和功能基序。另有研究采用甲基化DNA免疫沉淀结合芯片技术分析研究了口腔疣状癌中基因组DNA甲基化的情况,为进一步探讨口腔疣状癌的发生分子机制和治疗靶基因奠定了基础。 2.2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ma,SACC) SACC是涎腺常见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之一。卢友光等采用第二代差异显示技术构建了SACC高低转移细胞株的基因表达谱,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Notch基因家族中的4个成员在ACC-2、ACC-M这2个细胞株中存在表达差异。另一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初步筛选出Notch信号通路在SACC中所涉及的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免疫组学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Notch信号通路中有46个基因与SACC相关,并检测出其中的8个基因在SACC高低转移细胞株中存在表达差异。 3在口腔黏膜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3.1口腔扁平苔癣(orallichenplanus,OLP) OLP是一种口腔黏膜癌前状态,其病因不明。王文梅等建立了OLP与口腔正常黏膜蛋白表达谱,对OLP在双向电泳图谱中高表达差异的10个蛋白质进行质谱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发现了差异表达的蛋白。Tao等利用DNA芯片的特点筛选并建立了OLP的病变基因表达谱,研究共发现了98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29个上调,356个下调,这为研究OLP的发病机制打下了基础。 3.2口腔白斑(oralleukoplakia,OLK) OLK指仅仅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王文梅等通过蛋白质差异组学研究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膜联蛋白A2、角蛋白8以及角蛋白Ⅰ和Ⅱ型角蛋白亚基、免疫球蛋白J型轻链的C区片段等在OLK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改变。Odani等采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发现:兜甲蛋白和角蛋白在OLK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差异较大,且多个基因在癌变过程中显著下调。周晌辉等利用cDNA芯片成功检测出OLK和OSCC组织中30个基因的表达差异,其中17个为已知功能基因,这些功能基团与细胞分裂、信号传导、免疫防御、细胞代谢及细胞成分等密切相关。 4在牙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牙周炎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Steinberg等使用具有上皮细胞特异性的DNA芯片研究了白细胞介素对口腔角质形成细胞1β的作用,确定了与牙周炎相关的几个基因。Vardar-Sengul等通过DNA芯片在1次实验中同时分析出了超过40000个基因,得到了类似的结果。Beikler等构建了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组织中的一些免疫和炎症基因的表达谱。Covani等利用生物学实验及生物信息学算法,鉴定出参与或可能参与牙周炎的61个基因,其中5个是主导基因,并完全建立起2个主导基因的牙周炎模型。 5在其他口腔研究中的应用 5.1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在维持口腔正常生理体系和诱导口腔疾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Chen等构建了口腔病原体的生物信息学资源。2008年,人体口腔微生物组数据库启动,方便了研究者查看和检索口腔微生物信息。在对口腔致病菌的研究中,郭丽宏等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及数据库进行C血清型变异链球菌高毒力株特异DN段的基因分析、识别和功能预测,发现了5个新的基因片段以及高毒力株特异的DN段的主要功能。刘筱娣等采用生物信息学结合Southern印迹杂交法,构建了变异链球菌的苏氨酰-tRNA合成酶基因敲除的重组质粒。另有研究者应用鸟枪法、蛋白质组学分析、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检索等,建立了变异链球菌耐氟菌株和亲代菌株的蛋白质组表达谱。 5.2口腔唾液 人类唾液中的唾液蛋白同唾液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口腔唾液蛋白成分含量的变化同龋病、牙周病等有密切关系。目前,通过大通量的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建立唾液蛋白成分的全功能图谱,揭示唾液与口腔内环境及菌群分布的关系,鉴定唾液蛋白中肿瘤的生物学标记,区分不同唾液腺分泌蛋白,研究口腔炎症及其他疾病的生物学标记。 作者:冉金梅 张凌琳李伟单位: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华西口腔医院 口腔医学中生物学的运用研究:生物医学材料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 摘 要:口腔生物医学材料近年来已由传统的单一型材料逐渐过渡到新的复合型、智能型和功能型材料,本文针对口腔临床中高分子类、金属类及非金属生物复合三种口腔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不远的将来,这种材料在组织工程学及口腔临床应用中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物医学材料;口腔临床;临床应用 1. 前言 口腔生物医学材料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范围,不只是在因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牙体组织和颌面器官缺损的修复方面进行应用,还可能在鉴别诊断口腔疾病方面具有辅助作用。生物医学材料可实现对缺损组织与器官的修复和置换,恢复组织或器官的正常功能。随着迅猛发展的科技水平,口腔生物医学材料的制作方法也具有明显的改进,日益推出复合型与功能型形式各样的生物医学材料,并日益优化其性能。 2. 资料与方法 通过对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有关文献的数据库的检索,并进行较深入地分析。结合临床口腔生物医学材料应用的特点,比较分析有关数据。口腔生物医学材料基础性研究、临床应用的生物医学材料等相关文献都是重要依据,并将与目的无关的研究结果予以排除。 3. 结果 按照材质类别可将口腔生物医学材料分为金属、高分子及非金属生物复合材料三类。金属类材料在临床口腔生物材料中是最早应用的一类材料,这类材料优点是具有较高强度、较强韧性、获取容易等,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还可结合其成分将金属类材料分为纯金属、合金及特种金属三种,在临床中纯金属类材料应用不多,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合金和特种金属。合金类金属材料由不少于两种金属元素组成,尽管其延展与抗压等物理性能低于纯金属材料,但在应用中生物安全性较高,所以在临床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钴基合金材料目前广泛应用的合金类材料,主要有钴铬钨镍和钴铬钼合金两类,具有抗腐蚀性较强的性能,高于单一金属材料40倍。但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比较烦琐,所以相对具有比较昂贵的价格。此外,机械性能也比纯金属类材料高,通常在替换颞下颌关节与颌面部内固定大面积骨折中应用较多。钛合金与上述金属合金材料相比较,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和相容性,在人体植入后不会产生排斥反应和毒副作用,生物相容性较好。通常在种植牙基桩制作、固定骨折及骨缺损替代植入性材料中比较常用。但在使用中金属材料也具有不足之处,诸如在使用中因人体具有比较复杂的内部环境,因人体内长期存在金属材料部会造成离子向体内微渗入,进而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和毒性。 在现代口腔生物医学材料中非金属生物复合材料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生物活性陶瓷,该材料是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吸附性的一N陶瓷,通常具有羟基,为多孔形,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在体内生物活性陶瓷能够降解吸收,通常在生物体内用于骨诱导材料对新生骨生长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在实际应用中骨传导性与诱导性良好,所以通常该材料可用于修复骨缺损的一种支架材料,在支架的周围利用填充材料的良好生物学活性充填覆盖,以实现对缺损的修复作用,并使材料增加生物相容性。二是惰性生物陶瓷材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铝和氧化锆,硬度高,生物相容性好,所以通常在内固定骨折中应用较多,在制作口腔全瓷牙内冠中也比较常用。三是复合树脂,主要混合有机树脂基质和无机填料形成,在特定条件下是能够引发化学性反应的一种修复材料,在修复小面积牙体缺损时比较适合。在临床中目前主要应用的有光固化、化学固化及复合固化等树脂类材料,该材料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良好的仿真性、较高的生物相容性、比较耐磨等优势。 在临床中高分子类材料是一种比较广泛应用的材料,稳定性强,聚乙烯和聚丙烯是其主要成分。与其它材料相比较,该材料在人体中不能降解产生离子,因此不具有毒性。抗冲击性和抗摩擦性也较强,所以在替换人工关节中应用比较广泛。高分子类材料中的硅橡胶材料耐高温、腐蚀及透气性较高,所以在制作颌面部复体及口腔印模精确制取材料中应用较广。另外,该材料可降解,经一段时间后可形成小分子化合物而随人体基础代谢排出患者体外。 4. 讨论 通过研究分析生物材料有关文献资料,在口腔临床生物医学材料中选取金属材料、高分子、生物复合材料三大类分别进行研究。大部分高分子材料与生物复合材料都是由不少于两种材料构成,对这类材料进行制作时,可利用相关技术对材料微观构造进行改变,使材料特性和优点得到充分发挥,对不足之处进行有效弥补,对生物材料赋予新的生物特性。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强度较高,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在特定环境下能够降解吸收,在临床应用中完全满足。在高分子材料与生物复合材料中,我国开展相关的研究相对较晚,并在研究初期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但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由最初的盲目效仿逐渐发展到自主研发,由质变迅速发展发展到量变。口腔医用生物医学材料目前在我国已逐渐由传统的单一功能、非专一化、低效逐步发展为功能完善、复合化、专业化及高效,发表的生物医学材料的相关文献也跃居世界第二。 随着医学技术及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口腔生物医学材料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在临床研究中已逐渐由常用的无机材料转变为有机材料,有机类生物材料在开展较多研究的就是多糖类物质。天然多糖类物质中壳聚糖属于其中一种,其生物相容性良好,抗菌性能优异。通常该类材料被用于对各种材料进行塑造以便于长入细胞和将应力传递至骨与骨之间。壳聚糖类物质因其生物相容性和细胞黏附性较好,而被广泛用于各种细胞因子和药物载体,实现对遗传信息进行传递以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 5. 结语 综上所述,口腔生物医学材料近年来已由传统的单一型材料逐渐过渡到新的复合型、智能型和功能型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可实现对缺损组织与器官的修复和置换,恢复组织或器官的正常功能。随着迅猛发展的科技水平,口腔生物医学材料的制作方法也具有明显的改进,日益推出复合型与功能型形式各样的生物医学材料,并日益优化其性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种材料在组织工程学及口腔临床应用中将得到迅速发展。 口腔医学中生物学的运用研究:分析口腔正畸微植体支抗技术的生物力学 摘要:目的分析口腔正畸微植体支抗技术的生物力学。方法收集2012 年12 月~2013 年12月本科收治的76例双颌前突病例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例数均为3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口外弓加强支抗进行治疗,研究组实施微植体支抗技术进行治疗,最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及磨牙位移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口腔正畸;微植体支抗技术;生物力学 牙颔面畸形作为牙科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常见口腔疾病,此疾病发病率高达70%[1],而双颌前突对患者日常生活更是形成非常严重的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口腔正畸方法在牙颔面畸形疾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此治疗方法可通过各种矫治器形成的矫治力,对患者颔骨及牙周组织产生相应的作用,同时产生一系列生物力学及生物反应[2],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组织及器官,重新改建患者牙齿移动及颔骨定向动态,美观性比较良好,确保高效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情况。为了分析口腔正畸微植体支抗技术的生物力学,在2012 年12 月~2013 年12月,本科对收治的双颌前突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传统治疗方法与微植体支抗技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 年12 月~2013 年12月本科收治的76例双颌前突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例数均为38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患者17例,年龄在16~38岁,平均年龄为(30.34±3.09)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患者18例,年龄在19~35岁,平均年龄为(31.33±2.37)岁。 1.2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口外弓加强支抗联合横腭杆进行治疗,每侧口外弓牵引力为200g,每日指导患者确保佩戴12h。研究组采取微植体支抗技术进行治疗,在进行微植体种植前,用铜丝将患者需种植微植体牙齿分开,之后对进行种植微植体部位做一标记,并充分检查患者牙根形态、位置及相临牙齿的组织状况;对于需植入种植体且被牙槽黏膜覆盖的部位,做一3~5mm的纵切口同时,在患者膜龈结合部位方向实施微植体植入,使种植角度与骨面保持垂直水平,略微倾斜。在患者手术结束后,服用适量抗生素抗感染。患者采取微植体的长度为9mm、外径为2mm、内径为1.6mm。刃状螺纹圆柱性纯钛螺钉的螺纹顶角为60°、螺距为0.3mm、深度为0.2mm。将微植体植入患者牙槽骨后,保持骨外留有3mm的空隙。医护工作人员可通过种植体尺寸对其建模,合理网格划分模型实施,精度为6。在单元格处理过程中,可采取三椎体十节点建模方法,以确保良好的精度。 1.3观察指标[3]分析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及磨牙位移情况等,并分析研究组患者生物力学。 1.4统计学处理方法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差异显著性为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研究组患者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及磨牙位移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研究组生物力学分析研究组患者微植体的水平载荷力为200g,在90°倾斜角下实施应力及位移。界面颈部作为种植体应力集中的主要位置,可能会在皮质层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情况。随着不断增加倾斜角,种植体峰值将会逐渐减小,同时,植入角度的变化不会对种植体位移造成影响,位移非常小。在患者颈部和根尖区出现较大的位移,其中颈部位移变化较根尖区大,并且颈部同根尖区之间的位移呈现相反的方向,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3讨论 随着人们对食物精细度的要求提高,口腔疾病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对患者的美观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文献表明[4],牙周病、龋齿及牙颔面畸形等疾病发病率高达50%,口腔正畸疾病是指外界理化因子损害患者口腔,随着侵入病原的日趋严重,造成牙颌面发育异常,最终引发全身性疾病。错颌畸形、龋齿、牙周病是口腔三大常见病,错颌畸形疾病严重干扰患者日常生活,主要是患者在儿童生长发育期间,受先天因素或者是后天因素等,导致牙齿、颌骨及颅面出现畸形现象。针对口腔畸形疾病的病理特点,应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传统治疗口腔正畸疾病的支抗预备方法为采用横腭杆、口内组牙、口外弓及舌弓等,这些治疗方法对畸形疾病没有显著效果,不能很好的对患者出现的颔面畸形进行较好的治疗。口腔正畸的治疗在于依据指定的距离及方向进行移动患者错位的牙齿,保持患者支抗牙不动。微植体强支抗的根本前提是保持稳定,其治疗稳定性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此方法在临床治疗的失败情况仍然存在,因此,为了确保微植体支抗的成功治疗,必须合理选择微植体型号,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手术设计,结合三维有限元法进行分析相应的生物力学[5]。在本研究中,微植体的种植角度及正畸力加载作为微植体稳定性主要的影响因素,患者种植体向骨界面传导应力时,患者骨皮质需要承受比较大的应力,骨皮质与种植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会随着植入角度的减小而不断增大,有利于提高种植体的稳定性。但是,种植体的水平力矩会随着种植体角度的减小而增大,从而增大种植体同骨面之间的承受应力,对种植体的稳定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微植体支抗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此治疗方法具有明显的简单性、方便性,稳定性等,可有效纠正患者口腔畸形,提高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微植体支抗可在最大程度上使用拔牙间隙内收前牙,从而改善患者面型,可防止患者牙齿移动方向出现相反情况,不断增加支抗,提高治疗效果。通过以上研究表明,给予研究组实施微植体支抗技术进行治疗,患者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及磨牙位移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微植体支抗技术应用于口腔正畸,利于改善患者口腔疾病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痛苦程度,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等。 口腔医学中生物学的运用研究:生物学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运用 1在牙齿生长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牙齿的生长发育是一个持续而复杂的过程,一些关键基因和调控因子在牙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赫尔辛基大学创建了牙齿发育数据库,收录了牙组织发育中的基因特征、结构及表达情况等。Hubbard等[4]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Edman测序及质谱分析方法,对釉质的发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初步构建了口腔牙组织的蛋白数据库,为口腔内组织蛋白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本。聂敏等[5]运用二维凝胶电泳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维生素D对牙髓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维生素D可促进牙髓细胞的分化,并在牙齿发育和矿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Jevnaker等[6]利用基因芯片技术以整个牙胚作为研究对象,首次构建了小鼠牙胚在不同时期的微小RNA表达谱,从基因调控机制上研究了牙齿的生长发育。 2在口腔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的研究多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能够高效率、高通量地筛选口腔肿瘤的相关基因和蛋白,寻找肿瘤的诊断标记和治疗靶点。 2.1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OSCC) OSCC是口腔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用抗体芯片的高通量蛋白组分析方法推测认为,上皮和间充质间涉及的多重细胞信号的分子信息在口腔癌的发生中起了关键作用。2004年,香港大学利用蛋白质组分析方法检测了OSCC细胞,获得了丰富的蛋白质信息,鉴定了与肿瘤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或分子靶点。2005年日本千叶大学通过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鉴定了OSCC与正常组织中22种蛋白的表达存在差异。Wang等[7]研究表明,活化激酶C受体1蛋白在OSCC中存在差异性表达,可作为OSCC的临床诊断分子标记物、临床预后指标及候选药物靶标等。张永强等[8]使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构建人舌鳞癌细胞cDNA库,并预测了Doc-1基因编码的P12蛋白的某些结构和功能基序。另有研究采用甲基化DNA免疫沉淀结合芯片技术分析研究了口腔疣状癌中基因组DNA甲基化的情况,为进一步探讨口腔疣状癌的发生分子机制和治疗靶基因奠定了基础。 2.2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ma,SACC) SACC是涎腺常见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之一。卢友光等[9]采用第二代差异显示技术构建了SACC高低转移细胞株的基因表达谱,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Notch基因家族中的4个成员在ACC-2、ACC-M这2个细胞株中存在表达差异。另一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初步筛选出Notch信号通路在SACC中所涉及的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免疫组学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Notch信号通路中有46个基因与SACC相关,并检测出其中的8个基因在SACC高低转移细胞株中存在表达差异。 3在口腔黏膜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3.1口腔扁平苔癣(orallichenplanus,OLP) 鉴定发现了差异表达的蛋白。Tao等[11]利用DNA芯片的特点筛选并建立了OLP的病变基因表达谱,研究共发现了98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29个上调,356个下调,这为研究OLP的发病机制打下了基础。 3.2口腔白斑(oralleukoplakia,OLK) OLK指仅仅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王文梅等[12]通过蛋白质差异组学研究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膜联蛋白A2、角蛋白8以及角蛋白Ⅰ和Ⅱ型角蛋白亚基、免疫球蛋白J型轻链的C区片段等在OLK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改变。Odani等[13]采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发现:兜甲蛋白和角蛋白在OLK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差异较大,且多个基因在癌变过程中显著下调。周晌辉等[14]利用cDNA芯片成功检测出OLK和OSCC组织中30个基因的表达差异,其中17个为已知功能基因,这些功能基团与细胞分裂、信号传导、免疫防御、细胞代谢及细胞成分等密切相关。 4在牙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牙周炎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Steinberg等[15]使用具有上皮细胞特异性的DNA芯片研究了白细胞介素对口腔角质形成细胞1β的作用,确定了与牙周炎相关的几个基因。Vardar-Sengul等[16]通过DNA芯片在1次实验中同时分析出了超过40000个基因,得到了类似的结果。Beikler等[17]构建了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组织中的一些免疫和炎症基因的表达谱。Covani等[18]利用生物学实验及生物信息学算法,鉴定出参与或可能参与牙周炎的61个基因,其中5个是主导基因,并完全建立起2个主导基因的牙周炎模型。 5在其他口腔研究中的应用 5.1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在维持口腔正常生理体系和诱导口腔疾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Chen等[19]构建了口腔病原体的生物信息学资源。2008年,人体口腔微生物组数据库启动,方便了研究者查看和检索口腔微生物信息。在对口腔致病菌的研究中,郭丽宏等[20]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及数据库进行C血清型变异链球菌高毒力株特异DN段的基因分析、识别和功能预测,发现了5个新的基因片段以及高毒力株特异的DN段的主要功能。刘筱娣等[21]采用生物信息学结合Southern印迹杂交法,构建了变异链球菌的苏氨酰-tRNA合成酶基因敲除的重组质粒。另有研究者应用鸟枪法、蛋白质组学分析、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检索等,建立了变异链球菌耐氟菌株和亲代菌株的蛋白质组表达谱。 5.2口腔唾液 人类唾液中的唾液蛋白同唾液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口腔唾液蛋白成分含量的变化同龋病、牙周病等有密切关系。目前,通过大通量的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建立唾液蛋白成分的全功能图谱,揭示唾液与口腔内环境及菌群分布的关系,鉴定唾液蛋白中肿瘤的生物学标记,区分不同唾液腺分泌蛋白,研究口腔炎症及其他疾病的生物学标记。 作者:冉金梅张凌琳李伟单位: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华西口腔医院(四川大学)
传统的科学课堂多采用讲授的模式,该模式下的教学活动设计通常依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经验,而用以检测课堂学习效果的教学评价一般在课后进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授课过程中因缺乏系统性和及时性反馈而导致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学,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坚持目标、问题和创新导向原则相违背。新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即是坚持目标导向,立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些重点的转变要求教师妥善处理好目标的确定、评价的实施、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学设计和探究活动的关系。因此,寻求一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教学模式,成为全体科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课堂设计起点,更加追求学生理解和课堂反馈的教学模式,从教学设计这一路径上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视角,为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推动单元整体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方向。为此,教师有必要深入分析逆向教学设计的模板与标准,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开展。 一、逆向设计理论概述以目标为导向的“逆向设计”教学 模型最初由美国的教育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提出,但尚未发现该模式在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中的相关报道。剖析逆向教学设计的步骤有三步:先明确学习的终点,再确定检测学生的评估方式和量规,最后设计和组织系统的教学活动。逆向设计强调以教学目标为起点进行教学的设计,把教学评价逆向到教学活动之前,使整个教学活动中不缺乏对应的诊断和评价。在整个逆向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承担整个活动的策划和谋略的地位,策划者应该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理解和实践先进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入手,思考如何进行目标的制订和评价的实施,设计整体的单元情境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逆向教学设计的特点 (一)聚焦问题,理解为本 逆向设计理念的第一个关键词是“理解”,教师如何更好地实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专注于单元概念呢?教师可以通过单元的核心问题和基本问题的串联,通过指向单元概念的启发性问题的提炼,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揭示更多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应用。这恰恰弥补了在传统教学设计中单纯追求知识讲授的问题,避免了让学生浮于课本表层概念的学习。 (二)以始为终,目标导航 逆向教学设计取传统教学设计的精华,去其糟粕,是一种把目标定位为终点的新型教学设计理论。逆向教学设计从学习的终点即教学目标开始,这是与“顺向”相反的教学设计方式,学习始于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逆向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更为契合。传统教学设计单单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授课,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先行,实践应用 在传统教学中不可缺少教学评价这一环节,但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评价的作用发挥得微乎其微,甚至经常被置于整个环节之后。逆向设计将评价的设计紧跟目标之后,基于综合分析开展教学评价,在教学实施的环节中,与学习终点达成高度统一,也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为知识的整体建构和迁移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相比较于传统教学设计会更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和思考。 三、逆向教学设计的模板 为了帮助教师尽快掌握逆向设计的精髓,在教学中进行应用和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技能,格兰特·威金斯以及杰伊·麦克泰格经过多轮实践和反复尝试提出了一个初步成型的框架模板,模板有单页和六页两个详略不同的版本。笔者以《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给出的简略单页模板为例进行阶段阐述,这更有利于教育工作者的适应和实践。单页模板将逆向教学设计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预期结果、评估证据和学习计划。 (一)预期结果的设定 该阶段需要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概念、关键知识和技能进行设定。在整个逆向设计的进程中,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的细化不能是毫无依据的,而是要求教师参照课程标准、学生认知和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等因素综合分析而来的。威金斯和麦克泰在“逆向设计”的相关运用中指出:“单课的内容较少,设计的可行性更强但无法将概念进行深入的挖掘,学生建立起的知识较为零散,更应让课时计划衍生于单元计划。”所以在确定预期结果时,教师更应该从单元视角切入,分清目标的优先次序,明确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知识水平,以及需要提高的各项关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更具有指向性和关联性。 (二)评估证据的选择 把设定评价方法置于教学活动之前,这是逆向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该阶段需要设计者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主要包括评判程序、开展形式和学生自我评价反馈系统,以此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否达标,达到及时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目的,使逆向设计及时评价的作用充分发挥。 (三)设计学习计划 教师要以前两个阶段的预期结果和评价依据为导向,有目的性地设计学习计划、优化教学效果。该阶段的关键元素是“WHERETO”,即思考学生朝着什么方向和结果前进,如何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进行自我的评价和反思,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在阶段三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穿目标和评价,从而保证逆向设计教学评价的统一性,完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四、逆向教学设计的实践策略 逆向设计理论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模板,避免了以活动为导向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心错误。逆向教学设计的实施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的支撑点,为他们深入理解概念和形成系统的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为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者利用逆向设计理论进行小学科学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和探索,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总结出以下的实践策略。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实现目标、评价与教学的一致性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连贯性的教学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的互动性,但也容易走进偏离课程教学目标的误区,这也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中的任务只是参与和完成活动,而不是对学习和活动产生深刻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实现目标、评价与教学的一致性。逆向设计开展的每一步都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最初的设定预期结果来看,设计者要充分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设定教学的预期结果,设定的预期结果是教学的关键起点,更是学习要达到的终点。当起点以课程标准为基础设立可观测、可评价的目标后,教师才能根据精准的目标设计相关的教学评价方式和量规,考量评估证据的确立是否能克服教学中脱离目标的弊端,避免背离课程标准,最大程度地保证教学和评价的关联性。当精准的目标和合适的评估证据确立后,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活动是否能与目标和评价相吻合,做到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实现目标、评价和教学的一致性。基于2022版新课程标准10.1提出的,学生需要知道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成因概念要求,《水循环》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置:第一,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雾和云、露和霜、雨和雪等天气现象,让学生说出雾和云、露和霜、雨和雪的区别,根据事实运用假设的方法,让学生说出这些天气现象的形成条件。第二,教师通过利用简单的工具模拟雾、雨、露、霜等天气现象,让学生能根据实验现象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雾、云、露、霜、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第三,教师借助情境图画出小水滴的旅行路线图,让学生根据路线图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断循环,再举例说明水循环产生了不同的天气现象,让学生举例说出水循环影响人类生活的案例。 (二)优化任务驱动,形成大单元整体教学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都是作为被动的学习者去完成任务和活动的,究其根本可能是因为缺乏单元大任务的驱动。为了解决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和零散性问题,教师就应该有效梳理逆向设计中的各个要素对教学的指导和帮助,剖析课程目标确定对应的学期及单元目标,结合实际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本情况,从宏观和整体的视角切入规划教学设计,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真实单元大任务,在单元任务的确定和优化过程中,运用逆向设计联结学科核心素养,依托课程标准确定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体系,创设相关的大情境和大任务,考虑在同一单元内课时和课时之间的联系、逐渐形成进阶活动,实现大单元整体概念教学,以促进学生解决生活难题。笔者在《水循环》这节课的教学中设计的单元大任务是为小水滴设计“环球旅行路线图”,讲述小水滴旅行的故事。单元大任务组织学生画出小水滴的旅行路线图和小水滴在地球上旅行的全过程。 (三)聚焦单元核心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深度学习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它注重对知识的系统建构、理解和应用,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仅仅通过单课时的传统讲授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要从大单元的视域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建构和规划,教师要聚焦逆向设计指导的单元主题教学下的核心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整个单元的核心问题找准,通过对课标、教材、学情和目标的分析形成对单元的独特理解,依据单元教学内容建立问题链体系,重点思考促进学生理解的问题是什么?需要搭建什么问题促进预期的教学目标,只有教师将单元规划的核心问题设定准确,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探究和应用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野。《水循环》这节课聚焦的单元核心问题为:“自然界中的小水滴如何变成了雾和云、露和霜、雨和雪等天气现象?水循环过程对人类产生了哪些影响?”教师通过聚焦本单元的核心问题能促进学生对系统概念的建构,让学生清晰地解释雾和云、露和霜、雨和雪等天气现象的区别和形成条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五、结语 逆向设计理念是“以始为终”的,其强调先确定预期目标,先于教学活动设计评价任务。教师通过以目标为导向的逆向设计指导大单元的教学,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堂表现,且能以评定教,实现教师的自我诊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整体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促进有效的深度教学。逆向设计理念是值得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理论。 参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林才回.逆向教学设计:理据、模板与实践策略[J].福建教育,2021(8):6—8. [3]林桂英.逆向教学设计在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5):121—123. [4]卢卫忠,林敏.中学地理逆向教学设计策略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3):26—29. 作者:王航航 单位: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阜学校
中医与西医论文:简论中医与西医药学 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中药包含中药材、片剂和中成药;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药,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和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误区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称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为中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存在种种误区。 (一)按产地划分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中国亦研制了很多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也是西药,故此种划分不正确。 (二)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 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正确。现在所的西药如黄连素、地高羊、大量的抗生素类药物均是天然产物,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应。 (三)按组成成为为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 有的将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为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为中药,这种标准也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四)按剂型不同来划分 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为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料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为中药。这显然也不合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即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有丸散膏丹等剂型。 (五)按使用人员划分 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 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 (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 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 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 2、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三、中西药配伍合用 中药和西药如同兄弟俩,在治病这一目标上相配合,取长补短,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甚至意想不到的资料效果。同时,在中西药配伍应用的实践过程中,对于不宜配伍的中西药也有所发现和认识,包括相互消弱药物性能乃至损害人体健康的不良后果等等。所以,中西药也不能盲目合用。 (一)因在胃肠道相互作用不宜同服 含朱砂(含Hg++)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人丹、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具有还原性西药,如碘化钠、硫酸亚铁等同服。因为它们在胃肠道中可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粉,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二)因药物代谢方面的作用不宜同服 含有乙醇的中药风湿液、国公酒等药酒,不宜与西药苯巴比妥、苯妥瑛钠、D860、降糖灵、胰岛素、华法令等同用、因为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能使肝脏药酶活性增强,使上述西药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性下降。 (三)因药效学上相互作用不宜同服 含激素成份的中药主要有甘草、鹿茸、人参以及鹿茸片等均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使血糖升高(人参作用较弱),减弱降血糖药疗效,不宜与降血糖药,如胰岛素、降糖灵等合用。 (作者单位:哈药集团制药六厂) 中医与西医论文: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异同点 [关键词] 中医学;西医学;异同点 随着西方医学的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因此,在社会上、甚至在我们的同仁中不断产生着“中医学科学吗”这样的疑虑,更有甚者用西医学的方法论来解释、验证中医理论。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不科学的东西能经得起几千年的实践检验吗?因此,笔者以为对中医学与西方医学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点,对于我们学习中医学或者西医学理论,使二者互相取长补短,端正对中医学或西医学的看法、发展中医事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1 中、西医学的含义及由来 1.1中、西医学的含义 中医学即中国的传统医学,这是因为它是中国的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是与现代医学相对而言的。所谓传统医学是指:“在现代医学传播和发展以前就已经存在几百年的有生命力的医疗实践,而且至今在应用(《WHO第八次工作纲要》)”。中医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中理论最完整、经验最丰富的传统医学,包括汉医、蒙医、维吾尔族医、藏医,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医等。西医学即西方医学,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它运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各种病因的致病作用、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从而达到增强人体健康和延缓衰老为目的一门科学。 严格说来,医学只有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之分。现代医学是传统医学发展的产物,现代医学是以西方医学为代表的、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西方医学又是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基础,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2中、西医学之说的由来 几百年前,在我国是没有中医学与西医学之说的。其说是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而逐渐形成的。西医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北朝时代,但是在鸦片战争以前,对中国医学影响并不大。直到19世纪,伴随着传教士的来华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的入侵,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日益广泛的传播:由沿海向内地、由开办诊所到建立医院、由办学校到吸引留学生、由翻译医书到成立学术团体,100多年,在我国形成了中医、西医并存的局面。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中医、西医之称。清初学者戴震曾主张将中西知识结合起来,他曾说“存古法以溯其源,秉新制以究其变”使“中西两面法权衡归一”。至清末唐容川等人提出系统的中西医学汇通之论,民国初年以降通派大兴于世。20世纪50年代,由于各级政府大力提倡将中、西医结合起来,于是又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说法。在中国,人民习惯将医学划分为中医、西医。并理解为中国医学和西方医学。这种划分在人们的思想中产生了一些混乱,也导致了中医与西医之间的某些对立情绪。因此,一些人用西医学的方法论研究、验证中医学理论的正确与否也就不足为奇了。 2 中医、西医学的相同点 总的来讲,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医学的范畴,作为医学两者都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者知识的实践活动。其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研究的对象相同 中、西医学都面对的是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人,是研究如何维护与促进健康;如何预防与治疗疾病使人康复。从这一角度来讲,中、西医学都是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因此都能对人体的生命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2.2认识疾病的角度相同 两者都是从疾病的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的。如对咳嗽的认识,中医多认为由于外邪侵肺,导致肺气不畅而上逆而引起,而西医多认为是多种外源性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使人的机体所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由此可见,两者都是从“咳嗽”这一现象而探求疾病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治疗方法而治愈疾病。 2.3产生的基础相同 事实表明,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医学是在通过实践――理论――实践这一无穷循环的过程而不断发展的,西医学则是通过实验―理论―实验的无穷循环的过程。换而言之,两者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医疗实践活动,再进一步地总结经验,形成新的、正确的理论。 2.4治疗疾病的目的相同 中、西医学不仅在研究对象、认识角度和产生的基础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二者在治疗疾病的目的上也都是为了起到控制人体如对患者“细菌性痢疾”(下痢脓血、红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等)的治疗,西医可用黄连素、四环素、痢特灵等药物进行治疗;中医可用针灸治疗,即用针刺人体的某些穴位,使人体抵抗能力(吞细胞的活性)增强,并配以“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从而达到痢止的目的。 综上所述,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都把行医防病作为神圣的事业,在诊治疗程上都是先诊断、后治疗,在治疗上多以药物为核心而治疗疾病。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实践检验,两者都是科学。 3 中、西医学的主要区别 3.1产生的时代不同 中、西医学两种医学理论是人类历史上两个不同时期的历史产物。中医学起源于原始的生产劳动,产生于先秦时代,一般认为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至三国时期。西医学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基础,产生于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和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并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大致经历了希腊的经验医学、近代的实验医学和现代医学发展的阶段。 3.2 文化背景不同 中医与西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下产生的,是以不同的文化形式来反映医学对象的。西方文化的基石是原子论。它认为世界的事物是可以分解、分离后,单独进研究的。而中医药在两千多年前就基本建立起它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认为世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导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医学是为科学文化形式表达和反映医学对象的:诸如 细胞、细菌、病毒、器官、组织、免疫、神经传导、能量代谢等等,都是纯粹反映自然及其规律的科学文化形式,很少有民族区域人文色彩。这样的文化形式超越了民族区域的限限制,是任何人都无法不承认和无法不相信的。而中医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特定的人文背景,注重自然、环境、人体、心理诸要素的综合作用,注重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和整体效应,充分体现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统一。其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如反映脏腑关系的十二官;反映药物类别的上、中、三品和寒热温凉四性;反映治疗原则的提壶揭盖、逆流挽舟、培土生金、水火相济等等无不是中国文化特殊的概念和范畴。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医之间在理论上还不能沟通,其差别无法弥补的原因所在。因此,在讨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时,往往有许多论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难以理解,而从人文的角度思考则又容易理解。诚然,人文科学本身具有的间接性和模糊性不是现化实验可以直接验证的,但无庸置疑的是,中、西医有着异曲同工的效应。现在,很少有人用中医理论来解释、验证西医,那么为什么又要用西医的方法来解释和验证中医呢?我以为面对共同的医学难题应互相取长补短,把精力用在发挥各自的特长上。 3.3 对人体研究的方法不同 由于中、西医产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对人体的研究方法有异。从总体上说,中医主要是采取以表知里的推导方法,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元气论,以及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界是整体系统论为基础的;西医学则是以元素分析的方法,利用精巧的解剖技术、高倍显微镜观察和精密的化学分析,以人体解剖生理学为基础的。如:西医把人体的神经系看成是人体中最主要的控制系统,虽然后来有所变化,把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自主)神经系统。近来又提出神经体液调节系统;而中医则根据天人合一的原理,观察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的现象,对人体提出“肾水蒸腾,心火下降”,人体的运动是“水火相济,心肾相交”,是一个自成的完整系统,并没有一个优先的控制系统来调节人体的运动。笔者认为,作为现代医学的西医学只要向前走一步,也会形成中医的这种对人体认识,因为其提出了人体分为9大系统,而这些系统又是相互联系的。按照现代系统科学的协同论,在众多的相互影响的系统由必然存在一运行同期最慢的基本运动系统。这就是支配原理,它支配着其他系统的运动。而中医则抓住了这升降浮沉(阴阳的、气血精液的、脏腑的、经络的)基本运动系统来进行理论论述的。 3.4 临床诊治疾病的角度不同 由于中、西医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中医学采用的是综合、归纳的方法和运动辩证逻辑;西医学则是采用分析、演绎的方法和运动形式逻辑)。因此,中医学重视人体正气(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个体特异性和因时因地之差,多从病理反推生理,其诊治疾病的单元是一定时限内疾病功能状态的“证”,即“审证求因”,从病证出发寻找病因,从结果追溯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顾及致病因素的物质实体本身如何,而是着眼于病因对人体整体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人体对致病因素的整体反映上认识病因。因此,如果人体无偏盛偏衰,无太过不及则为健康之“平人”;西医则从群体研究资料入手,诊治单元是从疾病的共同规律和以生理学为标准、以病理学为依据,按时间流程认识“病”,主要借助于近代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方法,着眼于寻找致病的物质实体―细菌、病毒、结核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水盐代谢、细胞变异、神经体液等。研究各种有损机体的物质因素,直接研究它们的属性、生活史及其对人体的危害作用,然后找出消除它们的措施。再者,西医在诊断疾病时,并不是医者直接从患者身上得出诊断,而是在医者与患者之间有一个中介系统,如X线、CT、磁共振。又比如各种系统检查,以及更为先进的生物基因实验检查等,中介一旦建立后,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可复制。同时,中介也是技术外化过程中形成的客体系统,它是诊断系统由技术内化的过程形成,就是说这个诊断依靠的是主体(医者)的把握力,是心的感悟和顿悟的作用。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特别强调“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而西医则重视病因治疗,致力于寻找针对病因的特效药,如抗菌、抗肿瘤之类的药物。 3.5 对药物的认识和使用不同 由于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因此,对药物的认识和在使用上亦迥然有异。例如,对出现感冒症状(咳嗽、咯痰、发热)的患者在给予解热剂、止咳药,以及必要时投以抗生素进行治疗时,不太考虑此时患者全身如胖瘦、强壮虚弱等体质的情况。实际上,是针对感冒这一病状进行治疗的。与此相反,中医治疗同样的感冒症状,对身体强壮(阳证)和身体瘦弱(虚证)的治疗用药选取的方剂和药物是不一样的,前者多用葛根汤,后者多用真武汤,这叫随证疗法。总之,西医学主要用单体化学药物与生物制剂,中医主用复方。西医学也有复方,其复方主要用于药物的协同作用或用以消减治疗药物的副作用,而中医的复方却有着多方面的用意(减轻某药的毒性或增强某味药的作用,或加强全方的作用等)。 4 中、西医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前者偏于整体看问题,后者则偏于局部的分析方法看问题。因此,二者都存在着某些局限性。 4.1中医学方面 (1)直观性:中医学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尤其是受孕育中医学的我国古代科学的这一母体的影响,也存在着学科分化的不足,在深入、精细、量化等方面存在问题,难以找到明确的二级学科的边缘、界线及学科前沿。另外,从方法论上讲,哲学层次、亚哲学层次的方法代替不了医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的特殊方法,它只能通过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如抽象、假设、模型等起作用。还应该看到,中医学在目前的自身学科的学术标准的基础性内涵建设方面还处于滞后状态。 (2)相素性:由于中医重视人的无形的关系本体,而相对轻视了实体本体的研究,故而不可能再建立另一套分析、实验的研究方法。也正是由于中医一开始就视人为天人合一的复合系统,很难将人体作为简单、线性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故而没有走西方对抗医学之路,去着力发展外科手术,合成药物疗法。在近代西医学的竞争中,中医长期处于受排挤、歧视和被改造的地位,中西医学理论上的差异便是20世纪以来中国医学百年衰落的根本原因。 (3)猜测性:中医将哲学引入其中,丰富了中医说理的表达,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心主神明等,但也把哲学的概念引入了中医的内容,使中医学的某些内容的理解出现了不同说法,产生了歧义性和由于中医学对人体的细节方面了解不是很充分,因此,在许多方面带有一定的猜测性。 4.2西医学方面 (1)不能完整反映活的人体:由于西医对人体各部分、各个过程进行分别研究的传统方法不能完整地描述活的整体现象,如:西医将人体分为9大系统,然后对人体的各个系统分别进行研究。这种按系统分别研究的方法近来也遇到巨大的困难。如内分泌系统,原来认为内分泌素是由内分泌腺体如垂体、性腺、肾上腺、甲状腺等分泌,现是发现心、肝、脾、肺、肾皆可分泌内分泌素,甚至连血管也分泌内分泌素。因此,用这种方法研究人体西医学自身受到很大冲击。中医则不然,在心、肾的升降运动上还必须有肝主疏泄、肺主肃降的协同作用,才能完成升降浮沉的基本运动,这种协同运动还必须有“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能量供给才能形成稳定的运行系统。 (2)解剖破坏了人体内在的特殊联系:人体毕竟不仅仅是一部要拆卸、可安装、可还原的机器,人是一个活生生的活动着的生物体。人至少具备以下5种不同的属性:自然属性的人、社会属性的人、精神心理属性的人、信息属性的人和组织结构(包括器官、细胞、分子)属性的人。因此,单纯针对人的组织和结构属性进行研究,破坏了人体与局部的、内在的特殊的(目前发现或没有被发现的)联系,妨碍了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探讨;在实施防病治病时,不能足以使生命最大限度地保持健康状态,这一见解已逐渐为现代人类所共识。 (3)用药的专一性,使用药后的副作用越来越不可回避:由于西医是以分析的方法为基础,它的用药专一性特强,往往在消除一种病因时,同时损失了机体的正常部位或机能,从而使人体产生新的疾病。如:细菌性痢疾在治疗时应用抗菌素杀灭细菌的同时,又抑制和杀灭了大肠杆菌,影响了人体的消化功能,使人体产生新的疾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伴随人类社会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疾病谱发生了结构性变异,现代综合征、癌症、心身疾病、医源性疾病等,使人类痛感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强烈呼吁“回归自然”。2500多年以来发展起来的中国生命医学的整体医学思想恰恰可以从理论到技术上补充现代生物医学缺陷和不足,拯救现代医学危机。笔者认为,应认识人类科学体系发展的多元性,承认医学有中、西方两个源、两个流,摒弃以西方现代分析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作为评估科学发展取向的唯一标准。只有这样,东西方科学文化才能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成功地构筑起互相结合的“融通走廊”,建立公平、兼容的科学评估体系,才可能熔东西方医学为一炉,在新的千年中创建人类统一的新的医学! 中医与西医论文:对于在小儿脑瘫治疗中中医疗法与西医疗法的探讨 【摘要】 通过查阅文献,整理目前国内临床应用对小儿脑瘫的主要治疗方法,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临床应用,进行探讨。认为治疗脑瘫使用单一疗法,疗效有限,应使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且要尽早治疗,而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该病前景广阔,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康复训练; 针灸疗法; 药浴 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年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中医学认为小儿脑瘫为先天不足、肝肾亏损,脑髓不充,以及后天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最终出现“五迟”“五软”“五硬”。本病多四肢不利,常伴智力低下、癫痫、语言、视听和其他障碍。由于脑神经细胞再生困难,因而本病具有致残性,一旦发病,不易恢复,往往给患者造成终身痛苦,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的方法日益增多,也越来越规范。中医包括针灸、按摩、中药、中医穴位注射等。西医有康复训练、心理疗法及药物、手术等。 1 中医疗法 1.1 按摩 按摩可通过刺激部位反射性的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加快血流,促进脑细胞的发育,提高其代偿能力。如邵银进等[13]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脑瘫舒筋活络按摩油进行推拿治疗,且配合程度越好,治疗效果越显著,能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 1.2 针灸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疗效独特,且具有“简、便、廉”的特点。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前景也十分广阔。但患儿的配合成为针灸推广的难点。取穴多以头部为主,配合督脉及肢体穴位。如李玉芹等[9]应用天灸配合体针推拿治疗小儿脑瘫。魏文著[10]应用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取穴以督脉经穴为主,辨证施治及随证加刺,取得满意疗效。谢洁珊[11]等对34 例体质及营养状况欠佳的脑瘫患儿采用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结果身体免疫力增强7 例,汗出减少 4 例,食欲好转3 例,遗尿减少1 例,总有效率达45%。 1.3 中药中药治疗脑瘫,目前还只是治疗小儿脑瘫的配合疗法。主要是由于治疗脑瘫需要长期服药,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有待探讨。刘振寰教授根据脑瘫患儿肌力、肌张力的不同,创制了小儿康复药浴方、硬瘫洗浴方及软瘫洗浴方,减轻了药效的累积对患儿的长期影响,且与按摩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2]。 2 西医疗法 2.1 康复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受到青睐,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主流方法。西医学者形成各自许多学派,如Bobath法、Vojta法、Rood法等。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患儿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等进行治疗。通过训练有利于启动脑瘫患儿的大脑代偿功能,改善患儿症状。如姚军等[5]通过头部控制、坐姿、爬行、上肢、下肢、立行走、智力以及Vojta及Bobath法中的诱导疗法,结合针灸、推拿来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和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2.2 药物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究空间。如曲凤媛等[1]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2.3 手术本法为通过调整神经通路,从而缓解症状,有一定创伤性。年龄大、有继发障碍、有适应证的患儿可考虑。1991年徐林等[2]首先报道国内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患儿。近些年手术治疗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断涌现。如袁海斌等[3]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对患儿行颈动脉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后配合高压氧及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症状,尤以改善流涎症状最佳,手足徐动、语言障碍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应用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并与SPR法进行比较,认为激活传导术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创伤小,疗效显著,副反应小。 2.4 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如今方兴未艾,应用于小儿脑瘫领域意义重大。如俞珍等[6]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治疗:对患儿提供针对性、有步骤的心理咨询,对患儿的家长,特别是母亲进行咨询,使其建立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心理障碍,社会适应性行为提高显著。 2.5 其他疗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许多治疗手段应用在脑瘫领域,如针对患儿足畸形,陈秀恩等[7]在脑瘫松解术后患儿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佩戴踝足矫形器,患儿痉挛和挛缩得到明显改善;桂华等[8]应用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治疗后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降低,认为在高压氧的状态下脑组织氧代谢旺盛,对可逆转的脑细胞有促进转化作用,并可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此外,音乐疗法作为一门新兴的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学科,能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有不同程度的镇静、镇痛作用;而神经干细脑移植作为干细脑移植领域的主要一员,用于治疗脑瘫前景广阔,但尚不完善,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有报道北京海军总医院完成世界首例缺血缺氧性脑瘫患儿脑神经干细脑移植。 3 讨论 脑瘫是引起儿童肢体残疾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育。脑瘫病理基础的复杂性催生了治疗手段的综合性。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最好的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婴幼儿脑组织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有一定的恢复和代偿能力。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所以,对脑瘫患儿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②脑损伤具有“不可逆性”,单一疗法往往效果有限,而本病治疗越早越好,故多种疗法的结合是必要的。但要结合患儿的性格、类型、年龄等特点,防止疗效降低或加重患儿父母的经济压力。③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治疗脑瘫应用前景广阔,也是我国的特色医学,发展潜力巨大。④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家长要持之以恒地予以配合。患儿的康复训练需要家长在经济上和精神上予以支持,而且患儿的部分训练也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完成。⑤脑瘫患儿的心理治疗也要重视,使患儿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作好准备,以便在配合治疗的基础上,将来更好地投入社会。 中医与西医论文:谈税收原则的“中医”与“西医” 从西方经济学的普及到会计审计准则等与国际接轨,似乎凡是涉及经济圈的便总与“舶来”有关。祖宗法规看来已不入潮流,鲜有人问津了。以至于许多人都觉得中国的税收制度完全是引进的,与古代税制毫无血缘关系。毕竟一个是农业时代,一个是市场主宰的时代。但现实是中国古代的税收原则不仅与近代西方税收原则相通,而且它们指导思想的不同像极了“中医”与“西医”。中医着眼全局讲究调节全身,打通脉络,和谐统一,西医则注重局部的实际操作性和个体的独立性。这种不同则源自于文化的差异。 一、古代税收原则和潜在的指导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天下万物的和谐统一,只有万物处于生态平衡中,各自才能处于自己的最佳状态。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古代税收原则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与民休息。有民才有君,有君才有国,富国裕民才是天下大同。从黄老之治、光武中兴到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圣贤之君无不重视“轻税安民”。北宋王禹称“君以百姓为天,对百姓不能不征税但要适度。”南宋叶之称“减赋养民,民富才能富国强兵”,朱元璋称“阜民之财,息民之利”。 (二)注重理财。1、理财的指导思应是理天下之财。王安石认为:为天下理财,不为争利。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夫以理天下之财,则专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为义也。“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只有聚财才能用财。”2、重视生财、聚财、取财、用财的良性循环。“财”指财政收入,古代主要指税收。先秦时期的《周礼》和《礼记》中记载:培养财源,用财有道。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财恒足也。3、管仲主张外因天下,即税于天下而非税于本国。4、理财的方式为“调剂”、“挖掘”、“节制”、“控制”、“疏通”,即南宋叶之指出的“夫聚天下之人,则不可以无衣食之聚,衣食之聚或此有彼亡,或彼多此寡;或不求则伏而不见;或无节则而其收;或消削而浸微;或少竭而不继;或其源虽在而浚导无法,则其流壑遏而不行”。 (三)税负平等。《禹贡》强调“均平负担”。管仲在《管子》中称要贫富有度,贫能予之,富能夺之,但予要见予之形,夺不见夺之理。 (四)确定原则。《禹贡》中记载赋税有偿。即税收法定,而不能依君王的意愿随意征税,加重百姓的负担。 (五)注重纳税能力。《禹贡》中有“任土所贡”、“任土所产”的记载。 二、西方税收原则和潜在的指导思想 西方文化强调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个体利益的独立性。在税收上则认为征纳双方的利益是对立的,二者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中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近代的税收原则主要体现在配第、尤斯蒂、亚当・斯密和瓦格纳提出的税收原则上。配第的税收原则为“公平、便利、节省”。尤斯蒂的税收原则为:1、促进自发纳税的课税方法。2、不得侵犯臣民的合理自由。3、平等。4、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征收迅速,其间没有不当之处。5、挑选征收费用最低货征。6、纳税手续最简,时间安排得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则为“平等、确实、便利、最小征收费”。瓦格那的税收原则包括财政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正原则和税务行政原则。西晋时期的傅玄曾经提出税收应当做到“赋税至平、积俭、有常、壹制”,其中“至平”就是现在所讲的公平,“积俭”指最小征收费,“有常和壹制”指税收确定性,这与斯密的四原则是一致的。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税收并不缺少税收原则,而且它的提出是早于西方的,或许它是税收原则的萌芽。 三、从中国古代与西方税收原则比较看中国现行税收制度 中国现在正处在新一轮税制优化过程中,税制优化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便是诚信纳税制度的建立。这种制度既是有形的,即成文法规,又是无形的,即征税主体、纳税主体、税收客体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征纳双方的利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征税人不应只是冰冷的国家行政机关,而应是一个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服务机构,应当维护纳税人的权益。这样,才有利于纳税人养成自觉纳税的意识,纳税义务不再只是经营成本、心理痛苦的代名词,只有诚实纳税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更多阳光财富的创造。中国古代提出的“与民休息”的原则,正是强调税收生态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是处于同一个生态圈中的,二者是可以形成双赢的正合博弈的。 中国古代重视“天下”的理念,把为国家财政出谋划策的人称为理财家,并指出理财乃为天下理财。从这个角度看,税务机关似乎不应仅仅是一个行政机关,它取得纳税人的钱是天下财富,既然天下财富,就更应懂得理财之道。中国古代税收原则体现了一些系统论的思想,但缺乏西方税收原则的可操作性,这也正是我们先行的税收制度所缺乏的。中国古代的税收原则和西方近代的税收原则并无谁优谁劣之分,它们的不同在于文化的差异,而相通也正在于人类文化的共识。 中医与西医论文:膝关节半月板修复术后的西医康复治 疗与中医骨伤练功比较 【摘要】 目的:比较膝关节半月板修复术后的西医康复治疗与中医骨伤练功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3年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伤科三病区所行的膝关节半月板修复术后采用西医康复治疗方法的21例和采用中医骨伤练功方法的28例。结果:两组病人后期恢复均良好。结论:西医康复治疗与中医骨伤练功的恢复效果相同。 【关键词】 半月板修复术后;西医康复治疗;中医骨伤练功 半月板损伤是膝部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多发生在膝关节屈伸时同时受到较大的扭转和撞挫[1]。较轻的半月板损伤可行保守治疗,较重的因近年来关节镜的发展,大部分可在关节镜下行半月板修复术。想恢复受伤前状态,术后恢复治疗尤为重要。以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0月收治半月板损伤修复术后病人中21例行西医康复治疗,28例行中医骨伤练功治疗为例,本文就西医康复治疗与中医骨伤练功在半月板修复术后的恢复治疗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术后恢复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所有49例入院时只有半月板损伤,无其他疾病,均行半月板修复术。21例术后行西医康复治疗中,男性15例(71.48%),女性6例(28.52%)。年龄21~51岁,平均(30.4±8.9)岁。28例术后行中医骨伤练功中,男性19例(67.86%),女性9例(32.14%)。年龄19~59岁,平均(30.96±10.0)岁。 1.2 操作方法:①西医康复:术后第一阶段(0~6周):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在康复医师帮助下进行关节活动度(ROM)练习(屈膝 1.3 术后随访:术后当天、6w、14w、24w全部49例均检查下肢肌力及膝关节主动活动度,有无膝关节疼痛及何时达到无痛跑步。 1.4 统计学处理:组间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统计软件选用SPSS10.0。P 2 结果 2.1 恢复效果:西医康复治疗的病人达到无痛跑步需(20.6±1.3)w。中医骨伤练功的病人达到无痛跑步需(21.4±0.8)w。两组术后恢复良好,无不满意情况出现。 2.2 住院日:西医康复治疗组病人住院日10~30d,平均住院时间为(22.6±3.6)d,中医骨伤练功组病人住院日12~28d,平均住院时间为(18.8±3.2)d。 2.3 术后随访:全部49例术后当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膝关节伤口疼痛及发热。术后行西医康复治疗的病人于6w时膝关节ROM平均(81.6°±3.8°),14w时膝关节ROM和下肢力量均恢复正常,24w均达到无痛跑步,平均恢复时间(20.6±1.3)w。术后行中医骨伤练功的病人于6w时膝关节ROM平均(68.6°±2.4°),14W时有1例膝关节ROM未达到正常活动度,ROM为0°~120°,24w时均达无痛跑步,平均恢复时间(21.4±0.8)w。 3 讨论 在资料中病人的年龄、性别及所行手术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术后恢复均能达到无痛跑步,表明两者术后恢复效果相似。西医康复治疗组6w时膝关节ROM平均(81.6°±3.8°),而中医骨伤练功组为(68.6°±2.4°),两者有统计学差异。西医康复治疗组运用现代医学康复知识及治疗工具,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行术后恢复,主要是病人患肢的被动活动。而中医骨伤练功组依靠骨伤科医生告知的传统骨伤练功方法,进行自我主动练习,因此在6w时膝关节ROM两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医康复治疗组14w时膝关节ROM和下肢力量均恢复正常,而中医骨伤练功组有1例未达正常的膝关节RO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西医康复治疗组继续系统训练,这个阶段主要为自身主动运动。中医骨伤练功组渐进性的增加功法的难度、持续时间及次数,仅有1例未达到正常的ROM,但其与正常也相差无几。西医康复组与中医骨伤练功组均能达到无痛跑步,前者平均恢复时间(20.6±1.3)w,后者平均恢复时间(21.4±0.8)w(P 中医骨伤练功术是中医骨伤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人体主动运动锻炼的方法以健身强体、增强机体关节的运动、增强人体肌肉力量以及内脏功能,并以此来防治疾病,促使肢体功能得到锻炼,从而加快损伤疾病康复的一门学科[3]。它与西医的康复医学有着相同的疗效,但其强身健体、防治疾病、治疗费用低等优点,却是西医康复医学所欠缺的,中医骨伤练功术在术后的恢复治疗中值得临床推广。 中医与西医论文: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与疗效 摘要:目的:研究讨论关于中医和西医放射结核治疗肿瘤的临床疗效和优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放射治疗肿瘤 恶性肿瘤是目前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已成为目前我国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具有千百年的历史,而西医是近现代出现的治疗方法,对于治疗肿瘤的临床效果也具有明显优势。在治疗方面,中医与西医有各自不同的优势。现今临床治疗肿瘤常用的方法就是中西医结合放射治疗肿瘤,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互相补足,保证更好的达到治疗效果。以下为具体治疗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所有45名患者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的年龄为35~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4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28例。女性患者中患乳腺癌9例,患子宫颈癌11例,患其他癌症8例;男性患者中患肝癌5例、肺癌4例、鼻咽癌3例,其他癌症5例。 1.2方法。对三组患者分别采用单纯中医抗肿瘤法、西医抗肿瘤治疗和中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方法,所有患者经过常规治疗3个月,治疗过程除主要治疗方案不同外,所有辅助治疗方法完全相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肿瘤标志物检查,以判定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下降的程度,当数据符合标准之后,嘱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待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3年,随访三年后,统计患者中存活的例数、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1]。 1.3统计学分析。根据SPSSl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i±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主要分局X.2检验。所有数据相比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长久以来,中药治疗肿瘤的主要作用就是预防和减轻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肿瘤方法的并发症,减轻化疗等药物对身体各脏器功能的损害。中医在治疗时主要讲究的是对患者的病因进行根治,治疗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重要抑制肿瘤的生长或复发,同时固本培元等达到以毒攻毒、消灭肿瘤的作用[2]。对于晚期的肿瘤患者,中医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控制瘤体的生长,还能有效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起到预防、调养、增加免疫力的作用。 西医治疗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放射治疗、化疗等方法。西医治疗肿瘤不仅能够治愈,还可以良好的保护周围临近组织、器官等,这是中医治疗不能达到的效果,虽然西医治疗肿瘤的方法是目前治疗肿瘤方法最为广泛的方式,但西医治疗肿瘤的合并症与副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近些年随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治疗在临床治疗肿瘤方面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中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成为目前医学界常用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不仅补足西医的不足,更起到了促进作用,增加了临床治疗肿瘤的显著效果。中医和西医结合放射治疗肿瘤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的作用。患者经治疗后,生活质量与存活时间明显增加。西医放射治疗肿瘤同时应用中药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不受侵袭,还能控制放射治疗的局部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后遗症,提高生存率。 应用中西医放射结合治疗法在治疗乳腺癌时,不仅可以保留乳房的基本形态,再配合根治放疗方法更能够很好的控制肿瘤,保持患者的乳房形态近似正常,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3]。中医和西医结合放射治疗肿瘤同样可以有效的治疗直肠癌,其临床效果也很好,在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或者是由于癌症达到晚期不宜手术的患者,通过中医和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都能够明显的降低患者的痛苦,减轻甚至治愈直肠癌引起的出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这种治疗方法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直肠癌最常用的方法。 综合来讲,中医和西医放射结合治疗方法对于肿瘤的患者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控制癌症的进展,能很好的控制肿瘤的扩散,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痛苦与不适症状。因此,目前中医和西医结合放射治疗肿瘤在临床上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也体现了现代医学的人性化发展。 中医与西医论文: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法对《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研究 【摘 要】教师上课时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以及学科知识的传授上,很少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对《中医内科》和《西医内科》两门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法进行研究,得出了两门课由于性质不同决定了各自具有不同的教学行为比例。 【关键词】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法 分析编码体系 行为统计 一、研究背景 教师从事课堂教学观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研究教与学最适当的场所,它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但是平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以及学科知识的传授上,这使教师很少对自己的行为有自觉意识,也就无法认定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效。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根据是否借助辅助工具来划分,课堂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传统的听评课观察法属于直接观察法。该方法实施比较简单,能得到具体、生动的印象。但是,人的感官接受和保存信息的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对被观察现象完整、精确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利用摄录仪器对授课过程进行间接观察的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以上弊端,而且能够使得研究更加地细致、深入和科学化,更能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用这种方法研究课堂有着独特的优势:(1)使得一次性的、单向的课堂教学过程真实再现,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观察者的主观回忆和主观判断,更重要的是为课堂的精细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2)有助于授课教师真实地了解自己的课堂行为,从而有利于教师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使其问题的解决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3)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课堂教学成了可以反复观察、研究的资料;(4)可对一系列课例进行综合和比较,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一节课的孤立研究方法,从而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可靠。 我们选择讲授《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两位教师及所在班级进行研究,将他们分别记为A教师和B教师,所在班级则为A班、B班。这两门课程皆为2012年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固定的教学模式。两位教师均为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其中A教师比B教师工作年限更长一些。本研究所选取的两节课,均可体现本课程的课程特色,遵循了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对于课堂教学录像的研究,可采用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两种角度。定性观察是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资料以非数字化的形式(如文字等)呈现的课堂观察;定量观察是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在此我们重点研究定量观察法。 定量观察法中经常使用分类测评工具,分类测评工具将那些准确反映观察目的的目标行为进行分类,从而建立比较具体的观察框架供观察记录时使用。编码体系是观察调查法中常用的一种观察工具。 首先,编码体系要求确定要观察的具体行为,然后对准备观察的具体行为进行编码。观察者在指定的一段时间内,记录下观察对象特定行为的编码。弗兰德斯师生言语互动分类体系(FIAC)是国外较有影响,被广泛使用的编码体系。近几年来,我国在课堂观察量表开发方面,比较著名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教授领导开发的 LICC 模式。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编码体系的要点,结合这两门课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环节,有针对性的编制了一套编码体系,如表1。 在整节课录像观察过程中,利用专门的播放软件使教学录像在播放时每隔3秒暂停,观察者就依照上述分类记下最能描述教师和学生行为的相应编码,记录在数据表中,录像方能继续播放。根据弗兰德斯建议,如果同一个3秒钟内发生了两个事情,应记录更为突出的那一个,如果同样突出则都应记录下来。全部记录完毕,将号码整理成矩阵图,作为分析的依据。通过统计软件统计可以得到表2。 三、研究结论 (一)教师行为比较 两堂课皆为实训课,通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两位教师的教学操作演示所占的比例大,分别为25.85%、21.58%,但两位教师在知识陈述方面所占比例差距明显,分别为14.22%、31.71%,说明B教师在授课时更注重知识的陈述。再一个差距较大的为提出任务或预设场景行为,分别为6.95%、1.31%,说明了A教师更加擅长使用案例导入教学法。 (二)学生行为比较 A班的实训总结或汇报操作数据为4.20%高于B班的1.69%,可以看出A教师要求学生在实训中多理解,实训结束后要进行实训总结或汇报操作。B班的学生实训数据为34.15%,高于A班的13.09%,说明B教师更偏重于学生个人的动手操作或场景演练。 (三)交互行为比较 此分类中的数据,除了沉默与等待一项A教师的数据低于B教师外,其余项均高于B教师,我们可以看出A教师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较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指导或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时向教师咨询。 (四)整体教学结构比较 从课堂教学录像的教学行为统计可以看到两位教师的行为分别占到49.92%、56.29%,在整堂课的比例皆为一半左右的时间,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练习与交互的时间。 B教师的主体行为略高于A教师,且B班级的学生行为比例高于A班级,但是在交互行为中A教师及所在班级的比例远高于B组,这除了能说明A教师教育经验比B教师丰富外,还可以看出两门课的授课结构不大一样。中医课程的学了记忆外,还需要大量的经验,而教师在实训时就可以通过实训指导将自己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故实训指导占到总行为的20.52%。西医课程的学习可以借助于丰富逼真的实训环境,需要学生更多的去适应环境,熟悉各种器材,故学生自主操作的比例为34.15%,要高于中医课程的13.09%。 四、研究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课程,在课程评价时不能用同样的授课行为比例去评价,因为专业的不同就决定着它的性质不同,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手段也会有所不同。 现在我校所有教室皆安装了教学监控系统,使得教师从事课堂教学录像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对自己和同事的课堂录像观察,统计出每堂课各个环节的行为比例,可以审视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行为所占比例是否合理,增进对自己行为的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提高自己自主性的专业判断力,并通过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中医与西医论文:膝骨关节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西医检查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 【摘 要】 膝骨关节炎是中老年常见病,属于中医学“骨痹”的范畴。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有深刻的认识,但对其辨证分型有着不同的观点,因此在治疗上也有不同的观点。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关于该病证型分型尚无统一的国际、国内标准,不利于中医对该病的治疗。因此,笔者通过回顾古籍及文献将关于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作此综述。 【关键词】 骨关节炎,膝;中医证型;影像学;病理学;基因蛋白组学;综述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又称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膝关节疾病,以膝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弹响及畸形或关节内游离体形成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在病理上可有软骨的退变、磨损以及丧失,进而软骨下骨硬化、囊性变,关节边缘出现唇样增生及滑膜不同程度的炎症病变。据统计,KOA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患病率分别为24.70%和54.60%,并且该病致残率较高[1-2]。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体重普遍增加现象的出现,KOA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3]。 1 中医对KOA病因病机的认识 KOA属于中医学“骨痹”的范畴。中医学无膝骨关节炎这一病名,但记载了对该病类似症状的描述、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诊疗经验。《素问》曰:“骨痹,病在肾,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灵枢》曰:“骨痹,关节疼痛不用,关节拘挛,步履艰难,骨节沉重,活动不利。”阅读古代文献,《内经》对KOA病因病机已有非常精辟的记载,并且通过历代医家临床实践总结中不断得到提高。石印玉教授总结KOA病因病机时,指出本病是“本痿标痹、痹痿并存”,此观点正体现了此病“本虚标实”这一本质的病机特点[4]。近年来,在古代医家对该病病因病机研究的基础上,一批学者在继承祖国传统医学学术思想以及借鉴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对KOA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提出了“瘀血说”“肾虚说”“风寒湿痹说”等多种的病因病机学说[5-10]。 2 KOA的中医辨证分型概况 中医药管理局发行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该病证型分为肾虚髓亏、瘀血阻滞、阳虚寒凝3类。这种分类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临床上被广泛采用,但是在辨证分型中将瘀血阻滞作为独立证型,不能体现该病“本虚标实”这一特点。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发行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KOA分为3大证型:肝肾不足、筋脉瘀滞型,脾肾两虚、湿注骨节型,肝肾亏虚、痰瘀交阻型。关于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型还没有一致的见解,主要是根据该病“本虚标实”这一特点进行辨证分型。 2.1 KOA的病性辨证分型 病性是指该病病理改变的性质,也是该病病理变化的本质。因为病性是引起疾病的某种证候的本质性原因,所以也有人称病性为“病因”,含有审症求因之意。它决定着疾病性质及其各阶段的证型特点,是中医辨证中重要的内容,是对某种疾病一定阶段的整体反应的概括,也是对疾病过程中邪正盛衰关系的综合认识[11]。 因此,以刘向前[12]为代表按不同病因将该病证型分为寒湿阻络、肾虚髓亏、气滞血瘀、湿热痹阻4种。通过对该病期刊文献研究,提出瘀、外湿、风、寒、肾虚是常见病因;而气滞血瘀证、肾虚髓亏证以及肝肾亏虚证是常见证型[13]。何峰等[14]通过对200例KOA患者的辨证治疗,认为该病大致分为气滞血瘀证、寒湿痹阻证以及肝肾亏虚证3种证型。娄玉钤[15]则主张该病应按伤筋症、节粘症、伤节症辨证分型。杨锦华等[16]报道了624 例病例原发性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肾虚、血瘀是该病的基本辨证要素,并提出了主要的中医证型,有肝脾肾虚、血瘀证,肝阴肾阳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血瘀证,肾阳虚、血瘀寒湿证4种证型。姚共和等[17]从另一个侧面指出寒湿阻络证、瘀阻脉络证、肝肾阴虚证、肾阳虚证为其常见的证型。刘志豪等[18]根据KOA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提出肝肾亏虚、筋骨不强是KOA发病的病理基础,而“寒”“湿”“热”“虚”“瘀”所致筋骨瘀滞为基本病因,从症状得出寒湿、血瘀、湿热、肾阳虚、肾阴虚、肝阴虚、痰浊、脾虚、风等9种辨证要素,提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阳虚寒凝、湿热郁结等主要中医证型。 2.2 KOA的分期辨证分型 近年来,部分学者根据该病的病程等发病规律,按照中医“同病异治”这一治疗原则进行分期辨证。如朱金华等[19]根据该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等将其分为早期、中期、晚期3期辨证,认为早期病机主要是因肾气渐虚,精气血不足,髓海失充填,筋骨失于濡养,故膝关节隐隐作痛;中期乃因肝肾、气血进一步亏虚,并受风、寒、湿邪侵袭,导致筋络关节痹阻不通,故膝关节疼痛重着、屈伸障碍、且遇寒痛增、得热稍减,该期多属于肝肾亏虚、寒湿痹阻型;后期主要因肝肾亏损日久,气血不和,痰瘀凝滞经络, 正虚邪恋进而伤筋骨,致使筋伤骨损,表现膝关节持续性刺痛、痛点固定、并伴关节畸形、屈伸活动不利。陈成亮等[20]也主张该病分期辨证治疗。谈莹莹等[21]指出,早期多属寒湿痹阻型,中期多是痰瘀痹阻型,后期则两者兼顾,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通经活络为大法。 2.3 KOA的八纲辨证分型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的证候的个体中总结、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它反映了祖国医学辨证思维的特点。八纲辨证即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来对疾病的病位、病势、虚实等进行分析辨别的辨证方法,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戴七一等[22]研究了KOA患者有关症状与临床辨证分型的关系,把该病分为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实证主要有湿热阻络型、寒湿阻络型、瘀血阻络型,虚证主要是肝肾两虚型以及虚实夹杂的混合型。李康[23]认为KOA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致病之本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致使筋骨失养;其标为风寒湿痹阻,致使脉络不通。进而将该病分为2证5型,即实证:寒湿痹阻型、湿热阻络型、血瘀阻络型。虚证:精血亏虚型、肝肾亏虚型。邓运明[24]将本病分为风寒湿痹型、气滞血瘀型的实证以及肝肾亏虚型的虚证,并提出分别以蠲痹通络汤、活血舒筋汤、养筋壮骨汤加减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2.4 其 他 中医的辨证方法还有六经筋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但都以八纲辨证为基础。尤其是六经辨证法,它将外感疾病的演变情况根据疾病的证候属性,以阴阳为总纲分为2大类证。近年来,以黄旭东、李峰等[25-26]为代表将本病按六筋经辨证分为足太阳经筋型、足阳明经筋型、足三阴经筋型和足少阳经筋型。 3 KOA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认识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一部分医家对KOA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分型与现代医学的检查指标(如影像检查、病理、血清物等)之间的某些联系进行了一些研究。 3.1 中医证型与影像学的相关性 随着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其在疾病诊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KOA的诊断中更是不可缺少。并且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影像学有一定的相关性。金立昆等[27] 通过对骨科门诊78 例(108 膝)KOA患者的分析认为,该病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肾不足、筋脉瘀滞型,脾肾两虚、湿注骨节型,肝肾亏虚、痰瘀交阻型 3种证型。并探索了KOA中医证型与X线表现之间的关系,认为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放射学表现有一定相关性,提出在胫骨髁间骨赘、外侧髌骨骨赘方面,表现为脾肾两虚、湿注骨节证最为严重,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其次,肝肾亏虚、痰瘀交阻证最轻,并进一步指出骨赘形成可以明显作为脾肾两虚型与湿注骨节型的辨证依据之一。戴七一等[28]研究KOA的中医证型与X线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混合型膝关节间隙变窄最多,肝肾两虚型、瘀血阻络型次之,湿热阻络型、寒湿阻络型则最为少见,此型多见于内侧区间隙变窄。孙钢[29]通过对该病中医分型与X线的研究,提出KOA分为风湿型、寒湿型与肝肾亏虚型3型,并提出“骨痹”辨证分型与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谢国平[30]提出该病中医证型分布中肝肾不足、筋脉瘀滞型较为多见,体重指数、身体肥胖情况、职业特点、关节液的颜色与KOA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并指出在X线分级方面,脾肾两虚、湿注骨节型和肝肾不足、筋脉瘀滞型多见于Ⅰ级和Ⅱ级,肝肾亏虚型、痰瘀交阻型则多见于Ⅲ级、Ⅳ级,肝肾不足、筋脉瘀滞型及脾肾两虚、湿注骨节型X线分级较肝肾亏虚、痰瘀交阻型症状较轻。 3.2 中医证型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 目前一部分学者认为KOA中医证型与病理之间有一定相关性。郑素明等[31]通过对该病患者进行关节镜技术治疗,并通过观察其关节镜下的病理表现,提出瘀血阻滞型的骨赘、关节积液情况比较严重,而肾虚髓亏型则以软骨退变为主要表现,此结果与该病“本虚标实”的发病机制相符合。陈文通[32]提出该病瘀血阻滞型患者可见游离体形成,并有较少的骨赘形成,而关节软骨的退变绝大多数为Ⅳ度,滑膜增生以 I度为主。 3.3 中医证型与基因蛋白组学相关性的研究 随着医学的发展,近年来部分学者探讨基因蛋白等现代检查指标与该病证型的相关性,试图为其辨证提供依据。谢国平[30]发现关节液中MMP-1/TIMP-1、 MMP-3/TIMP-l与膝骨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KOA肝肾亏虚、痰瘀交阻型的参考指标,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刘渊等[33] 提出在证型研究中,风寒湿痹型患者体内的CTX-Ⅱ低于气滞血瘀型和肝肾亏虚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然而COMP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从而显示CTX-Ⅱ和COMP有可能为中医微观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4 讨 论 由于KOA患者临床表现复杂,且早期表现不典型,给中医辨证分型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造成了目前 KOA 的中医辨证不规范,以至于缺乏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且临床分型标准不统一。目前关于KOA的中医证型分类只是流于一般的释病、立法及用药说理等,且频频涉及脏腑、气血、经络等,并没有体现病理实质。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医者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自己的中医证型分类法导致中医辨证分型比较混乱有关。其次,中医辨证分型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可导致究结果的不一致。因此,使用规范、统一、充分反映疾病本质的中医证型分类法是研究中医“证”的关键点,所得的结果才有可比性。最后,探讨KOA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与现代医学检查相关性方面研究的文章不多,目前还没有详细的论述。在探索两者结合的道路上,我们的目标是寻求一些定性、定量的客观性指标,把合理的中医辨证体系更加丰富化,进而制订统一的辨证分型。而不是把其转化为别的体系,甚至纳入到西医体系。 中医与西医论文:93例中西医结合治疗与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谈论并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9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随机原则,将全部患者分为中医治疗组39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54例,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法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疗效比较结果表明,中医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69.2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88.92%,两组疗效差异显著。 【关键词】中医;中西医结合;2型糖尿病;疗效 糖尿病(sugar diabetes)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1]。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消渴”证,病理上燥热为标,阴虚为本,并发症多见高血压、心肌梗死、白内障、痈疽等。本文对在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9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比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并筛选出更优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1资料 选择在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9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包括50例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按随机原则,将全部患者分为中医治疗组39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2.4±9.4)岁,平均病程为(4.6±2.8)年。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54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52.6±9.6)岁,平均病程为(4.4±2.3)年。全部患者均存在以下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多尿、多饮、多食、乏力;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末梢神经病变等。餐后血糖浓度检测情况:按照各组患者血糖浓度检测结果将两组又分别分为低血糖组、中血糖组、高血糖组,血糖浓度范围分别为7.7-12.9mmol/L、13.1-19.0mmol/L、19.1mmol/L以上。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显著性,故临床疗效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治疗方法[2]对于中医治疗组的患者,主要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方法,中药主要采用黄芪、丹参、茯苓、生地、山药等。中医方法主要为针灸治疗法,针灸的穴位包括:肝俞、胃俞、胰俞、肾俞等。对于并发轻微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配风池、内关、百会、太冲穴,对于并发轻微周围神经炎的患者,上肢加八邪,下肢加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15天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为一个治疗周期。中医治疗组中有31例患者同时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患者,除采用以上中医治疗方法以外,还结合西医疗法,即采用口服降糖西药格列齐特片80-240mg/天。 2.2疗效评价方法全部患者的疗效评价方法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参考标准》[3]。疗效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的标准是空腹或饭后尿糖检测显示阴性,空腹血糖浓度低于6.6mmol/L,无糖尿病的相关临床症状,体重在正常值范围;显效的标准是:24h尿糖定量低于10g或24h尿糖定量较治疗前降低超过30%,空腹血糖浓度低于7.2mmol/L,餐后2h的血糖浓度低于8.3mmol/L,糖尿病的相关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的标准是:24h尿糖定量在10至25g之间或24h尿糖定量较治疗前降低在10%-29%之间,糖尿病的相关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浓度低于8.4mmol/L,餐后2h血糖浓度低于10mmol/L。无效的标准是:治疗后血糖、尿糖浓度均未改善。 4讨论 目前,糖尿病已称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癌症的常见病,并且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远远高于1型糖尿病患者,约占全部糖尿病患者数的95%[4-5]。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中、西医有着不同的观念,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若将两种治疗观念结合起来共同治疗糖尿病,会得到更加乐观的疗效,由本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采用中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中医与西医论文:中医院校西医学教学难点与对策探讨 【摘要】由于中医院校与西医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西医学教学受到内容过多和学时有限以及学生学习目标、兴趣乃至学科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困扰,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介绍两种学科的差别和各自的优势特点,改变学生认知方法,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和内驱力;重点突出西医学迅猛的发展与创新,提纲挈领地介绍西医诊断治疗技术,加强形象思维训练,注重功能模拟、直观教学以及教学的艺术性,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并在实践中理解西医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西医教学;教学方法 在我国,中医学的高等教育已经有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所寄予中医学的希望也逐渐提高,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医学已经逐渐显现出一些局限性。与此同时西医学经历了百年的磨合及发展后,逐渐与现代科技有了完美的结合,所以中医学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中医、西医院校中,其在教学目标方面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教授的内容、形式便有所不同,对于中医院校来说,如何对西医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质量,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内容,本文便针对这一问题做出如下探讨。 1 西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分析 在对西医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多存在着以下一些较为常见的问题,比如在学生学习方面,对于西医学的理论体系在理解与认识方面便存在着一些难点,因为目前教学多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在学习目的方面便存在误区,所以学习热情较低;而在教师方面,则存折教学的内容及课时相对较少,教学方式、手段相对较为落后的缺点。具体表现为: 1.1 教材落后 在教学教材方面,其编写较为落后,尤其是在西医的进展、疾病的治疗进展及产生机制等方面相对落后,同时因为中医院校中的教学教材多是根据西医教材进行编写的,所以教学内容便无创新点、无突出特点,过于陈旧,难以和临床治疗的发展现状相结合,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直至学业结束,仍无法完全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及特点等。 1.2 课时少 在中医院校中的西医教学,课时相对较少。一般情况下若对西医内科进行系统的讲解教学,那么两个学期加起来至少需要550课时,但是在中医院校中此学科却只排了90课时,这便导致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挑选一下较为重要的疾病进行重点讲解。但是由于西医的实践性较强,课时较少的化便难以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便导致学生在实践方面与临床现状严重脱节,使其在实际操作中,能力较低。同时由于单纯讲解理论知识,无实践课程配合,课程则较为难以,在学生难以理解的情况下,更加缺乏趣味性,使得课堂效率较差,使得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1.3 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性 两者的产生有所差异,促进现代医学产生的是近代资本主义,促进中医学产生的是古代文学、哲学及天文学等,所以两者在根本上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理论体系方面便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存在。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在西医课程开设前,其所学习的课程便是以中医为主的,所以开始学习西医学后,难免会使用一些中医观点来学习,但是由于两者之间难以完全对应,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脱节现象[1]。 2 改进中医院校中西医学教学的措施 2.1 加强西医教材的规范性 在中医院校中,对西医学教学进行改进,那么必定要对其教材内容进行规范,因为其属于进行有效的教学的首要条件,对于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多数中医院校西医教学所使用的教材都较为陈旧,且具有不同的版本,导致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适从。所以一定要对教学教材进行整合规范,使其在保留中医院校特色的前提下,和西医临床现状、西医院校教材靠近结合,在内容上更加新颖与贴合实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可有效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2.2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任何学科来说,若要进行有效教学那么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可谓是最好的老师,其可带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效率;同时在学生学习兴趣高的前提下,还可对其潜能进行开发,使其能够在后期的临床工作中,均有踏实的实践基础与理论知识。 2.3 中西适中汇参 中医院校中,在开设西医课程前,学生必定已受到了一些中医课程的影响,存在的一些中医理念与固有的思想模式,所以在进行西医教学的过程中,可讲中、西医知识汇总参半进行教学。即对中医学的治疗效果有所认同,又可明确西医学治疗方面的有点,两者综合使用,如对脑出血、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治疗时,便可中西医辩证治疗,两者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达到相辅相成。 2.4 加强实践教学与示教,促进感性认识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增加见习性示教,重视实践教学,所以教学内容中应对以上因素进行考虑,教学时尽量将重复内容整合、归纳及适当删除,以便增加单个课时有效率,同时在示教时可将一些较为直观的内容加入,比如针对视、触、叩、听、嗅等部分内容的教学,便可将纸上谈兵变为临床实践教学或病例示教,然后教师在对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将其与理论知识有效结合,将所学到的知识更加形象化、深刻的记住。但是在示教教学时,定要做好充分的课程准备,在典型病例的选择方面,尽量贴合实际,并可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3 展 望 近年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更新,各个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趋势也在日益突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对中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上述教学模式改革措施,不仅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减轻了学生负担,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西医的兴趣,充分提高了教学质量。总之,西医内科学教学在中医院校教学中占一定比例,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西医内科学理论知识,是每一个西医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 中医与西医论文:中医辩证与西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的疗效对比分析 [摘 要] 目的:对比分析中医辩证方法与西医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的疗效。方法:将95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包括患者43例,我们给予中医辩证方法治疗;对照组包括患者42例,我们给予西医方法治疗。现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辩证方法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中医辩证方法;西医方法;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慢性支气管炎如不及时控制,易合并为肺气肿,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身健康。目前,中医辩证方法、西医方法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的常用方法,本研究即对比分析上述两种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5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气肿的诊断标准[2],包括男性54例,女性41例;年龄46~75岁,平均(59.2±5.8)岁;病程3~15年,平均(8.3±2.5)年。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包括患者43例,对照组包括患者4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接受中医辩证治疗,基础治疗方为厚朴麻黄汤:小麦15g,麻黄12g,厚朴10g,五味子10g,杏仁10g,半夏10g,石膏10g,细辛6g,甘草6g。此外,我们再根据患者的临床症候加减,①痰多汗出,舌苔黄腻,脉濡数:加佩兰10g,砂仁10g;②寒痰较重:减石膏,加干姜10g;③咳甚:加枇杷叶10g,金银花10g,浙贝母10g;④外寒内热,口渴心烦:加黄芩10g,桑白皮10g;⑤夹瘀:加地龙10g,川芎10g;⑥胸满气急:加白芥子10g,莱菔子10g,苏子10g;⑦久病脾虚:加炙甘草15g,党参10g,白术10g。按上述药方以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连续服用10d为一疗程。对照组接受西医方法治疗,治疗原则包括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解痉等[3];控制感染主要以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病情较轻时口服,病情较严重时静脉滴注;镇咳祛痰主要以复方氯化铵合剂、急支糖浆治疗;平喘解痉主要以氨茶碱口服或沙丁胺醇雾化吸入。 1.3疗效评价标准[4] 治愈:症状消失,1年以上无复发。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或发作频率减少。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症状稍改善但在停药后即复发。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治疗效果的比较采用结果变量为有序变量的单向有序R×C列联表资料的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易并发肺气肿,其主要机制如下[5~6]:①慢性支气管炎导致呼吸道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此时吸气气体易于进入肺泡,但是在呼气时由于胸膜腔内压增加使气管完全闭塞,残留在肺泡的气体过多。②支气管慢性炎症可以破坏小气道的管壁软骨,使其失去正常的支架作用,吸气时气体尚能进入肺泡,但在呼气时支气管过度缩小甚至闭塞,阻碍气体排出,肺泡内集聚了大量气体。③慢性支气管炎使患者的白细胞、巨噬细胞释放的蛋白分解酶增加,损失肺泡壁和肺组织,导致多个肺泡融合形成肺大泡。④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血供减少,肺组织营养不良,导致肺泡壁弹性减退。⑤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为吸烟者,烟草中的某些成分可使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后者可以分解弹力纤维,造成肺气肿病变。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后,病情还可以继续进展,导致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针对上述机制,西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患者的原则主要为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解痉等。而中医学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与肝、肾、肺、脾等重要脏器功能失调有关,风寒等外邪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或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医治疗该病的原则主要为扶正固本、健脾补肾、调节机体虚实失衡。 在本研究中,我们给予观察组患者中医辩证个体化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西医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与中医辩证的个体化治疗密切相关。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多属邪实正需,因此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上应侧重于扶正补虚,去邪止咳[7]。首先,本研究采用的厚朴麻黄汤中的麻黄、杏仁、厚朴具有燥湿消痰、宣肺理气降逆之功效;细辛具有祛风散寒、温肺化饮、通窍止痛之功效;五味子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之功效;半夏、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其次,我们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再给予其加减治疗,如痰多汗出,舌苔黄腻,脉濡数的患者加用佩兰、砂仁;久病脾虚的患者加用炙甘草、党参、白术;外寒内热,口渴心烦的患者加用黄芩、桑白皮等。基本方与加减药物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时相辅相佐,以达到治疗该病的目的。最后,在中医辩证治疗期间,我们嘱患者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过咸的食物,以辅助上述药物达到最大治疗效果。综上所述,中医辩证方法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的有效方法之一。 中医与西医论文:新形势下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就业瓶颈与对策 【摘要】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演变成一个不争的事实,且有可能存在越来越难的发展趋势,中西医临床专业也难逃这种命运。这种局面的出现既和国外金融危机、国内外经济形势、扩大招生、就业市场疲软、就业政策等诸多因素有关,也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身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滞后有关。针对这一就业现象,我们就某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近三届的毕业生校进行了专题调研,此次调查,我们通过网络追踪回访和现场分发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采取网上追踪回访(发网上调查问卷30份,实际收回20份),即将毕业的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9届采取现场分发调查问卷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实际收回100份)。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教学改革、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就业工作提供现实依据与对策研究依据。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就业瓶颈 1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近三届(06届、07届、08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1 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基层医院就业。 1.2 中西医结合性的就业岗位较少,而学生毕业人数却逐年增多。 1.3 国家和地方经济状况的影响。 1.4 其他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率。 2 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近三届毕业生的相关情况 2.1 对目前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对自己工作比较满意的占52.9%,不满意的占41.2%,极不满意占5.9%,但满意的却没有。根据当时毕业率和现在对工作的满意度测评,可以推测得知,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现在基本找到了工作,但满意度却不尽人意。 2.2 对目前影响就业的因素的看法。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为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目前的社会现实,其次是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学校的知名度,最后才是专业需求和英语等证书。由此可见,要促进学生就业,国家和地区必须采取相关政策,同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锤炼自己的各种能力。 2.3 对就业能力因素的调查。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认为反映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首先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次为专业理论成绩和面试技巧等。这就告诉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课时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要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逐步锻炼面试的技巧,相关部门要相应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4 目前就业存在哪些问题时,学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好多单位重视学历,轻视学生的能力;②社会就业风气不太好,好多单位接收毕业生都靠关系,走后门;③医学专业的专业性太强,就业面狭窄;④目前就业岗位少,而毕业的学生人数又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⑤多数学生反映目前就业机会不平等;⑥多数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较差。 2.5 调查目前促进就业的途径和措施时,学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适度控制招生规模,积极探索本硕连读,实施精英教育;②学校根据社会需求相应调整招生专业的方向;③在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④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既可以了解社会,也能增长见识和才能;⑤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⑥鼓励学生降低择业标准,到基层就业;⑦希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转变观念,自主创业。 2.6 在求职中最困扰学生的问题。从上表得知,困扰学生就业的问题中,首先是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合,其次是学校的就业指导不够,再次是个人能力不足、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和用人单位用人选拔不公平。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实习的力度和质量,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完善就业体制机制。 2.7 求职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从下表得知,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深感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专业能力不够稳固是主要问题,外语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是次要问题,这就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学生管理中,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加强。也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打好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此前提下也要加强外语、计算机的学习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2.8 认为就业市场对自己在学院所学专业的需求如何。由表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市场需求很少,这与当前的就业实际相符,主要原因可能是社会的认同感较低,对该专业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再次就是与甘肃省当前的医学就业状况有关。 2.9 在学院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否相符。由表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学院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较不相符,完全相符的比例最低,这就提示我们以后要根据社会需求相应的调整专业结构。 3 调查结果呈现出的几个现象 3.1 多数学生对就业有了新的认识,就业期望值趋向现实。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当前,在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这一方面说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趋于现实。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一选项占27.84%,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深造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优越的岗位和职业需要更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是人生的一次历练而且通过求职使得自己更为成熟、使得自自己的生活态度更为积极,这是非常好的心理素质。 也有的大学生是为了减轻对自己的就业压力,回避及时就业。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其优劣何在?其优在于能够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其劣是反映出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就业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3.2 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3.2.1 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 “解决户口问题”、“工作稳定”作为重点考虑对象。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45%、40%,考虑工资福利待遇等因素次之 , 这与当前社会现状和学生就业实际基本一致,即考虑找到一份工作,并希望能够长期稳定。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对稳定因素首选考虑外,在人生价值观中突出个人因素。考虑个人因素较多,考虑社会需要较少,在实现自我价值时,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只求稳定不求开拓创新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3.2.2 在就业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则各占10.48%、10.34%。选择因素均与大学生自身有关,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单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高校的教育内容缺乏自信。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3.2.3 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比较清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于劣势状态,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的调查中, “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两项的的选择。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学习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这样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也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的教育引导比较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太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在临近就业时就普遍感到有压力和存在诸多不适应,对自己所学习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第三方面就是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 4 建议及措施 4.1单独成立就业指导机构,专门组织一套班子和人马进行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 4.2 从低年级开始,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加大就业指导课的比例,或单独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4.3 树立全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就业不仅是管理工作者的事,也是广大教师的事。建议学院出台相关措施和办法,明确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也要授技与人,指导就业。在授课计划中要有适当的就业指导的内容。 4.4 尽快建立健全完善我院大学生就业服务导航体系,并将导航体系覆盖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健康成才等帮助;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惑等进行必要的干预,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排忧解难。 4.5 继续完善就业制度,采取更为灵活多变的方式促进就业建立健全和完善就业工作制度、高职教师,处级干部联系班级指导就业制度、《就业工作手册》制度和就业信息制度等,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短信平台、就业指导网站、择业意向登记、电话登记、班级QQ群、未就业毕业生求职意向登记、班级校友录等种种措施推进就业工作。同时尽可能邀请相关医院领导来我院开展座谈会或举办大型人才洽谈会,了解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院系两级领导也尽可能走出校园,深入医院进行调研,了解就业空间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4.6 引导和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基层就业。为促进毕业生就业,我们要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工作,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种就业项目,如“乡镇医生”,“村官”,“西部计划”,“特岗教师”以及“三支一扶”、“进村进社”等就业项目,促进他们早日就业。 中医与西医论文:新形势下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就业瓶颈与对策 【摘要】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演变成一个不争的事实,且有可能存在越来越难的发展趋势,中西医临床专业也难逃这种命运。这种局面的出现既和国外金融危机、国内外经济形势、扩大招生、就业市场疲软、就业政策等诸多因素有关,也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身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滞后有关。针对这一就业现象,我们就某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近三届的毕业生校进行了专题调研,此次调查,我们通过网络追踪回访和现场分发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采取网上追踪回访(发网上调查问卷30份,实际收回20份),即将毕业的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9届采取现场分发调查问卷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实际收回100份)。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教学改革、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就业工作提供现实依据与对策研究依据。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就业瓶颈 1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近三届(06届、07届、08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1 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基层医院就业。 1.2 中西医结合性的就业岗位较少,而学生毕业人数却逐年增多。 1.3 国家和地方经济状况的影响。 1.4 其他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率。 2 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近三届毕业生的相关情况 2.1 对目前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对自己工作比较满意的占52.9%,不满意的占41.2%,极不满意占5.9%,但满意的却没有。根据当时毕业率和现在对工作的满意度测评,可以推测得知,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现在基本找到了工作,但满意度却不尽人意。 2.2 对目前影响就业的因素的看法。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为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目前的社会现实,其次是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学校的知名度,最后才是专业需求和英语等证书。由此可见,要促进学生就业,国家和地区必须采取相关政策,同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锤炼自己的各种能力。 2.3 对就业能力因素的调查。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届毕业生认为反映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首先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次为专业理论成绩和面试技巧等。这就告诉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课时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要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逐步锻炼面试的技巧,相关部门要相应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4 目前就业存在哪些问题时,学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好多单位重视学历,轻视学生的能力;②社会就业风气不太好,好多单位接收毕业生都靠关系,走后门;③医学专业的专业性太强,就业面狭窄;④目前就业岗位少,而毕业的学生人数又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⑤多数学生反映目前就业机会不平等;⑥多数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较差。 2.5 调查目前促进就业的途径和措施时,学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适度控制招生规模,积极探索本硕连读,实施精英教育;②学校根据社会需求相应调整招生专业的方向;③在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人际交往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④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既可以了解社会,也能增长见识和才能;⑤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⑥鼓励学生降低择业标准,到基层就业;⑦希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转变观念,自主创业。 2.6 在求职中最困扰学生的问题。从上表得知,困扰学生就业的问题中,首先是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合,其次是学校的就业指导不够,再次是个人能力不足、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和用人单位用人选拔不公平。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实习的力度和质量,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完善就业体制机制。 2.7 求职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从下表得知,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深感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专业能力不够稳固是主要问题,外语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是次要问题,这就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学生管理中,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加强。也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打好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此前提下也要加强外语、计算机的学习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2.8 认为就业市场对自己在学院所学专业的需求如何。由表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市场需求很少,这与当前的就业实际相符,主要原因可能是社会的认同感较低,对该专业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再次就是与甘肃省当前的医学就业状况有关。 2.9 在学院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否相符。由表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学院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较不相符,完全相符的比例最低,这就提示我们以后要根据社会需求相应的调整专业结构。 3 调查结果呈现出的几个现象 3.1 多数学生对就业有了新的认识,就业期望值趋向现实。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当前,在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这一方面说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趋于现实。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一选项占27.84%,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深造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优越的岗位和职业需要更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是人生的一次历练而且通过求职使得自己更为成熟、使得自自己的生活态度更为积极,这是非常好的心理素质。 也有的大学生是为了减轻对自己的就业压力,回避及时就业。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其优劣何在?其优在于能够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其劣是反映出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就业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3.2 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3.2.1 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 “解决户口问题”、“工作稳定”作为重点考虑对象。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45%、40%,考虑工资福利待遇等因素次之 , 这与当前社会现状和学生就业实际基本一致,即考虑找到一份工作,并希望能够长期稳定。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对稳定因素首选考虑外,在人生价值观中突出个人因素。考虑个人因素较多,考虑社会需要较少,在实现自我价值时,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只求稳定不求开拓创新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3.2.2 在就业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则各占10.48%、10.34%。选择因素均与大学生自身有关,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单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高校的教育内容缺乏自信。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3.2.3 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比较清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于劣势状态,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的调查中, “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两项的的选择。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学习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这样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也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的教育引导比较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太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在临近就业时就普遍感到有压力和存在诸多不适应,对自己所学习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第三方面就是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 4 建议及措施 4.1单独成立就业指导机构,专门组织一套班子和人马进行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 4.2 从低年级开始,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加大就业指导课的比例,或单独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4.3 树立全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就业不仅是管理工作者的事,也是广大教师的事。建议学院出台相关措施和办法,明确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也要授技与人,指导就业。在授课计划中要有适当的就业指导的内容。 4.4 尽快建立健全完善我院大学生就业服务导航体系,并将导航体系覆盖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健康成才等帮助;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惑等进行必要的干预,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排忧解难。 4.5 继续完善就业制度,采取更为灵活多变的方式促进就业建立健全和完善就业工作制度、高职教师,处级干部联系班级指导就业制度、《就业工作手册》制度和就业信息制度等,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短信平台、就业指导网站、择业意向登记、电话登记、班级QQ群、未就业毕业生求职意向登记、班级校友录等种种措施推进就业工作。同时尽可能邀请相关医院领导来我院开展座谈会或举办大型人才洽谈会,了解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院系两级领导也尽可能走出校园,深入医院进行调研,了解就业空间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4.6 引导和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基层就业。为促进毕业生就业,我们要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工作,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种就业项目,如“乡镇医生”,“村官”,“西部计划”,“特岗教师”以及“三支一扶”、“进村进社”等就业项目,促进他们早日就业。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治疗癫痫的研究要点 摘要:癫痫是位于大脑、丘脑-皮质系统、中脑上部的神经元高度异常放电引起的反复发作的慢性脑部疾病。癫痫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的历史源远流长,发展到现代,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相结合,取长补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探讨中医中药治疗癫痫的研究进展,通过查阅近5年的相关文献,分别从单独中药治疗、中药结合抗癫痫西药、中药结合中医其他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以及有关的实验研究的方面做一综合概述。 关键词:癫痫;中医药疗法;综述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是由遗传、颅脑外伤、产伤、脑血管疾病、脑囊虫等疾病造成的以短暂性的痫性发作为特征的脑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因为癫痫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确切,所以对癫痫的治疗仍是以控制发作的频率、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减轻发作程度等的对症治疗。现今已经能有效运用临床抗癫痫基础药物治对症治疗了,而运用中医中药是中医学治疗癫痫的一大特色,在这一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近5年来有关中医中药治疗癫痫的临床观察以及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临床研究 1.1单独中药治疗 孔凡玉自拟息风镇惊、清热豁痰的定风汤治疗证型为痰热挟惊的小儿原发性癫痫40例,总有效率为90%。该方使用大量矿石类药物,取其寒凉、重镇之性,以达到清上炎热势、镇惊潜阳的效果,清热豁痰以除病之因,镇惊潜阳以消病之诱因,从而达到治疗效果。郑春香等将3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分为柴贝止痫汤单独治疗组和添加组,结果单独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0.00%,且对各发作类型均有效,添加组有效率为42.86%,提示柴贝止痫汤有效控制癫痫发作程度和减轻持续的时间,是其本身作用而不是因为联合了基础抗癫痫西药而提高的疗效。此方由天麻、柴胡、浙贝母、牡蛎、地龙、石菖蒲组成,从郁、从风、从痰论治,其功效为疏肝理气、化痰息风、醒神开窍。孙明媚等采用具有疏肝理气、化痰息风功效的止痫汤治疗癫痫患者60例,总有效率为80%,提示止痫汤可通过抑制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治疗癫痫,并且对治疗棘(尖)慢、多棘慢波疗效最好。路岩莉等采用息风胶囊(主要成分:石菖蒲、全蝎、紫河车、天麻、白矾、白僵蚕等)治疗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总有效率为84.21%,有效控制临床发作程度和提高脑电图改善程度,此方从肾论治,补肾精治其本,息风豁痰治其标,从而达到益肾填精,息风豁痰的功效。曹建梅收集汪受传教授运用豁痰息风、镇惊开窍法治疗小儿癫痫30例,有效率达93.33%,汪教授自制定痫散加琥珀粉、羚羊角粉及中药辨证论治进行干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田振华运用具有祛痰化瘀、止痉宁痫作用的胆南星宁痫颗粒治疗癫痫,显效率为77.78%,总有效率为97.50%,说明此药在控制癫痫发作、减少发作次数、减轻症状程度方面具有显著疗效,长期服用,安全、无毒副作用,抗癫痫效果明显优于苯妥英钠组。上述学者对于癫痫的治疗可归纳为:①痰、火、惊、郁,瘀为痫病的病理因素,各病理因素相互兼夹,治疗时各有侧重;②息风以治标,治血以助息风,养心以安神、滋肝补肾以治其本,与中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则相吻合。 1.2中药联合西药治疗 陆玲丹等观察了61例癫痫患者,治疗组30例用化痰息风方和西医基础治疗(丙戊酸钠或丙戊酸钠缓释片或卡马西平)配合治疗,与仅使用西医基础治疗的对照组31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了化痰息风方药配合西医治疗癫痫在减少发作频率,减少中医症候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蒋莉娅等采用复方丹参滴丸配合常规抗癫痫(丙戊酸钠,重者加服复方苯巴比妥溴化钠片,发作时静推地西泮)及对症治疗59例外伤性癫痫患者,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及冰片组成,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联合西药可降低血清TNF-α、IL-6、CRP值有关。张根娣等运用定痫冲剂(僵蚕、地龙、龙齿、茯神、当归、白芍、炙甘草)联合丙戊酸钠及相应的对症治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34例,总有效率为97.06%,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吴敏玲把68例痰气郁结型癫痫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常规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观察组则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柴贝止痫汤治疗,结果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1),说明柴贝止痫汤可有效治疗痰气郁结型癫痫。肖俊锋采用抗癫痫西药(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或托吡酯)联合破格救心汤治疗心肾阳虚型难治性癫痫患者28例,总有效率为85.72%,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并且不良反应少于治疗组。以上的学者采用中药与西药联合抗癫痫,利用二者的协同作用,弥补了各自治疗所起疗效的不足之处,中药的加入治疗减轻了抗癫痫药物所造成的毒副作用。 1.3中药联合中医其他疗法 成贵芳等将60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异蛇癫痫丸加穴位埋线法,埋线穴位轮选两组:①大椎、鸠尾、内关、三阴交、心俞;②丰隆、腰奇、神道、脊中、筋缩。对照组单纯口服卡马西平,治疗14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郑红等运用耳穴压豆(神门、脑干、穴心、交感、皮质下)联合中药汤剂(僵蚕、龙齿、当归、白芍、茯神、地龙、远志、香附、石菖蒲、桃仁、半夏、甘草)治疗脑卒中后继发癫痫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其方药起到息风降火、活血化瘀解痉的作用,耳穴的选用同样以醒神开窍镇惊、滋水涵木为功效,可作为有效的辅助治疗。邹伟等用针刺疗法结合中药汤剂治疗20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总有效率为95.0%,治疗后脑电图异常改善率为73.3%,针刺主穴为四神聪、百会、水沟、内关,联合定痫汤加减共起豁痰开窍、调理气血、息风止痫的作用,说明了采用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切实可行。杜鹏等收集了48例辨证分型为风痰窍闭证的癫痫患者,其中27例采取针刺联合自拟处方(钩藤、天麻、法半夏、茯神、僵蚕、石菖蒲、郁金、陈皮、天竺黄、炙远志、地龙、生牡蛎、生龙骨、地龙、石决明、丹参、白芍、当归、甘草、竹茹、胆南星等)治疗,总有效率为87.5%,另外27例口服苯妥英钠作为对照,总有效率为62.5%,提示了针刺加中药治疗的疗效确切。钟向阳等观察了35例采用消痫汤联合针灸疗法治疗小儿癫痫,总有效率为88.57%,与35例根据发作类型选服西药(丙戊酸钠或奥卡西平或卡马西平)的患者作为对照,治疗12个月后,结果显示中医组在临床总有效率以及脑电图正常率均高于西药组,说明消痫汤配合针灸治疗小儿癫痫有效且疗效较好,并对智力无大影响。以上的治疗说明癫痫的治疗方法多样,途径广,全方面的多靶点地提高抗癫痫的疗效,可充分有效利用这些方法提高癫痫的治疗效率。 2实验研究 王潇慧等运用侧脑室注射海人酸的方法建造癫痫持续性状态后慢性难治性癫痫大鼠的模型,采用柴贝止痫汤进行药物干预,并观察其脑内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和主穹窿蛋白(MVP)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该复方能降低海人酸致痫大鼠脑组织BCRP的表达,但对于MVP表达尚需要进一步证明。徐先伟等采用补脑止痫散作为干预措施,研究经干预后戊四氮慢性点燃癫痫大鼠海马区的抑制性递质(GABA)及受体(GABAα)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补脑止痫散对戊四氮慢性点燃癫痫大鼠模型海马区GABA和GABAα均有明显上调,说明补脑止痫散可起到保护脑组织、缓解癫痫症状的作用。徐先伟等采用相同的造模方法和干预措施,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的c-fos,c-ju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补脑止痫散还可调控海马区内即刻早期基因。冯铁为等同样采用补脑止痫散对戊四氮致痫大鼠进行药物干预,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IL-2、IL-6蛋白阳性表达,结果显示,经干预6周后,致痫大鼠脑组织海马区IL-2、IL-6阳性表达明显降低,说明此复方的抗癫痫机制与降低海马区的IL-2、IL-6蛋白阳性表达有关。孙丽等用抗痫灵(穿山甲、乳香、没药、龙骨、珍珠、胆南星、石菖蒲)对戊四氮点燃致痫大鼠进行药物干预,描记大鼠脑电图,并观察各组的NMDAR1的活性变化,结果发现抗痫灵可有效抑制戊四氮诱导癫痫大鼠模型海马区内NMDAR1的表达,这有可能是抗痫灵能有效治疗癫痫的机制之一。李兵等先给大鼠进行石甘散的药物干预措施后再用戊四氮建立大鼠癫痫模型,记录大鼠的行为表现,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BDNF的表达变化,提示了石甘散能够延长戊四氮致痫大鼠的痫性发作的潜伏期和强直性惊厥的潜伏期,降低强直性惊厥的发作频率,显著下调大鼠海马区的神经元电压依赖持续性钠离子通道电流幅度,促进BDNF的表达,说明石甘散可有效起到抗癫痫的作用。以上各研究主要探究各类中药复方的抗癫痫效果还有作用的机制,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各类复方对神经递质的传导、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对离子通道所起的调控作用。 3结语 癫痫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难治性疾病,以病因多样,机制复杂著称,痫病发病日久,致使病情更加缠绵,除小部分患者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去除癫痫病灶外,大部分患者仍旧愿意采用内科保守的用药治疗来控制发作,这就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病情,所以为提高临床疗效必须采用合适、有效、安全的药物。中医中药治疗癫痫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各个复方或为经方加减化裁,或为长期的临床经验自拟方药,辨证论治,辨证审因,单独用药,中药联合西药,中药配合针灸、埋线、耳穴均能够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即使中医中药在临床研究的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就有其不足之处:①大多数的临床研究收集的样本数量不多,随访时间不够长,远期疗效也未表明清楚。②虽然也采取随机方法分组,但采用双盲随机方法的不多,多数随机方法不明,这使得出的结果不够严谨规范。③缺乏统一规范化的辨证分型,多数分型是从医者的临床经验得出,有可能存在失误。今后还应进行更加严谨规范的临床研究。中药治疗癫痫的动物实验研究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各中药复方抗癫痫的效果及作用机制,为临床中药的使用提供理论及数据依据。为了发掘中医中药的抗癫痫的潜力以及给中医中药治疗癫痫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今后还需要多进行这方面的实验研究。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科普宣传工作方案 一、与日报社开展合作。 《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发行面广,其宣传报道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代表性。该报《健康视界版》注重对群众健康的宣传和报道,是许多读者喜爱的好栏目。2011年市中医药管理办公室与日报社合作开展以下工作: (一)举办《中医在我身边》有奖征文活动。在全市征集以讲述自己对中医的真实经历和亲身感受,或中医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提升等为主题的文章,征文择优录稿在《日报健康视界版》刊登,每周一期,每期1-2篇,全年不少于50篇。稿酬由报社按规定支付。征文活动结束后,由日报社与市中医药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对优秀作品评奖。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10名,奖品分别为由市中医院提供的价值2000元、1000元和500元的健康卡一张。 (二)宣传介绍名中医药专家。《健康视界版》开设《名中医访谈录》,每期介绍一名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名中医药专家,宣传专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治经验和感悟见解。 (三)动态报道。对涉及我市卫生事业尤其是中医药事业发展所开展的相关活动和重要新闻,在二版或阳光政务版面,随时进行动态报道。全年不少于20篇。 各单位要积极发动广大干部职工根据日报社征稿要求踊跃投稿,努力做到寓教于乐;要认真组织本单位的名中医药专家撰写简历、临床观点;对本单位将要开展的有关中医药发展的活动及时与市中医药宣教中心联系。市中医药宣教中心要对《中医在我身边》征文的科学性进行审查;要合理安排名中医药专家见报时间;对各单位开展的相关活动和重要新闻,要及时联系报社采访报道。 二、与电视台合办《中医养生》栏目。 《中医养生》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阐述起居作息、饮食养生、强身进补、防病治病与护肤养颜等内容,为观众提供日常自保自疗的养生宜忌建议。根据中国传统养生学“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针对节气变化和观众需求,适时顺势的安排节目内容,在系统介绍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同时、有针对性的介绍实用养生方法。节目架构包括:(1)《中医话养生》。邀请中医专家针对节气变化和观众需求,讲解相关养生知识;(2)《我和养生》。征集观众的养生保健故事,或者一些偏方,让医生点评是否科学合理,并有针对性的提供更好的建议或方案;(3)栏目延伸。在周五或者周末对一周的养生内容进行总结,或者邀请名医进社区,设定主题,主持人主持,中医讲解,现场互动,让观众参与回答,并在答对者中进行抽奖,并将现场互动的内容转回直播间,增加节目的影响力,提高节目收视率。 本栏目由电视台和市中医药管理办公室主办,市中医药宣教中心协办,奖品为市中医院提供的健康卡。电视台联系人:卫强,联系电话:。 三、创建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专题网页。由市中医药宣教中心负责在“卫生网”中创建中医药文化宣传专题网页,开设网络健康大讲堂、中医药知识普及、文化宣传等栏目,及时将《中医在我身边》和《中医养生》内容发到网上。各有关单位要在已有单位主页中增加相关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内容或创建专题网页。 四、编撰出版市中医中药进万家文化科普宣传读物。今年,拟翻印省中医药管理局编撰的《省中医药知识宣传册》三万册,主要在各单位开展科普讲座、中医义诊等活动时免费发放。 五、开展科普讲座和中医义诊活动。 各级中医院每年要开展不少于300人参加的中医药科普讲座至少五场,不少于200人参加的义诊至少五次;三级综合医院要开展中医药科普讲座至少两场,中医义诊至少两次;二级综合医院要开展中医药科普讲座至少一场,中医义诊至少一次。各单位组织的宣传活动要深入到社区、街道、乡镇、村庄、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每个市、区直接受益人群至少五千人次,受益人群尽可能广。要注意发挥和利用当地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媒体扩大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争取良好的宣传效果。 市卫生局将免费为科普讲座和义诊提供《市中医中药进万家文化科普宣传册》,各单位要做好宣传册发放的登记工作,并及时报市中医药宣教中心。 六、充分利用各单位的电子宣传工具。各单位要充分利用本单位的电子显示屏、平面电视等媒介宣传对本单位的中医特色,同时要加大中医药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多播放中医科普宣传片,努力营造宣传中医的舆论氛围。 中医中药论文:基于便秘的中医中药治疗问题深究 摘要:关于便秘的概念,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便秘的概念较为复杂,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第二,便秘不是疾病的名称,而是一个症状,它既可以是一种严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也可以是一种疾病的主要症状,而且也可以是只表现为便秘,而查不出原发疾病。第三,诊断便秘,一定要考虑到病人原来的排便习惯。第四,诊断便秘,也要注意病史的长短。第五,有的学者把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粪便于燥称为便秘,把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称为排便困难,两者合称为排便障碍性疾病。 关键词:便秘中医药治疗综述 一、辨证要点 1、大肠的传导功能失职是便秘的根本所在大肠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紧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糟粕,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清别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2、五脏六腑皆可影响大肠传导而致便秘如前所述,便秘的根本在于大肠传导失常,但大肠的生理功能与五脏六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如肺的宣发肃降、肝的疏泄条达、脾的转输运化、肾的温煦濡养等,因此,除大肠本身的病变,五脏六腑任何一个脏器的病变,都可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而发生便秘。所以说,治疗便秘的方法必须注意到大肠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1)从肺论治:《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又曰:“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下膈属大肠。”肺与大肠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的络属关系。肺主宣发,是大肠得以濡润的基础,使大肠不致燥气太过;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功能的动力。肺藏魄,肛门又称“魄门”为肺气下通之门户,可见肺与大肠的关系尤为密切,所以肺气肃降则大便通畅,出入有常,肺气上逆可致大肠腑气壅滞,而见大便秘结,腹痛腹胀。 (2)从肝论治:肝主疏泄,具有调节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的正常运行的功能,肝的疏泄有助于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及大肠的传导功能,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大肠气滞可致便秘。肝藏血,血虚肠道失润亦可致便秘。 (3)从肾论治:肾开窍于后二阴,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肾气的温煦和肾阴的滋润,便秘的形成与肾的功能正常与否关系密切。李东垣云:“肾主五液,津液盛则大便如常……”《杂病源流犀浊·大便秘结源流》曰:“大便秘结,肾病也。”《养生四要‘却疾》曰:“肾虚则津液不足,津液不足则大便干涩不通。” (4)从脾胃论治:脾主运化,运即转运传输,化即消化吸收,运化即把水谷化为精微,供应滋养全身。同时亦运化水津,促进水液代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并主通降,由此可见脾胃与大肠的关系最为密切,只有脾胃功能正常,大肠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因此,治疗便秘,调养脾胃尤为重要。 3、气、血、津液与便秘的形成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因素。便秘的形成与气、血、津液亦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在治疗上也必须注意到这方面因素。 (1)气虚便秘:气具有推动和激发运动的作用,大肠的运动,有赖于气的推动,才能发挥其正常的传导作用。如气虚推动无力,大肠运行不畅,则可出现便秘,治当益气,具体治法有补肺气,益脾气,温肾气等。 (2)气滞便秘:大肠的运动功能不仅依赖气的推动,而且要有正常的气机运行,如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脾气和升发与胃气的下降等各种气机的运动形式来协同大肠的传输功能,如果各种原因导致全身或局部的气机不调,则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病变,如各种原因而致大肠的气滞,则会发生便秘,治当行气,具体治法如舒肝理气,消食导滞,行气化痰等。 (3)血虚便秘:全身的脏腑器官都依赖于血的滋养濡润,大肠的运动功能亦然,如血虚不能滋润大肠,则会致肠道失润,形成便秘。治当养血,如补肝血,滋肾阴等。 (4)血瘀便秘:瘀血的形成有多种原因,瘀血一旦形成,又会阻滞气机,引起各种各样的病证,如瘀血阻滞肠道,大肠运行不畅,则亦可引起便秘,治以行气活血。 (5)津亏便秘: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亦具有濡润滑利的作用。因此,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津液的濡润滑利作用。如津液亏损,则肠道干枯,可致便秘,治当滋养津液。如滋补肾阴,养胃生津等。 二、外治法 1、中药敷脐治疗 (1)生姜30g,豆豉9g,食盐6g,连须葱1根,同捣烂如泥,烘热,外敷。 (2)大黄粉10g,水调外敷。 (3)生姜60g,豆豉15g,加葱白3根,其捣成泥,外敷。 (4)大戟粉2g,大枣肉10g,捣成膏状外敷。 (5)当归60g,大黄30g,芒硝15g,甘草15g。熬膏外敷。 2、中药坐药法 (1)饴糖适量。将饴糖捏成指头大,用香油拌以绿矾末,塞入肛门深处。 (2)白胶香半枣大,鼠粪2枚。上药研末、水丸为枣核大,油涂表面纳肛。 (3)皂辛栓剂猪牙皂12g,细辛5g。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匀制成栓剂。 (4)蜂蜜适量,微火熬炼,冷后作成栓剂。 (5)生大黄15g,火麻仁50g,陈皮15g,郁李仁25g,共研细末,炼蜜调成条状。 三、针灸推拿治疗 1、针刺常用穴位有大横、天枢、中脘、气海、足三里、上巨虚、合谷、复溜穴。 2、耳穴实秘取穴大肠、直肠下段、便秘点、交感、肺、肝、胆穴;虚秘取脾、胃、肾、大肠、直肠下段、皮质下、便秘点。用75%酒精行局部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放置于胶布上,贴压在选好的穴位上,逐穴揉压,每日2次,共5~10分钟。3日为1个疗程,3日后仍便秘者可换贴另一侧耳穴治疗。 3、按摩可按摩足三里,每晚睡前排除杂念,自然呼吸,自行按摩足三里穴10分钟(顺时针按摩5分钟,逆时针按摩5分钟)。 4、指压取天枢穴,即脐旁2寸,左右各一,按压此穴,有轻度压迫感,待有便意后如厕。接着病人自己继续用左右两拇指按压左右天枢穴,力度以轻度压迫为宜,病人无法完成时可由他人协助完成。 四、便秘的外科治疗 便秘的治法较多,一般以内治为主,近年来随着便秘的认识手段不断发展,对便秘的原因和分类愈来愈细,对一些特殊原因的便秘,如保守治疗无效的话,可考虑手术治疗。需要手术治疗的便秘主要是直肠梗阻性便秘如直肠前突、盆底直肠肌痉挛综合征手术。对于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国外亦有部分手术病人,但并发症较大,不适合推广。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中医中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分到中药组和西药组。予以31例西药组患者普通降血压西药,31例中药组患者则给予健脾化痰、平肝益肾、活血祛湿的中药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指标及临床表现。结果与传统西药治疗降血压的西药组相比,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的中医组不仅血压显著降低,而且在降低血脂、血压反复、药物毒副作用等方面均远远优于西药组。结论中医中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并发症少。 【关键词】中药治疗;临床效果;原发性高血压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一步加重,以及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我国高血压患者急剧增多,而由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逐年升高[1]。据临床资料显示,截止2012年8月,我国35-74岁的成年群体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已高达27.2%[2]。传统的西药治疗高血压多是治标不治本,而且药物毒副作用较大,治疗中并发症多。它虽然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但如不连续及时服药极易反复,而且对于患者的其他症状也不能有效改善[3]。随着中医中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医中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通过对人体阴阳平衡的调节,以及人体气血的调理,能够有效的从根本上治疗高血压,而且药物无毒副作用。已成为现阶段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4]。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回归性研究患者均是过去九个月在我院接受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1。其中,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的中药组男17例,女14例;西药组男15例,女16例。所有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51.7±8.4)岁,身高(164±18)cm,生化指标、病因差异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且均经医生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程在3个月至11年不等。 1.2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高血压治疗指南》(1995)以及中医辨证标准手段对上述患者进行诊断、分级。其中,所有患者Ⅰ级28例,Ⅱ级34例,都被均分至中药,西药两组。 1.3治疗方法予以31例西药组患者复方降压片进行治疗,口服,早中晚各一次,每次1-2片。予以31例中药组患者健脾化痰、平肝益肾、活血祛湿的中药进行治疗。基本处方以治疗肝阳上亢、肝肾阴虚为主的中药如:钩藤、天麻、牡丹皮、何首乌、生决明、夏枯草、白芍、枸杞、菊花等。同时,根据中医辨证治疗手段,对不同症状的患者予以不同药物进行治疗。早晚分服,每日一剂,四周一个疗程。记录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血压指标及相关病情改善情况,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 1.4判断标准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压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明显好转,血压明显降低;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改善,血压有所降低;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血压无明显降低。 1.5统计学方法研究分析过程中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了SPSS19.0统计软件,应用t检验方法对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分析实行检测。当P 与传统西药降血压治疗相比,采用中医中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无论在降血压,还是在改善该病其他临床症状以及总有效率方面均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药物毒副作用小,并发症少。其中,中药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总有效率高达93.5%,而西药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总有效率仅为77.4%。具体见表1。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 让“好孕”降临 河南省新野县中医院不育不孕科创始人徐汉敏,男,年近古稀,不孕不育科主任,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创新发展,应用纯中医药治疗男女不育不孕症,手法独特,疗效明显。几十年来,每年有全国各地的数万名患者慕名而至、满意而归。他所研制的生精、调经、促孕等专病用药,在全国医药卫生大会上受到全国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其中四项荣获市、县级科研进步奖、成果奖。其中二项获国家发表专利,本人被评为南阳市科技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技术创新能手。 徐春玲、徐可军作为科室的技术传承人,大学毕业后随父从事中医妇科、不孕不育科的治疗与研究工作10余年,不断地从临床中总结经验,继承创新。如1993年申报的科研成果:中药热敷散治疗痛经的科研项目,为国内外非药物内服治疗痛经开设了新课题,填补了空白;2000年通过中药外敷的临床运用,从药物与方法,不断创新完善,又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也取得明显的疗效,为国内外非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开设新科研课题,填补了空白;2004年运用中药热敷法,治疗女性输卵管不通及通而不畅引起的不孕症,为女性不孕者带来福音。为“三镜一丝”“试管婴儿”失败的患者搭建治疗平台,创立防重于治、治中有防、异病同治、毫无创伤、愉快治疗的20字中医治疗方针;2004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发明使用权。 新野县中医院领导对不育不孕科的发展非常重视,先后派徐可军到北医三院、郑大三附院生殖医学中心学习深造。现任河南省生殖医学会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参与日常工作。 据介绍,徐氏父子(女)根据中医的辩证分析、自拟方剂“逐瘀消肿散”,选用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理气止痛、软坚消肿等功能的优质中药,经过粉碎、净化、物理加热、中药的离子透入,使中药的有效成分、透穴位、_经络,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直取病所,达到治疗的目的。本疗法既无手术之痛,又无肠胃刺激之苦,既经济又方便、疗效安全可靠,更无后顾之忧。这种中药热敷外用,治疗输卵管不通引起的不孕症,按每疗程一周计算,药物费、理疗费用低廉,为它药所不及。2004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发明使用权。易被患者接受。 徐主任说,在男性病的临床药物应用中,从患者利益出发,让利于社会,造福于病人。自拟“625增精丸”,用六味地黄丸为君,二仙汤补肾扶阳、增精,以养先天,生生不息。再选五子衍宗丸为佐,补肝肾,益精髓,补血不腻,温而不燥,后选龙骨、牡砺,固精、养精、安神,共凑养阴、补肾、益精、振筋起痿之功效。治疗男性因精子异常引起的不孕症,每月药费仅为92元(不含检查费)。20余年来深受病人欢迎。据统计,该科2016年共接诊全国各地患者6万人次,平均患者医疗费约仅为50元/每人次。女性平均每天药品费约7元,男性每天约8元,中西药的使用比例为7:1。中医药简、便、验、廉、捷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徐主任健康咨询电话:13507632938)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治疗小儿疳积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中药在临床治疗小儿疳积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中医门诊收治的266例儿童疳积患者,经患者家属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33例患者,对照组给予患童参苓白术汤治疗,观察组给予参苓白术汤联合点刺四缝穴加捏脊法治疗。两组患者在经过2~3个月的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在经过2~3个月的治疗之后,总有效率为79.69%,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后,总有效率为95.48%。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数据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小儿疳积;参苓白术汤;点刺四缝穴;捏脊法 小儿疳积是对儿童因饮食或喂养不当,造成的脾胃受损而导致消化类病症,主要表现面黄发枯、虚弱赢瘦、精神萎靡、饮食异常、大便失常等主要特征的一种消化类病症。小儿疳积已成为儿科的四大病症之一,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威胁极大,临床对本病治疗十分重视。现代医学所讲的营养不良或者营养性贫血、慢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类疾病,都在中医疳积的范畴内。目前西医对这类病症除了使用促进消化的口服药物及补充营养外,并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小儿疳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兼顾多个脏腑进行整体调节,切中病因病机,既能消除症状,又能治病求本,常用的方法有中药、针灸、推拿等。点刺四缝穴及捏脊是治疗本病的中医特色疗法,操作方便,又无副作用,受到临床的普遍欢迎。为研究服用中药、点刺四缝穴、捏脊法对小儿疳积的疗效,本研究将我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中医门诊收治的266例儿童疳积患者,给予分组治疗,为中医外治寻求循证依据,筛选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中医门诊收治的266例儿童疳积患者,经患者家属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133例,男66例,女67例,年龄1~5岁,病程6个月~2年;对照组133例,男63例,女70例,年龄1~6岁,病程6个月~2年;所有患儿均符合以下采纳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疳积诊断标准,伴有明显的脾胃功能失调症状,体重低于正常值的15%~40%,形体消瘦,毛发稀疏枯黄,精神不振等;排除慢性消耗性疾病、肠胃炎、呼吸道感染、肝炎等引起的厌食、消瘦等,排除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程等无明显差异,可进行相关临床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服用参苓白术汤,每日水煎服2次,每次100mL,分早晚服用。观察组在服用参苓白术汤基础上采用点刺四缝穴并配合捏脊法。点刺四缝穴:术者左手握住患儿食、中、无名指及小指四指,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分别点刺四指近端指指关节掌面约一分深,挤出血滴,阳性反应小的患儿挤出黄色或白色黏液,直至不再有黄白色黏液为止;点刺后24h内避免弄脏手指引起感染,注意饮食调理,少吃豆类、糕类及油炸食物。每10d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为1个疗程。捏脊法患者取俯卧位,首先轻按背部,放松肌肉,从长强至大椎穴开始捏脊,两手食指横压在长强穴,并用食指与拇指配合,将皮肤肌肉提起,交替向上推捏,推捏过程中重提大椎、脾俞、胃俞,共捏5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手法注意轻柔,按摩前后半小时内禁止进食。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年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判定。痊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食欲恢复正常,体重增加,精神良好,二便调和,体质接近正常儿童;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食欲及精神明显改善,体重有所增加,体质明显增强;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食欲及精神有所改善,体重稍有增加,体质有所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食欲、精神、体重、体质均无改善。 1.4观察指标 采用中医症候积分评价患儿症状改善情况,内容包括食欲、身高、体重、精神、睡眠、腹胀、腹泻,每项4分,0分为正常,2分为轻度症状,4分为中至中度症状,得分越低表示症状越轻;观察两组患儿大便异常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统计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采用(x±s)表示组间计量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用P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在经过2~3个月的治疗之后,总有效率为79.69%,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48%。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数据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食欲、身高、体重、精神、睡眠、腹胀、腹泻等主症及次症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儿大便异常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2~3个月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大便异常治疗效果,对照组为84.96%,观察组为93.23%,两组患者统计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3。 3.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小儿厌食”范畴,引起小儿疳积的病因较多,主要为喂养不当、营养失衡、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脾胃运化失常,生化乏源,使得气血不足、津液亏耗,脏腑、经脉、肌肤、筋骨失于濡养,日久而成此病。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因此,乳食不节、喂养不当等伤及脾胃容易诱发本病。其病位在脾胃,也可由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引起。本病的治疗重点在脾胃,治疗原则以顾护脾胃为本,根据脾胃损伤的不同特点,标本缓急治疗法略有不同,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疳干以补为主。 本研究中采用服用参苓白术汤联合点刺四缝穴加捏脊疗法。参苓白术汤为治疗脾胃虚弱的名方,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平补脾胃之气为君;白扁豆、薏苡仁、山药之甘淡,莲子之甘涩,助白术既可健脾,又可渗湿而止泻共为臣药;砂仁芳香醒脾,促中州运化,通上下气机,吐泻可止,为佐药;桔梗为太阴肺经的引经药,如舟车载药上行,达上焦以益肺气,为培土生金之法,为使药。全方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对脾胃虚弱,湿邪内生之病症效果显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有调节胃肠运动,改善代谢和提高免疫等作用。点刺四缝穴具有健脾开胃、解热除烦、止咳化痰、通调百脉等多种功效,由于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点刺四缝穴虽然作用于局部,却在健脾和胃方面功效突出,四缝穴属于经外奇穴,为手三阴经所过之处,点刺此穴能有效疏通脾胃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和脾胃阴阳。西医研究认为,点刺四缝穴可增加肠中胰蛋白酶和胰淀粉酶,促进肠蠕动,改善患者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同时改善患儿体内血清瘦素水平,促进食欲增加,使失衡的消化功能重新达到平衡,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捏脊为中医儿科的经典推拿治疗方法,脊柱为经脉中督脉所在,统摄全身阴阳之气,捏拿脊部可产生调理阴阳的效果;同时,脊柱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通过提捏相应的脏腑腧穴,可调理脏腑、培补元气,达到治病的目的。因此,临床捏脊疗法通过刺激背部膀胱经,尤其增加对脾俞、胃俞、肾俞的刺激,能够健脾益气、和胃消积,有效减轻腹胀、腹泻等症状,恢复脾胃功能。西医研究认为,捏脊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将动能转化为热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引起人体神经系统生物电反应,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种生理机能,消除病理变化。因此,中医治疗小儿疳积较西医优势明显,点刺四缝穴施术简单、起效迅速,捏脊法无针刺之痛苦,施术时患儿无明显明显不适,点刺四缝穴配合捏脊法可协同增效,消除症状,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其疗效由于药物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对食欲、身高、体重、精神、睡眠、腹胀、腹泻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大便异常的改善有效率也较高。这表明三种方法联合使用能有效改善脏腑功能,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中医中药在治疗小儿疳积方面疗效确切,利用中医特色点刺四缝穴、捏脊疗法及参苓白术汤治疗能够益气健脾、和胃导滞,增强脾胃运化之力,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也可改善冠脉微循环障碍 冠脉的结构和功能 心脏的血供依靠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它们运送血液营养心肌细胞。血液流过毛细血管和静脉以后返回右心房。冠状动脉是主动脉的第一对分支,它的灌注压较高,血流速度较快,循环路径短,所以冠脉的血液供应相当充分。冠脉循环的正常运转,保证了心脏能不停地进行泵血。 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从而导致的心肌损害称为冠心病。中国最常见的冠状动脉病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该病如果是心肌暂时性缺血,会引起心绞痛;如果粥样斑块破裂,冠状动脉堵塞,血液不能流通,会引起心肌梗死,严重时危及生命。冠心病自古就存在,中国马王堆汉墓女尸是世界上发现的经现代医学证明患冠心病的最早病例。冠心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已有年轻化趋势。 何为冠脉微循环障碍 冠脉微血管病(CMD)是指直径 如何诊治 X综合征被认为是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一种典型的临床类型。患者有典型的劳力性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有心肌缺血的表现,或胸痛不典型,运动试验阳性,在心室功能及冠脉造影示冠脉正常,麦角新碱激发试验阴性,当具有上述各项时,临床上即可确诊为X综合征。 目前没有技术手段可以直接测量人体内的微循环压力。冠脉微循环可以通过间接地非侵入性方法评估,如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肌对比超声心动图、功能代谢显像(PET)等检查对诊断冠脉微循环障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冠脉微循环障碍治疗包括中危险因素的控制,如戒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药物治疗,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他汀被推荐作为冠脉微血管病患者的基本治疗。其他药物包括黄嘌呤激动剂、α受体拮抗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尼可地尔、曲美他嗪、雷诺嗪等,但这些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存在不一致性,循证医学证据仍不充分。 尽管如此,仍有40%的患者症状不能得到完全控制。因此,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多靶点”治疗作用的中医中药,逐渐成为冠脉微循环障碍患者的一种选择。麝香通心滴丸是2008年上市的中药六类新药,组方中含“丹参”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功,还含名贵药味“熊胆粉”,以达到“清脉凉开”之效。已有的临床病例报告显示,麝香通心滴丸舌下含服可加快原发性冠脉慢血流患者的冠脉前向性血流速度,提示该药对于改善冠脉微循环障碍有一定作用。麝香通心滴丸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取得冠脉影像学证据的中成药。随着近些年来通过对一些单味、单体和复方药理机制的研究,为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提供了许多理论依据,相信中医中药在作为抗动脉硬化辅助用药之外,在冠脉微循环疾病的治疗中能提供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治疗冠心病进展分析 【摘要】 冠心病属于内科疾病, 中医范畴内属于“胸痹”“心痛”, 临床中较为多发, 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 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并治疗, 以此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减缓病死率。中医中药传统方式治疗冠心病效果较好, 且治疗副作用少。而分子生物学科技的应用, 使冠心病的治疗得到了一定的进步, 特别是在复方、单味药以及辩证论治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由此表明, 中医中药治疗冠心病意义重大。 【关键词】 中医;中药;冠心病;进展 冠心病又被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患者在发病时, 会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从而导致管腔闭塞、狭窄, 由此就会引发心脏疾病。人体出现病变时, 受累的动脉内膜会首先出现异常。一般情况下, 人体内会先聚积复合糖类以及脂质, 对管腔结构造成一定干扰, 致使局部位置有血栓以及血灶出现, 并出现钙质沉着以及纤维组织浸润增生现象。当患者病情加重时, 会导致动脉中层钙化并蜕变, 在受到一定干扰后, 患者的局部血栓负荷出现骤增或者血管管腔突然闭塞时, 与此动脉有关的组织就会出现缺血现象, 甚至坏死。在中医理论中, 很早就对冠心病有所记载, 一般多收录在心痛、胸痹以及真心痛等疾病类别中。《内经》《素问・痹论》中就有提出:“心痹者, 脉不通”。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属于本虚标实疾邹病, 标实主要表现在心痛疾病发作, 本虚则表现在病情缓解期[1-3]。 1 清热解毒类药物对冠心病治疗分析 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与炎症有一定关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属于炎症疾病的一种, 在发病时, 人体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因子会加速热量释放、聚集, 致使人体局部热量骤增, 在温度升高后, 血管就会受到一定损伤, 病发过程与中医瘀热蕴毒相一致。在《金匮要略》中明确写出:“毒, 邪气蕴结不解之谓”。也就是说中医毒邪具体分为两种, 即内毒、外毒, 内毒是导致冠心病多发的首要因素。在中医学理论中指出:炎症因子就是中医学中所谓的内生之毒[4-6]。在治疗中首选清热类药物, 达到解毒、泻火、凉血等功效, 对于人体出现内热、湿热以及瘟疫等疾病治疗效果甚好。在中医临床中多用于蛇虫咬伤、喉咙肿痛等病症, 在西医用药中, 则体现为“消炎”,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治疗中使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效果较为显著。相关学者研究证实,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疾病进行治疗中, 对患者进行抗凝、抗血血板聚集以及抗心肌缺血疾病等基础治疗后, 加用三黄片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畏寒肢冷等症状, 治疗效果较好, 患者心悸、自汗、气短、胸痛以及疲倦乏力等症状也会有所减轻[2]。 相关学者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疾病进行研究时, 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以及抗心肌缺血)以及在此基础上加用三黄片进行治疗, 2次/d, 4片/次, 2周时间为1个疗程, 对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炎症性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在给予治疗后, 加用三黄片的一组临床症状计分减少程度远高于单纯给予常规治疗的一组, 同时发现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C反应蛋白、白介素-6等血液炎症性指标有明显下降,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祛痰逐瘀类药物对冠心病的治疗分析 本虚标实症状在冠心病中较为常见, 单纯虚证患者相对不多。本虚也就是气阴两虚, 血瘀、气滞以及痰浊症状属于标实, 患病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身体体征各不相同, 在临床治疗中, 应特别注重对标的根治, 待病情有所缓和后, 对本进行根治, 或者运用标本兼治的疗法, 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对症下药。在对冠心病的治疗中, 最为显著的病理变化就是“血瘀”“痰凝”, 在治疗中多采用“活血”“化痰”方法, 软化患者斑块, 消除痰瘀症状[9]。 2. 1 论“痰” 相关学者在对冠心病发病机制以及炎Y机制间关系研究时发现, 痰热型患者的细胞因子指标与非痰热患者相比, 指标显著升高[10], 由此可见人体内炎症会导致冠心病痰热体制患者致病。在临床治疗中, 复降汤对冠心病心绞痛疾病治疗效果显著, 总有效率与心可舒片单纯治疗效果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论“瘀” 在冠心病疾病的治疗中, 相关学者采用活血化瘀法取得了一定显著效果, 具体中药成分包括:红花、全虫、枳壳、赤芍、丹参、延胡索、柴胡、川穹等。相关学者在对冠心病心绞痛疾病治疗中采用养心通脉片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主要成分包括丹参以及川穹等具有活血效果的药物, 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以上, 对冠心病应用活血化瘀法能够缓解患者冠状动脉痉挛体征, 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加快, 心肌缺血缺氧以及心功能会得到有效恢复, 血管顺应性以及心脏泵功能会得到提升, 血糖、血脂降低, 外周阻力减缓, 由此, 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能够得到恢复, 达到预期治疗效果[12-14]。 2. 3 痰瘀同法 痰、瘀之间能够实现转化, 冠心病发病机制的根本就是痰瘀互结。相关学者研究证实宣痹祛痰方对冠心病心绞痛合并肥胖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 其中包括的主要中药成分为丹参、檀香、姜半夏、绿茶、全瓜蒌等。研究证实, 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以上, 由此证明对冠心病心绞痛合并肥胖症患者应用宣痹祛痰方治疗效果显著[15]。 3 冠心病通过补益类药物进行治疗的研究 中医学中, 益气活血类的方子主要是由活血药以及益气药相配伍而组成的, 有临床研究和实验均证明益气活血方可调节患者的血脂代谢、使其血液流变性得到改善, 抑制其脂质的过氧化, 调节多肽和基因的表达以及保护内皮细胞等作用[16]。同时, 益气活血方还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起到抑制作用, 使总胆固醇(TC)水平、甘油三酯(TG)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 具有活血作用的中药, 比如丹参、赤芍、桃仁以及川穹等, 还能对炎症反应起到抑制作用, 使斑块稳定, 动脉粥样硬化(AS)发展减少。通过中医益气活血方对冠心病心绞痛进行治疗, 有效的减少了心绞痛的发作频率, 降低了心绞痛发作的持续时间, 同时也明显改善了心慌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有研究表明, 通过中医益气活血方对冠心病心绞痛进行治疗时, 患者心绞痛明显减轻, 降低了心肌梗死发生的风险, 是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并且病死率得到减少[17]。 冠心病是心肌缺血、心肌缺氧以及冠状动脉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种症状, 有学者把冠心病基本的发病机制概括成痰、瘀以及虚, 而有的学者认为冠心病发病主要是痰浊痹阻心脉而导致的, 由于各种因素而致使内生痰浊, 上犯心胸, 胸阳痹阻或者脉道壅滞, 心脉瘀阻, 进而导致胸痹和心痛的发生[18]。冠心病通过中医药辨证治疗时, 大都遵循八纲辨证, 同时于脏腑辨证结合。总的来说, 冠心病的病位在于心, 而病机则在心脉不通。导致心脉不通的主要原因为是痰浊、淤血、气滞等[19-21]。 4 小结 目前, 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 冠心病通过中医中药进行治疗的进展也很大, 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需进一步检验中医辨证分型指标有效性以及可靠性;临床上目前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仍然很少;当患者心肌梗死或者出现其他急症时, 还是要通过西药来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所以, 今后研究的方向为:分型指标标准化的建立、规范和完善冠心病辨证分型、结合西医的手段来提取中医药的有效成分、研制和开发出冠心病治疗的速效药等。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在美国 中华文化在美国传播,有难有易。饮食文化最易推广。现在美国许多城市,即使华人不多的城市,也有中餐馆。纽约的中餐馆遍布五大区所有商业集中点,许多“洋人”爱吃中餐。节日文化同饮食文化紧密相连,现在也推开了。纽约洋人到了中国传统节日也爱吃饺子、春卷、粽子、汤圆,春节也买中国饰品悬挂张贴,同华人一起看舞龙舞狮,欣赏放鞭炮。而中医中药虽然在美国的华人社区很受欢迎,但是很难推广到洋人中间去。 华人离不开中药 中药对华人,可说是“如影随形”。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很快就会有中餐馆和中国超市(Supermar―ket)或者中国食品杂货店(Grocery),因为中国人很难习惯西方饮食,也很难忘记中华美食。接下来,就会出现中药店或附带卖中药的商店,因为华人离不开中药。 美国出售中药的商店有四种: 第一种,参茸药行。主要经营人参、花旗参、鹿茸、深海鱼油、各种中药材和广东香港人常用的中成药,兼营燕窝、鱼翅、干贝、海参、海米等山珍海货和中国土特食品。较大的药行还经营中草药饮片,能按中医师开的药方抓药。这类药行,大多是广东和香港的“老侨”开的。 第二种,中成药店。这类药店原来较少。笔者十几年前到纽约时,只是法拉盛地区有两三家,都是台湾人开的,主要卖台湾的中成药。后来,大陆新移民迅速增多,特别是几年前北京同仁堂来到纽约,这类药店红火起来,越开越多。这些药店主要经营来自中国的中成药,同时也经营各种中药材、补品、中国土特食品。 第三种,中药专柜。在中国超市和中国百货商场(Departmentstore)里大多设有这种专柜,专卖常用的中成药,中药材则同中国食品陈列在一起,因为华人讲究“药膳”和“食疗”。这类专柜的售货员大多未经专门训练,不能提供医药咨询,也不能配方抓药。 第四种,在中国食品杂货店里附带卖少量常用中成药。例如,止痛片、银翘解毒片、止咳糖浆、伤湿止痛膏等。 华人离不开中药,有三大原因: 一是在美国看病吃药太贵,如果没有医疗保险,中低收入家庭很难负担得起。私人诊所挂一次号,起码50美元(折合人民币400多元),公立医院挂一次号也要30美元,做一项检查化验起码几十美元至上百美元,一小包止痛片也要十来美元。华人新移民大多没有医疗保险,有了病,看不起医生,只好自己买些成药吃,能挺过去就挺过去。 二是中美语言文字不同,有文化隔阂。美国药店除了专门药房(pharmacy)外,还有兼营药品、食品和日用品的商店(drugstore)。但是,所有药品和说明书都是英文的,其中还有许多是医药专用名词,英文水平低的新移民很难看懂。而且,同一种药,美国和中国的名称往往不同,例如美国常吃的止痛药“泰利诺”(Tylenol),其实跟中国的“扑热息痛”差不多。由于名称不同,华人新移民也就不敢吃。 既然不敢随便进西药店买西药,只好到中药店买中药。到中药店买药还有一个方便之处,许多售药员略通中药,顾客如果不知道吃什么药好,可以征询售药员的意见。而西药店的售药员只按医生处方办事,不会提供咨询意见。 三、中药大多数是天然植物,药性比较温和,副作用小;西药,特别是美国西药,剂量大,药力强,药效快,用对了疗效显著,用错了副作用也大。中成药大多数已经使用成百甚至上千年,华人比较熟悉,用着比较放心。 美国政府把中药视为“营养食品” 中药在美国非华裔中很难推广,根本原因是美国政府和大多数美国人不了解、不相信中药。 美国政府对药品管理十分严格,因为药品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所有药品,都必须经过一整套严密的科学化验检验、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过程,证明确实有效无害,经过“联邦食品医药局”(FDA)批准发给许可证,才能生产和出售。在美国政府和大多数美国人眼里,中药不是用科学方法研究制造出来的,是否有效和无害还不能断定,不过中药在中国已经使用千百年的事实他们也无法否认,所以采取变通办法,把中药称为“营养食品”。 即使是中国“营养食品”,美国把关也很严。中国药厂和药材公司生产销售的“营养食品”,必须经过美国有关部门的严格检查,发给许可证,才能进入美国。进入美国的中药,还要在说明书里注明:“未经美国食品医药局的正式评估,因此,本品不宜作药用。” 其次,中药与西药不同。西药大多数是“单方药”,一种药由一种成分构成;也有“复方药”,但是品种较少,其构成成分也比较简单。中药绝大多数是“复方药”,每一种成药由多种药材按“君臣佐使”配伍原则构成,成分复杂。中药理论还讲究各种药材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有些中药材是有毒性的,中医不怕这些毒性,反而要利用“毒性”来治病,一种办法是制作过程中去毒减毒,另一种办法是在处方中利用“相生相克”原理,使用另一种药材来抵消某种药材的毒性。这一套复杂的中药理论,美国人很难理解和相信。所以多次发生过某种中药突然被美国有关部门宣布有毒,下令严禁销售和使用。例如,黄连素、藿香正气水、牛黄解毒片都曾经遭受过这种命运。 再有,中国国产中药面临“洋中药”的严峻挑战。所谓“洋中药”是指东南亚、东北亚和某些欧美国家对若干种中药材和中成药进行研究,加以精炼,提纯,改良剂型和包装,并且开发新产品。例如,灵芝本是中国名贵的药材,但是现在日本灵芝几乎完全占领了美国市场。由此可见中药的改革和创新已刻不容缓。 中药在美国推广虽然不易,但是还是有希望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认识的提高和健康食品的推广,美国人对草药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从完全不相信到对某些中草药(例如人参、当归、黄芪等)开始相信。华人增多,华人使用中药的效果,也对洋人产生影响。笔者就曾见到有少数洋人到中药店买治胃病和白癜风的中药,我问他们为什么买中药,他们说:“中药治胃病效果比西药好。”“西药治不了白癜风,中药可以。” 针灸按摩在多数州需依附西医生存 针灸按摩(本文仅指医疗按摩)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宝级”的文化遗产,但是在美国的处境,比中药还差。 在美国大多数州,针灸按摩至今还是不合法的,中国针灸师和按摩师领不到营业执照(韩国也有针灸术,是从中国传去的,但有自己的发展和特点,在美国大多数州同样领不到营业执照)。要想就业继续干本行,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学习西医按摩和理疗,经过考试,领取西医按摩和理疗执照。美国政府对中医按摩,存在种族歧视。同样是按摩,西医按摩每次收费100美元以上,中医按摩因为不是合法经营,只能收30美元。 二是在华裔西医师开的痛症复健科诊所里作辅助医生。美国的痛症复健科,主要是进行电疗、红外线照射、水疗、牵引、体育治疗、西医按摩等,相当于中国国内医院的理疗科。因 为是华裔开的诊所,所以有些诊所也邀请中医针灸按摩医师参与合作。 在华人社区里,有些中国针灸按摩医师无照挂牌行医,虽然不合法,但受到华人欢迎,美国政府便采取“睁一眼,闭一眼”和“民不举,官不究”的态度。但是,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不能出医疗事故。一旦出了医疗事故,患者向警方举报,则会被警方查办――封闭诊所、没收器械药品、罚款甚至判刑。二是不要过分招摇和结怨。如果广告宣传声势很大,引起警方注意,或者得罪了人,有人打“小报告”,那就会招来大麻烦。 针灸按摩在少数州争取到合法地位 在美国少数州,中国针灸按摩是合法的,都是努力争取来的。得克萨斯州的中国针灸按摩师们在洋人患者们的支持下,经过12年的奋斗取得胜利,是典型的实例。 上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美国出现“中国热”。就是在那时,针灸作为一种“神奇医术”传人美国。得克萨斯州有的西医雇请中医针灸师到他们的诊所参与治疗,也有的中国针灸按摩医师开始无照挂牌行医。1979年,得州休斯敦海湾壳牌石油公司经济分析师约翰・华盛顿(在休斯敦圣汤玛斯大学兼职任教),得了血糖过低症,到处求医,没有效果。他跑到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该州多数法律较其他州宽松,较早实行了针灸按摩合法化),找到中医针灸师陆易公,用针灸治疗,效果显著。回到得州,又找了几位无照行医的中国针灸师继续治疗,效果都很好,使他更相信针灸。他思前想后,觉得得州不承认针灸按摩合法很不合理,于是一状告到联邦法院,控告得州医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违宪”。 休斯敦联邦法院黑人女法官麦唐纳主持听证长达一周之久,大量事实证明针灸既安全又有效。于是,于1980年做出判决,裁定得州医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违宪”,医务当局不得禁止病人选择针灸治疗。这一裁决对中国针灸按摩是有力的支持,许多外州的中国针灸按摩师闻讯也迁到得州来了。 事情并非一帆风顺。1992年1月,得州医务当局又宣布,中国针灸师必须受雇于西医,在西医的监督下才能行医。这一规定,遭到大多数针灸师的反对。经过一年的据理力争,1993年1月,得州总检察长表示意见:州医事委员会不能强迫针灸师必须受雇于西医,但是可以强制针灸师必须在西医督导下行医。所谓“督导”,是指只要找到西医附属、赞助,针灸师就可以挂牌行医。当然,“附属、赞助”都不是无偿的,针灸师每月都需要交西医一笔“权益金”。 这种规定,显然仍是不合理的。得州针灸师们继续坚持抗争。他们的主要办法是两条:一条是向议员们展开宣传和游说。得州议会每两年对有关医事的法律进行一次修正,他们就利用这个机会,每两年要求议会讨论一次针灸合法化问题;另一条是动员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们,在选举时利用选票发挥作用,推动议会通过针灸合法化的议案。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得州参众两院终于在1993年5月通过了针灸法案。法案规定,成立“得州针灸审查委员会”,审查批准发放针灸师营业执照。这件事在美国影响不小,有的州开始效法得州行事,但是多数州阻力还很大。 中医争取合法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普通中医比针灸按摩师的处境更差。美国政府和大多数洋人对中医看不起、不相信。他们认为阴阳五行理论、经络学说和“望闻问切”神秘莫测,不科学,难理解,同“巫医”、“魔术”差不多。美国政府坚决不给中医发营业执照。从中国移民来到美国的中医师,不论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行医多年的主治医师,还是著名中医专家,学历、经历统统不被承认,中文的著述美国人看不懂也不承认。那怎么办呢?如果不愿意离开本行,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到中药店当“售药员”兼做“医药咨询顾问”。所谓“医药咨询顾问”,相当于中国国内的“坐堂医生”。咨询费相当于挂号费,收费没有标准和行情,不过远低于西医的门诊费。 二是在华人社区里,无照挂牌行医。同无照挂牌行医的针灸按摩师处境一样,必须注意前述两大问题:不能出医疗事故;不要招摇、结怨。医生本人的医术如何是非常重要的。纽约华埠有几位名医,世代家传,口碑甚佳,尽管也是无照行医,多少年也没有出过事。 上世纪90年代前期,纽约中医师们受得州针灸师抗争胜利的鼓舞,也成立纽约州中医师联合会等组织,向政府和议会展开游说活动,期望纽约州能通过法律允许中医师合法化,但没有成功。 中医的精华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笔者深信,这一点迟早会被全人类,包括美国人认识和接受。不过,依目前的情况看,中医在美国的推广,面临两大问题: 一方面是中美文化隔阂。要使美国人理解和相信中医药理论确实很困难,但关键在于让美国人通过实践,感受到中医药的神奇疗效,自然就会对中医药产生信心。 另一方面是中医药自己要“争气”。前面已经提到,中药的改良和革新刻不容缓。中医师本身也应当加倍努力。为什么纽约州中医师们争取合法化的努力没有成功?首先,中医师队伍良莠不齐,有少数确实未经中医学院系统化专业教育,技术不合格,多次发生医疗事故,是“冒牌行医”;其次,少数中医医德水平不高,只顾赚钱,胡乱宣传,“包医包治”兑现不了,引起病患者不满和举报;另外,中医师们不够团结,内部闹矛盾,也使得争取合法化的努力失败。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在海外 据载,公元5世纪起中医药就相继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印度、阿拉伯等国。10世纪后又向西方国家传播。但除在东亚地区外,中医的海外推广并未形成规模。 20世纪中叶以后,鉴于现代医学诊疗方法与效果中的一些不足,西方各国尝试从其他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寻找途径以替代现代医学的缺陷。因此中医在海外,也获得了一次全面推广的机遇。到目前为止,全球接受过中医药、针灸、推拿治疗的人数,已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针灸、推拿等中医诊疗手段的疗效已得到西方各国人民不同程度的认可。 但是,由于西方各国医学背景、政治体系、经济文化等的不同,各国在对待中医的态度上,民众与政府的的态度差异较大。中医的海外发展之路并非坦途。 德国中医开业门槛低 崇尚理性与传统的德国人,对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关注是并重的。中医在德文里的全称是“中国传统医学”。1950年,德国出现了第一家针灸协会。1951年,出版了第一本针灸杂志――《德国针灸杂志》。德国著名的医学汉学家满晰博先生在1973年出版了《中医理论基础》一书,向德国人系统地介绍了中医是一个包罗宏富、条理连贯和卓有成效的知识体系,远非西方医学所能企及,并提出了“中医是成熟的科学,是真正的生命科学”的学术论断。 由于德国对“传统医学”的宽容态度,从事“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获得“传统医学”行医开业的门槛较低,开展传统医学的专业人士被称为“Heilpraktiker”(未经国家考核但持有开业执照者)。从事“传统医学”只要通过当地卫生局举办的考试即可。同时,按照德国内政部的法令,凡是单独开业的现代医学(西医)医生均可无限制地应用一切“传统医学”(包括中医)手段治病,开具任何一种处方。 在德国,中医人士大多在私人诊所里开诊。同时,德国大约有50多家偏重“自然疗法”的医院正在使用针灸治疗技术。近年来,我国也派出中医力量前往德国交流,合作开办诊所、中医科、自然疗法疗养院等。北京中医学院与德国当地的“传统医学”机构合作设有“德国第一中医医院”,是德国可使用中药汤剂治疗的为数不多的医院。 在德国,针灸疗法基本已普及,但处方中药还不能进入德国。德国卫生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德国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次接受中医治疗。目前,德国国家医疗保险部门已开始尝试将中医治疗纳入医疗保险。头痛、腰椎疼痛和关节疼痛3种常见疼痛性疾病的针灸治疗,已被作为保险对象。 美国能买到各种中草药 中医虽然进入美国已有100多年,但并未真正被美国公众所接受,长期以来中医药的使用者,几乎只限于旅美华人。1972年,由于尼克松访华引发的“中医热”,美国公众和医学人士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安全有效和通用广泛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接受“替代性医学”中的中医治疗,其中主要为针灸治疗。据报道,现在每3名美国人中就有一人求助于“非常规医疗方式”,而大多数热门会选择中医针灸和推拿疗法。2002年,美国联邦政府批准将世界上43种传统医学和疗法正式纳入美国补充和替代医疗体系,其中“中国传统医学”作为独立医学体系正式被列入白宫文件。 据“美国针灸和东方医学资格委员会(NCCAOM)”统计,目前全美有41个州允许有执照的针灸师开业,但对针灸师的执照考核十分严格。纽约州规定,凡是申请执照的针灸师必须通过NCCAOM的专门考试,考试分三个部分进行:一是笔试,分数必须达到70分以上;二是针灸消毒技术;三是学位选择;美国使用的教材均是英文教科书。已获得执照的针灸师每四年要修满一定量的有关针灸和东方医学的课程,执照才能保持有效。而有些州则规定,要取得中医针灸师行医资格,必须先考取西医师,如加利福尼亚州。 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允许草本药剂以补充食品的形式销售。在美国销售的所有中药都不是FDA(美国食品和医药管理局) 批准的药物,而是“食品补充剂”。这导致了美国经营中草药的商店,从中国以“中国茶”或保健食品的名义进口中草药,然后作为保健食品出售,使中草药成为美国天然药物市场上的主角。特别在各地的唐人街,销售“不是药”的中药铺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每年销量超过20亿美元。 近日,美国著名华裔中医专家田小明被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命为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顾问委员会委员,成为首位接受这一职务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家。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包括中医、中药、针灸和气功在内的补充替代医学正在美国稳定发展,很有前途。 日本汉方医药的回归 中医中药在公元5世纪就传到了日本。公元562年,中国人知聪带《明堂图》及其他医书计160卷到达日本。公元733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来中国留学,专攻中医学。公元742年僧人鉴真东渡,带去日本大量医书、医方在日本教授医学,被日本奉为“医药始祖”。1537年,田代喜等3人到中国学医,回国后成为了一代名医。但是,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奉行全盘西化政策,中医药被迫退出日本的国家医疗体系。日本称为“汉方医药”的中医没有合法的独立地位,只能作为西医的一种诊疗手段。 直到20世纪,一批日本医药学人士决心继续发扬传统医药,汉方医学才开始逐步复兴和发展。由于在近代积累的现代医学知识以及古代的汉方医药传统,日本的中医中药特别在现代科学与汉方医学结合上出现了可喜的势头,尤其在中药制剂的开发研究方面颇具特色。如在制剂的疗效、剂型的改革、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都领先于中国。日本生产汉方药的药厂,其生产设备和技术都很先进,许多大药厂如津村顺天堂、钟坊、小太郎等汉方药厂都设有自己的研究所和药理研究所,药物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性都获得了保证。 在日本民间,汉方医疗更是家喻户晓,被日本人民普遍接受,几乎在所有的城镇中,都经常可以见到出售“汉方药”的药店,而针灸更是日本人极为熟悉的一种诊疗方式。以中医为原理、以中药为原材料的药膳深受日本年轻女性的喜爱。由于日本普通民众对中医中药的热情高涨,这迫使日本政府逐渐考虑中医药是否重新回归日本的医疗体系和医学教育的问题。如今,中医也不再停留在中药店坐堂或挂靠在西医诊所里,像日本顺天堂医院这样的大医院也开始设立了中医门诊。 泰国中医最受人民欢迎 中医药传入泰王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素可泰王朝前就有中医药传入泰王国,早年中医多与泰国古医结合,泰语称“茅蒲班”(即“大中医生”)。由于华人华侨在泰国的影响,中医一直都在泰国有着较好的口碑与效果。 中医在泰国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深受群众欢迎。尤其是中医机构一直奉行“赠医赠药”的传统,如中华赠医所,客属公立医院,中医总会赠医所。泰国华人创立于1906年的泰京天华医院、广肇医院等,用中医中药为贫苦大众服务,泰五世皇朱拉隆功亲临主持天华医院开幕,御示它“为病黎造福,永垂不朽”,并赐天华医院八千株经费,柚木大橱一对。 目前,中医及泰古医的门诊量已超过西医。全国有近5000多位中医领取了行医执照,中药店随处可见。中泰建交以来,泰国取消了对中医中药的限制,中药及中成药在市场上可以公开销售。不少泰国青年对中医很感兴趣,纷纷参与学习,一些西医学生也纷纷要求学习中医,还有些学完西医又到中国学习中医本科的。 泰国卫生部在2000年规定,承认中医为一种医学,并着手进行中医医生行医合法化的准备工作。泰国还拥有中国境外的两家合法正规中医院――华侨中医医院和泰京天华医院。目前,泰国卫生部还在大力推广和加强中医师的培训工作。此外,泰国多家高等教育机构也纷纷与中国方面合作,开设各种中医技能培训项目。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了中医学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和泰国清莱皇家大学也将开设中短期针灸培训班。 同时,泰国有着制造中草药的悠久历史,一直为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邻国输出中药,如“五塔”、“虎牌”等老字号一直是泰国的拳头产品。随着中医被合法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中药产品也走进了泰国的药店,北京同仁堂也在曼谷开设了分店。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中药在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方面的临床效果,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随机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67例患者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治疗组,采用的是中医中药辨证方法对其进行治疗,患者人数为87例,另一组为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西医治疗方法,人数为80例,两组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之后采用TCD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其中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完成之后,总体有效率达到了93.2%,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仅为63.8%。结论 根据统计分析可以知道,中医中药辨证治疗方法对于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来说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中药;辨证治疗方法;脑血管痉挛性头痛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头痛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且其经常伴随一些并发症。而由脑血管痉挛所引起的头痛则是一种病程时间较长,且对患者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的头痛疾病,在中医上将其定义为头风或者脑风等,这种头痛疾病属于内伤性头痛。本文观察了中医中药在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方面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患者进行诊断,判断为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患者为167例。其中男85例,女82例,167例患者的年龄在22~78岁,平均年龄为51.4岁,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配为两组,一组87例(治疗组),另一组患者为80例(对照组),通过诊断,将这些患者分为4组不同类型的头痛,脑脉瘀阻导致头痛的患者为60例,男39例,女21例;阴虚阳亢导致的头痛患者有41例,男23例,女18例;寒凝气滞导致的头痛患者人数为38例,男16例,女22例;最后是气虚血瘀型导致的头痛患者,男13例,女15例。通过TCD检测可以得知,这些患者全部符合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症状。 1.2方法 1.2.1中医中药辨证治疗方法 对于中医中药辨证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症状,其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其中:脑脉瘀阻导致的头痛患者,其主要采用的是化瘀通络的治疗方法,采用生地15g、桃仁12g和红花等药物对其进行治疗。而阴虚阳亢导致的头痛患者,其在治疗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养阴活血、平肝熄风的治疗方法,中药配方包括天麻、石决明和勾藤等药物。寒凝气滞导致的头痛患者,其在进行治疗时则是主要通过行气活血和温阳散寒对患者进行治疗,药物包括当归10g、枳实12g和甘草5g等药物。最后的气虚血瘀导致的头痛患者,其在治疗过程中主要是补中益气和活血化瘀,药物主要是熟地和白芍等药物。 1.2.2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的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口服药物盐酸氟桂利嗪,药物用量为10mg/次,持续服用2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会通过芬必得药物对患者的头痛进行缓解,辅助治疗。 1.3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对于治疗效果,主要是通过患者大脑动脉的血液流速进行评定,具体的评定标准为:①治愈,指的是患者在治疗完成之后,头痛症状完全消失,且通过TCD检查患者在治疗完成6个月时间内脑血管血液流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②有效,指的是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头痛症状消失50%以上,TCD检测大脑血液流速基本正常,但需药物持续止痛;③无效,指的是患者在治疗完成之后的头痛症状消失率低于50%,且TCD检测没有明显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选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而对于统计数据则采用t对其进行检验,当P 2 结果 2.1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治疗完成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能够得到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其中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为63.8%,而对照组患者则仅有31.7%,两组患者的统计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2.2两组治疗前后TCD变化情况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大脑供血和血液流速等情况进行TCD检测,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知,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完成之后,在平均流速和收缩峰值两方面的改善率都远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之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现代医学观点可以得知,头痛主要是由于脑动脉出现硬化和血液粘稠度上升等原因所导致,血管供血不足,导致患者出现头痛症状。而在中医中则认为头痛主要是由于风邪等原因造成,风邪入体导致患者的气血出现凝滞,阻塞大脑脉络,从而出现头痛。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的辨证治疗时间较长,且头痛症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需要在辨证治疗过程中找到头痛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性的进行患者机体的调理,最终使患者气血正常运行,改善脑血供应,达到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总体有效率达到了93.2%,远高于常规西医治疗,另外,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动脉血液流动具有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中医中药在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中药论文:中医中药是全世界的财富 见到杨宝峰时,他对刚刚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研讨会印象颇深,并直言这是符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理念。 “这种理念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杨宝峰说,“在8月23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上,省领导一直在强调百姓的健康、人民的健康,不仅仅是民生,还涉及经济、社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之际,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这次国际性的中医中药学大会,让多位院士和众多专家齐聚哈尔滨,可以说对中医药发展,对民生和百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杨宝峰说。 杨宝峰说,中医中药是我国伟大的宝库,也是全世界的财富。“众所周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就是我们中医中药学界的光荣。20世纪70年代,我们哈尔滨医科大学专家张亭栋老先生,在众多医药成分中发现了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效率高达90%以上。这些都是伟大的发明。也是了不起的贡献。” 关键词产业化 对于中医中药的巨大作用和产业前景,杨宝峰认为,中医中药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治未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刚才。俄罗斯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的两位教授,代表该校校长,要和我商谈,在中医中药及产业方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他们对我们的传统中医中药非常感兴趣,也很重视,认为中医中药很奇特,能治疗一些西医西药治不了的疾病,也对许多亚健康相关疾病有着惊奇的疗效。”杨宝峰说,这也是响应总书记和我们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我们的传统医学要走向世界,扩大我们的影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双方的老百姓都能受益。他们来寻求合作,也是经过了一定长时间的考察,最终选择哈医大,是因为我们在中医中药领域不仅走在了俄罗斯的前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杨宝峰坦承,他虽然是西医专业出身,但30多年间带领其团队不停地研究中医中药,比如从黄芩、黄芪、黄连、黄柏、决明子及其他中药中,一方面研究中药的复方,另一方面从中提取有效成分进行重大的心血管疾病研究。“每年我国心脏猝死的患者有60万人,而高脂血症患者有1亿多人,糖尿病患者有9700万人,用西药治疗是可以,但却有着毒副反应。比如高血脂症,他汀类药物是有效,但它的毒副反应对肌肉的溶解、肝脏的损伤等等我们不能不重视。”杨宝峰说,“这就需要我们发掘祖国中医中药的宝库。”30多年的研究中,杨宝峰团队从中药中提取成分,制成了降血脂药“大明胶囊”和一些降脂降糖、心肌保护的药物,有的已经走向市场,有的正在研发之中。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在中西医结合方面也要拓展思路,杨宝峰告诉记者,传统的中药及方法他的团队都在用,但是也要把它“现代化”,挖掘其中的内涵,活性成分,其团队在这方面可以说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不仅是理论上的突破,还进行了产业化。“比如大明胶囊,研发生产之后,在市场应用很多年,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还有一种防黏连的单方药,在市场销售比较好,产量也过亿了。” “我们现在的中医中药研究与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几十年前认为中医药的科学性不强,而今在某些领域已经得到了世界认可。中医中药既要传承我们千百年来的理念,也要与时俱进。我国的专家学者做了大量工作,是可喜可贺的。” 关键词交流合作 关于未来中医中药的研究发展,杨宝峰说,哈尔滨医科大学和他的团队要把中医中药的研究继续推进下去,借助“中俄医科大学联盟”平台,在国内国际进行更多的交流合作。“目前,除了俄罗斯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还有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都要跟我们合作,将成立相关研究中心。”杨宝峰说。 在治疗方面,中医擅长治疗一些难病,中药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杨宝峰说:“我们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理念,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加强进一步合作,共同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理念和优势的发展,探索现代医学与传统医疗相结合的共同发展模式。让中医中药走向世界,把我们的经验、技术、优势展示给世界,把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再带回来,最终为百姓服务,改善民生,发展社会,发展经济。” 中医中药论文:阿托伐他汀联合中医中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中医中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与治疗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洋地黄、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β受体抑制剂、利尿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同时口服中药。所有患者治疗8周后复查。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8.8%,高于对照组的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阿托伐汀; 中医中药; 慢性心力衰竭; 心室重塑; 疗效; 预后 慢性心力衰竭是常见的临床病症,人群中发病率约1.5%~2.0%,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生率高达6.0%~10.0%,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1]。同时,心力衰竭5年病死率高达50%以上,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笔者于2012年1月-2016年2月对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中医中药规范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内科住院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46~82岁,平均(56.3±2.6)岁。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48例。治疗组52例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46~81岁,平均(57.5±2.8)岁;对照组48例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47~81岁,平均(58.4±2.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洋地黄、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β受体抑制剂、利尿剂等。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中医治疗则以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为原则,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 g,桂枝12 g,红参20 g(先煎),赤芍15 g,川芎10 g,丹参30 g,山药15 g,细辛6 g,白术15 g,降香6 g,当归15 g,坤草30 g,炙甘草6 g。水煎服,1剂/d。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统计患者住院次数、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及病死率。所有患者检查血脂常规、C-反应蛋白(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8周后复查。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用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用药后24 h内心悸和呼吸困难消失,肝脏回缩,能平卧安静入眠,肺底部音消失,心率在100次/min以下,心功能进步2级;有效:用药24~48 h,心悸气短症状减轻,心率减慢,肺底部音减少,心脏功能进步1级;无效:用药48 h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或死亡[2]。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8.8%,高于对照组的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LDL-C、CRP、LVEF比较 治疗后,两组TC、LDL-C、CRP均低于治疗前,LVEF高于治疗前,治疗组TC、LDL-C、CRP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住院次数比较 治疗组52例患者,出院后再次住院最少每年0次,最多每年3次,平均每年(1.3±0.2)次;其中有2例患者感到心悸不适时,查心电图示室上速,随即收住院,给予药物转律,当天即出院。对照组48例患者,每年最少再次住院1次,最多每年4次,平均每年(1.7±0.3)次,两组住院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4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组52例患者,住院总天数最少每年0 d,最多每年24 d,平均每年(5.7±2.6)d。对照组48例患者,每年最少1 d,最多每年28 d,平均每年(6.4±2.7)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内科的急危重症,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加。慢性心力衰竭不仅有血流动力学紊乱,还存在着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3]。患者血循环中的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等明显增高,而肿瘤坏死因子等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过程中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左室重塑、心肌纤维化密切相关[4]。神经激素-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对心室重塑起到重要的触发作用,而心肌损伤的加重又进一步激活神经-细胞因子,加剧慢性心力衰竭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5]。阻断这一环节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 临床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中的细胞因子明显增加[6]。CRP的合成与致炎性细胞因子有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这类细胞因子的变化[7]。各种炎症因子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不仅仅是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在粥样斑块的起始、发展、破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型的前瞻性研究表明,hs-CRP是心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hs-CRP的浓度增加往往与更高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相联系[8-10]。研究指出,只有hs-CRP的升高能显著预测冠心病死亡,未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如果其hs-CRP不升高的话,其死亡率未见明显升高;相反hs-CRP升高,其心血管事件死亡率有2.3倍的升高。因此,hs-CRP可作为人群中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指标。 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几乎每一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可以产生心力衰竭,而且往往是它们的最终表现和死亡的原因。同时许多心外疾病也可以引起心力衰竭。中医并无心力衰竭之病名,结合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虚劳”、“喘证”、“水肿”、“痰饮”和“症瘕”等的范畴,中医认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劳伤失养,并受外邪入侵,致使心之阳气不足,血脉运行无力,心脾肺肾诸脏功能失常,水液运行障碍而发病。治则以温阳益气为首要,使正复邪去,气充血行。在此基础上,根据兼证的轻重缓急,适当配合活血化瘀行水、益气敛阴、化瘀逐饮等方法。 本研究观察到,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中医中药治疗的患者CR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LVEF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住院次数、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减少,病死率也明显下降;同时还具有抵制炎症细胞因子等作用,这有利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本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8%,病死率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5.8%,病死率为16.7%,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及中医中药治疗认为,本治疗方法简便、疗效好、安全性高,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体质、预防心力衰竭复发、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中医中药论文:浅析中医中药在肿瘤姑息治疗中的作用 【摘要】tumor的病理原因极其复杂,在人身体的各个位置都有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且从当前医学的研究进展来看,肿瘤的治疗效果不佳,对于肿瘤病人来说,不仅仅对正常生活工作造成影响,也加重了其经济负担。伴随着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进步,hospice运动(姑息治疗)也被运用于治疗肿瘤疾病的过程中。根据相关的临床医学研究和调查报告统计,在对肿瘤患者治疗时,采用姑息治疗的意义显著,这对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医药;hospice运动;作用 良性和恶性为肿瘤的两大划分类别,通常所说的癌症即为恶性肿瘤的统称。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医疗事业有显著的提高,然而在治疗肿瘤时,却受到了层层阻力,肿瘤的发病机理复杂,研究难度大,且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不一,治疗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姑息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且取得的效果良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痛,就此,本文将对姑息治疗肿瘤的效果进行重点讨论。 1 研究进展 1.1 姑息治疗 在公元四世纪,hospice运动逐渐兴起[1],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得到了创新和有效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以及EAPC均对姑息治疗有所研究。姑息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命周期,控制癌症的病变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周期。 1.2 肿瘤 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①免疫系统感染,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其放疗的强度大,患者会出现身体不适、有害病毒侵入患者身体,导致感染,感染严重的患者会直接导致其死亡。②间隔性发热,癌症晚期患者多有此症状,发热的原因多由于癌症晚期病人身体的功能性受到损害,细菌的破坏以及病毒的感染,从而对患者的身体机能造成影响。③身体痛感增强,由于癌性细胞侵害身体,以及对人身体的正常运作产生影响,当癌性细胞在扩散的过程中,会逐渐压迫人体的功能神经,从而血流循坏受阻,引起剧烈疼痛。④恶心呕吐:癌症病人出现恶心呕吐的反应多与药物治疗以及心理负担有关,恶心呕吐的严重性远远大于疼痛感。⑤呼吸急促,困难,对于出现呼吸急促且困难的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较难处理,其中呼吸系统以及心肺功能受损都会导致这一临床反应的发生。⑥体重减轻,癌症患者受到身体以及心理的双重痛苦,以及化疗、放疗后所引起的副作用。⑦并发症积液,腔内积液是癌症晚期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在临床研究中也较为多见,腔内积液如果不能够及时的救治将会危害患者生命。 2 姑息治疗方法研究 对肿瘤患者行常规西药治疗方法之外,加行中药的方式效果更佳良好。其中中医中药的主要药方为:益气活血方为主,配之7g胎衣、25g散血香、25g龙衔、25g生黄芪、15g熟地黄、20g干归、20g党参、10g桂圆肉、12g焦白术、30g薯蓣、10g茯苓,每天煎服,一日一次,同时,肿瘤患者的化疗时间为21天,中药服用时间控制在42天之间[2]。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优于常规的西药治疗,中医以温肾阳、利水消肿为精髓,滋补人的肾中精气,不但有利于排尿,不会产生耐药性,还能够增强血细胞容量与血浆容量,避免了西药治疗对人的副作用(水肿,耐药)。中医学所提及的温肾阳、利水消肿的原理则是通过汤药煎服[3],使热气产生,从而滋补阳气,排出体内的阴寒之气,再次行中药汤剂,利尿消肿。 根据临床相关研究报道,对肿瘤病人予以对症姑息治疗,可以改善西药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患者的饮食、睡眠、日常活动均有所改善,在中医中药的治疗中,能够去除西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我国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不规律的生活、恶化的环境也间接导致了肿瘤患者数量的逐年增多,姑息治疗是维持治疗的一种手段之一,中医中药治疗属于姑息治疗的范围,它能够有效弥补西药治疗所带来的弊端。化疗、放疗所产生的痛苦,患者的身体也会产生耐药性,随着姑息治疗的出现,每天对患者施以汤剂治疗,能够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但是对于及时发现的良性肿瘤患者来说,一般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较多,效果良好。 据相关的资料研究报道[4],中药的用途不仅仅用于煎药治疗,还能够用于日常的饮食,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强身健体。根据南北方的统计来看,南方时常以中药食材熬汤,作为滋补品,对于工作压力大、作息无规律的青中年来说,进补如黄参等药材的汤品能够提高免疫力,抗肿瘤。以老年为首的群体更应进补中药食材的汤品,以人参为例,人参所含成分包括碱皂体以及糖,其中碱皂体能够杀菌、消毒、抗肿瘤,对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白细胞介素等具有调节作用。同时,如黄参等药材,能够增强造血功能,也对中性白细胞、红细胞免疫具有一定的影响。田七,属于人参类植物,某些保健功能与人参极为相似,且能够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其中具有Protopic immunomodulator 的作用。 以中医学的理论来看,中医以整体施治为主要原理,所追求的治愈理念与西医有所不同,西医主要是以切除肿瘤为主要目的,所看重的是疾病的本身,而中医则是以肿瘤周围环境为意图,从而治疗肿瘤,就目前来说,在肿瘤姑息治疗中,中医中药的应用能够提高生存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探讨 摘 要: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不能脱离生活实际,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训、科研活动、职业培训、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见习和实习方面详细论述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主体意识 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1]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及心理现象的学科,是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也是应用型的学科,这就注定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仅仅具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的各种教学、实践环节与教学活动的有序运行体系。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依据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后简称《纲要》)中提道:“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教育能否对个体产生积极的作用,关键要看个体是否有积极的意愿。教育的内容固然体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但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和兴趣,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时,不能是为了实践而进行的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设置的实践活动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重视其动手操作和情感体验。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把理论和实践知识融入生活中。只有投入了感情的活动才是有生命的活动,才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也才能够保障实践教学的成效。 (二)服务社会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实践教学的目的 《纲要》中还提道“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2]服务社会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检验所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教育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必须走出校门,同社会接触。从这点出发,开展实践教学就必须要找准同社会的接触点――实践单位。选择实践单位,不仅要与本专业相关,更要关注学生在这个单位中是否能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是否真的能锻炼了能力。社会上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害怕实习生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即便一些单位接收了实习生,也只是让他们做些打字发文件之类的工作,同专业相关的业务是插不上手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有针对性,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能够踏踏实实融入工作,而不认为仅仅是在参观。学生只有深入接触社会,才能了解到心理学真正的魅力。学校只有服务社会,才能换来实践教学更大的空间,也才能体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顾秉林先生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指出,实践教学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3]。根据这一界定,综合相关院校的办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的需求,陕西理工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学实验。根据特定的目的,运用心理学仪器设备等研究工具,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锚,以探求心理现象及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既包括传统的认知类实验,也应当包括新兴的行为研究实验。目前,本专业已经建立起两大心理学实验室,即基础心理学实验室和行为研究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室、行为观察室、沙盘室、心理测评室、团体辅导室、心理咨询室等。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大了对学生和社会的开放力度。如,心理咨询室还负责提供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低年级学生可在此见习、帮助咨询教师安排活动,高年级学生在取得咨询资格之后,也可进行咨询活动;对心理学社的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沙盘室固定时间开放,利用沙盘游戏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心理测评室则承担过地方单位员工的心理健康评估等等。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和开放利用,不仅改善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心理学实训。心理学实训是心理学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学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这部分共开展了三项,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和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技能;心理咨询技能训练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类型、基本手段、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初步具备在不同情景下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则主要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心理学研究和应用服务。 科研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的科学研究活动(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学生自己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学校设有“挑战杯”等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会对有价值的课题立项,并对学生的科研工作进行评比奖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每年都会就社会或校园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申报,采用查阅资料、访谈、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调研,如“陕西理工学院校园规划的人文价值”“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研究”等等。此外,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帮助教师进行问卷施测、录入数据分析,讨论结果等等,这些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勤于思考的科学意识,也锻炼了相应的实践能力。 职业培训。根据国家相应的职业标准或行业的知识、技能的等级标准,培训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以获取相应职业技能乃至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分为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前者有心理咨询师证件考核,后者有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件考核。对于心理咨询师,毕业时学生约有60%持有三级资格证,相较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师报考率低些,毕业时持有率约30%。此外,还有一些同学从就业的方面考虑,会参加会计资格认证、秘书资格认证等考试。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在大三上学期进行,目的是为了培训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毕业论文是指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前,在老师的指导下,个体独立从事心理学研究并撰写相应的研究论文。每年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同教师商议,确定选题。在为期8周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专业知识的应用,可以说是对学生的一次终极考核。 专业见习和实习。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学校统一组织和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应用心理学的职业方向,在校内外实习场所等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参观或从事相应的实际工作,以获得有关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活动。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心理品质。见习一般从大一第二学期一直持续到大三第一学期,专业见习的时间为三周。见习的场所为汉中市精神病院、汉中市第三监狱、汉中市三二零一医院和陕西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专业见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增进学生对于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兴趣,为下一步的专业实习奠定了思想基础。陕西理工学院的专业实习在第三学年开始,截止到大四上学期,总时间为一年半,在大四上学期还会专门安排两个月的时间让学生以正式工作者的身份进驻各实习点,进行咨询技能的继续学习巩固。实习的地点有汉中市劳教所,汉中市第三监狱,汉中市精神病院、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汉中市的部分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各中小学实习基地。专业实习主要解决专业技能中两大技能的形成问题,即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形成。学生把学到的专业应用型技能知识由输入到输出,应用型操作技能由模仿到熟练进行,经过不断训练,使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得到不断提高[4]。 三、未来建设的重点 尽管现在的实践活动形式较多、训练内容较丰富,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也是我们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首先,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较少。陕西理工学院位于中国西部陕西省汉中市。汉中市位于巴山和秦岭之间,交通不便,工业经济一直比较落后,具有一定规模的常规企业较少,因此,可联系正规的实践单位比较少。虽然尝试在民营企业中进行实践,但由于民企的经营及管理随意性较大,感觉实践效果不佳。建立适合的企业实践基地将是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其次,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而实践教学对师资的要求更高,既需要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研究,又需要教师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丰富经验,两者缺一不可,这正是制约许多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学校在建设专业实践基地的过程中,邀请部分实践基地的骨干人员担任校外实践导师,但仍然未能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如何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打造 摘 要: 本文从学术团队的内涵与外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了对策与建议。首先提出我国高校在创新性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目标价值不清、缺乏制度环境等问题。其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包括:锤炼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推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目标管理、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制度环境等。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专业 研究生学术团队 成因 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质量存在下降趋势。许多高校为了遏制这种不良趋势,纷纷打造自己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美好愿望下面临的现实问题――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过程中出现的创新能力不足、团队目标不清、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都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是广大专家学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2.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内涵 美国著名学者巴赫认为,团队是指由一定的有互补技能的,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团队和群体的区别,即团队是群体的子集,团队包含于群体之中,同时也强调了只有正式的群体才有可能成为团队。① 根据上述团队定义,我们可将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定义归纳为: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具有合作精神和凝聚力的高校在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组成的正式群体。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是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开展科研和学术等活动的基础力量,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具有强大的内在潜力和活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主要特征包括:①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共同的目标。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成员要清楚了解本学术团队所要实现的目标和目标所包含的现实意义,这种目标的重要性还在于激励每位团队成员把个人目标融合到群体目标中,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互补素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员之间的学科素质要有互补性,达到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的目的。③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良好的沟通。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是使团队稳定发展、有效完成科研学术任务的重要保证。 3.对打造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思考 3.1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3.1.1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础力量。随着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质量不免受到影响。现在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十几个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条件下,导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进行深入指导。有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与学术研究上,出现严重的学术工作敷衍、学习风气浮躁的现象。有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水平不高、学术功底薄弱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唯导师的命令是从,导师的研究方向就是自己的研究方向,思维方式陈旧、呆板,学术视野不开阔,创新活力不足,在学术研究中缺乏创新成果,等等。这些都给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同时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过程中出现的最难解决的问题。 3.1.2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目标价值不清 洛克(E.A.Kcke)的目标设置理论认为,明确的工作目标对组织有较大的激励作用,可以提高工作绩效。目标不仅能减少行为的盲目性,而且能提供挑战性②。 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管理过程中,团队的目标犹如路标,为团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建设最主要的任务是确定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的团队,就像在大海中远航的轮船失去了灯塔,在无边的沙漠中跋涉的行人失去了罗盘,无疑会使他们迷失方向。可以说,没有目标的团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也就没有存在价值。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建设的基础力量是在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他们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和对学术研究的动机及兴趣都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建设产生影响。但是就目前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组建来看,其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一起进行学术研究,主要是为了拿到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他们为争取有限的资源,陷入了极端的功利主义当中。这就导致这些团队的目标模糊不清,方向混乱。这样的团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不会存在很长时间,因为它有自身的死穴――功利主义和目标不明确性。 3.1.3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缺乏制度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团队管理制度方面都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团队在组建过程中缺乏学校层面的制度支持。或者有些高校有学校层面的支持,但学术管理制度和办法只是停留于表面,缺乏制度方面的长效机制,不利于团队建设。他们可能在有关团队领导、团队结构与规模、团队成员、启动经费等方面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要求,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另一方面,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组建后,相应的团队支撑体系跟不上,学术团队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在管理过程中责任不明确,尤其是团队负责人个人角色不明确,不知道哪些是作为团队负责人应该做的工作。而哪些是作为团队成员应该做的工作。其次,团队负责人学术能力不强,管理能力有限,不能在团队发展与创新过程中起到领袖作用。再次,团队负责人分工不够明确,造成团中各成员不能积极有效完成学术科研任务。最后,团队负责人不能很好地分配团队资源,不能使团队成员各尽所能,这些无疑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战斗力、创新能力和学术成果造成严重的影响。 3.2对策建议 3.2.1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 创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大批量扩招的今天来说,注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质量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重要。现在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大多是导师负责制,而导师的教授、示范、指导和控制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创新能力。因此,一个优秀的导师能够恪守学者的道德操守、淡泊名利、专心科研,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另外,导师能够定期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学术交流与思想沟通,并在这些活动中发现问题、开阔思路、探索科研创新、寻求学术上的心灵碰撞。当然,高校研究生院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摇篮,要时刻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能力的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无论是举办各类科研学术活动还是各类学术竞赛,都要注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学校、研究生院、导师及所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员都积极朝着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这一目标努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快速提高。 3.2.2推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目标管理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目标不清无异于失去灯塔的轮船在大海中航行。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也是一个组织,因此它也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如果其目标价值不清,那么团队成员像会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找不到自己的目标,不仅谈不上创新,就连最基本的学术科研活动也很难保证。因此,一个良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将整个团队的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把一个个子目标分配给每一个团队成员,充分发挥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要做到对每个成员子目标进行定期考核与审查,对于没有按期完成目标的成员,要有相应的措施加以约束,同时对表现良好的团队成员给予适当的鼓励或者物质奖励。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是团队明确目标并使团队积极实现既定目标的有效方法。另外,只有做到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地评价各成员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维护团队的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实现团队的总目标。 3.2.3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制度环境 良好的制度能够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也不例外。因此,创建良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制度环境,能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建设与培养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培养制度要求学校管理层提供各种学术科研资源,包括设备、设施、科研经费和优秀的导师团队等。其次,要结合学校特色、专业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等特点,建立专门培养多学科合作的机制。管理者要广开思路,注重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激励制度的建设。最后,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科研成果的评价和利益合理分配等,要有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 4.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刚刚起步,与国外相比,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建设过程中,锤炼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明确学术团队的目标价值、完善科研团队的制度环境等都需要一个过程。在新形势下,我们更需要深入思考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对策,为将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锻造成一个高效率的、富有活力的创造型学术团队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 目的:调查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教学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方法: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情况调查,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有48.48%的学生觉得没有掌握好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42.42%的学生认为课时安排不太合理,有51.52%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不太合理。结论:教师必须强调学习西医诊断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健全教学方式,修订教材、把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学好西医诊断学。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 西医诊断学; 教学调查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心理上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压力。心理因素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躯体疾病患者都兼患有抑郁、焦虑障碍等心理问题,心理因素在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医院越来越需要由临床医生和具有医学知识基础的心理咨询师来共同诊治疾病,社会对具有心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2]。自2001年以来,各大医学院校纷纷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3],为实现心理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何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将医学教育模式与心理学教育模式结合起来,培养心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4-8]。在此背景下,笔者就医学课程中的桥梁课程――西医诊断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情况展开调查并进行分析,为医学院校改进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湖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2011级本科学生99人。 1.2 方法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结合西医诊断学教学实践,借助网络问卷调查平台,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教学情况。问卷内容由两种封闭式形式构成:(1)单项选择:针对西医诊断学教学兴趣、教学安排、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设计了11个问题,每个问题可选取3个选项中的1个;(2)多项选择:设计了1个问题“影响西医诊断学课程学习的因素”,可同时选取12个选项中的多个。 1.3 统计学处理 当学生填写完网络问卷之后,可以从网络问卷调查平台直接导出问卷统计结果。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网络问卷调查邀请99份,回收问卷99份,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1 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问卷囊括了西医诊断学教学兴趣、教学安排、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如学生对西医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和兴趣程度、学校安排课时的合理性、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调查结果显示,88.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西医诊断学课程,58.59%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而只有57.58%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课时安排合理,48.48%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理,其余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或有待改进完善。见表1。 2.2 影响西医诊断学课程学习的因素调查结果 影响因素包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校、老师、学生不够重视,内容太多,难理解等。调查结果显示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59.60%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内容太多,57.58%的学生认为难以记忆,还有11.11%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以后工作无关、不实用。见表2。 3 讨论 3.1 强调西医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88.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西医诊断学课程,58.59%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但是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还有11.11%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以后工作无关、不实用。有调查发现影响应用心理专业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就业中实用,对未来的咨询有帮助”[9],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及就业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心理健康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心理咨询服务不断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范围也不断扩大。2001年我国卫生部要求三级甲等医院必须要设有临床心理科,这就代表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满足单纯的心理评估与诊断、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社区心理卫生工作,也应满足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4]。应用心理学专业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大部分医院都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并重。许多国内心理学家也认为,要能从事心理咨询等应用心理学相关工作,除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训练外,还需要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训练[10-13]。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应该更具有医学特色,要发挥其医学优势,培养既具有良好的医学训练背景、又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西医诊断学是医学课程中的桥梁课程,是医学知识训练的必修课,国内各大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均开设了西医诊断学课程[4]。对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西医诊断学能够为毕业后把握住各种就业机会、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改进教学 3.2.1 加强教师心理学知识培训 学生对西医诊断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是:教师不能将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本来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变得分散脱节、学生无法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列举一些应用医学知识解决心理治疗中的某些问题、提升咨询效果、增强患者信任度的案例,或者是在临床诊疗疾病的过程中,通过心理咨询及时而有效地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心理反应、增强疾病治疗效果的案例。这就要求西医诊断学教师要具备一些心理学知识,才能在讲授医学知识的时候做到和心理学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这种教师多学科素质的提高,除了靠任课教师自我提高之外,还可以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进修、访学,开设心理学知识讲座、研修班等,提升教师的学科交叉能力[14-15]。 3.2.2 加强实践教学 调查结果显示59.60%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内容太多,57.58%的学生认为难以记忆,只有51.52%的学生觉得掌握了基本体格检查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增加教师示教、学生实践的时间。考虑到应用心理学专业课时少、医学知识基础薄弱的具体情况,教师备课时应该将各部分内容充分整合、归纳,使学生对疾病知识的掌握不是点状而是片状。例如,体格检查部分视触叩听可以在课堂上边讲解边演示,把纸上谈兵的内容变为临床实践教学,把体格检查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在演示过程中讲解清楚;还可以运用标准化模拟患者,增强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电教视频等手段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和应用性。此外,教师还要及时对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体系架构,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有所用,学而会用”。症状学部分教学时可以利用一些典型的病例,把某个症状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和治疗要点通过具体病例进行形象生动、清楚明了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病例来理解、记忆相关的知识点,解决西医诊断学内容多、记忆难的问题。 3.2.3 调整课时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7.58%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课时安排合理。一般来说,要对西医诊断学进行系统的教学至少需要90个课时,而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只安排了32个课时。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系统深入地讲解,加上学生医学基础薄弱(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西医诊断学之前,只学习了生理学和解剖医学等医学课程),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只能死记硬背、无法充分理解,更无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临床中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因此,在以后的课程设置中有必要适量增加一些课时,以使得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更加系统而深入地展开,帮助学生把课程学得更扎实。 3.3 修订教材 合理地选用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对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的西医诊断学教材是临床专业使用的十二五规划西医诊断学教材,还使用了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材中有关西医诊断学的部分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8.48%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理,其余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或有待改进完善,主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教材中纯医学知识太多,无法与心理学知识交叉结合,以致于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应该对教材进行整合修订,在不破坏医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体现与心理学知识相结合的特色,使教材中的医学知识部分更加浅显易懂,并适当加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并应用到心理学实践中去。 4 展望 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的定位和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深化,师资队伍的培训还需要加大投入,实践教学的加强还需要不断尝试和优化,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西医诊断学教材的修订也还需要一段时间,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服务社会的医学―心理学复合型人才。 (收稿日期:2014-05-30) (本文编辑:陈丹云)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关于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现状和改革发展 【摘 要】应用心理学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发展目标必须把社会需求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放在首位,以满足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市场经济对心理学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就如何加强对应用心理学的课程改革,建立完整优化的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更好发展为目标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学;专业课程;改革;发展 有研究表明,“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应明确心理学的课程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多元化教学方 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评价。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学的授课教师大多是理论型,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实践经验,因而他们的讲授可能更偏重于概念、理论的阐述,涉及到实际应用的教学则相对较少。心理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很少有教师对这些领域都能驾轻就熟,教学中往往自己擅长的部分多加发挥,不擅长的部分则一带而过,从而影响到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为了弥补师资队伍的缺陷。首先聘请更多的心理学背景的老师,引进有经验的教授;其次由优秀教师开出示范课供大家观摩学习,要求教师同行定期听课,每次听课都随时记录听课意见,并由听课人召集任课教师、学生进行面对面地沟通,将改进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引导任课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扎实提高教学质量。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对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实行“一帮一、结对子”的“结对帮扶”措施,由优秀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其备课、上课及其他教学工作,在老教师“传、帮、带”的指导下,提高青年教师授课质量,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最后要加强学院之间的交流合作,邀请其它学院或其它学校的老师授课,取长补短。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2008年11月29日在深圳就中国教育存在的三大弊端发表演讲时指出的,大学教育的典型写照就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缘于我们一以贯之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心理学研究的一些重要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等学生无法掌握和操作演练,多媒体教学的技术和手段由于课件制作上的麻烦也难以得到普遍运用。再加上心理学作为公共课,基本上是采用几十甚至上百位学生的大班教学,教师对教学的组织不当,导致公共心理学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欠佳等都影响了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一味以学科体系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做法,及时对课程内容加以整合与优化,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与心理指导。首先,应该在现行课程体系中涉及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心理学观念的问题要予以保留并加以提炼,加强课程中有关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的内容。在以往专业实践课的基础之上加入心理测量、SPSS统计学教程等实验实训类课程。 其次,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我们在选题尽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情况而定,通过一系列课程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自我、群体、人际关系等概念所反映的心理咨询内涵,从而加深对学科概念来源于实践的感受。 总之,我们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需要,打破传统的体系,兼容和整合心理学各分支科的内容,形成一个全新的心理学课程独特的体系框架,在此体系中,还要组织安排能反映最新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陈旧、方法简单,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师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案为标准,扮演权威代言人的角色。即使重视或使用案例传授教学,课堂上也主要是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另外,现在课堂教师也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但经常导致学生的认知超载,并没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习效果。师生关系仍然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学生的经验、情绪、态度、需要和兴趣等主观因素被忽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一)讲座式教学。 可适当采用讲座式教学。例如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感觉他们更像是专题报告,每一节课设定一个主题,然后深入来讲解那个主题,而课程的内容不一定涉及到我们 教材所有的内容,但却对这节课的主题却讲得相对深入。同时可指定一两本书作为主要的教材,但同时会在穿插期刊上的论文,增加课堂讨论、课后网上查询,并把课后讨论纳入平时成绩里。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注重主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学习是体验式教学的精髓。体验式教学强调“做中学”,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将学习变成乐趣和追求而不是压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采取多种方式将体验式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以提供的案例进行角色扮演,之后再互换进行练习,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再分享、交流、整合以及应用。 以咨询案例的视频为主线的讨论教学方式。把每次邀请来知名教师的讲座录下来进行资源积累。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大家观看,然后分组讨论各自的感受,最后老师点评,共同提高。 体验心理咨询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有附属医院的资源,加强临床教学以及实践,组织学生跟随坐诊医生进行治疗观摩,让学生体验在真是的临床情境下治疗者的具体情况,加强对患者的了解,并组织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水平。 大学全程式实践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研究,除了可以参加院系里老师们的研究项目之外,可鼓励低年级的同学,参加高年级的学生和系里已毕业的研究生的一些研究。同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结合各个高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水平。 作者简介:姚朝宗(1984.),性别:男,籍贯:河南长垣,学历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本文在分析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对策 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自1998年设置以来,经过十余载的发展,已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办学规模的扩大,具体表现为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数量众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开设该专业院校类型的多样化。目前,全国已有近180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而在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中,除了师范院校这一传统办学主体外,综合院校、单科性院校也纷纷加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队伍。 1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作为新兴专业,应用心理学在经历上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的困惑,突出表现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应用心理学是一门以探究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等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为研究目的的学科,因而强调应用性及专业实践性就成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将应用心理学的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够在科研部门、教育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领域从事和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由此可见,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就决定了专业实践能力成为衡量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因而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及重点;然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普遍薄弱又恰恰是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点。“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结果表明,40%的专家对心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训练状况,特别是对基本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感到不满意。“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2]。对该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也表明,“我国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最为欠缺的是心理学应用技能”,并导致毕业生对专业实践安排的满意度最低[3]。 造成上述状况的客观因素很多,主要涉及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1)培养定位方面,定位于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及研究人员,而非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因而在培养过程中更侧重学生理论素养的养成而对其专业应用技能训练不够。虽然心理学专业与应用心理学专业同属心理学之下的二级学科,但因其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因而在培养定位上也有所不同。(2)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尚未建构起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心理学科经过几十年研究及建设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但在研究倾向上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互脱离、忽视应用技能研究等问题。而上述问题也势必影响到心理学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在建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时,各院校多半采用移植法,将已有的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直接移植为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而未充分考虑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对应用技能的特定需求,构建出适合该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上述课程体系移植过程中,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缺乏应用技能研究及专业技能实践不足等顽疾也被同时移植了过来。(3)实践教学条件方面,其建设水平明显滞后于专业建设需求。应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因而对专业实践的类型及场所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加上专业建设周期较短,因而部分院校现有的实验室、专业实践基地无法充分满足专业实践的需求。(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教师自身也相对缺乏应用型技能训练及专业实践经验。目前国内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师范院校培养的研究生。囿于高校现行的教学及职称等评价体系中没有纳入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教师多半专心从教长于学术研究,而在专业实践训练方面较为薄弱,并因缺乏在企业、咨询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业或实践的经验,因而导致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也较为缺乏。 2 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对于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1)人才培养定位:进一步明确细化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能力定位,并加大实训力度。相关院校应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认真梳理经济社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具体需求,从而明确专业实践训练的领域及相关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依据不同的定位实施分类培养,并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大专业实践训练力度,提高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2)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并建构适合该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建构适合该专业特点及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在这方面部分院校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大部分院校仍需逐步完善。(3)着力提升实践教学条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实践教学条件的支撑。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各院校可积极申请各级财政支持进行专项建设。如很多高校已通过部省共建实验室及申报各级重点实验室等方式获得专项建设资金,完善了实验室建设;在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各院校可根据专业方向定位,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拓展适宜的专业实践及实训基地,为师生的专业实践提供有效支撑。(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师的应用心理学实践技能专业化进程。要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首先要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素养。就实验教学而言,应建设一支专职化的实验教学队伍,改变目前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无法统筹规划的局面;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请各类境内外研修及访学项目,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研修深造,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实践活动或赴企业进行实践,丰富自身的实践或从业经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协助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可通过聘任校处高层次专家、企业家、管理者、专业机构从业者等人士为兼职教师的方式,由他们参与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探讨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 摘要: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是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素质,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向。 关键词:心理学 学生 实践能力 应用心理学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的,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应用心理学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生态事业、绿色行业和阳光职业。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个应用特色明显、实践性要求突出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专业实践能力在大学生专业素养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在当代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就业竞争中,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意义极其深远。然而怎样切实有效、深入持久地推进,建立可操作的实践,是一个至关重要、需要认真研究的心理学课题。 一、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医疗、司法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特别是心理教育与咨询、心理治疗、开发方面的专门人才,使其将来能够胜任心理咨询、治疗、测评等工作。因此,坚实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应用心理学作为一个新近发展、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发展目标必须把社会需求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放在首位,以满足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市场经济对心理学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为最高办学理念。 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希望加强心理学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培养。然而,很多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踏入社会求职与就业时,感到重要而缺乏的正是相关的专业技能。调查表明,由于适应不了新的社会需要,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能力困扰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极大地影响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因此实践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实践的构成 我们把专业方向目标主要定位在面向医院和学校,培养具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为了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们将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分为三块: 1、基础能力 主要包括:英语水平方面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国家四级考试;计算机要达到国家二级水平,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普通话要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技能。 2、专业能力 主要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补救。心理课程及教育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发展。心理测评及应用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准确了解。心理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侧重于发展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技能。 3、综合能力 主要包括:综合心理技术,要求学生掌握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技术、群体社会心理测查技术等。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自行选题、取样、设计、实施实验,进行数据统计和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还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实践的保障条件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实施的基本保障条件建设是实现专业实践体系科学运行与良性发展的物质、社会空间与师资保障。它主要包括建立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心理与行为实验中心的建设、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优化校内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四个方面。 (1)建立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编写了包含实践指导和训练环节专业课程的实践大纲、实践手册、实践考核制度;制定了专题调查、专业基础实践设计、专业实习、心理辅导技术微格训练、实施计划和考核方法。 (2)强化心理与行为实践中心建设。心理科学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实践是科学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学生构建科学的应用心理理念,形成高素质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条件要求比较特殊,不仅要有专业基础实验室,还要建设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素质测评与团体培训等多个专业小组。 (3)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最终要服务于社会,而社会相关机构的实际需求和专业要求可以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动力。我们围绕专业培养方向,经过沟通与协商,构建了一批心理辅导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校外专业机构实习基地,包括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机构、共青团咨询与服务机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教育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幼儿园与幼儿培训机构、中小学校等,与各实习基地签订专业实践指导协议,共同讨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与培养规格,聘请有关负责人和指导专家任应用心理学校外实践教学指导讲师。与此同时,我们也为这些机构提供了专业人才的支撑。 (4)优化校内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师资是专业实践教学系统建设的核心关键的因素,它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统领和指导学生各个教学环节的专业实践活动。 当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体现,这将会激发了我们建设与完善专业实践体系。当然,这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和不断创新的建设过程。我们任需努力。但强调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定其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的意义和价值。任何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只有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相互配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技能,打造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心理学高级人才。实践能力,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贯穿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的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唯有如此,人才培养的质量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关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反思 【摘要】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应重点突出的“应用”与“实践”素质,但就目前各个院校该专业毕生的总体情况来看,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不强,追根究底是因为其实践能力薄弱。从学校来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以及师资力量与实验设施的不足等。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能力;课程设置;教学方式 一、概述 无论对于何种专业,坚实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来说,顾名思义,要求重点是应用型人才,因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突出。但就目前我国很多相关院校培养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培养就业的情况来看,学生们出去实践能力总体上并不理想,专业理论的掌握和实践情况都有所欠缺,很多学生反映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对应用心理学的本科毕业学生并不十分满意。这类情况的出现让很多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处于尴尬的境地,不但影响了该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而且也成为制约着该专业发展。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薄弱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下面将剖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的措施与方案。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成因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不合理 调研发现,我国各院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不少高校偏重基础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应用技能,背离了应用心理学“应用”为关键的这一基本前提。心理学系历届毕业生普遍认为,该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就是心理治疗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这正当前一些高校最欠缺。相关用人单位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最重要的要求是相关的实践能力。 课程安排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合时宜,当课程设置将理论学习放在重点时,必然导致老师的教学内容也转移到理论的讲解,形成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无益于学生的发展。尽管应用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仍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方法;以致很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多,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带来极大困难。 (二)师资力量不足 基于我国国情,应用心理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在科研和实践各领域都相对不足;因此可以发现一些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都有待提升。不少高校该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受到应用心理学系统综合严格的培训,甚至有部分教师并非出身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因而他们对于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如:咨询心理与治疗、心理统计学、如实验心理学、SPSS基础与应用、心理测量学等课程的难以驾驭。而还有一些教师是刚经过培训或自学之后立马上任授课,导致学生的很多问题教师无法正确解答或出现敷衍的情况,更不很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很多应用课程出现走形式的现象,形同虚设的应用课程并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业。所谓“名师出高徒”,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良是一大问题。 (三)实验设施不足 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院校都购置并配备了相关心理学实验仪器,但是由于这些实验仪器的价值及相关经费的限制,不少高校的实验课在多数情况下只能采取教师在台上讲解、演示,而学生则分成多人小组共享一台实验仪器,资源的稀缺造成很多学生“打酱油”,影响教学质量;若每个人都进行实验操作,则需消耗大量的时间,理论与实践很难同步,同样教学质量也大大折扣。另一方面,我国总体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仪器的品质与性能偏低,从设计到生产都不够规范科学,因而这些器材所测出值往往与真实值有相当的偏差,在精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远远低于实验教学要求。严格来说,心理学实验仪器一般只能用于演示教学,而不能用于量化的实验教学,从而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 三、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一)改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 根据当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教学规律制定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方案。明确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具体要求和目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领域主要可以划分为五大方面,即课程实践、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创新和毕业实践等。因此,专业培养方案中应以该专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的与培养方式,增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比重,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除了改进课程设置外,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是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实验心理学是该专业的基础和核心,实验教学需打破原来传统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而增设更多综合应用性实验,提升实验课程的开放性,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应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互动学习为主;在教学中引入新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情境演示等以提高学生相应实践能力。 (二)提升师资力量 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应用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必须由一支专业素养很高的教师队伍从事,他们负责研究实验教学规律,致力于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各院校同时需要定期对实验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到更加权威的机构与学术中进修学习,提高其技能与学术层次,使其更加专业化,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另外,也可以聘请其它机构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学者,造一批具高质量、专业技能强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社会实践与服务,开展研讨学术与教学实践交流,丰富其实践经验。 四、结语 本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现成分析了其成因,并探讨了提高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两个的重要方面。可以看出,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点在于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树立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观念,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打造出一批社会适应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人才,真正服务于社会。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将介绍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毕生的就业不理想的情况,并分析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然后基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参考多方专业学术意见,提出针对该专业的大体的改革思路与具体措施的建议与想法。 【关键词】应用性理学;就业情况;改革思路;能力培养 一、引言 事实表明,心理学的应用涉及到当今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如:政治、商业、体育等;可见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有利用促社会文化的提升。应用心理学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适应社会需求的潮流,但我国各院校该专业实践成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大多呈现专业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难以胜任相关职业。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将针对能力培养问题提出对该专业改革的相关建议与意见。 二、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相对而言,我国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较高;对于刚经历过高考的本科生来说难以真正落实相应的要求。另外,近几年来心理学的硕士博士生的明显增加,本科生就业相对困难。而且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心理学”与“心理学”专业的区别不大且交叉混乱,使得毕业生对岗位的寻求感到迷茫,而导致应用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共同竞争同职位,而影响其就业率。 (二)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理论性学习,突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却无法体现出应用心理学“应用”的特性。该专业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全面但不深入,针对性不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浮于表面,对基础心理学知识与实践的掌握不够牢固。以实践与技能培训为主的课程量占比小,缺乏专业训练的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另外,很多时候课程内容陈旧死板,没有及时更新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学生的视野与学术积累无法得真正的提升。 (三)培养方式不合理 我国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课就是专业基础课中的某一点上的强调与细化而不是深入,而且同样以理论为主,授课的内容与方式也大体类似。笼统而单调专业课划分,各院校雷同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并不能在其专业上细致深入地研究学习,无法体现应用心理学的特色与专业性;甚至还会影响到学校与专业的学科建设。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路线与措施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思路 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能力培养是有差别的,我们可将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分为三大块: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其中,基础能力包括外语学习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专业能力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心理教育能力、心理统计与测量方法、心理实验设计与操作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则主要包括: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数据统计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科学研究素养和精神以及学术交流的能力。顺应时代与社会的需要,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鉴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四个主要去向,即: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报考心理学研究生;目前该领域普遍认同的整体改革的思路是: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定位就业方向、侧重实践能力与应用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因而,要以对此的正确认识为基本前提安排理论与应用型课程的比重。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而轻视实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术”轻于“学”这种不平衡的课程设置直接引起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薄弱。因而现在急需改进的是优化应用心理学的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研究规律与职业要求明确培养的重点,并以此为重心与基础划分出不同的培养模块与层次,突显各类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同时加强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以防内容重复。 能力培养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单调。学生的学习状态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呈动态发展趋势,而同时相关的学术成果也在不断的更新。作为教师,不但需要根据学生课上的反映对授课方式加以调整,实现师生如朋友,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局面,而且还需要时常关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发展,及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关注度,形成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最终要投身于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所谓的“能力”,是指胜任工作的能力;而这些工作中必备的能力都是实践中一步一步积累形成的,尤其是专业能力。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校的实践能力培养是社会要求接轨的重中之重,在校的实验课和相关活动的机会多少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高低。据此,本文建议各院校根据年级和学生掌握情况设计并开展相关锻炼学习实践能力的活动,如:模拟心理咨询等。另外,可以适当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以项目的形成将学生划分小组进行学科调研、到校外进行访谈和问卷等专业实践。到高年级时,应让学生深入学习SPSS软件应用、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课程,并在期间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参与其中,实现知行合一。学校应为学生创造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可与校外相关机构或当地中小学协作成立更多更广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获得更多接触社会以丰富专业综合素质、积累工作经验。 四、总结 从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各院校必须对这一现象足够注视,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当然,一门学科专业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性的工程,不但需要以正确科学的路线支撑,还需要各院校长期坚持对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的优化改良,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提高学术与实践能力的机会,才能真正让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提高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摘 要]变态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教学存在理解困难、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根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对变态心理学教学方式、考评体系、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探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变态心理学教学存在内容抽象、空洞,缺乏特征性等问题,缺乏临床实践的在校生难以掌握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学生普遍反映本门课程学习难度大,各种概念及相关疾病临床表现难以理解,部分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症状类似而难以区分。多数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招收文科生或文理兼招,其专业培养方案缺乏系统的诊断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医学科目的教学,学生相关医学的基础较差,虽然通过系统的变态心理学理论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应精神心理疾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理论知识,但学生难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部分精神心理疾病难以理解,甚至部分该专业毕业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使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存在表面化倾向。提高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从事变态心理学的教学经验,探讨适用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变态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以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应用PBL教学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PBL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小组进行,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性、主动性等优点,目前在各学科教育中已广泛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变态心理学教学章节的特点,选取部分较难掌握的疾病或重点内容,如精神分裂症、癔症、广泛性焦虑等,在授课之前布置相应的病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如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相关干预方案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以书面作业或在课堂中回答这些问题,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关资料的查阅,问题讨论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其良好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授课教师针对病例予以适当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PBL教学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之前部分科目的相关知识进行很好的链接。如掌握情感性精神障碍内容需复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中关于心境的含义,完成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相关问题需了解发展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社会康复需结合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加强课堂案例讨论,强化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部分精神心理疾病过于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如人格障碍与普通人相似使学生很难区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因学生缺乏临床实践难以掌握其妄想、幻觉、情感淡漠等临床特点。只有将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典型症状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述,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该病特点。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在临床案例教学时,增加案例讨论学时数;根据案例分析其临床症状并完成课后相关作业,以增强学生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三、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不易掌握的章节可以通过运用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电影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避免填鸭式或纯理论教学影响学习效果。如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在本门课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学生缺乏临床实践,较难理解该病幻觉、妄想、智力等方面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观看电影《美丽的心灵》的部分内容,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纳什的特点,结合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该病的幻觉、妄想的临床表现。同时,影片中纳什在服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思维活动缓慢、情感表达异常、性欲下降等特点,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的意义。在孤独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缺乏孤独症临床经验的实际,可以通过选取观看电影《雨人》的部分内容,结合雷蒙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kanner三联征(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动作行为刻板)”的临床表现。对于部分较为空洞的教学内容,如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某些历史、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讲授偏执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讲授冲动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水浒传》中的李逵;讲授强迫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历史中的诸葛亮。通过介绍这些人物的相关事迹帮助学生掌握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部分心理疾病,如神经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要求学生分组模拟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感受,了解相关心理疾病的特点及问诊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理解。 四、改革考核模式,提高知识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题目主要由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存在死记硬背、内容偏多、不重视实践操作技能掌握及学生易作弊等诸多弊端。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质的学科,其考核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赣南医学院自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变态心理学考试试题全部由案例组成,要求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相关问题,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将变态心理学科目成绩分多次考核,将在PBL教学过程中的发言情况、平时案例分析及讨论情况、课程论文、病例情景模拟等内容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考核学生平时对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总结,达到教学目的。 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传统的变态心理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课间见习,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对于某些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抑郁症,或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躯体形式障碍、肿瘤科患者身心问题等,应尽可能安排精神科或综合医院心理卫生门诊的课间见习教学。学生通过查阅病历、观摩问诊、案例讨论、询问病史等临床活动,结合心理测验及相关心理治疗等工作,了解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提高问诊、询问病史、精神检查、辅助诊断、常用心理测验量表使用等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 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目前,我国重性精神病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而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应急相关障碍等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因此,变态心理学教学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将课程重点内容向神经症等倾斜。同时,由于历史和社会文化原因,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容易受到社会歧视,在就医过程中更需要心理治疗工作人员的支持、鼓励和理解。因此,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如增加变态心理学发展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了解人文精神在变态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逐步建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通过相关的介绍,提升学生人格的整体境界。 综上所述,通过对变态心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丰富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心理测试与评估、发展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相关科目的掌握和理解,能够初步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优秀的临床心理工作人才打下基础。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四川省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会议召开 日前,由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办的“四川省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会议主题旨在研讨四川省各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来自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华大学、四川文理学院、成都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宜宾学院、西昌学院等省内具有心理学本科专业的20余所高校的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及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首先由教育部心理学科类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宁维卫传达了新一届教育部心理学教指委会议精神。未来,心理学本科专业将在如下方面重点开展:(1)深入研究和调查,开展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进行心理学本科专业调研;(2)积极宣传讲解,扩大教委会影响和指导力;(3)提高工作实效性,切实解决问题;(4)搭建与心理学结构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平台;(5)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6)拟建立心理学学科的国家标准,建立学科认证机制;(7)推动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和心理学教学研究活动。宁维卫还详细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和与会代表分享了有关人才培养、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有益经验。 各高校专业负责人及教师积极发言,共同研讨并形成共识:(1)必须加强学校特色和本土化专业特色研究,走一条心理学特色建设之路;(2)加强心理学教材、课程建设研究;(3)加强各高校学术合作和研究;(4)形成省内专业学术联盟。 通过本次专业研讨会,参会人员不仅更全面了解了省内各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情况,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同时更明确了未来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发展方向。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 要】现在我国本科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安排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内容单一,没有根据实际问题出发,牵制培养专业人心理学素质。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强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助于培养健康身心、丰富知识顺应社会发展人才作为目标,社会根据时展,人们对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发生了变化,本科高职院校面临教育心理学的新问题。这篇文章是对高校应用心理学如何培养专业人才进行研究,提出对课程合理设置、教育形式、课外拓展等进行建议。 【关键词】高校;心理学;培养;研究 一、前言 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都表明人们需求越来越高,对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强,加大应用心理学专业和高等院校心理学是社会人群的期望。从现在来看,高等专校心理学教育和社会期望是有一定距离,主要原因有,心理学在我国没有形成发展潮流,与中国文化具备差异性,在期间提出心理学论遭到批判,扼杀了培养专业心理学人士;还因为,学校在培养心理学人员期间,心理专业课程和其他专业存在差异,课程出现一致性问题,表现出心理学专业内容安排不合理性,而且课程内容比较陈旧,体现不出心理学的科学性质,与社会没有明显关联,研究培养人才模式合理安排课程,培养出专业心理人才。保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各高校要具备自身教学特色,个性发展专业知识把课程内容相结合起来,要保证知识内容的实用性、科学性,研究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士培养时,可以根据国外案例进行研究,借鉴国外教学方法设置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足当前国情发展的心理课程体系。 二、增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必须性 2.1大学犯罪案件上升 从小学到大学期间,学生对事情认知能力越来越强,犯罪案件不断上升。2010年 12月11日,犯罪人小阳在楚雄市紫溪中学401宿舍持刀对宿舍睡觉同学小宇进行刺杀。5-8中南大学杀人案件,2011年5月8日,中南大学南校区华生公寓15栋、16栋宿舍下发生一起命案,一男子持刀将在校一女子杀害随后自杀。郭力维校内杀人事件,2009年11月14日凌晨,吉林某学校发生血案,该校信息技术学院大四生郭力维将其室友赵妍杀害在宿舍当中,次日被省内媒体放在头版头条。随后,知名网站连续转载,网民称郭力维为吉林马加爵。以上案件杀人凶手与被害人都是学校的在校生,根据统计,大学生犯罪案件在近年持续上升,案件的发生引起社会对学校教育产生质疑。 2.2大学生犯罪原因 犯罪的发生加大教育工作者的压力,致使学校对犯罪案件的发生进行了分析。①法律意识的淡薄。②沾染社会不良的影响。③心理素质薄弱。④精神人格的心理缺陷。在我国高等专校越来越多,教师资源缺乏,经济体制的发展造成贫富差距,教育上也存在贫富差距,学生得到教育差距也就拉大,学生泡酒吧、网吧等形成这一社会不良风气是事实。其中最主要是学生心理素质不强,如果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犯罪行为就会相对减少,大学期间就是要加大应用心理学教育,完善学生心理,减少犯罪心理。进过调查表明,有94.3%的同学意识到自己是有心理缺陷,但在自尊心驱使下不能勇敢面对心理缺失,造成更加严重心理缺陷,本科专校要重视心理缺陷带来的危害性,所以要重视心理学教育[1]。 三、如何进行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培养 3.1 积极互动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育当中,学生是主体老师主导学生进行学习,两者之间要相互沟通、了解进行互动,在教育学生上老师不应把自己教师身份抬高,不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的教育基础是同等对待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老师具备主导作用,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往往不能得到社会保障。通过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平台,在交流当中从被动转变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积极去探索研究,带领学生去发现、探索、以及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带领学生时间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比如从老师与学生参与研究探索、启发教学模式、师生合作进行解决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手能力。 3.2联系实际,应用于实际 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是必要的,理解之后要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所以教学的结果往往不是一张张成绩单,而是如何运用到实际当中,心理学教育是要学生对知识掌握和了解,更加注重能力方面的培养和知识的运用。学习的内容和实际是相关联,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应用心理上,每个人都有心理活动,心理学知识和人们息息相关,心理是探讨人类内心深处想法的一门学科,在同学心中具有神秘感,抓住学生对心理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把问题带到生活中应用到生活中来。应用心理学培养专业人才时要注意科学和应用性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完善心理学教学的体现。不断完善教学改革,要重视心理学的细微知识,掌握进行运用,除帮学生解决问题还要带领学生组织相关活动,进行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学知识。 3.3如何带动学生积极性趣味性 中国传统式教学是说教模式,只在意把知识灌输到学生脑袋中,学生是否可以运用心理知识只要完成讲课任务,从而产生学生逃课、旷课现象等,造成学校培养心理专业人才流失。二十一世纪是多媒体时代,老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可以运用录像、影片、以及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也可以带领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带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心理教育课上要表现学生积极性与趣味性,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素质问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提起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知识;如果学生对心理学不感兴趣,觉得学习心理学成为负担,教师要让学生把知识当成一种享受,享受知识乐趣,不应把学习当成死学习模式[3]。所有的传统式教学都是从一本书开始,教师讲课不应该局限在一本书上;这种方法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生存下去,信息时展下的学生想法奇特,旧的教育模式不能应用在现代化发展上,老师要从教育目标出发大量研究先进教学方案,搜集资料给同学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讲,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关注更加明显,由于社会犯罪率不断增加,为适应社会发展减低学生犯罪率,加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师生交流与对社会了解认知心理学对人们的重要性,我们要高度重视心理学在社会上的发展,保障社会心理健康素质,培育出良好教育结构中心,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完善学生综合素质,高等院校在讨论中研究方案,要积累自身教学经验,运用丰富的经验知识完善培养心理学专业人士,这样才能完善人才监看发展,社会才可以和谐发展。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摘 要 应用心理学是应用性、实践性要求突出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素质就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实践应用,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简要分析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以期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人才。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 专业人才 实践能力 培养策略 1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 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国家教育部关于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描述是:“培养具备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等管理部门从事教学、还礼、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上述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室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的教学实践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咨询服务能力、专业的信息获取能力等等,这些实践技能的培养能够让应用心理学的教育不仅停留在林论知识上,还能让这些应用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和深度学习都有着一定的好处。 1.2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专业的实践检验是检验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质量的试金石。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些类产业的革新,这种经济的发展,也给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的教育行业不仅要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要求,还要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提高了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的专业才能够得到体现,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前景也就更加宽广。现在各个部门都在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加强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让这些学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 2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都开始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提出了很多实践能力培养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坚持这些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够真正做到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2.1构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应该按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制定出适合应用心理学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应用心理学的使劲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毕业实践等几个方面,要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就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的实践能力培养还要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不能一概而论。在教学时间的过程中,可以实施教师负责的体制,将实践培养的任务进行分解,不同的教师负责不同的实践项目,确保能够全方面的锻炼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能够快速的落实到教师的身上,并且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 2.2建立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非常注重教学实验的学科,因此要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人才,就应该建立起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在建立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应用心理学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应该设定一些研究型课题,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应该减少炎症性和单学科的实验,应该注重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举一反三的能力。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了锻炼应用心理学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人才。 2.3优化教学方法 应用心理学教学方法应该做到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教学方法应该进行优化。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引导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进行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相结合进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学方法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模式的发展,进过改进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做到更好的自我评价,掌握更多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并且完成相应的实习任务,保证应用心理学人才的专业性和可信赖性。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方法的革新,只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更加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图书馆利用情况调查分析 摘 要:目的:为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图书馆利用情况。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我校12级、13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共8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多数该专业学生表示医学院校图书馆存在重视医学专业而忽视非医学专业的现象,心理学专业相关资源欠缺,现有资源过于陈旧且更新较慢。结论:学校应根据专业建设的需求加大对心理学书刊、杂志的投入,同时需要开展相应图书馆使用的宣传教育工作。 关键词: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图书馆 随着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批权的下放及大学扩招,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设非医学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医药营销、英语、运动人体科学等,而应用心理学专业(临床心理方向)正是医学院校在这一条件下产生的主要新办专业。自2001年9所医学院校开始招收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至今已有50多所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1]。目前,各医学院校已招收该专业本科生预计达到万余名,这对中国未来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2]。 但是,因为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特点,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因资源有限,主要的资源主要投向医学专业,在实验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投入相对有限,造成该专业先天不足。而图书资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但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应用心理学专业相关的专业书刊、杂志等资料方面配置上存在一定缺陷。为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图书资料利用情况及存在的意见,笔者对我校11级、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为未来高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我校11级、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83名,其中11级43名,12级40名;男生27名,女生56名。所有调查对象均完成心理学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对心理学专业知识及科学研究有一定了解。 2.研究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根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学习特点和个别访谈的结果,并参考相关研究[3]编制调查问卷,包含11个题目。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会或课间时由教师发放问卷,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部分感兴趣的同学进行个别访谈,所有回收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3.统计方法。描述性统计。 二、调查结果 在图书馆使用情况方面,31.3%(26名)的学生基本不去图书馆,47%(39名)的学生每月偶尔去图书馆(约1~3次)查阅资料,仅21.7%(18名)的学生每月使用图书馆次数在5次以上,甚至36.1%(30名)的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及相关规则完全不了解;在希望借阅书刊类型选择方面,49.4%(41名)的学生表示自己希望借阅文学、历史、人物传记等课外读物,39.8%(33名)的学生表示自己希望借阅心理学专业书籍、期刊杂志或参考资料,剩余同学希望借阅研究生、公务员、英语四六级等考试辅导资料或医学类等其他专业书籍;在对图书馆服务满意度方面,38.6%(32名)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工作人员态度(33.7%)、缺乏心理学专业书刊、杂志(27.7%),74.7%(62名)的学生认为图书馆存在重视医学专业而忽视非医学专业的现象,非医学专业相关资料极少,仅2.4%(两名)学生对我校图书馆服务及图书资料表示满意;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书刊、杂志配置方面,全部学生表示心理学专业相关资料太少、配置的书刊、杂志过于陈旧且更新速度太慢,甚至47%(39名)学生表示学校图书馆严重缺乏心理学专业资料,完全没有为学校的其他非医学专业学生考虑,另有32.5%(27名)的学生认为,除医学相关书刊外,其他书刊、杂志总藏量过少;在改进方面,83.1%(69名)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为非医学专业考虑,购进更多的相关专业参考资料并扩大电子阅览室。 三、讨论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图书馆使用情况不仅影响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储备。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图书资源利用率较低,其原因除图书馆工作人员态度外,还存在学校对非医学专业投入过少,相关图书资源配置不足,在个别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图书馆中除医学书刊外,几乎没有其他专业资料,而心理学相关书刊、杂志偏重于科普类,使用图书馆也只能借阅小说等非专业书籍。因此,在改善方面,除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完善规章制度外,还需要医学院校加大对应用心理学等非医学专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心理学相关资源的馆藏量,才能有效提高该专业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本次调查有部分学生表示不了解图书馆的相关规则,提示在未来的新生教育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入馆教育,并提供读者反馈平台。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增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思考 [摘要]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为突破口。具体而言,从分析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出发,指出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 实验教学 教学效果 应用心理学专业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特点,许多高校都在近十年设置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然而,目前新开设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项目和评价方式上基本沿袭了以往名牌综合高校或师范类高校基础心理学专业的模式,以精英型教育为特点,在教学上偏重理论和研究,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为心理学专业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因此,就出现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中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如何适应高等教育新时展特点,体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应用特点,实验教学在整改教学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验教学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虽然也有不少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育工作者提出,应将实验教学定位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教育观念和现实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还是习惯于将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将其置于次要地位,起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条件匮乏 除了极少数名牌高校外,大部分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受办学经费的制约,心理学实验教学条件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设备少且实验条件简陋,学生上实验课时需要轮流分组实验,实验时难免互相干扰;二是多数学校的心理学实验室种类、功能单一,心理学实验室几乎完全等同于基础心理学实验室,主要为完成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服务。 (三)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 受心理学学科特点影响,长期以来,心理学专业没有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主要依附于实验心理学课程中,虽然有部分学校在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中设置了少量实验项目,但是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并无根本改变,而且无论在哪门课程中、实验项目中,基本都是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项目极少。 (四)实验教学师资不足 大多数高校中,应用心理学专业没有设置专门上心理实验课的实验员,心理实验教学主要由理论课教师完成,一个老师同时指导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感觉力不从心。 (五)实验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在以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中,许多时候都是教师先按实验指导书讲一遍实验操作过程及方法,然后学生在实验指导书的帮助下对实验项目进行被动模仿和机械重复。 (六)实验评价方法滞后 因为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而存在,所以对学生做实验的结果也不单独设置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学生来说,实验进行完毕后,主要以实验结果是否验证了理论学习的内容作为实验成败的标志。对老师来说,主要以学生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来评价实验的结果。对实验本身的评价和反思几乎没有,这也使得很多同学即使做了很多实验,写了很多实验报告,却无法自己设计并实施实验。 以上诸多因素综合一起,使得心理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实验教学效果较差。以上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许多高校中普遍存在,如何真正做到加强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处于同等地位,还是应从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入手。 二、增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对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重新定位 心理学自成立以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特点的学科,心理学专业各分支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因此,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来说,学生在复演心理学家们的经典研究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实际工作生活中更好地灵活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心理实验的学习形成的求知态度、探索未知的方法以及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技能,也会迁移到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因此,应用心理专业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切不可厚此薄彼。 (二)适当完善相应实验教学条件 实验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条件,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校中,“高精尖”的实验仪器不能配备齐全也无可厚非,但基础实验条件应该齐备,尤其要利用心理学实验计算机化的特点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例如:配备适量的心理实验台和实验教学软件,满足基础心理学类课程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要大力提升与自己专业方向一致的实验教学条件,如心理测评工具、团体心理辅导工具、沙盘治疗用具、生物反馈仪、音乐治疗仪、人力资源实训软件等,以期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科学设计实验教学体系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很多课程中是有重叠的,心理实验也如此,在设置实验项目时,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从整体上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实验项目,科学设置实验项目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一大关键要素。此外,应用心理学专业还应根据自己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协调设置实验项目,突出基本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和应用类实验的比例。 (四)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不能像理论教学那样集中实施,所以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显得更迫切,尤其是心理学专业各课程实验方法又各具特色,万能实验员显得几乎是不可能。因此,理论课教师全部掌握实验技能就很有必要。尤其对于缺乏实践操作经验的理论课教师,要采取外出培训等多种方法提升教师实验指导的能力。 (五)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多数经典心理学实验都带有基础实验的性质,实验材料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单调重复的实验操作过程,部分同学在经历了最初对心理实验的好奇之后,很快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心理实验教学中可以一方面创新实验材料,调整实验参数,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实践,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增加非实验室实验项目。这样一是可以避免学生只能在实验室照搬实验步骤,从而激发其学习心理实验的兴趣;二是也有助于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参与设计和评价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实验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实验中揭示的心理学原理。 (六)改革实验评价方法 在对实验教学进行评价时,首先,要明确实验在每一门课程中所占的成绩权重;其次,要注意全面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效果,特别重视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能力;再次,提高对实验本身评价的重视程度,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充分重视;最后,要及时、规范、认真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三、结语 实验教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显得十分重要。通过以上多方面重新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设计和规划,对显著增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效果将很有帮助。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测量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摘要:从心理测量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面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并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提升心理测量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心理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心理测量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自从1905年比奈和西蒙发表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智力量表以来,心理测量学的发展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相关领域,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实用价值。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心理测量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系统地进行心理测验问卷的编制和使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为将来从事相关的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事测评以及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传统的心理测量教学模式较为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心理测量的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有所欠缺[1]。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技术革命和学科研究的不断进步[2],心理测量学的教学改革也应该从该学科的课程特点和当今社会需求出发,以现代学习理论作为指导,辅助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最终实现“教”与“学”的进步和超越。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探索 1.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并伴随着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与成材的动机源和催化剂。心理测量学课程中包含了很多的统计学原理、公式以及大量抽象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因此,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于心理测量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抵触和恐惧心理,成为心理测量学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可从生活中的心理测量实例入手,增加趣味性较强的案例分析,以生动的形象思维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到抽象的概念学习中,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并最终将理论知识再回归到日常生活中,促使学生进行深度的专业思考。例如,在教学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尝试在导言部分首先引入学生所热衷的趣味测验,例如“神奇的Q测验”、“从唱卡拉ok的姿势看个性特征”等,然后组织学生对心理测量的概念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教师总结概括,从而引入心理测量的专业概念学习;在导言结束的部分,给学生布置访谈作业,分别采访身边的老人、父母、同龄人、小朋友四个不同的年龄群体,了解他们对心理测量的看法和认识,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度。 2.弱化统计计算过程,加强统计软件的实操训练。心理测量学的理论框架部分,包括经典测验理论、信度和效度、项目分析、常模等,这些内容是心理测量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但这些章节中会出现大量的统计学原理和计算公式,使得部分统计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讲授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方法的重视,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对于其中所涉及到的统计学公式及数学运算过程,可以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在信效度的评估、项目区分度,以及常模分数的导出等教学内容中,加强学生数据统计思路和统计软件操作能力的训练,在熟练使用统计软件的基础上能够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因素分析等)进行相关的评估和计算。鼓励学生使用SPSS软件来完成相关章节的课后习题,并在课堂上演示其具体操作过程,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断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心理测量学作为一门应用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性课程[3],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对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理论框架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体会心理测验学习的乐趣,领悟心理测验的基本流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涉及“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实施”内容时,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恋爱幸福感”或“婚姻幸福感”的问卷编制任务,并选取小样本被试进行施测,运用之前所学知识对自编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分析评估,制定出测验常模。通过这一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得学生对测验的编制和实施有了感性的认识,并将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合到整个实训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测验信度、效度、常模等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编制问卷的能力。对于各类经典心理测验,例如韦氏智力测验、16PF、MMPI、EPQ等,在教师讲解清楚基本施测要点和计分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要亲自寻找被试者,对其进行施测,并提供完整的测验结果和分析报告,在课堂上汇报和讨论。通过该实践环节的教学,帮助学生熟悉常见心理测验的内容、施测过程和解释方法,锻炼学生独立使用测验的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将来的科研和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4.参考国外教材,补充前沿进展,扩展学生视野。专业课程的学习,离不开高质量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因此,教师需要在心理测量学领域进行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并充分了解掌握所教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出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在国内,戴海崎等人编著的《心理与教育测量》一书作为心理测量学的经典教材和考研必看书目,享有较高的专业声誉,保证了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如美国Ronald Jay Cohen Mark E.Swerdlik编著的《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Anastasi Urbina编著的《Psychological Testing》、Lewis R. Aiken Gary Groth-Marnat著的《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所选教材的内容框架,适当补充国外教材中的有趣案例,适量介绍最新的心理测量学理论和研究进展,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心理测量的应用问题,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心理测量学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二、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问题情境的学习是将学习“抛锚”于具体问题之中的一种情境化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主张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小组合作和教师的指导或促进在学习活动的作用[4]。重视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情感需求,鼓励师生进行积极的问题探究、讨论和交流,提出富有思考价值和有深度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质疑,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心理测量来源于现实生活,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教师可以巧设一些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到心理测量的研究问题上来,有助于学生新知识的生成。心理测量学课程是面向大三上学期的学生开设,很多大学生会在这个时期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教师可以从这一现实情境出发,组织学生来讨论“你认为怎样才算是成功的大学生?”“大学生生成功的评判标准是什么?”“高考状元们的未来是否一定是成功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中,教师可以引导出关于测量中的“实证效度”、“效标”等相关概念及其特点,让学生从生活实际或是亲身经历中加深对这些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感受到心理测量的应用价值,从而更加投入地进行专业学习。 2.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传统的心理测量教学方法容易给学生带来抽象、难懂、枯燥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的发展。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积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出学生对心理测量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将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例如,关于“心理测量学的建立与发展”章节中,会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学思想起源和实践探索。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教学效果非常有限。根据问题创设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教师事先准备教材中所提及的七巧板、九连环等智力玩具(还可以补充魔方、橡皮泥等),将其带至课堂分发给学生,先让学生自由玩这些玩具,然后在快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思考“刚才玩玩具的过程中,你可以看到哪些和心理测量相关的东西?”“从一个人玩玩具的过程中,你可以观察到他的哪些行为和心理特点?”在总结学生们的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测量的应用,心理测量和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此时,学生的探索不再是被动的,学生是中心,教师是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提问设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变得趣味无穷,课堂变成了学生求知的乐园。 3.创设协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协作探究”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所教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开展研究型学习,合作探索、共同讨论、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心理测量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知识点,创设协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在各章节结束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该章节知识相关的最新研究文献,在小组内部进行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总结,撰写初步的研究综述并提炼制作成PPT,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与分享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在协作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要对教材中呈现的知识充分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从文献搜索、组织讨论、撰写综述、制作PPT到最后的课堂汇报,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情感体验,深化对心理测量学知识的学习,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三、考核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探索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组成部分,是督导学校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测和评价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取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方法性、技巧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心理测量学课程来说,传统的单一考试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心理测量学的学习水平和运用能力。根据学习原理和教学评价的主导思想,对心理测量学的考核应采取多角度考核的考评体系。首先,传统的期末考试应予以保留,试卷采用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其次,还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出勤率、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独立作业和小组作业的完成情况、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察。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根据平时考核和试卷考核的不同权重予以确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能够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综上所述,心理测量学的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环节进行了多元化的尝试和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心理测量学课程及其他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积累了直接的借鉴经验。 作者简介:周甦(1981-),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心理测量学和实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医学研究论文: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及组配 关键词:引用词 引言 绝大多数著名期刊在科技时,都要求对文献进行标引,其目的在于充分展示 文献内容特征,有利于纳入检索系统,方便他人查找和利用。但由于文献标引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规律性和方法性,标引词的选择错误或标引组配不当,都会影响论文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根据科技论文标引的一般规则,结合实践经验,简述医学科技论文标引中应把 握的几个方面。 1 主题分析与标引要点 1.1 论文主题分析 文献的主题分析,是标引工作的最初环节。所谓主题分析就是对每篇文献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浓缩、提炼,以及剖析主题结构的过程。分析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文献标引和检索的结果。文献的分析要立足于文献的检索,充分考虑用户的检索要求,分析选定对用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概念,不但要对分析的范围、深度应与文献内容保持一致, 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主题分析的全面性、专指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检索系统的要求,具体方法是:审读文献内容. 要做到选词准确,充分展示文献的内外特征,必须对文献进行审读. 审读文献通常依据文献的篇名、文摘、简介、前言、结论、参考材料以及文中的小标题、斜 体字、黑体字、图表、数据等内容. 切忌只根据文献的篇名或书名片断进行分析,这是因为有一部分文献的篇名或书名不能或不完全能概括出文献的内容,甚至有比拟、隐讳、反问、双关等方式. 当然并不是所有文献都要抛开篇名或题目,某些专业杂志和专题论文的篇名或 题名是经过认真推敲拟定的,也能代表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根据不同的文献内容加以选定. 1.2 定标引要点 通过认真审读论文的各个部分应确立论文的标引要点,以便为精确选词做准备,其标引要点的内涵应限定在:①论文的论述重点. 要在不同层次上拟定论文的检索者可能检到本篇论文的内容途径;②本篇论文提出什么新论点、新技术和新方法. 所要标引的主题要领是文章中讨论的实质内容,不应以作者推测和设想为准;③从文献的学科和体裁 来判断应使用什么样的主题标引原则和组配原则,是总论的、各论的、基础的、临床的、实 验的,还是人文的、地理的、药物的等等,这些概念的关系怎样,是相关的、从属的、影响的,还是因果的、拮抗的等,文献中出现哪些特征和标识能充分反映出这篇论文的检索差 别,从哪些方面要作主要标引,哪些要做次要标引,哪些不要标引。 2 论文主题概念标引 2.1主要概念的标引 主要概念的标引是针对文章的中心问题而提出的概念标引。主题是作 者集中力量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但作者所论述的东西并非都是主题。如:论文中所提到前人的研究,介绍性的说明,一时想法和背景等不是文章真正的研究对象。总的说来主要标引是文章论述的重点,是作者探讨的目的和对象,在医学领域中最常见的是:①医学各个学科或专业知识主要论述的课题;②某种实验研究的直接目的和结果;③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 、治疗等重要的手段、方法及创新;④一篇文章中篇幅占的较多的内容,⑤尽管篇幅不多,但材料新、有创见并为读者所关心,此外还包括词表和标引规则中规定应作为主要标引的概念 . 2.2 次要概念的标引 次要概念的标引经常作为组配标引或副主题标引。一般作为次要标引的概念多为论文的非重点论点及概念、属于边缘性主题概念,主要包括为了某种研究目的所提供的载体、条件、方法和手段,比如:疾病的化学诱导、同位素标记、人工造瘘等治疗学 提到的药物剂型、剂量、换药方式等;某些检索所要求的特征词,如:地名、时代、文献类型、语种、人类(性别、年龄)、动物(如大鼠、小鼠、狗、猫)等以及词表中规定应作为次要标引的词。 2.3 非标引概念 作为论文中出现的非标引概念主要是指那些论文中提到的常规技术,大家熟知但未加讨论的东西;如:一篇关于心脏病诊断的文章,提到了常规的心电描记术,在组织学和细胞学提到了常规显微镜应用等问题,其次是一些具有说明语字样的概念,如“抗肿 瘤抗生素放线菌素D”,其“抗肿瘤抗生素”即为说明性概念,主要概念应是“放线菌素D ”再就是文中未加讨论或不够成熟的某种概念,如一篇关于氨基酸的文章中,提到某种新的 、未加证实的氨基酸;临床上构成一种变化不定的不明显的症状群,已能被主题或概念组配 概括的无检索价值的概念,及词表里或标引规则中不作标引的概念,都不能作为主题词来标引。 3 主题词的选择与组配 3.1论文主题词选择 当论文标引概念确立以后,接下来便是选择主题词. 选择主题词主要是为正确表达主题概念。一篇论文的情报内容,是否能选用一些恰当的主题词来准确全面地表达出来,这也是保证达到较高利用率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哪些语词是主题词,哪些语词不是主题词,哪一概念用哪一主题词(或哪几个主题词的组配)来表达,必须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不致造成混乱,使主题词系统保持较高的检索效率。这就要求使用主题词表,主题词表 对主题词做了严格的规定。也就是讲,标引用词必须是词表中的正式主题词,并且书写形式应与词表中的表达形式完全一致;标引用词必须首先选用词表中最切合文献主题的专指词标 引,一般不得选用其上位词或下位词标引。当词表中没有专指度相等的主题词时,则选用2个(有时也可能用3个)最直接的上位词或近义词、最相关的主题词标引。当用上位主题词或近义词标引也不合适时,可用一个自然语词附于上位主题词后作限定,或增补新词。 3.2 论文主题词的组配 在采用文献主题词法的文献标引过程中,绝大部分的主题都需使用组配方法来表达. 组配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题词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文献主题,用主题词组 配的方法来表达文献主题,可以控制词汇量,用少量有计划的选定主题词即能表达大量的文献主题概念,但如组配不当,会造成误差,降低论文的使用效率,因此,归纳医学文献最常 用的难度较大的组配标引模式有以下几种:①当A疾病引起B疾病,A疾病之后组配/并发症,B疾病之后组配/病因学,并且致病因素常作为主要标引. 组配模式:A疾病/并发症 ,B疾病/病因学. ②当A疾病与B疾病同时存在,但并未指明相互间因果关系时,A、B 两疾病之后都与/并发症组配. 组配模式:A疾病/并发症,B疾病/并发症. 例:眼弓形体病并发沙眼,标引:沙眼/并发症弓形体病,眼/并发症. ③疾病状态下某器官组织及细胞的解剖结构,组配模式:疾病/病理学,器官(组织细胞)/病理学. 这里与/病理 学组配指的是与正常器官结构的不同,只阐明组织的不是疾病的同义语和代名词. ④当实施某种治疗技术而产生的某种疾病时,组配模式:疾病/病因学,技术操作(物理作用剂)/ 副作用,例:剖腹产术引起膀胱阴道瘘,标引:膀胱阴道瘘/病因学;剖腹产/副作用. ⑤ 某种疾病情况下从某器官分离出某种病原体组配模式:疾病/微生物学,器官/微生物学, 病原体/分离与提纯. ⑥某种疾病情况下,某器官对某药或化学物质的代谢:组配模式:疾 病/代谢,器官/代谢,药物或化学物质/代谢,如甲状腺疾病病人肾的晚碘化作用,标引 :甲状腺疾病/代谢,肾/代谢,碘/代谢,也就是说凡文章篇名中出现的结合、破坏、裂 变 、转变、降解、掺入、组合、调动、释放、储存传输、转化、利用、摄取、水解、氧化、去甲基化、脱羧化、烧化、酯化、羟化等字样均可标/代谢. ⑦某疾病状态下某器官内某种化 学物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组配模式:疾病/代谢、器官/化学、药物或化学物质/分析. 如肾性高血压患者肾脏中钠含量的测定,标引:肾性高血压/代谢、肾/化学、钠/分析. 总之,科技论文标引是刊物出版规范化和标准化所要求的,标引词选择的优劣,标引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刊物质量的高低及论文生命力的强弱,诸如《Science》,《Nat ure》,《SCI》,《BA》,《CA》等大型刊物和检索体系都非常重视标引质量的提高,只有 充分熟悉标引规律、掌握标引技巧,才能提高标引质量. 医学研究论文: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法 摘要:只有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培养,抓好导师队伍建设,才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 医学研究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所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分为临床型和科研型,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服务和研究对象是病人,治病救人是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奋斗目标。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是每个高等医学院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临床医学研究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这些研究生将成为不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书呆子。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和往届生。应届医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是离开学校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临床实习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为医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医师奠定基础[1]。然而,实习中后期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应届学生的复习迎考占用了大量的临床实习时间,导致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不高,临床操作技能较差。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多集中在重点医学院校,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侧重于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对临床训练不够重视。有些往届生因为工作不理想,就辞职在家专心考研,有些往届生在基层医院工作,条件较差,没有得到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因此,绝大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较弱。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强化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1.上岗前培训。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前进行上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医院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医疗文书书写、职业道德规范、医患沟通技能、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医疗法律法规等,使研究生对医院临床工作中的要求有所了解,为临床实践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临床能力的训练。按照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所规定的统一培养目标,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和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领域内常见病,达到卫生部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2]。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研究生不能仅仅是技能熟练的“处方师”或“手术匠”,临床能力也绝不只是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应是知识结构、逻辑分析、综合推理、诊断治疗、决策能力及实践操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3]。因此,医院科教科和研究生导师要根据培养目标联合制定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计划,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计划内容包括:(1)在导师和上级医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参与管理病人,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临床操作技能;(2)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科室的疑难病例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分析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3)研究生应参加科室的业务学习,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创新活动;(4)研究生应轮转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拓宽全科领域的知识面。 3.临床实践考核。为了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质量,应进行临床能力考核。考核可分为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和毕业前考核。一是出科考核。各临床科室成立科室考核小组,负责出科考核工作,以保证研究生在各科室轮转的质量。出科考核的内容包括3部分:(1)平时表现;(2)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和病历质量的考核;(3)医德医风考核。对于出科考核不合格者,继续留在本科室学习,直至考核合格为止。二是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附属医院组织进行。附属医院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小组,由小组选择一名病人,考核研究生的临床诊治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史的询问、体格检查、诊断和治疗水平、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等。三是毕业前考核。毕业前考核由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处组织进行,主要考核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处理常见病的能力。 二、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主要区别是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完成科研 活动所需的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4]。科研工作主要按照以下3个步骤来实施。 1.选择课题。选择课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也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选择课题必须以一定的理论基础为依据,因此,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和资料,了解本学科最新进展,找出专业发展的空白与不足之处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写出课题设计报告。通过选择课题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临床研究生的课题选择应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尽量涉及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疾病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这样才有临床意义。反过来,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检验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发现其不足之处,有助于课题的完善与提高。研究生选择课题后,举行开题报告会,邀请本领域的专家参加,对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从而使得课题的设计进一步完善。 2.课题的实施。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研究生不仅要动手做实验,还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需要研究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中,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课题研究开始以后,研究生往往需要与实验室工作人员、同学、病人及其家属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总而言之,通过课题的实施,锻炼了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应定期汇报研究工作,使导师及时了解课题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完成。同时,导师也要随时检查研究生的工作,防止弄虚作假。 3.撰写论文。论文写作能力非常重要,研究生多年的学习成果最终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得以体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能够充分证明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对其学习和科研成果的总结[5]。在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之前,邀请一些专家就如何写好论文进行辅导,传授论文的写作技巧与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导师也应检查和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论文质量不高者,不得参加答辩。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理论知识 1.优化课程体系。高等医学院校传统的课程体系明显落后于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等问题。因此,要强化跨学科、开放性的课程设置,体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前沿知识的统一[6]。跨学科知识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跨学科知识,研究生的视野就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2.更新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内容比较陈旧,即使是最新版的教科书,从编写到审稿、出书一般需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7]。经过如此长的出书周期,教科书的内容明显落后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用这种陈旧的书本知识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生。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研究生,使研究生了解这些成果,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科学研究。 医学研究论文: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评估体系构建 1、引言 医科院校临床医学实力的高低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和谐幸福,更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了一批医科院校,引进及培养了大批高精尖的医学人才,增强了我国医科院校的实力。 科研能力是衡量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面对发展,医科院校的科研能力评估问题日益引起重视,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医疗行业的要求,以及能否得到专业人士的正确评价,事关这所院校在以后的生存和发展中能否争取到比较有利的条件。可见,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一所医科院校的科研实力,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 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1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似类型的指标体系 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前,首先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了解了国内外科研实力评估的发展与现状及科研实力评估的深刻涵义。借鉴国外评估系统指标,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其精华,作为参考资料。 2.2指标的初步设定 借鉴国内外的临床医学研究能力指标体系,并根据平时的科研工作管理经验,设计出每层指标,指标主要是根据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评估目标进行分解。构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实力的因素有很多,但作为科研教学型的医学院校,从管理角度而言,其要素有:科研投入、科研活动、科研条件、科研产出、人才情况等。再将这些一级指标分解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逐级分解,建立各级要素的目标群。 2.3指标的定性分析 对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主要是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指标体系在同一层次要互相独立,互相不包含,不重叠;2)指标体系要正确反映目标的要求,指标与指标设计之间没有矛盾;3)指标内容可以直接观察而获得结论;4)指标体系的采集要简单可行、层次和数量尽可能少而具有代表性,采集方法为大家所接受。 3、确定指标体系草案 3.1德尔菲法(delphi)法 delphi法,就是采取背靠背的通讯方式征求专家小组的意见,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函询。每次函询后将专家小组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再反馈给每个专家,供他们分析,提出新的论证。经过几轮函询,使专家的意见趋于集中,得到一个比较实际、可靠的结论。 3.2成立专家函询筹备小组 专家函询筹备小组由6人组成,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人,硕士研究生1人。筹备小组的任务:拟定评估目标,编制专家调查表,选择相关专家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3确定专家 由专家函询筹备小组集体评议,选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以上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医疗、管理专家50名,包括卫生事业管理系统12人,基础研究25人,临床医学研究人员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3人。 3.4拟订专家调查表 收集国内外相关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定专家咨询表,进行专家评议和咨询。对第一轮专家意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修改相应指标,制定第二轮专家咨询表,然后把修改结果反馈给咨询专家后,再对第二轮专家意见进行汇总分析,确定了重点医科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4、综合评价办法 我们采用两次相对比较归一化法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进行评价,基本计算方法如下: 1.每项三级指标以统计最高分数计为100分,其他各校的该项三级指标分数与最高统计分数相比,其百分比数则作为该校的此项三级指标分值。各项三级指标的分值加权求和即为二级指标分值。 2.二级指标最高分值同三级指标统计一样计为100分,其他各校的相应分值与最高分相比,其百分数作为二级指标分值。各项二级指标值加权求和作为一级指标分值。 3.一级指标加权求和作为各校的最终评估分值。 本研究侧重于医科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该评估对医学院校的自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高校的资源优化和提高科研效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指标体系的内容及权重的确定最容易引起不同的意见,但科研能力评价中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都是被评价的核心内容,有些第三方评价单位只采用原始数据进行比较,权重并不起作用。但实际证明权重的适度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不大。五项一级指标反映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的共性内容,我们也可以结合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评估项目区别对待,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重新赋值,例如,我们要评价一个单位的科研总体水平,我们可以将科研投入、科研活动、科研产出的权重提高,如果我们要预测一个学校的未来的科研成就,我们可以将科研条件和环境及科研活动的权重提高,这样可以看出哪些学校在哪个方面强一些。权重赋值的变化对学校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发现不足而加以改进。原始数据的比较评估可以从时间上进行纵向比较,学校实力是否增强,拿历年数据进行比较,从而知道进步的大小。对于采用归一化法可能造成单纯追求数字问题,在这个评估方案中,都有评估要素对其约束,因而单纯某项数字高并不会导致评估结果不实。实际验证分析表明了用此归一化法基本消除了评价内容和标准界定的难点,其结果基本反映了真实情况。 医学研究论文: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实习期间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 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灵魂和龙头,对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动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具有学习任务重、实习周期长、学生实习地点分散等特点,与其他一般专业相比,其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更多的难点与困难。针对这些特点和难点,如何将研究生党建工作与培养医学精英人才紧密结合,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医术技能,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医务工作者,是高校医学院党务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点。 一、临床医学学科专业的特点 (一)学制培养上采取基础课程学习与临床实践分段的模式 临床医学学科专业以医师职业为背景,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临床科研能力和较强临床工作能力的高级临床医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因此,临床医学学科专业在学制上,往往采取基础课程学习与临床实践分段培养的模式。即,一般在研究生的第一学期(或最多第一学年)集中修学公共课和基础课,第二至第四学期(或第二学年)安排研究生在临床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轮转培训临床能力,第五至第六学期(或第三学年)安排学生跟随导师进行临床专科训练、临床科研训练和撰写学位论文。其中,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往往安排在高校的医学院进行统一学习,临床实践阶段往往分散在各附属医院或相关合作医疗事业单位进行轮转实训。 (二)课程设置上“重专业、轻人文”,“重智育、轻医德”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障研究生教育内容、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关键。我国临床医学学科在课程设置中重视对研究生临床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但比较忽视医学职业态度方面的完善。如大多数高校的医学院均会设置较为丰富、齐全的临床医学方法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医学统计学、临床科研方法、临床流行病学等),但很少开设旨在提高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医疗安全意识、伦理意识、人道主义精神等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这种课程取向尽管受医学学科本身实践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医学教育课程在职业化素质培养方面的缺失,并容易导致医学毕业生在医疗实践过程中职业道德的泯灭。 (三)实践应用上直接为人服务,必须重视服务艺术的训练 临床医学直接为人服务,所以必须充分认识人的特点。目前的医学教育基本上是以生物学上的“人”为对象,即以“病”为对象;但实际上,单纯生物属性的人并不存在,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应懂得未来的服务对象不是“病”而是患病的人,应注意理解病人的社会属性。[1]同时,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必须重视服务艺术,临床实习期间要站在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位置上,考虑病人、家属等的各种忧虑,认真、慎重、全面地为每一位病人进行完整的服务实践,以高尚的医德、高度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心来增加病人的信任,从而提高病人的信心。 二、医学研究生临床实习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医学研究生实习任务繁重,科研实践与党建工作脱节 医学研究生在实习期间,一方面要巩固基本课程理论的学习,不断从实践中提高从医技能与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又要肩负科研工作的重任,实现实践经验与科研成果间的转化,不得不将绝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科研任务和实践工作中去。由于实习过程缺少了党组织的指导和监督,更容易松懈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导致“重业务轻政治”,只注重专业研究学习,淡化政治信仰和医德医性的养成。[2]此外,由于医学研究生导师往往游离于研究生基层党建教育工作之外,较少参与或指导研究生党支部的工作,甚至部分导师片面强调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容易形成研究生教育中的“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局面,致使党建工作和科研工作脱节。[3] (二)实习周期长,实习地分散,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 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掌握了基本课程理论,对临床诊断治疗有了初步了解的情况下,进一步工作更偏重于临床实践,科研成果的形成也绝大多数来源于不断的实践。因此,实习周期长是医学研究生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其研究生阶段甚至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实习实践中度过。同时,由于专业属性和实习实践资源的限制,医学研究生实习地点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科室、不同的医院甚至是不同的省市,学生实习期间几乎都处于离校状态;与在校期间 相比,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员无法进行集中、系统和条理化的政治理论学习,难以组织或参与支部的各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养。 (三)基层党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教育与管理难度大 从党支部设置来看,学校和实习单位缺乏有效的合作共管机制,机构设置不甚合理。就学校而言,研究生党员发展管理是以专业为主线成立学生党支部,实行以高、中、低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时间和次序为阶梯形成层次管理的办法。[4]但当研究生进入实习期后,由于实习基地数量多,地理位置分散,同一专业的研究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可能分布在不同实习单位,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却可能安排在同一单位,但各自的组织关系却留在原学生党支部,容易导致一个现象:在同一个实习单位的研究生党员总数不少,但某一专业学生党支部的学生党员可能只有1至2人,党员支部隶属差异给原学生党支部的实习生党员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就实习单位而言,多数实习单位认为研究生的党组织关系在学校,管理责任在支部,故对研究生的党建工作不够重视,不能和学校党组织进行沟通和协商,所以理论学习、支部活动、组织生活会等党内活动有时不能及时通知到实习生党员。如此一来,由于原学生党支部对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难以实现,实习单位又缺乏专门的组织对研究生党员进行管理,致使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无法进行正常的组织生活,甚至不过组织生活,易出现一段教育“盲区”。 (四)监督考察工作难度大,培养标准和制度难以贯彻落实 在研究生进入实习期后,由于与党组织和介绍人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学习动向往往难以及时掌握,党组织和介绍人就难以全面掌握他们在考察期的表现情况,支部的其他党员也因为不了解情况而难以发表意见,致使考察发展工作很难严密有序地开展。如按照正常的党员发展程序,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进行为期一年的综合考察,但是处在实习期的医学研究生党员由于空间距离缘故,考察往往无法正常进行,不得已要变平时考察为突击考察,导致综合考察无法实现客观全面,且党内外群众座谈和公示环节也难以做到公正、严密,稍有不慎,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员发展的质量。 三、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实习期党建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结合临床医学学科专业的特点,针对医学研究生实习期党建工作的问题和难点,可以从提高思想认识、建设管理队伍、加强组织建设、创新管理制度、完善活动载体等几个方面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前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 医学院的任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医疗工作者,合格医疗工作者的要求包括:高尚的医德、优良的医术、科学严谨的态度、终身学习进取、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5],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有五个都与思想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对实习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其思想认识是做好医学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前提。针对临床研究生学习科研任务重、临床工作压力大、容易“重业务轻政治”、服务意识不足等特点,只有结合研究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德育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建设管理队伍为基础,建立健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 要做好临床研究生党支部工作,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在研究生中有较高威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因此,学院与医院党组织需结合临床研究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探索多种方式、途径建立临床研究生党建工作的专兼职工作人员队伍,做到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切实保障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在专职队伍建设上,推举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正、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的专职教师、研究生导师和党龄较长、政治思想素质较强的研究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积极发挥辅导员、专职教师的作用,统筹协调、把握方向、承担党建主要工作。兼职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调动研究生支委积极参与和配合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与党员发展和管理,有效地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将党支部建设凝聚工程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还需将研究生导师纳入到党建管理队伍中来,积极发挥导师在支部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导师“参与而不干预,指导而不领导,到位而不越位”[6],这样既强化了研究生导师的育人功能,又加强了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三)以组织建设为支撑,创新和完善基层组织机构设置 针对实习期研究生党员分散在不同实习地点的特点,建立学校与实习单位齐抓共管的联合机制。例如,以实习地区或实习医院为单位建立党支部,以实习科室为单位成立党小组,与实习单位党委联合在基层临床实习点创办学生党校、举办各种组织活动等,形成完整的实习党员教育管理体系。[7]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将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及时纳入党组织并方便地接受党课等系统理论培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习生党支部和党小组定期开展的思想理论教育专题活动,增进党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并及时了解和记录实习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实习表现、意见、要求等,及时传达相关文件和对实习生党员进行考察、监督和教育,解决可能存在的矛盾,使党员更好地提高政治素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8] (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建立健全实习期党建工作流程和制度 结合实习期研究生党员的特点,对原有的党员发展考核制度和体系进行 创新和完善,例如创新和落实党员思想汇报制度、严格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党建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制度,建立研究生党员信息库,实现研究生党员信息的动态更新与动态管理,理顺党员管理体系。建立和健全奖惩管理体系,对组织生活、思想汇报、日常行为规范进行量化考核,实行弹性管理,与奖学金评比、评优评先、通过临床科室轮换、完成临床科目培训等挂钩。 (五)以完善载体为手段,丰富和完善实习党员的管理和组织生活形式 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加强党建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方便和完善对实习期医学研究生的管理,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给党建工作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建立“党员之家”等网站和专栏进行各种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工作动态的;建立健全党员信息管理和考核奖惩信息系统,对党员信息进行动态和个性化管理;开辟bbs、微博等方便党员进行专题讨论和思想交流的平台;党务工作者通过email、msn、qq、校内网等方式与实习生进行实时沟通交流以及组织网络辅导员等方式,为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就业咨询、心理问题等进行答疑解惑。[ 医学研究论文:高校临床医学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及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全面培养研究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据统计,研究生中党员人数比例达到了30%以上[1,2],研究生党支部成为高校重要的基层党组织。通过增强研究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坚定他们的政治信念、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树立典型示范,并通过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对其他研究生的积极影响。 一、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主要存在三种方式:一种是“师生混合党支部”[3],研究生与所在二级学院的教职工党员一起组建党支部,教职工、导师与研究生一起过党组织生活,一起参加各项党组织活动。党支部书记由教职工担任,支委委员均由教职工担任,或者仅安排一名研究生党员作为支委,主要起到召集和协调研究生党员的简单作用。这种设置方式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党支部。另一种是“年级党支部”,各二级学院同一年级的研究生党员组成党支部,党支部由不同专业的党员组成,党支部书记和支委委员均由研究生党员担任,通过任命和选举产生。这两种传统方式设置的党支部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党支部活动的开展,无法充分调动研究生党员的积极性,更不利于研究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第三种是依托学科构建的研究生“专业党支部”[4],由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党员组成,高年级对低年级传、帮、带。 在师生混合党支部模式的管理中,教职工与研究生之间身份存在差异,研究生党员在组织活动中往往处在从属地位,实际无法保证双方在支部内部的平等地位。他们中极少会有人真实地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不敢向作为老师的教职工党员提出不同意见,因此往往造成了由教职工主导支配党支部的不平等格局。由于教职工与研究生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不同,存在一定程度的“代沟”。比如有些具体问题,教职工不愿意让研究生知道,甚至有意采取回避和不反应的态度;有些问题则不经过支部大会上充分酝酿与讨论,实际脱离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加之导师对研究生党建作用淡化、重视度不够、组织活动思维陈旧、内容空乏[5,6],严重影响了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质量,对在研究生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有效开展党建工作起到了严重的负面作用。 在年级党支部模式管理中,由于专业不同、研究生党员学习生活的时空不一致,加上由于各支部规模大小的不平衡,直接影响党建工作与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进度的协调性,比如低年级的党员人数太少,高年级的党员要找工作,党支部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难度大。研究生在校时间一般只有3年左右,党支部所形成的良好传统以及支部书记的心得体会和工作经验得不到应有的保留与延续,随着老生毕业和新生入学,高校和二级学院党委需要再一次花费时间和精力重新组织。 二、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对研究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物质利益的趋动性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认识问题、衡量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更大程度地向物质利益方向倾斜,这使得部分研究生党员对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了怀疑。 一是传统性的党建活动受到了时展的冲击。知识创造经济和网络虚拟社会的来临,对从事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党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如果不加强与时代、社会接轨,不了解当前研究生中普遍性、常见性的思想与行为,将会极大地影响到研究生党支部工作的有序开展。党建工作人员在能力和技术上不能够胜任研究生党建工作,研究生党组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都将显得机械、简单,进而造成研究生党员参与性差、主动性缺乏,表现在党组织活动形式单调老套、团队协作精神差,组织生活一直局限于采用传统的读文件、看教育片上,形式过于呆板,停留于形式上完成任务,缺乏吸引力。 二是部分二级学院和教职工对研究生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重文化成绩、重学术水平、轻思想引导的现象较为明显。一方面,党支部设置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组织生活不够规范。高等院校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和管理缺乏统一的固定模式,研究生的住宿比较分散,支部成员空间跨度大,无现成经验借鉴,不利于党支部活动的组织。特别是临床研究生学习压力大,很难抽出时间整理“繁琐”的党员材料,许多研究生党员不愿意担任党支部书记,使得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不仅不能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反而降低了党员在研究生中的威信。另一方面,高校往往没有配套落实研究生党建工作者的编制和待遇问题,影响了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部分高等院校只注重研究生专业论文的质量,将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放在次要位置,甚至极个别研究生导师认为,研究生的唯一任务就是学好专业知识、搞好学术研究,不需要过问时事、不需要了解政治。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忽略了对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监管与考核,甚至为了方便自己的学生就业,出现了“批量生产”和“突击发展”党员的不正常现象。 三是研究生群体思想构成复杂,价值观念多元化。研究生的学制一般只有3年左右,学习与科研任务繁重,特别是临床医学研究生要求的学术水平高,加上毕业时面临的就业压力大,迫使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学生个人重视学术水平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讨。有许多临床研究生是在拥有临床工作经历后攻读学位或在职攻读学位的,社会背景复杂,与直读生的年龄跨度大,社会经验、价值观和个性差异性显著,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各项工作必然面临严峻考验。直读生思想相对单纯、社会经验欠缺、容忍性差,容易将问题尖锐化;而在职生党员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生观,容易凭经验作出决定,不愿过多参与研究生的党建活动。 三、高校临床医学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探讨 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 1. 建立好专职与兼职队伍 由于临床研究生学习、工作存在特殊性,学习任务重、临床工作压力大,不仅要完成学习与科研任务,还要在临床工作中处理好与病人的沟通等问题。要做好临床研究生党支部工作,必须要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在研究生中有较高威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探索多种方式、途径,全面提升党支部支委班子的综合素质。既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培训,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学校与医学院党委要考虑到临床研究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临床研究生党建工作的专兼职工作队伍,做到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切实保障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合理设置党支部 考虑到临床研究生党员用于党建工作的精力有限,可创新性地借鉴党总支(党支部)下设党支部(或虚拟党支部)的形式。党支部委员由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正、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的专职教师、研究生导师和党龄较长、政治思想素质较强的研究生党员担任。这种方式既有“专业年级党支部”的特色,又与“师生混合党支部”相类似。因为具有相同的研究方向或者相近的课题项目平台,研究与实验场地能更大地交叉运用,支部内的党员在时间安排上便于步调一致,便于将思想交流和促进提高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交流过程中。专职教师与导师统筹协调、把握方向、承担党建主要工作,并在业务上、政治上给予研究生指导,研究生支委积极参与和配合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与党员发展和管理,有效地克服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学习、研究“两张皮”的状况,将党支部建设凝聚工程落到实处。 3. 规范制度管理 要切实落实研究生党支部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这一制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综合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摸索和积累。通过落实党员思想汇报制度、严格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党建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制度,从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出发,贴近现实生活与社会现况,解决研究生党员群体的现实问题。建立研究生党员信息库,实现研究生党员信息的动态更新与动态管理,理顺党员管理体系。对组织生活会、思想汇报、日常行为规范进行量化考核,实行学分制弹性管理,与奖学金评比、评优评先等挂钩。 4. 创新教育平台 高校临床研究生党员的管理与党建工作有别于传统模式,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党员的年龄结构、心理特征、学习状况、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7],及时了解和把握党员与研究生的思想脉搏,同时,为研究生党支部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要做好研究生党员的发展与管理工作,就要利用网络、学术与人文讲座、时事热点大讨论、参观交流等形式多样、深受青年人喜爱的平台,创新工作方式[8-11]。采取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手机飞信、发放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其对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看法和意见。特别是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利用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突破时间与空间隔阂等特点,易于被研究生接受。通过bbs讨论、qq聊天群说说心里话,通过互动思想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不良情绪、事件隐患等趁早消灭在萌芽状态。 加强网络建设,开辟党建工作新阵地。突破传统党校教学在时间、空间、人员、经费上的限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教育渠道,增强教育效果。将研究生积极分子培训、党员培训的相关学习内容放在网站上,设置时政新闻、党章党史、党建天地、党员风采等专区,推荐研究生学习实事政治、阅读党建理论文章,了解入党程序与党建知识,学习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促使其积极参与党支部活动,纠正重业务学习、轻政治学习的不良风气。 利用研究生社团与协会组织建设平台,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将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选拔社团主要负责人和骨干时,重点考虑由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党员来担任,通过组织学术报告会、交流沙龙、创办研究生学术刊物、举办研究生科技节等活动,为研究生们搭建起校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倡导高品位校园文化。 只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显著成效。 医学研究论文:新世纪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健康意识、维权意识和医疗需求等均在不断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不但要加强医疗法律法规和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医疗风险意识,强化伦理道德,提高临床技能和创新及写作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而且还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其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主题。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现行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采取学校与医院相结合的模式,从学生逐步过渡到医生,但目前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轻视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象。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服务性及社会性极强的科学,研究生进入临床阶段后,需要按培养方案进行严格的临床科室轮转培训,使其不但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而且还要懂得医疗法律法规、具有医疗风险意识和高尚的医德,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一、医疗法律法规教育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文化飞速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医疗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由于医疗技术发展水平本身的局限和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医疗纠纷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医患双方的利益,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医疗法律法规教育,使其懂得国家及地方政府颁布的医疗法规显得尤其重要,这些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等。同时,为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临床研究生还必须懂得和严格遵守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核心制度,如首诊医师负责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知情同意签字制度,等等。 二、医疗风险意识教育 医疗风险是指医疗过程中不确定的有害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并发症和医疗纠纷,存在于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医疗风险意识指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行为时,对所承担风险的认识程度,通过风险意识教育可使研究生明确医疗风险观念,有效防范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医学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按注册的执业地点、类别及范围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等业务,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是一种高技术、高风险的医疗行为。同时,有些社会不法分子刻意用各种手段进行违法活动,侵犯医疗机构及医务工作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越来越多,加大了各种医疗工作的风险。 医学研究生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经历不丰富,加强研究生医疗风险意识教育非常必要,培养研究生在懂得和遵守医疗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提高医疗风险意识,正确面对各种医疗问题,理智解决,学会保护自己。 三、科研诚信与伦理道德教育 医院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加强诚信教育,要求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具有坚定的科研意志,不怕困难、不怕失败,遵守科研道德,诚实、守信、求真、务实、严谨、淡泊名利、不弄虚作假。尊重前人的工作,不能抄袭或剽窃他人的成果,不把一切成绩据为己有。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诚信是学术道德的基本原则,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医学研究生今后的工作对象是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不仅要治疗患者生理上的疾病,还要治疗患者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这就要求医者不仅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在目前患者对医生信任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式下,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必要。要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医疗工作中,摆正个人利益,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既重视个体的发展,又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在社会利益中体现个人价值。培养研究生首先要有高尚的医德,把“救死扶伤”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献身医学,具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做到“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具有爱心、耐心、同情心,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信仰和隐私保密的愿望。 四、临床综合技能培养 临床医学的本质是实践医学,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是目标中的核心指标之一。目前的临床研究生临床能力普遍不太高,临床知识视野狭窄,体格检查顺序不正确,手法不规范,病历书写不完善,病程记录不详,鉴别诊断依据不充分,病情分析缺乏逻辑性等。医院必须加强临床专业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导师及导师组成员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带教经验。 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可由有关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各科室负责人或导师本人主导,制定全面详细的临床能力培养方案,严格要求研究生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全面的临床操作训练。要求临床研究生定时定点查房,接触患者,从接诊、检查到治疗,从门诊到病房,完全按整个医疗程序培训;要求研究生动手锻炼,规范基本操作;要求研究生珍惜临床实践和操作机会,跟随带教老师值班,掌握诊疗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在临床技能培训过程中,让研究生参加科室的病例讨论、术前讨论、会诊,以便获得各种临床经验和教训,掌握本专业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对于医疗病历书写质量的培养,最好根据病历情况进行个体化教学,认真检查研究生书写的病历,一对一指导,因人施教,及时纠正错误。 培养研究生临床能力,医院要健全严格的临床考核制度、临床能力评价指标、考核指标和具体考核方法,定期进行考核,客观、有效、公正、公平、规范地评价。建议分学科系统进行,各有所不同或侧重,如外科系统主要考核手术操作,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考核评估,内科系统主要考核辅助诊断方法及有关检查。 五、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培养,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是出医学人才、医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科梯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最好的办法是从事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临床阶段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医院要加强实验室平台建设,为研究生进行科研实验提供条件,组织研究生选修科研设计与方法的课程或参与有关的科研讲座,参与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掌握必备的科研知识与方法。同时完善培养的激励机制,对有创新思路的研究生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激发创新意识,催生创新成果。 指导老师要启发、诱导研究生对科研选题的思考,鼓励主动寻找方向,主动寻求答案,寻求解决途径。老师不干涉研究生对实验设计的想法,鼓励有独立见解,但要关注,放手不放眼,不能由其胡思乱想,要有科学的态度。选题是保证课题质量的基础,要求研究生在查阅本专业领域和相关专业领域文献资料达一定数量之后,结合文献和临床实际,考虑有无创新性来确定科研选题。注重选题与临床的关系,与过去和将来研究的联系,确保科研工作的连续性,以形成系列研究,既易于出成果,又易于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研究生开题后,管理部门和指导老师要严格监管科研实施的每一个过程,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和指导。 六、研究生学术论文撰写能力培养 研究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写作能力的高低可作为衡量其成熟度的标志,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论文,特别是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论文的撰写,是研究生所做工作和进行科研的总结,是多年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论文的题目、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语等每一个部分各有要求,论文要有创新性,文字要明白、通畅、精炼,反复修改,达到发表水平。为了提高研究生论文水平,可组织研究生多参加学术会议,及时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情况,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医院可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评选优秀研究生可作为先决条件。 七、个人素质培养 新的医学模式涉及生物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与社会、人文及其他自然科学交叉、融合,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要求医者从心理、社会、环境等多角度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医院不仅要培养研究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研究生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对哲学、历史、文化、艺术、伦理等各个领域均有所涉猎,具有人文科学的知识与素养。 1.着装举止 医疗工作中,医生的个人形像非常重要。要培养研究生注重仪容仪表,个人的面部、头发干净利落,不留长指甲,衣着整洁,举止端庄,态度诚恳,面带微笑,与患者谈话时视线保持在同一水平线,适当安慰性接触患者,以证明自己值得信赖,有助于医患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2.沟通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在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医患间的沟通及交流障碍是导致患者不满引起医疗诉讼的首要原因。现在的患者应被看成是生物的、社会的、有主观意识的个体,有学者做了这样的研究,患者诉讼的主要原因80%以上是由于沟通和交流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医院要培养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可举办有关医患沟通的讲座和实地训练,或者组织研究生观看指导老师如何进行医患沟通,要用患者熟悉的词汇简洁明了地解释病情、治疗手段、检查目的等,熟练回答患者及其家属的问题,了解患者的所需所想,了解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医患间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拉近医患关系,可以避免或减少医疗行为中各种不必要的纠纷和事故,得到充分配合,利于诊断和治疗,出现问题时也能协调解决。 3.换位思考 人们的健康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患者对医疗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日俱增,医生不仅治病,还要“治人”,不仅是健康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还是健康教育者。“医者,非仁爱之心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指导老师不仅要做好良好医德、严谨治学的表率,还要培养其学生成为具有精湛医术、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仁心医者,学好做人,学好本领,大医博爱。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想一想,换位思考,不凭想当然地不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而实施治疗。多替患者考虑一点,双方矛盾随之减少一点,医患关系则会得到缓解。 4.正确处理几大关系 现阶段的研究生大多是199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整体协作能力不强,医院要鼓励研究生融入团队活动,正确处理几大关系,包括与指导老师的关系、与所在科室及轮转科室主任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关系、与同学、同事的关系。培养研究生尊敬长辈和上级,虚心请教、与同学、同事和谐相处,能在高速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健康、开心、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5.终身学习习惯 医疗卫生服务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改变,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快就过时,医院要培养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我学习技巧和阅读技巧,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充电”,这是成为一个优秀临床医生的一个基本条件。 八、结语 医学研究生是医学领域高层次的人才,是国家医学发展的希望,也是医疗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后备力量。高质量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有利于提高整个医疗体系的教育质量。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医院要加强导师素质的培养和责任感,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完善导师责任制,切实从临床、科研、生活等各方面给予研究生教育和指导。医院要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的每个环节,严抓各个环节,全面提高临床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医学研究论文:浅议衰老的机理的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研究 衰老是机体固有的、复杂的、不可逆的过程。揭示衰老的机理,探索出高效、安全可靠的抗衰老方法,这是老年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就衰老时的机理和机体体内发生的变化进行综述,为抗衰老的研究提供临床资料。 1、衰老机理的现代医学的研究 (1)遗传基因与衰老。衰老是一连串基因激活和阻抑,及其通过各种自产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表达理论认为衰老是与热激蛋白转录因子三聚化失败、迁移、磷酸化、脱磷酸化失败、热激蛋白转录因子与dna结合下降导致的翻译后修饰失败、hsf mrna成熟和翻译有关[1]。(2)免疫系统与衰老。机体免疫功能和衰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衰老的进程,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等发生了许多变化[2],通过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则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3)脑内神经递质和氨基酸含量变化与衰老。脑内的一些神经递质及氨基酸的含量对机体发育和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在参与身体组织老化及寿命的调节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下丘脑各核团的神经元呈现不同程度的丢失,其递质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导致内分泌功能不足,加速机体衰老[3,4]。(4)自由基与衰老。自由基在机体内有很强的氧化反应能力,对生物膜类脂结构破坏性极大,自由基还可直接或间接氧化蛋白质,并且可以使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量下降,尤其是自由基可与dna、rna反应,引起主键断裂、碱基降解、氢键破坏、发生基因突变、细胞老化,导致机体衰老疾病的发生[5]。人体内具有一整套产生和清除自由基的平衡体系,机体的衰老是由于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以及机体抗氧化酶的活性不断下降使体内自由基物质过剩的结果[6]。(5)端粒、端粒酶与衰老。端粒是真核生物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其长度、结构、功能与机体衰老及癌症的表型等密切相关。在某些情况下,端粒可影响细胞核内基因的表达。端粒具有保护染色体末端,维持染色体结构的稳定与完整的功能。细胞衰老是由于随着细胞的有丝分裂,端粒长度缩短、端粒酶的活性降低致染色体末端端粒缺失所致[7,8]。(6)线粒体dna与衰老。呼吸链反应是产生自由基的重要来源,线粒体在活细胞内产生90%的自由基,同时也是自由基损伤的重要目标。尤其是线粒体dna裸露,无组蛋白保护,并且修复校正系统功能较差,因此线粒体dna比核内dna 更易产生突变。自由基对线粒体dna造成的突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线粒体dna重要功能的丧失[9]。(7) no变化与衰老。no是体内重要的信使分子和神经递质[10]。nos是no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在机体各组织细胞普遍存在。研究发现衰老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组织中no含量和nos活性降低,而通过提高组织中no含量和nos的活性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11]。 2、衰老机理的中医研究 (1)精气神衰老学说中医认为精、气、神三者的状态标志着一个人的健康,如三者虚衰,则是衰老的征象。历代医家对人体的精、气、神非常重视,精充、气足、神旺即是健康的标志,如精亏、气虚、神萎则是衰老的征象,从精、气、神三方面的表现,完全可以反映出人体衰老的程度。(2)阴阳衰老学说中医学认为阴阳之间的变化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同时也是生命生长、发育、衰老以至死亡的根本原因。机体衰老的过程也就是阴阳失去平衡,出现偏盛偏衰或阴阳两虚的结果。(3)肾虚衰老学说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生长、发育、衰老以至死亡的过程就是肾气逐渐充实、隆盛、衰少乃至衰竭的过程。中医认为:肾藏精,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齿为骨之余,肾外荣于发。齿、骨、发的生长状况是判断机体生长发育状况和衰老程度的客观标志。(4)脾胃虚弱衰老学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人体活动中起着升降枢纽的作用,肾中的先天精气也依赖于脾胃化生的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脾胃虚弱是导致衰老发生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人体衰老过程是人体内部环境各因素间、人体与外环境各因素间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综合性结果。衰老原因是多方面的,衰老的机理也是极为复杂的。衰衰老时机体内更多的变化及其机制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去探索和发现。 医学研究论文:探讨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是现今临床医学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经过基础和专业课学习、临床专科实习、学位科研论文三个阶段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既是合格的临床医生,又能开展临床科学研究、指导临床医疗工作。如何根据临床研究生专业专科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并能保证其能够承担起将来既能“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科学的双重使命”[1],又能开展起临床医疗及临床研究工作,是一种挑战。下面就骨伤科临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工作,从临床研究生导师的角度,提几点具体的要求及做法。 1?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现状 从临床导师的角度分析,临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现状是严重不足,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应试教育带来的结果。现行的教育体制贯穿于整个学生生涯。尽管当今高校教育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同时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和知识的创新上来,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传统的应试教育的高分思想对目前的教育体制的影响仍根深蒂固。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表现在课程设置上知识传授课程较多,能力开发和兴趣培养的课程偏少或几乎没有。另外由于现在大学生择业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因此部分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只看重分数高低,不注重自身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或不能很好地处理好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对学习、科研活动不感兴趣,却对社会兼职十分热衷,由此而影响了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 2?目前临床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明显的不足,学校对学生科研活动缺乏必要的重视和有力的支持,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不足[2],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提出临床科研问题的能力缺乏 笔者通过临床上对医学研究生的观察和培养过程中,认为提出临床问题的能力最为重要,有学者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骨科研究生将来要去解决骨伤专科中尤其是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常见或疑难问题,意义重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将来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同时又将之转化为科研问题,进行科学设计,辅以必要的实验研究,最终在结果应用于临床,指导临床用药或者疾病鉴别诊断。 临床医学研究生发现临床问题的能力不足表现在:(1)对论文的选题缺乏主动性,对指导老师依赖太多,且选择理论研究方向的较多,对自己的选题缺乏足够的掌控,科学实践方面的选题比较少,很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2)思维上的归纳及演绎能力不够,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涉及推导论证、分析综合的能力,设计调查问卷及论文提纲常常力不从心[3]。 2.2?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大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虽然理论知识学习课程结束,但是其专业理论水平不足,知识面太窄。然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进行科研活动的先决条件,而深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宽广的知识面又是科研活动的基础。由于如今临床医学本科生虽然经过考试层层选拔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但是由于具体专科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较少或专业知识理解的不透彻,加之基础不扎实、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少、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研究思路不清晰、科研方法的欠缺,种种限制,因此,要锻炼科研能力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很难。 2.3?科研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缺乏 科学研究本身也是一门科学,有其完备的概念体系和方法。往往临床研究生为了论文而写论文,只是为了应付而不知对错就照搬照抄,而忽略了对科研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学校不够重视,很少高等学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的时候注重对学生的科研基本概念及方法的培养,专门设立必修课程,往往是由学生的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没有作必修的硬性要求。 2.4?资料收集及信息检索能力 每项科研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收集资料、检索相关前沿信息,也是对科研选题的确认和检验,确定科研选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更好地明确选题的深层意义和潜在价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大步”,选题即是论文写作的开始,选题直接关系到科研方向的正确与否和试验的成败。对资料收集不够重视、对信息检索不够充分是相当多的大学生的毛病。另外还表现在对科研活动如科研讲座不感兴趣等,另外对资料收集和信息检索的方法不多,往往仅仅局限于书本和网络(如百度等),对相关领域的专业书籍、相关专业网站的研究前沿不够了解,不能够把握最新的相关研究动态等等。 资料及信息收集能力的不足还体现在如今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欠缺,尤其是对专业论文的阅读量偏少,而且没有对专业论文的筛选和鉴赏能力。从专业论文中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别人的科研思路及科研方法。 2.5?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撰写科研论文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总结记录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许多大学生平常很少撰写科研论文,甚至没有记笔记和日记的习惯,对科研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及写作知识不了解,表现为格式不对、语言口语化、上下文不连贯、论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条理不清楚、缺乏必要的分析归纳等。 3?医学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思路[4] 3.1?建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负责制 按照研究生专科专业培养的要求,拟定以导师为主要负责人的临床指导小组。由单一的导师制度转变为多名指导老师共同培养的模式,加强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专业指导和科研能力培养。这样避免单一导师因为业务繁忙而忽略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培养。指导小组负责制科研分工明确,由临床指导老师指导临床诊疗等方面,由科研指导老师带领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这样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也可以有明确的培养和考核过程,有利于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改变现在相对松散的研究生培养管理。 3.2?加强专业前沿知识及科研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学习 在临床研究生阶段,专业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专科专业前沿动态的了解必不可少。应按照研究生培养小组的分工,有各位知道老师定期讲解专科专业知识的前沿动态;或者由导师布置相关主题的知识动态的任务,由临床研究生查阅相关知识进行汇报讲解。 高等院校要设立科研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相关课程,设置为研究生必修课程。多举办科研讲座及科研活动,提高学校学生参与的科研的氛围。临床研究生要高度重视科研基本概念及科研方法学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有基本概念反复琢磨,理解透彻。每一篇论文形成和完成都是科研设计的一次实习。另外,临床研究生一定要参与到导师的临床科研项目中去,在科研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了解科研工作实际操作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3.3?加强临床科研思路的培养 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阅读是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必修课。了解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外的相关进展,学习前人所做的工作及所获得的经验、成果或结论,并密切观察临床和实验教程中的实际情况,踏踏实实完成科研工作中的每个过程,认真分析每一细节,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新见解从而进行科研选题、通过严格的科研设计、统计分析处理,要学会揭开面纱看真象,并将真像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善于探索善于思考现象与现象之间、理论与理论之间,尤其是现象与现有理论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矛盾的创新思辨能力,促使自己在观察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设计能力、思维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作为导师更应该要求学生平时注重对临床见解进行科研论证,多进行临床文章地设计和协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能遇到和掌握更多的科研知识,熟练掌握科研方法,剔除错误和落后的方法[5]。 3.4?加强科研过程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科研过程中,有许多实际操作的能力需要加强,如临床科研文件是设计、科研调查问卷的设计、文字的规范运用、科研论文阅读鉴赏、撰写等等,这些都是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例如,科研文件的设计上就会体现一个学生做事是否细心和严谨。一份规范的科研文件是有标准可循的,或者一篇错字百出的论文是特别会让人反感的。一篇好的科研论文必定是围绕科研问题的提出,对科研问题解决的论证及其过程的设计、方法和结果的清晰阐述。也正因如此,一篇好的科研论文还有它的规范的要求、标准的格式。因此,在资料收集时,根据一篇好论文的标准来阅读文献往往能够很快获得信息并为我所用,而不用大海捞针一样的在浩瀚文献中苦苦筛选。科研论文的写作同样道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撰写科研写作时就要用严谨的规范来要求自己。 3.5?加强临床科研素质的培养 开展临床医学科研活动,必须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具备临床科研的基本素质。临床科研活动是临床医生开展临床医学探索的活动,但是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伦理原则[6]。涉及人体的临床研究一定要树立法制意识,知晓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严格遵循;符合伦理道德的人体试验应该是出自医学目的的人体试验,是以提高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维护人类健康和推动医学事业发展为宗旨,同时有精心设计的符合科学原理的试验程序。并且任何临床科研活动都是在充分尊重患者、有利于患者、公平公正的伦理原则下开展,即尊重患者的权益,包括对临床试验过程有充分了解的知情权、自愿参加和退出研究的自主决定权且任何受试者的决定不会影响其应给予的治疗、未经受试者允许不得将其私人信息泄露或公开的隐私权和保密权、获得及时治疗权以及在试验过程中受到损害的补偿权。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公平公正地选择和对待每个受试者,而不能受地位、权利、钱金、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临床科研素质。 医学研究论文:血液系统临床医学研究 1三七对血液系统的药理药效作用之概述 1.1三七的理功效 三七的功效,主要是对于人体的血液系统进行维护,特别在止血、血管的扩张和动脉硬化的抑制方面、降低血脂等方面有着比较突出的效果。从当前相关的医学院以及相关的临床观察上看,三七对于心脏的工作、心肌的耗氧程度以及冠脉的血循环有着比较突出的影响。而三七相对于其它的中药或者西药而言,在扩张冠脉方面是比较理想的,特别是对于微循环以及侧支的循环方面的作用能够有所加强。而三七在家兔实验上面也表明了,三七对于身体的重量增加减少以及身体内部肠道对影响的吸收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从多次家兔实验中可以看出,三七能够更好地降低动物机体内部的三酸甘油成分的含量,对于机体的顺利运转有着比较积极的作用。三七所具有的三酸甘油,在含量上更是比较丰富的。人参属的植物,其发挥药效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皂苷,而皂苷其组成的化学成分单位种类繁多,共有十多种,这些人参皂苷中,R0对于服用者而言,会造成精神恍惚的状态,而Rb1对于人类的中枢神经的运转能够起到镇静的作用,而Rg1能够产生人机体中枢神经部分需要的蛋白质,能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而中药三七的有效皂苷成分较多,并且几乎不包含能够对服用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精神干扰的R0成分,不过却含有能够刺激服用机体的胆固醇以及血脂进行新陈代谢的成分Rb1以及Rg1,并且比例较大,这样服用三七进行血液系统的相关维护,就不会产生过多精神的恍惚之副作用,这在选用三七作为治疗药物上就有一个更为明显的优势。 1.2三七的药效作用 三七在血液系统以及机体相关的造血系统方面主要有以下的药效作用: 1.2.1三七有比较良好的止血作用 特别是针对出血时间以及凝血时间方面进行缩减。三七能够实现止血功效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三七素,三七素能够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之内促进机体内的血小板变形并且聚集,进而促使血小板释放出ADP成分、钙离子等,以此来实现止血的效用,因此,运用三七参与到机体各种外伤出血的处理以及内血症的治疗方面等,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2.2促进机体的造血功能 三七能够更好地促使各种类型的血细胞继续生长和分裂,进而对血细胞的数目继续增加,推动骨髓细胞的增殖以及释放,进而促进骨髓红细胞的活性以及数量,从而促进机体的造血功能。尤其在相关的实验当中,三七能够更好地对失血性的贫血病理模型的血红细胞数量进行显著的提高,进而表明其对于失血性的贫血疾病是有比较好的治疗效用的。 1.2.3活血祛瘀的疗效 三七有着活血祛瘀的疗效,并且相对较为明显,对于机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有利于淤血的疏导。 2中药三七对于血液系统的药效作用研究分析 2.1三七的止血作用 三七向来都是血症中的关键药物,中国民间一向来都尊崇三七为“止血的神药”,在止血方面,因为可以活血祛瘀,所以在各种不同种类的出血性的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地应用。在《本草新编》里面就称三七根为止血的神药,并且针对“外越止血”,无论是身体的哪一个部分,都可以运用,对人补气补血两相宜。而三七在其它的药学典籍,如《玉揪药解》当中就有谈到,“和营止血,通脉行瘀”并且无论是箭伤刀伤还是经期产后出现的瘀血状况,都可以用三七来进行止血的治疗。自古就是活气通血的理血药物的三七,在现代的科学研究中发现,其中包含了马烷型的四环三萜皂苷,这种皂苷具有止血成分较好的Rb1、RB2、RG1等人参皂苷,也有R1、R2、R3等三七皂苷,这些皂苷成分能够比较好地实现快速止血的药性,并且三七还具有榭皮素等,此外田七氨酸也可以促进三七在止血上面的效用。根据相关的报道看,三七的注射液,可以让机体内的血小板在出现逐渐聚集之时,产生伪足,最终变形,实现粘性的变形活动,进而能损坏血小板的胞膜,促使血小板出现部分溶解的状态,从而有脱颗粒的反映,因此能够释放钙离子、ADP等止血的活性物质。 2.2三七的活血作用 三七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是能够在嚼烂的情况下,敷在青肿之处,进而“青肿者即消散”。而在其它的药学著作,如《本草从新》里则认为三七能够“散血定痛”,从这些记载中看,古代的药学著作,都阐明了三七有活血祛瘀的功效。而从近些年以来,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表明,三七是可以抑制淤青部分产生出相关的氧化物,并且对于白细胞的相关粘附状况进行抑制,以及对血小板的聚集进行有效的抑制,进而对血液的当中的血小板相关的cAMP的含量进行降低,避免血栓素的形成,最终能够避免血栓的出现。而此外,很多的学者都经过相关的实验,证实了三七皂苷的其中一种成分R1,能够对血液系统当中产生的氧化物进行清除,并且对于粒细胞的部分粘附的分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另一个临床的实验中,三七的另一个重要的成分,Rg1能够对纤溶的系统相关的活性进行促进,并且对血管内皮当中的一氧化氮成分进行释放,从而对血栓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从相关的研究中表明,丹参在抑制血栓形成这一方面,相对于三七的治疗功效而言,仍然有一定的距离。 2.3三七的补血作用 三七一向都被认为有补血的作用。人参在补气方面可谓第一,而三七在补血方面则更胜一筹。清代的药学研究者,赵学敏就对三七以及人参相提并论。而从近些年以来的实验室测试,以及临床实践研究的情况来看,三七能够更好地促进骨髓粒细胞的系统逐渐增殖,同时血红蛋白以及各种类型的红细胞也能够在三七的药效下逐渐升高,这些也都表明了三七的补血作用,对于造血功能的促进,有着明显的药效。 医学研究论文: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 1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难点 研究生自身临床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临床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工作1-2年的年轻医生、基层医疗单位和部队卫生所等小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这些生源由于入学招考制度偏重于理论考试成绩,不少学生缺乏扎实的临床规范化的培训。部分来源于小医疗单位的学生,由于医疗条件的局限,缺乏严格规范性临床训练的机会。少数应届本科毕业生未获得职业医师执照,入学后难以在临床得到充分的实践。因此,研究生入学前临床能力较弱成为入学后培养方式的难点之一。研究生入学后,为保证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导师需强化研究生临床培训,严格按规定轮转临床二级学科,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始终贯彻以临床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模式。培养和考核方案重科研轻临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专业学位的培养仍然受到学术型学位教育习惯的影响,导师在培养方案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落实临床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重科研轻临床,科研选题重基础医学轻临床医学,忽视了对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到的仍然是与他们的临床实践联系不紧密的理论知识,而临床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无法满足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务主管部门侧重于最后答辩的通过,而对临床培养具体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以致部分研究生临床轮转未完全达到要求,部分学生临床技能水平无明显提高,实际上仍然是科学型学位。导师指导临床实践时间不足和方法单一。由于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个别导师研究生人数达5个或更多,加之临床和科研工作繁忙,研究生和导师见面频率缩减,研究生达到一对一的临床指导和交流时间相应减少。部分导师知识教育方法单一,重使用轻培养,重知识轻方法。进入课题研究后,个别导师存在“连拖带抱”和“撒手不管”的两个极端现象,未能发挥导师的有效指导。研究生初出茅庐,临床和学术相对稚嫩,需要导师的悉心知道,让他们穿越学术迷宫,少走弯路,如果导师没能认识到导师的作用核心,不按照培养方案要求科学指导学生,不能为研究生培养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那么一个不好的结果是,研究生的知识水平不会有多大程度的提高,他们不可能真正掌握临床科学的真谛。 2导师指导的三个核心 带到临床知识的前沿。临床知识的前沿主要是指临床专业领域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最新进展和研究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由于随着基础医学、诊断学、影像学、药物学以及医疗技术的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各种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临床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飞跃发展的阶段。如出现新的疾病禽流感、SARS等;新的诊断技术如免疫、遗传基因疾病、病因诊断、诊断技术等;新一代如CT、B超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均显著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因此,只有大量阅读有关学术期刊和论文,才能掌握学术动态和某个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导师不能放松自己的学习,更新知识,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进临床的实际和课题之中,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和领悟临床前沿知识的价值和先进性。提升临床诊治水平。临床诊治水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三基”掌握情况,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临床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能力、诊断治疗、临床技能、决策能力等内容,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诊疗过程实际上是“三基”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相结合,经过反复、缜密的分析整合,最后得出诊断及治疗方案并将其用于疾病诊治的过程。临床医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临床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临床实践。导师应该全力增加研究生的临床实际操作机会,采取典型病例、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等方式强化他们的知识,从事临床操作时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科室轮转期间要指定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带教,要按照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要求强化“三基”培训,更新相关学科知识和临床技能知识,以达到独立处理二级学科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的培养要求,以使他们的临床诊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提升临床科研水平。临床科研是指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研究,其目的是提高诊断水平、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和进行疾病病因的宏观研究。临床的研究问题从哪里来?首先是从临床实践中来,再带着问题去查阅文献,分析和评估文献后才会有科研问题的产生。因此,导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对未知和难点未解问题提出思考,形成问题。问题形成后,又要进行临床科研方法的指导。随着近年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及循证医学兴起和应用,临床科研正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临床科研不单是以病例报告、病例分析的方式来总结临床经验,而更多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交叉研究设计、病例对照研究、诊断试验、医学序贯分析等方法来研究临床问题,因此,导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研究生选题、设计和方法等研究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保证临床课题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3导师指导的有效方法 3.1病案讨论 病案讨论教学法是病案教学法的重要形式,是选择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病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查阅参考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并提出正确处理意见,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讨论式教学法。临床病案讨论主要包括典型病例、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病案讨论教学法的好处在于可在短期内较全面地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这教学法有如下的优点:①可把最新的疾病诊治指南运用到病例讨论;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患者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大汗淋漓、心率加快、两肺广泛湿罗音及哮鸣音、心尖部奔马律等,哪些症状反映了患者疾病危重程度?左心衰竭发生肺淤血或慢性肺淤血的原因是什么?最新的认识和治疗措施有哪些?怎样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针对这此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对于多学科参与的全科和全院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研究生要积极参与,查阅相关诊断和治疗的文献资料,踊跃发言,锻炼自己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从多学科的角度拓展临床视野和全科临床实践能力。其次,病例教学还能增加导师的知识储备,拓宽导师的知识面。因为教师在准备病例问题讨论时,必须要准确地掌握和熟悉病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刻苦钻研,精心准备,扩大知识面,对导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3.2文献检索 医学文献是生命科学重要的信息载体。要了解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就必须学会查阅医学文献,这是每位生命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可很多研究生缺乏这一技能,不会应用文献检索去更新自己的临床知识,选出的临床研究课题也不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当遇到一个不熟悉的疾病,遇见不懂的临床表现或治疗方法,碰到现有知识不能解释的问题,首先就需要检索文献,通过文献可以知道现有的临床诊治现状,他人的认识、经验、成果,最新的临床诊治指南和今后的研究热点、难点和方向,通过这一工作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对于尚不能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就成为临床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对于临床硕士专业研究生,检索文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临床诊治现状和进展;②搜寻循证医学证据;③查找临床科学研究的立论依据。因此,导师要充分利用研究生在病案讨论、课题开题、撰写文献综述和论文时加强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对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通过文献检索,让他们能有效地检索生命科学文献,提高筛选、阅读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将最新的知识指导临床工作和科研将使研究生的诊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3.3循证医学 DavidSackett教授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EBM的基本思想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的最佳证据,即无论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和专家确定治疗指南,都应依据现有的最佳证据进行;它强调最佳证据、高素质的临床医生和患者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在研究生临床实践中遵循EBM的原则与方法,不仅可使临床诊治策略和措施达到一流的前沿水平,同时,又能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学思维、观点与方法,造就高质量的医学人才。EBM重视高质量的临床证据,因此,要鼓励研究生跟上国际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索,不断自我更新知识。其次,对尚未知晓和未解决的问题,可作为临床研究课题,开展新的临床试验,获得新的研究证据。例如,我国侯凡凡教授带领的团队展开了“贝那普利治疗晚期慢性肾脏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研究结果首次证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安全地降低晚期非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风险。该研究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说明我国临床医生同样可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另外,EBM虽然强调遵循证据的临床实践,但并不否认专家的意见,如果专家意见是基于大量科学的临床活动而非主观臆断,那么就值得推崇。EBM并不能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和临床资料,证据的获得离不开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因此,导师要提倡和鼓励研究生向老专家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临床技能。EBM除了力求给患者给予最佳治疗外,还要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循证的过程不单是一个纯粹的检索过程,而是一段人文关怀的过程,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加强人文教育,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综合索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导师的有效指导是提高临床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既往关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多围绕制度和研究生本身因素展开讨论,但对有关导师指导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由于导师对临床研究生培养目标认识不够、指导方法存在诸多不足,重科研轻临床、重使用轻培养,重知识轻方法等原因造成指导质量下降。只有导师把研究生带到临床知识的前沿,提升临床诊治水平和提升临床科研水平,注重病案讨论、文献检索和循证医学的指导,并致力于研究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有效保证研究生的临床专业能力和科研素质的成长。 医学研究论文:临床医学研究生规范化教学 1调整教学安排精简理论教学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不同于其它文理科的,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多需要在临床实习和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认识疾病。在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基础型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时间确实偏长,但并没有达到实际所要求的精度和深度,反而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了松散浮夸的恶习,以至于在后期的临床教学中,对忙碌的病房生活不习惯,甚至恐惧,产生混完一年随便做个课题赶紧毕业的想法。精简压缩理论教学的时间势在必行,新学期即将开始的半年制理论教学应该是积极的,严格学分控制是保证质量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2]。必要时将理论教学时间,安排在临床教学期间,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可能更有价值。 2按主治医师的标准加强临床实践技能 在临床教学中,应给临床研究生更多临床实践、动手操作、抢救危急病人的机会。导师在这一环节中起关键作用,制定严格的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实施培养计划,不能安排轮转专业小组后就不管不问,应该协调全科,针对性带教,除了导师外还应该有专职资深上级医师带教,安排他们值班,全面完成各种疾病的处理、各种操作和技能的完成[3]。因此,在每个阶段导师都应进行跟踪式考核,研究生阶段的临床能力培养成果可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临床工作能力。除了完成本专业方向临床实践培养时间外,有针对性地扩大轮转的范围,使其对其他相关和常见的临床知识增加认识,全面掌握,对将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开阔思路、视野是相当有帮助的。 3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和科研教学能力 加强对导师研究方向的了解和专业学术科研课题的选择:学术课题的选择过程,实验思路、实验方法的设计,是研究生培养必须经历的步骤,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不管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临床型研究生都应该培养这样的能力。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做到:提前与导师沟通,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提前查阅文献关注学术前沿,多接触专业研究问题;了解国内外新的研究动向,必须阅读至少50篇国内文献和50篇国外文献是必要的,力争要看的更多,综述要尽早完成。自选课题进行研究也是可行的,但应避免不切实际的高难度,应具有可操作性、减少主观盲目性、加强针对性,使之确实能解决临床诊疗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更高的悟性,需要更扎实的功底[4]。如果有导师的指导完成会相对容易些,应该鼓励自选课题,因为这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4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 科研实验对医学研究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临床上疑难疾病的课题设计、实验操作都是需要我们亲自完成的,临床医学不仅是治疗疾病,还必须进行总结经验、教训,给初学者和后人留下宝贵的经验财富。医学课题实验必须坚持诚实、科学的态度,实验操作要严谨,课题的实验数据得到之后必须通过资料分析,采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统计学结论,应该强调的是对实验数据结果评价应该客观和科学。论文的写作则要求符合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清晰、流畅。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创新、严谨、细节自始自终贯穿于整个科研阶段中。避免苛求实验结果与文献一致,使学生有造假倾向,应使学生明白过程重于结果,更要使学生建立自信,相信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促进医学学科人才建设的重要途径,高等医学院校应着重从课程规划和学习方法两方面对研究生医学教育的前景进行预测。医学研究生教育需要医学教育的管理者明确方向,强化职责,勇于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才能推动我国医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高层次的科研和临床人才,为国家的教育、科研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研究论文:医学研究生诚信教育分析 一、当代研究生诚信现状 高等学校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任务。尤其是高等学校所培养的高素质的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将成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中坚力量。新时期研究生的诚信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相比于本科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生选择诚信的同时往往先考虑自身利益。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研究生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我意识,个体价值。崇尚个人与社会兼顾,贡献与索取并存。客观地讲,价值取向多元化是社会新旧价值观念变迁的一种折射,人的自主、自由、自立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但少数研究生片面强调个人价值,不与社会价值取向协调,陷人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潭。不少研究生信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认为:“研究生属于高层次,若没有经济作后盾,怎能体现高层次、高品位、高情趣。”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当利益受到损害或出现新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很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几位研究生为牟取私利,竟在新药申报时合伙作弊,用编造的动物药效试验记录骗取了某省卫生厅的申请临床初审批准。 第二,研究生缺失诚信,科研越轨现象严重。主要表现有:弄虚作假。行为多种多样,包括无中生有制造假数据、修改数据以符合自己设定的研究目的等等。广州某高校的一位导师在论文开题初期检查一位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实验结果时发现,该生取得的一系列数据都较理想,表明实验进展顺利。但是,在进一步检查时却发现,进行这些实验所必须消耗的一种分析试剂,却在实验室内原封不动。在导师的追查下,这位学生承认了数据造假。剿窃。贝弗里奇称之为“科学强盗”,是一种严重的不道德行为。杨增能等进行的对研究生抄袭和剿窃他人成果的调查结果表明:有26.4%的硕士生被发现有过抄袭情况,有27.1%的硕士生被发现剿窃过他人成果。这两个数据已到了令人非常担优的地步。一稿多投。现行的一稿多投已经变换了多种花样。一份文稿直接投送多个地方已经为作弊者所不常采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内容反复炒作,“换汤不换药”,反复变换几个题目,以欺骗不明真相者,从而达到个人的某些目的。文章大而空也是违反科学道德的一种行为。有些人很善于“写”文章,一点内容便洋洋几千言,下笔气势磅礴,读来空无一物。“请”写作。有些研究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经济基础,写不出论文或懒得动手写,于是干脆请人写作。通常部分内容请人写作,或请人写好初稿再由自己改写或自己写出初稿由别人完稿则较多,可谓是“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这种钱文交易的现象在研究生群体中并非个别,据说广东某重点高校居然出现了不同档次的“”明码标价的广告。 第三,价值判断更加务实和偏重物质利益。有调查显示,当代研究生在价值判断标准上正逐渐由过去的抽象理想主义转变为明显的务实和偏重物质利益。个人发展机会和工资收益成为其择业的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他们能较冷静理智地看待社会实际,在关注现实社会的同时也更多一份自己的打算。在对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上海市H所高校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你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43%的人选择“有温暖的家庭、适宜的工作”,仅有39%的人选择“事业上获得成功”。调查结果还显示30%的人读研究生的目的是“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24%的人是为了“争得更高的社会地位”,14%的人是为了“摆脱原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为社会作更大贡献”者仅占犯%,不可否认,研究生的理想层次降低了。 二、当代研究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诚信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诚信不论在某一个体身上,还是在某一社会之中,其生成、发展、改变都将遵循着一定规律,是某种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存在的最终反映。同时,诚信从根本上也是个体道德素养的集中体现。研究生的上述思想特点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同时又与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整体素质和社会地位紧密相关。 第一,受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影响。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研究生的道德行为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随着价值观念的转化和利益杠杆的作用,使得部分研究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愈来愈强,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以是否有利于自我为尺度,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可以不惜牺牲诚信道德原则为代价。 第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道德转轨的大环境有关。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享受过有德的礼遇,也都遭遇过缺德的非礼。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信用道德观念没有得到张扬,相反却被严重削弱。诚信缺失的现象在经济、政治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已经广泛存在:如经济领域中的制假、贩假、商业欺诈、走私贩私等非法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使社会信用体系畸形发展;政治领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数字政绩工程等腐败行为,已经严重地破坏了党和政府形象;人际交往中言而无信、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等现象时有所闻、随处可见。企业信用匾乏,政府信用受到挑战,个人信用几乎为零。社会的这些不正之风使校园这块“净土”也未能幸免于难。 第三,高等学校道德教育的弊端是造成研究生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目前教育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者只管“教”,不管“育”。“教”只是传授知识,“育”则是要培养健全人格。由此,在道德教育上引申出两种恶果:一是教育只管“知”,不管“行”;二是教育里只有知识教育,而无情感教育。没有情感教育,则培养不出善的情感,没有善的情感,又何来诚信呢?此外,德育教材重理论轻实践,手段、方式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常常与学生和社会生活相脱节,缺乏对学生个体应有的关注。教育者往往只重理论说教,而忽视对学生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注重教育内容体系的掌握,而不重视认识研究教育对象,无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这种不分对象、内容、场合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引起了学生对学校德育的抵触与反感,严重影响了德育实效。更严重的是,许多教育者本身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悖等现象,更使得诚信教育成了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缺乏说服力。 第四、研究生自身素质的缺陷是导致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从年龄层次看,目前在校研究生70%以上处于23一30岁之间,这属于青年中期阶段,即自我与社会协调的阶段。因此,社会环境对他们思想发展的影响较大。处在这样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的研究生,面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激烈交锋,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猛烈碰撞,不可避免地要在他们思想深处引起特别尖锐的矛盾冲突。从研究生的整体素质看,他们对知识的拥有程度在青年人当中显然属于较高层次,“求新、求知、求变”的意识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并且长于抽象思维,因而他们对社会变革更为关注,更为敏锐。从社会地位看,他们在经济上尚不自立,且面临着就业及职业选择问题,故在思想上具有一种不稳定感。特别是当这些“时代宠儿”面l愉着“就业难”“待遇不高”等现实问题时,这种不稳定感无疑更加强烈。 三、当代研究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把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优化学校环境同优化社会大环境结合起来,形成育人合力,这是实现研究生诚信教育社会化,提高研究生人生修养的重要途径。 第一,学校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仍然要起主导作用。常言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的主体性形成,仍是靠“教”来实现。社会环境越复杂,越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因为,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天地,而且是走向生活的一个通道。其作为社会发展的摇篮,是可以通过精雕细刻和符合道德成长规律的日常教育活动,为生活在其间的每一位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道德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的。重要的是要不断强化高校诚信教育系统,优化高校德育环境,使高校德育工作走上经常化、实效化和科学化的健康轨道。在学校教育中,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交流与对话。对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必须打破“管”、“灌”,牢牢定位于“引导和帮助”、“交流与对话”。同时,使德育由单靠言传身教的传统方式向全方位的信息传递转变,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把显性德育方式与隐性德育方式结合起来。不能只关注研究生的知识、技能等显性发展形式,而且更要关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社会感悟力、健全人格的形成等隐性发展形式。以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和行政管理为载体,寓德于环境感染之内,施教于无形熏陶之中。丰富德育教学内容,增强授课技巧。在我们的德育观念中长期存在着一种“泛政治化”倾向。只有在教材基础上充实、挖掘,使教学内容带有浓重的时代气息,并且更加开放、更加丰富多彩,才能耳目一新,便于接受。如创新精神、效益意识、时间观念、平等竞争思想、职业道德素质等等。多学科教育相互渗透。真正的道德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方式完成,而由此所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德育与各门学科的有机结合,使德育渗透在其他各科教学当中,让整个大学教育带有明显的德育倾向。发挥研究生导师的引导和表率作用。据调查,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的交往,对研究生影响最大。在学校,与研究生关系最密切的人就是研究生的导师。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治学态度、创新意识、道德修养、社会地位、敬业精神、为人处世的态度等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的心理和情绪,制约着研究生的发展前景,间接地影响研究生的思想品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其他教育途径无法代替的。搞好校园文化建设。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会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所以,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研究生的特点进行:(1)学术活动,如组织学术征文,学术研讨会,专题辩论会,组织和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讲座,组织校际学术交流等,以创造浓厚的学术气氛,树立良好的学风;(2)业余生活中,举办高雅的文艺欣赏活动及健康的体育比赛等,增强研究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并陶冶研究生的思想情操。 第二,强化家庭德育的作用。卢梭曾经说过:“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家庭、亲情是一个人情感的最坚强依靠,一个情感缺失的人,在社会道德方面往往缺乏热情和信心。相反,一个家庭和睦美满、有着良好家教、沐浴着爱与被爱的人,更易于接受道德的正面教育,也更易于加强和深化自己的情操和修养。在某种意义上,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还要强烈、深刻。所以,全社会都应充分重视家庭这一社会细胞,宣传、崇尚良好的家庭道德,充分挖掘家庭道德和家庭教育在培养和塑造优秀人才方面的巨大潜力。 第三,社会及各种传媒应起到正确的引导和营造氛围的作用。通过各种现代化的媒体传播手段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施加影响和作用是德育环境营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净化社会大环境,控制社会舆论和文化市场,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理论宣传、影视广播、文艺、出版、新闻界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而引导研究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要配合和巩固校内的德育成果,让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让全社会意识到,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的事情,而且是民族的重任,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让研究生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身体力行,使社会所倡导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内化为其深层次并且稳定的心性品质。 四、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诚信观”教育 第一,诚信体现医生职业精神的时代特征。所谓诚信,是医者相对于患者的诚实、真诚和信诺。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医疗事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三医改革”不断深人;医疗机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革命促进了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命与健康的需求日益高涨。“以病人为中心”,是新时期医院的服务宗旨,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第二,诚信表现为医生职业精神的本质特性。我国传统的医学文化,早已将诚信作为医生的职业要求。如,“医乃仁术”、“无德不医”、“大医精诚”、“人命至重、贵逾千金”等等。 第三,从医生的职业精神的内涵特性,医生的诚信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忠诚的职业理念。医生一旦选择了医生职业,就选择了奉献,体现了对医生职业的责任和深刻理解,就意味着要有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献身的精神。其二,真诚的职业态度。医生良好、文明的言行,不仅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而且会起到心理医疗的治疗效果。目前医疗纠纷日益增多。据有关人员统计,形成医患矛盾的原因,大约有80%是因医生态度和责任心引起的。这足以说明医生将诚信精神,体现在职业风貌上的至关重要。其三,守信的职业作风。信用,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规则,对于医生则具有特殊的意义。医生的守信是对于患者的责任和承诺,是建立在严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医疗规程上。任何虚假、擅自、隐瞒的行为,都是与医生职业精神相悖;医生的守信是高超精湛的医术的体现,医生最好的信用是治病救人,诊治疑难杂症,提高医疗水平、造福人类健康。医学院校在加强学生“诚信观”教育时应抓住教育客体一一医学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医学院校的学生专业性强,绝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后从事临床、科研、医药营销等工作,而这些工作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医疗事故纠纷日趋复杂,医疗体制有待健全的情况下,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诚信观”教育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所以说,“诚信观”教育应配合医学伦理学课程,同加强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联系起来;同提高在校学生的专业兴趣,强化专业思想,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较为全面地提高专业素质联系起来。在实习期间,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们拓宽素质,提高诚信质量。医护人员除了具有精湛的技术外,还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学会与人沟通,更方便地关心病人,更体贴地理解病人,更科学地尊重病人。为此,应当进一步地学习心理学、语言学、伦理学,成为知识丰富、心态健康、热爱生活、充满创新意识的服务者。在为病人诊治过程中,为患者多提供人文关怀,真情相融,这样也才能得到病人的配合和理解。特别不能忽略细节服务。比如,病人来院做空腹抽血化验,可以为他们备一份蛋糕和开水。护理人员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要以航空服务的模式,善于观察服务对象的任何细小反应,多询问一下,多关爱一下,既防意外发生,又能给人以温暖。总之,为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中体现良好的“诚信”品质,展现健康的“诚信”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研究生德育的当务之急:标举学术责任,确保学术诚信 以“学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研究生教育,必须为研究生们将来的学术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不仅仅是学术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要确立学术的责任。这是学术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研究生德育必须以标举学术责任为目的,针对研究生们的学术生活实际,广泛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指导他们在学术研究中遵守学术规范,防止学术欺诈,确保“学术诚信”。加强研究生道德教育,必须确保“学术诚信”这一底线。首先,确保研究生学术诚信是个人学术生涯的保证。学术诚信是学术道德的核心,是学术人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研究生作为学术事业的接班人,毕业后大都会从事学术研究活动。要想在学术界立足,开创自己的学术生涯,不仅凭自己的学术才能,更重要的还要有学术的品德。如果刚开始涉人学术界,就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违背学术诚信原则,其学术声誉势必遭到严重损害。更为严重的,可能会就此断送自己的学术前程。如某名牌大学一位博士生抄袭论文被揭露后,身败名裂,不得不终止了即将完成的博士生学业而退学,多年来的努力和追求毁于一旦。随着学术界腐败案的曝光,这方面的例子已不胜枚举。科学家克拉默曾说,道德上的疏忽在科学领域里受到的惩罚比在商业界严厉得多。在商业领域的疏忽还可以用经济来补偿,在科学领域的疏忽是无法弥补的,它只能让你以断送自己的学术生命为代价。其次,确保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是对学术责任的维护。学术责任是学术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学术人要承担学术责任,他的一切学术活动必须是基于诚实的行为。一方面,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任何不轨行为都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都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另一方面学术人作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人民的福扯所仰。正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诚信意识,正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高度责任感,人们才对学术界刮目相看、高度信任。一旦人们发现,在这块圣洁之地,也是假冒伪劣、欺诈盛行之后,深藏于人民心中的那份神圣被彻底粉碎,这将对社会文化心理产生何等消极的影响! 再次,确保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是对“学术腐败”源头的遏制。其主观原因正在于诚信品格的缺乏。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只有回到学术诚信的轨道上来,重树学术诚信之风,把研究生德育的着力点支在具体的学术生活中。另一方面,研究生是准学术人才,是学术界未来的生力军。他们今日的学术品德状况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学术风气。确保他们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明确学术责任、养成良好的学术行为习惯,当他们成为学术中坚时,会以自己良好的学术道德素质进行学术活动,从而将自觉抵制学术腐败现象的发生。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学术上的半点虚假都会直接牵涉到人类的生命安全,直接关乎于生命的延续和繁衍,是万万不能姑息的。再者,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固然非常重要,它们是“看得见”的“硬件”品质。但研究生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责任感、使命感等“看不见”的“软件”品质的培养,乃同等重要,甚至更为根本。就如同“硬件”的品质要想真正过“硬”,必须要有过硬的“软件”支持一样,研究生道德教育唯有确保研究生的学术诚信,它才能成为支持研究生各项“硬件系统”的真正过硬的“软件系统”。人品本是人才的应有之意,它不应被剥离,被忽略。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强制、引导研究生遵守诚信条例,营造诚信的育人氛围,奠定研究生诚信人生道德的基础,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也使全社会受益。诚信创造生活,诚信创造未来。 医学研究论文:医学研究性教学探讨 1对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生实行导师负责制 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生的培养实行医学精英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能独立开展I临床科研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了确保八年制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毕业时达到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水平,有必要针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的确定采取双向选择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喜欢的导师;导师采取自愿申请的原则,并通过面谈或面试选择学生。导师的职责是一对一地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方向和题目,科学制定学习策略、研究方案和步骤,更好地促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本科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有机会较早地接触科研工作,了解本学科前沿及研究热点,强化和深化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并通过导师的探索精神、研究方法及理论思维的熏陶,较早地形成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为了保证本科生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导师可以将已进入课题研究阶段的博士生、硕士生作为副导师纳入指导教师行列,协助导师的指导工作。在具体组织形式上,将本科生纳入课题组,导师负责确定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副导师对本科生的科研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导师负责制的实行,不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了研究型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激发本科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大多数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查阅文献的能力显著提高,在阅读原版英文教材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撰写并公开发表了综述性论文;动手能力大为增强,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实验仪器,并且掌握了常规的实验操作技能;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的学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2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医学微生物学课堂教学 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加上微生物种类繁多,而教材叙述方式相似,客观上造成微生物学知识零散,难于记忆,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兴趣。鉴于此,运用典型案(病)例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建立融知识性、理论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临床微生物学典型案(病)例库,每一案(病)例大多涉及主诉、病史、查体、实验室检查、病程记录和一系列提问,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特异性诊、防、治原则有机融合,创造一种有利于发挥学生智力潜能的病例情景。在课堂讲解理论知识之前,教师先引入一个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案(病)例,提出待解决的问题,将教学模式由以往的“以菌说病”改变为“以病说菌”,以病例为中心,先巧设疑问,给学生以悬念,然后由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点或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抓住学生急于探索结果的心理,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对案例材料进行剖析,揭示案例中各个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医学生架起一座由基础进入临床的桥梁。由于案例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师生互动,因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诚然,在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教学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不仅要合乎教学内容,而且要体现时代感与现实感,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医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出发,引出恰当的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案例,遵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综合、深入地分析问题。同时,教师要善于提炼出相应的关键问题,使学生充分吸收理论精髓。而对于相关的一些经典理论和假设,在教学中也要尽可能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出现,即首先假设理论产生的背景,让学生思考“如果是你,会怎么解决?”即先讲科学事实再讲结论,这与先讲结论再讲科学事实体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前者是引导,是对思维的启发和兴趣的培养,是对严谨科学素养的训练,而后者是传统的围绕知识点的讲授;虽然讲的都是经典内容,但前人也是从问题开始进行探究。从实践教学效果来看,前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3积极开展综合性、探索性实验教学和课外科研活动 以往的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照方抓药,不必太多思考就能得出预期结果,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与21世纪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形成尖锐矛盾。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有必要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如检测手指皮肤、空气、奶茶、口服药、饮料、水中的细菌总数,分离鉴定脓汁、粪便等标本中病原菌。从选题、查阅文献、实验方案的设计到材料准备、实验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围绕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形成实验方案。教师及时给予指导点拨,让学生在讨论中领会科研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J。通过检测洗手前后手指上细菌数量的变化,学生不但感受到实验的乐趣,还对标准洗手法在手术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病原菌分离鉴定的综合性实验中,从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划线分离培养、革兰染色、镜检及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均由学生自己完成。由于综合性实验为系列实验,每次实验都是为下次实验做准备,促使学生认真对待,细心观察,及时记录和拍摄实验结果。实验结束要求按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的格式撰写一篇科研小论文。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体验了一次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加强了对实验的理解,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冲动,亲身体验到知识应用的乐趣,达到自主建构其知识体系的目的,并且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各种实际能力,尤其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实事求是和严谨的作风,为以后的科研或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于兴趣浓厚和学有余力的同学,利用校级课外科研课题立项,开设探索性实验,为发挥学生独创性思维提供一个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诚然,为了保障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应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硬件条件,选择适合本科生的开放实验项目,并融入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之中,让高年级研究生参与指导。研究性教学的重要使命是让学生在课题研究、综合性实验和(或)临床微生物学案例分析中有更多的研究、创造、知识运用的机会;在创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自主、合作、反思、自我监控的建构者、探究者,使其从被动的知识受体和吸纳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客观世界的探究者,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自主建构之目的。研究性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创造良性的外部环境,需要教育评价体系的根本变革。随着研究性教学的广泛深入开展,必将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医学研究论文:临床医学研究生考试探究 1建立完善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管理制度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考试模式,是检验研究生是否达到培养标准的最后一环。因此,考试模式必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体现临床各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特色和优势。完善、合理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制度是保证和促进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3]。 2建立健全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考核质量的关键。我院建立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领导和组织研究生毕业考试工作。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专家组,具体负责临床毕业考核。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督导组,负责检查、监督考试的流程,保证各工作环节做到有章可循,确保考试过程的严密性,考核的公平性。健全的组织机构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质量提供了组织保证。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考试是衡量研究生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技能操作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4],为了客观反映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情况,我们组织专家制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方案》,具体明确了考核应达到的标准、考核具体内容和程序、考核评分标准等。同时,我院充分利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优势,引入标准化病人考试,采用客观结构化考试方法,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3.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内容 毕业考试内容包括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医学专业外语的考核。各项考核指标注重客观反映学生对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水平、临床基本技能掌握熟练程度、临床疾病思维分析能力的深度和广度。 3.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方法 为了确保考试结构的合理性、考试形式的全面性、考试方法的先进性,我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采取笔试和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相结合的方式。 3.2.1笔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强调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即临床医疗能力全面性、实践性的培养,因此要求研究生在二级学科内轮转。考核以各专业应掌握的内容和要求命题,同时进行相应的医学专业外语的考核。 3.2.2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 我们在建立客观、有效、公平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为达到考核效果的科学化、标准化,我们采取了客观结构化考试方式,应用标准化病人(SP)检验实际临床能力。我院拥有国内一流的多功能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目前,中心可开展的实验项目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眼科学、急诊急救医学、影像医学、实验诊断学及各种穿刺技术、无菌术、外科基本操作技术等。此外,还购置了国际先进的高级模拟人、电脑分娩演示模型,并配备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教学模型,有效地满足了学院内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和训练要求。模拟训练中心为高质量地完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中,利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考核项目包括两部分:临床思维能力考站和临床实践能力考站。 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设立了临床多站考试中心,临床思维能力考站即在临床多站考试中心举行。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考场,利用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疾病考核研究生,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考核问诊、查体、疾病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理论根据,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与判读,病情变化处理原则及预后判断。考核小组就该病广泛进行提问,由学生回答。着重考核研究生对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临床病例的处理能力以及对相关学科发展动向的了解程度。考试由专家和标准化病人共同进行评分,判断该名研究生是否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所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临床实践能力考站即利用训练中心内的各种模拟教具,进行心肺听诊、腹部触诊、各种穿刺、心肺复苏等考核,考查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水平。在考核过程中,以学生分组抽签的方式进行,每名考生考核心肺听诊、穿刺等2~3种技术操作。在考场操作时,以穿刺为例,不仅要叙述穿刺的过程,还要回答专家提出的围绕该操作的相关问题,由专家给予评分。经汇总专家评分后,得出总成绩。我院通过利用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进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推进了考试方法改革,探索了规范化管理下的研究生考试新模式,强化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有效地把利于临床实践的原则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工作的体会 在建立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应用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等现代化培养手段和客观结构化考试等考核方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将继续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改革,注重质量培养,进一步建立符合临床实际的研究生培养评估体系,为推进医学教育发展,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付出不懈的努力。 医学研究论文:基因芯片医学研究意义 1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概况 基因芯片(genechip),又称DNA芯片,是指将许多特定的寡核苷酸片段或基因片段作为探针,有规律地排列固定于支持物上,然后与待测的标记样品的基因按碱基配对原理进行杂交,再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检测系统等对芯片进行扫描,并配以计算机系统对每一探针上的荧光信号作出比较和检测,从而迅速得出所要的信息[1]。近年来该技术又常被称作DNA微阵列(DNAmicroarray)或DNA微阵列芯片,也称为生物芯片(biologicalchiporbiochip),但生物芯片还包括正在研制的蛋白质或肽芯片、组织原位芯片等类型。从广义上讲,一切以芯片为基础的生物分析过程均可称为生物芯片技术,其中以大规模DNA杂交技术为基础的芯片技术尤为人们所瞩目。 1.1基因芯片技术产生的背景过去十余年里,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逐步实施以及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动植物、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得到测定。在GenBank数据库中已含有300万个序列,总数超过22亿个碱基对,其中包括19种不同生物体的完整序列、近9000个已知功能或已推测功能的人类基因序列。目前基因序列数据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然而如何充分利用新序列信息资源,怎样去研究如此众多基因的生物信息及其在生命过程中所担负的功能,成为生命科学工作者的共同课题。已建立的诸如North-ern印迹、RNA酶保护实验、S1核酸酶分析、噬斑杂交以及狭线印迹等方法不能提供足够通量来有效地利用新的基因组学的资源。为此,必须发展高通量(highthroughout)或平行监测基因表达的新方法。基因芯片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早在80年代初期,有人就曾设想利用计算机半导体技术生产基因芯片以对人类基因大量的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和检查。但直到1994年Pease等人创造的光导原位合成(light-directedsynthesis)高密、微化的寡核苷酸阵列(ODTA)的制作技术问世之后,才使该设想逐步成为现实。因此可以说光导ODTA化学合成法,为DNA芯片技术奠定了基础。 在DNA芯片获得突破之后,又建立了通过高速机器人(high-speedrobotics)将cDNA定位排列到支持物上的cDNA微阵列技术,产生了基因表达芯片,成为大规模研究基因功能的强有力手段。1997年Jones建立了“重述DNA测序法”(iterativeDNAsequencingmethod),通过使用Ⅱs类限制性内切酶和含有Ⅱs类RE识别区域的接合器,突破了DNA芯片只能分析单链DNA的限制,而可同时对多条双链DNA直接进行平行测序。基因芯片的发展与双色荧光探针杂交系统(two-colorfluorescentprobehybridization)的建立有密切关系。将两个不同样品的mRNA在反转录时用不同的荧光底物进行标记。两组样品的cDNA混合后进行杂交。对同一个探针位点,在两组不同的激发光下进行检测,获得该位点上两个不同样品的杂交信号,其比值经阳性对照(外参照)比值和组成型表达基因(内参照)比值的校正后,就是该基因在两个不同样品中差异性表达的比值。这类系统可以很好地克服检测过程中某些不稳定或不确定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差异性表达的研究高效而可靠[2,3]。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各色荧光标记底物也已不断出现。 1.2基因芯片的主要类型基因芯片的类型视分类方法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2.1无机片基和有机合成物片基的基因芯片以基因芯片的片基或支持物(substrateorsupportmatrix)的不同可以分为无机片基和有机合成物片基,前者主要有半导体硅片和玻璃片等,其上的探针主要以原位聚合的方法合成;后者主要有特定孔径的硝酸纤维膜和尼龙膜,其上的探针主要是预先合成后通过特殊的微量点样装置或仪器滴加到片基上。另有以聚丙烯膜支持物用传统的亚磷酰胺固相法原位合成高密度探针序列。 1.2.2原位合成和预先合成然后点样的基因芯片以探针阵列的形式分为原位合成(insitusyn-thesis)与预先合成然后点样(off-chipDNAsynthe-sis)两种。芯片制备的原理是利用照相平板印刷技术(photolithography)将探针排列的序列即阵列图“印”到支持物上,在这些阵列点上结合上专一的化学基因。原位合成主要是指光引导合成技术,该技术是照相平板印刷技术与固相合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照相平板印刷中可用光引导形成电子线路(electricalcir-cuits),利用类似的原理可在固相支持物上同时合成出大量不同的化合物。预先合成然后点样法在多聚物的设计方面与前者相似,合成工作用传统的DNA合成仪进行。合成后再用特殊的点样装置或仪器(如美国的CartesionTechnologies公司的PixSysNQ/PA系列产品)将其以较高密度分布于硝酸纤维膜或经过处理的玻片上,点阵密度可达到3×104spots/cm2。 1.2.3基因表达芯片和DNA测序芯片根据芯片的功能可分为基因表达芯片或基因表达微阵列(geneexpressionmicroarry)和DNA测序芯片或重述DNA测序芯片(interativeDNAsequencingchip)两类。前者可以将克隆到的成千上万个基因特异的探针或其cDN段固定在一块DNA芯片上,对来源于不同的个体(正常人与患者)、组织、细胞周期、发育阶段、分化阶段、病变、刺激(包括不同诱导、不同治疗手段)下的细胞内mRNA或反转录后产生的cDNA进行检测,从而对这些基因表达的个体特异性、组织特异性、发育阶段特异性、分化阶段特异性、病变特异性、刺激特异性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迅速将某个或几个基因与疾病联系起来,极大地加快这些基因功能的确定,同时可进一步研究基因与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DNA测序芯片则是基于杂交测序(sequencingbyhybridization,SBH)发展起来的。SBH的原理是,任何线状的单链DNA或RNA序列均可分解成一系列碱基数固定、错落而重叠的寡核苷酸,又称亚序列(subsequence),如由8个核苷酸组成的8体亚序列。 例如,可以把序列TTAGCTCATATG分解为5个错开一个碱基而重叠7个碱基的8体亚序列(也可分为7体、9体或其他整数n体的亚序列)。假如我们能把原序列所有这些错落重叠的8体亚序列全部检测出来,就可据此重新组建出原序列。对于一个未知DNA序列,可以用人工合成的、已知序列的所有可能的n体寡核苷酸探针与之杂交(在8体寡核苷酸中,G,C,T,A4者自由组合而成所有可能的序列共有48=65536种)。通过对杂交的检测,检出所有能与靶DNA杂交的寡核苷酸,从而获知靶DNA中的所有8体序列,组合分析后者,即可重构靶DNA的序列。如前所述,重述DNA测序法的建立已克服了SBH只能测定单链和二级结构对SBH的限制。Affymetrix公司的测序芯片,即是将65536个8nt的寡核苷酸通过光刻的方法在芯片表面原位合成,获得一个微阵列矩阵,分辨率为50μm。而Chee等则将1.35×105个长度为15nt的寡核苷酸探针固定在芯片上,对长度为16.6kb的整个人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序列测定,每个检测位点包括一套4个探针。芯片分辨率为35μm,测序精度为99%。另外也可根据所用探针的类型不同分为cDNA微阵列(或cDNA微阵列芯片)和寡核苷酸阵列(或芯片),根据应用领域不同而制备的专用芯片如毒理学芯片(Toxchip)、病毒检测芯片(如肝炎病毒检测芯片)、P53基因检测芯片等。 1.3芯片杂交的检测方法对于以核酸杂交为原理的检测的主要过程为:首先用荧光素标记经扩增(也可用其他放大技术)的序列或样品,然后再与芯片上的探针进行杂交后冲洗。图像的分析用落射荧光显微镜(epifluorescencemicroscope),或电荷偶联装置照相机(charge-coupleddevicecamera)、非共聚焦激光扫描仪(nonconfocallaserscanner)等进行。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美国GeneralScanning公司开发的基因芯片专用检测系统(ScanArray3000),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原理进行荧光信号采集,由计算机处理荧光信号,并对每个点的荧光强度数字化后进行分析。近期又开发出了ScanArray5000。 2在医学研究中的意义 2.1特异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寻找和鉴定疾病相关基因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揭示发病机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研究工作,利用基因芯片进行新基因克隆时,固定在芯片上的探针是某些cDNA文库内的cDN段。研究这些cDN段对应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就可能选到差异表达相关基因。如Schena等通过双色差示表达系统,研究人T淋巴细胞在热休克条件下和佛波酯作用下1046个未知序列的cDNA基因诱导表达的情况,并对诱导表达的cDNA进行测序,再与已知基因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热休克诱导了已知的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表达,其中包括分子伴侣和分子降解的中间体。同样,佛波酯引起了佛波酯调节基因的信号传导途径特征基因的表达,如激活细胞的磷酸酯酶和细胞因子κB1等。另外,还发现3个低表达的已知基因和4个低表达的新基因可能与该途径有关[4]。 2.2基因功能的研究研究基因功能,确定基因与基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因表达芯片最重要的用途之一。Heller等采用基因表达芯片研究了类风湿关节炎、肠炎基因的特征性表达活性。分别用cyanine3(cyt3)和cyt5对类风湿关节炎组织和肠炎粘膜的cDNA进行标记后,与这两种疾病发生过程中目前已知可能起作用的基因阵列进行杂交,发现已知炎症相关基因,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组织中有表达。还发现一些以前未知的与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如人基质金属弹性蛋白酶(humanmatrixmetallo-elastase)和黑素瘤生长刺激因子(melanomagrowthstimulatoryfactor)。同时,与一个来自外周血基因文库的1046个cDNA克隆的阵列作这两种病变状态基因差异表达的比较,发现在类风湿关节炎组织中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铁蛋白轻链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明显升高[5]。通过该研究,确定了许多基因与这两种病变的关系,为治疗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3基因突变的检测肿瘤和遗传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检测基因突变对于阐明肿瘤及遗传病的分子机制、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DNA芯片技术是一项高效、准确的DNA序列分析技术,将DAN芯片用于检测分子突变,不仅可准确地确定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更主要的是它的快速高效是目前所用的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乃至整个基因组的突变。如Chee等[6]用含有1.35×105个长度为25nt的寡核苷酸探针,分析了16.6kb的人类线粒体基因组DNA(mtDNA),共分析了10个样本,检测出了505个多态性位点,并在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疾病患者的mtDNA中检测出3个致病性突变位点。Hacia等[7]在1.28cm×1.28cm的芯片上固定了9.66×104个长度为20nt的寡核苷酸探针,用于检测乳腺癌基因BRCA1的exon11(3.45kb)中所有可能的碱基置换、插入和缺失(1~5bp)突变。针对每一个位点,共有28个独立的探针,14个针对有义链,14个针对反义链。14个探针包括2个野生型,3个碱基置换、4个插入突变、5个碱基缺失。在15例患者样品中,发现有14例有基因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插入及缺失等;在20例对照样品中均未检出假阳性结果。Cronin等[8]分别用两种DNA芯片检测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CFTR)的突变,其中一个芯片包含1480个探针,检测了CFTR基因的第10和11外显子的已知突变,包括缺失、插入和单碱基置换,并分析了10个未知样品的CFTR基因,其结果与PCR-RELP的分析结果完全一致。DNA芯片还被用来检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基因突变,并在β-球蛋白研究上检测出了3个突变位点。 2.4感染病毒的检测Affymetrix公司开发了HIV病毒检测芯片。国内博道公司已研制了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因芯片,他们选取40个HCV基因作为探针制备微阵列,对13个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12个正常人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准确率达100%。 2.5毒理学研究Nuwaysir等[9]研制了包括涉及细胞凋亡、DNA复制和修复、氧化应激/氧化还原内稳态、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反应、二噁英/多环芳烃反应、雌激素反应、看家基因、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周期控制、转录因子、激酶、磷酸酶、热休克蛋白、受体、细胞色素P450等共2090个基因的毒理芯片(ToxChipv1.0),该芯片既可用于毒物的检测和遗传多态性的检测,又可用于受检毒物的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最近,Holden等从人和小鼠文库中选择约600个与毒理学相关基因的cDNA克隆,制备了种属特异的毒理基因组学芯片,可研究肝脏毒性、内分泌干扰、致癌作用等毒性终点的作用机制,也可用于确定以基因表达模式为基础的化合物的毒性。 2.6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基因芯片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潜在的强有力工具。如有两项研究分别报道了高密度微阵列芯片在检测药物对模式生物酵母基因表达影响中的应用。Gray等[10]报道通过测定药物使用前后mRNA水平的变化,分析了激酶抑制剂对酵母大规模基因组的影响。而Marton等[11]报道了免疫抑制药物FK506的基因表达模式特征,与此相同的模式在携带FK506靶基因无效突变的酵母细胞中也能观察到,从而确定了一种基因功能通过遗传和药理作用消除后可导致基因表达的类似变化。Clarke等[12]用基因芯片研究了肠癌患者化疗前和治疗期间肿瘤基因表达情况,发现丝裂霉素C和5-氟尿嘧啶治疗均可使糖苷合成酶和尿嘧啶-DNA糖基酶的基因表达增加。该研究提示,这类研究既有助于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也有助于确定药物作用的靶基因,为新药研究提供线索。 3展望 尽管基因芯片发展时间不长,前几年又着重于芯片技术的发展,迄今在医学研究实际应用中的例子还不多,但由于芯片技术与传统的杂交技术相比,有检测系统微型化,对样品的需要量非常少,效率高,能同时分析数千种作为遗传、基因组研究或诊断用的DNA序列,更好地解释基因之间表达的相互关系及检测基因表达变化的灵敏度高等优点。基因芯片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无疑是非常广阔的,如中西药物的筛选、疾病的诊断、环境污染的检测、基因药物设计、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的探讨等。1999年NatureGenetics杂志出版了增刊,邀请专家对基因芯片正朝着以下几方面发展,一是提高探针阵列的集成度,如有多家公司的芯片阵列的集成度已达1.0×104左右,这样基因数量在1.0×104以下的生物体的基因表达情况只用一块芯片即可包括,而人类的基因也可能只需10块左右芯片就可包括。二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如检测系统的优化组合和采用高灵敏度的荧光标志。三是研制新的应用芯片,如1999年美国环保局(EPA)组织专家研讨会,讨论了毒理学芯片的发展策略。四是研制芯片意大利读器(检测系统)和分析软件,以充分利用生物信息。五是方法的标准化和降低成本,这是目前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就医学研究而言,从目前来看,选择什么基因固化探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这将决定研究成果的重要程度。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也是信息科学的世纪,作为集两者之大成的基因芯片,不久的将来可能象PCR仪一样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工具,其研究和应用将会带动学科研究的整体进步,大大推动生命科学特别是医学的发展。
个案护理论文:奈韦拉平致患者重症皮疹的个案护理 【摘要】报告1例奈韦拉平治疗艾滋病患者致重症皮疹的护理体会,通过对患者的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患者皮疹好转,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关键词】:艾滋病 奈韦拉平 重症皮疹 护理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1981年首次发现在美国的患卡氏肺囊虫肺炎和卡波西肉瘤的男同性恋者中。到80年代中期,艾滋病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流行病,其病原体确定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正在HIV的疫苗尚未研制出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仍是治疗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皮疹是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奈韦拉平(NVP)是Wlt0在发展中国家推荐的一线方案中药物之一,出现皮疹是服用NVP后出现的主要毒副作用,资料显示NVP的皮疹发生率34%,其中重型皮疹的发生率在3%之内。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54岁,1-年前,患者于当地疾控中心确诊抗HIV阳性。半月前开始行抗病毒治疗(AZT+3TC+NVP),规律服药。近期CD4 33个/U。5天前,患者出现全身散在皮疹,伴发热,体温最高39℃,伴咳嗽。于当地诊断行抗感染治疗,病情继续加重,出现四肢水肿,肢端皮疹融合成片。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1年5月6日来我院以“AIDS、药疹”收入院继续治疗。入院时T: 39.4℃ P:110次/分 R:21次/分 Bp:126/74mmHg患者面部、躯干、四肢、手掌散在或密集大量水肿性红斑、丘疹及水疱,部分水疱有破溃,表面无溢脓,皮肤灼热,部分呈靶形损害,口腔糜烂明显,眼睑及睑缘可见红斑。住院期间停用奈韦拉平及可疑交叉致敏药物,给予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替硝唑、阿奇霉素、康复新液、炉甘石洗剂、百多邦等药物治疗并加强健康教育。住院11天,患者面部、躯干、四肢、手掌的水疱明显好转,部分开始脱屑,T: 37℃,住院17天,患者面部、躯干、四肢、手掌的水疱消失,破溃皮肤已结痂,并开始脱屑,于2011年5月26日出院。 1 护理措施 1.1.1 保护性隔离 重症药疹患者最好安置在单人房间,病房应每日用紫外线灯消毒60分钟,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为患者更换经高温消毒的棉质床单、被褥,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每天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物品和清洁地面;进出病房的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减少陪护人员,限制探视次数,防止交叉感染。 1.1.2 心理护理: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身体功能的进一步衰竭,患者大多不愿继续治疗,应及时地向患者宣传进行这种治疗的必要性,树立其战胜病魔的信心,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通过转移艾滋病患者的思维注意力,消除其不良心理,,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 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改变病人的情绪及心态。加强心理疏导,关心、鼓励和安慰患者,介绍成功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 1.1.3 饮食护理 患者宜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口腔溃疡严重时,可给予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可经鼻饲管注入食物,以保证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1.1.4 病情观察 此类患者免疫力差,极易发生感染、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衰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尿量、皮疹的颜色,口腔黏膜有无溃疡、白斑,皮疹的消退情况、有无新的皮疹出现,观察患者有无腹痛、烦躁、黑便等内出血表现,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1 皮肤护理 采用暴露疗法,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拖、拉、拽以减少患者的痛苦,以防皮肤损伤。对于小水泡或松弛渗液少的水泡尽力保持泡壁完整,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应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吸,对于水泡糜烂渗出明显的部位应先用碘伏消毒,再用生理盐水250毫升加16万的庆大霉素浸湿的无菌纱布覆盖,每天更换两次。对于患者手指、足趾的破损,可用无菌纱布把其独自分开,防止粘连。恢复期患者全身布满大少不一的痂皮,往往出现脱痂,此时应向患者讲解强行撕去痂皮的危害,可用无菌剪刀轻轻修剪。测量血压时,应在袖带下垫纱布,防止摩擦皮肤,测量完毕及时取下袖带。定时为患者翻身,每两小时一次,必要时加强翻身次数,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2.2 黏膜损伤的护理 2.2.1、 会阴护理 阴囊红肿、糜烂,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时,每天用0.5%的聚维酮碘消毒两次,再用庆大霉素溶液浸湿无菌纱布湿敷阴部,这样可以防止阴茎与阴囊粘连。解大便时禁用便盆,最好在臀下垫一次性尿布,便后用清水清洗后,再用无菌软纱布轻轻擦拭,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2.2.2、 口腔护理 每日为患者行口腔护理两次,并嘱患者饭前饭后坚持用2%-4%的硼酸溶液漱口,口唇有结痂张口困难的患者,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湿敷,再涂用红霉素软膏,软化结痂后用无菌镊子慢慢清除,动作应轻柔,切勿用力,以防出血。注意观察口腔有无真菌感染,必要时可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2.2.3、 鼻腔护理 鼻腔内如有结痂影响呼吸时,可滴石蜡油软化结痂,再用无菌血管钳轻轻夹出,涂用红霉素软膏 2.2.4、 眼部护理 及时清除眼部分泌物,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再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对眼睑不能闭合者可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双眼。 3、 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合理休息,心情愉快,加强营养,尽量穿棉质衣服,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向患者解释重症药疹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并告知患者致敏药物的名称,避免以后再使用该药,每次就诊时应主动将过敏药物告诉医生,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红斑、风团时,应考虑药物过敏的可能,及时就医,以免发生重症药疹。 个案护理论文:一例2型糖尿病个案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和护理要点。方法 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做好心理护理、观察病情变化及做好健康指导。结果 经过系统护理干预后顺利有效通过治疗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做好2型糖尿病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2型糖尿病,护理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和作用缺陷而导致以慢性血葡萄糖(即血糖)水平增加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本病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临床上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失眠、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重症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深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 糖尿病史继心脑血管病、肿瘤、艾滋病之后的第四位致人死亡的疾病,患者人数以加速度上升,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了90%-95%。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病率正在明显增加,已经与欧洲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相似,我国糖尿病的总人数已经处于世界第二位,超过4000万,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6000万。糖尿病合并感染其发生率为百分之三十五至百分之九十,感染时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引起糖尿病死亡率明显上升的重要原因。[1] 一、 临床资料 患者李惠琼女性,68岁,退休医生,已婚,无过敏史。于2012-4-20患者因口干,多尿约十年,加重2天,呕吐半天入院,查T36.4℃、P100次/分、R20次/分、BP108/74mmHg。入院后科测血糖HI,遵医嘱予补液小剂量胰岛素、抗感染及三餐前优必林70/30 18u、18u、18u皮下注射及监测餐前血糖等治疗。于2012-4-27出院。 二、 护理 1、 心理护理:评估病人对疾病的反应、对健康和生活的信心、有无焦虑、悲观失望甚至恐惧心理、对疾病抱消极的态度、不配合治疗及护理。关心和理解病人、及时将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预后告知病人和家属、使他们了解糖尿病不能根治、但可以通过饮食控制、终生治疗、规律生活和适当体育锻炼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长寿、鼓励病人说出心理感受、耐心倾听病人诉说、并与之交流、沟通、帮助病人认识病情、说明不良情绪与病情加重密切相关、解除焦虑、紧张心理、与病人家属共同商讨制定饮食、运动计划、鼓励亲属和朋友多给与亲情和温暖、使其获得感情上的支持,鼓励病人参加各种糖尿病病友团体活动、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 胰岛素治疗 :遵医嘱予小剂量胰岛素把高血糖调到132mmoL/L ,餐前食用优必林70/30来调控血糖 ,使用胰岛素时要注意不良反应:如a、低血糖反应,b、胰岛素过敏,c、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该部位注射后可缓解自然恢复。 3、 病情观察:观察患者血糖控制在理想状态、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眼底、体重等,以正确判断病情。 4、 健康指导: 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基本措施之一,是其他治疗成败的关键,良好的健康教育科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控制疾病,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教育内容包括: (1)、 糖尿病知识指导:采取举办集体讲座,提高有关学习资料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对病人进行全面有效地指导,是病人和家属认识糖尿病是一种需终生治疗的疾病,了解各种治疗方法在控制疾病,防治并发症中的作用,自觉地配合各项治疗。 (2)、饮食指导:饮食治疗被认为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合理膳食可以使患者逐渐恢复到理想体资。病人应掌握饮食治疗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如控制热量、合理配餐、定时进食、食物选择等。 (3)、运动指导:让病人了解体育锻炼在治疗中的意义,掌握体育锻炼的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运动时随身携带甜食和病情卡片以应备急需,运动中如感到头昏、无力、心悸等应立即停止运动。 (4)、用药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方法、不良反应的观察和低血糖反应的处理。 (5)、疾病监测:用使血糖测定仪者应学会其血糖仪的使用方法,测三餐前血糖,并记录结果,作为药物剂量调整的参考。 (6)、并发症预防:规律生活,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全身皮肤、尤其是口腔、足部和外阴的清洁,如有破损或感染应立即就医告知病人避免引起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等的诱发因素。 (7)、定期复查:指导病人出院后定期复查与糖尿病控制的有关各项生化指标,一般每三周复查果糖胺,每2-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每年定期对眼底、心血管和肾功能进行检查,以早期发现慢性并发症,及时得到治疗。 个案护理论文:个案报道3例使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和停药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护理 总结3例使用头孢类药物患者饮酒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的治疗与护理,主要包括卧床休息,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心理护,健康宣教等。 头孢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使用于治疗由敏感菌所引起的一系例感染。使用本品期间常有2例饮酒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一例停用2天饮酒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经对症、治疗和护理,患者症状消失和痊愈出院。 1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44岁,因上感伴发热在门诊给予头孢哌酮钠治疗,每日4克每天1次静脉输液,输液后第四天,饮白酒20ml,出现头晕,心悸,乏力,全身皮肤潮红,去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就诊。查体全身皮肤潮红,心率110次/分,血压120/60mmHg,经积极对症治疗患者症状消失痊愈回家。 例2:患者,男,36岁,因上感伴扁桃体肿大,吞咽不适,在门诊给予头孢孟多脂治疗,每日3g每天1次静脉输液,输液后第二天,饮酒100ml,出现头晕,心悸,乏力,全身皮肤潮红,伴全身酸痛就诊长治市妇幼保健院。查体面色苍白,四指冰冷,呼吸急促,心率120/分,血压110/55mmHg,经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 例3:患者,男,46岁,在某医院工作因支气管肺炎在门诊给予头孢呋辛,每日3克每天1次静脉输液,停药后第二天,饮酒120 ml约2小时后,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悸、乏力,面色苍白,就诊于长治市人民医院,查体全身皮肤冰冷,心率116次/分,血压110/60Hg,经积极治疗痊愈出院。 2治疗及护理措施 患者就诊后边抢救边询问病史,立即使患者取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中流量氧气吸入,测生命体征并记录。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药物。快速补充晶体液,使用地塞米松、非那根等药物,对症处理。床边备齐急救器械及药品。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心率、心律、意识及尿量,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衰、休克等。 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因起病急、症状明显,患者及家属均有紧张感、恐惧心理。护士应安慰患者,劝慰家属,向其说明病因,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病情好转或康复后,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告知患者在用药期间及停药1周(最好10天)后均应禁酒或使用含乙醇的食物、饮料或药品,避免此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3讨论 双硫仑是一种戒酒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导致乙醇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的代谢受阻,造成乙醛在体内蓄积而产生一系列反应。头孢类等抗菌药具有与双硫仑相似的作用,用药期间及停药7天内饮酒或使用含乙醇的食物、饮料或药品,身体会产生严重不适,可出现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恶心、呕吐、气促、心率加快、血压降低、嗜睡、幻觉甚至休克等症状。因此,对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患者,应仔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及饮酒史,要特别提醒用药期间及停药1周(最好 10天)后,均应禁酒和避免使用含酒精的饮料和药物。护士应加强健康宣教,告知患者饮酒的危害性,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个案护理论文:从急性心梗个案分析其临床表现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的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发病急、病死率高的疾病。笔者临床上诊治了1例以恶性心律失常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检查、治疗及舒适护理后,患者恢复良好。现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 患者xxx,男,中年。主因“胸闷伴心律失常2天”入院。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胸闷并伴有恶性心率失常,在我院急诊科查各项指标均正常,心电图示: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3 mV,Ⅲ导联病理性Q波。考虑急性心梗,并发恶性心率失常,予以除颤108次后,恢复至正常心率。为求系统治疗,遂来我心内科住院,及时予以扩冠、溶栓、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未行支架植入术,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复查ECG示Ⅱ、Ⅲ、AVF导联ST段回到等电位线,T波倒置;冠脉造影提示:右冠轻度病变。3周后患者出院。 2 临床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根据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诊断并不困难,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特别是对一些以往没有冠心病史而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往往易漏诊、误诊,患者本人也极易忽视,据文献报道,大约有 25%的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有24%~3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中未获诊断[1]。许多文献介绍了以头痛、下颌痛、右肩关节痛、膝关节痛、腹痛、晕厥等特殊部位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2],尚可偶见无痛性心肌梗死以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情况[3],或者以呼吸系统的一些症状,如胸闷、咳嗽、气喘等为首发症状,这些不典型的症状更应引起医生的重视。本例患者以“胸闷、恶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虽无典型的心肌梗死表现,但伴有心血管疾患的相关表现,经过相关检查、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伴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好转出院。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急性心肌梗死的低龄化趋势日趋明显。青年人群中发病多急骤,考虑与缺乏缺血性预适应以及侧枝循环尚未建立及痛阈低等有关[4]。有研究,对于中青年患者,急性期的死亡率较老年期心肌梗死高[5],所以早期进行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更是十分必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可以出现ST段特征性改变和异常Q波,但并不是所有的中青年患者均有此改变,对于少数不具备心电图特殊改变的患者应根据临床症状及其他辅助检查做出判断。 3 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塞的恢复程度与梗死面积有关,也与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分不开。只有配合临床护理才可以发现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相关疾患的蛛丝马迹,减轻患者因疾病、并发症造成的多重打击,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3.1 一般护理:仔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及心电监测情况和疼痛变化[6]。患者发病12h内绝对卧床休息[7],吸氧是AMI 治疗中的重要措施[8],可以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缓解疼痛,减少心律失常,阻止梗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 3.2 饮食护理 急性期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饮食,进食不宜过饱避免增加心脏负担,少食多餐,保证热量供应。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水果,避免过热过冷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诱发心律失常。戒烟限酒。有研究发现[9]冠心病发病率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保持大便通畅。如果排便时用力不当,可使心脏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肌缺氧,诱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对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的患者,给予开塞露外用,并以排便时不使腹压增高为原则。 3.3 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可以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 3.3.1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多数患者无心理准备加上发病时伴有强烈的疼痛及窒息感,患者常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如恐惧、焦虑、绝望等负性情绪。医务人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因素和心理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好解释工作,讲解病情、治疗及预后,解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疑惑,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并适当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简单的应急抢救措施,消除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保持平和、乐观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康复。 3.3.2 疼痛护理: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症状,有效的止痛措施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中不可忽视,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减少梗死范围。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及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并尽快给予哌替啶或吗啡止痛,并可减轻患者的烦躁及焦虑情绪。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面色及血压的变化,防止镇痛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 3.3.3 环境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病情整洁,适宜的湿温度,尽量减少患者体力活动及家属探视,各种操作及检查要尽量集中,提高环境的舒适度使患者得到足够的休息,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奋性,也有利于缓解疼痛,防止不良刺激。 随着医师的临症经验、监护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治疗手段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各种护理技术的不断创新,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逐年下降。但是,临床上还存在大量急性心肌梗死误诊误治的情况,对此,临床医师应该提高 作者单位:310006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个案护理论文:一例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个案护理 【摘要】视网膜母细膜瘤(Ritinoblastoma)的是一种起源于视网膜胚胎性核层细胞的恶性肿瘤,易发生转移,危及生命。视网膜母细膜瘤以婴幼儿占大多数,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偶见于成人。确切原因不明,6%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94%为散发病例。其中25%为遗传突变。常见的首发症状是“白瞳症”,瞳孔区有白色反光,俗称“猫眼”[1]。2009年1月,我院收治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患儿,由于发现早通过手术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膜瘤;恶性肿瘤;白瞳症;护理体会;义眼片 1 病情摘要 患儿,男性,1岁,因发现右眼白瞳孔半月来就诊,诊断:视网膜母细膜瘤,而收入院作进一步治疗,体查:T:36.8℃,P:96次/分,R:20次/分,余未见异常。专科检查:右眼视力多次检查:当遮盖左眼时患儿会双手乱抓东西,同时用电筒光照射患儿右眼,患儿右眼对电筒的光无反应,右眼视力检查显示:黑。左眼视力检查:当遮盖右眼时患儿双手不会乱抓,同时用电筒光照射患儿左眼,患儿左眼会追随电筒光,并伸手拿电筒。右眼眼压:指测Tn;球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虹膜纹理清,瞳孔区有白色反光,瞳孔圆,约3mm。对光反射存在,晶体无混浊,眼底难窥进。左眼眼压:指测Tn;球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虹膜纹理清,瞳孔圆,约3mm。对光反射存在,晶体无混浊,眼底难窥清。B超检查示右眼球内肿瘤,左眼正常;MRI检查后考虑为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左眼无异常发现。结合患儿临床表现确诊为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内生长期)。经会诊后送手术室在经喉插管全麻下行“右眼眼球摘除术+义眼座植入术”,眼球上残留视神经约3mm,植入18mm珊瑚义眼座于肌锥腔,术程顺利。右眼眼球送病理分四部分检查:球后筋膜1:灰红组织一粒,约0.2cm;球后筋膜2:灰红组织一粒,约0.2cm;视神经:灰红组织一粒,约0.3cm;眼球:左右径2cm,前后径1.5 cm,切面灰白,质脆。诊断为右眼球视网膜母细胞瘤,未浸润至眼球外,视神经及球后筋膜组织未见肿瘤累及。 2 护理 2.1 手术前的护理: 2.1.1 保持病房的整洁和安静,以利患儿休息,在入院时同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儿交流,适当的奖励和心理辅导,如组织一点文娱活动、讲故事等,以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以利于患儿配合各种的治疗。 2.1.2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必须密切观察有无呼吸道感染如咳嗽、流涕、鼻塞等现象,以防影响到术中全麻的操作。患儿术前因禁食而饥饿,精神紧张且伴恐惧,术中全麻患儿全身放松,患儿会感觉冷,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可适当开暖气,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患儿不能穿紧身的衣服,不能戴项链或手链。 2.1.3 根据医嘱完善各种相关的辅助检查,如眼部B超、MRI或CT、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术前建立静脉通道,选用24号留置针,并给予夹板或绷带固定,以保持静脉通畅,方便术前用药进入手术室。 病人入手术室前,检查并核对病人术前禁饮食、用药情况。 2.2 术中护理: 2.2.1 手术室控制好温湿度, 备好麻醉用品,包括麻醉插管盘、麻醉药品、急救药品、麻醉机等。协助麻醉师检查麻醉机、氧气及吸氧用管,备好吸引器及吸痰用物。吸引器应处在良好备用状态。接心电监护机,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患儿入室前由家人陪同,减少患儿恐惧感,患儿平卧平车上头侧向一边,入手室前在麻醉师的诱导麻醉下,麻醉诱导时,护士应与麻醉师密切配合,保护患儿,防止麻醉意外,让患儿处于昏睡的状态下送入手术室,减轻患儿术后的心理阴影。 2.2.2 体位的摆放 :患儿年龄小,再加上手术时间长,体位的摆放很重要。既要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又要注意循环系统的功能还要充分暴露术眼。不论何种体位都要使患儿舒适,应用约束带固定患儿肢体,骨突、关节外用软垫垫好,四肢用绷带固定,以免肢体受压影响手术进行。同时也要注意肢体的供血情况,若出现肢体发绀,应放松包扎的部位。 2.2.3 手术所需物品准备好,配合手术医生进行手术治疗,术中根据手术步骤进行密切的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毕术眼涂眼膏绷带加压包扎,以防术眼出血。术中操作注意消毒隔离,做好防护措施,用完物品要严格用1:2000 的氯消净浸泡液浸泡所用器械,一次性物品未用完丢掉送医疗垃圾处理站处理,器械经高压消毒二次后才可再用。以防肿瘤细胞污染和扩散。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患儿安返病房休息,若麻醉未清醒的,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根椐患儿的情况低流量吸氧,注意控制氧气流速,以防氧浓度过高。 2.3.2 患儿术后绷带加压包扎术眼48小时,清醒后患儿会哭闹,注意技巧哄小孩,防止眼泪水湿润包扎纱块和绷带导致术眼污染。 2.3.3 注意观察术眼情况,如有出血、疼痛或患眼分泌物增多、刺激性症状明显加重要、发热等要及时告诉医生作处理。 2.3.4 患儿手术后6到8周眼结膜没有异常改变的,可安装义眼片。家属在安装义眼片前要清洗手部,依照医生的方法轻放入结膜囊,避免用力太大损伤结膜囊,并定时滴抗生素眼水,保持结膜囊清洁,义眼片取出后,需用清水清洗干净后再放入结膜囊内。患儿的家属要严格掌握义眼片的安装和清洁方法,并注意自身的保护。 2.4 讨论: 2.4.1 视网膜细胞瘤是一种小儿恶性肿瘤,预后很差,肿瘤轻重程度及诊断迟早和治疗措施合理有重要的关系,根椐有关文献报道,一侧患者,5年存活率为50%,双侧者如行一侧摘除,另眼行其它治疗,5年存活率为35%[1]。出院后都应定期复查:3天或1周、2周、3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半年、一年等复诊一次,密切观察健眼的情况如出现不明原因的白瞳孔、视力下降、斜视、眼球震颤、眼痛等不适症状随时就诊。定期作眼部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是否有转移的迹象,以便合理采取治疗方法如放射治疗、冷冻治疗、光凝治疗或化学疗法等。并坚持随诊5年以上。 2.4.2 患儿眼球正处于生长发肓阶段,体格心智均未发肓成熟,注重患儿的心理治疗,由于眼球摘除容易引起其它同龄小儿的歧视,导致患儿自卑的心理,在患儿外出或同其实小朋友玩时注意带义眼片,建议家属适当作一点正确指引和心理辅导,应经常鼓励关怀患儿,不要打击、冷漠和训斥,要热情扶持耐心诱导。使他们感到温暖和高兴,更应该百般鼓励,耐心地向其解释,以便让患儿尽快度过心理郁闷期,让患儿调整好心态重建信心,正确对待义眼片的使用方法。 2.4.3 Ritinoblastoma的治疗从过去的以眼球摘除为主逐步被综合治疗所取代。 积极地化学减容联合手术及局部治疗可以大幅度地提高Ritinoblastoma的控制率,从而降低患儿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最大限度地挽救了患儿的眼球乃致视力,患儿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提高。 个案护理论文:1例顺产合并先天性阴道直肠瘘的个案护理 摘 要产妇合并先天性阴道直肠瘘在临床上较少见,本文对一例阴道直肠瘘产妇的个案护理进行探讨,总结护理阴道直肠瘘的措施:即加强患者的伤口护理, 制定饮食计划、抗感染及全身支持疗法、排便的护理、协助舒适的哺乳姿势、 加强心理疏导及出院指导,以期指导临床。 关键词顺产;阴道直肠瘘;个案护理 阴道直肠瘘是指阴道与直肠之间的病理性通道,又称粪瘘,主要表现粪便积于阴道内,从阴道排出,稀便时更为明显,如此,往往会导致患者难言的病痛,阴道不洁易感染,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我科2009年12月收住1例顺产合并先天性阴道直肠瘘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产妇G1P0 孕39+4周,腹痛一天入院,产程顺利宫口开全后20:30肛查发现产妇直肠前壁粘膜有一0.5×1.0厘米大小缺损,无活动性出血,22:16会阴侧切保护下顺娩一男婴,3600克,Apger评分10分,胎盘自娩完整,总出血量200毫升。检查会阴伤口发现阴道后壁与直肠相通,直肠粘膜有一1.5×1.5厘米环形缺损,立即请外科会诊,考虑先天性阴道直肠瘘,于局部麻醉下行阴道直肠瘘修补术。 2护理措施 2.1 加强会阴护理 术后保留导尿5天,会阴伤口7天后拆线,术后一周会阴伤口碘伏消毒q8h一次,氯霉素阴道灌洗bid,指导产妇勤换卫生巾,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2.2制定饮食计划 指导产妇前三天禁食,过后进无渣流质一周,防止大便形成及排出。可供进食的流质有:米汤、各种蔬菜汤、鱼汤、肉汤、冲泡的蛋白质粉等,一天可多次进食。 2.3排便管理 产妇于术后第5天自排出黄色稀便,指导产妇用温开水1000毫升加柏洁洗液20毫升洗净会阴,保持局部干燥。指导产妇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活动以保持大便的通畅。禁止灌肠或开塞露纳肛,以免损伤伤口。 2.4抗感染及全身支持疗法 根据医嘱用二联抗生素静脉滴注bid,静脉补充钾每天2~3克、复合维生素及脂肪乳剂、氨基酸。指导产妇合理的安排休息时间,协助产妇及家属照顾新生儿,保证产妇每天7~9小时的睡眠时间,使产妇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2.5加强心理疏导 产妇及家属因不了解病情,会有恐惧、紧张、焦虑的心理,护士应当向产妇及其丈夫适当解释病情,告知经过治疗和仔细的护理疾病可以治愈,不会影响以后正常的生活。 2.6哺乳指导 当产妇采取坐位哺乳时,会阴部伤口受压严重,血运不畅,容易引起伤口水肿,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应协助产妇以侧卧位环抱式姿势进行母乳喂养,并指导喂养技巧。 2.7加强出院指导 指导产妇出院后饮半流质一周,如肉末炖蛋、各种粥、馄饨、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结可借用塞露肛塞。每天适当起床活动,避免手持重物和长时间下蹲等使腹压增加的动作。绝对禁止性生活三个月。产后一个月、三个月外科门诊随访。 个案护理论文:个案护理查房对提高护生应用护理程序的影响 摘 要 目的:探讨个案护理查房对提高护生应用护理程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心内科接收的44名护理本科毕业生随机分为实验组20名和对照组24名,实验组采用个案护理查房教学方法进行带教,对照组采用常规讲授带教。结果:实验组护生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高于对照组 关键词 个案护理;护理程序;整体护理 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书写合格的护理记录,是培养临床实习护生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1]。我们在带教中发现,护生的在校理论教学往往抽象、枯燥,与实际脱节,临床工作中缺乏沟通技巧,难以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工作缺乏责任感。2008年8月~2009年6月,我们采用个案护理,组织护生进行护理查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院心内科2008年8月~2009年6月接收的44名护理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8~22岁。随机分为实验组20名和对照组24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讲授带教,实验组采用个案护理查房形式进行带教。 1.3 考核内容 将护生个案护理、护理查房实际完成情况及个案护理记录质量纳入科室考核。护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护理诊断不正确、不准确,无主次;护理措施不具体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TX-*4]±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程序应用能力比较 见表1。 3.2 两组护理记录成绩比较 实验组护理记录书写成绩平均为(91.8±3.6)分,对照组平均为(72.5±6.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7,P 3 个案护理查房 3.1 个案护理选材 按教学大纲,有目的地选择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例作为个案护理题材,必要时根据教学目的对临床真实病例进行适当加工与整理,使之具有代表性和示教性,符合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2]。 3.2 个案护理查房形式 3.2.1 科内讲授、自学 通过展示个案病例,分析讲解病例,说明教学内容,并在讲解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使护生了解整体护理程序、如何进行护理查体、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护理诊断的提出及制订护理计划和进行护理评价,布置护生系统自学该疾病的护理理论。准备时间一般为2~3 d。 3.2.2 个案护理查房实践 护士长、带教老师和护生一同来到患者床边进行护理查房。错误与遗漏之处由带教老师补充纠正,护士长加以总结、点评。最后在示教室针对临床实际与书本理论知识相对照,大家共同讨论,重点问题加以强调。在讲解个案护理特殊性的同时,也学习了此类疾病的护理普遍性,使知识融会贯通,将护理理论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回答护生提出的问题。带教老师指导护生实施护理计划,及时书写护理记录。师生共同解决护理实践中遇到的疑点、难点,把护理措施切实落实到患者身上,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及具体的护理活动。护理记录应及时准确、真实完整。要求护生填写护嘱执行单,确保各项护理措施得到及时准确实施。同时督促及时、连续护理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改护理计划,使之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 4 讨论 4.1 可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护生的在校理论教学往往抽象、枯燥,临床工作中缺乏沟通技巧,难以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从而工作缺乏责任感。采用个案护理,组织护生进行护理查房,指导其运用护理程序完成整体护理、书写护理记录,以点带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在较短时间内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更好地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较好地实现护生向护士角色的转变。 4.2 能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的主动性 结果显示,个案护理可提高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效果,是比较适应临床护理教学的一种方法。个案护理相当于把护生带入特定的事件现场,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变为生动、形象、具体的个案情景,可激发护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参与意识,并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可更好地发挥护生的工作潜能。 4.3 有助于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整个个案护理查房教学中,临床带教老师负责恰当选择个案,拟定教学方法,创造良好讨论氛围,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启发,最后进行总结评价、纠正不足。要做到上述诸多方面,就要求带教老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又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教学策略,从而促使带教老师不断加强业务学习,进一步实现护士长-带教老师-实习护生业务水平的良性循环。 4.4 选材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与典型性 个案护理查房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突出教学内容,锻炼临床实践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个案护理查房选材要做到几个方面:实事求是,科学选材,所选个案最好是临床上完整的个案,或是根据教学目的、对临床真实个案的加工与整理,切忌凭空编造,致使个案失去真实感;依据教学进程,系统选材,所选个案要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并结合护生认知和接受能力,起初选择短、小、精、悍的个案,每个个案突出1~2个护理诊断,然后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注重实用,所选个案必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既要具有相关的病因、诱发因素,又要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与明确的护理诊断等,具有临床实用性与典型性,充分体现个案护理的代表性与鲜明的示教性,以便为护生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个案护理论文:PBL教学法在个案护理查房中的应用 通讯作者:陈香 【摘要】 目的 为适应新的医疗护理模式,探索合适的护理查房形式,提高护理人员专科业务水平,提高临床护理查房质量。方法 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应用于护理查房中,查房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规范了护理查房,拓宽了护理查房内涵,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结论 个案护理查房中运用PBL,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分析和解决患者临床问题的能力,能提高护理查房的效果,可以在护理查房中应用。 【关键词】 PBL; 护理查房 个案护理查房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护理活动,是护理管理中评价护理程序实施效果,了解护士工作质量的一种基本方法[1]。为了提高临床护理查房的效果,笔者所在医院护理部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以来单月组织一次传统的护理查房,双月采用以 “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 -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并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传统的查房模式 由护士长组织科室护士、护生进行查房。主要是责任护士汇报病情及护理问题及措施等,其他人补充,护士长和护理部主任评价、总结。传统的查房形式相对较单一,参加查房人员主动性欠缺,并且获益较少,查房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潜在问题。 2 PBL查房模式 PBL(Problem - Based Learning)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lrow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2]。目的是培养护士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护士及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和愿望,逐步形成勇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得新知的意识和习惯。其具体方法如下。 2.1 选择病例 由责任护士选择具有专科性或疑难病例作为查房对象,然后通知全体护士,护生提前看病例,评估患者,并向护理部汇报,以便参加查房者提前做好准备。护士长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以取得患者配合。 2.2 提出问题 护士长首先简要说明查房的内容和目的,然后由责任护士根据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提出护理问题,然后按问题的难易不同发给不同年资的护士,每位护士根据这些问题,寻找具有有效性、临床适用性的答案。 2.3 责任护士简单汇报患者病情,提出患者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护理措施、针对疾病进行健康宣教等。 2.4 床边体查 按照护理查房程序对患者进行检查,仔细倾听患者的心声,并观察患者的心理感受、睡眠、饮食等情况,发现现存问题。 2.5 再次回到护士站,护士长对患者的护理情况给予评价,由责任护士把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一一列出。然后各位护士补充,提出各自发现的问题,对不理解的问题,责任护士进行解答或进行引导,从而增强学习氛围,引发多角度思维。 2.6 归纳总结和评价 护士长分析本次查房中存在的隐患及可取舍之处,调查参加人员对本次查房的满意度,患者对护士工作的认可情况等,最后护理部主任进行点评指导,加以补充和修改,提出护理新观点、新方法,从而达到专科业务指导作用,得出最佳护理方案,使护理质量得以提高,并增强临床护士与护生的学习兴趣。 3 结果 与传统护理查房模式相比较,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更能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并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护士、护生对PBL护理查房模式予以肯定。 3.1 两种查房模式的反馈情况 传统护理查房模式,大家认为听的多,想的少,而且容易忘记,获益较少,满意度84%;患者认为讲的太多,一时记不了,且对患者也没有很多的建议,患者对护士工作的认可只有82%。 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临床护士和护生认为查房前虽然花费不少时间查找有关资料,但能更好地掌握病情,并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满意度98%;患者认为查房前,护士长有预先告知,并且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能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对患者的康复提出合理化的意见,患者对护士工作的认可达到96%。 3.2 两种查房的比较 护理部考核各科护士对患者基本情况(八知道:床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治疗、饮食、护理)的掌握程度。传统护理查房模式:护士掌握“八知道”情况90%。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护士掌握“八知道”情况100%。 4 讨论 PBL新型护理查房模式能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并使其参与到其中实施一系列的措施:分析问题、收集相关资料、确定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然后对收集的信息进一步整理、分析,相互交流,形成解决护理问题的方案。改变传统护理查房方式的单向教授为互动学习,学习内容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使理论与实际护理工作联系起来。不断提高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程序是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护理在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一个标志[3]。因此,按照护理程序制订查房程序,规范护理查房,有利于引导护士掌握和应用护理程序解决护理问题,深化整体护理服务内涵,查房过程不仅解决患者需求的问题,还能够更好地观察病情,教会患者行为训练的方法,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健康宣教等,同时护士与患者沟通、宣教和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也得到了提高。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PBL激发护士对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准备查房过程中通过大量资料的查阅,培养了自主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加深了对查房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强化了对知识的吸收,使护理查房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个案护理论文:眼底荧光造影4例典型不良反应个案分析及护理对策 眼底荧光造影术(FFA)是临床眼科诊治眼底病变的常用技术,能直接反映视网膜大血管至毛细血管的病理生理情况,对眼底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光凝治疗机预测视力预后等有很大帮助。但其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下面对4例典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FFA的1162例患者资料。男624例,占53%,平均(64±2.1)岁。女538例,占47%,平均(57±1.6)岁。完成造影检查的1162例患者中有92例出现不良反应(7.9%)。出现恶心、呕吐58例(63.1%),心慌21例(22.8%),荨麻疹12例(13%),饮水不当引发急性尿潴留1例(1.1%)。筛选其中4例典型不良反应案例进行分析。 1.2 FFA方法 荧光素钠由美国Alcon Laboratories,Inc生产。皮试为10%荧光素钠原液在上臂内侧行划痕试验,15min后无不良反应,遵医嘱将10%荧光素钠原液5ml快速静脉推注。 2病例分析 2.1案例1 皮肤荨麻疹。男,48岁,否认过敏史,皮试阴性,FFA检查后患者未诉不适,离院。夜间感皮肤瘙痒,自认为蚊虫叮咬,未做处理,次日全身大范围起风团、荨麻疹、瘙痒难耐,遂到院就诊;秆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口服开瑞坦,指导患者着纯棉衣物,避免抓挠,保持皮肤完整,多饮水,饮食清淡。3d后皮疹消退,出院。护理问题:荧光素钠迟缓反应导致过敏症状。 2.2病例2 药液外漏引起局部疼痛。男,42岁,造影时选择手背静脉,用生理盐水建立通道,推注荧光素钠前常规抽回血再推注,患者手动,导致针尖刺透血管壁造成药液外漏,引起局部疼痛,周围皮肤发黄。立即予30%硫酸镁冷湿敷,制动,1h后疼痛缓解,仍感肿胀。24h后,予硫酸镁热湿敷,肿胀消除,皮肤仍有黄染。72h后,皮肤黄染消退,无局部组织坏死。护理问题:未正确选择血管及造影过程中患者配合不当致药液外漏。 2.3病例3 诱发青光眼。女,58岁,否认青光眼病史,造影前查眼压正常。造影6h后,眼胀痛、头痛、恶心、呕吐而就诊,测眼压od:42mmhg,os: 46mmhg。立即予20%甘露醇静脉快速滴注,滴乐青眼液5min 1次,待瞳孔缩小后改为2h 1次,同时口服醋甲唑胺降眼压,缓解紧张情绪,次日眼压降至正常。护理问题:造影前病史询问不详细,患者对造影引起不良反应不重视。 2.4病例4 急性尿潴留。男,76岁,有前列腺肥大史,造影后大量饮水造成急性尿潴留,经诱导排尿后症状不缓解,安置保留尿管。留置尿管3d,期间指导膀胱充盈后放尿液,保持膀胱收缩功能。拔尿管后可自行小便。护理问题: 造影前忽视前列腺病史,只告知大量饮水有利于药物排出,未观察患者小便情况。 3护理对策 3.1重视患者病史及过敏史的了解,进行造影前知识宣教。 3.1.1向患者详细解释造影的目的、方法、过程,造影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应激能力;高敏体质者检查前30min,可予抗过敏药物如非那根、扑尔敏口服或地塞米松肌注,告知过敏反应的相关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3.1.2造影前,询问病史,对有青光眼病史者可指导在暗室等待,予小瞳照相,或在YAG激光虹膜周切治疗后行眼底造影。造影后暗室外休息10~20min,及时用缩瞳剂缩小瞳孔,无不良反应方可离院。 3.1.3有前列腺肥大史者,告知饮水一次性不宜过多,小便后再饮水。小便不畅者,耻骨上膀胱区热敷或针刺等治疗仍不能排尿,可予导尿。安置尿管时,应间歇缓慢放出尿液,每次500~800ml,避免快速排空膀胱,膀胱内压骤降而引起膀胱内大出血。 3.2提高静脉穿刺技术水平是防止药液外漏的关键。注射前评估患者静脉情况,选择前臂正中静脉,粗直易于固定静脉,注射时动作轻柔,穿刺准确,确认成功后方可推注,并防止患者晃动手臂。拔针后帮助患者按压穿刺处3~5min,防药液外渗。症状较重者,24h内做冷敷以减轻局部疼痛。疼痛剧烈,可用2%普鲁卡因局封。24h后可做热敷或理疗,促进药液吸收。 3.3据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及疾病种类制定详细的宣教单、视频、音频,向患者全面介绍FFA注意事项及术中配合。保持检查室空气流通,室温在22~28℃,播放舒缓音乐,随时观察病员反应如有不适停止检查。检查完毕后,指导病员留院观察30min左右,无不适再离院。 实施以上措施后,我科2014年4月~10月共做FFA检查624例,只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1.3%),恶心呕吐4例,心慌3例,药液外漏1例。 综上所述,造影前进行宣教,增加患者相关知识;重视患者病史及过敏史;减轻恐惧感,获得有效配合,可有效降低FFA不良反应发生率。 个案护理论文:个案管理模式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个案管理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选取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特需医疗中心住院符合入选条件的53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时间顺序将53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和实验组2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个案管理,两组均接受出院后6个月随访。分别收集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3、6个月的脑卒中影响量表(SI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两组入院时、出院时的SIS、HA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的SIS、HAMD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 0.05)。结论 个案管理模式护理能够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个案管理;脑卒中后抑郁;生活质量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病率为25%~79%[1],常于患者卒中后数天、数周或晚至数月出现,若治疗不及时将严重影响疾病转归,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2-3]。个案管理模式护理要求个案护士参与患者诊断、入院、治疗、出院、返回社区的全过程,通过沟通、协调、教育及提供资源,使患者得到延续性及整体性的护理服务[4]。为了更好地了解个案管理护理在P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特需医疗中心(以下简称“我中心”)住院的28例PSD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模式护理,评估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中心首次发病住院的104例脑卒中后患者,符合入组标准53例。纳入标准:知情同意;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均由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8分,症状持续2周以上。排除标准:①脑出血;②有精神病史、家族史、癫痫病史;③意识障碍、认知障害、失语、失认。按住院先后次序分为对照组25例及实验组28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51~77岁,平均(57.31±5.43)岁;其中小学及以下14例,占56.00%;初中和高中6例,占24.00%;大学及以上5例,占20.00%。实验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52~75岁,平均(59.44±5.64)岁;其中小学及以下16例,占57.14%;初中和高中6例,大学及以上6例,各占21.43%。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按医嘱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PATHEON France,法国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分装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10)20 mg口服,1次/d。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不同模式的护理干预。每例患者院内干预4周,出院后随访6个月,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体格检查、干预措施、效果等,采用信息化对档案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1.2.1 对照组 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按脑卒中护理常规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治疗、用药、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等干预,出院时由医疗小组制订出院计划,指导患者遵照出院指导自行锻炼、服药,出院后3、6个月最后1个星期回院随访,由研究小组成员进行生活质量、抑郁程度测评。 1.2.2 实验组 成立PSD个案管理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的总体情况,以防治原发疾病、康复训练、心理护理干预为重点,制定护理计划,进行个体化的个案管理护理。 3.1.5 制度支持 在传统护理模式中,护理的工作职责不包括出院后的随访。在本研究中,管理者将患者院外随访纳入正常的护理工作程序中,并制订了相应的护理规范、护理岗位与护理职责。 3.2 个案管理护理的实施效果 3.2.1 有效提高了PSD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PSD患者情绪低落,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丧失主动康复的动力,配合训练的主动性差。本研究结果表明,PSD患者SIS总体生活质量得分及力气、情绪、日常活动能力、行动能力、手功能、社会参与得分可随着康复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但不同的干预可致增长趋势明显不同。接受个案管理护理患者的SIS六个领域及总得分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患者,说明个案管理护理的PSD患者更易从个案护士处得到可靠的专业信息及针对性的指导,与医生及康复治疗师的沟通更顺畅,康复效果更明显,更利于改善生活质量。 3.2.2 明显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状态 PSD患者常因突然出现的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担心成为负担及社会、家庭地位、角色的转变,产生焦虑、急躁、失望和悲观情绪,甚至厌世。个案管理护理不但在院期间提供专科护理、健康教育、信息支持与心理支持,直接解决患者的不适,且为患者提供出院后的连续指导帮助,促进其自我调适。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与个案管理护士建立了密切的护患关系,遇到疑问可以随时咨询,这种交流加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个案管理护士通过建立和谐关系、关心和理解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加强与家属的沟通等关怀照护行为,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抑郁情绪。 综上所述,个案管理模式护理扩展了PSD的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了从医院到社区的个性化、整体性及延续性的护理,满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减轻了患者的抑郁症状,增强了患者的康复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个案护理论文: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的相关内容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的作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3年11月~2014年3月之间的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和随访的基础上,实验组还要进行个案护理管理。分别在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个、3个月和6个月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个案护理管理后,试验组在治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炎症性肠病患者使用个案护理管理办法,提高患者治愈率,有利于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护理效果 一般所说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与克罗恩病(CD),其英文名为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简称IBD,其是指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炎症性肠病多见于欧美国家,但是近几年我国发病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IBD在青壮年中的发病率较高[1]。UC的症状主要为小腹或左下腹疼痛、绞痛并伴有便血、较轻程度的腹泻;CD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呕吐及因此引起的营养不良,或是病人很长时间内出现低热也可能出现由其他病症造成的高烧,或是引发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等症状。由于目前对与引发IBD的原因还不明确,所以对其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与药品。但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个案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患者治愈率,有利于患者康复,改善痊愈后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获取资料 取2013年11月~2014年3月在我医院进行治疗的70例炎症性肠病病患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30例、女40例,年龄5~50,平均年龄为30.4岁。随机将这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根据研究与对比两组病人的各个条件均相似,所以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的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都接受常规的护理和随访。常规的护理的内容如下: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熟悉并叙述患有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及其并发症,熟记对造成患有IBD疾病的若干原因。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时刻观察患者病情康复的情况。实验组除进行常规护理外还要进行个案护理管理,其内容包括:(1)对病患的初步了解并进行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籍贯、生活环境、营养状况、了解病人的患病史、婚姻状况及家属和本人的文化程度、入院时的症状及时间、诊断方式、患者的体重、生命体征、有无过敏史、患者的联系人等[2]。(2)对患者的症状的进行详细的记录。溃疡性结肠炎多发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其特征为多发性溃疡、弥漫性炎症、结肠上皮的脱落或排除。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持续并反复的出现腹痛、腹泻等,出现或重或轻的全身症状,出现关节炎等肠外症状,严重的急性发爆发的患者可能出现全身中毒、肠穿孔、结肠扩张等症状。克罗恩病多发于胃肠道各部位主要以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其特征为肠粘膜呈铺路石样,是被正常组织隔开的粘膜溃疡,病变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表现为,右下腹、脐周围反复出现腹痛、腹泻或腹部出现肿块,伴有全身症状,形成瘘管并存在肛门周围的病变。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肠梗阻、吸收性营养不良、脓肿、肠穿孔等。(3)不同的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对于腹痛的患者要耐心解释出现腹痛的原因并嘱咐患者在并发是需要卧床休息,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建议病人多与他人进行交流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减缓病痛,增强患者的自信心,鼓励其积极配合医生及护理人员的治疗。对患者进行用药的指导详细解释用药的机理及用药的时间、方式。例如服用水杨酸制剂需要引用大量的水,以便其中的磺胺的排除。对于腹泻的患者要观察其大便的颜色及量。急性病或全身症状的患者应嘱咐其卧床休息,适当保暖防止腹部受凉以便减弱肠道的运动进而减少排便的次数。饮食要注意清淡,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禁食生、冷、硬、辣等刺激性食物。对病人进行保留性的灌肠,并注意灌肠时的卫生及其注意事项。使用思密达进行止泻后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身体虚弱的病人,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的生活,陪同患者外出检查,嘱咐患者坐起动作要缓慢防止直立性症状低血压唇线心悸、眼前发黑、头晕的出现[3]。时刻观察病人的病情发展、血红蛋白及血清蛋白的变化、饮食情况、体重的变化等,贫血的病人进行输血,给予低蛋白血症的患者输血浆、人血蛋白的措施,重症的患者进行全方面的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于焦虑的患者进行耐心、细心地疏导,使患者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取得家属及病人的信任,鼓励家属及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3 评价的方法 观察60例IBD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1个、3个、6个月的治疗效果,且分为非常好、好、一般、差四个等级。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要求他们如实地填写问卷。收回问卷进行整理,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尚可、差四个等级。对上述的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具有较显著地效果,炎症性肠病个案护理管理优于常规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是患者及家属能够积极的配合医院相关的治疗,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个案护理科以提高病人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促进医院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的发展。所以在IBD治疗与研究的过程中实施个案管理护理师非常重要的性,医院有关部门要切实地做到这一点。 个案护理论文:延伸性护理在乳腺癌患者个案管理模式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设计个案管理表格对出院后的乳腺癌患者进行跟踪管理。方法:选取2008年-2011年60名乳腺癌患者应用个案管理模式,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进行延伸性护理,包括建立个人档案、电话随访、心理护理和信息咨询等。比较两组患者的出院后满意度、复诊率和复诊时所需就诊时间。结果:本次调查60人,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42.6±3.86岁。对照组满意度为73.3%,实验组满意度为93.3%,两组满意度差异有显著性( =4.32,P=0.038<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复诊率差异有显著性( =0.13,P>0.05; =10.75,P<0.01; =22.26,P<0.01),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复诊的就诊时间三年均有增长趋势,但实验组复诊时间增长幅度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就诊时间三年均有显著性差异,(t=81.33,P<0.01; t =80.25, P<0.01;t =83.84, P<0.01)。结论:延伸性护理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满意度,可以提高患者复诊率,可以缩短患者复诊时的就诊时间。 【关键词】乳腺癌;延伸性护理;个案管理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指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失去正常特性而出现异常增生现象,以致超过自我修复限度而发生癌变的疾病,临床上以乳腺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据统计乳腺癌在我国女性所患癌症疾病患者中居首位,而且每年以3%―6%的速度增长,且发病率开始趋于年轻化。传统观念认为,对患者的护理只限于住院患者,出院后就终止了护理服务。研究[1]对新疆自治区7所医院的护理人员及患者的调查显示,有33.3%的护理人员认为患者出院意味着护理服务的结束,40.5%的患者出院时没有获得相应的指导,说明国内部分地区属于护理常规的出院指导尚未真正落实。事实上,虽然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大部分健康问题都得到解决,但很多患者在回家后仍不同程度的出现健康问题,因此出院后的患者仍有很高的健康照护需求[2]。延伸性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及出院护理的延伸,使出院患者能在住院治疗后的恢复期中得到持续的卫生保健,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因病情恶化出现再住院的需求,增加卫生服务成本,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3,4]。个案护理管理(Case Management)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政府为了解决医疗费用上涨的问题,通过推出个案管理方式,在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亦保证了患者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得到必需的医疗服务。个案管理是一个充分合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评估、计划、执行、协调、监督和评价来选择医疗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通过多种交流和选择治疗条件而达到医疗服务高质量,收费又合理的结果。 对乳腺癌患者的个案管理中,采用延伸性护理,具用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出院的60名乳腺癌患者建立个人档案进行延伸性护理管理,以期获得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的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以2009年5月31日为界,前后各随机抽取我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30人,之前收治的患者30人设为对照组,之后收治的患者30人设为实验组,患者全部为女性,均为能清楚表达自己意愿的成年女性。 1.2 干预方法: 1.2.1 建立健康档案 在建立病案信息的同时,对实验组的30名患者建立个人档案进行个案管理,包括入院个人信息、手术记录、病理报告、免疫组化、化疗方案、置管记录、检查结果原件复印件记录、复查报告和出院电话随访记录,以及对乳腺癌患者出院后的各种需求满足情况的记录。 1.2.2 心理辅导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治疗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缓解各种压力以提升患者延长生存的信心和积极性。 1.2.3 电话随访 每半年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提醒复查时间,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1.2.4 信息咨询 护士随时帮助乳腺癌患者解决伤口问题、导管护理、门诊预约、报告查询、治疗副作用等方面的信息咨询。 1.3 数据收集 运用我院护理部根据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治疗的评价及个人对所获服务的期望设计的患者出院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由负责此项工作的护士向病人讲明调查的目的,填写要求,统一发放和收回。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60人,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42.6±3.86岁,含其他合并症12例,转移2例,无死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60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2.2 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22人对护理服务满意,满意率为73.3%,实验组患者28人对护理服务满意,满意率为93.3%,两组满意度差异有显著性( =4.32,P=0.038<0.05),实验者患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2.3 3年内患者复诊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的复诊人数第一年为25人,复诊率83.3%,第二年为17人,复诊率56.7%,第三年为12人,复诊率40.0%;实验组复诊率第一年26人,复诊率为86.7%,第二年为28人,复诊率93.3%,第三年为29人,复诊率96.7%.两组比较第一年复诊率相当,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复诊率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果见表1: 2.4 3年内患者复诊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复诊时间呈渐长趋势,3年内复诊时间从120±4.21增加到150±5.66h,实验组复诊时间也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低于对照组,3年内复诊时间从30±4.36h增加到35±4.94h,两组间就诊时间三年均有显著性差异,(t=81.33,P<0.01;t =80.25, P<0.01;t =83.84, P<0.01),结果见表2: 3讨论 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化疗、生物治疗、放疗、康复心理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手段与手术治疗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乳腺癌病人的生存率,并延长了生存时间。然而这些治疗手段的结合,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需要采用的治疗方案,在规范化的基础上也应该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个案管理是一种适应临床和市场需要,建立在掌握病人信息基础上的护理模式。 个案管理中对病人连续性保健护理的服务管理和运作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个案管理”是一种全新护理模式[5,6],由科护士长和其他个案管理护士一起为患者提供全程化的个案服务。从患者的基础体征来讲,各人身高、体重不一样;器官的功能、药物在体内所达到的血药浓度所需要的时间和代谢率甚至一些遗传的因素都不一样;治疗效果也不一样;从病理类型分析,有容易转移的,有容易复发的;所有这些因素决定治疗方法的差异性调整。而这些患者的个体信息,医生是很难通过短的问诊过程中得到充分了解的,需要护士长时间同患者的接触沟通中全面了解,即开展延伸性护理,并同医生进行及时的沟通。患者出院后的内分泌治疗都是在院外进行,个人档案的建立作为延伸性护理的手段之一,方便医生了解一段时间内患者的病情的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服药剂量。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需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并且每半年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提醒复查时间,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心理满足感和被关爱感。通过个人档案的建立,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复诊率、提高工作效率、患者满意率,为病患提供安全、有效、全程的最佳治疗护理措施,延长生命时间。个案管理护士会全程跟踪乳腺癌患者治疗的全过程,专家小组(科主任和患者原主管医师)对个案病例进行讨论,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监督患者的治疗是否按计划完成,并且是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当患者确诊乳腺癌后,面对突然的巨大压力,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负面情绪需要发泄,此时护士会倾听并耐心开导;当患者对乳腺癌的治疗感到恐惧和焦虑时,护士会及时提供必要的治疗流程、疾病概况、康复问题等信息支持。患者不仅能从医生那里获得医学上关于乳腺癌疾病的治疗信息,还能从护士那里得到心理和营养等方面的知识支持;并能从病房的病友那里得到互助互爱、互相勉励方面的精神支持。同时护士可以随时帮助乳腺癌患者解决伤口问题、导管护理、门诊预约、报告查询、治疗副作用等方面的信息咨询,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治疗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缓解各种压力以提升患者延长生存的信心和积极性。 延伸性护理乳腺癌病人个案管理的全程治疗护理中,对提高患者满意度是行之有效的,可以达到护理工作的追求目标,更是现行创建优质护理病房服务的有效措施,但是,本次研究我们也发现在短期内各方面效果不明显,但延伸性护理在乳腺癌患者个案管理中具有长期效应,可以为医疗护理工作积累一定的临床资料值得推广使用。 4 结论 对乳腺癌患者实行个案管理是有效的;延伸性护理在个案管理中是行之有效的;延伸性护理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满意度,可以提高患者复诊率,可以缩短患者复诊时的就诊时间。 个案护理论文:肺结核大咯血急救护理个案一例 咯血是肺结核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根据咯血量,临床将咯血分为痰中带血,少量咯血(每天100ml,中等量咯血(每天100-500ml)和大量咯血(每天500ml 或者一次300ml)四类,临床上大咯血在肺结核咯血中的发生率为20%[1],若处置不当,是导致肺结核病窒息死亡的主要原因,我科近日发生结核病患者大咯血1例,经积极救治、有效护理,患者预后良好,现报道如下: 患者,张某,男性,36岁,因咳嗽、间断咯血1月于2013年5月2日以左下肺结核伴空洞收住我科。5月6日14:20,患者午睡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咯血,3分钟内咯血量约350ml。患者情绪紧张,呼吸急促,端坐位,面色苍白,全身细汗,口唇紫绀,P 132次/min,R 24次/min,Bp 82/56mmHg,医护人员立即予以急诊救治。患者左侧卧位,建立双静脉通道,其中一条为颈外静脉通道,0.9%NS 20ml加入垂体后叶素6U快速静脉推入,然后用生理盐水100ml加入12个单位垂体后叶素静脉维持;同时给与氧气2-3升/分[2,3],处理后患者咯血未得到明显改善。立即改患者平卧位,PENTX EB-1970K支气管镜从患者鼻腔进入,边进边吸引,镜下明确出血部位在左下肺叶背段,给予冰生理盐水50ml冲吸后,予以0.01%肾上腺素2ml病灶喷洒,止血效果欠佳,改在支气管镜下于左下叶置入波斯顿球囊扩张器5841,给与4个大气压约20分钟,逐渐松压后,未见活动性出血。缓慢退出球囊扩张器,支气管镜小心清除各支气管管腔部分血凝块后,镜下未见活动性出血,后缓慢退镜。整个过程35分钟, 由3名护士参加急救,协助患者调整体位,准备好床边电动吸引器,吸引管。安慰患者的同时,立刻建立静脉通道。氧气2-3升/分吸入[4];遵医嘱静脉给于垂体后叶素。同时严密观察有无咯血窒息先兆,随时做好窒息护理的准备;协助医生进行支气管镜镜下止血治疗,遵医嘱给与冰生理盐水、肾上腺素。同时准备好球囊扩张器,压力泵,配合好医生进行球囊扩张器的置入;抢救成功后,向患者及其家属给与饮食及绝对卧床宣教。 护理体会: 大咯血多危机患者生命,多数患者精神紧张、恐惧,抢救要做到争分夺秒,严格把握每一个抢救的时间节点,首先在科室要建立一套大咯血患者急救护理的工作路径,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其工作流程,要求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技能,掌握与急救医生的配合技巧[5],实践证明:严谨的工作态度、成熟的工作流程、高超的护理技能,默契的医护配合是提高大咯血抢救率的关键。 个案护理论文:浅析34例个案追踪法实现安全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究34例个案追踪法实现安全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使用追踪法中的个案追踪法去实现安全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上的追踪检查,同时进行全面分析治疗、护理和服务当中的一切不安全因素,并且规划应急方案。结果:经过使用个案追踪法的评价与分析,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解决了问题,同时还明显地减少了急诊科护理的风险,病人的满意足也有所提高,也有利于拉近病人之间的关系。结论:个案追踪法是安全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上改进的开始点,提高急诊护理的质量,是确保病人的安全,同时也是保护患者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个案追踪法;安全管理;护理;应用 安全管理在是衡量护理服务的关键质量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现阶段护理管理的探究重点。一般的护理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在整体的治疗护理过程当中,对于出现的种种焦躁问题实施了及时、科学与有效的措施,也减少了病者的伤害或者是不好的结果,其中主要包括了意外、错误以及偏误,做种实现了安全管理在护理上的效果。由于急诊科是医院的特殊窗口,是医院设置用来专门接待急危重患治疗的看护点,这样子的护例工作都伴有忙、急、易于感染以及多学科性的特征,有关护理的安全隐患大多数都是会穿插在整个抢救治疗的过程当中。所以为了要提高安全管理在急诊护理上的应用,本医院从2011年具开始采用个案追踪法,并且在急诊病患中实施治疗的全部过程进行了追踪检测,安全管理使用于急诊上仍然要保持时刻完善,因此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 有关追踪法的实施措施 1.1成立追踪调查的小组 首先任用该科护士长作为小组的组长,和急诊科的其他护士人员建立追踪调查检测安全管理在护理上的检查小组,同时还要组员们学习追踪法的应用原理与基本原理中的知识,并且要熟悉掌握其中的步骤和内容。 1.2制定有关追踪的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所要追踪的对象;规划好追踪的路线,实施表格规划图,同时还要包括院内与院外的急救;确定检查的内容,并且要以中国医院颁布的十大患者安全作为基本目标;给小组成员安排任务,每位组员必须完成2例院内或者是院外急救的病人追踪检查;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管理追踪小组的会议,并且进行研讨、汇报、分析整个追踪法在护理安全上存在的问题,快速做好防范措施以及改正。 1.3有关追踪的步骤 1.3.1实施有计划的追踪 首先确定追踪的目标,作为检查人员英爱使用随机抽样与有意向选择来相结合实施有效追踪,在文章中就已脑挫裂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就是追踪的项目,该项目就是使用科学的追踪法进行辅助追踪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表现。再次就是追踪的方法,依据病人所接受的护理治疗方法来确定所需要的追踪路径,在这次的追踪过程中实行追踪的是急诊科的病患。 1.3.2具体的追踪内容 ①先收集有关病人的基本资料,其主要是包括:症状、病史、护理、体征与治疗。②调查清楚病人在急诊科治疗的整体护理步骤,也包括就诊的准确率,病人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就诊,同时还要保证在就诊的过程当中得到严格的护理治疗,作为护理人员要严谨执行整体的护理步骤,熟练急救的技能。对于病人能够使用准确的急救药物,在做护理报告上应该做到详细汇报。③应当熟悉掌握患者复诊的有关程序、病人的病情记录以及评估。对于治疗上需要的仪器应该实行严格监管检测,得出的最后结果要及时通知其病患的家属,并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④作为追踪的人员要在患者入院的两三天之内进行一次随访,缓解病人的压力。⑤及时追踪病房和急诊科两者的交接程序,主要体现在收住病房和急诊科运转的交流,同时还要注意调查病患的住院流程。 2 追中的结果 在追中的调查下发现急诊科的预检不够详细,分诊建立的制度不完善,也没有做到24小时的监护。不过经过了使用个案追踪法的评估与分析,很快就能够找到并且解决了问题,这样子的追踪法不仅仅是得到了很有的完善,还降低了急诊护理上的风险,也促使了安全管理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病人的满意度有所提升,病人与护理人员的管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 讨论 使用个案追踪法的护理上的应用是能够创新管理的观念,在护理的过程上也得到了注重,同时也避免了护理质控检测上的形式工作;在检查的方法上提高了护理安全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经过检查追踪还可以找出管理上的很多不足。个案追踪法在这方面上还体现了人文理念,并且对于病人的治疗全部过程都实施了很好的质量改进,痛是也能够很好地提升护理的治疗,避免了护理上的风险,保证了病人得到优秀安全的治疗服务。 总的来说,个案追踪法的安全管理在护理上的应用对于整个急诊科都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个案护理论文:应用个案护理关键点培训低年资护士的效果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对低年资护士培训的效果。方法:将本院120名低年资护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传统方式进行培训,试验组按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进行培训。比较两组护士在专科技能考核合格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情知晓率、患者满意率等方面的差异,评价两种培训模式的效果。结果:两组的专科技能考核合格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个案护理; 关键点; 低年资护士; 护理培训 个案护理是针对临床实践中某个或某几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病例的个性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对特殊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或是一对一的护理方式,以探索疾病在医护工作中的个性特征和共性规律,也是对各专科住院HZ护理工作的经验总结。关键点是找出疾病的个性特征及共性规律总结出关键的护理要素,用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培训与指导。 2010年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在整体护理模式运行中责任护士深入病房,全面了解和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从入院到出院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全程化优质护理服务[1]。要提供优质护理必须要有优质的护士,而低年资护士在病情观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技术操作能力等方面均达不到临床对优质护理的要求,且低年资护士在护士群体中所占比重较大,本院共有护士337名,其中低年资护士(工作年限≤5年)占全院护士的70%,短期内培训好低年资护士,对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及创优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本项目拟采用通过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对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以达到尽快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临床护理能力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6月年本院工作年限≤5年的低年资在职护士61人,作为对照组,选择2012年7月-2013年6月年本院工作年限≤5年的低年资在职护士59人作为试验组,临床低年资护士界定标准:多数研究者以工作年限5年为界,夏玲等[2]虽按不同护士学历层次对护士培训需求进行了调查,也以护龄≤5年为研究对象。两组护士均参加过护理部制定的为期1年的轮科计划,轮转过相同的科室,每个科室轮转2个月。两组护士的年龄、学历、轮转病区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人员均参加本院组织的岗前培训,为期1周,培训内容以本院制定的岗前培训教材为准。 1.2.1 试验组 入科后参加以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的培训。(1)制定个案护理关键点的查房表格,各专科选出3~5名高年资护士,在专科护士及护士长领导下,列出本专业的常见病种,参考专业书籍,制定本专业的个案护理关键点,制定后交由护理部及科主任审核通过。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主要内容为本专业常见病的病情观察要点,并发症、护理措施、常用药物观察、危急值,形成培训指导内容运用到培训中。(2)进行人员培训,培训个案护理关键点的护理查房模式。(3)实施三级查房制度,一级查房:低年资护士每班针对所管患者,对应个案护理关键点,逐一落实;二级查房:护理组长每日定时对应个案护理关键点,针对低年级护士所管患者进行护理查房,评价个案护理关键点落实符合率,并针对性进行即时指导;三级查房:护士长每日定时针对疑难病例、新入院、危重患者进行查房,评价个案护理关键点落实符合率,并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即时指导。护士长每个月对查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统计个案护理关键点落实符合率,对不符合部分组织护士进行培训,在下次查房中检查培训后护士执行情况。 1.2.2 对照组 入科后参加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小讲课、操作演练等培训,根据各科制定的培训计划进行。 1.3 考核与评价指标 1.3.1 专科技能考核合格率 考核内容为各专科护理内容;考试形式:案例分析、理论考核、患者评估,操作技能考核等。考核时机每个月一次,总分100分,85分以上为合格。 1.3.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 不良事件是指疾病医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医疗异常事件[3]。本研究对两组低年资护士1年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例数进行统计分析。 1.3.3 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 病情八知道是指护士知道患者姓名、诊断、主要病情、心理状况、治疗、饮食、护理措施、潜在危险及预防措施。将以上内容采用问卷形式每月考核护士一次,每次考核时,在护士所管的患者中抽查3例患者的情况进行考核。如每个患者的八方面护士都能掌握,即为100%知晓。 1.3.4 患者满意率 是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同程度,对服务满意的人数与接受服务的总人数的百分比。满意率的测定根据医院设定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内容包括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能力、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等方面。采用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现场收回的方法,每个月发放一次,保证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比较用Pearson's Chi-squared test分析,以P 2 结果 试验组的专科技能考核合格率、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患者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年轻护士临床实践时间短,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运用到实际工作时存在一定的转换困难,实际工作忙于执行医嘱和基础护理,缺乏对病情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护士队伍的素质是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4-7]。 3.1 传统培训方法的不足 王日芳[8]研究表明,通过规范化培训、实施护士岗位轮转,使低年资护士掌握了多学科知识,通过授课与听课互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护士在理论与技能方面均有了明显提高,临床工作应用能力加强。但传统的培训方式通常是在护士下班后集中护士理论讲座,或进行操作演练。多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往往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方面、没有契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护士所学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解决不了患者的实际问题。而且,培训时间往往是占用护士的休息时间,护士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前提下还要参加科室内组织的培训,导致护士对培训热情不高,个别护士仅将培训当作日常任务,不认真对待[9]。传统的操作培训,绝大部分采用从示范、辅导到操作考核均在示教室完成,导致操作培训与临床实际工作脱节,培训内容无法应用到临床实际操作中去。操作前不做病情评估,或病情评估能力差,不能按照具体情况处理问题,导致护士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 3.2 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 实行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的培训,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有据可行,对每个患者该观察什么,该提供什么护理措施,非常清晰;个案护理关键点贯彻在护士的日常工作中,有利于培养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病例的护理评估中,更准确的评估病情,有利护理措施的落实;突出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护理组长级护士长及时落实三级查房,检查低年资护士护理患者的情况,对照个案护理关键点的查房表格,及时发现护理不足之处,从而起到一个前瞻性护理质控的作用,保障了护理的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针对查房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低年资护士给以业务指导与帮助,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护士的专业技能。查房时通过三个层级护士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分析、措施落实、评价这条主线不断推进,明了各层级护士的职责,通过各级护理人员的参与、互动,以解决患者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经验传导为主体。在实践中学习,使得年轻护士得到了很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会,提升了低年资护士的专科护理水平,同时也对高年资护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培养高年资护士的临床评判性思维,善于发现、总结、分析临床的各种现象。通过开展三级查房,使全体护士在病情掌握方面有了整体的提升[10]。 本研究表明,试验组护士在专科技能考试合格率、对病情八知道知晓率、患者满意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护士,而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实行以个案护理关键点的三级护理查房模式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将日常工作贯穿与培训中,对短时间内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专业能力确实可行,值得推广。 个案护理论文:一例产后出血的个案护理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 产后出血是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产后出血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小时以及产后2小时及产后2小时至24小时3个时期,多发生在前两期。产后出血为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目前居首位占分娩总数2%-3%。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临床表现为产道出血急而量多,或持续小量出血,重者可发生休克。同时可伴有头晕乏力、嗜睡、食欲不振、腹泻、浮肿、乳汁不通、脱发、畏寒等。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预后严重,休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继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席汉综合征sheehansyndrome)后遗症,故应特别重视做好防治和护理工作。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0岁,已婚,即墨市环秀小韩村,孕40+6周,孕期在外院建卡,产前不定期检查5次,于2012年5月5日16:00,自述孕足月,下腹部不规律腹痛3小时步行入院。入院时情况:一般情况好,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隆,肝脾触诊不明显,双下肢无浮肿,腱反射正常。产科检查:宫高38cm,腹围104cm.头先露,胎位LOA,已入盆,胎膜未破。胎心150次|分,胎心监护反应型。阴道检查宫口未开,宫颈容受70%。入院诊断:孕40+6周G1P0LOA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低流量吸氧,指导胎动计数,密切观察胎心胎动。5月6日行缩宫素引产,产程顺利,于15:10宫口开全,于16:40在会阴侧切下,顺娩一女婴,体重4100克,评10分。胎盘娩出后宫缩乏力,出血急、量多约1000ml,色鲜红,血压90|60mmhg,心率100次|分。急救护理予缩宫素静脉输注,输注红细胞4u,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后。两小时后子宫收缩良好,血压100|70mmhg,心率85次|分。转产后予预防感染、补血、对症治疗,泌乳量足,子宫复旧佳,恶露量少,色暗红,大小便正常,会阴切口愈合好,住院3天,痊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应急护理 2.1.1协助医生执行止血措施。①宫缩乏力性出血 立即按摩子宫,同时注射宫缩剂以加强子宫收缩。胎盘若按摩止血效果不理想,及时配合医师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②软产道裂伤 及时准确地修补缝合,若为阴道血肿,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切开血肿,清除血块,缝合止血。③胎盘因素 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如胎盘剥离不全、滞留、粘连,可徒手剥离取出;胎盘部分残留,则需刮取胎盘组织,导尿后按摩宫底促使嵌顿的胎盘排出。④凝血功能障碍 若发现出血不凝,立即通知医生,同时抽血作凝血试验及配血备用。 2.1.2 协助产妇采取平卧位下肢略抬高,给氧气吸入,注意保暖、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变化。观察皮肤、粘膜、嘴唇、指甲的颜色,四肢的温度及尿量,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征兆。 2.1.3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可采取周围静脉留置注射两路输液,必要时腔静脉插管),加快输液输血的速度,以维持足够的循环血量。 2.1.4留置尿管,保持尿管通畅,注意尿量及颜色。做好各种记录,特别是生命体征的变化 2.1.5 产妇休克恢复后,仍应加强护理,严密观察,防止再出血的发生,并加强营养,注意,改善产妇的一般状况。 2.1.6 生活护理 进食营养丰富,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内脏,进食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保持会阴清洁、干燥。 2.2心理护理 提供产妇与家属的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应保持镇静的态度,工作要紧张有序,并给予同情和安慰,以增加安全感,适当地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有关病情和实施处理的目的,针对产妇的具体情况,指导加强营养,增加活力,逐渐地促进康复,调整产后指导计划。 3 体会 产后出血对母婴危害甚大,因此建立三级妇幼保健网,妊娠期 ;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接受产前检查,详细询问妊娠分娩史、既往史、家族史, 及时识别并治疗高危妊娠,如贫血、妊高征等。正确估计胎儿大小、胎方位及骨盆情况。分娩期 ; 临产后,维持孕妇正常的营养及水电平衡,防止产程延长,必要时给镇静剂保证孕妇的休息。第二产程,严格无菌操作,指导孕妇正确使用腹压,适时作会阴侧切,胎肩娩出后立即肌注催产素以加强宫缩减少出血。胎盘娩出后注射缩宫素,进一步促进子宫收缩。第三产程,准确测量产后阴道出血量,在胎盘剥离征象出现后,及时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仔细检查软产道,如有裂伤,及时缝合。产后; 产后2h内,产妇仍需留在产房接受监护,严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宫缩、阴道流血及会阴伤口情况,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宫缩;对高危孕产妇,应注意保持静脉通道,充分做好输血和急救准备。防治产后出血重在预防,这就要求助产人员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助产技术,能及时筛选出高危孕妇,要加强分娩期监护,以便能正确诊断及时处理,高危孕妇分娩时加强管理和监护。 个案护理论文:个案讨论方式在哀伤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个案讨论方式在哀伤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以个案讨论方式来收集和分享各小组成员的单元病案信息和处理方式。结果 个案讨论方式介入对患者进行哀伤护理后,在医院的QA检查中病人相关的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自身通过个案讨论方式在经验交流中可获得更多收获成长和心理支持。结论 个案讨论方式介入哀伤护理是一种全新理念的助人模式和学习方法,为哀伤对象提供帮助,为哀伤护理提供理论方法,哀伤小组成员自身也受益,提高满意度,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中。 【关键词】 个案讨论方式;促进;哀伤护理 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致病,而疾病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状态[1]。面对疾病的威胁,病人要经过一个对疾病理解并接受治疗的复杂心理适应过程。护士通过为病人提供关于疾病和治疗信息,并且运用个案讨论方式的交流技巧,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可以促进病人对这一紧张状态的调整适应过程。 1 哀伤护理及个案讨论方式相关概述 1.1 哀伤护理是指专业护理人员以医学心理学的多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协助哀伤者(指遭遇失落或被夺取心爱的人或物者)在合理时间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并健康的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其终极目标是协助哀伤者处理因失落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2] 1.2 个案 个案就是由某项目特定部分有关的信息的总和。 个案概念化-所谓个案概念化,指咨询员依据某种心理咨询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个案讨论方式即以个案的形式对个案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个案概念化,运用个体与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的方式。 2 资料与方法 2.1 对象 在特定时间场合产生的因失落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的住院病人及其陪护家属及相关护理人员。 2.2 方法 制定具体工作方法及哀伤护理委员会工作月报表及哀伤护理学习包课程,以个案讨论方式进行定期学结,并对参与个案讨论前与讨论后进行满意度和认同度对比评价。 2.2.1 个案讨论方式收集资料 将全院各护理单元设立哀伤护理成员1名,定期学习相关知识,讨论疑难、复杂案例,分享、交流经验,以个案讨论方式收集相关资料提交于哀伤护理委员会,并传达来自委员会的信息于每一位成员。由成员介绍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护理情绪不良病人及家属的具体案例,包括成功的和不成功的,然后由心理专科医生或心理专科护士针进行逐一地分析,并与成员们共同探讨,同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实战演练,以求得针对不同案例、不同情景最合适的交流、解决方式。基于成员及全院护士的需求,病人的状况,分析、讨论下阶段的计划,做出书面的行动指南。开设一些哀伤护理相关的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哀伤护理、心理专家授课。 2.2.2 委员会工作月报表内容 护理单元:XXX,哀伤护理成员:XXX1。①组织部门内哀伤护理活动几次,其中小讲课几次,案例讨论几次,解决了多少位情绪不良病人及家属的问题。②典型的案例;③需跟大家分享的经验;④不能解决的难题;⑤有何建议。 2.2.3 哀伤护理学习包 每位哀伤护理委员会成员都必须在新加人组织的一年内,完成由委员会提供的以下课程的学习,并完成至少1份相关的学习体会,学习包课程:哀伤护理;临终关怀;病人心理特点与护理;交流沟通技巧;同理性的关怀;病人抱怨的有效管理;愤怒病人的管理;与压力共存;哀伤护理相关科研选题及论文写作方法等。 3 结果 个案讨论方式为哀伤护理提供了一种组织和交流的平台,成为一种全新理念的助人模式和学习方法。陈佩仙等医疗工作者从哀伤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应用中指出,从对照表及工作实践中可知,通过哀伤委员的心里指导后,患者提高了对病情的知晓度,从而对医疗工作的配合及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都有明显提高。参与哀伤小组的成员经过系统理论的学习及哀伤个案讨论方式的学习,对再次处理类似案例的经验值也明显提升,这在每年360度的同事间评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4 体会 4.1 以个案讨论方式收集资料,让每个人体会着不同的感情体验和情感碰撞,体会着不同交流方式所带来的成效。每个人对哀伤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人从理智层面去分析,有的人从自身角度去体会,每个小细节都是富有意义的。我们述说经历时感觉伤痛,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表现,述说同时也是一个整理的过程,这个过程令我们的内在得到释放,对事实接受程度提高,会产生新的动力。 4.2 哀悼是一个痛苦整合的过程,痛苦之后要对其进行消化梳理。事情刚发生时让经历的人立即述说并不可取,我们要尊重他人,更多地陪伴他们。其实就如同妈妈对哭泣的孩子一样,拥抱等肢体语言就是无形的巨大支持。当经历哀伤的他们愿意并能够表达时,我们再做其他。 4.3 从临床案例中通过运用个案讨论方式整理出一些哀伤护理的思路和可供参考的方法:①满足对方的基本需要如递纸巾,温水等,传递关心和温暖。②当事人没有心情处理的问题,通过其他资源,协助处理,减轻负担。③与哀伤对象的家属结成联盟,从另一角度给予支持。④交流过程中多观察对方是否能接受,如感受到对方的抗拒情绪,则应该先把时间留给对方。交流过程中,我们有责任首先保证倾诉者的安全,包括环境安全。⑤患者出院后,也可根据情况对其本人和家属进行持续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总有一条小路永远为他们通行着,由此带给他们希望。 4.4 哀伤护理是一项科学的、系统的、新颖的护理体系 丁焱、陈瑜等医疗工作者从临床角度对哀伤人群的心理护理提出了建议。个案讨论方式介入哀伤护理是一种全新理念的助人模式和学习方法,为哀伤对象提供帮助,为哀伤护理提供理论方法,哀伤小组成员自身也受益,提高满意度,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中。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方案研究论文 摘要:工程质量形成于施工项目,每个施工项目质量的总和代表公司的整体质量水平。只有提高公司的整体质量水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必须抓好所有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本文介绍了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1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 抓项目质量管理必须选好项目经理,配好项目班子,项目经理是企业在项目上的全权人,是项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和质量形成过程的总指挥,因此,选好项目经理、配好项目班子,是项目质量管理成败的关键,也是企业管理层次的职责。项目班子(包括项目经理)由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是履行质量职能的骨干力量,又是执行质量计划实行全过程控制的实际工作者,选配项目班子要注重总体功能。在选配项目经理和项目班子时,应十分注重质量业绩,特别是计划创名牌工程的重点项目或开拓市场的第一个工程,选派项目经理要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 2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改进方案 2.1对设计单位的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与水平,是通过设计使其具体化的,据此作为施工的依据。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和功能,是工程质量的决定性环节。 在初步设计阶段,应审核工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否符合总体方案的要求,以及是否达到项目决策阶段确定的质量标准;在技术设计阶段,应审核专业设计是否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是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注重于反映使用功能及质量要求是否得到满足,尽量减少施工中的设计变更。 2.2对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否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综合施工质量水平评定考核制度,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到位。仔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和审查工程材料、设备的质量,杜绝质量事故的隐患。 其次,要做到质量监控事先预防,施工操作事前指导。主要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控制,第一是人的控制。要配备好“三大员”。即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他们必须责任心强,坚持原则、业务熟练、经验丰富、有较强的预见性,有三大员的严格把关,项目经理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偶然性质量因素方面。此外是人员的使用。工程施工与其他产业相比机械化程度低,大部分劳动靠人来操作,所以应发挥各自的特长,做到人尽其才。人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水平,尤其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的操作应由熟练工人去完成,必要时,还应对他们的技术水平予以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对于新型施工工艺,要引入“样板工程”。第二是材料的控制。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供应及时可防止偷工减料,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求施工单位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对用于工程的主要材料,进场必须具备正式的出厂合格证和材质化验单,如不具备或对检验证明有疑问时,应查明原因。材料检验和进厂必须在监理工程师的见证监督下进行。 最后,要做到动态控制,事中认真检查。把好隐蔽工程的签字验收关,发现质量隐患及时向施工单位提出、整改。在进行隐蔽工程验收时,首先要求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再由公司专职质检员核定等级并签字,并填写好验收表单递交监理。然后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现场检查复核原材料保证资料是否齐全,合格证、试验报告是否齐全,各层标高、轴线也要层层检查,严格验收。要求施工单位质检员签字不能只流于形式,要真正去检查验收,再由监理工程师检查。监理工程师发现问题及时以书面通知施工单位,不能口头讲,待施工单位处理或返工完后,还要再进行复检,严格检查把关,保证质量。 3抓项目质量管理应注意的事项 3.1质量保证体系要覆盖工程施工的全过程 质量体系是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要覆盖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并有效运行。要注重提高各级一把手的质量意识,发挥总工程师和技术负责人的重要作用,建立以经理为第一责任、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各级质量、技术管理部门实施的监管体系,培养一批内审和管理、监督专家队伍。经常通过监督检查、内审和管理评审等手段,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其所有质量活动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和改进措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作为项目部层次的质量管理层,项目经理要在对公司质量方针目标提供保证的同时还要依据合同对业主提供保证。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技术负责人为主、专职质量检查员、技术员、班组长及其兼职质量检查员组成的质量管理体系、控制网络,对施工现场的质量职能进行合理分配,健全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的执行机制。在施工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自检、专检制”和隐蔽验收制度,每个分部、分项工程都严格按照国家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质量评定。使施工现场事事、处处、时时、人人都严格按照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规程办事,确保质量体系覆盖从工程开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保证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 3.2必须实行目标管理和质量预控 质量目标一是要满足与业主签订的合同要求,二是要满足公司质量计划的要求。比如有的工程与业主签订的合同质量等级为优良,而公司为满足市场需要确定其为创局、市级优质工程,那么该工程的最终质量目标就应定在局、市级优质工程,按照这个质量目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设计。首先按照“分项保分部、分部保单位工程”的原则,把质量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定出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目标。然后针对每个分项工程的技术要求和施工的难易程度,结合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施工经验,确定质量管理和监控重点。在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写出详细的书面交底和质量保证措施,召集施工主要负责人及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和参加施工的所有人员进行交底,做到人人目标明确、职责清楚。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施工经验不足的分项工程,还应事先对人员进行培训。在施工管理中还要坚持“典型施工引路”,即在各分项工程全面施工前,首先组织技术熟练的操作工人进行典型施工,典型施工后及时总结,确认能达到质量目标和规范设计要求时,组织施工班组全体人员进行现场观摩,使各施工班组有直观的质量标准,进一步向班组做较深层次的技术交底,从而达到质量预控,少走弯路,一次成优。 3.3安排好交叉作业,注重细部处理和成品保护 在施工中,往往是多工种、全方位交叉作业,管理难度大。而细部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对实现项目总质量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细部处理是指预埋铁件、预留孔、护轮坎、面层等部位的质量处理,这些部位都是影响观感质量的重要部位,体现施工管理水平和操作技术的关键部位,这些细部做好就能够对整个工程质量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这一阶段,除各分项工程要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外,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合理安排交叉作业,抓好细部处理和成品保护上。合理安排交叉作业,一是要合理安排工序,解决好各分项工程施工的先后顺序,不影响施工质量;二是要合理安排时间和空间,保证各分项工程必要的技术问歇;三是要合理安排人力以保证工期。 总之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公司管理的各层次和施工现场的每一个操作工人,再加上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自然环境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质量管理的难度大。因此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按照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覆盖所有工程项目和每个项目施工的全过程,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公司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电梯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研究 摘要:目前,电梯行业的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电梯市场的销售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现有的电梯行业的保有量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加。随着行业的发展,电梯企业也在不断增加,面对竞争的日益激烈,单体行业需要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电梯质量,不断实现电梯企业的自身质量管理更新的目的。因此,本文以现有的电梯公司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方式入手,提出对于质量管理有益的建议,希望对于电梯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梯供应商;质量管理;改进 电梯对于现代生活作用巨大,能够极大满足人们追求生活便利的需要。由于电梯市场的发展空间广大,因此有愈来愈多的企业进入到电梯行业,行业的竞争压力日渐提升,在此种背景下,企业需要不断自身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提升电梯公司质量管理的水平能够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因此,企业应该不断更新管理方式,在公司内外同步监控,建立企业的质量安全体系,实现企业对于质量安全的管控,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解决客户对于产品质量提出的问题,不断提高客户对于企业产品质量的满意度。 一、电梯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现状 我国电梯行业现在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经历了十年的巨大发展之后,现在的电梯市场依然是存在巨大的活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拥有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批人口需要居住房屋,但是现有的条件下,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电梯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同时,对于拥有先发优势的城市,多数的城市建筑已经进入老龄化,在未来的发展中对于电梯的需求量艺人不会降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电梯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上对于电梯的需求也是在不断的增加。 然而,我国电梯市场广阔,但是现在使用的电梯多数是来自于外国的品牌,在每年的电梯销量中,国产的电梯销售量份额仅仅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其中固然有我国电梯行业起步较晚的原因,但是深入其中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电梯行业对于质量管理中缺乏创新精神,企业的质量管理方式落实,导致现有的电梯行业为国外品牌垄断的局面。尤其是对于电梯的加工,本身并不是一个高技术的行业,尤其是近年来对于电梯生产的相关标准的认识的加深,以及电梯市场的发展扩大,对于我国电梯行业有着明显的激励作用。但是我国的电梯行业,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仍然是存在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对比其他发展较好的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时,所以,我国电梯公司,尤其是其中的供应商应该逐步提高质量管理的意识,逐步实现质量安全管理的目的。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组织结构复杂导致供应商质量管理混乱 现有的电梯公司多数的业务是多数是有供应商来承担,并且以外包的形式,直接有供应商向分销中心传送,在这个过程中,供应商直接代表了企业的电梯质量水平,在电梯公司的内部管理中存在相应的质量管理部门,这些质量管理部门与供应商的质量管理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明确,导致部门之间存在问题相互推诿的现象。对于供应商的质量管理部门中,存在管理混乱的问题。对于质量问题的管理应该体现出及时和有效的特性,但是由于现有外包的管理模式,导致在质量管理上的时间较长,相对应的就是带来处理效果不好的局面,对造成对电梯公司负面的影响。 (二)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意识薄弱 对于电梯公司的供应商选择应该是在多种项目的考核下进行,但是现有的电梯公司对于供应商的选择标准对数是以价格为主要因素,但是对于质量等等为重要的因素考核的项目较少。尤其是现在电梯质量安全收到社会各界关注的情况下,对于供应商选择的标准更应向质量要素方面倾斜,不能单纯的考虑价格的因素,而对质量因素忽视。 电梯供应商在质量关联的过程中,由于在外包模式的大背景下,多数具有随意性,这往往会导致管理过程出现很多随意管理的现象。尤其是,质量管理意识薄弱,对于整个电梯生产项目缺少相应的质量管理计划,导致整个的过程缺乏相应的管理流程 (三)供应商质量管理缺乏预见性 在电梯生产中还需要做到事前和事中的管理,但是在供应商实际的生产中难以保证多方控制,多数是在生产结束或者是到特定的时间才对电梯质量进行问题总结,这样会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于电梯其他的问题忽视,容易造成更大的危害。 二、电梯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质量管理的生产体系 在电梯公司产品外包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于电梯的生产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方面是降低职权等级数,实现在电梯生产的过程中,电梯公司能够直接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进行监控,实现对于整个电梯生产供应链的整体掌握,保证在电梯生产的过程中降低质量问题目的的实现。例如,在梯公司的高层和供应商的项目经理之间签订双方的质量管理目标责任书,充分发挥供应商生产的长处,调动供应商项目经理的积极性,实现权责一致。 (二)加强供应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质量意识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在电梯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将质量管理的观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使得每个员工在电梯生产的过程中,牢记质量管理的观念,并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企业文化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立起完善质量管理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电梯公司可以定期对于参与电梯生产的员工进行质量和工艺培训,调动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给与质量管理创新的员工一定的奖励。 (三)质量管理信息化发展 对于电梯企业来说,由于是将企业的成品或者是半产品外包给供应商进行生产,在这个过程过程中,无疑是会面对对于电梯质量信息掌握不充分的问题,基于此,电梯公司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借助现代化的数字媒体,整合现有的电梯供应商的生产技术以及资源分布,并能够及时的获得电梯生产的有效信息,能够对于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及时有效的解决。 (四)强化质量检验机制 质量检验在电梯生产过程中能够实现对于原材料、半成品的鉴别和检验,能够保证不合格的产品不进入生产环节,对于初步生产中出现的有问题的半成品,不会进入到最终产品的生产中。在强化质量检验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在整个生产的过程中建立检验机构,并且是配备相应的检验的设备和人员,保证检验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是保证检验机构工作的权威,在供应商生产的过程中,质量检验部门的工作是对于生产工作的肯定其中的合格品,否定其中的残次品,会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利益上的冲突,因此,质量检验机构必须是在供应商厂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这样能够保证原材料和电梯产品的质量。 三、结论 电梯企业的供应商质量管理对于电梯产品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电梯的安全,良好的供应商质量管理水平能够满足电梯企业生产安全电梯的需求,还能在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并能够在客户的使用过程中提高满意度,实现电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的发展的目的。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案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建筑与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但关系到施工单位的竞争和发展,建设单位的荣誉和地位,更重要的是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广大人民安全息息相关。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工程建设与人民生活的改善息息相关,搞好工程质量管理,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繁荣富强,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必须树立强烈的“质量第一”的思想。怎样有效的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进行完善、科学的质量管理,成为了每一个建筑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必要的质量管理,这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质量管理工作的效果如何,在某一方面来说就影响到了建设企业的企业信誉、经济效益甚至是企业的生存问题。因此,建筑工程的施工必须要在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的基础上进行建筑施工,为了更好的使用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则需要企业良好的施工组织管理水平来进行实施和支撑;其次,建筑的施工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就当今建筑业情况来说,建筑的类型和样式已经趋于多元化,施工的条件也会受到气候的影响,而施工过程中的多种施工技术、工艺的交叉使用,又对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众多,概括总结起来主要有人、机械、材料、方案和环境等五大方面。如何做好施工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对保证工程的质量至关重要。 (一)人具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会直接或间接参与工程项目建设,他们都将会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建设当中,避免失误的产生,充分发挥“人的因素第一”的主导作用。在施工时候一定要注意考核领导者的素质,因为工程领导者的素质对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施工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较高的水平能够比较容易看懂、领会工程设计的方案和技术要求,并且在施工过程当中能够及时地发现突发问题,甚至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施工的机械设备会对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因为机械设备是实现项目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在项目施工阶段,在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条件的基础上,必须系统考虑建筑结构型式、机械设备功能、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工艺和方法、建筑技术经济等因素,合理选择施工机械的类型和性能参数,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 (三)工程材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构配件等)是工程施工的基础物质条件,没有材料工程就无法开展;材料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只有材料质量达到施工要求,工程质量才能够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并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材料质量的控制对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控制施工进度、实现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施工方案是一切工程的源头,方案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三大目标(进度、质量和投资)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在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从组织、管理、技术、工艺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综合考虑,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施工成本。 (五)环境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多变性的,不同的工程项目会有着不同的工程技术环境、管理环境和劳动环境,而且同一个工程项目,在不同时间,环境因素也是变化的,如一天之内的气象条件,温度、湿度、风雨等都是变化的,而这些变化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施工的工序和分布工程往往是相互联系、互为基础的,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应该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和条件,综合考虑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并应对这些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规范招投标、合同的管理。 招投标各方必须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招标、竞标,要做到公平、求实、合理以确保招投标的公正性和严密性。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内容必须严密、细化、实际,特别是违约、争议以及索赔条款。要不断完善审查制度以及备案制度,把招投标的一切活动纳入统一管理,加强执法监督管理以及对中标的承包商合同履行进行时实监督。 (二)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安全工作的重点是预防分阶段,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施工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施工单位必须对所有现场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必须由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安全问责制”和“以人为本”的责任体系。有计划、有意识的进行劳务人员的培训机制,建立民工准入制度。一律持证上岗,严禁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的情况。 (三)完善项目工程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把好采购、检测、运输各关口,对建材、配件及设备实行全过程不间断的监控。除了合理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应在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特别是有高新技术要求的,确保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相关文件要求,围绕质量、成本、工期等制定施工目标,使得工程顺利完工。 (四)完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要有合格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以及技术指挥系统,还要有配套的机械、图纸及说明,要有规范标准和流程明确的技术要求。要制定严格的技术岗位责任制和技术管理制度。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以及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和检查监督工作。加强工程技术档案管理,由专人负责竣工图、设计变更登记、结构工程验收记录、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记录、沉降观测记录等,并报送相关机关备案。 (五)工程的交工验收管理。 工程的交工验收是建筑后期施工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后期施工工期紧张、工种多、工序多、投入劳动力多、材料规格品种多、机械多、各个工种交叉多、专业性强的问题,所以后期施工的管理是确保整个项目保量保质按期交工的关键。可以从技术、管理、组织、经济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有组织力、权威、效率高的领导机构,要按国家现行的施工技术验收规范进行验收。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建筑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在实际中结合各项目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管理工作,最后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施工任务。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住宅小区配电箱安装施工方案与工程质量管理探微 【摘要】本文就对住宅小区配电箱安装施工方案的要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以提高住宅小区配电箱安装施工水平,保证配电系统的安全稳定。 【关键词】住宅小区;配电箱安装;施工方案;工程质量管理 配电箱的安装贯穿于整个住宅小区建设过程当中,是电力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住宅小区的用电安全、质量等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住宅小区功能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配电箱的安装施工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加强对住宅小区配电箱安装施工方案的研究,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住宅小区配电箱安装施工方案的内容 (一)制定配电箱安装的工艺流程 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是配电箱安装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一般而言,住宅小区的配电箱安装施工需要遵循以下工艺流程: 首先,明装配电箱安装的工艺流程:先按照设计图划线确定配电箱位置,然后用螺栓或铁架进行固定,再次连接进出线管和导线并排列绑扎好,再校对相序和导线质量,最后进行绝缘测试和通电测试。 其次,安装配电箱安装的工艺流程:先固定配电箱箱体,然后连接进出线管和导线并排列绑扎好,最后进行通电测试。 (二)明确配电箱安装的技术标准 配电箱的安装有着严格的技术标准,只有在达到这些标准的前提下,才能保证配电箱安装的质量,按照相关的规范规定,配电箱安装的技术标准主要有: 首先,配电箱安装的位置应保持干燥、安全条件,并便于操作,配电箱和配电板底边距离地面的高度分别应在1.5m和1.8m以上[1]。 其次,在连接配电箱的进出导线时,导线剥皮要注意保护线芯,也不能将线芯露出过多;在压线时,要做到牢固可靠,不会随导线活动发生晃动,如果是多股导线连接端子排,需要用压线端子处理并烫锡;如果连接部位是压线孔,需要先对多股导线进行烫锡再穿过压线孔,然后使用顶丝进行压接。 第三,在配电箱内应该安装有螺旋熔断器,对电路起到保护作用,其中,电源线和负荷线应分别安装在中间触电和螺丝的端子上。 第四,电器导线的安装要遵循一定要求,通常而言,电器垂直安装时,上端为电源线,下端为负荷线;电器横向安装时,左侧为电源线,右侧为负荷线。 第五,导线排列的要求,一般情况下,配电箱进出导线从左到右的顺序为黄色火线(L1)、绿色火线(L2)、红色火线(L3)、蓝色零线(N)和黄绿地线(PE)。 第六,做好配电箱中相关仪表、电具的安装,要保证仪表平正、牢固、间距均匀,相关零部件没有遗漏,其中,仪表的间距要求有:相邻仪表侧面或盘面与侧面之间间距应大于60mm;仪表顶面或盘边与出线孔之间间距应大于50mm;上下出线在有隔卡片隔和没有隔卡片框时,间距分别应控制在20mm和40mm以上。 (三)明、暗配电箱的安装工艺 1.明配电箱的安装工艺 第一,先拆分配电箱,将其分为箱体、箱门和箱内盘芯,并保管好所有的螺丝、螺母和垫圈等。 第二,选定配电箱安装位置,根据箱体预留的孔在适当部位使用电钻或冲击钻打孔,在钻孔过程中,要注意孔洞的垂直,避免歪斜;然后打入大小适当的膨胀螺栓,作为配电箱承重的载体。 第三,在膨胀螺栓安装完成后,放上箱体,初步固定后,使用水平尺调平箱体位置,再将所有的螺栓逐个拧紧。 第四,向箱体内安装盘芯,在安装前,要先清理箱体内的杂物,以免铁屑、灰尘等影响盘芯的准确度,引起短路等问题。 第五,按照技术规范标准进行导线的连接,确保导线没有纠缠、外露等问题,并连接过程中,要先对导线进行临时标记,以防止发生导线连接混乱问题;最后表明各个控制闸的作用和控制的导线回路,为后续操作、维护提供保障[2]。 2.暗配电箱的安装工艺 首先,做好预留孔洞施工。使用弹性定位在建筑物相应位置预留符合配电箱大小的孔洞,并核对导线管的长短、间距、排列等情况,确保导管与配电箱的协调,对于不合适的导管,应按照配电箱设计进行调整。 其次,在确定合适之后,使用液压开孔器对配电箱进行开孔,然后在固定箱体,确保其位置与设计相符合,最后使用水泥砂浆进行填实和抹平处理,保持箱面与外墙在同一水平面上。 第三,对于在户内开关的配电箱,需要先确定找平点后在进行安装,箱面与墙面的抹灰找平点保持齐平,然后使用水泥砂浆灰来注实箱管,保持箱体的牢固,砂灰应比箱面低20mm。 (四)对配电箱进行绝缘测试 绝缘测试是配电箱安装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配电箱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配电箱的绝缘测试需要在安装完全部电器之后进行,测试的对象主要是线路,具体项目包括相线之间、相零线之间、相地线之间以及零地线之间的电阻,使用的测量仪器是500VΩ表,绝缘值在0.5MΩ以上为合格。 (五)做好配电箱的成品保护工作 在以上工作全部完成之后,整个建筑物的建设还有装饰、装修等施工,所以,为避免后续环节给配电箱性能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做好成品的保护工作,具体措施包括: 首先,使用贴纸覆盖配电箱箱体,以免油漆、腻子、喷浆等造成污染;其次,使用碎布等柔性物质堵塞各个线管的管口,以免其它杂物进入到导管中破坏导线;第三,锁好箱门,避免配电箱内的仪表、电器等被外力破坏。 二、住宅小区配电箱安装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一)做好材料质量的控制 配电箱安装施工的质量除了会受施工影响外,材料本身质量的高低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所以,必须做好材料质量的控制,具体措施有: 首先,做好配电箱的设计。不同的住宅小区由于其线路设计、用电负荷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对于配电箱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按照实际需求来设计合适的配电箱,确保配电箱负荷运行的合理性,提高配电箱的安全[3]。 其次,做好导线、仪表等材料的采购。在采购相关材料时,要选择具有专业知识、责任心强的采购人员,了解各种材料的质量合格指标,选择符合工程需求的材料,在入库时,还要对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从源头上保证材料质量。 (二)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施工人员是配电箱安装的直接执行者,其技术水平高低也会影响配电箱安装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在施工前,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确保施工人员充分掌握设计的意图和关键的设计指标,以有效确保施工人员能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设计图纸进行作业,为配电箱安装的质量提供保障。 (三)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 监督也是配电箱安装施工的重要环节,应该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来对作业人员施工过程进行监管,管理人员应该了解配电箱安装的各项标准、规范,及时发现作业过程中存在的违规操作或安全隐患,并提出合理的纠正意见,确保配电箱安装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住宅小区的配电箱安装施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保证用电安全、稳定和可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住宅小区配电箱安装施工的重视十分必要。为提高住宅小区配电箱安装水平,需要了解配电箱安装施工各方面的内容,制定合理、科学、完善的施工方案,并掌握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措施,最大程度的保证配电箱安装施工的水平,为住宅小区电力系统的良好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浅谈风电行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案 【摘要】新兴能源行业逐渐兴起,风力发电机舱罩和导流罩的构建思路和方案为: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全面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应用过程方法优化质量管理工作流程等。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 风力发电 构建思路和方案 随着国家能源的不断消耗,很多新兴的能源行业不断兴起,也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扶持,风电行业相关的配套企业逐渐增多,而风力发电的机舱罩和导流罩作为风电配套的重要成员,是风机的保护伞。风力发电机机舱罩和导流罩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我在该行业工作时间也较长,见证了从只有企业标准到国家标准的推出。作为一名风力发电机舱罩导流罩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主管,我承担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案的编写工作。 一、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一)领导作用是构建质量体系的关键 正如一句老话所说,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管理。公司的领导者,特别是最高管理层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缺位和参与度不足是造成公司在质量管理方面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究竟在质量管理中最高管理层应当如何参与、如何作为更加恰当呢?在此需要重新明确定义一下究竟何为质量管理体系体系中的“领导作用”。 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中,领导作用被解释为:领导者应确保组织的目的与方向的一致。他们应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这个定义直接说明,此处所言之领导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上下级领导关系,也不是基层、中层干部,而是可以引导一个公司方向,改变一个公司的基本氛围和工作环境的最高管理者。所谓的领导作用即是由其来对公司内每个成员和全体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过程。通过解析这一概念,可以发现在初次建立质量体系时,因安排为自下而上的方式来推动工作的进展,最终造成有如下一些应在体系中被落实而未被落实的问题,这也使发挥领导作用的意义之所在: (1)组织识别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这是建立公司全体顾客意识的起点。 (2)制订发展规划,描绘清晰的未来远景,质量管理体系应该和公司的大战略和经济指标管理体系是并行不悖的,领导者在制定企业远景目标是即应将其规划在内,以使质量业绩与经济业绩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3)为企业确定有挑战性的方针和目标,一个企业的质量方针应是高标准和可以度量的,并且,作为一个制造型企业,更应改变产品可以通过返工而满足顾客需求的思想习惯。 (4)建立一个促进积极进取和道德伦理管理正确,能够价值共享的管理引导系统,企业对于关心质量的各种引导应该是积极正面的,员工对于质量的关心更多是受企业制度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5)建立恰当的机理机制,激发员工积极进取,敬业奉献精神,如第四项所言,员工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视收到企业制度的影响,领导者的引导非常关键。 (6)提供所需资源和培训,并赋予其职权范围内的自主权,这是领导作用的另一关键,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企业需要员工按其需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就需要提供向其提供各种能够支持其工作需要的资源;并且,在这过程中,企业应保证员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因此给与其适当的自主权是非常必要的。 (7)通过管理评审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确定改进方向和措施,管理评审会作为企业评价自身经验管理状况的重要手段,绝不应形式主义,企业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使用这一手段进行业绩改进。 (二)发挥领导作用的思路和方案 (1)构建一套符合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的组织架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构建一套符合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并且切合公司自身实际情况的组织架构是能够体现公司领导作用,并且确保在质量管理体系建成后公司内部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重要先决条件。 (2)统一公司在质量管理工作上的目标。组织框架得到明确后,为公司上下重新进行一番质量管理工作上的目标梳理是极有必要的。通过目标的统一,各职能部门能够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工作重心,切实围绕质量这一中心来开展工作。 (3)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自上而下推动的。框架和目标明确后,发挥领导作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了,此时需要采取一些办法来确保不再出现如之前完全依靠基层推动而导致的几乎完全推不动情况发生。 (4)培养公司员工的顾客意识。本文研究的目标并非仅仅局限于建立一个形式上的质量管理体系,而是着眼于通过建立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来提高公司的质量、经营业绩。因此,员工的意识培养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顾客意识更是重中之重。 二、全面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个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最重要的管理框架,与企业的其他管理板块一样,同样存在着绩效和考核,以确保其策划规范的措施被保质保量的实施。因此,在框架基础上辅以对质量管理相关制度的完善工作是必要的。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着眼分析发现的在质量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完善,解决目前存在的质量管理脱节、一线员工意见大、生产线上下缺乏沟通、打击先进却无法激励后进的一系列问题。 三、应用过程方法优化质量管理工作流程 (一)为何选择应用过程方法 在质量管理体系框架构建完成、制度完善,并且各级领导管理职能安排到位之后,质量管理工作的流程是否与日常的工作相契合、真正符合企业最终经营目标――创造经济效应的需要,成为决定体系能否被切实运行,不再被束之高阁的关键。 过程方法在ISO9001:2008标准中属于是鼓励使用而非强制使用的一种手段。那么为何要在本文研究中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方案提出呢?主要是基于如下几方面的考虑: (1)与日常工作息息相关。过程其实际上是任何一种利用资源并通过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我们的每一项工作实际上都是通过过程完成的。比如,从投入原材料到生产交付产品的产品就是一个大过程,这个过程大过程又可以分解成为顾客需求沟通、策划、设计、生产、检验等一系列小过程或者子过程,一个过程的输出,就是下一个过程的输入。在这样的情况下,过程与企业的关系实际上和我们的骨骼关节有些类似,与企业的每一项活动都密不可分。选择性无视它不如考虑如何疏通理顺它,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应用过程方法其实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2)与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过程的目的是为了增值、达到期望的结果,过程需要策划的东西:期望输出的结果是什么?哪些输入是需要提供的?哪些活动是需要做的?哪些资源是需要配备的?这其中所涉及到的一切以及最终的目的都是与管理一个企业的日常工作,经营一家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相一致,并不违背的。 (3)是管理层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过程方法,就是要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与一个公司高管层每一天都在研究的如何确定和理顺工作流程,规划更好的工作接口是相符合的。 (4)是对工作方法的优化改进、且不会产生额外工作。过程及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是很复杂的,特别需要对关键过程的识别和进行管理,因此需要采用“P-D-C-A”活动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效果,这与企业每天进行工作中所采用的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实施对策-检查对策-成功的对称固化成为工作标准的工作方式是一致的,使用过程方法在有助于理清工作思路的同时并不会产生额外工作量。 (5)与公司现状相适应。本公司目前在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点实际在其背后也有着过程不清晰或过程要求不到位的影子存在,这也对应了在对其现状研究中发现的质量管理所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于工作流程管理欠佳的问题,应用过程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对症下药。 (二)应用过程方法注意要点 应用过程方法策划工作过程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之后体系运行质量,因此特别强调以下的几个注意要点: (1)明确正确的顾客及其需求。对每一个过程的顾客是谁要有着正确的理解,确定究竟顾客的需要什么;究竟顾客提供哪些信息和资源才能够帮助我们分析清楚其所有要求。而明确了这些要求之后,我们又需要怎样的控制才能输出顾客要求的结果。 (2)以增值为目标来设计过程。在策划和实施过程中应以“多、快、好、省”的原则来设计“过程”,处处考虑过程有没有形成增值,删除、合并或改造没有帮助的活动。 (3)过程的绩效应该有监控的方法。每个过程都应体现过程的有效性,并取得绩效,过程的责任者应通过适当的渠道适时获得过程的绩效和有效性的结果,以监控过程的实施状况。 (4)过程并非一成不变,而应持续改进。基于客观的测量结果与策划的过程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充分的应用测量系统收集的信息,找出存在差异,对过程进行持续改进。 (5)应用过程打破部门壁垒。过程方法导入水平管理,穿越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壁垒并把他们的关注焦点集中到企业的主要目标上。同时也改进了过程接口的管理。 (6)以顾客为焦点设计过程。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以上分析为何采取该项对策的分析中所提到的那样,应用过程方法的最核心方法之一在于同时应用以顾客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将企业的所有杂乱无章的过程方向理清为指向顾客。并且在各类过程中使用“P-D-C-A”方法循环推进工作。 四、针对细节的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提到的针对框架、制度、流程的建设,其他如质量活动的开展和工作方法的改进也同样能够为体系的建设添砖加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有时却能够对体系的落实起到重要作用。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提高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方案 摘要:房屋建筑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只有用系统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实施控制,才能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的做工质量水平。利用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管理手段,以提高投资效益和建筑安装企业经营效果,减少耗费,增加效益。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方案 一、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质量问题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投资环境逐步得以优化,城市人口的居住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呈稳步上升趋势。据调查统计,我国21.2%的建筑工程都存在各种质量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工程造价成本,也会影响到房屋建筑的使用功能。而对于房屋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后,得出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参与建设各方责任主体不能按照规定履行职责,对各个各环节的管理不到位是导致工程问题的主要方面。 1、建筑工程造价的问题 很多单位为了降低工程施工成本而不断抑制成本投资,但过度压低工程造价往往会适得其反。房屋工程的质量问题与工程造价大小存在直接联系,工程造价过少则会给施工方造成很大的作业压力,施工企业受到资金限制而难以购买高质量的施工材料,在管理经营方面的工作无法全面到位。房屋建筑工程中,其材料成本消耗比例很大,工程投资过小则直接影响了使用材料的质量、性能,这些程序的缺少会对后面的施工带来影响。此外,在施工进度上也会受到工程造价的阻碍,缺少足够的施工人员导致了房屋建筑工作不流畅而延长工期。 2、建筑工程设计的问题 房屋建筑设计能够为后面的施工操作进行指导,这是保证工程作业有序进行的基础。屋面防水的设计时,常会观察到带女儿墙的屋面存在局部泛水檐高度不够的问题,设计伸缩缝出屋面墙压顶时安排不当,这些都是设计环节出现问题所造成的。此外,部分厨房和卫生间设计采取空心楼板,没有考虑到防水层上下水管道穿越楼板加套管设计,给房屋的渗漏带来隐患。对于楼地面的设计多采用传统的设计方式,预制空心板上先抹找平层而后作面层,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作业则会给地面和天棚带来裂纹问题。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问题 施工时房屋建筑质量影响的重要时期,施工因素导致房屋建筑质量不达标体现在多个方面。施工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了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当前很多工程单位在人员录用上缺少严格的考核制度。多数工程施工人员没有参加专业培训或未取得专业技能证书则上岗就业,这对于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是难以保证的。一旦作业人员操作时不按规程顺序完成任务,则就无法保证施工环节取得良好的质量控制效果。特别是录用很多没有受到专业训练的农民工参与建筑施工,大大降低而来施工作业队伍的作业水平。 另一方面,在建筑工程施工时缺少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施工方法、操作设备、人员安排、操作工艺等各种问题都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前道工序难以达到指标,则后道工序施工者将无法处理问题,影响了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标准。有的工程单位管理出现混乱,施工现场成品和半成品乱堆乱放,使得施工场地秩序遭到破坏。 4、建筑工程监理的问题 施工现场监理工作缺失是导致房屋建筑质量不达标的另一因素,没有专业的监理团队将使得工程施工问题无法及时被发现,给质量检测工作带来不便。少数监理单位为了寻求经济效益超越资质承接监理业务,项目监理机构的人员资格、配备与建筑专业不符。有的监理人员无证上岗的现象,现场监理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不全面,监理人员对材料、构配件、设备等审查环境把握不当,这些都给工程管理添加了难度。而少数项目监理机构在工作上没有按规定程序组织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导致很多质量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 5、建筑材料的问题 选择哪一种材料就觉得了哪一种施工方案,材料选择不当同样会影响到房屋工程的质量。例:选择防水工程沥青的品种时,很多方面都会给建筑施工质量带来影响,油毡的质量和品种、抹灰用砂含泥量控制等,木门窗木材品种的确定,这些对于工程质量影响甚大。当材料运输到施工场地后,工程单位没有及时组织检验人员审核材料的质量则直接投入使用,这就影响了材料性能的发挥,影响到了建筑的使用。从目前整个建筑行业情况看,因材料及设置质量低劣导致的质量通病尤为多见,其对建筑质量带来的影响也很大。 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的施工质管制度规范 想做好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比如施工质量责任制以及事故报告处理等责任制度,同时也要让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实实在在的在真正工作中得到发挥,使其能发挥真正的监督施工质量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人是作为最基础最基本的要素存在。它不但是操作者,同时也是组织者。他不仅是被控制的对象,同时又是控制的对象。既是质量的保障,又是工程出产不合格或者工程事故的源头。因此,在整个质量控制工作中要以“人”这个最基本要素为核心,明确了参与施工的所有人员的各自权限和职责,把施工质量责任制落到实处。 2、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 在施工材料控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时所需要的原材料,建筑构件以及施工设备等的质量,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把关,把紧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以及使用关,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 在材料采购这一项上,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各种违规销售手段不断涌现,“提成”“回扣”等对材料采购人员的诱惑力相当的大。因此,在采购员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相对诚实守信并且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员来担任,并且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以及材料的鉴定水平,以便他们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降低材料的成本。 在材料的检测这一项上,现阶段我国的建材市场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何选择好的材料是关键,但如何鉴别到底是否好的材料则需要花费一番功夫了。首先我们要建立完善的材料送检制度,对那些具有正规质量保证书的材料,也不能掉以轻心,要一视同仁的进行必要的检测,用以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而相比那些质量书不齐全的产品,则更应该追查清楚,确保“三无产品”以及不合格的材料走不进施工现场。 在材料的使用上面,我们认为是施工材料合理使用同样是建设优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施工前,我们要预先为材料的保管和使用创造良好的仓库或者场地等条件,用以确保它有一个良好的外界因素。而在施工过程中,就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进行材料的是使用,减少对原材料的浪费。同时,我们还需要对施工使用的实验仪器,或者机械设备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检测,确保工程质量没问题。 3、提高质量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要加强对项目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强制性标准和规范的学习,各项目部现场施工人员要加强对标准、规范的熟悉和运用,提高对标准、规范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督促劳务分包队伍的负责人和他们的施工员认真学习相关的标准、规范,并加大对分包的监督理力度,确立工程质量负责制,以提高工程实物质量为突破口,把分包队伍自身的质量管理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4、要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不断提高科技水平,这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施工中,大量工程依靠手段操作,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质量控制较难。因而提高工程质量,必须从提高建筑材料质量入手,研究开发性能好的新型建筑材料和积极引进推广使用先进施工设备、施工技术都非常重要的措施。 三、结束语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我们不仅要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的管理水平,还要依靠各个专业人员本身的职业素养和施工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的各个技术人员和工人的配合工作。工程施工质量是决定工程最终成败优劣的关键,在施工的阶段,我们要制定完善的,详细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目标,并且通过各种合法合理的手段和途径,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过程乃至全方位的管理,把施工质量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只有如此,才能令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得到真正的保证。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分析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案 内容摘要 工程的质量关乎社会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要有强烈的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参考相关资料,从工程质量管理重要性,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案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工程质量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质量关乎社会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必须切实增强质量责任意识,从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质量责任,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1、工程质量管理的意义 工程项目复杂度较之以往呈几何级数倍增,其正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需要通过更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才能得到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更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安定。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施工项目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及其特点 一般地,工程质量是指工程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征综合。就建筑施工项目质量而言,其特点主要有: 2.1使用性 所谓使用性,就是指建筑工程能够满足使用目的的各种性能。包括理化性能,如规格、尺寸、保温、隔热、隔音、耐酸、耐碱、耐腐蚀等;结构性能,如地基基础牢固程度、结构的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使用功能,如民用住宅要能满足居住的需要,工业厂房要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等。 2.2安全性 所谓安全性,就是指建筑工程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保证结构安全以及保证人身和环境免受危害的程度。一般地,工程的结构安全度、抗震、防火、耐火、放腐能力以及抗核污染、抗爆炸波等能力,是否能够达到特定的要求,都是安全性的重要标志。 2.3经济性 所谓经济性,就是指建筑工程从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内的成木和消耗的全部费用。 2.4 可靠性 主要指工程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功能的能力。一般地,工程不仅要求在竣工验收时要达到规定的指标,而且在一定的使用期内要保持应有的正常功能,保证具有使用价值。 2.5环境适应性 从长远来看,建筑工程应该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与所在地区经济环境相协调以及与周围己建工程相协调,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与环境的协调,不仅能够更高地保证工程质量,还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建筑工程的最大效用。 3、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工程质量执行文件未有效贯彻,质量体系未真正有效运行。 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欠针对性,施工作业指导书不能紧贴作业面。每个工程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有些项目部却照搬方案。 3.1.1材料进场检验及试验不到位,致使使用了不符合要求的材料。 3.1.2工程技术交底笼统、形式化,过程检验不规范,作业人员以完工为目的,质量好坏不管,而项目质检员又未能尽责。 3.1.3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与管理不合理、不规范,关键、重点部位有失控现象,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不客观、不及时。 3.1.4部门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疏漏,在施工企业中出现虚假的有资质无能力或高资质低能力的不正常现象,或存在无证施工、借证卖照、超规定范围承包,或逃避市场管理、私下交易等等。 3.2工程质量法律意思淡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既明确建筑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明确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一些施工单位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违反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 4、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解决方案 4.1搭好项目管理班子,选好项目经理。 4.1.1建立一个精兵强将的管理班子,是每一个施工单位营造更高利润,打造和完善健康发展路径的基础。内行的管理人员应该从基层而来,从有经验的,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德才兼备的年轻管理者群体中来。实施现场管理远远区别于办公行政管理,现场管理是一个多社科、多专业、多门类的复合型管理场所,没有一定的现场管理、协调、防御经验是无法胜任的。 4.1.2项目经理是企业在项目上的全权人,是项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和质量形成过程的总指挥,除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外,还应要求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项目班子(包括项目经理)由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是履行质量职能的骨干力量,又是执行质量计划实行全过程控制的实际工作者,选配项目班子要注重总体功能。 4.1.3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和项目经理对所承建项目的工程质量负有领导责任及终身责任,要依法管理企业。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从人员、材料、设备、工序、技术措施等方面层层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4.2建立项目的质量体系,确保体系的正常运行。 企业质量体系的建立和体系文件的编制,这是GB/19001-2000标准的要求,也就是常说的企业贯标工作,它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目前,我国已经有相当一批建筑企业贯彻实行了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了质量体系,实施了体系认证。但由于国外建筑企业范围有所不同,不同的企业应针对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体系要素。在此基础上,科研、设计、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可选择ISO9001,施工企业选择ISO9002,试验室、监理公司等单位可选择ISO9003,以不同的模式实施对外保证。 4.3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关键在于人的执行,要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如果施工项目管理的人员素质不高,将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阻力。为增强施工技术力量,企业应用施工间隙组织“规范、标准”讲座,对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大规模质量培训;对名级员工进行贯标意识、观念的教育和培训,让员工懂得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质量对于整体质量保证水平的影响和重要性,真正按规范要求实施运作,按程序要求作好记录;我们将施工方面法律讲座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以提高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严格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专业操守。 4.4建筑施工企业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健全质量规章制度。 4.4.1制定质量规章制度。为使施工质量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制定一系列质量规章制度,如《隐蔽工程报验制度》、《施工质量检测制度》等。质量制度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 4.4.2建立三级检验制度,即班组自检、施工队复检、经理部终检。 4.4.3建立跟班旁站制度,对隐蔽工程处理、特殊工程部位施工、特殊层面施工等重要部位要求有质检员跟班旁站,确保工程质量。 4.4.4建立交接班制度,使工程的质量状况随时处于受控状态,使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4.5建立互助、双赢的和谐合作施工环境。一个建设项目的完成,有诸多相关企业单位的参与和帮助,相互间建立一个互助、双赢的和谐合作环境是项目顺利进展与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每个单位的诚信建设是和谐合作环境的基础。 5、结束语 工程质量控制目标是质量控制预期应达到的结果,以及应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迅速得到解决。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方案研究 摘要:建筑工程中的质量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很多庞大的土木工程项目中都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如都江堰、北京故宫、三峡大坝等工程,如此可见在以后的工程实践中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依然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站在管理部门的角度上,结合实践经验, 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控制验收;措施计划 1 做好施工技术交底 施工承包单位应做好技术交底,作业技术交底是对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具体化,是更细致、明确、更加具体的技术实施方案,是工序施工或分项工程施工的具体指导文件。技术交底的内容包括施工方法、质量要求、验收标准、施工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和可能出现意外的措施及应急方案。 2 设置好质量控制点 一般要事先分析可能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再针对原因制定对策和措施进行预控。可作为质量控制点的对象涉及面广,它可能是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结构部位,也可能是影响质量的关键工序、操作或某一环节。表1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点设置的一般位置示例。 3 做好隐蔽工程的验收 1)隐蔽工程施工完毕,承包单位按有关技术规程、规范、施工图纸先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填写《报验申请表》,附上相应的工程检查证(或隐蔽工程检查记录)及有关材料证明、试验报告、复试报告等,报送项目监理机构。 2)监理工程师收到报验申请后,首先对质量证明资料进行审查,并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到现场检查(检测或核查),承包单位的专职质检员及相关施工人员应随同一起到现场检查。 3)经现场检查,如符合质量要求,监理工程师在《报验申请表》及工程检查证(或隐蔽工程检查记录)上签字确认,准予承包单位隐蔽、覆盖,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如经现场检查发现不合格,监理工程师签发“不合格项目通知”,责令承包单位整改,整改自检合格后再报监理工程师复查。 表1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位置 4 制定周全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编制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时,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应考虑: 1)对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专业性较强的项目,除制定项目总体安全保证计划外,还必须制定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 2)对高处作业、井下作业等专业性较强的作业,电器、压力容器等特殊工种作业,应制定单项安全技术规程,并应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作业资格和身体状况进行合格检查。项目经理部必须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度,落实到班组全体作业人员,安全施工技术交底应满足如下要求: 1)技术交底必须针对性强,应针对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中给作业人员可能带来的潜在安全威胁,作出具体的防范措施; 2)优先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措施; 3)应将工程概况、施工方法、施工程序、安全技术措施等向工长、班组长进行详细交底; 4)定期向由两个以上作业队和多工种进行交叉施工的作业队伍进行书面交底,保留书面安全技术交底的签字记录。 安全技术交底主要内容有: 1)本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特点和危险点; 2)针对危险点的具体预防措施; 3)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4)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 5)发生事故后应及时采取的避难和急救措施。 5 工程实例 5.1 工程概况 在某公司生产任务楼改造工程,位于工业园厂区内,建筑用地2574 m2,总建筑面积5366.32 m2,建筑层数为3层,建筑总高度为13.1 m。结构类型为框架一局部剪力墙结构。建筑防水等级为Ⅱ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混凝土结构类别:二类b,安全等级为二级。基础:柱下独立基础;混凝土标号为C30,钢筋为HPB235,HRB335,垫层C10混凝土,厚度为100 mm;梁、板、柱采用C25。混凝土保护层:基础、粱、板、柱分别为40,30,20,30。主体结构形式:框架结构一局部剪力墙结构;砌体:框架填充墙采用250厚多孔砖,砂浆标号为M5混合砂浆,多孔砖容重14.3 kN/m3,挑梁及⑨轴上的墙体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块,容重7.5 kN/m3。钢材:钢筋为HPB235,HRB335。 5.2 施工管理中的关键控制因素 本工程采用如下工艺流程:施工准备土方开挖垫层施工基础施工主体结构主楼结构封顶屋面工程外装饰工程内精装工程总平面工程竣工验收。按照上文所述的四个方面关键控制因素:施工技术交底、控制点的设置、隐蔽工程的验收及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本工程针对土方开挖、基础施工、主体结构等分部工程分别制定了详细的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了技术论证。项目经理负责组织现场管理人员认真审查施工图纸,领会设计意图。结合图纸会审纪要,编制具体的施工方案和进行必要的技术交底,计算并列出材料计划、周转材料计划、机具计划、劳动力计划等,同时作好施工中不同工种的组织协调工作。 在控制点的设置方面,按照如表1所示的相关内容,结合施工图纸,项目经理组织技术负责人进行了关键控制点的设置,如基础垫层标高,基础位置、尺寸、标高、主体结构预留孔洞的位置、尺寸等。在隐蔽工程验收方面,要确保钢筋绑扎符合规范、技术标准的要求,钢筋绑扎完毕施工单位做好自检工作,而后通知监理工程师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不合格,不得转入下道工序。在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方面,项目经理作为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建立项目安全保证体系,在签订纵、横向合同时,必须明确安全指标及双方责任,并具有奖罚标准。 严格按《质量手册》标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设计方案,同时应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并负责提足安全技术措施费,满足施工现场达标要求。在下达施工生产任务时必须同时下达安全生产要求,并作好书面安全技术交底。每月组织一次安全生产检查,严格按照建设部安全检查评分标准进行检查,对查出的隐患立即责成有关人员进行整改,作好记录,做到文明施工。负责本项目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出全员安全意识,搞好安全生产。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时,要紧急抢救,保护现场,立即上报,不许隐报。 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参加事故调查分析及处理。依次分别做好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验收工作,为竣工验收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工程质量,避免返工。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方案研究 摘要: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还与广大人民安全息息相关。对于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这是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面临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需要我们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工作。本文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等方面介绍了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方案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管理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建筑与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但关系到施工单位的竞争和发展,建设单位的荣誉和地位,更重要的是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广大人民安全息息相关。怎样有效的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进行完善、科学的质量管理,成为了每一个建筑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必要的质量管理,这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质量管理工作的效果如何,在某一方面来说就影响到了建设企业的企业信誉、经济效益甚至是企业的生存问题。因此,建筑工程的施工必须要在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的基础上进行建筑施工,为了更好的使用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则需要企业良好的施工组织管理水平来进行实施和支撑;其次,建筑的施工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就当今建筑业情况来说,建筑的类型和样式已经趋于多元化,施工的条件也会受到气候的影响,而施工过程中的多种施工技术、工艺的交叉使用,又对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以下四点:第一,主要是人的因素。在建筑施工中,人的因素主要是指管理者的素质、服务人员的质量观念以及操作人员的施工水平。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越高,其领导人力和决策能力就越强,就能够很好的掌握目标管理、施工组织、技术指导、质量规划等环节,进而还能更好的完善施工管理制度。而操作人员则需要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和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将施工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第二,材料因素。建筑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就是施工材料,而材料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工程质量,如果材料的质量不过关,那么工程的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相关标准。现在有一些不法建筑商,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在施工中采用不合标准的材料,这也往往是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同时,还有的采购人员没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对原材料的质量没有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甚至是从中收取不法利益,这也给工程的质量留下了巨大的隐患;第三,环境因素。在建筑施工中,气候、水文、地质、劳动环境、人文环境都有可能会对建筑的质量造成影响。环境因素对于建筑工程的影响,还有着复杂多变的特点,时间、温度、天气都有可能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第四,方法因素。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所采取的组织措施、检查手段、施工组织设计、工艺流程、技术方案等都属于施工的方法。有的施工单位,明确了施工组织设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却没有严格的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等到出现了问题才想到去解决。这些都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要想将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做好,则需要我们拿出科学的办法来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首先,要切实提高管理、操作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现在的建筑施工人员大多是农民工,他们缺少必要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宣传,让施工人员在心里树立起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相结合的观念。同时,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安全知识、质量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使其严格的按照作业指导说明书进行组织施工;其次,要加强原材料的质量管理。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加强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质量检查水平,材料的选择还要广开门路,在充分掌握材料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筛选,选择价廉物美的厂家进行进货。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还要进行再次检查,确保施工所用的原材料是符合工程需求和技术标准;再次,还要提高施工的质量管理水平。在进行工程施工前,必须制定完善科学的总体施工方案,对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批,在审批完成之后还要做出样板,对样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后再进行最后的施工。在实际的施工中,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在最快时间内找出改进措施,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最后,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开工前,还要对工程质量形成的过程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作业指导书、报告、表格等。同时,还要明确质量管理体系人员,将责任明确到个人,进行层层把关。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严谨、系统的工程,只有施工单位认真、严谨的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才能将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做好。对于建筑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进行认真分析,在找出原因之后,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方案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建筑与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关系施工企业的效益,关系业主的项目管理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关系工程使用方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于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这是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面临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需要我们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工作。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还与广大人民安全息息相关。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则是树立建筑施工企业信誉的窗口,也是建筑施工企业一切管理工作的落脚点。建立并在具体实施的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也就成为每个建筑施工企业最基本的要求。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建筑与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但关系到施工单位的竞争和发展,建设单位的荣誉和地位,更重要的是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广大人民安全息息相关.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管理是施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更好地统筹建筑施工的全过程,进一步促进施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优化建筑施工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再次,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是维护用户利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加,工程质量管理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用户的整体利益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信誉有着重大的意义。就当今建筑业情况来说,建筑的类型和样式已经趋于多元化,施工的条件也会受到气候的影响,而施工过程中的多种施工技术、工艺的交叉使用,又对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2.1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指领导者的素质,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生理缺陷,粗心大意,违纪违章等。施工时首先要考虑到对人的因素的控制,因为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2.2 材料因素 建筑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就是施工材料,而材料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工程质量,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如果材料的质量不过关,那么工程的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相关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2.3 方法因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所采取的组织措施、检查手段、施工组织设计、工艺流程、技术方案等都属于施工的方法。有的施工单位,明确了施工组织设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却没有严格的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等到出现了问题才想到去解决。这些都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2.4 机械设备 施工的机械设备会对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因为机械设备是实现项目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在项目施工阶段,在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条件的基础上,必须系统考虑建筑结构型式、机械设备功能、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工艺和方法、建筑技术经济等因素,合理选择施工机械的类型和性能参数,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 2.5 环境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噪音、通风、振动、照明、污染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3 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3.1 切实提高管理、操作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建筑施工人员大多是农民工,他们缺少必要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宣传,让施工人员在心里树立起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相结合的观念。同时,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安全知识、质量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使其严格的按照作业指导说明书进行组织施工; 3.2 把握好建筑材料的质量关 要做到把握好建筑材料的质量关,首先需要我们加强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质量检查水平,材料的选择还要广开门路,在充分掌握材料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筛选,选择价廉物美的厂家进行进货。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还要进行再次检查,确保施工所用的原材料是符合工程需求和技术标准,建筑工程队应该制定较为严格的材料管理制度,认真把好建筑材料采购关,把好建筑材料的检验关,严格控制次品和不合格建筑材料、构配件、成品半成品进入施工现场,要让业主满意,真正确保建筑施工的顺利运行,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提高奠定重要的基础。 3.3 提高施工的质量管理水平。 在进行工程施工前,必须制定完善科学的总体施工方案,对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批,在审批完成之后还要做出样板,对样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后再进行最后的施工。在实际的施工中,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在最快时间内找出改进措施,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最后,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开工前,还要对工程质量形成的过程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作业指导书、报告、表格等。同时,还要明确质量管理体系人员,将责任明确到个人,进行层层把关。 3.4 工程的交工验收管理。 工程的交工验收是建筑后期施工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后期施工工期紧张、工种多、工序多、投入劳动力多、材料规格品种多、机械多、各个工种交叉多、专业性强的问题,所以后期施工的管理是确保整个项目保量保质按期交工的关键。可以从技术、管理、组织、经济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有组织力、权威、效率高的领导机构,要按国家现行的施工技术验收规范进行验收。 4 结束语 “百年大计,质量策一”。 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关系施工企业的效益,关系业主的项目管理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关系工程使用方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于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这是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面临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需要我们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我们要站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工程质量的重大意义,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科学管理,规范施工,以此推动企业拓宽市场,赢得市场,谋求更大发展。对于建筑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进行认真分析,在找出原因之后,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谈本科评估方案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 摘要:评估是规范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质量监控是高等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客观要求。本文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提出的要求和指标,按照IS09000标准的原理和模式,试图建立长效机制,促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评估方案;ISO9000;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 近年来,部分高校为规范教学管理,先后建立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本科评估方案与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这有利于高校将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落到实处并能有效地巩固评估的成果,推进内涵建设,建立长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评估方案和质量管理体系的相通性 评估方案的主要是对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鉴定和分等,是一种典型的总结性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是学校按照GB/T19001-2000idt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编制《质量管理手册》,规定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职责范围和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的控制要求。虽然前者注重结果的评价,后者注重过程的控制,但两者仍有相通之处。 (1)强调领导重视、全员参与。两者在实施过程中,都强调只有校领导的亲自挂帅、推动、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只有各单位的相互协调,才能实现目标。不但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和统一认识,也要在行动中发挥每一位教职工、每个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但要求每一位教职工严格遵循相关规定,也要求各单位领导是各单位目标实现与否的直接责任人。 (2)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还是进行本科教学评估,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所合格的高等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使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使学校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3)运行过程相似。首先,两个体系都需要建立适当的文件,以提供体系运行的依据。评估体系的指标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特别是相应必要的记录),并通过有效地实施和运行这些文件,最终实现提高教育服务管理水平和通过本科教学评估的目的。其次,两个体系都是利用必备的资源、行使特定的职责、确保教育教学服务的实现,并对教育教学服务实现过程进行监控(见下表)。因此,评估体系的建立可以以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为轴线,加以完善和改进,最终达到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效果。第三,两个体系的评价都是以相关必要的记录为基础,通过对当前的现状、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总体判断体系运行的适宜性、有效性、充分性和符合性。因此,可以通过对所建立的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持续改进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各项目标,逐步达到本科教学评估的指标要求。 二、加强评估方案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推进内涵建设 1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发展趋势 国外高等教育评估的研究和实践均表明,总结性评价作为组织管理控制手段的功能很强,但作为组织自我检查、反思和改进工作手段的功能较弱。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尽管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大量存在着主要以考核、鉴定等功能为管理手段的终结性评估,但不可否认,面向教学活动本身、以解决教学问题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估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要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本科教学评估的形成性目的,必须适当弱化评估的总结性功能,减少评估对被评高校的威胁,使其不再担心由于问题被发现而受到惩罚,这是消除或减弱评估过程中被评高校弄虚作假的动机,促使高校以建设性态度对待外部评估的必要措施。因此,今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发展趋势应是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政府宏观管理与社会中介评估相结合。 2 评估方案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 学校引入ISO9000标准,不是要取代以往的教育、教学管理,而是要构建新的内部质量管理平台,对质量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检查和监督。目前,学校的教育评估部门主要是上级行政机关,所进行的评价也主要代表专家的意见,学校管理工作的考核,主要也不是来自服务的对象。而IS09000质量认证是由国家承认的认证机关,以客观的第三者身份,依据IS09000标准,对学校质量保证能力予以审核和确认。它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的过程管理,用评审论据来验证过程,用过程控制来保证产品质量,从而确保质量目标、质量方针得以实现。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要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与评估,这是行政性评估,是一种政府行为,主要判定、解决学校能不能办学的问题,对于学校的硬件、软件有一系列具体要求。而IS09000质量认证完全取决于学校是否自愿接受,主要解决如何办好学的问题,包括办学的全过程是否符合国际标准。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评估是解决学校能不能办学的问题,IS09000质量认证要解决的则是学校怎么办好的问题,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关系,不可替代。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包含范围比教学水平评估的范围广,完全可以在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教育过程进行控制,将二者完全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共同进行管理。学校可以将“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作为学校的总质量目标,将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作为各部门、各层次的质量目标,并根据本科评估指标的要求确定质量监控点和质量标准,制定和修改质量程序文件。运用“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反馈”,即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监控教育教学过程,以达到质量目标的要求。通过定期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外部审核发现教学管理体系中的不合格项,采取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予以持续改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完善。 (本文是苏教高200718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重点项目“基于ISO理念构建地方工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浅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摘要】药品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的疾病的,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药品的质量不仅对病人的生命安全起到重要作用,还对一个药品生产企业发展前景启重要作用。因此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药品的生产过程涉及到许多生产环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每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药品质量不合格,因此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方案; 药品不同于其他性质的商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有效的预防、诊断、治疗人类的各类疾病,还能够调节人的生理机能。从这一角度上而言,也决定了药品质量的好坏对我们的生活与身体的影响。但是,随着近年来一些商家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而采用了一些投机倒把的形式来欺骗消费者,诸如“鱼腥草”、“欣弗”、“奥美定”等案件,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对药品行业和药品安全的信任,而且还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首先便要从生产上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药品生产的安全,环节药品市场的行业压力。而如果从产品的角度来讲的话,产品质量形成于生产过程,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因而,药品生产企业是控制药品质量的源头,社会各界以及药品生产企业本身均应加强管理与监督,严格保证我国药品的良好质量。本文将具体分析我国药品行业的形势,找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 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整体而言,通过对我国药品市场上屡禁不止的不合格药品的出现,便暴露出了我们在药品的生产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着的不足,笔者经过多方面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个方面体现在对药品的材料以及包装管理的不规范操作,由于很多药品生产厂家在原材料的采购过程中没有按照严格的程序去检测,这就给药品的生产留下了很大的隐患;第二方面则是药品的生产管理比较混乱,由于很多厂家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导致了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对药品生产周期的合理的把控,而且,这些企业在执行过程中也没有真正做到严格按照GMP方面的相关要求去进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品出现质量不过关现象的出现;另外,由于药品行业的特殊情况,出厂合格的药品可能受到储存条件的影响而产生质量问题,从而引起矛盾。 毋庸置疑,药品的生产质量不仅关乎到企业的生存,而且也关系到国民的健康。然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却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行业制度不完善、药品生产厂家管理水平低以及药品生产人员业务能力相对较低等多方面现象的存在。行业制度的不健全往往会给很多不法分子留下很多的可乘之机,其中尤其以一些投机倒把的商人利用这种制度上存在的漏洞进行不合格药品的倒卖为主;企业管理水平的局限也造成了药品从研发、生产到出厂检验的环节缺陷或是生产过程中的混乱无序;从业人员医药知识的不完备也造成药品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现而流入市面的潜在威胁,因此,应从以上一方面入手,加强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力度,并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下列几项措施来作为药品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二 药品生产管理中的解决建议 首先,进一步加强药品生产的监管力度,使这种监督管理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药品质量的安全性。众所周知,药品的生产是一项复杂的过程,这种复杂性贯穿到了整个药品生产的全过程之中。因此,从药品生产的原料到药品生产出来的检验都要进行严格的检验,只有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好关,才能最终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在此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现象的出现。因此,在对药品生产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根据自身生产产品的情况和特点来制定合理、科学的产品工艺,并结合设备特点制订相应的岗位标准操作规程,明确生产流程和重点工序质量监控,分工明确,要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控制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其次则是要加强对员工的业务能力的培训。具体表现在要对新员工和顶岗的员工认真做好岗前的培训工作,这其中既包括对企业基本管理制度、企业质量规范等相关方面的基本知识,也包括对员工进行岗位专业知识的培训、岗位技术培训和产品知识培训等。每位新员工或换岗员工都府参加岗前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同时,应加强对在岗员工的继续培训和提高。根据不同岗位、不同级别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如对于企业管理者侧重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以及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对一线上的员工则应侧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与提高。不管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培训策略,在培训过程中应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只有全体员工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药品质量才能药品有保障。 最后一个方面则要求我们应进一步完善相关药品生产制度。对于药品生产商而言,如果要想提高企业的药品生产质量的话,就应该根据制定和执行各项较为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只有有个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为药品的质量提供基本保证。但是,对于生产制度的制定却又不是盲目制定的,而是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则要保证制度能够满足现有行业规范的要求,第二则是要保证制度的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结语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消费者对药品将会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品的质量水平将更加均稳定、更加安全有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药品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我们期盼所有的药品生产企业能严格自律,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证药品质量,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中专学校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教学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以中专学校精细化教学质量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分析了精细化教学质量的内涵,进而探讨了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专 精细化 教学管理 实施方案 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师管理、教学信息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也就是计划、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价。六大管理内容相辅相成,彼此关联,密不可分,且包含独立的子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由规范化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就必须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参照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六大管理内容,建立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1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 1.1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精髓化.精致化和规律化 精髓化是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核心,按照教学质量管理的规律制定规章制度和计划,精致化是按照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实施疏密有致的管理方法,以贯彻落实教学管理的各项内容;规律化是体现教学质量管理的严格制度和规范,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指导方针和具体解决方案,是检验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标尺。 1.2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全面、全员和全过程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教学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细分对象、细分岗位、细化环节。管理的全面是指教学质量管理的范围全面、内容全面和方法全面。范围包括教学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学籍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到教师教学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操作方法和流程;方法包括检查和评估、绩效考核等方面。 全员是指参加教学质量管理的人员广泛而全面。全过程是指教学精细化质量管理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包含教学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管理、控制和反馈等多个环节的全过程。通过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有关质量问题的宣传教育,使学校全体职工都关心和参加到质量管理中来。 2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需要不断地循环进行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成效。计划主要是应用现代的预测技术,预测市场对学生质量的要求,经过对预测信息的分析研究,以此来确定质量管理目标和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案;实施是根据预定的质量管理目标,经过优选的质量管理方案,组织具体部门和人员实施;检查主要是质量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检查方案的实施情况,评价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果,并找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是总结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巩固成绩和预防问题再度出现。并且将本次循环中寻找出的问题转入下次循环中予以解决。 3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3.1 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学期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书、编制授课进度计划、编制课程表等多个环节。 教学计划管理由上到下包含学校计划(目标)管理专业计划(目标)课程计划(目标)管理课题计划(目标)管理。学校计划(目标)主要包括学校近期、中期、长期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目标、层次等,如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它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纲领。各专业要按照总体目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专业课程开设计划,确定专业应知、应会目标,充分体现文化课为技术基础课服务,技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达到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发展中够用和实用。同时,课程的开设力求模块化,减少课程开设门数,自主开发精品专业课程。课程计划(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它是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是教学基本文件之一。任课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详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需求,编制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含编制说明、教学周期顺序、教学章节、教学课题、教学内容、授课时数、学生应知、应会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准备、作业安排等)。因此,任课教师要熟悉所教课程的整本教材内容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课程知识点,明确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计划(目标)是教学计划(目标)的最末单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课题重点、难点,体现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评价。任课教师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制定后,由教研组讨论,教研组长、专业科科长签字,于开课前的一个学期结束前一周送教务科审核汇总,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执行。 3.2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包括理论教学过程管理、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和生产实习教学管理。第一,在理论教学过程管理中,要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子计划(目标)分项管理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包括教学计划的修正)。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职责,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检查;如随机听课检查、教学进度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抽考、学生问卷、座谈会等),随时掌握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及的出现的问题,做好每个课题计划(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对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专业科每月检查一次,教研组至少每两周检查一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检查、督导及听课过程中随机抽查,并把检查结果每月汇总后报送教学副校长审阅。 第二,实习教学管理是中专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与管理理念和实习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关。长期以来,我国实习教师队伍不键全,职称比例、学历比例、人员比例等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得不到彻底解决,加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甚至达不到规范管理的要求。而中专学校学生专业技能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因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制定教师学期、学年技能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自我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同时,管理人员要从课题实习计划、实习教案人手,加强实习教学过程检查。实习教师要按照课题培养目标示范操作、讲解、辅导和讲评,对每位学生每个实习课题实习效果进行测评,并汇入平时实习成绩。 第三,生产实习过程管理也应从专业实习计划开始。学校专业课教师应走出校门,到企业调研,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签订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协议,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修改专业教学度进和课程计划,同时定期派教师到 学生实习单位进行指导、调研、锻炼等,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实行定师傅、定课题、定期轮换制度,把学生在企业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要依靠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设备来完成。因此,专业科一方面要抓好教师管理,对每个教师提出不同阶段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目标对实习设备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充分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3.3 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 学生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成绩,检查教学质量,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成绩考核应坚持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的原则,采用百分制评定,主要采取考试、考查两种方式进行,实行教考分离,考试课要建立课程试题库。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总结性考核的方法。可采用课堂理论考试(笔试、闭卷)、技能考评、实践操作、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一般情况下,课程平时成绩可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实验课考核成绩计入课程平时成绩,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50%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考查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经常性考核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课堂提问、作业、实际操作和平时测验等采集学生学习成绩。 3.4 教学信息反馈与处理 (1)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管理和使用教务科、教研督导室、专业科应通过常规教学检查、师生座谈会、听课等形式建立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毕业生调查、与用人单位座谈等形式建立人才需求与毕业生质量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各种层次的教学评估(包括社会评价)收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的反馈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收集整理的各种信息要以纪要或报告等形式,及时报教务科和教学副校长,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修订教学计划和目标,改进教学实施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学校应指定有关部门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这项工作要形成制度,至少每二年进行一次,每次调查人数不少于近二年毕业生总数的五分之一,调查内容应包括毕业生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责任感、事业心、通用工作能力和专业工作能力等。毕业生跟踪调查报教务科和教学副校长,作为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依据之一。 计划、实施、检查是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不仅要注重教学结果,更要注重教学实施过程。因此,教学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中要结合实际探索规律,根据实施评价结果及时修正计划,然后再实施、再评价,形成具有自身专业特点的良性循环管理系统,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 质量管理方案论文: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方案研究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建筑与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关系施工企业的效益,关系业主的项目管理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关系工程使用方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于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这是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面临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需要我们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工作。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还与广大人民安全息息相关。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则是树立建筑施工企业信誉的窗口,也是建筑施工企业一切管理工作的落脚点。建立并在具体实施的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也就成为每个建筑施工企业最基本的要求。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建筑与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但关系到施工单位的竞争和发展,建设单位的荣誉和地位,更重要的是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广大人民安全息息相关.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管理是施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更好地统筹建筑施工的全过程,进一步促进施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优化建筑施工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再次,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是维护用户利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加,工程质量管理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用户的整体利益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信誉有着重大的意义。就当今建筑业情况来说,建筑的类型和样式已经趋于多元化,施工的条件也会受到气候的影响,而施工过程中的多种施工技术、工艺的交叉使用,又对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2.1 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指领导者的素质,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生理缺陷,粗心大意,违纪违章等。施工时首先要考虑到对人的因素的控制,因为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2.2 材料因素 建筑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就是施工材料,而材料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工程质量,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如果材料的质量不过关,那么工程的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相关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2.3 方法因素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所采取的组织措施、检查手段、施工组织设计、工艺流程、技术方案等都属于施工的方法。有的施工单位,明确了施工组织设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却没有严格的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等到出现了问题才想到去解决。这些都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2.4 机械设备 施工的机械设备会对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因为机械设备是实现项目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在项目施工阶段,在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条件的基础上,必须系统考虑建筑结构型式、机械设备功能、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工艺和方法、建筑技术经济等因素,合理选择施工机械的类型和性能参数,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 2.5 环境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噪音、通风、振动、照明、污染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3 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3.1 切实提高管理、操作及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建筑施工人员大多是农民工,他们缺少必要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宣传,让施工人员在心里树立起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相结合的观念。同时,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安全知识、质量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使其严格的按照作业指导说明书进行组织施工; 3.2 把握好建筑材料的质量关 要做到把握好建筑材料的质量关,首先需要我们加强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质量检查水平,材料的选择还要广开门路,在充分掌握材料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筛选,选择价廉物美的厂家进行进货。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还要进行再次检查,确保施工所用的原材料是符合工程需求和技术标准,建筑工程队应该制定较为严格的材料管理制度,认真把好建筑材料采购关,把好建筑材料的检验关,严格控制次品和不合格建筑材料、构配件、成品半成品进入施工现场,要让业主满意,真正确保建筑施工的顺利运行,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提高奠定重要的基础。 3.3 提高施工的质量管理水平。 在进行工程施工前,必须制定完善科学的总体施工方案,对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批,在审批完成之后还要做出样板,对样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后再进行最后的施工。在实际的施工中,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在最快时间内找出改进措施,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最后,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开工前,还要对工程质量形成的过程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作业指导书、报告、表格等。同时,还要明确质量管理体系人员,将责任明确到个人,进行层层把关。 3.4 工程的交工验收管理。 工程的交工验收是建筑后期施工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后期施工工期紧张、工种多、工序多、投入劳动力多、材料规格品种多、机械多、各个工种交叉多、专业性强的问题,所以后期施工的管理是确保整个项目保量保质按期交工的关键。可以从技术、管理、组织、经济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有组织力、权威、效率高的领导机构,要按国家现行的施工技术验收规范进行验收。 结束语 “百年大计,质量策一”。 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关系施工企业的效益,关系业主的项目管理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关系工程使用方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于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这是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面临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需要我们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我们要站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工程质量的重大意义,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科学管理,规范施工,以此推动企业拓宽市场,赢得市场,谋求更大发展。对于建筑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进行认真分析,在找出原因之后,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浅谈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浅析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作用 摘 要: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了煤矿机械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新时代的煤矿业,其正处于一个更新换代的转折点,现在的煤矿机械正处在一个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的时代,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煤矿设备投入的不断增加,煤矿机械也处在一个更新换代的时期。煤矿业在投入设备的基础上重视安全生产,文章着重对煤矿生产中机电一体化情况进行了探讨,并阐释了其在煤矿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煤矿机械;作用;应用 科技的进步为新时代的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型的先进技术,煤矿业也不例外,在煤矿生产中对于机械性能的要求也不断的在提高,煤矿机械中微电脑的应用会更加的广泛,且机械结构会更加复杂,其对于维护的要求也向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以下就通过文章对煤矿机械中电子装置的控制功能、特性和类别以及电气的功能、特性和类别进行初步的介绍。用以帮助工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更加了解煤矿机械。 1 机电一体化的产生与应用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工程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液压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目前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在现代的煤矿生产中,机械性能会直接影响到煤矿的产出,机械的自动化程度以及经济性都会对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对煤矿的供电、通风以及排水、提升造成安全性影响。煤矿机械的经济性、可靠性以及动力性会直接受到机械电气以及电子系统中控制部分的性能以及质量好坏的影响,在此影响下会直接对机械的寿命施工质量以及生产效率造成影响。微电子系统在现代煤矿生产中越来越不可或缺,已经成为了现代煤矿机械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评判煤矿机械水平的标准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机械技术的发展,煤矿机电在性能上不断提高,微电子开始在煤矿机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广,成为了煤矿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煤矿机械系统的复杂程度会越来越高,功能也会越来越强大,应用范围相对也会随之变广,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其维护和维修要求也相对开始变得越来越专业,这就使得煤矿的工作人员所面临的专业机械问题更加复杂。为了更好的适应更加复杂的机械设备以及控制系统,对煤矿员工的技术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样对设备的管理也成为了煤矿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 随着开采技术的提高,以及新时期对于煤矿生产的要求,煤矿机械的使用中仅仅依靠液压技术以及机械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机械性能要求。对于煤矿机械应用,现代化的生产要求煤矿机械具有更好的可控性,更加智能化。因此微电子的技术引入成为了煤矿机械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对煤矿机械的控制上微电子控制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机电一体化作为新兴的技术,以其独特的适应性开始受到煤矿业的关注,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引入煤矿生产的机械设备中,不仅仅是对于煤矿机械的技术革新,同时也使得煤矿机械设备从性能上有了本质的改变。 机电一体化又被称作电子机械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跨学科技术,由多种学科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液压技术)相互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却又独立于上述任何一门学科。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最先得到应用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得以应用于国外机械中。而随着微电子技术在八十年代末期逐步的发展,并成为了核心技术开始,机械制造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并且随着微处理、计算机、检测、传感以及信息处理等技术在煤矿机械中得到引用并逐步发展,对煤矿机电产品性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使得煤矿机械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转变阶段。目前以微处理器或者是微电脑为核心的电控系统已成为了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趋势,虽然同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微控系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随着技术的引入和研究发展,煤矿机械技术的提升也会十分迅速。 我国煤矿业引入微电子控制系统主要用于对煤矿机械功能进行提升,其主要实现了以下几方面功能。 2 在线监控、自动报警及故障自诊 即对煤矿机械的电动机、传动系统、工作装置、制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等的在线运行状态监控,出现故障能自动报警并准确地指出故障的部位,从而改善操作员的工作条件,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简化设备 护检查工作,降低使用维修费用,缩短停机维修时间,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如采煤机上变频器就采用plc控制,可实现多种在线监控和故障自诊,还有煤矿用各种电器设备也越来越智能化。 3 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井下使用的胶带输送机、通风机、提升机等,使用变频起动、plc控制系统,节电量就为30%左右,同时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4 有效提高生产的自动化、半自动化 自动化煤矿机械设备是今后的发展趋势,而半自动化的机械设备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不但从劳动强度上减轻了操作人员的负担,同时也是对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另外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由于操作人员经验不足而对作业精度造成的影响。微电子在煤矿机械设备中的应用也是其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去推广以及应用,使得机械系统的构造越来越复杂,但是功能以及适用范围也会随之而扩大。 5 其他应用 一些国外生产的输送机、采煤机、综掘机等采用了电子(微电脑)控制的自动变速器,能够根据外负荷的变化情况自动改变传动系的传动比,从而改变功率,这不仅充分利用了电动机功率,大大提高了能耗经济性,而且也简化了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能,提高作业人员操作的安全性。目前我国在综合机械化采煤机上采用电子(微电脑)控制,可实现无人操作,使机械能在危险地带或人无法接近的地点进行作业,也配备了无线遥控装置,可远程遥控也可微电脑编程控制。电子(微电脑)系统的可靠性是煤矿机械非常重要的一项性能指标。由于煤矿机械一般井下作业,其直接受到潮气、煤尘、通风、石块、地质变化等的侵袭,此外还受到采煤振动和冲击以及各种电、磁等的干扰,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因此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必须满足井下性能环境要求,能在井下环境温度下可靠、稳定地工作;抗压强度高、抗老化,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密封性能好,能防止水分和污物的侵入;较好耐冲击和抗振性能;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系统能在各种干扰下可靠地工作。 6 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便是煤矿机械的发展,而机械技术的发展使得煤矿机械在性能上的适应性越来越高。随着机电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先进技术的引入,我国的煤矿机械技术发展开始向着微电子控制系统转变,在应用上更加的广泛,同时对于相关维修以及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便如此,机电一体化也越来越得到广大煤矿业生产者以及管理者的推崇,在应用中不断的吸取经验,从而得以发展提高。虽然世界机电一体化的微电子控制技术发展较早,但是我国的技术应用起步较晚,因此在煤矿的生产上还存在很多的差距。但是社会对于煤矿生产的要求不会因此而降低,因此机电一体化变革刻不容缓,需要煤矿生产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的相互配合,以及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浅谈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试谈基于机电一体化的煤矿企业科技管理研究 摘 要:本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了概述, 简要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论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煤矿企业 机电一体化 科技管理 1.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综合技术。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和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紧密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技术。它的本质不仅是单纯地利用电子技术来简化或替代机械,更重要的是将机械系统、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组成了最佳系统。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增强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诊断等功能,大大简化了操作步骤并且简单、方便;适用面广、生产、应变能力强、工作质量高;它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使工作恢复正常。 2.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我国制造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都具有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的特点,以及设备体积小、操作、维护方便、保护齐全、性能可靠等优点,它的广泛应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然而,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今后应加强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置,同时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以适应综合自动化的需要;开发以微处理器和微机为基础的矿井设备工况和健康监测以及微处理器、计算机和专家系统的应用等;机器人仍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3.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3.1 提高劳动效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使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变,大量新型自动化电子设备的使用彻底转变了煤矿的作业模式,明显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3.2 提高了劳动安全保障,传统的煤矿工作环境非常恶劣,高负荷地工作会严重影响到矿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安全。采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煤炭的采掘、运输、提升等,不仅可以使矿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能降低发生事故和危险的几率,提高安全生产效率。 3.3 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矿工的劳动收入,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使得煤炭的产量大幅提高,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样使矿工的劳动收入有所提高,改善矿工的生活质量。煤矿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其它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 4.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电牵引采煤机。它具有许多液压牵引采煤机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良好的牵引特性。在采煤机前进时它可以提供牵引力,在采煤机下滑时它还可以进行发电制动;可用于大倾角煤层。牵引电动机轴端装有停机时防止机器下滑的制动器,可用在40°~50°倾角的煤层,而不需要其它防滑装置;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与液压牵引不同的是电牵引采煤机除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有磨损外,其它元件没有磨损,因此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维修量小;反应灵敏,动态特性好,结构简单,效率高。电牵引采煤机机械传动结构轻便简单,只做一次转换,电能转换为机械能,转换效率可高达99%,而液压采煤机的电能转换机械能的转换效率只有65%~70%左右。 4.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机中的应用。目前煤矿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设备是矿井提升机,为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尤其是内装式提升机,在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二为一,大大简化了机械结构,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而全数字化提升机高度可靠,采用总线方式,使电器安装大大简化,此外,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其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性能先进、操作简便、准确可靠。 4.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近几年来带式输送机已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重点。目前主要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它是一种专门为煤炭或金属矿石的长距离皮带运输机而设计的软驱动装置。一条皮带运输机可以由一台或几台cst驱动。由于尚未解决动态分析和在线监控技术以及启动延迟技术,我国带式输送机一般为3点驱动,对输送机的单机长度和运量存在一定的限制。而且,输送机的监控设备的功能、可靠性、灵敏度和寿命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着的差距。 4.4 其他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液压支架则向电液控制方向发展,将计算机技术与液压控制有机结合,实现定压双向邻架或成组自动移架,避免对顶板和支架产生冲击载荷。煤矿供电要求是供电要可靠,质量要高,能满足大功率设备。因此应该推广节能型产品。高压开关柜采用维护量小,使用寿命长的真空开关。目前高、低开关柜普遍采用了“微机保护”,具备网络功能,可以实现远程遥控、遥测、遥信和遥调。 5.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目前已经成为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采、掘、运装备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煤矿生产的综合实力,为实现高效、安全、洁净、结构优化的煤炭工业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浅谈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 【摘 要】煤矿机械正处在一个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的时代,近来,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煤矿设备投入的不断增加,煤矿机械也处在一个更新换代的时期。数控技术是实现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关键,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机械设备广泛采用数控技术应用于制造业。 【关键词】 煤炭机械 机械制造 机电一体化 数控技术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它使机械、电子技术和液压控制技术有机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煤矿机械的各种性能,如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操作舒适性以及作业精度、作业效率、使用寿命、方便安装拆除、便于维护等。中国论文联盟 煤矿生产中,煤矿机械的性能自动化程度及其经济性等可以说直接影响到生产;也直接影响到煤矿供电、排水、通风、提升等的安全运行。而煤矿机械电气与电子控制系统部分质量的好坏与性能的优劣又直接影响到机械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从而影响施工质量、生产效率及使用寿命等。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已成为煤矿现代机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评价煤矿现代机械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煤矿机电产品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在煤矿机械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功能将会越来越强,应用范围也将越来越广,而其复杂程度也随之提高,这样就对使用与维修维护这些设备的煤矿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煤矿职工的培训工作和对煤矿设备的管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煤矿生产施工要求煤矿机械具有以下性能:皮实耐用且维修简单、生产效率高且节能降耗,自动化程度高且操作简单,施工质量好,精度高;性能稳定,工作可靠,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即高的技术价格比和低的制造与使用成本;工人劳动强度低,操作员的工作条件好;具有在线运行状态监视,故障自诊及自动故障报警功能,能及时准确地指出故障部位,减少停机维修时间。 一、机电一体化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将其引入到煤矿机械中,必将会给煤矿机械带来了新的技术变革,使其各种性能有了质的飞跃。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工程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液压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目前机械的电子(微机)控制系统主要用以实现如下功能: (1)在线监控、自动报警及故障自诊,即对煤矿机械的电动机、传动系统、工作装置、制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等的在线运行状态监控,出现故障能动报警并准确地指出故障的部位,从而改善操作员的工作条件,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简化设备维护检查工作,降低使用维修费用,缩短停机维修时间,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如采煤机上变频器就采用plc控制,可实现多种在线监控和故障自诊,还有煤矿用各种电器设备也越来越智能化。 (2)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例如井下使用的胶带输送机、通风机、提升机等,使用变频起动、plc控制系统,节电量就为30%左右,同时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 (3)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煤矿机械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控制,可以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因操作者的经验不足,对作业精度的影响。例如,冀中能源黄沙矿2009年投入使用的一整套薄煤综采设备,由我国北京天地玛坷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与德国marco公司合作生产的pm31型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就是微电脑控制,只要在支架操作控制器上输入程序,支架使会自动连续动作,也可实现远程控制和工作面无人操作。 二、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应用 1、煤矿机械 现代采煤机开发速度快、品种多,都是小批量的生产,各种机壳的毛坯制造越来越多地采用焊件,传统机械加工难以实现单件的下料问题,而使用数控气割,代替了过去流行的仿型法,使用龙骨板程序对采煤机叶片、滚筒等下料,从而优化套料的选用方案。使其发挥了切割速度快、质量可靠的优势,一些零件的焊接坡口可直接割出,这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数控气割机装有自动可调的切缝补偿装置。它允许对构件的实际轮廓进行程序控制,好比数控机床上对铣刀的半径补偿一样。这样可以通过调节切缝的补偿值来精确的控制毛坯件的加工余量。中国论文联盟 2、机床设备 机械设备是机械制造中的重中之重,面对现代机械制造业的需求,具备了控制能力的机床设备是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数控技术为机械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机床控制能力,即把计算机控制装置运用到机床上,也就是用数控技术对机床的加工实施控制,这样的机床就是数控机床。它是以代码实现机床控制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把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主轴变速、刀具的选择、冷却泵的起停等各种操作和顺序动作数字码记录在控制介质上,从而发出控制指令来控制机床的伺服系统或其他执行元件,使机床自动加工出所需零件。 在机械制造业中,数控加工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计算机技术为主流的现代科技技术发展和市场产品竞争的加剧,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很难满足现代产品多样化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换代速度。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比重的加大,产品交货质量和成本要求的提高,要求现代的制造技术具有很高的柔性。如何能增强机械制造业对外界因素的适应能力以及产品适应市场的变化能力,就需要我们能利用现代数控技术的灵活性,最大限度的应用于机械制造行业。 浅谈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探究 摘要: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煤炭 工业 的大力 发展 ,在我国的国民 经济 建设发展中占居重要的地位。因而,近年来各级煤矿 企业 领导都十分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本文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煤矿 机电一体化 应用 1 概述 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把各项高新技术融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其主要技术包括:微 电子 、 计算 机、自动控制、人工智能、传感产品可靠性等等,这些都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热门技术。在煤矿企业中,开始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煤炭系统进行改造旧设备和开发新产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是实现高效、安全、机械化采煤和煤矿机电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 2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应用 2.1 矿井运输提升产品的应用 在煤矿生产中,因为 现代 化煤矿发展的需要,对煤矿机械化采煤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随之对井下、井上的运输和提升系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今,对于国外一些采煤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煤矿井下大巷的运输系统大多是采用带式运输机,他们基本上是采用直流式交流变频装置驱动方式,主要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在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磁阻电机在煤矿提升系统中也得以应用。还有德国自主研发的内装式交——交变频调速提升机,它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把电机和滚筒做成一体,这样的融合技术不论在机械结构设计方面还是在电气控制系统方面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我国,大多数煤矿井下生产已经实现了皮带化,采用大巷强力带式运输机运输的方式也非常普遍。另外,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也非常迅速,它们具有很多种及时故障诊断和自我保护等功能,如应用过程中的轴承温度、倒转、跑偏及断带等故障,可能在某些方面没有面面俱到,在使用上还不能满足一些功能,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目前,我国直径在两米以上的提升机有1700多台,其中90%为交流提升机,并且均是采用转差功率消耗型的转子串电阻调速,电控系统部分绝大多数仍采用继电器——接触器系统,只有一小部分采用可控制编程器。直流提升机多数为发电机拖动,虽有部分可控硅供电系统,也均为模拟量控制。而plc可编程控制器使用比较简单,程序设计起来也比较容易,不需要一些复杂的输入输出接口装置,抵抗外界的干扰能力也很强,因此,它能在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工作。 2.2 综合机械化采煤 1970年,我国自主设计制造装配了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并在大同矿务局进行试验使用,一直试验使用到80年代后期,这项技术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的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有了重大的突破性发展,推动了煤矿自动化的发展进程,同样,采煤机也由液压牵引开始转向电牵引;液压支架的控制系统也逐渐向计算机化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采用电液控制,移架自动化得以实现。另外,对工作面刮板运输机也进行了微机监控装置的配置,实现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机械化采煤中的应用,使设备动作趋于协调,且安全性、可靠性大为提高,操作性能更加完善,为煤炭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2.3 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从多数煤矿使用监控系统的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主要问题是传感器的不足,并且使用过程中,其稳定性相对较差,使用寿命不足,一些研究所和使用单位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一些关键技术也实施多次再设计改进措施,但仍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这些在实际现场应用率不是很高。在国外,由于 计算 机 网络 软硬件技术 发展 很快,运行速度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传输介质由同轴电缆发展到光缆,信息媒体由字符发展到声像,煤矿的安全监控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监控系统上的应用已有了非常高的水平。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煤炭行业内部机电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最快的产品,一些高校、科研所和 企业 正在研究和生产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3 对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思考 在20世纪,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了煤矿每个环节,但相对国外先进煤矿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要让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必须掌握信息时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和相关技术发展的动态。 应提高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程度;以计算机为机电一体化的核心装置,因为计算机运算和存贮能力非常强,且体积和功耗小,更加适合于工作空间狭小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时,应尽可能的选用功能强大的嵌入式计算机,从而保证工作性能更可靠;对于新开发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应具有通信功能,同时,要选用很好的开放性和高可靠性的通信模块,方便与控制网络进行连接通信控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需要达到智能化发展水平,能判断机电设备和周围环境的状态,使设备能自动适应环境并以最优的状态工作,同时能快速地对所采集的参数进行分析,从而对故障进行诊断,再根据这些诊断结果对以后工作过程中的故障进行预测;要对矿用传感器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提高矿用传感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考虑传感器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多维化,使矿用传感器在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信号的测量,并保证其测量准确度,并具有自校正、自诊断、状态识别和自我调节等功能;要关注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将那些适于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的高新技术用于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从而提高煤矿 现代 化,达到煤矿自动化生产。 4 结束语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煤矿综合自动化的发展基础,更是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技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掘、运、装备等方面的应用和推广,大力地推动我国煤矿综合生产力,同时,为实现安全、高效、洁净、结构优化的现代化、高科技煤炭 工业 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论文:乡镇基层中医人员培训的作用研究 问卷调查结果 接受培训前问卷68人,培训后问卷61人,经过实践后接受问卷57人。培训前调查有82.35%表示接触过名中医处方,17.65%反映从未接触过。其它困难包括:中医基础差,欠缺临床带教,基层中药房药品不齐,年纪大难记忆及掌握,实践机会少,不在中医科坐诊,认识理解有欠缺,患者信任度不高,掌握中医处方量少等。在实践后培训中对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中的作用调查,认为作用明显的为49.12%,有一定作用的为50.88%,作用不明显为0,愿意接受(或继续接受)名中医处方培训的占98.25%。对于名中医处方培训方式的选择,另外,许多学员还提出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如:师承带徒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名医现场指导,整理名中医经验集,制作名医视频课件,网上交流学习,增加名中医处方培训次数,名医单、验方交流,病案分析,开展处方点评等。 讨论与分析 培训前接受问卷的学员中有82.35%曾经接触过名中医处方,并且有94.12%认为名中医处方对中医诊疗工作非常有必要,这说明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人员中有应用需求和主观能动基础,这是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人员培养中能起到独特作用的基本条件。通过名中医处方的培训教育,对基层中医人员名中医处方认知程度的提高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其中一些内容的认知,如临床应用、心得体会、同行交流等,培训后认知提高的程度显着。培训前,79.40%的学员感到应用名中医处方有困难。通过培训有近58%的学员表示应用名中医处方仍有困难,主要表现为:在技术上加减应用,专科疾病的认识,辨证论治水平,中医处方掌握程度,中医基础等有欠缺;其它方面如患者信认度不高、病员少、药房品种不齐、欠缺临床带教,不在中医科坐诊等,说明这方面的困难是多元性的。培训和实践后参加问卷的学员中有98.25%表示愿意接受名中医处方的培训,100%认为名中医处方在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中的作用明显或有一定作用,这说明名中医处方培训在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养中是有作用的,并且绝大多数基层中医药人员愿意参加此类培训。基层中医人员对名中医处方的培训教育方式选择,主要集中在“名医讲课”、“名医亲临指点”和“名医带徒”。 对策与建议 建议卫生行政部门积极支持“名中医处方对城乡基层中医人员培养”这项工作,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加以推广。采取多重措施,解决名中医处方学习应用中的实际困难针对基层中医人员在名中医处方培训中所反映的实际困难,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其一,各级领导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要加大对中医药工作的投入和宣传,出台相关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养力度,在中医药人员分配及中医人才引进中予以政策倾斜及给予基层医疗单位以扶持。其二,进一步加强县级中医院的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区域内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的龙头作用。建立和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基地,更好地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包括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常规诊疗和名中医处方应用等)的培训及推广。其三,结合县、乡一体化建设,加强上下联系(包括网络及通讯等),采取中医药人员短期进修学习、中医继承带教、名中医及中医骨干定期指导、中医药学术交流、病案分析会诊或请教答疑,以及县、乡镇中医药技术对口支援、新分配中医药人员规范化中医培训、定期举行各种中医药技术培训班等多种措施培养中医人才。同时,加强县级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及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的规范化建设及配套政策的落实,完善基层中医药人员的考核机制,促进中医药业绩考核。要建立投入、培养、考核、提高的完善机制,促进中医药人员基础理论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的全面提高。其四,将名中医处方的培训常态化、制度化。建议在基层中医人员知识技能培训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专设名中医处方培训,从而使名中医处方培训常态化、制度化,使名中医处方对基层中医人员培养的“桐庐模式”更为完善和易于推广。加强以名中医处方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处方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医处方是中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中医教科书中没有专设处方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成为中医教学中的一项空白。建议加强以名中医处方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处方教学研究与实践。一是充分认识到以实例论证处方的重要性,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中医人员积极大胆的临证运用名中医处方,并开展交流、撰写心得体会与论文等活动。二是将处方教学穿插在中药、方剂教学中,使中医人员进一步明确中医处方,特别是名中医处方的特殊之处,除了了解、熟悉处方的开方规则和格式外,必须做到辩证精当、选药正确、剂量准确、给药途径无误。充分挖掘名中医处方的文化内涵,培育中医人员的人文精神中医处方,特别是名中医处方和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一样,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记载了我国历代医学的昌明进步和中国医学史的渊源和发展,反映了医学流派和中医名家不同的个性和学术特征。要引导中医人员注意探索名中医处方的风格,了解名家临证认识疾病、处理疾病的思想方法和逻辑规律,增进中医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助于中医人员深刻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医学术流派和中医学的科学特色,从而提高医学理论修养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学习和应用名中医处方,还要注意从名中医处方中学习优良的处方行为,包括历来中医名家所提倡的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系统学习等精神;正确处理症状、证候、疾病、治则、方剂、药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重视药物配伍以外的处方内容,如选择适当的药物炮制方法、剂型及煎服方法,辅助措施及服药禁忌等。此外,提倡正确、灵活地运用名医处方,要懂得名家随证以立方,旨在示人以法,并非立方以套病的道理,因为疾病是千变万化的,人的体质, 气候、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学习名中医处方不可机械搬用。这些都是在学习名中医处方时同时要学习的处方行为。发扬名中医处方的优点,纠正中医处方应用中的误区目前,随着传统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群接受并喜爱应用中医药防病治病。但据文献报道,当前在中医处方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一是中医处方反映重复用药日益加剧的趋势,二是中医处方反映“量偏重”的趋势,三是中医处方出现“大处方”的趋势,四是中医处方中出现不恰当的中西药联合应用的趋势。由于中药价格便宜,副作用少,安全度高,对慢性病作用显着等优点而前景广阔。但目前中医处方中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正视和解决,那么传统中医就难以发扬光大。有专家提出中医处方应有科学的原则,即最好的效果,最少的副作用,最好的配伍,最少的开支,四条有机结合,有机协调,才是优秀的中医处方。而绝大多数名中医处方由于经过名家长期的“精雕细琢”,是最具备以上要求的中医处方。因此,在中医处方教学中,以名中医处方为楷模授以学员中医处方原则规范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论文:心理暗示法在中医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中医教学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面临很多困惑,从调查来看学生对中医学习的兴趣不高,主动性差,课堂出勤率低,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学生对中医的认同度不高,中医知识晦涩难懂,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等。怎样才能营造一个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多年的中医教学过程中总结出运用心理暗示法教学,效果较好。 1. 心理暗示的涵义《心理学大词典》是这样描述心理暗示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方式,它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以无抵制的接受为基础,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符号,含蓄而间接地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2. 运用策略洛扎诺夫曾经说过暗示教学法是创造高度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在教学中,学生是意识学习的主体,与此同时他们的潜意识也在积极参与知识的学习,当意识和潜意识形成积极作用时,学习效率就会成倍增长;反之,当意识和潜意识不和谐时,潜意识就会消极抵抗意识活动,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因此,在教授中医课程时尽可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起潜意识才能提高其记忆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 2.1营造良好的专业环境暗示。任何环境都是以具体、直观、生动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易于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不同环境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暗示效应。营造具有良好学习氛围的教学环境,对学生专注、投入地学习可起潜移默化的暗示效果。教学环境的暗示主要指授课教室的布置,教师的专业气质和教学态度所形成的氛围,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所形成的氛围对学生产生的暗示。前者指的是教学的硬环境,对于中医课教室来说,要有中医的舌苔模型、脉象仪、针灸图谱、针灸模型、银针、古典医籍等;另外,中医大师的肖像画、各种充满中医氛围的小装饰等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授课教室所营造的这种氛围,让学生一迈入就有种想学的冲动。 2.2运用激励性和启发性语言暗示。教学语言是实施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利用教学语言的暗示功能指导教学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非常普遍。运用语言进行暗示教学,要把握好分寸,讲究语言的艺术,要使教学语言的暗示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性和启发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赞赏与信任的言语能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暗示效应。不被重视和激励,人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左右,对自己做出比较低的评价;而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不难看出,赞赏所产生的暗示效应属于激励效应,这种心理作用能使学生产生被器重的自我意识,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减少自卑感,进而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充分挖掘内在潜力。所以当教师看到学生的进步时,不管进步是大是小,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既能表明教师在密切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同时也能表达教师对学生学习前景充满乐观的信心的潜在信息,从而有助于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勇于克服学习中医方面的困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的学习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陷入困境。为了打破实训的僵持局面,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通过学生不易觉察的启发性教学语言暗示对教学训练加以引导,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3综合运用多种心理暗示手段。暗示教学理论认为,语言的内容是思想交流的第一层面,讲话的语调、表情、手势、目光、仪态等是思想交流的第二层面。因此,教师上课时的喜、怒、哀、乐的形象性和传神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例如,面对难懂不易理解的中医辩证时,教师谦和的表情、赞赏的语言、亲切的微笑、肯定的眼神、微微的点头、竖起的拇指等会减轻学生的紧张心理,从而减少学习的情绪阻力和畏难情绪,对知识点树立起信心。再有目光的交流与恰当的目光暗示也是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常常让学生觉得课后的刻苦练习所付出的汗水是值得的;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也常常使学生感受到师生情谊的温暖,从而为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发奋学习。 另外,教师与学生间的体位、距离同样也很重要,距离教师近的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强,距离教师远的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弱。所以,在目前教学都是大班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就更应该随时改变自己的位置,以便通过距离的效果来达到关注关爱暗示,引起学生课堂积极反应。 2.4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当前,中医学术空气沉闷,学术氛围不佳,中医市场空间变小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医发展的现实问题,教师在上课时就要有效避免这些消极的暗示,而应坚持多举例积极、正面的事例来引导学生,避免负面暗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再如,中医知识发展及知识背景与现代相差甚远,认知通感就显得很难,所以给教学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困难,这时教师尤其在课堂上发挥积极暗示就尤为重要,例如这时就多阐述中西医学领域中存在的认知通感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角度、多从中西医结合的有效性等方面去激励学生,以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 中医论文:中医中药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临床上,重症胰腺炎(SAP)是一种致死性高危急腹症,死亡率近乎100%。在SAP的早期,由于机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胰酶活性对腺胞细胞的损害,大量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的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入血,引起超强的炎性反应,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以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这是SAP的主要死亡原因,所以要防治SIRS,阻断其向MODS发展的这一关键环节,是治疗SAP的重要措施。临床上,除常规治疗外,着重注重中医中药的治疗作用。对48例SAP患者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2年5月~2005年1月收治SAP患者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18~72岁,平均45岁。其性病原因:胆源性22例,饮酒性10例,暴饮暴食8例,特发性7例,外伤性1例。本组8例中转手术,均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所有病倒均符合国内SAP的诊断标准。 治疗措施:在内环境稳态治疗、代谢支持治疗、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生长抑素应用的基础上,加强中医中药的治疗。中医中药对SAP的治疗,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治法与用药,中医药的介入治疗,越早越好、越理想。中医辨证治疗SAP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腑实期:表现为腹膜炎、肠麻痹、SIRS,中医辨证属少阳阳明证或阳明腑实证,中医治则,通里攻下为主。辅以疏肝理气及活血化瘀,代表方剂为清胰陷胸汤。第2阶段,热毒期:表现为败血症,MODS、MSOF,中医辨证属热毒炽盛,气营同病,中医治则,清热解毒,清营凉血及活血化瘀为主,辅以通里攻下,代表方剂为清胰承气汤。第3阶段,脾胃不和,气阴和胃,代表方剂为香砂六君子汤。在SAP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做到“攻”、“补”、“清”一步到位,中医药的应用应早期、足量、反复、多途径。早期胃管注入,肛管保留灌肠,做到“上推”-肠管平滑肌的推动作用,“下吸”-中药的虹吸作用,做到“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釜底抽薪,急下存阴”这样一种观点和治疗特点,以达到中医整体化治疗的目的。 结 果 本组病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在SAP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采用辨证施治,整体化治疗。达到:“攻”、“清”、“补”一步到位。其中8例中转手术治疗,并发胰性脑病2例,治疗无效死亡。并发MSOF、AROS’经临床抢救治疗无效死亡。并发胰腺假性囊肿5例,后期经内引流术治愈,1例并发胰周脓肿,经手术引流治愈。治愈率91.7%(44/48),住院时间7~92天。 讨 论 “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和胃、益气养阴”是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SAP应用的主要治则,体现的是:“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的治疗特点。SAP一经诊断就要介入中药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临床上强调中医药SAP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足量、反复、多途径。早期是指一经明确或高度可疑病倒。开始就投用中药治疗;足量是指病人用药是常规剂量的2~4倍;反复是指24小时内多次给药,至少4次/24小时,而不是传统的一剂两煎给药;多途径是指中药到经胃管、肛门灌肠、空肠造瘘给药。 在对SAP的治疗中,应逐步形成和完善针对SAP并不是生理改变的中医药治疗体系。中医“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和胃、益气养阴”治则,就是这一体系的集中体现。其作用机理包括:缓解肠麻痹和促进肠内容大量排空;改善胰腺及胰周的微循环;促使胰液和胆汁内引流;增加生命器官、胰腺血液灌流和组织氧利用;阻断全身再灌注损害和内皮损害;拮抗细胞因子自损伤;保护肠黏膜屏障和维持肠内微生态系统;清降内毒和内毒素血症;抑制进入血液循环胰酶的活性。 中医药治疗SAP是最显着优势在于阻断急性胰腺炎的重症化过程。有学者认为,胃肠道损害是MSOF是发动机,中医药能有效地控制胰性SIRS、MODS和阻止或减轻坏死感染性SIRS、MODS。中药治疗SAP介的时机越早越好、越理想。中药的应用,有利阻断SIRS,平衡抗炎症反应和促炎反应。使促炎因子明显下降,抗炎因子升高,有利发送重要脏器功能,防止MODS、MSOF的发生。 总之,中医药治疗SAP的特点在于“整体调节、动态平衡”的作用,能有效地、全面地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既防止了SIRS又避免矫枉过正,MODS的发生率下降。有利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治疗费用。在对SAP的治疗上有明显优势,中医中药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令人鼓舞的临床疗效。 中医论文:谈中医护理在医院管控中的效益 在各科室按照中医辨证施护病种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项目达到护理部要求的前提下,科室将每月中医特色护理开展情况上报护理部,经核实统计后上报院部,院部根据科室住院病人床位使用情况,按特色操作的收入予以一定比例奖励科室护理人员,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中医特色护理的开展。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护理部制定了护理部临床护士全员培训计划、科内培训计划、院内护士针推科轮转计划、外出进修学习计划等,以确保各项培训制度的落实。制定护理人员培训目标要求护理人员接受系统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非中医护理专业护士三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中医护理培训人数达到医院护理人员总数的70%以上。各临床科室开展中医单病种≥2项,开展中医护理特色操作项目≥3项。要求中医护理操作开展项目尽量和单病种相关联。全院护士中医基本理论考核通过率达100%,中医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90分。院内培训(1)护理部理论培训。护理部基本理论和技能培训做到一线护理人员全员参与,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学习后,护理部上网下载专题学习资料下发到科室,课后出思考题,由护士长督促学习、提问,使护理人员巩固所学知识。2010年上半年,院部订购本科教科书《中医护理学》[2],人手一册,开设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学习班,邀请院内主任中医师、针推科主任等给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授课。全院临床护理人员怀着极大的热情,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听课,4~6月两个月的时间共完成了38次、72学时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并进行了四次阶段性的理论知识考试、一次综合性的中医理论考试。素日里,护理部每月组织1次中医护理知识专题讲座,护理部每半年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中医知识考试,对不合格人员进行补考,直至考核合格。(2)护理部技能培训。根据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并结合本院实际工作情况选定了穴位注射、穴位按摩、耳穴压豆、艾条灸等共4项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作为培训内容。护理部组织护士长、护理骨干外出短期培训、参观学习、观摩,护理部要求外出学习、进修回院的人员写学习体会,在护理人员中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业务讲座,并制定在科室开展工作的计划。护理部定时督查,以点带面,带动其它科室中医护理操作新项目的开展。 评价指标理论水平 以本科教材《中医护理学》[2]等考试成绩为指标,技术水平以《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3]技能考核成绩为指标,护理质量检查成绩以每季中医护理质量检查得分作为指标。提高了护士学习中医知识的兴趣系统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全院护理人员对中医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促进了护理人员中医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009年10月呼吸内科护理单元被评为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2010年10妇产科护理单元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全国护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至2010年10月全院有66人取得丽水市中医药学会和丽水市中医院联合举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合格证书,有125人3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2011年10月在浙江省中医医院“三级乙等”等级评审中我院的中医特色护理得到好评。护士的中医理论、技术操作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成绩、考核技能成绩,活动前后成绩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意义(P 讨论 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带动各护理单元中医特色护理工作的开展。经过3年的系统培训,中医特色操作开展项目从4项增加到12项,开展次数从186人次到10385人次,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得益于系统的中医护理培训。促进中医护理操作技能的临床应用对护理人员进行基础理论、技能应用的系统培训,护士的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明显提高,为临床护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大大提高了护士工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加上医院给予合适的奖励机制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中医护理技能如拔罐、熏洗、敷贴、耳穴压豆等方面,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器具简单、适用范围广和见效快的特点[4]。在本院住院的老年病、常见病,及需长期治疗患者的治疗中有着积极作用,病人乐于接受。由于效果明显,提高了住院病人的满意度,同时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中医论文:中医院校生物医学专业教学探讨 进入21世纪,用科技手段辅助医疗诊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使得医学生物工程在医药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中医诊断都依赖于望闻切问的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中医院校,我们在继承传统诊断方式之余,还需用科学的办法对现有模式进行升级发展学习,医学生物工程这一学科,结合中医的理论,在中医诊疗及教学上找到一条创新之路。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的学科。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几乎所有的理工学科和所有的生物学与医学分支,没有哪一个学者、哪一个学校(研究所)可以全部涉足。因此,中医院校一定要找好自身与生物工程的结合点,不能贪大求全,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和中医理论进行有效结合。 1.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顺序 课程体系是教学规划的体现,它对学生素养、知识结构、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广度起决定作用。现在的大学课程设置仍然采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一“老三段”式的课程体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中,学生会感觉到所学课程中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专业知识的贯通上没有形成清晰体系,甚至在学完所有课程后不知自己能干什么。改革现行的课程设置体系,必须打破常规,改变“老三段”的格局,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有必要开设一门专业介绍课,介绍各个课程对本专业的作用和与本专业的联系,在实验中要能体现和应用到多种课程的知识,尽量消除学生对学习某门课程的无用感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在大一学年对生物工程的全面概述,结合中医药特色,让低年级学生对本专业的现时发展和未来前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亲近感。 2.组建体现特色的核心课程群 由于医学生物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在中医诊疗和医药需求上体现出对诊断和药物分析的两大行为的实现所需的科技手段,这些手段即为中医对医学生物工程的需求。简单来讲就是使用科技手段分析中医诊断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方式,如何对这些信息加以精确细化然后通过中医诊疗的逻辑确定数学逻辑模型或者一个算法。如果依据这一目的为专业侧重点设置核心课程,就可以革新“老三段”的布局课程分法。按照课程的特点安排数门联系紧密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集中进行教学,以组成一个核心课程群,每个学期以实现一个既定目标为依据,这些课程群可以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为单位部署,在学期期末可以将所学的多个课程的知识综合起来部署一个具体的实验任务以巩固教学效果。以大一第一学年为例,以完成对人体各种体征和特点及生病时的状态的了解为学习的目的,可以集中开设临床医学概论、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中医学基础、组织胚胎学等医学相关课程,首先让学生知道我们用科学手段收集的是什么事物。然后在第二学年结合这些需要学习采集的手段,如果是通过电子设备采集,那么可以开设以模拟与电子信息转换和计算机处理为主的专业课程群,这样既加强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减少了不必要的交叉重叠,使课程设置更加精练,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拓展课程空间。 3.构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设计实验的课程内容,让实验的内容更具实践性。这些实验问题的来源应尽可能由科研成果向本科实验教学内容转化,以实现实验项目和内容的更新。如: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单片机等电子相关类的实验,则可以以医学的信息采集为数据模型,提出一个个的问题作为实验目的,如采集脉搏信号,采集穴位信号,分析简单穴位信号的C语言算法,等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且可以根据学科发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使教学和学科发展与社会产业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与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 医学生物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习可以不用到大四才开始,因为在这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忙着找工作,实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完全可以在完成一个核心课程群的学习后就进行针对性的实习。这种模式既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增强了将所学融入实际应用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了充分的准备。 5.展望 随着大学教育的发展,中医药院校开设非传统(传统专业指中医、中药等)专业变成一种必然的趋势,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中医药研究的重要手段也必然成为医学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生物工程这一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使得在与中医的结合下拥有许多侧重方向,在教学设置上如果能把握学科侧重点,合理地设置好核心的教学课程,有效地将教学、研究、产业融为一体,必能为中医的发展插上科学的翅膀,让祖 国医学取得更高的医学成就。 中医论文:浅谈教师在中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中医,又称国医,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是集大成者,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医高等院校教育已有半个世纪的历程,解放后,全国各省市大多建立了中医高等院校,已经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教育体系,主要有师承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现代中医教育一直延用班级制、学年学分制、基础课一临床课一毕业实习三段模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双重特点,各地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基地,向祖国医疗战线输送了大批中医药人才,提高了中医药队伍的群体素质,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医教育规模不断壮大的情况下,出现了“后继乏人”、“后继乏学”,中医学在理沦上无重大进展、学术上无重大突破,医界无多步名医出现的窘境,甚至一度产生“取消中医”的谬论,中医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衰退,有关数据表明,目前,中西医的“剪刀差”越来越大,每年中医师的增长人数还不到西医的零头,名老中医后继乏人,全国着名中医的人数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之所以出现中医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关键是培养人才的政策和导向出了问题,这又让我们反思中医学校教育的得失。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中医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讲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对一个教师来说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才是教学的本质所在,这一点对于中医教育尤为重要,众所周知,中医学产生于几千年前,其理论在今天看起来显得抽象古朴,对多数医学生来说,乍一接触,如果没有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就会觉得其晦奥艰涩而丧失学习的兴趣,那点对中医学的好奇心一旦被浇灭,想要重新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之火,就会显得及其棘手,加之本身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做到博览群书,教学过程中能做到解疑答惑,同时还应注意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尽量通过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还要会适时、恰当的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除了具有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外,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一个医学教师而言也非常重要,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了一定实践经验,授课时就可以融入生动的病例来充实教学内容,而且,亲眼看到书本上的东西在实践中得到了印证,讲课时才会底气十足,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习传统教育模式,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如上所述,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且其底蕴深厚,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标榜以快速提高考试能力的各种复习资料纷繁复杂,各科都是如此,中医也不例外,学生对各类知识的记忆可以做到滚瓜烂熟,但实际运用却多无从下手,例如一类以趣味记忆方剂为内容的小手册,作者将各种常用方剂的组成简称连在一起,组成句子或短语,有的配以插图,对于备考者来讲,确实形象生动,能大大提高记忆效率,实则不然,有学生以此备考方剂学,成绩确实不错,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却只知方,不知证,不知方中君臣佐使,更不知加减。究其原因,以这种简易“趣味歌诀”记忆方剂,趣则趣也,然味淡而不悠长,实为偷懒的捷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学习传统中医教育模式,采用师带徒方式,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接触临床的机会,增强其动手能力,是对书本知识的巩固、强化,同时对加深理解、记忆也会有很大的帮组,尽可能将教、学、做一体化融入到中医教学过程中。 3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我们还需努力 医学工作是一项性质特殊的工作,医学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疾苦患者,医学生未来工作的直接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作为一名医者,我们的行为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牵系着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中医药人才,不仅医术要精,更重要的是思想觉悟要高,道德品质要好。 近些年来各种医患纠纷也时有发生,加上现在的医学生即未来的医生大多都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且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直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百般呵护,只求付出不求回报,这种“无限责任”的关心、呵护,使他们一方面变得自我意识很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对周围的任何事表现出漠不关心,缺乏基本的责任感。面对这种现状,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搞好医学专业教学,又要加强学生的医德教育。在这方面,唐代名医孙思邈堪称典范,他的《大医精诚》至今读来仍不失借鉴意义。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风尚方便,我们不光可以通过讲述历代名医高尚的品质激励学生学习效法的方式,还应当注意做到身体力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仅仅进行口头教育是不够的,以实际行动在学生面前树立学习的榜样,威力才是无穷的,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医论文:浅谈生态文明和中医药学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 中医药学从我国古代有文字出现的时候就有记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理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了神奇的医疗效果。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医疗体系,但现在大多数已经消失,被现代西方医学所取代,中医药学作为少有的独立医疗体系能与现代医学并存,并且发挥着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与其以人体生理平衡为基础,不断继承前人成果,并充分吸收各个时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逐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密切相关。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态文明建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国生态文明的进步[2]。 把人体健康与生态平衡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寻找联系,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早在春秋时代,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还把疾病的发生归诸鬼神祟蛊,中国的医学家就已经认识到人体的病患与饮食起居、喜怒哀乐有关,后来又有医生用自然界的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失和来解释病因,这曾是当时世界医学史上最先进的病因观。在这种病因观的影响下,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能对人体产生作用,从中寻找良药祛除病源也就成了当时医药学家的主要工作。 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称为生态系统,正常的生态系统中,系统各部分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上相互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与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一样,充当着消费者的角色,一旦人类的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甚至出现人类的灭绝。中医药学的实践就是把人体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如果人体内部各种生理活动正常进行,健康状况良好,就处于平衡状态,当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起作用导致正常生理活动被破坏,开始的平衡被打破,疾病就随之而来,各种治疗药物和方法都是为了弥补这种平衡。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了藏象、经络等生命活动现象,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以及病态过程中互相抗衡的“正”、“邪”两种力量的存在,穴位是调整功能的枢纽;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精神因素,即内在因素;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大类,包括细菌病毒是致病的外来因素。气血是全身的动力,还有内外因等等,这些都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的功能因素。《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两部经典医书正是在前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产物。在中医思路与方法的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收集到的有意义的症、脉、舌象等信息确定患者的“证”,再通过对“证”的辨证施治,确立不同的个性化治疗方法,这与当今许多西医学家提出的个性化治疗非常一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阴阳”、“五行”等概念,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治法治则等一整套独特的治疗概念、理论体系都无一不体现出中医学注重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医用药的方剂中讲究君臣佐使,每一个方子都有不同的配伍原则,其内在也是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意义,每一种药物都有其治疗作用和副作用,针对疾病的主要药物为君药,为了辅助君药达到更好的效果的药物称为臣药,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称为佐药,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称为使药。君臣佐使四类药物的相互影响,给人使用后就能帮助人体尽快恢复生理平衡,疾病自然消失。 西医采用了很多化学药物,生产工艺中有很多污染问题,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与化学药物不同,中医药的原料都是自然界可再生资源,并且以植物为主,这与人类的饮食习惯一致,也符合现在比较热门的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的理念。现在很多人在饮食中都注意食用适合自身保健作用的有药性的食品,比如鱼腥草、马齿苋、山药、枸杞等药物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这对于我们提高全民素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很有益处。对于很多新出现的疾病,西医很难在短时间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中医药学在中国防治非典和现在肆虐全球的H1N1型流感的应用极大的作用,对于突发的疫情,中医药学工作者及时提供了相应的处方,避免了很多易感人群感染疾病的机会,给疫苗的研发机构争取了时间。 生态文明主要是以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经济的目标,医药学作为社会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至关重要。中医药学发展到今天,为了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医药文化带给人类的健康,我们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一方面,在中医药学理论和西方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地从传统中药中选择具有良好临床效果的中药对其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寻找植物中真正起作用的成分,运用先进的监测分析方法对其活性和质量进行监测和监控,开发出更多的源于可再生资源的新药;另一方面,将中医药学理论中的精华与西方医学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病人的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最大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医疗上的花费,相应的提高了经济效益。中医药学现在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中医药学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很适合现阶段的社会环境,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护我们的环境是中医药学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随着生态文明与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它必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论文:中医教育对傣药学发展的实用性 1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傣药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1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教学是中医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傣药学作为一门经验医学,是几千年傣族人民与疾病抗争的经验总结。傣药学学生的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其专业素质中的重要方面,而实践教学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而设定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技能实验室,二是临床教学基地。通过加强傣药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加强傣药学临床基地建设的指导,强化临床教学管理,全面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与水平。 1.2积极加强实践教学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环节。2012年出版了《傣药学》等相关的专业教材,《云南省中药材标准》也已出版了傣药篇,并制定了一部分傣药的质量标准,《云南民族药志》也收录了一部分傣药的常用药方。傣药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在已不同的形式完善已有的理论体系。建议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方筹集资金,筹划、组织并出版傣药学实训教程,以推进傣药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1.3构建具有傣药学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早期在基础课阶段就安排临床见习,中期临床课学习阶段进行临床一体化教学,后期毕业实习阶段在完成各科临床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导师学术经验传承。实践环节的安排,不拘泥在临床和实验室进行,也可通过典型病例的录像讨论、临床医疗远程观摩、学生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接触患者、接触临床,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三基”要求,明确实训、实习目标。优化实训、实习计划,编写实训、实习手册,做好实训、实习的各项管理工作,全面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 1.4探索开放教学实验室的创新模式 傣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和掌握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真正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目前教学计划内实验实训课时不足,部分实验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主动性需求等问题,建议根据傣药学实验实训类课程的特点,改革和探索具有傣药学特色、有效率的创新性实验室开放模式。开放实验应包括以下项目:①实验课内选做的实验实训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进一步强化实训。②学生自主选题的综合性、设计性、拓展性实验实训项目。③大学生创新性、研究型计划实验项目。④由学生承担的教师科研项目的部分子项目。通过教学实验室开放新模式的实践,全面调动学生及老师参与实验室开放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了实验室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率,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 傣药学的学科专业建设,涉及到学生的实习和就业。要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是学科的建设目标。学生的见习期短,实习范围有限,不足以满足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加长实习期,实践和理论的学习时间能够合理分配,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岗位得到锻炼,这就需要有全方位的实习地点可以提供实习机会。云南中医学院先后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民族医药研究发展中心、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傣医医院、云南省傣医妇科专科和民族医药学院等机构;在技术支撑平台方面,拥有云南省高校“民族药现代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民族医药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基地、云南省民族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识药认药方面,也在积极建立傣药种植基地。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构,规范、科学见习,及早强化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内联外引,加强傣药学师资队伍建设 傣药学是临床学科,除了课堂讲授外,还要进行学生临床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具有较高的辨证论治水平,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具体病例及自身的临床实践,让学生了解傣医理、法、方、药如何有机地结合运用于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傣医辨证论治的规律和方法。目前,傣药学学科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临床、教学、科研队伍,有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6人。其中博士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今后,应该制订行之有效的培养措施,继续鼓励年青老师攻读在职研究生、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学习班、外出进修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青年老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提高他们参与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使师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绩效考核办法,鼓励更多的专业老师加入学科教学的队伍。此外,应有针对性地聘请实务部门的专家及海外学者和专家为兼职教授参与学科建设,打造一支一流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总之,在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傣药学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 任务,需要每一位傣药学教育工作者去努力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傣医药临床教学质量。 中医论文:中医药教学的情况及策略 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多数学生做作业不认真,从网上直接下载,相互抄袭,有甚者直接复印其他同学的作业,迟交作业或不做作业的现象普遍。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代考、夹带、抄袭、传纸条等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管”方面的现状管理模式难有突破高校成人教育除了采用业余、函授等学习形式具有成人教育的特色外,其他管理模式均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如集中式教学、强调授课学时和出勤情况、考核形式单一等等,忽视了成人学生的特殊性。管理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目标不能仅限于懂专业、懂教育教学规律、懂教育管理工作,而是要具备相当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具有学习新业务的精力和能力,在优化管理方法上具有研究能力,会管理、会综合、会协调,能协调全局并能全方位工作,这样一支多功能型的管理队伍才能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不够虽然高校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处理一些教学管理日常事务,但在应用某些软件系统上力度还不够,尤其在使用教务管理系统上还不能尽如人意,不能保证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实现信息化处理。有的高校成人教学和本科教学共用一个教务管理系统,这样不能完全适合成人教学的特点。因此高校应投入一定的资金和精力开发成人教育网络化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将教学、教务、学籍融为一体,独立使用,与本科教学相分离。 因此任课教师首先要重视成人教育教学工作,发扬热爱成人教育、勇于创新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现代成人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学习有关成人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成人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从事成人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为此学院可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或开展成人教育授课业务技能比赛,教师通过这些活动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更好地服务教学[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成人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任课教师应把理论课限制在“必需”、“够用”的范围内,加大实训课的比例,由传统的讲授为主向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注重实践操作的教学形式转变。教学过程中可尝试问题导向式教学法(PBL),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课后教师可将讲课课件传给学生,引导学生继续自学,再通过电子邮件、QQ等方式与学生互动讨论,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时加以反馈和指导,以便学生能切实提高自身学习效果[2]。开发一套符合成人教育特色的教材结合成人学生业余学习、基础差等特点,普通本科教材根本不适用成人教育教学,应开发出一套适合成人学习的教材,教材内容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力求“浅、简、低、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配设同步习题册和助学光盘,以便学生能有效理解与应用所学知识,并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工作岗位上活学活用。 建立健全教学监督与评估机制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应合理制定质量标准、可行的评估实施方案和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一套适合成人特点的教学监督与评估机制,聘请一些业务能力强、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领导组成教学督导组,实行督导、听课制度,每学期定期检查和评估教学环节,召开任课教师、学生座谈会,并根据评估和反馈结果加以总结、改进。此外可建立奖惩制度,在每门课程结束前,学院组织督导组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通知教师所在院系,对考核优秀的教师实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取消其成人教育任课资格。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学院应注重成人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必要时可增设一门思想教育课程,帮助学生端正其思想认识、学习态度与动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摆脱那种认为取得证书更重要的目标定位,进而增强其组织性、纪律性、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减轻教学管理工作的压力。提高学生的出勤率根据成人学生的特点,学院要合理安排上课时间,严格考勤制度,采取任课教师点名、管理人员抽查制,以及增大出勤分占课程总成绩比例的成绩评定方式。同时采取相应的考试资格制度,对出勤率未达到此课程规定课时30%的学生,将取消其此门课程的考试资格,从而督促学生按时到校上课学习。 严肃考风考纪一方面采取多样的考试形式和方法,考题着重于应用,不拘泥于书本中死记硬背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考试过程的管理,严格考场纪律,按标准安排考场和监考人员,加强巡考,以避免出现作弊现象,对作弊、代考等违纪行为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树立服务的管理理念,加强信息化管理手段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一所高校教学秩序的有效运行和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需要依靠一支精通业务、有创新思维、协调沟通能力强、信息化管理水平高的管理人员队伍。因此,管理人员要切实做好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理念,为学生着想,为师生做好各项服务。其次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善于总结,勇于探索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优化教学管理理念。再次要学习一些现代管理学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方法。推进管理制度改革高校应从成人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调研,制定全面、丰富、多形式的管理方式,管理人员通过班主任、 班长双重制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建议,不断改革与完善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与学籍管理制度,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顺利运行[3]。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高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逐步形成成人教育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首先要重视校园网站建设,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通知、新闻、政策等信息,另一方面将所讲授课程制成网络课件,实现开放式教学,学生可随时点播、观看及下载课件内容,以满足自主学习的需求。其次通过BBS、电子信箱、QQ等形式,方便师生间互动与交流,同时征集学生对日常管理的一些意见和建议,然后加以研究探讨和总结,促其改进。再次增加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如教务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的使用,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发一些适合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软件系统,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便捷性。 中医论文:对于中医证候研讨及思考 近年来医家对MCI中医证候及其分布的研究进展 近几年来中医证候的研究主要是在其分布规律方面进行的,众多研究者按照相关的MCI诊断标准在临床中收集MCI患者病例,然后再按着一定的标准进行纳入和排除,整理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得出MCI中医证候分布的规律。现代研究中,田金洲等[9]依照中医证候诊断量表及诊断标准将MCI中医证候分为7个证候,即肾精亏虚证、痰浊蒙窍证、瘀阻脑络证、阴虚阳亢证、热毒内盛证、腑滞浊留证、气血不足证,按照相关诊断标准从北京7个社区里纳入543名研究对象(包括MCI患者159名,AD患者171名,正常对照组213名)进行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肾精亏虚证(67.6%)是MCI的最常见证候,其次是痰浊蒙窍证(40.9%)和瘀阻脑络证(35.2%),阴虚阳亢证(34.0%)、气血不足证(25.2%),但是MCI组、AD组、正常对照组3组比较,气血不足证并无统计学差异。杨志敏等[10]参照相关诊断标准,纳入研究对象98名(MCI患者44名,正常对照组54名),将98名研究对象从肾虚证、脾气虚证、心血虚证、痰浊证、血瘀证、肝郁证等6个基本证型进行辨证分析,研究发现心血虚证(54.2%)和脾气虚证(50.0%)在MCI证型分布中的重要性,这是前人的研究很少提到过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研究发现肾虚证(79.5%)、血瘀证(52.3%)、痰浊证(43.2%)是MCI的常见证型,但是与正常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故本研究提示心血虚证、脾气虚证是MCI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此亦与古代对于心脾两虚证健忘的认识相一致。朱蔓佳等[11]通过参照目前国际公认的MCI诊断标准,筛选出252例MCI患者,运用1997年田金洲等制订的辨证量表确立五种证型,并根据量表评分进行辨证分析五种中医辨证分型中,以肾精亏虚证最为多见,143例,占56.7%;其次是气血不足证107例,占42.5%;再则是痰浊阻络证65例,占25.8%。其中单纯虚证120例,占47.6%;虚实夹杂证80例,占31.7%;单纯实证52例,占20.6%,研究提示MCI病属本虚标实,以肾精亏虚为主,其次为气血不足,兼痰湿血瘀等,治疗以健脾补肾益气为本,祛痰活血通络治标。三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张艳萍等[12]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提出的老年期痴呆中医辨证标准,结合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特点拟订MCI中医证型3个,即髓海亏虚型、痰浊阻窍型、气滞血瘀型。对128例MCI患者进行研究,发现128例患者中髓海亏虚症状者达121例(94.5%)。虚实夹杂证45例,占35.2%(髓海亏虚兼痰浊者28例,兼血瘀者7例,兼痰浊及血瘀者10例);单纯痰浊阻窍者5例,占3.9%;单纯气滞血瘀者2例,占1.6%。研究提示髓海亏虚证为MCI的主要证型,髓海亏虚为其本,痰浊、血瘀、毒邪互结为其标。肝肾亏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神明失用是MCI的主要病机。 讨论 通过诸多古代医家的论着可以看到,古代医家对于“健忘”(MCI的中医范畴)的论述众多,总结起来共有7个方面,即肾精不足、心肾不交、心气血亏虚、心脾两虚、瘀血阻络、痰迷心窍、气郁健忘。但古代医家对于各方面的分布规律缺乏科学的研究和论述。近年来MCI证候研究者结合众多医家的临床实践,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MCI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本课题组曾在前期文献研究基础上[13],以中医证素辨证理论为指导,设心、肝、脾、肺、肾五脏为病位要素,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精亏、痰、瘀等为病性要素,以105例认知正常老人为对照,做151例MCI患者的中医常见证素临床调查,初步发现肾、心、精亏、气虚、痰、瘀等是构成MCI的常见证素,肾精亏虚证、心气虚证、痰浊证、血瘀证是MCI常见证型;并以培元化痰、祛瘀通络、和血益智立法,组成培元益智方,治疗MCI取得较满意的疗效[14,15]。且由表1可知,肾虚证、痰浊证、血瘀证、气血不足证(包括心血虚证、脾气虚证)在各组研究的MCI患者中都占有很大比例,且单一证型的MCI患者所占比例小,复合证型的MCI患者所占比例多,其他证型因为拟定的中医证型不统一,因而结果难以比较。研究提示临床中MCI患者以肾虚证、血瘀证、痰浊证、气血不足证(包括心血虚证、脾气虚证)为主且常相互兼夹。但是在诸多现代研究中,对于MCI证型及其分布仍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以下选取两例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论述。田金洲等[9]研究认为:肾精亏虚证(67.6%)是MCI的最常见证候,与AD组、NC组相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也显示NC组肾精亏虚证积分与年龄呈正相关。其次是痰浊蒙窍证(40.9%)和瘀阻脑络证(35.2%),阴虚阳亢证(34.0%)、气血不足证(25.2%),但是MCI组、AD组、NC组3组比较,气血不足证并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还提示痰浊蒙窍证(P=0.05)是MCI的危险因素,其他证型与MCI的危险率关系不大(P 0.05)。由此我们可知,肾精亏虚证是MCI的主要证型,痰浊蒙窍证是MCI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气血不足证在正常老年人中为常见证型,在MCI患者中并无特异性。但是杨志敏等[10]的研究却与田氏等的研究结果大相径庭。杨氏等认为:虽然肾虚证、血瘀证、痰浊证是MCI的常见证型,但是与正常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心血虚证、脾气虚证分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故心血虚、脾气虚或心脾两虚是MCI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心血虚证、脾气虚证或心脾两虚证是临床中常见的MCI证候类型。而肾虚证在正常老年人中为常见证型,在MCI患者中并无特异性。此种研究结果既往研究很少涉及,应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做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为早期治疗轻度认知障碍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思路。结合以上两者的研究及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笔者经过深入思考后,认为众多研究者对于MCI中医证型及其分布存在争议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条:①研究对象的收集存在问题:很多研究者只是在门诊、病房,而没有去社区进行研究对象的收集。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患者已患的非MCI疾病(已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对MCI的证型产生影响。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不统一、不可靠:虽多采用MMSE、GDS、ADL等量表测试,但是各自的分值划分不统一,且以上量表都是针对AD而设立的神经心理学量表,对于能否仅靠这些量表进行MCI的诊断得需进一步斟酌。③研究中所用的中医辨证标准的不统一、可靠性差:研究者常用的中医辨证标准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提出的老年期痴呆中医辨证标准,《中医证候诊断量表及诊断标准》,田金洲等制订的《血管性痴呆中医辨证量表》(SDSVD)等。以上标准大多是针对痴呆而设立的中医辨证标准,甚至有用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辨证标准来进行MCI的辨证,缺少统一的MCI中医辨证标准,其可靠性较差。④没有设立对照组:有些研究者的研究设计中病未设立对照组,因而容易将正常老年人常有的证型误认为MCI的特异证型。⑤统计方法,P值设定的不统一,因而导致统计结果的差异。 针对以上MCI中医证候及其分布研究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为进一步规范MCI中医证候及其分布的研究,研究者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注意增加社区MCI病人的收集,规范统一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制定统一的MCI中医辨证标准,科学设立对照组,尽可能的统一研究所用的统计 方法等。同时笔者还认为对于MCI中医证型的研究还可以另辟蹊径:从证素入手进行MCI中医证候、证型的研究。证素即辨证所要辨别的位置和性质,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16]。从证素入手,能从疾病的病理本质上进行辨证研究。将有关MCI的文献知识、专家经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相关数理方法,建立MCI证素辨证数据库,提取MCI证候的辨证权值,根据计算数值确定证型,可以使MCI辨证由经验性的模糊判别转变为较为清晰、客观的计量资料,从而为进一步进行MCI中医证候分型及其分布的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以上是笔者对于近年来MCI中医辨证及其辨证研究的一点思考,希望能给其他MCI研究者一些启发。综合上述古代论述和诸多现代研究,MCI中医证型可以归纳为肾虚证、血瘀证、痰浊证、气血亏虚证(包含心血虚证、脾气虚证、心脾两虚证)、热毒内盛证、腑滞浊留证、阴虚阳亢证、气郁证。其中肾虚证、血瘀证、痰浊证、心血虚证、脾气虚证、心脾两虚证为MCI患者常见证型。而对于中医证候及其分布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者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努力加以解决,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从而进一步得出更加精确统一的MCI中医证型及其分布结果,为对MCI进行早期有效干预治疗,延缓或阻断MCI进一步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奠定基础。 中医论文: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路探讨 摘要】 分析了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中药密不可分,临床疗效是中医实践应坚持的标准。认为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路应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发展整体优势,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医中药一体化发展;立足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疗效。指出中医药的现代化应建立自己的标准,以提高临床诊疗的可操作性和操作的准确性为依归。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 辨证论治 整体观 循证医学 蛋白质组学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工作有以下几个方向:(1)基因组学研究。国家人类基因组陈竺院士提出,我国将用已经掌握的人类基因组知识技术为平台,推动中医药的发展[1];(2)蛋白质组学研究。虽然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且目前多集中在对病理学、给药前后的生化指标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但已经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3)将现代医学中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解剖学等基础知识运用到中医的诊疗手段中;(4)采用实验室技术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上述工作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大胆探索。但实践证明,由于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的截然不同,所得结论并未使中医药理论体系昭然天下,反而让研究人员自己都感到更加困惑,甚而使研究进程逐步偏离了中医药的本身。因此,仍然不能称之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由此看来,在促进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某个"原则",而这个"原则"就是中医药自身独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也是其优势所在。 1 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1.1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两大特色,它们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指南。 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一方面注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的"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通过全身经络而互相联系起来,既反映整个生命活动的信息,又受其他各部分活动的影响,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另一方面中医注重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相统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诊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发展中医药学所必须继承的。在与现代生命科学的竞争发展中,只有坚持自己的特色,才能逐步吸收对方的优势而为己用,并最终超越对方。 1.2 中医中药不可分 目前有关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研究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就是把中药独立于中医学进行单独研究,也就是上述的实验室采用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探索方向。综观目前中医药领域,从教育的学科设置到院校的设立,都将中药设为中医学大专业下的一个分支学科,说明中药不应脱离于中医学独立存在。而将中药学更名为"生药学"的做法显然试图是把中药学从中医学中分离出来。 中医经典着作中确实有诸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本草专着,但只要浏览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些经典着作中都有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中医理论,甚至中医临床。所谓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实是同源的,也是一致的。脱离了中医学,就不是中药;脱离了中药的中医,也不再是真正的中医了。将中药独立于中医学将使学中医专业的人不认识中药,不知道中药理论和应用;学中药的人根本不懂中医,只能成为了药物化学、药物动力学的专家。 中医中药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试图将中药独立于中医进行研究的探索都不可能反映中医的本来面目,反而给中医药的发展设置更多的障碍。 1.3 临床疗效是中医实践应坚持的标准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医学均来源于临床实践,中医也不例外。要检验一种治疗技术、治疗方法、治疗思想是否可取,必须以临床疗效作为标准。 中医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产生了很多学说。经过反复的临床验证,有的得到了肯定,成为指导原则被记录到经典着作中;有的则被否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 "验方"、"验案"都是历史积淀的成果,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目前西医为主流医学,当然是因为其确切的疗效。回顾其发展历程,也是经过了这个临床实践的筛选过程,才逐步确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标准治疗方案。由于中西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两者能否最终达至结合甚至融合,仍然有待实践验证。如果因为中医的理论、治疗方案、治疗措施不符合西医的体系就以"不科学"为由对中医进行批驳甚至否定,就好比是医学上的"种族歧视"。 "科学"只是验证真理的途径,并不是鉴定真理的标准。如果以现有的或已知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进行"去粗取精",被"去"掉的"粗"也许就是中医的"精华"。 2 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实现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2.1 发展整体优势,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医 中医药学是以整体、辨证的观点去把握生命、健康、疾病与药物的关系,其特色是"天人相应"和整体调节。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医学的整体观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被当代科学所认识,甚至被认为是神秘的。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宏观整体优势与特色的发掘,重视解释证候、方剂乃至于中药等概念中有关的整体、系统、协调、整合等复杂性问题;应充分吸收、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的新成果,弥补自身不足。 可以说,中医药学是典型的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医药学方法论的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例如:复杂适应系统关于涌现的认识,可以考虑用来揭示方剂疗效机理、证候形成机理所包含的"多因微效"基础上系统的"涌现"。因为方剂疗效和复杂性疾病及其证候的形成,很可能是在微小的变动基础上系统"涌现"的结果[3]。 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对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将传统的中医治疗过程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相结合,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揭示机体内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从而阐释以宏观辨证、整体观念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通过对机体功能的体现者--蛋白质进行研究,可以直接发现由于药物作用而差异表达或特异表达的靶蛋白质,验证中医"四诊法"的科学之处[2]。 2.2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走"医药分离"的道路 从中医药现代化的多年实践来看,其基本思路是按西医科研模式,主要采取量化、直观化方法,通过动物实验与数据统计,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提取其有效物质,制成针对某一疾病的"新型中药"。但是,中药的重要理论是四气五味,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提纯后,它就不再具备四气五味等性能,不能参与中药处方的配伍,而应归于西药的化学成分范畴。因此,中药的现代化不能违背中医辨证立法、依法处方用药的原则。如果中药现代化走向简单模仿西药研究的道路,将使中药研究逐步失去自身理论基础、脱离特有临床经验体系的特点。其结果,不仅永远赶不上西药,而且将重蹈 "废医存药"覆辙,阻碍中医药学发展,难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中药不分家,必须清楚认识到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利用功能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经这些单味药或 复方药处理过的组织、细胞或体液表达的蛋白质组,并比较治疗前后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鉴定其中发生相应变化的蛋白质,从蛋白质组水平上对中药的多环节、多靶点调整作用进行研究,可揭示中药单方、复方的作用机制,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内在的配伍规律,这无疑是中医药走向世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已作出了一定的研究 [2]。 2.3 立足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疗效 医学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以临床为立足点。回顾中医的发展历程,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可以说,中医的生命力就是体现在临床实践中。在以阐明中医药治病机理为目的的探索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医药疗效如果得不到提高,即使机理再清楚也是徒劳。因此,切不可一味沉迷于基础研究,忽视临床实践。"纸上谈兵"不应为中医者所为。 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学的临床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观察和个案报道上。而且,中医对疾病证据的采集和分析多是从宏观入手,主观因素较多,对疾病的命名一般以主要症状为依据,缺乏系统性,难以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循证医学模式恰恰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弥补中医之不足。循证医学采取完全随机、对照、双盲的科研设计和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以降低研究结果的片面性,提高可重复性。 中医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是一致的,都是来源于实践又应用到实践。遵循此模式所得结论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因此,应大力提倡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中医的辨证论治研究工作,以期使可靠的治疗方法规范化、普及化,提高中医药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现代化应遵循中医自身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手段,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使中医药学从理论体系到临床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满足时展的需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需求,成为既具有中国医学特色,又具备当代科技水平的中国医学理论体系[4]。 目前,标准化、规范化、定量化已成为中医药学术创新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中医对病的诊断有自身的特点,对证的诊断则为中医学所特有。虽然西医的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些模式对中医的效果甚微,简单的"拿来主义"已经严重制约中医药前进的步伐。因此,立足于建立自己的标准,提高临床诊疗的可操作性和操作的准确性,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观察对照研究,才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出路。 中医论文:社区护理中应用中医护理的效果 【关键词】 中医护理; 社区; 居家护理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逐步建立、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社区护理的健康观、预防观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以其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能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1 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1],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1].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 应用现状 2.1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2].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2.1.1 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2.1.2 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3].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着,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2.1.3 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2.1.4 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2.2 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3 小结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中医论文:中医学专业学生教学改革的初探 1、措施 1.1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整合与优化现有课程,促进课程结构综合化。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保证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无谓的重复,采用精简、融合、重组等方式,优化现有中医和西医基础课程的设置,使专业基础课与西医七年制基本持平,略高于中医五年制;同时为了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使之正确认识两种医学体系,拓展中西医结合思路,适当开设桥梁课,如中西医学比较、中西医结合思路方法学以及沟通公共基础知识与医学知识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相关课程。 (2)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基础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是“源”和“流”、“干”和“枝”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引入一些中华文化的人文课程,如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中国哲学史,这样的课程比较有助于了解中医学本身的思维方式,更容易、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医理论知识,起方向性的导向作用。 (3)加强经典着作的学习。我国着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曾回顾历代名医的成才之路,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都重视《黄帝内经》等经典的学习与研究。精读中医经典,才能有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方式、较高的理论造诣、独到的临床见解和新颖的治疗思路,也才会取得较好的中医临床疗效。因此,在本科阶段增加“四大经典”着作课时(高于中医五年制),安排在基础课或临床课之后,并且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再次学习。 (4)将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医食疗学、中医预防医学等列为选修课程,这既可满足七年制学生加强应用型医疗知识的学习,拓宽中医临床知识面,又可解决由于学科设置过多,而争抢学时的矛盾。同时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特长,开设新型选修课,并尽力为学生提供套餐式的选择模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发展。 1.2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我校将CAI以课题形式立项开发,5000元/项,目前CAI课件已有180余个。在CAI中纳入常用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常见手术影像资料,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案例。案例来源于各教学医院病案室、教科书、网络。学生可以在CAI课件中学习各种临床诊疗操作技术、观看各种手术的影像资料、学习处理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疑难病并可进行模拟考核,增加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避免了考核方法的单一。 1.3推行半开放式教学 半开放式教学,是早期接触临床,增加见习比例的教学方法改革途径。增加见习时间,加强对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具体方法:①教师备课,选择病例资料并精心设计问题。②课前将病例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查阅文献。③学生模拟临床医师分析病情并提出诊疗意见。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病房进行床旁带教提问。⑤教师对见习的相关疾病进行具体讲学,并组织病历讨论。 1.4运用标准化病人考核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继出台,学生在病人身上进行临床诊疗操作已经不可能。要想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只有通过模拟医院引入标准化病人(即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患者,经培训后能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师三种功能的人)。他们可以无体征或有真实而恒定的体征,或模拟多种病史体征。学校每年轮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寒暑假期运用标准化病人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诊疗方案制订等临床技能操作训练及临床技能操作考核,从而打破考核方法的单一。 1.5加强临床实践教学 “5+2”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增加了半年临床实习时间,加强了临床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临床技能的培养,有助于临床科研能力的提高。 1.6设立七年制论坛基金 为了培养七年制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和活跃学术氛围,设立七年制论坛基金。每季度一次由高年级七年制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及研究结果,或介绍与本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最新进展,师生之间及高低年级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专家点评。每年一次邀请校内外着名专家参加,介绍某些疾病有关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围绕中医的特色优势进行讲解。对有创新性、可行性、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给予七年制论坛基金资助。每年招标一次,研究周期为一年。 1.7建立优胜劣汰和学制互通制度 七年制学生在第十学期本科毕业时进行第一次分流考核,对不合格的学生不进入硕士学习阶段,编入五年制相应班级中,按五年制要求毕业。这一阶段强化的是“五、七”分流。其次在第十二学期结束前进行第二次分流考核,通过者进入课题研究和 论文答辩程序。不通过者有两方面选择:一是仍可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但要求继续学习,须延长学制一年;二是按五年制要求以学士学位毕业。在五年制层次学生中选拔优异的学生进入七年制层次学习。这种优胜劣汰、学制互通制度培养了七年制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2、结语 七年制中医人才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特别需要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各高校应高度重视人、财、物的重点投入,大力改革,不断探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思路,努力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好、基础深厚扎实、发展潜质优秀、具有硕士学位水平的高层次临床研究型中医学人才。 中医论文:运用中医理论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关键词】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原则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它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现代的整体护理模式与中医护理有着十分相似的内涵,在中医院开展整体护理的目的就是要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护理,以进一步丰富整体护理的内涵。 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是指肢体在创伤后发生的肢体的骨和筋膜封闭的筋膜间室内因组织压升高,导致间室内容物,主要是肌肉、神经、血管发生病变和缺血性破坏的综合征,是临床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创伤综合征。 通过理论联系具体病种,笔者浅谈运用中医理论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5岁,民工,因骑自行车过马路时与摩托车(车主发生事故后逃逸)相撞致左胫腓骨双骨折1天,未及时就诊而导致左小腿极度肿胀疼痛,入住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9.3 ℃,血压90/58 mmHg,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 min,轻度营养不良,左小腿极度肿胀,其外后侧各有10 cm ×3 cm 皮肤缺损,部分组织变性坏死,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左下肢活动受限,左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诊断为左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左胫腓骨骨折。入院后行创口扩大清创+石膏托外固定术、抗感染、脱水、高压氧等治疗28天,创面瘢痕愈合,左下肢能主动活动,申请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护理评估 根据Gordon的十一种功能态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及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找出健康问题的反应,制定护理计划,因人而异地实施护理。对于该患者,重点是评估患者小腿肿胀和疼痛程度、体温升高及经济情况等,根据收集的资料,确立护理诊断主要是:(1)疼痛;(2)体温过高;(3)焦虑、恐惧;(4)躯体活动障碍;(5)组织完整性受损;(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7)知识缺乏;(8)自理缺陷;(9)有废用综合征的表现:OCS。 2.2 护理目标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疼痛及身心不适减轻或消失;(2)体温降至正常;(3)焦虑、恐惧减轻或消失;(4)患者躯体能自主活动;(5)皮肤缺损能愈合;(6)维持足够的营养以促进创面愈合及骨质生长;(7)增进自我护理及保健知识;(8)患者生活能自理;(9)患者OCS症状消失。 2.3 护理措施 2.3.1 生活起居护理 古代医家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就提出“三分治疗,七分休养”,休养包括生活、起居、饮食等多方面因素。对于该患者,就需要做到:病室环境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制动患肢,减少伤肢活动,患肢不能抬高,不能按摩,以免加重缺血。术后由于伤口敞开不缝合,有条件应住单人房间,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同时,应嘱患者按时作息,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做到起居有常,以增进病人机体正气,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 2.3.2 情志护理 由于患者突然遭受强烈的创伤,对以后的工作、生活有较多顾虑,思想包袱沉重,精神、经济压力很大,甚至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历代医家强调心性的修养、情志的调适,因此,做好情志护理,调畅情志气机,对疾病的康复非常重要。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以安慰、鼓励和支持,并解释病情,说明情志、气血与疾病康复的关系,鼓励患者排除杂念,通过各种方式调节生活,转移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一切不良因素的刺激,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2.3.3 饮食护理 《金匮要略》曰:“所食之品,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补体,害则成疾”。也就是说,根据疾病选择食物,促进机体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疾病的早期,应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膳食,宜食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的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奶制品,少食多餐,忌油腻,少食酸辣及刺激性食物;在疾病的后期,可以通过饮食加以调养,以助早日康复,《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也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病人出院时,应向患者解释饮食调理与骨折愈合的密切关系,强调“食药同性”,以促进骨折的早日愈合。因骨折后期,久病必虚,根据中医虚则补之以脏养脏的原则,又肾主骨,肝主筋,因此,应指导患者适当多吃一些动物肝(肾)脏和胡萝卜、禽、蛋、瘦肉、水果之类以滋养肝肾、补益气血。 2.3.4 病情观察 入院后仔细询问病史、症状,并详细检查。局部观察的方法包括:望、触、动、量。望:患肢有无肿胀、瘀斑及张力性水疱,足部是否存在红肿、青紫及大理石花纹;触:小腿皮肤张力,足部皮温,足背部、足底部感觉,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动:足趾有无被动牵拉痛;量:测量小腿周径,每30 min 1次,观察肿胀是否加重。全身观察: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尿液,尤其是尿液的量、颜色,并定期测体温每日4次,记录血常规、尿常规、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合理使用抗生素。密切观察动脉搏动和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如发现患肢末梢温度降低、发绀、麻木、疼痛等逐渐加重,首先应考虑是手术减压不彻底,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延误治疗时机而造成截肢,甚至危及生命。注意石膏托敷料的松紧度,每天检查露在石膏托外面的皮肤。观察石膏托敷料上的渗血,若有血迹用笔作标记并注明时间,发现血迹扩大报告医师,每日用手指蘸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和石膏边缘处。 2.3.5 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OCS最早出现的症状,临床上患肢疼痛的主要特征是深部、广泛、无精确定位、进行性剧痛、烧灼样传向肢体远端,肢端的趾关节被动牵伸痛,术前应充分做好切开减压的准备并使用镇痛剂;术后切口疼痛剧烈者可针刺足三里、内庭、合谷等穴,还可使用镇静止痛药,评估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 2.3.6 功能锻炼 加强肢体锻炼,注重功能恢复。护理人员应认真指导患者在疾病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功能锻炼,这也是出院指导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吕氏春秋?季春记》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功能锻炼就是通过合理的运动以促进机体的气血运行,经络的通畅调达和脏腑的功能协调,达到筋骨强壮,加速骨折愈合的目的。本病的功能锻炼以治疗性运动为主,维持及恢复关节功能,防止肌萎缩,预防后遗症。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先做伤处上下关节处的活动和肌肉舒缩运动,这既有利于消肿,又可为将来的功能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术后当天即进行锻炼,主动活动为主,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采用“Tens法则”,收舒各10 s,10次为一组,10组/d[1],并根据病情的逐渐好转适当增加力度与数量。 2.3.7 健康教育 在整体护理中,将健康教育贯彻于护理活动的各个阶段,体现在患者从入院、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康复锻炼到出院都有责 任护士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健康教育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做到防治结合,以防为重。帮助患者寻找健康最高水平的行为,以改善、保持和促进身体的健康,避免生活中的失衡、疾病和意外,祖国医学强调“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所谓“未病先防”是指通过精神调养、合理饮食、良好的环境,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防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就是对疾病变化要有充分的估计,如患者骨折后就要及时就诊,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这样才能尽量减少伤害。 3 护理评价 中医骨伤科的患者伤处虽属局部,但与整体关系密切,在肢体遭受损伤的同时,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随之紊乱,一系列临床症状接踵而来。在施护过程中,从整体出发,找出致病的原因,提出准确的护理问题,制订出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在整个疾病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中医理论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28天以来,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病情及病患的个体需要施护,做到重点突出、易懂易记、因人施护、因人施导,使患者懂得自我护理的科学理论,并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浅谈建筑节能能源审计:关于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审计之浅见 摘要:针对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进行剖析,探讨建筑能源审计的相关内容,简要介绍了建筑能源审计的评价标准以及方法。最终对国内的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现状给出了一系列的对策。文章将有助于推动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的相关事宜,为合理且有效地开展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审计给出了可行性依据。 关键词: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研究分析 伴随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型公共建筑的数量逐渐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能源管理与建筑节能中暴露出的大量问题。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本身作为建筑节能管理以及服务的新举措,已逐渐变成政府相关系统管理大型公共建筑能耗以及节能的核心措施。利用建筑能源审计,将能够通过分析建筑能源利用模式与能源利用率,对被审计建筑的能源分项计量以及节能改造进行辅助以及指导。 1.建筑能源审计的概念 1.1.能源审计的核心概念 建筑能源审计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上实施审计管理。一般来说,宏观角度的建筑能源审计是以政府相关系统为核心的,主要指的是政策法规的制定,在建筑设计里以节能为标准,对项目的节能实施审核、测定以及监管;微观角度的能源审计,则指的是建筑节能的核心措施及模式,其通过对建筑物的正常运行以及用户耗能因素进行能效审计,并通过能效提升以及完善节能,最终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目前建筑能源审计以微观角度为主进行能源管理,从环境测定、能源管理等相关方面实施审计。 1.2.能源审计的核心框架 为提升建筑能源管理效率,更为深入地节约能源、减少水资源浪费、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民用建筑能源管理规定》、《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要求,借助于建设系统的统筹计划,由当地政府组建建筑能源审计小组进行领导,安排专家与管理部门实施建筑能源审计。 3.建筑能源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 3.1.评定标准的选择 按照建筑能源审计的核心理念,建筑能源审计的评定主要涵盖了能源管理、环境检测、现场检测、用能测评等多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关系到许多的评价因子具体标准。 3.2.能源审计评定措施 建筑能源审计涵盖了大量指标。各指标的评定措施中又涵盖了定量测量、定性评定以及统计计算等相关环节。目前主要利用的评定措施主要有李克特量表、虚拟变量还有定量测量等。在评价统计过程中,如果只用其中的一种方法,很有可能造成评定结果的过度主观。因此评定标准体系里应尽量使用多种种方法实施统一测量计算,防止偏颇,从而提升评定结果的正确性。 4.对建筑能源审计的相关建议 4.1.深化政府职能介入 建筑能源审计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具有较大的社会责任,对加强节能减排、提升能源管理起到基础作用,也是落实国家政策及社会能源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因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必须被提升到政府管理和社会职能的层面,必须获取政府管理机构的政策法规、执行力等方面的有力支持。通过政府职能的介入和管理,可以在全社会更有效地推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工作,提升能源节约,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2.完善能源审计过程 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审计要深化全过程管理。譬如制定大型公共建筑单位能源管理方面的相关制度,构建明确及容易操作的能源管理架构,让能源管理有章法,规范建筑能源审计的评定硬性指标,保证被评定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审计结果有其依据,提升能源审计结果的公开性、透明性。还有在能源审计过程中以政府管理系统为核心,引入第三方能源审计服务机构实施评定,从而促进能源审计工作的合理运转。 4.3.吸纳专业精、素质高的能源管理人才 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的有效性主要依附于个体。所以,为提高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相关部门及能源审计系统都要吸纳专业精、素质高的能源管理人才,这样的好处是能够提升建筑管理部门实施能源管理的效果,还能够提高能源审计执行的合理性及客观性。 结论. 总而言之,能源审计就是一种监督的机制,同样也是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管理及节能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国内市场机制运行的环境中,能源审计工作还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工作前景是十分开阔的。在将来,国内能够将能源审计评定归入到法律之中,并完善能源管理评定机制及体系,从更高的层面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管理实施评定,以大型公共建筑为切入点,推动既有建筑改造,促进社会整体节能减排的进程,从而提升国内建筑用能效率。 浅谈建筑节能能源审计:建筑能源审计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将建筑能源审计的方法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相结合,解决了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单一,整体观不强的现状。同时,具体分析了建筑能源审计在整体改造和局部改造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建筑能源审计;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作用 引言 能源审计为建筑能效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建筑能源审计的目的是计量建筑物的能耗和能源费状况,检查建筑物的能源利用在技术上和在经济上是否合理,诊断主要耗能系统的性能状态,找出建筑的节能潜力,确定节能解决方案。 一、建筑能源审计释义 建筑能源审计是建筑能效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建筑节能的科学管理和服务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对用能单位建筑能源使用的效率、消耗水平和能源利用的经济效果进行客观考察,对用能单位建筑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对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消耗水平、能源经济和环境效果进行审计、监测、诊断和评价,从而发现建筑节能的潜力。通过建筑能源审计,有利于政府了解用能单位贯彻国家能源方针、政策、法令、标准情况与实施的效果;便于准确合理地分析评价本地区和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和水平,用以指导日常的节能管理,以实现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情况的监督管理,保证国家能源的合理配置使用,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持续地发展经济。 近年来,我国在全国各省市相继开展建筑能源审计工作,各省份相继出台了建筑能源审计的管理办法,对建筑能源审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操作。如浙江省从2008 年下半年起,决定对各类型建筑的能耗实施能源审计,每年对能效高的典型建筑按类型各选取不少于3 幢作为标杆建筑进行审计;每年对各类型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排名前20%的建筑以及所有能源审计建筑进行公示。同时,每年在各类型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排名前50%的建筑中选取高能耗建筑进行能耗诊断,开展节能改造示范。北京市政府规定,从2010年起,北京市公共机构和大型公共建筑应当安装能源消耗计量装置,实行能源审计制度。出台的新办法要求,将在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5000 吨以上不满1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中指定重点用能单位,这些单位每年3月底上报能源利用状况。经市有关部门审查后,对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节能措施不落实、未完成年度节能考核目标、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重点用能单位,责令实施能源审计,并限期整改。与此同时,其他省市也都在不断加大建筑能源审计工作。 二、建筑能源审计所解决的问题 建筑能源审计是对建筑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调查、监测、评价的过程。建筑能耗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建筑基本信息、建筑能源结构及能源账单、建筑能源管理文件、能源技术文件(竣工图和计算书、能源设备信息、数量以及运行状况)、用能设备现场调查、建筑能耗指标分析和建筑节能建议评价。 通过建筑能源审计,可以得到建筑中暖通空调、照明、办公、电梯、热水等用能设备的能耗指标和用能比例。并通过对建筑各用能系统使用情况的调查,了解建筑用能水平,查找建筑用能不合理的地方,提出建筑能源审计报告,也可称为“能耗体检单”。 建筑能源审计的目的是指导节能改造和运行,建筑业主更希望得到的是《能耗体检单》。从《能耗体检单》上业主可以知道建筑哪些部分是能耗大户,哪些部分改造的效果最好,并配有对应的节能改造潜力经济分析。只有有了“能耗体检单”,才能让公共建筑业主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有选择地对建筑进行改造。 三、能源审计的计算方法简述 1、分项能耗的拆分方法 (1)分项能耗的计算 当建筑有分项计量,可采用分项计量的结果。当建筑内没有分项计量措施时,分项能耗的数据可采用变配电系统原理图及运行记录,设备运行记录,主要设备、主要支路的现场实测能耗,设备铭牌信息,建筑物典型年工作日、非工作日天数等信息统计得到。 (2)分项能耗计算的检验 分项能耗平衡检验,以能源账单的总能耗信息为依据,分项能耗和总能耗的偏离率不应超过15%。 2、其他方法 (1)在得到分项能耗的基础上,可采用软件模拟的方法对建筑物进行能耗模拟,并通过修改建筑围护结构性能参数优化其改造策略,深化能源审计工作。 (2)对部分分项能耗较高的分项进行专项审计。可采用现场检查、现场测试等方法,为建筑的节能改造提供依据。 通过以上的工作,可以得到建筑的能耗水平和重点分项能耗部位,并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造。下文通过两个案例说明建筑能源审计在建筑改造中的应用。 四、案例分析 1、南京某科研楼的建筑能源审计案例 该建筑为南京某研究院科研楼,建于1976年,建筑共六层,建筑面积5400m2, 占地面积约900m2,框架结构,建筑体形系数为0.29。2008年对其改造。表1为该科研楼改造前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表1 科研楼改造前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通过对现场的能源审计结果如表2。 表2 科研楼改造前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通过分析,改造内容如表3。 表3 项目节能改造增量成本计算 改造后年单位面积节约用电量约22 kWh,按照综合电费0.85元/m2计算,建筑每年度节约电量约12万度,年节约费用为10万元。按照项目节能增量成本69.5万计算,改造项目增量成本在7年内基本可以完成回收,经济效益明显。 2、某宾馆建筑能源审计案例 该五星级宾馆楼层数为22层,建筑面积29948.48m2。建筑主要用能类型是电、柴油、天然气(厨房)和水。 (1)审计结果 通过对饭店的审计发现,厨房和热水使用的能耗之和占总能耗近50%。因此审计后就将此信息反映与饭店方,并为其提供了改造建议。 (2)改造内容 ①锅炉房蒸汽冷凝水回收改造:目前冷凝水无法回收,建议改造冷凝水回收系统。②改造厨房灶具:采用节能型燃气具。 (3)改造结果 改造工程简单,周期短,不影响饭店的正常营业。通过以上两个重点区域的改造,直接降低厨房和热水能耗40%~50%,可降低饭店总能耗的20%~25%。 结束语 通过建筑能源审计工作,对建筑进行整体改造,并将模拟、经济分析整合进能源审计报告中。通过前期的科学合理分析,为最终达到既定的节能目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结果显示改造效果良好,达到了整体改造目的。建筑能源审计工作作为既有建筑节能监管体系中的一环,为既有建筑节能的推进提供了方法。进一步可加大二者的紧密联系,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科学、高效、快速发展。 浅谈建筑节能能源审计:北京某商厦建筑能源审计与分析 摘要:通过对北京某商厦能源审计入手,对的能源消费状况、管理水平、利用效率、消耗指标、财务过程、综合利用进行检查、测试、诊断、咨询和评价,排查节能障碍和浪费原因,查找节能潜力,提出EED整改措施,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能源审计;消耗指标;测试;诊断 一、项目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科[2007]245号)等文件精神,为提高建筑能源管理水平,进一步节约能源、降低水资源消耗、合理利用资源,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运行节能管理为突破口,建立既有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提高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整体运行节能管理水平,对既有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实行建筑能源审计。 建筑能源审计是对建筑节能的科学管理和服务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对用能单位建筑能源使用的效率、消耗水平和能源利用的经济效果进行客观考察,对用能单位建筑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对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消耗水平、能源经济和环境效果进行审计、测试、诊断和评价,从而发现建筑节能的潜力。建筑能源审计是研究制定能耗公示、用能标准、能耗定额和超定额加价等制度,并进一步在建筑领域推广能源服务和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改造机制的基础。 二、能源审计与分析 本次审计总建筑面26959m2。空调面积约为2.2万m2左右。 总体信息表见表1,以下章节将具体从围护结构、供暖空调通风系统、给排水系统以及配电系统进行详细描述。 表1 商厦总体信息表 能源计量方面,电力和水的一级计量都相对比较完善;生活热水及供暖制冷系统由于由自身设备提供,所以无分别计量,建议各自增加计量装置,以便以后做能源消耗核定时有准确数据可供参考。按照公共建筑用电分类计量技术要求,对已建项目按照空调采暖、照明及室内设备类、综合服务类、特殊区域类、外供电类进行分项计量。就目前的情况,计量情况已经很完整,但仍不能满足分项计量的要求,建议增加计量表,来达到上述要求。 能源统计方面,各个区域的数据进行了分别的核算,对近几年的能源使用量都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 此外,管理者较重视节能工作,前期实施过一些节能措施,的节能做过空调机组更换、节能灯具的节能技改项目,均达到了比较好的节能效果。 (一)商厦能耗指标 图1能耗指标体系结构图 (二)商厦分项能耗比例 消耗的能源种类主要包括电力和水。通过计算,2011年常规能耗折标煤量为525.31tce,其中空调系统能耗为297.76 tce,占总能耗的58.8%,照明系统能耗折标煤量为120.91tce,占总能耗的24.42%;综合服务能耗折标准煤为91.48tce,占总能耗的14.73%;系统能耗比例见下图: 图2 分项能耗比例图 (三)商厦设备测试 本次能源审计对商厦的变配电系统及通风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工具采用FLUKE435。具体测试内容如下: 1.商厦1#、2#变压器二次侧电能质量,包括谐波含量,功率因数及其他的运行参数。 2.商厦空调主机、循环水泵和通风风机。 通过测试发现目前的的供配电系统运行稳定,一层新风机组电机运行状态接近于空载状态,功率因数过低,无功输送量大,线路损耗大,电机效率运行效率低,属于非经济运行状态。 三、重点节能技改与措施 (一)商厦制冷系统的改造。 商厦采用风冷源热泵,由于单体机组小,开启灵活,可以根据负荷特点随时开启机,可以节约制冷采暖费用。目前商厦的制冷采暖系统采用风冷热泵机组,这种机组COP值相对低于常规冷水机组。且风冷热泵机组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在室外温度低于-15℃和高于40℃时机组出力衰减严重,严重时会出现停机状态。风冷热泵机组在冬季制热运行时,其肋片盘管换热器起蒸发器的作用,由于蒸发温度较低,盘管表面的温度也随之下降,甚至低于0℃。当室外空气在风机驱动下流经盘管时,其所含的水分就会析出并附着于盘管表面形成霜层。随着霜层的形成,机组的性能下降,工况恶化,制热量也将下降。一个除霜过程通常需要3分钟左右,在前一分钟风扇不转,以便使冷凝温度尽快升高去融霜,第二和第三分钟风扇才开始转动,主要是为了带走被融化的水分。如果没有这个程序而直接停止化霜循环,则盘管上没干的水会重新结成霜,降低了除霜的效果。在机组化霜过程中,热泵不仅不能给系统提供热量,反而会吸收热量。当机组盘管结霜时,机组效率迅速下降,直到一定限度时机组开始化霜。此时,大约3分钟的时间,机组从水系统中吸收热量提供到盘管去除霜。实际上,在这3分钟的时间里,机组产生的能量是负数。从而导致机组产生更多的无用功。现场调查发现,主机除霜工况频繁,造成无用功增加,同时影响供冷、供热负荷出力。根据以上对风冷热泵存在的问题,建议可以采取一下措施尽量减少或避免上述问题出现。建议在楼顶增加蓄水箱,在冬季时,白天室外温度相对较高且湿度小于75%以下时,开启风冷热泵机组效率相对较高,这时再保证热泵正常供暖的条件下(现场调查冬季采暖热泵机组全开的时间很少),多余的机组可以开启用于蓄热,用于商厦夜间采暖需求。 现场了解,商厦的热泵机组在冬季室外温度低于-2℃时需要开启循环水泵,低于-5℃时需要开启热泵机组供热,以保证供水管在夜间不冻。这种情况下,由于冬季夜间温度很低(北京平均温度在-9℃),热泵机组效率低,如果采用白天蓄热,夜间直接利用蓄热热水采暖,可以降低一定的运行费用。在夏季时,处于用电高峰,白天室外温度很高,风热冷泵机组出力降低,COP值下降明显,在这种状况下可以考虑利用商厦夜间没有空调需求的情况下,开启风冷热泵机组续存冷水,用于白天时供冷。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夏季白天机组运行低的问题,还可以充分利用夜间低谷电制冷,减少商厦的年运行成本。 (二)风机变频改造。 商厦一层新风风机额定风压为590Pa,额定风量为45000m3/h,配电机功率为22kW,电机安装软启动,工频运行,实际运行电机功率为5.9kW,电机负载率为26.82%,功率因数为0.428,电机运行具体数据如下: 表2一层新风风机运行参数 此风机风量调节方式为阀门调节,利用调节风门、挡板开度的大小来调整风量,不论新风的需求量大小,风机都要全速运转,而新风量的变化则使得能量以风门、挡板的节流损失消耗掉了,不仅控制精度受到限制,而且还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和设备损耗。 根据此种运行参数,考虑采用变频器驱动的方式取代风门、挡板、阀门的控制方式。变频调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电机转速与工作电源输入频率成正比的关系:n=60f(1-s)/p,(式中n、f、s、p分别表示转速、输入频率、电机转差率、电机磁极对数);通过改变电动机工作电源频率达到改变电机转速的目的。 (三)扶梯相控调压改造方案 商厦的现状是不管有无乘客搭乘,自动扶梯始终保持高速运转,然而出于安全考虑,扶梯要求电机恒速运行,而扶梯的负载多变,且50%以上的工况常有处于轻载或空载状态的时段或周期,所以电能损耗很大。 扶梯相控调压改造方案是根据商场内,一般在周末或下班后客流量大,其它时间客流量小,同一时间段,低层扶梯人多,高层扶梯人少,甚至会有一段时间内自动扶梯上没有人的这种客流量的变化规律,在这些客流量小得时间内,通过对电梯进行相控调压改造,通过在控制电机运行时,检测电机的电压、电流及其相位角,通过计算后,驱动输出单元(可控硅)强制实现电压、电流同步,减少电压、电流不同步时的电能浪费从而达到节电的目的。 相控调压技术基于晶闸管应用技术三相异步电动机降压节能,于1990年代引入中国;在油田、钢铁、化工、等领域中电机负载率变化频繁,空载及轻载时间较长的设备上,特别是扶梯、传送带、冲床、车床、搅拌机、压铸机、球磨机等设备上取得一定的节能效果,是一项非常成熟的节能技术。 异步电动机空载、轻载时输出功率减少,同时转子铜耗随之降低,但铁耗、风摩损耗和杂散损耗基本不变。由于励磁电流未变,定子铜耗降低较少,因此,电动机效率和功率因数大为降低。 一般电动机的经济负载率应在额定功率的75%-100%之间,每当电机长时间处于轻载或者空载状态时,令线圈出现漏磁效应,导致电机效能下降。该磁通量(又称为磁场电流)是固定不变的,是电机最浪费电能的因素之一。 由电动机的经济运行率特性可知,在电动机运行过程中铁心损耗等于负载损耗时,电动机运行最为经济(及损耗最小、效率最高),负载损耗的大小取决于负载电流大小和绕组的电阻值。当电动机运行于空载或者轻载状态下,电动机的铁心损耗远大于负载损耗,如果当电动机空载、轻载时,在不改变电动机的转速条件下,适当降低电动机的端电压(输入电压),电动机的铁损将随电压平方而减小,励磁电流也因磁通的减小而下降,使定子铜耗也减小,从而降低了电动机的总损耗,提高了电动机效率和功率因数。 相控调压节电技术使用普通晶闸管作为输出单元,利用计算机通过一定的算法控制输出单元的输出电压,使电动机输出功率与负载相匹配,达到低耗、节能的目的;计算机全程随时监测电动机的运行状态,一旦有断相、超载等故障发生时,立即采取适当的安全保护措施。 浅谈建筑节能能源审计:民用建筑能源审计最优化工作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对能源设计的分类与要求进行了介绍,然后对能源审计工作的实施步骤进行了解说,最后分析了民用建筑能源审计工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民用建筑;能源审计;能效测试;最优化方法 引言 民用建筑能源审计是指由专业能源审计人员受政府主管部门或业主的委托,对建筑的部分或全部能源活动进行检查、诊断、审核,对建筑中能源利用的合理性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的建议,以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和增强对建筑用能的监控能力。 建筑能源审计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和规范建筑节能工作,加快提升建筑的能源管理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完善节能监管体系和节能考核体系,推进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公正、高效地开展建筑能源审计工作值得业内人士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以笔者在民用建筑能源审计相关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为基础,系统地总结了民用建筑能源审计的完整工作流程和测评方法,并提出了在民用建筑能源审计工作中需要注意的诸多关键问题。 一、能源审计的分类及要求 对于民用建筑能源审计的分类依据《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的规定,可主要分为非深度能源审计和深度能源审计两大类。 1、非深度能源审计 非深度能源审计要求完成其基础项和规定项的相关工作。 (1)基础项 基础项一般是由被审计建筑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其委派的责任人完成。主要内容包括: 提供被审计建筑的基本信息,填写基本信息表;提供能源审计所需要的各种资料数据;配合能源审计工作的开展。 (2)规定项 规定项一般是由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委托的审计单位完成,由被审计建筑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其委派的责任人配合完成。主要包括6方面的内容:(1)与建筑物所有权人或业主指定的责任人和联络人,以及主要运行管理人员举行工作会议,掌握建筑运营情况及建筑能耗中存在的问题,逐项核实基本信息表。(2)审阅并记录1~3年( 以自然年为单位) 的能源费用账单,包括用电量及电费、燃气消耗量及燃气费、水耗及水费、排污费、燃油耗量及费用、燃煤耗量及费用、热网蒸汽( 热水) 耗量及费用、其它为建筑所用的能源消耗量及费用。(3)分析能源费用账单,计算出能源实耗值,将能耗划分为3类:第1类能耗即常规能耗和水耗,主要包括照明能耗、建筑供暖通风和空调能耗、插座( 室内办公设备和家电) 能耗、动力设备( 电梯等) 能耗和热水供应能耗等;第2类能耗即特殊能耗,如全年连续运行空调系统的计算中心、网络中心、大型通信机房、有大型实验装置( 如大型风洞、极端气候室、P3实验室) 的实验室、工艺过程对室内环境有特殊要求的房间等的能耗,并将其从总能耗中扣除;第3类能耗为按建筑面积定额收费的城市热网供热消耗量,这类建筑能耗应单独记录。(4)审阅建筑物的能源管理文件,应包括建筑物能源管理机构或建筑能源管理责任人的任命或聘用文件;过去1~3年内所采取的节能措施及其节能效果的说明文件;大型用能设备( 制冷机、锅炉) 或设备机房的节能管理规定、运行管理规程、运行记录;BA系统中保存的过去( 至少1年的)能耗数据;能耗计量装置( 仪表) 的校验证明;主要管理人员参加节能培训的证明文件等。(5)巡视大楼,填写现场调查表。(6) 对建筑内不同用途的各房间进行随机抽检,从每种用途房间中抽取占此种用途房间总建筑面积10%的房间,检测室内基本环境状况并记录。 2、深度能源审计 深度能源审计除完成基础项和规定项的内容以外,还需完成选择项的内容。选择项主要包括: 室内环境品质检测、空调制冷机房能效检测、供热锅炉房能效检测和通风系统能效检测等。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商定其它相关的检测项目。 二、能源审计工作实施步骤 1、基本信息收集 通过召开能源审计会议和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建筑所有权人或物业人员收集被审计建筑的基本信息表,包括建筑概况、建筑能耗账单、用能系统和用能设备情况等,并通知建筑能源管理人员准备以下资料,供现场文件审查时进行查阅:(1)被审计建筑的文字介绍,包括建筑基本信息;建筑功能划分及布局;建筑的照明系统、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插座用电系统、动力系统等的基本情况;有无进行过节能改造,若实施过节能改造工作,需要说明改造内容;有无分项计量,若有,需要说明分项计量情况。(2)被审计建筑的相关图纸,包括建筑图纸、结构图纸,以及水、暖、电、动力图纸。(3)能源管理文件。(4)能源账目文件。(5)用能设备清单、维修管理记录、暖通空调系统运行记录。 获得建筑的基本信息后,审计方判断建筑是否具备开展能源审计的条件,确定审计目标。若不满足最低审计条件,应及时提出( 这一点对于政府委托的项目尤为重要)。 2、现场调查和测试 (1)建筑巡视 对大楼进行整体巡视,结合文件审查结果及建筑基本信息表,确定建筑能耗和管理的总体情况。对大楼内的制冷机房、锅炉房等设备机房进行巡视,以便确定空调系统、通风系统、供暖系统、生活热水系统和电梯等用能系统是否存在管理不善、运行不当、能源浪费、无法调节等问题。根据建筑内各房间的不同用途进行随机抽检,对各用途房间至少选取1个房间。对所抽检的房间,巡视室内基本状况,对室内环境参数( 温度、相对湿度等) 的设定情况及控制和调节方式进行现场调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设定不合理、能源浪费、无法控制或调节等现象。 (2)建筑室内环境测试 根据建筑内不同类型使用功能的房间进行抽样检测,每种类型至少选取1个房间样本。对所抽检的房间样本,采取以下调研和检测措施: 巡视室内环境状况,调查遮阳情况以及办公电器等用能设备的运行和配置情况;对房间室内环境参数 ( 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照度等) 进行检测;对室内环境参数的设定情况及控制和调节方式进行调查。通过以上检测,可以基本确定是否存在空气温度设定不合理、电器配置浪费以及控制方式不合理等现象。 (3)机房设备检查 结合建筑基本信息表和建筑巡视情况对制冷机房、锅炉房及设备间内各种设备的运行情况、调节和控制方式等进行评价,需要时可进行必要的设备能效测试。(4)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测试 根据实际需要,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保温性能测试,主要是采用红外热成像法检测围护结构保温缺陷、采用热流计法检测传热系数、采用压差法检测建筑物气密性等,从而确定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是否符合要求,是否需要进行节能改造。 三、民用建筑能源审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1、基础资料的完整性 问题能源审计项目确定后要及早向业主提出所需的基本资料清单,并向业主详细阐述每种资料包括的内容,给其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整理,审计机构要逐一核查其准确性,以确保能源审计工作顺利、完整地开展。 2、能源审计现场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测试位置、合适的检测日期以及需要的检测设备。要及时与业主沟通,保证在其配合下、在适合的检测日前准备就绪。 3、核实工作 报告初步完成后需与甲方核实项目基本情况的准确性,核对实测情况及数据。 4、沟通协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应及时沟通、协调、解决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若遇到确实不易解决的困难,如果是政府采购项目(能源审计),审计机构需要及时向政府相关的管理部门反馈,在其帮助下确保能源审计工作能够顺利、高效地完成。 结束语 民用建筑能源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相互关联,总体是由基础数据收集、现场实测和最终评价3大部分组成,需要统一协调安排,因此需要同时考虑数据的准确性和效率。合理的能源审计工作流程可以确保民用建筑能源审计工作高效、顺利地进行,因此需要重视工作流程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对于具备条件的建筑,建议安装相应的能源监测系统,实现对其能源系统的运行情况和能效指标的在线连续监测,有助于建筑的能源系统管理,以确保节能效果。能源审计机构要理顺与政府相应节能主管部门和业主之间的关系,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
科技展望论文:农村水利科技论文 一、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现状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村饮用水处理技术天津市部分农村存在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问题,处理高氟水、苦咸水的最主要技术是膜技术,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由国内生产的处理膜,在技术上与国外产品还有一定差距,膜的使用寿命较短,饮用水处理成本偏高。天津市农村水利管理部门与科研单位积极协作,通过对国外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小型苦咸水淡化设备,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工程,在适宜区域积极示范推广应用反渗透膜等水处理技术,努力降低农村饮用水处理成本,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工程的科技含量,有效解决高氟水、苦咸水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探索改善农村水环境的新技术改善农村水环境已成为天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农村生活污水、面源性污染正在成为越来越困扰农村工作的重要问题。天津市水利管理及科研单位针对农村坑塘、河道、湖泊、湿地水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集中研究新型人工净水草技术、锁磷剂应用技术、黑臭水体底泥污染原位控制技术、微纳米气泡曝气技术以及河湖生态护岸技术等多项实用处理技术,开展小城镇生活污水生物菌高效处理示范项目、农村生活污水土地渗滤处理技术的引进与示范,积极探索多形式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技术,改善了农村水环境,保证了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水土保持建设技术的基础研究天津市蓟县山丘区是水土流失发生的主要区域,作为天津市的唯一山区、水源保护区和“后花园”,如何更好地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是该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在蓟县山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水土流失的机制、监测等技术,保护水源,相继开展了引滦水源保护林机理、蓟县山丘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机制、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等基础研究。深入开展农村水利科普及宣传工作天津市利用“中国水周”“科技宣传周”“节水宣传周”等活动深入区县,利用展板、影像图像等形式宣传节水知识,向农民朋友发放农村水利科普宣传品,现场解答农民朋友提出的问题。活动面向基层水利职工和广大农民朋友宣传先进实用的农田水利科技知识,推介农田水利方面的新观念、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适时农村水利的科技信息和科技动态,达到提高农村水利科技意识、普及农村水利科技知识的目的。通过提高农村水利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农村水利科技工作存在的不足 当前,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由过去纯农业向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变。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农村集镇的城市化及农民住宅的小区化,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农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不少城镇在排涝动力的配备上还是按照农业的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农村居民饮用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活和生产污染严重,农村水利科技含量仍然较低,农田水利工程经营机制没有达到良性运行目标,山区小流域治理的标准不高等问题依旧存在。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更高的要求,促使工作的范畴和中心向着更深层次发展。 二、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发展的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天津市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形式、建设内容、管理方式都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农村水利的内涵不断延伸,外延不断拓宽,农村水利工作将需要水利、经济、农业、环保、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支撑,更多高分子材料、机械化施工、机械化灌水、自动监测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科技在农田水利中开始应用,农村水利现代化进程将逐步加快。就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发展而言,未来天津市农村水利科学研究要紧紧围绕农村水利发展,继续开展目前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实际,以服务多功能农业开发为目的,积极开展农村水利科技研究工作。 1.农村水利基础研究 ①加强对农村供水方面的研究 天津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基本解决农村地区居民饮水问题,但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还存在着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等不达标水的问题。下一步即将启动天津市农村供水提升工程,旨在能全面解决农村供水问题。农村水利管理部门应加强农村供水工程设计、供水模式、水质提高、管理方式、供水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力度。 ②加强对高效节水、环保等领域的研究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村水利服务农业的作用将逐渐凸显,科学技术研究也会不断向高效节水、环保的领域扩展,设施农业灌溉制度和规程、农作物水分信息采集和精准灌溉技术、高性能节水灌溉设备和技术、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研究、不同水质高效利用研究、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和调控技术研究、不同灌溉模式条件下的土壤水肥热及作物光合作用规律的研究、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等科研工作必将得到重视。 ③加强对农业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 农业用水是天津市用水大户,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节水行动,加强农业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必然的趋势。对此可以根据水资源量和蓄水工程预测的调蓄能力来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结构,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实现向农田供水的分散水源的集中控制、统一调度,提高灌溉保证率;分析南水北调通水后天津市农业需水及供水面临的新机遇,提出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再生水、控制减少地下水用量、扩大灌溉面积等措施;研究和推广应用农业输配水节水工程中的防渗高效输水技术集成模式。④加强对农村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天津市农村水环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农村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农业面源污染、污水灌溉、农村居民生活废弃物、土地沙化以及农民水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用科技促进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可以在发展农村水资源监测技术、推广节水控污技术、污水灌溉技术研究、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土地渗滤处理污水技术研究、农村单户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等方面努力。 2.农村水利管理研究 ①加强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研究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管理的重要前提,需对天津市农村水利现状加以多层次研究,提出农村水利建设的规划和发展思路。要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表达机制,切实保证建设发挥真正的效益;政府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农村水利政策、监督、考核指标体系等方面研究的力度,确保工程建设的规范、质量和效益发挥。 ②深化农村水利管理体制研究 目前全国正在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要借助这项工作,开展农村水利工程性质和用途的分类改制;建立农村水利工程的用益物权制度,使农村水利工程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从而形成农村水利工程的责、权、利统一的产权结构;研究多种形式的用水合作组织管理体制,实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归用水合作组织所有。 ③探索建立农村水利投融资机制 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既有公益性,又有竞争性,还有大量项目介于两者之间,项目建设所需资金量大,单靠国家财政投资明显不够。对此可依据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特性,不断探索新的投融资机制,对于具有公益性的项目,政府应加大投资,通过政策调控,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对于具有竞争性的项目,应将权利下放,实施竞争立项;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应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由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同时,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以实现农村水利投入多元化。 3.农村水利信息化研究 ①建立天津市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 农村水利建设涉及各级政府部门,各方往来产生的文件繁多,各方下达或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为了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利用,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利用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农村水利管理与建设,实现农村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同时,加强开发和利用科技,固化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纪检监察工作制度。 ②建设农村水利科技制度创新平台 农村水利科技创新的平台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平台是指水利试验基地和技术实验室等实实在在存在的,而无形平台是指水利协会组织、农村水利科技服务网站和水务期刊等。针对天津市的情况,可开展高效节水科技示范园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示范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等有形的平台,将农村水利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经验等引进并融入平台上,发挥示范的作用,培养人才。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立各类创新平台,促进农村水利科技的发展。 4.农村水利人才教育和培训 农村水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科技人员,天津市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健全,办公条件、人员和经费都得以落实,如何提高基层农村水利技术服务人员的素质是重中之重。 ①根据基层水利行业科技人才的现状及需求 聘请具有高水平、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科研院所专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适应农村水利的发展。同时应掌握这些人才的情况,包括他们的专业特长、发展前景、培养方向、人才规模和发展规划等,并挖掘现有的人才,建立天津市农村水利人才数据库,形成一套完整的农村水利人才激励机制,大力打造高水平的农村水利人才队伍。 ②以服务三农为目标 培养基层农村水利科技人才,创新人才教育和培训模式。与科研院校结合,开展定期培训,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培养人才;鼓励和组织区县水利职工、水利站长参加全国水利专业技术培训;聘请著名专家和学者,开展水利科技前沿类课程培训,讲解与水利事业发展相关的新方法、新政策、新标准、新规范、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根据专业技术职称需要,联合市水务局相关部门,开展岗位专业知识类培训,有计划地制定培训方案,开展示范培训和制作网络培训课程资源。 作者:笪志祥 单位:天津市水务局 科技展望论文:磷检测的农业科技论文 1.土壤中的磷资源状况 1.1土壤中磷含量 土壤中的全磷量是指土壤中各种形态磷素的总和。由于受成土作用、土壤母质和耕作施肥的影响很大(HuangMetal,2003),土壤全磷含量会有很大变化,我国土壤全磷的含量(以g/kg表示),一般最高的可达到1.8g/kg,范围在0.44~0.85g/kg之间。南方土壤多为酸性的,全磷含量低于0.56g/kg;由于北方土壤多为石灰性,全磷含量相对来说比较高,一般在0.57~0.70g/kg之间。另外,土壤含磷量也会受到有机质的含量影响。如果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丰富,那么含磷量也相对较高。土壤的质地也会影响磷含量。砂性土的磷含量低于粘土。除此之外,经过大量数据统计表明,由于土壤中磷资源容易形成难溶性化合物,即便在全磷含量比较高的土壤,作物能够直接被吸收利用的磷含量很低。比如,我国黄土性母质的土壤是是石灰性的土壤。由于大量的游离碳酸钙存在,大部分的磷与游离的碳酸钙形成难溶性的磷酸钙盐,所以即使全磷含量达到0.79g/kg,土壤可用的磷资源也十分有限。全国范围的土壤缺磷现状也十分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Lynchetal.,1998;Runge-Metzger,1995)。在我国有效磷含量低的土壤占到全国耕地面积的75%,其中有40%达到了严重缺磷的状况。我国黄淮海地区成为最大的缺磷区,面积达到94%,其中耕地面积的67%的土壤达到严重缺磷。(章明奎等,2010) 1.2土壤磷的形态 土壤中的磷元素有不同的类型,大体分为两种,有机态和无机态,我国土壤有机磷的含量逐年有上升的趋势,一般占到总磷的25%~45%,土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全世界土壤中有机磷含量也是很高,最高能够占到全磷含量的80%,土壤有机磷研究还面临很多困难,其原因是它复杂的成分以及结构。虽然土壤中的有机磷含量很高,但是它的有效性很低,因为大部分的有机磷都是以难分解利用的高分子状态存在。 1.2.1有机磷的成分 土壤中的有机磷主要是以磷酸酯(Rheinheimer,2003)形式存在的,可分为5类:磷脂和核酸,肌醇磷酸酯,磷酸酯类和核苷酸。其中肌醇磷酸酯,磷脂和核酸前三种是主要形式。磷酸酯的主要组成是六磷酸肌醇,肌醇六磷酸酯在酸性条件下与铁、铝,碱性条件下与钙形成大量的极难溶的盐类也会与一些蛋白质和其他的一些金属形成鏊合物,这种鏊合物十分难分解,是一种很稳定的化合物,因此,肌醇磷酸盐含量较高。磷脂由于在土壤中很容易分解利用,所以它的含量很低,核酸也类似于磷脂含量也很低。 1.2.2无机磷的成分 无机磷在土壤中主要以钙、铁、铝等的磷酸盐的形式为主,由于吸附在如铝、钙、铁、氟等化合物中无机磷的溶解度也相差很大,有的很容易溶解,有些很难溶。无机磷的存在形式也受到PH值的影响,比如磷酸铝和磷酸铁在偏酸性的土壤中存在,在中性土壤中以磷酸钙为主。 1.3土壤有效磷的检测方法 速效磷也称为有效磷,是土壤中能被植物利用的磷营养组分,它由全部水溶性磷、部分吸附态磷及有机态磷组成(王芹等,2009)。有效磷定义为:能与32P进行同位素交换的或者容易被某些化学试剂提取的磷及土壤溶液中的磷酸盐。检测土壤有效磷的测定方法很多,Olsen法、BrayⅠ法、MehlichⅢ法4、AL—abbas法、HAC—NaAC法、Troug法,H2SO4—(NH4)2SO4—EDTA法(Bowma,1989)等,其中Olsen法即用0.5mol/LNaHCO3是测定土壤有效磷测定比较常用的方法,特点是较多用于石灰性、中性或酸性土壤的有效磷的测定,在测量酸性土壤时,因为NaHCO3利用其OH-进行的浸提Fe—P、Al—P的能力不高,降低了代换吸附在Fe、Al胶体上磷酸根负离子的能力,所以不利于提取磷。因此这个方法不适合用于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BrayⅠ法适于酸性土壤有效磷测定但是与Troug法比较,Troug法测得的有效磷量数值大而且与磷吸收量达到极显著水平,适于测定酸性土壤有效磷的。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北京回龙观地区试验田土样 2.2方法 2.2.1活性有机磷的测定方法 有效磷的含量包括活性有机磷与中等活性的有机磷。活性有机磷测定方法:在250毫升三角瓶中加入0.5mol/LNaHCO350mL与无磷活性0.5g炭粉,在加入已经经过风干的土壤样品250mg,在20℃下振荡半小时,同时需要做空白试验,试液用漏斗和滤纸过滤于三角瓶里。 1.测定总磷的含量 (1)取滤液20毫升,在沸水浴上蒸,蒸干后加浓硫酸3毫升摇晃均匀,将溶液倒入定容至50毫升。(2)在上面已经蒸煮过的溶液中取出5毫升,再加10毫升水及1滴2,6-二硝基酚指示剂,用稀酸调节至淡黄色,再加入钼锑抗显色剂,摇匀后会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等放完后再进行比色。 2.测定无机磷的含量 测定无机磷也是同样要取5毫升滤液于容量瓶,加入1滴2,6-二硝基酚指示剂,用稀酸调节至淡黄色,加入钼锑抗显色剂,摇匀后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蒸馏水定容,半小时后开始比色。 3.活性有机磷的含量 活性有机磷W(P)=总磷量-无机磷,W(P)-土壤活性有机磷质量分数,mg/kg 4.绘制标准曲线吸取标准溶液0,l,2,3,4,5,6毫升于容量瓶中,稀释后加入钼锑抗显色剂,定容至50毫升,就得到了标准曲线:0,0.1,0.2,0.3,0.4,0.5,0.6(mg/l)。 2.2.2中等活性有机磷的测定方法 称取1g风干土壤通过2mm筛孔,加入1.0mol/LH2SO450mL,振荡3小时,过滤于三角瓶中。(1)总磷量的测定吸取5mL,置于沸水浴蒸干,消煮,调酸度,加显色剂,进行比色。(2)无机磷的测定吸取10mL放于烧杯中并加入0.3g活性炭,振荡半小时(150-180rpm)过滤,调酸度,加显色剂,进行比色。(3)中等活性有机磷W(P)=总磷量-无机磷, 3土壤中全磷及有效磷测定结果 回龙观地区试验田土样的12个区域取样,结果见表1。全磷含量属于中等水平但是有效磷含量属于极低水平,结果表明,所测土壤样品,有效磷含量属于极低水平,全磷含量属中等水平。 4、结语 实验结果表明回龙观试验田全磷含量中等,但有效磷含量极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施用大量的磷肥,了解土壤中有效磷的供应状况,对于施肥有着直接的意义,既能指导磷肥的施用,又能避免过量使用磷肥对土壤造成的富养伤害。 科技展望论文:良种母猪养殖农业科技论文 1农户养猪存在的问题 第一,猪的日粮营养水平较低下,根本不能满足猪的生长要求;大多数的养殖户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养殖管理。第二,猪厩舍条件比较差;很多的农户只是将母猪关养非常简陋的厩舍内,冬冷夏热,根本就不能及时的排出污水,卫生条件相当的差,通风条件不好、很容易滋养细菌,从而引发多种疾病。第三,受到条件的限制,免疫程序不到位;由于种猪的免疫种类较多,需要在不同的生产使其更具规定的程序进行免疫,但是绝大部分的养殖户却只是按照商品猪的免疫程序进行,根本就不能达到免疫的效果。第四,对于是否发情的鉴别能力较差,降低了配种率。 2创建科学的养殖方法 2.1科学的喂养良种母猪 首先是后辈的母猪的喂养:每天供应饲料每头2.5kg,冬季供应3.0kg,将饲料拌湿,2次/d,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饮水;在夏季的时候要每天给2~4kg的青饲料。其次,妊娠的母猪的喂养:每天供应的妊娠饲料每头2.8kg,冬季供应3kg,喂养的方法同上。第三,哺乳母猪的喂养:每天供应哺乳料每头4~5kg,3次/d,夏季的时候饲喂青绿饲料,3~4kg/d。 2.2建造科学的圈舍 养殖良种母猪需要按照规定建造科学的圈舍,一般高为2.3m,宽为8m,长度通常是根据养殖的头数而制定的,双列式,单圈的面积通常为6m2。墙体为空心的,在内充满了保温的材料,如锯末等。一般屋顶高位3.5m,为双坡结构,先要覆盖6cm的保温板,再将石棉瓦铺盖在上面。每个两个单圈再设置一个窗户,通常规格高为80cm,宽为100cm。同时还要在圈舍内设置两个排气扇,24h保持圈舍内的空气流通。地面要是防滑的,并且还要有一定斜度,方便清洗。经过改造的圈舍,保温、隔热、进食、饮水、空气流通等的设计都能从根本上满足猪的生长。还能有效的降低疾病当发生,从而提升效益。 2.3严格的做好预防免疫工作 第一,后备母猪的防疫工作:给2~3月龄的母猪注射一次猪三联苗(猪丹毒、猪瘟、猪肺疫);在7月龄(初次配种之前)的时候注射细小病毒疫苗;之后间隔灵州就加强免疫一次;母猪在初次配种前的3周要注射伪狂犬苗;在春季(3月中旬)注射乙脑疫苗,之后间隔两周加强一次;在3~4月龄的时候注射口蹄疫疫苗,在配种之前再注射一次口蹄疫。第二,妊娠母猪的防疫工作:母猪在分娩之前的40d内要注射一次气喘疫苗;在生产之前的30d内要注射一次萎鼻疫苗;生产前的20d内要注射一次大肠杆菌疫苗,之后间隔两周加强一次,有助于预防仔猪白痢、黄痢;在每一次的配种之前要注射一次猪瘟、口蹄疫疫苗。 2.4认真的做好发情的鉴定以掌握最佳的配种时间 针对外二元母猪在发情期间大多数不叫,食欲减退,发情的表现不明显。因此,需要“三看”:一看阴部:充血红肿直到呈现出紫红暗淡,肿胀现象逐渐消退同时出现了皱纹;二看黏液:先是稀薄,接着变浓稠并带丝状。三看表现:出现了爬跨的现象,用力按母猪腰部的时候,不动。针对配种的时间要根据“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的原则。同时配种的时间:每间隔9~14h就复配一次,为最佳的配种时间。 2.5加强对养殖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专业的技能知识人员应该定时定期的到村上、养殖户家进行相关养殖技能知识的讲解,引导养殖户正确、科学、合理的进行良种母猪的养殖,通过讲座、宣传、发放资料等提升养殖户的饲养和预防的水平。专业的技术人员要定期的深入养殖户进行专业技术的知道,以便于及时的解决养殖户的难题,从而促进效益的提升。 科技展望论文:子宫肌瘤剔除医学科技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60例均行子宫肌瘤剔除术,随机分为经阴式组和经腹腔组各30例,年龄26-45岁,平均年龄33岁。术前均为患者进行B超确认,以确诊肌瘤的位置、大小、数目以及与之周围的关系等,从而能更好的排除甚至预防恶性肿瘤以及其他一般手术的禁忌症。 1.2诊治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之前3d均进行阴道冲洗,并进行常规检查和准备,患者在手术的时候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阴式组:术中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确立肌瘤部位后选择阴道穹窿切口,以钝器分离膀胱宫颈筋膜或子宫直肠筋膜,打开腹腔,然后切开肌瘤外部的肌层,顺着肌瘤体表面行牵来瘤体并剔除肌瘤,若肌瘤较大,做楔形切除,分块经阴道取出,随后对腹膜及阴道黏膜进行缝合。经腹子组:在全麻或硬膜外麻下按照传统常规的方式进行操作。 1.3统计学方法 通常采用t检验或者是x2检验。 2结果 2.1术中情况 两组患者所进行的剔除子宫肌瘤的手术均顺利的完成,并脏器磨损或并发生发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剔除肌瘤的数目和重量、手术中的出血量等比较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2.2术后情况两组患者术后无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经术后指标:体温、排气时间、镇痛药使用及住院时间对比,表名阴式组优于开腹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的患者在手术后的1、3、6月份分别复查了一次。一般进行常规的妇科检查以及盆腔B超检查,两组患者在月经量多、膀胱以及直肠压迫症状的缓解方面是比较多的,差异上并出现统计学意义。患者在随访期间也没有出现任何的残余肌瘤。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术前访视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为新临床治疗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段,术前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焦虑恐惧心理。因而在术前访视中应主动向患者讲解此项技术的操作过程及手术优点,如阴式子宫剔除术为微创手术,能保全子宫与胜利功能,且恢复快、并发症少;鼓励患者相互交流,并利用成功手术例子减轻患者压力。 3.1.2物品准备 治疗时间选择在月经干净后2~7d。术前做好物品准备:①阴道准备。术前2d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30min;1d用2‰碘冲洗阴道1次。②局部皮肤准备。外阴部位及大腿根底剃毛清洗。③肠道准备。术前12h禁食,1d进半流饮食,术前晚及术晨以肥皂水灌肠1次,术前30min测血压并按医瞩术前用药。 3.2术中配合 3.2.1巡回护士配合 以18G三通套管针加延长管做上肢静脉穿刺,以建立有效静脉通道;按医师要求调整手术台,头低臀高15°,臀部超手术边缘10cm,以便于防止阴道后壁拉钩;详细清点手术物品数量,并记录。 3.2.2器械护士配合 仔细摆放手术器械及术中需用的其他用物。熟悉手术步骤,在术中进程与医师密切配合,传递器械做到快、稳、准,清理器械污物,术毕清点切屑数量,做好器械保养工作。 3.3术后护理 术后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记录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和呼吸记录;于术后加强基础护理,取半坐卧位,每1~2h挤压引流管1次,以作用于盆腔引流,防止感染;注重阴道清洁,进行会阴擦洗1次/d;术后24h取阴道纱布及导尿管,鼓励患者多喝水,并早做利于快速恢复的局部活动;术后6h近流食并逐渐过渡食软食、普通食物;对疼痛敏感患者遵医嘱予止痛剂止痛。 4护理体会 护士制定总体治疗和护理目标,按规定程序进行护理。术前收集患者病历,听取患者及家属意愿,讲解阴式子宫肌瘤剔除的良好效果,减轻患者精神压力;术中与医师默契配合,对术中出现的切口位、肌瘤剔除完后的缝合要有准确认识;术后对手术进行评估,判断有无泌尿系统或消化系统病变,并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经过治疗和护理,患者应达到:①缓解或解除疾病导致的各种症状;②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③获得术后康复有关知识;④适应子宫切除后的生活。 科技展望论文:角膜瓣并发症医学科技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经过LASIK术式的患者一共30例。男患者16例,女患者14例。年龄在19~50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26.5±8.0岁。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的屈光度(-2.0~-14.0)DS(等值球镜),其平均屈光度为(-3.9士2.43)DS(球镜),其患者的柱球屈光度均在-5.0DC一下。 1.2手术前的常规检查 通常患者在手术前的检查项目主要是包括:远、近裸眼视力,屈光度以及最佳的矫正视力;眼部的前后段,正常状态下瞳孔的直径范围、测量患者的眼压(不接触眼部)、检查角膜的厚度,并且还要检查假角膜前后的表面曲率、角膜的地形图、散瞳前后的眼部压力等进行检查。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在手术前3d使用泰利必妥滴眼液,一般为3次/d。 1.3治疗方法 治疗之前手心要调节好仪器,并将患者的资料输入仪器之内。其次,对患者需要手术的眼倍诺喜麻之后,使用BSS液稍微的冲洗一下结膜囊,并且在角膜缘做好标记以更好的制作角膜瓣。然后,将患者的角膜瓣掀开之后并让其注视眼球固定的光源,待瞄准了患者的视觉中心,聚焦之后便可开始做激光切削。待切削完成之后使用平衡盐冲洗患者的角膜基质创面及其角膜瓣,并用海绵棒擦净,接着使用冲洗针头见其复位,并插入其瓣下使用BSS液轻轻的冲洗,带确认角膜瓣已经对合好了之后再使用棉签吸出瓣缘溢出的水液,同时还要在瓣上以周边做放射状的按摩,有助于消除其皱褶。最后,小心仔细的移去开睑器,并叮嘱患者眨眼睛,等确定其角膜瓣不会出现移位之后,在眼内滴入典必殊眼液,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器角膜瓣未出现移位、并且不存在明显的异物或者是积血等之后再给患者戴以透明透气的眼罩。 2结果 本组30例患者均进行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预后效果良好,其中有11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但是经过处理之后康复。 2.1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患者在手术之后造成视力影响的主要并发症有角膜瓣发生皱褶、屈光回退、反卷、角膜浅层上皮呈现点状的脱落现象等,如图下表1是患者在手术之后所出现的导致视力的相关并发症的类型、眼数、发生率及其治愈的天数。本组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角膜瓣皱褶,至于小水波纹状褶皱不予处理,待定期的观察之后,该症状消失。对于大水波纹状的患者需要给予局部滴用蒸馏水使角膜上皮水肿,使皱褶消失,然后再将其复位,第二天复查的时候皱褶消失。其中有1例患者的角膜瓣发生“反卷”,立即给予复位,并刮除暴露在基质表面及其瓣下的新生的角膜上皮。有7例患者发生了屈伸回退,该并发症对视力的影响较小,至于回退度数较大的患者在5个月之后需要施行第二次手术,之后再复查其裸眼视力以达到手术前的矫正视力。还有1例患者并发了角膜浅层上皮点状脱落现象。经过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及其滴入人工泪液之后在8d之内治愈。 3讨论 LASIK术式由于患者在经过手术之后眼部并未出现明显的不适、并且视力恢复较快,因此,在目前已经成为屈光矫正手术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手术,并还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不过在手术之后仍然避免不了并发症的出现。经过对症处理之后大大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第一,患者在手术之后不注意或者是过度的挤眼;第二,患者在手术之后太过用力的揉擦患眼部;第三,针对术前近视较高的患者在术后未保护好眼力或者是不适当的用眼;第四,患者手术之后因为在暗光下瞳孔较大或者是与手术中切削的深度是有关系的等。 4结语 总而言之,对手术前、手术后的检查、治疗、处理的水平必须要提升,同时还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较强的责任心,除了要随访之外,还要有效的处理术后的并发症,这样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普及开展。 科技展望论文:科技进步下的计算机应用论文 一、计算机是科技进步的产物 1906年美国的LeeDeForest发明了电子管。电子管的出现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出现电子管之前电子计算机是无法被实现的,正是电子管技术的问世使得这成为了可能。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想法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当时的各种武器装备都不具备精确制导的能力,所以研制新型的大炮和武器显得十分的避免。为此美军专门设立了“弹道研究实验室”,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就是为了计算弹道。在194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机工程学院的莫希利提出了试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初始设想,期望用电子管代替继电器以提高机器的计算速度。这一设想得到美国军方的支持。后来随着冯诺依曼的的加入并提出的“冯诺依曼模型”,终于保证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从上面可以看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时建立在电子管与“冯诺依曼模型”这两项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电子管诞生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而“冯诺依曼模型”的出现则让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计算机。从此可以看出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同时也代表了科技的进步。 二、计算机在科技进步中的基础作用 计算机的出现对科技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精确的处理数据,从而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可以说,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计算机及其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在科技进步中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科技要长足的发展则必须从教育开始进行人才的培养。将计算机应用到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保证了对人才的有效培养。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远程教育都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教育带来了一片新的天空,它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远程教育技术则是让教育变得没有地域的限制,这种教学模式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所变革得来的。这种方法同时还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计算机的出现影响最大的是各个与计算相关的自然学科与数学。首先是计算机的出现让数学中的一些古老分支得以焕发新生,例如密码学与计算机相结合让人们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计算机的出现让数学产生了新的分支。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软件对于计算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计算机的诞生之日开始,人们就开始了对计算方法的高度关注,从而导致了一门新的数学分支的诞生——计算数学,到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一门十分热门的数学分支。其次是纯粹数学在计算机的帮助得到了一些新的数学分支,例如分形、复杂性理论、混沌力学、孤子理论。计算机的出现加快了社会的“数学化”进程。计算机对数学最大的影响还在于计算机改变了人们对数学以往的认识。数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的工作方式不同,数学家不需要像自然科学家一样去观察,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证明定理。但是计算机出现后改变了数学家传统的工作方式。 1976年四色猜想的攻克,1977年吴文俊实现了初等几何主要定理的机器证明,这些都充分的说明传统的证明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最终出现了实验数学。这些都是计算机的发展对数学带来的影响。计算机的发展对自然学科带来的影响也十分的明显,例如物理。计算机开发的最开始的目标是为了进行各种复杂的数值运算,当各种专业软件出现之后计算机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就不再仅仅是纯粹的数值运算,很多比较复杂和繁琐的代数运算和微积分运算都能通过计算机与专业的软件来实现,同时还能够用计算机与专业的软件来模拟、仿真物理系统随时间演化的行为。计算机对物理研究的主要影响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可以快速检验猜想。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想要对某一个物理猜想进行检验需要很长的时间,有的甚至在人有限的生命里都是无法完成的。但是计算机出现后则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海量的存贮能力和高速运算能力来对各种物理猜想进行验证。第二是能够提供一定“仿真程度”的物理系统运动“场景”。如果没有计算机系统,那么想要创造出某一个物理系统运动的“场景”则有可能花费很长的时间、人力、物力。但是有了计算机以后则可以相对的节省这些成本。第三是完成复杂理论演算推导。计算机的出现使我们以往无法完成的计算得到了完成和实现,这已经被大量的实践所证明。第四是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寻找唯象理论公式,等等。除去这些影响还有许多对物理学科的影响。总之,在当代科技进步与计算机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一方面,计算机对科技进步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促进着计算机的发展和进步。 三、计算机对未来科技进步的引领作用 计算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紧密,人们已经很难适应没有计算机的生活,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但是计算机的软件、硬件要发展则必须建立在其他科学的基础上,例如制造、材料科学、数学、图形学等。只有计算机的相关支持学科进步,计算机才能够进步。同时计算机的发展必定会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带来很多的方便的地方。计算机对人类影响最深的是其后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达到提高科研效率,缩短出成果时间及节约研究开发费用。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还可以进行科研项目开题前的查新,已防止出现重复的科研项目。通过计算机还能够模拟试验,还可减少实物实验工作量,用较少的投入,探索出比较理想的试验方案,减少科研投入及缩短科研时间。采用计算机网络同使用科技成果的企业进行工业应用信息沟通,更可异地会诊,及时有效地解决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所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对于科技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和引领作用。 科技展望论文:萨勃心肺复苏机机电科技论文 一、萨勃心肺复苏机的优点 萨勃心肺复苏机是一种疗效确切有效的心肺复苏的新型仪器,在临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以下五点显著的优点。一是对心肺复苏技术进行标准化处理,按压的深度能够根据患者胸廓径进行调节,并且按压的节律和压力包车恒定不变,能够与胸部垂直,进行连续胸部点的放置,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因手放置不正确而产生的创伤。每次按压使胸部均能够下陷4~5厘米,充分起到按压的作用。二是萨勃心肺复苏机具备心外按压和同步正气换气功能,可以确保心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比控制在5∶1,能够避免心脏按压机械通气过程的肺通气不协调。三是能够节省医护人员人力,运用萨勃心肺复苏机医护人员可以避免持续胸外按压的大量体力消耗,能够充分运用剩余时间进行气管插管、除颤等其他操作。四是如果转运途中患者需要连续复苏的时候,能够确保按压的准确,并向患者提供理想且持续的心肺复苏支撑,特别是在阻碍徒手心肺复苏有效性的时候也能够做到。五是萨勃心肺复苏机是依据美国心脏学会颁布的心肺复苏以及急诊心脏护理指导条例标准设计的,能够不停歇地达到该标准。在看到萨勃心肺复苏机优点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由于萨勃心肺复苏机对气控元件的要求很高,一旦出现灰尘微粒就可能出现阀芯受阻等障碍。 二、萨勃心肺复苏机的障碍维修 1、对于接通氧气后机器无任何反应的障碍处理 在通常情况下,萨勃心肺复苏机一旦接通氧气后无需开启任何开关,就可以听到连续的咔嗒声。如果听不到这种声音则说明机内的压击振荡阀不能正常工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一是外部的高压氧气没有接通;二是内部气路系统存在故障,压击振荡阀不能正常工作;三是压击振荡阀故障。对于这类障碍应按下底座上的供氧管接头按钮,同时拔下专用供氧管的接头,如果高压气体从机器内喷出,则说明供氧管和接头都是正常。可排除高压氧接通问题,障碍就可确定为机器故障。此时应打开机壳,拆开塑料壳。能够发现在机器内部有一个兰色长条状的元件,在这个阀一端的动作气缸的两边,都有两个进气管接头,分别连接一个进气胶管,这个元件就是压击振荡阀。下面,应检查压击振荡阀的供气情况,把机器其他零件装好,接通氧气。通常工作时两胶管进气,使汽缸内产生活塞移动,发出咔嗒声,这样就能够判断振荡阀阀芯没有滑动。拔下这两个进气管对供气情况进行检查,如发现其中一个胶管喷气,则把喷气的胶管接到另外一端,阀芯则应该反向滑动,发出咔嗒声响,如果没有听到声响,则说明阀芯无法滑动,怀疑因为滑动阻力过大,或卡住。此时应当拆开压击振荡阀,对阀芯和活塞进行清洗,并在阀芯抹少许润滑脂,重新安装到阀体内,并调整阀芯位置,完成其他元件后,安接通氧气,如机器发出咔嗒声,则可以打开按压开关,对按压深度旋钮进行调整试机,使机器运转正常。 2、对于打开按压开关无按压头无动作的障碍处理 萨勃心肺复苏机是通过压击振荡阀的按压深度信号和振荡信号控制按压动作和深度输出组合阀完成按压头的动作。通气如能听到连续咔嗒声,说明压击振荡阀正常工作,故障怀疑出现在按压深度调整阀、供气开关、动作与深度输出组合阀及相关管路中。对于此类障碍首先打开机器面板,在机芯底部和按压缸进气管相连接的部分会发现红色扁型立方体元件,这个元件就是按压动作与深度输出组合阀。深度输出组合阀内竖向并排两个阀芯,一侧为按压动作阀,另外一侧为按压深度阀。应先检查组合阀的供气,把压击深度调整到起点,再接通氧气听咔嗒声,在不打开供气开关的情况下,拔下动作阀的供气胶管,胶管内如果有气体喷出,则说明状态正常。此时打开供气的开关,如果动作阀下部胶管停止了供气,则说明状态正常。如果检查两阀供气全部正常,可以确定故障发生在组合阀内。应停止供气,取出两阀芯,如发生损坏应更换,但大多数情况均为粉末颗粒堵塞,通过清理可排除障碍。 三、结语 通过对萨勃心肺复苏机优点的总结和实际障碍维修可以发现,对萨勃心肺复苏机因颗粒或粉末引发的运动受阻比较常见,为此应对进一步净化相关管线,在气动设备心肺复苏机的使用中,氧气管前最好加装过滤器,以此减少氧气含有粉末颗粒给机器带来的故障。确保萨勃心肺复苏机的稳定运行。 科技展望论文:现代化管理下的农业科技论文 1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的定义 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现代化科技作为最主要的管理手段,对农业发展重新进行规划管理与定义。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可逆潮流,尤其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化技术快速普及与发展,几乎所有东西都离不开这2种介质。农业生产如能得到提高,农产品的供给也能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以此来改变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种局面。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讲求的是效率与管理模式。国内在发展农业时最常用的管理是,以计划经济运行体系为主的管理模式来对农业发展进行管理。这种模式只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农业发展,在我国实行以市场经体制为主以来,旧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体制要求下的发展需求。比如,行政管理效率低、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政机构过度庞大、管理人员过多、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等。实行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有助于对农业进行统一管理。所有有关农业发展或者农产品信息方面的最新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即时共享。 2现代化农业管理的优势 什么是现代化农业、怎样建设现代化农业,这是新时代新阶段“三农”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进入新时代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农业的理解并非只是抽象的,而是一个非常实在而又具体的概念。现代化农业管理,是新时展农业时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人们在意识到对现代农业的研究理论日益深入以后,对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要求也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加深而有所提高。现代化农业管理就是伴随着农业理论的深入而提出的客观要求。现代化农业管理是一个动静结合的概念,它结合了现代主流意识和现代大众的需求,通过这两者在农业发展上的客观反映进而实现科技在现代化农业管理中的运用。现代化农业管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它能够迎合现代主流意识需求,为此提供产品与服务,透过现代化科技和管理,在生产方式上做出适应的调整与变革。现代化农业管理通过高科技技术来实现人性化,把最原始透过人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高科技的便利性来进行解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的效率更高。现代化农业管理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因为它是市场调节中得来的产物,所以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和资源配置的原理。通过现代化农业管理,人们能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搜集市场上的数据,把市场上所反映出来的现代意识和需求传递给农民,农民可以通过市场上的反馈得到第一手资源信息及时做出调整,从而提高整个农业管理水平的层次。 3如何运用现代化手段去管理农业科研项目 缓解农业资源与人口压力的矛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透过高科技和管理创新手段来实现农业生产系统上的整改。比如袁隆平所研究出来的超级杂交水稻。袁隆平在研究超级杂交水稻的时候利用到电脑的便利性对水稻的生长情况和数据进行适时的登记与管理,从而了解到水稻的生长状况与习性,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农业科研项目中进行管理有助于使传统农业更好地过渡到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这里还涉及到农业制度的变革。可以透过现代化手段去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比方说有一款新型可投入农业生产中的机器面世,如果需要及时对这款农技产品进行推广,传统的推广模式是很难带动市场效应的。如果可以结合互联网方面的优势,再运用现代化手段去对其进行推广,将很大程度上把这款新型农技产品的知名度打响。互联网最强大的功能在于它的即时性与传播速度快,而且它还能同步实现用户反馈。作为农技产品,最重要的就是客户的反馈,客户及时反馈信息能让其他用户作为使用前的借鉴与参考。在农业科研项目中也是同等的道理,对于科研项目的推广也是可以透过借鉴互联网的优势来对此实现广而告之,引起市场上更大的反响。 3.1现代化手段在管理农业科研项目中的必要性 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可以为此提供更多的同行信息检索与收集。在研究一项新的科研发明时,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借鉴,为此提供数据的原始积累,如果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依靠透过书本上的采集或者报刊上的收集,这是非常贫乏的。因为报刊和书本都存在着一个共性,它们具有延时性。科研成果从来就是在不断的被推翻中又重新的确立,确立以后再推翻。所以在如此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只有依靠互联网提供的即时信息才能更好地完成对资料的收集。而且现代化手段大部分都是依靠高科技为此提供原始动力。在优化管理上大部分的运作方式都是依靠电脑、互联网为之提供技术支撑。 3.2如何结合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管理 关于如何结合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管理。先要意识到电脑的重要性与互联网的便利性。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两者可为农业科研项目提供最强大的服务系统技术支持,才能对此加以学习。现代化手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科技的发展,要切实做到结合现代化手段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实施管理,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电脑运用操作及对互联网有一定的认知度。 4结语 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是不可逆的历史潮流,也是农业发展为适应新时展潮流所提出的客观要求。要充分意识到现代化高科技的优越性以及便利性为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李海燕 郑健 王昱 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 科技展望论文:突发性耳聋医学科技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72例,均为我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1997年颁布的诊断标准[2]纳入,其中男性41例,女性21例,年龄15~75岁,平均(35.2±5.9)岁。脑力劳动者48例,体力劳动者24例。均为单侧发病,经纯音测听均提示为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或全聋,中度耳聋37例,占51.4%;重度耳聋28例,占38.9%;极重度耳聋7例,占9.7%;发病时间2.5h~49d,凝血功能正常,内听道CT及声导抗均示正常。伴有低调耳鸣21例,混合性耳鸣14例,高调耳鸣16例;伴有耳闷塞感47例,伴有眩晕43例;将该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耳鸣、耳聋分级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0.05。 1.2诊断方法 包括体格检查、病史采集、小脑脑桥角与内听道的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了解内听道有无占位性病变)、前庭学和听力学检查。耳聋分级:⑴轻度聋:远距离听话或听一般距离低声讲话感到困难,平均听阈在10~30dB。⑵中度聋:近距离听话感困难,平均听阈在31~60dB。⑶重度聋:只能听耳边喊叫声,平均听阈在61~90dB。⑷极重度聋:完全听不到声音,平均听阈超过90dB。 1.3治疗方法 ⑴对照组:采用耳聋常规治疗。血管扩张剂、静滴低分子右旋醣酐,精神安定、神经营养药,地塞米松,静滴后改口服至停药,静滴维生素C,静滴或肌注维生素B1、B6、B12,钙离子拮抗剂,抗病毒剂。治疗30d。⑵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采用两舱四门一体式多人高压氧舱。压力0.25mPa,加压间20min,戴面罩吸纯氧60min,中间休息10min,减压25min出舱,1次/d,10次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 1.4疗效评定标准 ⑴治愈:250~4000Hz各频率听阈恢复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前患病前水平,耳鸣症状消失。⑵显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耳鸣症状明显减轻,基本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⑶有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耳鸣症状有所减轻,较少影响工作及睡眠。⑷无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改善<15dB或无改善,耳鸣几乎无减弱甚至加重。 1.5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c2检验,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91.7%(33/36)显著高于对照组66.7%(24/36),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c2=5.2,P 0.05。观察组伴耳鸣患者26例,消失9例,减轻14例,无变化3例,总有效率为88.5%(23/26);对照组伴耳鸣患者25例,消失5例,减轻7例,无变化13例,总有效率为48.0%(12/25),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c2=5.6,P 0.05。 3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内耳血循环障碍可能是主要病因,它可以由内耳血管功能紊乱、痉挛、出血、血栓形成或血管栓塞引起内耳缺氧,造成耳蜗组织缺氧,代谢功能紊乱,使内耳感觉上皮细胞损害引起耳聋。缺血是导致本病发病的重要环节,故改善内耳微循环,促进供氧是治疗本病的基础。高压氧治疗可快速提高脑组织的氧含量及氧储量,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减少再灌注损伤,增强抗自由基的能力,增加脑组织毛细血管氧弥散距离,增加内耳的内外淋巴液氧分压,改善螺旋器内外毛细胞和壶腹脊、囊斑的毛细胞获的缺氧状态与善内耳毛细血管内皮的通透性及内耳因缺氧而致的水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耳鸣的疗效均显著高于单纯常规治疗,P 0.05。提示高压氧治疗有利于内耳微血管淤塞的解除和血栓的溶解,进而改善和恢复内耳的组织代谢,使听觉功能损害得到修复。综上所述,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较好,其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科技展望论文:耳鸣医学科技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72例,均为本院收治的耳鸣患者,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耳鸣的诊断标准选择纳入,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15~75岁,平均(35.2±5.9)岁。脑力劳动者48例,体力劳动者24例。单耳35例,双耳37例,共计109耳。病程1个月~4年,其中与情绪有关或情绪因素诱发者10例,噪声因素14例,病理因素36例,药物中毒5例,突发性耳聋7例。其中36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及微波疗法(对照组),36例采用穴位注射川穹嗪治疗(治疗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患耳、病程、致病因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方法 包括体格检查、病史采集、小脑脑桥角与内听道的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了解内听道有无占位性病变)、前庭学和听力学检查。耳鸣声的响度和频率,可用响度平衡实验测定,或者用扫频听力计上的宽带、窄带、纯音或噪声进行测试。耳鸣病史应包括其性质、部位、程度和病程、既往用药史,以及与生活习惯、周围环境与饮食之间的关系等。 1.3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凡用来缓解突发性耳聋的药物均可试用于耳鸣的治疗。主要药物有:血管扩张剂(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或654-2,口服西比灵或敏使朗)、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醣酐,精神安定、镇静剂、神经营养药(口服都可喜),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后改口服至停药,静脉滴注VitC,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维生素B1、B6、B12,钙离子拮抗剂,抗病毒剂(静脉滴注及口服阿昔洛韦)。治疗15d;②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川穹嗪的方法,取穴天宗穴,用5ml注射器抽取药物川芎嗪80mg,常规消毒天宗穴局部皮肤后,进针点选于该穴或其敏感痛点,得气后,回抽无血,然后缓慢注入药液,起针后为防出血可用无菌棉球按压片刻。两侧穴位均注射,每侧穴位注40mg;注射后可外贴麝香壮骨膏以增强疗效,1次/d,5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两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调节患者的情绪。 1.4疗效评价 ①痊愈:耳鸣症状消失,且3个月内未复发;②显效:耳呜明显减轻,夜静时可闻,基本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③有效:自觉耳呜症状减弱,耳鸣由持续性转为间歇性,能忍受,较少影响工作及睡眠;④无效:耳鸣几乎无减弱甚至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痊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91.7%(33/36)显著高于对照组75.0%(27/36),P<0.05。 3讨论 耳鸣的发病原因目前仍不是十分明确,其病因十分复杂,主要有病理因素(全身性疾病)、神经衰弱和身体虚弱、耳部疾患、颈部疾患以及药物中毒等。文章中患病因素主要和患者的病理因素(50.0%)、外部环境噪声因素(19.4%)、情绪因素(13.9%)有关。耳蜗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产生耳鸣的病理因素有:当肾病、肝胆疾病、糖尿病、结核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导致全身功能紊乱。天中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于天。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可经此穴位进行药物治疗。川芎嗪为中药川芎的有效成分,它是从伞形科蒿本属植物川芎根茎中提取分离的生物碱单体,具有较强的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它可以强心、扩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与激活、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通过天宗穴注入活血行气的川芎嗪,加速气血调和通达,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从而使内耳微循环得到改善,达到治疗耳呜的目的。文章结果表明穴位注射川穹嗪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综上所述,川穹嗪穴位注射治疗耳鸣的临床效果较好,操作简单,不良反应较少,安全可靠。 科技展望论文:病害虫防护农业科技论文 1植物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1气候的渐变 最近今年来,因为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影响,导致全球的气候逐渐变暖,气温也在慢慢的升高,病害虫的代谢逐渐加快,并且繁衍较快,给植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比如说在2005年的时候,因为气候的剧变沈阳地出现了大面积的松油枯死,特别是新栽植的地方枯死度更重,在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损失;在2006年的初春时,因为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一些植被发生了生理上的干旱,病害的现象十分的严重;尤其是腐烂特为严重,主要是体现在榆树、槐树、柳树等树种上面;发病的范围较广、面积较大,对园林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1.2病害虫的种类繁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植被的种植越来越多,并且种类较为复杂,所以往往将苗木所在地的病虫害引进;对园林植物的侵袭十分严重。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病害虫的数目将近180多种,害虫将近百种,并且它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性;但它们的某些特征相近:体格小、潜伏性强、传播迅速、防治难等。 1.3人为因素 园林植物的种植受人为的影响十分严重。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系统,往往建筑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所以更加容易受到人为的破坏,群众的活动干扰了植物的生长环境,导致植物的抵抗性降低,使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更为严重。 2提出防治措施 2.1完善病虫情报的预测系统 天气的恶劣变化尤其需要植被进行防护,尤其是在西北地方,容易发生沙尘暴;所以往往在市区内建设较多的园林植被院,在道路的两旁也常种植被;主要是为了美化城市的环境、降低沙尘暴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因此,植物的保护显得非常重要;做好病虫害的预测工作,随时观察病虫害引起的虫情,一旦发现有病虫害侵蚀植物的情况,就因该及时的消除病虫害,短时间内消除可能出现在的任何一种病虫害。随时记住:放重于治。 2.2加强植物的检查工作 对于新建的园林地区种植种苗的时候,需要向外地引进,对此必须要做好检查工作,一定要确保种苗不带有国家规定的检查对象和苗地以及引入读不成的检疫对象,在必要的时候要到种苗的原产地进行详细的调查,一定不让病虫苗进入新园林;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充足的光照、热量、水源等一系列自然资源,保护种苗的健康、稳定的成长。 2.3植被的合理配置 园林中的病害虫主要是以植物为食料和生存;而病害虫的天敌也主要是以植物为栖息、繁殖、营养的场所;所以在园林中合理的配置植物的生长,不仅能增添城市的色彩,而且还能降低病虫害的繁衍,还能长久的控制病害虫的危害。比如三北防护林因大面积的种植杨树,造成杨树患上了溃疡病、光肩星天牛成灾,致使许多的地方的杨树完全毁灭。又如北京因为单一、大量的种植国槐,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而且还导致槐叶柄小蛾子、小木蠹蛾泛滥成灾。 2.4进行物理、生物、化学防治 以往的冬季非常寒冷,对于不论是植物的生长,还是病害虫的繁殖都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但是随着目前全球气候的变暖,南北方的温差逐渐拉平并持续升高,此刻虽然植物的存活率较高,但是病害虫的繁殖率也在增高,对植物的危害性逐渐上升。因此加强物理防治、生物天敌防治、化学防治对南北方的园林植被保护均有明显作用。 2.4.1物理防治 人为的进行捕杀,对天牛的效果明显。因为可以在天牛成虫发生期,利用天牛的假死性,用力摇动树枝,天牛就会立马掉在地上,即可杀死。还有就是将叶子上面的虫卵或者是初孵卵虫摘除(因为它们大多数是集中在一起的,所以摘除叶子对消除病害虫很有利);用小刀刮除在树疤内、树枝的分叉处、树皮的缝隙内等的越冬的病害虫。 2.4.2生物天敌防治 最主要的就是要保护病害虫的天敌。将适合在北方生存的害虫天敌引进,如:瓢虫、蜻蜓、螳螂、白蜡虫、紫胶虫等这些都是有益的虫;它们是以病害虫为食的,甚至有些益虫计生在害虫的虫体内。还有就是蜘蛛,它只是捕杀害虫,不危害植物;也可以引进一些鸟类,如:灰喜鹊、杜鹃、蜜蜂等。 2.4.3化学性防治 喷洒残留量较低的化学农药,一般选用三唑类、菊脂类的农药,尽量不要使用有机磷之类的农药,毒性较大,读植被的损伤度较大。要注意经常更换农药,避免病虫害对农药产生耐药性。将乳油加清水稀释成乳液状,然后涂在植物的根、茎部,防治病害虫的啃食;还有在植物发芽钱喷50~100倍的晶体石硫合剂,主要是用于消除病害虫。 科技展望论文:科技管理体制下的经济发展论文 1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 经过改革发展30年,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由过去国家包办科技转化为政府指导、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作机制;科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科技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但是,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分析。 1.1科技管理部门只重视结果,不重视管理过程 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由于受长期体制制约,管理模式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科技管理不么仍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具体的科研项目以及研究团队的管理方面,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制度过于死板,等等原因都为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以及自主创新造成了障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科研组织机构与科技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在提供信息时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报喜不报忧,通过这种不当的方式来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然而把心思都放到争取项目上,真正的科研任务、科研工作却退居二位。科技管理部门的这种管理模式制约了科技工作的发展。 1.2科技管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我国引进经济体制后,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却没跟上市场改革的步伐,在对科技资源配套方面,应发挥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使得科技工作围绕市场经济来展开。然而现状却是科研工作与经济生活脱离,科技管理落后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科研成果难于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含金量不高,满足不了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这样就对我国的科技资源形成了大量浪费,使得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放缓,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 1.3科技管理体制不太完善 我国科技管理工作行政手段干预过多,一方面阻碍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使得科研人员不能放开思路大胆的搞科研工作。过渡的行政干预使得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使得科技管理工作没有形成一套与科研工作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评比、奖惩方面体制也不太完善使得管理制度缺少活力,不能足够的调动起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对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科技管理工作应继续深化改革。 2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2.1科技管理的内因分析 ①管理体制不到位目前我国管理科技工作的部门较多,使得管理职能不能明确,管理工作有重叠,工作关系则是相互独立,在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上很难形成统一领导。②公共科技资源不能有效共享目前为止,我国共建立了19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7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并加强了科研技术平台的建设以及科研基础建设。由于多个部门共同管理,不同机构不能有效合作,造成了国家公共科技资源使用率偏低,不能共享。据相关资料反映国外的大型科研仪器利用率比我国要高5~6倍。③管理方法落后由于历史原因,使得科技管理工作原始、缺乏创新,管理方法都沿用传统的一套,是的管理方法过于陈旧,属于经验式的管理。 2.2科技管理的外因分析 ①政策配套不完善促进我国的科技管理必须有相应配套的经济政策,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管理的政策过分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很少考虑国家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大量的资金被用于引进国外的现金技术装备,而不是鼓励我国的科技创新。由于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得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主要进口国外技术以及设备,使得我国的科技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难跟国外相对成熟的技术展开抗争。②国家计划项目分散国家目前掌握科研经费的部门就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众多机构,各部门通过各自计划安排科技项目、划拨科研经费,彼此之间没有进行有效地统筹协调,使得部分科技项目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现象严重。这种局面同时也造成了同一项目多个机构同时申请,同时得到了几个部门的立项支持,科研成果交由多个部门的不合理现象。此种现象持续了很多年,随着国家在科技方面投入的加大,重复申报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日益严重。 3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目前科技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如何更好的组织利用科技资源,使得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优化配置,使得科技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科学。 3.1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 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拨款制度的改革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对研究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对偏于开发业务的科研机构,逐步减少事业费;对侧重于公益性研究的机构则实行事业费包干;对基础型的研究机构采取基金制。随着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对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2组织形式的变化 科技的进步以及科技管理制度的完善,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上至国家下至科研人员,整体的组织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在科研机构,以往只关心自己的科研项目,只在自己的独立范围内自成一体,现在应结合经济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是的科研工作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3.3微观结构以及活动本身的变化 作为科技工作的一个基础,科研部门内部的管理已经与计划经济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研究室为核算单位,对其进行了“不完全的成本核算”,研究所的部分费用由研究机构承担,人员进行了分流。国家的拨款制度也随经济环境发生着变化,大部分的研究机构采取定额包干,使得围观的科技管理不断得到改进。 4小结 科技发展需要科学的、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来支撑,虽然我国在科技管理体制上仍有诸多不足,但是通过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可以有效的改变我国目前的现状。 科技展望论文:科技管理信息化文化建设论文 1科技管理与科技管理信息化概述 1.1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分支,一番方面是管理理论和技能应用于科技活动的实践;另一方面是科技活动用于管理理论新的概括与总结。换言之,以管理理论来指导科技活动,以科技活动来丰富和发展管理理论,并同时推动科技管理理论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一些学者还从外延和层次上对科技管理的概念进行了描述,他们将科技管理分为了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例如“国家对科技事业的整体管理,包括制定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确定科研体制和布局,制定长远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一般称之为宏观管理。对科研单位的具体管理,一般称之为微观管理”,“科技管理是对整个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的总称”,“科技管理,即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管辖、控制与治理,是科技活动过程中,所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功能的统称。”科技管理主要内容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科技预测,根据科技发展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并在对科技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预测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其影响所做出的判断和预见;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它们是科技规划与计划制定的导向标,是对科技资源进行宏观配置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制度保证;科技规划与计划;科技体制,它是指的科学技术研究与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权属关系和管理方式的结构体系;科技项目管理;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科技成果管理与科技统计;科技评估,它是对科技活动及其效果的评价和估计。 1.2科技管理信息化 进行信息化建设是科技管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信息化的产出有很多其直接产出有工作效率、管理水平、监管力度、全过程管理、由重前期立项向重全过程管理转变、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提高领导决策的数字化水平,间接产出则包括了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从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终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对科技信息化的投入包括资金、时间、受影响的其他工作、重复投入这四种投入。不管是作为科研项目还是财政拨款,科技行政部门都必须为信息化支出资金。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在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差别很大,同时根据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不同,其投入也从几万到几千万不等。在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最大的不是直接资金,而是时间的投入。与其它成本相比,进行信息化建设所占用的是各级领导和各种专家的时间,这就使得时间成本特别高。例如如一个科技厅的信息化会涉及到科技厅的政府公务人员50~100人,涉及到相关评审评估专家等100~300人,其中这些投入包括调研时间、方案制作时间、选择信息化提供商的时间、信息化过程管理协调沟通时间、使用学习时间等,从开始调研到信息化成功一般会用1年到3年时间。由此科技这个投入是十分巨大的。 2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虽然在进行信息化时所需要的投入十分的巨大,但同时其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其主要体现在通过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科技管理能力的创新。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科技管理战略思维的一种体现,可以从宏观上对各种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更加合理的利用。通过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可以使得科技管理更加的富有预见性、实时性和公正性,并能够对各种科研活动的各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从而达到降低科研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部仅仅是对促进科技管理战略思想创新、目标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同时它还能够推动科技管理创新能力的创新。在对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求科技管理队伍必须在观念、能力和素质上与其进行匹配,正因为如此进行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对领导层、管理队伍的创新能力方面产生促进作用。例如预测能力创新、决策能力创新、执行能力创新等。 3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建设内容不应仅仅是只满足科技计划全过程管理,而应建设“多级立体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多级管理这里指的是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建设内容不应是只满足科技计划全过程管理,而应建设“多级立体科技业务管理系统”。立体管理则是指的在上下级单位自己立项的科技项目都通过科技业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后,再把不同的系统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连接,从而使信息可以在不同的业务管理系统间进行受控的、无缝、安全的交互。而本文则主要从信息化步骤确定原则和分步实施建议这两面来对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步骤问题进行讨论。 3.1科技管理信息化步骤的确定原则 对于科技管理信息化步骤的确定原则可以从以下三个反方面进行分析:信息化方式、信息化层次、信息化使用人员。从信息化的实现方式来看,进行信息化建设应该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方式。进行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充分的利用原有的基础,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系统,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也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方式。从信息化的层次来看信息化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是:先操作层信息化、再管理层信息化、最后再决策层信息化。操作层信息化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科技管理的效率,并积累各种有效的数据;管理层信息化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性,并积累各种数据;决策层信息化的主要意义是使得业务实现智能化,在对数据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从信息化使用人员来看,应该先内部信息化、再外延信息化。 3.2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步骤 根据上述的科技管理信息化原则,可以将科技信息化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信息化。这一步是为了实现科技计划项目从申报、受理,到评审、评估、初审、复审、审定、立项、科技计划编制,到合同管理、资金管理、执行情况管理、验收管理、后评估管理等等的信息化。特别是现在,以目前的技术,完全可以实现让一套软件对所有的科技计划项目进行管理,从而摆脱以前的那种一个科技计划采用一套专门软件的高成本时代。第二步是将其他的科技业务进行信息化。在该步骤的实现过程中是让其他的科技管理职能实现信息化,这其中包括了成果鉴定、成果奖励、成果奖励、成果转化、成果推广、专利管理、高新企业管理、民营科技企业管理、软件企业管理、工程中心管理、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管理等等。第三步是将专家管理以及专家评审过程实现信息化,从从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选择专家进行网上评审,这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一步却很难一步到位。专家管理的信息化要能够实现以下功能:专家信息管理、专家选取、专家评审历史记录管理、专家信用管理、专家资质管理等等。而评审管理系统需要满足许多种不同的情况,但是必须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还必须保证评审改革的可控、可靠、可信。第四步是实现决策支持信息化。实现决策支持是一种大势所趋,也是很多软件都必须要实现的功能。所以可以通过商业智能软件,对与领导决策有关的要素进行多角度的分析,通过形式多样的图表进行展示,从而使领导决策具备量化的数据和具体的图表作为参考,实现科学决策。第五步是实现上下级协同的信息化。这一步是从多级管理向立体管理过渡的十分重要的一步。这分两个方面:一是在自身信息化时注意到上下级协同工作的需要,提前做好相关功能、预留相关接口;二是建设数据交换平台,使上下级的业务管理系统成为一个有机、有序的整体。 4结语 总之,科技管理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信息化建设也是一种大势所趋。但是实现科技管理信息化需要从整个大局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才能够既能够让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现,同时还能够节省不必要的投入。 科技展望论文:心肺脑复苏医学科技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30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18~75岁,平均年龄在35.5岁。心血管疾病12例,重症肌无力危象2例,脑溢血4例,中毒4例,支气管哮喘4例,药物过敏4例。30例患者均为心跳骤停猝死,大动脉的搏动停止,两侧的瞳孔散大。 1.2诊断 心脏骤停:意识突然消失,大动脉的波动也突然停止,并且心音消失。当患者确诊为心脏骤停,即可使用心肺复苏恢复窦性心律,从而触及大动脉的搏动直至测出患者的血压,然后持续1h以上,说明心脏的复苏成功。若出现有规律性的自主呼吸并且还能持续1h以上,说明肺的复苏成功。当患者的神智恢复并清晰,说明脑的复苏成功。 1.3方法 本组的30例患者均根据心肺脑复苏ABC的步骤进行。具体的操作方法为:进行胸外的心脏按压、人工的呼吸、静脉滴注药液,使用多功能的生命心电仪器进行连续性的检测,使用气管插管进行机械性的通气。静脉主要是滴注肾上腺素、甘露醇、多巴胺、阿托品、碳酸氢钠等。对心脏有规律的按压以及经面罩进行机械性的通气,高流量的吸入氧气,头部的降温,使用20%的甘露醇进行脱水以及用一些能营养脑细胞的药物,以及常规量的肾上腺素1mg使用等。肾上腺素的首先使用标准的2mg,在3~5min之后重复一次。若是未见效果,可加大剂量,按照4mg、6mg等依次递增一直到窦性心律的恢复。针对患有室颤的病者可给予2mg/kg的利多卡因进行静脉推注,每3~5min进行一次,若无疗效,就可以给患者以360J的电击进行除颤,待有效果之后静脉滴注利多卡因2~4mg/min维持。若患者在经过一定的治疗后仍不能进行自主呼吸,就可以使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每0.4~0.8mg加入20mL的生理盐水静脉推注或者是在500mL的生理盐水内加入4mg的纳洛酮持续性的静脉滴注,之后再根据患者的病情滴注50~70mL的碳酸氢钠,最后按照患者的血气分析的结果追加注射。 2结果 本组的30位患者全部复苏成功。使用常规的肾上腺素治疗成功的有2例患者,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的患者有4例,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的患者有12例,经人工呼吸恢复的患者有4例,使用气管插管机械性通气的患者有12例,注射利多卡因恢复心跳的有4例,使用电除颤恢复心跳的有4例。 3讨论 肾上腺素是目前心肺脑复苏的首选药,并且大剂量的使用肾上腺素已经被重视。临床上:常规肾上腺素的α效应能收缩外周的血管,主动脉的舒张压增加,从而增加室颤的心肌和心内膜的血流量;然而它的β效应能够使室颤的幅度和频率都增加,以便于室颤的解除;与此同时,还能增加大脑皮质的血流量,还能让心肌的供氧量超过耗氧量。根据有关的报道:肾上腺素的所用是在使用后的2~3min达到高峰期,但是在5min之后就会慢慢的消失,因此在3~5min重复给予肾上腺素的使用是合理的。体会复苏开始选用标准的肾上腺素,若不见疗效即可改用高剂量的肾上腺素,因随着心肺脑复苏的进程可能会有酸中毒的因素参与,心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性降低,高剂量的肾上腺素复苏的成功率高。通常情况下,在复苏的早期会出现代谢性的酸中毒和高血钾,此时需要使用碱性的药物。首选药物为2%的碳酸氢钠,每次50~70mL,用量不能太大。因为碱性的药物用量过大,常常会导致高血钾和水分的过多,尤其是在尿量较少的时候应该限制水量或者是使用利尿酸钠或者是速尿进行利尿。 临床上,碳酸氢钠的使用原则为:宜晚不宜早,宜小不宜大,宜慢不宜快,切忌快速的静脉滴注。因为使用了碱性药物可能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和低血钾,所以需要注意钾的补充。对于液体的选择,以前总是认为为了防止出现脑水肿加重而使用无盐的5%糖水,由于血脑的屏障受到损伤,糖不容易进入到脑细胞内,所以增加了糖的补充量,尽早的使用5%-10%的葡萄糖;然而近几年来发现了心肺脑复苏过程中,往往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心肺脑复苏的时候,胰岛的低灌注降低了胰岛素的分泌量,加之内源性大量的儿茶酚胺的释放以及外源性常规肾上腺素的使用,升高了患者的血糖,假如仍然补充糖水,在复苏的过程中高血糖症就可导致大脑内的脱水现象,对大脑的复苏非常的不利,于此同时,糖的酵解还能生成更多的乳酸,对心脏的复苏是极为不利的。针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是利多卡因,静脉注射。若是对患者没有效果可改用胺碘酮,因为它能选择性的改善冠状动脉的扩张作用,从而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使心肌的耗氧量降低,还能延长房室结、心房和心室肌纤维的动作电位的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可提高室颤的阈值并且还能降低传导。注意:当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不佳时即可采用电复律,能增加抢救的成功率。 科技展望论文:艾滋病抗体检测医学科技论文 1.材料及方法 1.1材料 高质量的质控物:为保证质控物的良好质量,首先,质控物要求在220℃的环境下保存;其次避免反复冻融。购于卫生部临检中心。ELISA检测抗HIV试剂盒:北京万泰HIV(1+2型)ELISA抗体诊断试剂盒。96孔洗板机(芬兰丹尼公司);MK-2型酶标仪(芬兰丹尼公司);移液器等。 1.2方法 有关质控血清的制备,应在无菌条件下用含有10%小牛血清PBS缓冲液将阳性对照血清稀释成低值弱阳性,然后将稀释后的血清以每管0.5ml进行分装,并将其置20℃环境下保存备用。为实现对质控血清的精密性检测,在检测样品的同时,还应对抗-HIV质控血清进行检测,将同时检测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以比较其精密性。洗板:洗板所用的洗液先用蒸馏水进行适当的配置以保证其PH值正常。要求浸泡时间多余45s,洗板后残液不得超过2μl,也即人工扣板垫纸不湿。稀释方法:由于抗体检测实验所加样品仅需10μl,少加或者多加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误差,而影响到抗体检测的质量。由此,移取精准的样品的移液器在获取样品量方面十分重要。因此,应确保以下几点:一保证移液器和移液头间连接的严密性;二取样时为避免移液器粘带血清,应保证移液头恰与液面接触;三为避免对灰带区的误判,在稀释样品液时不能使用滴瓶,而采用移液器进行样品的滴加,以保证抗体检测质量的稳定。基于以上要点,在板中加入100μl稀释液再加10μl标本,同时吹吸3次混匀。显色:ELISA反应中最佳的色原底物是TMB。但在加入终止液15min后浓度过高的就会产生灰褐色絮状沉淀。因此,处理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来控制显色的温度、时间等外在因素,以避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吸光度等的升降外,还应在加入终止液的15min内及时进行比色。 2.结果 2.1稳定性试验 使用制备的质控品对艾滋病抗体每隔一个月进行检测。当S/CO波动范围未超出质控范围,也即实验的稳定性检测属真。 2.2制作质控图 在使用ELISA质量控制方法来控制艾滋病抗体检测实验室质量时,为保证在实际中获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应做好OCV及RCVK来确定失控的标准,然后利用Westgard规则判定失控,使用生化L2J图进行。由于采用ELISA方法进行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检测艾滋病抗体,故而,应确保这一方法的敏感性。可采用许斌提出的临界值血清界定法,试剂所设阴阳对照为内对照,另设临界值、高值阳性和2份正常人阴性对照,作为外对照与标本同时检测,临界值S/CO 1,高值阳性S/CO 10,正常人阴性对照A值在01050~01100,当其中所存在的各项中有一项不符合标准即为失控。临界值为敏感度监控、阴性对照为特异性监控、高值为“HOOK”监控,由此可见,临界值血清界定既反映ELISA的灵敏度又兼顾特异性。 3.讨论 ELISA方法检测HIV的实验室质量控制,可用吸光度值来表示,还可以使用S/CO值来表示。当前,艾滋病抗体检测一般使用ELISA法,这一方法具有灵敏度较高的特点,非常适于当前众多血站系统对HCV、抗2HIVHBsAg等的检测。本人依据多年的指控监测工作经验认为,在使用较强阳性的质控物进行作图时,以上两种方法都会产生较好的实验效果;但是,对于一些中性、弱阳性的质控物进行作图时,S/CO值的表示方法更为科学、准确。但是在实际的实验室检测中,也存在着众多影响这一方法有效运用的不利因素,因此,加强艾滋病抗体检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火灾特性与处置对策 摘要:石油化工火灾因其火灾荷载大、现场情况复杂、影响因素多,易发生爆炸、爆轰等恶性火灾事故,事故同时会造成生产停滞、环境污染、群体恐慌等次生灾害。在分析当前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火灾形势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石油化工火灾的处置难点,探讨了石油化工火灾的处置对策,为消防部队灭火救援提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火灾风险;处置对策 我国是石油化工产业大国,主要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据公安部消防局石油化工行业火灾防控情况调研小组2015年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共有炼油企业240余家,炼化一体化企业23家。其中,建成千万吨级炼油企业28家,百万吨级乙烯企业16家,以及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一体化企业14家,炼油、乙烯及芳烃联合生产企业9家。从规划布局来看,以进口资源为主的炼油、乙烯等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以国内资源为主的炼油、乙烯等产业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地区。但是,全国除西藏、贵州、山西、四川之外,其他各省市均建有炼油企业,“多、小、散、乱”的产业格局现象仍然突出。与石油化工产业高速发展相比,我们的安全防控水平没有同步跟进,导致潜在的事故风险不断激增,石油化工行业已经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区、重灾区,灾害性后果呈现逐年增多的特点,并于近期形成了事故集中井喷的严峻局面。深入研究石油化工火灾事故处置对策,提升消防部队应对此类火灾爆炸事故的能力极其重要。 一、石油化工企业火灾形势 国家新型产业调整,伴随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突飞猛进,科技迅猛增长与安全生产之间的矛盾凸显,石油化工火灾爆炸事故呈现几何规模上升,生产工艺的复杂性、物料储运的集中性、生产规模的聚合性直接导致火灾危险、火灾荷载陡增,处置过程稍有不慎,连锁事故随即而发,造成人员伤亡、环境污染、财产损失。[1]近年来全国多发恶性石油化工火灾事故,从2004年起,每年较大以上等级事故发生次数均在30起以上,死亡人数占工伤死亡总人数的13.8%,高居第一位。其中2001年至2014年发生512起重大事故中,造成2320人死亡,伤者不计其数。从发生的数起重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看,石油化工企业在规划设计、标准制定、安全管理及应急处置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是企业的规划布局存在风险,工艺设计本身存在缺陷,本质安全要求缺失,安全设防水平偏低,消防设施的设置不能满足石化行业发展需求,单位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应急处置灭火救援能力欠缺。石化产业的诸多问题是以安全隐患的形式存在,并将通过火灾、爆炸等极端形式暴露,消防安全现状不容乐观。2015年以来福建漳州“4·6”PX爆燃事故、江苏南京“6·12”德纳化工爆燃事故、山东日照“7·16”液化烃罐爆燃事故,天津滨海新区“8·12”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山东东营“8·31”爆炸事故的集中爆发,直接造成大量消防官兵伤亡。对消防部队综合应对能力直接敲响警钟。 二、石油化工火灾处置难点分析 (一)生产工艺复杂 近年来,随着能源利用率不断提升,充分利用石油资源,发挥物质最大效能性,生产能力不断加大,提油率不断增加,使得原有的加氢裂化工艺更为完整,随之引入的高温、高压反应链更是加大了容器的操作极限。在资源整合性方面,原油利用率不断提升,产能不断增大,单套常减压装置年加工能力由数百万吨陡升至数千万吨,生产模式由单一炼化型向炼化一体化进行转换,工艺流程更多、环节更精细、集成度更高。而技防规范的滞后性在发展上与规模产能却大相径庭,无法适应多单元、高密集的需求。同时,衍生石油制品催生民营精细化工业的发展,危化品种类和数量的急剧增加,造成火灾的危险和危害性大规模提升,给灭火救援工作带来巨大考验。 (二)储存量越来越大 根据公安部消防局石油化工行业火灾防控情况调研小组2015年对辽宁、浙江、山东等省调查统计,发现我国油品及液体化工品总储量已达240万m3,单罐储量:固定顶已达3万m3、内浮顶已达5万m3、浮顶储罐普遍达10万m3,液化天然气储罐已达16万m3,最大可达20万m3,球罐直径已达65m,原油储罐更是没有设置单罐存储上限。大连中石油“7·16”爆炸火灾事故,10万m3原油储罐全液面燃烧,事发地大孤山半岛油气总储量1600万m3。石化企业多数在集中区域设置,事故发生后,辐射、冲击波,以及原油的沸溢和喷溅作为灾害事故扩大的第一要素,集中区域可直接导致连锁性灾害。事故发生过程中的风力导向,灭火药剂的使用以及灭火用水的流经,又对事故区域造成次生影响,处理稍有不善,造成灾害升级和问题遗留。[2] (三)燃烧形式越来越复杂 石油化工储罐区和生产装置区一旦发生火灾事故,由于具有低闪点、高热量、大冲击等特点,往往伴有爆炸发生,在冲击波和气流作用下,造成现场大面积破坏的连锁反应,可能形成储罐火、地面流淌火、沟渠流淌火、生产装置火、管线喷射火等多种燃烧形式,以及重油沸溢喷溅会带来的重大人员伤亡。火场温度高,液体随地形肆意流散,临近装置和设备由于工艺失压、辐射影响造成的物理和化学连锁爆炸,造成灾情扩大,救援队伍无法第一时间接近火场进行有效控制。 (四)消防设计与企业发展不适应 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装置、储罐、输油管线密集化、集成化程度不断提升,由于先进工艺技术引进的同时应跟随更新的规范和安全系统不能同步,造成预案想定火灾规模仍停留在小装置小储罐时期,防火间距、安全距离不足、单位总体储量过大、单罐储值无上限、多种类别化危品混存、灭火用水量延续时间不足、泡沫系统设置范围偏小、设计储量不足、远程控制系统失控漏管等现象,均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火灾扑救工作。 (五)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滞后 石油化工企业在进行改(扩)建追求产能和效益的同时,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同步发展,使得石油化工产业发展与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一些大中型石化企业虽然设置了企业消防站,但是却缺乏统筹考虑设置公共消防站,造成消防站数量和布局不合理,况且在改(扩)建时没有充分考虑消防车辆装备的种类、数量,没有按照企业的发展配置和调整,造成种类单一,数量缺少,能力不足;在消防供水方面,大部分没扩建原有的消防水池、没更换原有的供水管网,造成供水不足。 (六)火场形式多变、应对困难 石油化工企业发生火灾后,由于高温造成设备装置损坏(基本都是钢结构),一般化工厂发生火灾时,设备基本都处于运转状态,常压、减压、裂化、催化、蒸馏、冷却等设备都在正常运行,某项工作装置的故障或发生火灾、爆炸,将会导致连锁反应链中断,造成局部物料和压力发生改变,反应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反应不全或反应过度容易造成装置破裂、损毁,造成更多的易燃易爆及毒害物质泄漏,引发连锁爆炸扩大灾害,DCS控制系统失灵、反应失控,设备的进一步破坏将导致灾难性事故。在储存区域,连锁爆炸和辐射影响,也会导致管路损坏。前期灭火救援作业时,如射水方向错误,药剂投射失误,同样也会导致浮顶油罐出现卡船、沉船以及边缘罐壁融化包裹等现象,灭火救援处置应对困难。 (七)力量调集难、现场处置慢 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较为集中的沿海地区,由于灾害多发,多种形式组成的消防队伍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公安消防部队也作为消防安保和灭火救援的重中之重;但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由于需求量较少,石油化工企业布局相对边、远、散,而灭火救援力量多集中于城市,针对城市火灾。[2]对于大型石油化工火灾的准备工作只能停留在理论和推演阶段,从事灭火救援工作的人员没有实际控火经验。但是,小概率不等于不发生,这类场所一旦发生灾害,在力量调集、装备集结、药剂运输方面将会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局面。虽然内陆省份的石油化工企业厂区、库区也设有专职消防队,但由于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装备种类质低量少,造成预警不及时、联动不配套,无法通过工艺连锁控制火势蔓延,移动设施成为企业应急处置的主要手段,未形成工艺控制与消防技战术的有机结合。由于平时会同公安消防部队、社会联动单位开展的综合应急演练较少,部分单位也因石化单位发生火灾概率小,而忽视应急准备和灭火器材、装备、药剂的储备。事故发生后,指挥者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处调集,造成到场较慢、器材种类、药剂不足,随之也会引发现场混乱、配合不好、协同不到、通信不畅等问题。欠发达地区发生的石油化工灾害事故,一旦达到一定规模,事故可控能力极差,引发的次生灾害更多,损失更大,造成事故处置滞后。 三、扑救石油化工火灾的措施 (一)科学调度、整合资源 石油化工火灾扑救应基于水冷却和泡沫窒息灭火,可配合使用干粉抑制火场自由基,应优先调集大流量、大功率消防车辆、消防水(泡沫)炮,确保灭火药剂射流能够到达燃烧和指定区域。同时,要将重型水罐车、高喷消防车、照明消防车、防爆通信消防车、侦检消防车、化学事故救援消防车、干粉消防车、泡沫消防车、灭火机器人、供水车组、移动充气等车辆充分调集到现场。设备冷却方面:应尽量采用便携式自动灭火设施,如遥控水炮、大力自摆水炮、灭火机器人等。灭火方面:合理选择泡沫发生装置,利用射流泡沫发生器、流淌泡沫发生器对地面流淌火实施作业,利用高喷消防车、车载泡沫炮、移动泡沫炮对储罐区和装置区进行灭火。如:大连“7·16”新港油库火灾,一次性调集14个公安消防支队、4个企业专职消防队、348辆消防车到达事故现场,同时动用飞机调运500t泡沫到达现场。福建漳州“4·6”PX项目爆炸火灾事故,一次性调集福建本省9个支队248台消防车,跨省调集广东总队38台消防车,共计286台消防车投入灭火战斗;并从山东、江苏、江西、广东等省调集泡沫1000余吨,福建境内调集泡沫600余吨。 (二)确保现场药剂输配不间断 扑救石油化工类火灾,应综合考虑水和其他灭火药剂的整体消耗,组建供水和其他药剂保障分队,科学拟定供水和其他药剂调集方案。火场前沿应尽量减少主战消防车辆,使用水泵流量在200L·s-1以上的大功率消防车,分干线、分段设置灭火作战区域,设置分区指挥员,确保灭火指挥和药剂保障的独立性。在药剂输配方面,应综合考虑固定消防设施、市政管网和天然水源,使用泵浦消防车就近取水,使用供水编组从天然、大型水源远端取、配水,选取60L·s-1以上流量的消防车作为长时运转的供给保障,干线消防车应配备备用消防车,防止车辆故障造成的供液中断,供水干线应尽量配备直径在150mm以上的抗压水带,有效减少输水压力损失。 (三)科学设置指挥部 按照垂直指挥原则设立总指挥、前沿指挥部、后方指挥部。前沿指挥部包含作战指挥、安全观察指挥、侦检指挥,后场指挥部包含供水指挥、通信指挥、战勤保障指挥、联动单位指挥。两个指挥部在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要形成独立指挥向统一指挥梯次过度,相互协作、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为确保指挥独立性和权威性,应坚持令出一人,分级落实,避免多人下令造成火场混乱。 (四)强化侦检,全面掌控 有效利用各种侦检方法,充分掌握现场情况,了解现场工艺流程,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科学开展施救。侦检组要优先取得企业储罐、生产装置的设备安装图、单位平面图、工艺流程图、道路交通水源图等图纸资源;会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迅速查明事故区域、灾害类型、灾害点位置、储罐直径、压力、储存物料理化性质、最坏结果影响等,共同商讨科学合理有效的处置办法,可优先考虑采用工艺进行控制。针对储罐区重油火灾还应重点掌握水垫厚度,可考虑使用热成像仪掌握热波传递情况。同时要对周边环境和重点保护区域进行划定,为指挥部提供设立安全观察哨的位置,对事故征兆和撤离做好预判,确定进攻和撤退路线。 (五)合理选用战术措施 扑救石油化工火灾,现场控制应优先考虑工艺控火,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施救,采取“以固为主、固移结合”的战术指导思想,着力进行“补位思考”,即移动消防力量重点部署在固定消防系统因火灾爆炸损坏而无法发挥作用的部位。要依托“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战术原则,重点防止临近部位的烤燃、烤爆。坚持“工艺措施和大流量枪炮配合使用”的方法,石油化工火灾的蔓延发展紧扣物料根本,有效控制物料流动、泄漏和流量,合理采取“冷热交互”降低物料温度、“关阀断料”切断物料供给、“输转倒罐”减少物料总量等方式进行合理搭配,最终有效扑救火灾。 作者:刘彦海 单位:黔西南州消防支队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质量控制研究 摘要:本文就针对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质量控制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质量控制 铬钼钢材料具有良好的性质,在石油化工的管道施工中应用广泛,但是近些年来,在石油化工的建设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铬钼钢管道焊接质量问题,大多都是由于焊接裂纹导致开裂,在铬钼钢管道焊接过程中没有做好质量的控制与管理,从而导致在石油化工中出现铬钼钢管道焊接质量缺陷。本文就针对石油化工中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质量缺陷进行产生条件以及原因的剖析,从而加强对过程的质量控制,找到质量控制的措施,提高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质量。 1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施工中常出现的裂纹质量缺陷与控制分析 在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施工中,常见的质量缺陷就是裂纹的产生,在冷裂纹中最常见的就是延迟裂纹,一般都是由于在铬钼钢管道焊接后会冷却降温到最低温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会出现一些延迟的冷裂纹,随着时间的增加会不断的扩大增多。导致铬钼钢管道焊接出现延迟裂纹的条件有三个,分别是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受到的约束应力的作用,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所含扩散氢的数量,铬钼钢材质的淬硬程度,这是造成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出现延迟裂纹的三个产生条件。 1.1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约束应力的形成以及控制的途径 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的约束应力主要是由在石油化工焊接过程中的三种应力的共同作用产生的,主要包括:在进行铬钼钢管道焊接前的不合适预热,以及焊接过程中的不均匀加热导致在焊接冷却时产生的热应力;在铬钼钢管道焊接过程中会产生热循环过程,从而由于相变而产生的组织应力;受到铬钼钢管道焊接自身结构的约束作用所产生的应力。在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拘束应力,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不能消除,只能针对拘束应力产生的条件进行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铬钼钢管道焊接的应力大小,比如,在进行管道焊接前,要进行合适的提前预热,在焊接的过程中,注意焊接的顺序与流程,从而降低铬钼钢焊接结构的拘束力,也可以在焊接后进行热处理,从而降低焊接的组织应力。 1.2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所含扩散氢的来源及控制途径 在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过程中,焊接接头处会产生扩散氢,主要是由于铬钼钢焊接材料中含有的水分,焊接表面存在一些污垢等,还有焊接施工现场的环境潮湿度,这些都是焊接接头扩散氢的来源。想要控制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处的扩散氢,可以采取一些控制的措施,比如,降低焊接钢材的冷却速度,将焊接材料在高温中多停留一段时间,使氢能够大部分的扩散逸出,从而降低氢的产生,降低扩散氢在焊接缝隙中的含量。 1.3铬钼钢材质的淬硬倾向程度发生条件与控制途径 铬钼钢材料硬度较大,具有一定的淬硬倾向,这大多都是由于铬钼钢材料所具备的化学成分与性质,钢种的壁厚,铬钼钢管道焊接的工艺水平以及焊接后的冷却环境条件等造成的。其中铬钼钢材料的化学成分与性质、壁厚等都是不能外力改变的,所以想要避免钢种产生淬硬倾向,可以通过焊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以及焊接后冷却环境条件来控制。 2导致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出现裂纹质量问题的原因剖析 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之所以会出现延迟裂缝这样的质量缺陷,大多都是由于在焊接的过程中没有做好质量的控制,分析铬钼钢管道焊接出现延迟裂纹的原因,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质量控制,以下就对产生质量缺陷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 2.1铬钼钢管道焊接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进行铬钼钢管道焊接前,要对焊接人员以及热处理人员的素质进行审核,因为焊接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能力,在进行焊接时,要严格的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多焊接施工人员的技术专业素质不过关,就会导致在焊接时出现质量问题。 2.2铬钼钢管道焊接的材料因素 造成焊接裂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扩散氢含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焊接材料没有进行完全烘干处理,导致材料中的含水量比较大,导致焊接时出现扩散氢,严重时就会导致焊接裂纹的出现。因此在处理焊接材料时,要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 2.3铬钼钢焊接前的预热问题 在进行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预热,提前预热可以提高焊接接头处的韧性,防止焊接裂纹的出现。但是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施工人员在预热时往往没有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出现不适当的预热,极大的降低了预热的质量水平,导致焊接质量裂纹的出现。 2.4焊接后的脱氢处理方面的问题 为了防止焊接裂纹的产生,一般情况下,在铬钼钢管道焊接后需要进行热处理,进行脱氢处理,热处理的时间要尽量长一些,以便焊缝里的氢能够最大限度的逸出,从而降低铬钼钢管道焊接接头处的扩散氢,进行热处理还可以降低焊接接头的冷却速度,避免钢种出现淬硬倾向,但是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施工人员往往不能及时的进行热处理,很容易因为扩散氢含量的增加导致质量裂纹的出现。 2.5焊接后的热处理问题 在铬钼钢管道焊接后进行热处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不仅可以降低焊接接头处的材料硬度,还可以提高韧性,改变铬钼钢材的组织结构,消除焊接应力的残余量,提高变形能力,避免出现淬硬倾向,但是在实际的热处理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很多的焊接施工单位在评定焊接工艺时仍然按照原先的标准,使得焊接接头的硬度与标准不符,甚至还存在有一些施工检测单位并没有进行焊接接头的检测,就出具检测报告,使得检测报告严重的失真。其次,在铬钼钢管道焊接后应该立即就进行热处理,但是在实际的焊接工程中,一些施工单位为了利益,往往都是先进行无损的检测,再进行热处理,避免返修后还要再次的热处理,采用这种方法很容易掩盖接头裂纹,使得焊接的质量存在较大的质量与安全隐患。 2.6没有对铬钼钢焊接的缝隙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 在铬钼钢管道焊接后,还要进行焊缝的无损检验,铬钼钢管道焊接后很容易出现裂纹等质量缺陷,但都会经历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要完成热处理后才能够进行焊缝的无损检测,往往在实际的检测中,检测过早而导致裂纹并没有被发现,在检测后,要搁置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测,确保焊缝的质量。 3加强铬钼钢管道焊接质量控制的措施分析 针对铬钼钢管道焊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以及对这些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质量控制提出几点建议措施。具体如下:(1)要做好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质量管理,从焊接的施工单位,到过程的质量监理,以及石油建设单位等,都要做好质量体系的管理,要求焊接过程中要有专业的技术人才,从而做好整体焊接过程的质量控制。(2)要审核好每个铬钼钢管道焊接施工所提供的工艺评定的报告,与实际的焊接施工情况进行对比,查看是否符合真实的要求,要严格的遵守规范的标准进行焊接施工现场的控制,进行质量验收时也要严格控制,认真执行标准要求。(3)要对铬钼钢管道焊接的全过程进行工艺流程的控制,特别是那些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施工环节,要进行重点的管理与控制,对铬钼钢管道焊接前的预热,焊接过程中的热处理等都要重点选择措施进行控制。在进行铬钼钢管道焊接施工后的无损监测工作时,一般都是由焊接施工单位进行,但是为了保证焊接的质量,在完成后还要对焊接工程进行抽样的质量检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焊接的质量。 4结束语 总之,石油化工铬钼钢管道焊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比较多,需要注意的环节比较复杂,我们要做好焊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提高铬钼钢管道焊接的质量。 作者:范伟敏 单位:九江石化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的设计思路 摘要:设置管架作为管道工程中一项重要的环节,对于装置管道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般来说,管道工程图只绘出了管架符号、示意图及其具体位置。文章针对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设计思路的构建,从管道支吊架的类型、选用支吊架应遵循的原则、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位置的确定及其设计思路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设计 在石油化工装置中,有很多不同类别的管道,在具体使用中,种类不同的管道使用方法有一定差异。管道支吊架在石油化工装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进行设计思路的构建时,必须按照不同的种类所遵循的原则实行。为此,本文对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设计思路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管道支吊架的类型 一般依据支吊架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承重支吊架、限位支架与防振支架。 1.1承重支吊架 承重支吊架就是来承担管道的重量及其它持续性的负荷,并布设在管道系统中,从而避免超出管道负荷承受力而造成破损,确保管道及相关装置的安全。并根据支吊架的承重的特点,又可将其分为刚性支吊架与弹簧支吊架两种。 1.2限位支架 所谓限位支架,就是用来限制管道系统的位移变化。由于受热力的作用,石油化工装置的管道系统在进行运作时,会产生一定的位移,而导致系统不安全。而限位支架就是按照不同的使用效果分为固定支架、导向支架等,这些支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系统的安全。 1.3防振支架 在管道进行运行时,会有振动现象的产生,在这种状态下,就需要设置防振支架,能够将往复式机泵进出口管道进行有效地控制,并可以控制地震、水击等所排出的反力产生振动。 2选用支吊架所遵循的原则 支吊架主要在管道无垂直的位移位置进行使用。比如:对支架与管托进行移动,或是对支架与管托进行滚动等。而对于高度或是长度能够调节的支吊架,则作用于管道的无垂直位移。因此,支吊架所遵循的原则如下: 第一,确保管子在支架上固定好,不能产生任何位移。这种支架就是固定支架,主要的作用是将补偿器之间管道的热伸长进行平均分配,从而使支架上的管道无任何移动;由于此种支架的受力比较复杂,因此不仅仅要承受管道的重量,而且要对管道轴向压力所产生的反力加以承受。 第二,在支架上安装好管子。在热胀冷缩的影响下,管子与支架产生相对位移时,这种支架就被称为活动支架,具体分为两种,即滑动支架、滚动支架。使支架与管子产生相对运动的是滑动支架。此类支架有着较大的摩擦力,但制作相对简单,应用也更为广泛。而所谓滚动支架,就是将滚珠或是滚柱加入到管道滑托与支架间,使管子与支架产生相对运动,最终将滑动摩擦力转为滚动摩擦力。具体特征是有着较小的摩擦阻力,主要用于大管径,高介质温度且无横向位移的管道中。 第三,在管道有轴向位移的支架,对两侧装置钢挡块,确保在进行轴向运动的过程中,不偏离管道的轴线,此类支架是导向支架适用于管道作轴向位移,而不会在管道的轴线上产生偏离。第四,在有较大的垂直热位移,或是在管道应力与设备受力由于支吊架处过大的热胀力而超标的情况下,要使用弹簧支吊架。但应注意的是,弹簧支吊架不宜用于转动机器管口附近的管道。 3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位置的确定 为了确保管道的挠度、弯曲应力和剪切应力适中,必须对管道上的法兰、阀门等部件集中载荷的作用加以重点注意。对于垂直管道支吊架,也要对间距进行把控,避免因为多种载荷组合作用而使管道产生过应力。而水平直管道的支吊架的间距应符合如下要求:第一,强度要在管道持续外载当量应力所承受的范围内,一般来说不高于16MPa;第二,其刚度应保证管道自重的弯曲挠度是管道疏放水的实际坡度的四分之一,从而使其在安全范围内正常疏放水。而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管道如有抗震效果,则应按照振因来将其管道的挠度加以控制,从而在适当范围内保证管道的固有的频率,一般而言,应小于2.5mm。第三,在对弹簧进行选用时,要保证荷载变化率在25%内。在弹簧的荷载变化率大于25%的情况下,要用两个弹簧进行串联。而所选用的串联弹簧要具有相同的荷载,并根据每个弹簧的最大压缩量的比例、总位移来来进行分配。一般通过计算刚度条件来确定管道所许可的跨距,并通过强度所支持的范围进行校核,取二者中的最小值。在计算刚度条件时,要将管道假定为一单自由度振动系统,为保证管道由于轻微外力而振动的不明显,应使装置内管道的固有振动频率在4Hz内。第四,在确定固定支架的位置时,要遵循方便石油化工管道的运行,并遵循管道安全的原则。一般来说,可以将固定支架分为L型、U型及T型等多个管段。并要坚持固定点间管段可以自然补偿的原则,设置在需要承受冲击载荷或限制管道振动等地方。 4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的设计思路 首先,支吊架的位置设计除了依据最大跨度所允许的范围外,还应在下列位置进行设置:一是连接管系与设备的过程中,在适当的位置进行支吊架的设置,从而保证所受到的外力与力矩加以减少,并为了偏心荷载与弯矩得以减少,要使支吊架靠近集中荷载处。二是在有阀门或小型管道设备的管系中进行集中荷载时,为了偏心荷载与弯矩得以减少,应使支吊架靠近集中荷载处。三是应注意弯管附近、大直径管三通及分支管处的支吊架设计。四是对于有着垂直管段的管系,应将承重支架设置在垂直管段的上下部,并在较长的垂直管段中间设置符合规定间距的导向支架;此外,还要按照支点的垂直位移量,在水平敷设的管道向垂直管段转换的拐弯处,设置弹簧支吊架。 其次,要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作为支吊架的生根点,但要对生根点所可以承受的荷载进行核算,在一定条件下,还应将跨距减少来使生根点的荷载减低。再次针对复杂的管系,为了使应力分析得以简化,要遵循方便石油化工管道的运行,并要遵循管道安全的原则,将管系用固定支架分割成能够自行补偿的若干管段。一般来说,可以将固定支架分为L型、U型及T型等多个管段,并将承重支吊架或导向支吊架设置在两个固定支架间,使其能够承受冲击载荷或限制管道振动。还有,当管系的热胀方向正对敏感设备的借口时,要设置止推支架。此外,当大刚度管道产生强大的推力时,也可以在合适的位置设置止推支架。 最后,管道在与设备进行连接时,支吊架要设置在利于设备检修与阀门操作的位置,还应注意的是,在设备进行检修或是设备移走时,临时支吊架的地方不需要设置。此外,还要注意不可以将焊接型的支吊架设置在时常拆卸维修及清扫的部位。 5结语 对石油化工管道支吊架的型式与位置的设计思路进行确定,能够确保管道工程的顺利运行。一般来说,对管道设计进行评价时,不但要看布置的合理性、美观度及操作检修的便捷性与一定的柔韧性,而且要看支吊架型式与位置的符合度。本文为此对石油化工装置管道支吊架的设计思路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与阐述,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作者:李坤 单位:天津辰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管理要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推动了石油化工设备的生产和应用。但是由于石油化工设备对安装技术要求非常高,加大了施工难度,这就要求加强施工管理,避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从石油化工设备的特点及我国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施工管理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备;设备安装;问题;要点 引言石油化工生产系统是非常复杂的,一般有多个化工设备相连接而成,对原材料进行多次加工,形成最终产品的一些列设备的总称。在石油化工建设中,如果石油化工设备安装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安装过程中的问题或设备质量本身存在隐患,就会影响整个生产系统的顺利进行,因此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必然造成一定损失,严重考验着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管理。 1石油化工设备科学安装的意义 1.1决定企业效益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石油化工产业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石油化工设备的机械化程度得到了提高,石油化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设备构造也越加复杂。现代工业已不能简单的以劳动力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了,企业主为了适应市场变化,高效益、高技术、可靠性稳定的石油化工设备成为其降低成本的主要变革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可靠性且技术含量高的石油化设备可以提高产量及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第二,可靠性好且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可以长时间运行,避免闲置,提高生产效率。第三,科学安装石油化设备,可以降低维修费用,减少企业费用支出。 1.2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 生产安全性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并成立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严格对生产企业进行调查,尤其是存在一定危险性的化工设备更为重视,如若不能进行科学管理,将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石油化工行业,为了安全生产,在石油化工设备安装阶段应予以重视,加强管理,使设备正确组装且运行,严格检验各部分环节衔接是否正常,阻止爆炸及火灾事故的发生。企业石油化设备的安装过程,是安装管理的重要环节,应提高其安装的准确及可靠性。 2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特点 2.1综合性强 石油化工设备涉及到的工种是复杂的,有电气仪表、机械、工艺安装及土建等多个专业,在安装过程中,这些专业知识缺一不可,需要生产、建设、施工、监管等单位的共同协作,相互协调,综合性极强。 2.2技术含量高 现代石油化工产品丰富多样,而各个产品对生产设备的要求各不相同,如设备结构、耐热性、耐压性、耐腐蚀性等,制造技术要求高。石油化工设备的超大、超重、超高、自动化程度灵敏性高的特点,使其在安装、调试、操作过程中十分繁杂。安装的合理及科学性对整个工程是否正常运营安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风险大 石油化工设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安装周期过长,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大,所以在安装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很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问题。一些超高、超重的设备在运输上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另外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时,返修时间过长,维修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因此在石油化设备安装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验收工作,实时监测每一个环节安装情况,做到投入与产出成正比,杜绝可以避免的资金浪费现象。 3我国设备安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安装前准备工作不到位 石油化工设备特殊的服务对象,决定了其在使用过程中要承受一定压力,并且其运行环境相比普通设备而言,比较恶劣。例如,当石油化工设备在高温、高压、通风效果不好的环境下工作时,恶劣的环境因素对设备的各个零部件的协调能力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对目前大多数的石油化工企业来说,采购质量不合格及不符合对应产品生产要求的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和施工地选着随意性,是出现问题的关键因素所在。归结到低就是在安装前,企业准备工作不到位。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必须提前认真完成,不能马马虎虎。不合理的机械设备在安装、运行过程中不仅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故障,影响正常生产的进行,甚至还会引发某些不可挽回的事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3.2安装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 一个工程的实施,要想顺利进行且减少问题的频繁出现,不能缺少监管部门的配合。针对石油化工设备,尤其是组装设备,组装耗时长,任意零部件质量出现问题,都会延长设备的正常运行,导致工作停滞不前。目前就我国大多数的石油化工发展状祝来说,基本都缺乏比较完善的设备安装监督体系,对于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在安装过程中质量的控制还不能达到要求,没有明确监督的职责是什么,一般都根据项目本身制定,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这直接影响了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不利于石油化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3设备安装人员流动性大、技术水平低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需求,尤其是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复杂性,使化工设备安装的一线工作人才十分紧缺。针对我国目前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情祝来看,从事安装设备的相关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对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的基本原理及技术要求等不熟悉,存在一定局限性,这对安全的进行设备安装造成了阻碍,而且为后续生产管理埋下了隐患。不利于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4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管理要点 根据石油化工设备安装特点和我国目前设备安装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要点: 4.1做好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准备工作 石油化工设备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分三点,第一,设备安装前,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技术协议及合同,因为他们是设备验收是否达标和施工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后期处理合同赔偿及维修等的重要依据。因此,这就要求参与者认真阅读设备相关合同等内容,熟悉其性能保证、质量要求、交货条件、保修期限等合同条款.为设备的验收和安装等工作做好准备。第二,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为设备安装提供适宜的场地是设备安装施工的前提,要保证施工现场地面平整,运输及消防通道畅通,有完善的水、电、气设备,另外防御措施要做到位。第三,设备验收。验收是设备安装前的必要步骤,由于其石油化工设备的复杂性,验收工作务必严禁。为了保证使用者的利益,使用者在接受设备时,应有买方、厂家、商检局等共同验货,对于有包装的设备要检查其包装是否有损,包装外型号等内容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对无包装的设备,外观要进行仔细检查,并对其各不分的零件进行清点。对进口设备要进行全面开箱验收,每一检查环节按照合同技术要求进行备案,若发现问题,应尽快与责任方联系,按照合同要求进行交涉。对于解体设备,收到货后,要尽快组装,严格检查、试验。开箱时要严格记录好箱号、箱数、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等资料收集归档。 4.2建立完善的安装质量管理体系 石油化工设备综合性强的特点,要求项目实施前设立统一的领导小组,协调各方工作,抓好设备安装质量管理。首先,要加强施工队伍建设。施工队伍是整个施工项目是否能正常顺利进行的关键,在石油化工行业领域,对施工队伍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施工队伍吃苦耐劳,更要求施工队伍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管理者要具备设备安装施工经验,掌握先进的技术,能独立管理好团队,从看图纸到安装完成的一系列过程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在此之外施工团队要严格按照管理的规章制度加以实行,确保整个安装过程谨慎操作、认真负责,重视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做好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把关工作。一方面在项目管理中心要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项目部、施工队和作业班三方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深入现场,确保每一环节的质量检查,及时掌握安装动态,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找出问题点予以解决,从而提高设备安装管理效率。再者要抓好作业技术交底工作。作业技术交底可以节约安装时间,避免资源金浪费,是对项目施工方案的细分化。如安装前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技术标准进行恒定,对施工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可预料的以外事故有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对安装设备试运行。 在合同保修期内,要加强运行频率,使整个安装设备磨合到位,在发现问题时及时与厂家联系。针对进口设备,由于涉及到外事工作和技术服务合同规定天数的限制,所以进口设备的安装是很复杂的。因此在进口设备安装及调试过程中,外商技术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施工管理人员应做好现场协调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要根据施工现场制定详细的安装方案和安装计划,协调好外商专家进场时间,且将翻译好的技术资料交给相关部门,做好安装准备工作。其次在外商技术人员到场后,与外商技术人员协商安装和调试时间等。要定期在现场召开会议,对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探讨和解决。要对每天施工中存的问题、解决方法、设备运行情况等做好中英文记录,相关方签字认可。最后在整个合作流程中,双方要互相配合,建立友好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调动外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顺利合作奠定基础,避免合作纠纷、阻碍项目工程的进行,促使安装质量的提高和进度加快。在安装流程中,由于进口设备维修消耗时间过长,我们在外商技术人员在场时,应及时提出技术疑问,现场解决和实地实验,吸取外商技术经验,确保后期设备正常高效运行。 4.3提高安装人员技术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技术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石油化工安装施工企业,施工人员是否具备技术要求严重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力度,加大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提升整个施工团队的技术水平。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企业领导者要在内部制定奖励措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要他们100%的投入到工作中,从而降低人才的流失率。另外,由于我国石油化工安装技术性人才缺乏,为了满足石油化工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关部门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人才,带动提高企业内员工的管理水平和安装技术,为行业发展提供动力。 5结语 石油化工设备的安装管理在整个石油化工生产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抓好安装前后的一些列工作,严格依据国家法定标准严格审核,才能有效避免不必要安全事故,更好促进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另外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石油化工建设工程日益复杂,对技术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相关工作人员在安装过程中要做到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安装前做到预防为主,避免经常性问题的发生,要时刻积累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做出贡献。 作者:李希会 单位: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工艺蒸汽管道配管设计要点 摘要:本文介绍了石油化工装置的基本概念,并就蒸汽管道的设计模式予以深入分析,得出在蒸汽管道配管设计过程中,需要警惕的设计要点,旨在提高我国石油化工工艺装置中蒸汽管道配管设计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艺;蒸汽管道配管;设计要点 在我国石油化工领域中,石油化工装置主要以石油为原料,并利用化学原理,实现化工产品的生产,其中,蒸汽管道在石油生产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蒸汽管道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石油生产是否能够正常进行。因此,在石油化工生产中,相关施工人员需要对蒸汽管道配管设计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明确装置位置,通过模拟的方式,对管道模型进行测试,以此来实现装置安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从根本上保证了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1蒸汽管道中的设计模式 1.1蒸汽管道中的配管装置 为了确保蒸汽管道的安装符合国家施工标准,施工单位需要对配管装置的应用范围做出说明。通常情况下,施工单位利用塑料材质对管道进行配置,在施工操作之前,需要对施工周边环境进行全面仔细的勘察,使各个装置角落具有一致性,确保施工环境符合操作标准。在装置被广泛认可后,市面上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装置,主要特点如下:第一种是压力较大的蒸汽;第二种是高超压力蒸汽;第三种是中等压力蒸汽;第四种是低级压力蒸汽。在具体蒸汽管道施工中,需要将具备以上特点的压力蒸汽管道分散于施工场地的各个角落,以此来确保管道配置操作的有效性和便捷性。由于在管道施工过程中,管道内部温度远远高于外界,因此,需要利用小型补偿设备,对管道内部膨胀性能进行消耗。需要注意的是,要将小型补偿设备与管道之间的的距离进行精确计算,以此来确保吸收效果的增强。一般情况下,设备与仪表线路处于相同位置,这就需要利用温度的变化对管道安装中的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将压力蒸汽管道之间的距离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此来确保整个蒸汽管道的正常运转,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在工业发展领域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2装置压力蒸汽管道的排液设施设计 在装置运行中,压力蒸汽管道可能会产生排液体,因此,这就需要在压力蒸汽管道安装过程中,选用配置较低的管道设备,也就是小型的补偿设备,并将其放置于蒸汽管道配管的最低点,在此基础上,设置好相关的管道排液设施。针对型号超高压力蒸汽管道来说,排液体的处理要根据排液设施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功能:一是由于与主要管道距离较近,需要对根部阀采取准确有效的控制,实现良好的排液设计;二是将排液设备与根部阀的距离拉近,确保液体不会外泄。处于低级压力蒸汽管道中,由于其特殊性,在正常运输中,不可能出现排液的可能。由此可见,当蒸汽管道处于低压位置时,在装置输送中就不会有排液现象的出现。 1.3关于布置压力蒸汽管道 一般来说,压力蒸汽管道的布置中,该管道与配管之间处于同一范围内,在蒸汽管道的装配中,在排液体之上安装一个小型补偿设备,为了防止水锤现象的出现,将其与补偿设备装在统一水平线上,或者配合科学合理的角度实现管道的高效利用。之后,施工人员需要对压力蒸汽管道进行全面观察和分析,并对装置疏水阀渗漏的液体予以检测,确保排液体自动回收于蒸汽管道之中,再停止相关操作。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排液体回收时,设备之间的回收要应用法兰方式进行连接,并将其安装于接入口之内,确保管道形状的合理和正常。当排液体回收时,出现高温状况,施工人员需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疏水,并在其后方辅以止回阀,确保排液体的合理回收。一般情况下,水平方向进行的管道连接,与止回阀进行接触时,要采取法兰形式,实现排液体的回收。 2蒸汽管道配管设计要点 在蒸汽管道配置中,需要将管道的直径予以合理设置,严格按照施工标准和要求采取相关措施,达到蒸汽管道直径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当直径范围较大时,施工成本在无形中增加,热量也会有所消耗,冷凝水的回收质量也会削弱;当直径范围较小时,蒸汽在管道中的流速变大,蒸汽压降还会不断增大,可能会导致提供蒸汽的一端出现缺压现象。一旦出现水锤现象,在蒸汽管道的安装中,管道直径的选择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管道直径适中即可。在管道安装过程中,需要根据压力的具体需求进行蒸汽管道设计,避免蒸汽管道不必要的损坏。针对小型补偿设备而言,其推力设备的固定位置需要符合安装标准,将设备连接口与集箱压管道进行连接,以此来提高压力蒸汽管道的高效设计,有利于施工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最大限度的防止水锤现象的发生。为了避免水锤现象的出现,在连接分管道时,利用主管道最顶端的蒸汽管,以此来实现石油化工工艺装置蒸汽管道配管的设计,从根本上实现石油化工产品生产的质量和水平。 3结语 总的来说,由于在石油化工工艺装置中,排液体的温度处于流动状态,温度较高。因此,在压力蒸汽管道的设计中,需要考虑管道设备的外观和形状,各项施工操作要符合相关的管道施工标准,通过科学精确的计算和分析,利用模型进行测试,以此来确保整个压力蒸汽管道设备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进一步促进我国石油化工领域的蓬勃发展。 作者:陈瑞娣 单位:茂名瑞派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 摘要:石油化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化学工业中的基干工业,其生产的物品多具有易燃、易腐、易爆炸以及有毒性等风险特征,易引发安全事故,因而合理有效控制石油化工安全生产中的风险因素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旨在探究石油化工安全生产中的风险控制措施。 关键词:石油化工;安全生产;风险控制 石油化工是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化学产品的化学工业,安全生产时石油化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关系到国计民生,而在现实石油化工成产中,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意识薄弱,没有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在化学药品开发、煤矿开采等方面发生的风险事故较多,给国家和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加强石油化工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显得尤为必要。 1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概述 石油化工属于高危行业,发生安全事故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明的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控制生产流程,规范操作,可将风险发生率降到最低。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第一,人的安全可靠性。对于生产过程每一个环节,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保证自身安全;第二,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设备是石油化工顺利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因而需要时刻保证生产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第三;环境的安全可靠性。保障设备、人员所处环境的安全性,避免因环境因素引发安全事故;第四;制定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纪律严明,避免因管理不当而引发安全事故。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价报表,制定并落实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将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1]。一般风险控制措施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即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做好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第二,控制故事损失扩大的措施,即在事故发生以后,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挽救措施,将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从而降低损失。 2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 2.1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内容 第一,采用先进工程技术手段实现安全生产,控制生产风险。工程技术措施是解决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优化方案,主要通过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控制安全生产中的风险因素。例如,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易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可采用防火工程、消防技术等先进技术措施,做好风险控制管理,从而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第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人为因素在石油化工安全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安全管理,制定标准设备管理制度、员工行为准则和岗位职责制度,实现一体化的管理,从而提高化工生产安全性;第三;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影响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以此降低安全生产风险。例如,企业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讲座、讲坛等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优秀石油化工生产人员的工作事迹,以此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员工的责任心;第四,加强个体防护措施管理。 2.2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安全生产控制措施是将风险程度作为参考依据,风险程度一般分为轻度风险、中度风险、重度风险。在制定控制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到控制措施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安全性和合理性。针对轻度风险,风险控制措施为:保持石油化工生产现状,检查生产设备,找出风险原因和解决方案,并作好记录;针对中度风险,一般根据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控制风险;针对重度风险,首先要整理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清单,清单中需要包含风险名称、风险现状、风险级别、责任部门和相应的风险改进措施。同时,还要制定包含风险名称、改进目标、改进指标、改进投入资金、实施时间和负责部门等条例的风险控制方案,严格按照风险控制方案执行风险控制措施,保证责任到人,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控制措施落实到位以后,还需要由该项目的负责人对实施结果进行审核评定,主要审核指标包括技术措施完成进度、完成质量和资金投入等,确保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位。 2.3风险信息更新 石油化工生产工艺繁多复杂,生产过程存在易燃、易腐、易爆炸以及有毒性等风险,易引发安全事故,因而企业要及时更新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信息,以便做好防控风险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率。例如,企业每年定时对常规化工生产活动进行一次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2],主要审核过去的风险评价是否完善、是否全面包含企业生产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风险措施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扩充等,进行必要完善后制成风险评价报告。针对非常规性、作业复杂、危险性较大的生产活动,在每一次开工前就需要对生产活动进行风险评价工作,确保生产设备安全可用、生产环境适宜等,并将其制成可行性报告上报给上级领导,得到审批后才可作业。 3结语 石油化工属于高危行业,也关系到国计民生,因而加强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可以从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加强个体防护管理等方面来提高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针对轻度风险、中度风险、重度风险等不同风险级别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定时进行风险信息更新活动,以此降低企业化工生产风险发生率。 作者:杨建伟 单位:玉门油田分公司炼油化工总厂空分车间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设备检修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 摘要: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石油化工企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石油化工设备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关乎到石油化工企业的企业效益。在石油化工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化工原料常常具有较强腐蚀性、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特点,且容易残存在石油化工设备中,因此设备检修人员在对设备进行检修的过程中就存在着安全隐患。本文先分析石油化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希望能为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做出相应贡献。 关键词:化工原料;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石油化工企业作为国家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其是否健康有序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石油化工设备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效率,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因此及时对石油化工设备做好检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设备检修过程中尤其要做好相关安全防范措施,以防出现安全事故。 1石油化工设备的特点 石油化工是一个需要许多复杂技术的行业,其生产工作条件要求较高,整个生产流程较为复杂,同时也涉及到很多石油化工设备,其主要类型有加工炉、换热设备、反应设备、储罐以及各类仪表装置等等,这些设备通过各种管路、阀门连接起来,从而组成了石油化工设备系统。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是连续不间断的,其设备还具有联动性的特点,各个生产设备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一个环节出现故障,甚至会影响下一个环节的设备运行。再加上化工原料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等特点,使得石油化工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设备损坏而造成泄漏、爆炸等事故。 2石油化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石油化工企业其生产设备多具有规模大、自动化、复杂化等特点。因此设备检修人员对石油化工设备进行检修的过程中就经常存在任务重、时间紧、危险性高等问题。危险性高主要是由两方面带来的。一是设备内作业,二是动火作业[1]。设备内作业主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 (1)设备内通风不好或含氧量不达标,容易导致设备检修人员窒息。 (2)设备内的易燃有毒气体没有清理干净,容易导致设备检修人员中毒。 (3)设备检修之前,设备检修人员没有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工作,比如没有按照规定穿戴好相关安全防护用具等从而导致中毒或灼伤。 (4)进入高深容器检修作业之前,没有做好相关安全措施,可能遭受物体坠落打击事故。动火作业主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 (1)动火作业负责人监督责任失职,没有充分辨识危险源,没有认真贯彻落实相关安全措施,没有向设备检修人员做好安全交底工作。 (2)设备检修人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不高。 (3)动火前未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可能导致火花溅落到四周从而引燃易燃易爆物质,进而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 (4)进行带压不置换动火[2]之前,没有做好动火系统内部的含氧量控制工作,没有确保设备内部始终处于正压状态,从而导致可燃气体从设备内部泄漏出来,再加之没有做好前期动火点周围滞留的可燃气体含量检测工作,在动火时就有可能引发火灾。 (5)动火作业完成后,没有做好现场遗留火种检查工作。 3应对设备检修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可行防范措施 3.1构建完善的设备管理机制 要避免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首要之重就是要做好石油化工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从源头减少石油化工设备的故障出现率。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必须针对企业生产设备构建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机制和三级考核制度,以此来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首先,严格贯彻落实设备管理机制的相关规章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以及维护保养,并填写设备维护保养记录。其次,企业要提高对设备维护保养的重视程度,坚决杜绝“以修代养”,对设备保养工作要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再次,车间管理人员也应当参照企业设备管理机制,制定本车间生产设备保养计划,监督操作人员按照保养计划对生产设备进行保养工作,并填写完善的设备保养记录。最后,严格落实三级考核制度,公司每月定期对全公司石油化工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进行检查,车间每周定期进行检查,班组每日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月底考核,确保三级考核制度落到实处。此外,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以及生产设备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石油化工企业还应当尽量采购标准型号的零部件以及结构较易维护保养的设备。同时,在选购备件、备品的时候,也要对备件、备品的生产厂家、性能、型号、规格等重要指标予以充分了解,要去专营经销商处进行采购,防止不合格产品被安装到生产设备上。如此,不仅降低了设备成本,而且方便维护保养,减少了检修次数,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3.2做好事前准备工作 首先,在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之前,一定要对设备进行认真细致的清理工作。对于设备里的易燃有毒气体,可以利用水或二氧化碳等惰性物质与易燃有毒气体进行置换,从而将之排出。如果是采用氮气进行置换,氮气应当从设备的上方入口进入,下方出口排出,且用量体积是被置换气体的3倍。[3]如果是采用水进行置换,水应当从设备下方入口进入,上方出口排出。置换之后,还要将设备里残留的化学物质进行彻底清理,可以适当采用化学清洗、物理冲洗等办法,对于顽固的化学残留物质,可以运用高温蒸汽法来祛除。其次,动火作业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责,充分辨识危险源,认真贯彻落实相关安全措施,并向设备检修人员做好安全交底工作,监督设备检修人员是否穿戴安全防护用具。再次,在进行动火作业前一定做好相关防火措施。比如做好检修现场周围易燃易爆物质的清理工作,以防检修过程中,火花溅落到四周从而引燃易燃易爆物质,进而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进行带压不置换动火之前,一是要做好焊前准备工作,要对焊点周围母材的厚度予以检测,确保在施焊的时候不会熔穿母材。二是控制好动火系统内部含氧量[4]。必须了解且分析系统内部的气体成分,确保系统内部含氧量在安全范围以下,才能实施下步检修工作。即使在检修过程中,也必须多次对系统内部气体予以检测,对其含氧量情况予以随时掌握,一旦发现含氧量升高,则必须立即停止检修,直至查出原因,排除故障,然后才可继续实施检修工作。三是确保设备内部始终处于稳定的正压状态[5],这是由于一旦出现负压,空气就会被吸入设备内部,进而引发爆炸事故。由于很难以确定数值控制压力大小,因此一般以不“回火”和猛烈喷火为原则。四是做好动火点周围滞留的可燃气体含量检测工作。因为一些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很容易滞留在动火点四周的低洼处,如果没有进行含量检测工作,一旦实施动火作业,将会引发火灾甚至爆炸事故。总之,当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才可以进行下步检修工作。最后,动火作业完成后,再次检查动火作业周边环境,确保无火种遗留下来。 3.3引进先进技术 石油化工企业还应当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利用远程监控和无损探伤来对生产设备进行故障检测,无需拆卸设备机箱,就能实现对设备的检测工作,进而避免检修不足或过度检修的情况出现。当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能够凭借离子焊、粘接、热喷涂等先进技术对故障设备予以快速修复。利用先进技术,不但能提高设备的维修效率,减轻检修人员的劳动强度,延长设备的寿命和高效使用性,还能减少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维修费用,确保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提升企业现代化水平。3.4加强人员培训工作在整个设备检修过程中,设备检修人员作为行为主体,是确保安全检修的最重要一环。因此石油化工企业一定要不断强化安全技术管理,通过各种途径来做好设备检修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以及技术培训工作,使设备检修人员在熟练掌握各项检修技能的同时,更要充分意识到安全检修的重要性,从而充分了解和掌握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各项安全注意事项,进而在进行设备检修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确保设备检修的准时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石油化工设备在检修过程中的防范措施,对促进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在充分认识到设备检修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同时,应当积极探寻可行途径来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本文先简单分析了石油化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构建完善的设备管理机制,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人员培训工作四个方面提出应对防范措施,希望借此给予其他石油化工企业化工设备安全检修方面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为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张泰 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维护措施 摘要: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就重点针对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运行维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供电系统;运行管理;维护 1运行与维护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对于石油化工企业中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使用来说,其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进而才能够保障其运行管理和维护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1)经济性原则,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经济性依然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指标和管理任务,这一点在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中也应该得到一定的体现,这种体现主要就是体现在运行管理的能耗降低方面,采取恰当的措施来降低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运行的能耗,保障其节能目标的实现,当然,也不能够为了实现这一经济性原则而导致其运行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 (2)安全性原则,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这一类危险性较好的企业类型来说,在针对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必须要格外注意其运行的安全性,一旦其存在安全隐患,不仅仅会导致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出现问题,甚至还可能导致整个石油化工企业出现更大的危险事故; (3)创新性原则,即在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中,应该加强相应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创新,不断引入一些新型的技术手段来提升其运行管理和维护的水平,保障其运行的规范性。 2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措施 2.1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运行管理措施 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使用来说,其运行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来说,这种运行管理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首先,在运行管理中必须要切实加强对于相关电气设备参数设置的关注,保障其参数设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我们都知道,对于任何电气设备的使用来说,参数设置都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方面,一旦参数设置出现了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导致其无法正常生产,还有可能会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加强对于这些参数的监控和把关就显得极为必要,并且这种控制和管理应该落实到每一天的日常管理中去,加强实时控制,避免其参数超出管理人员的控制;同时,利用电力自动化系统,实时动态跟踪数据内容的变更和报警,针对监控反映出来的具体状况进行相应的分析,然后如果发现存在一定问题的话就给予报警处理,保障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2)其次,有效落实好相应的巡视检查制度也是保障其运行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基于整个系统中所有的电气设备进行全面的巡视检查是极为必要的,在当前很多石油化工企业运行中,其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运行巡视检查都已经实现了较高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巡视检查的难度,但是仍然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提高注意力,密切关注其特殊状况的出现,避免运行故障的出现;这种日常巡视的存在其实也就是预防性维护,在预防性维护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各种现代化仪器是极为必要的,比如红外成像检测仪就是代表性比较强的一类设备,采用该设备能够针对系统中相关设备的温度进行有效监测,进而便能够发现故障元器件,并且进行报警处理; (3)最后,保障故障处理的及时性也是当前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运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要求,因为故障的存在是威胁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原因所在,只有保障这些故障得到了有效地处理才能够确保其运行的稳定性,而处理的及时性则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出现设备运行的中断,把因为故障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就当前的故障处理现状来说,继电保护装置的使用是极为必要的,其对于故障处理及时性的贡献是比较关键的,并且还具备一定的安全保障价值。 2.2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维护检修措施 对于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维护检修工作来说,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首先,必须要切实保障维护检修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即针对所有的电气设备以及供电系统制定合理有效的维护和检修规划,尤其是对于维护检修的时间间隔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制定,进而避免出现因为长久不进行维护而导致一些故障问题的出现,而对于检修维护的实效性来说,则应该重点加强全面性,确保每一个电气设备及其供电系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维护,避免出现遗漏现象; (2)其次,必须要重点加强相关维护和检修工作的安全性控制,因为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其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运行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切实保障维护检修工作的安全性就显得极为必要,这种安全性既是指具体维护操作的安全性,也是指必须要保障其后期运行的安全性,这也是其维护检修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所在;对于这种安全性控制工作来说,切实做好工作票制度的落实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当前应用效果比较理想的一个工作制度; (3)最后,为了更好地保障其维护和检修工作的效果,还应该着重加强对于相关检修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因为对于石油化工企业中应用的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来说,其复杂程度是比较高的,包含的具体设备也是极为繁杂的,这也就对于具体的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切实具备相关的技术能力和检修水平才能够保障其维护检修工作的执行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方面,也是保障其生产效率的核心内容所在,基于这一点来说,加强对于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修就显得极为必要,尤其是针对这些电气设备正常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故障问题来说,切实有效的排出故障问题所在,保障其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作者:王诗煜 单位:丰益精细化学(连云港)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的物资管理控制 摘要:基于物资管理与控制在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中引起的越来越高的注意,分析了物资与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物资管理控制 一直以来,石油化工工程是一项工程投资大、设计建设环节复杂、技术要求高、人力物力储备格外丰富的项目,它相比于其他工程,专业化、标准化、模块化要求更高、实施更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石油化工的物资管理与控制引起了业界越来越高的重视。 1物资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在总承包项目中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材料和设备是贯穿项目整个过程不可或缺且不容忽视的一项,尤其对于采购和施工环节,材料和设备更起着主导影响作用,做好其管理与控制,对整个工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1物资管理与控制是采购控制的重要途径 采购是总承包管理项目施工建设的首要一步,跟整体工程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制定出严谨的采购进度计划和采购技术,采购管理得当,是工程建设成功的基石。采购过程无非就是对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它们的采购成本一般占工程建设采购总成本的一半以上,因而加强材料和设备的管理与控制,严格把关采购目标、采购规格、采购数目、采购时间、采购地点、采购价钱等事项,就能保质保量有效进行采购控制。 1.2物资管理与控制是控制工程投资的基础 材料和设备的采购是采购投资的主导部分,而采购投资又是总承包项目建设总投资的主导,采购投资大约占工程建设总投资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同时材料和设备的数量与工程建筑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费用也成正比例关系,不必要的材设的增多必也使得施工投资增大。因而严格管理控制材料和设备的投入成本,不随意增设设备、添加材料用量,是控制工程总成本的重要手段。 1.3物资管理与控制是工程施工进度的保证 材料与设备的增多会导致工作量加大,会导致仓储压力过大,同样的道理,如果材料和设备供应不及时或者材料和设备准备不齐全、材料和设备到厂时间拖延,就会导致工作量不足,该完成的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在石油化工项目建设中,材料和设备种类多、要求高,施工还要保证专业化、模块化,材料与设备的供应管理更应做到有效的控制,才能保证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有条不紊的进行。 1.4物资管理与控制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物资管理与控制不仅仅体现在对材料和设备的采购、数量上的控制,还要控制材料和设备的质量,设想一下,如果某个石油化工厂的材料设备质量上不过关,就算再优秀的设计再精锐的施工力量也不能保证项目的安全性,更不说经营运行了。 2有效进行物资管理与控制 如前所述,材料和设备的采购、质量、管理对采购控制、工程投资、施工进度以及工程质量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材设的管理与控制势在必行。针对如何在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中有效进行物资管理与控制,本文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并针对性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组建专项物资管理组 可以成立专门物资管理控制小组,小组由控制经理、材料控制工程师、采购经理、采购计划工程师、费用控制工程师、催交员、仓库管理员、材料质量检测员等组成,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石油化工项目对物资需求不一样,小组成员视情况而定,但必须保证分工明确,责任分担合理。 2.2严格采购阶段物资管理 材料和设备要经历请购采办生产运输验收存库出库施工使用一系列阶段,设计广、时间空间耗资多、风险承担大,采购处于最前期阶段,如果材料和设备在采购阶段就遇到问题,则整个流程都将被迫受限或者停止,根本进行不下去,继而影响整个项目的建设。因而有效进行物资管理与控制,首要一步就是在采购上做到严格管理,采购管理中,可以建立材料和设备采购专项管理体系,比如依照石油化工项目设计进度,制定材料和设备的请购进度体系。 2.3严格施工阶段物资管理 施工阶段的物资严格管理也是重要的一步。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中,物资种类复杂繁多,材料管理不当就会造成浪费、设备使用不当就会加快损坏,浪费施工费用,影响施工质量,因而,必须要做好施工阶段的物资控制,根据施工进度安排物资供应,学会现场变通,根据不确定因素以及突发情况做到材料与设备的平衡使用与控制。3结束语总之,材料和设备的管理与控制对项目的投资控制、工程的进度保证、工程质量验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进行物资的管理与控制将是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张鹏宇 朱闫丽 单位: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仪表及系统接地设计 摘要:针石油化工仪表及控制系统接地的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石油化工;仪表防雷;控制系统;接地设计 21世纪以来,DCS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和技术都得到较大程度的突破,因此仪表系统接地的问题也受到相关人员较高程度的重视。虽然,我国早在多年以前就仪表系统接地问题进行研究和规范,并通过明文对仪表以及控制系统的等电位接地问题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和详细说明,但仍有许多项目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未能按照标准执行,尤其是项目单独设置仪表接地极的问题,不但给项目的具体实施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也不符合我国在仪表系统等电位接地问题上所制定的规范和原则。 1仪表系统接地分类 1.1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主要目标是为了保障人身的安全和设备的稳定运行。因为通常状况下,仪表和控制系统都会存在外露的导电部分,而这一部分会因为故障或是不正常运行导致高危电压的形成,给工程现场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这类设备需要进行保护接地。除此之外,由于现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有时甚至会出现仪表导线附带高于36V的电压的情况,因此,处于安全性的考虑也会给仪表外壳进行保护接地。 1.2工作接地 工作接地作为保障仪表数据的精确度和可靠度的重要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了信号回路接地、本质安全系统接地和屏蔽接地三种情况。信号回路的接地处理需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当信号系统处于非隔离情况时,通常将直流电源的负极进行接地处理;反之,若是隔离的情况,则会由于信号本身就处于绝缘状态,因此,可不实施接地。而屏蔽接地主要是为了防电磁干扰,因此大多数会在控制室进行接地处理。本质安全仪表系统由于安全栅类型的区别而划分为隔离式和齐纳式两大类。隔离式安全栅由于自身的特性无需接地,而齐纳式安全栅电路则需要在控制室采用同一接地体。 1.3防静电接地 防静电接地处理需要在没有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时进行。而且接地的标准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特性来划分,每一类建筑物都有特定规格的保护器。 2仪表及系统接地的设置 2.1接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接地系统包含了导线、铜板、电极。导线起连接功能,贯通各处。然而,接地导线需要根据使用途径、连接部位、数量和长度的区别选择合适截面积的接地导线。通常状态下,需要设置三块接地铜板:第一块是工作地的汇总铜板;第二块是保护地的汇总铜板;第三块是总接地的铜板。这三块铜板都需要进行绝缘固定,而且这些铜板厚度都存在严格的要求(不小于6mm),而尺寸则需要根据需求情况进行确定。 2.2接地系统的设计原则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接地设计原则是防电位差,因为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选择多个接地点时,接地点会产生电位差,从而影响仪表系统正常运行。正常状况下,仪表盘、控制柜内因为同时存在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两种接地类型,因此需要分别接入两种接地装置专属的汇总铜板。而其中的本安仪表接地、屏蔽接地、信号回路接地需要先接入到各汇流条后再接入工作接地的汇总铜板。接地电阻值作为关乎评价接地情况符合标准与否的重要指数之一,对接地效果的反映非常直观和准确。设计师在进行接地方案的设计时,不但要对接地电阻值进行考虑,还要对接地连接电阻值进行充分的考虑。连接电阻值指从接地端到总接地板这两者之间的电阻值大小,而且需要保证这一电阻的数值始终保持在0~1Ω以内,除此之外,还需要将仪表接地系统的电阻控制在4Ω以内。因此,对接地电极、接地导线截面积、连接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都会对接地电阻值产生直观的影响,会直接影响接地电阻值。因此,各线路之间连接与导线和铜板的连接都需要采用铜接线片和镀锌钢质螺栓的方式,或者采用焊接。除此之外,接地总干线和接地电极连接还需要进行热镀锌的处理。 3结束语 仪表及控制系统唯有利用科学合理的接地保护才能让仪表及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持续的运行,才能防止各类型的干扰。尤其是在DCS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必须对现场可能出现的干扰情况进行防治型接地处理,不然很难保障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一般的工业现场环境都十分复杂,为了保障仪表及控制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不但需要制造商进行改进和调整,提高系统的抗干扰程度;还需要工程设计者在设计方案时就考虑好系统接地的工作实施。 作者:张宪发 单位:中石油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大庆分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石油化工产业在生产中需要用到水资源,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如果不及时处理污水,将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石油化工企业将会投入大量治理污水的成本,对于企业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对于石油化工产业的污水综合处理刻不容缓。 关键词:石油化工;污水处理;发展趋势 石油化工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该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其健康发展又关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石油生产中会消耗大量的污水,如果污水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将会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不便。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生态环境却遭到了破坏,为此举国都在进行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针对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正在加紧在技术方面的研发,力求将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以此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1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概述 石油是石油化工产业的主要原料,在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之后才能最终被人们所用。其产业加工过程复杂,需要经过很多生产工艺流程,也会使用到很多生产装置,排出的污水也会随之增加。除此之外,生产企业所使用的成分不尽相同,其污染物种类也会有所不同,更加复杂,在众多的污染物质中还有对人体有害的有毒物质的存在,为污水处理增加了难度[1]。伴随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有所下降,对于环境不加以保护,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中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忽略环境效益,没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能协调发展。从目前现状来看,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2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分析 2.1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 2.1.1含硫量不断增加 含硫量的不断增加是目前影响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受到国际油价的持续波动影响,油价忽高忽低,油价在上涨的时候,高、低硫石油的产量与贸易差价存在很大差距,低硫原油量开始下降,而高硫原油量却不断上升[2]。 2.1.2处理及回用的难度增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水加工产业蓬勃发展,水质也发生了变化,传统处理方式不能满足于污水处理的需要,难以达到国家标准。有些企业进行深度处理时明显出现了不足之处,面对水资源紧张的现状,不能加以回用,很难达到通过污水重复循环使用来节约资源的目的。 2.1.3水质更加复杂 近些年来此产业出现了较为少有的石油变重、品质下降与杂质等现象,我国是一个对石油需求很大的国家,重质与高稠原油产量在持续上升,催促了产业深加工能力的提高,各种因素对于炼化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操作步骤增加,相对于以前略显繁琐复杂,这就增加了污染物种数量,增加了处理的难度[3]。 2.2石油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污水含硫量逐渐增多,对于含硫量过多的污水进行处理是重点解决的问题,我国对于含硫物质的污水处理主要采用碱吸收法与氧化法,石油化工产业采用的是气提法与氧化法,我国还发明了物理除硫的方法,通过氧化处理,还能够起到除臭的作用;纯净新鲜水资源的一部分少量成分能够以蒸发形式清除,但是其他绝大多数水中成分需要在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因此达标排放成为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的发展方向。 3结束语 通过本文论述可知,石油化工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污水处理是其产业日常管理运行中的重要管理内容。污水处理不仅只与企业有关,更重要的是坚持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的重要体现,更关系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对于污水处理绝不能含糊,要充分认识到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整体行业的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正确协调处理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 作者:李恺翔 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项目的设计进度管理研究 摘要: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设计进度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工程投资巨大、工艺复杂、建设周期长、设计的材料复杂等,本文对石油化工总承包项目的设计进度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石油化工;设计;进度管理 1石油化工设计进度管理的特点 1.1石油化工涉及专业广泛 石油化工的设计进度管理不光是工艺上的问题,结构、电气、管线、机械等都需要复杂的设计过程。他们之间有了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把他们串联整合到一起才能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如果有一个节点出了毛病,将会影响到其他的环节。这就要求项目管理负责人需要有强大的思维逻辑能力,分清主次,对实际情况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于计划跟实际情况不符的时候,需要管理人员制定措施并纠偏。 1.2设计的进度滞后 设计阶段的工作,往往影响到后续更多的工作,项目设计无疑起着龙头作用的。一旦设计的进度滞后,会消耗更多的成本和时间,再设计完竣工时间的时候,就希望尽快投入建设,没有详细的规划会给施工单位带来无形的压力,这样的施工质量是无法保证的。有时项目的延误不光是现场的技术失误造成的,往往是由于设计进度没能按时详细的完成造成的[1]。 1.3设计文件的质量问题 设计中各个专业相关性不能保证,没有专业的技术作为指导,凭空想象,缺乏高质量的审核,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更多不良后果。出现设计变更时,需要尽快修改,严重情况下,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修改,造成更多的浪费问题。对于设计时,出现的关键问题的参数时应该进行论证,对于新技术或者新设备更应该进行详细研究。 1.4容易出现偏差 1)项目管理计划忽略了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前人经验。2)项目管理人员经验不足容易导致估算错误。3)执行者与设计者协调不一致,导致交流方面的隔阂,延误进度。4)设计管理人员对于相关专业不熟悉导致了盲目增加工程量,不能量力而行。 2设计进度管理内容 2.1设计、采购、施工与管理的结合 一个完整的项目需要设计、采购、施工按顺序依次完成。设计阶段是进行图纸设计,通过方案对比到施工图完成,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判断;采购阶段,从资源选定到进行价格商定,最后的采购需要合理的计算;施工阶段是最关键的阶段,石油化工的技术涉及范围广、工期长需要更加细致规范的管理来进行保证。三者与管理相结合,相互依存,理清关系,以完成相应的目标。设计、采购、施工三者需要高度的衔接才能保证与管理计划同步。把握三者之间的联系,需要项目计划管理统筹进行分析。首先是提前进行项目的策划,包括编制实施计划书、设计进度计划书、项目责任书、鉴定报告等等。其次是考虑穿插在其中的任务,保证在履行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利润问题,这些都是承包商关注的问题。 2.2设计进度计划编制 石油化工总承包的设计计划需要分为四个级别,由总体到分散,由具体到详细。第一级是项目总体的计划,主要包括项目总体进度的关键日期,项目在某一时间段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项目需要在每一阶段具体落实的事宜。第二级是在第一级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将总体项目分为几个分工鲜明的单位,每个单位需要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将设计、安装、施工集为一体安排规划。第三级是详细进度的计划,每单位在每个工期的详细内容和目标。第四级计划在第三级计划上进一步的细化,具体到每一天的工期,主要包括图纸目录和工作量清单。在三、四级计划上,需要各个专业的负责人进行编制,各个阶段的衔接必须保证科学合理性。 2.3进度管理的跟踪 当项目计划制定完成后,则需要开始正式的实施阶段。计划配合项目施工,难免有问题产生,这就需要进行管理的调整。每个单位每天都需要进行项目的进展跟计划的进度比较,发现其中的差距,分析产生落后或者超前的原因并上报。每周进行提交包括施工图纸交付状态表、设计采购表、人力统计表、资源开发表等内容。月报则是对每个周的总结。这样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适当调整,使项目于施工中业主、监理和承包商三方进行相互协调,保证项目平稳进行。 2.4现代工程设计集成化系统 现代工程设计集成化系统是以数据库和网络为核心技术,贯穿于整个工程设计中的全过程。以三维模型设计为新的工作方式,实现集成化的设计思想。对于管理计划根据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由计算机进行分析模拟,管理人员只需要在几个方案中优化出最有效的一个,通过数据模拟,将一个项目每一个步骤完整的串联起来,提高设计的准确度,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计划进度管理对于技术复杂、投资巨大、工期长久的工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带动整个工程协调有序的进行建设。现阶段的项目计划显然不会一直延续下去,也会在以后的建设中暴露出弊端。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石油化工建设事业的重要战略时期,面对巨大的挑战,应该去努力摸索更符合国情的项目管理计划。 作者:张鹏宇 朱闫丽 单位: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仪表及系统接地的设计 摘要:针石油化工仪表及控制系统接地的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石油化工;仪表防雷;控制系统;接地设计 21世纪以来,DCS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和技术都得到较大程度的突破,因此仪表系统接地的问题也受到相关人员较高程度的重视。虽然,我国早在多年以前就仪表系统接地问题进行研究和规范,并通过明文对仪表以及控制系统的等电位接地问题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和详细说明,但仍有许多项目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未能按照标准执行,尤其是项目单独设置仪表接地极的问题,不但给项目的具体实施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也不符合我国在仪表系统等电位接地问题上所制定的规范和原则。 1仪表系统接地分类 1.1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主要目标是为了保障人身的安全和设备的稳定运行。因为通常状况下,仪表和控制系统都会存在外露的导电部分,而这一部分会因为故障或是不正常运行导致高危电压的形成,给工程现场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这类设备需要进行保护接地。除此之外,由于现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有时甚至会出现仪表导线附带高于36V的电压的情况,因此,处于安全性的考虑也会给仪表外壳进行保护接地。 1.2工作接地 工作接地作为保障仪表数据的精确度和可靠度的重要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了信号回路接地、本质安全系统接地和屏蔽接地三种情况。信号回路的接地处理需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当信号系统处于非隔离情况时,通常将直流电源的负极进行接地处理;反之,若是隔离的情况,则会由于信号本身就处于绝缘状态,因此,可不实施接地。而屏蔽接地主要是为了防电磁干扰,因此大多数会在控制室进行接地处理。本质安全仪表系统由于安全栅类型的区别而划分为隔离式和齐纳式两大类。隔离式安全栅由于自身的特性无需接地,而齐纳式安全栅电路则需要在控制室采用同一接地体。 1.3防静电接地 防静电接地处理需要在没有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时进行。而且接地的标准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特性来划分,每一类建筑物都有特定规格的保护器。 2仪表及系统接地的设置 2.1接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接地系统包含了导线、铜板、电极。导线起连接功能,贯通各处。然而,接地导线需要根据使用途径、连接部位、数量和长度的区别选择合适截面积的接地导线。通常状态下,需要设置三块接地铜板:第一块是工作地的汇总铜板;第二块是保护地的汇总铜板;第三块是总接地的铜板。这三块铜板都需要进行绝缘固定,而且这些铜板厚度都存在严格的要求(不小于6mm),而尺寸则需要根据需求情况进行确定。 2.2接地系统的设计原则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接地设计原则是防电位差,因为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选择多个接地点时,接地点会产生电位差,从而影响仪表系统正常运行。正常状况下,仪表盘、控制柜内因为同时存在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两种接地类型,因此需要分别接入两种接地装置专属的汇总铜板。而其中的本安仪表接地、屏蔽接地、信号回路接地需要先接入到各汇流条后再接入工作接地的汇总铜板。接地电阻值作为关乎评价接地情况符合标准与否的重要指数之一,对接地效果的反映非常直观和准确。设计师在进行接地方案的设计时,不但要对接地电阻值进行考虑,还要对接地连接电阻值进行充分的考虑。连接电阻值指从接地端到总接地板这两者之间的电阻值大小,而且需要保证这一电阻的数值始终保持在0~1Ω以内,除此之外,还需要将仪表接地系统的电阻控制在4Ω以内。因此,对接地电极、接地导线截面积、连接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都会对接地电阻值产生直观的影响,会直接影响接地电阻值。因此,各线路之间连接与导线和铜板的连接都需要采用铜接线片和镀锌钢质螺栓的方式,或者采用焊接。除此之外,接地总干线和接地电极连接还需要进行热镀锌的处理。 3结束语 仪表及控制系统唯有利用科学合理的接地保护才能让仪表及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持续的运行,才能防止各类型的干扰。尤其是在DCS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必须对现场可能出现的干扰情况进行防治型接地处理,不然很难保障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一般的工业现场环境都十分复杂,为了保障仪表及控制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不但需要制造商进行改进和调整,提高系统的抗干扰程度;还需要工程设计者在设计方案时就考虑好系统接地的工作实施。 作者:张宪发 单位:中石油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大庆分公司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中水质检验数据误差的处理方法 摘要:石油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其产品质量生产的好坏离不开所使用的化工工艺。石油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对污水水质进行准确的检验,能够有效降低污水排放量,降低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因此,本文着重介绍了石油化工污水水质的基本特征,石油化工水质检验中数据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减小或消除水质检验中数据误差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石油化工;水质检验;数据误差;处理方法 1石油化工污水水质基本特征 石油化工生产以石油为主要原料,经过裂解、分馏、精炼、重整等一系列化学加工工艺最终将石油加工成多种有机物质。这一过程需要的生产装置众多、且生产周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所以产生的污水水量大。通常,石油化工污水中含有硫、氰化物、氨氮、酚等常见污染物[1]。但不同的石油化工企业因生产的石油类产品不同,所以污水中含有的污染物存在一定差异,而由于石油化工采用的是化学加工法所以该污水中还含有多种与有机化学产品相关的污染物,如芳香胺类化合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等。这些污染物种类繁多,且有一部分为有毒物质,导致污水水质结构复杂,不便于处理。 2石油化工水质检验中数据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2.1系统性误差 系统性误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误差,造成这种误差产生的原因是由某些固定因素所致,这就使得在一次水质检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多次系统误差[2]。这些固定因素具体包括分析方法选用不合理、检验仪器精密度达不到检验要求、试剂材料纯度不够高、检验人员出现误操作等。例如,检验材料的称重。在称量前,检验人员可能没有将砝码进行校正。 2.2偶然性误差 与系统性误差产生的原因不同,偶然性误差产生的原因并不是由固定不变的因素造成的。在石油化工水质实际检验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是一直变化着的,且检验人员每一次具体的检验操作与具体步骤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都会导致水质检验偶然性误差的产生[3]。例如,检验过程中的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等。 3减小或消除石油化工水质检验中数据误差的有效处理方法 3.1采用数字检验方法 要想提高石油化工水质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尽可能避免误差产生与减小误差对水质检验结果的影响,就需要根据在总结与利用以往检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并继续积累经验与方法,对现有检测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与改进,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水质检验方法与仪器设备,在对自身检验方法进行改进的同时,发挥自主创造能力,努力研制出属于自己的高效实用、精确的水质检验方法。实践表明,数字化处理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水质检验的准确性。所以,水质检验人员应在借鉴其他检验数据误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对石油化工生产的污水进行水质检验,并根据石油化工污水的特征确定最佳水质检验数据误差处理方法[4]。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安排三名以上工作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准确读取与记录,聘请相关专家对检验所得数据及其之间关系进行处理与分析。在读取滴定管数据时,应严格按照有关注意事项规定进行,具体包括所读取的数据应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以提高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读取时,工作人员的视线应与滴定管中的水样凹面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此外,由于在实际读数过程中,数据小数点后两位往往会存在一定偏差,因而为保证所读取数据的准确可靠,检验人员还可以采取多次读取策略。通过多次读取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进行对比,取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可以大大提高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2处理结果分析 在石油化工水质检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预期结果的异常数据,对这些异常数据出现的原因、过程等进行分析,有利于检验人员发现所用检验方法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或意识到自身出现的错误操作,从而通过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来降低异常数据出现的概率,降低数据误差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对于数据读取与记录环节,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检验人员应尽可能进行5次以上的检验,最少不能低于5次,并且还要保证读取与记录数据的有效性应大于80%。目前,对于石油化工水质检验数据误差的处理采用的主要是数值比较法,即在排除检验过程中的异常数据后,求出剩下数据的平均值与平均偏差,然后计算出检验数据与平均值之间的绝对值和两组数据之间的比值,最后将该比值与4进行比较[5]。如果比值小于4,则对相关检验数据予以保留;反之,则排除相应的异常数据。 4结语 由上文分析可知,石油化工水质检验会产生多种数据误差,有些误差可以通过规范操作来进行规避,而有些误差则需要借助相关技术进行一定的处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误差不可能完全消除,所以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数据误差处理技术等措施来提高水质检验的准确性,提高检验人员对水质检验的重要性认识。 作者:崔玲 单位:山东省东营科技职业学院 石油化工毕业论文:计算机控制在石油化工生产的应用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是石油化工生产向着自动化和规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本文以石油化工生产中的计算机控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计算机控制在石油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石油化工;生产 1计算机控制在石油化工生产中的作用 1.1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对市场份额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各个企业都在从多方面不断的改善自己。就石油化工企业而言,如何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如何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控制来协助生产过程,如何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自动化控制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方向,好多企业是借助过程控制仪表来完成工业生产过程。 1.2生产装置安全性、高可靠性的要求 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高温高压的生产环境为安全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的生产装置是石油化工生产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在计算机控制下开展的生产过程具有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充分满足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2控制仪表的发展过程 控制仪表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在控制仪表出现的初始阶段,最为常见的控制仪表就是就地式仪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DDZ电动单元仪表正式问世。又经过了大约十年的时间,人们又开发出了以DCS过程控制系统为核心的第三代计算机控制系统。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又对第三代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不断的改进,进而开发出了第四代智能控制系统,也就是现在非常常见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3DCS在扬子石化生产装置上的应用 3.1什么是DCS DCS的全称是DistributedControlSystem,中文的意思是集散控制系统,属于计算机控制系统。DCS的主要作用是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一个DCS系统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操作员站、工程师站、上位管理机、通信网络以及现场控制站。在上述五个部分的协调之下,DCS系统才能实现其功能。 3.2DCS的特点 3.2.1监控操作方便在工作过程中,DCS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保证生产过程处于正常状态。一旦出现意外情况,DCS系统可以进行报警处理,及时提醒工作人员解决生产过程遇到的问题。 3.2.2控制功能丰富 DCS系统的控制功能十分丰富,DCS可以借助各种复杂的控制算法和逻辑运算实现多种控制功能,包括预警功能,监控功能,连锁保护功能等等。 3.2.3信息和数据共享 尽管DCS系统拥有多个相互不影响的工作站,但是不同的工作站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共享。 3.2.4系统扩展灵活 DCS系统具有扩展灵活的特点,不同的生产过程需要的DCS系统是不一样的,相关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DCS系统进行配置。 3.2.5安装维护方便 就硬件而言,DCS系统的硬件设备都属于标准化的设备,在安装时是非常容易的。就软件而言,DCS系统的软件功能非常强调,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我诊断,及时发现软件在运行时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将问题反映给相关人员。 3.2.6系统的可靠性高 DCS系统中的微处理器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系统的危险性。此外,DCS系统中冗余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4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现阶段,微处理器的体积逐渐变小,性价比也越来越高,现场检测仪表和执行器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初,IEC提出了61158标准,也就是现在非常常见的现场总线标准,简称FCS。 4.1基金会现场总线FF 基金会现场总线简称为FF,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现场总线。基金会现场总线通常被安装在生产现场的最底层网络,总的说来基金会现场总线是一种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总线。基金会现场总线的主要作用是度量生产过程中的变量,并对生产过程的相关信号进行控制等等。基金会现场总线具有下述优势①较高的系统开放性,可以和任何具有相同标准的设备兼容;②智能化程度相对较高;③系统结构具有高度的分散性,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更高;④抗干扰能力相对较高。 4.2PROFIBUS总线 PROFIBUS是ProcessFildbus的缩写,PROFIBUS总线也是使用范围很广的一种现场总线,PROFIBUS总线的提出者是德国西门子公司。PROFIBUS总线主要包含三个部分①PROFIBUS-DP,也就是外围设备;②PROFIBUS-PA,也就是过程自动化;③PROFIBUS-FMS,也就是报文规范。 5结束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前进的步伐。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了多个领域,就石油化工领域而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是石油化工生产向着自动化和规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药物管理论文:PDCA循环管理法在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在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中,将PDCA持续改进应用到每个工作环节,对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并实施改进。结果 经过2年的PDCA持续质量改进,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基本规范。结论 PDCA循环管理法在围术期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法;抗菌药物管理;清洁手术围术期 抗菌药物在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有些外科医生甚至将抗菌药物作为一种保驾药[1],从而导致目前我国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品种选择不合理、给药时机不当、疗程过长、频率换药及联合用药不合理等现象[2]。我院在抗菌药物专项整顿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先生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基本管理方法,又称戴明循环[3]。即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的管理。)对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进行持续干预,不断总结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控制措施,使抗菌药物控制工作持续进行改进,形成良好循环,经过两年实施,使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基本规范,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全院所有住院的清洁手术患者(包括甲状腺、乳腺、闭合性骨折、腹外疝、静脉曲张、白内障等手术),所有监测对象术前均未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感染迹象,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均为预防性用药,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 2用药指针判断标准 清洁手术是指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以下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否则为无用药指征(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 2 h);②有异物植入;③年龄较大( 70岁);④基础病控制不佳;⑤恶性肿瘤治疗中;⑥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3方法 开展清洁手术目标性监测: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方法,摸底调查2012年4月~6月在此期间收住的每例监测对象,查阅相关病历,并按甘肃省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制定的统一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进行填写并统计抗菌药物应用时机和时间,评价有无用药指征、用药时间及合理性,得出本底清洁手术预防性用药数据,同时制定出目标性监测方案(试行)及控制计划,并对临床医生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培训。通过系统的培训后,2012年7月开始对清洁手术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每月专人对清洁手术患者进行监测,每周不定期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寻找新的、前期未考虑到的因素。针对每月监测结果向科室反馈一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及处罚,重新制定新的更加完善的计划,再度实施,循环改进,直至达标。 4结果 见表1。 5讨论 5.1感染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抗菌药物在围术期的正确预防性应用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性用药主要适用于∏、Ⅲ类手术切口,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清洁手术(Ⅰ类切口)一般不主张预防用药,除非手术时间长、范围大、有异物植入、手术涉及重要器官或属于高危人群。而且抗菌药物应用只是预防术后感染的综合措施之一,实际上完善的术前准备,严格的无菌技术,规范、准确的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都很重要,不能将抗菌药物作为一种保驾药滥用。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围术期连续用药几次或几天并不能提高预防效果,只要用的合适,在术前半小时或手术开始用,如果手术时间长再追加一次,术后用或不用都是一样的效果,相反,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越长,手术切口感染率越高,这样不但浪费了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5.2监测结果反映出PDCA持续改进的作用,基本达到《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38号令)中规定的指标要求。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各级质量管理都有一个PDCA循环,形成一个大循环套小循环,一环扣一环,互相制约,互为制约的有机整体。在PDCA循环中,一般说,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下一级的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每个PDCA循环,都不是在原地周而复始运转,而是像爬楼梯那样,每一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这意味着在质量管理中,经过一个PDCA循环,解决了一批问题,质量水平有了一个新的提高。通过不断地PDCA循环,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使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而在PDCA循环中,"A"是一个循环的关键,应理解为持续改进更为恰当,按照PDCA循环理论对"A"的定义,是针对相应检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发现新的问题,进而启动新的PDCA循环。PDCA循环管理的实施运用,摆脱了靠经验管理的传统方式,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了由终末质量控制向环节质量控制的转变,将结果控制转换成了过程控制;PDCA循环把计划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纳入有关的标准、规程和制度中去,能使抗菌药物管理质量呈螺旋式上升,最终实现医院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总目标。 药物管理论文:综合干预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抗菌药物应用中综合干预措施的管理效果。方法:采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国际指标进行综合干预,并从住院总病历中随机抽取干预前100例和干预后100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综合干预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改善。结论:合理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提高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水平。 【关键词】抗菌药物;综合干预;管理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医药行业的发展,抗菌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是药物不良反应增多、病原菌耐药性增强等,不仅增加了药物治疗疾病的难度,还加重了患者的身体和经济负担,抗菌药物的滥用已逐渐成为一个必须严肃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我院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和要求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综合干预管理研究,参考医院抗菌药物调研指标及调研方法[1],以期提高我院抗菌药物的管理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从2010年12月到2011年11月在我院接收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基于国际指标基线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选择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接收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结合发现问题行多手段综合干预,并基于国际指标基线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管理效果,以探讨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2干预方法干预对象覆盖我院的所有相关科室,干预方法有宣传教育、行政干预等。 1.2.1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我们颁布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以及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进行分级管理,提升使用抗菌药物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必要的情况下可调整药物的使用级别,以方便药物实际使用。颁布相关的纲领性文件,比如《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制度》,明确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以及会诊专家的构成、职责,并细化审批程序、会诊、使用流程,以加强特殊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比如《关于进一步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补充规定》,明确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征以及Ⅰ类切口部位、手术种类,严格限定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原则和方法,使术前预防用药的品种、剂量、疗程都合理科学,并细化延长使用抗菌药物的条件和原则。 1.2.2明确管理内容和责任由院长牵头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小组,下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导检查专家组和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为了形成系统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临床所有科室应建立与督导检查专家组和管理办公室对接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小组,确保管理指导小组的指令能得到有效执行。明确各个科室年度、季度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任务,并由科室负责人签订责任书。为了确保医院抗菌药物临床管理要求得到认真落实,应对全院医生进行宣传教育,并签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承诺书。 1.2.3知识培训为了使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的药动学、不良反应、药效学、细菌耐药、临床疗效等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可邀请临床药学、检验科、感染科的专家开设讲座,对医师进行系统培训。消除医师认识误区和疑惑,提升用药的合理性。着重介绍抗菌药物滥用的经典案列,让医师认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定期对临床医师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强制参加相关培训,严格执行不合格不上岗制度。对新进住院医师进行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所开抗菌药物医嘱人均疗程、抗菌药物百分率、使用抗菌药物病人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使用抗菌药物种数、抗菌药物平均费用、病原体送检及药敏试验率、手术病人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平均天数以及百分率、联合用药情况等。 3讨论 我院高度重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并采取了多种综合干预措施。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说明医师对用药指征把握越来越严格,使用抗菌药物更加慎重[2]。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费用更低,这可能受单种抗菌药物使用天数缩短、处方品种数减少、抗菌药物降价的影响。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比例和时间更低,说明医院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惩处力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这既说明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也提示医师认识到了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住院天数更低,说明抗菌药物的少用和不用不仅能减少不良并发症发生几率,还能加快医院病床的周转,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3]。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药敏试验以及病原体检查的比例仍较低,提示我院改进工作的方向是实现由经验性用药向病理用药的转变。 总之,领导重视、组织机构支持、制度规章保证是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关键,领导重视能充分调动医院的资源,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组织机构支持能充分发挥组织的能力,通过优化配置各项资源来持续地、系统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管理和调整;制度规章从根本上限定了护理人员、医师、各科室负责人以及相关院领导的行为,使得医院每个人都有一个明确的职责和定位。 药物管理论文:PDCA循环管理法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自2014年1月开始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之中。随机抽取实施管理前(2013年)和实施管理后(2014年)的本院住院患者各88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的88例患者,其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药品总费用、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等显著低于实施管理前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管理; PDCA; 效果 当前因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的普遍存在,相关性药害事件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因抗菌药物滥用所导致的细菌耐药已成为困扰全世界的主要公共卫生难题。我国在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方面所存在的滥用问题更为严重,其所造成的用药者身心伤害巨大,而其所引发的广泛的细菌耐药性则使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着未来可能无药可用的巨大现实危机[1-2]。基于上述原因,国家卫生部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均必须切实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专项管理工作,而要实现对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管理,就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探索科学先进的适用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3-4]。PDCA(plan 、do、check、action,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作为管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管理工具,已被应用于全世界多个领域的管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领域则通常被应用于对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的提高方面。该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为通过对P、D、C、A 4个阶段的循环、持续、永不停止的应用,实现对管理目标的不断推进和持续向前发展[5-6]。本院尝试性将PDCA循环管理法引入至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项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之中,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实施管理前(2013年)和实施管理后(2014年)的本院住院患者各88例作为研究对象,管理前病例组中男55例,女33例,平均年龄(36.41±18.29)岁,手术41例,非手术47例;管理后病例组中男53例,女35例,平均年龄(37.49±17.08)岁,手术47例,非手术41例。管理前后两组对象的年龄、性别、手术与非手术比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计划阶段工作内容和方式 首先就本院2013的住院患者抗菌物使用具体情况实施分析,确定存在的主要不合理使用问题为: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比例较高,Ⅰ类切口住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不达标,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未达要求,抗菌药物超剂量超频次使用现象严重,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时机不准确等。在确定问题的基础上,实施原因分析,明确造成上述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状况的主要原因为:管理层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等临床药师配置不足和工作不到位,临床用药科室对临床药师工作价值不理解不配合,临床医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欠缺和合理使用知识不足。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后,进入最后的计划形成步骤,计划内容为:通过本院党政联席会议确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组织,通过征求意见稿和终稿两道程序形成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并下发至所有科室和部门,对医技护工作人员实施全员培训和考核。 1.2.2 实施阶段工作内容和方式 由院长任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小组组长并负全责,相关部门和科室的领导任组员,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明确管理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和权利;由药剂科和医务处牵头起草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将其放置于院内网通知栏,向各科室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各科室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终稿;按管理制度要求对全院医护技工作人员实施全员培训,所有人员均需通过严格的书面考核后方能获得相应的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如:医师须通过考核后方可有权下达抗菌药物使用医嘱,药师需经过考核后方能发放抗菌药物或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进行监管,护理工作者须通过考核后方可进行抗菌药物的领用工作等,同时对所有人员实行抗菌药物使用资格的动态管理,如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处方一次不合格者,给予口头警告和限期整改,整改无效再次出现不合格处方者将暂停其抗菌药物处方权,重新培训考核等。在此过程中,临床药师应切实履行和充分发挥自身在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中的指导、监督和宏观统筹作用。对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等多项相关指标的考核结果面向全院进行公开并纳入对科室的质量考核体系之中。 1.2.3 检查和持续改进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小组例会,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上月问题解决措施的落实情况和效果的反馈,对行之有效的措施要长期坚持实施下去,对解决不力的部分则进行具体分析形成新的解决措施;二是逐一分析本月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中所发现的现存问题和潜在问题,综合多方面力量和智慧形成解决办法并下发至各相关科室予以执行。此过程反复持续循环进行,实现对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1.2.4 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实施奖惩结合措施 (1)奖励措施:在全院各项抗菌药物应用指标均达原卫生部规定的标准的情况下,设立“抗菌药物AUD”“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3个单项奖,每半年实施奖励1次。对各项指标在半年内各月均未超标的科室进行奖励,每项奖金500元;(2)惩罚措施: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科室和医师,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暂停抗菌药物处方权、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降级使用等处理,并与奖金挂钩,对未完成责任状制订目标的科室,给予经济处罚。 1.3 评价指标 利用本院的住院患者信息系统采集实施管理前后两组数据来源对象的住院用药信息和相关费用信息,统计管理前后两病例组的住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住院使用药品总费用、住院病例人均抗菌药物使用费用[7-8]。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实施管理前后抗菌药物医院病历使用率、Ⅰ类切口使用率及病原微生物送检率比较 实施管理前住院病例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6.37%,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3.40%,明显低于实施管理前住院病例组的67.05%、70.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实施管理前后药品总费用及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的比较 实施管理后住院病例组的住院使用药品总费用、住院病例人均抗菌药物使用费用分别为(10 931±5732)元和(7344±1715)元,而实施管理前的住院使用药品总费用、住院病例人均抗菌药物使用费用分别为(14 103±9035)元和(8599±1881)元,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医疗管理中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已经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医疗管理的难点,也是反映了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PDCA循环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工作方式,它是指一项工作的开展要经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阶段[9-10]。这些步骤又是相互依赖,紧密相连的,如果将已有抗菌药物管理作为PDCA循环管理的大循环,那么每一个具体问题的持续改进都可看作各种小循环[11]。大、中、小循环相互同步,环环相扣,相互促进。而且PDCA循环还是不断地向前转动的,每循环一周,从制订计划目标到具体实施,从发现问题到逐步解决,都会使抗菌药物管理水平上升。目前众多学者开始将PDCA循环应用于抗菌药物的管理中,学者赵玲等[12]将PDCA循环引入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中,研究结果证实PDCA循环管理法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控制中作用显著。另外,学者陈英[13]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4个月的PDCA循环干预,清洁手术抗菌药物的基线使用率由原先的92.32%降低至30.09%,手术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原来的89.70%降低到17.50%,证实PDCA循环可以有效的降低抗菌药物在清洁手术围术期中的使用率。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也与本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之后的病例组,其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药品总费用、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等显著低于实施管理前的住院病例组,而其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则显著高于实施管理前的住院病例组,提示将PDCA循环管理法引入至医院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工作实践之中,能够切实改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各项考核指标,因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模式。 在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引入至本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之前,本院虽也对该项工作实施了一些管理措施,但因缺乏科学管理工具和方法的指导,导致管理无序,措施无力,缺乏持续性和实效性。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引入至本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之后,建立于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及原因分析基础上的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工作计划,针对性和可执行性均较强;基于科学计划的指引和规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基本未出现无序低效工作状态,所有工作均按照计划一步步得以顺利实施,形成了全员动员、共同参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的良好态势,每一位工作人员均明确了自身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14-15];而对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检查和持续改进过程,则保证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质量的层层递进和提高,使该项工作始终处于合理的良性循环之中[16-17]。本院对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使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实践过程,说明该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有利于医院工作人员将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从过去那种被动执行转变为自身的主动行为,有效对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结构加以优化,全面提高医务工作者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形成规范化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环境,以达到对因抗菌药物滥用所导致的细菌耐药性上升的遏制作用,为住院病例提供合理安全的抗菌药物使用保障,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整体推动作用十分显著,具备较高应用价值。 药物管理论文:病区药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 病区药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方法:有效总结当前病区药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采用全新管理方式,有效规范相关护理人员的用药程序。结果:加强管理之后,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对于相关药物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实现了科学有效管理。与此同时提高了医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确保了病区用药安全,增强了病患的满意程度,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采取科学合理的病区药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相关药物知识的认识与了解,确保患者安全用药,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病区药物管理;对策分析;问题 作为护理管理的主要内容,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药物管理是确保患者能够安全用药的主要保证。护理人员一方面是药物治疗的有效执行者,在另一方面也是有效的监督患者用药的执行者。当前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出现了较多的新药,药品种类也逐渐增加,临床上需要应用比较多的配伍用药种类以及数量,这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有效的加强科室的药物管理,结合当前临床用药实际情况,同时联系药房与护理部进行探索与研究,提出与应用了新的管理方式与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药品账物不符 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临床上使用的药品种类繁多,一些药品若不能长期进行使用,则会导致出现过期现象。与此同时,由于医生更改了医嘱或者由于患者的病情出现变化以及死亡等情况,而造成停药或者换药以及缺药等现象的发生,这些都是隐藏的药物隐患。 1.2药品有效期管理不够到位 在病区一些自备部分的药片比如硝酸甘油、卡托普利等需要急用,用过之后从药房领回,却无法进行包装,因此也无法确定其有效期限。一部分针剂瓶上未标注药品批号或者有效期限,仅仅在药盒上进行标注。从而导致药盒丢失不能确认有效期现象的出现,一些针剂药物也会由于多次进行清点,而出现标签模糊,无法确认有效期的现象。 1.3 急救车药品管理方式的欠缺 病区配备急救车,不能够及时的对相关药品进行补充,从而导致下次需要时缺药现象的发生,包括急救车药物出现过期与标签不清楚的现象,也对正常用药影响。 1.4药物储存上不够规范 这表现在药物出现混乱摆放,比如将山莨菪碱同东莨菪碱混乱摆放。而一些药品的有效期会受到温度、湿度以及光线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果不根据要求进行贮存,则会对有效期进行缩短,还出现药品效果降低甚至出现变质,从而影响药效的发挥,比较严重者会导致患者出现毒性反应。 1.5 护理人员相关药物知识掌握欠佳 这表现在一部分护士不能够有效的掌握与了解药物的具体性能形状以及颜色等外部特点,因此无法准确的进行药物识别,非常容易导致给药出现错误。其次护士无法熟练的掌握药物的具体作用与不良反应,用法与用量以及配伍禁忌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够了解,也无法准确的向患者传达药物信息,从而导致给药和解释出现错误,来添加医患之间的纠纷。 2.对策 2.1 确立专科备用药管理制度 要结合药品的种类以及性质来确定药品的具体的放类与摆放位置,标签需要清晰,将有效日期进行详细的标记,同时定期清点。在使用过后还需要进行及时的补充,同时更换近期的过期药物。对于毒麻药以及精神上的二类药物,贵重药物需要上锁进行保管,实现班班交接。对于高危药物则需要采用警醒的标识,单独进行存放。 2.2 专人管理 在病区需要专门的安排一位护理人员进行药物的管理,同时定期清点相关药物,把积压比较多的药品进行登记,同时退回药房,来补充相关缺失的药物,实现账物保持符合。 2.3 各类药物要标注有效期 具体而言,需要将片剂药品依据药房现存的有效期,来进行储存,对于过期的药物则需要提前进行更换。开启之后的药物则需要标注其有效期限,比如胰岛素开封之后有效期为28小时,并且需要存放在冰箱里,而无菌注射用水以及肝素钠盐水开启之后有效期为2小时。对于将在3到6个月里过去的药物则需要及时的通知药房进行更换,在三个月里将会过期的药物需要标注其具体的实效日期,同时提醒相关护理人员先使用这些药物。 2.4增加护理人员药物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需要将比较经常使用药物说明书保存在药物的信息文件夹之内,从而确保常用的药物都有说明书原件,来方便护理人员与病人进行查阅。与此同时,还需要及时的组织科内的人员来进行有效地药物知识培训,了解与掌握相关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实现每月一次的药物学习,增强不同科室之间的学习与交流。 3.小结 综上所述,加强管理之后,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对于相关药物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实现了科学有效管理。与此同时提高了医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确保了病区用药安全,增强了病患的满意程度,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取科学合理的病区药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相关药物知识的认识与了解,确保患者安全用药,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与使用。 药物管理论文:浅析抗菌药物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 要】 目前,在国内外临床医学治疗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较为普遍,而就国内来看,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的抗菌药物应用中位率比发达国家高出近2倍,总数达到79%。本人从2012年、2013年共4次跟随八师卫生局医政科对八师28家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专项整治检查,对八师基层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从对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和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着手,通过对八师28家基层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现。八师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且用药时间较长,现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并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28家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 抗菌药物 使用 调查 分析 管理 就像蒸汽机对于工业革命,抗菌药物的发明及应用是人类医学治疗史上的一次极其有意义的重大革命,自此以后,抗菌药物自然也成为当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和重要的一类常用药物。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被人类不断的研究开发出来,必然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例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滥用、误用、混用等不规范、不合理现象。本文现就八师28家基层医院当前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做出相关阐述。 1 八师28家医院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1 抗菌药物适应症的选择不够合理 由于近些年越来越多种类的抗菌药物被开发和投入到临床治疗中,医师们也拥有更多选择的余地,虽然抗菌药物在现在很多临床诊断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不乏一些医师假公济私,出于经济目的而不分患者的疾病种类和病情程度,只给病人选择价格昂贵或用药周期长的抗菌药物;另有一些医师对于患者由于长期服用同一种抗菌药物产生的抗药性不够重视,从而不能及时调整用药,造成患者的病情加重;还有一些医师在选择药物时,不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病制宜,而是依照自己的喜好,习惯性的选择某几种药物;很多感冒发烧的患者,并美其名曰是用来预防感染,强迫患者使用。当然这种行为并不是经常出现,也不是每位医师都有,但确实不能不得到重视。 1.2 抗菌药物用量大、用药周期长、频繁更换 临床案例证明,一种抗菌药物进入人体后并不是立马就能起到抗菌的效果,会有一段反应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三天后才能看到明显的药效,与此同时,医生不应该只凭感觉确定用药是否有效,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药理学、药效学原理。而一些医学基础知识并不扎实的医师认为抗菌药物的作用就是杀灭细菌,正常人服用也没有关系,因而为了提高药效,加速治疗,就会盲目加大抗菌药物的用量或者用药周期,当发现患者产生耐药性等问题时,错误地认为需要持续加大用药量和用药周期。这样的想法导致他们发现短期使用一种抗菌药物后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就会怂恿患者开始使用其他种类的抗菌药物,最终导致在很多的治疗时间内却频频更换治疗药物的现象。 1.3 抗菌药物的搭配应用不当 有时患者的感染病原体较为复杂,或者说有时候为了增强治疗效果,少数临床会同时选择几种抗菌药物的搭配使用,而更多的情况是,一种抗菌药物即可治疗多种细菌引发的感染,而医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从而造成重复用药的现象,甚至还有个别医师在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时,没有意识到两种或者多种抗菌药物之间的协助作用或者是它们的相互抵抗作用,从而使得患者病情加重或者病情无法根治,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1.4 管理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 任何一个机构如果缺乏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都无法高效长久地运行,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更是如此。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不仅仅是个别医师个人的问题,它反映的是整个医院医药监管体制出现的瑕疵,医师给患者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治疗用药以及抗菌药物种类、用量的错误选择正是在这种不健全体制下钻空子的显著表现。医院抗菌药物监管体制理应环环相扣,从前期的配备、到患者开药过程、以及后期的检查管理应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而目前28家医院的实际情况是监管环节断层,各部门管理职责也不够明确,甚至很多部门的监管职能无法进行有效的执行和强硬的行政干预。 2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对策 2.1 增强医务人员医德医务培训,加强其合理用药意识 对医院的医师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医德医务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核,要求医师熟悉自身科室的各种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剂量、剂型、应用方法等。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务必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须疗程”原则,在适应症和给药途径上严格把关,在选用药物及用量方面更是要严格遵守药理学、药效学的标准执行。医务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锻炼,掌握抗感染治疗新动向和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动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专题讲座等提高感染病的病学诊断水平,切实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规范源头是关键,因而必须其给予足够重视,不断加强医师的合理用药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的教育建设,对于不重视患者实际情况遭到患者投诉的医师要给与其严肃处理,对有失医风医德的行为也要严厉地制止。 2.2 加强分级分类管理,加大检查督导力度 通过针对八师28家医院现存的抗菌药物使用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增强抗菌药物的宏观管理,不能只制定政策,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对适应症要严格审核,减少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尤其是外科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尽可能少的减少在外科预防过程中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频率;选用抗菌药物的时候,要严格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目前的应用体系,一定能将现存抗菌药物的不良使用现象彻底根治。 作者简介:邱桂仙(1969-) 女,汉 ,湖北省黄陂人,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主管药师;从事本院的药事管理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处方点评,麻醉药品的管理工作。 药物管理论文: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分析及探讨 【摘 要】目的:对我院抗菌药物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医院信息系统,统计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再统计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抗菌药物实施规范化管理后的使用情况,并对比分析抗菌药物规范化管理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规范化管理后我院抗生率的使用率、使用不合理率、联合用药比例等指标明显低于规范化管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抗菌药物;管理现状;加强措施 基于我院前些年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就将2012年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与不合理之处进行统计分析,再对我院2013年初开始实施的规范化管理措施与效果进行论述,并具体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医院HIS系统,收集整理本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的全部处方资料,再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实施规范化管理措施之后门诊的全部的处方资料。 1.2方法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组织院内药学人员与抗菌药物临床医师,统计分析两个阶段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不合理率以及联合用药比例等。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可见,在本院实施规范化管理前,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应用不合理处方率、联合用药率均明显高于规范化管理实施后。由此可见,在规范化管理实施前本院在抗菌药物应用方面,存在有较多的不合理问题,通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出现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⑴未能严格遵守《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违规对患者开具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例如,针对收治的皮肤感染患者,给其使用左氧氟沙星,导致用药不合理。⑵预防性用药无指征及药物选择不合理,一些患者无需预防性用药,但仍给予了抗菌药物,导致药用使用不合理,造成浪费。例如,针对无高危因素的皮下脂肪瘤切除患者,仍不合理的采用抗菌药物。再如,针对皮肤多处开放性伤口缝合者,给予三代头孢菌素进行抗菌治疗,导致药物选择不合理。⑶给药途径及用量不合理,例如,采用阿米卡星口服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或是针对肾功能不全者及老年患者,未能根据要求适当的减少抗菌素物使用剂量。⑷药物联合应用不当,两种或三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或是与非抗菌药物不合事联用,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药物相互作用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等[1]。 基于我院在2012年1月―2012年12期间出现的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院内相关领导也提高了重识,且为了保证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制定了多项综合、有效、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并于2013年1月起开始实施,具体的管理加强措施如下所示: ⑴全面实施分级管理制度。将院内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以及特殊使用三类,对其根据类别不同对其实行分级管理。例如,针对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可允许取得职业医师资格的医生进行使用;针对限制使用的,只有主治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医师有权使用,或是经主治以上医师批准签字后的有权使用;针对特殊使用的药物,需经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为科主任同意签字后方可使用,若有紧级情况必须使用时,一般医师可越级使用一天,但之后必须填写使用理由报告给上级。⑵制定规范的监管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规章制度,结合本院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临床应用指南、使用细则以及管理考核质控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并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力求将所制定的有效制度措施落实到位。⑶应用电子管理方法。采用电子管理方法,通过电子处方认可系统,对28种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指导,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现感染疾病专家、药剂师与处方医师之间的实时沟通,尽最大可能保证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合理性。⑷加强用药后不良反应监测。全面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不良反应的监测,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以避免纠纷发生[2-3]。 综上所述,针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不合理,采取科学、有效、规范的措施,从多方面加强管理,可促进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还能有效规避医患纠纷的发生。 药物管理论文:高危药物管理中安全屏障的应用和研究 【摘要】 目的 评价安全屏障在高危药物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确认高危药物的种类, 对高危药物的不安全事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组织高危药物管理组, 进行高危药物标识、信息、使用屏障的建立, 增强护理人员对高危药物安全性的认识。结果 成立高危药物管理小组, 设立高危药物安全屏障后, 本院高危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高危药物;安全屏障;药物管理 高危药物(high-alert medications)是使用发生错误时, 将对被使用者产生严重而明显损害的药物。如果高危药物管理无法正规化、科学化, 则易发生管理不善、错误使用, 这不仅会影响临床治疗的进程, 甚至可能对患者产生无法挽救的损伤[1]。2013年本院采取了高危药物管理中进行高危药物标识、信息、使用屏障的建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内科、外科及急诊科室的护理人员共300名, 其中男18名, 女282名, 年龄23~53, 平均年龄33.2岁, 对以上护理人员进行高危药物安全屏障管理教育。 1. 2 安全屏障实施方法 1. 2. 1 建立高危药物管理小组[2] 设立高危药物管理小组, 由护理部副主任作为网络组长。小组成员每个月进行随机抽查病区内药物管理情况。 1. 2. 2 对高危药物进行分类 安全管理小组成员根据高危药物定义, 对各个片区需要使用的高危药物进行分类。 1. 2. 3 建立高危药物安全屏障 首先应建立高危药物标识屏障, 建立高危药物管理的制度, 应及时检查高危药物[3], 并定期进行高危药物的质量检查。其次采用高危药物的信息屏障, 利用本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 在发生错误操作导致医嘱中高危药物使用量过大时, 电子管理系统会对医生进行提示。最后采取高危药物的使用安全培训。 1. 2. 4 数据收集方法 比较未实施安全管理前(2012年6~12月)62990例患者和实施安全屏障管理后(2013年1~6月)62331例患者发生高危药物不安全事件的比率, 进行统计学比较, 观察是否发生统计学差异。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 2 结果 经分析成立高危药物管理小组, 设立高危药物安全屏障后, 本院高危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高危药物管理中安全屏障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临床中药物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提高高危药物的管理效果, 确保药物使用安全[4]。在本院建立高危药物安全管理小组, 对高危药物进行安全屏障的建立可以减少高危药物错误使用和传递的发生, 研究结果显示, 高危药物的安全屏障起到了较好的防护效果, 使得临床药物使用更加安全, 值得推广。 药物管理论文:如何开展医院药物管理工作 【摘要】现今随着医疗和医学的日渐发展,除了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药品的流通使用和更新也相应比较频繁。药物是医疗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医院的经济效益,更关系到患者的健康状况。医院的药物管理工作作为医疗服务的核心内容,其实在目前的分析研究当中,药物管理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本文就针对药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希望帮助医院以后更顺利的开展医疗服务工作。 【关键词】医疗服务;药物管理;策略 1药物管理现状及问题 1.1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到位 一方面是医院管理者对药剂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只是把他当作最基本的一项检查工作,对其工作岗位人员的监管力度和管理制度不严,导致护理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和热情度不高,容易产生松懈的心理。另一个方面是护理人员本身的专业知识不到位,对药物的了解程度不够,像是有的护理人员就容易混淆颜色相近或者是药物性状等外观很相像的药品,有时候对药品的认识会产生失误,导致发药以及用药的过程中错给患者的情况时有发生;还有的护理人员对药品的使用不是特别明确,像是用药时间、不良反应、用药禁忌、药品的用法用量以及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在患者咨询解释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处理好,就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1.2药品账物不符 不同的病症都会有专门的药品配置,所以一般药房的药品种类是很多的,而药房里面的药品积压或者过期的现象普遍发生。如果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恶化改变医嘱或者患者死亡这些特殊情况而给患者停药但是却没有退药,或者在患者病情突然恶化经抢救成功之后,医生又没有及时补开新的医嘱,就会导致药品积压;有的时候临床发生的突发病例在需要新增药品的情况下没有及时添加就会导致缺药的情况发生了,着也体现了在药物管理方面备用药品种类的不合理性;还有的药品长时间没有使用或者部分淘汰药品闲置都会产生药品过期浪费的现象。 1.3药品贮存不当 第一种情况就是药品的贮存方法不对。我们自己都吃过药,应该知道每一种药品都应该有自己的属性。如果想要保证药品的质量,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药品的贮存要求来对不同属性要求的药品进行分类管理贮存。比如有些药品在光线、温度、湿度等方面都有要求,像是如维牛素K需要避光储存;破伤风、巴曲亭需放置在20C一80C冷藏等。第二种情况就是药品的混放。如果同种药品按照不同的剂量存放在一起,那么在这种药品的使用剂量方面就容易发生错误;如果像是外观很是相似的药品存放一起就容易在取药的过程中发生错误;如果原有的药品和新取回来的药品存放在一起,就会导致不同批号的药品混用。 2药物管理工作策略 2.1制定严格的岗位管理制度 首先医院管理者应该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对药物管理工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一般的检查之外,还要定期开展对药物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仅要求对这种药物的用法用量等基本信息的掌握还应要求药品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国家新出台的药品政策以及法规,要使药品的使用和利用率达到最高。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制作一个专门的备用本,将一些常用药品的使用方法和说明书记录在里面,这样不仅可以让护理人员有一定的压迫感,而且在讲解的不清楚的时候可以及时补救;还可以定期邀请专业的医师来进行学术交流讲解,来增强不同科室之间交流。其次,在使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达标后,管理人员要对药物管理岗位人员实行必要的鼓励政策以及关怀,要尽量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护理人员保持对药品管理工作的热情,这样他们的责任感也会加强。 2.2加强药品的质量管理 药品的安全问题是医疗的重中之重,药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人身健康。药品的保管员一定要把好药品质量这关口,在采购药品时,一定要按照药品采购制度在药品招标采购中心进行定点采购,选择信誉比较好的供应商,要综合考虑药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价格等因素。购进药品之后要严格检查药品的规格、数量、批文、生产批号、生产厂家、注册商标、有效期限等进行验收,如有发现不符合规格一律不能检验入库,发现质量不等的厂家下次不考虑继续采购。药品保管员在药品检验入库后要收集相关的药品入库信息,装订成册,还应按照《药品管理法》做好相关的人库记录。为防止药品过期失效造成损失,加强药品的有效使用应严格遵循“先进先出、近期先用”的原则。同时出货的时候要进行质量检查,过期以及失效的药品不可以出库,要及时移到不合格药品区,报告主管院长后进行统一集中销毁处理。对于那些近期快到有效期的药品,进行统一计数,建立一张统计登记表,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尽快使用。最后药品保管员应该每个季度对所有库存药品逐一检查,对霉变、过期、混浊的药品进行处理,具体的根据有效期的不同进行分类存放。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药品积压、过期的问题。 2.3制定专人管理制度 为了防止药品的混放,药房管理员应该根据药品种类、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专门贮存。在储存时要注意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对患者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首先要求医生要熟悉药理,掌握好药物配伍应用比例和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护理人员要认真审核处方,合理用药。在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中,日光中的紫外线对药品起着催化作用, 容易加速药品氧化造成变质,所以对光线又要求的要避光储存;温度过高过低都可能使药品变质,所以对温度有要求的药品要选择适宜的温度专门存放;湿度的不适宜也会影响药品质量,容易使药品潮解、稀释及变质。对于像麻醉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必须严格实行专库保管制度,特殊药品要做到专人登记,专用账目,定期盘点,如果发现问题,立即向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汇报。 3结束语 人们对药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起来,医院当然应加强药物管理工作,药房的工作繁琐同时工作量也比较大,如果想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生存下去,必须实施“以质量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在注重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还应该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态度要谦和,耐心。强化药房管理,向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和高质量的医疗技术服务也是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举措。 药物管理论文:探讨哈萨克医医院对抗菌药物管理及使用情况 【摘 要】基层医生及病人对抗菌药物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基层医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比较普遍,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症、适当的疗程和剂量,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局部使用、预防应用及联合使用,避免滥用和浪费,减少毒性反应的出现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关键词】抗菌药物;认识误区;不合理使用;对策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有些抗菌药也可用于寄生虫感染[1]。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其不合理应用现象也不断增加,既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和资源浪费,又导致了不良反应的增多[2],造成临床治疗困难。在现在和将来人类将面临耐药菌及耐药菌感染的巨大挑战。抗菌药物的滥用和浪费现象在国内、外均十分严重,已造成巨大浪费及严重不良后果。细菌耐药性产生和治疗耐药菌感染已成为临床难题。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1 基层医生及病人对抗菌药物认识可能存在的误区 1.1认为抗菌药物就是消炎药,对无细菌感染的炎症使用抗菌药物。 1.2抗菌药物能预防感染,因而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1.3广谱抗菌药优于窄谱抗菌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或增加,甚至出现二重感染。 1.4新药比旧药好,贵药比便宜的好,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再则由于新药上市时间较短,很多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还没有被发现。 1.5使用的种类越多,效果越好。不注意联合用药的原则,可能出现疗效并不增加,反而可能增加毒性。 1.6感冒就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造成药物浪费甚或出现不良反应。 1.7发热就用抗菌药物。发热不一定都因细菌感染引起,对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的病人可能掩盖典型的临床症状或难于检出病原体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1.8频繁更换抗菌药物。影响对抗菌药物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判定。 2 基层医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 2.1选用的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不针对存在感染的病原体。有些医生为求“保险”或为迎合患者的不正确要求,在无用药指证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 2.2药物剂量不足或过大;感染尚未控制而过早停药或感染已控制而不及时停药。病原体对抗菌药物耐药后继续使用该药。 2.3发生二重感染时未及时停药或改用其他抗菌药物;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或毒性反应时继续用药。 2.4给药途径或间隔时间错误。 2.5错误的联合使用;无指证或指证不强的预防用药。用于无并发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 2.6过分依赖抗菌药物而忽略了必要的外科处理和综合治疗。仍有部分普外科医生并没有注意到抗菌药物不能替代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将其视为预防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而盲目使用[3]。 3 如何在基层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1及时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按确定的病原菌及其药敏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正确的病原学诊断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关键。 3.2熟悉所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抗菌谱、药物动力学和不良反应,不能行病原菌分离及药敏试验时,进行经验性治疗,此时选用抗菌药物应根据其临床适应症、药物动力学、不良反应、药源、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药敏结果获知后是否调整用药仍以经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为主要依据。 3.3按照病人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而综合用药:对小儿、老人、孕妇、肝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者,根据其特殊的要求使用抗菌药物。 3.4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疗程和剂量:应按抗菌药物的半衰期不同,选择每日1-4次的给药方案,其疗程应使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日左右停药,疗程不能太长,也不应太短。临床效果不佳,应分析原因,确因抗菌药物原因,应在使用3-4天及时换药,不主张频繁换药,也不能在无效时坚持使用而不及时更换。抗菌药物的剂量应使用推荐剂量,过大过小均不恰当。 3.5重视综合治疗,避免一味强调抗菌药物的使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充分认识到人体免疫功能和全身状态对感染恢复的重要性,过分依赖抗菌药物而忽视人体的内在因素常是抗菌药物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必须强调使用各种治疗措施改善全身状况,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加强营养支持,处理原发病和局部病灶等。 3.6下列情况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联合使用应合理而且有明确指证;除主要供局部使用的抗菌药物外,一般尽量减少全身使用的抗菌药物在局部使用;单纯的病毒感染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3.7加强宣教与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用药:不仅要向医务人员宣教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同时也向广大群众宣传抗菌药物的使用常识,使他们认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性。医院的药品和感染委员会应加强院内感染和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的监测,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医院抗菌药物的品种,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制定相关制度,限制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3.8加强药政管理:规定抗菌药物必须凭处方供应,控制新抗菌药物的审批标准,加强抗菌药物的质量监督,经过严格的论证,划分抗菌药物级别后才能应用于临床。细菌耐药性一旦产生后,并非一定稳定,有的抗菌药物在停止使用一段时间后敏感性可能逐渐恢复,因此,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地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于防止或减少细菌耐药性有一定作用。 总之,治疗细菌性感染时,最佳用药方案的确定取决于正确的诊断、详尽的药理学知识和患者因素三方面的资料[4]。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增加,造成临床治疗困难。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症,尽可能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作为调整用药的参考;掌握适当的疗程和剂量,要避免剂量过大造成药物浪费和毒性反应的出现,又要注意由于剂量不足而致病情迁延、转为慢性或复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疗程应尽量缩短,一种抗菌药物能够控制的感染则不随意采用多种药物联用,可用窄谱者不用广谱抗菌药物;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局部使用、预防应用及联合使用,避免滥用。在强化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观念的同时,要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制度。 药物管理论文:实现基本药物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实施基本药物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等都是政府管理部分对药品管理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当前已经出台了多项调控措施,但是在实际中收效甚微,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基本药物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中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或漏洞,需要逐步的去完善,本文也就此进行分析以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 问题 对策 1.基本药物制度简述 当前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9部委2009年8月18日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正式实施。除《实施意见》外,9部委还同时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根据规定,基本药物是适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国家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降低个人自付比例,用经济手段引导广大群众首先使用基本药物 2.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的问题 2.1药物价格管理不规范 价廉物美是所有人对物品的最终的愿望,药品也不例外,低廉的价格是基本药物的一大优势。当前我国对药品的定价上实行的是“双轨制”制度。其一、医保药物由政府来进行定价管理;其二、医保之外的其他药物以及一些新药,企业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申请单独定价。此举的目的在于保障国家对常用药品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处于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新药的积极性,以促进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的健康,但是这一政策在实际中并没有发挥预想的功效。因为,政府管理部门在药物学、管理学、经济学上等缺乏这样的综合性人才,因而使得其在药品的定价上建议进行科学合理的估价,定价,也失去了可观标准;另外,当前许多企业为了获取自主定价的权力而进行了大量的公关工作,加上对新药的界定也是比较模糊的,因而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基本药物合理的价格还是难以满足人民的实际需要。 2.2补偿制度不合理 “医药养医”是当前我国医院的普遍现象,也是我国医院管理的体制,也即允许医院在药品制造企业给出的出厂价之上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再一次定价,进而从药品价格上获取一定的差价作为补偿。这一体制虽然减少了国家对医院的财政支出,也使得医院提升了自身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当今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如,医院按照这一制度,在药物的采购上引进新药、贵药、进口药等以提高价格;医生在开药的时候多开这些新药、贵药,在增加医院收入的同时,其实是将药品的价格转嫁给患者身上,也就造成了当今“看病贵、看病难、不敢看病”的局面。 2.3管理观念不正确 虽然基本药物管理制度出发点是有利于群众的利益,但是当前不管是供方还需方对基本药物在理解上有着不正确的观念。有调查显示,不仅是普通群众对基本药物这一制度或概念不理解,而且一些医护人员也同样存在错误的理解。有些群众要么是不知道什么是基本药物,要么就是认为基本药物就普通药、便宜药、过失药等,甚至一些患者主动要求医院开贵药,好药而拒绝基本药物,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说明基本药物的实行上的不足,也导致了药品制造企业、经销商减少对基本药物的供给。 2.4医院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送红包,拿回扣的现象在医院也屡见不鲜,屡见报道,也是屡禁不止的,众多医院的医师抵制不住药品企业提供的金钱诱惑,进而违背医院管理层与企业进行一些不正当的交易,虽然谋取了自身的利益,但是却损害了医院以及患者的正当利益。 3.解决措施 3.1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医院面对基本药物管理制度的大前提其财务管理、药品采购环境也必将发生重大变化,也就相应的对其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医院财务管理的好坏。但是当前由于我国医院大都属于公立医院其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对心环境的适应能力还不足。因此医院必须要引进专业的财务人员,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同时最好是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以适应时代和医院的具体需求;另外医院在后期工作中应为财务人员提供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以使其保持与社会同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 3.2加强药品采购等环节的监督力度 在医院的管理中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不能够只顾经济问题,而要针对重大案件审计难度加大这个焦点问题,敢于揭露出造成“难度”大里面的权力问题。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就必须切实重视和监督对于审计出的经济违纪违法案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特别是权力人的处理问题。如果审计出的案件只是停留在暴光上,而没有下文,不但对不起辛勤工作的审计工作者,而且审计在百姓中的公信力也会下降。要使审计切实能够发挥对于权力人的监督,就必须审计一起,对责任人和权力人处理一起,这样才能够把对于权力的监督落实到位。 3.3强化成本预算过程的控制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行也必然要设计多方面的成本费用,成本费用的形成是多个环节共同形成的结果,因此在费用管理的控制过程中也针对不同部门或不同环节制动出符合实际的管制措施,已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在采购环节中,要掌握采购信息,不管采购任何一种物料,在采购前要熟悉它的价格组成,了解你的供应商所生产成品的原料源头价格,为自已的准确核价打下基础。另外也要建立药品采购人员的月度绩效评估制度以及职业道德经教育或培训制度,以激励和提高采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职业素养;在存储环节中,优化仓库布局,减少库存点,消减不必要的固定费,可以采用现代化库存计划技术来控制合理库存量、运用仓储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库存量,实现货物存储优化、在库存管理中采用ABC分类管理法,搞好库存物品种类的重点管理和库存安排,提高保管效率、加强仓库内部管理,降低日常开支;在生产环节中,要不断的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也要加强对员工技术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的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在销售过程汇总,合理运用资金进行产品的促销管理、广告投放等,应避免不顾成本地采取各种促销手段,要在效益与支出之间进行权衡。 3.4加大对基本药物的宣传教育 由于当前群众对基本药物的不够了解,在理解上观念出错,因此各地各级药品监督部门以及医院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宣传教育,多方式、多途径的向老百姓讲解基本药物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基本药物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观念,以获取群众对基本药物的理解以及配合。 药物管理论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总部园区规划设计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以下简称FDA)是美国卫生部下属的联邦政府机构。它的主要责任是保护消费者安全提供消费品的科学数据促进公众健康。i990年代初以前FDA所属的9个机构数千雇员分布在首都华盛顿地区20个不同地点的48栋建筑中。人员和设备的分散导致效率低下而且所租的建筑多有破旧,不适用,和租约将到期的。1990年FDA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设统一合并总部园区的研究。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关于强化FDA建设的决议案并委托美国卫生部和美国总务管理局(GSA)进行FDA统一总部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1991―1992年美国总务管理局完成了新的FDA统一总部设施的发展计划和设计标准。 新的FDA总部选址在首都华盛顿附近的3个地点之间展开。园区最后选在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白橡树地区。最初的总图规划计划将FDA所属的9个机构中的5个迁移到这里。到2009年总图第4次规划时,已计划将6个机构,近9 000名雇员迁入新址。它们是 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sEvaluation and Research,简称CBER);器械与放射健康中心(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简称CDRH);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简称CDER)i兽医药中心(center for Veterinary Medicine,简称CVM),局长办公室(0ffice 0f the Commissioner,简称OC)监管事务办公室(Office of Regulatory Affairs,简称ORA),园区建筑达到56万m2。 1995年美国总务管理局委托克林斯塔宾建筑设计事务所在RTKL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协助下进行FDA总部园区的规划设计。在同年完成的总图前期研究报告详细调查了FDA所属机构的人员设备及分期迁址可行性。报告结论指出集中统一的园区建设将会大大提高图书馆,餐厅,会议和培训设施等公用建筑的使用效率,减少重复建设,节省投资。 FDA总部园区的规划设计不但要向甲方美国总务管理局和FDA负责,还要通过首都规划委员会(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Commission,简称NCPC,美国国会设立的监督实施1910年麦克米兰华盛顿总图规划的机构,其权限后扩大为审查联邦政府机构在华盛顿大都市地区的一切大中型项目),马里兰州政府历史文物保护办公室,和当地居民组织的审查。自橡树地区是一片总面积47ha的林木覆盖丘陵地带。其中9ha为兴建于1947年的一个海军试验基地,该地区从此以基地得名白橡树。1993年基地裁撤后,整个地区移交给美国总务管理局。FDA新总部的基址就选在9ha的海军试验基地原址上。在规划前期调查中发现基地原有建筑都已老旧,老建筑的层高和进深也难以适合新实验办公设施的需要。但在马里兰州政府历史文物保护办公室和当地居民组织的要求下原基地人口建筑1号楼和变电站建筑100号楼仍被保留下来以反映白橡树地区的历史延续。100号楼成为新的供电中心的一部分,而一号楼及其前院广场则成为新园区的主入口和轴线基点。 总图规划 1997年克林斯塔宾建筑设计事务所完成了第一次总图规划。在对FDA所属机构的人员设备及未来发展规划和白橡树地区现状的调查基础上,规划提出了5个目标 (1)以明确有力的主入口创造FDA的醒目形象。以高品质的建筑群体和空间组织帮助FDA树立世界领先科研机构的声望,吸引杰出科学家加入。 (2)建立集中有效的共用设施,消除重复配套设施。以紧凑的布局缩短FDA各部门之间人员往来的交通时间。减少FDA对园区外租赁建筑的依赖。 (3)通过集中的园区以及共用图书馆,会议报告厅,培训设施,和餐厅促进不同中心,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相互交流,共享信息,加强合作。 (4)园区总体布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扩展。实验室和办公楼的设计尽可能采用模数设计以提高互换性。 (5)进行广泛深入的风向分析,尽量减少新园区对环境和当地社区的影响。所有新建筑将不超出原海军实验室基址,所有实验室均采用美国和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的设备。 总图规划以1号楼为基点展开。1号楼依据历史保护规定保留了全部外立面和内部门厅。它与两侧新的建筑围合成入口庭院,设在2楼的局长办公室可以俯瞰整个入口庭院。新建2号楼位于l号楼背后,两楼以一个3层的中庭相连。2号楼全部为公用设施,包括图书馆,餐厅,培训中心,信息中心,以及健身房。它位于全园的中心位置以方便与各个建筑的联系。2号楼的后面是240m长,80m宽的东西向主庭园。它的西端自2号楼开始,东端向东面30ha的林木覆盖丘陵地带开放。主庭园南北两侧的新建筑群分别围合成5个组中型庭院。每个庭院各自与主庭园串联,形成统一而又尺度各异的室外空间以适应不同形式,不同私秘度的室外活动。全园区的景观园林设计由SASAKI景观园林设计事务所主持。自1930年代以来,所有联邦政府大型建筑项目均需拿出1%工程造价用于艺术品设计。美国历史上许多著名艺术家都曾在联邦政府建筑中留下作品。美国总务管理局和首都规划委员会为FDA园区从众多应征艺术家种选择了Mathew Ritchie和Jenny Holzer两位。他们的大型抽象雕塑将分别位于主庭园的南北两侧,与园林设计结合,为新FDA园区生辉。 因为全部工程都是联邦政府资金,纳税人的钱,所有建筑都要力求俭朴,不得奢华。园区的单体建筑外立面材料和构图依建筑性质用途分为两组。所有办公楼依据1号楼立面,材料采用红砖,白石灰石板及少量绿蛇纹大理石板。构图多用方窗,少用幕墙。实验室建筑则使用金属外墙板和玻璃幕墙。考虑到减少实验室排放在各季节风向下对邻近居民的影响,实验室建筑都位于园区中部,办公楼位于外围。这样园区外观上尺度材料都接近原海军基地建筑,较易得到附近社区居民认同。新建筑的尺度以1号楼为出发点,1号楼北侧紧邻的21,22号楼和南侧紧邻的31,32号楼都不高于l号楼最高点。其中21号楼南立面和3l号楼北立面围绕入口庭院,构图基本对称,与1号楼新人口形成尺度适宜的空间,既体现了联邦政府科研机构的庄重,又避免了一般政府机构建筑尺度夸张,造型滞重的问题。根据总图环境影响报告规定,从l号楼以西320m园区入口处行人视点东看园区,视野中1号楼背后所有建筑均不应超过1号楼檐口线。这样即使园区东部建筑群利用逐渐下降的基地达到6~7层和相当高的密度,从主入口公共立面感受到的整个园区还是水平向的,舒展的。 动线设计 沿园区外沿是上下4―6线的车行环路。环路内侧4 个车库位于园区4角。工作人员和到访者从车库步行到中心园区。整个16栋办公实验建筑组成的中心区是步行区。除1层室外的步行道系统外,所有建筑在标高117m的2层由面向庭院的2.5m宽室内公共步廊和步行桥连通,使全国区步行联系风雨无阻。在标高106 g的地下1层整个中心园区由4.2m宽,3m净高的地下通道网联系在一起。每组建筑的货运电梯都与地下通道网相联。整个地下通道网通过4个功能明确的装卸平台与外部联系,一个平台负责动物室物品进出,一个平台负责实验室化学用品进出及储藏,另2个平台承担全园区日常邮件,办公用品,垃圾,回收等功能。地下通道网内的运输由电动拖车进行。通道宽度可容电动拖车对开。地下通道网同时也是园区的设备管网,园区热水,冷冻水,电力,电讯的干路都露明吊装在通道内,利于调整和维修。 可持续性设计 园区设计工作从一开始就注重设计的可持续性。2002年以后,随着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l3C)设立LEED认证制度以来,园区所有建筑都设立了达到银质认证的标准。 1,场地设计 因为所有新建筑都不超出原海军实验室基址,园区规划最大限度地保护了9ha用地内的林木,湿地。原海军实验室建筑物之间的大树也逐一注册保护。园区80%以上的停车位是在被遮蔽的车库内。为促进员工使用公交,停车位严格控制在1.5人一车位。以建筑面积对停车位比例比相对严格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Title33规划标准还低了40%。所有车库都划出5%的最佳停车位给电动/混合动力车,另外划出5%最佳停车位给两人以上合开车。园区还提供400多自行车位和多处淋浴设施以方便、鼓励员工骑自行车上班。为降低热岛效应,建筑物屋顶都采用白色卵石或白色防水层以减少辐射热。部分屋顶覆盖绿色植被。为降低光污染,园区采用的新型安全摄像装置使园区道路车库安全照明水平降低到规范水平的一半以下。另外所有室外灯具不得使用大于90°的仰角以控制泛光污染夜空。 2,节水 高效的园林灌溉系统和节水室内洁具使园区用水40%低于规范标准。 3,节能 园区采用了现场综合供电供暖系统,现场发电,发电余热为园区提供热水和冷却水。由于发电机组24小时运转,园区还设置了冷却水塔以储存非峰值时段的余能。新建筑的采暖通风系统采用了能量回收转轮(energy recovery wheelsystem),冷梁(chilled beam),地板送风空调等技术。照明系统广泛采用亮度调节和人员活动自动调节。 4,节约资源 园区每栋建筑每个楼层都有物品回收站,回收物品通过地下通道送到装卸平台,施工废弃材料也最大程度的得到回收利用。1号楼和100号楼的重新利用节约了大量建筑材料。园区工程全利用本地红砖,施工混凝土全部使用现场混凝土搅拌站。这两项节约了材料运输消耗的能源。 经过13年的规划设计建设,FDA总部园区已经完成了3/4。到2009年底,超过6000名员工将在园区工作。2010年6月,所有建筑设计将全部完成。再过两年半,2012年底,整个园区的建设将全部完成。 药物管理论文:风险管理在临床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风险管理; 药物管理; 护理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对经济损失的风险予以发现、评价,并寻求其对策的管理科学,是减少经济损失和法律诉讼为目的。在医院作业的范畴中,就患者安全领域而言,护理风险管理系指医院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预防及降低因意外伤害或药物损失所造成财务或威胁的自我保护行为,是指患者、医护人员或医院的经营体蒙受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在考虑护理风险时,必须重视人为因素的定义。用药问题是临床护理中最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属直接风险。为减少用药差错和用药纠纷的发生,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将风险管理应用于临床药物管理中,确保了病人的安全用药。 1 方法 1.1 成立药物管理风险小组 制订风险管理预案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由护理质量小组成员及护理骨干组成。其职责是:按照风险管理程序开展工作,分析风险的主要因素,制订规避风险的措施;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和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来降低药物使用中的风险系数。 1.2 风险因素分析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法律意识,主观意识过强,自我保护能力差;实习护士、知识老化的护士是高危人群;药品说明书内容掌握不全。执行医嘱给药不当发生给药错误;护士对患者查对不当引发的执行医嘱错误;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药品的摆放、保存、配制及发放等环节也存在临床用药的高危风险因素。患者方面,患者不遵从医嘱用药。研究证明,患者的依从性可以决定给药所取得的疗效。 2 措施 2.1 完善药物管理制度 高危药品实行定量、定位置、明显的标识、专人管理,存放位置严格与普通药物分开,对药物质量、数量严格班班交接,抢救药品放置在抢救车内,毒麻限剧药品专人专柜加锁保管,需低温储存的药物放置在冰箱内,药物在配制或使用前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安全用药。科室基数药品也实行定种类、数量管理,做到班班交接。药品使用时要做到从盒内右边取出,存放时从盒内左侧开始摆放,即有效期接近的摆在盒内的右侧,使用后要有记录,并及时填补保证药品的齐全。药物管理小组定期对药品的保管、存放、使用、健康指导等进行检查并对检查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改进。 2.2 药品摆放环境 静脉输液瓶摆在操作台上,白天摆在前边,下午或晚上的摆在后边,错将夜间的输液当日间的输入时有发生。因存在风险,对摆药时间和输液瓶摆放的位置进行规范,日间输液结束后再摆次日的输液。静脉输液瓶签提前一天粘贴,查对后将下午、夜间的输液放在规定的操作台,与白天的输液严格分开,通过此措施规避了上述差错。 2.3 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护士药学知识及对药物的风险意识 学习药物配伍禁忌、学习药物的说明书。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配制、使用及观察其不良反应。通过学家开始主动的收集药物说明书认真学习并掌握,提高了风险意识。 2.4 制定药物配制及发放的流程 建立高危药品、基数药品的使用流程。配制静脉输液、发放药品时由两人来查对无误后执行并签名。对抗生素过敏试验阳性、使用高危药品的患者,在病历、护士站、治疗室白板和患者的床头卡上做上醒目的标识,时刻提醒护士和患者。 2.5 加强患者药物知识指导 护理人员在使用药物时向患者详细讲解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时间、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鼓励患者参与治疗过程,对治疗或操作有疑问时提出质疑,并及时反映用药后的自我感觉。警惕和询问是防止用药差错的好方法。另外,医生、护士、患者之间要相互沟通,增强患者对药物的理解,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3 体会 护士是处在医疗风险第一线的具体执行者,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存在风险。因此,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鉴别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是开展风险管理的关键。通过实施风险管理来指导临床用药,降低了用药护理缺陷及高警讯药物护理缺陷发生率。有效提高临床安全用药质量。另外,护士的风险意识也明显得到提高,在护理全过程中能做到以预防为主,主动加强与医生和患者的沟通,积极参与科室管理,使各种潜在的风险得到控制,抗风险能力得到提高。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教育统计信息化建构问题 统计信息化是指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全程信息化,对统计分析、评价、预测系统进行开发利用,以实现对统计信息的深加工。高校统计信息化则是要建设体系完整的统计业务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全面地为学校提供丰富的统计信息。 一、高校统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信息化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高校统计信息化建设水平仍相对落后,统计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电子化、社会化程度还很低,远不能适应学校发展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在推进高校统计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现行高校统计工作管理体制不适应信息化发展首先,在自下而上的呈报过程中,人工操作仍是主要手段,很少依托网络,校园网的优势没有显现,人为增加了中间环节。其次,在统计信息化过程中缺乏统一管理,各专项统计垂直管理,无法发挥信息化整体职能。最后,统计法规体系的不完善直接造成对统计网络监督机制的缺失。 2.对高校统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全面目前,各高校普遍建立起信息资源存储系统和处理系统,但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数据分析系统,对数据分析、利用和方面的功能开发不够,还远没有实现校内共享,乃至社会共享功能,并且信息化统计的决策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3.高校统计队伍的建设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高校统计队伍建设落后是由来已久的问题,由于高校人事制度采用聘任制,统计人员流动性较大,而且大多数统计人员只具备统计专业理论知识,难以改变习惯的非信息化统计模式和统计流程,不能熟练驾驭现代化工具,充分发挥设备功能。 二、高校统计信息化的策略 高校统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为了满足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满足统计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需要,应着重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高校统计信息化工作,逐步完善统计模式发展高校统计信息化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统计工作进行工程化管理,适应网络化的要求,创建提升现有统计业务模式的信息平台。要调整现有的统计管理体系,强化和调整各级部门的统计职能,将各级统计工作进行规模管理,健全统计法规,以适应统计工作信息化的要求,逐步将高校统计业务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2.深度开发和利用高校统计信息系统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建立校园网,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教学、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和行政办公自动化,这些都为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硬件保障。在保证硬件的同时,必须重视软件开发。教育统计信息化要对统计分析、利用和阶段的大力改进。系统和软件的开发者也要强化统计分析、预测、评价功能,更多关注统计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除了要提供高校全方位发展的动态数据支撑,还要为政府宏观决策和企业微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最终让高校统计信息资源实现全社会共享,社会价值最大化。 3.建立一支学习、创新型高校统计人员队伍推进教育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造就一批结构合理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统计信息化建设涉及统计学、数学、教育学和工学等多门学科,这就要求统计队伍在保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和自学提升职业素养和素质,掌握现代化统计工作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对购买软件能够及时更新和升级,充分发挥设备的功能。同时,还要培养统计人员在统计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统计信息化工作规律,创新统计手段,提高创新能力。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其程度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高校统计信息化发展势必会推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学统计论文:试析大学科技查新统计 1材料和方法 以福州大学查新工作站保存的科技查新档案材料为统计分析信息源,从查新项目学科分布、查新项目数量、查新项目范围及级别、查新项目委托单位、查新项目地区分布、查新项目类型、加急查新项目等7个方面进行分类、分项统计。调查资料包括:1)科技项目查新咨询登记表;查新项目申请书;查新咨询委托单;查新报告。2)《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2统计结果与分析 2.1查新项目数量 2007—2008年福州大学查新站共完成了356项科技项目的查新。其中,2007年完成93项,2008年完成263项。通过对查新项目数量的分析,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科研技术的发展速度。 从查新数量上看,2008年的查新项目数量较2007年有大幅度的增加,主要原因:1)福州大学查新站成立于2007年初,在建站之初,对查新站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不知道福州大学有这项业务范围。随着查新站不断为查新客户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优质服务,查新工作为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所认可,查新项目数量有了大的提高。2)近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当前国家积极倡导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科技查新业务的需求也逐年增多。 2.2查新项目学科分布 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所完成的查新项目进行学科分类统计,根据学科分布比重可分为机械、仪表工业,化学、化学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电工技术,轻工业、手工业,医药、卫生,生物科学,交通运输,管理学,环境科学、安全科学,建筑学和物理学等。详情见表1。 统计结果表明,查新项目大部分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化学、化学工业以及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学科领域,比重分别为23.0%,18.3%和15.7%。由此,可判断福建已形成以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 2.3查新项目范围及级别 根据完成的年度分析,2007年完成的93项查新项目中,国内查新75项(80.6%),国外查新目18项(19.4%);国家级项目15项,省级项目61项,地市级项目4项,其他项目13项。2008年完成的263项查新项目中,国内查新225项(85.5%),国外查新目1项(0.4%),国内外查新目37项(14.1%);国家级项目45项,省级项目171项,地市级项目36项,其他项目11项(如图1、2所示)。 从查新项目的范围和申请级别上看,大部分查新项目主要是进行国内查新,委托单位大多数为企业,申报的课题主要是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项目等省、市级项目。国内外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主要是各高校,申报的课题主要是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由此,也说明了高校承担了国家大部分的前沿科研项目,而企业的角色一般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施者。 2.4查新项目委托单位 将356项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按照大中专院校、研究机构、企业、中小学、其他单位等5个类别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2007—2008年福州大学查新站承接的查新项目委托单位中,企业198项,占55.6%;大中专院校130项,占36.5%;研究机构13项,占3.7%;中小学13项,占3.7%;其他单位2项,占0.5%。通过查新项目委托单位的分析,可以了解科研单位的分布现状,发现不同单位的科研实力。 统计结果表明,福建省企业、大中专院校的查新项目数量较多,研究机构等其他单位查新项目数量较少。这说明高校在福建省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福建省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也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正成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军。 2.5查新项目地区分布 通过分析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分布,可以了解我省各个地区科研开发的基本情况,揭示各地区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小,为国家统一协调项目研究的力量分布和项目分布提供参考。按福建省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分为福州地区、厦门市、莆田地区、三明地区、泉州地区、漳州地区、南平地区、龙岩地区和宁德地区。如图3所示,2007—2008年福州大学查新站共完成的356项查新项目中,福州地区244项,占68.5%;泉州地区102项,占28.7%;三明地区3项,占0.8%;南平地区3项,占0.8%;莆田地区1项,占0.3%;龙岩地区1项,占0.3%。 统计结果表明,查新项目主要分布在福州地区和泉州地区,地区分布的差异与各地区的学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福建省大部分大中专院校都集中在省会福州,其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科研力量都比较高。同时,福州、泉州和厦门三个地区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这些地区的查新项目比较多,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其中,由于厦门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和厦门大学查新站都有资质开展科技查新,可承接厦门市的查新项目,因此,福州大学查新站有关厦门市的查新项目比较少。 2.6查新项目类型 将查新项目按其类型分为立项、成果、报奖、新产品和其他查新5种类型进行统计,见表3。统计结果表明,科研立项类的查新项目占据了重要的份额,这与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科技立项的政策是分不开的。立项查新一方面可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确立研究项目时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争取项目申报成功。 2.7加急查新项目 从2007年和2008年查新项目的加急情况来看,2007年加急项目45项,占当年查新项目的48.4%,2008年加急项目120项,占当年查新项目的45.6%,2008年的加急查新项目所占比例比2007年略有下降。由于查新项目申报时间的限制,查新委托人一般都有加急心态,希望查新时间越短越好,甚至某些查新委托人认为上午委托查新,下午就能拿到查新报告。主要原因是查新委托人对科技查新不熟悉,误把查新工作等同于简单的检索。事实上,科技查新是一项严密的科技情报工作,对查新项目要进行理解、检索、分析、比对、判断等过程,需要适当的时间。为了保证质量,查新项目的完成一般要保证至少5个工作日以上的时间。新晨 3建议 科技查新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础,在科研立项,科技项目评估、验收、奖励,专利申请,技术交易与入股,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国家积极倡导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科技查新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大,因此,我们应该从加强科研主管部门对科技查新工作的管理,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尽可能按学科分配查新项目,加大查新机构宣传力度等方面加强科技查新工作的完成,以保证科技创新更上一个新台阶。 3.1加强科研主管部门对科技查新工作的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查新密切协作,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2]。一方面科技查新部门结合专业特点,长期关注和跟踪一些技术和项目,并且定期反馈给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作为立项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查新协作,共同资助一些好的项目去申报和立项,这样可以提高申报成功率。 3.2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管理体制是确保查新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3]。为了促进科技查新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查新机构应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包括查新业务咨询受理、查新工作流程制度、查新审核制度、查新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查新档案管理制度、查新人员激励机制等。 3.3尽可能按学科分配查新项目 查新机构管理人员应根据课题专业和学科类型,统一协调分配查新任务,确定将查新课题分配给相应学科专业的查新人员[4]。这样,有利于查新人员与查新委托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保证了查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概率数理统计论文 1教学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的趣味化,即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入概率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是学生感觉课堂乏味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给出数学期望的定义时,可以介绍学生的平均成绩问题:五名学生的成绩分别为85,80,90,85,90,求这五名学生的平均成绩。五名学生成绩的概率分布如表1所示。通过观察表1,学生很容易知道平均成绩为1/5×(85+80+90+85+90)=80×1/5+85×2/5+90×2/5,这即是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的形式。另外教师应精简例题的数量,利用有层次的例题展现知识点。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加法分布是概率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讲授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两种方法(定义法和卷积公式法)计算X+Y型函数的分布使学生感受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然后介绍2X+Y型分布,使学生了解卷积公式不是万能的。 2教学的生活性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即通过生活中具体的实例讨论概率的应用,建立形象问题和抽象思维之间的联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具体实际情况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成为现在学生面临的主要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析一些具体的实例,使学生了解怎样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分析问题“根据以往的临床记录,某种诊断癌症的试验具有如下的效果:若被诊断者患有癌症,则试验反应为阳性的试验反应为阳性的概率为0.95,若被诊断者没有患有癌症,则试验反应为阴性的概率为0.95,且被试验的人患有癌症的概率为0.005,问如果被试验者反应为阳性,他患有癌症的概率为多大?”这是一个题目很长的实际问题,学生一般无从下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题目中涉及几个条件和几个随机事件,只要准确描述随机事件就可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概率问题。实际问题的多次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的启发性 教学的启发性即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具体来说就是老师对上课提出的问题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学生主动思考之后,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路。比如,讲授全概率公式之前引入实例:有一批同一型号的产品,已知其中由一厂生产的占30%,二厂生产的占50%,三厂生产的占20%,又知这三个厂的产品次品率分别为2%,1%,1%,问从这批产品中任取一件是次品的概率是多少?撇开概率知识不谈,把这个问题纯粹看成一个数学问题,也可以用中学知识解决,给学生几分钟思考的时间并适当引导学生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讨论,我们把产品在三个工厂的生产及次品情况转化为产品分布图,学生就很容易地知道从这批产品中任取一件次品的概率就是黑色椭圆区域在整个矩形内所占的比例,经过分析就可以得到全概率公式。该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印象,还有助于学生对复杂全概率公式的理解。 4教学的研究性 教学的研究性,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大学教育中仅仅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应该花大力气培养学生解决未知问题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的图形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研究密度函数图形的特点。首先引导学生根据高等数学的知识来研究函数图形的以下特性:(1)奇偶性(对称性);(2)单调性;(3)有界性;(4)凹凸性及拐点。接下来根据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具体形式分析密度函数图形的特性。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成功的数学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数学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数学的思维训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致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我们永恒的目标。 作者:张丽丽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数理系 大学统计论文:电力大学的科技课题统计分析 本文作者:高玉平周晓兰工作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图书馆 查新项目的学科分布表4显示了查新项目的学科分布情况。可以看出,5年来查新项目均以电气电子自动化学科为主,占到查新总量的67%,这是和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专业特色分不开的;机械类查新排名第2,占查新总量的6.7%;农林牧渔类在5年中稳步增长,这与国家近年来逐渐加大农业类课题的科研投入有很大关系;计算机技术类查新在5年中有增有减。2006年和2007年有部分学科领域科技查新尚未涉及,2008年开始查新学科已覆盖至生物医药、石油化工、建筑科学和轻工纺织等各个领域。说明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各学科的研究项目在逐渐增加,相关课题在不断发展,这为科技查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数量表5显示了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数量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委托单位数量从2006年的28个增加到2010年的85个,5年中翻了2番;2007年委托单位数量增幅最大,较2006年相比增加了75%。从忠诚单位数量及其所查新量来看,2007年忠诚用户数是5个,2010年较2007年相比增加了14个,对应的查新量增长了115件。委托单位数量、忠诚单位数量及对应查新量的变化,一方面说明了查新站的知名度在提高,影响范围在扩大;另一方面说明查新站已经培养起了一批忠诚用户。华北电力大学的科技查新工作赢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信任和支持,这为查新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6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性质表6显示了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性质统计情况。可以看出,5年来查新项目主体以高校为主,其委托查新数量达到773件,占查新总量的58.6%,表明高校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的不断增强,成为查新项目的主要来源;企业委托查新项目逐年增加,5年累计完成416件,企业和高校成为查新源的依靠力量;科研院所在5年中委托查新项目变化不大;2009年中学委托查新项目数量是2006-2008年总和的2倍,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在激发中学生发明或技术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为查新机构带来了利好。 查新服务存在的问题 宣传力度不够,查新项目数量相对较少根据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年检情况通报上显示,2008年和2009年连续2年指出存在的问题中都包括未能对校内科研人员和社会进行很好的宣传。发生在我站的一个真实情况就是如此:有一位河北农业大学的教师直到2010年才知道我校具有查新站资质。这说明我站在宣传力度上亟需加强。再看查新课题数量,从纵向上看,该站接受查新项目逐年增加,尤其校外查新数量增加很大;但从横向上看,与其它院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以江南大学为例,2008年其查新课题达到824件,高于我校2009-2010年查新课题的总和。由此可见,如何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宣传来改善查新数量不足的状况是我站摆在面前的头等大事。查新人员管理体制不健全我站查新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占69.2%,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占61.5%。知识性员工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查新人员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特殊性,他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倾向于拥有宽松、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因此,当前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显然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寻求如何从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培训教育、休息制度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着手建立一整套适合查新人员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方法势在必行。查新员与查新用户关系管理亟需建立在当今“客户是上帝”的市场经济社会,查新用户即是我们的上帝,查新员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如同商家与客户的关系[2]。在我站查新数量不理想的情况下,需从建立和完善用户档案信息,分析识别查新用户、开展个性化查新用户服务,对查新用户反馈信息进行管理并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等4个方面着手进行查新员查新用户关系管理,有利于识别不同查新用户特征、了解客户研究方向和信息需求、改进查新服务方式、判断查新服务水平、提高查新项目数量。查新质量缺乏标准控制查新质量是指从用户委托查新开始到报告完成的整个工作过程的质量。包括查新流程是否顺畅、查新员与用户沟通交流是否得当、查新报告整体水平和查新档案归档的完成程度和自动化程度。目前我站对查新质量尚无明确的评价标准,查新人员工作随机性大,产生失误的可能性也大,审核员对查新报告的审核也只是凭主观经验。因此,如何减少查新工作的随意性,使查新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成为提高查新质量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加强查新服务的措施 积极做好科技查新站的宣传工作查新站应多渠道、多途径地向校内外用户宣传科技查新的作用。宣传方式可以通过与报刊媒体联系,取得其对查新工作的支持,开办查新专栏,形成连续性的查新报道;也可以走出校园,通过与高校、中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系,深入实际地开展科技查新的宣传工作,包括印发宣传资料,举办查新专题讲座等方式,向有潜在查新需求的用户宣传科技查新,不断扩大查新用户的覆盖面。加强查新站人员管理制度建设针对查新站知识性员工的特点,相关领导应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和休息制度。薪酬可实行高弹性的可变薪酬,将员工的薪酬水平直接和查新量挂钩;绩效考核实行考核标准与岗位职责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制度;通过支持查新人员外出考察和培训,提高查新人员的业务能力,实现查新人员的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休息制度可试行弹性工作制,就查新工作特点而言,可选择紧缩工作时间制的形式[3-4]。通过建立有效的人员管理制度,在提高查新员工作满意度的同时,激发查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查新员与查新用户关系管理建立查新员与查新用户关系管理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整合用户信息资源,改进查新员沟通方式与服务技巧,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整合用户信息资源,建立用户信息数据库,明确每一位用户对查新站贡献份额的大小,实现对查新用户的分类与分级管理。如对查新站贡献较大的用户定为“金牌”用户,让用户感受到查新站对他们的重视从而增加彼此的信任和感情,为查新站争取长期服务对象;与用户的沟通过程是体现查新站人员服务水平高低的最直接反映,这一过程不仅包括从用户委托查新到报告完成的整个过程,而且包括报告完成后对用户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为将服务水平体现到最佳,查新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专设查新咨询员来及时解答用户疑问,以体现对用户的尊重和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体现查新服务效果的2个重要指标。用户满意度反映出服务提供者满足用户需求的成效,忠诚度反映出用户对服务的认知和信赖程度。用户满意度的测评可通过用户满意度指数(CSI)来测定用户对查新服务和查新质量的满意程度,用户忠诚度可运用3个主要指标来衡量,这3个指标分别是整体的用户满意度、重复委托查新的概率和推荐给他人的可能性。通过对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调查,方便查新员及时发现服务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调整查新服务策略和服务方式。建立查新质量控制标准和规范查新质量控制应从理论控制和实践控制2个方面进行。理论控制着眼于数据库中研究科技查新质量评价或控制的相关文献,在发挥研究型文献理论支撑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查新站自身特点,制定符合电力特色的查新质量控制标准和规范,做到查新工作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实践控制一方面包括加强对查新员的业务培训,业务培训包括查新员外出参加查新培训班的学习和查新站内部自我学习,通过这2种学习方式的双重灌输,不断提高查新员查全查准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是指聘请学科专家来指导监督查新工作。由于查新涉及的专业太广泛,查新员不可能对所有专业样样精通,因此学科专家的指导有助于提高查新员的业务能力和查新质量。和成果评价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统计课教学方式革新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生挂职统计员见习个人总结 在党委领导的举荐下,我有幸成为一名挂职锻炼的工作人员,并担任统计工作。并被指派到重要的岗位上去进行挂职锻练,这次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对此我倍感荣幸、倍加珍惜。弹指一挥间,四个多月的挂职锻炼即将过去,在即将结束挂职的时候,有许多感慨、体会值得很好地回顾和总结。 一、挂职工作回顾 (一)加强学习,熟悉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本领 挂职的目的在于在拓宽视野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统计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和职业,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从头学起。为了能够尽快进入角色,顺利、圆满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向组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不辜负领导的希望、信任和重托。学习了段有关挂职工作的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提高对挂职工作的目的、要求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学习了部、路局、段《统计规章》,掌握有关统计的知识,加深对《统计规章》的理解和掌握,了解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四个月认真的学习和刻苦的钻研,基本掌握了统计的工作目的、作用、程序和要求,为我今后做好统计工作提供了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经过四个月的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的统计工作经验,现在工作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了,为进一步做好统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培训,掌握统计方法,积累实际经验 为了适应铁路运输管理的需要,我深知光凭学习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出的经验,才能跟上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近年来机车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计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工作中我除了一定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外,还反复细致的研究《机车统计规则》,并且做到活学活用和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日常的技术培训,现在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科学的统计计算方法,切实地解决了开始工作时遇到的诸多问题。 (三)注重基础,提高统计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任何一项工作必须从基础上做起。基础实、底蕴厚、方法活、措施正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四个月来,我注重统计的基础工作,工作质量从司机报单抓起,司机报单是统计的最原始单据,只有司机报单的正确填写和准确的录入才能保证各种统计报表的准确无误,从而及时上报,为上级领导的决策和运输生产指挥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保证统计工作质量,我每天在上机之前,对每一张报单进行认真的逻辑分析,包括司机报单的各项时间的关系、机车的工作种别、运行公里等进行认真的核对,发现填写错误等问题及时与有关业务人员沟通,以便得到更好的解决。工作中我认真做到了“凡是必做于细”,严把工作质量关,为段的统计工作迅速、及时、准确、有效、可用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四)注重创新,顺应统计变化,适应统计规律 为了更好的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进程,统计工作需要不断的改建和创新。这就需要统计人员在做好大量的统计基础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不断顺应统计变化,适应统计规律,充分运用机车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充分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的统计手法,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预测、监督,来反映机车运用、检修和材料的消耗等情况,为日常运输生产指挥、段的经营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数字依据,所以我在日常的工作中特别留意和收集统计资料,并且不定期查看机车运用指标及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发现有较大的波动的,能够及时虚心向其他同事咨询请教,同时也更好的提高和锻炼了自己。 二、挂职工作体会 一年的挂职锻炼中,我本着“多听、多看、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的指导思想,刻苦学习,深入研究,认真工作,积极参与实践锻炼,使本人在思想素质,工作水平有质的提高。 (一)思想素质提高了。我是我家的独生女,父母对我偏爱、甚至是娇生惯养,从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时时处处都依赖着父母,通过此次挂职锻炼,我自己感觉到变化最大的就是我的思想素质。在工作中,我是干着今天、总结着昨天、想着明天,保证自己的工作的连续性、条理性和稳定性,这在以前我是不敢想象的,思想素质发生了质的飞跃,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工作中,在家里我也能替父母分忧,承担了家庭的一个重要角色,父母也明显感觉到我的变化。 (二)专业知识丰富了。经过四个多月的统计工作的实践,在统计工作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学到的东西,我又多了一门专业知识,多了一手专业技能,这是我四个月挂职锻炼收获最大的和体会最深的。 总之,我们要思考和要做的的确很多,还需我们不断努力。其实我所做离大家做也很多的差距,更需我自己不断的学习、进步。由于自己水平、能力有限,可能力不从心,加之时间较短,所学根本达不到透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学习政治、业务知识,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磨练自己,充实自己,在统计工作中大胆思考,主动创新,适应统计工作不断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为实现统计手段现代化打好坚实的基础,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统计工作者。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财经专业统计学教学范式探究论文 摘要:统计学被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应当顺应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将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EXCEL的有关功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公务员之家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统计课教学方式革新探讨论文 摘要:统计学被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应当顺应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将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EXCEL的有关功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公务员之家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新生调查统计研究论文 【摘要】不同批次高校新生总体素质状况不同,在学业及职业发展计划等方面也有着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新生的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大学教育应当从新生进校之初开始。面对新的社会环境,高校应在人生观、价值取向、就业观念等方面给予新生及时而恰当的指导,使新生尽快走出梦幻或困扰,以积极而踏实的态度迎接大学新的生活。 【关键词】大学新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为准确把握学生实际,从提高新生入学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出发,依托科学理论与方法,深刻分析大学新生的特点,找准新生问题的症结,帮助新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进入新角色,我们在我校2009级新生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班为群,按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6个班进行全面调查,共发放问卷860份,回收有效问卷740份(占新生总数约12.5%)。按照调查设计,样本容量、样本的代表性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所反映的信息和得到的结论都通过统计检验,具有较好的统计意义。 一、新生基本信息 1.1新生个人基本信息 从新生来源看,46.9%的新生来自农村,25.3%来自乡镇,来自城市的新生占27.8%。调查表明,52%的新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统计检验显示,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具体看,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城市家庭为66%,乡镇家庭为53.5%,而农村家庭仅占34.2%。 观察家庭经济收入来源,打工收入、经营收入、工资、出售农产品,依次成为新生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本题为多选题,740名新生共选了1388次,说明平均来看,每个学生的家庭收入来源有1.87即接近2种渠道。 家庭环境无疑是影响子女成长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也对父母亲文化程度和职业分布状况作考察,结果发现,报考我校的新生,其父母亲多为中等文化程度,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比较低。另外,企业主、教师、公务员家庭的子女,占我校新生比例很低。 1.2新生高中阶段基本情况 新生的高中生活,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了解他们的高中表现,有助于新生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各方面表现的分布状况看,我校新生总体上在高中阶段是相当优秀的,他们学习成绩优秀,有学生干部经历,有雄心壮志;他们还有自己的理想信念。 对“认为对自己有激励作用或感染力的各类人物”的调查结果显示,受父母亲、老师、同学激励和影响的同学最多,可见这三类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受学者影响的学生比例仅为8%,这一情况应引起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面对紧张的高中生活,他们也有各式各样的困惑或烦恼。在这些诸多困扰因素中,个人情感、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的影响面分列前三位。个人情感的影响如此之大,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预料,看来新生情感教育和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活中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大学之前和大学之初 2.1对大学和专业的选择 学生对就读学校、专业的不同态度,往往长时间地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从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对相关因素重要程度的评价比率不难看出,学生在填报大学志愿时,更注重现实,他人建议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体现了严峻就业形势左右了新生的志愿填报,也凸显90后学生自我意识强、个性趋向张扬的特点,同样的结论也体现在专业志愿的填报中。 进入大学前对大学生活的了解程度,有2.7%的新生表示十分了解,18.1%的新生表示比较了解,表示很少了解的新生占71.5%,有7.7%的新生表示一无所知。相关调查数据还显示,98%以上的新生表示有信心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2初入大学之感觉 新生进校后,对入读学院和专业的态度,调查资料显示,学生对学院的满意程度高于对专业的满意程度,但调查数据还显示,面对自己不太喜爱的专业,56.8%的新生表示会积极应对,并通过选修或辅修获得喜爱专业的知识;32.2%的新生表示接受现实,并努力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消极对待、被动接受的占2.2%,有8.9%的新生申请转专业的想法。 对比分析发现,新生进入大学前受情感困扰较多,而进入大学后担心更多的是学习、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体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变得更加理性、更为实际。 分析得知,老师、同学、家长或亲友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解除心中疑虑、倾吐不快等方面具有首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努力营造校园和谐氛围,增加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老师对新生的帮助和引导。 新生在行为、动机方面对自己所作的评判,前三项是正向陈述,后四项是负向陈述(为尽可能得到真实答案,问卷中正负向陈述是交错布局的,这里作了归并处理)。由此表不难看出,当今大学新生总体上讲,自信心强、办事目的明确,具备一定的行为调适、情绪控制能力,但在具体行为活动、计划实施、时间安排等方面,相当部分学生明显感到欠缺。 三、大学生活规划 3.1大学教育与人生目标 对大学教育作用的认识,影响着对人生目标的评判。表3告诉我们一些“意外”的信息:上大学最重要的作用竟然是“建立人脉网络”,这应该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形成的认知;价值体现和追求却排位靠后,这或许是由于大学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的结果;由于我校是一所升本时间不长的教学型院校,进入我校的学生在对大学教育作用的认识上比较中肯、现实。 那么,新生在进校伊始,在大学学习和职业方面是否有目标或计划呢?据我们调查,29.6%的新生有明确的大学学习目标或计划,59.1%的新生表示有目标或计划,但不太明确,11.4%的人没考虑过。在职业规划方面,有明确目标的新生占27.2%,表示目标不够明确者占51.1%,另有21.8%的新生表示没想过职业目标问题。 经验及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计划,以及一定的职业规划,那么他的大学生活将是充实的,学习成绩会更优秀,综合表现也会更加出色。因此,引导新生制定合理的大学生活计划和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显得非常重要。 3.2大学期间课外生活打算 上大学做什么?这个看似无谓的问题,其实是大学生个体价值取向、理想与追求、兴趣爱好、自身素养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根据填答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指导,必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问卷分析显示,在各类学生组织中,新生选择比率最高的是团学组织(74.5%),其次是学术类组织(57.3%),第三位是服务类组织(51.9%)。说明我校新生在希望加入学生组织锻炼自己的同时,还具有较浓的学术意识和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同时也反映我校新生勇于面对现实,希望在大学期间通过实习、考证等获得更充分的就业准备。 3.3职业发展需求 大学期间希望获得或增强哪些方面的发展能力?表4的调查结果确实让我们多少感到一些“意外”:沟通协调能力排位最前,而决定个人发展潜能方面的能力却排到后面,这个结果与表3类似。 新生对大学教育的“理解”带有某种明显的“功利”性,这应当是现实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自然结果。正如表2所示,学生在选择大学志愿时,就业前景、职业发展已成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那么,在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方面,新生们最想得到学校哪些支持呢?调查表明,对于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新生们普遍有心理准备,而更多的是需要得到提升就业竞争力、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帮助。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新生(占比95.9%)希望得到学校在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 四、几点结论 从以上数据分布情况及其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一些主要结论: ⑴我校新生生源质量较优,多数学生对入读我校相当满意,普遍接受所录取专业。从我校09级新生在高中阶段的表现看,70%以上的学生学习成绩位居中上等水平,担任校级或班级干部者占68%,94%的学生想上重点或较好本科院校。对于入读广东金融学院,88%以上的学生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不满意率低于5%。至于对所录取的专业,72%的学生也是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的。90%以上的学生表示,即便对入学时的专业兴趣不大或不了解,也会采取积极态度,努力培养专业兴趣,当然也有少量新生有转专业的想法。 ⑵考生填报高考志愿多为自主分析选择,更注重现实。就业前景、学校师资及学校招生分数段等直接影响录取、学业和就业的现实因素是考生重点考虑的问题,而其他一些相对较“虚”的因素考虑的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的他人建议,对考生的影响不大。可见,现阶段,抓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乃高校吸引高考考生的主要举措。 ⑶当今学生独立倾向明显,做事目的性较强。根据当今大学生性格构成状况,大学教育宜应当抓大放小、因势利导。具体讲,就是要在宏观方面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合理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而不必过多地拘泥于一些细小环节。有了恰当的宏观目标,并将之分解为阶段性计划,学生的成功成才也就有了希望。事实上,据调查,约80%的大学新生对于职业目标和学习目标是有所考虑的,其中一些人甚至有相当明确的计划。 ⑷大学新生有较强的心理调适信心和能力。现今大学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给他们带来了种种困扰,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严重心理障碍。但我们的调查显示,对于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68%的新生表示信心十足,30%的新生觉得信心不是很大,表示无信心的仅占2%。根据新生在行为动机方面的自我评判结果得知,90%以上的新生表示了解自我、懂得责任、信心饱满、能够调适情绪。因此,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既不能忽视也不必过分渲染,必须恰当掌握和分析,并加强个性化辅导。 ⑸寻求多元化发展是多数大学新生的心愿。调查表明,团学、学术类、服务类、文体类学生组织对新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仅有2%的新生不想参加任何学生组织。许多新生想通过参加各类学生组织获得锻炼机会,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现在高校中各类学生组织繁多,良莠不齐。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组织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组织的育人育才作用,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 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新生的重要人生目标。在对大学教育作用的认识上,90%的新生认为其作用主要是建立人脉网络,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生目标。而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专家或企业家,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在对各种能力培养需求的调查中,沟通协调能力牌位第一,而学习研究能力排末位。这些调查结果给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也向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当今学校教育如何与青年学生的想法和社会环境相衔接的沉重课题。公务员之家 ⑺大学生面临较大的生活学习费用压力,但不乏自立信心。我校近一半新生来自农村,城乡学生家庭收入差异较大。52%的新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而农村家庭这一比例高达66%。在调查样本中,家庭经济来源于工资收入者占31%,来源于打工收入和出售农产品者分别占50%和25%。对于大学期间学费、生活费用,20%的学生表示将通过助学贷款解决,2%的新生表示无从知晓。当然也有一半以上的新生希望通过勤工俭学、奖学金等各种渠道部分解决费用问题。 ⑻就业是新生最担心的问题。新生们普遍希望学校职业拓展训练、就业推荐、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近40%的新生希望大学期间能够到企业兼职或实习,或考相关职业资格证,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高校应当努力强化实验教学,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训、实习机会。另一方面,高校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和推荐力度,在力保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同时,努力提升就业质量。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少些“杂念”,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模式论文 [摘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被人们所诟病,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本文详细分析了现有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解决方法的新观点。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宣传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到大众化阶段,这也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逐年上升,毕业生就业成为整个社会丞待解决巨大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被社会各方看重,成为社会、高等教育消费群体及教育主管部门评判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和市场认可程度的标尺。那么就业率统计数据如何最大发挥其导向性,我们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探析现有就业率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 我们采用主、客观方法来分析这个问题,对于就业率统计数据的客观方面是指能够准确、完整的反映实际情况,使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掌握就业的真实情况,及时修正现有的制度,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从宏观上调整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合理安排教育资源。对于主观方面是指社会及教育消费群体对统计数据的认可程度,只有得到其所面向的对象的承认才称得上是准确的。 1.客观上存在的问题 (1)统计内容的模糊 包括统计的对象,细化对学生导向政府的宏观调控 首先是现有的就业与未就业的划分不明确。根据现有的统计方法,升学、出国都被统计为已就业,而这是不符合就业的科学定义的,从而导致实际就业的比例和社会承认的情况出现差距。其次统计数据的内容没有细化,在各专业的就业率、就业的质量没有详细划分,使其对教育消费者没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缺乏对政府政策调控的参考意义。 (2)实现方式的错位 在就业率统计的实现方式上,学校既是被调查者,又是调查的实施者。因为学校的就业率与学校领导的工作业绩、学校的名誉、招生计划、科研经费申请、职称评定等相挂钩,而学校又身兼“运动员”、“裁判员”的身份,不可能脱离学校的实际利益去专注于追求就业率的真实性、可靠性。 (3)统计时间的提前 各地方现行的就业数据上报时间是毕业生离校的6月末及当年的12月末。而就业对于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又复杂的事情,需要相对长的一个理性抉择的过程,经过我们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延后性,由于对工作性质、自我认识及适应社会等方面,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做出正确的择业方向和具备完全的就业素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主动待业以提高自己能力,或者选择最理想的就业岗位。如果根据现有的统计时间,将很难反映实际就业情况。 (4)监督机制的缺乏 现在高校在就业率数据上造假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名气比较小的学校更甚之,以致社会上出现了名牌大学就业率普遍低于一般大学的怪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造假没有及时得到惩治,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主观上的问题 (1)公布主体的质疑 现有的就业率公布主体是高校的主管部门,也是利益相关方,社会及教育消费群体很容易对数据产生怀疑。 (2)社会认知的忽视 一个数据是否准确,不仅需要数据本身尽可能反映实际情况,也需要由他所面向的群体去评判,准确的数据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是毫无指导意义的,我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学生座谈等方式进行了调查,得知在大多数高校基本上都没有对就业率的统计方法、就业标准向学生及家长讲解和说明,学生和家长基本上对此知之甚少,因而对就业率数据的来源可靠性大多表示怀疑。 二、解决对策和方法 1.进一步规范毕业生就业统计方法 首先,明确就业与未就业概念。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求职愿望的人从事某种社会活动,取得相应报酬的行为。出国留学、升学及自己自愿放弃就业等情况应该不属于就业的范畴,不应统计在就业率里,应单独予以列出,这样既可以使就业率统计结果更准确,又可以更容易被关注群体接受。同时细化高校各专业的就业率,及就业的行业比例,这样可以发挥就业市场的调节机制,高中毕业生在报考专业时可以根据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报考专业,使高校毕业生更顺应市场要求,避免出现专业就业人数不平衡。而且对高校及教育相关部门作出相关政策调整。 其次,改变高校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现状。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就业率统计方面由社会民间组织承担,政府根据他们得出的数据制定相关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们国家有自己的国情,民间组织还不够完善,不能马上取消学校统计数据实施者的角色,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由政府政策导向、资金扶持等方式培养社会组织客观、科学统计就业率。弱化学校因自身利益而影响就业统计。 还有研究科学上报时间,根据现行的规定,各高校在学生毕业前7月份左右第一次上报就业率(也叫初次就业率),在年末12月份上报第二次就业率,一般比较重视初次就业率。随着毕业生数量一年比一年多,就业变得不是很容易,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导致很多学生需要一定时间找到工作,有一部分学生在初次统计时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这样就导致有些学生被学校逼迫就业或者导致初次就业率不准确。 再有就是加强监督机制。不断完善规章制度,预防高校就业统计作弊途径。 2.加强就业统计方法宣传 由于很多教育的消费者对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不是很了解,因此产生误解,对此各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及学生家长宣传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方法,使他们知道统计数据的得出过程,这样就会了解。例如:有100名毕业生,有60名同学签了正规就业协议,有10人升学,5人出国,10人灵活就业,为什么就业率就是85%,而不是60%的原因。公务员之家 三、总结 总之,对于中国高校的毕业生统计方法虽然不能完全照抄外国模式,但也确实存在一些待改进的问题,期望通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不断完善现有的方法,最终找到最完善的对策。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统计学教学论文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统计学教学论文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大学统计论文: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论文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择业基层的问题思考 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已胜利召开,民生问题更加成为社会的主题。基层医疗卫生是民生之重。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进,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择业基层将成为一项双赢的举措。一方面解决了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方面给基层医疗改革注入优质血液。然而,理论上的可行要在现实的推广上得以检验,仍有一定的差距。国家自2005年后纷纷出台各项政策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据《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显示,医学类本科毕业生近几年基层就业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我们也清晰地看到,非经济发达地区的基层仍是“重灾区”,乏人问津。如何使择业基层成为学生就业的常规渠道,虽非主流,但非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本课题组对汕头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09~2011年临床医学本科生就业基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寻找积极的因素。同时对我校2007、2008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择业意识及求学动机等方面进行调查,以期更全面地剖析制约或促进毕业生择业基层的因素。 1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择业基层的现状 基层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并不单指乡镇农村,城市的社区也是基层。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06年认定的基层就业范围,医学类基层就业应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医院、农村卫生院和城市的社区卫生中心等。 1.1 基层就业呈逐年下降趋势 我校2009~2011年基层就业比例分别是:25.97%、23.29%、21.30%,这与《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统计的我省医学类基层就业情况有些出入。我校为一本院校,推行精品教育,学生的就业定位较高。近些年,广东省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本科生公开招考制度,有利于优秀的学生流向高级别、热门的医院。医学教育的高投入,理应有高产出。服务基层固然是好,但基层明显不是一本毕业生的攻坚要地,基层就业意识明显减弱。 1.2 择业基层以男性为主 在择业基层的毕业生中,男性占到70%。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是传承后代、相夫教子和追求家庭幸福,加之男尊女卑的思想,多数女性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比自己强、后代能在较好的环境中成长。而且,女大学生毕业后马上就要面对婚育的问题,基层的锻炼、更别说扎根基层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男性则好男儿志在四方,时代热血青年骨子里就有一股创业的冲劲,只要政策与条件允许,还是有人甘当“拓荒牛”。择业基层,艰苦创业,成就一番事业,不失为人生的别样收获。 1.3 生源有基层背景是择业基层的关键因素 在选择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中,85%来自乡镇。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发展格局,造成广大乡镇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全面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城市里的孩子饱受都市文化熏陶,虽深知都市生存的压力,房价、物价高企,大医院难进、没编、临聘、下社区或改行均有可能,但他们就是不愿放弃这都市里的生活,“都市人”的情结非常深重。而生长于乡镇的学生,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及其百姓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感受,也许学医的初衷就在于为家乡父老解除病痛,在现时“进”大医院“挤破门”的背景下,回自己家乡,开辟一方天地,不失为务实的职业选择。 1.4 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决定了学生深入基层的程度 笔者发现,学生们选择的基层单位绝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地区。该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本科生能够接受,而非珠三角地区底线则是县级单位。珠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即使是基层单位,待遇也还过得去。而经济非发达地区的基层单位,有的工资、补贴都很难保障。福利待遇是学生们就业时非常看重的一个问题。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交费上学,甚至是贷款上学,家庭举债培养一个大学生,到头来就业了,连自身的生存都成问题,还要家庭接济,作为子女的多少有些心不甘,情不愿。而父母都有一个较为特定的心理期待,希望孩子长大后能生活得更好,光宗耀祖。家庭的责任,父母的期盼削弱了学生前往经济非发达地区基层创业的热情。现实的无奈,使大学生容易丧失理想而退缩,物质指挥了行动。 2 临床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识的调查 对我院临床医学本科2007、 2008级学生整体发放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的形式。问卷调查的题目是课题组成员在大量查阅有关医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国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政策和基层医疗现状文献的基础上,并进行医学生、医生个别访谈,以医学生真实的就业环境为背景,以基层医疗人才生存发展问题为着力点而设计的,内容涉及求学动机、择业意向、择业影响因素等。共发放问卷157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89.8%,全部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1 求学动机的偏差削弱学生基层就业意愿 求学的初衷、成才的动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择业的去向。在问及学医的动机时,只有31.9%的同学选择“救死扶伤”,而认为“学就本领好就业”的高达52.5%。这说明了学生们的求学动机带有很明显的功利性,偏离了医学的目的。医学技术成了谋生的手段,学生毕业择业时自然会挑福利好、工作环境好、发展前景好的单位。从基层干起,磨练成才的客观需求,难以成为学生的主观意愿。“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回报社会,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待提升。 2.2 择业价值取向的功利无视基层岗位的存在 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中前3项依次为:经济收入(28.4%)、个人发展机会(26.2%)、工作与兴趣、爱好的吻合度(19.9%)。可见,生存与发展是学生择业时最为关心的。这说明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自身的需要,而对社会的实际需求缺乏考虑。这也印证了笔者对学生择业意向的调查结果:41.8%的学生选择了考研;21.3%学生选择城市大中医院;17.7%的学生选择一般医院;10.6%的学生选择去基层工作。考研是临床医学本科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有效折中法,选择考研存在应对大医院招考需要、回避基层单位的嫌疑。城市大中医院仍是学生们的青睐,只有少部分同学愿意考虑基层单位,总体上我院学生的择业意向仍偏高,与就业形势不大吻合。 2.3 基层成为就业的退路 大学年年扩招,已从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化教育。严峻的就业形势,委实给学生们增加了无形的心理压力。当进一步询问为何选择基层,更多是回答找不到理想的岗位(73.3%)。学生主观上不愿服务于基层,如果有其他合适的岗位可以选择,则不会考虑基层。基层成了不得已而为之,退而求其次的落脚点,自然难以站稳。如果是带着就业的落差感服务于基层,就别提扎根基层了。 2.4 健全的保障机制是择业基层的关键 在学生的主观意识里,基层就等同于落后。学生择业基层最顾虑的就是一个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福利待遇、职称晋升、人才流动是最在乎的,应答率均超过50%。这说明了国家要决心解决基层医学人才匮乏的问题,推进人才的对接,就必须和学生的择业观吻合,制定实质性的扶持政策,健全保障机制,促进到基层就业学生的个人成长,关注他们的未来。下大力气引进人才,还要重点培养引来的人才。 3 建议 3.1 找准思想引导切入点,提升学生基层就业意识 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成长,理想信念较为模糊,价值取向趋于功利,社会责任感淡漠。轻视理论思维、理论学习,造成认知方式偏重直观化,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对泛泛的空谈、不切实际的宣传不易接受,你讲奉献,他讲索取。但这新生的一代,自我意识、价值感、成就感很强,被尊重、被需要的愿望非常强烈。 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学校应该以新医改为契机,多举措帮助学生了解基层医疗服务日新月异的局面,通过组织走访基层、医疗扶贫、邀请就业于基层的医学毕业生现身说法等鲜活的事例,从人才在基层受重视、被肯定、造福一方百姓、充分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切入学生的思想,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活学生灵魂深处的正气和使命感。正如赣南医学院2006级“订单式”培养生赖小云所说:“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卫生院工作是微不足道的,但这里却是保障老百姓生命健康的最好防线。”“虽然农村的条件艰苦些,但身为医生,能为农民送去实实在在的健康,体会到他们发自肺腑的感激,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如今,赣南18个县市区的农民,一出家门就可以享受到贴心的医疗服务。“订单生”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贴心人”甚至是“恩人”。“订单生”廖祥飞说:“一个病人能这样信任你,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很欣慰。虽然农村的条件艰苦,工作量大,但这里有需要我的人,给了我实现价值的舞台,我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医务水平,希望能为更多的人服务。” 3.2 改善基层医疗现状,提升岗位吸引力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的继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量明显增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3年1月4日的全国2012年1~11月医疗卫生机构信息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为35.3亿人次,同比提高9.0%。我国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之一就是攻关基层医改,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政府投入政策,推行一般诊疗费制度,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落实绩效工资制度等。基层医疗机构正迎来发展的春天。然而,基层卫生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如,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并未实现原有的政策设计和目的;职业风险过大,没有分担机制;工作强度加大,没有休息时间;业务水平提升慢等问题。业务水平难提升是阻碍学生服务基层的症结之一。 医学人才的培养有一个“传、帮、带”的过程。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进入临床,如果没有上级医生的带领,工作是较难开展的。实事求是地讲,我校学生在实习阶段真正用心去实习的不多,有的忙于考研,有的忙于找工作,还有毕业考、同学会等,临床能力是比较弱的。大医院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却难找富有经验的上级医生来带领这班“新丁”。虽然各地一直在落实“城市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和“城市医务人员在晋升职称之前必须在乡镇卫生院服务若干时间”两项政策,但好多都是走过场的。其实,在城市的医疗资源中有一支宝贵的队伍,就是退休的城市医务人员。目前,我国采用的退休年龄,对于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讲,是经验最丰富的时候。让他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赋闲家中,其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在人口老龄化,国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的现实情况下,这个退休年龄是完全有可能继续工作的。事实上,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还在继续工作,有的原单位返聘,有的被其他机构聘请。在当前基层医疗力量非常薄弱的背景下,政府应该把这一块儿医疗资源动用起来,统筹规划,积极引导,出台优惠政策,邀请退休医疗骨干到基层支援医疗事业。支援方式可以是长期驻扎、定期会诊或巡回医疗。退休医疗骨干回村支援工作,将有效弥补基层人才不足和断层的局面,为年轻医生提供了“足不出户”的“进修”机会,大大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给基层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样,年轻人在基层才不至于被闲置,同样有所为,有所作为,从而增强服务于基层的决心,安心于基层创业,终将成就一番事业。 3.3 定向订单式培养乡镇临床医生,确保基层卫生人才的输出 美国杰斐逊医学院于1974年开始进行了一项称为Physician Shortage Area Program(PSAP)的项目,招收来自农村的学生并面向农村卫生进行培养。项目 结果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员也更愿意留在农村工作。近几年,我国一些省市尝试为农村卫生机构订单式培养临床医生,得到当地百??的充分肯定。如赣南医学院从2006年开始尝试订单式定向培养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工作,2010年又开始探索五年制免费定向本科生的培养,争取为基层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走出医学教育的新路子。这种“下单培养,预签就业,毕业后直接到预签单位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其他基层服务项目(如“三支一扶”)的优势就在于这些学生早就做好服务基层的思想准备,下去后工作踏实,少抱怨,当地老百姓评价也高。关于“订单式”培养,政府除了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减轻学生上学负担,明确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外,生源有基层背景非常关键。因为人生性就有着天然的属地情节,高素质人才本土化有利于队伍的稳定。考虑到一本院校学生就业定位较高,而且学生就业时有一种盲目的从众安慰心里,建议在经济非发达地区、山区县定向招收具有农村户籍的高中毕业生,委托二本医学院校进行培养,真正做到从源头保障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卫生部门需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毕业时确保派回定向地,避免人才的流失。在课程设置上应侧重基层的全科、急救、转诊、妇幼、预防保健等方向,最好是独立办班,确保优质实用型基层卫生人才的产出。 3.4 激励政策规范化,创造学生岗位成长可能性 人类在追求一个尽善尽美的未来目标时,决不应忽视使现实社会在尽可能合理和协调的状态中发展。基层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均无法与城市等同。因此,政府要为基层医疗人员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以保障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社会应当给予的关爱和尊重,实现生存到生活的高度统一。当代大学生是在沐浴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春风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务实且重利。激励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要规范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空泛的口号政策。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基层锻炼也能成长成才,消除就业的落差感。除了福利待遇是生存的根本之外,作为医学人才,业务提升是关键。定期的学习、进修不可少,职称的晋升要扶持,职业规划更要明确。政府对人才的激励要有流动机制和远景规划,要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制度保障、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上升通道,让基层的服务者有机会上调到高一级的医院工作。如福建省的《关于招聘临床医学专业本专科毕业生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临床医师实施方案的通知》(闽卫科教[2009]18号),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除考研加分、学费代偿等之外,还有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自2016年起,福建省县级以上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将拿出一定比例的岗位专门面向参加该项目期满考核合格的人员。我们当然希望基层的服务者变成基层的工作者,扎根基层,但也要营造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免去学生“下了基层,出不来”的后顾之忧,基层才不至于让人望而生畏 医学毕业论文:试析从完善就业市场角度探讨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 论文关键词:毕业实习 就业就业市场 论文摘要:由于就业的原因,医学生的毕业实习受到显著影响。减少或消除这种影响已引起医学院校的广泛关注。该文从健全和完善就业市场的角度,为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提供思路或设想。 毕业实习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现实、走向未来工作岗位的桥梁阶段。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发展能力。对医学生而言,由于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直接服务于人群,发挥着保护劳动力、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因此其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近年来由于就业方面的原因,医学生的毕业实习受到较大冲击,或流于形式,或缺乏效果,导致毕业生实践技能不高、责任意识不强、适应能力不足,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医学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医学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本文即以毕业生就业市场为立足点,通过分析就业市场的特征及当前存在的缺陷,为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提供思路或设想。 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构成和特征 毕业生就业市场属于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它是在宏观调控下以市场机制作用为基础,对毕业生资源进行配置的组织体系,其基本功能有资源配置、交换载体、价值评价、信息传递及优胜劣汰等。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式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两大类。有形市场一般有以学校为主体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地区性、区域性的就业市场、企业的专场招聘会等;无形市场主要指某种媒介或交互平台,它可以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主、方便、快捷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促成供求双方的高效率运作。 毕业生就业市场要实现对毕业生的优化配置,必须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予以实现。它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对利益的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调节市场的运行,其表现形式有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工资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对毕业生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即所谓的优质优价;供求机制调节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求关系;竞争机制激发毕业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要缺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初步建立起以就业指导、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开发为主的就业工作体系,促成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并且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但是由于我国对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市场运行的基本条件并不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许多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1.毕业生就业市场内部机制发育不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机制失衡,尤其是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未能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出现结构性失衡,即毕业生的数量、质量及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符,导致毕业生配置低效和就业困难同时存在;另一方面难以激励毕业生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难以有效引导毕业生到真正需求并能发挥个人专长的地区或单位就业。 2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法律制度建设不健全。首先表现在就业市场不规范,对供需双方的违约行为缺乏有效制约,难以维护双方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益。其次,毕业生就业市场依然存在就业歧视,如性别歧视、学历歧视、行业歧视、地域歧视、户籍歧视等,导致就业市场缺乏公平和竞争。 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发育不完善,功能不健全。集中表现为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处于独立运作状态,信息不能共享,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影响了就业指导服务的整体功能。另外,由于对毕业生供求关系和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的预测和信息不及时,也大大影响了包括就业咨询、职业指导、社会保障等整套服务的作用发挥。 3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道德调控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没有形成完全主导的道德价值取向,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道德理想,使普遍意义上的道德、职业道德、新领域的道德无法统一,造成道德良心的淡化和社会舆论的混乱;另一方面,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违规行为缺乏道德批评的环境,更多地是体现一种道德同情,道德认同,而不是强有力的道德谴责。近年来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诚信缺失就是典型的反映。 三、就业市场缺陷导致毕业实习与就业之间矛盾的具体表现 1.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就业市场的萎缩与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在短期内无法有效解决,加剧了学生的短期逐利行为,毕业生必须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考虑和解决就业问题,必然导致毕业实习与就业发生冲突。毕业生由于疲于参加形形色色的供需见面会,极大地扰乱实习计划的落实和实施,使实习内容欠缺,实习流于形式。 2.社会对高校的综合评价离不开就业率指标,为了片面追求所谓就业率,学校往往从宽容和理解的角度出发,甘当第三者,默许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广开就业门路,放松对毕业实习的管理和约束,造成毕业实习的“放羊”局面。 3.由于社会和用人单位人才选拔机制的片面与缺陷,加上社会缺乏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对实践能力的评判),使毕业生的实习表现与考核成绩对择业的影响缺位,从而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实习态度和工作热情。对社会和用人单位而言,怎样评判医学毕业生是否合格,手段显得相对简单和不足。传统的做法无非是查看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课程成绩和各类证书、听取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推介、组织简单的面试选拔等。这些做法,对学生的评判停留在某个时段、某个空间、某个层面,很难反映出学生的整体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很容易仅仅被学生虚伪的口才和华丽的书法所迷惑,并匆忙作出决定。 4.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由于各种差别和歧视的存在,由于道德错位和诚信缺失,使就业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环境,导致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混乱,转而谋求通过不正当手段实现个人目标,于是相应减少了对实习的关注和投人,影响了毕业实习效果。 5.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系统不健全,学校与学校之间、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普遍缺乏合作与交流,尤其是长期的、稳定的、互惠的合作与交流,造成就业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使毕业生倾向于通过走南闯北和实地考察的原始方式来增加就业的机会。 6.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制度与规范建设滞后,用人单位和学生既缺乏知己知彼的有效途径,又经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状况,尤其是缺乏对双方信息的验证渠道,使毕业生难免心存侥幸,对毕业实习也就持可有可无的态度了。 四、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的思路或设想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要解决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涉及到就业市场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社会(包括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等层面的共同努力。对于医学生而言,由于其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更需从健全和完善医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角度,消除或减少影响毕业实习的因素,概括起来就是:优化就业环境,规范就业市场,严格管理与手段创新相结合。 1.优化医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在当前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提出的区域卫生规划、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重点,都涉及到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为医学毕业生创建公正合理、公平竞争、保障有力、运作有序的就业环境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1)政府应着力制订医学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和措施、制订就业市场管理制度和规范、制订就业社会保障措施,以尽可能减少医学毕业生的后顾之优。(2)政府应积极构建医学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的长效机制,使医学人才能够主动到基层服务和锻炼,既可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困难局面,使医学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又能减轻社会就业压力。(3)社会各界、用人单位、学校均应关心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既要加强区域合作、取长补短、互利互惠、资源共享,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的就业市场,又要高度重视就业文化和舆论建设,引导医学毕业生形成健康的就业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并以宽容和关爱的姿态,从解决毕业生的实际困难人手,为其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 2.规范医学毕业生就业市场。(1)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和学校主动参与并各负其责的医学生就业市场运行机制,以规范与促进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和有效运行。第一,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应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运行,接受相关法律规则的约束,严格履行各自责任和义务,规范各自市场主体行为,减少不负责任的、缺乏诚信和道德的招聘或应聘行为。第二,使就业工作信息化、透明化、公开化,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为毕业生提供公正、公平、公开的就业竞争环境。(2)健全和完善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第一,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政府、学校应分别发挥职能,通过就业指导教育,使学生熟悉就业市场的政策和运行机制,掌握就业的基本素质和技巧。第二,鼓励跨区域合作,加强就业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杜绝或减少相互挤占就业市场、封闭就业信息、垄断招聘市场等现象,使就业资源能够共享,减少用人单位招聘和毕业生应聘的成本与盲目性。第三,尝试建立医学毕业生待业信息系统。历届未能及时就业的医学毕业生同样是人才,但由于信息缺失,加上对历届医学毕业生缺乏社会评价机制,用人单位往往习惯于直接从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忽略了实际存在的“隐性”就业市场,造成了医学人才的“隐性”浪费。 3.严格管理与手段创新相结合。“严师出高徒”,优质的产品理应有更多、更好的市场。医学院校不能有短视和逐利行为,在所谓就业率的“紧箍咒”下放弃立场,误人子弟,而必须无条件地、严格地把好学生毕业实习的各个环节,加强过程考核和反馈评价,充分保证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另外,为督促学生重视毕业实习,也可在管理手段上尝试创新。如改革执业(助理执业)医师技能操作考试就是其中之一。具体做法是:国家可以尝试将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的技能操作考试改在医学生毕业之前进行,以便把好“产品出厂”关。与此同时,用人单位把学生是否获得技能操作合格证书作为招聘录用的前提条件。如此一来,将可以非常有效地激励和约束医学生重视毕业实习,大大提高医学生毕业实习的自觉性和务实性。 以上是作者从健全和完善就业市场的角度,为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而提出的一些思考或设想。正如本文所述,只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学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进行针对性的探索和实践,将对更好解决医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产生积极作用。 医学毕业论文:河南省医学卫生类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 就业形势 医学卫生 【论文摘要】河南省近几年来组织举办了河南省城建类、医学卫生类、师范类等综合性、专业性的就业招聘洽谈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就业市场,本文结合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建设及我校就业工作情况,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提出了战略性措施。 美男周济部长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必须大力发展和培育市场,构建更加统一、规范、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雏形,正在经历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多层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始建立。现就我校承办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建设情况,及我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情况,与各位同仁探讨交流,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1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建设和运行情况 1.1市场建设情况豫指办[2006]22号文件,审批通过了在我校设立“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并提出了希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搞好服务,充分发挥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的作用,努力促进医学卫生类大中专毕业生顺利就业,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2市场宗旨和定位在省教育厅领导下,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服务毕业生,服务学校,服务用人单位”为宗旨,以促进毕业生就业为目的,以医学卫生类专业为特点,立足我校、面向河南、辐射全国,建设集信息、指导、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1.3市场运行概况2006年3月25日我校首次承办了由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全省8所高等医学院校和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协办的“2006年河南省医学卫生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开创了河南省医学卫生行业供需见面会的新局面。2006年l2月24日“2007年河南省医药卫生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暨“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授牌仪式”成功举行。揭开了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的新篇章。2007年4月7日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成功举办了“2007年河南省高校医学卫生类毕业生(春季)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2007年12月1日河南省医学卫生类毕业生2008年(冬季)就业洽谈会成功举行,有效促进了学生就业。三年来,我校共承办4场医学卫生类专场招聘会,参会毕业生约2.5万人,累计参会用人单位近1000家,成效显著。 2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建设和发展思路 2.1市场的发展目标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应以为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为宗旨;以建设省级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常设医学卫生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为目标;构建以高校校园市场为基础的、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快捷、有效、全面、高质量的服务;积极发挥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成为沟通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使之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中的龙头市场、省级毕业生就业工作培训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 2.2市场的主要功能和运行①统筹河南省医学卫生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逐步形成有效的市场服务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制。②定期召开各种类型和专题的毕业生招聘会以及日常双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常设专业性、公益型就业市场。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③宣传国家和我省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开展毕业生就业推荐、择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④收集和毕业生需求信息,与就业信息网形成互补,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⑤开展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培训。 3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及效果 3.1领导重视,健全机构,将就业工作列入学校重要日程学校历来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立了以学校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院长任副组长的新乡医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就业工作列入学校工作重要日程,各院(系)也均相应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修订了《新乡医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了全院齐抓共管的局面。 3.2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 以就业为龙头,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广大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梳理,不断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毕业生思想实际,采取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专题报告或专题讲座、辅导与咨询、座谈与谈心、印发学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活动。加强就业工作人员培训学习,选派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师资培训,选派就业工作人员参加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专题培训,形成了就业指导教育的中坚力量,有效提高了我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优化、富有创新精神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打下基础 3.3搭建就业平台,构建多层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2003年我校提出并认真组织实施了冬春两季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就业供需见面会模式。2006年申请在我校设立了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医学卫生类分市场,两年来共举办河南省医学卫生类供需洽谈招聘会5场,参会毕业生约2.5万人,累计参会用人单位近900家,有效推动了我省医学卫生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毕业生顺利就业,改善了我省医药卫生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的状况。 3.4手机短信充当就业红娘,毕业生求职进入“拇指时代”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而言,医学生有其独特的专业特色,实践性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大五学年属于临床教学实习阶段,学生分布在河南省内外数十家教学医院,学校难以及时把就业信息传递到毕业生手中,使在校毕业生和非在校毕业生陷入了“信息不对称”尴尬状态。就业指导中心利用手机短信信息失真度小,及时快捷等特点,与中国移动通讯公司合作,搭建了新乡医学院手机短信就业服务平台,通过短信群发的方式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快捷地掌握到各种有效信息。 3.5重视和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打造就业服务网络平台针对医学毕业生临床实习阶段,不在学校的特点,我们大力加强新乡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和网络信息,开展了网上就业咨询服务,搭建网络管理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网上双选活动,开拓网上就业市场,努力实现多渠道、立体化网上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互动。 3.6热情帮助考研学生,毕业生考研录取调剂形势喜人为帮助学生顺利考研录取,我校积极拓展大学生就业领域,打破行业、地区界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在每年考研分数线公布后,通过电话联系各高校,在准确掌握考研调剂基本信息后,迅速派出考研调剂小组,深入省内外各医学高校,协商研究生录取调剂工作,开发研究生录取市场,帮助我校考研过线未被第一志愿录取的毕业生录取调剂,尽量缓解毕业生就业、考研与实习的冲突。 3.7促进医学生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牵手成才就业之路我校成立了以“增强就业综合素质,拓展就业渠道,切实为同学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新乡医学院大学生就业与实践社团,并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组织成立了新乡医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暑期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营队,组织学生连续两年参加了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对在校医学生如何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成功就业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医学毕业论文: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思考 【摘要】 在我国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趋于严峻的情况下,医学院校图书馆必须认真分析医学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及措施,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关键词】 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医学毕业生;就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突然暴发累及全球,使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本来就困难的情况下其就业形势更为严峻。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中心和学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场所。因而,医学院校图书馆如何审时度势,分析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履行图书馆的教育与服务职能,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就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思考作一探讨。 1 医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与特点 1.1 医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就业渠道不畅,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不匹配的矛盾突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形势严峻。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截止2009年7月1日高校毕业生已经有415万人落实了去向,初次就业率达到68%。但是仍然有30%将近200万人离校以后还没有就业,如果再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100多万,这就有300多万高校毕业生没有就业。而且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是二类院校、三类院校的,就业难度更大。医学毕业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毕业生就业率呈缓慢下降趋势,就业压力愈来愈明显。2007年12月15日,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6.7%,而医学类学生就业率排在最末位,低于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从2004年的第3位下降到2005年第6位,2006年第11位,再到2007年第11位,医学类就业率已经连续两年倒数第一。有关人士预测,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可能比其他学科类学生更多的。2009年广东医学院本科毕业生为3 286人,截止到7月1日只有1 709人落实了去向,初次就业率只有52%,仍有48%(1 579)人离校以后还没有就业。而且,从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期来看,还要进一步的显现,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1.2 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医学类与其他类毕业生一样,由于用人单位的高要求而造成高学历对低学历的冲击等因素,不但有着本科学历毕业生就业难度大、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偏远地区或基层就业等共同点,而且医学毕业生就业又有其自身特点: 第一,就业范围偏小。医学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主要去向在于各级医院、卫生事业机构和药业公司等,范围较小。 第二,就业渠道较少。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依然过高,但较前些年有所变化。一些毕业生追求名气,普遍看好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把择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而不愿到农村和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就业,认为去基层或自认为差的医院就业人生价值就无法体现。而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行业日趋饱和,医学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性相脱离,导致一次就业率大为降低。 第三,就业意向太窄。医学毕业生,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认同的就业意向主要是面向医疗单位的临床岗位,对专业相关的非临床岗位不容易接受。尽管工作难找或有其他就业机会,比普通四年制本科专业学制长一年的医学毕业生大多数不愿意放弃临床岗位。 2 医学图书馆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我们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二课堂和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大学生提供服务义不容辞且责无旁贷。针对医学类毕业生就业范围偏小、就业渠道较少、就业意向偏窄的就业现状与特点,医学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单位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有义不容辞之责。 首先,为医学大学生就业服务是图书馆职能的体现。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传递和开发是其重要价值所在。为大学生提供知识产品和信息服务,满足他们生活、学习的实际需要,使他们拥有和享用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图书馆职能的体现。医学图书馆应通过履行教育和服务职能,提高医学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使他们更好地就业,成为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帮助大学生就业是顺应时展的客观要求,顺应全社会参与的要求。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国家政策、社会各行各业及各个层面,涉及到高等教育和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涉及到各种信息的汇集、流通与分析。指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不仅是政府有关部门、高校招生就业部门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医学图书馆应充分分析医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与特点,利用图书馆本身优势,尽力为大学生提供有力的服务。 再次,为医学生毕业就业服务是医学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服务高校读者的一个重要阵地,图书馆理所应当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医学图书馆可拓展服务范围,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力,促进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同时促进学校的更好发展。 3 医学图书馆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和帮助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我国医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及特点,医学院校图书馆应积极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提高医学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把握机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3.1 加深认识,增强为医学生就业服务的意识 观念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转变观念意识才有新的行动。要为医学生毕业生就业服务,促使他们顺利就业,首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的发展理念。医学图书馆领导及员工要充分认识到就业乃是民生之本,它是关系到广大高校毕业生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稳定,涉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全局的一件大事。在此基础上,要认真分析医学生就业的现状、形势及特点,增强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意识,以探求服务的策略及措施。 3.2 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对图书馆信任度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首先医学图书馆领导应高度重视,抽调事业心强、业务精的人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其次应与招生就业办、学生会、团委等部门取得联系,在全校范围内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报道,将本馆关于提供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相关项目、内容及其方法进行公布,方便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查询。让同学们全面了解图书馆所开展的这项工作,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增加学生对图书馆的信任。 3.3 做好就业政策教育,转变就业期望值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图书馆配合学校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毕业生就业政策教育与指导,避免学生丧失按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的资格和国家提供的多项优惠政策。搜集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文件,整理后张贴在壁报栏内,正确引导毕业生进行阅读,让他们及时了解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规定及就业的动向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使他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医学图书馆可重点推介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第(十)条的“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从2009年起,对志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由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的政策,我国社区医院和民营医院将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指导毕业生调整观念,转变就业期望值,将就业视野投向基层单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3.4 积极配合“招生就业办”,做好就业心理疏导 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与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毕业生在择业中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医学院图书馆应积极配合学校及“招生就业办”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图书馆建立心理咨询阅览室,张贴或展出有关就业的各种心理方面的图书资料,指导他们阅读,以解决毕业生在择业中表现出来的由于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标准不现实或遇到困难就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通过阅读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专长、能力及希望的工作、生活方式,更好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制订合理的求职计划,树立起自信心,更新就业观念,及时就业。 3.5 加强应聘技巧培训,提高应聘成功率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具备相应的择业技巧无疑是成功就业的必要法宝。应聘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应聘技巧的培训应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主要内容。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对应聘的形式和技巧做些准备,如面试技巧、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中的着装、表情言谈举止等。所以,图书馆应安排相关人员,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搜集就业信息的能力,教会毕业生搜集、整理和分析就业信息的方法,帮助毕业生在网上熟练查找自己需求的招聘信息及制作、投寄个人求职简历,进行网上推销等,提高应聘成功率,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就业问题。 3.6 开辟求职与求学栏目,及时提供就业及求学信息 图书馆应创建网络指导和培训平台,对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开展医学毕业生求职、就业、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提高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组织相关人员在图书馆主页开辟求职栏目,认真答复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推荐一些文献,指导学生阅读。此外,图书馆要配合学院相关部门在网上开辟求学栏目,及时公布各高校研究生招生信息与国外高校的留学信息,供报考研究生与到国外留学的毕业生参考。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的过程,是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综合素质的过程,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良好就业心态的过程。医学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其优势,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帮助医学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用良好的心态去正视就业,迈好人生最重要的一步,为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浅析 摘要:随着社会需求及城市医院用人单位招聘门槛的不断提高,临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然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亟需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学生愿意到乡镇就业。毕业生对于就业形式、希望的优惠政策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看法,其基层就业心理存在着看重环境、待遇的问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旨在为帮助学生走出基层就业心理误区,调试自身心态提供借鉴。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就业心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就医要求不断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迅猛发展,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量大大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面临招聘困难,面向基层培养的专科临床生对到基层就业有着各自的顾虑,求职心理在学生择业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本文对本校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毕业后的基层就业心理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为帮助学生走出基层就业心理误区,调适自身心态提供借鉴。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调查对象为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73份(四个专业方向发放份数分别为临床医学212份、康复治疗方向13份、眼视光方向21份、健康管理方向27份),回收有效问卷273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81名(29.7%),女生192名(70.3%)。 (二)方法 本次调查为电子问卷,问卷所设问题采用不定项选择形式。内容从4各方面进行调查,分别为到乡镇就业的意愿、希望的基层就业形式、不愿意到基层乡镇就业的原因、希望的优惠政策。每个问题下设3-7个选项,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一)到乡镇就业的自我认识 调查数据显示62.6%的学生愿意到乡镇就业,其中临床医学、康复治疗方向、眼视光方向、健康管理方向分别为70.3%、38.5%、33.3%、37.0%。不愿意到基层乡镇就业的学生为37.4%,上述4个专业方向比例分别为29.7%、61.5%、66.7%、63.0%。这说明不同专业方向就业前景的差异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影响较大,以专升本升学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临床医学毕业生较其他三个专业方向更接受到基层就业,就业态度更为务实。研究显示,学校相关部门从新生入学时就提供必要的职业心理咨询和帮助,使他们及早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范围,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全面的准备,积极增进职业心理适应,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二)基层就业期望值 88.3%的学生选择有正式编制,工作地点在乡镇,6.9%的学生能够接受乡管村用形式(正式编制在乡镇,工作地点在村),而聘用制的仅有9.3%。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很看重事业编制。目前,编制的有无关系到相关待遇的落实,医学生利益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影响着基层医疗队伍的稳定。而权益是否能够得到合法保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到基层就业的积极性。基层政府只有确实增加基层岗位的设置,才能更好地解决专科临床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问题。 (三)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误区的原因 1.个人发展机会的影响 在37.4%不愿意是到基层乡镇就业的临床医学毕业生中,认为进修、培训、继续教育等机会少的占63.7%,57.8%担忧职业发展前景不佳。与大城市相比,基层相对落后的医疗设施、医疗技术对于医学生来说发展空间存在局限性。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想留在大城市、大医院从事本职医疗工作,如果这个理想不能实现,就留在城市社区或干个体行业,不愿意下基层,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在基层会失去个人发展机会。 2.福利待遇的落实问题 调查显示,44.1%的毕业生认为保险、住房等福利待遇低,38.2%认为工资低,26.5%认为生活环境差。目前,大部分乡镇地区物质和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物质条件艰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积极性,成为阻碍医学毕业生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另一主要因素。 3.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 44.1%的被调查者认为到基层就业与家人期望不符,41.2%考虑到不利于子女发展。家庭传统的就业观念,导致很多学生及家长不愿接受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后到基层就业的事实。来自城市的学生不愿意离开城市,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又不愿意回到家乡。在决定是否到基层就业的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学生倾向于听从父母和亲友的意见。然而,医学较强的专业性及较单一的就业面,使得其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引导学生及家长明确专科医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充分认识到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和存在的巨大潜力,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已成为新的突破点。 4.希望的优惠政策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希望得到的优惠政策多集中于能够得到与城市一样的福利待遇;工作一定年限后到县市级以上医疗单位工作;优先获得晋升和培训等发展机会;给予一次性的货币补偿等几个方面。 三毕业生基层就业心理误区的积极调适 (一)转变功力思想,培养良性心理 目前,在一些毕业生中存在只注重物质利益、不愿吃苦或者过分强调自我感受等不良的就业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在择业期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自身期望值过高,且只讲究金钱、名声,不愿到待遇低、条件艰苦的地方。进而引发了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同样,就业后也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对此,作为高等学校辅导员的我们应当能够及时发现并引起注意,注重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作风及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当增强学生在面临挫折的心理耐受性教育,扩大专业心理疏导的受众面,逐步培养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心理[6}。 (二)提高自身素质,调整就业心态 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应该认清就业形势,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面对就业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使学生对自己的潜能和素质及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全面的认识。通过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消极认知,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就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作者:王雪 李芳 单位: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毕业论文: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就业分析 1.1整体就业情况 昆明医科大学2009-2014届医学检验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共316人,这六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截止到毕业当年12月31日)整体呈上升趋势,虽高中有降,但2011-2014届四年来均维持在一个较高就业率水平,特别是2013、2014两年,在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就业率仍然实现了增长,但本专业未来几年将要毕业的本科生人数还在持续增加,毕业生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1.2就业单位层级流向分析 近年来绝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单位集中在省、市、县级医疗系统,但乡镇医疗系统就业比例几乎为零(除2013届1人外),就业单位与专业较为对口,且大部分集中在主要的医疗卫生机构。这一方面说明了检验专业近几年就业形势较好,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学生对云南省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作用。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说明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普遍居高,大量的学生仍然以条件较好的省市级医疗机构为主要就业方向。另外,据笔者调查了解,每一届毕业生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约占总人数的50%以上),但毕业生最终到县乡级医疗机构工作的仅占总人数的25%左右。大部分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再回到县乡地区工作,这其中除了抱着“跳农门”的心理之外,还有不少人认为城镇差别较大,条件较为艰苦,职业前景不佳等原因,这就增大了引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1.3就业岗位类型流向分析 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如表中所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医院检验科。2009-2014届,在医院检验科就业的学生比率总体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14届,在毕业学生总数大幅升高的情况下,在医院检验科(包括临床实验室、输血科)就业的人数比率还是呈现了增长,说明检验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性较强,对口就业仍是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另外,其他对口岗位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试剂公司等也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岗位,有一定比例的就业率,但所占比例均不高,几乎都在7%以下,而其他类型的岗位就业率就更低。这说明,近几年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较为固定,就业方向单一,就业面相对较窄。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时,主要选择医院和医疗机构就业,较少关注包括医疗器械公司、试剂公司、企业、厂矿等机构的检验技术工作等就业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岗位需求与毕业生择业方向的矛盾,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狭窄,竞争激烈。 2应对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探讨 2.1合理控制招生数量 伴随全国范围内其他本科医学院校增办、扩招检验专业的现状,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数量在逐年攀升,检验专业毕业生将会大量涌入社会。然而曾经作为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对口单位的各大、中型医院检验科,由于近年来大量招收本科毕业生,岗位需求将逐渐接近饱和,加之医院为了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将大大减少,这无疑增加了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如果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与数量,将可能导致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因此,学校要把控制招生规模与促进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控制检验专业的招生数量,防止盲目扩招,使学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2.2加强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引导基层就业 学校要继续加强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与形势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毕业生掌握国家政策和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4个突出问题,其中一点是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人员分布的城乡、区域差别明显。而与此同时国家却在大力发展基层卫生服务事业,县级、乡镇医疗机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县级及以下医院对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将会影响今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将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昆明医科大学近3届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占到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4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检验专业近6届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人数却几乎为零,这更加说明了对于检验专业基层就业将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机会。因此检验专业要鼓励学生认清形势,引导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更多地转向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3帮助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学校要帮助毕业生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毕业生就业一次定终身的老观念,打破医学检验专业只进医疗系统工作的落后思想,要教育学生扩大就业目标,开阔就业视野,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条件的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面也逐步拓宽。一些医疗试剂公司、医疗器械公司、教学单位、科研单位、生物技术公司以及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出现和业务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直接增加了它们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客观上来说,这对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都可以成为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医学检验毕业生在这些单位也同样可以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与机会。 2.4搭建检验专业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 学校要努力为毕业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通过增强与医疗部门、医药公司以及新兴出现的检验专业对口就业单位的联系和交流,给毕业生提供更多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解这些新兴对口就业岗位的机会,从而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思路。同时,就业平台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活动,如就业知识主题讲座、技能培训、成功典型经验实践指导、模拟招聘和面试经验交流等一系列专题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就业教育的整体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此外,就业教育平台中还要注重引导毕业生锻炼各种能力,包括适应能力、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积极心态等,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总之,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就业教育平台,要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和期望值,拓宽他们的就业思路,减轻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最终提高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使之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 3结语 总之,随着检验专业本科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各大医院检验人才日益饱和,而学生就业观念仍然落后、就业面狭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严峻的现实状况下,更需要认清形势,合理的限制招生数量,积极关注和宣传国家最新政策,不仅鼓励优秀毕业生面向大、中型医院就业,还要鼓励更多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自身综合就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者:马润 王玉明 陈孝红 杨雪涛 王家平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生毕业分析与对策 1临床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医生是一个直接关系患者能否尽快康复的高危职业,专业性与责任性极强。娴熟的医患沟通技巧、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正确的思维习惯都是为正确无误的诊疗能力保驾护航的关键要素,也是一项进入临床工作就需要不断培养和历练的关键能力。经过大学4年理论课学习的本科生,尽管在医学理论知识的构建上已经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初步掌握,但面对瞬息万变的病情以及反复无常的社会百态时,其所拥有的知识体系就会显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在此情况下一个良好的医疗带教环境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但令人痛心的是“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的理念在各大医疗基地却被“质量第一,效益为先”的理念所淹没,医疗质量、经济效益及科研产出成了各级医疗机构的立院之本,教书育人、培养优秀医疗后备人才的原动力在强大的经济效益面前愈发显得苍白无力。相当部分观点认为,即使毕业实习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勤加磨练照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殊不知,刚刚走上毕业实习岗位的青年学子犹如一张纯洁的白纸,一旦在不规范的医疗操作指引下或者一旦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形成粗枝大叶、无所事事的恶习,就可能伴随其一生的行医过程,害人害己。纵观当前医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1医院层面 重临床科研、轻教学的办院理念使大部分医院将政策和利益分配向临床一线医生及科研一线人员倾斜,教学方面的政策扶持、可动用资源逐渐减少,成为谁都不愿接的烫手山芋,在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医疗职称晋升方面无法充分调动广大临床带教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在繁重的医疗任务重压下,带教人员本身也存在专业素养及人文素养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甚至部分医院以在读研究生、进修生来带教本科实习生。这部分带教人员自身医疗基础功底不够扎实,操作技能也不够完善,治学态度一知半解、粗心大意,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查房、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也不能给学生系统地讲授正确的疾病鉴别及治疗,仅仅把学生当做跑腿,随时呼来喝去,其造成的后果自然是误人子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期1年的临床毕业实习要轮转内、外、妇、儿、精神、传染、医技等大大小小40余个科室,每个科室平均不到2周时间,即使按照大科轮转时间适度延长的原则,也不会>2个月。这样的轮转周期使相当部分学生尚未熟悉工作环境就已经另走他科,造成学生不熟悉老师,老师不认识学生,很难想象这样的培养周期能够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准医务人员。 1.2学生层面 存在3个方面的因素:①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就习惯了小皇帝或小公主的生活,缺乏吃苦精神及知难而进的勇气,喜欢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难于接受老师的批评,而医生尤其是手术医生必须依靠团队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一项操作。因此,当这样的医学生在从学生角色向医生角色转换时,从被动听课、记笔记到主动询问采集病史、处理各种常见病少见病,并进行各种医患沟通,从纯理论转换为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自卑、紧张、畏惧的心理进而影响实习效果。还有部分学生因为自我感觉良好,不愿进行贴化验单、拆线换药这样的工作,对教师的临床安排产生抵触情绪,如此也会影响实习。此外,尚有小部分学生自认为未来找工作靠父母关系与金钱,临床实习能否学到真才实学无关紧要,自甘堕落,最终耽误了自己的大好青春。②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及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实践管理规定、手术分级管理规定、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明确规定临床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保证医疗安全,无执业资格实习生不得独立从事临床诊治服务,如此也压缩了实习生的临床操作机会,导致临床实习出现“患者不肯,教师不愿,学生不敢”的“三不”状况,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健康成长。③考研、择业与毕业实习时间的冲突。随着医学生的大规模扩招,各大医疗用人单位纷纷提高招聘门槛,非博士、硕士不要,迫使本科生在最后的职业抉择中无可奈何地选择考研,为了顺利考取研究生不惜耗费大部分宝贵的实习时间,有研究显示,73%的实习生认为为了考研可以放弃实习,一心去复习考研,而等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完之后又面临着各个招聘会的相继举办,学生疲于奔命于各大招聘会场,这样下来1年的实习时间基本所剩无几,严重影响了实习质量。 1.3技术层面 现代新技术日新月异,医疗行业概莫能外。CT、磁共振、PET、显微镜、血管内成像、光学相干成像、纤维支气管镜、胃镜、数字造影、心电图、脑电图等的先后出现以及技术的不断改良,导致对疾病的诊断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器械检查,而传统的视、触、叩、听技术在临床诊断中所占的权重在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不断萎缩,因为视、触、叩、听带有医生主观性的经验,而CT、磁共振、显微镜等属于客观检查,尽管可能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但权衡医患关系与病人负担,大部分医生在确定诊断前可能会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客观的辅助检查。这种对视、触、叩、听物理检查的轻视造成低年资医生的临床能力的缺失,也必将会影响其所带教的年轻学子,使其在面临急危重症患者典型的心肺体征、神经病理征时无法快速地做出正确的诊断与及时的处理。另外,现代医学新技术的发展促使微创和介入越来越多的为广大患者所接受。普通外科典型的腹腔镜手术只需要2~3人,即主刀和扶镜助手即可完成,复杂手术最多增加1名助手,而助手和扶镜助手都需要一定的基础和训练,初入科室的实习生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原来外科常见的阑尾炎与疝修补术也越来越多的让位于腔镜微创手术;内科系统最具有挑战性的心血管造影、支架置入术、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等也在不断进行推广,留给实习生动手的机会愈加减少。“持续性拉钩,间断性挨骂”向尴尬的“持续性参观”的转变是目前不少实习医学本科生的真实写照,也反映出新技术给医学生实习所带来的冲击。 2提高临床毕业实习效率的对策分析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是直属大学的大型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开放病床1400多张,年诊疗总人次150多万人次,年出院病人4万多人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心内科、8个省级重点临床专科、1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10个市级重点专科,省市重点专科数居全市之首。作为江苏大学最重要的教学培训基地,疾病谱广、病源量大,有效满足了实习生临床实践的需求,同时本院还整理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习生教学管理策略,提高了实习生临床动手能力,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现将相关经验与建议简述如下。 2.1端正医教研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临床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学是后天”的理念。一个民族要想强盛,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一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当前我国的医疗后备人才还存在很大缺口,此种情况下如果还不能端正态度,严格高效地培养优秀的医学后备人才,那今后的医疗纠纷只会愈加激烈,医患关系更会进入难以遏制的恶性循环。因此,不管是国家的宏观政策层面,还是医院的临床实习带教及管理层面,都应该重视临床毕业实习的带教工作,通过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把接力棒传下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筛选临床经验丰富的优秀带教教师,定期送其到国内外大型临床教学基地进行培训。将带教学生对其的评价及相关教学业绩纳入年终考核及薪酬管理体系,将教学业绩与临床业绩、科研业绩均进行量化折算,不管是教学还是临床科研,只要在这个量化上得分多就可以获取更高的薪酬分配以及更好的考核等级,进而充分调动带教医务人员的积极性。②定期组织实习生代表对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由分管教学的业务院长督促各科室教学秘书协调带教老师及时整改,并视整改力度及效果进行奖惩,或在医院教学医疗质量月报中进行通报。③定期抽调优秀带教医师进行集中授课,主要就医患沟通技巧、病历书写、诊疗技能提升技巧、急诊抢救(最基本的如心肺复苏、电除颤)等进行现场示教讲解,每年进行一次实习生临床技能大比武,对获奖同学及带教老师进行重奖。 2.2多方提升实习生综合素质,严把准入及毕业考核关 医患矛盾的根源在于医患交流不通畅、诊疗过程不合理。随着当前医患纠纷不断加剧的趋势,很有必要从学生阶段就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充足的医患沟通能力、敏捷的逻辑思维、娴熟的操作技能、规范的病例文书撰写能力等多方素养,严格落实准入及出科毕业考核制度,让学生在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结束后圆满完成从“理想”学生到“社会”医生角色的转换,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病情和形形色色的患者面前泰然处之、有礼有节。只有这样优秀的后备人才越来越多,医患矛盾才有可能慢慢消减直至匿迹,我们国家的整体医疗水平才可能不断提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2.1落实岗前培训制度,加快学生角色转变,严格考核制度 要保证新进入的学生不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也不增加潜在的医疗风险,那么充分而严格的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岗前培训应该从医德医风、法律法规、医患沟通技巧、医疗安全教育、各临床科室及辅助科室的专业特色以及每个科室的重点掌握技能等予以讲解,使学生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如何在老师的指点下做得更好。另外,针对独生子女群体的懒散心理及时予以纠正,教育学生一份辛苦一分收获的道理。严格准入制度及出科考核制度,针对本科室要求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如不达标绝对不能在考核记录上放行,使学生能从根本认知并重视实习,不再“身在曹营心在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争分夺秒,多辛苦多练手,虚心求教,不虚度光阴。 2.2.2强化医患沟通能力 2005年原卫生部首次公布的医院运行管理调查结果显示,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中,医患沟通不足占50.56%,技术水平欠缺占17.56%。拯救医患的良方在于重建基于人文主义和人文关怀的人文医学。应届本科实习生由于尚未正式踏入社会,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教育,临床经验欠缺,自信心不足,面对负面情绪甚至敌对状态的患者时很容易出现紧张焦虑、言语生硬、行为拘谨等,加上查体手法不到位,导致患者对其产生不信任感,不愿配合检查而影响后续诊疗。针对此现状,临床带教老师的心理疏导和言传身教就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学生深入病房,换位思考、耐心倾听地了解患者的各种诉求,充分利用眼神、语调、表情、姿势以及各种肢体语言,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关心,从而配合检查治疗。同时尽可能在工作之余,学习心理学等人文沟通技巧,理论联系实际,或者借助兴趣小组角色扮演达到锻炼的目的。 2.2.3强化实习生“三基训练”,提高临床技能带教 老师应适当下放诊疗权利,让学生每天分管2~3张不同疾病的床位,争取轮转期间能够熟悉该科的常见病的诊疗程序。但下放权力不代表放任不管,而是放手不放眼,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有失误之处及时指出并纠正。每天早上交班时进行抽查学生病例的检查,在全科医护人员面前公布相关纰漏,使学生知耻而后勇。每个星期进行1~2次教学查房,床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系统地讲解疾病的表现、鉴别、诊疗、预后及该疾病的相关新进展。每周必须参加2~3次疑难病例讨论,尤其是最有借鉴启发意义的死亡病例,听取相关专家对患者最终死亡的剖析,确保自己以后不犯同样错误。每个科室轮转都要抽出一定时间到门诊学习,注意门诊病人与住院病人心理、沟通、查体、诊疗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在系统查体方面要注意心肺听诊、腹部压痛、神经病理征等的临床意义,能够将典型体征与相关疾病相联系。带教医生在进行胸穿、腹穿、骨穿、腰穿以及其他临床操作时要耐心给学生讲解每一步的注意事项,在不违背执业医师法且潜在危险系数不大的情况下,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可鼓励实习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实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多看、多做、多想、多学”能力。 2.2.4教学任务前移,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化解考研求职时间冲突 将部分小专业及医技科室的轮转前移至四年级下学期的见习期,为主干专业的实习腾出较多的熟悉与掌握时间,使学生可以在门诊与病房、普通手术与急诊手术、患者的日常管理及交接班方面积累更多的经验。当前各行业均存在就业形势严峻、各用人单位学历门槛抬升的形势,考研是大多数学生的最终选择,也是当今临床毕业实习阶段学生不好严控考勤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建议随着国家保研形势的发展,实时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如学生想进一步深造,凭借大学5年的课业表现及毕业实习的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向研究生招生单位提出申请。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逆转当前实习生轻实习重考研的观念,也从根本上提升医疗后备人才综合业务素质的提升,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2.3化劣势为优势,借助科技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从理论上讲,学生实习最好的教具就是复杂多变的病情和患者,但随着大众权利意识的增强,所有操作(尤其是有创操作)与学习都在患者身上进行已不可能,因此,借助科技发展建立模拟医学平台可以有效地规避伦理学问题,提升实习效果。例如通过模拟人和标准化患者,可反复训练体格检查及病史采集、基本技能操作等,在提高学生临床能力的同时也便于进行标准化的考试。此外,利用ECS综合模拟人和多媒体操作系统,可以创造出多种典型的临床急症进行急救演练。模拟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如心电、血氧、血压等都一目了然的显示在模拟监护上,因此,学生操作的规范与否及有效与否很容易判断,同时也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及潜力。在现代信息科学急速发展的今天,任何操作及记录都可以进入电脑和网络。因此,尽管腔镜、导管、纤支镜等微创介入的发展减少了临床实习生的动手几率,但清晰的操作直播及远程监控可使学生比以往更能了解手术的全视野,也正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实习生如果能够有效而及时地利用互联网,尤其是各大专业论坛学术网站的信息并将之化为己有,将会更加迅捷地提升自己的实习效果。 3小结 综上所述,合格的医学后备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善于思考、勤于实践,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中治标固本、游刃有余,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科技红利带来的医学新进展不断让自己成长壮大。作为实习生管理者的各医疗单位、带教老师及上级主管部门,通过制订更为科学的管理制度、更为多元化的培训方式端正教学态度,严格考核把关,努力增加学生的动手几率,提升临床带教质量。相信经过学生、教师、医院3方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未来的临床医疗服务质量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作者:戴俏武 王中群 支月莹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科教科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江苏省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病理科 医学毕业论文:毕业生就业压力临床医学论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通过电子邮箱和纸质问卷两种途径,对莆田学院临床医学院2008级毕业生发送66封电子邮件,回收57份,有效答卷回收率86.36%;对2009级学生发放55份纸质问卷,回收52份,有效答卷回收率94.55%。共计109份有效答卷。 (二)测量工具 采用杜天骄编制的《医学生就业压力问卷》测定压力均值,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按1(无压力)~5(压力很大)级评分,得分越高压力越大。其研究认为,量表压力源从大到小分别包括社会环境压力、家庭支持压力、岗位要求压力、个人素质压力、专业供求矛盾压力、就业指导压力以及学校影响压力7个分量表。本次调查的Cronbach’sAlpha系数(内部一致性检验)为0.945,信度良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测量自我效能感均值。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测量大学生的应对趋势,量表含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按0(不采用)~3(经常采用)级评分。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类别的差异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以上类别的差异性分析采用F检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般现状 总就业压力得分为(3.061±0.622)分,压力水平中等偏上,在正常范围之内,最高为4.19分,最低为1.57分。得分区间在1~2分的占3.67%,2~3分占44.04%,3~4分占43.12%,4~5分占9.17%。七项压力源中,社会环境压力[(3.401±0.800)分]和家庭环境压力[(3.208±0.934)分]是临床毕业生最主要的两项压力源,其余为个人素质压力[(3.046±0.688)分]、就业指导压力[(3.042±0.736)分]、岗位要求压力[(2.974±0.592)分]、学校影响压力[(2.963±0.694)分]、专业供求矛盾压力[(2.801±0.672)分]。 (二)就业相关影响因素对总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对不同年级、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有无意向单位五个方面的总体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见表1。不同年级、学生干部担任情况对学生的就业压力感知、积极应对、自我效能感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女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更趋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但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明显低于男生;所处家庭经济状况越差,相应的压力感知越大,诉诸积极应对的频率也越高;未确定就业单位比确定的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在应对方式上,积极应对的均值明显高于消极应对。可见,面对就业压力,毕业生采取积极主动的问题应付方式的频率次数上升。调查发现消极应对在各因素间差异均不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地域优势在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三个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结合Schwarzer的表述,本调查中一般自我效能感均值为2.243分,总体水平中等偏下;低效能者(得分低于2分)占12.84%,表明被试偶尔会自信心不足,需要帮助其找出优势、悦纳自己;得分在2.1~3.0分的占80.73%,表明被试抱有一定自信心,感觉有能力胜任一般工作;高效能者(得分在3.1~4.0分)占6.42%,表明被试自信心过高,需要帮助被试进行客观评价,避免盲目自信。此次调查的男、女生自我效能感得分低于前人研究。 (三)总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 临床医学生就业压力、应付方式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见,总就业压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总就业压力为因变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及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采用逐步进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有积极应对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可解释总方差的16.7%,结果见表3。其中,消极应对被排除(与其余因素间无显著相关性),一般自我效能感为反向预测源,得分越高,压力水平越低;而积极应对为正向预测源。 三、讨论 (一)莆田学院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临床医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临床医学专业性强、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毕业后就业面窄、薪资待遇底等限制因素成为临床医学生顺利就业的限制性因素。首先,莆田学院临床医学生的构成五成以上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偏下,学生自我认知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相对偏低;其次,新办本科院校在近年的发展中存在诸多挑战,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还有待提升,近两年的就业质量也随着社会对医疗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呈稳中有降的发展趋势,就业难度略有提升;再次,福建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系统,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特别是近年来由地方卫生部门与高校合作招收定向委培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的加剧;此外,通过五年的专业技能培养,结合必要的就业指导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开展师生座谈会、职场模拟面试大赛、专家讲座以及QQ群、微博、微信等多渠道积极调试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拓宽就业途径,提升就业能力,鼓励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毕业生总体压力水平中等偏上(得分3.061分)。 (二)莆田学院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源及自我效能感分析 通过压力归因调查发现,社会环境压力和家庭环境压力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主要压力源,社会、家庭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期望水平和大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关系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而专业供求矛盾压力对毕业生的影响,相比杜天骄的研究明显下降,推断这与福建省内医疗卫生市场需求量较大存在一定联系。就自我效能感而言,总体得分中等偏下,低于其他高校的总得分。其中,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男生,对压力的感知力也略高于男生,这与之前的研究相符。就应对方式而言,倾向于积极应对,并与就业压力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表现为:在高水平的就业压力和相对偏低的自我效能感的推动下,毕业生面临学校、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及时的介入与调试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应对所感知的就业压力,更多地咨询诉说、倾诉内心烦恼,征求他人意见,同时克制负面情绪、改变方式方法来进行自我调适已达到较佳的心理状态,为顺利就业做准备。数据显示,在高就业压力、低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下,辅导员介入并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调适工作,引导其合理释压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五年的专业技能培训、就业能力开发及就业心理疏导,学生能够相对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定位,大多数人都能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妥善处理就业压力,使之转化为就业动力。 (三)高校辅导员在临床医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临床医学毕业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针对性地介入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过程,现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一是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结构。二是关注特殊群体和敏感群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过程,鼓励和帮助女生在学习生活中建立充分的自信心,有针对性地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共情、积极关注、真诚沟通三个途径帮助敏感群体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和监督调试策略,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从而提升毕业生品质、强化医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四是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尤其是社会实践能力(含临床实习能力的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全面保障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Daly等发现毕业生对实习经历的个人反应影响其今后的职业表现,环境支持能够改善其职业表现,强化自我察觉能力,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并延缓意识倦怠。五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和家庭支持系统,畅通沟通渠道、搭建信息收集反馈平台,在政府、就业市场与青年大学生之间做好桥梁作用,社会、家庭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期望水平和大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关系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最大程度地帮助毕业生正确处理就业压力、理性就业。六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工作,关注医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疏导调试,结合时事政策,鼓励青年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融合。因此,针对临床医学生,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在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信心,多渠道、全方位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作者:吴莉莉 单位:莆田学院临床医学院 医学毕业论文:我国医学院校药学毕业论文 1、当前医学生就业形势 2008年6月5日,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的《教育部有关部门公布本专科专业就业情况》揭示:“2004-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部分专业就业率区间分布图表中,医学院校绝大部分专业的就业率处于最低地位。”不仅医学类本专科生就业困难,高层次的七年制本硕连读的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不乐观。“2007年,北京有1300余名医学硕士及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某大学的几所附属医院2007年共提供临床及临床相关职位140余个,明确表示招收七年制毕业生的岗位7个。不足5%。” 不仅医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医学生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也在急剧下降。2009年,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了新近完成的“2009年度大学生就业能力排行榜”再次披露:薪资最低的本科专业前10位中,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麻醉学和医学影像学这5个医学专业都榜上有名。同样,在本专科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中,医学类也占了3个,中医学失业率排在第一位,毕业半年后有30%的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传统就业较好的口腔医学就业率也不尽人意,失业率达29%。临床医学的失业率也有24%。由于医学生专业性太强、求职面太窄,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越来越差的薪酬待遇,“至少30%的医学毕业人才流失了”。不少人改行去当医药代表、推销员甚至充当与医学专业完全无关的临时工。2009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650万,再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困难,医学生就业形势也必将更加严峻。 2、当前医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医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形成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原因,更有客观原因;既有个人责任,更有学校、家庭、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责任。具体说来,当前影响医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医学生扩招太快 经过多年的扩招,目前,全国在校的本专科医学生已多达140余万,每年30多万的医学生走出校门,医学生总量已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2.1.1我国人均拥有的医师量已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2006年以来,全国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99.5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为1.57人,这个数字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医生和人口的合理比例150/10万。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卫生从业人员队伍已达到了200余万人。短短几年,全国医学院校本专科生就多达140余万(还不算医学类研究生),几乎占了全国执业医师的70%以上,如此庞大的医学生队伍的就业必然供大于求。 2.1.2城市的医院早已达到了饱和超编。 目前,城市里各级医院正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已经从过去的数量增长转变为提高质量,用人指标非常有限,难以接受大量医学毕业生。目前医院的门槛越来越高,不仅本科生难进医院,就是硕士、博士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2.1.3正在崛起的民营医院对吸纳医学毕业生没有兴趣。 由于受成本制约和利润驱使,在用人制度上多为租赁形式,为了多出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总是聘用离退休专家或临时向大医院租借,对吸纳、培养医学生不感兴趣。 2.2医学生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扩招以来,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显现,且逐渐成为影响医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原因“当前,优化医学教育结构的任务相当繁重,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和办学层次还不能主动适应建立新的卫生服务模式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譬如新增医学专业越划越细,医科院校的英语名曰医学英语,实则把公共基础课变成了专业课。学生学了四年,医学没有学到皮毛,英语也难以专业下去,且总感觉自己在校是被边缘化的一个群体,最后学生走入社会,竞争力必然处于弱势。又比如,重庆不少高校都开设有药学相关的专业和学院,甚至某些工科大学也办起了药学院,这些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导致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非常突出。 2.3医学生质量下降 2008年在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上指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刻不容缓,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临床教学等方面还不适应现代化医学发展的要求,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卫生人才方面还需要下更大功夫。” 大学扩招以来,医学生已从过去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了大众化培养模式,成倍成倍地毕业生走上了社会,数量增加了许多倍,然而他们的专业素质,道德素质、综合素质确得不到保障。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少医学院校为了节约经费,大砍实验课,该做的动物实验精简取消了,有的临床实验名存实亡,教学实习基地缺乏优秀的带教老师,学生在实习期间,又要忙于找工作或忙于准备考研,实习形同放羊,有的学生临到毕业,甚至连阑尾炎疝气手术都未见过。文凭缩水、质量下降,成了影响医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2.4医学生就业机制不健全 自从1985年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分转向了市场经济时代的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但与之相应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和就业机制却严重滞后于就业形势的发展。大学重招生轻就业,时至今日,大学生走上就业市场,基本上靠自己单打独斗,特别是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变成了买方市场之后,大学生的弱势群体地位更是日益凸现。 如近年来由于就业岗位有限,特别是医学就业门槛越来越高,国家大力号召大学毕业生自己创业,但创业的条件却不尽人意。如此情况下,国家颁布的《医疗卫生法》、《执业医师法》又明确规定:没有取得医师执照的就没有处方权,也没有行医资格。这个规定实际是限制了医学生自己创业的权利。因为医学生毕业后必须首先进了医院就业,才能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进不了医院,考不了医师执照,没有行医资格自己怎么能创业?自己创业,自办诊所就成了非法行医。如果说到城市医院就业困难,那么,到基层去、到乡村去也可做末位选择。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乡村医生连乡村教师都不如,乡村教师退休了还有退休金,乡村医生则完全自生自灭,退休了连退休金都没有。医学生又怎能下得去,留得住?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医科大学教授巴德年一语道破了医学生“下不去”的根本性的制度原因,巴德年认为:“关键不是教育培养的问题,而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是国家买不买单的问题。如果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待遇与小学校长一样,乡村医生与乡村教师待遇一样,事情可能就好解决一些了。” 3促进医学生就业的思考和建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医学生就业困难的形成和累积已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要缓解医学生就业困难,首先高校责无旁贷。 3.1提高医学院校的公信力 大学的公信力是社会对大学的公信度,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大学的社会声誉、社会地位、社会贡献的总体评价和高度认可。北京大学某著名教授的批评非常尖锐:“大学的公信力在下降,所谓师道尊严也正迅速沦丧。”大学公信力一降再降。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一些大学的改革步入了歧途。在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下,在利益驱动下,在产业化的导向下,大学精神迷失了。 医学院校的公信力也在逐日下降,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医学教育健康发展和影响医学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医学教育承担着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两大最根本的民生任务,一方面,它承担着国家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承担着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神圣天职。但现在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培养质量下滑,医德医风每况愈下,人民群众对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不满意度越来越大。最近,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披露,北大医学院实习生手术中抢救失误导致本院教授惨死手术台上的案例以及南京市儿童医院一名幼儿因值班医生的不作为导致幼儿死亡,在全国引起一片哗然。为此,要提高医科大学的公信力,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不但要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更要关注学生的就业去向,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只有这样,我们的医科大学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学生的爱戴,重建起大学美誉的公信力,从而培养的大学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 3.2降低医学生的目标定位 所谓降低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指降低医学生的定位目标。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都把培养高级医务人才定为自己的目标。不管是综合大学里的重点医学院或是地方医学院校的招生简章都把本科生定位高级医务人才,学校这么定位,成了惯性思维,学生这么自以为是,使得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自然也高居不下,同时也大大加剧了医学生就业困难。在新的形势下,医学院校有必要对学校的定位作出重大调整。目前,全国硕士生、博士生年年招生人数已经突破40万人,几十万的研究生才是我国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级医务人才的后备力量。而本专科生的培养目标,必须调整为中级医务人才,只有这样合理的定位,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明确,学生的自我定位才能准确。这样的调整不仅是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顺应了形势的变化,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与医学生的发展相结合。厘清了医学生培养目标,也有利于医学生合理定位,更有利于医学生成功就业。 3.3停止医学生扩招 医学教育面对的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都要服务于人和人的健康,其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接受的教育,都必须保证优异的教学质量。最近,教育部发展司司长梁佳民在教育部会上表示,扩招以来,由于扩大规模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跟不上,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成为高校稳定问题的新因素;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滑而导致教学质量滑坡,造成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北京医科大学原副校长程伯基曾忧虑地讲到,目前还有一批令人信赖的专家活跃在临床医疗第一线,能让人放心地去就医,如果听任这种医学生实践能力削弱的状况发展下去,20年后,谁来给我们看病? 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其最终产品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医生与人口比例不能太出格,否则容易造成医疗过度竞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医学生数量的控制都很严格,鉴于目前医学毕业生就业一年比一年难,建议医学院校不宜再扩招,应从数量扩大转向质量提高。 3.4招收定向医学免费生 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根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建议国家应尽快招收定向医学免费生,以合同培养、定向培养的方式,为社区和农村提供专门的医疗卫生专门人才。具体措施是:国家在每年的医学生招生计划中,划出一部分比例作为免费生。以农村考生为主,城市考生为辅,在自愿的原则下,以合同作为保证,国家免除这些学生的学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这些学生毕业后,按合同预先的规定,下到基层社区医院或农村乡镇卫生院工作,既可缓解城市里医学生就业的高强度竞争,又可以改善基层医院和乡镇医院缺乏医疗人才的状况。 需要强调的是,光靠免去学费和生活费要想把医学生长期留在基层社区医院或农村乡镇医院也是不可行的。要把他们留下来,要让他们在基层,在农村扎下根还必须在政策上予以切实的保障,使他们在待遇上、发展空间上都不低于在大城市、大医院。 以上建议不仅可以缓解医学生就业困难,也可以缓解当前广大群众特别是基层困难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希望国家能统筹兼顾、选择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先行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推而广之。 3.5把医学院校合并到综合性大学 现代医学发展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科交叉和整合已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资源的整体效益和学科的综合优势,国内一流的医科大学都合并入综合大学。经过多年的磨合,这些合并到综合重点大学的医科大学真正实现了强强联合,为医学人才的培养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途径。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为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学科背景,医科学生由此获得在医科专业院校无法比拟的通识教育优势和校园氛围熏陶,可以接受更全面更扎实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基础训练,大大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也证明,凡是合并入综合重点大学的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的条件大大改善,教育教学力量大大充实,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都远远超过了原有医科大学的水平,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他们的就业率和满意度都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医科院校。独立办学的医学院校的确不利于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医学生的培养,更不利于医学生的成才和就业。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医科院校尽快合并到综合大学去,没有条件的医学院校也要创造条件合并到综合大学,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才能受到社会的欢迎,才能成功就业。 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结果与分析 1、县级及以上医院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从统计结果看,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县级及以上单位就业率从2010年的10%以上下降到近两年不足10%。这符合大医院对医学专业毕业生学历要求逐渐提高的趋势。与本科生相比,专科生在学历上处于劣势。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县级及以上医院未来对医生的需求主要侧重本科以上学历,所以专科生应当将就业目光转向基层医疗单位。 2、医学相关行业就业比例较高 医药营销、药房等医学相关行业就业率达40%以上。随着国家对医药行业投入的逐年增加及投入力度的加大,使得整个医疗、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医药销售、医疗保险、医疗器械及设备营销等行业人才需求旺盛。这些行业虽然入行门槛低,但由于与业务对象交流的需要,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需要从业者除具有吃苦耐劳和较高的自律性之外,还要求其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这些行业人员目前收入较好,从而吸引了众多的临床医学专业的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 3、学历深造者比率基本持平 近3年参加专升本考试并被录取的学生约占毕业生的10%左右。许多学生有继续深造的意愿,但录取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近几年各大医学院校减少专升本学生录取数量,致使整体专升本考试录取率较低;二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本科生就业也很困难,部分学生认为通过专升本不能增加就业机会。 二、我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1、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 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培养目标和对应就业岗位,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本专业就业主要面向乡镇卫生院、社区门诊等基层医疗单位。二是引导学生转变“铁饭碗、金饭碗”就业观,目光不能停留在有财政编制的公立医疗卫生单位等,要主动了解新兴社区、民营医疗机构和医学相关衍生领域的发展与需求状况,在新的领域寻求发展空间。三是引导学生转变“进大医院、要高收入、怕工作苦”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到西部偏远地区、到基层乡村就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四是引导学生转变“高学历一定有好工作”的观念,避免盲目用升学来逃避就业压力。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认真学习、积极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二是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紧扣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三是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鼓励学生选修多项技能,考取多种职业资格,如针灸推拿师、营养师、育婴师、美容师等,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在此方面的人才需求。 3、把握机遇,提高基层就业率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量急剧增加,需要大量的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各省、市、地区相继出台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如2011年,河北省实施“千名大学生村医”计划,依照当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总和确定其工作补贴标准,并为其缴纳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对于服务期满的村医,另有一系列优惠政策解决其后顾之忧。我校临床医学系在毕业生中积极宣传,组织报名学生达300多人次。 4、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 我校不仅有校级就业指导处,还在各系设立了独立的就业指导办公室,形成完备的人才交流信息服务网络,为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创造条件。如每年在学校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就业指导人员一方面深入基层收集就业信息,通过网络等形式提供给毕业生作参考;另一方面及时掌握未就业学生信息,为其寻求就业机会。同时联系各级人才市场,解决毕业生档案有效存放等问题。每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解读国家最新的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接受新的就业理念。通过采取一系列就业措施,在医学类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近3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90%以上。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就业措施,进一步提高就业率。 作者:白志峰 单位: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毕业论文:医学毕业三生教育实践 本文作者:殷建忠 张有福 王 琦 杨俊芬 徐芳 吴林雄 单位:昆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1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云南边境线长、民族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跨境公共卫生问题复杂多样,慢性病负担沉重,环境污染和职业危害问题突出。公共卫生事业总体落后,人才匮乏且引进困难,主要靠自主培养。而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有利于国家推进云南“两强一堡”战略,有利于提升公共卫生医师学历层次,有利于扩大云南在南亚东南亚的影响力,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尤其是能够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公共卫生健康状况,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推动云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创建于1956年,1979年开始招收卫生学专业(1989年改为预防医学专业)至今已有31年,是云南省第一家招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学校。该专业是云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和特色建设专业。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国“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和“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培养要求”,从云南的现状出发,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 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形成了“情系边疆、开放通连、勤求博采、德济众生”的办学理念,培养了1300多名扎根边疆,服务云南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在省州(市)县等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骨干有95%来自本学科,对边疆人民的健康和社会安定做出了贡献,得到社会重要评价。但目前,如何结合“三生教育”培养能够适应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复杂多样公共卫生挑战,能够解决云南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毕业实习是有效的载体,是高校“三生教育”较好的实践途径之一。预防医学专业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更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只有让学生接触公共卫生问题,才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决定了预防医学教学必须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加学生到工厂和农村现场实地参观学习,带领学生赴云南省贫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社区健康教育培训、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等培养形式,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省情、国情,了解云南公共卫生现状,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了解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不断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特殊作用 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教学过程中的“三生教育”渗透就是教师将对学生“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按照本专业学科的特点,挖掘其内涵,促使专业学科同“三生教育”有机结合,以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正确的人生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优秀公共卫生医生。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实施“三生教育”的特殊作用就是该专业半年的毕业实习偏重于社会实践,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教育效果,能有效地将“三生教育”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如何让学生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能够适应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复杂多样公共卫生挑战,能够解决云南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公共卫生医师。 3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渗透“三生教育”的基本做法与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对云南省公共卫生实际工作有深刻理解,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制定政策与计划,参与项目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公共卫生人才。在学生培养中注重一个精神、两种能力的培养,即团队精神(Teamworking);整体思维能力(Holisticthinking);公共卫生实践能力(Practice)。 3.1结合提高毕业实习带教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人生态度端正、社会责任感强和具有奉献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在毕业实习“三生教育”中,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生命态度、生活追求、环保意识等对教育培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从而以身正己引导学生端正人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多年来,公共卫生学院教师注重师德修养,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每年毕业实习带领学生下乡,在艰苦条件下,顶烈日、冒严寒、爬山涉水,走村串寨进行卫生宣传、现场调查咨询服务,他们“痛楚着艾滋病患者的痛楚,忧伤着乡村医生的忧伤,牵绊着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关注着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他们吃苦耐劳,关心大众疾苦的崇高品质,为学生作出了表率;在实践中深入浅出的讲解,在实践现场调查中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敬业精神培养、指导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活跃在我省疾病预防、科研战线上,为我省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3.2结合云南重大传染病防治,致力于科学研究,为云南经济社会服务,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公共卫生医师。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教师就积极投入了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工作,2004年9月成立了“昆明医学院艾滋病社区预防与健康促进中心”。多年来,在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大学生艾滋病预防、特殊人群的艾滋病预防控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培训。近年申请到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全球基金等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项目,每年毕业实习都带领学生到边境、农村现场参与艾滋病的调查研究并撰写相关论文,为学生毕业后直接投入艾滋病防制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艾滋病的预防控制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训了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队伍;为预防控制吸毒及艾滋病传播流行等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卫生决策提供咨询。#p#分页标题#e# 3.3结合云南社区公共卫生问题,科研促毕业实习,培养具备团队精神、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的公共卫生医师。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校公共卫生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毕业实习,从1984年第一届毕业生开始就把毕业实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近年来,毕业实习注重“三生教育”,将学生毕业实习与云南公共卫生热点问题结合,从教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和项目中组织小型课题,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近几年的课题内容涉及艾滋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农村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社区卫生服务、电磁辐射的健康影响、道路交通伤害分析、吸烟控制、职业危害因素调查、保健食品功能等领域,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社会工作的能力,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社区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农村卫生问题。教师们带领学生赴云南省贫困农村、工厂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实践、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职业卫生服务,为民间组织、乡村医生、社区群众举办各种形式的社区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半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得到了公共卫生现场工作的锻炼,开拓了眼界,扩展了认识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为公共卫生管理部门提供了工作支持,取得了社会效益。这样的实践,使学生领会在工作中如何运用科学指导管理工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奉献精神。 3.4结合公共卫生实践活动遵循的伦理原则和法律规范,注重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生物伦理学是以医患关系为重点,而公共卫生伦理学重点关注的是监测和增进人口健康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在公共卫生领域涉及传染病防治、对研究对象的保护、卫生保健资源的配置、免疫政策、儿童保健与保护、供水系统安全、食品和药物安全、公共场所禁烟、精神卫生等许多伦理问题。公共卫生领域的伦理实践原则之一是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能胜任其工作,机构工作有效,并能取得公众的信任。因此,结合公共卫生实践活动遵循的伦理原则和法律规范,注重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公共卫生医师尤为重要。在教学形式上,采用离开传统的课堂,到工厂和农村现场。实地参观学习,邀请现场领导、专家及教师介绍情况,使学生对我国卫生工作有宏观的了解,对我国卫生工作的管理体制、管理内容、卫生政策、卫生投入、各级卫生机构的任务、职责、成就等感性知识。用所学知识为农民服务,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并认识到调动农民和当地卫生工作者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只有利用当地现有资源和条件,依赖当地农民自己的力量,才能解决包括卫生问题在内的诸多农村发展问题。尤其重要的是,结合公共卫生领域涉及的伦理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 医学毕业论文:医学类三本毕业生离校工作探讨 一、毕业生产生反常行为的原因 1.应届毕业生顺利找当工作或被研究生院校录取 这类学生产生反常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未来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近期没有任何烦恼的事情。这样就导致的学生的自我约束的意识松懈,觉得自己已经“解放”了,没有了任何的顾虑。所以就产生了一些反常的行为。 2.应届毕业生未找到满意的工作 这类学生产生反常行为是因为工作没有找到,或者找到的工作不理想。作为医学类三本院校,学生的就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随着社会上对医生要求的逐渐严格,以及对三本院校存在的一定的歧视,导致学生就业相对困难。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的期望值,觉得前路渺茫,进而产生了烦躁焦虑的情绪,做出了反常行为,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 3.爱情、友情的分离产生的苦痛 俗话说:“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同窗五年,一起上课,一起自习,一起实习,甚至在做实验的时候一起“祸害”小动物。这些都是学生们在大学时光里美好的回忆。随着毕业的临近,同学聚会的渐渐频繁,同学们对这种情谊的浓浓的不舍油然而生。在酒桌上感慨旧时生活,兴起时慷慨激昂,情绪激动,在酒精的麻醉下容易产生反常的行为。 4.临近毕业产生的留恋伤感与对社会的未知的恐惧 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平静、安逸的校园生活,面临着即将步入的社会大熔炉,他们可以说的上是一无所知。这种对未知事物的迷茫更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进而会引起学生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 5.报复心理 个别学生产生反常行为的原因是心怀报复情绪。这类学生主要是由于学习不努力导致成绩挂科或绩点不够而不能毕业,也可能是因为在校期间作出一些不正当的行为。 二、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开展的具体措施 1.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每到毕业季的学期,在校园内广泛悬挂文明离校的宣传标语,发放“文明离校”倡议书,潜移默化的影响毕业生的思想,为学生树立文明离校的观念。加大毕业生就业政策法规的宣传,积极召开师生联谊活动,渲染一种温馨和谐的毕业氛围。组织好毕业典礼,为毕业生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2.邀请成功校友回校 通过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开展经验交流会,以优秀校友的成功案例来鼓舞毕业生,是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积极就业。同时,校友们的丰富的社会经验也能够为那些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减少对社会工作的恐惧感。并且要上毕业生树立一个“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坚定信念。 3.发挥毕业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毕业生党员,是毕业学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群体。在大学期间,能够被吸收为中共党员的同学,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些毕业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针对文明离校的工作,应该发挥这些毕业生党员的先锋作用,带动周边的同学,稳定学生情绪,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组织开展临床技能培训 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今后有很多的学生会走进医院,走上医生的岗位或者是和医学相关的岗位。所以,在毕业前夕,对毕业生进行临床技能培训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通过培训,毕业生们更好的掌握临床技能,提前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了解工作状态,能更好强化学生们的自信心,是他们鼓足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 5.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除开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以及从事医疗事业的学生,还会有一部分同学从事于医疗卫生行业无关的职业。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就业指导老师对这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行业都有自己独立的行业规则。就业指导就是对学生选择从事的行业进行分析,教导学生相应行业的行业规则,职业素质,以及未来的规划。 三、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的重要意义 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是辅导员老师对每一届学生的最后一项工作,是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几项工作之一。 1.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毕业生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低年级的学生,起到一个标杆、表率的作用。让低年级的学生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劲头。文明离校工作的开展,也是为了保持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持校园的稳定。 2.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精神面貌,职业素养,言谈举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作为医学类的学生,当下社会中医患关系的矛盾激化,对他们的个人修养以及职业素质有着更加严苛的要求。 3.毕业生人生中的一次蜕变 毕业离校,可以说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经历,是他们人生的一次蜕变。毕业生们要完成从学生到从业者之间身份的转变,要学会渐渐的撑起一个家庭。重要的是,他们要从青涩走向成熟。在这期间,毕业生要学会总结在校的学习经历,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只有更快更好的完成这次蜕变,他们在社会上才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在这个社会中立足。 作者:施展 王成强 刘兆莹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医学毕业论文:医学规培生毕业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2012年招收的住院医师130名,2008级和2009级在校医学生(大四、大五)200名,及各教学医院临床医生100名。发放自制调查问卷430份,回收420份,回收率为97.67%。其中有效问卷410份,有效率为95.35%。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 在专家咨询和预调查的基础上,将规陪与考研在三方人群中设置不同的问题,并进行对比。探究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应首选规陪还是考研及其原因,规陪完成后是否继续考研等问题。将不同人群对规培过程中的收获作为选项,医生的选项分别为:A,临床操作技能;B,人文素养;C,应急能力;D,沟通能力。规陪生的选项分别为:A,临床实践的能力;B,人文素养;C,沟通能力;D,应急能力;E,对专业的认知能力;F,其他。在校生的选项分别为:A,早点接触临床;B,增强临床技能;C,培养独立行医的能力;D,其他。给各个选项赋值,选择选项记为1,不选记为2。 1.2.2调查方法 对各人群采取独立填写问卷的方式采集信息,在填写前由调查者讲述调查的目的、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调查中,努力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并及时复核。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在410名调查对象中,医生94名,规陪生126名,在校生190名;其中男218名(53.17%),女192名(46.83%)。94名医生中男65名,女29名;医师51名,主治医师35名,副主任医师7名,主任医师1名;48名(51.06%)带过规陪生。126名规陪生中男61名,女65名;接受培训时间为1年以下的33名(26.19%),1~2年33名(26.19%),>2年60名(47.62%)。190名在校生中男92名,女98名;有144名(75.79%)来自农村家庭,46名(24.21)学生来自城市家庭;158名在校生(83.16%)对规培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2.2三方人群对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认知 2.2.1在校生毕业后再教育的选择及影响因素 190名在校生中,有96名(50.52%)愿意继续接受毕业后教育,132名(69.47%)觉得考研对于医学生而言是很有必要的,178名(93.68%)选择考研的原因是为了方便以后找工作,只有26名(13.68%)是因为热爱科研而选择考研。在校生对毕业后再教育抉择及原因调查表[n(%),n=190]项目构成项目构成毕业后的选择选择考研的原因(多选)规陪29(15.26)获得高学历116(61.05)考研67(35.26)方便以后找工作178(93.68)就业(当医生)78(41.05)热爱科研26(13.68)其他与医学相关的工作5(2.63)不想马上参加工作35(18.42)其他11(5.79)其他7(3.68)考研的必要性规陪后会不会继续考研有必要132(69.47)会67(35.26)没必要28(14.74)不会35(18.42)不知道30(15.79)不一定88(46.32) 2.2.2规培生选择规培的原因及对未来的规划 126名规陪生中,选择规培的原因多是受政策所迫(48.41%),也有因考研不顺(18.25%)、家庭及经济问题(7.94%)。在规陪结束后(57.14%)选择就业,无人愿意继续出国深造。 2.2.3医生对毕业后教育选择的倾向及对学生的期望 94名医生中,63名(67.02%)建议医学生毕业后继续接受毕业后教育,23名(24.47%)认为就业是毕业后医学生的最佳选择。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只有16名(17.02%)认为规陪生与研究生之间没有竞争力,而76名(80.9%)认为规陪生结束规培后还是应该继续考研。 2.2.4三方人群对规培目的的认知 (1)在校生和规培生对规培过程中学生收获的评价:160名(84.21%)在校生和119名(94.44%)规培生认为临床技能是规培的重点,但对独立行医能力的认知不相同(P<0.01)。 (2)规培生和医生对规培过程中学生收获的评价:只有30.95%的规培生认为在规培中得到了人文素养方面的提升,而59.57%的医生选择了人文素养(P<0.01)。对沟通和应急能力的获得与要求也存在差异(P<0.05)。 3讨论 3.1三方人群对规培的总体情况 本调查发现,在校生对规培的认识程度普遍很高,但是真正了解并愿意接受者占少数。由于住院医师规培与研究生培养制度在教育体制、学习课程和轮转制度及其考核等方面存在差距,导致大部分学生把体制更为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作为毕业后再教育的首选。绝大多数规培生因为政策所迫而进行规培,但培训结束后的选择面较窄。相对于已毕业的研究生,临床医生给予了规培生更高的评价,并鼓励他们继续接受毕业后再教育。结果发现,在校生与规培生对规培的认识有一定的差距,而医生与规培生的观点也存在错位。规培生在培训过程中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并未得到很大程度地提升,这与医生的要求迥然不同,有可能成为形成医患关系紧张局面的潜在因素。 3.2加大改革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提高规培模式的成熟度 中国目前的规培制度仍不成熟,各方面可提升的空间很大。毕业医学生关注的问题包括:收入待遇,社会保障,就业途径,工作环境等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从需求入手,解决实质性问题。增加规培生的工资,完善政府和培训基地医院共同支付模式,把握好双方责任比例。积极探索引进社会资金,支持“社会办医”,引导学生、医生参与,促进模式在实践中成熟。努力保障学生的就业、生活、保险等问题,通过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激励其不断上进,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还要明确学生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带教老师应善于鼓励支持学生创新,院方也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全面促进规培模式的成熟。 3.3统筹兼顾毕业后教育两大模式,完善二者之间的互补互信 目前国内的医学教育体制呈多样化趋势发展,虽然满足了各类学生的需求,但是难免会产生“杂而不精”的现象,尤其是在毕业后教育方面。中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属教育部统筹,而住院医师规培则主要由卫生部负责监管。2011年12月,在全国医学教育会议上,卫生部和教育部部长分别提出了整合建议,但如何落实、统一医学研究生教育与规培制度,仍需不断探索。政府应尝试淡化医学硕士教育,实现规范、连贯、完整的医学教育模式,避免教育内容雷同的资源浪费;制定出可以适应各类医学教育的规培制度,满足医学生多样的需求;鼓励医学生规培后再深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切实做到医学精英化教育。 3.4真正与国际接轨,拓宽学生选择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卫生专业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1993年中国模仿国外建立起了规培制度。在将近20余年的探索过程中,制度在不断完善,但是依然没有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政策机制。规培和考研后,学生的学历并不被国外所认可,导致医学生规培后选择机会并没有像预期的一样增加,反而减少。相关部门需为学校、医疗机构创造对外平等交流的平台,深入探讨中国教育体制的不足。学校和医院也应把握机遇,与国外建立长期长效合作机制,从下到上改革深造体制,摸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国际化医学教育新模式。 3.5增加沟通渠道,减少不同人群认识的差距与看法的错位 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开通各种渠道,加强与在校医学生特别是毕业生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切实有效地了解和满足学生工作现状。学校和医院的管理人员之间也应该互相多交流、互通信息、取长补短。通过会议、论坛、官方网站等平台进行信息交换,在对医学生培养及需求方面达成共识,更好地为医学生和医学教育的发展服务。 3.6继续保持临床教学优势,不断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医学生毕业后的几年是巩固在校所学,积累临床实践经验的大好时机。教学医院和医学院校应明确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侧重地进行培养锻炼,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增加其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机会,让他们独立思考,自行提出问题并引导其及时解决问题。另外,还需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文素养,沟通能力等均是从根本上解决医患关系,改善医疗环境的关键,提升下一代临床医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作者:江明礼孙元丽杨拯孙金菊张泸娇杨海燕罗晨禹李禹呈张璐璐汪瑞鸥单位:成都医学院检验医学院 医学毕业论文:校医学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模式 1.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有利于医学教育连续 统一体模式的建立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双方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有助于高校充分利用优质临床教学资源,缓解校内资源不足的困境,也有助于医院依托高校的平台和品牌优势实现医、教、研综合实力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资源的共享加强了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医学教育统一体模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会更好地推动统一体模式的发展。 (1)信息资源:病案、图书馆和校园网都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信息资源。医院丰富的病种及典型病例是临床教学宝贵的财富,将典型病例分析放置在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讨论学习,或通过直播或转播演示进行手术现场的观摩教学,对提高临床教学效果都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图书馆作为巨大的信息平台,为学生及临床医生了解国内外医学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提供了便利及优势,借助校园网,医院可以实现对学校电子图书信息资源、教学课件等内容的共享。 (2)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师资的水平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临床师资是高校临床课程教学的重要依靠力量,加强临床师资的梯队培养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对临床医生自身的临床素质提升也大有裨益。学校可定期开展面向临床师资的培训班进行系统培训,结合理论授课、教学查房等一系列示范教学,充分发挥学校督导专家“传、帮、带”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意识,促进人才梯队的成长。 (3)实验室平台:高校在基础、临床研究上都有着良好的设备条件和技术平台,学校面向医院开放重点实验室,以便附属医院能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技术平台,从而申请到更高层次和水平的科研立项及成果专利。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因此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模拟真实医院环境,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的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临床医学的教学和考核,强化实践操作训练及综合临床思维培养,是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与医院之间建立模拟训练中心,且实行共建共管和开放共享的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心良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提高教育服务社会能力。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探索是建立连续统一体 模式的核心内容在学校医学教育与毕业后医学教育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协调机制需要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及教学课程各方面的有机整合,其中课程体系的探讨和建立是连续统一体模式的核心内容,需要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反复检验。 (1)根据临床工作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医学课程改革应充分考虑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并针对这种需要,遵循学习、认知规律来设计相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符合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因此,在校医学教育期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结合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需求、重点、难点等角度共同探讨,既能保持医学教育的一致性,也有利于统一体模式的建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强调学生在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医学实践,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具体的课程培养目标,明确各阶段学习内容和标准。课程考核除理论知识之外,更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综合素质及价值观的评估,以全面培养和评价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逐步建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即按某一器官系统将与之有关的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原则等融合起来建立课程体系,以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减少课程间的重复,将基础和临床有效衔接。新的课程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知识构架,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认识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临床诊疗思维的培养,为进入临床打下坚实基础。 (3)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同医学学科的结合:医学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根据现代医学目标的更新,以及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需求,积极探索解决人文教育和医学教育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注重医学与自然科学、医学边缘学科、人文与行为科学等内容的结合,在本科阶段即要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给予重视,包括职业规划、行为和伦理、沟通表达技巧、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等各方面。 作者:刘莹吴元俊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毕业论文:医学院校毕业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毕业设计的选题,愿意做的学生占51.6%,不愿意做的占48.4%;影响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因素分别为:课题难易程度占16%,老师方面占18.7%,与工作关系密切相关占45.5%,能力锻炼占54.0%,学生自己感兴趣占58.6%。关于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47.2%的学生支持学校严格管理,反对严格管理的占6.5%,46.3%的认为无所谓;如果毕业设计不及格,支持重做的占29.8%,反对重做的占70.2%;仅18.7%的学生知道毕业设计成绩评判标准;29.2%的学生认为越早布置毕业设计题目设计效果会越好。 医学院校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致力于研究生考试或应聘,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一般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安排在第8学期,很多学生的研究生考试复试也在4月底,复试又是最后关头,学生不敢怠慢;而这学期择业的学生又刚好忙着应聘,有些单位的试用期也已开始,这些原因都导致学生难以安心去做毕业设计,对毕业设计敷衍了事。其次是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综合素质还亟待提高,在他们看来毕业设计只是走走形式,因此对毕业设计的态度极为轻视、散漫。 2指导教师投入不足目前医学院校的教师面临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用于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相对不足,主动性不强;也有部分教师在选题、课题设计等程序上责任心不强,要求不严,缺乏监督管理,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不认真,敷衍了事。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监管不严,是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因素。 3监控体系不完善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关于学校的相关政策,指导教师对毕业生宣传不到位,毕业生对毕业设计的相关惩治措施不重视;(2)毕业设计需要学生搜集相关材料,查阅文献,整理数据等,环节多、时间跨度大、自由活动地点范围广,整个过程管理、考核和监控难度大,至今仍缺乏有效的质量保障体制;(3)老师未对学生毕业设计提出全面的质量要求和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 4一些毕业设计未做到科学选题选题是毕业设计环节的第1步,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前提,是完成一篇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关键。选题过程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部分学生不切实际,既不了解设计的内容又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单凭兴趣盲目选题;(2)有些学生避难就易,只求顺利通过,随意选题,选题没有结合新技术、新思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目的,未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3)有些学生平时思想懒惰,对一些问题没有思考、钻研,没有感兴趣的课题,选题时盲目被动,导致之后出现很多问题;(4)一些学生完全依赖指导教师,依赖指导教师为自己定题;(5)一些指导教师未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选题,导致题目陈旧。这与当前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极不适应。 解决医学院校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强化认识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事情,而且是教学环节的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全校各级部门和各类人员。学校应进一步提高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尤其是提高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让所有参与者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它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学校应积极动员学生,使其领悟毕业设计的目的、步骤、内容和意义。以介绍往届优秀毕业设计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毕业设计的程序及评分标准。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全员参与的管理。 2合理安排为解决学生参加研究生复试、择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冲突,学校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处理四者的关系,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强化和改进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通常安排在第8学期,为避免教师指导工作过于集中和考研、就业的影响,可将毕业设计时间前移,提前列出课题,并提供课题的简介、要求。课题必须经严格的讨论、审核、批准和备案,而且学生可将毕业设计与专业课紧密结合起来,对学习起了较大促进作用,还可带题参加实习,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调查研究,增强毕业设计的现实意义。学生选题后再公布每个选题所对应的指导教师名单,避免学生受私人情感干扰随意选题。同时,还要与校外指导力量结合起来,联系实际,提高毕业设计的应用性和适应性。也要通过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毕业设计工作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 3正确实施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应充分考虑设计的可行性,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定期和指导教师交流、汇报进度。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题目,确定设计思路,注重设计方法,充分利用科技资料和网络资源,协调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质量,及时指出不足以便查漏补缺。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后期验收中学校要精心安排毕业设计答辩,认真组织成绩评定工作。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分析设计结果,找出不足及确定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把实践转化成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循答辩要求,依据评分标准,根据毕业设计的质量、答辩的表现全方位评判,从严把握,客观、科学地给予评分。 4完善监控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监控体系,强化对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重点做好指导、协调、检查和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其次,要加大监控力度。毕业设计工作中的监控主体是各个专业院系,而各专业院系在把握学校制度上存在偏差,这就要求在学校层面上加大监控力度。再次,要建立学院(系)、学校及校外3级联动监督与评价系统,开展毕业设计各阶段的检查,实行毕业设计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反馈,设立学校专家组监督评价和校外专家监督评价。这将更有利于客观、真实地了解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检验评分的把握尺度,进一步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5注重探索科研成果只有以论文的形式,通过各种途径公布于世,得到广泛传播,才能实际应用,实现其真正价值,毕业设计也是如此。出于鼓励,学校可将优秀的毕业设计公开发表,或应用于实际,来体现毕业设计的质量,实现它的真正价值。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高等教育法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它也有助于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中,重视、提升大学生毕业设计水平是全面广泛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为此应不断探索,逐步提高毕业设计水平,完善毕业设计相关策略,强化构建毕业设计监管体系,探寻有效的成果交流途径,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努力探索。 结束语 毕业设计具有本科教学中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尽管目前在毕业设计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相信通过强化认识、合理安排、正确实施、完善监控、注重探索等措施可以全方位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作者:李超英刘涌涛王文锋张光谋郭晓芳单位:新乡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系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口腔医学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1实验设计 1.1教学内容的整合 对“牙齿深龋治疗”所涉及的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合并为一个新的教学模块,实现基础与临床、诊断与治疗、理论与技能的多重结合。教学团队中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教案设计。教案以临床病例的形式进行整合,循序渐进地将下颌第一磨牙深龋病例所涉及的不同学科知识逐一展开。教学内容涵盖了口腔基础医学部分和口腔临床医学部分,基础部分着重复习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和口腔材料学中的相关内容;临床部分则包括口腔内科学中窝洞充填及口腔修复学中嵌体修复的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 1.2教学时序的安排 该教学模块共15学时,依据临床疾病的诊疗程序与教学便利整合为3个单元,每个单元5学时(为整个半天),间隔约周,以便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消化。第一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口腔内科学为主,涉及下颌第一磨牙的牙体解剖特点,深龋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病理机制,深龋的充填治疗原则与方法,充填所用材料。教师讲授及操作示教约2学时,学生进行龋病的充填治疗实验操作3学时。第二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口腔修复学为主,涉及嵌体的适应证、修复原则和制备方法,嵌体材料的选择。教师讲授及操作示教约2学时,其余3学时为学生嵌体洞型预备与蜡型制作的实验操作。第三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深龋治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充填治疗及嵌体修复的临床并发证等。采用小组辩论模式,教师做引导,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对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的优缺点进行比较,讨论不预设答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目的是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科学分析和小组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临床思维方法。 1.3教学方法的组合 教学设计中涉及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前自学,理论授课,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网络教学等,可在不同阶段单独或组合应用。自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但需要教师提供指导。课前一周将该教学模块的大纲提要发给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及目标,并提供参考书目、教学幻灯片、相关文献等辅助资料,要求学生就相关内容进行自学,使其建立“深龋治疗”的初步知识框架。自学过程依托了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口腔修复学和口腔内科学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这一教学平台,提高了自学效率。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可系统而快捷地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实验操作能掌握基本技能,二者仍是本教学模块中主要的教学方法,不可或缺。在前两个教学单元中,教师先用患龋的离体牙进行理论讲解,再利用仿真头模的情景化教学,进行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的实验操作,既节约了教学时数,又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团队协作学习是第三教学单元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小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5名学生一组,合作分工,检索文献,分析综合,最后形成小组结论;辩论则是对立双方通过搜集的论据,以辩证的思维来论证己方的合理性与他方的缺陷,以此不断加深理解,并最终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习惯。 1.4考核手段 教学考核是评价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主要考查学生对各项技能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核在整个教学模块教学结束后进行,包括理论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问卷调查。理论考核主要通过试卷考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临床技能考核则是针对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问卷调查则就该课程模式与传统课程模式的优劣对比进行调查。 2结果 实验组理论考核平均成绩为97分,临床技能考核(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平均成绩为87分;对照组理论考核平均成绩为88分,临床技能考核平均成绩为86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有显著性,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差异无显著性。问卷调查显示,85%的实验组学生喜欢模块化课程模式,认为该模式更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性比较明确,教学形式比较活泼,理论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而大多数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的缺点是花费时间太多,干扰了技能操作训练的专注性,由于缺乏临床经历,所以无法进行深入的专业讨论。 3讨论 模块化口腔医学教学模式在遵循口腔医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于问题的课程模式的优势———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3],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具有以下特点。 3.1符合口腔医学教学规律 该教学模式以具体问题为切入点,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步骤———探求原因、发现机制、确定解决方案及临床操作等,使知识点逐步展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将原先独立而割裂的不同学科知识点组合到一起,强化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该专题建立了系统而直观的认识,既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临床诊疗思维的养成规律。但该教学模式局限于临床问题,缺乏学科的整体框架。 3.2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包括创新能力,如知识更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而后者正是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该教学模式通过引导、激励和鞭策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课程开始前,提供相应的教学提纲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文献的收集整理、资料的综合归纳,以此培养学生自我更新能力;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小组内合作与小组间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团队意识;通过考核施加一定的学习压力,强化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但是,该模式耗时较多,学生在对该学科尚无基本认识的前提下,对于专题的重点以及文献结论的可靠性等不易把握,因此教师在前期的教学设计及准备工作中应进一步细化自学提纲和进行专业指导。 3.3创新教学模块设计 课程模块的设计是整个教学改革的核心,对于有代表性的临床问题的选择,不同学科知识点的整合,教学模块实施的细则等,均需要学院在学期开始前进行详细而周密的规划。一般而言,对于临床常见病、重点个论,特别是合并有实验操作的具体章节,只要有显著的学科交叉特点,就符合模块化教学设计的要求。例如本研究选取了深龋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既有相对独立的知识要点和技能要求,又有较强关联性的内容。创新之处就在于充分融合了基础与临床,涵盖了理论与技能。 3.4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 该模式涉及基础与临床多个学科的教学,因此需要组建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以核心课程教师为主,进行定期的教学会议和集体备课,针对不同教学模块进行不同的教案设计,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反馈。参与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通晓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知识,能够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学后的评估发现,教师的前期工作量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法,包括案例选择、课程内容设计、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在教学实施中也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用于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讨论的及时引导、结果的针对性评价。对于教师来说,既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所以,如何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学团队是后期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 该课程模式的优点在于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我们希望通过循序渐进的改革,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节约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的目的。 作者:胡建 章非敏 李谨 孙亚洲 顾卫平 马骏驰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口腔医学教育中网络教学的意义 1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1.1口腔医学网络课程建设 口腔医学网络课程建设主要是将各种教学资源放在网络上供学生学习,教学资源主要有教师授课录像、课程标准、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实习指导书、电子案历、各教学单元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等。学生通过网络联入到课程中心,选择课程进行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讨论。可以进行网上考试,自动出卷,自动评分。教师利用BBS论坛、QQ等进行作业布置与批改,回答学生问题,使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测试与评价都通过网络进行。 1.2口腔I薹学网络实验室建设 口腔医学网络实验室主要配备口腔仿真模拟系统、多媒体演示交流系统、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口腔仿真模拟系统是一套能够模拟真实临床,辅助进入临床前操作教学的口腔专业教学工具,其仿真设计缩小了实验室和临床之间的差距。口腔仿真模拟系统中综合治疗机完全根据临床实际配置,其中快慢手机、光源、喷水冷却、吸唾系统、面板控制、椅位调节等也完全模拟临床,模型牙齿的材质与天然牙齿具有近似的硬度和密度,能给予学员操作时最大程度的逼真感;面罩装置模拟了人体口腔周围软组织环境,有助于学生掌握支点选择、口镜的使用要点。 多媒体演示交流系统主要由教学电脑、控制面板、口腔内窥镜等组成,教师通过教学电脑播放多媒体课件,通过口腔内窥镜抓拍口腔制备的牙体、洞型等近距离的图像,学生仿真头模旁配备的计算机,可接受教师教学电脑传送来的图像、信息,教师还能够直接监控学生的电脑屏幕。控制面板主要控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如图像发送、呼叫等,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呼叫按钮,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教学交流。局域网络监控系统,通过教室上方安置的摄像头,教师可观察实验室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学生的整个操作过程都能作为视频资料保存下来以供回顾,最后可以进行实践操作评价。 2网络教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2.1网络教学使口腔l薹学理论锞教学生动化 网络教学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使口腔理论课教学成为集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的教学In,将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抽象内容及复杂的变化过程,通过局部放大、动态模拟等方式,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变为具体,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口腔医学是重实践操作和形象化的学科,以往教师单纯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即板书、挂图、幻灯片等授课,学生由于理解力的限制,大部分感觉抽象难懂。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通过口腔多媒体课件,能够观察大量的临床病例照片、录像、动画,弥补了目前临床见习课时少、罕见病例难以见到的不足,帮助学生将临床与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为以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网络教学使口腔医学实验课教学真实化 学生通过进入临床前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了口腔医疗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后,需要进一步强化训练类似临床实际的治疗工作。传统的实验课一般采用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观看的示教模式,但由于口腔操作范围小,学生视线受到手及头的阻挡,观看视野有限,难以全面掌握实验操作的要点和难点。在网络教学条件下,口腔医学专业实训可借助仿真模拟系统配备的口腔内窥镜与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将教师操作过程进行直播,使每位学生都能清楚地看见教师在仿头模上的操作。如在牙体牙髓课程教学中通过内置摄像头将牙体根管预备的正确操作步骤传给学生观看。在口腔修复学课程教学中利用肩台制备评估系统掌握肩台预备操作要点。网络教学环境下还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CAD软件,将牙体洞型制备等口腔操作过程通过三维重建、动画播放给学生观看。 2.3网络教学使教学资源利用充分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医学院校普遍扩招,但投入的教育经费又严重不足,有限的教学资源如何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每一位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为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下颌阻生牙的拔除手术是口腔医学生实训的一个重点,但30多名学生围在一个狭小的门诊病房中,既不符合口腔外科无菌的原则,也不能让学生看清楚,而网络教学可以通过录像在互联网上反复播放手术的现况,给同学们展现最直接的手术场景,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而且解决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资源无校界和国界,从网上可以部分获取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利用充分化闭。网络教学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使教学更开放。只要有网络,学生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2.4网络教学使教学方式互动化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少,学生对一些没有搞懂的疑难点,很少有机会向教师请教,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很少,而网络教学可以实现真正不见面的互动教学,学生在学完一个教学内容后,对一些没有搞懂的知识,可以通过BBS论坛、QQ即时和教师联系,增加了师生的教学交流,从而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中,通过实验室教学网络,在口腔仿真模拟系统的装置旁配备一台接人了因特网的电脑,教师的示范操作可以传送到所有学生的工作台上去;学生随时都可以通过呼叫按钮提出问题,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呼叫按钮,实现教师与学生间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交流,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帮助时,可以通过按“帮助”键和教师联系;教师通过摄像头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监控,及时纠正学生不当的操作,这样的网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13]。 3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网络信息技术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师生可以进行更广泛的交流,教育变得更加民主开放。网络教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它必将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医学教育中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但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i41。相反,网络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扮演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角色,其重要作用无法替代。在使用网络教学中主要存在下面问题及不足。 3.1教师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质量高标准的网络实验室教学需要教师对实验室网络设备的熟练操作,现代化的设备和软件需要对教师进行整体培训。因此,网络教学要求教师主动积极地接受新观念,学习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技术,依据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开发新技术,探讨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进行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应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2人文素养教育有待进一步强化 网络教学虽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但它的一些特点与优势也注定了它的不足,特别是在人文教育和性情陶冶方面有着先天的缺陷i51,学生和教师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法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生更多的是知识的获得者,而得不到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时必须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如面授答疑、临床见习、案例讨论、标准化病人的引入、心理辅导等进行教学。 3.3教育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 稳定的网络运行是整个网络实验室教学顺利进行的坚实保证,网络硬件建设应作为口腔网络实验室重点投资对象。建设一个高标准的口腔网络实验室需要很大一笔投入;目前国内使用的口腔仿真模拟系统配套耗材、模型等依赖进口,而且许多模型属于一次性使用,教学成本较高,在发达国家口腔医学教育被普遍认同为精英教育,模拟实验教学多数需要学生额外付费,国内口腔医学教育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搞好网络化的教学是每个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任务驱动教学在口腔医学技术的应用 [摘要]口腔医学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构建“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明确课程目标,充实教学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基本理论及优势的基础上,阐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现状,进而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任务驱动教学;应用 在现代口腔医学不断进步的形势下,人们对牙齿美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口腔医学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义齿加工企业越来越多,致使口腔技师人才紧缺。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讲解较多,动手操作较少,导致学生毕业上岗后无法满足实际要求。所以,必须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有效调整教学方法,使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符合国家教育要求,也可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突破口,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及优势 (一)基本理论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任务组织教学,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以参与、互动、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力,利用现有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感知与认识,让学生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与创造空间,以此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以任务为中心,通过分解与实践教学任务,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动手操作能力,是一种值得全面借鉴与推广的教学方法。 (二)优势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强调以扎实的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操作能力,以此为义齿加工企业提供优秀的口腔修复技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更加侧重实际操作,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让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听讲,必然导致学生无法跟上教师思路,或因想象不出实际操作情况而产生厌烦心理。而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可有效解决这一不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全口义齿工艺技术排牙方法的讲解中,教师可设定本节课任务,这样在学生学完有关理论知识与查阅有关资料后就不再单纯地被动学习,而会产生完成任务的紧迫感,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与激励下完成本节课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2.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在每节课前设计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一切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均围绕此目标展开,这样,教师教学思路会非常清晰,学生学习目的也比较明确。比如,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卡环弯制的讲解中,教师设计教学目标为掌握常用卡环的弯制、铸造工艺技术,那么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均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突出了教学重点与难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定,可加强知识整合,以此完成设定的任务。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强的学科,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现阶段,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专业课程设置和实际需求不相符的情况 。所以,一定要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应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以“够用、必需”为度。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根据工作任务开展的教学活动,非常适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的具体应用 (一)确定教学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其核心主旨就是师生共同完成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并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在各项任务中融入大纲知识点。同时,必须保证任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综合性及可操作性。通过任务达成,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主要内容及基本技能。此外,还要保证任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为学生提供创造、创新的机会,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准,实现教学和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衔接。 (二)教学实施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就是探究式学习过程,学生一直处在积极学习状态,每位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理解任务,进而利用现有知识与经验进行解决。与此同时,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以此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欲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进取、独立精神。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任务驱动教学中,应先在技师协助下明确教学任务模块,并将其和教学任务、生产实习相结合。在执行任务时,学生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明确自身角色,并站在角色立场考虑问题,体验工作艰辛,以此挖掘个人潜能与创造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担任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即将与此项任务有关的理论知识依次展现在学生眼前,加深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课后,教师可收集临床病例模型,让学生进行实训操作,制作修复体,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教学和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衔接。 (三)教学成果考核 在传统教学中,考核方式主要为一次性期末考试,未重视对学生平时课堂学习情况及实践技能学习的考核,导致多数学生只是考前突击复习,根本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此种考核方式较为片面,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改革的需求。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考核主要是以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情况及成果为依据,以此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发现自身不足,吸取他人优势,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考核成绩主要由学生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组成,从而全面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保证及注意事项 (一)实施保证 要想保证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序实施,就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增强教师“双师”素质。因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起步较晚,大部分教师均毕业于口腔医学专业,而不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其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但操作经验与技能不足,而临床技师尽管具有操作经验与技能,但教学能力有限。所以,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达成校企人员双向互动,进而实现教师具有“双师”素质。 (二)注意事项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时候,应对以下几点内容予以注意:(1)注意课前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之前,教师应对课堂教学任务框架予以设计,对每个环节的实施效果了然于胸,进而确保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有序进行。(2)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尽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口腔修复技师,更侧重实践操作,但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盲目进行实践操作,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口腔修复技师。(3)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在设置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现有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以此设置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任务,而不要将教学任务设置得太过容易或者难度过大,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4)灵活运用。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尽管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效果良好,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可能对部分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全,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综上所述,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衔接。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培训,使其达到教学要求,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 作者:胡洁 唐岳鹏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口腔医学专业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要求口腔医学专科生重点掌握;作为口腔医学中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其临床实践技能也是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因此,口腔修复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结合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口腔医学专业的资源设施和学生学情,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对《口腔修复学》进行课程改革,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改革初探 一、课程的定位 《口腔修复学》是高职院校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各专科口腔课程和从事临床口腔修复工作的基础,并且还是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口腔修复学》是以培养学生运用口腔修复理论知识和基本修复操作技能来诊断和治疗口腔颌面部各种缺损和畸形为目的的一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该课程是以基础医学、口腔基础医学、循证医学、口腔临床医学、材料学、工艺学、工程技术学以及美学等为基础的专门学科,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临床和修复体制作技能,才能对各类畸形和缺损做出诊断,合理的设计并精确的制作各种修复体,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修复治疗。是口腔医学生将来进入临床行医的必要知识结构和技能。本课程在培养目标上主要体现为:一是素质目标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具备认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关爱生命,同时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学会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和互相合作关系,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二是知识目标方面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固定义齿、可摘局部义齿、种植义齿和全口活动义齿修复的适应证、临床注意事项以及具体修复方法,熟悉各类修复体制作的技术工艺流程,了解颌面部缺损、牙周疾病、咬合病与颞下颌关节疾病的相关修复治疗选择;三是能力目标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学会分析病因,进行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一是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口腔修复学主要学习牙体缺损的修复、牙列缺损的固定修复和可摘修复,要求掌握各种修复体的适应证、临床注意事项、牙体预备方法和修复体制作方法等,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基本能形成清晰思路,但是随着所学的修复体种类越来越多,虽然采用了对比学习法,但学生普遍存在思维混乱、方案选择不当的现象,折射了学生基本理论掌握不牢的现状;[2]二是,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目前的口腔修复学实训主要是临床操作性实训,学生没有认真思考,只是单纯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操作,没有形成整体的思路,在有差异的项目中不能积极地动脑,对各种修复体制备方法缺乏主动对比差异,导致学生在临床上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3]因此,为加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口腔修复学这门课程真正发挥实用,现就口腔修复学课程改革作一探讨。[4] 三、改革的措施 综合考虑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的学生学情、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及《口腔修复学》课程的特点:一是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口腔修复学是与临床结合紧密且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人们将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口腔修复学的理论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研究发现,案例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照试验的结果显示为:案例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效果。更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灵活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等,取得了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成效,学生普遍表示更喜欢这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提供的临床病例很关键,是否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科学性,是否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病例。针对病例提出问题,教师要反复推敲,仔细斟酌,问题的设置着重于问题的综合分析、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设计问题的排列要有一定的次序,合乎逻辑,形成一个有序递进的导向过程。例如牙体缺损的修复治疗方案的选择这一知识点,可以通过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损、不同缺损牙位、不同缺损范围和患者对修复体要求和修复后效果的多样性等的病例和相关问题的呈现,可以使学生依次学习到嵌体、部分冠、贴面、全冠以及桩核冠等各种修复方法;二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强化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调整多种教学方法的平衡点、侧重点。由知识“灌输”式教学向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转变。在教学中实现师生进行交流、对话、沟通来提高教学效果。由教师授业解惑教学向合作式教学转变。与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由传统的闭卷考试向多种考核方式转变,既要考查知识,又要考核能力;三是通过实训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临床基本操作手法的训练。开展以仿真头模操作为主的实训,通过在仿真头模上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尽快对各种医疗器械的性能认识熟悉,掌握各器械设备的正确的使用方法,在教师规范化示教及指导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实践中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克服学生畏难怕错不敢动手操作的心理;四是实行过程考评与期末考评结合的考评方法,实现临床应用能力的提升。过程考评主要包括考核学生在平时实训操作中体现的的职业素养、职业规范、实训课完成预备体的质量以及实验报告的书写完成情况,综合各项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评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采用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重要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效果 通过对口腔修复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改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在临床进行口腔修复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人们还将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规格口腔医生进一步深化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 作者:黄珊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口腔医学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与实践 摘要:通过早接触临床让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尽早体会口腔医生角色,了解今后要从事职业的具体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本文重点探讨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早接触临床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期望通过改革临床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认可度,增强临床教学效果。 关键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早接触临床 口腔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口腔医学专业专科生大多在社区、乡镇卫生院、口腔诊所就业,不但要求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强,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口腔疾病患者。口腔医学专业专科学制短,一般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医院临床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学习口腔医学专业基础理论,接触临床的机会非常少,学生普遍反映对将来要从事的口腔医生这个职业认识模糊,学习兴趣不大。另外,部分教师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对临床案例介绍很少,很多学生感觉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枯燥,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课程内容存在困难。为解决当前教学模式与学生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提出了早接触临床的教学方式[1,2]。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在医学生大一、大二学习期间就采用不同形式的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早接触临床是国际上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大多数学者认为其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更加有效地将医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3,4]。近年来,我院针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实施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1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1.1加强专业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在目前“2+1”人才培养模式下,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第一年主要接受通识教育,学习英语、计算机、“两课”、少量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如人体结构学、人体形态学),基本不接触口腔专业知识,很多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没有概念,对当初报考口腔医学专业感到茫然,甚至产生悔意,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认可度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等。对于一个没有真实接触过的临床病例,学生很难通过枯燥而深奥的书本知识进行正确理解,口腔疾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案非常抽象,教师的反复灌输有时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使他们在真实的口腔医疗环境中体会到角色的转变,进而产生职业神圣感、荣誉感,通过接触临床病例,学生体会到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产生学习兴趣,认识到只有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适应课堂,才能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如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拔牙过程,体会患者对拔牙的恐惧、医生的熟练操作,会迅速让学生对将来要学习的牙槽外科产生兴趣;还可以生活中常见的急性牙疼为例,适时介绍急性牙髓炎的基本特点,如夜间疼、自发疼;通过早接触牙齿根管治疗,让学生对以后的牙体牙髓课程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强化医患沟通技能,树立医者仁心理念 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下,早接触临床有助于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职业爱心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带教教师应借助早接触临床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和患者交朋友,培养其医患沟通能力,如让学生询问患者的患病经过,学会采集病史,患者对疾病的咨询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本知识,从而作出正确的解答。早接触临床会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培养。早接触临床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过渡阶段,以前实习中,我们发现学生初次面对患者时非常紧张,不知所措,患者也会对其产生不信任感,拒绝实习生的治疗,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下一次接诊患者时就会更加不自信,从而导致恶性循坏。早接触临床有助于学生消除胆怯、恐惧心理,尽快适应角色转变,从容自信地面对患者。 2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2.1“项目导向式”早接触临床 在安排早接触临床时,由于学生仅学过基础课程,对口腔疾病的了解很多来自电视、网络及周围朋友或自己的患病经历,如龋齿、牙疼、牙龈出血等。因此,我们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如拔牙、根管治疗、牙外伤处理,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生组成不同的兴趣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专业教师带领,不同时间点安排不同的口腔治疗项目让学生接触临床,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见习。如见习拔牙项目时,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以下问题:接诊时如何和患者沟通?为什么要拔除患牙?能不能不拔?是牙疼患者要求拔除还是其他原因?拔牙要准备哪些器械?术后要注意哪些事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接触临床,就会避免盲目见习,效果也会好很多。早接触临床过程中,始终以“项目导向式”安排学生见习,既可以集中安排,也鼓励学生在周末或寒暑假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接触临床。 2.2“学生传帮式”早接触临床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选拔部分优秀的高年级实习生作为教员,学生之间开展传帮带教学。学生之间共同语言较多,沟通较容易,高年级学生的实习经验和体会对低年级学生有很好的帮助,能够避免或减少后者犯同样的错误。如上颌第一前磨牙在拔牙过程中非常容易断根,初学者不易掌握要点和技巧。高年级学生会把他们拔牙过程中的体会讲给低年级学生听,低年级学生在以后实习时就会更加注意;同时高年级学生自信而熟练地接诊患者会对低年级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学生教员带教更能活跃教学气氛,学生少了在教师面前的紧张感。“学生传帮式”早接触临床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实现在快乐中学习。 2.3“教师示范式”早接触临床 早接触临床质量的好坏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很大的影响。带教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带教教师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方式、手术操作习惯等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早接触临床的带教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医师,某种程度上还是导师,因此,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带教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相反,一个不称职的带教教师将会给学生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直接影响后者专业认可度以及职业热情,对其今后的从医之路也会起到负面作用。在安排学生早接触临床时,我们一般选择技术过硬、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作为带教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积极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早接触临床中,教师要学会引导而不是替代,帮助学生将前期所学基础课程融入具体临床医疗实践中,适时提问,而不急于解答,让学生学会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如见习拔牙过程时,教师提问:拔牙后患者经常问什么时间修复患牙,如果你是医生该怎么回答?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拔牙创口的愈合过程等相关知识。 2.4“医患沟通式”早接触临床 在当今社会各种原因综合作用下,部分患者拒绝示范治疗,甚至会拒绝实习生治疗,新形势下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使学生临床学习的机会大大减少。国家卫计委为规范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活动管理,保护医学生的合法实习权和患者的知情权,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制定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实习医师必须先声明自己的实习医师身份,取得患者同意,才能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5]。医患沟通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医学生必须重视并掌握,当前大多数医学生对医患沟通技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患者的病情,忽视了患者心理与情感的需求[6]。在早接触临床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尊重患者、医患关系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应在教学安排方面自学生入学时就开设医患沟通艺术等课程,加强教育;带教教师尽量选择能配合的患者作为学习对象,事前向患者说明,取得患者同意,避免产生医患矛盾。如果患者不希望太多学生围观,带教教师可减少参与的学生数量,尽量避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等负面影响。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和患者交流沟通,初步培养其医疗实践中的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 3结论 在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早接触真实的口腔医疗环境,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明确认识,提高专业认可度,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早接触临床教学安排中,可以采取上述4种措施。另外,要特别重视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加强学生对医患矛盾现状的认识,让学生获得更多与患者交流的机会,提高自信心,为后期专业课程学习及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何伟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口腔医学技术实训教学探索:口腔医学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1实验设计 1.1教学内容的整合 对“牙齿深龋治疗”所涉及的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合并为一个新的教学模块,实现基础与临床、诊断与治疗、理论与技能的多重结合。教学团队中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教案设计。教案以临床病例的形式进行整合,循序渐进地将下颌第一磨牙深龋病例所涉及的不同学科知识逐一展开。教学内容涵盖了口腔基础医学部分和口腔临床医学部分,基础部分着重复习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和口腔材料学中的相关内容;临床部分则包括口腔内科学中窝洞充填及口腔修复学中嵌体修复的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 1.2教学时序的安排 该教学模块共15学时,依据临床疾病的诊疗程序与教学便利整合为3个单元,每个单元5学时(为整个半天),间隔约周,以便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消化。第一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口腔内科学为主,涉及下颌第一磨牙的牙体解剖特点,深龋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病理机制,深龋的充填治疗原则与方法,充填所用材料。教师讲授及操作示教约2学时,学生进行龋病的充填治疗实验操作3学时。第二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口腔修复学为主,涉及嵌体的适应证、修复原则和制备方法,嵌体材料的选择。教师讲授及操作示教约2学时,其余3学时为学生嵌体洞型预备与蜡型制作的实验操作。第三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深龋治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充填治疗及嵌体修复的临床并发证等。采用小组辩论模式,教师做引导,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对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的优缺点进行比较,讨论不预设答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目的是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科学分析和小组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临床思维方法。 1.3教学方法的组合 教学设计中涉及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前自学,理论授课,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网络教学等,可在不同阶段单独或组合应用。自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但需要教师提供指导。课前一周将该教学模块的大纲提要发给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及目标,并提供参考书目、教学幻灯片、相关文献等辅助资料,要求学生就相关内容进行自学,使其建立“深龋治疗”的初步知识框架。自学过程依托了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口腔修复学和口腔内科学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这一教学平台,提高了自学效率。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可系统而快捷地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实验操作能掌握基本技能,二者仍是本教学模块中主要的教学方法,不可或缺。在前两个教学单元中,教师先用患龋的离体牙进行理论讲解,再利用仿真头模的情景化教学,进行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的实验操作,既节约了教学时数,又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团队协作学习是第三教学单元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小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5名学生一组,合作分工,检索文献,分析综合,最后形成小组结论;辩论则是对立双方通过搜集的论据,以辩证的思维来论证己方的合理性与他方的缺陷,以此不断加深理解,并最终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习惯。 1.4考核手段 教学考核是评价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主要考查学生对各项技能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核在整个教学模块教学结束后进行,包括理论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问卷调查。理论考核主要通过试卷考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临床技能考核则是针对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问卷调查则就该课程模式与传统课程模式的优劣对比进行调查。 2结果 实验组理论考核平均成绩为97分,临床技能考核(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平均成绩为87分;对照组理论考核平均成绩为88分,临床技能考核平均成绩为86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有显著性,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差异无显著性。问卷调查显示,85%的实验组学生喜欢模块化课程模式,认为该模式更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性比较明确,教学形式比较活泼,理论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而大多数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的缺点是花费时间太多,干扰了技能操作训练的专注性,由于缺乏临床经历,所以无法进行深入的专业讨论。 3讨论 模块化口腔医学教学模式在遵循口腔医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于问题的课程模式的优势———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3],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具有以下特点。 3.1符合口腔医学教学规律 该教学模式以具体问题为切入点,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步骤———探求原因、发现机制、确定解决方案及临床操作等,使知识点逐步展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将原先独立而割裂的不同学科知识点组合到一起,强化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该专题建立了系统而直观的认识,既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临床诊疗思维的养成规律。但该教学模式局限于临床问题,缺乏学科的整体框架。 3.2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包括创新能力,如知识更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而后者正是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该教学模式通过引导、激励和鞭策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课程开始前,提供相应的教学提纲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文献的收集整理、资料的综合归纳,以此培养学生自我更新能力;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小组内合作与小组间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团队意识;通过考核施加一定的学习压力,强化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但是,该模式耗时较多,学生在对该学科尚无基本认识的前提下,对于专题的重点以及文献结论的可靠性等不易把握,因此教师在前期的教学设计及准备工作中应进一步细化自学提纲和进行专业指导。 3.3创新教学模块设计 课程模块的设计是整个教学改革的核心,对于有代表性的临床问题的选择,不同学科知识点的整合,教学模块实施的细则等,均需要学院在学期开始前进行详细而周密的规划。一般而言,对于临床常见病、重点个论,特别是合并有实验操作的具体章节,只要有显著的学科交叉特点,就符合模块化教学设计的要求。例如本研究选取了深龋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既有相对独立的知识要点和技能要求,又有较强关联性的内容。创新之处就在于充分融合了基础与临床,涵盖了理论与技能。 3.4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 该模式涉及基础与临床多个学科的教学,因此需要组建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以核心课程教师为主,进行定期的教学会议和集体备课,针对不同教学模块进行不同的教案设计,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反馈。参与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通晓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知识,能够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学后的评估发现,教师的前期工作量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法,包括案例选择、课程内容设计、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在教学实施中也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用于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讨论的及时引导、结果的针对性评价。对于教师来说,既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所以,如何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学团队是后期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 该课程模式的优点在于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我们希望通过循序渐进的改革,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节约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的目的。 作者:胡建 章非敏 李谨 孙亚洲 顾卫平 马骏驰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技术实训教学探索:口腔医学教育中网络教学的意义 1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1.1口腔医学网络课程建设 口腔医学网络课程建设主要是将各种教学资源放在网络上供学生学习,教学资源主要有教师授课录像、课程标准、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实习指导书、电子案历、各教学单元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等。学生通过网络联入到课程中心,选择课程进行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讨论。可以进行网上考试,自动出卷,自动评分。教师利用BBS论坛、QQ等进行作业布置与批改,回答学生问题,使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测试与评价都通过网络进行。 1.2口腔I薹学网络实验室建设 口腔医学网络实验室主要配备口腔仿真模拟系统、多媒体演示交流系统、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口腔仿真模拟系统是一套能够模拟真实临床,辅助进入临床前操作教学的口腔专业教学工具,其仿真设计缩小了实验室和临床之间的差距。口腔仿真模拟系统中综合治疗机完全根据临床实际配置,其中快慢手机、光源、喷水冷却、吸唾系统、面板控制、椅位调节等也完全模拟临床,模型牙齿的材质与天然牙齿具有近似的硬度和密度,能给予学员操作时最大程度的逼真感;面罩装置模拟了人体口腔周围软组织环境,有助于学生掌握支点选择、口镜的使用要点。 多媒体演示交流系统主要由教学电脑、控制面板、口腔内窥镜等组成,教师通过教学电脑播放多媒体课件,通过口腔内窥镜抓拍口腔制备的牙体、洞型等近距离的图像,学生仿真头模旁配备的计算机,可接受教师教学电脑传送来的图像、信息,教师还能够直接监控学生的电脑屏幕。控制面板主要控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如图像发送、呼叫等,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呼叫按钮,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教学交流。局域网络监控系统,通过教室上方安置的摄像头,教师可观察实验室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学生的整个操作过程都能作为视频资料保存下来以供回顾,最后可以进行实践操作评价。 2网络教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2.1网络教学使口腔l薹学理论锞教学生动化 网络教学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使口腔理论课教学成为集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的教学In,将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抽象内容及复杂的变化过程,通过局部放大、动态模拟等方式,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变为具体,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口腔医学是重实践操作和形象化的学科,以往教师单纯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即板书、挂图、幻灯片等授课,学生由于理解力的限制,大部分感觉抽象难懂。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通过口腔多媒体课件,能够观察大量的临床病例照片、录像、动画,弥补了目前临床见习课时少、罕见病例难以见到的不足,帮助学生将临床与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为以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网络教学使口腔医学实验课教学真实化 学生通过进入临床前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了口腔医疗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后,需要进一步强化训练类似临床实际的治疗工作。传统的实验课一般采用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观看的示教模式,但由于口腔操作范围小,学生视线受到手及头的阻挡,观看视野有限,难以全面掌握实验操作的要点和难点。在网络教学条件下,口腔医学专业实训可借助仿真模拟系统配备的口腔内窥镜与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将教师操作过程进行直播,使每位学生都能清楚地看见教师在仿头模上的操作。如在牙体牙髓课程教学中通过内置摄像头将牙体根管预备的正确操作步骤传给学生观看。在口腔修复学课程教学中利用肩台制备评估系统掌握肩台预备操作要点。网络教学环境下还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CAD软件,将牙体洞型制备等口腔操作过程通过三维重建、动画播放给学生观看。 2.3网络教学使教学资源利用充分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医学院校普遍扩招,但投入的教育经费又严重不足,有限的教学资源如何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每一位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为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下颌阻生牙的拔除手术是口腔医学生实训的一个重点,但30多名学生围在一个狭小的门诊病房中,既不符合口腔外科无菌的原则,也不能让学生看清楚,而网络教学可以通过录像在互联网上反复播放手术的现况,给同学们展现最直接的手术场景,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而且解决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资源无校界和国界,从网上可以部分获取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利用充分化闭。网络教学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使教学更开放。只要有网络,学生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2.4网络教学使教学方式互动化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少,学生对一些没有搞懂的疑难点,很少有机会向教师请教,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很少,而网络教学可以实现真正不见面的互动教学,学生在学完一个教学内容后,对一些没有搞懂的知识,可以通过BBS论坛、QQ即时和教师联系,增加了师生的教学交流,从而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中,通过实验室教学网络,在口腔仿真模拟系统的装置旁配备一台接人了因特网的电脑,教师的示范操作可以传送到所有学生的工作台上去;学生随时都可以通过呼叫按钮提出问题,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呼叫按钮,实现教师与学生间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交流,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帮助时,可以通过按“帮助”键和教师联系;教师通过摄像头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监控,及时纠正学生不当的操作,这样的网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13]。 3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网络信息技术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师生可以进行更广泛的交流,教育变得更加民主开放。网络教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它必将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医学教育中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但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i41。相反,网络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扮演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角色,其重要作用无法替代。在使用网络教学中主要存在下面问题及不足。 3.1教师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质量高标准的网络实验室教学需要教师对实验室网络设备的熟练操作,现代化的设备和软件需要对教师进行整体培训。因此,网络教学要求教师主动积极地接受新观念,学习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技术,依据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开发新技术,探讨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进行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应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2人文素养教育有待进一步强化 网络教学虽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但它的一些特点与优势也注定了它的不足,特别是在人文教育和性情陶冶方面有着先天的缺陷i51,学生和教师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法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生更多的是知识的获得者,而得不到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时必须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如面授答疑、临床见习、案例讨论、标准化病人的引入、心理辅导等进行教学。 3.3教育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 稳定的网络运行是整个网络实验室教学顺利进行的坚实保证,网络硬件建设应作为口腔网络实验室重点投资对象。建设一个高标准的口腔网络实验室需要很大一笔投入;目前国内使用的口腔仿真模拟系统配套耗材、模型等依赖进口,而且许多模型属于一次性使用,教学成本较高,在发达国家口腔医学教育被普遍认同为精英教育,模拟实验教学多数需要学生额外付费,国内口腔医学教育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搞好网络化的教学是每个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口腔医学技术实训教学探索:任务驱动教学在口腔医学技术的应用 [摘要]口腔医学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构建“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明确课程目标,充实教学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基本理论及优势的基础上,阐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现状,进而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任务驱动教学;应用 在现代口腔医学不断进步的形势下,人们对牙齿美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口腔医学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义齿加工企业越来越多,致使口腔技师人才紧缺。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讲解较多,动手操作较少,导致学生毕业上岗后无法满足实际要求。所以,必须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有效调整教学方法,使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符合国家教育要求,也可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突破口,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及优势 (一)基本理论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任务组织教学,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以参与、互动、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力,利用现有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感知与认识,让学生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与创造空间,以此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以任务为中心,通过分解与实践教学任务,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动手操作能力,是一种值得全面借鉴与推广的教学方法。 (二)优势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强调以扎实的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操作能力,以此为义齿加工企业提供优秀的口腔修复技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更加侧重实际操作,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让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听讲,必然导致学生无法跟上教师思路,或因想象不出实际操作情况而产生厌烦心理。而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可有效解决这一不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全口义齿工艺技术排牙方法的讲解中,教师可设定本节课任务,这样在学生学完有关理论知识与查阅有关资料后就不再单纯地被动学习,而会产生完成任务的紧迫感,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与激励下完成本节课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2.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在每节课前设计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一切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均围绕此目标展开,这样,教师教学思路会非常清晰,学生学习目的也比较明确。比如,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卡环弯制的讲解中,教师设计教学目标为掌握常用卡环的弯制、铸造工艺技术,那么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均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突出了教学重点与难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定,可加强知识整合,以此完成设定的任务。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强的学科,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现阶段,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专业课程设置和实际需求不相符的情况 。所以,一定要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应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以“够用、必需”为度。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根据工作任务开展的教学活动,非常适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的具体应用 (一)确定教学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其核心主旨就是师生共同完成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并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在各项任务中融入大纲知识点。同时,必须保证任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综合性及可操作性。通过任务达成,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主要内容及基本技能。此外,还要保证任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为学生提供创造、创新的机会,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准,实现教学和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衔接。 (二)教学实施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就是探究式学习过程,学生一直处在积极学习状态,每位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理解任务,进而利用现有知识与经验进行解决。与此同时,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以此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欲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进取、独立精神。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任务驱动教学中,应先在技师协助下明确教学任务模块,并将其和教学任务、生产实习相结合。在执行任务时,学生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明确自身角色,并站在角色立场考虑问题,体验工作艰辛,以此挖掘个人潜能与创造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担任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即将与此项任务有关的理论知识依次展现在学生眼前,加深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课后,教师可收集临床病例模型,让学生进行实训操作,制作修复体,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教学和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衔接。 (三)教学成果考核 在传统教学中,考核方式主要为一次性期末考试,未重视对学生平时课堂学习情况及实践技能学习的考核,导致多数学生只是考前突击复习,根本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此种考核方式较为片面,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改革的需求。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考核主要是以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情况及成果为依据,以此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发现自身不足,吸取他人优势,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考核成绩主要由学生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组成,从而全面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保证及注意事项 (一)实施保证 要想保证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序实施,就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增强教师“双师”素质。因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起步较晚,大部分教师均毕业于口腔医学专业,而不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其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但操作经验与技能不足,而临床技师尽管具有操作经验与技能,但教学能力有限。所以,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达成校企人员双向互动,进而实现教师具有“双师”素质。 (二)注意事项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时候,应对以下几点内容予以注意:(1)注意课前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之前,教师应对课堂教学任务框架予以设计,对每个环节的实施效果了然于胸,进而确保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有序进行。(2)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尽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口腔修复技师,更侧重实践操作,但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盲目进行实践操作,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口腔修复技师。(3)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在设置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现有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以此设置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任务,而不要将教学任务设置得太过容易或者难度过大,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4)灵活运用。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尽管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效果良好,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可能对部分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全,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综上所述,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衔接。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培训,使其达到教学要求,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 作者:胡洁 唐岳鹏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口腔医学技术实训教学探索:口腔医学专业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要求口腔医学专科生重点掌握;作为口腔医学中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其临床实践技能也是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因此,口腔修复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结合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口腔医学专业的资源设施和学生学情,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对《口腔修复学》进行课程改革,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改革初探 一、课程的定位 《口腔修复学》是高职院校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各专科口腔课程和从事临床口腔修复工作的基础,并且还是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口腔修复学》是以培养学生运用口腔修复理论知识和基本修复操作技能来诊断和治疗口腔颌面部各种缺损和畸形为目的的一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该课程是以基础医学、口腔基础医学、循证医学、口腔临床医学、材料学、工艺学、工程技术学以及美学等为基础的专门学科,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临床和修复体制作技能,才能对各类畸形和缺损做出诊断,合理的设计并精确的制作各种修复体,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修复治疗。是口腔医学生将来进入临床行医的必要知识结构和技能。本课程在培养目标上主要体现为:一是素质目标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具备认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关爱生命,同时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学会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和互相合作关系,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二是知识目标方面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固定义齿、可摘局部义齿、种植义齿和全口活动义齿修复的适应证、临床注意事项以及具体修复方法,熟悉各类修复体制作的技术工艺流程,了解颌面部缺损、牙周疾病、咬合病与颞下颌关节疾病的相关修复治疗选择;三是能力目标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学会分析病因,进行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一是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口腔修复学主要学习牙体缺损的修复、牙列缺损的固定修复和可摘修复,要求掌握各种修复体的适应证、临床注意事项、牙体预备方法和修复体制作方法等,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基本能形成清晰思路,但是随着所学的修复体种类越来越多,虽然采用了对比学习法,但学生普遍存在思维混乱、方案选择不当的现象,折射了学生基本理论掌握不牢的现状;[2]二是,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目前的口腔修复学实训主要是临床操作性实训,学生没有认真思考,只是单纯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操作,没有形成整体的思路,在有差异的项目中不能积极地动脑,对各种修复体制备方法缺乏主动对比差异,导致学生在临床上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3]因此,为加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口腔修复学这门课程真正发挥实用,现就口腔修复学课程改革作一探讨。[4] 三、改革的措施 综合考虑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的学生学情、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及《口腔修复学》课程的特点:一是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口腔修复学是与临床结合紧密且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人们将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口腔修复学的理论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研究发现,案例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照试验的结果显示为:案例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效果。更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灵活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等,取得了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成效,学生普遍表示更喜欢这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提供的临床病例很关键,是否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科学性,是否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病例。针对病例提出问题,教师要反复推敲,仔细斟酌,问题的设置着重于问题的综合分析、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设计问题的排列要有一定的次序,合乎逻辑,形成一个有序递进的导向过程。例如牙体缺损的修复治疗方案的选择这一知识点,可以通过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损、不同缺损牙位、不同缺损范围和患者对修复体要求和修复后效果的多样性等的病例和相关问题的呈现,可以使学生依次学习到嵌体、部分冠、贴面、全冠以及桩核冠等各种修复方法;二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强化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调整多种教学方法的平衡点、侧重点。由知识“灌输”式教学向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转变。在教学中实现师生进行交流、对话、沟通来提高教学效果。由教师授业解惑教学向合作式教学转变。与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由传统的闭卷考试向多种考核方式转变,既要考查知识,又要考核能力;三是通过实训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临床基本操作手法的训练。开展以仿真头模操作为主的实训,通过在仿真头模上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尽快对各种医疗器械的性能认识熟悉,掌握各器械设备的正确的使用方法,在教师规范化示教及指导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实践中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克服学生畏难怕错不敢动手操作的心理;四是实行过程考评与期末考评结合的考评方法,实现临床应用能力的提升。过程考评主要包括考核学生在平时实训操作中体现的的职业素养、职业规范、实训课完成预备体的质量以及实验报告的书写完成情况,综合各项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评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采用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重要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效果 通过对口腔修复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改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在临床进行口腔修复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人们还将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规格口腔医生进一步深化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 作者:黄珊 口腔医学技术实训教学探索:口腔医学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与实践 摘要:通过早接触临床让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尽早体会口腔医生角色,了解今后要从事职业的具体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本文重点探讨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早接触临床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期望通过改革临床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认可度,增强临床教学效果。 关键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早接触临床 口腔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口腔医学专业专科生大多在社区、乡镇卫生院、口腔诊所就业,不但要求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强,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口腔疾病患者。口腔医学专业专科学制短,一般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医院临床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学习口腔医学专业基础理论,接触临床的机会非常少,学生普遍反映对将来要从事的口腔医生这个职业认识模糊,学习兴趣不大。另外,部分教师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对临床案例介绍很少,很多学生感觉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枯燥,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课程内容存在困难。为解决当前教学模式与学生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提出了早接触临床的教学方式[1,2]。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在医学生大一、大二学习期间就采用不同形式的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早接触临床是国际上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大多数学者认为其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更加有效地将医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3,4]。近年来,我院针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实施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1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1.1加强专业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在目前“2+1”人才培养模式下,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第一年主要接受通识教育,学习英语、计算机、“两课”、少量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如人体结构学、人体形态学),基本不接触口腔专业知识,很多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没有概念,对当初报考口腔医学专业感到茫然,甚至产生悔意,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认可度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等。对于一个没有真实接触过的临床病例,学生很难通过枯燥而深奥的书本知识进行正确理解,口腔疾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案非常抽象,教师的反复灌输有时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使他们在真实的口腔医疗环境中体会到角色的转变,进而产生职业神圣感、荣誉感,通过接触临床病例,学生体会到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产生学习兴趣,认识到只有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适应课堂,才能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如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拔牙过程,体会患者对拔牙的恐惧、医生的熟练操作,会迅速让学生对将来要学习的牙槽外科产生兴趣;还可以生活中常见的急性牙疼为例,适时介绍急性牙髓炎的基本特点,如夜间疼、自发疼;通过早接触牙齿根管治疗,让学生对以后的牙体牙髓课程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强化医患沟通技能,树立医者仁心理念 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下,早接触临床有助于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职业爱心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带教教师应借助早接触临床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和患者交朋友,培养其医患沟通能力,如让学生询问患者的患病经过,学会采集病史,患者对疾病的咨询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本知识,从而作出正确的解答。早接触临床会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培养。早接触临床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过渡阶段,以前实习中,我们发现学生初次面对患者时非常紧张,不知所措,患者也会对其产生不信任感,拒绝实习生的治疗,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下一次接诊患者时就会更加不自信,从而导致恶性循坏。早接触临床有助于学生消除胆怯、恐惧心理,尽快适应角色转变,从容自信地面对患者。 2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2.1“项目导向式”早接触临床 在安排早接触临床时,由于学生仅学过基础课程,对口腔疾病的了解很多来自电视、网络及周围朋友或自己的患病经历,如龋齿、牙疼、牙龈出血等。因此,我们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如拔牙、根管治疗、牙外伤处理,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生组成不同的兴趣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专业教师带领,不同时间点安排不同的口腔治疗项目让学生接触临床,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见习。如见习拔牙项目时,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以下问题:接诊时如何和患者沟通?为什么要拔除患牙?能不能不拔?是牙疼患者要求拔除还是其他原因?拔牙要准备哪些器械?术后要注意哪些事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接触临床,就会避免盲目见习,效果也会好很多。早接触临床过程中,始终以“项目导向式”安排学生见习,既可以集中安排,也鼓励学生在周末或寒暑假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接触临床。 2.2“学生传帮式”早接触临床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选拔部分优秀的高年级实习生作为教员,学生之间开展传帮带教学。学生之间共同语言较多,沟通较容易,高年级学生的实习经验和体会对低年级学生有很好的帮助,能够避免或减少后者犯同样的错误。如上颌第一前磨牙在拔牙过程中非常容易断根,初学者不易掌握要点和技巧。高年级学生会把他们拔牙过程中的体会讲给低年级学生听,低年级学生在以后实习时就会更加注意;同时高年级学生自信而熟练地接诊患者会对低年级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学生教员带教更能活跃教学气氛,学生少了在教师面前的紧张感。“学生传帮式”早接触临床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实现在快乐中学习。 2.3“教师示范式”早接触临床 早接触临床质量的好坏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很大的影响。带教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带教教师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方式、手术操作习惯等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早接触临床的带教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医师,某种程度上还是导师,因此,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带教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相反,一个不称职的带教教师将会给学生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直接影响后者专业认可度以及职业热情,对其今后的从医之路也会起到负面作用。在安排学生早接触临床时,我们一般选择技术过硬、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作为带教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积极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早接触临床中,教师要学会引导而不是替代,帮助学生将前期所学基础课程融入具体临床医疗实践中,适时提问,而不急于解答,让学生学会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如见习拔牙过程时,教师提问:拔牙后患者经常问什么时间修复患牙,如果你是医生该怎么回答?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拔牙创口的愈合过程等相关知识。 2.4“医患沟通式”早接触临床 在当今社会各种原因综合作用下,部分患者拒绝示范治疗,甚至会拒绝实习生治疗,新形势下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使学生临床学习的机会大大减少。国家卫计委为规范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活动管理,保护医学生的合法实习权和患者的知情权,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制定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实习医师必须先声明自己的实习医师身份,取得患者同意,才能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5]。医患沟通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医学生必须重视并掌握,当前大多数医学生对医患沟通技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患者的病情,忽视了患者心理与情感的需求[6]。在早接触临床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尊重患者、医患关系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应在教学安排方面自学生入学时就开设医患沟通艺术等课程,加强教育;带教教师尽量选择能配合的患者作为学习对象,事前向患者说明,取得患者同意,避免产生医患矛盾。如果患者不希望太多学生围观,带教教师可减少参与的学生数量,尽量避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等负面影响。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和患者交流沟通,初步培养其医疗实践中的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 3结论 在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早接触真实的口腔医疗环境,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明确认识,提高专业认可度,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早接触临床教学安排中,可以采取上述4种措施。另外,要特别重视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加强学生对医患矛盾现状的认识,让学生获得更多与患者交流的机会,提高自信心,为后期专业课程学习及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何伟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全球结核病流行病学特征的突出变化是患病率高峰向老年人群推移,老年肺结核病已成为全社会急需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例数居全球第三位,也是27个耐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2]。由于耐多药肺结核病具有痰菌阴转慢、传染期长、诊断、治疗、管理技术复杂、治疗费用高、治疗成功率低及不良反应多等特点[3],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使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的结核病控制工作更艰难而复杂。耐多药结核病(MDR-TB)和广泛耐药结核病的扩散使结核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控制形势更加严峻[4-5]。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在中国估计每年MDR-TB新发约7.3万例[6]。2010年全国第五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肺结核病患者的48.8%[7]。为更好了解本地区老年耐药结核病患者分枝杆菌的耐药变化及结核病患者诊治情况,现对2019年10月—2020年6月本院老年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选择 2019年10月—2020年6月在哈尔滨市胸科医院住院的老年耐药结核患者20例(≥60岁)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病例的各项临床资料,主要以痰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的结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调查与分析。老年耐药结核患者初治9例,复治11例。年龄60~81岁,中位年龄65.10岁。 1.2方法根据 《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9)》,单耐药结核病(MR-TB)结核病患者感染的结核分支杆菌(MTB)经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DST)证实仅对1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多耐药结核病(PDR-TB,DST证实对1种以上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但不包括同时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耐多药结核病(MDR-TB,DST证实至少同时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8]。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方法采用BACTECMGIT960系统常规方法。药敏试验采用珠海银科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分枝杆菌药敏罗氏培养基(培养法)和分枝杆菌液体药敏试剂盒(微孔板法)检测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16种药物敏感性。耐药基因检测使用美国赛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GeneXpert-16,MTB/RIF检测试剂盒(美国Cepheid公司)和TC-96/G/H(b)基因扩增仪、combi-H12型恒温杂交仪,基因芯片试剂盒(亚能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对老年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期间各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与回顾,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各项检测情况及不良反应等。 2结果 2.1老年耐药结核患者性别和年龄情况 20例老年结耐药核患者中男14例,72岁1例,60~69岁13例(65.00%);女6例,≥80岁1例,60~69岁5例。男性患者例数明显多于女性。年龄60~69岁18例,其中男13例(72.22%),女5例(27.78%)。 2.2初治和复制老年结核患者不同耐药类型分布情况 初治患者中单耐药率为44.44%(4/9),多耐药率为22.22%(2/9),耐多药率为33.33%(3/9)。复治患者单耐药率为0(0/11),多耐药率为36.36%(4/11),耐多药率为63.64%(7/11)。总耐药顺位为利福平(85.00%,17/20)>异烟肼(65.00%,13/20)>链霉素(40.00%,8/20)。初治患者耐药顺位为利福平(88.89%,8/9)>异烟肼(44.44%,4/9)>链霉素(22.22%,2/9)。复治患者耐药顺位为利福平(81.82%,9/11)=异烟肼(81.82%,9/11)>链霉素(54.55%,6/11)。老年患者对二线药物的耐药前2位分别为左氧氟沙星、丙硫异烟胺。一线药物乙胺丁醇及二线注射药物对氨基水杨酸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 2.3老年耐药结核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20例老年耐药结核患者中出现肝功异常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3/20);尿酸升高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3/20);胃肠道症状1例,恶心、呕吐1例,发热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5.00%(1/20),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5.00%(9/20)。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0例老年耐药结核患者中男14例(70.00%),女6例(30.00%);年龄60~69岁18例(90.00%),其中男13例(72.22%),女5例(27.78%),男性患者例数明显多于女性。说明老年男性比女性更易患耐药结核病,与相关研究[9-10]结果基本一致。本地区老年耐药结核患者主要是男性,这可能与男性社会活动多、吸烟、饮酒、熬夜、不良卫生习惯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对自身健康不重视等原因有关。本地区初治患者单耐药率高于复治患者,多耐药率和耐多药率低于复治患者,复治患者耐药率高于初治患者,与过往的耐药情况相同[11]。总耐药顺位分别为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初治患者耐药顺位和总耐药顺位一致。复治患者耐药顺位为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各药耐药率较初治明显增高。一线核心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率最高,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2-13]。分析可能原因是与一线抗肺结核药物的临床使用率高有关。目前,全球的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成功率仅为54%,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公共卫生危机[14]。本地区20例老年耐药结核患者出现肝功异常和尿酸升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5.00%(6/20),高于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发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5.00%(9/20),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考虑主要原因为,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均可引起肝功异常,吡嗪酰胺可引起尿酸升高。利福平为一线核心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很少发生耐药,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利福平耐药率高于异烟肼和链霉素,乙胺丁醇的耐药率较低。老年耐药结核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的耐药和不良反应情况。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哈尔滨市老年耐药结核患者现况,复治患者多耐药率和耐多药率明显高于初治病例,临床治疗更加困难。多耐药和耐多药两种耐药类型的结核病治疗难度大、费用高。结核病患者的治疗分为初治和复治,复治结核指初治失败或再次复发或治疗不规则的。据研究报道显示,服用药物种类越多,服药次数越多,方法越复杂,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就越差,易产生耐药性[15]。耐药结核病是由于部分患者对疾病认知水平较低,容易出现自行停药或者不规律服药现象,还有部分患者可能由于经济原因被迫间断治疗甚至中断治疗引起[16-17]。老年肺结核患者由于用药依从性差、吸烟及合并糖尿病等原因较易出现耐药[18]。因此,在结核病治疗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尽力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规范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提高初治治愈率,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结核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目前个体化疗方案和服药管理是耐药结核患者良好治疗转归的关键[19-20]。二线注射药物是WHO耐药指南中耐多药方案的核心药物,同时乙胺丁醇也是推荐使用药物[21]。掌握老年耐药结核病患者的耐药及不良反应情况,不仅有利于结核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更有利于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保证治疗效果及减少耐药菌株的传播。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量有限,可能存在选择偏倚。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李晓贞.老年肺结核病的诊治现状及进展[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3):183-185.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6.33.183. [2]陈伟,夏愔愔,李涛,等.2015年全球及中国结核病疫情形势分析[J].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2016,5(1):32-36.DOI:10.3969/j.issn.2095-3755.2016.01.010. [3]丁晓艳,许卫国,竺丽梅,等.175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转归情况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4,36(4):238-243.DOI:10.3969/j.issn.1000-6621.2014.04.003. [4]LangeC,AlghamdiWA,Al-ShaerMH,etal.Perspectivesforperson-alizedtherapyforpatientswithmulti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J].JInternMed,2018.DOI:10.1111/joim.12780. [5]ZielonkaTM.Epidemiologicalsituationoftuberculosisinthewordbasedonareportof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3[J].PrzeglEpidemiol,2015,69(4):351-353. [6]WorldHealthOrganization.Globaltubercuolsisreport2017[M].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7. [7]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12,34(8):485-508. [8]中国防痨协会.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9)[J].中国防痨杂志,2019,41(10):1025-1073. [9]王巧智,龚德华.结核病疫惰现状和控制策略[J].实用预防医学,2017,24(3):257-259,351. [10]余云芳,张谨,余枫华,等.2014—2015年宜昌市新患者结核分支杆菌基因突变及耐药情况[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7,28(2):52-55. [11]范常龙,王博,纪滨英.105例肺结核痰结核菌耐药情况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4(4):850-851. [12]吴茜,刘蓉,吴琦.天津地区296例老年肺结核住院患者耐药状况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0,29(10):811-813. [13]林明贵,张广宇,李燕峰,等.老年耐药肺结核的结核杆菌药敏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1,10(2):107-109.DOI:10.3969/j.issn.1671-5403.2011.02.005. [14]CamineroJA,ScardigliA.Theeconomicburdenofmulti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J].IntJTubercLungDis,2018,22(8):831-832.DOI:10.5588/ijtld.18.0408. [15]李艳红,吴江.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9):593-596.DOI:10.3969/j.issn.1671-9638.2015.09.004. [16]万东勇,胡永芳,陈天刚.影响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2):3309-3310,3312.DOI:10.3969/j.issn.1672-9455.2017.22.011. [17]毕科研.肺结核患者血清维生素A、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及其对耐药性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6,56(12):67-69. [18]张佳香.中老年肺结核患者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8,35(12):928-930. [19]邱蕾,王剑,杜斐斐,等.96例耐药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结果分析[J].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2017,6(1):57-60. [20]宋涛,曾华志,梁志强,等.耐多药肺结核服药管理模式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研究[J].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2017,6(2):148-152.DOI:10.3969/j.issn.2095-3755.2017.02.016. [21]WorldHealthOrgnization.WHOtreatmentguidelinesfor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2016update).WHO/HTM/TB/2016.04[M].Geneva:WHO,2016. 作者:范常龙 肖凤 李秀萍 包钰涵 单位:哈尔滨市胸科医院药剂科
一、相关概念及背景介绍 绩效工资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Merit pay)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Appraisal related pay),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单位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绩效工资由四部份组成:基本工资,年龄工资,岗位工资,奖励工资。教师绩效工资是根据教师的教学效率而发放的工资。经国务院同意,自2009年1月1日起,首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政策。这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教师的亲切关怀。对于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书育人事业,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具有重大意义。 二、民办学校教师绩效工资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薪酬缺乏外部竞争力 薪酬水平是决定学校外部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外部竞争力又体现出外部公平,薪酬的竞争力和外部公平是诊断薪酬制度的重要指标。目前,薪酬水平总体上缺乏竞争力。据调研,各类各级人员工资与同地区公办高职院校同类人员相比年收入要少1-2万元。由于薪酬偏低导致人才严重流失,薪酬待遇缺乏吸引力,较难吸引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同时,也影响在职民办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薪酬内部缺乏公平性 内部公平性是检验薪酬制度的另一指标。近年来民办学校不断进行薪酬改革,但在工资结构中基本上没有引入绩效工资,没有使教职工与学校的发展形成“同呼吸、共命运”的态势。目前薪酬更多的是采用以职务、职称和学历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依据教职工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责任、工龄、校龄、学历、职称等来设计薪酬,既没有突出岗位的要求,也没有考虑个人绩效,这种模式只是针对岗位特点设计的,没有把教职工个人贡献对薪酬的影响考虑进去。由于这种薪酬模式的单一性,导致了教职工收入分配中普遍存在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同时,学校内部发放的各类津贴不能根据不同岗位、不同专业情况合理拉开差距档次,存在动态薪酬差距比较小等现象。这使得一些表现优秀的教职工在薪酬上没有得到肯定和激励,影响工作热情。 (三)薪酬结构欠缺合理性 薪酬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和工作的积极性。作为个人劳动的回报,薪酬包括工资、津贴、奖金、福利四个方面,这其中又有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报酬。经济报酬包括传统的工资、奖金、津贴和福利,缺少了教工最需要的自主福利和非经济报酬,薪酬结构欠缺合理性。不可否认,工资、奖金对教职工具有较大吸引力,但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这远远不够,他们更需要在工作中得到心理或物质环境上的满足感。如良好的人际环境、弹性的工作、明确的职责、工作的自主性等非经济薪酬也是他们所需要的。 (四)薪酬增长的唯职务(职称)性与团队精神的缺失 由于学校对教职工定的基本工资唯职务、职称和最高学历获得相应的薪酬的特点,这样的现实情况使得教职工更加关注个人的提升,难以引导教职工之间很好地进行团队合作和知识共享,缺乏积极的团队精神,减少了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综上可知,民办学校现行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改革现行的工资分配制度,构建合理的薪酬制度,打破按统一的工资标准发放工资的形式,建立起以职位工资为基础,突出能力工资和绩效工资的薪酬模式,为高校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实现学校与教师个人双向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保证人事制度改革目标的实现,可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 三、加强民办教师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制定绩效工资薪酬管理的原则 尊重规律、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特点。以德为先,注重实绩。完善绩效考核内容,把师德放在首位,注重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实际表现和贡献。激励先进,促进发展。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客观公正,简便易行。坚持实事求是、民主公开,科学合理、程序规范,讲求实效、力戒繁琐。 (二)提升民办教师绩效薪酬水平的外部竞争力 作为民办学校师资管理部门,应该广泛开展同行业、同地区的薪酬市场调查,从其他民办学校以及同地区公办学校处获取有价值的劳动力薪酬调查信息,以为为借鉴、为标准,结合自身学校情况、对教职工的吸引和激励程度、财务支付的能力等方面,制定不低于同地区同行业薪酬平均水平的工资体系,并依据学校发展情况不断修正完善。这样才能保证薪酬对于教师的吸引力,防止由于低薪酬引发优秀教师的流失。 (三)保证绩效薪酬结构的内部公平性 在民办学校的内部管理中,绩效薪酬的对内公平合理性是保证学校良性平稳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教师技能等级、职位高低、岗位职责以及贡献大小,制定标准统一、逻辑严密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号入座、量化考核,考核与绩效薪酬相结合,同时长短激励相结合、风险收入固定收入相结合的原则上,设计突出奖励能力、业绩与贡献的薪酬制度,真正做到奖勤罚懒,促进争优。 (四)多种薪酬奖励形式相结合 民办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费收人,但学费已经没有多少上涨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通过各种途径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例如,可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承担企业课题,举办各种培训班,开展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等等,只有经费得以增加,教师的薪酬才有提升的可能。另外为了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也可在薪酬组成中加入自主奖金和自主福利。奖金发放的额度可与学校的经营情况直接挂钩,让所有教师关心学校的发展。自主福利如:建立学术休假制度,让教职工有时间搞科研;制定继续教育管理办法,让教职工获得进修、提高的机会;为关键人才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解决其后顾之忧等等。 (五)加大岗位津贴制度的改革 按照岗位的权重及奖励骨干的原则,制定岗位(职务)津贴。岗位津贴制度是一项重大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它旨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转换机制为核心,通过改革强化岗位,打破“铁饭碗”和平均主义“大锅饭”,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和充分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岗位津贴属于可变薪酬,直接与工作绩效挂钩的浮动薪酬,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激励性。同时还应该加大岗位津贴级差和等级,实现不同的岗位津贴能反映相应岗位的责任和义务,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民办学校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绩效薪酬结构的合理与完善对民办学校教师的行为和工作态度有重要影响,薪酬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最终是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和工作满意度。学校的管理者要用好薪酬管理——这个重要的“指挥棒”,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力资源价值,增强学校的竞争优势。
设备论文:关于进口成套设备如何规避风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内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成套设备进口也因此成明显增长态势,但是成套设备毕竟技术含量较高,因此成套设备进口与普通大宗货物进口相比较更为复杂。有意向进口单位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前期工作之后,交易双方要订立成套设备进口合同。成套设备进口合同是对合同双方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起草、谈判及订立成套设备进口合同,对买方至关重要。成套设备进口合同中一般包括定义、合同范围、合同价格、支付、设计、保险、包装、标记、运输、交付、标准、检验、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安装、试车、性能考核、验收、保证、索赔、终止、不可抗力、保密、税费、争议解决等多个条款内容。本文就成套设备进口业务特点,从规避风险角度,粗谈合同范围和价格条款的相关问题及条款处理方法以及设备验收注意事项。 一、进口合同方面 合同范围,简单讲,就是买什么。是买方进口成套设备的基础性条款。成套设备进口不同于普通货物进口,通常由卖方在双方设计联络的基础上进行起草;设备提供则在卖方提供技术指导的基础上,由买方将卖方交付的设备进行安装、试车并进行性能考核;卖方对通过考核验收的设备还要承担一定期限的质量保证责任;同时,卖方要提供与设备相关的技术文件,有的进口成套设备需一并提供一定数量或期限的专用工具或备品备件,有的成套设备进口还涉及专利和/或专有技术的许可等。这些,都应在合同范围条款中明确规定。在涉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复杂项目中,为确保进口设备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合同中必须明确卖方承诺其销售的成套设备不仅达到具体列出的技术指标,还要符合买方列出的全部功能需求。 需要特别提示的是,不能把成套设备进口合同的合同范围仅限定在设备本身。因为买方花的合同价格是针对整个成套设备的,不论在一个具体成套设备合同中是否涉及专利和/或专有技术许可,实际上,买方购买的成套设备都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具体表现在相关的设计、技术资料、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等方面,这些都是买方付费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组成部分,应全部在合同范围中明确为卖方的义务,并与合同价格条款进行呼应的规定,确保买方付费确实物有所值。 同时一定要明确合同设备的价格术语。合同设备的价格如果是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价格,建议明确规定是按照班轮条件运抵卸货港且包括卸货费在内的cif价格。 总之,合同范围和合同价格条款是成套设备进口合同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内容,起到规范买卖双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作用。当然订立一个好的成套设备进口合同还需要有其他很多条款相配合,买方要买什么以及所付出的价款对应什么条件,一定要在合同中作明确规定,以有效维护买方的合法权益。 二、设备验收方面 做好进口成套设备的验收,是关系到买卖双方履行合同,维护国家权益,确保设备质量,及时安全投产的重要措施。必须加强检验、管好、用好;必须坚持“重合同、守信用”,“平等互利、友好协商”,“实事求是”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首先有进口成套设备的单位,必须在企业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组成精干的、懂业务的验收班子,全面负责落实引进设备的厂房场地及各项组织准备工作,以及设备接运、验收、安装、调试和索赔谈判等项工作。验收班子建立后,应及时报备所在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进行联系衔接。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是国家授权统一管理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的主管机关,对引进技术设备的验收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负责督促进口单位按照合同、标准、技术资料和技术规范,严格做好各项检验工作,并参与现场检验,具体了解检验工作和索赔谈判情况,把好对外出证索赔关。对重点引进项目,可联合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共同参加出国监造、预检验或监装。 其次凡外包装完整的设备,运回工厂后,应抓紧按合同规定进行开箱检验,开箱检验主要是检验到货的规格、数(重)量,及外观质量等。合同约定由买卖双方共同开箱检验的,进口单位应按检验计划及时通知卖方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来厂共同检验,做好检验原始记录。有不符合同约定的应做好会签,作为向卖方索赔的依据。不属共同开箱检验的到货,由进口单位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共同开箱检验,发现不符合同约定时,可在索赔有效期内出证向外提赔; 设备开箱检验后,应抓紧按合同约定安装、调试、运转(合同订明由外商负责安装调试的应予积极配合,并在安装调试过程中,认真做好记录。必要时进行会签)。安装运转后,如发现设备有缺陷,或由制造因素引起的质量问题,应在合同约定的品质保证期内报请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复验出证。 最后注意未经开箱检验的设备不准安装使用。为有利于分清责任,在品质保证期内,进口单位不得对设备进行任何技术改造。根据国家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拆验:①合同约定不能拆验的项目或部位,以及卖方铅封的技术专利;②拆验后不能恢复原有精度或易导致零部件损坏的项目或部件。 设备论文:分析医院医学设备管理研究 医学设备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我们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建立有效体制,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充分发挥了医学设备的效能,节约了医院经费及能源。 医学设备是医院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也是开展科技攻关、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应用到医学设备上,医学设备已日益成为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使医学设备能更好地发挥效能,同时节约医院经费及能源,如何管理好设备便成为医院的首要问题。 1医学设备的管理 1.1 合理采购 管理好医院的仪器设备,采购好设备是前提,是设备管理的首要因素。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与设备采购工作是一套不可分割的系统,只有把它们溶为一体,才能将有限的经费用到位,真正给医院设备管理起到先行作用,为医院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作出贡献。 临床技术人员根据检查项目的需要,制定仪器设备清单,设备采购人员在掌握市场的前提下制定采购计划,逐项采购,装备医院临床科室。在采购时与厂家或者商签订维修保养合同,可以更好地利用厂家的维修资源。另外在购置大型精密仪器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力量,依据大量的科技、市场信息资料,对各厂家产品的报价、技术指标、可靠性、售后服务及零件的配套供应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全方位地论证购置方案的科学与否,从而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购置方案。 1.2 建立设备档案 医院应建立设备台账,理清设备资源,将设备纳入管理渠道,设列账目分账管理。对每台仪器的品名、型号、规格、价格、设备分类号、机身序列号、生产厂家、供货单位、购进日期及领用人、现状、主要用途、附件数、存放地点等项目均要做到详细记录。对于大型仪器,设立专项管理,仪器说明书原件及相关资料送至医工科档案室存档。 仪器发生故障时,记录好仪器编号、发生时间、故障原因和维修情况。大型仪器安装到位开始,配备好仪器《使用和维修登记本》,使用人员随时记录仪器的使用时间、状态以及维修情况。另外仪器设备的论证、购置、验收、报废等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综合类文件材料由设备管理部门集中收集统一管理,及时整理后归档存储。这些文档都是医院的宝贵资料,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也是仪器设备维护检修的重要参考资料。不仅是管理仪器设备的依据,也是确定设备购置方案的重要参考环节。 1.3 培训和维护 医院的设备必须被正确合理地使用,才能让仪器良好地运作。为了能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仪器的故障,我们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操作人员接受相应的培训后,需掌握和了解相关设备的结构、原理、用途、溯源等方面的知识,遵守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正确地操作仪器设备。尤其是对精密贵重、大型、专项设备需经授权,指定专人操作使用,操作人员要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设备的合理使用,能有效降低故障,提高工作效率,更能保护设备,延长设备的使用期限。设备维护是仪器设备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需要做大量具体和艰苦细致的工作。维护保养是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最关键的就是经常地和定期地检查和保养。维护内容及计划可根据仪器设备的结构原理、安装使用情况、操作规程、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以及设备的使用情况等确定。例如医院实验室的超低温冰箱,过滤网需每月清洗或每一年更换,冰箱密封圈及门上的冰需每2月清除一次,按月查看风机运转情况,夏天更是需要查看环境温度,以免压缩机过热烧毁。其他的维护内容可以视不同的仪器设备而定,二氧化碳培养箱的加水换水,空气过滤器的更换。恒温水槽的定期放水换水,检查电源线是否破损,检查离心机、PCR等接地装置。检查电气安全与保护装置,灯光信号显示及报警装置;超级净化工作台一级、二级过滤器的更换,紫外线灯等定时更换等。脱水机也需定期清洗管路,更换内部试剂。 1.4 适度开放有偿共享 影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偏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经费投入、设备管理、仪器利用率等。医院一般设备利用率是比较高的,但大型设备的利用率不是很乐观。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是医院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探究课题。制定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收费标准,对内,实际消耗的费用由各个课题组根据使用情况来支付;对外,在大型设备满足本院使用的基础上,适度向本院的协作医院、托管医院等开放,合理地收取费用,有偿地共享。既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满足了用户的医学科研需要,也能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增加一方面可以节省经费的投入,用于医院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养护大型仪器本身,对于设备管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结束语 医学设备在医院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医学设备的管理是一项具有综合性、专业性、技术性特点的系统工程,因此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地管理运作机制,才能够充分发挥实验仪器设备应有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 设备论文:农机田间试验的检测设备探究 农机产品进行试验鉴定时往往要密切关注农时,对于旋耕机、深松机、播种机等农机具要有适耕的田块;对于茶叶加工机械要有可用于加工的三级或以上的鲜叶;对于水稻、小麦、油菜、玉米、青饲料等收获机械要有适于收获的作物。因此,每年的春耕、三夏、三秋时节也是农机鉴定部门最繁忙的时候。以谷物收获机械为例,受作物季节性和目前申报支持推广目录时效性的影响,生产企业的鉴定工作多集中在6、7月份进行。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产企业,不耽误产品进入支持推广目录,鉴定机构即使有足够的检测人员,也要加班加点按季集中开展鉴定工作,而不能将农机产品的田间试验工作进行全年均衡,只因田间没有适收的作物,试验无从谈起。 农机产品进行试验鉴定时也要关注天气情况,对于犁、旋耕机、深松机、灭茬机等耕整地机械,满足土壤含水率在15%~25%之间的试验条件下才能进行性能检测;至于收获机械的检测,作物表面更不允许出现明水。如果遇到雨天,试验只能中止,要等晴好天气适时抢墒进行试验。农机产品进行试验鉴定时对于试验用田块都有具体的要求,对挑选的田块从长度、宽度,纵、横向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作物条件等方面着手考虑,只有田块和作物条件都满足了试验条件,才能进行正式的性能检测。以谷物收获机械为例,试验应选择长度75m以上,宽度25m以上的地块,当试验田块不规则或太小的情况下,即使作物的草谷比、籽粒含水率、成熟度、自然高度等方面都满足试验条件也无法进行试验。因此,能否找到适合的试验地有时也会束缚住试验。 通常情况下,农机产品的田间性能试验只需按试验条件做一季即可。但对于稻麦联合收割机的性能试验,水稻、小麦的田间试验都需进行检测。在6月份左右做完小麦的田间试验后,最快也要等到7、8月间的早稻成熟时才能进行水稻的田间试验。部分农机产品检测完田间性能试验后需尽快处理样品,尤其是稻麦、油菜收获机械。试验中及时清理出排草(杂)口处损失的籽粒和在出粮口处抽取样品等工作,试验后对于出粮口处样品也必须当天清选出杂质和破碎籽粒,否则封存的样品由于气温、含水率较高,1~2天内封样器内就会出现大量水珠甚至样品出现霉变现象。 田间试验检测设备的状况 投入数量大。由于农机产品的田间性能试验带有明显的季节性,为及时、高效完成试验鉴定任务,在检测人员保证的前提下,必须加大田间性能试验相关检测设备的投入量,其数量需基本维持在3~4套。 使用环境差。对需要进行田间试验的农机产品,仪器设备必然要经常带到检测现场。尤其在7、8月份的高温季节,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高温环境会使检测设备中电子产品的电阻、电感、电容等性能参数发生变化,不仅降低了仪器设备的寿命,而且会出现数据的零点漂移,甚至会影响到检测结论。 需携带方便。用于田间试验的检测设备需要一些小巧轻便、能快速测量的仪器,如气象监测仪、土壤紧实度仪、米麦水分测定仪、牧草稻草水分测试仪、精密声级计、钢卷尺、秒表、天子天平等,其中部分仪器用于验证田块、作物条件是否满足试验要求。如测定水稻、小麦等作物的籽粒、茎杆含水率时,除了水分测定仪直接测量外,也可以使用烘干法,但所用电热恒温干燥箱、光学读数分析天平等仪器要求在恒温环境下工作且不易携带。如果将样品带回试验室进行检测,一旦出现含水率不满足试验要求,则该次田间试验需要重做,农时不巧时,很可能会耽误一季。 需增加夹具。耕整地机械类有些技术指标(如牵引阻力、功率消耗等)需在田间作业时进行检测,所用检测仪器须安装在拖拉机和农机具之间。由于各类农机具和拖拉机配套时的联接方式千差万别,必须根据实际连接方式及尺寸为仪器加工专门的安装夹具。如在安装转速转矩测量仪测量旋耕机的功率消耗时,一方面因动力输出部分的花键轴有6键、8键,则要求转速转矩测量仪至少有两种规格的配合尺寸;另一方面因在拖拉机和其配套的旋耕机之间加装了测量仪器,则对于三点悬挂式连接方式应重新加工三个各加长20cm的悬挂臂。因此,单靠检测设备而不增加相应的夹具是不能进行正常的检测工作。 处理样品需要辅助设备。稻麦、油菜收获机械田间试验时,接取排草(杂)口处排出物,清选不少于1000g样品(每次试验至少取9个样品)中的杂质和破碎籽粒等工作多采用人工方法。因缺乏针对样品的有效设备,在25m测区内接取茎杆等物一般多超过50kg(喂入量4kg/s时,接取茎杆等杂物可达100kg以上),参加接样的人员至少需要6人,尤其在小麦收获机械向7~10kg/s的大喂入量方向发展时,接样人员需要更多,接样也更加困难。而在处理小样中的杂质和破碎时,完全依赖自制设备很难达到对样品的处理要求,多采用自制设备加人工方式完成。在缺少处理样品的有效辅助设备的现状下,要想尽快、及时处理好样品,只能费工费时了。 综上所述,农机产品田间性能试验所需的检测设备在使用的时间、频率、环境、可靠性等方面不同于试验室里的专用仪器,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为保障鉴定工作高效、优质地服务生产企业,提高检测(鉴定)报告的质量,现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宣传,争取财政支持。农机产品田间性能试验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按鉴定机构承担项目所需检测设备的一台(套)来配置,显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鉴定机构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积极和财政部门沟通,让社会了解、理解鉴定工作中田间性能试验如同现在的“三夏”、“三秋”工作一样紧迫,不能抢抓农时做完田间试验,直接耽误产品进入支持推广目录一年,直接影响生产企业来年的市场占有率。鉴定机构只有加大田间性能试验检测设备的投入量,才能满足检测设备在“农忙”季节成倍增加的需求量;鉴定机构只有加大宣传,使财政部门理解增加同种类检测设备的必要性并加大对鉴定机构购买检测设备的预算。 2)关注农机,加大检测设备的研发力度。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持续影响下,在农机农艺不断融合下,新机型不断涌现,农机产品也在向高端发展。原有的检测设备可能已跟不上快速发展的高新产品,让检测设备的专业生产企业关注农机,促进检测设备与农机产品的有效结合,生产出更多高精度、易安装、易携带、易操作的仪器设备。 3)增加校准,确保检测设备运行状态正常。田间性能试验的某些仪器设备由于经常携带运输到检测现场,使用频率高,使用环境差,容易产生数据漂移,单纯靠周期性检定/校准不能保证仪器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需增加检定/校准的次数或通过同类仪器设备间的比对试验,并根据检定/校准结果,在检测设备上贴合格(绿色)、准用(黄色)、停用(红色)的三色状态标识以避免误用,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4)做好加工,弥补检测设备联接上的短板。鉴定机构通过自办加工厂或确定定点加工企业,根据农机产品联结方式的多样性,加工出与检测设备匹配的各类夹具,努力提升自身田间试验中关键项目的承检能力。 设备论文:电气设备及其接地装置的运行维护探讨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出现用电事故,究其主要原因,大多是因为人们不重视电气设备接地装置的运行和维护,所以有必要进行探讨以引起人们的警觉。 关键字:电气设备 接地装置 维护 一、使用维护电气设备中的误区(以农机为例) 1.“电枢”与“磁场”接线柱接反了。三联调节器“电枢”与“磁场”接线柱,应分别接至发电机“电枢”与“磁场”接线柱。若粗心大意把这两根线接反了,则会因发电机的输出电流将通过1Ω电阻构成回路,因电流过大被烧毁。 2.损坏的二极管继续使用。当发现硅整流发电机不发电或充电电流很小时,可能是由于二极管的损坏而引起的,查清后应立即更换,如继续使用,将会引起定子绕组一相或两相烧毁。 3.未按季节温度变化调整电解液。这样会使蓄电池极板不能在最佳比重的电解液内工作,将大大缩短其使用寿命。另外,在冬季还容易造成电解液结冰而胀坏蓄电池。 4.硅整流发电机安装蓄电池时不注意搭铁极性。这样做会因二极管的导通使蓄电池短路,使硅二极管迅速烧毁。所以安装蓄电池时必须正确分辩蓄电池的正负极桩,确认无误后才能连接。 5. 拆掉调节器与发电机的搭铁钱。机车电系均为单线制电路,所以不少驾驶员误认为发电机与调节器的搭铁连线可以省掉(利用机体作搭铁连线)。但机体上有油污、油漆等,发电机与调节器之间存在一定电阻,使通往调节器的两并联线圈的电流不能随发电机电压的升高而增大,造成截流器白金触点不能闭合和1Ω电阻烧毁而不充电。因此,不应拆掉调节器与发电机的搭铁线。 6.将调节器随便平装在机车上。不是按原来那样垂直安装,这将引起调节器白金触点因路面不平或机车振动而振动,影响发电质量与工作稳定。 7.充电时间过长。蓄电池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在充足电后,还继续充电,储存的电能不会增加,充电电流只是在电解水。长时间的过充电还会使极板活性物质脱落,加速蓄电池的自放电。 8.加入电池内的电解液过多或过少。加入单格电池的电解液应浸没极板10~15mm,这样就有足够的硫酸参加化学反应。若过多易外溢,腐蚀周围机件;过少,极板会裸露,这不但使蓄电池容量降低,且所露的极板会很快硫化。 9. 电解液过浓。有人认为电解液浓度大,参加电化学反应的离子多,会使蓄电池容量增大。实际上,太浓的电解液粘度增加,渗透速度降低,内阻增大,使蓄电池端电压下降,容量反而下降。过浓的电解液还会加速隔板的腐蚀,缩短蓄电池的寿命。所以电解液不能太浓,存电充足时,电解液比重以1.28为宜。 10.不注意蓄电池外表清洁。蓄电池上常积有尘土等杂物,这些东西与溅出的电解液混合一起,会使蓄电池的正负极之间形成回路,使蓄电池放电。所以应常将蓄电池外表擦干净,并注意避免将金属物品放在其壳盖上 11.串联使用两只容量不同的蓄电池。这样使用是有害处的。因为两个容量不同的蓄电池串联使用时,往往会使容量小的蓄电池过度充电或放电,从而缩短其使用寿命。 12.将发电机电枢与磁场接线柱用导线短接起来。当调节器出故障时,有些驾驶员将发电机电枢与磁场接线柱用导线短接起来,使其隔离调节器的调压部分,直通截流器向电流表供电。这样做,因发电机随转速提高电压也大大提高,过电压会使用电设备烧毁。 13.电喇叭持续通电时间过长。电喇叭连续通电时间不宜过长,一次鸣叫不应超过3秒,以免由于电流过大而烧毁触点和激磁线圈,同时,也应防止蓄电池过多放电。 14.使用仪表灯不会与后灯同时接通。因东方红-75型拖拉机仪表灯与后大灯并联,使用时必须将其与后灯同时接通。有些驾驶员在后大灯断路时,单独接通仪表灯,结果因该灯功率很小,发电机该相电压便上升很多,造成仪表灯被烧毁。 15.不用照明灯时,不摘掉发电机皮带。装用永磁交流发电机的东方红系列履带式拖拉机及其它小型拖拉机,白天作业不需照明灯时,应在发动机熄火后卸下发电机传动带,使之停止运转。这样可避免发电机轴承无意义磨损,并减小发动机功率消耗。 二、电器设备接地装置运行 1.接地装置的技术要求 1.1变(配)电所的接地装置 ①变(配)电所的接地装置的接地体应水平敷设。其接地体采用长度为2.5m、直径不小于12mm的圆钢或厚度不小于4mm的角钢,或厚度不小于4mm的钢管,并用截面不小于25mm×4mm的扁钢相连为闭合环形,外缘各角要做成弧形。 ②接地体应埋设在变(配)所墙外,距离不小于3m,接地网的埋设深度应超过当地冻土层厚度,最小埋设深度不得小于0.6m。 ③变(配)电所的主变压器,其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要分别与人工接地网连接。 ④避雷针(线)宜设独立的接地装置。 1.2易燃易爆场所的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 ①易燃易爆场所的电气设备、机械设备、金属管道和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均应接地,并在管道接头处敷设跨接线。 ②在1kv以下中性点接地线路中,当线路过电流保护为熔断器时,其保护装置的动作安全系数不小于4,为断路器时,动作安全系数不小于2。 ③接地干线与接地体的连接点不得少于2个,并在建筑物两端分别与接地体相连。 ④为防止测量接地电阻时产生火花引起事故,需要测量时应在无爆炸危险的地方进行,或将测量用的端钮引至易燃易爆场所以外地方进行。 1.3直流设备的接地 由于直流电流的作用,对金属腐蚀严重,使接触电阻增大,因此在直流线路上装设接地装置时,必须认真考虑以下措施。 ①对直流设备的接地,不能利用自然接地体作为PE线或重复接地的接地体和接地线,且不能与自然接地体相连。 ②直流系统的人工接地体,其厚度不应小于5mm,并要定期检查侵蚀情况。 1.4手持式、移动式电气设备的接地 手持式、移动式电气设备的接地线应采用软铜线,其截面不小于1.5mm2,以保证足够的机械强度。接地线与电气设备或接地体的连接应采用螺栓或专用的夹具,以保证其接触良好,并符合短路电流作用下动、热稳定要求 2接地装置运行 接地装置运行中,接地线和接地体会因外力破坏或腐蚀而损伤或断裂,接地电阻也会随土壤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对接地装置定期进行检查和试验。 2.1检查周期 ①变(配)电所的接地装置一般每年检查一次; ②根据车间或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对接地线的运行情况一般每年检查1次~2次; ③各种防雷装置的接地装置每年在雷雨季前检查一次。 ④对有腐蚀性土壤的接地装置,应根据运行情况一般每3年~5年对地面下接地体检查一次; ⑤手持式、移动式电气设备的接地线应在每次使用前进行检查; ⑥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一般1年~3年测量一次。 2.2检查项目 ①检查接地装置的各连接点的接触是否良好,有无损伤、折断和腐蚀现象。 ②对含有重酸、碱、盐等化学成分的土壤地带(一般可能为化工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及部分食品工业企业)应检查地面下500mm以上部位的接地体的腐蚀程度。 ③在土壤电阻率最大时(一般为雨季前)测量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④电气设备检修后,应检查接地线连接情况,是否牢固可靠。 ⑤检查电气设备与接地线连接、接地线与接地网连接、接地线与接地干线连接是否完好。 三、维护人员要求 1认真观察 通过眼睛的观察可以发现的异常现象有:破裂、断线;变形(膨胀、收缩、弯曲);松动;漏油、漏水、漏气;污秽;腐蚀;磨损;变色(烧焦、硅胶变色、油变黑);冒烟(产生火花);有杂质异物;不正常的动作等等。 2耳听鼻闻 设备由于交流电的作用而产生振动并发出特有的声音,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果仔细倾听这些声音,并熟练掌握声音变化的特点,就可以通过它的高低节奏,音色的变化,音量的强弱,是否伴有杂音等,来判断设备是否运行正常。 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因过热而产生的特有的焦糊气味,大多数的人都能嗅到,并能准确地辨别。值班人员在进入配电室检查电气设备时,如果闻到了设备过热或绝缘材料烧焦而产生的气味时,就应着手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冒烟变色的地方,听一听有没有放电闪络的声音,直到找出原因为止。闻气味也是对电气设备某些异常和缺陷比较灵敏的一种判别方法。 3用手触摸 运行人员可用手触摸被检查的设备,来判断设备的缺陷和异常。应该强调的是,用手触试带电的高压设备是绝对禁止的。通过手摸,可以感觉出设备温度的变化和振动,如变压器的温度变化,局部发热;继电器的发热、振动等,都可以用触摸法检查出来。 4了解运行状况 设备检修人员向运行人员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发生故障时的天气变化,负荷的人小,以往发生类似故障的记录及解决的办法等。通过这些“问”,可以较快地掌握设备运行的最基本的情况,便于检修人员快速完整地处理事故,避免事故查找工作进人误区而延长停电时间,扩大事故范围。 设备论文:水电暖设备使用管理与维修管理办法 1、水电暖暖设施由机关统一管理,任何人不得擅自拆除和增设。住户安装使用大功率电器时,须向电工申请,由其请示主管局长批准后方可实施。否则,引发的事故由本人负责。 2、机关负责对家属区水电暖设施的初次安装,对家属区住户房屋以外的电路、管道等公共设施负责维修。 3、机关不承担下列水电暖更新材料的费用。住户房屋内的电源开关、灯头、灯泡、灯具及相关配件、闸刀、水箱及附件,水龙头、水池、便池。住户需要维修,报经主管部门批准,指派专业人员维修,其配件费用由住户自理。 4、用户收费文秘站版权所有! (1)住户用电按电表计收,所有电表由电工统一到电业部门校核后方可使用。(电表损坏不能使用由用户承担购买费用)。电表箱落锁,非本局电工不得开箱,否则,按偷电论处。 (2)楼道灯泡每户每月补助15度电(轮流安装),每月电费扣除补助电度数后为实收数。电费单价按市价收取。 (3)机关基建用水、用电,由基建小组负责向主管部门申请,由施工单位提供计量表具,计量收费。 5、任何人不准在家属院私拉乱扯电线,确因需要,必须由主管部门指定专业人员操作,否则一切后果自负外,还要追究有关责任。 6、水电补贴由人劳部门按每月每人15元在能源性补贴中发放。 设备论文: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技术探究 由于建筑工程多属于高强度的作业,因此长时间的使用会给建筑工程机械设备带来很大的损害,如果没有及时对机械设备加以维修,那么会极大程度上减短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同时也无法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完工和保证工程的质量,甚至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导致安全事故的产生,为企业增加经济负担。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检修,以确保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1.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的意义与现状 1.1 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的意义 作为工程施工的重要生产力, 建筑工程机械设备能够提高施工人员的作业效率,也能够减少高空作业的危险,更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因此做好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 能够保证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生产秩序,提高设备使用率,确保设备能够保持完好状态。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是每一个建筑企业都应该做好的工作。这样不仅能够让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在使用后对设备进行及时检修,能够确保在下一次使用之前设备不会出现故障,并且及时对机械设备使用后部件的磨损进行修补, 以免影响下一次作业。另外,对工程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也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避免在作业途中出现机械事故,不仅保证了工程进度,而且保证作业人员不会参与危险的高空作业。对于机械设备的保养,能够减少机械设备的损耗,能够为企业节省维修成本,也能够使设备所遭受的损耗达到最低。 1.2 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迅速,建筑工程机械设备在作业过程中收到极大的损害。由于施工机械设备质量问题以及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的安全隐患无法及时解决,导致了企业对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不到位。企业对于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不适用于客观要求,存在不少问题。我国建筑企业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模式不合实际,管理设施无法跟上设备损耗速度。另外,重用轻养和重修轻改是我国建筑企业的通病,不少企业在使用设备作业后就不再管理设备,没有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检修,因此容易导致企业最后对设备的维修费用急剧增加。最后,我国建筑企业缺乏系统的机械设备维修管理体系,因此造成了管理水平低下,无法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 2.如何对建筑工程机械设备进行维护 2.1 管理人员加强重视,树立正确的意识 很多建筑企业管理人员都没有意识到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的重要性,没有树立正确的意识,因此在机械设备作业结束后,无法对机械设备进行及时检查与保养,导致在下一次作业时,设备的损耗更大。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好对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的意识,保证在每一次作业后,都对设备进行检查,对于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时处理,以免影响下一次作业,同时也能保证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 2.2 完善设备管理体系,保证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为设备维护保养提供很大的帮助。企业内部建立健全设备管理体系后,能够促进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保证设备能够顺利参与下一次昨儿。同时,对机械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对每一部设备都进行入档管理,安排专人定时对设备进行检修,做到事前检查、事后维修。这样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率,也能为企业节省成本。 2.3 正确使用设备进行作业 很多施工人员因为缺乏对设备的了解,因此无法掌握正确使用设备作业的技术,导致设备损耗相比其他企业更大。因此企业在选用施工人员的时候,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以保证每一个操作人员都能够正确使用设备,减少设备的消耗。另外,企业也可以引进专业人员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每一个有机会接触到设备的人都能够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以方便设备的检修工作的进行。 2.4 严格执行规范、建立现场规章制度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并在现场机械管理中应制定有效的现场管理制度:(1)施工现场各方主体应配备专职(兼职)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负责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 (2)施工现场应建立相应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管理职责、安全技术交底、交接班、维护保养、检查、资料管理等)。(3)主要机械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4)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施工机具不得带病运转。(5)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应做到正确使用和安全运行,严禁拼设备和超负荷使用。 2.5 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做到“警钟长鸣” 公司应注重全员的安全教育,经常举办各种安全教育培训班,以增强全员安全意识。一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班,对全员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二是进行岗前培训,对新上岗的司机进行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上岗前安全教育和业务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再由熟练司机带徒驾车施工。三是进行施工前专题安全教育,向所有参加施工人员讲安全注意事项,重温机车操作规程。四是通过录像、报纸等形式对已发生的事故进行安全教育,在血淋淋的事故面前引起员工的警觉,以做到警钟长鸣。五是每年对机车司机进行一次安全知识考核,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做到安全施工,增加效益。六是在施工现场悬挂安全条幅、张贴宣传标语,使职工生活在安全警示当中,时刻绷紧安全弦。七是经常组织开展安全竞赛活动,每月组织两次安全生产检查,做到发现安全隐患,立即进行整改。 3.小结 做好建筑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对于一些出现在维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企业必须合理安排好人力物力进行维修和保养,这样才能够保证设备的使用效率,确保施工质量。在正确使用设备的基础上,企业应该增加管理投资和技术投资,提高机械设备的维护技术,确保管理人员都能够做好设备管理工作,因地制宜,选用最合理的方法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 设备论文:论如何搞好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保养 摘 要:设备的使用、管理、保养及维修阶段占设备总寿命周期的绝大部分,抓好设备管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维系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根基,影响着企业的方方面面。加强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机械设备效能,挖掘机械设备的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机械设备 管理 维修 保养 机械设备是企业至关重要的施工工具,也是企业的外部形象之一。确保机械设备资源的过程使用能力,以良好的设备经济效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题和中心任务,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如何加强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机械设备效能,挖掘机械设备的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目前不规范,管理制度未完全到位,一部分企业的领导为了追求利润和政绩,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必须的设备更新改造资金舍不得投入,致使设备异常陈旧、老化现象较普遍的存在,设备中存在着隐患,埋藏着诱发事故的祸根。 (二)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弱化 企业内不重视设备管理工作这种现象普遍地存在。首先在企业诸多管理工作中,生产经营、安全无疑是被摆在最重要位置上的,而设备管理则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下等”工作。其次,许多企业中缺乏真正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管理协调能力的专项人才。第三,资质高、管理能力强的企业目前大都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出现,客观上退出了设备管理工作的一线,这也是该项管理工作正在弱化的重要原因。 (三)工人队伍发生了变化,给做好设备管理增加了难度 我国的工人由原来企业自有的1-8级技术工人,变成了绝大部分是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游兵散将似的劳务工、临时工。这部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机械设备的性能、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等基本常识知之甚少。再加上他们的工作内容大部分属承包性质等客观条件,决定了本该由这部分人来完成的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会被完整地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二、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机械安全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在使用机械的全过程(使用、维修、保养)的各种状态下,达到使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和保障条件。针对以上几个难点问题,结合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一)正确选型,合理调配 任何一种机械由于自身的性能、结构等特性,都有一定的使用技术要求。如能严格地按规定合理使用机械,就能充分发挥机械效率,减少机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对于各项目之间的机械调配问题,做到提前及时的掌握机械设备方面的需求、退场信息,安排好机械设备调用过程中的二次保养维护工作,解决好使用与保养的矛盾冲突。 (二)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 特种设备就是与人身、财产安全,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承压和载人设备的总成,在生产过程中,比一般性生产设备具有更大的潜在危险性。由于特种设备是属于危险性较大的设备,易发生事故造成操作者本人或他人的伤害,以及机械设备,公共设施等重大的财产损失,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进行定期和巡回检测检验,以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三)人员培训,持证上岗 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一要抓好施工项目机械操作人员的准入关,将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位;二是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手册,发给现场的每一位作业人员;三是做好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同时,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应树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理念。无论什么人,只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机械设备相关生产活动,就必须受到安全教育培训,上至领导,下到一般工作人员,甚至包括生产者的家属,要让他们知道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其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方法,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机械设备强制保养的经济效益 维护保养技术要求简单,费用低,同时保证设备的正常作业,减少零部件的磨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特别对大型主要机械,必须强化必要的技术保养作业,以消除故障隐患,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更能减少大量的不必要成本,极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设备使用年限越短,可靠性越高,使用年限越长,可靠性越低。可靠性越低即机械设备容易发生故障,设备的有形磨损越严重,修复其所需费用也就越大。现代化机械设备是资金密集的装备,设备投资和使用费用十分昂贵,迫切要求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 四、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方法、措施 首先,强保养、零等候工程制度,其工程的主体内容是:以“强保养”为核心,辐射修订和实施以生产者为执行主体的64种类别的设备完好标准和操作维护保养规程,指定了主要生产设备的维修保养条例等管理制度;以“零等候”为核心,辐射设备修管人员为执行主题的软硬件增补与完善。“零等候”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等候维修人员时问为零,等候维修备件时问为零,等候维修工具时问为零,等候维修资料时问为零。“强零工程”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具有较高价值。 针对机械设备保养的现状以及施工企业的新特点、新情况,我国提出了机械设备强制保养制度。机械的维修保养可以提高效率,但如何在保证使用效率的前提下使维修保养的费用达到最低,最终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优,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几条建议: 提高认识,明确强制保养的原则,所谓强制保养,是对保养的硬性规定,必须按时进行,决不能因为工作紧张而不安排时间、人员进行保养。要开展现代化设备管理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设备管理者明白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保养工作的好坏。 要建立健全保养制度并合理确定维护保养周期 施工企业应该采取定期维护、保养、检查(点检)制,执行“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定班保养、定期保养、巡回保养制度,并按各级保养规程执行,低级保养由操作人员进行,高级保养由维修人员会同机械操作上进行。只有保养做好了,机械出现故障的几率下降了,才能降低维修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维护保养周期应根据机械设备使用维修的实际情况,收集使用维修的各种数据,分析机械设备各子系统的使用标准,故障出现的规律等多种因素 综合确定,其方法有概率统计法、技术一经济分析法和维护作业统计法等。 强化机械设备保养的技术管理,机械设备具有施工工期较强的季节性、施工作业的分散流动性和作业环境的恶劣。针对设备的这些特点,加强机械设备的保养,和及时维修是强化其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首先,加强保养,确保设备技术状况良好,要树立“按时保养、按级保养、按项保养”的思想,突出“科学性、强制性、预见性”,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精心修理,保障设备及时修复。在设备维修工作中要配备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突出预防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装配工艺和优化修复工艺。 五、结束语 机械设备的管理和强制保养维护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课题,除了把好管、用、养、修关之外,还必须做到领导重视,各级机械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及相关配合人员之间责任明确,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就一定能够杜绝重大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保障机械设备安全优质高效地为我们的施工生产服务。 设备论文:谈对机械施工安全管理与设备调配的探讨 随着我国建设行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城市住宅区的不断增加,使机械化施工在工程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工程施工的发展,抢速度、保质量、要效益,三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就对工程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要解决快速、高效、高质量地对工程进行施工的问题。传统的人力,简单机械的施工方式已不适应工程施工的要求,对于现代化建筑的施工只有采用机械化作业。因此,对施工机械的安全管理以及选型和配置都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1.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建筑机械施工安全是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筑机械在工作或在装拆、调试、运输等状况下,对操作者所产生的伤害及其保护措施。建筑机械安全关系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企业的财产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建筑机械安全事故发生率虽然近几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存在问题还较多。因此,如何科学实行并加强建筑施工机械的安全管理,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1.1 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各类建筑机械使用日益增多,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些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 (1)安全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2)不能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规范性文件。 (3)安全监督存在多头管理。 (4)建筑机械操作人员管理不善。 (5)建筑机械技术档案不完善。 (6)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管理不善。 (7) 机械设备施工环境恶劣。 1.2建筑机械安全管理改革对策 1.2.1健全安全规制法律体系 健全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我国安全律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安全管理立法。2)制定配套规章。3)实行机械强制报废制度。 1.2.2安全监督部门权限依法严格划分 依法严格划分部门权限,强化行业监管职责;及时制定执法所需的法律法规,认真清理部门间交叉打架的法律法规条文。国家设置各部门,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各部门只有各司其职,才能保证社会的健康运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对安全生产日常性监督检查的工作职责,在建筑工程安全监管工作中属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部门规章交叉必然导致执法行为的混乱,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危害性,对现行的法律法规也要组织人员尽快清理,确保法律、法规的尊严和权威性。 1.2.3严格执行规范、建立现场规章制度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并在现场机械管理中应制定有效的现场管理制度:1)施工现场各方主体应配备专职(兼职)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负责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2)施工现场应建立相应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管理职责、安全技术交底、交接班、维护保养、检查、资料管理等)。3)主要机械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4)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施工机具不得带病运转。5)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应做到正确使用和安全运行,严禁拼设备和超负荷使用。 1.2.4完善技术档案 根据建设工程施工进度对不断进退场的各种类建筑机械进行动态跟踪、收集整理发生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技术资料,能及时建立起有关建筑机械的安全管理技术档案。安全管理技术档案可以清晰地反映建筑机械在工程施工中的状态,便于各种安全生产检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是具体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一项有效措施;既满足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中施工生产安全管理档案资料的要求,又符合建立技术档案的原则。 2.施工机械调配的研究 机械化施工是一个具有联系的机械系统的综合作业过程和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实现整个系统过程和体系最佳经济和技术效果。要做到建筑的机械化施工,就必须根据各类工程的特点,按照建文秘站:筑施工内容和要求解决施工机械的合理调配问题。满足施工工程对施工任务、质量、工期的最基本要求,保证工程的各项强度指标。提高施工机群的协调性。目的是提高机械的利用和施工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提高工程效益,降低机械成本。提高机械的系统性。使机械的性能、生产能力适应建筑施工的特殊要求,尽量降低设备的投资额。 2.1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调配原则 1)机械设备的调配必须与建筑施工组织相一致;2)机械设备的调配必须有利于施工,有利于机械利用率和完好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3)机械设备的配制必须适应建筑工程项目多变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4)机械设备的调配要符合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2.2机械配套必须满足的简便条件 1)各机械的技术规格必须满足既定工程的技术标准;2)在工艺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重型机械并保证为其安排足够的工作量;3)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性能;4)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2.3施工机械的调配方法 施上机械的调配过程大体是:分析问题,确定目标,拟定及分析方案,方案选择,方案实施。在进行方案选择时,通过对影响施上机械调配方案因素的分析,应从以下四方而考虑:机械的施上质量指标;调配方案对施上任务的适应性;调配方案的经济性与施上机械间的协调性。这此综合指标中既有定量因素又有定性因素,即使是定量因素,在不同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条件下,也有较大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另一方而,各个因素往往相互影响,其相关程度准确判定,也可以认为是模糊的。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解决施上机械的调配问题既适合施上机械实际情况,又具有可操作性。 3.结语 施工机械的合理选型与配置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是实现建筑机械化施工的重要保障。科学先进的机械调配与管理不仅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发挥机械的最大效能,而且能确保上程质量和上程任务的按期完成,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设备论文:光纤接入网设备在河源局的应用探讨 (广东省河源市电信局设备维护局)周镇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新业务,特别是ISDN业务需求的日益增加,这就要求电信业务向综合化、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发展。而接入网技术是目前通信建设的“热点”问题。如何合理地改造农村现有的农话交换机,优化网络,是当前农村通信建设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河源局的光纤接入网正在处于建设当中,对目前基于V5接入网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应当考虑的其它因素,本文就此作些浅析。 一、光纤接入网的引入 光纤接入网是指在接入网中用光纤作为主要传输媒介来实现信息传送的网络形式。光纤接入网的组网方式可以有总线结构、环形结构、星形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 1.可以传输宽带交换型业务和多种业务,且传输质量好,可靠性高。 2.网径一般较小,可不需要中继器。 3.具有V5接口功能,不同设备之间完成H-ISDN业务基本解决。 4.能够提供无人值守条件,具有各种监控功能。 二、现在采用的光纤接入网在维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1.首先是网管功能较为单一,它与现行交换机的网管系统不兼容,只能建立单独的接入网网管系统,不同厂家的接入网管系统也不能相联,给电信维护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2.其次是112集中测试功能。目前,我局所有S1240用户能自动处理用户的申告并自动测试用户线路和设备。采用接入网设备以后,只能在ONU(光网络单元)增加测试板,测试结果也不太准确。 3.农村用户需求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语音业务上,接入网可以提供多种业务的接入,但也是综合业务发展的过渡阶段,交换的发展方面是ATM交换机。 4.缺乏互连互通的标准。接入网建成后,其网管要与“九七工程”中相关子系统、本地网交换、传输、动力网管相连,以利于运行维护的正常运行,然而现成接入网没有互连,其原因是缺乏规范。 三、目前河源本地网接入网试用情况 1.接入设备 (1)贝尔公司的JRSU接入设备; (2)UT斯达康公司的AN-2000接入设备一千门; (3)深圳华为的商业网、接入网设备; 2.各自的特点 (1)上海贝尔的JRSU: JRSU的使用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因它和母局S-1240为同一制式,可以纳入现有网管系统中,而不需建立新的网管系统。 2)原有的112可以为新的用户提供使用。 3)技术与母局S-1240相似,不需对技术人员进行太多的培训,用户板与母局用户板通用,大大减少备板及维护设备的数量。 4)模块用户在与母局中断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局内通信。 缺点: 1)每次扩容需修改软件(上期工程中已安排除外)。 2)传输为国标(98M)。 (2)UT斯达康: 它实际是一种类似SLC的复用设备,需要V5接口。它有以下特点: 1)能提供ISDN业务,能够组成自愈环。 2)组网比较灵活。 缺点: 1)必须用V5接口,否则需用背靠背的方法,使设备增加一倍,使用信令转换架,受制于提供信令转换架的交换机厂家。 2)UT斯达康内部没有交换功能。 (3)深圳华为C&C08: 特点: 1)是一种比较标准的接入设备,能提供ISDN等业务。 2)能通过信令转换架与母局交换机相联,开通N0.7信令,能提供V5接口。 3)组网方式灵活,在组成环形网时有自愈环功能。 缺点: 1)商业网的软件升版时,不能打补丁而是换芯片解决,比较困难。 四、在建设接入口过程的几点建议 1.必须要制定规范,保证通信网络的“三性”,接入网集中监控维护管理系统是保证用户接入网高效、可靠地运行的关键,是维护体制改革以后,维护部门对接入网设备进行“三个集中”管理的必要手段,因此在进行接入网建设的同时就必须统一建立接入网网管,要求接入网设备厂商提供的接入网网管必须符合规范与预留Q3协议接口,最终实现接入网管与本地网网管的互连互通。接入网建设与网管建设要同步进行。 2.接入网网管不仅能监控接入网本身设备,还应对接入网的线路设备和光缆、电缆、用户线进行自动监测,能完成现在112系统的功能,而且还能将远端节点设备、机房的温度、湿度、安全等环境信息收集处理,送至相应的环境监控系统。 3.要求接入网设备能够平滑地升级。在组网过程中,最好能形成环形结构,因为原来县局很多C5局,C5局中接C5局,一个C5局中断,会影响到所连接的C5局的通信。 4.对普通用户线的112测试系统含集中管理。自动测试两部份,整个112系统已纳入“九七工程”,而“九七工程”并未考虑到接入网的发展,而且,“九七工程”已投入使用,因接入网与112集中系统的互连原则是接入网要适配原有的112集中受理系统,提供规范的Q接口。 五、接入网技术的发展方向 1.有线、无线综合接入网技术迅速发展,总的方向是综合、全业务的接入网。 2.光纤接入网的优势日益明显,“光纤尽可能接近用户”的战略已是公认的发展方向。光纤到路边(FTTC),光纤到大楼(TFFB),光纤到小区(FTTZ),光纤到户(TFFH)已成为接入网发展的大趋向。 3.新的V5接入网标准接口的出现,促进了光纤接入网的迅速发展,V5接口统一了标准,便于建设管理、维护、运行。 4.与多种业务平台相融洽的接入网网管系统体系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设备论文:武汉铁路局客运设备管理现状及优化的策略 摘要: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实现充分发挥设备的功能,取得最佳的设备投资效果。文章对武汉铁路局客运设备的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高速铁路”对设备管理的新要求,提出了客运设备管理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设备管理;高速铁路;现状分析;优化策略 1引言 随着250km/h、350km/h动车组的开行,合武铁路、武广客专、汉宜等高速线的投产运营,“高速铁路”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摆在我们面前将是如何提高客运组织运营效率、如何提升客运服务质量、如何成功地组织客票营销、如何提升客运人员整体素质等一个个全新的课题。高站台、无柱雨棚、无障碍通道、客服引导集成系统、自动售检系统等新设备设施的大量投入,标志着传统客运设备设施的管理也将面临“高速铁路”所带来挑战,如何优化客运服务设备设施的布局、如何有效利用设备提升客运服务质量、如何强化客运设备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客运服务质量及组织效率。 2客运设备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设备(如:客服引导系统、无障碍设施、自动售检系统、流动售票车等)在客运站段逐步投入使用,对改善客运站场旅客购票、乘降环境及提高客运组织效率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取得了良好地社会效应。但随着客运设备设施规模的不断扩充,传统的客运设备管理模式已逐渐显现出不相适应,不能满足“高速铁路”对设备管理的新要求,其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从客运设施设备的管理链上看,未形成有效的管理闭环,出现了管理断链,未有效形成“纵向到点、横向到边”的管理格局,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站段对设备管理重视力度不够,造成设备基础管理较为薄弱;二是站段客运设备管理台帐不详;三是各站段客运设备管理部门不统一,存在多头管理情况;四是站段上报设备设施更新计划缺乏有效依据;五是站段设备的管理台帐老帐死帐居多,未及时予以更新;六是客运设备更新计划信息沟通不及时;七是客运设备缺乏有效地监控管理机制;八是客运设备维修站未有效发挥管理职能。 ②设备管理权限不明。由于客运设备管理体系不健全,直接导致管理权限不明,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客运设备台帐不清、资料不全;二是站段设备管理权限不明,时常出现站段经济计划员上报计划,却不清楚设备现状的情况;三是客运设备报修流程、报废审核、竣工审核等流程缺乏有效监控管理机制;四是设备使用状况、维修情况不清;五是客运设备维修反应较为滞后。 ③信息沟通不畅。由于设备管理权限不明,直接造成客运设备更新信息沟通不畅,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客运设备厂家信息缺失不全;二是计划下达信息沟通不及时;三是客运设备设施施工进度、质量不详;四是竣工后的设备验收滞后;五是客运设备维修站与站段之间信息沟通脱节等。 ④设备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客服引导系统集成等!新设备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在设备管理上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部分设备管理人员基本仍停留在“要计划、要项目”的层面上,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新设备设施的认知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学习;二是无法有效把握设备使用及规划问题,缺乏“统筹考虑、自我谋划”的前瞻意识;三是忽视设备基础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设备管理知识学习。 3客运设备管理优化策略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机械制造、自动控制、可靠性工程及管理科学出现了新的突破,使现代设备的科学管理出现了新的趋势。因此,对于铁路客运组织而言,客运设备管理的信息化、专业化、市场化等优化策略的运用,将是实现“充分发挥设备效能、提供运营组织效率”目标的关键。 3.1设备管理的信息化策略 管理信息化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实现管理过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过程。现代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应该是以丰富、发达的全面管理信息为基础,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及网络技术设备,充分利用社会和铁路内部的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业务为设备管理服务。 ①设备投资评价的信息化。通过客运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获得投资多方案决策所需的统计信息及技术经济分析信息,为设备投资提供全面、客观的依据,从而保证设备投资决策的科学化。 ②设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信息化。客运设备信息系统的构建,可以积累设备使用的有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信息,利用计算机能够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提高设备效益评价的效率,为设备的有效运行提供科学的监控手段。 ③设备使用的信息化。信息化管理使得设备使用的各种信息的记录更加容易和全面,这些使用信息可以通过设备制造商的客户关系管理反馈给设备制造厂家,提高机器设备的实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同时设备使用者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享和交流,有利于强化设备的管理和使用。 3.2设备维修的专业化、市场化策略 随着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客服系统、BAS/FAS系统、旅客自助系统、自动售检系统大量投入使用,其系统的集成度、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其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维修保养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建立高效的维修保养体系,才能保证设备的有效运行。原有的客运设备维修组织方式,由于技术人员缺乏、备品储备、应急反应等一系列问题,已逐渐不能满足客运组织高效、快捷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维修体制。 设备维修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可以提高设备的维修效率、减少设备使用单位备品配件的储存及维修人员,从而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资金占用。 3.3设备常态化管理策略 由于设备系统越来越复杂,对设备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势必提高对设备可靠性的要求。目前客服系统中引导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客票自售检子系统的大量运用,其系统及设备可靠性、故障处置的及时性,对客运组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减少客运设备故障,降低设备维修成本,防止设备的意外损坏,通过状态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在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进行设备 整体维修和保养。同时通过预知维修,强化厂家的设备巡检,及时对设备故障隐患进行处置,从而降低设备故障率,使设备在最佳状态下正常运转。 采用客运设备常态化管理机制,可以提高设备的日常管理效率、减少设备故障率,从而实行设备效能最大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备品库存。 3.4设备管理人才储备策略 在客运设备管理中,经常出现一个误区:认为设备管理需要的就是技术人才,只要掌握了设备的关键技术,就能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事实上,客运设备管理人员更侧重的技能是熟悉现场客运业务、懂得设备使用及保养、具有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及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为了确保设备管理的执行效率,必须有计划地、分阶段地实行设备管理人才的选拔、培养、储备方案。 4结语 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实现充分发挥设备的功能,取得最佳的设备投资效果。“高速铁路”带来的是客运设备的集成化、智能化,对客运组织的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如:自动售检票系统取代了人工售检,客服系统逐渐实行旅客自主服务等。如何实现设备精细化管理,形成有效的管理闭环,实现设备的常态化管理、应急反应机制,将是发挥客运设备效能、服务运输、服务旅客的重点工作。 设备论文:浅析医院医学设备管理研究 医学设备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我们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建立有效体制,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充分发挥了医学设备的效能,节约了医院经费及能源。 医学设备是医院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也是开展科技攻关、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应用到医学设备上,医学设备已日益成为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使医学设备能更好地发挥效能,同时节约医院经费及能源,如何管理好设备便成为医院的首要问题。 1医学设备的管理 1.1 合理采购 管理好医院的仪器设备,采购好设备是前提,是设备管理的首要因素。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与设备采购工作是一套不可分割的系统,只有把它们溶为一体,才能将有限的经费用到位,真正给医院设备管理起到先行作用,为医院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作出贡献。 临床技术人员根据检查项目的需要,制定仪器设备清单,设备采购人员在掌握市场的前提下制定采购计划,逐项采购,装备医院临床科室。在采购时与厂家或者商签订维修保养合同,可以更好地利用厂家的维修资源。另外在购置大型精密仪器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力量,依据大量的科技、市场信息资料,对各厂家产品的报价、技术指标、可靠性、售后服务及零件的配套供应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全方位地论证购置方案的科学与否,从而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购置方案。 1.2 建立设备档案 医院应建立设备台账,理清设备资源,将设备纳入管理渠道,设列账目分账管理。对每台仪器的品名、型号、规格、价格、设备分类号、机身序列号、生产厂家、供货单位、购进日期及领用人、现状、主要用途、附件数、存放地点等项目均要做到详细记录。对于大型仪器,设立专项管理,仪器说明书原件及相关资料送至医工科档案室存档。 仪器发生故障时,记录好仪器编号、发生时间、故障原因和维修情况。大型仪器安装到位开始,配备好仪器《使用和维修登记本》,使用人员随时记录仪器的使用时间、状态以及维修情况。另外仪器设备的论证、购置、验收、报废等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综合类文件材料由设备管理部门集中收集统一管理,及时整理后归档存储。这些文档都是医院的宝贵资料,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也是仪器设备维护检修的重要参考资料。不仅是管理仪器设备的依据,也是确定设备购置方案的重要参考环节。 1.3 培训和维护 医院的设备必须被正确合理地使用,才能让仪器良好地运作。为了能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仪器的故障,我们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操作人员接受相应的培训后,需掌握和了解相关设备的结构、原理、用途、溯源等方面的知识,遵守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正确地操作仪器设备。尤其是对精密贵重、大型、专项设备需经授权,指定专人操作使用,操作人员要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设备的合理使用,能有效降低故障,提高工作效率,更能保护设备,延长设备的使用期限。设备维护是仪器设备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需要做大量具体和艰苦细致的工作。维护保养是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最关键的就是经常地和定期地检查和保养。维护内容及计划可根据仪器设备的结构原理、安装使用情况、操作规程、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以及设备的使用情况等确定。例如医院实验室的超低温冰箱,过滤网需每月清洗或每一年更换,冰箱密封圈及门上的冰需每2月清除一次,按月查看风机运转情况,夏天更是需要查看环境温度,以免压缩机过热烧毁。其他的维护内容可以视不同的仪器设备而定,二氧化碳培养箱的加水换水,空气过滤器的更换。恒温水槽的定期放水换水,检查电源线是否破损,检查离心机、PCR等接地装置。检查电气安全与保护装置,灯光信号显示及报警装置;超级净化工作台一级、二级过滤器的更换,紫外线灯等定时更换等。脱水机也需定期清洗管路,更换内部试剂。 1.4 适度开放有偿共享 影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偏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经费投入、设备管理、仪器利用率等。医院一般设备利用率是比较高的,但大型设备的利用率不是很乐观。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是医院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探究课题。制定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收费标准,对内,实际消耗的费用由各个课题组根据使用情况来支付;对外,在大型设备满足本院使用的基础上,适度向本院的协作医院、托管医院等开放,合理地收取费用,有偿地共享。既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满足了用户的医学科研需要,也能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增加一方面可以节省经费的投入,用于医院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养护大型仪器本身,对于设备管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结束语 医学设备在医院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医学设备的管理是一项具有综合性、专业性、技术性特点的系统工程,因此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地管理运作机制,才能够充分发挥实验仪器设备应有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 设备论文:简析公路施工设备管理现状的论文 多数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还仅停留在设备能源控制、设备维修层面。只要施工设备能够进行工作基本上不对其进行养护与管理。这也造成公路施工过程中设备经常出现故障,或隐性故障导致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另外,在实际的施工中,对设备操作管理也不严格。常会出现非操作人员进行设备操作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质量隐患及安全隐患的发生。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公路施工企业必须重新认识施工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以现代施工设备管理理念指导企业施工设备的管理,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针对公路施工设备管理的重要性,构建完善的施工设备管理体系 针对公路施工设备管理的重要性,现代公路施工企业因构建完善的施工设备管理体系,以此使企业施工设备管理工作能够得到科学的管理,以减少由于设备管理不当对施工过程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公路施工企业的设备管理体系应涵盖设备的选型、存放、养护、操作以及针对临时租赁设备的管理。通过对涉及施工设备各个方面的科学管理有效保障设备的完好,促进其在公路施工中作用的发挥。以此为基础,现代公路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体系的构建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设备养护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并在工程开工前以科学的规划制定养护计划,有效保障公路施工设备的完善性,促进公路工程施工。 以科学的选型促进工程的施工 不同的公路工程对设备的需求也不相同,这也使得施工设备管理工作也存在差异。例如:城乡公路与高速公路施工宽度决定了其摊铺机设备的宽度与压路机碾压压力的不同。而不同的设备在进行管理时其养护周期、成本也存在差异。作为现代公路施工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设备的选型是公路施工企业设备管理的基础。公路施工企业必须针对公路工程的实际情况,科学选用设备型号,促进公路工程的科学开展。 公路施工设备的存放管理 公路施工设备的存放管理对设备的使用、养护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是现代 公路施工设备管理的重点。公路施工企业应在工程开工前以工程场地规划、工程规划为基础,对施工设备的存放进行规划。以此使施工过程中减少设备存放地点与施工地点的行使成本。另外,存放管理还应针对设备的不同进行不同的管理。
项目质量论文: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摘 要:质量是建设工程的命脉,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安定,为此,企业必须完善质量管理工作,才能切实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文章从质量意识、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关系、设计质量、现场管理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如何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对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质量管理;质量意识;设计;试验检测;机制 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建设工程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得到了增加,建设工程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建设工程是百年大计,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有可能对国家、消费者的生命财产造成直接损失。建设工程往往涉及到众多的因素,建设量大面广,涉及的人、财、物要素和工作环节繁多,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实现与完善质量管理,切实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水平和意识,保证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关键。 1 全面树立工程质量意识 “百年工程,质量第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化,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十分深奥。质量意识的灌输,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下去,对质量的认识,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质量意识才能深入人心。只要有信心、有耐心、有诚心,相信质量这根弦会绷紧在每个人的脑海中。 2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1)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中要求:“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及4.1的要求”。 (2)2000版gb/t1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是过程方法,标准对过程方法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过程方法就是,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 (3)gb/t50326-200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要求项目质量管理应按2000版gb/t19000族标准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 3 工程项目质量计划 3.1 项目质量计划的编制 在施工项目开工前,由该项目经理组织有关部门对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识别本项目质量管理过程,确定工程产品实现过程的各项质量活动的职责,确保所需的资源得到落实,保证该项目的质量目标得以实现,并满足相关技术规范、验评标准及施工合同的要求。策划的输出结果为该项目的质量计划。 3.2 质量计划的编制依据 质量计划的编制依据:①招标文件和工程合同;②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验评标准;③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④该项目的施工组织总设计;⑤项目监理规划大纲;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⑦公司现行管理制度等。 3.3 质量计划的内容 应体现从工序、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过程控制,且应体现从资源投入到完成工程质量最终检验和试验的全过程控制。 4 正确对待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关系 质量、进度、效益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提高工程质量未必要牺牲工程进度和经济效益。工程质量提升了,减少了返工,也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并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认为抓工程质量,就会影响工程进度和效益,是错误的认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质量出问题,反而会名利双双受损,得不偿失。 5 关注设计质量、规范设计行为 工程建设的设计质量的好坏与工程质量密切联系,如果设计阶段把关不严、方案粗糙,将会导致以后的施工中出现质量、安全隐患,还会因此影响工程的进度,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据有关工程事故的调查分析,约有42%的工程质量事故源于设计。因此,加强对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的资格审查十分重要。同时要加强对设计方案的审核,确保设计方案满足安全性、防火性的要求。严格实行设计质量内审制、专业之间会审、会签制,改变目前设计审核走过场,工种之间相互撞车、打架,设计粗略不详等状况。实行设计质量事故经济赔偿责任制,特别是设计单位对指定的工程设备和工程材料的质量负全责;严禁非法设计和出让图章,限制业余设计。最后要建立设计现场服务制度,设计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后续的服务跟踪工作。 6 建设工程 场质量管理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对现场质量造成影响是多方面的因素,人、材、机、法、环(4m1e)等都有可能造成质量缺陷或质量问题,要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不留下遗憾工程,必然要采取一些合理得当的措施。 6.1 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 质量管理难执行的原因,往往就是因为已形成的指令被众多的人情所溶解。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该换的要换,不得力的施工队该清退的要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 6.2 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 控制工程的质量,除了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措施和质量控制方案外,还要发挥施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实行质量奖惩不是目的而是质量创优的手段,通过奖惩措施制定和执行,能够树立和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鞭策和警示作用。 现在建设单位、项目经理部、施工队各级间基本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但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例如:工程质量管理按月考核评比,每月底召开质量会议,由各施工队的质保人员参加,评述当月工程在质量方面的优劣,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互相交流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对监理、项目部、作业班组直至具体质保人员实行奖、罚措施。 6.3 试验检测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实施质量控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对主要原材料的检测控制。要从入围厂家的选择、进场材料的试验检测、加工安装的工序监控等方面着手,严格把关,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工序,在施工过程中及施工完成后发现材料质量问题的,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技术规范的要求采取返工或其他能够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补救措施;这样比监理、建设单位、监督单位抽查出来不合格后,再返工要好;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 6.4 现场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只有通过现场跟踪检查,才能及时、全面地发现工程质量问题。要做好现场检查,质检人员就要勤跑工地、勤观察、勤记录。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让质量隐患消失在萌芽状态。质检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混凝土质量、钢筋焊接质量等常规项目;还要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示范,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质量难题。出现质量问题,质检员不能把责任推给施工人员,要一起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另外,质检人员只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7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管理机制 要把工程质量管好,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制。建设工程的“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有待进一步普及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7.1 政府监督机制改革有待深化 政府对工程质量的控制、监督是通过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来实现的。宏观管理就是政府通过立法、建制,构造一个市场的运行规则,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和监督;微观管理就是政府对具体的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目前我国政府对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督工作是委托建设部门质量监督站进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质监站的监督体制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质监站人员配备有限,工作力度降低。又如有的质监站政企不分,以赢利为目的办监理、检测等实体,难保监督工作的公平与公正。随着 国家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国家一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工程质量监督领域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执监。特别是目前建设工程普遍实行监理的情况下,应针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角色和职能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理念,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对工程质量实施主动监督,对不合格的工程质量进行社会曝光,健全执法运行机制,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新模式。 7.2 监理运行与制约机制有待完善 监理制的推出能够保证从第三方的角度、工程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能够加强对质量形成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在对工程领域实行宏观调控时,应加快推行监理制,提高建设工程监理地位。同时要完善监理制的各项配套措施,要以法制加强对监理的考核约束,实行质量追偿制度。加强监理人员资质的审查,对徇私舞弊、乱用职权受贿、严重失职 的监理人员,要及时取消其监理资格,追究责任。 7.3 各方的质量检测手段有待提高 大部分设计、监理、施工、监督单位的检测设备、检测手段、技术力量还不能满足质量检测工作需要,有的与实际要求相差很大,直接影响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力度。在这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规范并提高要求,加大设备投入及人才培养的力度。 质量的行业主管部门,在抓质量方面,具有宏观性、苗头性和普遍性,特别是对质量通病等,具有权威性。应端正态度,积极做好质量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动作,有选择和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自身的自选动作。监理人员则是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工程费用的监督者和控制者,因此抓好监理人员的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项目部的企业主管部门的质量责任也要充分予以重视和利用。我们要建立以依靠政府、联合部门、抓住企业、监管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共同做好质量这篇文章,并且在机制上形成保障,形成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质量管理循环机制。 8 结束语 总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能否做好,直接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任重而道远。为此,工程建设者必须树立起“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政府方面必须严格履行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不断改革和深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为建设事业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只有这样,建设工程企业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精品工程。 项目质量论文: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优化措施 摘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优劣的首要前提,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现状,并着重对如何加强质量管理与优化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优化措施 前言:近年来,我国民用建筑工程建设迅猛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然而与此同时,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施工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稳定发展必须要加强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以及长久发展增添动力。现阶段,加强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已经成为施工企业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现状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己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但是,现行的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制还处于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投资效果、使用寿命及经济效益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工程项目质量问题也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 1、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要面临更加激烈竞争的挑战 加入wto后,中国的建筑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发达国家的建筑大企业将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展开近距离全方位的竞争,而工程项目质量必将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对于那些技术落后,不能在长期的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企业,注定会被淘汰。 2、建筑质量战略面临挑战 传统的建设项目质量形成过程是从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单项工程的业务过程,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的质量概念使确定与业主需要有关的质量变得更加重要,这就要求项目质量控制重心要从业务过程转向业主需要。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出现创新苗头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少数大公司在国际上追求卓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质量再造工程、质量功能展开、质量接口管理强化、先进的信息统计技术等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管理体系一体化等,正蓬勃发展。 二、如何加强质量管理 1、要强化质量责任制的建设和落实 建立质量责任制是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行之有效的措施。质量责任制的核心在于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使员工更好的参与质量工作,确保产品质量。企业在建立质量责任制的过程中,质量责任制的基本内容必须健全,要以文件的形式表现,同时对质量责任制的贯彻落实要经过培训,使员工了解本岗位该做什么,怎么做,要求达到的结果是什么,个人工作好坏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此外,企业还要建立考评、奖惩等激励机制。 2、加强现场质量管理,搞好过程的检测和检验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的特殊性,要求必须一次达标。因此,加强现场的质量管理十分重要。现场管理是产品生产第一线的管理,其范围是从原材料投产到产品完工的所有制造加工过程,是实现零缺陷的基本手段。现场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过程或工序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及过程或工序检验。 3、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就是产品对行业规范要求或人们使用要求的符合程度。由于产品的组成不是单一的, 所以要想对产品进行质量管理, 就必须对组成产品的劳动力、管理人员、原材料、机械设备及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只有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才能完成优质的产品, 建筑产品也一样。 4、人性化管理换位思考, 建立执行质量管理制度 换位思考就 站在对方的立场, 从对方的实际出发, 想象和推断事物产生和发展轨迹的一种思维方式。站在不同位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看待事物, 去理解人心, 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不同的理解。 古语说:“知屋漏者在雨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在工作中实行人性化管理, 要先知道基层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把基层的疾苦放在心里, 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只有他们得到了关心、爱护, 建筑施工企业的基础才会稳固, 有了稳固的基础, 企业才有发展的根本。 5、持续改进, 积极学习, 大胆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后,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 还会有质量管理体系与现实情况不适应的情况, 这时候就要通过我们精诚合作的管理团队, 科学统计和分析已有数据和资料, 找出原因, 提出科学的可操作的改进方法。 建筑施工企业要鼓励大胆创新, 现代工业化为创新提供了可能, 有很多不规格的产品可以定做, 为创造新工艺, 新方法, 新设备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企业的鼓励提供的是精神动力。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给社会发展加上了催化剂, 建筑施工由原来的人海战术到现在的机械化, 企业效率和效益成倍往上翻, 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鼓励创新并设置相应的奖励制度。 6、安全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 随着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从业人员的激增,在城市高楼大厦不断涌现的同时,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虽然在近两年安全事故数量及死亡人数都有下降,但安全事故还是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发展趋势,所以在为经济建设发展作贡献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和吸取安全事故给我们所带来的深刻教训,尽力避免事故的重复发生。 三、优化建筑工程质量的措施 1、创建体系,完善制度 根据建筑工程形式,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对当前的施工作业管理制度进行更新调整,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建筑工程单位要想实现工程质量的提升,则必须要结合现代化建筑指标体系,积极更新建筑施工规章制度。完善管理制度方面,可以大力倡导“质量奖罚条例”、“质量分析制度”、“质量检查制度”、“用户回访制度”等不同政策,只有把不同的规定内容执行到实处,才能借助于提高人的工作质量来提高工程实体质量。 2、搞好检查,控制质量 为了从根源上防范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则必须要做好质量检查工作。工程单位应该重视检查队伍建设,安排专业人员坚持“防检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全面实施“讲、帮、防、卡”的科学检查策略,检查人员和施工人员一样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为下道施工工序负责。质检人员、用户、施工人员之间应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彼此之间互相交流合作。而质量检查人员和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目标完全相同,都应该对用户提供高质量,以创造出更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如果工程单位在管理时,在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方面遇到冲突后通常都需要将质量管理当成重点。 3、全面准备,互相交流 在全面进行施工作业之前,首先需要做好房屋建设工程的施工准备工作,施工准备工作对整个施工建设过程具有良好地指导意义,也是一个高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始。房屋施工作业人员应该尽早达到施工现场,熟悉周围的环境,仔细研究工程图纸后,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布置准备。遇到工程质量要求较高的项目时,建筑方需组织各项目部进行内部参观,且针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环境管理体系等方面广泛交流,安排各个项目部相关人员到场借鉴先进的施工经验等。 4、材料监督,提供设施 按照国家对建筑行业制定的指标文件,为实现建筑工程质量层次的提升,工程队单位应该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对于工程使用到的材料全面监督检查,杜绝使用规格、型号、质量不合要求的建筑材料。在房屋工程中实施综合管理,主要是针对整个房屋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控制。一是采购员,应不但改善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材料质量鉴别水平,建筑单位要选择诚实守信,事业心强的采购员,这样能播种建筑材料质量,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担任。二是掌握信息,对社会上整个材料行业开展调查,及时收集记录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这样既可控制材料质量,还能显著降低材料成本投资。建设、监理、施工单位需联合制定监督方案,把握好施工各环节的控制。施工项目 选择的主材必须经过专业审核,材料要配备符合规范要求的质保书,对进场材料需经过多方检测、鉴定。 四、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的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同工程建设的各方面紧密相关,建筑工程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的措施,这就要求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运用合理的工程管理手段,建立工程控制程序,各专业密切配合。 项目质量论文:如何通过项目施工方与监理协调来达到质量创优 摘要: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水平向高技术性能和精品化工程方向的发展,业主的质量需求对工程承包商的工程管理、质量水平、人员素质以及机组投产后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业主的投资效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简单阐述了如何通过现场项目部和监理对施工人员质量管理控制、施工过程要点的管理和控制来确保项目质量创优的实现。 0 引言 如何通过工程监理的质量控制手段结合施工单位精湛的施工技术、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优秀的专业人员素质和周到的服务业主措施,通过实施gb/t19002-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贯彻程序化的质量体系文件,针对工程特点及实施情况通过旁站、巡视、平行检验等监理的质量控制手段来保证施工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满足业主在工程建设中的建设意图和社会需求,取得良好的投资和社会效益,达到质量创优的目的。 质量创优的控制措施:首先是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创优网络,以项目总工程师为首的创优技术管理网络,以项目生产副经理为首的优质施工保证网络,通过以施工措施为预控要素,以过程控制为组织要素,以质量验评为保证要素的管理措施,通过监理部门平行检验对工程部位、试验、材料等进行检查或检测,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实行工程全过程控制。 1 施工作业和管理人员的控制措施 1.1 人员的基本条件 a)参与施工的人员需经过严格挑选,保证施工人员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优秀的团队协作作风。还有完善的考核、奖惩措施充分发挥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 b)保证参与施工和管理的所有人员在进行施工前均经岗位职责、专业技术、质量意识、程序化的质量文件以及质量奖惩的教育和培训,并全部进行考核,监理审核认可,合格人员方能进行专业施工。 1.2 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资格 a)在从事质量保证、质量监督、技术监督和二、三级质量检验、试验校验、计量检定等特殊工作人员按规范要求和行业的管理制度分别进行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并报监理备案。 b)从事特种作业人员譬如焊接管理、金属监督、金属试验和高压受监焊口焊接的人员均按国家标准进行相应专业和钢种的焊接操作和金属监督的上岗培训,经严格考核符合国家标准后方可进行施工和管理。 c)为了保证人员、机械以及设备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现场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以及安全管理人员据应当接受劳动局安全监察部门对其进行的上岗资格培训,并且考核合格证后持证上岗。其中的特种作业人员主要有电工、起重工、架子搭设工以及危险品保管运输工等。 2 施工质量检验控制措施 2.1 确定适合项目特点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计划和隐蔽工程项目 a)按照国家及相关行业部门的相关施工技术规范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以及业主和设备供货商确定的技术标准,在工程开工前编制本标段三级质量检验评定计划,经业主审核批准后,作为工程质量验收评定依据。 b)在开工前,对部门颁验评标准中的质量控制点以及施工中重点控制对象和薄弱环节,如隐蔽工程、特殊关键工序、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部位等在工程开工前经业主、监理和施工方共同确定并在三级质量检验评定表中书面明确,实施见证点(w点)和停工待检点(h点)控制模式,严格按规定转序。 2.2 严格执行工程质量验收及评定制度,加强 工过程的质量检验控制 a)项目的质量检验将按工程三级质量检验评定计划规定的验收项目和验收等级,实施四级质量验收(包括业主或监理验收),即施工班组一级自检(包括各专业班设置的专职质检员),各专业工程处专职质检员二级复检,施工管理部专职质检员三级验收,业主和监理专业人员的四级验收。所有的验收均与工程同步进行并有监理旁站,且有验收人书面签证,施工技术记录均在施工中同步真实记录。 b)实施工序交接签证控制制度,这些工序主要包括:土建结构与装修的交接,管道安装与保温安装的交接,电气设备安装与电缆敷设的交接,电气安装与电气试验的交接,阀门检修与安装的交接等。结合监理的平行检验,以严密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确保项目施工内部工序交接的实施,通过各工序的相互约束来消除工序接口漏洞,消除施工缺陷,提高外观工艺质量,杜绝二次污染。 c)现场施工技术记录、质量检验评定、各类与监理、制造、设计单位的往来联系单等技术、质量文件以及质量检验控制情况全部应用计算机管理,所使用的各类表式均符合有关规定且均经监理审核备案。 d)保证施工及检验过程中所使用的计量器具以及焊接、起重、试验、检验等机械设备处于受控状态,均在规定的检定或检验周期内,并由具有资格的检测机构出具符合使用要求的检定合格证书,并报监理备案。所有计量器具和设备在规定位置均有统一的检定检验状态标识,随时供质量检验、监督人员和监理现场巡检的检查监督,将以此来确保量值传递正确、有效,机械设备技术性能参数及使用操作符合技术要求和质量保证能力。 e)在施工过程中将依据监理工程师按合同签发的施工指令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接受监理工程师的现场检查检验,一旦发现质量问题需按监理工程师的要求进行返工、修改。 f)由施工方在三级验收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四级验收申请并保证监理工程师有足够的准备时间。监理工程师对质量检验不替代施工方提供合格施工产品的责任,如在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仍发现由于施工方原因引起的质量问题,其责任仍由施工方承担,并责令其无条件地及时返工、修改。 g)施工质量需保证达到合同约定的工程施工质量评定等级。如工程质量达不到约定的质量标准,监理工程师或业主可以责令施工方无条件接受返工指令,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工达到符合约定的质量标准。施工的各项目质量评定等级以监理工程师最终的判定为依据。 2.3 加强隐蔽工程项目的控制,严格执行质量见证和停工待检控制模式 项目施工需严格按照质量检验计划确定的隐蔽工程项目和质量见证点(w点)、停工待检点(h点)实行转序签证管理制度。 a)隐蔽工程施工结束后,必须完成班组、专业工地以及项目分公司三级验收合格并且隐蔽施工前或中间验收前48小时向监理工程师提出书面验收申请。项目施工的任何部分在建立工程师书面(隐蔽工程验收签证单)批准隐蔽施工前不得覆盖或者隐蔽。 b)确保监理工程师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对将予以覆盖或掩蔽的任何此类工程部分进行现场检查和测量,以及对任何部分工程将置于其上的基础进行检查。施工方需提供给现场监理工程师的检查和测量一切可能的配合。 c)当监理工程师对工程的某一部分或某几个部分进行剥露或在其内贯穿其中开孔而复查隐蔽工程时,施工方应当随时接受。 d)对质量检验计划中确定的质量见证点,在三级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施工方提供书面申请监理工程师见证,并签署见证意见,如见证不合格需无条件返工。施工方需尽可能地提供充足的见证时间,以便监理工程师有充分的见证准备。 e)对质量检验计划中确定的停工待检点,在三级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施工方提供书面申请监理工程师检验并签署意见,如检验不合格或检验后未签证,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f)所有的隐蔽工程项目和质量见证点、停工待检点项目将与该项目施工同时形成独立的质量监督检验记录,该质量记录将以监理工程师判定的意见为最终检验依据。 3 质量监督、监查控制措施 始终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质量控制原则,重点做好质量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由施工方质量保证部门组织监督质量体系的运行、工序质量控制、工序交接控制以及质量改进活动,监理方现场监督执行并抽检。 3.1 1 进行重点项目的内部质量监督 按照国家及行业要求结合项目本身的特点来质量监督,项目实施内部施工过程质量监督活动。 施工方内部质量监督项目由质量保证部门组织实施,落实各有关技术、物资、施工部门和专业工地等单位配合实施。内部质监活动所发现的不合格均将由责任单位实施纠正措施并由质量保证部验证,未确认封闭前不得转序施工或向上级质监部门提出质监申请。 施工过程中,由施工方质量保证部门会同施工管理部有关专业人员将巡回到现场对各专业进行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控制和消除施工不合格的事项和物项。 3.2 接受和配合上级质监部门和业主的质量监督 施工方必须积极的配合监理进行的一切与质量相关的质量抽查、监督以及中间检验工作,在严格执行并积极配合上级部门质量监查工作的同时还要履行在质检检查中的责任和义务。严格执行并配合监理履行工程开工、停工、复工有关程序和手续,实施监理在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 各项目工程开工前,施工方在对开工条件自查的基础上,需经监理的复查签证确认后方可开工。主要分项、分部工程开工前,施工方需把物资、设备和人员进场情况以及施工工艺向监理报告,经监理工程师同意方可开工。对监理因施工质量、事故等原因对施工方提出的停工通知,施工方需严格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整改和防范,经监理确认并提出书面复工通知后方可继续施工。 3.3 组织质量改进活动 施工方质监人员将组织各专业工地、部门对监理、上级质监部门质监中提出的质量问题进行整改并负责整改后的验证,对重大项目及具有普遍性的质量问题需运用统计技术进行分析,由总工程师制定质量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进行动态受控。所有质监人员或监理提出的质量问题整改验证后须经监理人员的复查、确认、签证后方可转序施工。 项目质量论文:血站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转氨酶项目结果分析 【摘要】 目的 通过回顾2004~2009年血站室间质量评价(eqa)中转氨酶的检测情况,不断提高实验室检验质量。 方法将2004~2009年卫生部临检中心回报的血站项目室间质评转氨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原因。结果6年中共参加18批次转氨酶项目的质量考核,转氨酶在质评eqa中,总符合率是72.2%。结论血站对献血者血液alt的检测最佳方法是使用全自动生化仪,但成本较高,血站在考虑成本的同时,可使用微板速率法,利用全自动加样仪,结合微板、酶标仪以及局域网络实行检测数据自动 传送的方法,在节省成本的同时,能保证血液的检测质量。 【关键词】 实验室 室间质量评价 转氨酶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无论是临床医师的诊断、治疗,还是血站全血和成分血的供应,都越来越依靠、越来越重视实验室的实验结果。实验室结果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健康,因此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十分重要[1]。安阳市中心血站作为采供血机构,其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患者的用血安全。这就对采供血机构的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血站日常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血站检验科连续多年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活动。我们对2004~2009年期间的临床检验质量评价转氨酶项目的结果作回顾性分析,分析、查找产生误差的原因,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初复检试剂均为验收合格试剂。 1.2 方法 先后使用过经典赖氏法、微板速率法、速率法。 1.3 质控物 室间质评物质: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统一发放,每年定期三次(每年的4月、7月、10月),每次5份样品。转氨酶项目的质控物是卫生部临检中心从公司购买的干粉质控物。参加质评的实验室在规定时间内随常规标本采用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在限定时间内,上报给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评室。室内质控物:使用经典赖氏法检测转氨酶时未使用室内质控物;使用微板速率法检测时使用试剂盒生产厂家自带的质控品;使用速率法检测时使用奥林巴斯公司的低值质控品。并且每批次随常规标本检测,用以控制该批次结果的可靠性。 1.4 仪器 star全自动加样机;340rt全自动酶标仪;进口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恒温培养箱;生物安全柜。 1.5 评价方法 检验科收到干粉质控物后在规定时间内对质控物进行溶解、平衡、检测。如果每份质控物的检测结果在可接受范围以内者(定量)得20分,否则得0分。每次5份样品,满分100分,以百分数表示。 2 结果 2.1 我站检验科2004~2009年参加了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开展的转氨酶室间质评共计18批次,取得的成绩。 2.2 我站检验科2004~2009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开展的酶免项目室间质评成绩,见表2。 注:n为全年所做标本数、a为符合标本数、b为成绩 2.3 2009年卫生部反馈的速率法和赖氏法两种检测方法室间质评转氨酶项目及格率的比较, 讨论 室间质量评价(简称eqa)是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检验结果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实验室举证有力的依据。定期参加卫生部指定的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是实验室能力验证计划的类型之一,也是《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和国家实验室认可的特定要求。室间质量评价越来越为广大检验工作者所重视,室间质量评价可以反映出一个实验室的检验水平[2]。为了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促进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保证日常检测结果准确、可靠。2009年全国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量评价的血液中心和血站已达到400多家,较以往有大幅的增加。 据文献报道,传染病项目阳性样本及阴性样本的检出率皆较高且血站之间差别不大,说明实验室对阴性或阳性样品都有较强的检测能力,而由于多方原因转氨酶的检测未引起血站足够重视,目前alt筛查水平普遍较低,发展缓慢 [3]。通过我站对乙肝表抗、丙肝抗体、梅毒抗体(特异性)、艾滋抗体(和抗原)的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说明我站检验科无论是加样设备、检测仪器、还是检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均处于较好的水平。从表1、表2结果表明我站酶免项目的室间质量评价得分情况优于转氨酶项目,与文献报道相符。除此之外,以下几点也是血站应足够重视转氨酶的检测的原因:转氨酶项目是国家标准《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的必检项目;检测血清转氨酶有助于提高输血相关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检出率;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某些肝炎病毒标志物未被检测及感染“窗口期”的缺陷,有助于预防输血相关肝炎的传播。所以,我站必须加强对alt检测的重视程度。 我站alt室间质量评价结果不理想,其原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为血站管理层和检验人员对此项检验不够重视,检验水平较低,发展缓慢。客观因素一为检验技术及方法学,早期血站检验科转氨酶检验方法陈旧落后,缺乏准确性;二为试剂质量,包括试剂盒的准确性、精密度,另外生化试剂的线性范围以及基质效应均可影响其检测结果;三为质控品,国家没有统一的质控品,各试剂厂家质控品没有可比性,不同厂家的检测结果差异较大[3]。近年来,我站对alt检测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其主要可以通过alt检测方法的改变体现出来。我站历年采用的转氨酶检测方法的情况:2007年6月份之前初复检均使用经典赖氏法检测,2007年7月份至2009年6月份采用初检用赖氏法,复检用微板速率法检测,2009年7月份至今采用进口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由表1可以看出2007年7月份alt检测方法启用微板速率法检测以后的转氨酶的室间质量评价成绩持续满分,2009年7月启用进口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后我站检验科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alt检测水平大幅提高。 血站实验室检测质量是由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决定的。检测质量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健康,因此,提高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在酶免项目检测能力普遍较强的今天,提高alt检测的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转氨酶不同的检验方法中,速率法无论在检验的准确性和精密度方面都要优于赖氏法[4]。根据我站采用不同的转氨酶检测方法所取得的室间质评结果分析和血站自动化程度来看,血站对献血者血液alt的检测最佳方法是初复检均使用全自动生化仪,但成本较高。血站在考虑成本的同时要想保证alt检测质量,可使用微板速率法利用全自动加样仪,结合微板、酶标仪以及局域网络实行检测数据自动传送的方法。 血站实验室应该持续参加室间质评,定期对室间质量评价进行回顾,了解本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价本实验室的检验能力,有助于发现本实验室可能存在的实验误差,有助于我们不断反思、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加以解决,逐步减小实验误差,不断提高检验质量。 项目质量论文:项目质量管理与一般质量管理的比较研究 [摘 要] 本文对项目质量管理和一般质量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两者的联系及区别,为项目质量管理实践扫除障碍。 [关键词] 项目质量管理 一般质量管理 比较研究 一、引言 项目质量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它的内涵和特性缺乏深入的理解,一些管理者将一般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直接应用于项目质量管理之中,导致了许多项目的失败。因此,必须对项目质量管理和一般质量管理进行比较研究,深化人们对两者之间联系和区别的正确认识。 二、项目质量管理与一般质量管理的联系 1.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项目质量管理是在项目管理和一般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四大一般质量管理理论是项目质量管理的理论指导,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项目质量管理实践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项目质量管理离不开一般质量管理的范畴,在其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当代丰富的一般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内容。 2.具有相同的管理内容。项目质量管理活动是在一般质量管理内容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的。项目的最高管理者须颁布该项目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在方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质量策划、控制和改进活动,并通过质量保证对上述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同时也涉及到项目成本管理、顾客关系管理和项目质量信息管理等内容。 3.前者是后者的推广和应用。项目质量管理是在深入分析项目特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一般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将其移植、推广到项目管理之中,是对一般质量管理理论及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三、项目质量管理与一般质量管理的区别 虽然项目质量管理和一般质量管理之间联系密切,但决不能将两者划等号。 1.管理对象的区别。一般质量管理是对企业的日常运作进行管理。日常运作是一种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工作过程。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工作内容一般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同时,日常运作还具有连续循环性。 项目质量管理的对象是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项目具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点,有特定的环境和目标,由个人或组织在有限的资源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而且必须保证其满足一定的性能、质量和技术经济指标等要求。 2.管理组织的区别。一般质量管理组织的形式主要是企业内部的质量部门,其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围绕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运用一般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通过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具体发展各种质量活动,以改进产品质量。而项目质量管理组织具有临时性和高度柔性等特点,它是根据项目需要由来自不同企业、不同组织的质量相关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质量管理团队具有高度的目的性,为了实现共同的项目质量目标而聚集在一起,当项目结束后自动解散。 3.管理过程状态的区别。日常运作是一种稳定的工作过程,其内容会出现频繁的周期性重复,产生的质量信息和出现的质量问题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一般质量管理是一个稳定的过程。而项目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性特征,几乎所有的项目都要经历从概念阶段到收尾阶段这一完整的生命周期过程。不同阶段对质量的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必须针对各阶段的具体特点,采取适宜的质量管理措施。项目质量管理过程具有动态阶段性。 4.质量控制的区别。在质量控制理论方面,一般质量管理侧重于统计过程控制理论,使用控制图等统计技术来分析过程及其输出,通过适当的措施来达到并保持过程稳定。而项目是一次性活动,任何一个过程都不可逆、不重现,任何一个过程或细节上产生了缺陷都不可弥补,因此在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采用克劳士比的“零缺陷”理论。其内涵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在质量控制内容方面,一般质量管理的管理对象是日常运作,对于这种重复性连续过程,其质量控制主要侧重于对过程状态的调节和控制。而项目质量控制除了对过程状态实施控制外,更多地侧重于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对状态的质量控制基准进行变更控制,形成基准控制环。 在质量控制方法方面,一般质量管理侧重于采用统计质量控制方法,通过对过程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其变化规律,然后采取必要的质量措施。而项目具有惟一性,不存在准确的历史数据可供统计分析,因此,更多的是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对每个过程进行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控制。 在反馈方式方面,一般质量管理侧重于端部反馈控制,将系统端部的过程输出与控制基准进行对比,然后将偏离标准的变异信息通过反馈进入自我控制,产生纠正措施。而项目是一次性活动,度量过程输出后发现差异可能会造成时间的延误,因此通常采用局部反馈过程控制方法,根据过程中间结果采取纠正措施,调整项目过程状态。 5.质量监督的区别。日常运作连续可重复,因此一般质量管理侧重于采用效果好且易于实施的事后质量监督方法,同时以事前监督作为补充。而项目质量管理则更多地采用事前质量监督,在项目成果形成之前,利用行政、技术、法律等手段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质量监督控制,以保证最终的项目成果质量符合技术法律规范的要求。 四、结束语 基于上文对项目质量管理和一般质量管理的比较分析,在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加强项目质量组织管理和项目质量的动态管理,采取适宜的过程管理方法进行项目质量的过程控制,同时应加强管理项目质量信息,并在项目组织内部建立“零缺陷”质量文化,指导项目成员在从事项目活动时“第一次就做好”。在正确认识项目质量管理与一般质量管理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灵活引入一般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促进项目质量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项目质量论文:浅析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 论文关健词:软件项目 软件质量 软件质量管理 软件项目管理 论文摘要:软件产品是软件项目的最终结果,其功能度和复杂性要比制造业的产品高得多,而且在投入使用后,软件发挥的功效也是其它任何形式的硬件产品所无法比拟的。为了保证软件产品在交付后能够按照用户的需求发挥正常的功效,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结合作者的经历就软件项目中的质量管理做了一些探讨。 一、引言 软件产品是软件项目的最终结果与其相关的质量问题主要来自项目开发过程。但软件是一个纯智力的特殊产品描述软件质量的定义则比描述实际物品质量定义面临着更多的潜在因素。所以保证软件质量比保证设备质量更具挑战性和不确定性。 国际化标准组织iso在isopiec9126中将软件质量定义为:“反映软件产品满足规定需求和潜在需求能力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而m .j .fisher将软件质量定义为:“所有描述计算机软件优秀程度的特性的组合“。目前对软件质量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保证以过程文档化和管理科学化为内容:二是软件过程和产品的质量评估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采用软件度量技术作为软件质量特性量化的主要技术。本文将就第一个方面展开讨论通过给出或设计一些符合文档化开发标准的管理规范和文档模板以达到使软件质量满足之前用户对各项功能或性能的精确定义的目的。 二、项目概况及背景 某船厂在信息集成系统cims第一期结束后初步建立起企业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并将物资管理与财务管理进行了整合。但在第一期cims平台中没有对其涂装生产管理建立相应的系统。为尽快解决涂装生产管理的问题项目组在进行一个月的需求调研后就进入了开发。但是由于前期需求阶段没有细化需求涉众范围太小在开发阶段代码管理松散导致项目在开始不久后就处于一边开发一边继续需求分析细化的状态并伴随不断的需求变更最后在拖期半年后才交付了一个带有隐患的产品而且原定两周的试运行期因为修改不断发现的缺陷也延长为两个月。 在完成涂装项目后,项目组又接到船厂关于开发生产安全监管系统的任务为了避免同样的问题发生和提高软件质量,项目组认为要在软件开发项目过程中引入完善的质量管理,并针对船厂项目特点,结合实际情况重点覆盖需求、编码、测试三个阶段。 三、分析及应对措施 1.定义合适的项目过程 软件过程是指开发和维护软件产品的活动技术和实践的集合。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信息化背景下过程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思想和有效工具,随着外部环境与组织模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作为一个好的软件项目过程,必须针对企业和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软件项目运作流程,定义软件功能及相关性能明确各阶段的进入条件和退出条件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与管理,在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项目的成功率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所开发软件的质量。 在现阶段主流的软件工程过程主要是rup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和xp (extreme programming)。由于新项目的需求明确,并且项目组成员的构成方式是新老搭配,在经过综合考虑后,我们决定采用rup方法。最后,项目组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传统的rup模式进行按需裁剪,具体方案是将”需求与分析”和‘’设计”两个活动合并为‘’需求分析”,将”配置”和”变更管理”统一纳入’‘项目管理‘’,移除”环境活动‘’环节。 2.明确项目需求 对于任何软件项目过程而言,需求不仅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环节,也是软件开发的基础。往往用户需求明确变更少的项目的成功率就高而那些用户需求混乱变更频繁的项目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用户需求总是在开发进入中后期时,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发生变化。这就给软件项目过程实施带来不确定因素。在涂装项目中,由于前期需求不明确以及随意变更需求,导致项目组在开发阶段不停的返工,进而造成代码质量低下,测试拖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软件开发的顺利进行和最后交付的产品质量,应该对项目需求变更进行管理。 (1)需求说明书要描述明确详尽。由于与用户沟通的需求人员并不是最后的开发人员,所以有可能导致开发人员对需求说明书的理解与用户真正的意图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另外,当项目在进行到开发(编码)阶段时,由于记忆的缺失,对当初所作的需求说明书的理解也会产生偏差。 (2)要对需求变更进行管理。通常需求分析完成后项目就进入开发阶段,用户可能会因为市场或策略的变化而提出需求变更的要求。此时,若是合理变更则有利于项目实施,但有时所作的变更可能会影响项目整体的设计和开发,造成项目进度的延期。对于这一情况,项目组应该积极与用户沟通,制订需求变更说明书,在双方都认可的情况下方可实施。 (3)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要尽早明确用户需求,有些内容一时无法确定则应该暂缓该部分的开发,尽量降低因需求变更而带来的风险。 3.代码走查 软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代码质量。在实际环境中对于同一项目而言,由于项目组成员的编程能力、习惯、风格、对需求的理解和个性的不同所开发的代码质量也不尽相同。再加上一些难以预测的人为因素由此带来的隐患将严重影响代码质量最终造成软件质量低下,使得用户无法正常使用并为以后的维护带来更大的工作量和难度。 考虑到项目进度以及实际情况,要进行完整的代码评审不太现实,因此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引进代码走查。每周在规定的时间内,轮流让程序员讲解其所开发代码的主要部分。这项措施一方面可以从侧面促使程序员本人注意所开发代码的质量,另一方面在走查过程中可以获得他人的意见进一步改善代码效率,使开发成员共享项目实施过程中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可以促进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并加深对需求的理解关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进行过程改善的讨论,使得软件质量更有保障。 4.进行正式的测试,并形成制度 测试就是对软件产品的检验。软件测试的目的是根据用户需求检查系统是否符合项目合同与任务书规定的要求。项目测试分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主要进行功能测试、健壮性测试性能一效率测试用户界面测试、安全性测试、压力测试可靠性测试安装/反安装测试等活动。测试过程通常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只有通过了上述全部测试的软件,才可以称之为符合用户质量要求的合格的软件。 测试活动要尽可能覆盖整改项目过程,从最初的需求到部署阶段,都应该制订详细的计划并编制相应的文档,如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文档测试报告等。通过测试活动尽可能早得发现每个阶段中软件存在的缺陷,以方便后续阶段的实施。在这测试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守一条基本原则—按照用户需求进行测试。我们即不能为求速度而缩短测试规模,也不能忽视用户需求而提高测试要求。总之一切测试应该符合用户需求。 四、结论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对于软件产品的质量管理还有其他要考虑的因素,如风险控制、变更管理和配置管理等等。其实,美国软件工程研究所(sei )开发的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 )和}s09001标准,都着眼与质量和过程管理。而且在组织结构方面,国外成熟的软件企业一般都设有单独的qa (quality assure)部门,它与开发部门独立,负责监督流程的执行。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具体项目的实施都应制订合适的质量管理方案,不能生搬硬套而这些需要项目经验的积累以及不断的学习新知识。 项目质量论文:高质量的项目成本管理应从最初的设计阶段开始 摘要:项目成本管理是实现项目和企业盈利的基础工作之一,同时也是一项涉及面广且复杂的系统工作。项目从决策到竣工,大体包括以下6个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工作阶段、建设准备阶段、建设施工阶段、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阶段。本文从设计角度入手,就如何做好项目成本管理作出浅显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控制;设计管理 1影响工程造价的几个阶段 ①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和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工程场地的选择、建筑规模、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当地原材料供应状态和价格等,都是影响项目成本的关键因素,但往往都是主观很难改变的; ②在设计阶段,在搞好管理的基础上,项目设计阶段是控制开发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环节,因为设计阶段可锁定可控成本的90%以上,随着设计工作的开展,建设工程项目的构成进一步明确,可以优化的空间越来越小,优化的限制条件也越来越多,对成本的影响程度就逐步下降。设计成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建设项目的成本和工期; ③在施工阶段,对于一个工程项目来说,工程施工活动是工程设计活动的继续,是工程设计意图实现的过程。正常的工程量已经很具体,工程造价也已明确。施工阶段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多,譬如:地基处理、材料价格变化,工程变更等。这些非正常情况的发生可能直接导致成本的增加。 2在设计阶段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管理 工程设计应充分体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在充分满足业主或开发商的需求和目标的同时,一定要使成本“最低化”。房地产项目设计阶段一般可统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这两个阶段可以分别确定具体的技术经济指标,每一项指标都关系到项目的开发成本。整个设计阶段既是目标成本进一步优化的阶段,又是具体分解目标成本并进行落实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成本管理要掌握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已经确定的目标成本只能优化不能超标。在具体设计阶段应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项目设计委托时,要向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提供尽可能详实的相关设计资料及各种技术经济指标,明确项目开发的定位、工程建设成本范围、质量及效果,特别要强调设计方案的“经济”、“合理”,具体内容包括户型、功能、环境配套、结构设计等。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从源头上作好成本节约。 2)初步设计完成后,要认真审查比对,不能过分依赖于设计部门。这一阶段十分重要,着重应注意的是设计方案是否达到所要求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整个设计思路是否经济合理。这里的“合理”包含两种意思; ①布局是否合理,比如户型,是否充分考虑最大程度上满足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居住的需要;再如环境配套设施,是否从“以人为本”来考虑。这两点都是影响房屋销售的主要因素,因为我们在销售过程中发现很大一部分购买者对户型和居住环境看得很重,甚至超过了对价格的关注; ②经济性是否合理,比如建筑设计时可将功能分区相对集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装饰及过多的悬挑,建筑尺寸尽量采用经济尺寸;另外在环境配套上要做到经济实用、美观舒适,不求奢华但求新颖。在全面审查后,针对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对设计方案提出合理化的更正及修改,尽可能做到详尽周到,避免设计返工;其次,对修改后的设计方案要重新进行成本预算并再与目标成本进行对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超预算设计。 3)施工图设计阶段,这是控制工程成本最主要的一环。设计过程中,有些工程设计人员只注重设计“质量”及设计期限,没有更多地考虑设计对工程建设成本的重大影响。因此要十分注意,比如: 1建筑结构形式的采用。在满足抗震及安全功能的前提下,根据建筑体量尽量采用成本较低的结构形式。比如能够采用砖混或混合结构的,原则上不采用框架结构。 2基础结构形式的选用必须依靠真实的地勘资料并对持力层进行认真选择。避免在施工时出现超深或返工现象。 3结构配筋量标准不一。有些设计人员为了减少工作量,对配筋及截面不进行单独计算,统一配筋;比如对现浇板不分开间大小,设计统一厚度及配筋,这是十分浪费的。 4安全系数取值偏大。如:结构安全重要性等级及非抗震、抗震等级的选用。这些都将对设计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5结构按取大值的方式进行统一标示或作文字简单说明。 以上是控制工程成本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除了要提交设计审查部门外,还要专门组织专业管理人员包括工程造价人员,对施工图进行细致的审查核算,对施工图中存在的影响工程质量及工程成本的问题要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并更正,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及浪费。 工程设计首先要满足国家现行的各种规范,在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存在着多个解,应该都是可行的,哪个解对项目成本是最节约,就需要工程造价人员积极配合,与设计人员协同作战。在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各个阶段,对项目设计方案与费用反复比较,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来优化设计,运用价值管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方案选择,最后达到控制项目成本的目的。比如某工程是一个比较高档的住宅小区,施工图设计出来了,工程造价人员立即介入,对各项经济指标进行了详细的核算,发现单方用钢量超预定目标3~4kg,小区总建筑面积12万m2 ,这可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直接导致增加成本约240万元。在核算过程中发现:基础、构造柱、梁的配筋偏多,经过与设计人员的沟通,最后确定用钢量高的原因有3个: ①基础设计断面偏大; ②抗震构造柱偏多; ③现浇梁布置偏多且配筋偏大。设计人员在端正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基础断面偏大是因为没有进行基础埋深的折算计算;构造柱偏多是因为死套“建筑抗震构造措施”进行设计,而实际是以抗震验算结果来审定的,两种方式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现浇梁配筋偏大是由于设计时选取的安全系数稍大造成的。这样通过及时修改施工图,工程项目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3设计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进行造价控制 工程施工阶段,主要由3 方组成管理体系,业主、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业主依据割算或形象进度进行工程款的拨付,对项目主要进行协调管理。目前的监理只是监督施工单位的“照图施工”,从社会现状来看,由于监理公司往往聘用一些退休的监理人员,对设计文件有的甚至看不懂(尤其是采用“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以来) ,对施工工艺不熟,对工程造价没有进行量化的能力,往往只能做到“垒起墙来看曲直”, 所以监理对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没有多大作用。施工单位只对实际工程和资料负责,结算一般是按实际发生计取,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在某种意义上讲,对施工方没有任何吸引力。设计方,如果管理体系完善,档案完整,由设计单位的造价专业人员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配合监理和施工人员,做好原有设计文件、设计方的变更资料,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处理意见,进行多方核对、落实,并做签证及时调整工程量,积累在施工过程中的所有资料,并配有各阶段的需要,做出造价分析,使项目工程造价明了、简单、可靠。这样会做到“三统一”,即设计与施工的统一,进度拨款与工程实际进度的统一,施工资料与设计资料的统一。避免预算、割算、竣工结算前后不一致。审计是根据资料得出的结果,不求资料真实、合理性,过程中的监管会有效控制避免此情况的发生。 4结语 一个项目从设计开始成本管理,自始至终贯穿其中,这是最有必要、最有意义的事。工程造价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投资效益的好坏,只有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 项目质量论文: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思考 【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房地产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势头,房地产建设投资在整个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绝对比例。房地产业正向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筑数量的增加,也给质量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房地产建设项目的增加给整个建设行业带来了质量管理的大课题。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建设;质量管理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房地产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势头,房地产建设投资在整个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绝对比例。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各地的房地产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美化了城市,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正向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筑数量的增加,也给质量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房地产建设项目的增加给整个建设行业带来了质量管理的大课题。下面就谈谈对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 1 工程质量管理的涵义 如果单纯谈质量管理,应该说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就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地块地段选择质量、可行性研究质量、项目前期策划质量、设计质量、工程实施质量、物业管理质量等。包含有关房地产项目的许多内容,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完成,涉及到一系列的工作,建筑只是其中一个阶段,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项目策划、项目设计、项目的具体实施、交付使用等环节。优质的管理就是把这五项工作都做好,这对房地产开发项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房地产项目建设中一些自身的特点,给质量管理和控制带来一些影响,一些问题是在房地产项目开发中被人们忽视的,比如前期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策划阶段、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这几个环节往往决定着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成本,但恰恰给项目负责人所忽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优质的质量管理是全面的整体管理,是全过程的优化1。 2 项目的前期管理 所谓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管理,就是指项目未进入施工阶段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比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开发的产品策划等。这些内容决定着项目建成后的效益,认真做好这个阶段的工作,对整个项目建设来说意义重大。对房地产项目的地段选择关系到日后的销售问题,建设规模、规划方案影响着成本问题,项目的户型构成、配套设施水平分析、潜在目标客户分析、客户购买的心理分析关系到日后的销售问题,风险分析、财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影响着日后的应收账款问题。所以这个时期的所有准备和调查研究数据是否符合实际,和项目的开发建设密切相关。 (一) 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 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没有制度就难以有好的管理。项目负责人是开发项目质量的全权负责人,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质量管理上。如果开发的项目具有一定的规模,那么可以单设项目质量经理。制定相关责任制,并且落实到人。质量经理要根据投资人项目开发战略,市场定位目标,制定和编制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在施工中负责组织实施;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检查质量责任制的执行情况,随着每道工序的进展跟踪、督促项目质量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尤其要注意质量控制点的验证和评审工作的执行情况;建设施工之中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质量经理要负责报告,在项目经理的指挥下,提出解决方案;记录整理质量检查的结果形成书面报告,报上级质检部门和项目经理。在项目建设中,质量问题是每一个参与施工人员的义务,不是一个项目经理就能全部取代的,所以针对其他岗位,也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并且确定专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人人想质量,人人管质量,才能有优质的建设项目2。 (二) 制定开发项目的质量计划 质量管理计划是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在制定质量计划之前,质量经理要认真研究和了解项目投资人的投资策略,熟悉和掌握开发项目的质量政策以及本开发项目的特点,了解当前本地区地产行业整体动向,科学制定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根据项目的建设特点,熟练掌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根据此文件编制质量管理计划。对于独立开发项目的企业,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堆质量管理体系做适当调整,使其更加符合本项目的特点,层层制定质量责任制,抓好具体实施中的落实工作,每一层次职责、权限、目标都应该有具体的规定,并且制定出具体的保证质量措施。力求做到重点突出,务实性和可操作性。 3 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 项目的设计阶段主要有两项工作,一项是项目规划,一项是施工图的设计,做好这两项工作的质量管理对日后的施工来说非常重要。房地产开发是个复杂的工作,涉及的面广,人多,需要协调和合作的单位也多。所以设计之初,要和市政园林、邮电、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密切搞好关系,做好项目建设中的协调工作,保证规划质量。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的第一步是设计的管理,设计不合理必将带来日后的不尽麻烦。所以这一时期的质量控制主要放在选好设计方案上,认真策划住宅的套型、结构体系,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内部功能、空间、节能、节地等,应用新理念和新技术及新工艺,在保证结构可靠的前提下,达到合理开间;建筑造型和风格有艺术感。合理安排单元内的居住、使用、卫生等面积,做到人性化和以人为本,达到居住舒适;对墙体、屋盖、地面处理要灵活得当,具有艺术性和美感,即注意实用又注意观瞻性3。 施工图设计是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的标志,在开发项目的规划方案审查通过后,就是施工图的设计阶段。所以施工图是建立在规划方案基础上的,规划方案是设计的依据。项目工程设计首先是初步设计,然后是施工图设计。规模大、技术要求高的超大项目,一般是按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进行。在我国工程设计行业,通常情况下是执行二阶段设计和三阶段设计的基本工作模式,在这个过程完成项目的设计说明、技术文件(图纸)和经济文件(概预算),这样分布进行便于控制保证设计质量。 4 施工阶段质量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提高房产质量的重点,而且这也是项目建设的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质量管理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辅助施工的质量管理和直接施工的质量管理。前者包括对施工队伍的选择,这是保证质量的前提,其次是施工材料的选择,这是施工的物质基础,也是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是配件和设备的采办以及动力供应和后勤服务等,这是正常施工的基本因素,关乎到施工的顺利进行。为了提高房产质量,必须要选择一支资质等级高、重管理、人员素质高、技术力量强的建筑企业。按照合同及设计文件选购材料及各种构件的性能、规格、品种、色泽等要求进行材料和设配的准备,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在进入工地前,由工地实验室进行严格检验。直接施工的技术质量管理是核心工作,这是质量问题发生的实质阶段,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首先就要强化人员的质量意识,树立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在施工现场,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计划,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制,形成“人人讲质量,个个为质量”的良好风气。加强施工队伍的技术力量,做好参加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强化技能提高。 由于房地产业的产品造价高、寿命期较长,对质量要求特别高,而且建筑质量直接关系到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业主的利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如何加强房地产的质量管理,不仅仅是房地产企业所关注的,也是造福社会的表现。 项目质量论文: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摘要: 本文就水利建设项目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的方式。 关键词: 水利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正文: 1.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就当前建设的过程中,水利施工建设其主要的质量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点:1.1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工作的技术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并且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的效率对其工程建设的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其材料的实际的使用有很大的影响。要想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就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1.2材料。施工的工程的材料其是建设过程中的基础内容,水利施工建设过程中,其主要的水利建设就是为了防洪、抗旱,对未知的自然灾害起到一种提前预防的作用,保护下游的人们的生命安全。施工的材料如果出现问题就不能保证其水利工程的质量。因此,需要对施工的材料做好监督检查工作。1.3机械。施工设备也影响着施工的质量机械设备自身的运行的稳定性,其就影响着工程开展的质量建设。1.4方法。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工程的施工的方法对其工程开展的结构和建设的施工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某一种施工的技术和方法在实际的工程中,可能其并不能应用在这个建设中,否则就会留下安全隐患。所以,在制定相应的施工的方法的时候,应该是根据工程的实际建设的需要,水利建设的一些安全隐患因素,一些组织管理等条件进行综合性分析。1.5环境。工程施工的环境其对工程的质量影响较大,比如连年阴雨的天气就会导致其防水性差。 2.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管理中存在问题 2.1原材料的质量问题。混凝土是施工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的施工的内容。其质量影响着整个工程的防水性。但是当前在构成混凝土的施工的材料的选择上,国家对其的质量控制比较松懈,有些产品并不能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但是一些建设的小的企业可能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就选择这种价格便宜但是质量不过关的材料。造成工程质量隐患。2.2施工中的问题。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从建筑物基础开挖、基岩灌浆处理到混凝土浇筑(土石坝体填筑),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安装,有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未能按照水利部、电力部部颁有关施工技术规范,严格控制每道施工工序的质量,出现的问题较多。例如,建筑物基础开挖施工中,有的承包单位为抢施工进度,不按技术要求进行控制爆破,造成基岩面爆破裂隙较多,起伏差较大,增加了基岩面整修工作量和混凝土回填工作量;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未按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严格施工工艺,出现入仓混凝土骨料分离,振捣不密实、漏振,致使层面结合不好,有蜂窝、架空现象。2.3承包单位偷工减料引起的质量问题。工程建设的人员承包单位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进行层层转包,施工建设的单位其为了有效的获得经济效益,就会降低陈本,主要是偷工减料等这些行为中,获得较大的利益。2.4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的问题。在有的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其施工的技术比较低,在一些焊接或者是是一些安装方面,其不能做到细节处的精致,导致其焊接的不牢固或者是安装的误差比较大等问题。 3.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3.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施工建设开始前,施工建设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就施工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其应该就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体系和管理的技术做出明确的要求。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施工机械、设备,应审核承包单位提供的技术性能报告,不允许不合格的机械设备进入到工程现场。3.2施工过程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工程顺利开展的阶段中,其应该加强对自身动态性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其在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督检查工作。对现场的施工的检查很重要。尤其是一些关键技术和关键地点的施工,应该重点的监督,并且隐蔽性项目的建设,应该在现场监督检查完一个环节后,在进行下一个环节,保证每个环节的工程的质量都是可以达到相应的标准的。3.3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工程的验收阶段,对其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其检查过程中的质量的检查。这就需要验收人员根据国家相关的信息和政策性文件的要求,对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收检查,项目监理部应组织监理人员对承包单位报送的分项工程和单位工程质量验评资料进行审核和现场检查,符合要求后予以签认。 4.结束语 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水利工程的质量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民生管理的有效建设,就需要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这就需要其从原材料的采购管理、施工前的设计、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施工过程结束后的验收等不同的方面做好对质量的控制,实现我国水利建设的有效发展。 作者:王军 单位:宁夏省固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项目质量论文:园林景观项目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 在2016年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各行业需要以匠人精神重塑行业的客户价值与提供服务水平。本文旨在通过表格化形式,为景观工程管理者提供质量与细节管理的思路与控制要点,工程营造过程中应不断深入改善、总结锻造匠心。 关键词: 工匠精神;园林景观项目;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点 “工匠精神”是指手工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对所从事的职业高度忠实和把工作做到极致,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产品与价值,于个人可以修心,提高自身的素养。景观施工是对景观设计再创作的过程,对于施工的理解在早期的园林庭院营造中,更多应该是工匠们的工作内容,设计与施工往往是同一批人,缺乏设计理论与风格,更多的是施工工艺的精湛或手艺的好坏。设计图纸都是在工匠们的大脑里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不断深入而精细化,导致设计与施工专业的细化。有了好的设计,但并不一定会有好的作品,因为没有好的施工,一切都是空谈,无法落地。作为景观项目的管理人员需要了解景观项目的特点、质量管理周期、工艺细节、关键控制点等,以匠心去琢磨,才能营造出理想的作品。 1园林景观项目及其特点 1.1外观布局的艺术美观 项目是城市形象的直接表现,关系着城市人居环境的提高与改善。除了要求工程安全、适用、人性化外,还应追求艺术性,在外观和布局上给人美的、愉悦的感受,施工中更要比土建项目更加精细。 1.2工程材料的特殊性 施工材料除了和土建工程相同的钢筋、水泥、混凝土、砂石等常用建筑材料外,还有各种具有生命的各类植物,以营造景观的艺术性和生态性,具有调节气温等功能。 1.3工程的广泛性和后期维护的长期性 园林景观工程作为关乎民生、生态环境类的项目,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和政府部门的重视。近年来,园林景观项目在很多城市普遍开展,宏观如城市特色乡镇,中观如区域,微观如小区园林等。景观工程如此重要,其后期维护则比一般土建工程更长久、更复杂、影响因素更多。 1.4施工工艺复杂,工期紧张 园林景观项目除了土建工程,还包含施工工艺。因人们对其外观造型视觉感受、体验等的追求,使得施工工艺更加复杂。另外,由于园林工程以具有生命的植物为材料,会受到气候、温度、水分等条件的影响。因此,施工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最快的施工进度完成工程,故工期较其他常规土建项目更为紧张。 1.5变更量大,成本不宜控制 由于施工图纸在结合现场实施时,往往与实际有一定差距,加之施工工期紧张、材料特殊等原因,使成本波动较大,增加了成本控制的难度。 2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TQM) TQM奉行的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质量管理观。客户需求对企业经营和决策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客户满意程度成为衡量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了解客户需求,高质量满足客户要求,培养“客户就是上帝、以客户的眼睛看世界”等一系列生产服务管理观念,最终形成客户导向型产业,建立和谐的供求关系,营造客户认可、口碑佳的作品,才能使企业与个人不断地持续发展,现以时间为维度,分析项目质量的全周期管理。 2.1工程质量形成阶段(见图1)图1 2.2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工程质量检测制度。 2.3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内容 2.3.1质量目标(见表1)。2.3.2质量策划内容。设定质量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确定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定所需的其他资源;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和工具;确定其他的策划需求。2.3.3质量控制。(1)熟悉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人员(管理人员素质、施工人员素质)、材料(结构材料、饰面材料、苗木材料、建筑设备)、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专项技术方案、新工艺技术)、环境(工程施工条件、项目管理条件)。(2)制定合理的施工顺序,遵守“先地上、后地下、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饰、先土建、后设备”的原则,保证施工各项工序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联系,互不干扰。控制工序质量对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都应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尤其对施工关键点和隐蔽工程的工序,检查合格后才能行下一道工序。(3)在景观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纵向体系中,工序质量控制是基础,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提高对施工操作工序的技术水平,加强对全过程工序质量的检查和监督工作。尤其是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以及隐蔽工程的施工工序,做到“预先计划、防微杜渐、过程控制、严格检查”。(附表2、表3) 2.4质量保证 园林景观项目质量保证是指在质量体系中,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系列活动。相对于质量控制是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则侧重于企业对于用户的质量承诺。质量保证可以分为企业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内部质量保证是对企业内部管理层的保证,使其确信提供的产品能够达到其设定的质量要求。外部至保证是对产品使用者的保证,使其确信提供的产品能够满足其生产活动的质量要求。 2.5质量改善 景观项目质量改善是质量管理中致力于提高有效性、运行效率、工序细节的部分。从质量管理的PDCA原理出发,质量改进是企业在现有的质量管理水平上的进一步提高,使项目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的系统性活动,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企业通过质量改善,不断提升自我质量管理能力,提高项目质量档次,向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同时,也能降低企业成本,节省能耗,用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收益,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3结语 终上所述,匠人化的园林景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于产品的极致追求,把产品当成艺术品来打造。因为其要求非常细致,几乎每一项细部工程永远都可以有自己的一整套精细化标准。时代需要呼唤“匠人精神”,以一种做人做事敬天畏人的态度,对抗日渐炽热的浮躁之风。追求细节,才能塑造有品质的作品;精益求精,才能有完美的结果。希望所有的景观项目管理者能够在浮躁的社会中,修炼一颗“匠心”,爱生活、爱工作、更用心。 参考文献 作者:梁锦钧 单位:江门北控水环境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质量论文: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及安全管理 摘要: 城市化进程中建筑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任何一项建筑工程项目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关系到工程项目最终的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有助于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有利于保证工程项目按照预定工期顺利完成施工。对影响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建筑工程相关管理工作中质量和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已经威胁到建筑企业的信誉和工程的安全性,影响居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如设计及施工管理、工程监督、工程验收等等,涉及工程的各个环节和阶段,建筑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个参建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做好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进而提高整体工程的效益。 1影响建筑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因素分析 1.1不重视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工作 部分建筑及施工单位对于工程质量不够重视,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将质量和安全问题放在首位,没有将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建筑企业建立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其中的条款不符合工程项目实际,导致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对于有关建筑法规和相应技术规范不够了解,导致工程施工没有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工程质量受到一定的威胁,且容易存在安全隐患。 1.2建筑企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目前,很多建筑企业管理人员不是专业建筑管理有关专业毕业,施工人员大多数都是农民工,员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员工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较低,加之缺乏质量及安全意识,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很难落实。部分建筑企业没有形成健全的员工培训机制,对于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不够,导致工程具体操作不符合规范。一些先进机械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不是短期培训就能掌握的技术,如果对一些机械设备不够了解的人员进行操作,难免存在安全问题。 1.3建筑企业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缺乏系统性 目前,部分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缺乏系统的保障,建筑及施工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机制,安全人员配备不足,安全员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建筑工程的违规操作较多,工程项目部与操作人员之间技术交底工作不到位,施工人员在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情况下,盲目施工,必然导致工程质量存在问题。此外,建筑工地对于现场管理不够严格,施工现场材料摆放不合理,工程机械设备安全检查不力,员工不佩戴安全防护,消防设备没有及时更换,水电使用管理不当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 2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策略 2.1做好建筑图纸的审核 建筑工程图纸时工程施工的主要依据,在施工企业施工前必须要对图纸进行审核和分析,对图纸设计进行必要的研究,发现与现实情况不符合的地方一定要与设计单位沟通,做好图纸修改。图纸会审是在施工开展之前的必经环节,是有效保证施工设计符合地形、地质等现实因素的保障。 2.2做好工程原材料及半成品的质量监控 决定建筑质量的最基本元素就是建筑材料,包括建筑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这些物质应用于建筑施工,其质量决定着工程的质量。材料采购时要到指定正规的厂家购买,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验收过程,材料型号、规格、性能要符合施工设计的要求,钢化、水泥、防水材料要符合有关规定,易碎、易变形物品要主语运输和安装。 2.3做好施工过程质量监督和管理 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主要在于对具体施工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建筑企业及施工企业要将质量管理作为主要环节来抓,要做好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工程质量监管的重点要放在抓规范,查看施工是否按照正确规程操作,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做好工程重点施工部位和薄弱环节的施工质量管理,如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混合结构中的砌体和楼板,装饰工程中的水磨石地坪、外墙等。对于已发生问题的部位加大监管力度。 3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措施 3.1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工程安全问题是建筑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工程项目安全水平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最终收益。不论管理人员还是施工人员,要提高安全意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建筑企业要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加强安全施工的宣传,提高施工团队的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概率。重点关注技术操作环节,对一些危险作业和先进机械设备的操作要加大管理力度,保障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3.2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建筑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工程安全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加强对施工安全的管理。建筑企业要加大投入,完善安全管理的软硬件,以技术和资源为支撑,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再次,建筑企业要加强对施工的动态监管,建立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小组,定期对施工环节进行细致的检查,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要纳入成本管理范畴,企业要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考核,保证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实施。。 3.3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涉及的安全问题较多,尤其在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众多安全隐患,因此,建筑企业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管理。首先,要保障施工现场管理有序进行,做好施工人员、机械、材料的管理,工程管理部门要做好调度工作。其次,对施工中的用电加强管理,对用电设备具体使用过程进行监督,用电设备使用完毕要及时关闭电源。 4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是直接关系到工程效益的关键环节,建筑施工要重视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通过建立管理体系、提高员工素质、加大投入等措施,完善工程管理机制,保证工程项目顺利进行,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作者:张润标 单位:佛山市顺德区承德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质量论文: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探究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通信工程项目也发展起来,带动了通信事业的发展。通信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企业的质量管理,良好的质量管理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本文先简单介绍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然后就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通信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不断更新,通信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在通信工程项目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网络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生产经营模式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信工程项目也不例外。 1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概述 1.1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内涵 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指的是在通信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从项目设计、施工再到后期的投入使用以及维护阶段的过程,在遵守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利用通信工程方面的知识来确保工程质量,使其符合经济上、质量上以及性能上的一系列要求。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不仅与通信网络的顺畅使用息息相关,而且还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关注通信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2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意义 质量是确保企业可以长远发展的有效保障,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通信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通信以及通信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注重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研究,可以确保通信工程项目质量足以提供便捷、快速的通信服务,提升通信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通信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通信工程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长远的发展下去,必须要高度重视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关注通信工程项目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已经引起了关注与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对质量管理这一问题推行的较晚,当然,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整个通信行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在通信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缺乏统一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落后的质量管理观念使得整个通信行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很多通信企业没有将项目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来抓,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职责划分不明确,管理方式不到位的现象;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没有连续性,对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认识不科学,无法从通信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 2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工程项目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通信企业要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以促进我国通信工程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1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控制因素 影响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等,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是保证通信工程项目的关键。(1)人是施工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对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质量控制主体,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施工设计目标和质量管理原则,尽量避免产生失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施工现场,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纪律管理,健全岗位责任制,还要根据施工现场的条件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禁止无资质人员进入施工现场。(2)对所有的工程项目来说,好的器材是确保质量的关键。项目管理人员要选好设备,根据施工项目的技术和特点选用不同的设备,严把质量关。对通信工程项目来说,尤其是通信线路方面的器材,更是应该关注设备条件,严格验证设备的许可证、合格证,避免应为设备问题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3)工程项目人员要合理选用施工设备,比如各种机械设备和仪表等的基础设施,根据不同的施工特点和技术水平选用不同的施工设备,做好正确使用,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以更好的确保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4)方法控制。项目管理人员要事先制定好施工方案,做好施工的组织计划安排,在施工过程中灵活应对各种困难和问题,作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从而可以确保通信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益,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5)环境控制。通信工程项目涉及范围广、施工时间长,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不同的环境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做好环境控制是保证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技术环境、工作环境等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环境因素控制,文明施工,保证施工现场的环境,确保原材料的有序排放、为工程项目的质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2.2质量管理要贯穿通信工程项目的全过程 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不是某一个阶段的事情,要贯穿整个通信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包括事前质量管理、事中质量管理以及事后质量管理。事前质量管理:事前质量管理是做好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好施工设计图纸的审查工作,熟悉设计图纸,对项目施工地点进行考察,分析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做好施工项目的组织设计工作、预算工作等各种准备工作。做好原材料、设备等的物料准备工作,做好人员的安排,编制好施工措施,为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做好准备。事中质量管理: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重点在施工过程阶段,在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要做到施工项目按照预先制定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施工交接质量有检查、技术措施有交底、工程项目有质量验收,质量处理有档案,关注项目施工中的每一处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做好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事后质量管理:事后质量管理是通信工程项目实施完成后投入使用后进行的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项目经理要做好质量管理和控制,做好初步检验和验收,根据标准的质量评定方法对项目质量进行评定,从而做好通信工程项目的每一阶段的质量管理。 3结语 综上所述,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对通信工程乃至通信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单位在进行通信工程项目建设时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的政体规划,加强质量管理,力争将通信工程质量做到最好,促进通信工程事业的发展。 作者:张昕 单位:联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分公司 项目质量论文: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 通信工程的建设对社会生产生活来说均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现在通讯行业发展迅速,为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必须要在现有基础上做更深入的分析,确定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要点,争取降低外部因素的干扰,从根本上来消除质量隐患。从工程建设要求出发,总结以往经验,确定项目质量管理方向与措施,促使行业可以持续发展,文章就此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 通信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为所有工程建设研究的要点,对工程最终建设效益具有关键影响。近年来我国通信行业发展迅速,企业需要面临的市场压力更大,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就市场发展趋势和要求,确定项目建设质量管理方向,对常见问题进行分析,遵循专业原则,有目的性的采取措施进行优化,消除各项因素的影响,从根本上来提高工程建设综合效果。 1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特点分析 1.1风险高 对于通信工程来说,在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影响项目最终质量,降低工程投资综合效益。项目建设存在较大风险,同时建设企业还需要承受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必须要不断对业务进行更新和优化,并且还要加强对新型技术和理念的研究,通过协调分析,将其应用到项目建设中,争取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对项目整个建设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1.2涉面广 与其他类型工程项目相比而言,通信工程标更高,会与其他多家运营商和供应商存在合作,同时还需要保证各自的独立性。尤其是现在通信系统的快速发展,对系统功能以及业务质量等有着更高要求,想要在行业内具有较大竞争力,就需要在前期做好建设管理,对各参与单位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促使不同单位之间有效联系,共同完成项目建设质量管理,避免在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而造成进度滞后以及质量隐患等问题,影响工程建设综合效果[1]。 2通信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存在不足 2.1勘察阶段问题 通信工程在正式建设前,需要由专业单位对施工环境进行全面勘察,确定地质环境以及气候环境等特点,作为工程施工方案设计的依据,充分利用环境特征,不仅可以降低施工难度,更利于后期管理工作的开展。但是现在很多单位忽视了前期勘察工作实施的必要性,未按照规定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实地勘察,或者勘察人员技能水平较低,所得勘察结果无法作为设计依据[2]。主要是因为企业为追赶工期,直接省略掉勘察作业环节,以及实际勘察中操作不规范,各项专业标准落实不到位,而无法保证勘察质量,影响工期项目的施工作业。 2.2施工阶段问题 基于通信工程建设特点,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各项因素的干扰,导致施工活动无法正常进行,更容易埋下质量隐患。为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现在通信工程项目数量不断增多,并且有更多新型技术和设备被应用其中,传统的施工与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不适应实际作业,需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行更新。尤其是专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施工作业要求,很多情况下为保证在规定工期内完成所有作业,而选择临时人员参与施工,不仅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并且缺乏质量控制意识,无法对施工作业进行约束和控制,出现质量隐患的可能性更大,工程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另外,对于通信工程来说,部分企业未进行科学人员配置,现场监督管理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施工问题,而埋下质量隐患。 2.3验收阶段问题 待工程所有施工项目全部完成后,由相关部门和单位来组织人员进行竣工验收,确定施工结果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以及专业标准。所有竣工验收工作均需要按照专业标准来进行,对于发现的不规范、不合理内容,需要与施工单位联系,并督促其限期整改,直到全部完成验收。但是就工程实际建设管理现状来看,存在很大一部分验收人员专业技能以及职业责任感较低,或者是为个人利益,放松对项目验收的管理,无法严格按照专业流程进行检验,降低工程建设综合效果[3]。 3通信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优化措施 3.1遵循专业管理原则 针对通信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进行分析时,为保证所有措施实施的有效性,必须要遵循专业原则来进行。第一,质量原则。即将质量控制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以满足实际应用为要求,基于通信工程特点,确定工程建设管理目的,并针对不同环节进行目标细化,做好用户需求分析,从细节出发,保证工程最终建设效果可以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第二,技术原则。现在通信工程建设中应用到的新型技术不断增多,并且在大数据背景下,项目的建设必须要重视技术原则,科学选择和确定系统技术,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并改善业务质量。同时,在对工程项目质量进行管理时,需要提高各类数据的利用效率,以行业管理标准为依据,做好整个过程管理。第三,预防原则。通信工程具有一定复杂性,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为提高其建设效果,必须要将预防原则落实到位,对可能会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估计,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争取通过事前、事中预防工作,来为后续实际施工阶段打好基础[4]。 3.2确定项目管理目标 目标确定是否合理,在根本上决定了后续各项管理措施落实的有效性,其是管理工作开展的指导依据。通信工程建设系统性强,涉及到的内容众多,不仅有多个承包关系,并且很多项目还具有多个承包商,这样就需要在前期根据工程建设要求,建立一个最终目标,并将其传达给每个施工承包商,作为施工作业开展的依据。所制定的管理目标,需要确定每个分项技术要点、作业难度以及质量控制内容等,实现对整个工程所有内容的目标细化与统筹管理。另外,还要制定具体的书面交底和质量保证措施,对各参与单位以及部门岗位等所需承担的责任进行确定,对其行为进行约束,促使其可以主动参与到工程质量管理中。 3.3现场与验收阶段管理 一方面,现场监督。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安排专业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现场管理,保证所有施工作业实施的规范性,杜绝出现违规操作行为,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尤其是关键环节作业,可以采取旁站措施进行监督,减少操作遗漏、失误等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竣工验收。在工程竣工后,需要组织各单位和部门负责人进行质量验收,以各项施工材料作为依据,按照专业标准来确定所有内容是否达标,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部分要求限期整改,确定所有部分全部满足要求,减少后期事故的发生。 4结束语 对通信工程项目进行质量管理分析,需要基于其项目特点,对常见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确定现存不足的原因,然后从不同角度出发,选择有效措施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管理,减少各类因素的干扰,从根本上来保证工程所有环节实施均满足专业标准,提高工程建设综合质量效果。 作者:雷小斌 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西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 项目质量论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与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建设施工项目管理是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不仅对所建设的工程项目乃至整个建筑工程企业都有很大的意义。建设施工项目通过对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够提高工程的资源利用率,节约建设成本,提高工程质量。论文主要从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与现场管理展开探析。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质量管理 1引言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建筑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冲击,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意识到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并不断强化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施工项目管理也成为当前建筑行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从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与现场管理展开探析。 2质量管理 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是建筑企业立足的根本,建筑企业要严把质量关卡,把质量上升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地位。建筑行业涉及的范围广且工作内容复杂,给项目造成了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工程对质量的要求。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集技术、经济等为一体,具有综合性质。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首先要展开施工计划的编制实施、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使其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控制[1];其次,建筑企业要强化内部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提高员工对质量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认识。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定期开展检查工作,并将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点还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建设出高质量工程的关键。因此,施工企业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并提高人员的质量管理水平。一些建筑企业由于对质量管理缺乏一定的认识,导致质量管理队伍人才的凋零,无法发挥出质量管理人才队伍的作用,不仅导致工程质量不过关,而且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质量管理还在于施工质量与技术的提高,施工企业要不断提高施工技术,使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使工程的各方面都能跟上时展需求。 3安全管理 建设施工项目自身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属于高危行业。因此,施工企业要加大施工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建设施工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首先要规范施工流程与操作标准,并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安全员岗位,负责施工过程的安全督促工作,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各项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安全施工管理体系,设置专门的职位,任用的工作人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一定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管理技能,以及较强的事件处理能力,能够处理好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各种突发事件。“细”和“严”是工程安全管理的关键点,因此,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要全方位展开,做到一丝不苟,并且严格控制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建设与操作流程。由于建设工程的主要施工人员都是学历不高的农民工,他们缺乏安全管理与生产意识,而且对安全生产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展开安全生产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规范自身行为,使工人自觉地投入到安全生产工作中。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部门要发挥安全管理的教育作用,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工作,给施工工人和监理人员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提供保障[2]。施工企业还要加大安全技术的投入,做好紧急预案,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安全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与企业损失。 4成本管理 施工企业在施工前需要对工程进行成本预算,包括工程涉及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施工水平等。工程预算要根据工程设计进行,因此,合理的工程设计是各环节衔接的关键,要对关键程序与工程做出优先安排,以保证施工进度。材料费用在整个工程成本预算中所占比例最大,也是工程是否盈利的关键因素。施工企业在一项工程开始建设前,要进行材料采购,所选材料一定要与施工标准相符合,根据成本预算计算出需要的材料数量,并在预算范围内购进性价比较高的施工材料,避免出现材料购进过多造成的资源浪费。购进材料后要做好材料的储存工作,避免外部因素造成材料浪费。同时,保证使用的材料质量在标准范围内,把好质量关卡。另外,人工成本也是施工成本预算的重要部分,施工企业要控制好人工成本,选择具有一定施工水平的施工人员,并开展相关培训,规范工人招聘行为,尽量避免招聘短期工人,保证工程的正常开展。施工工程企业要设立相关项目管理部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根据人力需求招聘所需人员,并进行上岗培训,同时定期开展考核工作,以保持工人的技术水平与成本控制意识。对于员工的考核需要实施合理的奖励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奖励制度相结合,根据考核结果设置合理的奖金数量,并与员工的薪酬相关联,深刻树立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将成本控制落实到细节中[3]。 5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也是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一个重点。工程开始前要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施工进度就取决于编制好的施工方案,而施工方案又是现场管理的依据。施工进度除了以施工方案为依据,还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实际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差异,这就需要对影响实际施工进度的因素进行排查,并及时解决,以保证实际施工进度与计划施工进度相一致。进度的管理需要从施工开始贯穿到末尾,制定出分段完成时间,控制好实际施工进度。施工进度控制对于工期来说非常重要,只有控制好施工进度,才能保证工程在规定日期内完工,反之将会严重影响工程的顺利完工,造成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加大施工企业的建设成本。另外,工程开始前,需要工作人员详细了解签订的合同文件,明确工程完成的期限及其他要求,并对施工现场做出认真分析,以确保能够及时解决工程施工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工作人员根据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施工能力与施工现场的环境等因素做出综合分析,制定具体的与实际更加贴近的工作计划,在工程施工期间加大对项目管理的监督,促进各项管理条例的真正落实,发挥好现场管理的重要作用,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施工进度,保证工程在规定期限内完成。 6结语 建筑企业能够保持平稳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存在,通过有效的项目管理对工程以及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条件,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使企业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工程的质量建设中,并保证获得合理的经济利益,还要不断创新与改进项目管理体系及各项制度,使项目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作者:潘峰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项目质量论文: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解决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由于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关乎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已经逐渐成本了人民关注的重点,而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前期准备不充足、缺乏全方位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等问题,使得房地产公司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非常不规范,从而给房地产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房地产有效解决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1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房地产公司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面不够重视,管理水平较低,而且建筑公司也不重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从而相关质量管理系统就无法发挥作用,使得工程项目质量得不到保障。而事实上,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关系到房地产公司发展得重要因素,是房地产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房地产公司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而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不仅需要房地产公司,还需要建筑公司的共同努力,建筑公司需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培养,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使其能够熟练相关设备和技术操作,从而切实保障工程项目质量,同时,在建筑公司中标之后,房地产公司要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设计图纸和使用的材料进行严格质量检查,并对施工进行严格监督,从而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 2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 2.1缺乏完善的前期准备和严格监督,无法有效保障工程项目质量 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规模一般都较大,所以在项目施工之前的前期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房地产公司并没有在前期对工程施工进行实地考察,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工程进行规划和图纸设计等,同时,房地产公司没有建立独立的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施工进行实时的监督和管理,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发生的变化来调整施工方案和设计图纸,再加上房地产公司没有对施工材料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只是将工作将由建筑企业来负责,当施工工程中出现任何问题时,建筑企业由于对项目的不了解,所以并不能及时的意识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无法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并对未来居住的人带来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2.2缺乏事中管理,无法明确了解施工中出现问题 尽管有一些房地产公司在前期考虑到了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也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但是却只注重了事前的管理,而对于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事中管理是极其缺乏的,事实上,事中管理是有效保障工程项目的重要环节,一旦忽视了就会使得一些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被建筑企业或施工人员隐藏起来,而这些小问题虽然在短时间内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但是时间一长就会显现出来,从而对居住的人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2.3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无法保障施工进度和质量 目前很多房地产公司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面都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从而无法对与工程项目有关人员的工作行为形成监督和约束,使得一些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违规操作或偷工减料,而这些行为都会严重的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同时,由于没有相应制度的约束,施工人员在施工时就会拖延工期,从而无法在保障施工进度的同时保障施工质量,而工期的拖延还会导致施工成本的不断上升,这必将给房地产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4缺乏完善的事后管理,无法按期投入使用 很多房地产公司都忽视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事后管理这一环节,但事实上,事后管理是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评价和检验的手段,能够有效的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很多房地产公司没有在工程项目竣工之前对项目进行检验和评估,就算是让验收单位来检验项目质量,验收单位也不会以设计的图纸为标准来验收,从而使得工程项目无法按期投入使用,也无法有效的推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相关工作,极大的降低了公司的经济效益。 3有效解决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加强事前管理,为项目施工打下良好基础 在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缺乏规范化的事前管理是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所以房地产公司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就必须加强事前管理。在项目施工之前,房地产公司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实地考察,获取准确的、完善的、科学的数据信息,综合考虑人为和自然因素等,并对相关的工程项目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从而在此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出工程项目施工方案和图纸,使得所设计出的图纸能够真实的、准确的体现实际情况,为项目施工营造良好的环境,保障工程项目能够顺利的展开。除此之外,房地产公司需要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个施工环节的责任人,将质量管理相关工作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使得公司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系统。 3.2建立独立的质量监管部门,提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 房地产公司必须建立独立的质量监督部门,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督,使其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准确的解决问题,并且严格的约束施工人员工作行为,有效的防范违法行为的出现,从而有效保障工程项目质量。由于房地产工程项目规模较大,施工程序比较复杂,存在很多的环节,所以房地产公司要从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入手,切实加强对每一环节质量的管理,房地产公司需要严格检查每一环节的工程质量,只有在上一个环节质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下一环节操作,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停下来对项目进行质量检查,并进行相应调整,从而保障各个细节的质量。在项目施工时,房地产公司需要定期的对工程材料、设备等相关资源进行质量检查,从而保障材料、设备和施工技术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施工技术和工艺的不同要求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并定期的对设备进行更新和维修,保障设备质量合格,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3.3严格事后管理,保障工程项目质量 房地产公司必须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事后管理,在项目竣工够,以前期设计的图纸为标准,并根据国家对工程项目质量检验标准,对工程项目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尤其是建筑主体结构的质量、建筑装饰质量、施工难度和易忽视部位,一旦发现任何问题,必须及时的解决,有效避免工程投入使用后再出现问题,同时编制完善的质量评估报告,对工程项目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有效防范再发生出现过的问题,不断提升公司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水平。 3.4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专业能力 房地产公司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房地产公司需要选择一支专业水平高的施工队伍,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对工程项目质量有充分的了解,培养其在施工中的责任感,使其能够具备较高的质量和安全意识,从而使其能够认真的完成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及时的发现施工中的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同时房地产公司需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对各种新设备和技术的培训,并且建筑施工单位需要严格施工人员准入资格制度,严格筛选工程项目施工人员,不断提高施工人员专业素养,使其能够熟练各种新兴的技术和设备,从而切实提高工程项目质量。 4结语 房地产公司加强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就必须实现全方位的管理,即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事前管理需要房地产公司为工程项目的施工做好万全的准备,保障相关数据、材料、设备等的质量,同时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和安全意识,从而保障项目施工顺利进行;事中管理需要房地产企业加强对项目施工的监督和控制,有效规避施工人员的违法行为,保障各个环节的质量;事后管理需要房地产公司严格验收和评估项目工程质量,保障项目能够按期投入使用,从而保障公司的经济效益。 作者:谢新格 单位:华中港航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质量论文:建筑项目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分析 摘要: 要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要选择合理的方式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除此之外,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要使用符合时展的管理方式。本文首先阐述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接着对影响施工质量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关键词: 建筑;现场;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也越来越快速,在迎接城市化进程中,会伴随着大量的建筑的出现。建筑在投入使用之后,其质量是反应建筑企业水平的最直接表现,所以任何的建筑施工企业都需要加强对建筑的项目质量管理。 1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当前的建筑行业可以说处在了一个飞跃阶段,但是在这一阶段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等问题显现出热切的逐渐的关注,特别是在最近的几年中,我国和很多地区的建筑工程在建筑的结构上都出现过坍塌的情况,这种情况使得人们开始对建筑的施工质量投以了关注的目光,因此其相关的管理工作也受到了重视。总的来讲,建设一个品质比较高的工程项目,不但能够非常好的对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期限加以提升、对建筑物的服役时间给予一定的提升之外还可以非常好的节省相关资金的投入和因建筑质量所产生的相关维修管理的成本开支。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的好坏还对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其建设的不好直接会对人们的人身与财产的安全造成损失,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建筑工程具体进行的基础的保障。 2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管理的一些措施 2.1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时,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强调施工质量的重要性,要施工人员在操作中加强质量意识。任何建筑在施工时都需要加强质量管理,尤其是建筑企业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每一个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都拥有质量意识,并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培训与质量责任意识的教育,确保投入施工的人员都具备完善的施工技术以及较高的责任意识。同时建筑企业还需要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投入,不断向施工人员引入新的施工技术与操作设备,确保将工程的质量从不同方面进行提高。建筑企业需要对容易造成质量问题的环节进行预防控制,同时还需要根据工程概况质量系统的管理机制对施工人员进行约束,确保他们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2.2严格管理材料 建筑材料是工程的部分组成元素,工程的整体是由各个部分的建筑材料拼接而成,因此建筑材料的质量安全是施工质量的保证。因此,在建筑施工前,要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层层把关。首先,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绝对不能因为某些厂家的产品便宜就轻易受影响,其次,在材料引进时,也要对材料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最后,在材料的保存问题上,一定要派专人对材料的特性进行了解,做好防水、防潮以及防晒防高温的工作,保证材料的质量,避免材料受到污染。此外,在材料使用前,检查材料的使用期限,坚决不使用过期失效的产品。我们应积极保护材料的质量安全,以此来保障工程的质量。 2.3进行施工技术交底 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的最为基本的内容就是施工图纸以及合同,只有保证施工单位对施工图纸以及施工合同有着清晰的认识,才能够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所说的设计图纸是经过审核之后,与实际的施工条件相适应,同时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安排之后的施工图纸,建设单位需要将该设计图纸与施工单位进行交接,从而保证施工单位能够按照正确的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其次施工合同中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现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保证施工单位对该合同有着精确的认识,建设单位针对合同中的重点内容向施工单位进行讲解,从而使得施工单位的行为能够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4对施工工序进行管理 任何的工程或者是构件的施工都是具有较为科学的施工工序的,只有保证按照正确的施工工序进行施工,才能制造出合格的建筑构件。所谓的对施工工序进行控制就是指,对施工的流程进行管理,保证施工是严格的按照施工的准确的施工方案来进行施工的,同时对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证了这个环节的施工质量之后才可以进行继续的施工,这可以有效地保证施工质量。 2.5在对建筑进行验收的过程 验收是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的最后的环节,想要保证建筑能够正常的进行使用,在验收的过程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可以分为对建筑整体以及局部进行验收,局部验收是整体验收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保证局部工程的施工质量合格之后才能够保证整个建筑的质量都是合格的。在验收过程进行的管理,也主要就是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按照顺序进行逐级的检验,对于这个过程的管理是最为容易被忽略的,但是却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3总结 综上所述,提升建筑现场施工质量管理,是为了让其施工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让其施工质量变得更加有保证,也是为了让其施工安全更有保障。健全完善的相关制度,可以让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变得更加科学规范,更能够让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作者:祁桂娟
健康管理作为疾病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贯穿于肿瘤防治管理全程。而从肿瘤患者健康管理现状来看,患者多处于被动接受健康服务状态,主动参与意识薄弱,导致健康管理效果不佳。2006年,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首次倡导将“鼓励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患者诊治照护过程”作为一项患者安全策略,强调患者与医护人员形成协同力量,将疾病健康管理工作形成目标精确、医患联合的可持续行为[1]。赋权健康管理模式是在健康管理理念不断延伸及患者健康自主管理意识不断提高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健康管理方法,旨在尊重患者在疾病防治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健康教育模式,赋予患者参与健康管理决策的权利和职责,与医护人员共同制定个性化、科学性的健康管理方案,促进管理效果的持续提高。本文主要探讨赋权健康管理的实现路径,并研究其在乳腺癌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实践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所纳入的病例均为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患者,纳入样本量76例,患者入院时间段2019年2月~2021年2月。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类疾病者、合并意识障碍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原则将76例患者分为A组38例和A+F组38例,统计学显示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P>0.05,见表1: 1.2方法 1.2.1A组。A组38例患者术后开展常规健康管理,即由医护人员自行制定健康管理方案,通过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开展健康讲座等形式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1.2.2A+F组。A+F组38例患者术后开展赋权健康管理,管理模式如下:(1)构建信息化健康管理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应用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健康管理系统。并将系统分为“信息采集”、“健康知识、行为及风险评估”、“个性化健康促进及行为干预”、“动态效果评价”四大模块,患者经手机终端下载系统APP,并设置个人账号信息,于APP登录后可获取精准化的健康管理信息。(2)系统模块科学应用。①“信息采集”模块: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信息进行采集,如年龄、家族史、肿瘤疾病诊断、手术方案、临床用药等。②“健康知识、行为及风险评估”模块:通过生活方式问卷调查患者对乳腺癌知识的知晓率,包括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预后、用药管理等,评估患者健康认知及健康教育需求。同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如膳食、运动、心理状况、用药史等进行调查,并据此对不良行为方式进行识别,评估其对乳腺癌疾病复发及不良预后造成的风险。③“个性化健康促进及行为干预”模块:根据患者前面两模块的调查和评估,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以提高健康管理效果。一是完善疾病认知:即根据患者认知现状及健康教育需求,在管理系统中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或组织患者开展线下健康讲座等活动,帮助患者建立完善的认知体系,为疾病的自我管理奠定基础,增强患者对乳腺癌术后管理的掌控感。二是制定健康管理方案。医护人员通过患者“信息采集”模块和“健康知识、行为及风险评估”模块,掌握患者健康状况,并通过系统的在线互动交流功能,与患者进行疾病相关信息的传递和共享,邀请患者共同拟定健康教育计划,根据自身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健康行为的建立情况,从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包括饮食、睡眠、运动、情绪等各方面着手,促进自身健康管理能力的持续提高。三是动态追踪。健康管理平台开展对患者健康管理效果的持续追踪和随访,并动态调整健康管理目标、方式,以更好的实现健康管理目标 1.3观察指标 1.3.1健康管理能力。于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采用ESCA量表调查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量表总分172分,患者健康管理水平随各维度评分的升高而提高[2]。1.3.2生存质量。干预前后,采用乳腺癌生存质量测评量表(FACT-B)调查患者生存质量。该量表包括生理、社会、功能、情感及乳腺癌附加关注五个维度,共36个问题,总分144分,患者健生存质量随各维度评分的升高而提高[3]。1.3.3癌因性疲乏状态干预前后,采用CFS量表调查患者癌因性疲乏状态。该量表总分60分,分值越高,提示癌因性疲乏状态越严重[4]。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计量数据计为标准差(sx±),t检验,P<0.05提示数据间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自我护理能力 在ESCA量表各维度评分上,干预前,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23,P=0.673;t=1.725,P=0.713;t=0.782,P=0.826;t=1.123,P=0.827);干预后,A+F组患者各维度评分均高于A组(t=10.723,P=0.008;t=10.283,P=0.009;t=11.273,P=0.006;t=11.273,P=0.005)。具体见图1: 2.2生存质量 在FACT-B量表各维度评分上,干预前,两组差异比较,P>0.05;干预后,A+F组患者各维度评分均高于A组(P<0.05)。具体见表2: 2.3癌因性疲乏状态 在CFS量表评分上,干预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2,P=0.763);干预后,A+F组患者评分低于A组(t=10.284,P=0.009)。具体见图2: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健康管理理念的快速延伸及在疾病防治中应用价值的不断提高,健康管理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全面提升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已成为全球共识的发展方向。然而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意识薄弱、管理能力欠缺成为制约健康管理效果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患者被动接受健康教育,忽略自身在疾病防治中的主体责任和职能,导致健康管理内容与患者需求不切合、管理方法与疾病防治需求不适宜等,最终造成健康管理效果不佳。2021年,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与国家卫生健康委项目资金监管服务中心大力倡导健康管理模式的改变,强调应尊重患者参与健康管理的主体地位,构建“医患互动型”健康管理模式,改变医护人员与患者互不交叉的平行模式,重建医、护、患三位一体的崭新工作格局,共同实现健康管理目标[5]。本研究中,A组实施常规健康管理,A+F组实施赋权健康管理,研究结果显示:在ESCA量表各维度评分上,干预后,A+F组患者均高于A组(P<0.05),即通过赋权健康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管理水平。临床上,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不断升高,患者术后近远期健康管理水平与整体预后密切相关。赋权健康管理强调患者应改变传统被动接受健康教育的模式,明确自身参与疾病防治的主体职责,主动参与健康管理项目,与医护人员形成“三位一体”的健康管理格局,促进健康管理目标的可行性、健康管理方法的针对性、健康管理模式的合理性,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健康管理效果[6]。在实践管理模式中,通过构建构建信息化健康管理系统,赋予患者系统应用权限,医护人员和患者在系统中实现双向联动,通过在线填报、数据查询、决策关注、统计分析、改进追踪等功能建立良好的医患生态体系,实现从传统方式到现代手段、从简单健康教育到全程互动交流、从人工统计分析到智能综合应用的转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改善健康管理的质量。同时,医护人员通过系统平台可适时了解患者健康状态,评估健康风险,与患者共同制定干预措施,促进术后康复[7-8]。临床上,肿瘤治疗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患者术后出院并不意味着治疗和护理的结束,术后康复护理中患者疾病的健康管理效果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9]。国内外诸多文献报道强调,肿瘤患者术后健康管理效果与癌因性疲乏状态、肿瘤复发、生存周期等密切相关[10]。本研究中,在FACT-B量表各维度评分上,干预后,A+F组患者均高于A组(P<0.05);在CFS量表评分上,干预后,A+F组患者低于A组(P<0.05)。即通过赋权健康管理可有效改善癌因性疲乏,提高生活质量。赋权健康管理以共同决策模式为路径,相较于常规知情同意管理模式,更尊重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沟通、联动和协作,避免传统健康管理的盲目性,让患者主动参与健康管理决策,发挥自身在疾病防治周期中的能动性,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自身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和完善,提高生活质量。综上,通过予以乳腺癌患者术后赋权健康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水平,减轻癌因性疲乏,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白莲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
中医全科论文: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社区建设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社区建设逐渐走向专业化与一体化,对于社区建设的部分,我国发展部门主张全面建设,健康卫生服务与之兼顾,但是随着社区老人与儿童的增多,卫生服务的种类也必须增加,保证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其中中医全科医生是健全我国基层的卫生健康体系的重要角色,为我国未来的社区建设打下了基础与理论保证。本文通过阐述我国社区建设中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探究中医全科医生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与重要意义,探究优化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措施与策略。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性 1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区建设的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但是在高速建造社区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性。社区卫生服务保证我国社区建设的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宣传与健康服务。我国居民在进入高科技时代后,产生了懒惰的休闲心理,烟酒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渗透让人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导致不同病症同时出现,影响我国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因此,健康医疗必须要从我国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开始。 2 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分析 (1)中医全科医生是我国社区全面卫生保障的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体系与卫生保障的发展基础与核心,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居民卫生服务工作中,利用专业卫生理论进行工作指导,会让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产生质的变化,中医全科医生能够为全体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锻炼的理论基础,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也能对全体社区居民的健康活动提供专业的监督与指导,能真正提高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水平,优化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在对居民健康工作中,中医全科医生能够遵循着最系统,最科学的理论依据,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与卫生体系的发展核心与重点。 (2)有利于我国从基层建设全面的健康医疗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健康医疗组织的工作步骤提供建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全科医生为全体居民进行健康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我国居民的医疗与病症的新动向与新问题,由工作人员进行总结,为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系统提出意见,提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工作模式的建议,并且在社区卫生服务进行中,不断进行探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系统,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的同步发展,让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得到质的飞跃,确立我国健康服务人才的过硬的思想基础。因此注重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的引入与全国社区建设典范的互补性,不断提出工作建议,完善社区健康工作的手段与措施。 3 探究提高中医全科医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有效性的措施 (1)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健全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我国社区建设的重要管理部门就是政府,对于卫生服务,属于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应该有政府进行投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赞助。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建设范围较大,对全体社区的健康服务不能做到全面兼顾,因此要在政策上进行保护,为社区的资金招纳颁布优惠机制,而且在这方面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积极为社区与大医院进行联谊与合作,通过引进中医全科医生,进行全体社区居民体检的方式来达到与医院,政府等部门的多方共赢,在健全居民社区健康体系方面获得成功,并能为社会获得经济效益。 (2)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完善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规章制度,加强社区内部健康服务管理人员结构的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进行社区人员的裁剪,优化社区管理部门内部的人员结构,培养更多的中医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这需要可行的制度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的人员制度,它规定了社区管理部门内部对人员管理的标准与准则,强调了人员工作的合格标准,避免了人员在健康服务工作中的消极懈怠,在众多制度中,奖惩制度与约束制度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人员奖惩使社区管理部门的内部人员结构形成有机的淘汰制度,能大大提升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人员工资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中医全科医生的加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效果的最优化。 (3)正确认识当今时代主题的变化结合时展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整体的思想与精神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开发与发展,而现如今我国网络文化与信息文化深深融入到社区人民的工作与生活中,可以说当今时代的主题就是高速与信息,通过网络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模式工作的创新改革已经是必然趋势,也能更加贴近居民社区的整体思想水平,因此在进行社区要及时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规律,将网络手段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健康服务宣传工作的传播程度与有效性,有利于社区各个单位与部门健康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当今全体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必须要结合当前形势,推动中医全科医生工作模式的进步与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社区建设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地步,社区的基本结构健全,包括物业,管理部门,以及健康服务管理部门,对于我国社区居民来说,健康服务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要引入中医全科医生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中医全科论文: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与发展探讨 摘 要 我国全科医学发展较晚,目前培养的全科医师数量远远不足,中医全科医师更是严重缺乏,不能满足临床医疗服务的需要。如何开展中医全科医师培训,加强中医全科医师队伍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是中医全科医学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以自身经历对中医全科医学培训的模式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中医全科医学 人才培养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1]。中医全科医师要求具有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理论与诊疗知识,熟练掌握中西医实用诊疗技术,具有预防、诊疗、养生、康复等全面的医疗技能,是提供连续、综合、可及的社区卫生服务的高级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中医的整体观、中医治疗简、便、效、廉、验的特点,更加符合低耗高效的卫生经济策略,大力发展中医全科医学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 1 我国社区中医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医药的重要价值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近几年开展的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药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受居民的欢迎。然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发展也存在着诸多瓶颈和难点。 1.1 财政和政策未完全落实 上海从2000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2011年5月推出“5+3”全科医师培养新模式,即以5年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再加上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初步建立了标准化的全科医师培训体系。为留住全科人才,按照政策,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工作满一定年份给予相应的岗位补贴。但是卫生资源配备不均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对中医药倾斜的力度不够,中医药适宜技术补偿、报销比例偏低。中医药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偏低;工作积极性下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2 中医药人才不足 中医药人才所占比例普遍偏低[2],中医药人才数量萎缩,中医传承出现断层。截止至2011年底,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以及助理执业医师,约为1.03名/万人,郊区少于中心城区[3]。本中心目前拥有中医医师10人,平均1.78名/万人;中医全科医师3名,平均0.53名/万人。10名中医医师中,在职5名、派遣1名、退休返聘4名;在职在编中医师中、高级职称医师缺乏;近2年来跳槽到二、三级医院的中医执业医师多达5名。中医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中医药队伍不稳定,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 1.3 中医药科研政策扶持不够 没有专门的中医药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缺少继续学习的机会,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特色中医药自制制剂申请批号困难,其管理政策与中医药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相适应。 1.4 社区中医科发展重点未把握 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舍本逐末,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医科的硬件建设上,中医诊疗方法,尤其是传统特色疗法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不够,中医药治疗的参与率有待提高,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难以形成气候。 2 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有5亿人生活在城市,如果按照每2 000~3 000人拥有1名全科医生(最低标准)计算,我国需要16万名合格的全科医生[4]。当前,我国基层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执业(助理)全科医师仅占总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0%~5.0%,远低于国际上30.0%~60.0%的水平[5]。目前上海的全科医生只占医生总数的6.9%,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量更为不足[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四部门共同制定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0%以上”。面对群众迫切的中医中药服务需求,探索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3 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独立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医学培养体系的国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医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培养中医全科医师,应当在中医和西医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契合点。中医学特有的预防保健思想是其理论的精华所在,它所倡导的“治未病”思想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果能够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融入到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中,无疑将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注入更丰富的内涵。 4 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4.1 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侧重点 4.1.1 社区基本疾病的诊疗 中医全科医学诊疗教育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①中医全科医学应该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②中医全科医生应该明确中医的优势病种。所谓中医优势病种,是指中医防治疗效确切、并能被广泛认可的某种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③中医适宜技术有自己优势的疾病谱,掌握这些适宜技术的特色,针对不同的疾病选用特色的治疗手段,才能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验”的优势。 4.1.2 社区中医康复服务 社区中医康复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和社区共同参加,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中医康复方法大多数是便于学习掌握的非药物疗法或自然疗法,容易得到应用和推广,适合社区康复的开展。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该适应社区工作的特点,在现代康复学的基础上,坚持中医康复的特色和优势,使中西医康复医学有机结合。 4.1.3 慢病管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系列需要长期综合干预和治疗的疾病。慢病干预的中医措施,就是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采用中医养生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等干预方法,降低慢病的发病率、致死和致残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存质量。中医慢病管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预后调摄,防其复发[7]。 4.2 中医全科培养课程设置与时间侧重 目前中医类别的全科医生主要通过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转岗培训、中医全科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途经进行培养。全科规范化培养是目前及今后培养高质量中医全科医生的主要途径。笔者是毕业后经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到社区工作的,结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亲身经历,对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4.2.1 掌握常见病的诊疗 中医全科培养课程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两部分,离不开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参与。相对于在中医类综合性医院的轮转培训,笔者认为3个月的理论学习及内、外临床科室1年轮转应该放在西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因其病种相对多,见识面广,对提高常见病诊疗有很大提高。 4.2.2 突出中医特色诊疗 中医全科培养的第2年可安排在中医综合性医院,加强中医内、外、妇、儿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轮转;熟悉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掌握中医针灸、推拿、养生拳操等适宜技术;可以增加名老中医带徒教育模式培养中医药人才。中医学实践性较强,这就需要医学生或全科医师跟随一些名老中医进行学习。 4.2.3 深入社区服务群众 中医全科培养的社区实践可安排在全国或上海市中医药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深入社区体会中医全科医师职责,注重把中医药融入“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去,发挥中医药“简、便、捷”优势。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医全科培养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因此,中医全科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中医全科论文:怎样在社区中做中医全科医生 河南商丘市王医生来信求教:董老师,我是一名社区医生,当今在社区医疗站从事中西医医疗工作,至今已有五六年了,我原来学的是中医,但现在主要从事西医医疗工作,很少用中医药来治病。我想请教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如何发挥中医药的作用?社区医疗站现在只有西药,没有中药饮片,如何来开展中医药工作呢? 山东聊城邹医生来信:请教董老师,在农村我经常遇到尿结石的病人,想运用您在《琐琐药话》中的“山荷叶”进行治疗,但不知道这草药哪里去找?请告之。 广西平果县一位黄教师来函:董老师,您在《中国社区医师》“崩漏证辨治案”中所述的“墓头回”一味草药,多本医书找不到,广西平果是否有此药?是否有别名?请指教。 学生 看到这些来信之后,我也认为目前在社区或乡村开展中医药工作确实困难,虽然卫生部设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很重视中医药深入到基层医疗单位,发挥中国传统医药的作用,但目前具体的措施不多,硬件配置也缺少,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教育,中医药师的培训等都有待于发展和提高。请老师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老师 你说的问题,我也曾考虑多年,因为我也是一名中医,而且是从乡村医院走出来的中医,对中医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自己的观点,40多年的中医药临床经历,经历过“”,以及“”的中医药教育。我认为,中医药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生根、开花、结果,关键的问题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做一个合格的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学生 “全科医生”这个名字我听到过,但这是指西医的全科医生,中医的全科医生怎样做?如何去培养?老师有什么设想吗? 老师 我再三思考认为应该从5个方面做起:善于运用“一把草”,学习用好“一根针”,学好中医“辨证”,兼顾西医“辨病”,继承发扬“全科中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在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医全科医生,中医药才能在社区发挥作用。“一把草”,其实是要多用、善用中草药,既要用中药又要用西药来治疗社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一根针”,就是要学习一些针灸、推拿的知识,使中医所特有的针灸、推拿疗法深入基层,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治病。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自我疗法。学好中医“辨证”,就是能知道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中医所特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兼顾西医“辨病”,所谓兼顾,即除了中医辨证论治外,还要了解现代医学中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因为,西医均是以“病”为单位进行治疗,凡明确诊断为某种病之后,就会有特殊的治疗药物或方法进行治疗,在没有特殊药物或方法时,应用常规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这些治疗药物和方法同一疾病都是一样的、统一的。继承发扬“全科中医”,虽然现今有“全科”这个新名字,其实自古以来,中医就是“全科”行医的,如华佗、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等。所以我们今天说“全科中医”是一个继承发扬的问题。 学生 老师提出的5个问题中,我想“一把草,一根针”治病,听说是“”时期提出来的,那时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在全国农村培训赤脚医生,“一把草,一根针”是大力提倡和推广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也是当时赤脚医生主要的治病方法。今天老师又提出来,而且作了一些简介,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 老师 同志提出把医疗工作的重点面向农村、工矿、边陲、山区等缺医少药的地方,今天我们也大力提倡并实施,我们要坚持做好它,当今《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在社区、农村应用中医药的重要性。但这里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剔除其中极“左”成分,树立正确的认识。我曾在“”时期培训过广大赤脚医生,深深地体会到“一把草,一根针”在农村、社区的重要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起了很大作用。“”时期曾亲自用新鲜鱼腥草(又称蕺菜)外敷、内服成功治愈红、肿、热、痛的背部痈肿患者(详见《琐琐药话》149页,笔者编著,金盾出版社出版)。 那么这种情况当今是否适用呢?现在可以说更被人们所重视、更适用,因为人们追求天然、绿色,返璞归真的自然疗法。2009年在《中国社区医师》杂志开设的栏目――花卉果蔬药园,介绍了许多可以食用的中草药,而且是药食兼优之品,如马齿苋、荠菜、枸杞苗、山楂等。看似寻常之品,但有很好医疗效果。下面我举1个例子来说明。 患者,61岁,2010年2月春节回乡过年,女儿家盖房子他做帮工,因劳累过度,饮食不调,以至1个月来食欲不振,饮食无味,厌食,消瘦,四肢酸重。不愿意去医院治疗(因需自费,无医保)。要我给予诊治,我看了一下舌苔等,给了他6片北山楂干品,嘱其每天2片(约3g),沸水冲泡饮服。3天后告之:胃口大开,诸症若失,效若桴鼓。 这个案例,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山楂的功效,过去认为北山楂以食用为主,南山楂以药用为主,用量上多在10~30g,有时还更大,现在通过自己实践,体会到北山楂不但优于食用,食之酸甜可口,而且还是一味健脾和胃,消食活血的好药。在用量上,用于治病以5~10g为宜,过量会引起胃脘不适。由此可见,社区、乡村很有必要推广应用中草药。 学生 您的一番话,说明了当今在社区、乡村都很需要用“一把草”来治病,而且简、便、验、廉,它对于巩固和发展社区医疗意义重大,但如何去采集中草药,哪里有中草药卖,尤其是新鲜的中草药,什么地方去找,这些难度都太大啊! 老师 “事在人为”,“自己动手,药在手边”,即使在大城市或城镇社区也可以种植中草药,而且一举数得。一是绿化环境,以草药代花卉,而许多花卉皆是药,在我为老年大学讲授《花卉养生保健》课中,一直强调“无花不是药,百花皆治病”,所以在小区绿化带、自家阳台上、露台里、房前屋后、别墅花园等皆是草药的安身之处。二是绿色药食,有利健康,小痛小病,信手拈来,既可食用,又能药用,如金银花、菊花、荷花、白毛夏枯草(即筋骨草)、红景天、三七、马兰头、艾叶、荠菜、地丁草、清明菜(即佛耳草)、栀子花、月季花、橘类等,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治病保健的中草药。三是调节空气,创造和改善小气候和小环境,使自己生活之所,空气新鲜,增加阴离子,因为空气中的阴离子称为空气中的维生素,可以使自己的居住小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空气清新。种植爬山虎、常春藤、牵牛花、丝瓜等,还可种植一些既净化空气,又清热解毒的仙人掌类、吊兰类植物。它们不仅可入药,而且能调节空气,还能美化环境和居室。 这些天然的中草药,我主张“三自”,即自种、自采、自疗。自种,即有目的地种植一些中草药,如清热解毒为主的金银花、白毛夏枯草、野菊花、蒲公英、鱼腥草等,养阴生津为主的麦冬草、天冬、何首乌、芦荟、石斛等。自采,即去野外,如绿化带,或山上采集所需要的草药,如山栀、络石藤、枸杞、虎杖、茵陈、青蒿、苏叶等。自疗,即自我治疗,作为自己保健养生的一种方法,这样的全程治疗既环保又放心,当然也可给他人治疗,为民服务,值得提倡。 学生 老师的许多中草药知识给我开了眼界,今后我自己动手去种中草药,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但“一根针”又如何学习和开展,这不是针推医生的事吗?我们难道还要学习吗? 老师 针灸治病国外也觉得神奇,它不但能治好病,而且不需要药物。在美国前几年中医药不能执业行医,他们对我们中医药不了解,而针灸却可行医,这说明针灸治病的好处多、有疗效,所以作为社区医生也要学会针灸、推拿。我认为基层医生要掌握基本的内容和操作手法。基本内容:十四经脉(手足各六经合任督二脉)的循行要了解,基本穴位要记住,如四总穴[肚腹三里(足三里)留,腰背委中(委中穴)求,头面取列缺(列缺穴),面口合谷(合谷穴)收]。还要知道,以痛为穴的阿是穴。针灸操作手法、注意事项及意外事故处理,最好请专业针推医师带教一段时间,以确保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不至于临阵手足无措。我曾治一七旬老人,“起则头晕,平卧则安”的病证,虽用了中药,最后以灸百会穴收功(详见《琐琐药话》310页)。说明针灸疗法的效果明确。还有,平时我常用于小儿不明原因高热的外治疗法:生山栀5~10g研细末,加适量麦粉,用醋调敷内穴(双),3天为度,若不退热,需其他治疗。几十年临床应用效果很好,可谓简、便、验、廉的好方法,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推广应用。又如足三里穴,其对消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胃痛、胃肠不适,可针灸足三里。平时用冷灸或艾火灸,有健脾强身作用,有谚曰:“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说明经常化脓灸足三里对身体有好处。 学生 听了老师对针灸的讲述,使我对针灸有了一定兴趣。针灸治病是中医的一大内容,过去你也说过《黄帝内经》中《灵枢经》是专讲针灸学的,故后世又称其为“针经”。是否针灸治病也要辨证论治? 老师 你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在社区中医药应用中重点要讲的问题,也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用中医药治病一定要懂得中医的治病原则――辨证论治。这与现代医学辨病论治有很大的差别,也是两种医学的本质特征。辨证与论治是通过中医的诊断方法,即通过四诊(望、问、闻、切),收集临床的各种症状特点,并用各种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以决定治疗方法并定出治疗用方,最后列出方药的辨治过程。如何中医辨证论治,就要认真学习《中医诊断学》,为此,笔者为满足基层读者和医务工作者需要,应北京金盾出版社之约,编著了《中医诊断入门》,该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内容新颖,它除了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外,还增加了中医特殊诊断法,如指甲诊断、耳郭视诊、掌纹诊断、腹诊等新的内容。几年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至今已印行14万册,并在台湾、港澳地区合作出版,我认为很适宜社区医生学习。关于治疗,我著有《新编方剂记忆法》,这两本书的最大特色是以介绍记忆法方式,讲述方剂与中药的知识。所以很适应学习方剂与中药感到困难者。在《新编方剂记忆法》中还特设了“专病专方”一章,以满足中西医学习的需要,尤其是西医,他们希望得到“什么病,用什么中药方”。其实,追本溯源,“辨病”非西医所特有,中医很早就有“病”的认识,如东汉张仲景的白头翁汤(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治痢疾,后世用常山饮治疟疾……这些都是独立的病。由此可见,只不过中医强调辨证,西医注重辨病。 学生 西医一旦明确诊断了某一种疾病之后就有特殊的治疗药物,或常规的治疗方案,就能治愈疾病,如急性肺炎用听诊,或叩诊,经化验、X线检查明确诊断后用抗生素治疗一般能很快治愈。所以,我认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西医结合是很重要的,老师您认为如何? 老师 你的认识我认为很好。确实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西医不但不能少,而且要加强,既要加强硬件建设,又要加强软件建设。硬件主要是医疗设备之类,软件主要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软件,就是要学习好西医西药及现代科技知识,除了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培训外,自己要自觉主动地汲取新知。这里还需知道一个问题,有些西医已经诊断明确的疾病,也有特殊治疗药物,但还是不能治愈。2010年3月报道,结核病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这个问题说明了,尽管有抗结核杆菌的特殊药物,而且在不断更新,结核病又能明确诊断,为什么不能根治呢?除了社会、自然等因素外,我认为必须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因为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思想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样是肺结核病,有不同治疗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我曾总结过1例空洞型肺结核的治病经过。男性老人,年逾七旬,身体羸弱,咳嗽痰血,自认为生机无望。有人告之去深山老林独居养心修身,并多食补肺之品,如阿胶、莲子、百合等,还常服红枣煎平地木(又称紫金牛)的中草药。1年后下山,面色红润,身体康复,去医院X线复查,空洞竟然消失了。在这1年多里没用过任何抗结核的西药,只服补肺食品和中草药,且没有间断过。所以,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或顽固性疾病,你一定不要忘记中医的辨证论治,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医全科医生。 学生 老师讲到中医全科医生,好像只要能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学会中医针灸及学好西医的一般知识就是一个中医全科医生了。这与西医全科医生有所不同,是否中医也有各科的分类?还是就是一个“中医科”? 老师 这个问题提得很实际,所以有必要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医全科医生。当我们步入许多“人民医院”,或西医医院,或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近年来都可以见到“中医科”这块牌子的科室,这里的医生大部分是正宗的中医师,但这其中有几种情况:一是以专看中医内科疾病的医生;二是凡要吃中药的病人,不管什么病都看,似乎是中医的“全科医生”,其中有内、妇、儿科的,甚至还有外伤科的;三是所谓中西医结合的医生,既开中药也用西药,但以开西药为主,他们多是刚从学校中出来,西医学得多,嫌中药太麻烦。 当我们进入中医医院或西医院后,情况大不一样,有内科、外科、骨伤科等,有的还有内病外治科、冬病夏治科、小儿疳科、蛇虫咬伤科等。所以,中医全科应该包括这些中医各科的内容,中医全科医生应当对中医各科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各科常见病能一般处理,能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各科疾病的医生。《新编中医入门》(北京金盾出版社出版)一书简明扼要地讲述中医药各科的基本内容,对社区医生培养中医全科医生是很适宜的。要全面地真正成为一名中医全科医生,还要懂得药物的炮制等中药知识,即中药的调剂,我为此也编写了《中药调剂入门》一书,这些通俗的中医药科普读物,完全适合于社区中医全科医生学习。 中医全科论文:浅谈中医对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和使命的作用 【摘要】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和使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承担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使命;二是承担发展“照 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三是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的任务与使命。全科医师的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的全体居民,包括既病者和健康者,与专科医生只关注来就诊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古老的中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需要专业训练才能掌握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在防病、治病、养生等人文文化方面,更易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普及和为民众所接受,其作用在中国颇具先天优势,应加以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中医 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 作用 1在承担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是指在关注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社区人群(含家庭成员)整体的健康。社区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它面向社区,关注既病者也关注未病者、关注就诊者也关注未就诊者,由于贴切居民,被称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代言人和管理者,因此运用中医理论提高社区居民预防思想,实现预防服务非常有利。 1.1认识健康 即帮助居民认识健康是一种“状态”。 在社区,“没病就是健康”等是百姓普遍的健康观,常常导致他们在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的偏歧,缘由于对人往往波动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不清,特别是对许多病理基础不明的疾患或功能问题、心理欠衡问题等这些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仍不能定义或称作疾病的状态无法甄别,却与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长期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帮助居民正确理解“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健康概念,是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思想的重要策略。中医“治未病”、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之“四气调神”、“整体观念”等理论,可帮助社区居民加深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观的理解和认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并自觉承担自我保健的责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这些理论简朴、贴切生活、哲理丰富,易于理解和强化。 1.2结合中医理论开展疾病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依据疾病周期进行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是慢病管理, 需提供长期、综合、持续、协调的照顾,其中改善不良生活习性至关重要。中医思想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有很好的指导教育意义。王蕊芳等[2]从精神防御、运动防御、饮食防御、卫生防御及药物防御总结概括了民俗文化中的中医预防思想,五大防御思想归纳出生活常见良好和不良的风俗习惯,并援引了诸如“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等中医经文,颇具说服力;梁承志[3]引用了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对“治未病”包含未病预防和已病防变进行了说明,尤其对心血管疾病不同发展阶段,从微观药理到临床实践结论,充分阐述了中医药毒副作用少,便于长期运用的优势地位;赵贵军等[4]阐明亚健康与治未病的关系等,均论述了中医对“无病防病”、“有病早查防变”和“限制残障、减少后遗症,改善生活质量”的现代三级预防措施的作用。 2在承担发展“照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照顾医学”[5]源于对“医学目的”的讨论,通过“审查医学目的”,敦促从对“治愈 和高科技”医学的优先选择转移到重点为公共卫生和预防的“照顾医学”上来,提出“预防疾病损伤,促进维持健康、解除疾病引起的痛苦、治疗照顾患病与无法治愈者、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为此需要在医院以外的广大社区发展“照顾医学”,用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为手段,实现为慢病患者解除痛苦和改善生命质量。在国外,“世界各地很多病人转向选择医学,原因就在于正统医学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2002年为了回应日益高涨的使用选择医学的浪潮,WHO创立了第一个全球战略规划,分析传统和选择医学治疗,力图推进其成为卫生保健服务的一个部分”[6]。“照顾医学”的提出,说明了当现代医学对治愈无望时,以其他替代(选择)医学的手段加以补充是极为必要的,我国中医学有着几千年临床实践形成的完善理论体系,是社区“照顾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医学手段,针灸、中药、推拿、太极、气功等疗法多样,经济实用,广受欢迎,况且中医乃我国主流医学之一,应在社区卫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3在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医改的重要部分,由于全科医师是接受立足于社区的全科医学 的专门训练,在服务模式、重点、对象、内容、主动性、连续性、服务单位、处理问题特点、诊疗手段与目的和医患关系层面上与专科医生有着很大区别。回顾全科医学马鞍式的发展历程;当“治愈和高科技”等弊端使社会的负担过重、民众对医疗的不满、医者疲于应付时,就无不怀念通科“郎中”在民中的和谐互惠时代。要重朔过去郎中下社区的服务形象,而不要冰冷的“高科技”来替代一直以来的温馨言语和肢体触摸的温暖,全科医师任重而道远。中医的诊疗技术是望闻问切,体系的独特性,要求在诊疗中收集大量的信息,使得医患交流更充分,了解更深入,体念更深刻,因而拉近了医患距离,成为长久以来患者对中医颇具好感的原因之一,这为中医在促进改革、缓解医患矛盾,重树“白衣天使”形象中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我国提出发展中医药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要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矛盾,中医药历来以其经济实惠等广受民众的欢迎,为此全科医师应当注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并加以探索运用。 中医全科论文:在中等中医药卫生学校的教学中应该引入全科医学理念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建立都需要加快全科医学的发展,全科医生是基层医疗保健服务的骨干力量。在西部地区,乡镇一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低学历状态是一个现实问题,应该在中等中医药卫生学校引入全科医学理念,培养愿意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医学毕业生。 关键词 全科医学 基层卫生服务 中等中医药卫生学校 1 全科医学、全科医疗和全科医生的概念 全科医学又称全科/家庭医学定义是: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其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的一种基层医疗专业服务。而全科医生则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 2 卫生改革、社区卫生服务赋予全科医生的使命 为适应卫生改革的需要,在城市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党政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中国政府承诺到2010年“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防治等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建立也需要加快全科医学的发展 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国政府承诺到2010年“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在农村大力发展以县级医院为核心、乡镇一级医院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医疗,全科医生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骨干力量。 4 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素质 2005年在四川省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班学习时四川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主任李晓淳教授给出的数据是:2003年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构成是博士0.2%,硕士0.9%,大学本科13.2%,大专26.7%,中专46.6%,高中及以下12.5%。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人员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如在我们当地,乡镇一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初始学历约70%为中专,约25%为高中及初中学历,5%为大专学历(其中绝大多数为成人大专和高职教育大专学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无;农村个体诊所卫生技术人员的初始学历与此相似。在西部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低学历状态是一个现实问题,而在短时间改变的难度很大。因为在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基础生活设施较差,基层医疗机构经费不足、卫生设备简陋而且落后,加之劳动报酬低,致使很大部分有正规学历且学历较高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西部的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如在四川省全省乡镇卫生院院长工作大会上,四川省彭山县黄丰镇卫生院院长罗会强说,农村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很少或没有医学院校毕业的高素质医疗人员,另一方面又因为穷乡僻壤经常拖欠工资,正规院校毕业生不愿 来,来了也留不住。所以相当一部分乡镇卫生院患者少,收入少,制约了发展。今年我对在一家县人民医院实习的川北医学院成人教育大专学生50人作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卫生院工作?结果是:26位同学不愿意,20位同学可以选择城市郊区的农村(以城市为中心车程距离在一小时内),4位同学表示愿意。多表示回到偏远的农村不如在城市“打工”以求发展。这是现今西部地区的现实问题。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大批合格的医学生去充实我们的队伍,在西部地区我们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学校则应当承担此责任。 5 在西部地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优势 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中等卫生教育在上个世纪中期至末期,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的基层医疗队伍。在西部地区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学校和中等卫生教育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当地农村,大多数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也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出力。在我校,对近三届中专和成人教育大专毕业生的就业意向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综合2001级、2002级、2003级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是:有意向回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学生比例为中专中医护理专业约50%,中专中医医疗专业约65%,中专中西医结合专业约60%;成人大专中西医结合专业约45%,成人高级护理专业约40%(此数据来自于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培养的合格毕业生,有近一半的学生愿意回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工作,事实上在西部的农村也正是他们在承担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在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中引入全科医学理念是适应卫生改革的需要,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把全科医学的理念引入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中有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助于改变他们所认为的“毕业也就是失业”的读书观,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让他们在为需要卫生服务的人群提供服务的时候也实现自身的价值。因为全科-家庭医师所扮演的角色对病人而言是:医生、健康监护人(代言人)、咨询者、教育者、卫生服务协调者。对医疗保健与保险体系而言是:守门人、团队管理与教育者;对社会而言是:社区/家庭成员、社区健康组织与监测者。全科医学的基本特点是解决基层医疗保健问题,在社区、家庭通过人格化、综合性的照顾,提供持续性、协调性、可及性服务,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理论基础与诊疗程序,以预防为导向的原则,在工作中采用适宜的技术加高情感的投入,以解决社区中的常见健康问题。若将基层医疗视为整个医疗保健体系的门户和基础,全科医生就是这个门户的“守门人”;提供首诊服务;通过坐诊、出诊、社区调查、作出社区诊断,了解社区居民的需要及需求;能解决社区居民绝大多数的健康问题;并适时转诊让患者得到有效的合理的治疗。 全科医学和我们的祖国医学中医学有很多惊人的相似:如中医学的整体论(“天人合一”、“心身合一”、“脏腑经络学说”等)、预防养生康复的原则和措施、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制宜的处理、简便经济有效的诊治方法以及强调医德和医患关系等,与全科医学的基本观点如出一辙,而且在许多方面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适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健康信念。此外,中医学还有许多长处可作为现代医学的补充,特别是对病毒感染、老年病、慢性病和各种功能性疾病这类现代医学感到棘手或无能为力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往往是全科医学领域内全科-家庭医师每天都可能面临的问题。我们的中医可以提出中医诊断,开出合适的中药方剂,施以综合的有效干预措施,从而在符合医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病人的各种期望,也更容易得到病人的信任而提高对医嘱的遵从性,而这些也是全科医学所提倡的医学理念。因此,在西部地区,在中等中医药职业卫生教育学校的医学教育中,应该引入全科医学教育,把全科医学的理念灌输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踊跃投身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以适宜的技术加高情感的投入为家庭、社区人群服务,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自己的作用以体现自身价值。 中医全科论文:浅谈中医全科医师的培养 摘要:中医全科专业是发挥中医特色、适应健康保健新形势的优势专业。本文从专业角度和历史角度分析了中医全科专业的优势,认为培养中医全科医师应突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基础,包括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是各科共同依据的基础,基础理论扎实,临床各科才能融会贯通;西医基础扎实,才能保证社区首诊制度的推行和分级就诊体系的构建。二是注重临床实用技术的掌握。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学;中医教育;培养模式 中医全科医生是以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理论为指导,熟练掌握中西医实用诊疗技术,具有预防、诊疗、养生、康复等全面的医疗技能,具有为各科病人和城镇社区进行连续性、综合性、指导性服务能力的高级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我校自2015年开设中医全科专业,这是发挥中医专长的特色专业,是适应健康保健新形势的优势专业。 一、全科是中医的特色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体系最大特点是整体观,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自然界以及社有密切的联系[1]。中医并非不分科,早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金元明清时期分科,不尽相同,最多达13科。但临床医家绝非仅以一科见长,多是一专多能:医祖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2]华佗更是民间全科医师的典范,精于针、灸、内、外、妇、儿各科,且药食同用,擅长情志疗法;李东垣也非专擅脾胃病,元好问在《伤寒会要》称李氏“大概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病为尤长”,其脾胃学说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有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还有本草正、古方八阵、新方八阵,更是一部理论结合临床、医理兼具药理的全科著作。叶天士位列温病四大家,但其杂病治疗同样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如胃阴学说、久病入络、奇经辨治等,临床诊治广及各科[3]。即使以专科擅长的医家如钱乙、王维德、高锦庭等医家,也均是博览医书,在全科基础上对一科有独到认识,而流传后世。 二、全科是专科的基础 中医的经典是各科的基础,《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其中详于针略于药,但阐述了中医的生理病理的基本理论、药物理论和诊疗大法,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揭示了中医临床治则治法,是后世各科的基础;《神农本草经》药分三品,阐述了药物在保健和治疗各科疾病的功效;《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首创六经辨证,主辨外感,兼辨杂病。后世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大大充实了有关杂病的辨证论治的内容,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供了有效科学的方法,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般的规律。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各科疾病均采用相同的理论体系,有相同的病因病机学说,相同的治疗大法,在这共同基础上再加以各科的特色诊疗内容,才能提高专科疾病的诊疗水平。如果抛开中医基础理论,凭一两个“秘方”治病,就不会有好的疗效。如《景岳全书・病家两要说》所云:“有曰专门,绝非通达,不明理性,何物神圣?” 三、全科是中医的优势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最显著的特色,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着临床实践。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以及社会有密切的联系;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整体观的思维方法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领域中。而在整体观指导下的诊疗,更切合病因病机,治疗更为有效。现代中医医院的分科多套用西医的诊疗体系,分科过细,甚至消化科又分出肝胆科、脾胃科。过细的分科不是中医的特色,局限了临床医生的思路,久之,则思路西化,失去了中医整体观的特色,不能发挥中医的优势。整体观贯穿于中医诊疗全过程中,内在五脏与体表之五官、五体相关联,有诸内形诸外,形诸外的病,也多从内论治。如患者既有面部痤疮、口腔溃疡,并有带下异味,在医院就要看皮肤科、消化科和妇科,而中医辨证,可用清利湿热的方法综合治疗[4]。 四、全科是社会的需要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全科医学的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中医科科医学作为新兴学科,在当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中医的理论体系和疹疗手段源于实践和基层,其“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和简便的治疗手段在社区医学中最为适用。中医的治病方法,除中药、针灸处,推拿、按摩、拔罐、刺血、灌肠、烟熏、蒸浴等民间疗法,成本低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受百姓欢迎。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中医全科医生可传授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等养生保健技能,可以开展推广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在慢性病的防治和康复中,强调因人、因时、因地治宜,强调中医和谐观对养生保健的作用,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5]整体观是中医思维的鲜明特色,全科是中医的具体体现,中医全科最能发挥中医优势,更是国家发展社区医学的主要力量。 五、全科医师的培养 全科医学是面向社区和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基于此,全科医师的培养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厚基础,包括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中医理论是各科的基础,指导养生保健、康复治疗,越是全科,越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融会贯通;西医基础在全科医师的培养中同样非常重要,具有扎实西医知识的社区医师,是我国推行社区首诊制度和分级就诊体系的保障。 二是注重掌握临床实用技术。其实普通中医学所设课程,包括内外妇儿,已兼顾各科,那么作为全科专业的医师,将来更多是面向基层和社区,而不是细化分科的综合性医院,这样掌握中西医实用性技术更显重要,有全面多样的治疗手段,才能更好适应临床需要。 中医全科论文: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社区康复》实验教学研究 摘 要:目的 探索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社区康复》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方法 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开展了2个实验教学项目。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课程座谈会收集学生反馈意见。结果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受到学生欢迎。但在实验教学项目、学时、实验教学条件等方面还需进行进一步完善。结论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符合课程性质,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需要在《社区康复》课程中开设实验教学。 关键词:社区康复 实验教学 全科医学 小组合作学习 目前,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全球慢性疾病增多,全球残疾人比例不断增高[1]。据推算至2010年,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达8 502万人[2]。2004年,卫生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 2015 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3]。社区康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4]。近年来,已把康复列为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六大任务之一,使社区康复融入了初级卫生保健的工作中[2]。 立足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我国已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部分城市和农村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5],需要大量的具备基本康复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基层医疗技术人员[6]。虽然目前有部分高校设置了社区康复专业进行专门人才培养,但是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7]。 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医疗的重要成员,必须掌握基本的康复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社区卫生工作,服务于残疾人[8]。因此,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中开设《社区康复》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1 《社区康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基于社区康复知识在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自2008年始,山东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专业本科全科医学方向开设了《社区康复》课程。课程开设时间为第四学年第一学期。通过几年的《社区康复》课程教学实践,发现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1.1 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分配不合理 以往《社区康复》课程全部为理论学时,无实验学时。这种学时分配与《社区康复》的课程性质不符。《社区康复》课程作为全科医学方向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唯一接触的一门与现代康复医学有关的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9]。比如:在《社区康复》课程中的康复医学评定、康复治疗技术、常见疾病的康复、常见问题的康复处理等内容均涉及到实验内容。 1.2 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不合理 以往《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可以分为态度、知识2个主要目标,这种教学目标与《社区康复》课程性质、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以及社区康复服务实践是不相符的。《社区康复》是一门临床课程,开设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今后的社区服务中能够给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具备基本的康复理论知识和掌握必要的康复治疗技术。因此该课程应当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支撑[5]。 过去《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10]。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已经不适合目前大学教育特别是本科高年级学生教育教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急需对《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3 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对《社区康复》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在《社区康复》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势在必行。该实验教学应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康复技能操作为主,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应当分为态度、知识、技能3个主要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10]。 2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2015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全科医学方向2012级本科生中首次开展了《社区康复》实验教学。 2.1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内容 在中医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开设《社区康复》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在社区层面为残疾人提供基本社区康复服务的需要。社区康复的对象是残疾人,所以社区康复服务需要与残疾人的需求相匹配。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残疾人对社区康复服务的需求更多的集中在医学康复方面[4]。因此在实施社区医学康复服务时,首先要确定服务对象的基本功能障碍[3],然后再提供相应的医学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评定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成为学生在提供社区康复服务中最重要、最直接和最急需掌握的技术。再结合《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接受能力、教学条件以及学时等情况,最终在本课程的康复评定部分和康复治疗技术――运动疗法部分中,各选取了一个实验教学项目。它们分别是实验一、人体主要关节关节活动度的测量;实验二、人体主要关节被动关节活动的训练。每个实验项目的学时为2学时,合计4学时。这两个实验在开设的顺序上有先后,充分体现了康复医学以评定指导治疗的原则;在内容上有交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 2.2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模式 该次《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在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环节包括:教师根据实验内容提前两周确定小组数量、人数问题是及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分工合作;小组成员课堂演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总结并给予小组等级评价;全体学生操作5个环节。 此实验教学根据实验内容,共分为12个学习小组。其中11个小组每组5人,1个小组4人,每组推选1名组长。等级评价以现场实验展示效果和现场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差4个等级。实行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两个部分的评价,现场评价、统计、公布。 2.3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反馈 (1)制定《实验(训)课程问卷调查表》收集学生对《社区康复》课程实验教学的反馈情况。在课程授课结束之后、考试之前,进行问卷调查工作。该调查问卷共有6个问题,其中5个问题是“是与否”的单向选择题,1个问题是征求学生建议的开放式问题。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2012级共有59位学生,发放问卷59份,收回59份,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100%。具体结果见表1。 (2)开展课程座谈会,收集学生对《社区康复》课程实验教学的反馈。在《社区康复》课程全部结束后的一周内,开展由全体学生和任课教师参加的课程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充分收集学生对于该课程教学评价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实验教学的反馈情况。 3 讨论 3.1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开设的成效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98.3%的学生认为在该课程中需要开设实验课,这与对该课程的课程性质的分析是一致的。同时,96.6%的学生认为实验课的开设对课程学习有所帮助,达到了开设此实验教学的目的。 通过课程座谈会,同学们认为在《社区康复》课程中设置实验课是非常有必要。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康复医学的内容,对于一些康复医学的概念、原则和名词术语感到非常陌生。通过实验课,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于课程学有裨益。 3.2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 该课程实验教学的授课方式由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教师布置任务―小组查阅相资料―小组演示―教师点评―组间评价―学生操作―讨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通过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74.6%的学生能够适应此种教学模式,25.4%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在第6个问题学生对实验课的建议中,有8位(13.6%)学生提及不适应此种授课方式。他们认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对于实验课程的学习更有帮助。再结合课程座谈会上学生的反馈,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未尝试过此种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进行的《社区康复》课程座谈会,了解到他们在中小学的教育和之前的中医学教育中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这种被动接受学习内容的方式,从未尝试该实验课的主动学习的授课模式。另外,该课程理论课的授课模式也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可能也是造成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新的授课模式的原因。 通过课程座谈会,学生反映了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体会。该教学模式应用于《社区康复》课程实验教学,其与传统实验课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教学模式更能增加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增加小组成员间交流和合作能力;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成员按照一定的互动结构进行的系统学习方法[11]。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时期,而且经过3年的医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同时《社区康复》课程和中医专业都是具有临床性质和实践性质的课程和专业,因此此时的学生更愿意接受能动性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以往被动性的教学模式。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小组目标一致与知识、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12]。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指导,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13]获取解决问题的线索。然后通过小组集体交流、辩论、归纳等过程,最后形成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体现和提高学生个体的综合学习能力,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情,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学生还是乐于接受的。 该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某些小组仅仅专注于自己的任务,对于整个实验的掌握略差。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因为每一小组有各自的任务,而对于其他小组的问题不能深入理解,整体把握有欠缺[14]。通过课程座谈会了解到,虽然在小组演示后有全体学生操作的环节,但是每个小组在课程结束后还是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印象更深、学习效果更好。因此,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还需对此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改进。 3.3 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课时 此次实验教学选择了2个实验教学项目。通过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61.0%的学生认为实验项目安排合理,39.0%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学生认为实验项目安排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实验项目偏少,仅有2个实验项目是不够的。在第6个问题学生对实验课的建议中,有34位(57.6%)学生建议增加实验项目。对于实验教学的课时数来说,81.4%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量。 3.4 其他 在学生对实验课的建议中,除了上述8位(13.6%)学生提及不适应此种授课方式、34位(57.6%)学生建议增加实验课的实验项目外,11位(18.6%)学生建议将实验课开设在学校的康复实验室或医院的康复医学科。笔者学校的康复实验室设在新校区,学生在老校区,老校区距离新校区约40 km,需要联系专车进行学生的接送。康复治疗学专业在市区内的实习点有4个,每个实习点都不可能一次性增加59个学生进行见习。分次见习在时间和学时方面条件不足。因此下一步组织学生前往新校区康复实验室进行实验课的教学是比较可行的。 综上所述,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中开设《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是符合课程性质和学生学习需要的。通过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康复医学》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小组协作的能力。目前在《社区康复》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实验项目偏少、实验学时不足、实验教学场地不合理等问题。今后,将在遴选和增加实验项目、增加实验学时和总学时、改善实验教学场地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使《社区康复》课程能够适应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不断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需求。 中医全科论文: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及模式探讨 摘要: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在我国才兴起不久,所以,对于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和模式还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还没有很多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总结性资料。因此,本文特为此而展开论述,以全面了解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各项重点内容,并对其教学模式进行可行性探讨。在文中,笔者主要强调了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侧重于几点核心内容,如预防保健、基础性疾病诊疗、慢性疾病管理、康复与日常养生等,并详细陈述了教育时可采取的可行性模式,以期本文能具有值得相关研究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及模式探讨的工作者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学 教育内容 模式探讨 全科医学是一门重点服务于社区、家庭,其有效整合了预防学、临床学、康复学及人文社会学的核心内容,是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医学专科。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加强全科医疗体系的建设,以解决医疗用的快速上涨与大众对优质且廉价的卫生保健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分化。而相对其他国家,我国全科医学建设的起步较晚。我国中医医学具有群众广泛的应用性基础,中医医学具有整体角度的治疗理念,其治疗过程简便、效果安全可靠、成本低廉、耐时间检验等典型特点,而且极为符合“低耗高效”的医疗策略,因此,对中医全科医学的大力发展是很符合目前的国情,故笔者深入且全面的探讨了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及模式,巨细如下: 一、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 回顾中医学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很容易发现中医全科医学在医疗服务的理念上始终保持着一定的高度且内容极为丰富。其主导“预、疗、养”的中医学方面思想,通过应用个性化的中医诊疗原则,同时还融合了西医临床中各个专科的典型特点,而且也基本符合了全科医学的基本要求,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会涉及很多方面。针对这些个性特点,本文分析整理的关于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会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一)预防保健 在近些年来,预防医学已得到迅速的应用发展,尤其在大量严重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后,政府和社会持续在不断地加大经济和精力的投入,以期努力构建出完善的疾病预防机制,以保障公众的卫生健康。中医学上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性试验,指导普通群众要以预防疾病为核心基础观念,而且建立的预防体系已在我国临床卫生医学中发挥着显著的功能。中医学往往更加注重个体卫生疾病的预防。中医学预防保健较易被理解、被接受,因此,在学校中开展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高效融合现代及西医预防医学方面的医学理念及关键性内容,使之形成一门极具中医学特色的保健预防学科。 (二)基础性疾病诊疗 中医医疗服务时的基本对象是普通病患。在中医全科医生诊疗时,其会以患者的家庭、社区背景、地位等多角度去察看并解决其个人卫生健康和所患疾病等相关性问题,同时,还会积极给予个体化的中医服务。中医学上往往会根据病症实施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等形式的辨证性施治手段。中医全科医学对于慢性病症、老年病症、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临床治疗都具有鲜明疗效,可大范围普及开展非药物疗法。故在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中要涉及基础性疾病诊疗的教学内容。 (三)慢性疾病管理 慢性疾病包括一系列不传染他人却也不能自行治愈、还需长期接受综合性干预及施治的疾病。中医全科医学可为患者提供一些列综合性、持续性的特色医疗服务。中医主要的学术思想是防患于未然,这一思想会贯穿防治病的全过程,从而彰显出其独特的优势和意义。中医学在治疗慢性的疾病过程中,多采用防护保健、全面诊疗、促进康复、预后养生等干预管理措施,进而提高群众生存质量。所以,在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中要对慢性疾病管理的内容进行全面教学。 (四)康复与养生 中医康复是指在理论指导下,通过给予职业化按摩、针灸、推拿、火罐及中药调理等康复技能,积极组织需要进行康复的对象与其家属及社区一同参加,改善身心健康,恢复精神面貌,改善并逐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相对专业康复,中医康复多为非药物或自然疗法,且具有方法众多、费用低廉、简便易行及服务广泛等优势,最关键的是康复与养生的效果好、群众基础大,极易得到推广应用,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适应这些社区性医疗服务工作的优势特点,有机结合现代及西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给予互相渗透,坚持发展中医康复的优势特色,这将是中医康复与养生教育的未来趋势。 二、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我国目前的中医全科医学教学模式上存在很多误区和不足。中医全科医师和助理的人员数量偏少,实践实验性教学模式的开展相对较匮乏,以及在中医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现针对这些问题对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模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改善教育模式 建议院校多开设中医全科医学,设立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广泛招收对中医全科医学感兴趣的学生。院校培养的中医全科优秀医师,可促进医疗人员的学历结构提高改善,以为可续化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医全科医教育中确立临床实践的教学体系,教学体系中主要改善的地方有:规范梳理教学内容、完善实践课程的大纲;建立实践化教学平台、组建远程网络化教学平台、规范实践操作中基本及特殊性技能;建立实验教学基地;完善技术手段、改革传统方法;制定新型教学制度、管理完善综合测评体系。 (二)培训教学规范化 培训主要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为其能更快更适应中医全科医疗工作而举办的。在接触实践工作前,必须严格通过规范化的专业培训,从而获得合格证书,取得从业资格。这些都是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体系。 三、讨论 顺应当今医学发展的主潮流,中医全科医学的教育内容及模式不断吸收融合传统医学的优势特点。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中医学院校或培训机构应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知识点,并有重点地进行吸收,以满足日后中医学科的发展及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 中医全科论文:建立全科医师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研究的陈凯先院士,一直极为关注我国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这也许和他曾经担任过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本刊记者再次见到陈凯先院士时,他首先说:“我今年带来的‘两会’提案中,其中一个就是关于我国建立全科医师体系的建议,并从这个角度呼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的作用,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 “中西医并重”就是“中国特色” 陈凯先院士首先介绍说:我国新一轮医改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而我国深化医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都明确指出,要实行“中西医并重”,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由此可见,实行中西医并重和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已被确认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的重要标志。 陈凯先院士进一步解释说:“在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2011年7月1日,国务院已经专门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全科医师的建设问题,已经列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等多个部门的议事日程。这份文件指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是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的基本途径’,强调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2015年1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要优化签约服务内涵,将‘中医药特色治疗’纳入签约服务内容,并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提供群众欢迎的中医药服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就要把国务院的这些重要部署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建立起一支高质量的、体现中国医药卫生特色的全科医师队伍。” 陈凯先教授认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的核心是政府秉承“中西医并重”的基本原则,把“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思想贯穿到医药卫生的各项工作中去。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一直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医疗实践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从我国基层、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和缺医少药地区医药卫生的长期实践来看,实行中西医“并重”和“结合”,已被证明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四条建议助推 “中西医并重”的落实 陈凯先院士认为:从疾病治疗、预防、康复、保健的社会需求看,中医药(民族医药)在“治未病(养生保健、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复杂疑难疾病治疗和康复调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人民群众对“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和中医适宜技术有巨大需求;因此,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应该具备西医药和中医药(或民族医)两种医学体系的知识结构,应能全面掌握西医和中医药知识,为百姓提供全面的基本医疗、疾病预防、慢病干预、养生保健,包括基本的中医适宜技术和诊疗服务。 “然而,现行的全科医师教育、培训和基层医疗工作,离‘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中西医并重’的原则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陈凯先院士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培养模式不相适应。目前包括西医、中医在内的各类医学教育,都将全科课程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仅有部分院校将其作为必修课。在西医院校医学教育中,教育内容基本是西医课程体系,5年本科医学教育中,仅有60至80学时的一门中医课程,显然难以达到基本了解和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中药、针灸推拿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毕业后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仅安排两周的中医科室实训,这也只能是“蜻蜓点水”。这种模式所培养出来的西医全科医生,其中医基本知识和技能薄弱,难以提供辨证施治和养生保健、中医适宜技术等医疗健康服务,在从事全科医生岗位工作时,不能满足百姓需要,也无法承担国务院即将的有关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内容规定的基本任务。 二是执业岗位设定不相适应。目前,国家已全面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其中把全科医师分为“全科医师”和“中医全科医师”两类。于是,一些地区在设置基层全科医师岗位时,就照搬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在2011年下发的《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将全科医学岗位划入17个临床类别医师执业专业范围,使得中医全科医师的执业岗位只能限于医院的中医科,而不能进入全科医学科工作。随之而来的,在进行万人全科医师需求数的统计时,中医全科医师也被排除在外。即便在基层医疗机构,也往往出现这样的怪现象:一方面全科医师数量不达标,进入全科岗位的西医全科人员不能满足基层百姓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和慢病干预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在基层为百姓服务的中医全科人员又不能进入全科岗位工作。实际上,目前中医全科的住院医师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了中医各科知识、中医适宜技术、养生保健等,还包括了西医全科的全部相关知识。 陈凯先院士介绍说:“以上海市中医全科医师培训为例,部分科目如传染病等与西医全科完全并轨,有效地保证了中医全科医师能够完全胜任基层全科医生医疗服务的所有工作。但是,在其全科住院医师规培最终结束时,依然被定性为‘中医全科’,其执业范围和职业生涯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这对全科医师的培养和全科医学服务的发展十分不利。” 鉴于上述情况,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建立全科医师培养制度和即将出台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陈凯先委员提出如下四项建议:“首先,我们要强化全科医学培养力度。医学院校应将全科医学内容作为医学生培养的必修课目,并显著增加其学时和教学内容,使得每一位医学院校学生都必须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知识。其次,要完善全科医学教育内容设置。加强全科医学的课程建设,逐步实现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相统一的全科医学教育,建立包括西医和中医教学内容的统一课程体系,以贯彻国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师队伍的要求。第三,要改进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再划分中医和西医;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毕业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都应纳入统一的、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案、培训要求在内的培训体系。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应按照基层全科医生服务内容和范围的要求,全面开展西医、中医的临床培训,成为一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最后还要改善全科医师的执业环境。完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不再区分中、西医类别,全部按照全科医学执业注册;设立全科医师岗位的医疗机构,也应将这些人员全部安排在全科医学岗位。在确定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比例时,所有获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全科医生(无论中、西医)全部纳入统计口径。 陈凯先院士强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的要求和‘中西医并重’的原则,真正得以落实……” 我国亟待加强 居民营养数据标准研究 谈完上述问题,陈凯先院士话锋一转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还关注了我国居民营养数据标准的研究和建立问题,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认为,目前我国面临着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的双重挑战。过去二三十年中,随着我国居民营养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肥胖、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非传染性代谢疾病或代谢相关疾病快速流行,已经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最主要的疾病。 陈凯先院士举例说:“2型糖尿病患病率从30年前不到1%,增至现在的11.6%,其增加量超过了10倍;其他代谢疾病也同样大幅度上升。很明显,30年的时间不可能产生任何群体性遗传和生物特性的变化,代谢类疾病大幅上升的最主要因素是30年中营养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与此同时,在我国中西部和边远地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婴幼儿和儿童中,仍旧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营养缺乏症:低出生体重、生长迟缓、消瘦、以及铁和维生素A缺乏等;成年居民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均衡。” “如何通过合理营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是事关‘健康中国’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这不仅直接关系到14亿人和后代的健康,也关系到最大限度地节约医疗成本、精准扶贫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陈凯先院士表示。他对此分析说,我国粮食和副食品生产的总量已能完全满足国民的膳食需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国民营养认识水平的不足,过度营养与营养不足问题十分严重,这既造成食品的浪费,也增加了医疗的负担,亟需提高国民的营养认识水平;而建立我国国民膳食营养的指导标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工作。 陈凯先院士还介绍说:“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建立国民膳食营养的指导标准,提高居民的营养认识水平。美国卫生与大众服务部、农业部联合定期‘美国居民膳食指南’,每5年更新、修订一次;而一本居民膳食指南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以对于美国民众基本营养数据的大量研究与标准建立作为支撑的。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我国生命科学和营养科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我国居民的营养膳食数据与标准的研究方面却非常薄弱,很少获得关注。由于缺少投入,我国营养膳食标准的研究非常有限,规模小、水平也较低,其研究结果难以推广;我国营养膳食标准基本上还是直接照搬国外标准。这种状况对于增进我国居民健康和建设节约型国家十分不利。” 陈凯先院士进一步分析说:“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通过对上海和北京地区3000多名普通中老年人的研究发现,按照沿用的美国《营养指南》所设定的维生素D标准,中国受测人员70%属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24%属于维生素D不足,即94%的受测人员维生素D水平低于美国设定的营养标准。该研究所进一步在上海对400多名20至40岁维生素D缺乏人群进行维生素D的膳食补充试验后发现,即使按我国规定的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的2倍对这400多名受试人员进行维生素D补充,仍有近70%的受试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低于美国标准。但是,这些研究涉及的受试人员,无论是京沪居民还是参加维生素D补充实验的人员,均未出现大规模的维生素D缺乏所致疾病。这些结果强烈提示,中国居民体内维生素D根本就达不到、也不需要达到长期来所沿用的美国标准。如果照搬国外标准,不仅造成不必要的大规模补充维生素D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可能带来维生素D过量的健康风险。这些研究表明,针对我国居民的健康现状开展营养膳食研究,建立我国自己的营养膳食标准,具有十分迫切的意义。” 鉴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适应本国国民的营养膳食标准,缺乏权威、完善的营养膳食指南,陈凯先院士建议:我们首先要设立开展营养膳食标准研究的项目和科研计划。营养膳食标准的研究,需要检测大范围、大规模的人群队列,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经费。然而,研究数据的采集通常不能直接转化为科研论文或专利,因此常常得不到重视和支持。他介绍说:“国家很少设立这方面的计划和项目,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也十分缺乏。我国过去二三十年中,代谢类疾病的发病率不断飙升,不能说和研究支持不足没有关系。2015年中科院在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设立了一个对中国人群体内脂肪酸和重金属数据的检测项目,算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但由于经费有限,这项研究只能在现成样本上进行,无法建立人群队列进行标准化研究。我们呼吁在国家层面上重视建立营养数据标准的研究,对这类研究给予有力的支持!” “其次,我们还需要加强营养膳食标准研究计划的顶层设计,改善项目执行管理。因为完善的顶层设计是营养膳食标准研究成功的关键。在推动营养膳食标准研究时,要加强研究计划的顶层设计和过程监管,突出重点,组织优势力量,防止分散、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发生。”陈凯先院士表示,“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强部门和行业间的协同合作。居民膳食营养标准的研究不仅要有科研人员参与,还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辅助人员,研究涉及的人群范围广、规模大,需要不同部门和行业间的大力协同与合作,需要有新的项目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陈凯先院士最后说:“当前我国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足所导致的健康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再不及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状况,将会严重影响‘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而作为一个在全球举足轻重的大国,建立本国符合居民实际的营养膳食标准,已经迫在眉睫!” 专家简介 陈凯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国家新药研究和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新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医药博士联谊会理事长;中国药学会、上海市药学会、上海市分子科学研究会理事。系《中国药理学报》等多家期刊杂志编委;被聘为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研究。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科院创新重大专项、上海市科技攻关等多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并两次被科技部聘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内外多项奖励,包括法国生物物理化学奖尼纳・舒可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上海科技精英”荣誉等 。他还积极参加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和规划的制定,对我国药物研究创新体系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全科论文:浅析中医全科干预对于老年慢性便秘的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慢性便秘的治疗中实施中医全科干预疗法的效果及意义。方法:选择我中心所收治的40名老年慢性便秘患者,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均为20名,依次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针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泻药疗法,针对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全科干预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接受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总的有效率为90.0%,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全科治疗;老年慢性便秘;临床研究 慢性便秘的发病率在常见肛肠疾病中所占比例较高,且以老年及女性人群多发,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老年人群各项机能呈衰退趋势,便秘除可使其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外,还易诱导脑血管疾病、结肠癌等,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故加强中医全科综合干预对改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分组治疗,比较中医全科干预与单纯泻药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我中心所收治的40名老年慢性便秘患者,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60~82岁,平均(67.3±1.9)岁,平均病程(3.0±0.9)年。患者均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即至少在过去12周或1年内持续出现下列≥2个症状:① 1/4时间排便费力;② 1/4时间粪便呈硬结或团块;③ 1/4时间有排便不尽感;④ 1/4时间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或肛门阻塞感;⑤ 1/4时间排便需用手协助;⑥每周排便3次以下。患者均自愿签署实验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系统严重疾病者。,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均为20名,依次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采用麻仁丸、番泻叶等泻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全科治疗,分析便秘原因,除应用泻药外,还需结合饮食、心理干预、锻炼、按摩等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半年,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心理干预 便秘患者多有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需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加强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的了解,并 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协助其合理安排大便时间,定时排便。 (2)饮食指导 补充足量纤维素和水,多食麸皮、水果、麦片、蔬菜等高纤维食物,以促进排便。每日需定时定量饮水,清晨可饮用250ml温盐水或温开水,每日饮水量不可低于2000ml。 (3)运动指导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幅度,如步行、打太极、做健身操等,以不感疲劳为宜。注重骨盆肌肉张力和腹部肌肉张力的锻炼,特别是腹肌锻炼,其可模拟排便动作以增强肛提肌收缩功能。 (4)药物指导 采用苁蓉通便口服液、麻仁润肠丸、四磨汤、六味安消胶囊、三黄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果导片、开塞露、莫沙必利等药物治疗,或饮用番泻叶泡水,也可取开塞露置入肛门,严重者可灌肠治疗。 (5)按摩治疗 在社区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通过按摩揉压天枢穴等穴位,对便秘进行治疗。 (6)生活干预 改善老年患者睡眠质量,嘱其夜晚入睡前4h不饮酒类或服用含尼古丁、咖啡因的食物或药物。避免入睡前饮水过量或饮食过饱,尽量减少白天睡觉时间。调节房间的温湿度,避免噪音,以提高睡眠质量,改善机体状况,促进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3、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后排便每1~2天1次,排便无不适感,通畅,为成型软便;有效:治疗后每3天排便1次,便质软润,无需用药;无效:局部及全身症状无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为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二、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总的有效率对比 三、讨论 便秘为临床常见慢性病,其中功能性便秘占90%以上。研究表明,多数患者存在盲目应用刺激性泻药情况,或采用单一方法长时间治疗,导致临床效果降低,且易引发不良反应,如药物性便秘、结肠黑变病等。因此,早期预防、合理治疗、正确干预是改善便秘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社会、家庭经济负担的保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医全科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通过心理治疗、饮食调节、运动治疗、药物指导、中医穴位按摩等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树立健康意识为全科治疗的核心,其可促使慢性便秘患者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社区居民个体健康管理中以全科医疗团队为主体,通过开展医疗服务,使社区居民掌握便秘相关知识,保持良好心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本文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在老年慢性便秘的治疗中实施中医全科疗法,能够显著缓解患者便秘情况,有利于患者对心理障碍的克服,从根本上调节患者机体状态,获取更高的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与应用。
中医内科学论文:应用案例教学加强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医医师[1]。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案例反复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严格的剖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思维锻炼过程。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得到巩固,而且使学生掌握了中医临床治病的思维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归纳,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案例的选择 1.1难易适中案例便于接受 教学时,注意多选择难易适中案例,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合理安排纳入案例,以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中,一般采取两步走的程序:第一步是根据教材“证治分类”中的某一证候的临床表现设计临床场景,使学生从中体会基本的辨证思路和要点;第二步是安排一些多证型相兼或者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辨证的真实病案,掌握难易程度,使学生认识并掌握临证时应有的思维技巧和治疗思路。 1.2典型案例深入浅出 典型案例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高度概括性,通过典型案例,可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疾病概况,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如讲解“肺胀”时,引用病案:患者某,男,64岁,反复咳嗽、咳痰、气喘10余年。1周前受凉后症状加重,胸闷气憋,动则喘甚,咯痰清稀,心悸,脘痞。双下肢浮肿,形寒怕冷,面唇青紫,胸部胀满,舌质淡胖而黯,苔白滑,脉沉细。通过对本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肺胀”临床特征为咳、痰、喘、胀、悸、肿、瘀,病位在肺、脾、肾、心,病机为肺气壅滞、肺气胀满、肺不敛降,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案例导入新知识,可激发学生对疾病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疾病的基本特点。 1.3经典案例启迪思维 引用经典原著,介绍经方在临床中的应用,可使学生较好地把握疾病特点及治则,启迪其思维能力。如讲解“痰饮”时,示一病案:患者某,女,70岁,胸中冷数年,夏轻冬重。伴有胸闷,似冷风时时吹入,不敢户外活动,口干口渴而不欲饮,口中粘腻,有异味,大便稀溏,面色白光白,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沉弱。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正当大家举棋不定时,介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论述水饮停留心下的症状“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学生会立马想到本病系阳虚为本,饮、湿为标,急则治其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主之。1.4纠误案例开阔思路误诊案例,反映其思维方法的偏差,或先入为主、或顾此失彼、或真假不辨、或虚实不分,通过纠误案例的介绍,分析误诊原因,可开阔学生思路。例如患者某,男,35岁,3岁时患有气喘,12岁后逐渐好转,近3年来气喘又作。症见面色苍白,喘息抬肩,稍活动则气不得续。背部有掌大一片发冷,气喘冬夏皆然,舌胖苔白滑,脉细弱。原文误诊为痰饮,服苓桂术甘汤后背冷消除,气喘依然。细思此证,病始幼年,抬肩息短,不惟饮留心下,其肾虚不纳之喘证成也。当纳气镇水、振阳消饮,小青龙汤加胡桃肉、紫河车主之。通过误诊案例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遣方用药的经验,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态度。 2案例的应用 2.1课前充分准备启发教学 教师课前必须根据《中医内科学》特点、学习目标、学习对象、教学大纲及自身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准备好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认真编写授课计划,进行问题设计[2]。例如,根据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泄泻的辨证要点的规定,引用案例:“患者某,初病胸胁胀痛,予承气汤,遂发肠鸣腹痛,痛则泄泻,完谷不化,日夜2~5次。近两月,自服四环素后泄泻减而未除,伴乏力,消瘦,精神萎靡,脉弦缓,舌苔薄白而腻。”教学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案例的特点,拟定如下问题:①本病属暴泻,还是久泻?②本病以何脏腑病变为主?临床表现有哪些?我们以这些问题作为案例教学讨论的重点,教学时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做好时间分配,保证学生掌握泄泻的辨证要点,确保教学大纲的要求得以贯彻。 2.2教师组织实施掌握进度 选择案例教学,应与教材内容、教学大纲紧密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选择合适案例。如案例选择随意,学生讨论问题过度分散,或过分集中,均会导致偏离教学大纲,或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教学内容。案例教学中若出现学生热烈讨论的情况,必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减少不必要的争论而节约时间,保证实现教学目标。中医内科学的案例教学一般应由有一定临床教学经验的教师组织实施,他们对案例的理解更为深刻,能够更好地掌握案例教学的引入时机、提问方法,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案例教学更趋合理和完善。 2.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身边的案例进行辨证论治,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解“不寐”时,正值某女同学苦于不寐,症见:2年前高三时学习紧张,经常失眠以时觉头晕。假期症状减轻,开学后又复发加重。近3个月由于学习任务重,失眠严重,每夜最多睡4小时,时有惊醒,伴两胁胀痛,烦躁易怒,纳呆,便结,舌淡苔黄,左关脉虚。学生经讨论后辨为忧思伤脾,肝血不足致心火妄动,扰乱神志而失眠以酸枣仁汤和半夏秫米汤主之。通过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能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进而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2.4适时进行总结轻松掌握 一堂课到后半部分,学生极易感到疲倦,通过合适案例进行知识总结,可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如讲授完“汗证”后,介绍案例:患者某,女性,41岁,夜间湿衣湿被反复发作,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此属阴虚,虚火上炎之盗汗,当归六黄汤加减以滋阴降火,固表止汗。处方:黄芪15g,熟地黄15g,当归10g,黄柏l0g,煅龙骨、牡蛎各15g,白芍15g,莲子心10g,丹参10g,甘草6g。方中黄芪固表止汗,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煅龙骨、牡蛎敛汗,莲子心、丹参清心火。通过案例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检测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总之,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数学法,把枯燥乏味、艰涩呆板的学习变成非常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把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缩短医学生从课堂到临床的过渡适应期,使学生能尽早胜任临床工作。但在案例教学中,也存在案例资源不足,缺乏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规范和提高。 中医内科学论文:中医内科学学科建立及成效分析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学1995年被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安徽省教育厅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2002年对第一个周期的建设进行验收,获得了优秀的评价,进入了第二周期的建设。2006年又通过了第二周期的验收,获得了优秀的评价,直接进入了第三周期的建设。中医内科学课程先后被认定为安徽省重点课程和安徽省精品课程。重点学科优势地位的确立,常常需要几代人积累,而优势地位的丧失,只在瞬息之间。丝毫的懈怠往往意味着机遇的丧失,意味着差距的拉大或被后来者超越。因此,重点学科建设,要常存“危机”意识,保持如履薄冰的警醒。现就中医内科学学科的建设进行一些探索。 1明确建设目标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中医内科学学科在中医院中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是最具中医原创思维和潜力的学科。学科建设按照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与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建成能够按照中医药规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科研基地;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中医药研究的专门人才;取得一批对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发展有影响的重大成果,初步构建符合中医药科学研究特点的微观科研机制和模式。使学科具有国内一流的中医临床科研人才队伍、一流的科研条件与环境、一流的中医药重点学科群、一流的中医专科(专病),中医临床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方面发挥龙头作用的新型的现代化的重点学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引进学科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医、教、研并重,使本学科成为具有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学科。使本学科在中医内科糖尿病、风湿病、呼吸病的综合学术和技术、教学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稳定研究方向 学科发展方向体现了核心理论、前沿领域、尖端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个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长期稳定的。因此,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将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水平起关键性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方向是保证学科先进性、保持学科生命活力的重要前提。根据学科方向的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稳定性原则、预见性原则,中医内科学学科在长期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8个稳定持续的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老年病、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中医药防治消化病。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又界定了突破口。如风湿病方向上在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基础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突破口;呼吸病方向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突破口;内分泌病方向,以糖尿病为突破口。 3选好学科带头人 优化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是一个重点学科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优势的形成。在学科建设中,他既能将学术骨干凝聚起来,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到四周,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因此,要选择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医院对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定期进行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能够把握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课题和科研思路,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第二,能够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吸引社会各方财力,保证本学科发展潜力。第三,能够对外实现交流合作,对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学科内部凝聚力,增强学科发展活力[1]。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学科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在学科建设上一贯坚持以人才为本,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挥了人才优势,凝聚了学科力量。在学科内部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培养学科人才,形成了各级学术研讨会研讨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中医内科学术骨干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本科生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学术气氛,加强了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科人才,锻炼了师资队伍。近年来,学科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同时注意自我培养学术骨干,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各种能力,建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和学术骨干培养对象为后备力量的三级骨干学科梯队,增强了学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健全运行机制 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成立了由学院院长、附属医院院长、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助理、学科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制订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整体发展目标和学术发展目标,制定各项制度和措施,强化落实,以确保阶段目标与预期成果得以实现。为加强专家委员会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学院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负责对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阶段检查、阶段评估等工作,学院教务处和医院科研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建设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并进行具体指导。开展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术带头人指导下全面负责制订本学科建设规划、学术发展总目标和阶段任务,落实教学、科研、医疗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具体工作,并及时根据预期成果、实施方案、经费管理做好工作总结。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来,学校和医院均调整、充实了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学校宏观层面管理、医院直接管理、学科微观管理的重点学科级层管理体系,以及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等和医院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重点学科建设保障系统。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负有主要责任,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明确,有一定的人、物、财自主支配权。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每年纳入医院、相关科室和部门的考核范围,纳入科主任的责任书内容。学院和医院两级分管重点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建立了定期监督检查制,学院每年听取中医内科学科阶段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为重点学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学科内每年终进行一次全面小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医院把重点学科的工作进展,建设成效纳入年度工作总结,把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纳入下一年度工作目标内容之一,按期考核,强化落实考评。同时,为加强学术上的相互交流和优势互补,在学院和医院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医内科学科不断加强了与协作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在科研上密切协作,相互开放,在人员上相互培养,发挥了辐射和联系作用。 5注重科研创新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本学科在重点开展继承新安医学、华佗医学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中医内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五年来,学科承担各级科研项目95项,其中973项目2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第一批课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3项,“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部委项目25项。科研经费总计为2367万。科研成果19项,获奖9项,获专利2项。出版专著42部,466篇,其中国家级论文259篇。中医内科风湿病学科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经验,密切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和现代风湿免疫病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观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在脾气虚证本质研究方面,在国内率先提出脾虚致衰老学说,认为老年脾气虚证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的,是运化功能失常,引起生化乏源而致气血不足的动态变化过程,脾虚证发展至后期可致蛋白质代谢、心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呼吸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开展肺气虚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癌的研究,并结合肺系疾病的特点,提出了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理论、肺气虚证的四级分度标准、慢阻肺的虚瘀理论、伏燥论、证候研究的层次论和阶段论及肺系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同行及患者认同。老年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中药临床研究基地。该科学术带头人、著名中医老年病学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及中医药延缓衰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性见解。特别是中医新安医药治疗老年冠心病、老年高血压病、老年痴呆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论学说。在国内率先提出“虚—瘀—衰老”的中医衰老模式,研制出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纯中药制剂———寿星宝,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衰老学术理论和临床技术。 6结语 经过近3个周期15年的建设,学科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学科建设目标全部完成,学术团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发展良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卓有成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博士生、硕士生、进修生、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学科建设与发展形成规模。临床教学成效突出,获4项教学成果,中医内科学课程是省教育厅认定的重点建设课程。学科建设资金投入正确,使用合理,研究基地初具规模。学科整体实力加强,老年病学科是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呼吸内科中医内科的三级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的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老年病科、肾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肝豆状核变性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心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是国家新药临床研究基地,肾内科被省卫生厅确定为特色专科。科研项目、成果、论著及论文在质和量方面均显著提高;临床医疗条件大为改善,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开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与2002年相比,截止2008年12月,我科的床位数增长1倍,门诊面积增加2倍,门诊量、住院数分别增长2倍和3倍;教学时数增长1倍,硕士生人数增长3倍;科研项目增长4倍,科技奖励项目增加7项,科研经费增加7倍,科研成果增长3倍;实验室面积增长5倍,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总值增长12倍。总之,经过多年的建设,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医内科学论文:诠释学对中医内科学发展影响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主干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医学临床和临床基础研究的发展水平。目前,中医内科学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原理、规律还有待深化。应用诠释学(hermeneutic)作为一种对文本理解、解释、应用和实践的哲学方法论,对中医内科疾病、概念、术语及临床理论进行现代诠释,为中医内科学理论和临床诊疗的进步奠定基础并提供新思路。1诠释学的原理与方法1.1诠释学的内涵诠释学作为一种西方哲学流派,随着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而出现,由伽达默尔建立起诠释学哲学。经过发展,目前已演变成众多的诠释学体系,如体验诠释学(狄尔泰)、结构主义诠释学(利科尔)、解构主义诠释学(迭里达)等[1-2]。从西方诠释学的发展历程,对诠释学的基本内涵可做出大致的定义:诠释学从词源上至少包含3个要素,即理解、解释(含翻译)和应用。传统诠释学把这3个要素称之为技巧,即理解的技巧(subtilitasintelligendi)、解释的技巧(sub-tilitasexplicandi)和应用的技巧(subtilitasappli-candi)。因此,诠释学的主要环节应包括理解、解释、应用和实践[3]。1.2诠释学在中医学的引入20世纪80年代,西方诠释学进入到中国并逐渐在我国学术界发展起来。随着这种世界性哲学思潮在中国哲学领域的蔓延,中国诠释学的研究已经拓展到对西方诠释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其他哲学之间关系的研究。由于学者对诠释学研究的拓展性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促进了诠释学的多元化发展[4]。随着中国诠释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理论的现代化构建方式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医学作为一个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历史悠久、典籍浩瀚,自古就有注释经典的传统和经验,与诠释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使得诠释学在中医学继承和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可行性[5]。因此,中医诠释学研究作为中医理论建构的现代研究的分支自然应运而生,它是对中医理论研究特色、思维方法的哲学审视,是通过现代诠释学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理解和解释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研究中医理论理解和诠释方法的系统理论。中医诠释学研究是在中医文献学特别是训诂学、注释学等传统中医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诠释学理论产生的,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2诠释学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和主干,在中医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对中医内科学中许多的概念和名词术语,乃至临床理论进行阐释,显得愈来愈重要。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国内中医诠释学研究的兴起,目前有关专家已经意识到从自然哲学视角来思考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因晚近“西学东渐”的冲击,一些中医药研究领域在引入诠释学的同时,“西化”倾向明显,多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方法、概念、范畴及学科模式对中医学进行西化的推定,脱离了中华文化的氛围[6]。鉴于此,我们应在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诠释学应用于中医内科学的系统性研究中,用与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相一致的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医内科学,移植复杂性系统科学中的释义和理论,深入阐明其基本理论的概念内涵和辨证论治的哲学思维模式,用现代哲学方法论阐释中医内科学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原理、规律为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注入新的元素。 2.1对中医内科病证的诠释 2.1.1病证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核心病机、演变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中医内科学多以病的主症来命名,如咳嗽、心悸、头痛、眩晕、胃痛、水肿等,也有部分病名与该病的主要病机有关,如郁病、虚劳、癃闭等。证候指医生观察与收集的患者四诊的信息,主要指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还包括中医诊病所重视的体质、性别、年龄、职业、自然环境(天时、气候、物候、地理等因素)、生活水准、人文生态、此前的诊疗经过等状况,以及各种现代检测的结果,它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是四诊信息表达的人体生理病理反应状态环节过程的概括,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3个基本特征[7]。病与证:病是指疾病完整的过程系统,而证是反映疾病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变化环节过程。临床诊疗中,常将病、证二字放在一起讲,这样既能包括某病的临床特征,也概括了病因和核心病机。证与症: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即医生诊病时收集到的患者的异常现象,由症状和体征两部分组成,除了包括患者自我感觉或发现身体不适、异常的表现,还包括由医生观察到和体检出的患者的病理征象,如舌象、脉象及通过色诊、触诊收集到的临床信息,也可参考西医体检所得的信息;而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证研究的重点需要重视对证候动态观察的理解和阐述,通过“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8]、“病证结合,方证相应”[9]的研究思路辨识疾病的证候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以证候为诊疗对象的辨证论治模式进行深入探究,提出“意象诊疗模式”概念并加以阐释[10],从而对证候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探究和动态监测,为病证的诠释提供有意义的科学依据,使中医内科病证更加贴近科学,更加易于被现代医学和现代人所接受和认识。 2.1.2对内科疾病病名的诠释 为了便于掌握,我们将疾病首先分为外感与内伤杂病两大类,内伤杂病再根据五脏、气血津液、肢体经络进行分类,当然,疾病所归属的分类系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引入诠释学方法对内科疾病病名的概念进行现代诠释,即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反复研读,系统的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结合现代科研成果,定义其内涵与外延。《中医内科学》教材所列的疾病绝大部分是常见病、疑难病。首先应该对国家规划教材收集的50种内科疾病进行诠释。诠释过程大体有3个层次,第一是疾病的起源。一般来说,许多疾病病名的提及或症状的描述都是在《黄帝内经》中,这个时期的特点主要以症状或体征描述为主。第二是疾病的充实完善。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别是集中在宋元明清时期,众多医家通过诊疗实践,结合鲜活的临证经验,从不同方面补充完善了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预后转归和流行病学特点,为现代疾病概念的规范奠定了基础。第三是系统发展。这个时期主要是指近现代,首先是语言的转化,将古文演变成现代文进行阐述;其次是增加当代中医学者的新见解、新技术;最后是纳入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的研究成果,其中含医案知识库的发掘与循证医学的研究等,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语言、术语、概念进行阐述和解释。当然纳入的过程应重视体现中医原创优势与传统中医理论的有机结合。以“肺胀”为例,“肺胀”属现代难治病,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中医古籍对肺胀的记述颇多,有明显的阶段性,后世医籍对本病也不断有充实和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将其作为专门病证,列专篇论述。《灵枢•经脉》篇提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明确了病名,其病位在肺,主要症状有喘、咳及胸部膨满3种。这应该是第一个层次。晋隋唐时期医家开始认识到肺胀属本虚标实之病,详细论述肺胀多由久病体虚,肺脾肾虚损,水停痰凝,气虚气满,痰瘀互结,外寒之邪乘虚侵袭,以致气机升降失调而发。隋代巢元方更是强调肺气本虚,复感外寒之邪是导致肺胀的发病机理,元代《丹溪心法•咳嗽》云:“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提出本病痰挟瘀血证候,并开创活血化瘀法。明清时期进一步整理规范认为,肺胀是一组症候群,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此属于第二个层次。近现代除进一步完善描述其临床症状外,并研究分析肺胀客观上存在着气道高反应性、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肺瘀血等病理状况。若能将其“系统”地纳入,形成肺胀项下的相应条目,则进一步完善和明确了肺胀的内涵和外延。经过发展,肺胀病的概念为:以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一种慢性虚弱性肺系疾患。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变证与坏病。继之制订肺胀的分期和分级标准,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内容等。从肺胀的病名演变过程看,符合诠释学的基本原则,实际上也是按照复习文献资料,临证细心体悟;结合众家之长,归纳整理;通过诊疗实践充实修正;纳入现代研究成果,完善肺胀病的现代诠释[11],应属于第三个层次。 2.2对中医内科专有名词术语的诠释 中医内科专有名词术语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确定的具有中医内科学学术特点,并构成本学科概念体系的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名词、名称、用语,如命门、髓海、阴结、肺胀、消渴、偏头痛、萎黄、脏躁、髓海、蓄血、肝积、淋证、肾风、癃闭、关格、筋痹等。专有名词术语有其自身的含义、使用特点和范畴,而且它在中医内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与阐释中也极为重要,若不能对之进行明晰的厘定,必然会影响学习者对它的准确把握。历代医家从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认知角度提出专属内科学的概念术语,他们对这些术语的解释是我们理解的基础,借助诠释学对中医内科特有名词进行辨识的验证,对其演变进行哲学审视,揭示术语产生发展的本质及术语原构造者在当时文化环境下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理解和表述,采用现代文献学、考据学等方法,对这些术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作出科学准确的评判,并用科学语言转换为具体的说明,使说明的内容能进入实验过程,从而矫正部分古代医学术语概念多义性、歧义性、模糊性、隐喻性的不足,进而不断发掘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内在联系。例如,我们在对中医内科名词术语进行诠释时可以参照朱文锋[12]对规范中医诊断名词术语提出的几项基本原则,进行分步骤诠释学研究,一是科学的医学名词术语必须在实质内容上统领其所属内涵,这就要求我们系统全面收集查阅古代、近代医学文献,并结合临床广泛调研,注重名词术语内涵与外延的研究;二是在初定正名的基础上做出注释,进而按其内涵、外延做出定义性注释,定义有困难的先做说明性注释,力求用词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简明性、单一性、派生词能力强;还应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其他中医临床学科及术语学、汉语言学等学科的专家进行咨询论证、整体讨论,完善其现代属性。 2.3对中医内科临床理论的诠释 中医内科理论方法论的构建与完善是关系中医内科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遵循形象—具象—抽象思维方法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审视,用现代化语言对其进行理论总结、升华而后赋以清晰、明确的科学性表述,使其真正融入到现代医学体系中,是中医内科学界一直都在思索的问题,现代诠释学的引入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中医内科理论进行诠释学研究,必须坚持中医学系统整体与形象思维的特点,重视症状学观察,证候病机的归纳,重理法方药的一致性,通过理解重构、思辩创新来发掘传统内科理论中潜在的知识结构和科学内涵,通过翻译的手段实现理念更新,用逻辑、数学语言加以表述,进行科学语言的转化过程,进而采用模式生物实验加以佐证。同时根据对诠释学的三要素之一——应用的理解,我们明确了实践也是一种诠释,因此,中医内科理论的诠释应以实践观点为基础来重建现代中医诠释学,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循证医学临床数据支撑的诠释,采用适宜的数据统计方法等[13],建立中医内科的临床应用模型,通过应用模型证明中医内科诠释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以“通因通用”内科临床治疗理论的诠释为例。“通因通用”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属反治法的内容。原文:“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这告诉我们在诊疗疾病过程中要审证求因,辨明真伪,遣方用药时采取顺从疾病外在表象而治的治法,这便是诠释该理论的第一个层面。医家张子和谓:“君子贵流不贵滞。”着重强调了气机通畅的重要性;高士宗谓:“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此说法不但在前人基础上对“通”的理解做了概念的提升,而且为通法的应用打开了新的思路。在具体临床实践中,医圣张仲景对通因通用治法的应用可谓心思周全,巧妙灵活,其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多处提到“通因通用”治法,如“汗法治汗”的桂枝汤,“下法治利”的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吐法治吐”的瓜蒂散,“活血祛瘀法治胎动不安之漏下”的桂枝茯苓丸,等等,这些用法充分扩展了“通因通用”的临床应用范围,同时也表明该理论的应用已达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医者在诊病时,不再将通法拘泥于下法,凡人体表现出异常通的假象,均可用通法治之,此为第二层面上的诠释。“通”字,《说文解字》谓:“达”也。《辞海》谓:“通,贯通,由此端至彼端,中无阻隔。”就机体而言,在生命活动中,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气机畅达是新陈代谢活动的基本保障,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各方面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异常“通”的症状,因此,凡机体各孔窍表现出非生理性“通”的症状,如自汗、盗汗、呕吐、吐血、衄血、泄泻、下痢、脱肛、遗尿、淋证、崩漏、带下、遗精等均可视之为通证,在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的基础上,辨明真伪,将符合形通而实不通的病例纳入到“通因通用”理论的适用范围之内,以通为用,以通治之,从而完善对该理论的升级,即诠释的第三层面。此外,又如“肺热叶焦”、“宿痰伏饮”、“心肾相交”、“乙癸同源”这些中医内科学生理病理概念中的文化哲学意蕴,也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阐释;另如,“扬汤止沸”、“增水行舟”、“釜底抽薪”、“逆流挽舟”、“提壶揭盖”、“引火归原”、“利湿退黄”等治疗方法中包含的自然哲学思维以及它们的实质性内涵,更有待作出全方位的现代诠释。 3中医内科学诠释的原则与方法 3.1崇尚国故,熟读经典 诠释的第一要素是理解,只有明确理解了所诠释的对象,搭造出诠释框架,才能发现框架的瓶颈所在,从而为之输入新的科学元素。就中医内科学而言,要想准确诠释内科学的概念、理论,首先就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那么就需要熟读经典,追思前贤学说,只有读懂吃透,才能全面、深刻理解其主旨和精髓。3.2研习原著,勤于临证中医内科学理论学术体系的发展,本身也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典著作的不断阐释来实现的,因此,临床实践也是一种诠释,它既是诠释的基本手段,也是诠释的目的所在。通过获取临床疗效,一方面可以使中医内科学理论得到充分的实践证明,另一方面又可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内科学理论。 3.3传承创新,系统规范 要创新就要大胆汲取和借鉴相关学科特别是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成就,多学科地对中医理论进行研究,充分吸收当代社会医学、转化医学、医学心理学、气象、物候、地理等学科研究成果,多角度、多层面研究、借鉴与整合,从而使中医内科学诠释性研究在开放中求创新、求发展,并以有利于学科进步为目的。现阶段我们认为诠释就是创新。它为促进中医内科学学术理论的标准化规范化奠基,将充实现代医学科学朝向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迈进。现代诠释学是一种思辩体系和方法论,是对思想方式、思维方式、观念理解的交叉融合解析,能为我们提供富于启发性的见解和思维。我们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论对中医内科学进行解释,构建中医内科诠释学体系,从自然哲学高度理解中医内科学中的辨证观点、思维和方法,完善传统医学概念的现代语言转换,在深层内涵上与现代科学语言实现逻辑连贯、互补相通,把握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特质,必将有利于中医内科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有利于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中医内科学论文:中医内科学的课程评价研究 中医事业的发展取决于中医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其中,课程的评价方式是整个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要素之一。下面仅以我校中医内科学课程为例,从改进课程评价角度略陈管见。 一、课程评价实施的理论基础 课程评价,或称教育评价,就是评价实际的课程方案在何种程度上达成了教育目标。这一定义来源于教育评价奠基人泰勒(RalphW.Tyler)所提出的目标评价理论。目前,中医院校实施的课程评价主要基于这一模式,即通过对学生学业表现的评价,从对结果评价,进一步转向评价整个课程方案。这一模式在院校教育评价过程中主要围绕学业评价与课程评价展开。就学业评价而言,如果仅局限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情意态度等是不科学的,会导致评价标准恒定化,即侧重于学生之间的分数排位和对比。从狭义的课程评价角度而言,现实生活中的评价主要定义为方案的目标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契合程度。通过在学业评价的基础上拓展课程评价实施的范围,将课程方案的评价涵盖学生学业评价,体现现代西方教育学大课程理念。保证考察课程方案目标与课程各要素实际表现的行动一致性,以利做出评判。 二、我校中医内科学课程评价的实施理念 1.课程评价中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就整个课程评价而言,方案评价的手段主要有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类。“形成性评价是指课程在设计、试用、实施等过程中所进行的评价,以便做出判断和决策,采取修订、完善、放弃等行动。总结性评价主要是在课程试行、实施告一段落之后所进行的评价,对课程的设计、实施、效果等做出总体判断,并对有关人员做出绩效的评定和考核。”对两类评价方法进行科学的组合,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从课程方案的设计、实施、改善或结果等,依据理念基础和行动路线这一过程,围绕课程目标、内容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学业评价等要素。以课程总纲、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和教科书、教师备课计划、实际课堂教学、学业评价中的试卷或者学生档案袋中的作品为载体,通过学生反馈、教师反思,对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等环节进行判断。同时,融入学生能力的发展性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并反馈于学生,在教学告一段落之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总评;或者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结论性的判断和评价,作为总结性评价的一部分。形成课程内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大功能。 2.课程评价中涵盖的评价手段类型①客观性评价:客观性评价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题的优点在于知识覆盖广、容易评分。缺点在于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②主观性评价:主观性评价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论文题等。主观题可以是封闭性的,即有固定答案;也可以是开放性的,无固定答案。固定答案的主观题,其实与客观题没有很大区别。开放性主观题,尤其是长论述题、论文题,如语文的作文、历史的史论等,有助于考核学生的高层次能力,但是评分难度较大。③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性评价。按照美国评价专家斯帝金斯(R.J.Stiggins)的观点,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颖问题或者完成特定任务而进行的一种系统的评价。评价者以真实的生活或者模拟的练习为起点,引发学生的独特反应,在观察这些反应之后,给予相应评价。”④档案袋评价:与表现性评价近似的一种评价方式是档案袋评价,它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学业评价领域最为热门的课题。档案袋评价,又称成长记录袋,是学生作品的有意收集,以反映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努力、进步或成就。它其实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类型,不能被看作是表现性评价的又一称呼方法”。 三、我校中医内科学课程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 1.命题改革在期末考试中除了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结合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开发了计算机考试,用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初步应用。同时采用论文、开卷考试等形式,引入主观性评价,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并且增加中医内科实习中的临床操作、诊疗技能考核和学习心得撰写等考评改革,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学期的评卷中以认知纬度作为重点考量依据,引导教师重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学习评价的有机结合;适时开展示范试卷的研讨、命题与奖励活动,通过示范试卷活动,督促教师更新观念,重视考试的导向作用,提高命题水平。 2.推广使用形成性评价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为了改变以往老师“满堂灌”的局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了PBL教学。课程考核摒弃了传统的单主体试卷考试形式,采用评估量表,并以此开展学生学业评价。通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量性和质性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替代以往的总结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现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3.丰富评价手段为配合课程目标评价,丰富评价手段,围绕中医内科学教学目标建立了以下评价环节:①课堂教育阶段,采用随堂测验、PBL、档案袋、作业作品考核等手段,丰富和完善形成性评价。②见实习阶段,采用实习(跟师)手册、床边考核、见实习报告等手段,着重加强对学生临证思维及技能的考查。 4.建立多站式考试平台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开展建立了多媒体病案的考试网络。各临床医学院学生毕业考试中全面推行OSCE考站,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合作培训中医特色标准化病人(SP)12名,在两个临床学院分别建立了9个考站:西医诊断2站、影像诊断站、针灸操作站、中西医外科操作2站、SP站、中医辨证论治病例书写及理论考核站、计算机模拟网络考试站。在整个多站式考试系统中,除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识记,更强调临床诊疗技能的融会贯通,尤其是重点突出考察学生的中医思辨能力。 5.临床实践全方位评价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岗位准入:制订毕业实习岗前培训计划,对岗前培训的目的、时间、内容作了统一规范,学生进入临床毕业实习前,各临床医学院组织实施2周的岗前培训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医院一般情况介绍、医德医风教育、医患沟通技巧、医疗安全和医疗技能操作规范、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体格检查训练等。②出科考试:临床实习出科考试内容以临床实践技能为主,临床技能占50%,专业理论口试占20%,病例分析占20%,病历书写占5%,医德医风和工作纪律占5%。临床技能考核运用真实的病人进行。③职业态度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考核,主要通过临床PBL课程评价、档案袋评价、床边考试、口试和教师的平时观察、运用SP和真实病人的考试等形式进行。④毕业考试:在学生完成临床毕业实习时,学校组织毕业程序考试和临床论文答辩,目的是检测学生对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采取以OSCE多站式考核和临床情景病例考核为主,评价学生临床实践动手能力、临床思维、人际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并考核学生对临床辅助检查资料的认知水平。自1999年起,学校每学年组织2次毕业学生实习临床技能检查工作,并在考核后开展师生点评,撰写分析报告。通过临床技能抽查,不断针对临床带教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临床技能。四、展望目前正在着力改革现行学业评价方式,形成由原来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形式发展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逐步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 中医内科学论文:加强中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水平 《中医内科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课和桥梁课,在中医专业的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的建立与培养,甚至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人才。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经验,论述如下。 1加强教学责任心,重视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1.1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教师首先端正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教学中的言行,给学生指明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正面引导。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中,注意专业与人文知识融合,注重素质教育,为人师表。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临床水平,因此要扎根临床,努力提高临床实践水平。能够通讲整本教材,以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后要提高教学积极性。目前国内高等中医院校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师大都来自其附属医院的医师。时间与精力有限,在进行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临床医疗和科研任务,要自觉认识到教学相长的优势,强化奉献精神,淡化利益意识。 1.2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和环节课堂讲授是灌输中医内科理论知识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传授知识的最有效方式,只有搞好这一环节,熟悉教学规律,根据中医内科学教学特点,充分重视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2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 2.1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师必须精心备课,熟悉课本内容,做好课前所有的准备工作。吃深吃透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周全的授课计划。 2.2适当拓展、灵活使用教材注意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知识链的有机联系。适当补充、更新教学内容,阅读和整理相关教学参考材料,将不同书上的同一内容集中对比研究,提炼出最有效的知识成分,体现最新进展。 2.3认真构思教学方案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流程,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要求,重新梳理提炼精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逐一细化,内容要尽可能全面。 2.4集体备课一般情况下整本中医内科学的疾病均由多名专科兼职教师负责讲授,其理念、思路、方法、水平各异,教学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一致性。可采用教研室内部集体备课。这种集体智慧的结晶,必会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节省了教研室内部的人力和物力[1]。 3遵循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工作的基础 3.1围绕临床、落实课程教学体系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中医内科教研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将每一病种的讲授分为概述、病象、病位、病性、病类、病程、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辨证论治、转归与预后、预防与调护、小结12部分,在病因病机讲解中,提炼病机关键,使学生对每种疾病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3.2落实三基训练教学中要充分重视、体现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讲授让学生牢固掌握中医内科学的“三基”,使学生掌握其中内容,充分理解实质,从而获得最基本、最重要、最集体化的知识。 4合理取舍,重点突出,是确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高效达成的保证 4.1调整学时分配,适当增加病种根据我们的教学体会、结合区域特点及临床实际,将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级内容。首先对大纲规定的学时分配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如对消渴、中风、心痛、喘证、肺胀、胃痛、眩晕等临床常见病需要掌握的,适当增加学时数,讲深讲透。对了解的疟疾、霍乱、痉证临床少见疾病,只讲清概念,减少学时数。其次在病种上,在国家统编教材基础上适当补充病种如心衰、脾心痛、水毒证、肾风等。对规划教材中个别证候予以适当的调整。如感冒病中的表寒里热证移至咳嗽中讲授;消渴增加了气阴两虚的若干证候等。 4.2突出重点病证讲授 课堂讲授应做到重点和难点突出,重点指辨证论治,难点指病因病机,疑点指教师在讲授辨证论治过程中,对临床实践中与教材证候不一致的部分提出质疑,或一部分证候在临床中常见,但教材中重点不突出,需要提出给予讲解。重点掌握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理解体会病机转变的道理及规律,脏腑变化的特点。在授课时紧密围绕临床实践,介绍自己在临床中治病的经验和体会。 5注重教学技巧,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 5.1将课前准备、课中发挥、课后总结三个环节有机结合 课前,先让学生进行预习,确定学习的内容和讲授的内容,预习中可对不理解的问题加以记录。课中,在讲授新问题时利用3~5min,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维过程,导入式教学,将熟悉与不熟悉的知识串联。上课结束前须指出本节病证的重点、难点与疑点。课后,应自觉对每次课的授课情况进行回忆,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我,积累教学经验。 5.2恰当有效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采取灵活多样、新鲜生动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深入浅出,易于领会,不照本宣科。充分运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电视等进行直观教学。恰当有效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及新技术(CAI、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教学。 5.3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观摩他们的教学 青年教师往往教学经验不足,对很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尺度难以准确把握,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应谦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一般都能得到很多实用的指导和帮助。汲取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及时把这些经验和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6注意与学生沟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6.1虚心听取学生反映意见 应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要求,掌握班级学生一般的知识程度,理解水平,讲授的进度要求与难度必须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能为学生接受。 6.2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间默契,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有意识培养学生主题精神、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6.4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动态中去学 要使学生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记住重点,不能死记硬背,要不断深入体会、领悟,多问几个为什么。审视疾病的本质,找出内在的规律,辨析病与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病机相同,症状不同,有时症状相同而病机不同等情况。如归脾汤、柴胡疏肝散等在内科疾病中作为主方出现多次,所治的疾病不同,但病机变化相同,在学习中要善于总结,横向贯穿,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及质量。必须指出,中医内科内容丰富,很多内容需要记忆。该牢牢记住的就必须背下来,如辨证论治,方剂、中药等。 7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讲究语言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7.1强调课堂纪律 毋庸讳言,现今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但出勤率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而且不认真听讲,不容易管理。教师应加强教学责任心,要敢于管理,认真组织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按时上、下课,不随意调课、停课,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风气。 7.2注意语言表达、仪表端庄 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做到语言精炼、逻辑性强、形象生动、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重视语调的高低、配合得体的手势、亲切真挚的眼神、教态自然,落落大方,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被动接受知识的疲劳感。要杜绝如口头禅和某些习惯动作等可能分散学生听课注意力的言行。 8开展病案教学和临床见习是提高和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问题 8.1加强典型病案分析,缩小课堂与临床实际的距离 典型病案的分析是联系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纽带,病案应是授课教师的临床经验或高年资的教师编写,采用启发式、互动式、PBL等教学法,使病案讨论成为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病案分析,不但能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 8.2组织好课间见习,使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践“软着陆”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实践性强,单凭课堂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便于学生顺利进入临床,增强直接的感性认识,组织好课间见习很重要。为不影响平日的临床工作,可组织学生在节假日、夜班时见习。形式以教师床旁讲解典型病例为主,并根据专业需要,介绍专业性较强的诊疗常识,耳闻目睹,使课堂所学中医内科学知识充分地在临床实践中得以印证和升华。 总之,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规定课时的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能熟练运用中医思维,对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当一名临床疗效好的医生。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要深化到与临床接轨的层次,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应作为主线贯穿中医内科教学的全过程[2]。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临床辨证论治思维培养,这是实现中医内科学作为基础与临床桥梁课程的保证。作为一名高校中医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临床业务修养、教育理论修养,对每一个内科病证讲授注意上述几个方面,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全面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真中医人才。 中医内科学论文:运用创新理念增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水平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因此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中医临床水平。中医临证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内科学内容庞多复杂,课堂教学学时多于实践教学等这些客观因素均制约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祖国医学也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而获得完善、提升和发展。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等中医药人才是我们教育培养目标。我校中医内科学教研室是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长期重视实践教学,强调“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理念,提高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路,应用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从而提高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质量。 1创新理念提出 创新英文是“Innovations”,其含义之一是指前所未有,即现在经常所说的发明创造的意思;二是引出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创新”作为一种理论被研究应用是在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深度提出来的。随着人们对创新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创新的内涵和本质也有新的发展。目前认为创新的本质是指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的结果。主要包括新的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将创新教育进入高等学府的殿堂,不但兴起了教育自身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成为近代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将“创造”看做人生的真谛,以“奋斗是万物之父”的精神,提倡的创造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对于创新教育理念,目前国内专家也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如“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1]。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时代的要求,我们认为创新理念教育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综合性素质教育。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说:“21世纪医学的主宰者,是中医中药。”在继承中医固有的理论及辨治经验基础上,应该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充实中医药学。作为高等中医药培养人才的学府,培养合格的中医临床医师是我们的目标。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课程与临床学科紧密结合的桥梁,只有将创新理念应用于中医内科临床教学过程,才能提高对学生的教学培养质量。 2创新理念应用 实施创新教育,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通过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自主的创新学习能力,勇于挑战,更好地培养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2.1角色转换 《论语》云:“君子不器也”。然而目前仍有些教师认为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独立的,而是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是书本教材知识的简单再次重现;教学的过程只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灌输过程等等。叶兰教授曾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仅传授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我们在平常临床教学活动中将结合各自所在临床科室病人的特点,各个病人自身的特点,不同学生对疾病认识的特点等为出发点,从个病的病机要点联系到多个疾病的病机转化规律,存在的证候特征,以及对本病最新研究进展等深入浅出讲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树立全新的学生观,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同时我们也认为要把学生看做具有社会责任和意义的人,这样端正学习态度也是决定临床教学效果的关键。强调学生着重于“单纯学生”到“临床医师”的角色转换,假如你是病人的主管医师,你应该怎么去做?这样学生逐渐发现人体和疾病非常复杂,单纯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理论联系实践,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继承创新,严格要求自己自主学习;另外加强学生对患者的尊重,敬重生命的医者意识,领悟医乃仁术的医者胸襟,这对于学生目前中医内科临床学习和在今后从事的医疗工作都至关重要。 2.2思路提高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2],创新理念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造就独立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中医学尊重个性的思维与认知,着重于在特殊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事物本质。而内科疾病本身就庞多复杂,加之课堂理论与实践临证教学衔接不紧密,都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惑。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合理的临证思路则是教学的重点。比如中医辨证论治基本内容是四诊八纲,而要辨证首先需认证,四诊是认证识病的重要手段。古人云:“四诊合参,庶可万全。”无论是在每天常规查房,三级医师查房,科室主任教学大查房,还是在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病案书写评析和科室讲座等临床教学活动中,都将中医临床思维训练贯穿其中,按照中医辨证理论对四诊信息进行整合,鼓励学生遵照中医逻辑思维进行思考发言,对内科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等进行分析,深刻领悟其中的奥妙,掌握辨证识病的诀窍,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再思考和再认识。 2.3个人创新 中医药学是一门科学,是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创新的。我们在临床教学中积极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外之余加强创新能力的锻炼,比如大量查阅相关的文献研究及进展,阅读不同医家对某一疾病的深入认识,了解西医学的一些成就,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课题,公开发表自己的科研论文。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保持原有中医特色基础上,充分吸收相关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技术成果及历代医家经验之精华,以达到创新的目的。有学者说:“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中医药学,因为中医药学不是从解剖室和试管里分析出来的”。因此,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依然是强调临床实践,只有“实践出真理”,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医师。 3创新理念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创新理念在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中应用,确实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端正了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不会学习为独立自主学习,变单纯课本理论知识为理论联系实际,充实了中医内科诊疗技能,提高了中医四诊技巧和临床思维能力。我们认为,这种由“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向“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转变过程中,并不是否定课堂教学在目前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不是否定知识在学校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地位,而是教学手段和方法合理地结合,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适应21世纪高水平的中医临床医师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中医内科学论文:用双核心讲解法剖析中医内科学教学研究 《中医内科学》是祖国医学从理论走向临床的基石与桥梁。一方面它是中医基础学科知识的综合与升华;另一方面它所指导的临床实践是千变万化的,中医内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灵活性的特点。这一特点要求《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的讲解一定要系统化,以满足学生系统全面掌握知识的需求;诊治疾病的思路要客观化、具体化、逻辑化、科学化,以满足学生适应中医内科临床实践变化无穷的要求。病因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决定疾病的产生、发展、变化、转归,是《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的灵魂,《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应以病因病机讲解为线索;证型讲解,是中医诊治疾病思路的具体体现,而“病案化六步讲解法”可以作为诊治思路讲解的核心和线索,下面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以“双核心讲解法”讲解《中医内科学》的一些探索,求同道指正。 1以疾病之灵魂的病因病机作为理论讲解的核心和线索 1.1内科病症概念的理解离不开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属症状诊断学,其病症以主症确定其病名,而主症是由其主要病因病机决定的。如哮病的基本病机是肺失宣肃,痰气搏击,肺失宣肃则呼吸困难,痰气搏击则喉中哮鸣,呼吸困难、喉中哮鸣是哮病的主症,也是哮病病名确诊的依据。因此对于每一个疾病概念的深刻理解都离不开对其基本病因病机的讲解。 1.2病因病机是内科病症的核心 病因病机是中医内科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和本质属性,内科病症的讲解和理解必须以其为核心。病因病机决定一个病症的方方面面,是中医病症的神,理解了病因病机,就掌握了疾病的核心,以其为线索的病症知识的系统化就成为可能,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要掌握病症的纷繁复杂的具体内容,一定要抓住病因病机这条线索,纲举目张,举重若轻。以心悸为例,心悸基本病因病机为心气(阳)亏损、心血(阴)不足、脉道不利致心不主血,心失藏神。心不主血则心慌、心跳,即为悸主症;心悸的病性虚虚在气、血、阴、阳亏损,实实在痰、饮、瘀、火阻于脉道,心悸治疗的原则补心气、养心血、通心脉、安心神,从病因病机方面理解就很容易;心悸分型也因其病因病机分为以心气、心血、心阴、心阳亏虚为主要病机的四个虚证和以痰火、饮、瘀、毒使脉道不利为主要病机的四个实证,理解了病因病机,内科病症的分型的划分也就不难掌握。单独一个病症可以通过掌握其基本病因病机而全面系统掌握其具体知识,一个系统的病症也有其核心病机,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掌握其基本知识。以心系病症为例,其核心病机为心气(阳)亏损、心血(阴)不足、脉道不利致心不主血,心失藏神,这一病机可导致心悸、胸痹、不寐等疾病的产生,因为拥有同一病机,同样用掌握心悸病症的知识的方法,把握心系病症的核心病机,就可以全面掌握心系病症其它各个病症的核心知识和具体知识。 1.3内科病症诊断与鉴别诊断由病因病机决定中医内科病证的诊断、各病证间的鉴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来区分,而疾病外在的症状是由其内在的病因病机决定的,所以在讲解和学习病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在于理解病因病机。如泄泻以大便清稀作为诊断依据,其内在原因在于脾虚湿盛,糟粕中水湿增多,致大便清稀。泄泻与痢疾鉴别关键在于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泄泻以大便清稀作为主要临床表现。泻、痢两病区别表面看在主症,而其实质在泻、痢病机之不同,泻因脾虚湿盛,痢为邪客胃肠,气血郁阻,血败肉腐。 1.4小结 病因病机核心讲解法,一方面可以是纷繁复杂的中医内科知识以病因病机为线索系统化,提高学生对中医知识的传承吸收能力,另一方面,从整体全局上把握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如不寐病症在教材上无阳虚这一证型,但从其核心病机心气(阳)亏损、心血(阴)不足、脉道不利致心不主血,心失藏神来看,该病在理论上存在这一证型,而在实际临床中这一证型确实存在,让学生发现这一证型的认识从理解核心病机即可实现,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探索能力。 2以“病案化六步讲解法”作为诊治思路(证型)讲解的核心和线索。《中医内科学》的讲授重点、难点是证型,证型的讲解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医诊治疾病的过程,教材中中医内科病症的证型是典型且固定的,但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变化多端的,这是中医内科理论与临床实际存在差异的根源之一,要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克服中医诊治思路主观化、抽象化造成的模糊不清、混乱无序、难以确定的缺点,使疾病诊治的思路客观化、具体化、逻辑化、科学化,增强临床实际可操作能力。 笔者在教学和指导临床实践中,根据方药中前辈的诊治疾病的思维,结合上述《中医内科学》疾病诊治思想的要求,总结“病案化六步法”的诊治思路:第一步:四诊搜集症状、体征及病情资料,为疾病诊治奠定基础;第二步:根据主症确定病名;第三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中的一些特定症状来确定病位(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主要依据),根据另一些特定症状来确定病性(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痰、饮、水、气、血、阴、阳、结石、食积、虫积、疫毒等致病的特定临床表现);第四步:病位与病性合参,确定病因病机和证型;第五步:在确定病因病机的基础上确定其治法;第六步:根据治法选方用药。中医内科学各病证的证型就是典型的病案,故其讲解就是疾病诊治过程。以七版中医内科学风热型感冒为例来解释这一讲解法的教学过程。风热型感冒症状为:身热,微恶风,汗出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口渴欲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其讲解过程列图表如下。 这一病案化讲解法一方面符合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体化的要求,有自己严密的逻辑思维;另一方面整个诊治过程具有客观化、明确化、具体化、逻辑化、科学化特点,让学生从模糊不清、混乱无序、难以确定的中医诊断思维中走出来,便于学生理论理解和实践操作,是证型讲解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临床实践的有效诊疗方法,缩小了教材固定证型和临床变化多端的实际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真正相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力的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际临床疗效。 3结语 “双核心讲解法”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是以疾病之灵魂的病因病机作为理论讲解的核心和线索,即“病因病机核心法”;以病案化六步讲解法作为证型讲解即诊治思路讲解的核心和线索。“病因病机核心法”解决了《中医内科学》理论讲解难以系统化的难题,“病案化六步讲解法”解决了《中医内科学》疾病诊治思路模糊不清、混乱无序、难以确定的问题,使诊治思路客观化、具体化、逻辑化、科学化、灵活化,满足了中医内科临床实践变化无穷的实际,两者结合实现了《中医内科学》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在我们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证明了可以明显提高了学生对中医知识的传承吸收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疗效,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内科学》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了《中医内科学》教学效果和临床疗效质的飞跃,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中医内科学论文: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思索 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中医内科学作为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其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单独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记笔记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需求,也难以培养出具有社会工作能力的毕业生,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中医内科教学中意义重大,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改革,取得较好效果。 1理论教学 1.1分系统授课:传统的内科教学中一般由一名教师授课,这样管理方便,但存在弊端,我们的授课教师均为临床教师,来自附属医院的不同科室,对本科室所属病种的诊疗、研究进展、科研最新发展动态比较熟悉,但对其它科室的病种了解相对较少,这样讲授自己熟悉的病种时生动、具体,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讲授其它科室的病种时显得机械、呆板,有时按照书本宣读,这样就没有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对于学生,仔细讲授的病种有所了解,对于草草讲授的疾病,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感觉枯燥、乏味,课后也不愿意复习,学习完全用于应付考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仿照西医内科学分系统教学,分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肾系疾病、气血津液疾病等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专业特长,而且调动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1.2典型病例融人理论授课:在中医内科教学工作中,我们曾尝试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及教学需要,中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将持续存在,容易形成你讲我听的死板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兴趣淡薄。中医内科学为临床课,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注重典型病例融人理论授课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方法,但除少数院校有类似于病案教学的选修课程外川,多数院校无专门课程与教材,因典型病历均来自临床,具有现实性,授课时可将病人的语言、表情、动作直接传达给学生,给学生一种生动形象的感觉,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训练,使所学知识记忆深刻,同时,再让学生分析病情,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当然这要求教师需精心选择病例,且病例要典型、真实,不能太复杂,在上课前积极准备,上课时认真听取学生发言,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评价,最后需做课堂总结,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1.3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中医教学手段的一次变革,多媒体的最大优势是具有丰富的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及网络功能,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增加信息的传授量,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需以富有情趣的讲解、生动的语言、幽默的表情等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这样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离开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单靠多媒体课件是不能做到的,故不应夸大多媒体的作用,我们使用多媒体与传统的板书结合教学。中医学本身是一门经验医学,因板书灵活性强,随写随看,特别对于推导、推理过程,使用板书十叙述的方法比单纯多媒体更能引起学生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临床带教 传统的中医学习方法是师承式的教学方式,一般是一位老师带一位或几位学生,在具体的医疗活动中,边实践边学习,但这种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需求。当今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主要在临床见习、实习阶段完成,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因此我们应特别重视临床带教。临床教师在担任临床带教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临床特点,将实践经验传授给同学,在操作性教学中,在临床指导下,让同学自己动手操作,但在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在临床见习阶段,学生刚学习有关疾病,应主要针对典型疾病进行讲解,并且系统进行望闻问切,让学生初步了解面对病人如何与其交流并进行诊治。学生在刚进人临床实习时,存在对病房及周围环境的不熟悉,表现为对临床工作热情很高,对任何事物都好奇,但抓不住重点,因此老师分析病情的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法,我们应该以良好的责任心帮助学生从理论向临床过渡,而不是把自己的习惯强加于学生,对学生在这一阶段出现的缺点和不足要理解,以引导为主,避免在病人面前谈论、批评和指责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树立自信心t21。经过初期的实习,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有一部分学生进步较小,作为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有进步时给予表扬,充分调动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并且通过课后留作业形式,让同学自己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病历资料,提出诊断、辨证及治疗原则,认真书写病历,使教学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带教老师要严格把关,认真纠正学生不良习惯。临床带教过程中,又要重视临床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可开展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结合典型病例、特殊病种,集中讲解、示教,并可组织小讲座、小讨论等,教学查房时,面对具体病人提问,同时制定规范的临床技能考核办法,引导学生重视理论和临床相结合。 总之,中医人才培养是需要花费艰苦劳动的过程,合理的理论教学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正确的临床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能解决问题的医生,从而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立志于中医事业的人才。 中医内科学论文:PBL教学在中医内科学中运用 中医内科学是综合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课,同时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它对于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中医人才至关重要。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前进,以往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逐渐暴露了一些弊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法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近年来,PBL教学法已在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开展,并取得了明显效果[1]。为此,我们从2010年3月—2010年7月尝试将PBL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探讨该教学法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效果的影响。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试验对象和方法 1.1试验对象 选择广西中医学院2008级中医学本科生126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一班(63人)和二班(63人),其中一班为试验组,二班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试验方法 1.2.1对照组 按照传统的LBL教学法进行教学,即采用多媒体等常用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授课方式进行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授课后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1.2.2试验组 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每个章节前,给学生提出问题,以自学为主进行预习,问题的内容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根据授课的内容,上课时利用一部分时间,个别提问和集体讨论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亦可各抒己见,授课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真正达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之目的(;3)授课老师的问题要重点突出,注重讲解重点和疑点,对教材中重复的内容尽量少讲,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从而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 2实施效果评估 2.1评估方式 两组学生均采取期末进行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考场、考试时间和考务人员均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 2.2考试试题 采用题库出题与自主命题相结合的方式,题型和内容中客观性试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占总分的60%,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及记忆;而主观性试题(问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占40%,测试学生理解、综合分析判断及应用的能力,出题后作出标准答案送学院教务处打印备案。 2.3阅卷和评分 考试结束后由学院教务处及考务人员封订试卷并交付阅卷教师流水阅卷,评分标准一致;得分占总分90%以上的为优秀,80%~89%的为良好,60%~79%的为及格,60%以下的为不及格。 2.4统计学处理 试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处理,等级资料用Wilcoxon秩和检验,P 0.05表示有显著差异。 3结果 两组学生主、客观题考试成绩比较:通过采用PBL教学法和LBL教学法进行比较,两组学生的客观题成绩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 0.05,见表1);但是接受了PBL教学法的学生在代表学生理解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应用能力的主观题上的成绩明显优于LBL教学法组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2)。 4讨论 4.1PBL教学法的特点及优势 PBL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首创,被称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它通常以6~8名学生和1位老师为一个单元,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老师只是起到导向作用,维持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通常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2]。与LBL相比,PBL教学法的优点有:(1)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查找本人所需的信息源,有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按学习需要来驱动;(3)有利于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技能;(4)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同时避免了学科间教学内容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信息综合在一起(;5)密切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流和合作共事的能力[3]。试行结果证明,该教学法在培养创造型、开拓型、实用型医学人才的过程中,有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点[4]。 4.2PBL教学法有助于中医内科学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专业课,是各临床专业医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课程之一。从表2各个分数段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在代表理解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应用能力的主观题中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而代表记忆能力的客观题成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这说明PBL教学法可充分调动中医内科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临床情境进行分析、质疑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积累多学科知识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小组讨论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临床问题的认识,也促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及沟通能力的发展。 4.3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就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实习带教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该教学法适用于中医内科学的实习带教过程[5]。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授课的班级,其学生的学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教学的班级,从而证实了PBL教学法对中医内科学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优势。与此同时,由于PBL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引导中医内科学学生学习自主寻找学习难点并解决难点的本领,因此它能够提高学生检索文献、查阅相关资料的技能,培养他们的分析、归纳、总结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综上所述,PBL教学法应用到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是可行性的,且PBL教学法能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的质量。 中医内科学论文:中医内科学的术语规范化思索 中医内科的术语标准化探索重要技术标准研究是我国科技领域的一项基础建设项目。随着中医的科学化进程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工作已起相关政府部门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把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作为当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 1中医内科学术语标准化的意义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规范化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必备条件。科技名词术语是反映科技专业概念的一种形式和意义结合的语言符号,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中医内科学的名词术语属于应用在中医学领域的科技名词术语的一部分,是反映中医内科学专业概念的有效形式。随着几千年的发展,中医现有的内科常用术语词汇已形成了具有独特自身语言特点的术语词汇集合。但从科学意义角度出发,术语词汇不应是简单的术语集合,而应成为具有完整概念体系并与之相对应的始终贯一的术语体系。术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中医内科学术语标准的制定,既要符合术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要符合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与规定。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对内科学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是目前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需要中医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1.1标准与标准化标准(standard)的定义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和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社会效益为目的” [1]。标准化的定义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上述活动主要是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1]。 1.2术语标准术语(term)是“在特定专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2]。术语标准(termnologystand-ard)是指与术语有关的标准,通常带有定义,有时附有注释、图表、示例等。即由标准部门公布的规范化的术语系统。 我国的名词统一工作,有着古老的光荣历史。从2000多年前的《尔雅》和1700多年前的《说文解字》到近现代的辞海、辞源及中医大辞典等都贯穿着我国名词统一工作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在我国,初级状态的术语标准化工作是“古已有之”的。 2中医内科学(治法学术语标准化的意义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规范化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必备条件的发展特点。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医学科学,中医内科学用语是在汉语发展的背景环境下的专用词语。其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医学理论的语言结构属于汉语语言结构。其逻辑结构反映出中国传统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就概念系统而言,中国传统思维对概念的第一要求是名实相符,故不完全具有纯抽象的性质。 2.1词的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现象中医内科学词汇的发展,符合汉语发展的一般特征,其中,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就是其较鲜明的特征之一。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义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词多义,构成了词义系统。在词义系统中有一个义项是本义,其它义项是由本义派生的引申义。如中医学中的平肝熄风法。平肝熄风,其既是中药功效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又是中医内科学治法的一个常用术语。在表述其定义的时候,应该按照标准的制定原则,分析原始资料(资料搜集而定),标识出属于该领域的概念,进行定义。并对其上位概念及下位概念进行界定。既对平肝熄风在中医治法领域中的概念进行标识和界定。再则,《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和规范化的九项原则》中规定,科技术语必须具有单义性,即科技术语是单一的、专用的。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专门固定的术语,也即是一词一义。对个别一词多义者则分别定名。在治法领域对“平肝熄风法”分为清热熄风法和凉血熄风法,确保语义的单一性。另外,一义多词也是中医内科学治法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概念的确定及定义的表述中,需要根据标准的制定原则,“如存在同义词,建立只选择一个为优先术语。”将不同表述的词语,根据表述的含义特点,明确其所属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分析其历史源流的发展,确定为同一概念表述的的,统一到同一术语的表述中,其它归属到同义词等其它范畴中,如攻下冷积法,攻逐寒积法。 2.2词性的无固定形态和不确定性汉语词性有两大特点:第一,基本上无固定的形态;第二,词性非常灵活多变。就中医内科学治法术语而言,也兼具有这两个基本的特点。汉语的构词法就是汉语语素构成词语的方法。汉语的构词法类型主要是合成法,还有少数类型是派生法和缩略法。 由于中医术语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天文学、逻辑学、养生学以及文化、宗教的影响,使其词性是随时而变的,较为灵活自由。在中医治法术语的语义分析的时候,应由僵化的“语义为准”原则到灵活的“功能为准的原则转变,就可以自然地理顺许多语法现象,而且可以令分析更加简便。 中华医学发展历史悠久,其语言都包含大量的中医术语,短语,短句,它们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这些语言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大量的中医文化特征和中医特色。因此中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3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标准化的方式探讨标准的制订需要按照既定的程序执行,在本项研究中,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标准的制定也严格遵循既定的工作程序进行。 3.1拟确概念数量从标准的角度来讲,概念的范围只包括本学科领域的专有概念,概念的数量:一般来说,概念的数量不超过200个,如果超过200个,就应将该项目划分成若干子项。并保持标准的完整性、系统性,可划分为章、条。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确定概念208个,其术语标准采用章条划分法。分为清热法、温里法、解表法等21大类,其清热法,又分为6个亚类。 3.2术语数据的采集与记录在术语数据的采集方面,确定较为权威的教科书、原有标准、政策法规、准则等作为术语数据采集的原始资料,(分析原始资料,标识出属于该领域的概念。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信息收集信息源《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部分委员会》、《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等10余本书籍的内容,收集信息包括同义词、近义词(以便于比较和分析)、反义词、缩写形式、完整形式、符号(如果有)、术语的解释,术语名词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等。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信息收集的记录包括:源文献、源文献页码、采集者。其每一术语的信息采集,必须规范、全面。 3.3遵循术语“约定俗成”的原则在标识该领域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术语表在强调规范化的同时,遵循术语“约定俗成”的原则,根据术语出现的频次来决定术语的取舍。选择中医内科学较为权威的4本著作,统计术语在书中出现的频次,并计算出总的频次,初步筛选术语表。当科学性与约定俗成发生矛盾时应服从科学性。如存在同义词,只选择一个为优先术语,并所用术语符合公认的构词原则。 3.4中医内科学(治法部分)术语的定义术语定义表述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根据GB/T10112-199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中的规定进行。术语标准避免重复,在对某些概念建立有关术语和定义之前,查明在其他标准中如GB/T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该概念是否已有术语和定义。 对一词多义及多词一义的处理,应用到中医治法的概念领域如“清肝熄风”,在对其进行定义的时候,标志其在治法这一概念领域中的含义。将其分为清热熄风法和凉血熄风法。清热熄风法为用具有清热泻火、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热极动风证的治法。(中医药名词治则治法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凉血熄风用具有清热凉血、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血热动风证的治法。(中医药名词治则治法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又如安神定志一词,表明安神定志用具有镇静宁心作用的方药,治疗神志不安等病证的治法。(中医药名词治则治法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其另一个含义为养生术语。指收摄精神,使精神内守《后汉书·仲长统传》:“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纺绋。”(中医大辞典)术语的定义注意不以专指性的词语开始,如“这个”、“该”、“一个”等。在对治法术语定义时直接对概念加以表述,而不用“术语是……”“术语用于描述……”等下列形式表述,并注意被定义的治法不在定义中重复。在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概念清晰、表述统一的术语是至关重要的,应用术语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整理中医名词术语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中医药术语的其准确性和规范性涉及到诊断、治疗、疗效评价诸多关键环节,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行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期待着我们中医学界不同专业的共同努力。 中医内科学论文:中西医结合的中医内科学教学研讨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各课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专业课程。中西医结合专业为我校新上专业,中医内科学更是新开课程。基于以前我们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有比较丰富临床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学习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认真备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利用网络技术,借鉴众家之长 我们以前没有教授中医内科学的经验,所以必须学习其他院校好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经验。时间及财力有限,无法过多地到外地院校参观学习。现在处于网络时代,上网查阅资料极为方便,足不出户便可上网查阅学习多家中西医院校的优秀教案、教材教法、多媒体课件以及其他大量有关中医教学文章。通过上网检索,我们下载了河南中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教案和课件,经过进一步的整理,编写出适合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内科学教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备课认真充分,讲授条理清楚 中医内科学涉及的病种多、范围广。我校教学大纲安排授课90学时,见习20学时,课时数量明显少于中医院校的中医本科专业。故必须适当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争取在相对少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内容。所以必须认真研读,吃透教材,充分领会其精神。广泛查阅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仔细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一些重要的、难懂的问题,如何引出、展开、深入讲解,比如:治血三法、治痰独取阳明等,都要考虑周详,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楚。认真书写教案,反复思考、推敲、修改,要符合教学规范要求。进行预讲演练,合理掌握讲课速度,调整课程结构,请本教研室的教师观摩,提出改进意见,直到满意。 讲授中医理论,联系西医知识 由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对疾病的论述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与西医学有明显的差异。在中医内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与病名相应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类证鉴别、发展演变、转归预后的系统认识,以及辨证论治的具体治法、方药和预防调护,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我们的学生西医课程学的比较多,经常会提问某些西医的病如何用中医治疗。因此在讲授中医内科学时,要经常联系西医相关的疾病,并阐述中西医在一些疾病的认识与治疗方面的差异,指出中医的优势。如讲胁痛、膨胀,可以联系到西医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这二种病可以参照中医的胁痛、朦胀进行辨证论治,但中医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的效果,明显优于西医。讲授消渴,可以联系西医的糖尿病,在降糖方面,中医没有特效的降糖药,但在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中医药有明显的优势。我们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可以博采中西医之长,根据具体情况,优先选用比较好的治疗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列举有效医案,加强中医信念 泛泛地讲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犹如听讲天书,使人昏昏欲睡,难以产生良好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地对临床病例有浓厚的兴趣,在讲授中医内科的过程中,可以引用较多的临床验案,往往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黄疽的阳黄证,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病势重,尤其急黄,类似于西医的重症肝炎,病情危重,单纯用西医治疗死亡率极高。近些年来,我们用茵陈篙汤加大剂量的赤芍治疗重症肝炎取得良好效果,其治疗效果远远优于西医。有数例西医己下病危通知书的病人,经用中药治疗,转危为安,完全康复。在2003年发生非典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70例非典,实现三个零突破一零传染、零死亡、零转院,其疗效明显优于其他西医院,引起医学界震惊,大大提高了中医的声望。通过列举这些病例,使学生认识到中医不仅能治疗慢性病,在有些急性病的治疗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甚至疗效优于西医。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常提出问题,开发学生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当时所教具体内容,经常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活跃课堂气氛,每节课留下5一10分钟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或与学生展开讨论,改变过去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在讨论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深入思考,加深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例如,血癖证为临床常见之证,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血癖有关,不少西医师对中医的活血化癖感兴趣,可让学生举出与血癖证相关的的疾病,并分析其发生的机制,不少学生提出冠心病、脑血栓形成、肝硬化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这些病的发病机理。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理论联系实际,配合临床见习 中医诊断的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强调了临床实践在学习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意义。比如什么是血癖证、什么是血虚证,怎样才算是滑脉,怎样才算是弦脉?这些仅凭口头上讲,书本上看很难完全掌握,只有从具体的病人身上观察,才能得出形象的认识。鼓励学生多参加临床实践,多接触病人,反复练习,正规操作,严格要求。临床见习要选择常见病为主,如感冒、咳喘、腰腿痛等,针对具体的病人,从通过四诊采集病情资料到辨证思维,再到病案书写等过程,给学生一一演示,待学生掌握操作步骤和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操作,观察他们诊治疾病的过程,发现不当之处,及时纠正。通过临床实践,不仅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掌握,锻炼了四诊、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基本功,并且培养了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医德。 中医内科学论文:中医内科学小学教学感受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期实践教学质量,加强中医药理论知识的掌握与临床实际运用能力,充分发挥小学期临床实践环节教学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上的积极作用,结合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实践改革研究课题,曙光临床医学院从2009年始进行一系列小学期教学改革实践。在2010年5月-7月,我院共接受5批学生(共60人次)的中医内科学小学期实践带教任务,这些学生均为我校七年制学生。由传统中医科承担主要带教,并设专职教师执行带教,每批带教2周。通过小学期实践带教的合理安排和实施,我们感到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素养,又提高了教师的带教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医内科学小学期实践带教方案。 1分阶段教学查房,锻炼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进入该阶段小学期实践的学生为我校七年制学生的第4学年,虽然已全部修完中医基础课程,但对于临床环境还比较陌生。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制定了分阶段教学查房带教方式。第一阶段:带教老师事先选好临床病例,将小学期实践学生分成4~5人为1个小组,由带教老师先概述病例情况,然后进入病房示范中医四诊资料的收集,边演示、边口述,学生以见习、模仿为主,查房完毕,回到示教室,带教老师对该病例进行中医诊断、辨证分析,学生记录要点,参与分析。第二阶段:带教老师事先选好临床病例(同一类疾病),学生分组后,先集中于示教室,在带教老师的引导下,小组学生互助合作,共同完成问诊内容、顺序的梳理,查体要求和要点,推选小组长,然后进入病房,学生自主完成病人的中医四诊资料收集,最后返回示教室,学生讨论,共同完成该病例辨证分析内容,带教老师对其过程进行点评。学生在经过以上2阶段的教学查房实践之后,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疾病的中医问诊程序和辨证要点。 2病例讨论,温故知新,推陈出新 病例讨论是临床带教的经典模式,多以临床疑难典型案例为载体。笔者以“刘渡舟临证验案”等老中医医案为蓝本,以病证为中心,选取两则病案,在病案的讲解中,采取“设问式、提问式、讨论式、争论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在病案诊治的演绎中。带教老师在分析“验案”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方药应用的同时,穿插了中医内科学相关知识的回顾,使学生温故知新,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的思维方法。由于老中医的验案直接来源于临床的真实病例,他们的诊治疾病的思维方法和遣方用药方法体现了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和各自的特点,学生在讨论学习名家验案的同时,能认识到临床病案的错综复杂,通过这种形式的病例讨论,学生不仅能温故知新,还能在理解运用原有知识的同时,推陈出新,有效地锻炼了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3小讲课临床化,增进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小讲课是临床常用的带教方式,通常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理法方药纵向讲解。在小学期实践带教的小讲课中,其内容设置以常用中医临床辨证方法、常用中医临床方剂介绍等为主,横向对比,突出临床特色。如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时,所学的中医辨证分类繁多,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等内容,辨证方法过于典型化,而在临床中很难见到如此典型而辨证依据充分的病例,学生感觉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我们的小讲课中,常以临床病例为载体,介绍运用中医临床诊断的辨证方法,包括如何理顺病人主诉及症状,如何综合运用四诊资料;如何逐步辨证,找出疾病内在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类证鉴别等内容,学生听课兴趣浓厚,且更易掌握辨证方法和要点。又如传统的中医方剂学知识包含在方剂学中,或散见于中医内科学、伤寒论等课程中,学生掌握方剂的形式以死记硬背为主。而小讲课中病例治疗所涉及的方剂内容是以病证为基础,方剂的组成、配伍、药物用量、煎服法等均从临床实例中体现出来,老师在讲完1个方剂后,辅以类方讲解,让学生举一反三,明确类方的异同点,使其听课效率高,这样对常用方剂的掌握程度较好。 4临床操作示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参加小学期实践的学生其基础知识尚不全面,且实践时间较短,不能象毕业实习的学生一样直接参与到多种临床操作中。因此,在小学期实践带教中增加了临床操作示范内容,内容包括如何开医嘱、书写及借阅病史、开化验单以及如何进行督灸、耳针、穴注、针刺、推拿等操作项目,带教老师边演示、边讲授,学生一对一进行模仿、训练。与传统的治疗学课程授课方式不同,学生能亲临临床实践环境,集中地、近距离地熟悉和掌握临床操作规范,目睹中医操作的实用性,从而增强了学习中医的自信心,提高了动手能力。 5注重全面考核,为高效率实践保驾护航 以往小学期实践模式主要以学生科室轮转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见习”,临床科室没有足够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带教和培训,考核内容不明确,助长了许多学生随波逐流的学习态度,2周的小学期实践没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通过小学期实践改革,强化全面考核内容,考核项目主要包括考勤(占20分)、作业(占20分)、口试(占60分),重点考核学习态度和临床实践技能。具体包括:①考勤签到天天记:学生考勤情况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的意愿与决心,实践证明,通过强化记考勤制度,没有一位学生迟到、早退。②实践作业每日交:2周时间内,每日上午安排学生在门诊或病房实践,学生需要完成1份住院病历或2份门诊病历,且病历书写质量直接计入考核内容,学生在完成常规的病房查房或门诊随诊等工作后,可以选择有特色、感兴趣的病历进行书写和摘录,有利于提高学生书写病史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③六大模块口试考:学生在完成小学期实践后需要进行考核,考核以口试为主,内容包括中医四诊资料收集,中医病证辨证分型,常用方剂组成、功效、主治背诵,中医病史书写格式和要求,中医常规操作示范,标准化病人考试6部分,这些内容均散见于平日教学过程中。此种考核形式的确立,使学生无法怠慢于平日的实践,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学生高效率的小学期实践保驾护航。 每批小学期实践带教共有10个工作日,上午分派学生至不同科室病房或门诊轮转,即每位学生均能接受5个半天门诊及5个半天病房的轮转见习;下午集中带教授课,即每位学生均能接受2次循序渐进的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临床小讲课、临床操作示范。另有2个下午分设作业点评及考核。实践证明,学生在经过以上的实践后,纷纷表示,小学期不再“流于形式”,老师专职带教、学习内容丰富、考核全面有效。每位学生均需带着问题和作业任务进行10个半天的轮转(门诊及病房),而不是“走马观花,心不在焉”;并且每位学生又必须以备考的心态集中8个半天的临床学习,而不是“见习见习,走走看看”;最终严格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需为其每一分钟的学习效果负责。如此,小学期实践带教从根本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 总之,高等中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应用型中医人才,小学期实践的理念正是因此而提出。早临床、多临床,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分数型”向“应用型”转化,使之在经过3个阶段的小学期实践之后,对进一步的临床课程学习和以后顺利熟练地跨入实习阶段将有所帮助。然而小学期实践由于人数多,时间短,给临床教学带来极大地压力。所以如何在现有相对固定的教学资源、教师人数和教学环境下更好地做好小学期实践的带教工作?如何处理好现有临床毕业实习计划、中医内科学课程见习带教质量与小学期实践带教质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发挥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能力?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中医内科学论文:中医内科学学生知识构造及能力培育研究 学位论文是由研究生撰写的、作为评定学位的研究论文,它既是研究生培养期间从事科研活动的最后结晶,也是其学术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最能反映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准。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是近年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招生的热门专业,约占在校研究生的40%,因此中医内科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河南中医学院近10年来中医内科专业207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详细调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时需具备的知识结构、课题设计能力、科研指标等,从而对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 1对象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为河南中医学院1997年-2006年中医内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硕士学位论文207篇。 1.2调查内容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类型、论文名称、关键词、论文类别、中医经典引用、西医知识运用、实验动物选用、实验方法应用、检测指标、统计学方法选用、统计软件应用、参考文献。 1.3调查方法 按照调查内容设计《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调查表》,组织已毕业留校的研究生进行专门培训后,对每篇学位论文进行阅读,按照调查表内容逐条归类。所采集信息汇总后采用频次法进行数据处理。 2调查情况 2.1学位类型、论文类别、实验方法调查统计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这3项统计中学位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类别分为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实验方法由于医学研究中具体实验方法很多,比如血脂的检测、肝功能的检测、血细胞检测、形态学观察以及现代新技术放射免疫法、DNA检测、白介素的测定等等统计非常难,但都可以归类为定性和定量,定性指形态学、病理切片观察、心电图等为定性研究,定量指对某些检测指标的测定,有量的概念,两者都具备的为综合研究。经统计处理,学位类型、论文类别、实验方法调查统计情况见表1。 2.2引用中医经典及西医知识运用情况 由于中医经典著作数量较多,因此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引用中医古典医籍方面相对来说也十分丰富,我们对引用频次相对较高的中医经典(8%以上)进行统计,见表2。 西医知识运用相对集中,所列内容全部统计,具体统计结果见表3。 2.3实验动物选用情况 从论文选用实验动物来看,常见的有SD大鼠、Wistar大鼠、NIK大鼠、新西兰兔,除此外还有豚鼠、狗等。 2.4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引用情况 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其研究起点和基础,同时可以评价研究生的文献资料检索能力。显示通过对中医内科学专业207篇学位论文的调查分析显示,引文数量不太均衡,平均每篇学位论文引用参考文献在50篇左右。从引文语种上看主要集中在中文、英文、日文3种,比例分别为83%、16.7%、0.3%。 2.5实验方法应用情况 从统计情况看1999年以前的学位论文在实验研究中选用的检测方法与指标较为单一,主要是常规项目如血常规、肝功能、血液流变学、形态学等检测,所用设备多为光学显微镜、普通病理切片机、心电图机、超声波等。2000年后的研究方法逐渐丰富,免疫组化、细胞培养、基因检测等先进的检测技术与设备得到了应用。 2.6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 从统计结果看应用的最多的统计方法为t检验、方差分析,其他统计方法依次为u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Ridit分析等;从统计软件的运用上看2001年前应用的统计软件集中在SPSS8-SPSS10,较低的版本,2001年后统计软件集中在SPSS10~13,这与软件开发有关,功能增加,应用更先进。近年来也有部分采用SAS等软件统计处理。 3结果分析 3.1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全面 调查的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引用了大量中医古典医籍文献,反映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这与河南中医学院加强研究生中医古典医籍的教学分不开。引用的古典医籍主要为《黄帝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医林改错》《伤寒论》等居多,其次《临证指南医案》《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名医别录》《药性论》《日华子本草》等也有较多引用,反映了我院研究生对中医古典医籍的重视程度。 3.2医学知识进一步提高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的西医知识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得到逐步提高,反映了研究生注重学习、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紧跟时代步伐。比如2000年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药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理学、免疫学的知识进行研究;2000年后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技术、免疫组化技术的出现,这些方法在学位论文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3.3注重查阅外文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的语种分析,是对研究生外语程度和论文吸收国内外科研成果能力的判断。研究结果显示,近几年研究生毕业论文引用外文文献逐渐增多,这反映研究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外医学科学的研究动态,并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中,使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减少或避免低水平的重复,而且能及时吸收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中医药的研究水平。 3.4注重临床医学科学研究 1998年我国对医学学位类型进行了调整,临床医学研究生设置了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两种类型。由于学位类型的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不同,医学专业学位主要是培养高级中医药临床应用型人才,论文要求与科学学位也不尽相同。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多为临床研究,如证候学研究、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等。从调查情况看研究生的临床设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大多采用了随机对照法,部分设计还采用了盲法。科研水平、论文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4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不断更新 研究生的中医古典医籍引用虽然很多,但在应用古典医籍说明有关问题上有些牵强,阐述得不够清晰。这可能与研究生对古典医籍的理解不够透彻有关,因此需要进一步培养研究生阅读、理解、掌握古典医籍的能力,体现在课程教学上应加强古典医籍的教学。同时还要开设传统哲学、语言学、文学等课程,加强对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和中医文化底蕴。 4.2实验设计应体现研究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重复性的前提是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在本次调查的论文中存在一些实验设计方案不合理的现象。比如临床设计中病人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不合理;对照组的选择不科学;实验因素选择不合理;非实验因素难以控制;盲法应用多数为单盲法,很少应用双盲、多盲法。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设计能力已有显著提高,这主要与我院在研究生中开设临床科研设计方法相关课程有很大关系。今后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增加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4.3研究生论文格式与文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多数结构合理、论述缜密、逻辑性强、文笔流畅,但也有少数论文虽然设计合理,但由于文字功底较差,使论文论证不够严密,甚至存在一些明显的语法、逻辑错误,影响了研究生的论文质量。近几年我院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开设了论文写作选修课,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文学性、可读性有了很大提高。 中医内科学论文:中医内科学教学创新实践研讨 中医内科学是内、外、妇、儿等临床课之首,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课程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因此讲好中医内科学对于学生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型,对于后期临床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本教研室不断总结经验,在课堂教学、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不同环节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课堂教学在系统化、多元化、讨论式、启发式上下功夫,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能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对加强临床思维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坚持采用启发式教学。①进行推理:以多媒体演变图形式展示病证的病因病机示意图;②举例:进行针对性举例,例子切题而生动,活跃课堂气氛;③比较:进行系统比较、纵横比较、方药比较,培养学生对知识连贯性的把握;④问答:课前提出问题,可提问回答或自问自答,促进教学相长;⑤归纳:把某一章节有共性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加深学生印象。上述5种方法交叉、灵活使用,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认识,拓宽思路,提高学习效果。 (2)灵活运用讨论式教学。①问题讨论:授课前教师列举若干问题,插入授课的某个时段进行讨论。②病例讨论:课前或课后,或课间插入典型病例分析讨论,印证所讲内容,加深印象。③床旁讨论:直接带学生到病房,找典型病人现场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实战”气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应变能力和辨证论治水平。 2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1)概述。讲解时做到一准确、二完整、三联系、四贯通、五详细,具体如下:①定义准确,前后呼应:胃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胃脘部一般是指上、中、下三脘部位,或指两侧肋骨下缘联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痞满以胸腹痞闷胀满不舒为主症的病证;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将胃痛、痞满和腹痛的定义结合起来讲解,尤其是所在的部位是关键,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②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讲解鼓胀的定义应分为: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病机关键是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表现为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积块,四肢枯瘦等;本病病情反复迁延,久治难愈;晚期并发症可见吐血、便血、昏迷、悬饮、肝癌等。③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如提出中医腹部四分法与西医腹部九分法有何区别和联系?腹痛与脏腑的关系?胃镜像与慢性胃病的关系?④古今文献,区别联系:在讲解痞满时应该讲清楚痞、痞证与胃痞的区别与联系;讲解胃痛时讲清楚古代9种心痛与现代胃痛的关系。⑤西医范围,分类详细:在鼓胀病证讲解时应对肝硬化的分类进行详细阐述,其包括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心源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中毒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血管病变性肝硬化、营养性肝硬化和隐匿性肝硬化。 (2)病因病机。讲解时围绕一利用、二建立、三突出、四强调,具体如下:①充分利用动画图形,形象地说明各病因。②每个病证建立示意图表,整体把握病因病机。③突出每个病证的病位、病性、病因和病机关键,比如胃痛的病位关键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同时与肾亦有关;早期多为外邪、饮食、情志所伤,以实证为主,后期常见脾虚、肾虚等正气虚弱;病因为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病机关键为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不通则痛或胃失濡养或胃失温养,不荣则痛。④强调每个病证本身的病机转化。例如胃痛中本身的病机转化:寒邪客胃,饮食不节,导致胃气受伤,胃气壅滞,不通则痛,出现胃脘胀痛;气郁化火,胃热炽盛,热灼而痛,出现胃脘灼痛;气机壅滞,气滞血瘀,瘀血停滞,表现胃脘刺痛;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或气郁化火,火盛伤阴,胃阴不足,不能濡养于胃,不荣则痛,表现胃脘隐痛,似饥而不欲食;胃阴亏虚,日久耗伤肾阴或素体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胃,导致胃肾阴亏,阴虚作痛。另外需要强调病证与病证之间的病机转化。 例如胃痛时出现胃热炽盛,肝胃郁热,热伤血络,迫血妄行,血溢脉外,可导致呕血,便血;胃痛日久,伤及于脾,脾胃虚弱,脾失统血,亦可出现呕血,便血;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导致卒腹痛;胃痛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呕吐反胃;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形成噎嗝。 (3)诊断与鉴别诊断。讲解时注重一根据、二结合、三利用:①根据临床实际,重点讲解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要点;②结合带教情况,学生写病历时往往将鼓胀病人的主诉写成腹胀多少年,而不是腹胀大多少年,鼓胀与痞满概念混淆不清,应重点讲解鼓胀与痞满的区别;③利用直观图形,如胃镜下图形、黄疸和鼓胀病人的照片,加深对病证的印象。 (4)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讲解时强调4个重视:①重视寒热虚实气血辨证:如胃痛需辨寒热,辨虚实,辨气血;腹痛需辨寒热虚实;痞满需辨寒热辨虚实。②重视各个病证脏腑辨证:例如胃痛病位在胃,胃病初发,常因外感、伤食所引起,脘腹胀痛、闷痛,嗳气,痛无休止,大便不爽,脉滑等;病位在肝,反复发作,每与情志不遂有关,胃脘胀痛连及胁肋,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等;病位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大便溏薄,脉缓等。③重视以问题为核心讲解:在讲解鼓胀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何为“气鼓”“血鼓”“水鼓”?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老师解答。“气鼓”,偏于气滞,见两胁胀满,善太息,嗳气,或得矢气后腹胀稍缓,口苦脉弦等;“血鼓”,偏于血瘀,见四肢消瘦,腹壁脉络显露,胁下或腹部积块,面色黧黑,面颊、胸臂血痣或血缕,肌肤甲错不润,手掌赤痕,唇及爪甲色黯,舌边尖瘀点、瘀斑等;“水鼓”,偏于水停,见腹胀之形如囊裹水,或腹中有振水音,周身困乏无力,溲少便溏,或有下肢水肿等。④重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如在讲解完脾胃系病证后介绍董建华教授治疗脾胃病通降论的学术思想:即胃病认识上的3要素,生理上以降为顺;病理上因滞而病;治疗上以通祛疾。胃病治则上的二点论:脾胃合治和脾胃分治;胃病治法上的一轴线:治胃必调气血。 (5)分型论治。讲解时着重3个注重、4个加强:①注重方药与病因病机相呼应———前后联系:例如寒邪犯胃,饮食不节,胃气壅滞使用香苏散;气滞血瘀使用失笑散合丹参饮;胃热炽盛使用泻心汤合金铃子散;胃阴不足使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②注重病证分型中的理法方药———纵向联系:如腹痛,寒—寒邪内阻—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热—湿热壅滞—大承气汤;虚—中脏虚寒—小建中汤;实—饮食停滞—枳实导滞丸;实—气机郁滞—柴胡疏肝散;实—瘀血阻滞—少腹逐瘀汤。③注重病证与病证之间的联系———横向联系:例如肝气郁结可导致多种疾病,但选方用药却不完全相同,例如肝胃气滞胃痛用柴胡疏肝散;肝胃气滞呕吐,选用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肝郁气滞痞满,选用四逆散合越鞠丸;肝气乘肺喘证,选用五磨饮子等。④加强方剂之间的讲解与梳理———方剂联系:例如寒热并用方剂的比较,左金丸治疗泛酸;半夏泻心汤治疗呕利痞;生姜泻心汤治疗胃虚不化水气致痞;甘草泻心汤治疗脾胃气虚痞利俱甚;温脾汤治疗阳虚便秘;连理汤或乌梅丸治疗休息痢等。⑤加强药物之间的讲解与梳理———药物联系:例如化湿药的运用,芳香化湿用藿香、佩兰;健脾化湿用茯苓、生白术;淡渗利湿用通草、车前子;祛风除湿用羌活、独活;清热化湿用黄芩、黄连;苦温燥湿用厚朴、苍术等。⑥加强对现代研究进展的讲解———古今联系:例如萎缩性胃炎,从古代的所谓痞、痞满讲到现在的胃痞,并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向学生较全面讲解目前的研究进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⑦加强典型病例的讨论与讲解———实践联系;在课前提出一个有一定难度的复杂病例,突出以病例讨论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医内科学论文:剖析中医内科学教学感想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目,是各中医基础学科内容的综合,教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的培养。然而在以往的课堂教学宗旨中往往注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考试的过关,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这样的教学,最终让学生的中医理论基础不扎实,临床思维能力缺失,导致辨证论治思维能力不强,临床实际处理问题能力较差,甚至会让一些学生对中医缺乏信心,放弃中医治病。如何来改变这种状况呢?我在这些年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夯实中医理论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体生命认识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医学理论,理解好中国文化系统思维的精髓,是领悟中医学理论精神实质的根本和必然途径。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一个自然科学理论,没有认识论作为依据,是站不住脚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着中医学的思想、理论、思路、原则和方法,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黎志钟同志曾经在《中国医药学报》对中医学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把中医药学比作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那么传统的文化与科学是其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础医学为其本,临床医学为其主干,方药与疗效则是其花、叶与果实”。为此,我认为要想让学生长成“参天大树”就只有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成才,就要加强对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夯实其中医理论根基。只有这样才能教好《中医内科学》。 1.1加强古代人文文化教育明张介宾《类经》中提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易,指的就是《易经》,熟知《易经》的人都知道其实《易经》卦象实际上是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记载。而《内经》里对中医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也就是说作为一名中医就必须要掌握好各个自然学科的知识以及了解人世间的凡人俗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当加强古代人文文化知识的教育,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医的实质内涵,进而当好一名中医。 1.2加强古代哲学思想的教育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渗透下,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际观察中,不断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而形成的。中医学又是属于宏观整体医学,其辨证思维如整体恒动、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直觉体悟、取象比类等都与古代哲学朴素辨证法是同一的,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上加强古代哲学思想内容的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触类旁通,领悟好中医辨证思维,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 1.3加强“咬文嚼字”的教育“咬文嚼字”是获取知识、启迪智慧、提高语言文字水平的重要基本功。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仅存的象形字之一,然而国家政府为了书写简便,使得很多简体字都已无法如古代汉字般,体现出更深、更多的内涵。但是中医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医学,它的每一个字、词和术语都有特定的含义,只要深挖细掘、逐字逐句推敲就能够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揭示其深刻内涵,阐明其深奥道理。中医中“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与古代汉字的形成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咬文嚼字”,便能使学生对中医理论做到易学易懂易记,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益终生。 2转课堂为病房加强实践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现在《中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动机不够,兴趣和注意力都随着时间而减退。目前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式教学,但都是“纸上谈病”,学生并没有实际参与辨证思考及临床操作,真正的临床思维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转变思想,把课堂模拟成病房,创建良好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转变角色,增加实践操作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 2.1合理使用多媒体将模糊化转具体化提高教学效果将典型的病例的资料用DV或数码相机拍下影像,并根据这些资料进行案例式教学。如拍下医生接诊及问诊经过的影像资料,要求学生针对影像给出的症状体征、主诉、发病经过、病史等资料,写出完整的病历。这种将文字转化为声音、图像、动画的形式,把模糊转为具体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消化和运用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 2.2虚拟案例场境精心设计变量提高学生灵活性根据经典案例或老中医的案例,由老师或学生扮演患者、医生,虚拟案例,并以此进行研讨。在此过程中授课老师需精心设计问答,如老师扮演风热犯肺的咳嗽患者,除回答一般症状外,还应精心设计各种变量条件,如有咽痛,如何处理?痰多、胸闷,苔腻,又如何处理?或者气粗、痰多质稠伴身热口干,舌红苔黄腻,又如何处理等等,层层递进,不断增加变量条件,逐渐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诊治的应变能力。 2.3主动寻找病人请病人入课堂提高实操能力一般的医学院校,是没有条件让学生长时间进行见习实践的。如何提高学生实操能力?我们要主动在身边的亲戚朋友、学生中寻找病人,或者与医院联系协商寻找患者,并在征得患者同意后请入课堂。让学生亲身接诊患者,进行望闻问切、立法、处方、用药,切实提高临床实操能力。 总之,《中医内科学》教学是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它要求学生在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和夯实中医理论根基的同时,还一定要加强实践,不断提高自己临床思维和独立临诊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坚持两手都要紧抓,一手紧抓学生自身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巩固,一手紧抓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只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奋斗不懈,就一定能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信息论文:浅析计算机信息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论文关键词]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舞弊 信息系统 实时审计 [论文摘要] 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先进的内部管理制度已被企业广泛应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具体内容与表现特征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内部控制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对此,本文重点就计算机信息环境下企业如何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作详细阐述。 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起步较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更加拓宽了企业管理的范围和内容,改变着企业的管理环境与管理理念,而这一切又必定影响并改变着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具体内容与表现特征,并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在计算机信息环境下,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防范内部舞弊行为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针对当前企业的实际状况,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制定完善信息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今天,企业内部控制实现电子化已经越来越普及,许多企业原有的一些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环境下的管理要求,当出现计算机信息失控、人为破坏的情况后,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不明,其原因就在于企业各部门在制度方面缺乏牵制性。因此,企业必须重新制定完善信息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众多的事例证明,企业经营的失败、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如郑州亚细亚的衰败、震惊中外的琼民源、银广厦事件的发生,乃至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等等,都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行、提高经济核算(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准确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必须制定一系列适应计算机信息化要求、符合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二、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建立的控制程序,用于保护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保护资产。在信息环境下,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履行审计职能,监督经济活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计算机信息环境下,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比较隐蔽,加大内部审计力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可以及时查明各种损失及贪污腐化行为,有效“制止铺张浪费、贪污盗窃、检查财产增减结存、审查账薄、进行盘点,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从而保障财产安全完整”。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同样是信息环境下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由于计算机违法犯罪具有快速、隐蔽的特点,一味的事后审计往往难以起到内部控制的作用。因此,在信息环境下有效的内部审计应该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加强会计资料内部审计 会计资料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我国会计工作实际情况,新《会计法》明确要求对会计资料应定期进行内部审计,以使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制度化和程序化。 3.强化实时监控 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需要采取预防性的、检查性的和纠正性的控制。为了防止各种企业内部的各种舞弊行为,应积极提倡采用实时审计技术。这种审计技术可以实时探测信息系统中发生的大额、异常的交易或者在某个重要环节,对系统处理的业务进行实时跟踪,并把跟踪过程和特殊事件记录在审计日志中,系统将收集的数据实时处理并及时反馈,达到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目的,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都在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下进行。 三、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控制 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控制,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因自然灾害、工作疏忽以及蓄意破坏和计算机犯罪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企业要加强操作权限与操作规程控制、信息安全与数据处理流程控制,明确规定系统管理人员、维护人员不得兼任出纳、会计工作,任何人不得利用工具软件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严格按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要求配置人员,加强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程序设计人员还应对数据库采用加密技术进行处理。健全数据输入、修改、审核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障系统设计的处理流程不走样变型。对存取权限进行控制,应设置多级安全保密措施,系统密匙的源代码和目的代码应置于严格保密之下,通过用户密码口令的检查,来识别操作者的权限,同时还要预防用户利用合法查询查到该用户不应了解的数据。操作权限(密级)的分配,应由财务负责人统一专管,以达到相互控制的目的,明确各自的责任。目前,企业内联网大都在互联网环境下工作,已不再是独立、封闭的系统,因此,为保证企业包括数据在内的资产的安全性,还需要进行企业外部控制,如设置外部访问区域、建立防火墙、远程处理控制、邮件系统控制、网上信息查询控制、电子商务控制等等。 四、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一方面,企业充分利用多种有效方法开展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企业员工防止自身犯罪的能力。二是完善职工培训制度。计算机信息化环境下,对有关人员的知识、技能有了新的要求,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各种培训班、进修班来保证员工尤其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建立良好的绩效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使拥有知识的人获得合理的报酬,实现知识创造财富,留住了解重要信息资源的人才,防止人才流失以及相应的信息资源损失。 综上所述,信息化改变了企业数据存取、保存、传递的方式和生产经营模式 ,提高了业务运转与管理的效率、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以及信息的价值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重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应包括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制、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控制、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等,尤其是电算化部门是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当然,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其有他许多工作要做,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采取全方位的内部控制措施。只有这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计算机信息论文:浅析物流企业应用的计算机信息化探究 论文关键词:物流企业 计算机技术 管理系统 信息化 论文摘要: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企业在在对其经营活动进行安排时一个重要的参考要素就是信息,现代物流作为复杂、精确、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必然离不开信息的支持,基于此,本文针对物流企业应用的计算机信息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一样。 1、引言 对于现代物流来说,信息和信息管理、贸易经济、电子技术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它的理念和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如何在物流企业中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对企业的改造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关系着物流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一个不败之地。 2、物流企业应用计算机信息化的细节 2.1 计算机网络 在物流企业的计算机信息化中,计算机网络的构成主要可以通过快速式以太网、交换式以太网、atm、fddi、千兆/万兆以太网。其中,千兆/万兆以太网是较为成熟的技术,不仅价格较为便宜,而且升级的空间较大。至于物流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则有主服务器、路由器、主交换机等,局域网和isp网络的沟通是通过局域网来实现的,接入方式主要有atm、拨号以及数据语言等。 一般来说,物流企业计算机新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结构大多数是3层的星型拓扑结构,其中,第一层是主干交换机,第二层交换机则主要负责子系统之间的交换,二者之间是通过光纤连接的。 2.2 网络安全策略 物流企业计算机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往往是海量的,这些信息传输的可靠性非常重要。因此网络安全策略是重要的一部分。一般系统主要是通过防火墙的配备来确保安全,也有通过vpn来和其他企业进行信息沟通的,这也是一种有效地安全策略,它能够实现mat以及对ip地址进行隐藏等功能。此外,通过配备网管工作站和主干交换机进行连接可以帮助我们利用网络管理软件对网络实行监控及管理,具体来说,网络管理软件能够对网络运行流量、资源情况、拓扑情况进行检测,并能够对管理进行自动操作,进行工作的备份、调度及恢复等操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当前在物流企业的网络安全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我们应引入一些更新技术对其信息进行保护,比如动态口令、反侵入检测等技术。 2.3 数据存储系统 在物流企业的计算机信息化中,货物的库存、周转及进出等动作都将会有若干数据产生,因此,物流企业要面临的数据往往是非常巨大的,raid技术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企业这方面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san技术来构建集中数据存储中心。此外,对于每天新增加的数据,我们要进行增量被封,并对数据进行定期的全量备份。 对于数据库的管理系统,我们一般使用关系数据库,它具有很好的分布式数据库处理能力,不仅支持c/s体系结构,也支持b/s体系结构,能够形成一个开放式的体系。此外,由于它对多用户并发处理也支持,因此联机事务处理能力比较强。 2.4 edi系统 所谓edi,主要是指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在物流企业中,往往和银行、货主以及联带企业有着非常紧密的业务关系,因此,各种来往单据是非常复杂的,通过组建一个edi平台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工作的效率,进而降低工作成本。 在edi报文中,internet的传输是通过webedi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edi是建立于internet web server之上的,在web上进行大量表格的开发。我们只需要利用浏览器就能够实现单证的手法。edi中心则利用翻译系统以及映射系统将会自动的把提交的单据翻译为报文,然后传输到对方的邮箱之中。 2.5 条码系统 条码技术属于电子商务推进物流行业发展的一个基础,通过在物流企业中运用这一技术能够以很小的投入就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针对条码系统,物流企业要进行专门条码管理服务器的设置,以实现对条码资源的管理及分配。 其工作流程是首先进行固定式及手持式扫描仪的配置,实现对货物条码信息的扫描及记录,然后利用数据线将这些信息传输到专用服务器之上,最后利用条码打印机进行打印输出。 2.6 电子商务系统 物流作为商业活动的一环,在其机信息化过程中,一个合格的电子商务平台应是关键,它是企业发展的必将之路,具体上其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能够网上跟踪货物、实现网上服务情报的报告、网上支付、运送时间的计算、对于货物记录的搜索、电子提单、网上报价、网上损毁索赔等。 电子化的仓储、配送以及运输网络是实现电子仓库的基础,也是电子商务系统的核心。我们应加强运输网络系统的横向连接,对行业分销网络进行纵向连接,通过合理的布局,实现一个高效的、现代化的电子商务网络体系。 2.7 配送车辆的调度系统 物流企业生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于货物的配送,因此,机动、高效、节约的配送车辆调度系统将给用户提供更为透明的服务,并帮助我们加强成本的控制。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对单个车辆要实现运输成本的动态考核,进而提升企业的服务响应速度及准确度,使其竞争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这一调度系统主要的构成有中央监控系统、移动单元以及gsm通信网络这三部分。其中移动单元设备能够提供车辆的实时位置数据及具体状况,并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刷新,而中央监控系统则主要是处理这些位置数据,并将这些信息显示于监控中心中的大屏幕上。 2.8 软件系统 做好软件系统方面的工作也是计算机信息化在物流企业中应用的前提。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结合物流企业的作业流程及方式进行软件系统的开发,确保其合理性及高效性。一般来说,软件系统的开发是基于uunix平台,使用j2ee技术以及oracle数据库,并通过c/s以及b/s结合来完成的。 3、结语 物流企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大势所趋,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的深入和广泛,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针对这一背景,我们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探索,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计算机信息论文:浅论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摘要】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对日常医院业务的信息管理,可以更加准确、实时、可靠。而且可以快速的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于医院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效率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文章论述了医院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流程改进;电子病历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在近30年有了革命性的发展。硬件计算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价格大幅度下降。软件开发方法论、开发语言、开发工具发展也很迅速。医院的信息系统应用得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在这种条件下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医院的业务处理效率,辅助提高管理水平已经是医院信息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针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的功能进行论述。 一、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医嘱信息与医疗记录管理,护理信息管理,临床检查信息管理,临床检验信息管理,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医嘱信息与医疗记录管理 医嘱信息管理系统是以医师的医嘱为主要管理内容的计算机系统。医嘱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自动生成药疗单、治疗单、膳食医嘱、护理医嘱等处置单,减少核对的工作量和差错。同时将医嘱信息通过网络传往收费处代替手工进行自动划价,传往检查科室代替手工申请检查项目。 医嘱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1)医嘱数据的输入与核对处理。(2)药疗单、治疗单、膳食医嘱、护理医嘱、检查申请和医嘱病历的自动生成处理。(3)根据医嘱、治疗单、检查申请、护嘱生成每天的收费记录处理。 (二)护理信息管理 计算机护理管理系统,一般由护理信息、护理管理和护理支持等三个子系统组成,应用于护理管理、护理实践、护理科研与教学及其它护理活动领域。 1.护理信息子系统:是在搜集大量的医疗信息的基础上,按标准化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统一性的要求整理成护理信息。护理信息主要包括:(1)护理分级记录。(2)病人状况记录。(3)入院护理记录。(4)出院护理记录。(5)病房护理记录。 2.护理管理子系统:完成护理活动中对护理资源管理、护理人员管理以及护理实践中的文秘等工作。 3.护理支持子系统:用于责任制护理,辅助护理诊断和制定护理计划,以及为护理科研和教学提供有关的医疗信息等。主要包括:(1)辅助护理诊断。(2)辅助制定护理计划。(3)检索各种医疗信息。(4)护理科研。(5)护理教学。 (三)临床检查信息管理 临床检查有各种形式的结果,但归纳起来有6种类型:(1)定性结果,如一些定性检查。(2)数值性结果,如血压、体温、各种检验结果等。(3)文字结果,如病理检查报告、心电图检查报告、超声检查报告等。(4)图形结果,如心、脑电图等。(5)图像结果,如x光片、ct片、核磁共振片等。(6)动态图像结果,如血管造影检查记录、内窥镜检查录像等。 临床检查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用计算机采集、存贮、传输这些检查的结果记录。充分发挥出辅助诊断治疗的作用。临床检查信息系统不仅解决了医疗中的问题,同时也为收费等管理工作提供了原始数据。临床检查信息系统通常由:申请处理、结果采集、报告生成、结果存贮与传送和结果查询等几个部分组成。 (四)临床检验信息管理 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1)检验申请的输入。当病人需要进行各种检验时,医师能够在计算机上选择所需的项目,由计算机将这些申请单传往检验科室。(2)标本采集与编号处理。在采集样本时从计算机中调出检验申请并对将进行的检验项目进行编号,如果使用了条形码,此时将条形码贴在试管上。(3)检验与结果数据采集。将检验结果录入计算机系统。目前很多检验项目已使用自动分析仪进行处理,分析完成后能自动将结果传回计算机。(4)检验结果的传输。(5)检验工作登记。计算机将上述检验申请和结果记录下来,既能够作为检验科室的工作登记记录,又能够根据这些记录进行自动划价并传往收费处。(6)检验科室的质量控制。通过计算机记录下质量控制的数据,使检验科室能够随时掌握检验设备的工作情况,计算机绘制出的质控图形使质控情况一目了然。(7)检验结果的查询与打印。主要是使临床医师能够很方便地查到所需要的检验结果。 (五)医学影像信息管理 医学影像信息的管理是医院辅诊检查信息管理的一种。但由于医学影像的数据量比一般文字信息大几个数量级,这给医学影像的管理带来了许多技术问题,主要是影像的存贮、传输、显示都与一般文字信息有很大的区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用的计算机设备性能也越来越接近专用设备。因而医院可以用较小的投资来建立一个功能较强、能满足绝大部分临床需要的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成后,医院的影像检查设备可与计算机管理系统联网,临床医师可以在每个病房中使用联网的微机显示出所需的图像,包括:ct图像、核磁共振图像、超声图像、内窥镜图像、病理切片和电镜图像、血管造影图像、核医学检查图像、x光图像等。 二、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医院管理是指医院的各级领导通过各级管理职能部门实施对医疗、护理、行政等方面的全面管理。根据医院的医疗任务及业务特点,其中医疗、护理的管理占整个医院管理的主要部分,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也主要是对医疗及其相关信息的管理,因此在医院管理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正确无误的综合信息统计分析是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决策依据 医院医疗信息通常可归为二类:一类是效率管理指标,一类是质量管理指标。效率指标包括伤病员流动情况,床位周转和使用情况等。质量指标包括治疗情况、手术情况、床位周转和诊断符合情况等。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真实反应一定时期内医院的收治情况、伤病员的人员结构情况、床位周转使用情况,同时从管理上掌握目前治疗水平高低和病种分布情况,经过计算和统计分析,院领导和职能部门可根据这些信息和数据作出一系列相应调整措施,出台一些适应当前情况的政策,使医院在收治上适应病人分布,在经费使用上减少流失和浪费,药品采购上少占资金,技术力量调整上渐趋合理。因此,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反馈及综合分析是领导决策不可缺少的依据。 (二)医疗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对各个管理环节进行实时监控 计算机是医疗信息处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涉及钱、财、物等环节的管理,对这些数据的流向从根本上加以控制和管理,使各级管理部门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这些重点环节实施监控。因此,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是对管理环节实时监控的重要手段。 (三)病案信息是科研、教学、总结经验、提高医疗质量的最好资料 病案是病人住院期间的全部检查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病案信息的管理既为科研教学提供原始信息资料,又为医疗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同时也反映了医疗质量水平的高低。 (四)提供优良的医学期刊信息服务也能为提高医疗水平和业务技术建设发挥作用 医学期刊是医学科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报道科研成果的主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推动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交流,而且在医院业务建设上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是因为医学期刊是传播新技术、新创造、新信息、新科研设计及医学发展新动向的主要媒体,它为科学研究的交流和推广提供了园地。 (五)影像信息管理也是医院科研管理的重要部分 影像信息是通过录像、照片、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媒体存贮的医学信息,它既有医院重大改革的现场纪实,也有特殊病例的治疗记载,还有科研论文的精辟总结,它在促进医院建设及科研指导上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计算机信息论文:基于光谱技术结合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鉴别机油品种的研究 作者:周子立 张怡芳 何勇 吴迪 摘要:利用光谱仪测得三种品牌共150个机油样本的光谱数据,再借助数据处理软件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数据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机油品种进行定性分类,然后利用小波变换技术提取光谱特征信息,把光谱特征信息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建立机油品种识别模型,对机油品种进行定量鉴别。从每种机油50个样本共计150个样本中随机抽取120个样本(每种40个样本)用来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剩下的30个机油样本用于预测。品种识别准确率达到100%。说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分类和鉴别作用,为机油的品种鉴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可见-近红外光谱;信息处理;机油;主成分分析;小波变换;人工神经网络 机油是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转,减少机件间摩擦的必需润滑剂,其内在品质的检测及品种鉴别一直是机油生产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学者已在机油品质对减少机械磨损方面做过大量研究[1],也有学者在机油添加剂技术及测量机油粘度方面进行了研究[2],但对机油的品种鉴别方面研究还很少。研究一种简单、快速的机油品种鉴别方法,在目前机油种类繁多,良莠不齐的市场中防止假冒产品,避免劣质机油进入市场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为基础研究了机油的品种鉴别,相对用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具有容易实现、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特点,便于此项鉴别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 实验使用美国asd(analytical spectral device)公司的handheld fieldspec光谱仪,其光谱采样间隔(波段宽)1.5nm,测定范围325~1075nm,扫描次数30次,分辨率3.5nm。光源是与光谱仪配套的14.5v卤素灯。光谱数据以ascll码形式导出进行处理,分析软件为asd(view spec pro, unscramble)和dps(data procession system for practical statistics)。 1.2 样本来源及光谱的获取 从市场买来三种机油,浙江壳牌化工石油有限公司生产的壳牌白喜力(shell oil),中国石化公司润滑油分公司生产的长城福星(great wall oil),广西玉柴高级润滑油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玉柴牌机油(yuchai oil)。为保证实验样本的均匀性,每种机油选用了10个不同的生产批次和日期。机油用直径65mm高度14mm的透明器皿盛装。装满1个器皿作为一个实验样本。三种机油按不同生产批次和日期各取50个样本,共150个样本。全部样本随机分成建模集和预测集,建模集有120个样本(每个品种40个样本),预测集有30个样本(每个品种10个样本)。光谱仪预热20分钟经白板校准后进行测试。光谱仪置于机油样本的下方,探头距离样本底部10mm,探头视场角为90度,光线自上而下经过机油样本垂直透射在光谱仪探头上,光谱仪对每一个样本扫描30次,取其采样透射光谱平均值,并分别保存。 1.3 计算机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是可以使用计算机领域的总称[3],包括数据处理、数据通信、过程控制、模式识别等。信息处理的任务是通过对表示信息的数据进行解释加工,确定数据的含义和形式,从中得到有用信息。信息处理的主要功能是对各应用领域的各种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加工、传输等操作。计算机处理数据时先是把数据变换成计算机内部熟悉的二进制代码,当数据处理后输出时,计算机自动将其转换成人们熟悉的形式。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样本的近红外反射光谱 三种机油典型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机油在600nm~700nm光谱范围内有很大的差异,在700nm~1075nm范围光谱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但是存在较大的基线漂移,运用二阶求导消除基线漂移,使不同品种的谱线差异更明显。所以,不同品种机油的光谱图有明显区别,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这一差异为机油的不同品种鉴别奠定了数学基础[4]。 2.2 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品种机油进行聚类 主成分分析不仅能够对降低数据维数[5],将多波长下的光谱数据压缩到有限的几个因子空间内,使数目较少的新变量能最大限度的表征原变量的数据结构特征,并不丢失信息。而且能够通过样本在各因子空间的得分确定所属的类别,所以新变量能够更加形象的表征原样本的品质差异,品种区别等。光谱数据经预处理并选择光谱范围后,对其做主成分分析。以样本在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作图,结果见图2。 图2为主成分1、2所作的二维散点得分图,图中横坐标表示每个样本的第一主成分得分值,纵坐标表示每个样本的第二主成分得分值。图2中三种机油明显分成三类,说明主成分1、2对三种机油有较好的聚类作用。从图2中可以看出,长城机油50个样本聚合度很好,紧密地分布在图2中坐标系的第二象限附近;壳牌机油50个样本与其他两个品种的样本分界很清楚,它们都位于图2中坐标系的第一象限附近即坐标系中纵坐标的右边,而其他两个品种的样本大都位于坐标系中纵坐标的左边。玉柴机油的50个样本的聚合度没有前两个品种好,它们分布在图2坐标系中的第三?四象限,但是没有跟另两个品种混合起来,它们之间的分界线清楚。分析表明主成分分析对三种机油有一定的聚类作用,能定性区分不同品种的机油。 2.3 基于小波分析提取特征信息建立bp品种预测模型 小波变换是上个世纪末应用数学界最杰出的成果之一,其本质是信号的时间-尺度分析方法,具有多分辨率分析的特点,而且在时频两域都具有表征信号局部特征的能力。图像经过小波变换,其低频部分保留了绝大部分信息和能量。同时,在图像的敏感位置(如轮廓线,突出点等),小波换变换后生成的特征矢量的模会相对较大。本文选用的小波为daubechies(db2)正交小波基函数。原始光谱数据经二级db2小波变换后,得到图3所示的图,变换后的低频信号,大约是原始数据三十二分之一,包含了原始光谱几乎全部重要的信息。其他的高频信号包含了大量冗余和杂质,在品种识别中,起到的作用非常的微弱。图3直观地表明,当用小波分析提取的数据[6]作为机油品种识别的特征矢量时,送入神经网络时训练和识别时的好处:有用信息的相对集中、无用信息的剔除和数据量的明显下降。 用小波变换对150个样本,每个样本601个光谱数据进行压缩得到新的变量,新的变量空间从601维下降到21维,数据维数大大降低。将样本随机分为建模集和预测集,建模集包含120个样本,预测包含30个样本。把新变量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7],品种参数(1,2,3)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分别代表不同的机油品种,建立品种鉴别模型。各层传递函数都用s型(sigmoid)函数,网络输入层节点数为21,目标误差为0.00001,网络指定参数中最小学习速率为0.1,设定最大迭代次数为1000次。通过调整隐含层的节点数来优化网络结构[8],经过反复试验得到最佳网络结构为21(输入)-12(隐含)-1(输出)3层bp神经网络模型,对120个建模样本的拟合残差为9.863 10-6,对未知的30个样本进行预测,预测准确率为100%(见表1)。 3 结论 本文提出的组合主成分分析,小波变换和bp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方法对光谱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建模,建立的机油品种判别模型能有效地从大量光谱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降低数据维数,简化运算,能较好并快速地判别机油的品种。模型不仅能对不同品种机油进行定性聚类分析,而且还能够定量的预测出未知样本的品种,预测未知样本的机油品种识别率达100%。说明运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对机油品种进行鉴别,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其他产品的品种识鉴别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计算机信息论文:计算机信息数据安全及加密技术研究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现代数字信息所具有的价值及保障其安全的意义,重点对计算机信息数据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信息数据各应用环节中的加密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价值;安全威胁;加密技术 计算机技术及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信息沟通手段,应用这些技术可以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日常生活产生的大量的数据信息。但是在数字信息为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对于数字信息的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多,且所造成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采取必要的手段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一类受到广泛关注重点问题。 1 计算机信息价值分析 计算机在多个领域的多种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不仅能够处理和实现多种功能,还能够存储应用过程中的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这些信息中包含着大量的隐私数据或机密数据,未授权的人员是不能获取和使用这些数据的。但是由于这些信息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就催生了大量的信息窃取、信息破坏等行为的发生。一旦重要信息发生泄露,则所造成的损失是非常昂贵的,因此在计算机应用中非常有必要采取必要的加密和安全防护手段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一方面避免发生信息泄露事件,另一方面在发生信息泄漏时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 2 计算机信息数据面临的安全威胁 计算机信息数据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包含病毒攻击、用户权限设置不足以及应用程序漏洞等几个方面。 2.1 来自计算机病毒的信息安全威胁 经过多年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而针对计算机程序或数据的病毒攻击手段和方式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病毒的编写门槛逐渐降低,而变种病毒的发展又非常迅速,配合专业编写人员将病毒代码编写的越来越隐秘等因素都对数据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侵入计算机系统的病毒可以对计算机中存储的数据进行篡改、破坏甚至窃取,在上述三种行为中窃取所能够造成的危害则是最大最严重的。 2.2 来自用户安全意识不足的信息安全威胁 计算机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便利的前提需要人们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机相关用户在保护信息安全方面做的努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如数据访问权限设置不足、用户登陆系统无需身份认证、安全防护口令或手段过于简单等行为都会造成数据的泄露。 2.3 来自应用程序漏洞的信息安全威胁 数据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程序实现的。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要求的提高,应用程序所能够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复杂,而制作周期则大幅度下降。这种情况下应用程序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这些漏洞若被非法人员获取则会间接造成数据安全问题。 3 计算机数据加密技术研究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采取必要的数据加密技术保障数据信息的存储、应用以及传输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加密技术可以将可直接被识别的明文数据转化为无规律的不可识别的密文数据,从而大大增强信息的安全性能。 3.1 数据加密算法 常用的数据加密算法有des和rsa两种。在选取适当的加密长度和加密秘钥的情况下,这两种算法几乎是无法被破解的,故具有非常高的保密性能。 des加密算法使用56位加密密钥以及8位校验位组成64位的完整加密密钥,利用该密钥采用一定的流程和结构对明文数据进行加密可以将明文数据转变为密文信息,在需要读取和使用加密数据时必须使用对应的解密密钥进行解密处理才可以。该加密方式只能通过暴力破解的方式进行破解,最坏情况下需要进行2的56次方运算,故其是可以满足日常应用的,若需要更高加安全的加密性能可以使用aes加密算法。 rsa加密算法是一种公开密钥加密算法,该算法利用计算机在素数分解方面的不足实现数据加密,同样具有较高的加密性能。 3.2 数据传输加密 对数据进行传输是数据的主要应用方式之一。除了对数据本身进行加密以外,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也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进一步提升信息的安全性能。传输加密技术是一种动态加密技术,该技术主要根据传输链路的特性选取适当的加密方式保证数据在链路传输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常用的传输加密技术有端到端加密技术和线路加密技术两种。 端到端加密技术在消息发送 端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处理后的数据在数据链路中是以不可识别或不可阅读的乱文形式存在的,只有特定接收端才能够识别和读取加密数据包。线路加密技术则是忽略信息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安全状态,主要对信息传输的不同链路采用不同的加密方式实现的数据传输加密。 3.3 数据存储加密 3.1节中提到的数据加密算法是一种针对数据本身的加密技术。实际中,数据需要被调用和存储,在该过程中同样可以采取适当的加密技术和加密手段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提升数据的安全性能。 数据的存储加密可以分为密文存储和存取控制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由3.1节中的加密算法实现,而后者则需要通过对数据使用用户的权限和行为等进行审查和控制等保护数据的安全。在该部分内容中,用户和程序被划分为多个等级和层次,只有经过安全认证和权限认证的用户和程序才能够合法调用数据信息,这样就避免了非法用户或越权用户对数据的使用,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能。 4 总结 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所能够实现的功能越丰富,对计算机数据信息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所凸显出的意义越重要。实际应用中必须针对计算机信息应用的多个环节和多种行为综合采用多种数据加密手段才能够有效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推动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稳健发展。 计算机信息论文:关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论文 关键词: 计算 机 煤矿 信息技术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不断飞速 发展 和广泛应用,特别针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来说,各种影响煤矿安全的不利因数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使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有了质的飞跃,真正为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计算机本身的安全问题,严重影响着计算机安全监控的可靠实施。因此,加强计算机的安全管理意识,为煤矿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显得尤为重要。 煤矿安全信息技术应是集分析、预防、监控、应急全方位、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尤其应注重预防和应急处理模块,转被动为主动,充分的将计算机管理与安全生产管理紧密融合,有效地管理控制煤矿安全工作,保障矿井的安全有效建设。 我国煤矿“十一五”安全生产规划中指出,我国目前的煤矿安全状况与部分发达国家有较大的距离,技术装备水平普遍不足,急待增强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大力建设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煤炭 企业 的信息化有两个大模块构成:一是安全生产信息化;二是管理信息化。 近年来我国煤矿发生多起矿难,矿工安全急需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与此相对的是,美、德等产煤大国安全事故却并不多见,究其原因,除严格的 法律 、监管制度约束以外,信息技术、自动化设备的大量应用是其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从信息化出发,加强安全技术能力,也是我国煤矿实现安全的必由之路。我国已把“煤矿自动化安全生产监测监控和管理系统与标准体系研究”列为重大专项,已经组织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以推动我国煤矿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煤矿安全做好技术支撑。 1我国煤矿行业当前特点 我国煤矿地质构造比较复杂, 自然 灾害严重。煤矿事故主要还是由四大类构成:瓦斯事故、顶板事故、水害事故和运输事故,所占比例分别为36%、33.3%、9.9%和9.3%。据统计,仅国有重点煤矿中就有44.4%的矿井高瓦斯或煤与瓦斯突出,自然发火危险矿井占51.3%,煤尘有爆炸危险的矿井占87.4%,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极复杂类型煤矿占25.04%。小煤矿中高瓦斯或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超过15%,具有煤尘爆炸危险矿井占91.35%,其中高达57.71%的矿井具有强爆炸性。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煤矿行业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信息技术和安全投入都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2煤矿安全管理信息技术建设目标和原则 作为未来“数字煤矿”的一个子系统,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煤矿持续发展的基础,与矿井地理、生产、物流等子系统类似,其主要内容是安全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与集成。实时、准确、全面的安全信息管理和响应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核心。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应是集分析、预防、监控、应急全方位、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尤其应注重预防和应急处理模块,转被动为主动,利用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多项技术的紧密融合,有效地管理控制煤矿安全工作,保障矿井的安全有效建设;同时,系统设计要本着先进性、投资保护、开放性、可扩充性、可维护性的原则,根据目前业务实际,并充分考虑今后业务发展需要,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具体实施。 3煤矿安全管理信息技术的主要构成 目前,各软件和系统集成商开发的系统千差万别,但从信息设施的种类来划分,可以分为检测、监控、通讯、信息管理四大部分。从市场主流来看,功能模块大同小异,整个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安全信息收集。安全信息收集主要是由安全岗(网)员在安全检查过程中对收集到的安全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本模块主要包括安全信息录入、对安全隐患的处理意见、领导审批意见、对安全隐患处理落实情况和安全信息的综合查询等功能。 2)交接班管理。交接班信息管理模块用于安检人员处理交接班过程中的问题记录与移交。记录本班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隐患、“三违”人员、挂停止作业牌、伤亡事故、非伤亡事故及相关人员的信息,当班次交接时,浏览上班次发现未解决的问题和还没有检查到的检查控制点信息并确认,为本班次的跟班安检人员下井检查提供指导,以明确责任,为系统跟踪安全监控人员工作是否到位提供依据。 3)安全规章制度。该模块是煤矿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的汇总,供有关人员查询、学习和 参考 。煤矿安全规章制度,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依据,是由一件件血的教训而写成的,它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防治病毒入侵、传播。大力学习计算机病毒防治知识,有效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计算机病毒是由计算机语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计算机病毒的发生可导致计算机系统崩溃、文件丢失、设备损坏。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文件复制、接收发送邮件、下载文件等,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工具有磁盘、优盘、移动硬盘、光盘等。 5)安全综合报表管理。安全综合报表是安全信息的汇总,可以对煤矿安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日报和月报的形式提交给各级领导审核,使各级领导能及时的了解总体安全情况,为领导分析和掌握安全管理状况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6)煤矿事故管理。正确地记录煤矿所发生的安全事故,并查明事故的原因,记录事故的综合分析和处理情况。真实地记录发生的安全事故,可接受事故教训,起到安全警示作用,并作为该部门安全情况评比的依据。 7)安全技术措施管理。本模块包括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审核和审批。从技术角度出发,对于煤矿各种类别的工程制定安全措施。审批后执行,记录措施的执行情况,并对安全措施进行月度的复审,确保安全措施的可行性。 8)安全标志管理。为了引起人们对不安全因素的注意,预防事故的发生,需要在各有关场合作出醒目标志,在矿内部安装的安全标志也是不容忽视的。安全标志是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构成,用以表达特定的安全信息,安全标志分为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提示标志四类,对安全标志要定期检查和维护。本模块记录全矿安全标志的安装地点、内容和使用情况,并备有安全标志的基本知识。 9)安全生产考评奖惩。为了加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对各部门和个人安全生产情况要定考评和奖惩。本模块是对各部门和个人奖惩情况的评比和记录,当某个部门连续评比不合格后,系统发出警告,并通知有关领导和部门,对该部门进行处罚。 1o)人员定位查询。可查询到某人员当前是否下井及在某一时间段的下井记录。此外,部分模块还可以和其他矿井信息技术结合使用。以上面介绍的人员状态查询模块为例,除可单独应用外,还可以和跟踪定位系统配合使用。在漳村矿,目前通讯技术和 计算 机技术为一体的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可在任何联网地方监控人井人员数量、身份和井下工作位置,是打击煤矿超能力生产,超人员人井的有效的高科技手段。在突发情况下,监控计算机上还可立即查询事故现场的人员位置分布情况、被困人员数量、为事故抢险提供 科学 依据。 4有待解决的问题 1)通过各类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信息,由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实现对井下瓦斯、通风、温度、湿度、顶板压力、罐笼升降位置等进行有效监控,有力的解决人工监测不及时、不到位、不准确、凭感觉的弊端,用准确的数据反映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因数,使得安全生产管理变得科学、可靠,使“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真正落到实处。 2)信息共享和互通。目前煤矿安全信息系统在信息共享和互通互联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信息孤岛”还大量存在。由于供应商众多,应用系统五花八门,设备也是型号多样,极不统一。监测系统、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还不能有效实现联动,满足实际需求,由于不能信息共享,信息的价值大打折扣,对集中管理、决策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 3)重建设更要重使用维护。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产品一样,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但由于煤矿安全直接关系到矿井职工生命安全,所以尤其应加强注意。据报道,内蒙古乌海市康海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原因是瓦斯报警、监测系统半个月前就坏了,没有及时进行维修,酿成惨祸。由此可见安全信息系统日常维护的重要性。各煤矿应建立相应的维护管理制度,确保系统时刻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一旦发生险情,能即时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安全信息系统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总之,只有把计算机安全管理放在安全生产的首要位置,加强计算机的安全管理意识,把计算机安全管理真正落到实处,那么,煤矿的计算机安全监控才有保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才能真正实现。 计算机信息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水利发展中的作用 一、我国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以及信息技术所推动的技术革命,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被世人所认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管理以及工业自动化方面全方位展开,特别是在提高效率,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更新和行业技术进步,促进国民经济方面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各类水利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水利现代化论文联盟//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及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水利信息化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各种水利基础信息的遥感、遥测以及信息的快速传输和处理。全国水利系统初步实现了从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洪水预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设“国家水文数据库”并取得了部分成果;水利部门办公自动化的建设也已经基本到位,开始实行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联机管理;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覆盖全国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也已投入了建设。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水利建设中的应用 2001年水利部党组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2001年水利部党组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同年召开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定名为“金水工程”,它是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志性的一年。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将"金水工程"列为国家"十五"期间要加快建设的十二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启动建设。2003年10月水利部召开了首次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开。2004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将"全面加强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作为2010年水利发展的十大目标之一。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从战略高度对水利信息化提出新的要求。水利信息化步入更好更快发展新轨道。同年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历经十余年,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11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二期工程的可研报告,计划投资12亿元,二期工程初步设计编制工作积极开展。以水利普查数据处理为重点的多项专用软件开发、部署和培训工作按计划圆满完成,以县为基本普查单元编辑制作的普查用标准分幅纸质工作底图达48149幅、1:50000普查用电子工作底图达24182 幅,全国纸质和电子工作底图领取和发放完成。为下一步全面开展全国水利普查数据正式报送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项目总体设计方案编制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管理系统二期、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等重点工程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二期)开工建设。水利部出台《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基本技术要求》,水利部机关政务外网等级保护方案通过审查,整改实施工作全面展开;水利部机关政务内网通过国家保密局审批,获得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使用许可证,各流域机构政务内网分级保护整改工作已基本完成。水利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更趋完善,作用效益非常显著。系统覆盖面大幅扩充,涵盖7个流域机构、32个省级单位、151个流域省区市直属单位、327个地市级水利部门、1423个区县级水利部门。2011年召开全国性异地视频会议37次,约14.4万人次参加。福建省建成全省综合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实现预警信息到乡、视频会商到乡、指挥部署到乡和视听到村的目标。水利部制订《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目录(第一批)》;中国东中部地区1:5万水利基础电子地图建设工作完成;环境减灾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实现向水利部的业务化传输;长江流域水库信息复核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42413座水库基本信息填报和复核;珠江水利委员全力完善11类水利工程数据库;浙江省基于1/1万地形图的小流域划分项目圆满完成。 2012年5月3日,水利部印发了《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水规计[2012]190号)。规划是“十二五”期间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对于全国水利信息化事业的长远发展,促进和带动水利现代化,提升水利行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保障水利可持续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具有重大意义。 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水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然而,相比构成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不晚,但发展缓慢,相对落后,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水利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落后,运行维护经费无固定渠道,现在的主要做法是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系统维护费用列入各重点水利建设项目,采取工程带动的办法筹集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维护资金。但目前网络建设应用逐步增多,应用系统已涉及水利建设和管理的各方面,安全运行和日常维护工作量非常大,有些系统建设时间早,部份硬件设施急需更新,大量的软件引进开发工作急待加强,已建成的系统存在运行维护费用问题等,租用公用线路和正常软件升级服务等都需要费用。仅仅依靠临时解决的费用无法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加大投入,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二是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网络建设较缓慢。水利行业涉及面宽,专业众多,应用复杂,目前普遍做法是将系统的建设与管理采用外包服务,缺乏计算机专业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管理人员,使得应用系统的需求和使用与实际脱离,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还不够,已严重影响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加上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落后,信息的全面、准确、实时性不足,致使在水利信息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与其他部门差距较大。因此要加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和水利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三是全国性的水利公用信息平台还未建成。四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低水平重复开发和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 可见水利信息化建设作为水利行业的非工程性建设,其在防洪减灾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将有效减少干旱洪涝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在我国工业现代化和城镇一体化的建设中、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日益深入的形势下,解决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四大水问题,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必须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计算机信息论文:大数据下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探析 摘要:在现如今这个大数据环境下,计算机技术逐渐在各个行业中得以运用,而信息安全问题也成为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主要因素。文章中以提升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为前提,分析了几个比较常用的技术,为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运用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开放性 基于大数据的社会环境下,互联网的出现与运用呈现了更加开放、共享以及连接等多种特点,在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安全性风险,对计算机系统内的信息安全提供了保障。以免因为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造成信息的丢失与损坏,已经有一些专业开始着手对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进行研究,下文便重点对其进行了分析。 一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 所谓大数据时代,即以信息交流传输量大为特点的时代,换而言之也就是指当下这个时代。受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数据信息量逐渐加大,数据信息的类型越来越多,且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这些特点的存在,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从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特点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因为存储信息的数量比较大,且速度快,所以在传输的过程中很容易被篡改,这时便需要保密技术作为保障,同时,传输大量的信息也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作为支持。若想要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务必要对信息进行处理。但是,在当前这个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种类逐渐丰富,与原来不同的是,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化,例如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况且无论何种类型的数据都会出现改变,也会对信息的处理效率造成影响。由此可知,大数据处理技术现如今依然具有难度,特别是在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这方面的处理,更加体现了困难性。 二对计算机信息安全造成影响的诸多因素 对计算机信息安全造成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不仅包含了人为操作、病毒以及黑客等十分常见的因素,也包含了网络系统以及管理等诸多技术层面的因素。现在社会中已经全面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然而依然有部分人不是十分了解计算机系统以及基础知识,导致实际计算机操作的过程中出现失误,使计算机系统形成漏洞,进而出现数据泄露的安全隐患。计算机系统内部重要数据泄露,更多的原因是由于用户操作不当导致。此外,部分不法分子为了在计算机数据中获得利益,会将计算机病毒植入系统中,这时用户再进行操作,便会直接感染病毒,破坏计算机程序,进而导致系统崩溃。其实在大数据环境下,计算机的数据信息量非常大,黑客的手段也在逐渐多样化,且非常隐蔽,会为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信息埋下安全隐患,进而泄露数据,造成个人利益的损失。由于计算机系统本身就带有一些漏洞,所以用户进行软件下载或是操作时,便很容易带来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计算机系统存在的漏洞作手脚,使得用户在经济与精神两方面出现损失。虽然网络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但是实际操作时,因为用户不是十分了解计算机管理,也缺乏管理的意识,这也为计算机信息泄露提供了推动力。此外,也有一些机构,具有非常庞大的个人信息量,这类机构在管理计算机信息时,缺乏足够的管理力度,便会加大信息泄露的可能性。由此可知,计算机信息安全与用户的生活、工作联系非常密切,诸多用户操作计算机时很容易形成数据泄露与系统崩溃这一类问题,如果解决不当便会直接对其生活带来精神与经济方面的困扰。为了解决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相关人员必须要认识到其严重性与严峻性,采用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并借助信息安全技术,全面提升计算机信息安全。 三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 (一)信息加密技术 所谓加密技术,其实是对计算机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将系统中一些比较敏感的明文数据使用固定的密码将其转变为识别难的密文数据,以此为信息安全进行保护的一种技术。使用不同的密匙,能够利用相同的加密算法对明文加密,使加密的明文成为带有差异性密文,一旦用户将密文打开,便能够使用密匙将其还原,使其以明文数据这种形式存在,也就是所谓的解密。在密匙加密技术中,主要有对称密钥加密、非对称密钥加密这两种类型,且这两种类型也是其中最为经典的。对称密钥技术即在对明文与数据进行控制时,运用相同密匙进行加密和解密,保密密匙是决定对称密钥技术保密度的重要因素。当数据双方发送消息时,务必要交换各自的密匙,通过DES以及3DES等多种分组密码算法实现。对称密匙系统除了加密解密的速度比较快以外,对于数字的运算量也非常小,且保密度非常高。但是尽管如此,对称密匙技术的管理却存在不足,对密匙数量的要求比较多,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导致数据传递时出现密匙泄露的现象,进而直接对数据安全造成影响[1]。而非对称密钥技术则是在加密与解密控制中运用不同的密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加密密匙具有公开性的特点。计算时带有公开性的加密密钥或者是密文、明文对照对无法完成解密密匙的推算,以此非对称密匙技术便能够切实完成对信息安全的保护工作。运用这种加密技术时,用户需要配备公开密匙以及私人密匙,并且这两个密匙无法由其中一个推算出另外一个。这种非对称密匙技术优势体现在分配和管理方面,即分配简单、管理迅速,能够支持数字签名与身份认证,缺陷在于处理速度比较慢。 (二)信息认证技术 对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安全保护,只是凭借加密技术虽然也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却不能更加全面的保障。所以,信息鉴别与身份认证的运用也十分必要,同时这也是保证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技术。认证技术应用范围比较广,除基本的数字摘要与数字签名之外,也可以应用在数字信封、数字证书等方面[2]。而将认证技术运用于信息安全保护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交易人员的真实身份进行鉴定,以免出现信息篡改、伪造等多种风险。其中数字摘要技术是以单向哈希函数为前提实现信息文件的运算与转换的,随后获取某个长度的摘要码,将其与要传递的文件进行结合,将其传输给接收人员,文件的接收人员要按照双方已经约定好的函数实施换算,确定最终结果和发送摘要码一致,以此便可以被认为文件具备完整性。数字签名技术是发送人员的私钥加密文件摘要,并将其附于原文传递给接受人员,已经加密的摘要只能通过发送人员提供的公钥才能将其解开,其作用亲笔签名类似,也是对信息完整性进行保证的一种技术。数字信封的使用人员主要是发送人员,使用加密信息对称密匙,并且通过接收人员的公钥进行加密,传输给接收人员,接收人员再运用私钥打开信封,进而得到对称密匙将文件打开,确保了文件的安全。 (三)计算机防火墙技术 如果企业网络面临安全问题,对其解决时便需要用到最为传统的防火墙技术,对公共数据以及服务进行限制,使其不能进入到防火墙内部,进而对防火墙内部信息安全进行保证。针对防火墙技术,其中主要囊括了包过滤型以及应用型两种类型。受防火墙技术发展的影响,包过滤型的运用最为普遍,尤其是现在信息安全保护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相关专家与技术人员已经研发出了静态和动态这两种版本[3]。其中静态版本和路由器技术的产生时间相同,能够对各个包对规则的符合性进行核查;而动态版本即利用动态设置包过滤原则,在相关条款的限制下自动更新过滤规则。而应用型主要有第一代的应用网关型防火墙以及第二代的自适应型防火墙两种[4]。第一种能够将原本系统中的数据进行隐藏,这种类型的防火墙体现了非常高的安全性;而第二种则能够对网络内全部的数据通信进行保护与挑选,同样具有很高的安全性。防火墙作为一种网络安全技术,其优势不仅体现在简单、实用这一方面,也具有非常高的透明度,并且能够在保证原来网络系统的基础上,完成对目标的保护,由此可见,防火墙技术是一种可靠性高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中针对影响因素以及安全技术等角度,从信息加密技术、信息认证技术、计算机防火墙技术三个方面,对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进行了分析,从而得知,使用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不仅能够对计算机系统信息的安全性进行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水平,为今后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胡俊峰 晏嵩 单位: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信息论文:人事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逐步发达,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作为迅速高效的代名词,是管理者在人事管理过程中准确做出决定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人事管理中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了势不可挡的趋势,并且逐步发展中。本文针对人事管理中的现状,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阐述了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应用的必要性。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人事管理;应用 一、人事管理现状 1.人事管理特点 人事管理是有关人事方面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信息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通过科学的方法、正确的用人原则和合理的管理制度,调整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的关系,谋求对工作人员的体力、心力和智力作最适当的利用与最高的发挥,并保护其合法的利益。有着处理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信息相关性高等特点。信息量大,不管是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还是在企事业单位中,人员流量大是毋庸置疑的,涉及到在职人员、后勤人员、临时人员、学生等人员的个人信息、薪资情况、福利补助等信息;时效性强,由于企事业的人员流量大,也同样人员流动性很大,包括人员的调动,临时工的调换,人员的离职、退休等等诸多问题更换较为频繁;信息相关性高,各个部门的信息必须做到相互关联,相互交流,以便在人员调动等方面的处理中高效快捷,信息的及时更新对于工作的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人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人事管理具有以上特点,因此信息处理上十分大,然而如果人工处理以及信息处理不及时会存在着许多重复工作,不仅浪费时间也浪费人工,耗费人力物力,即使暂时不考虑这些因素,也存在着人工不准确的现象,这样的误差要再去返工那就会存在更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很大程度上与人事工作需要高效的理论有所违背。其次,信息管理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散乱的工作,信息处于大幅度上升的趋势,时效性十分重要,若不及时更新会耽误管理者的管理,对公司的发展也有限制,一旦有了差错就有由人事管理的错乱现象,进而影响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教育实力是最为看重的,师资力量就位于首位,包括师资队伍的培养,以及师资的流动,专业技术人员的聘请,充分了解和掌握各个科目的教师团队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用传统方法进行统计不仅工作量十分巨大,并且效率极低。但是在信息统计以及管理工作中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后就会有明显的变化,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对于不同科目不同专业的师资力量进行分类统计,培养或聘请专业人才加以分析整理,从而为学校引进紧缺人才,优升劣汰多余人员,提高整体师资水平,对于学校整体实力的提高,办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障。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企事业为单位中的应用 与高校不同,企事业单位的人口基数没那么大,但是劳资管理却相对复杂一点,而劳资工作对于信息的准确性要求较别的要高很多,因为他最能体现每一位员工的价值,若出现一丝一毫差错就可能会导致劳工矛盾,若能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所有员工进行信息输入数据库,既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又减少了重复劳动,对于各个部门以及管理者的使用,职工工资的调整,年终奖的发放,福利的计算都减少了时间。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能做到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了人事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系统性。 三、应用措施 1.加强分析管理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办公软件应用的也相对广泛,加强办公软件的数据分析性能,可很大程度提高薪资的计算,编辑处理能力,方便快捷的对数据进行统计、查询、修改、打印,便于各项手续的办理,不仅在薪资方面,各项大数据的处理,统筹,事物的人员安排,加强分析能力,后台自动统筹,再加人为稍加调整即可达到更高层次的管理。制定各项方案,经编辑得到的大数据分析出最佳企业方案,为企业的人员、工作等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加强专业人员技能 对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应用可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技能,对于技术的加强以及人才的引进当然必不可少。只有对计算机知识不断的更新,自主学习创新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引进高科技人才、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以及对于相关技术的引进都是可行并且有效的方法。只有充分利用高科技人才的优势,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习,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提高学习以及工作效率,不仅能有助于提高专业人员自身的素质,还能真正满足企业自身文化的发展一级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 3.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就有弊,在实现信息数据网络化管理的同时就存在着网络安全的问题,只要稍微松懈,就会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信息的泄露不仅对于企业的商业具有威胁性,对于我们个人信息泄露也是威胁性极强的。首先,必备的是杀毒软件的安装,及时对重要的信息,重要的电脑进行杀毒、更新;其次,信息的备份也是很重要的,鸡蛋不能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第三,虽然我们认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我们的人事管理十分重要,但是纸质档案也不能被完全取代,建立专门的纸质档案保存室作为备用,这样即使网络信息丢失也有依可循;最后,所有的管理都离不开制度的建立,加强严格的计算机管理条例,对管理人员以及管理方法,备份规则,人员出入准则等等方面制定机制的规则,明确各项法律规定。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项管理都离不开网络的存在,尤其是人事管理之中复杂、杂乱的工作,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也必将成为一大趋势,因此我们应该加大人事管理的信息化,抓住人事管理的特点,联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点,避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缺点,针对各个工作不同合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适应社会发展。 作者:孙蔼琪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计算机信息论文: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并且在当今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计算机。但是当今由于计算机系统仍然不能够做到完美,因此,人们仍然需要对计算机的信息安全进行必要的防护,在一些重要的部门,更应该重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如果财务部门甚至军队的网络信息遭到破坏,甚至可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安全;计算机安全 在今天,互联网已经覆盖到全球,人们的工作生活已经难以离开计算机,计算机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人们在工作时的效率,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生活。但是,在当今计算机的信息安全问题仍然是一项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此带来的信息泄露问题非常影响人们的安全。类如计算机病毒等能够轻易的使计算机陷入瘫痪。为了解决计算机安全的问题,应当积极地应对计算机信息安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以此来保证计算机信息的安全。 1计算机信息安全分析 1.1计算机信息安全 计算机信息安全指的是在对计算机信息的防护和安全监测的措施,当今,计算机安全问题是计算机领域的人们最想解决的问题之一,人们也一直在计算机安全问题上进行努力。人们要在计算机端口了解计算机的使用方法。 1.2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 简单来说,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可以被分为大致五种,即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的安全维护技术、硬件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应用技术、密码保护和应用技术、计算机数据技术、数据库安全技术。 2计算机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问题 主要来说,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问题: 2.1.1缺乏自主的计算机网络的软件、硬件技术 当下,对于我国来说,我国的信息安全建设中没有核心的自主制造的技术,计算机安全所需要的软件、硬件等较为核心的东西都需要严重依赖进口,例如CPU芯片、操作系统等。目前来看,能够制造计算机核心部为的国家主要有美国等,计算机中的操作系统也大多来自美国。在这些系统中,很多都存在着一些安全漏洞,极易遭到一些病毒等的攻击,这些留下的安全隐患使得计算机安全的性能大大的降低,使得人们的信息等容易遭到泄露甚至可能让一些人的隐私问题遭到偷窥。 2.1.2病毒较易感染 现代社会中,病毒能够依靠各种各样的媒介进行传播,例如,可以隐藏在一封电子邮件上,或者存在网页之上,计算机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病毒的感染,计算机一旦感染病毒后,可能会对计算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1.3信息传输中介可靠性较低 在当今社会中。经常会涉及到信息的传递,在进行信息的传递过程中,由于需要经过一些外节点,因此在传递过程中很容易被窃取甚至可能会被修改,并且这些操作有时候很难被取证。 2.1.4网络上的恶意攻击 一些计算机并没有很好的防护系统,这样的计算机很容易会受到恶意的攻击,攻击者可能会对用户信息进行修改或者种上一些病毒,破坏网络信息的有效性或者完整性,有时候还会对重要的网络数据进行修改。在网络的内部,有些会运用不合规的手段进入到网络中,盗用他人的信息,或者直接能够使自己的身份合法化。 2.2计算机安全非技术性问题 计算机安全涉及到的非技术成面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2.2.1计算机安全管理方面出现问题 在计算机安全管理中。主要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如下三种:计算机中没有做好重要数据的备份工作、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防护没有进行严格的规定和人们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意识淡薄。这些问题的出现属于人为管理方面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也会导致较为巨大的损失,例如会造成大量的用户信息的泄露,或者重要信息的丢失等,也是需要重视的。 2.2.2人为操作的失误 为了防止病毒的入侵,现在人们的计算机上人们一般都会安装一些杀毒软件或者电脑管家等软件进行保护,但是,有些人的安全意识不够,即使安装了这些软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仍然不会打开软件的修护,这样仍然会造成有害的物质进入到电脑中,造成网络安全的隐患。 3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对策 3.1加强计算机安全核心技术的研发 为了防护计算机的信息安全,我们要加强计算机安全核心技术的开发,这样既可以为我国计算机安全的防护做出重要贡献,还可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还可以打破外国对于技术的垄断。总的来说,计算机核心技术的开发对于维护计算机安全的防护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3.2安装较为先进的防毒软件和防火墙 为了加强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防护,可以在计算机上安装一些最新的防毒或者防火墙软件。防毒软件能够时时监测电脑中的病毒情况,对电脑中存在的漏洞进行扫描,这样能够最及时的发现计算机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还能够进行及时的修复,或者对于病毒的查杀,对于一些恶意的文件,其也可以进行拦截。防火墙是硬件与软件的组合,它能够通过安装过滤网来控制外网用户的访问,并且只选择性的打开需要的服务,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对信息进行保护,并且防止外来的一些攻击,也可以启动一些安全设置来进行人为的防护。另外,防火墙还可以屏蔽一些重要的信息使其不能上传到网络中来,这样更加保护了信息的安全。 3.3设置数据密保系统 对于一些重要的数据,要进行非常严格的保护,但是,有些时候,对于数据的重新编排很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或者容易造成密码被破解的现象,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这些可以通过数据加密进行解决。通过数据加密,可以保证一些无关人员很难看到这些重要的数据,确保数据的不会轻易的丢失。在当前,主要有两种加密的方式,即对称数据加密和非对称数据加密。对称数据加密是指可以同时进行两个密码的设置,不同的密码中存储着不同的信息,。非对称数据加密就是单纯的进行数据的加密,使得不知道密码的人不能够获取信息。加密可以使得信息变的更加安全。 4总结 本文针对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说出计算机信息安全分析,有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然后对计算机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问题和计算机安全非技术性问题,最后说出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对策,有加强计算机安全核心技术的研发、安装较为先进的防毒软件和防火墙和设置数据密保系统三个方法,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作者:岳建军 单位:西山煤电(集团)有限公司马兰多种经营分公司 计算机信息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研究 摘要:世界范围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不断改变着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式,特别是大数据时代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 1大数据时代概述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1.1大数据时代简述 “大数据”时代是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延伸的基础上产生的,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关系密切。带来的社会进步与人们生活多层面的改变显而易见。“大数据”是指数据容量的庞大,而且数据之间关系交错,互相影响,信息呈现分类、专业以及复杂化的趋势。在这种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之下,“大数据”时代必然来临,同时对大数据的信息处理技术逐渐完善可以极大降低信息资源使用成本,提高信息利用率。 1.2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含义 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范围广泛,遍及各行各业,并且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融合数据传输与信息归类整理与使用,对数据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使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生活更加高效的需要,将极大改变人们获取与使用信息的方式。 2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2.1信息存储优化 计算机信息存储是信息处理与使用的前提与保证,主要是数据录入与存储。在“大数据”时代下存储的信息数量巨大而且更新的速度超出想象,对数据库的建设要求较多,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储存的效率,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付出,节省资源消耗,数据存储可以利用计算机存储的诸多优势。 2.2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 信息传输直接影响信息的处理与使用。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信息传输的速率尤为看重,对信息上传与下载的速度有很高的要求。 2.3信息的搜集与处理方面优势明显 信息来源多,种类庞杂。对信息的搜集与加工过程同样需要保证一定的效率,以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包括数据分类与存储等多个环节。 2.4维护信息安全更为积极 “大数据”时代,信息规模和数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数据与数据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据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对社会中的每个人和企业都有重要意义。传统信息安全技术难以达到信息处理效率的要求。大数据基础上不断研发新的安全技术策略,有效保证了信息的准确,维护了信息的安全。 3大数据时代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提出的要求 3.1带来了发展良机 大数据时代克服了传统模式下的信息处理速度与质量问题。企业难以在市场上寻找到准确可信度高的信息,从而造成企业决策与经营的客观困难。数据信息产生与更替也得不到高效的利用,造成数据信息的浪费。 3.2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也引发了不可忽视的隐患,互联网的普及,每天有大量的信息在网上,其真伪难辨,容易对社会和人们形成误导,进而产生隐患。企业及个人信息同样重要,理应得到妥善保护。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从政府到行业协会、具体的企业都在不断努力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尽可能保护个人信息。为了适应大数据的发展趋势,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也是非常必要的。以自媒体为例,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等有准确的认识,保持客观的态度。 4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思考 4.1计算机网络向云计算过渡 发挥计算机网络与云计算的共同优势是大数据时展的必然要求。计算机硬件技术的不断提高是促进网络发展的动力,随着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计算机网络也将更加发达。大数据时代下,云计算可以解决计算机硬件技术的短板,促进网络平台建设,云计算以自身的发展带动互联网模式的不断递进,提高计算机信息处理的技术水平。 4.2强化计算机信息安全 网络的开放性,便于人们通过网络搜集各种信息,不可避免要提供自身信息,不法分子可能利用非正常手段窃取个人信息与企业信息,给人们造成损失。随着大数据时代不断前进,对网络信息的有效监管,需要开发新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程序与软件切实保障个人与企业的信息安全。 作者:江斌 单位:武昌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信息论文: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及防护探究 【摘要】计算机逐步变成当今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组成部分,许多人会把各种信息存储于电脑上,假设一台电脑受到了病毒入侵,其他的电脑也会迅速收到感染,所以,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收到很多关注。本文说明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定义,解析了计算机信息安全存留的弊端,阐明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安全;安全与防护 1前言 现在从个人工作、生活到国家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步渗透到了各个方面,牵扯到几方面的经济收益。但是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如何保障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是一个新的课题。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安全防护技术水准在慢慢提升,可以保障信息的安全。与此同时,作为计算机的用户,在工作时,应当强化安全防护意识,自身要有保护信息的意识,如此才可以有力的防止信息被侵入。 2计算机信息安全概论 近几年,计算机网络收到普及应用,由于有网络信息被盗取的事件发生,信息的安全问题也逐步变成民众关注的重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范畴广,关键有计算机系统软件与硬件的安全、账号与密码的安全、服务器开机安全以及系统管理的账号使用等,此外,部分网页浏览记录、关键文件等同归属计算机信息安全的范畴。假设计算机系统收到外界的病毒入侵,则会存留信息安全隐患,严重的情况,将会导致难以数计的损失,所以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工作尤为重要。 3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防护的内容 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治理的防护业务很广。就目前的防护状况来看,加强计算机安全信息的治理应当从计算机的安全技术着手,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信息存留的弊端做实时的检查、完善与解析;配合检查解析取得的效果编制有力的防护对策;应当创建的信息安全体系,具体依据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的对应规定对计算机信息做防护。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应当全面思量到安全信息的科学运用、可靠运作;传送信息的整体性、可靠性。 4计算机信息安全中存留的不同问题 4.1软件方面的问题 计算机信息安全软件方面的弊端关键是计算机网络系统自身不可避免的缺欠。在实际创建的进程中,计算机系统由于不同的原由致使没有做好有力的安全防护对策。诸如在网络做验证的时候,不可以给予共享文件有力的安全保障;不可以实时将计算机上的文件备份等。 4.2硬件方面的问题 计算机信息安全硬件方面的关键弊端涵括计算机硬件碰到的不同物理破损,机器故障等安全品质弊端,以上弊端会导致网络信息的整体性、实用性和私密性受到严重伤害。 4.3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其实就是一种软件程序,同样是由人编程的,具备自动复制与传播的特征,会对整体系统构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不但能够让计算机没办法日常运行与工作,严重的状况会致使计算机整体系统无法修复。如今在技术日新月异的革新下,抗病毒技术获得了有力发展,但是计算机病毒本身的适应性能、抵抗性能与损坏性能也在逐步成长,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问题依据很严峻。 4.4计算机黑客攻击问题 一般能够将计算机黑客攻击的分类为两种,即非损坏性攻击与损坏性攻击。非损坏性攻击的关键方法是对计算机的信息数据做解译与阻截,这种攻击方法对计算机的日常运作没有影响。损坏性攻击是指网络黑客运用自身的方法对信息数据造成整体性与实效性损坏,可以互联网信息受到径直影响,以至使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收到严重要挟,致使计算机用户有数额较大的经济损失。 5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与防护解析 5.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关键是保障了因网络相连的公司或个人的网络。配置简便,在保持原本网络体系的状况,可以检测、删选从内部网流出的IP包,也可以屏蔽外来的有危害的网址。防火墙的构造简单,就如同水闸,一边用于挡水,一边用于防水,标志着网络访问准则,对于来往的信息做筛选,达到标准的给予通过,未达标的就给阻拦了。防火墙技术的筛选是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双向数据,想要防止网络被入侵,防火墙本身应当具有防治入侵的性能。因为防火墙的特别位置,为使它对信息数据的传送有所作用,减缓传送速度,保障计算机的安全也须要付出一些代价。 5.2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是认证方特有的标志,不可以轻易被伪造。身份认证技术关键由密码身份认证、生物特点身份认证。密码身份认证是普通的简便的身份认证方式,每个使用者都独有的口令,必要时可以经过输入用户名与密码验证身份,配对一致就可以通过。密码认证的可靠系数不高,可以被相关软件猜中,一般在非网络状态下运用。生物特点身份认证,就是计算机采用人体自身的生理特点或行为特点判断身份正确与否,诸如指纹、掌纹等独有身体特点,音色、字体等行为特点。生物特点身份认证的安全系数更高,有普及的发展趋势,大多运用在HTTP的认证服务中。 5.3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利用数字重组信息,加密传送数据(线路加密或终端到终端的加密),唯有合法用户可以复原操作踪迹。通用加密技术是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是指信息加密与解密都采用相同的密钥,这样的加密方式简便,信息互换的双方在保障密钥的安全的状况下,可以确保信息的安全,但万一信息互换的用户太多,不可避免地导致密钥外泄;非对称加密是指密钥分公钥与私钥一对,公钥用于加密,私钥用于解密,非对称加密的机密性高,但任何得到公钥的均能够生成与传送消息,所以很难确定其真实身份。 5.4杀毒软件 计算机互联网件的病毒传播迅速。如今计算机网络防护病毒应必需在网络的境况下,对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应当选用科学合理的防毒方式,有力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如今从计算机信息行业来看,对于不一样的操作系统,选用的计算机防毒软件的实际功能也会不同,但是可以强化计算机使用者的信息安全,选择安全扫描技术、访问掌控技术、信息筛选技术,抵制恶意攻击,强化计算机系统可靠性,巩固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防护。 5.5跟踪技术 网络跟踪技术可以寻找出被跟踪对象的实际位置。在开启跟踪钱,确定被跟踪的目标,把对应的跟踪装置安装到应用程序中,当计算机受到攻击时,系统便会依据设置确定、开启跟踪目标,减小系统被攻击的可能性。 5.6提升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技术防护水准 计算机信息安全不但应当从技术上做信息安全防护对策,也要选择有力的管理方法,切实执行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法律法规,提升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性。针对计算机管理人员做技术训练,创建完美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制,改善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性能,落实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法律与执行,提升管理人员对安全信息的防护认识,确立计算机体系管理人员的工作药物。另外,公司应当对计算机安全信息防护设施的费用投入更多,全面提升国家各部门的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和服务水准。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变成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计算机运行进程中,不可避免碰到部分可靠性问题,这就须要众多计算机程序员依据持续革新的技术,持续探索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持续完善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在众多计算机程序员的齐心协力下,可以让计算机安全技术做好预先防护,实时掌控进步。让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可以发挥有力作用。 作者:王俊锋
中医内科学毕业论文:应用案例教学加强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医医师[1]。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案例反复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严格的剖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思维锻炼过程。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得到巩固,而且使学生掌握了中医临床治病的思维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归纳,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案例的选择 1.1难易适中案例便于接受 教学时,注意多选择难易适中案例,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合理安排纳入案例,以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中,一般采取两步走的程序:第一步是根据教材“证治分类”中的某一证候的临床表现设计临床场景,使学生从中体会基本的辨证思路和要点;第二步是安排一些多证型相兼或者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辨证的真实病案,掌握难易程度,使学生认识并掌握临证时应有的思维技巧和治疗思路。 1.2典型案例深入浅出 典型案例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高度概括性,通过典型案例,可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疾病概况,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如讲解“肺胀”时,引用病案:患者某,男,64岁,反复咳嗽、咳痰、气喘10余年。1周前受凉后症状加重,胸闷气憋,动则喘甚,咯痰清稀,心悸,脘痞。双下肢浮肿,形寒怕冷,面唇青紫,胸部胀满,舌质淡胖而黯,苔白滑,脉沉细。通过对本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肺胀”临床特征为咳、痰、喘、胀、悸、肿、瘀,病位在肺、脾、肾、心,病机为肺气壅滞、肺气胀满、肺不敛降,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案例导入新知识,可激发学生对疾病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疾病的基本特点。 1.3经典案例启迪思维 引用经典原著,介绍经方在临床中的应用,可使学生较好地把握疾病特点及治则,启迪其思维能力。如讲解“痰饮”时,示一病案:患者某,女,70岁,胸中冷数年,夏轻冬重。伴有胸闷,似冷风时时吹入,不敢户外活动,口干口渴而不欲饮,口中粘腻,有异味,大便稀溏,面色白光白,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沉弱。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正当大家举棋不定时,介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论述水饮停留心下的症状“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学生会立马想到本病系阳虚为本,饮、湿为标,急则治其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主之。1.4纠误案例开阔思路误诊案例,反映其思维方法的偏差,或先入为主、或顾此失彼、或真假不辨、或虚实不分,通过纠误案例的介绍,分析误诊原因,可开阔学生思路。例如患者某,男,35岁,3岁时患有气喘,12岁后逐渐好转,近3年来气喘又作。症见面色苍白,喘息抬肩,稍活动则气不得续。背部有掌大一片发冷,气喘冬夏皆然,舌胖苔白滑,脉细弱。原文误诊为痰饮,服苓桂术甘汤后背冷消除,气喘依然。细思此证,病始幼年,抬肩息短,不惟饮留心下,其肾虚不纳之喘证成也。当纳气镇水、振阳消饮,小青龙汤加胡桃肉、紫河车主之。通过误诊案例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遣方用药的经验,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态度。 2案例的应用 2.1课前充分准备启发教学 教师课前必须根据《中医内科学》特点、学习目标、学习对象、教学大纲及自身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准备好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认真编写授课计划,进行问题设计[2]。例如,根据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泄泻的辨证要点的规定,引用案例:“患者某,初病胸胁胀痛,予承气汤,遂发肠鸣腹痛,痛则泄泻,完谷不化,日夜2~5次。近两月,自服四环素后泄泻减而未除,伴乏力,消瘦,精神萎靡,脉弦缓,舌苔薄白而腻。”教学前,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案例的特点,拟定如下问题:①本病属暴泻,还是久泻?②本病以何脏腑病变为主?临床表现有哪些?我们以这些问题作为案例教学讨论的重点,教学时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做好时间分配,保证学生掌握泄泻的辨证要点,确保教学大纲的要求得以贯彻。 2.2教师组织实施掌握进度 选择案例教学,应与教材内容、教学大纲紧密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选择合适案例。如案例选择随意,学生讨论问题过度分散,或过分集中,均会导致偏离教学大纲,或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教学内容。案例教学中若出现学生热烈讨论的情况,必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减少不必要的争论而节约时间,保证实现教学目标。中医内科学的案例教学一般应由有一定临床教学经验的教师组织实施,他们对案例的理解更为深刻,能够更好地掌握案例教学的引入时机、提问方法,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案例教学更趋合理和完善。 2.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身边的案例进行辨证论治,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解“不寐”时,正值某女同学苦于不寐,症见:2年前高三时学习紧张,经常失眠以时觉头晕。假期症状减轻,开学后又复发加重。近3个月由于学习任务重,失眠严重,每夜最多睡4小时,时有惊醒,伴两胁胀痛,烦躁易怒,纳呆,便结,舌淡苔黄,左关脉虚。学生经讨论后辨为忧思伤脾,肝血不足致心火妄动,扰乱神志而失眠以酸枣仁汤和半夏秫米汤主之。通过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能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进而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2.4适时进行总结轻松掌握 一堂课到后半部分,学生极易感到疲倦,通过合适案例进行知识总结,可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如讲授完“汗证”后,介绍案例:患者某,女性,41岁,夜间湿衣湿被反复发作,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此属阴虚,虚火上炎之盗汗,当归六黄汤加减以滋阴降火,固表止汗。处方:黄芪15g,熟地黄15g,当归10g,黄柏l0g,煅龙骨、牡蛎各15g,白芍15g,莲子心10g,丹参10g,甘草6g。方中黄芪固表止汗,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煅龙骨、牡蛎敛汗,莲子心、丹参清心火。通过案例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检测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总之,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数学法,把枯燥乏味、艰涩呆板的学习变成非常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把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缩短医学生从课堂到临床的过渡适应期,使学生能尽早胜任临床工作。但在案例教学中,也存在案例资源不足,缺乏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规范和提高。 中医内科学毕业论文:中医内科学学科建立及成效分析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学1995年被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安徽省教育厅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2002年对第一个周期的建设进行验收,获得了优秀的评价,进入了第二周期的建设。2006年又通过了第二周期的验收,获得了优秀的评价,直接进入了第三周期的建设。中医内科学课程先后被认定为安徽省重点课程和安徽省精品课程。重点学科优势地位的确立,常常需要几代人积累,而优势地位的丧失,只在瞬息之间。丝毫的懈怠往往意味着机遇的丧失,意味着差距的拉大或被后来者超越。因此,重点学科建设,要常存“危机”意识,保持如履薄冰的警醒。现就中医内科学学科的建设进行一些探索。 1明确建设目标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中医内科学学科在中医院中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是最具中医原创思维和潜力的学科。学科建设按照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与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建成能够按照中医药规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科研基地;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中医药研究的专门人才;取得一批对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发展有影响的重大成果,初步构建符合中医药科学研究特点的微观科研机制和模式。使学科具有国内一流的中医临床科研人才队伍、一流的科研条件与环境、一流的中医药重点学科群、一流的中医专科(专病),中医临床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方面发挥龙头作用的新型的现代化的重点学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引进学科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医、教、研并重,使本学科成为具有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学科。使本学科在中医内科糖尿病、风湿病、呼吸病的综合学术和技术、教学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稳定研究方向 学科发展方向体现了核心理论、前沿领域、尖端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个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长期稳定的。因此,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将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水平起关键性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方向是保证学科先进性、保持学科生命活力的重要前提。根据学科方向的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稳定性原则、预见性原则,中医内科学学科在长期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8个稳定持续的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老年病、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中医药防治消化病。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又界定了突破口。如风湿病方向上在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基础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突破口;呼吸病方向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突破口;内分泌病方向,以糖尿病为突破口。 3选好学科带头人 优化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是一个重点学科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优势的形成。在学科建设中,他既能将学术骨干凝聚起来,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到四周,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因此,要选择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医院对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定期进行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能够把握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课题和科研思路,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第二,能够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吸引社会各方财力,保证本学科发展潜力。第三,能够对外实现交流合作,对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学科内部凝聚力,增强学科发展活力[1]。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学科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在学科建设上一贯坚持以人才为本,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挥了人才优势,凝聚了学科力量。在学科内部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培养学科人才,形成了各级学术研讨会研讨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中医内科学术骨干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本科生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学术气氛,加强了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科人才,锻炼了师资队伍。近年来,学科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同时注意自我培养学术骨干,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各种能力,建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和学术骨干培养对象为后备力量的三级骨干学科梯队,增强了学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健全运行机制 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成立了由学院院长、附属医院院长、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助理、学科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制订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整体发展目标和学术发展目标,制定各项制度和措施,强化落实,以确保阶段目标与预期成果得以实现。为加强专家委员会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学院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负责对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阶段检查、阶段评估等工作,学院教务处和医院科研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建设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并进行具体指导。开展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术带头人指导下全面负责制订本学科建设规划、学术发展总目标和阶段任务,落实教学、科研、医疗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具体工作,并及时根据预期成果、实施方案、经费管理做好工作总结。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来,学校和医院均调整、充实了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学校宏观层面管理、医院直接管理、学科微观管理的重点学科级层管理体系,以及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等和医院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重点学科建设保障系统。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负有主要责任,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明确,有一定的人、物、财自主支配权。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每年纳入医院、相关科室和部门的考核范围,纳入科主任的责任书内容。学院和医院两级分管重点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建立了定期监督检查制,学院每年听取中医内科学科阶段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为重点学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学科内每年终进行一次全面小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医院把重点学科的工作进展,建设成效纳入年度工作总结,把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纳入下一年度工作目标内容之一,按期考核,强化落实考评。同时,为加强学术上的相互交流和优势互补,在学院和医院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医内科学科不断加强了与协作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在科研上密切协作,相互开放,在人员上相互培养,发挥了辐射和联系作用。 5注重科研创新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本学科在重点开展继承新安医学、华佗医学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中医内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五年来,学科承担各级科研项目95项,其中973项目2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第一批课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3项,“十一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部委项目25项。科研经费总计为2367万。科研成果19项,获奖9项,获专利2项。出版专著42部,466篇,其中国家级论文259篇。中医内科风湿病学科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经验,密切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和现代风湿免疫病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从脾论治的观点,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在脾气虚证本质研究方面,在国内率先提出脾虚致衰老学说,认为老年脾气虚证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的,是运化功能失常,引起生化乏源而致气血不足的动态变化过程,脾虚证发展至后期可致蛋白质代谢、心功能及免疫功能低下。呼吸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开展肺气虚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癌的研究,并结合肺系疾病的特点,提出了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理论、肺气虚证的四级分度标准、慢阻肺的虚瘀理论、伏燥论、证候研究的层次论和阶段论及肺系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同行及患者认同。老年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中药临床研究基地。该科学术带头人、著名中医老年病学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及中医药延缓衰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性见解。特别是中医新安医药治疗老年冠心病、老年高血压病、老年痴呆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论学说。在国内率先提出“虚—瘀—衰老”的中医衰老模式,研制出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纯中药制剂———寿星宝,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衰老学术理论和临床技术。 6结语 经过近3个周期15年的建设,学科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学科建设目标全部完成,学术团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发展良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卓有成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博士生、硕士生、进修生、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学科建设与发展形成规模。临床教学成效突出,获4项教学成果,中医内科学课程是省教育厅认定的重点建设课程。学科建设资金投入正确,使用合理,研究基地初具规模。学科整体实力加强,老年病学科是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呼吸内科中医内科的三级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的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老年病科、肾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肝豆状核变性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心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是国家新药临床研究基地,肾内科被省卫生厅确定为特色专科。科研项目、成果、论著及论文在质和量方面均显著提高;临床医疗条件大为改善,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开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与2002年相比,截止2008年12月,我科的床位数增长1倍,门诊面积增加2倍,门诊量、住院数分别增长2倍和3倍;教学时数增长1倍,硕士生人数增长3倍;科研项目增长4倍,科技奖励项目增加7项,科研经费增加7倍,科研成果增长3倍;实验室面积增长5倍,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总值增长12倍。总之,经过多年的建设,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医内科学毕业论文:诠释学对中医内科学发展影响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主干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医学临床和临床基础研究的发展水平。目前,中医内科学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原理、规律还有待深化。应用诠释学(hermeneutic)作为一种对文本理解、解释、应用和实践的哲学方法论,对中医内科疾病、概念、术语及临床理论进行现代诠释,为中医内科学理论和临床诊疗的进步奠定基础并提供新思路。1诠释学的原理与方法1.1诠释学的内涵诠释学作为一种西方哲学流派,随着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而出现,由伽达默尔建立起诠释学哲学。经过发展,目前已演变成众多的诠释学体系,如体验诠释学(狄尔泰)、结构主义诠释学(利科尔)、解构主义诠释学(迭里达)等[1-2]。从西方诠释学的发展历程,对诠释学的基本内涵可做出大致的定义:诠释学从词源上至少包含3个要素,即理解、解释(含翻译)和应用。传统诠释学把这3个要素称之为技巧,即理解的技巧(subtilitasintelligendi)、解释的技巧(sub-tilitasexplicandi)和应用的技巧(subtilitasappli-candi)。因此,诠释学的主要环节应包括理解、解释、应用和实践[3]。1.2诠释学在中医学的引入20世纪80年代,西方诠释学进入到中国并逐渐在我国学术界发展起来。随着这种世界性哲学思潮在中国哲学领域的蔓延,中国诠释学的研究已经拓展到对西方诠释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其他哲学之间关系的研究。由于学者对诠释学研究的拓展性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促进了诠释学的多元化发展[4]。随着中国诠释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理论的现代化构建方式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医学作为一个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历史悠久、典籍浩瀚,自古就有注释经典的传统和经验,与诠释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使得诠释学在中医学继承和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可行性[5]。因此,中医诠释学研究作为中医理论建构的现代研究的分支自然应运而生,它是对中医理论研究特色、思维方法的哲学审视,是通过现代诠释学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理解和解释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研究中医理论理解和诠释方法的系统理论。中医诠释学研究是在中医文献学特别是训诂学、注释学等传统中医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诠释学理论产生的,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2诠释学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和主干,在中医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对中医内科学中许多的概念和名词术语,乃至临床理论进行阐释,显得愈来愈重要。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国内中医诠释学研究的兴起,目前有关专家已经意识到从自然哲学视角来思考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因晚近“西学东渐”的冲击,一些中医药研究领域在引入诠释学的同时,“西化”倾向明显,多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方法、概念、范畴及学科模式对中医学进行西化的推定,脱离了中华文化的氛围[6]。鉴于此,我们应在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诠释学应用于中医内科学的系统性研究中,用与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相一致的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医内科学,移植复杂性系统科学中的释义和理论,深入阐明其基本理论的概念内涵和辨证论治的哲学思维模式,用现代哲学方法论阐释中医内科学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原理、规律为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注入新的元素。 2.1对中医内科病证的诠释 2.1.1病证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核心病机、演变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中医内科学多以病的主症来命名,如咳嗽、心悸、头痛、眩晕、胃痛、水肿等,也有部分病名与该病的主要病机有关,如郁病、虚劳、癃闭等。证候指医生观察与收集的患者四诊的信息,主要指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还包括中医诊病所重视的体质、性别、年龄、职业、自然环境(天时、气候、物候、地理等因素)、生活水准、人文生态、此前的诊疗经过等状况,以及各种现代检测的结果,它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是四诊信息表达的人体生理病理反应状态环节过程的概括,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3个基本特征[7]。病与证:病是指疾病完整的过程系统,而证是反映疾病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变化环节过程。临床诊疗中,常将病、证二字放在一起讲,这样既能包括某病的临床特征,也概括了病因和核心病机。证与症: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即医生诊病时收集到的患者的异常现象,由症状和体征两部分组成,除了包括患者自我感觉或发现身体不适、异常的表现,还包括由医生观察到和体检出的患者的病理征象,如舌象、脉象及通过色诊、触诊收集到的临床信息,也可参考西医体检所得的信息;而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证研究的重点需要重视对证候动态观察的理解和阐述,通过“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8]、“病证结合,方证相应”[9]的研究思路辨识疾病的证候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以证候为诊疗对象的辨证论治模式进行深入探究,提出“意象诊疗模式”概念并加以阐释[10],从而对证候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探究和动态监测,为病证的诠释提供有意义的科学依据,使中医内科病证更加贴近科学,更加易于被现代医学和现代人所接受和认识。 2.1.2对内科疾病病名的诠释 为了便于掌握,我们将疾病首先分为外感与内伤杂病两大类,内伤杂病再根据五脏、气血津液、肢体经络进行分类,当然,疾病所归属的分类系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引入诠释学方法对内科疾病病名的概念进行现代诠释,即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反复研读,系统的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结合现代科研成果,定义其内涵与外延。《中医内科学》教材所列的疾病绝大部分是常见病、疑难病。首先应该对国家规划教材收集的50种内科疾病进行诠释。诠释过程大体有3个层次,第一是疾病的起源。一般来说,许多疾病病名的提及或症状的描述都是在《黄帝内经》中,这个时期的特点主要以症状或体征描述为主。第二是疾病的充实完善。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别是集中在宋元明清时期,众多医家通过诊疗实践,结合鲜活的临证经验,从不同方面补充完善了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预后转归和流行病学特点,为现代疾病概念的规范奠定了基础。第三是系统发展。这个时期主要是指近现代,首先是语言的转化,将古文演变成现代文进行阐述;其次是增加当代中医学者的新见解、新技术;最后是纳入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的研究成果,其中含医案知识库的发掘与循证医学的研究等,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语言、术语、概念进行阐述和解释。当然纳入的过程应重视体现中医原创优势与传统中医理论的有机结合。以“肺胀”为例,“肺胀”属现代难治病,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中医古籍对肺胀的记述颇多,有明显的阶段性,后世医籍对本病也不断有充实和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将其作为专门病证,列专篇论述。《灵枢•经脉》篇提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明确了病名,其病位在肺,主要症状有喘、咳及胸部膨满3种。这应该是第一个层次。晋隋唐时期医家开始认识到肺胀属本虚标实之病,详细论述肺胀多由久病体虚,肺脾肾虚损,水停痰凝,气虚气满,痰瘀互结,外寒之邪乘虚侵袭,以致气机升降失调而发。隋代巢元方更是强调肺气本虚,复感外寒之邪是导致肺胀的发病机理,元代《丹溪心法•咳嗽》云:“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提出本病痰挟瘀血证候,并开创活血化瘀法。明清时期进一步整理规范认为,肺胀是一组症候群,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此属于第二个层次。近现代除进一步完善描述其临床症状外,并研究分析肺胀客观上存在着气道高反应性、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肺瘀血等病理状况。若能将其“系统”地纳入,形成肺胀项下的相应条目,则进一步完善和明确了肺胀的内涵和外延。经过发展,肺胀病的概念为:以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一种慢性虚弱性肺系疾患。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变证与坏病。继之制订肺胀的分期和分级标准,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内容等。从肺胀的病名演变过程看,符合诠释学的基本原则,实际上也是按照复习文献资料,临证细心体悟;结合众家之长,归纳整理;通过诊疗实践充实修正;纳入现代研究成果,完善肺胀病的现代诠释[11],应属于第三个层次。 2.2对中医内科专有名词术语的诠释 中医内科专有名词术语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确定的具有中医内科学学术特点,并构成本学科概念体系的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名词、名称、用语,如命门、髓海、阴结、肺胀、消渴、偏头痛、萎黄、脏躁、髓海、蓄血、肝积、淋证、肾风、癃闭、关格、筋痹等。专有名词术语有其自身的含义、使用特点和范畴,而且它在中医内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与阐释中也极为重要,若不能对之进行明晰的厘定,必然会影响学习者对它的准确把握。历代医家从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认知角度提出专属内科学的概念术语,他们对这些术语的解释是我们理解的基础,借助诠释学对中医内科特有名词进行辨识的验证,对其演变进行哲学审视,揭示术语产生发展的本质及术语原构造者在当时文化环境下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理解和表述,采用现代文献学、考据学等方法,对这些术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作出科学准确的评判,并用科学语言转换为具体的说明,使说明的内容能进入实验过程,从而矫正部分古代医学术语概念多义性、歧义性、模糊性、隐喻性的不足,进而不断发掘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内在联系。例如,我们在对中医内科名词术语进行诠释时可以参照朱文锋[12]对规范中医诊断名词术语提出的几项基本原则,进行分步骤诠释学研究,一是科学的医学名词术语必须在实质内容上统领其所属内涵,这就要求我们系统全面收集查阅古代、近代医学文献,并结合临床广泛调研,注重名词术语内涵与外延的研究;二是在初定正名的基础上做出注释,进而按其内涵、外延做出定义性注释,定义有困难的先做说明性注释,力求用词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简明性、单一性、派生词能力强;还应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其他中医临床学科及术语学、汉语言学等学科的专家进行咨询论证、整体讨论,完善其现代属性。 2.3对中医内科临床理论的诠释 中医内科理论方法论的构建与完善是关系中医内科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遵循形象—具象—抽象思维方法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审视,用现代化语言对其进行理论总结、升华而后赋以清晰、明确的科学性表述,使其真正融入到现代医学体系中,是中医内科学界一直都在思索的问题,现代诠释学的引入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中医内科理论进行诠释学研究,必须坚持中医学系统整体与形象思维的特点,重视症状学观察,证候病机的归纳,重理法方药的一致性,通过理解重构、思辩创新来发掘传统内科理论中潜在的知识结构和科学内涵,通过翻译的手段实现理念更新,用逻辑、数学语言加以表述,进行科学语言的转化过程,进而采用模式生物实验加以佐证。同时根据对诠释学的三要素之一——应用的理解,我们明确了实践也是一种诠释,因此,中医内科理论的诠释应以实践观点为基础来重建现代中医诠释学,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循证医学临床数据支撑的诠释,采用适宜的数据统计方法等[13],建立中医内科的临床应用模型,通过应用模型证明中医内科诠释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以“通因通用”内科临床治疗理论的诠释为例。“通因通用”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属反治法的内容。原文:“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这告诉我们在诊疗疾病过程中要审证求因,辨明真伪,遣方用药时采取顺从疾病外在表象而治的治法,这便是诠释该理论的第一个层面。医家张子和谓:“君子贵流不贵滞。”着重强调了气机通畅的重要性;高士宗谓:“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此说法不但在前人基础上对“通”的理解做了概念的提升,而且为通法的应用打开了新的思路。在具体临床实践中,医圣张仲景对通因通用治法的应用可谓心思周全,巧妙灵活,其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多处提到“通因通用”治法,如“汗法治汗”的桂枝汤,“下法治利”的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吐法治吐”的瓜蒂散,“活血祛瘀法治胎动不安之漏下”的桂枝茯苓丸,等等,这些用法充分扩展了“通因通用”的临床应用范围,同时也表明该理论的应用已达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医者在诊病时,不再将通法拘泥于下法,凡人体表现出异常通的假象,均可用通法治之,此为第二层面上的诠释。“通”字,《说文解字》谓:“达”也。《辞海》谓:“通,贯通,由此端至彼端,中无阻隔。”就机体而言,在生命活动中,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气机畅达是新陈代谢活动的基本保障,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各方面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异常“通”的症状,因此,凡机体各孔窍表现出非生理性“通”的症状,如自汗、盗汗、呕吐、吐血、衄血、泄泻、下痢、脱肛、遗尿、淋证、崩漏、带下、遗精等均可视之为通证,在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的基础上,辨明真伪,将符合形通而实不通的病例纳入到“通因通用”理论的适用范围之内,以通为用,以通治之,从而完善对该理论的升级,即诠释的第三层面。此外,又如“肺热叶焦”、“宿痰伏饮”、“心肾相交”、“乙癸同源”这些中医内科学生理病理概念中的文化哲学意蕴,也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阐释;另如,“扬汤止沸”、“增水行舟”、“釜底抽薪”、“逆流挽舟”、“提壶揭盖”、“引火归原”、“利湿退黄”等治疗方法中包含的自然哲学思维以及它们的实质性内涵,更有待作出全方位的现代诠释。 3中医内科学诠释的原则与方法 3.1崇尚国故,熟读经典 诠释的第一要素是理解,只有明确理解了所诠释的对象,搭造出诠释框架,才能发现框架的瓶颈所在,从而为之输入新的科学元素。就中医内科学而言,要想准确诠释内科学的概念、理论,首先就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那么就需要熟读经典,追思前贤学说,只有读懂吃透,才能全面、深刻理解其主旨和精髓。3.2研习原著,勤于临证中医内科学理论学术体系的发展,本身也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典著作的不断阐释来实现的,因此,临床实践也是一种诠释,它既是诠释的基本手段,也是诠释的目的所在。通过获取临床疗效,一方面可以使中医内科学理论得到充分的实践证明,另一方面又可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内科学理论。 3.3传承创新,系统规范 要创新就要大胆汲取和借鉴相关学科特别是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成就,多学科地对中医理论进行研究,充分吸收当代社会医学、转化医学、医学心理学、气象、物候、地理等学科研究成果,多角度、多层面研究、借鉴与整合,从而使中医内科学诠释性研究在开放中求创新、求发展,并以有利于学科进步为目的。现阶段我们认为诠释就是创新。它为促进中医内科学学术理论的标准化规范化奠基,将充实现代医学科学朝向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迈进。现代诠释学是一种思辩体系和方法论,是对思想方式、思维方式、观念理解的交叉融合解析,能为我们提供富于启发性的见解和思维。我们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论对中医内科学进行解释,构建中医内科诠释学体系,从自然哲学高度理解中医内科学中的辨证观点、思维和方法,完善传统医学概念的现代语言转换,在深层内涵上与现代科学语言实现逻辑连贯、互补相通,把握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特质,必将有利于中医内科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有利于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中医内科学毕业论文:中医内科学的课程评价研究 中医事业的发展取决于中医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其中,课程的评价方式是整个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要素之一。下面仅以我校中医内科学课程为例,从改进课程评价角度略陈管见。 一、课程评价实施的理论基础 课程评价,或称教育评价,就是评价实际的课程方案在何种程度上达成了教育目标。这一定义来源于教育评价奠基人泰勒(RalphW.Tyler)所提出的目标评价理论。目前,中医院校实施的课程评价主要基于这一模式,即通过对学生学业表现的评价,从对结果评价,进一步转向评价整个课程方案。这一模式在院校教育评价过程中主要围绕学业评价与课程评价展开。就学业评价而言,如果仅局限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情意态度等是不科学的,会导致评价标准恒定化,即侧重于学生之间的分数排位和对比。从狭义的课程评价角度而言,现实生活中的评价主要定义为方案的目标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契合程度。通过在学业评价的基础上拓展课程评价实施的范围,将课程方案的评价涵盖学生学业评价,体现现代西方教育学大课程理念。保证考察课程方案目标与课程各要素实际表现的行动一致性,以利做出评判。 二、我校中医内科学课程评价的实施理念 1.课程评价中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就整个课程评价而言,方案评价的手段主要有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类。“形成性评价是指课程在设计、试用、实施等过程中所进行的评价,以便做出判断和决策,采取修订、完善、放弃等行动。总结性评价主要是在课程试行、实施告一段落之后所进行的评价,对课程的设计、实施、效果等做出总体判断,并对有关人员做出绩效的评定和考核。”对两类评价方法进行科学的组合,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从课程方案的设计、实施、改善或结果等,依据理念基础和行动路线这一过程,围绕课程目标、内容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学业评价等要素。以课程总纲、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和教科书、教师备课计划、实际课堂教学、学业评价中的试卷或者学生档案袋中的作品为载体,通过学生反馈、教师反思,对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等环节进行判断。同时,融入学生能力的发展性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并反馈于学生,在教学告一段落之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总评;或者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结论性的判断和评价,作为总结性评价的一部分。形成课程内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大功能。 2.课程评价中涵盖的评价手段类型①客观性评价:客观性评价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题的优点在于知识覆盖广、容易评分。缺点在于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②主观性评价:主观性评价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论文题等。主观题可以是封闭性的,即有固定答案;也可以是开放性的,无固定答案。固定答案的主观题,其实与客观题没有很大区别。开放性主观题,尤其是长论述题、论文题,如语文的作文、历史的史论等,有助于考核学生的高层次能力,但是评分难度较大。③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性评价。按照美国评价专家斯帝金斯(R.J.Stiggins)的观点,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颖问题或者完成特定任务而进行的一种系统的评价。评价者以真实的生活或者模拟的练习为起点,引发学生的独特反应,在观察这些反应之后,给予相应评价。”④档案袋评价:与表现性评价近似的一种评价方式是档案袋评价,它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学业评价领域最为热门的课题。档案袋评价,又称成长记录袋,是学生作品的有意收集,以反映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努力、进步或成就。它其实是“表现性评价的一种类型,不能被看作是表现性评价的又一称呼方法”。 三、我校中医内科学课程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 1.命题改革在期末考试中除了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结合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开发了计算机考试,用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初步应用。同时采用论文、开卷考试等形式,引入主观性评价,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并且增加中医内科实习中的临床操作、诊疗技能考核和学习心得撰写等考评改革,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学期的评卷中以认知纬度作为重点考量依据,引导教师重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学习评价的有机结合;适时开展示范试卷的研讨、命题与奖励活动,通过示范试卷活动,督促教师更新观念,重视考试的导向作用,提高命题水平。 2.推广使用形成性评价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为了改变以往老师“满堂灌”的局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了PBL教学。课程考核摒弃了传统的单主体试卷考试形式,采用评估量表,并以此开展学生学业评价。通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量性和质性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替代以往的总结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现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3.丰富评价手段为配合课程目标评价,丰富评价手段,围绕中医内科学教学目标建立了以下评价环节:①课堂教育阶段,采用随堂测验、PBL、档案袋、作业作品考核等手段,丰富和完善形成性评价。②见实习阶段,采用实习(跟师)手册、床边考核、见实习报告等手段,着重加强对学生临证思维及技能的考查。 4.建立多站式考试平台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开展建立了多媒体病案的考试网络。各临床医学院学生毕业考试中全面推行OSCE考站,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合作培训中医特色标准化病人(SP)12名,在两个临床学院分别建立了9个考站:西医诊断2站、影像诊断站、针灸操作站、中西医外科操作2站、SP站、中医辨证论治病例书写及理论考核站、计算机模拟网络考试站。在整个多站式考试系统中,除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识记,更强调临床诊疗技能的融会贯通,尤其是重点突出考察学生的中医思辨能力。 5.临床实践全方位评价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岗位准入:制订毕业实习岗前培训计划,对岗前培训的目的、时间、内容作了统一规范,学生进入临床毕业实习前,各临床医学院组织实施2周的岗前培训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医院一般情况介绍、医德医风教育、医患沟通技巧、医疗安全和医疗技能操作规范、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体格检查训练等。②出科考试:临床实习出科考试内容以临床实践技能为主,临床技能占50%,专业理论口试占20%,病例分析占20%,病历书写占5%,医德医风和工作纪律占5%。临床技能考核运用真实的病人进行。③职业态度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考核,主要通过临床PBL课程评价、档案袋评价、床边考试、口试和教师的平时观察、运用SP和真实病人的考试等形式进行。④毕业考试:在学生完成临床毕业实习时,学校组织毕业程序考试和临床论文答辩,目的是检测学生对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采取以OSCE多站式考核和临床情景病例考核为主,评价学生临床实践动手能力、临床思维、人际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并考核学生对临床辅助检查资料的认知水平。自1999年起,学校每学年组织2次毕业学生实习临床技能检查工作,并在考核后开展师生点评,撰写分析报告。通过临床技能抽查,不断针对临床带教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临床技能。四、展望目前正在着力改革现行学业评价方式,形成由原来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形式发展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逐步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形成多元化评价体系。 中医内科学毕业论文:加强中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水平 《中医内科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课和桥梁课,在中医专业的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的建立与培养,甚至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人才。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经验,论述如下。 1加强教学责任心,重视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1.1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教师首先端正自己的专业思想和教学中的言行,给学生指明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正面引导。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中,注意专业与人文知识融合,注重素质教育,为人师表。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临床水平,因此要扎根临床,努力提高临床实践水平。能够通讲整本教材,以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后要提高教学积极性。目前国内高等中医院校中医临床课程的教师大都来自其附属医院的医师。时间与精力有限,在进行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临床医疗和科研任务,要自觉认识到教学相长的优势,强化奉献精神,淡化利益意识。 1.2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和环节课堂讲授是灌输中医内科理论知识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传授知识的最有效方式,只有搞好这一环节,熟悉教学规律,根据中医内科学教学特点,充分重视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2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 2.1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师必须精心备课,熟悉课本内容,做好课前所有的准备工作。吃深吃透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周全的授课计划。 2.2适当拓展、灵活使用教材注意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知识链的有机联系。适当补充、更新教学内容,阅读和整理相关教学参考材料,将不同书上的同一内容集中对比研究,提炼出最有效的知识成分,体现最新进展。 2.3认真构思教学方案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流程,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要求,重新梳理提炼精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逐一细化,内容要尽可能全面。 2.4集体备课一般情况下整本中医内科学的疾病均由多名专科兼职教师负责讲授,其理念、思路、方法、水平各异,教学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一致性。可采用教研室内部集体备课。这种集体智慧的结晶,必会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节省了教研室内部的人力和物力[1]。 3遵循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工作的基础 3.1围绕临床、落实课程教学体系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中医内科教研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将每一病种的讲授分为概述、病象、病位、病性、病类、病程、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辨证论治、转归与预后、预防与调护、小结12部分,在病因病机讲解中,提炼病机关键,使学生对每种疾病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3.2落实三基训练教学中要充分重视、体现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讲授让学生牢固掌握中医内科学的“三基”,使学生掌握其中内容,充分理解实质,从而获得最基本、最重要、最集体化的知识。 4合理取舍,重点突出,是确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高效达成的保证 4.1调整学时分配,适当增加病种根据我们的教学体会、结合区域特点及临床实际,将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级内容。首先对大纲规定的学时分配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如对消渴、中风、心痛、喘证、肺胀、胃痛、眩晕等临床常见病需要掌握的,适当增加学时数,讲深讲透。对了解的疟疾、霍乱、痉证临床少见疾病,只讲清概念,减少学时数。其次在病种上,在国家统编教材基础上适当补充病种如心衰、脾心痛、水毒证、肾风等。对规划教材中个别证候予以适当的调整。如感冒病中的表寒里热证移至咳嗽中讲授;消渴增加了气阴两虚的若干证候等。 4.2突出重点病证讲授 课堂讲授应做到重点和难点突出,重点指辨证论治,难点指病因病机,疑点指教师在讲授辨证论治过程中,对临床实践中与教材证候不一致的部分提出质疑,或一部分证候在临床中常见,但教材中重点不突出,需要提出给予讲解。重点掌握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理解体会病机转变的道理及规律,脏腑变化的特点。在授课时紧密围绕临床实践,介绍自己在临床中治病的经验和体会。 5注重教学技巧,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 5.1将课前准备、课中发挥、课后总结三个环节有机结合 课前,先让学生进行预习,确定学习的内容和讲授的内容,预习中可对不理解的问题加以记录。课中,在讲授新问题时利用3~5min,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维过程,导入式教学,将熟悉与不熟悉的知识串联。上课结束前须指出本节病证的重点、难点与疑点。课后,应自觉对每次课的授课情况进行回忆,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我,积累教学经验。 5.2恰当有效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采取灵活多样、新鲜生动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深入浅出,易于领会,不照本宣科。充分运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电视等进行直观教学。恰当有效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及新技术(CAI、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教学。 5.3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观摩他们的教学 青年教师往往教学经验不足,对很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尺度难以准确把握,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应谦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一般都能得到很多实用的指导和帮助。汲取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及时把这些经验和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6注意与学生沟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6.1虚心听取学生反映意见 应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要求,掌握班级学生一般的知识程度,理解水平,讲授的进度要求与难度必须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能为学生接受。 6.2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间默契,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有意识培养学生主题精神、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6.4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动态中去学 要使学生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记住重点,不能死记硬背,要不断深入体会、领悟,多问几个为什么。审视疾病的本质,找出内在的规律,辨析病与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病机相同,症状不同,有时症状相同而病机不同等情况。如归脾汤、柴胡疏肝散等在内科疾病中作为主方出现多次,所治的疾病不同,但病机变化相同,在学习中要善于总结,横向贯穿,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及质量。必须指出,中医内科内容丰富,很多内容需要记忆。该牢牢记住的就必须背下来,如辨证论治,方剂、中药等。 7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讲究语言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7.1强调课堂纪律 毋庸讳言,现今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但出勤率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而且不认真听讲,不容易管理。教师应加强教学责任心,要敢于管理,认真组织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按时上、下课,不随意调课、停课,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风气。 7.2注意语言表达、仪表端庄 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做到语言精炼、逻辑性强、形象生动、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重视语调的高低、配合得体的手势、亲切真挚的眼神、教态自然,落落大方,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被动接受知识的疲劳感。要杜绝如口头禅和某些习惯动作等可能分散学生听课注意力的言行。 8开展病案教学和临床见习是提高和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问题 8.1加强典型病案分析,缩小课堂与临床实际的距离 典型病案的分析是联系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纽带,病案应是授课教师的临床经验或高年资的教师编写,采用启发式、互动式、PBL等教学法,使病案讨论成为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病案分析,不但能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 8.2组织好课间见习,使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践“软着陆”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实践性强,单凭课堂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便于学生顺利进入临床,增强直接的感性认识,组织好课间见习很重要。为不影响平日的临床工作,可组织学生在节假日、夜班时见习。形式以教师床旁讲解典型病例为主,并根据专业需要,介绍专业性较强的诊疗常识,耳闻目睹,使课堂所学中医内科学知识充分地在临床实践中得以印证和升华。 总之,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规定课时的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能熟练运用中医思维,对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当一名临床疗效好的医生。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要深化到与临床接轨的层次,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应作为主线贯穿中医内科教学的全过程[2]。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临床辨证论治思维培养,这是实现中医内科学作为基础与临床桥梁课程的保证。作为一名高校中医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临床业务修养、教育理论修养,对每一个内科病证讲授注意上述几个方面,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全面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真中医人才。 中医内科学毕业论文:运用创新理念增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水平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因此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中医临床水平。中医临证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内科学内容庞多复杂,课堂教学学时多于实践教学等这些客观因素均制约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祖国医学也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而获得完善、提升和发展。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等中医药人才是我们教育培养目标。我校中医内科学教研室是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长期重视实践教学,强调“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理念,提高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路,应用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从而提高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质量。 1创新理念提出 创新英文是“Innovations”,其含义之一是指前所未有,即现在经常所说的发明创造的意思;二是引出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创新”作为一种理论被研究应用是在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深度提出来的。随着人们对创新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创新的内涵和本质也有新的发展。目前认为创新的本质是指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的结果。主要包括新的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将创新教育进入高等学府的殿堂,不但兴起了教育自身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成为近代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将“创造”看做人生的真谛,以“奋斗是万物之父”的精神,提倡的创造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对于创新教育理念,目前国内专家也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如“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1]。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时代的要求,我们认为创新理念教育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综合性素质教育。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说:“21世纪医学的主宰者,是中医中药。”在继承中医固有的理论及辨治经验基础上,应该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充实中医药学。作为高等中医药培养人才的学府,培养合格的中医临床医师是我们的目标。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课程与临床学科紧密结合的桥梁,只有将创新理念应用于中医内科临床教学过程,才能提高对学生的教学培养质量。 2创新理念应用 实施创新教育,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通过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自主的创新学习能力,勇于挑战,更好地培养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2.1角色转换 《论语》云:“君子不器也”。然而目前仍有些教师认为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独立的,而是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是书本教材知识的简单再次重现;教学的过程只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灌输过程等等。叶兰教授曾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仅传授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我们在平常临床教学活动中将结合各自所在临床科室病人的特点,各个病人自身的特点,不同学生对疾病认识的特点等为出发点,从个病的病机要点联系到多个疾病的病机转化规律,存在的证候特征,以及对本病最新研究进展等深入浅出讲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树立全新的学生观,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同时我们也认为要把学生看做具有社会责任和意义的人,这样端正学习态度也是决定临床教学效果的关键。强调学生着重于“单纯学生”到“临床医师”的角色转换,假如你是病人的主管医师,你应该怎么去做?这样学生逐渐发现人体和疾病非常复杂,单纯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理论联系实践,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继承创新,严格要求自己自主学习;另外加强学生对患者的尊重,敬重生命的医者意识,领悟医乃仁术的医者胸襟,这对于学生目前中医内科临床学习和在今后从事的医疗工作都至关重要。 2.2思路提高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2],创新理念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造就独立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中医学尊重个性的思维与认知,着重于在特殊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事物本质。而内科疾病本身就庞多复杂,加之课堂理论与实践临证教学衔接不紧密,都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惑。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合理的临证思路则是教学的重点。比如中医辨证论治基本内容是四诊八纲,而要辨证首先需认证,四诊是认证识病的重要手段。古人云:“四诊合参,庶可万全。”无论是在每天常规查房,三级医师查房,科室主任教学大查房,还是在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病案书写评析和科室讲座等临床教学活动中,都将中医临床思维训练贯穿其中,按照中医辨证理论对四诊信息进行整合,鼓励学生遵照中医逻辑思维进行思考发言,对内科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等进行分析,深刻领悟其中的奥妙,掌握辨证识病的诀窍,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再思考和再认识。 2.3个人创新 中医药学是一门科学,是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创新的。我们在临床教学中积极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外之余加强创新能力的锻炼,比如大量查阅相关的文献研究及进展,阅读不同医家对某一疾病的深入认识,了解西医学的一些成就,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课题,公开发表自己的科研论文。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保持原有中医特色基础上,充分吸收相关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技术成果及历代医家经验之精华,以达到创新的目的。有学者说:“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中医药学,因为中医药学不是从解剖室和试管里分析出来的”。因此,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依然是强调临床实践,只有“实践出真理”,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医师。 3创新理念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创新理念在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中应用,确实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端正了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不会学习为独立自主学习,变单纯课本理论知识为理论联系实际,充实了中医内科诊疗技能,提高了中医四诊技巧和临床思维能力。我们认为,这种由“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向“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转变过程中,并不是否定课堂教学在目前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不是否定知识在学校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地位,而是教学手段和方法合理地结合,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适应21世纪高水平的中医临床医师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中医内科学毕业论文:用双核心讲解法剖析中医内科学教学研究 《中医内科学》是祖国医学从理论走向临床的基石与桥梁。一方面它是中医基础学科知识的综合与升华;另一方面它所指导的临床实践是千变万化的,中医内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灵活性的特点。这一特点要求《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的讲解一定要系统化,以满足学生系统全面掌握知识的需求;诊治疾病的思路要客观化、具体化、逻辑化、科学化,以满足学生适应中医内科临床实践变化无穷的要求。病因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决定疾病的产生、发展、变化、转归,是《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的灵魂,《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应以病因病机讲解为线索;证型讲解,是中医诊治疾病思路的具体体现,而“病案化六步讲解法”可以作为诊治思路讲解的核心和线索,下面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以“双核心讲解法”讲解《中医内科学》的一些探索,求同道指正。 1以疾病之灵魂的病因病机作为理论讲解的核心和线索 1.1内科病症概念的理解离不开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属症状诊断学,其病症以主症确定其病名,而主症是由其主要病因病机决定的。如哮病的基本病机是肺失宣肃,痰气搏击,肺失宣肃则呼吸困难,痰气搏击则喉中哮鸣,呼吸困难、喉中哮鸣是哮病的主症,也是哮病病名确诊的依据。因此对于每一个疾病概念的深刻理解都离不开对其基本病因病机的讲解。 1.2病因病机是内科病症的核心 病因病机是中医内科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和本质属性,内科病症的讲解和理解必须以其为核心。病因病机决定一个病症的方方面面,是中医病症的神,理解了病因病机,就掌握了疾病的核心,以其为线索的病症知识的系统化就成为可能,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要掌握病症的纷繁复杂的具体内容,一定要抓住病因病机这条线索,纲举目张,举重若轻。以心悸为例,心悸基本病因病机为心气(阳)亏损、心血(阴)不足、脉道不利致心不主血,心失藏神。心不主血则心慌、心跳,即为悸主症;心悸的病性虚虚在气、血、阴、阳亏损,实实在痰、饮、瘀、火阻于脉道,心悸治疗的原则补心气、养心血、通心脉、安心神,从病因病机方面理解就很容易;心悸分型也因其病因病机分为以心气、心血、心阴、心阳亏虚为主要病机的四个虚证和以痰火、饮、瘀、毒使脉道不利为主要病机的四个实证,理解了病因病机,内科病症的分型的划分也就不难掌握。单独一个病症可以通过掌握其基本病因病机而全面系统掌握其具体知识,一个系统的病症也有其核心病机,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掌握其基本知识。以心系病症为例,其核心病机为心气(阳)亏损、心血(阴)不足、脉道不利致心不主血,心失藏神,这一病机可导致心悸、胸痹、不寐等疾病的产生,因为拥有同一病机,同样用掌握心悸病症的知识的方法,把握心系病症的核心病机,就可以全面掌握心系病症其它各个病症的核心知识和具体知识。 1.3内科病症诊断与鉴别诊断由病因病机决定中医内科病证的诊断、各病证间的鉴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来区分,而疾病外在的症状是由其内在的病因病机决定的,所以在讲解和学习病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在于理解病因病机。如泄泻以大便清稀作为诊断依据,其内在原因在于脾虚湿盛,糟粕中水湿增多,致大便清稀。泄泻与痢疾鉴别关键在于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泄泻以大便清稀作为主要临床表现。泻、痢两病区别表面看在主症,而其实质在泻、痢病机之不同,泻因脾虚湿盛,痢为邪客胃肠,气血郁阻,血败肉腐。 1.4小结 病因病机核心讲解法,一方面可以是纷繁复杂的中医内科知识以病因病机为线索系统化,提高学生对中医知识的传承吸收能力,另一方面,从整体全局上把握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如不寐病症在教材上无阳虚这一证型,但从其核心病机心气(阳)亏损、心血(阴)不足、脉道不利致心不主血,心失藏神来看,该病在理论上存在这一证型,而在实际临床中这一证型确实存在,让学生发现这一证型的认识从理解核心病机即可实现,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探索能力。 2以“病案化六步讲解法”作为诊治思路(证型)讲解的核心和线索。《中医内科学》的讲授重点、难点是证型,证型的讲解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医诊治疾病的过程,教材中中医内科病症的证型是典型且固定的,但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变化多端的,这是中医内科理论与临床实际存在差异的根源之一,要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克服中医诊治思路主观化、抽象化造成的模糊不清、混乱无序、难以确定的缺点,使疾病诊治的思路客观化、具体化、逻辑化、科学化,增强临床实际可操作能力。 笔者在教学和指导临床实践中,根据方药中前辈的诊治疾病的思维,结合上述《中医内科学》疾病诊治思想的要求,总结“病案化六步法”的诊治思路:第一步:四诊搜集症状、体征及病情资料,为疾病诊治奠定基础;第二步:根据主症确定病名;第三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中的一些特定症状来确定病位(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主要依据),根据另一些特定症状来确定病性(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痰、饮、水、气、血、阴、阳、结石、食积、虫积、疫毒等致病的特定临床表现);第四步:病位与病性合参,确定病因病机和证型;第五步:在确定病因病机的基础上确定其治法;第六步:根据治法选方用药。中医内科学各病证的证型就是典型的病案,故其讲解就是疾病诊治过程。以七版中医内科学风热型感冒为例来解释这一讲解法的教学过程。风热型感冒症状为:身热,微恶风,汗出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口渴欲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其讲解过程列图表如下。 这一病案化讲解法一方面符合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体化的要求,有自己严密的逻辑思维;另一方面整个诊治过程具有客观化、明确化、具体化、逻辑化、科学化特点,让学生从模糊不清、混乱无序、难以确定的中医诊断思维中走出来,便于学生理论理解和实践操作,是证型讲解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临床实践的有效诊疗方法,缩小了教材固定证型和临床变化多端的实际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真正相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力的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际临床疗效。 3结语 “双核心讲解法”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是以疾病之灵魂的病因病机作为理论讲解的核心和线索,即“病因病机核心法”;以病案化六步讲解法作为证型讲解即诊治思路讲解的核心和线索。“病因病机核心法”解决了《中医内科学》理论讲解难以系统化的难题,“病案化六步讲解法”解决了《中医内科学》疾病诊治思路模糊不清、混乱无序、难以确定的问题,使诊治思路客观化、具体化、逻辑化、科学化、灵活化,满足了中医内科临床实践变化无穷的实际,两者结合实现了《中医内科学》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在我们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证明了可以明显提高了学生对中医知识的传承吸收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疗效,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内科学》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了《中医内科学》教学效果和临床疗效质的飞跃,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中医内科学毕业论文: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思索 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中医内科学作为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其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单独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记笔记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需求,也难以培养出具有社会工作能力的毕业生,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中医内科教学中意义重大,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改革,取得较好效果。 1理论教学 1.1分系统授课:传统的内科教学中一般由一名教师授课,这样管理方便,但存在弊端,我们的授课教师均为临床教师,来自附属医院的不同科室,对本科室所属病种的诊疗、研究进展、科研最新发展动态比较熟悉,但对其它科室的病种了解相对较少,这样讲授自己熟悉的病种时生动、具体,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讲授其它科室的病种时显得机械、呆板,有时按照书本宣读,这样就没有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对于学生,仔细讲授的病种有所了解,对于草草讲授的疾病,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感觉枯燥、乏味,课后也不愿意复习,学习完全用于应付考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仿照西医内科学分系统教学,分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肾系疾病、气血津液疾病等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专业特长,而且调动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1.2典型病例融人理论授课:在中医内科教学工作中,我们曾尝试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及教学需要,中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将持续存在,容易形成你讲我听的死板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兴趣淡薄。中医内科学为临床课,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注重典型病例融人理论授课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方法,但除少数院校有类似于病案教学的选修课程外川,多数院校无专门课程与教材,因典型病历均来自临床,具有现实性,授课时可将病人的语言、表情、动作直接传达给学生,给学生一种生动形象的感觉,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训练,使所学知识记忆深刻,同时,再让学生分析病情,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当然这要求教师需精心选择病例,且病例要典型、真实,不能太复杂,在上课前积极准备,上课时认真听取学生发言,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评价,最后需做课堂总结,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1.3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中医教学手段的一次变革,多媒体的最大优势是具有丰富的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及网络功能,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增加信息的传授量,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需以富有情趣的讲解、生动的语言、幽默的表情等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这样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离开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单靠多媒体课件是不能做到的,故不应夸大多媒体的作用,我们使用多媒体与传统的板书结合教学。中医学本身是一门经验医学,因板书灵活性强,随写随看,特别对于推导、推理过程,使用板书十叙述的方法比单纯多媒体更能引起学生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临床带教 传统的中医学习方法是师承式的教学方式,一般是一位老师带一位或几位学生,在具体的医疗活动中,边实践边学习,但这种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需求。当今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主要在临床见习、实习阶段完成,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因此我们应特别重视临床带教。临床教师在担任临床带教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临床特点,将实践经验传授给同学,在操作性教学中,在临床指导下,让同学自己动手操作,但在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在临床见习阶段,学生刚学习有关疾病,应主要针对典型疾病进行讲解,并且系统进行望闻问切,让学生初步了解面对病人如何与其交流并进行诊治。学生在刚进人临床实习时,存在对病房及周围环境的不熟悉,表现为对临床工作热情很高,对任何事物都好奇,但抓不住重点,因此老师分析病情的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法,我们应该以良好的责任心帮助学生从理论向临床过渡,而不是把自己的习惯强加于学生,对学生在这一阶段出现的缺点和不足要理解,以引导为主,避免在病人面前谈论、批评和指责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树立自信心t21。经过初期的实习,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有一部分学生进步较小,作为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有进步时给予表扬,充分调动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并且通过课后留作业形式,让同学自己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病历资料,提出诊断、辨证及治疗原则,认真书写病历,使教学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带教老师要严格把关,认真纠正学生不良习惯。临床带教过程中,又要重视临床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可开展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结合典型病例、特殊病种,集中讲解、示教,并可组织小讲座、小讨论等,教学查房时,面对具体病人提问,同时制定规范的临床技能考核办法,引导学生重视理论和临床相结合。 总之,中医人才培养是需要花费艰苦劳动的过程,合理的理论教学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正确的临床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能解决问题的医生,从而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立志于中医事业的人才。 中医内科学毕业论文:PBL教学在中医内科学中运用 中医内科学是综合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课,同时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它对于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中医人才至关重要。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前进,以往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逐渐暴露了一些弊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法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近年来,PBL教学法已在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开展,并取得了明显效果[1]。为此,我们从2010年3月—2010年7月尝试将PBL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探讨该教学法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效果的影响。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试验对象和方法 1.1试验对象 选择广西中医学院2008级中医学本科生126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一班(63人)和二班(63人),其中一班为试验组,二班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试验方法 1.2.1对照组 按照传统的LBL教学法进行教学,即采用多媒体等常用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授课方式进行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授课后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1.2.2试验组 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每个章节前,给学生提出问题,以自学为主进行预习,问题的内容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根据授课的内容,上课时利用一部分时间,个别提问和集体讨论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亦可各抒己见,授课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真正达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之目的(;3)授课老师的问题要重点突出,注重讲解重点和疑点,对教材中重复的内容尽量少讲,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从而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 2实施效果评估 2.1评估方式 两组学生均采取期末进行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考场、考试时间和考务人员均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 2.2考试试题 采用题库出题与自主命题相结合的方式,题型和内容中客观性试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占总分的60%,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及记忆;而主观性试题(问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占40%,测试学生理解、综合分析判断及应用的能力,出题后作出标准答案送学院教务处打印备案。 2.3阅卷和评分 考试结束后由学院教务处及考务人员封订试卷并交付阅卷教师流水阅卷,评分标准一致;得分占总分90%以上的为优秀,80%~89%的为良好,60%~79%的为及格,60%以下的为不及格。 2.4统计学处理 试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处理,等级资料用Wilcoxon秩和检验,P 0.05表示有显著差异。 3结果 两组学生主、客观题考试成绩比较:通过采用PBL教学法和LBL教学法进行比较,两组学生的客观题成绩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 0.05,见表1);但是接受了PBL教学法的学生在代表学生理解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应用能力的主观题上的成绩明显优于LBL教学法组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2)。 4讨论 4.1PBL教学法的特点及优势 PBL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首创,被称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它通常以6~8名学生和1位老师为一个单元,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老师只是起到导向作用,维持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通常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2]。与LBL相比,PBL教学法的优点有:(1)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查找本人所需的信息源,有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按学习需要来驱动;(3)有利于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技能;(4)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同时避免了学科间教学内容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信息综合在一起(;5)密切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流和合作共事的能力[3]。试行结果证明,该教学法在培养创造型、开拓型、实用型医学人才的过程中,有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点[4]。 4.2PBL教学法有助于中医内科学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专业课,是各临床专业医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课程之一。从表2各个分数段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在代表理解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应用能力的主观题中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而代表记忆能力的客观题成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这说明PBL教学法可充分调动中医内科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临床情境进行分析、质疑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积累多学科知识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小组讨论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临床问题的认识,也促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及沟通能力的发展。 4.3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就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实习带教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该教学法适用于中医内科学的实习带教过程[5]。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授课的班级,其学生的学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教学的班级,从而证实了PBL教学法对中医内科学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优势。与此同时,由于PBL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引导中医内科学学生学习自主寻找学习难点并解决难点的本领,因此它能够提高学生检索文献、查阅相关资料的技能,培养他们的分析、归纳、总结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综上所述,PBL教学法应用到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是可行性的,且PBL教学法能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的质量。 中医内科学毕业论文:中医内科学的术语规范化思索 中医内科的术语标准化探索重要技术标准研究是我国科技领域的一项基础建设项目。随着中医的科学化进程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工作已起相关政府部门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把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研究作为当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 1中医内科学术语标准化的意义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规范化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必备条件。科技名词术语是反映科技专业概念的一种形式和意义结合的语言符号,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中医内科学的名词术语属于应用在中医学领域的科技名词术语的一部分,是反映中医内科学专业概念的有效形式。随着几千年的发展,中医现有的内科常用术语词汇已形成了具有独特自身语言特点的术语词汇集合。但从科学意义角度出发,术语词汇不应是简单的术语集合,而应成为具有完整概念体系并与之相对应的始终贯一的术语体系。术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中医内科学术语标准的制定,既要符合术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要符合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与规定。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对内科学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是目前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需要中医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1.1标准与标准化标准(standard)的定义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和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社会效益为目的” [1]。标准化的定义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上述活动主要是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1]。 1.2术语标准术语(term)是“在特定专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2]。术语标准(termnologystand-ard)是指与术语有关的标准,通常带有定义,有时附有注释、图表、示例等。即由标准部门公布的规范化的术语系统。 我国的名词统一工作,有着古老的光荣历史。从2000多年前的《尔雅》和1700多年前的《说文解字》到近现代的辞海、辞源及中医大辞典等都贯穿着我国名词统一工作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在我国,初级状态的术语标准化工作是“古已有之”的。 2中医内科学(治法学术语标准化的意义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规范化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必备条件的发展特点。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医学科学,中医内科学用语是在汉语发展的背景环境下的专用词语。其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医学理论的语言结构属于汉语语言结构。其逻辑结构反映出中国传统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就概念系统而言,中国传统思维对概念的第一要求是名实相符,故不完全具有纯抽象的性质。 2.1词的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现象中医内科学词汇的发展,符合汉语发展的一般特征,其中,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就是其较鲜明的特征之一。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义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词多义,构成了词义系统。在词义系统中有一个义项是本义,其它义项是由本义派生的引申义。如中医学中的平肝熄风法。平肝熄风,其既是中药功效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又是中医内科学治法的一个常用术语。在表述其定义的时候,应该按照标准的制定原则,分析原始资料(资料搜集而定),标识出属于该领域的概念,进行定义。并对其上位概念及下位概念进行界定。既对平肝熄风在中医治法领域中的概念进行标识和界定。再则,《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和规范化的九项原则》中规定,科技术语必须具有单义性,即科技术语是单一的、专用的。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专门固定的术语,也即是一词一义。对个别一词多义者则分别定名。在治法领域对“平肝熄风法”分为清热熄风法和凉血熄风法,确保语义的单一性。另外,一义多词也是中医内科学治法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概念的确定及定义的表述中,需要根据标准的制定原则,“如存在同义词,建立只选择一个为优先术语。”将不同表述的词语,根据表述的含义特点,明确其所属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分析其历史源流的发展,确定为同一概念表述的的,统一到同一术语的表述中,其它归属到同义词等其它范畴中,如攻下冷积法,攻逐寒积法。 2.2词性的无固定形态和不确定性汉语词性有两大特点:第一,基本上无固定的形态;第二,词性非常灵活多变。就中医内科学治法术语而言,也兼具有这两个基本的特点。汉语的构词法就是汉语语素构成词语的方法。汉语的构词法类型主要是合成法,还有少数类型是派生法和缩略法。 由于中医术语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天文学、逻辑学、养生学以及文化、宗教的影响,使其词性是随时而变的,较为灵活自由。在中医治法术语的语义分析的时候,应由僵化的“语义为准”原则到灵活的“功能为准的原则转变,就可以自然地理顺许多语法现象,而且可以令分析更加简便。 中华医学发展历史悠久,其语言都包含大量的中医术语,短语,短句,它们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这些语言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大量的中医文化特征和中医特色。因此中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3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标准化的方式探讨标准的制订需要按照既定的程序执行,在本项研究中,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标准的制定也严格遵循既定的工作程序进行。 3.1拟确概念数量从标准的角度来讲,概念的范围只包括本学科领域的专有概念,概念的数量:一般来说,概念的数量不超过200个,如果超过200个,就应将该项目划分成若干子项。并保持标准的完整性、系统性,可划分为章、条。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确定概念208个,其术语标准采用章条划分法。分为清热法、温里法、解表法等21大类,其清热法,又分为6个亚类。 3.2术语数据的采集与记录在术语数据的采集方面,确定较为权威的教科书、原有标准、政策法规、准则等作为术语数据采集的原始资料,(分析原始资料,标识出属于该领域的概念。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信息收集信息源《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部分委员会》、《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等10余本书籍的内容,收集信息包括同义词、近义词(以便于比较和分析)、反义词、缩写形式、完整形式、符号(如果有)、术语的解释,术语名词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等。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信息收集的记录包括:源文献、源文献页码、采集者。其每一术语的信息采集,必须规范、全面。 3.3遵循术语“约定俗成”的原则在标识该领域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术语表在强调规范化的同时,遵循术语“约定俗成”的原则,根据术语出现的频次来决定术语的取舍。选择中医内科学较为权威的4本著作,统计术语在书中出现的频次,并计算出总的频次,初步筛选术语表。当科学性与约定俗成发生矛盾时应服从科学性。如存在同义词,只选择一个为优先术语,并所用术语符合公认的构词原则。 3.4中医内科学(治法部分)术语的定义术语定义表述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根据GB/T10112-199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中的规定进行。术语标准避免重复,在对某些概念建立有关术语和定义之前,查明在其他标准中如GB/T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该概念是否已有术语和定义。 对一词多义及多词一义的处理,应用到中医治法的概念领域如“清肝熄风”,在对其进行定义的时候,标志其在治法这一概念领域中的含义。将其分为清热熄风法和凉血熄风法。清热熄风法为用具有清热泻火、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热极动风证的治法。(中医药名词治则治法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凉血熄风用具有清热凉血、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血热动风证的治法。(中医药名词治则治法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又如安神定志一词,表明安神定志用具有镇静宁心作用的方药,治疗神志不安等病证的治法。(中医药名词治则治法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其另一个含义为养生术语。指收摄精神,使精神内守《后汉书·仲长统传》:“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纺绋。”(中医大辞典)术语的定义注意不以专指性的词语开始,如“这个”、“该”、“一个”等。在对治法术语定义时直接对概念加以表述,而不用“术语是……”“术语用于描述……”等下列形式表述,并注意被定义的治法不在定义中重复。在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概念清晰、表述统一的术语是至关重要的,应用术语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整理中医名词术语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中医药术语的其准确性和规范性涉及到诊断、治疗、疗效评价诸多关键环节,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行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期待着我们中医学界不同专业的共同努力。 中医内科学毕业论文:中西医结合的中医内科学教学研讨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各课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专业课程。中西医结合专业为我校新上专业,中医内科学更是新开课程。基于以前我们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有比较丰富临床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学习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认真备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利用网络技术,借鉴众家之长 我们以前没有教授中医内科学的经验,所以必须学习其他院校好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经验。时间及财力有限,无法过多地到外地院校参观学习。现在处于网络时代,上网查阅资料极为方便,足不出户便可上网查阅学习多家中西医院校的优秀教案、教材教法、多媒体课件以及其他大量有关中医教学文章。通过上网检索,我们下载了河南中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教案和课件,经过进一步的整理,编写出适合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内科学教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备课认真充分,讲授条理清楚 中医内科学涉及的病种多、范围广。我校教学大纲安排授课90学时,见习20学时,课时数量明显少于中医院校的中医本科专业。故必须适当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争取在相对少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内容。所以必须认真研读,吃透教材,充分领会其精神。广泛查阅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仔细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一些重要的、难懂的问题,如何引出、展开、深入讲解,比如:治血三法、治痰独取阳明等,都要考虑周详,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楚。认真书写教案,反复思考、推敲、修改,要符合教学规范要求。进行预讲演练,合理掌握讲课速度,调整课程结构,请本教研室的教师观摩,提出改进意见,直到满意。 讲授中医理论,联系西医知识 由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对疾病的论述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与西医学有明显的差异。在中医内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与病名相应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类证鉴别、发展演变、转归预后的系统认识,以及辨证论治的具体治法、方药和预防调护,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我们的学生西医课程学的比较多,经常会提问某些西医的病如何用中医治疗。因此在讲授中医内科学时,要经常联系西医相关的疾病,并阐述中西医在一些疾病的认识与治疗方面的差异,指出中医的优势。如讲胁痛、膨胀,可以联系到西医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这二种病可以参照中医的胁痛、朦胀进行辨证论治,但中医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的效果,明显优于西医。讲授消渴,可以联系西医的糖尿病,在降糖方面,中医没有特效的降糖药,但在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中医药有明显的优势。我们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可以博采中西医之长,根据具体情况,优先选用比较好的治疗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列举有效医案,加强中医信念 泛泛地讲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犹如听讲天书,使人昏昏欲睡,难以产生良好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地对临床病例有浓厚的兴趣,在讲授中医内科的过程中,可以引用较多的临床验案,往往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黄疽的阳黄证,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病势重,尤其急黄,类似于西医的重症肝炎,病情危重,单纯用西医治疗死亡率极高。近些年来,我们用茵陈篙汤加大剂量的赤芍治疗重症肝炎取得良好效果,其治疗效果远远优于西医。有数例西医己下病危通知书的病人,经用中药治疗,转危为安,完全康复。在2003年发生非典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70例非典,实现三个零突破一零传染、零死亡、零转院,其疗效明显优于其他西医院,引起医学界震惊,大大提高了中医的声望。通过列举这些病例,使学生认识到中医不仅能治疗慢性病,在有些急性病的治疗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甚至疗效优于西医。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常提出问题,开发学生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当时所教具体内容,经常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活跃课堂气氛,每节课留下5一10分钟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或与学生展开讨论,改变过去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在讨论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深入思考,加深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例如,血癖证为临床常见之证,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血癖有关,不少西医师对中医的活血化癖感兴趣,可让学生举出与血癖证相关的的疾病,并分析其发生的机制,不少学生提出冠心病、脑血栓形成、肝硬化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这些病的发病机理。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理论联系实际,配合临床见习 中医诊断的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强调了临床实践在学习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意义。比如什么是血癖证、什么是血虚证,怎样才算是滑脉,怎样才算是弦脉?这些仅凭口头上讲,书本上看很难完全掌握,只有从具体的病人身上观察,才能得出形象的认识。鼓励学生多参加临床实践,多接触病人,反复练习,正规操作,严格要求。临床见习要选择常见病为主,如感冒、咳喘、腰腿痛等,针对具体的病人,从通过四诊采集病情资料到辨证思维,再到病案书写等过程,给学生一一演示,待学生掌握操作步骤和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操作,观察他们诊治疾病的过程,发现不当之处,及时纠正。通过临床实践,不仅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掌握,锻炼了四诊、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基本功,并且培养了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医德。 中医内科学小学教学感受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期实践教学质量,加强中医药理论知识的掌握与临床实际运用能力,充分发挥小学期临床实践环节教学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上的积极作用,结合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实践改革研究课题,曙光临床医学院从2009年始进行一系列小学期教学改革实践。在2010年5月-7月,我院共接受5批学生(共60人次)的中医内科学小学期实践带教任务,这些学生均为我校七年制学生。由传统中医科承担主要带教,并设专职教师执行带教,每批带教2周。通过小学期实践带教的合理安排和实施,我们感到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素养,又提高了教师的带教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医内科学小学期实践带教方案。 1分阶段教学查房,锻炼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进入该阶段小学期实践的学生为我校七年制学生的第4学年,虽然已全部修完中医基础课程,但对于临床环境还比较陌生。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制定了分阶段教学查房带教方式。第一阶段:带教老师事先选好临床病例,将小学期实践学生分成4~5人为1个小组,由带教老师先概述病例情况,然后进入病房示范中医四诊资料的收集,边演示、边口述,学生以见习、模仿为主,查房完毕,回到示教室,带教老师对该病例进行中医诊断、辨证分析,学生记录要点,参与分析。第二阶段:带教老师事先选好临床病例(同一类疾病),学生分组后,先集中于示教室,在带教老师的引导下,小组学生互助合作,共同完成问诊内容、顺序的梳理,查体要求和要点,推选小组长,然后进入病房,学生自主完成病人的中医四诊资料收集,最后返回示教室,学生讨论,共同完成该病例辨证分析内容,带教老师对其过程进行点评。学生在经过以上2阶段的教学查房实践之后,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疾病的中医问诊程序和辨证要点。 2病例讨论,温故知新,推陈出新 病例讨论是临床带教的经典模式,多以临床疑难典型案例为载体。笔者以“刘渡舟临证验案”等老中医医案为蓝本,以病证为中心,选取两则病案,在病案的讲解中,采取“设问式、提问式、讨论式、争论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在病案诊治的演绎中。带教老师在分析“验案”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方药应用的同时,穿插了中医内科学相关知识的回顾,使学生温故知新,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的思维方法。由于老中医的验案直接来源于临床的真实病例,他们的诊治疾病的思维方法和遣方用药方法体现了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和各自的特点,学生在讨论学习名家验案的同时,能认识到临床病案的错综复杂,通过这种形式的病例讨论,学生不仅能温故知新,还能在理解运用原有知识的同时,推陈出新,有效地锻炼了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3小讲课临床化,增进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小讲课是临床常用的带教方式,通常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理法方药纵向讲解。在小学期实践带教的小讲课中,其内容设置以常用中医临床辨证方法、常用中医临床方剂介绍等为主,横向对比,突出临床特色。如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时,所学的中医辨证分类繁多,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等内容,辨证方法过于典型化,而在临床中很难见到如此典型而辨证依据充分的病例,学生感觉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我们的小讲课中,常以临床病例为载体,介绍运用中医临床诊断的辨证方法,包括如何理顺病人主诉及症状,如何综合运用四诊资料;如何逐步辨证,找出疾病内在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类证鉴别等内容,学生听课兴趣浓厚,且更易掌握辨证方法和要点。又如传统的中医方剂学知识包含在方剂学中,或散见于中医内科学、伤寒论等课程中,学生掌握方剂的形式以死记硬背为主。而小讲课中病例治疗所涉及的方剂内容是以病证为基础,方剂的组成、配伍、药物用量、煎服法等均从临床实例中体现出来,老师在讲完1个方剂后,辅以类方讲解,让学生举一反三,明确类方的异同点,使其听课效率高,这样对常用方剂的掌握程度较好。 4临床操作示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参加小学期实践的学生其基础知识尚不全面,且实践时间较短,不能象毕业实习的学生一样直接参与到多种临床操作中。因此,在小学期实践带教中增加了临床操作示范内容,内容包括如何开医嘱、书写及借阅病史、开化验单以及如何进行督灸、耳针、穴注、针刺、推拿等操作项目,带教老师边演示、边讲授,学生一对一进行模仿、训练。与传统的治疗学课程授课方式不同,学生能亲临临床实践环境,集中地、近距离地熟悉和掌握临床操作规范,目睹中医操作的实用性,从而增强了学习中医的自信心,提高了动手能力。 5注重全面考核,为高效率实践保驾护航 以往小学期实践模式主要以学生科室轮转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见习”,临床科室没有足够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带教和培训,考核内容不明确,助长了许多学生随波逐流的学习态度,2周的小学期实践没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通过小学期实践改革,强化全面考核内容,考核项目主要包括考勤(占20分)、作业(占20分)、口试(占60分),重点考核学习态度和临床实践技能。具体包括:①考勤签到天天记:学生考勤情况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的意愿与决心,实践证明,通过强化记考勤制度,没有一位学生迟到、早退。②实践作业每日交:2周时间内,每日上午安排学生在门诊或病房实践,学生需要完成1份住院病历或2份门诊病历,且病历书写质量直接计入考核内容,学生在完成常规的病房查房或门诊随诊等工作后,可以选择有特色、感兴趣的病历进行书写和摘录,有利于提高学生书写病史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③六大模块口试考:学生在完成小学期实践后需要进行考核,考核以口试为主,内容包括中医四诊资料收集,中医病证辨证分型,常用方剂组成、功效、主治背诵,中医病史书写格式和要求,中医常规操作示范,标准化病人考试6部分,这些内容均散见于平日教学过程中。此种考核形式的确立,使学生无法怠慢于平日的实践,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学生高效率的小学期实践保驾护航。 每批小学期实践带教共有10个工作日,上午分派学生至不同科室病房或门诊轮转,即每位学生均能接受5个半天门诊及5个半天病房的轮转见习;下午集中带教授课,即每位学生均能接受2次循序渐进的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临床小讲课、临床操作示范。另有2个下午分设作业点评及考核。实践证明,学生在经过以上的实践后,纷纷表示,小学期不再“流于形式”,老师专职带教、学习内容丰富、考核全面有效。每位学生均需带着问题和作业任务进行10个半天的轮转(门诊及病房),而不是“走马观花,心不在焉”;并且每位学生又必须以备考的心态集中8个半天的临床学习,而不是“见习见习,走走看看”;最终严格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需为其每一分钟的学习效果负责。如此,小学期实践带教从根本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 总之,高等中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应用型中医人才,小学期实践的理念正是因此而提出。早临床、多临床,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分数型”向“应用型”转化,使之在经过3个阶段的小学期实践之后,对进一步的临床课程学习和以后顺利熟练地跨入实习阶段将有所帮助。然而小学期实践由于人数多,时间短,给临床教学带来极大地压力。所以如何在现有相对固定的教学资源、教师人数和教学环境下更好地做好小学期实践的带教工作?如何处理好现有临床毕业实习计划、中医内科学课程见习带教质量与小学期实践带教质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发挥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能力?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中医内科学毕业论文:中医内科学学生知识构造及能力培育研究 学位论文是由研究生撰写的、作为评定学位的研究论文,它既是研究生培养期间从事科研活动的最后结晶,也是其学术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最能反映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准。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是近年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招生的热门专业,约占在校研究生的40%,因此中医内科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河南中医学院近10年来中医内科专业207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详细调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时需具备的知识结构、课题设计能力、科研指标等,从而对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 1对象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为河南中医学院1997年-2006年中医内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硕士学位论文207篇。 1.2调查内容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位类型、论文名称、关键词、论文类别、中医经典引用、西医知识运用、实验动物选用、实验方法应用、检测指标、统计学方法选用、统计软件应用、参考文献。 1.3调查方法 按照调查内容设计《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调查表》,组织已毕业留校的研究生进行专门培训后,对每篇学位论文进行阅读,按照调查表内容逐条归类。所采集信息汇总后采用频次法进行数据处理。 2调查情况 2.1学位类型、论文类别、实验方法调查统计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这3项统计中学位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类别分为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实验方法由于医学研究中具体实验方法很多,比如血脂的检测、肝功能的检测、血细胞检测、形态学观察以及现代新技术放射免疫法、DNA检测、白介素的测定等等统计非常难,但都可以归类为定性和定量,定性指形态学、病理切片观察、心电图等为定性研究,定量指对某些检测指标的测定,有量的概念,两者都具备的为综合研究。经统计处理,学位类型、论文类别、实验方法调查统计情况见表1。 2.2引用中医经典及西医知识运用情况 由于中医经典著作数量较多,因此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引用中医古典医籍方面相对来说也十分丰富,我们对引用频次相对较高的中医经典(8%以上)进行统计,见表2。 西医知识运用相对集中,所列内容全部统计,具体统计结果见表3。 2.3实验动物选用情况 从论文选用实验动物来看,常见的有SD大鼠、Wistar大鼠、NIK大鼠、新西兰兔,除此外还有豚鼠、狗等。 2.4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引用情况 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其研究起点和基础,同时可以评价研究生的文献资料检索能力。显示通过对中医内科学专业207篇学位论文的调查分析显示,引文数量不太均衡,平均每篇学位论文引用参考文献在50篇左右。从引文语种上看主要集中在中文、英文、日文3种,比例分别为83%、16.7%、0.3%。 2.5实验方法应用情况 从统计情况看1999年以前的学位论文在实验研究中选用的检测方法与指标较为单一,主要是常规项目如血常规、肝功能、血液流变学、形态学等检测,所用设备多为光学显微镜、普通病理切片机、心电图机、超声波等。2000年后的研究方法逐渐丰富,免疫组化、细胞培养、基因检测等先进的检测技术与设备得到了应用。 2.6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 从统计结果看应用的最多的统计方法为t检验、方差分析,其他统计方法依次为u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Ridit分析等;从统计软件的运用上看2001年前应用的统计软件集中在SPSS8-SPSS10,较低的版本,2001年后统计软件集中在SPSS10~13,这与软件开发有关,功能增加,应用更先进。近年来也有部分采用SAS等软件统计处理。 3结果分析 3.1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全面 调查的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引用了大量中医古典医籍文献,反映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这与河南中医学院加强研究生中医古典医籍的教学分不开。引用的古典医籍主要为《黄帝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医林改错》《伤寒论》等居多,其次《临证指南医案》《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名医别录》《药性论》《日华子本草》等也有较多引用,反映了我院研究生对中医古典医籍的重视程度。 3.2医学知识进一步提高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的西医知识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得到逐步提高,反映了研究生注重学习、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紧跟时代步伐。比如2000年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药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理学、免疫学的知识进行研究;2000年后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技术、免疫组化技术的出现,这些方法在学位论文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3.3注重查阅外文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的语种分析,是对研究生外语程度和论文吸收国内外科研成果能力的判断。研究结果显示,近几年研究生毕业论文引用外文文献逐渐增多,这反映研究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外医学科学的研究动态,并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中,使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减少或避免低水平的重复,而且能及时吸收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中医药的研究水平。 3.4注重临床医学科学研究 1998年我国对医学学位类型进行了调整,临床医学研究生设置了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两种类型。由于学位类型的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不同,医学专业学位主要是培养高级中医药临床应用型人才,论文要求与科学学位也不尽相同。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多为临床研究,如证候学研究、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等。从调查情况看研究生的临床设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大多采用了随机对照法,部分设计还采用了盲法。科研水平、论文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4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不断更新 研究生的中医古典医籍引用虽然很多,但在应用古典医籍说明有关问题上有些牵强,阐述得不够清晰。这可能与研究生对古典医籍的理解不够透彻有关,因此需要进一步培养研究生阅读、理解、掌握古典医籍的能力,体现在课程教学上应加强古典医籍的教学。同时还要开设传统哲学、语言学、文学等课程,加强对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和中医文化底蕴。 4.2实验设计应体现研究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重复性的前提是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在本次调查的论文中存在一些实验设计方案不合理的现象。比如临床设计中病人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不合理;对照组的选择不科学;实验因素选择不合理;非实验因素难以控制;盲法应用多数为单盲法,很少应用双盲、多盲法。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设计能力已有显著提高,这主要与我院在研究生中开设临床科研设计方法相关课程有很大关系。今后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增加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4.3研究生论文格式与文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多数结构合理、论述缜密、逻辑性强、文笔流畅,但也有少数论文虽然设计合理,但由于文字功底较差,使论文论证不够严密,甚至存在一些明显的语法、逻辑错误,影响了研究生的论文质量。近几年我院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开设了论文写作选修课,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文学性、可读性有了很大提高。 中医内科学毕业论文:中医内科学教学创新实践研讨 中医内科学是内、外、妇、儿等临床课之首,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课程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因此讲好中医内科学对于学生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型,对于后期临床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本教研室不断总结经验,在课堂教学、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不同环节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课堂教学在系统化、多元化、讨论式、启发式上下功夫,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能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对加强临床思维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坚持采用启发式教学。①进行推理:以多媒体演变图形式展示病证的病因病机示意图;②举例:进行针对性举例,例子切题而生动,活跃课堂气氛;③比较:进行系统比较、纵横比较、方药比较,培养学生对知识连贯性的把握;④问答:课前提出问题,可提问回答或自问自答,促进教学相长;⑤归纳:把某一章节有共性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加深学生印象。上述5种方法交叉、灵活使用,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认识,拓宽思路,提高学习效果。 (2)灵活运用讨论式教学。①问题讨论:授课前教师列举若干问题,插入授课的某个时段进行讨论。②病例讨论:课前或课后,或课间插入典型病例分析讨论,印证所讲内容,加深印象。③床旁讨论:直接带学生到病房,找典型病人现场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实战”气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应变能力和辨证论治水平。 2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1)概述。讲解时做到一准确、二完整、三联系、四贯通、五详细,具体如下:①定义准确,前后呼应:胃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胃脘部一般是指上、中、下三脘部位,或指两侧肋骨下缘联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痞满以胸腹痞闷胀满不舒为主症的病证;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将胃痛、痞满和腹痛的定义结合起来讲解,尤其是所在的部位是关键,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②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讲解鼓胀的定义应分为: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病机关键是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表现为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积块,四肢枯瘦等;本病病情反复迁延,久治难愈;晚期并发症可见吐血、便血、昏迷、悬饮、肝癌等。③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如提出中医腹部四分法与西医腹部九分法有何区别和联系?腹痛与脏腑的关系?胃镜像与慢性胃病的关系?④古今文献,区别联系:在讲解痞满时应该讲清楚痞、痞证与胃痞的区别与联系;讲解胃痛时讲清楚古代9种心痛与现代胃痛的关系。⑤西医范围,分类详细:在鼓胀病证讲解时应对肝硬化的分类进行详细阐述,其包括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心源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中毒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血管病变性肝硬化、营养性肝硬化和隐匿性肝硬化。 (2)病因病机。讲解时围绕一利用、二建立、三突出、四强调,具体如下:①充分利用动画图形,形象地说明各病因。②每个病证建立示意图表,整体把握病因病机。③突出每个病证的病位、病性、病因和病机关键,比如胃痛的病位关键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同时与肾亦有关;早期多为外邪、饮食、情志所伤,以实证为主,后期常见脾虚、肾虚等正气虚弱;病因为外感寒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病机关键为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不通则痛或胃失濡养或胃失温养,不荣则痛。④强调每个病证本身的病机转化。例如胃痛中本身的病机转化:寒邪客胃,饮食不节,导致胃气受伤,胃气壅滞,不通则痛,出现胃脘胀痛;气郁化火,胃热炽盛,热灼而痛,出现胃脘灼痛;气机壅滞,气滞血瘀,瘀血停滞,表现胃脘刺痛;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或气郁化火,火盛伤阴,胃阴不足,不能濡养于胃,不荣则痛,表现胃脘隐痛,似饥而不欲食;胃阴亏虚,日久耗伤肾阴或素体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胃,导致胃肾阴亏,阴虚作痛。另外需要强调病证与病证之间的病机转化。 例如胃痛时出现胃热炽盛,肝胃郁热,热伤血络,迫血妄行,血溢脉外,可导致呕血,便血;胃痛日久,伤及于脾,脾胃虚弱,脾失统血,亦可出现呕血,便血;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导致卒腹痛;胃痛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呕吐反胃;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形成噎嗝。 (3)诊断与鉴别诊断。讲解时注重一根据、二结合、三利用:①根据临床实际,重点讲解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要点;②结合带教情况,学生写病历时往往将鼓胀病人的主诉写成腹胀多少年,而不是腹胀大多少年,鼓胀与痞满概念混淆不清,应重点讲解鼓胀与痞满的区别;③利用直观图形,如胃镜下图形、黄疸和鼓胀病人的照片,加深对病证的印象。 (4)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讲解时强调4个重视:①重视寒热虚实气血辨证:如胃痛需辨寒热,辨虚实,辨气血;腹痛需辨寒热虚实;痞满需辨寒热辨虚实。②重视各个病证脏腑辨证:例如胃痛病位在胃,胃病初发,常因外感、伤食所引起,脘腹胀痛、闷痛,嗳气,痛无休止,大便不爽,脉滑等;病位在肝,反复发作,每与情志不遂有关,胃脘胀痛连及胁肋,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等;病位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大便溏薄,脉缓等。③重视以问题为核心讲解:在讲解鼓胀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何为“气鼓”“血鼓”“水鼓”?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老师解答。“气鼓”,偏于气滞,见两胁胀满,善太息,嗳气,或得矢气后腹胀稍缓,口苦脉弦等;“血鼓”,偏于血瘀,见四肢消瘦,腹壁脉络显露,胁下或腹部积块,面色黧黑,面颊、胸臂血痣或血缕,肌肤甲错不润,手掌赤痕,唇及爪甲色黯,舌边尖瘀点、瘀斑等;“水鼓”,偏于水停,见腹胀之形如囊裹水,或腹中有振水音,周身困乏无力,溲少便溏,或有下肢水肿等。④重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如在讲解完脾胃系病证后介绍董建华教授治疗脾胃病通降论的学术思想:即胃病认识上的3要素,生理上以降为顺;病理上因滞而病;治疗上以通祛疾。胃病治则上的二点论:脾胃合治和脾胃分治;胃病治法上的一轴线:治胃必调气血。 (5)分型论治。讲解时着重3个注重、4个加强:①注重方药与病因病机相呼应———前后联系:例如寒邪犯胃,饮食不节,胃气壅滞使用香苏散;气滞血瘀使用失笑散合丹参饮;胃热炽盛使用泻心汤合金铃子散;胃阴不足使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②注重病证分型中的理法方药———纵向联系:如腹痛,寒—寒邪内阻—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热—湿热壅滞—大承气汤;虚—中脏虚寒—小建中汤;实—饮食停滞—枳实导滞丸;实—气机郁滞—柴胡疏肝散;实—瘀血阻滞—少腹逐瘀汤。③注重病证与病证之间的联系———横向联系:例如肝气郁结可导致多种疾病,但选方用药却不完全相同,例如肝胃气滞胃痛用柴胡疏肝散;肝胃气滞呕吐,选用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肝郁气滞痞满,选用四逆散合越鞠丸;肝气乘肺喘证,选用五磨饮子等。④加强方剂之间的讲解与梳理———方剂联系:例如寒热并用方剂的比较,左金丸治疗泛酸;半夏泻心汤治疗呕利痞;生姜泻心汤治疗胃虚不化水气致痞;甘草泻心汤治疗脾胃气虚痞利俱甚;温脾汤治疗阳虚便秘;连理汤或乌梅丸治疗休息痢等。⑤加强药物之间的讲解与梳理———药物联系:例如化湿药的运用,芳香化湿用藿香、佩兰;健脾化湿用茯苓、生白术;淡渗利湿用通草、车前子;祛风除湿用羌活、独活;清热化湿用黄芩、黄连;苦温燥湿用厚朴、苍术等。⑥加强对现代研究进展的讲解———古今联系:例如萎缩性胃炎,从古代的所谓痞、痞满讲到现在的胃痞,并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向学生较全面讲解目前的研究进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⑦加强典型病例的讨论与讲解———实践联系;在课前提出一个有一定难度的复杂病例,突出以病例讨论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医内科学毕业论文:剖析中医内科学教学感想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目,是各中医基础学科内容的综合,教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的培养。然而在以往的课堂教学宗旨中往往注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考试的过关,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这样的教学,最终让学生的中医理论基础不扎实,临床思维能力缺失,导致辨证论治思维能力不强,临床实际处理问题能力较差,甚至会让一些学生对中医缺乏信心,放弃中医治病。如何来改变这种状况呢?我在这些年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夯实中医理论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体生命认识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医学理论,理解好中国文化系统思维的精髓,是领悟中医学理论精神实质的根本和必然途径。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一个自然科学理论,没有认识论作为依据,是站不住脚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着中医学的思想、理论、思路、原则和方法,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黎志钟同志曾经在《中国医药学报》对中医学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把中医药学比作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那么传统的文化与科学是其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础医学为其本,临床医学为其主干,方药与疗效则是其花、叶与果实”。为此,我认为要想让学生长成“参天大树”就只有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成才,就要加强对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夯实其中医理论根基。只有这样才能教好《中医内科学》。 1.1加强古代人文文化教育明张介宾《类经》中提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易,指的就是《易经》,熟知《易经》的人都知道其实《易经》卦象实际上是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记载。而《内经》里对中医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也就是说作为一名中医就必须要掌握好各个自然学科的知识以及了解人世间的凡人俗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当加强古代人文文化知识的教育,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医的实质内涵,进而当好一名中医。 1.2加强古代哲学思想的教育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渗透下,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际观察中,不断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而形成的。中医学又是属于宏观整体医学,其辨证思维如整体恒动、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直觉体悟、取象比类等都与古代哲学朴素辨证法是同一的,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上加强古代哲学思想内容的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触类旁通,领悟好中医辨证思维,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 1.3加强“咬文嚼字”的教育“咬文嚼字”是获取知识、启迪智慧、提高语言文字水平的重要基本功。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仅存的象形字之一,然而国家政府为了书写简便,使得很多简体字都已无法如古代汉字般,体现出更深、更多的内涵。但是中医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医学,它的每一个字、词和术语都有特定的含义,只要深挖细掘、逐字逐句推敲就能够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揭示其深刻内涵,阐明其深奥道理。中医中“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与古代汉字的形成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咬文嚼字”,便能使学生对中医理论做到易学易懂易记,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益终生。 2转课堂为病房加强实践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现在《中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动机不够,兴趣和注意力都随着时间而减退。目前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式教学,但都是“纸上谈病”,学生并没有实际参与辨证思考及临床操作,真正的临床思维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转变思想,把课堂模拟成病房,创建良好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转变角色,增加实践操作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 2.1合理使用多媒体将模糊化转具体化提高教学效果将典型的病例的资料用DV或数码相机拍下影像,并根据这些资料进行案例式教学。如拍下医生接诊及问诊经过的影像资料,要求学生针对影像给出的症状体征、主诉、发病经过、病史等资料,写出完整的病历。这种将文字转化为声音、图像、动画的形式,把模糊转为具体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消化和运用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 2.2虚拟案例场境精心设计变量提高学生灵活性根据经典案例或老中医的案例,由老师或学生扮演患者、医生,虚拟案例,并以此进行研讨。在此过程中授课老师需精心设计问答,如老师扮演风热犯肺的咳嗽患者,除回答一般症状外,还应精心设计各种变量条件,如有咽痛,如何处理?痰多、胸闷,苔腻,又如何处理?或者气粗、痰多质稠伴身热口干,舌红苔黄腻,又如何处理等等,层层递进,不断增加变量条件,逐渐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诊治的应变能力。 2.3主动寻找病人请病人入课堂提高实操能力一般的医学院校,是没有条件让学生长时间进行见习实践的。如何提高学生实操能力?我们要主动在身边的亲戚朋友、学生中寻找病人,或者与医院联系协商寻找患者,并在征得患者同意后请入课堂。让学生亲身接诊患者,进行望闻问切、立法、处方、用药,切实提高临床实操能力。 总之,《中医内科学》教学是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它要求学生在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和夯实中医理论根基的同时,还一定要加强实践,不断提高自己临床思维和独立临诊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坚持两手都要紧抓,一手紧抓学生自身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巩固,一手紧抓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只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奋斗不懈,就一定能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西药论文:环磷酰胺的西药效用 【摘要】目的 讨论环磷酰胺的西药效用。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 据报道,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用环磷酰胺、左旋咪唑与泛癸利酮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治疗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患者45例,治愈者40例,治愈率为89%,明显优于仅用传统综合治疗措施的对照组。应用环磷酰胺治疗重症肝炎患者,效果显著。运用环磷酰胺软膏治疗肛门巨型尖锐湿疣患者,一般用药2周见效,1个半月痊愈。 【别名】 癌得量、环磷氮芥。 【药理】 环磷酰胺抗瘤谱广,是第一个所谓“潜伏化”广谱抗肿瘤药,它主要通过肝的酶p450水解成醛磷酰胺再运转到组织中形成磷酰胺氮芥而发挥作用。本品对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均有效,对乳腺癌、睾丸肿瘤、卵巢癌、肺癌、鼻咽癌、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瘤及骨肉瘤也均有一定疗效。 【制剂】 注射用环磷酰胺,100mg,200mg。片剂:每片50mg。 【注意】 1.本品的代谢物对尿路有刺激,故应用时应鼓励患者多饮水。 2.本品可杀伤精子,但为可逆性。 3.应用本品可引起脱发、口腔炎、消化道反应以及膀胱炎等。还可引起胎儿畸形、闭经、精子减少等。 【临床新用途】 1.治疗流行性乙型脑膜炎 据报道,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用环磷酰胺、左旋咪唑与泛癸利酮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治疗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患者45例,治愈者40例,治愈率为89%,明显优于仅用传统综合治疗措施的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用法:环磷酰胺3~5mg/kg体重,加入生理盐水20ml,静脉注射,1/d,连用3d;左旋咪唑2.5mg/(kg·d),分为2次口服或鼻饲,连用3d;泛癸利酮3~5mg,肌内注射,1/d,连用5~7d。 2.治疗重症肝炎 应用环磷酰胺治疗重症肝炎患者,效果显著。用法:环磷酰胺20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或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缓慢静注,1/d,连续用药至症状消失止。结果:用上药治疗重症肝炎患者94例,总有效率为86%。在应用本药时,黄疸可一度加深,消化道症状加重,可能为环磷酰胺毒性反应,随着免疫功能调整而逐渐好转,可不必停药及特殊处理,密切观察。 3.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本病是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人报道,用环磷酰胺100~200mg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例,l/d或2d 1次,效果显著。采用环磷酰胺间歇疗法治疗狼疮肾炎患者16例,用药1个月后大部分病例病情稳定;第3个月时,除1例外,其余病情明显好转。 4.治疗尖锐湿疣 运用环磷酰胺软膏治疗肛门巨型尖锐湿疣患者,一般用药2周见效,1个半月痊愈。方法:涂药前先用温水坐浴。然后取0.5%环磷酰胺软膏外涂患处,1/d,便后加涂1次。另有人用环磷酰胺软膏治疗尖锐湿疣患者20例,治愈者18例,有效者2例。 5.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 采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39例,用药1~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明显改善,其中治愈者30例,好转者6例,无效者3例,总有效率为92%。用法:将环磷酰胺40mg,加入生理盐水1ml中混合均匀后,作两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注射时,针头刺入穴位,在捻转、提插得气后再注入药物,2d 1次,7次为1个疗程。作者认为,应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有效,可能与本品有免疫抑制作用有关。 6.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环磷酰胺可使血液循环中t细胞和b细胞减少,并抑制二者的功能。据报道,应用环磷酰胺100~200mg,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2d 1次,病情稳定后改为每周1或2次。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4例,其中完全缓解者3例,显效者11例,有效者8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2%。另有人用环磷酰胺治疗严重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8例,完全缓解者29例,部分缓解者45例,有效者21例,无效者13例。还有人用环磷酰胺间歇疗法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例,其中2例并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结果3例均获得长期缓解。 7.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采用大剂量环磷酰胺治疗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4例,获得满意疗效者3例。用法:环磷酰胺20~25mg/(kg·d)(日总量500~1000mg),分2次静脉注射,疗程4d。有人认为,对免疫性或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试用环磷酰胺。 8.治疗过敏性紫癜 环磷酰胺可使免疫复合物分裂、解体,从而消除了免疫复合物对机体的病原学作用,故用于治疗过敏性紫癜患者有显效。应用环磷酰胺治疗14例对激素治疗无效的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全部获得治愈。用法:环磷酰胺,2.5mg(kg·d),分3次口服。另有人用环磷酰胺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2例,用药5~10d即愈。 9.治疗脑炎后偏瘫 运用环磷酰胺治疗脑炎后偏瘫患者13例,肌力恢复正常者8例,肌力接近正常者4例,无效1例。用法:环磷酰胺5mg/kg体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ml内静脉滴注,1/d,10d为1个疗程,间隔7d用第2个疗程,连续用药至症状消失止。 10.治疗重症狼疮的肾炎 用环磷酰胺(白细胞 3000× 109/l,肝功能异常停用)8~12mg/(kg·d),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lh;2d为1个疗程,半个月重复1次,至总量≤150mg/kg后,3~4个月1次,总量≤12g。用泼尼松1mg/(kg·d),6~8周后,每周递减10%;至0.5mg/(kg·d),用3~4个月后,渐减量,对症处理,保护肝肾功能。多饮水,尿量 3l/d。并内服中药:急性活动期用清瘟败毒饮加减;相对恢复期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结果:50例中,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32例。 西药论文:中西药治疗急性角膜炎 【摘要】目的:讨论治疗急性角膜炎的较好方案。方法:通过总结病例,取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中西药治疗效果显著。结论:西药合中药治疗效果好。 【关键词】急性角膜炎;依诺沙星;头孢他啶;四季抗病毒合剂 急性角膜炎的主要症状是羞明、流泪、疼痛、眼睑闭锁、结膜潮红。严重时可引起角膜穿孔。根据病因和临床症状,基本可以确诊。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因此,我们采用中西药治疗急性角膜炎 30例,并随机选15例为对照组,结果疗效显著。现分述如下: 1临床资料 在所选用的30例临床病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最小者7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31岁半;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治愈7人,好转6人,无效2人;总有效数占发病数86.67%;与随机抽样选择的急性角膜炎 15例单纯西药治疗病例总结比较对照,有明显差异。病例总结表明应用中西药治疗急性角膜炎有着显著效果.治疗结果,见表1。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 0.01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1)控制或预防角膜感染:清洗病眼后,滴润舒或涂红霉素软膏。 (2)注射用头孢他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0.5克,配0.9%生理盐水100ml,一日二次,静脉点滴。7天一个疗程。需皮试阴性后方可使用。 (3)注射用葡萄糖依诺沙星(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成人0.2克用5%的葡萄糖液稀释成100毫升的药液,一分钟40点的速度。一日二次,7天一疗程。 (4) 中药选用:四季抗病毒合剂(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20毫升,一日3次,口服。 2.2对照组:选用单纯西药,用法如上。 3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 根据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关于对急性角膜炎的诊断标准,其主要症状是羞明、流泪、疼痛、眼睑闭锁、结膜潮红。严重时可引起角膜穿孔。根据病因和临床症状,基本可以确诊。 疗效标准: 好转:临床病变均不同程度减轻,实验室各项有关检查指标明显降低; 痊愈:临床病变均消失,实验室各项有关检查指标明显降至正常范围: 无效: 治疗前后病变及实验室各项有关检查指标无变化。(数据见表1所示)。 4讨论 4.1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风热之邪毒侵入人体,或素有蕴热,风寒湿郁久化热所致。治以清热解毒、驱风明目。用四季抗病毒合剂,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消炎退热。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流感等病毒性感染疾患,症见头痛,发热,流涕,咳嗽等。故可有效的抗病毒清热解毒、驱风。 4.2现代医学认为是炎性感染所致。头孢他啶为头孢菌素类抗菌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强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有抗菌活性,对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本品作用机制为抑制敏感菌的细胞壁合成而产生杀菌作用。葡萄糖酸依诺沙星药理在于对肠杆菌科的大部分细菌,常对多重耐毒菌也具有抗菌活动。对青霉素耐药的淋病奈瑟菌、产酶流感嗜血杆菌和莫拉菌属均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对铜绿假单胞菌等假单胞菌属的大多数菌株具抗菌作用。本品对甲氧西林敏感敏感葡萄球菌具抗菌活性。通过作用于dna螺旋酶的a亚单位抑制dna的合成和复制导致细菌死亡。但注意:对本品及氟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肌腱炎、跟踺断裂、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患者禁用。 可见,中西药结合治疗急性角膜炎既能杀灭细菌,又能清热解毒,消炎退热,,达到治病目的,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优越性。 西药论文:试论西药中药化 西药中药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来研究现在使用的西药,使之具有中药的理论、 特性和功效内容,从而不仅能为西医使用,也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来使用。 一、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划分 中医药和西医药,在十八世纪以前, 是难于区分的,都可称作民间医药或民族医药。十八世纪以后,西方各国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化学工业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形成了现代的西医药学。西医药学,它是由于传入我国以后,相对于原来的中医药学而言的。西药,就是相对于我国的传统药物—中药而言的。 这种按起源或地域来源划分中药和西药,在西药刚刚传人我国的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在现代,随着我国药物科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我国不仅能制造和生产外国人最先制造和生产的药物,同时也研制和生产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这 些药物再按地域来源划分,称之为西药,显然是不合适了从中药本身来看,随着科学研究和生产的发展,也在起着一定的变化和发展。那么,到底何为中药,何为西药呢? 有的将人工合成的药物称作西药,而树皮草根等天然药物称作中药(或中草药),这种划分,并不确切,因为也有些中药是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雄黄 (硫化砷ass)氧化后所得的三氧化二砷(as2o3),冰片即是人工合成的龙脑;有的将现代剂型如片剂、针剂等称作西药,传统的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种区分,也不合适,因为西药也有散剂和类似汤剂的合剂等,同时现在有些中药也制成了针剂、片剂等现代剂型;有的将成分结构清楚的药物称作西药,成分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西药的某些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大黄扮等,其成分结构也不完全清楚,而中药也有好多是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龙脑),? 砂(氯化铵)等。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当结合不同的医药学体系来划分: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中药;以现代科学术语来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西药。据此,即使一些常用中药,若只考虑其西医药理论体系下的性能和功效,并按西药来使用,则亦应称之为西药。同理,若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它们的 中医药理论体系木语所表示的中药特性、功效及使用规律,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那么,就成了中药。 二、西药中药化的内容 总的来讲,就是使西药学具备中药学的内容,即具备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所表示的药物特性、功效和使用规律,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使用。具体内容有: 1.西药本身的中药特性:中药本身有其特有的药性。尽管对中药药性的范畴,各家看法不一,但比较公认的应包括性味(即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和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按脏腑归经及经络归 经)和升降沉浮。这些内容是中医药学体系对中药本身性能的特殊表示方法,是中药本身所含化合物的功效规律表示,从而成为中医根据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整体辩证论治观点选用药物的基本依据。而上述特性,到目前为止,是西药所不具备的内容。那么西药,尤其是单体化合物的西药,是否同样具备如上特性,应当作为西药中药化研究、总结、归纳的内容。 2.西药功用和主治的中药表示:中药的功用是针对机体的证而言的,如解表药(单味药)和解表剂(复方),是针对机体的表邪证而起治疗作用,即具解除表邪的功用。机体在大证下又分小证,如同是热证,则有胃热证、肺热证等,而针对小证又有相应功用的中药。至于主治,则是指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中药治疗效能,如知母可治肺咳骨蒸,黄柏可治阴虚亢热。中药的主治是在功用统帅下而表示的治疗作用的具体化,例如黄连,功用为清心火、燥脾湿、凉血、止泻、厚肠等, 主治热病泻痢、心烦、胸痞呕吐、消渴、 痈肿疗毒、目疾目赤等。这些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药物功用和主治,目前西药尚不具备,应当研究。 3.西药配伍使用规律的中药化研究:药物的配伍使用规律,不论在中药学还是在西药学,都是比较重视的。但在不同体系,各自规律又是不同的。中药在配伍使用时,最突出的是中药学精华之一的复方使用。中医在使用药物 时,按中医药学理论,根据机体状况,进行辩证论治,依辩理、立法、组方、选药 (即理、法、方、药)的程序,层层深入,步步具体化。在组方选药时,又按君、 臣、佐、使的要求来处理,主次分明, 方中药物由其内在的规律性构成一个整体,使处方的整体性与机体的整体性相对应,从而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 西药以复方使用时,其方的整体性往往不如中药复方的整体性那么突出和严谨,通常是按每个西药的独立功效,针对机体的不同病症而应用相应药物,那么,西药在配合使用时,是否也有一定的类似中药的复方组成规律是?这也西药中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配伍使用规律,还有另一种内容,即某些药物配合使用时使疗效或毒性有所变化,如中药的七情合和(单行、相 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十八反、十九畏, 同时还有配伍禁忌。西药虽无七情合和、 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但在配伍使用中的关 系已包括了这方面的内容,如从生物活性考虑,有的药物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或减 低毒副作用,称作具有协同作用,有的药物配合使用能减低药效或增强毒付作用, 称作具有拮抗作用。有时从物理和化学变化来考虑,如有的药物配合使用,增加溶解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有的则产生沉淀,不利吸收;有的配合使用,使稳定性增强,有的则使化合物破坏等。西药在这方面的配合使用规律,比中药研究的深入,亦较准确,因此,在西药中药化时, 可保留这方面的内容。 4.西药制剂的中药化问题:西药制剂,更确切他讲,应称之为现代制剂。现代制剂的中药化,并不是要把现代制剂再改成中药的传统制剂,而是说,涉及到制剂的有关问题,再结合中医药理论进行一定的研究。 中药剂型选择,是根据药物性能和临床使用要求而定的。如“元(丸)者,缓 也”,“汤者,荡也”,就是说,急性病 或者是为使药物尽快发挥作用而选用汤剂,慢性病或者为使药物作用缓合、持久而选用丸剂。这只能说大体如此,如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并非“荡也”;三物 备急丸等,也并非“缓也”。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中药传统剂型相对于西药剂型或者说现代剂型为少,适用范围也相对较窄,而近展起来的很多药物剂型,更能适合不同药物性能和临床使用要求,如注射剂,它往往起效更诀,又便于昏迷状态病人使用。这些现代的药物剂型,已逐渐应用于中药制剂。这些称之为西药制剂的现代制剂在中药中的应用,也带来了好多新问题的出现。例如中药的苦寒药,中医认为苦寒伤脾胃,能引起纳差(食欲减退)、完谷不化(消化不良)或便溏。这在古代仅能制成口服制剂,似可理解,但如果将苦寒药制成注射剂,采取非胃肠道给药,是否还伤脾胃,就是值得研究的了。 5.其它:(1)西药的颜色、质地、 性状等表观特性是否也具中药的特性和功效?按中医药学理论,中药的颜色也表现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如白入肺、属 辛、能燥。也有质地坚硬为重镇之剂的说法等。这些很可能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亦可能为中药学的糟粕部分,但有的表观特性还是应给予一定的考察,如物理性状的挥发性等;(2)毒性。西药往往因有坚实的实验生物学基础,其毒住可以半数致死量、中毒剂量和具体毒副作用等表示,这比中药的大毒、小毒等表示,是具体而精 确的。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保留;(3)剂量。中药使用时,所用剂量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机体状况一证、配伍药的不同等, 从而剂量变化较大,如附子一般用3~9 克,但也有用几十克的,甘草剂量有用 0.3~45克的,相差150倍。西药剂量往往从考虑浓度,即有效浓度出发,而对机 体状况及药物配伍制约考虑不够(近年已 开始重视),所以,也应从中医药理论对西药剂量进行研究。 三、西药中药化的基础 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应包括实践基础和理论基 础,从而解决西药能不能中药化的问题。 回答是肯定的,西药能够中药化。 不论西药还是中药,它们都是由化合物分子组成,决定着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而从这些组成分子的情况来看,不论西药和中药,都有单体化合物和混合物:都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都有成分结构清楚和不清楚的,这就是西药和中药的物质同一性。既然中药具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示的特性和功效,那么,西药也应具备。西药和中药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用来防治人的疾病,这是西药中药化的生物活性基础,亦可称疗效一致性的基础。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可经过现代科学水平的研究,能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术语来表示其性能和功效,可治疗西医药学术语表达的疾病。同样能用来防治人类疾病的西药,亦应可以用中医药学术语表示其中药特性和功效,从而按中医药理论使用。 由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人们发现,一些西药在临床使用中,在有些情况 下,按照中医辩证论治中一定的辩证分型疾病才有较好的疗效,或者说表现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例如考的松,人们已从临床注意到,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对肾阴虚患者效果不理想,这说明它具有补肾阳的功效。再如阿托品,患者服后表现颜面红赤、热感、口干等,这正是中医药学热性方面的中药特性。这说明,有的西药在广泛临床基础上,已开始暴露某些中药的特性和功效。 西医学习中医,是西药中药化研究的人才基础。这些年来,很多西医学习掌握了中医药和西医药两套理论体系,并有临床经验,尤其对西医药更熟习,因此,这部分医药工作者若进行西药中药化研究, 那是较方便的。从中医讲,在现代的西药中药化研究中,互相协作,共同研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方法,要围绕其临床疗效来进行。但科学发展到今天,不论中药和西药都积累了大量资料,因此可选用多种研究方法。 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从根本上讲,是由其临床作用归纳出来的作为西药,一 般都已经过较充分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积累了关于功能、主治、适应症;毒副作用、禁忌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因此, 将这些结果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归纳,赋与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是可能的。这在很多中医药文献中均可见到。就拿中药的重要特性——“性味”来看,就是不断在前人临床效用基础上而总结归纳,最后确定的。如(本草衍义)云: “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汞》 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证,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将西药按中药理论体系,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进行深入细致的临床研究,认真观察和总结,从而确证并归纳相应西药的中药特 性、功效和使用规律。此种研究,可根据具体药物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 ①对目前已被注意到暴露了某些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先进行临床确证研究,同时有计划地研究、归纳其它方面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使其全面中药化;②对从文献研究可归纳出相应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 药,通过临床确证归纳结果的可靠性,并进一步使其完整:③对如上所指以外的西药要有计划地开始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它们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为进一步总结归纳提供资料;④在具备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较多的基础上,再研究配伍使用规律等其它中药化内容,以达西药的充分中药化。 为了使这一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最好先重点选择性地进行研究。如可先对已开始暴露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和作为西药使用的中药有效化合物等进行研究;创立符合中医药理论、能反映中药特性和功效的实验生物学模型和指标,进行西药中药化研究。 总之,西药中药化,是一件新的工作。它不仅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亦有助于中西药学的丰富和发展。西药中药化是有光明前途的。 西药论文: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试探 中药和西药概念,各是一类药物本质的高度概括,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只有明确其内涵范畴,才便于深入研究和扩展。中药和西药,是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因此,在确定它们的内涵包括划分原则和标准时,均不能离开各自的医药学理论体系、然而目前,对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认识,却极混乱,实有必要加以分析,并给予科学的划分。故作尝试性探讨。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 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 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 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 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 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 (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 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 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 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见后)。 2.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国药概念内涵 (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 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述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话(因尚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手术等),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相应药物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 (2)西药概念内涵 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 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 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 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 、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 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见后)。 试论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研究 中药是具有中药的特性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并以中医药术语表示其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西药则是以物理学、化学的指标来表示其特性,并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示其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有相当一部分中药,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其部分特性,特别是功效方面,已可以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来表征,从而可按西医药学理论体系采使用。如大黄,味苦,量少可作苦味健胃药,有致泻、利胆、抑菌等作用,从而可治疗相应病症如便秘、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等。笔者认为,如果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研究,设法标定出其相应的中药的特性,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那么,人们就可以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西药了。然而,迄今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尚未开展,为医药学的未垦地。为了促进医药学的发展,尤其是中西药的结合,建议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现就此项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基本方法,作一探讨。 一、西药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功效的意义 中西药的结合,应包括两大方面,就是要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同时对西药也要进行“中药特性”的研究,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及使用规律,使每类药均能按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使用,各择其优,进而互相靠拢并使之结合,促进具有中国特点(中医药特点)的新医药学的建立。 1.使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现代对中药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药理、化学和临床研究。药理研究,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征中药的功效。这应包括中药的饮片,也包括提取有效成分的部位或单体化合物。化学研究就是弄清楚中药有效成分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为控制药物质量、制剂制备、选择给药途径及保证药物效用提供依据。临床研究就是指用中药所能治疗的按西医诊断的疾病的情况。按上述方法研究的结果尤其是从中分离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往往不能再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了,只能为西医按西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也就是说,把中药变成了西药。长此下去,势必出现中药的消亡和西药的丰富与发展。例如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素可抑制细菌,被西医用作抑菌消炎药。然因尚未研究黄连素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来表征的功效, 故中医不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它。因此,若将 黄连都用来提取黄连素,则中医将无黄连可用。这种以中药的消亡为结果的中药现代科学研究,是难于达到中西药的结合的。即使叫做结合,那也是失去了中药特征的结合。出现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原因,是在于没有对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尤其是有效化合物,再进行中药特性和中医药术语表征功效的研究。如能开展此项研究,则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将能为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使用,从而使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 2.使西药吸取中药之长,更好地发挥西药的优点。中药的特性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是中药的特点和长处,它们与机体的“证”相对应,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例如从四气中的寒热看,可与“证”对应使用,即热证用寒性药,寒证用热性药,即所谓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再如归经,按现代观点的结核菌感染的疾患看,有肺、肾、肠、骨等结核病,按中医理论体系分析,这不同部位的疾病,属于不同归经,在选用药物时,是要考虑到的。然而西医却一概用抗痨药物。西医这种对机体疾病部位不加区分而选用药物,是因为西药无归经之说所致。如果西药的此种“归经”特性被研究确定后,则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再如抑菌消炎药的抗生素和磺胺药,都是针对致病菌而起作用的,凡为细菌感染性疾患均可考虑使用,而对机体状况、病变部位、病情等考虑较少,但按中医观点,不仅要考虑到病源,更要考虑到机体状况,从而选用相应特性和功效的药物。就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而言,尽管从西医角度看均属细菌感染性疾患,但从中医看,在急性期属实热证(或湿热证),应选用苦寒药,而在慢性期,则属虚寒证(久病必虚、虚易成 寒).是不宜选用苦寒药的。临床实践已证明,磺胺类和抗菌素类药物对急性期效果较佳,慢性期效果不佳。这已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药物具苦寒之性味。但现在尚未深入研究它们的中药性味,而仍是同一药物施治于不同的证。这从中医药理论讲,是违反用药规律的,因此,难能更好地发挥这些西药的功效。如能对磺胺类、抗生素类的性味进行研究,确定其属性, 那么,现在这种不分证地使用的情况就会改变。从而可以保留西药之优,吸取中药之长,更好地发挥作用。 3. 丰富和发展中药学 中药学的丰富和发展,主要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数量的增加,这好理解。现在中药(包括草药)大约有5000 种(中药大辞典收载5767种),而现在常用的西药的品种比这更多,如果能对这些西药按中药特性分别归类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及使用规律, 使其成为“中药”,显然可以大大丰富和发展中药学。所谓中药学质量的提高,就是经过对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弄清其成分及各成分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经过药理和临床研究,确定各成分的药理和临床作用,也包括单味药(即混合物形式)的药理和临床作用。从而总结中药的特性及功效和使用规律的现代科学内容。这可包括两方面内容,就寒热性而言,在物质上,究竟哪些物质结构呈现寒性作用,哪些物质结构呈现热性作用;在生物活性上,究竟哪些现代观点的生物活性表示寒性这一特性,哪些生物活性表示热性这一特性。这样就可以从现代科学水平上,阐述中药的特性和使用规律而丰富和发展中药学。 4.促进中西药结合,进而促进中西医结合基于如上三点,有可能为促进中西药的结合创造有利条件。因为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之一——发现的有效化合物,能被两种医学体系使用,西药的归属分类,也能被两种医学体系使用。在此基础上,再归纳和探索中药的现代科学规律,即物质和生物活性方面的规律,从而促进中西药的结合。以药效为基础,又能反过来说明疾病的发病本质,从而促进中西医的结合。例如,中医所称的热证,一般是用寒性药物治疗,若药物的作用机理弄清了,那么,就可以说明证的本质。西医的热症,是指体温高于37℃而言;而中医的热证,不仅包括高于37℃的体温,还包括体温并不高于37℃的热证,在中医的热证中,一般用寒凉性药物,但对那些假热真寒证,却要应用甘温药,即谓甘温有时能祛大热。这样,如果对不同类型热证(或热症)所用药物的作用机理搞清楚了,那么,也就可以把中医和西医关于热证 (症)的概念得以划分或统一,进而促进中西医的结合。 二、西药是否具备中药的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能 对这个问题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但通过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可以说,还是有一定认识基础的。 1.物质的同一性不论西药还是中药,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即由相应化合物构成,这两类药物的化合物具有以下的同一 性:(1)它们大多由天然化合物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构成。例如西药的利血平,是天然产物,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产物,中药的绝大多数如麻黄等是天然产物,但也有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由雄黄(硫化 砷ass)炼制(氧化)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2) 就成分而言,有的为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有的为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如西药阿托品、磺胺噻唑是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巴甫洛夫合剂、三溴片等为成分结构清楚的混合物,而相当一部分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洋地黄叶、番泻叶等,其成分结构不完全清楚。而中药,尽管大多数药物的成分结构尚不清楚,如天麻、竹茹等,但也有一些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即为龙脑,相当一部分矿物药的成分结构大体清楚。(3)中药和西药都有中国产的和外国产的。如 西药所使用的大黄,就是以中国产的为优,但很多现在使用的西药为国外首先研制出并生产的;中药的番红花、西洋参等都是由国外进口的,而绝大多数传统中药却是国产的。 2.生物活性的同一性 不论中药还是西药,其应用对象是一致的,即都是用来治疗或预防人体的疾病,这是生物活性同一性的基础。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讲;所谓生物活性,就是指药物对机体生理、生化、病理状况的影响能力。治疗疾病,就是使异常状况转变为正常。只是由于中药和西药是处于不同的医药学体系中,才具有用不同术语所表示的生物活性。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医药学知识的积累,现在逐渐在取得共同的表示方法。例如,中药的很多苦寒药,均具抑菌消炎作用,当然, 并不能由此而完全认为抑菌消炎作用即为中药特性——味苦性寒的表示方法,但起码这表现了中药的味苦性寒这一特性的一个方面,又如,很多补益类中药具有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这就说明,这类中药与西药的免疫增强剂具有此方面的共同生物活性。作为西药,虽然现在尚未进行其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系统研究。但在临床使用中,已发现一些西药表现为中药的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例如服用阿托品后,呈现颜面红赤、口干、口渴等,而这些 表现是中药热性功效的一个方面,可见,在这方面来讲,阿托品表现为中药特性的热性,又如考的松,这是激素类西药,一些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而对肾阴虚病人效果不好,这说明它具有中医药学术语的补肾阳的作用。可见二者具有生物活性的同一性。 3.中医具有研究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的悠久历史 现在使用的一些中药,本来并不是中国产的,它们在传入我国之前,即使作为药用,因其不具备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也只是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或民间药来使用。但在传入中国后,由中国的中医药人员加以使用和研究,逐渐总结、归纳出它们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使它们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使用,最后成为中药,有的并成为常用中药;例如番红花主产南欧及伊朗等地, 乳香产在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苏合香主产土耳其西南部,没药主产红海及阿拉伯半岛,西洋参主产美国及加拿大等地。西医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是按西医药体系来使用的,而现在它们早已是常用中药了。就是在近年,这类研究工作仍在进行,如水飞蓟,为菊科植silybum marianum(l.) gaertn 的瘦果,原产南欧及北非.六十年代末及七十年代初,国外报道,它可治疗肝炎,并进行了化学、药理、临床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确可治疗肝炎。 我国将其引种后(主在华北、西北等地),不仅进行了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等研究,同时进行了西医药学体系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也证明,确实对肝炎病有一定疗效,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下的研究,经临床使用和总结,归纳出了它的一些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表示的功效。如“性味:苦、凉; 功用:清热解毒、具保肝、利胆、保脑、抗x线 用”(《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125).这样它就成了中药,可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使用了。总观之,过去既已把一些按西医药理论体系使用的西药,经过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它们的中药特 性和功效,那么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西药,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单体化合物,经过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其“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学术语表征的功效。 三、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从我国古代及现代对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表示功效的研究来看,其基本方法和主要途径是:对药物进行表观考察、临床效用观察及逻辑思考,进而加以总结和归纳。那么,对现代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研究,也应遵从此种方法和途径,具体如下: 1. 表现特性的考察研究中药的表观特性,如气味、颜色、质地、性状等, 基本是通过直观的考察研究,总结归纳出来的,如颜色,就是人们肉眼所见之颜色:质地,就是手触、牙咬所感受的具体情况;性状究属固体、液体,是一目了然的;嗅味是用鼻嗅感知的。就是中药较突出的特性——味,在古代,开始也是由口尝而确定的。即使在近代,仍有人在实地进行中药味的考察。据报道, 有人将近300种常用中药进行口尝,结果,其味与文献记载相一致者占78.6%。当然也有部分中药难辨其味者,是后来根据临床功效按中医药理论进行研究的,如有的能解表、归肺经,往往将其味归纳为辛等。如上方法,对西药的表观特性研究,也是适用 的,即通过实地考察,或闻、或看、或触摸、或推导,从而赋与西药以相应的中药特性。这部分工作,对西药来讲,还是较易进行的,因为其中很多在文献上已有记载了。如黄连素,黄色结晶,味极苦,水溶度较小,这实际已使其中药表观特性具备了。 2.通过文献研究,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 中药的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从根 本上来讲,是由临床疗效总结、归纳出来的。就中药的重要特性一一性味而言,就是这样进行的。例如秦艽,《本草衍义》云:“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 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 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证,是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可见,作者倾向于此药为寒 性。再如雄黄,《本草经疏》云:“雄黄,味苦平,气寒有毒,《别录》加甘、大温,甄权言辛,大毒。察其功用,应是辛苦温之药,而甘寒则非也。” 对于西药,己进行了大量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并通过临床应用,对它们的功能、主治、毒性、 副作用、禁忌等,都已积累了大量资料;根据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并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分析和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可以赋与它们相应的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 3. 临床研究设想如下:给同一病人,按两套医药学体系进行诊断,随采用一套医药学体系进行治疗,而后再按不同医药学体系进行交叉总结归纳。如先由中医作出诊断,并开具所应采用的药物,但并不让病人服用,然后再由西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并且让病人服用所开给的药物,然后根据服用西药后的功效进一步分析,归纳总结这些西药的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例如黄连素这个西药,在西医药学体系中,主要用作抑菌消炎药,治疗胃肠炎等,近年又了解它具降低血压和机体氧耗量的作用等。胃肠炎可分为急性与慢性胃肠炎,从中医药学体系来分析,急性胃肠炎系属于湿热证, 用苦寒燥湿药治疗为宜,而黄连素正是对此病证疗效好,因此可以从中医药学体系认为黄连素具苦寒之性味,其功效为具清热燥湿作用。这是初步的结果分析。如果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黄连素确是如此,那么它对慢性胃肠炎就不宜使用,因为慢性胃肠炎是久病,久病易虚,虚易成寒,寒性证是不宜使用苦寒药的(配方中属另一情况).事实上,临床上也证明,黄连素用于治疗慢性胃肠炎效果并不好。黄连素的中药特性和功效,还可从它降低血压和机体氧耗量方面作进一步分析归纳。机体内氧化作用是机体产生能量的重要生化反应,氧耗量降低,说明氧化作用减弱,能量产生减少。机体能量产主的减少,从机体来讲,应表现为寒证;从药物采讲,则表现为寒凉性。血压升高,往往属于阳亢,阳属热,故能降低阳亢型高血压的药物,应为寒凉性。如果对黄连素再进行更多方面的临床研究和总结、归纳,使得它具备中药的特性和功效,那么就可在中医药体系中使用了。 4.创立适合研究中药特性和功效的实验动物模型和指标来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是一种很重要、并且很有前途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有很多优点,如能控制条件,进行对比研究,能将动物处死,作深入研究等。但就目前情况看,这样的模型和指标,还仅处于探索建立的阶段,也就是说,还不能很有效地用来研究中药的特性和功能.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进展还是鼓舞人心的。例如,用大剂量考的松所致小鼠肾阳虚模型,用温补肾阳的药物治疗时,有较好功效。如果何种西药能治疗的话,则能说明此种西药具有温性这一中药特性及补肾阳这一中药功效。再如用大黄所致小鼠的脾胃虚寒证模型,如果何种西药能使动物的这种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那么它就是能对抗大黄苦寒性,而本身为温热性的药物了。在进行研究时,可设立多种药物的多种剂量组,又可将动物处死后进行深入研究,故为一种应当引起重视的研究方法。 5.重点选择一些西药和对更多西药相结合而开展研究工作 西药药物种类很多,到底先研究哪些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依研究者的具体情况而定。笔者倾向于先研究如下两类药物:第一是那些已开始显露某些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如前面提到的考的松、阿托品等,再进一步进行全面研究,系统总结和归纳其中药特性和功效。第二是那些原是从中药中得到的有效化合物,然后又已作为西药使用的药物。因为它们是中药中的成分,又往往表现中药的一定功效,因此易于反映中药的一些特性和功效,研究起来会更方便一些. 对所有现代所称的西药,都可进行其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研究。但对更多药物来讲,这种普遍性的研究,目前还是以积累有关资料为主,以后再深入地总结和归纳其中药特性和功效。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为医药学打开一个新局面,同时也将会是中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的新贡献。 西药论文: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西药中药化 去年笔者曾撰文提出,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是:(1)仍具中药基本内容,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 (2)中药基本 内容得以现代科 学阐述,包括物 质基础和生物活性(见 一、西药中药化论点的提出 近百年来,人们对中药进行着大量现代科学研究,从中获不少新药物,如黄连素、麻黄素、丹参酮、川芎嗪,青蒿素 等。它们均具现代科学内容:物质组成成分清楚,质量能够控制,可制成多种剂型;生物活性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和术语表述,治疗西医药学概念的相应疾病。尽管如此,但却不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仅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 现实摆在面前:若所有中药均被如此研究,则中医临床无药可用。问题提出: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到底要把中药研究成什么样药物?笔者之见,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即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 现代科学化中药,正如上述,应具两方面内容,具体来讲,所谓中药基本内容,应包括:(1)药物本身性能得特殊表述,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2)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滋阴、补阳、理气、活血、安神、舒肝平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寒喘或热喘、治实秘或虚秘等;药物配合使用时,各药间关系主次有别,即通称得君臣佐使关系,各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得作用。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则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可称中药。所谓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阐述,就是以现代 “科学”的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达相关内容,例如寒性,到底哪些类型化合物呈寒性作用,寒性作用到底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再如活血化瘀作用,到底是哪些类型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的结果, 又是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改变达到的,其它亦然。 根据现代科学化中药标志,令现有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固然可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令现有西药具中药基本内容,亦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否具有中药基本内容,即西药能否中药化。 二、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论证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第一、理论上讲,中药和西药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作用对象均为人体,故二者具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第二,历史上看,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其它医药学理论改革的药物乃至非药物物质的中药的传统,吸收的前提是按中医药学理论研究确定相关药物或物质的中药基本内容。作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西药,同样可被吸收为中药。第三,实践表明,西药确能具中药基本内容。本世纪初的《医学衷中 参西录》视阿斯匹林为辛凉解表药,用来治疗表热证,六十年代出版的《北京市老中医经验汇编》中,姚正平先生写到: “考的松类西药,似一类阳性药,具有资助肺、脾、肾阳气的功效。”近年来,陆续也有具体西药研究结果发表。如穆达浩等通过临床对阿托品研究结果表明:性热、味辛,具回阳救逆等功效,适合寒证者用,若热证者用,剂量再小,亦易中毒,从而解释何以0.5-1500毫克均有中毒报道,指导临床用药。吕士选等研究利血平,其对阴虚阳亢尤肝阳上亢高血压者具效,痰浊内阻型高血压者不效,综合归纳:性凉、味甘、归肝经,具平肝潜阳、清泻肝火之功效。金亚诚等研究头孢菌素,其对细菌感染之热证患者具效,寒证者不效,综合归纳:味苦、性寒、归肺、胆、膀胱经,具体热解毒、化痰燥湿功效。 西药中药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为临床研究。具体方案和作法:对患者进行西医药学诊断,给予相应西药治疗后,再诊断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给药前后,亦作中医药学诊断,并判定疗效。根据中医药学诊断所见患者身体变化情况,并结合西医药学诊断结果,归纳确定所用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细菌感染者选用头孢菌素治疗,结果仅实热证者具效,虚寒者无效或出现不良反应,则其中药基本内容有: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若肺部感染者效佳,表明归肺经。再如利血平、按中医药学适用于ⅰⅱ期高血压患者,结果仅肝阳上亢者具效,其它证型不效或效不佳,表明其具平肝潜阳功效等。如此多类型病例研究,则可确定相应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而达中药化。 至于其它研究方法,如动物试验、文献研究等,亦可考虑选用。但文献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仅供临床参考,最终由临床研究完成西药中药化。 三、西药中药化为中药现代科学化捷径的分析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史达百年,但尚难说哪种中药已为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固然与以往研究目的相关,亦与研究难度大相关。就物质基础看,中药大多为动植物的组织或全体,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现代化学学科发展水平,是可能研究确定内中各种成分的,但实施难度确客观存在。而确定每种成分对具体中药基本内容的贡献程度,难度更大。就生物活性的现代科学阐述者,若将一种中药的基本内容各方面均达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实施难度很大,尤其现代科学对中医药学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等尚未确定之前,更有实际困难。基于上述情况,以人参为例,尽管已对其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近百年,确定内中百种以上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报告达数千篇,但仍陆续有新成分,新作用的报告,可见难度之大。 西药中药化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的途径,从近10余年研究情况看,尽管尚不能说哪种西药已被中药化,但却明显呈现方便之处。第一,现有西药已为法宝药物,可按前述研究方案和方法,直接由临床进行研究;第二,研究工作在医院进行,病例和病种多,检测指标多,可在较短时间获具体药物对人体作用的更多资料,且资料准确性高;第三,研究者可多方面的配合,如中医间配合、中西医配合、研讨会更广泛配合,故资料和结论可靠性大;第四,现有西药已积累的大量临床和试验资料,可资参考。 上述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等在较短时间取得的研究结果,尽管尚不能说它们已达中药化,但就所确定的中药基本内容,已在很大程度上可指导临床用药了。 现作有根据的设想,一名中医于一位西医配合研究一种西药,决用不了10年则可能使其达中药化。就按10年计,两千名医师研究10年后,则可使药典二部所载约千种西药均达中药化,即获4种现代科学化中药,可见速度之快。加之现有西药多为单练化合物、又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达其生物活性、将这些内容与中药基本内容再做联系性分析、归纳研究,则较方便地使中药基本内容的共性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如寒性、理气、活血化瘀等的物质基础和对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关系,易得以确定。众多此类单体化合物中药得到后,又可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现代科学的复方中药,且利于中医药学组方规律的现代科学阐述。可见西药中药化是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 四、西药中药化研究的误解与澄清 中医药学吸收西药而用,正象西医药学吸收中药而用一样,乃为学科丰富和发展的正常情况,但目前对西药中药化也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1、 西药不能中药化。此认识源于中药不能西药化、理由是由中药所得西药尤单练化合物西药,不能代表原中药全部功效,且又有西药弊端为不良反应,即未达中药化为西药,同理、西药亦不能化为中药。对此,只要明确中医药学优势在宏观,西医药学优势在微观。则能澄清。宏观包括并统帅微观, 微观用来阐述宏观。故中药难于完全纳入西医药学,但西药却可能完全纳入中医药学,即西药能中药化。例如前边举到的头孢菌素,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并未丢失其对细菌感染的可能应用内容,只是使应用针对性提高,适用于细菌感染的实热证者。再如黄连及其活性成分黄连素,被研究成俱抑菌消炎作用的西药后,置中药基本内容如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等于不顾,应用于细菌感染的虚寒证者,虽抑制了细菌,但亦出现纳呆、腹胀等不良反应。可见,西药中药化与中药西药化不能等同类比。 2、 西药中药化是药物研究的倒退。此误解依据是:西药成分清楚,作用明确,已很科学,若再研究确定其性味、补 气、养血等模糊不清的内容,实为倒退。若从西医药学如此认识,确可理解,但若从中医药学看西医,连寒热性都不知,简直不科学到不能使用。客观情况却是,对具微观优势的西药,并做到中医药学的宏观认识,只能是被认识得更全而深刻。例如前边提到的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即为明证,提高使用针对性,有意避免不良反应。再者,还可能发现现有西药的潜在作用,例如d860,有人研究其对阴虚阳亢糖尿病者具效,表明其具滋阴潜阳功效,但阴虚者决不止糖尿病,有人试用于阴虚的慢性支气管炎者,男性不育者、同样具效,可见,西药中药化是前进,非倒退。 3、 中药为天然药物,西药为人工合成药物,二者不是一回事,西药不能中药化。其实,中西药均有天然及人工合成物,如中药冰片即为人工合成的右旋龙脑;更经炮制的饮片,凡经酸、热、水、水处理者,均会有成分的变化,此为人工所为; 更煎剂入药,要有成分变化,又为人工所为。同时,西药亦有大量天然产物,药典二部所载药物,约40%以上为天然产物。 综观上述,西药中药化是中药现代科学化的一条捷径,现在需要的是认识和实施。这是中医药学在当代对世界医药学再做新贡献的重要所在。 西药论文:清瘟败毒饮加大黄配合西药治疗小儿乙型脑炎31例 【关键词】 乙型脑炎;小儿;中西医结合;清瘟败毒饮 2004年6月—2008年10月我们对31例小儿乙型脑炎采用西药治疗的同时加用清瘟败毒饮加大黄进行治疗,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30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61例均来自本院住院患儿,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2~8岁;轻型5例,中型16例,重型8例,极重型2例。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9岁;轻型4例,中型17例,重型7例,极重型2例。两组患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全面支持和对症治疗。给病人以足够的液体。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对发生惊厥和昏迷的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持续高热,频繁惊厥的患儿将冰袋置于头、颈(一侧)、腋和腹股沟,冰块融尽后及时更换,必要时使用亚冬眠疗法,以氯丙嗪和异丙嗪各0.5~1.0mg/(kg·次)肌注或静注,每4~6 h 1次(同时严密观察呼吸情况)。使用苯巴比妥钠5~8mg/(kg·次),安定0.3~0.4mg/(kg·次)止痉。有明显颅内压增高征象或频繁抽搐的患儿予20%甘露醇2g/(kg·次),6~8h 1次,有脑疝者2~4h 1次。对已经发生呼吸衰竭的病儿做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并推注尼可刹米125~175mg/次。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瘟败毒饮加大黄:生石膏50~80g,生地黄9~15g,水牛角粉9~15g(冲服),川连6~12g,栀子6~10g,桔梗5~10g,黄芩5~10g,知母6~10g,赤芍药6~12g,玄参8~15g,连翘6~15g,甘草2~8g,丹皮6~10g,鲜竹叶6~15g,生大黄8~12g(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患儿神清者可口服,昏迷者可鼻饲,大便变溏后可去掉大黄。服用至热退并巩固3~4天。 1.3 观察指标 两组疗效,退热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体温正常,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正常,无后遗症;好转:症状体征好转,随访半年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无效: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呼吸衰竭死亡。 2.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31例,痊愈20例(64.5%),好转10例(32.3%),无效(死亡)1例(3.2%)。对照组30例,痊愈12例(40%),好转15例(50%),无效(死亡)3例(10%)。两组痊愈率与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 2.3 两组退热时间比较 治疗组31例,退热时间为(3.45±1.12)天;对照组退热时间为(6.75±0.8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 2.4 两组并发症(呼吸衰竭、支气管肺炎、肺不张、口腔炎、褥疮、营养不良、败血症、尿路感染等)总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31例,并发症发生9例(29%),对照组30例,并发症发生15例(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 3 讨论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儿科常见的病毒传染性疾病,近年来呈散发趋势。临床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脑症状等,重者引起呼吸衰竭,重症型和极重症型死亡率高,易留有后遗症。西医主张采用对症治疗。乙脑的症候大致可归属于中医“温病”范畴,符合温病的一般发展规律。本病由于感受暑湿疫疠之邪而发病。但乙脑病情演变迅速,各期难以分清。根据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乙脑初期的症候相当于卫分和气分,极期相当于营分和血分证。退热是治疗的关键。只有热退,神志才能逐渐转清,抽搐停止,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与死亡率。清瘟败毒饮重在大清阳明气分疫热,重用石膏配知母、甘草,旨在清热保津;黄连、黄芩、栀子共用、通泻三焦火热;水牛角粉、生地、赤芍、丹皮相配,共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配合清气法以治气血两燔之证。再配连翘、元参“解浮散之火”;桔梗、竹叶载药上行,大黄泻热下行。笔者体会本病使用本方应注意两点:(1)石膏为本方君药,量要大,一般不少于50g,病情越重,石膏量越大。余师愚说“此大寒解毒之剂,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2)应遵循温病下不厌早之旨,早期使用大黄导热下行,使邪有出路。但应使大便溏为度。综上所述,乙型脑炎采用清瘟败毒饮加大黄配合西药对症治疗较单纯西药对症治疗有明显优势。 西药论文:浅析西药药品的储藏 一引言 药品具有其特殊性、高质量性特点,在一定时间内和储藏条件下,能保持药品的有效性及治疗。如不按规定的条件进行储藏,则会使药品的含量逐渐下降,疗效也会逐渐丧失,甚至会有毒性增加,以致药品无法使用。室温指10~30摄氏度,冷处指2~20摄氏度,常温指0~30摄氏度。如需低温储藏的药品,绝对不能在常温、室温下储藏,否则会导致药品效价、失效、变质。 许多的医院没有将药品与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有的甚至将西药库房的部分药品分存放在地面上,没有充足的湿、温度调节仪器。有的医院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药品的使用和存放,或者没有按规定将需冷冻的药物进行冷藏储藏。特别在药品大量库、急救车、各科室的备用药品情况较为多见。 俗话说:“黄金有价药无价”。药品在医疗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药品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对药品进行正确的储藏是每位药剂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药剂师的工作经验,谈一下关于西药药品的储藏,介意来提升药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患者做好服务。 二、西药药品的储藏 药品必须经过正规的手续,方可进入药房。在验收合格后,首先是摆放整齐、分类分区,进行系统化的存放,做到药品一目了然。根据药品的说明,采取防冻、放光线照射、防潮、冷藏等,及时登记好药品的有效期,并定期进行检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常温、避光、密闭类储藏。 一些性质稳定,对温度变化不敏感的片剂、针剂、糖浆类的药品,一般只需要在常温下,遮光、密闭保存。例如:治疗高血压的压氏达、缬沙坦;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美迪康、格列齐特等。还有常用的一些注射剂,如:安乃近、地塞米松等也是如此,这一类药品占了大部分。不少药物由于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发生水解、还原、氧化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等反应,使药物逐渐失效或变质。例如,维生素类药物,在遭受光线的照射下,会逐渐变质分解。磺胺类药物在光线的照射下,颜色会逐渐变深,因此这类药物需避光、密闭储藏。 2、密闭、凉暗处储藏。 凉暗处即指避光并不超过20摄氏度的环境,有些药品对温度的变化较敏感,在高温下其化学成分容易发生氧化、还原、水解等化学反应,从而使药品变质。一些临床常用的注射用抗生素,例如:盐酸左氧氟沙星、盐酸头孢替安等药物,一些栓剂在较高温度下会发生软化、变形,因此也要在凉暗处储藏,如:达克宁栓剂。 3、密闭、冷暗处储藏。 一些血液制品、生化制剂、抗生素类药品对温度的要求更严格,必须控制在2-10摄氏度的环境中,才能保证其药品质量。例如: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胰岛素、头孢硫脒等注射液。还有一些片剂如:思连康、贝飞达、妇科用泡腾片辛复宁等都必须保存在低温下。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把这类药品储藏在冰箱的冷藏柜里,但严禁冷冻。 4、特殊药品的储藏。 所谓特殊药品只要是指:麻醉药、毒药、特种药品等,这些药品不同于一般的药品,他们的药性比较剧烈,其药剂的使用对人体的生命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药品都是由国家明文规定的,在储藏和管理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国家药品规定执行,如:麻醉药品要严格执行“五专”管理,登记消耗,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帐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处方保存备查,医疗单位对违反规定滥用药品者,有权拒绝发药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零散药品的储藏。 有些药品在使用过程中会有剩余,那么对于这些拆零的药品要做好储藏和保管。以前药品在拆零之后,会采取磨口玻璃瓶进行盛装,但是这样虽然方便储藏,但是由于其密封不如原包装,很容易让药品的药效降低,因此,目前对于零散药品,除去一些不易潮解、风化、避光要求不高较稳定的药品使用少量棕色磨口玻璃瓶外,其余的拆零药品尽量使用药品的原装瓶,保留原包装的防潮剂,铝箔装药品临时挤用等,从而确保拆零药品的质量。 6、干燥处储藏。霉菌、细菌等微生物在较为湿润的地方,会逐渐的繁殖和生长,而在干燥的条件下,则会抑制其生长、繁殖。因此,易潮解药物必须干燥保存。例如:利血平、各种钙片、含浸膏片剂等。 7、易燃易爆药物的储藏。有些易燃易爆药物对药房的威胁较大,因此只可储存最小数量的此类药品,并以小包装进行密闭,在阴凉处储藏;若药房需大量此类药品,则应设有专用地下室进行此类药品的储藏,严禁烟火,小心轻放。 8、增加储藏仪器。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有效期内的药品,每升高10摄氏度,药品的降解速度会增加2~5倍,未按规定温度储藏的药品,会将其有效期降为原来1/2~1/3。因此,必须重视储藏药品的条件,配给湿、温度仪器、潮架及冷藏设备。 9、加强核对工作。药剂人员应严格核实药品的储藏条件,明确储藏标准。在日常的工作中,每天自己记录和湿、温度表,温度一般不超过30摄氏度,相对湿度一般保持在46%~76%之间。若发现问题,则应及时采取调控对策,保持湿度、温度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大部分药品在适宜的环境中储藏。同时,定期检查除湿、冷藏、防虫、防潮等设施,保证设备的状态良好。 总之,药品的储藏是药房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药剂人员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在具体的储藏工作,加强药品管理意识,明确自己的职责,提高管理的意识,规范岗位的操作程序,确保药品的质量,保证患者能够安全用药,维护病人的利益。 西药论文:西药房库房环境管理在保证药品质量中的作用分析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直接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产生影响。因此,保证药品安全有效是医药工作永远的主题??[1]?。药房库房作为药剂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药物质量的第一线,对库房进行严格的环境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做好药库环境管理工作,对于保证药品的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及时、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本院实际,就如何做好西药房库房环境管理工作做一综述。 1 药房环境的管理 1.1 控制好库房内环境的湿度 库房内湿度过大,会导致某些忌讳水汽的药物的性状发生改变,如糖衣丸剂、片剂、胶囊类等药品被患者服用后,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空气中水分含量过高,可导致甲基新斯的明、阿司匹林等药品发生水解反应而失效;另外,湿度过大易使药品包装发生变质和变形甚至霉变,损失很大。但是如果库房环境湿度小,过于干燥,会导致某些忌讳干燥的原料药物,如阿托品、硫酸镁等在空气中风化。因此,要保持库房内适宜的湿度,定期对库房进行通风,采用除湿机等设备保持库房内相对湿度在70%以下。还应注意根据外界季节、气候的变化不断调整湿度,以更好地保持库房内良好适宜的环境。 1.2 库房内空气对药品的影响 某些容易氧化的特殊药品,比如含酚类、芳胺类、烯醇类结构的药品很容易受空气中氧气的影响而发生氧化反应。空气中的co2也会对某些原料药物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影响药品的疗效。对于这些药品应密闭存放或放置于避光及阴暗处保管,尽量避免其与空气的接触。 1.3 做好库房的消防工作 大部分化学药品具有特殊的性质,在受热、撞击、氧气等诱发因素下极易燃烧,引起火灾甚至爆炸的发生。例如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挥发的乙醚遇火可燃烧爆炸;有机物与高锰酸钾与磨擦可燃烧甚至爆炸;氢氧化物及某些消毒液具有腐蚀性等。因此,西药房库房的消防工作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严禁在库房中吸烟,禁止安装电炉以及明火照射,库房内应时刻保持通风,并配备各类灭火器。 1.4 对库房定期巡视 确保照明、冰箱、空调、通风、防鼠、防虫、防火防盗、安全设施等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及时维修故障的电器。由于冰箱的内壁容易水分凝结,所以工作人员在往冰箱里放置药品时,应避免靠近冰箱内壁,防止药品出现质量问题。放置好药品后要检查冰箱门是否关好,对每一个细节都要严谨对待,要有责任心,以药品质量为重心,时刻要求自己细心,不侥幸,本着以为病人服务为中心的思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以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3]?。 2 对药品分类储存及养护 我院药房库房采取内服药品与外用药品分开放置,把性质不同的药品分开来放;生物制品及疫苗等需冷藏的药品放入冰箱储存;对于某些精神类药物以及麻醉药品应单独放置;把容易混淆的药品分开放置;放置药品时要按照其有效期的远近有顺序的摆放;不能将不同批号的药物放置在一起;根据不同药品的所需储存环境,分别选择常温库、冰箱及阴冷库存放药品。按照《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储存管理,对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进行严格储存管理。药品堆放保持规定距离。对特定的药品进行定期养护,如易氧化药品、临近有效期药品、高危药品、贵重药品、特殊药品等,做好药品养护记录。 3 对药品的有效期进行严格管理 药品在一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储存环境中所保持的质量和有效性即为药品有效期。一旦超出规定的有效时间,在规定的储存环境下其药效也会逐渐减退,时间过长还可能会产生毒性,药品过期后不得使用。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对药品的有效期进行严格的管理,要严格按照有效期的长短及时间的先后等来分类清晰的放置,对药品进行详细登记,定期检查,可实施计算机管理。在发药方面应按有效期的长短,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发药。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很多差错。对药品的库存情况要及时的掌握,随时与药库负责人员沟通,对将要滞销的药品及时调整??[4]?。 4 加强药库制度化管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药品管理办法,加强对药品的制度化管理。建立各类规章制度,如特殊药品管理制度、药品出入库制度、有效期临近药品管理制度;药品的存放制度;药品安全制度以及盘点制度;不合格药品处理制度等。把药品的采购与储存分开管理;严格把好药品的“四关”,即计划采购关、入库验收关、在库养护关和出库复核关,切实保证药品质量安全有效。 5 结 语 药品质量控制作为药品监督管理的核心,是药事管理的基本,同时也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5]?。西药房库房环境管理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基础,是医院药事管理的关键所在。药库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库存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首先要对药品的入库进行严格的验收,其次按照《药品管理法》对药品进行分类储存。这就要求我们药房库房管理人员要具备药学专业知识,熟悉的掌握每种药品的性质和储存环境。以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药学知识投入到药库管理工作中,合理选择药物的贮藏方式及保管措施,保证医院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西药论文:西药学及中药学论文 1中药学的相关分析 1.1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是在18世纪之后以西药学理论体系为基础的西药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医学研究者为区别于西方的医学对民间传统医术的重新定位,是对中国传统医疗药物的称呼。中药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的伟大实践,通过前人对草药等药物治疗疾病的药效分析总结的经验,经过代代的相传的医学总结。中药的药物来源一般为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的相关种类,其涵盖范围较为广泛,经现代的科学技术证实,中国的中药技术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2中药学优势分析 中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医术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历史沉积和实践证明的医学技术。中药的来源广泛,一般为植物、动物和矿物质,药物的来源都是十分方便且可以重复使用的可再生资源;中药的治疗机理一般以养为主,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药物增强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自身免疫能力对病原进行清除进而达到对疾病的治疗目的,这一机理的优势在于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较少,可以有效的避免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和产生其他复发疾病;中药的最佳作用是能够对疾病做到标本兼治,在清除机体的表面疾病症状同时也对疾病的根本病灶做到清除,从而避免了疾病的再次发生,对疾病做到有效的控制。同时,中医药物对一些疑难杂症也有很好的治疗优势。 1.3中药学弊端分析 中药在对疾病治疗时,其疗效较慢,一般都为几个疗程以上服用才能见效,治疗期限的延长大大增加了中医药物的成本,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通过喝中药对疾病进行治疗时,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麻烦,干扰了生活的正常进行;同时因为中医药物的具体有效成分有待分析,所以在进行治疗时不能针对具体的疾病发生部位进行治疗,只是通过对身体的全方位的控制,这也是增加治疗时间的原因之一。同时中药在进行煎药的过程也较为繁琐,药物服用味道十分的苦涩,也是许多人不喜欢中药的原因之一。 2西药学的相关分析 2.1西药学的基本概念 西药是在18世纪以后,西方各国随着科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化工业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形成的现代西医药学,是在传入中国之后为区别中药而定义的药物名称。其区别于中药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从天然产物中提制而成的药物,针对身体的不同病原种类有针对性的合成针对某一种或者几种病毒的药物,有较强的特异性。 2.2西药学的优势分析 西药的产生是有机化学等多种科技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西药在进行疾病治疗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通过分析某种疾病具体的产生原因,然后针对这种原因进行药物制备,其产生的西药只对这一种疾病有治疗效果,治疗的范围较为狭窄,但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药效作用时间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疾病症状进行缓解。同时西药的种类较多,可以在知道某种治病因素后选用具体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西药一般是提纯后的化学药剂,药物的浓度较高,服用的次数明显少于中药。在制作西药时为增加适口性,可以增加甜味剂等添加剂成分,有效的避免了中药的苦味道。西药在携带过程中也明显方便与中药。 2.3西药学的弊端分析 西药的毒副作用是西药在使用时的最大隐患之一,西药在杀死病原菌的同时,也对机体的正常细胞有损害作用,对机体组织和器官也有较大的损伤。所以西药在服用过程中要按照严格的医嘱进行服用,避免因药物使用过量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西药在使用过程中针对疾病治疗作用较为单一,当多种并发症出现时治疗难度较大,药物会产生拮抗作用,同时西药在进行治疗时只能对治病病毒进行杀灭,对机体的免疫能力没有增强作用反而会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经西药治疗后的疾病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疾病不能够做到根本兼治。西药在治疗使用过程中也会使病毒等致病因素产生抗药性,增加治疗难度,这也是西药的弊端之一。 3中药学与西药学的结合分析 中西药物的分类只是以药物的治疗机理不同和制备的方法不同而界定的,没有国界和地区之分,区分中西只是对药物的名称进行界定。在选用哪种治疗药物进行治疗时要依据具体的疾病发生情况进行选择,也要依据病人的具体身体情况进行分析。现在我国的医学发展形式是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药物制作和对疾病治疗,充分结合二者的优点,避免二者的不良反应,从而达到对疾病的良好治疗效果,增加对药物的利用率,减少毒副作用,使中西医药物完美结合。中药和西药的结合是当前医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和重要方向。 4结语 中西药的发展和使用要紧跟医疗的发展变化形式,利用二者相互结合的特点推进我国的医药领域进步,对中西药物的利弊分析能够有效的促进中西医药物结合的发展,利用辩证的医学分析方式做到中西医学的有机统一。在医学研究中要依靠我们的科研人员不断的研究与努力,推进医学的更好的发展与建设。 作者:董波 单位: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西药论文:西药房工作质量提升思考 本文试结合我院西药房工作,对药房全面质量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一、严格控制药品流动程序的几个环节 1.抓请领药品质优环节根据药房的药品供播资料,按期作出预算.每次请领药品列表备案,避免药品的过剩和不足.由专人核实药品的使用说明和数据,对不符合标准的药品决不领取。特别是对麻醉药品和毒剧药品要求装里准确,包装严密,标记清晰. 2.抓药品保苦环节药品从库房领来待用,需妥善保管,由于药类、药性、有效期不同,必须分别存放保管,建立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的规范制度.严格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特别是对毒麻药品,设立专人、专柜、专帐管理。另外存放的环境和设备要达到使用要求。 对存放的药品定期进行质检,采用“先进先出,近期先用”的原则发药,杜绝因失效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3.抓药品发放坏节药品从窗口发给患者,这是药房药品流动程序的最后一道.我们应该及时地向患者提供使用药品必备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依据处方,向患荀兑明用t、用时、使用途径等. 4.抓发药后的跟肺砚寨环节在现代全面质童管理中,商品的售后服务也是其内容之一。所以患者使用药品后的信息反馈,特别是患者用药后发生异常现象的信息,要及时反馈给医生.药房人员应从观念上和专业知识上朝这个方面努力适应。这样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第一手资料,以便进一步研究、改进治疗方案,使患者早日恢复。 二、树立质l观念全员参与管理 药房优质管理的实现,必须依靠能胜任工作的全体人员。只有每个人都树立质量观念,参与管理,才能把药房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消灭在萌芽中.药房人员除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科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操作.保质、按t、依处方发放药品,还必须与其它科室相互协作,经常交流,共同把好药品质量关. 三、提高人员紊质完善内部管理 1.提高人员素质。包括加强思想修养,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根据县级医院药房的实际一般可采取实践中自学为主的途径.但也创造条件,“请进来,派出去”进行学习和交流. 2.实行岗位责任制.把医院下达的各项工作指标,科学分解,落实到人.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奖惩分明,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逐渐代替经验管理. 西药论文:中药联合西药的效果及对经济学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的效果及对经济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40例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均采用同样的基础西药治疗,观察组加服中药汤剂。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疗效,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QT离散度(QTd)、窦性心率振荡(HRT)、心率变异性(HRV),记录不良反应,计算成本效果比(C/E)。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的79.17%(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QTd变小而HRT、HRV变大(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E为14.32±2.85,低于对照组的23.18±2.65(P<0.05)。结论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疗效确切,且经济实惠。 关键词:室性早搏;中草药;成本效果比;经济学分析 室性早搏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1],发作时轻者可致患者胸闷、心悸,严重时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造成患者心源性猝死。近年来大量文献[2]报道显示,室性早搏已被认为是心源性猝死的独立高危因素。对于该病的治疗原则因人而异,需根据患者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等进行危险分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3]。虽然,奎尼丁、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一直被认为是防治室性早搏的有效药物,但也同样具有致心律失常的双重作用,一旦使用不合理极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诱发死亡[4]。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兴起,中草药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调理,能达到阴平阳秘、标本兼治的目的[5]。我们通过中草药合理配伍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以取长补短、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室性早搏诊断标准;②Lown's分级在Ⅱ级或以上;③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④早搏次数>30次/h,且伴有心悸、气短与乏力;⑤左心室射血分数>45%;⑥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⑦病历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认知功能低下及语言沟通障碍;②肝肾功能严重异常;③严重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或因药物、电解质紊乱、贫血、甲亢等其他原因所致的室性早搏;④对药物过敏;⑤合并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房扑、房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其他恶性心律失常;⑥研究期间依从性差、失访或因重大事件退出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室性早搏患者240例,其中男164例、女76例,年龄42~74岁;室性早搏病程2~45d,冠心病病程3~10年;Lown's分级Ⅱ级58例,Ⅲ级118例,Ⅳa级64例;基础疾病:高血压病118例,高脂血症68例,慢性支气管炎58例,糖尿病25例,脑血管疾病1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均>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同样的基础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适当活动、避免劳累、防寒保暖以及西药治疗,比如慢心律、阿替洛尔、乙胺碘呋酮等。观察组加用中药汤剂,以苦参30g、黄芩30g、葛根30g、生地30g、麦冬15g、黄连15g、炙甘草15g为基本方,临床症状改善后改为苦参30g、黄芩30g、葛根30g、党参20g、生地15g、阿胶20g(烊)、麦冬15g、麻仁10g、生姜3片、大枣6枚、炙甘草20g。上述中草药分两次煎煮25~30min后取汤600mL左右,每日1剂,每日3次,每次150~200mL,中药汤剂于饭前1h温服,西药于饭后半小时服用。2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临床疗效判断方法观察用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7]和《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8]评定临床疗效。显效:室性早搏次数下降>85%,心悸、胸闷、头晕等表现消失。有效:室性早搏次数下降50%~85%,心悸、胸闷、头晕等表现缓解。无效:室性早搏次数下降<50%,心悸、胸闷、头晕等表现无改变,甚至病情恶化。 1.4心电图指标观察方法于用药前后行24h动态心电图,观察QT离散度(QTd)、窦性心率振荡(HRT)、心率变异性(HRV)。手工测量24h动态心电图振荡起始(TO)和振荡斜率(TS),HRV包括24h连续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h内连续5min节段的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24h内连续正常的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的R-R间期差值>50ms心搏数占全部所分析信息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 1.5不良反应观察方法定期检测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记录不良事件情况。 1.6经济学指标观察方法两组挂号费、检查费、诊疗费和(或)床位费等成本基本一致,只计算药品直接成本,所有费用以2014~2016年本省三级甲等医院收费标准和医院中标药品价格为准。成本-效果比(C/E)=(治疗总成本/治疗总效果),其值越低说明意义越大。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68例、有效4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显效47例、有效48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79.1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2两组24h动态心电图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QTd、HRT、HR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QTd、HRT、HRV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2.3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发生头晕、恶心各1例,对照组发生头晕、恶心、心动过缓各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两组C/E比较观察组C/E为14.32±2.85,低于对照组的23.18±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室性早搏可于任何年龄段出现,且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加,特别是器质性心脏病者出现室性早搏后危险程度相对较高[9]。近年研究认为,QT、HRT、HRV与室性早搏的发生、进展及预后有关,为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10]。QTd作为一种能反映整体心室复极的不同步性指标,其离散度越大提示心脏电活动恢复的同步性变化也越大,为折返激动的发生奠定了基础,被视为预测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急性心肌梗死的参考依据[11]。HRT能够反映心脏在室性早搏发生后对动脉压力反射和心脏自主神经的紧张性,尤以TO和TS应用最为频繁,其中TO可作为判断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是否加速的依据,TS可视为是否减速的参考[12]。HRV是指逐次心跳间期之间的微小差异,其发生是由于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活动,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不断受到神经中枢、压力反射、呼吸活动等调节,导致心脏每搏间期通常会存在的几十毫秒差异,所以可作为评价心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紧张性、均衡性以及对心血管活动影响的指标[13]。基于上述认知,积极筛选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分析其与室性早搏的相关性,探讨其内在联系,有助于为临床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和途径。近年来,胺碘酮、索他洛尔、β受体阻滞剂等西药或射频消融术在室性早搏治疗中应用效果甚佳,有效降低了致死率。但研究也表明,西药治疗室性早搏存在诸多不良反应,且无法显著改善患者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射频消融术存在不同程度风险,且难以于基层推广应用[14]。中药或中药复方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精髓,能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干预疾病发生、发展,且与西药联合应用,具有“病证结合、以病统证”的特色与优势,成为目前研究热点[15]。《本草纲目》记载:“苦参,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杀虫利尿”,也有“苦参专治心经之火”的论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中所含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金雀花碱等多种生物碱,具有非特异性“奎尼丁样”功效,可提高心肌舒张期兴奋阈值、延长有效不应期、使折返活动落入有效不应期,所以能够抗心律失常。黄芩中的化学成分同样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具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且能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提升乙酰胆碱水平。党参能清除自由基,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麦冬具有改善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肌抗缺氧能力,有助于扭转心动过速、恢复窦性心律[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效果显著,能明显减少早搏发生次数,改善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同时,观察组QT、HRT、HRV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本方法能调控心肌耗氧指数、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肌缺血,维持心肌细胞正常电生理活动,改善心肌自主神经功能,从侧面客观地反映了本方法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另外,中药汤剂应用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并且,采用中药汤剂联合西药能节约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符合国家政策,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因此,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王振刚 单位:天津市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 西药论文: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在引进数字化管理措施前后的药品发放情况的变化,方法分析比较本院在2008年11月-2014年11月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和发放情况,实验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后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常规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前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对照分析两组数据,比较两组库存药品的报损率、病患取药等候时间长短、库存药品的盘点耗时等数据。结果本院门诊西药房出现药品发放错误共80例,其中实验组单人配发原因10例,个人疏忽原因9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常规组单人配发原因13例,个人疏忽原因12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实验组药品发放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管理的应用对于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工作效率提高作用显著,明显提高了账实相符率,使得西药的报损率也随之降低,减少了各类失误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满意程度,推荐各大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发放差错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服务行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医疗服务行业,伴随医疗体制的改革,人们自我维权意识的提高,近些年,医疗纠纷案例逐年上升,医院接待患者和直接面对面服务患者的一个重要部门就是门诊西药房,门诊西药房的服务水平直接体现了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门诊西药房直接和患者沟通药品选择和使用,所以部门的药品管理和药品的质量安全等与药房的经济效益同等重要,药品管理和监督的科学有序是西药房的重要职责所在,也是关系到患者用药安全的关键环节。本次研究回顾了2008年11月-2014年11月本院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情况和数据,综合分析了门诊西药房的药品管理能力,从而得出更为符合实际的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总结2008年11月-2014年11月本院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情况和数据,实验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后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常规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前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对照分析两组数据。其中实验组共发放药品2819例,常规组共发放药品1896例。 1.2方法 实验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后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所有的医药分配和管理均采用医务人员人工作业,包括配药和划价、销账等工作。常规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前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医院内部采取互联网医药管理系统,医生可以根据电脑显示的病患信息开具电子处方,在得到门诊医生的亲自核对后,运用计算机进行扫码划价,自动进行药品总价计算,电子处方可以自动上传到对应的售药窗口,医务工作人员打印出患者处方,药师据此进行审药、配药、核对工作,检查无误后发药给患者。药品的库存数量和药品的调配详情都会有计数机的系统数据保存,方便门诊药师随时根据需要进行信息调取和管理[1]。 1.3评价方式 设计调查表,借助医院的药品管理和发放差错的相关规范规定,在调查表中设置各项观察指标,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的科学分析统计。分析比较本院在2008年11月-2014年11月门诊西药房实行数据化管理前后的药品管理和发放情况,对照分析两组数据,比较两组库存药品的报损率、病患取药等候时间长短、库存药品的盘点耗时等数据。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数(n)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两组药品发放差错原因,本院门诊西药房出现药品发放错误共80例,其中实验组单人配发原因10例,个人疏忽原因9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常规组单人配发原因13例,个人疏忽原因12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实验组药品发放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门诊西药房数据化管理前后的药品管理和发放情况,以及两组药品的库存盘点耗时、患者的取药等候时间、药品报损率等数据。实验组的各组数据显示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门诊西药房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的医院重要职能部门,其配药和审药等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是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2]。任何药品的调配和调取的失误和差错都可能成为医院工作失误甚至是威胁病患健康的重要隐患,本次调查研究表明,本院门诊西药房出现药品发放错误共80例,其中实验组单人配发原因10例,个人疏忽原因9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常规组单人配发原因13例,个人疏忽原因12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实验组药品发放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调查数据结果,为了应对西药门诊药品管理和发放差错问题提出应对措施,最主要的就是进一步完善门诊西药药品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好门诊西药房的职能,通过科学规范的药品监督管理,结合科学的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提高药房的服务质量,实现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实际推陈出新,对于落后的工作制度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完善,充分发挥的制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通过有效的学习和定期的考核确保所有医务工作人员都能熟悉和了解制度,积极按照制度要求规范自身行为,同时积极完善和补充制度条款,对于不符合实际的内容作出及时调整。在西药药品整理、分类、数目核对时要进行复核,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对于储存环境特殊和敏感类药物要保存的条件达标,定期对所有药品进行检查,详细记录药品的损坏和失效期限,发现问题要就是处理,避免拖延。数字化管理在门诊西药房的药品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的提高了药房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了药品配给和发放的出错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建议各大医院门诊推广应用[3]。 作者:吴剑姿 单位:柳州市工人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