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银行论文:网上银行犯罪及侦查对策 [论文关键词]网上银行 犯罪侦查 对策 [论文摘 要]随着网上银行迅速发展,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上银行犯罪呈多元化,究其实质都是传统犯罪形式的翻新。对于以网络为基础的网上银行犯罪,证据资料易被篡改、销毁,并且在侦查取证时技术复杂、要求较高,此类案件的侦查取证工作较之于传统案件相对困难。因此,必须基于网上情报信息搞好网上银行犯罪案件现场勘查、电子证据的提取以及电子证据的保全等工作,从而有效打击网上银行犯罪。 一、网上银行犯罪的现状 网上银行犯罪形式复杂多样,迷惑性较强,犯罪行为的定性问题值得研究。网上银行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网上银行的盗窃行为 对于网上银行用户来说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网上银行账号和密码了,常见的网上银行盗窃是利用病毒秘密窃取用户的账号和密码当被感染用户再次使用网上银行业务时,用户的账号、密码和数字证书就会被窃取并发向病毒编写者的信箱;还有像泛滥的小邮差变种在线支付网站的信息骗取用户的信用卡和密码等信息;另一种现象是利用网上银行进行非法转账,该类犯罪主体可以是受害单位外部人员,也可以是受害单位内部人员。如果内外部人员共同合作参与则构成盗窃的共犯或者贪污、职务侵占的共犯。 (二)网上银行诈骗 犯罪分子利用人们缺乏网上支付这种新兴支付手段的知识,轻而易举实施犯罪。另外,一些不法分子仿制网上银行网页制作诈骗网站,然后以银行的名义发送电子邮件,在电子邮件中载有一个可链接至诈骗网站的超链接,并需要客户经这个超链接输入账号和密码,以核实其资料。此外,还有虚假销售网站风险,这类网站以低价出售市面热销的商品,目的是骗取客户网上银行账号里的存款,如在网络游戏中低价贩卖武器装备,就可以骗到用户账号和密码。 (三)网上银行洗钱 网上银行和传统银行一样,具有许多功能,网上银行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洗钱提供了新的渠道,藏匿和转移赃款变得更加容易。不难看出,尽管利用网上银行洗钱,手法较传统洗钱方式有所区别,但定性为洗钱罪应无问题。 (四)非法侵入网上银行系统 非法侵入网上银行系统有三种:一是善意的侵入者;二是没有恶意的黑客;三是恶意的黑客。基于罪刑法定原则,前两种情况无罪的处理结果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侵入行为已对网上银行系统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危害,容易造成商业机密泄漏等,而且随着网上银行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在未来的金融系统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对此类行为进一步加以立法规制;对于第三种情况来说,如果其实施的删除、修改、增加、干扰行为已完成,并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但如果犯罪行为在产生危害结果前,因系统管理员或侦查机关发现而自动中止或被迫停止该行为,预定结果未实现,出于《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为结果犯,此时就不能以该条定罪。 二、网上银行犯罪侦查的难点 不同于一般案件的侦查,网络犯罪所具有的智能性、隐蔽性、跨地域性以及罪证易被篡改、销毁等特性,网上银行犯罪也都具备。实践中侦查机关常常面临如下难点: (一)侦查机关准备不足 我国侦查机关还把侦点停留在传统证据的收集上,缺乏网络犯罪证据发现、收集与固定的敏锐意识,缺乏以科技智能等手段作为支撑、以公开和秘密两个方面加强情报信息收集的能力。我国的网络警察与发达国家相比成立较晚,技术积累少,另外高科技设备严重装备不足,与网络犯罪形成一个不对称的局面。对于网上银行犯罪尤其需要更高科技含量,不仅要懂电脑知识而且要熟悉精通银行方面的业务技术,对于计算机犯罪侦查和取证等一系列工作,显然要求相关公安民警必须掌握较全面的计算机知识。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现行《刑法》来应对网上银行犯罪时会涉及到管辖权问题,《刑法》在观念层面、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便暴露出了方方面面的问题。此外,《刑法》第二百八十五、二百八十六、二百八十七条的规定过于狭窄,缺乏打击网上金融犯罪的法律规定,因此最好制定单独的《中国互联网金融犯罪条例》来打击网上金融犯罪。例如《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的五种洗钱犯罪的方式就没有提及通过网上银行洗钱的方式,应在相关立法和司法解释中对通过网上银行进行的洗钱犯罪及相关惩治措施作出具体的规定。 (三)犯罪证据难以收集与固定 网上银行犯罪证据的收集、判断、保存需要专业的计算机知识,但侦查机关中具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很少。出于网络证据的脆弱性,网上银行犯罪证据在人为因素作用下,极易发生改变,而且不留痕迹,难以恢复。。除了人为的因素,环境因素也可造成(如强电磁场、温度、湿度等)证据改变。即使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或设备的原因,也可能对原始数据造成修改、破坏甚至毁灭。此外,由于网上银行犯罪证据本身的脆弱性,销毁起来也相当容易。实践中常见的是在犯罪证据保全这一问题上意识弱、动作慢,使证据被销毁,从而出现认定犯罪上的困难。 三、网上银行犯罪侦查的策略 (一)网上情报主导侦查,提高网上侦查能力 公安机关必须采取加强日常登记、加强情报专业队伍建设、加强网上银行情报基础建设、加强与民间商业公司的合作、加强秘密力量建设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建立起完善的网上银行情报收集体系,并加强立法,为网上银行犯罪情报收集提供合法依据。同时,全国应建立计算机犯罪前科数据库,重点监控那些有前科的掌握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另外,建议公安部设立全国互联网巡查中心,负责对全球网站、网址进行巡查,一经发现有害数据的网站应及时进行预警并找出应对策略。 (二)确定网上银行犯罪管辖权 我国《刑法》规定的管辖采用的是以属地管辖为基础,以属人管辖为原则,以保护管辖和普遍管辖为补充的刑事管辖原则。为了有效打击犯罪,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确定我国对网上银行犯罪的刑事管辖权,同样应该坚持以属地管辖为基础的管辖原则,但应当对传统刑法理论的属地管辖原则加以适度扩充,对犯罪行为地和犯罪结果地做出广义上的解释。 (三)勘查网上银行犯罪现场 网上银行犯罪案件的现场勘查,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勘查手段之外(如勘验足迹、指纹、工具痕迹、拍摄现场照片、绘制现场图等),还要迅速保护封锁现场,进行人、机、物之间的隔离,记录现场各种仪器的连接、配置状况和运行状态,尤其是对正在运行的系统参数,防止关机后无法恢复。还要收集、封存现场上可能记录有犯罪行为过程和真实情况的物品、数据等证明(如工作日记,伪造的各种银行卡、假身份证,记录下的账号、密码以及烧毁、撕毁的计算机打印结果、计算机磁盘的残片等),另外最好能对系统进行备份 (四)保全网上银行犯罪证据 一是现场提取的内容、方法、工具等要做好现场记录,见证签字,以验证不可变、唯一性;二是复制的有关文件要打印目录数据、文件清单,体现属性、长度、时间等;三是给所有的拟作为证据的硬盘、软盘、软件、文件资料等作标志,整理归类。 犯罪侦查必然面临诸如收集、认定证据等技术上的新难题。侦查机关在应对网上银行犯罪时,要不断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在信息网络领域建立系统、完整、有机衔接的预防、控制、侦查、惩处信息网络犯罪体系,以提高防范、控制和侦查打击能力。 网上银行论文:中国银行的完整意义的网上银行 银行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用1句话来概括,就是支付中介。中国银行采取IBM的网上银行解决方案,于一九九九年八月推出了完全意义的网上银行,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网上支付服务。这类网上支付基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电子交易标准,可以实现网上实时支付。它不仅使个人客户可以应用中国银行提供的中银电子钱包,实现网上购物,更首要的是,对于于像ISP、ICP这样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树立网上收费渠道或者者树立完全意义上的网上商城,开拓新的服务项目以及销售途径。 在中国银行的网上银行中,使用的IBM公司的技术及产品有下列几类: (一)安全电子交易付款技术 它的功能是:信息保密性,主要通过密码学DFS/RSA加密法来实现。其中RSA用一0二四位数加密法来加密卡号等,而DES是为加密其他的首要性稍差的信息,例如购买价格、付款方式等;信息真实性以及完全性,主要通过采取Hash法子的数字签名技术来保障信息不被扭转以及假冒;不可否认性,主要通过身份认证来实现,应用拥有很高可托度的中间机构来保证。 (二)支付服务器 功能是:提供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商家与银行之间的对于话;管理资金的获取、核定以及支付,例如信贷、退款、无效等情况的处理模式;支撑多个电子支付协定框架;支撑多个商家、多位买方以及多种支付网关等。 (三)支付网关 支付网关是连接银行专用网络与Internet的1组服务器,主要功能是完成二者之间的通讯、协定转换以及进行数据的加密及解密,以维护银行内部网络的安全。支付网关的主要功能是:将Internet传来的数据包解密,并依照银行系统内部的通讯协定将数据从新打包;接管银行系统内部反馈的响应效益,将数据转换为Internet传送的数据格式,并对于其进行加密。 (四)Cnmsumer Wallet(电子钱包) 电子钱包是1个可以由持有人用来进行安全电子交易以及贮存交易的软件,其功能如下:对于信誉卡/借记卡以及认证履行个人密码维护,提供简单的信誉卡/借记卡管理以及认证管理的界面,保留个人采购记录,使患上客户与使用SET协定的商家服务器树立链接,提招认证以及交易管理功能。电子钱包在独立于操作系统以外的利用系统或者阅读器匡助利用系统,其标记界面可以实现终究用户按金融机构分配地址。此外,客户也能够嵌入1个附加的Root Hash,还可以实现客户自定义的1些功能。 (五)依照SSL协定进行交易的POS技术 该技术能够实现的功能有:使用POS作为商家与银行交易的工具,IBM公司提供支付服务器与POS连接部件,银行可以应用该部件实现通过POS完成交易的授权;应用目前的银行信誉卡交易模式,使用银行的POS交易网络,摹拟POS交易格式,采取连线或者分批授权完成信誉卡交易;网上传输采取SSL对于信誉卡信息进行加密维护,以五六bit的密钥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 (六)MIA体系 使用MIA体系搭建的网上银行,对于用户的操作请求无比简单,消费者直接将信誉卡/借记卡信息填写到SSL表格中便可,不需要提供证件。对于于商家来讲,也不需要存储信誉卡号码,由于卡号是直接传送到银行SET上的,商家仅需要存储授权号码。这样做,是由于商家装备易遭到袭击,可能致使信誉卡卡号的丢失。 (七)密码适配器 IBM公司的密码适配器采取公共密钥体系,能够对于散布式密码进行管理,合用于多种操作平台,其密码长度的设置为:二0四八RSA数字化签名,一0二四RSA加密技术以及五六位DES。 网上银行论文:完善我国网上银行业务有关法制的思考 「内容提要网上银行业务在我国各商业银行已经展开,但是国内法律法规及金融规章并未对这一新业务进行系统规制。网上银行业务所涉法律问题甚为丰富而复杂,这源于该业务所具有的高技术性、无纸性、瞬时性等特点。网上银行业务有关的法律问题对传统的法制和理念也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网上银行业务、必要性、紧迫性、完善 一、完善我国网上银行业务有关法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995年10月,美国三家银行联合在互联网上成立全球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上银行以来,以网络为基础的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有了实质性的飞跃。在我国,1997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一网通",成为国内第一家上网的银行,随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也推出了自己的网上银行业务。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也纷纷将银行业务推向网上,并且发展了以网络为基础,结合手机、电话等通讯工具等的一系列网上银行新业务和新品种,而且网上银行交易量越来越巨大。尽管网上银行业务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有关的法制则甚为不完善。 第一,电子化交易的基础法制基本呈空白状态,诸如交易合同的有效成立与否、合同的形式是否合法、电子记录可否作为合同成立的证据等均无明确的规定,这妨碍了网上银行业务中双方当事人权责的明晰。而在国外,已有不少的国家为电子交易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如新加坡出台了《1998年电子交易法》,澳大利亚制定了《1999年电子交易法》,1999年7月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通过了《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并向各州推荐。这些专门立法对网上银行交易的有关法律问题的解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交易合同及有关交易的风险的分担等问题。 第二,现有的银行监管法制均未对网上银行业务的进入及具体业务开展进行规定,使得监管机构的监管"无法可依",也使得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不能建立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商业银行法》、《人民银行法》及人民银行的金融规章均无针对网上银行业务的规定。由于网上银行业务是以无形的网络为中介,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不是面对面地进行,交易的安全不仅有赖于双方当事人更高程度的信赖,也有赖于网络技术的安全可靠。网上银行交易的无纸化和瞬时性特点决定了银行的经营风险要远远高于传统银行业务的有关风险。为此,国家有必要对此项银行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管。 第三,正由于法律法规未对网上银行业务进行规定,银行在内部管理、风险控制、银行与客户的关系、银行与网络服务商的关系等方面的规制也存在很多问题:有的银行对客户的利益保护不充分;有的在合同中有对客户歧视或不公平的条款;也有的银行为了发展新业务,而不顾其技术、管理条件的局限,片面拓展业务规模和追求创新,这势必增大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 第四,由于网上银行业务的跨国化甚为方便,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网上银行业务的跨国化将更为容易和繁兴,网上银行业务有关法制的缺漏将会妨碍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也可能引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 鉴于此,我国立法机关和银行监管机构应重视网上银行业务有关法制的完善。 二、网上银行业务有关法制完善的几点建议 我国网上银行业务有关法制的完善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在法制体系的架构上,应注意基础法制与专门法制的配套建设与协调。基础法制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系统的电子交易法,尤其应参考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香港地区的立法,使我国立法保持相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同时,人民银行应对网上银行业务有关的问题创制专门性的规章。在有关电子交易的立法未出台前,人民银行更应及时地制定有关的金融规章。当然,金融规章的制定应有一定的限度,即主要应限于银行业务的监管。 (二)在价值取向上,有关的法制应注意对消费者,尤其是个人消费者的保护。从国外有关立法的经验来看,法律都倾向于保护个人消费者,因为银行在网上银行交易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银行掌握了交易的记录,也以其优势地位控制了服务协议格式化的"权利".为此,法制应注意禁止交易合同中各种对消费者歧视或不公平的规定,并应在具体风险的分担上给消费者以保护。 (三)在具体的法制内容上,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的规制: 1.市场准入 法制需设置必要的准入条件,以确保交易的安全,对于一些特殊的交易还有必要作出特别的要求。在市场准入问题上,法制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规定: 第一,银行的技术设施条件。网上银行业务不仅需要银行有必须的相当数量的计算机、微机、自动柜员机(ATM),销售点终端(POS),联成一体的电子营业网点等,而且需要银行有确认合法交易对象、防止篡改交易信息、防止信息的泄露等技术。因此监管机构在审查时,有必要对银行的技术条件进行认真地调查和了解,否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难于保障,银行的权益也可能遭受侵害。 第二,交易操作规程的完善。完善的银行操作规程,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银行的服务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降低电子交易的风险。银行应对客户申请开立帐户、客户授权的声明、一般交易程序的要求等拟订细则。 第三,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网上银行业务的无纸化特点,使得交易的安全与合法更有赖于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违法交易及侵害网上银行交易系统的违法犯罪活动,往往来自内部管理上的疏忽和内部人员的配合。因此,法制有必要对从事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在内控制度上作出要求。 第四,交易种类的区分及许可与限制。不同类型的银行业务在面对面的柜台交易中有风险不同的区别,网上银行业务也有这一区别。监管机构为保证交易的安全,有必要对交易进行区分,并可结合银行的技术条件、经营规模、经营状况、经济调控的需要来限制和许可。即使对于同样的交易,还可根据交易工具的差别来区分是否许可与限制,如通过手机、电话或直接经电子邮件的途径实现的交易。 另外,在监管问题上还会遇到以下问题:网上银行业务的申请,是否必须由各商业银行总行直接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提出呢?对网上银行业务的准入监管,是否意味着所有的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均应取得人民银行的批准呢?如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个人业务目前的服务有:账务信息查询、卡帐户转帐、银证转帐、外汇买卖、B2C在线支付、客户服务、帐户管理、帐户挂失等,这些服务是否均需经人民银行批准?如果这些业务延展到用手机来实现网上银行服务,是否又需要特别的审批或备案程序?借助手机或电话等通讯中介的网上银行业务的准入条件上是否应该有所区别?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是否可以申请网上银行业务,其条件如何?这 些问题都有待立法来明确。 当然网上银行业务的准入机制的构筑,必须既要体现对交易安全的维护,又要体现法制对公平竞争及效率的追求。 2.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权利义务 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较,网上银行业务中银行对客户的义务的特殊之处有:第一,交易义务之外的附随义务,即银行履行客户指令要求时,必须使用了交易上合理的安全手段,如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服务协议》规定:"甲方(银行)发放的客户证书和密码是乙方进入甲方网上银行系统办理交易时确认乙方身份的唯一有效凭证";第二,义务的时限性,由于网上银行交易的速度极为快捷,为使风险分配合理,银行对接受指令前的风险不承担义务;第三,义务履行不当的责任限制,如果银行延误资金的入帐给客户带来损失,赔偿的范围限于资金移动费用、因不恰当处理发生的附加费用以及利息,对于损失产生的结果不负赔偿责任(即结果损害除外);第四,对无权限交易的责任限制,即如果银行对支付指令的确认已经使用了交易上合理的安全手段,则该无权限交易由客户负责;第五,预先声明的义务,银行对于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客户的责任、交易工具丢失的责任、错误的纠正的程序、交易记录的领取方法、交易工具失灵时的对策、电子货币可否兑现、采用的安全技术、交易条件变更的通知等均应作出预先声明和及时通知。 网上银行业务中银行义务的上述特点是由电子交易的独特性决定的,因为网上银行交易的速度极快,而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之价格又甚低,因此法律分配风险时向银行作了倾向性保护。我国立法尚未涉及这些内容,今后法制的完善有必要借鉴这种取向。 银行的权利则主要表现为收取一定的费用。如中国工商银行的服务协议规定:"乙方使用网上银行服务,应支付下列费用:1.客户证书工本费为每张人民币100元;读卡器工本费为每台人民币500元;每张客户证书每年服务费为人民币200元;每张客户证书挂失手续费为每次人民币20元。2.电子付款指令转帐付款业务有关费用按照《支付结算办法》规定的标准收取。" 对客户而言,其权利主要是要求银行按其指令及事先约定的要求提供服务,并可因银行过错而遭受损失时向银行追偿。客户除有义务向银行交纳一定的服务费用外,还有以下义务:第一,电子资金移动工具遗失或被盗以后的及时通知义务;第二,保护和控制好交易所需的密钥,如果密钥已被披露,应及时地通知有关当事人,工商银行服务协议规定:如客户证书或密码遗失被盗,应及时到开户银行办理书面挂失手续;第三,谨慎地按照交易规则向银行发出交易指令。 3.签字与认证 网上银行服务过程中交易指令能否真实、准确地反映当事人的意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指令真实性、完整性的认定。从各国现有的实践来看,传统合同法在此问题上主要依赖于当事人的签字或盖章,且法律往往要求有当事人的亲笔手签或机构的盖章。但是在无纸化的电子交易中,手签和盖章的可行性遇到了挑战,倘若还需经此程序则使电子交易的优点无法表现出来。正因为如此,各国在指定电子交易法、电子商务法都肯定了电子签字的合法性。为确保电子签字的安全,法律对签字的要求及有关风险的分担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制。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有:(1)签字的安全性如何界定;(2)与签字有关的风险如何分配;(3)保障签字安全的具体机制的设置等。 为确保数字签字的安全,法律法规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1)明确安全签字的构成要件,使有关当事人能有针对性地判定签字的安全与否;(2)确立有效的识别机制,诸如选择或结合使用口令、密钥识别、指纹识别、声音识别等方法;(3)构建权威的认证机制,尤其是应具有确立法定的认证机构来履行认证职责;(4)明确规定当事人对有关签字风险的责任,以督促当事人谨慎地判断是否为安全的签字。 我国商业银行在立法未规定的情况下,在银行与客户的协议中规定了有关"签字"的问题。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其"网上银行服务协议"中对电子(客户)证书和密码作了规定。建设银行的服务协议将"电子证书"界定为:"银行交给客户的用以在交易中识别客户身份的电子文件",协议的第4条进一步指出:"银行发给客户的电子证书和密码是银行在提供网上银行服务过程中识别客户的唯一依据。""无论客户实际上是否将电子证书和密码提供给他人使用,均须对该电子证书和密码下完成的一切金融交易负责。如客户已将电子证书和密码提供给他人使用,客户保证不因银行接受并执行了该他人的交易指令而对银行提起任何赔偿要求。"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章程》和《网上银行服务协议》也有类似规定。这里的规定倾向于维护银行的利益,因为这意味着,客户对于不可控制的原因而引发未经授权指令经过了安全认证程序时,也应当负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8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等12家商业银行宣布联合共建国家金融认证中心,这种共建为确保认证机构的独立性、中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创造了条件,也避免了金融认证标准不一、各自为政、互相封锁的局面,并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安全认证体系奠定了基础。 当然,关于认证机构的合法性、权威性及其法律责任仍需由法律法规予以明确。 4.交易证据问题 电子交易的无纸化使得纠纷发生时,证据的提供也甚为困难。我国的立法尚未明确规制数据电文证据的法律地位及其认定的具体要求。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3月通过的《合同法》在第11条指出:"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及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这表明,合同法已经把数据电文视为书面资料,这是否意味着数据电文应归入书证中呢?将数据电文归入书证中比较合理,原因有三:其一,数据电文虽然具有可视性,但更应注意的是其可读性,因为其证明力在于其字符表现的内容,这与普通书证并无区别;其二,数据电文在很多时候就是直接以其所载数据作为证据,尤其是网上银行业务中的电子数据;其三,数据电文的证明力还可以直接通过有纸化的书面形式来表现,这也是许多国家立法要求银行必须向客户提供交易信息的重要原因。 在无纸化的电子交易中,表明交易信息的数据电文的客观性、真实性则是法律所关注的问题。鉴于我国立法尚未明确电子证据的地位,一些银行在其交易协议中对电子证据的地位作了规定,如中国建设银行的服务协议中规定:"网上银行服务中发生的电子凭证和交易记录是确定交易效力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依据。"这种约定对立法的不足有补充意义。况且,一些国外的立法也允许当事人在协议中约定电子记录的法律约束力。 网上银行业务中的电文数据真实性的维护义务应由法律来强制性规定,因为一方面银行有义务谨慎保护好记录交易信息的电文数据,另一方面对于纂改、伪造电文数据的违法者予以严厉的制裁。银行在电子化交易中对数据电文的占有,起着主导作用。因为银行对有关服务的信息处理过程的整体负有管理责任,而且它直接占有着有关交易的各种重要电子化信息,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的网上银行业务的服务提供者仅限于传统的商业银行,法律更有必要要求银行维护好有关数据电文的真实性。这不仅对未来发生的纠纷之解决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监管机构、 税务机关、审计机关的执法也是极为必要的。 5.事故、故障造成损失时当事者的责任 网上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对服务系统的依赖性极强,网络系统的事故和随意所引发的法律责任的追究是银行和客户均为关注的问题。我国法律对此问题尚未专门规制,立法有必要对此进行完善。 第一,电子交易的硬件与软件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交易错误或交易不能。 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有赖于计算机系统、手机等硬件设施的正常运行。这些硬件的质量存在问题可能带来银行客户的损失。由于法律一般都规定银行有义务保障对当事人服务的及时和准确,因此由服务硬件所导致的错误或不能,也应由银行负责。当然,如果硬件所引发的事故是由于硬件设备本身的质量不合格所致,则银行在对客户承担法律责任后,可向设备提供者、生产者追究有关责任。从银行与其客户的关系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角度来看,法律不宜要求客户直接向设备提供商追究责任。 第二,软件或具体操作程序问题导致服务上的迟延、不当或不能,有关的法律责任之承担同硬件质量问题所致的责任承担应是一致的,即应由银行承担责任。由于网上银行业务所需的软件技术的条件如何,直接关系到网上银行服务的质量高低,诸如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报文摘要技术、安全认证技术等都是网上银行业务顺利开展的前提。银行的准确、安全的服务承诺,也是对这些技术条件准备的承诺。如果银行的有关技术条件不足,则自然应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但是,问题在于技术条件的要求无法用明确的量化指标来指明,银行在此时的责任承担是基于过错责任还是基于无过错责任原则呢?倘若基于前者,不仅对消费者不利,而且难于确定过错的有无;基于后者,虽然看起来对银行不公平,但既有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也有助于促进技术的改进。 第三,由于第三方——网络经营商的过失所致的事故或障碍,应由网络经营商承担法律责任。但可否由银行先承担责任,再由银行向网络经营商追究有关法律责任?从网络商、银行、消费者三方关系的角度来看,应由银行先行承担法律责任。因为银行在利用网络建立银行服务项目时,网络商对其服务的安全性给予了相应的承诺,而银行又与其客户之间存在服务安全的承诺关系。相反,银行客户则未与网络商建立直接的法律关系。另外,从保护消费者角度来看,也应由银行先行承担责任。当然网络经营商的责任并不能由银行与客户的协议来约定,而只能由银行与网络商的服务协议来进行约定。 第四,因不可抗力导致的事故或障碍引发的责任,应归入免责的范围。在各国,不可抗力通常都是民事责任全部免除或部分免除的根据之一。但是,不可抗力的具体界定则是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因为网上银行交易不同于传统的民商交易,影响电子交易而属于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事件可能有新的表现。传统立法所含纳的战争、自然灾害等事件仍然应该纳入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之中。至于黑客袭击网络系统、供电系统停电、通讯系统故障等事故是否可纳入不可抗力事件,则应具体分析。 6.跨国法律适用与管辖权问题 nbsp; 网络的国际化、全球化促成了以网络为基础的网上银行业务及其有关法律问题的国际化。在这种背景下,因各国法律对消费者、银行的权利义务的规定存在差别,而各国的司法管辖又有其固定的范围,这使得法律的冲突、管辖权的冲突都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消费者拿着国内银行发行的储值卡(prepaid cards)通过网络在国外进行支付。此时消费者与发行银行虽然是一国属民,但是消费者是在国外完成交易行为的,这时便存在交易行为实施地与银行所在地法律和管辖权的冲突。另外,一国的银行还可以向另一国的消费者提供网上银行服务,且两者在交易时分处不同的国家。这种情形下的银行属国的法律和管辖权很难延伸到国外去,而消费者的保护问题也很难依据消费者属国法律来实现。 在法律适用问题上,借鉴国外的经验,可从如下几方面来规定:第一,首先应肯定当事人意思自治选择准据法。当事人可以通过协议选择特定的法律来支配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第二,当事人未作选择时的,可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从如下几方面来决定:(1)支付令发出者与接收银行之间的权利义务,应适用接收银行所在地的法律;(2)受益人的银行和受益之间的权利义务,应适用受益人银行所在地的法律;(3)支付令最初发出者与受益人之间有关资金移动争议,应适用受益人银行所在地法律。 解决管辖权冲突机制的构建:第一,应肯定当事人对法院选择的自主权。因为法院的选择毕竟也是当事人对私权处分的反映。当然,这种选择有赖于当事人的合意,如果当事人之间无法形成合意,则依其他补充机制来解决。第二,当事人未作选择时,需从当事人之间的交易特点来决定,并应优先考虑银行所在地法院的管辖权,因为银行在交易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且银行的所在地相对稳定而易于确定。如果银行机构为"虚拟银行"时,则可根据银行申请注册网址所在地来定银行的所在地。第三,为防止有关国家的重大社会利益不受损害,该相关国家的法院也可根据公共秩序保留的原则来拒绝当事人的自主选择法院。 无论法律适用还是管辖权冲突的解决,仅靠国内立法的机制是不够的,有必要重视和加强国际合作途径的运用,这已在一些国际集团的实践中有所反映。我国应积极参与这方面的合作。 王心艳 李金泽 网上银行论文: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思考 摘要:网上银行作为21世纪一种新兴的金融业,其低廉的成本和广阔和前景,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外资银行主要借助网络无极限的优点,实现远程服务、以弥补其网点少、规模小之不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金融竞争归根结底将集中在3条战线:国内与国外(中资与外资)、业内与业外(同业与混业)、网上与网下(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由此,中资银行在应传统业务领域竞争以外,还要在网络金融服务领域内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本文分析网络银行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目前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并针对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我国在发展网络银行应采取如下对策:营造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我国网络银行主体积极发展;加强对网络银行的有效地监管。 绪论 建立在it(计算机通讯技术)之上的网上金融,是一种以高科技高智能为支持的aaa式银行,即在任何时候(any time)、任何地方(anywhere),并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它是金融领域的一场革命,将引发金融业经营管理模式,业务运作方式,经营理念风险监管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同时,网络经济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网上银行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本文拟在通过分析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促进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一些对策措施。 一、网络银行的运行特点 1、业务智能化、虚拟化。传统“砖瓦型”银行,其分行是物理网络,主要借助于物质资本,通过众多银行员工辛苦劳动为客户提供服务。而网络银行没有建筑物、没有地址,只有网址,其分行是终端机和因特网带来的虚拟化的电子空间,主要借助智能资本,客户无须银行工作人员的帮助,可以自己在短时间内完成账户查询、资金转账、现金存取等银行业务,即可自助式地获得网络银行高质、快速、准确、方便的服务。 2、服务个性化。传统银行一般是单方面开发业务品种,向客户推销产品和服务,客户只能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银行服务,而因特网向银行服务提供了交互式的沟通渠道,客户可以在访问网络银行站点时提出具体的服务要求,网络银行与客户之间采用一对一金融解决方案,使金融机构在于客户的互动中,实行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主动服务赢得客户。 3、金融业务创新的平台。传统银行的业务创新主要围绕资产业务,针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进行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产品进行改造与组合,满足客户和银行新的需求,而网络银行侧重于利用其成本低廉的优势和因特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对金融信息提供企业资信评估,公司个人理财顾问、专家投资分析等业务进行创新和完善,提高信息的附加价值,强化银行信息中介职能。 二、网络银行发展的前景 随着网络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会不断提高,它将成为一个行业,成为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今后网络银行发展的潜力很大,市场前景广阔。 1、产融网络结合的趋势将会加强。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工作方式的更替,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一大批企业将会设立自己的网站网页,居民也会积极投身于网络银行之中,网络企业的扩展,网络消费者的增加,使众多的网络企业从开展电子商务转而向网络银行结合,相互持股和参股,大企业集团将与传统银行合作共同建立网络银行,提高网络金融服务业务,产融网络化结合将使众多企业和居民对网络平分的可信度提高,对网络平台的依赖性增强,网络客户群将稳定发展,网络银行的经济效益会显著提高。 2、网络银行业务将向多样化、创新化发展。网络银行的出现,使传统银行经受了一场技术革命,传统银行业务将受到挑战,网络银行具有灵活强大的业务创新能力,不仅可延伸改造传统的业务,而且会不断设计业务新品种,创新业务方式,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网络银行利用现代金融技术,大力开展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和清单业务,拓宽业务范围、增加业务收入,利用网上银行为企业和居民进行资金余额查询、账户转移、第三方支持,银行业务通知等基本业务服务,还要利用互联网作为营销渠道,交叉出售产品和服务,如存款产品、消费信贷、保险、股票交易、资金托管等高级业务,并且不断进行升级换代,拓宽技术创新空间和领域。 3、网络银行业务的创新将会推动金融市场网络化发展,并可能再现综合性市场。随着网络银行业务的深入开展,迫切需求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及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网络化长足发展;反过来,这些市场网络化的发展也能提升和促进网络银行的进一步发展。网络金融市场的地区整合和行业互动将会带动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和银行合业经营的出现,带动整个金融金融市场深化网络金融市场和非金融市场之间界限模糊,距离缩短,各类市场将混为一体,并且可能出现综合性市场。 4、网络银行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发展步子的加快,世界各国银行业运用并购重组方式积极向海外扩张,采取“打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扩展业务,占领世界市场。目前,我国海外银行的分支机构多达600多家,引进外资金融机构200多家,估计今后我国海外机构数量扩张的步子要放慢,而主要靠网络银行的发展来增加客户,扩展业务范围。因为网络银行的发展使整个金融市场融为一体,它缩短了国与国之间遥远的距离,模糊了国与国、洲与洲之间的地域界限和文化传统,业务的竞争将变为信誉的主角和技术装备水平及服务质量的竞争,在传统银行基础上的网络银行模式近几年可能有大的发展。但纯网络银行经过结构调整和休养生息后天,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三、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情况 网上银行最早起源于美国,其后迅速蔓延到internet所覆盖的各个国家。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从1996年就开始了网上金融服务,美国银行业 6%—7%的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系统。 目前,国际上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机构分两种:一种是原有的负担银行(incumbent bank),机构密集,人员众多,在提供传统银行服务的同时推出网上银行系统,形成营业网点、atm、pos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综合服务体系;另外一种是信息时代倔起的直接银行(direct bank),机构少,人员精,采用电话、internet等高科技服务手段与客户建立密切的联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现举例说明这两种银行的发展情况。 (一)高效、快速发展的直接银行:德国的entrium direct bankers entrium direct bankers,1990年作为quelle邮购公司的一部分成立于德国,最初通过电话线路提供金融服务,1998年开辟网上银行系统。目前已经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直接银行之一。截至1999年底,拥有客户77万,其中使用网上银行系统的客户达15万;资产总额38.18亿美元:控制德国直接银行界30%的存款和39%的消费贷款。 entrium没有分支机构,员工共计370人,依靠电话和因特网开拓市场、提供服务。 370人服务77万客户,人均资产达1000万美元,大大高于亚洲的领先银行水平(新加坡发展银行人均资产580万美元,中国农业银行人均资产50万美元);而且entrium认为现有系统完全可以满足250万客户的需求,这一连串数字足以给我国人员臃肿的商业银行敲响警钟。 entrium经营的业务品种主要包括消费信贷、循环周转贷款、信用卡、投资、在线交易等。虽然目前仍以电话服务为主,但正在加速发展网上银行服务,它的网上银行发展战略十分明确:将entrium从拥有网上银行服务的领先的电话直接银行转变为拥有电话银行服务的领先的网上直接银行o entrium的成功归功于它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开拓市场、联络客户、处理业务。 (二)美国银行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优秀代表:wells fargo 根据国际上一家权威的电子商务评价公司,gomez advisors,从使用性能、客户信任 程度、网上资源、关系协调、成本等方面对美国、欧洲等地银行的网上银行服务进行的评比, wells fargo是1999年度网上银行系统使用性能最好的银行,是美国第七大银行,资产总 额218亿美元,拥有5925个分支机构,资本收益率高达34%。目前,它被认为是美国银行 业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优秀代表,网上银行客户数量高达160万,银行网站每月访问人数96万(并非人次);接受网上银行服务的客户占其全部客户的20%。 wells fargo的网上银行系统不仅节约成本,更主要的是带来新增收入和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的客户素质好、收入高、账户余额大、需求种类多,银行赚取的收益和手续费收入相对较多;在160万网上银行客户中,15%是由网上银行服务带来的新客户。 wellsfargo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几个因素:(1)及早地开发和使用高科技,包括interneto wells fargo早在1994年就开始投资网上银行,并不断扩大、提高其网上银行的服务。(2)方便、多渠道的服务网络。该行认为,客户需要的是一个多渠道、全方位的服务网络,intemet 仅仅是其服务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服务品种覆盖面广。提供服务的种类包括:账,户管理、投资服务、保险、贷款等各个方面。(4)客户关系维护与客户群体系。 wells fargo认为这一体系对市场开发至关重要,它严格划分客户群,其尊贵客户仅占全部客户的2%,并得到特别的关注与服务。 wells fargo是一个传统的机构银行,它成功地步入网上银行的轨道,可谓亚洲的负担银行开拓网上银行服务的范例。 目前国际金融界的发展状况表明,尽管不同的银行有其不同的发展战略,目前正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随着intemet的不断发展,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创新,网上银行必将包含银行所有的业务,成为银行主要的业务手段。 四、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 1996年6月,也就是美国开始有了网上银行8个月后,中国银行在因特网上设立网站.开始通过国际互联网向社会提供银行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的网上银行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设立网站或开展交易性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数量增加。截止到2002年12月,我国正式获准开办交易类网上银行业务的大中型中资商业银行(总资产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已达3家,占全部大中型中资商业银行的50%。 二是外资银行开始进入网上银行领域。目前,获准在中国内地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花旗银行等。另外,还有几家外资银行的申请正在审核之中。 三是网上银行业务量在迅速增加。这表现在客户数和交易金额两个方面。2000年底,我国中资商业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客户数为41万户,交易金额6500亿元。到2002年12月底,客户数已超过350万户,交易金额超过5万亿元。业务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 四是网上银行业务种类、服务品种迅速增多。2000年以前,我国银行网上服务单一,一些银行仅提供信息类服务。作为银行的一个宣传窗口。但目前,交易类业务已经成为网上银行服务的主要内容,提供的服务包括存贷款利率查询、外汇牌价查询、投资理财咨询、账户查询、账户资料更新、挂失、转账、汇款、银证转账、网上支付(b2d,b2c)、代客外汇买卖等,部分银行已经开始试办网上小额质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授信业务。同时,银行日益重视业务经营中的品牌战略,出现了名牌网站和名牌产品。但目前我国尚未出现完全依赖或主要依赖信息网络开展业务的纯虚拟银行。 五是中资银行网上银行服务开始赢得国际声誉。2002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网站被英国《银行家》杂志评为2002年度全球最佳银行网站,这表明中国银行业网上银行的服务水平已向国际水平靠拢和看齐。 (二)我国网上银行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许多问题 1、发展环境欠完善。目前我国网络银行业务纵深和宽度都还有限,受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小、终端设备普及程度失衡,客户群体缺乏规模,现代支付体系不完善,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认证中心(ca)体系尚未建成等国情的制约,尚无一家开展网上存款、贷款、账单收付、跨行转账、非金融产品销售等业务。 2、市场主体发展不健全。目前国内网络银行是在现有银行基础格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网络银行延伸服务即所谓的传统业务外靠的电子银行系统,大多只满足存款、汇款、汇兑等业务,只是一个简单化的传统业务外挂,其实只能算照搬柜面业务的“上网银行”。目前,国内网络银行一方面盲目攀比,盲目地引进与投入;另一方面技术手段停留在低层次,缺乏内涵,缺乏适合市场的特色。更难 “客户导向”了,一些银行对网上银行发展方向的认识模糊,仅把它当作扩大传统业务的手段,因而发展缓慢。 3、监管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出台,网上银行市场准入的要求也开始规范化。然而,商业银行过去那种在技术上想方设法采取措施避开监管的行为还会出现,网络金融的监管要纳入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整体管理框架中考虑,同时制定国际性标准。就此而言,监管的成熟之路还很长。 五、实现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对策分析 面对五年过渡期的快要结束,外资银行将全面进入中国,网络银行将是中外资银行竞争的重要战场,中国及中国的银行应当增强竞争意识,增加竞争本领,惟有迎难而上,苦练内功,学会“与狼共舞”,才能“招狼为婿”,在竞争中壮大自己。 (一)营造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良好环境 1、大力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扩大网上银行的生存空间,电子商务与网上银行的发展空间取决于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的水平,信息终端以及信息知识的普及程度。因此,要加强网络信息基础建设,尽快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现阶段必须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如果落后三五年,今后可能差之千里,必须进一步推广应用网上银行成果,使国民通过感性认识,感觉到网上银行发展对我国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的优势,感受到网上银行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感知到网上银行迅速发展没商量,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国民素质,更新理财观念,大力发展互联网业务,提高银行体系网络化水平,这是推动网上银行发展的前提,也是当务之急。 2、结合信贷登记系统和存款实名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要积极推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在建立和完善企业信贷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开发和推广个人信贷登记系统,逐步实现贷款信息共享,为防范信贷风险服务,还可以以居民存款实名制为基础,开发个人信用数据库,用以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网络查询服务、个人信用资信认证,信用等级评估和信用咨询服务,逐步建立个人信用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应尽快组织进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全社会个人信用体系。 3、建立和规范安全认证体系。资金在网上划拨,安全性是最大问题,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大量经济信息在网上传递。而在以网上支付为核心的网络银行,电子商务最核心的部分包括ca认证在内的电子支付流程。国内不少银行都在做网络银行业务,但都因为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最后只能实行局限交易,也就是说国内目前的网络银行还不能算真正的网络银行,只有真正建立起国家金融权威认证中心(ca)系统,才能为网上支付提供法律保障。目前中国金融ca工程已正式启动,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进行电子商务的网上相关法规必须研究制度,逐步为网络银行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4、建立统一的支付网络体系,解决跨行结算体系。支付网关连接消费者、商家和银行,是商业银行系统与公共网络联系的桥梁,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国有银行资金平衡能力脆弱,超负荷经营态势严重,直接制约了银行内控机制的建立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而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银行系统内不同行之间结算资金和资金收付而引起的债权债务的清算方式,为了彻底改革这种传统的联行业务体制,必须尽快建立资金汇划清算系统的高速公路,而建立这种支付网关,需要选择与各商业银行既紧密联系又权威性、公正性,又可按市场化运作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建设,可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立会员制机构。 5、建立健全自身的网络安全系统。随着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必然出现很多金融业务创新,也必将涉及到现行金融管理体制和政策的空白点或禁区。同时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系统极易遭受黑客和病毒的袭击,内部技术和操作故障都难以避免,而由此产生的损失则因我国涉及到网络交易方面的条款还不健全,各方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在网络环境下,银行业一些传统业务的风险将被放大,使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大。因此,银行应尽快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体系,不仅包括防范计算机犯罪、防病毒、防黑客,还应包括各类电脑识别系统的防护系统。以及防止自然灾害恶意侵入,人为破坏,金融诈骗等各类因素。 (二)积极转变观念,加强网上银行经营管理 1、建立新型的银行组织管理制度,适应网络金融发展,网络银行发展使传统商业银行组织管理制度发生变化,银行业是一种具有规模经济特质的行业,在传统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的基本途径是组织体系的分支行制,而网络银行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使传统的银行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而且正在使传统的银行外部组织结构由物理形态向虚拟形态变化实现银行规模经济的基本途径已不再是分支行制,而是技术、创新和品牌,这是就外部组织制度而言,从内部组织制度看,随着商业银行外部制度的变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由垂直式形态向扁平式形态发展。从而多层次的内部组织制度将被平行式的制度所替代,银行内部的管理成本和协调成本会大大降低。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组织机构是一种金字塔型的树形结构,即由商业银行总行下辖多个一级分,一级分行下辖多个二级分行,二级分行下辖多个支行的总分支行组织机构形式,这种组织机构形成大多按行政区划对等设置,管理层次多,管理机构庞杂,业务上的条块分割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冗员较多,管理的成本高,不利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商业银行电子化、网络化即时沟通了各分支行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网络中的各个成员可以直接从职能管理部门获取管理指令和反馈管理信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的各种授权,授信等均可通过网络实时实现。银行组织结构的变化使得银行对金融理论、金融技术、软件开发数值分析,法律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的需求将会日益上升。从现在起银行必须有所准备,建立起银行内部的人才库。 2、树立全新的银行理念。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银行业拓展全新的服务,以此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智能化、标准经、个性化的业务发展模式。因此,要求银行在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中,只有客户这个中心,而没有其他的中心,银行运作所有的构件都是为了客户这个中心服务的。从国际经验看,客户导向的服务理念经历了客户至上,客户第一,客户满意,增加客户价值四个阶段。在客户至上阶段,把客户放在银行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图的上方,体现了银行的服务姿态;在客户第一阶段,把客户放在银行工作日程表的前端,银行全体人员和全部行为都围绕客户,客户的事情是银行工作的重心;在客户满意阶段,把客户的需求和利益放在前面,调动所有资源让客户感到满意,以客户的满意程度作为评价银行工作的标准;增加客户价值是目前客户导向理念的最新表现,在这一阶段,把客户资产价值增加放在首位,让客户享受增值服务。进入90年代后,我国银行业在商业改革进程中,“客户中心论”的研究和实践才露出端倪,银行初步认识到客户对于银行经营唇齿相依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认识还停留在一个较为表面和肤浅的水平上,而没有从本质内涵上认识到银行离开了客户,不重视客户,自身的发展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3、开发新的产品服务,进行全新的业务拓展,银行业务拓展、银行业 实施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的结合,采用新的业务开拓视角,新的操作方式,金融服务的延伸来赋予传统业务以新的内涵外延网络银行。 网络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增强网上银行支付的灵活性功能。网上银行要适应客户在电子网络上进行买卖交易时的支付与结算需要,就必须创新与电子网络交易相关联的交易支付手段和金融工具产品,必将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的支付手段产生深刻的影响。网上银行新的交易支付手段主要有数字现钞,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其他电子金融工具。新的产品及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线上市场销售、线上或电话客户服务(如透过网上、电话申请信用卡)、客户遥距操作及结算(如电子信用证)、线上产品资讯服务(如线上查询存款利率)、数码货币系统、电子信用卡支付系统、电子支票支付系统、网上电子现金产品(如数码现金、电子货币)等等网上银行还可以对传统的银行金融工具进行电子化改造,以提高这些业务的办理效率与质量,改善对客户的服务,降低经营管理的成本,扩大银行的收益水平。例如,基于电子网络系统的电子承兑汇票、电子信用证、电子抵押担保等等业务的开发与运营,无疑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未来银行、证券公司的营业据点可能只剩最前线的服务人员,看不到他们身后一排接一排的复核主任、副理等业务执行人员。而行员、业务员的角色,也将转型成理财、投资、财务顾问,提供各种理财产品的服务、咨询。 (三)强化银监会对网上金融风险的监管 一般认为,政府之所以要对金融机构实施广泛的监管,是因为存在着市场缺陷。这些缺陷包括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缺陷加上银行业较强的外部性和天然的脆弱性,都极易给消费者带来消极影响。引发消费者对银行体系的不信任。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干预,政府对银行业监管的最基本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和提升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传统的监管体系正是这一理论上建立起来的。 针对网络银行而制定的新的规则或指导性规范主要包括: 1.市场进入。大多数国家都对设立网络银行有明确的要求,需要申报批准。这些要求一般包括;注册资本或银行规模;技术协议安全审查报告;办公场所与网络设备标准;风险揭示与处置规划;业务范围与计划;交易纪录保存方式与期限;责任界定与处理措施等。其中,对于网络分支银行,一般还要求其母行承担相应的承诺。 2.业务扩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业务范围,除了基本的支付业务外,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允许网络银行经营存贷款、保险、证券、信托投资、非金融业务、联合经营等业务,以及所采用的方式等;二是对纯网络银行是否允许其建立分支机构或机构等。 3.日常检查与信息报告。一般都要求网络银行接受各监管机构的检查,除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检查以外,还包括交易系统的安全性、客户资料的保密与隐私权的保护、电子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检查。除此之外,对网络银行普遍要求建立相关信息资料、独立评估报告的报告备案制度。 网络银行的金融监管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将网络银行业务正式列入金融机构管理范畴,建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制度;完善现行法律,补充适用于网络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条文;加强网络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便促使网络银行的经营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制定网络银行的安全标准,建立安全认证体系;结合网络银行业务的特点、完善现行金融监管办法;加强国际间的网络银行监管合作;加强金融监管人员的计算机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等。 网上银行论文:美国网上银行运营模式分析及启示 网上银行(Internet Banking),亦称网络银行(Network Banking)或电子银行,是依托因特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手段。它借助因特网遍布全球的地理优势及其无间断运行、信息传递快捷方便的时间优势,突破传统银行的局限性,利用Internet技术为客户提供综合、统一、安全、实时的金融服务。网上银行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代表了未来银行的发展方向,给该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网上银行存在两种典型的发展模式:一种是完全建立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在这种模式下,所有的银行业务都依赖互联网或电话来完成,如美国安全第一网上银行(SFNB);另一种是在传统银行基础上,将银行业务拓展到互联网上完成,从而使得有限的营业网点通过互联网延伸到无限的客户中去,如美国的Wells Fargo银行。后者是目前大多数网上银行所采取的模式,而前者则是未来网上银行的发展方向。因此,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网络银行上的先进经验,不仅会对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带来有益启示,而且对我国更好应对WTO之后银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美国网上银行的发展概况 1995年10月18日,安全第一网络银行作为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对公众开放。最初SFNB通过S1数据处理和客户服务中心只提供基本的互联网对账服务,后来又增加了利息核对和储蓄账户、存款凭证、货币市场账户和信用卡功能。在推销网上银行服务时,面临的主要挑战还是消费者对安全性问题的忧虑,对此,SFNB实施了一系列策略,以赢得客户对网上银行的信心。SFNB向存款人保证其资金的安全性,“SFNB无风险保证”是SFNB在营销方面对安全性问题的回应。SFNB承诺,对于未经授权的资金转移、银行错误或安全性破坏,它将提供100%的赔偿。另外,SFNB提供了一个三个层次的网络安全系统,以保护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交易。首先,对通过公共网络传送的信息进行加密,当通过互联网在客户和银行之间传送数据时,加密可以阻止其他人浏览或修改信息。其次,防火墙和过滤器构成了该体系结构的第二层。之外,可信的操作系统通过“隔离客户账号”为储存在银行(即保管库)的信息提供了保护。 网上银行的基本信念就是便利性。SFNB在客户服务的“便利性”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每年营业365天,每天营业24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免费热线,为客户提供充满活力的、全天候的客户服务支持。另外,SFNB通过提供免费的服务、较低的费用和较高的存款利率,把降低了的经营成本转移给客户。如该银行的普通支票账户每月收费3.95美元,并对最初的200张支票汇单免收费用,以及免费的、无限制的纸基支票出单。有息支票账户则提供无限制的电子账单支付,每月仅收费4.5美元,而其他的金融机构针对账单支付平均每月收费7.95美元。另外,SFNB的货币市场账户还提供了一系列的选择:对于金额在2500美元和9999美元之间的存款,年收益率为3.5个百分点;6个月存款证的收益率为5.9个百分点,这两项利率在全美国都是属于最高的。 由于SFNB 不必维持成百上千的物理的营业网点,所以它就能够在客户服务和支持方面作出更多的投入。通过安全的上网设备,客户能够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登录该金融机构并访问自己的账户,完成电子账单支付、购买存款证、查询账单和对账单、跟踪特定的股票等。SFNB的另一个优点就是,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界面来获取个人财务管理工具。比如,SFNB自动更新账户信息;为客户提供工具,以管理预算、对账单进行分类、生成客户化的消费报告单;以及为客户提供最新的、个人财务的在线评估。正因为这些便利措施吸引了很多存款和客户。到1996年10月(即SFNB 成立一周年之际),SFNB 开设了大约7000个账户,总存款额超过2000万美元,增长速度极快。 在营销方面,为了将网上银行的优点传达给消费者,SFNB把“旗标广告”放在了各种流行的Web站点上,其中包括Web搜索引擎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的主页。它使用有趣的形象设计、激励性的口号、提供各式奖品的产品知识竞赛以及其他娱乐项目来突出互联网银行的便利性和技术优势。作为对在线宣传战略的补充,SFNB还利用其他的机制来收集客户的反馈信息,其中包括有关收费和利率的在线调查、对服务的贝塔测试以及用来确定客户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收入水平、上网时间等)的在线注册簿。这样,SFNB不仅使客户了解到其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而且提高了自身品牌的知名度。 从SFNB的发展可以看到,它是一种完全建立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所有的银行业务都依赖互联网或电话来完成,而美国另一家网上银行,即Wells Fargo银行则是在传统银行基础上,将银行业务拓展到互联网上完成,这也是大多数网上银行所采取的模式。Wells Fargo是美国第七大银行,资产总额2180亿美元,拥有5925个分支机构,资本收益率高达34%.目前,它被认为是美国银行业提供网络银行服务的优秀代表,网上银行客户数量高达160万户,银行网站每月访问人数96万人(并非人次);接受网络银行服务的客户占其全部客户的20%.Wells Fargo的网络银行系统不仅节约成本,更主要的是带来新增收入和客户,在160万网络银行客户中,15%是由网络银行服务带来的新客户。Wells Fargo是一个传统的机构银行,它成功地步入网络银行轨道,可谓传统银行开拓网络银行服务的典范。 二、 美国网上银行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未来银行的发展趋势必定是网上银行。尽管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已经开始起步,但总体上发展速度较慢,电子商务交易量小。据统计,目前网上银行业务量占银行业务总量的比例还不到0.1%,网上银行的盈利能力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服务项目少、范围窄,一些网上银行主要提供银行业务介绍、企业客户的帐户余额及交易查询等非盈利性服务,没有真正开展网上金融支付交易。从表面上看,国内银行对“网上银行”都虽有所涉及,但由于初期投入较大,短期内没有盈利的希望,使得企业及银行在网络经济的问题上雷声大、雨点小。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的大举登陆,其网络银行业务的开展将对我国商业银行构成极大的挑战。因此,借鉴美国网络银行发展的先进经验,不仅对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带来大量经验及启示,而且能使我国更好地应对WTO之后银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1.信息技术是网络银行的核心,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全球化与商品化依赖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银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完善。美国的SFNB运用S1数据处理和客户服务中心,并提供了一个三个层次的网络安全系统,以保护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交易。因此,我国银行业要重视网上银行业务的技术开发,并且提高对“防火墙”、身份认证(CA)、安全系统层SSL协议、安全电子交易SET标准及其他技术措施的要求,在这方面可以与计算机网络通信服务商、资讯科技服务商等其他非银行服务机构合作经营,共同发展。 2.要重视网络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同时具备网络知识和金融知识的人才培养。Wells Fargo银行在自己的网上银行开业前的2-3年就开始着手进行准备工作。虽然我国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但在网站的构架和服务内容上,仍然离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银行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不紧密,造成网络金融市场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覆盖面小,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业务的电脑化上。因此,我国的银行业如果想发展网上银行,必须从现在起,就开始通过在职培训、引进内地专业人员、联合培养等方式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 3.IT的发展及因特网的普及使得资讯企业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实现向银行业渗透、争夺银行业市场份额成为可能。网上银行便捷、灵活的服务方式强烈地吸引着客户——尤其是高层次、成长型、高价值的年轻客户的“注意力”,而这种注意力将成为21世纪商家争夺的焦点及银行利润的来源。如SFNB的客户能够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登录该金融机构并访问自己的账户,完成电子账单支付、购买存款证、查询账单和对账单、跟踪特定的股票等,并可以通过互联网界面来获取个人财务管理工具,进行个人财务的在线评估等。而目前我国的网上银行只是在传统银行基础上,将一些银行业务拓展到互联网上完成而已,服务项目少、范围窄,更多的是提供银行业务介绍、企业客户的帐户余额及交易查询等非盈利性服务。因此,随着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的大举登陆,我国网上银行必须强调多样化、个性化的银行产品,开展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建立起能满足不同收入阶层需要的理财服务体系,建立单个客户的资料信息库,以全面把握该客户的金融交易和投资个性等。 4.由于网上银行维持费用较低、辐射范围广、信息传递快捷等优势,使得该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鉴于网上银行业务的差异性小,网上银行业一定要重视市场营销的作用,建立自己的服务品牌,以获得更多的客户。如SFNB,使用有趣的形象设计、激励性的口号等,把“旗标广告”放在了各种流行的Web站点上,包括Web搜索引擎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的主页,以接触那些能够上网的消费者,在WWW上树立它的品牌。作为对在线宣传战略的补充,SFNB还利用其他的机制来收集客户的反馈信息,包括有关收费和利率的在线调查、对服务的贝塔测试以及用来确定客户基本情况的在线注册簿。通过这种营销,SFNB不仅使客户了解到其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而且提高了自身品牌的知名度。而在国内信用体系发育程底较低,许多企业更倾向于面对面的传统银行服务的情况下,我国网上银行业在保证安全交易的前提下,更要重视市场营销的作用,建立自己的特色服务品牌,以争夺到更多的客户。 网上银行论文: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与监管 现代网络技术,尤其是因特网技术在传统银行业的应用,产生了网上银行,使银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机构的角度看,网上银行是指通过信息网络开办业务的银行;从业务的角度看,网上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传统银行业务和因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兴业务。 网上银行在其发展初期,由于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及其虚拟性特征,人们对其发展存在疑虑,但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网上银行已逐步走向成熟。在美国,到2001年底,已有71%的国民银行在因特网上建立了网站,50%的国民银行能提供交易类银行业务,所有的大型国民银行(指总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均能提供交易类银行业务。世界银行预测,到2005年,工业化国家网上银行在银行业中的比重将由目前的8.5%上升到50%,新兴市场国家将由目前的1%上升到20%,B2B交易量将达6.3万亿美元。 随着网上银行发展的逐步深入,其对银行业发展和银行业监管当局监管工作的影响逐步显现。在我国,网上银行近年来获得了迅速发展,网上银行的发展和监管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 1996年6月,也就是美国开始有了网上银行8个月后,中国银行在因特网上设立网站,开始通过国际互联网向社会提供银行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的网上银行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设立网站或开展交易性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数量增加。截止到2002年12月,我国正式获准开办、交易类网上银行业务的大中型中资商业银行(总资产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已达8家,占全部大中型中资商业银行的50%。 二是外资银行开始进入网上银行领域。目前,获准在中国内地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花旗银行等。另外,还有几家外资银行的申请正在审核之中。 三是网上银行业务量在迅速增加。这表现在客户数和交易金额两个方面。2000年底,我国中资商业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客户数为41万户,交易金额6500亿元。到2002年12月底,客户数已超过350万户,交易金额超过5万亿元。业务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 四是网上银行业务种类、服务品种迅速增多。2000年以前,我国银行网上服务单一,一些银行仅提供信息类服务,作为银行的一个宣传窗口。但目前,交易类业务已经成为网上银行服务的主要内容,提供的服务包括存贷款利率查询、外汇牌价查询、投资理财咨询、账户查询、账户资料更新、挂失、转账、汇款、银证转账、网上支付(B2B,B2C)、代客外汇买卖等,部分银行已经开始试办网上小额质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授信业务。同时。银行日益重视业务经营中的品牌战略,出现了名牌网站和名牌产品。但目前我国尚未出现完全依赖或主要依赖信息网络开展业务的纯虚拟银行。 五是中资银行网上银行服务开始赢得国际声誉。2002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网站被英国《银行家》杂志评为2002年度全球最佳银行网站,这表明中国银行业网上银行的服务水平已向国际水平靠拢和看齐。 网上银行发展带来的挑战 网上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银行业务流程的再造,优化了经营过程,降低了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融活动参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持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银行业务的虚拟化,突破了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价值观念和管理方法,改变了现有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形成了新的银行业组织形式。使银行机构的传统角色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也使金融风险更具复杂性和蔓延性,对银行经营管理和外部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 一是网上银行将改变传统银行的竞争格局。以往金融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网点数、从业人员数等方面,而在网络经济时代,无论金融机构规模的大小,在网络上都是平等的,大、中、小金融机构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传统商业银行的分支行网络和雇员逐渐成为银行拓展业务的沉重负担,金融业的竞争将主要是金融产品的功能和金融服务的质量的竞争,许多金融机构将有机会在网络上利用其优秀的服务重建自己的地位,中小金融机构可凭借技术优势掌握商业先机,赢得传统金融时代难以得到的客户资源和竞争优势。 二是网上银行将改变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网络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银行业务的地域、时间限制,理论上,银行可以全天候地连续运行,可吸纳本地区、本国乃至国外客户,可以以接近于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大量的信息,使金融机构能在更广的地域和范围开发新的客户群,开辟新的利润来源。这样,银行的业务战略不能再局限于某一个市场,竞争对手不再限于某几家银行,任何一家银行,即使是很遥远的金融机构都可以成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与传统银行业相比,网上银行经营成本下降,利差大大降低。银行无法再靠资金规模、网点优势或其他垄断优势盈利,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定价策略。 三是网上银行增加了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难度。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网,亡银行的风险具有了跨行业性和外牛性。跨行业性就是其风险超出了传统意义上金融风险的概念。风险不仅产生于市场价格的波动、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且产生于软硬件配置和技术设备的可靠程度,技术性风险成为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的重要特征。网上银行业务的外生性是技术性风险本身的主要特征。由于以上风险问题的存在,前几年,在一些国家,客户顾虑安全、服务质量等问题,接受网络金融服务的趋势并不明显。许多银行只把开发网上银行业务当作保留客户和提高银行形象的手段,并没有视为一个利润中心来对待。 四是网上银行的兴起,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仅从网上银行本身业务的内涵和属性看,网上银行已经具备了新的风险特征,改变了传统银行业务的提供方式和银行运作的存在形式,要求银行监管当局在监管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首先是监管当局将不得不在评价银行机构业务风险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银行运行的技术性风险,也就是安全性的评估;其次,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进一步走向综合化,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交叉程度加深,分业管理的难度加大,监管的边界更加模糊;再次,大量交易由有形走向无形,纸质凭证逐渐被电子凭证取代,交易频率增加,交易量随之增加,传统的监管方式将难以对交易的风险、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评估。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因特网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打破了银行业务经营的地域界限和行业界限。一方面,跨地区、跨国境经营将变得更加便捷,任何一个地方的客户都可以选择在传统情况下无法选择的异地银行,任何一家银行都有可能给在传统条件下无法接触的客户提供银行服务;另一方面,非金融机构,如网络公司或商贸集团,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或业务与客户优势,为其客户提供银行服务。这将直接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结构的内容,对一些地区或小国家来说,存在着不需要拥有自己的金融体系的可能性,完全可以依靠选择大型国际性金融机构跨境提供服务。 此外,网上银行也为金融业混业经营提供了载体,促成了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新型合作方式,对分业经营模式和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体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这—切均增加了金融业发展和监管的难度。 对我国来说,网上银行的发展还面临以下挑战。首先,我国银行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还有较多问题尚待解决。在传统银行的管理经验尚未充分积累的基础上发展网上银行,存在一定的风险。其次,我国缺乏网上银行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信用制度也不够完善,缺乏社会信用评估机构,人们的信用意识比较薄弱,支付方式仍然以现金为主。再次,我国缺乏保障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活动有效开展的法律框架体系,一些基础性法规如(电子商务法)尚未出台,电子凭证的有效性、数字签名的合法性问题尚未解决。最后,占我国银行业主体的中资银行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和监管当局的电子银行监管人才非常缺乏,业务人员和监管人员对网上银行的认识并不充分,现有的业务经验和管理制度不能满足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需要。目前,大部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中资银行,普遍强调业务的发展,忽视了对网上银行业务安全性的评估和管理,这是中资银行发展网上银行的极大隐患。 银行监管当局发展和监管网上银行的对策 有挑战就意味着有机遇。发展网上银行,是对我国银行业传统的相对低效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再造、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发展网上银行,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加快国际化进程,向国际水平靠拢。 银行监管当局充分认识到网上银行发展对中国银行业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中国银行业体系存在的问题。考虑到网上银行是一个新事物,在未完全掌握网上银行发展的规律性之前,重要的是先发展起来,“摸着石头过河”,在发展中发现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银行监管当局对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与监管,近年来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 (一)依据积极审慎的监管原则对网上银行实施市场准入监管 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监管当局对“鼠标+水泥”型的网上银行,即已经持有银行营业执照的传统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一般经过市场准入审核程序,只对纯虚拟银行进行市场准入审核。经过认真研究,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将现有银行新开网上银行业务纳入市场准入体系。主要是考虑网上银行业务具有独特的风险内涵和表现形式,对网上银行业务进行市场准入监管,对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将有利于提高银行对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的管理能力,促进网上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在具体审核过程中,监管当局遵循了积极审慎的审核原则。一方面,鼓励商业银行进行机制再造,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另一方面,对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能力进行严格审核,严格评估银行网上银行业务运作系统的安全性。 (二)加强网上银行发展与监管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 依据积极审慎的原则,2001年6月,银行监管当局制定和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商业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准入条件和风险管理要求; 2002年4月又贯彻该办法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对商业银行经营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要求。2002年4月,银行监管当局组织成立了“网上银行发展与监管工作组”,以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专家的力量,为发展和监管网上银行研究和制定政策。目前,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网上银行安全性评估指引”,对商业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在安全性方面提出更系统、更具体的要求;对网上银行业务的跨境银行业监管、网上银行业务的电子化凭证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同时,成立课题小组,充分借鉴国际最佳做法和利用现成的研究成果,研究和设计对网上银行的监管框架。 (三)强化对银行监管人员和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培训 人才缺乏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培养一批掌握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和方法的综合性专业人才是推进我国网上银行稳健发展的关键。针对银行监管人员普遍对网上银行认识不足的特点,银行监管当局没有急于对银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进行现场检查,而是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系统的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培训。同时,通过不同形式要求商业银行注重对业务人员的培训。为配合培训的需要,银行监管部门还组织人力编写了《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原理与实务》和《金融干部网上银行知识读本》,充分借鉴国内外关于网上银行发展和监管的研究成果和有益经验,介绍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风险特征和经营管理要求,介绍对网上银行的监管方法和监管工具,以普及网上银行以及电子商务知识,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和商业银行业务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 当然,要实现对网上银行的有效监管,促进我国网上银行的稳健发展,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仅仅是基础性的。下一步,需要将对网上银行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纳入人民银行正规化监管计划和内容之中,并推进对网上银行业务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的制度化和系统化,进一步加快对网上银行的法规建设进程。 银行从业人员和监管人员要认识到网上银行是银行业发展历程的新事物,代表了银行业的发展方向,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学习和研究网上银行,了解网上银行的特性和规律性。通过发展网上银行改造我国银行业的现有运作方式,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推动我国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网上银行论文:入世后网上银行发展之若干法律问题 摘要:现今,全球银行业正经历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网上银行顺理成章的成为这一时代的见证和表征。WT0体制下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令网上银行业务成为同业竞争的焦点所在。现行监管模式和法律规制在网上银行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这已不能适应网上银行蓬勃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试图就针对有关网上银行及其业务的监管模式、归责原则、犯罪惩治等相关法律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一些浅见。 关键词:网上银行 监管模式 民事责任 犯罪惩治 因特网(Internet)仿佛是一幅徐徐展开、一望无垠、美不胜收的巨幅画卷,每一寸延展都孕育着无限的良机。信息技术与金融全球化的高度结合,使金融服务业进入极富挑战的时代——网络金融时代。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业将渐行渐远,崭新的银行模式——网上银行,正在网络金融时代诞生。 一、网上银行及其立法定位 1995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SFNB),自此网上银行进入了爆发式的“量子跃迁”时代。美联储对网上银行(Online Bankin9,Internet Banking或Network Bank)的定义是:利用互联网为其产品、服务和信息的业务渠道,向其零售和公司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与传统的银行相比,其特点在于:通过因特网这一媒介为客户提供服务。由此,其优势便表现在: 1.设立和经营成本较低,包括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网上银行以因特网为媒介,故只要建立为客户服务的终端即可,可以大大节省传统银行营业网点的物质投入和建设周期。同时,网上银行在经营方面自动化程度较高,传统上由人工完成的业务均可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大大节省了运营成本。 2.方便客户。网上银行的任何客户(Anyone)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办理各项银行业务,享受在任何时问(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提供的全天候银行服务,无须远行,无须久等。 根据WTO有关协议,2006年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并且我国入世时所作的金融服务承诺中,对外资银行服务商业存在的市场准入没有法律形式和外资股权比例的限制,相对于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行业是最为宽松的。因此步入金融业全面开放时代,中外资银行业竞争必将日趋激烈。而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从根本上就是高技术或者说是网上银行的竞争。原因是国内银行抵御境外同行的最大优势在于网点,不管实力多么强大的境外银行,谁也不可能在中国突然密布网点,在中国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网上银行业务提供了类似的可能性。已经通过网络革命洗礼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肯定不会在营业网点上与中国同行进行正面竞争,而会注重用电子化、网络化手段来发展网上银行业务,从而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吸引到企事业单位、知识阶层等最可以实现其价值的客户群。2002年,香港东亚银行最先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成为首家获准在内地经营网上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此后,汇丰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花旗银行等也纷纷“抢滩登陆”。如何面对外资银行在因特网平台上的竞争,将是内资银行所无法回避的问题。然而,目前中国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管理政策,很多发达国家却都实行了混业经营,外资银行凭借该优势可以向我国用户提供诸如抵押融资、信托、融资租赁、保险、证券承销等全方位一条龙服务,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构成极大的挑战。 法律作为适应一定的社会需要而出现的社会产品,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网上银行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对法律的调整提出新的要求。在WT0体制下,国内法即使可以对内资网上银行提供保护,其力度也是十分有限的,并且从长远来看难言利弊。当前在网络银行领域,法律的作为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1.清除在网上银行发展中不适当的法律、政策上的障碍,为中外资网上银行的同台竞技创造公平的秩序和公开的平台。2.完善经济法对于网上银行经营活动中若干问题的平衡作用,规制网上银行的不当行为,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3.加强法律层面的国际合作,协力进行风险防范,共同打击通过网上银行进行的犯罪行为。 二、网上银行的监管 (一)网上银行之于传统银行业监管模式 网上银行仍然是银行,需要经济法发挥平衡经济运行的功能,要求公权力介入加以监管,以降低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和国家金融风险,并保障社会和公众利益。然而,网络银行又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银行的特点,从而对传统的银行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1.网上银行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金融区域界限和行业界限,使得金融业务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即使在我国尚未放开分业经营的限制之前,国内的银行、证券、保险、典当等金融部门仍然可以利用网上银行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加强彼此间的合作,提高各方的综合服务能力,从而既获得混业经营的优势。根据央行《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的规定,银行经过央行审批,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办与证券业、保险业直接相关的新的业务品种。金融市场网络化为期不远,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信托、网上典当实现对接指日可待。故以往按业务标准将金融业划分为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典当业的做法已失去现实意义,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商务部(主管典当行)形成的金融监管模式也难免力不从心。故此,传统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将必须被“全能经营、统一监管”模式替代,打破行业的藩篱,建立综合性的金融监管机构势在必行,相应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应由“机构监管型”体制过渡到“功能监管型”体制。 2.网络的无界性使一项金融业务的开通将迅速普及到一家银行的各个分支机构(网络终端),客户轻轻一点鼠标,便令传统的监管方式鞭长莫及。这将宣告传统监管方式下金融业务的市场准入实行分区域逐一严格审批的传统监管方式成为历史,金融监管部门面临的将是金融业务“一通百通”的局面。相应地,我国金融业的监管思维和监管方式应当与时俱进,调整到位,将网络金融的监管纳入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整体管理框架中考察和运作。 3.网上银行的无国界化与金融监管的国家主权化之间的矛盾会日益加深,将使各国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单一监管的有效性大大减低,网上银行监管的国际性标准、国际化合作日益重要。要认识到过分强调一国金融业的特殊性,有可能成为全球金融一体化体系外的“孤岛”而在竞争中失败。因此所谓“中国特色”,不应成为中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藩篱,要对之进行权衡利弊,去伪存真。加强与他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并建立起全球化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是网络金融时代各国中央银行监管共同面临的新课题,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并以一个金融大国的姿态积极推动制定一部相关的国际法规则,作为协调各国金融监管意志的普遍性规范。 4.网上银行不但具有传统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等,而且还由于其特殊性产生了基于信息技术投资的系统风险和基于虚拟金融服务品种的业务风险。因此,监管当局不仅需要参照传统银行的监管标准,进行一般的风险监管,而且还要根据网上银行的特殊性进行技术性安全与管理安全的监管,即保证网络交易双方的身份、交易资料和交易过程是安全的:支付系统提供服务的网络主机系统和数据库是安全的,并且要对跨界金融数据流和网上银行网站上提供的各种网络金融服务广告进行监管等。 同时,换一个角度来看,监管当局对银行的监管也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具有了新的可能。比如,对网上银行资本充足性的监管就可以利用国际互联网实现真正的实时预警,从而及时防范和化解网上银行的各种经营风险。[6]因此网上银行的发展对于银行业的监管而言,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也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在网上银行监管立法方面,应当化矛盾为统一,化戾气为祥和,在加强监管的同时,鼓励积极的金融创新,使网络银行始终在正确、规范的轨道上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由于网上银行正在发展之中,对于网上银行的监管及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网上银行监管体系,但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国际经验,巴塞尔委员会《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原则》、美国《总监手册一一互联网银行业务》等,都值得借鉴和思考。而我国《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均没有网上银行业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6月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2年4月还了贯彻该办法的通知),对网上银行业务监管仅停留在审批环节。2005年11月中国银监会公布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在第七章专门规定了“监督管理”,但线条仍然较粗,在立法层次上也明显偏低,不能够满足网上银行蓬勃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网上银行的市场准入 鉴于现代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进入此领域的经济主体必须具备不同于一般行业要求的主体资格,否则就难以适应金融领域的竞争与发展。故而在立法上要对网上银行的进入施以严格的资格控制,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主体的不适应性与风险性。 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对传统银行的设立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即有符合《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规定的章程、有一定限额的注册资本金、有符合专业和业务要求的管理人员、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设施和安全防范措施等。然而,网上银行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它是虚拟化的,通过信息网络和人们持有的各种电子通信工具就能完成一切金融服务。它不需要每天储备大量现金,因为电子货币取代了现金;它不需要庞大的营业机构体系,因为人们不需要亲自到银行办理各种业务,只需通过互联网就可完成交易。另一方面,它对于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有更高、更个性化的要求。因此,网上银行的设立条件在立法上要求有别于传统银行。 2001年《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提供网上银行服务者的主体资格作了原则性规定。依照该《办法》第四条并结合其他有关条文,可以面向我国大陆地区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主体包括两方面:一是传统的银行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中资商业银行、合资银行、外资银行等,二是在国外或港澳台注册的机构(非中国法人)。这两类主体都需要经过央行的审批或备案。2005年《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经中国银监会批准,金融机构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办电子银行业务。”(按照该办法第二条,电子银行业务包括网上银行业务)。 《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第二章,专门规定了网上银行业务的市场准入。《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第二章“申请与变更”,对此问题的规定与前者的表述是不同的,应当说更具有可操作性。 由此可见,央行和银监会针对网上银行业务的市场准入的规范性文件是有冲突的。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审批、监督管理银行的职责,此后,《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也做出相应的修改。从这一精神出发,网上银行的市场准入当适用银监会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也对原由央行的部分金融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并不在110件被清理者之列,因此其效力仍未被废止。《立法法》第71条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因此《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是央行制定的部门规章,在当代中国是正式法的渊源。而银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没有规章制定权。虽然《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15条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但是《立法法》是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特别法。按法律位阶,前者是上位法,后者是下位法,根据《立法法》第87条后者如与前者抵触应适用前者的规定。故此《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只能解释为自主立法,不是部门规章,也就不是正式法的渊源。要使其优先于《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适用,必须对后者予以废止,否则还是欠缺法律上的依据。 (三)网上银行的信息披露 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对于网上银行同样应当适用。该《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披露以下主要信息:一是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其他附表:二是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包括信用风险状况、流动性风险状况、市场风险状况、操作风险状况及其他风险状况;三是公司治理信息,如年度内召开股东大会情况、董事会的构成及其工作情况、监事会的构成及其工作情况、高级管理层成员构成及其基本情况、银行部门与分支机构设置情况;四是年度重大事项,包括最大十名股东名称及报告期内变动情况、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分立合并事项及其他有必要让公众了解的重要信息。 对网上银行而言,自然也要遵循该《办法》的规定,披露上述内容。同时,由于网上银行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其信息披露的内容亦应当相应地作出一些强调。比如在操作风险方面,由于TCP/IP协议的开放性降低了它的安全性,使得依托于网络技术的网上银行系统的操作风险大大增加。例如,用户无意中点击电子邮件内的超链接,或浏览已受感染而附有突现式广告的网站,其电脑便可能被植入特洛伊程序。当用户进入某些网站时,这个程序便会被启动,从而记录用户在电脑键盘上输入的资料,借此可盗取用户的用户名称及密码等敏感个人资料。因此监管当局有必要要求网上银行在其登陆页面披露这一风险,提示银行客户切勿使用电邮内的超链接、可疑的突现式视窗或网上搜寻器登入网上银行账户,尤其要尽量避免在公共计算机上登陆网上银行系统。此外,用户在进入网上银行系统后,应当在网页显著位置提示用户“使用网上银行服务后,请点击‘登出’”。同时要求网上银行在客户停止对页面操作一定时问后,自动为客户登出。 同时,网上银行的发展也为信息披露提供了平台和载体。监管机构可以要求银行在其指定或许可的网站上进行信息披露,从而令网上披露信息的及时、便捷、低成本的优势得以发挥。 (四)网上银行的禁止行为 网上银行的运作和管理,属于其自主经营权的范畴,应当得到尊重。但是,对于某些可能构成安全漏洞、损害消费者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应当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禁止。实际上,某些不安全行为是正规网上银行经营中不会施行的,但不法分子往往利用消费者不明所以,从而轻易取得重要信息而对消费者和网上银行的利益造成威胁。比如2003年6月初,有人盗用中国工行网上银行网管员信箱,给网上银行客户发送电子邮件,索要网上银行注册客户的用户名(登陆卡号)和密码。幸好该行及时发现,在自己网站的显著位置“重要提示”,才未造成损失。[6]而正规的网上银行,不会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客户索要信息,而是要求客户在其正式网站上进行相关操作。然而,这些网上银行内部运作规程和制度,往往不为消费者所知,从而可能使双方都有受损之虞;个别银行对其客户所作的说明,常常也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对于此类行为,如果可以立法加以禁止,再通过普法宣传使之为公众知晓,则可极大的提高网上银行运行的安全性,不给违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三、网上银行业务纠纷的归责原则和民事责任 网上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对系统稳定性的依赖极强,由网络事故和故障所引发之问题的法律责任是银行和客户均十分关注的。现行立法仅《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第89条规定:“金融机构在提供电子银行服务时,因电子银行系统存在安全隐患、金融机构内部违规操作和其他非客户原因等造成损失的,金融机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这一规定相对于网上银行运营的复杂性而言显然过于单薄和笼统,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细化和完善。 (一)网上交易的硬件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交易错误或交易不能。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有赖于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正常运行。这些硬件发生事故可能带来银行与客户的损失。由于银行有义务保障对当事人服务的及时和准确,因此由服务硬件所导致的错误或不能,只要银行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即对银行实行过错推定责任之归责原则。当然,如果硬件所引发的事故是由于硬件设备本身的质量不合格所致,则银行在对客户承担法律责任后,可向设备提供者、生产者追究法律责任。 (二)软件或具体操作程序问题导致服务上的迟延、不当或不能。由于网上银行业务所需的软件技术的条件如何,直接关系到网上银行服务的质量高低,诸如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报文摘要技术、安全认证技术等都是网上银行业务顺利开展的前提。银行的准确、安全的服务承诺,也是对这些技术条件准备的承诺。如果银行的有关技术条件不足,则自然应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但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立法上对网上银行技术条件的要求无法用明确的量化指标来明确,银行在此时的责任承担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倘若基于过错责任原则,对消费者显然不利,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要消费者证明银行的过错是很困难的;若基于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则银行仍有可能基于专业知识和私人信息提出令非专业的消费者无可辩驳的免责事由而规避责任;若基于严格责任原则,则有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也有助于促进网上银行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当取法若此。 (三)由于网络经营商的过失所致的事故或障碍,应由网上银行承担法律责任,网上银行对受害方作出赔偿后,获得向第三方追偿的权利。即网上银行是最初的责任承担者,但网络经营商才是最终的责任承担者。因为从网络商、网上银行、消费者三方关系的角度来看,网上银行在利用网络建立银行服务项目时,网络商对其服务的安全性给予了相应的承诺,而网上银行又与其客户之间存在服务安全的承诺关系。相反,银行客户则未与网络商建立直接的法律关系。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理,应当由网上银行对消费者进行赔偿。另外,从保护消费者角度来看,也应由网上银行先行承担责任。 (四)因不可抗力导致的事故或障碍引发的责任,应归入免责的范围。在各国,不可抗力通常都是民事责任全部免除或部分免除的根据之一。但是,不可抗力的具体界定则是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因为网上银行交易不同于传统的民商交易,影响电子交易而属于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事件可能有新的表现。传统立法所包括的战争、自然灾害等事件当然应该纳入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之中,而供电系统停电、通讯系统故障等事故是否可纳入不可抗力事件,则应具体分析。应当说,网上银行能够预见到停电等事故是可能会发生的,但具体何时何地发生,则不能预见。因此网上银行应当针对这些事故在网络银行软硬件系统方面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如在此前提下,因事故发生而不能执行客户指令,应当属于不可抗力免责或部分免责范畴。但如因银行疏忽,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而因事故发生导致客户资料丢失等,则不能主张免责。 (五)网上堡行系统遭遇黑客攻击造成损害,应由银行承担严格责任,此点学界已有研究,此处不赘。感染病毒造成损害,也应参照执行。 我国《民法通则》在“民事责任”一章关于“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一节中,规定了10种民事责任方式,其中可以用于网上银行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为: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以及第111条规定的“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具体说,银行承担责任的形式通常有四种: 1.返还资金,支付利息。如果资金划拨未能及时完成,或者资金到位而未能及时通知网络交易客户,从而给客户造成损失,银行有义务返还客户资金,并支付从原定支付日到返还当目的利息,以弥补客户期限利益的损失。 2.偿还汇率波动导致的损失。对于在国际贸易中,由于银行的过错造成的汇率孥失,网络交易客户有权就此向银行提出索赔,而且可以在本应进行汇兑之目和实际汇兑之日之间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汇率。 3.赔偿其他损失?对由于银行的过错而造成客户的其他损失,应当在彼时可预见的范围内予以赔偿。 4.继续提供服务。应网上银行客户的要求,网上银行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及时执行客户的后续指令,继续为客户提供服务。 四、网上银行犯罪的法律规制 (一)网上银行犯罪的种类 网上银行由于其营业内容的特殊性,极易成为网络犯罪分子的攻击目标。常见的针对与网上银行犯罪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非法进入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盗取银行资金。这是一种比较常见,同时也是危害非常大的一种计算机犯罪。由于网络存在的一些固有缺陷和管理疏漏,犯罪分子可以侵入系统内部,通过篡改数据等方式将银行的资金据为己有。 2.截获银行与客户之间交流的信息,牟取其他不当利益。银行和客户之间在网上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传递一些秘密的信息,如客户的信用卡账号和密码。银行通常需要采用加密的方式来保证传输内容不被破译。但是,由于对称性的密钥是由一种伪随机数字发生器,根据计算机的时钟,根据一种确定的程序产生出来的,因此,只要知道其产生的机制,就可以破译密码,从而截获信息,再利用该信息进行其他非法活动。 3.利用放置逻辑炸弹、病毒等对银行的计算机系统造成损害或对银行进行敲诈。黑客闯入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之后,可能向系统中安置所谓的逻辑炸弹,或病毒等,这些逻辑炸弹或病毒潜伏在计算机系统中,等到一定条件满足的时候,比如到了一定时间,或等到黑客发出指令,才会发作,对银行计算机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威胁网上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 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很多网上银行犯罪的事件,比如在1994年,俄罗斯的列文在圣彼得堡只通过一台286计算机就从美国花旗银行窃取了l000万美元。又如l997年,一群德国汉堡的黑客在国家电视台表演如何使用“ActiveX”控制器在无需提供身份识别号码的情况下,把钱从一个银行账户移至另一个账户。2004年1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3名在校大学生通过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将他人账户资金转到自己的牡丹灵通卡账户内,偷支银行资金5 3万余元。可见,网上银行犯罪是许多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二)惩治网上银行犯罪的法律对策 1.银行和执法机构合作,共同打击金融犯罪。像所有的智能型、高科技犯罪一样,计算机犯罪由于具有一定的新技术含量,对于银行,对于执法机构来讲都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具备专业技术的执法人才很少,成为打击网上银行犯罪的一大障碍。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和技术厂商、执法机构一起举办一些活动,主要目的是使执法机构了解计算机系统的运作和潜在的风险。同时,执法机构本身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美国联邦调查局已经拨出资金,在纽约、旧金山、华盛顿等地的分局不仅配备更多的特工负责调查计算机案件,同时在分局设有专门的小组,每个小组除了特工之外,还配备若干个非特工专家,成立所谓的“计算机分析和行动小组”,以适应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和网络犯罪的需要。 2.加强与世界各国金融司法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和磋商,共同打击电子金融犯罪。由于国际互联网无地域、时间限制,利用互联网实施网上银行犯罪的犯罪分子可能来自全世界各个角落。2003年12月5日,一个假冒的汇丰银行网站惊现于世,而该网站服务器登记在美国。[1]类似这种网上银行犯罪的犯罪行为人在国外,犯罪地也在国外,虽然该犯罪侵害了本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但本国刑法的适用却会受到他国主权的限制,引发国家之间的刑法冲突。因此,打击网上银行犯罪,不能单纯依靠某个国家的力量,而应当完善有关网上银行的国际法规范,通过各国在打击网上银行犯罪领域的亲密合作,维护全球金融安全。 2001年11月23曰,欧洲理事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网络犯罪大会上举行了《关于网络犯罪的公约》(Convention on Cyber_crirne)的开放签署仪式。2004年3月18日立陶宛国正式批准,满足了其生效要件,由欧洲理事会(Council of Europe,COE)主导的网络犯罪公约于2004年7月1日正式生效,成为全球第一个针对网络犯罪而成立的国际公约。公约创建了一个全天候的“协作网络”,可以在缔约国问进行24小时不问断的情报交流及相关协助,这无疑将对有效打击网上银行犯罪提供信息支持和制度保障。 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中国目前已经创立和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SOC)、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并与香港、澳门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安排》的合作协议。如果目前一部世界通行的打击网上银行犯罪的国际公约尚很遥远,那么对中国而言,借鉴欧盟的思路,首先在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制定共同打击网上银行犯罪的法律规范,再适时谋求国际层面的统一步调,将是一条现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网上银行论文: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思考 摘要:网上银行作为21世纪一种新兴的金融业,其低廉的成本和广阔和前景,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外资银行主要借助网络无极限的优点,实现远程服务、以弥补其网点少、规模小之不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金融竞争归根结底将集中在3条战线:国内与国外(中资与外资)、业内与业外(同业与混业)、网上与网下(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由此,中资银行在应传统业务领域竞争以外,还要在网络金融服务领域内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本文分析网络银行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目前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并针对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我国在发展网络银行应采取如下对策:营造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我国网络银行主体积极发展;加强对网络银行的有效地监管。 绪论 建立在it(计算机通讯技术)之上的网上金融,是一种以高科技高智能为支持的aaa式银行,即在任何时候(any time)、任何地方(anywhere),并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它是金融领域的一场革命,将引发金融业经营管理模式,业务运作方式,经营理念风险监管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同时,网络经济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网上银行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本文拟在通过分析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促进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一些对策措施。 一、网络银行的运行特点 1、业务智能化、虚拟化。传统“砖瓦型”银行,其分行是物理网络,主要借助于物质资本,通过众多银行员工辛苦劳动为客户提供服务。而网络银行没有建筑物、没有地址,只有网址,其分行是终端机和因特网带来的虚拟化的电子空间,主要借助智能资本,客户无须银行工作人员的帮助,可以自己在短时间内完成账户查询、资金转账、现金存取等银行业务,即可自助式地获得网络银行高质、快速、准确、方便的服务。 2、服务个性化。传统银行一般是单方面开发业务品种,向客户推销产品和服务,客户只能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银行服务,而因特网向银行服务提供了交互式的沟通渠道,客户可以在访问网络银行站点时提出具体的服务要求,网络银行与客户之间采用一对一金融解决方案,使金融机构在于客户的互动中,实行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主动服务赢得客户。 3、金融业务创新的平台。传统银行的业务创新主要围绕资产业务,针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进行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产品进行改造与组合,满足客户和银行新的需求,而网络银行侧重于利用其成本低廉的优势和因特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对金融信息提供企业资信评估,公司个人理财顾问、专家投资分析等业务进行创新和完善,提高信息的附加价值,强化银行信息中介职能。 二、网络银行发展的前景 随着网络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会不断提高,它将成为一个行业,成为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今后网络银行发展的潜力很大,市场前景广阔。 1、产融网络结合的趋势将会加强。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工作方式的更替,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一大批企业将会设立自己的网站网页,居民也会积极投身于网络银行之中,网络企业的扩展,网络消费者的增加,使众多的网络企业从开展电子商务转而向网络银行结合,相互持股和参股,大企业集团将与传统银行合作共同建立网络银行,提高网络金融服务业务,产融网络化结合将使众多企业和居民对网络平分的可信度提高,对网络平台的依赖性增强,网络客户群将稳定发展,网络银行的经济效益会显著提高。 2、网络银行业务将向多样化、创新化发展。网络银行的出现,使传统银行经受了一场技术革命,传统银行业务将受到挑战,网络银行具有灵活强大的业务创新能力,不仅可延伸改造传统的业务,而且会不断设计业务新品种,创新业务方式,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网络银行利用现代金融技术,大力开展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和清单业务,拓宽业务范围、增加业务收入,利用网上银行为企业和居民进行资金余额查询、账户转移、第三方支持,银行业务通知等基本业务服务,还要利用互联网作为营销渠道,交叉出售产品和服务,如存款产品、消费信贷、保险、股票交易、资金托管等高级业务,并且不断进行升级换代,拓宽技术创新空间和领域。 3、网络银行业务的创新将会推动金融市场网络化发展,并可能再现综合性市场。随着网络银行业务的深入开展,迫切需求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及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网络化长足发展;反过来,这些市场网络化的发展也能提升和促进网络银行的进一步发展。网络金融市场的地区整合和行业互动将会带动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和银行合业经营的出现,带动整个金融金融市场深化网络金融市场和非金融市场之间界限模糊,距离缩短,各类市场将混为一体,并且可能出现综合性市场。 4、网络银行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发展步子的加快,世界各国银行业运用并购重组方式积极向海外扩张,采取“打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扩展业务,占领世界市场。目前,我国海外银行的分支机构多达600多家,引进外资金融机构200多家,估计今后我国海外机构数量扩张的步子要放慢,而主要靠网络银行的发展来增加客户,扩展业务范围。因为网络银行的发展使整个金融市场融为一体,它缩短了国与国之间遥远的距离,模糊了国与国、洲与洲之间的地域界限和文化传统,业务的竞争将变为信誉的主角和技术装备水平及服务质量的竞争,在传统银行基础上的网络银行模式近几年可能有大的发展。但纯网络银行经过结构调整和休养生息后天,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三、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情况 网上银行最早起源于美国,其后迅速蔓延到internet所覆盖的各个国家。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从1996年就开始了网上金融服务,美国银行业 6%—7%的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系统。 目前,国际上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机构分两种:一种是原有的负担银行(incumbent bank),机构密集,人员众多,在提供传统银行服务的同时推出网上银行系统,形成营业网点、atm、pos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综合服务体系;另外一种是信息时代倔起的直接银行(direct bank),机构少,人员精,采用电话、internet等高科技服务手段与客户建立密切的联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现举例说明这两种银行的发展情况。 (一)高效、快速发展的直接银行:德国的entrium direct bankers entrium direct bankers,1990年作为quelle邮购公司的一部分成立于德国,最初通过电话线路提供金融服务,1998年开辟网上银行系统。目前已经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直接银行之一。截至1999年底,拥有客户77万,其中使用网上银行系统的客户达15万;资产总额38.18亿美元:控制德国直接银行界30%的存款和39%的消费贷款。 entrium没有分支机构,员工共计370人,依靠电话和因特网开拓市场、提供服务。 370人服务77万客户,人均资产达1000万美元,大大高于亚洲的领先银行水平(新加坡发展银行人均资产580万美元,中国农业银行人均资产50万美元);而且entrium认为现有系统完全可以满足250万客户的需求,这一连串数字足以给我国人员臃肿的商业银行敲响警钟。 entrium经营的业务品种主要包括消费信贷、循环周转贷款、信用卡、投资、在线交易等。虽然目前仍以电话服务为主,但正在加速发展网上银行服务,它的网上银行发展战略十分明确:将entrium从拥有网上银行服务的领先的电话直接银行转变为拥有电话银行服务的领先的网上直接银行o entrium的成功归功于它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开拓市场、联络客户、处理业务。 (二)美国银行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优秀代表:wells fargo 根据国际上一家权威的电子商务评价公司,gomez advisors,从使用性能、客户信任 程度、网上资源、关系协调、成本等方面对美国、欧洲等地银行的网上银行服务进行的评比, wells fargo是1999年度网上银行系统使用性能最好的银行,是美国第七大银行,资产总 额218亿美元,拥有5925个分支机构,资本收益率高达34%。目前,它被认为是美国银行 业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优秀代表,网上银行客户数量高达160万,银行网站每月访问人数96万(并非人次);接受网上银行服务的客户占其全部客户的20%。 wells fargo的网上银行系统不仅节约成本,更主要的是带来新增收入和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的客户素质好、收入高、账户余额大、需求种类多,银行赚取的收益和手续费收入相对较多;在160万网上银行客户中,15%是由网上银行服务带来的新客户。 wellsfargo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几个因素:(1)及早地开发和使用高科技,包括interneto wells fargo早在1994年就开始投资网上银行,并不断扩大、提高其网上银行的服务。(2)方便、多渠道的服务网络。该行认为,客户需要的是一个多渠道、全方位的服务网络,intemet 仅仅是其服务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服务品种覆盖面广。提供服务的种类包括:账,户管理、投资服务、保险、贷款等各个方面。(4)客户关系维护与客户群体系。 wells fargo认为这一体系对市场开发至关重要,它严格划分客户群,其尊贵客户仅占全部客户的2%,并得到特别的关注与服务。 wells fargo是一个传统的机构银行,它成功地步入网上银行的轨道,可谓亚洲的负担银行开拓网上银行服务的范例。 目前国际金融界的发展状况表明,尽管不同的银行有其不同的发展战略,目前正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随着intemet的不断发展,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创新,网上银行必将包含银行所有的业务,成为银行主要的业务手段。 四、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 1996年6月,也就是美国开始有了网上银行8个月后,中国银行在因特网上设立网站.开始通过国际互联网向社会提供银行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的网上银行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设立网站或开展交易性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数量增加。截止到2002年12月,我国正式获准开办交易类网上银行业务的大中型中资商业银行(总资产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已达3家,占全部大中型中资商业银行的50%。 二是外资银行开始进入网上银行领域。目前,获准在中国内地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花旗银行等。另外,还有几家外资银行的申请正在审核之中。 三是网上银行业务量在迅速增加。这表现在客户数和交易金额两个方面。2000年底,我国中资商业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客户数为41万户,交易金额6500亿元。到2002年12月底,客户数已超过350万户,交易金额超过5万亿元。业务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 四是网上银行业务种类、服务品种迅速增多。2000年以前,我国银行网上服务单一,一些银行仅提供信息类服务。作为银行的一个宣传窗口。但目前,交易类业务已经成为网上银行服务的主要内容,提供的服务包括存贷款利率查询、外汇牌价查询、投资理财咨询、账户查询、账户资料更新、挂失、转账、汇款、银证转账、网上支付(b2d,b2c)、代客外汇买卖等,部分银行已经开始试办网上小额质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授信业务。同时,银行日益重视业务经营中的品牌战略,出现了名牌网站和名牌产品。但目前我国尚未出现完全依赖或主要依赖信息网络开展业务的纯虚拟银行。 五是中资银行网上银行服务开始赢得国际声誉。2002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网站被英国《银行家》杂志评为2002年度全球最佳银行网站,这表明中国银行业网上银行的服务水平已向国际水平靠拢和看齐。 (二)我国网上银行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许多问题 1、发展环境欠完善。目前我国网络银行业务纵深和宽度都还有限,受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小、终端设备普及程度失衡,客户群体缺乏规模,现代支付体系不完善,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认证中心(ca)体系尚未建成等国情的制约,尚无一家开展网上存款、贷款、账单收付、跨行转账、非金融产品销售等业务。 2、市场主体发展不健全。目前国内网络银行是在现有银行基础格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网络银行延伸服务即所谓的传统业务外靠的电子银行系统,大多只满足存款、汇款、汇兑等业务,只是一个简单化的传统业务外挂,其实只能算照搬柜面业务的“上网银行”。目前,国内网络银行一方面盲目攀比,盲目地引进与投入;另一方面技术手段停留在低层次,缺乏内涵,缺乏适合市场的特色。更难 “客户导向”了,一些银行对网上银行发展方向的认识模糊,仅把它当作扩大传统业务的手段,因而发展缓慢。 3、监管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出台,网上银行市场准入的要求也开始规范化。然而,商业银行过去那种在技术上想方设法采取措施避开监管的行为还会出现,网络金融的监管要纳入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整体管理框架中考虑,同时制定国际性标准。就此而言,监管的成熟之路还很长。 五、实现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对策分析 面对五年过渡期的快要结束,外资银行将全面进入中国,网络银行将是中外资银行竞争的重要战场,中国及中国的银行应当增强竞争意识,增加竞争本领,惟有迎难而上,苦练内功,学会“与狼共舞”,才能“招狼为婿”,在竞争中壮大自己。 (一)营造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良好环境 1、大力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扩大网上银行的生存空间,电子商务与网上银行的发展空间取决于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的水平,信息终端以及信息知识的普及程度。因此,要加强网络信息基础建设,尽快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现阶段必须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如果落后三五年,今后可能差之千里,必须进一步推广应用网上银行成果,使国民通过感性认识,感觉到网上银行发展对我国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的优势,感受到网上银行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感知到网上银行迅速发展没商量,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国民素质,更新理财观念,大力发展互联网业务,提高银行体系网络化水平,这是推动网上银行发展的前提,也是当务之急。 2、结合信贷登记系统和存款实名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要积极推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在建立和完善企业信贷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开发和推广个人信贷登记系统,逐步实现贷款信息共享,为防范信贷风险服务,还可以以居民存款实名制为基础,开发个人信用数据库,用以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网络查询服务、个人信用资信认证,信用等级评估和信用咨询服务,逐步建立个人信用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应尽快组织进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全社会个人信用体系。 3、建立和规范安全认证体系。资金在网上划拨,安全性是最大问题,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大量经济信息在网上传递。而在以网上支付为核心的网络银行,电子商务最核心的部分包括ca认证在内的电子支付流程。国内不少银行都在做网络银行业务,但都因为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最后只能实行局限交易,也就是说国内目前的网络银行还不能算真正的网络银行,只有真正建立起国家金融权威认证中心(ca)系统,才能为网上支付提供法律保障。目前中国金融ca工程已正式启动,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进行电子商务的网上相关法规必须研究制度,逐步为网络银行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4、建立统一的支付网络体系,解决跨行结算体系。支付网关连接消费者、商家和银行,是商业银行系统与公共网络联系的桥梁,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国有银行资金平衡能力脆弱,超负荷经营态势严重,直接制约了银行内控机制的建立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而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银行系统内不同行之间结算资金和资金收付而引起的债权债务的清算方式,为了彻底改革这种传统的联行业务体制,必须尽快建立资金汇划清算系统的高速公路,而建立这种支付网关,需要选择与各商业银行既紧密联系又权威性、公正性,又可按市场化运作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建设,可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立会员制机构。 5、建立健全自身的网络安全系统。随着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必然出现很多金融业务创新,也必将涉及到现行金融管理体制和政策的空白点或禁区。同时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系统极易遭受黑客和病毒的袭击,内部技术和操作故障都难以避免,而由此产生的损失则因我国涉及到网络交易方面的条款还不健全,各方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在网络环境下,银行业一些传统业务的风险将被放大,使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大。因此,银行应尽快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体系,不仅包括防范计算机犯罪、防病毒、防黑客,还应包括各类电脑识别系统的防护系统。以及防止自然灾害恶意侵入,人为破坏,金融诈骗等各类因素。 (二)积极转变观念,加强网上银行经营管理 1、建立新型的银行组织管理制度,适应网络金融发展,网络银行发展使传统商业银行组织管理制度发生变化,银行业是一种具有规模经济特质的行业,在传统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的基本途径是组织体系的分支行制,而网络银行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使传统的银行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而且正在使传统的银行外部组织结构由物理形态向虚拟形态变化实现银行规模经济的基本途径已不再是分支行制,而是技术、创新和品牌,这是就外部组织制度而言,从内部组织制度看,随着商业银行外部制度的变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由垂直式形态向扁平式形态发展。从而多层次的内部组织制度将被平行式的制度所替代,银行内部的管理成本和协调成本会大大降低。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组织机构是一种金字塔型的树形结构,即由商业银行总行下辖多个一级分,一级分行下辖多个二级分行,二级分行下辖多个支行的总分支行组织机构形式,这种组织机构形成大多按行政区划对等设置,管理层次多,管理机构庞杂,业务上的条块分割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冗员较多,管理的成本高,不利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商业银行电子化、网络化即时沟通了各分支行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网络中的各个成员可以直接从职能管理部门获取管理指令和反馈管理信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的各种授权,授信等均可通过网络实时实现。银行组织结构的变化使得银行对金融理论、金融技术、软件开发数值分析,法律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的需求将会日益上升。从现在起银行必须有所准备,建立起银行内部的人才库。 2、树立全新的银行理念。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银行业拓展全新的服务,以此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提高智能化、标准经、个性化的业务发展模式。因此,要求银行在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中,只有客户这个中心,而没有其他的中心,银行运作所有的构件都是为了客户这个中心服务的。从国际经验看,客户导向的服务理念经历了客户至上,客户第一,客户满意,增加客户价值四个阶段。在客户至上阶段,把客户放在银行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图的上方,体现了银行的服务姿态;在客户第一阶段,把客户放在银行工作日程表的前端,银行全体人员和全部行为都围绕客户,客户的事情是银行工作的重心;在客户满意阶段,把客户的需求和利益放在前面,调动所有资源让客户感到满意,以客户的满意程度作为评价银行工作的标准;增加客户价值是目前客户导向理念的最新表现,在这一阶段,把客户资产价值增加放在首位,让客户享受增值服务。进入90年代后,我国银行业在商业改革进程中,“客户中心论”的研究和实践才露出端倪,银行初步认识到客户对于银行经营唇齿相依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认识还停留在一个较为表面和肤浅的水平上,而没有从本质内涵上认识到银行离开了客户,不重视客户,自身的发展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3、开发新的产品服务,进行全新的业务拓展,银行业务拓展、银行业 实施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的结合,采用新的业务开拓视角,新的操作方式,金融服务的延伸来赋予传统业务以新的内涵外延网络银行。 网络银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增强网上银行支付的灵活性功能。网上银行要适应客户在电子网络上进行买卖交易时的支付与结算需要,就必须创新与电子网络交易相关联的交易支付手段和金融工具产品,必将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的支付手段产生深刻的影响。网上银行新的交易支付手段主要有数字现钞,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其他电子金融工具。新的产品及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线上市场销售、线上或电话客户服务(如透过网上、电话申请信用卡)、客户遥距操作及结算(如电子信用证)、线上产品资讯服务(如线上查询存款利率)、数码货币系统、电子信用卡支付系统、电子支票支付系统、网上电子现金产品(如数码现金、电子货币)等等网上银行还可以对传统的银行金融工具进行电子化改造,以提高这些业务的办理效率与质量,改善对客户的服务,降低经营管理的成本,扩大银行的收益水平。例如,基于电子网络系统的电子承兑汇票、电子信用证、电子抵押担保等等业务的开发与运营,无疑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未来银行、证券公司的营业据点可能只剩最前线的服务人员,看不到他们身后一排接一排的复核主任、副理等业务执行人员。而行员、业务员的角色,也将转型成理财、投资、财务顾问,提供各种理财产品的服务、咨询。 (三)强化银监会对网上金融风险的监管 一般认为,政府之所以要对金融机构实施广泛的监管,是因为存在着市场缺陷。这些缺陷包括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缺陷加上银行业较强的外部性和天然的脆弱性,都极易给消费者带来消极影响。引发消费者对银行体系的不信任。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干预,政府对银行业监管的最基本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和提升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传统的监管体系正是这一理论上建立起来的。 针对网络银行而制定的新的规则或指导性规范主要包括: 1.市场进入。大多数国家都对设立网络银行有明确的要求,需要申报批准。这些要求一般包括;注册资本或银行规模;技术协议安全审查报告;办公场所与网络设备标准;风险揭示与处置规划;业务范围与计划;交易纪录保存方式与期限;责任界定与处理措施等。其中,对于网络分支银行,一般还要求其母行承担相应的承诺。 2.业务扩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业务范围,除了基本的支付业务外,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允许网络银行经营存贷款、保险、证券、信托投资、非金融业务、联合经营等业务,以及所采用的方式等;二是对纯网络银行是否允许其建立分支机构或机构等。 3.日常检查与信息报告。一般都要求网络银行接受各监管机构的检查,除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检查以外,还包括交易系统的安全性、客户资料的保密与隐私权的保护、电子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检查。除此之外,对网络银行普遍要求建立相关信息资料、独立评估报告的报告备案制度。 网络银行的金融监管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将网络银行业务正式列入金融机构管理范畴,建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制度;完善现行法律,补充适用于网络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条文;加强网络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便促使网络银行的经营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制定网络银行的安全标准,建立安全认证体系;结合网络银行业务的特点、完善现行金融监管办法;加强国际间的网络银行监管合作;加强金融监管人员的计算机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等。 网上银行论文:浅析高校网上银行的发展之路 摘 要:文章阐述了高校在网上银行的发展进程中所具备的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财务管理效率、资金利用效率的三大优势,以及影响高校网上银行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是安全和网络环境,最后提出了保证高校网上银行的健康发展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加强安全管理、优化网络环境、财会人员队伍建设。 关键词:网络银行 安全管理 网络环境 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利用internet技术,通过internet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账、行内转账、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活期和定期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它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机构概念,指通过信息网络开办业务的银行;另一个是业务概念,指银行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传统银行业务和因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兴业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提及网上银行,更多是第二层次的概念,即网上银行服务的概念。 一、高校财务应用网上银行的优势 1.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网上银行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可以让财务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够对高校的一些正常业务,例如:收学费、发工资、交水、电、气、暖等繁杂、费时费力的工作进行实施处理,免去途中的奔波劳累。财务人员24小时可随时进行业务查询、款项支付、收入归集等业务。银行可以对同城支付指令及时处理、实时入账;对异地支付并加急的指令及时处理,2小时内入账;而普通指令当天处理,24小时内入账,与传统方式相比大大缩短了资金的在途时间。财务人员也不必再通过手工来填制各种银行票据、转账支票、以及进账单、缴款单等结算凭证,同时还可以从网上下载标准格式的对账单,进行电子对账,基本杜绝了大量的手工勾账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财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思考、解读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以便更好地指导工作。 2.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网上银行是开放的体系,网上银行运营不受任何限制。高校的会计业务工作通过网上银行,就可以享受真正的跨区域、全天候的金融服务。网上银行还能为其提供标准化、高品质的服务,提供的服务会比真实银行网点更标准,更规范。网上银行不仅可以为高校提供基本的账务查询、转账、工资、收取学费等网上收付业务,而且还可以为高校提供理财助理、进行财务分析、个性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跟踪追源等特色服务。另外,高校财务还可以通过授权,让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人员,对其负责权限范围内的资金运用状态以及流动去向进行全程监管。网银所能提供的以上服务,是传统银行所不能代替的,因此,网上银行可以大大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3.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由于网上银行运营成本比较低,可将节省的成本与客户共享,因此,高校开通网上银行除了每月需缴纳一定的服务费外,基本上不需要额外追加任何费用。我们利用网上银行不仅可以减少往返银行的交通费、因在柜台排队导致的误餐、加班等费用,还可以减少大量的汇款、工资、代收学费等业务的手续费,还可以减少购买银行票据的费用。例如:工行一般规定工资手续费每笔2元,按3000人计算每月薪就是6000元的手续费。如果遇上发工资的当月还有报销的供暖费、医药费、补发工资、过节费等业务,薪手续费都会翻倍增长,全年光工资一项手续费就已接近10万元,而通过网上银行发放工资是免手续费的,就此一项就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举一反三,网上银行的运用确实为高校节约了一定量的资金,降低了资金成本,也就是说资金的利用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影响高校网上银行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 1.安全问题。高校通过网上进行交易,相关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是最关键的因素。如何确保交易安全,就成为网上银行发展最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虽然都采取了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来自不同方面的交易风险。高校网上银行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有:非法访问、窃取敏感数据、截获和篡改传输数据、遭到病毒攻击、转移资金、系统出现灾难时不能自动热备等问题。另外,网上银行仍是经济金融活动的一部分,它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护,而现行的法律又很难规 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网上资金转账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错误,资金就不能正常支付,甚至造成经济损失,就会引发法律方面的纠纷,需要法律进行调节。 2.网络环境。良好的网络环境是推动网上银行发展的必要条件。就目前高校开展网上银行的基础环境来看,存在着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基础设施落后,使用的软、硬件缺乏统一的标准,没有完整、综合的网上信息系统,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投入不足等等。这种状况往往造成资金在线支付的滞后,网络掉线、网速慢等甚至影响到了正常工作的开展。 以上现象会导致一些人尤其是决策层的人物谈起网银,就会有一种不安全感,这也是一些高校迟迟不肯开通网上银行的主要原因。 三、保证高校网上银行的健康发展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1.加强安全管理。 (1)做好自身电脑的日常安全维护。一是经常给电脑系统升级。二是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经常升级和杀毒。杜绝在工作中利用公共电脑上网、玩游戏、使用自己的有关资金的账户和密码。在初装系统后确认电脑安全的情况下,给自己的电脑做上备份,在使用资金账户前做一次系统恢复。 (2)设立防火墙,隔离相关网络。所谓防火墙指的是位于不同网络安全域之间的软件和硬件设备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作为不同网络安全域之间通信流的唯一通道,并根据用户的有关策略控制进出不同网络安全域的访问。现实生活中一般采用多重防火墙方案,分隔互联网与交易服务器,防止互联网用户的非法入侵;还用于交易服务器与银行内部网的分隔,防止银行内部网对交易服务器的入侵。 (3)建立完善的身份认证。在网上银行系统中,用户的身份认证依靠基于“rsa公钥密码体制”的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和用户登录密码的多重保证。银行对用户的数字签名和登录密码进行检验,全部通过后才能确认该用户的身份。用户的惟一身份标识就是银行签发的“数字证书”。用户的登录密码以密文的方式进行传输,确保了身份认证的安全可靠性。同时也实现了用户对银行交易网站的身份认证,以保证访问的是真实的银行网站。 (4)加强财务人员的安全意识。财务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影响网上银行安全性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对网上银行设置个性化的权限管理,制定严格的人员分工和互相监督的管理制度,建立网银工作责任制,实行规范的业务流程。网银证书和密码必须要有专人保管,每笔资金交易需两名以上的操作员方能完成,规定金额以上的交易必须有专人授权才能支付,后台监控实时监控网银交易情况等方法来保证高校网上银行的安全。 2.优化网络环境。良好的网络环境是推动网上银行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校开展网上银行应对网络建设有一个整体规划,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不断更新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建立完整、综合的网上信息系统,在资金、人员等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与银行等金融部门建立对接关系等。 3.财会人员队伍建设。高校网上银行的实施需要一支高水平的财会人员队伍。高校可以通过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来缓解网上银行管理人员的匮乏。对现有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业务培训的形式来提高其运用网银的专业技术水平,对一些年龄偏大、确实不适宜网上银行业务的人员,可以调换工作岗位。通过以上措施,确保高校有一批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高的高素质财会人才队伍,来推进高校网络银行的顺利发展。 网上银行论文:网上银行风险管理浅析 一、网上银行风险的概念和特点 网上银行的风险是指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产生的技术风险和由于金融业务所产生的业务风险。其中技术性风险主要有安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业务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信誉风险,法律风险,内部控制风险,客户操作风险,外汇风险等。网上银行风险具有技术含量高,隐蔽性强,扩展速度快等特点。同时,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也使风险不断放大,迅速扩展。这也对银行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其风险特点主要有:第一,风险的扩散速度快。电子货币的数字化,大大方便了客户对资金的使用和流转。原来的流转可能要经过很多道工序,现在只需要点击几下鼠标,这加快了风险的扩散速度,增加了风险的补救成本。第二,风险的监管难度高。网上银行的交易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监管部门要根据不断发生的新情况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有效的手段加强管理。网上银行风险的多样性,使信息更加不对称。监管部门的监管手段也要多样化。兼具艺术性和准确性。第三,风险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大。网络传播速度极快,一个小小的失误可能被迅速扩大,造成巨大的破坏。网络的特性使网上银行的错误往往突然爆发,监管部门来不及采取措施,就发生了风险的转移和扩散。 二、建行辽宁省分行网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建行辽宁省分行网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行辽宁省分行网银风险管理技术层面的问题主要有:第一,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污染。网上银行要依靠互联网为载体。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网络迅速扩散,病毒的种类在不断的繁衍。在短时间内给银行造成巨大的影响。第二,缺乏网络安全保障人员。尽管建行采用先进的网上银行安全体系。但辽宁省分行的专业安全保障人员还是缺乏的。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就会马上造成网银系统的瘫痪和网络的堵塞。不能再对外提供网银服务。从而影响客户的正常使用。第三,网络运营模式不完善,网上银行的价值依靠信息系统的完善,没有功能强大的金融通信网络和后台基础系统的安全,就不能发挥网上银行的优势。建行辽宁省分行网银风险管理业务层面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对法律风险的认识不足。由于网上银行发展飞速,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明显落后,建行辽宁省分行关于网上银行的章程和协议从制定之初到现在,没能及时更新变化。第二,内部操作体系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网银人员操作不熟练,网银业务处理分散。第三,对声誉风险重视不足。随着竞争的激烈,各家银行越来越重视品牌的认知。银行声誉被提到了战略的高度。建行辽宁省分行的危机处理机制相对不完善,权限的设计和审批也存在问题,这就为危机的处理埋下了隐患。第四,缺少客户操作培训。客户端是网上银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客户在使用网银中,必须按照操作流程完成。即使这样,由于客户对银行正规的网银网站不了解,也时常会遇到木马病毒和所谓的钓鱼网站等。这些网站会通过非法代码程序盗取客户的信息,进而盗取客户的网上银行资金。 (二)建行辽宁省分行网银风险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建行辽宁省分行作为国有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一级分行,其网上银行的建立时间不长。管理人才短缺,管理的主观意愿不强。网银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建行管理层和网银使用客户对网上银行的重视不够。数据显示,网上银行的用户数每年的增长都达到30%以上,建行网银一直保持在用户使用银行排名前三的位置。最新的2012年排名显示,建行仅次于工行。网银的发展前途无量。建行网点众多,应该加大对网银的投入和资金支持。第二,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缺陷。建行网银内部控制体系,主要是是采用垂直管理与水平管理相结合,集中授权和内部评估相互促进。在总行成立总的风险监控部,各级分行成立风险总监负责网上银行的风险控制。各个分行实行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平行管理。但是这种风险管理也有其不合理的地方。风险内控理念缺失,目标设置不当,常常为了追求发展,而忽视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第三,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建行各级分行要完成总行的下达指标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建行辽宁省分行也不例外。在网银开户数和交易量指标方面都要保持大幅的增长。这就迫使分行可能出现打擦边球,钻空子等行为。比如像基层银行员工代替客户开立网银账户等。由于业务指标与收入挂钩,各个基层员工的开户数与自己的工资挂钩。在利益的驱动下,这种不可理的激励制度严重威胁了网银的安全。 三、建行辽宁省分行网上银行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建行辽宁省分行网上银行技术风险防范措施 建行辽宁省分行网上银行的技术风险主要有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污染,缺乏网络安全保障人员,网络运营模式不完善。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网上银行的发展。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提高硬件的安全性和加强人员培训。网上银行,由于是利用互联网作为载体。必然加大了风险的敞口。互联网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媒介,同时处在例如黑客攻击,敌国破坏等风险当中。计算机硬件飞速发展,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硬件的安全和稳定对保证网银业务的正常开展起到重要作用。网银具体还是要由人来操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在网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网银操作人员的规范程度起到重要作用。定期组织网银人员培训,开展网银人员间的相互交流。同时要让高层管理者更加重视网银人员,确认专门的独立的部门分管网银。第二,加强内部程序的控制措施。网上银行的运营模式要不断的发展完善。优化其运营模式,简化其程序可以促进进步。网上银行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权限层级关系都有非常严格的制定要求,要建立相对独立的权限体系和控制体系。根据风险的级别具体处理数据。全面评估网银各个阶段的风险性质,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成立专门故障处理部门,加强故障的反应速度。确保网银的可靠运行。及时更新各个网银软件的补丁和相关升级程序。使网银的安全策略与之相适应。内部控制程序的完善离不开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建设辽宁省分行的网银往往采用外包服务的方式。这就要做好和外包公司的沟通,按照建行实际运行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供解决方案。建立灾难破坏备份系统,提高网银系统的保密性。提高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三,定期进行网银系统风险的评估。定期评估的对象主要是是系统环境和外包风险。由于网上银行业务的快速拓展,可以将建行的非核心资产进行金融外包,外包业务的发展可以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合理分配资源,整合网上银行的业务流程。网上银行系统需要提供全天不间断的服务。网银运行环境的评估包括如为客户提供服务的系统响应速度——实时性,系统的前置机和后台机的通讯频率速度——高效性。提供的服务是否适应客户的需求——体验性等。此外,问题报告管理,密码管理,IP地址管理等都应进行评估。着重加强信任管理,提高客户对网上银行的信任度,通过硬件提高和服务提升等方式,加强客户对网银的信任,充分发挥网银的优势。定期进行评估,给出信任报告。 (二)建行辽宁省分行网上银行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建行辽宁省分行网银业务风险主要有对法律风险的认识不足,内部操作体系存在问题,对声誉风险重视不足,缺少客户操作培训等。针对这些风险现提出以下防范措施。第一,提高法律风险管理水平。深入研究网银相关法律法规,银行应该依照国际通用的惯例来管理,只有在法律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网银业务的开展应该与当时所处的法律环境相适应。网银业务不能先于法律。开展业务时还应该与当时所处的国家法律相一致。加强银行相关信息披露和客户隐私保护。网银作为网络上开展的业务,应该对网上银行的相关规定作出及时的披露。同时,积极保护客户隐私。对于使用客户的私人资料要严加保护。特别在于客户签订相关协议时,要对双方的权利义务作出明确的规定,依据合同法的内容,详细划分权利义务,以免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第二,提高内部风险控制水平。内部风险控制的水平,往往是银行风险控制的内因。只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流程和管理,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对银行风险的制约。银行要重视内部控制流程的建设。分析建行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提供良好的氛围。把电子银行部,营运管理部,信息技术部和支行网点的运营进行综合的分析考虑。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职责和权限。构造出清晰的组织结构关系。制定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方案。对建行的风险进行评估。梳理交易流程。关键是网上银行签约业务受理和审核过程。把内部控制和外部管理相结合,为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提供有效信息。并寻找机会不断改善内部控制系统。定期分析并对内部控制进行总结。提高外部审计的权利和职责。在内部控制的执行中不断的收集整理数据。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最后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督,反馈信息。建行网银往往只是注重对网银客户量和业务资金量的考核,而忽视其有效性。使得一些网点乐于通过造假来增加客户量和资金流量。要不定期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审核,保证时效性。风险管理体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循环的改进过程。通过不断的反馈更新,提升整个系统的控制能力。第三,重视声誉风险管理。银行业作为万业之母,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基础作用。银行的声誉非常重要。良好的声誉无论对吸收存款还是发放贷款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旦网银的声誉受到负面影响,将严重动摇人们对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视声誉风险的管理。建行辽宁省分行对声誉的风险的管理,在于建立相应危机处理机制。当出现负面影响时,要及时查找源头,同时启动应急机制,做出反应。避免延误时机。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重塑建行的公众形象。第四,规范客户操作风险管理。规范使用网银的客户,详细审查客户开通网银的资格,在网络上设置程序验证客户身份。例如是否有过不良的还款记录,是否有过恶意的透支,客户的具体工作单位和薪资水平等。通过这些条件将客户分成等级,只有符合相应条件的客户才能开通网银。不能只是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规范客户的网银操纵权限。在建行与客户之间要详细的划分职责和权利。同时针对有特殊要求的客户要提供特殊的权限。操作权限的管理主要是指权限的设置,包括现金的每日提取上限,用户级别权限等。此外查询,工资、转账等功能也可以针对不同客户进行不同的设置。对客户操作权限的管理有利于降低网银的客户操作风险。监测客户的网银操作过程,不断积累客户操作的相关数据,优化网银结构设计。一笔正常的网银业务流程包括,客户登陆网银,发出交易指令,交易指令进入到总行接入口,分发到各个分行接入口,完成交易。 四、结论 本文对网银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根据建行辽宁省分行的实际情况,揭示建行辽宁省分行网银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的技术风险和业务风险,以及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建行辽宁省分行技术风险和业务风险提出防范措施。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人员培训水平,建立应急预案机制等方法,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为其他银行网银风险管理提供借鉴,促进整体网上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 作者:孙畅 单位:辽宁大学计财处 网上银行论文:我国网上银行管理论文 1、网上银行相关概述 1.1网上银行的概念 网上银行也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利用Intemet、lntranet及相关技术处理传统的银行业务及支持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新型银行。它实现了银行与客户之间安全、方便、友好、实时的连接,可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账、行内转账、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以及其他贸易或非贸易的全方位银行业务服务。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Intemet上的虚拟银行柜台。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于1995年在美国成立,中国银行于1995年先于其他国内商业银行在国内推出网上银行服务。历经多年的发展与进步,网上银行在商业银行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经开始提供网上银行服务。 1.2网上银行的特点 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实现资金划拨的电子银行业务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传统的电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资金清算业务和用POS网络及ATM网络提供服务的银行卡业务。网上银行是随着Intemet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近几年逐步成熟起来的新一代电子银行,它依托于传统银行业务,并为其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也拓展了传统的电子银行业务功能。与传统银行和传统电子银行相比,网上银行在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其特点主要有:全球化、无分支机构;开放性与虚拟化;智能化;创新化;运营成本低;亲和性增强。 1.3网上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影响 网上银行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对传统银行产生了巨大冲击: 1.3.1网上银行改变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 网络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地域、时间限制,理论上讲银行可以全天候地连续收集、处理和应用大量的信息,使金融机构能在更广的地域和范围开发新的客户群,开辟新的利润来源。传统银行主要借助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向客户提供服务,而网上银行主要借助智能资本,靠少数智能劳动者便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银行的业务战略不能再局限于某一个市场,将真正成为一个没有固定地点的、无形的市场,通过计算机网络办理金融业务,进行金融交易,传递金融信息。 1.3.2网上银行转变传统的银行营销方式 网上银行不仅会改变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而且会改变银行服务的传递方式、产品推销方式和交易处理方式等一系列银行营销方式。传统银行的经营理念是“以信贷管理为中心”,而网上银行的经营理念则是“以客户服务为中心”,强调为客户提供多种个性化服务。如网上银行能够借助信息技术,融合银行、证券、保险等分业经营的金融市场,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网上银行还可以提供各种各样有价值的金融信息,如外汇信息、证券信息、客户信息,以及各种风险控制信息等,提供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即时行情,从而使客户了解自己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网上银行能够通过打破部门界限,建立客户综合信息管理档案,分析挖掘客户个性化的消费、理财特点与倾向,从而提供有人情味的、个性化的服务;网上银行还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固定销售方式,向客户提供AAA式服务。 1.3.3网上银行降低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 随着网上银行服务方式的不断变革,银行电子化技术发展的重点不再是单纯地提高办公自动化程度,而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导整个银行业务流程、经营管理模式和功能的再造,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有一项统计表明,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收入的比例高达60%,而网上银行的经营成本只相当于经营收入的20%。网上银行处理普通业务的惊人能力,使银行能够腾出更多的精力创新产品,更多地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增加银行盈利。同时,网上银行可以让渡部分节省的成本作为对客户的回报,降低服务费用,提高存款利率,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 2、我国网上银行现状及问题 2.1我国网上银行现状 2.1.1网上银行的发展阶段 网上银行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银行在互联网上开设网站,宣传经营理念,介绍银行的业务,这个阶段网上银行的特点是为客户提供信息层面的服务。第二阶段,商业银行将传统银行业务移植到互联网渠道上,通过互联网渠道提供更高效率的服务,同时降低成本,延长服务时间,这个阶段网上银行的特点是为客户提供基本交易服务。第三阶段,银行传统业务网络化已经基本成熟和完备,网上银行已经成为银行服务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户对网上银行产生严重的依赖,这个阶段网上银行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成熟和完备的交易服务。第四阶段,网上银行要建立以网络渠道为核心的运营平台,以网络经济为服务对象或者主要服务对象,建立新型的网络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业务品种,经营范围大量涉及非银行金融业务以及商贸、工业等其他相关领域。 2.1.2我国网上银行业务模式 国内网上银行缺乏丰富的业务模式和符合国情的业务品种一直是其发展的软肋。由于国内的网上银行是通过将传统柜台业务上网这种方式开办来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导致了在网上银行业务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开通的服务种类单一,甚至是电子银行业务中比较初级的内容。管理层的发展思路也仅仅是将其定位成商业银行业务的一种补充手段。没有让网上银行业务真正的发展起来。在现有的网上银行开通的业务中,大部分业务功能相当简单,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如对公账务查询业务,仅支持同一户名下不同存期、不同卡种或折种间的转账,支持不同户名的资金划拨。尽管有部分业务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创新,但是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如中国银行的“银证快车”服务,能够对国内一、二级证券市场进行业务清算等[7]。造成此情况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我国目前尚无完全独立开办的纯网络经营的网上银行,没有一只先锋的队伍进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创新。 2.2我国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 除了看到我国网上银行蓬勃发展的态势外,不能否认,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 2.2.1盈利模式尚未真正出现 目前,我国的网上银行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银行+网上银行的综合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网上银行更多的是以交易渠道的形式存在,它利用传统银行的品牌号召力和客户认知程度来提升其网上银行的形象;同时,传统柜面和客户经理的营销推动作用又使得网上银行产品的推广速度加快、成本降低。但作为交易渠道的网上银行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服务。从盈利角度来讲,其能力还是很弱的。 2.2.2网络化经济发展中观念和习惯转变的滞后 目前,在我国社会公众接受电子货币和网上银行的观念不是很容易,而且网上交易不仅需要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还需要参与者对电子商务及网络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而这几方面我国都存在相当的差距[8]。在我国,金融企业信息化程度领先于丰十会平均水平,很大程度上说,客户从心理和认知上都不接受网上银行,而接受程度越低,使用度也就相应降低.网上银行的规模效应就无法体现。 2.2.3金融监管体制的制约 我国的金融体制是一个严格的金融监管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有着很强的准入壁垒,结果就是中国的银行业缺乏有效竞争。然而到了网上金融时代,银行业生存的环境将大大改变,相对公平的竞争可能会吸引非银行金融机构分享这个市场[9]。例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公司,如今已经有网上账户保留存款、与银行卡问转账等功能,以及其他一些网上支付等功能。本文认为,支付宝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的网上支付界限,相当于半个网络银行了,据银监会对支付宝公司进行的调查,对于网上支付的监管,央行出台了网上支付日最高限额的规定。而如何把握众多的网上银行机构的市场准入将是个两难的问题;同时,网络银行的发展导致金融业务综合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金融产品的延伸、金融服务的信息化和多元化以及各种新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的建立,使得金融业从强调专业化向推崇综合化转变。而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制度,这一体制在网络时代也将受到严峻挑战。 2.2.4网上银行使用范围小 目前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里面,集中在沿海地区,长江沿岸的大城市。比如上海、北京、广州、武汉、南京等一些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一些边远或落后的山Ⅸ没有或很少有网络银行。我国网上银行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及清算金额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业务量规模不大,与银行传统客户群体和覆盖面相比还显得很低,主要是依靠当地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经济实力,以及使用者的文化素质。 2.2.5网上银行业务品种匾乏 从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来看,它们的网上银行业务几乎包括了所有的传统银行业务,并且有许多的创新业务品种是传统银行业所没有或者说是传统银行实现不了的。反观我们国内的网上银行,即使是做得最好的招商银行“一网通”,也仅提供了帐户查询、转帐、支付、网上证券以及网上商城等品种,而对其它如个人信贷、按揭等传统银行业务却没有涉及,其它银行的网上银行功能更是匾乏。 3、网上银行发展的措施与策略 网上银行是信息科技与现代金融服务发展的产物,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制定的发展策略的正确与否,将决定网上银行能否取得成功。针对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网上银行的特点和外部发展条件,本文认为,要推动和发展我国网上银行业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树立全新的网上银行理念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网上银行业业务是银行拓展的全新服务,并要以此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发展模式。因此,要求银行在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中,必须以客户为中心,银行运作所有的思想都必须为着客户这个中心服务的。从国际经验看,客户导向的服务理念经历了客户至上,客户第一,客户满意,增加客户价值四个阶段。增加客户价值是目前客户导向理念的最新表现,在这一阶段,把客户资产价值增加放在首位,让客户享受增值服务。进入网上银行经营阶段后,可以利用网络服务实现灵活便利的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共享,可以发现客户的具体金融需求和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的趋向,帮助我们更好的研究网上金融产品。定制适合客户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我国银行业在商业改革进程中,“客户中心论”的研究和实践才起步,银行初步认识到客户对于银行经营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从本质内涵上认识到银行离开了客户,不重视客户,自身的发展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因此对于暂时盈利尚不显著的网上银行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只有在银行内部大力宣传和教育,让所有的员工都认识到“银行必须以客户为中心,而网上银行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关键途径”的思想,认识到网上银行的重要性[10]。 3.2通过网上银行业务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品种单一,严重地限制了网上银行的发展。我们应抓住时机,学习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个人客户、单位客户的特点,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和先进科技,加速金融创新,从实质上解决服务品种单一的问题。网上银行应根据互联网的发展与金融运行形势,对网上银行业务工具、业务品种和服务范围进行创新,如网上授信、企业和个人信用认证、收受企业定单、发票等。网上银行的中间业务可在保险、证券、信息咨询、家庭理财等领域发展,可在现有网上银行产品的基础上,通过与证券、电力、电信、财政、税务、海关、民航、运输等行业的合作,开发新的网上银行中间业务产品。招行“一网通”网上银行产品构建起由企业银行、个人银行、网上支付、网上证券和网上商城组成的功能较为完善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11]。中国银行网上银行服务产品包括企业在线理财、银证快车、支付网上行、美元清算查询和纽约客户服务。网上银行仅是一种客户服务手段,它是以原有的业务处理系统为基础的。由于网络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差异性小,先进入者容易获得领先优势。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迅速行动起来,在条件成熟的分行尽快试点开展网上银行业务,以点带面,为以后大规模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探路。 3.3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确保运营系统稳定运行 提高网上银行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网银系统平稳、连续运行,是网上银行稳步发展的基础。网上银行交易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安全隐患,要加强对计算机设备、网络通信设备、加密算法、软件程序方面安全技术的研究。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方面不但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并且其成效不是立即出现的,但如果没有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积累,网上银行的安全水平就很难提高。同时还要保证网银运营系统稳定运行,提供连续不断的7×24小时服务,就需要加强网上银行信息系统运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寻找数据集中与分布式服务的平衡点,提高系统的灾难应对能力。 3.4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等级体系,促进网上银行快速发展。网上交易比传统交易对商业信用有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和电子商务的推动,我国的金融业建立自己的信用体系意义非常重大。我们也应该看到,信用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仅靠一个信贷咨询系统是不够的。我国中央银行必将适应新的形势,采取提高诚信意识、完善信用监督、设立咨询机构、完善信用体系等积极措施,努力推进我国网上银行健康快速地发展。 4、招商银行网上银行发展案例 招商银行坚持“科技兴行”的发展战略。从1997年开始,招商银行把目光瞄向了刚刚兴起的互联网,并迅速取得了网上银行发展的优势地位。1997年4月,招商银行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建成了国内第一个银行数据库。1999年9月在国内首家全面启动的网上银行--“一网通”,即通过互联网,将客户的电脑终端连接至银行,实现将银行服务直接送到客户办公室或家中的服务系统。 4.1坚持“因您而变”的网银经营理念 招商银行秉承“因您而变”的网银经营理念,在国内业界率先通过各种方式改善客户服务,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便利、体贴、温馨的服务,带动了国内银行业服务观念和方式的变革,拉近了银行与客户的距离。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为客户提供“3A”式现代金融服务,并根据市场细分理论,致力于为高端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一对一”的尊贵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专业化、个性化水平。 4.2“一网通”--网上企业银行业务 1996年,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推出了网上银行“一网通”的概念。1997年4月,建立网上银行“一网通”并推出网上个人银行。1998年4月,率先在国内推出网上企业银行,开通网上支付功能,成为国内首家提供网上支付服务的银行。网上企业银行是招商银行网上银行“一网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招商银行已形成了以“一网通”为品牌的国内著名金融证券网站,功能包括“企业银行”、“个人银行”、“网上证券”、“网上商城”和“网上支付”五个系统。2005年11月招商银行又推出网上企业银行5.0最新版,网上企业银行用户达4.2万多家,累计交易笔数1500万笔,累计交易金额超过7万亿元。交易笔数柜面替代率21%,交易金额柜面替代率38%,各项业务指标名列同业前茅。 4.3“一网通”--网上个人银行业务 个人银行分为个人银行大众版和个人银行专业版,以方便、快捷、安全的方式处理客户个人帐务,适用于个人和家庭。 1.个人银行大众版:只要在招商银行开立了普通存折或一卡通帐户,即可通过互联网查询帐户余额、当天交易和历史交易、转帐、缴费和修改密码、计算按揭贷款月供等等个人业务的处理。无须另行申请,上网即可享用。 2.个人银行专业版:建立在严格的客户身份认证基础上,为参与交易的客户发放数字证书,交易时需要验证数字证书。具有定活互转、自助缴费、转账汇款、自助贷款、按揭、外汇买卖、国债买卖、基金买卖、电子商务支付等具体功能。目前主要使用个人银行专业版4.5版。 4.4招商银行网上支付安全 在网上支付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账号及密码等信息的安全。招商银行在开发“一网通”网上银行系统时参考了专用协议方式,综合采用了业务和技术双重安全机制确保安全网上支付。 ①客户使用专用账户进行支付交易。个人网上银行支付专用账户是“一卡通”的一个子账户,有独立的支付账号和支付密码,上网消费时客户只需输入其账号和密码,就可以实现在线付款。客户可以把“一卡通”中的资金转人专用账户,而资金只有转入这个专用账户才能用于消费,这就保证了“一卡通”账户中的其他资金的安全。 ②设置网上消费金额限制。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设定不同的每日累计交易最高限额,设定后还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加以调整。如对个人网上银行客户设定的最高限额为5000元人民币。 ③支付卡信息直接传送到银行。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在招商银行网页中输入网上支付卡信息,加密后直接传送到银行,不经过商家转发,商家无从得到客户支付信息。商家只从银行接收客户的定货信息,避免了客户篡改已被银行确认的定单信息。 ④错误登录次数限制。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如果在一天内登录错误次数达到5次,银行当天就拒绝为之服务。 ⑤数据传输和交易安全可靠。在网上企业银行的客户端和银行服务器之间传输的所有数据都经过了两层加密。第一层加密采用标准SSL协议,有效地防破译、防篡改、防重发;第二层加密采用不公开的私有加密协议,具有非常高的加密强度。两层加密确保了网上企业银行的传输安全。对于支付和发工资这类涉及资金交易的敏感业务,企业必须按照业务管理要求经过相应的经办和授权步骤后系统才会接收。另外,这类业务还必须使用变码印鉴对每一笔交易签上一串数字(变码)加押。由于采用业务和技术双重安全机制,招商银行“一网通”网上银行系统运行以来,从未发生过安全问题,其安全性得到国际权威的VeriSign公司的安全认证。 网上银行论文:网上银行风险论文 一、我国网上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网上银行操作存在着法律风险 我国的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是近年来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大多数针对网上银行的操作和运营并没有完善的配套法律措施,这使得银行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无法可依的现状,规范网上银行的操作和运营变得十分困难。网络金融犯罪的形式是多样的,我国针对商业银行的法律法规一直存在着滞后性的问题。银行在没有法律对其进行约束的情况下,很难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将犯罪活动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网上银行存在着技术风险 网络对于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得银行的运营效率和运行流程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之中,网络犯罪在电脑和网络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不断增长,各种网站都存在着被攻击的可能性,而网上银行更是黑客们的焦点。网上银行的技术风险可能性越来越大,甚至远远高过网上银行面临的其他风险。另外,在电子技术和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网上银行面临着严峻的竞争环境,电子金融技术不断更新,人们使用网络进行交易的频率和次数在不断加大,人们根据各家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品种和服务进行精细筛选,最终选择较为满意的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如果不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势必会在竞争中落后,甚至被市场淘汰。 (三)商业银行面临着选择性风险 选择性风险是指网上银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足,难以形成固定的浏览群体的可能性。网络是普遍和公平的,客户可以在众多网上银行中自由选择,他们在选择网上银行时首先以稳健性和快捷性为准则,但是这两种准则存在着相互矛盾之处。稳健性使得客户的资金安全得到保证,但是交易手续很繁杂,认证时间也很长;快捷性认证解密时间短,但是安全性有所下降。有的网上银行注重将现实业务和网上业务的融合,使得二者有机结合。客户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各网上银行的特点进行比较,选择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网上银行。 二、网上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一)网上银行可以加强法律风险防范策略 加强法律风险的防范对于银行来说至关重要,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网络金融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网上银行法律法规,使得金融参与者的行为得到规范。同时,国家应该成立针对网上银行法律法规的执法系统,使措施可以得到执行,并得到银行和客户的信赖。 (二)网上银行应该注重技术风险的防范 第一,网络银行可以建立安全防护体系,对日常业务进行有效管理,在安全技术的保障下杜绝各种安全隐患,避免出现安全风险。安全防护体系体现在风险的事前防范上,建立在分析网络脆弱性的基础上。第二,网上银行应该不断加快网络加密技术的发展,如果通过公共网络进行重要信息传输的过程中能够使用加密技术,那么数据包被拦截、信息被监听的可能性就会下降很多,网上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变得更加安全。第三,网上银行可以发展数据库技术,要防范网上银行的安全风险,必须从解决信息对称、充分、透明和正确性着手,依靠数据库技术储存、管理和分析处理数据,这是现代化管理必须要完成的基础工作。 (三)商业银行可以进行选择性风险防范 选择性风险的根源在于对客户的吸引力不够或者操作手续过于繁杂使得客户失去耐心,面对此风险,可以从以下几点防范:第一,银行可以加大对自身网上银行的宣传,使得客户对网上银行有深刻的印象,在宣传的时候要突出本企业的特色;第二,简化网上银行操作的步骤,并保证网上银行操作的完全,让客户感受到网上银行的便捷,这样客户就会提升对网上银行的好感度。 作者:裴立公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宿州市中心支行 网上银行论文:网上银行经营管理论文 一、我国网上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网上交易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在网络交易中,信息传递、支付结算等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进行,交易双方对对方的身份、信用等都不了解,虽然在支付过程中有第三方平台,但有些网店的交易信誉、评价等都存在虚假交易或刷单等行为,消费者无法掌握对方的真实情况,给交易带来风险。另外,由于我国整个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善,社会公众对信用评价的重视程度还不高,这也影响了网上银行的快速发展。 2.消费者观念落后。一是使用还不广泛。一方面体现在使用人群上,一些发达城市和城市中的年轻人是使用的主体。但是中小城市,网银的普及率还很低,很多顾客还不愿接受网上交易。另一方面,在网银使用项目上还比较单一,主要体现在网上购物、交费、信用卡支付等方面的交易,网银的很多功能和项目没有得到普及。 3.网上银行发展的基础服务还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宣传不到位。由于缺少全面的宣传,很多人对网上交易还是心存疑虑。特别是近年来媒体上经常披露的电信以及网络诈骗等案例,更加深了消费者的恐惧心理。二是设备受限。因网上交易既需要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又需要对网络技术的运用和掌握,这样限制了很大一部分人群的使用。 4.运营模式有待转变。目前,网上银行基本都是采用传统银行加网上银行的综合模式。它利用传统银行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来提升网上银行的形象,推出配套的产品。但由于受外在因素的影响,网上银行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服务,交易量和交易类型还很少,盈利能力还很弱,需要进一步研究网上银行的交易项目、交易流程和经营模式等。 二、加强网上银行经营管理的对策 1.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对消费者和商家都要有严格的准入审查,这是保证安全交易的基础。要通过建立严格的审查程序,对准入单位和个人的身份信息、信用情况等进行详细摸底调查,把好网上安全交易的入口关。同时,要定期进行客户信用、资产等的跟进,防范各类风险。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针对网上银行交易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措施来保证其安全性,但随着网上银行的发展,新的问题也将会随之出现。要加强网上银行的立法,在市场准入、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规定;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在产品设计、交易流程、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强改革,不断完善网上银行法律法规体系,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加强网上银行业务和安全交易的宣传。银行要加大网上交易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一方面要加强基本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让社会公众不断了解网络,掌握网络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在网上银行使用过程中,通过业务提醒、风险提示和使用说明等,全面告知消费者各类风险防范知识,打消消费者使用疑虑。 4.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个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能够有效减少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规范发展。特别是网上银行,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只有确定了信用或安全的预期,才可能放心交易。当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协作,并能够实现信息共享。 5.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银行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如何迎合消费者心理,推出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来抢占市场,需要银行不断的努力和创新。要加强银行品牌建设,不断树立品牌形象,以吸引消费者。要认真研究消费者需求,细分市场,制定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要不断创新服务,提升服务水平,以贴心、安全、周到的服务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 作者:李艳丽王文广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商丘分行监察部 网上银行论文:探讨网上银行风险与监管 一、技术风险 网上银行技术风险是商业银行的网络系统受到外部攻击,造成潜在的损失。网上银行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经营都与钱相关,银行系统的数据传输,均伴随着资金转移,所以很容易成为网络黑客攻击的关键目标。网上银行客户的技术风险,主要有账号和密码的丢失与被盗;对于银行来说,主要是由于网络攻击,导致系统故障、网络IP盗窃、泄漏机密信息等。银行、金融机构已成为黑客攻击的重点,每年造成的损失就多达70多亿元,一年有2225个网站、包括104个政府网站被“黑”,黑客攻击的数量每年都在成倍递增,各种钓鱼网站也层出不穷。例如,2009年1月8日,美国万事达公司宣布,有黑客侵入了“信用卡第三方付款处理器”的网络系统,造成多达4000多万用户的数据资料被窃;2009年11月10日,在12小时内,俄罗斯和东欧黑客入侵皇家苏格兰银行集团(RBS)的信用卡公司,全球至少有900万现金被洗劫。 二、法律风险 网上银行的法律风险最突出地体现在洗钱犯罪问题、消费者的隐私保护和管辖权争议三个方面。网上银行的远程性和便捷性,使得对洗钱犯罪的监管更加困难。网上银行在客户隐私方面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是在客户不同意的情况下,将客户的交易记录和帐户信息泄露给他人,或即使银行没有主动透露信息,但根据他们的承诺,银行有保护客户隐私信息的义务,在银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客户信息的情况下,将面临被起诉的风险,导致声誉和许多其他方面的损失。网上银行的司法管辖区的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造成的。因为网上银行是没有国界的,所以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客户,而是世界各地的客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在争议,将面临管辖区有争议的问题。此外,银行还面临着全球电子货币用户的问题,如果其在网上银行登记以外的其他国家流通电子货币,它应该遵守流通地的法律,否则也会遭受相应的处罚。 三、针对网上银行风险的监管对策 1.构建统一的政府监管机构 在网上银行监管主体体系中,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管居于主导地位,其监管职能的发挥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调控所不能取代的。在我国,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监管机构,负责对网上银行的监管。一方面可以避免监管上人力财力的浪费,防止监管的职能和权力的交叉,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各监管机构互相推卸责任,造成监管真空的局面。可见,统一的政府监管,适应了网上银行虚拟化,数字化,跨时空,非现场,低成本运行等特点,也适应了银行业务与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混合的发展趋势。 2.完善网上银行监管法律体系 根据上文分析,网上银行由于其特点,在法律方面有着不同于普通银行的特殊风险。而当前的法律体系,特别是从我国的法律体系来看,在网络方面是非常不完善的。例如,在洗钱犯罪问题上,法律虽然在洗钱犯罪方面给了银行更多的压力,但是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上银行难以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因此,对于网上银行方面,应当指定专门针对数字化网络交易,网上银行相关业务等其他基于网络的特殊业务的法律法规。并且要充分考到通过网上银行犯罪和违规的便利性,以及责任方的难以确定性,在法律法规制定时还需充分考虑到效力执行方面的问题。 3.培养网上银行相关人才 网上银行由于其特殊性,其技术风险比传统银行更为突出,而其技术风险主要是由于网络技术带来的。所以要解决网上银行的技术风险,不仅仅需要专业的金融知识,也需要专业的网络技术相关的知识,而我国在培养高端人才时,往往只往一方面培养,大多都是专才,而非通才。比如,在大学中,专业分划时,文理界限非常清晰。这样的培养机制,造成了我国同时精通两种专业知识的人才并不多,甚至是非常缺乏。要想促进我国网上银行的健康发展,培养网上银行相关人才,是相当重要的,对我国网上银行的风险监管,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政府部门以及各个教育机构,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不同专业的进修,使我国拥有更多的通用型人才。 作者:张露心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网上银行论文:网上银行发展基础特点分析论文 进入2005年,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披露各自的网上银行客户账户数字,其中有的企业账户达到数十万的规模,有的个人账户达到上千万的规模。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账户的活跃度不高。另据一项针对我国大中城市就业者的典型调查显示,被调查人群对于网上银行业务的知晓率已高达90%。种种迹象表明,网上银行是认知度高,实际运用的少。网上银行还没有真正“火”起来。 发展没有疑问 网上银行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从1996年就开始了网上金融服务。国际上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机构分两种:一种是原有的负担银行,机构密集,人员众多,在提供统银行服务的同时推出网上银行系统形成营业网点、ATM、pOS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目前,无论从全球,是我国情况看,此种形态占据网上银行的绝大比例。负担银行的典型代表WellsFarg。被认为是美国银行业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优秀代表,网上银行客户数t高达160万,接受网上银行服务的客户占其全部客户的20%。Wells一Farg。的网上银行系统不仅节约成本,更主要的是带来新增收入和客户,因为使用网上银行的客户普遍素质好、收入高、账户余额大、需求种类多。 另外一种是信息时代崛起的直接银行,机构少、人员精,采用电话、Internet等高科技服务手段与客户建立密切联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德国的一家直接银行没有分支机构、员工只有370人,却服务77万客户,人均资产达1000万美元。一份美州银行的关于客户分析的研究报告显示:对于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只拥有活期存款账户的客户,50%会在1年至2年内离开:只拥有定期存款账户的企业,1年至2年内30%会离开;而同时拥有定期、活期、网上银行账户的客户,最终选择离开的比率只有1%至2%。实践表明:包括网上银行在内的多种金融服务渠道的存在,能够真正挽留住客户。为何不“火”在美国,网上银行业务量已占到银行总业务量的10%左右,预计2005年有可能增加到50%。而在我国很多银行,目前网上银行业务量尚不足总业务量的1%。网上银行发展为何不“火”,真正的困难之一是安全问题。网上银行安全包括的方面很多,但可概括为两个层面一是网络自身的系统安全问题。(1)网络系统方面因素。Internet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网络安全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对网上银行的安全构成威胁。(2)难以抗拒的灾害。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如地震、雷击、风灾等自然灾害和火灾、停电等意外事故等都有可能造成网络问题或主机工作的不稳定,从而严重影响网上银行的安全。(3)人为因素。如工作人员的失职、失误造成网络系统异常。(4)各种病毒在网络上流传,从而使得系统特别是网络系统遭到破坏。另一个是各种主动攻击手段所带来的安全问题。(1)黑客玫击。黑客通过ln一temet非法入侵网上银行网站,从而使系统和数据遭到破坏。(2)犯罪分子利用网上银行进行经济犯罪。如:“网络钓鱼”攻击者利用欺骗性的电子邮件和伪造的Web站点来进行诈骗活动,受骗者往往会泄露自己的财务数据,如信用卡号、账户号和口令、社保编号等内容。诈骗者通常会将自己伪装成知名银行、在线零售商和信用卡公司等可信的品牌,在所有接触诈骗信息的用户中,有高达5%的人都会对这些骗局作出。向应。 基础在变牢 网上银行业务运作的特点在于,从以柜面服务为主的传统服务渠道向以“机构加鼠标”的立体式、全方位服务渠道的全面转型。这种新渠道模式的出现,不仅保证了个人客户的稳固,而且可以节约更多的人力去服务vip客户和企业客户。现在,我国网上银行重点发展自助式的中间业务、资产业务和信息业务,而机构柜面则主要通过银行员工的人才资源优势,为优质客户、企业客户提供理财、信贷等需要面对面交流的服务,并提升服务质量,销售个性化的高附加值产品。几乎任何银行业务,除了一定需要与银行员工面对面交流的,或者离不开现金转移的品种,通过网上银行完成,成本都是相对较低的。因为,网上银行交易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提供金融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与传统银行经营方式相比有着巨大的成本优势。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得网银者得天下,今后网银业务的竞争将是激烈的、必然的。超级秘书网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面临的三大障碍:一是网络金融交易的法律保障不足;二是认证问题突出;三是征信体系不够完善,贷款等银行资产业务难于在网上开展。但进入2005年,这些问题或者有望得到完全解决,或者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改善,网上银行的应用环境将大大优化。4月1日我国《电子签名法》将正式施行。该部法律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届时消费者可用手写签名、公章的“电子版”、秘密代号、密码或人们的指纹、声音、视网膜结构等安全地在网上付钱、交易及转账。同时,中国金融认证中心作为独立于交易行为的第三方,推出了CFCA网上银行数字证书,并已与十多家银行、16家券商、13家基金建立了业务合作,将通过建立第三道防线—网上银行数字证书,避免网上银行被盗事件的发生。另外,2004年12月中旬,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设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开始试运行,2005年年内将实现在全国联网运行。借助征信体系,我国网上银行就可以像发达国家一样,以极低的运营成本在网上发放个人贷款,发行信用卡,大大改善网上银行的产品结构。 网上银行论文:网上银行安全防范论文 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和促进了网上银行的发展,但网上银行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各种安全问题,而且网上银行对安全性的要求比一般网络机构更高。网上银行既面临着黑客和网络技术发展的考验和挑战,同时还面对着银行内部操作人员的操作性风险等多种风险。作者认为,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人———机关系问题,所有的各种安全保密功能都是由人设计和实现的,而破坏、干扰各种安全和保密功能的也是人。因此,只有从技术、管理和法律三方面入手并协调好技术、管理和法律三方面的关系,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和正常运行。 一、网上银行发展现状简述 网上银行(也称网络银行)服务于1995年由美国的SecurityFirstNetworkBank推出,随后,网上银行数目迅速增加,到1999年底,美国网上银行服务网站达到3500个。据《银行家》杂志调查,截至2000年2月,欧洲网上银行服务网站共有122个,亚太地区也不断增加。目前在我国香港地区的东亚、大新、水隆及万国宝通银行也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网上服务业务。在我国内地,招商银行率先开通了网上银行,涉足网上企业银行、网上个人银行、网络证券、网上商城、网上实时支付等业务,1999年底,又推出了“招银新浪一网通”;另外,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也相继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 国外网上银行业务品种广泛,覆盖了除现金之外的所有零售银行业务和部分投资银行业务,包括为客户提供查询、转账、付款等基本理财服务以及证券投资、基金销售、外汇买卖、贸易融资、抵押按揭贷款等多种业务。国内网上银行业务包括提供账务查询、转账、缴费、工资、网上购物、订票、金融资讯等多种服务,总体上国内网上银行业务属于刚起步,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网上银行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网上银行的业务操作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依靠Internet发展的纯粹的虚拟银行,不开设任何分支机构,完全依托互联网开展银行业务,如上面提到的ecuri2tyFirstNetworkBank;另一种则是在现有银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传统的银行业务拓展到Internet上,设立新的服务平台,如花旗、汇丰、大通曼哈顿、美洲银行等全球大银行的网上银行及国内商业银行开办的网上银行。 二、网上银行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无论是出于炒作的缘故,还是银行经营发展的需要,目前网络银行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引人注目。同时,吸引人们目光的还有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自己处于“开放”状态,这种“开放”状态意味着任何人可以任何身份对它进行访问,如果遇到心怀不轨之人,那么网络的安全性将会受到考验。从网络诞生的那一天起,网上的这种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就未曾停止。“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这里永远只是变数,而不是定数。网上银行同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而且网上银行对安全性的要求比一般网络机构更高,这是由银行本身的经营性质所决定的。网上银行既面临着黑客和网络技术发展的考验和挑战,同时还有银行内部操作人员的操作性风险等多种风险。与传统银行相比,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更加复杂。1998年,巴塞尔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就将电子银行与电子货币活动风险划分为操作风险、信誉风险、法律风险、跨境风险,同时还有与传统银行相同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可见,网上银行对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如果网上银行不能有效解决安全性问题,那将会给它带来致命打击。 在网络上,货币的存在形式表现为电子化,即我们通常所称的电子货币①。电子货币的活动在网络中主要表现为数据的存储和传输。无论是存储还是传输,任何一个环节产生问题,都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正确性,进而影响到电子货币活动的准确性,并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1995年8月21日,设防严密的美国某银行网络系统,被黑客通过Internet入侵,损失高达1160万美元,为搞清楚原因并防患于未然,该银行不惜耗用上亿美元让入侵者讲述入侵的秘密和详细策略。[1]根据美国官方统计,全美银行每年在网络上被偷窃的资金达6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亿元左右。[2]在我国境内发生的计算机高科技犯罪也屡见不鲜。由此可见,网上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网络交易的安全性。从技术层分析,如何通过网络真实表达交易双方的意愿,就是如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保密性和可靠性的问题。而网络本身的脆弱性和隐秘性又使得网上银行在处理安全问题时更加棘手。目前,网上银行所使用的多为Web访问这种形式。Web访问是Internet服务形式的一种,并且最具生命力。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但这种网络的应用操作系统、网络的应用程序和网络通讯所依赖的TCP/IP协议中存在一个又一个安全漏洞,而且Internet上的主要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FTP)、远程终端访问和命令执行、万维网(WWW),Finger和Whois、Gopher、Wais和Archine、网络文件系统(NFS)以及TCP/IP中的服务echo、netstat、bootp、udp、tftp、link、NFS、Xll等也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具体讲,网上银行在技术层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有以下5种:(1)物理威胁。网络是虚拟的,但网络又是物理存在的。网络实实在在存在于服务器和众多的PC机以及连线中,这些服务器和PC机及其他通讯设施物理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眼看到,用手触摸到。数据正是通过这些物理介质进行传输和存储。进行存储的介质,如硬盘、软盘和磁带若遭受物理损失,如盗窃、损伤或者火灾等,损失的将不仅仅是这些设施,更严重的是存储于这些设施中的电子数据。(2)线缆连接。网络是通过大量的线缆将众多服务器和PC机连接起来的。这些线缆包括网络电缆、光缆、无线传输等各种形式以及路由器等配套设施,这些设备工作时会产生电磁波或占用一定的频道。如果检测到这些连线上的电磁波或是查出载波频率,则很容易对其进行监听,使系统存储的信息外泄。(3)身份鉴定。身份鉴定是计算机进行的逻辑判断,判定你是否有权进行某种操作。计算机对身份进行判定主要是对你的账号和口令进行归类分析,因此,账号和口令如被破解,则整个系统的保密性将不复存在。事实上,对于IT界来讲,没有解不开的账号和口令,只是解开的时间长短而已。现在的高级计算机计算速度能达到每秒10的12次方,简单的账号和口令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能破解目前国内市场使用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只支持512位的公式算法,整个系统的安全性较低,很容易被攻破。(4)编程。很多安全漏洞源于代码,多数情况下,这些漏洞是毁灭性的,能摧毁数据,现在很多黑客就是利用这种漏洞来编制一些程序攻击计算机。我们称这种破坏性的编程代码为特洛伊木马,它包括计算机病毒,代码炸弹等。如Internet蠕虫能够进入Internet,利用UNIX的安全漏洞,破坏整个系统。现在已知的计算机病毒多达几千种,它们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计算机的安全。(5)系统自身的漏洞。系统漏洞通常是操作系统开发者有意设计的,如现在普遍使用的UNIX和WINDOWSNT等操作系统都有安全漏洞,为攻击者破坏系统提供了渠道。最近发现Inter公司生产的PⅢ及WIN98、Windows也存在安全问题和安全“后门”,这也使得个人的隐私权和安全性受到破坏。各种威胁对网络安全特性的影响见表1: 攻破。(4)编程。很多安全漏洞源于代码,多数情况下,这些漏洞是毁灭性的,能摧毁数据,现在很多黑客就是利用这种漏洞来编制一些程序攻击计算机。我们称这种破坏性的编程代码为特洛伊木马,它包括计算机病毒,代码炸弹等。如Internet蠕虫能够进入Internet,利用UNIX的安全漏洞,破坏整个系统。现在已知的计算机病毒多达几千种,它们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计算机的安全。(5)系统自身的漏洞。系统漏洞通常是操作系统开发者有意设计的,如现在普遍使用的UNIX和WINDOWSNT等操作系统都有安全漏洞,为攻击者破坏系统提供了渠道。最近发现Inter公司生产的PⅢ及WIN98、Windows也存在安全问题和安全“后门”,这也使得个人的隐私权和安全性受到破坏。各种威胁对网络安全特性的影响见表1: 需要注意的是,在考虑网上银行安全性的同时,必须考虑网上银行的投入和产出。投资网上银行虽然不需要雇佣大量员工,但是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使用性能卓越的服务器和通信系统,这使得它在软、硬件上的投资远远高于商业银行普通的设施投入,再加上随时可能遇到黑客入侵等,使得网上银行在这方面的机会成本要高很多。那么,这种投资何时才能收回值得考虑。 (一)技术手段是网上银行安全运营的保证 网上银行的发展需要科技为保障。同样,网上银行的安全运营必须依靠技术做保障。对于国内的网上银行来讲,技术保障上的要求更为迫切,因为国内计算机系统是以国外产品为主的,其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基本上属最低层次,即使最高级也只为美国标准的C级①。因此,国内的网上银行更需要把目光放到技术安全防范问题上。 1.网上银行的安全需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解决网络的边界安全问题;(2)保证网络内部的安全;(3)实现系统的安全及数据安全;(4)建立全网通行的身份识别系统,并实现用户统一管理;(5)在用户和资源之间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6)实现信息传输时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7)建立一套审计、记录的机制;(8)融合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形成全局的安全管理。 针对网上银行的这些安全需求,它的技术重点在三个方面:第一,侦察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采取”补丁”的措施堵漏洞,研究和开发安全漏洞侦察技术工具,包括易损性分析、安全评估和定位技术等;第二,在系统运行中监视、检测入侵攻击事件,研究相应的技术和工具;第三,在系统遭受到攻击并部分损坏时,能及时隔离故障、恢复系统以支持关键职能的执行,为此必须研究与开发有关的技术和工具,包括抗攻击的系统体系结构、动态资源重组与功能恢复、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以及防病毒系统技术等。这三个方面在技术上表现为:攻击检测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和数据恢复技术。只有这三种技术有机结合,才能建立网上银行的安全机制。网络的各种技术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网络的安全问题不能简单地分解为若干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网络安全必须上升到系统的高度,从系统的总体出发,制定网络安全策略,建立安全机制,明确用户权限、责任检查能力,制定网络安全技术体系结构与基本框架,达到抗入侵、抗病毒、抗损失的安全目的。 2.网上银行的网络安全防护的设计。完整的网络安全防护设计包括:第一,系统的外部防护,包括通信加密、防火墙等,如有必要可附加物理上的隔离,作为网络与网络之间的屏障。系统的内部防护,包括防火墙和路由器过滤设施,其主要功能是数据包过滤和服务,它们作为各不同层次之间以及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屏障。 第二,加强本地工作站/平台安全环境,包括个人访问控制和配置检查功能、防护工具及程序。入网访问控制作为网络访问的第一层控制,它控制哪些用户能够登陆到服务器并获得网络资源,控制准许用户入网时间及其操作权限。入网控制分为两个步骤:用户名的识别和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和验证、用户账号的缺省限制检查。这一路径的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依赖SSL3.0来实现,但目前国内市场上使用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只支持40位数据加密,而这种加密方式几乎无密可谈,必须采用JavaApplet技术,在应用层实现高强度的加密,借以控制非法用户的侵入。一定的防护工具和程序必不可少,在计算机病毒达几千种之多的今天,任何上网的计算机必须有这种防病毒的工具和程序,才能更好的防护整个系统的安全。 第三,入侵探测系统。前面已经提到,国内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能最高只能达到美国标准的C级,利用这些设施建立的网络,即使采取加密、防火墙等安全技术措施,其安全水平也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提高。要从根本上改善网络的安全现状,必须发展网络攻击检测技术,网络检测技术是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基于用户的当前操作完成对攻击的决策,并留下攻击证据,为数据恢复与事故处理提供依据。攻击检测过程是一个机器与人对抗的决策分析过程,其技术基础是基于知识的智能推理,可分为实时攻击检测和事后攻击检测。 第四,设计可靠牢固的、可修复的基础设施,能够抵消攻击或系统由于自身原因崩溃时所造成的破坏,并在事后可稳步修复。 在设计网络安全性的同时,必须注意,网络的安全性能与网络的效率成反比例线性关系,安全性能设计得越完善,系统的效率就越低,即要求网络系统越安全,则对通信的限制和使用的难度越大。因此,建立网络安全体系之前,网上银行必须对本身的安全做出评估,即针对自己的具体信息存取需求,对自身的管理能力、可容忍的风险、增加安全的代价和网络的体系结构等做出折衷。 (二)管理是网上银行安全经营的关键 人是系统中的决定性因素,安全技术必须与安全管理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网上银行的网络系统必须有一整套安全管理制度用于规范网络系统和操作人员的行为。这些规范包括:操作人员设置和职能权限、网络系统日常操作维护规范、安全扫描/监控工具使用规范、系统应急处理措施、安全审计制度、业务审计制度和机房出入制度等。 1.网络安全的常规防护管理措施。(1)物理保护。要保护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器、打印机、磁盘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加强PC机管理,建立物品进出机房登记制度,加强门卫管理制度,在机房无人时或休息日要锁好门窗;同时,按时检查机房防火设施,确保各种设备处于良好状态。(2)做好备份。备份是避免损失的有效途径。一旦用户对FDISK或FORMAT变的糊涂起来,或者出现服务器或PC机被窃或重大硬件故障,只有通过备份才能恢复数据。对备份的保存和管理,是一件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应将备份存储于远离热源的阴凉处,并要防止被盗或其他损伤,同时及时为每一份备份盘标明出处、日期和内容等。(3)预防病毒。防止病毒的最好办法是禁用所有PC机上的A驱动器和光驱,这似乎有些过于苛刻。但一定要注意,切忌使用外来磁盘和光盘,特别是盗版光盘,这些光盘携带大量的病毒,会对计算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且盗版软件容易引起诉讼、带有病毒或存在安全“后门”,并且由于不能获得使用支持,盗版软件使用效率也不能很好发挥,因此所有软件都要使用正版软件。(4)正确使用硬件。在不使用PC机时,注意关闭机器。这样既可延长机器寿命,也能防止闯入者私下使用网络。台式PC机和服务器工作时,不要轻易移动,防止磁头碰撞磁盘表面,造成数据和部件永久性损毁。在机器处于开机状态时,不要插拔联线或鼠标、键盘等,这些行为都有可能损伤部件。(5)安全审计。网上银行要对安全性事件进行记载,形成审计日志。安全性事件包括登陆/退出系统、更换口令、更换密钥等,并且委派专人负责分析安全审计日志,及时发现不安全线索,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2.网上银行的业务控制管理措施。(1)业务审计。网络系统在交易日志的基础上形成业务审计日志,由专人负责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可疑的交易行为,采取控制措施。(2)转账限制。对账户性质、资金流动等内容加以限制。例如,只能是活期账户互转,只能是同一客户的账户间转账等。(3)交易额限制。对于不同品种的单笔交易额、当日累计交易额等进行限制。 3.网上银行的人事管理。网上银行不同于一般网站,网上银行对人员的管理要求高于一般网站,为了计算机系统和本行资金的安全,很多现行的、传统的人事控制和管理措施必须进行改动,以适应网上银行的经营形式。当雇佣员工时,必须进行必要的背景审查,背景审查的内容还要包括该雇员曾有的与计算机系统相关问题的信息,修订雇员手册,列入关于计算机安全的规章;将安全培训列为对新雇员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时审计员工的行为,鼓励那些为系统安全做出贡献的员工,当解雇一个员工时,应事先采取必要的网络安全措施,如改变该员工的访问权限,修改有关口令等。 (三)网上银行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法律环境 要想确保网上银行健康高效发展,必须创造出适合网上银行发展的土壤。这种土壤应该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用于帮助网上银行反黑客袭击,打击对网上银行进行的非正常干扰和破坏;另一部分用于监督监管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和发展。应该说,目前宏观层正积极做出努力,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在20世纪末最后几天通过的这部法律充分反映出我国政府为新世纪营造出适合互联网发展空间的信心和决心。这部法律的出台也极大地促进了网上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度上起到了一种震慑网上犯罪的作用。网上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利用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或利用其居于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互联网信息供应商(ICP)、应用服务供应商(ASP)等特殊地位或其他方法,在因特网上实施触犯刑法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打击互联网犯罪的现状,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的角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网上犯罪呈现出的行为的跨国性,公然犯与隐秘犯的交织性,无犯罪现场性,犯罪危险及结果的广域性、变异性、快速性,犯罪证据的可修改性,犯罪成本的低投入性等特点,使得打击网上犯罪难度很大,美国官方统计显示,在网上银行平均每年损失的6000万美元中,能够查获的只有1/6。[3]因此,确保网上银行的安全,仅仅依靠一部法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安全教育,加大打击处罚的力度,同时还要及时针对网上犯罪的新趋势,不断推出新的防范措施,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使犯罪分子无处可逃。超级秘书网 要加强对网上银行的监管力度。对网上银行实施监管其难度要高于一般的商业银行,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打破了空间、时间和地域的传统概念。目前的网上银行主要涉足Web服务,而国内、国外很多网站都提供免费主页服务,这就意味着即便自己没有服务器,同样可以建立网上银行的网站,并且,这种网站可以建立在世界上任何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由于网上银行、证券交易网络、外汇买卖网络,以及国内、国际金融网络的交织,使得资金流速加快,资金流动加快对货币制度稳定性的破坏也在增强,等等。鉴于此,金融管理当局必须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游戏规则,这样既有助于稳定宏观经济,也有助于促进网上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维护和保护正当的、合法的网上银行经营行为。
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国土资源的快速发展,其发展也不断走向专业化和正规化。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在国土资源部门中,其财务管理还有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这都影响了国土资源建设和发展。本文分析了国土资源财务管理的特点,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有效措施,希望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不断推动我国的国土资源建设和发展。 一、我国国土资源部门财务管理的特点 因为在国土资源工作中,有着行政管理功能和经济管理的双重作用,这就造就了其财务管理有着特殊的作用和特点。首先,在国土资源财务管理工作中,其工作主要是针对国土资源开展的,这就关乎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其针对的对象是不可再生的生产资料。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其使用性质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与经济总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把一块土地进行商业开发,会和用于教育有着不同的作用,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完全不同,因此,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其财务工作有着乘数效应。其次,在国土资源工作中,财务管理有着很强的行政特性。国土资源管理涉及到管理职能的履行问题,他们在工作中,必须要确保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符合国家土地政策要求。鉴于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其工作的特殊性,我国有着严格的土地法规和制度,比如,我国在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地质灾害中,并且在农田保护上,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在工作的执行中,严格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专项专用。再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其财务管理的指标也呈现着多样化。国土资源部门是独立运营,因此他们的财务指标比较多样,等等。并且,在各项指标的管理中,既要重视经济效率,也要统筹和兼顾社会效益,并且确保环境效益。例如,如果土地资源主要是开发为商业用地,那么它的财务重点应该是在投资效益的提高上。如果土地资源用于公园,或是广场,那么它的财务工作要求就是提高其环境效益。如果是用作养老院,那么其国土资源财务管理的重点就要突出用地的社会效益。 二、国土资源部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扩张,都使得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为了提高其利用率,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针对国土资源,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且在每年中,都有很多的资金被用在了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上,其资金利用要求做到专款专用,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但是,因为资金的使用对象多,并且财务人员压力大,在日常有大量的事务处理,这就导致了他们没有时间进行资金调研,难以促使资金精准利用。另外,在经费的利用中,主管部门常常是在事后进行核算,其核算和考核的内容也多停留在表面的数据上,只关注资金是否做到了收支平衡,但是,对于资金利用的质量和有效途径,以及取得的效益等问题,常常都缺乏研究和考查,这些都导致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 (二)预算执行力度差 在国土资源部门中,特别是一些基层的部门建设中,常常因为预算意识的缺乏,造成了对预算工作的忽略,并且在预算编制中,常常是走形式。主要体现在:第一,编制预算的时间很短。按照预算法的要求和规定,为了预算更加精准,需要在编制中,保持半年以上的时间。但是,在国有资源部门中,预算编制时间很短,而且在编制中,缺乏完整有效的调查调研,这些都使得预算在编制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了在后续的使用中,常常需要进行追加和调整,严重影响了预算的执行效率。例如,在国土资源中,某个部门利用项目经费,专门购置了笔记本、轿车等等,这就妨碍了项目运转,给财务造成了负担。另外,在财务的预算编制中,缺乏准确性。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按照预算法,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在国土资源部门中,因为很多文件有局限性,时效性差,不符合当前的国土资源发展需要。在财务部门中,要按照相关的政策文件,做好预算的编制,确保其正确性和科学性,防止虚报的情况产生。 (三)财务管理方式落后 在当前的形势下,有的国土资源部门工作的开展,还没有完全实现办公自动化,在财务管理日常工作中,常常有着大量的工作处理,并且需要针对许多单据报表进行审查,确定每笔项目的金额,这些工作量巨大,并且要求十分严格,这就给财务工作带来了压力,造成了财务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浪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容易产生错误和问题。 (四)财务管理职能不清 当前,在我国的国土资源工作中,因为财务管理的工作多而复杂,并且范围很广,这就造成了在实际中的财务管理出现工作不到位情况,还有很多的工作者,对于不属于本部门的工作就置身事外,造成了工作疏忽,影响了财务管理。同时,在财务管理部门中,容易和核算部门产生冲突,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正常进行,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低,无法实现其职能。 三、加强国土资源部门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完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财务管理方法 在国土资源部门中,既需要履行其行政管理的职能,又要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做好土地治理,并且加强环境保护等。另外,它又需要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投资,履行好相关的经济职能。这些职能也对国土资源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中,要制定有效的财务管理方式,转变之前的只重视经济效益的状况,实现社会效益的发展,挺好环境效益,这就需要在财务管理中,添加部分的非财务性指标。另外,要推进财务管理工作,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科学财务管理工具。当前,我国的信息化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被应用到了财务管理中,在国土资源财务管理中,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电算化设施,并且提高了人员的配置,在实际的工作中,在信息的收集和管理上,会计电算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了财务管理的不断规范化发展。 (二)提高财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在国土资源部门中,加强财务管理离不开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加强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一支专业的队伍,从而加强方案的制定,确立更新的管理思想。并且,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才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国土资源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实现其工作的不断提高,促进国土资源长效发展。 (三)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 当前,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土资源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也更加关注国土资源工作,加大了对其资金投入,其资金用途也不断增加和拓展。在国土资源部门工作中,不但要确保资金的利用效率,也要保证在利用中资本的安全,这也是重要的部分。因此,在国土资源部门工作中,必须要针对资金,形成严格的利用和管理制度,严格专项资金的利用,避免腐败行为的产生,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在国土资源部门中,要由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承担,由专业的人员负责,这样才能针对资金,进行单独核算,并且要减少使用现金科目,尽快实现无现金结算,防止大额现金支付,防止组织和个人的随意调度。另外,财务的管理部门要转变过去的态度,在投资过程中,要主动的参与,并且在项目申报中,要提高财务的真实性,可以由人员进行现场的调研,从而保证在投资中的有效性,提高投资的可行性。对于那些无法过关的项目,就要拒绝资金的发放。投资项目进行阶段中,财务人员也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在中期做好检查的工作,针对整个工作环境进行严格的督查。例如,在项目的工程进度表和监理审核意见书上,以及各项发票管理中,要在相关的人员的层层审核之后,确保项目的负责人和领导签字,依照工程的进度,及时对款项进行发放,从而防止在每个阶段中的资金浪费,杜绝出现随意挪用资金的行为。另外,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加强沟通,做好协调,对于在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提高其利用效率。 (四)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当前,因为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常常牵扯的项目数额很大,并且名目繁多,这就增加了预算的编制范围。这就需要加强预算组织建设,根据在国土资源发展的规律,不断对内部进行协调,做好预算编制,确保在编制中的规范性,并且按照责任到岗的要求,严格分工。另外,在财务预算工作中,要保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建设,并且要平衡收支。在部门中,要针对各项收支预算,严格审核过程,将编制的预算送到相关部门,在得到批准之后,才能根据预算的要求和计划,进行资金的统筹和利用。在不同部门之间,也要有明确的计划,并且有严格的预算申请,针对在预算中的各个环节和目标,进行严格限定。对于那些没有进入预算的项目,要避免开支,并且,针对招待费也要做好控制,这样才能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使其真正利用在土地管理工作上。如果在项目中,存在有变动的项目,或者是产生了新增项目,都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资金和预算的追加。由单位针对预算报告,做出更改,然后提交更改申请,通过管理人员的同意以后,对预算进行资金的追加,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资金使用率,使资金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土资源工作中,财务管理是保证其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级要提高认识,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不断改进财务管理模式,提高其信息化发展,加强对先进的软硬件设施的引进,从而不断推进财务管理工作,促使资金有效作用的发挥,从而推进国土资源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前言 广西省为了更好的保证国家提出的各项措施和规章制度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在针对脱贫致富战略思想和措施进行具体落实时,国务院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多项意见。与此同时,与地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为了满足广西省新农村的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还能够促使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农村公路建设属于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直接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效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对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的有效控制。 1实际案例分析 据相关统计显示,广西省在2010年年底的时候拥有公路总里程是101782km。在其中,农村公路的总里程占据78700km,占据总里程的77.32%占比。广西省农村公路在建设以及具体使用过程中,其主要包括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以及等外公路。这些公路在其中分别占据161km、431km、2197km、55876km、20035km。除此之外,广西省现有的一些建制村数量在14354个,能够实现通达的数量大概在14237个左右,在总数上,能够占据99.18%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广西省除了在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对一些新建农村公路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之外,还需要对一些等外公路进行相对应的改建。与此同时,还需要将41.63%建制村当前现有的一些砂土路逐渐改建成为水泥路或者是沥青特征的路面。广西省农村公路的规划和建设至关重要,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出行,而且还会影响到农村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2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2.1路基施工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措施 农村公路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路基本身就是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基础和重点,所以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农村公路在建设时的路基施工,其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同时,施工作业面相对比较狭窄,想要实现对路基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在处理时,施工人员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施工质量提供有效保障。在施工时,对路基进行填筑时,所有需要使用的材料都必须要经过严格有效的试验,只有保证材料符合规范的要求之后,才能够被应用到施工现场当中,为材料的使用质量提供有效保障。路基的宽度如果不足,那么则需要利用半填半挖的方式,对其进行有效施工。比如在针对农村公路进行具体施工时,针对一些填方高度相对比较大的施工路段,要严格禁止在一些旧路上直接向下将填土全部都倾倒而出。而是要在施工时,开挖出便道,一直到填方地段为止,才能够对其进行相对应的分层摊铺碾压,这样能够保证其最终的施工质量和效果。填方路段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这样有利于为松铺厚度提供有效保障。在施工时,在与最佳含水量状态比较接近的位置处,进行相对应的排铺碾压。在碾压时,要格外注意的一点就是,每一层土的最大松铺厚度,要控制在50cm以内。另外,每一层在经过有效的碾压之后,要进行相对应的压实度检验,保证压实效果,只有达到规定要求和标准之后,其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填土施工。由于坡度比较大,所以在施工时,针对一些需要挖方降坡的路段,比如一些土质或者是具有强风化状态的机械施工中,要切忌不能够使用爆破方法。由于爆破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容易对周围的一些环境和原状土质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还有可能会引起塌方。所以在施工时,要避免利用爆破手段。除此之外,挖方路段在开挖施工时,需要一直开挖到路槽标高的位置之后,才能够对其进行相对应的碾压施工。碾压施工完成之后,要对其进行相对应的压实度检测,只有达到一定标准和要求之后,才能够保证下一道工序施工的有效性。 2.2路面施工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措施 2.2.1基层的质量控制 在针对路面进行质量控制时,首先要对原材料进行控制。通过工程实践的具体施工情况进行分析,0~30mm左右粒径的碎石,在施工时,并不是很容易出现离析的状态。同时,这些碎石本身的质量相对比较均匀,但是0~40mm粒径的碎石无论是在拌和或者是在摊铺过程中,都比较容易被离析,但是质量很难得到有效保证。在针对碎石进行具体加工时,为了能够从根本上为整个施工流程提供一定方便快捷的方式,大多数都不会对碎石机本身的压板进行调整。除此之外,在加工之后的碎石,在级配上很容易出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现象,而且粒径比较大,最大的粒径一般会直接达到40mm左右。材料管理员在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具体处理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如果级配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和标准,那么应当采取拒收的方式。在针对基层进行压实处理时,一般都会使用180kN以上的压路机,这样能够保证碾压效果。在碾压时,每一层的压实厚度不能够超过15~18cm,要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一些基层还没有封层的时候,尽可能禁止交通的开放,这样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其表层不会受到破坏影响。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对材料本身的含水量、级配等各个因素条件进行综合考量,同时在排铺以及拌和过程中,还要对这些材料的均匀性进行观察和分析。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存在粗细集料离析现象的时候,可以通过局部添加的方式,在其中增加相对应的集料补充,或者是直接对这些集料进行更换处理。在基层碾压成型之后,一般都会对其进行相对应的压实度检测,只有压实度检测达到98%以上,才能够符合实际要求和标准。 2.2.2沥青表面处治的施工质量控制 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传统的老旧碎石路已经不能够满足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以及交通运输过程中的需求,所以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农村公路进行相对应的建设。为了保证建设质量,需要通过水泥路或者是沥青路,实现道路表面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延长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在针对沥青的一些表面进行处治时,要严格按照相对应的规范标准和要求进行施工。在集料选择和利用时,其最大粒径应当与处治层的厚度保持一致性,另外,在施工之前,还要提前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将基层表面的泥砂等杂物进行有效的清除。在一段集料的撒布之后,应当立即利用60~80kN的钢筒双轮压路机,对其进行有效的碾压施工。在碾压时,每一次轮迹相互之间的重叠都会大概在30cm左右,在轮迹时,其会从路边开始,逐渐朝着路中心转移,之后再从另外一边开始,逐渐朝着路中心转移。在碾压完成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初期的维护和保养。一旦在维修养护过程中,发现其中存在一些泛油现象,要立即在泛油的位置上撒布S14的封层料,这样能够对沥青表面的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3结束语 农村公路的建设质量非常重要,不仅能够直接对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农村交通运输以及经济发展。因此,在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中,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进行合理的管理,并且通过对应的控制手段,对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有效的把控。在保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的同时,为农村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水利水电工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比非常大,国家和社会在水利水电工程方面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水利水电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各项施工技术的应用,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才能够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取得理想的施工和建设效益,使水电水电工程各项设施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全面的发挥出来。水利水电项目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必须要对水利水电项目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有足够的重视,制定相应技术措施,提高水利水电项目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水平,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1水利水电项目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的价值和意义 1.1水利水电项目施工技术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人们在水利水电行业发展方面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水利水电项目改革和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水利水电项目施工技术是水电工程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重视。施工技术的优化和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更多的优势,维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水利水电项目发展过程中,施工企业对施工技术的发展重视度越来越高,不仅是因为水利水电工程是利用水发电工程项目,同时还直接关系到可靠、稳定的电能供应。水利水电项目中只有不断应用先进施工技术,才能够更好地支撑和保障水利水电项目持续稳定发展。水利水电项目施工技术直接关系到水利水电项目经济效益,同时施工技术也属于整个工程项目重要组成,因此,只有在水利水电项目施工过程中应用先进施工技术,才能够更好地保证整个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使水利水电项目施工技术的价值和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1.2水利水电项目工程管理的价值和意义 水利水电项目工程管理直接关系到水利水电的持续稳定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水利水电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管理,那么很难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水利水电项目工程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做好企业内部工程管理,才能够节约更多的资源和时间,同时提高水利水电项目开展有效性。因此,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如果未做好管理工作,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将过于散乱,对施工质量有严重影响。只有提高工程管理方面重视度,在工程管理开展过程中加大各项施工管理力度。才能够使整个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实现对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使这些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全面发挥,保证水利水电项目工程项目建设中每一个施工环节都可以达到理想的建设目标,为水利水电项目持续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水利水电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对管理和技术有足够的重视,使技术和管理工作相结合,在提高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同时维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水利水电项目施工技术 2.1混凝土坝施工技术 混凝土坝在施工工艺方面分为两种,一种是现浇混凝土,另一种是预制混凝土。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到较多高强度混凝土,需要在现场设置高效高容量设备,更好地满足混凝土运输和施工实际需要。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方法的应用可以选择冷集料技术,使用冷水浸泡或者喷淋方式实现对集料的预冷,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降低施工难度,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施工效果。为了提高混凝土坝施工有效性,还可以采取合理的方式补偿混凝土收缩,避免混凝土出现过多的裂缝。比如,使用低热膨胀技术,简化温度控制步骤,在缩短施工时间的同时节约工程项目花费,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2.2混凝土大范围大面积碾压技术 混凝土大范围大面积碾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以土石方填筑为基础,针对感应的混凝土建筑材料采取大面积滚动处理方式,之后进行浇筑。该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应用,这项施工技术中所使用的混凝土材料与一般的普通混凝土有一定的区别,能够在减少水泥使用量的同时使沉积物浓度明显增加,添加较多的粉煤灰,所使用的大直径骨料较少。这一混凝土材料粘度范围有明显下降。在混凝土下碾压技术中,该混凝土有着一般混凝土所没有的优势,比如,路面硬度高、不容易出现塌陷等。 2.3预应力锚固技术 预应力锚固技术需要以预应力混凝土为基础,包含混凝土预应力拉锚技术和预应力岩锚技术不同形式。预应力锚固技术主要是在满足设计和施工需要情况下,结合锚固深度、方向位置和大小程度等因素综合分析考虑,为基岩和建筑物等施加预应力,在改善其受力情况的同时实现对混凝土的有效加固。 3水利水电项目施工存在的问题 3.1技术管理措施问题 水利水电项目施工过程中,以技术管理作为核心和灵魂,水利水电项目施工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管理不到位等情况。虽然很多项目施工建设前都会进行项目工程施工设计以及安全技术措施制定等,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未能得到有效落实,技术质量管理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和目标。技术管理不仅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成本,同时还与投资效率以及工程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做好项目建设技术管理制度的执行,达到技术管理规范,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水利水电项目建设目标,使水利水电项目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全面发挥。 3.2项目施工人员素质问题 水利水电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素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水利水电项目施工进度和项目建设质量有着较为严重影响。施工人员的素质同时也是工程项目建设一项主要问题,如果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无法达到项目施工要求,各项操作标准未能得到有效落实,那么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非常容易有违规操作等情况出现,最终导致整个工程项目丧失其原有的管理价值和意义。 3.3建设执行程序问题 水利水电项目需要较长的建设和运行周期,在项目完成建设后,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水利水电项目的投入往往由国家和政府负责,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回报率和投资安全性。因此,各项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措施的应用都需要有规范的程序进行约束,只有程序方面的约束和规范,才能够使项目建设各个环节工作取得理想的施工效果,使项目建设安全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得到保证。 4水利水电项目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策略 4.1水利水电项目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 水利水电项目项目施工之前,需要组织设计人员、技术人员等,针对工程项目的勘测数据和放线结果等反复校核,保证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开展。事前需要做好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施工条件以及技术能力等方面研究分析,同时结合工程规范和设计要求等因素综合分析考虑,找到施工薄弱环节和存在安全隐患环节,制定针对性的整治和预防措施,提高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有效性。 4.2水利水电项目施工进度的管理和控制 水利水电项目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工程项目要求,与工程项目的施工水平、生产水平、技术水平等因素相结合,综合分析考虑项目标准和设计方案。同时做好工程作业先后以及活动合理性的规划,针对施工中的成效展开细致的分析考虑,对比设计进度,如果发现存在较大差距,必须要及时明确原因,及时有效调整施工方案,避免延误工期。 4.3水利水电项目施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施工物资都需要经过采购,采购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需要做好事前调查工作,对当前的市场价格进行分析,对比不同厂家、供应商的信誉、生产能力等方面条件,将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性放在最主要地位。在物资使用过程中,采取限额领料等制度,制定项目各个工序和环节要求,避免有资源浪费和损坏等情况出现,将施工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 5结语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在基础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项目的设计、条件以及性质等方面因素综合分析考虑,制定和研发了不同的施工和设计方案。但是在水利水电项目施工过程中,仅仅通过现有的项目施工技术很难使施工安全性和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必须要与水利水电项目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施工技术和设计方案选择合理性,在施工过程中展开针对性的监督和控制,避免施工中出现不安全行为和操作,保证工程项目在预期工期和成本内顺利完成,取得理想的建设效益。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信息技术发展新阶段的产物,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集3D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传感技术、立体显示技术等于一体,利用计算机或其他输出设备模拟三维立体虚拟世界,具有以往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多感知、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的特征极大地满足了新时代教育的需求,揭开了新时期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序幕。本文就基于美术教育“对视觉形象感知、理解和创造”①的学科特质与虚拟现实技术高视觉呈现、情境认知、沉浸体验、多方交互的诸多优势,对数字化语境下虚拟现实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一、美术教育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其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现状良好。科技革命加速了社会变迁,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对人们生活方式及社会形态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传统美术教育亟须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和服务时代。当下,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飞速发展,2016年,虚拟现实技术获得了12亿人民币的巨额资本注入,显示出极好的市场前景。并且,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教育的研发方面也得到了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支持,多家企业正在或已将虚拟现实技术推向教育领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高校已展开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可以说,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其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其二,虚拟现实技术可增效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美术教育具有空间直感的教育特性,②通过二维和三维空间形象的感知与体悟来培养和训练受教育者对美术形态的视觉感受与造型感觉能力。美术教育中的美术形态由线条、色彩、空间构图等组成,具有极强的造型性和视觉性,其细节的精准度决定了艺术表达的完整性。因此,各种美术教育资源的有效性与实在性就成为了美术教育优质化开展的重要环节。然而,当下的美术类纸质书籍因版面限制及印刷、储存等原因,图像部分多存在画面失真的问题。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5米有余,绘制千余人畜、车辆、船只等,原作疏密有致、气韵一体、栩栩如生,整体感极强,但在版面受限的纸质书籍中,该画风骨难见一二。相比之下,存储于网络的《清明上河图》高清版本虽不及原作逼真,但较之粗劣的纸质书籍版本,视觉效果堪称优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品的原真视觉观感。由此可见,借助高分辨率的摄影、摄像工具,有助于实现美术类作品的高保真效果。然而,通过机械技术手段复制的艺术作品缺失了传统艺术体验的全感知和临场感,其视觉体验并非艺术家直接观察和感知的鲜活艺术体验的再现和表现,③根源在于审美距离的消失与艺术实在感的缺失。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对美术作品及其环境的模拟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经由三维虚拟环境再现真实场景,使受教育者置身于沉浸式学习状态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美术教育空间直感的最大化。其三,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美术教育的游戏化。美术教育融审美与教育于一体,游戏是审美活动的源头之一,美术教育的游戏化也正契合了当下认知研究的新方向———“具身认知”,其着力于研究身体与认知的关联性,强调认知与身体在场、临场体验、环境嵌入等的密切关系。区别于传统美术教育单一、枯燥的教学情景和学习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再现为具象的三维虚拟情景,并提供多情境启发、频繁互动、多感官参与的游戏化体验,具有高效的情感诱导和启迪功能。总之,虚拟现实技术身心一体的“具身认知”功能为美术教育的游戏化提供了可能,可实现美术教育中身体与认知的同时在场,极大地提高了认知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同时还可激励和启发参与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美术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扩容和提质美术教育资源视觉形象的优劣直接关系美术教育的成效。美术教育资源的传统载体主要为纸质书籍与电子图片,限于篇幅和设备,不具有艺术作品的临场体验感,二维平面的图像很难展示作品的真实内蕴,在课堂教学中,作品的精妙往往只能靠文字来表述,因此教学效果不佳。对此,原真美术作品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数字化,建立虚拟现实技术美术作品资源库。这样一来,作品不仅效果逼真,而且搜索高效,更为关键的是,其极具沉浸感、交互性的体验可以让受教育者真正进入对作品的欣赏中。由于教学思维的固化以及时空、地域、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目前,美术作品正面临流通不畅、呈现困难的问题,传统美术教育资源更新滞后,特别是对当下美术作品的引入较少,一些优质的美术类个人展览、公共性展览、高校毕业展、竞赛作品等很难进入美术教学课堂,而这部分作品恰恰代表着当下美术创作的前沿思维,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因此,将这些实时的展览虚拟现实化,能够确保美术教育资源的及时更新。此外,一些优质化课程、名师讲座、学术会议等也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及时引入美术教学中。总之,在数字化语境下,针对美术学科高度重视视觉形象的特点,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可进一步增强其视觉呈现效果,从而实现美术教育资源的高质化扩容。(二)打造美术创作虚拟现实技术空间美术创作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等都至关重要。当下,虚拟现实技术就为美术创作开辟了新路径。虚拟现实技术美术创作空间是基于现实美术创作素材、工具、技法等的数字化而成的三维立体创作空间,对美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虚拟现实技术可为体验不同种类的美术创作提供便捷。美术的种类很多,其中的每一种类又可再分,如绘画就包括国画、油画、水彩画、素描画、版画等多个种类,涉及各种各样的工具、材料和技法,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精力与经济条件等,因此,体验不同种类的美术创作具有许多实际困难。对此,虚拟现实技术美术创作空间的建立可促进不同类型美术创作间融通与借鉴的便捷化。其二,虚拟现实技术美术创作空间可预演美术创作效果,为创作方案的及时调整与修改提供可能,这对大型雕塑的创作尤为重要。对那些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的创作来说,有必要在虚拟现实技术美术创作空间中进行预演,这样可实现创作方案的及时调整,避免浪费。其三,虚拟现实技术美术创作空间有利于提升美术创作的视觉呈现效果。在当下的视觉文化时代,针对大众的视觉需求,美术创作可在传统创作方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立体的创作空间中不断提升美术创作的视觉呈现效果。(三)增效美术教学实践首先,虚拟现实技术的情境化展示方式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创造性活动需要在一种不受外界压迫和限制的状态与环境中进行,马克思就曾说:“囿于粗鄙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④传统美术课堂教学呈现出单一化、模式化的特点,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立体化且极具现场感的体验,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丰富视、听、触等多重感受,使人沉浸其中。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模拟立体空间、创造虚拟情境的功能,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就美术教学中的作品欣赏而言,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展示美术作品背后的风土人情、习俗礼仪与社会背景等,这种情境化的展示可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且极具趣味,对美术作品的全感知体验也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加之视觉认知是人类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这种情境式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知,更利于提升其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其次,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交互特性有助于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精力和时间等有限,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得不到及时反馈,更无法获得教师的准确指导。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特性体现了用户与系统的有机整体性,针对上述问题,可利用计算机技术、传感器设备等实现学生与系统的有机互动、高效交流,特别是在技能训练中,虚拟现实技术可即时监控、高效指导,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即时、有效的帮助。再次,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完善美术教育评价。就美术技能评价而言,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实现美术技能评价的相对标准化,从而规避单一人工评价的偏差,实现美术技能评价的科学化。就美术教育评价而言,其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评价尚没有统一标准,不确定性较大,同时还涉及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评价,对此,教师的单一性评价极易出现偏差,因此,实施综合评价十分必要。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特性就为美术教育的综合评价提供了可能,也避免了常规课堂评价容易导致的学生自尊心、积极性受挫的问题。 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美术教育的局限性 其一,虚拟现实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尚处初级阶段,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当下,虚拟现实技术头显的分辨率大多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作品的呈现效果,无法满足更高的教学需求。此外,长时间佩戴头显可能引起的晕眩、恶心等症状也会影响体验效果,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技术进步。当然,使用习惯的培养也可缓解这些症状。其二,应审慎识读虚拟现实技术的技术宰制。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的无限接近真实的幻象造成了使用者虚拟与现实的视觉混淆,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意识混淆。同时,虚拟现实技术游戏化的体验模式也易让使用者过度沉浸,其主体性在虚拟现实技术强大的功能吸引下易遭到扭曲和异化。在美术教育中,虚拟现实技术的过度或不当使用都易造成学生创造力的缺失,人在其中变为一个持存物,而不再与自身(即人的本质)照面,这就导致了现代社会千人一面的“常人”出现。⑤与较为主动且更富创造性的传统艺术创作相比,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美术创作中的替代性作用导致创作者的实际参与性和实践性随之降低,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创作者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丧失。美术教育是一个主体间性的实践过程,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教学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总之,美术教育应规范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将其作为辅助性工具,注重使用的适度性与合理性,同时还要建立诉求美术教育价值的“虚拟现实技术+”美术教育理论,实施虚拟现实技术介入下美术教育理论与美术教育实践双向共行的举措,从而避免技术导向下人的异化。
在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渐成熟,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了保障。实践中在施工阶段必须要做好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把握潜在风险,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此才能真正地提高工程的安全系数,让工程能够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 1工程建设中水文地质的研究 1.1工程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勘察关系着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主要是指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以及人们生活场所的地质状态,并依照具体的情况采取具体的措施,属于科学范畴。当前工程地质勘察包括了勘察地质条件,分析地质条件,评价地质条件3部分内容。工程施工之前需要做好原有地质条件的分析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决定最为合适的施工地点。当然实践中仍然存在工程施工已经进行了一定时间,但发现了地质方面问题,这时需要按照工程地质勘察相关结果进行调整,及时采取措施。针对实践中常见的岩土工程则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分析并判断岩土条件是否有利于工程的稳定性,可以根据最终的分析结果制定合适的岩土条件改良方案。 1.2水文地质勘察的相关评价内容 随着水文地质研究和发展,勘查工作逐渐将施工要求和基础设计联系起来,提高了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危害性的评价水平,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非常大,在评价过程中应当综合各个方面,把握评价的重难点,制定针对性的方案。从施工现场的基础类型入手,把握与其相关的水文地质情况,并积极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一些建筑基础处于地下水的下部,遇到这种情况勘察人员需要考虑强风化岩以及残积土可能对建筑工程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建筑基础持力层的影响,并通过之前搜集整理的资料分析地下水对于岩土体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制定清晰的评价表,以便于指导实践工作。地下水还会影响到土壤、岩石,进而也会影响到建筑工程,所以评价的时候要坚持综合性原则,预测岩土工程危害,继而构建完善的水文地质勘察分析评价体系。 2水文地质条件在工程中的应用 2.1掌握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我国在水文地质勘察行业中建立的规范体系已经相对完善,其中包括了明确的勘察任务、目标以及分析评价等内容,为具体的实践工作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水文地质勘察人员在工作当中需要充分掌握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并严格依照其内容进行工作,从而实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目标。工程地质勘察需要综合考虑许多方面的内容,勘察人员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拥有实践技能,以便于可以将理论转化到现实当中。通过不断地实践,优化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和体系,积极积累经验,及时发现我国现有工程地质勘察存在的不足,并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比如实践中针对原状土样测试的时候,要确保其数据具有科学合理性,同时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分析评价结果,还应当及时划分抗震地段。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一样都应当积极学习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并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保证我国的工程地质勘察事业能够向上发展。 2.2调查地下水的埋藏状态 工程水文地质勘察人员在开展工作之前应当明确勘察的重点,并调查指标体系,掌握勘察任务,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具有条理性的勘察方案。其中,调查地下水的埋藏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判定地下室类型,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和幅度。对这些内容的判定可以帮助技术人员分析评价地下水可能对施工材料产生的腐蚀情况。实践中,尤其是在工程实施阶段经常存在地下水影响工程建设的情况,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管涌、突涌等。一旦发现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并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争取做好理性的危害性评估。为了更好地推动工程建设,保证其在规定的工期之类完成,在地下水的埋藏情况勘察过程中可以适当采取工程试验,把握存在问题的本质,继而形成能够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案。 2.3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水文地质工程 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已经形成了共识,为此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其作为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之上完成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环境地质、水文地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我国在一定时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导致现如今环境问题恶化,要想在这样的状态下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更需要加快优化地质环境的步伐。施工人员和地质勘察人员在正式开展工作之前需要积极学习与其相关的知识,比如我国关于地质工程和水文地质勘察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政府部门也应当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充分分析水文地质的状况形成科学的政策,帮助施工单位和勘察单位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施工过程中在依照标准和方案进行的时候还要及时掌握水文地质的动态,以确保能够顺利完成工程施工。我国针对水文地质工程的规定还处于不断的完善过程当中,这就要求工程负责单位更加重视水文地质研究,以便于及时发现规定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4优化工程组织 为了保证水文地质研究在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发挥,应当优化工程组织。工程组织包括了施工组织和水文地质勘察组织。施工单位和勘察单位要制定一套科学管理方案,系统化内部组织,确保单位员工之间的交流顺畅,从而提高合作的质量,通过这个方式保证水文地质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一般在实践中针对水文地质的分析评价应当结合工程项目的性质,并且要在具体分析评价过程中有所侧重。工程组织内部人员要安排专业的人员针对建筑物地基基础进行勘察,如果其位于地下水位下部,那么则应当重点评价地下水可能对钢筋混凝土产生的危害。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建筑物的地基位于膨胀土或者软土、风化土之上,一旦遇到此类情况,勘察人员和施工人员要相互配合,互通信息,进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施工人员要为勘察人员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以方便勘察人员就地下水活动进行分析评价,一般需要将重点放在汤的崩解和软化上。优化工程组织还包括了人员的分配问题,由于往往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在前,而施工在后。但是两者本身是相互联系的,在实践中很多单位忽视了其联系性,导致很多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结果缺乏科学性,导致最终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意外,影响了各个单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实现。现代建筑一般都会设置地下车库,而勘察人员需要从施工人员处获得具体的资料和信息,如此才可以从正确的角度入手探究地基浮动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 3结语 实践中积极推动水文地质的研究,使其可以更好地应用到工程建设,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对于工程很多方面都具有影响,因此需要十分重视。水文地质条件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工程顺利完成,并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摘要: 针对目前高校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教学培养存在的师资配置不合理、教学目的不明确和实践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对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教学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一种全新的“2+1”国际化培养模式,即两年国内教学培养和一年国外交流深造,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专业过硬的高素质测绘工程专业硕士。要保证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还需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进、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为主线,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改革使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 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教育是立国之本。当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就业领域广泛,涉及国家基础测绘建设、陆海空导航与管理、城市建设与管理等工作[1]。提高测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是当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客观需要。我国已逐渐进入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阶段,测绘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国内开展测绘工程专业和招收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院校日益增多,但大多都延续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实践不足、教学内容单一、国外学术交流匮乏等特点[3]。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教学和培养改革方法。在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教学培养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以满足国际化测绘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旨在为未来高校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 1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现存问题分析 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教学培养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从江苏海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来看,教学理念方面仍以教授测绘专业的理论和方法为最主要的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往往会遇到理论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反映了较差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学生毕业后具备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具有明显差异[4]。具体来看,在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 1)师资配置不合理。随着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不断发展,招生人数逐渐攀升,但教师数量并未出现较大增长,这样就会导致教学资源紧缺,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同时,教师结构不均衡、师资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凸显,使得教学过程缺乏保障。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教师呈现年轻化态势,大部分博士刚毕业就进入高校教学。这些年轻教师对于理论教学和基础知识把握牢靠,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对于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来说,实践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因为毕业后都要进入社会历练,测绘技能最终是要服务于基础工程、城市建设等行业[5],所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其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2)教学目的不明确。专业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专业课程没有依附于社会需求,且课程体系落后。从教学目的来看,只是单纯的把书本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没有考虑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需求。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基础建设和重大工程都需要测绘专业的支持,而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技术性较差、实践性不足,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无法保证高效工作。教学目的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得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6]。 3)实践教学模式落后。因办学历史和占有办学资源不同,导致不同学校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面临的问题不同[7]。通过研究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模式发现,其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内容较陈旧、形式较单一,教学模式设计缺乏层次性,对实践重视程度不够,知行分离。在实验和实习课程中,教师仍是根据书本内容制定时间方案,再讲解给学生听,教学缺乏创新性,学生处于一知半解、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得课程效果大打折扣,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1”国际化培养模式简介 为了解决目前高校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暴露的问题,本文提出了“2+1”国际化培养模式,即两年国内教学培养与一年国外交流深造相结合。其优点是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结合笔者留学、教学经验以及对测绘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状况的理解,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图1)可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实施。国内教学培养可从引进国际高品质课程、加强国际英语教育和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育、学习国外高校精品测绘课程和引进国外优质教师进行合作交流等方面开展;国外教学培养可从拓宽国外交流渠道、选取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到国外进行学习与实践、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教学培养和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如何真正实现国际化测绘工程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应采取3条途径:①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在重大国际项目中促进双方信息交流,在相互学习中敦促学生发现自身短板,加强改进;②学校应根据自身需要,积极聘请享誉国际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或承担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测绘工程专业的资源共享,也可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和专业国际化程度,扩大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受益面;③提供一年国外留学经历,促进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相信通过上述3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定能培养出通晓国际语言、具备国际视野、可进行跨文化交流、专业过硬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 3具体改进措施 针对目前高校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教学培养存在的问题,为保证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还需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进、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进。 3.1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应针对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教学培养存在的师资配置不合理问题进行优化,主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建立具有国际化教学水准的教师团队。首先,公开招聘优秀教师人才,范围扩展到全球,特别是海外留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其次,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理配比,优化教学资源,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重视,在刚毕业的博士正式授课前进行两个月的培训学习,并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出国交流学习,增强业务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最后,寻求国外高校教学合作,聘请国外高校测绘工程相关领域专家为客座教授,不定期进行教学工作,不仅可以学习国外高校的教学经验,而且通过联合授课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国内教师和西班牙测绘工程领域专家进行教学资源交流的现场如图2所示,通过交流合作不仅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创新思维。 3.2课程体系改进 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目前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课程体系较呆板,无法实现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想使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必须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进。首先,课程教学目标应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同时能推动测绘工程学科的发展,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突出测绘工程学科特点,还需满足国际化发展要求;其次,课程设置应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增加实习和实验课程课时,国内教学培养应重视英语教学,为国外交流培养做准备;最后,课程体系需面向国际化,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及时对接国际学术发展,把握前沿学术研究,及时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形成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课程体系。 3.3学生能力培养 对于测绘工程专业硕士能力的培养,应特别注重软件操作能力和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熟练掌握Arc⁃GIS、ENVI、CAD等软件,重点学习相关软件,提升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和绘图能力。由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大力发展,因此掌握计算机语言对于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特别关键。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应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能熟练运用Matlab、Python等编程语言。为培养国际化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应加强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于国际化的发展需求。要想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国际化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应充分利用国外高校学习平台,重视实践环节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化测绘技能竞赛,在国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拓宽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图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要想保证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还需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保障体系,完善教育与教学的管理机制。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改革,以测绘工程专业硕士“2+1”国际化培养模式为主线,旨在使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4结语 通过分析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硕士教学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2+1”国际化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培养方式的缺陷。通过国际交流合作,让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到教育教学和测绘实践中,有效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使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的实操技能和创新能力均得到了大幅提升。通过实施“2+1”国际化培养模式,顺利把学生推上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从过去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导者,通过国内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兴趣以及国际交流能力。该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而且从侧面改变了原有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结构,有利于提高测绘专业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还能实现国内外高校的资源共享,共同促进我国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邱志伟 牛原 郭玄烨 吴振宇 焦明连 孙佳龙 单位:江苏海洋大学 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也是越来越多;石油天然气化工的这个行业发展也在急剧加速。在石油天然气化工的这项工程工作中,在管道安装的施工环节中,如果不把安全问题控制到最低,就极易造成安全事故;难免会遇到很多的不可控性的难题;一但发生了安全隐患就会严重的影响整个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的施工质量及延误工期,更严重的会给工作人员带来危险的隐患,不可小觑;因此我们针对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工艺管道安装安全风险展开控制及措施。从而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甚至避免风险事故的出现。近些年来,石油天然气化工的工业工程不断的在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在我国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是重要性在不断提升,安全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如今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石油天然气化工的管道安装以及施工过程中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录用的施工人员年轻化安装经验不足是不可避免的;石油天然气管道质量的不合格,管理人员的疏忽导致管道焊接过程中操作不当及防腐是否规范等等一些列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去规避。这些问题及危险的存在,将会导致我们国家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的施工带来非常大的危险,我们要尽尽全力的去避免。 1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中的施工分析 石油天然气属于易燃易爆品,在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中涉及到危险动作如切割和焊接等,会出现管道爆燃爆炸的情况,若发生爆炸事故,则很有可能会造成损失。影响着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国家财产的安全,针对于施工人员组织参建进行安全教学以及教育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在石油天然气化工工艺的工作中管道的焊接与切割等施工作业的过程中,参与施工作业的人员必须是获得了操作资格证书或经验成熟被认可。同时对工作人员的筛选的工作更是硬性要求,应核实施工人员的工作资质及证件,看其是否符合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工作岗位的用人要求。通过评估的结论结果,来对不能胜任的人员禁止作业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这项工作的把控我们一定要做到严格的把控。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由专业人员对工作进行质量与性能的检查做测试,我们一定要在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做好严格的态度全力避免[1]。在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中,管道的安装施工过程也是重点之一,例如阀门的安装环节也是需要进行重点的风险控制的环节。在安装的过程中我们要保证细节的严重性,但是目前有很多的工作及安装人员在入岗前根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严重的缺乏了专业的技术与知识,然而实际在阀门安装过程当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值得深思,这些看似比较简单或普通的问题更是引起了监督部门的极大重视。必须要严格把控保证工作工艺管道安装的安全,再进行投入使用;对于不合格的工程我们及时制止或进行修复等操作并需再次检验不容小觑。另外由管道内所流动的物质还会给管道带来不同程度的腐蚀,因此要对无法达到防腐蚀要求的管道及时进行检查并进行及时的更换,并在管道安装时做好架空等技术施工。并且在安装过程中严格把控细节[3]。 2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中预防工作 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中的预防工作是整个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前期我们要做好施工原料的审核同检验工作,以及施工过程中所应该设计的图纸;有了图纸就能及时的发现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错误并针对问题进行解决与改善,保证在安装的过程中满足图纸及规定的要求。同时技术人员也要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好技术交底与管理工作,对于工作的交底是各个单位必须重视了解其中的重要性与关键性。避免在完工后出现不合格及违规现象,这样来提升技术上的完善以及管理工作的高效;同时我们要强化管道焊接与施工检查以及作业的管理,在石油天然气工程中焊接的危险也属于常见的风险之一,因此做好加强工作的重要性是每天都要做的以及工作人员的培训及操作流程的讲解。在施工中每完成一个管道的焊接及摆设工作后,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应及时对焊接口进行质量检查与分析;并且安排工程师进行对施工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经过检查没有问题之后在进行质量的分析与评价来保证质量的达标,既能够正常安心的去使用。在管道安装施工前加强对图纸与材料的审核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审核的过程中能及时避免一些工作的失误,从而减少问题的出现;在图纸的审核过程中,需要安排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进行图纸的审核,同时施工人员给予配合并展开对地形与现场形式的研究及策划,经深度的实地勘察后以确保下面工作的顺利完成[4]。工作的开展进行的前提采购部门也是很重要的,采购部门应该严格把控原材料的材质与质量,如发现材料有出现质量或者不符合要求的问题,采购部门应立即向所采购材料的供应商提出退换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从而以最大的力度避免在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失误,对于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的质量我们必须做出保证,其关系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危险同时也对国家的石油天然气工程带来延误,所以做好质量工作只能成功没有失败。 3结束语 现如今,在我们国家高速发展同世界接轨的今天;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中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的工艺管道在安装施工的过程中也在严格的把控风险,在所存在的风险中主要的因素多因施工方没有真正了解工艺管道施工的严重性危害,对相关的施工风险进行分析不够全面;缺失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与理念。我们要充分了解这项工程的施工中所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危险,对常见的风险进行严格的分析与规避,并能保证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的生产顺利并确保安全进行。首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高级防范措施避免风险,给工作人员带来一个安心放心的工作流程;避免风险、保质保量、高速生产、高速发展的理念去认真对待,为我们伟大国家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发展作出一份贡献。作者简介:杨莉,女,高级工。 参考文献: [1]刘纪伟.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中工艺管道安装施工风险控制措施探讨[J].中国石油天然气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8,38(03):171-172. [2]何永耀.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工艺管道安装安全风险控制措施[J].化工设计通讯,2018,44(09):85-86. [3]常彦龙.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中工艺管道安装施工风险控制措施探讨[J].中国石油天然气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39(02):196-197. [4]李煜.石油天然气化工工程中工艺管道安装施工风险控制措施探讨[J].中国石油天然气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37(01):34-35. 作者:杨莉 单位: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
新时期的我国,涌现出了非常多的施工项目,一部分来自于社会的发展需要,如公众设施建设。也有一部分来自于人们的生活需要,如桥梁道路建设。而在不同的建筑施工当中,由于所选择的施工单位施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施工过程也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很容易使得最终的建筑施工质量不符合实际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当前建筑施工质量呢?必然需要加强建筑施工的项目管理,才能通过完善的项目管理,才能够使得整个建筑施工流程的各方面因素得到准确控制,相应的施工质量也会有整体性的上升。在针对当前建筑施工提高项目管理质量的过程中,需要将项目管理覆盖到整个建筑施工当中,从开始的施工准备、材料设备选择到最终的施工验收,都需要有良好的项目管理和监督,确保所有的施工流程都能够有效完成。 1施工准备阶段当中的项目管理质量优化 1.1选择合理的建筑施工方法 在新时期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项目管理的实践应用,应当落实到施工的整个流程,首先便是施工准备阶段。新时期的建筑施工,所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已经不仅仅是施工位置和施工材料以及设备的选择问题,转而应当对施工区域进行整体性数据分析和测量,了解这一区域施工的可行性,确定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排除各种不确定因素,展开明确的施工设计。在完成施工设计以后,还需要全面考虑工程的施工条件,拟定最为合理的施工方法,针对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提前设计应对方式。对于所有参与到建筑施工的单位,应当建立明确的管理机制,使得它们能够与自身所对应的建设施工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应的施工进度也会变得更加科学流畅。 1.2推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科学化 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优化过程中,应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管理队伍的建设、技术措施的完善以及信息沟通方式的优化。首先需要组建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以对整个建筑施工进行监督管理,确保施工较为科学有效。这支管理团队的责任相对较大,他们需要协调不同施工单位的工作内容,并且需要对施工进行优化,控制好各个阶段的施工进度。对于员工的工作思想,也应当进行多方面管理和引导,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努力为他们形成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减少安全威胁。其次是技术措施的完善。这一内容需要从建筑施工项目所可能运用到的各种技术方向展开分析,根据现有的施工图纸和实际的现场状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施工技术,并配置相应的设备。如果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特殊状况,还需要额外选择一些针对性的技术内容,以迅速解决施工问题,维持施工的合理稳定性。最后是信息沟通方式的优化。对于一个复杂的建筑施工而言,信息沟通方式属于关键,只有保证信息沟通的流畅性,才能够使得建筑施工内容之间的衔接变得准确,最终提高建筑施工质量。通常而言,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管理的基础要求,综合应用信息反馈和调控,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整合管理,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 2施工资源配置上的项目管理质量优化 施工资源配置通常发生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初始阶段,这些施工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机械设备、运输车辆、施工材料等,不同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当中的内容,所涉及到的施工资源配置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是人力资源的配置。这一资源在配置的过程中,应当视实际施工内容而决定,如果施工项目所涉及到的施工内容较为复杂,那么便可以增加一定的人力资源,为施工人员提供适当的帮助。如果施工内容较少,那么便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人力资源。第二是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的分配。对于这一资源的分配,也应当关注施工内容的主体性,了解施工是否复杂,存在哪些不可控制因素,然后分别配置相应的机械设备。由于不同工序的开展时间是不确定的,一些时候也会出现同时进行的状况,在这个时候便需要对记着设备进行合理分配,根据不同工序的施工要求,分别为施工单位提供相应的挖土机、运输车辆、起重机等设备。如果出现了使用上的冲突,还可以进行时间上的调整,维持整个施工工序的健全进行。第三是施工材料的分配。很多工序的施工内容虽然不同,但是所应用到的材料却大同小异,甚至出现了重复的状况,面对这一状况,便需要考虑到不同工序开展的先后性,优先为重要的工序和排在前边的工序提供施工材料。 3针对建筑施工进度上的项目管理质量提升 在当前时代的发展当中,虽然整体的建筑施工技术水平有了稳定性上升,但是在施工进度上,依旧很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施工流程的有效完成。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本质原因是由于建筑施工进度上的项目管理不当,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如建筑施工过程中涌现出了工序冲突的状况,一部分工序的施工单位延伸到了另一个工序上,面临着重新施工的威胁,也直接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进行。一些时候也会由于劳动力和设备分配问题,导致施工进度较为缓慢,跟不上整体施工进度,延误了工期。对于建筑施工进度上的项目管理优化,应当从工序的合理设计上开展,分别为不同工序的进行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和记着设备,确保所有的工序都能够得到有效进行。此外,在整个建筑施工开展当中,还应当对建筑施工流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所有的环节都能够有序开展,不会出现工序上的冲突。 4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优化措施 4.1加强对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控制 现阶段,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因素非常多,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属于最为基础的两个要素,而在对这两个要素进行优化的过程,应当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进行考虑。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控制,建立明确的绩效管理奖励制度,给予表现良好人员一定的奖励,进而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对物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即施工材料。施工管理人员可以将重点放在材料的进场验收和储存上。在施工材料进场验收的时候,可以通过抽样检查确定材料的质量,如果出现不合格的材料,还需要将这批材料进行退回,更换全新的材料。在施工材料的储存上,需要建立良好的储存环境,根据施工材料的性质设置材料储存基础条件,避免对建筑施工材料的后期使用带来不好的影响。 4.2全面优化机械设备的控制效果 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属于新时期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当中的核心内容,这一内容将直接决定着施工项目的最终质量,也会给项目管理形成不同程度的挑战。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机械设备的使用状态应当进行合理的评估,如果已经超出了机械设备的运作状态,那么便需要更换这些机械设备,维持机械设备的功能,保证整个工程得到稳定有效的开展。 5建筑施工竣工结算上的项目管理优化 项目管理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在建筑施工验收的过程中,也需要运用到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在建筑施工的竣工结算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在于确定工程项目的最终质量,核对各方面的数据信息,如果存在矛盾的地方,便需要做出准确的审查,只有在充分掌握施工状况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竣工结算,以保障建筑施工项目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总而言之,项目管理在新时期的建筑项目施工当中,能够发挥良好的项目工程管理作用,它有利于不断提高施工项目的完善性,也能够形成合理的施工进度控制方式和管理机制,持续推动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的上升。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调节,只有努力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才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基于此,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分别从森林资源培育、森林防火、林政管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模式以及病虫害预测预报等角度提出了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一些建议,以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构建完善的森林管护机制 1.1加强森林培育 经人工采伐或破坏后的森林,会在一段恢复期过后形成次生林,次生林的树种十分繁杂,乔木和灌木相互交错,单位面积林木产量和质量都比较低。为了促进林分生产率和林分质量提升,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需要不断加强森林抚育,科学利用各种抚育措施,加强林分改造,调整林分结构,避免出现逆行演替现场,从而加快林木生长速度,使之尽快成材,这样就能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使各种森林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1.2深化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 各级林业局领导应当和管护员相互签订管护责任合同,为每个管护人员合理划定管护面积,明确工作职责与要求。严格按照《省政府封山禁牧令》的规定执行,让森林植被依靠自身的恢复能力得以发展。一旦发生毁林案件,坚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同时还要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对各级护林力量进行合理调节,并加强护林队伍建设,形成完善的森林管护体系。 1.3提高管护人员队伍建设水平 由于林业工作不断发展,对管护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林业管护工作需要,应提高管理人员的基础文化知识水平,加强业务技能培训,还可以通过各种招聘渠道引进一些身体素质好、管护经验丰富的年轻人员充实管护人员队伍,调整整体人员结构。与此同时,林业部门应当定期组织管护人员参加业务知识培训,可以利用阴雨天气或休息时间对其进行培训,紧密围绕林业法律政策、天然林保护等知识展开培训,通过培训活动,促进管护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经过长期的培训和学习后,进而更好地适应森林管护工作的需要。 2加强森林防火,为森林资源安全提供保障 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力巨大,所以,必须不断加强森林防火,为森林资源提供有效保护,推动林业事业发展。要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就必须不断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管护职工以及基层群众的森防意识水平,为森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1加大防火宣传教育力度 防火宣传教育是森防工作开展的第一道防线,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对野外火源进行严格管理,可通过发放宣传册、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宣传方式,科学利用正反典型,专门就防火的严峻性和重要性进行宣传,尽可能地深入到村民组甚至村民家中,从而增强群众的防火意识。 2.2严格野外火源管理 按照森林防火相关制度,建立严格的野外用火审批制度,把住各个进山通道,社会闲散人员以及无证人员不允许进入林区,对进山人员,应当做好防火教育工作,保证防火责任的有效落实。在林地周边区域,不得随意焚烧秸秆和荒草,实现见烟严查,违章重罚,着火即抓。对于国家法定节假日等重要防火节点,尤其是清明扫墓,需要不断进行防火巡查,建立严密的封山与清山机制,对村民群众加强教育与引导,倡导文明祭祀,严令禁止带火种上山,从根本上加强对野外用火的控制,为林区资源安全提供保障。 2.3强化组织领导 构建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机制,对森防工作进行全面领导。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针对森林防火建立网格化工作机制,确保森防有人管,出了问题有人承担责任,并逐层签订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为其指明具体负责区域,每一层都是下级对上级负责,保障森林防火责任机制得到有效落实。 2.4完善护林员队伍建设 林业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通过实行岗位责任制、奖惩兑现以及跟踪考察等有效方式,提高护林员队伍建设水平,让每个职工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以实现对林内火源的实施监控。严格落实森林防火目标责任制,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班与领导带班制度,并根据《森林防火条例》对扑火预案加以完善,备齐所有扑火物质,专业扑火队伍随时待命,加大巡查的密度,确保所有信息报送渠道畅通,以便尽早发现火情,尽早出动并扑灭。 3加强林政资源管理,严格林政执法 3.1加强林木资源利用管理 首先,针对不同林种实行分类经营管理的措施,尤其是商品林与公益林,其中,对公益林,必须严抓严管,坚决不允许采伐公益林,更不允许采伐名木古树;而对于商品林,则可采取活用活管的经营方式。其次,严格落实凭证采伐制度。对于林木采伐组织或人员,应向林业部门提出申请,获取采伐许可证,并于规定期限内进行采伐作业,还应妥善处理好伐后更新作业。最后,制定严格的木材凭证运输机制,以实现对木材运输的有效管理。 3.2严格执行林地管理制度 一方面,加强对林地占用的审核,如果因国家工程建设需要占用林地,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和报批手续;如果仅是临时占用林地,需要按照规定程序支付林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同时,还要向林业主管部门上缴森林植被恢复费,并严格按照土地复垦的具体要求做好土地复垦处理工作。另一方面,彻底清理因采矿、采石和建房等活动而占用的林地,并严肃查处违法占用林地的行为,保证林地的合法有序利用。 3.3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还应努力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明确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并在实践工作中付诸落实,还要加强执法检查,为野生动植物营造良好的生存与栖息环境,禁止各单位及个人进入林区从事捕猎或破坏活动,为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供有效保护。 4建立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模式 林业主管部门不仅要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强化制度管理,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森林资源管理机制,使森林保护工作的可操性得到有效提升,将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合理划分为多层次内容。比如说,对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划分,并建立相应地管理机制,各县也应构建相关管理平台,各市则负责加强监管,逐步将相关服务和内容延伸至乡镇和村里,并与电子政务管理系统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完善的生产经营流通管理系统。通常而言,森林资源管理主要由多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此外,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够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提供有力帮助,并建立起相应地管理模式,使项目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下去。另外,各部门也应采取有效手段,保障退耕还林工作的稳步进行,在制定森林管理方案的过程中,将森林资源保护纳入考虑范围。 5加快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机制构建 森林病虫害防治能否落实充分,关键在于对各种病害和虫害的预测预报。林业部门应对病虫害的调查监测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林区内的所有病虫害进行全面调查和监测,动态掌握森林资源的病虫害情况,安排专人负责固定区域,详细说明负责的对象、指定方式及定期调查时间,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根治,避免因调查工作欠缺而引起严重后果。各地均应围绕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依托省、市重点测报点的有利优势,在县级测报点的基础之上,构建完善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以实现对全国林区的全面覆盖。一旦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机制构建完成,各林业部门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森林病虫害的发展情况,并及时向周边区域发出预报及预警信息。同时,也能整合森林病虫害防治有关的资料,如林木资源现状、气象条件,为国家林业主管部门作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通过全面调查和系统观测等手段,实时掌握森林病虫害信息,获取丰富的资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森林病虫害数据库。 6结语 全面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将会大大缓解当前的生态环境污染,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逐渐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因此,对于林业主管部门而言,应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分析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不断加强森林培育,构建完善的森林管护机制,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狠抓林政资源管理,严格林政执法;建立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模式;积极构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机制,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
引言 10kV配电线路技术的不断革新与改造,大大提高了配电线路的绝缘水平,减少配电线路的跳闸频率,使配电线路呈稳定性的发展,但由于天气原因、人为因素等对配电线路的影响,容易造成单向接地故障,造成10kV配电线路的运行出现问题,该类情况如不及时解决,将造成电力企业的设备损耗与经济损耗。 1、10kV配电线路接地故障发生的原因 1.1自然影响因素 对10kV配电线路产生影响自然因素有暴雨、暴风、雷电、冰雹等因素,此类自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配电线路的破坏,造成配电线路接地故障。在雷雨天气中,如若空旷地带的配电线路被雷击中,出现断裂、折损现象,将导致配电线路绝缘体被破坏并接地,其中避雷装置与绝缘熔断器也容易受到雷电的损害。在暴风与暴雨天气,如若受到力量压迫的树枝或其它物体对配电线路造成压力,也有可能造成配电线路接地故障。天气是大自然影响10kV配电线路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鸟类飞禽落在10kV配电线路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对线路造成破坏。应加强检测与排查工作[1]。 1.2人为影响因素 生活中人们的日常活动也会对10kV配电线路造成破坏,其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的主观性的破坏,一些不法分子盗取电缆电线,对电塔、电线等设备造成严重破坏与损失。还有一些缺乏对线路保护意识的人为了自身利益串改电线网络,为了节省自家用电费用私拆变压器等行为,此类不法措施在实施之后会造成高压线路线头裸露,为电力企业的电路修复工作带来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当交通车辆、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等各项人为工程的开展,在不经意间对10kV配电线路造成的破坏,车辆撞到电线杆、配电线路钢架受损、工程挖掘破坏电缆设备等,都对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带来破坏性的行为,导致10kV配电线路产生接地故障。 1.310kV配电线路的自身因素 高压线路范围内的10kV配电线路在自身建设的不合理作用下会出现电弧,对配电网络中的电缆线绝缘层产生破坏,引起接地故障。①在线路分布方面,当10kV配电线路与电压线路交叉时,若10kV高压线的电压降低,高压配电线路与低压配电线路在变压器周围相互交叉,配电线路中出现大量电弧,从而导致接地故障的产生。②10kV配电线路的部件质量不过关,在长期的使用与运转中受到大量的磨损导致接地故障的出现。③10kV配电线路中针瓶、悬瓶设备安装位置的不合理,也会破坏绝缘层,从而导致接地故障。 2、10kV配电线路接地故障的有效预防措施 10kV配电线路接地故障在电力系统的设备故障检修中占据较大的频率,据某企业提供的数据,2005年的24次电力设备异常中,接地故障占7次,2006年的31次电力设备异常中,接地故障占8次,由此可见,配电线路在电力系统的运行异常的导致原因中占据较重的地位,有必要加强对10kV配电线路接地故障的预防,为电力系统与人民生活排除有接地故障带来的安全隐患。 2.1加强人民群众的电力安全教育 加强人民群众的电力安全教育是预防对10kV配电线路造成人为破坏的有效手段,一方面,电力企业应加强国家制度与法律的宣传工作,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对配电线路的破坏行为,宣传高压配电线路的危险性,呼吁人民群众尽量避免与高压配电线路接触。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用电安全意识。加强对配电线路的保护意识,通过安全的、合理的、常规的用电操作保证配电网络的安全运行,同时,电力企业要做好配电线路中的危险标志工作,加强警告意识,在具有安全隐患的高压设备上标注警示牌,起到警示作用。 2.2定期进行检验测试 定期对10kV配电线路进行检测是排查线路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加以预防的有效措施,主要的检测工作包括配电线路中的分支熔断器、绝缘子设备、变压器等部件的检测,主要检测其绝缘性是否正常,观察其连接处的线头是否接触良好。通过对配电线路与变压器的合理布局安排,降低接线处的发热频率。电力企业要建立健全的配电线路检测方案,在正常的天气中设置周期性的检查,在雷雨天气或大型工地附近设置常规性的检测工作,经过合理的检测工作设置提高故障排查效率。 2.3加强监管巡查工作 加强10kV配电线路的监管与巡查工作,能够在线路出现接地故障时快速做出有效管理措施,降低电力企业的相关消耗。①电力人员应加强对电力系统总管理平台的熟悉与掌控,根据中央信号、绝缘监察电压表、消弧线圈基地系统的变化,判断与检测该区域10kV配电线路的是否出现接地故障,如电力人员通过对中央信号的观察,当光底牌亮时可以考虑存在配电线路接地故障的出现。通过对配电线路中绝缘监察电压表的观察,出现接地故障的电压表数值降低或为零。而无故障的电压表不变或增高。通过对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观测,接地报警灯亮可判断配电线路中存在接地现象。通过对总电力系统管理设备的检测与检验,提高线路监管巡查效率。②应当加强走访调查工作,排除10kV配电线路设备周围的安全隐患,预测如建筑、树枝、鸟巢等因素对配电线路影响的可能性,确保配电线路的设备建设周围的事物与其保持规程中的距离数值,经过现场察看,排除一定的安全隐患,有效预防周围环境对配电线路带来的影响。③检查10kV配电线路中的零件是否设置合理,如横担与拉带螺旋是否松动或脱落,配电线路是否有绝缘层的破裂与损耗等,通过对配电线路安装细节的检查,预防接地故障。 2.4引进先进的接地故障预防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建设,10kV配电线路的智能化发展为接地故障的检测与预防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①智能化的配电线路设备能够自动收集故障信息并发出故障信号,电力人员可以应用智能化技术对10kV配电线路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管理,当出现问题时,可以快速定位故障位置,提高检修的效率与速度。②电力人员可在配电网络中安装自动接地选线装置,该装置能够自动识别出发生接地故障的配电线路,可以在不用停电的基础上提高检测的可靠性。快速排查配电线接地故障。③在高压配电线路及变压器设备上安装避雷针,预防雷电对绝缘体造成破坏,减少自然因素对配电线路的影响。先进的接地故障预防技术通过对智能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够加强检测力度,解决故障排查时间,快速定位解决接地故障线路,对我国10kV配电线路的建设与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2.5优化配电网络质量 优化配电网的质量是从根本上加强配电网络的接地故障预防能力,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加强对配电网络中各项设备质量的把控与检测,对使用的变压器、分支熔断器等设备进行质量检测,严格控制其绝缘性质与质量符合国家电网要求,提高配电网络的部件质量能够提高损耗承受能力,减少部件损耗带来的接地故障问题。另一方面是加强10kV配电线路的结构优化,充分运用双回和环网的连接方式改良线路结构,安装时加强对周围环境与设备设置的侦查工作,对于配电线路中不合理的安排做出调整,进行合理的断路器设置,确保发生接地故障时不会对周围的配电线路产生影响,降低10kV配电线路受损害的面积。 3、结束语 总而言之,10kV配电线路接地故障发生会受到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及自身设备因素的影响,通过加强电力安全教育、定期检验测试与监管巡查工作、引进先进的接地故障预防技术及优化设备质量等措施,能够有效预防10kV配电线路,保证10kV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
以顺义区农村污水处理工程(东部片区)管网收集系统设计为例,阐述了污水主管线系统收集模式0引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进一步提升北京市污水处理能力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缓解水资源短缺,有效保障首都水环境安全的重要内容,而污水管网收集系统作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情况是关乎污水治理效果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顺义区农村污水治理工程(东部片区),主要从污水主管线和接户支管线两个系统的设计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为其他农村污水收集系统设计提供宝贵经验。 1工程概况 顺义区农村污水处理工程(东部片区)包括北务镇、龙湾屯镇、张镇、大孙各庄镇、杨镇等5个镇9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①新建村内主管线602km,用于输送村内各农户及村内集体设施的生活污水至污水处理场站内;②每户新建化粪池用于处理各农户厕所污水;新建接户支管596km,用于收集农户的厨房、厕所、化粪池、洗衣间、浴室等污水,并输送至就近主管线系统的检查井内;③新建处理规模30~250m3/d的污水处理场站55座,对收集后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至就近水体。本项目采用PPP模式,总投资约15.6亿元,于2018年开工建设。 2村庄排水现状 顺义区东部97个村均无完善的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根据村庄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均有雨水管沟指村内80%及以上街道均有雨水管沟。),79.34%村庄布设有雨水管沟,其中49.48%的村庄为村内主要街道有雨水管沟,胡同内并无雨水收集设施,仅有29.90%的村庄村内布设了基本完善的雨水收集设施。同时,村庄布设的雨水管沟实际为合流制沟渠,以收集雨水为主,同时也收集户内灰水,并排至村内的坑塘或河道内。厕所黑水收集处理主要采用化粪池,约80%农户为统一改造的三格式混凝土圆筒化粪池(无混凝土底板),15%农户为自建砖砌化粪池,5%农户无化粪池,仍为旱厕。农户生活污水处理与排放方式多采用以下四种型式:①村内有雨水管或雨水沟槽的,多将院内未处理的灰水直接接入雨水管沟内;②距雨水管沟较远的农户,多采用院内挖渗井,通过下渗作用消纳灰水;③部分洗衣水、洗菜水通过自家雨水沟(管)直接流入户外大街或洼地内;④村民每户设有统一改造的三格式化粪池,厕所水直接接入化粪池,采用化粪池下渗消纳厕所污水,每年抽取一次化粪池粪便。村内目前的排水情况,①村庄生活污水直接污染周围环境,造成坑塘、河道污染;②雨水沟长期存污水造成蚊蝇滋生、臭味弥漫,严重影响村民正常生活;③村民部分灰水直接流至村内道路上,影响人居环境,且冬天道路上污水结冰,产生安全隐患。同时,采用化粪池下渗的方式处理厕所污水,会严重影响地下水的卫生与安全。因此,农村污水治理需完善主管线收集系统及接户管线系统,全方面收集各农户的污水,才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污水横流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3污水主管线系统 污水收集系统按“完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设计,主要为收集村内各户污水(包括厕所黑水及厨房、洗浴、洗衣等灰水),雨水仍通过原有雨水管沟或地表径流等形式排放。污水主管线系统包括污水主管线、检查井及提升泵站等,用于将各户收集到的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站或市政管线内。 3.1污水收集处理模式选择 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密度低,住宅较为分散,导致污水排放面广而分散,单面面积污水量较小,因此不宜采用传统的城市污水收集及处理模式,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水平、自然条件及环境目标等因素,综合分析选择污水收集处理模式[1-2]。根据农村的特点,当前主要有3种污水收集处理模式,分别为集中布置模式、分散布置模式、管网截污模式。其中管网截污模式及集中布置模式较适合在本工程中应用,而分散布置模式即单户或联户净化处理方式,因北京地区农村居住较密集,村内较难有合适的位置放置处理设备;且处理后的尾水仍需大量管线输送至排水地点,因此不适宜在北京地区应用。同时,参考北京地区其他农村污水处理工程的经验[1-3],本工程采用3种污水治理模式:分别为管网截污模式(“镇带村”)、联村集中处理模式及单村集中处理模式。管网截污模式是指距离镇规划污水管线较近的村庄,可考虑铺设污水管线收集全村污水后,接入到附近的市政管网内。卜全民[4]村庄距离市政管网距离不超过5km时,污水接入市政管网投资省、施工周期短;于法稳等[5]调研发现,城镇污水管网延伸的半径5km范围内的村庄污水,依靠重力汇入管网进行集中处理经济性较优;胡明等[6]通过对农村污水治理模式的经济性评价后,建议户间临界距离选用190m,村间临界距离选用4.5km。然而污水收集模式不因仅考虑经济性问题,同时应符合各镇污水管线规划情况及镇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情况,并应考虑地形高差及管线布设线路障碍等问题。因此,本工程将镇污水处理厂收水范围内的村庄及镇规划污水管线1.4km以内的村庄优先考虑利用重力收集污水汇入镇污水管网,共17个村采用该模式收集处理污水。集中布置模式是平原地区的农村污水治理的主要模式,它是将污水通过收集管网输送至污水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按新建污水处理站收集处理的村庄个数,可分为联村集中处理和单村集中处理。为降低工程总体投资,减少后期污水处理场站运维工作量的角度,各村庄优先考虑采用联村集中处理方式,本工程优先考虑将1.4km以内的村庄利用重力收集污水联村建站,考虑将2.4km以内的村庄利用泵站及压力管线收集污水联村建站,同时避免管线穿越铁路、市级公路、高速公路及重要河道等位置,共49个村联村建站集中处理,其余31个村单村集中处理。 3.2污水管网管材 目前,农村污水工程中较常用的管材有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高密度聚乙烯(HDPE)双壁波纹管、硬聚氯乙烯(PVC-U)实壁管、聚乙烯(PE)平壁管、玻璃钢夹砂管等,各管材特点及指标特征如表2所示。以“保证项目整体污水收集率,控制建设投入,减少后期运营维护,降低施工难度”为原则,通过对上述五种管材综合对比,并结合本项目实际特点,确定本工程:主管线系统管材主要埋设与村内各街道以下,选择DN200及以上HDPE双壁波纹管,环刚度≥8kN/m2;接户支管线管材选择DN110PVC-U实壁管,环刚度≥4kN/m2;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因刚度较大,在穿越主要道路、桥涵和河流处仍采用该管材;玻璃钢夹砂管及PE平壁管因价格较高,本次设计暂不选用。 3.3污水管网设计管径 污水管网管径选择依据规范设计,村民最高日污水定额取80L/P,污水总变化系数取2.3,管道最大设计充满度依照规范[7]执行。同时,参考其他项目管径设计经验(见表3)。因此,本工程设计1~25户采用DN200管径,26~350户采用DN300管径,大于351户采用DN400管径。管道坡度依照规范选择,DN200管径最小坡度选择0.004,DN300管径最小坡度选择0.002,DN400管径最小坡度选择0.0012。 3.4污水主管线布置 农村污水管网布置应根据村内地形特征、场站位置、道路情况、水系分布、街道宽度及附近建筑物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布设。管线布置应尽量布设于村内公共位置(如道路、绿化地、林地等),减少村民矛盾;同时管线布置应尽量避免或减少穿越河道、县级以上公路等重要节点。本工程根据前期调查,大部分村民现状化粪池位于房屋西南侧位置,且约90%村民建议化粪池原位改造,因此,管网布置应尽量经过村民住宅西南侧,便于后期化粪池接入。管网设计高程与工程造价、施工难度直接相关,同时影响后期运营管道的清理,因此应重点控制管网设计深度。根据顺义区冻土层厚度(0.8m)及各村现状自来水管线情况(埋深0.8~1m),同时考虑为村民接户管接入预留条件,管道起点段管顶覆土不小于1m。管网主管线距离较长时,会因管道坡度导致管网末端埋深较深,可采用增加管径的方式,降低管道坡度,从而减少管网末端埋深。本工程管网布置采用“以重力流为主和压力流相结合的输送方式”,设计尽量以较短的管线和较小的管道埋深实现污水收集,采用重力流,合理设置加压泵井。本工程设计在以下条件时,可在合适位置增加提升泵站:①管网埋设深度≥4m采用顶管施工,在顶管施工因街道狭窄(宽度 5m)无法施工或顶管深度超过5m施工困难时;②局部区域较低,正常接入会增加全线管道埋深;③部分管段布设于湿流沙地段,且大段管道埋深大于2.5m时。 4接户支管线系统 接户支管线系统主要为收集各农户生活污水,主要包括接户管、化粪池等内容的施工及安装。农村各户接户支管布置方式受建筑位置、地形情况、村民要求等问题的影响,本工程对接户支管线的布置进行设计如下:(1)厨房、洗浴、洗衣等污水应直接接入主管网内,厕所污水需先接入化粪池后再接入主管网内。(2)房屋雨水及雨污合流水不能接入管网内。(3)接户支管线因管径较小且直接接入村民厕所污水,为防止后期堵塞等问题,需接户支管线保证最小坡度为0.008,且尽量减少弯头的使用。(4)各接户管线及化粪池同样应埋设于冻土层以下,保证0.8m及以上的埋深,针对部分无法保证埋深的情况,应采取保温措施。4.1接户支管线施工边界确定根据现场调研,部分农村居民化粪池位于院内(如图2所示),若想在原位改造化粪池且接入至污水主管网内,需入户施工。通过分析对比接户管入户施工与不入户施工优缺点(如表4所示),入户施工阻力较大,实施较为困难,确定本工程以各户建筑围墙为界,不进行户内施工及改造,户内部分由村民自行施工并将污水管线接出围墙外。4.2化粪池设计为避免污水管网发生堵塞并有效减低污水处理站进水负荷,每户均需设置化粪池。化粪池采用一户一座方式设置,该方式可减少邻里矛盾,方便工程实施[8]。化粪池容积选择参考化粪池选型的相关规定,设计化粪池使用人口5人,污水在化粪池停留时间12h,并取清掏周期为1年,计算出化粪池容积应为0.51m3。化粪池选择较大时,理论上可使清掏周期变长,降低清掏运营成本,但实际上会使粪便在化粪池中过分发酵,使后端污水处理设施进水可生化性降低,因此,本工程选取1m3容积的化粪池。 5结论 (1)顺义农村污水治理工程(东部片区)包含5个镇97个村污水治理,应完善主管线收集系统及接户管线系统,全方面收集各农户的污水。(2)本工程采用3种污水治理模式,其中17个村采用管网截污模式,49个村采用联村集中处理模式,31个村采用单村集中处理模式。(3)本工程污水主管线系统,采用DN200~DN400HDPE双壁波纹管,接户支管线采用DN110PVC-U实壁管,在穿越道路、河道处采用承插口钢筋混凝土管;主管线布置以重力流为主,可在合理情况下增设提升泵站。(4)本工程接户支管系统,为后期运维角度考虑,选取1m3容积的化粪池;为施工实施角度考虑,以各户建筑围墙为界,不进行户内施工及改造。、管道参数及布置方式等内容,同时开展了对接户支管线系统的布置方案、施工边界等问题的探讨。 作者:杨敬亭 韩亚超 王刚 单位:北京水汇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 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它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成为拉动消费的主要力量。但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深度整合,市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成本的较量,这就需要企业开拓思维,深挖管理,降成本、出效益。所以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在整个的管理系统中成了重中之重,是公司是否具有持续运营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房地产项目具有开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大、投资风险高、核算环节多等诸多特征。这就特别要求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加大对成本的持续性管理,尽量避免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从而实现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房地产企业成本的主要核算对象和核算项目 房地产企业的成本主要包括土地与前期费用、工程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公共配套费用与间接开发费用、筹资费用四大部分。 1.1土地与前期费用 房地产企业通过招、拍、挂等各种形式购入土地,这是企业成本核算的第一步。根据各项数据统计,土地和前期费用占到总开发成本的18%左右。购买土地成交之后,企业通过土地面积与容积率的换算,得出开发项目所占用的土地成本,进而计算各项成本费用,据此来进行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分析。这期间前期费用比较多、杂,要分清、分细核算科目,为以后的成本统计、汇算清缴等打好基础。 1.2开发过程中的各项费用 这部分的成本核算是重中之重,据统计要占到总成本的72%左右。由于房地产企业用地都是几十亩到几百亩,是成片开发还是分期开发,是分住宅、商业、别墅,还是车位、储藏室等,类型比较复杂。同时开发期间跨越时间长,几年甚至十几年。所以一定要确定好核算对象,分类型、分项目计入成本。 1.3公共配套费用与间接开发费用 公共配套费用种类繁多,且基本都是政府部门收取,没有议价的可能性。同时存在缴纳及时性、数额比较大的特点。公司必须全额缴纳以后,才能办理各项证书。开发间接费用是和工程有关,但又不能直接计入工程项目的费用。根据单据,计入各明细科目,待以后按项目进行分配。 1.4筹资费用 筹资费用是房地产企业很大一部分支出。现在通过正规银行途径贷款比较难,基本没有可操作性。而通过民间途径贷款,又存在发票开具困难等。这就需要企业事先筹谋,预先规划。 2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1企业的决策者缺乏成本管理意识 房地产行业经过这几十年热火朝天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也逐步提高。由于房地产行业相对来说的高利润,吸引更多的人投入这个行业,其中很多是其他行业转行或者是半路出家的,对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缺乏相对的了解,管理思维还停留在旧行业或者旧模式中。同时受到生长环境和个人素质的影响,大部分管理者的水平亟待提高。年龄大的领导者,成本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工程都是干到哪说到哪,基本没有预算和控制。年龄小点的,大部分都是接替家族企业,对成本管理也比较忽略。 2.2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的对象模糊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首先应该确定成本归集对象,其范围可大可小,层次可多可少,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财政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规定:“房地产企业一般按照开发项目、综合开发期数并兼顾产品类型等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所以成本对象的确定应该满足成本计算的需要,同时便于成本的归集和结算,还要适应成本监控的要求。如果是小规模的开发,如单幢或者几幢的开发,核算对象比较容易确定。但随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开发面积越来越大,开发类型也是各不相同,开发周期也是越来越长。这就造成是以整个项目为核算对象,还是分期、分片、分整栋、单栋楼房,都没有确切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核算的难度,严重影响了房地产企业整个的经济效益。 2.3企业缺乏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当前房地产行业竞争力非常激烈,有些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忽略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维护。成本管理中缺少完善的目标,缺乏成本竞争意识、缺乏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设,缺乏整个项目统一的管理体系的规划。即便有的编制了管理体系,甚至也只是表面文章,应付检查监督。导致成本管理有名无实,成本落实和控制并没有落到实处,缺乏有效性,企业的竞争力堪忧。 2.4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不明确 由于房地产企业的特殊性,牵扯的费用多,核算的科目复杂。这就要求对各个费用有个明细的核算,便于后期费用的分配,成本的计量。会计相关规定需要按受益原则和配比原则进行分配,选择分配办法要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更。这个只是确定了一个大的方向,但每个房地产行业开发的房产类型不一样,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造成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差别很大。 2.5随意调剂成本,任意虚增成本 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成本控制措施比较到位,同时财务人员的素质也比较高。而中小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支出,甚至七大姑八大姨的都安排在财务,对成本的处理存在随意性,不知道按项目进行分类记录,间接影响了各个项目的实际成本金额。在项目结算前,为压缩利润,调整企业所得税及土地增值税,房地产企业大多加大计入建筑安装成本,虚增工程结算成本,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企业的真实状况。 2.6难以确定成本核算周期 房地产企业核算周期长,但一个企业的成本核算必须按周期进行。月底、年底要及时地核算企业的经营利润,对企业进行评价和分析。由于房地产企业不确定因素很多,如果遇到资金周转难等问题,工程迟迟都不能结算。导致无法确切地计算成本利润和各项税金,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最终影响到工程的核算周期。 3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的改进策略 3.1加强成本核算意识,提高人员核算能力 首先,作为房地产企业的领导者,应具有长远的战略管理、现代化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模式,应制定全过程管理、全环节管理、全方位管理的成本管理方针。要突破狭隘的成本管理模式,把企业的重心转向企业整体的管理方面,重点抓成本管理;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限的,要不断的学习,提高个人的管理水平和个人修养,培养坚定的学习理念。其次,房地产企业的人员,尤其是成本核算人员必须熟悉工程开发内容和行业特点,尽量参与工程部门的规划、预算和工程合同签订等方面的工作,及时沟通学习,全面熟悉和掌握会计与税收方面的规定。在核算过中,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要求,核算清晰,分配方法运用合理、全面、系统,正确的反映企业的成本。对负责成本核算的人员进行优化,淘汰不合格人员,把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放到重要工作岗位。最后,根据工作的需要,通过网络课程、现场培训等方式,不定期的组织人员培训学习,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也可以固定一个时间段,成本管理人员们一起讨论研究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一起出谋划策,一起解决疑难问题,为公司的发展建言献策。 3.2确立明确的核算对象 成本对象的确立,应当明确、清晰。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类型多,首先应充分考虑税法的要求,进行一下税收预测,尤其是土地增值税的预算,严格区分普通、非普通和其他三种类型。其次现在实行的基本是按《工程规划许可证》来确定土地增值税的核算,所以在项目的开始,就应充分考虑这个问题,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尽量做一个大的工程规划,这样就便于核算对象的设立和核算。 3.3设计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体系 房地产企业应立足整体战略目标及企业外部环境,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找成本最小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体系。土地费用控制的空间小,而建筑安装工程中的控制空间比较大,只有这方面把握好,才能体现整个控制体系的力度。在制定成本体系过程中,注意不能忽略工程设计的作用。设计合同的合理性,成本的最小化,对以后的工程开展至关重要,所以要提前规划设计。还要充分考虑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建立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模式。 3.4明确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 房地产企业发生的有关费用,由某一成本核算对象负担的,应当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由几个成本核算对象共同负担的,应当选择占地面积比例、预算造价比例、建筑面积比例等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一个单位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应书面明确,按照“谁受益谁分配”的原则,将成本费用与公共成本费用进行合理分摊,提高核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已经确定分配方法,不能随意变更,如果确实需要更改分配方法,一定要报备管理,并在财务报表中备注说明。 3.5全程监督考核完善成本管理制度,避免调剂和虚增成本 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成本规章制度,让成本核算有章可依,有法可循,这样才能保证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如果是大型的成本项目,应该成立专门的核算及监督小组,统一办公,进行专门的成本预算、控制、决算和监督。建立有效的算管模式和高效的财务管理模式,最好设立内部审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及时反馈信息,为以后的项目开发积累经验。一定要加强考核落实机制,对成本管理的结果有记录、有总结、有监督、有奖励,这样整个的控制体系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3.6科学设定成本核算的周期 土地成交以后,制定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这时候就要明确成本的核算周期,便于以后的工作开展。这样设计的重要性就再次体现,根据图纸设计,项目类型规划成本核算对象,统筹资金,按计划完成整个项目的决算和交付,就能确定核算周期,便于各项工作的开展。综上所述,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是连贯和持续性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只有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它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实施过程中积极解决和总结经验,才能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核算工作质量取得良好的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清芳.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核算的分析与探讨[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89-92. [2]蒲亚萍.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经贸实,2018(2):38-39. [3]薛惠鹏.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对象设置与项目成本核算[J].管理观察,2018(14):24-26. 作者:王秀华 单位:济南嘉拓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理工作对于整个工程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有效地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施工现场的安全,让整个建筑工程的工作开展更为顺畅。本文针对建筑工程施工所存有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监理措施对于建筑施工质量标准化常态化的重要意义,以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引起相关工作者的重视。 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质量监理是工程质量保障的前提,为减少施工时所发生的人员安全事故与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不达标现象出现,必须加强监理的工作。监理部门的工作态度决定着建筑的施工质量,面对建筑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必须如实的反映,对于其中违反规定的操作,进行及时地监督与规范。因此,加强建筑施工质量标准化常态化的监理措施能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以此稳定建筑市场的发展。 1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1.1施工进度监理的问题 目前,我国处于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高楼大厦坐地而起,建造大楼的进度也时刻需要监理部门的监管。就目前多数的建筑企业来说,为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而不顾施工人员的感受、恶意压榨,导致施工人员的流动性增大,延误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对此,监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定期核查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只是粗略的查看,并未深入核查与控制各个阶段的施工量,导致大部分建筑企业常常在最后交接工程的时候,匆匆赶工完成建筑工程的交接,工程质量只是达到了基础的要求,但是无法长久保证建筑工程的寿命与安全,存在着诸多的隐患。 1.2施工选材监理的问题 建筑工程的质量好坏直接与建筑材料的品质相挂钩,因此建筑企业在选材时需要选取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尽可能为企业减少建筑的开销成本。但就目前而言,部分黑心企业与监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串通,采用质量勉强及格的建筑材料,以此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导致近些年来的豆腐渣工程出现情况日趋频繁。而监理部门的人员由于受到黑心建筑企业的贿赂,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监管企业进购的建筑材料,只是检测部分材料合格,就让建筑企业使用,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建筑工程安全隐患问题,也从侧面反映出现在监理人员的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 1.3施工安全监理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安全是最重要的核心思想,近几年来,建筑工程行业的死亡率仅次于矿产行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建筑工程中施工的安全问题。而在部分建筑企业开展施工工程时,监理部门并未监督建筑企业进行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与安全宣讲,导致施工人员的自身安全意识较低,在施工的过程中常常由于操作的失误而酿成安全事故。与此同时,国家虽然已经颁布了相关的建设安全法律法规,但仍然缺少对建筑企业规范的安全建设要求,也一定程度上给监理部门的工作带来影响,间接阻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1.4监理人员工作的问题 现阶段,纵观大部分的建筑工程,监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待遇不高,无法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只是匆匆巡视,并未认真把控与核查工程各个进度的质量,导致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造成黑心建筑企业的有机可乘,从中谋取暴利。此外,目前,大部分的监理人员并非专业性的人才,由于自身的经验与能力不足,在监理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不能准确有效的管理,从而导致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的态度散漫,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最后造成投资方不接受工程、企业单位的名誉受损等现象。 2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工作的重要性 2.1为建设方提供建议 在工程前期的准备阶段,工程监理单位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经验,在建设方需要咨询相关问题的时候提供合适的咨询机构或者自身解答建设方的问题,帮助建设方更好地了解到建筑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而且还能根据当地建设的法律规定与建设方的经济实力,提出合理有效地建议,在前期帮助建设方进行建筑工程的工期、经费、质量标准等进行评估确定,使得建筑方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对工程进行协调控制 由于监理工作时刻渗透在建筑工程中,对建筑工程的整个进度、造价、质量把控等方面起到协调控制的作用,依据合同的指示进行管理和核查,能安全有效地使得建筑工程有条不紊地开展。与此同时,监理人员会管理所有的建筑部门,协调各个部门的人员分配以及人物分配,使得建筑工程的各项操作都落实执行,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的保障。 2.3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管 工程的质量决定着建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实行有效的部门监理,能促进施工工程质量的提升。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监理工作越发受到国家的重视,地位逐年攀升,侧面突显施工监理工作的重要性。监理部门对建筑工程的整个阶段进行审查和把控,减少各个不利因素影响施工的质量,确保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效地完成。 3建筑施工质量常态化监理的改进措施 3.1制定科学的建筑监理制度 目前,大部分的监理企业缺少相应的建筑监理制度,难以发挥在建筑工程中的监理作用,严重影响监理企业的发展。因此,监理企业需要根据国家相关的建筑行业法规,去制定相关的科学监理机制,对于建筑工程的监理项目应该实行细分制度,例如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力工程等,区分监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监理工作的效果,也能针对各个不同的工程实行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方案,保证了在监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此外,在建立科学有效的建筑监理制度时,需要贯彻“具体矛盾用具体方法”的思想,将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与规范科学的监理制度相结合,在具体的建筑工程中运用,真正发挥科学建筑监理制度的作用。 3.2加强对建筑企业材料的审核 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对于人们来说非常重要,其中建筑材料的选取显得尤为突出。材料的好坏直接决定这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监理部门需要加强建筑企业对材料的选取工作,主要针对材料的原材料与半成品进行监理与控制。将要运用到建筑工程中的材料进行逐个排查,对于合格的材料需要进行严格的看管与保存。与此同时,对于建筑材料的选取,监理人员最好跟从材料选购人员一同去材料市场选购,对比材料是否符合国家建筑要求的标准,记录材料的型号与规格,还要根据投资方的要求去对材料进行配比,看是否符合投资方的要求。对于建筑企业所运用的材料进行层层把关,严加看管,以便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3.3加强对施工过程前期准备的控制 首先,在建筑工程施工前,监理部门需要做好各种前期的准备监督工作,例如对于施工材料、工程进度、安全标准以及工程造价等方面进行核算,进行相应的监督与提出合理的建议。其次,监理单位制定的方案要及时与建筑企业沟通交流,签署好相关的协议;最后,监理部门需要确保监理方案的完整性,严格按照监理方案进行监理工作的开展,以此增强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与进程。 3.4提升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着监理工作的质量。因此,监理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需要注意应聘者的思想品质,对其监理的专业性进行考核,留下优秀的监理人才。在工作的同时,监理企业需要对监理人员进行定期的监理培训,以此提升他们的监理素养,还需要定期对监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杜绝贿赂现象的出现。与此同时,监理企业需要提高监理工作的薪资待遇,以吸引更多的监理人才投身于监理企业之中,调动监理人员的积极性,对监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建筑工程实施的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监理工作贯穿其中,其中质量的监理尤为重要,对整个施工质量标准化常态化起到保障的效果。因此,监理企业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例如建立科学规范的监理制度、对企业选材的监理、施工前期的监理工作以及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等方面,能有效地保障施工工程的质量。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质量标准化、常态化监理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
公园园林景观是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公园,不仅会给人们带来新鲜的空气与惬意的生活,还会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目前,人们对于公园园林景观工程的要求日益提升,该工程不仅要给人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还要具备更多的功能,使艺术与实用完美结合。本文主要分析了公园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旨在说明随着人们要求的提升,公园园林景观施工管理也将不同以往,会面临更多挑战,做好施工管理可以提高工程质量。 1工程施工要求 本公园园林工程具有天然的水体优势,工程位于景色秀美之地,因此在设计和施工时会将水体、天然植物有机结合,使人能够充分与自然相结合。来到园林之中,人们可以观看到优美的园林,劳累时可以在坐在长椅上休息,整个公园会给人带来浓厚的自然气息。公园园林景观工程在施工时,首先要做到保质保量,使工程严格按照要求逐步施工,才能使工程顺利投入使用;其次,要确保施工的工期,使工程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竣工,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开展科学的施工管理,要保证工程符合施工方案与整体设计要求,采用合理的方法开展施工,使人力、物力得到合理分配。公园园林景观施工不同于其他工程,从设计到施工会涉及许多理论与技术工艺,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比如在设计中会融入深刻的美学理论,遵循设计的美感;要将园林工程与人们的需求相结合,充分做到以人为本,使景色更加优美的同时,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各种植物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也很重要,要确保植物的鲜活性与寿命。总之,在公园园林景观工程中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若是不能有效开展管理,就可能会充满变数,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的成本。从施工前到施工过程,再到竣工阶段,均要科学开展管理,使工程可以在工期内顺利完成。 2公园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现状 目前,公园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管理现状并不乐观。首先,公园园林景观工程的复杂性使得其对于施工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很有必要,但许多工程的管理体系并不完善,这就使得许多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比较随意,责任感有待提升,施工不能完全按照要求开展。其次,由于公园园林工程涉及到许多知识,这就对施工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然而,现阶段综合素质过硬的管理人员少之又少,对于建筑知识、园林园艺知识、美学等知识了解甚少,或者只了解某一领域,注重工程的美感,却没有考虑到工程的实用性,这就使得施工管理不够专业。还有一些管理人员在开展施工之后,不能及时与施工人员沟通,盲目进行施工,不了解施工的进度,不重视检查工作,这样就可能会使得施工人员对待工作漫不经心,或者不按照要求操作,影响最终的施工质量,甚至延误工期。再次,公园园林景观施工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保障,或者有制度但却没有严格执行,这样必然会影响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后,施工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在制度、管理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施工人员在施工时会缺乏责任感,在施工时没有做到明确的技术交底,施工人员没有完全了解设计的意图,在开展施工时只会一味图进度,或者不与相关人员商量,自作主张盲目施工,长此以往,施工的质量必然很难得到保证。 3施工前期准备 (1)了解设计意图。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很有必要。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明确施工需要的各项资料文件,了解施工、设计意图。通过优化施工方案,把握好工程全局,确保工程可以在工期之内完成,严格按照施工的工序和要求进行施工,重视质量,降低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制定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工程质量隐患。 (2)测量控制放线。测量控制放线需要遵循工程的实际情况和施工要求,确定方法后,再绘制测量放线图。对需要测量的数据进行准确的计算、核实,确定无误后再交给监理人员,确定数据没有问题之后方可进行放样。要建立坐标控制网,便于放样工作正常开展。 (3)对施工材料进行调查。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材料质量合格,符合施工要求。首先,确保材料的生产厂家资质合格,信誉度高;其次,要采取“货比三家”的方式选择材料的生产厂家,选择经济、实惠、有信誉度的生产企业和与之相关的材料,并配备生产合格证;最后,对材料进行抽样调查,一旦发现不合格的材料,要及时抽出,防止其混入到施工现场之中。 4施工组织设计 在公园园林景观工程中,需要明确施工目的和施工组织。首先,要统一部署任务,并在不同阶段设置统一管理者与责任人;其次,要全面保障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使各项资金得到合理使用,引进先进的设备与工艺;再次,确保施工材料质量符合要求,根据工程文件和资料开展施工,使技术更加到位;最后,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还要融入一定的审美元素,使工程符合人们的需求。在施工组织中,需要明确各个环节的负责人,选择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按照部门设置任务,全面开展施工管理。除了必要的技术部门与材料部门之外,还要有质量管理与检验部门、安全部门、核算部门等。只有做到分工明确,才能使各部门人员明确自身职责,对工作更加认真负责。 5具体施工技术措施 (1)土方施工。先要确定挖土的深度,一般要进行严格的计算;确定深度后,就要开始挖掘,通常采用的工具是机械。为了严格按照深度挖掘,需要借助水准仪等设备控制挖掘的深度。 (2)花岗岩硬化铺装。首先,将垫层清理干净,确保其上面没有杂质,方便放样;其次,保持垫层表面呈半干状态,将水泥与砂浆配比后再摊铺到垫层表面上,保持表面平整;再次,将材料铺设在上面,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铺装,彼此之间要有一定的缝隙。关于公园路面的铺设,需要将材料铺平后,再增加木板。为了提高路面质量,就需要在铺装中打好基础,每一层都要确保材料平整,然后再通过锤击的方式巩固路面平整度。为了避免缝隙中有杂质,需要在铺设完毕后再撒入水泥,使路面质量更上一层楼。缝隙中的水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硬,与垫层的接触更加紧密,使花岗岩硬化铺装顺利完成。 (3)卵石园路铺装。为了提高卵石园路铺装质量,首先要确保材料质量。卵石是铺装的核心材料,因此,从卵石的规格到质量均要仔细核对,使其能够与水泥砂浆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公园园路的质量。 (4)假山叠石。在公园园林景观施工中,会借助水体造景,辅助假山、叠石,使园区的景色非常自然。根据工程所在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植物,使假山、叠石与之巧妙搭配,和谐共生。 (5)绿化栽植。绿化栽植是公园园林工程中的重要部分,需要高度重视,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栽植。首先,要明确绿化栽植的要求,对植物进行编号,便于在栽植时可以按照编号栽种,减少问题发生,提高栽植质量;其次,要按照计划进行栽植,本着提高绿植质量与观赏性为原则,需要确保绿植栽种后能够以最好的面貌成长,为公园平添更多色彩。确保树木牢固,再稳定填坑。填坑时,要在坑外制造一条灌水堰,使工程的灌水有保障,避免出现塌陷等问题。关于支撑和绑扎,需采用三角支撑和“十”字桩支撑,这样就使栽种的树木更加稳定、挺拔。如果植物不符合当地的气候时节,就需要借助有效的技术,使树木不仅可以适合生长,还可以展现出强大的观赏性。 (6)照明亮化工程。在照明亮化工程中,为了实现稳定照明:第一,要确保工程符合要求;第二,要选择合适的灯具。施工时,管线的质量尤为关键,尤其在进行预埋操作时,必须要确保管线不遭到破坏。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也需要避免管线被破坏。 6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1)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离不开质量保证体系,因此要明确质量控制目标,使质量有严格的保证。①要设置项目部门,通过项目经理带动整个项目,明确每一名工作人员的职责,做到各司其职;②要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网,在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对工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就需要及时改变现状;③要设置管理小组,对工程的质量控制制定相应的计划,定期检查,可以采取各种检查方式,确保工程质量没有缺陷;④进一步加强技术管理,使工程能够具备先进的技术作保障,从整体到细节,均要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予以保障。 (2)建立质量预控及检测程序。质量预控及检测程序的建立是为了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通过合理预测质量,对工程的质量一一进行监测。要加强对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明确施工设计意图,了解施工图纸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使施工组织更加合理,对工程开展合理的质量控制,再对质量进行评价和验收。施工质量的预防控制、检测都应该由专业人员进行把关,逐层上交和检查,加强执行力。各参与方均要参与其中,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比如监理人员要加强对工程的监督,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小组,由专门的质检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 7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园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技术工作,不仅系统而且复杂,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明确施工的目标,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使施工的各项工作都可以顺利开展,能够有效结合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切实提高施工质量,使公园园林的景观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说到大数据,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就是淘宝的大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知道各地区买家的喜好、购买趋势、购买力等等。还有通过对浏览的网页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做到精准营销,大大减少广告的支出。那么在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中是否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做到精准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创新审计方法呢?下面就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认识大数据分析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运用上的误区,通过“四转变”和“三借”实现大数据分析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机结合。 一、什么是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分析就是通过对种类繁多的、大规模的海量数据进行急速采集和分析,从而挖掘出数据背后隐藏着的对使用者有价值的数据处理过程。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也在民营企业中慢慢地渗透,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总体起步较晚,因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民营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度不够。因此,内部审计人员数量配备不足,审计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审计更侧重于管理者主观上认为重要的项目上,还停留在“点状式”的审计阶段。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更多的是事后审计,审计“关口”没有前移,审计工作过于被动,甚至有很多时候由于数据不完整,而终止审计的情况,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而事后审计往往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有时候损失已经发生,很难去弥补和追回。 (三)由于很多民营企业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有些家庭成员在企业中担任重要职位。当涉及这些人的切身利益时,审计进度推进阻力较大,审计效率低下,迟迟得不出审计结果。 三、大数据分析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运用中认识上的误区 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审计,目前更多的是在国有企业及银行、保险等事业单位进行应用,而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运用中还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传统审计已经使审计人员满负荷运转,无法再抽出时间和精力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审计。 (二)公司要投入很多资金才能建立大数据库,民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一般企业都不会投入这笔资金。 (三)大数据分析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在民营企业中这样的技术人员数量较少,可行性低。 (四)大数据分析对内部审计不一定有实质上的帮助,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运用大数据分析条件还不成熟。 四、大数据分析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机结合 (一)首先,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认识需要进行“四个转变” 1.从传统的单维度审计到大数据分析的多维度审计的转变。传统审计中,财务账本等单一的纸质载体是开展审计工作所必需的资料。而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数据逐渐成为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新型资源,因此,利用这种新型资源可以弥补民营企业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通过数据采集、转换、分析等方法步骤快速发现问题疑点,不仅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时间,更能实现多维度的综合分析。2.从数据的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的转变。以往审计是先确定好一个审计区间,对在该区间内发生的静态业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比对,发现审计疑点,再根据审计疑点去找原因。审计的时间长、人力成本高、效率低,容易出现审计空白区间,无法发挥审计的真正价值。而大数据是动态更新的,非静止固化的。利用设定好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并利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系统分析路径,发现异常数据,查找审计线索,形成一个动态审计过程。通过动态审计可以填补静态审计中的审计空白,形成审计无死角。3.从单一型审计人才到复合型审计人才的转变。民营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多,面临的环境也会越来越复杂。因此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已的知识结构,熟悉各行各业的知识,掌握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特别是信息化的普及,将对审计方法带来新的革命。4.从事后审计到事前、事中审计的转变。内部审计应该是包含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的一整套完善体系,通过事前审计进行预防,减少决策的失误;通过事中审计,对审计事项进行全程跟踪和参与,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通过事后审计,对已经发生的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出全面的评价。三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二)其次,通过“三借”促使大数据分析的优势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进行有机融合 1.“借道”。目前,民营企业的日常运营中会有两套最基本的系统,一套是财务系统,用于对经营活动、财务活动进行反映、监督、控制、协调,并专门用于财务工作的管理系统。一套是ERP系统,用于记录员工、生产、制造、财务、销售、采购、仓储、分销、质量等等业务的发生情况,并提供各模块的综合统计报表。但在很多公司中,这两个系统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审计人员可以借助这两条数据通道,通过对后台数据的采集,进行关联性分析,快速准确的发现数据的异常,不需要公司对大数据库资金的额外投入。2.“借力”。大数据的基础是数据够不够“大”,数据越大,越容易找到审计疑点,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也就越准确。因此,审计人员可以借助各部门的力量,通过对ERP模块的扩展,完成基础数据的录入工作,让基础数据做到公司内全覆盖。如:人事模块,由人事部门完成对员工档案的数据录入,而且信息要填写完整,特别是家庭成员一栏,很多民营企业都会忽视这一重要信息。而根据笔者多年的审计经验,很多舞弊案件均通过家庭成员进行“里应外合”谋取私利。在基础数据的录入中,审计人员需要做的,就是规范表单格式,统一各模块录入的模版,使数据线上化和可采集。3.“借势”。借助大数据分析快速、准确的优势,进行精准审计。对一些大型的企业,由于数据量比较庞大,传统的EXCEL工具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可以利用数据处理能力更加强大的Tableau软件,对数据进行整体性与关联性分析,找出审计疑点。大大减少了传统审计过程中,在查单据、翻合同、找凭证等环节耗用的时间。审计人员以大数据分析发现的审计疑点为突破口,通过现场核查、走访、延伸审计等审计方法,深入挖掘疑点背后的细节,还原事情的真相。如:笔者近期查处的采购舞弊案件,就是通过对所有的采购订单进行比对,发现,不同的供应商所签订的采购订单却是一模一样,以此为突破口,对采购的产品进行取样,并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走访,确认了公司员工与供应商内外勾结的事实。 五、结束 总之,在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加快大数据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融合,探索大数据时代的新型审计方法,弥补当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内部审计添砖加瓦。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也应转变思维方式,紧跟时代潮流,审时度势,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中积极迎接挑战,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数据挖掘技术在保险公司内部审计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2]李代俊.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J].会计之友,2013(19). [3]陈冬梅.关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思考[J].中国审计,2010(6). 作者:李景厅 单位:江苏博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公路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相对于全世界而言有着巨大的突破,但是,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我国公路建设还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实际情况而言,道路在全国内分布很不均匀,公路线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之中,还不能满足国民需求,道路建设还在不断进行着。现阶段,我国经济市场的竞争力巨大,道路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个挑战,道路建设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对筑路机械设备的合理管理,迎合当今社会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人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改善筑路机械设备的使用状态,提高其使用效率。 1筑路机械设备管理现状 1.1筑路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素养不高 在实际道路建设过程中,企业往往更加注重道路建设效率,往其中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常常忽视筑路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对于筑路机械设备管理方面,企业投入资金少,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筑路工程中缺少专业的机械维护人员,这对于道路建设十分不利。一些企业不聘请或者极少聘请专业的筑路机械设备的管理人员,而相关的管理人员又缺少专业知识,筑路机械设备维护意识不高,缺乏责任心,不能及时发展设备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导致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设备的正常使用也增加了维修成本。 1.2筑路机械设备长时间使用 为了尽快完成道路施工任务,施工工作人员会长时间让筑路机械设备进行运作。不管是任何设备,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对机械的磨损是十分严重的,在施工中,施工工人对于设备保护意识不高并且为了赶工程进度,长时间使用设备。筑路设备长时间超额工作,也会产生“疲劳”,若不及时让设备进行保养,将加速设备老化,不利于对设备的长期使用。设备在长时间使用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或者报废,对于筑路企业来说将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1.3筑路机械设备不符合要求 现如今,不管任何行业的发展,为了在这样一个相互竞争的社会里占据一席之地,都想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推动本行业的发展,一些筑路企业也是如此。为了适应当今的竞争形式,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一些筑路企业会采用从国外购买先进的筑路机械设备的方法,将先进的设备应用于公路施工中。但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一点,他们在购买先进设备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先进设备并不适合实际道路施工过程,并且设备还有可能受到施工环境、操作技术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而遭到损坏,相比于预期的设备使用效率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盲目追求设备的生产率反而会加速设备损坏,从而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1.4缺乏健全筑路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在筑路工程中,企业的关注重点不在筑路机械设备的管理,自然筑路机械设备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当前筑路企业对于设备的管理理解过于简单,没有指定细致的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结构,对于管理部门没有划分详细的职责,导致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机械设备的管理方案过于简单,不能适应现阶段筑路工程发展的需求,企业内部没能得到高效的统一。道路机械设备超负荷使用,设备管理不到位,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公路施工中筑路机械设备的管理方法 2.1建立健全筑路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筑路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度对于道路建设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保证筑路工程高效有序地进行,在实际施工中,对于人、设备、岗位都要有特定的分配,直接对筑路机械设备进行有效、及时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相关管理人员要及时向维修人员反馈设备的状况,限制设备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时间,保证设备能够在工作时间内高效有序地运行。企业可以给予管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更好地维护设备。对于相关管理人员,也应该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有创新思维的人提出表扬,杜绝一切不利于设备维护的管理。 2.2合理采购并更新机械设备 筑路企业在对筑路机械设备的采购过程中,不可盲目选取,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如:机械操作的难易程度、市场的需求、施工场地的限制等等,选择适合筑路工程的机械设备。不适合筑路工程的设备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会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对于一些使用时间较长,常常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机械设备,同样会降低工作效率,筑路企业要及时更换旧设备,换用工作效率更高的设备,保证工程质量。 2.3机械设备的安全化、信息化管理 道路施工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道路机械的设备若没有被及时进行管理,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危害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施工人员的安全应该是施工过程中的首位,施工现场应该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安全管理,及时消除机械设备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在设备的安全管理中可以引用先进的电子化设备对筑路机械设备的变化情况以数据的形式进行记录,让机械设备得到更加合理高效的管理,以这种方式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自身竞争力。 2.4机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新购买的道路机械设备必须要经过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过程,正确的安装保证了机械设备能够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有效利用。机械设备的调试可以使得企业在第一时间内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也是保证设备日后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总的来说,正确的安装与调试是设备较好使用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筑路工程完成速度。 2.5加强公路施工中筑路机械设备的进场验收工作 筑路企业对于道路施工的工程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筑路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如果筑路机械设备没有进行好进场验收工作就直接投入使用,在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导致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影响施工工程的正常运行。所以,在道路施工之前要做好设备进场验收工作,确保每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为日后设备投入使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3结语 做好筑路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是筑路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抓住时展的特征,引用先进的技术,提出全新的机械设备维护和管理理念,不应该忽视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利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提高筑路机械设备使用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让设备的运行状态处于最佳状态。虽然,在实际生活中,筑路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相信所有的问题都将会得到解决,这需要企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思想团结,保证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能够紧密配合,不仅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会遇见的各种问题,还能有效提高道路施工工程效率、质量,更好地实现道路施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光义.公路施工中筑路机械设备管理措施分析[J].四川水泥,2017(11):23-25. [2]陈善勇.谈公路工程中筑路机械设备日常管理与维修[J].建材与装饰,2016(27):88-89. 作者:李红伟 单位:山西路桥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大数据在推动我国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也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对大数据背景下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研究,探索我国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提高医院对档案信息化管理价值的认识;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医院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水平;重视档案数据资源安全性,提升医院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打造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重视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关键词: 大数据;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理念;专业人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成为医院及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大数据凭借其数据量大、形式多样、来源广泛和处理迅速等显著优势,在推动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依靠传统的手工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成为医院展开各项基础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成为新时期衡量医院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相关实践调查和访谈,可以发现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我国医院档案信息化建工作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大数据技术为医院管理工作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也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挑战,大数据时代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工作人员及管理理念,对应的软件硬件及配套支撑体系等都需要重新调整[2]。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和发现大数据时代我国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及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或建议。 一、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增强医院对档案信息化管理价值的认识 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院领导层的重视、资金投入。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医院在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理念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沿用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手段和模式依然是当前管理的常态,一些医院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等一系列的变革仍犹豫不决,对信息化建设所能够带来的价值和优势认识不足[3]。另一方面,一些医院也正积极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但是大多数抱有即刻见效益的心态,一旦发现事与愿违,就失去了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和耐心。另外,我国医院内部管理比较重视核心业务的发展,而对于档案管理这种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业务,大多数管理层忽视其管理价值,这种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拖延了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针对以上现实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理念,加强医院领导层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首先,医院管理层必须形成战略发展思维,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将其作为医院战略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从上到下形成全员参与并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氛围,明确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动态度、力度和措施等。其次,加强医院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资金投入计划和方案,例如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在人员建设、平台建设、数据库管理设备购买等方面完善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措施。最后,针对一些医院资金困难和积极性不高问题,医院、政府和银行等可以加强互动合作,通过多渠道融资争取政府的财政资金补贴、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等,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各项资金及时到位。 二、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医院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水平 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是医疗数据形式多样化,数据资源规模庞大。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面对的是海量数据信息的不断积累、整理与保存,更为重要的是从这些海量信息中挖掘出具有价值的数据资源,提升医疗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面对着广大的患者群体,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数据规模和数据结构等都与传统管理方式有着根本的差异[4]。因此提升现有医院档案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挖掘数据资源的有效价值是医院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存在的一大难点。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医院档案信息价值的挖掘提供了技术条件。首先,医院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建立符合医院发展特色的资源数据库。以病历档案为例,特色资源数据库不仅要收集病人的基础信息,还要将这些人员的医疗健康档案信息纳入其中,为以后卫生监管部门、公立医院、私人卫生机构、社区机构等医疗信息的协同和共享奠定数据资源基础。其次,为实现医院业务部门间的协同和共享,应该根据部门发展需求建立部门特色资源数据模块库,例如医保决策数据库、药品安全监测数据库、疾病监测预警数据库等,随着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医院特色资源数据库建立为深化数据挖掘和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另外,医院还要尽快打造智能检索系统,提升数据挖掘效率。档案利用人员通过智能化检索体系,在资源互通互联的前提下,满足差异化需求。这种智能检索体系可以在医院特色资源数据库之间覆盖搜索,各个不同类别的医院档案资源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起来。例如当前一些医院使用云技术支撑的智能检索体系,用户的登录界面简洁,搜索方式统一,医院各部门工作人员、患者等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可随意查阅所需的档案资料,大大增强了档案使用便利性和使用效率。最后,建立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尽快实现医疗卫生系统间档案资源的共享,包含数据标准、数据分类与代码标准、数据库建设标准、共享档案规范标准等。 三、重视档案数据资源安全性,提升医院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医院档案中存在着大量患者医疗健康数据,这些信息属于隐私。同时医院档案数据信息还包含了大量的科研攻关成果,这些数据信息极为重要,一旦丢失,后果严重。尽管我国大多数医院采用了先进的安全技术,但是在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网络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各医院必须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首先,要加大对医院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安全化管理资金专款专用。其次,建立医院档案数据信息硬软件安全周期检查制度。医院档案数据信息的储存设备要经常检查,及时备份或替换,保证医院的数字化安全工作稳定进行。再次,建立和完善医院档案网络安全管理架构,明确医院档案数据安全维护、整理和储存等流程。医院可以培养专业网络工程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安全外包的方式建立起符合自身需求的网络安全管理架构,形成专业的网络安全管理手段,维护网络安全秩序,规避黑客入侵与病毒破坏。例如,目前我国一些医院正在积极布局“互联网+”医疗云平台建设,对不同保密级别的医院档案数据信息进行差异化管理,实现了不同级别数据安全归档。还有一些医院利用云计算技术的信息检索,构建智能化的检索系统。例如医生可以通过快速检索功能,查阅病人病历,为其科学诊断提供借鉴,降低治疗失误发生概率。同时,基于云计算的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还将患者用药后的反应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形成有价值的临床数据资源库。 四、打造复合型档案管理专业人才,重视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从整体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滞后性,在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多数医院沿用了原来的档案管理人员[5]。这些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养与现有的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岗位存在着知识素养不协调和不匹配的现实问题,对当前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产生了阻碍。以医保档案管理为例,一个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懂得档案管理、临床医学、医疗保险等基础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安全等技术,而在现实中这类管理人才是缺乏的。针对复合型医院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缺失问题,首先,医院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知识纳入医院复合型人才培育计划,让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尽快熟悉和建立医院档案信息化专业管理知识系统,尽快适应并积极参与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尤其重点加强对岗位人员的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员安全意识。其次,医院要为档案管理人员创建积极学习的渠道和环境,激发档案管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专家现场指导、培训讲座等方式,鼓励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参与学习,提升员工档案归档、整理、储存、数据库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医院档案数据价值挖掘技术水平。再次,今后医院可在人员招聘及引进计划中明确档案信息化管理在人员招聘中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从源头上把关,使得新招聘或引进的人才具备专业的复合型岗位知识,提升医院档案专业化管理队伍水平。在医院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方面要定编定岗,档案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等与医院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相关联,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人员考核激励机制,提升信息化管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医院可以和学校进行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计划,培育医院所需要的对口岗位人才;学校可以开设有关信息化、财务管理、大数据、云计算等有关的复合型人才培育课程,专门针对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和操作岗位提供基本素养培训和知识教学。综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个医院正在逐步加快档案资源信息化进程,尤其是数字档案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档案信息资源,在信息化建设战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档案管理缺乏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支持将会限制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当前越来越多的医院对大数据时代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逐步增强,积极主动地迎接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是信息化时代的医院档案管理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不论是对信息化管理价值的认知,还是医院本身的档案信息开发利用能力、相配套的制度、人员建设以及技术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困境。无论如何,信息化发展是趋势,各个医院应该坚持可持续性、科学性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最大程度地挖掘档案资源价值,积极参与到全国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型和升级。 作者:高华 单位:阜新市中医医院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涉及规模大、种类多、产业链长,是农业的基础性和支撑性领域,且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服务乡村振兴是涉农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和人才[1],涉农高校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突出作用在于农业科技输送和全方位人才培养。如何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如何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涉农高校来说是一个重大课题。 1畜牧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畜牧业在整个产业链的中上游衔接种植业,在中游与加工业融为一体,在下游与流通服务业紧密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农高校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着力培养畜牧科技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有利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有据可依、过程明晰。为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该标准对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目标,即培养基础扎实,掌握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过与专业相关的调查、分析、评估、试验、设计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在专业相关领域或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以及创新创业等工作,符合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或创新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各培养单位应根据以上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区域特色、专业实际,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矩阵。由此可见,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应在保持目标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适时追踪调查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标准,对培养目标适时加以修订和完善。 2畜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一直以知识传授和技能积累为主,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侧重于专业知识考核,忽略了对学生发展潜力、思维引导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因此,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教育创新首要是观念创新,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涉农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自身优势与办学特点,坚持以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创新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着力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各类农业人才[2]。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要求突出综合性和学科交叉融合,兼顾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涉农高校在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开拓一条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道路,严格遵循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即教育理念、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理念,充分挖掘人才潜力,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保障人才的动态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畜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3.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强化创业和实训指导 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理论,并通过实践将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有机结合[4]。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涉农高校作为畜牧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师资优势和科研优势,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产业发展新需要,从淡化专业、扩宽口径转向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技能的传授主体和受众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应明确二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实训实习、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深化受众对理论的认知,使其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中国农业大学在创新畜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以实践育人为核心导向,围绕“共享、实践、两创、国际化”的改革思路,会同全国42所农业院校发起“牛精英计划”,以搭建科学高效的协同育人体系为目标,通过实习基地将各区域相关院校和学科专业联系起来,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形成畜牧教育资源区块链。这为畜牧业创新人才培养、输送、科技转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该培养模式紧密围绕理论联系实践,以专业认知、生产实践、科研试验为人才培养路径,以产业服务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认同、社会认可作为评价标准。在畜牧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农高校应构建支撑体系,如通过建立创新试验、科研训练、创业实践等支撑平台,从政策机制和管理模式上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围绕畜牧全产业链、价值链,以实践育人为核心,强化岗位实习实践,使学生掌握生产技能,了解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同时,与国家重要战略政策相结合,在教师团队指导下,由学生主持或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使学生满怀服务乡村振兴的情怀和担当。 3.2秉承通识教育理念,探索人才分类培养新模式 通识教育重在挖掘学生的思维和潜质,为专业教育和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美国高等学校非常注重通识教育,其方式大体有三种:(1)以哈佛大学为例,其开设了一系列涉及多领域的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并规定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学习总量;(2)分布必修式,即学生须在规定课程中选修一定的学分;(3)自由选修式,即学校对通识课不做具体规定,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国内通识教育已得到推广,涉农高校应继续构建、完善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形成畜牧业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强化对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模式应以小班课堂研讨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引导学生形成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如以开放性题目为主的考试、宽范围多学科相融合的课后作业、教师引导性提问和学生现场演讲相结合的考核办法等。推动开放课程建设,以扩展校内多学科领域选修课为主,大力倡导网络化教育和移动学习。2018年,教育部正式推出了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内网络公开课程、慕课和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促进效率和自主能力的提高。培养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个人兴趣的发展、就业领域的拓宽提供了可靠平台。 4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畜牧业作为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快畜牧业发展并带动现代化农业产业增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人才振兴是关键。涉农高校作为农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第一要务。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DB/OL].(2019-09-06). [2]赵春明.地方农业院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实践与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7(1):1-5,15. [3]习近平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EB/OL].(2017-10-18). [4]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育,2011(1):12-15. 作者:杜海燕 李鹏飞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成为医院及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大数据凭借其数据量大、形式多样、来源广泛和处理迅速等显著优势,在推动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依靠传统的手工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成为医院展开各项基础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成为新时期衡量医院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相关实践调查和访谈,可以发现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我国医院档案信息化建工作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大数据技术为医院管理工作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也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挑战,大数据时代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工作人员及管理理念,对应的软件硬件及配套支撑体系等都需要重新调整[2]。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和发现大数据时代我国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及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或建议。 一、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增强医院对档案信息化管理价值的认识 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院领导层的重视、资金投入。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医院在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理念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沿用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手段和模式依然是当前管理的常态,一些医院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等一系列的变革仍犹豫不决,对信息化建设所能够带来的价值和优势认识不足[3]。另一方面,一些医院也正积极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但是大多数抱有即刻见效益的心态,一旦发现事与愿违,就失去了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和耐心。另外,我国医院内部管理比较重视核心业务的发展,而对于档案管理这种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业务,大多数管理层忽视其管理价值,这种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拖延了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针对以上现实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理念,加强医院领导层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首先,医院管理层必须形成战略发展思维,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将其作为医院战略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从上到下形成全员参与并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氛围,明确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动态度、力度和措施等。其次,加强医院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资金投入计划和方案,例如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在人员建设、平台建设、数据库管理设备购买等方面完善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措施。最后,针对一些医院资金困难和积极性不高问题,医院、政府和银行等可以加强互动合作,通过多渠道融资争取政府的财政资金补贴、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等,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各项资金及时到位。 二、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医院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水平 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是医疗数据形式多样化,数据资源规模庞大。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面对的是海量数据信息的不断积累、整理与保存,更为重要的是从这些海量信息中挖掘出具有价值的数据资源,提升医疗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面对着广大的患者群体,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数据规模和数据结构等都与传统管理方式有着根本的差异[4]。因此提升现有医院档案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挖掘数据资源的有效价值是医院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存在的一大难点。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医院档案信息价值的挖掘提供了技术条件。首先,医院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建立符合医院发展特色的资源数据库。以病历档案为例,特色资源数据库不仅要收集病人的基础信息,还要将这些人员的医疗健康档案信息纳入其中,为以后卫生监管部门、公立医院、私人卫生机构、社区机构等医疗信息的协同和共享奠定数据资源基础。其次,为实现医院业务部门间的协同和共享,应该根据部门发展需求建立部门特色资源数据模块库,例如医保决策数据库、药品安全监测数据库、疾病监测预警数据库等,随着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医院特色资源数据库建立为深化数据挖掘和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另外,医院还要尽快打造智能检索系统,提升数据挖掘效率。档案利用人员通过智能化检索体系,在资源互通互联的前提下,满足差异化需求。这种智能检索体系可以在医院特色资源数据库之间覆盖搜索,各个不同类别的医院档案资源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起来。例如当前一些医院使用云技术支撑的智能检索体系,用户的登录界面简洁,搜索方式统一,医院各部门工作人员、患者等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可随意查阅所需的档案资料,大大增强了档案使用便利性和使用效率。最后,建立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尽快实现医疗卫生系统间档案资源的共享,包含数据标准、数据分类与代码标准、数据库建设标准、共享档案规范标准等。 三、重视档案数据资源安全性,提升医院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医院档案中存在着大量患者医疗健康数据,这些信息属于隐私。同时医院档案数据信息还包含了大量的科研攻关成果,这些数据信息极为重要,一旦丢失,后果严重。尽管我国大多数医院采用了先进的安全技术,但是在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网络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各医院必须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首先,要加大对医院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安全化管理资金专款专用。其次,建立医院档案数据信息硬软件安全周期检查制度。医院档案数据信息的储存设备要经常检查,及时备份或替换,保证医院的数字化安全工作稳定进行。再次,建立和完善医院档案网络安全管理架构,明确医院档案数据安全维护、整理和储存等流程。医院可以培养专业网络工程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安全外包的方式建立起符合自身需求的网络安全管理架构,形成专业的网络安全管理手段,维护网络安全秩序,规避黑客入侵与病毒破坏。例如,目前我国一些医院正在积极布局“互联网+”医疗云平台建设,对不同保密级别的医院档案数据信息进行差异化管理,实现了不同级别数据安全归档。还有一些医院利用云计算技术的信息检索,构建智能化的检索系统。例如医生可以通过快速检索功能,查阅病人病历,为其科学诊断提供借鉴,降低治疗失误发生概率。同时,基于云计算的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还将患者用药后的反应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形成有价值的临床数据资源库。 四、打造复合型档案管理专业人才,重视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从整体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滞后性,在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多数医院沿用了原来的档案管理人员[5]。这些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养与现有的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岗位存在着知识素养不协调和不匹配的现实问题,对当前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产生了阻碍。以医保档案管理为例,一个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懂得档案管理、临床医学、医疗保险等基础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安全等技术,而在现实中这类管理人才是缺乏的。针对复合型医院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缺失问题,首先,医院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知识纳入医院复合型人才培育计划,让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尽快熟悉和建立医院档案信息化专业管理知识系统,尽快适应并积极参与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尤其重点加强对岗位人员的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员安全意识。其次,医院要为档案管理人员创建积极学习的渠道和环境,激发档案管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专家现场指导、培训讲座等方式,鼓励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参与学习,提升员工档案归档、整理、储存、数据库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医院档案数据价值挖掘技术水平。再次,今后医院可在人员招聘及引进计划中明确档案信息化管理在人员招聘中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从源头上把关,使得新招聘或引进的人才具备专业的复合型岗位知识,提升医院档案专业化管理队伍水平。在医院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方面要定编定岗,档案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等与医院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相关联,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人员考核激励机制,提升信息化管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医院可以和学校进行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计划,培育医院所需要的对口岗位人才;学校可以开设有关信息化、财务管理、大数据、云计算等有关的复合型人才培育课程,专门针对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和操作岗位提供基本素养培训和知识教学。综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个医院正在逐步加快档案资源信息化进程,尤其是数字档案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档案信息资源,在信息化建设战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档案管理缺乏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支持将会限制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当前越来越多的医院对大数据时代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逐步增强,积极主动地迎接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是信息化时代的医院档案管理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不论是对信息化管理价值的认知,还是医院本身的档案信息开发利用能力、相配套的制度、人员建设以及技术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困境。无论如何,信息化发展是趋势,各个医院应该坚持可持续性、科学性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最大程度地挖掘档案资源价值,积极参与到全国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型和升级。 参考文献 [1]王奉香.浅析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J].兰台内外,2021(18):35-36. [2]路倩.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探析[J].兰台世界,2021(9):101-103. [3]吕圣飞.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思考[J].兰台世界,2018(S1):100-101. [4]于文旺.谈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档案,2022(1):233-235. [5]何叶秋.大数据应用理念下医院档案信息化制度的建设[J].兰台内外,2022(4):7-9. 作者:高华 单位:阜新市中医医院
城市建设过程中园林建设占据重要地位,其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营造良好的城市绿化环境,推动绿色城市建设,为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助力。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建设城市绿化工程时仍然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导致这些地区在建设园林绿化工程时无法保证工程质量,无法将其绿化、美化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和人员在规划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时需要重视养护管理工作,明确养护工作责任和作用,不断完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流程,为建设绿色城市提供保障。 1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必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采取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养护园林苗木,使其茁壮成长,构建层次分明、色彩协调、布局合理的绿化结构。科学合理的养护对于园林绿化工程十分重要,可以提高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质量[1]。园林绿化工程完成后,若是无法及时进行养护管理,不仅会造成苗木枯萎死亡,也无法发挥园林绿化工程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管理工作,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降低工程成本,并合理利用各方资源,达到绿化指标,为城市文明建设和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到位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作为保障,但是部分地区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无法在园林绿化管理中投入足够的资金,导致养护工作受到限制。部分城市不重视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尽管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但是不注重后期养护管理,导致管理质量下降,无法将园林绿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2管理不完善 首先,在协调机制上,部分地区绿化部门认真履行园林绿化管理职责,但是绿化建设则交由其他部门负责,例如市政管委会负责管理市政道路绿化,公路局负责管理公路绿化等,这些绿地都属于公共绿地,需要由园林绿化局负责统一管理,但是由于分管不同,导致园林绿化施工质量存在差异,有些隐蔽工程问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护移交工作难度,同时也导致后续养护工作效果有所降低。其次,在管理法规上,我国各省市针对园林绿化制定了各种法规,但是并不完善,未将整个管理过程纳入其中,实际管理时出现真空,无法为实际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尽管当前不同城市的绿化局已经建设了森林公安处,但只针对林地具有执法权限,而对于城市公共绿地侵占问题,由于缺乏执法资格无权处理。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的损坏无法及时有效处理,违法成本低,导致绿地侵占频繁发生,并未形成依法治理的良好风尚[2]。最后,在监督激励上,我国城市绿化并未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激励机制,内外监督不够紧密,影响了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养护脱节问题 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与园林建设质量有着直接关系,尽管城市园林建设工作十分出众,但是养护工作不到位,则会导致植被成活率下降,生长状态变差,绿化效果大幅度下降。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养护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工程的作用。另外,园林绿化工程相对于其他工程而言,施工周期短,但养护周期长,相关部门为了减少花费并不注重养护工作,只负责建设不负责养护,绿化手段不够精细、严谨,比较粗糙,导致园林绿化建设效果较差。 2.4资金较匮乏 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认识不到位,并未形成整体规划理念,资金匮乏,导致养护管理工作开展不够顺利,管理效果不佳,无法满足需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完成后,尽管初期效果显著,但是由于后续养护管理和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养护工作质量不高,难以完成养护管理工作[3]。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本管理制度不够明确,各地区建设园林绿化工程时受到经济因素影响所产生的效果各异,例如有些偏远地区或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费匮乏,无法为养护管理工作提供所需的资源,导致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效果不明显,还有些地区经费管控不科学,财政紧张,导致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效果受到影响。因此,经费不足会影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效果,不利于园林绿化建设,无法保障养护管理工作。 2.5土壤未改良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土壤未改良会影响养护效果,增加养护成本。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的植被栽培十分重要,而要园林所用土壤可以满足不同植物生长需求,需花费时间和资源改良土壤,但是大部分部门并不注重土壤改良,导致园林绿化植被养护难度增加,养护管理效果下降,尽管工作人员改良了一些土壤,但是效果并未达到预期。 3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改善对策 3.1提高管理认识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养护和管理工作难度大,需要专业工作人员负责管理,还需要提高相关部门和城市居民的管理意识,加强其他管理部门的协同管理,从上到下重视园林绿化工作,尤其是加强养护管理工作。对于居民,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渠道加强宣传,提高其园林绿化意识,自觉做好园林绿化工程保护和养护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共同努力。 3.2完善管理工作 第一,合理规划养护管理工作。园林绿化工程实施前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提高绿化质量。而在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工程时,要根据城市地理位置及其植物适应性制定规划方案,注意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把握城市四季变化与植物生长符合度,科学配置各种植株,营造园林美景。若是需要搭配乔木、草坪,需要了解其颜色,避免工程完成后养护管理工作受到影响。而在植株栽培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有专业人员观察植株生长数据,注意病虫害防治,并做好保暖等工作,加强养护管理[4]。另外,管理部门还要加大力度监督园林绿化工程,为养护管理工作奠定基础。第二,创新养护管理体制。各部门职责各异,要区分彼此职责,创新管理体制,实行网格化养护管理模式,确保各部门能够做到各司其职,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合作。第三,完善法治建设,提高执法力度。根据地方特色制定园林绿化配套性法规,做到依法治绿。严格贯彻落实《城市绿化条例》等文件,完善技术措施,全面建立设计、养护管理招投标、质量监督等制度,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在森林公安工作职责中纳入城市绿地执法权力,避免执法真空,坚持严格执法,做到违法必究,严厉惩处侵占、破坏城市公共绿地等不良行为,保障城市绿化用地,维护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为养护管理提供保障。第四,加强日常养护管理。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养护工作质量受到监督考核和巡查管理等工作影响,因此要完善监督考核制度,对养护管理工作作出严格稽查和考评,不定时抽查,并加强巡视管理,严厉禁止随意踩踏绿地、采摘花朵、破坏绿化树木等不良行为,并设置第三方监督机构,优化养护管理工作。第五,组建专业养护队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养护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定期针对养护人员开展专业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邀请专家、行业优秀人才等开展专题讲座,提供学习和交流机会,有利于彼此借鉴学习,丰富管理人员的养护知识和技能,并为其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完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同时,提高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考核标准,招聘时注意考核养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另外,加大养护人员管理能力考核力度,对优秀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不合格人员需要进行惩处,提高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养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3注重养护结合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人员需要了解不同环境下各种植物的成活率、生长情况、景观效果,通过科学分析开展养护工作,使养护效果达到预期要求。在此过程中,养护管理人员要加大管控力度,结合实际情况完成植物养护工作,并利用GPS、GRS等科技手段对园林进行全天候监管。相关部门在苗木栽植完成后要委派专业人员定期养护植物,检查病虫害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可以采用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物理措施等控制病虫害传播,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时要尽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对症下药,禁止随意使用农药。另外,可以通过施肥、灌水、修剪、除草、微生物引进等方式增强植物生长能力和抗逆能力,保证植物成活率[5]。 3.4增加资金投入 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需要大量资金、人力、物力作为保障,因此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一方面,通过制定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经费中长期增长机制、开放投资渠道、号召资本进驻等方式拓宽养护资金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合理分配园林绿化工程经费,设置专门的植物养护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并合理分配养护过程中设计的水利、肥料、人力和设备等环节资金,减少不必要资金使用,同时实行分段、分片养护管理模式,明确分工责任,保证养护管理费用核算独立,提高资金管理质量。 3.5加强土壤管理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要有专业人员全面分析现场土壤情况,确定土壤养分含量以及酸碱度,结合实际情况使用杀虫剂、肥料等,对土壤进行消毒、客土、施基肥等操作,确保基肥使用量、客土质量、土地平整度以及土壤翻挖深度等工作符合要求,使土壤满足植物生长需求,有效预防病虫害,提高土壤适应性。另外,落实好土壤改良工作,并做好日常松土除草工作,强化土壤表层输送能力,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参考文献 [1]景华军.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22(2):37-38. [2]薛婷.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21,12(24):131-132. [3]曹丹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大兴区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1,41(23):114-116. [4]薛明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1,24(12):104-105. [5]袁云娟.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园艺,2020,43(20):195-196. 作者:成小玲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园林绿化站
0引言 东辽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丘陵地带,耕地总面积为10.8万hm2,机械收获面积逐年增加,2021年该县玉米种植面积为9.8万hm2,虽受秋季多雨的影响,全县机收面积仍旧高达7.8万hm2。目前,东辽县玉米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2021年吉林省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2%,机收减损是降低玉米生产环节损失、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机械收获虽能节本增效,但在机收环节损失率较高,农民比较抵触。如何减少粮食机收损失率,成为机收能否被广大群众普遍认可并接受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分析玉米机收环节粮食损失产生的原因,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探索机收减损的有效举措。 1机收损失分类 玉米机收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部分。直接损失为机收过程中造成的玉米果穗没被收起和机械摘穗剥皮传输过程中造成的掉粒损失。间接损失则是在机收过程中因工作部件对玉米籽粒造成的各种损伤所引起的霉烂变质。霉粒严重影响粮食的品质和售价,也是需要重点控制的机收减损的一个方面。根据国家玉米收获机行业标准来看,玉米机械的籽粒损失率≤2%,果穗损失率≤3%,籽粒的破损率≤1%,即使是符合国标的合格收割机,机收的粮食损失也相当惊人。 2机收损失产生的主要原因 2.1机械方面 目前,玉米机械收获技术比较成熟,可一次完成摘穗、剥皮、集堆、茎秆粉碎还田等多项作业。分为自走式和背负式两种,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科技的进步,收获机的性能也有了较大提升。但玉米籽粒损失率、果穗损失率和籽粒破损率大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2.1.1玉米垄距与收获机行距不相适应。一般常用型号玉米收获机行距为70cm左右,所以收割地块垄距应控制在60~80cm之间,进行机收作业的玉米垄距最好控制在65cm左右,垄距过大,易产生向前推倒或侧向压倒茎秆的现象,被压倒的带穗茎秆往往不易被收起,会被随之通过的茎秆切碎装置粉碎抛撒到田间,造成损失。东辽县玉米田的垄距不统一,为玉米机收作业带来难度。且加之地块零星分散,地形复杂多变,这些都使玉米收获机的粮食损失率很难降低,玉米机械收获的工作效率也很难提高。2.1.2种植的玉米品种不适合机械收获。农民喜欢种植稀植果穗大、产量高、成熟期长的品种,而机收则结合玉米生长整齐、成熟度一致、籽粒硬度较高、适当密植、包叶松散的玉米品种。所以要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种植适宜机收的品种,应选择穗位较高,抗倒伏能力强,成熟后籽粒硬度较大、不宜断穗、掉粒且果穗粗壮,适合密植,成熟期相对较短的玉米品种。吉林辽源地区辽科38、裕丰506等品种就比较适合机收。2.1.3其他方面玉米机收减损还应注意:1)分禾装置配置不合理,易造成玉米茎秆折断,导致玉米穗不能被收起,产生损失。2)摘穗板间隙过宽。正常情况下摘穗板前端间隙应该保持在32~35mm,后端应保持在35~38mm,否则容易产生掐尖现象。3)输送机构末端结构不合理,或与果穗箱的位置配置不合适,易使果穗被甩丢产生损失。 2.2收获时期选择不合理 玉米进入成熟期后,要在完熟期开始机械收获。适时收获可统筹机具调度和人力安排,加快机收进度。还可增加玉米籽粒重量,降低机收损失。在玉米生产中过早或过晚收获都会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带来不利影响。当玉米包叶变黄,籽粒基部出现黑帽,并出现固有光泽时,可以认定玉米成熟,可以机收。在玉米完熟期即可进行机收作业,若在枯熟期收获,损失较大。主要是枯熟期玉米秸秆干枯质脆,易倒伏;玉米在枯熟期秸秆变脆,包叶松弛,穗尖裸露,进行机收作业时,果穗易掉粒,也易破碎。 2.3机械操作方面 2.3.1操作人员操作水平不高。玉米收获机组进地作业涉及很多方面,既需要拖拉机驾驶技术,还需要收割机操作技术,因为其涉及摘穗机构、剥皮机构、集穗机构、粉碎机构等众多机构,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操作人员需取得收获机驾驶证方可从事机收作业,还要掌握收获机使用、维修、保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使机器随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收割机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减少粮食损失。2.3.2不能正确调整摘辊间隙。适当调整摘辊间隙才能使摘辊正常作业,间隙一般应控制在13~20cm范围内,茎秆较粗,果穗较大,种植密度也较大时,间隙要大,反之要小。只有机手在机收作业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才能减少粮食损失。2.3.3不能正确调整剥皮压送器剥皮压送器的作用是将果穗压在剥皮辊上,方便剥皮辊上钉齿撕开包叶进行剥皮,同时向下拨动果穗。要合理控制压力,当压力过大时,籽粒破皮掉粒现象严重,损失增大。压力过小时,果穗剥净率下降,输送能力不足。2.3.4不能及时卸粮。在收获作业时要求机手要注意观察,时刻掌握作业进度和集穗箱装粮情况,当集穗箱快装满时就得及时选择合适的地形停车,切断动力停止机收作业,安排运粮车及时卸粮。否则会因集穗箱中的玉米过满溢出,导致玉米穗掉落,产生损失。2.3.5不能正确收获倒伏玉米。在生产实践中,总会碰到玉米倒伏的情况,顺垄倒时要逆倒状方向收割,横垄倒时可延垄正常收割。这些都是在实际生产中会碰到的情况。在收割倒伏玉米时,要及时调整收获机摘穗装置,使摘辊前端处在工作允许的最低位置,同时调整扶禾器,使其尽量靠近地面,收获机的作业速度也应较正常收获时慢一些,这样有利于收割机收净倒伏的玉米穗。对于倒伏严重的地块,还可加装倒伏秸秆扶禾器辅助进行收获。 3采取的应对措施 3.1采用规范化种植 当前,东辽县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玉米规范化种植的推广,限制了大型玉米收获机的使用。为了整合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就需要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合作社,改变农业经营模式。政府部门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在合作社或农机大户中推广集中连片种植,开展玉米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既要统一玉米品种及种植模式,还要统一植株行距,应尽量规范一致,这样有利于玉米联合收获机进地作业。对于一些特殊地块,还应进行宜机化改造,政府要加大农田建设投资力度,改进基础设施建设,使地块整体上适合机收作业。 3.2加强对操作手的培训 机收粮食减损,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需要稳定的人员队伍和生产经营模式,既要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还要保持人员相对稳定,不断积累经验持续推进。1)要做好宣传工作。必须在全社会营造“减损增粮”意识。要让广大群众清楚我国粮食供给紧平衡的现实。仅2021年我国就进口粮食1.64亿t,地方政府需要对粮食供给有清楚的认识。东辽县作为产粮大县,既要扩大粮食生产,提高总产量,还要减少粮食损失,做到颗粒归仓。机构改革后,乡镇成为推动本地粮食生产的主角,需动员乡镇相关部门和基层工作人员增强节粮减损意识,既关注机收效率,更关注机收质量,要强化责任落实、宣传引导和督导检查,使粮食机收减损工作落实到位。2)要抓好技术培训。县农广校、农机推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针对粮食减损问题组织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增强专业合作社法人,家庭农场负责人和种粮大户对粮食减损的重视,提高机手的节粮减损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农机推广部门要利用农闲时间邀请厂家专业技术人员或业内专家对机手进行技术培训,采用理论、参观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升机手操作使用玉米收获机的能力,要通过培训提升农机手减损节粮意识和责任心,打造出一支技术好、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机手队伍。 3.3要准确确定机收作业 适时开展机收作业,有利于抢抓农时,减少粮损,确保丰收。东辽县农业部门要在秋季组织农技专家与合作社联动,及时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好技术指导。农技专家要结合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根据当地的气候和作物品种特点合理确定机收作业时间,并将确定机收时间的意见建议上报给农业主管部门,农业主管部门依据专家建议组织全县农民适时开展机收作业,争取在最合适的时期开展机收作业,使机收损失降到最低。 3.4要引导农民选购优质农机装备 品牌机械虽然价格较高,但作业质量有保证,作业效率较高。要通过购机补贴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购置先进适用、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的收获机械。要引导生产企业推进技术进步和产品提档升级。要让当代最好的农机技术成果全面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保证机收作业又好又快完成。 3.5作业前要做好收获机调试工作 进行机收作业时应根据作业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收获机的作业参数,使机组顺利作业,在保证作业效率的基础上减少粮食损失。确定适宜收获作业期后,机收要执行玉米作业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做好玉米收获机的维修保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好玉米收获机,使机具达到良好的工作状态,尽量减少机收环节落粒、丢棒、破损、破碎等损失。1)合理选择行走路线。收获机作业时保持直线行驶,避免边转弯边作业,应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作业线路。转弯时应停止收割作业,作业时采用倒车法转弯或兜圈法转弯。2)合理选择作业速度。合理控制收获机转速是机收减损的关键,作业时要根据收获机自身喂入量、植株密度、植株高度、秸秆干湿度等因素合理选择作业速度。一般情况下,先低速作业,然后再适当提高速度,最后采用正常速度作业,同时观察扶禾、摘穗、剥皮机构是否堵塞。作物湿度大时,应降低速度,作物较干燥时适度提高速度。3)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作业幅宽或收获行数。为提高作业效率,应在负荷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幅作业,保证作物喂入均匀。喂入量不均匀会影响作业质量,增加损失率和破损率。4)保持一定的留茬高度,一般高度要小于80mm。既要保证秸秆粉碎还田质量,又能避免刀具过低着地造成损坏。5)根据作业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摘穗机构的工作参数。常用的摘穗辊式摘穗机构收获损失率较大,籽粒破损率较高,需合理确定转速。转速过低,果穗与摘穗辊接触时间较长,被啃伤的几率会增大;转速较高,果穗与摘穗辊碰撞激烈,掉粒的几率会增大。需合理调整摘穗辊间隙,间隙过小,碾压和断茎情况较重,粗秸秆还易堵塞;间隙过大会使果穗被啃伤,使掉粒损失增加。6)做好剥皮装置的调整。摘穗剥皮型玉米收获机,试割后,通过调整剥皮辊间预紧压力使剥皮机构正常工作。预紧压力过大,传递动力就越大,籽粒损伤率和破碎率就越大。还要调整好压送器与剥皮辊之间的间距。间距过小,玉米果穗与剥皮辊的摩擦力较大,虽剥净率较高,但单果穗易堵塞,果穗损伤率会增高,落籽率也会增加。剥皮辊一般倾斜11°左右,如果倾角过小,果穗停留时间长损伤率和掉籽率也会增加。 3.6要进行机收试收作业 收获机正式开始收割作业时,要选择合适的地块试割。对机器现有的技术状态进行一次全面的现场检验,看收获机各部分是否存在故障,根据作物品种特性和实际效果再进行必要的微调,使作业质量达到农户要求。收获机进入待割地块后,先接合动力,让机器缓慢运转,待收获机工作正常后,再挂上低速挡前进。加大油门,当机器达到额定转速后,松开离合,使机组前进。正常速度试割20m后,停机,检查收获果穗的剥净率、籽粒损失、破碎程度、含杂情况,是否有漏割和堵塞情况,各部分作业是否正常。如有问题,继续调整,再试割再调整,直到效果满意为止。 4结语 为了减少粮食机收损失,详细分析了在玉米机收环节产生粮食损失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机械方面的原因、机手的人为因素、传统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对机收减损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通过加强机具各部件的调整、加强机收减损宣传、加强人员培训、改变经营模式和耕作模式等举措,使玉米在机收作业环节的粮食损失率尽量降低,通过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于乃群 任宝柱 单位:东辽县甲山乡综合服务中心
0前言 在煤矿的生产开采过程中,有效并且科学合理的应用机电设备以及相关的机电技术能够很好地提升煤矿生产的工作效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劳动力。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在煤矿行业的不断应用和渗入,我国的煤矿行业在机电技术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在煤矿机电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有3种应用技术,首先是煤矿电力电子机电技术;其次是煤矿设备监测机电技术,最后是煤矿机器人机电技术。目前我国很多的煤矿在生产过程中都在应用这3种机电技术,效果也较为明显。但是相较于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完善和创新,因此在我国的煤矿生产过程中要重视机电技术的发展,促进我国机电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要在大功率,安全性能高以及大容量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1在我国煤矿机电技术中电力电子相关技术应用和发展 目前,随着我国对于煤炭资源需求量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煤炭产量也需要不断地提升,因此在我国的煤矿生产过程中,对于生产效率是要有充足的保障的。为了满足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的要求,我国的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机电设备向着功率大以及外形大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改变就对我国煤矿机电技术中的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标准。特别是随着我国电子技术以及相关的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目前我国的电力电子技术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在煤矿生产中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与最初煤矿生产中应用的电子部件相比,目前我国煤矿生产过程中应用的电子部件在质量上以及性能上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和改进。我国煤矿机电设备在20世纪50年代应用的是SCR机电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应用的是MOSFET,目前我国煤矿机电设备应用的相关电子技术已经是较为成熟的第三代电子技术SIT以及IGBT。第三代煤矿机电技术能够有效地将煤矿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大功率机电设备,大电流机电设备有效地进行集成化处理,能够通过相关的处理形成一种智能控制设备功率的电子集成模块。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的机电设备最主要的部件就是电动机。目前较为常用的电动机形式为交流型的电动机,在控制电动机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变频器进行相关的控制,在变频器中,主要的元器件在回路以及磁场回路应用中,都采用电子元器件,这样能够有效地实现变频以及整流的效果。电子元器件的应用能够减少电刷的使用,这样就会进一步的提升电机的容量,有助于机电设备的正常启动。除了上述的电动机之外,传送机以及水泵等设备在进行速度控制以及启动控制的过程中应用最多的也是电子技术,这样应用最大的效果就是能够让设备有较高的调速性能,让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更加的稳定和安全。例如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磁阻开关电机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其工作原理就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2在我国煤矿机电技术中煤矿设备监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为了有效地保障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机电设备的运行监测。因此在我国的煤矿机电技术中,煤矿设备的监测技术就显得较为重要和实用。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进行煤矿设备监测系统应用的过程中,主要的监测设备有煤矿通风机、水泵、矿井提升机以及空气压缩机等煤矿生产过程中较为重要并且常见的机电设备。在煤矿机电设备监测系统的应用中,主要的结构为网络分层主体结构。监测系统最底层的结构为传感器结构层。传感器能够通过机电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运行数据的实时传输。在进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传感器采用的是实时收集,将收集到的运行数据通过电缆等媒介传输到煤矿监测系统分站。每一个监测系统的分站都会配置安全的电源,这样就能够通过相关的监测显示器进行数据的实时显示和监控。当监控过程中出现运行故障的时候,会自动发出报警信号。在煤矿机电设备监控系统中,主要的部件有6个,第一是监控系统核心处理器,第二是监控系统数据采集;第三是监控系统的通信模块,第四是监控系统的显示模块,第五是监控系统的键盘模块,第六是监控系统的报警模块。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每一个小型的监控中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把传感器中的实际信号有效地传输到数据处理终端进行数据处理,处理后的数据能够通过显示模块进行实时反馈。在机电设备监控系统中,报警模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件,报警模块承担着设备报警的功能。当设备运行出现故障的时候,能够及时地进行错误信号的报警,保障设备运行的安全。 3在我国煤矿机电技术中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大多数的煤矿都存在生产环境较为恶劣的问题,同时生产过程中的高风险性也是我们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因此,很多的煤矿在生产的过程中利用机器人来代替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工作,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矿生产过程中对于工作人员的危害性。同时在地下煤矿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其潮湿、充满有毒气体以及粉尘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容易在长时间并且高强度的工作过程中产生较为严重的身体不适问题,这样对于工作人员的人身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也是有非常大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会对工作人员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在我国煤矿生产的过程中采用机器人来代替人工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对煤矿生产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煤矿生产过程中应用的机器人主要有4种,首先是凿岩机器人,其次是采煤机器人,再次是支护机器人,最后是装载机器人。在这4种机器人应用的过程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基本类似,包括控制机构系统、操纵机构系统以及驱动机构系统。根据目前的发展研究方向,我国煤矿生产过程汇总的救灾机器人已经在进行研制和开发,未来有可能取代人的力量来进行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救援工作。 4我国煤矿机电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目前,煤矿机电技术正向着大容量、大功率、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煤矿机电技术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未来煤矿机电技术将会有以下特点: (1)通信功能加强,未来更加注重设备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因此,通信功能必然会广泛应用于未来煤矿机电技术。 (2)传感器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多维化,使矿用传感器在井下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准确测量被测信号,并具有自校正、自诊断、状态识别和自我调节等功能。 (3)新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煤矿机电设备当中,例如光纤、红外线、雷达等用于煤矿机电一体化的产品,这些新技术将更加适应于井下环境。 5结语 根据上文的阐述,我国的机电技术在我国的煤矿生产过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效果,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们在煤矿生产机电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分析和创新,最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煤矿生产的工作效率以及生产安全性。
0引言 作为电力企业收入来源之一,电力营销工作关乎电力企业发展。电力营销是指发电企业和供电企业通过电能产生和传输手段,把电力这个特殊的商品,按照需求销售到电力用户的手中。电力营销存在于发电和售电公司,为各类用户提供所需电能,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对电能的需求。能否按时足额回收电费是衡量电力营销工作的标准,因此供电企业应加强电费风险管理,保证电力营销工作的正常进行。电力营销全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电费风险的地位尤为突出,文献对电费风险特征进行了描述,即:单一性、可控制性、影响因素较多性。针对上述风险特征,文献对制定风险管理应具备的特点进行描述,包括:全面性、综合性、实用性。依据风险管理特点,结合风险管理通常采取的措施,文献提出了五项电费管理措施,即规避风险措施、控制风险措施、转移风险措施、承担风险措施、评估风险措施。依据风险管理措施,文献制定了电费风险管理工作全过程流程: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制定风险控制体系、控制效果评价。 1电费风险管理的风险识别 电费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基于电费风险的所有要素,包括业务扩展管理、电费安全、现场服务以及自动化系统。日常收取电费过程中,主要涉及电费安全风险,风险要素包括:(1)抄表风险。工作人员在抄表过程中出现的抄表差错,建立抄表册信息时的操作失误等都会带来抄表风险;(2)核算风险。电力营销单位电费核算程序与国家制定标准不符,或变更计费算法时未经审核部门审核都会带来核算风险;(3)收费风险。在收取电费过程出现电费金额被抢、遗失等情况,签订电费违约金时出现违规行为等都会带来收费风险。(4)欠费风险。个别大型用电客户因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电费不能及时,足额上缴,以及延长用电手续后不及时补缴费用差价的行为都会带来欠费风险。依据上述风险要素,结合具体风险特征准确做到对风险种类的识别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 2电费风险管理的分析与评估 2.1风险分析方法 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工作的依据,风险分析通过合理方式对电费风险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定义风险等级。常用的电费风险分析方法包括情景分析法、调查和专家打分法、绘制风险图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ISM模型分析法等。本文主要研究采用风险图法对电费风险进行评估,该方法通过象限的形式,依据风险的影响程度以及风险可能性,来评定风险等级。具体评判标准为,第一象限:发生风险概率小,一旦发生影响巨大,具体种类包括涉及电费职务犯罪、审核用电项目风险等;第二象限:风险发生概率稍大,造成影响程度较第一象限来说较小,主要针对用电大客户,高负荷客户欠费风险等;第三象限:风险发生概率小,影响小;第四象限:发生概率大,影响程度小。第三、四象限都主要针对居民拖欠电费风险。通过该方式,结合风险具体对象,进行风险要素种类初步分析。依据上述分析,评估风险种类的依据来源于风险发生概率以及造成的损失程度,依据风险发生概率,将风险分为三类:风险存在但不发生、风险发生次数少以及频繁发生。风险造成的损失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电费无法回收,成为呆坏账;(2)客户没有及时缴纳电费,补缴后未缴纳违约金;(3)无法全额缴纳电费,剩余资金出现缺漏。经过风险图法以及损失程度初步分析的风险种类,需进一步评估风险。 2.2风险评估 对电费的风险评估,需要结合详细的数据制定明确的规程,具体步骤包括:(1)收集信息。做好风险评估方面信息采集工作,为风险评估打下基础。收集的信息主体为各部门关于拖欠电费具体项目的工作报告、涉及抄录电表信息的电费工作报表以及电费收取相关的文件。在收集信息工作中,需综合各相关部门上报信息,认真筛选、查证考核、查漏补缺。收集信息的年限跨度不能过长,信息来源应做到时效,历史数据仅供参考。收集信息需进行复查,确保信息来源的准确性,方便风险评估框架制定;(2)风险评估框架制定。风险评估框架包含依据收集信息确定风险要素种类,风险要素简单描述,以及计算风险发生概率。通过风险要素识别,确定风险种类,依据风险分析法对风险进行简单描述,如风险为可能发生风险等,通过相应的描述,列出风险发生概率,对风险损失程度进行罗列,从而确定处理风险顺序;(3)考察和核实。工作人员制定的风险评估报告需由该部门领导进行复评核实,依据实际情况对评估报告进行修改,从而向上级领导提交最终风险评估报告。(4)评估结果汇报。供电企业管理人员是处理风险的最终决定者,所以需对其进行评估汇报。汇报的作用包括:首先,让管理层明白企业即将面临电费风险的具体信息,使其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以及事实依据对企业风险管理决策进行修改;其二,在面对风险时,能够依据评估报告决定解决风险措施,对企业现有资金进行合理调配,确保风险影响较大业务获得充足资金支持,稳定供电企业运行。 3电费风险的管理控制 风险控制是解决风险的决定性因素,风险控制体系的制定依据主要来源于风险评估报告,风险控制应结合控制对象所处的环境,依据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各项风险要素进行制定,工作人员针对控制对象特定施加作用,就能很好控制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范围。风险控制策略有:避免风险策略、控制损失策略、转移风险策略以及主动承担风险策略。本文研究风险要素来自于电费安全风险,主要涉及对象为供电企业与用电客户,电费安全风险控制手段如下:(1)制定管理制度,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杜绝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电费损失现象;(2)强化数据管理工作,特别是用电客户的用电数据,便于电力营销人员判断用户的缴费能力,预防风险;(3)营销工作不能只是单纯埋头苦干,需向广大用电客户宣传按时缴纳电费良好习惯,让广大用电客户自觉缴费;(4)注意电费收取工作中的态度问题,避免与用电客户发生冲突,高效收取电费。风险控制有效进行源于供电企业各级人员的合作分工,风险控制工作不能仅仅由基层员工全权负责,责任也不能集中在个别人身上,需与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将风险控制工作融入到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完善控制工作。风险控制工作应做到层层管理,面面俱到,通常企业下设三条防线:风险控制和内务部门工作人员为第一道防线;各部门领导组成的风险控制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供电企业上层领导组成的风险控制决策层为第三道防线。通过供电企业基层员工以及各级领导组成的层层防线,保证控制管理的有效进行。 4电费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主体是风险控制体系,需要针对风险控制目标起始状态与采取控制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制定详细的效果评价报告,从而对控制体系效果进行检验。效果评价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采取控制方式前后,控制目标数据对比。包括电费回收率对比、供用电合同签订率对比,电费计算差错率对比;(2)控制目标完成情况。电费风险要素种类繁多,供电企业可能会面临多种风险的考验,效果评价应将完成目标数量写入评价报告,有助于后续对剩余电费风险进行控制;(3)控制效果分析。在进行风险处理中,难免有损失情况,应对未达到控制要求的风险要素查找原因,归纳出工作当中的薄弱环节,总结失败经验。(4)风险要素变化趋势分析。同种风险要素在不同时间出现的形式略有差别,需将此次收集数据与以往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出产生不同的原因,防范下次风险发生。 5结论 电费作为供电企业的收入来源之一,关乎供电企业正常运营,电费业务也是电力营销工作的核心。由此,供电企业对电费的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本文立足于电力营销工作风险要素,将电费风险作为重点风险要素进行分析,对风险管理全过程包含的四个流程进行了细致分析,整套风险管理过程贯穿电费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不单独针对一个风险要素进行管理体系制定,重视不同风险要素之间的联系,从互相关联的特征中寻求突破口,结合以往处理风险方法,采用组合措施解决风险要素。总之,电费风险管理工作应基于电力营销,制定管理体系需全面分析风险,做到与时俱进,减小供电企业在风险处理过程中的经济损失。
中医康复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专业性很强,涉及内容广泛,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为基础,利用传统医学结合现代康复,以改善患者功能障碍、促进患者重返社会为目标,同时也是对临床医学补充和完善的新型医疗专业[1]。整合医学强调从整体出发,将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其核心理念是整体观、医学观以及整合观[2]。整合医学与现代医学中“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相符合。近年来,在开设中医康复的院校中,相关教学实践整合教学资源,将中医养生、康复治疗与神经系统、肌肉骨骼解剖、医学影像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病例分析为切入点进行授课。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医学加强了中医康复学与其他临床学科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加强实体化教学,提高学生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整合医学模式的特点 整合医学(Holisticintegrativemedicine,HIM)强调从整体出发,将医学领域中先进的知识、技术及临床中的实践经验进行有机整合,同时根据患者相关心理状况、生活环境以及社会背景,进行调整和修正,使之成为更加适合人体健康、疾病诊治的新治疗体系[3]。整合医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医学知识框架,加强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4,5]。美国西余大学于1952年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该模式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医学教育领域引起广泛关注。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实施“新途径”课程计划,该课程计划将以器官为基础的课程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紧密连接,进一步推动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1993年,在英国爱丁堡的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进一步受到各国专家的推崇。在《整合医学初探》中,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提出整合医学是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现代医学离不开整合,新时代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构建更加全面系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规律的实践医学体系[6,7]。 2中医康复学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中医康复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需要学生掌握技术种类繁多的新兴综合类学科,要求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技术水平、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成员团结合作的意识以及面对问题的创新性思维[8]。而我国现代康复治疗学发展起步较晚,目前仍缺乏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同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康复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传统教学中单纯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康复治疗人才。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更加强调学生理论知识量的掌握,缺乏知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课堂参与度低,通常是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模式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及整合思维。 3整合医学模式下的教学方式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扮演着课程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学生综合表现的评估者[10]。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模式以团队合作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作为目标,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讨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11,12]。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以具体的实际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该模式通过学生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注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系统性以及连续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13]。整合医学教学过程中,以PBL、以TBL、CBL为基础,以疾病为切入点,整合多学科相关知识,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将疾病的相关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情况以及后期康复治疗计划进行梳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练习、归纳,通过小组讨论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最正确的临床决策[9]。时刻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整体观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整合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不是单纯地将以前的课程拼凑在一起,而是需要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临床操作技能达到深度和广度的有机融合[14,15]。将原来的各门课程以及教学内容,通过新的组合排列方式,变成整体更加协调、内容结构更加良好的新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学习的需要[16]。整合思维的形成对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整合医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加强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4整合医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缺乏整合教学的思想,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培养整合思维,导致整合教学目标很难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整合观念,未真正领会整合课程的内涵,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在课程的设计、讲课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和缺陷。整合医学的教学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自己学科领域的知识,也需要对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有很好的了解和掌握。教师应加强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汇报整合课堂的教学设计,不断完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所学知识,推动整合课程更好的发展。我们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教师队伍,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组织教师研修培训,参与整合医学的专题讲座。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更加专业化的教学团队,来满足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 5教学评价标准 由于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已经不符合要求,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是对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全面、客观、完整的考评方法,根据临床客观实际情况和医学教育特点而建立的多站式技能操作考核[17]。将OSCE应用于康复治疗学的教学评价考核中,通过模拟临床工作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标准化患者的评定、设定目标、康复治疗计划的书写,以及接受教师的现场提问,这种评价更能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和实操能力。6小结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整合医学模式更加强调全方位、整体及立体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整合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8],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19]。整合医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和趋势。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将整合医学理念贯穿康复治疗的教学,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当代高水平中医康复治疗人才培养的需要,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冬艳,吴毅.我国康复医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71-73. [2]韩宇,洪流,陈阳,等.整合医学融入耳鼻喉科临床教学查房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9):79-80. [3]许鹏程,程飚,付小兵.基于整合理念的医学教育改革现状及展望[J].医学争鸣,2020,11(5):10-15. [4]席焕久,秦书俭,李红玉,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改革研究[J].医学教育,2003,23(5):1-5. [5]李勇,修燕,梁敏,等.整合医学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6,37(12):16-18. [6]樊代明.HIM,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必由之路[J].医学争鸣,2017,8(3):1-19. [7]樊代明.整合医学初探(上)[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2,27(12):19. [8]张凤仁,李洪霞,赵扬,等.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96-98. [9]明海霞,陈彦文,武燕,等.基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开展PBL的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4):714-716. [10]欧阳学认,许华,刘华,等.基于临床教学案例库的PBL教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学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4):174-176. [11]周乐全,刘海梅,闫福曼,等.TBL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2):15-16. [12]王运贤.TBL教学法联合翻转课堂在妇产科学教学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9):11-12. [13]田雪,丁凤鸣,周妍,等.PBL联合CBL教学法在呼吸内科见习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1):3-5. [14]乔敏,路振富,孙宝志,等.学习哈佛经验建立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4):44-46. [15]郭开华,黎孟枫,吴敏昊.整合医学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2):113-116. [16]高岳,张东华,郭劲松,等.医学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60-62. [17]姚隆,李华,曾闽榕,等.基于器官系统的OSCE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19(4):458-462. [18]赵丽微,辛程远,蔡建辉.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探索与思考[J].重庆医学,2016,45(26):3732-3733. [19]胡继宏,张艳,吴建军,等.培养具备科研和实践综合素质的预防医学人才的构想[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6):144-146. 作者:王磊 周维 何宇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康复中心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
在此背景下,实现对机械制造技术设计方面的研究探讨,能够有效的为机械制造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以及机械产品的创新研发、优化设计和高效生产创造更加丰富的条件。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入手,实现对机械制造技术设计方面的研究探讨,旨在为机械制造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0引言 机械制造技术是近百年来社会生产力的主要组成力量,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生活活动,都离不开机械制造技术设计。而机械制造设计涉及到研发、生产、制造和维修养护等多个环节,这些工序也直接影响机械设计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个别行业领域中的机械制造规模、机械制造技术已经走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是整体上来说,我国的机械制造设计水平同先进国家仍有一定的产局,如何缩小差距,发挥我国机械制造设计的优势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所在。因而展开对我国机械制造设计特点以及机械制造设计现状的分析,能够为机械制造设计技术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1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机械制造技术设计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的各个行业领域中。如对于重工业而言,大型机械产品的自动设计研发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的独立,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在一些新生的行业领域中实现机械化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产业的优势。如在地能源产业中,利用机械产品进行能源的挖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的成本,在国际上都能形成产业优势。所以机械制造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当前只有把握住机械制造技术的几个特点,才能够在未来的设计创新中把握住最佳的效果。 1.1机械制造设计的范围较广。机械制造技术并不是单纯的实现机械性制造,还要求能够将信息技术、电子机械等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安如其中,在机械产品中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管理等等,因而可以说机械制造设计技术的范畴越来越大,其技术研发的难度也较大。 1.2机械制造设计结构的整体性。这主要是体现在机械制造设计技术不仅包含机械产品的设计图纸,还包括研发、加工、生产以及后期的维护管理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结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在机械制造设计中需要实现全方位的考虑。 1.3机械制造设计的性价比。机械产品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其能够投入市场应用,为市场的生产活动带来进步。因而一个具有较高的竞争力的机械产品必须是质量好、造价低的产品,这样才能够在市场的洗礼下不断的实现创新研发。 2机械制造技术设计的总体概述 机械制造技术设计拥有一个主要的技术依靠,即数控技术。数控技术可以说是机械制造技术设计中的核心所在。这是由于数控技术能够机械产品带来自动化制造和智能化制造应用。在机械制造设计过程中,数控技术通过电脑程序来进行数字信号的传导,达到控制机械零件加工的方式。数控技术一是拥有解放重复劳动力的优势,二是实现机械处理的高精准度。如数控技术是实现将微处理器和半导体存贮器装置安装在机床上,实现数控机床一体化的发展。通过在数控软件中设计程序命令的方式来驱动机械执行相关工作,同时还会及时将加工处理的情况反馈给计算机,由计算机进行逻辑分析和处理。如数控机床一体化的机械制造技术设计前提下,机床上的刀片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磨损,从而影响后面的工艺的准确性,而数控机床一体化技术能够对刀片的磨损情况进行预测,或是对现场制造下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机床是否出现故障情况,并且及时发出报警信号,启动保护模式。正是通过数控技术的使用,给工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变革,使得机械制造能够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中操作,完成一些精准的、高难度的制造任务。 3新时代新技术在机械制造技术设计中的应用 上文所提到的数控技术是机械制造技术设计中的核心所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手段的出现,能够为机械制造产业带来天翻地覆的发展,这些新技术也成为机械制造技术设计发展中重要的研发内容。本文以直线电机技术为例,探究其在机械制造技术设计中的应用情况。传统的电机技术是转动工作的,在一些机械产品的机床生产中需要实现直线运动,因而传统的电动机无法满足这一工艺需求,需要增加一种装备将旋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而增加装备的方式过于繁琐,也会增加机械设备设计的繁复程度,在此情形下,直线电机技术应运而生。直线电机技术作为机械制造中的新型技术,主要应用于机床伺服系统中,通过节省传动环节的时间来提高机床的运作效率,另外其功率因素较大,能够实现单位内的加减速度的快速变化,在冷却措施中直线电机技术的结构简单,能够很快散热,机床不会因为长久的运行过热而出现故障。当前直线电机技术在机床中的应用处于初级阶段,因而仍旧有出现一些问题制约着机械制造技术的设计发展。如:①直线感应电机的起推力主要是依赖电源电压的,即一旦出现电源或是电压不稳定的情况,会直接影响直线电机的启动,因而在未来对于机械制造技术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采用措施来保证电源的稳定性或是通过改变直线电机的相关特性来减少其对电源电压的绝对依赖;②直线电机的磁场是敞开式的,其在机械制造机床中的会配套安装一排强磁的永久磁铁,而对于机械制造设备而言,如机床床身和工具都是磁性材料,这两者之间容易产生吸力,从而使得正常的工作中,一些磁性切屑会被吸入到直线电机中,从而造成电机的阻塞,电机将会停止工作,改变直线电机的磁场的设计成为当务之急;③机床伺服系统中,中间传动环节容易出现弹性变形、摩擦和间隙等因素对机械制造设计的精度产生影响,而采用直线电机技术后,虽然其能够省略掉中间的传动环节,实现全闭环的控制,但是这些干扰将会直接传到直线电机上面,加大了伺服系统控制整个工艺的难度。另外直线电机技术还面临着推力大大增大的问题,以及重力加速度在电机断电后所带来的问题,这些都将成为直线驱动技术的关键问题,只有不断地研究并且提出解决对策,才能够实现直线电动技术在机械制造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可以说,随着社会生产对于工业技术的效率、精准度的要求的提升也带动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这些新技术在不断改良当前机械制造设计的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直线电机技术已经成为机械制造技术的设计重点所在,其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机械制造设计技术下的个别问题,但同时其正处于初级阶段,也会另行带来一些其他的困扰。因而只有加强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激励管理,实现新技术的研发,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才能够推动机械制造设计的全面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机械制造设计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并且在新技术、新领域的出现,机械制造设计拓展了电子、能源、信息和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并且要求机械制造设计具有整体性、较高的性价比和创新点,以便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所以机械制造设计必须不断的强化数控技术的应用,实现新的数字信号的传导和控制,提高机械化、智能化的水平,如在机械制造设计中的机床伺服系统中利用直线电机技术,由此节约不必要的机械传动环节,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加速或是减速。由此可知,机械制造设计技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的优化创新,因而在未来打造机械制造强国需要机械制造研发人员不断的学习,开拓思想,大胆创新,设计出更具有竞争力的机械产品。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高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毕业实习对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但是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却存在着多种问题,解决的对策是: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充实完善实习教材,教师参加社会兼职实践,提高指导教师的实战能力或聘请会计实际工作者来参加实习指导,改进实习方法,调整校内毕业实习时间,加强校外实习的检查指导考核等。 [关键词]高校会计教育;毕业实习;实践教学 一、引言 众所周知,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理论,并胜任将来的工作,高校都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进行毕业实习。如果把学校比喻成工厂,学生比喻成产品,没有经过毕业实习这最后一道环节加工的学生终究只是半成品。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按实习地点分,主要有校内综合模拟实习和校外实习两个环节。 校内综合模拟实习通常通过模拟实习企业一个月的主要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流程,创建现场实景,设立不同的会计岗位,就业务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以便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从而使学生在校外实习时能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尽快适应不同专业岗位的工作。 校外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其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通过校外实习,既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在校外实习中通常可以选择到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实习或会计师事务所岗位实习。 高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按业务类型分,应该包括会计业务实习、审计实习、财务管理实习等;而会计业务实习应当包括会计核算实习、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会计控制等方面内容的实习;按照行业分应该有制造业会计实习、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习、交通运输业会计实习、房地产企业会计实习、金融企业会计实习等企业会计实习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等非盈利单位会计实习等等。以上所有的实习都应该包括传统手工操作实习和电算化操作实习。 本文仅从教学管理的视角来阐述高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改进的对策。 二、高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综合模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 实验项目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全方位实训的要求。部分高校会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有:手工操作实习仍占主导地位,电算化操作实习仅占从属地位;行业会计的实验项目单一,大多数只是制造型工业企业会计的实验项目,其他行业会计实验项目有待开发。 2 片面强调会计核算职能。忽略会计监督职能和会计拓展职能的实训要求。高校所要培养的会计人才,不应仅仅是记账、算账、报账的记账员,而是通过会计理论及会计实践的学习。能够进行会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成为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智能型和管理型的人才。而校内模拟实习片面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会计控制等会计职能。 3 指导导教师缺乏实战经验,致使所谓实习仍是纸上谈兵。模拟实验的指导教师通常由会计专业的教师担任。因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的,对企业具体的业务环境也未亲身经历,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解释,有些指导与解释与实际相去甚远,致使所谓实习仍是纸上谈兵。 4 手工模拟实习的形式欠妥,要求不严。达不到实习目的。在校内模拟实习中,手工模拟实习仍然占主导地位,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就是集中实习。集中实习时。通常要求每位学生按照实习资料的要求,独立完成某一企业一定时期经济业务的核算。由于对每位学生要求一致。答案相同,这样导致一部分对自己要求不严,对实习认识不足的学生就会抄袭答案。应付了事,未能真正达到实验目的。 5 实习时间安排不当,实习效果大打折扣。由于高校的学制为三年或者四年,学习时间比较紧,校内实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最后一个学期又是学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这样导致很多学生为了找工作而不得不放弃校内实习,即使有部分同学坚持进行校内实习,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使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校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 校外实习实际成效差。校外实习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持学校介绍信联系实习单位,在接受实习单位有关人员的指导下,自己完成实习任务。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企业往往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所以经常有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校外实习时间结束的时候仍没有找到实习单位。还有部分学生虽然通过社会关系进入到了实习单位,但有的单位不认真配合,不给予必要的指导,致使实习学生最多只能自己翻翻已有的一些凭证、账簿等资料等,使实习达不到预期目的;有的单位虽乐于指导,但由于具体负责指导实习的会计人员本身的业务素质有限,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2 校外实习与学生找工作冲突。由于校外实习的时间也是找工作的时间。很多学生都把心思放在了找工作上,对实习采取应付了事的做法。有的学生甚至弄虚作假,开虚假校外实习鉴定来应付学校的检查。对于实习所要上交的校外实习报告,也相互抄袭,大同小异,有的更是学生直接从网络上拷贝下来的。 三、完善高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对策 (一)完善会计模拟实习教材 1 所选的实习资料的题型应该既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又要有代表性、合理性和典型性。实习所用业务资料不应该是从实习资料样本企业简单地“拿来”,而应该在实际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有选择地综合加工整理,既要考虑到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全面性、完整性,又要考虑到业务题型的代表性、逻辑性和典型性。可以对企业筹资、投资、供、产、销各个阶段所应该涉及的一些经济业务进行有客观依据的虚构,从而设计出一套题量适中。既全面完整又不重复繁杂的模拟实习资料。 2 从横向方面考虑,为克服行业会计实验项目单一的问题。会计实验室应该在制造型工业企业会计的实验资料以外开发出其他行业会计的实验资料,常用的至少应该包括商品流通业会计实验资料、饮食服务业会计实验资料、事业单位会计实验资料、金融业会计实验资料、基建单位会计实验资料、施工企业会计实验资料、房地产企业会计实验资料、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实验资料等等,以便提供足够多的实验品种,任由学生选择,进行与其将来工作相应的行业会计的实验、实习。 3 从纵向方面考虑。可以增加一些临时资料,以适应学生对知识的不同掌握程度。可以在模拟实习单位增加某一项业务。如接受审计,发现问题。并进行调账;再如企业内部管理变革。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等,要让企业的非常规业务在模拟实验中有所体现;另外,还可以增加提供连续几期的内外会计报表资料。让学生进行会计预测、财务分析的实习。同一套会计实验资料,学生在进行手工账务处理的同时,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电算化处理;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实习做好的会计资料在补充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后提供给 审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审计实习,等等。 (二)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培养 对于专业指导教师的要求是既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或者到企业担任兼职会计,使教师及时了解会计实务的发展情况,在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另外,如条件允许可以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指导模拟实验。如聘请退休的会计人员,或临时邀请模拟实习资料样本单位的在职会计人员指导实习,以增加会计模拟实习现场的真实感。 (三)改进手工模拟实习的方法 在进行手工模拟实习时,为了避免因为对每个同学要求一致而导致部分同学抄袭的现象发生,可以将参加实习的同学分为若干组,在每一个小组内进行职责分工,既避免了相互之间的抄袭。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沟通,增加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加了实习的趣味性。以工业企业的模拟实习为例,可由每三名同学组成一个财务科。设财务科长岗位、综合会计核算岗位、成本会计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以及出纳五个岗位。由一名同学承担财务科长岗位和综合会计核算岗位职责,一名同学承担成本会计核算岗位和存货核算岗位,另一名同学承担出纳职责。每做完一句经济业务轮一次岗。通过模拟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使每个同学对每个岗位都轮过一次。 (四)调整校内实习的时间,与找工作的高峰期错开 高校应该调整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时间,尽量与找工作的高峰期错开,比如高职高专学生可以安排在第五学期,本科学生可以安排在第七学期,利用学生课余的时间或者周末的时间进行校内毕业模拟实习,使学生能够完整地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完成学习训练,真正成为“产成品”后推向社会。 (五)抓好具体实施,重视实践考核 学校应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但必须建立相应的检查和考核约束机制,以确保学生确实完成了实纲中规定的实习内容。对于联系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应由学校出面联系实习单位。同时对于双方合作在两年及以上的实习单位,在双方达成意向的基础上,与对方签订协议。建立实习基地。考虑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校外实习这种有效的实习途径,学校可将会计专业学生校外集中实习安排在每年的12月底至次年的3月底,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在这段时间业务繁重,需要增加大量的帮手。同时也是学生得到锻炼提高。增长才干的大好时机。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分析与人才培养 [摘要] 调查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会计专业相关岗位职责,了解市场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从市场需求、岗位职责和用人单位需要三方面,探索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教学改革模式,提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人才培养 会计专业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中第一大专业,从备校经管类专业在校生人数看,会计专业年年高居首位。在其他经管类专业在作生源大战时,经过进校报到后转专业,会计专业往往最后经常实际人数比招生计划多一倍。甚至有的学校每年会计专业报志愿人数超过千人,一个年级有20个会计专业班级让人惊叹。会计专业就读学生多,但很少有用人单位需要大批量的会计人才,这造成会计专业供需失衡,导致会计专业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高职院校要想保持会计专业的旺盛发展势头,需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专业特色和竞争力。 一、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 1.主要就业岗位。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实际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看,有财务会计、税务、审计助理、出纳、收银、销售代表、销售助理等。 2.主要行业走向。会计专业就业面广,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行业,从毕业生信息反馈看,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行业有:工商财税(主要是财务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物流业、银行、房地产业、超市商场、制造业、电信及其他电子信息传播服务业等。 3.就业单位类型。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看,其雇主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和个体,其次是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少部分学生在银行、行政机关等单位 就业。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结构的要求 从对用人单位的访问与调查看,用人单位对从事与会计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如下: (一)职业基础知识 包括财务会计、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收、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数学、文字处理等基本知识和一定的政治、祛律知识。 (二)主要工作技能 包括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与合作共事能力;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不断探索新知识、勇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财经写作阅读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能力;财务分析决策能力;查账能力;经济分析能力等。 (三)业务拓展能力 与知识素质相比,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国内最大的财务公司深圳安居财务公司总经理提出了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五大业务拓展能力。 1.变通能力。俗话说变则通、通则活。变通就是以变化自己为途径,通向成功。工作中的变通能力就是要审时度势,打破常规,灵活机动,适应变化,应对变化,在变化中寻找机会。 2.学习能力。学校所学的与实践要用的总有很大差距,刚毕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能在实践中根据工作的需要持续学习新知识,是个人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保证。学习能力还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及时掌握行业动态,更新业务知识。 3.思维方式。主要是要求能正面看待和考虑问题,不消极偏激。刚毕业学生不太适应社会,经常会对管理者和管理制度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工作稳定性和职业发展。 4.沟通能力。目前企业对从事单一岗位和简单基本核算的会计工作人员需求减少,会计职业趋于专业化和社会化,使得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不象以前稳定为一企业做帐,而是既要与内部部门配合,又要与外部的企业、银行、税务、劳保等职能部门打交道,沟通能力至关重要。 5.吃苦耐劳精神。很多会计招聘广告上都要求有吃苦耐劳精神。会计专业要求工作细心、耐心,也经常加班加点,出差跑外勤,所以尤其希望员工能吃苦耐劳,从基层做起。 三、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一)以需定位,明确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从就业情况看,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报告及财务管理工作,这类工作就业要求是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这决定了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学生的业务水平层次是初级会计人员,包括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两类,毕业生应能很快适应基层会计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较短,并有较高的会计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基础核算岗位工作,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以岗定课,做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对应会计工作岗位要求设置课程,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岗位能力要求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会计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会计专业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应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基础素质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自主学习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基础的课程,包括数学、英语、形势与政策、法律、金融与经济学等基础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口才训练、商务礼仪、财经应用文写作、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 对高职会计专业来说,应尽快进行专业课程标准建设。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是会计的岗位标准和目前在职人员的状况,与工科专业简单机械的操作技能标准有很大区别。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案例等)。 (三)以企定向,培育会计专业特色 会计专业是大专业,用一套培养方案培养难显特色,班级多为分方向奠定了良好基础。要建设好会计专业建设,提高会计专业竞争力和吸引力,会计专业不能放任自流,应主动联系就业单位,探索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方式,根据主要就业面向及专业发展趋势,确立专业方向,培育专业特色。如建筑类院校的会计专业开设工程造价、工程审计等方向,可开设建筑工程概论、工程概预算方向课程。与财务公司和会计事务所校企合作紧密的,可探索“校中有企,企中有校”办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研究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解决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法,对毕业生就业状况、教学环节满意度、教学工作评价等方面进行回访调查,再结合SWOT分析,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力争为深化我国大学会计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同时,使高职会计专业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看清机遇,抓住机会,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态度。 关键词:高职会计;毕业生;就业;SWOT分析 引言 据统计,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10万人,约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9%;高等职业院校招生283万人,约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50%,基本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问题凸显,社会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很多研究者对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郭庆宋(1998)、厉以宁(1998)等对西方就业理论进行了描述。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院李忠(2009)的研究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投资与就业的关系、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关系、劳动力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制度改革和就业的关系等是就业研究的主要问题。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2008)课题组认为,教育体制不够合理、毕业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高校盲目的扩招、金融危机的影响、结构性失业等因素存在使得今后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不乐观。程瑶(2009)对会计专业存在的结构性失业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解决结构性失业的一些对策。王海翔(2010)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会计专业毕业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毕业生对学校所学专业知识的反映及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反映,并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梅爱冰 (2011)调查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会计专业相关岗位职责,了解市场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从市场需求、岗位职责和用人单位需要三方面,探索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教学改革模式,提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为更好地应对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和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的双重挑战,更好地了解毕业生就业后对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适应程度,了解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探索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完善学院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我们对合肥地区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深入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工业园进行调查,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希望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找到缓解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法。 一、合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一)调查题及样本量的选择 根据调查目的,我们将调查题分为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教学环节满意度调查、教学工作方面评价及建议、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取得的证书的要求、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五大方面。并采用专家论证和小范围预调等形式,共设置了题目20道,对合肥10家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了函调。本次调查共发送调查表300份,回收273份,回收率91%。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从表1调查结果看,学生对各学院的就业工作服务质量评价还是比较满意的,其中98.3%的学生达到满意的标准。但我们也要看到,有39.6%的就业学生存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这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 从表2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学生在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专业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尤其是在理解与交流能力、专业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这三个方面,有1/3以上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这三方面的能力有非常大提高。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被调查者的满意度还不是很高,2/3以上的人满意度都不高,这也是我国在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表3可以看出,毕业生对专业教师的水平、公共课教师的水平、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安排等方面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评价为好的比例都在60%以上,但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和实习活动安排方面,多数毕业生的评价都不高。这也表明,在我市高职会计专业方面,还是过于重视理论,对于实践方面的关注度还不够。 从表4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单位在聘用会计人员时都需要他们具有会计资格证书,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要求没会计证高,但也比较重视,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 从表5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注重会计专业毕业生吃苦耐劳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和组织协调、交际沟通能力等素质,特别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也是从事会计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 二、合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环境分析方法,即根据组织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分别找出组织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以期帮助组织更好的进行决策的方法。其中,S和W是内部因素,分别代表strength(优势)和weakness(弱势),O和T为外部因素,分别表示opportunity(机会)和threat(威胁)。 三、合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探析 如何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谋求本校会计专业长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应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机制、创新实践和实习教学环节、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认清外部形势,及时了解国家促就业政策,立足课程体系改革,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升办学品位。同时,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应该认清当前形势,增强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一)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机制 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扶植力度,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力争在从学生入学时就开展就业规划,提前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念,努力塑造专业化特色的人才队伍。在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方法。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定位;养成职业道德――敬业;掌握就业能力――专长;选择职业道路――择业。 (二)创新实践和实习教学环节 通过在课堂上使用真实的案例、引进工作过程导向法、使用真实账册创造情景式教学、账务课程实习等方法让学生融入会计角色等方式,切实加强实践和实习环节,进而拉近教学与实践的距离。多开展手工模拟试验、电算化核算模拟试验、财务管理分析模拟试验等相关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会计实验室与电算化实验室,反复练习,以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基本技术。与此同时,应积极寻找在事务所、公司企业的实习机会,以切身感受会计循环的业务流程。 (三)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端正就业态度,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和市场需求,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选择。端正的就业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做好人生职业生涯规划。 (四)认清外部形势,及时了解国家促就业政策 高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自己的情况,合理定位,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误区,争取先就业后择业,同时,及时了解国家促进就业的政策。自从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推出了多项扶持大学生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因此,在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时,可以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通过对国家及地方就业指导部门、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及其信息资料中心的咨询,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五)立足课程体系改革 我国现有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大都属于学科课程模式,虽然这种模式能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重视文化基础教育,但它忽视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有些学校针对专业特点引进了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相对学科课程体系而言,更适合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 (六)积极参加实践,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高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在认真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该把握机会,加强实践,积极参加社团和社会实践,借此培养自己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创新、组织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与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高校扩招在量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整个社会劳动力由以前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如何拓宽就业渠道,本论文正是针对该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和理论深化,将新思想推向社会和市场,新理论付诸实践,在和谐的基础上求新创特。 关键词:非财经院校;会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 一、调研背景 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得到空前 的发展,本科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会计学本科专业,形成了“校校办财经”的新格局。但随着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整个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非财经类院校会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问题逐渐凸现,而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会计专业毕业生任何进入市场,完成严峻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国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如何和重点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竞争,在就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一个值得调研和研究的。 二、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院在1982年开办会计学本科专业,十几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的模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先进。近几年我院采纳了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的办学优点,同时结合了工科院校的一些特点来完善我院会计学专业的建设。现在,以我院会计专业连续三年的实际就业情况和重点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平均就业率相比较,来说明非财经院校会计毕业生所面临的严峻就业现状。 由此可见,我院会计专业的就业率跟重点财经类院校相比很远,考研率也相差较远。那么,我们非重点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的就业如何拓展渠道,这就值得探讨和深思。 2、近三年我院会计专业就业去向情况 从区域上看:几年前学生就业的城市集中于省会、直辖市、沿海开放地区和城市;近二年,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吸引了较多的毕业生。但终究学生就业方向还是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方经济状况好,就业机会多,有利于毕业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另外这些地区较注重学生的素质,而非学校的名声,这也是学生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单位性质看:几年前国有大型企业、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较旺;而近二年,这些单位对会计需求较少,民营企业和个人私营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变得较旺。 从不同规模看: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渐对会计专业本科人才饱和,而中小型企业逐渐成为会计人才需求的主力军。 由此可见,随着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饱和需求,金融事业单位的裁员和报考公务员难度的增大,目前会计学生逐年增加的就业方向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自主创业。 三、 调研反映的问题分析 从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看,2005年是国家本科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的高峰年,全国毕业生超过785万,净增加400万。从我院会计专业来看,基本保持“供求两旺”的状态,但截止到2006年5月,会计专业就业形势远没有2005年好。 调查情况来看,我国目前普通高校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规模适度,从2006年的毕业趋势看,供稍微大于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其人才的需求应平稳发展,不能再扩大对会计学生的招生了。 就业率来看,我院本科会计专业就业率明显低于重点财经院校的就业率。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公司都愿意要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并且重点院校的继续深造率和出国率较高。 从供求的关系看,供求双方的矛盾仍然突出,会计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就业方向广泛,但是,虽然目前的招聘会众多,但是招聘要求上却标着“有X年工作经验”的字样,让我们的毕业生望而却步。另外,很多毕业生的就业着眼点仍放在沿海一带的中心城市和大都市,不愿意去一些边远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往往是最缺乏这一类人才的,因此这种供求的矛盾在短时间内仍无法得到解决。 从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心理预期看,我院一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目前,我院毕业生的择业观、价值观还有一定的偏差,就业观点过于狭窄,求职过程中只局限与本专业对口的行业,“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没有深入毕业生的心里,一些毕业生和家长一心还想找“铁饭碗”;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愿到基层就业,不想在不好的单位“受苦”。 从就业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匮乏的就业信息,信息通畅是成功的保证。在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信息来源不足对我院毕业生来说无疑是更加沉重的问题。学校组织的各种招聘会是学生主要的就业渠道,但去年我校组织的招聘会上,经济管理类的需求仅有7家,需求不足15人。 从学生的生源来看,我院农村生源占毕业生的一半以上,农村毕业生毕业后不愿回到家乡,这就意味着他们想要留在大城市,而家长与用人单位没有任何联系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就业问题,这无疑加大了这部分人就业的难度。 四、 积极创新和拓宽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 多渠道的获得就业信息,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将学生进行合理的推荐。一方面,我院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在有用人单位来学校时,能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了解用人的方向和名额,并积极争取新的名额。另一方面,我院还积极的向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推荐。在推荐的过程中,我们引入了“推销员”的理念,工作人员可以把自己想象为一名推销员,面临巨大的买方市场,积极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 大力加强自主创业的扶植力度,树立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在毕业生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的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方法,为学生就业提供能力和方法的指导。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定位;养成职业道德――敬业;掌握就业能力――专长;选择职业道路――择(创)业。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不仅仅要强调岗位的适应性,更要注重人的职业潜力的开发和创业型人格的塑造,特别要强调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掌握,激发其创业的需要与动机,从思想上实现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跨越,为其就业空间的拓展提供积极的准备。 支援辽西北建设,鼓励会计专业毕业生为西部建设发挥作用。利用西部的优惠政策为自己多积累经验。该计划由团辽宁省委发起,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组织实施,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在省内普通高校招募500名应届毕业生,到辽宁西北部省级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两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工作。 改革会计教学体系,增强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培养。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会计人才,教学应把握培养目标,突出会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职业岗位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不仅表明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教学的质量,而且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非财经类院校教学诸环节中,实训教学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关注重点。将学生实训教学与就业工作相结合,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达到学校与社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赢的最佳效果,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种有效的创新手段。 完善就业制度,形成保障机制。通过采取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明确有关部门职责,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就业运行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的改革步伐,加强和完善高校的就业服务体系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和手段,建立一个新型毕业生就业机制,使之成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体制保障。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应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育人――用人机制,举全社会之力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尤其对于非财经院校办会计专业来说,如何做好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既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非财经类院校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政治稳定。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当下,会计专业是一个热门专业,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但是,高校会计专业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有余,注重实习不足的现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实习能力的培养,导致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高校应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提高学生在实习中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会计 实习 创新 高校 会计专业是研究企业或其它涉及经济核算的主体,在一定的营业周期内,如何确认收支和资产运作的学问,是以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诸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财务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无论是在国外(如美国)还是在中国,会计专业一直都是高校中的热门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逐年增加。因此,跟其他专业相比,会计专业的就业前景是非常不错的。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就是大学生在修完全部课程后,具备一定的综合、系统的知识,然后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以锻炼自己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然而,对于刚走出大学校园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来说,由于经验不足,对社会没有充分的了解,在企事业单位实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时存在的问题 (一)对毕业实习没有足够的重视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强调要加强实践性教学,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但是,仍有很多高等院校没有把毕业实习放在日常教学的重要地位,忽视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从而把毕业实习当做辅助课堂进行教学,没有依据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来合理安排毕业实习的学时,教学组织缺乏系统性。此外,由于高校对毕业实习缺乏重视,导致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都把毕业实习当做以后找工作的方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学思想没有转变。教学思想是教学的总大纲,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对高等院校的教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认为教学主要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好理论文化知识。教学方法不完善。在很多高校的教学课堂上,还是能看到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导会计教学的现象,换言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始终在影响着现代高校的教学。缺乏科学、先进的考评标准。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教育部门虽然每年都会对高校的教学状况进行评估,但是,教育部门的评估内容则是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比较重视,而且,这一点也可以从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评估内容和标准看到,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只是要求具备初步的水平即可。而对学生是否具备实际工作能力、能否能适应社会需要,则缺乏必要的、具体的、系统的和科学的考评要求和标准。 (二)校外实习实际成效差,与找工作发生冲突 由于会计岗位往往会接触企业的核心机密,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企业都不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的职位。即使提供实习岗位,由于负责指导会计实习的人员业务素质有限,对提高学生的实习能力也不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通过种种社会关系能够进入实习单位,但企业由于忙着“运转”,对学生的实习也就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只能自己翻翻已有的账簿等资料,或做一些闲杂事务,收不到实习的效果。 此外,很多高校的校外实习时间安排的不合理,造成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发生冲突。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在日后能有个稳定的工作,就不把实习放在心上,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找工作上。还有的学生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开具虚假的实习鉴定。还有的学生直接从网上“复制”一份交给学校。 二、应对会计专业毕业实习问题的措施 目前,会计专业是一个热门专业,很多企业都表现出了对高素质、高能力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理应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因此,高校要想法设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完善毕业实习的方法和管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制定一个完善、合理的毕业实习计划 合理、完善的毕业实习计划,可以有效的提高会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实习质量。因此,指导教师应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制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完善的、合理的毕业实习计划,确定会计实验教学大纲,完善会计实验教材,规定教学目标、明确考试要求、统一考核标准。学生的实习资料应该是在样本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整理,而不是简单地从实习单位“拿来”的样本资料,在实习资料的整理过程中,既要把会计业务的完整性、真实性、全面性体现出来,也要把业务题型的代表性、逻辑性和典型性体现出来。 (二)调整校内实习时间,避免与学生的找工作时间“撞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学生为了将来能有个更好的工作,对学校的实习越来越不重视。这是因为高校安排的实习时间大多在最后一学年的下半学期,而此时也是学生急于就业,忙于找工作的高峰期,这就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发生了“冲突”,造成了“撞车”。因此,高校要合理安排会计专业的毕业实习时间,避免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发生“冲突”,造成“撞车”。比如可以在大三上学期就安排高职高专学生进行实习,而在大四上学期就安排本科生进行实习,校内模拟实习要尽量在学生的课余时间或周末时间进行,使学生能够完整地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完成学习训练。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将会逐年增加,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注重会计专业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还要强化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实践,不仅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能更好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浅谈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员的需求标准发生了变化。本文分析了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讨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方法。 【关键词】会计 毕业生 就业难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更加体现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一些文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也相继开设会计类专业,以及一些地区开设的会计培训班及会计技校,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涌上人才市场,普通和初级财务人员明显供大于求。就我校而言,在2011届毕业生中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就达270多人。 在中国毕业生网的2010年和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难是当前一个社会问题。 二、造成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自身原因 1.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的阶段,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向市场,会计专业毕业生明显供大于求,但部分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不能着眼现实,从实际出发,往往“眼高手低”,不能更好地就业。 另外,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毕业生希望自己月薪在2000元左右,对薪酬较高的期望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的产生。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各院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相对错位。许多职业技术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在专业设置上不是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而是等、靠政府下指令,习惯于向上伸手,希望政府能出台保护学校的政策,企盼上级用行政手段去解决市场经济条件的招生就业问题,使学校丧失生机与活力。 2.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学质量的巨大反差。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最初是通过扩大原有高校的招生规模,后来是升级一批中等职业院校去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在已有的资源水平上来培养急剧增多的生源,其质量水平下降将是不争的事实。 (三)社会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会计专业是供需两旺的热门专业。在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人数排名中,会计学以0.73万的失业量排名第5;但同时,有关报告显示,在2010届主要专业就业率排名中,会计学排名第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2%。“双高”现象的存在显现出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之多,就业竞争之激烈。 2.供需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性矛盾也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就业处于“两难”境遇:一边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毕业生或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另一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长期招收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 3.各企业选人挑剔。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据相关资料表明,当前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远没有往届毕业生的好,因为用人单位从企业发展出发会着重考虑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熟练的会计人员。 三、改善会计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 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用人单位应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 (三)各院校的具体措施 1.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就业率的主线。会计工作岗位是专业性强的专业技术岗位,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要使毕业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必须加强对学生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提出以强化应用能力为主线,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大实践实习教学力度,培养应用型人才。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高等学校办学特色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系部、教研室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则。 3.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要创建严格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完善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为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校要经常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获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会计专业毕业生市场就业情况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查阅文献,搜集相关数据调查分析近几年来会计专业本科学生的供需状况,及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会计专业相关岗位职责,了解市场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素质的要求。 关键词:会计专业人才供需;就业走向;毕业生素质 0 引言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搜集相关数据调查分析近几年来会计专业本科学生的供需状况,及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会计专业相关岗位职责,了解市场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从而为探索市场竞争环境下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数据支撑。 1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供给与需求分析 1.1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供给状况 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亦是如此。笔者统计了2007~20011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及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详见表1。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近五年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11年的毕业人数是2007年的3.5倍,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占全国毕业生人数的比重从 2007年的0.751%上升至2011年的1.983%,增长了164.05%。因此,每年大批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涌入社会,他们的就业已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 1.2 会计本科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 根据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近期的《2012年第二季度全省主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分析》,与去年同比,用人单位数增加7%,入场求职个人数增加12%,但投放市场就业岗位数减少5%,求人倍率0.59,下降0.1。表明尽管用人单位数量略增,但是招聘规模缩减,个人就业难度要大于去年。与第一季度数据相比第二季度用人单位需求前五位的专业依次是市场营销、计算机、财务会计、金融经济和机械设计及制造,财务会计专业需求量以6%稳居第三位。详见图1。在这前五位的专业中,个人供给除了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供给大于需求外,其余四个专业均是需求大于供给,财务会计专业需求为6%,而供给只有2%。详见图2。二季度进入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表示,对应聘人才无具体要求的占32%,其余对应聘人均要求1至5年不等的工作经验,这无疑削弱了应届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根据麦可思《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在2010届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前50位中,会计专业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4%,位于第25位。对2010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大的前50个职业中,簿记员、会计和审计员以6.8%居首位,出纳员以3.7%居第三位。对2010届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增长较快的职业中,簿记员、会计和审计员以增幅2.26%居首,出纳员以增幅1.15%居第二位。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源充足,用人单位需求量稳中带升,前景乐观。然而在麦可思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前10位的排行榜中,依然看到了会计专业的身影,以失业量0.73万人位居第5位。为什么会出现“双高”(高就业率和高失业率)现象? 主要是因为目前各个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的时候,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者实践履历,并对会计法规和税务法规等相关准则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的员工。但是目前来说,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会计毕业生还不能达到这种高的水平,也就是说我国的会计专业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水平与当前市场上的用人单位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3 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 ①主要就业岗位。据调查分析,在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的职业大概是有这么几种,比如财务会计、税务部门、审计助理、出纳、收银、销售代表、销售助理等。②主要行业走向。从专业的就业前景来说,会计专业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大的,能够涉及的行业也比较多,据调查分析,发现目前会计毕业生能够从业的行业有:工商财务、物流业、房地产业、金融业、贸易、制造业、电信及其他电子信息传播服务业。③就业单位类型。根据调查分析发现会计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主要是民营企业和个体最多,其次是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在银行和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是最少的。 2 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笔者调查了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华德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之友,用友公司,安越咨询公司,世纪金花股份有限公司,浦东发展银行共7家合作企业,从对用人单位的访问与调查看,用人单位对从事与会计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如下: 2.1 良好的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应该树立爱岗敬业、诚信守信、富有责任心、吃苦耐劳等职业道德,这也是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关键因素。 2.2 扎实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包括会计专业大学生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自学素质的把握。基础知识方面,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会计专业毕业生求职的基础,其中英语和计算机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专业知识方面,专业理论是会计专业学生进入不同行业的通行证,只有取得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才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准入资格。财务会计、金融学、管理会计、税法学、商法、审计、职业道德、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是最重要的10项知识要素。同时还要具备相关职业证书,比如会计从业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CPA、英语等级证书及计算机证书,这些都是其综合素质强的表现。 2.3 较强的实践能力 实践经验对会计人员非常重要,通过权威招聘网站上的招聘信息可以看出,基本核算岗位一般需要1-3年的工作经验,中高层次会计人员需要3-5年的工作经验。缺乏经验是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的拦路虎。 2.4 终身的学习能力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因此这就要求当代的毕业生在离开学校后,能具备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及时掌握行业动态,更新业务知识。 2.5 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企业财务工作中,会计人员是要和各个部门、多种专业人员相互沟通的,会计工作的开展是依赖于财务同事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这其中,交流、沟通、协作是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基本能力。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提高五年一贯制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摘 要:毕业论文是五年一贯制高职会计专业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由于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指导、时间安排不合理等原因,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应通过提高认识、加强指导、合理安排时间、加强考核等途径,提高五年一贯制会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高职 会计专业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五年一贯制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应用能力的综合反映。 一、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选题不合理 有些学生选题角度过大,论文往往内容空洞、肤浅、泛泛而谈,缺乏深入分析,无针对性。有些学生的选题过深过难,脱离自身实际水平,常常出现中途重新选题、改题的情况。此外,学生之间选题重复现象比较严重。 2.内容不充实,论证不充分 学生往往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搜集论文相关资料,对收集的资料没有进行认真筛选和甄别,只是简单拼凑起来,导致材料不能很好地支撑论文的观点,论证不充分,没有条理,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3.写作方法欠缺 部分学生缺乏毕业论文的写作知识与相关训练,不知道如何下笔,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层次的侧重点出现偏差,主次不分明,本末倒置;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语句不通,词不达意,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等。 4.论文抄袭现象严重 由于论文写作时间得不到保障,或者自身专业知识不足,部分学生只好通过网络搜索相关文章,加以简单修改拼凑成一篇论文,敷衍了事。 二、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不足 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不够,过度依赖教师,认为只要通过就行。少数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把关不严,对于不合格的论文也让其通过,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到位。 2.指导缺乏 学生选题不合理,论文结构不当,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等,都与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有关。例如笔者学校高职会计专业未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程,只是在学生开始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开设了一些专题讲座,进行简单指导。 3.时间不足 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九学期完成,而学生也从第九学期开始实习,还要忙于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 三、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提高认识 班主任、指导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认识到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才有压力和动力,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把论文写作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写作中去。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明确职责。 2.加强指导 学校要统筹优秀教师资源,挑选一些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也要确保指导老师的数量,确定合理的师生比。 坚持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可以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和一些专题讲座,进行大班教学、集中指导。指导教师还要就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开展一对一的个别指导,这样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指导教师与学生的配对可采用双选制。指导教师先公布自己研究或熟悉的领域,由学生来选择指导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先选题目或自拟题目,指导老师根据题目来选择学生。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 3.合理安排时间 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时间。首先,学校应增加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可以从第九学期开始,至第十学期完成。其次,增加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时间,可以让学生回校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4.严格考核 毕业论文必须规范管理、严格考核。监督考核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要严把毕业论文的选题关、任务书关、写作关和答辩与成绩评定关,加强过程管理,严格要求,绝不能让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论文蒙混过关。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指导教师与答辩教师的考核,明确其各自的职责,奖优罚劣,以此来激励、约束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现状和对策 摘 要:毕业实习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极其重要。在近几年的毕业实习中,学校和学生都普遍遇到实习单位难安排,实习工作不好找的难题。本文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希望抛砖引玉,找到更多的破解难题的方法。 关键词:会计 实习 财务公司 实习基地 一、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意义 学生完成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以后,毕业实习就成了其一试身手的舞台,对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1.毕业实习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毕业实习是学生运用平时学到的会计理论来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检查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否胜任会计工作,最好的检验就是亲自进行实际操作。 2.毕业实习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不同,高等教育重在理论学习,中职教育重在动手能力培养。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中职学校教学大纲要求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40%以上的比例,而毕业实习正好符合中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3.毕业实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工作、适应社会 离开校园,踏入实习单位,学生能够学到学校里学不到的处世之道和工作经验。实习岗位可起到“缓冲带”的作用,它把学校和工作单位很好地连接起来,实习期间积累的经验,会大大缓解学生毕业的心理压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 近三年来,笔者对广西南宁市5个中职学校的500个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进行跟踪调查和统计,发现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到实习单位进行会计毕业实习的比例仅有30% 前两年,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实训能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安排,但是第三年,能安排到实习单位进行会计毕业实习的比例仅有30%。实行2+1学习模式后,5个中职学校都是安排学生在第三学年进行毕业实习,可在7月底就能找到单位实习的学生仅有10%,有20%的学生要在8月份才能实习;余下70%的学生却被安排到工厂、超市等,从事与会计专业无关的装配、理货等工作。由此可见,70%的学生根本无法按时按质完成会计实习。每年,学生和家长对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怨言颇多,严重影响到了学校的信誉。 2.能真正在会计岗位进行会计实习的比例极少 30%的学生能够到会计岗位实习,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这30%的学生能真正参与到会计工作的比例又很低。学生实习时日常所做的工作,无非就是原始凭证的核算和统计等,部分运气好的学生还可以翻阅实习单位几年前的账簿报表,很少有同学能够有幸按照会计处理程序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实务操作。 3.部分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管理比较松散 部分学校把实习生看作是毕业生,对实习学生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对实习学生的日常实习情况没有进行跟踪管理,严重影响到实习学生的实习质量。 三、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对上述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与相关各方认真探讨后,认为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1.实习单位的原因 (1)实习单位提供的岗位数量不足。实习岗位数量与学生数量不成比例,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 (2)实习单位接待实习的质量不好。多数单位很不愿意接纳学生进行会计实习,碍于情面不得不接纳的,也是敷衍了事,极不认真。有一些企业和单位即使勉强接待了实习学生,也是制定条条框框对其加以限制,不允许学生亲自进行会计实习操作。 2.学校的原因 部分中职学校一直没有建立稳定的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基地,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实习缺乏远见,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并且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于学生是否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缺乏具体的考评要求和标准。有些学校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不舍得把钱花在学生的实习上面。虽然大家都不重视学生的毕业实习,但是学校每年招生时会计专业的学生总是爆满。 3.学生和家长认识方面的原因 在第三年,部分学生已经无心向学,心思大部分用在玩上。特别是临近毕业时,学生由于忙于找工作,无法静下心来对待实习。学校不能安排合适的会计实习工作,部分家长以为“实习就是工作”,只要找到单位实习就行,不管实习工作的性质是不是会计。 4.会计岗位特殊性的限制 会计岗位具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实习单位担心实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会把自己单位的账搞乱,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加上会计信息保密性的需要,实习学生基本上不能接触到实习单位的会计资料。所以,大多数学生即使完成了会计毕业实习,其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得不到根本的提升。 四、完善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对策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存在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实习岗位匮乏、学校安排不周、学生及家长认识不足、会计岗位特殊性四个方面。本人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就完善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1.要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毕业实习环境 由于第三个学年,学校仍然收取学生的学费,学校有责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毕业实习环境。 (1)巩固原有的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大力开发新的具有长期合作利益的实习单位。有些中职学校只有一两个实习基地,有的甚至一个都没有,学校要不断开发新的校企合作实习就业基地,争取跟更多的单位签约。特别是要跟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局(所)、财务公司和会计机构等单位建立一种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中职学校为实习单位培养、输送合格人才,实习单位为学校提供毕业实习岗位。在这一点上,有些大专院校做得比较早,也比较成功。 (2)学校成立独立的财务公司,直接为本校学生的会计实习服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出资成立独立核算的财务公司或者记账公司,该公司面对社会提供服务,由本校会计老师担任(兼任)业务主管,公司具体的会计工作,就安排给第三学年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来做,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能接触到真实的会计资料,能亲自到银行转账,到税务局办理纳税申报等,确保学生能按时按质地完成会计毕业实习任务。这一做法开阔了会计实习的思路,一些学校已经在酝酿当中,成立本校的财务公司已经进入可行性论证阶段。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管理探讨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内涵,然后针对毕业实习教师的指导管理及毕业实习的考核结果提出了建议,最后对毕业实习管理进行了反思,以期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毕业实习实习考核培养方案 一、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内涵 1.成为合格员工的实习管理。企业方面,首先要收集国家涉及该企业业务有关的各项财经方针、政策和法规,单位规章制度、主要业务环节、业务内容和内部控制程序;其次单位领导和实习主管就实习事项做好沟通工作,把学校专业和指导教师电话告知主管,提交学校的实习计划书。学校方面,毕业生要定时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单位信息、主要岗位以及工作内容,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环境,从而锻炼学生融入实习单位的能力,形成与实习单位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以毕业实习手册的形式,告知单位领导、指导师傅、学生个人和指导教师各自应完成的工作,尤其提醒学生必须加强与实习单位、指导师傅与学校老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2.具体实习单位与岗位调查和管理。通过对学生实习内容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实习主要内容包括:完成具体的会计核算业务,填审会计凭证、登记明细账簿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8.76%;完成出纳业务,办理现金结算、登记日记账、编制银行结算凭证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4.05%;完成税务控制及申报业务,使用税控软件、红字冲销发票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3.85%;完成仓管岗位业务,办理盘点、出库单和保管账登记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0.71%;完成工作量统计、定额计算、费用分配等数据统计工作,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17.51%;操作办公软件,制作WORD文档、编制EXCEL表、制作PPT等办公软件操作工作,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17.33%;完成非会计方面的工作,如营销员、人力资源管理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0.18%。从学生实习的具体内容调查,学生的毕业实习内容随着单位与岗位的变化而变化,并不能简单地按专业对口和岗位贴近度进行规范,应按就业为导向原则,先就业后择业的顺序,强调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次实习机会,不懂就问,提高实习就业的成功率。 二、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教师的指导管理 1.重视毕业实习前的组织发动和教育。学生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尽快适应岗位,接受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学生+员工这一双重身份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强调毕业实习的目的,明确毕业实习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注意毕业实习期间的安全,了解毕业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的处理流程,加强学生对实习单位和对自己的工作岗位的认识,缩短不适应期。 2.加强毕业实习的组织与管理。为保证高职生毕业实习顺利、有序地进行,保证工学结合教育培养富有成效,学校建立校院二级、院企双元的毕业实习管理机构,派督导专人监控毕业实习教学质量。学校广泛征求合作企业的意见,共同制定并完善《毕业实习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会计专业根据专业技能训练和就业导向等要求制定与完善毕业实习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学校规定学生毕业实习指导必须实行“双导师制”,明确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各自责任。具体管理流程设计如右表所示。 建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教室,充分利用现代通讯、MSN、QQ及视频窗口等现代网络手段和文件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在实习管理教室进行实习管理操作,记录实习管理过程。 三、毕业实习教育结果的考核管理 毕业实习课程评价与考核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毕业实习成绩考核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学校将毕业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考核评价指标由平时出勤表现、工作态度和业绩评价、实习体会和实结报告四部分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依次为20%、20%、30%、30%。企业和教师根据学生顶岗期间的表现、与单位师傅、学校指导教师的联系,进行实习的纪律、态度端正、资料的正确和完整性的考评,其中企业评价占全部成绩的40%,教师评价占全部成绩的60%。毕业实习结束后进行小组评优,学生以口头形式汇报实习的工作与心得体会,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以20%比例评选毕业实习优秀学生,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工作经历证书”。 四、毕业实习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反思 根据麦可思公司对我校毕业生的实习就业跟踪调查,会计专业半年内的就业单位与实习单位一致性大致保持在45%,同学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认识清晰,有近63.71%的同学认为沟通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毕业实习典型交流材料反映最多的是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人才培养方案应当提出沟通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求,把它切实落实在各课程中,特别是对案例讨论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加管理学基本原理、数学及统计学应用的要求,可以针对学校周边店铺进行各种主题调查,进行数据调查分析,注意调查过程中的交流沟通设计;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增加人文素养的训练,丰富学生的职业文化修养;将学生的学习及工作态度的训练作为每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责任意识。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探讨 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面临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为找工作做准备,或者是有做准备的思想,但是不知道如果下手准备,或者是准备的不得法。本文拟结合这些问题,并根据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往毕业学生的调查,从实务角度对于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如何为就业做准备进行探讨。 一、找工作前的准备 会计的两大职能包括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但是由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比西方发达国家晚的多,所以目前实务中从事会计的人员基本上都仅仅执行了核算职能,对于监督职能一般是由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做的,所以,应聘会计岗位工作之前要将与核算职能相关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和回顾: 第一,是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课程。这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学的,告诉了人们会计账务处理的程序,在复习时,首先要明确在业务处理时,要先看懂支撑这个业务的原始凭证而进行对应的业务处理,而不是想当然的看业务在企业的实际情况,因为随后课程的学习对企业业务都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来表述,而没有采用原始凭证的方式,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从事实务时仅凭想象进行业务入账,而忽略了原始凭证,甚至看不懂原始凭证;其次注意明细账作用和设置,这是因为总账有什么账户就设什么账,且都采用三栏式的格式,没有什么特殊的,而明细账则需要根据企业需要设置,某明细账到底应该反映哪些信息要结合企业实际来考虑,而不是全国有一个统一的格式,这一部分也要结合四年级学习的《会计制度设计》来考虑;最后关注一下企业应如何做到账实相符的,在这一部分的准备中,应该结合后面三年级学习的《审计学》来考虑,主要关注对不同的财产都采用什么方法来取得实存数,并且要考虑如果自己处在某企业的这个岗位的话,实务中该如何操作,例如,对于存货实存数一般采用实地盘点法,记入这几个字很容易,但是毕业后一旦被单位安排了这项工作,就不知道如何下手,这就需要结合审计学中的知识,为了盘点的结果准确,如何将企业动态变动的存货变为静止的,为了保证账上不多记存货,应该采用从账追查到实,为了保证存货不漏记,应该采用从实追查到账等。 第二,企业的一般业务什么条件下可以确认以及如何确认、什么时间确认、怎么合理的估计,则是《中级财务会计》或者《财务会计》解决的,但是在这些知识的准备方面就不能像当初学习时仅仅关注实务操作,而应更关注相关的理论,例如对于销售,不能仅仅像学习时仅仅知道不同的销售方式下,其会计分录是如何编制的,而应该注意要确认收入必须满足的条件,并且要思考一下在实务中这些条件都需要如何做出判断,甚至要结合大四学习的《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来考虑都需要取得什么样的原始凭证等。甚至在最后应该总结一下,哪些业务是在会计期间做的,哪些业务需要在会计期末做的,这样就不容易将期末待摊预提的业务漏记。 第三,对于制造业的企业,会计中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产品成本的核算,也是三年级的《成本会计》课程解决的,在这门课的复习时,不再仅仅是注意不同方面是如何核算的,而应该在学习每种方面的核算时,这种方法适用于什么情况,适应于什么样的企业等。并且能够将所知道的某产品生产的企业结合起来思考,这样一方面便于理解,另一方面也不易忘记。 第四,对于会计除了要处理《中级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所讲的常见业务外,也会遇到不常见的业务,这是三年级学习的《高级财务会计》来解决的,对于这门课程可以看一些对一般的企业可能遇到的业务进行复习,例如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是非常实用的,所以要注意复习。 第五,对于会计来讲,除了核算信息之外,企业还需要会计人员申报纳税,这是会计本科专业三年级课设的《税务会计》或者《税法》解决的问题,在上这门课时老师一般注重的是如何正确的计算每个税种交税的多少,而在找工作前的准备阶段,则应该不但关注每种税收的计算,而且还要注意每个税种所给予优惠政策,同时要注意每个税种申报时纳税申报表的填列要求和说明,让自己熟悉纳税申报表应如何填列,以及是在报税时需要提供的材料。 第六,因为作为会计面临着不同的结算方式等,这就需要去掌握银行账户的使用要求,和熟悉不同结算方式的流程,这则是《经济法》课程解决的问题,对于该课程不需要通篇复习准备,而应该是针对对会计影响大的银行账户使用、结算方式、合同法等进行复习。 二、应聘时的准备 准备应聘一个公司会计时,往往需要通过笔试或面试阶段,在这个阶段,一般不会问一些与本公司会计应该做的工作无关的知识,例如一个交营业税的公司在招聘会计职员时,一般不会问企业应该如何交增值税的问题。所以,应该针对企业的情况有目的的予以准备。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取得该公司的营业执照,营业执照中给了人们很多会计方面的信息。但是要取得一个公司营业执照的正本是很难的,但是每个企业都会将营业执照副本挂出来,说明自己经营的合法性,所以为了应聘某公司比较容易取得营业执照副本,《营业执照》副本登记事项为: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公司类型、经营范围、注册资金、实收资本等。 第一,公司类型。(1)可以知道企业交什么所得税,因为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不交企业所得税,交个人所得税,对于除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之外其他企业交企业所得所得税,所以从公司的类型可以看出该企业交那个所得税,可以有针对性的准备。如在网上搜到的广州磬翔电脑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上的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那就是说这个企业应该交纳的是“企业所得税”。(2)可以知道该企业利润怎么分配,例如广州磬翔电脑有限公司则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进行利润分配。 第二,经营范围。经营范围可以看出信息如下:(1)可以看出该企业所处的行业,如在网上搜到的广州磬翔电脑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是“批发和零售:计算机软件、硬件及配件,计算机网络服务和计算机技术服务”,可以看出该公司即从事零售批发属于商贸企业经营的范围,从事的计算机网络服务、和计算机技术服务则属于服务业企业经营的范围,说明这个企业在从事批发零售的同时兼营服务业,所以会计涉及的核算包括商业企业会计和服务业会计。在准备时要注意这两个行业会计核算的特点。(2)可以看出企业取得收入应该计入何种收入,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将企业的业务分为经营活动(企业经常发生的业务)、对外投资和企业不经常发行的营业外活动,对于经营活动其中主业的收入计入主营业务收入,与之直接配比的成本则为主营业务成本,主业之外的经营活动为企业取得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与之直接配比的成本则为其他业务成本,经营活动需要交纳的价内税费则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对外投资活动损益均计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活动取得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发生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由此看出,为了准确核算每种活动收入情况,难点是如何区分企业的经营活动那些是主业,那些是副业。这个难点可以通过营业执照上经营范围看出,例如广州磬翔电脑有限公司的主业是“批发和零售:计算机软件、硬件及配件,计算机网络服务和计算机技术服务”,企业从事这些活动就属于企业的主业,其他日常活动就应该是该企业的副业。(3)可以看出该公司交纳何种流转税。例如广州磬翔电脑有限公司,可以看出从事的“批发和零售:计算机软件、硬件及配件”经营活动,需要交纳增值税;从事的“计算机网络服务、和计算机技术服务”经营活动,则需要交纳营业税。这就需要应聘的人员要注意增值税是如何计算申报的,营业税是如何计算申报的,同时还要如何兼营情况下,如果企业不能准确核算这两种活动收入费用情况,税法又是如何规定的。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关于我国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状况的问卷调查 摘要: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当前我国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包括会计学术界、实务界、非会计专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专业学生等。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状况与会计职业素质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其中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技能方面差距尤为显著。认为大学会计教育迫切需要以会计职业的能力素质需求为导向进行改革。 关键词:会计教育 会计专业素质 会计专业毕业生 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胜任的职业会计师(IFAC,1995),即培养会计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会计教育成果显著,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基本上是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张俊瑞、刘东霖,2005;邓传洲,2004,何太明、付巧云,2007)。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水平状况及其与会计职业素质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为探寻我国大学会计教育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提供有益参考。 一、文献回顾 (一)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涵义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品德、个性和身心健康的综合素质(郑学宝、孙健敏,2005)。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要研究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的现状,基本前提是界定会计专业素质的要素,即专业素质是如何构成的。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中“能力素质模型(Competencymodel)”的概念,能力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角色或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胜任特征素质的组合,又称为胜任力模型(郑学宝、孙健敏,2005)。由此可以认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具体体现为职业胜任能力。 (二)国内相关研究近年来国内关于会计教育现状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多,如对现状问题的描述、对国外会计教育经验的推介等。而以统计数据为依据或调查采访等形式的研究并不多见。一是关于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或胜任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重要性的研究。这类研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权威部门或职业团体为主导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最终以指南、公告、白皮书等权威文件的形式,成为会计教育或会计行业的指南或导向性文件(AECC,1989;AICPA。1999;IFCA,1996,2003),详细内容将在后面的问卷设计中介绍。另一类是研究者以需求方或毕业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能力。林志军、熊筱燕和刘明(2004)以会计从业人员、会计教师以及会计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会计教育中所需注重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分析评估,得出会计人员最重要的十项知识要素和十种技能。许萍(2006)随机抽取了600条国内外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人员招聘信息,按照拟聘人员具备某项能力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重,对各项能力进行了排序。张俊瑞和刘东霖(2005)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随机调查了国内各行业对于财经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刘书兰(2006)根据对会计毕业生的回访调查,总结出一个合格的财务会计人员必备基本素质和能力。二是关于如何评价我国会计人员或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水平的研究。张俊瑞和刘东霖(2005)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随机调查了国内各行业对于财经类人才的各方面能力的评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财经类人才已经具备一定的财经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大多数单位认为其缺乏实际应用与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协调与合作能力欠缺,组织领导能力亟待提高,在实际的工作中创新性不高,国际化人才紧缺。 本文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将以上问题结合起来研究:首先,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构成要素的重要性水平如何;其次,我国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如何,与会计职业素质要求之间存在多大差距。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首先对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进行界定和分类。目前关于职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是能力投入法,或称能力素质法。AECC在1989年提出,作为一名成功的公众会计师应具有的素质包括:一般知识、组织和商业知识、会计和审计知识(可将以上三方面归纳为知识)、沟通能力、智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会计专业技能(可将以上四方面归纳为能力)、个人素质和态度(实际上是会计职业伦理或文化价值观)。1999年AICPA了“AICPA会计职业核心能力框架”,在其第一阶段框架种提出未来会计行业从业者作为一名终身的学习者需要培养的三方面的能力,分别是专业职能能力、个人能力和广阔的商业视角能力。该框架具有明显的大学会计教育导向。IFAC在1996年的IEG9“职业会计师的教育准备、职业能力评价和经验要求”中,认为能力来源于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知识包括一般知识、组织行为与商业知识、会计和相关知识以及信息技术;技能包括智力、人际关系能力及交流技能;职业价值观指职业会计师所需具备的正直、客观、独立、遵守职业道德、关注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终身学习等品质。遗憾的是我国关于会计师胜任能力的权威框架还是空白(周宏、张巍、宗文龙等,2007;邓传洲,2004)。秦荣生(2003)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知识结构包括基础文化素质修养、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业务胜任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王晓娜(2004)在借鉴国外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研究的基础上,从素质能力法的角度提出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包括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方面。 由此可见,研究者虽然对会计人员(或称会计师)专业素质构成要素的具体分类存在分歧,但大多数都认同会计专业素质由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构成。另外,随着商务活动的日趋复杂和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我国会计行业对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鉴于此笔者将其单独作为一项专业素质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会计专业素质分为知识、技能、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四个要素。在问题回答选项设计方面采用利克特量表法(likert sealing),量度用1-5量分表示。各评分表示如(表1)所示。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本文将调查对象确定为以下四类:一是会计教育理论界,即从事会计教学或学术研究的人员;二是会计实务界,包括注册会计师和企业、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人员;三是非会计专业管理人员;四是会计专业大四学生。采取两种方式发放问卷:一是电子邮件调查,二是纸质问卷填答。调查渠道包括:走访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发放纸质问卷并当场回收,到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班、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高级会计师培训班现场发放纸质问卷并当场回收;对沪市上市公司财务负责人通过电子邮件回收问卷等。 (三)样本描述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96份,回收问卷673份(剔除无效答卷125份),实际回收率69%。样本数据如(表2)所示。 (四)数据分析方法会计专业素质的重要性程度和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满意度的总体评分,是所有样本相关项目评分的算 术平均数。重要性水平反映了受访者对专业素质的期望,而满意度反映了受访者对毕业生专业素质的实际评价。因此,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进一步考察各项专业素质重要性程度(期望值)和毕业生专业素质满意度(实际值)的偏差。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受访者按职业背景和学历背景分组,进一步分析不同受访者对专业素质重要性和对毕业生满意度的看法的差异。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会计人员各专业素质的重要性分析 有关分析如下: (1)整体结果分析。从总体统计结果来看(表3),受访者认为各专业素质按重要性程度排序依次为职业道德素质(分值4.4)、职业判断能力和技能(分值均为4.1)、知识(分值为4.0)。从中位数来看差异更明显,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评分中位数达到5.0。其他三项素质重要性评分中位数均为4.0。说明受访者认为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要远超过其他专业素质,其次重要的是职业判断能力和技能,知识的重要程度最低。 (2)受访者分组统计结果分析。不同职业、学历关于各项专业素质的重要性排名的分组结果如(表4)所示。在职业背景分组中,会计职业道德被各组公认为是最重要的专业素质。就其他三项素质而言,教师组(包括研究人员)和管理组认为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同等重要,而技能排在最后。这与会计实务组的看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实务组认为技能的重要性仅次于职业道德素质,再次是职业判断能力,最不重要的是知识。不同学历受访者对专业素质重要性的看法存在较大分歧。硕士以上学历组认为职业判断能力最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会计职业道德。而知识的重要性又要高于技能。而其他两组则认为职业道德最重要,技能排在其后,再次是职业判断能力。知识最不重要。 (二)对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状况的评价及其与专业素质重要性差异的分析有关分析如下: (1)整体结果分析。从总体评价结果来看(表5),受访者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四项专业素质的评价均不甚理想。满意度最高的是知识素质,满意度为3.5,中位数达到4.0。其次是职业道德素质(分值为3.1),再次是技能(分值为3.0),最不满意的是职业判断能力(分值为2.7),尚未达到“一般满意”程度。同样,将各素质的重要性平均分与满意度平均分相比较,从而分析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期望值和实际值的差异(表5)。可以发现,四项素质的偏差值都为负值,说明当前大学会计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各方面专业素质与会计职业要求之间均存在差距。分项来看,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和技能的偏差均超过1.0,表明当前会计毕业生在这三项素质方面差距最为显著。相对而言知识素质的差距最小(偏差值为-0.5)。 (2)受访者分组分析。不同分组对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满意度排名及其与重要性程度的偏差见(表6)。从职业分组来看,不同职业的受访者对会计毕业生的各专业素质满意度排序相同。教学研究组对各素质的满意度与重要性程度之间的偏差更大,说明他们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相对于其他组更为悲观,也许是低估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素质水平。从学历分组来看,硕士以上学历组对毕业生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评价要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受访者。同时,他们认为毕业生的知识素质要优于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而其他两组则相反。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两项素质的偏差值均随着学历的升高而加大。 四、结论和启示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的目的是考察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状况。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职业道德素质,其次是职业判断能力、技能,最后是知识;而会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与会计职业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其中在职业道德素质、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三方面差距显著。不同职业和学历受访者的看法存在某些分歧:从职业背景看,教学研究人员和非会计专业管理人员认为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比技能更重要;而会计实务人员则认为技能更重要,最不重要的是知识;教学研究人员对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评价较其他受访者更为悲观。从学历背景看,硕士以上学历受访者认为职业判断能力最重要,其他受访者认为技能最重要;硕士以上学历受访者对毕业生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评价较其他受访者更低,同时认为毕业生的知识素质要优于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而其他受访者则相反;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满意度和期望值的偏差均随着受访者学历的升高而加大。 培养符合会计职业要求的会计人才是大学教育的目的,而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我国目前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状况与会计职业素质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会计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学校应根据会计职业素质要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素质培养重心,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模式,充分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会计人才。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会计专业毕业生供需差异分析 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其岗位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承担,这些会计人员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因此,高等院校会计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我国会计工作的状态和水平。然而,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正饱受实业界的批评,很多企业家、经济学家和企业高层财务人员普遍认为,目前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很难直接满足各层次的会计工作需要。会计是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虽然会计工作的需求量较大,但会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每年增长量超过了社会需求量,会计专业毕业生还是存在着找工作难的现象。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从有关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那些具备一定实践经验、能够合理运用税务法规、财务技术、会计准则的会计人才,这说明我国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专业素质能力上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与需求分析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情况 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人,失业数约93万人,占总人数的27.5%。可以看出每年约有30%左右的毕业生累计失业,从而使高校毕业生失业人数逐年增长。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笔者统计了2005~2008年全国会计专业毕业生情况。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到,2005~2008年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仍呈现出较快增长趋势,2005年会计专业本专科毕业生为79523人,2006年为105714人,2007年为112740人,而到2008年这一数字为189373人,是2005年的2.68倍。在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中,专科生仍然占较大比重,2005为63.73%,2006年为68.21%,2007年为67.02%,2008年为76.41%,说明会计专业专科毕业生的人数增长较快。 (二)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情况根据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2007年四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及分析》,2007年第四季度,全国部分人才市场共有35万家单位参加招聘,提供招聘岗位322.9万个,登记求职812万人,职位供求比为1:2.51(职位数为1,求职人数为2.51,下同)。按照单位性质排名前4位的是:私营和个体企业、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占招聘单位总数的44.2%、16.2%、15.1%和12.4%。职位需求中,对研究生学历的需求占5.8%,本科学历的占44.1%,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50.1%。数量显示,在职位供求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比例增加,说明某些职位,特别是建筑、市场营销、计算机、企业管理、财会等职位大专及以下学历者较受欢迎。第四季度,人才市场各专业的职位供求比都在1:2到1:3之间,其中排在前十位的专业中,行政管理、财会专业延续上个季度的高供求比。 从总体上看,尽管近几年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困难,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会计专业总体就业率始终稳定在80%左右。从不同学历毕业生的就业率看,研究生就业率变化不大,本科生和专科生就业率均有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供求比仍然处在较高的比例,说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在对会计专业需求的单位中,私营企业需求量较大;在对会计工作岗位的需求中,大多数企业需求的是会计基本核算岗位。表2基本反映了目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的需求情况。 从表2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会计岗位的要求较高,上述岗位基本上都是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才可以完成,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从事上述工作。 二、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与需求差异的原因 (一)政府与社会因素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录取率大幅度增高,“升学难”问题解决了,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增长远低于劳动力的增幅,出现了就业率与录取率相差较远的情况,“升学难”就转向了“就业难”,而解决“就业难”比解决“升学难”更为棘手。随着高校的扩招,会计专业无论是招生数,还是在校生数都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之间诸多方面差别很大。大中城市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总是有限的,竞争相对激烈,但高校毕业生一味青睐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及改革开放较早的沿海经济区,不愿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及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往往需要会计人才的支持。另外,用人单位盲目追求名牌高校毕业生,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对生源地域及性别也有较高要求。而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往往高估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倾向于选择好地区、好岗位、高薪酬,总想一步到位,总认为上了大学就是人才,只有留在大城市,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才算“有出息”。这直接导致了会计专业毕业生供需差异的产生。 (二)高等院校因素主要包括教师配备、实践教学及培养体制方面的原因。 一是教师的业务能力不强。我国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包括那些在国内国际上很有名气的专家级教师,很多人没有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大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的“学院派”。他们对相关的会计理论非常娴熟和深厚,但其中很多人连起码的会计实务操作都不会,更谈不上教给学生实践经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实务能力、责任心、专业知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意见。如果详细考证对教育方式呆板的判断,将有更多基于教师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没有很好地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案例。因此,会计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水平,是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在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中,都开设了一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但实践性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06年会计学本科培养计划,总教学时数为2469学时,实践(包括习题、案例、上机、课内实验)教学时数为120学时,占总学时的4.86%,第一课堂实践性教学为33学时,占总学时数的1.34%,第二课堂实践性教学环节为9.50学时占总学时的0.38%。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为6.58%。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明显偏低。 三是培养体制的缺陷。目前会计教学课程体系基本上由五部分组成,即:政治思想品德类课程;基础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主干类课程和专业类辅助课程。这种体系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其对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课程科目设置过细,课时分散,造成内容严重重复,而对于某些教学内容不够重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毕业生自身因素把所学的会计理论转化为高效创造生产力的能力才是当今社会对高学历会计人才的真正要求。然而,据统计,会计专业的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对所学专业的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无法将所学过的知识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甚至有些学生连会计凭证都不会填,编制会计报表常常觉得无从下手。另外,有些会计专业学生单向考虑自己 的择业就业理想,用人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住房、地理位置以及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这种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日求高心理,往往使自己找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 三、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矛盾的缓解 (一)政府与社会方面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并加以分类、分层次管理和指导,要促使各类各级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制定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质量评价体系,以监督、评估其办学质量,使会计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规格、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要求相适应。全面贯彻落实高校的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会计教育,并适当控制招生增幅、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使之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出台某些鼓励性政策和改革就业机制。同时,各用人单位要树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用人观念,改变不切实际的人才高消费观念。 (二)高等学校方面包括提高会计专业教师业务能力、强化实践性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等。 一是提高会计专业教师业务能力。当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各院校对在职会计教师知识更新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刚刚上岗的教师实践经验欠缺,导致无法适应本科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应加强会计专业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二是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会计既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经过系统、全面的实习,要想在短期内就适应用人单位的上岗需要是不现实的。尽管加强会计实践教学不能代替工作经验,但通过紧密联系实际,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因此,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使走出校门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实践性教学中,可以在低年级进行会计手工记账的模拟,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会计实验室,购置各种凭证、账簿、报表、操作台等,在课程教学的过程穿插进行手工模拟教学。在高年级进行会计信息化实验,通过建立多媒体实验室,以便让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的操作技能,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与企业联合办学,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在各学期末进行实习,让学生参与某些实际工作,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三是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目前各院校会计本科生与会计相关知识的课程设置较少,导致会计专业的学生知识面狭窄。只能就会计理解会计,不能站在管理学的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因此,应增设与会计学密切相关的管理学课程,构筑会计人才多元化知识结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其理论知识至少应该包括: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评价、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内部控制制度、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有关财务报告的准则,此外,还应具有经济学、税法、经济法、统计学、信息技术与系统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在我国传统的会计教学中,理论课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实践课时比重太低;在教材内容上,侧重于会计准则的讲解,而缺乏应有的理论论述与分析。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决策能力,使得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应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推行案例教学,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应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 (三)学生方面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要做到未雨绸缪。当进入大学学习时,就应该为今后的就业作准备。因此,毕业生就业成功与否不是毕业后找工作时一刹那的表现使然,而是在校时各方面素质的积累和综合因素所决定的。 根据市场的需求及自身的爱好和条件,有意识地从自身出发作好准备,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培养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会计模拟手工做账的过程中,学会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基本技能;在会计信息化的学习中,要掌握会计信息化的业务处理程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使自己适应市场的需求,为毕业后推介自己做好准备。在择业中,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不要追求最美满的工作,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中国高等教育会计专业毕业生实务能力不足问题的分析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弱这一症结存在根源的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认识基础。 会计作为企业及其他组织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与其岗位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承担。这些企业及其他组织管理系统所需要的会计人员,主要来自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因此,高等学校会计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会计工作的水平。然而,很多企业家、经济学家和企业高层财务人员普遍认为:目前的高等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很难直接满足各层次的会计工作需要。甚至有人认为,高等学校仅完成了学生的一般基本素质教育,会计专业教育仅仅是一个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学生实际会计技能的培养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差甚远。 企业及其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这个问题已有很多学者做过调查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结论。新华网2004年2月24日的文章:“会计专业为何遭遇‘寒冬’?没有经验被拒之门外”,从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方向:动手能力要强。从有关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喜欢那些具备一定实践经验、能够合理运用税务法规、财务技术、会计准则与制度的会计人才。就这种需求而言,我国目前的高校会计教育基本无法满足,因为我国的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普遍缺乏相应专业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 对于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差异和会计教育的缺陷,很多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自我批评,需求单位更是认为会计专业的高校教育失败。笔者对此深有同感,但也认为应当辩证地分析这种形成差异的根本原因,才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主要有: 一、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 我国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包括那些在国内国际上很有名气的专家级教师,很多人没有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大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的“学院派”。他们对相关的会计理论非常娴熟和深厚,但其中很多人连起码的会计实务操作都不会,又怎么能教给学生实践经验呢?表1的调研结果就是很好的佐证: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调研数据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实务能力、责任心、专业知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意见。如果详细考证对教育方式呆板的判断,恐怕还有很多学生基于教师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没有很好地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案例,来生动地讲解教学内容所致。因此,会计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水平是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这是很多学者研究得出的一致意见,也反映了我国会计专业教育的实际状态。由于论述较多且比较全面,在此不再赘述。 三、培养体制的缺陷 看看现在和过去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规划和教学计划,就会发现:我国的会计专业教育一般仅有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实习教学环节。由于某些原因,现在很少有企业或单位愿意接受毕业生实习,很多情况下要靠教师的私人关系和学生自身关系寻找实习单位。郭强华、邱云所作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见表2):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有教学单位安排的实习仅占32.19%,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的则占34.08%,高出了由教学单位统一安排。在实习环节中,除了实习时间短、实习单位落实不易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值得重视: (一)实习目的无法实现 主要表现在实习学生很难接触实习单位的实际会计操作。笔者是1986年毕业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实习时被分配到所在行业的一个处级单位,时间为45天。在当时的情况下,行业主管部门为了鼓励所属单位接收本部门院校学生实习,备有专门的拨款项目,名称为:学生实习经费。所以,很多行业内部单位大都愿意接受部属高校学生实习。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对会计凭证的取得、编制、审核、凭证流转、过账、对账、汇总、报表编制、文件归档等会计业务流程,都有较为完整的操作,且有经验丰富的实习师傅给予指导,因此,实习效果良好,基本可以满足毕业后工作的需要。与此相反,目前很多实习学生即使艰难地找到了实习单位,也很难接触到所在单位的实际意义上的整个会计流程,不要说实际执行记账、过账、报表编制等核心业务,就连填写正式凭证的机会都很少。2003年,笔者为某高校指导毕业生专业实习40人,能够亲手执行凭证填写、记账、过账、编制报表的学生不过5、6人,仅占参加实习学生总数的15%;能够查阅公司今年会计记录资料的有18人,占45%。目前,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已不再欢迎,也很少配备较强的指导队伍,即使是拿非正式凭证、账簿、报表的训练,也得不到丰富经验的会计师的指导、督促和检查;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根本看不到所在单位的真实账册,仅仅是通过观察增加感性认识而已。如此实习,怎么能达到实习计划设定的目标与要求呢? (二)教师或教学单位对实习过程的掌握和控制不够 过去我们毕业实习时一般有指导教师随行指导,实习单位还选派较有经验的师傅给予随时点拨,能使学生学到现实的会计流程和业务处理要点;而现在多数实习很难有教师陪伴,因为现在会计专业的师生比严重失调,还有大量的教师承担非毕业生的会计教学工作,很多高校的专业实习学生是由专门的辅导员进行掌控的,学生得不到专业教师的合理指导。 (三)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认识和被动的学习态度,很多学生对专业实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过程而实习,为了拿到必需的学分而实习,缺乏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沟通和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尽可能地参与实习单位相关会计业务或活动的欲望,为了度过实习时间而应付了事。 (四)实习单位的选择相对固定,可接触的业务类型单一 由于时间有限等原因外,一般地,实习单位基本贯彻“从一而终”的思想,不论实习单位规模大小、业务繁简、性质如何,仅在其确定的单位或会计部门完成实习。而在大型企业中,仅应收账款会计就有3至4人,如果仅在应收账款会计岗位上实习,其业务的单一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这样一来,即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实习单位的核心业务及其流程,可能得到的经验和技能仍显单调、匮乏。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会计教学的实习环节效果不佳。这一点也可通过郭强华、邱云所作的调查分析得到合理的印证(如表3):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从中可以看出,认为实习效果很好或较好的学生,仅占调查对象总体的31.82%,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占39.93%,认为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学生占28.25%。调查结果显示的状态虽然不是很差,但还是说明实习环节存在需要大力改进的方面。同时,应当注意的是:作为调查对象的是我国在会计教育方面比较先进的重点大学,这些高校的会计教育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该专业发展的顶级水平。如果将全国所有会计专业教育均纳入考察范围,笔者相信,这一水平会有很大程度的下降。 四、实际需求和高校教育供给的矛盾 任何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够从高等学校得到他们需要且能很快胜任岗位的人才,这完全可以理解,但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这种需求心理存在偏差,也不现实。从教育的角度来说,高等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继续和提升,也是专业教育的基本环节。它所完成的专业教育到底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理论教育和实务技能训练如何协调?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要完全达到各种企业和组织的会计人才需求标准是很困难的 因为企业及其组织的类型和性质千差万别,各自的会计事项和财务规范以及组织目标也存在很大差距。就企业会计而言,尽管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但行业差别仍然存在。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要想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差异性需求是不现实的。 (二)高校会计教育,特别是我国专业教育仍然继续着素质教育的历程 不仅开展专业教学,还为学生的未来提升和全面适应社会教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不论是具体的财务管理、企业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金融会计专业,还是审计、注册会计专门化专业,都在素质教育、拓展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时间比以前有一定程度的削减,专业方向教育受到冲击。 (三)笔者认为,虽然会计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强调实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绝不应该仅就会计技能而开展教学,还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事业开拓能力的提高。表4显示的学生选择基本印证了笔者的观点。 资料来源:郭强华、邱云,《全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2001.6.14。 从表4的选择结果来看,会计专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不完全统一,个人期望存在较大差异。高校教育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不可能完全满足需求方的个别需求,高校教育还是要根据基本的目标定位把握教育方向和教育理念。 五、新需求、新矛盾 高等学校会计教育实务能力培养必须面对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管理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管理理念与原则、技术与方法以及管理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网络技术应用、管理手段智能化、系统化程度的飞跃性提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校会计教育实务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企业资源计划(ERP)和网络资源的投入、应用范围及其水平不断提高,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生成、财务信息传递等业务的处理介质、作业程序及关键控制环节与方式都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从而导致对会计人员需求的多方面变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要求组织成员的信息化水平必须跟上智能化系统的要求,在知识结构、实务技能等方面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信息技术和应变能力。据调查,某公司由于建设ERP系统,导致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部分管理人员被迫离开原来的岗位。分析得知,造成会计人员被大量分离的主要原因无外乎两点: (一)由于系统的引入,计算机智能化系统部分代替了原来由人工完成的工作 对会计来说,会计凭证录入、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生成等繁重的手工工作,已经大部分由智能化系统自动完成,对一般会计人员的需求量大幅度减少。某公司实施ERP系统后,会计岗位人员数量下降到原来的40%,一半以上的会计人员不得不离开会计岗位。 (二)现有会计人员的软件应用水平无法达到智能化系统要求的程度 据我们了解,现在有部分高校会计教育增设了信息系统课程,少数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教育水平还很高,对会计软件、ERP等基本原理和技能也展开了教学程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会计教育还没有进行满足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教育,有的仅仅是简单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育,连基本的实践环节都没有。这样的教育状况,如何能够满足现代管理的要求呢? 以上分析,是笔者根据有关调查和自己的工作体会,对我国高等学校会计专业教育实务能力培养缺陷的总结和归纳。希望有识之士合理把握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改变高等学校会计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突出矛盾,提高高等学校会计教育水平。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如何做好财务会计专业毕业前的会计综合模拟实习 【摘要】会计综合模拟实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会计教学中十分必要。笔者在总结本校综合模拟实习做法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具体措施。 一、会计综合模拟实习的必要性 会计基础理论教学一般比较抽象。会计模拟实习是通过塑造一个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在模拟环境中,按照具体的经济业务,学生自己动手,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薄,进行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表直至财务分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某单位的实际会计部门,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个清晰的、直观的了解。会计模拟实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会计模拟实习可以根据教学环节适当进行,也可以将学生集中在一起适时开展,便于教师集中指导。 二、会计综合模拟实习包括哪些内容 会计模拟实习可分为单项模拟实习、阶段性模拟实习和综合性模拟实习三种形式。 单项模拟实习,是根据会计基本理论教材中的各章节为实习单元,按授课进度分别组织实习。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地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的练习,再进行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的练习、会计账簿登记的练习等。 阶段性模拟实习,是在学生学习完成一门会计专业课程后,学校应安排一到两周时间,对本课程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和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与编制程序进行综合的模拟演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本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比如在学完《财务会计》后,可涉及一些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和利润分配的取得等,根据记账凭证填制有关总账,明细账登记以及编制报表等财务处理方法。 综合模拟实习一般在专业课学习完成后再进行,以提高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如各种会计方法、程序和会计实务)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综合模拟实习资料一般是以单位某一特定月份完整的会计资料,包括基本情况、产品生产工艺过程,成本计算的方法,各账户的月初余额、原始经济业务、财务分析指标、相关财务制度等,按照综合模拟实习的总体要求,从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编写财务说明书到完成实习报告,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模拟演练。 综合模拟实习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分为单独操作和分组操作。单独操作,要求每一位学生单独完成会计模拟实习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使学生通过整个实习操作过程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项专业技能;不足之处是不能使学生感受到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不能了解会计凭证在各环节之间的传递程序,学生操作量大,耗用的材料多,费用高,会加大实习成本。采用分组操作,即在每一组内按照会计工作各岗位的分工,进行分项操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能明确各项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掌握各类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过程以及原始单据和其他会计凭证在各个岗位之间的传递程序;另一方面也能了解财会部门与企业内部及外部有关经济业务往来的关系,掌握相关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不足之处是组织实习过程难度较大,而且学生对实习过程并不熟悉,对实习内容也不是全面了解。 三、我校综合实习的做法 (一)前四周会计手工模拟实习 财会的理论教学一般比较抽象,通过对一套完整的会计业务的手工处理,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编制财务报表到财务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核算方法和会计账务处理流程。虽然会计电算化比较普遍,但在电算化处理之前进行手工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电算化的原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目前还是采用手工或者手工与电算化“双轨”运行进行账务处理,进行手工模拟实习有利于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在手工模拟实习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行操作。 (二)后两周会计电算化实习,检验手工模拟实习结果 在信息技术广泛使用的时代,大多数企业已全部或部分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成为会计人员的“左右臂”,缺一不可。但在会计模拟实习上,许多学校目前还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阶段,没有“与时俱进”。对此,我们进行了改革,要求学生在手工模拟基础上,再使用具有代表性的财务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具体做法是:利用现有会计模拟实验室,在手工模拟核算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从系统初始化设置、建立账套、编制记账凭证,到自动登记账簿和生成财务报表,让手工操作的实习结果通过会计电算化处理得到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深刻理解会计电算化的原理,体验电算化的优越性。 (三)这样做的优缺点 1.通过会计手工模拟实习,可以全面了解大学四年来所学的会计财务课程。但是遗憾的是,虽然在每个阶段都做了相应的模拟实验,但没有一个总体印象,这样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过的内容。 2.通过后续的会计电算化实习,能让同学更加熟悉会计电算化的操作,也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但这一个阶段不能独立,要以前面的学习为基础。 3.两者结合进行,可以取手工模拟之长补电算化操作之短。因为手工做账的最大好处是明了会计线索的来龙去脉,更好地理解会计原理;而电算化的好处在于减少计算错误及繁琐计算,用电算化实验过程检验手工模拟的结果。 四、进一步做好综合模拟实习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学院领导应高度重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实验考核办法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认真地参加会计模拟实验,必须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和约束力、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灵活考核办法。一般来说,可从实验技能、实验纪律和实验报告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实验成绩,其中以实验技能为核心。实验成绩在专业学习中属于什么样的地位,也是急待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单项模拟实验和阶段性模拟实验的成绩应并入相关课程的总成绩,而综合模拟实验的成绩应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列示。 (二)师资 要求教师既要懂会计手工实操又要熟悉会计电算化的操作。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因此要求会计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且还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是指,合适的财务软件、有连续6周手工兼使用电脑的实验室、大量的配套账本及账页。会计模拟实习中应重视材料的选择。实习材料的质量是影响会计模拟实习质量的关键。目前这方面的材料较少,特别是综合模拟实习的更少,大多是工业企业会计的实习内容,并且实际上实习项目单一,在新的会计制度实施后,相关教材并没有及时补充修订。这就给学校组织实习带来困难。所以希望专家、学者应重视会计模拟教材的编写工作。 (四)加强手工核算实习与会计电算化实习的结合 现代会计工作的重心是对会计信息的运用,不能熟谙会计循环就无法准确解读会计信息,也就不能有效地运用会计信息。因此,手工模拟实习和电算化模拟实习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在手工模拟核算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计算机模拟,从原始资料的输入、记账凭证的编制到自动登记账簿和产生会计报表,让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会计工作的乐趣。要求学生能熟练应用通用财务软件,并能对财务会计软件进行系统分析、开发和维护。 综上所述,会计教学中的模拟实习是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尝试。通过这种直观的模拟实习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归纳问题、解决会计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在会计模拟实习中还存在着教材滞后、内容单一等问题,还有待于改进,但会计模拟实习在会计教学中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的毕业实习环节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完善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对应措施,强调了实习教学环节督导制度建立的作用,以期提高会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 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和会计理论基础、较高文化素质、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主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理论知识方面使学生具有大中型企业总会计师应具备的知识和素养。考虑到学生的后续教育和未来发展,适当地强调理论系统性,拓宽专业基础;在实践技能上,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具有合格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 为达到培养目标,各学校相继建立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上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设置的模拟实验、课程设计、案例分析、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提高教学整体水平具有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是学生在修完全部课程后,具备了综合、系统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毕业实习和其他实践环节的相关训练,拥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展开的。它是毕业撰写论文前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实习,毕业实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财务管理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从全局上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掌握正确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和技巧等。毕业实习阶段还为毕业设计(论文)搜集资料、积累素材,同时为毕业后尽快适应财务管理工作、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近些年来作为高校会计专业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毕业实习已深陷“困境”、流于形式。因此,正视我国高校会计毕业实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对应措施,不断完善和加强毕业实习的方法和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势在必行。 一、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始终倡导加强实践性教学、开展素质教育,但在不少院校、不少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毕业实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只是被当作一般的辅助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的学时没有依据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合理安排,缺乏系统的教学组织;许多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毕业实习被用作“寻工求职”的途径。究其原因主要有:1.在教学思想上受我国几千年传统教育思想文化的影响,认为教学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校期间首要任务是掌握课程上的内容;2.在教学方法上尚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3.高校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无论是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对学校教学评估还是专业教学评估内容和标准,都注重强调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评价,而对学生是否具备实际工作能力、是否能适应社会需要,缺乏必要的具体考评要求和标准;4.学生临近毕业忙于找工作,无心参与实习。 (二)毕业实习单位环境不能满足需要 长期以来,诸多高校会计毕业实习一直沿袭着依据毕业实习计划规定的实习目的和要求,由指导教师负责联系实习企业和单位,指导学生在企业和单位集中进行实习的方法。但由于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和高校封闭型办学模式的长期影响,大多数高校与企业、单位历来就缺乏应有的联系和协作,联系实习单位成为让实习指导教师很“头痛”的事。靠教师“私交”落实实习单位成为普遍现象,学校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的工作处于困境之中。但指导教师与企业、单位的“私交”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许多高校至今尚未建立健全比较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许多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一事左推右挡或讨价还价不愿意接待,更不愿意作高校长期进行毕业实习的基地。一些企业和单位就是勉强接待学生毕业实习,往往也是以“礼”相待,不允许学生亲自进行实际操作;个别企业和单位甚至对学生毕业实习不管不问,使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毕业实习也难以进行下去。 (三)毕业实习缺乏必要的实习经费 高校会计毕业实习依据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一般可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虽然它们的实习目的和要求不尽相同,无论是就地实习或赴外地实习、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都需要有一定的实习经费作为保障。大多数高校用于教学环境、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经费多,用于实习方面的经费相对较少,造成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用于毕业实习的经费往往被列为弥补其他教学方面经费不足而精减的首选项目,已无法维持毕业实习工作的正常进行。受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影响,许多接待学生实习的企业或单位以加强管理和指导等为由,不断增加收取的实习管理费和实习指导费等。学校这方面为了联系实习企业或单位而请客送礼的“小费”也有增无减。而且,学校的实习经费如实习交通费、住宿费等不随物价指数变动而调整,恪守几年或十几年一贯制,也早已严重背离实际收费和价格,致使毕业实习联系的实习单位条件满足不了实习的需要、或被迫缩短实习时间、减少实习内容、简化实习方法,难以达到毕业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四)毕业实习缺乏严格的管理督导制度 高校毕业实习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多数会计毕业实习管理督导的明显特点是:指导教师“个人承包”,教学管理部门“以包代管”,尚未建立和健全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督导保证制度。主要表现为:1.指导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还担负着其他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保证不了指导时间;2.一些责任心不强的指导教师,将学生送到实习企业和单位“全托”,或者“转包”给班委会,或者“分包”给实习小组长,很少去实习企业和单位进行指导和检查,实习结束后仅凭学生提交的毕业实习报告评定成绩;个别指导教师带学生赴外地毕业实习时,不能严于律己,置毕业实习指导工作于不顾,忙于私事,不仅学生有意见,也给实习企业和单位造成了不良影响。而教学管理部门往往“以包代管”、疏于教学督导,极少去实习企业和单位走访,对毕业实习及指导教师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难以更好地为学生、教师和毕业实习服务,保证毕业实习整体效果的提高。 二、会计毕业实习问题的对策 高校会计毕业实习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其成因也是比较复杂的,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从高校自身而言,目前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衡量学校教育工作的标准,不仅要看培养学生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看所培养学生的质量,看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在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毕业实习作为一种“亲验式”实践性教学方法,其精髓在于促使学生主动实践、亲自操作、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会计专业教学整体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要将毕业实习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在教学安排、教学指导的岗位(或工作量)设置以及成绩管理等方面应等同于课程教学任务,将其作为专业教学评估的重点内容,改进评估的具体方法和指标体系,并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毕业实习的时间和内容,促使学生和教师重视毕业实习,提高学生参与和教师指导毕业实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加快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奠定提高实习质量的基础 高校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轨变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求高校和企业必须树立相互协作、互惠互利的观念,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的局面,为高校强化校企协作、建立和健全毕业实习基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客观上要求:1.作为应用型的会计专业要积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主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企业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2.主动为企业培训不同层次的各类专业人才,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毕业生。如此一来,企业自然也乐于提供学生毕业实习和教师社会实践的场所,使毕业实习基地成为校企协作、共同发展的纽带,指导学生毕业实习成为校企双方共同的义务和责任。校企之间应签署建立毕业实习基地的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职责,做到有章可循,为学生按实纲要求完成实习任务、保证实习质量奠定基础,并要注意多从企业里聘请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又有一定专业理论修养的专家作为毕业实习基地的兼职或全职指导教师,借助企业和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快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3.加大实践性教学经费的比例,每年投入一定的教学经费,加强校内外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并依据财务管理各专业毕业实习的特点和需要,科学、合理地核定毕业实习经费,并适时调整,确保毕业实习计划顺利进行。 (三)完善毕业实习管理督导制度 在会计毕业实习的教学实践中,1.要变毕业实习过去由指导教师“个人承包”为系(部)、室和指导教师集体管理督导,建立和健全实习前有计划、实习中有监督、实习后有考评的全过程组织管理和督导保证制度。实习开始前选派责任心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高的教师组成实习指导小组,汇同系(部)教学管理部门联系实习企业或单位,并依据毕业实纲要求,制定实习计划,核定实习经费,经系(部)教学管理部门批准实施;实习过程中由系(部)和校(院)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实习督导小组,去实习企业或单位监督检查,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意见、交流经验、解决问题,特别是要了解和客观评价指导教师的工作情况;实习结束后由实习指导小组全面、认真地总结实习工作,并向系(部)教学管理部门提交书面总结,实习督导小组依据巡查结果和书面总结评价指导教师,记入教师业务档案。2.要变毕业实习成绩过去由指导教师仅凭评阅学生的实习报告评定为“报告答辩、综合考评”,即由实习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实习企业或单位的专业人员组成答辩小组,负责学生实习报告答辩工作,给出答辩成绩,结合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实习的考勤记录、企业鉴定、实习日志及具体表现等综合考评给出的成绩作为毕业实习的最终成绩。毕业实习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必须重修。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高教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的转轨变型,必须重新审视高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认真研究和把握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注重和实施素质教育,提倡教学观念的改进和创新,完善和丰富教学手段,研究和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环节的改革与探讨 摘要 目前,高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取消毕业论文,代之以现场职业技能考核,才能使毕业环节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实现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毕业论文;培养目标;应用性人才;现场职业技能考核 毕业环节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犹如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质检,是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环节以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为两大主线。毕业实习无疑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全面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已经受到了各方面充分的肯定和足够的重视;而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显然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亟待改革,本文以会计专业为例仅作粗浅探讨。 一、培养目标决定毕业环节的教学措施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层次划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硕士阶段则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研究人才;专科教育包括了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重在“应用性人才”,而非“通才”,更不可能是“专业研究人才”。厚功底的“通才”和专业研究人才毕业后可能去大学、去研究所从事学术性、研究型工作,这些层次的毕业生非常需要受到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也就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毕业环节必须包括毕业论文,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确保这两个教育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 但是应用性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财务部门从事基层会计工作,他们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以较强的处理经济业务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区别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职毕业生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操作能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操作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毕业论文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适合的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却不适合高职教育,应该从高职学生的毕业环节中铲除,以其它切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考核方式取而代之。 现在媒体上甚至已经出现了取消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呼声,那是因为我国本科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已经出现。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无法再维持其所谓“高深”的知识传授。它必须考虑在扩大门槛后,如何给素质参差不齐的新生以教育,如何把大多数学生培养成一般的人才,尤其是应用性的人才。从这个趋势来看,取消高职生的毕业论文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二、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质量差 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构思和语言表达上都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学生交上来的毕业论文不外乎两类:要么,是一篇无可挑剔且理论高深的论文。显然是从哪里通篇下载的;要么,是一篇层次混乱、主次颠倒、语句不通的论文。显然是学生自己东拼西凑、粘贴、嫁接起来的。对不少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远不如本科生宽厚,实践经验尚未积累,而且文字组织能力向来就不是他们的强项,短短两、三年的高职学习生涯的学习重点是提高动手能力而非写作能力,要他们“论”起文来实在是力不从心。 (二)毕业论文成了例行毕业环节,失去了教学目的 如今,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已经失去了其教学本意,仅仅是走走过场而已。学生认为,写毕业论文纯粹是为了交差。学校、老师也不会因为毕业论文不过关而真给不及格,让学生毕不了业。上一届学生把这一“诀窍”传给下一届学生,于是学生的论文写作态度可想而知,拖到最后随随便便交来一篇,不是“完美无缺”的,就是“满目疮痍”的,让老师的笔提得起、下不去。老师要是较起真来,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不能过关的。老师又不能真让大多数的学生毕不了业,何况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也不是老师较真就能写好的。老师只好妥协,不断地降低要求。 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这一教学目的在高职院校确实成了摆设,失去了实际意义。而这个教学目的和高职院校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是背离的,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应该被取消。 三、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环节应凸显“应用性”特色 毕业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高职学生的毕业环节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和岗位性。毕业实习显然是高职学生毕业环节的重中之重,是对学生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全面检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是深入到企业的财务部门,全面了解、熟悉现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较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这一教学措施是非常切合“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应继续予以加强。 一般来说,学生毕业实习结束返校后,立即着手毕业论文的答辩。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取消以后,并不等于毕业环节作为综合全面检查高校教学质量的作用就消失了,应该采用一种切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来检验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岗位性和职业性。现场职业技能考核就是毕业论文的理想的替代方式。将毕业实习加职业技能考核作为高职的教学指挥棒,可以充分体现会计专业的职业性和岗位性。职业技能考核需要以实践教学为基础,需要有配套的实践教学,学生在考核之前必须受到有素的训练。 (一)以培养目标为准绳,突出高职会计教育实践特色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专业又是一个职业化程度很高的专业,它的教学重点在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侧重于考查学生将理论知识的转化及运用能力,还考查实际操作的准确性和快捷性,所以其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也在会计教学体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突出高职实践教育特色,才能更好培养应用性人才。 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难以跟上时展的需要,致使实践教学并未完全到位,理论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偏重理论考核,轻视现场职业技能考核,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定位在应用性人才培养,因此高职会计教育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上都要重点突出实践,强化应用。 (二)合理设置会计实践课程,不断加大实践力度 将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单元模拟实验、课程实训、毕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前现场职业技能考核。具体做法是:讲一章或一单元理论课进行一次单元模拟实验、课程结束进行课程实训、毕业实习前进行毕业综合实训、学生毕业前一个学期进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结束进行职业技能考核。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提高操作能力的积极性。 会计实践要在整个学习阶段不间断地进行,让学生能熟练掌握会计工作的程序。从基础会计的简单业务中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使学生能熟练、规范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课程实训中使学生掌握各种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熟练编制财务报告、合理核算成本。毕业之前的综合实训是为毕业实习所做的准备工作,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实习单位的会计工作。 (三)改进会计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以现场职业技能考核取代毕业论文 会计实践教学的考核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制定合理的会计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实践成绩评定办法等制度,确保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训课的成绩往往是由教师根据学生交上来的实训作业评个等级,有比较大的疏漏。如在财务会计课程实训,时间安排上少则两星期多则一个月,学生在这段时间内逐步完成。有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动不了手,但有足够的时间抄袭基础好的同学的实训作业,同样能得到不差的成绩,蒙混过关。这种松散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不能达到敦促学生自觉提高操作能力的目的。只有通过现场职业技能考核,才能甄别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基本的职业技能,确保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现场职业技能考核是对将要毕业的学生进行一次综合的系统的业务技能考核,并且需要当场完成。具体做法是:选择一个会计期间发生的浓缩的经济业务作为技能考核资料,按照“建账―基本业务的处理一成本核算―利润计算及分配一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程序,采用真实的凭证、账表等进行规范化的现场操作考核。在具体操作中,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把自己当作企业的财务人员,独立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考核时间掌握在四个小时左右,因此,选择的业务要经典、有代表性,量要恰当,监考要全程,评分标准必须客观、严密。现场职业技能考核将是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一个有力的促进。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工程测量测绘之无人机航拍技术要点探讨 摘 要: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工程测量测绘中的无人机航拍技术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本文先是对无人机航拍技术进行简述,然后探讨了工程测量测绘中的无人机航拍的技术要点,最后分析介绍了无人机航拍技术在工程测量测绘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无人机;航拍技术;要点 1 无人机航拍技术概述 无人机航拍技术,是一种集成了高空拍摄、遥控、遥测技术、视频影像微波传输和计算机影像信息处理的新型应用技术。 (一)无人机技术 无人机航拍技术发展的前提是无人机的出现。无人机,顾名思义,是一种不载人的航空器,主要包括固定翼型无人机、无人驾驶直升机两类。之所以可以实现无人驾驶,是由工程师在地面上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操控机载计算机程控系统而进行的。无人机的出现,一开始主要是为了开展有人飞机不宜执行的任务,如危险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空中救援指挥和环境遥感监测。经过几代产品的更新,无人机由最开始的主要是在军事上的应用后来逐渐发展到用于作战、侦察及民用遥感飞行平台、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在工程测量中运用无人机,能够有效解决小面积低空摄影存在的问题。无人机的实际操作使用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野外像控点的布设和测量、取得测区资料数据、内业空三加密以及数字测图。 (二)机载遥感设备 要让无人机航拍得以实现,除了无人机这个“空中平台”外,还需要能够获取信息、处理图像信息、并能够按照一定的精度要求制作成像的机载遥感设备,这些机载遥感设备都具有体积小、精度高、储存量大的优点。当前使用的主要有高分辨率CCD数码相机、红外扫描仪、磁测仪等。根据不同类型的遥感任务,选用不同的机载遥感设备。目前,制造的数字航空测量相机已经可以达到很高的像素,能够在航拍时,同时拍摄彩色、红外、全色的高精度航片。此外,科学家们为了能够提高遥感飞行的效率,还同过使用多台哈苏相机进行组合照相。这些机载遥感设备不仅仅能够对工程的静态、物理几何结构,还可以进行一种动态地全过程监测、把握实时的微小变化、通过对观测结果的比较分析,从而对即将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防患于未然,同时能够对物体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三)无人机影像处理流程 无人机利用机载遥感设备获取影像资料以后,根据POS相关数据,自动建立航带内与航带间的拓扑关系系统网,航带规划设计包括单次航飞时间设计、航飞架次设计和航带带宽划分。而测区范围的规划,首先要设定测量区域最大外接矩形,得出测区四角标注之后,计算航拍次数。根据控制网布设GPS控制点去构建目标区域控制网,根据典型地貌特征点的选择、对测区现场进行均匀布控。然后根据主点坐标、对称畸变参数和CCD非正方形比例参数进行影像比例的纠正。第二步骤,根据区域网平差计算、加密点物方空间坐标解算、影像的外方位元素,计算空中三角测量。最后,进行DEM数据匹配,即进行多模型、多重叠DEM匹配、采集,以测区为单位创建像对正射影像。随后生成DOM成果。 2 无人机航拍技术的要点 (一)无人机航拍的申报 对于无人机航拍,我国出台了专门性的管理政策法规,再加上无人机航拍自身的飞行特征,共同决定了无人机航拍的申报流程的独特性。按照我国的政策法规对无人机进行划定,其属于一种无人驾驶航空器,因此需要按照我国通用航空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和使用,如果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的话,只有具备执照的人才能操作无人机进行航拍作业,我国在这方面也不断加强管理的力度,目前主要的负责机构为中国私用航空器拥有者及操作手协会。另外,在操作和使用无人机之前,还需要提前申报空域,并在飞行前的15小时就需要向管理部门申报飞行计划,一般情况下,在发出申报3小时之内就可以得到回复。但是为了确保安全,操作人员还需要在飞行之前再次通过电话进行核实。 (二)航拍画质的稳定 与消费级无人机不同,航拍无人机对画质的要求更高,并不是随便拍出分辨率较高的画面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对目标物进行持续的、长时间的拍摄,对拍摄的要求非常高,拍摄角度和距离具有特定的要求,同时对目标凝视和画面防抖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航拍无人机上安装稳定平台,如陀螺仪稳定的测距仪,这种设备首先在战列舰上出现。由于无人机自身的特点,对陀螺仪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都具有更高的要求,一般在无人机上使用重量小集成度高的微机电MEMS陀螺组件。此设备具有检测平台角度和角速的作用,并将信息反馈给平台驱动电机,这样就可以减轻飞行器姿态变化的影响,保证平台上的摄像机的视轴稳定。 在风力较大的情况下,要想拍出画质较好的影像,就需要熟练应用云台。在无人机飞行过程中,由于风力较大,会执行抗风动作,这就导致机身出现倾斜或旋转的情况,从而摄像头与地平面发生倾斜,导致画面的质量下降。而使用云台,则可以防止无人机倾斜导致摄像机倾斜,从而减少了风力对拍摄造成的不利影响。在无人机上,保证拍摄质量的重要设备为减振垫和减振橡胶。减振垫和减振橡胶具有减少机体振动对飞控部件的影响的作用,防止无人机拍摄出来的画面会产生扭曲现象。 (三)特殊环境中的使用 在低温环境当中,无人机要进行操作需要提前对减振橡胶或者减振柱进行更换,以便减轻低温环境对拍摄质量的不利影响。另外,无人机的锂电池也容易受到低温的影响,温度越低,锂电池的化学活性越低。经过试验发现,当电池温度低于15℃的时候,其化学活性已开始降低,当温度更低的时候,锂电池的放电能力显着下降。因此,为了防止无人机坠毁,在操作无人机的时候,需要在低空悬停1分钟以上,了解无人机在低温环境中的表现情况,从而根据无人机的情况来调整飞行计划。 在高原地区拍摄时,较小的空气密度使无人机的旋翼需要更高的转速来产生足够的升力,此时无人机的耗电速度要比平时快。操作手要注意时刻监控电池状态,以免无人机坠落。另外,高原地区操作手要准备多块电池,随时准备替换。这是因为高原地区风力较强,无人机飞行需要耗费大量的能力。 3 工程测量测绘之无人机航拍技术的运用分析 我们在工程测绘测量中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能够收集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的资料。无人机摄影,可以提供一个不可替代的高位俯角,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区域的全貌。还可以对某一具体物体进行高清晰度拍摄,灵活方便。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其拍摄的图像也有分辨率逐步增高、单次航拍时间延长、单次航拍储存信息容量逐渐扩大等趋势。例如无人机可以对矿山进行测量,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加强对矿山周围环境变化的把控,进行有效的监管。既实现了高效率的开采,又实现了环境的保护,双管齐下。无人机还可以加强对矿山整体的整治,以便于对矿山资源的保护。整治自然少不了宏观层面的指导,尤其对矿山这种面积又大,开采过程中还极容易发生环境污染的区域。利用无人机航拍提供的结果,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无人机航拍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应急救灾、突发事件处置、数字城市建设、国土资源调查、地质灾害、矿山监测、环境变化监测、工程设计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技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人机航拍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具有其他产品不具有的突出优势。所以,我国应该加大在无人机技术领域的研究,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交流与合作。而无人机航拍技术的运用也为现代工程测量测绘事业提供了便利,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我们应该把握这一未来的发展趋势,促进工程测量测绘之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探索 摘 要: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越来越看重测绘工程测量,测绘工程测量作为工程建筑的基础,是推动我国建筑发展的一大关键。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是结合质量与效果于一体的一门技术。这门技术可以促进了建筑业更进一层楼。我们现在要分析如何利用新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如何全面提高测量的精确度。从而实现我国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新高度。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发展现状;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 0 引言 为了深入推进我们工程建筑的发展,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要深入了解工程测量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不是一门简单的技术,它是有关于测量学和工程测量的一门技术。测量测绘技术包括很多方面的技术,其中一门技术是大地测量学,它是研究在地域上设置控制网,从而可以实现测定地球形状、大小和重力场的内容;另一门重要的内容是地形测量学,它是研究将地球表面小区域 ,然后进行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传统工程测量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现代的需求,它服务领域仅仅包括建筑、水利、交通、矿山等部门。但是,现代工程测量己经远远突破了只为工程建设服务的概念,一方面它包括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对物体发展变化的趋势预报,在另一方面,它还包括工程的静态、动态几何与物理量测定等方面的内容。现代工程测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促进了我们国家工程测量的发展,我们要大力推广这门技术,造福于人类。 1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发展过程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探索的历史悠久,而且过程曲折。在我们古代中国,我们进行的工程测量比较简单,这是我们工程测绘测量技术的原始,它标志了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开始。拿测量来说,在古代,在工作的时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得测量结果出现误差,干扰到后续活动的开展。许多许多古代的建筑都非常繁琐、形状比较的奇怪,比如故宫等古代建筑就是最好的代表,在古代,测量工作的难度非常大,除此之外,测量活动还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比如不良天气,国家政策的变更,王朝的更替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测量时间会拉长,最终无法按时完全工作。古代的生产工具落后,技术水平落后,如果遇到恶劣的天气状况,可能就无法完成测量工作。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此时比较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和数字化的测量以及摄影技术的发展,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巧妙的运用,所以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体现了当时测量测绘技术、工具及方式上的超前性,现代性。而且这些仪器可以降低测量工作量,还可以避免人工测量计算易发生的失误。在此基础上,相关的测量y绘仪器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测量测绘的准确度,测量测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全面的提高。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出现了更为发展的测量测绘技术,测量测绘的数字化又是一大进步,与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传统工程测量相比较,数字化测量测绘克服了手工测绘存在的许多缺点,如工作量太大,程序既复杂又麻烦。到近几十年来,测量测绘技术已经发展为相关经济生产领域一个重要的技术工具。所以我们要大力运用现代测量测绘技术解决相关经济生产领域的复杂问题。 2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现状 在中国,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不断的得到运用。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有着很显著发展。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与空间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使电子经纬仪、全站仪、超站仪、测量机器人等先进测量仪器广泛应用在相关的测量与测绘工作中。并且现在GPS测量技术及影像提去技术也在我国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中得到推广和普及。和传统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方式相比较,GPS测量不用进行点同点的相互透视。这个好处让GPS测量有很大的机动性,可调性。工程测量测量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实质性的效益,所以我们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工作人员必须要不断地推广现有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和不断发展新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来保证工程质量。实现我国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3 如何让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与时展并进 在21世纪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发展的前景是比较广大。与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相关产业很多,所以相应的会产生产业链,比如,摄像技术,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等。摄影测量技术还可以降低外部作业的相关工作量。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测量效率的特点,数字化测量测绘软件的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全新内容,广泛用于测绘生产、水利水电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城市道路建筑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军事工程等部门.数字化测量测绘作为一种机助测图技术具有显著优势和发展前景,是测绘发展的技术前言,作为反映测量测绘技术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因此,在建筑物的形态,工程的地籍测绘,城市的地形图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传统测量方式所不能达到的作用。摄影技术对于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十分重要,而且应用到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我们要发挥我们的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不能故步自封,创造更高端的技术,更前沿的科学技术。 4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在生活中的实例 我们当代社会很多方面都运用到了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比如我们熟知的神舟7号飞船的发射,我们巧妙地运用这个技术,更加拓展了我们的天空范围。还有我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也是运用到了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使我们的奥运会场地圆满建成等。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十分重要,我们要把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这些技术造福于我们的生活。比如我国现代建筑也充分的运用到测量测绘技术,让我们的建筑物抗震系数高,并且还可以使建筑物的外形更加美观,再也不是传统的建筑物风格,运用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具有古代建筑的典雅,还不失现代建筑物的时尚,还充分吸收外国建筑物的风格,使得建筑物中西合璧,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所以,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对于我们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我们的工作人员还要继续努力,把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做大做强,不仅仅服务于我们我家,也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5 结语 在二十一世纪,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掌握信息、生命、空间等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要得到更高层次的提高。这需要相关研究者的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我们都相信如果相关人员艰苦奋斗,不断探索,坚持不懈,肯定可以在这方面得到巨大的进步。我们要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自主创新刻不容缓。历史发展已经证明,核心技术不可能从别人那里买来,核心竞争力不可能从外部得到,要想在国际竞争中不受制于人,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由大及小,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发展也要如此,不断研究探索,掌握世界领先技术,成为工程测量测绘技术领域的领导者,我们要实现让世界掌握中国的核心技术,让我们的科技面相世界,面相未来。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无人机航拍技术在工程测量测绘中的应用 [摘 要]伴随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工程测绘工作成为了人类身边的一种艺术。近年我国的不同行业发展迅速,展现出良好的趋势,高科技无人机航拍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传统的工程测绘方法必将被取代,当下必须加大无人机航拍技术应用的重视度。笔者对在工程测绘中应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无人机技术 测绘 工程 应用 引言 科技不断的改革完善,各种先进技术不断的被应用到各行业领域中,近几十年我国的工程建设行业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无人机航拍技术可以提升工程测绘工作的准确度,帮助工作人员获取更可靠清晰的数据来源,在实际应用中已经体现出更多的优势,是未来工程测量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术。 1.无人机技术概述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信息技术已经不能符合需求标准,很多的地区面貌发生了改变,很多的港口、机场、车站等工程建设都需要更加详细的数据,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应用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无人机技术包括无驾驶人员的飞行器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是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结合运用。该技术目前被应用在地理信息测绘和测量当中,最大的特点是非常智能、自动化程度高、专业技术水准也较高。 这项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工程测量当中,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工作的重点,是日后的遥感技术发展重要目标。 2.无人机航拍技术的优越性 无人机测绘是遥感领域用于地形测绘的新兴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资金投入量比较小,勘查过程中反馈能力好,时间消耗少,方便不同地区的转换应用。对比过去的大飞机搭载摄像机航拍作业工作方式,无人机飞行技术的优点更加突出。大飞机对起降场地需求十分高,无人机已经实现了就地起降,省掉了很多的路程。 具体的工程测绘任务中,航摄小组可以灵活变通,将地点选在测区附近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或者是停用的砂石买卖场,加长了拍摄工作时间。以往的工作过程可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对天气要求比较高。 无人机对于外界自然环境要求相对比较低,并且离地面的高度可以自行控制,方便获取更加详细高分辨度的资料。工作人员可以灵活控制无人机的速度,将航速控制在最优化范围内,甚至可以达到每小时几十公里,对于突发状况可以进行变通,得到更加准确的信息资料。 3.无人机航拍技术的系统组成 3.1 遥感信息采集系统 3.1.1 无人机遥感平台 无人机遥感测绘系统包括两大部分,分别是遥感信息采集系统,遥感信息处理系统。航测遥感技术利用无人机装载航空数码相机 ,并采用IMU(惯性测量)/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而进行导航的航空摄影,其优势在于可以快速、精准、高效地获取地理信息数据。 3.1.2 飞行控制系统 无人机飞行控制的关键内容就是飞行控制系统,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对定位系统导航开展科学的利用,进一步达到信号定位,实时的掌握加速度计、陀螺等飞行器平台的具体工作状态变化,通过这种工作流程实现无人机的数字化监控,基础实现定点信息采集任务。 3.1.3 地面监控系统 全向天线、监控软件、供电系统、便携式计算机几部分系统构成了地面监控系统,不同的环节解密结合相互关联,技术工作人员可以操作地面监控软件,相关的数据进行科学的设定,包括导航模式的选择、相机曝光、基本飞行参数的设置等等。 3.2 遥感信息处理系统 3.2.1 遥感像片处理 在整合数据工作完成无人机航拍技术在工程测量测绘中的应用后将勘查照片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处理,主要有航带的整理、质量监测、照片的预处理、照片的并行更正等等。遥感像片处理最突出的功能是对相关数据文件的整合处理,处理的内容包括任务航摄规范表、相机检定参数等。 3.2.2 空中三角测量系统 遥感信息处理系统运行过程中,空中三角测量系统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系统运行的关键环节,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将初步规划好的航带列表合理科学的融合,将相间的相互关系正确的认定;对影像进行内定向,经过影像间连接点的布局、像控点量测、平差计算进行自动空三加密, 构成完整全面的三维立体模型,最后实现模型定向及生成核线影像。 3.2.3 三维建模系统 三维建模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地图形的推断, 求出具体的相关信息, 实现三维虚拟地形地物的可视化,是一种图像表征数据思维,工作人员直接感受到具体的区域环境或者是设计方案,加快方案设计分析设定,实现共同交流,优化方案选择。现有的软件包括ArcGIS、Civil3D、TerrainCAD 等等。 4.无人机航拍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4.1 对航线进行有效的规划 具体的细化工作开展前必须合理的进行航海规划,规划研究内容必须包括相机参数、地形特点、作业范围、精度要求,对于各项数据进行整合,保证准确高效性。该环节十分重要,其对于后期遥感信息采集工作开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数据支持。 普遍的航线规划包含几项检查内容,首先要保证航线走向的合理性,认真核实是否出现主点落水不利的情况,其次确保区域覆盖的完整性和划分的科学性;最后准确的选择摄像机基面,确立航高设置的准确性。 4.2 体系化的相片控制 在布置向控点时,应当充分结合区域的具体状况,并按照区域网进行有效布点,区域网的大小和像控点之间的跨度应综合考虑成图精度、 地面分辩率、产品用途、 地形特点等多种因素, 以能够满足空中三角测量精度为原则, 进行优化设计。 5.实际应用分析 5.1 新农村建设测绘 测绘的主要内容包括水系统、电力、交通、房屋等等。为了控制数据的精确,可以在开展调查工作时不断的纠正。具体可以根据《新农村建设测绘保证服务技术大纲》开展工作。 5.2 土石方测量 在无人机飞行的时候具有固定的高度,通过对于高度的计算可以得出一定的轨迹,轨迹研究可以推算出高程值,应用现代化的三维软件技术就可以得到土石方量。 5.3 地图形测绘 根据实际的要求标准控制好无人机工作中的比例尺寸, 相机拍摄的分辨率, 重叠率等等。具体的图片成像后,可以先进行矢量化的处理,在通过实际的比较控制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确定全部的坐标和测绘。 5.4 体积计算的测量应用 无人机航拍技术本身灵活性高,计算精确,安全可靠,经济节约,可以大力引用在测绘工作当中,还对应用在资源开发,农林监测估产,体积测量当中,于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效率有很重要的作用。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减少因为认可度造成的纠纷问题。为体积计算测量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6.结束语 传统的技术已经不能跟上测绘工作进步的速度,当下无人机航拍工作形式已经被大范围的应用,工程建设中的测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测绘工作的高效准确性是保证质量的前提。该项技术的应用是进步发展的需要,其可以更快的提升测绘工作效率,是实现高效工作的保证。未来的工程测绘工作必将大量的使用该项技术,迎来发展的新时代。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应注意的问题论述 【摘要】加强对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应注意的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对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测量测绘;问题 前言: 电力工程施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是由于大部分企业对工程测量测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一些非常简单但是又非常重要的工作没有做到位而导致有工程返工的情况出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今后的电力测量测绘工作中我们应指派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人才进行测绘、指导施工,从基础建设施工中来总结吸取经验,使我国的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有一个很好的突破。 一、分析电力工程测绘工作需求及应用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光电技术、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等作为基础,以RS、GPS等作为技术核心,测量地面已有的界限和特征点,利用一定的绘图技术并结合一定测量数据形成一定图形去反映地面状况,这就是测试技术。行政管理和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都会使用这种技术。由于电力工程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往往需要非常强的专业性人才对工程施工进行指导施工,但由于在思想上对测绘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工程返工、增加工程成本还影响了工作进程。为了解决这种情况,需要认真对待工程开工前的测绘工作,结合工程特点,积极研究新的测绘技术来解决测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降低测绘难度,提高测绘质量,使电力工程施工进行顺利。 测绘技术应用大概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因为GPS有全球、全天和实效性等特点使得测绘技术在最近这些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工程建设中,因为它能够提供精确的位置和时速给客户。而且对电力测量测绘的数据也可以进行收集和处理。目前,很大部分的测量人员已经对GPS测绘技术认可了,所以在电力工程建设中,GPS测绘技术很大程度的给测绘人员减轻了工作量,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体现处理GPS强大的应用前景。第二,连续运行的卫星定位系统CORS集成了多媒体技术、GPS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等形成了连续的地面信息采集系统而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应用于测绘技术中。在实际施工作业中,由于COPS系统能够快速准确的对土地的三维数据和土地性质进行全面的数据测量然后绘制全面的、非静态的数据,使得它能全天不间断的给客户提供准确的信息,给客户的策划和统筹工作提供方便。再者,因为它很大程度的减少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降低了测绘工作难度,节省了各种成本。第三,根据电磁波理论发展成的遥感技术能够采集和处理远距离目标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根据专业软件成像,还能勘探和识别区域范围内的地形地质。在实际工程测量中,由于RS技术有高实效性、数据综合性和大面积同步观测的优势,可以对指定区域进行高分辨率观测和测量。而且为了得到更完整更有效的地理信息,通过航空摄像中获得的地形图对测量区域进行准确分析。还有就是,为了更及时的了解施工中遇到的不同问题,随时了解监测施工现场的动态,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第四,影像提取技术是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出现送电线路测量困难、地质偏僻等问题上发展形成的,而为了有效地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影像提取技术让在这些问题上的测量测绘工作变得相对简单了。而影像提取技术就是利用的测量测绘设备对施工现场进行影像提取,根据专门的分析软件对提取的影像数据进行相应处理获得电力工程图,完成测绘工作。利用影像提取技术也能有效地简化测绘工作,减轻工作量。第五,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测绘技术,它是伴随微机软硬件技术和全站仪的应用发展而相应发展起来的。它如今成为了主要的地形测图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测绘生产和水电工程中。数字化测绘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是为了实现一体化的地理信息分析、采集和管理,根据专业软件实现三维成果输出。数字化测绘技术相比传统测绘技术变得更加方便处理和简化,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强度大,测绘困难的测绘工作,有利于电力施工进行顺利。第六,融合了GLONASS技术和GPS技术的RTK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卫星定位测量技术。这门技术的应用,使得外业测量的劳动强度降低,摆脱了对工程测量仪器的过分依赖,相应的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效率都提高了,促进电力工程测量技术的革新。RTK技术可以直接测量流动站对象控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缩短测量时间,方便操作。而且对地形、水域的测量只需很少的基准点就能实现测量目标。对提高测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很有作用。 二、对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建议 要想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工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根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比方说,1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上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就得更多的引进先进的测量测绘技术和设备。2加大我国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的技术水平得到一个更好的提升让他们把测量测绘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掌握透彻,并把这种技术熟练准确的应用到电力工程建设中去。3合理管理电力工程测量测绘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方说明确规定对资源分配问题和对人员的调度问题,提前安排合理的施工方案,大家各尽其职,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的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为了减少对材料的破坏、损失和浪费,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可以对各种建设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登本造册。4为了防止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对环境造成破坏,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应该使用一些安全、无污染、性能高的设备,对被破坏的制备进行重新补种,保障原地的生态平衡。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土地测绘中的优势 数字测绘与传统测绘方式相比,其数字化和自动化的程度有着明显的提升。测绘人员通过计算机的运用,可以对测量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更为直观和真实的反馈,多种数字化仪器的运用,使得地图数据的获取更加便捷,直观度较高,令人可以清晰明了的看到地图。除此之外,其精度较高的优势也不言而喻。仪器测绘比手动测绘的精确度有着大幅度的提升,基本可以将测量结果控制在毫米之内。现势性强也是数字测图的另一个优势。数字化的测图可以有效地综合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形成较为全面的地理信息系统,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的检索。可以在今后的运用过程中,查阅需要的数据资料。与此同时,数字化测绘也方便工作人员的更新和维护,使得其具有着更强的时效性。根据数字化测量的结果构建起的地图,是对多重要素的累积,与传统测绘结果相比更为细致和精确,符合我国地质测量工作的需要,为全面建立起土地管理系统提供了数据基础。在经济和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数字化测绘的应用日益广泛,其较好地完成了外业作业向室内的转变,减轻了外业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也使其工作环境得以优化。数字化测绘这种精度高、速度快的优势更是不可小觑的,在近些年来更为凸显。 结束语: 总体来说,电力测量测绘技术在我过经济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有序增长,对电力测量测绘技术也得保持提高。对于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及时、合理、妥善、科学地处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地质工程测量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逐渐应用到测绘技术中,使测绘技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提高了测绘技术的精确度。地质工程中,测绘新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测绘新技术的特点,分析其在地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关键词:测绘发展;测绘技术应用;工程测量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程测量中引入了许许多多的测绘技术。这些测绘技术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工程测量的准确性,还进一步促进了工程事业的发展。然而,当这些测绘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工程测量当中去的时候,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到了测量的结果。于是,本文将对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和改进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和探究。 一、现代测绘技术的特点 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程测绘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测绘技术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精确度高。由于我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许多的科学技术得到了进步与发展,并在实际生活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工程测量方面的应用较广。比如水利、建筑、交通等等,由于这些工程的性质和特点的需要,测绘技术的精确度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现代测绘技术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个需求,使得工程测量中的数据精确度变得更高。二是自动化加入到现代测绘技术当中。由于测绘技术要进行一定的数据的处理,所以现代测绘技术加入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对于那些测量的数据能够自己进行收集和处理,然后自动绘图。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工程测量以及绘图的效率。同时,自动化的加入避免了人工操作带来的新的失误,使各项数据也变得更加科学可靠。三是人力投入减少。在工程测量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人员进入到工程实地进行考察,并且搜集相关的数据来进行绘图,因此投入的人员较多也较大,工作人员也十分辛苦。而现代测绘技术则可以运用自动化的手段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绘图,这样就减少了人员的投入。四是提高了存储能力。在现代测绘技术当中,数字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配套领域科学技术和数字化的发展,现代测绘技术的存储性也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测绘人员可以将利用现代测绘技术自动测绘的图形保存到软盘当中,以便于我们随时进行运用,若发现了错误或者失误我们还可以进行修改。 二、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实际应用 1、测量信息采集点分析 在建筑工程测量中,信息采集点可以对建筑主体结构予以全面体现,确保了建模工作规范、合理、有效的展开。在具体工作中,其操作如下:在设计建筑主体结构的时候,要对工程三维坐标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平面图、轴线图、立面图。在测量建筑结构差异的时候,需要分别对三维坐标数据展开分析,进而有效划分建筑工程测量主体。针对混合结构而言,可以选择结构柱或者墙体;针对承重墙而言,可以选择内承重墙或者外墙;针对框架结构而言,可以选择外墙或者结构柱列。在测量天花板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收集吊板数据,对吊板标高予以确定。在测量楼梯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收集栏杆、阶梯长度与高度、平台等相关数据,并且明确影响附属结构的各种因素。 2、现代测绘技术在高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领域的工程测量工作中需要在合理间距外设置高程控制点,相邻高程控制点还需要通过设置水准路线来构成高程控制网,而高程控制测量中有效运用现代测绘技术,可以在高程控制测量过程中建立完整的高程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在设计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等外闭合水准路线控制的方法进行设置,所以在建筑工程测量中需要根据测量工作实际需求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利用自动安平水准仪的顺时针观测和微倾水准仪的逆时针观测来完成高程控制测量工作。工程测量中的计算工作需要对视距和高差进行计算,这便需要通过使用公式来辅助完成这两项的计算工作,如果在针对高差误差在5mm以上的计算结果必须对其进行复核,只有找出影响计算结果的原因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水准检核过程中必须要予以闭合差足够的重视,如果在工程实际测量工作中发现闭合差超过限制,则要通过技术手段来找出导致闭合差过大的原因,这是现代测绘技术在高程控制测量中必须重视的几点。 3、现代测绘技术在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平面控制测量是建筑工程领域工程测量工作的核心内容,其对工程测量结果的影响最为直接,建筑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中很多材料的准确性都受其影响,因此,现代测绘技术在平面控制测量中的应用对提高工程测量精度有着重要作用。现阶段交会法定点、导线测量以及三角测量等测量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到平面控制测量中,为了有效实现对测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进行高度精确的控制,在平面测量工作中可以采用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等方法对其整体或局部进行测量,这对提高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及准确性有着重要意义。 4、数字化制图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绘图方法通常是通过绘图人员进行实地勘察和自己的智慧来进行,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这种传统方法往往需要我们的绘图工作人员存储大量的室内数据为后面的绘图工作提供基础性的资料。这种绘图过程十分长并不能够将与我们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相结合,也不能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而数字化绘图工程则能够将数据的采集过程和绘图过程进行有机的融合,并且自动进行绘图,这种方法就有效地降低了传统绘图的难度,将现代绘图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实现了工程测量中绘图的自动化。同时,数字化绘图工程还将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卫星三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进一步精确了绘图数据的准确性,可以说为工程测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决策平台。 三、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发展前景的展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极大的促进了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前进与发展,因此可以从中窥见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受到人工测量的一些误差影响,传统的测量测绘方式非常容易产生一些失误与偏差,而这些偏差会对整体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后果严重时会导致整个工程的重建。因此为了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发生,要不断的推广与使用新技术,以此来实现数字化、自动化工程测绘与测量,最大限度的确保工程质量,提高相关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然而在应用新技术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当采用GPS测量方式时,鉴于各种垂线的偏差无法得到准确的测定,因此无法将以法线为标准的GPS成果转化为采用垂线为标准的施工测量保持一致。在对隧道进行施工测量的过程中,其横向的贯通误差基本上凭借于对方向观测的准确度。针对上述情况,鉴于各个点的垂线偏差无法准确的测定,因此不能够将以发现作为标准的GPS成果转变为以垂线为标准的施工测量成果。同时要加强测绘人员的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的能力,不断的完善职业技能,从而确保工程测量测绘新技术能够得到及时的推广与使用。 结束语 现代测绘技术在新时期的高速发展对提高工程测量工作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日趋多样化及工程测量环境越加复杂化,建筑工程领域对工程测量技术及现代测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加强对现代测绘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我国工程测量工作的开展。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简论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发展与在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摘要】工程测量学为工程建设提供精确的测量数据和大比例尺地图,保障工程选址合理,按设计施工和进行有效管理,在工程运营阶段对工程进行形变观测和沉降监测以保证工程运行正常。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 建立测绘工程系统控制是为了更好的使系统持续的质量改进,确保工程的质量,使系统获得更好的效率和效益。测绘是采集、量测、处理、分析、解释、描述、分发、利用和评价与地理和空间分布有关数据的一门科学、工艺、技术和经济实体,具有基础性、前期性和公益性和特点。测绘工程的主要任务有控制测量,碎部测绘,线路测绘,施工放样,数据处理等工作。控制测量就是在测区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控制网,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是否与国家控制网和城市控制网联测,以便统一各局部的地形测量工作,并根据测区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而定,使所测的地形图能相互拼接构成精度均匀的整体,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一.我国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现状探讨 我国工程测量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测绘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学科之一。在计算机、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子技术、空间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工程测量测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持。同时测量测绘本身的进度也为工程测量测绘提供了新的方法。目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主要应用电子经纬仪与全站仪进行测量测绘工作。以电子测绘仪与全站仪的交互应用实现了数据的测得、处理与图形编辑等工作。随着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 GPS 测量技术、影像提取技术等在我国的工程测量测绘中得到了应用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测量效率与测量质量、降低了测量工作的劳动强度,同时也为解决野外测量难点、解决测量通视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工程测量与测绘新技术探讨 1 工程测量与测绘新技术应用的探讨。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GPS测量技术、数字化测量应用以及摄影测量技术得到了推广与应用。GPS 测量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能够实现全天候、连续、高精度的三位坐标以及相关技术参数。GPS 测量技术是利用了GPS技术中的静态接受卫星信息以及动态三维坐标点位方向两大功能。将这两大功能以及相关技术应用于工程测量工作能够实时、有效、准确的进行工程测量。同时该技术还能够改善传统测量测绘工作中通视难题,为公路、铁路工程的测量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技术。影像提取测量测绘技术是在数字摄影基础上,利用被测而为影像提取三位信息的基础。这一技术目前在我国公路工程建设中有着一定的应用。将被测区域按照多个像控点进行影像拍摄后,利用计算机影像提取技术将工程计算住工程所需测量信息,实现快速、便捷的测量测绘。受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建设中通视效果不佳、地形复杂等因素影响,这一技术能够有效的减少上诉因素对测量精准度的影响,通视还能够大大降低测量工程的难度与工作量。 2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发展前景展望。 在现代工程测量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可以从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以及技术发展看出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数字化采集与处理、测量工作标准化、测量工作自动化将成为新世纪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展的主要方向。受人工测量测绘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工程测量测绘数据等极易造成偏差。测量测绘数据的偏差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施工质量、严重时还将导致工程的重建。为了有效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提高工程测量测绘以及建设施工质量,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以自动化、数字化采集与处理的方式提高了测量测绘的精准度。而且,数字化测量测绘技术还能够加大的提高测量测绘工作效率、为保障现代工程建设施工工期、提高工程建设投资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三、当前阶段工程测绘技术在具体工程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1工程测绘中数字技术的应用 在工程测绘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对已有的测绘方法的应用显得非常单调,由于当时掌握的科技情况有限,对于地理测绘必须依靠工程勘测和实际取样来进行,并且这种方法对于施工地域的整体性勘测不完整,在很大程度方面可能造成测绘误差,对于测绘质量和测绘效率都很难得到保障。在测绘技术发展的现阶段,通过对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在已有的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对GPS、Google Eerth、bing Map等地理信息网络的应用,通过对设备测绘技术的革新,研发出数字化测绘软件,使现阶段工程地理测绘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过对网络集成数字技术在工程测绘方面的应用,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对测绘目标区域进行地理信息模拟,通过网络资源共享、软件计算和数据库信息备份等测绘步骤,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在测绘前期对于施工区域的数据和信息采集可以通过GPS的主体采集来进行,以此可以大幅提升信息采集的准确率和完全覆盖率。在现行地理数字信息网络的服务体系下,能够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对收集的测绘信息进行全面反馈。基于现代工程测绘网络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在地理信息测绘网络系统的构建和研发上也在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地理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的环境下,加强了与地理信息监管部门,高校研发部门的合作,开发出我国目前已经成功采用的地理信息测绘基站,并且拥有相关配套软件的辅助应用,提高了对于测绘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另外,地理信息网络集成化的应用也对工程测绘过程中使用的数据分析进行加工取样,作为研发新型工程测绘软件的实验样本。在具体的数字化网络测绘信息推广之前,测绘结果都是通过手工绘制工程图纸来进行表现的,如果施工区域面积较大,地下工程结构就需要多份图纸进行综合表述,但目前建立在地理信息网络化系统中的测绘技术,能够更加直观的从一张电子图纸上看到整个施工区域的多层地质结构分析,省去了图纸的重合分析和复杂的保存工作。 2地图数字信息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现代工程测绘技术建立在地图数字信息系统上,地理测绘信息是建立在原有的测绘数据上进行模拟处理的,数据库资源的建立和共享极大地提升了工程测绘信息的实效性,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减少了工程项目的测绘开支。全球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测绘的信息收集阶段,对测绘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情况能够实时做出信息反馈,确保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全球定位系统对于工程信息的测绘是采用时间性精确排列的,在时间精度下便于对数据的查找,根据对中心区域的数据布点控制,可以高效绘制出施工区域内的坐标图,借助坐标数据分析软件对施工区域内的地质状况进行实际比例分析。工程信息遥感技术具有高效性与实效性的完美结合,其测绘方法更为经济实用,遥感信息测绘能够实现大范围空间的同步信息观测,目前已经成为工程地理测绘技术的重要手段。遥感技术能够根据摄影采集到的地理信息进行任意比例的缩放,这些固定比例尺寸的模拟绘图可以通过3S地理信息集成技术进行关联位置的确定,从众多遥感信息中提取需要的数据本分进行应用。 四、关于工程测量与测绘技术发展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探讨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工程测量测绘人员的技术要求。虽然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与仪器整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但是设备的使用以及相关技术的了解与应用仍然需要工程测量测绘人员不断地加快技术学习与知识结构的补充。通过工程测量测绘人员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新技术的学习为确保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确保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确保工程测量测绘质量奠定基础,促进我国工程测量测绘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工程测量测绘中的技术应用与方法探讨 【摘要】工程测量学为工程建设提供精确的测量数据和大比例尺地图,保障工程选址合理,按设计施工和进行有效管理,在工程运营阶段对工程进行形变观测和沉降监测以保证工程运行正常。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 一、 测绘工程概述 测绘是工程建设获取基础数据的重要手段,数据测绘工程中的主要任务包括各种控制测量及相关数据的处理,建立测绘工程系统控制是为了更好的使系统持续的质量改进,确保工程的质量,使系统获得更好的效率和效益。测绘是采集、量测、处理、分析、解释、描述、分发、利用和评价与地理和空间分布有关数据的一门科学、工艺、技术和经济实体,具有基础性、前期性和公益性和特点。测绘工程的主要任务有控制测量,碎部测绘,线路测绘,施工放样,数据处理等工作。控制测量就是在测区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控制网,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是否与国家控制网和城市控制网联测,以便统一各局部的地形测量工作,并根据测区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而定,使所测的地形图能相互拼接构成精度均匀的整体,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二、 我国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现状探讨 目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主要应用电子经纬仪与全站仪进行测量测绘工作。以电子测绘仪与全站仪的交互应用实现了数据的测得、处理与图形编辑等工作。随着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 GPS 测量技术、影像提取技术等在我国的工程测量测绘中得到了应用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测量效率与测量质量、降低了测量工作的劳动强度,同时也为解决野外测量难点、解决测量通视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工程测量与测绘新技术探讨 1 工程测量与测绘新技术应用的探讨。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GPS测量技术、数字化测量应用以及摄影测量技术得到了推广与应用。GPS 测量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能够实现全天候、连续、高精度的三位坐标以及相关技术参数。GPS 测量技术是利用了GPS技术中的静态接受卫星信息以及动态三维坐标点位方向两大功能。将这两大功能以及相关技术应用于工程测量工作能够实时、有效、准确的进行工程测量。同时该技术还能够改善传统测量测绘工作中通视难题,为公路、铁路工程的测量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技术。影像提取测量测绘技术是在数字摄影基础上,利用被测而为影像提取三位信息的基础。这一技术目前在我国公路工程建设中有着一定的应用。将被测区域按照多个像控点进行影像拍摄后,利用计算机影像提取技术将工程计算住工程所需测量信息,实现快速、便捷的测量测绘。 2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发展前景展望。 在现代工程测量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可以从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以及技术发展看出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数字化采集与处理、测量工作标准化、测量工作自动化将成为新世纪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展的主要方向。受人工测量测绘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工程测量测绘数据等极易造成偏差。测量测绘数据的偏差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施工质量、严重时还将导致工程的重建。为了有效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提高工程测量测绘以及建设施工质量,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以自动化、数字化采集与处理的方式提高了测量测绘的精准度。而且,数字化测量测绘技术还能够加大的提高测量测绘工作效率、为保障现代工程建设施工工期、提高工程建设投资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四、当前阶段工程测绘技术在具体工程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一)工程测绘中数字技术的应用 在工程测绘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对已有的测绘方法的应用显得非常单调,由于当时掌握的科技情况有限,对于地理测绘必须依靠工程勘测和实际取样来进行,并且这种方法对于施工地域的整体性勘测不完整,在很大程度方面可能造成测绘误差,对于测绘质量和测绘效率都很难得到保障。在测绘技术发展的现阶段,通过对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在已有的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对GPS、Google Eerth、bing Map等地理信息网络的应用,通过对设备测绘技术的革新,研发出数字化测绘软件,使现阶段工程地理测绘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过对网络集成数字技术在工程测绘方面的应用,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对测绘目标区域进行地理信息模拟,通过网络资源共享、软件计算和数据库信息备份等测绘步骤,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在测绘前期对于施工区域的数据和信息采集可以通过GPS的主体采集来进行,以此可以大幅提升信息采集的准确率和完全覆盖率。在现行地理数字信息网络的服务体系下,能够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对收集的测绘信息进行全面反馈。基于现代工程测绘网络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在地理信息测绘网络系统的构建和研发上也在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地理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的环境下,加强了与地理信息监管部门,高校研发部门的合作,开发出我国目前已经成功采用的地理信息测绘基站,并且拥有相关配套软件的辅助应用,提高了对于测绘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另外,地理信息网络集成化的应用也对工程测绘过程中使用的数据分析进行加工取样,作为研发新型工程测绘软件的实验样本。在具体的数字化网络测绘信息推广之前,测绘结果都是通过手工绘制工程图纸来进行表现的,如果施工区域面积较大,地下工程结构就需要多份图纸进行综合表述,但目前建立在地理信息网络化系统中的测绘技术,能够更加直观的从一张电子图纸上看到整个施工区域的多层地质结构分析,省去了图纸的重合分析和复杂的保存工作。 (二)地图数字信息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现代工程测绘技术建立在地图数字信息系统上,地理测绘信息是建立在原有的测绘数据上进行模拟处理的,数据库资源的建立和共享极大地提升了工程测绘信息的实效性,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减少了工程项目的测绘开支。全球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测绘的信息收集阶段,对测绘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情况能够实时做出信息反馈,确保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全球定位系统对于工程信息的测绘是采用时间性精确排列的,在时间精度下便于对数据的查找,根据对中心区域的数据布点控制,可以高效绘制出施工区域内的坐标图,借助坐标数据分析软件对施工区域内的地质状况进行实际比例分析。工程信息遥感技术具有高效性与实效性的完美结合,其测绘方法更为经济实用,遥感信息测绘能够实现大范围空间的同步信息观测,目前已经成为工程地理测绘技术的重要手段。遥感技术能够根据摄影采集到的地理信息进行任意比例的缩放,这些固定比例尺寸的 模拟绘图可以通过3S地理信息集成技术进行关联位置的确定,从众多遥感信息中提取需要的数据本分进行应用。 五、关于工程测量与测绘技术发展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探讨 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工程测量测绘人员的技术要求。虽然工程测量测绘技术与仪器整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但是设备的使用以及相关技术的了解与应用仍然需要工程测量测绘人员不断地加快技术学习与知识结构的补充。通过工程测量测绘人员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新技术的学习为确保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确保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确保工程测量测绘质量奠定基础,促进我国工程测量测绘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探析 【摘要】在现代工程测量中,测绘技术应用非常广泛,测绘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工程建设进度以及工程的质量。因此,测绘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促进测绘技术向前发展。本文就主要对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测绘发展;工程测量;作用 引言 随着一些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这给我国工程测量人员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一方面推动了工程测量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很好地解决了一些比较恶劣环境下的测绘所碰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工程测量人员要不断提高运用这些新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工程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现代测绘技术的作用 无论是楼房、桥梁或是水利工程,都离不开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就是将设计图纸上标注建筑的尺寸、位置还原到具体的土地或者水域上,或者在建筑完工后对各项数据进行测量,以保证建筑的稳定和安全。它与设计图纸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它对建筑是否能够按照计划的位置坐落、建筑是否符合设计中的尺寸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工程测量一旦出现偏差,极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从而对社会经济和人身安全造成危害。而现代测绘技术能够最大程度保障工程测量的准确性,间接地提升了建筑的稳定性。 在修建新的公路、铁路、地下铁路或者水路运输时,现代测绘技术是一种有利的辅助和保障。例如,在修建地下铁路或者挖掘隧道的时候,前期一定会计算分析抗压性,那么在测量领域就绝对不能超过误差范围,不能挖多也不能挖少。此时,现代的测绘技术就会提升测量精度,使得整个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另外,地形比较复杂的城市,修建公路的时候也需要用现代测绘技术确保规划的保障实施。 二、现代测绘技术的构成 1、数字化成图技术 数字化成图技术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改变了传统的作图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测绘工作的精准度。以往的作图模式不仅需要处理需多繁杂的数字信息,耗时耗力,而且也难以达到现代工程测量的技术标准,无法跟上现代城市建设的步伐。而数字化成图技术的出现相当程度的扭转了这种局面,因而在大比例尺工程图和地形图的测绘工作中取得了极为普遍的应用,一跃成为现代工程测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数字化成图技术的深入发展,为了满足实际工程测量中的需求,逐步发展出了功能更为完善的器械,如全站仪、绘图仪以及电子经纬仪等。这些专业仪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测绘体系,不仅能够为测量人员提供所需要的图纸,还可以满足工作人员的其他需求,极大的降低了测量人员的工作量,为测量工作的专业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 2、全球定位技术(GPS) 全球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应用是工程测绘工作迈出的一大步,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定位技术以测距、测角和侧水准作为基础工作办法的时代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高精度、高效率的全球定位系统。传统的测绘办法比较复杂,任务比较繁重,要求完成控制网的布局和检测等工作,往往需要通过运用经纬仪、全站仪或者测距仪完成对数据信息的测绘工作,还要布置环形或者线形的控制网。相比之下全球定位系统就显得更加高效,基本上不会受到人力和天气的影响。 3、地理信息技术(GIS) 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中来,能够利用其庞大的数据库信息存储,第一时间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成图处理,对于工程测量成图效率的提高以及工程设计进程的加快有极大的帮助。由于地理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操作基础,因此可以相应的减少野外测量的工作时间,在降低了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的同时也使工程测量的精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的同步检测能力,时效性比较高,测绘数据的可比性以及经济性比较强,因而在工程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高分辨率以及多光谱摄影图像的遥感卫星是对地检测搜集基本地理信息的主要设备。在实际测绘工作中,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种中小型比例尺的工程图和地形图的绘制工作,对于各类地形图的实时更新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持。 三、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1、数字技术的应用 测绘技术发展在很早的时候,测绘方法单一,科技水平低下,地理测绘需要依靠工程勘测来进行,这种方法不利于施工地域整体性勘测,容易形成测绘误差。当今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GPS、Google、Eerth等地理信息网络系统在测绘技术中的运用使测绘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研发出了数字化的测绘软件,优化了地理测绘水平。另外加强网络集成数字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使用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能更加方便、快捷地对测绘目标区域进行地理信息模拟分析,能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备份从而提高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以检测矿产资源为例,运用到的技术很多,检测时要做到技术和实际地质情况相结合。如今我国寻找矿产的技术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依然解决不到找矿难,开采过程复杂的问题,因此需要更多的科技来做支持。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首先我们要研究岩石的物理性质,然后找寻出矿产资源形成的规律以判断该地区是否有矿产资源;其次,我们需采用先进机器设备来提高找矿的准确率和精确度;最后,我们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为企业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2、现代化的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1)移动测量技术 空间同步技术、移动信息传输技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和自动提取技术共同组成了移动测量技术。野外全息技术和基于DMI的信息提取技术是移动测量技术生产的产品。移动测量技术主要是对专题热点进行数据采集,能实时地对地理信息进行控制。 (2)航天拍摄测量技术 传感器的姿态控制技术、航天拍摄二维和三维信息提取技术以及平流层平台摄影测量技术共同构成了航天拍摄测量技术,这些技术是航天拍摄测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种技术改变了传统测量作业方式,降低了测绘成本,缩短了周期,能有效提高测绘效率。 四、工程测量领域现代测绘技术未来发展建议 首先是要提升测绘信息的反馈速度,及时地给出测量数据,这样对工程测量的效率,对整个工程的效率都有所提升其次是测绘行业并没有相关的标准,当前并没有因此出现混乱,但是随着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工程测量对建筑质量起到的作用很大,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必须要尽快建立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测绘行业健康发展。再次,现代测绘技术对于地表或者水面的测量比较精确,但是对于地下或者是水下的测量技术并不成熟,要对这方面重视起来,多方位、多层次地研究技术进步,将工程测量技术提升到整个地球的维度。最后是由于现代先进的测绘技术成本比较高,还不能普及。所以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测绘技术应当研究如何降低使用成本,普及到民用领域。 结束语 科技发展促进测绘需求的多元化,传统测绘技术无法满足新社会需要,因此测绘行业要更新科学技术,建立新颖的工作模式,积极攻克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努力完善测绘人员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期顺利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测量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探析 摘要:测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大大提高了工程测量的水平,为工程建设提供精确的数据和精准的地图,保证工程建设合理选址,促进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本文主要对测绘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叙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测绘技术;发展现状;工程测量;应用 引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相关测量测绘技术已经得到迅速的发展,本文在基于测绘发展的基础上对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一、工程测量以及测绘新技术的探讨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较为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以及GPS测量技术还有数字化的测量以及摄影测量等技术都得到了不断的推广与应用。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技术经过实践的检验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了当前工程测量测绘的重要方式。 首先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其主要实现了当前测量测绘技术工具以及方式上的超前性,促进工程测量逐渐朝向现代化、自动化以及数字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能够帮助降低测量工作量,同时使得设备仪器等自动计算功能避免由于人工计算所产生的误差。在这种基础上,相关测量仪器的不断发展进一步的增强了测量以及测绘的精准程度,从而全面提高了工作质量。 其次选用GPS测量技术,同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较,GPS测量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在各个观测点之间无须通视,能够有效地降低测量工作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同时可以灵活的选取点位;(2)定位的精准度较高;(3)观测所需时间较短;(4)能够提供三维坐标;(5)操作比较简单;(6)能够实现全天候的作业;(7)能够有效地避免在传统的测量方式之中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度需要大量的砍伐树木,对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的问题。 最后影响提取测量测绘技术,其主要是在数字摄影的基础之上,在充分的利用被测从而提供三位信息的基础之上,来促进国内公路建设的发展。其能够将被测区依据多种像控点来施行影响拍摄,之后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影响的相关提取,从而达到快速和便捷的测量测绘效果。 二、当前阶段工程测绘技术简介 1、地图数字信息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现代工程测绘技术建立在地图数字信息系统上,地理测绘信息是建立在原有的测绘数据上进行模拟处理的,数据库资源的建立和共享极大地提升了工程测绘信息的实效性,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减少了工程项目的测绘开支。 全球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测绘的信息收集阶段,对测绘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情况能够实时做出信息反馈,确保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全球定位系统对于工程信息的测绘是采用时间性精确排列的,在时间精度下便于对数据的查找,根据对中心区域的数据布点控制,可以高效绘制出施工区域内的坐标图,借助坐标数据分析软件对施工区域内的地质状况进行实际比例分析。 工程信息遥感技术具有高效性与实效性的完美结合,其测绘方法更为经济实用,遥感信息测绘能够实现大范围空间的同步信息观测,目前已经成为工程地理测绘技术的重要手段。遥感技术能够根据摄影采集到的地理信息进行任意比例的缩放,这些固定比例尺寸的模拟绘图可以通过3S地理信息集成技术进行关联位置的确定,从众多遥感信息中提取需要的数据本分进行应用。 随着一些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这给我国工程测量人员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一方面推动了工程测量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很好地解决了一些比较恶劣环境下的测绘所碰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工程测量人员要不断提高运用这些新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工程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2、遥感技术(RS)和集成技术3S(GPS、GIS、RS) 遥感技术在测量中的使用主要是通过物体对波谱产生响应不同的原理来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它探测地面物体性质通过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方法是遥远感知事物,当今,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比较广泛,水文、气象、地质、地理、资源环境等领域都在使用,属于非常先进的一门空间探测技术。目前,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就是航空遥感技术,这项技术在在实践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另外,卫星遥感用于测图成果也很显著。3S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紧密结合起来,这项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收集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并且还能够及时处理和更新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3S的综合应用更加方便了人们收集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为地形测量获得更加精确的图形和数据提供了保证。 3、.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该技术克服了原有测量技术的局限性,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是利用非接触的主动测量方式来获取外界事物的三维数据,它可以对外界物体随时进行扫描,并且它还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可实现昼夜测量,能够把信息快速的转换成可以利用的数据。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具有快速扫描、高精度、数字化程度高的等特点,在实际生产中他能够大大地降低作业成本,并且使用非常方便,数据信息的输出格式能够和CAD以及三维动画等工具软件直接对接。 三、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主要应用 1、测图的主要内容 原图的数字化,当测量工程中对数字地形图的要求不高,且工程经费又相当有时限,可以考虑采取该方式。原图的数字化能够将现有地形图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借助于计算机一级扫描输入设备,作业人员能够使用数字化软件在很短时间内即获取所需的数字化地图。该方式主要包括手扶跟踪数字化与扫描矢量化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相对而言扫描的矢量化能够获得较高的测量精度,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但是,与原图相比。采取扫描矢量化方式获得的数字图精度要稍低,这主要是由于处理的过程所产生的误差所致。而且该方式只能反映出自纸成图时地表各种地物的基本样貌,其适时性并不强。因而该方式常常被用于工程中的应急性测量措施。 地面数字测图,当工程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没有合乎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图,则可以考虑采用地面数字测图的方式,该方式是典型的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方式,在工程测量项目中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作业方式。采取该方式获取的数字地图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借助于一定的测量手段,能够将重要地、物与其邻近控制点的精度控制在5cm范围以内。 2、测绘在数字地球中的应用 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为载体,构筑统一的地理坐标框架体系,并将对应的社会信息存储在相应位置,用户借助于通信网络,即可实现对上述数据的访问,获取所需的信息。与传统的测绘工程不同,数字地球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系统工程,并牵涉到诸多的部门和技术,并需要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 四、我国测绘技术创新发展 我国目前的新型测绘仪器怎样才能在实际的工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目前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怎样开发出适应时代测绘仪器,怎样研究利用新的测绘技术和方法,来满足新的社会环境的特殊要求,这些问题的良好解决都对推动测绘技术的发展有极好的作用。现在测绘技术新的发展通常集中在几个方面: 第一,近些年来测绘相关传感器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应用和集成更好的发展传感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泛指各种能高精度、自动化、全方位地采集数据的设备。第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数字化测绘技术不仅得到了普遍应用,利用大比例尺测图技术使得测绘技术不断的向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第三,摄影测绘技术的应用也不断的扩大,摄影测量技术在很多的城市与工程测绘领域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摄影测绘技术因有高质、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优点,并且摄影测量仪器结合了计算机技术,摄影测量技术不仅可以提供一个完全的、实时三维空间信息,而且还不需接触物体,大大的减少了测绘的外业工作量,很好地提高了测绘精度,很好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第四,变形监测自动化技术也成为了重要的测绘手段,变形监测自动化技术是目前测绘中变形监测的一个非常重要话题。第五,大型与精密工程测量及工业测量得到了很好地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众多的大型工程建设、超高精度机械设备安装、自动化生产线及大型工程建造和运营过程都需要进行安全监测,这些也就对测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结束语 随着一些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这给我国工程测量人员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一方面推动了工程测量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很好地解决了一些比较恶劣环境下的测绘所碰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工程测量人员要不断提高运用这些新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工程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探析 摘要:在现代工程测量中,测绘技术应用非常广泛,测绘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工程建设进度以及工程的质量。因此,测绘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促进测绘技术向前发展。本文就主要对基于测绘发展现状的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测绘发展;工程测量;作用 引言 随着一些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这给我国工程测量人员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新的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一方面推动了工程测量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很好地解决了一些比较恶劣环境下的测绘所碰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工程测量人员要不断提高运用这些新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工程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现代测绘技术的作用 无论是楼房、桥梁或是水利工程,都离不开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就是将设计图纸上标注建筑的尺寸、位置还原到具体的土地或者水域上,或者在建筑完工后对各项数据进行测量,以保证建筑的稳定和安全。它与设计图纸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它对建筑是否能够按照计划的位置坐落、建筑是否符合设计中的尺寸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工程测量一旦出现偏差,极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从而对社会经济和人身安全造成危害。而现代测绘技术能够最大程度保障工程测量的准确性,间接地提升了建筑的稳定性。 在修建新的公路、铁路、地下铁路或者水路运输时,现代测绘技术是一种有利的辅助和保障。例如,在修建地下铁路或者挖掘隧道的时候,前期一定会计算分析抗压性,那么在测量领域就绝对不能超过误差范围,不能挖多也不能挖少。此时,现代的测绘技术就会提升测量精度,使得整个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另外,地形比较复杂的城市,修建公路的时候也需要用现代测绘技术确保规划的保障实施。 军事测试学是军事生活中的一项基本学科,无论是在演练还是在实战中,敌我双方的地形和目标的位置都是双方必须牢牢把握住的信息。目标位置可以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定位,但是地形只能通过提前测绘进行了解。完整细致的测绘信息对于军事演习甚至是战斗在某些情景下甚至能起到颠覆的作用。 二、现代测绘技术的构成 1、数字化成图技术 数字化成图技术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改变了传统的作图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测绘工作的精准度。以往的作图模式不仅需要处理需多繁杂的数字信息,耗时耗力,而且也难以达到现代工程测量的技术标准,无法跟上现代城市建设的步伐。而数字化成图技术的出现相当程度的扭转了这种局面,因而在大比例尺工程图和地形图的测绘工作中取得了极为普遍的应用,一跃成为现代工程测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数字化成图技术的深入发展,为了满足实际工程测量中的需求,逐步发展出了功能更为完善的器械,如全站仪、绘图仪以及电子经纬仪等。这些专业仪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测绘体系,不仅能够为测量人员提供所需要的图纸,还可以满足工作人员的其他需求,极大的降低了测量人员的工作量,为测量工作的专业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 2、全球定位技术(GPS) 全球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应用是工程测绘工作迈出的一大步,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定位技术以测距、测角和侧水准作为基础工作办法的时代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高精度、高效率的全球定位系统。传统的测绘办法比较复杂,任务比较繁重,要求完成控制网的布局和检测等工作,往往需要通过运用经纬仪、全站仪或者测距仪完成对数据信息的测绘工作,还要布置环形或者线形的控制网。相比之下全球定位系统就显得更加高效,基本上不会受到人力和天气的影响。 3、地理信息技术(GIS) 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中来,能够利用其庞大的数据库信息存储,第一时间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成图处理,对于工程测量成图效率的提高以及工程设计进程的加快有极大的帮助。由于地理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操作基础,因此可以相应的减少野外测量的工作时间,在降低了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的同时也使工程测量的精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的同步检测能力,时效性比较高,测绘数据的可比性以及经济性比较强,因而在工程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高分辨率以及多光谱摄影图像的遥感卫星是对地检测搜集基本地理信息的主要设备。在实际测绘工作中,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种中小型比例尺的工程图和地形图的绘制工作,对于各类地形图的实时更新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持。 三、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1、数字技术的应用 测绘技术发展在很早的时候,测绘方法单一,科技水平低下,地理测绘需要依靠工程勘测来进行,这种方法不利于施工地域整体性勘测,容易形成测绘误差。当今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GPS、Google、Eerth等地理信息网络系统在测绘技术中的运用使测绘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研发出了数字化的测绘软件,优化了地理测绘水平。另外加强网络集成数字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使用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能更加方便、快捷地对测绘目标区域进行地理信息模拟分析,能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备份从而提高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以检测矿产资源为例,运用到的技术很多,检测时要做到技术和实际地质情况相结合。如今我国寻找矿产的技术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依然解决不到找矿难,开采过程复杂的问题,因此需要更多的科技来做支持。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首先我们要研究岩石的物理性质,然后找寻出矿产资源形成的规律以判断该地区是否有矿产资源;其次,我们需采用先进机器设备来提高找矿的准确率和精确度;最后,我们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为企业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另外工作人员之间互相沟通配合,提高自身在工作中与其它人员的合作和配合能力也能提高找矿效率。 2、现代化的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1)移动测量技术 空间同步技术、移动信息传输技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和自动提取技术共同组成了移动测量技术。野外全息技术和基于DMI的信息提取技术是移动测量技术生产的产品。移动测量技术主要是对专题热点进行数据采集,能实时地对地理信息进行控制。 (2)航天拍摄测量技术 传感器的姿态控制技术、航天拍摄二维和三维信息提取技术以及平流层平台摄影测量技术共同构成了航天拍摄测量技术,这些技术是航天拍摄测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种技术改变了传统测量作业方式,降低了测绘成本,缩短了周期,能有效提高测绘效率。 四、工程测量领域现代测绘技术未来发展建议 首先是要提升测绘信息的反馈速度,及时地给出测量数据,这样对工程测量的效率,对整个工程的效率都有所提升其次是测绘行业并没有相关的标准,当前并没有因此出现混乱,但是随着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工程测量对建筑质量起到的作用很大,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必须要尽快建立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测绘行业健康发展。再次,现代测绘技术对于地表或者水面的测量比较精确,但是对于地下或者是水下的测量技术并不成熟,要对这方面重视起来,多方位、多层次地研究技术进步,将工程测量技术提升到整个地球的维度。最后是由于现代先进的测绘技术成本比较高,还不能普及,例如在一块地址不太好的地区建筑高层住房,施工单位不愿意花费较大开支去引用先进的测绘技术。所以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测绘技术应当研究如何降低使用成本,普及到民用领域。 结束语 科技发展促进测绘需求的多元化,传统测绘技术无法满足新社会需要,因此测绘行业要更新科学技术,建立新颖的工作模式,积极攻克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努力完善测绘人员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期顺利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测量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学的不断发展,高科技产品逐渐的融入到千家万户中,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人们对电力的需求,并推动了我国电力工程事业的高速发展。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是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在电力工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测量测绘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工程中数据提取的精确度,为电力工程事业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电力工程事业的发展做好了扎实的铺垫,为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后台保障,因此对电力工程测量测绘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从多方面对电力工程测量测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希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工程中取得更大的作用和进步。 关键字:测量测绘技术 准确 高效 科技的指导 由于我国近年来对电力工程事业需求量的不断加大,我国的电力工程事业正在向着更加优化的道路上进行着积极的调整,与此同时电力工程测量测绘作为电力工程建设的基础技术,对电力工程中工程质量的提升、材料的节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是通过现代化的科学仪器,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制图,对位置、形态、空间关系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然后再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提炼分析,从而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有效的依据。电力工程施工中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有力的保障了工程信息的来源,提高了电力工程建设的工期。 1电力工程测量测绘的应用和需求分析 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贯穿在工程施工的始末,有力的保障了工程施工准确、高效的进行。第一,映像提取相关的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施工中的应用,受到施工地理位置或某些突发状况的影响,有些数据的提取就变得非常的困难,这时可以通过这项技术,对工程现场按比例进行拍摄,从而提取到有用的信息,然后再通过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方案,有效的降低了工程信息提取的难度,第二,卫星定位相关的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施工中的应用,这是通过高程的拍照控制技术,全局的对数据进行提取,实时的对工程进行监控,从而有效的降低了人力的投入、减少了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困难、提高了数据采集的精确度,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和需求性,随着我国电力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建设难度的不断加深,电力工程建设对测量测绘技术有更多的需求。 2 科技对电力工程测量测绘起到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进了电力测量测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使人们在现代工程建设中对数据高精确度的要求得到了满足。科学技术最大的产物就是计算机技术,测量测绘技术把这一技术合理的运用起来,有效的提高数据处理的精确度和效率;同时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还将遥感定位技术加入其中,有效的确定了施工的方位,并对施工现场进行了准确的监管,合理的控制着工程建设的各各关节;摄影测量技术的加入又使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了更大的突破,这一技术是把摄影、图像处理、地理定位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工程现场更加直观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得到的信息量也更加丰富、明朗,从而有效的对工程建设做出了指导。由此可见,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并且科学技术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 3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在科技的指导下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在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方面,由于测量测绘技术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性,因此必须通过运用一些专业的人才,才能对一些测量设备进行使用、并对收到的数据做出准确性的判断和分析,而有关施工方对专业人才的短缺和对员工培训力度的不够,这些就导致了对高超的测量测绘技术很难做出合理的利用,再加之一些施工方片面追求工程成本,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不够,这些都影响了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导致了工程质量的下降和工期的增加;其次,在人员管理、资源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电力工程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其中涉及的人员和资源都非常多,有些施工方并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管理机制,对员工进行的分配不够科学,并且有时对员工进行随意的调度,这些都降低了员工工作的效率,同时对资源的利用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在一个建设的重点工程中原料过多或过少的使用造成的安全事故,资源管理不当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损失,这些都影响到了工期质量和工程成本,为工期的建设埋下了不安全的因素;最后,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问题,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些设备的使用会对周围的土壤、空气、植物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如:施工需要对局部地区进行改造,从而造成地质的破坏;一些辐射器材的使用对周围生物生长造成的不良影响;施工范围、噪音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等,这些都是电力工程测量测绘在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在某些程度上阻碍我国电力工程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4测量测绘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意见和建议 为使电力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使其中面临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应该全方位的付出自己的努力。首先,在技术的提升上,我们应该将多样化的测量测绘设备进行引进和使用,让这些好的技术在适合它们使用的地方,充分的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为电力工程的顺利建设做出技术上的支持;其次,为了解决我国工程人员技术局限的局面,我们应该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让他们熟练的掌握测量测绘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使测量测绘技术准确的被运用到工程的建设中去;对于电力工程测量测绘中的管理问题,我们可以事先制定好合理的施工方案,对人员的调度问题、资源的分配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让员工按照所分配的任务有计划的进行施工,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办事效率,同时对各种建设材料进行登记,并进行保护,减少材料损失、破坏和一些可以避免的浪费情况,进一步减少建设的成本;对于电力工程中的环境破坏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安全、无污染的设备,把一些可以避免的环境污染降到最小,对一些破土造成的植物破坏的问题,把土壤进行回填,并对周围的植被进行一些补充种植,从而有效的保障周围的环境的生态平衡。 总结:综上所述,测量测绘技术在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电力工程事业的建设也为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为了让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加大测量测绘技术的引入力度,提高电力工程测量测绘的水平,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电力工程测量测绘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制定科学的设计方案,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为我国的电力工程注入新的血液,希望这些措施可以促进我国电力工程事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提供良好的能源支撑。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在当前的发展下,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了阶跃式的进步发展,本文介绍了工程测量的重要性,阐述了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展望了工程测量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工程应用 引言: 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下,工程建设也实现了大幅度的开展。在工程建设中,从施工开始直至竣工结束,都离不开工程测量技术的配合与支持,工程测量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整个工程项目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在工程中应用的研究,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测量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工程测量工作的有效执行,将会使得整个工程项目失去施工、设计依据。下面我们以工程测量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为例,简要分析测量技术存在的必要性。在一般的土建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现场的技术人员事先做好工程勘探测量工作,否则将无法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参数指导,而这项工作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基础。根据测量定位,确定施工机械的布置点。在桩基施工过程中,需要依据工程测量来定位。为保证整个工程的地基承载力,必须通过过程测量准确的确定桩的位置。再次,在建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要依据工程测量确定墙、柱的位置,与地面的垂直性等,还包括垂直方向的高度,也是工程测量的内容。最后,主体工程完工后,装饰工程中,局部部位的装修的尺寸确定,墙面装饰的垂直度的保证都离不了工程测量。通过上面分析可知:工程测量是整个工程有序施工的前提,在前期工作中一定要做好工程测量工作。 二、工程测绘技术概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的发展,工程中所用的测绘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尤其GIS(地理信息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数字化技术及RS(遥感技术)等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使我国的工程测绘技术已达到数字化和高效率的目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小,在路桥、水利、房屋建筑等领域的工程测量中应用。降低了工程测量的误差,提高了测量精度。 现代测绘技术适用与各种复杂的工程环境,具有如下的优点 1、测绘对象的主要形象特征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反映出来,比之二维系统符号、线条的测绘方式,在测绘效果方面更加直观。 2、在应用效率上,与传统测绘产品相比,现代数字化技术的测绘产品应用效率更高,且修正产品信息比较及时,并且在地图修正后,能将最新的地图产品及时提供。 3、通过对项目不同筹划与构想的剖析与比较,得到的要素信息更加准确,自动化的测绘作业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操作流程中,测绘产品的应用将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此外,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其无可比拟的先进技术在将来测绘的发展上,一定会取代传统测绘技术。 4、工程测量是工程施工的关键项目,若要确保测量工作中的每一个步骤都符合要求规定,需要施工技术人员在加强管理的同时,积极应用各种新的测绘技术,以将测量误差降至最低。特别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GIS、GPS、及RS等新的测绘技术,不但能促进测量工作的技术改进,还能保证了工程质量优良。 三、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工程建设测量 工程测绘技术,主要是根据对工程建设现场的地形、地貌、工程建设的性质、地理信息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建立其相应的施工控制网,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以及不同的放样方式,将相关的设计图纸逐一的转变成为地上的实物,在实际的工程建设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在工程建筑的运营期间之内,为了更好的对安全进行监视、对实际的情况进行分析和鉴定,需要深入的对设计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理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这就需要针对建筑物的结构、位稳、沉陷、以及倾斜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实时的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反馈,绘出图标信息,帮助在实际操作当中予以重视。 2、工程测量数字测绘技术 数字化测图技术是在测量工作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形成图像的过程,也称计算机成图技术。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在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时候,通常应用大比例尺来进行实地测量形成图形,因此需要对这些原有图形进行数字化处理。如果形成的地面数字图在满足一定精确比例的情况下就可以直接通过常规的方法、数字以及摄影方式进行数据擦剂,最后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将地图中的坐标以数字化存储方式表示出来。在测绘技术发展的现阶段,通过对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在已有的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对 GPS、Google Eerth、bing Map 等地理信息网络的应用,通过对设备测绘技术的革新,研发出数字化测绘软件,使现阶段工程地理测绘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3、建筑物的变形等检测 我国法律法规对高楼大厦建设的位移变形的数值等规定了其允许范围,并且需要使用符合要求的一些设备进行测量。建筑物的位移观测要符合照相应法律法规中的二级精度。采用精密全站仪等符合法规的设备,将处理后的结果整理成报告提交给甲方。在建筑物的变形监测过程中,尽量避免人工干预,包括记录数据、数据处理等。要尽最大可能的全部使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和绘制成图。全站仪设备和全球定位系统同样也普遍应用在建筑物的变形监测过程中,相较于一般的设备,其有明显的优势,用时少,效率高,数据准确。 4、3S集成技术的应用 在本论文前半部分的内容中已经部分介绍了3S技术的应用。所谓3S集成技术也就是:全球定位GP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和遥感技术RS。这三项技术基本上可以代表测绘技术的数字化,它们的出现给工程测量注入了新的生命。在有关工程测量的文献中已经详尽的介绍了3S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在此不多赘述。 5、测绘技术应用之控制测量 由于现在测绘技术的发展,控制测量已经可以快、准、好的为工程测量提供基础数据。GPS测量技术的成熟给控制测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只要保证GPS采集设备操作的准确性,加之其内部软件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最终的结果,无需大量人力读数、计算和处理。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动化。GPS测量技术已可以轻松完成传统测量方法:如采用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等设备完成的三角测量方法和几何水准测量方法等。传统测量方法不仅需要诸多的测量仪器,还要求工作人员具有很高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保证读数的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测量已经越来越依赖于GPS测量技术、全站仪等现代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以追求更高的精度,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投资,更少的人力。 6、工程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仪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又一测量技术,其主要是以技术为基础、GPS手段,通过软件构成三维激光测绘技术,与传统工程测绘相比,三维激光扫描测绘提供工作效率降低测量成本,数据的可靠性和信息准确性更高;应用的范围更广操作更为方便,此外还可以获得比较完整和详细的三维图形。常情况下,我们会将这一技术应用在对地质边坡的稳定性或者地表移动情况的测量当中。 7、结束语: 传统测绘技术与数字化测绘技术比较,发现数字化测绘技术对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减少工作时间,通过动态监测,减少了人力消耗,提高效率,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有较大的提高。现在的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测量数据的采集和自动处理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科学管理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递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现代测试技术的多样性使用,使其在工程测量中起到重要作用。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探讨工程测量测绘技术 摘 要:经济的发展带动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是专门研究建立土地信息档案理论与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随着高科技测绘技术的应用,地籍测绘成果已经是各级政府对土地资源的规划、开发、使用、保护和管理等工作中所必需的基础资料之一。 关键词:土地调查;测量测绘技术;地理国情 引言 现如今土地资源是人们每天生活的地方,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和承载体,土地资产作为一种资源,在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地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据,在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要珍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村庄土地资源作为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的调查工作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本文就对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调查和地理国情测绘做简单的研究。 一、土地利用的测绘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时对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的分析和调查,方便开展对于地方的宏观调控和经济措施。从96年开始,国家就开始对土地进行每年一次的调查,这样方便及时掌握土地的使用情况和发展情况,对土地的利用率,土地类型等都进行了非常全面的调查分析。直到2000年,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开始使用比例尺对土地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很好的解决了土地所有权的一些问题,对很多以前界限模糊的地方重新进行了区域的整合和划分。第一次土地调查中采用的是1954年的北京坐标系。 在我国第二次的土地调查中,使用了1980年西安的坐标系,在这次土地调查中,使用的是一些先进的科学工具,通过GPS、GIS等工具,进行数字测绘,这些类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土地点差的数字化,方便了信息的综合管理,建立了整体土地情况的资料库,为以后实现土地的综合管理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这些高科技工具的优点在于操作方便,并且测绘的结果精确,可以很好的节省人力和物力,在对土地进行分析调查时,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把土地信息内容从数字化到数据话转移,并建立整体的数据库,实施数据整体的共享和管理。及时跟新了土地的变化情况,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体系。 二、测绘技术在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1、3S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应用 3S技术是一种综合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以及空间技术、导航技术等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主要以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遥感技术,即GPS、GIS、RS等技术,动态获取、分析以及评估城镇化、土地利用率、地形地貌以及城市布局等地理要素信息,以完成地理国情监测。其中,GPS技术能够快速且精确地提供地理国情监测中所需的点、线、面等三维坐标信息,具有监测的效率高与精度高等特点;GIS技术对监测的各类信息进行分层分级的高效管理,并能将监测的地理信息实行组合分析、修改更新等处理。“可视化”功能是GIS技术最为显著的功能,它能够以计算机屏幕为载体,实现地图上地理信息的再现,并可实现各类地理信息的动态监测。GIS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输入、编辑、预处理以及数据管理等各种功能,在地理情报普查工作中,进行灾害监测、区域以及生态规划、土地利用评价等各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2、利用遥感影像图进行权属调查 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图作为权属调查的工作底图,比传统的线划图更为直观,可以直接在图上进行宗地的编号.设计,显著提高效率,并且对测制完成的数字线划图有一定的检查作用,将遥感影像图进行合适的转换与数字线划图进行套合可以对测区的粗差进行内业核查,发现的问题在外业实地解决。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正射影像图和已有的数字线划图,并对农村和城区建成区范围内的建筑.道路等各种地面地物进行属性调查,在现状调查中将影像图与之对应的线划图套合作为调查的基础图件。 3、GPS外业控制测量 为提高测图精度,我们采用了以四等控制点为基准把控制点引入需要的镇区。由于GPS实时动态测量的观测数据均为独立观测值,无法通过数据计算来检验其精度,因此我们采用了重复观测和全站仪导线复测的方法以确保成果的可靠性,共重复观测了50个点,已知点26个。重复观测数据表明:重复观测点中误差为±2.3 lcm,测量结果满足精度要求。 4、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数字图像和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航空摄影测量很大,大比例尺地形图、地籍测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可以提供数字,图像映射的行,线,和其他形式的产品。数码摄影工作站的出现,结合GPS技术的应用在摄影测量、摄影测量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应用,改变了从形象到摄影测量产品4 D产品,如,为了建立各种专业的信息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的数据提供了可靠保证。 5、信息化测绘技术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数字测绘技术实现转型,跨越到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新技术具有高效率的特点,它代表了我国测绘技术发展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的总体战略方向。最重要特征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可以实现地理信息服务,随时随地可以为工程测量提供很大的帮助。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前沿技术包括现代坐标基准建筑技术、新网络RTK技术等,在工程测量中应用在各个方面,使工程测量精度、信息化测绘技术在生态建设,节能减排,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应用,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程测绘测量技术的发展 工程测量技术从最初的传统的测量技术发展成了现在的数字化测量技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测量内外作业正逐步向一体化发展,即将处理和获取数据变得更加自动化,将测量过程的控制变得更加智能化以及将测量结果变得更加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于工程测量中有助于提高我们现代化建设水平,传统的测绘工程测量技术一般只应用于建筑、交通等领域,而数字化测量技术可以同时应用于地形测图和施工放样两种测量当中。 将新型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测绘工程的测量,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模拟信号,可以使测量成果的使用、维护和更新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确保产品信息的实效性。还可以根据客户提出的不同要求,利用这项技术合理地处理和加工各种信息数据,使用功能变得越来越多,使测绘工程的测量变得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及规范化。测绘工程中曾经也使用过一些比较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如电子经纬仪、电子水准仪、全站仪、精密测距仪、激光扫平仪、光电测距仪以及激光准直仪等,这些仪器都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工程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工程测量中的工程控制网布置、道路测量以及施工测量等比较落后的作业进行了改进,大大提高了测量的工作效率。可见,将新型数字化技术发展应用于测绘工程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很大,发展很快,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发展还很不平衡,尚跟不上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令人可喜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发展,以及GPS、RS、GIS、3S 集成技术等测绘新技术以及数字化测绘、地面测量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仅保证了土地测量信息的准确性,而且作为一种便捷的测绘工具,给地籍测绘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测绘人员的工作量。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其他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工程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进行工程测量的过程中,各种新型的测量技术和测量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其中最常见的、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3S技术。本文就针对于这三个技术和3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 前言 工程测量是测绘学在国家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直接应用,也是测绘科学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个分支。现代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程测量的精准度,对工程测量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如今在工程测量领域中,各种更为先进的测绘技术,比如全球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技术(GIS)、数字化技术以及遥感技术(RS)等都为工程项目的测绘工作带来了质的飞跃,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这些新的现代技术的应用,在工程测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现代测绘技术分类 1.1、数字化成图技术 现代测绘技术是由数字化成图技术组成的,这种技术和以往的作图方式都不相同,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传统的作图方式相对于来说较为费力,并且需要多次处理更改数据,这种方式很难以满足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不符合当前社会城市的发展。而数字化成图技术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被广泛使用在大比例尺度的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中,成为了工程测量中必不可少的技术。 1.2、全球定位技术(GPS) 全球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领域的应用是工程测绘工作迈出的一大步,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定位技术以测距、测角和侧水准作为基础工作办法的时代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高精度、高效率的全球定位系统。传统的测绘办法比较复杂,任务比较繁重,要求完成控制网的布局和检测等工作,往往需要通过运用经纬仪、全站仪或者测距仪完成对数据信息的测绘工作,还要布置环形或者线形的控制网。相比之下全球定位系统就显得更加高效,基本上不会受到人力和天气的影响。 1.3、地理信息技术(GIS) 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测量中来,能够利用其庞大的数据库信息存储,第一时间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成图处理,对于工程测量成图效率的提高以及工程设计进程的加快有极大的帮助。由于地理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操作基础,因此可以相应的减少野外测量的工作时间,在降低了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的同时也使工程测量的精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4、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的同步检测能力,时效性比较高,测绘数据的可比性以及经济性比较强,因而在工程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高分辨率以及多光谱摄影图像的遥感卫星是对地检测搜集基本地理信息的主要设备。在实际测绘工作中,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种中小型比例尺的工程图和地形图的绘制工作,对于各类地形图的实时更新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持。 2.工程测量测绘技术的应用 2.1、GPS技术的运用 GPS是现代测绘技术中的一种。在现代地籍测量的过程中,GPS主要使用在整个测绘的区域,以满足工程对精确度的需要。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发展,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更加广泛。这种测量的模式可以在准确的获取地籍坐标的准确信息,能够满足地籍测量精度较高的前提之下,在作业现场提供经过检验的测量结果,摆脱在后期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GPS RTK接收机+测图软件。使用GPS RTK接收机在野外进行各个数据的测量,使用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并且按照相关的个数对数据进行处理,并且最后生成图案。GPS RTK接收机是一种精度较高、效率高、速度快的数据采集设备。其显著的有点就是可以减少控制点,提高测量的效率。 (2)GPS RTK接收机+全站仪+掌上电脑+测图软件。克服集中数字测量模式的缺点,发挥各自的优点,可适应任何地形环境条件和任意比例尺地籍图的测绘,实现全天候、无障碍、快速、高精度、高效的内外业一体化采集地籍信息。 2.2、GIS技术的应用 之前已经介绍过地理信息可以将整个地球上发生的事情通过成图来进行分析,并且可以实现储存并处理地理数据等多方面功能。GIS更多的是使用在土地开发或城市规划中,在工程测量中可效率短时间的将存储的信息处理成图像,对工程的进度也起到加速作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在降低户外测量难度的同时获得更效精准度更高的效果,这也是GIS在工程测量中的巨大优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3、RS技术的应用 使用这项技术可以进行大面积的观测。因此,RS技术可以使用在大面积区域内部的测量工作,这项技术可以进行同步观测,因此,应用相对于较为广泛。RS技术的测量原理主要就是通过分辨率相对于较高的对滴遥感卫星配合多光谱航空摄影,来实现对大面积区域的同步测量观测,然后在根据所拍摄到的相片以及测量到的数据进行对比,以获得所需的测绘成果。 3. 工程测量中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分析 在测绘技术的应用领域,大比例地形图以及工程测绘都是测绘工作的最基本内容。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技装备已经开始使用到工程测量中,从而促进了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例如说全站仪等设备,以及GEOMAP以及GEOSTAR等软件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传统的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转变,通过先进的测量设备和程序相互的结合,能够有效并且高质量的完成测绘的工作。当前情况下,数字化测绘技术已经广泛使用在我国大比例尺基本地形图和地籍图的测绘中,并且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集中测绘技术应用效果较好: 在工程测量中,就是使用一种最常用的测绘技术,在借助RTK GIS技术和全站仪设备在野外对数据进行搜集和处理,并且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草图的绘制。在整个过程中,所有的信息数据都是以数字化的模式来进行储存的,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辅助设备和相关的程序,对需要的数据进行读取,并且和草图相互配合,从而完成对图形的编辑和对数据的处理工作。采用这种方法所获得的地形图还可以和GIS系统相互交换。在测绘的过程中,最常用的设备就是遥控电子平板设备,虽然可以借助棱镜来实现现场进行测绘的过程,但是在实际野外测绘的过程中,所投入的设备效果和实施测绘的速度也很不成功,因此,在这样的测绘地形的条件之下,使用使用电子手薄结合操作的施测方式更为经济实用。 结束语 工程测量工作一直都是新建工程项目的前提,工程测量工作的质量对于新建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利用现代化的测绘技术,通过数字化成图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实现测绘数据信息的自动化、实时化和标准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测量工作的质量,满足新建工程项目建设和使用的需求。 工程测量测绘论文: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在当前的发展下,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得到了阶跃式的进步发展,本文介绍了工程测量的重要性,阐述了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展望了工程测量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工程应用 引言 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下,工程建设也实现了大幅度的开展。在工程建设中,从施工开始直至竣工结束,都离不开工程测量技术的配合与支持,工程测量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整个工程项目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工程测量测绘技术在工程中应用的研究,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测量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工程测量工作的有效执行,将会使得整个工程项目失去施工、设计依据。下面我们以工程测量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为例,简要分析测量技术存在的必要性。在一般的土建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现场的技术人员事先做好工程勘探测量工作,否则将无法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参数指导,而这项工作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基础。根据测量定位,确定施工机械的布置点。在桩基施工过程中,需要依据工程测量来定位。为保证整个工程的地基承载力,必须通过过程测量准确的确定桩的位置。再次,在建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要依据工程测量确定墙、柱的位置,与地面的垂直性等,还包括垂直方向的高度,也是工程测量的内容。最后,主体工程完工后,装饰工程中,局部部位的装修的尺寸确定,墙面装饰的垂直度的保证都离不了工程测量。通过上面分析可知:工程测量是整个工程有序施工的前提,在前期工作中一定要做好工程测量工作。 二、工程测绘技术概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的发展,工程中所用的测绘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尤其GIS(地理信息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数字化技术及RS(遥感技术)等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使我国的工程测绘技术已达到数字化和高效率的目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小,在路桥、水利、房屋建筑等领域的工程测量中应用。降低了工程测量的误差,提高了测量精度。 现代测绘技术适用与各种复杂的工程环境,具有如下的优点 1、测绘对象的主要形象特征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反映出来,比之二维系统符号、线条的测绘方式,在测绘效果方面更加直观。 2、在应用效率上,与传统测绘产品相比,现代数字化技术的测绘产品应用效率更高,且修正产品信息比较及时,并且在地图修正后,能将最新的地图产品及时提供。 3、通过对项目不同筹划与构想的剖析与比较,得到的要素信息更加准确,自动化的测绘作业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操作流程中,测绘产品的应用将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此外,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其无可比拟的先进技术在将来测绘的发展上,一定会取代传统测绘技术。 4、工程测量是工程施工的关键项目,若要确保测量工作中的每一个步骤都符合要求规定,需要施工技术人员在加强管理的同时,积极应用各种新的测绘技术,以将测量误差降至最低。特别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GIS、GPS、及RS等新的测绘技术,不但能促进测量工作的技术改进,还能保证了工程质量优良。 三、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工程建设测量 工程测绘技术,主要是根据对工程建设现场的地形、地貌、工程建设的性质、地理信息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建立其相应的施工控制网,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以及不同的放样方式,将相关的设计图纸逐一的转变成为地上的实物,在实际的工程建设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在工程建筑的运营期间之内,为了更好的对安全进行监视、对实际的情况进行分析和鉴定,需要深入的对设计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理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这就需要针对建筑物的结构、位稳、沉陷、以及倾斜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实时的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反馈,绘出图标信息,帮助在实际操作当中予以重视。 2、工程测量数字测绘技术 数字化测图技术是在测量工作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形成图像的过程,也称计算机成图技术。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在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时候,通常应用大比例尺来进行实地测量形成图形,因此需要对这些原有图形进行数字化处理。如果形成的地面数字图在满足一定精确比例的情况下就可以直接通过常规的方法、数字以及摄影方式进行数据擦剂,最后在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下,将地图中的坐标以数字化存储方式表示出来。在测绘技术发展的现阶段,通过对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在已有的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对 GPS、Google Eerth、bing Map 等地理信息网络的应用,通过对设备测绘技术的革新,研发出数字化测绘软件,使现阶段工程地理测绘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3、建筑物的变形等检测 我国法律法规对高楼大厦建设的位移变形的数值等规定了其允许范围,并且需要使用符合要求的一些设备进行测量。建筑物的位移观测要符合照相应法律法规中的二级精度。采用精密全站仪等符合法规的设备,将处理后的结果整理成报告提交给甲方。在建筑物的变形监测过程中,尽量避免人工干预,包括记录数据、数据处理等。要尽最大可能的全部使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和绘制成图。全站仪设备和全球定位系统同样也普遍应用在建筑物的变形监测过程中,相较于一般的设备,其有明显的优势,用时少,效率高,数据准确。 4、3S集成技术的应用 在本论文前半部分的内容中已经部分介绍了3S技术的应用。所谓3S集成技术也就是:全球定位GP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和遥感技术RS。这三项技术基本上可以代表测绘技术的数字化,它们的出现给工程测量注入了新的生命。在有关工程测量的文献中已经详尽的介绍了3S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在此不多赘述。 5、测绘技术应用之控制测量 由于现在测绘技术的发展,控制测量已经可以快、准、好的为工程测量提供基础数据。GPS测量技术的成熟给控制测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只要保证GPS采集设备操作的准确性,加之其内部软件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最终的结果,无需大量人力读数、计算和处理。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动化。GPS测量技术已可以轻松完成传统测量方法:如采用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等设备完成的三角测量方法和几何水准测量方法等。传统测量方法不仅需要诸多的测量仪器,还要求工作人员具有很高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保证读数的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测量已经越来越依赖于GPS测量技术、全站仪等现代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以追求更高的精度,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投资,更少的人力。 6、工程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仪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又一测量技术,其主要是以技术为基础、GPS手段,通过软件构成三维激光测绘技术,与传统工程测绘相比,三维激光扫描测绘提供工作效率降低测量成本,数据的可靠性和信息准确性更高;应用的范围更广操作更为方便,此外还可以获得比较完整和详细的三维图形。常情况下,我们会将这一技术应用在对地质边坡的稳定性或者地表移动情况的测量当中。 结束语 传统测绘技术与数字化测绘技术比较,发现数字化测绘技术对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减少工作时间,通过动态监测,减少了人力消耗,提高效率,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有较大的提高。现在的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测量数据的采集和自动处理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科学管理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递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现代测试技术的多样性使用,使其在工程测量中起到重要作用。
天然气论文:论煤矿机电运输常见事故原因分析及控制 煤矿机电运输常见事故原因分析及控制,同时制定相应的对策,探讨了如何减少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安全措施。 要进行煤矿开采,机电运输是生产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每一个环节。煤矿机电事故是煤矿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它不仅造成人员及设备的伤害,还可能成为煤矿煤尘、瓦斯爆炸的一个诱因,使采区乃至整个矿井受到严重破坏。如何预防煤矿机电设备事故的发生,是一个煤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1 煤矿机运事故频发的原因剖析 1.1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违反了“三大规程”及有关安全规定,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时有发生。 1.2 特种作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掌握特种作业技术不娴熟。根据我们平时工作统计。在煤矿机电出现事故中,大多是因为职工对技术工种安全操作知识掌握不牢,熟悉程度不够,是造成多发事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采掘一线电机车司机不稳定,农协工、农换工多,文化基础差,工作无长期打算,学习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差,素质极低,给机电运输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1.3 指令性的临时工顶替。 1.4 特种作业人员的频繁调换,岗位的调整,给安全埋下隐患。特别作业人员大都是经过当地劳动部门或供电部门专业培训取得操作合格证后作业者,对他们的工种不宜随意予以变动。但是,矿山某些技术性工种,有些企业领导不去考虑学识水平,不讲究用工要求,而是当作好工种,并通过人情关系把一些不合格的人员充塞进去,加之一些人员不钻研技术业务,违章违纪现象比较突出。另外,临时性工作调整时安全培训工作没有及时到位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1.5 安全基础工作薄弱,安全可靠性差。一是安全投入不足,考核不严,机运标准化工作难以到位;二是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不够,特别是用人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并岗之后,职工都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下工作,有的岗位还打破了8小时工作制做连班,要抽出人员进行脱产培训的确很难。 1.6 安全制度不严,遗留安全隐患。一是岗位责任制不健全,对某些工作相互扯皮,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落实;二是安全制度执行不严,对安全考核不够严厉,安全奖罚不及时兑现,影响了管理人员反“三违”的积极性;三是对事故处理未严格按“三不放过”原则分析处理,处罚太轻甚至层层保护,不严肃追究责任,职工受不到教育,防范措施不到位,结果是事故重复发生。 1.7 设备陈旧老化 在煤矿建设时,煤矿设备的投入必须成套,而且相互之间必须配套,所以一次性投入的资金数目相当大,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难以承受。由于投入不足,致使煤矿机电设备更新速度较慢,设备相对老化。另外,我国煤炭行业的设备制造业,由于科学技术、工艺设计、原材料、加工制造及检测手段等综合配套能力较低,加之涉及的材料、电子、液压及机械零配件等行业的能力不相匹配,导致煤炭行业整体装备相对落后, 设备维护工作量大。 1.8 煤矿设备选型不合理 我国煤矿生产设备品种少、水平低、质量差,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械基础产品还不能满足煤炭工业迅速发展的要求,比如液压支架、采煤机、掘进机、重型刮板输送机等都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完成的,对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现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外,机电设备的选型要求配套化,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使用人员及管理水平等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实际情况则是设备与条件不相适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磨合期内,往往事故率较高。 1.9 煤矿设备检修存在缺陷 如今正规煤矿大多采用了采煤机、运输机、掘进机、支架等一系列的先进采掘设备,逐步由机械化向自动化迈进,但长时间运行和在运行当中职工操作的失误都会引起设备的损坏,这就要求对设备检修必须做到认真、细致、全面。现在的煤矿职工整体素质不高,再加上设备陈旧, 本身维护工作量很大,所以对设备的检查维修只能是哪坏修哪,年检月检工作很难进行下去。据统计,发生的机电设备事故约有75%~80%是由于操作不规范、检修不到位而造成的,因此,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及时检修,防患于未然。 2 控制煤矿机电事故对策 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对各种设备配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努力加强培训,严格管理,减少和杜绝机电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2、1统一思想认识,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要强调安全,突出安全,把安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煤矿采用承包机制后,安全工作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要加大安全监察力度,要时时事事把安全工作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 2、2要严把质量关 在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同时,煤矿在购进机电设备时,各个厂家所生产的配件在细节上存在差异,更有一些小厂家为了自身利益,偷工减料、降低成本,这也给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检修带来了一定影响。 2、3加强用工制度管理 煤矿机电工种技术性较强。不能以照顾的身份出现,尽量减少或者不使用临时用工。煤矿机电运输常见事故原因分析及控制特殊工种不能调换频繁,要严格考核发证,坚持持证上岗。 3 结束语 总之,要加强特殊工种的用工制度管理、职工的安全业务培训及安全工作。由于煤矿机电运输各岗位工种的技术性较强,应由思想端正、技术全面的操作人员来担任。建立竞争机制,定期组织职工进行技能比武,采取“三结合”的培训方式,即业余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以重点培训为主,内培与外培相结合,以内培为主。抓好安全工作,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作业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做好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工作。 天然气论文:探讨天然气发动机排放试验 试验中采用HORIBAMEXA7200E废气成分分析仪测量发动机的排放,试验所用催化器为宽域金属催化剂,主要氧化排气中的HC和CO,同时对NOx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试验过程中测录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参数及水温、排气温度、空燃比、点火提前角等运行参数,分别测试发动机安装催化后处理器和未安装催化后处理器的试验结果。 怠速NOx排放怠速运行时进气量少、燃烧温度低,NOx排放较低。怠速运行速度为700r/min,过量空气系数为1.1,安装催化后处理器,点火提前角分别为9°BTDC,12°BTDC,15°BTDC时,发动机的NOx排放分别为28.56×10-6,35.15×10-6,39.09×10-6。外特性NOx排放表2示出了试验方案及外特性的运行参数。发动机在无催化器运行时,随转速的提高,NOx排放呈减少趋势。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稀燃程度提高,最高燃烧温度降低,NOx排放减少;2)燃烧过程中高温持续时间的长短对NOx排放的影响较为显着,低速运行时以时间计算的燃烧持续期长,NOx生成量较多。安装催化转化器后发动机NOx排放升高,因为无后处理器时发动机排气背压较低,发动机的扫气系数较大,对活塞、缸盖底面等热表面的冷却效果较好,降低了燃烧温度,抑制了NOx的生成。安装催化转化器后,宽域催化转化器虽然对NOx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但NOx的生成量较大,导致发动机的NOx排放升高。安装催化器后,在转速1000~2000r/min范围内,NOx排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600r/min时达到最大值。试验过程中采集了外特性示功图(图略),发动机转速为1600r/min时,缸内的最高燃烧压力与其他工况相比高出很多,燃烧温度高,导致NOx生成量很大。随着缸内压力的升高,催化器背压对NOx排放的影响显着增加。点火提前角对外特性NOx排放的影响,点火提前后,燃烧温度的升高导致NOx排放迅速升高。增压气体发动机进气压力和压缩终了时温度均较高,采用较大的点火提前角能够改善发动机的经济性,但易发生爆燃现象,因此,只要发动机的排温和热负荷满足要求,不宜采用过大的点火提前角。 负荷特性NOx排放图5和图6分别示出了发动机转速为1000r/min和1400r/min时,安装催化器和不安装催化器的NOx排放,图中方案A比方案B点火提前角晚3°。图7示出了发动机低速、中速及高速运行时不同负荷率的过量空气系数。:当发动机转速为1000r/min和1400r/min时,NOx的排放均为先增大后减小。分析原因:1)发动机在空载和小负荷运行时,由于进气量少、燃烧温度低,点火提前角和催化器对NOx排放的影响较小,NOx排放处于较低水平;2)随着负荷率的增加,进气量增加,燃烧温度升高,NOx排放增多;3)随着发动机负荷率继续增大,稀燃程度增加(图略),抑制了NOx的生成,排放下降。中等负荷率时,点火提前角对NOx排放的影响较显着,50%负荷率时NOx排放较高,这是因为催化器对NOx具有部分催化转化效果,因此,中等负荷率安装催化器后NOx排放与不安装催化器相比显着降低。方案A曲线中,当负荷率为90%和100%时,发动机的流量逐渐达到最大,催化器对排气系统阻力的影响作用明显,进而影响到发动机的扫气,发动机热负荷高,燃烧温度升高,使NOx的生成量增加。由方案B曲线可见,点火提前角增大后,低速和中速时,在整个负荷范围内催化器对NOx排放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图8示出了发动机转速为2000r/min时,安装催化器和不安装催化器的NOx排放对比。图9示出了方案B负荷特性缸内温度。由图8可见,当发动机在标定转速运行时,没有安装催化器时,随发动机负荷率的增加,NOx排放规律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方案A和方案B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50%和25%负荷率工况点。安装催化器前后NOx排放规律变化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缸内的燃烧温度,方案B25%负荷时缸内燃烧温度较高,出现排放的最大值。 标定转速运行时,由于燃烧时间较短,同时稀燃程度较高,NOx排放水平较中、低转速时减少较多。但由于发动机的流量大,催化器的节流作用增强,对发动机换气的影响作用强,安装催化器后,NOx排放总体较不安装催化器时的高。a)发动机外特性运行时,随着转速的提高,稀燃程度提高,最高燃烧温度降低,燃烧持续期缩短,NOx排放减少;安装催化转化器后扫气系数减小,热负荷和NOx排放升高;b)发动机在空载和小负荷运行时,由于进气量少,燃烧温度低,点火提前角和催化器对NOx排放的影响较小,NOx排放处于较低水平;c)发动机在中低等转速、负荷率为50%~75%时,NOx排放水平高;催化器对NOx具有部分催化转化效果,中等负荷工况安装催化器后NOx排放比不安装显着降低;d)标定转速运行时,燃烧时间短、稀燃程度高,NOx排放较中低转速时减少;高速大负荷时催化器节流作用强,影响换气,NOx排放升高。 天然气论文:分析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的问题和路径 2013年1月17起,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持续雾霾天气,大部分地区雾霾天数在3天以上,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等城市污染严重。所受雾霾天气影响城市居民争相购买口罩等防护用品,PM 2.5指数居高不下。所谓PM 2.5就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 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较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大。但究其污染物来源,重要是燃煤的排放、机动车的排放、工业排放。从环境保护来分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才是减缓或解决该问题的根本。天然气是一种相对较为清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增加其对煤炭,石油产品的替代,将对环境的改善有较大的作用。 一、天然气利用表观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1.环境效益 从燃烧清洁度讲,天然气造成的污染大体为石油的1/40,为煤炭的1/8000,从经济效益讲,按照相同热值计算,国际天然气价格仅为石油的80%左右;从用途讲,天然气用途广泛,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发电、工业和城市商业、民用等各个方面。 2.生态效应 通过天然气的替代使用,减少悬浮颗粒物排放量,增加空气清洁度;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缩小酸雨覆盖面积。于煤相比,天然气燃烧仅产生微量二氧化硫和少量氮氧化物,排放的二氧化硫量要比煤排放二氧化硫量大约少90%,且天然气使用效率高。天然气的使用也将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矿物燃料燃烧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取决于燃料中碳含量,天然气与其他矿物燃料相比,含碳少,含氢多。 二、我国天然气资源配置方式现状描述 1.天然气资源配置 在政策层面,天然气资源配置上应采取以市场配置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的一种配置方式。但长期以来,天然气资源实行的是完全计划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从天然气勘探开发、输气管线建设到利用,从天然气产量到价格,无不受国家的计划调控,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均列入国家计划。国家对天然气还是停留在指令性计划控制状态。 2.天然气资源配置的难点 天然气资源的配置还受运输条件和历史用户的限制。天然气作为一种气态商品,只能通过管道或LNG等方式进行运输,因此,只用天然气管输问题解决了,才谈的上天然气的利用,天然气市场体系方能形成。我国正在建立全国性管网,LNG产业也出于推广的起步阶段,因此,天然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配置的条件未成熟。 三、我国天然气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天然气消费结构不合理 天然气消费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化肥用气占天然气总消费的1/3左右,为支持保护我国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生产,国家对作为原料制合成氨生产尿素的天然气采取了十分优惠的价格政策,对此,天然气生产企业在经济效益上作出了巨大的让步。但由于国际化肥市场价格向好,许多以低价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化肥并未用于国内农业生产,而是出口到国外,相当于低价出口天然气,我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尿素最大出口国之一,但另一方面为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的原油进口量却在快速的增长,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环境效益,国家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2.天然气价格不合理 天然气出厂价格偏低。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是高风险、高投入行业,投资要面临巨大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工和市场风险。因此国外天然气勘探开发上游的投资回报率通常都较高。然而,尽管我国现行天然气价格管理体制中天然气是以成本加成为基础定价,但之前的天然气价格调整未达到天然气的综合成本水平,也谈不上获得投资回报,致使我国天然气生产企业长期亏损,生产经营难度增大,影响了生产企业的积极性。 四、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应用改革努力 1.加快天然气进口数量 为满足未来天然气的需求,我国提出了天然气工业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除加大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努力发现和开发大型气田外,还从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以及中东和东南亚地区进口管道天然气和LNG,以弥补国内资源的的不足。除了已经开始正常输气的中亚天然气进口管道外中缅天然气管道建设也在加快进行,预计在2013年5月投入使用,该管线设计输气量在100~130亿立方米,中缅新管道还将直接惠及来自非洲与阿拉伯地区的油气资源。 2.合理布局天然气资源 针对近年来逐步突出的天然气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发改委综合考虑天然气利用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因素,根据不同用户用气的特点,将天然气利用分为优先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在2012年10月31日的新版?天然气利用政策?中明确规定强调了对优先类的政策扶持和对限制类与禁止类的管控。对优先类用气项目,地方各级政府可在规划、用地、融资、收费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天然气利用项目有关技术和装备自主化,鼓励和支持汽车、船舶天然气加注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对限制类项目的核准和审批要从严把握,列入禁止类的利用项目不予安排气量。新版对部分用户的利用顺序级别进行了调整,体现了国家对部分产业的态度转变。 3.完善天然气价格定价机制 天然气价格是调控消费结构的主要手段,也是资源配置的调节器。国家发改委去年12月发文称,天然气价改总体思路为以下几种,一是将现行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方法改为按“市场净回值”方法定价。二是以计价基准点价格为基础,考虑天然气市场资源主体流向和管输费用,确定各省(区、市)天然气门站价格。三是天然气门站价格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可替代能源价格变化情况每年调整一次,并逐步过渡到每半年或者按季度调整。四是放开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出厂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几种思路各有利弊,但可以肯定新的定价机制一定会在近期制定颁布。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虽然不尽人意,但事实基础是我国的天然气利用晚,发展快。和很多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相比,彼此的国情还是有所区别,所以在现阶段,所出现的问题都是在所难免的。从长 远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快,作为有影响力的大国,无论是从国家资源安全,或是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来讲,天然气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要尽快解决和完善。科学的增加天然气开发途径,保护资源地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地经济发展动力和持久力,从国内国外两个途径提高天然气供应量;利用价格和宏观调控手段,调整天然气利用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好天然气的绿色利用。通过国家不断推出的各种天然气利用改革制度,不难相信,我国的天然气利用无论分布、结构、价格都会更合理化,更国际化。 天然气论文:天然气装置管理系统研发及实现 油田用加热炉是油田勘探开发中的重要设备之一[1-2]。随着我国各油气田公司对天然气资源勘探与开采力度的逐年加大,我国天然气逐年大幅增产,天然气集输设备的种类和个数也大幅增加。在我国西部以天然气生产为主的某油田中,应用了大量的天然气装置设备,类别繁多且单类设备数量大。随着生产时间的累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形成了大量的设备信息台账。据统计,2008年在此油田有详细设备信息记录的11套天然气处理装置中,共计有64类4200多个主要设备。这些设备台账信息相互独立地保存在设备的使用部门,这直接导致同类设备信息无法在不同使用部门间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即使在同一使用部门里也很难实现同类信息的汇总、对比及分析。另外,很多装置的设计图册也没有有效、统一的管理,导致设备维护时,不能方便地获取装置设计信息。这些都给天然气设备维护人员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他们希望建立一个天然气装置设备信息采集、存储、汇总和展示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能够将这些孤立的设备信息有效地管理起来,并能及时地获取装置设计信息。 1系统分析与设计 天然气装置设备主要分为工艺、仪表、给排水、热暖和电力等几个主要专业设备。工艺主要包括加热炉、制冷机和压缩机等设备;仪表主要包括压力变送器、火焰探测器和在线分析仪等设备;给排水主要包括水罐设备、供水气压罐和埋地生化污水处理设备等设备;热暖主要包括换热器、燃气调压箱和燃气壁挂炉等设备;电力主要包括电力变压器、高压配电柜和低压配电柜等设备。此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实现上面所述设备信息及其设计图册的有效管理,其过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录入、数据维护和数据应用四个部分。数据采集的源头,一是指现存的大量的历史数据,包括纸质和电子的设备台账及工艺设计图册;二是指系统部署后,日常生产所产生的新设备数据及工艺设计图册。对于数据的采集,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标准化、电子化处理。对于数据的录入,需要批量数据和单项数据两种录入模式。系统能够实现已入库数据的修改和删除功能,能够实现对各种设备数据及设计图册的查询、汇总和导出等应用功能。针对上面的分析,对系统功能和业务数据库进行了相应的设计。 1.1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功能主要分为数据维护、数据查询、文档管理和系统管理四个主要部分。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1)数据维护,主要有数据录入和数据维护两项功能。数据录入功能分为批量数据导入和单项数据录入。由于设备历史台账数据存在方式及格式的不一致,其需要进行电子化和标准化处理后方可入库。数据维护功能提供对数据的修改及无用数据的删除功能。 2)数据查询,主要分为固定查询、导航查询和条件查询。按照日常业务的工作习惯,我们制定了固定查询方式。此方式不需要使用者指定任何查询条件,即可得到生产常用的设备信息。导航查询,是将各套装置分部门分专业组织成“结构树”的形式,以便使用者有层次地获取所需的设备信息。条件查询,指根据用户动态设定的不同查询条件,个性化地得到用户所需的特定信息。 3)文档管理,主要实现设计图册等文档的分部门分专业上传、下载、查询和维护功能。各类文档可以按文件名称、所属站名、专业类别和上传人等四种方式进行查询,查询结果可以浏览下载。 4)系统管理,主要包括人员信息管理和日志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主要实现人员及部门信息的添加、修改和删除功能,并对人员的访问权限进行设置。根据系统用户角色的不同,系统访问权限分为五类,各类访问权限各有不同功能范围。日志信息管理,主要记录登录用户各种操作的时间、对象及影响等信息。 1.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设计主要包含概念数据模型(ConceptualDataModel,CDM)设计和物理数据模型(PhysicalDataModel,PDM)两个重要阶段[3-4]。CDM设计是建模过程的关键阶段,此阶段把现实世界中需要保存的信息抽象成信息世界中的实体(Entity)和关系(Relationship),产生实体关系图(E/RDiagram)。PDM建模反映了业务领域中信息之间的关系,它不依赖于物理实现。只有重要的业务信息才出现在PDM中。一般的数据库建模过程是从对业务数据和业务流程的抽象形成CDM模型开始,从而转换成相应的PDM模型,进而可以生成相应的数据字典和数据定义语言(DataDefinitionLanguage,DDL),有了DDL就可以直接创建关系数据库。另外,整个建模过程是可以逆向进行的,以验证模型正确性。整个过程如图2所示。 按照上面数据模型的创建过程,我们创建了天然气装置数据库,其逻辑上由业务数据库和系统管理数据库组成。其中,业务数据库包括工业专业14张表、仪表专业17张表、给排水专业19张表、热暖专业9张表和电力专业3张表。系统管理数据库主要包括人员、部门、权限、日志、文档和元数据信息表。在创建数据模型的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辅助工具PowerDesigner。PowerDesigner支持CDM和PDM建模及相互转换,CDM中的实体、实体属性、标识符、联系,甚至继承关系等都可以自动转换为PDM中的表、列、主键或外键和参照完整性等[3-4]。 2系统实现 系统的开发基于通用的三层B/S(Browser/Server)架构模式,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5作为系统的数据平台,利用WebServers技术将各种业务逻辑封装成Web服务,项目的开发环境为MicrosoftVisualStudio2008,开发语言采用VisualC#。项目实现的主要界面如图3和图4所示。 3结语 此系统自2008年10月投产上线以来,运行稳定、应用便捷。其所装载的11套天然气装置的设备数据及设计图册,为该油田有效管理设备信息、提取设备资料和获取参考信息等,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持。 天然气论文:天然气施工质量的提高 1、影响天然气管道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管道防腐和焊接也是天然气管道工程的重要工序。焊接工艺水平的高低和防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日后天然气管道的输送安全。然而由于天然气处理厂几乎都建在郊区,天然气输送管道施工所处环境较差,晴通雨阻以及冬天受冻土的膨胀抬起等问题都是天然气管道施工所不可避免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工进度。另外,管道组焊、半自动机组、全自动机组应当严格按照相应的焊接规格分别采用内(外)对口器对口,纤维素焊条手工下向焊打底等工艺完成焊接,但在实际管道施工中经常忽视此类问题造成焊接质量下降,最终导致管段安装质量不高。 1.2施工监管不足,风险控制意识淡泊 天然气管道施工存在质量隐患,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施工管理不到位所引起的,集中表现为施工监管力度不够,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风险控制意识淡漠。一方面,由于监管体制不健全,不完善,不仅施工人员对施工风险的防护意识较差,而且管理人员也难以及时发现天然气管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隐患,加之部分管理人员风险控制意识淡泊,即便发现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质量的风险因素,也不能及时提醒施工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规避;另一方面,大多数天然气管道工程项目只有监理机构对现场施工进行监督,但是却很少有聘请风险管理机构对施工设计方案和施工标准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导致管道施工质量标准未能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给天然气管道施工质量埋下风险隐患。 2、提升天然气管道施工质量的主要措施 2.1提高施工工艺水平,规范工艺流程3.1.1提升施工工艺水平的建议提高管道敷设工艺水平,必须要加强对施工图纸的审核和施工现场的调查,充分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地质环境、周边设施与建筑物以及交通条件,确保施工图纸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想契合,在此基础上做好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使施工方相关技术人员能够准确、全面地掌握施工各项工艺参数和技术标准,以确保管道土方挖掘、回填等各项工作均能达到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从源头上消除施工现场与施工图不一致的隐患。在管道布管和管段对接施工时,必须要认真清扫管沟,尤其是要将焊接端的坡口及内外管壁20米范围内的污垢、铁锈,毛刺清除干净不能有裂纹及夹层等缺陷,确保管沟无阻碍布管的障碍物。在预组装时,要特别注意管段首尾端口连接平整和型口完整且两管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管段组对完毕后要及时提交工程监理进行审查,在确保每段管段都符合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实施管段预焊接,将管段固定,检查管段连接对正后再进行完整焊接。3.1.2提升焊接工艺水平的建议天然气管道焊接工序应按照编制的焊接规格严格进行,正确选取焊接材料与穿越方式,规范焊接程序。在管段焊接完毕后管理人员在检查管段焊接处的表观之后,再对焊接处进行确认,若发现不合格的应及时进行修补,合格的报给专职质检部门检验,以保证管道焊接质量。最后由专业工程师依照工程规格以及相关质量要求,对管段焊接处进行细致评价,保证管段的正常使用。 2.2提升风险控制意识,加强质量管控 首先,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强化其风险意识。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安全生产的知识,分析安全事故的成因。此外,还要编制安全施工管理规范和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手册,明确、严格施工中各个环节的流程、标准以及风险控制措施,从意识上强化施工人员安全施工。其次,加强管道施工工序的检验和施工监管。管道施工应在得到建设、监理与设计单位三方都确认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工程隐蔽,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技术与工艺的规范标准施行,并且施工过程中的每一工序都应在相关责任人的监管下进行。一方面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资质与工艺素质监管,确保施工相关人员是经过专业培训后持证上岗,并监督其在施工前根据施工环境与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方案与细则,设置安全警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管道的安装、材质与防腐质量、隐蔽工程等进行管控,对施工质量不合格的工程及时进行整改,并做好相关质量记录,确保在检验合格后再进行下一工序。 3、结语 总而言之,天然气管道施工质量若要得到进一步提升,就必须要从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两方面着手,既要不断增进管道施工的技术可言,加强和改进管道施工技术,提高施工工艺水平,又要强化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使之严格遵守各项技术安全规定,及时发现和整改天然气管道施工存在的质量隐患。只有如此,才能为天然气安全输送和平稳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天然气论文:海洋天然气勘探开发进入新时期 中国近海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占全海域天然气资源总量的62.3%)、东海西湖凹陷及渤海海域(占全海域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7.7%)。目前已经发现了营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等五个含气区(见附图)。与之相毗邻的是我国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环渤海湾地区,都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上述各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主要靠北煤南运、北油南运及从国外进口解决,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清洁高效燃料又是优质化工原料的天然气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海洋天然气具有广阔的下游用户市场,开发海洋天然气具有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见下表)。 海洋天然气目标市场 油气区域/油气田目标市场用途琼东南盆地崖城香港、海南发电、化肥 莺歌海盆地乐东朱江三角洲地区/广西发电、化肥、工业/民用东方海南、广西/广东发电、化肥、工业/民用珠江口盆地文昌9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电、工业/民用西湖凹陷/丽水区块平湖及周边上海、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民用丽水温州发电、工业/民用渤海海域锦州锦西化肥、民用渤西天津发电、工业/民用 渤中/渤南烟台、青岛/大连发电、工业/民用目前中国海油在辽东湾北部、渤海湾西部、海南岛近海、东海西湖凹陷已建立了天然气生产基地。辽东湾北部JZ20—2气田,于1992年8月投产,目前年产天然气3.8亿方。渤海湾西部渤西油田群,于1998年投产, 目前年产天然气1亿方。海南岛近海的崖13—1气田,于1996年1月投产, 目前年产天然气36亿方。东海西湖凹陷的平湖气田,于1998年11月投产, 目前年产天然气4亿方。 1999年,中国海油原油、天然气产量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共生产原油1617万吨,完成国家计划的108%,天然气生产43.9亿方,完成国家计划的129%,油当量达到2056万吨,全年实现原油销售收入159亿元,天然气销售收入27.03亿元。中国海油全年实现经营利润27.5亿元,人均效益处于全国先进地位。 加强海洋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是中国海油早在1998年就制定的加快海洋石油发展的“六大发展战略”之一,力争到2015年中国近海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00亿方,为此,在2010年以前需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773亿方。今后15年海洋天然气增储上产的主要区域是东海西湖凹陷、琼东南盆地及茸歌海盆地。 2000年是中国海油资产重组、机制改革后的第一年,也是海洋石油开发的第一个“海洋天然气年”,在“海洋天然气年”中,中国海油将会有一系列的重大举措推动和加快海洋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一是经过近三年的筹建,海洋石油化学公司已于近日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位于茸歌海盆地的东方气田的开发进入了到计时,预计到2004年东方气田每年将向海南提供天然气16亿方,用于化肥工业和发电。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和钻探技术的提高,莺歌海大气区不断有新的发现,东方和乐东气田的联合开发将实现向海南、广西或广东提供天然气34亿方。二是位于渤海湾中部和南部的渤南油气田群也将在近期全面启动,预计在三年内实现向出东胶东半岛供气。三是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优先开发东海天然气的战略部署,加快东海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开发东海天然气是“海洋天然气年”的重头戏,中国海油决定要把东海天然气的勘探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加大投入,加大勘探工作量,争取尽快获得重要发现。 今年4月8日,中国海油在东海钻探的绍兴6—1—1井开钻,拉开了大规模勘探开发东海天然气的序幕。东海盆地是我国近海一个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有一批有利圈闭有待钻探,勘探潜力很大。西湖凹陷被认为是东海盆地中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而且目前勘探程度最高,至今约20年的勘探历史,已钻井28口,并获得约1500亿方的天然气探明加控制储量。西湖凹陷的天然气预测资源量l万亿~2万亿方,目前发现程度仅为15%~7.5%。除天然气之外,西湖凹陷还有原油的预测资源量12亿吨, 目前探明加控制储量仅为4000万吨,发现程度仅为3%,勘探潜力非常大。此外,在台北凹陷已发现的丽水36—1气田,潜力也不可忽视。中国海油今年在东海海域投入勘探资金3—4亿元,几乎接近前20年自营勘探投资的总和。计划安排要钻5口探井或评价井,作二维地震5000公里,如果有新的发现,将作三维地震800~1000平方公里,投资还会增加。从现在到2010年,将在东海海域部署55口评价井和20口探井及一系列物探工作量,完成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2700亿方的目标,使东海天然气年产量从现在的4亿方增至100亿方,以满足上海及江苏、浙江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需求。东海天然气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油气田联合开发,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离市场近,输气距离短,工程建设周期短,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较低的成本满足市场等等。加快东海天然气勘探开发,在满足华东地区供气总量和时间方面以及实现双气源供应保证供气的可靠性,都将对“西气东输工程”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与石油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在勘探天然气资源的同时,就要探询天然气的市场前景;在上天然气开发项目的同时,就得上天然气利用项目。如果下游用户市场不落实即使上游找到再多的天然气资源,也无法投入开发。因此,在发展天然气事业方面,中国海油与下游用户(包括工业、发电、城市燃气等)是唇齿相依、互相依存的。目前,中国海油发现和拥有的天然气资源都毗邻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天然气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承受力强,而且对优化能源结构,尽快使用清洁能源的要求非常迫切。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燃气发展非常迅速,有许多城市的燃气管网已初具规模,有条件的城市正逐渐由天然气替代人工煤气,我们希望将来在寻求天然气工业用户的同时能够与地方城市进行密切合作,带动城市燃气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我们海洋石油人应有的贡献。 天然气论文:石油天然气开发重难点 1生产过程中的原油处理 1.1原油的脱水处理 在原油开采完成后,对原油进行脱水也是很重要的工艺。由于原油在井下多直接与水接触,这样开采出来的原油常伴有大量的水分,不但增加运输成本,而且这些水分大多又含有盐类,对设备、容器以及管线等都有腐蚀作用。因此,人们一般在油田从原油中脱水,再将脱出的水回注井下,这个过程称为原油脱水。目前,原油脱水工艺技术已经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沉降分离脱水,即将原油通过特定的装置,利用水重油轻的原理,使水逐渐下沉,油和水分开即完成脱水过程,这也是一般原油脱水的基本过程。第二种方法是热化学破乳,即将破乳剂加入到原油中,一并加热到60摄氏度,降低原油的粘度,提高油和密度差别,减弱水中含有的乳化物质的作用,使油水分离更彻底。第三种是电脱盐破乳法,即在高强度的电场作用下,促使水滴结合成较大的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加速下沉,或利用直流电场,使水滴向电极移动并聚集,再在重力作用下,一起向下流动。这种电脱水技术使用较为广泛。 1.2原油电脱水器的使用和应用 原油脱水工艺还需要有配套的原油脱水设备,才能真正实现脱水功能。结合原油脱水技术主要利用油水沉降远离,人们研制了大量先进的脱水耐压的容器。其中,电脱水器是至今为止,使用效率最高、处理能力也较强的原油脱水设备。原油电脱水器的应用直接影响了输出原油的含水量。现在我国国内使用较为广泛的原油电脱水器主要是采用的一种卧式以及横挂电机的结构。原油进入油管,经过喷油管喷入电脱水器,原油在脱水器流动过程中,会产生乳化水滴,乳化水滴经过重力沉淀,在电脱水器内部电场的作用下,乳化水滴实现聚集,水滴变大,实现沉降,实现脱水效果。 2污水处理 在原油经过脱水处理后,会产生很多的污水。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主要是以下步骤,污水首先进行除油,沉淀,然后进行过滤,最后进行主水管回注。具体来说就是原油污水首先进入储油罐进行重力沉淀,这个过程主要是用来除去污水中的乳化油,除去乳化油的污水进入到反应缓冲罐中,在反应器中加入一定的净化凝聚剂,净化凝聚剂与污水通过反应,产生污油以及固体微粒,两者形成的污泥被排出。最后,则进行污水中残留的悬浮物的处理,污水悬浮物经过过滤器,被过滤处理掉后,最终处理过后的污水外输进入注水泵中回注到油田中。石油天然气生产过程中,经过稠油开采,原油脱水,污水处理环节,实现石油的开发利用。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关键,每一道程序都有待于优化提升,最终实现整个原油开发工程的优化提升。原油脱水以及污水处理优化提升,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石油生产产量,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污水的环境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 天然气论文:天然气输配系统改(扩)建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1、 管网压力级制 国内外天然气输配系统无一例外地采用了高压输气、中压单管网配气的方式,其经济效益和在运行管理方面的优越性是传统的多级管网所无法比拟的。故在改扩建中应保留这种输配方式。 天然气输配系统的压力级制主要是确定高压输气和中压配气的压力,合理的压力级制既能保证城市供气的需要,又可减少管网和储气设施的投资。以重庆市主城区天然气改扩建工程为例,原规划新建环城输气管道工作压力为1.6MPa,新建中压管网工作压力为:0.4MPa环城输气管道兼有输气和储气之功能。但输气管道在实施中输气管道难以保证足够的安全间距,规划部门和消防部门无法接受,所以输气管道的工作压力降为0.8MPa。虽然环城输气管道输气能力可以满足需求,但其储气能力却大为下降,调峰的任务将主要由储配站来承担,增加了储气设施方面的投资。改扩建工程中,新建高压输气管线应根据实际条件,尽可能利用长输管线干线的高压,提高输气管线的压力,可减少管网和储气设施的费用。目前,天然气的应用已在满足居民用气的基础上,向各类公共建筑用气延伸,燃气直燃机、燃气锅炽等用气量大(几百至几千立方米/小时)、供气压力高(0.01MPa-0.2MPa)的大型用气设施大量出现,对天然气管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尽可能满足供气的需要,中压配气管网工作压力宜选用中压A的上限0.4MPa,其供气可靠性才最大。在改扩建中,新建中压管网应按照0.4MPa设计、施工,其运行压力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必须与原有管网运行连接的新建中压管网运行压力应与原有管网相同—,待原有管网经过改造符合条件之后,方可以0.4MPa工作压力运行。独立的新建中压管网则应按0.4MPa工作压力运行。 2、调压设施 天然气中压单级管网配气工艺决定了所有的燃具都必须使用调压设施才能与管网相连。居民住宅和一般公共建筑用户仍可采用楼栋调压器供气,这也是民前广泛使用并得到规范许可的方式。—而对于燃气直燃机、燃气锅炉等中压燃烧机的供气则需要特别注意。从供气安全角度考虑,对供气压力高、流量大的用户应增加必要的安全措施和更加可靠的调压设备。通常采用的调压设备(有时含计量)为柜式调压设备或地下调压设备。此类调压设备内包括通过能力大和调压精度高的调压器、过滤器、控制阀门、安全切断阀、遥测遥控装置以及计量表具等,可采用2十1(二路调压加一路旁通)、1十1(一路调压加一路旁通)、2+0(二路调压)等各类方式,其供气可靠性远高于楼栋调压器,是对燃气直燃机、燃气锅炉等燃具供气的最佳选择。但是,现行的《城镇燃气设计规范》中没有提及此类设备,生产厂家则称之为“箱式调压站”或“地下调压站”,故消防部门则根据消防和燃气规范以一般调压站的安全间距来确定其设置位置。由于使用燃气直燃机、燃气锅炉等燃具的公共建筑多为大型的公共建筑,消防部门一般确定柜式调压设备与之间距为25米,地下调压设备则不允许设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柜式调压设备或地下调压设备的应用,从而也限制了燃气直燃机、燃气锅炉等大流量燃具的发展,不利于供气规模的扩大。因而,在改扩建工程中,应就各类调压设施的设置与规划、消防部门达成共识,形成固定的处理意见,方可保证改扩建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建议《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的修订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将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列入,以有利于其推广使用和燃气事业的发展。 3、管材 过去天然气管线均采用钢管,后来随PE管的逐步推广,其造价低、使用年限长、施工方便等优势使中压管网中PE管的比重逐年上升。在改扩建工程中,新建中压管网理应采用PE管。这将存在PE管和钢管混合使用的局面,对管道的维护和抢修产生较大的麻烦,抢修部门必须同时配备钢管和PE管的抢修工具才能保证正常的维护、抢修操作。因此,改扩建工程中四管的使用应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而在原使用钢管的区域内零星新建的中压管仍以钢管为宜。室内管道一般为镀锌钢管和无缝钢管,近来国家进行了铝塑复合管的推广使用,燃气行业也应蹋上时代的步伐,但至今尚未有国家或行业方面的技术规范、标准,大规模的推广还有一定困难,这也是改扩建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4、计量 计量包括输气部门对燃气公司的供气计量和燃气公司对各类用户的供气计量。输气部门对燃气公司的计量一般在城市门站,输气系统改扩建后应注意计量表具的量程范围应有变化。燃气公司对各类用户的计量则应考虑到对供气压力的修正,否则计量表显示的读数偏小。对于居民住宅用户,现在突出的情况是无法进户抄表、气费回收困难,故在改扩建工程中应尽量采取改进措施,可考虑采用设户外表、气表读数集中显示、远程抄表等方式。 5、特殊情况下的供气 对高层建筑、地下室、内厨房等特殊情况用气,虽然《城镇燃气设计规范》有相应的规定,但比较粗略,对于每座建筑实际用气情况,尚存在许多细节需要解决,如建筑设计时预留燃气管道通道、高层建筑设置排烟设施、燃气泄漏报警切断系统、地下室用气时是否需要泄压口等,均应在改扩建工程中拟相应的对策,同时还需要与规划设计管理部门、消防部门达成共识,否则部分建筑无法使用天然气,对改扩建工程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天然气论文:天然气预处理过程 1煤制天然气净化 天然气预处理主要是脱除原料气中所含的微量固体和液体杂质、酸性气体(CO2)、水等有害物质。天然气液化时,其杂质含量通常要求达到的指标是:二氧化碳 1.1脱酸性气体 天然气在自然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CO2、H2S、COS与RSH等酸性气体。这些气体的存在会腐蚀金属材料、污染环境、造成催化剂中毒、在低温过程中还会结冰堵塞仪表和管线,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因此需要把天然气中的酸性气体脱除,达到标准要求的规格后方可进行进一步液化。结合煤制天然气项目气源存在“少碳、无硫”的特点,H2S及有机硫在低温甲醇洗过程中就已经进行有效的分离;二氧化碳经过甲烷化反应过程,与原料中H2进行反应,生产CH4。仅有少量CO2需进行脱除,用以保证冷箱顺利运行。一般采用MDEA溶液进行脱酸性气体。根据其对CO2和H2S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吸收效率高;工艺过程温度、设备和管道腐蚀程度低、系统运行可靠;容积循环量低、溶剂化学性能稳定等特点。在LNG脱酸性气体工艺中得广泛应用,并在煤制天然气LNG项目脱酸过程有一定优势。 1.2脱水 天然气液化需要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液化,为避免其中的水分在液化系统发生冻堵,须在预冷前将天然气中的水脱除。天然气脱水按原理可分为冷冻脱水、溶剂吸收脱水和固体吸附脱水、膜分离法脱水四大类。因为天然气在“大气量、超低温(-160℃以下)”的工况环境下进行操作,在几类脱水技术中仅有固体干燥剂脱水法能够满足其工况要求,其中分子筛在LNG工业化装置上广泛应用。分子筛是具有骨架结构的碱金属的硅铝酸盐晶体。其分子式如下:M2/nO·Al2O3·xSiO2·yH2O分子筛具有高选择性;深度脱水、露点降大;对极性分子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在较高的温度下仍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的特点。能够满足天然气液化过程中“超低温”工况要求,对气体组分中的水进行有效的脱除,对冷器起到了保护作用。在煤制天然气气体中含有饱和水汽,由于水汽的存在,煤制天然气管输过程中往往会造成管道积液,降低输气能力及降低热值,加速煤制天然气中H2S和CO2对钢材的腐蚀。即使在煤制天然气的温度高于水的冰点时,水也可能和气态烃形成烃类的固态水化物,引起管道阀门堵塞,严重影响平稳供气。因此,煤制天然气在管输前必须脱除其中的水份。结合天然气脱水“气量大、水露点要求不高”的特点,大规模的天然气、煤制气处理、集输过程中使用的脱水干燥方法主要是三甘醇溶剂吸收法,该方法是天然气、煤制天然气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脱水干燥方法。但由于三甘醇脱水深度无法满足LNG液化需求,为了避免在脱碳过程中夹带的水分以及工艺气二次反复脱水,所以在煤制天然气LNG过程中气体不经过三甘醇脱水处理,直接进行LNG液化预处理。 1.3脱汞 原料气中含有的微量汞在低温时会对冷箱等设备造成腐蚀,甚至导致停产,因此汞的含量应受到严格的限制。目前,天然气脱汞工艺有化学吸附、溶液吸收、低温分离、阴离子树脂和膜分离等,天然气脱汞工艺的特性如上图3所示。低温分离工艺是利用低温分离原理实现汞脱除,分离的汞将进入液烃、污水中,造成二次污染,增加其处理难度;溶液吸收工艺脱汞效果差,吸收溶液腐蚀性强,饱和吸收容量较低,脱除的汞进入吸收溶液中也将造成二次污染;膜分离脱汞及阴离子树脂脱汞工艺的使用范围较窄,工业化装置应用较少。化学吸附脱汞工艺在经济性、脱汞效果和环保等方面都优于其它脱汞工艺,在天然气脱汞装置中得到广泛应用,其脱汞深度可达0.01μg/m3。近年来,天然气液化工程中的原料气脱汞采用载硫化物大孔氧化铝脱汞剂,使汞与硫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汞并吸附在吸附剂上,载硫化物大孔径氧化铝不易产生粉化,且吸附能力强,便于更换。大孔径载硫氧化铝脱汞剂可以避免常规脱汞剂吸附饱和时的毛孔迸发现象对下游液化冷箱造成的汞腐蚀危害。在煤制天然气液化过程中,矿物质煤中作为原始材料,前工序甲烷化过程中,汞物质会使甲烷化催化剂中毒,使其永久性失活。所以在甲烷化工序对汞有及其苛刻的要求。在甲烷化后的气体含量中已经不含有汞物质,因此在煤制天然气LNG液化装置中无需设置脱汞槽及其后面的过滤分离器。 1.4脱除重烃 重烃通常指C5以上的烃类。在烃类中,分子量由小到大时,其沸点是由低到高变化的,所以在液化天然气的循环中,重烃总是先被冷凝下来,从而堵塞设备。液化天然气过程中,通常天然气预冷后,在低温区中的一个或多个分离器中除去重烃。图4所示BV公司的PRICO工艺天然气液化流程:采用混合冷剂(N2、甲烷、乙烯、丙烷和异戊烷)为介质,进行逐级冷凝、蒸发、节流膨胀得到不同温度水平的制冷量。天然气与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冷箱采用板翅式换热器。预处理气体首先流经板翅式换热器。入口气体从顶部进入,并在顶部份进入换热器芯。然后向下流入底部的冷端。在PRICO中,低温液体仅仅在换热器的底部。制冷换热器上部的原料气被冷至温度大约70℃。在中间,气流流动中断而离开换热器。70℃的气体直接进入重烃分离器,以除去任何可能出现在气流中的重组分。除去进气中的重组分有利于保护低温设备免于堵塞和腐蚀。在制冷换热器顶部有一旁通,通过温控阀可以控制进入重烃分离器的气体温度。从重烃分离器顶部出来的70℃的气体返回板换,经过两个通道,从换热器的底部出来,这时气体已经变成151℃LNG。但由于煤制天然气过程中,煤从气化出来后经过一系列分离、反应等工序处理,原料气中的重烃成分已经完全得到脱除、分解。结合此特点,在煤制天然气液化过程中可以省略掉重烃分离器及相关重烃冷量回收换热器等,预留出分离出口,避免日后由于气源变动而造成重烃成分出现。 2结论 由于和传统天然气相比,煤制天然气的气源更简单,在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供气的质量和条件更稳定,而且LNG作为能源产品,工厂的运行和上下游的衔接非常紧密,尤其是作为调峰装置对下游供给的稳定性十分重要。所以一座商业化运行的液化工厂,首先必须满足安全连续稳定生产的需要,还要求工艺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且便于操作和调节。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技术开发和利用煤制天然气,发挥其储存比高,运输灵活方便等优势,可以有效弥补我国常规天然气地域分布和供给量上的不足,非常适应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分布情况,具有广阔的前景。 天然气论文:“气推气” 置换在城市天然气中压管网中的应用 摘 要: 目前 在城市天然气工程的论文中,对天然气“置换”有两种论点:一是指在城市天然气管道投产时,对管道内空气置换的 方法 。二是指将以前用的煤制气、液化气掺空气、液化气管道供气等城市燃气置换为天然气。本文是指城市天然气管道在投产时的天然气置换方式。通过对天然气中压管网的两种置换方案介绍、 分析 和对比,说明城市天然气中压管网、居民入户,可采用天然气直接“置换”的方法。针对投运前天然气管道的置换,采用惰性气体法与“气推气”法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从 理论 与实践角度阐述“气推气”方案的可靠性。 关键词:天然气 置换 管网 气推气 随着城市燃气事业的迅速 发展 ,新建城市燃气项目和不同气质通气前的维修,都需要置换。置换首先要确保设施的自身安全;其次是确保供出的燃气能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天然气置换是一项危险性的工作,若置换方案选择不当或操作失误,均可能发生恶性事故,造成惨重损失。为此,天然气置换的安全 问题 显得特别重要;其次,置换还应考虑 经济 问题,若方案不当将造成置换工作量大,费用高。用什么安全、经济的方法将中压管网、居民户内管道的空气置换为天然气,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对此发表一些看法和意见,作为我公司尉犁县天然气入户点火的实施方案。 根据目前同行业的成功经验,城市中压管网、居民户内的置换一般有如下两种方法可以采纳。 1. 惰性气体置换法 用惰性气体(氮气)先置换管道里的空气,再用天然气置换管道里的惰性气体。即把惰性气体作为置换中间介质,这里所说的“惰性气体”是指既不可燃又不可助燃的无毒气体。如氮气(n2或液氮)、二氧化碳(co2)、烟气等,均可以采用。 具体操作过程是先将惰性气体充满管网,加压到一定程度置换出空气,直至管网惰性气体的浓度达到预定的置换标准为止;然后再以燃气充满管网,同样加压到一定程度置换出惰性气体,从而完成置换程序。此法操作复杂、烦琐。反复进行两次换气,不仅耗用大量惰性气体还耗用大量的燃气,发生费用较高,其换气时间长,工作量大,既不经济又费事。但是它可以确保可燃气体不会与管网中空气接触,不会形成具有爆炸的混合气体。因此此法可靠性好,安全系数高,成功性大。是燃气行业以前普遍采用的传统的置换方法。 2.燃气直接置换法 燃气直接置换法也称“气推气”置换法。此办法是直接将燃气缓慢地进入管网替换出空气,从而达到置换目的。 当打开天然气总阀开始送气时,可通过可燃气体报警器检测放散处可燃气体浓度,以确定是否达到预定的置换标准。燃气达到一定浓度时,报警器即报警,关闭放散阀,置换宣告结束。 此方法的特点是比较简便和经济,但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在置换过程中,管道里必然要产生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并且要经历爆炸极限范围。对于纯天然气来讲,它的爆炸极限为5~15%,再考虑到其混合的不均匀性,天然气含量45%以下均应视为危险区,遇火源,就要发生爆炸。为此必须严格控制火种和可燃气体的流速,并采取各种安全措施,确保无火种,才能安全地渡过其“危险期”。 要确保置换过程中没有任何火源,以引爆或产生火花引爆这极具危险的混合气。为此进行如下分析:一是确保在吹扫时清理净管网内的石子,以防止其在高速流动的气体推动下产生火花。二是全线阀门必须关闭,然后在最远端打开一处阀门,在排完空气的情况下,缓慢开启天然气阀门。并逐一使用同一方法进行全面置换。三是必须严格控制明火火种靠近置换现场。我们所说火种有三种:一是明火。二是高速气流会因“摩擦”产生静电。但是,由于我公司使用的是pe管道系统,不会有电荷集聚导致高电位,而产生放电火花。三是高速气流吹动管道中可能残留下来的石块、铁屑、焊条头等固体物品因碰撞产生火花。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是主要危险源。其根源是高速气流,解决它的关键是坚决杜绝高速气流而确保低速;即便有石块等“杂物”,也不会被吹动,也就不可能产生火花了。根据天然气管道实际吹扫经验,我们确定将置换天然气流动速度控制在3米/秒以下。用阀门的开启度来控制流速。 经上述 分析 ,说明天然气管网可用天然气直接“置换”;即慢速充入天然气置换后再投入运行。该法必须注意排除其危险性, 方法 较简单, 经济 合理。 3. 燃气直接置换步骤 试压合格后随即进行置换。下面以尉犁县天然气工程中压管网置换为例,步骤操作如下: (1)试压、置换前的准备工作 ①成立管网检查(试压、置换)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的分工,各负其责。 ②经过多方 研究 讨论,确定试压、置换方案,并制定实施细则和具体措施,打印成文,以便遵照实施。 ③对管道和设备进行试压。对阀门、法兰、焊缝等各种设备和联接处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对有泄漏之处进行处理。 ④联接好试压、置换工作所需用的临时管道和设备。如加气管、排气管、空压机等;并做好其它一切有关的安全防范物质准备工作。 (2)试压及置换工艺流程 ①在一个调压箱放散阀处联接打压胶管,与空压机相连。 ②关闭所有调压箱前阀门,以最远端调压箱前放散阀作为空气的放空管。 (3)试压、置换的操作步骤 ①为了便于指挥、控制,不致操作失误,在试压、置换前,首先关闭全部调压箱前阀门(可在阀门后加装盲板),使整个系统成为密闭状态。 ②启动空压机,打开加气管的控制阀门,向管网充空气,使压力先缓慢升压至运行压力,保压8小时,如无卸压现象,即可在未端放散处(或在门站放散管处,充分利用压缩空气进行最后一次的吹扫)放去空气。 ③试压合格后进行置换。在末端放散处放去空气,直止无压力状态下(与大气相平衡为止)。慢速打开城市中压管网总阀。 ④在慢速打开城市中压管网总阀后,用可燃气体报警器监视放散阀处的气体浓度,报警器发出报警,即关闭放散阀,中压管网置换完毕。 ⑤打开调压箱出口阀,打开一栋楼的楼栋阀(关闭其余楼栋阀),打开楼栋最远端一个表箱阀(我公司采用户外装表。关闭其余表箱阀),拆除楼栋最远端一个表的表前接头(关闭其余表前阀)。打开表箱阀、表前阀放散。用可燃气体报警器监视放散处的气体浓度,报警器发出报警,即关闭表箱阀、表前阀,恢复表接头,表前阀管线置换完毕。 ⑥一个人进入居民家中,打开灶前阀,一个人打开表前阀,在灶前阀处连接胶皮软管向室外放散。用可燃气体报警器监视(灶前阀)放散处的气体浓度,报警器发出报警,即关闭灶前阀,灶前管线置换完毕。 ⑦连接灶前阀至燃气灶(器具),打开阀门停留片刻,待胶管内空气置换完,点火。整个置换过程完成。 经过对天然气中压管网置换的两种方案比较,拟采用“气推气”的置换方案。论点也充分证明了以天然气直接置换较为方便、经济,虽然存在不安全因素,但是可以通过控制进气速度,以及采取各种安全措施协调配合,完全可以安全地渡过混合气体爆炸极限范围,是天然气管网置换行之有效的,可以广泛采用的方法。 天然气论文: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断层对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成藏的控制 摘要:为了确定断层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利用2 000 km2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断层的精细解释及山西组、太原组煤系地层均方根振幅地震属性的提取,分析断层的分布、成因及形成期,研究断层与天然气高产层段和富集区的关系,建立塔巴庙气田天然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上古生界存在北东向断裂系统,断层多为高角度的小断距断层,断距20~60 m;这些断层主要是基底断裂在燕山运动中、晚期重新活动造成上覆沉积盖层撕裂形成的;断层形成期与烃源岩生排烃期良好匹配,断层沟通了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煤系烃源岩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2段、盒3段岩性圈闭,既促使下伏天然气向盒2段、盒3段垂向汇流运移,同时又为有机酸的运移溶蚀提供通道,有效改善了邻近低渗砂体储层的孔渗性能,从而控制了塔巴庙地区主力目的层盒2段、盒3段天然气运聚成藏及高产富集区带的分布;断裂和大面积相对高孔渗砂体的叠合区域是天然气的有利富集区。 关键词:天然气;断层;输导体系;低渗砂体;成藏模式;上古生界;塔巴庙地区;鄂尔多斯盆地 0引言 传统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内部断裂不发育,但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者发现盆地内部断裂存在的大量证据。在重、磁、电等地球物理资料中,可清晰地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发育规模巨大的基底断裂,基底断裂中、新生代“隐性”活动对古生界天然气和中生界石油的富集成藏甚至地表元素地球化学场的分布特征都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基底断裂及后期构造活动衍生的一系列剪切变形所产生的储集层物性断裂对油气的控制不容忽视[2]。野外地质调查和钻井岩芯观察中,发现盆地中部古生界、中生界地层均发育大量的高角度雁行状、“x”共轭状节理及局部断裂,岩芯可见许多清晰的断层擦痕和阶步[,2-6]。但是,鄂尔多斯盆地内部沉积盖层中的断层断距小,在常规二维地震剖面上难以识别,因此往往难以刻画断层的分布。 航磁与地热异常等资料反映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附近存在北东向基底断裂带,其北端伊金霍洛旗附近存在近东西向基底断裂;岩芯中受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高角度破裂缝较发育[5-8]。但前人并未在该区域进行断层的识别,断层对天然气成藏和分布的控制也尚未研究。笔者利用塔巴庙地区2 000 km2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断层的精细解释及山西组、太原组煤系地层均方根振幅地震属性的提取,分析断层的分布、成因及形成期,结合塔巴庙地区地质特征和油气勘探成果,对断层在天然气输导、富集成藏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塔巴庙气田天然气成藏模式。 研究区概况 塔巴庙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东部,北邻伊盟北部隆起,东邻晋西挠曲带(图)。区域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地层倾角小于°,局部构造不发育,上古生界主要发育岩性气藏。上古生界自石炭系太原组向上到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为一个完整的成藏组合。气源岩主要为太原组、山西组的煤及暗色泥岩;主要储集层为下石盒子组辫状河砂体、山西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太原组局限海岸环境的障壁砂坝,储层总体具备低孔、低渗的特征;区域盖层为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河漫湖相泥质岩,泥岩厚度200~300 m。 2断裂特征及成因 2断层剖面反射特征 从高精度三维地震剖面可观察到同相轴的扭曲现象,太原组、山西组煤层产生的地震强反射同相轴t9b、t9c反射层扭曲更明显,断点较清晰,多为高角度的小断距逆断层,断距为20~60 m(0~30 ms),以断开奥陶系风化壳和太原组、山西组煤层等地震反射层波组为主,上覆反射层亦可见明显断点,多断穿侏罗系延安组地层(图2、3)。其中,t9f、t9d、t9c、t9b为反射层编号。 22断层地震属性特征 在塔巴庙地区叠后时间偏移纯波数据的山西组、太原组煤系地层均方根振幅地震属性平面图上,可观察到煤层发育的强反射区内存在清晰的、极细的线状弱反射带,西南区域主要呈北东—南西向,北部呈近东西向(图4),这些线状异常无法用沉积现象解释,推测这些异常与断裂有关。 23断层平面分布特征 在塔巴庙地区三维地震剖面分析解释的基础上,仔细追踪各剖面的断层,对比各个断裂带的断距、形态等特征,结合区域应力背景,进行了断点平面组合。塔巴庙地区西南区域主要发育4条北东向断层,并伴有几条次级断层,而在北部和东北部区域则发育3条近东西向断层(图5)。其中f~f5这5条断层与煤系地层均方根振幅地震属性平面图所显示的线状异常吻合性较好。有的断层未显示明显的地震属性异常,主要是因为在煤层发生变化以及反射变弱、变杂乱的区域,断层的弱反射被混淆,地震属性特征变得模糊。 24断层成因及形成期 塔巴庙地区的断层主要是基底断裂在燕山运动中、晚期重新活动造成上覆沉积盖层撕裂形成的。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中三叠世为克拉通拗陷盆地,晚三叠世—白垩纪为扭动型的大型内陆拗陷盆地,新生代为扭张型周缘断陷盆地[9]。燕山期构造应力活跃,区域应力场作用在鄂尔多斯刚性地块上,除地块周缘构造变形强烈外,地块内部构造运动整体性强(以旋转与扭动作用为主)、构造活动分异小(基底和盖层构造变形微弱)。在旋转与扭动作用过程中,刚性强度不同的块体之间产生扭裂和走滑,使基底断裂重新活动,但并没有造成规模较大的断层落差以及盖层显著变形,有人称之为“隐性”活动[-2]。从而在盆地内部造成了上古生界沿着风化壳和太原组、山西组煤系地层的滑动缩短,导致断开t9b、t9c、t9d反射层的几组逆冲断裂和局部构造变形。喜马拉雅运动期间,盆地周缘受挤压和拉张,对盆地内部构造有一定改造作用,并使断裂构造最终定型[20]。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出现的异常高地温亦与北东向基底断裂活动密切相关。 3断层对天然气富集成藏的控制 在大面积“低孔、低渗、低丰度、低产”的背景下,寻找高产层系及富集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塔巴庙地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1段砂体厚度最大,横向分布稳定,且与下伏源岩紧密接触,含气显示普遍,在勘探前期一直被视为重点层位,但一直未取得好的勘探成果;盒段上部的盒2段与盒3段砂体厚度最小、分布最不稳定,曾被视为最差的气层,却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成为该区的主力气藏,目前已提交探明储量为58600×08 m3。统计表明,塔巴庙地区8824%的高产层分布于下石盒子组盒2+3段,其次为山西组山段和太原组太2段,下石盒子组盒段高产层则最少[2]。研究表明,断层对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高产层的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 3沟通气源和圈闭 塔巴庙地区气源岩主要为太原组、山西组的煤及暗色泥岩,其高产层段下石盒子组盒3段、盒2段辫状河砂体与源岩的距离为00~250 m,烃源岩和储集层没有直接接触,其间发育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泥岩隔层。断层沟通了烃源岩和盒2段、盒3段的岩性圈闭,且断裂形成期与烃源岩生排烃期在时间上有效匹配;断层形成期主要是在燕山运动中、晚期,太原组、山西组煤系烃源岩的生排烃高峰期为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末期[22],从而使断层成为天然气垂向运移至盒2段、盒3段岩性圈闭的优势通道。 32汇流及改善储层物性 对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岩性气藏,天然气多以近源成藏为主,油气一般通过初次运移或短距离二次运移可直接成藏,即使没有断层存在也可以成藏,但断层的存在却对油气富集起到了垂向汇流的作用,易形成高产气藏。塔巴庙地区下石盒子组盒1段砂体虽然与下伏源岩紧密接触,气源充足,易于成藏,但由于盒段辫状河道砂体非常发育,造成其上泥岩较薄,砂体成藏后其气藏顶部的盖层易被断层破坏,天然气再次向上运移,导致气藏气量和能量损失,从而使得盒段含气显示普遍,但气藏产能低。对于盒2段、盒3段气藏,一方面,断层沟通了烃源岩和圈闭,另一方面,断层降低了太原组、山西组、盒段局部盖层的有效性,促使下伏天然气沿断裂通道向盒2段、盒3段汇流富集;同时盒2段、盒3段上覆大面积稳定分布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区域泥岩盖层厚度大且发育超压,高角度小断距断层不影响其连续性和封闭能力,因此天然气沿断层垂向汇流运移至盒3段顶界即被封盖,从而形成了塔巴庙地区盒2段、盒3段的主力高产层段和富集区。 断层可为其附近的储层增孔作出贡献。断层及其派生的密集裂缝系统既是天然气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同时也为有机酸的运移溶蚀提供了通道,有效改善了邻近低渗砂体储层的孔渗性能,从而控制了天然气富集高产的“甜 ”区带的分布。 由塔巴庙地区盒3段砂体、断裂与天然气富集区分布关系可以看出,断裂和大面积相对高孔渗砂体的叠合区域是天然气富集区。高产气井分布不仅仅受控于有利的储集相,还受控于断层,高产气井多位于断层发育区。如塔巴庙地区西南区域为高产井集中分布的区域(如-、-4、3、27、34等井区),同时北东向的断裂很发育,而中部和东部也发育厚层的辫状主河道砂体,但断层不发育,高产气流井少(图5)。另外,塔巴庙地区北部和东北部发育的近东西向断层附近也分布一些高产井,如28井的盒2段、57井的盒3段及太2段、47井区及35井区的太2段、70井区的太段。 4成藏模式 结合区域沉积、构造特征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5-8,2-34],建立塔巴庙地区层状复式天然气成藏模式(图6)。 4太原组—山西组自生自储源内成藏模式 太原组、山西组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就近、择优充注到与其紧密接触的太原组局限海岸环境的障壁砂坝砂体和山西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中,在其物性好的部位富集成藏,直接盖层和侧向的遮挡层为太原组、山西组自身发育的泥岩。由于源储之间的空间距离近、气源充足、排烃压力大,只需经过初次运移就可聚集成藏。气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与断裂关系不大。 42下石盒子组下生上储源上成藏模式 下石盒子组盒2段、盒3段砂体与源岩距离00~250 m,而且下石盒子组辫状河道砂岩沉积从下到上由盒段至盒3段砂岩逐渐减少,泥岩增加,砂层的叠置程度变低,因此只在盒段、盒2段、盒3段3期砂体叠置连通性较好的局部区域才有天然气靠叠置砂体运移到达盒2段、盒3段储层中,更重要的是通过断层优势通道的垂向输导进行。上覆区域盖层使天然气沿断层垂向汇流运移至盒3段顶界即被封盖,形成了盒2段、盒3段的高产气藏。断裂和相对高孔渗砂体的叠合区域是天然气的有利富集区。 5结语 ()通过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及山西组、太原组煤系地层均方根振幅地震属性分析,在塔巴庙地区西南区域识别出4条北东向断层,北部和东北部区域识别出3条近东西向断层。断层多为高角度的小断距断层,断距20~60 m。这些断层是基底断裂在燕山运动中、晚期重新活动造成上覆沉积盖层撕裂形成的。 (2)断层沟通了太原组、山西组煤系烃源岩和下石盒子组盒2段、盒3段岩性圈闭,而且断层活动期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良好匹配,既促使下伏天然气向盒2段、盒3段垂向汇流运移,同时又为有机酸的运移溶蚀提供通道,有效改善了邻近低渗砂体储层的孔渗性能,控制了塔巴庙地区盒2段、盒3段天然气运聚成藏和富集高产。 (3)塔巴庙地区太原组—山西组自生自储源内成藏模式强调其高产气层分布主要受有利储集相带控制;而下石盒子组下生上储源上成藏模式认为在寻找盒2段、盒3段勘探靶区时不应仅重视砂体储层特征研究,还应重视断裂汇流通道,因为断裂和相对高孔渗砂体的叠合区域是天然气的有利富集区。 天然气论文:我国天然气价格与天然气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从石油安全、石油替代和鼓励天然气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看,我国天然气从开发、运输到消费,需要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统一的政策法规环境。具体来说有五个方面:一是打破地区性垄断,推进天然气行业市场化;二是进一步实现天然气价格机制市场化;三是解决天然气税收政策双轨制问题;四是解决天然气合作政策双轨制问题;五是解决天然气运输领域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天然气价格;金融危机;政策法规环境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优质、具有竞争力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其资源丰富、发展速度快、使用方便,同时具有较高的综合经济效益。而且,由于其含碳量低,符合能源非碳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但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席卷,如何准确判断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如何全面分析我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经营趋势,是天然气行业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十分关注的课题。 一、金融危机前国内外的天然气价格 为了方便研究问题,先列出2006年前的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见下表)。 从国际市场来看,国外管输天然气的价格比石油低,欧洲市场上的气价为油价的80%-90%,美国的气价更低一些。美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chesapeake能源公司的股价今年表现与油气价格挂钩。而近日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企稳,天然气类股也开始走稳。eogresdurces inc,penn westenergy trust和戴文能源公司等股价在经历了几个月的下跌后,最近基本趋于平稳。 目前,我国天然气价格仅为国际原油和国内液化石油气等可替代能源价格的一半,而日本、欧盟和美国天然气出厂价或引进管道天然气到岸价相当于国际原油价格的80%-90%。国内中东部大城市的民用液化石油气价格为5.5-7.5元/公斤,折合成天然气价格为4.1-5.6元/立方米,而这些城市民用天然气价格普遍为2.1-2.4元/立方米,相当于液化石油气价格的一半。据统计,去年中石油在国内生产的天然气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近80%。 二、金融危机对全球天然气行业的影响 (一)目前我国天然气的形势 1 用户萎靡,需求锐减。作为21世纪消费量增长最快的能源,目前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只有4%左右,只有区域市场最发达的川渝地区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14%,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当。 从目前情况来看,金融危机对天然气的影响很广泛,也很明显。众所周知,化工、化肥、钢铁、汽车等行业是天然气的用能大户,但这些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进入萧条期,纷纷减产或者停产,导致天然气需求直线下降。 2 价格承受力下降,相关产业受牵连。2008年11月,上海居民用户燃气价格调整方案正式实施,天然气价格从每立方米2.1元上调至2.5元。新民网民意调查显示,多达68%的人认为:“金融危机还涨价,不为百姓着想。” 经济危机使得居民对天然气价格的承受能力有所降低,在过去的经济环境下可以接受的价格在当前环境下已经不能接受,上海居民对上海天然气涨价的反应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又比如,在西气东输二线规划时,天然气价格原定在3元/立方米左右,当时沿线居民均表示能够接受。但是,经济危机开始后,尽管各个媒体都在积极地宣传天然气高价的合理性,但调查显示,居民开始对这个价格表示不满。 此外,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家发改委原本定于近期调整天然气价格的计划已经推迟,这个计划短时期内甚至会被取消。而且,与天然气相关的lng项目、煤层气等产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lng项目增长将放缓,过去因为价格高得不到气源,现在国际上天然气主要产气国相继减少产量,使得lng项目更不容易得到气源。另外,气代油、气代煤等工程建设也会陷人停滞状态。以河南油田正在开展的“气代油”项目为例。如果油价低于40美元,煤炭价格低于1000元人民币,而天然气的价格不变,那么用天然气代油、天然气代煤的经济动力就会大为降低。显然,现在正处于这种对天然气发展大为不利的非常时期。 挑战往往和机遇并存,经济危机的消极影响虽然存在,但其中无疑也孕育着积极的因素。 3 成本锐减,终端受益。机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方面,大宗商品、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下降,有利于天然气企业控制成本。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管道建设等工程项目需要大量的钢材或进口专用管材,金融危机对钢材需求量较大的房地产、造船、汽车等行业造成重大影响,直接导致钢材需求大大减少,价格下降,加上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降低了专用管材等物资的采购成本。 二方面,有利于我国油气企业的海外并购和进口天然气谈判。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油气企业加强海外资产收购,争取更多的海外权益,或者说给天然气资源带来了机遇。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油价大跌,直接或间接与油价挂钩的国际天然气价格也下跌。在世界对能源需求下滑的情形下,有利于我国引进管道天然气和lnc价格的谈判。因此,我国的油气企业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际油价回落、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资产价格走低等有利时机,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战略性投资和并购机会,促进公司较快发展。 三方面,金融危机也给我国完善天然气行业政策提供了机遇。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的情况下,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增速减缓,国际油价向下调整,对我国而言,这是完善天然气价格和行业监管等政策的机遇。 我国的天然气行业正处在发展的旺盛时期,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不会给我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带来太大影响,我们要看到有利因素的存在: 一是天然气的用户终端获益。天然气生产和供应成本的降低,使天然气终端用户能够享受到更低的价格。目前,在我国广东、福建等地的天然气价格高达5元/立方米。如果天然气的生产和供应成本下降,他们将可以用上更便宜的天然气。 二是天然气的供气范围将扩大。虽然天然气紧张的供需局面还不能扭转,但是经济危机对天然气的供应矛盾将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天然气主要用户用气量的减少,使一些天然气供应不足的地区能获得以往得不到的气源。以上海市场为例。天然气供应过于集中,主要用户减少用气量后,天然气供应开始分散,有利于更多地区天然气的稳定供应。 三是lng项目发展有望迎来有利时机。由于国际采购价格降低,青岛、唐山等lng接收站也会因祸得福,降低成本。而且石油价格明年还有下跌的趋势,这样的国际石油天然气市场形势,有利于采购到更便宜的天然气。 四是利于更新竞争格局,重新洗牌。近年来,国内天然气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各大企业寡头博弈,信心百倍,都想在天然气领域占据更大的领地。经济危机的到来,使得中小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可能不如大企业。此次经济危机已使得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一些中小企业撤资或倒闭,危机可能会使一些经营业绩不好的中小型天然气利用企业陷入困境。由于其资金不如大企业雄厚,融资难度大,在管理和技术上不如大企业先进完善,因此抗风险能力薄弱,经济危机的动荡很可能使其陷入困境,甚至退出市场。但从另一角度看,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与所在行业有关,与企业规模大小的关系不大。比如,天然气制氢、化肥等行业,不论企业大小,影响都很明显,天然气价格一波动,无论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所受的影响及其程度,主要取决于天然气采购价格在用户成本中的比例。 经济危机有利于国内的市场竞争。当前,我国燃气市场的现状是,大公司迅猛发展,小公司难以立足。新奥、中民、中华燃气等大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中石油、中华燃气凭借资源优势,信心十足,中石化也在积极发展燃气事业。 但是,大公司往往关注大市场,比如,一些沿海、沿江、沿线城市。中石油的口号是低于40万人口的城市原则上不进入,而中华燃气也表示低于60万人口的城市原则上不进入,这直接造成我国内陆一些中小城市用不上天然气。因此,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需要一些小公司。经济危机的到来,由于原来的用气大户减少了用气量,使原本没有气源的小公司能够得到气源,这种结构过剩给中小企业创造了机会,催生了中小企业的萌生和发展。这就给小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且将加快我国中部地区用上洁净能源的步伐。目前,在湖北地区就有不下于10家这样的小企业。 (二)金融危机对世界范围内天然气价格的影响 近期的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天然气之争,除掉政治因素,其背后经济利益之争也是重要原因。俄罗斯总理普京在主持天然气输出国论坛时称,因世界金融危机和成本上升对产量造成影响,天然气价格将开始上涨。普京预计,金融危机对天然气行业的打击将超过其他能源部门,因为天然气市场更缺乏活力。分析师也预测,天然气价格将在短期内下降,因为全球需要下降打压价格。但就长期来看,金融活动低迷可能使行业难于融资,从而无法维持生产。 cwc全球液化天然气峰会与会代表认为,金融危机可能影响新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并导致未来出现液化天然气供给危机。如果不尽快建设更多的生产工厂,在经济危机结束后需求出现反弹时,全球将面临严重的液化天然气供给危机。 建设中的新工厂以及将于未来3年开始建设的新工厂,伴随着需求增长放缓,意味着短期内燃料供给非常丰富,使得最近数年紧俏市场的高价格有所缓解。但是,在需求及融资问题不确定的背景下,缺乏对资本密集型新设施的投资,预示着随后可能出现更加供不应求的液化天然气市场。英国天然气集团(bg group)北美业务高级副总裁elizabeth spomer表示,自大多数新的供给项目已经概念化以来,缺乏对新项目的金融投资,可能使得该行业在随后10年中出现严重的供给危机。 spomer表示,当前金融危机的后果之一是:新项目的发展步伐将受到影响,因为当前工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就是市场不清楚所需的天然气数量。 此外,cwc峰会关注焦点已经从2007年的供给不足及高价格对市场的影响转变成了2012年以后天然气的长期可获得性。法国燃气——苏伊士集团(gdf—suez)液化天然气高级副总裁jean-luc colonna表示:原则上,短期市场将会放松;但在长期方面,对于2012年至2013年后将会发生什么,仍存在着不确定性,因为他们需要新的液化天然气项目;而未来两三年的市场环境可能使得建设新项目更加困难,特别是在融资方面。英国森特理克集团(centriea)液化天然气负责人simon bonini表示,尽管住宅天然气供热需求将不会大幅下降,但其他用户已经出现了需求下降信号。 三、我国天然气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与国外的天然气市场相比,我国天然气的发展经历有其独特的历史。除了目前金融危机对能源行业的冲击外,我国天然气行业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简要总结如下: (一)地区性垄断 从天然气市场培育的角度看,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地方垄断,阻碍了天然气市场的发展速度。 1 规划垄断。由于在天然气运输过程中,需修建管道并穿越不同地区,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过分强调本地区的利益,在地区性规划中,忽视或淡化对天然气的支持,并以此作为地方性垄断的手段。 2 体制垄断。一些地区采取指定一家公司行使部分政府职能的做法,统一买进、销售所有天然气,以实现对天然气生产与消费的双重价格控制与垄断。 3 市场垄断。天然气的市场垄断与广大用户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天然气用户都希望直供,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用气成本。但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具有垄断地位的公司利益受到保护,而工商用户、电厂和城乡居民可获得经济实惠的天然气的机会和权利被剥夺。 4 价格垄断。价格垄断使上游的天然气产品无法得到合理的价格和收益,影响了上游环节的投资效益与天然气的长远供应能力;下游天然气用户居于价格决策中的不利地位,只好接受地方垄断公司的“霸王”条款,影响了天然气的发展模式确定和发展速度。 地区性垄断带来的危害重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影响天然气市场效率。由于采用地区性垄断方式,通过强行增加的转售环节,降低了市场信息、生产信息、用户信息的传递速度,易造成上、下游信息交流不畅、不充分,而且无法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优势,影响整个天然气市场的运行效率。 其二,影响天然气终端用户价格。如果通过大用户直供,大部分工业用户、电厂和城市燃气公司,都有机会以更低的天然气价格获得更好的供气服务。但被剥夺了“直购权利”的工业、发电、城市燃气等大用户,必须接受居于地区性垄断地位的、指定的公司开出的价目表。这样,就会影响到天然气终端用户的价格。 其三,增加了财政负担。一是直接补贴。地区性垄断保护是低效率的。因为地方被保护的公司往往需要数量较大的补贴。二是价格转移。由于地区性垄断往往坚持“同网同价”,造成对普通经济休、用户的额外分配。因此,“同网同价”问题仍需认真探讨。 其四,降低了市场发育速度。如果不下决心打破地方保护和地区性垄断,本可在2020年实现的天然气发展目标,有可能要向后推迟多年。 (二)政策、法规双轨制影响天然气发展 首先,价格政策双轨制是天然气价格机制的突出问题。海上天然气价格机制市场化较早,陆上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较为滞后。不同的价格机制,使陆上天然气与海上天然气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不利于鼓励陆上天然气的进一步发展,而陆上天然气在2020年之前,一直将是国内天然气的主导力量。 陆上天然气往往是勘探、开发成本高,其健康发展需要统一、公平的价格政策。 其次,税收政策双轨制带来诸多问题。天然气税收的突出问题是增值税税率双轨制。一是造成国内天然气项目的不公平竞争,不利于高税率天然气项目的健康发展。二是上游低增值税率,用户正常增值税率,容易造成天然气用户进项税和销项税不均衡。因此,增值税税率双轨制不利于建立天然气工业体系,不利于整个天然气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第三,石油合作法规双轨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石油天然气对外合作法规方面的最大问题,是石油合作法规的双轨制。石油合作法规双轨制有其历史原因。陆上石油天然气合作项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陆上石油合作条例》,海上石油天然气合作项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合作条例》。两个条例的内容、授权、管理模式很不一样。很难全面理解和掌握。石油合作法规双轨制,不利于鼓励天然气领域中外合作。对外国公司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同是天然气石油项目,为什么要采用两种不同的合作条例。因此,建立规范、统一、公平的石油天然气合作法规体系,应提到议事日程。 第四,勘探开发区块登记上的“陆海分割”,妨碍海域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和发展。主要问题有: ——“陆海分割”问题。既不利于鼓励中海油到陆上勘探开发天然气,又不利于鼓励中石油发展海域天然气。 ——存在天然气勘采“长期登占”现象。到目前为止,未能有效地扼制以垄断为目的的“地毯式区块登记”。这造成有投资能力的公司没有机会进行投资,登记区块多的公司没有力量全面投资的现象,必然影响天然气工业的发展速度。 ——退出机制不到位。国家相关法规已明确规定了区块退出机制,但存在着执行不严的问题。一些公司征占了过多的区块,不去投资,就应该按照规定交回,以使其他公司获得投资的机会。 四、结论和启示 启示一:把打破地区性垄断、推动天然气领域市场化纳入《国家天然气发展规划》。解决天然气领域的地区性垄断问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但首先需要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列入议事日程。 过去编制天然气规划,对勘探方向、建设重点及管道走向项目布局重视较多,对打破地区性垄断、推动天然气领域市场化重视不够。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地区性垄断和市场封闭现象有所抬头,在一些地区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但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应考虑将这项工作纳入《国家天然气发展规划》。 启示二:进一步实现天然气价格机制市场化。天然气价格机制的市场化,需要分三步走:一是切实按照国家指导价格的精神,指导供用气双方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协商,合理商定天然气价格和价格公式。天然气价格不能达成一致时,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协调。二是条件成熟之后,将陆上天然气价格改为备案制。三是将陆上天然气从国家指导价格商品目录中删去。 启示三:解决天然气税收政策双轨制问题。天然气税收政策双轨制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天然气税收政策的改变,会带来天然气产业链中的不同环节的利益调整。解决税收政策双轨制又非得进行这种调整不可,那就选择一种冲击较小的调整办法。比较起来,天然气项目增值税一律按5%计算比较可行。 启示四:解决石油天然气合作政策双轨制问题。石油合作法规双轨制的最终出路在于出台《石油天然气法》。考虑到石油天然气法出台需要较长的时间,可采用分两步走的办法:第一步,先将两个石油合作条例合并,形成一个统一的、平等授权的石油合作条例。这样做,实现起来难度小、速度快,也可为《石油天然气法》的研究和出台提供必要的经验。第二步,适时推出《石油天然气法》。 启示五:解决天然气运输领域存在的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应打破天然气运输限制,鼓励充分竞争,以加快天然气开发步伐。彻底解决“陆海分割”问题,赋予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公司平等的区块登记、勘探开发油气的机会,调动我国石油投资力量,加快海域油气的勘探和开发速度。 天然气论文:试论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天然气开采技术课程教学效果 作者:张承丽 殷代印 夏惠芬 李士斌 论文关键词:天然气开采技术 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 论文摘 要:天然气开采技术是石油工程专业、油气田开发工程学科一门重要和新兴的综合课程,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理论结合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为石油工业提供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近些年来,全球对更清洁能源天然气的需求增长强劲,天然气产业也因之发展迅猛[1~2]。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结构优化对能源结构优化的要求十分迫切,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今后中国能源消费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提高天然气消费比例,加快发展天然气产业是今后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3~4]。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中国天然气地质理论,加快建立和发展适合中国地质特征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核心技术和技术系列。这对中国能源战略的安全及多样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天然气开采技术课程内容简介 天然气开采技术课程以油层物理、渗流力学等专业基础课为先修课的专业课。主要介绍天然气开采涉及的基本理论及其工艺技术。课程内容包括天然气的基本性质、烃类流体相态、气井产能分析及设计、气藏动态分析、排水采气、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理及其预防等内容,地质是基础,渗流力学是开发的理论基础,气藏数值模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优选的钻采工艺和地面建设工程技术是关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石油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的工艺技术及其基本原理,从而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选修课及未来从事石油工程的设计计算、应用研究及工程管理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 2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讲课趣味性 由于天然气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对天然气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天然气开采技术也处于一种不断更新的状态,传统教材的内容常常落后于现场实际应用技术,为了让学生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能够培养适合当前石油行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教师应不断更新专业前沿的最新技术知识,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通过展示国际最新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介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3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天然气开采技术课程涉及的先修课程较多,一般放在大四讲授,传统的讲授法通常是满堂灌的填鸭式,学生很难适应,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坚持启发式教学,控制课堂节奏,把握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其次,在谈话法中多利用互动式教学,加强师生的沟通和交流,锻炼学生自我表达能力。最后,在讨论法中,采用案例式教学,设计新颖实际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读书指导法,要求学生读期刊杂志写读书报告提高其自学和总结能力。 4 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当今教学手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5]。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具有灵活性强、可塑性大、师生互动效果好等优点。现代教学技术以其容量大、速度快、内容丰富多彩而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特色鲜明。教师应根据天然气开采技术课程的特点,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天然气开采技术课程理论性较强,涉及诸多先修课程,同时实用性很大,在现场中实例颇多。教师一方面要坚持传统教学手段,侧重讲解天然气开采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多媒体[6],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及视频投影在屏幕上,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 理论结合实践,推进素质教育 天然气开采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课,该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师要结合课程理论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到现场参观实习,增长学生见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利用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为学生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6 结语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优质的能源,在我国改善能源结构,以及中国石油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科技创新是促进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推动力。天然气开采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依据实际生产和科研需求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天然气论文:天然气产业链与可持续发展 原文作者:诸葛军 摘要:天然气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链自身的结构和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支撑着产业链的运行,动力结构的分析维度,进一步揭示天然气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天然气产业链;动力结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国,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环境一直受到严峻的考验。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近年来在我国城市环境改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天然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备受瞩目。 一、天然气产业链可持续发展与动力结构 天然气产业链是指处于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运输、储存、销售和利用等不同环节的节点企业之间,基于特定技术经济关联,围绕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运输、利用以及相应配套服务,以天然气及相应服务的价格为纽带,以供需关系为核心,形成的具有价值传递和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关联结构。 天然气产业链的运行和发展是需要相应的动力因素支撑的,这些动力因素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结构的动力体系,称之为动力结构。天然气产业链动力结构由产业链外部动力因素、产业链主体行为动力因素以及政策性因素组成。外部动力因素从根本上影响天然气产业链的建立、运行和发展,主要有资源性因素、能源安全因素和环境因素。天然气产业链主体行为动力因素是基于天然气产业链主体本身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石油公司行为动力因素、长输管道公司行为动力因素、配气公司行为动力因素和天然气用户行为动力因素。外部的动力因素通过政策性因素对内部动力因素发生传导性作用。同时,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天然气产业链受到政府规制。政策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天然气产业链的运行和发展,是天然气产业链动力结构中的核心因素。 二、天然气产业链动力结构框架下的动力因素分析 如图所示,支撑天然气产业链运行和发展的动力结构是由天然气产业链的外部动力因素、政策性因素以及天然气产业链内部相互关联的动力因素组成。在动力结构中,动力因素之间通过一定的动力传导路径相互影响,最终推动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从天然气产业链外部动力因素来看,除了传统的经济因素之外,能源安全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天然气产业链的运行和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链的主要影响因素 。 天然气产业链作为支撑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产业,受到需要国家和地区的重视,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动机,出台相关政策,扶植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作为天然气产业链动力结构中传统的外部动力因素,其对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经济因素——政府因素——天然气产业链主体行为”动力传导途径实现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许多国家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能源安全问题凸显,作为应对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许多国家实行能源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丰富的优质能源,本身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的近似性质使得其在国家的能源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中备受重视。因此能源安全因素也是推动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因素之一。其动力传导途径表现为“能源安全因素——政策因素——天然气产业链主体行为”。 在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发展初期的主要外部动力无疑是环境保护,特别是降低地方性的大气污染。而低碳经济的时展背景使得环境因素对于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突出。同其他的外部动力因素一样,环境因素对于天然气产业链发展推动作用的动力传导途径也是通过政策因素对天然气产业链的主体行为施加影响,进而推动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具体的动力传导途径为“环境因素-政策因素-天然产业链主体行为”。 天然气产业链运行和发展实质上是通过天然气产业链的主体行为实现的。从天然气产业链内部的动力因素来看,主要包括石油公司行为动力因素、长输管道公司行为动力因素、配气公司行为动力因素和天然气用户行为动力因素。(注:目前我国天然气产业链结构比较特殊,具有上中游一体化运营特征,即石油公司具有天然气生产商和中游长输管道运营商双重职能。)由于天然气产业链主体相互关联,某个环节主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其他环节主体的行为动力。[论文网] 在天然气产业链运行和发展过程中,作为天然气产业链的主体,石油公司行为直接对天然气产业链的运行和发展产生影响。在天然气产业链中,石油公司行为主要包括: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销售。石油公司的主体行为动力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首先,从根本上讲,石油公司的行为动力在于追求利益{石油公司行为动力(利益)——石油公司行为}。从另一层面来看,石油公司的行为动力是通过天然气产业链动力结构中其他动力因素通过动力传导途径产生。在动力结构中,其他的动力因素会使石油公司产生获益预期,从而影响石油公司生产活动,这些因素亦可以称之为石油公司的行为动力因素,例如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政策因素——石油公司行为动力(利益)——石油公司行为},天然气用户市场的迅速扩张{用户行为——石油公司行为动力(利益)——石油公司行为}等等。 作为天然气产业链下游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配气公司行为对天然气产业链的运行和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直接推动作用。配气公司行为主要包括:上游获取资源、发展城市天然气用户以及城市管网的修建和维护。同石油公司一样,配气公司的行为动力分为两个层面,追求利润的根本动力和由动力结构中其他动力因素通过动力传导途径产生的动力。配气公司的收益由代输销售天然气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两部分组成{配气公司行为动力(利益)——配气公司行为}。除了传统的代输业务和销售业务外,新的天然气用户群体的形成也是推动配气公司主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例如城市cng汽车的发展{用户行为——配气公司行为动力(利益)——配气公司行为}。 在天然气产业链主体中,天然气用户通过需求牵引,对天然气产业链的运行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天然气用户行为表现为对天然气的消费行为。天然气用户的消费行为动力除了消费天然气带来的效用{天然气用户行为动力(效用)——天然气用户行为},还受天然气产业链动力结构中其他动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可获取资源的便捷性{配气公司行为(修建管道)——天然气用户行为动力(效用)-天然气用户行为}和资源利用的比价优势{政策因素(定价规制)——石油公司行为(售气定价)、管输公司行为(配气费率)——天然气用户行为动力(效用)-天然气用户行为等。 天然气论文:天然气燃气锅炉房燃气泄漏防范及处理总结 简介: 本文通过对燃气锅炉房天然气泄漏危害、泄漏分类、泄漏原因、泄漏状态辩识,结合供热公司南泉车间的几年来工作经验,提出了燃气锅炉房天然气泄漏防范及处理措施。 0 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供应的日趋紧张和煤炭价格的愈日上涨,越来越多的供热企业把目光从传统的燃煤供热转向燃气供热,燃气供热以其环保、节能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集中供热的燃气锅炉房最受青睐。因此燃气锅炉房的安全管理工作也成为供热行业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几年来,南泉锅炉房以供热公司ems/osh/hse管理体系为载体,不断分析锅炉房天然气泄漏的危害和风险,制定了有效的防范措施,采用了国内外许多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保证了锅炉房安全平稳运行。 1 燃气锅炉房天然气泄漏严重危害 我们使用的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含量98%,丙烷含量0.3%,丁烷含量0.3%,氮气含量1%及其它物质,高发热量9650千卡/标方,低发热量8740千卡/标方,爆炸极限:5%-15%。我们所说的天然气可能泄漏的区域是指从调压站到锅炉(包括锅炉)之间的天然气管线、阀表、配件等。其中调压站至风机间为地埋管线,风机间至锅炉为架空明管线。 天然气爆炸是在一瞬间,(数千分之一秒)生产高温(达3000℃)、高压的燃烧过程,爆炸波速可达300m/s,造成很大的破坏力。 如果天然气泄漏遇到明火、静电、闪电或操作不当等会发生爆炸、火灾,在密闭空间会使人缺氧、窒息,甚至死亡,给单位安全生产和国家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 燃气锅炉房天然气可能泄漏及原因分析 2.1 燃气锅炉房天然气泄漏的分类 按照泄漏部位分为:室外埋地管线泄漏,室内燃气管线泄漏,锅炉本体泄漏,燃烧器泄漏,控制、调节、测量等零部件及其连接部位泄漏。 2.1可能泄漏原因分析 燃气锅炉房天然气泄漏除了因员工违章操作引起和自然及外力引起外,主要有以下原因。 2.1.1室外埋地燃气管线泄漏:施工质量不过关,管线腐蚀穿孔。 2.1.2室内燃气管线泄漏:施工时施工质量不过关,或长期运行管线腐蚀。 2.1.3锅炉本体泄漏:由于在燃气锅炉设计初期或安装时未按有关技术要求施工。如锅炉模式壁焊接不严;由于施工完后未按有关技术要求烘炉,或锅炉升降温过快炉墙砖缝开裂密封不严;燃气锅炉运行时振动大,焊缝脱焊或造成炉墙保温层开裂;观火孔、防爆门、人孔门等关闭不严;锅炉在运行时自动熄火。 2.1.4燃烧器泄漏:设计原因或安装调试不到位;燃烧器在长期运行后,空燃比失调,使燃烧工况发生变化。 2.1.5控制、调节、测量等零部件及其连接部位泄漏:由于这些部件经常动作可能会造成开关不灵活、关闭不严,或由于锅炉运行过程中振动大造成连接部位松动天然气泄漏,或由于控制、调节、测量等零部件质量差,关闭不严漏气;或由于法兰、密封垫片、密封胶等老化造成泄漏。 3 燃气锅炉房天然气泄漏状态辩识 锅炉房内天然气发生严重泄漏时,会出现以下现象: 3.1 天然气工作压力有变化。 3.2 在泄漏源附近可听到强烈的气流声。 3.3 手持报警仪会发出异常响声。 3.4 泄漏较大时(浓度较高)固定报警器会发出自动报警,自动开启排风扇。 3.5 严重时会发生锅炉本体或天然气管线爆炸、火灾等灾害事故。 4 燃气锅炉房天然气泄漏防范措施 4.1 在燃气锅炉房设计和施工时严格按照gb50041-1992《锅炉房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和施工,由有设计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和有施工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使锅炉房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就更加规范,杜绝不安全隐患,防止天然气的泄漏。 4.2 建立健全车间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这几年车间逐渐建立健全了《燃气锅炉房安全规则》、《燃气热水锅炉事故处理规程》、《安全生产责任制》、《巡回检查制度》、《防止静电危害十条规定》、《防止中毒窒息十条规定》、《消防安全检查制度》、《防火防爆十大禁令》、《安全规程》、《运行规程》、《设备维修保养制度》以及各岗位人员责任制等,加强了车间的安全管理。 4.3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防范和应急能力。 4.4用科学的手段和现有的检测仪器及时发现泄漏隐患,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4.4.1人工检测手段 (1)、根据巡检人员的嗅觉和听觉来判断。天然气发生泄漏后,由于它比空气轻,会很快聚集在室内上部,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比空气轻的甲烷,在供气时放入了四氢噻酚以便用户识别,泄漏量只要达到1%,用户就会闻到臭鸡蛋气味。 (2)、肥皂水检测。用喷壶将肥皂水喷到需要检测的部位或用刷子将肥皂水刷到需检测的部位,观察肥皂水是否起泡判断是否有泄漏,根据水泡发起及破裂的时间判断泄漏量的大小(3)、仪器检测。利用比较先进的手持天然气检测仪器进行检测。 4.4.2天然气泄漏报警检测系统 (1)、在南泉锅炉房室内距地面5米高处,安装了12台天然气泄漏报警器。报警器与锅炉 仪控室的dcs监控系统连锁。 (2)、当任意一台天然气泄漏报警器的测试值达到或超过泄漏规定的最大值时,dcs系统声音报警的同时启动锅炉房轴流风机进行通风,运行人员可根据各报警器显示的数值在短时间内查找泄漏点。 4.5 选材、设计、加工、安装合理,天然气阀门的泄漏量要求十分严格,通常埋地和较重要的阀门都采用阀体全焊式结构。为了保证管线阀门的密封性能,要求密封副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耐磨性、自润性及弹性。车间每年都要采用高质量的材料(如聚四氟乙烯、尼龙、丁腈橡胶(nbr)、特殊合成橡胶(viton)等)对易泄漏的控制、调节、测量等零部件及其连接部位零配件进行了更换,大大减少了天然气的泄漏。 4.6 严格安全操作 4.6.1 加强防火安全管理。 杜绝明火先从人员入厂开始,凡进入锅炉房的人员一律严禁带火种,车辆进入锅炉房要佩带隔火罩,车间门卫对进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认真登记和管理。 在锅炉放房内需动用电焊、气焊作业时,严格根据动火审批程序办事,采取一切必要的预防措施,施工作业时车间专职安全员和主要领导要在现场监护。锅炉房内禁止堆放任何易燃物品和杂物。 4.6.2 采取防静电防爆措施。 严格职工劳保穿戴,凡进入锅炉房的人员一律要求穿防静电工作服,严禁带手机进入;车间每年对天然气管道的静电和防雷接地装置以及电气设备的接地保护线进行检测,保证防火防爆安全装置完好,使静电和雷电能够及时得到地释放;采用防爆型照明、防爆仪表及其他防爆用电设备;在锅炉房施工均要使用防爆工具; 燃气锅炉后的烟道上应装设防爆门、爆破片(防爆门、爆破片的位置应有利于泄压,当防爆炸气体有可能危机操作人员的安全时,防爆门上应装设泄压导向管)。 4.7锅炉燃烧调节及监护运行。 在锅炉点火运行前(尤其是点火不成功或自动熄火后重新点火时)一定要按照运行操作规程对炉膛和烟道进行吹扫;对锅炉燃烧进行调节时不能太快,防止锅炉熄火后,在炉膛和烟道内泄漏天然气;司炉人员在锅炉运行时,重点监护并防止天然气泄漏和燃烧器自动熄火。 4.8 保证灭火降温装置(消防系统)完好。 燃气锅炉由于泄爆或某些意外原因引起燃气泄漏,在燃气浓度到爆炸下限以前也需要水喷雾灭火系统的保护。利用水喷雾的混合稀释作用,使燃气的浓度降低,可起到防火的效果。 消防水管道和消火栓的完好,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要防止管线冻结。 4.9 燃气成分控制技术(氮气置换) 除在开始供热通天然气之前和停止供热停用天然气之后按规定对天然气管线进行氮气置换外,在运行中因为天然气泄漏需要动用电气焊进行处理时,也需要对部分管线进行氮气置换,以确保施工安全。 5 燃气锅炉房天然气泄漏应急处理: 5.1对发现的天然气泄漏部位进行处理的基本方法程序 5.1.1室外埋地燃气管线泄漏。立即通知燃气公司调压站切断气源,并向公司安全和生产部门汇报,通知疏散附近居民,根据天然气泄漏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5.1.2室内燃气管线泄漏。 立即紧急停炉,切断锅炉房总气阀,通知燃气公司调整供气压力,并向公司安全和生产部门汇报,根据天然气泄漏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5.1.3锅炉本体泄漏。 a.紧急停炉(按急停按钮)。 b.关闭该台锅炉的天然气总阀,切断气源。 c.根据天然气泄漏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5.1.4燃烧器泄漏。 立即紧急停炉,切断该台锅炉的总气阀,并向公司安全和生产部门汇报,根据天然气泄漏应急预案进行处理,组织有关的技术人员整改。 5.1.5控制、调节、测量等零部件及其连接部位泄漏。 立即紧急停炉,切断该台锅炉的总气阀,更换控制、调节、测量等零部件,对其位泄漏的连接部位重新密封。 5.2 处理天然气泄漏时应注意的问题 5.2.1严格按照锅炉房天然气泄漏的有关规定和程序组织处理。 5.2.2及时与燃气公司、供热公司的有关科室联系,需要切断天然气供应的一定要切断;需要天然气置换的一定要按规定置换;需要办理动火手续的一定要按规定办理,需要专业队伍维修的一定要委派有资质的专业队伍施工。 5.2.3针对各种可能的泄漏事故,组织编写好相关处理方案、应急预案,并做好各应急预案的演练。 5.2.4做好处理泄漏事故专用材料、应急消防物资、检测工具等的储备。 5.2.5处理泄漏要派车间专职安全员现场负责,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技术交底。 5.2.6处理完后要保证工完料尽场地清,认真作好技术资料的填写。 6 结论 通过对燃气锅炉房风险危害识别,采取有效措施,运行5年多来,车间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连续5年获公司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天然气论文:推动广东珠三角地区天然气转换计划的实施 1994年6月20日至23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世界煤联大会的宗旨明确指出:当代煤气科学工作者的任务是使燃气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地结合起来,尽力减少气体对环境的影响,切实处理好地球与环境、环境与人类、人类与地球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好当今世界所能利用的最好的能源来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保护人类。 1999年5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1999年《环境白皮书》提出厂“环境立国”的新战略,表示要将21世纪定位为“环境世纪”首先应将产业活动和产业结构向环境保护转变,开发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努力提高环境质量。 21世纪是天然气的黄金时代,天然气将给未来世界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环境,为人类带来福音。使地球进入绿色年代。 1世界气体燃料发展的历程 世界气体燃料发展的历程,大体可分为煤制气、多种气源和天然气三个大时代 其中天然气时代则包含着天然气转换阶段和天然气、液化行油气兼容阶段。 1。1煤制气时代 煤制气时代是从1792年英国机械工程师威廉·麦达克(willam·murdock)在英国伯明翰试验室里用煤炭绝热干馏发现了煤气以后、人类使进入了使用煤气的新纪元。1812年在英国伦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煤气公司—威斯特敏斯特煤气照明与碳素公司。此后,世界各国相继建起了许多煤气照明公司和煤气公司。到了1850年英国产业革命末期,英国共有煤气企业800多家,形成了具有规模和深远影响力的一个产业部门。对世界各国煤气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2天然气时代 天然气时代包括天然气利用、天然气转换以及人然气和石油气兼容阶段。 天然气利用时代是从1858年美国在弗雷多利亚市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天然气照明公司.并于1872年8月1日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认牛顿威尔至泰图斯韦尔5.5英里长、2英寸口径的天然气管线,开始输送天然气给民用,人类便开始了天然气的利用。据目前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估计为400一600万亿米3,按目前的年产量水平,可供开发二,三百年。天然气利用前景非常乐观,发展的潜力巨大。 1.3多气源时代 多气源时代。除了煤制气、天然气之外,还有液化石油气、重油、轻油制气等多种气源。 业中获得了液化石油气,并于1902年用汽车槽车运输开始了液化石油气的供应工作。使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采用重油制气和轻油制气成为现实. 1.4液化天然气利用阶段 1917年美国西弗吉利亚地区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家液化甲烷工厂,进行甲烷液化生产 1959年由美国康斯托克(constock)国际甲烷公司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lng运输船,并于1959至1960年间曾七次从美国的查理斯湖每次装载2200吨lng抵达英国,标志着液化天然气工业的诞生 1960年英国壳牌公司购买了该公司40%的股份,并于1964年投入了由阿尔及利亚至英国的lng运输业务。从此之后,lng利用业务迅速地发展起来。 1.5天然气转换阶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的要求,煤制气的缺点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许多先进的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就淘汰了煤制气。而油制汽存在许多克服不了的缺点以及石油气会随着未来石油枯竭而变成过渡性的气源,用天然气取代其它所有气源的世界性的天然气转换计划将成为一种必然。下面是世界上比较先进和发达国家天然气转换的完成年代: 日本城市煤气发展的过程经历了煤制气、多气源、天然气三个比较明显的时代:从1857年开始至1952年的95年间全部采用煤炭制气,从1952年至1972年为多气源阶段,这个阶段除了有煤制气之外,还开拓了重油制气、石脑油制气,并引入液化石油气和液化天然气。从1969年11月开始使引进阿拉斯加、文莱、印尼等地的液化天然气,明确提出天然气转换计划。到1998年基本上使日本大部分城市实现了天然气管道化。使一个缺能国家靠每年进口4000多万吨lng和2000多万吨的lpg合理地改革了能源结构,从而变成适合城市环境要求的最先近的国家。其转换过程见表2、3、 中国城市燃气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的经历相似,明显地分为三个时代。 3.1煤制气时代 从1862年至1965年经历了103年之后才出现了液化石油气. 1862年5月31日,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在英国注册成立并在香港开业。第二年就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畔建成日产3400米3的煤制气装置,生产的煤气供港岛500盏街灯照明,开辟丁香港地区煤气发展的事业。 1862年英国商人在上海筹办了“大英自来火房”公司,向社会集资,1864年开始在苏州河泥城桥畔建设了一个水平炉煤气厂。1865年9月竣工,11 月1日正式投产供气.供198户居民和63盏街灯照明用气。 1907年至1943年的36年间,日本商人在东北 地区建成了大连、抚顺、鞍山、沈阳、丹东、长春、锦 州,哈尔滨八家煤气公司,为中国城市煤气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签础。 3.2多气源时代 从1965年至1997年的32年间为中国的多气源时代。随着中国炼油工业的发展,中国第—座液化石油气灌装厂于1965年在北京西郊建成投产。由于的年代大庆油田的开发、1966年东北地区的抚顺、沈阳、哈尔滨义相继建立起液化石油气灌装厂,开展液化石油气的供应工作。后来又开拓了重油制气、石脑油制气,使中国城市燃气的发展进入了多气源时代. 3.3天然气转换阶段 从1997年至2025年的30年左右,为天然气转换阶段中国四川早在公元468年就开始利用天然气煮盐。但直到解放前四川的天然气产量才只有900万亿万米。并且主要用于工业,到了80年代初期才开始为民间使用。随着油田的开发。天然气开始走进附近城市供应市民,数量也极其有限。到1984年全国天然气产量仅有12.86亿米3(约91.4万吨/ 年).1993年产量才有160亿米3。用在城市燃气只有63.6亿米3(约452万吨/年),1994年才达到74.5亿米3(529万吨/年),还不到日本东京煤气公司一年的用量76亿米3/年。主要靠煤制气、重油,石脑油制气和液化石油气来满足城市人口用气. 国家计委委托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于1996年5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城市燃气发展及对策研究会”上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天然气,积极推广液化石油气.逐步改造和限制煤制气的方针”1997年中煤协科技委在浙江宁海—次研讨会上又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天然气转换计划的四大大然气管线实施计划第一条是俄国—中国天然气管线;第二条是陕甘宁气田—北京输气管线;第三条是长江中下游天然气管网;第四条是珠江三角洲天然气输气管网 。日前又正在做川气出川武汉,青海新疆气田东输兰州、西安,与陕甘宁气田汇合再南下郑州、信阳,东输上海规划1997年10月陕甘宁天然气通北京、天津,1999年4月上海平湖气田天然气通浦东、1998年10月朱总理批示广东lng项目实施计划。意味着21世纪是我国开始步入天然气的黄金时代. 4坚持以小区气化的模式向天然气过渡的发展方向 在规划建设珠三角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天然气利用时。必须把海上天然气利用和引进液化天然气以及液化石油气应用三者充分结合进行考虑.明确城市燃气建设以液化石油气小区气化的模式向天然气过渡的发展方向。规划建设前期的气源以液化石油气为主,并用液化石油气管道供气来完成过渡到天然气管道供气,实现远期以天然气为主的目标 在过渡到天然气供气之前,则以液化石油气管道供气为重点。第—阶段实行生活小区中央管道供气,把一个小区—个小区管道供气站建起来,完成生活小区石油气管道集中供气;第二阶段使小区之间的供气站逐步联网,做到小区之间能互相配气供气,实现环状供气;第三阶段是把所有小区供气站实行并网.形成大面积石油气管道联网供气,等待天然气的到来. 在实行小区液化石油气管网规划建设的同时,再选点布点小区管道供气站建设和管网建设过程中,必须允分考虑天然气管道供气建网和设置门站和调压站的需要。为满足日后通过天然气的所有技术要求,为天然气管道供气全面联网做好准备。按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充院编写的《深圳市液化天然气利用工程可行性研文报告 》提出的在深圳地区设置2个门站和20个调压站的设想,采用定期、定量、分组团、分片区、进行用户瓶装暂时转换的办法,完成用户的天然气转换。具体做法是:从大鹏湾称头角接收站出来的天然气以7.0mpa压力进入坪山门站。压力调到3.5mpa进入西丽门站,坪山门站将压力调到1.6mpa进人民用高压管网。两丽门站将一部分天然气调压到3.0mpa压力进入电厂高压管网供美视、南山、月亮湾3个电厂使用,另一部分调压到1.6mpa进入民用高压管网与坪山门站来的天然气汇合. 天然气经过高压管网分别供应南山、罗湖、盐田、布吉、坪山、沙井6个组团下辖的南油、松坪山、华侨城、西乡;梅林、清水河、罗劳;沙头角、盐田;龙华、布吉西、布吉、横岗;龙岗北、龙岗东、坪山、葵涌、大鹏;沙井、松岗等20个高中压调压站供气. 深圳地区的小区气化建设,通过17年的不断实践、总结、提高和完善,对小区气化站联网的理论以及联网操作管理的经验,找到了—条加快深圳地区天然气转换工作进程的途径,这种投资省、见效快、方便、灵活、上马容易的小区气化模式为东南沿海地区做好天然气转换工作提供厂借鉴。 5积极推动广东珠三角地区天然气转换计划的实施 1998年10月28日朱总理在国家计委《关于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适量引进液化天然气的请示》报告中批示:“可考虑引进lng的试点,先在广东试点,请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进一步论证”。使1994年10月份就开始筹的广东珠三角天然气利用工作有生机。1998年12月24日国家计划工业发展司在北京召开了“关于落实朱总理批示、推进广东lng项目试点工作会议”之后,使进入了实质性的项目论证、评估工作,要求在2004年第三季度试投产,2005年正式投产供气. 广东lng接收站址的选择,通过国内外专家做广大量调查、研究、测算、论证,筛去大亚湾的沙渡山、长阻角和大鹏湾的鹅公湾,而优选定在大鹏湾东岸的称头角。码头建设按停靠13.5万米3的lng运输船考虑. 5.1第一期规模 进口lng 300万吨/年,预计2004年第二季度试投产。输气干线从接收站至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等叫个城市、全长267公里,年输气40亿米3。 5.2第二期规模 新增进口lng 200万吨/年,预计2009年完成输气干线从佛山延伸至中山、肇庆,江门、珠海等城市、全长241公里,总长508公里、年输气量82亿米3珠海末端干线与珠海高兰港登陆的南海y13--1气田送来的天然气管线连接,形成两个气源联网供气。预计南海天然汽年供气15亿米3(约100万吨/年)、并可根据两个气源状况进行适当的调节(见图10)。 5.31lng接收基地占地50公顷,包括预留发展用地。 5.4预计建设周期3.5年,总投资4亿美元。 5.5lng接收站采取中外合资方式进行经营,在中方占绝对控股的前提下成立合资公司管理。 5.6广东珠三角地区的许多城市,如深圳、佛山、中山、惠州等城市的供气管网基本上是按天然气技术参数规划、设计、建设、目前已建成通气管网2175公里,其中深圳地区已建成小区供气站13座。供气能力达80万户,发展管道户28万户,其中主干管671公里,供气能力达到123万户,实际发展液化石油气管道用户60万户,正在规划建设有177.33万户。其中深训地区已建成小区供气站13座,供气能力达80万户,发展管道户28万户。已建管网1200公里,市政管400公里,配气管800公里,实现了东西管道大联网,准备了天然气进深圳所需的调峰、调压站和门站用地。香港电灯公司和香港中华煤气公司。 5.7积极参与广东珠三角地区天然气利用工作,争取将液化天然气引至香港南丫岛作发电燃料和引至香港大埔制气厂制气,见图11。 现在,我们正在积极拓展lng未来销售市场,除了不断规划建设好民用气管网,大力发展民用户之外,还积极开展商业用户的油改气、油厂转型气电厂、工业窑炉改造的准备工作,大力发展燃气空调、区域性冷暖中心建设,使lng进入广东之时能真正派上用场。 天然气论文:试析PLC在天然气调压站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作为城市供气系统的枢纽,天然气调压站控制系统的工作效率将会直接决定调压站的供气水平。为了有效应对经济发展对天然气的巨大需求量,做好天然气调压站的用气量管控工作,采用自动控制系统成为了天然气调压站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简要介绍了天然气调压站的运行原理,而后重点探讨了plc在天然气调压站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天然气调压站;自动控系统;plc;系统设计 1.前言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大范围推广天然气已经成为了推动城市发展的最佳选择。但是日益复杂的供气方式和用气方式使得天然气调压站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管控系统则很难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在天然气调压站中积极应用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实现天然气调压站控制和调度的自动化、值守的无人化以及供气的安全化,不仅能够缩短应对突发事件的反映事件,而且能够有效减少能源和资金的浪费,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的提升。 2.天然气调压站功能与调压回路自动切换原理分析 2.1 天然气调压站功能简介 天然气调压站是天然气管网监控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除了调压站之外,天然气管网监控系统还包括调度中心计算机管理系统、数据通信网络系统以及区域调压站等。天然气管网监控系统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统一性,它能够对处于各个位置的下属功能单元进行分散控制。中高压调压站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监控并管理站内的各种智能仪表、工艺设备,向调度控制中心传递各种信息,执行调度控制中心的各种指令。在具体实践中,中高压调压站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平衡控制管网负载、依照用户用气情况调节供气量、调节管网远程压力、数据上传、指令执行以及限流等。 2.2 天然气调压站调压回路自动切换原理分析 调压回路自动切换原理,简单而言,就是利用了各个调压器的压力设定差异。具体来讲,如果主回路的工作调压器的压力设定为3.33 mpa,那么,监控调压器的压力设定应该比主回路的工作调压器的压力设定稍微高出一些,一般设定为3.46 mpa,相应地,备用调压回路的工作调压器的压力设定应该比主回路的工作调压器的压力设定稍微低出一些,一般设定为3.25 mpa,即,监控调压器压力设定(3.46 mpa) 主回路工作调压器压力设定(3.33 mpa) 备用调压回路的工作调压器压力设定(3.25 mpa)。 天然气调压站在常规工况之下,压力调节的职责由主回路工作调压器完成,其出口压力被设定为3.33 mpa,主回路的监控调压器则保持着全力开放状态;假设因为某种原因导致主回路工作调压器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那么工作调压器会处于全力开放状态,其出口压力被设定将会在短时间内提升至3.46 mpa,压力传感器会感知该压力设定变化并将压力信号传输给监控调压器,此时监控调压器开始对压力调节负责;假设同样因为某种原因导致监控调压器出现故障,也无法正常工作,下游压力将会继续升高,一旦压力提升值超过了主回路切断阀门的压力设定(一般为3.83 mpa),则主回路切断阀门会对供气进行切断处理,而此时的下游用气仍在继续,会逐渐降低主回路的压力设定值,并降至备用调压回路的工作调压器压力设定(3.25 mpa),压力传感器会感知该压力设定变化并将压力信号传输给备用调压回路工作调压器,此时备用调压回路工作调压器开始对压力调节负责。为了确保天然气安全管控的万无一失,备用调压回路工作调压器也配套有监控调压器,如果备用调压回路工作调压器因为故障等原因无法正常工作,则监控调压器也会依照预设程序接手压力调节工作。由此可见,各个调压器的压力设定差异能够使得调压器在故障情况进行自动切换,当然,这需要可靠的控制系统。 3.plc在天然气调压站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1 硬件方面 为了确保天然气调压站能够在经济、可靠、安全的最优条件运行,天然气调压站自动控制系统必须要能够有效担负起实时动态监控、采集、处理调压站各个关键部位参数,并能够及时作出正确决策的使命。我们知道,天然气调压站所涉及的各种控制参数非常之多,例如,电动球阀、切断阀、回讯器、气体泄漏警告、进出口压力差和阀门位置、进出口温度、进 出口压力等等。以上这些数据都需要中心控制系统进行认真地分析和对比,确保数据精准可靠。为此,在plc控制器的选择方面必须要坚持参数修改灵活、使用维护简便、具有较强抗干扰性和执行功能的原则;此外,为了确保系统功能的完善有效,在功能模块的配置方面应该科学合理。总而言之,天然气调压站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成应该包括如下几个部分:cpu、plc、i/o处理功能模块、电源、执行机构、信号变送设备、液晶触摸屏。 3.2 软件方面 本系统通过对调压站参数进行实时采样,经plc 进行运算处理,来判断系统的状态。当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上传并实时显示调压站参数,通过对现场阀门的自动控制实现对天然气出口压力的动态调节,保证了天然气的稳定供应;当系统出现异常时,经声光报警和显示屏字幕闪烁两种方式发出报警信号,并作用于相应的执行机构,实现天然气调压站的自动运行。系统软件设计主要是模拟量的采集处理和与智能总线仪表的通信两大部分。模拟量的采集处理部分包括压力、温度和压差经过变换器输出的电流信号。虽然模拟量输入模块内部自带有模拟量滤波功能和采样数值设置,但是为了使显示值更加稳定,程序设计时使用了算术平均滤波法,以实现对一般随机干扰信号进行滤除。 智能仪表采用 modbus 协议通过双绞线与 plc通信,modbus 是应用于电子控制器上的一种常用协议。控制器能设置为两种传输模式(ascii 或rtu)中的任何一种在标准的 modbus 网络通信。本系统根据仪表的要求,选择了 rtu 方式。通信接口为半双工接口程序的关键是避免在通信端口上同时发送和接收。按照本系统中通信采用的这种编程模式编写自由口通信程序可以有效避免因同时发送和接收造成的通信冲突,从而保证程序的正常运行。 4.结束语 总体而言,先进的天然气调压站自控系统应能实现调压站的合理调度,无人职守,保证安全供气,节约能源与资金,加快紧急事件反应时间,减少不应有的损失,实现现代科技与科学调压的有机结合。实际应用实践经验证实,本文所设计的天然气调压站自控系统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型、稳定性、可靠性、抗干扰性,还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天然气论文:天然气输送离心式压缩机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摘要: 文章介绍了天然气输送离心式压缩机组的常见故障,分析了故障原因及特征,进而对其故障诊断技术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在此基础上针对输气动力设备故障的复杂性提出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离心式压缩机组进行故障诊断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 天然气输送;离心式压缩机组;故障分析;故障诊断 0 引言 为使管道长距离输送天然气能连续进行,必须经增压站的输气动力设备对天然气增压,以克服其在管道流动中的摩擦阻力。离心式压缩机组以其结构紧凑、重量轻、体积小、稳定工况范围宽等优点广泛用于天然气管道输送过程的增压。压缩机组大多是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由于输气工况变化较大,生产要求压缩机在重负荷下连续运转、性能安全可靠。天然气压缩机组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零件表面的疲劳破坏,另外天然气中有毒气体引起的零件的表面腐蚀也加速了压缩机主要部件的表面损伤。为提高压缩机组的使用效率和运转可靠性,科学使用和管理设备,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输气压缩机组进行故障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 离心式压缩机常见故障、原因及特征 离心式压缩机主要由机壳、叶轮、涡壳、轴承、轴、回流器、扩压器、密封装置以及平衡盘等部分组成。离心式压缩机属于旋转机械,因此大多数故障都和转子有关。 1.1 常见故障及原因分析 离心式压缩机组常见的故障有:轴承温度升高、转子振动大、转子轴位移大、噪声大、出口流量降低、喘振、旋转失速等。 ①轴承温度升高。主要由润滑油供给不足或中断、润滑油含水、轴承与轴颈间隙小、进油温度高引起。 ②油压急剧下降。原因在于主油泵故障、油管破裂、过滤器堵塞、油泵吸入管漏气、油箱油位过低等。 ③喘振及旋转失速。发生喘振的原因是工艺操作参数波动较大,负荷降低时导致气量减小;吸入管路堵塞,入口压力下降;吸入温度升高,使相同转速下喘振压升比下降;出口压力升高,超过相同转速下的喘振压升比;开车、停车发生喘振。 旋转失速是机组在变工况工作情况下,调速系统不能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造成机组的转速太高或太低而联锁跳车。故障原因是配气阀联动装置松动或卡涩现象、调速器迟缓率过大、调速器油位高。 ④振动。振动是离心式压缩机组的主要问题,引起振动的原因较多。 1)转子不平衡。转子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转子初始动平衡精度低、叶轮流道不均匀结垢、部件松动、转子弯曲等。 2)转子安装不对中或齿轮联轴节加工不良。 3)临界转速下共振。原因是转子系统处在临界转速下产生共振。 4)基础松动。松动现象是机器基座螺栓紧固不牢引起的。 5)结构共振。结构共振一方面是由于机器本身各部件之间的振动频率合拍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外界振动频率恰好与机器的涡动频率相同而造成的,或是由于外来激振力作用所产生的频率正好与机器本身某部件的振动频率相同。 6)其它较复杂的故障。转子与固定元件或密封片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振动、轴弯曲变形或出现裂纹时的振动、当与机器相连接的管路存在不允许的扭矩时引起的振动,轴瓦间隙太大或太小引起的振动;此外还有压缩机叶片的磨损,轴的磨损等,这类故障突发性强,诊断方法还比较少,因为信息不太敏感。 ⑤压缩机出口流量降低。由于密封间隙过大、吸入管路过滤器堵塞、原动机转速下降引起的故障。 ⑥耗油量大。由于润滑系统工作不良,浮环磨损,收集器排油阀失灵等原因引起。 1.2 故障特征 离心式压缩机组常见的故障主要有以下特征: ①转子不平衡引起共振。主要特征:随着转速越高,振幅增长得 快;转速降低时,振幅趋近于零。 ②临界转速引起共振。主要特征:振动和相位角在临界转速区域有较明显的变化;当转速在临界转速时振幅值达到最大,偏离临界转速时振幅下降。 ③半速涡动。振幅较小,轴心轨迹大多呈椭圆形。 ④油膜振荡。振幅很快增加。 ⑤喘振。压缩机噪声和振动都十分强烈,压比、流量波动大,频率一般为低频。 2 针对输气动力设备故障诊断的数据挖掘技术 上述研究方法大多是对常规故障进行诊断。对作为输气动力设备的离心式压缩机而言,其突发性事故频繁,必然是有不易洞察的隐含故障,比如叶轮及轴的磨损类故障,故障信息不敏感,很难用常规方法进行诊断。因此对深层次的隐含故障进行诊断研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对隐含故障诊断的研究不多,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分别采用神经网络法、分形法等对隐含故障进行了映射或模式分类,但没有对输气动力设备诊断的研究。考虑输气动力设备的复杂性,必须深入“挖掘”其隐含故障关系,才能把握故障的特征并做出诊断、预报。 数据挖掘技术就是从大量、不完全、模糊、随机、有噪声的数据中,综合运用数理统计、计算智能、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取出潜在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对于较复杂难以用一般方法诊断的隐含故障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诊断,提前做出预报以避免突发性故障的发生,可以有效保证输气工作的正常进行。 目前,常用的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包括:粗集理论(rs)、人工神经网络(ann)、遗传算法(ga)、统计分析方法等。使用时可以将这些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故障诊断中运用数据挖掘集成技术建立故障诊断的模型,对于复杂、隐含的故障,常通过逐步缩小不确定数据的范围来挖掘其隐含的、复杂的关系。
机械专业论文: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教学的论文 一、构建高职现代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战略上基本达成共识:专业建设要突出重点、摁住底线,即通过一个核心样板专业(实力强、就业率高)来示范辐射,带动专业群(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关、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建设,实现整合资源、提高绩效、分层分类教学。 (一)“特色专业辐射示范、相关专业优势互补”,组建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 国内机械制造企业众多,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借助产业集群,企业间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周期,同时催生了大量综合性强的技术型产品,促进了工业4.0时代的正式到来。高职院校的发展必然要适应产业集群的需要,走专业群路线。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特色专业辐射示范、相关专业优势互补”的方式,组建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涵盖从原材料组织搬运、产品设计、机构设计、数控加工、夹具制造、模具设计制造、电气控制、气动技术、光感技术、工业视觉、产品装配等一系列技术技能要求,并结合目前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升级,涵盖高端技术集成等技术领域。整合后组建的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包括: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侧重流程控制、装调维修)、计算机辅助设计(侧重造型设计、结构设计)、数控技术(侧重工艺、材料、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侧重模具设计与成型)、检测技术及应用(侧重产品检测、品质管理)以及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侧重现代焊接与装配)等。 (二)构建“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拓展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设定专业培养层次与目标时,离不开国家强调的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总的思路。核心牵头专业设计时结合专业和社会需求,在辐射、带头功能的指引下,以培养技术能人、素质国人(生活+技能)来匹配现代产业体系,进而规划专业群发展版图。我院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密切依托机械装备产业,跟踪光机电气综合性前沿技术,提升人才技术技能含金量。通过多次下企业观摩和学习,结合目前制造业发展现状,围绕机械装备制造业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按照工作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最终形成“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拓展模块”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 二、创新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实训条件与实训手段 (一)通过跨界合作和资源共享,拓宽专业群实践教学条件 建设适应专业群各专业内在共性需求和特色化发展的实践资源体系,通过专业群内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降低实训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等软硬件方面的投入。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开放共享专业建设全部资料,满足个性化学习和企业培训需求,提高资源开放共享效益, (二)深化校企共建模式,提升实践教学内涵 在专业群实践实施方面,通过校企资源互补,夯实企业职工培训、职教师资培训以及企业技术服务平台,使得专业群在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师资培训、产品开发、技术革新、设备维修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全面提高,为行业企业发展和兄弟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依托专业技能抽查标准题库,真刀真枪开展项目训练 针对职业院校来说,规范与优化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是提高教育质量尤为重要的举措之一。以“贴近企业行业实际需求、引导教学和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湖南省于2010年12月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首轮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工作,反响强烈。构建并优化与高职日常教学相辅相成、凸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过程监控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与抽查制度,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一个关键。 (四)构建“大综合+小项目”为特征的实训体系 为适应现代机械装备制造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结合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内广泛开展跨专业实践,系统设计实训体系。在专业群实践平台基础上,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形成满足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专门化需求的、校内校外相结合、以“大综合+小项目”为特征的实训体系。 三、逐步健全专业群教学体系保障发展机制 (一)校企实现资源共享,共建专业群 我院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整合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联合国内知名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企业,“校企双主体”建立以专业群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主导的专业建设组织运行构架。建立专业群校企共建制度、教师企业顶岗制度、技术研发与推广制度以及培训中心运行管理制度等。通过实时跟踪职业岗位新技术、新技能要求,主动适应产业群中典型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人才需求,强化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实训基地的集约化管理,建立校内、外共享机制,对实训基地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逐步实现实训方式、过程企业化。 (二)完善教学评价,改进质量监控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融合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注重能力评价,建立以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评价核心的开放式多元综合评价制度。强化以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负责人为主导,协调各专业相关管理资源,制定了柔性模块课程选修办法。在专业教学过程的关键点设置质量监控要素和指标,掌控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质量情况,实行教学全过程动态控制。 机械专业论文:分析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 工程机械的销售重在产品结构、性能的专家型介绍、销售流程的熟悉和给买家的服务,因此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得到从事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所需的营销常识,建立工程机械服务营销的理念,熟悉工程机械销售和技术服务的基本流程,掌握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而获得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是培养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业,为了更好的实现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扎扎实实的抓好实训教学的改革,全面构建起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实训教学体系。 一、实训教学设计理念 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理念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用为原则,以够用为尺度,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突出高职特色,重点强化工程机械技术营销和技术服务等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1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职业能力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按照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构建实训课程教学体系,大力开展与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 1.2 以实用为原则,以够用为尺度进行实训课程设计。教育内容是根据工程机械专业领域的行业发展对高职教学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的深度上本着理论够用的尺度,淡化理论教学部分,强化了工程机械技术营销与技术服务工作岗位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技能。 1.3 以就业市场对本专业的要求为最终目标来组织实训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此实训课程的开发设计始终围绕当今社会工程机械营销和技术服务领域实际工作岗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和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借鉴工程机械4S店的职业培训模式,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实用性,突出工程机械销售岗位和技术服务岗位的实用能力,使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实训教学设计思路 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思路是依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工作岗位,再以实际的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工作为主线、按照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的职责要求,归纳出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策划和工程机械销售两项工作任务;然后以完成这两项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完成过程为导向进行实训课程设计。具体思路是:从分析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职业技能需求入手,确定岗位任务;根据岗位任务确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三、实训教学具体实施办法 3.1 课堂教学实训 具体形式包括: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策划竞赛等。 1.主题辩论 由任课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提出辩论题目,全班分组进行,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敏捷思维和思辨能力。对主题辩论实训的分析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分析评估包括:自评、他评和实训教师的总评。总评主要从商务礼仪、营销知识、论点分析、主题演讲、辩论技巧和总结陈词等方面进行。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主要运用在工程机械产品推介上,由学生分别扮演顾客、销售顾问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方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同时还可以相互启发、广开思路、相得益彰。 3.策划竞赛 策划竞赛主要是对工程机械的销售进行策划,由学生分组制作完成策划方案,并且要求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上台演示自己的策划内容,并回答评委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 3.2 电脑模拟实训 由于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堂教学需要了解大量的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直接深入企业,往往给企业造成负担,企业难以接待。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理论教学更为贴近实践。电化教学能将实践中发生的事例,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象的再现出来。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单一、空洞的语言教学效果更好。 为有效进行电脑模拟实训,可以建立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仿真实训室,配备电脑并购置相关的专业教学软件,从而让学生有机会在复杂的模拟环境中演练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体验企业从工程机械市场调查、竞争战略制定、营销策略分析,到具体的营销活动组织的全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3.3 案例分析实训 案例分析实训,是指任课教师印发与所讲课程内容有关的案例材料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行补充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最后,进行案例汇报,并由老师总结点评。通过案例分析实训,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考察、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案例分析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小组讨论、口头叙述、书面报告、角色扮演等,或者是多种形式的组合。案例分析重在学生参与,主要责任由学生承担,强调独立学习能力和自学效果,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督促。因此,案例分析所提供的材料应当是杂乱无章的原始资料,学生必须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去伪存真,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工程机械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实训,是把学生放在设定的工程机械市场环境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工程机械企业营销活动进行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最主要的功能在于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具体的工程机械市 场营销问题,让学生处理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鲜明的教学目的性和仿真性两个特点。 3.4 专题调查实训 工程机械市场调查实训的教学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课堂模拟调查 教师提前准备相关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选取调查方法、模拟实地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最后小组汇报,接受其他小组和教师提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调查任务来学习市场调查的专业理论知识。 2.校内实地调查 这一环节安排在课堂模拟调查之后,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市场调查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从指导老师处领取一个校内调查的实际项目,从调查方案设计到调查汇报的整个调查过程中,在指导老师的引导督促下,学生自主完成。 3.校外实地调查 由学校负责联系工程机械4S店等销售企业,承担企业委托的调查任务,由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这种方式的教学特征较弱,与课堂教学的协调有一定的难度,调查时间、调查课题的确定都较为被动;但它的真实性是完全的,其课题成果、调查资料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因此,校外实地调查在完成实训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5 岗位模拟实训 为使学生能够尽快的从学生角色转换到工作角色,明确自己的实训任务,对实训环境的布置尽量能够模仿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环境布置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硬件环境,也就是实训地点的空间布置和设施配置;另一方面是软环境,也就是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也应该企业化,学生是某个单位某个岗位的职员,教师则是该岗位的上级主管。 通过岗位化模拟实训,可使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工作能力,有助于提升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岗位化模拟实训的内容更加贴近工程机械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因此,通过岗位化模拟实训,可以拉近与工程机械企业工作岗位的距离,加强与工程机械企业的联系,有利于拓展专业“产、学、研”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专业“产、学、研”建设。 机械专业论文:高职工程机械专业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研究 一、构建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必要性 高职工程机械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以严格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来保障。而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则必须付诸一系列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制度和措施才能予以落实。正因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直接影响高职的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中的质量监控、评价工作应当充分体现以下原则和要求:一是监控、评价主体到位;二是监控、评价客体覆盖全面;三是监控、评价机制行之有效;四是监控、评价体系完善合理;五是监控、评价标准科学公正;六是监控、评价结果准确可信;七是监控、评价办法易于实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八是监控、评价结果达到奖优罚劣、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积极效应。 传统的工程机械专业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主要是由教务处和教学系部、教研室的有关负责人承担的。监控评价的内容主要是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平时的教学工作检查、听课、了解学生对任课老师的反映以及考试等。这种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存在许多缺陷:一是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似乎只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事,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只有教学管理部门才说了算。这就形成了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主体的单一或严重缺位。二是监控、评价内容单纯,似乎课堂理论教学就是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全部,而体现高职重要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现技术应用型人才本质特征的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之外的其他素质和能力、所培养人才的规格与质量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等重要内容,均被排斥在监控、评价的范围之外。这造成了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客体狭隘且覆盖片面,不能全面反映教育教学质量。三是监控评价主体基本是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领导者,这就难以避免个人评价的偏差,很容易受到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也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不利于工作。 二、构建多元化,形成对教学质量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监控评价 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更高更新以及变化更快的要求,形成对教学质量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控评价。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构成监控评价的常规主体 教务处、教学系部与教研室处于教学第一线,是教学活动的直接指挥者、实施者和管理者,教学质量监督和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从这里抓起。构建多元化的质量监控评价主体,决不是要削弱或替代这些部门的监控、评价功能,而是要明确教务处、教学系部与教研室是教学管理、监控的主体,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直接责任者。他们的任务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规格的动态要求,开发并不断修订专业教学计划,负责对教学的组织,进行教学管理与监督;负责组织期中、期末等阶段性教学检查;负责学生对任课教师意见的收集、反馈;负责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测评活动;负责组织考试和成绩分析;教学系部还要负责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做出每个教师工作态度、表现、业绩(数量和质量)的全面考核结论,确定考核等级及奖惩等。教务处还要履行对各系部教学工作的全面监控和评价。 (二)成立教学督导组,形成对教学过程日常巡视检查的督查主体 教务处、教学系部与教研室作为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忙于冗杂的教学事务性工作,教学监控、评价工作基本上是阶段性、有重点地安排,并非天天进行。为了强化并提高教务处对全校日常教学工作监督与检查的权威性,有必要成立由教务处长、教学系部主任及教学总支书记组成的教学督导组,保持每天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其他教学环节的巡视检查。其主要任务是检查教学纪律日常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对当天发生的教学责任事故进行认定,提出处理意见并通报各系部;向教务处提出改进教学监督、管理方面的意见。 (三)发挥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作用 学生质量本来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客体,同时又可以成为重要的监控评价主体。由于教师教学工作的直接对象就是学生,他们对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师德水平等了解得最详细、感受最深刻,因而也最有发言权。 学生主体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各班级学生干部如实填写“班级教学周报表”,对教师课及实习教学的教学纪律、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作业、课后辅导等常规性教学环节进行记录,使教务处及时而全面地掌握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师对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各种教学文件的执行情况。二是通过学生座谈会或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评分对教师做出某些方面的评价或综合评价。 这方面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主动走出校园,接受社会有关课程的统一水平考试,通过学生的“过关”成绩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检验理论教学水平,并且作为教学奖励的依据。目前全国性的课程水平统一测试科目逐渐增多,如公共英语水平考试、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全国计算应用技术等级考试、机械绘图员等级考试等。这些属于全国性的测试,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得到全国各行各业的认可。 2.积极推行“双证制”、“多证制”,引进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测试,作为实践教学水平、成绩的检验标准。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推行“双证制”、“多证制”,即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要拿到毕业文凭,还须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这样就自然引入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使得实践教学水平的测定有了更客观、更权威的检验标准,推动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强化了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生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鲜明特色。 机械专业论文:机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我校以前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主要是齿轮减速器的设计,在教学上以传统的经验型手工设计为目标,老师逐步讲解,学生机械僵硬地模仿,课程设计被误解为仅仅是翻手册、套公式,甚至有的学生一味参看其他的减速器设计,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图解法。设计说明书照葫芦画瓢,对自己所设计的东西具体由哪些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的参数和形状如何,这些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运动关系如何等了解很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3]。同时,在课程设计期间,往往是很多班级同时或相继展开,造成设计教室、手册紧张,不仅严重影响了设计进程,而且影响了设计效果,甚至有的学生为赶进度,胡编设计数据。这些现状与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很不适应,与当前市场需求也不相适应。知识要更新,设计手段要先进,因此,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体系综合设计研究 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整合,探索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施方案,并完成2008级机制班机械基础课程综合设计教学实践。同时,考虑机制、模具、汽车、机电方向的不同,选择适合不同方向的综合设计题目,以设计对象为主线,尝试在综合课程设计中引入机构运动演示,要求学生用计算机仿真验证机构运动设计的合理性[4],尝试在综合课程设计中引入机械方案创意设计模拟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运动方案进行模型拼装创新实验,验证机构运动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机械基础设计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把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时间由原来的分开设计整合为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题目选择范围加大,同时增加设计时间,激励学生对这类题目产生较大的兴趣,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差不多每人都提出一到几种运动方案,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挑出最佳方案后,由各组确定自己的最终机械系统运动方案。通过这些创意设计活动,可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改革课程体系综合设计手段,加强CAD、CAM、CAE等技术应用[5]。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因而受到了制造厂商、科研机构、大学、公司的极大重视。其中ADAMS是美国MDI开发的非常着名的虚拟样机分析软件。尝试以ADAMS为工具,让学生对自己设计出的机构进行建模与仿真,真实地仿真机构的运动过程。改革设计手段,将给课程设计赋予新的活力。 课程体系综合设计的实践及应用 1改革设计题目,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机械CAD能力、综合应用与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是新世纪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素质。因此,机械基础课程综合设计训练主线则是以典型机械系统设计为内容,并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两课程设计贯通,由根据设计要求到机械运动方案及其运动与动力设计(即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再到机械系统结构设计和工作能力设计(即装配图及零件工程图的设计),从而形成一条加强机械系统设计和综合设计能力训练的设计训练主线[6]。使学生经过原理方案的设计、执行机构的设计、传动方案的设计、结构设计等过程,加深对机械系统的整体认识,加强设计中的工程意识,培养综合创新设计的能力。目前各高校都在进行课程设计改革实践,但两门课程设计合在一起的课程设计指导书还很少见[7]。因此,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编写了适合于本科机械类的机械基础课程综合设计指导书,指导老师可根据不同方向教学班次选用设计题目。 2机械传动方案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机械传动方案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教师在指导时,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要有所区别。在选题方面,提倡设计能力较强的同学选择指导书以外的题目。在指导方面,对这些同学应适当增加设计的难度和深度。方案设计时重点是要把握创新点[8]。在方案分析过程中,为了实现一个确定的设计目标,要求学生至少提出3种可行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其优点与不足。然后确定出设计者认为最优方案作为本次课程设计方案。最后对此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其运动过程和运动尺寸的确定,进行结构设计和强度设计直至计算。 3引入虚拟样机技术进行机构分析 虚拟样机技术又称为机械系统动态仿真技术,是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受到了制造厂商、科研机构、大学、公司的极大重视。其中ADAMS是美国MDI开发的非常着名的虚拟样机分析软件。基于贯彻实施培养卓越工程师思想,在机械基础课程综合设计中引入ADAMS软件对插床导杆机构、冲压机构、摆动式运输机机构、牛头刨床摆动导杆机构等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自动绘制刀具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曲线,自动绘制曲柄受到的平衡力矩曲线图等,能通过后期处理绘制最大动态剩余功曲线图,使曲线结果清晰、精确。导杆机构动态仿真时,观察在各位置时所对应曲线含义,加深对课本关于机构有关运动学、动力学相关参数优化设计的理解。ADAMS软件还能对机构采取参数化建模,学生可以通过输入机构不同原始参数,进一步比较不同结果。与过去用图解法或自编程序法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相比,利用计算机对机械进行辅助设计,实现了教学创新,学生普遍反映用ADAMS软件进行课程设计快捷、方便、直观,课程设计能达到满意效果。 4理论联系实际,修改设计对象 在实际工程应用领域中,推荐采用的大多数齿轮减速器都是采用硬齿面。随着工业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在齿轮行业,特别是随着硬齿面齿轮加工技术的成熟,加工设备的完善,硬齿面齿轮减速器已经成为齿轮减速装置的主流,得到了广泛的实际工程应用,而软齿面齿轮减速装置有被逐步淘汰的趋势。因此,应结合实际,采用硬齿面齿轮减速器设计的题目来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由于硬齿面齿轮减速器的设 计与实际结合紧密,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9]。与此同时,有关硬齿面齿轮设计的资料无法从现有资料中直接利用,这迫使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询问老师,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从改用硬齿面齿轮减速器设计结果来看,整机的重量减轻、体积缩小,使用材料大幅减少,相应的造价也随之下降。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的进步给生产实际应用带来的巨大影响。 5学生的模仿型设计转变为思考型设计 以往的课程设计以教授传统的经验型设计为目的,学生总习惯于照搬指导书,一般是教师逐步讲解,学生机械模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在的设计中,教师应只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并列出参考书目,鼓励学生去查资料、翻手册,培养他们对信息及数据的归纳和整理能力。在课程设计中,草图设计和装配图设计即机构设计阶段是重点,也是学生感到困难,失误较多的阶段。在《机械设计》课堂上重点讲解的都是基础理论,很少涉及结构方面的知识,而影响结构的因素很多。所以在此阶段,指导教师应悉心指导,多进行正确和错误结构的分析比较,另外要引导学生抓重点,培养学生树立整体设计的概念。 机械专业论文:关于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摘要: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反映了学校在该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与特色,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论文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基地建设;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体系 面向2l世纪的机械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从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平时书本知识学的多,较系统。但是,接触工程实际少,学生不善于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课程中的实验教学零散,彼此孤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形成解决工程问题的完整印象。从培养者角度来看,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亟待提高。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教师队伍也在大幅度膨胀,年轻教师学历高,但往往实践经验少;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与企业的联系少,真正从事工程设计研究的也少。从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培养条件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后,学生的生产实习面临很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生产实习更为重要,企业对人才的实践经验更为看重;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的生产实习的态度较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消极了很多,主要原因是担心影响生产和怕出现安全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设计的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即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占32.9%、学科平台课程占28.6%、专业平台课程占13.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占25.3%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坚持重基础、强实践的观念,课程体系能够保证英语、计算机类、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确保通识类课程学时和质量;专业类课程形成有机的课程群;将基础实验串联起来,独立设课;课程设计循序渐进;社会实践扎实有效,丰富多彩;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过程管理规范、严格。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理论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思想政治类、体育、数学、物理、英语类、计算机类、人文素质类、集中实践类。学科平台课程:机械工程导论、机械制图、工程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艺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 专业平台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定,大三进行专业分流,即现代制造工程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强调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培育相结合,形成新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的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如开设计算机仿真、CAD原理与应用技术、数据库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产品造型设计、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技术经济学等,以增加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实践课程设置 1、实验课 (1)独立开设专业基础实验课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含17个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所有实验都在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本实验课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衔接。 (2) 课内实验 其它专业课程所含的实验主要有:液压与气动、控制与机电测试、材料及热处理、微机原理及应用、PLC应用、数控技术等。这些实验专业性较强,是机电设计制造必要的知识,这类实验主要在加强应用性上做文章,推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3)开放型实验 开放型实验拉近了学生与专家教授的距离,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水平,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自开设以来,参与的学生大量增加,也为学校参加诸如机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提供了人员和平台保证,取得了骄人成绩,连续取得全国机械设计大赛“二等奖”,河南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它们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初步联系实际的桥梁。因此,精心设计和安排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意义重大。这些环节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断锻炼和提高。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该课程结束后开始,常放在学期末或刚开学时集中进行,按顺序从机械测绘与计算机绘图、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综合设计、机电系统综合设计等逐步展开。经过系统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初步的联系。 (2)各类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是高校工科学生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能够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了解本行业传统技术、先进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增强劳动观念和职业素养,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本专业初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学生的第一个必经的环节,重点训练学生机械加工及工艺实践方面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各类常用机床的操作与使用,钳工与焊接等工种的操作等,初步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一般放在大二开学时进行,为陆续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基础。 数控技术实训紧连金工实习安排,让学生亲自操作数控机床通过模拟加工和实际加工演示,为数控技术课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的操作技能准备和感性认识。 生产实习在大三下(第六学期末)安排,在校外国家认可的专业实习基地进行,我校机械类学生一直与河南洛阳一拖集团、湖北十堰东风汽车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生产实习以亲身经历与现场感受等特征,有着其他教学过程无法替代的显著作用。学生还能够在与现场工程师、工人师傅的交流中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培养观察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等。 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必经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对象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工作任务应包括:该设备设计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进展,关键技术有哪些,以及进行设计的必要资料和知识储备等。 (3)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机械类学生毕业前最后的综合教学实践环节,它要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一项较为复杂、功能相对完整的机电设备的设计任务。要经过文献翻译、方案论证、初步设计、详图设计、计算制图、撰写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心得、答辩等环节。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该尽量真题真做,若果条件达不到,也必须要有真实的工程背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应进行合理的分组和分工。大家互提设计资料,各自为战,还要协调配合。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还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毕业设计吸收企业专家参与指导也是提高实战经验的好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真题真做的比例。经学院论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直接吸收一些学生到现场进行设计工作,企业导师辅以校内导师共同指导,设计题目即为企业的技术难题。 3、课外科技活动、竞赛、社会实践 其他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接触社会,培养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生通过这些科技活动与实践,把理论知识融入到研究过程,开拓了学术思想,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精神。另外,拟通过请领域内专家、技术人员、校友来校作专题讲座形式,拓宽师生的知识面,了解技术的最新进展。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一)实验平台建设 实验教学平台是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保证的硬件条件,它搭建的科学性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是追求的目标,总结起来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3]: 1、尽可能综合应用多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尽可能将实验系统模块化,通过提供实验组件的方法,实现实验系统的可组装和可重构。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 3、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4、具有开设创新型实验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软、硬件扩展条件。 5、平台应该满足经济、安全、可靠、节能、低消耗、低嘈声和环保的技术要求。 6、鼓励和激励教师自行开发和研制。 我校的机械综合实验中心是河南省第一批批准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材料组织与性能、液压与气动、机电传动与控制、汽车、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数控中心等实验室,实验设施省内一流,实验室管理上采取专兼职教师模式。 (二)建立工程技术实训中心 学校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在市场经济时代,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要立足自己建设,我校在新校区建成了总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其中生产场地3224平方米,教学实习场地8932平方米,地下设备间548平方米)的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要功能为车工、铣工、磨工、磨床装配、磨料模具实习场地及现代制造技术中心,专职人员35人,拥有劳动部认可的《数控培训基地》,以及劳动部授权的合格证颁发资格。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国内一流的实训条件。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继续保持好原有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单位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拓展合作企业,为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的基地。另外,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也了解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第一手资料。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办学条件中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机械类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加强“双师型”人才非常迫切。通过对新进教师进行企业培训,将新引进的有博士学位而无两年以上实际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安排到产学研合作企业锻炼半年到一年。一方面,可以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与企业技术人员一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真刀真枪的工作,年轻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 四、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管理有序是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学校一名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教务处一名副处长负责管理工作,教务处设有实践教学科、质量管理科、督导组;学院由主管副院长牵头,系主任、专业负责人负责具体工作。做到任务有布置,工作有检查,责任有分工,上下齐努力。 五、结论 总之,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论从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教学中,始终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明确实践教学任务,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地方和行业培养了大量高质量的人才。 机械专业论文:试析例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专业课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职业教育 机械专业课 论文摘要:在机械专业课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务实作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背景,以“摩擦”一课为例,结合自身的理解,详细分析、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流程.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号)中提出的重要精神之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重要意见,并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已不适合职业教育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形成以主题教学法为主要特点的新的教学体系,重构教学主体的行为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学和做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既符合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又符合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尤其适合新知识或新技能的学习.本文以机械专业课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摩擦”为例,探讨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解. 1任务提出 要使任务驱动教学取得成功,教师首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实例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处理,实例选取原则是在明确教学目标前提下,实例应具有相关性、综合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相关性是指实例应与已学知识紧密关联;综合性是指实例应涉及本课程或相关课程,是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典型性是指实例应与日常生活或生产实践结合;趣味性是指实例应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摩擦”一课以“砖块的烦恼”提出问题,为了增加直观性与趣味性实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将砖块拟人化,提问:“假如我是一块砖,重120 N,手指最多能出400 N力,谁能告诉我我会不会掉下去?” 2任务分解 任务提出后教师需要针对学情对具体任务进行分解,把一个综合问题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段、分层分析讨论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教师在此环节中起着关键作角,依据任务分解出的小问题一定要适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利于学生各个击破,让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对学习的更大兴趣. “摩擦”一课先把任务分为两阶段,再在每阶段中将任务进一步分层.第一阶段为知识积累部分,提出3个问题,主要是为分析、解决任务做必要的准备,学生需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整理并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第二阶段为任务分析部分,提出2个问题和1个指导性建议,有了第一阶段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学生就可以通过协作活动比如分组讨论等形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2. 1第一阶段知识积累部分 (1)提问:①什么是摩擦力?②有哪些摩擦力? 此部分可称其为知识积累1,特点是以学生原有知识为主,需要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将其系统化. 第一问意在唤起学生对摩擦知识的记忆,通过引导学生例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归纳出摩擦力的确切概念.第二问意在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摩擦力归类总结:摩擦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滑动摩擦又分为静滑动摩擦和动滑动摩擦. (2)提问:8如何区分滑动摩擦各阶段? 此部分可称其为知识积累2,特点是在学生复习巩固原有摩擦知识基础上,生长新知识-—滑动摩擦力辨析.这是一个同化过程,学生把外界环境中的新的信息纳人原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 具体教学手段可以采用实验方式,通过让学生亲手尝试一个简单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重量为G的物体A放在水平面上,绳子一端与重物A相连,另一端与装粉笔头的空盒相连,逐渐增加盒内粉笔重量,见图1.通过简单讨论与总结学生很容易掌握滑动摩擦三阶段,即滑动摩擦力用平衡方程求解;最大静摩擦力用,F mx求解;动滑动摩擦力用F求解. 2. 2第二阶段任务分析部分 完成了理论知识的积累,接下来就可以对具体任务进行分析讨论.讨论可以采用分组形式,教师此时主要负责引导、协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尝试自我发展.这是一个顺应过程,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中的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改造,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1)提问:如何对任务进行力学抽象? 此问对整个任务能否顺利解决非常关键,对实例进行力学抽象或是数学建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在学生各年级各阶段不间断的培养、训练,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轻言放弃.在刚开始训练阶段教师要加大参与程度,待学生慢慢掌握一定的方法、经验之后再逐渐抽身,改参与为协助.“摩擦”一课中让各组充分讨论后,先在此引导学生进行一下阶段分析总结,然后再继续进行,各组最后归纳总结出来力学抽象条件为:已知G=150 N,F=400 N,uz=0. 3,c=0. 25.试判断状态,并求摩擦力.模型如下图2所示.至此,一项现实任务转变成了一个习题,任务得到了大大的简化,学生自信心得到了鼓励,此时再激励学生一鼓作气,按最后两问继续分析讨论此题的解决方案,争取完全解决问题. (2)提问:任务中出现的摩擦力属于哪个类型,怎么要求? (3)建议:能否采用假设推理方法,假设砖块静止,然后进行推理. 师生共同讨论攻克了问题难点后,教师进一步放手,在最后的一问一议中,更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在组内之间的交流为主体,促成学生间共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共享群体的思维和智慧,最后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 3任务解决 其实任务解决是一个过程,很多小任务的解决可以在任务分解分析各阶段各层次中灵活穿插,这样可以逐步减轻学生压力,渐渐增强学生自信心.此处的任务解决是对整个任务而言的.各组组内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并尝试各种解题思路后,让每组选取一种组内认为最优的解决方案,然后实施,教师只需在组内实施具体方案碰到疑点时加以点拨,而实际工作完全由学生自己承担.在限定时间结束后,教师指导各组进行成果展示,并让各组派选代表对方案以及实施过程进行解说,让学生自己分析对比各组工作表现,期间应及时表扬学生解题过程中涌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对于有明确结论性的任务,教师还需在分析、对比各组方案与实施过程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此类问题解决思路,形成新的经验. “摩擦”一课就在分析、对比各组解题方案和实施过程后,选取最优的解题思路和实施方案,并将此介绍给全体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这类问题的解决思路,让其成为学生新的经验.此过程可以采用板书推导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含有公式、计算在内的理论推导,尤其适合板书,教学效果明显.任务具体解决过程分为3个阶段,板书推导如下: 此致,本课堂任务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此时可以进一步归纳此类任务特点,以便学生形成新的经验,实际上该任务属于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解题方法非常典型,可以续解题后归纳总结成方法论. (4)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解题方法. 4评价标准 完成任务后,教师还需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如果说教学方式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的话,那么评价体系的优化是机械专业课教学改革的保障.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两部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学习成绩评价叫.本文仅介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部分,笔者建议采用“三评原则”,即教师评价、组内评价(或称他人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给出学生的综合评定结果,三者比例可以灵活掌握.这种评价标准打破了“一卷定成绩”的传统局面,能够准确的、客观的实现对学生全面质量的考查,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型学习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倡的教学模式,它特别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主体的作用.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协助学生构建意义,重在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而不是知识的直接传递者.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机械专业论文:论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字]:中职学校;机械教育;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机械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阐述了我国当前中职机械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通过加大实验环境比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定培养目标、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与企业合作等策略来完善中职机械教育。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各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笔者就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相关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是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德国接近,中国也一跃成为制造大国并把2020年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定为力争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并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面对世界制造强国的竞争优势,2005年3月国家主席在北京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对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起到很大的作用,机械专业教育更是制造业也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就我国的制造业来讲,要想提高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强我国中职学校的机械教育。目前,我国很到制造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当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很中高层管理人员差不多,还有一些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机械人才,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对中职学校机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中职机械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传授的知识陈旧 目前,我国很到中职学校传授的知识过于陈旧、滞后,远远落后于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对新产品信息了解较少,没有能及时地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2. 师资力量缺乏 高新技术的发展引起高新技术人力资源的紧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动日益市场化。优秀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纷纷被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吸引,引起机电类师资数量的紧缺。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新兴的技术产业,对教育人员提出新的要求,而原有的教员面临知识更新、年龄老化等问题。 3. 培训课程体系松散,不健全 机械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的边缘学科。它融合机械、电子、通讯、仪表、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不是机械与电子两种技术的单混合或叠加。因此,机电一体化必然是作为崭新的技术问世。它既不是传统的机械技术,也不是传统的电气技术,有鉴于此,培训也应建立相应完整的教学体系。 4. 教学实践、实训设备不足 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原有的机械实训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实训的项目单一,与目前的实际应用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尤其职业技术教育侧重的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实训教育内容的滞后将严重影响机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 学效果。 5. 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而且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专业先进技术的课程。现有的课程设置也缺乏弹性,没有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课程门数较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冲击了实践教学,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完善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对策 为了使我国机械制造也尽快赶上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尽快形成有规模有效益的产业,中职机械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1. 加大实验教学环节的比重 职业教育更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手段,对于中职教育,实验教学是相当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学校要在实验环节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让他们把理论知识真正的用到实际当中去。机械教育有其对实践的要求更高,没有实际的操作是很难掌握和应用的。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应加强对现有教师进行机械技能强化培训,同时可以有计划地从大型厂矿企业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积极为他们开展教学素质培训,帮助他们尽快过好教学关,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搞好机械教育奠定师资基础。中职学校应从企业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加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提高了机械专业的教学水平,缩小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的差距。 3. 建立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用来形容军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中职学校教员的人才流动也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学校教员水平资历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学质量。因此,为了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首先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可以抽调有经验、有技术的骨干教师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这样,若干年以后,职业技术院校不仅可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更可以形成一个学院的高等教学风格或专业特色。 4. 确定正确培养目标 机械专业是按“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设置的一个综合性强的专业。该专业覆盖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模具制造与设计等专业方向。因此,必须在市场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为该专业确定好专业方向。根据通常的划分原则,可以分为以下4个子方向:即:(1)机械制造及自动化;(2)数控技术应用;(3)机械电力电子;(4)模具设计与制造。 5.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只是有限的构成部分,这样就要求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更多有用的知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空洞的语言描述往往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可以使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目前关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CAI课件很多,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已经具备的条件。 6. 与企业合作,利益双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推广意味着收益。企业的需求是职业院校确定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会有出路。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人员及场地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为学院在实验室的建设上提供帮助。院校与企业由此联姻将利益双赢。 机械专业论文:试析例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专业课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职业教育 机械专业课 论文摘要:在机械专业课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务实作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背景,以“摩擦”一课为例,结合自身的理解,详细分析、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流程.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号)中提出的重要精神之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重要意见,并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已不适合职业教育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形成以主题教学法为主要特点的新的教学体系,重构教学主体的行为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学和做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既符合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又符合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尤其适合新知识或新技能的学习.本文以机械专业课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摩擦”为例,探讨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解. 1任务提出 要使任务驱动教学取得成功,教师首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实例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处理,实例选取原则是在明确教学目标前提下,实例应具有相关性、综合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相关性是指实例应与已学知识紧密关联;综合性是指实例应涉及本课程或相关课程,是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典型性是指实例应与日常生活或生产实践结合;趣味性是指实例应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摩擦”一课以“砖块的烦恼”提出问题,为了增加直观性与趣味性实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将砖块拟人化,提问:“假如我是一块砖,重120 N,手指最多能出400 N力,谁能告诉我我会不会掉下去?” 2任务分解 任务提出后教师需要针对学情对具体任务进行分解,把一个综合问题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段、分层分析讨论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教师在此环节中起着关键作角,依据任务分解出的小问题一定要适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利于学生各个击破,让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对学习的更大兴趣. “摩擦”一课先把任务分为两阶段,再在每阶段中将任务进一步分层.第一阶段为知识积累部分,提出3个问题,主要是为分析、解决任务做必要的准备,学生需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整理并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第二阶段为任务分析部分,提出2个问题和1个指导性建议,有了第一阶段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学生就可以通过协作活动比如分组讨论等形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2. 1第一阶段知识积累部分 (1)提问:①什么是摩擦力?②有哪些摩擦力? 此部分可称其为知识积累1,特点是以学生原有知识为主,需要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将其系统化. 第一问意在唤起学生对摩擦知识的记忆,通过引导学生例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归纳出摩擦力的确切概念.第二问意在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摩擦力归类总结:摩擦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滑动摩擦又分为静滑动摩擦和动滑动摩擦. (2)提问:8如何区分滑动摩擦各阶段? 此部分可称其为知识积累2,特点是在学生复习巩固原有摩擦知识基础上,生长新知识-—滑动摩擦力辨析.这是一个同化过程,学生把外界环境中的新的信息纳人原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 具体教学手段可以采用实验方式,通过让学生亲手尝试一个简单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重量为G的物体A放在水平面上,绳子一端与重物A相连,另一端与装粉笔头的空盒相连,逐渐增加盒内粉笔重量,见图1.通过简单讨论与总结学生很容易掌握滑动摩擦三阶段,即滑动摩擦力用平衡方程求解;最大静摩擦力用,F mx求解;动滑动摩擦力用F求解. 2. 2第二阶段任务分析部分 完成了理论知识的积累,接下来就可以对具体任务进行分析讨论.讨论可以采用分组形式,教师此时主要负责引导、协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尝试自我发展.这是一个顺应过程,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中的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改造,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1)提问:如何对任务进行力学抽象? 此问对整个任务能否顺利解决非常关键,对实例进行力学抽象或是数学建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在学生各年级各阶段不间断的培养、训练,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轻言放弃.在刚开始训练阶段教师要加大参与程度,待学生慢慢掌握一定的方法、经验之后再逐渐抽身,改参与为协助.“摩擦”一课中让各组充分讨论后,先在此引导学生进行一下阶段分析总结,然后再继续进行,各组最后归纳总结出来力学抽象条件为:已知G=150 N,F=400 N,uz=0. 3,c=0. 25.试判断状态,并求摩擦力.模型如下图2所示.至此,一项现实任务转变成了一个习题,任务得到了大大的简化,学生自信心得到了鼓励,此时再激励学生一鼓作气,按最后两问继续分析讨论此题的解决方案,争取完全解决问题. (2)提问:任务中出现的摩擦力属于哪个类型,怎么要求? (3)建议:能否采用假设推理方法,假设砖块静止,然后进行推理. 师生共同讨论攻克了问题难点后,教师进一步放手,在最后的一问一议中,更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在组内之间的交流为主体,促成学生间共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共享群体的思维和智慧,最后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 3任务解决 其实任务解决是一个过程,很多小任务的解决可以在任务分解分析各阶段各层次中灵活穿插,这样可以逐步减轻学生压力,渐渐增强学生自信心.此处的任务解决是对整个任务而言的.各组组内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并尝试各种解题思路后,让每组选取一种组内认为最优的解决方案,然后实施,教师只需在组内实施具体方案碰到疑点时加以点拨,而实际工作完全由学生自己承担.在限定时间结束后,教师指导各组进行成果展示,并让各组派选代表对方案以及实施过程进行解说,让学生自己分析对比各组工作表现,期间应及时表扬学生解题过程中涌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对于有明确结论性的任务,教师还需在分析、对比各组方案与实施过程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此类问题解决思路,形成新的经验. “摩擦”一课就在分析、对比各组解题方案和实施过程后,选取最优的解题思路和实施方案,并将此介绍给全体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这类问题的解决思路,让其成为学生新的经验.此过程可以采用板书推导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含有公式、计算在内的理论推导,尤其适合板书,教学效果明显.任务具体解决过程分为3个阶段,板书推导如下: 此致,本课堂任务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此时可以进一步归纳此类任务特点,以便学生形成新的经验,实际上该任务属于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解题方法非常典型,可以续解题后归纳总结成方法论. (4)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解题方法. 4评价标准 完成任务后,教师还需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如果说教学方式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的话,那么评价体系的优化是机械专业课教学改革的保障.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两部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学习成绩评价叫.本文仅介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部分,笔者建议采用“三评原则”,即教师评价、组内评价(或称他人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给出学生的综合评定结果,三者比例可以灵活掌握.这种评价标准打破了“一卷定成绩”的传统局面,能够准确的、客观的实现对学生全面质量的考查,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型学习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倡的教学模式,它特别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主体的作用.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协助学生构建意义,重在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而不是知识的直接传递者.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机械专业论文:关于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摘要: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反映了学校在该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与特色,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论文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基地建设;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体系 面向2l世纪的机械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从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平时书本知识学的多,较系统。但是,接触工程实际少,学生不善于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课程中的实验教学零散,彼此孤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形成解决工程问题的完整印象。从培养者角度来看,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亟待提高。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教师队伍也在大幅度膨胀,年轻教师学历高,但往往实践经验少;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与企业的联系少,真正从事工程设计研究的也少。从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培养条件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后,学生的生产实习面临很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生产实习更为重要,企业对人才的实践经验更为看重;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的生产实习的态度较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消极了很多,主要原因是担心影响生产和怕出现安全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设计的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即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占32.9%、学科平台课程占28.6%、专业平台课程占13.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占25.3%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坚持重基础、强实践的观念,课程体系能够保证英语、计算机类、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确保通识类课程学时和质量;专业类课程形成有机的课程群;将基础实验串联起来,独立设课;课程设计循序渐进;社会实践扎实有效,丰富多彩;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过程管理规范、严格。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理论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思想政治类、体育、数学、物理、英语类、计算机类、人文素质类、集中实践类。学科平台课程:机械工程导论、机械制图、工程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艺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 专业平台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定,大三进行专业分流,即现代制造工程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强调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培育相结合,形成新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的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如开设计算机仿真、CAD原理与应用技术、数据库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产品造型设计、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技术经济学等,以增加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实践课程设置 1、实验课 (1)独立开设专业基础实验课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含17个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所有实验都在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本实验课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衔接。 (2) 课内实验 其它专业课程所含的实验主要有:液压与气动、控制与机电测试、材料及热处理、微机原理及应用、PLC应用、数控技术等。这些实验专业性较强,是机电设计制造必要的知识,这类实验主要在加强应用性上做文章,推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3)开放型实验 开放型实验拉近了学生与专家教授的距离,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水平,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自开设以来,参与的学生大量增加,也为学校参加诸如机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提供了人员和平台保证,取得了骄人成绩,连续取得全国机械设计大赛“二等奖”,河南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它们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初步联系实际的桥梁。因此,精心设计和安排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意义重大。这些环节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断锻炼和提高。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该课程结束后开始,常放在学期末或刚开学时集中进行,按顺序从机械测绘与计算机绘图、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综合设计、机电系统综合设计等逐步展开。经过系统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初步的联系。 (2)各类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是高校工科学生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能够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了解本行业传统技术、先进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增强劳动观念和职业素养,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本专业初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学生的第一个必经的环节,重点训练学生机械加工及工艺实践方面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各类常用机床的操作与使用,钳工与焊接等工种的操作等,初步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一般放在大二开学时进行,为陆续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基础。 数控技术实训紧连金工实习安排,让学生亲自操作数控机床通过模拟加工和实际加工演示,为数控技术课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的操作技能准备和感性认识。 生产实习在大三下(第六学期末)安排,在校外国家认可的专业实习基地进行,我校机械类学生一直与河南洛阳一拖集团、湖北十堰东风汽车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生产实习以亲身经历与现场感受等特征,有着其他教学过程无法替代的显著作用。学生还能够在与现场工程师、工人师傅的交流中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培养观察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等。 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必经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对象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工作任务应包括:该设备设计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进展,关键技术有哪些,以及进行设计的必要资料和知识储备等。 (3)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机械类学生毕业前最后的综合教学实践环节,它要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一项较为复杂、功能相对完整的机电设备的设计任务。要经过文献翻译、方案论证、初步设计、详图设计、计算制图、撰写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心得、答辩等环节。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该尽量真题真做,若果条件达不到,也必须要有真实的工程背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应进行合理的分组和分工。大家互提设计资料,各自为战,还要协调配合。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还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毕业设计吸收企业专家参与指导也是提高实战经验的好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真题真做的比例。经学院论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直接吸收一些学生到现场进行设计工作,企业导师辅以校内导师共同指导,设计题目即为企业的技术难题。 3、课外科技活动、竞赛、社会实践 其他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接触社会,培养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生通过这些科技活动与实践,把理论知识融入到研究过程,开拓了学术思想,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精神。另外,拟通过请领域内专家、技术人员、校友来校作专题讲座形式,拓宽师生的知识面,了解技术的最新进展。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一)实验平台建设 实验教学平台是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保证的硬件条件,它搭建的科学性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是追求的目标,总结起来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3]: 1、尽可能综合应用多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尽可能将实验系统模块化,通过提供实验组件的方法,实现实验系统的可组装和可重构。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 3、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4、具有开设创新型实验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软、硬件扩展条件。 5、平台应该满足经济、安全、可靠、节能、低消耗、低嘈声和环保的技术要求。 6、鼓励和激励教师自行开发和研制。 我校的机械综合实验中心是河南省第一批批准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材料组织与性能、液压与气动、机电传动与控制、汽车、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数控中心等实验室,实验设施省内一流,实验室管理上采取专兼职教师模式。 (二)建立工程技术实训中心 学校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在市场经济时代,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要立足自己建设,我校在新校区建成了总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其中生产场地3224平方米,教学实习场地8932平方米,地下设备间548平方米)的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要功能为车工、铣工、磨工、磨床装配、磨料模具实习场地及现代制造技术中心,专职人员35人,拥有劳动部认可的《数控培训基地》,以及劳动部授权的合格证颁发资格。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国内一流的实训条件。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继续保持好原有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单位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拓展合作企业,为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的基地。另外,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也了解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第一手资料。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办学条件中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机械类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加强“双师型”人才非常迫切。通过对新进教师进行企业培训,将新引进的有博士学位而无两年以上实际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安排到产学研合作企业锻炼半年到一年。一方面,可以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与企业技术人员一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真刀真枪的工作,年轻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 四、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管理有序是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学校一名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教务处一名副处长负责管理工作,教务处设有实践教学科、质量管理科、督导组;学院由主管副院长牵头,系主任、专业负责人负责具体工作。做到任务有布置,工作有检查,责任有分工,上下齐努力。 五、结论 总之,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论从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教学中,始终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明确实践教学任务,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地方和行业培养了大量高质量的人才。 机械专业论文:论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字]:中职学校;机械教育;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机械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阐述了我国当前中职机械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通过加大实验环境比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定培养目标、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与企业合作等策略来完善中职机械教育。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各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笔者就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相关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是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德国接近,中国也一跃成为制造大国并把2020年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定为力争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并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面对世界制造强国的竞争优势,2005年3月国家主席在北京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对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起到很大的作用,机械专业教育更是制造业也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就我国的制造业来讲,要想提高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强我国中职学校的机械教育。目前,我国很到制造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当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很中高层管理人员差不多,还有一些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机械人才,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对中职学校机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中职机械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传授的知识陈旧 目前,我国很到中职学校传授的知识过于陈旧、滞后,远远落后于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对新产品信息了解较少,没有能及时地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2. 师资力量缺乏 高新技术的发展引起高新技术人力资源的紧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动日益市场化。优秀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纷纷被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吸引,引起机电类师资数量的紧缺。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新兴的技术产业,对教育人员提出新的要求,而原有的教员面临知识更新、年龄老化等问题。 3. 培训课程体系松散,不健全 机械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的边缘学科。它融合机械、电子、通讯、仪表、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不是机械与电子两种技术的单混合或叠加。因此,机电一体化必然是作为崭新的技术问世。它既不是传统的机械技术,也不是传统的电气技术,有鉴于此,培训也应建立相应完整的教学体系。 4. 教学实践、实训设备不足 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原有的机械实训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实训的项目单一,与目前的实际应用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尤其职业技术教育侧重的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实训教育内容的滞后将严重影响机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 学效果。 5. 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而且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专业先进技术的课程。现有的课程设置也缺乏弹性,没有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课程门数较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冲击了实践教学,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完善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对策 为了使我国机械制造也尽快赶上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尽快形成有规模有效益的产业,中职机械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1. 加大实验教学环节的比重 职业教育更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手段,对于中职教育,实验教学是相当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学校要在实验环节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让他们把理论知识真正的用到实际当中去。机械教育有其对实践的要求更高,没有实际的操作是很难掌握和应用的。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应加强对现有教师进行机械技能强化培训,同时可以有计划地从大型厂矿企业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积极为他们开展教学素质培训,帮助他们尽快过好教学关,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搞好机械教育奠定师资基础。中职学校应从企业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加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提高了机械专业的教学水平,缩小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的差距。 3. 建立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用来形容军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中职学校教员的人才流动也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学校教员水平资历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学质量。因此,为了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首先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可以抽调有经验、有技术的骨干教师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这样,若干年以后,职业技术院校不仅可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更可以形成一个学院的高等教学风格或专业特色。 4. 确定正确培养目标 机械专业是按“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设置的一个综合性强的专业。该专业覆盖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模具制造与设计等专业方向。因此,必须在市场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为该专业确定好专业方向。根据通常的划分原则,可以分为以下4个子方向:即:(1)机械制造及自动化;(2)数控技术应用;(3)机械电力电子;(4)模具设计与制造。 5.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只是有限的构成部分,这样就要求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更多有用的知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空洞的语言描述往往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可以使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目前关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CAI课件很多,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已经具备的条件。 6. 与企业合作,利益双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推广意味着收益。企业的需求是职业院校确定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会有出路。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人员及场地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为学院在实验室的建设上提供帮助。院校与企业由此联姻将利益双赢。 机械专业论文: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学校逐渐实行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人才的素养。 一、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学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导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对实践要求比较高的专业而言,其专业课程设置并不合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虽然正在逐渐实现定向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这一模式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定向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不足 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需要提出的,同时也是提升学校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时间比较短,学校对于这一模式并不十分重视,一些实际的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定向人才培养的效果。 (二)定向人才培养缺少市场调查 定向人才培养是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大多数高校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缺少对市场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的调查,所开设的专业内容还是与当前的社会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仅仅调查了当前一阶段机械电子工程行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忽视了将来一段时间内容人才的发展需要,这并不利于人才的发展和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发展。 (三)定向人才培养教师素质有待于提高 定向人才培养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教师由于受到以往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定向人才培养中还需要进行相对完善的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讲解,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并不完善,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课程指导,导致学生的实践效果不理想,难以满足定向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逐渐提高,虽然一些学校实现了定向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十分完善,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提高人才素质。 (一)加强市场调查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需要及时全面了解市场经济发展中对于这一人才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全面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机械电子工程定向人才培养是面向整个行业需要,不仅仅需要了解这一行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同时还需要了解企业将来的发展前景。只有做好这些市场调查,才能对人才培养提出合理的模式,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但是当前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今后需要健全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机制,对已经就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将企业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就业学生的信息反馈作为一个考察本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标准。根据这些调查信息不断完善和调整这些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调整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仅是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选择,同时也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选择。 (三)建立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机制 学校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需要息息相关,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定向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定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加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实习或者是参观学习,另外企业员工也可以到学校进修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断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的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好地进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不断向企业学习,了解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和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素质。 结语: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校人才素质的需要。今后学校需要进一步完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建立健全人才跟踪调查机制,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机械专业论文: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研究 摆在工科高等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之一是如何培养适应建设新型国家的创新人才。教育部开展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中就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的各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的三个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说,工程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受传统文化、社会环境、思维方式和个体差异等的影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低于人们的期望值。这就需要探索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 高等工程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强调实践和社会需要,需要从创新环境、创新认识、创新方法、创新活动流程等多方面介入。其中,必须改变对传统的高等教育专业培养中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对学生管理、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等进行改革。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如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工程技术等的方法和理论,嫁接到高等工程教育中,形成新的高等工程教育方法和理论。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笔者所在的专业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通过借鉴管理科学中的知识集成思想,将专业培养中的教师和学生看成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提出专业知识集成的设想。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专业知识集成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专业知识集成的含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认识到一些先进技术及系统集成方法的使用和发展的关键都是以知识集成为核心。知识集成的目标是实现有效的知识利用,提高创新能力。知识集成是grant在1996年正式提出的,随后国内外学者对于知识集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关于知识集成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从其概念的演变过程看,其内涵越来越深刻。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一般认为知识集成的内涵是:知识集成的对象包括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存在于组织内部各类人员、各协作单位以及不同组织之间;知识集成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集成,也是个人知识、群体知识、组织知识和组织间知识的集成;知识集成活动包括识别、获取、共享、综合组织内外部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知识集成的本质是知识创新的动态过程,必须利用知识的集成成果进行自主创新,是螺旋上升的知识集成过程;知识集成是一个复杂的组织、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集成主体必须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知识集成的目标就是打破知识壁垒,提高组织创新能力。知识集成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组织核心竞争力。 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学、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核心是机电一体化,本质是机械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各行业应用广泛。因此机械电子工程的学科特点是该学科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学科知识面广,交叉性强。这就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的基础知识、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创新能力有要求。目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同其他工程专业一样,一般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素质,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类、电子技术类、控制类和信息类课程;通过课内实验、课外科技活动、集中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金工和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通过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参加文体活动和竞赛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少数几门课(如笔者所在专业开设了“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等课程)、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和申报专利等提高创新能力。 这种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由于学习环境、传统文化、教学管理、学生个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基础知识、素质和能力不尽如人意,最终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其转化。[1]特别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这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所在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中就曾经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源异质性强,学生对异质性强的知识理解和转换不畅;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知识源是相对封闭的,如机械学、电子学和控制技术的知识相对封闭,学生对知识源的沟通不畅;对学生学习而言,知识源存在时间差等问题;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知识源对教师而言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缺失、割裂和不畅等问题。 为提高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所在的专业借鉴知识集成的方法和原理,将专业建设中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看成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提出专业知识集成的概念,重新审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知识源,改变师生的知识源时空观,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专业知识集成的实践 1.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视为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通过分析组织的师生共同的愿景、个体差别、实现不断学习的方式,如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等,构建扁平式组织结构的方法,保证师生沟通快捷和通畅,实现师生自主管理的途径。专业教师对学习型组织这些特性统一了认识,认为在专业建设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等。这些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2.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源的构成 专业组织教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进行了分类和挖掘,总结了它们的特点,确定了知识源在组织中教师、学生间的流动和吸收的方式、途径,评估了它们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影响。 知识集成理论认为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编码型知识)和隐性知识(意会性知识)。由计算机处理的、可以度量的知识一般是显性知识,如“知道是什么”和“知道为什么”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头脑中属于经验、诀窍和灵感的那部分知识(隐含经验类知识),是难以编码和度量的,并且是在不断演变的。它可能以数据、信息的形式无序地存放在某些地方。在专业这个组织中,这些知识源异质性强,相对封闭,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分离等问题。 从学生层面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来源主要有: (1)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教育课等,如机械类、电子技术类、控制类、信息类和专业类课程,如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自动控制理论、机电传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课程。 (2)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和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3)课外教育教学活动。包括科研实践、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和专业调研等。 (4)其他。如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同学和外界交流与意会的知识等。 从教师层面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除上述外还包括科研转化的知识等。 3.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的实现 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组织特点和知识源构成,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了专业知识的集成:改变师生对知识源的时空观;通过制度规范、约束激励、沟通交流、资源分配等方面实现知识的集成。这里所说的知识源的时空是指按传统安排的知识源学习进程和地点,如课程学习的不同学期,理论学习和实践在不同地方进行。通过有效方法集成知识源并进行实施,可以利用创新思维方法,如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激发师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借鉴triz理论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点汇编成册,按“自顶而下”的设计方法对复杂机电系统所涉知识源解构,改变师生对知识源的时空观。[2,3] 三、专业知识集成的效果和反思 1.专业知识集成的效果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自实现以来效果明显。 首先,改变了师生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的认识。教师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明确了所教课程的教学地位和所教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大一上学期的“专业导论”课程就介绍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的内容,学生了解到专业所涉及的不同知识源,在毕业设计阶段就可以对毕业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其次,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入学时就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形成系统概念,对知识的掌握更快、更全面、理解更深。在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更开阔。如本专业已毕业的07机电2班37位同学中,获得省级以上课外科技活动奖项8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2项、发明专利4项。09机电2班35位同学,有11位同学考取了研究生。10机电1班共有38位同学,截至第6学期为止共获得12项省级以上课外科技活动奖,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3项、发明专利2项。 2.专业知识集成的反思 当然,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实现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建立更有柔性、灵活性以及敏捷性的专业集成组织形式,如虚拟学习团队和网络学习团队等,使师生有效地沟通、协调和共享知识。从管理层面要研究专业知识集成的有效措施,使组织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共享和交流知识。 机械专业论文:机械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摘要: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反映了学校在该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与特色,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论文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基地建设;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体系 面向2l世纪的机械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从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平时书本知识学的多,较系统。但是,接触工程实际少,学生不善于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课程中的实验教学零散,彼此孤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形成解决工程问题的完整印象。从培养者角度来看,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亟待提高。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教师队伍也在大幅度膨胀,年轻教师学历高,但往往实践经验少;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与企业的联系少,真正从事工程设计研究的也少。从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培养条件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后,学生的生产实习面临很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生产实习更为重要,企业对人才的实践经验更为看重;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的生产实习的态度较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消极了很多,主要原因是担心影响生产和怕出现安全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设计的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即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占32.9%、学科平台课程占28.6%、专业平台课程占13.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占25.3%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坚持重基础、强实践的观念,课程体系能够保证英语、计算机类、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确保通识类课程学时和质量;专业类课程形成有机的课程群;将基础实验串联起来,独立设课;课程设计循序渐进;社会实践扎实有效,丰富多彩;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过程管理规范、严格。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理论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思想政治类、体育、数学、物理、英语类、计算机类、人文素质类、集中实践类。学科平台课程:机械工程导论、机械制图、工程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艺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 专业平台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定,大三进行专业分流,即现代制造工程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强调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培育相结合,形成新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的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如开设计算机仿真、cad原理与应用技术、数据库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产品造型设计、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技术经济学等,以增加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实践课程设置 1、实验课 (1)独立开设专业基础实验课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含17个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所有实验都在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本实验课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衔接。 (2) 课内实验 其它专业课程所含的实验主要有:液压与气动、控制与机电测试、材料及热处理、微机原理及应用、plc应用、数控技术等。这些实验专业性较强,是机电设计制造必要的知识,这类实验主要在加强应用性上做文章,推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3)开放型实验 开放型实验拉近了学生与专家教授的距离,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水平,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自开设以来,参与的学生大量增加,也为学校参加诸如机 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提供了人员和平台保证,取得了骄人成绩,连续取得全国机械设计大赛“二等奖”,河南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它们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初步联系实际的桥梁。因此,精心设计和安排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意义重大。这些环节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断锻炼和提高。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该课程结束后开始,常放在学期末或刚开学时集中进行,按顺序从机械测绘与计算机绘图、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综合设计、机电系统综合设计等逐步展开。经过系统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初步的联系。 (2)各类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是高校工科学生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能够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了解本行业传统技术、先进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增强劳动观念和职业素养,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本专业初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学生的第一个必经的环节,重点训练学生机械加工及工艺实践方面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各类常用机床的操作与使用,钳工与焊接等工种的操作等,初步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一般放在大二开学时进行,为陆续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基础。 数控技术实训紧连金工实习安排,让学生亲自操作数控机床通过模拟加工和实际加工演示,为数控技术课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的操作技能准备和感性认识。 生产实习在大三下(第六学期末)安排,在校外国家认可的专业实习基地进行,我校机械类学生一直与河南洛阳一拖集团、湖北十堰东风汽车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生产实习以亲身经历与现场感受等特征,有着其他教学过程无法替代的显著作用。学生还能够在与现场工程师、工人师傅的交流中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培养观察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等。 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必经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对象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工作任务应包括:该设备设计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进展,关键技术有哪些,以及进行设计的必要资料和知识储备等。 (3)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机械类学生毕业前最后的综合教学实践环节,它要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一项较为复杂、功能相对完整的机电设备的设计任务。要经过文献翻译、方案论证、初步设计、详图设计、计算制图、撰写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心得、答辩等环节。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该尽量真题真做,若果条件达不到,也必须要有真实的工程背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应进行合理的分组和分工。大家互提设计资料,各自为战,还要协调配合。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还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毕业设计吸收企业专家参与指导也是提高实战经验的好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真题真做的比例。经学院论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直接吸收一些学生到现场进行设计工作,企业导师辅以校内导师共同指导,设计题目即为企业的技术难题。 3、课外科技活动、竞赛、社会实践 其他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接触社会,培养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生通过这些科技活动与实践,把理论知识融入到研究过程,开拓了学术思想,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精神。另外,拟通过请领域内专家、技术人员、校友来校作专题讲座形式,拓宽师生的知识面,了解技术的最新进展。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一)实验平台建设 实验教学平台是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保证的硬件条件,它搭建的科学性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是追求的目标,总结起来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3]: 1、尽可能综合应用多课程专业基础 和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尽可能将实验系统模块化,通过提供实验组件的方法,实现实验系统的可组装和可重构。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 3、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4、具有开设创新型实验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软、硬件扩展条件。 5、平台应该满足经济、安全、可靠、节能、低消耗、低嘈声和环保的技术要求。 6、鼓励和激励教师自行开发和研制。 我校的机械综合实验中心是河南省第一批批准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材料组织与性能、液压与气动、机电传动与控制、汽车、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数控中心等实验室,实验设施省内一流,实验室管理上采取专兼职教师模式。 (二)建立工程技术实训中心 学校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在市场经济时代,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要立足自己建设,我校在新校区建成了总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其中生产场地 3224平方米,教学实习场地8932平方米,地下设备间548平方米)的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要功能为车工、铣工、磨工、磨床装配、磨料模具实习场地及现代制造技术中心,专职人员35人,拥有劳动部认可的《数控培训基地》,以及劳动部授权的合格证颁发资格。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国内一流的实训条件。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继续保持好原有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单位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拓展合作企业,为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的基地。另外,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也了解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第一手资料。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办学条件中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机械类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加强“双师型”人才非常迫切。通过对新进教师进行企业培训,将新引进的有博士学位而无两年以上实际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安排到产学研合作企业锻炼半年到一年。一方面,可以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与企业技术人员一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真刀真枪的工作,年轻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 四、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管理有序是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学校一名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教务处一名副处长负责管理工作,教务处设有实践教学科、质量管理科、督导组;学院由主管副院长牵头,系主任、专业负责人负责具体工作。做到任务有布置,工作有检查,责任有分工,上下齐努力。 五、结论 总之,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论从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教学中,始终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明确实践教学任务,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地方和行业培养了大量高质量的人才。 机械专业论文:关于农业院校机械专业研究型教学初探 论文摘要: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专业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在分析研究型教学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摆脱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结合机械专业的特质,以研究型教学的知识观、研究型教学的师生观、研究型教学的测试观为依托,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论文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机械专业;创新意识 研究型教学从18世纪开始就受到教育理论界的关注,20世纪初在杜威、施瓦布等人的推动下,研究型教学得到了广泛实施。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在其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研究型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要求。近年来,研究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界也受到高度重视,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指出,“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1]2011年4月24日,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也谈到:“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研究型教学正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教学方法。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机械专业始建于1984年,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领域内人才,目前在校本科生达1190人,硕士研究生26人,高职生128人,毕业生就业率在黑龙江省本科高校工科专业中名列前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本专业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以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为指导,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本专业毕业生达到“有本事、能力强、善合作、适应快”的良好状态。但是传统的“填鸭式”知识传授型教学明显与本专业现今对学生培养要求有一定差距,这使得研究型教学的优势体现明显。工程学院机械专业具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多年来学院不断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鼓励教师进行实习教学内容、模式和体系的改革,这为研究型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 一、机械专业进行研究型教学的意义 1.研究型教学利于“教学相长” 研究型教学本质上是教学与研究的结合,研究使教学的深度得到加深,教学使研究的广度得到延伸,并更有活力和动力。研究型教学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又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可以说是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都受益良多。教师的作用不是传统观念中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传授课业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未来问题,并带领学生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中特别指出:“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是大学至高无上而不可替代的基本原则”,“教学所需要的某些生死攸关的财富,只有科研工作才能提供给它”,而“教学工作本身经常,甚至是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科研工作的促动因素”。 2.研究型教学利于机械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通过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44个本科专业课程对比研究,机械专业学生的课程难度大,领域广,且每名学生都要参加金工实习,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完成本专业必须的基本操作训练。通过机加工工种的轮换实习,使学生具有1~2种主要机械设备的初步操作技能,为后面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机械专业课程安排密度大,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研究型教学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能缓解学生课业繁重问题。研究型教学依据各门课程的知识、技能要求,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模块式、cbe等,大量利用直观演示、双边教学、快速联想、小组讨论、作业练习、启发式等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这样让学生更能体会学习中的乐趣,寓教于乐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加深各门课程的理解,完全摆脱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时发现自己专业知识和岗位需要脱轨的现象。 研究型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过硬的优秀人才,同时,研究型教学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迁,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完成质的飞跃,成为社会需要的全方面发展的优秀毕业生。21世纪大学教育人才观的核心是培养和造就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专业一直以“突出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研究型教学的内容突出“必需、适用、实用”的原则,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各课程、单元之间不强求学科的系统性,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习惯、品质、意志等方面的培养,使其各项能力达到社会工作所需的要求和标准。必须大力加强实践,使学生对我国现实社会和企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机械专业学生将来工作主要面向企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机械专业毕业生能否适应企业需求?研究型教学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两个重要问题。 二、机械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框架 1.研究型教学的实质 研究型教学的主导由教师转化为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摆脱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探知未知和新领域问题,目的不是让学生牢记一些已获得的经验和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观念和全面能力(简称pha教育模式)。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获得更多地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思考未来的发展规划。研究型教学通常情况下均以研究项目驱动教学,以教师所申请课题或项目为提纲,把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专业课的课内讲授与金工实习的课外实践、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进行思考,强调授学生以“鱼”与“渔”结合的这样一种全新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2.研究型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的完善 研究型教学将“研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重在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1)课堂上要有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善于从那些“没有问题”的命题中设计可以激励学生思维的问题。(2)课外要让学生有问题可以研究。精心设计与课程要求密切相关的、超越书本的具有一定深度的开放式思维案例和学习研究问题。(3)实验教学课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地位。精心设计一些自主性和设计型的实验项目,打破思想、思维的禁锢,激发学生动脑动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4)实验室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做跨学科多种技术集成的综合性实验,由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方案,选择有效测定数据的方法,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5)教学内容要基于课本,超越课本。注重基本教学内容深层次内涵。 3.研究型教学科研实例分析 研究型教学把科学研究当作教育的结合点,机械专业近几年的科研项目重视吸收本科生参与,真正意义上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美国著名社会科学家伯顿·克拉克(burtonclark)教授也提出:研究活动能够成为有价值的学习手段,学生参与研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通过系统的教育制度大规模地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 以机械专业2010级2个班级为研究型教学对象。笔者参与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免耕播种机破茬刀激光表面强化机理及力学性能研究”(e201132)。以班级为单位分为两个小组参加本课题研究。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决定着材料的性能,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主动查阅相关资料:(1)涂层材料组织及性能的研究;(2)涂层材料耐磨性的研究;(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耐磨材料成分组织和性能的关系,研究新材料的性能变化规律。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积极思考问题并寻求答案。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小组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均反映在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期间是他们大学期间学到的东西最多、收获最大、最难忘、反思最多的一段时间,从图书馆—实验室—小组讨论—实验室—实验报告的一系列科研活动让他们有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在小组团队协作过程中,也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事实上,以班级为单位的2个小组,都提出了较完善的研究报告,2个小组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激发起浓厚的科研兴趣,这种兴趣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对待科学研究。这个过程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 4.研究型教学的现代考核方式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考试的方式方法往往影响教师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积极性。目前传统的课程成绩多是以一次或几次闭卷考试成绩而定,学生考试方式是以背笔记、背课件为主,学生背得越多,则成绩越好,这种考试方式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大量的知识,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5]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专业在研究型教学改革中针对学生考核采用了全新方法,不再是传统考试决定成绩的方法,学生的成绩由三个部分考核成绩组成:(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扎实掌握该专业课程,提高查阅文献能力的良好方法。课程设计由本专业教师规定范围,学生自己开题,最后由教师评定成绩,并针对课程设计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中解答。(2)金工实习。金工实习是充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过程,是学生加深了解本专业的重要途径。(3)期末考试的考核。最后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各门课程的系统掌握情况评定成绩。试题采用多样化题型,有实例分析、实验仪器使用、图表分析、理论阐述和综合计算等,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三、结论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型教学的初步实施,提高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专业的教学质量。教育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通过教师来落实,教师的教育理念、科研素质、人文情操、创新意识对教育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钱伟长先生认为:“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不懂得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专业研究型教学发展到现在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可以挖掘的内容还非常丰富,可以加强的方面也很多,尤其是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科研素质的教师才有可能自觉地把科研意识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才有能力营造出研究性学习、创新性思维的氛围,启发学生更新学习观、改变学习方式,深化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机械专业论文:浅谈高职机械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机械工程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当今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专业英语要求,强调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本文阐述了当前机械类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有关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1 高职机械类专业英语的要求 专业英语是要求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结合基础英语,实现对英语的实际应用。根据我院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其基本要求如下:(1)词汇,掌握800个左右与本专业相关的词汇、词组,掌握构词法,具备按构词法识别一定生词的能力。(2)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英文原文文章及其他相关资料,能掌握其基本大意及主要情节。(3)译的能力,借助工具书,能将本专业相关英文资料翻译成中文。(4)听的能力, 能听懂与本专业有关的英语课堂与对话,能正确理解大意抓住要点。(5)写的能力,在借助相关工具书及网站,能撰写论文摘要与简介。(6)说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 以上大纲是我院数控与模具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整体要求,但针对喜欢英语并且基础较好学生来说,实施起来较容易。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我们的实施仅此停留在前三个要求。因此,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我们需合理实施专业英语课程的配置,因材实教,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益最大化,是我们丞待解决的问题。 2 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2.1 专业英语教学发展不平衡 我国城乡经济、文化及教育教学水平差异极大,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存在相对下降较快的现状,高职院校配套专业英语教材可读性较差,学校及教师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专业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较差,学生的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2.2 语言障碍,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兴趣不高 不仅对学生而言,还是对教师。囿于我们的英语水平,我们的英文表达存在困难,要想用正确的英文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并非容易。因此,我们的课程也仅此在讲课本上的专业知识,适当地进行拓展或分析相关专业问题时,我们无法自如地应用英语。其次,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英语能力一般,对专业英语课程存在偏见,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锐减。 2.3 教学观念、模式、手段相对落后 大部分人认为专业英语课程属于选修课程,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等观念的影响,专业英语教学流于形式。因此,当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在大力推进时,专业英语课程始终都没有得到重视,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管讲词汇,分析文章,学生爱听不听,很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认为专业英语不属专业核心课程,无需耗费过多时间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2.4 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师资不足,教学投入不够 由于对专业英语课程存在偏见,认为此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必要性不大。因此,专业英语教师师资严重不足,课程大都是由刚毕业的新教师接课,无课程团队,很难进行教学探讨。其次,全国针对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开发与研究培训不多,学校也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相关课程开发。导致专业英语教学只是为了完成国家对高职院校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实施对学生应用能力提高不予以过高期望。 3 关于高职机械类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设想 专业英语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简单的交流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社会竞争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与手段,促进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工作。 3.1 提高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 当今社会全球竞争相当激烈,高职机械类毕业生较大范围与外资企业或国外先进设备打交道,应用英语的机会相对较多。其次,机械类女生从事一线机械加工岗位不太适应,需要将专业英语能力提高,以此在就业时能谋求更好的岗位。 专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其是基础英语的延伸,是利用专业知识,更好地扩展和应用英语。我们需改变教学思想与观念,切实联系我国机械行业发展现状,妥善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提高素质的关系。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导性,处理好阅读、翻译与听说之间的关系,强调综合应用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 3.2 改革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在相关岗位中应用英语的能力。在近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实现从传统到多媒体教学的转变,充分备好课,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有增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改变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软件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如学生在应用机械类相关软件autocad、mastercam及pro/e时,所涉及到英文菜单及对话框设置,我们可将其作为案例引入教学中。 第三,精心设计课堂,积极为学生创造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如课堂实施可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教师提前设计好难易相当的多个工作任务,学生分组实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有机会展示自己。 第四、制定多元的教学评价方案,改变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可将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 3.3 加强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针对专业英语的课程改革投入和积极性都较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孤军奋战”,无课程团队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改革实施的有效性,最终是有关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想法都扼杀在摇篮中。其次,应加强专业英语教师的培训,提供教师进修机会。以我院为例,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大部分都是由刚毕业的大学生来承担,此类教师只是在英语成绩方面略具优势,但自如应用英语进行专业英语教学,还显不胜。 4 总结 随着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我国迫切需求一批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机械类专业人才来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我们应认识到培养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迫切性,在教学中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机械专业论文:中职机械专业项目教学法论文 一、合理选择项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项目筛选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不宜选择难度较复杂的项目,应选择那些使学生容易理解的,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机械知识项目,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添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会主动参与。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要适度增加项目实施的难度,教师应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如根据机械专业要求掌握的技能或者与学生的专业成绩进行关联,以此增加学生的压力,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做项目实验的时候感受机械劳动的艰辛,获得知识后的快乐。 二、分析并细化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小组合作探究是项目教学法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而且能有效锻炼学生思维、操作、实践、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在确定好项目后,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分析项目、细化项目,这些过程都需要学生具备与他人合作的思想意识才能共同完成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分析项目,采用讨论、问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视具体情况把总项目分解成一些“阶段任务”,“阶段任务”又可分解成更小的“分任务”,逐步细化。通过细化任务,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小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保证学习的方向和目标。项目细化之后,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具体内容或查找相关课外资料,确定解决“分任务”的方法,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讨论,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三、自主探究,促进学习应用一体化 项目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教师不单只是把书本知识单纯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边操作边学习,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跟实际操作相结合。在探究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任务,之后再进行阶段任务的探索,最后大家齐心合力完成“总任务”。这个分组学习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探索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困难等待着大家,教师在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适当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疑难,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完成实践操作任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一个师生间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例如,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可以提供一个专门用于学习的实验基地,实施学习应用一体化格局。另外,尽可能地利用学校其他设施,如,在教学楼墙面或宣传栏上张贴学习图表,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配备完善的教学设备,如,播放器、多媒体器材、实验设备等。这样使教师改变了中职机械专业传统的老师讲解、示范,再提出重点、最后学生练习的教学过程,从而使教学重心向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上转移,促进学习应用一体化的形成。 四、完善课程教学程序,实施有效教学评价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和老师,在项目教学法中也同样起着决定项目教学法实施结果的关键作用。为了让项目教学法能够帮助中职机械专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需要教师研究机械专业的教学特点,思考针对机械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精心完善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程序。而学生则要改变以往被动、落后的学习方法,并且教师和学生要一起构建畅通的沟通交流平台,师生同心同德为有效教学共同努力。在实施教学评价的时候,学生的技术程度是否有进步、知识的使用效率是否有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否良好等必须作为基本标准。同时,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及时做出检测和评价,既有利于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又能帮助学生,要提出改进意见,使学生的学习得以提高。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决定是否要对某些环节重新做出讲解和示范。 五、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的形成对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来讲是一次质的飞跃。项目教学法对中职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教师从单一的教授理论转变为双师型。我们教师应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适合的环境中,充分地参与实践,实现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对学生实践技术培养的“一体化”转变。 作者:徐燕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 机械专业论文:高校机械专业英语教学论文 1立足农林类机械专业特色,完善教学准备工作 在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上应充分考虑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课程之间的辅助关系,合理安排专业英语课程和双语课程的教学时间顺序,为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做好准备。我们将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学期放在公共课《大学英语》之后,而将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授课时间进行穿插或者放在其后面进行,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英语学习的阶段连续性,在课程设置准备工作上为双语教学的实施奠定良好的英语基础,同时可以循序渐进的开设具有农林特色的双语课程,为农林类机械双语教学的实现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在课件准备工作中授课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高校机械专业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课件内容,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先进教学系统,使教师能更加生动形象的用英文讲解专业知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程核心内容。 2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目前高校的机械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传统性”很重,长期沿用传统的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教师以翻译加语法讲解的形式进行教学,没有强调英语教学的现代特点,因此急需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灵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培养,将类似于普通英语的语法教学摆到次要地位。针对授课学时不多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外布置任务,让学生精读英文原版专业材料并撰写读后感等,并培养学生课堂外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全方位的互动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综合实践的能力,建立一种开放的、应用的专业英语教学方式,也为后续双语课程的顺利实现做好铺垫。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授课教师应具有外语和专业知识的复合能力,并不断提高综合教学素质,学科应进行长期的师资建设,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去外企或者欧美国家进修深造,持续提升师资力量。此外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英语认知水平,在不同授课阶段采用相应的授课方式,在课程前期采用较少的英语讲授比例,建立和巩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课堂表达和交流,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思考和解决专业问题,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慢慢适应语言环境和英语授课方式。在后期逐步加大英语授课比重,循序渐进的达到教学目的。 3教学氛围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机械学科本身知识结构较复杂,而高校机械专业学生英语听力阅读水平参差不齐,加大了专业英语的教学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教学氛围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专业水平,难度要适中,可结合机械零件、模具、机床等实物进行形象教学或者现场教学,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授课教师也要调整教学态度,营造轻松的有益于互动的英语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浓厚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结合课件内容播放一些专业方面的外语短片和介绍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视频,在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听力水平,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同时我们引入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课程形式,适当选择一些网络专业视频作为辅助教学内容,树立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慕课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在线课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网上积极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在线课程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学生可以自主调整学习进度,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重复多听直到最终理解,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慕课课程还包括在线论坛和学习小组等互动学习模式,通过网络交流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使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英语交流能力和完成专业知识更新。慕课的引入也为机械专业其它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此外还可以在传统专业英语课堂中加入一些新鲜元素以提升教学氛围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要求学生在授课前查阅和准备与授课主题相关的短篇英语材料,在课堂进行翻译和交流讨论,表达对专业内容的心得、疑问及创新思路,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基于学生实际需求加入专业英语在各个方面的应用训练,包括英文简历、自我介绍、学术报告、科技论文撰写等;授课过程中穿插内容讲授和学生分组讨论,不断丰富课堂内容与教学形式。 4考核方式的完善 专业英语的考核应区分于普通英语教学的考核,要着重考核学生在解决相关机械专业问题过程中的英语综合应用水平,而不能简单的通过笔试形式来考核学生对专业词汇、语法的掌握程度和专业知识的翻译水平。专业英语的考核重点应突出其实用性,对学生的机械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完善后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测试2个部分。平时成绩是对学生课堂表现和教学内容的阶段性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占10%)、作业(占10%)、课堂表现(占20%)和平时测试(占10%)。其中课堂表现主要考察学生课堂实践活动中的专业英语表达交流能力和分组讨论表现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和活跃课堂气氛。平时测试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词汇、常用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和专业英语的基本应用能力。期末考核占50%,主要着眼于专业资料的翻译和书写,同时也涉及听力和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全方位考察了学生专业英语的综合水平,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最终考核结果能够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5结语 通过近几年对高校农林类机械专业英语课程的改革,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稳步提升,同时促进了其它机械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然而机械专业英语课程改革仍然任重道远,仍应在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持续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教材建设,突出农林类机械专业英语的学科性特点,培养出具有扎实基础和良好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国际化人才。 作者:刘达列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策略 摘要: 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对建筑行业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建筑施工等各个单位要不断地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目前已经成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文章分析了建筑工程管理以及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希望能为今后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管理;施工质量控制;控制措施;城市建设 1概述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也随之加快。在城市的建设中,建筑工程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因此对建筑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就使建筑业既迎来了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要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除了技术、材料、设备、施工工艺等这些因素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建筑工程管理,进行科学而又有效的建筑工程管理不仅能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而且能够节约大量的资源,有效地促进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与进步。现阶段,建筑工程越来越多,在建筑工程施工数量增加的前提下,很多施工企业对于质量的要求有着松懈的趋势,导致建筑施工质量隐患出现,如果建筑施工过程当中不能对施工质量进行及时的管理与控制,势必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造成影响,从而影响社会当中人民的生产与生活,阻碍社会的进步。文章对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2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方面 第一,管理层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发挥决策作用。管理团队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关系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决策工作人员在管理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要分配好工作,同时还要监督各个岗位人员执行任务的情况。部分管理工作者没有意识到自身责任,未能将施工现场工作做好统一,管理无层次感,未能及时地统计工程造价等方面的数据资料,也会降低工程的质量。第二,监理工作人员。监理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发挥监督的作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发挥其协调施工现场各项工作。监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很容易导致偷工减料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出现擅自修改施工工程程序等情况,降低施工质量,施工现场难以把控。第三,施工技术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技术能力以及素养关系到整个工程质量,技术人员属于被管理对象,因此施工技术要具备基本的工作素养,认真面对工作、处理好每一道施工工序对控制建筑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施工技术方面 第一,建筑过程中,施工单位未能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会影响施工质量,加上施工单位技术落后,施工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施工技术的不确定性因素,容易受到时间以及时空等方面因素影响,增加施工难度;第二,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在我国目前的施工企业当中,很多施工团队的具体操作人员都是来自于农村的务工人员,这类施工人员的施工工艺往往都是通过传统工艺的传承而来的,虽然在普通施工环节的质量上基本不会出现质量问题,但是对于某些现代化的施工环节而言难免出现纰漏。利用机器人测量方式,施工人员没有系统学习过这一方面的知识,很难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第三,施工材料是影响施工质量的直接因素,由于采购人员没有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导致使用材料的耐性与韧性不符合施工质量的要求,直接影响施工技术的有效发挥。 2.3技术质量方面 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到较多的科学技术,大部分施工单位采购高新设备,对提升施工质量具有明显的作用。现代建筑行业涉及诸多专业,每一项专业要求的技术、施工顺序以及空间布局等均有严格和不同的要求,施工单位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整体性问题,避免出现质量问题,建筑施工单位对管材施工有较多特殊的要求,因此就很容易出现技术质量方面的情况。 3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可能遇到很多问题,现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其具体的解决措施。详细介绍如下: 3.1强化管理 3.1.1提高管理层人员优质管理意识。科学合理的建筑管理是开展工程管理工作的前提,第一,高层人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树立正确的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意识,领导人员组成小组积极地了解工程情况,完善工程建筑的每项工作。一定要增强对成本的控制工作,从而加强建筑施工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有效控制成本。而施工单位同时也要注重成本控制,一定要重视成本控制意识,减少施工环节中关于成本的浪费问题,做好每一个月的成本预算和统计,减少和杜绝资源浪费,保证建筑工效益;第二,做好各项建筑施工协调工作,优化资源利用率,确保工程分包,确定各个部门及人员的责任,明确职责和工作范围,积极与各个部门交流施工技术、施工材料等方面的问题,做好项目管理工作,时刻跟进每一项目的进度。合理协调管理制度,做好质量控制工作,降低人为失误;第三,要根据时代变化以及实际情况更新管理方式,加强建筑相关人员的管理以及技术水平的培养,注重引进先进管理技术,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做好各个位置的监督工作,实现有效监督及质量控制。同时创新人员管理方式,使得人才管理多样化,从各个方面增进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完善人员管理制度。3.1.2加强工程的监理工作力度。重视监理工作,监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发挥较为关键的监督以及协调的作用,关系到工程达标等问题,同时也体现工程管理有效性。建筑施工监理工作中,依靠监理工作人员高度责任心,不仅要意识到监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完善监理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以此开展监理工作,确保监理工作完成质量,从而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而监理工作一定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程序走,充分发挥其自身监理,分析和总结监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规定和实际情况给予解决对策,保证监理在整体施工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确保工程项目建设的稳定,进一步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可通过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监理团队,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对于材料质量管理与控制而言,一般有三个程序:第一,在采购时一定要对施工材料的批号等内容进行考虑,保证施工材料符合施工要求,另外对施工材料的硬性质量进行抽样检测,保证施工材料的整体质量;第二,在施工材料投入使用之前对其进行第二次抽样检测,并且根据施工当中的实用性进行分析;第三,在施工的过程当中由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对材料的质量进行第三次判断,遇到质量不合格的材料一定要及时地汇报并且更换。3.1.3加强人员的管理,培养人员素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人为因素也是需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筑开始之初从设计到施工直到完工,均需要相关人员完成,因此建筑相关人员要增强自身责任心以及交流能力。建筑行业质量控制方面,管理人员不能忽视员工培训等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与整个工程质量优良有着直接的联系,最大化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其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控制施工质量,增强其专业知识,给予学习平台,鼓励其不断进修,不仅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对个人职业生涯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激励制度,增加工作人员上进心,促进建筑企业发展。 3.2健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制度 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良好的管理制度是基本,而目前关于施工质量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要求每一环节按照法律规定程序走,相关部门做好监督工作。第一,建筑企业管理部门要对管理制度实行优化,确保各个环节做到有章法,不会再出现混乱的场面,保证工程质量;第二,引进国外较为先进的管理制度,对项目实现综合分析,合理安排工作,落实每一个管理项目,保证我国建筑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3.3加强质量控制 加强质量控制,做好施工方案是基础。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开展期间,管理人员需制定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具体表现为:第一,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施工现场各种资料的管理,对相关管理条例、管理标准、管理法规等信息资料需做好准确,同时做好施工图纸、施工文件、竣工验收等报告的存档;第二,管理人员应对具体的施工方案做分阶段编制,将其交由专业人员做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经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在编制施工方案的过程中,应遵照有关标准要求开展,以合理化、规范化完成建筑工程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管理;第三,管理人员在制定施工方案的过程中,综合考虑施工方案的实用性、经济性、可操作性等方面,选取最佳施工技术,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充分满足建筑施工要求,建立一支高效、技术能力强、懂管理的过程项目管理团队。 4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对促进国内各种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起到重要作用,而工程质量控制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的一个核心阶段,做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等方面的管理,是确保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得以安全、顺利完工的关键手段。分析建筑管理及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后,提出相关措施,实现全面提高工程的质量,为建筑行业长远、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作者:方俊乐 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广东总队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建筑工程管理与工期管理研究 摘要: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施工工期管理影响着工程建设的整体施工效率、影响着整体施工的施工质量、决定着整合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自身对相关管理技术知识的理解,立足于当前工程建设中施工工期管理的实际,结合当前相关管理技术发展的内容,详细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施工工期管理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因素,并对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施工工期管理水平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希望能对其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工期;管理措施 施工建设进度和施工工期管理的成效直接决定着工程建设的整体工程效益,是关系到工程建设的管理成效的一项重点,也是实现成本控制,有效整合资源配置的重要管理内容。因此研究解决施工工期管理相关问题对于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施工工期管理的重要意义 1.1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增进工程效益 制定合理工期计划指导施工建设,能够有效督促施工单位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有效控制建筑工程投资,合理管理施工建设效率,从而实现对整个施工建设项目整体效益的有效控制[1]。 1.2有效提高施工质量、增进管理成效 当前多数建筑工程建设施工都是在依据施工工期计划的基础上进行质量管理以及阶段性的施工质量控制的,因此依据较为全面的施工工期计划进行施工建设,能够有效提高施工建设质量,增进管理成效[2]。 1.3有效整合资源配置、实现成本控制 通过科学的资源整合和有效的施工计划安排,能够对工程建设的施工形成较为全面的部署,优化相关资源配置,从而有助于整体建设上的成本控制。 2施工工期管理的主要问题 2.1工程计划未能合理安排施工工期 往往在一些中小型建设项目上,由于片面追求建设速度,制订了较为紧张的工期安排计划。从而造成了工程计划中施工工期远远不能满足建设施工需要的问题,不能形成有效的施工工期管理的参考,具有一定的盲目性[3]。 2.2项目招投标工期设置不严格 在进行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过于侧重工程造价和施工质量的规定,没有重视对工程工期的有效设置和控制,以至于存在工程工期设置的不合理问题。 2.3施工单位拖延工期 在一些中小型建设项目上,由于施工单位施工进度问题导致工期拖延的状况尤为明显,其原因在于缺乏系统性的施工工期管理,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2.4施工工期进度计划缺乏有效监督在施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工期计划监督,也会产生工程建设计划不能落实到位的情况,以至于直接影响了工程建设成效。 3增进施工工期管理成效的有效措施 3.1引入CPM系统进行整体管理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可以借鉴当前高效的项目管理手段,进行全要素的整体性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借鉴引入CPM系统进行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性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引入CPM系统,即是通过关键路径法,来模拟整体工程管理计划,将其转化为直观的网络图方内容,这有助于实现对日程管理和相应的工程工期管理进行专业的关键路线法分析。并且通过所转化的工程工期结构网络图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要素分析,形成基于网络图方法的动态系统分析,及时有效地在施工过程中调整工期管理措施。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展进行实时数据更新,采用单一时间估计法,避免了多重进度时间估计产生的误差,提高了工程工期管理的精准度,总体上可以提高施工工期管理的水平。 3.2借助PERT网络分析法 在当前信息化技术管理的条件下,可以利用工程管理软件,借助PERT网络分析法进行施工工期管理,这是一项能够应用在多种施工工期管理环境下的管理技术方法。PERT网络分析法,即计划评审技术,是对于任务网络的综合计划评审方法。在施工工期管理中借助PERT网络分析法,是将整体的工程施工项目模拟为一个整体的任务网络。而PERT网络分析法则指利用网络分析的方式制定计划和形成对计划日程进行评判的综合管理技术。在整个任务网络中,不单是将及每一道施工工序的相关要素进行简单的串联,而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网络,进行一定的数据评估,设定为互相关联的相关要素值,进行综合性网络化评判。这样就能依据施工过程中各要素完成情况,协调整个施工计划中各道工序的具体执行内容。通过计算机实时模拟技术合理安排人力、物力、时间进度、资金等要素,从而形成高效的施工工期管理,加速整个施工工期进度。在现代化施工工期管理的编制和分析上,这项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建筑工程工期管理的应用技术手段[4]。 3.3落实项目进度甘特图管理 甘特图管理即是借助项目甘特图方式进行项目进度管理措施的方法。甘特图即横柱图。作为一项进度管理辅助工具,横柱图能够使得管理者能够非常清晰直观地观察和管理项目进度,并直观了解掌握项目投入建设的情况,进一步评估项目工作进度。而甘特图管理,即是基于横柱图这样的项目进度反映模式而设定的项目进度管理方法。借助甘特图管理模式,管理者可以将施工工期管理划分成各个具体施工部门的工作时间段的具体工作任务,形成活动列表化管理,核算各个具体施工部门的工作任务起讫点。这样有助于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将责任细化到各职能部门和各负责人,从而有效落实工期管理责任,形成具体问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必须着重做好针对施工工期的相关管理工作,应对影响施工工期管理的主要问题。针对施工工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现实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工期管理计划,并且结合科学的管理措施和方法,落实施工工期管理任务。通过高效的施工工期管理来实现对施工效率的提高,增进施工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成效,通过整合资源配置,提高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益。在今后的管理技术发展探索上,通过引入CPM系统、应用PERT网络分析法、应用甘特图管理法,能够有效提高施工工期管理水平,增进建筑工程管理的整体质量。 作者:杨万根 单位:云南建投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危机管理意识下建筑工程管理应用 摘要: 本文针对危机意识管理当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如何进行和做好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 危机管理意识;建筑施工管理;应用 危机管理意识是施工管理制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处理好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整体水平和施工的总体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建筑施工管理体系当中有效地构建危机管理意识,减少施工当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是确保施工总体质量和进度的关键,必须得到建筑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危机管理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一种抽象概念,他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一些不确定因素时有发生,管理者具备何种程度的危机意识,将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说危机管理意识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在日常的建筑施工过程当中,管理部门需要有效地提高施工人员对危机意识的重视程度,并且需要加大培养力度,使危机意识能够深入到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内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但是在一些建筑单位当中,由于管理部门对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缺乏完善的危机意识管理机制,因此,使得危机意识管理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阶段,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没有起到积极作用,长此以往,使得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相对缓慢,市场竞争力相对落后,所以如何加强危机管理意识,是提高建筑施工单位质量安全、物质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关键。 二、危机管理意识的特点和作用 1.危机管理意识的特点 危机管理意识能够作为管理学当中的一门独立管理科学,针对各种突发性的危机情况能够做到有效的抵制和化解,能够最大程度地将损失降到最低。在建筑行业的施工管理过程当中,管理单位需要高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外界的影响因素,做好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危机意识管理,在危机意识管理的过程当中,应当坚持经济性原则,合理地选用危机管理技术,使其能够高效地发挥作用。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当中,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危机管理意识,那么就能够将施工过程当中的危险因素减到最少,对施工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稳定,并且能够利用最短的时间解决最多的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问题,保证建筑施工活动能够协调有序的展开。 2.危机管理意识的作用 2.1能够确保施工单位的施工问题解决 有效地运用危机管理意识,能够帮助建筑施工单位进行各种施工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危机管理意识能够对未知的可能发生的情况有一定的预见性,并且针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或者更近一步来说,当危机情况发生时,危机管理意识能够为险情提供一定性的救援方案,从而使施工过程当中的风险降到最低。所以说危机管理意识对于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保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施工的过程当中,由于施工步骤非常多,各种不可预见性因素根据施工条件的不同也不尽相同,这就容易使施工人员造成对不可预见性问题的忽略,从而为突发情况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隐患,那么就需要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有效地引入危机管理意识。尤其是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背景之下,如何有效地运用危机管理意识,确保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最大化地保证施工的质量,是确保相关企业取得一定市场地位的必由之路。 2.2确保施工人员和使用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当中,有效地运用危机管理意识,是保障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可预见的危险因素,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危险管理意识能够针对这些威胁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从而将危险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地保障人们的安全。并且在建筑工程施工完成之后,如果在前期工作当中没有有效地运用危机管理意识,那么就会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不能够得到有效地保障,这就为后期的人们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建筑施工单位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益保障,但是这些利益一定要取之有道,不能够以牺牲工程质量作为代价而获取利益,因此有效地利用危机管理意识,对建筑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保障,是确保工程后期使用质量安全的关键。 2.3解决施工过程当中资源浪费现象 在建筑施工活动当中,如果能够确保施工管理人员合理地利用危机意识,那么就会有效地降低建筑施工活动当中的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本身的质量和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建筑项目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借助危机管理意识能够对建筑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最大化地降低危险的发生概率和资源的浪费现象。 三、危机管理意识当中的问题 1.管理人员对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建筑活动当中如何有效地引入危机管理意识,建筑管理人员对其重视程度是关键,然而在一些建筑施工单位当中,管理人员并没有对危机管理意识加以高度重视,这就导致了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活动当中的应用范围较窄,不利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提高,从而影响建筑企业市场地位的提高。 2.缺乏沟通和监督管理 在一些建筑工程企业当中,管理人员缺乏与施工人员的沟通,并且不能够对施工人员的施工作业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上述现象不利于危机管理意识的有效运用。因为缺乏沟通和监督管理,使得管理人员不能够对施工人员进行充分地了解和认识,从而在运用危机管理意识的过程当中往往不能够符合实际。 3.缺乏危机意识管理范围 在进行建筑工程的危机意识管理过程当中,良好的氛围是管理的基础,然而由于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缺乏沟通,不能够使施工人员充分融入危机意识管理的过程当中,因此降低了危机意识管理的进度,不利于单位当中的每个员工将危机管理意识落入到内心当中。 4.危机管理意识体制不完善 在进行危机意识管理的过程当中,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关键,能够对管理活动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确保管理单位进行更好的危机预测和处理。但是在一些建筑企业当中,并没有将危机管理意识体制进行有效完善,对各种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不及时和不到位,影响了危机管理意识工作的正常展开。 四、如何做好危机管理工作 1.有效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为了确保危机管理意识能够在建筑工程活动当中发挥最大的效用,那么就需要积极地展开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意识培养,对于施工当中的安全隐患应当提高敏感度,对于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况要提前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应对。尤其针对施工的管理者来说,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危机管理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有效地开展危机意识的教育培训工作,能够使全体工作人员将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为在建筑活动当中,许多危险因素都是人为造成的,施工的操作不规范或者对某一个具体环节的疏漏都会降低工程的质量,从而威胁施工人员和使用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加强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能够极大程度地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危机意识管理教育工作的展开,是为了从思想上提高所有工作人员对各种突发情况的重视程度,并且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技术水平,将各种危险事故扼杀在摇篮当中。 2.加强沟通和监督管理工作 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活动来说,沟通是确保每道工序能够有效协调完成的关键性因素。只有确保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作业的人员形成良好的沟通,才能够确保技术交底工作和工程质量保障工作做到最优。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基层的工作人员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日常的工作当中有助于其将自己最好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来。同时加强监督管理,更有助于提高施工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使其存在一定的约束性,避免由于工作人员放松导致危机事故的发生。 3.培养良好的管理氛围 对于安全意识的管理人员来说,监督管理的过程需要创造管理氛围,确保管理文化的建设。任何一位施工人员都需要尊重,尊重是最起码的人格保障,施工管理人员能够在日常的工作当中给施工人员带来最起码的尊重,能够有效地加强施工人员的融入感,使其形成对企业的忠诚度。 4.完善危机意识管理机制的建设 为了有效地确保危机意识管理工作的展开,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根本保障。比如说危机预警机制,能够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当中,在危机意识管理机制的建设过程当中,需要有效地利用当今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况进行及时地分析和处理。在监督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有效的收集行业信息,利用信息分析出容易引发危机的因素,促使自身危机管理能力能够得到不断地提升。 结语 对于现代的建筑工程来说,一般具备较大的规模,并且施工环节的复杂性也不断地增加,如何确保避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那我就需要有效地落实危机管理意识,将危机管理意识最大程度地运用到建筑施工管理过程当中。 作者:郭亚莉 单位:河南省银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建筑工程管理信息技术探讨 摘要: 随着社会化信息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已经成功运用到了我国的各个领域,建筑工程管理也不例外。但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信息技术对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出发,对建筑工程管理运用信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自己的建议,旨在推动信息技术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被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当中。 关键词: 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应用 0引言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筑工程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建筑工程管理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建筑工程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增加了建筑工程行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建筑工程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1.1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实现实时管理目标 建筑物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建筑物是不可移动的,具有非常明显的固定性特征。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主要围绕建筑物进行施工,当需要某些施工设备的时候,需要及时了解该施工设备是否处于闲置状态,以及该施工设备目前存放在何处等等。这就需要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配合,但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还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进行协调。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之后,项目管理人员就可以实时掌握各种管理要素的动态,不仅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效率,而且还有助于加快工程进度[1]。 1.2全面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达到多样化管理要求 建筑工程在管理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建筑环境和建设条件,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也就是说,建筑工程管理方式会随着建筑工程的实际进程而不断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管理的难度。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之后,可以随时对工程施工环境进行统计汇报,便于工程管理人员实时掌握工程进度,从而有针对性的改变管理方法,加强了建筑工程管理的灵活性,即便有突发事件产生,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也能够及时采取应对策略。 1.3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满足全程管理需求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一般施工工期都比较长,施工范围比较广,由于主要是露天作业,施工环境受到天气影响比较大,这都增加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要想对建筑工程进行全民统一管理,几乎不可能实现[2]。但是利用信息技术之后,能够根据施工条件的变化快速的调整管理方案,让管理人员能够对工程的全过程充分把握,有利于缩短工程进度,减少工程成本,增加工程效益。 1.4高效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实现全方位管理目标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规模比较大,项目管理人员在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很难实现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分配。例如,某个分项目出现了突发情况,急需更多的人力资源,但是项目管理人员需要与其他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协调,并且一次协调成功的概率不大,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了信息技术之后,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快速掌握整个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实现人力、物力、材料的最大化利用,不仅保证了项目的实施进度,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 2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应用中的问题 2.1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应用上存在局限性 首先,建筑工程管理受到部分因素的影响,无法实现建筑工程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其次,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部分环节在应用信息技术之后,不仅没有提高管理效率,反而阻碍了管理的进程;最后,对于信息化软件的开发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有时相关软件的开发速度落后于建筑项目的发展速度。在上述因素的制约之下,现阶段信息化技术只融入了建筑行业的某些领域,无法做到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 2.2专业人才缺乏,信息技术深入应用速度缓慢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过程当中,对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还要求其具备更高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手段。但是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虽然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但是通常不具备实际的应用技能,大多数管理人员都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全面了解,更不要说熟练应用了。因此,信息化技术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影响信息技术快速应用到工程管理全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2.3相关制度不完善,管理标准不一 要想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就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做后盾。但是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标准不一[3],没有形成完整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管理方式会因为不同的地区产生明显差异,甚至有些建筑企业为了减少开支,没有引进信息化技术设备,导致信息化技术很难成为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方法。此外,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比较大,进一步阻碍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面应用。 3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应用中的建议 3.1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统一性 由于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管理流程特殊化的特点,因此,在工程立项及招标环节中需采取批量定额的方式,造成管理系统过于复杂、庞大,必然会导致定额增加,因此,如何提升建筑工程信息技术应用的灵活性成为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关注的重点。在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所获取的信息能够为管理机构提供重要的工程成本核算参考数据,在建筑工程施工环节中也会牵涉到不同的管理细节,这必然要求在建筑管理工程应用信息技术时充分考虑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改善工作管理流程,更为科学、合理地监控不同部门的进度及质量管理力度,构建全新建筑工程管理环境。 3.2吸收任用并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推动信息技术改革 上文已经提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型人才导致信息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制约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因此,建筑工程必须加快专业化人才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首先,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帮助其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并演示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方法,增加老职工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其次,积极引进信息技术专业化人才,为建筑工程管理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全面信息化奠定人才基础。 3.3推动信息技术的层次化应用 建筑工程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不同的部门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时,需要按照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工作内容,对信息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以便该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符合不同部门的实际要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多层次化应用。此外,为能够了推进建筑工程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各个部门必须将相关管理信息实时传送到共同的交流平台,完成信息的共享,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管理平台。 3.4促进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应用的适应性 建筑工程的种类很多,公路建设、房屋建筑、市政工程等都属于建筑工程的范畴。但是这些不同种类的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受到的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例如,公路建设受天气变化和交通情况的影响比较大;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受建筑周期的影响比较大,而且这两种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对环保的要求比较高。如果信息技术不适应建筑工程的种类,或者不能根据不同建筑工程进行相应调整,不但不利于工程管理,反而成为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绊脚石。因此,应该在信息技术中设置不同的参数,工程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建筑工程的种类进行选择,满足建筑工程多样化的实际需要。此外,还需要缩短工程周期,减少成本开支,增加企业收益,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建筑工程管理需要及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实时信息,平衡成本与工程进度的关系,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4结束语 在信息化的时代,各行各业想要在这个信息技术改革中得到发展,首先需要实现管理方式的信息化。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建筑工程行业更是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但是建筑工程管理在引入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将其与实际充分结合,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为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耿霄 单位:烟台市游泳训练中心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管理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 成果导向教育(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终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而课程体系构建对学生取得学习成果十分重要;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最后获得的能力,依据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按照反向原则设计课程。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育;建筑工程管理;课程体系 成果导向教育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终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代表了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OBE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课程体系构建对学生取得学习成果十分重要。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应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每一种能力要有相应的课程来支撑,课程体系的每门课程要对实现能力结构有确定的贡献;使学生完成课程体系的学习后就能具备预期的能力结构。 一、课程体系构建设计思路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建设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介公司等单位,培养具备有建设工程招投标策划、投标报价、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承发包及项目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最后获得的能力,依据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按照反向原则设计课程。 (一)课程设置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定位 再通过对大量校企合作单位的调研,归纳整理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具体的岗位职业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根据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提炼出岗位核心能力为:工程项目审批管理、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程项目设计图纸管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与管理。然后根据能力确定所需的课程,通过仔细筛选,认真分析,选定专业核心课程. (二)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确定主要就业岗位的同时,还要分析就业迁移岗位和未来发展岗位,由专业选修课来承担这些岗位所具备的能力;这些岗位也包括了学生自己按个性设计的未来发展岗位,所以选修课数量设置的较多,保证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建设特色 (一)反向设计课程体系 反向设计是根据建筑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学生毕业要求,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通过学院对建筑领域相关单位的调查和走访,结合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发展要求,对建筑领域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目前最紧缺且需求量最大的主要是土建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技术管理人才,以及施工组织设计、招投标、工程概预算、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各类专业人才;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建筑工程技术理论及工程管理知识。因此得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咨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项目代建等方向。“需求”既是设计的起点也是终点,对建筑市场用人需求的准确把握,既保证了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完整性,也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高度一致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选课制度 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置的较多的选修课,是为保证推行学院实施的“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制度。这种选课制度首先允许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或其他需要选择不同的专业学习方向,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个性的发展,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决定每学期的学习量,在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学生选择不同的授课老师、上课时间等,改变被动接受的地位,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良性运转。而学院准备推行的职业导师制,在指导学生适应这种灵活弹性的学习制度,了解学习的内涵,告知如何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构建知识结构、拓展知识视野、克服选课的盲目性等方面,会起到必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各自的学习经验、学习风格、学习进度,逐步达成目标,所有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成功。 (三)基于全过程的实习安排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采取开放式办学的理念,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与企业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过程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实习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认岗,入校后首先对学生进行始业教育,通过讲座报告的形式了解整个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在校内学习岗位基本知识,具备初步职业基本能力后,由学校安排到校企合作单位参观认知,了解企业办公场所,与工作有关的岗位进行初步接触,了解岗位工作大致内容和工作流程,请企业人员进行具体讲解,使学生逐步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体验真实的企业文化;第二阶段为跟岗,在校内学习岗位核心知识,初步具备职业专项能力,由教师根据学生已具备专项能力分配任务,要学生带着任务在企业进行跟岗学习,并在跟岗结束后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岗位需学习掌握的知识、能力,通过回校继续学习锻炼;第三阶段为顶岗,在校内学习完岗位核心知识以及拓展知识后,在企业进行顶岗工作,使学生最终形成就业所必须的岗位职业能力,实现就业的办学目标。 三、结语 建筑业用人需求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也在不停的调整变化中,成果导向教育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随着建筑工程管理行业调研及本专业学生历届的跟踪调查,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而且围绕着工程管理人员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会不断深化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继续优化课程体系。 作者:吴秋水 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管理价值研究 摘要: 本文对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和具体应用进行阐释,为我国建筑行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关键词: 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对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升级和优化,其能够对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将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效益发挥到最大。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尚未对信息技术进行普及应用。建筑工程负责人要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升级和变革,以达到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效果。 1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环节。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质量管理和施工进度管理难度比较大,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和不确定因素。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能够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质量和效益。 1.1对整体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满足了现代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诉求。其能够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立足于全局对建筑工程管理项目进行具体实施和规划,并对其管理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和升级,确保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经济预算、资金控制和监工监控等各个环节都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促进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整体效益的提升。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以建筑工程管理项目的核心任务为背景,对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模型进行构建,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质量[1]。 1.2有利于信息系统的构建 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也可以在建筑企业内部系统中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对传统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弥补,实现建筑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标准化。建筑公司要注重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构建,以精细化管理模式为背景,对原有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全局化管理和控制。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有效缓解了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压力,实现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建筑工程整体决策质量。 1.3降低管理成本 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费用和资金比较多。其一直是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建筑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对采购环节进行落实,最大程度降低了建筑工程管理成本。例如,应用网上交易平台实现建筑企业的原材料和设备采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双方贸易便利度,同时,也增加了建筑企业的选择空间,有效节约了原材料采购时间,避免了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信息技术实现了双方交易的透明化,有利于建筑市场的正当交易和公平竞争,实现了对建筑工程管理采购环节的优化。建筑工程负责人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对大型设备、现场施工和合同等进行管理,并对其进行控制,最大程度实现了建筑工程的标准化管理,有效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成本[2]。 2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2.1建筑企业管理水平逐渐提高 当前,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建筑企业都认识到了信息化管理的优势。部分规模比较大的建筑企业已经应用局域网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并实现了建筑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资源共享。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广泛的市场认可度。很多建筑企业开始对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模式进行构建,使建筑企业能够借助信息化和网络化平台,实现建筑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 2.2信息化程度低 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开始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但是人们对信息化程度的认知仍然比较模糊。当前,很多人对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存在认知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实现网上接发邮件和网上交易就是信息化管理。但是,其并未应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对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工作流程、资源、工程成本和项目风险等进行评估和预测,导致建筑企业并未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同时,很多建筑企业负责人认为,信息管理会使建筑工程管理过程更加繁琐,导致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热情度并不高。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仍然存在诸多局限性。很多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仍然比较落后,并没有从根本上对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进行全面实施。 3加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3.1构建一体化信息系统 建筑工程比较复杂,其涵盖范围比较广,涉及到的施工要素和工程管理要素也比较多。例如,建筑工程前期需要进行招投标工作和图纸设计等,其中涉及到很多繁杂的管理要素和数据计算。建筑企业要结合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对一体化信息系统进行构建。同时,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涉及到施工规划、工程进度、质量安全和人员管理等,都加大了建筑工程整体管理难度。建筑工程信息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对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中涉及到的相关要素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对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应用,将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充分的结合起来,实现建筑信息管理系统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从而促进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建筑企业提供广阔的信息化管理空间。 3.2注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其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企业要注重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实现整个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够促进建筑工程各个环节的相互协作,进而实现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其涉及到的合同和相关要素等进行信息化评估和管理,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升级和优化,推进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也受到企业发展的制约。不同建筑企业都有其各自的信息技术管理和应用模式,建筑企业要结合实际发展特性和建筑工程的实际管理诉求,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个性化和特色化,确保其与建筑企业的发展理念和建筑工程管理目标相契合,以达到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效果和应用效果。 4结语 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能够促进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筑企业负责人要打破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思维局限性,将新型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成谷南 单位: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基建科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提升 摘要: 现阶段我国的全面改革发展背景下,加强对房屋建筑领域的改革就较为重要,只有这一领域的改革得到充分重视,才能有助于房屋建筑管理水平及房屋质量的提升。在房屋建筑工程的实际管理中,由于受到诸多层面因素的影响,就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成为建筑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就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和经济作用进行阐述,然后结合实际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详细分析,最后探究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全面性和优化策略实施。通过提升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的建筑工程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施工质量 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对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要求也有着提升;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工程管理的质量,才能有效保障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在施工管理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给施工管理带来很大的阻碍,从而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通过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理论研究,对保障施工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1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和经济作用分析 1.1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房屋建筑的具体施工管理过程中,能通过各个环节的管理,从整体上使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这样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的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也日益的激烈,为能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良好发展,就需在施工的管理质量水平上着手,从自身的管理上加以改善,这样才能使施工的整体质量得到有效保障[1]。通过实现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管理的制度化以及规范化,对建筑市场的良好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另外,加强对房屋建筑施工管理,能有效保证施工安全和建筑质量,建筑施工的质量对外观以及具体的使用功能层面也有着影响,能对建筑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的功能多样化呈现以及舒适度的保障有着积极意义。对房屋建筑施工管理层面的加强,就能对整体的建筑质量有着积极意义,也是当前建筑企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课题。 1.2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经济作用分析 房屋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的管理是比较关键的。通过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就能有助于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从经济作用发挥层面来看,能够促进整体的管理水平提升[2]。施工质量的管理是房屋建筑工程当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通过在质量管理的环节得到了有效加强,就能对整体的房屋建筑的管理得以强化。能对具体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性的发现,从而有利于使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这就在整体管理目标高效化实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再者,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进行强化,能对建筑的整体质量得以有效加强。房屋建筑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对整体的施工质量有着影响,在质量管理层面的加强,也是对整体施工质量保障的重要基础。通过在具体工程施工中,对每个施工环节的有效保障,就能对整体的施工质量得以加强。这就需要能在具体的施工中,将施工的技术以及操作和工艺等得以充分保障,从多方面加以考虑,这样才能有利于施工质量的有效保障。另外,通过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能够在经济效益方面得到有效提升,最大化的实现管理效益。在施工的管理层面得到了加强,就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3]。具体管理中,通过监督管理的加强,就能对材料的质量以及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技术的应用规范性得到保障,这样就能有助于施工效率的提升,从而在管理的整体水平上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在成本方面也能得到有效的节约。 2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薄弱、综合素质低 从当前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来看,还有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施工管理的质量意识比较淡薄。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的质量是建筑后续使用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基础,只有从管理质量上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建筑的安全使用[4]。但是在实际的工程管理过程中,施工人员在意识层面还比较薄弱,不能严格按照具体的程序开展施工,这就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对房屋建筑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对材料、设备的管理还没有有效加强。由于在材料管理上没有得到加强,就会使得施工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材料是施工中的基础性材料,其自身的质量就会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机械设备是对房屋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以及进度有着促进作用的工具,如果在这一方面的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完善,就必然会影响到整体的工程管理质量,只有保证机械设备的质量以及运行的稳定性,才能真正的有助于工程的管理效率水平提升,对其加强管理就尤为重要。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由于没有重视对房屋建筑工程的材料设备管理,以及受到施工人员的影响,没有注重材料的应用质量等。这就对整个施工的质量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房屋建筑的工程管理过程中,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水平不够,这就造成了管理过程中很难达到实际的要求。从而就在工程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管理问题。 2.2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涉及的内容众多、干扰因素复杂 房屋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在实际的管理上有着很大的难度,主要就是因为施工管理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以及受到的干扰因素也比较多。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就对房屋建筑的整体管理发展有着阻碍[5]。其中在人为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都会对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增添难度。房屋建筑工程的建设工期一般较长,涉及的内容环节较为多,因此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具体施工过程中,在对工程的综合性管理上还没有得到加强。例如,为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施工中对工期进行压缩压缩,对材料、设备的应用不符合涉及要求等。由于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在建筑施工的数量上也比较多,施工行业竞争激烈,且施工市场的膨胀给施工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施工中有的企业为能将经济效益最大化,就在材料、设备的应用上着手,没有注重材料的整体质量。还有的是对工期进行的缩短,用尽量短的工期完成项目建设从而降低建设成本,这就造成了施工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2.3环境因素的影响 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造成影响的因素还体现在环境层面。在这一方面就主要有自然环境以及内部的环境。从自然环境层面来说,主要就是自然天气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如水文、地形等方面的因素。这都会对实际的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有着影响。而在内部环境方面,主要就是在进行管理中的模式和方法的不科学;许多中小型企业没有制定一套适合自身条件的施工管理制度和程序,也未能从具体出发,针对每项工程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和细则,从而造成了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效率水平比较低下。 3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全面性和优化策略探究 3.1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全面性分析 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要能实现全面化,这样才能有助于管理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在全面的质量管理过程中,是将每项管理的责任都能得到有效落实,对各个管理环节的协调化实施。通过全面化的工程管理,就是实现网络管理模式,也就是将管理的所有职能,都能够归入到这一网络管理的模式当中实施管理,从而在管理的目标上得以有效实现。由于建筑工程的管理对整体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影响,通过全面管理的措施实施,就能够将管理的安全隐患得以及时性的消除。全面管理的有效实施也能对质量管理的方法得到有效优化,从而在质量管理效率水平上能得到有效提升。这样的管理模式就和传统的管理有着很大的不同,将质量管理作为管理的理念,在每个管理环节加以融入的,在每项管理的环节都能够对质量管理的标准加以严密的实施。 3.2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加强项目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从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层面来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诸多的影响因素都与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将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就要能在人的管理下得以实现[6]。房屋建筑的项目中,只有将人的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才能真正的保障管理的质量;同时也要注重人员之间良好的协调、沟通,将管理各个环节、层次的情况能及时了解,才能为提升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建立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系。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中,需要有相关制度支持,这样才能保障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在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工作实施中,所面临的环境是相对比较复杂化的,这就要能够在现场的各个方面都要得以充分重视,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将体系中的管理责任得到明确化,对每个施工环节的管理制度实施都要能在可操作性上得以加强。从这些方面得以重视,才能有助于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除此之外,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施工质量,还要能注重分包单位优选模型的建立上得以重视,在管理上进行强化。还要在质量控制点的设置等方面得以充分重视,只有如此才能有助于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提升。第三,将质量控制融入到管理体系中。具体的施工就要能和质量管理体系紧密的结合,通过自身化的标准建设的加强,来保障实际的管理目标实现。在管理中对设计的质量以质量标准要能得以明确化,要能够在质量标准的指导下,对工程管理的目标加以促进。房屋建筑施工单位方面,也要能够在质量预控以及自检机制的建立方面得以充分重视,将质量和安全层面的管理得以保障。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加强,还要能注重对材料方面的有效管理。施工材料是整体房屋建筑质量保障的基础内容,只有在施工材料上得到了保障,才能有利于实际的管理水平提升。这就需要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的控制。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要能在材料采购人员的管理层面进行强化,以及注重职业道德的素养培养。对施工材料的选择要选择有着良好信誉的厂家,并要将市场的材料调研工作得以有效完善,充分注重材料采购的质量。最后就要加强对材料的质量检测的相关工作。 4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愈来愈复杂的建筑工程、竞争越来越大的建筑环境,通过在优化管理水平,在具体管理中要善于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和手段,才能有效保证房屋建设工程的质量,才能有助于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黎冠威 单位:东莞市东城街道办事处规划建设办公室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提升 摘要: 现阶段我国的全面改革发展背景下,加强对房屋建筑领域的改革就较为重要,只有这一领域的改革得到充分重视,才能有助于房屋建筑管理水平及房屋质量的提升。在房屋建筑工程的实际管理中,由于受到诸多层面因素的影响,就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成为建筑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就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和经济作用进行阐述,然后结合实际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详细分析,最后探究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全面性和优化策略实施。通过提升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的建筑工程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施工质量 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对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要求也有着提升;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工程管理的质量,才能有效保障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在施工管理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给施工管理带来很大的阻碍,从而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通过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理论研究,对保障施工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1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和经济作用分析 1.1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房屋建筑的具体施工管理过程中,能通过各个环节的管理,从整体上使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这样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的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也日益的激烈,为能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良好发展,就需在施工的管理质量水平上着手,从自身的管理上加以改善,这样才能使施工的整体质量得到有效保障[1]。通过实现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管理的制度化以及规范化,对建筑市场的良好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另外,加强对房屋建筑施工管理,能有效保证施工安全和建筑质量,建筑施工的质量对外观以及具体的使用功能层面也有着影响,能对建筑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的功能多样化呈现以及舒适度的保障有着积极意义。对房屋建筑施工管理层面的加强,就能对整体的建筑质量有着积极意义,也是当前建筑企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课题。 1.2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经济作用分析 房屋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的管理是比较关键的。通过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就能有助于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从经济作用发挥层面来看,能够促进整体的管理水平提升[2]。施工质量的管理是房屋建筑工程当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通过在质量管理的环节得到了有效加强,就能对整体的房屋建筑的管理得以强化。能对具体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性的发现,从而有利于使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这就在整体管理目标高效化实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再者,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进行强化,能对建筑的整体质量得以有效加强。房屋建筑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对整体的施工质量有着影响,在质量管理层面的加强,也是对整体施工质量保障的重要基础。通过在具体工程施工中,对每个施工环节的有效保障,就能对整体的施工质量得以加强。这就需要能在具体的施工中,将施工的技术以及操作和工艺等得以充分保障,从多方面加以考虑,这样才能有利于施工质量的有效保障。另外,通过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能够在经济效益方面得到有效提升,最大化的实现管理效益。在施工的管理层面得到了加强,就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3]。具体管理中,通过监督管理的加强,就能对材料的质量以及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技术的应用规范性得到保障,这样就能有助于施工效率的提升,从而在管理的整体水平上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在成本方面也能得到有效的节约。 2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薄弱、综合素质低 从当前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来看,还有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施工管理的质量意识比较淡薄。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的质量是建筑后续使用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基础,只有从管理质量上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建筑的安全使用[4]。但是在实际的工程管理过程中,施工人员在意识层面还比较薄弱,不能严格按照具体的程序开展施工,这就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对房屋建筑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对材料、设备的管理还没有有效加强。由于在材料管理上没有得到加强,就会使得施工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材料是施工中的基础性材料,其自身的质量就会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机械设备是对房屋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以及进度有着促进作用的工具,如果在这一方面的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完善,就必然会影响到整体的工程管理质量,只有保证机械设备的质量以及运行的稳定性,才能真正的有助于工程的管理效率水平提升,对其加强管理就尤为重要。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由于没有重视对房屋建筑工程的材料设备管理,以及受到施工人员的影响,没有注重材料的应用质量等。这就对整个施工的质量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房屋建筑的工程管理过程中,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水平不够,这就造成了管理过程中很难达到实际的要求。从而就在工程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管理问题。 2.2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涉及的内容众多、干扰因素复杂 房屋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在实际的管理上有着很大的难度,主要就是因为施工管理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以及受到的干扰因素也比较多。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就对房屋建筑的整体管理发展有着阻碍[5]。其中在人为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都会对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增添难度。房屋建筑工程的建设工期一般较长,涉及的内容环节较为多,因此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具体施工过程中,在对工程的综合性管理上还没有得到加强。例如,为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施工中对工期进行压缩压缩,对材料、设备的应用不符合涉及要求等。由于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在建筑施工的数量上也比较多,施工行业竞争激烈,且施工市场的膨胀给施工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施工中有的企业为能将经济效益最大化,就在材料、设备的应用上着手,没有注重材料的整体质量。还有的是对工期进行的缩短,用尽量短的工期完成项目建设从而降低建设成本,这就造成了施工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2.3环境因素的影响 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造成影响的因素还体现在环境层面。在这一方面就主要有自然环境以及内部的环境。从自然环境层面来说,主要就是自然天气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如水文、地形等方面的因素。这都会对实际的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有着影响。而在内部环境方面,主要就是在进行管理中的模式和方法的不科学;许多中小型企业没有制定一套适合自身条件的施工管理制度和程序,也未能从具体出发,针对每项工程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和细则,从而造成了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效率水平比较低下。 3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全面性和优化策略探究 3.1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全面性分析 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要能实现全面化,这样才能有助于管理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在全面的质量管理过程中,是将每项管理的责任都能得到有效落实,对各个管理环节的协调化实施。通过全面化的工程管理,就是实现网络管理模式,也就是将管理的所有职能,都能够归入到这一网络管理的模式当中实施管理,从而在管理的目标上得以有效实现。由于建筑工程的管理对整体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影响,通过全面管理的措施实施,就能够将管理的安全隐患得以及时性的消除。全面管理的有效实施也能对质量管理的方法得到有效优化,从而在质量管理效率水平上能得到有效提升。这样的管理模式就和传统的管理有着很大的不同,将质量管理作为管理的理念,在每个管理环节加以融入的,在每项管理的环节都能够对质量管理的标准加以严密的实施。 3.2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加强项目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从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层面来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诸多的影响因素都与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将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就要能在人的管理下得以实现[6]。房屋建筑的项目中,只有将人的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才能真正的保障管理的质量;同时也要注重人员之间良好的协调、沟通,将管理各个环节、层次的情况能及时了解,才能为提升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建立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系。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中,需要有相关制度支持,这样才能保障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在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工作实施中,所面临的环境是相对比较复杂化的,这就要能够在现场的各个方面都要得以充分重视,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将体系中的管理责任得到明确化,对每个施工环节的管理制度实施都要能在可操作性上得以加强。从这些方面得以重视,才能有助于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除此之外,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施工质量,还要能注重分包单位优选模型的建立上得以重视,在管理上进行强化。还要在质量控制点的设置等方面得以充分重视,只有如此才能有助于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提升。第三,将质量控制融入到管理体系中。具体的施工就要能和质量管理体系紧密的结合,通过自身化的标准建设的加强,来保障实际的管理目标实现。在管理中对设计的质量以质量标准要能得以明确化,要能够在质量标准的指导下,对工程管理的目标加以促进。房屋建筑施工单位方面,也要能够在质量预控以及自检机制的建立方面得以充分重视,将质量和安全层面的管理得以保障。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加强,还要能注重对材料方面的有效管理。施工材料是整体房屋建筑质量保障的基础内容,只有在施工材料上得到了保障,才能有利于实际的管理水平提升。这就需要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的控制。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要能在材料采购人员的管理层面进行强化,以及注重职业道德的素养培养。对施工材料的选择要选择有着良好信誉的厂家,并要将市场的材料调研工作得以有效完善,充分注重材料采购的质量。最后就要加强对材料的质量检测的相关工作。 4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愈来愈复杂的建筑工程、竞争越来越大的建筑环境,通过在优化管理水平,在具体管理中要善于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和手段,才能有效保证房屋建设工程的质量,才能有助于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黎冠威 单位:东莞市东城街道办事处规划建设办公室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研究 摘要: 论述了建筑工程中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重要意义,介绍了信息化管理的一般步骤,从组织管理系统和管理思想等方面,阐述了信息化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 关键词: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控制系统 0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建筑行业就朝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方向发展,但是大多数建筑企业并没有将信息化应用到日常管理中,致使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处于低级阶段,大多数企业依然处于手工操作。所以建筑企业就必须要不断更新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将信息化管理技术融入到日常管理中去,从而促进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快速提高。在这种形势下,研究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1建筑工程应用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建筑工程的日常管理中只有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才能够真正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工程本身具有个别性、复杂性以及流动性之特征。所以施工前就要制定详细合理的计划,让企业对人力、财力及物力等各方面做好互相配合、协同合作,确保施工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建筑工程管理公司具有系统性与专业性,涉及到多个范围,主要包含施工成本、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合同等各个方面的管理。所以,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而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化能够开发与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能够从工程管理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让建筑工程管理尽量少走弯路。同时合理利用法规、技术、经济、管理以及组织等相关信息,能够为管理人员施行决策提供帮助与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最优的解决方案。其次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处理与储存相关的管理信息,实现信息的变换与处理,通过数字化、电子化的传输信息,从而让获取信息更为快捷便利,提高信息透明度。最后采用工程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了建筑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更加有效的控制建筑企业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效益。 2建筑工程管理对信息化的应用 2.1信息化管理的一般步骤 实施信息化管理并非简单的采购相关软硬件设备,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实施过程。在这个实施过程中就要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组织与管理信息化管理方案,转变相关人员的思想意识、选择项目的管理软件等等,这些问题并非小问题,是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乃至涉及到每一个细节问题,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造成整个信息化管理的失败。 2.2组织和管理 1)虚拟动态联盟。 实施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必须要以科学的管理组织作为保障,首先要明确整个建设项目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部门或者单位,确定好单位或者个人在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与智能分工,必须要求专人对信息化管理工程进行负责,要制定、绘制出信息的分解图以及和信息化有关的信息流程图等等,每一个用户要依据自身的权限及岗位责任履行管理过程中的职责,以及在管理过程中彼此的分工和协调配合。这样就通过网络平台形成一个功能健全的虚拟项目管理组织,尤其是现实的管理组织平稳运转。在这个网络平台上,虚拟动态联盟管理内容主要包含了设定与调整虚拟组织。不同的网络平台设定组织的方法不同,但是在解决方法上存在一致性。 2)管理流程。 这种管理模式要求各个成员企业能够快速集成与协调完成工作。但是动态联盟具备时效性特征,即一个联盟存在着一定生命周期,对整个周期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为识别市场机会、选择合作伙伴、设计联盟模式组织以及工程项目实施完后的清算与解散。 2.3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1)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思想。 管理信息化就是收集施工过程中各种数据信息,并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存储与分析,为管理人员制定控制目标提供依据,主要包含了进度、质量以及投资几个方面的目标,坚持工程项目的施工状态,同时为制定决策提供参考。这种管理方式就是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系统工程思想及科学管理措施,辅助各个管理成员管理工程项目,该管理系统包含了系统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多种知识。依照管理系统把这几个部分划分成:进度控制、质量控制以及投资控制、合同管理四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均和系统的总数据库之间密切相连,而且数据库还和各个子系统间进行数据传递与数据交换,同时还必须要被总控制模块进行统一管理。在整个信息管理系统中投资、质量以及进度几个方面存在矛盾又辩证统一关系。施工时不但要满足质量高标准的要求,还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一旦投资增大就可能会延长工期。因此要能够满足高质量要求,就需要降低因质量因素而造成各种返工,尽可能缩短工期,这样才能够有效防止出现因返工产生附加费用,防止后期产生各种维护费用。同时要加快项目进度,一定会增加费用,提高投资,还可能会降低施工质量的要求。从图1来看,需要控制的三个目标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关联,所以施工过程中就要综合考虑,要互相协调。通过这种手段与保障,才能够确保建筑工程顺利实施。由此可见四个子系统是互相联系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2)进度控制系统。 进度控制即为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对整个工程进度进行规划和安排,要对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相比较,这样才能够检查二者之间的偏差。如果有偏差,就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纠偏,确保按照计划完成进度。其中进度控制包含了各种内容,综合起来主要有:编制和分析整个工程的计划施工进度;从施工现场收集实际进度;比较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依据比较结果综合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制定出完善措施,从而实现有计划调整进度,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3)质量控制系统。 质量控制是工程实施阶段主要控制的三大目标之一。从各种实践情况来看,建筑工程要具有可靠性、经济性以及适用性,必须要依靠工程质量才能够实现。因此要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就必须要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水平。建筑工程的设计主要划分成了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几个阶段。而每个阶段中质量控制必须要设定总体目标,之后在此基础上设定分目标,从而形成一个质量目标体系,这也是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内容。对设计目标进行控制,设计的成果才能够符合设计原则、规范要求以及技术标准。而且工程设计才能够经济适用,才具有一定先进性,同时才能够确保设计图具有准确性与正确性。 4)投资控制系统。 从建筑工程自身来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投资属于主要的控制措施,也是控制三大目标的重要因素。而控制整个项目投资就是对预算进行编制、审查,从而确定出承包、竣工以及结算几个过程的费用。事实上,在施工过程中承建人就是按照施工的进度与工程量对款项进行计量和支付,一旦超出支出现象,就要立即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确保整个施工过程中各种费用必须要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将施工中实际产生的费用控制在项目的总概算之内。而且控制施工项目的投资还要依据动态控制原理,按照规划流程实施控制,其中动态控制即为主动控制的常用方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偏差,让目标对象接近计划值。 5)合同管理系统。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建筑事业就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在建筑工程中采用招投标制度,承包合同以及施工监理制度,并且这些制度的应用在工程工期、质量以及限制造价方面获取了良好效果。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下,合同管理走上了正轨。从整个项目管理角度来看,有效管理合作能够为控制进度、投资以及控制质量等打好基础。合同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涵盖了制定合同、签订合同、变更合同以及接触合同等各个方面,也包含了处理与合同相关的纠纷,对合同的实施进行监督等。其中制定合同就一定要从四个原则入手,一定要满足法律、等价交换、国家计划以及互利协商等各种原则。所谓变更合同就是合同涉及当事人签订合同,还没有来得及履行以及履行所有合同之前,合同双方通过协商而达成了一致的认识,从而成为了增减、变更或者修改合同中的主体或内容,并且双方达成了新协议。解除合同就是双方按照法律规定,还没有履行或者没有完全履行合同前,双方经过协商而达成一致,提前终止了合同协议。合同纠纷即为履行合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理解合同存在歧义而发生争执。 3结语 建筑工程企业要健康发展,就要和时代要求相接轨,建设与应用信息化技术,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发挥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并且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内部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合作,有效提升管理效率以及业务控制水平,促进建筑企业快速发展。 作者:郭华 单位:山煤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价值工程与建筑工程管理探析 摘要: 价值工程从工程施工的准备到实施,准确把握了并分析了在建筑工程项目各个环节中的实际使用“功能”与“成本”相关建设因素,通过合理利用资源,达到以最低建筑成本实现建筑必要功能的目的,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本文探讨了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 价值工程;建筑工程;管理 1引言 所谓价值工程,是通过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了研究对象的成本、功能等,与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合作,从而提高研究对象应有的价值与管理技术方法。价值工程的实施应当以满足使用者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重点针对研究对象的功能进行了探讨,以提高研究价值创造性,因此,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价值工程概述 价值工程是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来实现其必要功能的一种管理技术。价值工程涉及到价值V、功能F和寿命周期成本C等三个基本要素,通常写为V=F/C,所述的“价值”是指作为某种产品(或作业)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的比值。价值工程是就某个具体对象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分析评价和改进,有了对象才有分析的内容和目标,对象如产品、工艺、工程、服务或它们的组成部分等。价值工程的核心在于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其中的功能是指对象能够满足某种要求的一种属性。价值工程是以集体智慧为基础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要求组织科研、制造、设计、采购、管理、供销以及财务等各方面具有相关经验的人员来参加,组成具有合理智力结构的集体。为了发挥各方面、各环节的人员知识、经验以及积极性,因此在产品设计中要求达到产品价值要求。价值工程强调不断改革和创新,开拓新构思和新途径,获得新方案,创造新功能载体,从而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实现绿色环保,提高产品的技术经济效益。 3价值工程的原理分析 3.1基本原理 价值工程实施的总体原则在于是否会影响国计民生,因此需要优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问题及其价值潜力。在普通的项目成本管理方法中,价值工程的核心功能在于通过分析的方式使产品获得价值。价值工程是有组织进行的,能够用最低的成本,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生产成本相对于产品的价值、功效等方面的关系如以下公式:价值=产品功能/生产成本。必须在经济活动中,仔细分析并研究工程设计相关技术的经济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工程价值评估,及时发现各施工阶段是否具备改进的潜力,从而避免成本的增高或功能的不足,给用户带来使用困难。 3.2工程设计的价值分析 在用户购买产品的过程中,要求满足所需的功能要求,而价值工程的应用扩大了实际工作范围,价值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现代化的管理科学,而价值工程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技术部门常常忽略对成本的考虑,而一味地提高产品质量,从而造成了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 3.3节约生产成本 我国的建筑工程中,长期以来都将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作为重点的管理内容。而在实际的运用中,应当注意以确保工程质量作为基础,才能够充分应用成本控制节约原则。而在价值工程的实际操作中,应当在各施工段的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设备方面的投资,从而降低成本,通过合理分析功能与成本关系,提高工程项目的价值系数。 3.4改善管理,提高素质 具有高水平的管理机构,应当能够自如应用价值工程,用以控制项目的成本,在价值工程的组织活动中,管理人员自身素质非常重要,利用价值工程促进员工团结起来并发挥集体力量,运用集体智慧将质量管理融于价值工程管理,正确、合理地应用价值工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4.1应用要点 (1)规划设计工程项目的开始是根据工程的初步设计才得以实现,因此设计是其施工的最关键因素。利用工程价值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可以避免因为设计的不合理和不科学导致最后建筑出现质量问题,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多个方案的选择,然后根据施工项目的需要和各种因素的集中考虑,选择最具价值的设计方案。(2)施工材料与设备器材的选择建筑施工中,建筑材料是施工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其投入也是最大的部分,而施工材料的成本投入与建筑的完工质量是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为此,通过价值工程,实现了建筑工程以最少的成本投入来选择最优的工程材料和设备器材,从而平衡成本投入与建筑质量之间的关系,达到两者的共赢,促进企业的全面更好发展。(3)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是保障施工质量最关键的部分,也是一个周期较长且涉及的人员、物资和管理最复杂的阶段,在这个过程需要建立一定的施工制度来规范施工建设的过程,而价值工程可以有效对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进行最优选择,这样不仅能够有效保障施工的质量,同时还能加快施工的速度,为施工企业提高生产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从而加快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4.2价值工程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4.2.1施工准备阶段 在项目施工准备阶段,需要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分析施工方案,对工程项目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再向业内其他企业借鉴先进的施工方法以及施工经验等,力争对自己的项目资源配置、施工能力、技术水平有个正确的、科学的掌握。注意结合工程实际特点和功用要求,合理制订方案,对施工方案进行价值工程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特点制订可行的施工方案,再对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根据提高价值的途径,确定最佳的施工方案。 4.2.2施工组织设计阶段 价值工程应用于施工组织阶段,具体体现在施工管理方面。建筑工程的施工是利用多种类型资源与技术,实现较强组织性活动的开展,具体包括施工转场方式、施工队伍选择和工程财务活动。价值工程在施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在于对各个工程的内容的功能、价值两方面进行双重分析,通过建筑工程价值与过程的合理分析,合理控制企业工程造价,降低生产成本。在施工管理阶段,价值工程的具体表述模型是:V=T/S其中:T为相关施工项目目标成本;S为施工项目现时成本;V是具体的施工项目价值率。而当V<1时,则表示目标成本低于现时成本,此时代表建筑工程企业没有对其相应施工项目进行系统分析与管理,或者成本管理缺乏科学性,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如果V≥1,表示现实成本等于或低于目标成本,代表企业将施工成本控制在其计划范围之内,因而利于企业的发展。 4.2.3施工实施阶段 进入施工实施阶段,除了继续要不断优化和修改施工方案,还要从实际情况入手,降低材料、人工、机械等成本,因为到了这一阶段,功能性因素已基本确定,所以主要从成本控制入手。在一般的工程施工中,主要需要的材料包括钢筋、砂石、钢管、水泥模板等,因此将其作为功能成本的分析对象。假定其中一种材料,有三家供应商入选,分别为供应商A,供应商B,供应商C,将供应商的材料质量、实力、运输距离以及售后服务作为它的评价要素。在这里需要进行资料搜集,对上述评价要素进行打分,运用价值系数法进行施工方案选取需要计算的各类系数:功能系数=分部分项工程得分/施工项目总得分公式成本系数=分部分项工程预算成本/总预算成本公式价值系数=分部分项工程功能系数/分部分项工程成本系数计算出分部分项的价值系数,依据各价值系数分析,判断需要进行改进的对象,分析情况如下:当价值系数(v)>1时,考虑到该分部分项工程存在多余的功能,是否可以进行缩减以减少项目的成本;当价值系数(v)<1时,考虑该分部项目成本过大,需要进行缩减成本的改进;当价值系数(v)=1,或者偏离很小时,考虑到该分部分项工程比较合理。 5结语 由于建筑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因为所涉及的内容较为繁多,其各个阶段均会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而通过应用价值工程,不仅能够优化工程建设各阶段的结构与功能,同时还从根本上节约了成本投入,提高了工程质量,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发展。 作者:赵玮 单位:广州新世界物业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建筑工程管理改革调研分析及改革 摘要: 本文通过走访陕西省建筑行业/企业进行问卷调研,对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得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建筑工程管理;人才需求;改革调研 为了摸清咸阳市乃至陕西省建筑业的基本情况,掌握建筑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进一步明确专业设置的职业面向、就业岗位和培养规格,清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找出现有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优点和不足,为大力加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内涵建设工作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对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及毕业生的调研,分析企业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人才需求情况、人才的岗位分布、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找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和教学体系设计的思路,增强职业标准对职业教育的指导性,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1建筑行业现状 1.1行业现状 近两年,我国建筑业发展受到经济下行和宏观政策调控的压力,比较低迷,但从2015年起,通过政府推进国家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我国“一路一带”项目、“亚投行”成立等契机,为我国建筑业打了一针“强心剂”。未来中国建筑业不仅要在国内继续扮演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角色,更要借助中国投资海外的契机,打入国际建筑市场。在国家推行新型城镇化和加大保障房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下,我国建筑业未来的走势不仅健康平稳,而且一定能继续呈现上升走势。 1.2企业现状 陕西省共有6413户建筑业企业(进入我省住建厅统计系统),从业人员136.16万人,其中农民工占80%;注册建造师7.77万人,占比5.7%;小型项目管理师约为5.4万人,占比仅有4%。以上数据表明陕西省建筑业从业人员中技术管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大量从事建筑业的工人及农民工,基本上都是无学历人员,建筑业从业人员很多没有受过培训,也无职业资格。截至2015年,咸阳市共有711家资质内建筑企业(不含劳务分包企业),从业人员约16.1万人。仅从调研企业及项目管理层人员的不完全统计,学历结构比例分析,研究生学历占6%,本科学历占30%,大专学历占30%,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14%。 2区域发展优势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国家重点开发区之一的西咸新区,随着西咸新区的建设发展及大西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西咸新区目前已将46个总投资额达1186亿元的项目列入今明两年开工计划,分别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片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范例等领域,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10亿元。建筑业企业需要补充大量的专业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需求量还将不断上升,以尽快提高建筑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资质水平,适应未来本地区高标准建设的挑战。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会借助西咸新区的发展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建筑企业调研情况分析 3.1调研表分析 我们向83家建筑企业和项目部的102名员工下发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调研表”,用以调查建筑企业人员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培养目标、毕业生能力、课程体系、证书要求四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 3.1.1培养目标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102名企业员工(含毕业生)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认可。即“: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工程招投标及合同、施工组织设计及进度、工程质量及安全、造价控制及成本、建设工程资料及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及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1.2证书要求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建筑十二大员中,建筑企业在选择毕业生时,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更倾向于让他们从事“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及“资料管理”的工作。这一结果应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进一步明晰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发挥借鉴作用。 3.1.3毕业生能力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建筑类企业更看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能熟练掌握“施工组织和进度管理能力”、“施工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力”及“施工质量、安全标准、规范的查阅和检验能力”、“绘制与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及“社交礼仪和社交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与CAD制图能力”、“施工资料的编制和管理能力”等。除此以外,企业还在“外语能力”“、工程监理的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常用材料应用与检测能力”、“建筑招投标和合同的编制及管理能力”等方面要求一般了解。 3.1.4课程体系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现开设16门专业课程中,企业认为“很重要”和“重要”的课程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工程制图与识图”及“建筑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建筑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与进度管理”“、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及“工程测量技术”及“顶岗实习”“、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及“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这9门课程和1个教学环节应作为该专业最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和重要的教学管理过程。 3.2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预期 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专业岗位竞争能力增强,行业/企业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应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转换能力,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服务意识等等,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各方面全面发展、不断适应环境和新形式的挑战。 3.3行业/企业对就业人员能力的要求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除了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第一,要有建筑识图的能力,能了解建筑物的构造;第二,应具备各建筑材料的识别和检测能力,同时能利用一些材料检测设备检测材料的性能来把握工程质量、控制施工进度;第三,应具备建筑测量能力;第四,应具备建筑施工组织的能力,在管理过程中能合理把握工期、正确调动人力物力,使得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获得利润最大化;第五,应具备基本的力学与结构知识以及建筑工程质量的检查与控制能力等。 4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改革的建设思路 4.1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应修订现有的人才培养定位,以质量员、安全员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岗位,以资料员、施工员为拓展岗位,参照《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研究制定本专业的核心岗位能力需求及相应的学习领域。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的不完全统计,建议该专业每年招收100人。 4.2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基本合理,只从课程重要程度来看,建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应将《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测量技术》、《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施工组织设计与进度管理》、《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成本管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这十门课作为专业核心课。降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重要度,但应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4.3专业教学模式方面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建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教学中贯穿“三个基于”的教学模式,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基于岗位职业标准”和“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各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以项目的实施过程指导教学,选用各工作过程对应的工作岗位,由浅入深的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使专业课均围绕同样的“项目”背景,推进各课程的教学进程。为学生将所学各专业知识能够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运用,为接下来的企业顶岗提供能力保障。 4.4专业师资与教学条件配置方面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建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实施双带头人制度;通过培训研修、企业锻炼、经验交流、技术研发等多种途径,加强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校企合作打造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加强校内实训场地、设备、环境及校外实习条件的建设,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努力新增更多的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推行合作教师制度,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使之能够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加强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在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工学结合优质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 作者:陈妮 雷海涛 许方伟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建筑工程管理重点与难点 摘要 建筑工程的管理除了兼顾到建筑的施工阶段的建造目标,成本、工期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之外,从业主的角度考虑还需要综合很多方面的管理要素。从业主角度进行建筑工程管理重点和难点的分析,有助于全方位地促进建筑建造目标的实现。首先分析了业主角度的建筑工程管理的特点,然后研究了业主角度的建筑工程管理重点与难点,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业主角度的建筑工程综合管理方法。 关键词 业主角度;建筑工程;管理重点;难点 0引言 建筑工程的管理本身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当前很多研究都着眼于施工阶段,分析了施工阶段对于工程项目的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等各方面的管理。然而从业主角度出发的建筑工程管理比施工阶段的要更加复杂,也更加重要。业主需要全面考虑到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以及各个阶段的众多参与人员,还需要兼顾项目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此既有必要从业主的角度,对建筑工程的管理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 1业主角度的建筑工程管理的特点 从业主的角度进行建筑工程的管理,有着与一般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不同之处。进行业主角度的建筑工程管理需要考虑到业主的基本职能以及建筑工程的全过程,综合考虑业主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特点。 1.1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到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一般所称的建筑工程管理仅仅集中在建筑的施工阶段,讨论的主要是针对于建筑的施工阶段各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然而由于建筑工程的业主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建筑的施工阶段,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前期决策、设计、承发包,以及后期的运营等各个过程。这些过程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建筑的决策阶段影响到了后期的项目的社会、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而建筑的设计阶段则是决定了施工过程中的总体依据。施工过程中的建造质量以及安全性,也将对最终的建筑实体造成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后期的运行效果。因此从业主的角度考虑的建筑工程的管理重点与难点,必须兼顾到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从一个全过程的角度去进行建筑的管理。 1.2建筑工程的管理包括了各相关参与者 进行建筑的工程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对人的管理。而从建筑业主角度来看,他们需要管理的不仅仅是本公司的人员,而要同时对建筑的设计、施工、监理、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等各个相关参与者进行管理。建筑的各方参与者,都有着自己的建造目标和建造利益诉求,在各个阶段上都需要进行配合协作,这些多方参与者的协调,都需要通过业主来完成,而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建筑工程的管理难度,这也成为了建筑工程管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通过合理的激励以及合同的方式,保证多方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共同努力,实现业主的预期建造目标,是业主需要考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3建筑工程的管理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建筑工程的管理从本身特性上来说,就是一个十分复杂和综合性的过程。从业主的角度来进行建筑工程的管理尤其如此。除了考虑上述的全寿命周期的过程,以及各类参与人员之间的协调安排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对于风险的控制,对于环境的考虑,对于各类政策和社会情况的考虑等。这些多方面的因素都共同决定了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以及最终建造成果的好坏。建筑工程的建造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增加了建筑工程管理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如何综合有效地对这种因素进行管理,是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的业主所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2业主角度的建筑工程管理重点与难点 如前所述,从业主的角度进行建筑工程的管理,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各方的参与者,同时也要兼顾到建筑建造过程中的各类社会、经济、环境上的风险,综合实现建筑工程的建造目标。从这一角度考虑,建筑工程的管理重点与难点主要包括四点。 2.1建筑工程的合同管理 建筑工程的合同管理是对建筑建造过程中的各类参与者的重要约束手段,通过建筑工程的合同管理,能够明确地用书面形式与建筑的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商等各方进行权利、责任和义务的约定。首先能够帮助业主方更好地规避风险,同时也能帮助各参与方明确自己的工作,最后也能够更好地辅助各个参与方之间的相互配合。进行合同的管理,要做好合同的制定、评审以及管理等三个方面。在合同的制定方面,需要根据法律规定的合同文件范本,对相关的责权利进行规定,抓住合同中的核心和重点部分,即那些风险较大的或是工程比较复杂的合同,并寻找到分担和降低风险的方法,通过加强对合同订立相关部门,如工程成本部门、设计部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的管理。在进行合同的签订之前,要加强对于合同的评审工作,保证确认无误了之后才能进行签订。在合同执行的过程中,要全过程地对合同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保证各相关单位能够按照合同上的规定履行义务,如果发生了工程变更等情况,要及时进行变更证明材料的搜集,作为后期的依据。 2.2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 从业主的角度进行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需要兼顾到建筑的前期决策以及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的管理。研究表示,建筑工程的前期决策以及设计方案对建筑工程的成本的影响达到了70%以上。因此从业主的角度进行建筑工工程的成本管理,要着重加强对于建筑的决策和设计方案的选择,同时通过技术交底和施工过程中的沟通等方式,加强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从而更好地保证施工单位能够理解设计意图,同时更好地节约施工成本。进行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业主首先在决策阶段就应该考虑到整个建筑的成本预算,综合考虑建筑周边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需求。在设计阶段,通过限额设计等方式,保证设计单位在完成建造意图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后期的施工成本。而在施工阶段的综合管理,业主单位需要与监理单位相互配合,实现对于施工单位的监管。通过合同的方式,对施工单位的成本节约行为提供奖励。总之,业主角度的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是一个全方位、多主体的综合性的管理。 2.3工程的技术管理 从业主角度进行的工程技术管理是综合到建筑的后期运营和销售的整体效果。而建筑施工阶段的技术管理仅仅着眼于建筑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以及施工技术的选择上,而业主的工程技术管理则是要将营销理念转化为工程技术标准,然后按照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招标,从而保证建造出来的建筑能够符合后期的运营和销售的要求。因此针对于业主角度的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需要着眼于全寿命周期的需求,从最后的运营和销售的角度考虑,从决策和设计阶段就提出相关的技术要求,从而通过施工阶段的施工方案的选择和施工组织设计,最终将其实现。而施工阶段的技术管理需要兼顾到技术与管理两个方面。从技术方面来讲,就是通过不断引入四新技术,提高施工的效率,保证施工质量。将新技术与原有技术相互结合,同时加强技术操作人员的水平,更好地掌握技术的操作要领与方法,更好地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 2.4项目的全面风险管理 项目的全面风险管理也是业主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建筑工程的管理,要考虑到可能面临的技术、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各方面的风险。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持续的周期比较长,且涉及到的人员比较多,因此可能遇到的风险就更大,从业主角度进行项目的全面风险管理,是进行工程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了防止项目的风险事项发生,在项目开始之前就必须进行项目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寻找到可能使项目产生损失的风险因素,并分析其可能发生的概率,从而更好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并需要根据相应的风险,对其进行防范。业主可以建立风险监控系统,及早地发现可能潜在的风险并采取预定的措施,控制风险的影响范围和影响量,以减少项目的损失。当风险事项确实发生时,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风险的应对和处理,通过合理的方式及时化解风险,保证工程后期的正常运作,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在阶段性计划调整过程中,要加强对近期风险的预测,并纳入近期计划中,同时要考虑到计划的调整和修改会带来新的问题和风险。项目结束时,应对整个项目的风险,风险管理进行评价,作为以后进行同类项目的经验和教训。 3结语 业主角度的建筑工程管理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管理,需要兼顾到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以及各类参与人员,同时要综合考虑到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业主需要从建筑工程的合同管理,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工程的技术管理以及项目的全面风险管理等方面,综合实现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促进建筑行业的高效发展。 作者:张神固 单位:厦门火炬集团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要坚持绿色环保、节能、降低能耗为理念,作为工程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挥管理作用,严格规范绿色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同时,提高建筑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度,这样对于加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管理队伍应该聘请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完善培训激励制度,这样才能提高绿色建筑工程的管理的整体水平,帮助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稳步发展。 关键词: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问题与对策 随着绿色环保理念在社会中不断被大众认可,使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我们要坚持绿色环保、节能、降低能耗为理念,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绿色建筑的高质量高标准。加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绿色建筑倡导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能够节约能源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已被国家认可。 1我国绿色施工的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奥运会的举办促进了我国建筑以绿色建筑为主,申奥成功后在国内绿色建筑掀起了建设行业的热潮。在这股建设热潮中“绿色建筑、科技建筑”成为了主要的建筑理念。在2004年我国建设部与科技部联合组织实施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这直接推进绿色建筑的技术成果的不断发展。2005年12月建设部颁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6年3月建设部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随后国家颁布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技术要点》。2007年9月建设部友印发关于《绿色施工导则》,在《绿色施工导则》里面对绿色施工的概念、核心理念、四新技术等要求进步完善,这为后续颁布的《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做了很好的铺垫工作。随着国家对于绿色建筑的逐步完善,使很多房地产的开发商们更加重视绿色建筑的开发,也能为开发商的楼盘增加建筑卖点。但是在其中有很多开发商他们主要看重的是“绿色”这个噱头,能真正将绿色落实到整个开发的项目中企业非常少,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严把建筑企业绿色施工管理。 2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政策法规保障不完善 首先,我们从我国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政策法规建设进行分析,现有的《节约能源法》、《建筑法》等相关政策法规,在规定中虽然对一些建筑节能进行了说明、,但是能够发挥强制力的条款有所欠缺,很多条款比较模糊并不具体,一些条文过于原则,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和可操作性。在条款中关于绿色建筑施工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缺乏对违反绿色建筑施工的惩罚措施,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显得比较粗放。这样是很多建筑企业以绿色为幌子,继续采用高耗能材料来施工。其次,在绿色建筑工程的管理中缺乏严谨的奖惩制度。现有的法律法规没有对奖励和处罚机制进行规定,特别在奖罚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执行法规,针对绿色建筑节能效益方面缺乏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支撑。 2.2缺乏完善可行的评估体系 专业完善可行的评估体系能够促进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有序发展。我国虽然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但是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很多技术评价仅仅适用于民用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等单体,缺乏适用于复杂性的建筑中。因此,现阶段的评估体系过于简单单一,缺乏全面系统的评估体系,对于单个体系的衔接效果不达标。由于单个体系之间的差异性非常大导致矛盾频发,这样严重影响绿色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3欠缺科学的管理水平 首先,传统型的工程管理人才比较多,缺乏绿色建筑专业行的管理人才。很多管理人员主要从事传统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这部分人习惯了以前的建筑工程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因此,由于这部分管理人员对于绿色建筑工程专业管理知识的缺乏,其在专业管理技术水平上很难符合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需要,导致绿色建筑工程的管理效果不理想。其次,绿色建筑专业施工人才比较少。很多施工人员他们对于绿色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缺乏,绿色建筑的理念不强,对绿色建筑施工的相关规范不了解,致使绿色建筑管理的具体任务目标不能很好地落实到施工中。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违反绿色建筑工程操作的现象频发。 3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对策 3.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首先,我们人力资源的结构要进行优化,对各种资源要根据施工生产的具体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如果结构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将导致生产能力不能根据最少资源达到有效发挥,这样的情况必然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浪费;其次,我们要优化总量的投入,结构合理的状态下需要根据工程总量的要求投入。因此,劳动力配置需要根据建筑项目的施工进度计划和工种。作为项目经理要根据施工计划和劳务合同,按照工程的需需要,对接收到劳务承包队派遣的作业人员,通过优化配置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 3.2激励、竞争、约束、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 在建设一流工程的过程中我们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竞争、约束、监督机制,这样的施工队伍才是一流的。我们在人才选聘的过程中,要采用竞争机制让人才竞争上岗,这样才能引进优秀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人才,使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竞争机制的运用能够改变建筑企业的工作作风,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激发全体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3.3安全施工的管理进一步加强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主要采取安全维护与防范危险为主,在施工中有效预防火灾的发生,保证周围环境质量。建筑施工过程中尽量实施封闭式的管理;对施工过程中相邻的建筑物可能造成的损害,应该提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与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息息相关,安全施工关系到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建立长效的安全生产机制,让施工人员自觉遵守安全规则,执行安全措施,才能有效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3.4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进建筑行业发展 首先,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根据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对企业资质进行科学的评估,对于达不到绿色建筑工程要求的建筑企业,不予审批。将强过程控制管理,全程进行评价管理。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每个环节都要制定详细的规定。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要不定期的完善相关制度,这样才能建立完整的绿色建筑管理评估体系。同时,作为绿色建筑工程监理、质量管理等职能部门,应该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在工程建设各个相关重要阶段执行建筑节能的强制性标准,并审查节能工艺和材料的使用效果,保证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到位。 4绿色施工管理中实践体会 由于项目规模以及地域存在一定的差异,使现阶段的绿色施工不能形成标准化管理模式,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分析和利用现有绿色施工经验成果,来提升建筑行业绿色施工的整体水平。目前,绿色施工主要在土建结构施工领域运用较多,没有形成施工总承包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很多建筑企业对于绿色施工创新力度关注度不足,绿色施工管理相关人员的投入不够,所以,政府需要对采取绿色施工的建筑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经济支持,这样才能提高各个建筑企业对于绿色建筑施工的关注度。 5结语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是建筑行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环节,现阶段的绿色施工在推行过程中略显不足,很多建筑企业没有采用国家规定的“绿色方式”运用到整体施工中去,更没有把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实施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帮助建筑企业降低环境污染,还能有效降低建筑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建筑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实施能够全程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绿色建筑施工,保护我们周围环境降低能耗。 作者:刘洋 单位:北京城建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建筑工程管理对策分析 摘要: 如今,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以来,我国的整体经济状况也在迅速的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建筑行业也抓住了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环境改革这个时机,在逐步稳健发展着。虽然在这个方面因素的支持下,建筑行业得以发展,但是建筑行业也必须做好当一切外力都不存在时也能持续发展的准备工作。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建筑工程管理的方向把握住机会,不能只有强大的外表,必须打好根基,从内部管理入手,只有这样,我国的建筑业才能发展的更好更强大。接下来,本文就影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行业的因素和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建筑管理;影响因素;对策及分析 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对建筑工程也逐渐重视起来,各方面的投入都在逐渐增加,然而,这其中也常常暴露出各方面的问题,比如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节省成本而出现偷工减料、降低标准的现象,甚至有违章的不良操作。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给我国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带去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即使是对建筑项目本身也会带来经济损失。所以我国的建筑行业应该加大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监管工作,以保障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这也是对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负责人的态度。 1如今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筑工程的监管制度存在缺陷 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是现如今建筑行业一个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一个完整的监管制度首先应该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而其数量必须满足整项工程的需要。然而在我国实际的建筑工程中,总是存在为了减少成本而偷工减料、降低标准的现象,这与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是直接挂钩的。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管理人员的数量不足和管理人员监管不到位而导致管理的疏忽。所以管理者的数量和管理者监管不到位是影响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现在普遍存在的管理者数量或质量不达标是管理工作上的一大问题。 1.2施工进度控制不合理 一个施工队伍是否专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取决于它的整体进度的情况,如果一支队伍能够做到高效、高组织性、高纪律性,那么它所建造的工程必定是高质量的。现在的建筑施工队伍还存在着种种的问题,比如人员的安排不合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过低,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差,各专业协调配合欠缺,这些都会造成整体工程进度的减慢,还可能会影响施工质量,造成完工的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施工进度过慢会导致工程的实际费用超过预算,后期不能高质量完工,施工进度过快的话可能会造成分部分项施工的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最终导致整项工程的质量受到影响。这会对居民或者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甚至对整个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1.3管理人员的意识相对薄弱 不管是什么事物,它的现在的状态和今后的发展都是与人的意识密不可分的,如果与这个事物有关的人本身是不重视它甚至是排斥它的,那么这个事物能够得到好的发展的几率也是很小的。建筑工程也是如此,如果它的管理人员不是从他的思想上重视认真负责的对待它,对最新的相关科技也呈现不重视的态度,排斥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去接受和学习它,一直坚持固有的方式方法,不能适应高科技时代,导致工程进度跟不上时代潮流,管理工作不能正常有序的进行下去。整个管理工作停留在一个低水平低层次的状态,不能保证工程的最终质量。 2改善和提高管理质量的解决措施 2.1建立健全管理工程的监管制度 我国的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国外的管理制度上借鉴和引用,用科学化的管理在节省管理成本的同时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比如,国外现在的可视化管理方式非常有效,也非常普遍。建筑工程的管理者利用很先进的IT系统对需要管理的内容用清晰的形式进行表现。这样的方式首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原有繁琐的管理模式带来的麻烦,节约时间成本;其次是让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问题。任何一项工作任何一个组织想要稳定持续的发展下去,一套合理的工程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监督管理体制的制定和使用必然是要一定的时间和财力投入的,但是一旦完善好体制,接下来的管理工作的实施就有了保障。由此可见,完善的管理体制对我国建筑事业的意义重大,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用也不容小觑。 2.2合理控制施工进度 合理的控制施工进度的关键是成立一支优秀专业的施工队伍,在建筑工程发展的新时期,旧时期的施工队伍已经不能适应现今建筑工程发展的新要求了。现在,一支高效率的队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应对高节奏的工作和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除了对人员的专业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以外,人员的分配问题也是关键,这就涉及到管理层人员和施工人员两方面了,首先管理人员需要有管理的素养,要求管理者能够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工,以达到高效率工作的状态。第二,劳动者本身也应该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主动进入适合自己的环境和工作内容中去。掌控好了整体的施工进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提高建筑行业的水平。 2.3提高管理人员的意识 首先是在选择管理人员的环节,应该进行严格的笔试和面试,在这过程中,除了对其理论知识的要求以外,还必须对其主观的认识有一定的要求。他必须能接受新技术和新管理方式的,而且有主动学习的热情,不能固守已有的老套管理制度,要勇于创新。主观上也要有努力的欲望,这样才能贯彻和落实好建筑工程管理制度,使所有的建筑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加快项目的进程,使我国建筑事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高度。 3结论 建筑工程管理的负面因素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解决的难度非常大。虽然是这样,但我们只要认真分析每个问题的细节,逐个突破也是能够做到的。本文是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和总结了一些问题和弊端,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建筑工程是一项关乎国民生命财产安全,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如果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能发展的越来越好的话,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会提升一个新的层次。综上所诉,我们只有完善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才能提高工程质量,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张超波 单位:清徐县房管局
材料科学论文:金属材料科学专业实习教学改革 摘要: 生产实习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察的重点环节之一。本文针对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获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关键词: 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据统计,我国每年工科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居世界之首,但毕业生的质量却令人堪优。在工程教育认证新形势下,如何强化工程意识,培养解决复杂工程实践能力是高等工程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事情之一[1-3]。生产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密切结合,提高专业兴趣,扩宽专业认识,为同学即将选择考研专业和就业提供指导,培养同学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生产实习承前启后至关重要。目前尽管建立了众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企业考虑到实习安全、生产效率、生产车间场地空间等问题,导致生产现场停留参观时间短。同时,车间噪音大,实习小组人数多,在“只许看,不许动”动的束缚下,实习变成了参观、走马观花[4,5]。因此,同学对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过程的了解和认识浮浅,甚至是囫囵吞枣。在工程认证新形势下,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1.生产实习基地的选择。在市场经济和目前企业经济运行困难形式下,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均把经济效益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学生实习一般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可能会对工厂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安全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一般持消极态度,能安排学生实习时间和次数有限。同时,由于实习经费限制,对生产实习基地只能就近选择。因此,在实习经费和实习基地均有限的情况下,合理资源安排尤为重要。(1)建立校外精习基地。所谓精习,选择典型的产品,熟悉零件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既包括材质选择、进厂检测、生产设备型号、生产工艺制定、相关的性能检测与质量控制、产品的市场定位与销售情况、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让同学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角度去熟悉、分析产品零件图、加工工艺图、焊接工艺图等生产工艺过程。采用先课堂讲解(兴趣引导)—同学现场实习(感性认识)—课堂交流讨论(启发深入)—再次现场实习(理解领悟)—课堂讨论交流(融会贯通)的方式进行。精习基地选择一是交通方便,便于学生多次实习往返,节省实习经费;二是精习基地要有独立功能产品或运动部件,既涵盖金属原料质量控制、加工成型(铸造、锻压、焊接、塑性成型、热处理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成型工艺)、质量检测、装配等工序。三是厂家积极配合,能提供产品生产图纸、生产和检测工艺文件、生产设备资料,并可接纳多次实习。精习基地给同学一个全面系统的材料成型工程概念,让同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归纳总结其工艺选择的理论依据、质量控制的方法,根据工况和经济性,选择零件热处理、耐磨、耐蚀处理方法,探索思考该产品生产质量提升空间,进而培养解决复杂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2)建立校内精习基地。大学一般建有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既高校技产业园。虽然高校企业产业园的企业规模小,对生产实习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辅助教学是高校产业园的职责之一,便于联系落实实习任务,时间安排灵活。二是交通便利,便于往返多次实习。另外,高校科研成果成功转化案例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培养同学创业的意识。(3)建立校外泛习基地。所谓泛习基地是指学生在企业实习1~2次,主要是让同学了解熟悉不同零部件的生产成型工艺过程,掌握金属零件不同的成型工艺,扩宽对产品生产加工视野。由于企业接纳实习时间的限制,同学对泛习基地的生产工艺过程难以深入的理解和贯通,因此指导老师的预先讲解、同学对企业相关产品、工艺的预先资料的收集、查阅和实习后现场答疑讲解是决定泛习基地实习效果的关键环节。一般精习基地选择1~2个企业,每个小组安排3~4次进厂实习机会,每次实习0.5~1天。泛习基地安排4~6个企业,每个企业安排1~2次进厂实习机会,每次0.5~1天。精习基地、泛习基地实习时间和次数的安排,可根据企业生产工序、生产规模、设备开工使用情况灵活调整。 2.指导教师工程素养的培养。目前高校师资评聘过分依重科高层次科研项目和论文,忽视了高校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同时,很多高校教学重课堂理论教学的考核与评价,轻工程实习的投入与考核。另外,实习现场环境工况复杂,指导生产实习不仅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多,还要求老师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因此,要到达预期的生产实习效果,具有工程开发或企业工作背景的指导老师尤为重要。选择有经验的老教师带年轻教师,培养实习指导教师教学梯队,是完成实习的有效保障[6]。指导教师到精习、泛习基地企业同技术人员交流座谈,预先调研、制定实习计划,收集编制实习报告。同时,做好预先动员,讲解和指导工作。这些工作已远远的超出了“教学工作量”所能体现出的工作量,需要指导老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指导教师工程背景培训需要学院、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教学规章指导的引导。 3.教学模式改革。(1)实习前沿。同学第一次到企业实习,带着对未来工作环境的憧憬,也充满了对企业的好奇与迷茫。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所选择的精习、泛习基地在企业规模、技术先进性、企业管理、车间环境等诸多方面可能差强人意,实习动员要预先化解同学心中的就业观与实习现实企业的落差,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引导同学走进企业,培养兴趣,扩宽对专业的认识。同时,鼓励同学不仅带着眼睛去实习,更要带着脑子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并运用所以理论,探讨解决实践工程问题的可行性。(2)编写实习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安排企业实习时间、企业设备开工情况,修改、编写实习报告,避免同学实习报告流水账、抄袭雷同、言之无物。实习报告采用启发、讨论,研究与探讨的方式,引导同学对产品选材、成型工艺、质量控制、产品性能逐渐深入分析研究,将所学理论与产品加工制造工艺、技术相结合,培养同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实习报告的编写是针对精习基地、泛习基地有的放矢,引导同学在实习过程中抓住重点环节,透过实习产品,回归到理论的运用,将课堂理论与生产实践融汇贯通。(3)实习考核。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是实习学风引导的指挥棒。同时,考评制度也影响下一级同学学风和实习态度。制定合理的实习考核办法是实习效果保障之一。一般从实习纪律(10%)、实习笔记(20%)、实习报告(40%)、实习答辩(30%)四个环节进行评价。实习笔记采用时抽查,即可可以监督同学,也可以及时了解同学实习掌握情况,合理的安排实习时间。实习答辩采用分组座谈式答辩,同学主动讲述和提问回答相结合,为同学进行理论的深化和梳理。 二、生产实习改革应用及效果 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计划3周15天,我们安排青岛扎克船用锅炉有限公司、青岛金海纳有限公司作为精习基地,莱钢锚链、青岛海立、城阳丰东热处理、潍坊丰东热处理、高密高锻5家公司作为泛习基地,其产品包括:船用锅炉、采煤机截齿、海上平台锚链、冰箱变频压缩机、活性屏离子氮化炉、压力机等。实习参观公司按其产品成型工艺分,焊接成型:锅炉压力容器埋弧焊、CO2保护焊、氩弧焊、锚链闪光对焊、截齿钎焊。塑性成型:炉体的卷压成型、汽车壳体零件的板料冲压成型、锚链横档的热锻成型。铸造成型:压力机及其零件的砂型铸造、消失模铸造成型。机械加工成型:变频冰箱压缩机机械加工。板料和棒料下料:剪板机下料(≤8mm)、火焰和等离子气割,棒材和管材的带锯切割下料。此外还涉及热处理工艺:截齿的感应淬火、渗碳淬火、离子氮化、气体氮化及其喷丸、喷砂除锈预处理工艺。按检测方式可以分为探伤检测:压力容器X射线探伤、着色探伤和锚链超声探伤。力学性能检测:锅炉焊缝的拉伸试验、冲击实验。产品性能检测:锅炉的水压检测、变频压缩机噪声检测。锅炉材料和锚链材料的元素检测分析。从实习内容看涉及了本科课程中的金属材料学、材料的力学性能、成型原理与工艺、热处理工艺与装备、无损检测等课程。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经过与指导老师、企业技术人员互动,在实习报告的引导下,通过课堂探讨交流,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实习效果良好。另一方面,生产实习企业与学生获得了互相认可,既企业在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也给同学做了下一年度的招聘需求,同学可以带着企业的技术问题在企业完成本科毕业设计,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工作。 三、结论 在新的工程认证形势下,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精习基地、泛习基地建设、实习指导报告的引导、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形成,探索培养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新的生产实习改革正在付诸实施并初显效果。 作者:孙金全 谢鲲 李敏 崔洪芝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论文:材料科学研究教学的体会 1展示结果引导入门,直观易懂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且是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很多基础知识在课本上不可能详述,因此该课程相对来说比较难入门。笔者尝试采用展示测试结果的方法来引导入门,能让学生直观易懂,从开始就知道一种研究方法能得到什么结果,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在讲解热失重分析方法时,开头列出一张热失重曲线图,横坐标是样品温度,纵坐标是样品质量份数。让学生明白,热失重方法能得到一种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质量变化结果,表征热稳定性能。从而引发学生兴趣,去深入学习这种研究方法的细节和原理。这种方法在其他章节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电子显微、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衍射等中都可以采用。有些结果学生可能开始看不懂,但这样更引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样,从实例分析测试结果出发,引发学生好奇,能让学生主观能动的听讲和学习。 2强调注意事项,阐述原理 细节决定成败。《材料科学研究方法》中的仪器测试原理虽然明了,但是实现该原理的前提是要让测试条件符合理论,因此有很多细节必需注意。这些细节不但影响测试的准确性,更能够深入全面反应仪器的测试原理,从而让学生更深刻掌握该仪器的原理、操作和应用。比如热失重分析中,样品质量份数能准确测量的理论前提是样品在一个恒定气体氛围中,还要保护好天平。为达到这个条件,需要往炉子中通平衡净化气体,往天平装置中通平衡惰性气体和冷却水。这些细节强调了,学生对热失重分析的条件就会印象深刻,从而在测试中得到客观准确的结果。 3结合性能规律讲应用,提升兴趣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材料分析方法,灵活应用各种材料分析工具。因此必须结合材料研究应用实例来讲解分析仪器的应用。但如果只将例子泛泛而谈,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过眼云烟。如果能结合学生以前学到的材料物理和化学知识,阐明某种分析方法在材料结构性能规律上发挥作用的原理,则不但让学生温故了以前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该分析方法在材料应用中的印象,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讲述DSC在聚合物结晶上的应用时,便结合DSC图谱,给学生回顾了大量聚合物结晶学知识,包括不同晶型、再结晶作用、结晶度、热历史的影响等。这使得学生不但学习了DSC的应用,更学会了对理论知识的科学论证,引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4制作操作视频,增强实践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基本原理,更要让学生会操作和应用。但是不同仪器具有不同的操作步骤和条件设置。这些操作步骤和条件设置即使记忆再好的人第一次学会后,在以后的操作中也会忘记某些细节。而制作操作视频则可以将一台仪器的操作步骤和条件设置完整的记录下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操作实践,而且能起到保护仪器的作用。因此操作视频可以让学生学习该课程后有信心对该仪器和相应研究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5结论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该课程事半功倍教学效果的方法有:授课教师知识面广;对分析方法讲解要通俗易懂;对仪器知识讲解细致入微;对应用实例讲解深入浅出;制作操作视频,增强实践。 作者:欧阳星陈大柱单位:深圳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 材料科学论文:剖析材料科学教学的微观机理 一、MaterialsStudio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简介材料计算模拟软件Materialsstudio是美国Accelrys公司为材料科学领域开发的一款科学研究软件,用于帮助用户解决当今材料科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MaterialsStudio软件包集成了Visual-izer、CASTEP、Dmol3、Reflex等二十几个计算模拟模块,是一款强有力的计算模拟工具。用户可以通过Visualizer可视化模块进行一些简单的界面操作来建立材料分子的三维结构模型,之后通过软件包中相应的计算模块,对材料分子的构型优化、性质预测、X射线衍射分析及量子力学方面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可以对各种晶体、无定型与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及相关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其计算的结果精确可靠。CASTEP是CambridgeSequentialTotalEnergyPackage的缩写,最早由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凝聚态理论小组开发,是广泛用于计算周期性体系性质的一个先进量子力学程序。它可用于金属、半导体、陶瓷等多种材料的相关计算,可研究晶体材料的光学性质(折射率,反射率,吸收及发射光谱等)、缺陷性质(如空位、间隙或取代掺杂)、电子结构(能带及态密度)、体系的三维电荷密度及波函数等。 (二)教学环节设计1.知识点的设置。在材料科学的专业课中,如晶体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硅材料科学与技术等课程中,都会涉及材料的晶体结构,能带结构,带隙的分类,X射线衍射、缺陷,掺杂等知识点,也会涉及到材料的反射率、折射率、介电常数等材料的光学或化学性质。在完成这些基础知识点的讲解后,可以利用Mate-rialsStudio软件进行计算和演示,为这些基础理论给出直观形象的解释,把材料的宏观性质与微观机理衔接上,这样学生对材料科学的知识体系就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2.密度泛函理论及波函数的介绍。密度泛函理论是一种研究多电子体系电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方法,其本质是以电子密度分布函数为变量代替波函数中的自变量来求解薛定谔方程,使求解复杂体系波函数的本征值成为可能。目前,密度泛函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及材料相关领域,特别是用来研究分子和凝聚态的性质。目前密度泛函理论DFT(DensityFunctionalTheory缩写)被广泛应用到计算模拟软件中来求解薛定谔方程,可对材料的结构、性质、光谱、能量、过渡态结构和活化势垒等方面的进行计算研究。在与分子动力学结合后,在材料设计、合成、模拟计算等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计算材料科学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技术。3.软件的操作及相关内容的演示。MaterialsStudio程序包中的二十多个计算模块是通过Visualizer这个可视化核心模块整合在一起的,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应用Visualizer模块构建有机、无极、聚合物、金属等材料分子、及周期性的晶体材料、表面、层结构等模型,通过鼠标控制这些分子构型,可从不同角度查看并分析体系结构,容易形成直观的概念。MaterialsStudio自带的数据库中的晶体结构可以用于教学演示,如在硅材料科学与技术和半导体物理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单晶硅的晶体结构,可以很方便地从MaterialsStudio软件的Structures/semiconductors数据库文件夹中导入Si这个晶体数据文件,在课堂上为学生们演示,从(100)、(110)、(111)不同的晶面来进行展示(如图1),以说明硅单晶的晶体结构。也可以通过Visualizer模块中的菜单选项Build- Sym-metry- Supercell建立n×n超胞结构,通过调整角度,可以从不同晶向观察晶体的晶面,通过超胞结构也可以演示各种晶体的密堆积结构。这样就给学生一个生动、形象、直观动态的概念,使其易于在头脑中建立空间模型,理解所学知识点。通过Visualizer模块对硅单晶的元胞进行演示,我们可以知道每个硅原子至多与另外四个硅原子相连,借此可以说明硅原子的共价键取向及硅晶体属于金刚石型结构,源于硅原子的sp3杂化,形成了四个共价键。通过CASTEP模块对硅单晶的元胞进行计算,可以得出其能带结构和态密度,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硅单晶材料的带隙特点。在稀土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CCDC英国剑桥晶体数据库及WebofScience网站来获取稀土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然后通过MaterialsStudioVisualizer读出晶体结构,用于课堂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稀土配合物结构。在固体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MaterialsStudio中的Re-flex模块模拟粉晶体材料的X光、中子以及电子等多种衍射图谱,可用于验证实验结果及演示教学。4.知识点的拓展。对于缺陷、杂质掺杂、空位等对晶体材料的影响,可以通过MaterialsStudio中Visualizer模块建立相应的模型,然后通过CASTEP计算模块进行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说明这些因素对半导体材料性质的影响。MaterialsStudio软件同样可以计算材料的折射率、反射率、介电常数等性质。其计算的结果数据和图表可以与教科书或文献上的数据图表进行对比,来说明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以此为支点,采用同样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尝试设计更多的新型材料并进行计算。通过这些详实的计算实例我们可以更生动地说明教学中的知识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尝试进行材料分子模型的设计并进行模拟计算。通过计算结果的对比,可以初步探讨晶体中缺陷、杂质、空位等因素对材料性质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兴趣。 二、GaussianView和Gaussian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简介Gaussian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量子化学综合软件包。应用它可以计算分子能量和结构、过渡态的能量和结构、化学键以及反应能量、分子轨道、热力学性质、反应路径等等,功能非常强大。计算可以模拟气相和溶液中的体系,模拟基态和激发态,进而通过含时密度泛函研究材料分子体系的激发态,算出吸收和发射光谱。Gaussian扩展了化学体系的研究范围,可以对周期边界体系进行计算,例如聚合物和晶体。周期性边界条件的方法(PBC)技术把体系作为重复的单元进行模拟,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整体性质。而GaussianView是一款为Gaussian设计的配套软件,其主要作用有两个:1.构建Gaussian的输入分子模型,2.以图形显示Gaussian程序的运算结果。 (二)知识点的设置1.在材料科学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稀土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有机或稀土发光材料的吸收及发射机理。通过把Gaussian软件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很好结合这些算例讲解三重态,单重态发射过程,给出与发射过程相关的分子最高占据轨道HOMO和最低非占据轨道LUMO的电子密度图,这样就可以很形象地解释发射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过程,对低能吸收和发射过程的电子跃迁性质进行判断。2.软件的操作及相关内容的演示。(1)通过CCDC晶体数据库或者WebofScience网站获得相应的配合物或者稀土配合物晶体的晶体结构(通常为cif文件)。(2)应用Mercury软件或者MaterialsStudio软件读取相应的晶体结构,转存为GaussianView程序可以读取的格式(一般选用*.cif、*.pdb、*.mol2格式),通过Gaussian-View转存为Gaussian输入程序(*.gif-Gaussianinputfile)。(3)采用Gaussian程序进行计算。(4)通过GaussianView程序读入Gaussian03/09计算结果,通常为log文件,或者fchk文件,GaussianView可以很方便地读取Gaussian的计算结果并且以图形的形式显示出来,并可应用它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5)通过GaussianView对计算结果的进行处理,通过它显示出发光材料的分子轨道电子云密度分布情况,吸收光谱,发射光谱等情况,结合这些图形信息,我们可以对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或者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进行教学。3.知识点的拓展。GaussianView是由Gaussian公司开发的一款非常好的分子建模及显示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对它的使用,很方便地进行分子设计并输入到高斯程序中进行计算。可以安排学生在基础发光材料分子的基础上,在分子配体的外围添加外围取代基或者改变配体,进行尝试,进行配合物分子的设计,增强其动手能力,为今后走进实验室进行有机合成做准备。 三、预期的效果 计算模拟软件所用的计算资源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中的电脑和学生自带的笔记本电脑。通过对软件进行简单的操作讲解,学生可以很方便进行建模和计算。在此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能力、以及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技能,增加其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对科研领域的了解。 作者:吴玉辉吴盼单位:长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材料科学论文:材料科学引入计算模拟教学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已经成为各个材料领域研究专家的必备工具,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算法的发展,计算模拟方法也已经成为材料研究新的重要手段.计算模拟技术以物理学、化学等相关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在计算机模拟环境下对宏观、介观以及微观的不同尺度的材料进行多层次的模拟研究,计算材料的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和磁学等多方面的物理性质,并进一步探求这些材料的组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为实验制备新材料提供理论支持,变盲目的材料合成为针对材料性能的某类特定需求来主动地、有意识地设计材料的结构.计算模拟在材料科学中的作用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计算机辅助和数据处理上,人们已经认识到计算模拟已经与实验、理论研究一样能够发现新的科学现象、新的科学概念,从而计算模拟已经成为第三条科学发现的途径.因此,现代材料科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实验科学,计算模拟方法已成为与理论研究和实验方法同样重要的研究手段,实验、理论和计算成为材料研究的3大支柱[4].而且随着计算材料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模拟方法在未来的材料研究中将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应用潜力.因此,了解和掌握材料计算和模拟的基本知识已成为现代材料研究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之一. 材料的计算模拟方法介绍 材料的计算模拟研究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它综合凝聚态物理学、理论化学、材料物理学和计算机算法等多个相关学科.它的目的是利用现代高速计算机,模拟材料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深入理解材料从微观到宏观多个尺度的各类现象与性能,并对材料的结构和物性进行理论预言,从而达到设计和开发新材料的目的.材料的多尺度计算模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First-principlesMethods)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是目前研究微观电子结构最主要的理论方法.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只用到普朗克常数(h),玻尔兹曼常数(kB),光速(c),电子静态质量(m0)和电子电荷电量(e)这5个基本物理变量和研究体系的基本结构.从量子力学出发,通过数值求解薛定谔方程,计算材料的物理性质.在密度泛函理论,局域密度近似(LDA)和广义梯度近似(GGA)框架下的计算已广泛应用于第一性原理的电子结构研究中,并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功.结合一些能带结构计算的方法,对于半导体和一些金属基态性质,如晶格常数,晶体结合能,晶体力学性质都能够给出与实验符合得很好的结果,同时能够比较精确地描述很多体系的电子结构(如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电荷密度、差分电荷密度和键布局等)、光学性质(介电函数、复折射率、光吸收系数、反射光谱及光电导等)和磁性质,从微观理论角度分析和揭示材料物理性质的起源,使实验者主动对材料进行结构和功能的控制,以便按照需求制备新材料. (2)分子动力学方法(MolecularDynamicsMethods)分子动力学是一种确定性方法,是按照该体系内部的内禀动力学规律来确定位形的转变,跟踪系统中每个粒子的个体运动,然后根据统计物理规律,给出微观量(分子的坐标、速度)与宏观可观测量(压力、温度、比热容、弹性模量等)的关系来研究材料性能的一种方法[5].分子动力学方法首先需要建立系统内一组分子的运动方程,通过求解所有分子的运动方程,来研究该体系与微观量相关的基本过程.对于这种多体问题的严格求解,需要建立并求解体系的薛定谔方程.根据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将电子的运动与原子核的运动分开来处理,电子的运动利用量子力学的方法处理,而原子核的运动则使用经典动力学方法处理.此时原子核的运动满足经典力学规律,用牛顿定律来描述,这对于大多数材料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近似.只有处理一些较轻的原子和分子的平动、转动或振动频率γ满足hγ>kBT时,才需要考虑量子效应. (3)蒙特卡洛方法(MonteCarloMethods)蒙特卡洛方法是在简单的理论准则基础上(如简单的物质与物质或者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采用反复随机抽样的手段,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手法,可以模拟对象的概率与统计的问题.通过设计适当的概率模型,该方法还可以解决确定性问题,如定积分等.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蒙特卡洛方法已在材料、固体物理、应用物理、化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6].蒙特卡洛方法可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模拟材料构成基本粒子原子和分子的状态,省去量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的复杂计算,可以模拟很大的体系.结合统计物理的方法,蒙特卡洛方法能够建立基本粒子的状态与材料宏观性能的关系,是研究材料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的本质的重要手段. 材料专业引入计算模拟教学的探索 材料计算的目的在于理解和发现新的材料性能及其物理本质.计算已经与实验和形式理论一样成为材料研究的3大支柱之一.为学生将来能够有更高的起点研究材料科学,适应新形势下材料研究方法,培养具有宽广材料科学基础,掌握材料现代研究手段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材料科学专业人才.我们在本科教学阶段就应该有计划的引入和加强计算模拟方法的教学.采用的教学形式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的应用.近年来我们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1)开设计算材料学类课程在2006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已经确定《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和《计算物理》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学时分别为36学时和54学时.《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课程偏重实践教学,通过上机操作学习计算软件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材料学的发展现状及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数学模型;材料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数值分析方法;材料科学研究中主要物理场的数值模拟;材料科学与行为工艺的计算机模拟;材料数据库和新材料、新合金的设计;材料加工过程的计算机控制;计算机在材料检测中的应用;材料研究科学中的数据和图像处理;互联网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9部分内容,基本涵盖当今计算机技术在材料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各个方面.《计算物理》课程则以理论教学为主,偏重物理基本原理的介绍.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计算物理学发展的最新状况;蒙特卡洛方法及其若干应用;有限差分方法;分子动力学方法;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机代数;高性能计算和并行算法等8部分内容.计算材料类课程的开设注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在讲解基本原理的同时加强学生动手上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经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材料模拟的能力.部分选修计算材料类课程的同学在学习中对计算模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大四时选择材料计算相关课题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例如,08届学生的毕业论文《ZnS掺杂Cu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和《布朗运动的蒙特卡洛模拟》,09届学生的毕业论文《ZnO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研究》,11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晶格热容的理论计算》和《简立方晶体结构能量分布的理论模拟》等均为材料计算和模拟相关课题,并且有多人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个别优秀的学生读研后继续从事材料的计算模拟相关研究.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计算材料相关课程的开设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有极大地帮助.(2)在材料相关的理论课程中加入计算模拟方法介绍虽然已经在材料专业开设《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和《计算物理》等材料计算相关的课程,但这两门课均为专业选修课,只有选修相关课程的学生才能得到相应的计算模拟培训,受众面还比较窄.因此,为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材料模拟计算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在材料专业主干课的教学中也适时地加入相关的计算模拟方法的介绍,从而扩大计算模拟知识的普及面.例如,在《固体物理》课程中,当讲解到能带理论一章时,我们会在本章结束时,加入一次课,着重介绍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平面波赝势计算方法计算材料的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等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常用软件(CASTEP、VASP等).一方面,对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直观化和适度的扩展,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普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相关知识.在《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中讲解到相平衡与相图一章时,我们会在本章内容结束后介绍相图计算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包括CALPHAD(CalculationofPhaseDiagram)计算方法、热力学与动力学的结合、第一性原理与相图计算方法的结合,并简要介绍今后相图计算可能的发展方向[7].在晶体缺陷内容的教学中,穿插介绍利用分子动力学计算面心立方金属空位和间隙原子点缺陷的形成能的方法.通过在课程教学中穿插入计算模拟方法的介绍,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3)举办计算模拟相关的学术讲座.自从2009年以来,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从事计算模拟研究的教师每学期都结合自身的科研情况举办面向全院学生的学术讲座.例如在2011至2012学年第二学期,我们举办两场学术讲座,分别是《氧化锌晶体及其掺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以及《可见光响应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结构和能带设计》,教师在讲座中介绍自己的科研情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如何把学到的计算模拟知识应用到科研实践中去,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利用计算模拟预测材料的物理性质以及指导材料设计的研究方式,提高学生自觉学习计算模拟方法的积极性. 结束语 当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模拟方法在材料物理性质预测、材料设计、合成和评价诸多方面有许多突破性的进展,计算模拟已经和实验、理论成为材料研究的3大支柱,掌握计算模拟方法成为现代材料科学研究的必备手段之一,因此在材料科学相关专业中开展计算模拟方法的教学是十分迫切的.经过这几年对材料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计算模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学上也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果.总之,在材料科学专业教学中引入计算模拟方法的教学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作者:刘建军尹新国张金锋路彦峰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材料科学论文:材料科学教学体系研究 一、南昌大学材料专业人才培养与江西的资源和产业特色 南昌大学地处江西,江西有着非常丰富的铜、钨、稀土等矿产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江西已经形成了从矿产开采、冶炼、再到加工的一套比较完整产业链。但江西金属企业多集中在产业链上游,利用高新技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不多,特别是在铜、钨的深加工方面,无论是研究水平还是生产技术水平都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由于缺乏相关专业人才使得江西省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资源优势的浪费。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大学,南昌大学有义务也有必要积极培养与省情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将江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为江西和国家的发展做贡献。然而此次调查发现,南昌大学虽然每年都培养出很多材料专业学生,但真正能进入到江西铜、钨和稀土领域的学生却很少。就目前情况来看,南昌大学虽然设置了大量的实践教学内容,但其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内容相对比较分散,都是根据各个课程的特点开设一些实验课,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对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践进行有效的整合,开展富有江西资源和产业特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通过本次对江西的资源特色和产业结构以及国内外著名大学实践教学模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南昌大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教学理念的转变发展着眼于省情,江西有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一方面,作为江西省教学和科研实力最强的重点大学,培养这方面的技术和研究型人才来服务于江西建设;另一方面,正因为有这种很好资源和产业的外在优势,南昌大学就应该充分的加以利用,在以后的研究和探索中形成自己独有的专业和技术优势。 2.课程设置方面首先,铜、钨生产和加工工艺都比较传统,学生在掌握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但稀土材料就不同,它涉及内容广泛,又自成一体,同时也是一门新兴学科,知识理论对本科生来讲还是有一定深度。为此,学校应该聘请在相关方面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和教师,开设相关课程,教授学生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其次,学校可以开设相关专题讲座,邀请一些大型企业的工程师或是技术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技术介绍或给学生授课,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产品的了解,也为将来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消化[3]。再次,学校应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所相关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3.实验设置方面虽然实验课程较多,但就目前的实验安排来看,与本土优势资源相关的较少,实验设置可以向这方面有所侧重。 4.实践教学改进可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实践教学模式。麻省理工学院(MIT)有一个本科实践机会计划(UPOP),它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安排一周富有挑战性的、集中而全面的学习培训;第二阶段:由两部分组成。前部分在春季学期雇方与学生的双向选择,达成协议后,双方签订协议。后部分为10—12周的夏季实践;第三阶段:参加由助教们安排的讨论会。讨论时学生必须提供一份报告并做答辩,答辩通过后得到3个学分。虽然UPOP实施的社会环境和实施方式与我们的实践教学大不相同,但它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UPOP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或者说是管理队伍负责UPOP协调、学生服务以及与校友联系等管理工作,这就保证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实施,如果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及时得到解决。所以我们的高校也需要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来专门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在实习之前,管理部门要给学生安排一个集中培训,除了专业技能的培训之外,最主要的是训练他们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一定局限于学校的统一安排,可以鼓励学生主动与企业联系,分小组实习肯定会比大批量人员的实习质量更好。无论是哪种实习方式,学生和企业一定要签订协议,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和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实习结束之后,学生为了得到学分,还必须从本学院找一位教师评阅实习报告和参加答辩,讨论整个实践情况。当然,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除了可以参考以上几个方面,我们还应注意选择大型的正规的企业进行实习,这不仅可以较好的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可以让学生学到更专业更前沿的知识;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二、国内外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差别及其原因 着眼于世界,我们发现,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科教育水平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与他们本国的国情、教学理念、文化等因素存在着密切联系。经过此次调查发现,他们的工科实践教学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人数少,实践教学资源充足,实验室随时向学生和教师开放,而且学校会举办很多的学术交流活动。2、社会对大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非常支持,保证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去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3、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较弱,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4、重视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培养,从事研究的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素质相对较高。以上几点都是我国大多数高校所不具备的,其原因有多个方面:第一,高等工科教育受国情的制约和影响。虽然我国高校的实验教学资源比较完善,但由于学生人数多,就很难保证实验和教学质量;同时,人数多也不便于学生和实验设备的管理,所以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很难做到随时向学生和老师开放,这种现状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国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普遍不如发达国家的学生。第二,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得不到社会的足够支持。一般的中国企业都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在其单位实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现在我们还没有一套比较正规合作协议来保证学校和企业双边利益;二是学生实习必定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工作,可能会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三是企业担心自己的技术专利或科研成果外泄。第三,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灌输式教学,虽然能够使我们的学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同时也使我们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我国未来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 在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在工科实践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的众多问题,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我国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到底该如何走下去?首先,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本科教育阶段,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我们应尽可能地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尽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其次,企业应该转变发展观念,站在长远的角度去看问题。虽然企业也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但高校的科研力量更强。如果能把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生产需求相结合,肯定能够达到双赢。实际上,许多企业在遇到技术难题的时候经常会向高校教师寻求帮助,如果能让这种简单合作方式正规化、制度化,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各种生产和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那结果将不止是双赢。最后,国家必须重视对材料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材料是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四大支柱之一,它渗透于社会建设的各行各业,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和军事领域显得更为突出。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是国家的,为了加快国家的发展,每个企业都设有实习科,专门接待高校学生实习。现在,我国已然是市场经济,但我们的实习体制却没能及时转变过来,也就是国家没有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支持高校的实践活动,从而导致现在高校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瓶颈。所以,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确保我国的工科教育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谭敦强赵渊博刘建英刘阳单位: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论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若干认识 【摘 要】结合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现状和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和思考,提出了构建“大材料”(Material)教育背景下开放式(Open)个性化(Individuation)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MOI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并通过本模式的实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新形势下为社会培养复合创新型材料科学工程专业精英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 MOI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创新型 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材料、信息和能源被誉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新材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材料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对工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主要培养具备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学科领域的科学与工程方面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能在各种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 一、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现状 江西理工大学(原名南方冶金学院)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材料学科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摇篮”,学校先后隶属于国家冶金工业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具有鲜明的有色金属行业特色。1958年创办炼铁、炼钢、轧钢专业,1972年创办有色金属压力加工专业,之后又陆续创办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等专业,在上述专业的建设发展基础上,形成目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涵盖以下五个二级学科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其中,金属材料工程是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省级品牌专业、省级示范硕士点。并建有国家铜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有色金属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铜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与思考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客观要求也就使得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采取更加科学、更为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人才的创新思想。[1]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历经53年的教学实践积淀,使我们对本学科、本领域的人才培养规律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认识与思考 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一般包括:“入口――培养环节――出口”三大阶段。入口与出口是人才培养的两个关键环节,二者相互制约又是相互促进的过程。出口畅,入口才能旺;入口强,出口才可能畅。而出口畅(就业好)的前提是以学生培养质量作为保证的。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培养环节,因此,培养环节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这一环节,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建设以及教学环境、条件的改善等。这些方面都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2.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与思考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关键是“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高等教育阶段大众化、普及化的当今,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专业的人才有着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例如:学术性、研究型的精英人才、通识教育的复合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等,社会对不同规格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不同的社会及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总结我国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及其人才培养规律,可归纳出如下三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才培养类型: 一元“专才型”人才:[2]该人才培养实行统一招生和固定学制,专业划分细,口径狭窄,其社会背景是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一元型人才的特点是:学生重点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专业之外的知识相对薄弱。这种模式在我国生产力水平较落后,各行各业急需各种专业人才的计划经济时挥了积极作用;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落后于时展的步伐,因而构建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二元“T型”人才:[3]所谓T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而构建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既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可激发个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T型人才虽然有了更多领域的知识,但学习过程仍是在规定课程、规定学习计划和培养目标下完成的,这种过于死板的“职业定向型人才培养”仍不能完全适应动态、变化和发展的社会需求。 多元复合型人才:[4]即“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类型。该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基础知识丰富,专业知识扎实,具有针对性。同时,在其它相关领域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弹性,能够根据学习或工作的需要及时掌握非专业知识,处理相关信息,从而使知识和能力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显然,多元复合型人才更能适应当今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3.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与思考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意“三个避免”,[5]即避免过于理念化、避免专业过窄、避免过于实务性和操作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注重“三个结合”,即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教育相结合、国际先进做法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传承和发扬本学科特色和品牌效应,在国内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占据一席之地。 4.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现代化社会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素质的现代化。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人的素质提高。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也是一种教育思想,并且素质与知识、能力往往是融为一体的,三者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要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人格”的人才质量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一要提升学生的素质,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三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这些措施,促进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 三、MOI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的必要性 作为江西省有色金属材料工程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和新材料研发中心,我校材料工程专业坚持“教学研究型”定位,紧密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和行业特色,“服务行业、服务地方”,历经53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特色,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之间,金属材料与无机非金属材料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几大材料之间有着更多的内在联系和共性,如在知识体系上,材料结构、性能及检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共性;在课程设置上,如都开设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因而仅具有单一材料专业基础的人才已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材料科研和生产需要有宽广知识面的复合创新型人才。[6]我们所认为的复合创新型材料专业人才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标志性特征:一是具有比较扎实的材料学科基础理论功底和复合的知识结构;二是具有从事材料工程领域实务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三是具有更宽的专业视野、法学及管理观念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四是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 材料科学论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晶体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晶体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也是进一步学习材料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本文根据材料专业《晶体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次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详细思路。 关键词:晶体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研讨式教学;教学改革 一、前言 《晶体学基础》课程是为地质学、材料科学、矿物学等专业学生在完成高等数学、普通化学和物理学等公共课程后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1-4]。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晶体学基础》课程中的晶体结构、晶体对称性、倒易点阵、晶体投影、晶体生长、晶体缺陷等晶体学基本知识,是进一步学习《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分析》、《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以及《材料物理性能》等专业课程的基础[2]。在材料科学领域,调控材料的性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如果一种材料的成分确定,那么它的电学、光学、磁学以及力学等性能将取决于材料的晶体结构类型和晶体中存在的缺陷特征(如杂质原子的浓度、位错密度和晶粒尺寸等)。因此,《晶体学基础》课程的基础知识不仅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将对学生们将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开设《晶体学基础》课程以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晶体学教学计划主要安排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大约讲解4学时。另一方面,在《X射线衍射》和《电子显微分析》等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去通常要利用2~4学时来讲解布拉斐点阵、倒易点阵等晶体学知识。这使得部分晶体学知识被重复讲授,而一些重要的晶体学知识没有得到无法全面、系统和深入地讲解。基于以上原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2010年起对材料专业的本科2年级学生开设了《晶体学基础》课程。 通过过去几年的《晶体学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学生们普遍反应对晶体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了,同时在学习与晶体学相关的其他材料专业课程时,也更加得心应手。但是,目前的晶体学教学中还存在以下3个主要问题。 1.晶体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是多个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不同学科对于晶体学知识的侧重点有所差别。目前,国内《晶体学基础》的教材主要是面向地质和矿物专业而编写的[5],其包含的内容以及章节编排次序也是为了使地质和矿物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晶体学知识而设计的。所以,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以及讲授次序并不完全适用于材料专业《晶体学基础》课程的教学。 2.《晶体学基础》课程中包含着很多晶体学基本概念,同时还有非常抽象的宏观和微观对称操作以及晶体的投影操作。在以往的晶体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借助一些静态的二维或者三维图片进行讲解,其表现力度有限,无法有效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晶体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3.在《晶体学基础》的授课形式上,过去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较少。仅仅通过教师对《晶体学基础》中复杂空间对称变换进行讲解,难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晶体中对称特点、内部质点的堆积规律以及复杂的空间概念。同时,这样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由以上分析可见,现有的《晶体学基础》教学已经难以满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晶体学知识的精髓,为学生在将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中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讲授次序的改革 目前,本校《晶体学基础》的教学课时共32学时,与地质学和矿物学专业相比,总授课时间较少[3,4]。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讲授材料科学专业学生所必需掌握的晶体学基础知识,有必要将那些与材料科学专业相关性不大的内容进行删减。例如,晶体理想形态和晶体规则连生方面的内容对地质学和矿物学专业十分重要,但是对于材料专业学生来说,只需要在课程绪论中加以概述就能够满足本专业的教学要求了。同时,对于后续材料科学的其他专业课程将详细讲解的知识点,也可以进行适当删减,如晶体相变、晶体物理学等内容。另一方面,对于进一步学习材料专业其他课程而需要用到的一些重要晶体学基础知识,应该增加讲解内容的深度。例如,倒易点阵、吴氏网等基础知识对于分析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至关重要,但是,现有教材中的以上相关内容过于简单,无法满足材料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所以,需要增加相关的授课内容。 教学内容的变更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授课内容编排的逻辑性。由于晶体学授课内容和侧重点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就不能按照现有教科书中针对地质和矿物专业的教学目的来安排授课次序,而应该按照材料专业对晶体学教学内容的要求,研究如何安排授课次序才能更有利于本专业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相关晶体学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晶体宏观对称性之前,有必要先讲解一些典型晶体结构的实例,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复杂的空间对称操作;将晶体的微观对称和空间群知识从原教材的第七章提前到第三章[5],使其与晶体宏观对称合并成晶体宏观和微观对称一章,这样有利于从宏观和微观相互联系的角度进行讲解;另外,倒易点阵知识应该从原教材的第一章后移到第四章,在讲解完晶体定向和晶体学符号之后,学生们熟练掌握了晶体正空间的晶面和晶向指数,此时讲授倒易点阵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正空间和倒易空间的相互变换。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晶体学基础》课程的难点是晶体宏观和微观对称、晶体的投影以及内部质点的堆积。除了采用传统的板书和二维图形对这些晶体学难点知识进行讲解以外,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利用一些三维模型。例如,在讲解晶体的球面投影和吴氏网过程中,利用地球仪作为三维实物模型,能够更好地说明晶体的各个晶面在进行球面投影过程中的操作次序,以及解释如何利用吴氏网来计算晶面夹角。在讲解晶体的旋转对称时,可以利用一些特制的三维立体模型,形象地显示出不同轴次的旋转对称;另外,在讲解晶体的极射赤平投影时,可以针对一些具有特殊对称特点的宏观晶体,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相关的三维实物模型,通过观察各晶面的投影特点,加深对极射赤平投影知识的理解。 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加形象地把握各种对称变换特征和晶面投影规律,我们应该进一步利用三维多媒体软件,制作一些三维动画作为辅助教学手段[6]。这样能够通过三维旋转来观察晶体的宏观对称特点以及晶体结构中的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位置,满足晶体宏观和微观对称要素及其操作等抽象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不同宏观和微观对称操作的特点,从而加深对这些抽象晶体学概念的理解。 四、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本校《晶体学基础》课程在开课初期的授课形式为大班整体授课,包括所有材料专业大二的学生(约150名)。由于听课学生人数较多,导致教师难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听课效果。故而,本校自2013年起对《晶体学基础》课程进行了“小班化”教学实验(每班70~80人),有效地提高了授课效果。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要授课模式,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积极地思考问题。因此,应该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主导本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过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研讨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研讨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晶体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和抽象知识。针对每堂课的重点讲授内容,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相关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之间反复讨论将复杂的晶体学问题进行逐步阐明,这样也有利于检验学生对每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将分组讨论的结果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体系,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地通过讨论来相互启发,进而解决各个难点问题。 另外,师生应该充分利用本校在校园网上建立的晶体学课程中心平台。一方面,鼓励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由讨论,另一方面,让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和讨论。通过以上“研讨式”教学模式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从而调整讲课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总结 《晶体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应该按照材料科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晶体学知识,优化编排授课内容和次序,提高授课效果;利用三维晶体学动画模型,加深学生对晶体对称要素及其操作等复杂晶体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建立“研讨式”教学模式,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出学生课堂和课后研讨的主题,检验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通过主动提问以及相互讨论而获取知识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材料科学专业必需的晶体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科学论文: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与探讨 摘要:生产实习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察的重点环节之一。本文针对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获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关键词: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据统计,我国每年工科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居世界之首,但毕业生的质量却令人堪优。在工程教育认证新形势下,如何强化工程意识,培养解决复杂工程实践能力是高等工程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事情之一[1-3]。生产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密切结合,提高专业兴趣,扩宽专业认识,为同学即将选择考研专业和就业提供指导,培养同学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生产实习承前启后至关重要。 目前尽管建立了众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企业考虑到实习安全、生产效率、生产车间场地空间等问题,导致生产现场停留参观时间短。同时,车间噪音大,实习小组人数多,在“只许看,不许动”动的束缚下,实习变成了参观、走马观花[4,5]。因此,同学对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过程的了解和认识浮浅,甚至是囫囵吞枣。在工程认证新形势下,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1.生产实习基地的选择。在市场经济和目前企业经济运行困难形式下,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均把经济效益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学生实习一般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可能会对工厂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安全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一般持消极态度,能安排学生实习时间和次数有限。同时,由于实习经费限制,对生产实习基地只能就近选择。因此,在实习经费和实习基地均有限的情况下,合理资源安排尤为重要。 (1)建立校外精习基地。所谓精习,选择典型的产品,熟悉零件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既包括材质选择、进厂检测、生产设备型号、生产工艺制定、相关的性能检测与质量控制、产品的市场定位与销售情况、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让同学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角度去熟悉、分析产品零件图、加工工艺图、焊接工艺图等生产工艺过程。采用先课堂讲解(兴趣引导)―同学现场实习(感性认识)―课堂交流讨论(启发深入)―再次现场实习(理解领悟)―课堂讨论交流(融会贯通)的方式进行。 精习基地选择一是交通方便,便于学生多次实习往返,节省实习经费;二是精习基地要有独立功能产品或运动部件,既涵盖金属原料质量控制、加工成型(铸造、锻压、焊接、塑性成型、热处理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成型工艺)、质量检测、装配等工序。三是厂家积极配合,能提供产品生产图纸、生产和检测工艺文件、生产设备资料,并可接纳多次实习。 精习基地给同学一个全面系统的材料成型工程概念,让同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归纳总结其工艺选择的理论依据、质量控制的方法,根据工况和经济性,选择零件热处理、耐磨、耐蚀处理方法,探索思考该产品生产质量提升空间,进而培养解决复杂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内精习基地。大学一般建有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既高校技产业园。虽然高校企业产业园的企业规模小,对生产实习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辅助教学是高校产业园的职责之一,便于联系落实实习任务,时间安排灵活。二是交通便利,便于往返多次实习。另外,高校科研成果成功转化案例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培养同学创业的意识。 (3)建立校外泛习基地。所谓泛习基地是指学生在企业实习1~2次,主要是让同学了解熟悉不同零部件的生产成型工艺过程,掌握金属零件不同的成型工艺,扩宽对产品生产加工视野。由于企业接纳实习时间的限制,同学对泛习基地的生产工艺过程难以深入的理解和贯通,因此指导老师的预先讲解、同学对企业相关产品、工艺的预先资料的收集、查阅和实习后现场答疑讲解是决定泛习基地实习效果的关键环节。 一般精习基地选择1~2个企业,每个小组安排3~4次进厂实习机会,每次实习0.5~1天。泛习基地安排4~6个企业,每个企业安排1~2次进厂实习机会,每次0.5~1天。精习基地、泛习基地实习时间和次数的安排,可根据企业生产工序、生产规模、设备开工使用情况灵活调整。 2.指导教师工程素养的培养。目前高校师资评聘过分依重科高层次科研项目和论文,忽视了高校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同时,很多高校教学重课堂理论教学的考核与评价,轻工程实习的投入与考核。另外,实习现场环境工况复杂,指导生产实习不仅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多,还要求老师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因此,要到达预期的生产实习效果,具有工程开发或企业工作背景的指导老师尤为重要。选择有经验的老教师带年轻教师,培养实习指导教师教学梯队,是完成实习的有效保障[6]。 指导教师到精习、泛习基地企业同技术人员交流座谈,预先调研、制定实习计划,收集编制实习报告。同时,做好预先动员,讲解和指导工作。这些工作已远远的超出了“教学工作量”所能体现出的工作量,需要指导老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指导教师工程背景培训需要学院、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教学规章指导的引导。 3.教学模式改革。 (1)实习前沿。同学第一次到企业实习,带着对未来工作环境的憧憬,也充满了对企业的好奇与迷茫。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所选择的精习、泛习基地在企业规模、技术先进性、企业管理、车间环境等诸多方面可能差强人意,实习动员要预先化解同学心中的就业观与实习现实企业的落差,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引导同学走进企业,培养兴趣,扩宽对专业的认识。同时,鼓励同学不仅带着眼睛去实习,更要带着脑子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并运用所以理论,探讨解决实践工程问题的可行性。 (2)编写实习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安排企业实习时间、企业设备开工情况,修改、编写实习报告,避免同学实习报告流水账、抄袭雷同、言之无物。实习报告采用启发、讨论,研究与探讨的方式,引导同学对产品选材、成型工艺、质量控制、产品性能逐渐深入分析研究,将所学理论与产品加工制造工艺、技术相结合,培养同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实习报告的编写是针对精习基地、泛习基地有的放矢,引导同学在实习过程中抓住重点环节,透过实习产品,回归到理论的运用,将课堂理论与生产实践融汇贯通。 (3)实习考核。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是实习学风引导的指挥棒。同时,考评制度也影响下一级同学学风和实习态度。制定合理的实习考核办法是实习效果保障之一。一般从实习纪律(10%)、实习笔记(20%)、实习报告(40%)、实习答辩(30%)四个环节进行评价。实习笔记采用时抽查,即可可以监督同学,也可以及时了解同学实习掌握情况,合理的安排实习时间。实习答辩采用分组座谈式答辩,同学主动讲述和提问回答相结合,为同学进行理论的深化和梳理。 二、生产实习改革应用及效果 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计划3周15天,我们安排青岛扎克船用锅炉有限公司、青岛金海纳有限公司作为精习基地,莱钢锚链、青岛海立、城阳丰东热处理、潍坊丰东热处理、高密高锻5家公司作为泛习基地,其产品包括:船用锅炉、采煤机截齿、海上平台锚链、冰箱变频压缩机、活性屏离子氮化炉、压力机等。 实习参观公司按其产品成型工艺分,焊接成型:锅炉压力容器埋弧焊、CO2保护焊、氩弧焊、锚链闪光对焊、截齿钎焊。塑性成型:炉体的卷压成型、汽车壳体零件的板料冲压成型、锚链横档的热锻成型。铸造成型:压力机及其零件的砂型铸造、消失模铸造成型。机械加工成型:变频冰箱压缩机机械加工。板料和棒料下料:剪板机下料(≤8mm)、火焰和等离子气割,棒材和管材的带锯切割下料。此外还涉及热处理工艺:截齿的感应淬火、渗碳淬火、离子氮化、气体氮化及其喷丸、喷砂除锈预处理工艺。按检测方式可以分为探伤检测:压力容器X射线探伤、着色探伤和锚链超声探伤。力学性能检测:锅炉焊缝的拉伸试验、冲击实验。产品性能检测:锅炉的水压检测、变频压缩机噪声检测。锅炉材料和锚链材料的元素检测分析。从实习内容看涉及了本科课程中的金属材料学、材料的力学性能、成型原理与工艺、热处理工艺与装备、无损检测等课程。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经过与指导老师、企业技术人员互动,在实习报告的引导下,通过课堂探讨交流,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实习效果良好。另一方面,生产实习企业与学生获得了互相认可,既企业在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也给同学做了下一年度的招聘需求,同学可以带着企业的技术问题在企业完成本科毕业设计,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工作。 三、结论 在新的工程认证形势下,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精习基地、泛习基地建设、实习指导报告的引导、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形成,探索培养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新的生产实习改革正在付诸实施并初显效果。 材料科学论文:电子理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摘 要 材料科学本身就是建立在研究微观离子的基础上的,电子理论以其特性占据这材料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位置。可以说,现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对电子理论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电子理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包含着多种子理论,本文就以实践种应用广泛的密度泛函理论为例,简要叙述电子理论在材料科学的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并阐述其部分内在规律,以期无论是对电子理论还是材料科学都能具有发展和推动的作用。 关键词 电子理论;密度泛函理论;材料科学 近几年,密度泛函理论与分子动力学相结合,在材料设计、合成、计算等诸多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计算材科学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技术。其他量子力学多体问题往往会具有一些“硬伤”,在计算的效率上,计算结果的精确度上,甚至于计算的方法上都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随着密度泛函理论的出现,使量子力学的研究又提升到另一个层次,与其他解决量子力学多提问题的方法相比,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所进行的研究能够给出让人满意的结果,尤其使数据的精确,更能够应用到其他领域的研究中,例如化学、数学等,甚至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中。 1 电子理论概述――以密度泛函理论为例 近年来随着物理学的快速发展,人类在探索与发现量子力学和微观事物本质问题上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现今科学学科的分支确定更加细致化,仅就材料物理学科来说,建立了计算机材料分支学科。物理材料的基本性质多数会受到电力结构的影响,故而研究电子理论也必须借助于量子力学。发展电力理论为研究材料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给材料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预测依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材料科学的发展速度,因此在材料物理科学中论述电力理论的意义和可行性是十分明显的。 电子理论是一种传统理论的统称,但实际上电子理论中包含很多小的概念和理论,不同的理论也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密度泛函理论是较早的一种量子理论,他是以Thomas-Fermi的理论为基础,产生于1960年到1970年。对于密度泛函理论来说,它与传统的量子理论的不同在于对基本物理性质的描述方法,也是一种基准。前者是将粒子密度作为基本物理量,而后者则将研究重点放在粒子密度上,使得二者有很大的不同。 密度泛函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科学研究的愈加深入而逐步发展的。从基本理论到现在的非局域泛函,不断有新的理论来扩充这一理论所涵盖的范围,同时,这些理论互相弥补,也使得计算结果越来越精确和有效。可以说,这一理论是一种活的理论,它不但在本身领域不断深入发展,还与其他理论相互联系,活跃前进。 我们所称的密度泛函理论具有很强的特点,主要在于需要通过计算机的运算来进行,运行的计算机中需要装载相联系的软件。在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关软件,上面我们说到,不同的密度泛函理论所计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主要差别在于数据的精确性,中间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与所使用的软件有关。这一理论由于它的应用性广泛,被用于多个领域的计算中,但也存在其本身的问题。但是,总体来说,密度泛函理论是一种相对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今后其发展也将会更加多样。 2 密度泛函理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如上所述,密度泛函理论在应用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实践。“近几年来DFT同分子动力学方法相结合,在材料设计、合成、模拟计算和评价诸多方面有明显的进展,成为计算材料科学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技术”。 2.1 电性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在电能与热能之间的转换的领域上,各国的研究者都在深入进行研究,试图找到一种新的电子特征。有的科学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出某种材料的导电性能与金属相比的优劣;有些科学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中的小的理论,研究了电子、磁及其相互作用的问题,“结果表明,体系的性质随原子位上库仑相互作用参数U的改变而显著变化”。有的科学家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将增强的表面超导和图像翻转现象进行了计算和预判。 2.2 磁性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磁性材料科学是起源很早的一门科学,我们都知道,铁是最早被发现具有磁性的物质,千百年来,人们对磁性科学的态度从神秘到了解,现在已经通过多种方法在研究。有些科学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获得了FeN的结构、结合能和磁矩,并且研究出团簇的尺寸的不同对原子的磁矩没有必然的影响,反而原子会在某一范围内变化。 2.3 光学材料上的应用 光学材料一般是指传输光的介质材料,有些科学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而得出:“在有机多层光电子发射二极管、光族材料和高密度光数据贮存材料上有潜在应用。” 2.4 在纳米材料上的应用 纳米材料是指物质的3个纬度中至少有一个纬度的量级是纳米。纳米材料自被发现以来,逐步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中,我们生活中所常见的纳米防爆膜、纳米微针等,现在在信息产业、能源产业、环境产业等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科学界对纳米的研究还在更加深入和精确。一些科学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出某些物质能够吸收红外,并且这种吸收能力极强。 3 结论 经典的电子理论认为,正离子所形成的电场是均匀的,而自由电子由于是运动的而不具有这种特性,自由电子和正离子相互碰撞不能形成新的物质,而仅仅是作为一种机械运动。正因为自由电子的不规律运动,所以没有显性的表现形式,但一旦给自由电子一个外在的力,例如磁场,自由电子就会有规律有方向地进行移动,从而形成电流。本文所讨论的密度泛函理论,是在电子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种理论,尽管它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化学计算中,但是电子理论是包含多种其他理论,因此密度泛函理论更需要其他理论作为依据和支撑,其本身也能够为其他理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因此,无论是主要利用该理论或者是借鉴密度泛函理论的原理或计算方法,做出的研究也渐渐投入到实践中,从而真正有益于人类。 材料科学论文:研讨与展望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发展进程 摘 要 高分子材料科学作为一种前沿学科,在当前保持了一种持续发展的态势。本文从基本概念以及发展的过程向大家介绍这一门科学。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 现状 可持续发展 1高分子材料的相关概念 1.1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及来源 高分子材料(macromolecular material),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按来源可分为分为天然、半合成(改性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是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基础。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并掌握了其加工技术。如利用蚕丝、棉、毛织成织物,用木材、棉、麻造纸等 1.2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高分子材料按照特性分为橡胶、纤维、塑料、胶粘剂、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其中前三种被称为高分子的三大材料。 橡胶是一类线型柔性高分子聚合物。其分子链柔性好,在外力作用下可产生较大形变,除去外力后能迅速恢复原状。有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种。纤维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前者指蚕丝、棉、麻、毛等。后者是以天然高分子或合成高分子为原料,经过纺丝和后处理制得。纤维的次价力大、形变能力小、模量高,一般为结晶聚合物。塑料是以合成树脂或化学改性的天然高分子为主要成分,再加入填料、增塑剂和其他添加剂制得。其分子间次价力、模量和形变量等介于橡胶和纤维之间。 2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发展进程 2.1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发展历史 高分子学科的建立,至今不到80年。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已经学会使用天然高分子材料,比如天然的树脂、橡胶、棉花、木材等。 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高分子科学的概念。到了20世纪30年代,高分子材料工业才步入发展阶段,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配位聚合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进入20世纪下半叶,高分子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比如聚烯烃的多元聚合,设计合成嵌段,超支化等聚合物等。 2.2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单单从一个大方向来描述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全面的,所以将简单分为几个领域分别介绍目前的发展现状。 在电气工业领域,高分子材料也有杰出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分子材料在电子、家电和通信领域。我国电气生产大国,全行业对高分子材料需求量较大用量。高分子材料轻质、绝缘、耐腐蚀、表面质量高和易于成型加工的特点正是生产各种家用电器的最佳材料,而家用电器是人们的必须生活用品,所以高分子材料在电气工业的发展是会一直进行下去的。 在机械制造领域更加少不了高分子材料。比如,目前世界不少轿车的塑料用量已经超过 120千克/辆,德国高级轿车用量已经达到300 千克/辆。可见在汽车制造方面,高分子的发展还是比较成熟,系统的。并且可以预见,随着汽车轻量化进程的加速,塑料在汽车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高分子材料还在航空航天,建筑工程,医疗,包装行业等众多领域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并且正在朝着一个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更加和谐的方向稳定发展 2.3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发展前景 高分子材料科学代表的是一种前沿技术,其发展趋势也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最先进工业发展的需求。 2.3.1精细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细化必然成为材料的主流趋势,未来将纳米技术融入其中也是势在必行的。高分子材料的纳米化可以依赖于高分子的纳米合成,这既包括分子层次上的化学方法,也包括分子以上层次的物理方法。利用外场包括电场、磁场、力场等的作用,采用自组装或自合成等方法,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构建具有特殊结构形态的分子聚集体。 2.3.2绿色友好化 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任何事物都在渐渐转型,高分子材料也不例外。实现绿色友好化,需要在材料的合成,生产,运用三方面全方位实现。现在的高分子合成材料对石油的依赖性特别强,寻找可以替代石油的其它资源,则成为21 世纪的高分子化学研究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调节原子和分子在物质中的组合配置,控制物质的微观性质、宏观性质和表面性质,就可能使某种物质满足某种使用要求,这种物质就能作为材料来使用。 2.3.3智能化 在这个智能材料的时代,高分子化学同样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智能材料是材料的作用和功能可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有意识的调节、修饰和修复,如若实现,也必然会对人类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3结语 本文通过比较浅层次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高分子这门前沿科学,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高分子材料,并投入到这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研究中去。 材料科学论文:基于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体系的材料科学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摘 要:本文从3+2分段培养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对支撑光伏专业的材料科学基础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梳理和筛选,阐述了详细的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知识。并且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提出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方式。 关键词:3+2分段培养体系;高职;本科;教学;实践 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这种模式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和升格为高级技术管理人才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能够充分发挥高职和本科院校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具有发展潜力的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这种模式在江苏首先试点,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与常州工学院已经开展多届合作,共同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而高职、本科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无疑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我院光伏材料制备技术专业在3+2转段衔接阶段开设材料科学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有其针对性和必要性。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揭示固体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联,实际上是用数理化的知识分析实际的材料问题,其内容庞杂,理论性强,抽象,是材料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3年高职学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要求感性认识颇多,2年本科学段着眼专业和管理技术提升,要求有更深的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说明如何开展有效的材料科学基础教学。 一、以光伏产业链为主线精选教学内容 材料科学基础的内容包括晶体结构和缺陷、固体热力学和动力学、固体结构和电子理论三大块,具体知识要点有晶体结构、固体电子结构、合金固溶体结构、范性形变、缺陷、相图、相变、界面、扩散、凝固结晶、回复再结晶等。全部讲完至少400学时左右,实际上既没有这么多学时,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课程具有普遍意义,但对专业来说,只要筛选出密切相关的内容即可,做到必需和够用即可。这样一方面可节省时间,另一方面也能够很快切入应用。所以,一定要梳理光伏产业链的应用点和材料科学基础内容相匹配,形成少而精的教学大纲内容,以利于少学时教学和专业应用。 纵观光伏产业链,从硅原料的制备和提纯,单晶硅多晶硅的生产加工,光伏电池和组件系统的生产,与材料科学基础关联的地方还不少。硅晶体的表面形貌、生长方向、生长棱线、层向生长过程对应晶体学知识、晶向晶面及特征的描述;其中融入硅和化合物半导体的结构和电性能对应着合金结构和固态电子论的知识,并牵涉到结合键,能带理论、半导体性能、光伏原理和光伏电池效率;晶片生产中缺陷位错的控制(颈缩工艺等)以及电池片效率改进对应着晶体的缺陷理论;单晶多晶的形核生 长、环境控制、质量控制对应着凝固结晶理论;硅中杂质含量及分布以及栅线印刷、焊接、欧姆接触对应合金知识相图相变知识;PN结形成、焊接合金化过程、光生少子的扩散和寿命、I-U特性曲线的扩散方程推求对应扩散理论中的稳态和非稳态扩散;晶硅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变形和损伤对应固体范性形变和再结晶;多晶的晶界和单晶多晶的制备过程中的固液界面对应界面理论。此外,掌握热力学基本知识对分析缺陷、表面、相图相变、凝固结晶都非常有用,对材料分类论述的三大类别材料如金属、陶瓷、高分子各论也要介绍,这部分内容具体涉及银浆与硅的欧姆接触、互联条焊接、石英容器性能、封装用铝合金、TPT、EVA的使用性能。基于以上分析,形成的课程知识点和相关内容以及重点难点见表1。 二、依据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式 此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有:①理论基础较为薄弱。②从应用型到研究型的学习习惯还未转变。对这两特点,在制订学习内容后还有一个如何让其有效接受消化的过程,不适当地灌输会使学生理解困难,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也失去了教学意义。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改善效果。 (1)精选教材。教材的选用原则是中等难度,有基础的数理化知识衔接,便于自学和理清课程体系,也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和受到启发,提出问题。不宜一下子导入艰深的理论。好的教材阅读能够激发兴趣,深入浅出,让人受益。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普适课程,教材种类繁多,深度广度侧重点各有不同。贵州大学的张晓燕教授主编的《材料科学基础(第二版)》具有以上特点,笔者认为比较适用。 (2)提供配套的参考资料和习题册。作为经典理论,材料科学基础暂时不会过时,现有的参考资料应该是比较丰富的,应该选择性地看一些,特别是习题册,更是和教材一样必备,因为理论的定性和定量同样重要,需要结合实际进行计算和练习,习题能够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认识,效果明显,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求知欲。 (3)实验验证有助于理解理论。配套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加深课堂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体验和创新体验,在光伏材料生产中,处处有材料外观、缺陷、性能以及工艺参数等的检测,过程检测更是质量保证的关键,一些实验项目和检测有密切相关,应该加以训练。如晶体结构实验中的典型金属结构的钢球堆积结构模型分析实验、单偏光下晶体光学性质,非晶态的结构性质和玻璃析晶实验(与长晶过程的坩埚析晶有关)、扩散和固相反应动力学实验,以及电阻测定实验等。 (4)明确概念,将理论讲解浅显化、简化或省略推导,过程让学生对基本概念产生深刻印象,后续教学才能顺理成章。教师应重点讲解参数的物理意义和相关概念,对求解过程作一般介绍和原则说明,以便于学生快速接受知识。 (5)利用网络资源如魔课,爱课程等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应该承认,有些东西确实难以讲清,因此晶体结构的三维图、原子进入间隙位置的动画演示、扩散微观过程动态展示、缺陷产生增值过程和运动方式的直观视频显示,这些似乎都离不开多媒体展示,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得益于现代数码技术可以把最微细的结构和复杂过程进行立体展示。网络资源也要好好利用,网上课堂是主要方式,具有简明易懂的优点。 (6)互动答疑及时解决疑问,按照逻辑体系进行内容顺序重排。由于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逻辑体系严密的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教材中的章节安排,应该从学生的知识结构来重新安排内容序列,力图使学生运用现有的力学、数理化知识就能理解各种规律,由于先后次序很重要,因此及时解决问题可为下面章节授课铺路。 (7)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实现良性循环,螺旋上升。用理论分析和解决是最好的服务生产实践方式,也是学习基础理论的价值所在。 通过以上针对3+2衔接阶段教学方式的改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专业基础知识得到巩固,结合专业实践,也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学习,这对以后的学习和创新是有益的。3+2分段培养能够成就技能和学术兼备的人才,可满足未来光伏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该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模式。 材料科学论文: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启发式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作为材料物理专业本科核心课程,对本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围绕启发式教学思想,从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互动等方面对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期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材料科学基础 启发式教学 教学改革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它以材料的组织结构为出发点,涉及了各种材料的共性基础知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在今后相关专业的工作和科研都有重要作用,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枯燥、难学。究其原因,是因为该课程理论知识点多并且内容较为抽象,如涉及名词定义近300个。如何解决材料科学基础教与学的问题,一直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旨在结合启发式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思想,探讨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改革。 启发式教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积极作用,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的创新,而是一种教学思想的转变。启发式教学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指导与推动的作用,变教师的单纯传授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因此,启发式教学能丰富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意义,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1创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抽象,课程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深度,需要学生理论推导和逻辑思维能力。抽象繁多的知识点很容易打击学生求知欲,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因此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手段,内容的趣味性。利用“联想法”,通过一系列与生活或生产相关的实力或热点话题引入知识点,通过实际案例演绎基础理论的内涵与应用。 在每一章开头,以实例开头回答“为什么学”这一问题。如在讲第五章材料的形变与再结晶时,教师首先询问学生汽车轮毂是怎么制备而成,引起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汽车轮毂的加工锻造过程,给学生具体讲解工业生产中加工硬化和再结晶的应用。这种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减少学生对理论概念的陌生感,帮助他们理解基础理念和基本概念科学内涵丰富性。 另外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不断引入科技前沿与研究热点问题,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第三章晶体缺陷的时候结合铁电薄膜材料中位错对其的影响等前沿,增加不同角度的正负位错对铁电薄膜单畴结构的影响介绍。这些讲授内容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知识体系庞大复杂,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是教学过程中一大难题。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注入式”教学,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境地。如果教学方法过于刻板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再只单一的重视讲授而轻视指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之一就是采用导学制,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模式,选择最合适的思考与探究方式学习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对专业知识点感兴趣深刻理解并记忆。 多媒体教学方式无疑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实现途径。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化抽象知识为直观,其优越性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能得到充分体现。例如,晶体结构三维图像、位错的分类和运动、材料的变形等内容是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二维、三维动画进行演示,图文并茂、声形俱佳,学生通过形象形式深刻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概念。但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弊端,它会让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削弱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多媒体的应用与教学内容相整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因材施教、因课施教。 如在讲授第三章固体结构中,对于体心、面心和密排六方等三种重要的结构参数,对于缺少立体空间概念的学生很难理解。讲课的时候借助葡萄和牙签等日常用品,以葡萄为原子牙签为原子键给学生详细讲解了三种典型的晶体结构,并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课下动手来做。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打开了学生思路,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翻转课堂和课堂讨论,增加师生互动 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指导学生怎样去学习,这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的互动。启发式教学要求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将传统的课堂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生在课堂外通过教学视频或资料自主学习课程,而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测评和相应指导已完成教学目标。另外在课上对于一些问题可以分组学习的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获得自己满意的答案。翻转课堂和适当的课堂讨论能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实现了以学生为主的主动式个性化学习,充分了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内涵,值得我(下转第73页)(上接第53页)们发挥其优势并运用到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进程中来。 但由于材料科学基础基本概念抽象繁多,并不是所有的课程或知识点都适用于翻转课程。具体来说,对于一些复习性质很强但又起到启后作用的内容,可以预先设计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自学,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让学生亲自到讲台上进行讲解,涉及到新的知识点再由教师补充,这样既活跃了教学气氛,也可避免学生在学习熟悉的内容时产生厌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讲授第五章晶体的塑形变形时,由于里面的许多知识点跟第三章相近,适合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课下自学,课上由老师指导讨论。这种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语 总之,启发式教学思想对于材料科学基础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要求教师在阐明概念、理论的基础上,强调知识架构间的相互关系,注重讲授理论的来源、思路、方法、意义和应用,讲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主动积极性。在传授课程知识点启发式教学方法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科学论文:航空航天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通过对航空航天材料专业英语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优化,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译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英语交流、获取知识。同时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航空航天技术进步的需要。 关键词:航空航天材料;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航空航天材料是指飞行器及其动力装置、附件、仪表所用的各类材料,是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材料科学中富有开拓性的一个分支。飞行器及其装置的设计,不断地向材料工程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了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的进步。各种先进材料的出现也为飞行器及其装置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设计性,极大地促进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因此,先进航空航天材料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与航空航天技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因此,各国都把先进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放在重要地位。尽管我国近年来在航空航天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而国外相关资料都是英文出版,这就需要航空航天材料方向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完成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等任务。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应用与材料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不但涉及英语科技文体的语法特征和材料专业技术文献的语言特点,而且涉及一定的专业技术内容及科技信息交流。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译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英语交流、获取知识。同时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航空航天技术进步的需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一定量的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关的常用单词和常用词组,并掌握一定的构词法知识,具有识别生词的能力,能顺利阅读专业相关的英文原版教科书、参考书及专业论文。但现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与培养方式中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也没有针对航空航天方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因此,迫切需要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编教材,以全面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改编现有专业教材,扩展学生专业视野 浏览现有大部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可发现,内容基本是《材料科学概论》或《材料科学基础》的英文版本的改编,实际是英文版的专业教材,不具专业英语教材特点。而且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慢,与国际上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学生阅读起来单调、枯燥。因此,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急需编写新版实用性教材。新版教材需兼顾英语的语法特点和材料专业技术知识,既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涵盖国际研究前沿趋势。 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及翻译的综合能力着手,按照从难到易的教材内容顺序,突出航空航天行业背景及新技术特点,完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外语》教材的设计与撰写。从教材章节编排上,按照先介绍语言知识后介绍材料专业的顺序布局。可以在开始的章节介绍科技英语的构词、语法的特点以及专业学术文章的撰写规则。随后的几个章节,简单介绍材料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可以结合以前学习的材料专业知识进行这部分的学习。目的是给学生介绍英文专业词汇,让学生逐渐熟悉专业英语的阅读。随后,在材料学的专业知识内容上,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着重介绍和航空航天技术紧密相关的材料研究内容,例如飞机结构复合材料、高温材料、隐身材料、非晶材料、太阳能材料等。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专业文献中获取重要信息和跟踪学术研究前沿的能力,教材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利用互联网站和相关的学术期刊网站获取最新专业文献的方法。并且,从材料专业高质量的国际期刊上精心选取一些难度适中的综述性和研究型的论文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由于这些论文内容新颖且紧密跟踪本领域的研究前沿,学生也易于接受。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使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地认识和理解。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基本功 调研各高校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发现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在第七至第八学期,大四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变得陌生,如果直接面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因此,教师除了教授教材的内容外,可以适当拓展相关内容的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知识结构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毕业后学习、就业及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对学生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了突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及常用交流,可按照先读后写,先听后说的思路,来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由学习模仿到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撰写英文摘要、写推荐信、求职信、会议常用发言以及模拟求职对话等能力。除此而外,还可以就学生即将面临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展开介绍和讲评。“学以致用”,而实际应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体会到能从专业外语的学习中获益,便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英语的教学。 为了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最新外文视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大专业,其中又有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陶瓷材料等二级专业,因此除了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外,还应针对不同专业分门别类地介绍材料的最新的实际应用。介绍时,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最新的文字资料,也可以搜索最新的视频资料,其中视频资料更生动,因此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比如在讲解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波音、空客等制造飞机发动机及机身结构的最新技术视频。还可以通过播放如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技术及3D打印技术等视频,加深学生对陶瓷材料、功能材料及复合材料在新能源及新技术领域的应用认识。因此,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频资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扩充学生的词汇量,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了解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沿,深化在学生对航空航天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认识。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材料专业英语是一种正规的书面体,专业词汇多词形复杂、句子长,且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相对于基础英语来说,缺少文学作品中的韵律、节奏感,读起来抽象、枯燥,造成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如果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的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势必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可以采取英语课堂的教学,让学生随堂朗读教材内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熟悉了教材内容,又对英语的“说”有提高。随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教材内容,或者也可以提出一个小话题,学生可进行问题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也加强了学生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适量的课后翻译作业,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翻译也可以是对课堂增补内容的翻译,通过英汉互译的环节,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前,还可以穿插学生就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做一个简短的英文讲座,既可以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测试,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加同学们英语交流的信心。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如前所述,可以围绕课堂教学时的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补充国际上航空航天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应用实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文件的学习。进行文字资料的学习时,可以采用先朗读后分析、翻译的方法,逐步分解。进行视频资料的学习时,教师应提前将语音资料转换成文本资料,课堂上可以进行边视听边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结语 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提出更高要求。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人员必须及时关注国际发展,密切和国外学术交流,才能保障材料领域的不断进步,这就对科技人员的专业英语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通过对航空航天材料专业英语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优化,来全面培养学生的读、听、说、写、译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航空航天材料技术领域输送优秀人才。 材料科学论文: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化工生产备受关注,化工生产为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材料,是社会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内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是化工生产中的重点内容,本文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的对策,并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化工材料科学趋势演变进行畅想。希望相关的研究能够促进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 发展现状 趋势分析 研究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同时能够带动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当今社会中,无论是高校中还是化工企业中,都需要培养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人才,创新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从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中找寻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后期的工程技术研发。 1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历程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从个个单一分来的学术系统中,逐渐实现走向了科学之间的相互融合。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材料科学的应用与社会建设步伐息息相关。单一化的材料科学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各个材料学科之间应该实现相互交叉、渗透、移植,从细分最终走向综合化的发展。在20世纪40年代,基础科学与工程之间的相互渗透较差,固体物理学与材料工程学之间的互不融合。从60年代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能够实现交互,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之间的大部分内涵能够实现重叠,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1]。 1.2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在教育界的发展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是高校教育中的重点内容,该门学科经过多变的研究与演变,衍生出中诸多的子学科。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学科专业演变为例,与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有:地质与采矿工程、采矿与冶金、冶金与材料科学等。欧美等国家将在材料教育方面的认识比较深,将很多高校中的冶金、陶瓷、电子材料等科目统称为材料,材料教学内容逐渐扩大,应用到社会建设中的诸多领域中。目前,我国重点高校相继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于化工方面的教学改革,在原设置专业的基础上,补充了非金属的工程材料的内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能够打破原专业设置的界限,加强专业间的渗透和联系,教学内容实现了更新。截止至2003年7月份,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院校占据我国的高校的总数的34%。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教学逐渐展现出了新思路[2]。 2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趋势 2.1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中创新性人才培养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以来社会化工企业的技术研发还远远不够,为了更好的促进化工材料科学的发展,在未来的科技社会中,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还需要与教育实现紧密结合。促进化工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需要在高校中培养优秀的材料科学人才,与社会高精尖材料研发机构构成联动机制。对于材料科学的人才培养要求极为严格,一方面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结构力学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向学生传授学生微系统、纳系统、生物系统。同时还需要进行材料结构、性能、工艺等工程的研究,以计算机技术进行材料科学的模拟研发。高校能够为社会输送创新性的人才,是社会化工企业实现稳步发展的关键。创新性人才的能够促进化工新材料的研发,保障化工材料领域更新[3]。 2.2 化工新材料的研发 在科技信息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对于化工材料的研发技术越来越先进,我国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未来发展,需要与科技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研发出具有更多功能的化工新材料。这些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能够在传统材料的优势基础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2.2.1 纤维材料 化工新材料“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即,很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价值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新型材料,在社会建设中能够发挥出无线的潜力。这些新材料与传统的材料相比,在质量上更加的轻便,在性能上的更加的好,在功能上更加的强大,附加值更加的高。那么何为化工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是指一些包含高性能纤维复核材料,这些才能够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新能源及高科技产业中应用广泛,同时化工新材料在建筑、通信、机械、环保以及海洋开发中用途更大。有专家指出,全球纤产量在近十年内的长幅为3%,而高性能的纤维在全球范围内产量增长能够达到30%,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几年间是高性能纤维发展的黄金期[4]。 2.2.2 聚酰亚胺 有机高分子材料也是化工新材料的另一类,与传统的高分子材料相比,聚酰亚胺的综合性比较强,特点突出。聚酰亚胺作为一种特种工程材料,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分离膜、纳米、液晶、激光等领域。在物理性质上,耐高温达 400℃以上,长期使用温度范围-200~300℃,熔点特征不明显。并且该种材料绝缘性能极高。通常情况下,103赫下介电常数为4.0;在化学性质上,聚酰亚胺可以被分为脂肪族、芳香族、半芳香族聚酰亚胺三种。聚酰亚胺,因其在性能和合成方面的突出特点,不论是作为结构材料或是作为功能性材料,其在微电子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工研发领域中的重点内容,提升对于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发,能够有效的促进化工领域发展。本文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互结合,研究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未来,需要对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中进行创新性人才培养,鼓励化工新材料的研发,实现科技创造未来。 材料科学论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室教学地位思考 [摘要]站在一级学科专业角度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的含义,剖析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科学实验及工程实践的能力为目的,以传授科学发现的实验方法、研究手段以及工艺技术为任务,并在认知学科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基础上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应该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主要基地,实验室建设应该是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落脚点与主要方向。 [关键词]实验室;实践教学;工程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0引言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级学科专业,深刻理解专业内涵,是保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从培养专业人才的角度,专业教学自然包括学科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协调统一的两个部分。如何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课题[15]。伴随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大量投入,用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得到解决,恰恰相反,社会要求高校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人才的呼声日益强烈。深刻思考高校实践教学现状,目光聚焦教学实验室,高校教学实验室的性质、作用与地位值得再审视。高校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方向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作用值得探究。 1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内涵理解专业实践教学的涵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研究有关材料成分/结构、制备/合成、性能和使用效能及其关系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对此,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教育要面向学科的要素,自然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知识应该是构成知识结构的主要方面。就理论教学而言,要以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综合思考能力培养为主,强调宽厚的基础、学科知识横向与纵向间的联系。理论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专业理论素质。实践教学不应该仅是理论的再现和简单证明,而是强调理论在应用中的相关性和综合性,同时引导和激发学生走向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起点。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与工程实践的能力。基于此,确立了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方向。高校教学实验室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实施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的主体,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对象是教学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 2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对实践教学的要求2.1重视宽口径材料类人才的培养 材料类型已经覆盖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以及高分子材料材料工程方面,覆盖了金属的成型与加工、无机非金属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以及冶金工程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与此对应,重视宽口径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3]。 实际上,在专业人材培养过程中,各个学校依据自身条件和发展定位而限定“宽口径”的“度”,即办学特色。由此,也决定了“宽口径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实践教学内涵对于每个学校来讲是有一定限度的。实验室对于实现“宽口径”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的具有了可行性。 2.2培养模式由“专业培养”向“学科培养”方向发展各教学环节的学科性特点日益突出:在课程设置上,普遍注重学科式课程,专业课程已从中心地位转向了载体地位;在课程内容上,围绕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大方向。实践教学与学科性内容的关联性日益紧密[4]。例如,大功率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等高、精、尖设备大量向本科教学开放;普遍提倡本科生低年级开始进入科研团队,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毕业论文或设计题目普遍要求真题真做。实验室对于实现宽口径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有效性日益彰显。宽口径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主体地位也日益凸显。 2.3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由基础转向专业 伴随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大量投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在经历“十五”、“十一五”基础实验室专项投资建设基础上,投资0.24亿元进行了“十二五”建设,以学科与专业综合建设作为重点,加强教学科研创新平台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已由基础转向专业,投入的趋向突显学科性。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可以立足于实验室。 2.4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材料研究专门人才的需求淡化了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的概念,对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相结合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增加。 伴随专业教学内容学科化、综合化,实践性更强,探索性更强。以专业认识实习或企业化的现场实践为实施方式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不适应性。实验室建设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其建设易于朝向保障实现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发展。从高校的性质与任务、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目的,以及从现实条件来看都是符合逻辑的。 3高等学校实验室实践教学现状的思考与改革措施3.1高等学校实验室实践教学现状的思考 1) 以科学实验教学涵盖实践教学。实验室的实践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性:教学内容突出学科化,教学方式强调科学探索。与此对应,用于实践教学的投资趋向于科学研究设备。实验设备现代化、高精尖化以及专门化。这种实践教学现状使科学探索深度不断加大,基础实践能力逐渐淡化。虽然对教师与大学生双方的科学素质要求越来越严格,但基本技术的实际操控能力越来越弱化。如果以宽口径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标准来衡量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实践教学,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会被弱化。 从材料测试分析方法的课程教学来讲,由于侧重电子探针、原子探针等现代分析手段,材料成分分析最基础的化学分析方法被淡化,而化学分析方法是工程实际中测定钢平均成分的基本方法。大学生就业主体还在企业,仍面向工程实际。大学教育,特别是工科的大学教育,工程知识的教学偏弱,大学生就业难,社会接受度低,这些也是需要考虑在内的客观原因。 另外,先进科研手段层出不穷,先进工程技术不断发展。在先进科技面前,面对高精尖、高价值科技手段,存在看得见却摸不得的客观现实。不能上手,实践能力无从培养。 除此之外,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大学生群体在一个相对较短的、确定的时间段内了解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出相适应的科学研究能力,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行的。 2) 实验室实践教学存在明显的教学实验性。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实践教学受传统的思想影响,实验教学依课程开设,且在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正所谓教学实验,而非实验教学。而且,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对科学发现的历史缺乏重视。科学发现的历史,不仅在于体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展现了探究科学的思想方法、在探究科学问题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以及技术手段的选择使用、改进与发展的过程,这些恰恰表现的是工程实践的核心内容。 在实验教学形式上,所谓基础性、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划分,多是从实验内容的量、涉及知识性的面及工作难度角度,而非从实验教学的内涵上来考虑。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缺乏系统性,且实验项目在内容设置上重复现象严重;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专业实验能力及科学研究基本能力方面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上没有有效体现;学生创新意识不能得到有效激发;教学过程未能切实体现以学生为本、学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实验室教学模式不适应宽口径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实验室教学的实质作用未有效体现。 3) 高校实验室教学的优势尚待发挥且不能与工程实践相协调。按照传统观念,实验室的实践教学注重科学理论相关的工作。在此观念下,设立的实验室多属于科学实验型实验室,而非工程实践基地。为弥补这一不足,高校多致力于建设校外工程实践基地,使本属于学校自身的实践教学体系,被分成校内的实验室实践教学与校外的工程实践教学两部分,使得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出现脱节,不能协调统一。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有效支撑高校实践教学。因而,许多高校大力建设校外产学研基地,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在“十二五”期间,天津市投资了4.25亿元用于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10个可共享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实践中发现,所谓工程实践基地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偏向工程,一定程度上弱化实践教学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协调统一,对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局限性。同样,工程实践基地建设为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实,满足大学生群体在一个相对较短的、确定的时间段内掌握不断涌现的新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行的。另外,由于企业客观现实的限制,校外产学研基地的工程实践教学效果确实大打折扣。况且,在信息交流高度发展的今天,是否需要花大力气建设校外产学研基地以完成工程实践教学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3.2高等学校实验室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 提高对实验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高等学校实验室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实施工程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保证教学质量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十三五” 高等学校改革的核心。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实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观念,提高实验教学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支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 加强实验室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首先,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实现实验室的角色转换。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要以深化改革现有实验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为核心。通过体制创新,打通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教师身份界限,在建立起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基础上,形成设备先进、资源共享与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支持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实施实践教学任务的主要基地。 其次,通过理念创新,打通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界垒,有效地实现教研相长,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理念创新,形成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协调一致、科研研究室与教学实验室协调统一的机制,实现教研相长。学术性的教学模式,打通了科研研究验室与教学实验室的管理界垒,专业教学任务由团队协调处理,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探索。 4结束语 实践教学改革是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改革是保障学校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发现与工程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支撑。从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要求、高校的性质与任务,以及学科专业建设内涵与发展方向的逻辑出发,高校实验室应该培养大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能力。借助体制创新,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实施实践教学任务的核心载体。教育者应通过理念创新,打通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界垒,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科学知识与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基地。
安卓开发论文:安卓开发 舞不完的冰火曲 Android开发,像一曲舞不完的冰火曲。看着挺美,舞的人却很辛苦。 市场舞台宽广 36万人,这是国内最大Android开发社区――优亿开发社区的注册人数。优亿开发社区就像一个庞大的舞台,供几十万人共同起舞,场面何其壮观及热烈! 起初我们可能还在怀疑:Android是否会很好的存活下去?别的不说,就以完美用户体验为最终目标的苹果为例,在其强大的品牌攻势下,Android开发者能否喘口气都还是个难题。 虽然当时Android的未来还生死未卜,但它毕竟承载了许多人的梦想,开发者们千万般呵护,终于发生了奇迹――“我们发现Android不但能够存活下去,而且活得非常好。”优亿CEO靳岩在4月16日深圳举办的“优亿移动开放日”论坛上的讲话中透露着欣喜,“如果你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一定会发现,人们手里拿着的智能手机,有一半都是Android的系统。” 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comScore最新的2012年2月美国移动用户市场份额报告称,谷歌的Android移动操作系统在一年内持续增长,达到了50.1%。而去年第四季度,Android的产品在中国整体的智能手机的销量占到86.4%,这个数据还一直在增长,预计今年可以占到中国市场的90%以上。塞班系统从以前的80-90%到现在只剩下30%左右,而苹果的系统一直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依然在10%左右徘徊。 Android的壮大,中国电信功不可没。“中国电信是第一个提出互联网手机的运营商,也率先帮助中兴、华为这样的公司推出几百块钱的Android手机,推广到三四线城市,让Android的市场占有率迅速壮大。”天翼空间肖毅表示,伴随着中国电信在三四线城市的推广,Android手机必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难抵开发屏障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可移动互联时代,等不得开发者们耗费十年时间苦练内功。“开发者们除了要勤奋和智慧,剩下的恐怕只能是见招拆招了。”靳岩冷静地分析了Android面临的问题,而这些待解决的问题,也的确让人感觉到这个行业目前有点冷。 第一个问题便是Android设备的版本碎裂较严重。“比如,今天在场的人看一下周围拿Android手机的朋友,手机型号肯定不一样。再看的详细一点,其实很多地方都不一样。”靳岩介绍说,“这是因为手机厂商把一些东西给修改掉了。Android的开源性让他们可以修改一些东西,但是修改的时候避免不了要破坏其兼容性,这让Android设备的碎裂化问题非常严重。” 与此同时,同质化依然是Android系统需要面临的一个难题。随着用户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开发出质量较高、留存率较高的应用和更好玩的游戏,也将成为一个具大的挑战。 而在推广方面,靳岩拿Android与苹果做了一个对比:“苹果的推广比较容易,它有一些方法在里面,包括潜规则等。但是Android的推广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渠道比较分散。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推广渠道达到了100个以上,怎么样才能把这100个渠道全都覆盖?我个人认为,那些中小型开发者能够覆盖10个主流渠道就已经很不错了。” 最后一个问题,自然就是回报问题。用户对于免费模式的习惯,或多或少给APP开发者们带来了困惑,而这也直接影响了VC的投资热情。 曲不终舞未散 一切还在进行时。 移动互联为大势所趋,只要背景音乐不断,舞者就不会终止拼搏。所谓的“冷”并没有打击开发者们的热情――Android开发团队变得更加务实,学会了针对市场情况进行冷静地分析,也不再单纯地拼苍白的用户流量,而是开始比拼用户质量。“不去看你的用户活跃还是不活跃,不去想怎么样才能把你的用户转化成你的收入。”一位代表这样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技术上,他们追求更精细化、更人性化。肖毅介绍了自己的API新业务:“比如,通过这个API,可以把单机版的五子棋游戏变成联网的点对点的游戏,或者,把用户的电话号码做一些社交化的分享内容出来。再比如,大家以前做手机的门槛高,适配的难度也非常大,但通过这样一个方式就能让它变得很简单。” 至于推广方面,开发者们不但想到了流量交换的低成本推广方式,更注重将用户体验分享到应用体验中去,建立个性化品牌,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口碑效应。 即使有诸多难题横在面前,但开发者们还是在言谈中流露出阳光灿烂的表情。舞者,最能打动人的就是表情。在冰与火的舞曲中演绎固然辛苦,但他们看到的,是Android市场未来的一片曙光。 安卓开发论文:安卓之父:我们本想开发相机操作系统 他们最早的设想是用安卓“建立一个由连至PC的智能相机所组成的世界”,但由于智能手机市场开始迅猛发展,于是这款操作系统面向手机做了改动。“我们当初为相机开发的同一个平台、同一个操作系统,后来成为了手机版安卓系统。”安卓创始人之一Andy Rubin近日在东京经济峰会上表示。 2005年,谷歌收购安卓后,Rubin成为了这个搜索巨头中的一名高管。他向投资者展示的2004年4月的商业计划的幻灯片中,其中一张显示着“相机以无线或有线方式连接至家用电脑,进而连接至安卓数据中心”的内容。然而当手机拍照技术成为主流后,数码相机市场的增长速度便开始趋缓。于是,5个月后,Rubin的公司调整了商业计划:安卓成为一款“开源手机解决方案”的操作系统。 随后,安卓公司招募了之前供职于T-Mobile和Orange的团队成员,并把目光瞄向移动版Windows等竞争对手。而苹果在2007年时才进入这个市场。Rubin说:“我当时担心的是微软和Symbian,iPhone还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Rubin表示,当时恰逢大好机遇。硬件成本因商品化而急剧下降,而软件开发商对操作系统收取一样的费用,因而在硬件制造商的预算中占据更大的份额。由于安卓公司认为其系统是销售其他服务和产品的一个平台,因而认定它的目标为寻求增长,而不是寻求每台设备的收入。 安卓公司最初的大胆预测是,到2010年争取在北美和欧洲夺得9%的市场份额;但在2012年,安卓的市场份额已高达72%。谷歌在今年3月份表示,全球投入使用的安卓设备数量已超过7.5亿部。结果表明,手机在市场上的表现胜过相机。 Rubin说:“我们希望尽可能多的手机使用安卓系统。因此安卓不会向用户收取‘99美元、69美元或59美元’之类不同级别的费用,而是完全免费提供,因为我们知道这个行业对价格十分敏感。” 而日前,三星推出了一款运行安卓系统的Galaxy相机,尼康和宝丽来等厂商也推出了类似产品。于是,安卓操作系统又回归到“原点”——相机操作系统。而这款操作系统还应用于平板电脑、电视机、咖啡机和冰箱在内的多种设备上。 3月14日,谷歌宣布Rubin将辞去安卓业务主管一职,目的是为了让Rubin在这家公司“另写新篇章”。 Rubin表示,他会继续开发面向最终用户的产品。“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无论我接下来做什么工作,目标都是开发出让消费者高兴的产品。” 安卓开发论文:使用Datasnap技术开发安卓系统应用程序 摘 要:手机和移动设备的开发在现今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许多应用系统都需要能够把手机和移动设备整合到现有的系统之中作为新的客户端,在RAD Studio XE2中提供了Mobile Connector的功能,允许开发人员开发安卓系统的Datasnap客户端程序,让主流的手机使用者可以藉由手机连接到此服务器以存取服务器提供的服务。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藉由Datasnap移动设备连接组件的功能开发安卓系统的服务器程序和手机的客户端程序。 关键词:Datasnap 安卓 服务器 客户端 1 Datasnap移动设备连接组件说明 RAD Studio XE2推出Datasnap移动设备连接组件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让手机客户端能够非常容易地连接到Windows平台的Datasnap服务器取得服务,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原来Midas分散式系统或最新的Datasnap分散式系统和移动式客户端整合在一起。目前由于不同的手机客户端必须使用不同的程式语言和技术来开发,因此开发人员如果要整合数个不同的手机客户端和分布式系统,那将是非常辛苦的工作,而Datasnap移动设备连接组件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藉由可以自动产生不同手机客户端的程序代码的技术,可以让不同的手机客户端连接到分布式系统。 2 开发安卓系统应用程序的步骤 在开发安卓系统应用程序的过程中,需要让安卓系统的客户端程序连接到Datasnap服务器程序,其开发步骤如下:(1)从Datasnap服务器获取Mobile Connector的Java客户端程序代码,这个程序代码不仅能够让安卓系统的Java程序代码连接到Datasnap服务器,更为重要的是,其中包含了所有服务器中的服务方法,可以让安卓系统的Java客户端程序直接连接服务器。(2)把Mobile Connector的Java客户端程序代码加入到安卓开发软件中,再使用Java调用Datasnap服务器的方法。 3 使用RAD Studio XE2开发Datasnap服务器和安卓客户端 3.1 建立服务器程序 要让安卓手机用户能够连接到Datasnap服务器,在建立服务器时就必须加入支持Mobile Connector的功能,因此,我们先建立一个新的Datasnap Rest应用程序,服务器建立完成后,打开Web Module程序窗体,可以看到Datasnap Server的若干个组件,由于在之前勾选了Mobile Connectors选项,因此在这个程序窗体中加入了DSProxyDispatcher组件,这个组件可以让用户藉由使用特定的URL来产生支持特定手机客户端的Mobile Connector原始程序代码。现在编译并执行服务器程序,就可以使用浏览器藉由特定的URL来获取支持特定手机客户端的Mobile Connector程序代码,然后就可以使用这些支持特定手机客户端的Mobile Connector程序代码来连接并存取服务器中的服务方法。在浏览器中使用了上述特定的URL后,服务器就会传递安卓客户端的Mobile Connector程序代码(以ZIP压缩文件的方式)到浏览器中,让浏览器下载,文件名为java_android.zip。解压缩此文件,就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Java原始程序的代码文件,可以在Eclipse for Android中使用这些代码文件以连接到服务器。 3.2 开发安卓系统客户端应用程序 取得了安卓系统客户端Mobile Connector的原始程序代码以后,接下来就可以使用它来开发安卓系统的客户端应用程序了,步骤如以下几点。 (1)启动Eclipse for Android,并建立Android项目工程,单击【下一步】按钮。 (2)在下一步中选择使用安卓2.1SDK,单击【下一步】按钮。 (3)在下一步单击【Browse】按钮,加入java_android.zip文件到工程项目文件中,并加入到工程的src目录中,单击【完成】按钮。在加入完成后,打开工程项目中src节点,可以看到com.embarcadero.javaandroid出现在src节点下面。 (4)为以让安卓客户端程序能够连接Datasnap服务器,必须开启Internet的存取权限。打开工程项目文件中的Manifest.xml文件,加入Internet的存取使用权限。 修改客户端程序的使用者界面,使用鼠标双击选中res/layout节点之下的main.xml文件,此时Eclipse会显示可视化的使用者界面,在主窗体中加入1个Label组件,2个EditText组件和1个Button组件。 使用鼠标右击第一个EditText组件,设定它的ID为edtZipCode,使用鼠标右击第二个EditText组件,设定它的ID为edtZipArea,使用鼠标右击Button组件,设定它的ID为btnQuery,设定它的Text为查询。 最后为这个工程项目建立一个运行时期的状态设定,Eclipse for Android会启动Android Simulator并加载运行的项目工程。在运行的程序中输入一个邮政编码,并点击【查询】按钮,会看到Android客户端程序调用Datasnap服务器方法所返回的查询结果。 4 结语 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支持手机和移动设备应用程序的开发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许多应用系统都需要能够把手机和移动设备整合到现有的系统之中作为新的客户端,在RAD Studio XE2中提供了Mobile Connector的功能,允许开发人员开发安卓系统的客户端程序,让主流的手机使用者可以藉由手机连接到Datasnap服务器以存取服务器提供的服务。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藉由移动设备连接组件的功能开发安卓系统的服务器程序和手机的客户端程序。 安卓开发论文:基于安卓系统手机WiFi的家用智能遥控器开发 【摘要】主要介绍基于安卓系统手机WiFi的家用智能遥控器客户端的开发。通过在安卓手机上开发遥控器界面,并载入多个不同品牌不同型号设备的遥控器指令数据包,借助WiFi转红外模块译码成与家电相匹配的红外信号,使实物遥控设备数据化,实现“一个家庭只需一个遥控器”的目标,为人们提供一个智能舒适、环保节能的居家环境。 【关键词】安卓系统;WiFi;红外遥控 一、引言 由于红外遥控器价格低廉、技术成熟等优点,许多智能家电设备仍普遍采用红外遥控器进行控制,包括电视、空调、DVD机、电视机顶盒等等。然而,随着家庭中智能家电设备的增多,红外遥控器数量也在增加,一个家庭使用的遥控器数量少则数个,多则十几个,这会带来三大问题: (1)数量众多的遥控器给使用者带来使用和管理上的不便; (2)红外遥控器使用的一次性碱性电池,废弃后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 (3)遥控器意外损坏后,很难找到匹配的遥控器。 基于安卓手机WiFi的家用智能遥控器,可同时控制多个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家用电器,取代传统的实物遥控器,实现“一个家庭只需一个遥控器即可控制所有红外遥控的家电设备”的目标,极大减少遥控器数量和一次性电池的使用量,为人们创造便捷舒适、环保节能的居家环境。 二、系统的结构 整个系统主要包括客户端软件、WiFi转红外模块,如图1所示。客户端软件通过WiFi,将已编码的数据通过WiFi传送至WiFi转红外模块,然后WiFi转红外模块根据编码规则,传递指令至内部红外发射模块,实现红外数据的发送。 (一)家用智能遥控器客户端的构成 1.键码数据包的采集与设计 (1)键码数据包的采集 红外遥控器的编码格式通常有NEC。 NEC格式的特征:使用38kHz载波频率,引导码间隔是9ms+4.5ms,使用16位客户代码,使用8位数据代码和8位取反的数据代码。 随着家庭电器种类、型号的不断增多,相对应的遥控器也随之增加,为了便于管理、存取与更新家电遥控器的红外代码,需要为繁多冗杂的代码建立一个数据包。 (2)遥控器按键数据包的设计 由于红外协议各不相同,并且又相互不兼容,所以直接发送红外数据会导致WiFI转红外模块处理十分繁琐。因此,收集多种红外协议数据,按照自定义编码规则,将多种协议编码化,并保存于后台数据库。 为了实现按键界面与遥控器数据包的匹配,定义数据包格式如下: 文件起始标志位4位。 键码属性128位:设备的信息,访问中文字库编码、ASCII码。 载波频率4位:35-42kHz;分辨率0.5kHz,以适应不同载波的遥控器。 键码编码:对遥控器界面软件的所有按键进行编码,键码位数根据实际红外协议确定。 2.遥控器界面软件的设计 (1)数据库设计 安卓操作系统采用标准SQLite数据库,提供管理数据库相关的API。利用SQLiteOpen Helper类中的onCreate()Call Back方法以及onUpdate()Call Back方法创建与打开各种遥控器红外代码表Table,存进数据库中,方便数据的及时更新。 (2)按键与数据包匹配 在手机界面中,每个按键都与其相对应的红外代码相匹配,即按键功能与数据库中各种遥控器数据相连接。通过调用getReadable Database()方法当用户按下按键时,软件会查找数据包,将与该按键相连的数据包数据,即相对应的控制家电的红外代码以WiFi的形式发送至WiFi转红外模块。 (二)WiFi转红外模块 本模块负责数据接收、红外发射。包含WiFi数据接收与传送、串口数据解析、红外电平发射。采用WiFi芯片USR-WIFI232,提供WiFi信号及获得客户端所发送数据,再将数据通过串口传送至中控CPU。 本模块内部采用单片机作为中控CPU,处理编码化数据与红外协议的转化。由于单片机价格低廉,资源足够,功能满足中控CPU的需求,因此,采用单片机作为中控CPU。在单片机程序中设置多个红外协议入口点,当编码化的数据传送至单片机后,按照自定义的编码规则,寻找对应的红外协议入口,从而发射对应的红外电平。 中控CPU功能硬件电路由单片机最小系统及红外发射电路成。在中控CPU程序中,包含定时器功能、串口数据读取功能、红外电平控制功能。中控CPU的程序流程图如图3。定时器功能主要是用于产生载波,并与红外信号叠加,从而提高红外信号在空气中传播的抗干扰能力。串口数据读取,将WiFi芯片传递的数据加以分析,按照自定义的编码规则,进入不同的红外协议功能函数。红外电平控制功能,实现具体的红外协议函数,通过串 口读取功能提供的数据,发射出匹配的红外信号。 三、实验测试 本次试验采用专用的红外测试仪器,可以监测到红外信号并将其波形显示出来。采用安装客户端的安卓手机及WiFi转红外模块,对比于实物遥控器。将实物遥控器、WiFi转红外模块都对准红外测试仪器。按下实物遥控器的某个按键之后,观察红外测试仪器显示的波形,如图3所示;接着按下安卓手机上对应的遥控器按键后,观察红外测试仪器上的波形,如图4所示。 由图3、图4可以看得出,安装客户端的安卓手机及WiFi转红外模块可以实现实物遥控器的功能。 四、结束语 本项目设计的运行在安卓手机上的新型遥控器,实测数据证明,其实现的功能与原配的实物遥控器性能一致,完全可以取代现有的各种实物遥控器,实现实物遥控设备数据化,降低成本。由于它基于安卓手机平台,具有成本低、扩展好、“一机多控”、环保、智能等优点,作品成熟后,具有较高的市场应有价值。 安卓开发论文:基于安卓平台的健康减肥软件设计与开发 摘要:针对当前移动平台的健康减肥软件种类少,形式单一,操作复杂的特点,开发了一套基于安卓平台健康减肥的软件。本软件主要实现了运动减肥、色彩减肥、GPS定位等功能。利用了安卓加速传感器计算每天行程,GPS定位和百度地图完成了当前位置定位及路径痕迹。 关键词:Android平台;加速传感器;GPS定位;BMI 现代手机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手机中,安卓手机已经成为年轻人群的主流手机,而年轻人也对减肥瘦身如火如荼,健康减肥也是愈演愈烈。电脑平台的减肥软件应有尽有,趋向成熟,但在移动客户端上的健康减肥软件种类少,并且形式单一,在市场上一款多功能的移动健康减肥软件还很少,所以移动客户端的健康减肥软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所以我就使用最广并且最多的安卓平台开发了健康减肥软件。它有着灵活性、准确性、生活化、直接性和潜在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采用安卓平台的健康减肥软件就体现出了很大的优势。这种采用移动平台,让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减肥,灵活准确的记录减肥成果,让人们的减肥更加透明化。 1 基于安卓平台健康减肥软件开发与设计的需求分析 1.1 功能需求 健康减肥软件主要以运动量的测定和评估为主,加以平衡膳食的健康生活方式为辅助,健康指数查询,给出了健康人的心率、血压、血糖等的标准指数,让大家作为健康的参考;减肥日记,用来记录每天的走路数,让人们清晰的知道自己消耗的卡路里;饮食搭配用来合理的搭配食物,知道自己将要增加多少卡路里,以免过多的摄入;色彩减肥,有两组图片,进行强烈的对比,引起肥胖者的重视,让想减肥的人节食;健康膳食,提供了大量早中晚的食物以及这些食物的热量,摄入多少出现的问题等信息;运动悦耳和我的提醒,是分别调用安卓自带应用music和desktop alarm,如果你的手机已经深度优化是不会正常显示的。运动循迹是利用GPS定位和百度地图来,用来标注你的位置和所走路线的。这样让使用者更能了解自己运动的状态和位置,综合以上所述功能,展现了一套综合的安卓健康减肥软件。 1.2 界面需求 2 基于安卓平台健康减肥软件的设计和实现技术 安卓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移动设备,是有Java技术开发的。本软件就是在安卓操作系统上开发的,安卓的系统架构和其操作系统一样,采用了分层的结构。从架构图看,安卓分为四个层,从高层到底层分别是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架构层、系统运行库层和Linux内核层。Android开发四大组件分别是:活动(Activity): 用于表现功能。服务(Service): 后台运行服务,不提供界面呈现。广播接收器(BroadcastReceiver):用于接收广播。内容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 支持在多个应用中存储和读取数据,相当于数据库。本应用利用java技术,在安卓系统上进行开发。 3 健康减肥软件的总体设计 3.1 软件总体设计 根据我们定义的需求分析,我们给出了安卓平台健康减肥软件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3.2 主窗体的设计 主窗体利用GridView(九宫格)多控件布局,内部添加了7个功能模块。在主界面上部添加了利用加速传感器感知的所走步数的计算。 3.3 健康指数功能的设计 功能主要是计算体重指数(BMI)、有氧运动心率、健康标准查询表:包括体温、血糖、血压、血脂、心率、脉搏、呼吸等。 技术上,在ToolMainListActivity.java和CalorieManager.java文件中实现,根据BMI=体重/(身高*身高)公式,求得BMI,并且得知自己处于轻体重、正常、肥胖等层次。健康标准查询表是通过在ImageButton上添加文字来实现的。 3.4 减肥日记功能的设计 功能是实现记录用户每天的走路步数,并且通过公式计算每天消耗的卡路里。 技术上,在NoteListActivity.java文件中实现,利用安卓自带的加速传感器(acceleration transducer),原理是惯性原理,也就是力的平衡,A(加速度)=F(惯性力)/M(质量) ,能感受加速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在CalorieManager.java文件中mCalorieListener对象用于监听手机水平传感器,Sensor sensor = mSensorMgr.getDefaultSensor(Sensor.TYPE_ACCELE ROMETER),传感器初始化,进行感应每天所走步数,mUpdateSQLiteThread对象用于更新数据库的线程,保存每天记录的数据。 3.5 色彩减肥功能的设计 功能是利用图片对比法,让用户在视觉上产生冲击。导致减少饮食和充分认识到减肥的重要性。图片对比方式:让减肥的人充分认识到减肥的重要性。图片刺激方式:通过多组恶心的图片以使人们产生厌食的现象。达到减肥的目的。 技术上,这个功能模块技术上实现很简单,在PictureListMainActivity.java中实现。利用ImageView类来定义多组图片实现。 3.6 健康膳食功能的设计 3.7 运动悦耳功能的设计 功能是让用户在锻炼时间进行听音乐,达到身心放松。 技术上,我们遵循软件的简约化,直接调用安卓自带软件music(com.android.music)。但是如果安卓深度优化,将自带音乐播放器修改了,那这个功能将不能使用。 3.8 我的提醒功能的设计 功能是让用户可以定时进行有规律的锻炼。 技术上,与运动悦耳功能方式相同,直接调用安卓自带软件桌面闹铃(com.android.deskAlarm)。同样的,如果安卓系统被深度优化,将自带的桌面闹铃修改了将不能使用此功能。 3.9 基本设置功能的设计 功能是保存用户的基本信息,如年龄、体重、身高等。 技术上,使用下拉菜单实现年龄体重身高等的记录。在com.example.health.food包中,入口是OptionActivity.java文件中实现的。 3.10 运动寻迹功能的设计 功能是实现了定位用户当前位置,并获得了当前经纬度。包括计算距离,用户的运动轨迹等。 4.1 功能测试 采用测试方法:功能测试盒Alpha测试,由一个用户在开发环境下进行的测试,也可以是公司内部的用户在模拟实际操作环境下进行的受控测试。测试后进行迭代,使项目达到更小的错误率。表2是功能测试的结果。 4.2 测试结论 系统功能的测试结果显示,基于安卓平台的健康减肥软件能够正常使用。各功能都可支持。满足了预期期望。 5 结束语 安卓版的健康减肥软件开发与设计是由于手机软件市场上健康减肥软件种类少、功能单一等问题而开发的。目的是解决年轻人健康的减肥并且平衡的问题。软件的设计应当符合操作简单,灵活方便等要求。采用java技术在安卓平台上开发设计,在安卓手机上有运行,方便快捷、灵活准确。从而达到改善膳食,使减肥者真正达到想要的身材,实现出本软件的真正价值。 安卓开发论文:基于安卓智能系统的地形图数据采集系统开发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基于安卓智能移动系统的大比例尺地图数据采集系统,对系统的功能、特点、结构等进行论述。 [关键词]安卓 数据采集 数字化测图 1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采用,使测绘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模拟阶段转向数字阶段,数字化测图已成为当今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主要方式。数字测图野外测量自动记录,自动解算处理,自动成图,并能提供可处理的数字地形图。目前,数字化测图软件、硬件已经得到的长足的发展,但野外现在草图的作业方式效率依然较为低下;虽然现在已有电子平板、掌上平板等野外数据采集软硬件设备,但是由于成本过高,电池续航能力不足等因素,而未能大面积推广。为了使得野外数据采集更加高效,借助现代科技,利用安装了安卓智能移动系统的设备(手机、平板电脑)体积小、便于携带,触控方便、成本低的的特点,开发一套基于安卓系统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系统,对提高生产效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安卓系统平台具有以下特点:①开放性:允许任何移动终端厂商加入到Android联盟中来,可以使其拥有更多的开发者;②丰富的硬件选择:这一点还是与Android平台的开放性相关,由于Android的开放性,它拥有千奇百怪,功能特色各具的多种产品。功能上的差异和特色,却不会影响到数据同步、甚至软件的兼容;③方便开发:Android平台提供给第三方开发商一个十分宽泛、自由的环境,不会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阻扰,因此会有新颖别致的软件会诞生;④Google应用:Android平台能无缝结合优秀的Google服务,如地图。本文针对用户对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简易性和高效性的需求,介绍了基于安卓智能系统的大比例尺测图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基本功能。 2系统设计 2.1系统优点 基于安卓开发的地形图测绘系统与便携式计算机、平板电脑、工业级的PAD设备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①体积小、重量轻、适合于野外工作的优点;②与便携式计算机、工业级的PAD设备相比,价格便宜、成本低;③能耗较低,续航能力强,拥有与之配套的便携式电源;④可触屏绘制图形,反应速度快,工作效率高。 基于安卓开发的地形图测绘系统与测绘外业工作的适宜性特点:①超大屏幕:7英寸(1024×600 像素)或10英寸的屏幕,完全可以满足地形图测绘外业工作的需求;②CPU:双核或四核,完全可以胜任地形图测绘的野外数据采集任务;③摄像:可以现场录制测绘现场的视频,减少外业巡查,提高效率;④拍照:定点记录现场观测的信息,为内业数据处理提供现场影像资料;⑤录音:记录外业调查的语音信息;⑥GPS:提供导航定位功能,记录一定精度范围内定位信息,辅助踏勘工作;⑦WIFI:可以方便的接入网络营运商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传输非涉密数据;在局域网内快速的与网络工作站交换数据,上传数据到局域网服务器;⑧蓝牙:驱动控制测量仪器、与测量设备交换数据、备份或恢复数据;⑨USB:驱动控制测量仪器、与测量设备交换数据、备份或恢复数据;⑩SD 存储卡:大容量SD卡可用作软件安装和数据存储。 2.2系统的数据流程 根据测图系统中数据采集的特点,系统的数据流程,如图1所示。 2.3系统结构 本地形图数据采集系统是以智能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为载体,在安卓平台下使用Java 作为编程语言来开发的野外数据采集平台,集数据、图形、属性采集、编辑于一体的外业数据采集系统。该数据采集系统具有可视化、可触控、面向对象的操作界面、完整的地图符号和先进的编辑功能,可以同步采集数据、图形和地物属性,也可以在野外只采集数据或者图形,再进行图形的编辑和属性的匹配。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习惯选择方便自己的作图方式,利用图形编辑系统和属性管理系统,对于已作的图形可以进行再编辑和属性的更改。使成图效率成倍提高,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3系统功能 系统主要包括图根控制、碎部测量、图形编辑、图形(数据)查看、距离量算、坐标量测等基本功能模块。 3.1图根控制 (1)控制点管理:该功能主要实现对测区内测量控制点的管理,包括把控制上传到全站仪等采集设备、对控制点进行添加、删除、修改、查询等,并实现在地形图中自动绘制控制点符号。 (2)图根导线测量及平差:包括图根导线的基本设置,如方向、斜距、天顶距测回数、限差等。测量结束后利用简易平差原理,开发导线简易平差功能进行导线平差计算,可处理符合导线、闭合导线、支导线、无定向导线。平差结果及原始观测数据自动生成报表输出。对于导线中的一个粗差可以自动探测。 (3)自由设站:支持全站仪自由设站法的测量方式,包括已知点的观测、错误检查、坐标计算及存储等功能。 (4)寻点功能:利用设备的GPS定位功能,通过求解测区的坐标转换参数,可以速度找到测区的控制点大致点位,设站定向更迅速。 3.2碎部测量 碎部测量是数据采集的一个主要功能,程序中提供了两种基本的测量方式:极坐标法测量、直角坐标法测量。极坐标测量中通过填写图块代码,连接点,连接线型,可实现对应的图形连接和属性编码。也可通过触摸屏幕进行逐点连接,或按各点测量的顺序依次自动连接。在碎部测量中,碎部点坐标可以通过仪器设备采集得到,也可以根据现有的图形关系计算得到。 3.3碎部点坐标测算及连码处理 碎部点坐标测算是利用已有的基本碎部点通过一定的几何关系计算出未知点,并将点显示在屏幕上。系统中提供的方法包括:直角折点、直线相交、边长交会、矩形2点、矩形第4点、方向直线交会、垂线直线交会、内插点、对称点、垂足点、直线定点、方向线支距、直角偏距等。 系统开发提供一种更为简单的连码处理方式。它既提高了作业速度,又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它在生成测算点坐标的同时,也生成了相应的图块。主要可提供的方法包括:一点矩形、两点矩形、3 点矩形、直角折线、方向伸缩、直角隔点、过点平行线、距离平行线等。 图形编辑包括对图形的浏览、对图块和点的编辑等功能:①图形的浏览,包括图形的移动、放大(开窗放大) 、缩小、全图;②图块的编辑,包括对图块的删除、复制、粘贴、图块属性的修改。同时也可通过属性代码进行图块的添加;③点的编辑,包括点的属性修改、点的删除、点的添加等;④图层控制,系统的数据按地物特点分层放置,可以通过图层控制功能来开关显示相应图层,以提高图形显示速度,便于用户的各种编辑处理。 3.5数据转换 系统开发需提供数据转换接口,实现将外业采集的图形数据生成各种数字化成图软件或图形处理软件的交换数据文件格式,系统支持DWG(CAD),DXF,SVF(威远图) ,CAS(南方) ,EBP/ EBF(瑞得)、SHP(ARCGIS)等数据文件格式。 4系统的特点 (1)根据测量人员的作业习惯和要求进行开发,提供了更友好、操作更方便的用户界面。 (2)在数据存储过程中,采用面向对象的概念来管理地物(图块) ,这样就能很方便地对数据进行增删改,包括图形及属性数据。 (3)系统开发必须具有对所采集的数据均进行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图形与属性的一致性的检查的功能,以便满足各种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对外业数据采集和数据建库的需求。 (4)除支持全站仪等作为数据采集设备外,还支持通过GPS-RTK直接采集地形数据。 5结束语 目前,数字测图技术已经取代传统的手工测图方式,数字地图产品也成为最主要的地图产品。我国已有商品化的大比例尺地面数字测图系统,但尚存在某些问题,其中最主要而突出的问题是外业采集数据手工绘制草图较为繁琐,作业速度慢,内业成图时需对照草图手工绘制图形,工作效率低下;已有的掌上测图系统多采用非智能平台开发,数据传输不便,成本高,设备功耗大,无法长时间使用,无法大范围推广使用。 基于安卓智能移动系统的外业数据采集系统,充分利用了平板电脑体积小、重量轻,运行速度快,便于携带,低能耗,工作时间长等优点,在最佳的测量条件下进行最多的测量作业,减少测量环境对测量数据精度的影响;同时可视化界面的操作系统,具有良好的图形显示、图形编辑和交互操作的特性,实现即测即显,大大减轻内业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安卓开发论文:基于安卓平台的旅游社交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摘要:自从安卓手机操作系统以来,它便以开放性、不受束缚、丰富的硬件、方便开发等优势风靡全世界,我们利用安卓手机平台,开发了一款旅游社交平台软件,该软件采用安卓Sdk4.0进行开发,采用了C/S模式,可以节省网络资源,简单,易用,服务器端采用Java Web开发,数据库采用了免费的Mysql。它可以给用户提供你最想要的旅游栏目,让你置身于朋友的海洋之中,从此出行旅游更加方便。 关键词:Android平台应用开发;旅游社交平台 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大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犹如一下子从“地狱”进入了“天堂”,有着大量的课余时间,但是往往他们无法合理利用,大多蜗居在宿舍里打游戏,费心劳神,因此开发一款基于安卓平台的旅游社交软件,帮助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宿舍,到自然中,去锻炼,去陶冶情操,最大程度的满足他们旅游交友的需求。 1 基于安卓平台旅游社交软件的需求分析 这个平台主要包括3个子系统,它们分别是:1)发起活动子系统;2)参加活动子系统;3)后台管理子系统;4)活动分享子系统。如图1所示。 在活动发起子系统中包括以下几个功能:1)活动申请;2)活动信息管理;3)活动资料查询;4)活动上报申请。 在参加活动子系统中包括以下几个功能:1)活动参加;2)活动资料查询;3)参加活动申请。 在后台管理子系统中包括以下几个功能:1)用户管理;2)公告管理;3)权限管理;4)分类管理;5)系统维护。 在活动分享子系统中包括以下几个功能:1)活动评价分享;2)活动图片分享。 2 旅游社交平台的总体设计 2.1 软件总体设计 根据我们定义的需求分析,我们给出了旅游社交平台软件总体设计,客户端运行在安卓手机上,服务器端运行在Tomcat上,数据库采用Mysql数据库,开发语言采用了最流行的Java语言进行开发,以下是整个软件的整体架构图,Android前台界面负责数据的采集和展示,Android端HTTP组件负责将前台界面采集到的数据封装成HTTP协议发到Servlet上,Servlet负责接收HTTP协议的数据,然后解析,调用相应的业务方法,Server端业务层负责从数据库中采取数据交给Servlet,Servlet把封装的json数据再发到HTTP组件,HTTP组件解析数据,再发往前端进行展示,如图2所示。 2.2数据库设计 2.2.1 数据库中所需的各种表 2.2.2 数据库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的设计 设计数据库时,我们可以采用sybase公司的powerDesigner来进行数据库设计,使用powerDsigner工具设计时,首先设计数据库概念模型图,它的功能和数据库E-R图十分类似,好处在于,可以使用powerDesigner工具轻松的转成数据库物理模型,然后再借助powerDesigner工具可以很轻松的生成SQL语句,从而大大方便开发。 2.3 详细设计 2.3.1 服务器端数据库工具类设计 为了更好的和数据库交互,减少开发工作量,我们对数据库操作冗余的代码做了一定的封装。这样就没必要频繁的写JDBC代码了,从而提高了程序内聚度。 2.3.2 各个业务Service的接口设计 接口在项目中就是一个业务逻辑,面向接口编程就是先把客户的业务提取出来,作为接口。业务具体实现通过该接口的实现类来完成。当客户需求变化时,只需编写该业务逻辑的新的实现类,通过更改配置文件(例如Spring框架)中该接口的实现类就可以完成需求,不需要改写现有代码,减少对系统的影响。 采用基于接口编程的项目,业务逻辑清晰,代码易懂,方便扩展,可维护性强。即使更换一批人员,新来的人依然可以快速上手。对于团队来说,意义更大。 2.3.3 各个服务接口的实现 在设计好接口之后,我们就可以编写程序来实现各个接口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了协同工作的效率。我们几个开发人员就可以并行的进行开发,然后再把代码提交到Svn代码管理工具上,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2.3.4 各个服务所对应的Servlet的编写 Servlet的主要功能在于交互式地浏览和修改数据,生成动态Web内容。这个过程为:1)客户端发送请求至服务器端;2)服务器将请求信息发送至Servlet;3)Servlet生成响应内容并将其传给服务器。响应内容动态生成,通常取决于客户端的请求;4)服务器将响应返回给客户端,如图3所示。 一个servlet就是Java编程语言中的一个类,它被用来扩展服务器的性能,服务器上驻留着可以通过“请求-响应”编程模型来访问的应用程序。虽然servlet可以对任何类型的请求产生响应,但通常只用来扩展Web服务器的应用程序。 2.3.5 GoGoGo数据编码问题的解决 我们把安卓数据客户端所获取的数据通过HTTP协议传送到服务器端,由Servlet来获取数据,由于Tomcat默认编码是ISO8859-1,因此在后台获取中文数据时会遇到乱码。解决办法是:1)要重写HttpServletRequestWrapper下面的getParameter()方法,在这个方法对获取到的数据,重新用UTF-8编码。 2)在Filter中对每个请求过滤,调用HttpServletRequsetWrapper重写的getParameter()方法,再把请求传说出去,就完成了过滤请求,如图4所示。 2.3.6 前台和后台数据交互的问题 Android前台发送数据给服务器后台应用程序(Servlet),Servlet处理后,要给前台返回数据,数据格式如何选择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 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易于阅读和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所以我们采用了json作为前后台数据交换的数据格式。 2.3.7 前台向后台如何传送数据问题 我们编写了一个HTTP数据传送工具,负责Android前台和Server后台的数据传送。因为是HTTP协议是基于TCP协议的,所在Android前台和Server建立连接需要进行3次握手,连接建立成功后,才进行传送数据。当释放连接时,需要进行4次握手才能释放连接,如图5所示。 2.3.8 数据加密问题 一个优秀的软件,在确保功能实现的同时,另外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便是如何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对于用户重要的数据,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加密后再保存,现在比较流行的信息摘要算法有MD5和SHA1,对于这两种算法,主流的编程语言都有对其实现,因此用起来方便又安全。 2.4 旅游社交平台测试 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软件测试是帮助识别开发完成的计算机软件的正确度、完全度和质量的软件过程;是SQA的重要子域。它主要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还有验收测试几个大项。 2.4.1 单元测试 在单元测试环节中,Android端采用了Android自带的单元测试工具AndroidTestCase,服务器端我们采用了Junit4测试工具,对每一个业务方法进行了测试,确保正确后才进行下一步开发。 2.4.2 集成测试 在单元测试通过的基础上,我们将所有模块按照设计要求组成子系统,进行集成测试,从而发现在单元测试中没有发现的Bug,尽早的修改,降低项目风险,主要使用的测试工具是Selenium. 2.4.3 系统测试 在集成测试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完整的对旅游社交平台进行了系统测试,测试我们的功能是否达到了当初的设计要求,测试其容错能力和恢复能力。 2.4.4 测试结论 系统功能的测试结果显示,基于安卓平台旅游社交平台能够正常使用。各功能都可支持,满足了预期设计。 3 结束语 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一个简易社交平台的设计和开发,基本上满足了当初的设计要求,能够方便大学生的郊游和交友的需求,总之项目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软件架构设计上肯定达不到很高的水准,总之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使其更加完美。 安卓开发论文:基于Java语言的安卓手机软件开发 摘 要:安卓手机软件的开发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建立起来的安卓软件或者系统中的软件的部分过程,安卓手机软件的开发是一项主要包括需求上捕捉、需求的分析、以及设计、实现和测试的一个系统的工程。软件一般是通过某种程序设计的语言来实现的,目前最常用的就是Java语言,通常采用软件开发工具进行开发。本文主要针对基于Java语言的安卓手机软件开发进行研究。 关键词:Java语言;安卓手机;软件开发 1 安卓软件应用程序 总体来说,一般比较简单的安卓应用程序主要由Activity、Content Provider、Service、Intent等部分组成,其中Activity相对于其他的应用程序对话框或者其他的网络应用程序的页面窗口来说,安卓手机提供多个使用的数据存储,同时他也被设计成为独立的可以保持自己在后台运行的服务,Intent是在运行的时候自动保存的机制,用来具体的描述一个程序想要作一件什么事情、从一个活动跳到另外一个活动,对于Intent来说,各个活动之间的切换是很方便的。 2 安卓手机软件的架构 2.1 应用程序 安卓手机软件会跟同一系列的核心的应用程序一起,该应用的程序还包括一些客户端,短消息的程序,日历、地图、浏览器等等的管理程序,所有的应用的程序都是利用Java语言来进行编写的。Java最大的特性就是提高了交互的可能性。 2.2 应用程序的框架 开发的人员可以完全的访问核心的应用的程序所使用的主要的框架,该程序的框架的设计简化了的一些重组的组件的使用的频率,在任何的时候一个应用程序可以同时的出它的功能并且在任何的时候都能够将其他的应用程序使用其主要的的功能性质的模块,不过得主要遵循框架的安全性的主要的限制。同时,还要将这些使用的机制也可以使用户也可以方便的替换主要的应用程序。 2.3 程序库 安卓手机包括C语言的程序,这些程序能够将安卓系统中的不同的组件的使用,他们还能够通过安卓的应用程序的框架为其主要的开发者提供服务。这个程序库里面的主要的内容就是Java语言的应用。 2.4 运行库 安卓系统的主要的运行库包括了一个核心的库,这个核心的库提供了Java的一些编程的语言的核心的大多数的主要的功能。安卓的手机软件的核心的服务的系统主要依赖Java的编程的语言,比如说安全性、内存的管理、进程上的管理等等的性质,主要的网络上的协议和驱动的模块,他都占有一个很大的比重。Java同时也作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抽象的核心层面来存在。 3 Java语言的特点 3.1 面向对象 面向对象其实是现实世界模型的自然延伸。现实世界中任何实体都可以看作是对象。对象之间通过消息相互作用。另外,现实世界中任何实体都可归属于某类事物,任何对象都是某一类事物的实例。如果说传统的过程式编程语言是以过程为中心以算法为驱动的话,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则是以对象为中心以消息为驱动。用公式表示,过程式编程语言为:程序=算法+数据;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为:程序=对象+消息。 所有面向对象编程语言都支持三个概念:封装、多态性和继承,Java也不例外。现实世界中的对象均有属性和行为,映射到计算机程序上,属性则表示对象的数据,行为表示对象的方法(其作用是处理数据或同外界交互)。所谓封装,就是用一个自主式框架把对象的数据和方法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可以说,对象是支持封装的手段,是封装的基本单位。Java语言的封装性较强,因为Java无全程变量,无主函数,在Java中绝大部分成员是对象,只有简单的数字类型、字符类型和布尔类型除外。而对于这些类型,Java也提供了相应的对象类型以便与其他对象交互操作。 3.2 可靠性和安全性 Java最初设计目的是应用于电子类消费产品,因此要求较高的可靠性。Java虽然源于C++,但它消除了许多C++不可靠因素,可以防止许多编程错误。首先,Java是强类型的语言,要求显式的方法声明,这保证了编译器可以发现方法调用错误,保证程序更加可靠;其次,Java不支持指针,这杜绝了内存的非法访问;第三,Java的自动单元收集防止了内存丢失等动态内存分配导致的问题;第四,Java解释器运行时实施检查,可以发现数组和字符串访问的越界,最后,Java提供了异常处理机制,程序员可以把一组错误代码放在一个地方,这样可以简化错误处理任务便于恢复。 由于Java主要用于网络应用程序开发,因此对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安全保证,用户从网络下载程序执行就非常危险。Java通过自己的安全机制防止了病毒程序的产生和下载程序对本地系统的威胁破坏。当Java字节码进入解释器时,首先必须经过字节码校验器的检查,然后,Java解释器将决定程序中类的内存布局,随后,类装载器负责把来自网络的类装载到单独的内存区域,避免应用程序之间相互干扰破坏。最后,客户端用户还可以限制从网络上装载的类只能访问某些文件系统。 上述几种机制结合起来,使得Java成为安全的编程语言。 4 安卓手机软件系统的开发优势 企业为什么要开发安卓手机软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强大的谷歌作为后盾,并且还开放了软件开发的组件,可以将第三方的开源的主要的社区方便快捷的开发众多的实用性的安卓手机应用程序,而且他还与手机产业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龙头性的公司进行联合,建立非常标准的、开放化的通信的软件的平台,也就是说只要是采用安卓操作系统的主要的平台,就是基本上不受硬件的限制,程序的主要的可移植性能比较好,能够很好的解决当前的由于众多的手机操作系统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的智能手机之间的格式不一样从而造成不同的手机之间不能进行信息交流的问题。 安卓手机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十分的广泛,首先是具有成熟的消费者,在国内,安卓系统非常的好用,这些软件的普及为了安卓系统的普及提供了主要的前提,国内的一些主要的运营商也加入了这个大家庭,比如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兴通讯、华为通讯等等的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同时也不仅仅是手机,我们国家也推出了安卓手机软件的其他的一些产品,我们可以预见安卓系统被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将进一步扩大安卓系统的应用的主要的,同时根据目前的资料进行分析,全国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3亿部的移动的设备使用安卓软件,其中手机占有百分之六十。 安卓系统在中国掀起的浪潮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移动设备对于中国产业的影响,企业安卓客户端的开发也受到了企业的一些关注,目前来说我们国家手机软件开发正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经过一路的研究和探索和经验的总结,涌现了一大批的致力于开发的互联网的在线的传播的解决的方案的主要的运营商,主要是将手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推广,移动互联应用开发以及涉及安卓的手机平台,智能手机的应用开发的服务已经涵盖了很多的地方。安卓手机软件能够实现互交形式的完成,并且以此来为企业提供互联网的应用的解决的方案。 5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脚步也越来越快,手机也慢慢的进入我们的视野之中,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些物品,随着Java语言在手机领域中的开发,手机上的软件大部分都是在他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的,在其应用开发中应用也十分广泛,也依然占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新闻实践论文:培养新闻采访课程实践教学思考 国内新闻学教育发展非常快,相关研究也不少,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媒体发展需要。新闻采访课程作为国际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新闻采访的基本理论、方法、技巧,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新闻实务素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2004年清华大 学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他的教学中有六种实践教学模式,包括对话式练习、作坊式课业、大篷车课堂、案例学习法、情景模拟练习和新闻现场练习等。他引进了“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带着学生重走长征路,到孔庙讲新闻学,探访楼兰古城等,在课外实践中借鉴美国新闻学教育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受到多方好评。然而,“清华模式”在国内的新闻采访课教学中还只是个案。 根据检索到的论文及国内引进、翻译的西方新闻学原版教材(如《新闻报道与写作》、《创造性采访》、《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等),可以了解到发达国家新闻实务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和模式。美国的本科新闻教育就是培养记者,有三个突出特点,即以实务训练为本位、以社会科学为依托、以人文主义为目的。自美国密苏里大学创立新闻学院以来,新闻采访写作一直是美国新闻专业学生必选的四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培养目标,即课堂课程教学、校内传媒工作机会、校外传媒工作机会,丰富的实践经验增强了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很多大学都办有自己的媒体,方便学生实习,还进一步要求学生到新闻机构实习,如马里兰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学期在新闻机构工作。加拿大的新闻教育普遍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如从基础报道训练如采访技巧、新闻写作,到一系列的制作课程,而且要有实践经验,要求有两个半年的实习期,广泛涉猎社区报纸业务和电视纪录片制作等。日本的新闻学教育同样强调实践重要性,朝日新闻、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从2000年开始接受实习学生,并作为制度确立下来,实习时间为半年,记2学分。① 鉴于国外的新闻学教育和国内“清华模式”的经验,根据笔者所在国际新闻专业的实际情况,尝试设计了新闻采访课程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使之成为具有强烈好奇心、高度社会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分析力的人。 构建新闻采访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校外实践、英语采访实践四个部分。 课堂实践 利用课堂做一些简单的采访练习,如用电话预约采访等。具体设计如下: 校园实践 校外实践 英语采访实践 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美国的新闻实务课教学提供了一些借鉴,教师只有十分之一的时间上课,接下来就是由教师出各种各样的题目让学生去独立完成,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点、讨论和个别辅导。提倡自学和小组讨论,学生六七人为一组,教师配备2个,一个是大学的专职教师,一个是兼职辅导老师, 由新闻界资深的记者和编辑担任。②以此为鉴,扩展、延伸新闻采访课堂空间,实践课堂可以在教室、在校园、在社会。通过营造采访环境以及让学生真实地进入采访环境,学习如何进行新闻采访。 教学方法上,需要注意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教师参与学生的采访小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从学生进入“新闻现场”问第一个问题开始,教师记录下学生的采访活动,并在学生采访结束时给予评价。要求教师能够对每个学生进行至少一次有针对性的辅导。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结合经典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分类采访的内容讲授中,选择典型新闻事件,让学生学着作为职业记者来进行模拟操作。 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投入采访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程成绩分散在学期中间,让学生放弃最后考试背背书就拿学分的思想,特别增加实践环节在成绩中的比重。如采访校园陌生人写成的采访报告,作为期中作业;采访新闻业界人士并写成采访报告,作为期末作业的一部分;采访小组的新闻稿件也作为最后成绩的一部分。 最后,建立课程的讨论区或网站,把教学资料上网,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实现开放式教学。 总之,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新闻采访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从课堂实践、校园实践、校外实践、英语采访实践四个环节入手,循序渐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新闻实践论文:创新型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2010)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提供优质的培养机制和管理。欧美关于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论,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英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向职业化教育靠拢。英国女王大学本科教学就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美国一流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如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新闻学等专业,也大力提倡在职业化训练的基础之上培养创新人才。[1](p74) 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操作性。笔者对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探索进行归纳分析,在“以人为本,知行并举”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提出创新型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 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是指在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基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这是构成新闻传播创新素质教育的四个主要内容。 为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树立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理念: 1. 在教学哲学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统一。 2. 在教学目的方面,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塑造其创新性人格,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3. 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专业知识与科技、人文知识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 在教学过程方面,以师生双主体的交往与互动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和科研创新活动来获取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5. 在教学方法方面,强调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6. 在教学评价方面,在对学生评价时,采用“诊断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同时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 为此,提出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素质提升为本,以能力培养为纲,以知识传授为目,以职业技能为用,以教学创新为体,以学生兴趣为源,开发学生潜能,增强竞争优势,培养善于管理的信息传播人才和精于信息传播的管理人才。 二、建立系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通过对国外著名大学创新能力培养及课程设置的研究,根据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特点,建立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如下图),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由专业培养体系、教学“软件”平台和教学“硬件”平台组成。[2](p152-153) 专业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适当精减课时数,以保证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明确要求本科毕业必须选修一定实践创新学分。同时,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纳入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建设之中,逐步使大学生能力培养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和过程之中。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软件”教学平台主要包括:1.理论课和实验课程建设中实践创新能力培养;2.设立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指导纳入课程建设;3.开展假期业界锻炼,业界锻炼制可让学生拓展眼界,了解社会需求,接受社会考验,提前适应社会,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敬业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使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4.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为学生的成果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通过上述教学平台,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硬件平台的建立和整合,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教学保障。 三、构建以四个课程平台为基础,互动式为特色的教学模式 根据创新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要求,突破原有的专业课程结构,重新构建四个课程平台,即课内教学活动(含实验教学)、课外创新活动、校内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创新与课程平台相对应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1.课内教学活动:一是实施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二是实施应用需求驱动下的“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 2.课外创新活动:一是开展研究课题驱动下的互动式科研活动,二是开展实际问题驱动下的互动式科技竞赛教学活动,三是开展创业计划驱动下的互动式创业演练活动。 3.校内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主题驱动下的互动式人格塑造活动。 ⒋ 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应用项目驱动下的互动式社会实践活动。 (一)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 为了使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顺利开展,要注意以下问题: ⒈精心设计课题。设计选题时,既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让所有的学生有事情可做,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让学生够能做得了事,还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喜欢做事。 ⒉明确各自责任。设计课题的目的是要实现团队学习、分工合作、共同提高。大作业选题设计时,要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安排,形成人人参与、团队合作的学习共同体。 ⒊发挥学生的主动。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此外,教师要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组织互动式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⒋强调学习成果形式。学习成果需要按大作业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内交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认知系统化的目的。 ⒌建立学习评价标准。学习评价标准既要起事后评价作用,还要起到事前引导作用。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大作业与小作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⒍策略性评价学习成果。在学习成果评价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学习他人长处的良好习惯。通过自评、互评和辩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和加强,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得到提高。 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变书本知识演绎推理性学习为问题解决式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需求驱动下的“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 ⒈讲授:通过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的东西,从而排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⒉模拟:通过情景的角色扮演模拟,以及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启发学生领悟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⒊实践:通过各种实践,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使理论化的技能还原到实际操作中;使学生掌握新闻传播专业领域的业务流程,增强学生对媒体等环境的深入了解,熟悉媒体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使学生能将一些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操作中,以达到教学与实践相得益彰的目的,最终使学生掌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通过“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能够达到以下效果:一是通过互动式教学建立了各种学习共同体(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教师——教师),并有效地实现了“合活动学习”,即通过合作式活动,使学生从被动记忆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将外在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内在的直接经验,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与能力方面,而且在价值观、态度、情感等方面,都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 二是有效地实现了教学重心逐步向学生主体的转移,由教师为主导的讲授过渡到师生合作的互动式模拟,最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三是有效地实现了课堂内教学向课堂外教学的延伸,实现了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学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研究课题驱动下的互动式科研活动 研究课题是创造让本科生有机会在做研究中学习和提升,有效解决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问题。科研课题来源要不拘一格,有学生独立申报的省大学生创新项目、校大学生创新项目、学院本科生科研项目,还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院每年从教学经费中拿出一定数量的费用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专门用于学生科技创新,每年3月进行一次本学生科研项目申报。 活动流程主要包括: ⒈学院组织教师提出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围绕项目进行申报或自主选题; ⒉学生课外阅读文献和资料,并查找更多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阅读,阅读分精读和泛读; ⒊准备报告内容,包括文献综述、文献和资料的主要思想、自己的收获和思考; ⒋开展报告与研讨活动,学生报告,相互讨论,教师总结和点评; ⒌学生根据研讨的情况,进一步归纳并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⒍对于提出的研究问题,学生课后(包括假期)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⒎ 形成研究论文(报告)或作品。 (四)实际问题驱动下的互动式课外科技竞赛教学活动 通过举办各种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活力、学习激情和比学赶超的动力。课外科技竞赛主要是技能作品类竞赛,如dv大赛、广告艺术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摄影比赛、大型活动策划比赛等。 活动流程主要包括: ⒈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课外科技竞赛,并做好参赛前的知识的教学和培训,要求学生掌握竞赛的方法和步骤; ⒉学生明确课外阅读选题的策略及相关要求,并查找更多相关文献和资料,必要时还要开展市场调查; ⒊分小组进行实际选题的创作,并做好竞赛成品; ⒋每个小组向全体学生进行汇报,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提出问题和建议,然后要由教师总结和点评,最后将修改好的作品提交给竞赛组委会。 ⒌每个小组根据汇报的情况,进一步完善竞赛作品。 以上阶段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整个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分析问题,在分析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创业计划驱动下的互动式创业演练活动 创业计划为创业教育构建了一个演练的平台,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探讨成为必要和可能。围绕着创业计划开展的创业演练活动的实质是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精神和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参与者和探索者,很多学生在创业计划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合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每一种创意都在创业演练活动中得到了模拟实施和评判,训练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六)文化主题驱动下的互动式人格塑造活动 主要通过四类校园文化主题,着力构建一种学习、对话、开放、探究、反思、创新的校园文化。 ⒈学习型校园文化主题。学术讲座、杰出校友座谈、师生沙龙,学术节、读书活动等文化主题活动都营造出了学习型校园的浓厚氛围。教师的研究成果,学生的学习成果相互交融激荡,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内涵。学生置身其中,可获到精神世界的升华和行动上的见贤思齐。 ⒉对话型校园文化主题。在每年举行的校园辩论赛、演讲比赛、与名师面对面等文化主题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校园这个共同家园中通过文化对话、沟通与创新,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⒊探究型校园文化主题。组建专业学生社团和各种兴趣小组等学生组织,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系列化的科技创新活动,发动大多数学生积极参加,从学习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开始,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创新需求,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⒋娱情型校园文化主题。文化创意比赛和各种征文比赛等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好形式。校园文化风、新闻采风、广告节、文化创意节等既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从而提高他们追求新事物、新思维的兴趣和能力。 在这些文化主题中,教师发挥着文化导向的主体作用,学生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主体作用,教师学生共为主体,既能避免校园文化中学生单一主体产生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同时也能使教师在文化活动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进而更新自我的主观能动意识得以充分发挥。[4](p3) 教师是校园文化中比较稳定的主体,只有实现对学生主体的有效整合,才能通过师生的互动,努力塑造创新人格。 (七)应用项目驱动下的互动式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参与基于实际应用项目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了实际工作流程,感受了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认识了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实践了运用已有知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较好地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新闻实践论文:新闻学实践教学新形式 作者:吴雨蓉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 一、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首先,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对新闻学专业缺乏了解,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课程体系与现代媒体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大比重设置新闻学概论、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等传统新闻类课程,而对广播电视新闻业务课程和新媒体课程的设置却显得欠系统。同时,新闻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课时数较少,学生的新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策划能力得不到针对性训练。 其次,很多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有直接新闻实战经验的教师。很多新建新闻学专业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转行而来,毫无新闻学专业背景可言,更不用说实践能力了。由于很多专业教师缺乏媒介实践的第一手经验,往往是书本知识的现学现卖,实践能力与一线实践教学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和其他文科专业相比,新闻学专业实验实训需要的硬件设备投入较大,建立设备较齐全的实验室动辄需要上百万元的投入,学校办学经费长期不能满足该专业建设需要。[1]现有的部分实验设备由于先前选型不当,利用率低或被长期闲置。同时,由于实践经费的不足,很难与校外媒体建立长期合作的对口关系,学生实践途径很单一,有时学校把实践压力转嫁给老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地理位置的劣势也给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未来就业带来不小的障碍。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地处距离省会和信息中心城市较远的内陆城市,所在地的新闻传媒机构无论数量和规模上都不及一线和省会城市,而有限的新闻机构大多人员饱和或机制不灵活,同时,经济发展和媒介市场化进程的滞后导致私营文化传播类企业类型比较单一,数量比较少,层次也比较低,想建立一批常态化和高层次的实习基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二、实践教学新理念———加强基础、强化应用、多领域培养、多渠道实践 (一)保持理论教学优势,重视专业实践教育管理部门和所在院校必须更新文科师范教学的传统理念,对新开设的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采取应有的重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的讲述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又要探索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放松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锻炼,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这应是我们构建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指导思想。 (二)扩宽实践口径,体现“大媒介”观如今,传媒机构类型和传播方式正在进行革命性改变。社会为新闻学毕业生提供的实践岗位已经不单单局限在新闻机构,可以说一切属于媒介传播的岗位都是我们专业的对口岗位。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新闻学就业形势的严峻,加上学校级别和地域劣势,地方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很多毕业生无法进入新闻媒体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学专业如果仅以新闻专才作为培养目标,显然不现实。[2]因此,我们的实践教学应摆脱单一新闻媒体平台的窠臼,把范围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体现多学科和“大媒介”观。比如在实践领域上可以从新闻传媒拓展至广告、电影、数码产品制作、商业传媒、企业传媒等,这种“大媒介”的实践理念真正体现信息社会学科交叉的特点,也真正能把学生的专业理论和综合理论所学运用到实际,是符合新闻学教育趋势的。 三、建立新闻学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灵活性和持续性对于新闻学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高效性得益于一套目标明确、方法灵活、多层次、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里面最重要的两点是方法灵活与连续性。所谓方法灵活,即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媒体和社会。所谓贯穿全程,是指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同时段、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连续设置,从而使四年的专业实践教学形成一个有效、连续的体系,真正保证学生实践技能的全面性。同时,为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我们把实践教学学时从原来22%增加到30%。 1.针对性的课内实践课内实践是围绕课程理论内容展开的实践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消化课程的理论内容,掌握新闻专业应具备的采、写、摄、录、编、播等基本技能。《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电视摄像》《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等课程教学,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内实践教学,强化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带领学生采访高考、车展、秋菜买卖、新生军训等新闻事件,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现场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新闻眼、如何采访、如何摄录等,或指导学生制作合成广播电视节目,让学生在新闻实训中学习,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进步。 2.灵活的第二课堂除课堂教学外,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也是我们实践教学的良好示范。如每年一次举办的大学生记者节活动,通过学生电视纪录片、电视短剧、电视音乐片和电视专题片的展播及评奖,使学生得到新闻业务的全面训练,提高了综合能力。还有不定期举办的主持人大赛、摄影大赛、DV作品大赛等,对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大有裨益。此外,经常邀请新闻界人士开展学术讲座,让学生与业界人士“面对面”,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前沿。“请进来”的同时“走出去”,通过组织学生去媒体参观,使学生对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机构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对新闻采编流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新闻专业的兴趣。当然,第二课堂实践也同样要形成常规化和连续化,并考虑纳入教学计划,效果才能显著。 3.常规的小学期见习小学期见习的内容主要是组织学生走入社会、进工厂、进社区、下农村、走入各行各业、了解国计民生,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新闻工作实践的了解。 4.总结性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以广泛了解我国新闻事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课堂上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增强感性认识、加深知识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必要的材料准备,为毕业后奔赴新的工作或学习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p#分页标题#e# (二)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实践基地多元化,创新与媒体互动形式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初始平台,同时可以有效解决专业发展中存在的设备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在建设实践基地过程中,我们努力打通多种渠道,实现实践基地多元化,同时创新与媒体互动形式,巩固与媒体实践基地的长期互利合作关系。首先,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联合党办、团委和学生会把校园广播台、校园网、校报、校刊等利用起来,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宣传部的一些重要宣传活动。其次,充分挖掘省内外的媒体资源和社会资源。不仅与媒体单位合作共建,还在很多单位组织、工厂农村等建立了广泛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对不同实习基地进行横向和纵向开发,最终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衔接紧凑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资源,有效解决了学生无处实习、实践基地单一等问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用多元化的角度来定义实践平台,从电台电视台到报社、杂志社、网络公司、出版业、电影业、音像业、广告业、数码产品制作业、网络传播业,只要对媒介传播类人才有需求的岗位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实践平台,这个思路是符合传媒发展趋势和本专业实际情况的。一个长期而稳定的实习基地的建设有赖于一种双向互利的合作关系。关注传媒发展前沿、主动参与传媒机构发展是我们保持与实习基地合作关系的一个得力措施。比如我们会定期对电台电视台的节目或报刊的栏目进行监评,或从读者角度对其改版提出更专业的意见。我们还与媒体合作,帮助他们策划有关大学生的一些节目,或者设立媒体的校园通讯员,这样即增加了学生参与媒体实践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实习基地从中也有所收获,真正体现了与实习基地的“双向互动”性。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业界与学界共育人才高质量的实践教学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现有的进人机制很难在短时间内引进大量高学历、强实践的人才,这种情况下,“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就被提上日程。首先,我们要求每名专业教师都必须进入传媒机构或传媒企业学习或顶岗工作6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充分熟悉自己课程范围的业务操作,同时了解业界实践的新动向和新知识,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去。此外,为了解决眼前实践教师缺乏的情况,我们聘请新闻机构的资深记者、编辑和管理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即实现了师生与媒体的零距离接触,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这种高校和业界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对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非凡。 (四)创新考核机制,改革成绩构成比例,推行成果评价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讲,怎么考,他就怎么学。所以,考核机制的创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给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评定合适的分数,激励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来,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改变原有那种以卷面考试形式为主的成绩评定方法,加大平时成绩构成比例,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加大实验成绩的比例。这种评价方式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平时的知识运用,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 其次,推行成果评价方式。以前我们对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以及课程学习以外的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项目的效果检验大多采取教师评语的评价方式,这种方式过于程式化和含蓄,不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发挥和展示。推行成果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内实践作品、校内外重大活动项目中的成果、媒体见习和实习的成果作品进行集中项目验收、作品评分或者成果展示,对于社团报刊、网站和校园电视台的节目成果进行类似于信息反馈和受众调查的师生评价,使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 新闻实践论文: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实践改革要点研究 摘要: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新闻信息传递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和无边界化,因此新闻传播学开展双语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虽然已经有一部分院校开展了该专业的双语授课,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对该专业双语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就其授课时间、内容、教材、方式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改革路径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较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进行双语教学的要求,将全国高校双语教学工作由自发、无序推向主动、规范的阶段。即使如此,我国大多高等院校双语教学仍处于试行阶段,各院校也在对双语教学进行不断探索,还需不断完善、改革与创新。因此,本文就新闻传播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等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对新闻传播双语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一、新闻传播学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根据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所给的定义: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意指在学校中能够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学科的教学工作。在我国,双语教学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理、工、农、医及经济等学科,文科相对涉及较少。但在社会学科的部分学科中,新闻传播进行双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双语教学是新闻传播媒介全球化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新闻报道的同步性以及无边界化使得“地球村”成为现实。而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双语教学已成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新闻采访、现场直播或新闻写作,新闻从业人员能够掌握国际语言已成为基本的职业生存能力。更深一步来说,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加强新闻敏感度,及时掌握并分析外文资料,随时了解信息的最新变动情况。其次,开展双语教学是提高新闻传播学教育水平的手段之一。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新闻传媒业提供优质的后备人才,而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提高外语能力不仅指语言能力,也非普通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而是以提高外语能力为基础,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英语新闻阅读》这门课程为例,“新闻阅读”是这门课程的重点,语言媒介不再是我们所熟用的汉语,而是英语。前提是我们需熟用此种语言技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新闻“阅读”,通过此门课程我们不仅能提升阅读能力,也是对跨语言领域、跨文化领域的一次次新闻解读、分析。最后,在新闻传播专业开展双语教学,也符合我国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目的。现今,中国各个方面都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不论是经济实力、社会文化,还是政治的民主化进程都在不断向前推进,但由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歧,信息传递的不到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不够全面甚至有误解,而这些声音大多来自西方媒体。那么想要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与态度,就需要增强自身国际传播的能力,培养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运用常用的国际语言适时进行新闻报道、新闻写作、发表评论等,从而传达真正的中国声音、中国态度,逐渐改变我们在国际传播中被动的局面。新闻传播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可以纯熟运用常用国际语言的能力,树立跨领域文化思维的意识,高质地实现国际传播的工作者。 二、新闻传播学进行双语教学的模式 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开展的前提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并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来看双语教学的模式大概有以下几种:其一,沉浸型教学模式,即课程的教学过程完全使用汉语以外的语言开展,此种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水平要求都较高;其二,渗透型,即在教学工作中以汉语为主,适当穿插使用英语,主要体现在关键词和关键问题的非汉语言的讲解与背景解读,或者对一些外文词语的中文含义进行解读;其三,交替型,即交替使用中文与外文两种语言,在两种语言的运用上不分主次,在理解中文内容时适当使用英文进行补充,在讲解外文内容时适当使用中文进行解释;其四,演示型,即在专业内容授课过程中,主要以中文教学为主,针对一定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时间用外文进行教学;其五,选择型,即通过开设选修课,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进行外文双语教学。这五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在开设双语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师资力量、所处环境等,选择相应的一种或几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自己所具备的优势力量,使大多数学生能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索 (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授课时间 何时开展新闻传播学的双语教学,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重要问题。很多人都赞成应该从大二或大三开展双语教学,认为此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专业知识的积累,也经过了英语四六级的打磨,较为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其实不然,不同地区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时间点,应该结合实际来开展。例如,贵州地区的学生,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高考之后是这些学生英语能力较强的一个时间段,如若此阶段不开展双语教学,而且外语学习方面的督促相对减少,到了大二或大三英语能力有可能不增反减,如若能在进入大学之后适当地开展双语教学,既是对英语学习的督促,也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专业基础知识是每个新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都能用到的,所以针对此类学生,开展一贯而终的英语教学模式较为合适。当然,从大一开始进行双语教学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合适,应选择新闻传播学的基础教育专业课程,从一开始建立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与国际接轨。 (二)授课内容的选择 授课内容应系统化、模块化,与实践相结合。就《英语新闻阅读》这门课程而言,更应该与实践紧密结合。新闻具有时效性,所以英语新闻阅读在进行授课时,在不失双语授课根本的同时,应以当下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新闻热情,将英语与新闻专业知识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另外,在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授课内容,变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对教材的选用 适当地进行本土化的改革现今,很多院校的新闻传播学双语授课仍然选择的是英文原版教材,对学生学习最根源与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十分有利。但英文原版教材授课并不适用所有学生,比如偏离我们的现实情况、费用高昂、知识架构相对于国内的教材较为分散,不利于学生掌握等。面对此种情况,必须对教材进行本土化的改革。但我们在进行教材本土化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其一,教材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对英文原版教材进行“修改”,而是在不改变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遵循作者原本授课意图的同时,将教材调整为适合当下学生使用的教材;其二,教材本土化可以适当选择当下环境的案例,让教材与实际联系更紧密;其三,将中西文化进行更好的融合,在教材本土化过程中注意对不同文化的注解。 (四)将多媒体教学更好地运用到双语授课过程中 当下,很多院校的授课过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那么针对授课难度较大的双语教学更应该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由于英语并不是我们的母语,难以避免出现授课发音不准等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与面对面授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片、文字、动画、图像于一体,可以将学生带到情境当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时间将原汁原味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但仅凭多媒体教学是不够的,缺少反馈与互动,此时更需要老师来面对面地进行答疑解惑,将发现的问题一起进行讨论,才能最大限度地收获知识。很多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也是如此,那么新闻传播学的双语授课更应如此。 不难看出,我国很多院校新闻传播学的双语教学的授课还处于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与各个院校已形成的精品课还有一段距离,因此需要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授课模式、方法、手段,将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发挥出最大效果,与国际接轨,培养出更多满足当下国际形势的新闻工作者。 作者:滕程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新闻实践论文: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初探 新闻传播类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已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在教育部近两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全国有15个专业被亮起“红牌”,其中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等2个新闻传播类专业位列其中。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新闻学博士童兵,谈及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对口就业问题,也坦言,复旦大学相关专业对口率在40%左右,清华大学在60%左右。新闻传播类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固然有新闻传播人力资源市场供过于求等外在因素,但更折射出新闻传播类专业自身人才培养方式的问题。新闻传播机构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往往是重“术”轻“学”,而新闻传播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则较为重“学”轻“术”。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侧重的不一致,造成了用人机构、教育单位、专业学生“三输”的局面。为此,改变新闻传播院校在教学中重“学”轻“术”的倾向,构建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成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性教学以实现掌握熟练技能和形成较强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技能的学习、训练和运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既包括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也包括实验室的实践教学。而新闻传播类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考评等五大要素。 一、教学目标:能力本位 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较为注重的是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与连贯性,是以知识为中心,强调新旧之间的联系。以能力为本位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其教学目标要求十分明确,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较强。一般会通过与新闻传播机构的联合调研,确定相关职业与岗位所需能力结构,并将岗位新闻传播人才能力结构图转化为专业教学目标,以满足新闻传播一线需求的岗位能力为中心,设计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等教学内容。教学中,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传播实践并重,相互配合,共同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岗位能力服务。在理论知识传授上,虽然离不开相关新闻传播学科知识的传授,但会结合当前媒体融合的趋势,调整教学内容,会涉及多学科的整合,而不是着眼于单一学科知识系统地讲授,主要是按照新闻传播岗位能力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学科知识,强调知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而在新闻传播实习实训中,侧重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依据实际传播需求,进行整合处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为完成某一项实际或仿真的新闻传播任务,需要学生具备知识的运用能力、问题的理解能力、角色的扮演能力以及任务的胜任能力,而在这类能力的运用中,促进学生掌握相关传播理论,提升传播素养。 二、教学方式:工学结合 注重理论知识讲授,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与新闻传播行业缺乏必要的联系纽带。学生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之间存在脱节,是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方式的一个主要弊端,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在于新闻传播类专业中双师型素质教师的缺乏。在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中,院校教师懂传播理论不熟悉新闻操作;聘用来自行业的教师,懂新闻操作不熟悉传播理论。虽然教育部和力推新闻传播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实行高校与新闻单位人员互聘“千人计划”,加大力度逐步推动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的结合,但是在人员互聘之后将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将学生新闻传播类知识理论的学习与新闻传播的实践实训结合起来,结合的效果主要看能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认识;能否让学生在看到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后,提高他们学习新闻传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否让学生通过与新闻记者的接触,跳出校园学习的局限,增强对社会新闻传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体会新闻传播工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能否让学生在新闻传播的职业指导与职业训练中,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他们新闻传播工作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否让他们在实际工作的锻炼中,提高学生的新闻传播责任心和新闻传播判断力;能够让学生借助实践岗位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对口就业率。 三、教学内容:项目导向 传统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大多按学科架构形成教学体系,按章节结构传授教学知识。此类教学内容主要注重的是知识理论的传授,而不利于学生新闻传播技能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参照新闻传播业务实践中的工作流程,设计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符合学生今后工作环境的项目,以项目为导向,重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内容中的项目开发,主要以新闻传播中产品与服务为载体让学生能够学会完整的完成新闻传播工作流程。因此,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开发,需要做到以新闻传播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参照点,确保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核心构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技能;另外,需要为学生设计围绕项目运行的所需要的综合化教学情境,以保障项目的仿真度或者真实性。项目确立后,对于承担项目的小组,需要对学生的角色基于真实新闻传播岗位的不同进行分工,并要求学生按照“明确任务、提出计划、组织实施、检验评估”等新闻传播工作流程展开项目实施。在真实或者模拟的新闻传播工作项目中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受教师的外部控制,而是变成了一种自我控制,学生可以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有意识的行动,锻炼学生从多种可能性的行动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锻炼学生对新闻传播工作任务的结果预测预判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意识。以项目为导向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构,其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获得新闻传播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能力与行动能力,特别是新闻传播行业最为看重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管理:加强反馈 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教学管理而言,主要在于加强教学反馈工作。传统的新闻传播类教学,其教学反馈较多以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为主;而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中在组建中,需要以教学反馈作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的条件,认为教学信息反馈是提高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实践性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学信息的反馈收集与传统理论讲授型有所不同。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由于教学场所不固定于教师,有时甚至是在校外,因此,教学反馈信息的获得具有随机性,而这也要求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增派人员,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实践性教学反馈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参照有关院校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一般来看,教学反馈信息的搜集,分为三个阶段:实践活动开展前的教学策划信息搜集,实践活动开展中的教学开展信息搜集,实践活动结束后的教学总结信息搜集。而如果从实践性教学反馈信息的来源来分,又可以分为实践单位的反馈信息、教师实践的反馈信息、学生实践的反馈信息。实践单位的反馈信息,主要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行业新闻传播产品与服务的实际生产营销情况;教师实践的反馈信息,主要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教学要求;学生实践的反馈信息,主要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个人职业能力是否在实践性教学中有所提升。 五、教学考评:行业评估 依托教学管理搜集的反馈信息,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效果展开评估,是判断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的考评,肯定存在不同。新闻传播类专业原有的教学考评,必须基于实践性教学的实际进行改革。比如,将评价内容从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改变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评价。又如,将评价方法从之前的理论考试总结性评价,改变为项目结果的总结性评价与项目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而为了保障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评价真实反映实践教学过程,最有必要的改革就是将之前单一的以院校、教师为主的评价,转变为传媒院校与传媒单位的双主体评价。特别是随着国家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不少主流媒体开始与新闻院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联合培养人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共同制定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团队、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当然,也就包括了共同制定新闻传播人才实践性教学评价标准。参照相关职业的人才培养办法,一般来说,新闻传播人才实践性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大多是由院校与行业联合成立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在其领导下,院校可以将教学的内容融入评价标准中,而新闻行业可以将实践的要求引入融入进来,并有可能引入通行的职业准入考试制度,以新闻传播专业人才通过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编辑记者从业资格证等相应的行业准入资格考试,作为学生结业的重要标准,实现学生毕业时同时拥有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保障。 作者:纪富贵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部 新闻专业个人实践回顾 实习相当于学习,而不是一份工作,在实习期间可以学到学校里面学不到的东西,在实践中吸取一些经验,那么如何写好实习报告呢?大家可以阅读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则范文,请阅读新闻专业实习报告范文。 一关于有线电视新闻台 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新闻台是全球首个全日二十四小时以广东话广播的新闻频道,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有线电视新闻台更是香港首间建造“全数码新闻中心”的媒体,率先带领香港进入全数码广播。 二实习前的准备 因为有线新闻台没有在内地落地,所以在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它的节目。也可以说对它根本不了解。上网所能查到的资料也很有限。对它的了解,也是停留在学院老师对它的介绍。不过,在出发前,多留意有关香港的新闻,看tvb和亚洲电视的新闻,不但助于多了解香港最近的新闻热点,还可以对新闻媒体的制作模式有个初步的了解。 另外,去香港实习临出发前,还要注意检查好自己的证件是不是已经办好,行李是不是带齐。这些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如果不做好,那么就会给实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实习工作 这次能去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实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对于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多实践。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体运作方式。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新闻环境,有线新闻台是我们更进一步学习的理想平台。第一天去新闻台报到的时候,港闻部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第一句告诉我们的就是:“你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你的态度。”而且他还补充说,来实习的意义,就是把我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电视台不会从头开始教我们。这翻话,是个指引,也是个提醒,他让我明白到,在以后的五个星期内,能学到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而且我们也不仅仅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所代表的也是我们学院,还有他们对内地学生的印象。 港闻部——每天都像是打仗 说港闻部(也叫assignmentdesk)是整个新闻台最忙碌的地方一点都不为过。每半个小时更新一次的新闻,几乎每一条新闻都要有followup。有时候,一条新闻,又需要几个记者采访不同的部分,而这些新闻又是耽搁不得的。在assigndesk里,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跟时间赛跑。 在港闻部实习的三个星期里,我们一般都是以观察为主,高等法院,政府总部,教统局和立法院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其实就是法庭、教育和政务这几个线条的新闻跟的最多。跑多了,也自然而然的跟负责这些方面的记者渐渐熟落起来,看多了他们问问题的形式,以后独自做采访,也上手得比较快。 每天晚上十点左右,记者就要打回台里查自己的assignment,知道自己第二天要采访什么新闻。在新闻量多的时候,一个记者一天内做五条新闻也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在内地媒体实习的时候绝对无法想象到的。 而teamwork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点,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也是经常强调的一点。一条新闻的出来,不是记者一个人或者是编辑一个人的功劳。它需要全部人都很优秀,如果是在拍摄环节中,摄影师拍得不好,挤不到好位置,那么无论记者的稿写得有多好,画面不好看,这不是一条好新闻。又或者,如果负责开车的司机,不熟悉路段,稍微开错了几个路口,或者是错了几个红红绿灯位,那么新闻做得再好,被其他电视台先播出了,那也是输了。所以,即便是看起来很小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teamwork里的成员不合作,做得不够好,那么都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新闻的质量,长远来说,会影响到整个台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台里面不强调英雄主义的原因。 另外,香港的电视新闻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他们不喜欢在新闻中出现具体的时间,这是因为有些重要的新闻在整天甚至隔天都要重播,如果新闻里面出现“今日早上”,“今日下午5点”这样的时间词,就会混淆观众。香港媒体的新闻较之内地短,一般都是每天1分钟到1分半钟。在半个小时的新闻内,所含的资讯量就会加大,也是为了适应香港人节奏快,对资讯的要求快,准,好的习惯。 在观察了三天之后,我得到了第一次自己实践的机会:在一个公开场合上采访教统局局长李国章。 因为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香港教改一直是个热点关注的新闻,所以每逢教统局长李国章出现的公众场合,都会聚集一大批媒体的记者在外等候。当我到达了会场时,教统局的io(informationofficer)在一开始就说李先生今天大概都不会接受媒体采访了,大家都似乎认为今天也是不会有收获。但是大家也还是继续等李国章出来,准备突击采访。 教统局的io又表示说李国章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我们又马上把麦克风插上,等待李国章出来接受采访。在采访完毕后,记者们大多数都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参考大家所记录到的笔记和听回录音,来确保自己没有漏掉任何的信息,有些不确定的还会反复问。而相互之间也会参考一下这条新闻怎么报。再打电话回各自的台里向采主报料。在这次报料过程当中,我自己也犯了一个错误,我向采主说李国章没有回应我们问的问题。因为这样的说话,我是听到另外一个媒体的记者这样报料回她的台里的,所以我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想当然的觉得也应该是没有回应的,就这样跟采主说了。采主当时没有说什么,就是叫我把派到的beta带和音频先传回台里,让他听。等新闻出了以后,采主再打给我说,其实李国章从他的问题中已经是回应了我们问的问题了的,只是说得方式比较婉转,所以以后的采访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分析,要注意听被采访对象回答的问题,如果遇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还要继续跟进下去。有时候,新闻的角度和内涵,就是这样靠记者挖掘出来的。 后来渐渐多了自己采访的机会,每次的采访回来,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幸好记者们都很乐意帮助我,告诉我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例如说,刚开始采访时,问的问题关联性不够强,不够针对,有时问问题又过于绝对,令到被访对象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又或者问完一个问题后没有跟进。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都有强调过要避免的,听的时候好像很容易,但是到了自己真正操作的时候,经常都是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题目和采访对象,手忙脚乱,一拿麦克风,学到的东西就丢掉了一半,心里紧张得被访对象回答什么都记不清楚,也无法说按照他们的回答继续跟进问下去。后来自己总结的时候,也认为,在实习的过程中,保持平稳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遇到什么自己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时,就慌慌张张的。 港闻部里,给我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压力。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压力。在香港一个这么小的地方就有那么多的媒体,一条新闻做得好不好,大家都有目共睹。做得好的记者,通常都是行家争相交流的对象,在业内很受尊重。 当一个记者,在体力和脑力上要付出很多,当一个香港的记者,要付出的是双倍的体力和脑力,这也是香港媒体竞争的激烈情况所决定的。记得年前在维多里亚公园,做特首曾荫权的直播的时候,记者和摄像师就像洪流一样,围着曾荫权,大家都是想要抢到一个好位置,我和同行的记者都被踩烂了鞋子,甚至连裤子都被扯破了。 专题部——专供我啃带子的圣地 专题部一周出两档节目,一个叫《香港刺针》,由梁文道主持。专门针对热门的事件,主持和嘉宾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形式有点类似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不过不同的是,《香港刺针》的节目里面还会插入记者对这个谈论的题目做制作的外拍,另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不是单纯的talkshow。另外一个是《时事宽频》,是类似于香港电台的《铿锵集》的一档专题节目,相对《香港刺针》来说,《时事宽频》的题材更为广泛,可以是当前的新闻热点,也可以是历史人文,科学技术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时间只有一周,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一周的收获特别的丰富。专题部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让我静下心来吸收他们前人做过的专题片。每天一早上班,我就是抱着一叠有小山高的纪录片,跑去剪片室看。一天下来,可以看差不多7、8个小时的片,但是自己都不觉得累,反而一边看,满心欢喜的写笔记,抄下他们好的制作方式。一个星期下来,写满了一个笔记本。 有时,在记者们有空的时候,会跟他们交流国内和他们不同的制作方式,看到一些他们做的很棒的专题,例如中国戏曲、sars系列,医护前线系列,还有一些国内目前还没有办法涉及的区域的专题片,都会问他们整个制作的方式,如何采访,怎么确定整个片的结构,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过程中,实践的机会很少。但是在看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专题片制作方法。少了出去跑的时间,更可以静下心来回顾实习过程中,自己的不足和把之前来不及消化的东西,重新消化。对于我来说,这一周,也是自己进步最大的一周。 在整个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采访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新闻实践论文:新闻传播学中博弈论方法的实践意义论文 摘要: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中具有方法论、学科拓展的重要意义。近年来,虽然博弈论在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质和量上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新闻理论界对博弈论的理解存在狭义、广义与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三个层面水平。我们可从哲学意义、方法论意义和建构意义三方面,认识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运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博弈论方法 问题的由来 新闻传播学比之其他社会人文学科,方法论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所要论及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博弈论方法,就表现得比较典型。 将博弈论与新闻传播学相交叉的思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科学方法论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新闻理论界尚无人提到。后来新闻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心理学、新闻学与美学、新闻学与社会学等的研究,开始陆续出现。但新闻理论界在新闻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很好地重视新闻传播博弈学的研究。作者在1997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一段时间,涉猎了一些有关博弈论的论著,产生了新闻学、传播学与博弈论之间关系的简单联想。这种联想主要是对新闻文化学建构来讲的,从新闻文化的外延角度来看,新闻传播的竞争生态研究,不能缺少博弈论的思想。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有关博弈论的书籍开始增多,后来出现了普及性的博弈论读物,这些书籍大都将社会生活、经济领域、历史经验等方面内容,与各种博弈类型相类比,说明博弈论的道理,但也带来某些副作用,即博弈论的庸俗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博弈”一词在新闻报刊、文章论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闻传播与博弈的关系,真正被新闻传播理论界重视,是在2004年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会上提出“传播即博弈”的观点,并存在争议。2008年10月,孙光海、陈立生的《传媒博弈论》由三联书店出版,有论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博弈论引入传媒领域的成功力作。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狭义基础上的理解。仅仅从传媒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弈。如《传媒博弈论》一书,“将四大主流门户网站、两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四大城市的13家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大媒体平时新闻报道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环境进行分析,从新闻到版面到受众再到发行,通过大量案例剖析与实战推演,总结出各大媒体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从而制定最佳策略。内容包括网络媒体博弈、都市报博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热点新闻与冷门新闻、大新闻与小新闻博弈等”。当然,从最严格意义上来看,该书许多内容还停留在下文所提及的第三种认识上。但就分析比较到位的有关传媒博弈的内容来看,完全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体之间竞争策略着眼,探求媒体的生存之道。 二是广义基础上的理解。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实事求是地说,新闻传播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论述还较少。人们由于对博弈论的跨学科性质意义尚不十分了解,所以对这种广义理解还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传播与博弈是两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传播不能用博弈观点去研究。小约翰将博弈论研究归入人际传播理论,说明他已经把博弈论纳入到传播学视野了,不存在谨慎与否的问题。小约翰在《人类传播理论》的前面部分特别提到传播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即所有社会科学理论都存在传播的问题,传播学强调传播的双向性,恰好说明了与博弈论的紧密联系。另一位讨论者强调:“用博弈论解释一般传播现象的做法不可取。”这是基于“传播即博弈”这一命题而得出的观点。应该说“传播即博弈”是不对的,但“传播之中有博弈”,“博弈之中有传播”,在一般的传播现象中存在部分博弈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正常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理性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那种强调博弈论研究对象必须是理性的,从而认定传播学一般现象无法以博弈论进行解释,不尽妥当。我们知道,传播模式研究的前提,也要求理性的状态。[论文网] 三是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哲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诚然,博弈论研究确实离不开这些因素,但所有事物间的这些因素,不一定都是博弈论所讲的博弈。也有在互动反馈意义层面,来理解博弈的,比起前者进了一层,然而也不十分确切。如诸多文章中的“不同文化与黄色新闻的博弈”、“媒体道德与新闻价值的博弈”、“新闻规律与媒体利益的博弈”、“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博弈”、“政府与新闻界的博弈”、“博弈海量信息”等。其中有些文章也道出了某些新闻传播博弈行为,但存在将博弈论泛化的情况。如有论者把主观上的意识与客观上的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念或做法与某一具体的观念或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这都是与博弈论不相契合的。我们只能说是直觉地使用了博弈这一名词,而没有从博弈论的理论角度去进行规范的研究。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专门提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博弈论方法,而是力图客观地思考博弈论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究竟能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起到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建构作用,甚至形成新闻传播博弈论这一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可能性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1931年提出不完备性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自身不能证明它本身的无矛盾性。这个定律虽然是针对数学来说的,但是其革命意义远远涉及科学哲学、逻辑学,而这种情况也注定要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诚然,新闻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将博弈论看做是无所不能的理论。我们研究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可能性,目的主要是运用其基本思想,扩展研究视域,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从新的角度描述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规律,调整我们的传播行为,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博弈论最基本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其二,是均衡概念。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作决策时可能往往是有限理性。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根据以上的简单概括,随之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过程中,有没有相类似的情况?其一,在同一新闻传播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行为要视对方的行为而定?其二,均衡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实现?其三,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不是理性的?情况允许的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否是追求的目标?其四,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建立?答案是倾向积极的。 有了上述基本思考,我们再从更大一些的方面来探讨运用博弈论的可能性: 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经济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的普遍性、基础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素,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但归根结底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 博弈论之所以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活跃的情况,人们之所以在各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中发现博弈的因素,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交往关系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交往关系决定的。因此,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亟须建立一套新型的适应这一体制状况的文化产业伦理。目前可以定义为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就和博弈论中核心理论之一的“均衡”概念相暗合。每一次新闻传播策划、新闻报道活动或具体的新闻传播行为,都存在博弈论的问题,因为在某一次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之间、传受之间等,都有一个行为对策选择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追求个体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可能追求的就是整体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双赢策略,即博弈论的“均衡”。公益与私利、赢利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一直存在,博弈的均衡可达到社会发展的和谐。 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也有一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问题。 方法论意义。我们知道,博弈论最初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筹学下面的对策论。后来应用于经济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西方经济学前沿领域的博弈论,已逐渐变为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基本分析工具,人们十分重视其方法论意义。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史子集中博弈的思想无处不在。过去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数学,而社会科学的基础可以是博弈论。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是至少应该承认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应用学派的传播模式研究,实际上相当于博弈模型。在我国较为流行的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瑞典人斯文·温德尔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中,许多传播模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这种情况。该书第一版介绍了35个传播模式,第二版介绍了66个传播模式。除了个别早期线性模式外,在控制论的反馈概念出现之后,传播模式越往后越具有博弈的性质,甚至可以这样说,研究当代传播模式离开了博弈的思维,其研究是存在欠缺的,虽然其模式可能并不能完完全全解决实际中的所有问题。 理论建构意义。新闻学、传播学以及中国化的新闻传播学,从它们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建立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日益融合的时代,在需要破除自然与社会科学鸿沟的时代,谁也不能断然否定新闻传播学领域可以不要博弈论的参与。作为与社会实践互动频繁、联系紧密的社会科学之一的新闻传播学,从来不存在其他学科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由于受经济学的影响,人们思考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时,可能认为仅仅反映在传媒的经营管理上。这种狭义的理解,导致产生了博弈论不适合一般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观点。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研究中重视运用博弈论,并不是要求新闻传播理论“范式”像经济学那样转向博弈论,并把它作为核心的理论分析工具,而是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对博弈论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中合理的内容,吸纳到基础理论中来。更重要的是,将博弈思维作为指导理论研究的一个窗口,扩展新闻传播理论空间。当然,也可以建立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博弈理论”,进行专门的新闻传播学新领域探索。 结语 新闻传播研究对博弈论产生兴趣已有多年,但是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被吸纳与运用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是新闻传播理论界对博弈论尚不太熟悉,对博弈论的理解也参差不齐,甚至还存在部分抵触心理,致使研究成果的质与量不甚理想。新闻传播研究需要理论创新,对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路径。研究新闻传播博弈论,对理论研究者提出了知识更新的更高要求。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内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博弈论无论在广义、狭义还是方法应用上,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关键在于我们的观念。 新闻实践论文:媒介融合中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探析 【摘要】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各种媒介融合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媒介之间的融合变得越来越紧密,成为了新的趋势。新闻的采集、加工和制作等传播活动,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一些改变,为了适应这种时代变化,高校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实践教学 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让中国的互联网遍布大江南北,这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媒介融合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给高校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和新闻传播从业人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一、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过于传统,重教学轻实践 教学体制改革,使得高校的招生数量不断增多,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新闻教育专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在新闻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虽然没有任何的新闻从业经验,却也走上讲台,给学生们讲授实践教学相关的知识,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讲授得多,实践教学讲授得少,这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实践训练和实践经验,一方面,这会使学生在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后无法快速适应;另一方面,从人才输出这一项来看,也会对整个新闻行业造成不小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时代严重脱节 新闻专业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严重滞后,专业导向上一些课程内容仍然以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单一的媒介介质进行区分,对于当前不同媒体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涉及不多,这样一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过于片面,缺乏媒介融合的整体思维。而学生因为专业选择和专业分业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也很难适应,缺乏跨专业学习的能力。而这种专业分业的细化,不仅导致了不同媒体的实践课程学习和设置变得繁复,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 (三)专业实践课程单调,设备陈旧 因为办学条件的限制,有的高校不会为实践课程配置专门的教室。而有的高校虽然具备配备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的条件,但是因为专业分业的关系,实验室之间是相互分离的,不能实现共享。同时,虽然媒介技术已经迅猛发展,更新速度也逐渐加快,但大多数高校在专业实验室的配置上还停留在非常落后的阶段,也就无法满足当前教学实践的需求。 二、当前媒介融合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体独领风骚的局面,而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形式来生产和传播新闻的媒介融合正逐渐成为趋势,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高校在培养新闻专业人才上也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教学活动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对现有教学形式进行改革。 (一)当前媒介融合需要全能型人才 媒介融合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形式共同运作进行新闻生产和传播,这就需要更加全能的人才。新媒体时代的交互性让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新闻接受者,而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者,都可以参与新闻的和制作,新闻从业人员也不再只负责新闻报道,还应该在这个人人可以发声的时代,对新闻加以引导,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新闻背后的原理。 (二)需要掌握更全面的知识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学历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也给新闻界的从业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人们对新闻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新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懂得从大量的信息中进行筛选、解读和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出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立体式的报道和呈现。这种可以跨行业、精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 (三)掌握多种新闻传播方式 新媒体时代,与过去传统媒体不同,除了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还有网络、手机、电脑等多种媒体并存,媒介平台可以提供多种新闻产品,而它们之间也逐渐呈现出融合的态势。因此,新闻从业人员不能只掌握一项媒体技能,还要了解各个媒体的优缺点,针对新闻事件的不同特点,来选择最优的传播方式。所以,当前新闻传播所需要的是既精通专业又掌握技术的人才。 三、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模式 面对媒介融合的新形势,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上都做出了新的探索和改革,以此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一)“2+2”培养模式 “2+2”培养模式是指本科的前两年进行全科专业的培养,大三、大四再进行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如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当前采取的就是这种培养模式。 (二)个性化培养模式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它通过对经济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教学模块上的不同设置来培养专业型人才,同时还设置了个性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成立了多个兴趣小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开拓学生眼界,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践教育能力 新媒体时代下,媒介融合已成为趋势,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变化,高校在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面对全媒体时代也应该做出改变,首先要提高实践教学技能。高校应注意对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锻炼,应经常为师资队伍提供相关新技术的培训及讲座,不断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同时,应该多吸收一些有技术经验丰富的新老师,并搭建兼职教师平台,让更多掌握多媒体技术的教师为学生授课,进而提高学生的新闻传播实践能力。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 新闻传播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它需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够对其他联系较多的专业有所了解,如经济学、法学、计算机专业等。新媒体时代需要的是能够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专业性强、基础好、知识丰富”的全能型人才,因此,高校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应该做出调整,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出全能型人才。应该注意将与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彼此之间进行结合,让它们能够在教学实践设施建设和使用方面有所合作,打破过去学科之间的壁垒,建立新的合作关系。 (三)加强对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过去高校对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往往存在重教学轻实践的现象,其实践教学设备也严重滞后于当前的新媒体发展,有些实践实验室之间还不能实现共享,这些都制约了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高校应该在课程安排上适当地增强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多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新闻敏锐性。 作者:霍慧娜 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新闻实践论文:校园电视新闻相结合实践意义探索 【内容摘要】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高校在广播电视新闻类人才培养上需要改变教学理念与实践脱节的状况,创新教学方法。文章以出镜报道课程为例,探讨其与校园电视新闻相结合,打造教学实践模式的切实意义。 【关键词】出镜报道;校园电视新闻;实践意义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新旧媒体之间的关系从抗衡逐渐转化为互助相融。在《新媒体时代也是主流媒体的新时代》一文中,作者提出在信息量爆炸的年代里,新闻媒体的制胜法宝依然是内容为王,重内容、强现场、拼立场。在融合发展之下,今后媒体不分新旧,只剩两种类型: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媒体和没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媒体。如同2017年各类经典文化节目的兴盛现象一样,具有精神引导、意识先行、直击心灵的文化表达形式在当下开始发光发亮。高校新闻类课程的教学,同样需要寻找到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培养模式。 一、出镜报道形式的广泛应用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以最快的方式抵达汶川,在镜头前与全国观众进行交流,直击现场情况、报道最新进展;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中央电视台派出大量记者走上街头,采访不同人群,引发全民探讨关于“幸福是什么”的问题。这些报道中采用的主要形式为“出镜报道”,这种报道形式能够将电视机前的观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拉得更近。出镜报道始于1963年11月22日的下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记者丹•拉瑟直击现场,报道了总统肯尼迪遇刺事件,电视机前的观众被真实而具有冲击力的新闻现场所震撼,从而应运而生了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出镜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面对摄像机以旁观者、目击者、参与者的身份向观众叙述新闻事件,并进行相关采访与评论的一种报道形式。出镜报道形式的出现,为电视新闻增加了“人情味”,主要体现在:第一,传播主体的人格化。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出镜记者作为人格化的传播主体,既是传递者又是解释者,观众正是通过与他们建立的传播关系来接触和接收信息。第二,增强了新闻的个性化色彩。出镜记者通过丰富的语言组织形式、独具特色的个人感受角度、不同的报道风格构建,使每一次出镜报道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化特征。第三,人际化的传播样态。随着出镜报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记者将模式化的口头表达转化成人际化的交流形式。记者将镜头设想成是某个特定观众,通过具有交流感的语言,把复杂的内容简明扼要、富有个人情感地表达清楚,实现一种拟态的“面对面”交流。在当代新闻报道中,出镜报道已经是一种广泛运用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尤其针对突发事件而言,这种方式使记者在新闻事件与电视观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缩短了观众与事件之间的距离,其对新闻的真实性、可信度、现场感、逻辑性、深度性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近年来,将出镜报道课程训练带入课堂已成为培养广播电视新闻类人才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如何将已储备的知识结构与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成为此类训练课程的瓶颈。不少新闻专业或非新闻专业的学生会选择去相关媒体实习,但由于实习时间短、实践经验少,很难接触到重要的采访、核心的工作,这些都会影响实践质量。除了借助地方媒体实习外,校园电视台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离学生最近的天然实习基地,校园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不仅在引导校园舆论、建立师生信息沟通平台、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出镜报道训练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合理将出镜报道课程训练与校园电视新闻进行结合可以达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出镜报道课程与校园电视新闻结合 所谓出镜报道课程训练与校园电视新闻相结合,是将课程进行“三三四”分割,即三分教、三分论、四分做。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提出过关于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指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使其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学习,强调讨论式课堂,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出镜报道课程调整方案与对分课堂践行目的的相同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学与做更好地结合。在课程设置上,30%的课时进行理论教学和方法普及;30%的课时需要学生将课下收集到的新闻素材或线索在课堂上进行头脑风暴,模拟现场报道的场景;40%的课时让学生融入新闻事件,以小组形式完成出镜报道。课程与校园电视台合作,主要利用40%的课时,成立出镜报道小组,承包每周一个主题的新闻报道系列节目。学生需要负责素材收集、现场报道、后期编撰与制作等一系列完整工作。在教学中教师的具体操作是:第一步由教师为主导,带领学生了解基本的出镜报道理论知识。从发展起源入手,到表现形式、操作方法,最后深入实践意义的探索,让学生不局限于如何去做的层面,而是在做之前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完成之后想要实现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第二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大小事件,鼓励学生养成收集素材、日常记录的习惯。现代科技设备之发达,一些录音和视频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收集与保存。每一堂课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所收集的素材,票选出最有新闻价值、最感兴趣的两条新闻进行事件现场模拟与小组讨论。在交流中,学生可以在倾听他人与表达自己两个方面不断提高沟通能力。第三步初期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校园,从主题事件开始演练,后期对一些校园突发事件或社会事件进行快速报道,并制作每周一期的新闻报道节目。例如,参与每年的新生军训、毕业典礼、教学科研会等报道与制作。第四步回归课堂,让学生对本期出镜报道的训练以及节目制作进行讨论与总结。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结合所学理论,从新闻角度、新闻价值、报道思想、采访提问、语言表达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为下一次训练中报道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三、课程结合模式的实践意义 出镜报道课程训练与校园电视新闻结合的这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证明,在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四届长三角教师教育联盟工作会议暨教师教育创新论坛上,上海师范大学提出了核心能力素养“SCIL”结构的培养理念。本文所提出的课程训练很好地将这一理念融入其中,以达到人才有效培养与课堂实效提升一箭双雕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目标导向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 课程与校园电视台结合,并承包每周一期的主题报道、栏目制作,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其有目的地去完成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每一期节目的制作与思考,让学生自主发展相关专业能力,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效果。例如,题材选择、新闻报道角度、采访沟通技巧、后期稿件编撰、画面剪辑与制作等专业技巧的训练。 (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只起到方向性的引导作用,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闻职业的特征包括求真的职业责任、公正的职业操守、关爱人民的职业精神、克服困难的职业作风,按照新闻职业人才的要求,并结合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国际素养、信息素养 随着课程的深入,从初期的校园动态,可以逐渐扩大报道范围,从校园内到校园外,甚至放眼世界,聚焦国际重大事件。但所有的新闻报道方向与角度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从新闻入手,培养学生形成“新闻嗅觉”,不仅可以训练如何收集信息,还能够不断提升学生对于有效信息的筛选与信息价值的判断的能力。在每一期新闻报道的主题探索、筛选、思考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感,逐渐改变校园教学与社会分割的状态,使学生形成从校园出发、立足于国际的新闻视野。 (四)打造学生的领导力素养 关于大学生领导力素养的打造主要体现在:第一,自知能力,即反思本人的行事风格和领导经验,了解优势并弥补不足。出镜报道新闻栏目每一期节目的收视反馈,以及课堂总结都需要学生反思自己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优缺点,并提出调整方案,在每一次总结梳理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第二,有效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解决和管理冲突、通过谈判寻找到合理解决途径、授权他人等能力。在小组合作完成节目制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沟通问题,例如小组分工矛盾、时间分配协调、采访人物的沟通等。通过每一次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可以提升学生应对不同人际关系的有效沟通能力。第三,灵活的适应能力,包括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团队合作、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面对不同的受访人群或风格迥异的采访环境时,学生要适应当下的突发状况,借助团队的力量快速解决问题。对于不同的新闻主题从不同视角进行探索,挖掘最有新闻价值、最受人关注的角度。训练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新闻视角、发掘新的新闻主题,可以提升他们对于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了解,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五)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实效 课程与校园电视新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程中,从被动听课的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探究、自主操作的训练模式,在积极有效的训练中收获知识、技能、情感等,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出镜报道课程从理论出发,在实践中深化,在经验里总结与提升。与校园电视台的合作,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在课程中融入校园电视新闻报道的形式,加大了实训的力度,实质是一种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一种新的尝试。在课程中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将课堂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与社会相连接,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努力与探索。 作者:颜缤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新闻实践论文: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媒体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全媒体能力成为新闻传播从业者的业务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创新,才能适应媒体发展的要求。本文从课程体系建设、全媒体教学平台建设、开放办学等多方面,探讨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人才培养;创新 全媒体新闻实践方兴未艾,全媒体业务能力成为媒体从业人员的新要求。全媒体记者要熟悉和掌握各种传播媒介的传播规律、传播特点和传播技能,一人独自完成各种形态的新闻产品制作。而当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普遍落后于新闻传播业界的实践,适应全媒体要求的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就可行的培养路径作初步探讨。 一、全媒体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它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是否适应媒体职业要求。在当下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课程体系应该有大的改革,才能培养出全媒体的新闻传播人才。首先要淡化专业界限。在国内有些高校新闻传播类各专业间的壁垒正被打破,教学内容实现了跨专业融合,甚至实现了校内跨学科的合作培养。这一改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走在了前面,他们的“2+2”培养模式就是一种成功的尝试。这种培养模式要求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任选一个非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并系统修读所选专业的主要课程。[1]虽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经验不是所有的新闻传播类院系都能借鉴的。但至少这种思路带给我们启发:在新闻院系内部应该着力打破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间的壁垒。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不分专业,专业课设置可以完全一致,大三的时候再根据学生的发展意向,适当体现不同媒体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同侧重。其次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课时的比重,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要达到的效果,使实践教学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改变目前很多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流于形式的状况。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也要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特别是适应媒介融合要求的新闻业务课程。除了传统的新闻采、写、编、评、摄等相关课程外,各专业都要开设《网络新闻写作》、《网络编辑》、《网页设计》、《融合报道》、《数据新闻》等课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多媒体新闻报道任务,能够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进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质和价值。[2]即使是传统的理论色彩比较强的课程,也要注重和新闻业界实践的密切结合,将理论融合在实践中,使理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只在于采集和新闻信息,它还需要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进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质和价值。同时,媒体的细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精确区分新闻市场、实施行业新闻的分众传播已成为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将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成为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的新要求。再次要及时实现课程更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闻传播业界不断创造出新的传播形态,媒介格局也在不断变化重组。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是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形成的,多年来延承不变,已经和当下的新闻传播实践严重脱节。定期更替不适应新闻实践当下要求和发展趋势的课程,开设一批适应媒介融合需要的新课程,成为全媒体记者培养的前提条件。 二、全媒体教学平台建设 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技术训练尤为重要,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要朝着“全能型人才”转变。[3]搭建全媒体教学平台、开展全媒体实务类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是办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建设全媒体教学平台最重要的是建设全媒体实验室,训练学生利用多渠道采集、加工、处理信息,实现与纸质出版衔接的加工、制作、排版流程,以及与广播电视及网站内容制作相衔接的数字化加工、制作、管理流程,实现新闻出版的整体策划、整体实行,培养学生全媒体业务能力,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工作要求。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将全媒体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验室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就目前来说,可以建设课程微博、课程微信,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延展、互动与深化,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新媒体使用习惯,累积新媒体使用经验,提升全媒体实践能力。 三、与媒体合作办学 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专业实践,特别是媒体一线的实战锻炼。这种媒体实践不仅是学生所需要的,也是许多新闻传播专业的老师所急需的。、教育部于2013年秋学期启动了新闻单位与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人员互聘的“千人计划”,为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与新闻单位的合作,为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机遇、搭建了平台。老师进媒体。选派专业课教师到媒体挂职或定期观摩、考察,参加媒体的编前会、选题策划会等,投身一线新闻实践活动,追踪业界新闻业务变革,将最鲜活的实践内容和业界最新动态带到课堂。以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保证学生业务素质的培养。记者编辑进课堂。由媒体指派资深记者,和专业课老师共同承担诸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打造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学生进媒体。积极建立实习基地,力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进行传播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熟悉媒体和传播公司的业务流程,强化专业意识,提升专业能力。组织学生定期参加媒体的业务交流活动,开展学生评报等专业活动,保持课堂学习与新闻实践相一致。学生办媒体。建立三个必备的学生新闻实践工作室:报编工作室、视频工作室和网络工作室,为学生搭建日常的媒体实践平台,做到人人参与,在新闻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众包新闻合作。与相关报社、广播电视台、广告公司、网络公司等媒体、机构合作,由社会单位提出产品的制作线索和制作要求,新闻传播院系的师生负责实施,实现双赢。 四、加强校企合作 在传统媒体处于守陈的态势下,新媒体和企事业单位成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在媒体实践这一块,各院校相关专业都很重视,但和企事业单位公关宣传部门的合作很不足,应该说是新闻传播专业办学的一块短板。加强校企合作既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也符合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规律。具体来说,新闻传播院系可以和微信营销、文化传播等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输送学生到这些公司从事具体业务,也可以在学院成立工作室,将这些伙伴公司的业务拿到校内做,甚至拿到课堂上做。将供给侧和需求侧无缝对接,使人才培养不至于和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实习的渠道也完全可以拓展到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使学生对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宣传要求和工作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并在求学期间就有针对性地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五、案例库建设 在信息化环境下,知识的获取、疑难问题的解决都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依靠教师。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进行大的变革,教师角色也要重新定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方法,是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重要教学方法。可以组建案例库、开发研究小组,从新闻业界的实践中研究、提炼教学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基本的案例库应包括新闻采访案例库、新闻写作案例库、新闻编辑案例库、新闻评论案例库、广播新闻案例库、电视新闻案例库、专题片案例库、新媒体传播案例库、广告案例库、新闻摄影案例库等10个案例库。 六、毕业论文改革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饱受诟病的问题,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也普遍存在抄袭等现象。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以理论阐述来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甚至将此与学生的学位授予相挂钩,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弊端。在毕业生中推行以作品代替毕业论文的改革,是适应新闻传播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毕业作品可以是毕业生公开发表的一定数量或字数的新闻作品,并辅以相关文字说明,也可以是虽未刊播但达到一定要求的音视频作品,或者是针对某一广电媒体或新媒体的创设或改版总体方案及样片等。总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诸多实现的路径,其核心就是真正体现本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同时满足传播技能掌握上的全面性要求。 作者:王业明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 新闻实践论文:新媒体下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路径 摘要:当今时代,媒介新技术不断的发展,媒介格局、媒介生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媒介融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收集、加工、制作等新闻传播活动的步骤、要求及信息传播的方法必须要加以变化,才能符合新媒体的发展,这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及新闻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本领提出了更新的挑战。本文对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媒介融合给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进行了探索,并相应地提出了新时代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革新;新闻学专业 我们处于向多媒体进发的时期,媒介融合是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特色,所以这个时代也可称为全媒体时代或媒介融合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推广,新媒体技术快速成熟,以电子化及数字化为特点的全新媒介使传媒生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当今传媒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媒介融合,而固有的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进步,是传媒界正在面临的一项深刻及关键的变革。 1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1.1教育理念较为传统,对实践教学部重视 在近几年高校学生增加及办学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我国的新闻教育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11年底,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专业本科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20万人,教学部门高达975个。很多具有高学历的青年老师毕业于新闻院校并进入工作岗位中,没有经过媒体实践的锻炼,不具备丰富的业务经验及实践本领,专业教学缺乏实践训练。 1.2设置新闻专业的课程不能紧跟时展的需要 首先,固有的新闻教育中,专业导向是新闻实务课程的内容指向,以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络等单一媒介介质进行区分,不重视当今不同媒体间逐渐融合的总体形势,缺乏媒介融合的思想。专业间分业比较显著,学生不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及跨专业学习的本领。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媒体,对同一种实务技能进行课程的划分,也必然会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及教学内容的重复。在新媒体阶段,这种课程体系所塑造的学生的专业本领不能很好的满足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另外,在设置新闻专业课程时,或因为没有及时转变老师的思想,或受有限的专业实践平台条件的制约,我国很多的高校面临轻实践课程、重理论课程的状况,实践课程很少,导致实践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实质性的锻炼及改进实践动手能力。 1.3专业实验室较为单调,且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前于建设 因不同的高校具备有差异的办学经济状况,高校新闻院系不一定开设专业实验室。尽管某些高校具备专业的实验室,实验室彼此间也具有相互分离的情况。例如,摄影实验室、报纸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等,这种彼此无关联的实验室不能使融合性实验教学得到满足;另一层面上,媒介技术逐步发展,革新速度快,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实验室装置较为落后,不能适应新时代实践教学的要求。 2新媒体视阙下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媒体人需要掌握的能力是资讯整理、跨媒体传播策划、大数据的收集及分析能力及“融合新闻”的制作本领等,都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准则额。目前很多综合类高校新闻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综合性新闻传播人才。“一专”指的是深厚的新闻传播知识的能力,“多能”表现在多媒体技能及多学科环境,在媒介融合的时期,单一的专业技能不能符合媒体工作的需要。从新闻传播学可采用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目的角度上出发,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制度创新的两个关键点是跨媒体工作能力教育制度的塑造及专门学科基础教育制度的引入。 3媒介融合时期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途径 3.1加强教学思想的创新及专业教师全媒体实践技能的训练 面对新媒体背景,高校新闻教师团队面对着实践技能迈向全媒体发展、知识系统重新组装的紧急状况。首先,高校应注重专业间的彼此结合,分析新闻专业及与媒介息息相关的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在新闻专业师资队伍中引入具备多媒体技术背景的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带领本专业老师学习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增强其全媒体实践的本领。 3.2创新考察形式,增加融合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 我国媒介技术的高速进步及高校专业课程安排的周期性存在很大的冲突,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前于新闻专业课程内容。媒介融合环境下。我们必须结合未来的发展安排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同时,还应增加融合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 3.3改进教学装备,努力搭建融合媒体实验基地 建设交互式的新媒体教学实验背景。媒介融合时期的新闻专业应打破固有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以媒介形式为根据,努力构建跨媒体、多功能的融合媒体实践教学基地。并不断的更新平台的教学装置,努力实现前沿性及时新性。 4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期的到来,媒体融合逐步发展,作为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新闻传播对社会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影响力及地位得到了更多的社会人士的关注。为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逐步进步、满足全媒体时期新闻传播工作的要求,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及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与时俱进、坚持理想、改革创新及放眼世界,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颖 胡倩倩 牛超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新闻实践论文: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当今时代,媒介新技术变化日新月异,媒介生态、媒介格局急剧演变,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新闻采集、加工、制作等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则、流程必须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这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实务技能以及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对当今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媒介融合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分析,并提出新时期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媒介融合时代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1)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教学理念陈旧,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在近些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学生扩招的背景下,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2011年底,在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教学单位达到975个,在校学生人数近20万人。[1]大量具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从新闻院校毕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未经过媒体实践锻炼,实践能力和业务经验不足。据华中科技大学吴廷俊、王大丽对我国五所著名的新闻学专业的65位在职教师的调查,其中只有18位有新闻业务实践经验,仅占总调查对象的27.97%。[2]在大部分具有高学历的专业教师看来,新闻实践教学内容的学理性不深,简单易学,学生毕业后经短期培训即可胜任相关工作,相较于实践,学生更应在学校打牢专业理论基础,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结果是教学内容往往纸上谈兵,学生应用能力不足。此外,教育部考评高校的重要指标是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师评职晋级考核也以学术研究水平和成果为依据,鼓励学术研究型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教师对业务实践的重视程度。 (2)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未与时俱进。首先,传统新闻教育中,新闻实务课程的内容指向基于专业导向,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单一媒介介质形式划分,忽略了现今不同媒体间日益融合的总体态势,媒介融合思维匮乏。专业间分业较为明显,学生的跨专业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明显不足。同时,同一种实务技能根据不同媒体分设课程,也必将造成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资源浪费。在新媒体时代,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学生的专业能力难以适应新媒体发展要求。其次,在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上,或因教师理念没有及时更新,或因专业实践平台条件所限,我国为数不少的高校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课程的现象,实践性课程和学时偏少,结果是实践教学虽然存在却流于形式,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和提高。 (3)专业实验室单一,且建设落后于媒介技术的发展。新闻专业作为人文社科学科,开设成本相对较低,这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高校纷纷开设新闻专业的原因之一。因各高校办学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专业实验室并非高校新闻院系“标配”。即使是具有专业实验室的高校,实验室设置方面也存在着相对独立的普遍现象。例如,报纸编辑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等,这种相对独立的实验室无法满足融合性实验教学;另一方面,媒介技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快,我国高校现有专业实验室设备老化现象较为普遍,无法满足新时期实践教学。 (4)地方院校缺少与媒体沟通联系,社会媒体实践基地多以传统媒体为主。因所在地区的媒体欠发达,我国很多地方新闻院校缺少与媒体沟通和联系,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实践平台,毕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另外,现今我国大多数高校新闻院系毕业实习单位以传统媒体为主。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新媒体实践能力较弱;一方面是因为网络及新媒体机构接受实习能力有限。 二、媒介融合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人所必须具备的跨媒体传播策划、资讯整合的能力、“融合新闻”的制作能力以及大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等,都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认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需两类新型新闻传播人才,一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3]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色定位和办学实力,在培养目标上有所侧重。传媒类高校可以将第一种人才类型作为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学生整合传播意识、综合策划、媒介经营管理能力等,地方综合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后者,主要培养学生多媒体技能。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应成为当下多数综合类高校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一专”体现在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功底,“多能”体现在多学科背景和多媒体技能,在媒介融合时代,单一的专业技能难以胜任媒体工作。从新闻传播学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上看,专门学科基础教育体系的引入和跨媒体工作能力教育体系的建造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改革的两个重点。 三、媒介融合时代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1)加强专业教师全媒体实践技能培训和教学理念更新。面对新媒体环境,高校新闻教师队伍面临着知识体系重构、实践技能向全媒体化发展的迫切形势。首先,高校应加强专业间的内部融合,探索与媒介技术相关的专业与新闻专业在教学、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合作,将具有媒体技术背景的教师充实到新闻专业师资队伍,在此基础上,带动本专业教师学习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提高其全媒体实践技能。其次,高校新闻院系应加强与新闻业界的业务交流“融合”,创造条件支持中青年教师“走出去”,到新兴媒体进行中短期的实践锻炼,掌握全媒体实践技能和业界的发展动态;同时做到“请进来”,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体人引入新闻实务课堂、定期开办业界前沿讲座,专业教师要与业界媒体人经常性地讨论媒介融合的最新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改进新闻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2010年,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简称:MJC),实行高校与媒体双导师制,这可为新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范式借鉴。当然,在尝试将业界媒体人引入新闻实务课堂的实践中,应在教学方案的制定、遴选教师的标准、教学方式方法探讨等环节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2)构建多层次媒介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课内实训与专业实验、校内外实践平台为主的多层次媒介融合实践体系。 1)开设适应时代形势的媒介融合专业。美国密苏里大学早在2005年就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媒介融合专业,为学生提供新闻传播技能的全面训练。新时期,我国高校新闻院系应及时改变对专业求精求专的陈旧教学观念,改革以往以单一媒介设置专业的陈旧做法,着力建设媒介融合专业。 2)革新专业实践课程以及考查方式。我国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周期性和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之间存在巨大矛盾,新闻专业课程内容往往落后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专业实践类课程设置必须具有前瞻性,在课程设置时应洞察未来几年内媒介的发展趋势。同时,要提高融合媒体实践课程和学时的比重。在实践课程考查方式上,以实践作品为评判依据,并积极鼓励学生们进行以融合新闻实践为主的尝试和锻炼。 3)建立校内外多层次的实践基地。在校内媒体建设方面,高校新闻院系要和学校宣传部门密切沟通协调,着力构建以校园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双微(微博、微信公众号)社交媒体为主的多层次的校内媒体实践平台。在履行高校对外宣传职责的同时,平台也将成为新闻专业学生在走向社会前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新闻的试验田”。在新媒体时代,高校要特别注重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建设,以此提高对外宣传的信息传播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锻炼学生新媒体实践能力,笔者所在的高校在这方面工作成果较为突出,每天及时更新的图文、视频信息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加强校外媒体实践基地建设,将校内实验平台与校外媒体实践基地在业务上进行衔接合作,鼓励低年级的专业学生在校内实验平台实践,最后一学年的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到校外媒体实践锻炼,要扩展校外实践基地渠道,特别是让学生到新媒体机构锻炼学习。 (3)更新教学设施,着力建设融和媒体实验平台,构建交互式的新媒体教学实验环境。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已不是简单的单一媒介信息采集和编辑整合,应打破传统教学实验平台设置以媒介形式为依据的藩篱,着力建立多功能、跨媒体的融合媒体实践教学平台。平台的教学设备要及时更新,力争做到时新性和前沿性,同时要注重平台与业界的衔接,在业务流程和工作环境方面模拟真实的媒体工作模式。要把融合媒体实验平台打造成为课内外实践与实验、校内外实习的综合性平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平台为新闻实践教学服务。 作者:赵作为 邢晓梅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新闻实践论文:电视新闻采访的实践策略 一、做好充分地新闻采访准备工作 (一)采访主题及采访背景的准备 对于新闻采访来说,它的开展需要新闻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双方,在采访之前就应该明确采访对象是谁,清楚本次采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需要获得哪些信息等。在此过程中,采访者首先应该确定采访主题,熟练掌握本次的主题内容,并能够根据主题内容确定采访对象,与被采访者提前进行沟通,促进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能够将采访内容与新闻宣传口径进行统一有效地结合,采访者应该有针对性地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了解与此相关的国家政策方针,从而有效地掌握电视新闻的宣传思想。面对这一境况,采访者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对我国社会民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定位。除此之外,采访者还应该对本次采访的背景进行了解。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新鲜元素不断涌现出来,社会中的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层出不穷。因此,为了提高采访效果就应该对采访内容进行提前查询和了解,掌握新闻事件的实际状况、类似报道以及国家对于这类情况的处理态度,并根据查找到的信息对该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对待。 (二)准备好采访内容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 所谓的采访内容准备指的是针对采访提前计划出要提出的问题,对于被采访者的回答也要做出预测,这样才能够针对被采访者的回应进行有效地应对并做出应对方案,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提高采访效率。当然,在采访过程中由于环境原因或者是事件突变出现一些意外事情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这些事件的发生会给采访者带来严重地工作阻碍,因此,采访者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采访技能,培养自身的随机应变能力,做好应对措施。同时,采访者还应该做好瞬息万变的准备,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做出应对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回应,并对自己的采访内容和判断进行有效地调整。通过提前准备不但能够培养采访者的胆识和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采访者的工作经验。 二、掌握扎实的电视新闻采访技巧 (一)善于创设新闻采访的良好氛围 为了提高采访质量,应该营造一个良好地采访环境,这是确保采访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提前条件。采访环境能够影响被采访者的心情,能够决定采访的配合度。而在采访过程中,如果有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被采访者则会保持愉悦的心情,紧张不安的情绪将会消失殆尽,这对于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良好地促进作用。所以,在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采访者要提供一个宽容的采访环境,有效地激发被采访者的兴趣,积极配合采访工作。例如在采访开始时,可以利用老朋友见面的形势开展采访,先引入被采访者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这样能够活跃采访气氛,拉近采访当事人之间的距离,有利于采访工作的开展。 (二)学会尊重被采访对象 采访者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能够直接影响采访的质量。因此,在采访工作中,要学会尊重被采访对象,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在采访的时候要入乡随俗,避免出现不礼貌的行为。除此之外,在提问的时候要对采访对象的职业进行有针对性地访问。例如一些年轻的工作人员,为了能够快速完成采访任务在采访中工作只顾着提出采访问题,而忽略了采访对象的回应情况,这样就会出现所答非所问等严重、尴尬的采访局面。因此,在采访过程中学会尊重和聆听至关重要。 三、善用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一)巧妙设计采访问题,明知故问 问题设置是新闻采访的核心,问题设置的好坏程度会直接影响收集到的信息质量。所以,在设置采访问题的时候要巧妙地进行设计,将采访问题的内容尽量细化。除此之外,也可以在采访中使用明知故问的采访方式,当自己心里知道答案时,通过向被采访者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引导,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时,还要避免问题过于抽象化,这样不利于回答,内容过于表面。 (二)合理控制采访情绪,不急于捕捉答案 新闻记者的情绪与新闻采访的质量息息相关。一些刚刚入职的新员工来说在面对采访的时候往往会存在紧张不安的情绪,这样会制造压抑地采访气氛,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同时,有些新闻工作人员采访态度过于傲慢,采访中总是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姿态,这样会让采访对象反感,出现不配合的现象。因此,在新闻采访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摆正自己的位置,用良好的工作态度开展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应该不断提升采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并保证新闻采访的质量,从而促进新闻事业的稳步发展。 作者:李霞 新闻实践论文: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 近些年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稳步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传媒业又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4年中国传媒产业总值达11361.8亿元,首次超过万亿元大关,较上年同比增长15.8%。[1]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也给新闻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新闻传播教育事业要紧跟新闻传媒业发展的步伐,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已适应当前媒体发展态势。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性教学即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能够促进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新媒体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互动性等优势迅速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它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而且也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给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新媒体中丰富的信息可以为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提供资源,新媒体手段可以拓展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的空间,新媒体还可以激发学生新闻传播实践的自主性,师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互动性,使得实践性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虽然明确了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分配,但是没有制定实践性教学具体的实施细则,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明确的规范可循,再加之在实践性教学中缺乏对教学过程的约束机制,使得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些因素都导致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提升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目的。此外,我国很多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一些教师只是曾在新闻媒体实习过几个月而已,直接从新闻媒体转行进入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教师不多,由于相对缺乏丰富的媒介实践经验,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上往往浅尝辄止,学生对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报刊类新闻实践性教学相对较多,新媒体实践性教学少 近些年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事业迅速扩张,很多高校都纷纷开设新闻传播专业,而一些高校却存在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相关设备配备不到位、资金不足等问题,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上更愿意选择相对容易操作且成本较低的报刊类的新闻实践活动。此外,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任课教师的媒体实践经验也主要是来自于报刊类媒体。这些因素导致在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中报刊类新闻实践教学相对较多,而针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实践教学相对较少,特别是新媒体实践性教学更少。 (三)实践性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时,较多采用的是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相结合的传统方式,学生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参与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热情并不高。此外,单一性、灌输式教育方式在各高校的课堂上仍比较常见,许多教师的死板式教学方法使得这门有趣的学科变得索然无味,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这是在进行实践性教学设计时面临的一个问题。由于在校大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处于群体之中,群体传播信息快,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比较大,大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善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探索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具有前瞻性,高校应该把握新闻业界发展的趋势、改变以往新闻人才培养落后于新闻实践的被动局面,实践教学不拘泥于课本与理论,并且与社会媒体紧密衔接,探索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新路径,将会为媒介的进一步融合储备需要的人才。[3]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要紧跟媒介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的路径。 (一)将新闻传播专业课堂前移,与新闻媒体实践直接对接 目前很多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都跟新闻媒体有密切的合作,比如实习基地的建立、项目合作的展开等,新闻传播院系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保持与媒体行业的充分交流,将新闻传播专业的课堂前移,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媒体最新的发展状况,学习新闻实践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之外,可以带领学生去新闻媒体与媒体从业人员定期进行交流,还可以邀请新闻记者走进高校课堂,分享自身的新闻从业经验和心得体会,使高校新闻传播教学与媒体实践紧密结合。 (二)借助校内资源,开展校内新闻实践活动 在校期间新闻实践机会少是困扰很多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一个问题,在新闻传播专业教师要调动一切资源最大程度给学生提供校内新闻实践的机会。高校校内实习的机构主要有学校电视台、学校广播台、学校网站、院系网站以及校级报纸、院系报纸等部门,这些校内媒体可以给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目前一些校内媒体的实践并门槛不高,但是学生不了解这些媒体的进入渠道,教师需要和这些校内媒体及时沟通,实时给学生提供校内媒体实践的信息。此外,教师可以在新闻传播课堂上借鉴情景模拟等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新闻实践性教学,还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针对校内会议、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进行采访报道,并及时对学生的新闻实践活动加以指导,拓展新闻传播课堂教学的范围。 (三)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媒体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人才。虽然高校新闻传播教学也在积极进行实践性教学,但是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新鲜事物能够引起他们的强烈兴趣,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的方法要勇于创新。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可以引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建立课程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关注当前新闻传媒业最新发展,将动态案例引入到新闻传播教学中,积极与学生开展实时互动,不断创新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的方式。 (四)积极搭建新媒体实践平台 从近些年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来看,报刊类媒体对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需求量有限,而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人才需求相对较多,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对新媒体传媒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不能仅是局限于对学生传统媒体新闻实践能力的培训,要注意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实践技能。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中,要利用有限的资源积极搭建新媒体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多参加新媒体行业的新闻实践,为学生将来从事新媒体新闻工作打下基础。 三、结语 新闻传播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新闻传播专业的日常教学需要将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真正理解新闻工作,增强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培养符合当前媒体诉求的新闻传媒人才。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实践性教学路径。(本文系西安体育学院2014年教学改革项目“体育院校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齐亚宁 新闻实践论文:财经报道领域数据新闻的实践 摘要大数据技术催生“数据新闻”的诞生,在大量可信的数据中寻找新闻线索,分析数据背后的社会经济形态,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新闻生产模式。通过对《羊城晚报》“财经数据眼”栏目新闻报道的研究,探析我国数据新闻在财经领域的报道实践。 关键词数据新闻;财经报道;羊城晚报;财经数据眼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席卷全球,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涌现,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新闻传媒领域,大数据技术催生“数据新闻”的诞生,在大量可信的数据中寻找新闻线索,分析数据背后的社会经济形态,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尤其在财经新闻领域已多有实践,数据新闻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学界的重视。国内媒体在数据新闻领域已多有尝试,笔者将以《羊城晚报》“财经•热闻”板块“财经数据眼”新闻栏目为研究对象,探讨国内媒体利用数据新闻进行财经报道的实践。 1数据新闻的概念界定 大数据虽然是一种新兴技术,但数据在新闻报道领域的运用可追溯至19世纪上半叶。早在1821年,《卫报》就通过形象化的设计图展现和报道了曼彻斯特地区学校的学生数量以及学费等情况。早在21世纪初,“数据新闻”这一概念就开始出现在国内学术文章中,被业界和学界广泛关注。2007年以来,关于数据新闻的学术文章出现井喷,成为新闻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何谓“数据新闻”?目前,国内业界和学术界并没有对数据新闻进行清晰统一的定义。在2010年8月举行的首届“国际数据新闻”圆桌会议上,数据新闻被定义为“一种工作流程,包括下述基本步骤: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地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在《数据新闻学手册》一书中,对数据新闻这样定义:“数据新闻与其他类型的新闻区别或许在于将传统的新闻敏感和使用数字信息讲述一则好故事的能力相结合而带来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会出现在新闻报道的任何一个阶段,使用电脑程序自动处理信息收集和组合的过程,而这些信息来自政府、公安局和其他公民机构,数据新闻能够帮助记者使用数据图表讲述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同时提出,“记者和编辑利用充裕的数字信息,将传统的新闻敏感和引人入胜地讲述故事的能力相结合。”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数据新闻逐渐受到业界重视,尤其在财经新闻领域多有运用。国外知名财经媒体如彭博社、《金融时报》《经济学人》都进行了为数不少的财经数据新闻报道,而国内门户网站、传统纸媒、广播电视也开设了财经领域的数据新闻栏目和内容。笔者将以《羊城晚报》“财经数据眼”栏目为研究案例,分析国内数据新闻在财经报道领域的实践。 2《羊城晚报》“财经数据眼”栏目报道分析 “财经数据眼”栏目是《羊城晚报》“财经•热闻”板块于2017年开设的财经数据新闻栏目,截至2017年5月31日,该栏目已经合计刊发了10余篇报道,笔者将以“财经数据眼”栏目的财经数据新闻报道作为样本进行观察,梳理出数据新闻模式在财经报道领域的应用。 2.1“财经数据眼”栏目数据新闻报道内容 “财经数据眼”栏目选题较为多元化,涉及内容多为泛财经题材,由于《羊城晚报》是一家大型综合性晚报,并非专业财经媒体,报道内容多选取接地气、贴民生的综合性财经选题,包括贴近民生的影视娱乐、旅游、医药等产经新闻,也囊括宏观经济、上市公司经营、股票证券、理财投资等较为专业的金融新闻。“财经数据眼”栏目选取的财经题材具有贴近民生、紧跟热点、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栏目开篇报道《数据揭秘票房风云:这边银幕数年飙三成勇夺全球老大,那边票房增速创十年新低,八成观众叹惜欠佳作》在2017年初刊登,以2006年-2016年的国内电影市场票房数据为切入点,观察票房数据背后影视行业发展情况,展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中国出境游井喷数据揭秘出境游那些事儿》《仿制药申报大降超六成创新药越来越多中国造》等报道专注产业,也和读者生活息息相关,《去年我国贡献全球经济增长1/3》《近百位珠三角企业大佬谈转型升级七成企业愿坚守本业求突破》等则立足于宏观经济、企业经营,选题立意各有特点。 2.2“财经数据眼”栏目数据新闻报道形式 与传统的财经新闻相比,“财经数据眼”栏目在数据新闻可视化上不断进行尝试。以《数据揭秘出境游那些事儿》为例,报道以8个图表配合文字梳理中国出境游的现状及趋势,以折现图反映中国出境游数量“井喷”的10年,以圆饼图反映出境游的性别比例和购买产品比例,以柱状图反映中国人出境游中跟团和自助游的占比,让读者更为直观地了解出境游的发展趋势。《年报数据看广东上市粤企捷报频传》则以8个图表展示2016年广东上市公司整体经营情况,由此反映广东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报道中,“财经数据眼”栏目开始寻求更为丰富的传播渠道,在移动端以H5页面的形态进行传播,读者可以在移动端直观地看到这篇长达4000余字的报道最精华的部分,同时还增加了部分交互功能。 3财经领域的数据新闻实践发展 数据新闻的特点,是通过观察热点背后的数据,探寻数据背后的热点,将数据背后的新闻事实呈现给读者。如何利用数据实现信息增量,且让信息更好地表达,是媒体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3.1追求越来越可靠的数据来源 对于媒体而言,实践数据新闻报道首先要有可靠、权威的途径获得海量的数据。数据新闻之所以真实可信,来自于其反映的现状和趋势预测都是给予海量可靠的数据的,新闻报道的价值就体现在媒体获得可靠数据的渠道,换言之,从业者获得的数据越独家、可靠,分析越权威、准确,其报道的价值就越高。 3.2对媒体从业者能力要求提高 新闻报道模式的每一次变革,对媒体从业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大数据时代对媒体从业者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媒体不仅仅是数据的采集者,只告知受众数据是什么,同时也要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数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联系”。财经媒体要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这要求从业者要对不同的数据的关联性和对比性进行分析总结,将复杂混乱的数据信息以简单清晰全面的形式呈现给受众。以《数据揭秘出境游那些事儿》这一报道为例,当作者看到“中国出境游人数已实现连续12年刷新历史纪录”“仅2015年上半年,访日游客就为日本贡献0.1%GDP”“中国游客旅游消费占据澳GDP总数的6%”3个来源截然不同的数据时,作者将这些数据联系在一起,得出“中国的‘黄金周’正在变成世界的‘黄金周’”的结论。同时,作者还通过对比中国、德国、澳大利亚的出境游旅客数量,解释为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消费国”。除了探索和分析数据背后的新闻价值,数据新闻的另一个要求是对趋势进行预测,这也要求从业者对所报道的领域有较深入的认识。“数据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辅助材料,帮助读者阅读理解,也不只是局限于通过数据表层去发现新闻线索呈现给用户,其实数据本身就传达一种信息,而且其蕴藏的信息内容是无法估量的,利用数据进行预测可以获取到容易被忽视却又蕴含重要价值的信息内容。” 3.3增强数据新闻可视化应用 对于数据新闻来说,简明清晰的数据可视化应用是一重要优势。“数据新闻的呈现形式有数据可视化、静态信息图、动态信息图、交互图,对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多维度解读,明晰的呈现是数据新闻的独特优势。”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很多,但如何选择准确美观的可视化应用,考验着媒体从业者操作数据新闻的能力。以《数据揭秘票房风云》一文为例,该文章以数据新闻的方式解读过去10年的票房数据,其中包含大量的数据图表,包括以折线图表现2006年-2016年国内票房,以柱状图表现票房补贴变化,以柱状图表现动画电影占比等,让读者更为直观地了解近10年国内观影市场的变化。概括而言,财经图表有两个优势:直观简洁、形象翔实,为了更好适应视觉文化时代的要求,可谓“一图胜千言”。 作者:莫谨榕 单位:羊城晚报社经济编辑部 新闻实践论文:新闻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各阶段的实践性教育;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的特点明亮启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实践性教学课程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地区的新闻教育比较先进,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定地位、创办中英文报刊供学生校内实习使用、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由著名报人成舍我创办、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则经常举办民意测验及市场调查,理论结合实际、图书资料专业的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实习、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蓬勃时期、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写作实习报告,归纳经验与教训、台湾目前也存在新闻实务师资缺乏的问题、台湾各校均重视新闻实习的硬件建设、台湾的新闻学界与业界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等,具体请详见。 实践性教学课程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教育课程的设置理念、管理实施、效果评估等,攸关新闻教育的成败。目前中国大陆新闻标的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校培养的学生数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学生毕业在媒介找不到工作,而业界需要的人才学校又不能提供,产销严重不对路。这表现了新闻教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学界、业界缺乏沟通。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 台湾地区的新闻教育比较先进,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定地位。新闻实践性教育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学界与业界,检验学校教育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环节。新闻传播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不同,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本文着重考察台湾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做法与特点,以期大陆高校新闻教改可以有所参考与借鉴。 一、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各阶段的实践性教育 根据郑贞铭教授的观点,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可分为教育的奠基时期(1949年——1970年);发展时期(1971——1990)与蓬勃时期(1991——至今)。 在台湾新闻教育的奠基时期,也就是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台湾地区经济初步获得发展,社会对专业新闻人才的需求量也有所增加。此间,台湾成立了政治作战学校新闻系、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政治大学新闻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新闻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私立中国文化学院新闻系等系、所。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写作能力、文、史、哲素养的培训,强调学界与业界的合作交流。各校都注重实习制度,比如政治大学新闻系将实习分为一般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实习包括:创办中英文报刊供学生校内实习使用。中文为《学生新闻》周刊,由三年级学生轮流负责采、写、编、校、广告、发行等工作,每人实习两个月,每周出版一期。英文月刊为《政治前锋报》,由四年级英文组学生担任采、编、校、发行等工作,配合新闻英文课程的教学。政大创办广播电台和闭路电视台供广电组学生实习使用,学生制作的电台节目每日中午二时至四时向外播出,闭路电视则仅在摄影棚操作,不对外播放。选修新闻摄影的学生可使用摄影部的设备。政大还与中央日报开展合作,中央日报木栅与景美两个地区的采访工作,交给政大四年级学生负责,采访新闻报送中央日报采访组使用,每人实习两个月。政大的毕业实习从1960年起改在寒假期间进行,学生可根据兴趣在可供实习的二十五家传播机构中进行选择,为期一个月。这些机构包括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联合报、台湾广告公司、中国广播公司、中国电视公司等等,这些台湾知名的媒体和公司,均愿免费为政大学生提供实习平台。新闻事业机构与新闻界人士还为政大捐赠十三种奖学金,显示出当时学界与业界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由著名报人成舍我创办,他以培养“德智兼修,手脑并用”的新闻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除讲授理论外,特别重视实习。将实习制度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的具体做法是,各专业的学生逐年有实习课程。三年制学生(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从二年级开始实习,五年制学生(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从四年级开始实习。报业行政、编辑采访、印刷摄影三个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印刷实习工厂编印《小世界》周报。《小世界》周报每期出版4开1张,经费由学校负责,参与实际工作的人员大都由该校学生参加,完全是义务性质,包括评论、编辑、采访、副刊,绝大部分是同学执笔,老师只从旁辅导。其他如发行、广告、印刷、校对,也都由同学负责。广播电视、电影制作专业的学生则在世新电台、闭路电视台、电影电视摄影棚和小剧场做节且,这在当时的台湾是一个创举。图书资料专业的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实习。而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则经常举办民意测验及市场调查,理论结合实际。校外实习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根据专业到各机构实习。世新学校的培养方式在当时颇有影响,成舍我先生以私人力量投巨资兴办世新电台、闭路电视台、摄影棚等,购买最新设备供学生使用,使该校学生以动手能力强而著称,在台湾的广电专业、电影制作专业中脱颖而出。这也映证了郑贞铭先生说的“新闻传播教育一如医学院的教育,需要第一流的设备,第一流的仪器。学习者必须在学习环境中真刀真枪地干,才能赶上时代潮流,培养出第一流人才。廉价教育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人才,这是我们探信不疑的”。 1971——1990年是台湾新闻教育的发展时期。这段时期,台湾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的知识水平普遍提高,新闻事业的规模与技术都有较大提高。十一年间成立了辅仁大学日间和夜间部大众传播学系、中华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政治大学广告系和广播电视系,铭传大学大众传播系等十七所院系。政治大学先后招收新闻学硕士与博士,标志着台湾新闻教育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以及社会力量办学的一套完整体系。在实践性教学方面,除重视实习之外,各学校都积极筹资购买最新的广电节目制作设备和电脑排版系统投入使用。为解决实务性教学人才短缺的问题,各校纷纷聘请在媒介有实践经验的本校优秀毕业生担任兼职教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不足的压力。此外,台湾的新闻界学者也积极担负起对媒介监督、建言的角色,和业界人士合作,积极推动了台湾公共电视的建立与有线电视法的制定。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蓬勃时期。自从国民党在80年代末解除戒严与开放报禁之后,报业、电视、电台均对社会开放,台湾新闻媒介数量激增,对新闻人才需求殷切。台湾同时鼓励私立大学的建设。到2001底,台湾共有24校70个传播相关系所(公立26个,私立44个),其中大学部40个,硕士班28个,博士班2个。台湾地区的新闻传播教育显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随着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脑与网络的普及,台湾新闻院校及时开设了电脑排版与设计、电子媒介原理与制作、多影像媒体和电脑多媒体制作等课程,并积极改进教学实习设备,如政治大学新闻系建成了编采自动化实验室、世新大学新闻系开设了制版、电子分色、电脑排版、印刷机械等一系列先进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较好的体会了传播科技带来的革命,不至于和现实脱节。 对于当前的实践性教学,笔者咨询了历任台湾世界新闻大学校长和朝阳科技大学教务长、人文学院院长、传播艺术系主任的林念声教授与原铭传大学教师、现任台湾《旺报》驻厦门记者张彦清博士,了解到目前大致情况:台湾新闻院系平时十分注重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学校有专人负责联络各类传播机构。在实习之前,教学负责人员必须落实每家单位能接纳几位实习学生,最后作出统计,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到广电媒体、网络、报社、广告公关公司等去做各项工作,不会浪费名额。实习过程中,学生每天都要求写实习日志,记录当天所做事项。学校负责实习的教师要与每个单位的带实习的人士取得联系,并寄出一份实习鉴定表请其填写打分。当然成绩与评语都承诺保密,以保证不以面子、人情打分,具有一定真实性。如果实习单位对某一学生的评语和分数过差,学校老师会与实习单位联系。并调查实际情况,因为有时不排除会因一些主观原因导致不公正的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写作实习报告,归纳经验与教训。一些学校会召开实习成果汇报会,对成绩优秀者予以奖励。一些学校会把实习成绩计人某一科的成绩,比如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等。以鼓励学生抓住实习机会,多出成绩。当然,随着学校的扩招,媒介公司有时也无法容纳过多的实习生,一些学生只能到台北以外、或是一些小型的私营公司去做实习。 台湾目前也存在新闻实务师资缺乏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具有广播、影视学专业博士级的实务人才。由于新闻传播实务界中经验丰富的人士不见得具备台湾教育部规定的大学师资聘用标准,很多实务性课程都只能聘请媒介人员担任。但这些人士因为业务繁忙,不一定能很好地承担课程任务,而且课后也没有时间与学生充分交流并给予辅导。为解决这个矛盾,一些学校采用了自己培养实用人才的方式,选拔硕士阶段已经具有良好动手能力(能独立制作广电节目、纪录片等)的优秀青年,送他们到国外攻读博士,然后回校任教。教育界人士也时常呼吁业界能更多反哺学界,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交流机会。 二、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的特点明亮启示 综上所述,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台湾新闻传播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创办初期,各校就形成了校内实习、毕业实习或校外实习的传统。各新闻院系均设有自己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实验室供学生实习使用。高年级学生协助教师进行管理。政大新闻提出的“在做中学”已成为新闻界教育的共识。各高校在实习管理、评估方面的制度方面已较为成熟。 其次,台湾各校均重视新闻实习的硬件建设,不论是创办初期开设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展时期购买先进的广播电视、电影制作设备,还是繁荣时期更新数字设备、搭建网络平台等等,各校始终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购买先进的设备充实教学,跟随时代进步,使学生保持较好的竞争力,不至于落伍。这也充分说明了新闻传播专业不是普通的文科专业,有心办新闻传播教育者,必须在财务上给予保障,因陋就简式的教育。培育不出高水平的新闻人才,也不符合现代化的新闻传播事业的要求。 第三,台湾的新闻学界与业界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台湾各校十分重视与业界保持良好的关系,除有专人定期与媒体保持联络之外,学界成立协会或举办学术研讨会时。都会积极邀请业界代表参加。积极参与业界的新闻在职培训,并对节目进行监督与建议。从台湾新闻教育的奠基时期开始,一些新闻业界的人士就积极参与教育并提供奖学金资助,知名媒介愿意免费为新闻院系师生提供实习场所与机会,借机扩大影响或培养自己所需人才。比如近来一些报纸在大、中学生中开展“校园记者”行动。资助学生采访并拿出一定版面刊载其作品。一些电视台开展“校园征才”活动。选拔优秀学生进电视台,先做助理记者、编辑。并灌输公司的价值观,使之与公司更容易融合,自己也可培养所需人才。这样的合作,于双方都有好处。 高纲在谈到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三个方向性融合时明确指出,新闻教育要与新闻实践融合。新闻界与业界融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联手改革新闻实务教学体系,二是联手打造实践教学基地,三是联手推进双向交流机制。在这三个方面。台湾的新闻实践性教学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新闻传播教育不是技术教育,它不以培养会动手的匠人作为最终目的,新闻传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掌握媒体特性、善用媒体,为社会物质精神文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不过,这与重视新闻实践并不矛盾,因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媒体,我们不能想像不会用枪的战士能在战场上打好仗,我们也不能想像没有受过良好新闻实践性教育的学生会适应2l世纪社会的需要。 新闻实践论文:云计算时代的新闻传媒行业信息安全实践 摘要:云计算是当前业界最受关注的技术和业务理念,特别是针对处于风口浪尖的新闻传媒行业来说,云计算的出现给传媒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曙光。以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信息安全建设为例,从云计算理念和规范入手,突破传统的技术约束,以一种全新的技术架构来完成新闻传媒行业的信息安全建设,使其更具有时代竞争力。 关键词:云计算;传媒;信息安全 随着知识经济以不可逆转的力量推动着时代的车轮飞速前进,人类社会也正经历这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20年以来,人类创造的知识成果超过近5000年文明创造的总和;在新世纪刚过去的10年,经合组织GDP50%以上是依赖于知识经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甚至超过了80%。 正是在这样的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大环境下,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以下简称“广西日报”)顺应时代,抓住机遇,整合出版资源,做大做强经营性文化产业。努力开创和发展包括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全方位覆盖的全媒体传播和多元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驱动技术,成为引领传媒业迈向新时代的关键因素。 1 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 自从2009年底转制为集团企业后,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和技术日新月异,广西日报在信息化工作深入应用时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业务层面。随着广西日报业务的不断丰富和扩展,业务模式正在开始逐步的转型,主要是“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型、从“组织媒介”向“大众媒介”的转型、从“宏观内容”向“微观内容”的转型。业务模式转变对信息系统支撑并适应业务转型的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管理层面。企业化管理体制对业绩和效率要求更为明确,同时对投入和成本的控制也较事业单位时期更为严格,信息科技工作量化管理本身就是个业界难题,如何有效地治理信息系统,规范管理,降低成本,也是信息化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 第三、技术层面。WEB2.0时代,新一代互联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P2P、RSS、博客、微博、WiKi、播客等资讯传播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将迅速成为推动传媒领域技术革命的关键因素,信息科技工作不仅要将如此众多的新兴技术学习、消化、吸收,更要将技术和实际业务工作结合,无疑为信息科技工作增加了工作压力和难度。 综上所述,如果仍然延续传统的信息科技工作模式,将不能适应集团业务转型和发展的要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信息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确保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广西日报决定整合IT核心系统,规范相关业务流程,打造先进、灵活、安全的IT系统,具体需求如下: 第一,采用创新的云计算模式取代传统C/S或B/S计算模式,整合现有业务系统至统一运行平台,并采用松耦合思路进行协同整合,突破各IT系统的区域和边界限制,为业务系统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引入成熟先进的IT管理体系和规范标准,结合业务实际情况制定包括系统生命周期、技术服务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自身IT管控体系,为信息科技工作配套管理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建设严密、协同、灵活的信息安全体系,切实有效保障业务连续性,为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提升资源利用率,优化系统性能价格比,降低系统总拥有成本,真正实现少花钱,多办事。 2 信息安全建设总体思路及安全实践 2.1 信息安全建设总体思路 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广西日报的信息安全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期项目以建设私有云为主要内容,第二期则是在一期的基础上,建设私有云和社区云的混合云为主要内容。总体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2.2 总体技术架构 在传媒集团信息安全建设中,云计算的最关键技术,就是如何整合计算处理、数据存储和网络传输三大子系统。在传统的C/S或B/S计算模式中,往往这三者是松耦合的,而在云计算环境中,这三者是紧耦合的――通过高速的宽带网络虚拟化技术,将处理资源及存储资源紧密有机地整合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云计算,必须使处理、存储、网络三大子系统实现以下关键功能: 第一、处理资源虚拟化和网络化。处理资源主要包括CPU、内存及系统总线,通过虚拟化技术将CPU、内存抽象出来,作为虚拟资源池,再通过虚拟化网络将各资源池联通,并通过管理系统进行统一资源调度,做到即可多个物理资源整合一个逻辑资源,又可将一个物理资源分割成多个逻辑资源,如现在流行的InfiniBand技术就是将传统封闭的PCI/PCI-X/PCI-E总线网络化的实例。 第二、存储资源虚拟化和网络化。存储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在线、近线甚至离线存储资源,主流存储产品均支持各种网络化解决方案,包括SAN、ISCSI、NAS等,可以非常便捷地用网络管理的思路来管理存储系统。先进的存储产品可以支持虚拟化或云计算环境中的数据无缝迁移、灾备、数据消重等重要功能,如现在流行的FCOE技术就是将封闭式存储数据传输迁移到高速以太网的实例。 第三、网络传输宽带化和标准化。和传统计算环境相比,云计算环境中,网络传递的不仅是传统的IP业务数据,更多的将是各种处理资源和存储资源的数据,这些数据具有极强的实效性(纳秒级)、高可用性(99.999999%),并且要求网络具备极高的吞吐能力(万兆级)。同样重要的是,在传统网络中,IP数据是无连接的,而云计算环境中,网络传输应保障端到端业务的可靠性,所以要求网络面向连接特性更为严格。这使云计算环境中核心网络和传统的局域网、广域网、园区网有本质的区别。如现在流行的零丢包非阻塞式网络就是云计算核心网络的实例。图2为广西日报私有云建设总体技术架构图。 2.3 安全的云计算环境 在论述云计算环境的安全性时候,有必要明确的是“安全云”还是“云安全”的概念。“云安全”是信息安全领域最近炒得比较热话题,但是,“云安全“是各安全厂家借鉴了云计算的共享协作基本理念和思路,用在各自的信息安全产品的更新和协作上。使其产品能够更快速灵活的应对各种潜在和突发的安全威胁。因此,“云安全”只是一种理念,在业界有相当一部分资深人士认为“云安全”原理上甚至只是分布拒绝式服务攻击或僵尸网络攻击的反其道而行之。而“安全云”的概念和范围则要比“云安全”要广得多,技术深度也不可同日而语。“安全云”是完整的云计算环境中的信息安全体系,不仅是理念,还包括了各种管理标准、技术架构。因此,在建设安全的云计算环境光考虑云安全是远远不够的,要结合管理、技术、业务,建设并完善整个云计算安全体系。图3是广西日报的安全云体系架构。 建设广西日报安全云计算环境考虑了三方面,一是云计算技术架构,二是传统信息安全体系架构,三是引入了国内外相关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先进的安全标准的最佳实践。这使得广西日报私有云安全体系建设较有成效,切实保障了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3.1 云计算环境下面临的安全威胁和风险 在广西日报云计算环境中,主要存在以下的安全威胁和风险,如表1所示。 2.3.2 统一集中安全认证/授权/审记 云计算环境中用户最大顾虑可能是云计算打破了传统信息安全的边界概念,无边无际,看不见摸不到,如采用传统的基于边界和各系统独立的安全思路,可以设想下这样的场景:云计算无边界限制,入口众多,各系统权限分立,安全标准不统一,缺乏事后追溯和跟踪审记,必将给云计算环境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私有云计算环境中,统一入口、统一认证、统一授权、统一审记(即AAA安全体系)是极为关键的。 统一入口可以通过建立统一云门户实现,用户在统一业务门户登陆后,通过统一认证产品,集成LDAP和数字证书等多因强认证技术,对用户提供安全的单点登录服务;用户成功登录后,由统一认证系统根据用户角色和业务系统安全规则进行集中授权;用户进行业务操作时或者登出后,由统一认证系统在后台记录下用户的操作行为,在必要的时候可支持操作回溯,通过对认证、授权、审记的统一集中,根本上改进了云计算环境下存在的安全隐患。图4为云计算环境下集成统一门户、统一认证系统的系统示意图。 2.3.3 可信计算体系 安全云可信计算体系包括可信身份确认、可信资源安全列表、异常操作行为检测等内容。可信身份确认可以采用PKI数字证书信任体系,确保参与云计算的各方的双法身份;可信资源安全列表可采用云安全技术,建立私有云可信安全列表,同时,可通过安全云快速部署异常行为检测功能至各主机和应用防火墙,通过云计算的灵活性和管理弹性,实现自适应、自防御的安全云。 2.3.4 数据私密性完整性 可借助基于开放性较好的SSL或SSH等安全技术,对云数据传输进行加密,采用HASH-1对数据进行校验,如安全级别要求更高,可采用数字证书签名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在实际云计算生产环境中部署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如果用户数比较多或业务流量大,SSL性能应通过硬件加速来提升,二是CA中心自身信息安全要特别注意,建议CA采用物理隔离的方式,通过RA来和吊销证书。 2.3.5 业务连续性保障 对于生产业务,云计算环境需要确保其业务连续性,业务连续性主要包括系统高可用性、灾备和相关的业务切换管理体系。需要对涉及到所有环节,包括虚拟化的主机、存储和网络等各种资源和业务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业务应用做完整的评估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实现系统无单一故障点,同时需要制定出当严重故障发生时业务切换计划,并采取定期演练验证和改进措施,云计算环境中业务的业务连续性架构如图5所示。 2.4 云计算环境对异构客户端的支持 广西日报由于新闻传媒业务的特殊性,必定有较多的移动用户和各种异构终端需要随时随地访问各种前端业务应用,云计算的特色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完美地支持不同类型的用户和各种异构终端,包括传统桌面PC、笔记本电脑,也包括各种操作系统的智能移动终端。当然,完美支持iPad、iPhone等时尚数码终端也必不可少的。通过私有云的桌面虚拟化技术将前端界面展示和后端数据I/O的职能分别剥离,让统一的界面扩展到几乎所有类型的终端,显著的降低了应用开发和部署的投入,规范了标准的用户界面,简化了终端管理,对于二期扩展到混合业务云提供也了坚实的支持支撑。如图6所示。 3 云计算实施后的效益评估 第一,利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充分整合前台和后台计算、处理、存储资源,极大地提升了硬件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硬件采购成本、管理维护成本和使用成本,进而显著降低了总拥有成本(TCO)。 第二,通过集成统一门户和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从根本上改观了云计算存在的安全性的隐患,确保不同安全级别的业务应用能够在安全的区域内稳定可靠运行,结合数据保护和业务连续性保障,形成了云计算环境下信息安全体系,为业务提供了坚定稳固的信息安全保障。 第三,统一了用户界面,支持各种异构客户端访问,改善了用户体验,提升了用户满意度;通过先进云计算的技术创新为广西日报业务转型提供有力地支撑,为广西日报树立了本地区乃至国内的行业领先形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技术解析 【摘 要】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对电力工程实施和保证施工质量作用重要。本文分析加强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的必要性,对当前安装与施工配合中的问题做阐释,对如何加强配合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土建施工;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技术 随着电力施工技术的提高,对电力工程协调与配合度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安装和土建施工为电力工程的两项重要任务,在施工中的配合如何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效果。加强安装与土建施工配合度,有利于建设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1 土建施工和电力安装间的关系 从工程角度而言,土建施工是独立的、具备自身特征的专业,按上层建筑的需求与特点设计基础,促使建筑的最大需求得以有效满足。电力工程职责为承担生产和输送、分配,电力安装与线路铺设等都与土建施工相关,为电力安装建造建筑物有电力工程特点,因此土建施工中按电力工程特点展开设计,并按安装需要进行施工。土建工程为电力工程组成内容,相比电缆工程与变配电工程等电力工程组成部分,土建施工为独立的工种,并非从属电力工程,其专业性体现在为安装提供达到需要的设计和施工。 2 安装和土建施工配合的重要性 2.1 电力工程衔接基础要求 电力工程中,安装与土建施工是非常重要的施工任务,两者有独立性,土建施工在安装工程前,安装工程要在完成土建施工上全面开展;同时,该过程需要两者间顺利衔接。土建施工完成和质量达标,安装才能实施,安装任务效果如何和上一项目土建施工有着重要联系;只有加强两者的相互配合度,才能保证整个任务上达到不同项目之间的顺利衔接。 2.2 避免安装问题的要求 电力安装在电力工程中位置重要,对工程建设有着明显影响,安装出现问题,必将造成工程的重大损失。加强安装相关项目间的配合度,对保证工程质量有重要意义。土建施工是和安装工程相衔接的项目,严格保证和安装协调,才能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效果。 2.3 提高施工质量基本保证 施工质量提高需施工技术提高,后者和施工各环节协调程度有着重要关系。保证相关项目间的配合度,才能实施现代化技术,保证实施效果的提升。加强安装和土建施工衔接间的配合程度,保证实施先进技术,最终实现电力工程的质量要求。 3 土建施工和电力安装配合的技术分析 3.1 进行安装前准备工作 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安装设计人员对土建设计提出要求。土建施工前,安装人员应与土建技术人员相互协同,对电力与土建二者施工图纸展开审核,避免遗漏或者差错。电力安装人员深入学习施工图纸,深入了解施工进度和相应技术,特别对柱和梁等屋面连接全面掌握,将之和电力安装方法核准和校对,确保电力安装适应土建施工状况。土建施工前,准备好电力安装所需配件,并做好预埋件与管道准备。 3.2 主体结构与砌体施工阶段 (1)主体结构施工。第一阶段需完成的工作是放线,其中包括预留空调排水管位置,对电梯等大型设备,根据其尺寸与位置放线;开关、插座与照明灯盒等进行放线;排水管预留洞位置与尺寸,按照其放线预留各孔洞木盒。第二阶段主要是管道铺设、放置与加固预埋构件,根据第一阶段完成放线铺设给排水管道与穿梁管道套管,预埋插座线管和弱电线管等电线管。第三阶段主要是对前两个阶段工艺和质量的检验,发现遗漏应及时修补,没固定好的应到位,还要和土建做交接,土建工作人员检查钢筋,符合要求后,再浇捣混凝土。 (2)主体砌体施工阶段。主体结构施工完后,浇灌混凝土硬度与强度达到一定要求,土建工程应放线与拆模,然后砌体工程施工,要求安装施工人员对砌体施工进度准确把握,和土建施工密切配合,完成墙身等工程施工。电气安装部分应分成三个阶段工作。 第一阶段进行的工作是安装人员检查预留孔洞尺寸与位置,查看是否正确,以免砌体完成后要重新打开调整;检查预留水管与线管,查看是否通畅,采取措施保护半成品,有效制止砌体施工中,垃圾或砂浆进到管道内,堵塞管道。进行第二阶段,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应和土建工程相配合,对各种孔洞预留好。最后第三阶段,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按图纸要求在开槽处把水管与线管、配电箱等铺好。主体与砌体施工中,土建施工人员应和电力安装人员交接好各施工阶段的工作。建筑工程中,各专业工种间的配合与协调很重要。 (3)土建技术人员施工中应做好接地网施工,并指导与监督。在工艺与材料上,对电力工程控制其质量,使接地电阻达到要求。土建人员与电力安装人员应准备好电气设备和接地网连接,做好主控楼和各配电间准备工作。接地网安装中,土建人员标记好接地网接地桩,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采取有效技术解决。接地网施工中,加快主控室与配电间施工,按电气安装人员要求,做好电气设备与电缆坑施工,各辅助工作像电缆固定件等确保准确性。安装与调试一次设备时,经电气安装人员指导,做好电缆施工,保证电缆符合安装规范。 3.3 装修阶段的相互配合 土建工程结束前,施工人员与放线员应对隔墙线与水平线进行核实,保证施工准确性,通过操作人员检查后,根据水平线与隔墙线,确定灯具与开关的位置和标高,明确预埋管等位置。对土建工程抹灰前,根据墙面线与水平五十线,来检查预留孔,确保和施工设计、规范吻合,通过检查合格后,再大规模使用。检查暗配管路,并堵好与扫通。抹灰中应对贴门和收口工程重视,使收口光滑与保证平整水平,应避免大敞口现象,对金属框架连接好与接地,用开口锯建立内部稳盒在隔墙板与保温板件,不要出现横向槽口,提高槽口准确性。电力工程安装人员应和土建工程人员有效沟通,喷浆或涂料粉刷完后,安装灯具,此过程应保护土建成品,不要破坏墙面。 3.4 智能电气配合施工 土建施工和电力安装配合中基础施工很重要,为对建筑予以完善,确保基础建设上营造更舒适和安全的环境。首先进行弱电安装时,确保有装饰工程的其他土建工程完全实施方可开展,智能控制室和消防工程需确保安全设备像防静电板等完成后方可开展。电梯工程是建筑重要内容,施工前确定尺寸与相关设备位置,土建人员对不同建筑,根据要求展开井道尺寸与电梯的设计工作。 4 总结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实施,电力工程提高施工质量上要求加强各环节间的协调性,对保证工程质量有积极意义。土建施工和安装为电力工程的关键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影响。加强安装与土建施工的配合度,对电力工程建设有着显著的影响。安装与土建施工在道路上、施工程序中与技术人员配合上还有一定问题,今后加强安装与土建施工在道路上和场地的协调度。提高各施工程序的配合,注意具体施工中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简述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的配合 摘要: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设计和施工的技术和水平上也得到了较快提高,新的结构和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受到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应该与建筑结构和施工的特征相结合,采取适当的措施使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工程相互配合,为工程进行提供帮助。 关键词: 电力工程 安装 土建施工 配合 前言 我国现代化设计和施工技术不断的发展更新,随着许多新结构、新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工程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就愈加显得重要。我们应该合理的优化现代的土建建设工程与电力安装的配合,从而减少其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一、进行电力工程安装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程项目进行设计的阶段,对于土建的设计,电力安装工程的设计人员应该对技术提出自己的要求。在进行土建工程的施工之前,进行电力安装的技术人员会与土建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一块儿对土建和电气施工的图纸进行审核,防止发生差错或者遗漏,电力安装工程的技术人员要对土建工程的施工图纸进行学习,对于土建施工的施工技术方法以及工程的进度进行全面了解,尤其是对于柱、梁,屋面以及地面的连接方式和具体做法,与自己准备的电气安装的方法进行校对核准,使其与土建工程的施工相适应,在施工之前,应该对于施工阶段用到的零配件以及预埋管道和配件准备好。建筑工程施工中,土建工程及电力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土建工程与电力工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直接性影响了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随着建筑工程规模日益扩大,新技术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相关人员越来越重视工程施工中各个项目环节的配合。尤其是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中的配合,是当前工程建设中重要研究课题。探究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配合施工技术显的尤为重要。 1、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在施工设计配合工作 电力工程及土建施工设计阶段,电力设计人员要和土建施工设计人员相互配合,人员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交流,并要针对自身的工程设计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尤其是关于其他项目要求。比如电力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配电箱安装时,需要在施工方案中进行反映,同时要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土建施工设计人员要重视施工方案提出的技术措施,针对自身的技术水平进行补充,保证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施工之前,安装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重视方案提出的技术要求。而施工人员在土建施工期间,需要充分考虑电力工程的安全,如预埋固定件,要相应留置预埋孔,精确计算梁柱与配电箱、线路、暖通等电力设备之间的关系,保证电力工程安全和土建施工良好配合,在施工期间有效衔接。 2 、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在施工阶段的配合工作 (1)土建施工中,重点是安排放线工作,主要包括预留固定件,预留排水管、暖通设备的位置,根据电梯设备尺寸,对相应位置进行放线。需严格按照电力工程设计方案对开关、插座、配电箱及线路等位置合理安排,并做好相应标记,电力安装人员可根据施工人员做好标记进行安装;但在此期间,安装人员需考核标记位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根据各管线位置和尺寸,制定各管线木盒并放置各孔洞。在铺设管道时,需放置预埋构件并加固,按照已完成各管道放线工作,预埋各电力设备。在施工中,需重视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工程的配合工作,墙体完成之前,进行电力安装工程,避免破坏防水层。电力工程安装时,需重视数量、尺寸、位置,重视安装期间出现的各个数据,尽量配合土建施工。电缆施工时要一次完成,避免出现返修现象。同时要严格检验施工工艺和质量,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修补,保证各设备安装严格固定,并做好与土建工程的交接工作,土建人员严格检查钢筋质量,当各工作达到标准后,有效浇筑混凝土。 (2)在电力工程安装过程中,必须保证安装工作的顺利完成,才能保证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比如在电线管敷设工作时,要结合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根据混凝土施工顺序和进度,分层次敷设工作,当电线管敷设中没有遵守施工工艺,会对电力工程安装的后续工作造成影响,并影响了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进度。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混凝土浇筑工作,严格按照施工方案的位置尺寸,配合土建施工,避免破坏钢筋。土建施工中,电力人员做好施工监督工作,尤其是已完成的电力安装工作,特别是管道、开关等位置严格监督,避免损伤。当损伤管路后,要及时修复,电力管理人员要定时检查,避免出现遗漏。而在管线集中地方,会有混凝土裂缝产生,当预埋管线有较大密度时,与敷设走向一致,会产生楼面裂缝。电力安装人员和土建施工人员要避免践踏,预防保护层脱落和钢筋弯曲,并加强管线部位的管理,使用有效措施避免出现裂缝。比如为了减少对楼面的踩踏,施工人员可增设临时跳板,分散应力水平,增加钢筋小马凳,减少施工人员踩踏钢筋次数。而施工期间尤其是混凝土振捣中,要由专业电力安装人员检查管道的完整性,避免混凝土振捣中使管道震裂,并要做好预埋管件的维护保养工作。清水混凝土有着十分光滑的表面,安装期间的准确性会影响混凝土表面,为了保证土建工程和电力安装良好配合,需切割管口,确保管口光滑,并要保证套管平整水平和长度要符合土建施工要求。 (3)在完成结构施工中,当混凝土强度和硬度完成满足要求后,土建人员需进行拆模和放线工作。因此,当土建施工完成后,将垃圾清扫完成,并将砌体位置线进行放好,按照砌体位置,检查孔洞和管线的正确性。并要对土建砌体进行跟踪,没有出现遗漏现象。同时要保证施工图纸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没有正确的方案会影响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 二、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中安装阶段配合工作 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中,需做好变电站接地网施工,并有效指导和监督技术。在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时,要严格控制电力工程质量,保证接地电阻合格。土建施工人员要与电力工程安装人员要做好电气设备与接地网连接的准备工作,并要做好主控楼及各配电间的连接准备工作。在接地网安装时,土建施工人员要将接地网的接地桩做好标记,当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合格时,要采取相应技术解决。 在接地网施工期间,要加快主控室和配电间施工,并按照电气安装技术人员要求,做好基础电气设备和电缆坑的施工工作,同时各辅助工作如电缆孔、电缆固定铁件等也要保证准确性。在安装和调试户外一次设备时,要在电气安装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做好电缆各方面施工,保证各电缆工作符合电气安装规范,与施工方案相符。 三、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中装修阶段配合工作 土建工程抹灰之前,需确定电力安装的位置,检查预留孔,保证施工规范和设计一致,准确性合格后可投入使用。当涂料和喷浆工作完成后,在安装电力设备时,要保护土建成品,避免破坏墙面。并且电气器具在安装完成后,要有效保护,避免出现污染。建筑工程的内装修会影响施工质量,在完成施工后可对墙面进行装饰,当部分施工会对装饰层造成破坏时,要首先完成然后进行墙面工程。当发现损伤时,要及时补救。 结束语 总之,在变电站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与土建施工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工程有序的开展,电力安装技术人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整个工程的深入了解,并且在施工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从而使得整个安装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高效率地完成工程安装任务。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新时期电力工程安装技术应用探讨 摘要:在电力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当中,安装技术能够正确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在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本文主要介绍了新时期电力工程安装技术的应用,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电力工程;安装技术应用 一、电力工程电气安装的原则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建筑工程,其都离不开电力工程建设工作,而电力工厂建设的关键在于电气安装环节。也就是说电气安装效果和质量将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总结目前电力工程建筑来说,电气安装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全局性原则,也就是说要能够严格依据设计图纸,以全局的观念去审视建筑的电气安装工作;其二,专业性原则,电气安装是一项技术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任务,需要专业化的施工人员去开展;其三,安全性原则,电气工程归根结底是一项安全系数较低的工作,需要我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否则将造成难以设想的后果;其四,效能性原则,也就是说电气设备的安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电力的有效供应,如果这一点都难以实现的话,将难以发挥其电力工程的作用。其五,严谨性原则,也就是说在开展电气安装的过程中,时刻保证高度谨慎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实现各个环节的有效安装,从而从根本上实现电气安装工作的有效性,安全性。 二、工程概况 某电力工程线路全长23.76km2,杆塔85基,导线采用LGJ-120mm2钢芯铝绞线,单回路设计。工程起点为××35kV变电所,途经××乡、××乡、××乡地段,至××35kV变电所。在该工程线路施工过程中,经过的地形条件比较复杂,在工程建设中需要做好各个分项工程的施工,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1、基础施工 1.1复测分坑 通过经纬仪和测尺,利用正倒镜法、三角高程量法、视距测量法对设计部门提供的杆塔明细表,平断面图等设计资料进行现场复测,对现场丢桩的进行补测定位,然后根据设计基础尺寸在现场进行分坑。 1.2基础开挖 基础开挖的施工采用以下方法:土方以人工开挖为主进行施工。石方以凿岩机和手工打孔相结合,硝胺炸药爆破后再开挖、修整。泥水坑开挖采用抽水机排水,挡土板对坑壁四周支撑加固的措施进行。流砂坑的开挖采用板桩支挡或混凝土护管的方法。灌注桩采用钻机打孔的施工方法。开挖的基础坑必须做好安全措施。基础开挖工程质量要求如下:基础开挖时,杆塔基础坑深的允许偏差为+100mm、-50mm,坑底应平整;同基基础坑在允许偏差范围内按最深坑操平。杆塔基础坑深与设计坑深偏差为+100mm以上时,应按以下规定处理:铁塔现浇基础坑,其超深部分应采用铺石灌浆处理;混凝土杆基础、铁塔预制基础、铁塔金属基础等,其坑深与设计坑深偏差在+100~+300mm时,其超深部分应采用填土或砂、石夯实处理,若不能用土或砂、石夯实处理时,按设计要求处理,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按铺石灌浆处理;当坑深超过规定值在300mm以上时,其超深部分应采用铺石灌浆处理。当杆塔基础坑超深采用填土或砂、石夯实处理时,每层厚度不宜超过100mm,夯实后的耐压力不应低于原状土。当无法达到要求时,应采用铺石灌浆处理。基础开挖应减少破坏需要开挖以外的地面,并注意保护自然植被。 1.3基础浇制 现浇基础用人工绑扎钢筋,使用钢模板制模,遇特殊形状部分用特殊加工的专用模板。模板的支撑制作(见图1),采用承托框架吊装模筒,模筒四边设支撑点固定于坑中,以保证模筒根开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地脚螺栓的固定,采用特殊的模具固定于模筒中。浇筑时,现浇混凝土基础主要以搅拌机搅拌为主,人力搅拌为辅进行浇制,人工下料,捣固以柴油机振动棒或手拖绞磨振动棒;基础养护采用人工浇水养生。在温度5℃以下采用聚氯乙烯薄膜养护。 基础浇筑施工质量要求如下: 杆塔现浇基础混凝土严格按规范及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施工。现浇基础所用的水泥、砂、石和钢材必须经选点取样试验,由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做质量鉴定和确定配合比后才能使用。基础混凝土中严禁掺入氯盐,不同种类、不同标号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对受潮结硬变质水泥严禁使用。钢筋表面应洁净,其表面的浮皮和铁锈以及油污、油漆、泥巴等应清除干净。代用、搭接和弯钩符合有关规范要求。预制混凝土基础构件,不得有裂纹、露筋和足以减低强度的蜂窝,麻面等;预制混凝土基础构件和现浇基础构件应分别制作试件三件,作抗压试验之用。其养护及试验方法按有关规程规范。铁塔基础的地脚螺栓在铁塔安装带上双帽后,螺牙露出不小于3~5牙为宜。现浇基础拆模后,各部分尺寸允许误差如下:断面尺寸≮-1%;主柱倾斜<1%,基础相对地脚螺栓的距离(包括对角线)<±2‰;同一基墩的同组地脚螺栓间距<±2mm;地脚螺栓与柱边缘的距离为<±5mm,地脚螺栓露出墩面的高度为<+10mm,-5mm;基础与中心线的扭转≤5′;基础露出地面<±50mm(不包括防沉层和斜面);不允许出现超标的裂纹、蜂窝、狗洞及崩角,阶梯、墩面要平整。 1.4基础回填 拆模或预制件埋设合格后,及时申请验收检查并进行回填。回填质量要求如下:将坑内积水排除;分层回填、分层夯实,每层约300mm;须有300~500mm防沉层;如为石坑,应以石子与土按3:1掺和后回填夯实。 2、安装、组立杆塔 本工程的铁塔组装,根据地形条件的限制,双面挂线窄基塔可以采用吊车整基吊装,其他类型铁塔计划采用现场散装的办法进行。在安装前首先要进行材料的清点和验收,根据材料的规格型号、钢号、数量、安装位置及顺序排列,采用塔上小抱杆提升材料进行安装。安装时要满足下列要求:螺丝的穿入方向:水平方向由内向外;垂直方向由下向上;主材接头螺丝由角钢里向外。螺杆应与构件面垂直,螺头平面与构件不得有空隙。螺母紧好后,螺杆露出螺母的长度;单螺母者不少于两个螺距,双螺母者允许和螺母相平。承受剪切的螺栓,其丝不得位于连接构件的剪切面内。需加垫的螺丝,每端不宜超过两个,交叉构件在交叉处留有空隙者,应装设相应厚度的垫圈或垫板。为了保证线路的正常运行,要求杆塔连接螺栓必须全部紧固一次,在紧线后,须把所有杆塔构件螺栓全部紧过一次。对铁塔顶部至下导线以下2m之间的全部单帽螺栓应逐个加防松措施,以防止螺栓松动而造成一些不良的现象出现。 所有杆塔构件应按图纸进行组装,组装后的各部分的尺寸必须保证正确无误。若组装困难或安装不上时,应先检查原因,并通知有关部门,不得任意乱切乱割,以保证工程质量。特别是在加工厂试装时,要认真执行,不符合的要严禁使用。铁塔组装完毕后,要重新将各连接螺栓紧固一遍,然后清理现场,完成本工序,杆塔组立后其允许偏差见表1。 3、架线工程 3.1放线 放线工序是架线工程中的控制工序,在本工程中,人们采用先放一条避雷线和一条钢丝绳,紧后一条避雷线后利用钢丝绳和滑轮顺避雷线放其余三根导线和一根避雷线。采用机动牵引,放线时,牵引速度要均匀,避免时快时慢,有利于放线和牵引配合。沿途要布置人员跟踪,避免导线出现打折,出现“老鼠耳”的状况,若出现此情况无法补救的,要剪断后采取爆压连接。直线杆上,安排好工作人员,使导线安全、顺利地过滑轮。导线过滑车前,牵引必须停止,采用人工牵引逐根过滑轮。 3.2紧线 根据施工技术设计的要求,布置好地锚及临时拉线,采用机动绞磨紧线。准备工作时,要检查所用机械及器具是否正常、良好,并由专业人员操作。牵引钢绳是否完好可靠,滑轮是否转动灵活。做好代表档的弧垂监测,按施工设计要求的安装标志及弧垂观测仪。牵引速度要均匀,指挥系统要畅通,导线紧到将至设计位置时,牵引系统要放慢速度,听从弧垂观测点的指挥。紧线时,任何人员不得站在导线及牵引钢丝绳下;地面指挥及工作人员都不得站在牵引钢丝绳的内角里。耐张杆上的工作人员,按要求做好各项安全措施,不得站在内角里。导线经杆上画印后,要徐徐放下至地面组装,控制速度不得太快。地面组装好后,挂上瓷瓶,并绑牢好通知指挥人员指挥紧线。在紧线的全过程中,各处的地锚要有人监护,若发现有异常,则立即通知指挥人员暂停工作,妥善处理后再继续工作。紧线后应重新检查导线的弧垂,不满足要求时,必须进行调节。 4、附件、接地线安装和交叉跨越 4.1附件安装 导线、避雷线紧好,不要立即进行附件安装,特别是悬垂线夹的安装,要待导线、地线物理特性变化基本稳定后再进行。工作中,要保证直线杆悬垂瓷瓶的垂直,避免由此影响工程质量及改变杆塔的受力特性,螺丝紧接要牢固。跳线的松弛度要统一,并沟线夹要按设计要求布置,满足设计要求。杆上工作完成后,要清理杆上遗留物和瓷瓶上的污积物,使工作面美观、整洁,保证工程质量。 4.2交叉跨越 本工程交叉跨越较多,对被跨越物的保护方法主要采取已架线的中导线和左边线绑扎毛竹。跨越电力线路、高速公路、二、三级公路,另行编写施工方案,并提前与相关管理部门联系取得同意。采取的施工措施与线路架设相同。跨越10kV及以下低压线路,均采取白天停电,晚上恢复送电。停电手续提前到供电部门办理。对跨越通讯线,则在跨越交叉点上方用两条毛竹按图2方法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尽可能的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为了尽可能的保证安装的水平和质量,就需要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进行协调,为安装工作提供相对有力地环境条件,立足于现阶段的国情和施工的实际情况,才能够对安装技术的各种细节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和特别关注。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新时期电力工程安装技术应用探讨 【摘 要】电力系统中设备安全施工过程是复杂程度较高的系统性工程。在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要求,确保工程质量。本文对电力工程安装技术应用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工程施工;安装技术;技术应用 引言 电力工程中,设备安装属于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由于电力安装工程属于系统性强、复杂程度较高的工程类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整体电力工程影响较大。电力工程安装技术的应用,促进施工过程中都依据技术标准和要求施工,从而保障施工质量。 1 电力工程项目的流程及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电力工程项目流程 电力工程项目的流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立项、设计、招投标、土建施工、设备调试等。每个环节的目的与任务不同,所以每个环节所做的工作也不同。例如立项环节,立项就是建立项目,必须经过许多方面的分析与假设才能确定这个项目建立的可行性,因此,在立项环节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该项目是否建设。设计环节就是设计部门经过一些有关的取舍与实地考察绘制出该项目的蓝图。招投标是将所有的计划变成实际的关键过程。土建施工则是为电力设备提供了运作的平台,如厂房、设备间等。所有环节都是靠收尾环节来检验,如果试用正常,就表示该项目成功建设。 1.2 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施工安全管理 施工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难于做到统筹兼顾,各种漏洞和薄弱环节的存在在所难免,这就更需要管理层给予安全管理重要性足够的重视、以及深刻的认识。实际施工管理中,事故时有发生、监督策划等工作并未发挥出自身作用,导致施工项目备受影响、得不到顺利开展。 (2)流程中的缺陷问题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的工程管理部、财务部、业务部等主要部门彼此之间若缺乏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各种分歧就会产生,在职责交叉的不利情况下,就会给施工带来诸多困扰,极大程度上对整体施工工程进展造成影响。 (3)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比较缺乏项目合同意识和效益理念,基础知识及成本造价控制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导致不能有效控制预算,在具体采购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工程造价预算。施工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在实际的工作中采取安全措施的方式与应用还是比较机械,对安全工作的认识比较粗浅和表面。一些施工人员重复着简单的体力劳动,甚至对常用的预防控制方法一无所知,严重缺乏安全意识。 2 电力工程安装技术应用 2.1 配管及配线的工程质量控制 施工前,关于配管材料的材质选择,要进行严格审查以达到国家标准,对于那些管身有锈迹且被腐蚀过的钢管,一定不要因为贪图便宜而影响了质量。Pvc管材质量方面,要选择有阻燃性能、且满足技术方面要求的材料。管材的管径要以设计图为标准进行定制。在接地施工时,要严格根据要求进行。为了保证管制的煨弯半径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且避免管壁壁身留下清晰地褶皱,管制一定要用专业的管弯设备仔细的进行煨弯。薄壁的钢管要用丝扣整齐排列的连接,切忌用熔焊焊接。 施工时,关于金属管中穿线问题,一定要在穿线前,为保证整体平滑,把管口的毛去掉,给管口戴好护口,并把金属管和装线盒匹配好。对于砖墙暗敷的配线管,一定都要随墙埋入,埋入砼的深度一定要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 安装时,导线和电缆所用的阻燃材料很重要,要严格赛选,在选择导线和电缆时,要先考虑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然后再考虑是否符合图纸要求。管内的导线也是有要求的,不仅在数量上要控制在一根到十根之间,而且管内的导线禁止有接头。接头在保证接头处不会有裂痕、加渣时,用压接工艺进行连接。电缆线头在包扎时,一定要仔细、密实,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除此之外,电压导线和电表导线只有支流的回路和接地线可以连接在一个管内,其他不同电压等级的导线和不同电表量程的导线是不可以连在一起的。设备安装 工作人员要严格核对接线网排除误接线的情况,在制作保护屏过程中上二次电缆头时注意防止无意破坏电缆线的绝缘层,保持高可靠性的屏蔽层接地;电缆尽量在打把后进行接线,电缆最好单独分开,尽量避免捆扎在一起,以方便后期的电缆运行维护。安装电力设备后,要及时清除干净变电箱、盒内的脏物。铺设电线管时,在连接金属管丝扣或通过中间接线盒时,其连接处不能焊跨接钢筋,追忆保持足够的焊接长度,防止出现“点焊”和焊穿管子等不良现象;管口插入箱与盒内的长度要保持一致;钢管也要达到起码的接地接零要求;工作人员在导线的穿线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背扣或打结现象,导线连接防止采用劣质压线帽,更不能出现不焊接现象。避免导线弯曲扭劲及管内导线接头现象,严格标示导线色标;紧密包扎,保证工序到位。另外,工作人员不能将排线、开关和二次线缆等直接装在吸顶灯上。装存吊顶板上的吸顶灯要制作相应的固定框,需要接地的灯具罩壳要做好接地工作。在进行以上这些电力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时,工作。 2.2 变压器本体及其附件安装 第一,瓦斯继电器安装问题。在变压器安装过程中,为保证在瓦斯继电器中能够汇聚油箱内部产生的气体,让其顶盖沿瓦斯继电器方向应该存在一定的升高坡度,一般为1.5%左右,这样才能保证瓦斯保护的正确动作,同时,还能使得工作灵敏度有所提高。 第二,安装套管注意问题。套管引线的定位螺母注意不要装反,避免出现套管接头运行时的放热缺陷,这是由于电头与引线连接不良所造成;保证良好的顶部的密封,防止变压器线圈烧损,以及由于不良密封造成的进水受潮等问题;为避免高压放电在套管运行时产生,应该将套管末端接地处理。 第三,有载调压开关安装问题。a. 切换装置的位置保持和操作机构的档位指示的一致性。保证分接开关与操作机构联结过程中,在进行正反转调压时,切换瞬间至操作机构动作完成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当存在不同的两个方向所数的格数情况时,应该按照切换开关为准,调整电动机构用差数的一半进行;b.有载调压开关安装具有灵活、牢靠、无卡阻现象产生,少许涂润滑脂在转动摩擦部位处理;c.冷却器及其油道在进行冷却器安装时,应该进行合格绝缘油冲洗操作。保证校核油泵的转向的正确性,有油泵的冷却器在转动时,应该防止进气或者渗油,保证转动时没有异常噪音、过热现象。d.对于小胶囊油位计的结构的油枕分析,注油过程中保证先从油表内进行,通过用手排掉小胶囊内部空气,为保证油表正确显示,应该将油表的油位放在最低位置;e.胶囊式油枕安装过程中,应该检验胶囊是否存在漏失情况,漏气可由0.1kg/cm2气压进行。应该尽量避免胶囊发生扭曲或皱折问题。F.安装压力释放阀过程中,释放阀所承受静油压力保证不大于其动作压力,所以,从油枕的最高油位到压力释放阀顶部的距离往往不应该大于2m。 2.3 电力设备调试 对所安装的电力设备进调试,是保障其安装质量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调试工作主要有绝缘电阻测试及保护跳闸试验。电力设备的绝缘电阻测试是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对于大量的遥信、遥控、遥调信息,为确保遥信、遥测等信息接线及保护回路自动化设备等环节的正确性。在设备投运前应结合继电保护做实际的传动试验。保护装置和监控装置调试完成以后,应进行整体联合试验及带实际一次设备的操作试验,各信号灯指示应正确无误。保护跳闸试验是应将线路装设的所有保护及重合闸相互配合做联合试验,要求每一直接带断路器跳闸出口的继电器进行跳闸试验,以检验出口回路到断路器操作回路之间接线的正确性。 3 结束语 在电力工程设备安装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严格落实工艺规范,确保工程质量,从而提高电力工程建设整体水平。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土建施工和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技术探析 摘要:电力工程安装属于建筑工程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和其他施工项目之间具有密切关联,和土建施工开展过程可互相影响。在开展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中,应结合建筑结构特点与施工特征,通过有效技术措施完成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的配合施工,从而为建筑工程的顺利、正常、安全、优质完工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装;土建施工;配合施工;施工技术 引言 建筑工程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电力工程的安装工作,它与土建工程的施工工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土建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该预留一些孔洞,便于电力安装工程的施工。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设计和施工的技术和水平上得到了较快提高,新的结构和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受到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在土建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与建筑的结构特征以及施工的方式相结合,运用适当措施,使电力工程安装配合的水平得到有效配合。 一、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之间的关系 自建筑工程角度分析,土建施工是完善而独立的、具备自身技术特征的专业,可按照上层建筑应用需求及特点展开基础设计,促使上层建筑的最大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电力工程主要职责是承担电能生产与输送并加以分配,电力设备安装及线路铺设等均与土建基础施工密切相关,而为电力装置安装建造的建筑物常具有电力工程的鲜明特点,因此在土建施工中应按照电力工程相应特点展开针对性设计,并按照电力工程安装需要展开施工。土建工程属于电力工程重要组成内容,然而相比于电缆工程、变配电工程、机电安装等电力工程其他组成部分,土建施工是比较独立的施工工种,并非是从属于电力工程,其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为电力工程安装提供符合需要的专业设计与施工。因此,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具有各自的专业性与独立性,同时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协作和相互配合的关系。 二、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重要性 安装施工是电力工程安装中难度最大、最为复杂的环节,主要涉及电气安装专业、土木建设与给排水建设等项目,若施工时只对某一工种给予重视,势必会对整个工种施工过程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本工种或专业工作也通常无法做好;即使短期内不会给其他工种造成明显影响,但对于整个施工过程而言极为不利,常会导致整个建筑工程蒙受巨大损失。如某施工单位在开展一办公大楼建设时,在前期土建施工过程中只着重于市政大楼整体构造的一体性,而未充分考虑电力工程安装中的电缆走向问题,导致在电缆线路铺设时与大厅构造建设发生冲突,这一问题不仅导致该施工项目工期延误了一个月,同时也造成了50万的直接与间接性经济损失。因此,在展开建筑施工时,必须对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给予充分重视,为建筑工程顺利施工提供基本保证。 三、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相应技术分析 1、进行电力工程安装之前的准备工作 建筑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主要由土建、给排水、通风采暖、电气安装等项目之间相互配合组成,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只对其中一个项目比较重视,那样虽然在短时间内不会产生较大影响,但是会对施工的成本、质量以及周期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应该重视施工项目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使土建工程的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相结合。 在工程项目进行设计的阶段,对于土建的设计,电力安装工程的设计人员应该对技术提出自己的要求。在进行土建工程的施工之前,进行电力安装的技术人员会与土建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一起对土建和电气施工的图纸进行审核,防止发生差错或者遗漏,电力安装工程的技术人员要对土建工程的施工图纸进行学习,对于土建施工的施工技术方法以及工程的进度进行全面了解,尤其是对于柱、梁,屋面以及地面的连接方式和具体做法,与自己准备的电气安装的方法进行校对核准,使其与土建工程的施工相适应,在施工之前,应该对于施工阶段用到的零配件以及预埋管道和配件准备好。 2、主体结构和砌体工程施工的阶段 2.1主体结构的施工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放线的工作,其中主要包括对空调排水管的位置进行预留,对于电梯等一些大型的设备,应该根据它们的尺寸和位置进行放线,还要对空调排水管的位置进行预留;开关面板、插座以及照明的灯盒以及配电箱的位置进行放线;排水管道预留洞位置和尺寸,按照他们的放线尺寸预留出各个孔洞的木盒。在第二个阶段主要就是进行管道铺设,对预埋的构件进行放置和加固,根据在第一个阶段完成的放线工作铺设给排水的预埋管道以及穿梁的排水管道套管,预埋弱电线管以及插座线管等开关或照明的电线管。第三个阶段主要就是对前面两个施工阶段的施工工艺以及质量进行检验,如果发现遗漏应该及时修补,没有固定好的应该固定到位,还要与土建做好交接手续,土建工程的工作人员要对钢筋进行检查,全都符合要求之后,再对混凝土进行浇捣。 2.2在主体砌体工程的施工阶段 在主题的结构施工完成之后,浇灌混凝土的强度和硬度都达到一定的要求之后,土建工程就应该放线和拆模,然后开始砌体工程的施工工作,要求电气安装的施工人员应该对土建砌体施工的进度进行准确把握,与土建施工进行密切配合,完成墙身等管道工程的施工工作。在进行电气安装的部分也应该分成三个主要的阶段进行工作: 首先,第一个阶段应该进行的工作就是电力的安装人员应该对预留孔洞的尺寸和位置进行检查,查看一下是否正确,以免在砌体完成之后还要重新打开进行调整;要对预留的水管以及线管进行检查,查看一下是否通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半成品进行保护,有效制止在砌体施工的过程中,垃圾或者砂浆进入到管道内部,使管道堵塞。其次进行第二的阶段,电气安装的施工技术人员应该与土建工程的施工相配合,对于各种空洞应该预留好。最后进入第三个阶段,电气工程的安装技术人员应该按照图纸的要求在墙身的开槽处将水管以及线管、开关的面板盒、配电箱等铺设好。主体以及砌体的施工中,土建工程的施工人员应该与电力工程的安装人员将每一个施工阶段的工作交接好。在建筑工程中,各个专业工种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及协调不容忽视。 3、在装修阶段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 在土建工程完工之前,土建的施工人员以及放线员应该对隔墙线以及水平线共同进行核实,使施工准确性得到保证,通过电气操作人员的检查之后,根据水平线和隔墙线,对于灯具以及开关的位置和标高进行确定,对于预埋管路等位置进行明确,对土建工程进行抹灰开始之前,要根据墙面线以及水平五十线,检查预留孔,应该确保与施工设计和规范相互吻合,通过检查确定合格以后,再进行大规模使用。还要对暗配的管路进行检查,堵好、扫通管路。在抹灰过程中应该对贴门、收口工程加强重视,使收口的光滑和平整水平得到有效保证,应该避免出现大敞口的现象,应该对金属的框架做好连接和接地的工作,利用开口锯在隔墙板和保温板之间建立内部联系的稳盒,最好不要出现长距离的横向槽口,对槽口准确性进一步提高,电力工程的技术安装人员应该和土建工程建设人员进行有效地沟通,在喷浆或者涂料粉刷完成之后,对灯具进行安装,在此过程中应该有效保护土建的成品,不要使墙面受到破坏,在电器等器具安装完成之后,应该有效地保护,以防它们被污染。 内部装修以及墙面施工的工程对于施工的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施工完成之后装饰墙面,如果施工对装饰层有所损伤的话就应该完成墙面施工之前就进行施工。所以,施工过程中,应该仔细地检查在土建的施工过程中预埋预留工作以及管道畅通的水平,一旦发生损伤的现象,应及时补救,如果墙面工程的施工完成之后进行打洞和凿孔,出现的痕迹就会非常严重。通过很多的工程实践表明,土建施工工程和电力的安装工程之间进行相互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施工人员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工程的了解,积攒一定的施工经验,在施工中树立起荣誉心和责任感,把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划分,把责任落实到个人。 4、智能电气建设中配合施工技术 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中基础施工十分重要,然而为对建筑工程予以完善,在确保工程基础建设质量之上为人们营造更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展开智能电气建设时,仍需和土建施工展开密切配合,且智能电气需经充分调试与审核才可应用。首先,在进行弱电线路安装时,应确保含装饰工程在内的其他土建施工完全实施后才可开展,尤其是智能控制室与消防工程施工需在确保相应安全设备如防静电板等完工后才可开展。电梯工程属于建筑工程重要内容,施工前需确定电梯尺寸及相关设备的具体位置,而土建人员对于不同建筑物,应根据相应要求展开电梯设备、井道尺寸的设计工作。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设计和施工的技术和水平上得到了较快提高,新的结构和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受到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应该与建筑结构和施工的特征相结合,采取适当的措施使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工程相互配合,为工程进行提供帮助。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电力工程安装节点措施之我见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力工程也随之发展起来,成了人们生活与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电力节点工程在电力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更为重要,随着电力节点工程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与节点工程密切相关。对于电力节点工程来讲,节点安装是尤为重要的,直接关系着人们生活与生产的正常进行。本文将对电力工程安装节点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节安装有效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装节点;措施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使得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势必会带动科技的发展,形式各样的高科技产品逐渐出现,并逐渐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在高科技领域,电力工程成为研究重点,并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电力工程的发展不仅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情况,还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对社会的安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在电力工程中,必须保证节点安装的准确性,并提出具体的节点安装应对措施。 一、节点安装的重要性分析 自从二十一世纪以后,电力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渐迈向成熟,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的正常进行已经离不开电力资源的支撑,是一切生产与生活的基础,为了扩大电力资源的应用,电力部门在不断地对电力资源进行研究与应用深化,逐渐实现电力事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保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在电力工程中,电力设施的运行非常重要,关系着潮流的最终走向与分布,若运行时出现问题,那么潮流走向与分布也会出现问题,发生转移现象。此情况会对继电与自动装置的使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电力设施的管理工作,否则将会造成继电保护装置失去应有的效果,使得电气设备受损,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与破坏。在大量的建筑实践中证明,在进行电气工程施工时,建筑施工人员要与电气施工人员进行充分的配合,使得节点安装准确。节点安装工作较为重要,所以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要对工程的整体与细节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责任心。 二、节点安装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首先,电气设计人员经验匮乏。对电气进行设计的人员经验不足,不能对电气设计规范进行全面且详细的了解,有时候理解上无法与规范要求的统一。电气工程的工期较为紧张,设计人员缺乏经验,缺少对节点的详细部分设计,各个参与设计的部门责任不明确。对电气进行安装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对安装质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意识较为薄弱。在对电气进行安装时,使用的员工没有持有特种工种职业合格证书,有的甚至雇佣临时工,这些人无法充分理解设计图纸所表示的含义,有的甚至根本就不懂得看设计图纸,无法独立进行节点安装工作。另外,很多承建单位缺乏对节点安装工作的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缺乏管理制度,没有将工作中的责任进行具体化,使得电力工程安装节点质量无法达到标准。 其次,电力工程安装人员的责任感不强。由于电力工程安装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施工人员的责任感不强,无法遵守安装工作的相关规范,意识薄弱,违规乱纪的行为经常出现,对电气安装规范不重视。尤其是对电气进行预埋时,工作人员没有担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使得预埋过程质量问题出现,严重影响到下一道工序的进行,给施工增加了难度,最后导致工期延误。 最后,电气穿线与预埋出现脱节问题。对电气进行预埋时,是由承建单位的施工人员进行完成的,而对电气进行穿线时,是由电工来完成。预埋工作时,会留有预留洞口、分线盒以及对线的走势进行确定,然后再进行穿线工作,因为两项工作是由两个部门完成的,因此当预埋工作完成后,电工无法进行良好的穿线工作,无法正确找到预留洞口、线的走向,这就需要两者进行工作时充分配合。在土建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时,电气施工人员会对需要预留的洞口等位置进行告知,但是很多时候土建人员没有按照要求进行预留,使得电气施工人员进行配电箱安装时出现挤压现象,使得电气施工美观性受到阻碍,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也受到影响,安装与使用同时受到影响。可见,电气穿线与预埋工作连续性的重要性。 三、电力工程安装节点措施 电网建设一直是我国电力部门所重视的,要做到抓实与抓紧,要提高建筑电气工程的安装的质量与安装进度,确保施工安全。对建筑进行电气施工时,要事先看好施工图纸,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对电气设备的防雷功能进行设置,与此同时,还要对电气设备的接地电阻进行检查,要完全满足设计的标准与要求。对于需要埋在地下的电管,埋设时要做好防腐工作,这是提高其使用质量与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与措施,另外,还要对管头进行处理,将其封闭好。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气安装材料、安装工艺、安装系统以及安装的设备种类越来越多,很多新的工艺与设备出现,对于设备、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电气工程的造价,因此要想降低工程的造价,慎重对材料、设备等进行选择是最为直接的方式,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在对电气工程进行节点安装工作时,要由单位中的管理人员带头,根据时间节点的要求,将安装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职责落实到各个班组以及各部门,使得各部门之间互相进行监督,协调工作。使得各个部门都能够履行应负的责任,电气节点安装的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进行,体现出合作的优势。另外,还要将电力工程节点安装工作与各个部门的本职工作的考核结合到一起,将节点安装任务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身上,使得人人都具有工作的指标,都具有质量责任。 在对电力工程节点安装时,要实施全面的项目经理责任制,此制度可以加快电力工程的施工速度,还可以提高施工的质量。在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强化管理时,应该以每周为一个节点,每个电力工程的项目经理都由领导进行直接的管理以及权利的给予,当工程出现问题时,项目经理有权利对工程中的问题进行纠正与解决,监督施工质量以及施工的进度,严格对电气安装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不可以有怠慢以及推诿的现象发生。首先,在进行电气工程时,要选择具有合格证的材料与设备,进行电气穿线时,管内的电线不可以有接头现象出现,对管内的导线进行检查,要完全符合安装标准的要求,避免出现重复施工的现象而造成经济上的不必要损失。项目经理有权利根据施工情况进行人员的调遣,要将工作的执行力度提高,另外还应该具有对员工进行质量考核的权利。 对开关和插座的安装要求:对同排的开关与插座进行安装时,要在预设的高度内进行。在墙体粉刷前对线盒进行安装时,位置要选择距离墙面一定高度上,这样可以使墙体进行粉刷后不会出现凹凸现象,在墙体粉刷结束后,要确保线盒四周的严密性。对照明灯具的安装要求:对照明灯进行安装时,要确保安装距离高于地面的二点四米。对地面的电管安装要求:对电管进行埋设工作时,要尽可能的避免电管出现交叉现象,埋设后要对管材进行固定处理,防止踩踏出现破坏现象。若电管出现踩踏破坏现象,即使完成了穿线的工作,也要进行重新的施工。因此保证电管出现踩踏破坏是非常重要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力工程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变化。对于建筑工作来讲,电力安装是非常重要的,要重视安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整个电气工程的质量。在电气安装过程中,节点安装技术是每个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要不断在实践工作中提高自身技术。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土建施工和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技术探析 【摘 要】电力工程安装属于建筑工程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和其他施工项目之间具有密切关联,和土建施工开展过程可互相影响。在开展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中,应结合建筑结构特点与施工特征,通过有效技术措施完成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的配合施工,从而为建筑工程的顺利、正常、安全、优质完工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装;土建施工;配合施工;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主要包括土建工程、电力安装工程、排水工程与采暖通风工程等,电力安装工程属于建筑工程项目重要组成内容,和其他诸多项目有多方面关联,尤其是和土建施工关系密切。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若某施工部分或某工种发生问题,将会给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过程造成重大影响,严重时可引发重大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视各施工项的协调与配合,是顺利完成整个施工过程的必要条件。 1 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之间的关系 自建筑工程角度分析,土建施工是完善而独立的、具备自身技术特征的专业,可按照上层建筑应用需求及特点展开基础设计,促使上层建筑的最大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电力工程主要职责是承担电能生产与输送并加以分配,电力设备安装及线路铺设等均与土建基础施工密切相关,而为电力装置安装建造的建筑物常具有电力工程的鲜明特点,因此在土建施工中应按照电力工程相应特点展开针对性设计,并按照电力工程安装需要展开施工。土建工程属于电力工程重要组成内容,然而相比于电缆工程、变配电工程、机电安装等电力工程其他组成部分,土建施工是比较独立的施工工种,并非是从属于电力工程,其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为电力工程安装提供符合需要的专业设计与施工。因此,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具有各自的专业性与独立性,同时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协作和相互配合的关系。 2 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重要性 安装施工是电力工程安装中难度最大、最为复杂的环节,主要涉及电气安装专业、土木建设与给排水建设等项目,若施工时只对某一工种给予重视,势必会对整个工种施工过程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本工种或专业工作也通常无法做好;即使短期内不会给其他工种造成明显影响,但对于整个施工过程而言极为不利,常会导致整个建筑工程蒙受巨大损失。如某施工单位在开展一办公大楼建设时,在前期土建施工过程中只着重于市政大楼整体构造的一体性,而未充分考虑电力工程安装中的电缆走向问题,导致在电缆线路铺设时与大厅构造建设发生冲突,这一问题不仅导致该施工项目工期延误了一个月,同时也造成了50万的直接与间接性经济损失。因此,在展开建筑施工时,必须对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给予充分重视,为建筑工程顺利施工提供基本保证。 3 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的相应技术分析 3.1 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在准备阶段的配合施工 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电力安装工程设计人员应对土建设计工作提出自身要求。在展开土建施工前,电力安装技术人员应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协同起来,对电力施工图纸及土建施工图纸共同展开审核,避免有遗漏或差错出现。同时,电力安装工程人员应深入学习土建工程施工图纸,全面、深入了解土建施工工程进度与相应施工技术,特别要对柱与梁等地面及屋面的连接方式予以全面掌握,并将之与电力工程安装方法展开校对与核准,确保电力工程安装方法适应于土建工程施工状况。在展开土建施工前,应准备好电力工程安装中所需配件,做好预埋管道、预埋件准备工作。 3.2 电力工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的配合施工 在展开土建施工时,应按照土建施工中混凝土浇筑进度相应要求与流水作业顺序,逐步展开预埋件预留工作,这对于电力工程安装工作极为关键。在这一阶段,电力工程安装预埋通常分为三阶段:(1)土建结构中搭设模板完成阶段。这一阶段最主要工程为放线工程,包括合理预留空调排水管位置,根据电梯等大型设备的位置与尺寸进行放线,同时应根据配电箱、照明灯盒、插座及开关面板等位置展开放线;按照排水管道尺寸及位置进行放线,并对孔洞进行合理预留。(2)底筋与沉梁铺设完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展开管道铺设,对所需预埋构件进行合理放置并给予充分加固,按照上一阶段放线工作展开给排水预埋管道、穿梁排水管道等的铺设工作,同时做好弱电线管、插座先关等照明或开关电线管的预埋工作。(3)封模前阶段。这一阶段需对前两个阶段施工工艺及施工质量展开检验,当发现遗漏时应及时给予合理、有效修补,同时应做好与土建施工的交接。土建施工负责人员应全面检查钢筋,确保各处均与相应要求相符后才可展开混凝土浇筑工作。 3.3 电力工程设备安装阶段的配合施工技术 在施工中土建施工应和电力工程安装加强配合,在完成墙体防水前展开电气设备安装,防止电气安装过程中破坏防水层,导致建筑物正常使用过程中发生渗漏现象。同时,应一次完成电缆穿墙管布设,防止返工或返修现象。由于土建施工一旦返工,防水处理难度会大幅增加,因此土建施工人员应在图纸上标明孔洞位置,同时由土建施工负责人员与电力工程安装人员核对图纸,以免遗漏。对于图纸中相应要求,应将接地措施予以及时完善,若需展开接地装置安装时,应将之和底筋展开焊接,同时利用不同颜色加以标记。若条件允许,在施工中应对沟槽予以充分使用,优先完成接地极和接地干线工作。 3.4 智能电气建设中配合施工技术 土建施工与电力工程安装配合施工中基础施工十分重要,然而为对建筑工程予以完善,在确保工程基础建设质量之上为人们营造更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展开智能电气建设时,仍需和土建施工展开密切配合,且智能电气需经充分调试与审核才可应用。首先,在进行弱电线路安装时,应确保含装饰工程在内的其他土建施工完全实施后才可开展,尤其是智能控制室与消防工程施工需在确保相应安全设备如防静电板等完工后才可开展。电梯工程属于建筑工程重要内容,施工前需确定电梯尺寸及相关设备的具体位置,而土建人员对于不同建筑物,应根据相应要求展开电梯设备、井道尺寸的设计工作。 4 结束语 建筑施工是一个高度复杂、专业性强的过程,需要土建施工、电力工程安装及通风采暖等诸多在相互配合下展开施工。在展开项目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完成不同工种间的配合施工,加强协调与管理,从而促使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的配合问题分析 摘要: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应针对施工方法和建筑结构的基本特点而采取相应措施,做好电气安装的配合工作。电力安装工程的技术人员要对土建工程的施工图纸进行学习,对于土建施工的施工技术方法以及工程的进度进行全面了解,尤其是对于柱、梁,屋面以及地面的连接方式和具体做法,与自己准备的电气安装的方法进行校对核准,使其与土建工程的施工相适应,在施工之前,应该对于施工阶段用到的零配件以及预埋管道和配件准备好。 关键词:电力 工程 安装 土建 配合 正文: 1.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中,电气设计人员对于土建设计提出一系列技术要求,如开关柜的预埋;线路和电气设备的固定件预埋等等,这一系列的要求都应该反映在土建结构的施工图中。进行土建施工之前,电气安装人员迎合土建施工人员一起审核电气和土建的施工图纸,防止发生遗漏和差错,另外,电气施工人员应学会看土建工程的施工图纸,掌握土建施工方法和进度计划,特别是柱、屋面、地面、梁的做法以及相互连接的方式,还应仔细核对自己准备实施的电气安装方法能否适合这一项目的土建施工。在进行施工之前,必须加工制作以及备齐土建施工阶段的预埋管道和零配件,以及预埋件。 因为土建施工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并且要求十分严格,返修和返工会造成极大的材料、能源、经济损失,而且,对土建工程系统当中的二次防水系统也会有所损伤,进而严重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这就需要电气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图纸及相关施工要求,对电缆以及保护管进行预埋。另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基础固定件预埋,电气人员应和土建人员积极配合,检查钢管和预留空洞的尺寸、数量、轴线和标高等数据是否和图纸要求以及技术要求相符合。总而言之,在基础施工的阶段,电气人员应积极主动地监督、配合土建人员,严格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有安排、有方法、有计划地进行施工工作。 2.对结构工程的配合工作 电管暗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在电气安装中处于关键地位。而且,对电管暗敷的要求极为严格,必须按照步骤和要求进行,特别是浇筑混凝土,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好相互配合工作。 2.1 进行桩基工程的配合工作 部分建筑物有桩基工程的,普遍情况下的防雷接地体都会使用内主筋, 在接桩破桩后, 一定要做好防雷接地的引出工作。普遍采用40*4 的镀锌扁钢引出。 2.2 进行柱和梁的施工配合工作 在不同环境下,电气工程的施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在进行浇制柱和梁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暗配管法施工。而且,开关盒、穿线管等安装必须在浇制混凝土前实施。 2.3 进行混凝土浇制的配合工作 在浇制混凝土前,应根据相关要求和图纸把管子及线盒装到指定位置。若电气设备和钢筋网在位置上发生相冲突,可将钢筋进行整理,待到电气设备完全安装就绪后,再根据要求,将钢筋的位置适当的进行调整。如有需要,可在相应位置捆绑一些钢筋。 2.4 进行楼板和地面的配合工作 对于室内全部地面管线以及接地线,一定要在浇制完混凝土地面之前铺设好。而且,开关柜、开关箱、地脚螺栓预埋等基础框架都应安装完成。还有需要注意的是,灯头盒、接线盒要和模板密合,与此同时,要用纸团将盒子内部填满。 2.5 进行墙体砌筑的配合工作 第一点,电气设备要和柱上的标高线一致。第二点,在进行配管时,必须保证电气设备相关管线的设置保持垂直或者水平。第三点,在同一房间里,电气设备的安装必须保持一致。 2.6 进行滑模施工的配合工作 所谓的混凝土滑模施工,就是在施工现场连续进行混凝土的浇制工作,施工时的配合工作大致和现浇混凝土结构中的配合类似,但是,电气人员必须提前将管子锯好、弯好,准确制定各种预留埋件的尺寸,并随着浇注高度不断增加,逐一配合施工工作。 3.在主体砌体工程的施工阶段 在结构施工完成之后,浇灌混凝土的强度和硬度都达到一定的要求之后,土建工程就应该放线和拆模,然后开始砌体工程的施工工作,要求电气安装的施工人员应该对土建砌体施工的进度进行准确把握,与土建施工进行密切配合,完成墙身等管道工程的施工工作。在进行电气安装的部分也应该分成三个主要的阶段进行工作: 首先,第一个阶段应该进行的工作就是电力的安装人员应该对预留孔洞的尺寸和位置进行检查,查看一下是否正确,以免在砌体完成之后还要重新打开进行调整;要对预留的水管以及线管进行检查,查看一下是否通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半成品进行保护,有效制止在砌体施工的过程中,垃圾或者砂浆进入到管道内部,使管道堵塞。 其次进行第二的阶段,电气安装的施工技术人员应该与土建工程的施工相配合,对于各种空洞应该预留好。 最后进入第三个阶段,电气工程的安装技术人员应该按照图纸的要求在墙身的开槽处将水管以及线管、开关的面板盒、配电箱等铺设好。主体以及砌体的施工中,土建工程的施工人员应该与电力工程的安装人员对于每一个施工阶段的工作交接好。在建筑工程中,各个专业工种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及协调不容忽视。 4.对装修阶段的配合工作 土建工程砌筑隔断墙前应和放线员以及土建工长把隔墙线和水平线重新核实一遍,因其是电气人员设置管路预埋位置以及各开关插座、灯具的标高、位置的重要依据。在进行抹灰工作前,电气施工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墙上的墙面线、50 线把电气工程所预留的全部孔洞设计按照要求和规范重新核实查证一遍,待确定合格后,将箱盒逐一安装好。再把所有的暗配管路检查一遍,然后打通管路,穿上带线,最后堵好管盒。 进行抹灰工作时,要配合土建箱盒收口以及配电箱的贴门脸,箱盒抹灰收口要平整光滑,决不允许出现留大敞口。做好防雷的均压线和玻璃幕墙、铝框架、金属门窗的接地连接。还应配合土建进行外墙保温板和轻质隔板的安装工作,在保温板与隔墙板内稳盒和接管时,应该使用开口锯,尽可能的不开横向长距离槽口,并且要保证开槽的尺寸精确无误。电气施工人员应该主动积极与土建人员联系,待涂料或喷浆刷完之后安装照明器具。进行照明器具的安装工作时,电气施工人员必须要保护好土建成品,避免弄脏墙面。待安装完电气器具后,土建人员修补墙面或喷浆时,必须要保护好电气器具,避免污染器具。 5.对智能电气的配合工作 虽然基础工程的配合工作很关键,但为了能够更加完善建筑工程,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同样重要。因此,智能电气非常需要和土建人员以及施工方面密切的配合。而且,这一类电气须经过长时间的调试和审核后才能使用。安装弱电线路必须在完成其他土建工程后才能实施,也包括装饰工程。特别是对于智能控制室以及消防工程的施工, 必须首先完成防静电板一类的安全设备。与此同时,吊顶、墙面粉刷等各种装饰工程也须尽快完工。另外,电梯工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电梯的相关设备位置、尺寸都必须确定好。土建人员必须对不同建筑按照要求进行井道尺寸和电梯设备的设计。 6.结语 每栋建筑物的内装修与施工质量和墙面工程都有直接联系,对于电气内线的安装虽然应该在完成墙面装饰后进行,但是,所有可能损害装饰层的施工都应该在还没有进行墙面装饰抹灰工程时完成。电气内线的安装工作必须事先认真核对土建施工的预留工作、预埋配合是否有遗漏,暗配管路是否有堵塞,以便于进行内线遗漏安装。若等到结束墙面工程后再凿孔打洞的话,会使墙面留下不易修补的痕迹。我们必须要做好电气安装工作的协调配合,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返工。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关于电力工程安装节电措施的探讨 摘要:文章分析了电力工程不同环节的用电特点及线路中易出现的高耗能情况,并针对安装过程提出了调整线路功率因数、安装节能设备等节电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装;功率因数;节电措施 1 概述 随着生产与生活的用电需求不断增加,电力工程的建设变得必不可少。电力能源的浪费是目前能源浪费中较为严重的一部分。在能源紧缺、浪费严重的大环境下,电力工程节电措施的实施更是非常重要。电力工程的建设不仅要严格执行其安全标准,更要在此基础上实施尽可能多的节电措施来降低能源的损耗。本文从电力工程中输电线路的布局、电力设备的选取及电力安装技术等方面提出了节约电能的几点措施,旨在满足生产或生活用电需要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电能的损耗,尤其是工程建设完成后,在长期的使用中,对电能的节约具有重大的 意义。 2 电力工程安装节电措施的研究分析 2.1 变压器容量的选择及安装位置的确定 电力工程的安装要准确地选取变压器的位置,如果工程建设地点附近有高压输电线路,在施工地点可建设变电所,要使其地点最大可能地接近负荷中心。根据电力安装工程的大小并结合用电量等选取多个地点建设变电所。 变压器的选择要考虑实际用电情况,选择合适容量的变压器,既不能造成容量过大使过多的电能浪费,也不能过小使电力设备在稍有过载时就烧毁变压器。在对容量进行计算时要以负荷为依据,若负荷是相对平稳的,供电的单台变压器一般选取85%的负荷率,若负荷是周期性有较大波动的,变压器的选择则要考虑负荷在波峰时适量地过载,最后确定容量。 2.2 降低无功损耗 无功损耗是供电线路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供电企业的线路功率因数大多较低,无功损耗的情况也较多。电力工程的建设中应考虑采取适当措施来提高功率因数,将无功损耗降到最低来节省电能。要提高功率因数,一是可采用无功功率补偿设备,如在供电线路中安装电力电容器可较大提高线路的供电因数,二是在电力工程建设时合理设计电线线路布局,规划好变压器等电力设备的安装。当企业用电负荷较为集中时,需要较大的补偿电容,高低压混合补偿将极大地提高功率因数,若企业的用电负荷较为分散,则可采取低压补偿的方式,在分散用电处安装低压电容器能有效地节约电能,降低无功损耗。在用户的输电线路上并联移项电容器后,电路前方线路的无功电流会明显的降低,因为移项电容器并联到电路后产生的超前电网线路电压容性电流与用电设备产生的滞后电网线路电压感性电流产生补偿效应,从而降低了能耗。在安装无功补偿设备时要尽量靠近变电所低压母线侧。 电力工程中线路的自身电阻发热导致的热能损耗也形成了功率损耗,在电力施工中,配电箱与低压箱的回路线路应设计为直线线路,低压线路的供电半径不得超过200m,尽量缩短线路的长度,同时可设计加大导电线路横截面积。 2.3 降低中性点电位过高的损耗 电力工程的安装中极易出现中性点电位过高的情况,电路中三相负载不平衡的情况不仅容易使中性点电位升高,而且容易使电路出现火花,产生危险。当三相负荷长期地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对整个配电网络会造成一定的威胁,变压器等电力设备极易受到损坏,影响设备正常工作,甚至增大高次谐波对电网产生的影响。当中性点电位升高后,电流也随之增大,电能也相应地产生了不必要的损耗,因此在电力施工中要尽量使三相负载平衡。在三相上均匀安装单项用电设备或者对用电负荷进行分类。配电变压器出口的电流不平衡度要低于10%,总之保持电网三相负载平衡是电力安装中节约电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2.4 节能设备的使用 在电力工程安装中使用节能型设备也是一项重要的节电措施。电动机是供电企业常用的动力型设备,对于运行中的电动机,负载若经常在40%以下应予以更换或者安装电动机空载运行的限制性装置。当电动机根据用电特点经常在轻重负载交替的状况下运行时,其运行效率非常低,造成的电能损耗也较为严重,对于这种状况可安装自动转换节电器,电动机在较轻负载运行时的功率因数会相应地提高,电能也会得到较大的节约。电动机的容量大小要根据负载的特性进行选择,应尽量选取节能型系列的电动机,使电能得到 节省。 配电变压器的合理选取也是电力节能的重要途径,若变压器的运行负载长期处于较低较轻的状态,其多余的容量则会形成电能的浪费。在电力工程安装中可设置两台不同容量的变压器并联运行,在实际的用电中,根据用电量的大小可切换两台不同容量的变压器,减少空载运行的情况,降低能量损耗。也可推广使用有载调压变压器,根据实际用电量进行增压或者减压。节点干式变压器是一类具有节电、维修简便等显著优点的变压器,选用其作为配电变压器不仅可在负荷超过其容量时不易烧毁,而且其设计特点可使磁通量从接缝通过,减少激磁电流,降低能耗。 电焊机是一种常用的电力设备,相对来说可控硅整流焊机是目前制作成本较低的一种类型,其用电单位可大量地节约电能,是相对低耗能的用电设施,加之间歇性的其运行特点,在电能节省上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应用先进科技产品降低电气设备的电能消耗,内部串联电抗器再与调压器和消除谐波线圈并联的节电装置是一项较新的多功能节电装置。该装置利用电磁平衡来调整电压的稳定性,内部的调压器可使电压一直处于合理值,保持了相应的平衡度。同时该装置可调节自身的相序电感量和电磁交换,能使电压及电流的不平衡度低于2%,极大地平衡了三相电压,避免了电压不平衡与电流不对称产生的环流,也就避免了环流产生的能源消耗。该装置同时可利用自身磁力作用,对电动机的电流产生抑制,一般可将电流降低到电动机额定电流的2~3倍,节约了电能损耗。线路在输电中产生的高谐波也能通过此装置进行抑制,其内部并联的线圈一般可抑制高达50%的谐波,抑制了高谐波就避免了变压器因涡流产生的热量耗能,达到了节约电能的目的。电路及电机绕组的铜耗随着高谐波及高频电流的增加而增加,降低了高谐波后线损较大程度地减小,在较长的输电线路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另外电压和电流的瞬间变动也通过此装置得到了平衡,磁性材质和相应的结线方式使该装置对用电设备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使设备在更加稳定的状态下运行,突出绿色环保的效果。 3 结语 当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能源的消耗也在不断加剧。电能资源越来越呈现紧张的态势,电力工程安装中节电措施的实施可有力地缓解这一状况。电力工程中存在着较多的低功率因数设备,同时也有如变压器等轻载或过载的电力设备的使用,加之负载不平衡的情况较多,输电工程中电能空耗的情况也较为严重。因此在电力工程的安装过程中,可分别从这些环节入手,实施相应的节电措施,从基础的电力工程安装中抓起,不断地应用节能措施,同时不断地探索有效地节能途径,致力于达到良好的电力能源节约的效果,使发展不仅取得经济效益,也兼顾了社会效益。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火力发电厂土建与电力工程安装的配合 摘要 现阶段的火力发电厂施工建设项目一般都具有建设工期较短、施工技术要求较高、施工比较复杂等多个特点。而且在施工作业阶段,往往土建以及采暖通风和电力安装等施工作业相互穿插交错。电气安装工程作为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相关电源安设进户以及明暗管道的具体铺设和其他建筑的防雷与接地装置安设工作等。本文主要结合在发电厂施工建设时,所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对如何做好其电力工程之间的安装配合进行详细的探究与讨论。 关键词 火力发电厂;土建工程;电力工程;电气安装;探究与讨论 现阶段,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用电量需求逐渐加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我国的水能源开发有限,因此我国发电的主要形式仍是火力发电。因此做好火力发电厂的施工建设工作,对保障和稳定我国的电力需求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1 电力工程在施工作业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首先要做的是,在项目工程施工作业之前,必须依照一定标准,生产加工以及准备好在项目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所需的预埋件以及各种元器件和预埋管道工作。而且对项目工程进行具体设计前,相关设计人员应就实际的工程设计等方面提出一些具有专业性的要求。此外,在土建工程施工作业之前, 土建施工人员应同电力安装作业人员一起对土建施工建设以及相应的电力安装的具体图纸进行认真的检查与审核,以有效的避免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出现设计遗漏或者出现差错的情况。因此这就要求电力安装作业人员应对土建工程的实际设计图有着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并且对其具体的施工流程以及施工技术进行简单的了解,这样才能确保在项目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实现与土建施工作业的有效配合。 2 土建同电力安装的具体配合施工作业阶段 2.1主体施工作业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 放线阶段。在这个环节之中,要依据一定标准规划好工程建设中的排水管道的实际预留洞的具体位置,并对参照放线尺寸的大小预留好相应的孔内木盒;做好这个环节之中的配电箱以及照明灯盒等位置处的放线工作;做好对空调以及排水管和电梯等大体积设备的预埋件以及放线位置确认工作。 做好相应的管道铺设工作,同时对预埋构建进行相应的加固。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依据放线过程中具体流程以及步骤,做好相应排水管道的预埋铺设以及辅助的套管预埋工作;做好空调排水管以及辅助设施的套管预埋工作;做好开关以及照明和插座线等处的电线管道的预埋工作;做好相应防雷接地网的具体焊接工作;做好施工作业过程中,部分机械设备的预埋件的巩固加实工作。 做好相应的检查以及验收工作。在这个环节当中,其主要工作是对上述两个环节工作进行认真的检查与审核,对于那些在上述两个环节之中有遗漏的要及时的填补上,没有依据一定标准进行相应加固的,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的加固。同时也要做好和土建施工作业的具体交接手续。并对以后土建施工作业过程中的某些原材料进行相应的检查,比如钢筋、管道等。土建施工作业人员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振捣作业时,相关的机电安装人员应对其进行实时的跟踪与监督,以确保电力工程在预埋件这一环节中的完整性以及有效性。与此同时,也随时做好同土建施工作业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工作,以便在整个项目工程的施工作业过程中,能够确保预留件工程的顺利实施。 2.2主体工程作业的三个基本阶段 安装人员应对工程施工建设中预留孔洞的具体位置以及尺寸大小进行相应的检查,判断其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以有效避免日后返工作业;对施工作业时预留出的水管以及线管进行相应的检查,主要检查是否通畅,此外也做好其相应半成品的辅助保护措施,以确保在日后的施工作业过程中,出现砂浆以及垃圾流入排水管道而导致管道阻塞现象的发生。 安装人员应参照施工图纸,做好日后土建施工作业过程中所需孔洞的预留工作,比如配电箱的预留洞等。 安装人员依据施工设计图纸,做好工程建设中的墙身开槽以及与其相应的墙身内部埋设管道的铺设工作,同时也要依据一定流程与标准做好其内部相应配电箱以及开关面板盒的安置工作。此外在主体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相关安装作业人员应同土建工程的施工作业人员做好相应的交接工作。 3 电气安装人员同土建施工作业人员之间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在工程施工作业以及电气设备的实际安装阶段,土建作业人员以及电气安装作业人员应做好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工作,以实现对整个发电厂工程建设以及电力安装的技术指导和实时监督。 在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材料这两个方面,不论是土建作业人员还是电气安装人员都应做好相应的检查与审核工作,以确保在工程建设中接地电阻能够符合相关标准。同时,土建人员应偕同安装人员应做好相应设备以及接地网的连接准备工作。 3.1施工前期配合 在项目工程的施工作业前期,土建人员应偕同安装人员对工程作业中基础设施定位及其相应的技术数据已经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安装人员要依据施工现场土建设施的实际施工尺寸,来科学、合理的对其位置进行布置,并对所需铁件以及相应的电缆护管进行预埋铺设工作,以便在日后的吊装作业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其设备进行持续吊装作业。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对不部分大型设备的租赁以及使用时间。此外安装人员还应偕同土建人员做好设备的安装工作,以有效的避免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因安装不到位而导致预埋铁件以及电缆护管的铺设不合理。 3.2施工后期环节中的配合工作 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在进行二次电缆控制以及相应的电力和电缆铺设完工之后,土建人员应及时协助安装人员对重要电缆处的出口进行相应封堵处理以及加盖作业。以有效避免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出现老鼠或者是其他动物对电缆造成咬损破坏。此外在对各主控室以及配电间室内部的照明设备进行安装时,安装人员应同土建人员就某些作业细节进行认真交底。并对土建工程在实施砌筑隔断墙作业之前,将隔墙线同水平线的具体位置认真检查核实一遍。 4结论 在施工作业阶段,往往土建以及采暖通风和电力安装等施工作业相互穿插交错。电气安装工程作为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相关电源安设进户以及明暗管道的具体铺设和高层建筑的防雷与接地装置安设等。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关于电力工程安装节点措施的探究 【摘要】电力节点的安装工作对我国的建筑事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节点安装的好坏直接的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本文就节点的安装措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通过对当前电力节点的安装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了定对措施,提出了几点意见,仅供同行业人士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新技术;电力工程;安装节点措施;建筑工程 我国经济事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科学事业的稳步提高,各种高新技术被开发与应用到各方各面的实际生活中工作中。电力工程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内的核心课题之一,同时也是现今的高新科技领域内十分重要的学科之一。向电子技术是推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一样,从一定的范围内将,电力工程发展的程度,也决定了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国民的生活安定。正因如此,电力工程的安装节点措施成为了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电力工程的安装节点重要性阐述 电力是生产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人们正常生活的基础物质,当今社会,对于电力的使用途径正在不断的研究、发展和深化,电力事业的自动化发展影响着国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正常的生活。在运行正常的情况下潮流的走向和潮流的分布是不会起变化的,但是一旦发生了故障,潮流的走向以及分布就会发生变化。会对安装自动的装置和继电的保护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对这种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控制,就很容易导致继电保护设施的拒动和误动以及电气装置的运行异常等问题发生。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系统稳定性的损坏。工程的施工实践证明,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配和是十分重要的,要将配合的工作做好,作为电气的施工人员,应该具备丰富的临场时间经验以及对工程整体结构的了解,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要具备高度责任感。 二、电气工程的安装节点容易出现的问题 (1)设计人员缺乏相关经验 设计单位的电气设计技术人员缺乏实践经验,对设计的规范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或者是理解的规范不统一,由于工期紧张等问题,致使节点详细部分的设计缺少,图纸的设计过程中有部门不明确的作法存在。承建企业负责电气安装的施工人员没有高标准的素质,并且质量意识薄弱。有的没有电工的电工的特种工种职业资格证书,有的临时性的雇佣电工来参加安装工作。这些工人不能很好的将设计图纸的内涵领悟出来,更有甚者连图纸是什么都不知道,都看不懂,根本就没有能够实施电气安装的专业技能。还有的承建单位对电气工程安装人员的管理力度欠缺,就让负责土建的施工单位单位管理,其结果通常情况下都是只代而不管,无法达到电气工程安装的质量标准。 (2)电气安装工作人员不具备较强的责任感 电气安装工作人员不具备较强的责任感,缺乏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视工程的安装建设规范如儿戏。在电气的预埋过程中没有担负起应该担负的责任,致使下一道工序的建设困难度增加。 (3)电气穿线与电气预埋工程的脱节问题 预埋施工由承建方的施工人员承担建设,穿线施工由方的电工来完成建设,预埋线管预留洞、分线盒以及走向优势根本无法找到,有的线管施工时打圈梁被阻塞,这样就势必会导致一系列的“暴力”施工行为发生。电气、土建两专业的配合程度不好。电气预埋的施工人员让土建施工人员预留出来的洞,而土建的施工人员没有按照设计要求施工,致使很多的配电箱在安装时出现挤砖现象的发生,这样既没有达到美观的要求,也不能够满足使用方面的要求,给安装与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具体的应对措施 为了抓实和抓紧电网建设,确保项目的建筑质量、进度和安全,根据施工图纸按要求做好防雷及电气的姐弟设置。并且要及时的检测接地电阻,使其符合设计的要求。凡是埋在地底的电管必须要做防腐蚀处理,要将管头封堵好。安装时由于材料多、设备多和系统多,所以,其价格高低就直接的影响到工程安装价格的高低,因此,将材料的价格控制住是降低工程造价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应该由单位的负责人带头,按照时间节点层层落实各班组、各岗位人员挂钩协调、服务和监督职责。要将电力工程的节点安装工作与本职额工作同考核、同检查、同布置,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指标的工作形势。 全面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是电力工程安装进度加快的有效手段。应根据以一周为一个节点来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强化,每一个项目经理都直接由领导来管理,有权利对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直接的决策权。项目经理应当及时的解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将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的监管制度抓好,不能够推诿和怠慢,应当严格的检查导线、开关、插座等有关电器和配电箱等。首先就应当先把没有合格证明的材料和设备用于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在穿线管里面的所有导线都不可以有接头存在。应对管内的导线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导线的质量和安放的正确,避免因返工而带来经济损失。工程的项目经理有权利直接分配、安排和调遣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部门的任何一个员工,应坚决的将执行力度提上来。如果不允许这样那么也应该赋予项目经理考核所有员工的权利。 开关和插座:同排的开关和插座高度不应该超过预先规定的高度。在墙体还没有经过粉刷的时候,安装的线盒应当高于墙面一定距离,确保在墙体经过粉刷后不会出现凸出或凹陷的情况,而且在墙体粉刷完毕后,线盒的四条边不应该出现空隙。照明灯具:在灯具安装结束以后,灯具的离地距离不可以低于2.4m。地面的电管:地面的电管敷设应当尽量的减少电管的相互交错。管材应当用水泥等粘结剂固定起来,避免出现踩破情况的发生。如果管材被踩破,即使是已经穿线完毕也应当重新施工。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科技的进步,电气工程的安装项目与此同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力的安装工作是建筑安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安装的质量对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起着决定的作用,该作用不仅表现在当下,还对工程施工后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在施工的过程中,电里工程的节点安装施工的方法和技术是每一个电气专业技术人员都应该具备的能力,除了要了解国家相关的规范和规定以外,还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施工方法,只有如此做才能够切实的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电力工程安装中与土建施工的配合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是简述了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相互配合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针对建筑结构及施工方法的基本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充分做好电气安装的施工配合。根据本人从事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以供同行们的参考和讨论。 关键词:土木工程;电力安装 我国现代化设计和施工技术不断的发展更新,随着许多新结构、新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工程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就愈加显得重要。我们应该合理的优化现代的土建建设工程与电力安装的配合,从而减少其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1电力安装中出现问题带来的影响 在电力工程中,安装施工是最复杂困难的环节,包括了土木建设、给排水、电气安装专业等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某工种只考虑本身的工作,势必影响整个工种的施工,而且本专业或工种的工作也难以做好。即使在某个阶段,某一个工种受其他工种的影响不大,而且完成了任务,但将给整个工程施工带来巨大损失,这种损失不仅限于工期上,有时会造成经济或质量上的损失。所以,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电力安装工程在整个电力工程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施工项目必然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尤其和土木工程施工的关系最为密切。 2电力工程安装的主体结构以及砌体工程施工阶段 2.1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根据土建浇捣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地做好预埋预留配合工作,这是整个电力安装工程的关键工序。在这阶段,电力安装工程的预埋一般分三个阶段完成:①土建结构的模板搭设完成阶段;②沉梁及底筋铺设完成阶段;③面筋完成及封模前阶段。 在第一阶段主要是完成放线工程,有给排水管道预留洞的位置、尺寸的放线及按照放线尺寸预留各孔洞木盒;照明灯盒、开关面板插座、配电箱等位置的放线;预留空调排水管位置、电梯等大型设备预埋构件等尺寸、位置的放线。在第二阶段主要完成管道铺设及预埋构件的放置加固,是按照第一步的放线做好给排水预埋管道的铺设及穿梁排水管道的套管预埋;空调排水管的套管预埋;照明、开关、插座线管以及弱电线管等电线管的预埋;防雷接地网的焊接;大型设备预埋构件的加工固定等。 在第三阶段主要是检查前面两个阶段的施工质量及工艺,对于遗漏的要补上,没能固定的要固定,同时做好与土建的交接手续,随后土建检查钢筋都符合要求后,浇捣混凝土。在浇捣混凝土过程中机电安装人员必须时时跟踪,以保证预埋工程的完善性。并时刻与土建施工人员保持联系,以便在土建施工到位时能够及时预留到位,保障预留工作的顺利。 2.2主体砌体工程施工阶段 结构施工完成后,当混凝土的硬度及强度达到要求后,土建便会拆模、放线进行砌体工程施工。 第一阶段必须在土建清扫完垃圾及放好砌体位置线以后才能按照砌体位置校核出在结构预埋阶段所预埋孔洞、管线的正确性。 第二阶段必须掌握土建详细的砌体进度才能跟踪到位,不会落下任何孔洞。 第三阶段是砌体工程中最需配合的阶段,在此阶段如果土建不能给出完整的平水线和打出灰饼,电力安装工程将无法按图纸尺寸做出任何工程。没有正确的平水线直接导致开关、插座面板的高度无法按图纸施工,同时也将导致安装后的高度参差不齐。 4电力工程施工阶段及设备安装阶段 (1)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会同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对整个变电站的接地网施工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方面,要把质量关,确保接地电阻合格。并且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配合同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做好户外各电气设备、进线和母线构架与接地网连接的准备,以及做好主控楼、各配电间的电气设备与接地网连接的准备工作。 (2)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在接地网四边的接地桩做好标记,在电气测试人员发现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合格时,方便电气安装技术人员采取延伸接地网或其它的技术措施来解决问题。另外,对于此类隐蔽工程还应在施工过程中主动邀请工程监理到现场查看,直到整个地网施工结束后在得到监理的认可下方可进行掩埋工作,例如:在广西藤县的太平变电站和蒙江变电站的技改工程中,由于电气安装技术人员未能及时提醒,土建施工人员在没有工程监理到现场查看接地网的情况下,自行进行掩埋,最终遭到工程监理的质疑,造成工程的延误。相反,因土壤土质的问题使广西梧州市儒岩变电站接地网出现接地电阻不合格时,由于土建施工单位对接地桩的标识了如指掌,为后来采取的技术措施创造有利条件。 (3)在基础施工阶段前期,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会同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做好户外杆坑的定位和掌握各杆坑的技术数据。 电气安装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各条水泥杆长度的不同,合理安排各杆的杆位,必要时要求土建施工技术人员作出整改,务求使双方的工作量减少,以免影响工程进度。 (4)在接地网施工的同时就应加快主控室和各配电间的施工,并根据电气安装技术人员的要求,做好户内电气设备的基础和电缆坑的施工,以及做好、预留电缆孔、预埋电缆固定铁件等辅助工作,提早为电气设备进入配电间设置通道。这样有利于让电气安装技术人员根据天气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遇上下雨或暑热天气时可以进入室内继续工作。另外,在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安装、调试户外一次设备时,土建施工应该及时地进行户外电缆坑和主控室电缆夹层及电缆竖井的施工,电缆坑的施工应在电气安装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电缆坑排水坡度,电缆支架的制作和接地电阻符合有关电气安装规范,检查支架的标高、位置、尺寸、数量用材规格等方面是否与图纸一致,为下一步的二次设备安装做好准备。在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工作点,保证施工进度能按计划进行。 5结语 总的来说,工程施工实践表明,在变电站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与土建施工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工程有序的开展,电力安装技术人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整个工程的深入了解,并且在施工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从而使得整个安装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高效率地完成工程安装任务。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浅谈电力工程安装中节电措施的途径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网络的建设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电网重要组成元件之一的变压器,其数量也在激增。本文对电力安装施工现场中通过对各环节用点情况进行分析与计算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节电措施。 关键词: 电力安装; 提高供电线路功率; 节电的措施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节约占全部工作时间的35%~65%,从而浪费了电能不但能缓解回家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部分有功功率与大量的无功功率。同时也是企业自身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准确地确定变压器位置 当工地附近有高压电网输电时,可在工地附近设降压变电所, 将电能从 10kV或 6kV降到 380/220V,其位置尽可能接近负荷中心。 变电所有效供电半径不超过 500 m。大型工地可根据用电情况分设几个变电所供电,尽可能缩短低压线路长度,减少电压损失,从而节约电能,降低投资。 2 变压器容量的选择 在选择变压器容量时,既不能选得过大,以致设备容量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并造成能量损失;也不能选得过小,以致当用电设备略有增容或电动机略有过载时,致使变压器过分发热或烧毁。 变压器容量应根据计算负荷选择。对平稳负荷供电的单台变压器, 负荷率一般取 85%左右, 对昼夜或季节性波动较大的负荷供电的变压器, 其容量和台数应考虑运行合理, 并可在高峰时适当过载运行, 对短时负荷供电的变压器要充分利用其过载能力。 一般工程用电大体分为动力和照明两大类,还有的分为照明、电动机和电焊机三大类。从我公司多年改造经验中证实,下述两种公式计算变压器的容量, 比较切合实际。 式中: 施工设备所需视在容量,kVA: 全部电动机额定容量之和,kW; 全部电焊机额定容量之和,kVA; ( 1.05―1.10 )――容量损失系数; 电动机需要系数 ( 含有空载运行影响电量因素), 电动机10台以内时, 取 台时, 取台以上时,; 电焊机需要系数,电焊机 3 一 l 0台时, 10台以上时,: 电动机平均功率因数,施工最高取0.75~0.78 , 一般取 O.65~O.75 : 电动机效率,平均在0.75~ 0.9 之间,一般取0.86。 求得施工用电设备容量之后,另加 10%照明用电,即是所需供电设备总容量; 。 根据施工用电经验得知,如果在一个计算公式里,同时采用1.05 1.10和两个系数,一般所选用的配电设备容量偏大,因此不宜同时使用这两个系数。 3提高供电线路功率因数 一般企业供电线路功率因数普遍偏低,据调查,平均都在0.6左右,甚至更低。为了提高功率因数,一方面可以从加强施工用电管理提高变压器、电动机的负载率,科学规划,尽量使供电线路布局趋于合理等方面采取措施。另一方面,应采用必要的无功功率补偿设备,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功率因数。在供电线路中采用电力电容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补偿容量可按下式确定 : 式中: 补偿前企业自然平均功率因数角的正切 值 : 补偿后功率因数角的正切值; 年平均有功负荷系数,一般取 0.7~o.75 。 对于用电负荷分散及补偿容量比较小的企业,一般采用低压补偿方式较合理,低压电容器分散在车间补偿,能够减小配电设备容量及线路的截面,降低电能损耗。对于用电负荷比较集中且补偿容量比较大的企业,宜采用高低压混合补偿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功率因数, 将无功损耗降低到最低点。 4 平衡三相负载 电力安装工程中,由于单相、两相负载比较多,加上乱接电源现象严重,造成供电线路三相负载不平衡,使中性点电位升高,严重时, 设备金属外壳都会对地放电,产生火花。这从用电安全来说是不允许的;从节电角度来说,由于中性点电位升高,造成了中性线电流过高和中性线电能损耗。在施工中为了达到三相负载平衡,应将单相用电设备按照负荷性质均匀分配到三相上,使各相的负荷尽量接近,做到三相负载趋于平衡。 5 采用节能型用电设备 5.1从配电变压器考虑 变压器长期过轻载运行,通常称为“大马拉小车”,变压器的容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运行效率低,增大了损失率从而浪费了电量。电业部门节电措施中规定变压器负载率小于 30%,则需要更换容量较小变压器,以充分利用设备和提高功率因数。 在条件允许的地方,最好采用两台变压器并列运行,在负荷较低时切除一台变压器,以减少线损。或把生产用电、生活用电与照明分别用不同的变压器供电。这样可以在轻载的情况下,将一部分变压器退出运行,减少变压器的损耗。 5.2 从电动机考虑 异步电动机是企业常用的动力设备,也是需供给无功功率的主要设备。有些企业,电动机所需的无功功率甚至高达总功率的70%左右。因此,电动机的容量应根据负载特性和运行状况合理选择,应选用节能产品,如Y系列节能电动机。Y系列全系列效率加权平均值为88.265%,较J02系列提高0.41%,按近年来产量计算,估计每年可节约电能一亿度,从而节约了电动机运行的电费支出。 对正在运行的电动机,如负载经常低于40%,则应予更换。对空载率高于60%的电动机,应加载限制电动机空载运行的装置。 建筑工地使用的电动机,经常处于轻重载负荷交替或轻载负荷下运行,功率和效率都相当低,能量损耗都比较大。“ Y一”自动转换节电器能提高电动机在轻载负荷时的功率因数和效率,从而达到节电的目的。 5.3 从电焊机考虑 电焊机是一种常用的低压电气设备,由于间断性工作特点,有很大的节电潜力。 目前,用可控硅整流焊机代替旋转式直流焊机,从制造厂来说, 可以节省大量原材料,节省制造工时费用,降低成本。从使用单位来说,可节省大量电能,减少电费支出,提高经济效益。上海电焊机厂研制的可控硅代替引燃管,以焊机初级电流为 330A,负载持续率为 10%,利用率为40%计算,每台每年可节电1400度。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消除噪音,改善工作环境,有利于工人的身心健康,应大力普及。 6 结 论 综上所述,节约能源必须从基础抓起,一项工程从设计选型到施工,必须时时考虑到节能。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还要不断地探索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结合技术改造措施,电力安装工程中的节电效果还是很可观的。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简述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的配合 摘 要:电力工程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是简述了电力工程安装与土建施工相互配合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土木工程;电力安装 我国现代化设计和施工技术不断的发展更新,随着许多新结构、新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工程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就愈加显得重要。我们应该合理的优化现代的土建建设工程与电力安装的配合,从而减少其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1 电力安装中出现的问题带来的影响 在电力工程中,安装施工是最复杂困难的环节。在施工过程中,若某工种只考虑本身工作,势必影响整个工种的施工。即使在某个阶段,某一个工种受其他工种的影响不大,而且完成了任务,但将给整个工程施工带来巨大损失,这种损失不仅限于工期上,有时会造成经济或质量上的损失。所以,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电力安装工程是整个电力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施工项目必然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尤其和土木工程施工的关系最为密切。 2 电力工程安装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由电力设计人员对土建设计提出技术要求。土建施工前,电力安装技术人员应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土建和电气施工图纸,以防遗漏和发生差错,电力技术人员应该学会看懂土建施工图纸,了解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尤其是梁、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和相互间的连接方式,并仔细地校核自己准备采用的电气安装方法,能否和这一项目的土建施工相适应。施工前,还必须加工制作和备齐土建施工阶段中的预埋件预埋管道和零配件。 3 电力工程安装的主体结构以及砌体工程施工阶段 3.1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根据土建浇捣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地做好预埋预留配合工作,这是整个电力安装工程的关键工序。在这阶段,电力安装工程的预埋一般分三个阶段完成:①土建结构的模板搭设完成阶段;②沉梁及底筋铺设完成阶段;③面筋完成及封模前阶段。 在第一阶段主要是完成放线工程,有给排水管道预留洞的位置、尺寸的放线及按照放线尺寸预留各孔洞木盒;照明灯盒、开关面板插座、配电箱等位置的放线;预留空调排水管位置、电梯等大型设备预埋构件等尺寸、位置的放线。在第二阶段主要完成管道铺设及预埋构件的放置加固,是按照第一步的放线做好给排水预埋管道的铺设及穿梁排水管道的套管预埋;空调排水管的套管预埋;照明、开关、插座线管以及弱电线管等电线管的预埋等。在第三阶段主要是检查前面两个阶段的施工质量及工艺,对于遗漏的要补上,没能固定的要固定,同时做好与土建的交接手续,随后土建检查钢筋都符合要求后,浇捣混凝土。 3.2 主体砌体工程施工阶段 结构施工完成后,当混凝土的硬度及强度达到要求后,土建便会拆模、放线进行砌体工程施工。电气安装施工员必须掌握土建的砌体进度,从而与土建密切配合做好墙身管等工程的施工。电气安装工程一般分3个阶段完成:①拆模后土建清扫、放线阶段;②砌体施工阶段;③砌体批灰前施工阶段。 第一阶段,电力安装人员检查预留孔洞位置、尺寸是否正确,避免砌体完成后重新打开砌体修整管洞;检查预留的线管、水管是否通畅,同时做好半成品的保护措施,防止砌体施工中砂浆、垃圾等进入管道并阻塞管道。第二阶段,电气安装施工人员要配合土建预留好各种孔洞。第三阶段,电气安装人员要按图纸的要求于墙身开槽铺设墙身水管、线管及安装户内配电箱、开关面板盒等。 在主体砌体工程施工中电力安装施工员要与土建施工员做好每个小阶段的交接工作。建筑工程各专业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是不能忽视的。 3.3 土建施工和电气安装人员协调的重要性 工程施工阶段及设备安装阶段,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会同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对整个变电站的接地网施工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方面,要严把质量关,确保接地电阻合格。并且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配合同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做好户外各电气设备、进线和母线构架与接地网连接的准备,以及做好主控 楼、各配电间的电气设备与接地网连接的准备工作。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在接地网四边的接地桩做好标记,在电气测试人员发现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合格时,方便电气安装技术人员采取延伸接地网或其他的技术措施来解决问题。另外,对于此类隐蔽工程还应在施工过程中主动邀请工程监理到现场查看,直到整个地网施工结束后在得到监理的认可下方可进行掩埋工作。 3.4 施工前期的配合 在基础施工阶段前期,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应会同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做好户外杆坑的定位和掌握各杆坑的技术数据。电气安装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各条水泥杆长度的不同,合理布置各杆的杆位,必要时要求土建施工技术人员作出整改,务求使双方的工作量减少,以免影响工程进度。同时加紧做好其他户外电气设备(如断路器、电容器等)的基础施工,并预埋好电缆护管和铁件,以利于日后吊装设备时能进行连续吊装,尽可能地减少租用大型机械设备的工作天数。 3.5 后期的相互配合 在电气安装中后期,土建施工人员应主动与电气安装技术人员相互配合。在二次控制电缆和电力电缆敷设完毕后,土建方面应立即协助电气工作人员对关键电缆出口进行封堵并在电缆坑上加盖板。在安装主控室和各配电间的照明灯光部分之前,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应与土建施工技术人员进行交底。明确在土建工程砌筑隔断墙之前,应与土建施工员和放线员将水平线及隔墙线核实一遍,因为电气人员将按此线确定管路预埋的位置及确定各种灯具、开 关插座的位置、标高。在土建抹灰之前,电气施工人员应按内墙上弹出的水平(50线)、墙面线(冲筋),将所有电气工程的预留孔洞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查对核实一遍,待按图纸对所有灯光线路进行敷设完毕后,将箱盒稳固好,并将全部暗配管路也检查一遍,然后由土建施工人员对管路和箱盒进行抹灰。当电气器具已安装完后,土建修补喷浆或墙面时,一定要保护好电气器具,防止器具污染。 4 电力工程安装工程的施工收尾阶段 通常在电气设备安装进入尾声阶段时,电气安装联同土建施工人员对电气设备的基础设施进行预验收检查。针对因设备安装时造成基础设施的损坏和其他土建施工方面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修整,包括做好对主控室和配电间以及对整个设备区进行亮化工作,配合好电气安装工程的验收工作。 5 结语 总的来说,工程施工实践表明,在变电站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与土建施工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工程有序的开展,电力安装技术人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整个工程的深入了解,并且在施工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从而使得整个安装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高效率地完成工程安装任务。 电力工程安装论文: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配合施工技术应用探究 摘 要:近年来建筑工程施工中,电力工程在施工环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影响也是越来越广泛,与建筑工程中诸多项目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土建施工,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因此,电力工程安装过程中,必要和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有效配合。为了更好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需进一步加强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配合,文章就探究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配合施工技术,可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装;土建施工;配合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中,土建工程及电力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土建工程与电力工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直接性影响了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随着建筑工程规模日益扩大,新技术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相关人员越来越重视工程施工中各个项目环节的配合。尤其是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中的配合,是当前工程建设中重要研究课题。探究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配合施工技术显的尤为重要。 1 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在施工设计配合工作 电力工程及土建施工设计阶段,电力设计人员要和土建施工设计人员相互配合,人员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交流,并要针对自身的工程设计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尤其是关于其他项目要求。比如电力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配电箱安装时,需要在施工方案中进行反映,同时要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土建施工设计人员要重视施工方案提出的技术措施,针对自身的技术水平进行补充,保证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施工之前,安装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重视方案提出的技术要求。而施工人员在土建施工期间,需要充分考虑电力工程的安全,如预埋固定件,要相应留置预埋孔,精确计算梁柱与配电箱、线路、暖通等电力设备之间的关系,保证电力工程安全和土建施工良好配合,在施工期间有效衔接。 2 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在施工阶段的配合工作 ①土建施工中,重点是安排放线工作,主要包括预留固定件,预留排水管、暖通设备的位置,根据电梯设备尺寸,对相应位置进行放线。需严格按照电力工程设计方案对开关、插座、配电箱及线路等位置合理安排,并做好相应标记,电力安装人员可根据施工人员做好标记进行安装;但在此期间,安装人员需考核标记位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根据各管线位置和尺寸,制定各管线木盒并放置各孔洞。在铺设管道时,需放置预埋构件并加固,按照已完成各管道放线工作,预埋各电力设备。在施工中,需重视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工程的配合工作,墙体完成之前,进行电力安装工程,避免破坏防水层。电力工程安装时,需重视数量、尺寸、位置,重视安装期间出现的各个数据,尽量配合土建施工。电缆施工时要一次完成,避免出现返修现象。同时要严格检验施工工艺和质量,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修补,保证各设备安装严格固定,并做好与土建工程的交接工作,土建人员严格检查钢筋质量,当各工作达到标准后,有效浇筑混凝土。 ②在电力工程安装过程中,必须保证安装工作的顺利完成,才能保证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比如在电线管敷设工作时,要结合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根据混凝土施工顺序和进度,分层次敷设工作,当电线管敷设中没有遵守施工工艺,会对电力工程安装的后续工作造成影响,并影响了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进度。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混凝土浇筑工作,严格按照施工方案的位置尺寸,配合土建施工,避免破坏钢筋。土建施工中,电力人员做好施工监督工作,尤其是已完成的电力安装工作,特别是管道、开关等位置严格监督,避免损伤。当损伤管路后,要及时修复,电力管理人员要定时检查,避免出现遗漏。而在管线集中地方,会有混凝土裂缝产生,当预埋管线有较大密度时,与敷设走向一致,会产生楼面裂缝。电力安装人员和土建施工人员要避免践踏,预防保护层脱落和钢筋弯曲,并加强管线部位的管理,使用有效措施避免出现裂缝。比如为了减少对楼面的踩踏,施工人员可增设临时跳板,分散应力水平,增加钢筋小马凳,减少施工人员踩踏钢筋次数。而施工期间尤其是混凝土振捣中,要由专业电力安装人员检查管道的完整性,避免混凝土振捣中使管道震裂,并要做好预埋管件的维护保养工作。清水混凝土有着十分光滑的表面,安装期间的准确性会影响混凝土表面,为了保证土建工程和电力安装良好配合,需切割管口,确保管口光滑,并要保证套管平整水平和长度要符合土建施工要求。 ③在完成结构施工中,当混凝土强度和硬度完成满足要求后,土建人员需进行拆模和放线工作。因此,当土建施工完成后,将垃圾清扫完成,并将砌体位置线进行放好,按照砌体位置,检查孔洞和管线的正确性。并要对土建砌体进行跟踪,没有出现遗漏现象。同时要保证施工图纸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没有正确的方案会影响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 3 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中安装阶段配合工作 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中,需做好变电站接地网施工,并有效指导和监督技术。在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时,要严格控制电力工程质量,保证接地电阻合格。土建施工人员要与电力工程安装人员要做好电气设备与接地网连接的准备工作,并要做好主控楼及各配电间的连接准备工作。在接地网安装时,土建施工人员要将接地网的接地桩做好标记,当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合格时,要采取相应技术解决。 在接地网施工期间,要加快主控室和配电间施工,并按照电气安装技术人员要求,做好基础电气设备和电缆坑的施工工作,同时各辅助工作如电缆孔、电缆固定铁件等也要保证准确性。在安装和调试户外一次设备时,要在电气安装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做好电缆各方面施工,保证各电缆工作符合电气安装规范,与施工方案相符。 4 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中装修阶段配合工作 土建工程抹灰之前,需确定电力安装的位置,检查预留孔,保证施工规范和设计一致,准确性合格后可投入使用。当涂料和喷浆工作完成后,在安装电力设备时,要保护土建成品,避免破坏墙面。并且电气器具在安装完成后,要有效保护,避免出现污染。建筑工程的内装修会影响施工质量,在完成施工后可对墙面进行装饰,当部分施工会对装饰层造成破坏时,要首先完成然后进行墙面工程。当发现损伤时,要及时补救。 5 结 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之间的配合工作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的关键。因此,电力工程安装人员和土建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配合工作,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准确划分各工作,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工程化学论文:纺织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引言 《工程化学》就是建立在化学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目的就在于将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一些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的信息传授给学生。但是,工程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范畴,内容十分庞杂,这导致很多工科院校的工程化学教学存在着各种弊端,例如教学内容不够系统、知识点比较零散、不同的专业区分相对较小,缺少与专业的衔接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这门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有什么关系,缺少学习动力等等,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建立一套符合实情的新的工程化学教学体系。针对此现象,作者对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工程化学教学进行了改革。 1整合教学内容,做好衔接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其目的在于培养纺织品设计、纺织技术与贸易相结合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级工程技术与贸易人才。该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们将来涉及较多的是有机材料,鉴于此,对工程化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整改:选用李成琴等主编的《纺织有机化学》为教材,重点讲述与纺织专业关系密切的传统有机化合基础知识,以官能团为主线区分各类有机化合物,介绍其分类、命名、结构特点及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各种反应的发生机理和历程;增加物质结构基础知识,为随后的杂化轨道和电子效应的接受和理解打基础;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作为教学重点内容;增加表面活性剂、染料化学和高分子纤维等专业基础知识,介绍专业相关的表面活性剂、染料和高分子纤维的结构、性质及应用,以便于更好的与专业课相衔接;学习过程中引入有机化学史和人名反应及相关小故事,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该反应的印象。另外,在对工程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合理安排化学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在教学中所占比重,一方面,根据教学条件和专业实际,在理论基础教学内容上适当取舍;另一方面,联系工程实际,介绍现代有机化学在工程技术中的最新应用。 2与实际生产和科研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紧密,尤其是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果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实际生产联系起来,使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莫大的推动力。因此,在介绍到与课本相关内容时,可考虑引入一些实际生活或生产中的实例,例如在讲解氨基酸和蛋白质时,可以引入卤水点豆腐的机理和用鸡蛋清来减少汞吸收的生活小知识;在介绍到表面活性剂的时候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去污清洁物质的使用等,使学生感到化学是一门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学科。 3丰富教学形式 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迅速,抽象的微观结构和最新的仪器设备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直观地表达和展示。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计划,又不降低教学要求,我们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大课堂的教学信息量,创造良好的授课环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卤代烃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过程中的瓦尔登转化时,仅以板书或者口头讲解很难给出一个立体、形象的解释,而将该过程用多媒体形式演示出来,会帮助学生理解,加深记忆。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摒弃粉笔板书的教学形式。有机化学中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课堂讲解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展开,这时候采用板书形式将有利于所讲内容的逻辑组织和讲解速度的控制,帮助学生达到理解性记忆。 4开设实验环节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其发展和对其反应机理的理解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因此,化学实验是每个学习工程化学的学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实践性环节。我们利用有限的学时,安排了蒸馏、萃取、精馏和重结晶等实验,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然后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这一系统的工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面对问题,独立思考、解决的科研能力,打破了化学学科的神秘感,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化学的本质和价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结语 工程化学是我校今年来开设的新课程,因其新,故有很多地方还不太成熟,有待于改革完善。在采取了整合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和渗透,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实验环节等方法来对工程化学的教学进行整改后,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大增,在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实验动手能力。而在教学的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有机化学学科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肩负的重任,这为我更加努力进行工程化学教学改革增加了信心。我相信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会日趋完善,对其进行的改革和实践研究还会取得更新的进展。 工程化学论文:探求环境工程化学实践教学革新 一、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行政管理教育理念的制约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管理模式以行政管理为主,教学受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等格式化条款的制约,只注重外在的教学形式,不重视课程内涵设计。且过度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使得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造成实践教学课时少、实验经费短缺等问题,不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2.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设置不合理 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大都是高校扩招的新开专业,专业申请获得批准后大规模招聘老师,匆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导致实验项目不合理,缺乏内在连贯性,衔接性差。化学实践教学课程较多,课时少,学生难以获得充分动手机会,并且实践教学内容以单元实验为主,缺少综合性实验。 3.实践教师教学综合能力不强 实验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没有受到系统的师范技能培训,且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导致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工作中,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课前不预习,不预做实验。实验教师待遇普遍较低,缺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4.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只关注实验成绩,而忽视实验技能的学习;缺乏自主思考,创新动力不足;个别学生缺乏科学精神,还有伪造数据的陋习。 二、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研讨活动,认真听取教师和学生对化学实践教学的意见,总结教学经验,对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修改。调整不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建立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并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授课计划,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环境学院组织教师和学生,对无机和分析化学实验开展研讨活动,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经验教训,如:无机化学实验原来设计为实验周教学,在一个星期内连续进行五个独立的单元教学实验,由于实验任务安排过于集中,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教学效果较差。经过认真调研,把实验周教学改为课内试验,学习完基础理论之后立即开展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积极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例如:在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中开设有“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实验,由于该实验属于微量分析实验,用到朗伯-比尔定律,并且要配制标准曲线,用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大一学生没有学到仪器分析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课堂讲授后无法理解实验原理,教学效果很差。我院把“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更改为“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自来水硬度的测定”,既用到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又和水的硬度测定相结合,加深了对络合滴定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常量分析的基本操作能力。 2.注重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 经过调查发现:30%~45%的环境工程专业高中阶段只学习过1年的化学,几乎没有上化学实验课程,基础操作能力普遍较差。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环境学院把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如: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在硫酸亚铁铵的制备与纯度分析实验中进行称量、量取、加热、常规过滤、减压过滤和蒸发结晶等基础操作的讲解,教师亲手示范,讲解动作要领,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在后继实验课中,对相同的操作加以强化练习,学生操作不规范之处,一一加以纠正。有机实验课中,讲解蒸馏、精馏、回流和分液等基础操作,要求学生掌握阿贝折光仪、旋转蒸发仪、显微熔点仪等设备的使用原理及操作方法。在后继的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中对学生的基础操作进一步进行强化和提高。这种重视基础操作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教学效率。 3.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开设综合性实验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特色,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开展针对性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理解。比如:针对电厂化学专业,在学完分析化学试验后开设了叶绿素测定、全铁测定、二氧化硅测定、全碱度分析和磷酸盐分析等水质全分析试验,既加深学生对电厂给水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在水质分析过程中,强化了常量分析的基础操作,进一步培养基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4.改善管理方式,打造开放型实验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南京工程学院积极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科研活动,通过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环境学院实验中心积极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服务,积极整合实验室资源,改善管理模式,专门开设科技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玻璃仪器和小型实验器材,协助购买药品。开展傅里叶红外分光广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等大型仪器的操作培训,使学生在充分理解仪器原理的基础上可以熟练操作大型仪器。实验室对学生的全方位开放,打造良好的服务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上,既应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考核既重视理论知识考试,也应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理论测试成绩应该与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同等对待。例如: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等,参加科研课题,计入实践能力考核成绩中,这样不仅保护了那些具有创新能力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更客观、全面和切合实际地评价和考核学生。 6.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精密仪器,提高实验中心硬件水平,大力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以适应新的实践教学的需求。环境工程学院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的建设,购入或建设烟气脱硫试验装置、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水质全分析仪、总有机碳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等精密仪器,并以大型仪器为核心,设立实验课程,安排课程实习,促进化学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有必要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此外,应加强教师与外界的交流,提供在职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其科研水平和综合能力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 三、结束语 通过积极研讨,认真修改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系统化化学实践教学大纲,优化实验项目。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解决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实践教学的问题,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操作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应用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刘献锋张长飞张东平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学院 工程化学论文:制药工程化学教导诌议 作者:张怀红 黄连荣 单位:盐城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目前,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制备出类似荷叶结构的自清洁的超疏水性材料,例如,当前研究得比较多的纳米二氧化钛材料就具有自清洁功能。把物理化学的抽象理论和生动的生活联系起来,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书中的理论结合,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增强了学生对现代技术进步的惊叹和想往。2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物理化学内容结合问题可以促进思维活动。可以通过“提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引入新内容-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这一思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及让他们思维进行创新活动。比如,在相平衡中学习固液平衡体系时,举例在2008年南方雪灾大雪过后,环卫工人为什么在大街上洒盐水,以及在化工生产中为什么经常用盐水溶液做冷冻液;在讲到相图在药学中的应用时,举例说明为什么用氯霉素与尿素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可以改善氯霉素的溶解和吸收;从江河入海处三角洲的形成让学生进一步知道胶体的聚沉作用;从城市晚上的霓虹灯现象引出丁达尔效应;通过测定血液中红细胞的电泳率就可判定人体的肝功能是否正常;从树干的高度引入渗透压的概念;从高压锅的使用联系克-克方程。通过这些实例的阐述,可使学生加深印象,从而改善教学效果,使教与学产生共鸣[3]。通过这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还可以让学生们感觉到物理化学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纯理论的东西。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效避免“空”对“空”的课堂说教,使学生体会到处处有“物理化学”,处处需要“物理化学”的真情实感,可将抽象理论变成有趣的解决问题的钥匙。另外,我们也结合科研中的一些亲身经历来讲解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间的共鸣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现代教育 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方法已经由注重教法向注重学法转变,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大学时代所学的知识只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更多的知识需要学习者日后持续不断的自学来积累,所以,虽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很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大学的学习过程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4]。在物理化学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激发和指导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人。由于物理化学理论性和逻辑性强,相当一部分内容学生们难于直接开展讨论,我们便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熟知的典型事例,或从学生己有知识逻辑中提出问题,并提供讨论问题所必须的感性材料和相关学科知识以及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创造便于探索问题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热力学第二定律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和环境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热功转换关系,我们以热得快在暖水瓶中烧开水作为实例,这样的实例是同学们熟悉的,便于同学们展开讨论。暖水瓶相当于一绝热恒容容器,其中盛有水,水中放有电阻丝,由电源给电阻丝供电。同一过程,如果分别以水和电阻丝作为系统,系统和环境问的热功转换是不同的。若以水为系统,由于水吸热Q 0,水温升高,则U 0,在加热过程中水的体积变化很小,可近似认为体积功W=0;若以电阻丝为系统,由于电阻丝接受了电功,所以其W’ 0,电阻丝将电功转化为热能,并放热给水,所以Q 0,同时电阻丝温度升高,则其U 0。将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讨论题材,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和抽象,讨论起来有兴趣。在介绍理想气体的膨胀做功时,有些同学无法理解为什么经常会练习理想气体膨胀和压缩过程的体积功,鉴于此,我们布置了“汽车是如何奔跑的”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合资料。课上讨论时,学生很有兴趣。通过讨论大家明确了早期的火车和轮船上用的蒸汽机是外燃机。利用燃料煤燃烧产生的热,使水在高压锅炉内变为高温、高压水蒸汽,然后进入绝热的气缸膨胀,从而对外做功,而膨胀后的水蒸汽进入冷凝器降温并凝结为水,循环使用。外燃机效率低、体积大。目前多用内燃机,内燃机是油或气在气缸中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气体对外膨胀做功产生动力。相比之下,内燃机比外燃机的效率高。对于问题的创设可以考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适当难度梯度,并注意趣味性、艺术性和逻辑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以上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学媒体日趋增多。由于计算机的人机交互功能以及它的图、文、声、色、光、动画等强烈地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物理化学教学枯燥的特点,让一些抽象的或很难想像的现象变得形象、具体可感,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创造出最佳的学习环境和最好的教学效果[5]。例如:气体膨胀过程、精馏过程、Langmuir吸附过程、丁达尔现象、渗透压现象、结晶分离提纯等,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透过黑板、教材、挂图等只能看到它们的平面图或结构图,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起来,感觉很枯燥。而利用PowerPoint和Flash将上述素材制成相应的课件,因其图画形象逼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授起来轻松,学生也理解得很清楚。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以及网络课程和网络资源进行网络环境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交互以及课程的互动教学,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6]。 工程化学论文:环境工程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一、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研讨活动,认真听取教师和学生对化学实践教学的意见,总结教学经验,对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修改。调整不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建立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并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授课计划,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环境学院组织教师和学生,对无机和分析化学实验开展研讨活动,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经验教训,如:无机化学实验原来设计为实验周教学,在一个星期内连续进行五个独立的单元教学实验,由于实验任务安排过于集中,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教学效果较差。经过认真调研,把实验周教学改为课内试验,学习完基础理论之后立即开展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积极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例如:在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中开设有“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实验,由于该实验属于微量分析实验,用到朗伯-比尔定律,并且要配制标准曲线,用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大一学生没有学到仪器分析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课堂讲授后无法理解实验原理,教学效果很差。我院把“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更改为“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自来水硬度的测定”,既用到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又和水的硬度测定相结合,加深了对络合滴定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常量分析的基本操作能力。 2.注重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 经过调查发现:30%~45%的环境工程专业高中阶段只学习过1年的化学,几乎没有上化学实验课程,基础操作能力普遍较差。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环境学院把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如: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在硫酸亚铁铵的制备与纯度分析实验中进行称量、量取、加热、常规过滤、减压过滤和蒸发结晶等基础操作的讲解,教师亲手示范,讲解动作要领,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在后继实验课中,对相同的操作加以强化练习,学生操作不规范之处,一一加以纠正。有机实验课中,讲解蒸馏、精馏、回流和分液等基础操作,要求学生掌握阿贝折光仪、旋转蒸发仪、显微熔点仪等设备的使用原理及操作方法。在后继的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中对学生的基础操作进一步进行强化和提高。这种重视基础操作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教学效率。 3.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开设综合性实验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特色,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开展针对性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理解。比如:针对电厂化学专业,在学完分析化学试验后开设了叶绿素测定、全铁测定、二氧化硅测定、全碱度分析和磷酸盐分析等水质全分析试验,既加深学生对电厂给水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在水质分析过程中,强化了常量分析的基础操作,进一步培养基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4.改善管理方式,打造开放型实验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南京工程学院积极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科研活动,通过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环境学院实验中心积极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服务,积极整合实验室资源,改善管理模式,专门开设科技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玻璃仪器和小型实验器材,协助购买药品。开展傅里叶红外分光广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等大型仪器的操作培训,使学生在充分理解仪器原理的基础上可以熟练操作大型仪器。实验室对学生的全方位开放,打造良好的服务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上,既应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考核既重视理论知识考试,也应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理论测试成绩应该与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同等对待。例如: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等,参加科研课题,计入实践能力考核成绩中,这样不仅保护了那些具有创新能力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更客观、全面和切合实际地评价和考核学生。 6.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精密仪器,提高实验中心硬件水平,大力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以适应新的实践教学的需求。环境工程学院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的建设,购入或建设烟气脱硫试验装置、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水质全分析仪、总有机碳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等精密仪器,并以大型仪器为核心,设立实验课程,安排课程实习,促进化学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有必要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此外,应加强教师与外界的交流,提供在职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其科研水平和综合能力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 二、结束语 通过积极研讨,认真修改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系统化化学实践教学大纲,优化实验项目。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解决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实践教学的问题,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操作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应用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刘献锋 张长飞 张东平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学院 工程化学论文:环境工程化学实验教课系统的优化 环境工程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依据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目标,按照“基础-应用-开放”的思路,建立了“三模块”的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充分考虑环境工程专业特点,通过优化整合实验项目,力求体现化学实验技术在环境工程专业中的具体应用;增加研究型开放性实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建立环境工程专业基础化学“三模块”实验课程体系 打破了传统按四大化学各自组成实验的教学模式,重新进行规划设计,组成在化学一级学科水平上的独立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并由三个模块构成。 1公共基础模块 凸显基础性,充分考虑化学实验技术的共性要求,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训练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对应课程《基础化学实验Ⅰ》,32学时,第1学期开设。 2方向应用模块 凸显应用性,设置与环境工程专业方向紧密相关的实验项目,不仅增加学生专业兴趣,而且更强调实验技术的在环境工程专业中的应用,适应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要求。对应课程《基础化学实验Ⅱ》,48学时,第2学期开设。 3拓展开放模块 凸显开放性,强调化学技术拓展,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化学实验技术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注重与实验开放平台相结合,实验项目以综合型、设计型和研究创新为主,突出化学实验技术的实际应用。对应课程《基础化学实验Ⅲ》,16学时,第3~4学期开设, 更新环境工程专业基础化学实验项目,优化实验内容 1《基础化学实验Ⅰ》实验内容设计 本模块实验重点是培养和强化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一般化学原理的实验方法和一般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玻璃仪器的洗涤、物质的称量、溶液的配制、滴定操作、物质的分离与纯化、电导仪和分光光度计等基础仪器的使用等。在教学过程中须严格强调这些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规范性。《基础化学实验Ⅰ》实验项目设计见表1。 2《基础化学实验Ⅱ》实验内容设计 本模块尽量设置环境工程专业结合紧密的实验,体现实验技能的应用和实验内容的拓展。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实验项目以环境分析化学实验为主,突出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比如,“废水中铅含量的测定”、“水样中化学耗氧量的测定”、“溶解氧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磷部”等实验以环境污染指标为测定对象;通过开设“气相色谱法测定酚类组分的分析”、“用反相液相色谱法分离芳香烃”、“废水中铅含量的测定”等实验项目,让学生掌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操作方法及其在环境化学分析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开设“有机染料废水柱层析分离”、“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的测定”等实验,让学生掌握环境污染物处理及分析方法。《基础化学实验Ⅱ》实验项目设计见表2。 3《基础化学实验Ⅲ》实验内容设计 该模块实验主要来源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以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为主,学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3~4个开放性实验项目来进一步拓展实验技能。在方案设计阶段学生通过查询大量科技文献,了解该领域研究热点、研究难点及最新技术发展趋势等信息,从实践效果来看,可以把学生引向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的前沿领域,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热情和创造性。《基础化学实验Ⅲ》实验项目内容设计见表3。 实践效果与展望 通过近3年的改革与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由于实验内容强调与专业实验相结合并求体现化学实验技术在环境工程专业中的具体应用,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最终实现学生以被动实验为主向主动实验为主的转变,实现以常规仪器实验为主向大型现代仪器实验为主的转变,实现由验证型实验为主向综合型、设计型和专业特色型实验为主的转变。 作者:王崇均傅敏古昌红吴四维林兵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工程化学论文:建筑工程化学植筋质量控制 摘要:从化学植筋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化学植筋的质量检查与验收、化学植筋锚固承载力的现场检验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化学植筋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建筑工程;化学植筋;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化学植筋,简称植筋,又叫种筋,是目前工程上的一种后锚固连接技术。化学植筋在框架结构与填充墙的连接;砖混结构混凝土柱、梁与后砌墙体的拉结;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板、梁结构调整的钢筋补强;以及房屋建筑的抗震加固和建筑装修中得到广泛采用。 化学植筋后锚固相对于钢筋预埋(即先锚固),具有施工方便,使用灵活等优点,其连接技术得到较快发展,已成为目前不可缺少的一种新型施工技术。其工程原理是:在已有的混凝土结构或构件上根据工程拟需用的拉结钢筋位置,钻适当的钻孔和深度,用高强度的化学粘合剂,使拉结钢筋或螺杆等与混凝土通过粘结达到锁键植筋作用。化学植筋不会产生植筋位移,其密封性能好,也无需作防水处理。由于其通过化学粘合固定,不会对基层产生膨胀破坏,更适合边距、间距小的部位的拉结需要。施工简便迅速,是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结构变更、追加连结的最有效的方法。 化学植筋,其工程原理不复杂,施工工艺简单,但拉结植筋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房屋抗震设防非常重要,涉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对其施工工艺、工程质量给予高度的重视。 实际工程中,常出现植筋定位不准确、孔深和孔径不足、钻孔不清理、数量不足、锚固胶的质量达不到规范要求;锚固后现场拉拔检测结果不合格等质量问题。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化学植筋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加强锚固质量检查与验收,确保建筑工程化学植筋的工程质量。 1化学植筋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 1.1钻孔和质量控制。(1)施工前的准备:熟悉施工图要求,认真清理干净结构表面,按图纸要求,准确放线标明钢筋锚固点的钻孔位置,钻孔位置标明后由现场质量负责人验收。(2)孔径及锚固深度:根据钢筋或螺栓的锚固位置,确定成孔的直径及锚固深度。若孔位处有受力钢筋,钻孔位置可适当调整,但均应植在箍筋内侧或分布筋内侧(若产生废孔,应清净废孔后用植筋胶填实)。钻孔直径为D+4~10mm(小直径钢筋取低值,大直径钢筋取高值),同时,最小锚固深度应满足《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25:90)和《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l45-2004的要求。 1.2锚固孔的清孔。(1)钻孔完成后,将孔周围半径0.5米范围内灰尘清理干净。用气泵和毛刷清孔,要作到三吹两刷,清刷完毕后,用棉丝沾丙酮液清刷孔洞内壁,使钻孔洞内达到清洁干燥;如遇较潮湿的情况,还须用加热棒,进行干燥处理。(2)若为水钻孔,用清水将孔内泥浆冲刷干净,用棉丝将孔擦净,等孔晾干、干燥后(可用加热棒进行干燥处理),再进行下一道工序。(3)钻孔工作完后,用干净棉丝将清洁过的孔洞封堵,防止灰尘和异物落入。(4)现场质量负责人检查清孔工作,请监理验收,做好隐检记录。 1.3拉结钢筋清理。(1)在钢筋端部相应位置上做好标记,标示出除锈清理的长度范围(除锈清理的长度大于锚固深度50mm)。(2)用磨光机或用钢丝刷将除锈清理长度内的钢筋表面打磨出金属光泽为止。(3)将除锈清理好的钢筋加垫整齐码放在干燥处。(4)用棉丝蘸丙酮,将除锈清理长度范围内的钢筋表面擦拭干净,将所有处理好的钢筋码放整齐。(5)拉结钢筋清理完,报请现场质量负责人检查。 1.4钢筋埋植。(1)钢筋锚固用胶的配制和使用方法,按照锚固用胶产品说明,并根据现场技术质量负责人要求,按比例配制且搅拌均匀。(2)盲孔钢筋埋植:先将锚固用胶注入孔深2/3;将处理好的钢筋的除锈清理端朝向孔洞,边向同一方向旋转,边缓慢将钢筋插入洞内,直至到达孔的洞底部为止。插筋到底,如无锚固胶从孔内溢出,说明注胶量不够,须将钢筋拔出,重新注胶,再次插入钢筋,直至有锚固胶溢出洞口为止。(3)通孔钢筋埋植:先将处理好的钢筋插入孔内,孔的两端用环氧砂浆封堵(封堵时,须在一端留出注胶孔,另一端留出出气孔);待环氧砂浆凝固后进行高压注胶。将配制好的锚固用胶装入打胶筒内,安装打胶嘴;将锚固用胶通过注胶孔注入孔洞内,直至另一端出气孔溢出胶为止;然后,用环氧砂浆或其它材料将注胶孔及出气孔封堵死。(4)垂直通孔植筋:方法同通孔钢筋埋植,只是注胶时应从孔底部的注胶口向上注胶,以孔上部出气口出胶为止。(5)已埋植好的钢筋要做好保护工作,埋植完成,挂明显标志牌,以防锚固胶在固化时间内,钢筋被摇摆动或碰撞,影响埋植的效果。(6)用棉丝蘸少许丙酮,清理孔周围遗留的胶,清理工作面的垃圾。(7)植筋胶有一个固化过程,具体时间以植筋胶的品种而定,在锚固用胶固化前,应对埋植好的钢筋进行必要的围挡保护。(8)钢筋埋植工作完成,报请现场质量负责人检查验收。 1.5施工中需注意的事项。(1)植筋胶在每次使用前应检查包装桶内胶有无沉淀现象。(2)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孔内尘屑是否清净、钢筋是否除锈、植筋胶配合比是否准确、搅拌是否均匀。孔内植筋胶是否密实充溢,决定锚固效果的好坏,要特别注意。(3)施工现场温度过低时,应对植筋胶及锚固位置预热。2化学植筋的质量检查与验收 2.1植筋施工时必须严格遵守《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和《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的施工要求进行施工。 2.2钻孔位置中心线偏差应符合规定、深度不得低于设计要求。 2.3植筋数量不得低于设计数量。 2.4如受结构构件的尺寸、钢筋、预埋件等影响,钻孔位置、深度、数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及时向监理、设计单位反映,做相应的调整。 2.5严格按照施工图和相关规范的质量要求进行施工。 2.6各项技术指标应达到规范规定的数值。 2.7锚固用胶应有产品合格证,质量要有保证。 2.8钢筋锚固工作完成后,自检合格,并填写分项工程报验单报请监理、总包单位验收。 3化学植筋锚固承载力的现场检验方法 3.1基本规定。(1)混凝土结构后锚固工程质量,应进行抗拔承载力的现场检验。(2)锚固抗拔承载力现场检验可分为非破坏性检验和破坏性检验。对于一般结构及非结构构件,可采用非破坏性检验;对于重要结构构件及生命线工程非结构构件,应采用破坏性检验。 3.2试样选取。(1)锚固抗拔承载力现场非破坏性检验采用随机抽样办法取样。(2)同规格,同型号,基本相同部位的锚栓组成一个检验批。抽样数量按每批锚栓总数的l‰计算,且不少于3根。 3.3检验方法。(1)加荷设备支撑环内径D0。应满足下述要求:化学植筋D0≥max(12d,250mm)。(2)锚栓抗拔检验可选用以下两种加荷方法:a.连续加载:以匀速加载至设定荷载或锚固破坏,总加荷时间为23分钟。b.分级加载:以预计极限荷载的10%为一级,逐级加荷,每级荷载保持1~2分钟,至设定荷载或锚固破坏。 3.4检验结果评定。(1)非破坏性检验荷载下,以混凝土基材无裂缝、锚栓或植筋无滑移等宏观裂损现象,且2min持荷期间荷载降低不大于5%时为合格。当非破坏性检验为不合格时,应另抽不少于3个锚栓做破坏性检验判断。(2)对于破坏性检验,该批锚栓的极限抗拔力满足规范的要求。 3.5常见的几种破坏形式。(1)混凝土锥体破坏;化学植筋受拉时混凝土基材形成倒锥体破坏形式。(2)混合型破坏:化学植筋受拉时形成以基材混凝土锥体及深部粘结拔出的组合破坏形式。(3)胶筋界面破坏:化学值筋粘结型锚栓受拉时,沿胶粘剂与混凝土孔壁界面的拔出破坏形式。 建筑工程化学植筋,是一种便捷、使用灵活、成本低、质量可靠的新型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得到较快的推广和发展。也因为其在建筑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对其设计、施工、检测个各环节的工程质量给予充分的重视。目前专业的化学植筋人员较少,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应该加强从业人员的技术规范培训,重视施工过程的管理,加强工程质量检测,使这项新型施工技术得到更快更好的推广和运用。 工程化学论文:环境工程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如今,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的有效形式,更是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试验手段。分析化学实验的应用性、实践性较强,它对于学生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目前,环境问题频频发生,社会对研究环境方面的人士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研究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因此,培养环境工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已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责。而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可以与环境学科融合,做出一些方面的改革或改进。文章融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提出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技术能力,为分析化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为新世纪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 1结合环境专业特点,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单调,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3],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受到了影响,极大地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果实验教学以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为背景,将相关科研项目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还将引起学生的科研兴趣[4],促进了分析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例如,河池学院教师申请了有关广西南丹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项目,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将项目中测定矿区中的微量重金属铜和锌含量引入其中。先向学生介绍铜和锌的物化学性质,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危害等。然后简单介绍南丹矿区重金属污染的情况,铜锌的监测方法,可选用络合滴定法,也可选用原子吸收法,教师顺着科研的思路进行讲解,然后对其测定过程进行讲解与演示。这样,学生从中学习到了滴定法中的络合滴定,以及仪器分析法中的原子吸收法的设备和操作方法等等,对该测定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较多的兴趣,还接触了科研项目,将知识学以致用,为以后的毕业设计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 2增加环境方面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提升学生综合实验素质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实验技能,来提高扎实的专业基础素质。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和创新能力,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设定。基础性实验技能是片段式的,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可将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者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知识有机地综合在一个实验当中,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扩大化,更高效地去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5]。例如,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结合河池学院承担的广西东兰坡壕湖的水质监测项目,开设对其水质科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方法,设计“水体特性分析与质量评价”、“坡壕湖水质测定与建模”等实验。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有关书籍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有时候不可能一次成功,在多次的失败与尝试中找到最佳的方案,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索性,自觉性,提高了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监测的主动性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环节中,学生初次接触的仪器较多,缺少感性认识,针对这种现状,有时候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无不是一种好的方法。比如多媒体。科技的进步使得多媒体教学普遍进入课堂中,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相比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多媒体减少了课堂的板书量与板书花费的大量时间,同时可以通过图片、动画、录像、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像分析化学实验中,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时,教学可以以对亚硝酸标准溶液系列进行测定相应的吸光度为例,而这也是测定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实验的一部分。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从大气中氮氧化物讲起,介绍其测定方法,若选用甲醛吸收法时,教师对实验原理和过程予以讲解,通过视频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大气采样器,观看采样器进行氮氧化物的采样,规范操作步骤,然后通过动画演示如何将配置标准溶液,以及标准溶液以及样品溶液的吸光值在分光光度计中测定的过程,同时对关键步骤不断强调,以及强调一些注意的事项。整个过程显得内容充实,拓宽了学生的环境知识面,全面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比如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实地参观考察。这项过程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过程,可开阔学生的环境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有些大型仪器是模拟工业企业设计的,教师应参与指导学生到校外实习,在认识实习阶段以调查为主,在中期实习和生产实习阶段,带领学生去参观,由实习单位负责人给学生进行细致地讲解,让学生系统地认识设备,掌握设备的完整操作流程,把课堂知识与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4举办实验技能竞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理念 分析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是得到分析数据的基础,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6]。尽管努力提高学生实验的研究性和综合性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平常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弱等现象。为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强化环保意识,可以开展以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强化绿色化学理念。这种技能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选择监测污染物为对象,尤其是对污染元素的定性和常量组分的定量分析,来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基本分析化学操作和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找出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质量[7];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理解化学原理理论,一举两得。在竞赛中可适当增加一些绿色化学的知识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理念。 5结语 通过以上提出的实验教学改革,可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性和应用性能力。通过与环境工程学科的融合,坚持实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向,并不断积累经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会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一份努力。 作者:齐国翠 单位: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工程化学论文: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 要:工程化学是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质量对学生今后工作的影响极大。任课教师要根据高职或三本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结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从选择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广泛涉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材料、新技术及环保技术新进展,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科学教学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程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工程化学》是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一门重要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学习工程化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建立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观点,提高大学生化学方面的基本素质和专业创新能力。力求从化学原理上弄清楚化学研究对象是原子和分子等结合态单元,各种建筑材料均由原子结合态单元组成的事实。一方面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接受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认识到化学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求他们能从化学的角度更多地认识材料、能源、信息、环境、生命等科学技术在土木工程具体实践中的作用。要顺利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可通过实例教学手段来增强大学生的宏观认识,通过工程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来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才能找到适合高职院校和三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最佳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工程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工程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非化学、化工类各专业培养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化学》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出发密切联系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化学问题,如材料的选择和寿命、环境的污染和保护、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的传递和生命科学发展等问题。深入浅出地介绍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的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 《工程化学》课堂教学必须以化学原理为经,通过对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三条主线进行系列分析、探讨和摸索其内在规律来展开教学活动,突出化学知识在实际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化学在土木建筑工程实际应用为纬,从材料、能源、环境、信息和生命五个领域入手,突出化学原理、化学知识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化学与土木工程学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相互柔合。 《工程化学》课堂教学在选择教材体系和教材内容上的取舍,要突破化学学科的框架和体系,要根据土木工程建筑专业学生未来工作实际需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来组织和取舍教学内容;课任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和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采取有利于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给教师留下更大的空间,特别是在联系实际把教学搞活方面提供了方便。 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教材选择是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根据高职院院校学生的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要不断置换、积累和融入最新和最先进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进一步解决了《工程化学》教学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将《工程化学》理论知识与土木工程建设实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采用渗透、交叉的方式处理好两者关系。 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出了不少《工程化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其中不少为《工程化学》精品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但是,针对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则非常少见,急切需要教学研究和管理部门加大《工程化学》课程课教学课件开发力度,开发出适合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来满足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课堂教学需求。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建筑材料等行业技术的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和优化《工程化学》课程资源体系,同时要加强新常态下《工程化学》课程课堂教学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只有通过高职院校《工程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才能建立该课程科学地、完整的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科学地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方案,最终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资源体系的科学配置,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优化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化学知识结构和涵养。 二、工程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工程化学》课程虽然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值得注意的是,课任教师的来源,往往不是本院(系)教师,更多地来自化学化工学院和校外,学院(系)如果有自己的《工程化学》专任教也是极为少数,这校的师资配置,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缺陷,首先从化学化工学院(系)来的教师由于受化学化工学院实际工作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偏重理论和偏重化学知识的教学,往往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需求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校外聘请的教师更多是通过关系介绍而来,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一时也难以评定;三是学院(系)自己的专任教师由于是个别现象,集体备课共同研习教学经验的机会必然稀少,难以做到,互相提醒,互相帮助,最终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第四,缺少传帮带,总是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来独自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因此,师资力量配置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材内容局限 通过对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教材选择情况的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高校采用由浙江大学陈林根主编的“十二、五”规划《工程化学基础》教材。由于陈林根主编的《工程化学基础》教材本身不是针对高校单一的土木工程专业编写的,而是面对整个非化学、化工工程系列专业为对象而编写,故教材内容虽然也涵盖了土木工程类专业所需要的内容,不仅知识面涉及广,而且从理论到应用自成体系。但是,正因为如此才难以凸显土木工程专业所需要的相对全面的建筑材料的结构及相关知识内容,据分析可知该教材相对土木工程专业存在不少关联度不大的内容。其次,教材教法缺乏实验演示实例教学模式。内容需要更新和优化,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要根据学校不同层次和学生不同基础进行可行性改革。 (三)教学脱离实际 不少高职院校教师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受学校工作重心导向的影响,如有些学校特别重视科研工作,制定了很有诱惑力的倾斜政策,主要是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幅度较大,导致不少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放在自己并不善长的科学研究上。而必须用在履行岗位职责认真钻研教材,潜心备课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很有限,严重影响了优质课或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导致不少人在思想认识出现滑坡,错误地认为课堂教学对一名课任教师来说已经不是第一要务,而只是一种义务,故此不少教师很少把课堂教学当作一名教师的第一责任。不少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时,很少做深入地调查研究工作,对本专业学生具体需要什么并不清楚,故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与专业实际需要相差甚远,这是新常态下高校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必须引起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问题。 (四)教学模式刻板 据对高职院校当前教学现状的调查了解和分析评估,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不仅呆板而且缺少生气,不少年青教师只能照着课件上课,对教学课件的依赖程度相当严重,几乎到了没有课件就没有办法上课的状况。有些教师板书也缺少必要的演示和推论,教师的示范作用受到较大的限制。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效果不好。 (五)教学手段单一 虽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大大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为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实现了超时空和空间的知识传送。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年轻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层次偏低,实际应用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同时又失去了传统教学优势,教学手段显得十分单一,对课堂教学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六)实验教学缺乏 《工程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学科,因此,必须配置相应的实验教学用场地和设备。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工程化学》课程,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开设与教材内容关系密切的实验课程教学,通过科学实验来证实化学原理,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有个直观和感性的认识。但是,不能不看到,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很少设置实验教学课程,基本上是采用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使得《工程化学》课程教学不能取得真正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没有亲身的感受,影响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工程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优化师资力量 《工程化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在教学上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师资力量是首要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师资是否科学配置也是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内容,严把师资师进口关,在引进师资时,必须注意从毕业学校、所学专业、学业成绩和思想品行都应列入考核范围内。一方面要尽可能招收优秀的985学校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可考虑从外聘教师中择优选择,从这个方面考虑就要注意事项高校本专业专任教师名师中选择优秀的《工程化学》课任教师,外聘专业课任教师一定要做到宁缺勿滥,杜绝引入教学能力差、责任心不强、水平一般,没有发展潜力和空间的师资。第三是学校要创造良好的进修条件,将在职在岗的《工程化学》课任教师送到条件好的、《工程化学》专业教学、科研水平高特别是建立了精品课教学基地的高校培训,从高位切入,大幅度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从根本上优化《工程化学》师资力量。 (二)精练课程内容 目前,可供选择的《工程化学》教材不乏精品,但是在用于高职院校三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时,就存在明显的取舍问题,因为每一部教材,在编写时都是根据编者学校学生的专业性质组织实施的,内容分布较全、较广,不仅有化学基本原理,也涉及到化学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结构知识,同时也和物质的具体应用关系密切,特别是材料的性质和应用较为全面和具体。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增减完全取决于教师对学生需求的把握。为了实现对教材的科学地处置,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需求,花时间精讲课程内容。 (三)深入联系实际 《工程化学》课程教学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需要有师德修为和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不仅要抓好业务工作,更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和普及《高等教育法》,依法办学,要教育教师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学校的教学事业之中。高职院校应该时刻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把人才培养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第一要务抓好落实。任何时候都不能冲击正常的教学工作,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要审时度势,抓住教师的心理动态,采取积极各种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好教师的岗位职责,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激励机制,促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把每一门课程尽可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把每一堂课都成为示范课,这样《工程化学》课堂教学也将获得成功,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 (四)优化教学模式 《工程化学》课程教师要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课程内容,分析上课对象的特点和基础条件,采取合理的工作模式,以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积极学习和掌握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大力改革和优化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 (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工程化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就是理论分析不易展开,推理过程过于复杂,不利用大学生学习吸收和消化,教师的黑板演示时间过长,工作量大,效果反而不好,学生也学得很累,教师也很累。而现代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光、电、声、像和动漫等技术手段,将复杂难以理解的数字公式做到直观化、形象化和具体化,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其中也存在明显不足,师生之间的联系淡薄了,教学互动环节往往也被忽略了,不少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做好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就不成问题的错误认识,离开了多媒体就不知如何上课了。对不少青年教师来说,不是个例,可见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 (六)密切学生的实际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工程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好易于开展的化学实验活动,通过亲身经历化学实验整个过程,加深同学们对原理及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工程化学课任教师综合素质如何,灵活掌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如何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课任教师熟悉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整体知识结构体系和工作实践的经历,才能对工程化学上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把握恰当,将土木工程专学业所必须认识和了的相关化学原理和各种各样建筑材料的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客观地说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只要掌握普遍性的化学知识和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就完成了课程的教学任务,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其顺利开展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化学基础。 工程化学论文:“产―学―研”模式下的《工程化学》新课程教改与实践 摘要:基于“产―学―研”高校创新平台,构筑本科生集中授课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通过“产―学―研”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来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文以深蓝学院的《工程化学》新课程教改为契机,从课程体系与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实行重点章节“模块化”、解决问题“模型化”、专业问题“形象化、实践化”、工程实践与案例教学并进的教学形式来彰显机械化工专业的特色。实践表明,《工程化学》新课程改革遵循“产―学―研”模式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同时,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实践中及学术问题的思考,全面推进“产―学―研”模式的课程教改。 关键词:“产―学―研”模式;工程化学;课程教改;教学实践;深蓝学院 鉴于目前高校教学型的办学模式,考虑到本科生就业难以及现代社会对技能性人才的需求,2015年教育部启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宗旨是面向工程应用培养创新专技人才。一直以来,高校习惯以“灌输―填鸭式”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致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受到束缚,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再适应用工单位的职业要求。针对上述问题,高等教育须审时度势,重新定位是培养科技人才还是培养工程技能人才,以便对自身的办学模式及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改革[1,2]。教学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但高等学校的办学思路要脱离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与时俱进,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模式。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正致力于向“产―学―研”教学模式转变。 何为“产―学―研”教学模式?“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研发、教学、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通常是以企业技术为向导,以科研院所供给为合作方式,为科技创新服务,促进科研成果转变,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3-5]。本文以江苏科技大学深蓝学院《工程化学》教改课程为蓝本,立足于教学课程与科研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寻求科学问题为出发点,应用专业知识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分析了“产―学―研”模式在新形势下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亩探讨出一条在学术科研与实践技能背景下的新型教学形态。 一、“产―学―研”高校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我国企业职工文化素质,技术水平较低,已成为生产效率不高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仅有少数国有大型企业开始重视岗位培训,把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使企业产品更新快。这说明“产―学―研结合”也是发展生产力,是提高劳动效率的客观要求。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反映了“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当前,中国正积极而慎重地推进“产―学―研结合”,其宗旨是通过企业、高校学校和科研单位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专技人才,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产―学―研结合”战略性课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然而,受传统私塾教育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一直遵循老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现如今,实践是创新之源,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外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实践中直接获取工程实际经验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远比仅仅聆听教师关于书本知识的介绍和讲解理解得更深刻,实践教学起到了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产―学―研”模式的教学便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一条兼顾理论专业学习与技能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思想,是在“教育产业化”、“教育社会化”“教育战略性”等观念上产生的。已有部分大专院校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实行“3+1“制(学制4年,学生前3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1年在有资质的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又比如,一些大学借鉴了研究所的培养模式,对硕士研究生进行“订单式”培养;此类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体现了我国“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多种途径和美好前景。 二、“产―学―研”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基于“产―学―研”模式的高校教学改革,居于首位的是“产”,何为“产”?“产”即是企业的市场经济,企业寻求技术以及理念方面的新型合作,以科研院所、高校科研成果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从而使得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科研院所提供实习基地和人才开发的资源。在当代“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中,“产”是一种联合与互通,使企业和高校之间能够做到以技术和理念的输入与输出,让“产”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原动力。同时,教师应重视校企间的科研工作,当取得较好的科研成果时,可进一步将成果服务于地方,与当地企业进行密切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共同承担一些科研项目。更多的情况下,是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创造条件,为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实践性地“学”提供教学基地,促进“产、学”的有机结合[6]。实现实践教学,不仅要有一流的实践基地和科研设备,更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支责任心强、水平高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能在指导过程中熟悉企业生产过程,洞悉生产工艺不足,在成品开发、工艺等方面做出技术改进,并开展科研攻关,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职业素养。“产―学―研”高校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其次,是“学”的层面。“学”即是高校对人才的教学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本职所在。强化基础教学,触发创造性思维,积极创造实践机会,意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是当前众多高校改革的方向。牢牢把握“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广泛开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要认清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特点,必须把握住定位,是理论课程还是专业实践课程。比如《工程化学》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大一新生课),由于章节间连续性差,理论性强,且部分章节偏于工程实践性。于是教研室讨论决定,重点章节“模块化”,解决问题“模型化”,专业问题“形象化、实践化”。具体实施是,第3章(物质的结构与材料的性能),主要研究固体物理、原子电子排布规律及化学键能等,该章节理论性强,由专任教师授课,由形象化的PPT组成;第6章(化学反应与材料的保护),主要研究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技术,涉及到电化学工作站测试Tafel及EIS阻抗谱等曲线,这部分内容偏实践性,邀请实验中心老师给学生们授课,配备课内实验: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倾向试验,由此可对章节中的曲线(Tafel曲线,阴、阳极化拐点)有了本质认识。众所周知,电化学工作站是目前研究所、电子厂研究材料电位与抗腐蚀的通用仪器,此方式可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掌握电化学工作站的操作规范及相关技能,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最后是“研”的层面。“研”是高层次要求,是在“学”的基础上的演变与升华,是对研究生的要求。然而,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却片面强调“实践技能”在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专业理论”基础。鉴于此,《工程化学》新课程改革必须用科研来指导教学,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课堂以及实践教学内容,最后将教学中所得出的结论回归专业理论,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积极要求学生参加本科生创新计划(简称“本创”),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在遇实际问题时用专业知识来解决,体现“学-研”结合[7]。 三、“产―学―研”教学模式在《工程化学》新课程教改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陈林根《工程化学基础》第二版,教材内容非常综合且章节连续性差,具体涉及固态物理学与原子晶体(第2,3章),化学反应与能源(第4章),水溶液酸碱平衡(第5章),化学腐蚀与高分子保护(第6章)等。此外,苦于实验课时有限,32节课时中仅安排4节实验课(2节塑料注射成型+2节不锈钢的晶间腐蚀倾向实验),这样的教学计划依旧坚持的是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模式教学,经过2学期的考核,结果很不乐观,不及格率在15%左右,优秀率也仅有10%,教学效果不理想。2次课内实验,也仅有少部分头脑灵活的优等生掌握了电化学工作站的基本操作规范及相关原理。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新学期对《工程化学》进行了课程改革,实行模块化教学,分章节解析,同时利用实验中心的资源进行多样化教学,避免枯燥单一课堂教学。具体改革措施是:(1)理论课堂。采用形象化案例教学,注重工程实践与实例来层层剖析,将抽象概念与易懂的物理模型对应来进行解释,例如2.1章节“配合物”定义及命名时,同学们感觉比较抽象难懂,我们采用的是模块化教学,阶梯式深入,对于配合物的复杂组成进行层层剖析,外界原子价态、配位原子个数等核心知识点,通过分类举例形式展开教学以寻找规律;(2)实践课上,例如2.3章节表面活性剂,阴阳表面活性剂与润湿性(亲、憎(疏))两者联系起来讲解,用液体表面张力来解释表性活性剂的作用(结合示意图进行理论推导),并用润湿角大小来定量判断授润湿性好坏,当润湿角θ 四、结束语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改革发展的宗旨所在,特别是像江苏科技大学这样的普通工科院校,必须树立“面向工程应用,培养创新人才”教学宗旨,要求“双师型”教师不断充实和丰富自身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平台和载体,在授课过程中,实现“产―学―研”角色的转换,激发同学们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学―研”模式的提出,是高校教W模式改革的旗帜,要求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联系。 因此,深蓝学院老师《工程化学》授课时,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形式的教学模式中,建立多种考核方式以及评价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第一线触发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实行重点章节“模块化”,解决问题“模型化”,专业问题“形象化、实践化”,执行工程实践与案例教学结合的形式来突出机械化工专业特色,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在科研过程中解决问题,真正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纺织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摘要: 针对目前工程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纺织工程专业的特点,作者采用整合教学内容,注重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衔接,加强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以及科学研究之间的联系,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教学,并开设实验环节等多种手段对工程化学的教学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纺织工程;工程化学;教学改革 0引言 《工程化学》就是建立在化学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目的就在于将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一些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的信息传授给学生。但是,工程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范畴,内容十分庞杂,这导致很多工科院校的工程化学教学存在着各种弊端,例如教学内容不够系统、知识点比较零散、不同的专业区分相对较小,缺少与专业的衔接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这门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有什么关系,缺少学习动力等等,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建立一套符合实情的新的工程化学教学体系。针对此现象,作者对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工程化学教学进行了改革。 1整合教学内容,做好衔接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其目的在于培养纺织品设计、纺织技术与贸易相结合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级工程技术与贸易人才。该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们将来涉及较多的是有机材料,鉴于此,对工程化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整改:选用李成琴等主编的《纺织有机化学》为教材,重点讲述与纺织专业关系密切的传统有机化合基础知识,以官能团为主线区分各类有机化合物,介绍其分类、命名、结构特点及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各种反应的发生机理和历程;增加物质结构基础知识,为随后的杂化轨道和电子效应的接受和理解打基础;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作为教学重点内容;增加表面活性剂、染料化学和高分子纤维等专业基础知识,介绍专业相关的表面活性剂、染料和高分子纤维的结构、性质及应用,以便于更好的与专业课相衔接;学习过程中引入有机化学史和人名反应及相关小故事,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该反应的印象。另外,在对工程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合理安排化学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在教学中所占比重,一方面,根据教学条件和专业实际,在理论基础教学内容上适当取舍;另一方面,联系工程实际,介绍现代有机化学在工程技术中的最新应用。 2与实际生产和科研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紧密,尤其是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果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实际生产联系起来,使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带来莫大的推动力。因此,在介绍到与课本相关内容时,可考虑引入一些实际生活或生产中的实例,例如在讲解氨基酸和蛋白质时,可以引入卤水点豆腐的机理和用鸡蛋清来减少汞吸收的生活小知识;在介绍到表面活性剂的时候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去污清洁物质的使用等,使学生感到化学是一门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学科。 3丰富教学形式 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迅速,抽象的微观结构和最新的仪器设备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直观地表达和展示。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计划,又不降低教学要求,我们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大课堂的教学信息量,创造良好的授课环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卤代烃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过程中的瓦尔登转化时,仅以板书或者口头讲解很难给出一个立体、形象的解释,而将该过程用多媒体形式演示出来,会帮助学生理解,加深记忆。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摒弃粉笔板书的教学形式。有机化学中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有很多,课堂讲解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展开,这时候采用板书形式将有利于所讲内容的逻辑组织和讲解速度的控制,帮助学生达到理解性记忆。 4开设实验环节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其发展和对其反应机理的理解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因此,化学实验是每个学习工程化学的学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实践性环节。我们利用有限的学时,安排了蒸馏、萃取、精馏和重结晶等实验,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然后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这一系统的工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面对问题,独立思考、解决的科研能力,打破了化学学科的神秘感,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化学的本质和价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结语 工程化学是我校今年来开设的新课程,因其新,故有很多地方还不太成熟,有待于改革完善。在采取了整合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和渗透,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实验环节等方法来对工程化学的教学进行整改后,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大增,在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实验动手能力。而在教学的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有机化学学科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肩负的重任,这为我更加努力进行工程化学教学改革增加了信心。我相信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会日趋完善,对其进行的改革和实践研究还会取得更新的进展。 工程化学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摘要:针对大一新生和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重视第一堂课、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教学手段和改革教学模式四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的教学质量浅谈了几点体会和认识。 关键词:工程化学;土木工程专业;提高教学质量 工程化学作为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工程人才必需课程,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该专业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唯一一门化学课程,因此,该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在今后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化学原理去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学思维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工程化学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存在着内容多、学时少、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等因素,因此笔者针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认证(评估)中对《工程化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特点,就如何让工程化学的教学得以更好地实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重视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每一位刚刚踏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大学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生对周边的事物存在着新鲜感与好奇心。绪论课作为一门课程的第一堂课,是课程的开场白和宣言书,是师生之间的第一次接触。俗话说:美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第一堂课在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为了上好这第一堂课,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教师的言谈举止和仪表风范。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因为学生对教师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好奇心。教师若能着装整洁得体、仪表端庄大方、教态自然,并以精练、准确、幽默的语言把知识讲授给学生的话,定会吸引学生并提高教师形象,进而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达到“亲其师,敬其人,信其道”的目的。 2.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拿到教材后,难免会有些困惑和不解,比如大部分学生会想“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等问题。说到底,这就是我们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问题。因此,上课之前,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的,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土木工程注册师基础考试大纲的要求讲起,这样既能很好地回答学生的这些问题,又能让学生明白如果不学该学科或没学好该学科会带来什么后果,会给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通过这种反证法说明该学科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重视并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3.了解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特别是新疆、西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因为高考的时候没有选择化学,所以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甚至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因此,在第一堂课上,有必要了解一下学生的真实情况,对他们的化学基础做好充分调研,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笔者所在学校针对新疆、西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课程管理中,规定任课教师应对民族生增加课程辅导,并安排一定的测试,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常常是按照兴趣而进行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还要介绍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科技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材料的腐蚀是建筑工程务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钢筋的腐蚀对工程影响较大。因此,在氧化还原与电化学章节的教学中,可以从电化学的原理出发,介绍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作用以及钢筋腐蚀的电化学性质等内容;再如,在讲解溶液和离子平衡时,可以从化学的角度分析水体的污染源以及对废水的处理方法等,结合酸碱理论介绍用中和法处理酸性或碱性废水,或者利用溶度积规则来判断废水中的某种金属离子是否已经完全除去,使其达到排放标准等等。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工程化学对他们进一步深造和未来从事的工程设计施工或管理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穿插一些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以丰富学习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在热力学中引入描述混乱度大小的物理量――熵时,可以多举例一些从有序到无序的生活案例,如水自动地从高处往低处流;再如在一杯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则红墨水就会自发地扩散到整杯水中等。在讲解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要让同学们了解催化剂有正催化剂也有负催化剂,如橡胶中的防老化剂、食品中的防腐剂等都是负催化剂;此外,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橡胶粉,不仅可以提高混凝土的韧性、变形能力、抗冲击性能,而且还拓展了废旧橡胶的应用领域,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通过以上种种讲解,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知识可以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三、注重教学手段的改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采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与知识点相关的化学原理或实际工程,使同学们对土木工程中化学知识的应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工程化学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在讲解杂化轨道理论时,可以将整个杂化过程用三维立体动画的形式表示出来,能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杂化前后轨道的数目不变,但是杂化后轨道的伸展方向和形状却发生了改变。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利有弊,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在公式推导等章节,如弱酸或弱碱的解离平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以及能斯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等,笔者认为则宜用板书书写,适当地放慢教学进度,可以方便学生跟进思考,便于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效果。 四、多种教学模式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面向的是大一的新生,他们大多数人还处于初入大学的迷茫期,通常表现为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比较欠缺。而科学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教学内容若能与不同的教学模式相匹配必能相得益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巧设问题情境,或将需要教师主讲的一些内容转换成思考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尽可能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索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来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每1―2次课设立一次3分钟左右的学生讲授环节,选择一位或两位同学对已学或即将学习内容的一个知识点进行讲授;或要求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前,走进图书馆去寻找和构建贴近自己专业的生动教学案例,鼓励同学们主动面向全班同学进行阐述。因此,学生为了讲解清楚课堂内容必须认真预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结语: 在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改革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和传统板书有机结合,增加实际工程或生活案例,这些方面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以上即为笔者讲授工程化学课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工程化学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工程化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本文通过阐述对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改革内容的教学探索,希望能为工程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积累一些经验。 关键词:工程化学;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工程化学课程是针对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在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工程化学教学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是传授基础工程化学知识、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工程实际应用中涉及的基础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的技能[1]。工程化学课程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出发密切联系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如材料的选择和寿命、环境的污染与保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生命科学的发展等有关化学问题,使学生掌握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促使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2]。因此,工程化学课程的学习对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的全面培养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由于高考化学课程所占比例有所降低,过去原本在中学化学课程中讲授的内容放到大学来进行学习,工程化学基础课程对于现在非化学化工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存在着内容多、学时少,新名词新理论多、跨度大等问题,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吃力、抓不住重点、掌握不住方法[3]。因而,在大学里工程化学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自201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后,为提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化学素养及基本化学实验能力,将工程化学课程教学课时从原来的28学时调整为36学时,并增加了10学时的实验课课程教学。因此,如何在这有限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提高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化学素养,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是摆在工程化学课程授课教师面前的紧迫任务[4]。对此,笔者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讲授工程化学课程的经验,结合我院大一新生特点,根据工程化学课程的内容并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后续课程内容的需要,对工程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与思考。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工程化学课程使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贾朝霞教授主编的《工程化学》一书,全书从物质的聚集状态、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溶液的离子平衡等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了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常用油品和化学与环境保护等内容,适用范围较广。 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工程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的讲授比例进行了优化,在保证基本知识和原理内容的教学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课程学时的办法,较大比例地增大了课程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当然,要想在有限的学时数里让学生掌握工程化学课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这是不现实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有限的讲授课时中,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化学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产生一股潜在的驱动力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愿意将其学好、学透。 工程化学课程相较于化学化工专业的普通化学课程而言,是让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从较为具体和实际的化学角度认识和分析解决工程技术中的问题,这是一种通向学以致用的途径。因而工程化学课程应该有明确的专业针对性。因此,在基础理论的讲解过程中,对于应用量子力学的知识去理解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这部分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应重思维而轻具体内容,只需要求学生对量子力学解决原子结构问题的思路即可。讲授过程中可以较为系统地介绍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发展过程,从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到卢瑟福的含核原子模型,由波尔理论、鲍林规则到量子力学理论的产生后,人类是如何逐步深入的探究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化学键和分子结构。使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本质,了解和掌握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以及化学键的成键本质;再从微观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变化的宏观现象,介绍如何运用这些原理来指导实际的科学问题。如可以现代液晶电视中分子间作用力是如何被表征的;混凝土中减水剂分子是如何通过表面化学现象实现高减水的等等。这样可使知识的讲授环环相扣,也避免了枯燥的理论满堂灌。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 工程化学实验是工程化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将来运用工程化学知识解决和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以往工程化学课程的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如化学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酸碱滴定等,实验内容比较单一,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偏少,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并且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也无法突出专业特点,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衔接性不好。 目前,我院对工程化学实验课的开设提出要积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压缩验证性实验项目的要求。对此,实验室将原有化学实验仪器的认识和电子天平的使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液中组分含量、水质检验及水硬度测定、氧化还原与电化学、固体氯化铵生成热的测定等五个实验调整为化学实验仪器的认识和电子天平的使用、粗食盐的提纯、水泥熟料中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和金属的防护与防腐等四个与今后专业课程内容联系更为紧密的实验项目。而且我院在实验室规定的开放实验时间内,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拟定方案、设计实验并和老师讨论后可进实验室进行实验项目工作的开展,让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更大。 新开的实验课项目在满足实验的基础性和创新性的前提下,注重了实验的设计与综合。大学实验课较为强调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在实验过程要有发散性的思维,敢于试错。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再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把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需要,以帮助学生学习不断进步为目的,与学生商讨问题,解决问题,把工程化学实验室建造成为大一新生步入的第一个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场所,让他们学会利用大学的有利环境,锻炼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心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实际教学发现,根据专业需求设置实验项目内容,在大一新生掌握他们所需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还可使他们对今后所学专业的应用前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当前,工程化学课程在大一入学第一学期开设,我院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将其设定为考查课。这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考核方式与高中一场接一场较为狭隘的学习目标有所不同。大一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经过对大学课程的接触后就会发现大学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与中学时有很大差异,对于长期习惯于学生和老师捆绑式的鸟儿喂食的教学方法的大一新生开始感到茫然,很难在短时间里找到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而工程化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跨度大,入学的大一新生往往稍不努力学习,就会感觉学习吃力。高考胜利所带来的良好感觉将逐渐消失,精神压力也感觉较大。对此,笔者认为在授课过程就应指出大学工程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巨大差异性,其中,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在是单纯依靠期末的卷面成绩,而是要更多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考勤(5%)+作业(5%)+实验成绩(10%)+期终卷面成绩(80%)这种传统的理论课考核权重方式和大一新生高中阶段的学习考核方式相仿,比较侧重于终结性的评价,笔者感觉这种方式由于与高中学习考核方式的相仿而不利于调动大一新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我院工程化学课程考核方式调整为考勤(5%)+作业(5%)+实验成绩(10%)+期终卷面成绩(40%)+个人专题论文(20%)+团队创新实验(20%)这样六部分构成。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改革是希望学生逐步提高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这种新体系的考核方式中,更突出了过程性考核,有利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的职业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化学作为一门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科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理论,更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思考、解决所面对的生产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由于当前工程化学课程设置的教学时数和实验课时数相对较少,有限的学时往往也限制了部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这些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随着今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搭建出一个不受教学时间和空间限制并且教师与学生能够良好互动的24小时教室。 总之,工程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教师在当前学校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下,付出更多的努力。 工程化学论文:《工程化学》教学与考核模式的改革经验 摘要:本文根据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普通化学教研室面向全校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分别从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模式两个层面介绍了我校由普通化学向工程化学转变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教学经验。旨在与国内兄弟院校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及体会以共同提高工程化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化学;教学模式;考核模式;教学改革 《普通化学》是一门介绍化学领域及其分支领域中的基本化学原理及物质结构的课程。在我校,该课程多年来一直是面向全校各工科院系的公共基础课。由于是全校面上课程,因此一直采取全校统一教学大纲,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教学及考核模式。在多年的对不同院系的《普通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各个院系对化学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以材料学院为代表的非化学类院系专业在以后的工作或科研中对化学知识的需求较多,所以他们希望学到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化学知识,目前《普通化学》教学内容满足不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大胃口”。而以机电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等为代表的这些学院的学生工作后虽然也需要化学知识和思维作支撑,但是他们对化学不需要系统的纯学科教学,系统地教学会使他们“吃的太撑”,“消化不良”而产生“知识过剩”,进一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1,2]。因此,如何针对各个学院对化学知识的不同需求对《普通化学》课程进行改革,让学生做到“为用而学”、让老师做到“为用而教”是该门课程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基础化学教研组在经过详细的调研、分析、讨论后,乘着我校本科培养方案改革的春风,对《普通化学》课程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针对不同院系开设“私人定制”式的教学计划。如:对我校机电、电子、自动化等学院开设《工程化学基础》课程,以“少而精”为原则,避免一味强调化学的系统性,突出以这些院系的工程应用为基础,讲授化学原理、化学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针对特定的专业将化学教学由《普通化学》转变为《工程化学》后,如何在教学手段及内容上进行改革国内兄弟院校已有不少报道。如王艳芝等人[3]提出在教学中需要反映当代科技前沿并渗透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杨华玲等人[4]提出在教学中需将板书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王斌等人[5]提出应在教学中引入前沿知识、设置创新实验进而充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几年来,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建立良好师生互动的改革也有所报到。如:吴芳辉[6]提出通过设置疑点或悬念诱发学生质疑能有效发掘学生的潜能。原长洲等人[7]提出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岳彩波等人[8]提出的“引诱式”教学方式可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在调节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友情。钮金芬[9]也介绍了如何让教学内容“动”起来的经验。上述文献中关于师生互动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但是关于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属性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另外师生互动也仅局限与课堂上,课堂外的师生互动模式还少见报道。因此,本论文本着与国内同行交流的目的,从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模式等方面介绍我们在《工程化学基础》教学方面的一些经验及改革措施,重点突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地位”特性。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1.横向交互式授课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理念已经格格不入;因此如何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学习者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老师要相应地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参与者,指导者。近年来在《工程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探索了“横向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在老师讲课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提问,并讨论。这样,有效增加了师生互动,使学生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但是,这种模式需要老师对学生提的问题做宏观把控。即学生提的问题如果是共性问题,那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大家讨论并在最后给出老师的意见。如果老师认为学生的问题太过简单,则为了避免耽误大家的时间,则可以告诉学生下课找老师解决。②让学生参与授课,老师作为听众,为学生做点评。即:老师可以找一些与最新科研动态相关联的选题,让学生分组去搜索、阅读、整理资料、形成报告,并参与到课程的讲授中来。如下页图1所示。 图1(a)为郑同学将化学与能源工程相结合讲授关于太阳能电池方面的知识,体现了《工程化学》这门课程的工程特色。图1(b)为王同学结合我校的国防特色,给同学们讲解化学武器方面的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化学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同学们对我校作为一所国防特色院校的热爱程度。图1(c)为任同学讲授太阳帆材料的选取及相关原理,与我校三航特色密切相连。图1(d)为赵同学讲解食品制作中的化学原理,并结合我校3D打印技术的优势讲解了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食物,该同学的讲授极大地引起了班上“吃货”同学们的兴趣。另外还有同学将化学知识与人的不同情绪相结合,讲解了引发人们不同情绪的一些生物物质如梅拉多宁、乙酰胆碱、多巴胺等对人情绪的影响及其相关化学原理,使同学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这种互动式的教学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表明,这种互动教学方法成效显著。这种改革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③通过让学生参与讲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信心。 2.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的邮件,电话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外,还建立了QQ群,QQ群的建立与传统的邮件或电话通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随时随地都可以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且一个学生提问的问题其他在群里的学生也可以看到,所以避免了同一个问题很多不同的同学来问的难题。②传统的电话邮件只限于师生互动,而QQ群中除了师生互动外,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相互交流。③QQ群的建立有助于学习资料的扩散,老师可以将一些与学习相关的讲义、课外辅导资料及最新的文献等与学生共享,为教与学提供了很好的课外互动平台,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成效。 如图2(a)所示,学生之间可以通过QQ互动群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其讨论内容群内所有同学可见,进而能够使具有相同疑惑的同学也从讨论中受益,图2(b)所示为学生通过QQ群与老师交流,学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手机照相并发到QQ里来向老师请教问题,老师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给学生答疑,这样突破了传统的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答疑的缺陷。图2(c)所示为通过QQ群可以与学生共享学习资料,同时也可以共享学习以外的一些资料,比如:有一些励志的,或者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指导意义的一些资料,也可以在群众共享,进而在学习之外,也给学生一些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培养与指导。 二、考核模式的改革 改变以往单独以期末考试分数作为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程度的标准,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的考核方式。将课堂提问、分组讨论、专题调研小论文、自主讲课、课后作业等环节纳入考核范畴。分组讨论主要是选择一些工程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资料的收集、搜索、整理,而后讨论,最后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工程中的问题,并形成小论文,论文分数计入考试成绩。该措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自主讲课是指在该门课程中留出1~3次课给学生,选取比较简单而又与工程应用比较紧密的内容让学生经过预习、制作PPT并在课堂上讲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自信心。最后的考试成绩由几个部分组成:实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科研小论文成绩+期末成绩+互动成绩等,与单纯地以期末成绩作为考核方式相比,这种考核模式虽然给老师带来了较大的工作量,但是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同时能够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做一个更加客观、科学的评价,能够更有效地考核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容易,但要教好却并不容易,需要老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去潜心思考,像搞科研一样去研究。简单而言,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去学习;(2)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3)教学需与时俱进,需要与科研相结合,随时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动态,并将其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往往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工程化学论文:在工程化学中实施工程教育的探索 摘要:由于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及发展,新综合学科也在不断的涌现。化学科学更是广泛的和生物学、土建学、采矿学等学科进行了相互的渗透。现今社会竞争的核心就是对人才的竞争,而现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就是基础知识要扎实,知识面要宽广,并且全面发展的人员,也需要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及勇于创新的人才。工程技术的人员,不但要求其拥有专业的技能,还需要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可以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来解决。本文就对在工程化学中实施工程教育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工程化学;工程教育;探索 引言 工程化学就是在普通化学的课程教学中不断完善及改革的成果,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对于非化学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把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基础原理、基础技能及和化学专业相关部分的交叉学科信息。由于工程化学的授课对象是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所以我们就要根据其专业特点,更新教学的观念,对于传统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在工程教育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手段进行积极的探索,以适应现在社会对于工程化学教学的新体系。 一、化学工程在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 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指在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突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这就必须打破教师单打独斗的传统教学方法。 1、化工核心课程团队的组织与教师团队建设 核心课程团队由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学工艺学、化工设计6门课程组成,构成了化学工程与工艺核心专业课的主体。化工设计以其他五门课程为基础,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工程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加入课程专业的前沿知识,加强学生的求知欲 在工程化学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入其专业的前沿知识,是把教师在科学研究中积累的新知识融入到工程化学课程教学当中。这不但能够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以及科研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在学习工程化学中的动力。比如,在对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讲解分散的时候,引入“纳米磁性药物”这样前沿的知识,指出了把磁性的药物注射到人体的血管中,就可以在磁场的指引下正确的到达人体病变的部位,这就可以避免口服的药物在消化中不能充分的分解,又可以预防药物在病人治疗过程中起到的副作用。实际的教学表明,对于专业的前沿知识进行引进不但可以使学生可以充分的掌握理论的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们对于科研兴趣及求知欲。 3、采用讲授与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加重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的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以老师的理解方式去理解问题。对于从未遇到的问题,茫然不知所措,缺乏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不是结束了学习,而是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此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工程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式个体学习转化为团队合作。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分工明确。改变得分方式变为“抢分”,增加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 在授课过程中,对于部分章节的学习,可以开展团队讨论式、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互动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引导养成接受知识、发现知识、应用知识、探索新知识的习惯。在课堂讨论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自学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得以保证;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和对问题的钻研,从中学会自学方法,这对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地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将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参与式教学的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想法也和老师的思路有了更多的碰撞,学生学会了多方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走向社会,多角度,多方面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锻炼过程挥出各自最大的优势。 4、融入科研成果,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高校教师可利用自身的研究成果为课程内容不断注入活力,自身经历的研究,会常讲常新,还会激发研究的灵感,使教材中的理论得以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只有教师自身科研水平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介绍先进的科研理念,使课程具有先进性、时代感,充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例如,在介绍配合物的内容时融入笔者在配合物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成果,使学生意识到仿酶配合物的合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体当中活性酶的作用机制,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教师在某些方面没有条件开展相关实验,也可以检索大量国内外的研究与改革动态,查阅文献资料反复研讨,形成工程化学基础理论的辅助性资料,丰富讲课内容,另外,鼓励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开展少量简单的科研活动,不失为是培养学生学习,研究探索和创新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 5、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学习知识正是为了运用知识,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才算学到了知识,否则便成了死知识。而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可以学会的,这也是发挥创造力的关键。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根据某些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所学的知识,并作出科学的思考和分析;能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推理和解决某些问题;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辩证的、唯物的发现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学会运用知识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一项重要技能。 二、建立适合工程理念的考核制度 正确、公平、合理且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对本专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应当是对教学效果做出真实和客观的评价,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行的课程考核方法主要是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教师上课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部分学生比较反感现行的考核制度,这是因为现行的考核方法存在比较单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投机取巧也能获得高分而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等问题。工程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其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人际交流等方面,评价方法则应侧重能力的考核,能力本位的教学观贯穿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我们进行教改,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因此我们的考核将使用过程能力评测替代以往单一的成绩评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上是笔者在工程化学的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看法。近几年来,笔者对于学生不同的情况和各学科不同的特点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收到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对与教学的方法认识及探索是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这就需要学校以及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去进行实践及完善,也是需要在校的大学生们进行积极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工程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工程化学论文:以工程化素质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工程化是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许昌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实际为例,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创新培养方案、灵活师资培养、案例法教学、实践教学改革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工程化素质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工程化素质;培养;应用化学;教学改革 应用化学专业是以化学学科为基础的应用型理工科专业。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明确规定:应用化学专业属于理科专业,毕业生可根据所在学校教学计划及培养目标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这说明应用化学是以理为主的理工结合专业,是研究化学理论在相关领域中应用的理科专业,是产品开发或技术应用型专业,而不是工科专业。但是,从应用化学学位授予现状来看,学士一般授予理科学位,硕士则可授予理科或工科学位。说明应用化学具有工科专业的特点。另外,目前全国有近400所高校开设应用化学专业,覆盖本、专科不同层次和理工、农林、师范等不同类型高校。其中大多数是新办或改办的。大量的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除了小部分从事教育、研究和质检等行业工作外,其余的势必要进入企业从事产品开发和工程管理工作。而当前相当数量的本科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感觉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进而影响到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势必限制其职业发展。因此,在本科阶段,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科或工程化素质,对其研究生深造或工作实践打下工程化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此类高校大多能够把握形势、明确定位,以地方性、应用型为办学方向,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此类高校更要防止一味追求大而全、赶研究型大学的时髦、进而陷入同质化的境地。因此,此类高校在特色发展中,工科专业的培育和发展更应从基础抓起,在使学生掌握基本工科课程知识的同时,应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工程化素养。 针对目前国内应用化学专业数量多、方向杂、规范性不足等问题,参照近期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结合许昌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多年来的建设体会,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首先,没有特色,或没有按特色化发展去设置培养方案;其次,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师人员匮乏,双师型教师几乎没有;第三,教学方法仍流于说教;第四,实践环节不符合工程化素质人才培养。本文相应地从创新培养方案、灵活师资培养、案例法教学、实践教学改革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以工程化素质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以期为规范和办好应用化学理科专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一、创新培养方案 从当前我国地方高校中应用化学专业设置的范围来看,有趋同的倾向。对于像许昌学院这样的地方新升本院校,如果不走特色化道路,势必在激烈的竞争中惨遭出局,对应用化学专业来说更是如此。我校的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服务中原城市群建设、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目前通过校企合作、服务经济对改造专业建设、推进学科建设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对以往单纯旨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加以调整,注入了工程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元素。首先,将“工程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写进培养目标中。其次,在培养规格中增加“工程实践”能力一条,具体阐述为“具有将产品实现从实验室规模到工业规模的认识和初步能力”。最后,最根本的是课程设置目标更加明确、为专业特色服务的目的突出,凝练了专业方向,加强了专业课分量和深度。 2010年之前,应用化学专业完全按照理科专业模式设置,专业课除了四大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基础等必修课之外,选修课则是按照四个模块设置,具体为,纳米材料模块:纳米材料学、纳米材料的检测与表征、应用X射线衍射技术。光电材料模块:新能源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光功能材料。工业分析模块:色谱与分离、光谱分析、环境分析。化工模块:化工制图、反应工程基础、化工分离技术。其它的选修课则有催化、有机合成设计、应用电化学、无机合成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学工艺学、化工产品开发概论等以及一些必修课选论(主要为考研学生开设,主要是讲解典型例题,如物理化学选论等)。从上述课程设置来看,课程模块太多,每个模块课程单薄;必修课基本完全是专业基础课,而专业课则直接过渡选修课,专业课设置薄弱,显然不能满足专业特色方向设置对课程的要求。因此,2010年后,我们对应用化学专业设置了两个方向,分别是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相应地设置了必修课(专业基础、专业课)和选修课(专业课),加深了专业课程基础,凝练了方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为,精细化工模块:精细化工工艺学、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精细化工过程及设备、精细化工实验。相应的选修课有化工产品开发概论、分离工程、表面活性剂、涂料、胶黏剂、香精香料、纺织助剂等,可任选。高分子材料模块: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实验、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应的选修课有化工产品开发概论、分离工程、材料学、塑料、橡胶、纤维等,可任选。 二、灵活师资培养 教师给学生上课,并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传递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掌握的就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多的应该是见识,即真正的工程实践经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当前,地方高校处在高速发展和扩张之际,每年都会招聘一批新教师。但是,限于政策,这些新教师主要是刚毕业的博士、硕士,基本没有教师的从业经历,更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因此,教师自身对实践教学、企业生产等没有基本的认识。我院同样面临此类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理科向工科转变;攻读学位和专业培训结合,以专业培训为主;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 第一,理科背景教师向工科转变。首先要明确专业建设的需要,让理科教师产生我要转变的原动力;其次,从政策和经费上支持理科教师的工科能力进修和培训。第二,在企业内进行专业培训。比如,新教师报到入校后,在第一学期被派往企业定岗实习,期间对车间工艺、设备和部分工段操作基本掌握。在学期开始后,还安排其在老教师带领和指导下赴实习单位进行指导学生实习工作。另外,在第二年该新教师即将承担实习指导任务前的暑期,学院会安排其先期赴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学习,掌握实习的第一手资料,提高其指导和教学水平。经过这样两年的学习、培训和指导训练,到第三年该新教师独立指导学生实习时,已经具备能够圆满完成实习指导任务的能力。该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无疑为学生工程化素质培养提供了保障。第三,充分利用好企业师资。由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我们对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作为师资的利用包括几部分,除了在学生实习时给学生讲解之外,还在对我方新进教师进行师资培训、来我校进行课程辅导和讲授中承担重要角色。我们采取灵活的待遇方案,使企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我院的教师和学生均得到全面的培训和辅导,对提高实习水平和效果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三、案例法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再现案例实景,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通过深入角色,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促进学生更快、更深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有明显成效。 应用化学专业讲授的专业课不但有理论性强的课程还有实践性强的课程。前者如物理化学、反应工程;后者如精细化学品化学、工业催化、表面活性剂化学等。国外教育界有句名言:告诉给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会理解;让我参与,我会学会。但是,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不可能完全通过实验来实现。所以我们通过案例教学法有效实现了此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我们采取了从“告诉”“演示”“参与”的模拟步骤,循序渐进,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当然,其中的“参与”步骤更多地仍是通过课堂模拟讲述或结合实验实践课程来实现。首先,在一系列活生生的案例基础上提出学生感兴趣且切中基础理论核心的问题;然后回答问题,逐步深入,反向推理,最终使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很轻松、很自然地理解、掌握、接受;最后要强调掌握部分重要的参数和指标。这样的结果就使学生掌握了基本且必要的产品作用原理和重要性能参数,符合教学要求和就业入门的目的。 该步骤示例如下:首先引出案例,例如提到农民锄地的原因,有的学生认为是松土,而正确答案应是保墒。因为土壤中有很多气孔,类似于毛细管,由于附加压力的作用,导致水分和养料丧失,锄地可以破坏毛细管,起到保留水分和养料的目的。接下来分析该案例,提出涉及的原理和知识点,即毛细管的附加压力及其产生原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从土地水分丧失联想到毛细管产生附加压力,再到拉普拉斯公式和开尔文公式,从生活化的案例到理论知识的轻松理解和掌握。 其次,用生活中的多个实例来显示表面活性剂的其它作用。例如,透明状、水溶性注射针剂生产中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化妆品和农药乳状液产品中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墨水的制备中表面活性剂的分散作用;浆料中表面活性剂的消泡作用;在新型纺织品材料中的防水、防污作用等。从这些实例继续讲述胶束、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结构、性能参数(CMC值、HLB值)等重要理论知识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掌握了。 以“表面活性剂”部分为例。首先引入肥皂和洗衣粉的实用案例。肥皂和洗衣粉是人们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化学品,可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虽然可能部分学生对这类洗涤剂有初步的认识,但真正了解其洗涤作用原理的并不多。因此,此案例满足“听说过但不熟悉”的要求。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可在肥皂和洗衣粉的种类、造型、颜色以及使用对象和部位等方面充分展现其多样性,使学生认识到该类日用品还有很多“高端产品”,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和前景。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简要说明肥皂的来历等科技发展历史。 四、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分别从实验课、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三方面开展。 传统的实验课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且内容陈旧,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我们的做法是改进传统实验项目、引入教师科研课题和企业课题。 首先是内容陈旧,部分实验项目已被证明不适合本科实验训练、锻炼动手能力,或难以体现知识重点,需要改进。比如,物理化学实验中测定电势-pH曲线项目主要的考查目标为理解一定条件下能斯特方程中浓度的负对数即pH值与电势φ成正比,并掌握pH值测定的原理。但事实上学生对此兴趣不大,感觉这是必然的,老师在讲的时候已经把结果给展示了,没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增加了电极的原理和组装、pH计的原理和组装实验,放在测定电势-pH曲线实验之前,使学生亲自组装了电极、pH计,到测定电势-pH曲线时自然理解清晰、操作得心应手。 引入教师科研课题和企业课题。首先使学生接触实际存在或生产中的问题,对培养其求知欲和提高探索的兴趣具有显著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其次锻炼了教师,增强其将理论与实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实习实训按一般常规情况就是带领学生去工厂实习几周,请工厂的技术人员讲课,然后参观生产车间,就算完成生产实习任务。结果是每年学校都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学生实习则走马观花,成了走过场,效果自然难以体现。 目前,在前述加强师资的前提下,使得我们拥有了一定的工程化素质的教师队伍,结合企业技术人员,为做好实习实训打下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另外,我们采用了新的管理模式和综合实习实训考核方式,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为:管理采用封闭管理、集体上下班、随时考勤等,保证学生的实习时间和在岗率;考核不但要参考其实习报告,还要引入笔试和面试、单独岗位操作和答辩等,保证了学生真正掌握、理解生产过程,起到实习的目的。 毕业论文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由于要备考研究生,导致实验时间难以保证。我们的改进做法是:其一,严格毕业论文(设计)出口机制,让达不到要求水平的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延期毕业,重新答辩,使学生重视,教师认真对待。其二,一部分学生在大二或大三即进入教师实验室,进行科研创新实验。每年学期初由年级辅导员、班导师向有需求的教师推荐一些学有余力、感兴趣的学生去进行科研创新实验。对学生巩固实验课所学的技能和知识有显著作用,还可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另外还可以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其三,毕业论文或设计可以与毕业实习结合。通过延长企业实习时间,并提炼出课题或模拟出设计任务让部分感兴趣的学生选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了课题的背景,为做论文或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节省了时间。 五、效果与探讨 2010年以来,我院应用化学专业通过上述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青年教师投身于教学改革的热情更加高涨,并从工程化素质提升和教学过程中得到成长。3年来,青年教师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并申报教学研究项目,共获立项校级教研项目4项,发表教研论文5篇。同时,有2位教师获聘副教授,2位教师获聘讲师,其中有2位教师获聘双师称号。 第二,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首先在后期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显著提高,比如物理化学实验,90%的学生能够在3个学时的规定时间里保质保量完成实验任务,而在过去则一般需要延长1个学时才能完成;其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创新实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毕业论文质量也相应大幅度提高;最后,3年来,学生参与“挑战杯”创新大赛、企业奖学金项目、校级创新课题等立项、获奖共计35项。 第三,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考研录取率显著升高。从2002级到2009级,考研录取率从最早的10%上升到60%。这固然与学生的刻苦学习有关,但显然与上述教学改革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结出了硕果,比如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其考研面试竞争力这一结果,势必会提高学生被录取的机会。 工程化学论文:关于工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摘 要】本文针对工程化学学科特点,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工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心得和体会。阐明在工程化学教学中,通过精选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置创新型实验,融入科研成果等措施,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工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工程化学基础是工科院校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在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工程化学教学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是传授基础工程化学知识、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工程实际应用中涉及的基础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的技能[1]。课程体系从物质的化学组成、物质的结构和材料的性质出发,介绍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的基本理论,密切联系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如材料的选择和保护、水体的污染和保护、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生命科学及高分子材料发展等有关化学问题,使学生掌握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促使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的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2]。因此,工程化学的学习对工科院校学生的全面培养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工程化学基础课程对于现在非化学非化工类的大学本科生一年级学生来说,存在着内容多、学时少,新名词新理论多、跨度大等因素,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吃力、抓不住重点、掌握不住方法[3]。笔者结合给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讲授工程化学基础的经验,根据工程化学基础的内容结构和大一新生特点,对工程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4]。 1 精选教学内容,引入课程专业前沿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在有限的学时数里让学生掌握课本中涉及的所有内容,这是不现实的。我们根据大一新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对工程化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如教材中有关生物大分子、固体吸附剂、液晶、高分子材料等内容适当取舍,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为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我们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则侧重介绍新建筑材料的组成以及坚固阻燃和绿色环保等内容。另外,在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给学生宣讲化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关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必修课程,进而产生一股潜在的驱动力使他们愿意将其学好、学透。 2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解决教学内容多的问题,可把一些抽象的、难理解的知识通过高科技电子手段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例如,晶胞和晶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的设计便于学生直观、深入地理解,另外,这些动感的展示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理论计算的知识内容,例如,教材中热力学、动力学和电化学中有关计算的内容,多媒体和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充分地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针对教学内容中前沿知识更新较快的问题,可对所学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通过网络搜索,制作知识链接,可链接基础理论知识,也可链接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出和研究这些知识的人物。这更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和深造有所帮助。 3 设置创新型实验,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工程化学的教学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一方面,我们精选具有一定的验证性和操作性的实验,以满足辅助课堂教学的需要和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选择一定数目的研究性创新型实验作为实验课内容,力求在工程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进新意,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工程化学实验课中,我们新设了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研究及纯度鉴定的内容,将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统一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通过训练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室做实验、数据分析和总结报告等一系列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4 融入科研成果,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高校教师可利用自身的研究成果为课程内容不断注入活力,自身经历的研究,会常讲常新,还会激发研究的灵感,使教材中的理论得以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只有教师自身科研水平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介绍先进的科研理念,使课程具有先进性、时代感,充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例如,在介绍配合物的内容时融入笔者在配合物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成果,使学生意识到仿酶配合物的合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体当中活性酶的作用机制,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教师在某些方面没有条件开展相关实验,也可以检索大量国内外的研究与改革动态,查阅文献资料反复研讨,形成工程化学基础理论的辅助性资料,丰富讲课内容,另外,鼓励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开展少量简单的科研活动,不失为是培养学生学习,研究探索和创新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 以上是笔者在工程化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学科特点不断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对教学方法的认识和探索是无止境的,需要学校学院和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实践和完善,也需要大学生们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