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研究: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风险管理分析 [摘 要] 金融衍生产品作为重要的投资工具,本身并非风险的源泉,风险来自交易者的运用和管理,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品种和方式转移风险,就会使得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放大。本文结合金融衍生品的含义、种类及其对金融业发展的作用,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出现的原因及表现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规避市场风险的相关建议。 [ 关键词 ] 金融 衍生产品 风险管理 一、金融衍生产品种类 金融衍生产品又称金融衍生工具(Derivative Instruments)或衍生证券(Derivative Securities)。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合约,该合约的价值取决于一项或多项背景资产或指数的价值。”金融衍生工具是从传统金融工具中衍生而来。其价值受制于基础性金融工具(underlying instruments)如外汇、存贷款、股票、债券、股价指数等。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是通过对外汇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等行情的走势判断,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来保证合约的执行的。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形式复杂,种类繁多,但最基本形式为远期(Forward)、期货(Future)、期权(Option)、互换(Swap)四种,更复杂的产品都是由这些基本的产品组合而成的。 1.远期合约(FORWARD) 指合约双方同意在未来日期交换资产的合约。远期合约规定了合约双方的交换资产、交换日期和交换价格。远期合约主要有远期利率合约和远期汇率合约。 2.期货(FUTURE) 指合约双方按约定时间和约定价格就买进或卖出某种基础金融工具而达成的协议。期货是标准化的远期合约,在期货交易所内交易。可进行期货交易的基础金融工具主要有债券、汇率和股票指数,其主要种类有利率期货、外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股票债券期货等。 3.期权(OPTION) 指合约双方按约定价格在约定时期内就选择权达成的合约。可进行期权交易的基础金融工具主要有利率、外汇、股票指数等,其主要种类有利率期权、外汇期权、股票指数期权等形式。 4.互换(SWAP) 又称掉期,是交易双方依据预先约定的规则,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互相交换一系列现金流量的交易。互换交易双方通过签定互换协议体现双方的权利,约束双方的义务。互换交易有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两种形式。 二、金融衍生品对金融业发展的作用 1.金融衍生产品为银行业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和利润增长点 金融衍生产品是在银行业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利率及股市的巨大波动及金融自由化浪潮,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其新颖而富有竞争力的金融工具,与银行展开了一场争夺资金来源和借贷市场的竞争,导致银行在金融市场份额的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受国际监管压力银行必须提高资本充足率。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银行业为了自己的发展,积极参与了衍生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担当交易中介,推动了衍生产品的发展。衍生产品的发展不仅为银行业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提供了新的经营机会,而且成为银行盈利的新的增长点。 2.金融衍生产品使金融机构形式与功能发生了变化,同时加剧了金融业之间的竞争 金融衍生产品使金融机构形式与功能发生了变化――完成同一种经济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金融机构来实现。比如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期权交易所提供同保险公司相同的保险金融服务。期权交易所通过看跌期权,可以达到象保险公司提供保险单一样实现违约保险的目的,而且是比保险公司实现这种规避风险功能更有效的金融机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向传统的金融机构提出了挑战。传统的金融机构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竞争更加激烈,保险公司不仅要同保险同行竞争,而且还要参与期权交易市场竞争。银行业不仅要同业内部竞争,而且要参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三、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 1.市场风险 即因市场价格变动而给交易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包括两部分一是采用金融衍生工具保值仍无法完全规避的价格变动风险;二是金融衍生工具自身固有的杠杆性风险,即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强大的“收益与风险放大”杠杆功能,对基础金融工具市场利率、汇率、价格指数等变量因素反映的高敏感性与变动的高幅度性而产生的风险。 2.信用风险 也叫履约风险。即交易伙伴的违约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场外交易市场上。信用风险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方违约可能性的大小:二是由违约造成的损失的多少。前者取决于交易对手的信誉,后者则取决于衍生工具所具有价值的高低。在金融市场上,一般来说合约的期限越长,信用风险就越大。 3.流动性风险 即金融衍生工具合约持有者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与市场状况相关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即市场业务量不足或者无法获得市场价格,此时衍生商品的用户不能轧平或者冲销其头寸,即无法平仓的风险;一类是与总的资金状况有关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即用户流动资金不足,出现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无法按照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的危险。 四、金融衍生产品风险识别 1.风险产生的原因 (1)宏观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的产生了一个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全时区,全方位的金融市场极大地加速了金融衍生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交易流通。同时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各种金融工具的类别区分越来越困难,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和制定金融衍生产品会计准则的难度。许多与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的业务无法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得到真实、公允的披露,使得信息的透明度下降。正如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原先只是一场由美国房地产市场走弱带来的住房贷款的系统风险,但如今却演化为全球范围的流动性危机。其成因及传导机制正是过度的金融创新和相对滞后的金融监管以及全球金融一体化。 (2)微观因素 对于一个微观主体来说,风险的产生首先与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与风险控制机制是否健全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有关。不久前发生的法国兴业银行案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法国兴业银行作为法国金融业的支柱,它不仅拥有500多家分支机构、12万名员工和每年70多亿美元的利润,还在复杂的与股票市场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投资领域享有盛名,并被公认为世界上风险控制最出色的银行之一。2007年,法兴银行相继被世界权威风险管理杂志《风险》评为“证券衍生产品年度最佳银行”,被《银行家》杂志评为“资产负债管理年度金融机构”。但就是这样一家优秀的金融机构,却因为一位名叫科维尔的交易员违规操作,栽在金融衍生产品以及与此相关的风险控制问题上。交易员科维尔就是凭借其熟知中后台控制手段的优势,通过伪造文件和邮件、盗用系统密码、篡改数据等手段,来构造虚拟的逆向交易,使原先需实质对冲的投资组合从表面上看来己经相互对冲,从而掩盖了巨大的投资仓位和风险额度。当然这类内部欺诈事件得以发生可能存在多种深层次的原因,但是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内部控制存在漏洞使得违法者有机可乘。 2.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表现 (1)对基础商品的价值变动敏感性 有学者指出金融衍生产品价格是基础商品价格变动的函数。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基础商品的微小变动往往引起衍生品市场的大幅波动所以不难发现金融衍生产品较传统金融工具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波幅也比传统市场大,所以风险系数也更大。 (2)金融衍生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 它的组合随机性强且不规则,很难研究其操作模式,每笔交易都可能与另一笔有不同的条件,同时新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演化是无穷无尽的,在任何金融衍生产品的基础上都可以衍生出更新的金融衍生产品,所以它的内部价值往往是不透明的。 (3)杠杆的滥用 金融衍生产品是以基础工具的价格为基础,交易时不必付清相当于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只须缴存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即可得到相关资产的权益,等待到期日再对己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反向交易,而进行差价结算。这就决定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只要有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推动数倍的相关资产交易。杠杆性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发展之迅速,应用之广泛也就在于此,风险性也在于此。 (4)法律的不健全 虽然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快速发展,但往往金融制度还不健全,法律法规不配套,内控制度或监管措施不完善。这也成为引发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缺乏对交易信息披露,一旦将大量衍生产品转化为风险交易,必将对银行或金融公司带来极大的危害。事实上,如果缺乏市场信息的透明度,那么,即使交易人员在市场上按正常的程序参与市场交易,往往也不可能对风险的精确程度了如指掌。 五、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风险管理 1.完善市场基础建设 加快立法步伐,完善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的法律和法规。使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有法可依,有效避免法律风险;加强宣传和学习,提高人们的金融衍生工具知识,尤其是企业管理人员和金融监管者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认识。加强金融衍生工具有关理论的研究。如金融衍生工具的合理定价、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培养经营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和进行相关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建立和发展各种中介机构,包括信用评级公司、专业化的清算公司、各种经纪公司等;加快商业银行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2.金融机构内部自我监督管理 金融机构是进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投资主体。首先,最高管理层应该明确交易的目的是降低分散风险,扩大盈利能力,提高经营效率和深化金融发展。应建立适当的“从宏观至微观”的控制系统,规定交易种类、交易量和本金限额,慎重选择使用金融衍生产品的类型。其次,要加强内部控制,严格控制交易程序,将操作权、结算权、监督权分开,要有严格的层次分明的业务授权,加大对越权交易的处罚力度。再次,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和监管部门,对交易人员的交易进行记录、确认、市值试算、评价、度量和防范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该部门应直接对决策层负责,及时汇报有关市场情况和本公司的交易情况。 3.交易所系统内部监管 交易所是衍生产品交易组织者和市场管理者,它通过制定场内交易规则,监督市场的业务操作,保证交易在公开、公正、竞争的条件下进行,对抵御金融衍生产品风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完善交易制度,合理制定并及时调整保证金比例,以避免发生连锁性的合同违约风险。根据各机构实际资本大小确定持仓限额,区别套期保值者、投机者、套利者与造市者的不同,鼓励套期保值,适当抑制投机成分,避免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事情发生。其次,建立合理而严格的清算制度,广泛实行逐日盯市制度加强清算、结算和支付系统的管理,协调现货和期货衍生市场、境内和境外市场,增加市场衍生产品的流动性和应变能力。再次,加强财务监督和信息披露,根据衍生产品的特点。改革传统的会计记账方法和原则,制定统一的资料披露规则和程序,以便管理层和用户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风险暴露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建立合理科学的风险控制系统,降低和防止风险的发生。 六、结语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作为一项创新型金融业务,其风险管理和规范发展一直是监管当局和各商业银行十分关注的课题.系统考察金融衍生产品自诞生以来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风险管理作用与风险,分析它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弊,无疑对我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研究:金融衍生产品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摘 要] 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之一,利率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面病日益严重的利率风险,必须着力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本文探讨了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风险管理功能,分析金融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并具体分析了利率衍生工具。 [关键词] 金融衍生产品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管理 一、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风险管理功能分析 1.金融衍生产品的概念 所谓金融衍生产品,又称金融衍生工具、派生金融工具等,是从货币、债券、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中衍生出来的,包括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在内的一种金融合约。之所以称为“衍生”,是因为这些金融合约的价值是在基本金融工具的价值基础上衍生或派生出来的,它以基本金融工具的存在为前提,以这些金融工具为买卖对象,价格也由这些金融工具决定。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对金融衍生工具做了如下定义“衍生工具是有关互换现金流和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可见,金融衍生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金融工具。 2.金融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金融衍生产品信息特性在利率走势预测中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信息。对利率走势的预测是试图发现资产或负债未来的价格变动趋势,针对资产负债缺口,提前调整资产负债的比重,以消除或减少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在即期对基础资产未来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交易。其交易在即期发生而结果要到未来某一约定时刻才能产生。未来性是金融衍生产品最基本的特性。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发现功能就是这一特性的反映。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这是因为,金融衍生产品的信息特性使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吸引了大批市场参与者,他们尽可能地收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对金融衍生产品未来价格趋势做出判断和预期,从而提出自己的交易报价,使这些信息迅速体现在金融衍生工具的报价上。而这种报价又必须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才形成最终的价格。这样,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形成既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又使得该价格接近于供求均衡价格。所以,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形成的价格常常成为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价格。这一市场提供的价格信息源可以使市场参与者较准确地掌握市场行情。当然,商业银行是主要的参与者和使用者。 (2)金融衍生产品套期保值功能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在利率频繁变动的市场环境中,只要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出现差额,就存在利率风险。从理论上讲,有针对性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消除两者之间的差额可以消除利率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受到利率预测的准确性偏差,以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局限性、操作成本过高等种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完全依靠预测利率的走势并据此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来规避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不现实的。银行还需要寻求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而具有风险规避功能的金融衍生产品则成为当下最主要的选择。如果运用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互换等利率衍生工具,就可以在不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前提下控制利率风险,同时满足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要求。这己经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利率风险的主要方式之一。 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功能就是规避风险,而规避和转移风险主要是通过套期保值来实现的。套期保值就是通过选择具有不同风险暴露的资产的权重,使得组合的价值不受一种或多种风险因素变化的影响。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将包含在基础资产中的价格风险部分分解出来,单独进行定价和交易,这使得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及经济上的限制对自身的风险暴露进行裁剪,进行价格风险的转移与重新分配。利用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是指利用远期协议、期货、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持有与现货市场规模头寸相当、方向相反的头寸,以消除套期保值者的净头寸价格风险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而期权类衍生工具则可以消除不利变动,保留有利的变动。 二、金融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1.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管理利率风险的优势 金融衍生产品为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它与传统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相比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首先,利用金融衍生产品管理利率风险属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不影响到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成分和结构,又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利率风险头寸的调整,因此克服了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法需要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而产生较高操作成本的局限性。 其次,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受制于基础工具价格的变动,且这种变动趋势有明显的规律性。以期货为例,由于期货价格就是现货价格的终值,影响现货价格的诸多因素同样也在左右着期货价格的变动,所以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具有平行变动性。平行变动性使期货交易金额相等、方向相反的逆向操作可以方便的锁定格风险。所以,成熟的衍生产品市场上的产品交易可以对基础资产的价格变化做出灵活反应,并随基础交易头寸的变动而随时调整,较好地解决了传统风险管理工具处理风险时的时滞问题。 再次,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这与衍生产品交易中的高杠杆性有关。衍生产品交易操作时多采用财务杠杆方式,即付出少量的资金便可控制大额交易,定期进行差额结算,动用的资金相对于保值的对象而言比例很低,可以减少交易者套期保值的成本,对于在场内交易的衍生产品而言,由于创造了一个风险转移市场,可以集中处理风险,大大降低了寻找交易对手的信息成本,而交易的标准化和集中性又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2.利率衍生工具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用于管理利率风险的利率衍生工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风险对冲型,即通过此类产品的交易将利率风险通过金融市场进行对冲,将利率风险转移给交易对手。基本特征是将未来亏损或获利的可能性一起向交易对手转移,并且一般不需要额外支付交易费用。该类工具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互换,以及这些基础工具的变形。另一类是购买保护类,主要是期权类产品,包括利率上限、下限、上下限期权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变形。这类工具的特征是通过支付一笔风险保护金,即期权费,规避未来利率变化可能带来的损失,同时保留未来获利的可能性。 (1)远期利率协议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规避中的运用 远期利率协议,是有关利率的一种远期合约。在合约中,交易双方商定一个未来某一时间的协议利率,并规定以某种利率为参照利率,到结算日时,如果参照利率与协议利率不同,则必须由一方向另一方支付一定的差额以作为补偿。这一差额根据参照利率与协议利率的实际偏差情况,以及合约给定的期限和本金计算得到。合约买方是为了防止利率上升的风险,而卖方则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利率下跌的影响。也就是说,买方是希望现在就确定将来的利率,以便固定未来的借款成本,而卖方则希望自己的资产不要因为利率下跌而蒙受收益上的损失 (2)使用利率期货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 利率期货是以某种利率产品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它要求其持有人在合约到期日以特定的价格购买或者出售某种指定的利率资产。由于利率期货的标的资产主要是债券,因此利率期货也称为债券期货。利率期货一般可分为短期利率期货和长期利率期货,前者大多以货市场工具为标的物,后者以中长期债券为标的物。 规避利率风险是利率期货的一个最基本功能,它可以将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从商业银行等风险规避者转移到愿意承担风险并期望从中获利的投机者。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套期保值实现。基本做法是在现货、期货市场进行数量相当、方向相反的交易,以一个市场的盈利来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从而在两个市场建立对冲机制,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其基本原理在于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即现货价格上涨,期货价格也将上涨。当然,走势相同的两个市场价格变动幅度不一定相同,这就是基差。因此,以期货合约作为保值手段可能存在基差风险。 三、结束语 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表内管理方法,即资产负债管理另一类是表外管理方法,即通过利率衍生工具管理利率风险。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法无法满足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需要。本文从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功能出发,分析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管理利率风险的必要性,探讨了基本利率衍生工具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研究: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监管机构对中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品种也不断创新,2010年,“中国版CDS”,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在银行间市场推出,这是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随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发展,未来必将成为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本文首先从金融衍生产品的含义入手,逐步分析了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者,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企业在运用金融衍生产品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 信用风险管理 运用 金融衍生产品是与金融原生产品相对的概念,其价值依赖于某种原生金融产品的价值。巴塞尔委员会对金融衍生产品定义是:“广义而言,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协议,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的价值。”在2007版《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文本》中,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定于如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一对一方式达成的、按照交易双方的具体要求拟定交易条款的金融衍生产品合约,包括但不限于:利率衍生产品交易、债券衍生产品交易、汇率衍生产品交易和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一般来说,金融衍生产品通常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四大类,其他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也是通过这四类基础衍生产品组合构建而成。无论是远期、期货、期权还是互换市场,在国外发达金融市场,发展都十分迅速,交易规模巨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产品可以吸引到许多不同类型的使用者参与其中,市场流动性好,交易者很容易找到对手方。 通常使用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者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套期保值者、投机者和套利者。 一、套期保值者利用金融衍生产品来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例如出口商可以通过外汇远期交易,将未来收到的外国货币兑换本国货币的汇率锁定在一个固定水平,提前锁定未来的现金流,实现了对未来汇率波动风险的规避。需要说明的是,套期保值者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结果,不一定比未套期保值的结果要好。如上述出口商的例子,如果本国货币未来大幅贬值,固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换到更多的本国货币,那么提前套期保值的结果,可能是带来损失,出口商兑换了比当时市场汇率更少的本国货币。 二、投机者 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双方,必然是对外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有着不同的看法或风险容忍程度,这就必然有一些投机者希望进入衍生产品市场赌一赌标的资产价格未来的走势。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性、虚拟性等特征,使得它的投机功能远远大于传统金融产品,相等的投资金额通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放大的标的资产数量比传统金融产品巨大得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最初以规避风险为目的而产生的金融衍生产品却往往和高风险和巨大的破坏性联系在一起,被公认为是一把双刃剑。巴林银行的破产,就是交易员大量投机日经225指数期货,结果发生巨额亏损而导致的。 三、套利者利用不同的市场中出现的价格偏差,获得无风险或低风险收益 例如当某一标的资产的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关系偏离理论值的时候,套利机会就产生了。正式由于许许多多套利者的存在,多数金融市场上的报价中存在的套利机会非常少。套利者的存在也起到了价格发现的作用。 目前,欧洲债务危机给欧元和欧洲经济发展前景蒙上阴影,美国步履蹒跚,新兴市场经济受欧美经济低迷拖累,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整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给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硕大压力,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企业自身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信用风险。为适应和满足这一需求,近年来,信用衍生产品异军突起。通过信用金融衍生产品,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以更低的成本将信用风险向外转嫁,从而规避风险。 信用衍生产品中最简单、最常见的是信用违约互换(CDS)。CDS的合约方包括信用保护买者和卖者。保护买者向卖者支付一定保费,通常按年支付,按基点计算。该合约还涉及一个第三方,就是债务产品发行人。第三方的信用等级决定了信用违约互换合约的价值和收益。如果在信用违约互换合约期内,第三方出现了一次或多次信用事件,则CDS的卖方会向买方赔偿由于信用事件造成的损失,如CDS卖方以面值买入债务产品,之后CDS买方不用再支付费用。假设某企业经理担心企业持有的其他企业发行的债券到期无法正常还本付息,则可以与金融机构签订CDS合约,买入CDS并每年支付固定金额的保费,一旦债券发行者真的出现信用违约事件,作为CDS卖方的金融机构将以面值从该企业手中买入其持有的债券,或支付给CDS买方净损失金额的赔偿金。常见的信用事件有:破产、无力支付、债务违约、债务加速和重组。2010年,在中国交易商协会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版的CDS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诞生了,包括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本质上都属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CRM)。信用风险缓释是指金融机构运用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随着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逐步发展,中国金融市场会出现更多的信用衍生产品。 金融衍生产品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讲,金融衍生产品在金融市场上的出现无疑为企业货币资金的运用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必将更多地涉足于国际金融市场。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日新月异,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金融衍生产品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合理的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可以给企业带来保障和收益。然而金融衍生产品在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的同时,也包含着巨大的风险。只有正确认识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并从制度、组织等各个方面做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管理,才能有效利用其功能,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企业,应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和学习,坚持以风险控制为首要目的。企业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的主要目的就是避险与获利。作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参与者,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是处于缺少专业技能和“信息不对称”不利地位,因此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避险需要和风险承受能力,始终坚持以控制风险为目的。争取做到所有已认定的风险必须尽可能地转移给最适合承担该风险的对手方。不要盲目地为了获得高收益而进行投机性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始终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金融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善于使用它的企业将受益匪浅,而滥用它的结果将蒙受巨大的损失。 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研究: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与利率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带来实体市场发展的同时,也给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当前,随着世界金融潮流的到来,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难题,那么,金融产品的科学定价以及准确把握利率风险管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产品定价 利率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定价上还是存在一定问题与难点的。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稳定金融市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金融产品的定价问题。 (一)金融产品定价管理体系欠缺 全面的金融产品价格管理通常都包括汇率、利率及费率等的管理,也就是实现负债、资产及业务产品的全面管理,同时再加上对外币价格一体化管理。目前商业银行在我国的管理体系中存在着两种组织方式。一种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大中型商业银行,比如我们熟知的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及农业银行等都实现了形式上的全面管理。由资产负债管理办公室对其进行分级管理,通常是由总行制定统一的价格管理政策,之后再根据不同的特点以及一定的标准对分行进行逐级授权管理。但是,由于总行和分行的机构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对应,所以虽然形式上实现了统一管理,但是在实际管理中还是存在着本币和外币管理分离、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相分离等现状。 (二)缺少科学的定价依据 金融产品定价相对于其他产品的定价来说,一向都是异常复杂的,它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一种以产品、业务、客户等为基础的预算核算体系,同时,风险管理还处在不完善的状态,所以金融产品的定价还是面临着信用风险定价不能合理化、行业的风险溢价存在一定难度、成本分摊困难、很难引入资本经济预算等难题,正因为如此,虽然各个商业银行都制定了自己的金融产品定价策略,但是,实际存在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当前金融产品定价还是缺乏科学系统的定价依据。 二、利率风险风险现状 根据《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督原则》中对利率风险的分类,简单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分析: (一)重订价风险 它是利率风险中一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其形成原因在于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以及总量上不匹配。比如,会表现为负债总量同资产之间比例关系严重失衡、短期存款维持长期贷款不合理期限结构的存在以及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同期限的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利差不合理等现象。 (二)基差风险 “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的利率或者价格差”就称之为基差。通常来说基差风险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能够影响持有成本因素的变化,第二是现货基差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变化,第三是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随机扰动等几种因素,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一般都是依据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执行,所以基差风险会比较小,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业务需要,可能会使得基差风险增加。 (三)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曲线风险是指“由于收益曲线斜率的变化导致期限不同的两种债权的收益率之间的差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不对称的重新定价也会导致收益曲线斜率发生变化,从而对商业银行的收益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旦收益曲线以外的移动对商业银行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时,也就会产生收益曲线风险。 (四)期权性风险 期权性风险是来源于商业银行业务中的期权,通常情况下,期权是持有者进行买卖从而改变金融合同的一种权利。期权能够单独成为金融工具,比如存款和债券的提前兑付以及贷款的提前偿还等。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期权风险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核心存款用户随时会取款所带来的风险,另一种是借款人提前偿付带来的风险。 三、金融产品定价及风险管理策略 针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存在的问题以及利率风险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解决。 (一)建设专业化利率管理体系 我们要加强对利率管理的体系建设,建设一个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针对利率市场化进行发展战略的规划工作,形成一种高管层统一科学的制定资金价格的管理共识,同时根据我国宏观调控的要求,充分利用好当前财务的成本管理、组织框架的再造以及资金转移系统开发这样一个发展机会,进行管理体系的建立。在这一体系中,总行应该成立独立的利率管理部门,并且适当地对原来管理中存在的分散管理与定价职能进行合并管理,努力与国际先进的管理体制相接轨,实现利率管理体系的专业化、科学化。 (二)全面提高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 贷款定价是目前商业银行中最具定价主动权的,它能够实现定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是以违约损失为基础的贷款定价,其次就是成本加成定价,再次是价格领导的定价模式,最后就是客户盈利的定价模式。相对来说,客户盈利定价模式的综合性比较强。商业银行应该在对贷款人之于银行的贡献基础上,银行再对其与客户之间的利益往来进行重新计算等来给贷款重新定价。这种方式的实施过程比较复杂,主要适合一些大中型的商业银行,而小型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一种以风险评级为基础的定价机制,把违约的发生同风险因素进行回归处理的一种方法。 四、总结 正因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所以各个商业银行在积极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正面自身以及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对策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农村教育发展来说,根据农村教育实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深入分析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切实有效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1.家庭教育缺失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正常发展。 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教育发展也是当下的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导致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完整的亲情抚慰,不能及时地向父母反映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长此以往,儿童就会变得孤僻、内向、封闭,不喜欢与人交流,与于父母产生了隔阂,不仅影响了父母的家庭教育,也影响了儿童与父母正常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家庭教育的损失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是指人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会参与社会活动,体现自己价值的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化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社会化自始至终都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化行为之中。在人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儿童时期是人学习并形成社会能力、社会思维价值观的重要发展阶段。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离,在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没有父母在身边进行正确、科学地引导教育,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没有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感知不到父母的社会化信息,父母缺位于儿童的家庭教育,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1.积极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地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滞后不仅体现在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上,而且还体现在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在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根据实际状况,整合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出台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政策,降低农村子女入学的收费标准,减免打工借读费用。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给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稳定的教育环境,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 2.整合社会资源,全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进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问题。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要建立起关爱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工作机制,并建立实效性强的制度体系,保障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与学校合作,成立相关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各类民间团体也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帮助,发挥好建设作用,依托于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除了政府、社会团体的帮助以外,学校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在扶贫助学、教育教学、预防犯罪、公共卫生、权益保护等诸多关键领域上开展相关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持续的,良性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 3.增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农村中小学在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刻不容缓,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村儿童管理档案,筛选重点的帮扶对象,把重点帮扶对象工作与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相结合起来,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地展开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要以学校领导为核心,成立相应的留守儿童帮扶小组,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的带头作用,并结合各班班主任、学科老师、帮扶教师小组以及相关志愿者的实际工作情况,整合资源,形成相应的合力,制定一系列的帮扶制度,促进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 作者:韩艳秋 张维东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联合乡小学 吉林省大安市联合乡中学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农村家庭教育留守儿童论文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1.1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比例过高 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类型来看,91.3%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7%的由外公外婆照顾,只有1.7%的由叔、伯等亲戚照顾。由此来看,隔代教育仍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类型。实际中隔代长辈教育观念的滞后和他们对孙子溺爱等现象是经常看到的,这些现状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隔代教育的弊病必须引起大家的关注。 1.2父母忽视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关注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其关心程度超过了非留守儿童,但在心理教育方面,几乎是空白。如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33.2%的人会选择在不高兴时把心事憋着不说,而在非留守儿童中这个比例只有23.1%。在父母与孩子交流中,只有0.7%的父母与留守儿童谈到了心理问题方面,而非留守儿童中这个比例为7.7%,比留守儿童的高出近10倍,差异显著。 1.3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监督力度不足,交流少 监护人是指对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多为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一般来说是父母,并作为被监护人的法定人,同时教育被监护人。而该地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构成主要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自制能力差,学习和生活都需要家长的督促。根据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被督促的构成结构比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留守儿童中,学习的监督人主要是老师和家长,比例分别为41.0%和46.3%,且两者的比例差别不大;而在非留守儿童中,学习的监督人主要是家长,比例为71.8%,老师所占的比例仅为20.5%,这种现状反映出在学习上非留守儿童的家长所起的教育作用远远大于留守儿童的家长。其次,在留守儿童中学习无人管的比例比非留守儿童高出一倍多。这种差异也许就给孩子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埋下了隐患。同时调查也显示出农村留守儿童与其监护人之间有效的交流并不多,有近一半的孩子很少与监护人交流,在缺少交流的环境下,监护人可能在留守儿童的情绪感知上出现落后,对他们的烦恼知之甚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很容易变得内向,暴躁等。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2.1隔代(或上代)抚养方式存在很多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90%多的儿童是由爷爷奶奶监护,从而形成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当代教育中的一个难点,但在农村却成为很多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前提和保障,尽管隔代抚养解决了很多父母的后顾之忧,却掩盖不了农村隔代教育的诸多问题,老人负担和责任的增加是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的直接后果。调查中大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中的老人不仅要种地,平时忙农活,还要照顾孩子,每天辛苦劳动后基本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管孩子,在访谈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其次,老人们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是凭经验带孩子,存在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第一,他们很少注意营养的搭配,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甚至有些老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所以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心理状况等方面的教育有所缺失。第二,在学习方面,由于爷爷奶奶自身的能力有限,缺乏对孩子学业和品行的有效监督。在孩子读一、二年级时会在空闲时间查看、辅导他们的作业,但当孩子上高年级后,爷爷奶奶就无法解答出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虽然不少爷爷奶奶仍经常提醒孩子的学习,但这样的督促对孩子所起的作用甚微,很多孩子会反驳“你们又不会,看了也白看”,有的甚至选择说谎话来搪塞爷爷奶奶的唠叨。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养成了坏习惯,而且学习也每况愈下。还有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是由叔、伯等亲属帮忙照顾的,从而形成上代教育。在实际中,这些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有所顾虑,他们认为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女,不好严格管教。于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行为更容易被放纵,学习也只是靠老师的管束。现实中存在的这两种家庭教育模式很容易让留守儿童养成任性的心理行为,而且他们彼此之间语言上缺少沟通,很容易造成孤僻、自以为是的性格,遇到问题不向老师或亲属反映的心理,这些问题长期累积,不予改善,将不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 2.2父母对家庭教育职能和内容的片面认识 总体而言,一般农村家长的综合素质较低,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对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并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多数是随意的,没有确定的观念指导,也没有具体的理论支持。尽管在问卷调查中有8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但这些家长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他们能直接对孩子的教育产生的作用极其有限,而且他们对这些教育内容的重视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与老师的交流推测而来的。另一方面,老师与家长的交流中谈得最多的仍是学习方面的内容,老师对学习的强调反过来又会加强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这会使家长对孩子教育内容上的片面认识形成恶性循环。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也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不仅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中超过85%的人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个比例超过了非留守儿童,而且也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喜爱程度也远远超过了非留守儿童。这些都会造成家长们对孩子学习的片面重视,从而忽视如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2.3父母、监护人与农村留守儿童间的有效交流太少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空间的限制,他们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少很多,而和爷爷奶奶由于观念、想法和时间等原因,他们之间的交流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当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与父母朝夕相伴,被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得到的很少时,内心会感到失落和自卑。由于这些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留守儿童们就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在长期的比较和情绪体验下,逐渐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存在,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感可能不断增加和泛化。在这种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通过其他行为来解除自己的自卑感,比如对爷爷奶奶的管教不听不理,向父母提出无理的要求,父母回来时有更多的娇气和要求等。然而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的心理应该是简单的,他们的任务就是注意身体,好好学习,父母们在外面辛苦工作就是在尽自己的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当孩子表现出这些情绪时,父母不会想到是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反而会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对孩子的这种情绪往往放任不理,有的甚至会辱骂孩子。家长的这种做法只会加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让他们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不敢向父母或别人倾诉,他们更多的是选择把事情憋在心里。调查中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儿童选择把事情憋在心里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状况明显会差于非留守儿童。 3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3.1通过交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在高阳镇,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使务工人员分成两拨,一部分会在市里或较近的地方工作,另一部分则在北上广这些经济发展快的大城市,对于就近工作的父母一般回家次数较多,跟孩子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会更多,而对于身处大城市的父母大多数都选择过年时回家,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回家的成本而且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通讯设备的应用拉近了外出务工人员和子女的距离,通过电话等通讯工具父母可以和孩子充分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从电话中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里的生活状态,多去倾听孩子心里的想法,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去鼓励他们,适时地给予他们奖励或口头上的表扬、和她们分享外面有趣好玩的事情、自己的想法等,从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3.2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不可小视。家长应提升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把孩子健康全面发展放到首位,从多个角度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的发展,使孩子从思想上不仅仅只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应该通过书籍、电视等多了解其他方面的信息,从小树立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父母们外出打工都是希望孩子能生活得更好,他们基本会把自己节衣缩食的钱拿出来补偿给孩子,以此弥补他们内心的愧疚。长期下去,孩子可能会习惯高品质的生活而不懂得勤俭节约和珍惜,家长不但没有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反而使孩子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缺点会很明显,也很难抵挡住社会上的诱惑。如果他们缺钱了,就会习惯性的找父母要,而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父母应该改变消费观。首先,不要用金钱去弥补亲情的缺失,而是应该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其次,多了解孩子在生活学习上的想法,观察他们心理上变化,留意他们的行为,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教育。尽可能多地回家陪陪他们。再者,父母们也可以利用在外打工的条件,了解一些先进的信息,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同时把这种积极向上的观念传递给孩子,这也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孩子也会更加依赖,维护亲情关系。 3.3加强父母、监护人、孩子三者的沟通 在实际中,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是儿童的祖父辈,他们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细致的照顾。所以父母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做好与监护人的配合。第一,外出务工的父母有必要做好远程控制。不要将孩子托付后就不闻不问,家长应多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近段时间的动态,若发现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赶紧和监护人、老师联系,尽快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建立家长、孩子和监护人之间良好的关系纽带,并通过配合学校教育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生活。第二,监护人要重视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交流。监护人跟孩子相处的时间要比父母的长,他们是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的一方,即使是祖辈,也应该尽己所能有意识地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多和孩子沟通,毕竟孩子年龄还小,性格较天真,多沟通就可以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在以后生活中做出改善,这将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作者:罗晨曦 陈小丽 杨彩秀 单位:武汉工商学院 高阳中心小学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社会化家庭教育中留守儿童论文 1儿童社会化含义 家庭则是儿童早期接触最多的生活场所之一,而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互动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家庭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家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家庭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教育应着重培养儿童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社会角色认知、培养基本生活技能。具体说来即是家庭教育不仅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而且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还有助于儿童锻炼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影响 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弱化或不完善甚至是缺失,使孩子教育处于“真空”状态,这对儿童的生理、心理、人格以及社会化进程都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1适应不良 郝振等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的得分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儿童适应不良是缺乏安全感的外在表现。农村留守儿童一般在其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能在身边照顾,一般将其交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亲戚或朋友代为监护,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与父母分离带来的分离感以及与监护人的隔阂感,容易使留守儿童在焦虑、敏感等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即留守儿童相较非留守儿童更容易焦虑和敏感。留守儿童和父母相处时间减少,空间距离加大,渴望父母关怀、爱护等一系列的需要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导致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的安全性降低,相对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人格障碍,即容易形成攻击型人格或者是畏缩型人格,较难形成安全型的依恋。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的研究表明,早期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缺乏对人最基本的信任,不能与人很好地相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容易使他们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由于人际信任度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交往往往表现出退缩畏惧或目中无人,难以与人建立、维持稳定融洽的关系。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行为,例如:退缩或冲动、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2.2认知偏差 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偏差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这种认知偏差首先体现在对自我认知方面存在偏差,由于长期缺少亲情关注,留守儿童难以进行合理的自我认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留守儿童大都有比较严重的自卑感,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更多集中于消极方面。另一个表现则是在生活中对事件的认知上,相比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事件,最显著的体现就是会把不好的事情发生原因都归咎于自己身上。缺乏父母的引导、教育,加上自卑感,使得留守儿童在认知方面存在普遍偏差,不能相对客观地评价自己和看待问题,缺乏自信,做事缺乏主动性。 2.3学业成就不高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等级为“优”的比例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等级为“差”的比例又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也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只占12.6%,处于中游的占63.6%,处于下游的占22.7%。以上研究结果都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业成就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从而导致农村整体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出现了农村学生自1990年以来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不断滑落的现象,进而影响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 2.4难以形成亲社会行为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本身缺少清晰的榜样行为可供模仿,再加上没有父母对其亲社会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奖励、强化和惩罚,使得留守儿童难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和形成正确的社会角色认知。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预知,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将难以形成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更为严重的是当留守儿童在两难的道德情境下面临抉择和取舍时,当他们迫切需要一个道德知识的传授者、咨询者和道德行为的示范者时,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的是有着陈旧观念、知识匮乏的监护人,不仅会引发留守儿童的困惑和内心冲突,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由于道德学习过程的受阻,使他们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3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3.1父母亲情缺失 儿童所有的情感之中,父母亲情是最基本,也是其他感情所不能替代的。但是随着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背井离乡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经济条件,造成的留守儿童从小便与父母分隔两地,由于时间、地域或是工作忙碌等原因,使得留守儿童同父母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纽带,情感交流较少甚至几近于无。 3.2责任心不足 父母法律意识缺乏,责任心。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工作繁忙为理由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委托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身上,认为自己只需要满足留守儿童的经济需求就完成了自己的义务,照顾、督促和教育留守儿童是委托监护人和学校老师的责任,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教育子女行列之外,这是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大原因。 3.3教育观念和方式的滞后 据有关调查表明,在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中,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作为祖辈存在代际隔阂,容易出现沟通障碍;作为委托监护人,本身就没有直接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教育尺度难以把握;另外留守儿童父母本身囿于自己知识水平不高、教育观念陈旧所限,又受到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知不觉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 4对策 4.1家庭层面 4.1.1增强留守儿童父母的责任意识 增强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责任意识。让其认识到将孩子扶养教育成人,不仅仅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一种社会美德的体现。因此,留守儿童父母应具备较好的教育责任意识,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甚至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交给委托监护人或是学校老师,无论工作多忙碌都应该尽量抽出时间主动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 4.1.2加强留守儿童同父母的沟通 必须加强留守儿童同父母的情感交流。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关心留守儿童,不仅仅是关注留守儿童经济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增强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关怀,真正地关心留守儿童情感方面的需求,给予足够的亲情支持和解答儿童成长方面的困惑,不仅从物质层面尽量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更要从精神层面真正关心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1.3革新教育观念和方式 无论是留守儿童父母还是委托监护人都应该有意识地通过不断的学习改善和提高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摒弃“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和粗暴的棍棒教育方式。留守儿童父母首先应当认识到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再一个教育方式也可以借鉴心理学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的相关方法,当留守儿童习得或表现出一个有利的行为时,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给予及时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增加这一行为发生的频率,表现出不当行为时,家长或委托监护人要及时制止,减少这一不当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改变只批评不夸奖的教育方式。 4.2学校层面 4.2.1切实贯彻“家——校”交流制度 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制定并贯彻落实“家——校”交流制度,对家长和委托监护人传授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再一个就是合理运用如手机、微信和网络等多种手段保证学校老师与家长、监护人的联系,以便老师和留守儿童父母或委托监护人都能准确而及时地了解和反馈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 4.2.2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让更多的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知识,同时运用心理学中团体辅导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让这些有着相同经历的留守儿童在一个理解、包容的环境中分享彼此的快乐和忧愁,交流他们成长中的困惑和疑虑,适时地让他们掌握一些积极悦纳自己和排解烦恼的方法。“互助小组”不仅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而且还可以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培养和学会分享、互助和合作等意识和行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4.3社会层面 4.3.1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政府各职能部门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继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努力缩小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差距,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享有与城市儿童平等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的权利。再就是要把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4.3.2净化留守儿童外部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大都处于学龄期,心理和生理本就不成熟,充满好奇,再加上缺乏父母监管,很容易被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社会不良因素所诱导。一方面,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尽快研究、制定、出台和落实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大力弘扬和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遏制和打击消极堕落的低俗思想;另一方面加大对学校周边网吧、电子游戏场所等娱乐场所的整治和监管力度,为留守儿童教育构筑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庞懿 郭徽 单位:广西大学教育学院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一、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概况 (一)研究视角 目前的研究视角以单一学科为主,多学科结合为辅。其中,肖薇薇的《改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文关怀的思考》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探讨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智世勇的《试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则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高志强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补偿机制研究———基于湖南的调查和教育生态学视角》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补偿措施进行研究。除此之外,其它研究均以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单一或相互结合的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如郭晓霞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张春玲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黄晓慧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二)研究路径 从已有的30篇文献来分析,研究路径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单一论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形成原因或应对措施。如:王海波的《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成因》主要分析了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周帮琴的《农村学校如何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则侧重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对策。第二种是除了分析原因、提出策略,还对当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与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论述,如:唐喜梅、卢清的《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主要内容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许多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而不能对子女很好地履行教育职责,导致儿童严重欠缺家庭关爱和教育,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成因、消极影响、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研究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表现,专家学者们作了详细分析。依据监护主体的不同,莫艳清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缺失的表现模式分为四种:“单亲”家庭型,隔代抚养型,亲友代管型,自我管理型。其余学者的分类基本一致,且都认为无论哪种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家庭教育的欠缺,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埋下很大隐患。黄晓慧认为这些模式下的家庭教育有以下方面的表现:家庭教育时间严重不足,教育管理方式异变,教育过程重智轻德、重身轻心,教育上过分依赖学校。黄炳宣、阳崇波对六个乡镇的十二所学校进行专题调研,发现其中有三个村的留守儿童达到510人,占在校学生的80%,一两年甚至三五年没见过父母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且大多数孩子刚蹒跚学步时就和父母分隔两地,在生活上虽能温饱,但缺乏思想引导、监管。陈世海与占海玉进行调查和访谈发现,隔代教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专制的方式非常突出,老人运用斥责、体罚以及剥夺儿童权利的方式逼迫孩子服从,对孩子的学习不甚关心,有些老人连孩子的生日、班级都不清楚。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消极影响研究 1.阻碍儿童身心的健全发展。李佳圣采用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对鄂东南2个县市的10所乡镇中心小学和10所乡镇中心初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得出留守儿童具有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差、人生价值观扭曲等特点。并指出,变相的亲情补偿造成教育方式失误,面对留守儿童所需要的亲情反馈,父母往往通过钱、物等补偿方式,使孩子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并误入歧途。费招娣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性格障碍、人格发展障碍以及行为怪诞等问题:性格上容易自卑、任性、悲观、暴躁、内心封闭;人格发展上易嫉妒憎恨他人、与人交往不真诚、不友好、欺骗老师和家长;在行为上容易违纪打架、谩骂他人、随地大小便、对长辈没礼貌。 2.不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当前研究一般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黄晓慧的分析是宏观角度的代表,她根据社会流动理论,认为当前社会的流动是机会均等的纯粹流动,而今后制约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学历(受教育年限),城市人受教育年限高于农村人,流动机会多,会逐渐居于社会统治地位;农村人由于学历跟不上,流动机会受限,处于城市边缘人的位置,居于社会底层,这样造成城乡两极分化更为严重,构成社会不稳定。秦艳艳、闫军印的分析是微观角度的代表,他们从家庭的角度出发,说明夫妇与亲子构成了社会结构基本三角的基本社会关系,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亲子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促使社会基本三角稳固的保证,若家庭教育得不到落实,必定影响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减慢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系着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和谐发展,更关系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使教育无法通过家庭教育得到更好保持或延伸。农村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减弱甚至抵消了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延缓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进程。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应对措施研究 广大学者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提出了许多应对措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深化现行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壁垒。姚忠旺建议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的城乡隔离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异地求学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柳浩翔提出国家应为留守儿童早日进城就学与父母团聚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和条件,补偿父母的家庭教育权和儿童受家庭教育权。在考试制度改革上,学者们均呼吁: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力度,逐步取消因户籍原因造成的生源地限制,允许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就地参加各类升学考试,从制度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2.增加教育财政投入,调整资源分配。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吴支奎认为政府须强化中央与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公平分配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他还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财政支持机制,如: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专项经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同时,学者们一致认为还要加大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按时发放农村教师工资,完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和工资报酬制度,防止教师资源流失。 3.完善教育补偿制度,加强学校关怀。若父母没法给孩子提供所需的家庭教育时,学校应该寻求途径给予留守儿童关怀。张春玲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怀:开展家庭咨询,举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指导委员会,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如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联系制度),教师家长与心灵对话制度,配备心理咨询师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制度,整治校园周边网络环境。王一涛、冉云芳则建议学校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儿童健康的情感倾向,设立各类兴趣小组,开设书法、美术、体育、音乐、舞蹈等课程,让这些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在生机勃勃的校园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成长的快乐。专家学者们还指出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有责任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针对此,周帮琴提议为学习能力差、监护人教育能力弱的留守儿童安排教师担任家长,关心留守儿童生活起居并辅导其学习。 4.转变父母家庭观念,强化教育意识。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父母重视家庭教育才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胡花平、康春英提出双方要权衡双方外出务工对子女的利弊得失,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留一方在家中照看孩子,避免“空巢”家庭,对孩子身心产生影响。沈优美也指必须扭转只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钱就是对孩子负责的错误观念,家长就算外出工作也要为孩子选好委托监护人,并与委托监护人和学校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5.整合社会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黄晓慧提出“成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还举出榜样例子:衢州市柯城区华墅乡刘坂村成立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上级妇联组织还帮助招募了大学生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间来“指导中心”辅导村里的留守儿童,不但丰富了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还让他们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和社会关爱。王一涛、冉云芳提出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及宣传栏扩大效应,印发图文并茂的家庭教育知识资料并派送到家,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竞赛、推选家教榜样等活动,还可以招募大学生村官、退休教师以及村里榜样父母作为教育干事,掌握村里留守儿童的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联系。 三、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为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弥补这些不足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走向。 1.多学科综合研究不足。从研究学科看,介入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的学科还较少,且大多数研究都是在某一学科的范畴内进行,缺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视野较为狭窄,不利于研究的全面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具有多学科性质的领域,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多学科融合研究,突出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分析的同时,把生态学、管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学科视角纳入研究,多角度多方位丰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成果大同小异,文章之间的借鉴率高,经验总结多,创新建议少,研究质量得不到很大提升。未来的研究应尽快脱离研究的瓶颈状态,提高理论研究的精度,减少重复的定性研究,注重实证研究与定量分析,把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层次。 3.可行性策略研究不够。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解决方案,学界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有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有些效果不佳,实行难度大,也正因为如此,可行性的策略研究成为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解决措施关键是适用与否,寻求一套适用的计划方案,需要考虑各地的风俗、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忽略当地客观情况而随便套用策略。 四、总结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但关键是要尽快结束留守儿重的留守生活。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研究者们用严谨的态度和开阔的视野,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作者:杨梅 王小丁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探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及举措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育的制约。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和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渴望从学校生活中得到温暖,学校是家庭之外对孩子教育起直接决定性作用又一渠道,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立意识、品德修养的养成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培养。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方面还不到位。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积极有效的制度安排。由于留守儿童存在问题较多,如学习成绩不佳,课堂表现不优,性格孤僻、行为异常等,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经常、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耐心的教育和管理。然而,由于农村学校缺乏合理的制度性安排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加之学校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较低,待遇不高,部分老师既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又要打理田间农活,不能把更多地精力投入于教学和管理中,于是形成了“放羊式”、“看孩子”的教育局面。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在亲情关怀缺失的情况下并没有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指导和关爱。 据调查91%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开过家长会;89%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和自己谈过心。不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学校考核教师的主要标准是升学率高低和学生成绩的好坏,据调查,学校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指标的完成情况给老师们排名和确定奖金的数额,老师只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定学生优劣的标准,这样一种片面的考评机制,使得学校和教师最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就被忽视甚至被抛弃了,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调查,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的优秀。 2.政府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关管理部门责任不明。地方政府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不够,没有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一项专项工作来抓,缺乏统一的部署和明确的责任分工,在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过程中出现分管不力,管理不到位,甚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再加上威县农村数量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地处分散且数量多,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不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一些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由于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长期不足,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经费短缺,义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更缺乏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专项资金,也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出现。农村周边环境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村委会没有对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使得农村缺乏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及设施,又没有农村图书馆和其他文化娱乐场所,有的只是网吧、麻将室、游戏厅,尤其是寒暑假,这些孩子就像出了笼的小鸟一样,到处疯跑、疯玩,网吧、游戏室随处可去,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调查,83%农村或学校周边有网吧或游戏厅,几乎所有农村都没有图书室和适合青少年活动场所。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情感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甚至冲击理智的现象,使家庭教育失当。因此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学习,更要重视对孩子的情感培养,心理健康、品质、安全教育,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重视责任心培养和能力的提高,避免过度溺爱,更不应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代替,要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培养其自觉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改进家庭教育方式。科学、理智的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据调查,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在教育方式还存在,诸如打骂、放纵、溺爱等不理智现象,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方式,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学业水平、思想道德状况、日常表现等慎重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还要注意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教育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考虑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同时要重视加强亲子沟通和交流,运用亲情的力量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配合。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积极主动与学校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交往、心理、行为等方面情况,并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和管理。 2.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系统管理,倾注更多关爱。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对留守儿童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把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并制定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谈心,给予他们爱的关怀,及时了解他们中表现出的不良倾向和问题,进行耐心地说服教育;尽可能让父母与孩子保持联系,定期通电话,便于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沟通,也使留守儿童时常感受到父母关爱;定期家访,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了解留守儿童在家中的表现,相互沟通,交流管理留守儿童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策略;无论是学习、生活、安全、心理、交往等方面都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地指导、帮助、关心、鼓励和支持,使他们融入到集体中,增强自信,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同伴友谊、师生情谊,远离不良环境和场所。开展“爱心妈妈”志愿服务。结合我省妇联开展的“爱心妈妈”志愿活动,组织有条件、有意愿的教师,担任“爱心妈妈”,给予留守孤困儿童更多的物质帮助,心理疏导,感情抚慰,用母爱和亲情温暖留守儿童,使他们在感受到师爱的同时,又能享受到母爱,弥补他们的情感缺失。 3.强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管和帮助。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从法律上、制度上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加以解决。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实现对留守儿童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他们能够更多地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借助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鼓励农民在家乡创办企业,使更多农民能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开办家长学校,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教育方式,及时与孩子沟通感情,加深亲子关系,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4.构建社会关爱服务体系。 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场所。教育部门协同学校、村委会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活动场所,配备图书、活动用品等,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空间、娱乐场所。开展暑期兴趣活动班或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基地。建议村委会将缺乏监管的留守孩子们集中起来,征召大学生志愿者,利用闲暇时间辅导孩子们学习,或教他们绘画,唱歌、讲故事等,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教育活动,既丰富了留守儿童们的文化生活,还可以对孩子们形成一定的监管。开展“爱心家长”志愿服务或由媒体携手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共同发起“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感受亲情的温暖。 作者:宋素敏 单位:邢台学院法政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开设探讨 1力学课程在建筑工程分支研究方向的作用 建筑工程分支(土木类本科专业)专业除了开设通识课与技术基础课(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外,还开设建筑施工设计、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的学习和进一步研究总是以力学类课程为基础的,主要涉及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流体力学等。如常见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脚手架,其强度和刚度问题都与各部件的可靠安全工作紧密相关。结构设计、工程地质等专业课也都涉及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问题,这些正是工程力学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2力学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分支开设探讨 在考虑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分支研究方向的力学类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其专业特征,同时要注意处理好安全学科与土建学科的关系。为深入贯彻落实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思路,切实做好安全工程与土建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交叉糅合工作,该研究者深入企业和相关高校开展了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安全方向人才需求和该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随着安全事业的发展,建筑行业急需安全工程的专业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包括: (1)由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紧缺,建筑企业中安全员岗位目前往往不是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担任,可能是建筑工程相关专业毕业生在取得安全行业资格证书后担任。这些安全员安全专业技能缺失,对建筑施工等工程的安全评估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2)从事建筑安全工作的安全工程专业学生,虽是安全工程专业毕业,但缺乏土建类相关专业知识。比如施工和结构设计方面知识的缺乏,对工地现场危险源的判断与工程安全评估处理就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需要该类学生在从事该方面工作时必须补充施工和结构设计专业知识,但由于安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开设无论从学时还是深度上都少于土建类本科专业,导致在进行施工和结构方面知识补充时出现了极大的困难。此外,安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一般不开设结构力学,而结构力学是土建类专业必开课程之一,这也是结构类专业知识在补充学习时出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理论课程学时压缩的情况,因此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开设力学课程存在一定困难。综上所述,该研究者认为在安全工程建筑工程分支人才培养方案中,力学课程的开设应注意针对性,可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具体而言,该方向力学可开成建筑力学(包括理论力学模块、材料力学模块和结构力学模块),学时在72~98之间。 3结语 随着建筑工程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筑安全方向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必将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题,作为培养建筑安全类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任重而道远。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分支应加强力学课程的开设力度,鉴于地方本科院校目前理论课程严重压缩的情况,可以对力学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传统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大传统力学开设成建筑力学,分为理论力学模块、材料力学模块和结构力学模块三个模块,学时在72~98之间,同时优化力学课程知识点,使其更具针对性。 作者:郭远臣 牟奇建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1.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结构 常熟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在专业创办之初就确定以学校已有的化学、材料类专业为依托,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具有化工行业背景的安全工程特色专业,但与老牌工科高校依托传统采矿、冶金等专业发展起来的安全工程专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实践教学有多个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等内容。本文在借鉴其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化工行业特色的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四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构成。 1.2基础性实践 基础性实践包括工学基础实验、实训和专业基础实验,工学基础实践内容是指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工学通识类实践课程,例如大学物理实验、热工学实验、电工实训、金工实训等。专业基础实践内容是指立足化工行业的基本要求的化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和立足安全工程学科基本要求的基础实验课程,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燃烧与爆炸基础实验、安全人机实验等。基础性实践课程的作用是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1.3专业性实践 专业性实践是培养基本专业技能、拓宽专业视野、带领学生初步进入专业角色的实践性课程,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实验、实训、实习。例如消防安全实验、安全监测与监测技术实验、应急救援实训、化工过程见习、专业认识实习、安全管理实习、生产实习等。 1.4综合性实践 综合性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实践课程,包括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例如防火防爆课程设计课程是通过具体工程案例的分析和设计,使学生更好地熟悉和理解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的基本理论;化工安全课程设计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以化工安全设计为主的一次工程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化工安全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在分析和解决安全问题、查阅技术资料、选用评价方案、用简洁文字和图表表达设计结果等能力方面得到一次全面训练;安全工程仿真模拟是应用挪威船级社开发的SAFETI风险评价软件或其他安全评价软件对石油、化工等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区域进行火灾、爆炸、泄漏等多种灾难事故的叠加风险分析与定量计算,是以虚拟仿真案例综合培养学生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由于安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毕业设计提倡真题真做,要求学生能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解决较为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所以选题应以实际安全设计或安全评价项目为主,需要学生对所掌握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展、加深并具有一定的创新。 1.5创新性实践 创新性实践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做教师的科研助手,或者学生自己组建科技兴趣小组,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通过这些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拓宽视野,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沿问题,增强学习兴趣。 2.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引进和培养两手准备,由于近几年安全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新建了安全工程专业,都迫切需要引进新教师补充师资队伍,而国内安全工程博士学位点较少,所以本专业科班毕业的博士生非常稀缺,新教师引进难度都比较大,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引进具有安全工程专业背景的科班教师,另一方面也要鼓励相近专业的教师转型到本专业任教。对转型教师可以多举措提高其工程素养,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校“双百工程”和江苏省“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积极到相关企业甚至安监局等职能部门挂职锻炼,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加安全生产审核、安全风险评价等相关培训,获取“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安全评价师”等资质并努力为企业服务来丰富工程经验。 2.2实验室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课程的需要,对专业实验室进行了科学规划,在学校的重点扶持下先后建设了安全人机实验室、防火防爆实验室、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监测与检测实验室、工业安全实验室、应急救援实训准备室和安全仿真模拟实验室等七个实验室,在满足教学的同时也具备了较好的社会服务条件。 2.3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在校内依托已有的应用化学工程训练中心、材料工程训练中心进一步建设完善了安全工程相关实训项目;同时在校外建立了常熟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苏州市相城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常熟市永安安全技术咨询公司、常熟三爱富中昊新材料化工有限公司、江苏理文化工有限公司等十多家稳定的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各类各层次的见习实习需要。 2.4实践课程建设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在国内还处于发展阶段,各个院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由于行业属性不同,课程设置差异较大,所以缺少成熟的实验实训讲义,所以要鼓励专业任课教师要一边教学一边探索,及时修编整理实践课程讲义,形成一套能较好满足本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特色讲义教材;另外在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能够提升学生研究、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实践项目,并制定出新的实验指导书与实践讲义。 3结语 安全学科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实践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安全人才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技能外,还要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岗位特点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观察、综合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所以,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定要能满足以上多层次的训练需求。 作者:刘龙飞 邱竹 杨春海 李爱英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教务处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专业特色实验安全工程论文 一、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及实验课程设置概况 1.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目前全国高校设置的安全工程专业方向覆盖了矿业、化工、核工业、交通、能源、土木、经济等各个领域,专业培养方向一般都与高校的行业背景紧密相关。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当前一个相对成熟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在各高校之间被广泛采用,即把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特色专业课。前者通常包括“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电子电工学”“可靠性工程”“燃烧爆炸学”“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法规”等课程;后者一般以该校所依托的行业背景、学科优势和就业方向为依据,设置以应用为主的特色课程。如南华大学以核安全为特色开设了“核电安全工程”“核与辐射防护”“原子核物理”等课程;以建筑安全为特色开设了“建筑安全”“建筑消防技术”“基坑与土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同时考虑学生就业,还开设了“起重机械安全”“压力容器安全”“电气安全”“职业卫生与安全”等课程。 2.实验课程设置概况 通过调研、文献查阅以及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发现目前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主要由四种类型构成,即公共基础实验课(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课(工程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实验、电子电工实验)、专业通用实验课(安全监测与监控实验、安全人机实验、防火防爆实验、电气安全实验、机械安全实验)以及专业特色实验课(矿井通风实验、岩石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工艺实验、人因失误实验、建筑消防实验、辐射剂量测量实验、交通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实验)。 二、专业特色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的调查以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发现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公共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基础实验课的教学都已形成规范化的体系,有系统性的教学方案、教材、考核体系等,但是专业特色实验教学普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教材不规范 目前由于各个高校所依托的行业背景以及优势学科不同,还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出版的且系统性较强的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材,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使用的实验教材大部分是由理论课教师自行编写,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实验项目受限 安全工程专业一般牵涉到燃烧爆炸、有毒有害等方面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的开设往往受制于实验室的场地条件,同时也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和危险性,从学生安全方面考虑,很多高校也都刻意避免开设以上实验项目。为满足必要的实验课时,多以模型参观和演示性实验代替。 (2)实验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探索性 实验项目大多是采用相关仪器直接进行系统中物理化学参数的检测,如可燃液体闪点燃点的测定、粉尘含量的测定等,综合性、探索性实验偏少,导致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除此之外,验证性实验步骤的编写过于详细,类似于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学生可以按照实验教材上的步骤机械地完成实验。这种实验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性,抑制了其对实验课的兴趣,导致学生心理上抵触实验课。 2.实验教学开展效果不佳 (1)实验教学计划不科学 理论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来安排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内容,没有同其他专业教师从专业培养计划的层面上去共同商讨实验项目的设置问题,使得各个实验项目在实验内容上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2)实验教学考核标准不合理 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实验课都是与理论课共同组成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例如:一门2个学分的专业课程总计32个课时,一般理论课占28个课时,而实验课只占4个课时,实验课没有独立的考核机制,其成绩以作业的形式作为专业课程的平时成绩折算计入总分,导致学生主观上不重视。教师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核,完全依据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而实验报告的参考性比考试显然要低很多,学生相互之间存在抄报告的现象。 3.实验室建设管理不当 (1)实验室建设定位不清晰 很多高校对于实验室的建设没有合理的规划,实验室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别是对于经费一般的非重点高校,实验设备的配置是一个“添砖加瓦”的过程。实验室建设若没有长远规划,没有统一的思路,势必造成采购实验设备时没有针对性,所购置的仪器设备不成体系。导致很多综合设计性实验没有办法开展,而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2)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健全 同时,很多实验室课程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共同完成,两者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导致实验管理存在盲区。 (3)仪器设备管理不当 随着国家对高校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的实验室建设经费也在逐年增加,很多高校只管购买仪器,而不管仪器的维护,对仪器设备也没有实行档案化管理,导致设备重复购置,保修期内的设备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修。同时大部分高校对大型仪器设备没有设置共享平台,导致其利用率较低,造成设备闲置浪费。 4.实验队伍结构配置不合理 很多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存在偏见,主观上认为专业教师比实验技术人员重要,造成实验技术人员在高校中的地位低,在实验室工作缺少荣誉感,这主要体现在晋升职称以及人才配置方面。在很多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允许晋升的最高职称是高级实验师,类似于副教授,同时在人员配置方面,往往将年龄较大、学历较低或者职称较低的人员安排在实验室,从而导致实验室师资队伍不稳定,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同时导致实验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5.实验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安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在很多高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科建设经费少,导致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实验仪器设备。一方面,安全工程作为一门工程应用性强的交叉学科,很多实验的开展需要比较先进的进口仪器,比如便携式α、β气溶胶监测仪,测氡仪等,这类仪器一般价格较高,若没有资金购买仪器则相应的实验课没有办法开展;另一方面,由于资金不足,很多实验仪器的台套数不够,因此实验时,分组数少,每一组学生的人数过多,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因个体而异,有些学生根本不动手实验,等到同组同学的实验做完以后,直接照抄实验结果,其实验能力没有得到任何提高,大大降低了实验教学效果。 三、专业特色实验课程教学的思考及建议 1.加强实验课题体系建设 实验项目是实验教学的载体,所开设的实验项目应由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以及综合设计性实验有机构成,其中以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主,以演示性实验为辅。综合设计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一种开放式教学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考虑到目前国内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现状,综合设计性实验数的比重应适当提高。在开发设计实验项目时,可以由教研室牵头,集合各门理论课的师资力量,充分考虑相关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在整个专业的层面上进行宏观设计,尽量让实验题目能够涉及几门课程的知识,增强其综合性。 2.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验课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目前很多高校都把实验当做理论课的一部分,实验成绩类似于课堂作业成绩,直接作为理论课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理论课总分,且所占比例很少。这不仅降低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鉴于此,针对专业特色实验,各高校应该设置独立的实验课时和实验学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包括考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实验创新等全方面考核的成绩考核体系。 3.加强实验队伍的建设 实验技术人员的配置,应该根据实验室的层次、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室的规划发展进行统筹考虑,科学定编,采用公开招聘、平等竞争等措施,建设一支人员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以及知识结构合理的实验队伍。此外,学校人事部门还必须根据实验室的发展制定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内部自我提升与外出培训相结合的能力提高机制,实验技术人员的科研奖励制度和年度绩效考评标准以及职称晋升制度等队伍建设管理制度,最大程度地激发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实验室建设主要是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就是资金投入问题,只有保证了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保障实验项目所需的仪器设备。近年来,教育部通过“特色专业”“卓越计划”“综合试点改革”等项目向高校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将国家下拨的专项经费科学合理地用于实验室建设;另外,高校应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措施,加强同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资金充足、理论水平相对缺乏的特点,采取“企业出钱,高校出力”的方式,与企业共建实验室,以此提高实验室的硬件水平。部分高校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如重庆大学与美国利宝集团共建重庆大学利宝互助职业安全研究生中心,中国矿业大学与神华集团、中煤科工集团等单位共同建设实验室、研发及现场实践基地。 四、结论 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一样,是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不可缺少的部分,实验教学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专业特色实验课程教学不能依附于理论课,而要设置独立的实验课时和实验学分,以此提高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责任心和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专业特色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应着重从硬件(足够的资金投入)和软件(包括实验课程体系、实验队伍建设以及实验教学管理)两方面提高。 作者:谢超 叶勇军 王淑云 李向阳 蒋复量 单位: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摘要:简述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化工方向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专业基础薄弱问题,分析出其原因为,一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设置比例较低、二课程授课效果较差。并针对性提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包括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考试模式改革等,可以为从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方案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阶段最后一个教学环节[1-2]。通过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献查阅与利用、沟通及总结能力,能够系统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安全学科是综合学科,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和社会科学,安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毕业设计环节尤为重要。以工学-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文献检索、数据调研、论文写作及严谨逻辑表达能力外,还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化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化工生产和工艺设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毕业后走向化工类工作岗位起到良好铺垫作用。 1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近年来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来自高校内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呼声和方案较多。我校在这方面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增设两类题目,一是以企业运行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为题目,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以达到检验学生利用知识、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以学校科研项目子课题为题目,以学生参加项目组工作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可以检验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教学形式,亦可同步检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目前来看改革效果较好,但也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以安全评价化工类毕业设计方向为例,分析2013-2017年化工安全评价毕业设计情况,反映出学生应用能力较好,但专业基础欠缺。具体见化工方向安全评价毕业设计内容框架体系(详见图1),学生在定性、定量安全评价、对策措施部分完成较好,说明开设的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学环节能够为毕业设计顺利完成奠定必要基础;而系统情况简介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部分,则普遍反映出学生对化学工艺流程、危险物质理化特性、化工设备情况及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依据掌握不足,这直接影响后面定性定量评价、对策措施完成质量,导致整体毕业设计完成欠佳。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化工类基础课程开设数量少。目前本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化工类方向只开设了一门化工安全工程,基础薄弱。该培养方案在专业基础课方面主要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虽然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但也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此外,近年来听课效率低,课堂授课质量不好也是导致专业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较少,课堂授课质量不好的情况下,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可想而知。 2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针对化工类毕业设计反映出的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笔者建议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考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院校培养模式大体分为行业型培养模式和通用型培养模式[3-5]。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建议进行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改革,将行业基础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一直到专业选修课均强调行业性;例如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强调化工行业特色。既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开设普通化学,又在专业方向课程方面开设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还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开设分析化学[3]、化工安全。该培养方案能很好地凸显行业特色。同时针对容易导致学生的安全基础学科知识面窄等问题[6],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同时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改革后培养方案既可满足学生行业基础知识培养,又能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达到行业专业基础能力强,学生就业适应面广,较快适应安全工作的目的[3]。 2.2教学模式改革 2.2.1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为解决大学课堂听课率低问题[7],可依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用优质教材,思考教材符合哪些人用,达到什么样计划。提倡精英教育,学生适应课程;而非普及大众化教育,课程适应学生。考虑教材不仅是知识堆垒,还要考虑教与学,以前少数人上大学为了求知,现在人数众多上大学是为了工作。不要纠结学术、专业和应用职业,教育在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中徘徊,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定制,重视技能和能力,在知识不再垄断时代,技能和能力仍需通过学校培训才能获得。理论知识和直觉知识,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看你更强调谁,目前这种传输性教学+教师权威性占大学主导的学习模式应该改变,联合国教改组织目前提倡:①参与式学习,学生积极学习者,而不是旁观者,目前好多学生都是旁观者;②个性化制定学习,人文主义教育核心,教材应体现个性化;③项目/问题导向化学习,项目问题和课程目标相关,引领精神、学习地点应灵活,不局限课堂;④兴趣引导式学习;⑤友爱式教学(最高端的),正确的师生关系。教授对学生的培养应从知识培养转向技能+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技能和人民生活水平成正比,并非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应转化成技能才可以服务人民生活,培养后大学生具有以下能力:①批判性思维能力(审辩思维求真思维);②解决问题能力;③协作能力;④沟通领导能力;⑤创业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包括不依赖,惯性思考,敢于冒风险,创业心理,高阶思维能力);⑥高阶思维能力;⑦数字化公民;⑧多元文化。2.2.2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大学课程教育多元化已成必然性,中国也将走入这一天,云课堂,无黑板教学,云终端、微课,慕课都终将走入大学课堂。以后的教学将实现教学综合平台,学术综合平台,学生自主式,探究性学习平台等多平台结合,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使更多大学生享受其他高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也可以避免个别优秀生学习能力强,全体学生授课情况下知识量吃不饱情况,满足他们学习主观性,成为精英教育途径。2.2.3《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例如《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主张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转变成“以问题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成“课堂+课后+文献-论文提交-小组评审”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同时进行案例研讨式、情景模拟式、网络在线式、微课式、翻转课堂式等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听课率。 2.3考试模式改革 近段时间常有网络微博讨论大学课堂考试成绩该严该松问题[8-9],似乎厌学弃学大学生居多,考试成绩分数低劣,关于应该继续要求还是放水通过的言论此起彼伏。笔者认为导致考试成绩低劣的原因之一还有考试模式问题,目前很多课程都在临近考试前画复习题,考试内容多是记忆名词解释、简答题多半为记忆内容。既然高校教育中不再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灵活应用,培养技能和能力,那么考试模式也应该进行改革。事实已经证明人的记忆能力远远不如计算机,可目前还有好多教师强调学生背诵定义,这种做法只会事与愿违,学生在手机上、电脑上轻松搜到名词解释,他为何要听课,在教学模式改革重在培养技能和能力的同时,考试模式也应进行改革,重在考核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考试内容不再局限名词解释,而重在分析试题,计算试题,应用试题上,甚至可以效仿国外论文考试办法,使学生课下完成考试,在完成论文、完成课题的时候督促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由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考试内容由记忆类型向应用类型的转变,考试形式由课上考试向课下论文的转变可很好的配合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听课率,提高学习热情,促成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向自主型学习转化。例如《化工安全》考试模式改革,考试为平时考试+期末考试+应用考试三部分之和。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日常测试;期末考试包括计算试题+应用试题;应用能力以近期发生事故(例2015.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的调研分析报告作为考试题目。平时+期末+应用三部分成绩总和作为最终考试成绩,避免“一试成败”现象,重在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与教学模式改革相互呼应。 3结语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问题,研究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调研及对一些高校常见的听课率低等问题分析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在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考试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希望可以为从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作者:魏春荣 孙建华 张迎新 张锦鹏 王亚军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分析 引言 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明确给出了参加认证的专业必须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的要求。安全工程专业在中国正处于逐步发展的过程,但是该专业的教育方案尚未成熟,在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面也缺乏足够的量化证据的支撑。同时,民航安全工程专业同其他院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民航大学作为中国民航首个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所在院校,其在民航安全领域发挥着先锋作用。因此,本研究以中国民航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为例,研究民航安全工程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对提高民航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调查 依据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国际视野、计算机能力、文献检索与信息获取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专业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危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等10条毕业要求设计此次调查问卷,考虑到民航安全工程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于2007年,此次调查选取2007年-2016年已毕业的学生,以及在校的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用以调查毕业要求达成度,此次调查通过“问卷星”网站进行。 二、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指由专业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使用一定的评价方法,评价自己负责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再经过对所有评价数据的分析、比较、综合,得出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方式有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两种。本文选取间接评价的方法,通过256名已经毕业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与108名在校大四学生的调查结果,了解其毕业要求达成度。民航安全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分别按2004、2008、2012版培养方案执行,因此将毕业生按照培养方案的不同划分为三组,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已毕业学生以及在校大四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对比结果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毕业要求整体达成度存在不均衡性10项毕业要求中,平均达成度超过65%的有3项,平均达成度高于50%的有5项。平均达成度高于65%的要求分别是: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3项要求;除上述3项,还有专业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达成度均高于50%。(2)毕业要求主要在国际视野(25.27%)、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35.71%)、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32.69%)等3个方面达成度较低(3)不同分组的学生对计算机能力、文献检索与信息获取能力、专业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4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存在明显差距(a)在计算机能力方面:在校大四学生的达成度(31.48%)明显低于已毕业学生(46.5%);(b)在文献检索与信息获取能力方面:16届毕业生(63.27%)与大四在校学生(59.26%)的达成度明显高于其他学生(38.6%);(c)在专业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方面:07-11届毕业生的达成度(41.2%,29.4%)明显低于其他学生(55.3%,38.1%),16届毕业生的达成度(61.2%,46.9%)明显高于其他学生(49.8%,34.0%)。 三、结论 通过对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调查分析发现,其毕业要求整体达成度呈现不均衡现象,但主要在国际视野、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等3个方面达成度较低,且不同分组的学生对计算机能力、文献检索与信息获取能力、专业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4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陈芳 郭娜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为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将CDIO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优化设计、教学方法的转变及实验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结合专业需求及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优化设计,增强了与安全工程专业的契合度;以问题学习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注重各知识点的衔接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与拓展;实验教学中通过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开放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现代工程活动中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团队精神、交流能力及系统掌控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CDIO;流体力学;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1引言 “流体力学”作为理工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它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作为力学分支,其在安全工程专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泄漏、火灾、爆炸、通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后续工业通风、消防工程等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流体力学学科发生深刻变化,对流体运动认识加深,测量手段更为先进,对流体运动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空前强大,与工程应用结合更加紧密。然而“流体力学”这门课程概念抽象、数学公式多,在以往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过分偏重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等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借鉴国际流行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拟对安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理论知识服务于后续的安全知识学习及工作实际,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真正地更好地融入之后的安全工作中。 2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的简称。“C”构思指系统性的构想、思考,明确产业需求。“D”设计是把将要被实现的计划通过视觉的形式描述出来的活动过程;“I”实施是执行、施行实际的行为,指把设计转变为产品的过程;“O”运行是指产品实现之后(即实施之后)使用其来达到想要的价值的过程。从构思、设计、实施到运行的全过程就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用它来代表工程的范畴[1]。CDIO教育模式提倡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符合产业需求的综合性应用能力并重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学生,这种模式在安全工程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CDIO强调在系统和产品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真实工程实践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使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3基于CDIO理念的流体力学课程实施 3.1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时,教材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择一本好的教材,然后围绕教材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内容设计。湖南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选用的教材为蔡增基、龙天渝主编的《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该教材详细介绍了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的基础知识,并配有丰富的习题供学生课后练习巩固,另围绕教学大纲,每章设置了思考题。但教材内容多是从供热通风空调类专业角度出发,内容较多。按照安全专业职业能力与素质需求为导向,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对该课程课时安排较少,学生文科生多,理科基础薄弱的特点、安全工程专业需求及其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1)流体静力学。掌握流体平衡的规律,对其中与安全工程关系不大的小节进行删除。(2)流体动力学。研究流体在运动状态时,作用于流体上的力与运动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流体的运动特征与能量转换等。(3)有关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孔口与管嘴恒定流、管道恒定流等。注重与工业通风、消防、安全工程中常见的泄漏等问题相结合。(4)泵与风机工作原理及运行知识,重点掌握如何选择泵与风机。由于课时有限,其他知识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内容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因课时少而删除其物理背景、力学建模和求解过程等方面的学习,只讲授结果、计算公式、图表等这种短视的做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现成公式的计算机器,面对新的问题将束手无策,学生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正确的基本概念和流体运动一般规律,才能认识特殊规律,才能有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正确应用和处理流体力学商业软件。 3.2转变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思维、系统思维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以问题学习的形式,要求学生基于问题学习。(1)首先要讲授该门课程的性质及作用,让学生掌握该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价值,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学生的整体知识架构中建立起清晰的课程逻辑联系[3],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2)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先由老师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完之后让学生思考学了什么,有什么用;除了基本的教学过程外,在课程中设置一些小专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缺乏对知识的应用,学生通常将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目标而专注于记忆考试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相应知识点的讲解的同时,注重对各知识点的应用和拓展,各知识点多方面地与安全工程专业相结合(如在讲述孔口管嘴出留时与危险化学品物质泄漏进而导致火灾、爆炸、中毒事故相结合;讲述流动阻力时与工业通风管道设计、消防水管道设计相结合),强调其对专业的支撑作用,要求理论知识必须服务于安全工作实际,将知识教育和工程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3.3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环节是CDIO模式下教学环节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此环节[4]。实验教学方面通过建设流体力学实验室,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实现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模块分为基础验证类实验模块、综合性实验模块和开放性实验模块。基础验证类实验主要包括雷诺实验、能量守恒验证实验、沿程阻力实验、局部阻力实验、文丘里管实验、流量计实验、离心泵实验等[5]。这些实验过程简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但缺乏创造性,没有与安全工程专业实际相结合。综合性实验如与工业通风课程相结合,设计一个通风除尘管道模型,学生通过流体力学知识制定实验方案,使用仪器测量风速、压强等相关参数计算通风阻力。让学生把流体力学知识更好地与安全工程专业相结合,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综合类型的实验相对较复杂,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通过互相交流讨论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散思维,实验结束后进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开放性实验模块通过建设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自主实验、参与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实践平台。如学生可进行计算机虚拟流体力学实验、利用flunet软件模拟火灾发生时烟气流动过程。开放性实验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4结论 1)安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其教学改革应以专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引入CDIO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大工程观。2)基于CDIO理念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用基础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除了基本的基础验证类实验外,组织学生做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易玉枚 王秋衡 黄俊歆 黄宏格 单位:湖南工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教学问题及建议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越来越严峻,安全工程技术人才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安全工程专业的特点,指出了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大家交流学习。 关键词:安全工程;高校;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安全生产事故也在频繁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在国家的重视和关注下,使得社会对于安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1]。2002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开始实施,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安全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逐渐被社会广泛认可[2]。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安全人才的需要的大幅增加,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安全学科的发展。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使得安全学科正式成为一级学科,成为工学门类中38个一级学科之一[3,4]。在高校开展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是我国培养安全工程专业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截止2011年,我国已经有110多所高校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到2014年,全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层次院校(包含独立院校)已达154所。随着社会对安全工程人才的大量需求,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安全工程专业,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在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1安全工程专业的特点 安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涉及理、工、管、文、法、医等多种学科,涉及覆盖面宽,实践性强,并具有“复合型”的特点,因此要求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既要懂专业,还要拓宽知识面,融合多学科、避免知识结构的片面化和单一化;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管理。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下,出台了《安全生产法》,明确要求相关生产企业必须有安全工程专业管理人才。由于安全专业管理人才的大量需要,使得安全工程专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工程专业教材缺乏规划。我国目前市场上安全工程专业教材种类有很多,但是由于安全工程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缺乏系统规划问题,很多教材之间存在内容存在重复,明显的转抄现象,有些基本概念在定义和理解上也存在混乱现象。因此,需要以学科体系构建为指导,合理规划教材建设。(2)实习基地不稳定。为保证教学效果,学校学校一般要安排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习效果并不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实习基地不稳定,不联系,涉及的范围比较窄,实习的类型比较单一,学生实践活动不够全面系统,且实习时间不能保障。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学生的数量明显增多,能够接受实习生的单位的数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多数学校的实习基地都是靠专业的老师的私人关系联系取得,实习基地缺乏稳定性与连续性,学生的实习时间也就无法满足了。(3)教师队伍薄弱。由于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比较晚,造成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教师也较少,一线教师就更少。很多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背景不均衡,年轻教师偏多,很多教师都是学校接到学校,理论功底扎实而实践能力不足,因此使得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3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1)加强教材建设。安全工程专业教材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关键,体现的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安全工程专业教材建设。安全工程专业的教材应集中全国高水平的教师参与编写,对教材内容进行完善和优化,出版高质量的统一教材。为了使学生能学到本专业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在教材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将安全工程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优秀成果融入教材中。另外,为提高教学效果,各高校在选用专业教材时,尽量应选用高质量教材,如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等。(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由于各种原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要求。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内外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增加经费投入,拓宽实习基地领域,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良好平台。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拓展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多类型的实习基地,涵盖安全工程专业所涉及的主要学科,同时要保障实习基地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各高校只有建立与学生数量规模相当的多类型的实习基地,才能使学生接触到安全工程不同的领域,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实践教学能否切实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各高校一方面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优秀人才来学校教书。另外,要鼓励青年教师上进深造,应要求他们多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安全生产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积累实践工作经验。 4结语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时期,快速发展的经济使得社会对安全工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安全生产事故仍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工程人才需求旺盛,同时也对安全工程类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当增加学科建设资金投入,加强特色教材建设,改善教学设备,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大对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培养符合安全生产需求的人才,增强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竞争力。另外,各高校应依托行业背景,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立足当地,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出满足地方需要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只有这样安全工程专业才能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 作者:封华刚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矿业工程系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1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 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调研与考察,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题目一般按照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选取,即根据学生专业方向及知识体系、结合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及结合学生就业单位。目前,我校毕业设计选题实施与学生毕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实习单位具体情况拟定设计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坚持做到一人一题。但是,通常毕业实习单位一般是由院系联系指定的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导致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缺乏多样性。如我校安全工程2015届毕业生中,矿山方向实习地点均为唐家山煤矿,造成该方向的21名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是该矿的通风系统设计,所不同的只是专题设计部分。而且,由于历年实习单位固定,往往会造成毕业设计题目陈旧,学生抄袭现象严重等问题。同时,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因与就业方向不吻合,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影响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 1.2学生投入精力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进行,该段时间正是学生就业、公务员考试及考研复试的关键时期。由于近几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面临就业和择业的压力,使其无法全身心投入毕业设计的撰写中,而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寻找就业单位、准备公务员考试或研究生复试。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够清晰,重视程度不够,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对指导教师布置的设计进度安排不以为然。部分学生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东拼西凑,或复制其他同学的设计,甚至从网上抄袭别人的论文滥竽充数。同时,由于态度不够端正,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格式、计算过程及CAD绘图不符合规范要求。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由于学生投入精力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难以使毕业设计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设计能力、CAD绘图技能及综合素质的效果。 1.3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够 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全过程的指导与监督。由于毕业设计的时间过于集中,而指导教师大多承担有部分科研项目,有时需要出差,与学生的联系交流较少,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另外,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延续原来的矿山特色,指导教师中70%以上主要从事煤矿安全相关的研究,不具备系统的建筑、消防及化工行业安全相关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以至于指导该领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够理想。另外,我校安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比重较高,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由博士研究生毕业直接任教,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生产现场及规范规程认识不够清晰,不能很好地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毕业设计指导。 2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为了满足专业发展与服务社会的需要,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在原煤矿安全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目前共设置了煤矿安全技术及管理、工业技术安全及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根据毕业生就业服务行业,我校本科毕业设计共分为三个小组,即矿山组、建筑组与化工组,学生可以根据就业方向或兴趣自由选择。近些年,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已开展了系列改革,如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根据学生选题方向进行分组,并使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在成绩核定上采取毕业指导老师打分(30%)、评阅人评分(30%)与答辩成绩(40%)相结合的多环节质量评价体系;毕业设计答辩分组采取导师回避制度,使答辩成绩真正实现公平公正。通过调研与比较,发现我校安全专业在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与考核工作制度方面相对比较完善,上述这些举措也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上述所列举的诸如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学生不重视、指导教师投入精力太少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笔者根据近几年指导毕业设计的经历与亲身感悟,结合我校安全工程特色与条件,对毕业设计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2.1因材施教与科学选题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热情,可依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合理拟定毕业设计题目,使其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能够为将来的工作或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对于已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或者理论成绩突出的学生,主要可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质,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作铺垫。如笔者指导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有1人考上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计划从事矿井粉尘防治方面的研究工作。经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其毕业设计题目为“煤矿井下高压喷雾降尘的实验研究”。目前,通过近几年的尝试已证明该模式可以增强读研学生在研究生期间的竞争力,很多高校如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均反映我校毕业生的科研能力较为突出。对于确定参加工作的学生,一般要求学生到工作单位实习一个月并选择相关的毕业设计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通过因材施教与科学选题,使得毕业设计的内容形式多样化,并且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新环境。②③ 2.2强化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是一个长时间、多环节的实践教学过程,为确保本科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强化过程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校实行以指导教师为主体,实现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与过程监督,院系最终通常只以答辩成绩作为考核指标,而缺乏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指导教师首先按照各位学生的设计具体情况,制定详尽的毕业设计计划,并组织落实计划实施。院系应该加强对毕业设计开题与中期检查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并将完成情况归档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考核指标。学生应在选定题目之后的四周内完成开题报告,安全工程系应该组织指导教师进行开题答辩工作,了解学生选题情况,并对研究思路、方案给予指导。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出勤、进度及设计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并要求学生每周进行一次汇报,指导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与纠正。第八学期10~11周期间,安全工程系组织毕业设计的中期检查工作,检查的项目包括学生考勤记录本、指导教师工作记录本、毕业设计原始资料、已完成设计部分、下一步研究工作计划等。④⑤ 2.3实行“导师制”和导师组相结合,延长毕业设计时间 按照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我校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正值学生就业、公务员考试及考研复试的时期,学生真正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对较少,影响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为保证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建议将毕业设计提前至第七学期,并实行“导师负责制”。在本科学习的第七学期一般设置有专业方向的主体课程,此时让学生提早接触指导教师并选定设计题目,有利于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学习。按照时间工作表安排,学生要在第七学期内完成文献检索、选题及开题报告等工作。指导教师应提醒学生按照毕业设计时间安排进行自查,并督促学生按时、按量的完成相应内容。在第七学期开展文献检索、选题与开题报告的工作,有助于学生充分收集资料,为第八学期开展毕业实习与设计方案的实施做准备。通过延长毕业设计时间,缓解了学生就业、考研与毕业设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为学生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设计提供时间保障。同时,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推行导师责任制和导师组相结合的办法,由2名青年教师协同资深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本组毕业设计,并以责任导师为中心。该方案既增加了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的学习交流机会,同时让本组学生能够可以接受几名教师的指导,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⑥ 3结语 毕业设计是一种集学习、实践、探索及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环节,也是一次对本科教育的综合性考核。本文结合笔者所在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存在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学生不够重视及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够等问题,从选题、过程管理及指导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使得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做好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王鹏飞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 1.引言 本科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信息交流能力和翻译能力,所以专业英语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专业英语课程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一直是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课题[1]。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每届有近百名本科学生,绝大部分同学经过本科的基础英语学习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大部分同学都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而也有部分同学因入学时的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足等原因导致英语水平低,因此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处理好上述问题并取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迫切。对此,我们进行了多方探讨,结合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经验、英语水平和专业英语实际需求,对安全工程专业英语进行了教学改革探讨和实践。 2.专业英语学习的作用和目的 在一个知识经济、信息等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信息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知识信息的掌握和竞争信息的获取能力[2]。在目前国际一体化的国际化大环境下,用英语进行国际化交流也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所需要的重要技能。目前我校进行了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已经开始教学国际化。本科专业英语学习是为了巩固基础英语阶段获得的知识和掌握学生专业英语能力,这里的英语能力包括语言交流能力和文字交流能力。 3.我院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专业英语作为大学学习阶段的重要课之一[3],我校对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的教学予以高度的重视,但从目前来看,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经分析,专业英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重点不突出。大部分同学认为,教学内容及其安排不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重在专业词汇及翻译的讲授,而忽视了一些普遍常识的引导。②教学方法陈旧,主要采取阅读与翻译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中心,课堂教学以翻译、阅读为主,听说为辅。这种教学方法互动性不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③专业基础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前对安全工程专业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了解甚少。④学习积极性差,对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学生认为:将来在国内工作,也不考研,即使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科技论文和文献只要看国内的就足够了;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但大部分同学意识到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目的性很强,他们认为专业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文献检索与阅读原文以了解把握国际上的相关研究动态,能够进行专业写作,为将来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4.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 安全工程专业英语作为一门比较独特的课程,既不同于安全工程专业课,也不同于大学基础英语,它有自己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①有大量的专业词汇,且组合词和缩略词较多。一部分是通用英语中常见的普通词汇。一部分是具有专业含义的词,这些词汇仅出现于专业文章中,但其所占比例较小。②句子结构复杂,长句较多。由于专业英语用来传递客观事实,拒绝主观性和臆断性,消除歧义;在表达上要求准确、客观、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因此大量使用含有很多限定和修饰成分的复杂长句及非谓语动词。③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把英语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具有用词准确、语气正式、专业术语性强的文体风格。这就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习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背景。 5.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英语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 (1)教学目标和教学宗旨。通过对调查结果及访谈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并能进行专业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提出了“以本专业为基础,以英语为工具,使学生能够准确获取本专业乃至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知识,并进行专业交流”的教学宗旨。 (2)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宗旨,在教学内容上,注意与科技文献检索技术的交叉[4],培养学生的专业交流能力与信息素质;因为安全工程的专业方向较宽,所以教学内容应分为矿业方向和工业方向进行,把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外文文献的检索及翻译工具的运用、英语论文的阅读、专业知识的交流能力培养三个方面。 (3)教学资料。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同学根本没有接触过本专业的专业词汇,词汇量不够,据此选用《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英语》和《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工业方向)作为教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常用的专业词汇。此外,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本课程所使用的材料主要选自于国外的外文期刊、科技报告、使用手册、相关的网站、网页等。同时,一些国际会议的现场视频及英语科普讲座也融入了教学过程中。 (4)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的阅读理解和翻译材料的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在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中,尽量使用国际英语的通用说法和用法,避兔出现误解。 (5)教学组织。为了减轻教学压力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促进团队意识,采用集中教学、分组讨论的模式,并注重授课内容与学生专业方向相结合。根据培养方案,专业外语有32个课时;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可行性原则,整个课程分8次完成,每次4个课时,每次上课分为专题讲座和交流活动两个部分,其中交流环节至少占用1个课时,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设计若干个讨论话题。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组,课前布置交流话题,以组为单位进行准备,课堂上进行充分探讨,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英语提问和回答问题,并根据讨论结果形成书面材料。 (6)课程考核。本课程以考查为主,考查环节采用模拟国际会议形式进行,主要检验学生应用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要求每位学生按照期刊论文的具体要求翻译论文,然后制作成幻灯片,最后以国际会议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视翻译质量、幻灯片制作情况、表达情况等现场评定成绩。 6.结论 结合湖南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实践,对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本专业为基础,以英语为工具,使学生能够准确获取本专业乃至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知识,并进行专业交流”的教学宗旨”的教学改革设想。经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同学们普遍反映教学内容丰富实在,体验了真正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强化了师生互动的听说交流,在专业学习和英语应用等方面大有收获,为考研入学考试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对研究生的科研也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叶青 施式亮 田兆君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一、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安全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对安全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各高校相继设立了安全工程专业。我国招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高校由最初的15所发展到现在的152所,作为首批招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山东科技大学从1999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目前总共招收了16届学生,已有千余名毕业生工作于国家的各条生产战线,充实了各行各业安全专业人才队伍。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来看,毕业生总体情况良好,但普遍存在学生刚工作时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缺乏在工程意识平台上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应用的能力,缺乏从书本知识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能力及创新性思维。分析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我们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应用脱节; 3.学生实习、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实验仪器设备更新慢,无法满足企业使用的新设备、新技术的需求; 4.学校与企业缺乏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持续,目前的实践教学基地基本都流于形式。以上几个方面问题导致目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欠缺,从而影响着人才教育培养质量。 二、构建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是山东科技大学传统优势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该专业2006年获山东科技大学特色专业,2007年首批入选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6年在山东省内单独招收煤炭企业定向安全专业本科生,2012年通过专业认证,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标准,针对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对卓越计划进行了分析,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不仅在于校内实践环节,更重要的在于在与企业合作,要变单纯的学校教育为产学合作教育,为了更好地强化卓越计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我校安全工程专业遵循“校企合作、形式多样、重在现场”的原则,加强联合培养,并遵循认知及教育规律,坚持实验、实习、科技创新相结合,明确各阶段实践教学重点,构建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在纵向上相互贯通、在横向上相互关联、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 三、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目前,我校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校企全面合作协议,强调双方共建利益共同体,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等都有企业的深度参与,从而实现互惠共赢。 1.突出实践环节,改革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为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尤其是在企业的学习时间,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将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与“3+1”煤炭企业安全定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让企业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按照企业标准培养安全技术人才。学生三年时间在校重点学习通识课程、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一年到协议单位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一培养方案改革可以有效改变目前工程教育脱离现场的现状,突出了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又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安全工程技术人员,还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一举三得。 2.产学联盟,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山东科技大学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的全面合作培养人才的协议,不仅为学生,也为教师的现场实践提供了可靠的基地,目前安全专业每年将安排2名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其次,从企业、科研部门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安全工程专业已聘请了10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安全工程专业兼职教师,承担《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水害防治》、《工程爆破》等专业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担任本科生的现场指导老师,承担毕业设计指导等任务、他们也不定期举办一些与现场结合紧密的专业讲座,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如今大学与企业间兼职通道的打通,使更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能够参与到学校教学工作,使学校教师普遍取得企业经验,真正做到了产学联盟,不仅是科研联盟,而且是教育联盟。 3.校企共同参与,改革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由于卓越计划中学生有1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锻炼。因此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都需要企业的参与与指导,因此这些环节的成绩考核也将由现场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评定,毕业答辩委员会由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共同参加毕业答辩。各个阶段的实习和工程训练的考核过程也将传统单一的笔试、实习报告考核方式改为笔试、现场答辩以及设计作业等多种方式共同评定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以上改革有效提高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近几年学生全部积极参加“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校学生获实用新型专利11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科研课题比例100%。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均为100%;企业一线就业人数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88.73%。 四、结束语 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让企业参与全过程人才培养,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要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的必然途径。我国安全工程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安全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因此应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安全工程专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安全技术人才。 作者:刘音 刘伟韬 黄冬梅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理念探究 一、趋向功利主义,缺乏正能量 不管是安全工程专业还是任何专业,大学毕业后就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一员,纵观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高校教育,一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大机器的运行,我国高校教育模式中的问题也渐渐的显露出来。从近年来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对单位家庭和社会注入的正面能量趋于减少,负面能量越来越多。我们绝不可以将这个责任推给任何人和事,作为一个教育人,作为一所高校,引导国家的青年学习和发扬真善美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这仍然关系到我们自身的能力。 二、转型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1.自主提高能力的培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关注个人修养对个人成功以及社会风气造成的影响,这也是中国古代并不注重专业教育的原因,在当代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就是自主提升的意识,具备了主动提高自身修养水平、处事能力、抗压能力等等各方面素养的大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重大问题的。但纵观此前的普通高校教育,是非常缺乏此一方面的引导的。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是非常希望能真正的学到东西的,但因为缺乏引导,大部分的学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正确的方向,反而在迷茫与放纵当中越来越多的被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采取措施,抓住大学生四年具有学习提升意识的宝贵机遇进行正确引导,把没有方向的乱流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实现社会经济与人文素养共同的提升。 2.自利与利他的关系,服务社会与自身成功的关系 受整个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自利这个问题上已经偏离轨道太远,个人的成功从来都建立在利益他人的基础之上,作为学校领导如果不能尽心尽力的为学校谋发展,是无法长久的在这个岗位上立足的,作为学院领导也同样是这样,乃至于我们社会当中的每一个岗位都是这样,如果不能让别人得到利益,是不可能得到成功的。而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之后在岗位上越来越多的斤斤计较,怨天尤人,缺少反思和反省,无法客观的看清岗位所需要的付出,只看到个人得失,可恰恰因为这样,个人的能力得不到提升,个人的职位无法提升,也就无从谈起个人的利益和成功了。所以高校转型发展想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讲明白自利与利他不可分割的关系,才可以让我们的毕业生到了岗位上真正的付出,为单位做贡献,自然也就可以实现自身的成功与社会的进步了。 3.安全工程专业素养提升 虽然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与专业无关的行业,但当代社会的专业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合适的引导,充分认识到矿山行业的艰苦条件,必须认识到参与到一线生产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对矿山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了解清楚,才有可能做好安全管理的本职工作,而想要对所要管理的生产安全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就必须在参加工作的前期到生产一线,这时也就用到了专业教育所传授的知识。这就要求高校专业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并在上课时做好方方面面工作。尤其是安全工程专业的实习实践类课程,要避免形式主义,切切实实的把实习实践的教学目的落到实处。 三、转型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 1.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修身类课程 课堂从来都是教育的主战场,将高校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推给课外是极度不负责任的。在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课程设置当中,应针对以上所述问题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在人类历史上真正能解决上述问题而又满足条件可用的文化莫过于以“儒”、“释”、“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2.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水平 从教师的聘用到教师的提升培训,尽量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水平,最重要的是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明白教育的根本目标,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教师个人对教育事业自发的热爱,从而实现整个高校教育的升华。 3.政策的支持 虽然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但这个政策的落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近年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显著成效。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学习《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在高校教育中把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融合到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4.教育环境的净化 虽然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大有势不可挡的势头,但作为祖国花朵的培训基地,学校的教育环境需要进一步的净化,才能给“灵魂”教育争取更多的条件,从校内网络的净化,到整个社会的网络环境的净化,包括影响学生和社会作用非常大的电视剧和电影审核,都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净化。 5.安全工程专业软硬件设施提升 针对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硬件方面应该满足教学需要,比如我校针对矿业类学生实习实践地点难解决的问题正在修建的模拟矿井,可以从根本意义上解决大学专业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软件方面应抓好专业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做好教学环节的管理。从硬件到软件,从教学管理到学生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每一个环节都应该齐心协力,把力量集中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和凝聚力,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学到最想要的,最需要的,最实用的文化和知识,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口号落到实处。 作者:张辉 魏艳敏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1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安全是确保企业生产的根本 对于企业而言,安全与生产管理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生产设备和劳动工具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两种物质具有非常典型的双面性,它们既能造福社会,同时又会危害到人类,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当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人与物配合不协调,便很难确保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近年来,随着生产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安全隐患已经被基本消除,但是产业的变革、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导致了新的安全生产问题再度出现。可以说生产的发展其关键在于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若是企业连最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条件都不具备,则很难实现顺利生产,想要确保生产顺利开展,企业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并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借此来消除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物的不安全状态。简单来讲,就是安全才能促进生产,生产也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 1.2安全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保障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只有搞好安全生产,才能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赢得市场,获得更多的经济任务,这对于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企业采取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生产顺利进行,并尽可能降低伤亡事故的发生几率,给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企业而言,一旦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不但会给当事人的家属带来痛苦,而且还会给企业自身造成非常巨大的损失。通常情况下,企业发生的伤亡事故都会成为新闻媒体追踪报道的热点,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彻查的重点,这将会使企业的社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为此,企业想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并赢得市场,就必须安全生产放在首位。 1.3安全是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前提 现如今,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就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大量的实例表明,为了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而罔顾安全第一的原则,其结果都是得不偿失的。可以说企业的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势必会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影响。为此,只有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使每一名员工都在最安全的环境中创造经济价值。换言之,企业想要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目标,就必须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从而形成以安全求效益,以效益促安全的良性循环。 2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对策 企业在进行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安全意识教育、劳动保护政策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培训等等。(1)安全意识教育培训。这是企业安全培训工作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之所在。一方面通过安全意识教育能够提高员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从而在生产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能够使全体员工都树立起敬业精神,有助于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从而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2)劳动保护政策与安全生产法律知识教育培训。主要是对企业的领导干部和员工进行党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培训,通过该项培训工作,有利于提高政策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法律观念。(3)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培训。该项培训可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一般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具体是指对员工进行最起码的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如一般的安全要求、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现场急救技术等等,借此来使员工了解并掌握最基本的安全常识;另一方是专业培训。主要是对各工作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如安全生产技术、工业卫生、专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等。 2.2强化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是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一项最为基本的制度,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安全生产,企业必须对安全检查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应按照车间、班组的不同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其次,应当进行经常性安全检查,同时企业每年最少应组织不少于四次的定期安全检查工作,并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同时还应按照季节和上级领导的要求对各车间、各部门进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最后,应开展群众性安全检查。可以广泛发动员工群众,以查隐患、查制度为重点开展安全检查工作,并结合检查对员工进行相应的教育。通过安全检查工作的开展,企业能够对当前的安全状况有所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能及时发展各种不安全因素,有助于安全事故隐患的消除,这对于确保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2.3加大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 为了给一线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应当不断加大对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具体内容如下:现场定置管理、安全文明生产、消防设施管理等等。通过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随时提醒并激发员工的个人安全意识,有助于避免因人为失误造成的某些危害。 3结论 总而言之,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想要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将安全工作当成头等大事来抓,要用安全保生产,用安全促效益。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当不断加大安全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使安全管理工作有序进行,这有助于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衣志国 单位:宾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探讨 摘要: 安全工程专业化工原理课程存在课时数较少、教学内容多、学生学习难度大问题。根据该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本文分别从筛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优化教学手段等角度进行探讨和实践,以期全面提升该专业化工原理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化工原理;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化工原理课程是综合应用数学、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等理论知识来系统介绍石油化工、金属冶炼、轻化工业等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同特点的各类操作。[1]其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作为核心课程,在制药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等非化工专业中也作为必修课,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要性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分析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工程安全问题的系统性思维与创新性潜质,能够胜任安全工程技术与管理等相关岗位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由于化工生产过程经常涉及到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物质,且很多反应需要在高温、高压的苛刻条件下进行,因此安全问题至关重要。针对化工而言,安全工程专业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1)化工厂的地址选择、图纸设计、施工安全;(2)产品生产中涉及的危化品、易燃易爆品等危险化学品以及高温、高压等生产工艺的安全性;(3)化工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设备安全,主要包括高压容器、机电与特种设备等的安全防护技术;(4)产品生产操作以及产品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安全防护如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等以及特种作业安全技术防护措施。[2]学生只有掌握好化工单元操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才可能具备解决相关工程安全问题的能力。然而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化工原理课程学时少,而涉及的知识面又很广,各单元操作都自成体系,设备类型多种多样且结构复杂。因此,如何针对安全工程专业特点调整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系统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调动该专业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在较短的学时内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并初步树立工程观念,值得思考。在经过充分研究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专业培养特色之后,本文从筛选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两方面出发,结合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系列实践活动,对面向安全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安全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内容多但是所安排的课时数较少(48学时),涉及到的部分单元操作包括传热、蒸馏、萃取、干燥、吸收等。对于我校化工专业来说,该课程采用多学时(128学时),用一学年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基于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特点对化工原理教学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是目前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理论课教学讲解部分。(1)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同时按照其培养目标和特点,对教材各章节进行精炼并合理分配教学课时。考虑到“三传”原理(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统一了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将“三传原理”作为教学主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章节如传热、吸收、精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而其他章节如过滤与沉降、干燥等仅做简单的介绍。同时在讲解过程中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与目标,重点讲解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实际应用中的潜在危险及相关典型设备的构造、操作原理、安全注意事项,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2)在教学内容中除了给学生讲解“三传”基本理论外,也要适当介绍革新的生产工艺,新型的容器与设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使学生视野和时代同步。化工原理实验和课程设计方面。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课程,仅仅从课堂上的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结合化工原理实验与课程设计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并加以运用。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挑选的化工原理实验有:离心泵性能测定、换热器传热膜系数测定、精馏等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实验相关安全知识,比如防火、防触电及相应的应急措施;加强关于设备故障,管线和设备布置等相关安全技术知识的介绍。通过实验中配备的远程控制软件和通用监控系统,引导学生来分析和监测相关化工设备,提高其动手能力;并借此机会学习操作过程的危险性分析方法和设备常见故障的判断、处理方法,培养其安全意识。课程设计方面我们选择典型的精馏塔作为设计对象,根据给定的设计任务,让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训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化工原理、机械制图等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训练学生工程设计以及解决工程安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化工原理课教学过程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的单一模式,即“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因此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化工原理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和互动教学法等。所谓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3]教师启发是主导,教师通过针对性的点拨、引导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流体输送机械这部分的离心泵时,我们先问学生:离心泵为何采用后弯叶轮?学生给出不同答案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何不用扬程大于后弯叶轮的径向叶轮或前弯叶轮?通过一步一步追问,引导学生逐步接近准确答案,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争论。而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主要起一个引导和总结归纳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讨论的部分,甚至部分授课内容直接采用翻转课堂,让学生上讲台来授课,教师最后对学生的讲解给予鼓励,并进行点评和总结。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把单边教学转变成双边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可以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具有信息量大,表现形式丰富,节省板书时间等众多优点。而安全工程专业化工原理授课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时数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另外安全工程专业侧重对化工生产设备的安全技术介绍,如果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设备,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矛盾。它通过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将化工生产中各种反应和分离设备、机电设备等的构造、操作原理、安全注意事项快速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当然对于一些重要公式的推导,例如流体流动中的柏努利方程、精馏中的操作线方程,若只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推导过程中这些公式容易造成学生视觉疲劳,有时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翻到下一页,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些教学内容更适合利用板书边推导边讲解,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从而加深对传递过程的理解和重要公式的记忆。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正所谓“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运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之外,我们以实验装置为基础,研究开发了包括“离心泵”、板框“精馏”、“过滤”、“吸收”、“传热”、“干燥”、“流体流动阻力”等多套装置的3D虚拟实验室平台。该实验室集3D展示、多媒体授课、数据处理于一体,可以使学生灵活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该虚拟实验室平台进行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三、总结 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中,我们针对其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调整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在初期教学实践中显著提高了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学习兴趣,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工程观念及创新能力。此外,该教学改革研究对于其他专业化工原理少学时教学改革也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我们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针对其他非化工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研究,并在本校积极推进相应的教学改革,以期全面提升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徐荣 韶晖 单位: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安全工程类人才需求的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工作新环境。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工程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其相应的实验教学体系也必须不断改进,以符合新形势下的就业要求。针对不同专业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高校对相应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实践。例如李晓东等人提出了车辆工程专业的多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曾惠丹等构建了具有综合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的阶梯式实验教学体系;王德利等新建了科研、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相融合的药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钱红萍等建立了“一主线、两平台、三层次、四模块”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新体系;尹自斌则根据轮机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了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这些研究成果在推动高校加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鉴于近几年日益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我国安全工程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150余所高校开设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大多设置在能源矿业、石油化工、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特色鲜明的工科类院校,且多数高校为省属院校(见图1),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或特定行业需求培养安全类专业人才。实验教学作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不断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议各院校应基于自身优势、经费和学生就业方向等条件设置实验课程;南京工业大学从本科专业教育认证及国家对注册安全工程师知识结构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工业安全方向的实验课程设置及具体实验教学内容;中南大学建议应加强安全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创新性实验的开设。鉴于安全学科的交叉特性与办学基础薄弱的现状,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实验教学条件差,仪器配备不足。安全工程作为一个新兴专业,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许多高校都是在最近几年才新开办该专业,可能面临实验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从而导致实验仪器数量偏少、实验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实验空间有限等问题。尽管部分高校科研经费充足,但主要是用于科研实验平台建设,而非本科教学。2.实验教学模式陈旧,过度依附理论课程。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验,仅仅将实验教学视为完成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大部分专业实验仍以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独立设计、综合分析的训练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部分实验内容分散,各环节相互独立,缺少有机联系。3.实验考核不严谨,学生积极性差。实验成绩评定主要依据实验报告质量,未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由于许多实验实行分组操作,导致部分学生不能亲手实验与独立思考。4.实验课时有限,开放性实验偏少。大部分高校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设定专业实验教学课时及内容;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普及率较低,成效不显著;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体系,学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有限,影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5.实验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从事本专业实验教学的教师学历普遍偏低,甚至专业不对口;一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本实验岗位工作时间不长,就会通过各种办法调换岗位,这也导致了实验师资极不稳定。6.实验室管理欠规范。实验室用房与配套设施未及时更新,陈旧落后,学校的安全设施投入不足;部分实验员工未严格执行实验室管理制度,或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健全;学生实验前的安全意识较薄弱,操作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 二、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 福州大学是福建省与教育部共建的“211工程”重点大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确立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的高校。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域”的主体,拥有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筑建材、林业、水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因此,福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主要采用“通才式教育”的培养模式,即要求毕业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12]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校积极借鉴其他专业的实验教学经验,紧密围绕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本校依托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教师科研项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四大平台,拟采取“自主实验、团队协作、教师指导”协同运作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实验性质将实验教学内容区分为基础认识型、实践技能型、综合设计型、科研创新型四个层次;[4]结合福建省地方经济的发展特点,重点建设人机工程实验室、安全检测实验室、火灾爆炸实验室、模拟仿真实验室。新构建的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见图2。 (一)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实验室作为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本校的大学物理实验室、普通化学实验室、电工实验室、机电实践中心、现代测试中心等资源可以作为本专业学生的公共实验平台。其中,福州大学现代测试中心购置了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是全省仪器设备最齐全、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精密仪器公共服务基地,可从事物理、化学、材料、安全、环保、机械、电子技术等多学科的研究和测试工作,具备多方面综合测试分析的能力。我们鼓励本专业学生通过定期申请该中心的共享基金,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本专业结合福建省事故多发的区域性特点,依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动计划、2011协同创新中心、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校级重点学科等专项经费重点建设四大专业实验平台(见表1),并结合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本专业部分教师以各自的科研项目为依托,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中。目前,福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已经在紫金矿业集团、中海福建天然气有限公司、福建省防雷中心、福州市城市地铁有限公司、福建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闽侯县消防大队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借助诸类平台进一步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实验教学。基于学校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教师科研项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四大平台,本专业将采取自主实验、团队协作、教师指导的协同模式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4]自主性指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选择实验项目,自主设计、实施、分析数据,不受实验课时限制;团队合作指学生可以自由组建一个项目小组分工合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此外,学生还可以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参加各类物理实验竞赛、材料创新大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结构设计竞赛、安全实践创新作品大赛等。 (二)实验教学内容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可依据其性质分为基础认识型、技能操作型、综合设计型、科研创新型四个层次。基础认识型实验旨在规范学生的基本实验行为,加深专业认识。如让大一学生深入专业实验室参观,通过演示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通风系统模型等,让学生对安全工程的专业方向有一个全面了解。技能操作型实验是为了强化专业知识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一般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开展。主要包括人机工程实验、工业通风与除尘实验、火灾爆炸实验、安全检测实验、电气安全实验、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实验等。综合设计型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和前沿课题中的安全科学问题。科研创新型实验是本专业实验教学的核心。学生可以自发组成项目研究小组,围绕各类竞赛活动、各类创新实验项目和教师科研课题,通过检索文献、搭建实验平台、分析数据等,主动进行实践训练和科学探索。 (三)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已被教育界所公认,其对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握学科前沿等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各高校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开放性实验室不仅可以用作学生备赛的训练场,而且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生借助该平台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开放、实验资料查阅、实验问题解答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研究型的学习环境。本专业已从福建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动计划”中提取了专项经费作为实验室开放的专门基金,用于支付开放实验耗材、小型设备维修及开放工作量补贴等开放运行所需费用,进一步完善了实验室开放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开放项目的具体实施、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安排落实、开放基金的使用与管理等。此外,我们拟建立专门的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推进实验课程网络化建设,以便于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借助网络进行实验项目的预约、答疑。 (四)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离不开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本专业正在尝试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从大型企业、科研院所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安全工程师兼职本专业的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鼓励一些在职实验教师前往兄弟院校学习深造,在职称评聘、岗位定级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稳定和提高现有实验员工的质量。 (五)实验安全管理本专业实验内容较多,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触电、微生物感染、化学腐蚀、物理伤害等多种类型的事故。此外,开放性实验不受时间限制,实验对象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实验内容不确定等,使得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因此,我们有必要构建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涵盖组织机构、制度保障、宣传教育、安全检查、技术防范、应急预案等建设内容。 三、结论 为实现新形势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改革本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已迫在眉睫。1.我们将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认识型、技能操作型、综合设计性、科研创新型四个层次。其中,研究创新型实验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在学生自主、多人协作、教师指导等协同教学模式下展开。2.福州大学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结合海峡西岸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我们拟重点建设人机工程实验室、安全检测实验室、火灾爆炸实验室、模拟仿真实验室。3.依托学校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教师科研项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四个平台,我们全面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在实验时间与实验内容方面向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全面开放,大力扶持本专业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作者:阳富强 陈伯辉 杨健 单位:福州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专业课教学的安全工程论文 1根据专业课特点确定学习课程顺序 对于具体专业的专业课程内容讲,由于专业不同,其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不同的。当然很难有一本课程能够满足某个专业要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很多相关课程知识。而专业课课程学习顺序应是我们考虑的重点。只有合理地选择学习课程的顺序,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学习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不可拔苗助长。以《安全工程》专业为例。主要专业课有《矿井瓦斯防治》、《矿井火灾防治》、《煤矿安全规程》等等。从各专业课内容来看,专业课授课的先后顺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假如,首先开设煤矿安全规程,然后再开设《矿井瓦斯防治》、《矿井火灾防治》等课程,其教学肯定不会很理想。因为我们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课程内容可知,其内容主要包括煤矿生产过程中怎样避免各大灾害对人类和生产的威胁。而规程的每一条都是总结事故的经验编写而成的。是用鲜血的代价换来的。《煤矿安全规程》是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综合应用,要想将专业课内容综合运用,必须将各个专业课程学好,这样才能做到综合应用。如:瓦斯是什么?怎样生成的?为什么会发生煤与瓦斯突出?这些都没有弄清楚。试问怎能制定出防止煤与瓦斯突出的各项措施呢? 2专业课理论教学应与实践相结合 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存在很大差异,中学主要是基础理论教育和应试教育,而大学生所学知识是为日后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归根结底是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决定了专业课理论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介绍给学生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等,让学生们了解教师的科研内容研究方向,同时为学生搭起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桥梁,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兴趣,无疑对专业课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如在《煤矿安全规程》学习关于防止煤与瓦斯突出的规定时,教师授课的重点应该是各条防突规定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规定。这就需要分析大量现场事故案例,事故案例分析生动逼真,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了亲近感,产生了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有了兴趣就能更好地学好专业课,从而提高了专业课教学质量。从目前的学生特点来看,很多专业的大学生都没有在厂矿实习的经历,在专业研究方面缺少实践经验,以至于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不透彻。学校如果在讲授理论知识前,组织学生到厂房或车间实地参观学习,让他们带着学习任务到一线生产去体验工作环境,在实践过程中,针对理论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从而透彻理解各种理论性的概念和学说。回归课堂后再继续学习一整套理论知识,学习效率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改善。这也是各高校设置大学生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目的所在。 3注重教师自身专业修养 不同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教育智慧、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本科院校应该秉承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建立每个教师师德档案,制定师德管理办法,把师德表现同行政奖惩、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竞争上岗等挂钩。另外,作为教师,也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修养,要利用各自差异这种资源优势加强交流,激活教学智慧,积极探索教育内容、方法、先进教育理念崭新的呈现方式。要懂得运用教课技巧,不断提高教课水平。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专业学习,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掌握行业动态,力求为学生传达行业前沿的技术和理念。 4教学反思摸索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方法 伴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普及,专业课教师的创造性和教学能力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教学反思作为教师捕捉、活化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赋予实践意义。专业课教师应寻找有效途径达到授课目的。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授课方法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自己讲授的每个知识点都要全面反思,寻求最好的方法将专业知识在轻松的氛围中传授给学生。反复思考具体知识点相关扩散知识。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深厚地积淀专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才能使自己根基更稳,从而加强自我的教学效能感。如在《煤矿安全规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分别解释各规定的依据,若教师在授课时不断反思:怎样恰当地引出这些依据?怎样达到趣味学习知识的目的?这也许就是教师能否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不断反思才能真正把握制定规程时的真正的用意。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既使学生充分掌握规定的依据和意义又使得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总之,作为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就应该以教育为本,时刻钻研如何改进教学质量以提高本科生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注重自身的专业修养,深入研究探索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学活动。热爱自己的专业和事业,将教学作为一项平生最重要而又最光荣的工作来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勤学苦练,相信一定能使本科生的专业课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为科技腾飞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作者:胡祖祥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
景观类论文: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研究 摘要:指出了园林景观在提升房地产价值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成为房地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营销手段之一。以广东地区为例,浅析房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以期为开发更为优质的园林景观工程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 1 引言 数据显示,2015年广东商品房销售面积11681.01万平方米,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5.4%,增幅比上年提高30.7%;商品房销售额11442.80亿元,增长35.2%,增幅比三季度回落4.4%,比上年提高40.6%。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长28.6%和43.2%,分别比上年提高36.1%和50.1%。可见,广东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竞争非常激励,那么如何提升房地产的价值,使之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成了开发商们的共同心愿。为此,景观房产应运而生。景观房产是一种房与景混搭的房产开发模式,其具有分组团开发、景观占地超过30%及具有特色的自然环境等特点。为了实现景观房产的价值最大化,笔者结合广东地区的实际情况,浅析地产类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施工,以供参考。 2 地产园林景观的设计 目前,我国房地产景观建设尚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而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工程设计不当。据此,笔者主要从工程设计方案的制定角度浅析房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 2.1 优化整体布局 房地产公司应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评审由设计单位提交的园林景观工程深化方案,注意突出评审的侧重点:①园林景观的整体布局,比如功能分区、项目布局规划等;②综合考虑建筑造型和地形地貌等情况;③景观路线的分级处理与布局;④软景植物与硬景的比例;⑤景点分布的主次之分;⑥景观的均好性,即:楼宇的方位、朝向及环境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布局上保证景观的均好性可优化景观的整体布局。 2.2 从经济性角度优化设计方案 房地产园林景观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满足业主的需求来提升房产的价值,其中房地产公司更看重的是景观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因此,应从经济性角度权衡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方案,具体内容如下:①最大限度地选用本土材料,以降低材料成本和突出地域特征;②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适度选用高档材料,以保证材料的合理使用;③坚持控制使用的原则,控制天然石材与木材的使用,以免造成生态破坏及降低房产的性价比,对此,可选用塑木等材料来实现同等的功能与视觉效果,以实现降低维护成本和遵守生态规律的目的。 2.3 提高设计与概念的结合度 针对房产类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概念不得相互脱节,同时房地产公司在评审工程设计方案时,应重视植物配置与园林景观等方面的设计:①生态概念是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概念,一般称之为生态设计。在植物配置设计时,应根据场地的自然特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按美学原则配置的植物群落虽然满足大众对自然的普遍认知,但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因为在自然界中,植物群落的更迭具有一定的规律,而按美学原则选择和配置植物时,一些植物难免会慢慢衰落,亦或为了维护这一造景效果,需投入更大的养护成本。总之,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对生态主义的应用不得浮于概念或表面上,而应通过协调自然过程与人为过程之间的关系,使之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②在设计园林建筑等硬质景观要素时,应注重美观与功能的紧密结合,以突出城市居住景观环境的人性化特征。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设计师却过度追求表面的美观,而未将园林建筑的使用功能考虑其中。需要强调的是,地产景观的服务对象为小区人群,则景观设计在满足观赏功能的同时,还应满足小区居民对其空间的参观要求,具体做到人与景观的互动。另外,在地产景观设计时,应尽量满足小区居民对景观的使用要求,而不应过度承担文化宣传的责任。 3 地产园林景观的施工管理 针对设计单位提交的施工图,房地产公司的技术部门应按要求组织专业的工程师对其进行审查,注意在这一审查过程中,首先应从成本角度对施工图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以往经验表明,地产景观施工图一般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小区人行道的基层设计用厚300的C30标号混凝土,这一设计无疑会造成资源浪费。另外,园林景观会用到给水、排污、雨水、消防、暖气及强弱电等管线,因此在对这一类工事进行审查时,应重点检查交叉部位的布置及建筑与管线的找坡情况,同时注意检查管线设置是否会对周边功能区的正常使用产生不利影响等。总之,审查施工图是房产景观施工之前的必要步骤,理应加以重视。 房产景观的品质是设计与施工的综合体现,因此加强对房产景观的施工管理非常重要。据此,笔者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房产景观的施工管理。 3.1 施工准备工作 在正式施工前,首先要熟悉施工图,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处理,然后再据此选择景观施工单位,并组织技术人员对其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 3.2 健全材料验收制度 房产园林景观在材料上一般具有如下特征:①材料的种类较多,②苗木的成活率难以保证,因此应严控材料质量的验收,这是保证房产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同时,房地产公司应针对不同种类的景观材料建立一套完善的材料验收制度,以解决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3.3 执行园林景观建设监理制度 房产园林景观建设监理制度是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管控的保证。目前,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制度逐渐走向完善,受此影响,园林景观建设监理制度也在房产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中得以广泛应用,继而推动了工程施工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并最终提高了房产的价值。 3.4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 房产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事,其中管理人员的培训是保证这一工事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把握:①组织开展专业知识的培训,比如在管理人员中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以提高每一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②组织开展园林养护技术培训,以提高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及使用价值与观赏价值;③密切施工管理人员与设计人员之间的联系,以便管理人员准确把握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从而为建设优质的园林景观提供保障条件。 3.5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2013年8月,笔者有幸担任了《三亚海棠湾国际购物中心(一期)项目园林景观及小市政工程》项目总工,该项目建设单位为国旅(三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对工程质量要求极其严格。其施工难点主要有景区内建筑物密度大、景观区域分散、河道穿插、多家施工单位同时交叉施工等。为了顺利成功的做好本工程,进行合理的施工统筹安排部署,制定切合实际的施工进度计划,使用大量大型机械辅助施工,将施工范围划分六个区域施工,采用分区、多点同时施工的办法展开流水性作业。 该工程在施工实践中,努力探索新的施工技术,总结新的施工工艺,应用新的施工材料,包括以下几点。 (1)应用树根伤口处理和防腐促根技术,土球挖好以后,对切断的根系伤口施用杀菌防腐的药剂防止伤口感染腐烂,同时在栽植前施用促进根系再生的促根激素,促进不定根的发生和生长,尽快使根系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2)应用土壤透气技术,用特制的透气渗灌管,在土球放入树穴之后盘在土球周围,管头露出地面,这样既可透气,还可接上供水管,直接地供给根系水分; (3)应用营养液滴注技术,在大树移植初期,用类似给人打吊针的方式向树干的韧皮部缓慢地滴注营养液,利用非根系吸收的方式向大树补充一定的营养和刺激生长的其他物质,对大树的恢复和成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应用生物有机肥作为有机肥料,该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促进根系生长、保水保肥等特殊功效。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顺利完成了本项目施工,其完成效果充分体现了设计意图,实现了高品位、高要求及精致的项目定位,达到了园林景观与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及完美融合。 4 结语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年开发商也不断追求园林的品质,来满足人们对住房需求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景观房产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许多楼盘通过打造优质园林景观来提升档次。换而言之,园林景观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房地产的价值,使之在价格上和市场需求度上明显占有优势。比如,深圳优质的园林景观楼盘比一个普通的园林景观楼盘售价普遍高出1000~2000元/m2,可见,园林景观建设对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意义。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景观房产行业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施工上尚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结合客观因素,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和加强工程施工管理,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房地产的品质和价值。 景观类论文: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以顺应时展潮流为基础、以人才需求为切入点、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高校职业教育特征为核心对景观规划类专业开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基础内容。在这类专业教学中,要结合专业自身特色,从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精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本文结合我国景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简单阐述了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点,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景观规划;技术人才;高校;人才培养;工程;艺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对周边环境也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与之相适应的景观规划设计水平日趋成熟,并在逐步趋于完善。因此,景观规划行业对专业化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这给高校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做出贡献,我们也有必要对已有专业内容以及教学理念进行整合,在强调专业基础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强化教学新思路、深化改革力度。 一、景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给景观规划专业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时至今日我国景观规划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景观规划专业,以缓解该类市场人才的需求量,当前景观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受到学校现状以及教学认识的差异影响,而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目前,我国开设景观规划专业的院校主要包含有:林业院校、建筑院校、艺术院校以及一些综合性的大学。 1、景观规划专业内涵 景观规划本身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内容,它不仅涉及到许多建筑知识、艺术知识和一些专业性内容,还具备独具特色的内容体系,如土工学、地质学以及美学等内容。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学校性质的不同,景观规划专业的设计也不尽相同,专业侧重点、名称以及教学内容不尽相同。在多数院校景观规划专业的设置中,往往都是按照本院校擅长专业为指导开展的,但由于院校教学特色、侧重点的不同造成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林学院景观规划专业的教学,它通常都将教学重点放置在园林植物的种植、栽培以及配合等方面,注重景观规划工作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景观内容。建筑学院的景观规划专业又是以景观建筑作为整个教学主体,重在分析建筑结构对景观的影响,并将整体环境布局作为重点。由此可见,我国不同性质的院校所培养出的景观规类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技能差异也很大。 2、缺乏课程设置标准 面对上述种种情况,国内有关教育工作者已经提出了景观规划专业课程设计标准要求,明确指出在教学中不管是对建筑院校、林业院校、艺术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的景观专业课程设置中,都应该采用一种统一、系统的标准来开展课程,要做到课程布局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方式统一以及核心课件统一的标准化要求,这也是目前景观规划专业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际工作中,虽然这一问题被业界重视,但时至今日仍然未曾产生一套系统、规范的标准化专业体系。 3、景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我国目前的景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就连最基本的景观规划专业名称也不够统一。在林业院校的景观规划专业通常称为风景园林,建筑院校的景观规划专业则叫风景建筑,艺术院校的景观规划专业又叫环境艺术设计等。这些不同的名称所采用的课程标准也不尽相同,这给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选用带来很大的影响,各自为政局面十分明显。 二、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要点 在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强化对市场人才需求的正确认识,要顺应时展潮流的需要并结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景观规划专业的自身特色,做到从专业定位角度去分析,从而有针对、有目的的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1、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对于一个学校的教学工作而言,开设特色专业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的品牌所在,它如同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对用人单位对学校技术人才的选择有着指导作用,更让学校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具备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培育特色专业决定着学校综合发展进程,也关系到学生的生存。高职学院应面向市场培育特色专业,创建品牌。在当前景观规划专业激烈竞争的形势下,高校应明确自身专业的定位,在办学过程中以培养景观规划行业高技术应用职业能力为主线,努力办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特色,以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环境建设的需要。高校只有精心构建景观规划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和培养方案,不断调整拓宽专业方向,加大创新力度,才能彰显自身特色。 2、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好专业定位 当前,高职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只有将“市场跟从”变为“市场导向”、“就业引领”,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找准位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强化教育特色,才能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建立一定的地位,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优化专业结构 进入“十二五”,高职教育的就业情况和消费情况有两个转变:一是就业已经实现了由供方市场向需方市场的转变;二是教育消费市场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我们应把握这种变化趋势,优化专业结构。具体而言,加强专业群的培养,以龙头专业为依托,将新兴专业与传统专业相结合,宽口径结合多个专业方向,积极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从国内高职景观规划教育的现状来看,目前国内高职景观规划教育存在把景观规划专业提升为专业教学的问题,结果造成专业划分过细、专业知识面狭窄、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较差。根据我国城乡环境建设需要,以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将景观规划专业分为景观规划、景观绿化、景观工程监理、景观建筑等专业方向,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4、深化改革措施 4.1、根据行业市场调查的需要,围绕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由文化素质、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方向技能三大模块组成的景观规划专业的技能训练项目体系。其中文化素质和专业基本技能为景观规划专业的必修技能,专业方向技能则根据各专业方向的需要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应有相应的专业方向技能。 4.2、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培养行业生产需要的一线技术应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应该坚持将动手实践和认知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必须牢固树立的观点。 三、结束语 高职景观规划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工程一线的,因而景观规划职业教育应结合工程实践,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加强对学生景观规划相关知识、素养的积累与培养,让学生明白专业的相关内容以及本专业所需要的相关背景知识。 景观类论文: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构建研究 [摘 要] 绿色是国内目前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各地城市建设本色,它的应用受到国内各大城市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且将其作为城市环境改善的主要措施。在目前城市建设中,以景观规划为基础,以绿色环保为核心开展工作势在必行,这也给相关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景观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景观规划类人才培养互动机制的构建要点,仅供有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景观规划;技术人才;培养;绿色;互动机制 根据国内相关政府部门颁布的数据得出,我国每年竣工的房屋建筑总面积高达20多亿平米,而在这些建筑面积中绿地建设严重不足,景观规划规范制度欠缺。在如此庞大的建筑市场下,景观规划事业必然得到长足发展,社会对各类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也会更近一步提升。基于此,这里我们有必要做好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并就其互动机制的构建工作做简单探讨。 一、景观规划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在城市化进程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新时期,景观建设与研究领域得到大范围扩展,各种研究新内容、新技术也逐渐被人们接受。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景观规划类专业,并拓展了行业需求的固有观念及其他概念,同时由于我国目前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越来越关注,很多工程建设单位都将工作重点只放在提高景观规划与设计水平上,这也给景观规划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但受到我国传统教学理念和教育机制的限制,我国景观规划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法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景观设计人才培养 景观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都将其作为一个美丽而又难以阐述的概念,也就是我国过去教学中一直所说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在教学中,地理学家通常都将景观作为一个现代化科学名词,也在其中列入了学校教学当中,并逐渐形成了一类新型专业。在景观设计规划专业中,整个学科都是围绕着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以及管理等方面开展的,它是建立在自然学科和艺术学科基础上形成的,工作中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与利用,也就是通过土地作为主体进行一切改造活动。因此,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必须要将建筑专业知识、市政学科知识、环境艺术等有序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各种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技术人才。 2、景观规划专业人才需求 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改造、道路拓宽、广场建设项目中景观规划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景观规划的人才需求也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化及生态环境成为新的追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一些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注重环境景观设计,使得景观规划施工、绿化养护和花卉苗木生产技能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 3、景观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国内景观规划专业的教学普遍采用了校内实践基地为依托,以积极探索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新策略,这种四位一体的教学新方法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将教学、科研以及生产综合起来,使得人才培养工作仅仅依靠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符合了当今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钻研的素质,让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大大提高了学生日后就业机会,并形成学生特色鲜明的规划思路。 4、专兼结合教学新方法的应用 在过去教学工作中,景观规划教学工作者通过多种不同途径以及措施积极鼓励并且推动教师队伍的进步,并逐步实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学新思路,且在这种教学策略下还建立了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多方位的教学服务体系,鼓励并且倡导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企业内部实训与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得景观规划专业的学生学习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且有效的落实了我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要求,并且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经济能现代化景观规划技能人才。 二、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建设要点 景观规划是我国当前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所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作为一个全新学科,它的教学重点在于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和新颖化的方式表达有关专业知识,全面提升学生对景观规划知识的认可与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构建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势在必行,也是未来教学工作的重点所在。 1、构建内涵 一般来讲,培养机制就是在培养过程中探索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遵循相应的规律和采用相关的手段,以实现特定的目标。人才培养机制可以理解为人才培养内在功能及其作用方式的总和,它不仅依赖于人才培养的特定组织机构――高等学校,同时也受其培养环境――“政府”、“社会”、“企事业”的影响。人才培养互动机制就是政府、高校、企事业社会市场诸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是否合理有效,将直接影响互动的成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2、构建要点 2.1、紧跟国家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但仍离不开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范、指导、监督;同时高级专门人才的就业、创业与国家的宏观发展、市场调控、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密不可分,三者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才更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高校,特别是有优势教师、教学资源的艺术类高校,必须结合人才市场需求,调整好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市场又快又好地培养出景观规划工作中紧缺的人才。 2.2、科学合理整合资源,优化人才的知识能力构成 学校多年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多层面的改革与实践。由于高新技术在景观设计工作发展中介入的层面不断拓宽,全球定位系统、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及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人才培养中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相关各专业的综合分析和资料处理能力,为多学科协同解决重大生态问题提供保障。 2.3、创新开放式实践互动平台,构建人才培养层次性实践互动机制 在教师们景观规划建设科研项目以及相关景观设计信息化管理实践中,我们充分意识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层次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这主要包括:基础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训练以及初步的创业能力体验等等。 三、结束语 如果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出的是大学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如何培养人才”着眼于建设高效的人才培养互动平台的问题,那么“培养得怎么样”就是景观规划专业有关高校人才质量评价的问题,三者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定位,探索培养平台中的互动机制,提升景观技术人才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景观类论文:艾比湖湿地边缘带不同景观类型土壤盐分特征研究 摘要 将艾比湖湿地边缘带按照不同植被覆盖分为6类景观,以湿地边缘带不同景观类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定量测定土壤中盐分离子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类景观土壤盐分含量,水域景观含盐量最高,草地景观含盐量最低;6类景观土壤盐分离子含量中,Cl-含量最高,K+、Na+次之。 关键词 艾比湖;湿地边缘带;景观类型;土壤盐分;特征 干旱区荒漠化过程中,最敏感、影响最强烈和变化最显著的地段是边缘带,其对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反应迅速且幅度巨大。在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干旱区比其他地区更加敏感,具有“指示”和“预警”的意义。也是进行全球变化及区域响应研究的关键区。因此,对湿地边缘带土壤的研究意义重大[1]。 艾比湖湿地是我国重要湿地之一,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湿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最低洼地和水盐汇集中心[2]。土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特殊的水文条件和植被条件下,湿地土壤有着独特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不同于一般陆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态功能,这些性质和功能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和演替有着重要意义。王勇辉、郭双双等人针对艾比湖地区的土壤盐分做过许多研究[3-4],吉力力・阿不都外力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部艾比湖地区盐尘的扩散和堆积进行观测和取样,分析了艾比湖周边盐漠区盐尘的时空分布规律、活动特点和危害强度[5]。本文以艾比湖湿地边缘带不同景观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综合应用土壤地理学、分析化学、统计学等研究手段分析了湿地边缘带不同景观类型的土壤盐分分布特征,从而了解艾比湖湿地边缘带的土壤盐分分布情况,以期为艾比湖湿地边缘带沙化研究及土壤盐渍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1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艾比湖湿地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是准噶尔盆地西部最低洼地和水盐的汇集中心,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降水90.9 mm,蒸发量高达3 790 mm。年日照时数约2 800 h,温度在-36.4~42.2 ℃之间。主要地貌为湖泊沼泽、低山丘陵、冲洪积平原和湖积平原等,土壤类型属水成土、盐碱土和荒漠土等土纲。植被也由此形成旱生、超旱生、盐生、沙生等多种植物群落[6]。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本研究采用GPS定位技术,依据艾比湖湿地边缘带景观分布特征,采集不同景观类型下26个土壤样点,共148个土样,同时对采样点周围的地形地貌、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人类活动情况等要素进行描述,并获取采样点坐标(图1)。每个土壤剖面采集6层,分别为0~5、5~20、20~40、40~60 cm。采样时间为2014年8月。 1.2.2 样品处理与分析。野外采回的土样经过风干、磨细、过筛处理后,装入自封袋并标明采集地点、土样编号之后备用。土样在实验室自然风干后,剔除土壤以外的侵入体(如植物残茬、石粒、砖块等杂质),将风干磨碎土壤过1 mm筛,取10 g土样与50 g蒸馏水(水土比5∶1)混合,经过振荡和离心,取上清液进行土壤盐分的测定。总盐采用质量法测定;HCO3-、CO32-采用双指示剂中和法;Cl-采用硝酸银滴定法;SO42-采用容量法;Ca2+、Mg2+采用EDTA络合滴定法;K+、Na+用差减法计算求得。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制图,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研究区地处干旱荒漠区湖泊湿地,景观类型包括人类活动景观和部分自然景观,分类以湿地边缘带植被为景观标志,同时也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考虑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状况,将研究区分为灌木林、水域、草地、芦苇湿地、棉田、裸地6个景观类型。其中灌木林景观包括以柽柳梭梭为主的灌木和覆盖有盐节木、盐穗木、黑枸杞的少量灌丛;水域景观是被湖水覆盖的区域;将罗布麻、盐穗木、猪毛草、骆驼刺、花花柴、盐节木、猪毛草等草本植物大量生长的区域划分为草地景观;芦苇湿地是大面积长有芦苇的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类型的区域;棉田景观包括新庄五队棉花地、蘑菇滩七队棉花地和九十团棉花地;几乎零植被覆盖的戈壁裸地和基本被砾石覆盖的戈壁划分为裸地景观(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景观类型土壤盐分分布 依据艾比湖湿地边缘带景观单元构成,将研究区景观划分为6种类型,分别是棉田景观、裸地景观、灌木林景观、芦苇湿地、草地景观和水域景观,由于采样点的选取并非均匀,因此对这6类景观的土壤盐分总量做标准差,从而得出各景观类型土壤盐分占总盐含量的比例图(图2)。可以看出,水域景观的土壤盐分含量最大,占总盐量的50.7%;灌木林景观的土壤含盐量居第2位,比例为12.1%;芦苇湿地景观占到总盐量的10.4%;棉田景观和裸地景观的含盐量居第3位,均为9.5%;草地景观的含盐量最小,占总盐量的7.8%。 2.2 各景观类型土壤盐分离子含量分析 6类景观类型的阴阳离子中,灌木林景观中各盐分离子的含量为Cl- K+、Na+ SO42- CO32- HCO3- Ca2+ Mg2+;水域景观中各盐分离子的含量:Cl- K+、Na+ HCO3- SO42- CO32- Ca2+ Mg2+;草地景观中,各盐分离子含量大小为Cl- K+、Na+ SO42- HCO3- Ca2+ Mg2+ CO32-;芦苇湿地景观中,各盐分离子含量大小为Cl- K+、Na+ SO42- HCO3- Ca2+ CO32- Mg2+;棉田景观中,各盐分离子含量为Cl- K+、Na+ HCO3- CO32- Ca2+ SO42- Mg2+;裸地景观中盐分离子含量的大小关系为Cl- K+、Na+ SO42- HCO3- Mg2+ CO32- Ca2+。由图3可知,各景观类型土壤盐分离子中,Cl-含量最高,K+、Na+次之,灌木林景观土壤盐分离子中CO32-和HCO3-含量基本相等,水域景观中SO42-和HCO3-的含量相差不大,Mg2+含量最少,为0.36 g/kg,草地景观中CO32-和Mg2+含量最少,SO42-和HCO3-含量持平,裸地景观中,Ca2+和CO32-含量基本相等,裸地景观中Ca2+含量最低,草地景观中CO3-含量最低。 2.3 土壤盐分离子在不同景观中的分布 土壤盐分离子含量在各类景观类型中,CO32-含量为灌木林景观 芦苇湿地景观 裸地 水域 棉田 草地;HCO3-含量为灌木林景观 草地 芦苇湿地 棉田 水域 裸地;Mg2+含量为芦苇湿地 灌木林景观 草地景观 水域景观 棉田景观 裸地景观;Cl-含量为灌木林景观 芦苇景观 草地景观 裸地景观 棉田景观 水域景观;Ca2+含量为灌木林景观 芦苇湿地 草地景观 裸地景观 棉田景观 水域景观;K+、Na+含量为灌木林景观 芦苇湿地 草地景观 裸地景观 棉田景观 水域景观;SO42-含量为灌木林景观 芦苇湿地景观 草地景观 裸地景观 水域景观 棉田景观。从图4可以看出:Cl-和Ca2+以及K+、Na+的含量在各景观土壤中体现为一致性;在芦苇湿地景观中Mg2+含量最高。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的土壤含盐量:水域景观 灌木林景观 芦苇湿地 棉田和裸地景观 草地景观。各景观类型土壤盐分离子分布情况:Cl-含量最高,K+、Na+次之。各土壤盐分离子在各景观中分布情况:灌木林景观中Cl-、K+、Na+、SO42-、HCO3-、Ca2+、CO32-含量均为最高,芦苇湿地景观中Mg2+含量最高。 景观类论文:竹类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摘要:在园林景观中,竹子造景可谓是景观设计师最为青睐的造景方式之一。由于竹景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能够极大提升园林的文化和艺术品味,基于此,主要针对竹类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竹类植物;园林景观;应用 前言:在我国,具有传统色彩的观赏性植物有许许多多,然而其中的竹类植物最属特别,它聚集了传统文化的美学,是观赏性极高的一种植物。在古代,竹类植物就早已出现在园林中,在现代,竹类植物依旧是人们最喜欢的造景植物之一,因为竹子造出来的景色给人一种历史感,具有极高的传统艺术美感。在我国园林的不断发展下,竹类植物被更多园林景观设计师所采用,竹类植物在园林造景中所起的作用值得让人们研究讨论,研究成果对今后的园林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竹文化与竹类植物造景的结合 运用竹子在园林中造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竹文化它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累,往往给人们一种对美的无限憧憬及向往,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竹文化就是一种人生的思考。一般情况下,所讲的竹子哲学与竹类植物相互结合所构成的景色,其方式有 3 种:(1)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构建园林景色。竹不仅有端正的形体,还有深藏的寓意,把竹子的特殊形体与人们理解的寓意相互结合。(2)竹子的历史感渲染整个园林环境。把竹子的年代感引用到一些名胜古迹当中,可以激发起游客们无限的遐想,从而使竹文化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北京的紫竹公园就是借此来吸引游客,主要是用君山的斑竹为主题,营造出美不胜收的景色,在公园的山谷中、假山上、种植池中都栽种了斑竹,再加上娥皇、女英等景观,使其景色更加美丽。把悠久的历史融入竹文化中,再把传统的竹文化与其景色相结合,更进一步地提高竹文化含义,激发出人们的遐想,给园林观赏带来不一样的乐趣。(3)有着传统的诗、书、画、印 4 种文化气息。竹文化的艺术作品也是园林造景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在北京紫竹公园的八宜轩景区中,一边是竹子所构建的美景,一边则是以竹文化为元素的诗、书、画、印等艺术展览。在竹文化的作品中感悟竹子的气息,具备观赏性的同时,也给游客带来更多乐趣。 2借物抒情在景观效果营造中的应用 当所要栽种植物的面积有限时,可以栽种较少的竹子,借助周围的环境带给人们一种想象,实现以小见大的造景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 3 种方式:(1)把竹子投影在白粉的墙壁上,这种组合形式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白粉墙壁上投影几棵竹影,竹子在这白色的墙壁上会显得格外翠绿。当人们站在远处观望时,白墙像纸一样,上面画着一棵棵“墨竹”。(2)“移竹当窗”。在古代,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在自己书房的窗外种上竹子,然后通过窗户观赏美丽的竹景,就好比一幅水墨画镶嵌在窗框上。把竹子移动到自己的窗前是静中有动、虚实结合的做法。现代园林中应用这一手法,游客可以通过一排的窗口去观赏窗外的美景,在游客移动的过程中,眼前的景色也会随之移动,带给人们一种忽明忽暗的感觉。除了窗景外还有一些门洞、天窗及围合建筑也可以采用这种造景方式。(3)竹石艺术,就是借竹子在奇峰怪石间构建美景,这种造景方式,竹子一般在古典园林中扮演配角,种植在墙角,它能独自成景,还可以掩盖一些生硬的景色。把它应用到空间压抑之处或者一口井旁,“一方天井,修数棵竹”从而在狭小的面积中带给人们自然万物的景色。 3丰富多样的造景手法 把竹子应用到园林造景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有几种方式:(1)大片面积种植竹子造竹成海。主要种植散生竹子,在大面积的竹林中建造一条悠长的小径,给人带来深邃的感觉。(2)丛植。将丛生竹按照一定的距离栽种,使得栽种的极有层次感,也可以将丛生竹栽种在河水边,竹影倒影在水中,又是一种美景的呈现。(3)列植。把竹子按照一定的行间距种植在道路两旁,构成一条竹景走廊。(4)散点种植。在一些假山旁边或者园林墙角、窗户旁种几棵竹子,以便更好地凸显出园林的主题。(5)混合种植。在以竹子为主题的园林中,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种植形式,比如,矮的菲黄竹构成地被,把一些中等高的竹子,比如观音竹构成绿篱,把高大的竹子采用丛植的方式,这些可以根据造景需求去科学地搭配,构建一个别具一格的竹林景观。除此之外,有些竹子还适合盆栽,放置在建筑物的两旁形成对称的景色。 4竹子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应用实践 竹子在现代园林绿化建设中应用广泛,特别是近 10 年来,随着竹子研究的逐步深入,引种、栽培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把竹子研究成果、单纯竹自然景观和渊源流长的竹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自己的造园特色,丰富了竹文化内涵,创造出优美的园林意境。 4.1 竹文化与竹类植物造景的结合。竹子入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积淀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带出了无限美感与神往,且上升为人生哲学。竹子造景的意境创造是以竹类植物为载体,以竹文化为基础,通过诗词、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运用比拟和联想等手段创造园林意境。表现形式通常为“以竹比兴、以竹比德”、“历史典故”、“诗书画印”等。 4.1.1 运用比拟手法创造园林意境。人们喜爱竹子不仅是由于它得自然外观,更多的是由于它“比德”的意义,即将竹子的自然形态与人得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4.1.2 以竹的历史典创造园林意境。历史典故应用可在游客游览过程中启迪人的想象,深化园林意境内涵。北京紫竹院公园的“斑竹麓”以君山的斑竹为主要造景元素,在两山对峙的山谷中,以自然式假山,园路围合的种植池内栽植斑竹,结合抽象的娥皇、女英雕塑,造景点题。以历史典故为主题,将渊源流长的竹文化与以竹造景融合,深化园林文化内涵,启迪人的想象,增加观赏情趣。 4.1.3 运用诗、书、画、印四种文化艺术。以竹为题材的文化艺术作品更是浩如烟海是园林造景创意的宝贵资源,紫竹院公园的八宜轩景区正是利用竹的自然造景,以竹文化为题材的诗、书、画、印等艺术表现形式浓缩竹的四种时态景观的一处范例。从竹文化艺术作品中联想到竹之自然美,进一步增加对竹的审美情趣。 4.2 竹类植物用于园林造景的典型模式 4.2.1 专类园。集秀园作为收集展示竹亚科植物为主的专类园,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形成竹林景观。形成一座集展示、种植、收集竹品种为主要功能的专类园。 4.2.2 竹林大道、竹林绿岛。竹子作为行道树,作为道路隔离的材料,营造出片片浓荫。如历史上的紫竹院路和现在的西直门以东小街桥以西主干道南侧是北京市很有特色的以竹作为分道植物的道路,在紫竹桥至今仍采取竹林绿岛的形式,结合中国绘画艺术的竹叶图案进行绿化美化,竹成为该条道路的明显标志。 结束语 构建园林景色要有合理的植物搭配和文化底蕴,文人墨客构建的园林提高了竹文化在园林造景中的地位,同时竹文化也影响着园林的发展。基于此,从竹文化去研究讨论竹类植物,对我国的竹文化和园林造景具有深远的影响。 景观类论文:高职艺术类院校景观设计的教学建议 【摘要】鉴于我国各类高职院校的性质、基础以及对专业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不同,使得在景观专业建设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存在着差异。笔者根据多年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经验,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以期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院校 景观设计 教学建议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现状 目前,我国各类大专院校大多开设了景观设计专业,只是称呼有些不同,侧重点不同。农林、园艺或生命科学等农科类院校的景观课程设置则侧重植物应用和生态效应,开设的植物基础课程过多并重复交叉,多停留在园林种植上;建设类理工院校课程设置则一般注重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艺术院校中的景观设计存在于环境艺术专业,其课程设置注重场地规划等硬质景观形态,强调设计的视觉美感和设计的艺术表现。 在国家教委颁布的专业目录中规定,目前我国艺术类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第一学年学习基础课程以素描色彩为主。第二学年上半年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并在巩固、深化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加入初级的专业设计课内容。第二学年下半年开始真正接触所属专业,熟悉专业特点,掌握一般性的专业设计方法和规律,同时开始专业理论、专业材料和工艺等课程的学习。第三学年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设计课程,使学生具备专业要求的设计能力。在这种模式下的教育往往在前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前面大量的美学基础训练的功效并没有完全在后面的设计课程中反映出来,看似紧凑的课程安排,设计课程环环相扣,但是由于每轮课程设置的目的性不是十分明确,再加上相关课程如园林美学、中西方园林历史知识的缺乏,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停留于表面,并没有真正触及该专业的核心,所以设计没有灵魂没有创新成为学习中最大的问题。学生虽然会画两张效果图却往往把握不助设计真正的命脉和关键,正是这种对设计的不敏感和设计精神的缺失,使得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毕业生尚不能满足社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进程中,如果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我们培养出来的设计师将无法面对未来的挑战。面对城市大规模膨胀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诸多威胁,作为一个专业设计人员,他所承担的责任已不再仅仅是处理一个视觉上的美学空间,他们需要面对的是一个自然与人类生存发展相交融的物质体系,远远超出于划分几个功能区,规划几条道路或是建造亭台楼阁、种植花花草草的界限范围。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景观设计教学建议和构想 (一)基础设计学习阶段 在学习基础设计阶段,不着重特定具体的环境课题,籍由一连串的练习作业激发初学者对造型、视觉的表达及创造能力,抽象的分析思考习惯,尤其培养他们对环境空间的敏锐度。训练学生表达及思考的能力,除了制图训练使他们熟悉图面尺寸外,更籍由徒手画与模型制作强化他们对空间造型的感知能力。相反,对大量的美术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等则需要压缩减量,取而代之的是对设计形式构成要素与三度空间美感的大量练习。 (二)专业设计学习阶段 通过第一阶段基本设计的学习,学生对环境设计的敏感度以及各项专业基本技能、美学欣赏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高。专业设计学习阶段分两个层次完成。 第一个层次是进入到景观设计实际领域的初步设计。不仅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通过接触真实环境设计,来加强各项环境资源、景观元素的认识和设计的基本训练。如以培养空间尺度感和环境感知为主要内容的“景观设计元素和空间形式”课程;以满足特定对象空间需求的“小型主题场地设计”课程以及通过植物配置设计进行的“园林美学训练”课程等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敏锐度以及空间设计能力,可以通过课题以假想的基地来进行景观配置或者是以某个场地环境为例来观察解读空间。这些课程都是从景观设计最真实的服务对象出发,通过研究各类使用对象的需求,切实可行的从精神上把握设计的关键。同时加强理论修养也是这个层次比较重要的学习内容,高职特色的的园林、景观史论课程应体现出知识面广泛、针对性强、更为实用的特征,使理论知识真正的为设计实践服务,学为所用。 第二个层次是进入实际环境设计阶段。景观设计课程安排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该阶段的设计题目尺度与复杂度较前期有所增加,并开始进入环境规划的领域,涵盖了小而精的环境设计课题和毕业专题设计。一般来说,从课程到作业都是虚的,只有把课程变为课题,作业变为项目,才能加强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顺利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企业的过渡。在课程的主题选择上应与目前社会所热门的行业项目设计紧密联系,可以有所侧重。如与都市生活密切相连的街道与交通的专题;或者是社区住宅景观规划设计等等。在学生具备了一定设计能力的前提下,还可以开设一些能体现不同内容范畴的设计鉴赏课程,如以体现历史文化的景观专题、体现都市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设计专题,以期丰富学生的景观设计知识结构层次。 三、艺术类高职院校景观专业教学实施的建议 合理的景观设计课程安排是一方面,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当特别注意设计的练习题目,要随着年级进阶而增加难度和复杂性,强调可实施性与现实性。这一点在高职教育中犹为重要,“设计”是指通过理性思考严密企划的行为过程,专业实践是学习设计的必然途径,特别要注重学生在设计实践考察、园林植物实践考察等课程中的主动性学习,只有这样,理想才能从平面设计落实到真实环境中。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当重视“设计笔记”的工作。“设计笔记”是学期中的学习记录,包含着设计思考过程,评图及总评心得记录(可为文字记录或手绘设计草稿),最后计入课程成绩。这项内容的积累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对以往设计工作的总结能力。还需要提到的是作为具备综合能力的高职学生,语言组织和沟通能力也是将来踏上工作岗位适应与否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因此,在每次课题设计之前必须要组织交流会,上交设计成果时必须要上台报告,以组为单位,给予一定的时间要求,将设计的内容和文书的大纲汇报给老师和同学,达到教学双方互动的效果。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设计人员的摇篮之一,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由于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因而对艺术类高职院校来说,根据景观专业建设方向合理进行课程设计还要视学生各方面的基础条件和基本素质而定,这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 景观类论文:梅花观赏特性及专类园景观营造 摘 要:梅花香幽、色雅、韵胜、格高,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植物造景材料之一。本文介绍了梅花在枝干、叶、花、果方面的观赏特征,提出了梅花专类园景观的设计要点以及传统梅文化的展示方式,最后介绍了以此为依据设计的燕郊植物园梅花专类园,以期用项目实践为此项工作做出更有意义的推动。 关键词:观赏特性;梅花专类园;梅文化 梅花原产中国,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名花和著名的观赏植物,是先花后叶的珍贵树种之一,栽培历史悠久。人们借梅抒情,以梅寓意,将梅花与山水、植物、建筑及自然景物巧妙结合,形成各种各样“情”、“景”、“意”、“趣”相互交融的环境,让人回味无穷。干百年来,梅花及其所衍生的“梅文化”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怡情励志,陶冶心性的社会功能。营造梅花专类园,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有利于更加广泛深入的发展弘扬我国传统的梅文化。 一、梅的分类 从应用观点和演化过程出发,梅可分为果梅和花梅。而现代园林造景中应用最多的是花梅品种群。陈俊愉先生用“二元”分类法将梅花品种分为3系、5类、16型,分别为真梅、杏梅、樱李梅三个系,直枝梅类、垂枝梅类、龙游梅类、杏梅类和樱李梅类五大类[1]。目前我国花梅栽培品种有300多个。 二、梅的观赏特性 (一)枝干观赏特性。直枝梅类枝条直上或斜出,老干铁骨风傲、遒劲古朴,给人以坚强、力量和希望;垂枝梅类树冠像把撑开的伞,枝条自然斜垂或下垂拂地,洒脱飘逸;龙游梅类植株矮小,每个枝条各节间成“之”字形或自然扭曲生长,犹如无数条小龙蜿蜒盘曲,风姿奇特俏丽[2]。 (二)梅叶观赏特性。梅花顶端嫩叶的色泽有紫红、红、浅红、浅黄、绿色等,与其品种的花色有很大相关性,花色为红色品种其嫩叶的颜色也偏红,花色越深其嫩叶颜色也越深。 (三)梅花观赏特性。梅树的花是我们栽培和欣赏的主要对象,相比很多花木,其花朵小巧玲珑,花瓣多近圆形且呈同心圆紧紧围绕着花蕊规整层叠排列,整齐而不纷乱,简明而不单调,从现蕾、露白、含苞及怒放,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暗香浮动月黄昏”,在这样美的情境之中再增添嗅觉上的感受,让人只觉心为之净,神为之爽。 (四)梅果的观赏特性。梅果为核果,其中结单个果的占大多数;有的品种能结并蒂果或叫鸳鸯果,有结品字型果的,还有极少数品种可结田字果,新奇有趣,具较好的观赏价值。 三、梅花专类园的景观营造 所谓梅花专类园,是指以梅花为主题植物材料,采用群植、片植的形式栽培梅花,在宏观上欣赏梅花的群体美;或者制作精工的梅花桩景,从而微观品味梅花姿韵美;从多角度、多方面宣传中国丰富多彩的梅文化,将之建设成为富有中国特色的专类花园。 (一)孤植和丛植。直枝梅苍劲挺拔,疏影横斜,多在常绿树丛前散植,最能体现 “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意境;主干略为倾斜栽植于流动的溪水泉边,最能体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佳境[3];垂枝梅最适宜与水景相配;龙游梅和各种盆景造型梅,最适宜在园林中的花台或小庭院中3~5株成丛与适量的堆石搭配,形成如诗似画的境界。 (二)梅与其他园林植物的配置组景。陈俊愉先生认为:“最好用苍翠的常绿树或深色的建筑物为背景,方可格外衬托出梅花玉洁冰清之美”。[4]梅与松、竹配置,可呈现出“岁寒三友”图的景观;梅、兰、竹、菊自古就被称为“四君子”;梅与柳的组合,一刚一柔,相得益彰;选择与梅花花期相近的花木,可形成有良好观赏效果的“春景园”。 (三)梅与自然景物的配置。《梅品》有云:“梅在淡云、晓月、薄烟、细雨、清烟、佳月、夕阳、微雪、晓霞中观赏格外传神;尤其月夜、雪中赏梅,韵味别具。” 梅与山石配置,刚劲简洁,最能表现梅花的刚劲品格;梅与水体的配置,营造出疏朗、雅致的园林意境,深受人们的喜爱;梅与雪的搭配,雪的洁白晶莹冷冽之气更加衬托出了梅的高洁冷峭与傲骨。 四、燕郊植物园梅花专类园 (一)设计理念。梅花独特的色、姿、韵,造就了人们以特殊的心态去认识梅花的审美,从而咏出赞美梅花的千古绝唱。设计以人们从赏梅到咏梅的一种认知和历程作为串联整个梅园,提纲挈领的线索,组织梅园的设计。 (二)设计结构。围绕赏梅的主题,以“问梅――寻梅――品梅――咏梅”为全园的线索组织游线,按不同的展示方式,将全园划分为“燕郊寻梅、精品展示、梅林草坪、滨水梅影”四大区域,展示梅的姿、色、韵,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处有科学教育意义的梅花专类园,丰富燕郊植物园的冬季景观,同时为游人提供赏梅游玩的场所,更可以发展和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梅文化。 (三)设计说明。燕郊寻梅区:包括入口处的“问梅”和向内延展的“寻梅”两个主题,以突出梅的独特姿态为主,展现梅花特有的品质和价值。为了符合寻梅的氛围,此区郁闭度较高,只给梅留出一个个自然的展示单元,道路也迂回曲折,为游人带来寻梅的欣喜之情。 精品梅展示区:位于专类园中部,为对应“品梅”的主题,将北部的水体引入园内,同时加入传统的亭廊元素,周围遍栽梅花,形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此区梅花以素雅为主,突出梅的“暗香”,并打造制作精工的梅花桩景,微观品味梅的姿韵美。 梅林草坪区:作为全园的高潮部分,此区旨在让游人置身于梅林花海的包围之中,视野开阔,展现“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的诗情画意。梅花品种以花大色艳为主,渲染花海气氛,采用群植、片植的形式栽培梅花,在宏观上欣赏梅花的群体美。为对应“咏梅”的主题,加入条石铺装场地,置石及附有诗词的园林小品等,展现梅文化。滨水景观区:临水一侧,结合滨水小路,打造水边赏梅的环境。 五、结语 梅花作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是十分宝贵的园林造景资源,我国北方营造梅花专类园,不仅可以丰富北方城市冬季景观,为人们提供赏梅游玩的场所,更可以发展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梅文化。如何更好的在我国北方城市的梅花专类园中进行景观营造,仍需要不断进行更加深入的努力和探讨。 景观类论文:类型学在景观规划中的运用与前景 摘要:类型学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无法直接从城市空间形态组合里体现风土人情的营造意图,因此本文试图从景观规划类型学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将景观类型学和城规类型学实际操作进行对比,总结出几种适合城市景观的景观类型学设计理论与手法,从而论证景观类型学在跨专业合作时的结合点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对比;景观;类型学;使用价值 1 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urban landscape)是建筑学中一门特殊的学科,而景观规划,作为对建筑主题辅助设施的统筹和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景观也属于符号的范畴,因此景观规划就属于一门镌刻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白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的实践活动。 2 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景观规划和城市规划还是有区别的。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规划人员通过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手段,对城市空间进行部署和安排。城市规划旨在实现人工与白然完美的结合,并呈现出知性之美。相对于城市规划来说,景观规划则更重注使用者在景观三维空间中的艺术感受。在此空间中,景观的柔性相较冷漠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群落显得更为突出。打个比方,如果说城市规划是让人体会社会发展高度的气质的话,那么景观规划是让人领略白身发展环境中的博爱与进取精神。 3 城市规划类型学 城市规划中比较多用到的设计手法是类型学。类型学认为:研究者可以以研究目的出发,引出一种特别的次序,然后将这种次序贯穿于整个设计中,并将其作为主线,从而对其它非主线因素加以限制利用。也就是说类型学“试图通过事物的表象,去探索事物的内在深层结构”。此手法使人们进行城市规划时有了新思路。相较于过去的规划手法,规划之后再剖析,汲取从前现有片段的时候,做到了有据可依,并且新的东西,除整理的手法外,还可以继续发扬。 现今的城市规划越来越趋向于理性开发。但是即使有了类型学初步指导思想,规划者也不能随心所欲,或者说直接决定开发方向。如今的城市规划不仅是一项传承的工作,更是一项投资。所以,一旦城市规划的方案确定后,随之的规划意图就会被精确地量化,随后参与分析的非专业投资者也更多,众多决策会被不同程度的修改,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完全实现类型学的转化意图相对困难。 4 景观规划类型学 景观设计中的类型学的运用,由于参与者相对较少,项目限制少,因此,绝大多数的景观规划的出发点,都是从景观最本质的原型要素――自然中汲取丰富的形式语言,可以这么说,类型学源白建筑,但是非常适应景观规划。 5 景观规划类型学与城市规划类型学的对比 相较城市规划的类型学,景观规划类型学手法并不局限于“具体――抽象――具体”的传统步骤。例如,城市规划一旦确定,需要在操作过程中导人类型学,那么设计者就需要立足当地资源,对当地历史的解读,给设计对象一个城市定义,此手法意图在于使规划在城市历史文脉中能站得住脚,具有一种承前启后的结构。城规类型学并不是发明新东西,而是发现某些已经存在的新东西。 相较于城规类型学传统的一元秩序,景观规划在类型学则具有先天优势,简言之,设计者在景观类型的设计编排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因为景观规划类型学也具备2个属性,即历史的内涵和抽象的特性,但它的多重运用手法却能揭示更多样的白然法则,而非仅仅展现城市生长总体上的一维趋势。 6 景观类型学的几种设计手法 可以这么说,景观类型学的核心是“多元营造”,下面就介绍几种景观类型学的运用手法。 6.1 多元设计 多元设计要求景观规划者在类型分析的时候,违背主流意志,赋予途径给假定某些群体有更多的空间话语权,由于传统城市规划的类型学设计手法很难顾及弱势群体,因此多元设计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弥补了城规类型学的缺憾,从相对微观的景观编排出发,从另外一个角度创造公平环境,让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弱势使用者能够站在主流规划的层面上,赢得相对更多的环境体验权。 6.2 生态设计 城规类型学非常注重文脉保护,但是实际操作中,往往过分关注建筑主体或者城市空间形态,以至于忽略了风土人情及当地白然群落特征,类型学的景观规划通过将生态系统的秩序及复杂性作为关注焦点,能避免城市规划中一些苍白无力的保留及模仿。这种对景观生态秩序发掘的手法更像是规划人员对白然界系统的深层理解。而正是类型学沿用这种操作手法,很好地找到了城规与景规之间的结合点,因为类型学认为“如果不根植于过去,不根植于历史和传统,要建立一个有着坚实基础的未来,或是一个能够真正保证人类文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的文化是不可能的。” 就以褐地为例来解释生态设计。褐地在城市规划类型学中属于传统的不利因素。城市规划类型学分类时将其视作非主线因素,做次要分析甚至可以剔除。但是在景观生态设计中,却可以将其归类为束缚生态设计创造里的不利方面,只是在褐地的改造与整治中,适当地减少创造灵感。景观类型学中将其看成需要整治的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因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即成了可以发挥的主题。 又或者,城市类型学很难处理土地沙漠化这个问题,城规不处理沙化问题。但生态类型学则在微观上,提倡采取各种生态措施作为生态退化激烈化的手法,在改造的同时,有可能发掘出新技术来遏制不良因素的发展,它比城市规划类型学更重视环境价值。不回避恶劣环境是否能具有使用价值,拒绝宏观上的直接推翻,而是将场地的特殊性看成秩序产生的主线,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3 场所设计 城市规划类型学往往用地表或者人工场所来成就空间,烘托设计的意图,使感受到精神与情绪的共鸣。但景观类型学更关注社会价值,它往往提炼出一种直白的叙事手法,即场所精神作为空间秩序,左右人的情绪,利用花灌木石墙等非封闭空间,白然而然地引导人的深层次感官体验。 6.4 演替设计 城市规划利用类型学的最后结果都是将秩序抽象成建筑语言。但景观规划的成果不同于城市开发,其成果具有演替的特征。因此类型学的基调完全可以由大地侵蚀,物种演变等白然规律来奠定。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堡斯公园。设计师杰克帕直接将建造新公园作为设计秩序的蓝本,将建造公园的设计类型归于一种生产过程,实现了形式到生产过程的主题,真正做到了实体要素的变更和重现设计;按照随机的网格平面交替布置2个类型的树种,它们分别是速生的先锋树种与永久的慢生树。这样的安排下,早生树可以给慢生树提供保护,这种类型学的设计手法充分体现了过程设计的内涵,并且很精致地体现了景观规划类型学的抽象手法。可以看出“多元”的景观类型学设计手法在实际操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7 景观规划的意义 (1)景观类型学的运用需要几个不同背景,不同利益的合作对象协作完成,并且主要矛盾的解决需要不同行业间的反馈与深层沟通。(2)景观规划类型学的运用能使开发商、政府和当地居民都成为受益者,相对的,设计师的写作环境虽然相较城市规划类型学更复杂却更宽松,类型的提炼与选择既有据可依又不脱离现实。因此,随着景观规划的发展,原先产生于建筑中的类型学手法,在实际操作中,与景观规划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因为,景观师的工作本质和建筑师一样,都是为了创造一个适宜人居的有意义空间。 8 结论 通过对城市类型学及景观类型学之间的对比及一些小案例的分析,阐明了景观类型学的现实可行性,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实践的深入,景观类型学能不断日新月异,成为指导景观开发文脉保护的一件指导利器。 景观类论文:各类结构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摘要:归纳总结了景观构筑物的定义与分类,着重解释了景观中常用结构,并分析它们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具体应用,同时对比了各类结构的优缺点。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景观;构筑物;结构 1景观构筑物的分类 1.1景观构筑物的定义 景观构筑物作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指在景观环境中供人游览、观赏、休憩并构成景观的要素,具有引导性、艺术性与功能性,且能与景观环境融为一体。 1.2景观构筑物的分类 景观构筑物通常分为台阶、坡道、墙以及停留休憩类,如花架、岗亭、休闲亭等。 2景观构筑物的结构设计 2.1景观构筑物的结构设计分类 在整个景观设计流程中,景观施工图设计中的结构设计尤为重要,这关系到景观设计的实现效果,更关系到人在景观空间中的使用安全。按目前国内景观建造材料分类,结构分别为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砌体结构及混合结构。 2.2各类结构的解析 2.2.1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是用水泥、砂、石子和水以一定的配合比生产的人造石料,经过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为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景观工程中。景观工程中,混凝土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素混凝土结构是指没有钢筋的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则是指用配有钢筋的混凝土结构,通常用于承受拉力与压力。 2.2.2钢结构。钢结构是以钢材制作为主的结构,是景观工程中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由型钢、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等构件,各构件之间采用焊接、螺栓等方式固定。 2.2.3木结构。木结构是我国使用历史最为久远的建造结构,是用木材进行加工处理,制成木柱、木梁、木衔接构件及木装饰构件,经过历史的发展,形成我国特有的建筑风格。 2.2.4砌体结构。砌体结构是指用砖砌体、石砌体或者砌块砌体建造的结构。在景观工程中应用广泛,可就地取材。 2.2.5混合结构。混合结构是指由多种结构形式结合而成的一种结构,在景观工程中最为常用的有砖砌与混凝土混合、砖木混合、钢木混合及钢材与混凝土混合等。 3各类结构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3.1混凝土结构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混凝土结构在景观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通常主要用于道路基础,台阶基础,坡道基础。承载道路或坡道的素混凝土基础在全年不冻土区域通常为150~200mm,强度为C25,而非承载道路通常为100~200mm,强度为C15。台阶基础在不冻区域通常为素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还常用于景墙、围墙、亭廊等构筑物中,景墙或围墙,通常需根据其长度、高度、厚度确定根钢筋混凝土构造柱、顶梁及地梁基础;对于亭廊等较为大型的构筑物,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钢筋混凝土顶板以及钢筋混凝土基础,基础的埋深则需要根据构筑物的高度、体量及荷载确定。混凝土结构其优点在于耐久性、耐火性较好,整体性能强,缺点在于自重大,抗裂性差。 3.2钢结构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钢结构相比其他材料具有更强以及更灵活的造型能力和可塑性。钢结构在景观构筑物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景观构筑物的美感与品质,实现了许多传统材料不能实现的造型。钢结构通常用于岗亭、钢结构亭廊、雕塑、灯、栏杆、桥等,具有强烈的现代感,被设计师们广泛用于现代风格的城市景观空间。其中在景观工程中最常见的型钢有角钢、工字钢、槽钢、钢板、钢管、圆钢、方钢等。 3.3木结构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木结构在景观工程中是最为环保与天然。木结构常用的木材主要有圆木、半圆木、方木和木板等。木结构通常在风景区或者较为自然、中式的景观空间中较为常见,在景观构筑物中常用于木廊架、木平台、木栏杆等。木结构给人的感觉较为亲切、舒适、自然、缺点则耐火差、可塑性差等。 3.4砌体结构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砌体结构在景观中通常用于种植池、低矮的围墙、景墙及挡土墙等,同时也常与钢筋混凝土柱搭配建造一些构筑物。它具有耐火性好、耐久性好、施工技术要求低、价格低等优点,缺点则是自重大、强度低、砌筑量大等。常用砌体材料有普通砖、烧结砖、其他废料制成的砖类,常用的岩石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 3.5混合结构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混合结构通常用于建造景墙、景观廊架、岗亭等。景墙,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梁形成的框架结构结合砖砌体结构填充,岗亭也是如此;景观廊架通常使用混凝土结构柱结合木结构、钢结构,或者钢木混合结构等。钢木结构是指运用钢构件与木构件相互组合的方式建造的构筑物结构体系,这种结构更加坚固耐用,比纯钢结构更加丰富多彩,被广泛运用于景观设计实践中。 4小结 通过分析各类结构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可知,景观构筑物中的结构设计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景观设计师应充分了解各种材料、结构的特性,才能设计出更加实用、美观的景观构筑物。 景观类论文:景观人类学视角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探析 【内容摘要】文章系统梳理了西方文化景观研究以及景观文化遗产概念产生和演进的历史过程,阐述了文化景观遗产是人类创造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结果。景观人类学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从人类文化产生的内在机理上研究和把握景观文化的内涵和特质,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分析了浙江省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景观人类学 文化景观 文化遗产保护 空间 文化记忆 景观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既是由人类创造的文化构成的生存环境,又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互动的结果。景观文化通过人类世代的创造与积累,形成了景观文化遗产。这种独特的文化遗产,一方面传承了不同地域和自然环境条件下多种形态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保存了人与环境互动的文化记忆。因此,景观文化遗产在整个人类文化遗产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一、景观与景观文化遗产 景观是欧洲古老的概念,最初指可以证明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集团所拥有的土地,后来在荷兰风景画派的影响下,景观被赋予了具有欣赏价值的自然风貌的涵义。19世纪初,德国科学家洪堡从地理学的意义上,把景观界定为在某一地表所能看到的所有地貌。由此,景观在地理学意义上被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型。自然景观是指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综合体;人文景观是指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进行加工形成的景观。但是,地理学上的景观涵义更多的是指地貌的自然状态,而没有与文化产生关联。1863年,奥姆斯戴德(F. L. Olmsted)把景观学与建筑学进行了理论的整合,提出了“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理论。1974年,美国的麦克哈格(I. L. Mcharg)在 《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从生态与人文的双重视角,提出生态设计的理念,奠定了景观生态学的基础。 1925年,美国学者索尔(Sauer)被认为是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研究的第一人,他有力地推进了把景观的研究中心从自然风貌向人类文化活动的转向。他在所著的《景观的形态》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由此,文化景观成为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索尔把文化景观理解为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提出文化景观是在特定时间与空间形成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复合体,赋予了文化景观以历史的时间维度的内涵;并给出了文化景观的定义:“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在这一定义中,文化景观从地理风貌延伸到了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同时,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长期积累的结果,沉淀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记忆,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创造属于自己时代的文化景观。他指出,“就像历史事实是时间事实,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时代概念一样,地理事实可以看做是地点事实,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景观概念来表达。”①因此,文化景观被打上了鲜明的历史的烙印,为景观文化遗产的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美国地理学家特惠尔根据文化景观的概念,在1929年提出了景观文化的“相继占用”(sequent occupance)的论说,即每个地区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特质决定了其文化景观。这一观点,已经触及到了景观文化遗产的核心问题。1963年,英国学者斯潘塞与豪沃思通过对美国和东南亚地区农业景观文化的考察,提出了构成农业景观文化的六个要素,即心理要素、政治要素、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和习俗)、技术要素、农艺要素、经济要素。法国学者戈特芒则提出,文化景观是识别一个区域的特征的重要标志,除了有形的文化景观外,还有无形文化景观。这一学说丰a富了文化景观研究的内容,与当代景观文化的内涵已经基本一致,或者说成为了当今景观文化概念的重要来源。上述这些学者对文化景观的不断研究,极大地拓展了对景观文化研究的视野,直接启发了当代国际社会对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从上述西方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来看,他们都强调文化景观是人类创造与自然有机结合的结果;在景观文化研究的历史进程中,景观的概念是从自然概念向文化概念逐步演变的过程;景观因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每一种景观形态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人类活动本身是文化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上形成的文化景观经过不断传承与发展,决定了文化景观遗产的特征和内容;文化景观是特定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统一,每一种文化景观都被赋予了具体的文化内涵。其中,索尔是景观文化理论的主要奠基者,他把文化景观阐释为是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复合体,在方法论上为当代景观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他没有在理论上深入展开,尤其是对不同形态的景观构成研究方面涉及不多,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景观文化构成方式也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索尔对景观文化理论的形成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提出的文化景观命题开启了现代景观文化研究的路径,使人们对景观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同时,文化景观理论的产生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把握和理解文化的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对于保护景观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化景观的概念开始流行,更多学者加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当中,从不同的领域丰富了文化景观研究的视角,并在实践上开展了对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应用,使这一理论与实际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在文化景观理论有力的推动下,根据文化景观学者的研究成果,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全新的视角开始高度重视对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1992年1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在美国圣菲召开的第16届会议上,正式提出把文化景观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内容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在《世界遗产公约》上描述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它体现了人类社会与居住区的长期演变,这种演变是在文化景观所处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或机遇的作用下,以及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社会、经济、文化势力不断的影响下发生的。由此在原有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文化景观遗产,此外还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共五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认定文化景观时,确认了三种文化景观的类型,即人类有意设计与建筑景观,如出于审美需要的园林;有机进化的景观,如化石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如西湖景区。这类文化景观被纳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对其保护的主要根据是:是全人类公认的世界罕见、目前无法替代,并具有普遍的价值;具有明确的地理――文化代表性;独特的文化因素能力;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目前,我国已有江西庐山(1996年12月)、山西五台山(2009年6月)、杭州西湖(2011年6月)、云南红河哈尼梯田(2013年6月)四处文化景观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称号。 二、景观人类学的理论建构与景观文化遗产保护 景观文化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如果说文化景观是作为一种与自然景观并列的景观类型的话,那么,景观文化则是从文化特征的角度来考察景观现象,更关注景观背后的文化生成机理,或者说景观在某一文化体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景观人类学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文化学视角的景观文化的研究,深化了对景观的文化传统及其本质的探索。 景观与文化景观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一方面,人们对景观的文化意义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景观文化理论;另一方面,人们又不断地用景观文化理论去指导景观设计与创造的实践,丰富与完善了景观文化理论。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理论与学说,包括地理学、生态学、建筑学、农学等,但由于这些学科都属于自然科学,缺少社会人文学科的视角,即没有从人类文化的维度上去阐释景观生成的肌理,因而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虽然索尔已经意识到人类文化是景观文化构成的重要基础,并提出了文化景观的命题,却没有建构完整的理论体系。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不同学科的学者对景观与文化景观的持续研究为景观人类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景观人类学是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理论,这一新学科的出现不仅深化和拓展了景观文化理论的研究,而且为景观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按照日本景观人类学家河合洋尚的解释,景观人类学中的“景观”不同于设计学或地理学中的景观,它不是一种外在的意象,而是借助于意象所透露出的文化内涵,是嵌入于文化意义中的环境,本土的居民对这种景观环境的“景观”有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河合洋尚对我国梅州地区的客家景观文化的实证性研究,充分说明了景观文化涉及到文化认同与归属感的问题。梅州的客家人聚居地,上世纪90年代之前,梅州本土居民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很低。90年代后,梅州政府重新修建了孔庙、义冢、三山国王庙等客家文化景观,但当地宗族认为,这些文化景观是新造的“假景观”,难以唤起客家人文化的认同感。于是,梅州的宗族开始修建自己的内部文化景观,以唤起梅州客家人的本土化文化认同。因此,景观人类学中“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他者如何描述和塑造异文化意象,他者因景观的文化差异,能够清晰地识别景观的异质性文化内涵与特征;其二是这种景观文化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形式,如何影响了现实的景观建设。景观人类学的这一视角,对我们保护景观文化遗产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即对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对景观的外在形式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对景观内在的文化机理的把握。 “空间”与“场所”是景观人类学着重研究的两大核心概念,但是这两个概念又在时间的维度上与文化传统形成交织,共同构成了时空双重维度的文化空间。虽然景观人类学与设计学、艺术学一样,也使用甚至强调“空间”(space)和“场所”(place)等概念,但是对这些概念理解的视角与方法完全不同。设计学和艺术学往往是从物质形态的视角去理解“空间”与“场所”的,景观人类学则是从文化的生成机制角度来理解“空间”与“场所”的,因此,景观人类学意义上的“空间”,是嵌入了文化意象、装入了特色文化容器之中具有边界的形式,这种边界主要是文化的要素构成的,或者说,不同的文化形成了景观文化的空间的边界。而“场所”则是被嵌入了历史与文化记忆,具有文化认同感的社会空间,是没有边界的。在这种“场所”的空间,人们能够形成共同的话语、共享文化记忆、建构文化对话的内容。 从西方早期对文化景观的关注,到现代景观人类学的研究,可以发现一条景观文化研究的清晰脉络。或者说,景观人类学学科的构建,与欧洲200年来的景观理论传统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和拓展,注入了人文学科的新鲜营养。事实上,景观人类学从文化的视角,赋予了景观概念以全新的涵义,它不仅延续19世纪初洪堡以来西方建立的古典景观理论,也融合了上世纪70年代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和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的思想精华,从而形成了现代景观文化的价值观和设计理念。在列斐伏尔看来,“环境的组构、城镇和区域的分布,都是根据空间生产和再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进行”。②景观人类学对文化景观理论的发展,对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保护文化景观遗产产生了重要影响。1992年1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文化景观概念并将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因此,欧美国家将景观人类学应用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是题中应有之义。 西方在景观人类学学科创立之前,已经开始从人类学的视角来探索景观文化的人类学问题,可以说是景观人类学理论的萌芽,为景观人类学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列斐伏尔把空间生产界定为人的生产实践产物,空间是一种社会关系,打破了传统上把空间仅仅看作是一种物质存在的观念,构建了社会―历史―空间的三重复合维度,提出了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再现性空间(Space of representation)三大范畴(1974年)。德波把景观描述为“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1973年)。他们都把景观视为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外在形式。怀利把景观作为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 是一整套关联的文化价值、实践、管理及聚落(2007年)。菲利普斯认为,文化景观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否则会破坏对文化景观理解的完整性(2007年)。欧维葛认为景观不仅是空间概念,而且是长时期积累的习俗和文化的概念(2003年)。索尔认为文化景观的产生,有自然景观与民间或国家文化之间双向的交互作用(2001年)。阿什莫和克纳普从后现代主义立场,提出文化景观是一种文化意象,其口头与书面的表达,能够创造可供“阅读”的形象或文本(1999年)。欧洲理事会出台的《欧洲景观公约》,强调文化景观不仅是物质载体或空间,而且与文学、绘画、音乐等文化遗产紧密相连(2000年)。现代西方学界对景观文化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把景观看做是一种外在的意象的传统,而是把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纳入到景观文化之中,强调了景观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联,这一视角本身就是文化人类学方法在景观文化中的具体应用,同时,也丰富了景观人类学的理论内涵。 欧美对文化景观遗产的理解,强调了它是人类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作为空间和意象的景观与人类精神活动密不可分;文化景观充满了人类的体验,是一种文化表征体系;文化景观遗产能够唤起“记忆”与“回忆”,是可“阅读”的文本或形象。同时,西方现代文化景观研究注重文化景观变迁及其解释性研究,强调“景观文化变迁是环境中的自然力和文化力之间动力相互作用的表现”③。但是西方景观研究对文化景观遗产的历史、地域、民族的维度重视不够,缺乏文化多样性的视角,理论建构上有明显不足,这对于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是有明显欠缺的。河合洋尚对中国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超越了西方景观文化研究的窠臼,更注重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等核心构成要素,对保护我国形式多样、地域分布广阔的景观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基于景观人类学视角的浙江省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研究 景观文化遗产是浙江的独特资源优势,以景观资源为依托,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规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浙江人文荟萃、历史悠久,自然风光迤逦、景观形态多样,是我国景观文化遗产大省,尤其是拥有一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辉映、相互交融的景观文化遗产,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浙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有历史文化因素。“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分析,环境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文化也对环境起反作用。”④浙江地处长三角南端、东海之滨,自然条件优越,浙赣山脉贯穿全境,西湖、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楠溪江、大运河、太湖等河流湖泊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水文化景观,从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到南宋迁都临安,几千年形成的丰厚文化积淀,为浙江留下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景观遗产。2011年,杭州西湖获得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称号。这是全球第一个获得世界遗产的湖泊文化景观,为浙江景观文化遗产赢得了殊荣。 浙江省丰富的景观文化遗产资源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西湖获得世界景观文化遗产后,更引发了国内外对浙江景观文化遗产的强烈关注,并从景观人类学的视角开展了对浙江景观文化遗产的研究,形成了一批较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艺惠从传统乡村地域景观研究的视角,以浙江省古龙门镇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乡村景观遗产地保护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的课题研究,并获国家自然基金立项。这项研究探讨了旅游业导致文化景观遗产地商业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给文化景观保护和持续利用带来了严重威胁等问题(2009年)。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对浙江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文化表征给予高度关注,提出“院落空间、街巷空间、园林空间、水空间”是其重要特色,“传统村庄的原有属性和历史记忆亟待保护”,“乡村聚落遗传因子,是乡村民众的精神寄托,构成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家园感和归属感”,但“中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丧失了个性”(2010年)。宁波大学教授李加林则着重系统研究了浙江海洋文化景观,阐述了海洋文化景观保护的机制、分类、开发与模式,提出浙江海洋文化景观开发与保护的思路(2011年),但他的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对浙江海洋文化景观的历史、地域特点的梳理不够深入。倪琪等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出发,研究了杭州西湖世界文化景观的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涵,结合西湖的园林、建筑、山水、历史遗迹、景观题名等物质与精神元素,探究了其文化表征方式与价值(2012年)。这些研究方法借鉴了景观人类学的研究思路,充分结合浙江景观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形态,为浙江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在西湖获得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后,浙江省各级政府对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但是在如何保护的思路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有学者指出,目前,地方政府“更加侧重保护物质文化景观,且保护尺度常以小场地和建筑空间内部的保护为主,甚至狭义地以建筑、遗址的保护取代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保护”⑤。就浙江省而言,在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物质景观,轻非物质景观;重文化景观开发,轻景观资源保护;重城市景观,轻乡村聚落景观;重单一性保护,轻综合性保护。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对浙江文化景观资源的有效保护。因此,从景观人类学的视角保护浙江省文化景观遗产,笔者认为今后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景观文化中的建筑、自然风景与历史传说及其多种艺术形式,是一个完整的景观文化空间。因此,必须把建筑、自然风景等实物形态的景观,与相关的其他形式的文化统筹加以保护。比如,杭州的西湖文化景观遗产,除了闻名遐迩的苏堤春晓、柳浪闻莺、断桥残雪、雷峰夕照、曲院风荷、花港观鱼、三潭印月等西湖十景外,还有与西湖密不可分的诸多传说,如被称为中国四大传奇故事的白蛇传与雷峰塔,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文化景观空间整体。传说法海和尚骗许仙到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后来许仙的儿子祭祀于雷峰塔,雷峰塔倒塌,白娘子获救。2000年,浙江省政府决定重修雷峰塔,却没有把这一流传千年的传奇充分地整合进去,同时,也没有从口头文化遗产的角度系统地对白蛇传与雷峰塔传说进行收集和整理。事实上,自古以来,白蛇传就有镇江说书版本和杭州说书版本,但在国家级“非遗”申报中,镇江市作为第一申报单位成功申报了《白蛇传》,杭州却成为了第二申报单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浙江省对雷峰塔的文化景观的保护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缺乏整体观的。 第二,对浙江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应将地域特色和历史传统风格有机地统一起来。浙江地理环境以山水著称,江河湖海环绕全境,形成了以水为特色的景观文化,完整地保留了一批在历史上著名的水乡聚落,如乌镇、塘栖、西塘、南浔等,同时也保留下来一批附有浓郁江南水乡风格的水建筑,如廊桥、水上凉亭、水街、水码头、滨水别墅等。这些水文化景观不仅能够充分凸显江南水乡的景观特色,也彰显了江南水乡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传统,是浙江独特的文化记忆。对于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单霁翔指出:“对文化遗产内涵和价值认识的逐步深化,促使人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角度去分析和梳理文化遗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并建立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和相应的保护方式、手段、体系,受到关注的文化遗产的类型也在不断扩充,例如‘历史城镇’‘传统村落’‘运河遗产’和‘文化线路’。这些遗产的共同特点就是都体现出文化与自然两者的密切关联和相互结合,文化遗产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并拥有了更为深刻的涵义。”⑥ 第三,要坚持对文化景观遗产实行多元化保护的原则,尤其要注重对浙江乡村聚落的景观保护。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学者,更多地把眼光投向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或建筑的保护,忽视了对乡村聚落的景观遗产保护。这其中有经济利益驱动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缺乏对乡村聚落保护的理念和意识。事实上,许多浙江乡村聚落的景观,由于远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破坏,仍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生态的乡村文化景观,在整个景观中是难得的资源。孙艺惠认为:“乡村作为世界上出现最早、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域类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并流传了众多独特的人文景观风貌。Mac Antrop(2005年)指出,存在于乡村的传统文化景观有助于维护乡村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体系,使乡村景观具有更好的可识别性。”⑦笔者曾考察了安吉县山川乡的文化景观,在这个偏僻的乡村聚落中,有魏晋时期阮籍后代聚集的村落,也有唐代的寺庙,村民的生活保持着淳朴的状态。这样的乡村聚落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十分罕见了,有着不可替代的景观文化价值,体现了景观文化的多样性。 必须清醒地看到,浙江作为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给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导致景观文化遗产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传统文化景观意象遭受现代文明冲击等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旅游开发,新建了许多仿制古建筑,甚至改建古建筑,对景观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损毁。因此,政府必须制定景观文化的保护规划,在对浙江景观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排队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逐步把有价值的景观资源统一纳入到规划保护的名录中,对条件较好的景观资源,可以创造条件积极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此外,应尽快出台景观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对现有的浙江省景观遗产资源给予有效的法律保护。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景观类论文: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摘要】本文主要是在实际的景观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针对景观学专业当中的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和教授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且提出了景观学专业中设计类课程在实际教学改革中所实施的政策,针对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课程的实际教学方式及其在改革方面的有效形式进行了探讨。对景观学中的设计类课程实施改革对景观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景观学专业中的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具备较强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景观学;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伴随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脚步不断的加快,我国居民在其居住环境的建设以及管理的工作当中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和危机,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的比例严重失调,自然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我国自然文化遗产遭受蚕食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给景观学的正常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干扰因素。自2004年12月开始,我国高校景观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在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在2007年开始,都相应的设立了景观学相关的专业并正式开始招生。我国安徽建筑大学早在2000年到2008年这八年的原理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依据传统的优势学科针对性的设立了建筑学、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景观学实用性人才,并且积累下较多的教学经验。为了更好的开展传统的优势学科,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的实用性人才,对景观学专业的设计课程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设计类专业在景观学中占据这重要地位 当前,社会的发展对景观师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规划设计;第二是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第三是建设和管理。每个国家的在景观规划方面的设计师人数以及专业水准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该国家人民居住环境的质量高低,它同时也是人居环境中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二十一世纪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引导性学科。我国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培养大多都集中在农林元宵,在对相关课程进行编制的时候,对建筑类院校中有关景观类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影响比较大,景观学的办学理念和背景主要涵盖了建筑类、艺术类、农林类以及地理类这四个大方面,从而产生了设计风格多样化,每个学校之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和设计风格,针对培养层次较高的景观学专业性人才有着非常大的益处。 在农林院校当中,在软质量景观上的师资力量相比其他的工科类的院校有着较大的优势,在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社会需求当中,这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方式有着较大的优势,对建筑类的工科院校来说,它在景观的规划方面。管理方面、设计方面以及研究方面有着比较大的优势,而且具备了国土和地区景观规划,设计与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和场地的规划、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设计和旅游规划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所以说,在当前的景观教学和实践当中,设计类的课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设计类课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不断的完善教学的方式以及对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进行强化,争取在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教学和科研相融合,老师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在能方面的培养相结合,这样才能让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类的教学更加具备研究和实践的意义。 二、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 (一)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想象能力 景观学理论和普通的理论性课程以及生物学科中的课程相比,其设计类的课程具备非常明显的特点,其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着较为独特的地方。设计类的专业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即形象化的思维能力。总的来说,所谓的设计就是将设计者本身的思维和设计思想通过其所要设计的物体或者是景象,让人们从视觉感官上去了解设计者的索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图,这首先就要求设计者的自身需要具备非常清晰的设计框架存在脑海当中,要是本身对自己的设计结构了解不够充分,那在观赏者的角度上对其所涉及的作品就更加无法理解,在景观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是在想象能力方面较差,那样也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景观学的设计活动中 在进行景观学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对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对学生在设计技能方面的训练同样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设计类的课程中不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设计能力,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欠缺往往会对所设计的事物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做出必要的示范,很多时候会遇到用语言无法表述的问题,但是通过实物的演示和具体的操作就会让学生一目了然。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充分的参与到设计和讨论的过程中去,这样才会有效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景观学设计类教学中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 教学课程的性质直接关系到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形式,在景观学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互动和双向交流,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景观学的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积极参与到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去。学生由被动的去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转变成主动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的学习模式,这时候教师也需要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特性进行因材施教。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景观学的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设计项目,无论是真实的工程项目还是人为设计出来的虚拟场景,从其本身的性质上来看都属于同一种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了景观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再对实际的问题进行解决。但是所解决的问题的具体方案最终必须要通过具体的图纸展现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是一个设计人员,学生可以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大胆的去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将其所学的概念、原则以及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当中,这样才能对实际的问题加以有效的解决。 设计方面的工作,特别是针对景观设计工作,它要求设计者必须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际操作经验。同样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同样也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为丰富的景观设计理论,学生也要对设计方面相关知识进行积累,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建筑工程技术以及生物方面的知识。 三、景观专业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制的改革模式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景观专业中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制的改革模式可以总结为:“引导、示范和实际操作”。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可以得出这种模式的教学是切实有效的。人们通常都认为景观专业设计类的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并不是通过一种设计类的课程进行教学,其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教师具体讲授给学生多少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到的知识是否可以真正的理解真正的运用到实际当中,学生需要学会独立的思考,还要具备自己的思想,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学会消化和借鉴。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对学生进行引导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首要任务,其目的主要是指引学生去充分了解设计课程的特性以及教学的目标,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是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没有对其进行大概的了解,那么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找不到学习的重点,只能是跟着老师的教学进度走,在这种状况下,要想使教学达到理想化的效果就会非常的困难。 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景观学在其所学专业中的重要位置,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修完所有相关课程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事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阶段首先应该完成的任务。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示范” 教师示范,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来进行学习阶段的初步操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这样的示范:首先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具体例子对其进行分析和讲解,然后通过实际的操作来演示一种具体的操作,并且在相关的演示过后分析和总结出与其相关的普遍性原理,然后在通过进一步的不同设计的实例对相应的原理加以有效证明。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 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这是景观学设计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教学目的。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通常采用以下集中方式进行,第一,课后安排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实际动手操作的任务。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适当的加以“压力训练。第三,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设计项目训练。第四,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快题考试。以上所述的教学模式经过实际的应用证明是切实有效的,但是个人的教学方式还是不能充分的弥补整个教学体系,在以后教学体制的发展中还是需要不断的完善整体的教学体制,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出最高质量的景观学设计技术的教学。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对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在实际的景观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针对景观学专业当中的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和教授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提出了景观学专业中设计类课程在实际教学改革中所实施的政策,针对景观学专业中的设计课程的实际教学方式及其在改革方面的有效形式进行了探讨。对景观学中的设计类课程实施改革对景观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景观学专业中的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具备较强的实用价值。所以说,增强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水平,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景观类论文:遂昌县景观林建设的类型及关键技术 摘要:指出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休闲的需求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改善遂昌县的森林生态环境,提出了构建森林生态景观大框架,提升森林生态景观效果,建设 “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以更好地为促进遂昌县旅游事业等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景观林;类型;技术;遂昌县 1引言 遂昌县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以甜槠、木荷最为典型。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有次生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中山矮林和灌丛。根据2006年全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结果,全县共有木本植物100科,348属,1036种,可供开发利用的优良乡土造林树种100多种,花卉、绿化、观赏树种300多种,植物种类较为丰富。 2生态景观类型 根据生态学、植物学和景观学原理,遂昌县现主要有常绿阔叶林景观、常绿落叶阔叶林景观、针阔叶混交林景观、落叶阔叶林景观、针叶林景观、经济林景观、竹林景观、灌木林景观等多种森林生态景观类型,但其各生态景观类型面积分布不均,色彩变化不大,视觉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常绿阔叶林景观面积比重少,针叶林景观面积比重大,林相单调或破碎、季相变化少、树种分布不均或单一、层次结构简单、林分稀疏等方面。根据规划区域生态景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整体形态、季相变化、层次变化等多种生态系统和空间类型出发,按照规划原则,通过在各景观类型中进行目的树种的培育或改造,逐步提高规划区域常绿阔叶林景观面积比重,减少针叶林景观面积比重,调整森林生态景观面积,丰富森林生态景观树种,增加森林生态景观层次,提升森林生态景观效果。 2.1景观保护型 将森林生态景观建设区域内现有郁闭度≥0.5的乔木林,所有经济林、竹林、特殊灌木林以及未成林造林地(针叶林除外),苗圃地和林业辅助生产用地等均纳入森林生态景观保护型。区域内,具有较高的森林生态景观价值的常绿阔叶林景观、常绿落叶阔叶林景观、针阔混交林景观。对这些景观,应采用限制采伐的方式进行严格的保护管理。其中,《遂昌县林木资源限制采伐工作方案》划定为禁伐区的林地面积,要严格限制采伐;对于非禁伐区的林地面积,原则上禁止采用皆伐和大面积择伐;对于林业生产经营区的人工商品林基地(含工业原料林、合作造林、世行贷款造林)可准予皆伐,但要控制采伐区块面积,避免集中成片采伐,尽量降低其对生态景观整体形象的破坏。 2.2景观改造型 将森林生态景观建设区域内现有郁闭度 2.3景观营造型 对森林生态景观建设区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宜林荒山荒地等,根据立地条件分别宜树、宜灌或宜草等进行绿化。现有未绿化的宜林荒山荒地,基本上立地条件都较差,难以营造成较好的森林生态景观,因此要以种灌及种草来绿化为主;对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荒山荒地,选择木荷、甜槠、栎类、枫香、榉树等树种营造阔叶林景观。今后采伐等形成的迹地,要及时并按照规划的生态景观建设方向造林绿化;坡耕地利用杨梅、厚朴、柿树、毛竹、茶叶等生态经济树种营造经济林景观。 3生态景观建设技术措施规划 3.1立地类型划分 根据规划区的地貌、海拔、坡向、土壤、土层厚度等对树木生长影响的分析,确定以海拔、坡向、土壤为主要因子来划分立地类型,并拟定各立地类型的主要适生树种。 2014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郑慧萍,等:遂昌县景观林建设的类型及关键技术资源与产业 3.2树种选择 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用观赏价值和生态效能高,并有成功种植经验的优良乡土阔叶树种进行生态景观改造和培育,增加树种组合和植被层次及季相变化,既能适宜林地的立地条件,又能满足生态景观的建设要求,达到投资少、见效快、景观美、地方特色鲜明的目的。此次规划主要选择以下树种。 3.2.1按生态习性分 常绿阔叶乔木树种有香樟、浙江樟、楠木类、细柄蕈树、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米槠、罗浮栲、栲树、南岭栲、乌楣栲、杜英类、猴欢喜、香港四照花、木莲类、含笑类、杨梅、冬青类、桂花;落叶阔叶乔木树种有枫香、缺萼枫香、毛红椿、连香树、秀丽槭、檫树、小果冬青、南酸枣、马褂木、银杏、榉树、黄连木、柿树、蓝果树、无患子、光皮桦、黄山栾树;常绿灌木树种有构骨冬青、毛瑞香、浙江蜡梅、栀子花、杜鹃、茶叶、鹿角杜鹃、云锦杜鹃、夹竹挑、女贞;落叶灌木树种有满山红、丁香杜鹃、毛黄栌、美丽胡枝子;常绿藤本植物有常春油麻藤;竹类有毛竹、遂昌雷竹。 3.2.2按主要用途分 浙南及遂昌特色树种有遂昌冬青、遂昌大果油茶、遂昌雷竹、九龙山榧、浙江蜡梅、伯乐树、乐东拟单性木兰、闽楠、凤凰楠、细柄蕈树、毛红椿;观赏树种有伯乐树、含笑类、木莲类、浙江红山茶、遂昌大果油茶、香港四照花、毛瑞香、常春油麻藤、美丽胡枝子、杜鹃、满山红、丁香杜鹃、鹿角杜鹃、云锦杜鹃等;春―色叶树种有黄连木、刨花楠、红楠、闽楠、细柄蕈树等;秋―色叶树种有枫香、蓝果树、毛黄栌、秀丽槭、银杏、榉树、山乌桕、黄连木、香港四照花等;常色叶树种有栲树、米槠、罗浮栲、南岭栲、杜英类、猴欢喜等。 3.3林地清理与整地 造林前的林地清理与整地,无论是无立木林地的造林,还是林分补植改造,都不能破环周围的森林生态环境与生态景观。所以,只对造林地劈除草灌与清理树根、石块等杂物,并保留目的树种。整地方式采用挖大穴,穴的规格一般为50cm×50cm×40cm,容器苗可适当减少挖穴规格,挖穴后及时回填,以免引起新的水土流失。 3.4造林密度、种植季节与种植方式 景观营造,造林密度为2100~2700株/hm2,其中大苗造林密度为1500~1800株/hm2,小苗造林密度为2500~3000株/hm2。景观改造,有林地、疏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补植密度以600~1500株/hm2,灌木林地补植灌木树种密度以1200~1800株/hm2,乔木树种补植密度以900~1500株/hm2为宜。为提高成活率,需选择春季或冬季植苗造林,即在树液流动前的雨后无风阴天定植。种植方式采用植苗种植。栽植时应严格按《造林技术规程》要求进行。苗木尽可能当天栽完,当天栽不完的必须假植。苗木在起运时要带泥球。难成活苗木,栽前可用ABT生根粉、GGR植物生长素蘸根造林等先进技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所有苗木装车时,必须认真检查,不得压伤苗木,并用湿草覆盖其根部,以防水分蒸发。 3.5补植与幼林抚育 种植后必须对幼林采用除草、松土、培蔸、扩穴、除萌、修枝等抚育措施,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对种植后死亡的幼树及时补植,保证成活率达到合格要求。抚育次数为种植后第一、二年各1次,第三年1次,抚育时间为每年6月或9月。为防止水土流失,抚育方式采用块状抚育。 景观类论文: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摘 要 本文针对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在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现状方面,主要针对国内和国外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景观生态分类研究的发展趋势方面,主要从新技术的应用、景观生态分类在实践中应用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 景观生态分类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而可供利用的土地则越来越少,环境问题也越发严重,因此,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合理的安排环境、人口的关系,使人口与环境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景观生态,主要是指以天空为顶,以大地为底,在一定区域内的户外所有空间之中所包含的有机物、无机物,有形之物,无形之物之间所构成的互动关系,进而产生的自然效应组合。景观生态强调的是景观的生态学方面,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于景观分类的研究,前人在城市景观生态方面进行过很多研究。但是对景观生态在一定区域内、一定范围内的表现,不同要素之间的组织关系的研究仍然比较欠缺。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的对景观生态进行分类,并对分类进行研究,这对于促进景观生态研究的发展,促进以景观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开展景观评价、规划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1 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现状 景观生态分类通过建立等级分类系统,能够全面反映一定区域景观的空间分异和组织关联,揭示其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特征,是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管理的基础。由此可见,景观生态分类的知识面涉及的非常广,是一门非常明显的交叉学科。正因为景观生态分类相关知识作为一门交叉的综合学科,所以对于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也比较多。但真正将景观生态分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展研究,则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 从国外对景观生态分类及相关内容的研究来看,目前在国际上主要流行两个学派,即以荷兰等国家为代表的欧洲学派,还有以美国等国家为代表的北美学派。这两种学派虽然都是基于景观生态分类进行研究,但由于侧重点不同,其研究的方向差异很大。欧洲学派,相对来说对于景观规划的实践更为重视,而北美学派则对于景观规划的格局和功能更重视。两种不同学派的研究各有千秋,但初衷都是一个。尤其是目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又给景观生态分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使两种不同学派的研究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国内对于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要比国际上大约晚20年到30年左右,从起步上落后了很多。我国真正开始对景观生态分类开展研究要追溯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景观生态室”和景贵和主持的“吉林省西部沙地生态建设”课题的立项。从这个实体研究机构和课题的立项开始,我国对于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步入正轨。后来出版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等多部相关著作。整体来看,我国的景观生态分类理论研究起步晚,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以土地类型为基础进行的划分;(2)综合考虑自然地貌特征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的划分;(3)以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强度或从景观功能入手进行的划分;(4)直接依据遥感手段获取地表覆被物的景观特征数据进行的分类。 2景观生态分类的发展趋势 目前,快速的城镇化以及过度膨胀的人口都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地区生态变得更加脆弱,生态平衡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为此,在新的环境下,面对新的挑战,重新对景观生态分类进行研究,也是未来景观生态分类学的重要发展趋势。尤其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卫星定位系统、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而且掌上电脑、GPS 定位仪等被广泛的采用,景观生态分类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趋势。目前,景观生态分类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研究与应用的整合,并相应地推进时空尺度匹配、多学科的整合,以及研究者、决策者和景观利用者三者的整合。更多的将景观生态分类中各项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探索景观过程的物理学表达方式,逐步减少景观生态过程研究和景观动态预测的不确定性,发展和建立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提高景观生态分类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比如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土地利用与覆盖,生态恢复与生态合理建设,景观动态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等方面,都可以充分地利用景观生态分类的知识进行研究。 3 结语 总之,景观生态分类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一门新的知识,在未来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相关知识的研究和实践中都必将有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为此,我们还需要对景观生态的分类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研究,探讨新的发展趋势,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景观类论文:城市街道景观的分类与设计研究 [摘要]城市街道景观是反应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因而加强城市景观的设计对生态和谐的现代城市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将本文命名为《城市街道景观的分类与设计研究》。首先分析了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其次就城市街道景观进行了分类;再次就如何加强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以更好地促进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将城市文化特色彰显出来。 [关键词]城市街道景观;特点;分类;设计策略 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作为设计人员必须对其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对街道景观的分类,且做好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以更好地促进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有效性,彰显城市文化的内涵。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分析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加强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人员,必须对其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加强对其的设计。就笔者工作实践来看,当前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文化性 文化性是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特点之一。城市街道的建筑系统与道路系统的有效规划形成了城市的街道景观,在物质实体的背后其所承载的是城市文化内涵,能在了解城市街道景观文化的基础上加上对城市的印象,更好地理解城市文化的内涵。 1.2视觉传播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直接受益者主要是街道两边的住户以及街道上的行人,其视觉感官和使用感受是做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重要标准,因而仅凭设计人员的设计经验与哲学美学是难以将城市街道景观的视觉传播性有效的设计并体现出来,所以作为设计人员必须从住户与行人的角度去做好城市街道的设计,妥善处理街道环境与行人间的关联,并确保街道景观能有效的合理的将其蕴含的城市文化内涵传递出来[1]。 1.3整体持续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连续性较强,同时也是构成城市线性空间的重要载体,因而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城市的环境、建设的情况以及文化背景等作为基本元素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从而更好地彰显城市街道景观的整体持续性的特点。 2.城市街道景观的分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因而为了更好地彰显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就必须在设计之前对城市街道景观进行分类,才能更好地确保设计的有效性。在现代城市街道景观分类过程中,主要分为交通类、生活类、步行街、文化街、滨水区。交通类街道即城市道路,主要用于城市车辆与行人的通行,承载着整个城市运行的重要功能,常见的交通类街道景观主要有城市的主干道、飞机场、火车站、地铁站、汽车站、隔离带等。 生活类街道作为最常见的街道类型,其对居住空间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延生,组成的元素主要有两侧的建筑物、绿化、地面以及公共设施等,与交通类街道相比,其不仅车流量小,而且形成速度较慢。步行街在城市中主要是供人们购物的街道,因而此类街道往往集中在商业区,所以其安全性十分重要,为城市人们提供安全的购物环境。文化街则是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性的街道,因而具有较强的传统地域文化,因而此类街道主要用于对街道文物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滨水区则是城市中特定的空间,主要是指与河流、海洋和湖泊等与水体区域相接的土地[2]。 3.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策略探究 某大道工程是近年新修建的综合性干道,由于因尚未全线拉通,所以此路的交通流量相对较小,由于路西的绿化景观带是市民的聚集地,而路段内仅设置一处过街天桥,大量人流往返道路之间,对此路的车辆通行有一定影响,因此必须做好分流工作。以下结合本工程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策略。 3.1交通类 在交通类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鉴于其流通性较强的特点,因而一般应采取直线的方式进行道路的设计,当道路需要转弯时,必须确保转弯半径的合理性,尤其是转弯半径之内严禁设计遮挡视线的物体,在沿街建筑设计时,应确保街道宽度与树木高度之间比例关系的协调性,所设计的街道不一定非要等宽,但应采取放大局部空间的方式,把城市的绿地和广场等引进街道空间之中,从而不断丰富街道空间,提高交通类街道空间的形象。由于交通类街道包含了诸如照明设施、信息显示牌、标志广告牌、安全护栏等设施,做好此类设施设计,能有效的完善和补充道路的功能,并达到美化街道的需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降低设计人员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还应对其视觉效果进行强化,切实做好快速路的修饰与美化设计工作,从而更好地将城市文化元素融入街道设施之中,给在快速路上的人们带来一种城市的温情。对于高架桥、立交桥等较为特殊的交通类街道景观的设计,由于其与地面存在高差,正是由于高差的存在形成了立体的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应设计相应的攀爬类植物,使其更好地绿化高架桥、立交桥的桥体的外侧,亦可在桥的两侧设置固定的盆栽,以更好地形成立体感较强的绿色景观[3]。 3.2生活类 对于生活类街道景观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紧密结合生活性街道景观以城市生活为主的特点,注重生活类街道的邻里感与场所感,才能更好地确保设计的有效性。在城市街道景观空间的形式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设计与居民需求相符的具有较强服务性的区域,例如生活超市、购物广场、菜市场等,再结合生活类街道功能的特点,充分考虑到街道空间在变化过程中带来的美感,并尽可能地利用多种元素去丰富空间,为现代人提供相应的交流场所,加上此类街道的行人较多,因而在进行绿化设计过程中,应精心选择行道树,既要在夏季达到遮阴的效果,又要确保冬季日照的足够行,亦能选取花坛与花池等方式为街区的景色丰富带来更大的可能。 3.3步行街 在步行街设计过程中,由于其注重的主要是安全性,并集文化识别性、需求性和便利性为一体。因而首先必须在确保步行街街道景观设计的安全性的基础上,即尽可能地避免和预防机动车的进入,而这就需要设置相应的隔离设施,以最大化的确保安全隔离效果。但是由于步行街的人流量较为密集,在行走时难以察觉周边的危险因素,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必须确保街道地面铺装具有较强的平坦性,尤其是在井盖口周边不得出现高差变化,并充分考虑所选铺装材料的性能,并结合城市所在地气候条件的不同,针对性的选用材料。 3.4文化街 街道设施应考虑景观造型手法与城市环境文化的一致性,要提取传统文化要素、组合地域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注重街道色彩表现等,具体可以通过选取来自城市的历史、文化、典故、事件等题材的元素并应用到街道小品中,起到强化空间文化内涵、渲染城市人文色彩的作用。以文化街中心的雕塑设计为例,城市中的雕塑能够反映出该城市的文化底蕴以及市民的文化素质及修养,好的雕塑品必然与环境协调并形成城市中标志性的象征。雕塑与环境相结合,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气氛和氛围,创造一种精神生活空间,使观者在这一精神生活空间或崇敬、或恐惧、或愉悦、或轻松,产生各种情感和联想,从而影响其人生态度和审美观念。优秀的建筑与雕塑组合,不但装点了市容市貌,美化了城市街景,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3.5滨水区 滨水区的街道景观在设计时应强调它的空间秩序性和自然系统、人工系统的包容性,可以在临水区域间隔设置亲水平台,让人们近距离与自然接触,在滨水区域沿水种植行道树,从而形成供人休闲的慢行通道[4]。 4.结语 综上所述,对城市街道景观的分类与设计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人员,必须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紧密结合城市街道景观的特点,对城市街道景观进行科学的分类,并切实做好交通类、生活类、步行街、文化街、滨水区等街道景观的设计,以最大化的彰显城市的文化内涵,以精心的设计提升现代城市人生活的品位。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小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运用 【摘 要】现在住宅小区已日益成为城镇居民的主流居住空间,其宜居性自然需要被置于首位。宜居性的实现不仅需要房屋建筑的美观实用,同样需要在小区内部配置生态园林景观。本文分析了住宅小区生态园林景观的作用与特点,并对现在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住宅小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运用 现在住宅小区已日益成为城镇居民的主流居住空间,其宜居性自然需要被置于首位。宜居性的实现不仅需要房屋建筑的美观实用,同样需要在小区内部配置生态园林景观。生态园林的设置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全面的构筑现代人绿色环保舒适的居住空间。如果将房屋建筑比喻为现代住在小区的骨架,那么生态园林即可谓是住宅小区的血肉。园林景观不仅可以美化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还能将刚性的建筑与灵活的人性相连,构筑起人性化的居住空间。 1、住宅小区生态园林景观的作用与特点 生态园林的作用可概括为如下三方面:一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可以美化住宅小区。小区的绿化可以直接为居住者带来身心的愉悦,为居住者的日常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小区的和谐构建。二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善小区的生态环境。植物大多有着净化空气的作用,在小区中合理进行园林设置有助于提升小区的局部空气质量。三是调控自然风,植物可以影响气流的速度和导向,通过生态景观的设计既可以引导自认风进入小区内部,还能防止寒风或沙尘对小区内部环境的不利影响。生态园林景观作为一种灵活性强、注重人性的设计需要从实用性、科学性、美观性等多方面予以考量,在此笔者简要将去特点归纳为如下三方面: 1.1综合性 生态园林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系统,其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设计的方案的综合性。换言之,在生态园林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植被之间的合理配置,还需从整体入手,将整个住宅小区视为有机整体,力求做到人与植物的和谐,建筑与植物的和谐,植物内部的和谐。 1.2发展性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会根据气候、时间以及时代的不同不断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景观的不同和具体的空间布局转换的不同。所以在设计时,既要把尽管对象作为一个地区文化与传统的延续,同时也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开看,充分考虑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1.3丰富性 景观本身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通过将假山、水道、林木、植被、景观建筑等多种元素合理搭配,可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景致。设计者需要结合具体项目的构成和特点,就地取材,进行合理设计。 2、现在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 景观的设计首先是要满足居住者的需求,各种设施、设备及相关的配置首要考虑的应该是使用功能。景观设计应当充分展现出人性化的特点,最大限度的使用适宜的设计,发挥景观的最大功效。 2.1改善生态条件,提高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发挥优劣主要依据“绿量”,即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叶片总面积。也就是说,增加叶面积就等同于增加了生态保护的作用。在植物分科中,高大乔木的绿量高于灌木,更高于草坪,树木的绿量是草坪的4倍。由此,基于不同草木科目的生物特性,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应当将乔木、灌木、草木进行合理的安排也布置,使其构成立体页面屏障,使园林植物群落能最佳提高单位面积的绿量,发挥其生态效益。 2.2植被的生态效应与人文景观设置并重 住宅小区生态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历来都是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其设计的终极理念,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园林的设计中更多的表现为对自然之美的极致挖掘与展现。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可以主要以植物组景为主,追求颜色和季节相变,注重追求形象美、层次美、意境美。强调生态景观相互的借衬,并注重和住宅楼之间的亲和力,融合、呼应、渗透。在生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具体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打造生态宜居之地。 2.3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更新 现代住宅园林设计是本着“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而设计的。因此对于设计者而言,若想充分完善的完成一份现代住宅小区园林设计方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环境设计理念。对人居环境这几要放大设计空间,不拘泥于建筑本身,而是力求打破住宅小区人为的划分与限制,将建筑本身溶于景观,溶于自然中。在平衡居室内外环境关系的问题上,设计者应当将小区的整体设计划分出主次,一开始就要有“全局在心,局部人为”的创新理念。大的人居环境规划应该与周围的自然。地形。地貌、景观、交通、人文、经济环境进行对接,是居住环境融入城市整体规划中,小区内部的环境要力求构筑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氛围、实现城市大环境到居室小环境的自然、流畅、协调的过度与对接,这就使得居住着的室内外环境互相对接,彼此沟通,融为一体。同时如此浑然天成的景观设计还能遵循正常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和欣慰规律,满足人们在工作之余能享有一处轻松、安逸、环境优美的舒适场所。 现代住宅小区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看似简单,实则为一项复杂性、专业性、科学性兼备的工作。其“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景观设计必须从大局出发,并切身考虑居住者的感受与利益。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不断力求达到“不似人为,浑然天成”的园林不知效果。在追求美感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植被自身的生物特点,并制定节约能源,提高能耗的科学管理维护方案,以此达到园林设计的最佳效果。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分析植物配置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 摘要:生态园林景观已成为现代城市园林的发展方向。植物配置与景观设计是构建生态园林的两大基本保障,绿化作为园林景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为市民生活添绿,更能调节自然环境的微循环,净化空气,为市民生活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本文主要对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植物配置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设计原则;植物配置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城市人居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建设生态城市已经为世人认可并成为城市展的目标和方向。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 1.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生态设计是通过对绿化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逐步构建多样性景观,达到营造健全景观生态结构的过程。首先,绿化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作用,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因此,在植物造景中要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适当营造近自然的绿地斑块。植物选择中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绿化造氧层次和绿化光合效率;第二,应根据城市中不同用地类别的污染强度,选择耐性较强及抗污染能力强植物,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收和同化等作用,阻隔污染扩散,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此外,还应重视植物景观的其他生态功能的发挥,如抑菌保健、释放负离子创造清新空气等功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营建卫生保健的植物景观,改善生活环境,有利居民的身心健康。第三,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生态园林设计原则 2.1生态的原则:生态的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风景园林的植物材料选择上,草本花卉的点缀、树种的搭配、草坪的衬托等方面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创造出稳定的植物群落,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使风景园林绿化配置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2.2整体性原则:风景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使风景园林的建设与自然和谐,充分研究和借鉴城市所处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景观格局和特征特色,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性化和亲近感。 2.3观赏性原则:应该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这需要设计师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好,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丰富群落美感,提高观赏价值。 2.4文化性原则:在风景园林中把反应某种人文内涵、象征某种精神品格、代表着某个历史时期的植物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可以使城市园林向充满人文内涵的高品位方向发展,使地方的历史文化脉络在城市园林中得到体现。 2.5经济性原则: 考虑到中小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风景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也要考虑到造价,尽可能选的选择一些适应性强、观赏性好,同时造价又相对比较低廉的一些植物素材,避免盲目追求一些“新、奇、贵”的植物素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保障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3.生态园林植物选择 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应遵循生态的原则,要充分考虑植物生态特征,合理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如干旱、贫瘠、土壤密实、污染严重、病虫害严重等),有针对性、侧重点的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主要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园林生态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3.1乡土树种的选择。 近年来,本土植物造景已成为构建地域特色园林绿地的基本手段。并且,乡土植物的抗性、适应性均比外来种强,能够确保植物组团的成活率。通过运用植物素材的特性,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质感、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观。要营造地域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景观须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乡土树种的作用。 3.2多采用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3.3观叶与观花植物相结合 花木中有许多叶色漂亮多变的物种,比如红枫、红叶李、槭树、银杏等,叶色十分鲜艳美丽,这些植物不仅可以作为显要位置上的主景,将其与观花植物进行合理组合也可以延长植物的观赏期。而即使是常绿树种,只要进行合理的搭配,也可以突出其观赏效果。可以选择一些色度对比比较大的品种进行搭配效果更好。。 3.4配置植物要有明显的季节性 植物配置要不要过于单调、造作和雷同。生态园林要做到春季百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每个季节都各有千秋,近似自然风光,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按季节变化可选择的树种有早春开花的迎春、桃花、榆叶梅、连翘、丁香等;晚春开花的蔷薇、玫瑰、棣棠等;初夏开花的木槿、紫葳和各种草花等;秋天观叶的枫香、红枫、三角枫、银杏和观果的海棠、山里红等;冬季翠绿的油松、桧柏、龙柏等。配置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在景象。在植物配置中,常绿的比例占1/3~1/4较合适,枝叶茂盛的比枝叶少的效果好,阔叶树比针叶树效果好,乔灌木搭配的比只种乔木或灌木的效果好,有草坪的比无草坪的效果好,多样种植物比纯林效果好。另外,也可选用一些药用植物、果树等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来配置,使游人来到林木葱葱、花草繁茂的绿地或漫步在林荫道上,有一种行心旷神怡的感受。 4.生态化园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园林绿化发展就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园林的创造中,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和观赏的需要,使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 5.结语 总之,在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人们都渴求有接触自然、欣赏自然的去处,所以,构建生态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园林景观正是适应人类的普遍要求。生态园林一方面可以美化城市,为人们提供休闲观赏的景观场所,另一方面又可调节和稳定生态,调节局部微气候,为人们提供清新的空气。在生态园林的设计和维护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特性,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的规律,让其充分发挥出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人们创造出健康舒适的宜居环境。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 摘要:植物配置与景观设计是构建生态园林的两大基本保障,设计方面,要符合城市美学的标准;配置方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本文基于这两项前提展开论述,以期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分析研究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城市面貌已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求。然而,城市的外在形态还仅是居民需求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工业的腾飞,民居环境日益恶劣,在新形势下,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城市建设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构成部分,生态城市的建设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论述更加深刻的构思内涵;而城市生态园林又是构建生态城市的重要保障,城市生态园林的构建需从美化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景观设计提升居民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从生态链的角度强化植物的合理搭配,使植物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以此为前提,本文重点论述了城市生态园林的景观设计以及植物的合理配置,以期为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构建完善的生态城市贡献力量。 1 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要点分析 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需结合地域性文化特征,对城市居民的审美取向、人文以及价值观等要素进行深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构思设计框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注重以下几项要点。 1.1 按区域划分 当前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在总体规划上区分了工业区与居民区,其中居民区又按照建筑类型划分了高层建筑住宅区与低层建筑住宅区。按照不同区域的不同性质设计景观是园林景观设计者的重要课题,要能够结合不同人群的不同心理,设计出符合人们心理特征的当代景观,打造不同区域的不同景观特色。 如工业区以林木为主,腹地以松木为主要景观,间杂着林荫小路;外围可考虑以杨、柳点缀,突出通往厂区宽阔的马路,其间配置休憩设施。林木密度应当适中,过于紧密会影响树木生长,而过于稀疏又会影响景观效果,破坏植被。通过这样的景观设计,形成以林木包围工业园区,既可消除噪音对居民住宅区的影响,又可有效减少空气污染,同时幽静的环境也能够缓解园区内人们的工作压力,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 再如高层住宅居民区,可用树木替代传统的围墙,或以木制栅栏作外围,以常青藤、紫藤、爬山虎、爬墙梅、凌霄等攀爬植物加以点缀,其重点是要紧凑、密集,以增加居民的安全感;而相对应的是,住宅区内部应以低矮的植物为主,如丁香、牡丹、玫瑰、香蒲、美人蕉,等等。 此外,低层住宅居民区可在围墙内外栽种高大树木,间杂低矮花草或灌木;内部也应当以低矮花木为主,以衬托人行甬路。色彩是低层住宅居民区最重要的景观点缀,设计者要根据区域特征配置相应的色彩性植物,使外围的高大与内部的低矮形成高低搭配;使民居住宅与植物之间形成色彩搭配,从而彰显城市住宅的炫丽或淡雅风格。 1.2 按类型划分 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对于类型的采用也应当配合区域分析,以区域性质为依据设计景观类型。 1.2.1 点缀型 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应当考虑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在不影响居民生活的前提下,采用点缀型景观设计,可有效增强园林的观赏性与实用性。如墙角一排低矮的灌木,出口处几棵高大的树木,都是点缀型城市生态园林的典型范例。 1.2.2 绿化型 绿化型在工业园区以及居民住宅区都可应用,其主要特征是以大面积草坪为主,其间设置少量假山、花坛、回廊或儿童游乐设施。绿化型景观设计有优势,有弊端,其优势体现在应用范围广、设计简单等方面;其弊端体现在景观过于单调、乏味,缺乏变化,因此周遭必须设计相应的配套设施。 1.2.3 观赏型 好的景观设计会带给人美的享受,城市生态园林中观赏型景观的主要特征是美观炫丽,但实用性不强。当前许多城市将观赏型景观作为重点保护对象,使用木质围栏或其他植物将景观加以保护,这样虽然能够保持景观的永久性,然而封闭式的美景使人难以亲近,久而久之,其势必将会失去应有的价值。 景观设计是构建城市生态园林中的重要部分,要强化设计内涵,突出设计功效,其重要前提是需深入分析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的实际需求。同时,要结合地域性地理以及文化特征开展设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当代景观,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配合相关部门共同维护景观,使景观得以永久的保存下去。 2 城市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配置探讨 植物配置是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结合植物的习性特征,及其功效、分类、颜色,等等,合理的配置植物,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化园林”。 2.1 从观赏性角度进行植物配置 城市生态园林的构建目的之一即是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因此,植物的配置也应当包括观赏性因素在内。要提升城市生态园林的观赏性功能,在植物配置方面可应用更多的观赏性植物进行点缀,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即是强化观花与观叶植物的相互结合。 观花植物包括各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以及少量的木本植物。其中,草本植物如凤仙、百合、美人蕉、牡丹,等等。然而因其季节性较强,因此草本植物可采用盆栽方式配置;木本植物包括玉兰、樱桃、樱花以及一些季节性果树等。观花植物的季节性普遍较强,因此单一的观花植物群难以彰显生态园林的观赏性价值。 观叶植物在构建当代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如红叶李、红枫、银杏等等。在搭配过程中,设计者需根据植物的季节性特征以及色彩进行配置,如集中栽种红叶李,树下留出较大空间,间杂草本观花植物,或以木本观花植物夹杂草本观叶植物,使色彩更协调,搭配更自然,从而塑造出和谐美观的城市园林景象。 2.2 从生态学的角度配置植物 生态是自然和谐的集中表现,考虑到城市生态园林较为依赖人力的特性,因此既要彰显园林的观赏价值,又要突出园林的生态特征,设计者需从植物的习性出发进行配置。 如将喜阳木本植物与喜阴草本植物进行配置,设计者结合木本植物的生长周期以及生长特征分析,可在木本植物的区域范围内栽种草本植物。对于草本植物的种类要细致选择,尽量避免栽种攀爬类草本植物,从而影响树木的生长。 同时,还可采用速生大乔木与中生或慢生种的配置方式。速生大乔木的生长周期短,对环境的耐受能力强,可实现短期内形成较大面积的园林景观;而当速生大乔木可采伐时,中生或慢生树种已形成规模,可替代速生树种,从而相互交替,确保景观的可持续性。 此外,还可运用植物互惠互生原理,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植物相互配置,如兰科植物、云杉、桦木、雪松、核桃等植物与菌根具有共生关系,相互之间都有共通的促进作用,设计者可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物种搭配。 3 结束语 当代城市建设离不开生态园林的美化作用,而城市生态园林的构建又需要结合美学以及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从美学的角度设计景观可提升园林的观赏价值,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情趣;从生态学的角度科学配置植物可提高园林的实用价值,带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的精神享受。这是新形势下城市居民的需要,同时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的需要。因此,强化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科学设计、合理配置,是当前所有城市建设者的重要课题。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分析 摘 要: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工作生活之余,对城市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生态园林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如何对园林中的植物进行有效的配置,有效的发挥植物景观的可观赏性和生态性能是当前园林景观设计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植物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功能性入手,对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进行了介绍,对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前言 生态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物质的循环再生,而且还可以使能量得到高效的利用,使城市生态系统得到协调的发展,确保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使城市的环境得到改善,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刀菜,确保为城市人们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推动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1 植物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功能 园林植物是城市景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城市的环境,而且还可以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观赏空间,使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美的享受,而且可以使空间艺术得以充分的展现出来。而且通过在园林景观中进行植物的配置,还可以充分的起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及减少水土流失等功能。 1.1 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1.1.1 园林植物是城市中最大最好的“空气净化器” 园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达到平衡,而且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提升环境的质量,同时部分植物中对有害气体具有敏感特性,可以对环境质量起到评价和监测的作用。另外,园林植物在对灰尘进行吸收、杀菌和灭菌等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还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噪音进行消除,有效的减轻噪声所给人们带来的污染。 1.1.2 调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小气候 园林植物不仅能够有效的吸收太阳辐射,而且还可以通过自身的蒸腾作用,降低空气的温度,实现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调节作用,同时对水体还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减少水土流失的损坏,起到保护水土的作用。 1.2 美化环境、陶冶情操 园林植物通过不同的形态和色彩使人产能够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在享受美的享受的同时,为城市的景观增添生机和活力,使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操得以提升,所以植物景观的配置设计,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陶治了人们的情操。 2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原则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要乔木、灌木、草坪相结合,落叶与常绿相结合,与当地的人文环境相结合,遵循四大原则。 (1)统一的原则:植物配置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变化太多,整体会杂乱无章,没有变化,又会单调呆板,要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2)调和的原则:植物配置时,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产生协调感。 (3)均衡的原则:要根据周围环境,做到配置有规则式均衡和自然式均衡。 (4)韵律和节奏的原则:在宽阔的大道两边,可以间隔地等距离或不等距离栽植一些同一树种的行道树,中间穿插同一品种的小灌木或灌木球,形成韵律和节奏,给人以整齐划一的感觉。 2.1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确立生态园林的概念 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设计,适地适生。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生长且生长得好;二是重视生物多样性。符合自然规律和风貌的园林建设,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 2.2 园林植物配置应遵循美学原理 园林植物配置在遵循生态的基础上,还需要与美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使景观的功能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出来。实现景观按照不同的季节及生长情况来进行设置,实现移步异景的效果,确保景观的优美性和可供观赏性。所以在实际园林景观配置中,需要重视植物的多样化,对植物进行合理的布置,做到疏密有致,而且需要根据不同植物形态和色彩的不同进行合理搭配,搭配过程中还要将植物自身的文化性和周围环境进行有效的融合。 3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3.1 对比和衬托。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 3.2 动势和均衡。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石楠、臭椿;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榆树、合欢。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3.3 起伏和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 3.4 层次和背景。为克服景观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次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 4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4.1 植物配置应以绿地的自然状况为前提,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习性合理选择搭配树种,配置成乔、灌、草、藤复层植物群落,并遵循植物群落生长规律,进行良性人工干扰,形成一个合理、稳定、能进行自我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系统。 4.2 园林绿化树种可选择以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大大减少由引种、迁移、运输而成活率低造成的不必要损失,且不选择有飞絮、有毒、有异味、易过敏的植物,还要防止恶性杂草入侵。 4.3 园林景观中的植物在进行配置时,需要按照季节的不同进行设计,确保生态景观在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变化,加强阔叶树和针中树之间的有效搭配,从而使园林中的植物群落能够在一年四季都能够有效的发挥其生态效益。 4.4 由于园林绿地是较宽阔的场所,所以可以作为临时性的避难场地,因此在绿地设计时,可以栽种耐践踏的草坪,这样还可以使人们与绿地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效的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4.5 园林植物群落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病虫害的发生,在对病虫害进行治理时,尽量避免不使用化学药剂,以免对土壤带来污染和损害,需要利用生物学方法来对病虫害进行治理,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维护。 5 结束语 园林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其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一定的联系性,所以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上要与生态学和美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还要于农业和林业进行有效的结合,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在进行生态园林设计中,绿色植物在配置上要科学、合理,不能简单的进行堆积,要在审美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配置,从而有效的推动园林艺术的快速发展。所以需要加强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力度,利用艺术手法,将生态学理论和景观艺术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为人们创造一个协调、稳定、优美的景观环境。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关于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探讨 摘要:现在所提出的生态园林城市,属于“大园林”的概念,出发点是建立在保护、建设和完善城市大环境的共识之上,其归宿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环境。生态园林城市强调人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相互依存和共生。 关键词:生态 园林 景观 设计 前 言 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是:经济繁荣,市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衣食住行方便;城市建筑及构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合理分布,相得益彰;人与动植物相亲相近,和谐共存。特征是到处绿荫掩映,风清水净,楼台与山水相依,人类与花鸟为伴,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机活力。生态园林的基本理念在于创造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使人们在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一、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方法 1.1 城市生态环境的园林景观设计 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目的,旨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经济文化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因此,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必须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而进行。从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理念上来看,也有了跨越性的发展,由以往的重视景观规划和建设,到如今注重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往由于没有认识到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导致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都是建立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的美观性与实用性而进行的。 在城市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在城市绿化植物的选择上,尽量选择该城市原生植物或特有植物进行景观建设。选用本地植物的目的在于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避免外来引入植物度本地植物造成不利影响,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发展。同时本地植物的景观设计,一定程度上为打造城市特有植物景观奠定基础,为城市综合文化建设创造条件。例如,哈尔滨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以丁香花作为主要植物进行景观规划与设计,促进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同时,极大的提升哈尔滨“丁香之城”的美誉与城市形象。 1.2 结合园林文化主题的景观规划设计 在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往往是围绕园林的一个主题,通过多种表现方式来规划设计,并往往以此为园林命名,如苏州皇家园林。由于城市规划和历史变迁等原因,城市园林建设往往包括了原有场地改建和新建两种方式。城市园林原有场地的规划设计,园林设计的整体风格往往由原有基础建筑风格决定,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必须以原有建筑风格为基础。在景观规划设计之前,设计人员必须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原有建筑历史与故事、分析原有建筑风格,为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和奠定基础。新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围绕园林主题,综合分析园林场地地形、城市气候环境、本地植物生长及形态特点,确定景观主题思想以开展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1.3 以互动式城市园林景观为规划设计方向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景”与“观”是大多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出动性。以互动式景观为基础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通过互动方式为居民休闲与生活提供更丰富的娱乐活动,使忙碌的人们身心愉悦与放松。相较于立体景观雕塑、植物雕塑等单一形式景观或局部景观,以观为主的园林景观设计,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更加注重景观与游人的互动。 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以互动为方向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水景的采用:现代园林景观中,越来越多的水景被应用于其中以提升园林整体景观效果,但利用水景来进行互动,其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如水景喷泉等,并不能很好的与人们达到互动。②依山而建的半空吊桥、依水而建的秋千式吊桥等:这些方式是互动式景观的常见设计方法,使人们在观赏景致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娱乐活动,兼顾园林景观的观赏性与娱乐性,对于促进城市园林景观氛围和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4 利用立体绿化打造城市园林景观 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土地出现供应紧张的局面,受此条件制约,现代城市园林以中小型园林为主,如何使有限的园林面积,容纳下更多的景观成为很多园林设计人员思考的问题。立体绿化园林景观设计是在遵循多年生植物用原则,分析植物生长特点,打造持续性的绿化立体景观。立体绿化园林景观在提高园林绿化面积的同时,合理布局景观规划和设计,如充分利用园林景观中的墙体、灯柱、高架绿棚、栅栏、凉亭等建筑,打造独特的观赏性强的立体绿化景观。从城市园林空间上看,要适当利用立体结构,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空间扩大,同时立体绿化景观也具有净化空气浮尘的目的,对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提供条件。 二、生态园林设计原则 “生态园林”强调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时,可借鉴以下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 2.1 整体优化原则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时,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和管理。 2.2 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拼块的复杂性、 多样性,自然环境的差异会促成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还包括垂直空间环境差异而形成的景观镶嵌的复杂程度。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还可通过多种风格的水景园、专类园的营造来实现。 2.3 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不同的周边环境,选用适宜的动态景观,将会呈现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景观。 2.4 遗留地保护原则 保护自然遗留地内有价值的景观植物,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或具有特点的植物,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和保护。 2.5 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例如水生植物景观不仅要具有观赏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其丰富的种类和用途可作为科学普及、增长知识的活教材。 三、生态园林的作用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居住环境日益城市化。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便是改造自然,创造集中的人居环境的做法。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必然包含有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人群更贴近自然而生活。 如何才能将与自然分离的城市通过人为的手段有机地融汇到大自然中,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大课题,而这一课题的实施,有赖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再创造。在城市中营造园林,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之成为一个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这种自然回归力一直在有力地抗衡着城市与自然彼此疏离的倾向。这样,园林已不仅仅是提高人们休憩、 娱乐、 观赏的场所,而是同时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对社会功能的满足和实现。园林,在为人类的活动环境创造美景的同时,还必须给予城市居民以舒适、便利和健康。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使园林规划设计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四、总结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和倡导生态保护的大形势下,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规划建设越来越受重视,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既要遵循人性化、本土化、实用性的原则,又要符合生态性与美观性的需求。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小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加快,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作为园林工作者,遵循景观生态设计原理,提倡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使之体现在工程实践中,充分发挥各园林要素的生态效益,这不仅是人们要遵守的原则和准则,也是人们要肩负的社会责任。下文通过对自然与建筑工程的有效适应与结合,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构筑人文、健康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一.工程实例 该项工程有天然的池塘,改造规划以天然生态园林景观为主。用最少的设计方案将区内的山改造为山野公园。将池塘改造为湖泊,湖与山完美组合,以湖为圆中心的放射视觉景观系统。因此,采用“一带、一环、三区、多院落”式布局,将湖和山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创造了适宜的生态住宅小区。 二.规划设计 2.1景观竖向设计 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是对此原理的深刻理解。竖向设计是较能体现此原理的。本小区在竖向设计上,从高至低依次设计为: 制高点的山野公园区、大型人工塑石区、中心区和低洼处的人工湖及溪涧区。人工园林规划与设计湖是利用原有天然大水面池塘开挖而成,溪涧则是利用原有山谷开挖而成,这些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不但做到了少动土方,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这种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说是对土地“文脉”的一种延续。 2.2道路系统规划 生态居住区与外部的交通联系依靠居住区道路系统实现。该小区设置了别墅区主入口、别墅区次入口及洋房区入口三个入口,很好地实现与周边公路、高速的交通联系。各入口处均设置单独人行道,实现人车分流,避免车辆与行人的冲突。该小区一期道路系统采用一带、一环将用地划分为山顶别墅区、中心别墅区及小高层洋房区,各区又各自利用地势形成多院落的布局。各区之间也可通过一带、一环的道路交通系统而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同时道路还与给排水、电力电讯、煤气等输送线路结合起来,形成“联合走廊”。“联合走廊”是特殊的开敞空间,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极大提高居住区风景的价值。 2.3铺地材料设计 生态环境材料的使用是本小区的创造适宜生态住区的又一特色。该小区各入口人行道地面全部采用透水砖铺设,透水砖下层并不硬化,直接铺设在中砂上,可使雨水快速渗入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回升地下水位。此设计不但可以减小地表径流,缓解城市管道排水压力,同时对于地下水涵养,调节水质有重要作用。地面停车场全部采用植草砖铺设。砖上预留的种植孔中植入草皮,提高绿色覆盖,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绿化面积。部分广场铺地的废料作为山野公园中适宜位置的汀步,既遵循了节约的原则,又能物尽其用。 2.4植物种植设计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构成空间、引导空间、美化空间,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季的变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也体现了其它园林要素难以媲美的优势: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 2.1.1乡土树种该小区充分遵循景观生态设计的地方性原理,所种植的大树主要以乡土树种和亚热带地区植物树种为主,如榕树、芒果、大王椰等。采用小叶榕、盆架子作为行道树的基调; 在入口广场及会所后小广场采用了大王椰、加拿利海枣来体现建筑环境的大气。而在湖及会所露天泳池边则选用了独特的具有弯曲树干的海南椰子来展示亚热带风情。 2.1.2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景观生态设计让自然做功原理的重要体现,在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的多样性是对这一原理的最好表达。该小区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设计种植了200 多种植物,采用孤植、丛植、群植、带植等多种配置方式,运用对比、色彩、明暗等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并结合各种植物不同的生长习性、观赏特征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例如:观花植物: 茶花、玉兰、木棉、含笑、桂花、月季等。观叶植物: 龟背竹、八角金盘、彩叶草、凤梨类、肾蕨等。观树形植物: 大王椰、加拿利海枣、海南椰子、细叶榄仁等。 2.1.3多层次植物群落一般可以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和草本层四个基本结构层次。植物群落的层次愈多,层次结构也愈复杂,相应才生态效应也越明显。本小区各绿化组团及行道树均配置有多层次植物。例如: 行道树乔木层采用榕树和盆架子,灌木层采用亮叶朱蕉和灰莉球、地被层采用龙船花,做到乔木、灌木、花草的合理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2.1.4季相植物季相是指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植物作为有生命的园林要素,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中,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而变化。本小区充分利用植物季相特色,创造出观花、观叶、观树形等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此外,还充分考虑了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搭配。 三.小区生态设计的景点分析 3.1生态绿化廊道 小区在用地红线和小区围墙之间铺设了一条 25m 宽的生态绿化廊道。该生态绿化廊道植物种植均为多层次配置,乔木层为马占相思和柳叶桉,灌木层为夹竹桃和红绒球。草坪层为台湾草。通过这条生态绿化廊道,有效地降低了外界噪音对小区的干扰,此外还有滞尘、吸收低浓度污染物、净化小区空气的作用。而多层次的植物配置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该生态绿化廊道的生态效益。同时小区围墙采用开敞通透的不锈钢栏杆设计,并配置攀援植物,如爬山虎、炮仗花等,使得路过小区的行人也能享受到丝丝绿意,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生态绿化廊道的景观效果。 3.2湖及溪涧 该湖是依据原有大面积天然水塘扩挖而成的人工湖,而溪涧部位则是根据原有山谷开挖而成,这样大面积的湖面有利于小区的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水体作为园林要素的作用不必多述,该湖同时也发挥着良好的生态效应,例如: 降温增湿,调节小区小气候。此外由于该湖与其后的山谷贯通,山水也是该湖的水源之一,这也保证了该湖里生物物种的相对多样性,该湖本身也作为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维持着小区的生态平衡。 3.3生态湖岸 天然河流岸线基本都是蜿蜓,从水利学角度来讲,笔直等宽的水道,水流势必会等速; 从生态学角度来讲,在等速的水道里水生动植物难以生长。而岸线的弯曲可以使得深潭与浅滩交错,既美观也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湖岸线设计师法自然,蜿蜒曲折,沿线由卵石分布或镶嵌在岸边,并配合种植适合滨水的植物。如: 鸢尾、菖蒲、龟背竹、肾嵌、荷花、莲花等,通过这些设计,很好地保护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3.4山野公园 本项目一个重要的生态设计是保护留了背后的自然山体——山以及在此山生长了数十年的荔枝林,并用最少的设计将其改造为一个山野公园,可供居民休闲游憩。这也是该楼盘最大的卖点。原生态的荔枝林不但能起到保持水土、增湿降温、滞尘杀菌、净化空气、调节小区小气候的重要作用,而且作为小区的“绿肺”,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其生态功能,保持了本小区的生态平衡。同时该山野公园能大面积收集雨水,通过地表径流汇集至山谷,然后流入该湖,作为该湖水源的补充。 3.5其他分区及园林小品 本生态小区布置了洋房区休闲广场、人工塑石攀岩区、儿童游乐区和健身区,配备了相应的园林小品。组合出丰富多彩的亲地、亲水、亲绿区域,把休闲娱乐等人际活动巧妙地融合在景观中,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交流更加畅通舒适。各个活动区设有林荫及休息设施,如亭、花架、坐凳等,以便于居民活动后休息,也能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阴、冬季有足够的阳光。 四.结束语 生态住宅区规划设计是综合性的。它需要生态学家、景观设计师、规划师、建筑师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与开发商、广大居民的协同努力来实现。它从中的价值不仅在于园林建筑本身的装饰作用,对于融合社会与自然,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保护生态系统平衡,陶冶人的情操上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是小区内部重要的标志之一,是提升建筑品位和内涵的有效途径。笔者相信,随着生态小区的不断探索发展,生态小区的景观设计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论文:浅谈内蒙古草原城镇生态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对于内蒙古草原城镇的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问题,本文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各个绿地园林景观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并针对呼和浩特市的特殊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提出现有园林景观中植物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的解决途径,旨在为我国内蒙古草原城镇的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持。 关键词:草原城镇;生态园林;植物配置 1生态园林概念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此系统是由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构成的群落。系统中各个种群间相互协调,不同生态个性的的植物各得其所,不但能充分利用阳光、土地、水分等因子,而且能形成具有复合层次和相宜季相彩色的景观,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也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2 植物群落在生态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2.1调节小气候 植物的蒸腾作用不但能调节气温和空气湿度,还能吸收太阳辐射,这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经测量,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2.2改善环境质量 2.2.1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0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 2.2.2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2.2.3吸滞粉尘 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2.2.4 衰减噪声 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2.3美化景观 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3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现状 3.1调查地概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处于我国干旱与半干旱的特殊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春秋两季较长,温差大,最低温度-30℃。呼和浩特市降水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为295——529mm,蒸发量为1716mm。 3.2调查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实地调查和研究相结合方法对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的植物种类、生长状态、树种类型配置等进行系统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综合评价,指出呼和浩特市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3.3结果与分析 3.3.1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 经调查,呼和浩特市绿地面积为4790hm2,绿化覆盖面积为6100.82 hm2。就目前为止,呼和浩特市栽植的植物约为432种,其中木本植物190种,草本植物有240种,宿根花卉60种。但是在园林绿化中应用较多的乔木只用30余种,灌木41种,宿根花卉9种,藤本5种。 4 实例研究——以呼和浩特市阿尔泰公园为例 呼和浩特市阿尔泰公园位于兴安北路以东,北邻康复路,东至呼哈铁路,规划总占地面积80公顷,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游乐场所。 4.1阿尔泰公园主要植物资源 4.1.1针叶乔木资源 阿尔泰公园中常绿针叶树种较少且主要分布于园内道路及公园广场。园内只有3种,为樟子松、云杉、圆柏,其中云杉的生长状况较好,圆柏与樟子松的长势与云杉相比较差。 4.1.2落叶乔木资源 公园内的落叶乔木资源较为丰富,其中长势较好的有新疆杨、旱柳、垂柳、家榆、火炬树、国槐、臭椿、山桃、山杏、山定子、刺槐;长势一般的有龙爪槐、五角枫、元宝枫、白桦、梓树。 4.1.3灌木资源 公园内长势较好的主要灌木有连翘、榆叶梅、珍珠梅、紫丁香、接骨木、紫叶矮樱、玫瑰、黄刺玫、沙地柏;长势一般的灌木有紫叶小檗、柽柳、山梅花。 5、结语 随着提出建设“美丽新中国”的理念,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快,一些园林绿化模式已能将人与大自然很好的协调,将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内涵再现,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虽然呼和浩特市近些年在园林绿化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但也明显感觉与青城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绿化树种的功能性还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新的需求,在绿化生态建设上应该多选择一些树种并进行科学引种,为呼和浩特市的园林绿化景观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多样性的选择。 5.1配置结构不合理 城市园林绿化是由乔、灌、草交织构成的,不同形态的树木经过合理的配置可以产生韵律感、层次感等艺术组景的效果,使绿化层次与空间富有变化,形成立体三维空间景观。阿尔泰公园内的道路林荫乔木只有垂柳、新疆杨;灌木只有榆叶梅丁、香。我认为在公园的绿化树种配置应该达到“春季新绿染枝头,夏季繁花压枝头;秋季浓荫盖黑土,冬季琼枝映雪层”的景观。 5.2景观绿化植物使用不当 在调查中发现,阿尔泰公园的很多绿化在选用树种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人流比较密集的公园主入口的北侧坪中种植了一些皂荚,但是对皂荚树干上的刺没做任何处理,这对于儿童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在公园路两旁绿化用的多为杨柳科植物,虽然这些树种的外观较好同时树形也较美观,但是每年的花期都会有杨柳的飞絮,造成街道公园内很不卫生。 5.3植物色彩不够丰富 调查中可见公园内对观花、观果植物和彩叶植物应当增加。公园内的观花植物主要有连翘、紫丁香、玫瑰 、珍珠梅、榆叶梅;观叶植物主要有金叶榆、火炬树;观果植物主要有金银木等。 总而言之,行道树与绿地中部分植物种类表现欠佳,特点不突出;绿地与行道树种的选择具有随意性,没有考虑绿化景观的长远效果与效益。植物的选择上应求新求异,不能只用乡土树种或只用引进树种,应该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有机结合,合理配置。 5.4建议和对策 在园林绿化景观中应该突出阿尔泰公园的特色,丰富绿化种类,体现生态群落的多样性。在积极开发本地乡土树种的同时开发、引进外来树种,并且保护具有特殊观赏价值的边缘树种;在后期养护上增加养护管理科技含量,减少病虫害,提高彩叶树种的运用率,降低园林绿化成本;在发展绿体绿化景观的同时,迅速提高城市空间的绿化覆盖率。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论文: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探讨 摘要: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已成为现代城市园林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园林景观设计设计实践,从多方面详细分析阐述了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并对节约型生态园林造景设计与植物配置进行了深入探讨。 摘要:节约型园林、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一、前言 节约型城市园林使用“最少的用地、用水,和最少的钱财、选择对周围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绿化模式。”从广义上讲,生态化的城市绿化地和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是一样的,都是可持续的绿地。一般节约型生态园林的植物和景观应该具有以下几点:1、使园林景色优美,具有观赏性。2、能改善生态效应,小范围内的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拥有可持续发展性。3、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拥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严峻,人们的保护环境意识也越来越高。城市的生态环境也逐渐从绿化层面上升到生态层面。传统的植物景观与内涵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生态时代的要求,如何将生态的内涵赋予到植物景观中,如何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园林已经成为现在园林景观设计者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二、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具体来说,节约型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运用园林景观技术和工程技术将地形和花草等完美的结合起来,创造出景色宜人的自然环境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我们对绿化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适用”的问题。“适用”的意思一方面是“因地制宜”,要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就是设计的景观适用于哪些人群。“适用”的观点是永恒的。在考虑完“适用”的前提下再考虑“经济”问题。实际下“因地制宜”本身就大量的减少了经济的投资。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将事情做好。在“适用”和“经济”都满足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在一些特地的要求下,美观要提升到最重要的地位。实质上美感本身就是一个“适用”,园林中的一些假山、雕塑作品等能起到美化环境,营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气氛。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 三、生态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生态设计通过构成多样性的景观对绿化的面积进行合理的生态配置,尽可能的增加自然的生态要素。构成生产力健全的景观生态结构。城市生态功能的基础是绿量。所以,在通过植物造景的时候,尽可能选择叶子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使小范围内的气候环境得到提高,降低周围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消耗,提高市民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样,根据周围地区的污染程度,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的植物,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收和同化等作用,使污染程度降低,加强城市的生态平衡。同时,也应该重视植物景观的其他的生态功能,例如:创造清新空气、植物抑菌、释放保健物质等等其他生态功能的作用,营造卫生保健的植物景观,能改善我们的环境,有利于身心健康。 四、种间关系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 绿地植物的种类之间的关系对群落演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出现大量结构的绿地,除了与绿化观念和投资有关外,对植物间种类关系的了解不足也是非常只要的原因之一。竞争是物种之间的主要关系之一,是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的,物种的竞争能力也分也具有竞争等级性,并且受到目标种类和相邻物种选择的影响。竞争和适应能力与扎根类型和深度、植物体积的大小、等特征相关,受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活史以及环境条件和资源水平的影响。其中它感作用也是种类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这是直接性竞争。植物种类间的分布也决定着竞争结果,个体棉铃的竞争强度跟它的有效面积有关,个体空间往往决定着物种之间相遇的频率,对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是有影响的。物种间也是有正相互作用的,例如树冠类植物就可以为它下面的植物创造合适的阴凉的环境。因此,加强植物生物学和对生物特征进行研究是必要的,充分利用植物的相生和相克性,促进植物的生长。另外,成型的植物比幼苗的耐性强,错开种类之间的更新时间,也有利于种类之间的共存,使种类间趋向互相生长而不是直接竞争,宠物利用太阳、热量、水分等资源,提高城市园林绿地植物部落结构的稳定性与生产力。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前提 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的城市生态功能,将更多的动物和植物转移到城市,让市民和大自然更近距离的接触。城市应该为野生动物规划出一片可以生存栖息的地方,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多少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这对我国也有借鉴意义。对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是对建立的半自然栖息地进行保护。“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留下的自然植被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改变了,不能视为真正的自然。如遗留的草地和林地等。半自然环境也包括一些人为营造的环境,比如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等,它们是水生动植物的良好的生存栖息的地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然生存环境的丧失。其中生态公园就是典型的例子。通过对环境的创造,可以在城市中为野生动植物创造出可以生存栖息的地方。所以,应该对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进行宣传,不能仅仅局限于野生价值大的郊野区域,通过对生态进行设计,城市也应该注重创建自然栖息地的可能性,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可以生存栖息的生态环境。在植物的选择上也是重要的一方面,研究潜在的植被,避免因栽植的数量上而破坏自然的多样性。如用种类丰富的草地替换种类单一的草地,建造自然边缘的水体和湿地系统,构建水生和湿地植被等等,创造野生生物的生存空间,促进野生动物的引入和繁衍。 六、节约型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 另外。节约型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也是展现城市的特色和风情的重要方面。要以地带性植被和自然生态条件为基础,将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等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展现出来,使城市绿地系统展现出地域性和文化性。拥有自己的特色。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让市民的身心得到满足,丰富植物景观内的内涵,具体做法如下 1、合理进行植物配置 城市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必要要考虑植物种类的组合、不同季节的色彩、符不符合园林的意境以及与园林中的其他要素是不是搭配、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1)了解植物的特性和本地区的条件(气候、光照强度、湿度等;植物的开花期、绿色期、花色、高度等)遵循合适的地方栽种合适的植物的原则,主要的途径有在栽种的地方栽种适合生长的植物和将栽种的地方改变成适合植物生长的地方。 (2)高度搭配要适当。比如在花坛边缘种植一些低矮的的或蔓生植物时,可以将花儿衬托花儿更加好看。种植面积较小时,可以选择更加低矮的植物。 (3)色彩搭配要协调。植物搭配要注意色彩 的变化和对比,具有丰富季相变化。如落叶树下可选一些常绿植物,如麦冬、葱兰、沿阶草等。常绿树下可选耐阴性强、花色明亮、花期较长的植物,如玉瞽、紫萼等。 七、结语 总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过度消耗,传统园林建设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节约型生态园林具有经济、生态、可持续的特点,将成为城镇密集区园林的发展方向。植物作为园林最重要的元素,应通过不同的配置方式,体现植物多种功能,营造节约型生态园林。当然,节约还包括很多方面,如节约型材料的应用,新能源景观的应用等,需要多管齐下,共建节约型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于作为最重要的生活感受场所,居住环境展示着人们的居住品质、身心状态及对居住尊严的阐释。无论公寓还是别墅,建筑、社区以及周边环境,尤其是对居住区绿色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为了迎合群众的这一需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面建设绿色生态住宅已经成为了发展趋势,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则是小区绿化景观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原则;方法 引言 如今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在迅猛地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外感形象与内在精神文化素质的统一。植物文化是城市园林精神内涵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所以对城市植物景观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林植物是景观中重要的造景元素之一,通过景观设计将不同植物合理配置,达到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将直接影响环境质量和艺术水平。 1现代园林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园林建设空前繁荣,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种种问题,如把园林植物作为城市的装饰品,动辄为跟上“新潮流”而更换园林植物,甚至今天栽明天拔,年年建设“城市新形象”,急功近利,要求“尽快见效果”,“草坪风”,“大树进城风”一阵猛似一阵。在设计手法上,一些设计师面对西方发达的科技、经济水平和形形色色的现代、后现代园林流派,丧失了文化自尊和自信,视传统园林设计为“过时文化”,盲目抄袭西方各国各时代植物景观设计形式,甚至东拼西凑堆砌一些不知所云的“新奇”语言,导致植物景观设计风格混杂,民族和地方特色缺失。但也有的设计师无视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视明清园林为“不可逾越之巅峰”,把继承传统等同为“复古”,全盘抄袭传统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形式,缺乏创新意识,使人们对传统园林艺术产生了种种误解。 2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2.1因地制宜原则 所谓因地制宜,就是指对住宅所在地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利用,包括植物结构、地形、地貌等,这样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因景观改造而产生的成本投入,还能使园林绿化工作具备更加浓郁的乡土气息,让园林植物能够健康的成长起来。另外,在进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之前,设计人员也应对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解,以便使设计具有更多的人性化内容。 2.2以人为本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小区居民提供一个可供休闲、娱乐和交流的场所,而以人为本,则是要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使居住氛围充满生活气息,实现统筹规划、景为人用的设计目标,让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居民都能够从中受益。 2.3有所创新原则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其它的规划设计一样,只有在继承现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突出自身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创新也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除了要求设计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求他们能对这些知识进行灵活、合理应用。在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注意对有关主题和风格进行创新体现,力求将本地的文化、民情、习俗等内容与园林景观融合在一起。另外,在建材的选择上,也应尽量选择那些生态环保的园林景观构成材料。 3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生态设计是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化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的景观生态结构。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因此,在植物造景中要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绿化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同样,根据功能区和污染性,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覆盖、吸收和同化等作用,降低污染程度,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此外,还应重视植物景观的其他生态功能的发挥,如对人直接的强身祛病功能、植物抑菌、创造清新空气和释放保健物质等功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营建卫生保健的植物景观,改善生活环境,有利身心健康。 4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方法 4.1观花与观叶植物结合 观赏花木中有叶色鲜艳的植物(比如红枫)、多变的植物(比如秋季叶子变红的槭树类)。这些植物都很美观,它们和观花植物组合在一起,可以延长观赏期限。这些观叶树种是可以放在显目的位置上,或作为主景也是适宜的。同样可以达到观赏效果的还有常绿树种。这一树种又分很多种,有浅绿色的梧桐树,有淡绿色的柳树,有深绿色的香樟,还有暗绿色的油松、云杉等。如果选择色度对比强烈的的植物进行搭配,效果会特别好。 4.2层次分明 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包括色彩搭配和分层搭配。不同高度的、不同叶色的、不同花色的植物搭配,会使层次和色彩丰满起来。各种植物品种从低到高,分层排列,构成多种色彩的有层次的景观。不同花期的种类分层配置,也可使观赏期更长。 4.3巧妙运用草本花卉弥补木本花卉的不足 木本花卉有一定的不足,可以通过草本花卉的优势巧妙弥补。比如说,美人蕉配木绣球,万寿菊和堰柏与樱花树搭配。这样能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目的。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在花型、色泽、树冠的高度和形状、植物的生长势及寿命等方面都要有所考究。另外,还应注意到各个组合内部的植物构成的比例以及这种组合与游览路线之间的关系。周围裸露的水池、地面地表和草坪的组合关系也要考虑在内。 4.4配置的植物要有季节性 植物配置既不要单调雷同,也不要矫揉造作。四季都要有不同的景致展现。不同的季节景观,展示了各异的自然风光,使人们感叹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我们可以按照季节变化来选择树种,有的在早春开花(如,桃花,银翘),有的在初夏开花(如,木槿、紫葳),有的在秋天可观叶(如,枫香,银杏),还有在冬季生长茂盛(如,龙柏、油松)。总的配置效果就是要使得每个季节都有可供人心观赏的美景。 5生态园林效益分析 5.1景观效益 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扩大了绿量,提高了透视率,创造了优美的林冠线和自然的林缘线,比零星点缀的植物个体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地理位置,营造多姿多彩的植物群落,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的渴求,调和过多的建筑、道路、广场、桥梁等生硬的人工景观对人产生的心理压抑。园林中的植物群落与山坡、建筑、水体、草坪等搭配及易形成主景,山坡上的植物群落可以衬托地形的变化,使山坡变的郁郁葱葱,创作出优美的森林景观;建筑物旁的植物群落对建筑物起到很好的遮挡和装饰作用,城市建筑也因掩映于充满生机的植物群落而充满活力;以草坪为背景和基调营造的植物群落能够丰富草坪的层次和色彩,提高草坪和植物群落的观赏价值。 5.2生态效益 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是通过园林植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来实现的。生态效益的大小取决于绿量,而绿量的大小则取决于园林植物总叶面积的大小。植物群落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层次与数量,所以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高,光合能力增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比单层树木大,例如乔灌草结合的群落产生的生态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也明显增强,因此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地配置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态园林的必由之路。 5.3经济效益 现在植物的养护管理手段,浪费财务、时间和人力,又会污染环境。稳定的植物群落具有自我维护和调节能力,可以将树叶转变为植物营养的原料,变废为宝,减少不必要的养护管理工作。建立阳性与中、阴性,深根与浅根,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等混交类型的植物群落,使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生态因子,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又可防止病虫害,从根本上降低养管费用。另外,园林植物具有多种经济价值,园林经济效益应从目前第三产业收入向着开发园林植物自身资源转化。 6结语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不同于城市公园式的园林景观设计,需要设计者对现有楼群分布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建筑布局、园路、园林小品等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同时运用各种布景方式使其更适合居民的休闲、活动和娱乐,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的效果。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论文:浅谈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技术 摘要:节约型生态园林,就是以最小的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实现园林绿化最大的综合效益,促进城市园林绿化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浅谈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节约型;城市园林;园林景观;设计 引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破坏,业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在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加强对基于节约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1、适用性和功能性原则 “适用性”是指秉持“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利用园林景观设计技术和工程设计技术创造科学性的适用于服务对象的园林景观。因为“因地制宜”不仅能够帮助设计者了解服务对象需求,使适用性的价值最大化;而且能够最小化投资成本,使“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得以充分体现。园林景观的“功能性”是指园林景观能够提供给服务对象和生态环境最有效的功能,其体现形式包含:视觉观赏、环境净化、庇荫、土壤进化等。针对不同的设计需求,功能性的体现形式不同。同时,“功能性”中的环境净化、土壤进化等能够充分体现环境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2、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经济型”植物配置、“经济型”植物管理模式、保存现有植物、建立损害植物恢复系统等方面。“经济型”植物配置是指在满足植物的适用性、生态性前提下,选择成本偏低的植物进行植物配置;“经济型”植物管理模式是指选择植物剪枝、浇灌、养护等管理程序和成本较低的植物。 3、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指通过植物的多样性构造,对绿化空间进行生态合理化配置与设计。通过构造乔、灌、草和地被植物的复合群落结构,实现叶面积指数最大化,光合绿化效率最大化,创造适合人居住和生活的最佳环境。在构造复合群落结构时,应充分考虑群落稳定性、种间关系、物种多样性及多样性保护等问题。其中,群落稳定性是设计的核心;种间关系是设计的关键;多样性是设计的基础;多样性保护是设计的前提。 4、美观性原则 “美观性”原则是指园林景观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观,能够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能体现植物景观的艺术价值。 二、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1、生态功能优先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 生态设计是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化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的景观生态结构。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因此,在植物造景中要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绿化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同样,根据功能区和污染性,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覆盖、吸收和同化等作用,降低污染程度,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此外,还应重视植物景观的其他生态功能的发挥,如对人直接的强身祛病功能、植物抑菌、创造清新空气和释放保健物质等功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营建卫生保健的植物景观,改善生活环境,有利身心健康。 2、物种合理配置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 2.1了解地域特点与气候特点 在明确了用户需求和设计目标之后,设计者首先需要做的事便是了解当地的地域特点与气候特点。设计者一般可以从地域特征构造出独特形式的景观,从而实现当地乡土景观的延续。以绍兴市镜湖新区北部的镜湖景区为例,其设计目标是将其打造成绍兴市的绿色核心。通过调查发现,它包含大量的地域特征信息,如鱼塘、农田、水利工程、居民、树林、小桥、石板路等乡间文化气息。秉持“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设计者首先应该确定区域内要保留的信息和地面肌理,得到现状层面规划图;然后将生态层面、社会层面和视觉层面的规划图与之叠加得到最终的规划方案。在节约型景观设计中,不但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符合气候条件的植物;而且还应将适合气候变化的景观设计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中,即选择能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的植物。 2.2合理配置植物 园林绿化中经典乔、灌、草的配置模式是模拟大自然中生命力最顽强的植物群落的组合方式,它从生态效益与审美角度诠释了自己的优势。所谓乔、灌、草组合配置,就是以乔木为主,灌木填补林下空间,地面栽花种草的种植模式,垂直面上形成乔灌草空间互补和重叠的效果。这种绿化配置亦被称着立体绿化。在选择乔木树种时,最好选择四季常青的树种,如松树、柏树等。在亚乔木和灌木的配置上,元宝枫、碧桃、迎春、女贞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二月兰、紫花地丁等具有耐旱、耐践踏、抗虫、好管理,抑制扬尘的作用,更适合做复合式绿地里的地被植物。 3、因地制宜是生态园林设计的保证 景观中植被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来选择,可以选择那些已经经过国家改良的优质品种,用来代替外来植物。外来植物不仅难以在本土成活,还需要花费较多资本,这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资源浪费情况也因此加剧。所以,在园林设计中,可以选用本土优质,具有层次感的植物进行种植,不仅有着美观的特点,还能够节约大量的资本,所建设出来的园林景观也将是具有本土气息的经济性建筑景观。 三、节约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1、设计中的水资源节约 植物生长除了需要土壤之外,还需要有水进行灌溉。园林景观中植物居多,需要用水的地方也就多,所以,一定要能够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对水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1.1因地制宜,设计水景 例如,在北方的一些城市,水资源比较缺少,应该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在园林中建造出一块多功能水景观赏区,可以是溪流式的水景,充分利用雨水,在雨水充足的天气,城市居民可以在溪流边戏水玩耍。 1.2多次利用水资源 若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着喷泉或者是瀑布水景等,就可以利用潜水泵,将水潭中的水加压后提升,重复利用水的同时,也能够满足景观的需要。冬季来临,这些景观难以开展的时候,还可以将这些水用来浇灌植物或者是冲厕所等,充分利用水资源。 1.3打造意境水景 意境水主要是利用一些造景元素,包括水车、假山、石桥等来代替水,创造出意境水,让居民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感受到园林景观中所具有的水。 2、设计中的能源节约 2.1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合理地利用生物能、太阳能等,这些资源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少能源浪费现象的发生。比如,公园设计建设过程中可利用先进的设备和装置将太阳能、风能等转化成可利用能源,不仅减少了电能的消耗,而且通过合理的设计,可形成一道别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2.2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本土特色,园林景观应当与本区域条件相符。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本区域的风土民情以及乡土文化特点,在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多下功夫,根据现有的一些材料展开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与浪费。 结束语 总之,在生态环境恶化的今天,倡导走节约型园林建设成为趋势。节约型园林建设是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是避免铺张浪费、建设华而不实园林景观工程的必要保证。坚持节约型园林的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构筑城市生态美好新家园。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论文: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 摘 要:城市园林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步伐的加快,建立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就成为当务之急,而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正是顺应了这个趋势,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题中之义。本文就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做了详细的阐述和论述。 关键词:城市园林;生态园林;景观设计 节约型城市园林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及最少的财政拨款来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生态化的城市绿地。 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持续加快,构建节能型社会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以最节约的能源需求促进各类生产建设的持续发展是当前发展趋势。节约的本质内涵是指在经济社会运行时间中对各类资源的需求应实行减量化,同时对其有计划、有针对性、有步骤的持续运用,节约型设计渗透于园林景观建设中,则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节约型景观的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要求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展示人在空间中的环境互动行为特征,满足人在环境中的行为需求。一个生态文明的城市,应具有多样化和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营造高质量、多功能、富有魅力特色的空间环境,使人在此获得亲切、舒适、自由、欢愉、有趣、安全的体验。另外,人在空间中的环境互动还表现为环境与心灵的共鸣,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就要求在园林设计中加入人性化的主题与灵魂,使园林绿化能够获得人们心灵的共鸣。 2.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原则 节约型景观的设计应该以极少的元素及象征的手法展现特定的地域文化,营造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城市的人情味。越是简约的景致往往越是质朴,而质朴的东西往往是最接近人的内心的,所以景观设计应善于运用最少的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元素,通过重复、对比等基本的艺术处理,在街角、巷间、门口、路边营造出一处处质朴简洁的景致,默默的传递着城市的人文精神。 三 生态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1.生态功能优先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 生态设计是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化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的景观生态结构。因此,在植物造景中要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绿化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 2.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提高品种意识,不断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建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化景观。慎重我国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和而有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植物本身无所谓高低好坏,春盛、夏绿、秋实和冬枯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关键是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应将增加绿地的适应性种类和扩大多样性物种种群相结合。 四 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 1.各种材料的合理利用及循环利用 城市园林应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地方工艺,以及环境友好型材料,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突出园林绿化的地方特色。以铺路剩余的石块作为园林铺地,利用死树枯干形成的园林景观,将植物的死干回收利用或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或作为园林建设的材料营造独特的园林景观。 2.建设节水型的城市园林 我国的节水型园林虽有所发展,但大部分城市仍沿袭传统的园林发展模式,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认识不足,没有合理的发展和利用水资源。实践证明节水型园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植物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合理的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方式是发展节水型园林的关键所在要因地制宜,注重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应用并大量应用耐旱植物。另外,优化园林植物配置,以乔、灌木为主体,以复层植物群落结构为主导,强调绿量和生态效益选择抗旱性强的草种,这样将会大大节约水源。 3.园林绿化要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 在城市园林绿地的灌溉方式上,要大力采取节水型灌溉措施,对灌溉系统进行认真全面地设计从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园林绿地的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对天然降水的利用,还要注重铺装材料的渗水性。另外不同的浇灌方式也是决定绿化工程能否节水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浇灌不但浪费大量的水资源,而且还会出现跑水现象,使水流到人行道上影响周边环境,不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喷灌特别适合于密植低矮植物,如草坪、灌木、花卉等。 除此之外,滴灌比喷灌更节水,然而因管道系统分布范围大而增大了投资成本和运行管理的工作量。所以,滴灌主要应用于花卉、灌木及行道树的灌溉上,而在草坪及其他密植植物上则应用较少。还有一种方式是地下滴灌,这是微灌技术的典型应用形式,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的灌溉方式。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发损失小,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园林绿地中极具发展潜力。 4.园林绿化的节能型设计模式应用 节能型园林绿化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还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最大程度发挥每块绿地的景观效应、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绿化建设需要直面的难题。目前,屋顶绿化、墙面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形式越来越多,而对废弃、污染土地的生态修复和再利用,也是对土地资源最有效的节约。在寸土寸金的现代都市,土地资源极为紧张,在高昂价格土地上建设楼体同时也要建设园林绿化,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不影响楼体建设安全的同时,又准确规划住宅小区人均绿地面积,从而提高宜居水平。 5.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 当前从事园林绿化事业的工作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对我国水资源匮乏状况不甚了解,尚未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这一方面表现为设计人员在设计中或倾向于大面积草坪、大型水景等一些高耗水的景观,或缺乏对植物生态习性的了解,不能合理地配置植物;另一方面表现为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在后期养护中,没有采取有效的节水计划和措施。基于此,当务之急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使发展节水型园林的观念广泛深入人心。 五、结 语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迄今为止大约有一半以上城市缺水,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成为人和自然之间巨额的生态赤字,同时水危机也是实现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所以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是顺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论文:房地产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原则与思路 摘要:作为房地产建设的重要部分,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就要下大功夫。本文从房地产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入手,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房地产建设中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就平面设计、道路设计、景观设计、植物造景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房地产;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原则;设计思路 为了提高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适应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房地产的园林景观设计。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房地产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的潮流,就应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园林景观的设计,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完美转型和升级。基于此,以下笔者以房地产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为切入点,从房地产生态不原理景观的平面、道路、景观以及植物造景四个方面,就房地产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 房地产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在房地产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始终遵循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并具有较强创新性的原则。从因地制宜来看,就是合理利用房地产所在地的条件,如地形地貌和植物结构等,以最大化的降低景观设计和改造造价,使园林景观设计融入浓厚的乡土气息,从而确保其健康成长的同时为人们的生活休息提供便利,体现人性化的关怀。从以人为本来看,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始终要围绕人都需要进行设计,要染发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的居民均能受益于所设计的景观之中,做到雅俗共赏让广大居民在所设计的景观中感到心情愉悦和便于人民的休闲娱乐,但需要注意是,切勿生搬硬套优秀的园林设计风格,才能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创新性来看,就是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不能千遍一律,而是以建筑风格为基础,着力体现自身设计的特色,才能给广大居民留下好印象,然而创新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设计人员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融入当地的文化民情民俗,尤其是应巧妙的应用生态环保的园林景观材料,才能更好的体现设计的创新性。 2. 房地产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思路 2.1平面设计 由于房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具有较强的规范性,但生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则注重设计的自由、规则和组合等多种方式,因而在房地产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于平面的设计一般采用自由的设计方式,才能确保园林景观布局的灵活性,通过蜿蜒而又曲折的园路合理的分割住宅室外的空间,并将植物生长在园路两侧,以给予居民一种亲近大自然和自由活泼的感觉。但有时也会采取规则的设计方式,例如对广场、水体、园路等设计应以规则的方式布置几何图案,并确保所设置的主轴线具有较强的明显性,才能为广大居民创造整齐而又明快的良好感觉。此外,为了设计的需要,还可以在设计中采取混合的方式,即将自由和规则的设计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也能体现设计的效果。但所采取的的方式必须基于如此目的:经过对建筑、道路、广场和绿化的设计,使房地产项目和绿色景观结为一体,从而将居民的文化生活与园林景观进行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柳暗花明、一步一景的效果。 2.2道路设计 对于道路的设计,是整个生态园林景观中容易不忽视而又实际较为重要的环节。因而在设计过程中,既要确保其适合人车的行走和进出,更好考虑人与车通行的安全,因而一般采取人车道分离的方式或环形道的方式进行设计,并与住宅小区道路的谁有一定的区别,尽可能的采取自然流畅或者迂回曲折的线条,以更加合理的分割绿地与空间兴建,并配合相应的园林景观,使人在行走的过程中感受到景随步移。 2.3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达到情景交融的同时将文化地域和人文主义关怀体现在园林设计之中,使居民在漫步的时候能放松心情、舒缓情绪,得以更好的休闲与放松,因而园林景观设计应确定一个主题,再由设计者自由发挥和创造具有较强人文性、独特性的景观形象,尤其是园林小品设计应突出简远、疏朗和雅致,以更好地体现设计思路,让景象的意境变得更加深远,使人在行走时产生美好的遐想。此外,还可以采取雕塑和植物结合的方式烘托主题,将生态园林的植物变得郁郁葱葱,体现出浓郁的园林气氛。 2.4植物造景 房地产生态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植物造景也是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环节。因而为了注重其设计的生态型,在设计过程中,应避免传统的商业化趋势,房地产园林景观的设计,应该以乔木作为骨架,否则灌木的数量再多,也不能形成整个园林景观的骨架。灌木的分布可以位于树林的边缘,也可以散布在林间。草地应该根据园林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置,但是要注意集中,花卉的设置应该坚持量少质精的原则,切忌到处花团锦簇。其中的草本植物应该以地栽为主,发展多年生的湿生花卉、宿根花卉、岩生花卉和水生花卉。在设置上,园林植物应该与园林所在地的地形、建筑等因素进行统筹规划,达到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效果,让园林景观变得更加自然、生态、美观、活泼、优雅。 总之,对房地产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分析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房地产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应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始终紧跟时展的需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加强对房地产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平面、道路、景观以及植物造景设计,着力提高设计的水平,彰显设计的魅力,以最大化的提高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适应力,从而为广大居民创造更加和谐温馨的宜居环境。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城市住宅小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及其应用 摘要: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其景观的构成元素不仅仅是一个视觉或触觉上的感观认识,应实现人生活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本文对住宅小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 引言 住宅小区的园林生态景观美表现在它能结合所处的地理环境,创造一个能与整个城市景观相协调,追求自然真趣,赋予居民一种清新宜人,地灵人杰的心理感受。其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内容。下面对现代住宅小区生态园林景观进行设计及应用进行探讨。 1、住宅小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 (1)具有多学科的综合性 生态园林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是这些学科相互作用渗透的结果。生态园林景观又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景观体系,其设计工作必须达到各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统一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2)设计要具有发展变化性 人的审美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气候、时间、时代的不同和发展,同样会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都会体现在景物的变化和空间布局的不同上。因此,这就对生态园林设计提出了发展的要求,设计要满足地区文化传统发展延续的需要,立足本地区的人文特征和审美习性考虑,景观要能够适应未来生活的发展变化。 (3)设计方法上的多样性 景观本身蕴含的元素是丰富多样的,这也就决定了其表现形式和手法的多样性。设计者往往根据当地的景观环境特点,运用当地材料并融合现代工艺进行设计。 2、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原则 2.1尊重自然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因时因地,园林景观可因季节、气候、天气、昼夜、小区原有地形条件等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要求在设计构思时分析和处理好地形地貌、林木花草、建筑色调、灯光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师在通过对住宅区的实地勘测和考察,分析和探讨城市住宅小区景观的个性特征,因地制宜,从空间、环境、功能的有机结合出发,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小区居住空间景观。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推动城市住宅景观的生态美、意象美。 2.2尊重个人空间 住宅建筑以外的户外空间是居民的生活空间,它担负着很多功能,因而景观设计师必须从满足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为出发点,而不应该只强调形式美,要真正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 3、住宅小区园林生态环境景观系统 3.1园林绿化生态系统 作为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住宅区中,绿化犹如呼吸系统,能起到空气净化和屏蔽作用。已成为提高住宅小区环境质量,创造健康小区必不可少的有机要素。合理的住宅园林小区绿化设计,是将建筑、绿化与小区居民的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形成居民能溶入其间,有机运行的居住环境生态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住宅小区中的植物应该提倡尽量保持原有树种,合理地利用当地树种,而不要一味地追求使用其他地域的树种。笔者认为,要想使一个住宅小区在园林植物配置上形成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在园林绿化景观系统设计上要考虑植物的层次,从低向高依次为草皮、地被、灌木、小乔木、大乔木,配合地形,围合出丰富的绿色空间;在植物的种类选择上,应该尽量采用当地的本土植物,避免使用过多的外来植物而形成植物“假活”现象;提倡参与性和生态性,多种植纵向生长的乔木,控制不可踩踏的草坪面积;提倡多种植香化植物,这类植物对人的身心健康能产生有益的影响,可以使小区中的老年人在享受绿色的同时治疗疾病,获得身心健康。 3.2园林景观形象系统 (1)朴实的自然观。以软质景观为主,硬质景观为辅,利用步道将景观进行合理而自然的串联。 (2)艺术导向性。通过对建筑风格和小区地形的把握,使设计后的景观效果风格和小区建筑融为一体,达到综合的视觉效果。 (3)集中和分散的设计手法相结合的布局方式进行景观设计,使住宅小区整体形象鲜明但又不失个性。 3.3园林户外休闲系统 住宅小区的广场或是其他硬质铺装地面所形成的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系统中称之为户外休闲系统更为合适。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居民的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在以往的住宅小区的景观中,园林户外休闲系统这部分的设计,要以能给小区居民带来使用上的方便的园林设计为最佳。比如,在追求住宅小区户外空间上,多提倡采用“隐形”广场。使居住区内的园林建筑能与环境融为一体,处理好其他的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物等)对园林景观的整体影响。 4、城市住宅小区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 4.1运用植物造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叶片总面积(绿量)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绿量越大生态作用越突出。在进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增加植物绿叶面积。我们知道,高大乔木的绿叶面积大于灌木,甚至也是草坪绿叶面积的4倍,要想提高绿叶面积,就要在空间的高中低位置上都有绿叶出现,这就需要在进行生态设计时综合运用乔木、灌木和草坪,形成复合式植物群落,最大程度地发挥绿量的生态作用。现代住宅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注重平面形态的变化,而在立体空间层面要结合乔木、灌木以及草坪的合理搭配,这样才能达到植被之间相互补充的作用,形成多样化的植被分布。绿色植被和人类的关系息息相关,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保证,绿色植被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就像是大自然的“肺”,使我们居住的环境变得洁净,这是其它物质所没有的功能。现在有些园林设计过多突出地设计了喷泉、假山等,对于植被的种植却不够重视,把一些本可以种植草坪的地方进行了路面铺砖硬化,认为这样才干净整洁,这无疑是错误的,应该营造绿色园林,用植物来造景,利用植物进行空间的分隔设计,形成真实、自然、朴素的生态环境。 4.2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的融合统一 城市住宅小区的生态园林是一个立体空间的艺术造型设计,注重自然美,在这种美学思想体系下,生态园林设计更加注重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和谐一致,完美统一性,也更加追求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生态园林追求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和谐统一,其自然美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展示,在形式美的框架下,突出内容美,突出体现出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生态艺术效果,使生态和人文景观高度结合。城市住宅小区的生态园林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的色彩因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变化,突出层次美和形象美,造型新颖多变,景观之间相互呼应衬托,互为补充,和住宅之间主次分明,具有亲和力,融合渗透,和谐统一。生态园林设计只有充分利用周边的环境,突出地域特色,才能使生态美更加突出鲜明,才能对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产生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高和发展。 4.3生态景观设计中节水技术的应用 由于生态景观中植被的大量运用,这就使得对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因此,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节水措施和技术的应用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生态景观设计时,要尽量减少草坪的面积,景观植物给水设施要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把植物对水的需求量进行精确地计算,然后通过滴灌设备系统直接进行植物根部灌溉,这可以把植物的用水量减少50%~70%,对于草坪的灌溉可以采用喷灌,对于草、树木的灌溉要分开进行,且供水间隔时间要利于植物根部的生长。剪枝和施肥要避开干旱期,并且植物的灌溉用水可采用净化处理中的水。总之,城市住宅小区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景观之间的变化性和流动性都很大,这就需要进行系统的生态规划和设计,这样的景观才会结构合理,自然环境才会和谐美丽,才能达到使居民的身心健康的目的。 结束语 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在融入大环境、大生态的同时,利用合理的规划,适当地设置水景景观,根据小区内绿化植物的生长特性,适当搭配,可营造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感受。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分析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 摘要: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为市民生活添绿,更能调节自然环境的微循环,净化空气,为市民生活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生态园林更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话题。随着人们对景观设计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对于生活环境要求的越来越高,生态园林愈发体现出其不可取代的地位。本文主要对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植物配置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生态园林;设计原则;植物配置 引言 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出了高度的社会文明,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全球环境的恶化、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威胁人类生存的严峻现实。生态环境失调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人类的生存需要一个优美、舒适、稳定、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生态园林的需求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脚步的产物,也是风景园林发展较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景观园林能够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体现人类生活水平主要指标之一,是实现人与自然共存的手段。站在世界生态景观设计的前沿,美化和保护环境是每个景观设计师的责任和目标。 1.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生态设计是通过对绿化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逐步构建多样性景观,达到营造健全景观生态结构的过程。首先,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因此,在植物造景中要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适当营造近自然的绿地斑块。其次,绿叶蒸腾能够调节气温从而创造适宜的微气候,达到减能、经济的作用,植物选择中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绿化造氧层次和绿化光合效率;第三,应根据城市中不同用地类别的污染强度,选择耐性较强及抗污染能力强植物,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收和同化等作用,阻隔污染扩散,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此外,还应重视植物景观的其他生态功能的发挥,如抑菌保健、释放负离子创造清新空气等功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营建卫生保健的植物景观,改善生活环境,有利居民的身心健康。 2.生态园林植物配置设计 2.1植物的选择 (1)生态协调。 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应遵循生态的原则,要充分考虑植物生态特征,合理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如干旱、贫瘠、土壤密实、污染严重、病虫害严重等),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主要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园林生态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2)乡土树种的选择。 近年来,本土植物造景已成为构建地域特色园林绿地的基本手段。并且,乡土植物的抗性、适应性均比外来种强,能够确保植物组团的成活率。通过运用植物素材的特性,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质感、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观。要营造地域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景观须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乡土树种的作用。 2.2多采用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2.3丰富植物层次感 (1)竖向层次分明 植物配置注意乔木、灌木、地被及草结合,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间,叶面积指数增加,也能提高生态效益,有利于提高景观质量。最好是乔木+灌木+地被进行搭配,避免单纯的只种乔木或大片草地,要多采用多样种植,避免纯林种植。每个植物组团利用高低错落控制天际线。上层次的乔木可多选用开花植物,不同花期的种类分层配置,可使观赏期延长。如黄槐、鸡冠刺桐、大叶紫薇、美丽异木棉等;中层次灌木层可选择桂花、月季等; 低矮灌木层有红叶石楠、琴叶珊瑚、双荚槐、含笑等;地被层有矮脚龙船花、长春花、遍地黄金等。 (2)观叶与观花植物相结合 花木中有许多叶色漂亮多变的物种,比如红枫、红叶李、槭树、银杏等,叶色十分鲜艳美丽,这些植物不仅可以作为显要位置上的主景,将其与观花植物进行合理组合也可以延长植物的观赏期。而即使是常绿树种,只要进行合理的搭配,也可以突出其观赏效果。可以选择一些色度对比比较大的品种进行搭配。 (3)营造季相变化 为避免雷同和单调,植物的配置要根据四季分出不同的景观,总体的设计配置原则是要“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最理想结果是形成春天百花灿烂、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红叶遍地,冬天银装素裹,让人领略到四季的自然变化。植物设计中,可以按花期的不同来选择植物,比如把早春、晚春和初夏几个品种组合配置,适当增添红枫、海棠等秋季叶色变红的品种,而雪松、龙柏等常绿植物可以在冬季应景。通常常绿树木的配置以1/3到1/4左右为佳。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搭配少部分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像果树和药用植物等。 (4)用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相补充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要保持植物在形状、色泽、高度、长势等方面的协调,比如美人蕉和绣球花相配,双荚槐和美女樱同植,能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同时,也要结合周围的草坪、地表等方面的形式,以及不同植物组合构成的比例。 3.生态化园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绿化是基础,美化是园林的一种重要功能,而生态化是现代园林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园林绿化发展就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园林的创造中,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和观赏的需要,使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生态化园林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 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硬质铺装要少而且要使地面水能充分渗透到地下,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还能节约大量的维护费用。 3.2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 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加强植物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增加城市绿量,美化城市景观,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4.结论 生态园林的设计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艺术,所涉及的有艺术、科学、社会、文化、经济等不同领域,不同的学科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生态园林一方面可以美化城市,为人们提供休闲观赏的景观场所,另一方面又可调节和稳定生态,调节局部微气候,为人们提供清新的空气。在生态园林的设计和维护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特性,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的规律,让其充分发挥出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人们创造出健康舒适的宜居环境。
大学美术论文:大学美术教育的水彩画教学创新 作为一名高校美术专业教师,自从事色彩基础课教学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美术专业的色彩课到底应该怎样去教,应当教给学生什么?当然,自古即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训,而每位教师也都具有其个性化的一面,各自拥有独具魅力的教学方式。但是不论何种教学方式都应以激发学生潜力为主要目的,应当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授之以渔”也不应机械单一地理解为简单传授给学生绘画技能和技法。应积极地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寻找更为适合自身个性的绘画语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实现自己内在个性与绘画技法的对接,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要。 国内高校美术学专业长期为社会培养艺术工作者,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逐步调动学生的激情,启发学生想象力,帮助学生树立艺术理想,培养出有艺术独立个性的个体。学院式系统教学首先对学生的造型基础有着严格的要求,选择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色彩基础课程,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色彩造型的能力。其中,色彩写生训练是学习色彩知识的重要训练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色彩观察与感受能力,提高色彩的表现能力,丰富学生的色彩语言,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水彩画是一种适用范围广、艺术性强的画种,十分适宜研究色彩的基本规律,因此被国内很多高校列为美术专业的色彩基础课。通过对我本人历年来的基础教学的回顾以及同学院基础教研室各位教师的交流,我总结出美术学专业水彩画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形成文字以供同仁共同研究探讨。 一、通过水彩画临摹使学生技法得到快速积累 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水彩画的传统,我们一贯主张学其精华,充分掌握吸收后进行变通与创新。因此,临摹在水彩画学习最初阶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很多人曾经质疑水彩画初学阶段临摹的必要性,认为过多注重水彩画循规蹈矩的临摹,会导致学习目的过于盲目而不能起到有效的教学作用。艺术史研究者对于传统继承的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冈布里奇在他的著作《艺术与幻觉》中谈到“程式与经验”时曾说过:“没有一种媒介,没有一种可以摹制和修正的预成图示,任何艺术家都不能模仿现实。”[1]在他的同一著作中,探讨艺术心理这一问题时,他提到艺术理论家克里斯曾指出:“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2]众所周知,绘画需具备创造精神,然而绘画亦不是无根之木,需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传统技法既可以成为推陈出新的基础,又可成为推陈出新的障碍,关键是你如何对待它。”[3] 凡是好的作品都会引起观者的共鸣,并且容易为人所理解。继承水彩画传统仅靠观看、研读水彩画论是不能够完全领略其内涵的,必须要经过临摹实践这一过程。要善于学师的水彩画表现技巧,汲取大师的艺术语言,用以形成高层次的审美意识,开拓视野,拓宽思路,尽量使画面表现得纯真而自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色彩感受,掌握更多的表现技法。这一训练需要学生对临摹过程有足够的重视,对临摹的学习要十分严格。要通过教师的指导,选取自己喜欢并且适合临摹的范本,比如名家的代表作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可以整体临摹,也可以局部学习,切不可急躁。通过一边临摹一边揣摩绘画步骤、绘画意图,最后做到心领神会。教师在对学生的讲授中要针对画家和其作品作详细介绍,指出范本作品的特点,示范该画的作画步骤和描绘程序,引导学生迅速掌握临摹要领、临摹目的,做到有的放矢。简而言之,水彩画临摹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初步的表现模式和规范,以及在头脑中预先的图式。这在于借古知今,它为我用,是初学者的捷径。临摹并不是终极目的,只有经过这一积累,初步获得把握自然的方法,学习前人水彩画创作的精髓,才会为更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通过水彩画作品赏析以开拓学生视野 经过初步的水彩画临摹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水彩绘画技能技法,对中外优秀水彩画作品赏析以及水彩画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是第二阶段学习的重点。“色彩大师是在他生存的那个时代最充分实现色彩本质丰富性的人”[4],对大师画作最直观的感受可以形成最初的绘画意识与艺术创造动力。抽象表现主义的发起者之一纽曼(BarnettNewman1905-1970)阐述艺术教育的时候这样说:“我的艺术教育既不是来源于对图片和幻灯的细察观审,也不是来源于老师,而是自己所面对的真实的东西。”[5]博物馆、画廊、收藏展、拍卖会是他真正的启蒙老师,真实的体验对于学习绘画的人来说是至为宝贵的。 这一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可以加深学生对水彩画史的进一步认识,了解国内外水彩画沿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水彩画用水作为媒介来调色,通过水和色的相互作用,画面具有透明轻快、滋润流畅的特点,具有特殊韵味,人们经常将优美的水彩画比作抒情诗,观看大师的作品无疑等同于“朗诵”抒情诗。毫无疑问,水彩画大师的作品能最为深刻反映水彩画特质,是水彩画史各个发展时段的代表。只有对水彩画大师作品全方位多角度赏析,多观看水彩画相关画展,才能更深入了解水彩画的特点特色。近年来国内的小幅水彩画展览、两年一度的水彩水粉画展、水彩人物展、百年水彩展等等一系列水彩画展,都为初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应鼓励学生多参加这样的画展,通过直接视觉接触、感性认识以及理性分析来提高学生对水彩画的全面认识。 三、通过水彩画教学实验使学生实现写生到创作表现的升华 写生类画作是诠释事物状态的最佳代表。陈师曾将“画是一样甚么东西”定义为“表示人类的意思的一种符号”,是“人类要表示事物状态的一种方法”[6]。在很多大师的水彩画作品中,其创作和写生也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他们假借风景、静物和人物这些写生常见的题材抒情写意,比如当代国内水彩画大家王肇民、关维兴、黄铁山、奥迪、龚玉等等。在教学中,水彩写生课程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锻炼其把握事物全面的关系,通过比较学会用水彩颜料塑造形体,通过反复的写生训练构图,训练从色彩的角度观察和塑造形象的能力,达到画面色块协调,准确地再现客观对象。色彩的形体塑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水彩颜料特有的明丽以及作画中的偶然性等等都会令学生充满新奇感。利用相对稳定的光源和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和各种色调进行水彩画基础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色彩规律的认识,强化对色彩的控制和对绘画材料的驾驭能力。 水彩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独立创作意识、独特水彩绘画语言和独立思维方式的艺术人才。它包含的是一个从写生到表现的升华过程。写生多遵从自然反映客观现实,表现则掺入了绘画者的创造成分,作品中有强烈的个人诉求和绘者独特的绘画语言。实现从写生到创作的转换,也就是观念方法的转变,是水彩画教学的关键环节,对此我总结出三点教学经验:第一、进行短期阶段性图片训练;第二、有目的性的水彩小构图实验;第三、水彩画综合材料技法实验。 阶段性图片训练要求学生参考图片和照片,进行四开至二开大小的水彩画实验。图片和照片需要来自于个人生活,要有感而发。创作水彩画作品要着眼于所搜集图片的绘画性,实验过程要求学生注意对图片的截取和组合,从图片中提纯有绘画性的信息,要求画面中采用主观色彩。水彩小构图实验要求有强烈的主观性,训练目的性较强,要求针对同一题材,按照构图的各个要素绘制出多个不同的方案,附以不同色调,尺幅在20×30公分之内。水彩画的技法较多也很有趣味性,纸张、颜料和笔触都会影响画面效果,通过辅助材料实验、制作底色、各种媒介的综合运用实验,了解掌握水彩的特色技法,是实现成熟创作水彩画作品的又一前提。经过短期实验性教学,学生可以实现从水彩画写生到个人独立思考创作的过渡,最终实现写生到创作表现的升华。 综上所述,针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水彩画基础课教学,教师应积极拓展教学基本内容,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不应墨守成规,应逐渐完善水彩这门课程的教学结构,遵循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对水彩画绘画技巧的提高,对颜料纸张工具的控制能力的掌握,对用色彩造型能力、处理能力的提高,对色彩语言运用水平的提升,并使学生最终具备运用水彩颜料进行创作的绘画能力。 大学美术论文:大学美术教育的泛与专研讨 一、“专”是现代美术应用的必须 现代社会是一个商业化高度集中的社会,也是一个紧密连接的社会,任何环节的问题都会导致连锁反应,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和每一个环节的“专”程度有直接的关系。现代企业都在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寻求“专”的极致,也唯有如此才能在不断的社会苛求下生存下去。因此“专业”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作为教育行业我们更应该看到社会需求的“专”是一个非常“泛”的专,社会行业中和美术相关的行业成千上万,但是学校教育专业何止有这么多,面对这种差别,美术教育当中的“专”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的要求学生统一在一个专业领域深究,因为我们需要学生面临社会时不是广泛的彷徨。 譬如现代政府主导的动漫产业。如果要把动漫产业做好,那就不是单纯动画专业的事情。想要开发好的片子,必须拥有好的剧本、导演、角色设定、场景设定、模型师、灯光师、动画师、剪辑人员、音乐、发行等等,也只有这些环节的专业极致才能保证策划的整体成功,那么剧本人员必须创作出好的本,他可以不了解制作,角色设定可以不熟悉发行,但是必须设计出让导演满意的造型,模型师必须顺利完成设定角色的空间转换,动画师要能够完成满足情节所需要的各种动作语言等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各环节制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想想流行天下的美国动画片《马达加斯加》、《冰河世纪》、《玩具总动员》等等,其中数以百计的动画明星伴随着动漫周边产业的繁荣被人们广泛接受,他们的成功塑造离不开编剧、导演、美工、动画、音乐的专业挖掘,而这些专业在学校的动画专业中又能体现多少?剧本是文学专业、造型美术学专业有很大优势、配乐又需要音乐专业的专业理解,因此学生的专业和社会的需要要有合理的调节。 又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学校的划分也仅仅存在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更何况现在环艺专业基本上是室内设计一家独大,学生毕业后蜂拥进入家装行业,就业就存在畸形特征。但是在装饰行业中分工特别明确,即使同样是室内设计,存在中式设计公司和欧式设计公司等,家装和工装差距也非常巨大,并且还存在大量的单纯设计公司,他们不参与工程的操作,就公司而言,单纯的从事一个方面,有利于自身在这个方面的深度提高,从而可以把服务质量做的更为全面。因此学生在学习室内设计时,也要考虑这个特征,对具体学习做出调整,以便能够更顺利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教育思想的调整 在目前的教育活动中,老师的主导优势普遍比较大。这一方面是中国教育传统的延续,另一面也是学生的角色定位并没有摆正,从而导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非常的被动———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很是适应这种状态,想让他们主动思考是很困难的。当然我们不能一味的怪罪学生的独立性,其实从艺术教育一开始,作为教师的一方已经完全把自己定位到“教”的位置,作为教师我们从心理上不愿意承认学生的某种优势,他们永远是被教授者,因此在话语权的分化中,学生慢慢适应了从属的地位,老师也慢慢适应了主导的地位,换句话说也就是“老师永远是对的”。在目前我们国家教育人事制度下,从业的教师80%或者更多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立即进入教学岗位的,社会的真实面目在他们那里是空白,因此想让他们告诉学生社会是什么,他们在学校应该怎样学习、应该学习哪些内容就是妄谈。记得2011年12月份贵州卫视龙永图先生主持的“论道”节目谈到了教育改革问题,其中一个企业家讲的非常好———那就是教育不再单纯是教育家的问题。教育内容应该由教育家和企业家共同制定,企业应该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当中。 在以前,社会分工并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教育什么不是问题,但是在现代商业社会繁荣的情况下,教育就不能再是孤立的教育了,教育要为社会提供更直接的人才培养,因此社会的需要是学校教育首要考虑的内容,不了解社会企业的具体需要只能导致自己的学生缺失明确的竞争实力。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沿海地区的许多高校要求自己的教师必须参与社会生产活动,或者直接从社会各行业中聘请设计师、主管、经理来学校讲学、举办各种论坛,虽然社会中的许多人并没有教学经验,但是他们对社会准确的定义表达将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定位,当学生明白生活的道理时,我认为其他的都不再那么重要了。 三、教育结构的改变 传统的美术教育结构从来都是和传统的教育思想挂钩的。当然在前边我并没有否定教育内容的规定,但是对教育结构的改变将有助于发挥教育内容的正确价值。怎样才能发挥教育内容的有效价值?这就是让教育和社会需求属性挂钩。学校的美术专业不可能划分的太多:国画专业、油画、版画、雕塑、动画、环艺、视传不可能再细分多少,但是社会的需求是非常细腻的,并且很多美术行业的操作并不单纯是一个专业所能,所以为了满足这种状况,学校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权放大,缩小教师的主导权,改变每个教师对专业课程的垄断,把众多的专业课程改为选修课程,使得学生在选修课程的选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点,所有和自己定位点无关或没有太大关系的课程不再成为自己学习的障碍,抑或是调整学习的时间结构,使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统筹进行。 当现代美术教育面对现代社会细腻的美术需求时,所有的美术传统教育思想和方式都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环境中的美术学生面对社会时也显得力不从心,为了保证美术教育的教化特征,我们不能放弃美术教育“泛”的属性,但是也为了确保美术教育的直接服务性,现代美术教育必须在宽泛的教学内容中确定每一个同学的“专业”个性。 作者:于明刚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大学美术论文:心理素养对大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心理素质的培养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著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所以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更注重发掘学习者的精神世界,积极激发学习者的创造灵感,鼓励其用心感受周围的环境,并以其美学思维对这些环境进行再现与挖掘。 通过对美术上述特性的分析,可以感知创造能力对美术学的重要作用。美术是以灵感型的独特创造为原本,追求极度想象之后的美的视觉实现。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启迪诱发学生独有的美术灵感,帮助学生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大胆的美术创新实践,在现实生活的小事中感悟美,发现美,以独到的最具感染力的形式加以表现。由此可见,心理素质中的创新能力对大学美术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学美术的教育也包括技术部分,对色彩的处理,对各种技法的掌握,对各种客观事物的细心观察等等都要求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配合。在前期的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寻求现实或理想生活中的客观素材,并采取适当技法对其加以良好的展现。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创作瓶颈或问题。创作者如果不能正确应对,以积极的心态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甚至自暴自弃,自哀自怨,美术创作最终是不能正常运行的,即使前期的创作灵感多么独特与优异,也只能半途而废。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观念的渗透,美术的商业化趋势日趋明显。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对精神文化享受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这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发展,也给纯粹化的美术观念带来冲击。大学生如何应对市场化的挑战,端正自己的创作动机,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和宗旨,在作品的市场价值与艺术价值之间做出权衡与抉择,这就是一个涉及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问题。不少创作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创作出大量的短期速成品,最终在艺术上难有建树,这是值得美术教育领域反思的。另外,不少大学生之后要走上就业岗位,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果面对客户对作品的否定与质问,大学生美术创作者如何平衡内心的失落感。美术创作是艺术化的个人构想,不同的人其审美理念,心灵境界,知识水平,情感体验等的不同都影响着其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与评价。美术创作者必须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在关于美术作品的外界辩驳与评价中,获得心里的平衡与适应感,保持内心的价值意义认同感。在创作获得好评时,如何不为名利所困,在不断总结与反思中,创作更好的作品,追求更高的艺术目标,这都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做铺垫。 二、结语: 在美术教育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优化,对美术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当前的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并未提到其该有的重视程度与水平上。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并在实践中加以改正与优化。 作者:王姗姗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大学美术论文:大学美术团学期总结 学期就要结束了,时间如此流逝,让人不得不感叹万千!通过美术社团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社团发展了,壮大了,也更为优秀了。 说到这里,不由想起学期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我刚刚成为社团负责人的时候,社团只有十五个人,其中有美术基础的连我在内也只有两人。社团刚刚起步,没有什么基础,也没有做什么宣传工作。按照社团工作计划学习了两个星期之后,社团的成员也逐渐增多,其中大多为现有的成员介绍而来,同时,一些问题也渐渐浮出了水面,一些社员过于散漫,迟到旷课,缺乏时间观念及纪律性。针对此点我成立了纪检组,专门负责社团的纪律,在之后的一个星期里和纪检组长丁泉皓共同制定了社团的规章制度。社团成员有进的当然也有退的,我分析了社员退社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虽然喜欢美术,但是却不适应学习美术的方式,缺乏耐心;其二,适应不了社团的管理方式,如在社团说普通话,不得迟到早退等。三月末左右,迎来了社团的第一次活动——承办团委记者站的以《与青春相关的日子》为主题的橱窗制作工作,为此我又成立了宣传组和活动组。学习了一个月后,社团原有的画纸、铅笔等材料相继用完,这些耗材只能我们自己解决,为此我又成立了财务组,负责材料费的收集及绘画材料的购买及保存工作,社团的学习、管理也逐步进入正轨。 为了尽快的使更多的人具备不错的美术基础,我和四个组长以及学习进度不错的几名社员,在我们的指导老师张老师的帮助下,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了补课,这不仅使我们的绘画水平快速的提升,而且也形成了一种边学边教的社团教学模式,从而解决了社团的教学问题。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或者说是困扰着整个社团——画室问题。我们的画室在实训楼502,是一间计算机机房,同时也是张老师的一个班学习美术的教室。其一,机房里放满了电脑,可用空间小,三十多人,便已显得拥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没有面向全校招收社员的原因之一;其二,与其它班级共用画室,使得我们的材料安全得不到保障,时常出现画好的作品被破坏以及一些绘画物品缺少的情况;其三,画室的门锁时常被破坏,我们修好之后,没过两天又会坏。可以说我们的学习环境还是不够好的,但是没有人抱怨,更没有人因为这些原因而退出社团,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迅速的成长着。 五月中旬,我们看到了机会,届毕业生皆已离校,学校有了一些空余的教室,我们向团委孙达孙老师申请,经批准后可暂时使用主楼507、508两个教室作为临时画室,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我们制作了两个门牌,507是“美术社团绘画室”,508是“美术社团室内设计工作室”。借此良机,我们社团首次面向全校招收社员,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报名参加社团的同学,第一天晚上就达到120多人。经面试后,社团吸纳了70多名同学,现在我们社团有92名社员,并且一直有同学有意愿加入我们社团,我们在面试后,择优录取。但愿下学期我们能继续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画室,呵呵,还请团委老师多多帮忙啊! 现在已是六月中旬,回想一下,我们社团先后承办了记者站、日语社团、团委的橱窗海报制作工作,举办了一次绘画比赛,一次画展,进行了两次考试,社团在全校的知名度及信誉度都有很大的提高。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社团已有五人可独立教学,四名组长都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纵观整体,社团在成长,在进步,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我也有些许困惑…… 其一,由于最近招收了大批的新社员,从整体来看,社团的凝聚力不够;其二,大批社员毫无美术基础,且缺乏自学能力;其三,一些社团成员的集体观念、纪律意识淡薄…… 以上几点,都将是我们下学期工作的重点。我主要的困惑就是,我是否对于社团成员、对于几位组长的要求过于严格?我是否对于他们的能力定位、期望等有所偏差?经过思考之后,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享受权利,自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不得不承认,一些时候我的表达方式不够成熟,思考问题也不够全面,这些都是我需要反省,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此,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张老师对我们辛勤的教授,无私的奉献,感谢团委各位老师对于我们社团工作的辅导、支持,虽然社团的成员看不见,但我还是很想说一句,这一学期大家辛苦了!谢谢大家! 大学美术论文:试议大学美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一、提高大学美术教学质量的对策分析 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大都是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图片、示范绘画的形式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效率较低,而且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较为枯燥。为此,大学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制作幻灯片的形式将需要展示的图片在课件中进行编排,按照不同的类别播放。在图片的选择上不要局限于课本教材,而是通过互联网搜集更多的典型图画,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图片中的艺术语言。在绘画演示方面,教师可以将绘画步骤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步播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理解绘画的细节,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自己的现场示范作画,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绘画技巧。 其次,大学美术教学作为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学科,面向的是全体大学生。而不同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专业基础,他们不同于美术专业学生对美术作品有较高的理解。为此,大学美术教师在讲课时,还要注意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美术教育本身就与很多学科教育存在交叉,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之所以在艺术创作上取得那么高的成就,为后人所知晓,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把美术与科学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利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创造出了令世人称赞的作品。所以,大学美术教师也应该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注意探究,注重艺术与科学之间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审美价值观的提高,而且可以将美术与自身所学的专业进行联系,提升在专业学习、人文素养、观念等方面的技能。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麦田与收割者》《向日葵》时,可以让学生先从自身的角度去感知和理解,从作品的构图、颜色等方面获得理解,并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之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理解加以讲解,提高学生的创造J陛思维能力。再次,美术教师必须注意改进美术教学方式,明确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差异性。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现阶段的教学手法和考核方式越来越多,大学美术教师要想不断提高大学美术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理解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存在的差异性,注意掌握美术教学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鼓励学生积极创作、自由发挥想象力,让学生理解美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与学生加强课堂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所学美术知识,进而在学习中逐渐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此外,在对大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进行考查时,也应该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利用理论考试与课下实践等多种考查方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J陛。 最后,大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法,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幽默生动的讲解、设置有趣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中无法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状况,美术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之前和结束讲课之后,对上节课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强调,引导学生回想所学内容。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所把握,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地学习,提高美术学习效率。大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美术教学的成效。如,在国画教学的课堂上对线描勾线进行讲解,就可以结合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如何把握笔画的节奏变化。 二、结语 大学美术教学是高等学校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专门设置的课程,美术的学习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现阶段的大学美术教学中,由于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善、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大学美术教学质量不高。为此,各大高校应该积极做好学校美术教学的现状调查,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大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质量,使得大学美术教学真正发挥其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作用,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张鹏单位:太原工业学院 大学美术论文:大学美术教育的缺陷与革新建议 一、改善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弊端的创新策略 1、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特长生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几年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美术院校也逐渐扩大了招生比例,这使得更多的人关注特长生的教育领域状况。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专业的分类、设置以及招生制度也比较单一,这与艺术发展规律背道而驰,从而限制了学生个人才能的展示和潜力的挖掘。在美术专业的学习中,高校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采用新的教学体制来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不断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不断深化高校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 绘画技巧只是提高绘画技艺的一种工具,而美术课程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核心,美术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和个人的文化涵养才是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目标。高校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引导学生,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如果高校美术教学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反而与外界隔离,这样的教育会事倍功半。美术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要使学生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和文化涵养,以帮助他们去更深的理解文化艺术的内涵,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去探索世界,开拓思维。 2、注意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 信息大爆炸时代来临,通过网络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得艺术感受。而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却日益受到忽略。因此,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的实践教学活动,竭尽所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探索意识,使实践成为学生提升艺术技能的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艺术,升华艺术,获得艺术的核心理念。 3、明确根据社会需要确定培养目标 现在诸多高校的很多做法都与国家对美术事业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国家初衷本是为了培养可以从事美术事业的高水平人才,但是美术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成为了大多美术院校毕业生成为一个美术方面优秀人才的障碍。高校的美术教育目标并不是要培养学生成为著名画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新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此外,还应加大对学生的自主创造力的培养力度和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训练强度。 二、总结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只有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高校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高校美术教育的管理者应摒弃教育中存在的糟粕,探索美术教育的新形式,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积极改变传统模式,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需求。高校的美术教育要做到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并积极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国芬单位:晋中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美术论文: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摘要]影视教育资源,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上可应用的影视信息资源。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在学生中开设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在欣赏名家作品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认识美、适应美术教育的要求。影视教育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可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关键词]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一、影视教育资源与美术欣赏课 所谓资源,就是资产的来源,一般指自然资源。教育资源则是指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进行教育活动,谋求教育发展的基础。影视教育资源,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上可运用的影视信息资源,有直接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之分。所谓直接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专门为各学科教育教学而创作的影视作品,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有很强的教育教学针对性。所谓潜在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各学科教育教学创作的,没有明显教学意图的影视作品,但经过教师的悉心挖掘和巧妙设计,同样可以应用于学科教学并能够产生教育功效。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觉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美术欣赏课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积极手段。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当前,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创新的能力,而且要有美的心灵、美的品质。在学生中开设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在欣赏名家作品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认识美,适应美术教育的要求。大学开设美术欣赏课的目的,除了对名画名作进行专业技术层面的了解与探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和艺术品位的提高。通过美术欣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敏感性。 二、影视资源教学方式优于传统教学方式 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教学观念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设计出适合其综合素质发展的课堂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影视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具魅力的综合艺术,它利用独特的影视语言,表现生活,表达情感;它融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等艺术精华于一体;它是一门最现代化的、最有群众性的、最受青少年欢迎的艺术形式。影视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化艺术,其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和观赏的灵活性,使得影视自然地向学科教育延伸,改变了单调、沉闷的传统教学模式。影视作品所具有的动感画面和可剪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客观上适应了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突破传统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影视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引入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 当前,视听语言像传统的文学语言一样已经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学习、阅读和娱乐的重要媒介,电影、电视等视听作品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影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常常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画面、美好的情感、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艺术风格、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来吸引人、感染人、震撼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感受力较强,对影视也更为敏感和关注。把影视运用到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运用影视易于营造立体的欣赏教学氛围,可以创造出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对美术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说,影视教育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美术欣赏课教学 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巧妙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而且能创造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体验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影视的独特魅力,凭借影视的自身优势,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名作鉴赏是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一本正经的说教,难以激发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常常死气沉沉,气氛不活跃。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兴趣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大学生,青春洋溢,思维活跃,充满活力,情感丰富而细腻,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不满足于单一模式的学习方式。影视正是以其独有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运用声、像、景、情并茂的立体式影视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吸收与课文相关的美术知识,改变“一潭死水”的大学美术欣赏课状况。 在引导学生进行艺术作品赏析时,教师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将作品及其相关信息展示给学生。学生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既提高了审美能力,又掌握了作品的相关知识。例如:讲威尼斯画派时,可以播放有关15世纪末威尼斯的影视镜头,如《威尼斯商人》等,让学生感受15世纪末威尼斯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自然风光;感受15世纪末威尼斯女人爱穿漂亮衣服、染金发、过着舒适豪华的生活以及当时威尼斯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社会安宁,人们过着自由、富裕和平静的生活等等。通过直观感受,学生就可以轻松地掌握威尼斯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了解威尼斯画派产生的时代背景。之后引导学生关注威尼斯画派主要画家作品的内容、画面形式、表现技法、艺术风格等。如乔尔乔纳的《沉睡的维纳斯女神》、提香的《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花神》等。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学生更能感受到威尼斯画派画家作品漂亮而丰富的色彩,感受到画面体态丰润、衣着华贵、皮肤细腻洁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优美形象。又如讲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时,播放影片《波洛克》。影片《波洛克》是以美国画家波洛克本人的生活为原型,对他生活状态、时代背景、创作方式、思想、情感多方面展示。通过影片《波洛克》的观看,学生可以直观感受波洛克作画的场面,思考波洛克追求的艺术精神和这种艺术有何意义,获得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充分认识,获得对美国战后昂扬的精神状态以及美国知识界在高度工业化社会中的某些狂躁、忧虑和焦灼不安精神的深刻了解。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课堂情境,学生的情绪高涨,课堂情趣横溢。精彩的影视镜头与精美的课文巧妙配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大学美术论文: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调研 【摘 要】作为国内首次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文献,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具体的调查并总结了师范类美术专业本科生与非师范类艺术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为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教育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对提高北师大乃至我国其他非艺术类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与实践水平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 美术专业本科生 创业心理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创业”的表述有所不同, 但是对创业本质的理解还是有着一致的看法。他们都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付出努力、承担风险、最终创造价值,并会给创业者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等。 创业心理主要研究在创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创业者这一主体的心理现象以及行为规律。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创业者中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 目前,自主创业已经成为美术专业本科生就业的有效且重要途径之一。事实上,美术专业本科生的自主创业历史由来已久,这与其独特的个性与思维模式有着密切关联。美术专业本科生追求个性,崇尚自由,不愿意接受过多的约束与管制,注重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所有这些特点,造成了美术专业本科生不愿意选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模式,而选择进行自我挑战的自主创业之路。 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美术专业本科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些美术专业本科生对文化课学习较为轻视。但在专业学习上,他们的学习方式更具自主性。由于美术专业对技能有很高的要求,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此外,美术专业本科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观念。但他们也显得比较自由散漫,喜欢彰显个性,那这些特点会对其创业有哪些影响呢?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典型的综合性师范类大学,那么,该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在创业心理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作为一所师范类百年名校,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和其他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有哪些不同呢?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三所艺术类院校为例,考查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特点, 通过比较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通过整合分析得出结论,为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教育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 问卷调研部分 1.问卷的发放 发放时间:2013年3月―2013年7月 发放地点: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 发放数量:200份,每份两张,实收有效问卷200张 发放对象: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美术专业本科生 具体说明:问卷分三大部分,分别为基本信息部分、对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认知部分、创业心理测试部分,每份40题,其中每个学校各占50份;男生127人,女生73人;大一学年14人,大二学年32人,大三学年58人,大四学年80人,刚毕业为16人。最后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经检验,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数据结果与分析 (1)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总体特点 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包括北师大在内的所有被调研创业心理调查问卷各个维度及平均分上的得分当中,相对比较低分别有人际关系、职业探索和自我认知。其中自我认知的得分最低,平均分为2.25;自我提升的得分最高,平均分为3.06。这表明美术专业本科生对自我的认知还不够清楚明了,缺乏一定的对创业的探索,应多注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从总体上来看,各维度和平均分的得分都不是很高,这表明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2)北京师范大学与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特点的差异比较 将调查对象按师范类综合大学和非师范类艺术学院进行划分,对北京师范大学与其他三个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数据进行t检验并进行了比较。可以得出,北京师范大学与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在不同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对创业的自信心”与“敢于面对创业失败和接受挑战”都很大程度上低于其他艺术类院校。这表明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要克服自身和环境的限制,正视自己的优劣势,化劣势为优势,增强自主创业的自信心,锻炼自己敢于面对创业失败和接受挑战,提高自己的创业心理素质。 进一步分析发现,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更倾向于从事美术教育创业方向,这也是和其他艺术类院校一大不同。其中有大一部分都报考过教师资格证,这说明他们对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是感兴趣并充满自信与把握的,这也与北师大这所充满教育气息的师范类综合大学学习环境的影响有关。他们中有80%的同学都修过《教育心理学》等课程 ,甚至有美术和教育学双学位 ,这些都使其很从容地选择美术教育这条路。而他们又具有和其他美术专业本科生一样追求个性,崇尚自由,不愿意接受过多的约束与管制,注重追求个人价值的性格特点,不愿意选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模式,从而选择进行自我挑战的美术教育自主创业之路。(如建立艺考美术培训基地、投资创建少儿美术培训中心等)再加上北师大教育体制中一直贯穿给每位同学“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校训精神,对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他们都很希望通过创业为国家的美术教育尽一份力。这个结论将成为今后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方向的一个重要参考。 再次,数据表明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在创业方面的创业训练与实践锻炼方面和其他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相比比较缺乏。有效地创业实践与锻炼对很少涉及美术创业的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会帮助在校生们了解美术创业的特点与要领,发现自己在创业心理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使他们以后在进行美术创业时更得心应手。 美术创业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创业,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在创业时面临的心理困惑更为特殊,具有很多特殊性与不确定性。目前,大多数美术专业本科生认为学校缺乏对其美术创业心理的辅导与培养。学校应努力为美术专业同学提供诸如美术创业心理咨询与互动平台、美术创业讲座、提供创业锻炼基地等活动与实践项目,以提升其创业心理素质,鼓励美术专业本科生理性且大胆地创业。 二、结论分析与相应措施 1.结论分析 (1)美术专业本科生对美术类创业的认知还不够清楚明确,缺乏一定的对美术类创业的探索,应多注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总体来说,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2)就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来说,北京师范大学作为非艺术类师范大学的典型代表,其美术专业本科生80%以上倾向于选择美术教育方向(如建立艺考美术培训基地)的创业途径,愿意通过创业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相对与其他专业艺术类院校的美术专业本科生,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对自己在美术方面的创业信心不足甚至有自卑和焦虑心理,沟通与交流能力较为缺乏,在面对创业失败与挑战时不够从容,缺乏美术创业实践;希望学校可以提供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理论性教育与咨询平台美术创业讲座、提供创业锻炼基地等活动与实践项目。 2.相应措施 针对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的特点,拟制定了一套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专属的美术创业心理咨询互动系统。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具有以下四点意义: (1)本文是国内首次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得出的数据与理论的文献。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师范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完善了我国当前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结构体系和理论框架。有效揭示了师范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教育规律,有助于充实艺术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实证研究资料,丰富了我国美术专业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理论内涵。 (2)加强师范类高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研究是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就业体系的重要力量,对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研究是师范类高校创业心理教育的重要保障,对于推动北师大等师范类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改进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理论性教育与咨询系统起到指导性作用。 (4)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研究是广大师范类高校美术专业本科生了解创业心理的现实需求,对促进其实现人生价值意义重大。 大学美术论文:国内外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以国内外几个知名综合类大学所设置的美术与设计学科的教育模式作为研究对象,综合比较其各自的申报条件及毕业条件、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设置、文化研究及对外活动等方面的内容。深入探讨目前我国与国际发达国家相关领域之间的差异,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旨在为我国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探寻到更加合理、更加先进的教育模式,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人类发展的脚步步入21世纪之后,后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空前加速,随着社会及教育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信息及服务或娱乐性产业已经开始成为现代国家的经济支柱。世界各国对创意产业大力支持,相关行业发展迅速,整个社会对美术及设计学科的人才需要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近十几年,国内综合类大学纷纷设置美术与设计学科,每年向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进入社会后并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而不得不转行。原因有很多,单从教育模式的角度对国内外综合类大学的美术与设计学科作以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既有很多优势,同时又存在很多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申报条件及毕业条件之比较 1.1 国内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的申报条件及毕业条件 国内综合类大学(也包括艺术专业院校)的美术与设计学科目前仍将高考作为唯一的招生评定标准。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学生只有在语(数)、外、政治三门文化课成绩合格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专业课的评审资格,任何一门文化课不及格或者未能达到某些院校针对某门课程单独设立的合格分数便意味着考取无望。高考如此,考研考博亦如此。在上述三门文化课程中外语是重中之重,很多院校特别是高级别的专业院校都将外语成绩作为招生的重点考察项目,级别越高的院校其所单独设定的外语合格分数越高,要求也越严格。在这种以外语作为艺术生招考先决条件的政策推行了数十年后,我们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有利也有弊。好的一方面是学生熟练掌握外语相当于多了一项学习工具,可以比其他人获得更宽泛的知识,同时有可能把握住更多的机遇;坏的一方面是有相当一部分真正热爱艺术、真正有艺术天赋的人才因外语不过关而无法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我们的国家也因此失去了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文化基础不扎实,无法考取其他门类专业的学生在“高考美术培训班”里疯狂临摹历届考题数月,又恰好赶上扩招政策的“速成”的“幸运儿”们。这类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也未必能对艺术培养起兴趣,他们学得累老师教得更累。老师们几年辛苦化为泡影,真正心痛!在艺术界有这样一个极具讽刺性的例子:陈丹青留美归来应聘中央美院,他心目中的一个艺术苗子年年都因外语不过关而无缘收为弟子,而恰恰是这个外语极烂的差生却考取了国外的艺术院校!陈丹青因此愤然辞职。以外语作为本国艺术生招考先决条件的政策为我国独有,其弊远远超过其利,对此工作在艺术教育一线的老师们体会尤为深刻。近几年来,媒体上多有艺术界、教育界先辈呼吁教育部针对上述问题做出改革和调整,真心希望早日得以关注和解决。 就毕业条件方面,目前国内综合类大学的美术与设计学科规定基本类似:在毕业学年之初由学生选定指导教师,经双方商定后确立毕业创作的内容,教师向学生下达“开题报告”撰写任务。“开题报告”审核或答辩合格之后学生方可正式着手写论文,且论文的内容必须与其毕业创作有一定的关联性。论文或者作品只要有一项不合格则不能如期毕业以及获得学位,一般来讲学校会给这部分学生一个“补考”的机会。 1.2 国外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的申报条件及毕业条件 我们以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的本科珠宝设计专业方向,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本科平面设计专业方向、本科美术专业方向、本科室内与空间设计专业方向、本科纺织品设计专业方向、本科室内与空间设计专业方向、硕士艺术评论与策展实践专业方向为例,上述院校与我国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的申报条件相比,前者有几个显著的区别:第一,高中毕业生需完成所报考大学的预科课程。第二,完成大学二年级以上相关课程的在读本科生或本科毕业生可插读研究生。第三,参加面试,面试时要求携带个人作品集(作品集要求25幅~50幅,将作品分类整理并标注说明,设计作品应包含创作灵感来源、草稿图、设计调研过程、效果图、照片等)及相关申请材料(学历证明、成绩单、个人陈述、推荐信及根据专业要求应提供的其他材料)。 其中第一项和第三项是特别值得国内同行学习和借鉴的:有相当数量的国内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报考的专业方向一无所知,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也提不起兴趣或者对其他专业方向感兴趣却因无法调整专业而遗憾不已。让高中毕业生参加所报考大学的预科课程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该校的专业培养方向,可以让学生们明白哪所学校更适合他?在众多专业方向中哪一个方向更适合他?参加面试并提交作品集是极好的选择艺术人才的办法。这种面对面的方式不仅可以让老师非常直观的解读作品,更可以通过交谈深入了解创作者的艺术主张甚至人品(所谓做事先做人)。个人陈述也很重要,国内很多高校教师都在教学工作中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缺乏沟通,不懂得积极主动地向他人获取知识,或者无法对其创作思想进行全面的、详尽的陈述。要知道无论是做什么事情,只有学生讲出来老师才能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就毕业条件方面,我们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艺术史专业方向为例,毕业班的学生会在毕业季的前一学期学习一门名为艺术与建筑史的课程,该课程重点讲述建筑史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老师会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每周一次会谈设计方案并针对所研究主题进行阅读以及写作训练。学期末必须完成一篇论文,未完成者需重新提交论文或者设计作品后才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得分符合要求者才能获得撰写毕业论文的资格。由此可见他们在毕业前一学期的论文就相当于国内的开题报告,这篇论文是计入学分的,而学分的取得是可以在设计作品和论文之间二选一的,这一点与我国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的毕业条件有所区别。 2 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设置之比较 2.1 国内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设置 以下列大学的某项专业方向为例: (1)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陶瓷艺术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陶瓷产品设计、制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生应具备根据陶瓷产品市场的需求所进行的产品研发及制作能力,学习陶瓷艺术设计及陶瓷工业制作相关的课程,掌握陶瓷的艺术设计以及充分利用陶瓷材料的特征进行艺术创作,在积极探索陶瓷艺术作品创作的同时,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研发具有时代特征的陶瓷产品,做到产、学、研相融合,使陶瓷艺术创作与陶瓷产品开发设计互为补充,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陶瓷艺术风格。毕业后胜任在陶瓷工艺美术研究部门、陶瓷工厂从事设计和创作陶瓷艺术品设计工作,在艺术院校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为:通识教育平台49学分;专识教育平台53学分,总学时为820学时(讲授学时512学时,实践学时308学时);集中实践26学分;第二课堂8学分。毕业最低学分164学分。 (2)攀枝花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环艺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艺术专业设计、施工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艺术专业设计、施工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具有创新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为:按照理论、实践、技能实训三结合的原则,实施学分制模块式教学,分公共课、公共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2/3。实践技能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市场教学相结合、课程设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教学与技能实训相结合。 2.2 国外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设置 以下列大学的某项专业方向为例: (1)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艺术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注重创造性思维、实践认识以及社会运用的综合性培养。不仅要了解建筑材料,更要了解人类的行为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供实践操作的工作室,从理论和视觉模式两方面深入探索技术和人文两大领域。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为三年制:初级课程;指定领域的导论课程(指针对某一专题课外深入研究分析);高级课程(导师单独辅导的课程,以小组形式研究艺术史的某个特殊领域,小组成员每周一次会谈设计方案并针对所研究主题进行阅读以及写作训练)。 (2)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通过各类媒介培养学生对于视觉艺术以及文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进一步深造以及踏上专业工作道路作以铺垫。其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为:大一的课程均为实践课;大二既开设实践课也开设艺术史课;从大三开始与导师合作,大三除开设实践课外还开设初级专业研讨或者工作室批评理论;大四除开设实践课外还包含高级项目研讨。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基本类似,可以归纳为:注重应用性;为社会服务;关注文化传承。而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则稍有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国外综合类大学的美术与设计学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与纯艺术专业方向不同,设计项目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合作完成,以分组形式布置课题和将合作机制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尽早了解设计工作的特点,对他们毕业后顺利开展设计工作大有裨益。第二,国外综合类大学的美术与设计学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通过前文中的事例可知国外院校是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作为必修科目的,且相关课程的开设时间较早(大三)。相比之下国内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集中在毕业创作及论文撰写阶段,在此之前的课程更多体现为老师对学生的单方面知识传播(虽有互动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仅存在于相对热爱专业、个性外向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尽早地让学生与教师交流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表述创意观点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对他们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甚至日后从事设计工作时能向甲方清晰表达自己观点大有裨益。上述两点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3 文化研究及对外活动之比较 3.1 国内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的文化研究及对外活动 以西安文理学院公共艺术设计专业陶艺方向为例: 全院规模的文化研究集中在大一和大四两个阶段,学生会在大一时到中国南部古村落(四川、重庆、安徽)写生或者到中西部文化古迹(龙门石窟、莫高窟)考察。大四时到景德镇、宜兴、德化、龙泉、富平等陶瓷产区毕业采风。非全院规模的文化研究包括以某门课程、某个课题为主的陕西当地陶瓷产区、博物馆参观学习以及不定期的邀请本行业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学者来校讲学。 其对外活动包括:陶艺工作室与陕西多家文化公司联合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设计、制作陶瓷产品和艺术品。与画廊等销售界的人士合作,使学生在出售作品的同时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与相关艺术门类的公司、工厂、艺术家交流互访。节假日对国内外各界人士开放。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陶瓷艺术展览、比赛。 3.2 国内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的文化研究及对外活动 以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本科珠宝设计专业方向为例: 其文化研究包括:大一阶段,学生将要参加一系列的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讲座,包括具体文化现象,以及大众文化,艺术及设计方面。该文化研究项目可使学生接触到学校研讨班的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生,并且可以一起探讨文化问题。个人和专业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做充分准备,并且为他们提供各类自学技巧。珠宝设计课程的核心还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变通技巧,这将在学生今后专业职业与创造性实践活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个人专业提高课程是整个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穿插着很多影像和文化研究项目的众多方面。个人专业提高参与到整个课程的各个阶段,它着眼于提高学生对于如何学习以及学习什么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查看、计划以及为自己的研究负责。在全院背景下开设这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数目可观的,具有广阔价值的技巧,而这些技巧也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熟练掌握通用技能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器重。 其对外活动包括:在大一阶段有一个去阿姆斯特丹的研究访问,大二阶段会有关于国际贸易的学习访问,这些都将是宝贵的学习经验,它能使学生对于珠宝设计及其相关领域具有艺术和商业双方面的了解。EC ONE画廊是珠宝设计专业方向的赞助商,学生从大一时起就为该画廊提供作品以及参加展览的必要的文字材料。学院还与GOLDSMITHS公司共同开办了一系列的赛事和交流,鼓励大一学生参加每年一届的英国艺术表彰大赛。除此之外,学院还与众多知名公司合作现场项目。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在文化研究方面基本类似,都是通过实地考察或者以讲座形式深入了解本专业或与本专业相关的本土以及国外文化发展情况。而在对外活动方面则稍有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国内综合类大学的美术与设计学科秉承的是3+1模式(或2+2模式),即大一阶段(或大一、大二阶段)为专业基础学习阶段,学习的重点仍是绘画以及构成等基础科目,即便是外出写生、考察内容也不涉及学生日后所学的专业方向。这就意味着虽然学生在校期间有两次对外活动,而实际上只有最后一次活动才与他们的本专业有着实际的联系(大一时的写生多为风景绘画,而考察更像是旅游)。在这一点上,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同行的做法: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写生或考察的区域,并制定出相应的、可以为其专业起到更多实际帮助意义的写生或考察内容。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外综合类大学所设置的美术与设计学科在申报条件及毕业条件、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设置、文化研究及对外活动等方面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与国际发达国家相关领域相比尚存在不足之处。希望本文能对战斗在我国综合类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一线的教学工作者们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希望我们可以制定出更加合理、更加先进的教育模式,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大学美术论文:影视教育资源应用于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优化的策略分析 摘 要:影视教育资源的含义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影视信息资源。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的美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向大学生开放美术欣赏课,可使学生在欣赏优秀影视作品的同时真正的感受到美、认识美,从而达到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影视教育资源的广泛应用取缔了传统教学方式,大幅度增加了大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其优化的过程和策略需要广大教育机构以及教师的重点关注。 关键词:影视教育资源;大学美术欣赏;优化;策略分析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大学生逐渐成为网民的主体,经过调查研究得知,许多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会看电影、电视。因此,如果在大学美术欣赏课上运用影视教育资源,想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会大大提高美术欣赏的教学质量,使这门学科更加丰富多彩。如何将这一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真正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每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新教育体制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影视教育资源的优势 网络在社会和人民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及,其中包络数字电视、手机上网等,大学生这一集体势必会紧跟时代的潮流。经调查显示,约有六成的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会选择看电影、电视。影视艺术,作为群众最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传播形式,它对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的提升以及审美修养的优化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优秀的影视作品能为大学生带来教育和鼓舞上的启迪,使大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真、善、美,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感情和理想追求。美术欣赏课上引用优秀的影视作品还会使学生对审美和艺术进行重新定位,达到新的高度,自然而然的就会去杜绝那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如果没有正确认真的影视教育引导,学生则可能不会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而会觉得热闹、激烈的电影就是优秀影视作品,对于那些经典的不那么刺激的好片子漠不关心,而且国外进口大片的不断涌入,使学生纷纷追捧,盲目的崇拜。因此,可以说影视教育资源的应用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就大学生美术欣赏课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热情,将优秀的影视资源的优势发挥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二、影视资源与大学美术欣赏课的结合 美术欣赏课是大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任,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对美术欣赏这门学科普遍存在抵触的心理,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改善这一现象的前提,了解学生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将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与美术欣赏课结合起来,就可以使这一枯燥学科变得丰富多彩。影视资源的介入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其中,最主要的过程就是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挖掘出美术元素,比如构图、意境等,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分析,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水平。 电影艺术创作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以形写神是最常用的方法,对学生讲授以形写神的要领及欣赏时,教师可以播放优秀的以形写神电影作品片段,比如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中男主人公在船头紧紧拥抱着女主人公迎着海风张开臂膀的片段,该片段为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和震撼力,根本就在于电影中的画面和语义调动起了观众的情感。引用这类影片,为学生呈现一个生动的以形写神的片段,使学生感受到电影创作艺术的无线魅力。 电影作品在刻画人物性格特点以及展现矛盾冲突方面会使用构图这一美术元素。为学生展示具有构图运用典范的优秀电影作品,使构图这一美术欣赏元素在学生心中生动形象、根深蒂固。优秀的作品如希区柯克导演的《精神病患者》等,通过此类作品为学生展示震撼的情节之余,锻炼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 电影作品中所谓的意境就是创作者能够将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剧情中的人物命运以及所创造的景物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了情与景密切融合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对观众的影响十分深远,会使观众产生较深的情感,从而引发联想和回味,对电影意境的挖掘和理解,可以大大改善学生的审美观点。为观众创造优秀的意境电影作品有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等。 三、运用影视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一)影视资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影视教育资源的宗旨是为美术欣赏教学服务,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应该切合教学主题和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影视作品。脱离教学主题,使学生觉得美术欣赏课就是看电影课这一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教师不应一味的调动学生的兴趣而忽略教学的目的。教师选择影视材料必须要切合教材的内容,而且以经典影片为主,将教学的目标和趣味性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优化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 (二)符合大学生实际生活。影视教学资源的选择要求,不仅要考虑到影片的思想、艺术是否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还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大学生感兴趣的、能引起广泛关注的“大片”。例如,在对学生讲授电影作品色彩内容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时,可以引用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红高粱》等。学生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在影视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教师要格外的重视。 (三)适度运用影视资源。始终明确影视教学资源只是辅助教学手段,切不可过多的引用影视资源,这样反而会影响美术欣赏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最直观、最简单的媒体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影视教学资源的实效性,使得影视教育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四、影视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课的优化策略 (一)创建影视资料库。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很多课题都可以使用影视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可以根据课题的不同内容整理起来,建立影视资料库。这个工作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且非常复杂,不仅需要长期的积累,还需要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和整理,但这是这一教学体制优化的必要过程,建设全面有序的影视资料库可以为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提供便利。 (二)制作教学课件。有效的利用影视教学资源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影片,教师在选择和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使用这种教学手段,要将影视资源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为根本,否则会影响整个教学,进一步影响学生对美术欣赏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影视教学资源的使用时机可以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选择,没有固定的时间和限制,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提问然后使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找到答案,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用影视片段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分析,还可以布置观影任务,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欣赏电影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但无论选择何时使用,都要以解决教学问题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为目的。 (四)课后的讨论总结。影视教育资源这一辅助教学手段还在初级阶段,并没有完善的应用策略,所以学生课后的谈论和总结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美术鉴赏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对影视教育资源的利用进行优化和改良,并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总结 影视教育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的应用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这需要广大教师及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影视教育资源的利用会在大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大放光彩,真正地提高美术欣赏的教学质量。 大学美术论文:浅析我国大学美术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意义 摘 要:大学美术教育对于美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大学美术教育手段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因此,必需要加强大学美术教育工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综合发展。本文就我国先进大学美术教育开展分析,指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改善建议,希望对于我国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育;问题;策略;措施 一、大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和诠释,大学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大学美术教育,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有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中的建筑建设、产品设计都是美术艺术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教给学生如何去利用艺术,发觉艺术,通过对艺术的延伸和迁移从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三)提高学生情感交流能力 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情感交流方式,帮助学生懂得如何认识欣赏他人,懂得如何评价和欣赏自己,这样,对于沟通交流活动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大学美术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追求就业率与招生效益,不具备条件,匆忙开设课程 近几年,设计类专业比较受欢迎,而美术教育的市场需要趋于饱和。因此,许多学校不顾多年教学特色,纷纷改专业,美术教育学生与纯艺术类学生,也迫于就业压力,按捺不住,纷纷改行,大大挫伤了这类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由于匆忙上马,有些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专业,因缺少实践的机会,如同纸上谈兵。 (二)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不具时代性 能否正确认识与领会大学美术教育的目标,与本专业本学科特色,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学校虽然开设了新专业,但设置的课程却没有大的变动,只是简单的进行了删减。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的方法一如既往,没有因为新专业的开设而有重有轻。 (三)不能与社会需求相协调 大学美术教育在社会主义各阶段分别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如今,生产力逐渐提高,物质丰富,艺术也不同程度的走进人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对艺术、艺术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紧抓时代的脉搏,让艺术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三、改善我国大学美术教育的策略和措施 (一)根据社会需求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应及时掌握社会需求动向,在掌握社会对美术人才需求状况的前提下,灵活制定学校培养目标并且对专业课程进行相应调整。针对学生的不同特质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和人生规划。只有通过高校美术教育的转变,才能够使美术专业的学生既具有美术修养又能拥有优秀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改进传统教学体制,完善课程设置 在日常学习中,应注重对学生自由思维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严格要求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对美的独到见解和创造美的能力。现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教育内容集中在美术技巧上,所学内容单一。针对该问题,美术院校应及时做到拓宽其它必须课程,重视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避免美术教育将学生与世界隔离,只见美术,不见其他。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内涵。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深刻的理解美术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帮助他们主动的去探索世界,摆脱思想的禁锢。 (三)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近年来素质教育在我国各高校进行的如火如荼。因此,在大学美术教育改革中,美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群体的不同特质应当开展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次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考核方式。只有能够适应社会实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第三大学美术院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学生可以通过假期利用自己的专业到社会中进行实践体验。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从而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大学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探索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式方法,促进我国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 大学美术论文:大学美术课程教育改革与创新途径初探 【摘 要】 目前,大学美术教育改革面临严峻形势,加强美术教学改革显得十分紧迫。突出应用与实践能力,对美术教学进行系统改革,突出素质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在教学安排方面加强对美术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研究,形成系统的美术教学体系,才能契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取得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 大学美术;教育改革;教学理念;创新途径 一、突出对大学生的美术素质教育 第一,美术教育可以完善人的素质修养。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真善美的正常心态,是自己的心灵得到艺术的洗礼。美术教育能帮助青少年塑造健康的人格,陶冶人的情感,增进人的智慧,滋养人的心灵,发展人的个性及想象力,表现力,使其自身和谐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等。第二,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美术可以让人充分发挥想象,抒发自己感情,张扬自己的个性,推崇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二、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审美情趣 首先,在教学中把那些最富有魅力,最具有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促使学生主动地了解艺术的起源及国内外美术各学派的风格及流派发展变化和主流方向,为美术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激励学习兴趣。再次,锻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引导学生带有情趣地去发现身边美的人、美的事物,把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美感联系起来,并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个人体验和理解。 三、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开阔艺术视野 高校美术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质,成为具有创造思维、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现在美术教育偏重于技能传授,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高校美术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是高等教育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再教育是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物象的造型能力再次深化,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受时间、地点和教师艺术水平等方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足。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接触到更多更广的美术知识和信息,开阔艺术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只有充满自信,才能敢于实践,敢于创新。 四、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高等教育美术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制订完善的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就很重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制订切合实际的自学计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自学时一定要把握知识的阶段性和系统性,扎实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在制订学习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基础和专业特色,目标定得太高、太大会影响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使学生改变依靠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想,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高低。高校美术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探索出最佳方法。良好的学习氛围包括课堂氛围和外部学习环境,从以教师为主的、单纯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物象的造型能力的教学模式。 五、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是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和情意、审美、伦理等的发展。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教师的关注点是学生。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情景和日常生活中构建知识。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要注重引导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探究性的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堂教学设计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如何学来达到教学的目的。美术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实践能力的改革 教师的素养包括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基本能力。转变教学观念首先应做到教学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应改变单一教法,充分利用大自然丰富的色彩等,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引入课堂辅助教学,增加美术课的科学性、越味性、民族性和时代感。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思想开放,及时掌握美术教育的最新理论、新动向,并运用到教育实践。探索素质教育,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第一,“重专业”“轻教育”的倾向。重理论轻实践,不适应社会需求,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第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对美术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任务不同。主要是对美术理论修养进行加强,对专业技能加强训练,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边缘学科的知识。 大学美术论文: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美术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美术教学逐渐有了更高的认识。在整个美术教学中大学美术教学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核心也是理论基础。可以通过大学美术教学来改变学生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提高其创造能力。在大学美术的教育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还需要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思路,使学习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本文主要针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美术教学进行论述,阐述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大学美术教学的作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大学美术;教学改革;研究探讨;建议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新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大学美术教学中,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信息化环境下可以利用投影、电子计算机、录音、幻灯片、录像等现代教学方式来操作。利用这些高科技,能够控制多种设备来提供教学信息,突破了空间的局限性,增强了美术想象的灵感,让思考不再拘泥于画面,能有效地点拨思维,激发学生在学习美术时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对大学美术课程的掌握,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特点 (一)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多元性 在我国大学美术的教育中,不但要注重对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对美术的态度和学习的能力等。所以美术教学的内容趋向多元化。所以,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富有层次性、多样性、可选择性的软件资源。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适合的学习软件,根据自己的目标进行奋斗和学习,同时可以选择不同程度的教学系统工具,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所以,在信息化环境下,将多元化作为大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自主性 传统的美术学科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来进行的,教学任务也主要是由教师对学生灌输美术学习的知识和学习技能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美术教学也不再拘泥于单纯的讲解,美术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所以在进行美术教学时,需要从美术知识的量、质、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着手,在给学生增加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技巧。现代科技中,通过电脑美术教学可以实现自主性的培养,通过该先进技术,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交互性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可以利用网络来传达各种各样的美术教学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时空的限制,相互传输图文并茂的资料或者文件等,学生可以自由搜索学习所需要的材料。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将不同主题的创作作品上传到网络,师生之间可以共同探讨学术上的问题,同时发表自己对该作品的看法等,有利于各种资源的交流和沟通,促进教学水平、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二、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通过多媒体配合的美术教学 1、组合优化原则。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大学美术教学避免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法,可以采取多种媒体资源,将计算机的多媒体系统运用于大学美术教学中。该计算机媒体组合使用的特点技术不会出现信息中断的现象,导致衔接不良。该系统可以采用音像媒体进行配合,将声音、图像、文字和图形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将其进行自然、平稳地过渡,有效地控制各种数据信息。利用该系统将所有的数据按照教学的模式和程序来进行安排和布置,使其发挥更好的效果,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能够减少教师的繁杂的工作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所以,在大学美术的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掌握多媒体的软件操作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将基础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互结合和搭配,组合优化,是实现轻松教学的过程。 2、卫生保健原则。媒体的选择需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选择幻灯片、投影播放时避免强光空幕,严重刺激学生的眼球,横片、倒片时需要注意程序,避免出现混乱,影响学生的心理。另外,广播录音要适当避免噪音的影响。调节好课堂教学中的电影、录像教学的银幕亮度和尺寸,以及播放时间等问题。 (二)实行网上美术教学和网络美术资源共享 1、网络美术资源 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也不断融入到了大学美术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提供方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资源库来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美术资源,避免了教师灌输式的讲解。网络教育的出现,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还可以通过网络跟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下载教师在网上的各种材料和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2、网上美术教学 在线讲课:通过网络来进行师生之间的实时教学,在该模式中,学生可以及时提问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信息可及时进行反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定和解惑。(2)离线教学:教师通过网络将需要布置的作业或者材料上传,学生在课余时间都可以进行下载,节约了教师的时间,也为学生下载文献和资料提供了方便。(3)综合教学模式:其一,将离线教学和在线教学结合;其二是将互联网和其他媒体进行结合。根据具体的课堂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1)教学呈现:是指把美术教学的内容利用资源库的内容转化为试听材料,提高学生学习效率。(2)模拟演示:是指采用多媒体将音频、视频相互结合,实现逼真的画面和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3)交互性视频学习:是指通过师生的交互作用,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4)项目制作:是指按照美术教学内容,将任务发给学生,使其按照题目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制作相关的项目,在制作项目的同时,需要搜索资料和内容,同时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三)多媒体网络美术教室的开展 多媒体网络美术教室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统一教学的功能,教学中利用广播的形式发送一些信息、辅导学生学习状况等,完成交互教学。 (1)监视屏幕的功能。 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监视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屏幕转播功能。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某学生机屏幕来将内容转播到其他学生机上,起到示范功能,避免教师机因内存不足而引起的一些问题。 (3)辅导功能。 教师在授课时选择特定的学生机,然后利用教师机进行辅导和教学,实现各种操作功能。 (4)对话功能。 在教师授课时,可以选定某学生的电脑,然后跟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及时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不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美术教学将会更科学、更方便。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将网络技术融入到大学美术教学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还能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减轻教师的工作任务量。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成本管理会计框架构建思考 一、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学科内容的界定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我国会计学专业的三门核心课程,但是三者在内容上的重复率达60%以上。其中,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核算的需要,成本会计已经发展成了具有与管理会计一样的关于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信息的职能,成本管理会计发展成了以管理为中心的成本管理会计;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主要集中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决策分析、存货控制、销售预算、经营杠杆与本量利分析、业绩评价等方面。鉴于以上实际情况,为了解决三门学科的交叉问题,可以将三门学科进行整合,将财务管理单独分离出去,然后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整合,形成成本管理会计。 二、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是在对心理学、管理学、社会文化学、历史学等相邻学科的借鉴、运用和创新,其中对成本管理会计影响比较大的是管理学。 1.古典管理理论与相应的成本管理会计思想 (1)科学管理管理理论与管理会计的产生泰罗于1911年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其理论思想主要有:产品差别计件工资制;科学的挑选工人;工作标准化;能力与工作匹配等。当时的工业化程度快速增长,传统的成本核算的方法已明显不能满足企业适应竞争力需要的要求,于是具有预测未来功能的预先控制新职能应运而生,这标志着管理会计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是此时的成本核算还很不系统,它仅是为适应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而附带产生的理论,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方法体系和理论。(2)一般管理理论与管理会计职能法约尔于1916年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首次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它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要重视各个职能科室管理的思想,指出管理的职能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与之相对应的成本管理会计的职能发展为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 2.行为科学理论与行为管理会计 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和早期的管理理论忽视工人的个人发展和情感需要的问题,很多学者于20世纪30年把社会学与心理学引入到了管理中来,于是出现了行为科学理论。这一时期的理论主要集中在有关员工的个人需要、动机、激励和同管理直接相关的领导理论两个方面。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管理会计思想主要有:①决策行为观: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决策中必须做到协助企业进行目标多样化决策,寻找满意解,使之与企业目标相协调。②预算行为观:吸收下级的预算决策,制定多样化、多层次的预算体系。③控制行为观:从物质与精神方面激励员工,保持局部与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同时经常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差异分析,然后与预算执行层进行探讨分析。 3.现代管理理论与现代管理会计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管理学派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经验主义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形成了“管理理论丛林”。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有决策理论学派的“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科学学派的数学模型在管理过程中的运用,经验主义学派的案例的归纳整理研究等。这段时期管理思想的发展直接推进了管理会计思想的发展,赋予了管理会计新的研究方法,管理会计开始重视如何为管理会计计划和管理控制提供及时和有用的信息,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题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 三、成本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成本管理会计框架构成的出发点,对框架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关于逻辑起点的问题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本质起点论:中国煤炭经济学院的王棣华教授认为本质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它可以很好的回答管理会计是什么,进而指导管理会计框架的构建。对象起点论:中国人民大学的孙茂竹教授认为,“对象”针对性强,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因此管理会计的对象可以作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目标起点论:中央财经大学的孟焰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的目标居于最高层次,指引着管理会计的发展,因此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应是管理会计的目标。目的起点论:以孟焰为课题主持人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在2007年,在分析了各个逻辑起点的优劣后指出,以目的作为逻辑起点可以保证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的优化,因此提倡以目的作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论。 四、成本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 第一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为:①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基础;②管理会计的本质;③管理会计的目标;④管理会计的对象;⑤管理会计的要素;⑥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第二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为:①管理会计的起点理论层次;②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层次;③管理会计的核心理论层次;④管理会计的实务理论层次。第三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框架构成为:①管理会计的目标;②管理会计的概念;③管理会计的原则;④管理会计的技术。 五、总结 从以上各部分的分析不难看出关于管理会计的很多理论还存在很大的争议,管理会计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于成本管理会计框架的构建,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首先要统一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进而分清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学科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成本管理会计,以使管理会计的理论形成体系,并更好的为人们所学习和应用。 作者:彭志成 苏锐静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学院成本管理会计教育改革探究 1、独立学院成本管理会计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1.1教学环节薄弱。在成本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主要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1.1.1教学手段单一。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也比较简单,大多数情况都是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采用的是粉笔板书的方式,虽然近几年来也采取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简单,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1.1.2教学方法简单。目前在教学中还是以满堂灌的方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缺乏应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内容重叠交叉较多。在成本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有很多重复性的内容,如,在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中关于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制度等内容都是这两门课程的重叠性的内容;管理会计中的长期投资决策,资金的需求量预测,存货决策等内容就与财务管理相同。这种重复性的内容会占用较多的授课学时,浪费了人力、物力,同时又因为总学时有限的原因,使得其他有些知识不能够讲得更为透彻。 1.3教材陈旧。成本管理类课程教材相对来说比较陈旧,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都没有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另外,由于会计准则的变更,有些教材还是采用原来的规定来编写的,这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再者辅助教材的编写也没有较大的改进,没有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材的编写没有更上,有的教材甚至都没有相配套的练习题。 1.4师资力量薄弱。独立学院师资力量薄弱,以青年教师为主,职称高的老师较少;同时,成本管理会计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老师都没有到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经验,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很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对实际操作不熟悉,尤其是成本管理类的课程是联系实际较强的课程,这导致教师授课缺乏生动性,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1.5教学监督体系不健全。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成本管理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监督体系不健全,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监督体系,没有通过学生、教师、系部以及学校等途径来对课程教学进行监督,以提高教师教学。 2、提高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成本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2.1强化教学环节。2.1.1更新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己成为更新教学的主要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比较直观生动地将所要讲述的内容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不能只是简单地将所要讲述的内容罗列在上面,或者将教材的内容重复一遍,要能够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将所要教授的内容生动活泼地展示出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2.1.2改变教学方法。在成本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应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时、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如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所讲授的知识提供相关企业经济业务案例,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具有启发性、实践性,可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与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 2.2提倡自编教材。编写一套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成本管理类的教材,对于一些陈旧的知识应及时更新,同时针对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教材之间的重复性内容进行整合,注重这些教材内容之间的衔接以及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修改后的教材应体现成本管理类课程理论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同时,也要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编写新的教材,使之能适应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学生的学习。自编教材之后,再一步步申报精品课程,形成网络资源,以便学生学习。 2.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应鼓励吸纳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高学历水平的人员作为专业教师,针对独立学院师资力量薄弱,以青年教师为主的问题,应聘请校外资源,引进双师型人才,培养在职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深入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教学,逐渐形成一支强健的师资队伍。 2.4构建教学质量体系。要提高成本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就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体系,主要通过以下途径:2.4.1课程教学质量的收集与监控。主要是通过学生、教师、教研室、系部与学校督导来获取信息。要及时与学生沟通,获得相关的教学质量信息,通过教师的互听课来反映,教研室与系部也要对课程教学进行监控,及时地收集相关信息。同时也应设立学校督导员,不定时地抽查,到课堂中去检查。2.4.2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反馈。教研室、系部或学校获得相关信息后,要及时地信息进行处理和反馈,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地改正,完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2.4.3建立网上评教系统。建立网上评教系统,设置多项反映教师教学的内容,采取匿名评教的方式,通过学生网上评教来客观综合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 作者:高丹秋 王巧霞 单位:武昌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应用 一、目前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落后的会计核算方式 许多工业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都还停顿在对总成本的核算,对沉没成本与不沉没成本、决策相对成本与不相对成本、对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等现代先进的成本管理理论缺少足够的掌握。落后的会计报账模式在当代迅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和行业水平下早已力不从心。此外,部分微小工业企业觉得自身的产品市场较为稳定,因此不必建立自身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这样一来虽然有利于运营方面的成本有所降低,但是却不利于企业对成本费用进行控制、监督与核算,当市场环境波动较大时,企业无法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 (二)成本管理系统行业特性不明显 在所有行业对成本管理的会计核算中,工业企业的会计核算是最为繁琐的。工业企业的产品种类不仅数目较多,并且还经常会有跨期生产的情况出现。不一样的产品对于成本核算模式的要求也不相同。这就要求企业对信息化成本管理进行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将成本预算、成本分析以及成本控制与核算四种职能进行全面考虑。但是大部分工业企业对自身的成本核算特性并没有足够的了解,因而所采用的成本管理模式也不一定能完全适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对于成本管理中的四种职能概念掌握不够清晰,致使问题一旦出现,企业无法及时作出相应有效的措施,导致最后损失或者停工等不良后果。 (三)成本管理权责不明 工业企业所包含的成本费用种类范围较广,并且各个企业都有其所使用的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名目,因此导致企业在明确员工的权利与职责时难度加大。倘若企业中每个部门对于自身的权利与职责都不明确,成本费用的归类也较为混乱,这样一来就会对费用失去控制,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没有人来承担。此外,部分企业还无法实现全面估算管理,对于管理编制的工作没有予以相应的重视,财务人员的敷衍对待,导致预算管理的存在如同摆设。最后,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明确,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得员工在面对成本管理问题时,都只顾及自身部门的利益,缺少大局观念,最终对企业的整体利益造成损失。 二、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的相对措施 (一)完善有关机构,配备相应人才 工业企业应该尽可能的将会计部门单独分离出来,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与生产科研部门以及企业管理部门结合成一个事业部,将组织机构扁平化,对企业的成本经营管理提供及时的支持;对于那些较为中小型的工业企业,也应在企管部门的内部设立单独的管理会计岗位,而不是设立在会计部门内部,这样设立的好处在于,能够更好的为工业企业生产成本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合格的管理会计人员应是具备有综合素质的管理和经济人才,不但要全盘掌握熟知现有的管理会计学知识,还会对企业管理学、工业经济分析、经济信息工程和工业自动化等都要有所熟知。 (二)加强预算工作的开展 强化预算工作的开展,由工程学家、生产技术专家以及企管部门和管理会计人员一起进行全面工作的预算,防止生产经营者拍脑袋或者闭门造车的方式来对预算工作作出决策,为管理会计的经营成本管理给予及时以及真实的信息支持;做好工业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与提高全面预算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应积极调用企业内部各方面的人力资源,必要时还需借用外来力量来共同完成全面工作的预算。 (三)将内部作业成本和内部标准成本相结合 采取内部作业成本和内部标准成本相结合的工作模式,确保管理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与发挥,实现对成本的精确化管理;简而言之,内部作业管理就是工业企业将顾客的订单作为开始,把工业企业生产产品的流程分解成多个作业环节,形成单个或者多个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链包含了从开始的生产材料到最终产品形成的全部作业环节。产业链实现过程价值链,通过对生产动因与过程价值链的分析,尽可能减少不必要非增值的作业环节,相应的,对于增值环节,我们要不断增加其作业效率,降低资源投入。而关于内部标准成本理论的出现,正确来说,是在二十世纪初期,由工业发达国家的会计师与工程师工作合作的成果,这也是会计管理与科学管理制度第一次有了深刻联系,这种将两者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最终完全能够实现工业企业对成本管理的精确化。 (四)设计相应管理系统软件 对工业企业具体行业进行分析,编制和开发适合企业需要的工业设计、工业制造以及管理会计三结合的系统软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实现成本管理的精确化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们的工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其工业企业不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管理方式,无不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我国的工业企业发展的脚步虽然较为缓慢,但是反而能够更好的利用新技术,这就要求我国工业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工作时,不仅要主动借鉴更加要积极的创新出适应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精确化的方式。 (五)制定管理会计的基本制度 不管是国家有关机构或者是企管部门甚至社会民间组织,都应制定完善的管理会计制度,时刻跟进时代的脚步,与国际接轨,建设出适合我国特性的便于人才筛选评级系统与选拔人才的有效方针。同时笔者建议,我国在对学科方面的设计上,应该将管理会计与会计学科区分开来,并将其作为综合性经济学科来进行大力推广与发展。 (六)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加强典型例子的推动是动力 建立相对应的激励机制与加强典型成功例子的推动是提升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的动力。一方面,相关部门对管理会计运用良好的工业企业提供一定程度的奖励与政策优惠,进而提升企业对管理会计应用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对其他企业起到激励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提高典型成功例子的推动不但表明了管理会计理念在我国工业企业应用中有相对的成效,像之前“大庆油田”展开的内部结算工作以及“邯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推广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等,都对企业内部管理起到积极的影响,同时还有一定程度的宣传功能,最终促进管理会计在我国工业企业的推广与应用。 三、结束语 现阶段,在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工业企业想要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企业管理特别是在成本管理方面提高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尽管当前管理会计在我国工业企业的推行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其职能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管理会计理论的健全等,管理会计必然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作者:何琳 单位:天津正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管理会计视角下的成本管理论文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在1997年对管理会计的定义进行了修订: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计量和管理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 1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期,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其科学管理理论后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企业管理更加注重追求效益,管理会计也出现了业绩会计、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尤其是以成本管理为研究重心,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进一步确立,包括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平衡记分卡等的管理会计方法更是得以长足发展。在我国,直到1951年汪慕恒先生在《大众会计》上发表的《固定支出和变动支出》一文,才真正开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会计对成本性态的实质性研究。改革开放后,随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一些企业内部出现了经济责任制基础上的责任会计体系。到20世纪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在不断的发展和突破,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思维也开始在很多企业中得以应用。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经渗透到了各个方面,诸如,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等。本文将主要对管理会计在成本核素和成本管理决策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2管理会计对成本核算方法的完善与改进 2013年8月16日财政部下发的财会[2013]17号文“关于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通知”中宣布,自2014年1月1日起将施行新的成本核算制度。新成本核算制度的第三十六条规定:“制造企业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按照合理的分配标准按月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的生产成本。企业可以采取的分配标准包括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季节性生产企业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应当在开工期间进行合理分摊,连同开工期间发生的制造费用,一并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和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归属于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企业根据自己生产特点及管理需求,或采用品种法、分批法,或采用分步法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构成项的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间接成本(制造费用、其他成本)在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时,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可以根据成本核算对象的耗用情况,直接对应计入;而对于制造费用及其他成本,譬如,间接材料与人工、生产耗用水电、设备与车间的折旧、车间管理人员薪酬等,无法直接将其归集到相应生产对象上的,在传统的分配方法下,一般先按部门归集制造费用,然后再采用机器工时、人工工时、计划分配率等标准分配到生产对象上。随现代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存在一些分配失真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作业成本法也就应运而生。上述《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中第三十六条规定,也充分体现了作业成本法在现代成本核算的重要应用。作业成本法下,将成本动因分为资源成本动因(多用于直接成本分配)和作业成本动因(多用于间接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法,不同于上述传统的间接成本分摊方法,而是先将间接成本分配到作业集/库中,然后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它可分两个阶段:阶段一采用合适的资源成本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成本集/库或作业中心;阶段二采用合适的作业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动因用于度量成本对象对作业的耗用情况)再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作业成本法非常适合于产品极为多样化,流程极为复杂,或产量相当高、极容易发生成本扭曲或生产中耗用资源数量经常变换的公司。作业成本法最先于制造业中采用,今天,诸如医院、银行及保险公司等,不仅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核算,同时也将其用战略决策,如流程分析,绩效管理评估和获利能力评估等环节。 3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在成本管理决策中,管理会计更加重视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可控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更加重视成本控制管理对供应链流程的反馈;更加强调机会成本、隐性成本、未来成本等非量化、非显性成本在经营决策中的影响;更加主动的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与管理。 3.1管理决策中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可控成本更加关注 成本会计是以客观、准确的反应生产中原材料、人工、费用等的耗费,以合理的分配标准实现产品成本的准确化为目标。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它更加注重产品成本的性态差异分析,即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变动成本是指生产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增减变化而成正比例增减变化的成本,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产品包装费等;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生产规模下,相对固定不变的成本,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厂房及设备折旧等。无论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根据其决定影响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酌量性成本和约束性成本。在短期决策中,管理会计更注重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中酌量性成本的分析管控。只有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组成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各种不同技术手段,改进及完善生产流程,以消减或降低酌量性成本的组成部分,才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在部门绩效管理与考核中,无论是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重点考察的是其可以通过施加管理决策和影响的部分指标,即可变成本、可控边际贡献、剩余收益等指标。在成本费用类的控制指标中,可变成本、固定成本中的酌量性成本等又称为可控成本,即公司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所制约的成本。通过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降低整体部门的营运成本费用的支出,在营运收益一定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无论对于哪一类中心的绩效考核中,成本费用项的考核指标设置时,都应关注其可以施加决策影响的可控成本具体分项指标的设置,从而实现对最终可控指标的管理与考核。 3.2管理决策中加强了成本控制管理对生产流程的反馈 在管理会计中,通过价值链分析,界定当前的成本指标和绩效指标,并评价整个供应链中哪些环节可以增加客户价值哪些可以降低成本。它的目的在于关注产品或服务的总价值链,并确定价值链中能支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部分。通过价值工程对当前成本和可允许成本(标准成本/理想成本)之间差距进行分析。基于客户的需求,对产品或设计、材料、规格和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区分增值成本和非增值成本(增值成本是指将资源转化为与客户需求相一致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而非增值成本对客户偏好来说并不重要或无关)。通过对供应链的分析,进行流程再造/业务流程重组,彻底重新设计流程,消除不必要的步骤,减少错误机会并降低成本,消除所有非增值活动。我们要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改善。 3.3管理决策时对产品成本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及未来成本增加了更多的关注和分析 成本会计在以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计算生产中原材料、人工、成本费用等的耗费时,是以已发生的、显性的、可准确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为依据进行核算的;而管理会计在进行成本决策时,除对已发生的、显性的历史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外,其更加关注其背后的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和未来成本。隐性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是一种隐藏于经济组织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监督之外的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中方案选择其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未来成本,又称预计成本,相比较历史成本而言的,是指尚未发生的成本,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合理地预测在未来某个时期或未来某几个时期将会发生的成本,它实际上是一种成本目标和控制成本。在对某种产品进行自产还是外购决策时,对自产所需存货所占的资金成本、生产管理所需专业人力资源等,都是游离于常规财务核算之外,这些都属于隐性成本;无论哪种决策,如果将这部分资金、人力资源投资于另一方案的收益或成本降低,就是该方案下的机会成本。在管理决策时,已经发生的历史成本,无论你做出的是何种决定,都不能再有改变或突破,那么我们就应该更关注与决策相关的未来会发生的成本,比较未来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从而做出有利于整体收益增长的决策。 3.4管理决策中对成本控制由过去的事后被动控制,转变为事前的主动控制 在对产品定价时,一般采用市场定价法或成本基础定价法,其中成本基础定价法最常见的就是综合成本基础上成本加成定价法,即在总成本基础上,加上目标期望利润后,得到目标销售价格。在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中,总成本是我们预先接受的。在管理会计中,目标成本法,作为产品的定价方法之一,与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有相同的地方,即售价都是在成本基础上加上目标期望利润;它也有着与其显著不同之处———它是先根据接受的市场竞争价格,在确定目标利润后,再确定可允许的总成本,以此确立目标成本,通过建立交叉职能团队为目标成本实施生产。传统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在生产成本的管理上,被动接受生产成本,或在生产完成后若发现一些异常成本数据,方反馈改进生产流程,即属于事后的、被动的成本控制管理过程。而目标定价法,是先预设目标成本,通过交叉职能团队,对生产流程进行不断优化,使生产成本实现不断降低,令生产成本达到预定目标成本或低于目标成本,从而实现对生产成本管理上事前的、主动的成本控制管理过程。 4管理会计发展展望 从宏观来看,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致使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进程缓慢,理论研究基础薄弱,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微观来看,虽然目前大多上市公司与外资企业中,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知,管理会计的运用相对较为普遍,但在大部分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中,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认识远远不足,存在管理会计的应用空白。“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升会计工作总体水平,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2014年1月29日,国家财政部“财办会[2014]5号”文的《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及《“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起草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目标,即“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未来,随着管理会计在我国财务管理中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必定也会越来越广泛。 作者:王国栋 单位:青岛森淼实业有限公司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中的实用性 一、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管理体系 1.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进行成本管理的宗旨都是使成本降低的同时保证效益的最大化。衡量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也同样如此,如果学校能够利用好有限的资金与资源,控制与节约成本,同时让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最大程度的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科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那这个学校的成本管理工作就算成功了。目前,我国在进行告知院校财政拨款以及制定收费细则时,主要是借鉴约翰斯顿曾在1986年提出的“成本分担”理论,以实现教育成本的支出在政府、企业以及学生之间的合理分摊。针对各大高职院校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国家高度重视并做出相应改革的同时,学校自身也应当分析问题,以成本分担理论为指导,合理规划教育经费、优化教学资源,以改变管理困境,让资金、资源用在刀刃上,避免之前的管理不当造成的经费流失浪费、滥用资源等现象再次发生,从而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率。 2.除了理论支持外,国家近年来所做的相关改革工作也给高职院校进行成本管理提供了可能。财政部在1997年就已经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针对之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对记账方法、基本核算账户、资金平衡等方面都做了大改动,很多处理方法开始逐渐与企业会计准则相吻合。这便从制度上保证了高校成本管理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发展,高职院校内部的组织机构划分越来越明确,在日常管理中开始重视责任制度的落实,实现了校级、院级以及系级各部门的协调合作,通过权利、责任、利益的平衡统一作用规范了工作准则流程。这些都给高校进行教育成本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3.构建高职院校成本管理体系,是符合教育教学目标以及管理宗旨的。在高校,不管是做行政工作还是做服务后勤工作、一线教学工作,都离不开好的管理方法。教育管理旨在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教育资金,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益。因此,高校进行成本管理能促进总体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只有做好了成本管理,才能进一步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目标。 二、高职院校实施教育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1.高校应当重新梳理并规范财务流程,要以合理的经济运行方式为基础,做好民主管理及建设工作,从源头上管理控制好成本,尽量减少中间环节,避免降低工作效率、加大工作成本、引起铺张浪费。具体来说,每个学院的院长应当在会计年度结束后公开财务报告,让全院的师生以及社会公众了解经费使用情况、学院的财务状况等,实现学院财务工作的民主管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同时还能合理采纳来自外界的意见与建议,从而弥补工作中不足的地方。而只有在外界的监督作用下,高校才能将教育资源、教育资金等用到实处,让教育成本能切实起到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育水平的作用。 2.建立规范、合理、合法的教育成本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应当尽快建立起成本管理的规章制度,让相关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教育机构的成本管理工作不同于一般企业,成本所涉及到的项目比较多,在核算时应当注重其综合性特征,考虑到教育教学以及后勤服务部门所用到的资金及资源。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偏重压低教育成本,毕竟教育行业属于公益事业,其本质还是与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企业有所不同的,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具体的数据可以做参考,但要衡量学校的效益——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服务质量等,则较为抽象,而学校所产生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是滞后的、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的。这些,都需要高校在制定成本管理指标时做综合权衡与考虑,将教育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既不因为成本过低影响办学水平,又不能因为成本过高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做好教育成本等费用开支的登记归集管理,同时建立教育成本信息中心,监督管理好教育成本开支。信息中心在做好本校的成本信息监督管理的同时,还应当搜集同类学校的教育成本信息,多学习其他学校有效的管理经验,也能让上级部门及时了解清楚教育成本使用的综合情况。这些信息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让外界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给予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政府部门进行有效决策、受教育者做合理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促成高职院校本身办学水平的提高。 4.改善、优化高校的成本结构。由于高职院校用人制度以及行政管理工作基本是与政府部门相近的,即后勤管理、行政部门人员的级别、待遇等直接造成教育成本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最终影响到了教育成本结构不平衡,存在投资“重物不重人”、“重官不重学”的失调现象。而教育教学活动以及科研活动使用到的经费却受控,很多学校将资金大力投入于校园扩建、设备购进上,却不注重人才培养,教师的工资也无法适应物价的飞涨,很多一线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仅仅与后勤、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工资持平,甚至还不如管理部门。贫困生的补助也出现缺口,学生因为学费不够而退学的现象也经常发生。究其根源,还是学校在规划成本费用、教育经费时不够重视软环境建设,成本结构严重失衡引起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摆脱之前计划经济体制下行程的“单位体制”模式,优化改革成本结构,提高成本管理工作水平。总之,要总结国内外各种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或在高职院校应用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加以综合运用,集成本企划、作业成本、责任成本等多种管理方法优点之大成,相互融合、创新。 作者:张慧 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的专题设计 一、《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由于《成本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数学、管理学和金融学等理论,其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内容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其教学的关键不仅在于使学生熟练掌握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更在于对学生系统使用成本管理会计等相关信息,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基于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的这些性质和特点,探索和建立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质疑及研究探索能力、进而深度阐释和解决现实经济管理问题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该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我院《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目前我院《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在审计学专业大学二年级开设,其教学内容突出“实用、实践、实效”,以学生成本管理会计基本技能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和技能的运用为主线来安排其教学内容,计划总学时64学时,分为四篇共十二章,各篇章教学内容相互联系、互为铺垫,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完整结构体系。其中:第一篇是总论篇,计划安排4学时;第二篇是成本会计篇,计划安排20学时;第三篇是决策会计篇,计划30学时;第四篇是执行控制篇,计划10学时。《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丰富,重点内容主要集中在成本核算、生产经营决策、预算控制、业绩评价等方面,难点主要体现为分步法成本核算、本量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编制及成本差异分析等知识点,为了更好地解决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组织方式:教学时间上对重点和难点章节给予了保障,适当增加教学时数,同时给学时留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练习等方式,保证学生把重点章节学好,把难点问题解决;在各难点章节中增加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的内容,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专题研讨和案例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掌握难点章节内容。 三、《成本管理会计》课程设计的主要研讨专题 本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强调“理论讲授、小组研讨和案例分析”的有机结合,真正体现理论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统一,理论授课以教师团队合作精讲为主,教师扮演“导学、督学”的角色,同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成立研究性合作学习小组,就成本管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实务案例展开课后的研究性讨论,开展课堂学术辩论,小组合作完成研究性问题和案例分析。所以每次的研讨专题的设计尤为重要。 1.“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研讨专题其研讨目的是使学生对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该研讨专题可以设置以下问题:阐述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该研讨部分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查阅相关书籍、文献资料,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对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等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阐明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理解和阐述我国当前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由各小组推荐同学代表发言,同时可进行提问和辩论。 2.“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研讨专题其研讨目的是使学生对辅助生产费用的各种分配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该研讨专题可以事先将相关案例提供给学生,并设置以下问题:原来企业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这种分配方法是否合适,有什么优缺点;新增加了一个辅助生产车间是否需要对原有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进行改变;若需要改变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采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并请提供几种方案供领导决策时选择。该研讨专题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通过对相关案例的深入讨论和思考,比较分析各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的优缺点,深入理解和阐述各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具体适用条件及运用。 3.“产品成本的主要计算方法比较”研讨专题其研讨目的是使学生对产品成本的主要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该研讨专题可以事先将相关案例提供给学生,并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深入讨论和思考,从生产类型和组织生产的特点等角度讨论,比较分析各类型企业成本计算方法的优缺点,深入理解和阐述各种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的具体适用条件及运用,并对上述案例中提出的有关问题予以解答。 4.“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讨专题其研讨目的是使学生对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进行比较,并对两者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该研讨专题可以事先将相关案例提供给学生,结合各案例要求的讨论题分析。查阅相关书籍、文献资料,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深入讨论和思考,从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等角度讨论,比较分析各类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优缺点,深入理解和阐述两者的结合应用等问题,并对上述案例中提出的有关问题予以解答。由各小组推荐同学代表发言,同时可进行提问和辩论。 5.“本量利分析”研讨专题其研讨目的是使学生在本量利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对盈亏平衡点和影响利润的各因素进行分析,对本量利分析法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该研讨专题可以事先将“商务酒店盈亏平衡点”的相关案例提供给学生,并设置以下问题:请分析该酒店目前的经营涉及哪几种业务;按现有结构比例,分析单人房和双人房的平均客房率分别达到多少时,酒店才能实现盈亏平衡。;影响保本点的因素有哪些,其各自与保本点有何关系,让学生结合各案例要求的讨论题分析,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深入讨论和思考,从本量利的关系模型和盈亏平衡点的计算等角度讨论,深入理解和阐述两者的结合应用等问题,并对上述案例中提出的有关问题予以解答。 6.“预测分析的应用”研讨专题其研讨目的是使学生对各种预测方法进行比较,对其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并能结合实际和案例加以运用。该研讨专题可以事先将相关案例提供给学生,比如某公司的产品销售预测案例等,并设置以下问题:采用适当方法,分析某产品销售量发展趋势并预测第X年总销售量。分析其产品的品种构成,预测各种销售量。分析某产品销售季节比重,进行第X年各月份销售量的预测。预测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销售预测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哪些,具体如何运用。该研讨专题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深入讨论和思考,从预测分析的基本方法等角度讨论,比较分析各类预测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深入理解和阐述销售预测的定量分析方应用等问题。 7.“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的应用”研讨专题其研讨目的是使学生对短期经营决策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其在生产决策等方面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该研讨专题可以事先将相关案例提供给学生,结合各案例要求的讨论题分析。查阅相关书籍、文献资料,小组讨论交流,学生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深入讨论和思考,从短期经营决策分析方法等角度讨论,比较分析各类方法的优缺点,深入理解和阐述其与实践结合应用等问题,并对上述案例中提出的有关问题予以解答。 8.“长期投资决策方法的应用”研讨专题其研讨目的是使学生对各种长期投资决策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其在独立方案投资决策、多个互斥投资方案决策等方面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该研讨专题可以事先将相关案例提供给学生,比如某公司的完整工业投资项目决策案例,并设置以下问题:各组根据所选案例做出决策,并回答案例中所提问题;企业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是如何构成的,为什么说长期投资决策时使用折现现金流量指标更合理;常用的长期投资决策方法有哪些,如何评价决策。该研讨专题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查阅相关书籍、文献资料,小组讨论交流,学生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深入讨论和思考,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等角度讨论,比较分析各类方法的优缺点,深入理解和阐述其与实践结合应用等问题。 9.“全面预算的编制”研讨专题其研讨目的是使学生在企业预测的基础上,用全面预算制度来规划企业未来的全部经济活动,熟悉全面预算的整个过程,能够独立编制财务预算。该研讨专题可以事先将相关案例提供给学生,比如依据所提供的资料编制某单位的财务预算,并设置以下问题:说明全面预算的基本体系。为什么说销售预算是编制全面预算的基础和关键,怎样编制销售预算。简述现金预算编制的原理。要求学生结合案例要求的讨论题分析。查阅相关书籍、文献资料,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深入讨论和思考,从全面预算制度的角度讨论,分析全面预算体系的构成,深入理解和阐述其与实践结合应用等问题,由各小组推荐学生代表发言,同时可进行提问和辩论。 10.“成本控制”研讨专题其研讨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标准成本系统是加强成本控制的有力工具,使其掌握标准成本的概念、运作程序、标准成本的制定和差异分析等有关内容。该研讨专题可以事先将相关案例提供给学生,比如某公司运用标准成本系统计算其产品成本的有关资料,要求学生编制其产品标准成本卡,并设置以下问题:企业实施标准成本一般包括哪些步骤;固定成本差异计算与变动成本差异计算有何不同?要求学生结合案例要求的讨论题分析。查阅相关书籍、文献资料,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深入讨论和思考,从标准成本系统的角度讨论,分析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构成及产生原因,深入理解和阐述其与实践结合应用等问题,并对上述案例中提出的有关问题予以解答,并相互进行提问和辩论。 作者:周君 单位: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风险成本管理会计 会计是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结合的新领域,其中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又是其领域中的一个研究难点。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风险成本概述 风险的概念源于保险业,如精算师对保费的现值计算就发展到了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系统对风险的管理,并逐步扩展到其他风险行业。目前比较成熟地对风险进行分类的就是商业银行,它将风险分为两类,即非市场风险和市场风险。最据权威、最科学全面的是由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管理局、美联储这两个机构对风险的分类。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管理局将金融风险分为九种,即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价格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交易风险、法规风险。而美联储将金融风险分为六种,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规风险、操作风险。 (1)期望损失成本。期望损失成本包括直接损失期望成本和间接损失期望成本。直接损失成本主要包括对损毁资产进行修理或重置的成本,对遭受伤害的员工提出的赔偿、诉讼的支付成本,以及对其他法律诉讼进行辩护和赔偿的成本;间接损失包括所有因发生直接损失而导致的净利润的减少。(2)损失控制成本。损失控制成本是指公司为降低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采取一定手段来提高预防损失的能力、减少风险行为所发生的成本。(3)损失融资成本。损失融资成本包括自保成本、保险费中的附加保费,以及拟定、协商和实施套期合约和其他合约化风险转移合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其中自保成本包括为支付损失而必须持有自保资金的成本。(4)内部风险抑制成本。内部风险抑制成本包括与实现分散经营相关的成本以及与管理这些分散行为相关的成本,也包括对数据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以进行更精确的损失预测而产生的成本。 二、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原有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突破 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提出是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一种新的尝试,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会计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现有成本会计体系的一个冲击。 首先,风险成本是对企业成本含义的一个扩展。成本主要是与收入相配合的产品成本,企业一般采用这个狭义的定义。管理会计对成本进行了另外的分类,如按经济用途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按可盘存性分为期间成本和产品成本等等。但是这两种定义下都要求成本是实际发生,并可以清楚计量、确认的,即成本是能够被量化的。风险成本是因为风险的存在所导致的公司损失,而风险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它是由客观实际和人的主观判断形成的,所以风险成本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预期的心理成本而并不一定实际发生。这和实际可以用具体数据表达的成本有很大的区别。 其次,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现有的会计核算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成本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这四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思路。原来的成本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向管理当局计划、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信息,而从企业的有关成本方面进行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的信息系统。对于成本信息的确认,目前的成本管理会计坚持的思想就是:判断哪些成本应该进入会计系统,计入何种会计科目,以及何时计入。上述成本都是指有明确的发生事实、可以确认的成本。而风险成本是通过客观事实和主观的判断认为该经济活动存在风险、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失而发生的潜在成本。 从成本计量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成本计量是对具体成本货币化的过程,它是对实物性质的成本所作的性质上的转换,即把成本量化成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数据。而风险是无法通过实物量化的东西,不可能像确定的成本一样,通过体积、大小、容积等物理特征来衡量,也不可能通过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所发生的货币交易来记录。传统的成本数据较容易被记录,因为它是真实经济业务发生的,而对于风险成本,我们无法用现有的处理加工模式来解决其记录问题。从成本的披露、报告方面看,管理会计的最终目的是为管理当局提供管理有用的信息。成本信息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后生成会计报告,而会计报表中披露的成本仅限于可以用货币量化的成本数据,风险成本作为预期成本,其不会像传统的成本一样可以直接通过明确的数据披露出来,供管理层研究。 再次,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给管理当局和企业会计部门提出了新的管理思路。即让会计部门在企业的成本处理过程中融入风险意识,并使企业管理层在研究企业成本过程中还要考虑风险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潜在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各相关人员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考虑风险所可能带来的成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考虑:(1)回避风险。风险具有客观性,企业是不可能只通过决策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消除风险,只能通过回避风险来减少企业的损失,对超过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财务活动加以规避。(2)分散风险。如果风险无法回避,就可以采取分散风险的手段,把风险成本降低到比较低的水平。企业可以通过联营、合并等多方位、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来扩大规模,运用规模经济的优势来分散企业风险。(3)抑制和转移风险。企业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通过监控和有效的信息传递而预先获得警报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风险;风险转移可以理解为把企业的风险转嫁出去,企业可以通过采取保险、转包、转让、转租、签订远期合同等方法把风险转嫁到企业外部。 三、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难点问题 (一)确认的难点。风险成本的不确定性导致风险成本确认时间与金额的不确定性,而关键在于未来经济利益与风险是否能够转移,应在什么时间确认?是一次确认或多次确认?确认金额多大?应该把它们归集到什么会计科目? (二)计量的难点。不确定风险成本计量的关键在于对量化的“可能性”做出正确估计和判断,然而影响风险成本的因素复杂多变,采用何种科学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如何对不确定的东西进行量化,它量化的标准和尺度应该怎么把握,是不是主观的职业判断占很大的成分。它的计量可不可以运用财务管理对待风险成本的方法,或者创立一个全新的计量方法和单位这都有待我们思考。 (三)决策与控制的难点。构建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如何发挥决策与控制的职能,风险成本决策与控制面临不确定性的影响,它们体系的建立需要传统模式的创新。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风险成本管理会计 一、风险成本概述 风险的概念源于保险业,如精算师对保费的现值计算就发展到了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系统对风险的管理,并逐步扩展到其他风险行业。目前比较成熟地对风险进行分类的就是商业银行,它将风险分为两类,即非市场风险和市场风险。最据权威、最科学全面的是由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管理局、美联储这两个机构对风险的分类。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管理局将金融风险分为九种,即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价格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交易风险、法规风险。而美联储将金融风险分为六种,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规风险、操作风险。 (1)期望损失成本。期望损失成本包括直接损失期望成本和间接损失期望成本。直接损失成本主要包括对损毁资产进行修理或重置的成本,对遭受伤害的员工提出的赔偿、诉讼的支付成本,以及对其他法律诉讼进行辩护和赔偿的成本;间接损失包括所有因发生直接损失而导致的净利润的减少。(2)损失控制成本。损失控制成本是指公司为降低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采取一定手段来提高预防损失的能力、减少风险行为所发生的成本。(3)损失融资成本。损失融资成本包括自保成本、保险费中的附加保费,以及拟定、协商和实施套期合约和其他合约化风险转移合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其中自保成本包括为支付损失而必须持有自保资金的成本。(4)内部风险抑制成本。内部风险抑制成本包括与实现分散经营相关的成本以及与管理这些分散行为相关的成本,也包括对数据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以进行更精确的损失预测而产生的成本。 二、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原有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突破 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提出是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一种新的尝试,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会计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现有成本会计体系的一个冲击。 首先,风险成本是对企业成本含义的一个扩展。成本主要是与收入相配合的产品成本,企业一般采用这个狭义的定义。管理会计对成本进行了另外的分类,如按经济用途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按可盘存性分为期间成本和产品成本等等。但是这两种定义下都要求成本是实际发生,并可以清楚计量、确认的,即成本是能够被量化的。风险成本是因为风险的存在所导致的公司损失,而风险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它是由客观实际和人的主观判断形成的,所以风险成本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预期的心理成本而并不一定实际发生。这和实际可以用具体数据表达的成本有很大的区别。 其次,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现有的会计核算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成本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这四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思路。原来的成本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向管理当局计划、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信息,而从企业的有关成本方面进行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的信息系统。对于成本信息的确认,目前的成本管理会计坚持的思想就是:判断哪些成本应该进入会计系统,计入何种会计科目,以及何时计入。上述成本都是指有明确的发生事实、可以确认的成本。而风险成本是通过客观事实和主观的判断认为该经济活动存在风险、可能对企业造成损失而发生的潜在成本。 从成本计量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成本计量是对具体成本货币化的过程,它是对实物性质的成本所作的性质上的转换,即把成本量化成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数据。而风险是无法通过实物量化的东西,不可能像确定的成本一样,通过体积、大小、容积等物理特征来衡量,也不可能通过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所发生的货币交易来记录。传统的成本数据较容易被记录,因为它是真实经济业务发生的,而对于风险成本,我们无法用现有的处理加工模式来解决其记录问题。从成本的披露、报告方面看,管理会计的最终目的是为管理当局提供管理有用的信息。成本信息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后生成会计报告,而会计报表中披露的成本仅限于可以用货币量化的成本数据,风险成本作为预期成本,其不会像传统的成本一样可以直接通过明确的数据披露出来,供管理层研究。 再次,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给管理当局和企业会计部门提出了新的管理思路。即让会计部门在企业的成本处理过程中融入风险意识,并使企业管理层在研究企业成本过程中还要考虑风险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潜在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各相关人员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考虑风险所可能带来的成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考虑:(1)回避风险。风险具有客观性,企业是不可能只通过决策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消除风险,只能通过回避风险来减少企业的损失,对超过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财务活动加以规避。(2)分散风险。如果风险无法回避,就可以采取分散风险的手段,把风险成本降低到比较低的水平。企业可以通过联营、合并等多方位、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来扩大规模,运用规模经济的优势来分散企业风险。(3)抑制和转移风险。企业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通过监控和有效的信息传递而预先获得警报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风险;风险转移可以理解为把企业的风险转嫁出去,企业可以通过采取保险、转包、转让、转租、签订远期合同等方法把风险转嫁到企业外部。 三、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难点问题 (一)确认的难点。风险成本的不确定性导致风险成本确认时间与金额的不确定性,而关键在于未来经济利益与风险是否能够转移,应在什么时间确认?是一次确认或多次确认?确认金额多大?应该把它们归集到什么会计科目? (二)计量的难点。不确定风险成本计量的关键在于对量化的“可能性”做出正确估计和判断,然而影响风险成本的因素复杂多变,采用何种科学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如何对不确定的东西进行量化,它量化的标准和尺度应该怎么把握,是不是主观的职业判断占很大的成分。它的计量可不可以运用财务管理对待风险成本的方法,或者创立一个全新的计量方法和单位这都有待我们思考。 (三)决策与控制的难点。构建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如何发挥决策与控制的职能,风险成本决策与控制面临不确定性的影响,它们体系的建立需要传统模式的创新。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战略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对于工业企业的发展来说,成本管理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从战略管理会计方面进行有效控制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手段,战略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确实具备着较强的作用价值,本文就首先重点分析了战略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和必要性,然后又重点探讨了其具体的应用措施和手段,希望能够对于今后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应用措施 一、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相应的工业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比较核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种工业企业的有效发展来说,其在当前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应的企业要想取得较为理想的发展效率,就必须要重点针对相应的工业企业成本进行有序管理和控制,提升其成本管理水平才能够保障相应的企业发展速度,促使其获取足够的经济效益。但是就当前现阶段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依然是比较多的,比如在会计核算方式、成本管理系统以及成本管理责任方面,均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进而也就需要进行优化完善,其中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手段,其应用价值和必要性都是极为突出的,值得进行引入和应用落实。 二、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战略管理会计应用必要性分析 针对当前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来说,其必要性是极为突出的,这种战略管理会计主要就是指通过分析企业的各个信息内容,并且结合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其自身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备的一些竞争优势,如此也就能够在今后的相关发展和经营中体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效果,避免被社会所淘汰。针对这种战略管理会计的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来说,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向性特征明显 对于战略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有效应用来说,其不仅仅能够针对工业企业自身的相关信息内容进行重点分析,还可以针对整个行业的各个发展信息和趋势进行分析了解,如此也就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外向性特点,如此也就能够对于工业企业未来发展形成较为理想的指导作用,提升其发展水平。 2.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战略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有效应用还能够较好提升其自身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其要想得到较为理想的发展,避免被社会淘汰,就需要重点针对自身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能够帮助工业企业较好分析其自身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存在的优势特点,进而也就能够较好提升其后续发展效率。 3.具备理想的动态性特点 对于工业企业的发展来说,不仅仅其自身的发展具备着明显的动态性特点,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样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动态性表现,因此,相应的成本管理工作也就应该体现出较为理想的动态性特点,这一点同样也是战略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优势表现,其能够较好满足于工业企业发展中不同时期的相关需求,进而也就能够较好提升其发展效率和准确性效果。 4.全面性优势明显 针对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来说,还需要确保其具备较为理想的全面性特点,这种全面性主要就是指相应的工业企业成本管理需要兼顾到整个企业发展及其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且能够充分运用这些资料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最终促使相应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这也是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一个重要优势表现所在。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具体到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来说,要想提升其最终的应用价值和效果,必须要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创设较为理想的应用基础条件,保障其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序性,相应的策略和具体手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理念 基于现阶段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来说,战略管理会计之所以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和问题,主要和相应的应用意识不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树立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基本理念也就显得极为必要。这种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理念的树立主要就是通过加强相应的培训和教育来实现,相应的培训和教育工作需要有效针对相应的会计人员以及工业企业管理人员来展开,促使其能够在思想中具备理想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并且能够明确这种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基本优势,如此也就能够较好提升这种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实效性,保障相应的管理人员能整体把握规划战略,并且在具体的管理组织和机构上,也能够进行合理设置,保障这种战略管理会计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避免出现较为突出的缺陷隐患。 2.恰当运用战略管理会计分析方法 对于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战略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落实而言,还需要重点从相应的战略管理会计分析方法入手进行重点探索,保障所选择的具体分析方法能够适合于自身企业的发展,并且也能够在自身战略决策中提升其准确性效果。在当前具体的战略管理会计应用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战略定位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以及成本动因分析法,这三个基本方法可以说是现阶段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三大分析方法,能够有效促使其相应的工作落实到位,构建较为理想的成本管理体系,为工业企业更好的发展创造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些基本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来说,其具体作用目标和价值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就需要工业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重点探索分析,切实提升这种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效果。 3.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 结合当前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战略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来说,其相应的管理难度越来越突出,具体的管理任务也越来越复杂,这种管理难度的提升也就对于相应的战略管理会计工作落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需要从技术层面进行重点优化。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在这种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应用实效性,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为繁琐的数据信息资料分析,以及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以及相应的成本管理软件,也就能够提升其后续管理价值,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落实打好基础。4.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提升战略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还需要重点从相应的制度层面进行优化,这种制度层面的完善主要就是为了较好提升相关人员的工作效能,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效率。比如恰当的构建激励机制也就能够保障相应的战略管理会计工作得到较好落实,需要结合工业企业实际状况进行合理制定,能够较好满足于工业企业相应人员的基本需求,进而也就能够较好提升其工作的效能,当然,相应的责任管理制度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来说,其对于工业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是比较突出的,为了提升其具体工作效率和水平,恰当的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手段,其能够突破传统成本管理的局限性,进而也就能够较好提升其整体战略制定准确性,保障工业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李廷慧 单位:云南省铁路工业公司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管理会计产生于工业化国家的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本文结合成本管理的实际工作,通过罗列目前其在我国工业企业运用中存在的不足,深入剖析原因。结合我国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在成本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的具体对策:精确管理成本、作业和标准双结合等。因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很重要,所以本文的最后笔者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管理会计;工业企业;成本管理 一、管理会计的形成及发展 西方的工业革命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使得会计管理工作变得日益重要,也得以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国内的很多经典的会计学教材,基本都受到来自于西方的影响。管理会计在西方产生起,就为资本主义现代工业化生产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也是那个时期很多管理学的大师开始更加注重成本的管理,新的成本管理模式让西方的“老板”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管理会计也得到应有的推广和发展。这个管理会计发展至今,世界发达国家,包括中国依然在对管理会计进行着进一步的研究,如今的研究更多的融合了现代化的管理和经济学的元素,使之成为一门综合类的经管学科。但是事物的发展必然遇到一些问题,在我国的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实践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具体的现状和存在原因,包括它们的解决对策下文有详细的介绍。 二、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应用管理会计的现状 1.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素质无法满足要求。目前通常意义上来说,管理会计分属于财务部门,因此我国工业企业通常在财会部门内部设置管理会计岗位,甚至有些中小型的工业企业一个会计人员不仅做着管理会计的工作,而且也有其他的会计工作。很少有单独设置管理跨级部门,对该岗位任职人员,也是强调财会工作经验和财会科班出身。工作中多数时候还是对成本进行归集处理,属于事后算账。中小型的工业企业没有系统的分工和培训,因此会计人员没有明确的管理会计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无法同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形成有效的整体作用。传统的财务人员上岗后,大多拘泥于原来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习惯于固有的操作程式,局限于静态的计算结果,总希望像传统会计那样,有事先划定的条条框框可照章办理,有现成的指标、公式可直接套用,不必跨越雷池,另起炉灶。 2.注重传统会计,轻视管理会计应用。管理会计的出现不仅是为企业核算成本,更好的约束企业向前发展,更是为了能够让企业内部更具竞争力,但是在实际的工业企业应用中被忽视,甚至走形式。很多国企和私营的工业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同国家政府职能部门,税务、银行等打交道,都十分注重传统会计的“事后算账”。管理会计的不严肃导致无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形成持续作用,发展到最后必然极大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我国的会计发展起步原本较晚,目前我国在整个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还没有明确的部门管理会计规章可以遵循,对其在成本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的工作还没标准的评价体系。 三、制约和影响我国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的因素分析 1.缺乏标准规范的法律法规约束。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必然需要法律法规的制度约束,但是管理会计暂时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制度约束,这一基础也是重中之重的条件制约了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即使国家层面暂无一个全面的制度规定,企业也应该结合相关的需要,从企业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要求,工作流程,内外部资源整合,一般工作规范等方面,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和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最好能出台管理会计制度,指引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2.落后的社会认知观念。管理会计其实完全有别于传统会计,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认知观念很落后。传统的会计层面是算账、报账、报税、整理出局审计报告等,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管理会计的概念,这样就局限了管理会计的发展。目前的整体的环境下是,现有的大多数企业管理咨询机构本身还不具备将管理会计应用在企业身上的能力,达不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如何能够实现精确管理呢?没有及时的投入产出效果,怎么会推广应用管理会计呢? 3.落后的学科设计。目前很多高校开设有专门的管理会计这一门课,但是总体的现状是学科没有突出其与管理科学、工业经济技术、项目管理等学科交叉的特点。该课程的开设依然在会计专业里学习,拘泥于会计学生的单纯培养,从源头就没有把握好,怎么能够培养管理会计类的专业人才呢?没有突出该学科的前沿性和综合性以及同管理、工业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型,因而也就没有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经济类学科系统。 四、我国工业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的对策 1.健全组织机构,配备合格人才。大型正规的工业企业应该重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建议将其从会计部门分离出来,单独设置管理会计部门。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发展,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企业应该将其与生产科研部和管理部组合成为一个事业部,扁平化组织机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管理给予及时的支持。对于中小型工业企业,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单独设置管理会计岗位,剥离出会计部门,这样管理会计岗位的工作可以更好的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合格的管理会计人员应该是具有综合素质的经管人才,不仅要全面掌握现有的管理会计学的内容,还要对工业企业中所涉及到的工业类学科有所掌握,比如工业经济分析和工业自动化生产等。 2.加强全面预算工作的开展。为了防止管理者盲目或并不精准的进行预算工作,企管专家、生产技术专家、工程专家和管理会计部门应共同做好全面预算工作,真实、及时地为管理会计的成本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力量,必要时借助外部力量共同完成全面预算工作。当然这个工作的过程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否则会造成局面的混乱,适得其反。加强全面预算工作与做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管理会计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3.开展内部作业成本与内部标准成本的双结合工作。该部分的对策就是为了实现精确化的管理,工业企业从制作产品的源头开始,每个作业节点都要有严格的把控,对于整个生产链的情况,管理会计都有详细的记录,严格管理作业成本。作业链涵盖了从生产投料开始直至最终形成产品的所有作业节点。作业链形成过程价值链,通过对过程价值链的分析,成本动因分析,努力减少非增值作业节点的活动,而对于增值作业节点,要不断提高活动效率,减少资源付出。 五、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应用管理会计的未来方向及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如今的时代已经不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下,我国工业企业想要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必须在各个方面都要赶帮超其他国家的同类型工业企业,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中,加强成本管理,大力推广生产经营中的管理会计的应用。如今的复合型人才是这个时展,工业企业亟需的人才,不仅需要有经管类的专业知识,也需具有理工背景,通过应用现代计算机,驾驭数字和分析数字,不断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水平。这也是我国管理会计应用于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未来方向。因此,随着今后我国管理会计的推广和应用发展,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尤其是工业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将无可替代,而且终究会引发我国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 作者:关帅 单位: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成本管理会计经营活动的重要性 1.管理会计的含义及其地位 从狭义上说,管理会计又称为微观管理会计,其以企业中的经营活动作为管理对象,以对企业中的财务等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从而使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得到不断强化,进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1]。从某个角度而言,其是企业经济过程中预测、计划、决策、控制以及责任考评等职能会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企业的生产及经营效益中有着较强的实用性与操作性,其通过对财务会计中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科学利用与合理的定量分析,从而能为企业中各个部门的决策提供客观而有效的依据,进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 2.成本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1)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成本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成本管理,企业可对自身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合理配置与科学控制,从而可避免资金出现流失现象,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某些不必要的开支,从而使总体开销得到有效降低。(2)对成本进行控制与管理后,可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科学转变,从而能使企业成本的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优化和改良,进而使企业能够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方面对生产及经营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一旦发现经营活动中出现薄弱环节,即能通过相应措施使成本支出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一定提高[2]。 3.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1)缺乏科学而合理的管理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对企业成本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在《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管理会计理论中的某些内容存在重复性,这样就会使成本管理会计缺乏独立性,并会使人觉得其是把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进行综合,从而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与进一步完善产生阻碍作用,此外,还会使其作用不能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无法得到有效发挥。(2)相关人员对成本管理缺乏认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许多领导和工作人员都没有对成本管理都形成正确的认识,成本管理会计知识与理论在成本管理中没有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运用,许多企业对成本进行管理仅仅是为了完成会计核算,于是缺乏专门的成本管理会计结构,从而对成本的科学及有效管理产生阻碍,并使成本的正确运用产生影响,进而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3)对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市场观念。近几年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带动下,各种成本管理理论都得到了一定完善,但是相关人员对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和市场经济进行密切结合,且管理会计在企业成本的管理中也没有得到合理的统一,从而使管理会计的作用没有在成本的管理中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成本的管理缺乏科学性[3]。(4)没有对成本预测方面进行管理。在成本的管理中,预测占据着重要作用,通过科学的预测,才能使成本得到一定降低。目前,许多企业对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都没有从生产及经营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从而不利于成本的有效控制,且还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4.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及运用方法 4.1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1)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这样才能使其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高,成本管理会计可通过多种方法对企业及市场中的信息进行详细处理及深入分析,从而使成本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2)可对企业未来规划及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对企业的发展而言,经济决策既是核心问题,又是管理会计中的重要部分。成本、销售、资金预测、利润等都是成本会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成本会计管理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控制、监督与管理,可结合市场及企业内部的需求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与调整,从而可使各项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使企业的投资决策更加科学[4]。(3)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科学规划。经营目标对企业的经营预算而言,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成本管理会计,企业可对经营活动中的成本预算、成本支出、专门预算、财务预算等工作进行一定加强,从而可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预算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进而可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4.2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运用 (1)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加强控制与管理。为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需采取多种措施管理会计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以使其实现统一化和规范化,此外,还需设计专门的部门对成本进行核算、分析及处理,以说成本管理会计的作用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得到有效发挥。(2)建立健全的管理会计学科体系。健全而科学管理会计学科体系可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规范而科学的指导作用,因此,为了使管理会计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健全的管理会计的学科理论体系,并根据市场的发展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的理论体系前,应先把对其基础知识及理论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把之和传统的财务管理、会计工作等进行有效区分,以使所建立的体系更具特色,此外,还应把其和成本规划、成本管理以及成本控制进行密切结合,这样才能使其更加完善,并具有更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3)加强对成本管理会计的重视。一般而言,现代企业中,都已具备较完善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且在体系中也对其概念、核算内容等作了相关论述与说明,因此,为了促进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得到更好的运用,企业的相关领导人还需对其引起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推广、宣传。企业应对成本管理中的工作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或者也可和其他企业就成本管理方面开展经验交流,以使企业领导人和相关人员对成本管理会计有一定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认识[5]。另一方面,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领导人还应聘请在管理会计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对成本管理会计工作中相关人员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以使他们对管理会计的作用有深入的认识,并使他们的工作方法更加科学高效,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实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与评价。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与进步,分工的不断细化已逐渐成为企业经营管中的重要内容,分权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给企业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于是为了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责任会计应运而生。责任会计把职责和权利进行合理统一,从而把责任中心分成成本中心、投资中心以及利润中心,对于企业的生产及经营决策权则在各层次中的管理人员之间进行科学划分,并建立编制责任预算、奖惩制度、工作考核绩效与评价等来对员工进行培养与管理,从而可使员工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5)对成本管理会计开展相关的案例分析。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不使用成本管理会计,或者还没有对此理论的作用缺乏认识,于是在实际应用中,常出现实际和理论脱节的现象。因此,为了使这种现象得到一定改善,企业领导人应和相关专家展开讨论,并通过对成功案例的深入分析来寻找并总结出适合本企业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及方法,以使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5.结语 成本管理会计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使用此理论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指导时,应结合企业及市场的具体情况,并把之和传统的财务及会计管理进行有效区分,这样才能使其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才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 作者:王潇潇工作单位:北京双鹤药业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战略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工业企业成本管理难度较大,在我国许多企业的经营成本较高,效益差,开展成本管理,进行产业转型非常必要。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是指利用战略管理会计工作,分析企业各个环节、作业的成本、效益之间关系,分析企业的内外部战略环境,利用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的工具,分析需要改进的生产环节,最终控制成本,为战略服务。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工业企业;成本管理 科学管理是一个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营成本较高的企业,成本管理更是被上升到战略层次。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谁能够提高节约成本,便能够拥有更大的价格战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战略管理会计是指利用会计工具,开展战略管理的过程。本次研究试简单的概述战略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过程。 一、战略管理会计与成本管理 众所周知,会计活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成果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企业开展管理的最终依据,财务报表反映企业的战略意图,可以说充分的挖掘会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价值,以会计结果指导战略管理,与战略有关的会计活动,便可称之为战略管理会计[1]。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成本管理理论,相较于传统的成本管理,其理论并不成熟,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来看,战略成本管理应是服务于企业战略分析、规划、实施、反馈的成本管理工作,以提升企业适应新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主要目的。会计活动与成本管理相结合,并为战略服务,符合系统论、信息论经营理论[2]。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的输出、输入包括人、财、物等内部信息以及企业外部上游价值链、下游价值链企业信息,如原材料供应商的经营情况。会计活动,能够从会计角度,衡量上下游价值链的财务状况,供应商供应服务与产品能力,需求商的需求的大小。在全球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企业管理已成为一个物资流、信息流贯穿的复杂系统,成本管理已成为通过信息流控制企业物资流的过程,企业想要降低成本,便需要提高物资的高速流转,这便需要部门更快速的信息、流通。会计活动本身便产生大量的信息,能够衡量物流、信息流的已经以及即将产生的损益,指导企业进行成本管理。 二、战略成本管理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一)工业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特点 工业企业,往往存在存货量大、固定资产占比重高,资产报酬率低。以传统的乳制品行业为例,存在盈利能力稍显不足,国内市场竞争力弱,成本范围小,全过程成本控制意识不强,成本控制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积极进行转型,有效的战略成本管理指导非常必要。工业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内容:①不同于单纯的成本节约,需要与企业经营相匹配的成本管理目标,了解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帮助创造竞争优势,适应外部的经营环境,当前我国乳制品国际竞争力较弱,高质量的乳制品少,除乳制品本身的品质与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外,经营成本高,缺乏价格优势也是竞争力不足的重要愿原因;②利用资源、成本、质量、数量、价格之间的联动,帮助控制成本,获得利润。 (二)应用策略 1.作业成本法 识别耗费资源的成本与作业,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中。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能够优化企业的价值链,力争通过作业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利益,获得更多的利润。包括以下四个步骤:①辨别不增值、不必要的作业,乳制品行业为例,与存货有关的存储、配送等作I,存货质量问题、供产销阶段的停工待料、生产质量事故、季节性市场定位不准等问题引起的作业都是不必要的作业,会增加运营成本;②重点分析增值作业,一般而言,企业约80%的成本是由20%的重点作业产生的,20%的成本是80%的非重点作业引起的,如乳品制造企业,按照每个作业消耗成本的高低排列,冷链配送、研发便是重点作业,可采用柏拉图法进行分析;③与先进水平作业比较,某个作业能够增加产品价值,但并不能认为其是最有效率的作用,需要与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寻求改善的机会,减少成本,寻找整个作业链中效率低于均值的作业;如2013年国内大范围奶荒,研发WPC替代脱脂奶粉的方式,大批量解决作业过程中的原料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从而提高整个作业链效率;④分析作业链之间的关系,设计环环相扣的作业链,节约作业的成本。最后,需要进行评价,分析经营过程、关节作业有效性,如何降低成本,通过将资源分配给关键产品、关键顾客、关键增值作业进行改进,提高竞争优势。但需注意的是,成本管理的变革成本较高,对于改革企业都持谨慎的态度,以乳制品企业为例,主要资产为牧场与牲畜、生产设备,对生产设备的升级改造需要大量的投入,会影响当期生产经营。 2.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利用价格的供求关系,利用资源、成本、质量、数量、价格指尖的联动,降低成本[5]。步骤主要包括:确定市场价格确定期望利润用市场价格减期望利润计算得出目标成本运用价值工程鉴别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运用该项成本制和经营控制进一步降低成本。仍然以乳制品制造企业为例,开展目标成本法,需要进行市场分析,分析某系列产品价格,根据自身的生产成本,初步预估期望利润,预估目标成本。需注意的期望利润/市场价格,至少需要超过既往自身的主营业务利润率,才符合企业的控制成本的目标。采用价值工程,计算成本产生的途径,从而分析该生产链上成本与产出价值不相符的工作,从而寻求控制成本,达到既定的目标成本。对于工业企业而言,通过改进原材料的采购流程,控制采购成本,往往是控制成本的主要途径。以乳制品制造企业为例,原材料主要通过自产以及收购两种方式获得,自产的成本主要为存储运输,控制相对容易,但对于收购鲜奶采购流程成本控制难度较大,奶农自身的鲜奶产出效率、鲜奶的质量都会影响采购的成本,乳制品制造企业若想要提升利润率,往往还需要开发提高效率的方法。目标成本法是一种管理方法,也是一种利润计划、成本分析的综合方法,对于乳制品制造企业而言,其成本主要来源鲜奶的采购、存储运输过程中的成本,通过引入自动化技术,节省人力,是控制成本的主要途径。 三、注意要点 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战略管理会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管理层需要高度重视,会计信息不仅仅来源于财务信息,还包括业务信息,可来源于公司内部,也可能来自于外部,成本控制离不开财务、非财务人员的支持,管理者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行全过程管理,从上到下进行全员控制成;②完善业绩考核,费用与效益关系密切,发挥战略会计信息的作用,稳步改善预算执行均衡性,杜绝不必要的开支,进行深入化、精细化分析,进行针对性管控,从节税、降低财务费用、提高资产使用率等角度,控制成本;③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加强财务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反映给领导层。如乳制品生产企业,需要做好市场需求量的调研,客户需求的分析,结合自身的生产情况,做好信息的互通,从而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加速产品的产销流通,降低存货,降低冷链环节费用。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部新城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战略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摘 要: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管理人员需要重视其职能,提高战略会计作用,加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项成本控制力度,提升资金的有效利用率,最终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文章首先对当前战略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然后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改善管理方式,提升管理质量,满足工业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工业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探究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制定科学的战略,并对其进行管理,这样才能提升企业发展水平,为其赢得良好的市场。因此企业应该要重视战略管理会计的职能,帮助管理人员从会计角度入手分析企业发展现状,制定发展战略,增强企业市场适应能力,最终达到发展目标,为企业获得更多经济利益。面对不同的企业环境,会计人员要制定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案,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工业企业的发展风险,为企业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一、战略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权责不够明确 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需要有明确的权责,这样可以避免会计信息混乱,成本管理不到位问题的出现,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管理风险。但是现实中,许多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权责不够明确,每个部门对自身的权利和责任明晰度不高,操作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成本管理方案进行,使得成本费用归类复杂化,容易出现管理信息上的偏差,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损失。除此之外,由于成本管理权责不明确,导致企业各部门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相互扯皮推诿,只顾本部门的利益,忽视企业整体利益,最终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成本管理系统不够健全 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需要有成本信息的支撑,这样可以确保战略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然而当前我国许多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还不够健全,虽然建立了相关系统,但是操作和运行中存在许多的问题,给企业成本管理带来风险,降低企业发展水平。尤其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其产品种类较多,生产过程中易出现跨期现象,不同种类、不同时期生产的产品需要会计人员按照不同方式进行归类和处理,如果成本管理系统不健全,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进而给企业管理与生产经营造成巨大损失。 3.会计核算方式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许多工业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相对滞后,主要还是采用总成本核算的形式,这样不容易把握决策相对成本和不想对成本、沉没成本和不沉没成本的整体信息,制定企业成本管理战略时可能会出现偏差,影响到企业未来发展。除此之外,由于会计核算方式的之后,使得会计报账模式无法适应工业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现代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需求,一旦出现成本问题,企业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从而扩大企业经济损失。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工业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1.明确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权责 在进行企业成本管理时,需要明确各部门的权责,采取内部作业成本和内部标准成本相结合的方式,发挥战略成本会计的作用,帮助企业制定完善的成本管理方案,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提升企业的利润率。战略成本会计应该要从企业全局角度出发统筹协调好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成本管理控制工作,明确每个部门的成本控制责任,真正起到指挥作用,逐步提升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水平。除此之外,会计人员还要结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来制定各部门的成本控制方案,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各项成本,提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完善成本管理系统 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成本管理时,还要完善成本管理系统,全面掌握企业成本管理状况,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调整控制方案,以满足工业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完善企业成本管理系统,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各部门的成本,降低企业成本风险,实现企业资金的正常流动。其次要设计相应的管理系统软件,编制符合本企业需求的工业成本管理软件,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成本数据,确保处理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帮助会计人员制定更加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案,实现工业成本管理的现代化。最后要加强对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全体员工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度,能够按照成本管理要求来进行生产经营,最终实现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在制定成本管理方案时要从企业战略高度出发,综合考虑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找到企业发展优势,尽量发挥企业优势作用,将成本控制在可行范围之内,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多利润,实现企业的稳定运行。只有不断完善企业成本管理系统,才可以确保成本管理质量,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保障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做好企业各项成本分析 工业企业在开展成本管理时,需要做好各项成本分析,然后按照实际生产状况调整生产成本以及其他成本,以提升企业资金利用率,降低企业发展风险。在进行成本分析时,首先要考虑企业价值链,只有掌握企业的生产价值链,才可以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管理方法,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比如在供应链上,企业需要结合产品特点制定成本,在拓宽市场营销渠道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以获得更多市场利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要从成本动因上进行分析,把握整个企业发展战略走向,了解其生产规模、经营范围、技术水平和地理位置,同时还要掌握员工工作效、产品质量、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因素,做好整体成本分析,从源头上来降低成本支出,以达到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目标,发挥战略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的作用。最后要从整体上制定成本管理目标,并将任务分配到各个部门,由小到大逐级完成成本控制工作,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实现工业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企业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还能够提升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为其创建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面对不同的成本问题,会计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实际状况进行核算,最大限度确保会计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更加可靠的会计成本数据,满足企业的市场发展需求,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成本管理会计论文:企业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策略探究 摘要:在管理会计领域出现的风险成本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为了使企业更好地应对风险成本管理问题,本文将从风险成本类型及其管理会计难点方面来探讨企业如何加强风险成本管理,让企业在成本会计处理过程中重视风险因素,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 风险成本 管理会计 1962年,美国保险业组织RIMS前主席道格拉斯・巴娄最先提出了风险成本概念,并认为风险成本会导致企业价值削弱。但是,一般认为风险成本就是因为风险的出现让经济主体为了获得风险收益而付出的风险代价,或者是故意放弃的风险价值牺牲,包含了企业为管理风险而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损失和收益性、决策性、不确定性以及目的性等是风险成本的重要特点,其相关信息在风险决策中起着关键作用。企业必须全面衡量风险收益与代价,努力将企业价值最大化、风险成本最小化。当前,市场经济趋势的全球进程日益明显,市场环境与投资对象的变化也更加深刻,由此让企业不得不高度重视风险因素。对于企业来说,要加强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探索,进一步防范各种风险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一、风险成本的类型 当下,纵观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面对的是以下四种: (一)损失控制型 这类风险主要反映的是企业通过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以及风险影响程度的评估来不断减少损失,同时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强化损失预防能力,以便于在风险行为发生过程中尽量降低成本。比如,企业在内控机制或者是在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中投入的软硬件设施设备折旧费用、人力资源费用、咨询培训费等等。 (二)金融损失型 这类风险涵盖的内容很广,它包括了商品价格、信用、汇率、股票、流动性等风险,其中流动性风险是指持有金融工具或者衍生品、商品的人在市场上没有找到出货(平仓)机会而产生的风险,也可以指因为资金的匮乏而导致的难以到期支付的风险。 (三)非系统风险型 这类风险指的是企业出现的全部意外损失,比如修理或者重置损毁资产时产生的成本,受伤害员工提出赔偿、诉讼的支付成本以及其它法律诉讼所需的辩护与赔偿成本,这些发生的损失会减少企业的净利润。具体来说,有名誉风险、操作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风险导致的成本。 (四)系统风险型 这类风险指的是利用套期、损失控制、合约化风险转移合同和内部风险控制方法实施的剩余的无法彻底消除损失的风险成本[2]。诸如法律风险、创新风险、国家政治风险、国际金融风险等所发生的成本都包括在内。 二、企业风险成本管理难点分析 一是计量。因为企业风险成本的影响原因众多,对量化的可能性进行科学评判是风险成本计量不确定的要点所在。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对这种会计计量的标准、尺度影响很大。 二是报告。因为风险成本的各方面不确定性区别,各种风险成本也有着不一样的披露方法,其报告模式和如今的财务报告衔接并不顺畅。因而在风险成本管理会计中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怎样利用报告披露风险成本信息。 三是决策控制。决策控制职能的全面发挥是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一大关键内容,由于它会遭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故而这个体系的构建需要具备创新能力。 四是有无必要记录入资产负债表。风险成本需不需要记入企业资产负债表,从而反映企业的实际资产及负债情况。风险成本问题十分复杂。各个企业的风险成本不同,而相同的风险是根据行业标准或者是统一标准(不考虑行业分化问题)来制定与衡量也是值得思考的。 五是组织体系建设。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组织体系建设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是根据以往的企业中高级管理层、会计部门内部风险兼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操作,还是构建一个独立运行的、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也是一个难点。 三、基于管理会计角度的风险成本管理方法 (一)创新认识风险成本管理 企业对于成本的定义通常集中在和收入相关的产品成本上。但管理会计则对成本重新进行了归纳。比如,以经济性划分为制造与非制造成本,以可盘存性划分为期间与产品成本。因而企业在定义成本时,应该将两者兼顾考虑,即在实际情况下发生的成本,能够被确定且计量无误。同时,针对风险自身的不确定性问题,要掌握好主观判断与客观实际的界限。企业必须明白风险成本的发生可能并非是实际发生的,很多都是预期的心理成本,而这完全不同于能够以实际而具体的数据展示出来的成本。 (二)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思路 从会计核算角度来看,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其构成了新的挑战。因而企业需要从成本确认、计量、报告、记录这四个角度来做好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工作。以往的成本管理会计工作中所提供的信息一般是针对管理当局计划以及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两方面,以收集、加工、处理企业的成本信息。而在成本信息的确认方面当前的成本管理会计工作应该做的就是,对于各类应该录入会计系统的成本进行科学判断,并正确计入会计科目,掌握好录入时间。根据确切的发生事实以及明确的成本开展会计工作。如今,在风险成本管理中,基于管理会计思想来看,企业则需要通过经济活动中的事实风险、潜在成本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的客观事实来判断风险成本,从而提出具体可行的应对措施。 (三)将企业具体成本货币化 这是从成本计量角度来考虑的。当前的成本计量将实物性质的成本进行根本上的转换,利用会计数据处理成本量化问题。众所周知,企业不能以实物量化风险,因而也无法如成本确定一样利用容积、体积、大小等物理特点去判断,更无法利用实际经济业务里的货币交易进行记录。企业应该根据风险性质使用不同的会计计量方法去衡量风险成本。基于成本会计记录,通过确认、计量让成本进入簿记系统,从而进行分类、整理、加工与转换,再以会计报表系统得到会计信息,促进企业进行科学决策。以往的成本数据记录很容易,原因是发生在实际的经济业务中。但是风险成本问题却难以根据当前的处理加工模式去解决相关记录问题。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披露与报告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管理决策。因而企业的成本信息是利用各种处理过的会计报告体现出来,而会计报表里的披露成本所体现出来的成本数据才是货币量化的具体表现。企业管理层需要据此来进行风险成本的科学管理。 (四)通过管理会计降低风险成本 风险成本管理会计使得企业的会计工作面临新的变革。企业的会计部门在成本处理中必须要具备风险意识,让企业管理层能够在成本决策中对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有一定的注意。所以,企业各部门的人员应该基于自身职责来考虑风险成本问题。具体来说,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回避风险。该风险是客观性的,企业决策者无法单独运用主观能动性去防范风险,要减少损失则只有回避风险,规避那些在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以外的财务活动。二是分散风险。要是风险不能回避,那就通过分散的方式化解风险,尽量将风险成本减少到最低范围内。企业应该利用合并经营、联营等途径来实现规模扩大化,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分散相关风险[3]。三是抑制与转移风险。企业应该利用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利用监控以及实效的信息传递来处理信息,从而实现得到报警信息,然后据此制定相关的风险抑制方案。而企业将风险转嫁别处则叫做风险转移。为了把风险转嫁企业外部,一般常见的方法就是转租、转让、签订远期合同、转包、保险等等。四是风险补偿与保险。企业应该具备风险管理意识,根据风险的识别、衡量与控制管理来建立相关职能体系。企业识别风险的过程中所需的信息通过管理会计来提供,对于风险的衡量则是运用会计评价方法与技术来提高风险识别的合理性与操作性。而在风险的控制防范中,根据管理会计的防范体系与控制方案将风险损失减小,甚至是化解掉。而风险管理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要重点做好风险业绩评价体系建设。在控制和管理风险成本时,企业则应该强化会计管理以及参与风险决策的职能,使之能够真正发挥出风险成本的控制作用。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自始自终都是存在的,无法完全消除。对于企业来说,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需要企业在风险成本管理以及决策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以动态性的思维取向以及具体可行的管理方案解决企业的风险成本问题。企业要结合管理会计思想,对企业内外部的各个风险点进行科学管理,形成一套关于本企业的风险成本的形成与补偿、风险成本的计量与评估、风险成本分散转移与控制的管理机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目标。
电子设计论文:EDA技术对电子设计的应用 摘要:随着当今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技术又称为EDA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计中并得到了全面的认可。EDA技术成为了传统的电子设计发展上的新机遇,为电子设计带来了新的技术理念,对电子设计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EDA技术在电子设计的发展中凭借着独特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引领着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本文将针对以EDA技术的研究应用工作,对EDA技术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根据技术的优势对设计流程进行了步骤和环节的分析,在EDA技术的应用中分析了它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可以对电子行业中更深层次的利用提供帮助,为之后的电子设计系统化和现代化的工作提供技术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电子设计;EDA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引言 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是基于网络、计算机和众多科技中的一种新型技术。目前,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中已经将EDA这种先进的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电子设计中,从在效率、速度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EDA技术已经全面的引领了电子设计发展的方向,所以,想要有效的利用EDA技术发展电子设计就要全面的去认识它,正确的以EDA技术的含义为基础了解它的优势,并熟练的掌握EDA技术的设计应用流程。注意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实际操作中会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实现它的技术价值,这样才能在电子设计的发展中追赶发达国家的脚步,才能全面的提升我国电子设计行业的发展水平。 1.EDA技术概述 EDA(ElectricDesignAutomation)又被称为电子设计自动化[1],EDA技术作为电子技术和仿真模拟工作的技术基础引领着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EDA技术在电子行业中的应用为电子设计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技术依靠。当前,EDA技术的应用领域正不断地得到扩展,许多电子设计行业发达的国家对EDA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也应该在电子行业中以EDA技术为发展的突破口提高电子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可以让电子设计工作在更加系统和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发展应用。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是通过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LogicDevice)技术在数字系统上的应用发展而来的。EDA技术通过计算机在PLD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硬件描述语言HDL(HardwareDescripitionLanguage)来实现目标逻辑[2]。设计者可以在EDA技术的支持下完成软件描述硬件的功能,然后通过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或者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ComplexProgrammableLogicDevice)来完成所要设计得结果。这个技术的应用为电子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2.EDA技术的基本特征及优势 2.1EDA技术的基本特征 EDA技术的设计流程与传统的电子设计流程恰好相反,它是自上而下的设计流程[3]。在传统的电子设计中,它是先确定了集成电路的芯片后再根据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局部的设计,然后再完成整个的系统设计。这种电子设计的方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缺陷,需要的器件太多,容易出现故障,对元件的消耗很大,设计的效率很低。而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采用相反的电子设计流程可以有效的克服传统的电子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它在设计之前就从电子设计的整体角度考虑将系统中的各部分结构规划好,在对方的框图进行划分时对相关的工作进行仿真和纠错,利用HDL进行描述高层次逻辑并结合综合优化的方法来完成所有的工作,在EDA技术的帮助下实现对任意一项硬件功能进行系统描述。最后通过FPGA和CPLD来实现电子设计的结果。这样的电子技术的应用有效的避免了传统电子设计中会出现的问题,降低了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几率,极大的提高了设计的效率。 2.2EDA技术的优势 1)应用广泛EDA技术具有应用广泛的优点。现阶段,在电子设计中比较常用的编程方式酒红色无线编程和在线编程,而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可以很好的适应并实现无障碍编程,同时让编程更加具有保密性的特征引领着电子设计的发展潮流。2)可靠性高EDA技术具有可靠性高的优点。传统的电子设计中具有复位障碍和跑飞缺陷,EDA技术不仅可以很好的克服这个缺陷还可以将电子产品中的各系统通过集成和压缩在一个芯片中,在电子设计中便于被管理并有效的控制了风险,提高了电子设计的可靠性。3)普适性好EDA技术具有普适性好的优点。在电子设计的升级和创新环节中,EDA技术可以凭借其容量大、速度快和效率高的特征被得到有效的应用[4],这对于通信类的电子设计具有很大的优势。4)效率高EDA技术具有效率高的优点。EDA技术在多种模块的功能化下可以实现多任务的并行,大大的提高了电子设计中的速度和效率。超越了传统的电子设计,满足了电子设计对信息化和市场化适应的需求。 3.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流程 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流程(如图1EDA电子设计流程图)首先是将设计的意图通过EDA工具的文本或图形编辑器用文本方式或图形方式表达出来。在通过设计意图完成设计的描述之后就可以进行编译,编译主要是转换格式和对一般性的语法及电路进行排错。为接下来的逻辑综合和优化做准备。逻辑综合是综合器针对于FPGA/CPLD供应商的具体产品对源文件进行综合,综合后得结果具有硬件可实现性,这也是硬件电路从软件转化过来的关键一步。综合的同时,还将设计中冗余逻辑进行去除优化,从而节省了资源,提高了效率。一般是对资源优先或是速度优先两种方式进行优化。综合优化就是对软件的设计和硬件的可实现性进行结合,也就是对具体型号的芯片进行布局、布线和适配。之后进行功能的仿真和时序的仿真,在这个阶段如果仿真没有发现问题就可以通过编程器或者是下载电缆将适配器产生的配置文件下载到目标芯片中。然后针对FPGA/CPLD直接应用于系统中通过硬件测试进行检测[5]。4.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在电力的系统设计中,电力线主要是通过采用滤波器的低通功能进行载波通讯,它是通过滤波器将高频的信息过滤掉,使得工频电流可以接地,阻抗可以变换。由于常见的数字滤波器在实际操作中有着计算速度低等缺陷常常使用模拟滤波器来满足实际的操作需求,但是模拟的滤波器在应用中还是有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在实际的操作中,模拟的滤波器很难调试、系统的级数低、参数漂移等。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在电子设计中采用EDA技术。在EDA技术中的A/D转换和滤波器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的滤波器存在的问题。如图2所示就是在电子设计中应用EDA技术进行设计的被递归型滤波器的模拟图[6]。在现场可编程门列阵的内容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是以时序控制器为核心的非递归型滤波器的设计,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是由时序控制器为其余的五个模块进行控制信号的输送。具体工作流程如下:1)A/D转换器将转换结束的信号EOC上升沿发送给时在这个阶段如果仿真没有发现问题就可以通过编程器或者是下载电缆将适配器产生的配置文件下载到目标芯片中。然后针对FPGA/CPLD直接应用于系统中通过硬件测试进行检测[5]。 4.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 在电力的系统设计中,电力线主要是通过采用滤波器的低通功能进行载波通讯,它是通过滤波器将高频的信息过滤掉,使得工频电流可以接地,阻抗可以变换。由于常见的数字滤波器在实际操作中有着计算速度低等缺陷常常使用模拟滤波器来满足实际的操作需求,但是模拟的滤波器在应用中还是有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在实际的操作中,模拟的滤波器很难调试、系统的级数低、参数漂移等。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在电子设计中采用EDA技术。在EDA技术中的A/D转换和滤波器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的滤波器存在的问题。如图2所示就是在电子设计中应用EDA技术进行设计的被递归型滤波器的模拟图[6]。在现场可编程门列阵的内容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是以时序控制器为核心的非递归型滤波器的设计,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是由时序控制器为其余的五个模块进行控制信号的输送。具体工作流程如下:1)A/D转换器将转换结束的信号EOC上升沿发送给时序控制器,然后时序控制器接收到信号之后向并串转换、串行延时、系数查表、位移相加、锁存输出五个模块发送并串转换信号、串行延时信号、系数查表信号、位移相加信号、锁存输出信号。2)并串转换模块、串行延时模块、系数查表模块、位移相加模块、锁存输出模块这五个模块在按照到时序控制器发送来的信号依次进行运行[7]。对各个模块的描述语言采用的是VHDL语言,系数查表模块在设计时元件使用的是ROM元件,把查找的内容写入MIF文件中,采样的频率要比截止的频率小一级,芯片结构在通过对算法的改进过程中得到最佳的匹配[8]。从而运算的效率被提高,5.结论在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电子产品的设计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现如今EDA技术凭借着自身的优势俨然已经成为电子设计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成为电子产品研发应用的源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EDA技术也将电子设计的水平推向新的高度。电子设计的工程师要熟练的运用和掌握EDA技术,将EDA技术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优势得以凸显出来,通过实际的实践操作中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有效的解决传统电子设计中的弊端,减少实际中的故障几率,使得设计效率大幅度的提高,让EDA技术得到更好的推广前景,提高电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促进电子产业的发展。 作者:陈卫东 单位: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竞赛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摘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大学生参与的重要科技活动之一。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在总结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了以项目化为核心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体系,革新了以仿真计算和自制教学设备相融合的教学手段。实践表明,教学改革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在电子设计大赛中的成绩。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项目化;电子技术;仿真 电子设计竞赛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推动了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另外,大赛组委会还增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模拟电子系统专题邀请赛,命题以模拟电子系统设计为主题,内容涉及模拟信号获取、处理、转换、产生以及变换技术等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模拟电子技术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电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了模拟电子电路不再重要的错误认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过分重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重分析轻设计,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等问题,加上课程学时数的不断减少,使得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尽理想。综上所述,进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在总结学生多年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经验的基础上,利用仿真计算和自制教学设备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建立了以项目化为核心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1以电子竞赛题目为依托,设计项目化教学任务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题目是在广泛开展赛区征题的基础上由专家统一进行命题,具有较高的前瞻性。通过分析大赛命题所包含的知识点,结合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建立项目化教学任务,实现该课程由重理论到重实践的转变[1~3]。电气工程学院师生经过多年的探索,结合电子竞赛中用到的知识点,建立了若干个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实现模块化教学[4~6]。通过这些项目,学生可以很轻松得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里以其中的一个实验项目“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的调理电路设计和制作”为例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是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调理电路原理框图。图中正弦波或方波产生电路的功能是产生一定频率的正弦波或方波,用来激励传感器的初级线圈;检波电路的功能是将差动变压器次级线圈输出的电压转换成一个既能反映位移大小,又能反映位移方向的电压信号;放大电路的功能是将检波电路得到的小信号放大成合适的大信号;滤波电路的功能是将放大信号的高频分量滤掉,获得一个纯净的直流电压信号;转换电路的功能是将电压信号转换成电流信号,以便适应信号的远距离传输;直流电源电路的功能是对整个电路进行供电,一般情况下供电电压为24VDC。该电路通常用来检测物件移动的位移量,在电子设计竞赛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同时整个调理电路基本上包含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所有知识点。表1为调理电路包含的单元电路和教学大纲的对应关系。 2仿真计算和自制教学设备相互融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仿真计算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中的地位日益提高[7~8]。仿真计算已经与理论分析、科学实验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在电路板制作之前未能发现设计缺陷可能延迟计划,从而显著增加成本,仿真则有助于这类问题的及时发现。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支持“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实验验证”的完整流程。目前,在计算机上搭建仿真计算的平台非常容易,这就为课程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考查参赛者的一项重要能力就是设计并制作电路板。我校电气工程学院师生结合历年电子设计竞赛的题目,先用PSpice软件进行仿真,然后自行设计制作了多套实验装置,并用于实验教学。其中,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综合测评题要求利用综合测试板上的555芯片和四运放324芯片,设计制作一个频率可变的同时输出脉冲波、锯齿波、正弦波I、正弦波II的波形产生电路。图2是其中一个单元电路即方波和锯齿波产生电路的仿真计算,(a)图为方波和锯齿波产生的电路原理图,(b)图为uo1端输出的方波波形,(c)图为uo2端输出为锯齿波波形。同样,可以利用PSpice软件对其它单元电路进行仿真计算。图3为自制的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综合测评题的PCB图和实物图。 3教学改革的效果 以项目化教学任务为载体,结合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化了模拟电子电路课程的教学内容,并采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1学生理论基础明显扎实 以前学生在学习模拟电子电路时,很多概念学得不是很扎实,自从课堂教学中使用了仿真计算后,特别是我校电子电气类专业开设了仿真软件学习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对学习的每一个电路都进行仿真计算,这样可以很好地检验理论学习的效果。 3.2学生竞赛成绩显著提高 自从教学改革以来,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人数大幅度提高,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截止到2017年,我校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个,国家级二等奖2个,2014年和2015年蝉联安徽省TI杯,成绩喜人。 4结语 在总结电子竞赛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仿真软件进行项目化教学,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该体系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最近几年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考试中,学生的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同时,教学改革的各项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作者:王冠凌 柏受军 王正刚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竞赛与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电子设计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新时期下电子设计竞赛与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此次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新时期;实践教学;创新 1前言 电子设计竞赛是有教育部和信息产业部组织的学科型竞赛,它是一项面向学生开展的科技型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高校的电子信息学科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的能力,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它还对学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新时期下组织电子设计竞赛的意义 由于当今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促使协作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也正是因为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即使做实验也是仅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验证,从而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全方位的社会型人才,进行电子设计竞赛是很有必要的。电子设计大赛是国家相关协会和一些知名企业联合组织起来的学科型竞赛,它不仅对协作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检验提出了要求,还要求参赛的学生能熟练完成搜集相关资料、分析论证、选择器件、设备调试、撰写报告等具体过程,而且竞赛的题目涉及到的内容还多、专业性强、理论技术新,这就促进了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参赛的学生还要进行竞赛前的专业培训,通过相关培训不仅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到了提升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不管能否在设计大赛中取得名次,只要是参加过专业培训和电子设计大赛的学生,都能在系统设计、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设计大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能表现出较好的协作能力、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从而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有效提升了就业能力。 3举例说明新时期下电子设计竞赛的收获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电子技术学校将电子设计竞赛当做重点任务来抓,在老师的及时指导和学生的不断努力下,电子设计竞赛在近几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比如说陕西省的一所电子技术学校曾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在2012年,在全国举办的技能大赛中,获得陕西省一等奖的学生就有8名,二等奖的有15名,三等奖的21名;国家级二等奖的有3名,在2014年的专业人才技能大赛中,这所电子技术学校获得陕西省比赛一等奖的有4名,二等奖的有8名,三等奖的15名;获得国家一等奖的有2名,二等奖的有5名。这些成绩为该校的师生提供了一定的精神动力。 4电子设计竞赛对实践教学改革起到推动的作用 电子设计大赛的特点是努力让课程内容和电子技术课程体系相结合,并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在电子设计竞赛中,不仅要求参赛的学生有较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它是以电子技术的设计为主,同时还涉及到可编程器件、微机等专业,尤其要注意关于新技术、新仪器等应用方面的导向作用。因此将电子设计竞赛中的新知识、新技术积极渗透到实践教学中,通过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电子设计竞赛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5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以及方法 通过将电子设计竞赛培训阶段的整合,对应到相关的实践教学中。即:基础阶段对应感性的认知、验证原理阶段、专题训练阶段、测试阶段对应电子设计、创新研究阶段。 5.1基础训练阶段 首先要求熟悉掌握电子设计课程内容的常用仪器,使用的方法以及测试的方法,接下来进行专业的配套电子系统训练,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系统实验、创新实验等主要训练环节。紧接着进行电子设计实践环节训练,即电子知识相关复习、电子设计课程从而进一步完善数字电路、电子线路、通信系统、单片机数据搜集系统等相关内容的制作与设计。在此过程中增加了高频线路、EDA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采用这种基础训练法,需要采购统一的器件、集体训练,从而进行相关的设计与制作,师生间加强交流来一起解决遇到的难题。 5.2专题训练阶段 通过对以往的电子设计竞赛题目的了解和深层次的研究,及时掌握同行业之间电子技术发展情况的动态信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关注各种有关的信息,并将电子设计竞赛的范围总结归纳为信号源、放大器、先进仪器、数据信息采集、接受系统和控制系统等六大类型;此项竞赛涉及到的课程有通信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单片机的理论原理和实际应用、逻辑器件、辅助设计工具、电子测量等;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电路设计与应用、最新电路的设计方法、电子仿真电路、以及灵活应用设计工具。并由电子行业专家和相关老师进行讨论和深层次的研究、探讨,结合每期情况从而设计出与之相关的训练题目。但是这些题目不仅要有理论计算,关键是还要有实际操作的环节,例如对电子仪器的调试、测试等;涉及的知识面要广,不仅有基础知识,还应该有专业知识,同样要有新技术、新仪器的应用。 5.3对实践教学改革测试与考核的分析 根据电子设计体系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参考电子设计竞赛评分的标准和流程,并按照竞赛题目基本功能指标进行必要的测试和考核。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实际题目从相关工艺、制作水平、功能价格等方面写出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总结报告并进行答辩。并由教师组对学生的总结报告、制作的水平、学生演讲、应变的能力等作出客观的评定并打分。在这个过程中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好机会,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6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设计竞赛为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开展电子设计竞赛活动、实践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通过在实践中增加系统设计和制作的环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李耐根 单位:新余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大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本文以电子设计大赛下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从教师辅导与学生教育两个方面,细致探讨具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与方案,期望以电子设计大赛为契机,推动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发展,实现教育处创新与实践能力更为出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电子设计大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辅导 高校的主要教育任务在于为社会培养、提供具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文化的发展带来相应的人才资源与作用。近年来国家为培养具备相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组织、创办了多项工作活动。这其中全国的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就是专门面向高校学生所举办的科技活动,为促进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相应课程的改革发展,并推动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的提升锻炼。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教育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社会的高效发展建设。 一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做好学生参赛的准备工作 要提升高校学生参与电子设计大赛热情与力度,不仅需对其做教育引导,还应积极调动教师的力量,发挥出各个教师的专业特长与表率、辅导作用,将电子设计的参赛题目划分为多项专题,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做专题教育与辅导。通过开设专题辅导课程等方式,令学生能接受系统的电子设计赛前辅导与各专题的讲解教育。以便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力量,在提升学生参赛水平的同时,促进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进步。赛前的辅导、指引工作是高校学生参与电子设计大赛极为关键的阶段。绝大部分参与竞赛的大学生只有两到三年的高校学习经验,对于电子设计大赛的相应题目进行理解与探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一方面是因为电子设计大赛的题目本身就是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总结与囊括,相应会检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与成果。另一方面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运作也是存在差异的,许多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牢固熟练,但对于电子设计大赛的实践题目就会显得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对此就需要高校教师在赛前为学生做系统、具体的专业辅导工作,经由各专题环节的讲解教育,帮助学生有效理清题目的考查思路与范围,明确自身工作重点,在教师的指引下正确进行相关实验操作与研究,以尽可能降低学生出现思维误区与“走弯路”等情况的概率。并且也能在赛前辅导进程中,相应培养强化高校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能基于自身所学知识,在题目的要求与引导之下,懂得从哪方面入手,怎样操作实践。以此发展学生将自身思维、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成果的能力。此外高校也应高度重视电子设计大赛的赛前辅导工作,制定每一年度的赛前辅导、培训规划与具体工作安排,确保大学生能在参与竞赛之前得到各专业教师具体、系统的知识辅导与实践教育。以此在保证高校学生参赛成绩的同时,高效推动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 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施学生素质能力发展方案 (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方案 电子设计大赛相比其他的大学生专业竞赛活动,在注重考查学生知识基础的同时也更为强调其创新意识的运用。创新本身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能力之一,而电子设计大赛的每一道题目都含有基本题与发挥题两部分,以此即完成对高校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检验工作过,又能相应考查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参与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以及实践训练过程中,也能相应锻炼自身的创新思维。电子设计大赛题目不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本身具备多种实现手段,以此指引学生从题目不同角度、方向与思路上寻求更为全面与多样的实现方法,进而带动高校学生思维的开拓延伸,并进而培养其主动进行创新探究的思维习惯,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意识发展的同时,为其今后步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对此高校在电子设计大赛的赛前辅导以及平时训练进程中,也应重视相应的创新意识培养目标,注意在训练试题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自由与实施空间。令其脱离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充分展现、发挥出学生自身的思维创造力与想象力,以此提出、实践不同角度与层次的题目实现手段,带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进步发展。 (二)对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培养锻炼方案 理论与实践是相互存在差异又互为结合的关系,高校学生的理论知识所学,并需经由相应的实践操作才能转化为学习成果,其实践能力也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而电子设计大赛作为注重实践运用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就是专门考查学生将题目理论转化为实际实验、设计成果的能力水平。整个竞赛活动从赛前训练到最终参赛,都需要学生全程进行动手实践,以此验证、检查自身实验设计的进度、成果以及测试情况,可以说电子设计大赛中学生就是在进行一场没有停歇的“实践竞赛”。在整个参与动手进程中,学生需要基于大赛题目的要求,将自身要实现什么以及怎样实现作为研究操作的核心目标。以此进行实物的设计制作,并在整个操作进程中相应逐步锻炼学生的自主实践水平,其也会在不断的研究、操作中逐渐掌握到发现问题本质,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技巧能力。学生将从一开始参加竞赛时满腹经纶,但是理论与实践却相脱离窘境,到最后发展为参赛阶段高效进行动手操作的状态,以此推动高校学生实践运用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学生也能在自主动手实践中培养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与对实践工作的参与热情,在优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的同时,也能相应为其今后参与社会岗位的实践运用工作奠定坚实的经验基础。 (三)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创建方案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是合作发展的社会,人在社会中进行工作都离不开与集体和团队成员的协作活动。团队精神也是当今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重要能力要求之一,也是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电子设计大赛的参赛设置,是以三人为一组组队参赛,进行小组间的对抗竞赛,同时其大赛还规定了时间限制,这就要求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与能力,进行电子设计的合作分工,并能默契配合。否则不但难以与其他小组做竞争,本小组的设计任务也较难完成。因此电子设计大赛的竞赛重点,就在于小组团队的合作效率高低,具备竞争力的小组团队一定是团队精神优异,并且善于配合分工的队伍,以此才能有效克服电子设计中的各类问题困难以及时间限制。可以说电子设计大赛的成绩,取决于小组团队中三个人之间的团队协作与分工情况,小组的设计成果也是三人集体合作的体现。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教育与赛前训练进程中,就应针对性注重对学生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的培养发展,在保证学生个性发挥的同时,令组内成员之间做充分的沟通交流,并彼此建立互信关系。以此强化组内学生间的合作意识与协作水平,在电子设计大赛的参赛进程中,推动高校学生自身团队协作水平的发展提高。 (四)对学生求真务实作风的培养引导 在电子设计大赛的参与、训练进程中,高校学生也能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与实践中,了解到务实作风的重要性。如果学生缺乏务实精神,凡事眼高手低、不踏实努力,所设计的作品不但难以符合大赛题目要求,更难以解决实践运用中的各类突发问题与困境。由于电子设计大赛的题目囊括了多方面的专业学识与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性与专业性。学生对此进行学习、参赛,若缺乏相应严谨务实的作风精神,不能扎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打下知识基础,就无法设计出合格的产品成果,同时电子设计大赛仅有四天的竞争期限,也必须要求学生放弃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与能力,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设计出高质量的成果。因此也需要高校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与训练工作中,强化对学生求真务实作风的培养力度,令其及时认知到,只有平时的努力积累与严谨学习,所打下的能力基础才能帮助学生取得好的竞赛成绩。任何投机、浮躁的心理与想法都不能帮助学生提高竞赛成绩,反而会对其设计水平与应用型能力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结语 让高校学生参与电子设计大赛这类竞赛活动,能在高效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时,极大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综合素质的成长发展。各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也应结合电子设计大赛做专门的培养方案设计,以促进参赛学生在学习、培训进程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素质的高效发展培养。以此带动整个院校学风的转变优化,推动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的提升。 作者:朱洪杰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作为高职院校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质量的高低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根据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逐渐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本文通过简要分析高职院校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高职院校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改革的合理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设计;自动化;问题;策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逐渐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方式的不合理,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效果较差,所以,了解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现状,合理开展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活动,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1高职院校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内容安排不合理 传统的高职院校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设置以及教学主要以学科本位为指导,按照教材的章节结构,依次介绍可编程逻辑器件、EDA开发工具和硬件描述语言等内容,系统性和整体性比较强,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质量很低[1]。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学生只是单独地学习工具、器件和语言等理论知识,没有通过实践活动,验证和检测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 1.2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主要通过语言,讲解硬件的特点和用途,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展示相关的器件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未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一直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讲解教材内容,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不足。 1.3没有有效融合理论与实践 虽然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些高职院校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在实践教学中,一些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理论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上,没有给学生留够实践的机会,难以让学生有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导致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质量不高[2]。另外,电子设计自动化的实践性较强,需要一定的教学设备和实践场地,然而,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有限,不能为师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条件,使得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1.4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不科学 在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讲解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机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另外,进行评价时,很多高职院校主要通过理论考试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适当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进而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高职院校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改革的合理策略 2.1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制定教学大纲 高职院校主要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所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高职院校需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合理制定教学大纲,把电子设计自动化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并且把使用设计软件设计电路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应用软件工具,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3]。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设计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对电路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技能性和应用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2.2合理选择教材,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目前,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现有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需求,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电子设计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材,不断增强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4]。高职院校可以适当省略一些理论知识,详细讲解PCB知识、封装知识、原理图元器件知识和制版知识,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高职院校可以适当引入典型性的项目,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掌握电路的设计流程,引导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另外,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实践制作,让学生通过实践制作,掌握电路设计的技能,了解工作流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2.3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色,合理安排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课程,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实现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目标。高职院校可以把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与综合实训、模拟、数字、毕业设计等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巧,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高职院校可以适当增加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物,以增强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按照设计主题,自行设计电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学习任务,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有效性。 2.4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合理制定评价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中,高职院校通常采用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而,虽然书面考试成绩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但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不高,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电子设计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评价方式,不断提高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要求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设计、制作电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效果。同时,在考试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采用书面考试与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考试要求进行设计和制作,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3总结 总而言之,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专业要求较高,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安排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课程,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增强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的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刘薇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模型套装设计分析 摘要:模型套装主要以单片机等智能芯片的学习和应用为基础,可以实现使用者搭建外围框架结构。模型套装所使用的模块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自由组合,构造出不同结构,并配以专用模块连接固定大小的元器件,完成整体设计,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设计性强等优点,非常适合电学的初学者学习和使用。 关键词:模型套装;单片机;结构模块 现在许多电子设计爱好者和单片机初学者,在学习的初期都需要购买单片机类开发板。对于这种类型的开发板仅仅适合前期的学习,而不适合后期的进阶学习及做实际的工程项目,当学有所成后真正需要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作品时,又会对外围的结构框架不知所措。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模型都适合小学生和DIY爱好者,为了解决这种中后期的学习和设计的难题,特此设计了万用模型套装,此套装不仅可以搭建几十种模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项目需要任意搭建自己的模型,对后期学习和项目的制作有重要的意义。 1总体的设计方案 此设计主要是将现有的大部分模型模块化,通过改变其外形,使其能更好的和其他模块以及主控搭配,完成整体的设计。系统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主控模块。主控模块采用的主控芯片是15单片机和stm32芯片。针对两种芯片设计对应的基本电路,将电路最小化,引出IO口,并将外形设计成适合拼接的形状。第二部分为专用模块。专用模块主要用于固定直流电机、舵机、各种传感器等固定大小和形状的器件。第三部分为连接板。连接板主要用于搭建主框架和分支结构等起到支撑作用的部分。连接板同时还包括一些特殊形状版,例如:六边形板、机械手等,用于一些特殊结构的构造。 2模块设计 2.1主控模块。主控模块将主控芯片设计在固定的PCB板上,PCB板集成主控工作时需要的最小系统器件。同时将主控制芯片的所有IO口全部引出,方便设计者使用,再用模型将主控制芯片固定,方便和外围器件进行连接,主控的固定板如图1所示。主控固定板尺寸:宽40mm,小孔孔径3mm,打孔孔径5mm,厚度2mm。2.2专用模块2.2.1舵机模块。根据舵机的大小确定舵机模块尺寸,使其能牢牢固定舵机,同时可以和不同的零件从上下侧面都能和其他零件的拼接,并进行传动,舵机模块分为凹槽和直角两种结构,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凹槽模块具体尺寸:孔直径3mm,长32mm,宽14.5mm,高23mm,厚度2mm。直角模块尺寸:宽23mm,高20.5mm,宽18mm,厚度2mm,大孔径3mm,小孔径1mm。2.2.2直流电机模块。由于直流电机的使用没有舵机灵活,所有直流电机的连接板只设计了与舵机模块同尺寸的直角模块,如图4所示,效果图如图5所示。直角连接板具体尺寸:宽度20mm,长度24.5mm,高度19.5mm,厚度2mm。2.3连接板模块2.3.1雪糕板模块。雪糕板的主要功能就是搭建模型需要的主体框架,需要能方便固定,能随意连接。雪糕板有两种尺寸,使用者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自由选择合适的尺寸。雪糕板模块如图6所示。雪糕板的两边采用三孔一组的设计,主要功能是连接其它功能模块,中间采用多个五孔的组合设计,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保证在多个雪糕板连的接稳定。连接板模块具体尺寸:长250mm,宽18mm,小孔孔径3mm,大孔孔径5mm。2.3.2特殊用板。在设计模型时,大多数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设计模型,在设计一些常用但是特殊的器件时,需要一些特殊的模型,比如一个简单的机械手、蜘蛛六角模型等一些基本的但特殊的模型,如图7和图8所示。2.4设计展示。模块与模块之间通过Φ5mm的螺丝相互连接,连接位置可以根据设计者的需要而改变,操作简单,安装方便。套装的设计非常有创意,比如仿生六脚蜘蛛、两足机器人、四轮小车等模型,如图9、图10、图11所示。结束语万用模型套装可以让使用者拼凑出自己想要的各种结构模型,为初学者在学习单片机和STM32智能芯片时提供极大的便利。同时此套装系统还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等优点,具有启发使用者想象力的作用,充分突出了其实用性,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作者:陈浩 张劲松 王艳春 张婷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竞赛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探索 摘要:电子设计竞赛有助于优化信息与电子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及时更新课程的理论内容;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在实践中做到理论和应用的有机结合;有助于高校培养出能力型、创新型的优秀人才。因此,本文主要从高校现状分析、电子设计竞赛的重要性,提出培养学生相应实践应用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一、引言 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广大高等学校在校生举办的具有群众性质的科技活动,是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组织的学科竞赛。其目的从学校层面上讲,有利于高等学校信息与电子类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及其内容的丰富,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风,加快在大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步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他们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持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有知识、有能力的优秀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竞赛往往围绕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通过全国或者指定区域内的高校相互竞争比赛,大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解决相关领域的应用问题或者完成主办方设定的比赛项目。电子设计竞赛对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并激发创新精神,尤其对参赛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现状 1.基础实验为主的实践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仍采用基础实验教学的方法,以讲授为主,辅助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不断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发展中需要具备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实践的能力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2.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不会写设计报告,报告格式不规范,计算机应用不熟练,对系统电路缺乏逻辑性,不能对系统电路进行周密分析,调试中很难准确判断故障点并独立解决问题,仪器使用、焊接等操作不熟练,缺乏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去的能力。3.校内课外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校内课外实践活动不够成熟完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学生综合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相应的环境和条件。很多高校缺乏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第二课堂提高专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4.实验条件和师资力量有限。对于很多普通高校来讲,开放创新性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模式不够完善,指导教师队伍有待扩大,水平有待提高。创新实验和普通实验室在建设和管理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学生在创新实验室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研究,这需要实验室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以及宽松的研究环境。因此,高校应不断完善开放性创新实验室建设,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养。 三、电子设计竞赛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中的重要性 1.电子设计竞赛能深入改革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电子设计竞赛能深入优化信息与电子类专业课程的基本结构、及时更新调整课程内容、深层次地改革教学的基本方法。电子设计竞赛的举行为优化课程结构,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提供机会。很多参赛高校在总结分析了相关的参赛经验后都不同程度地优化了自己的课程结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原理等基本理论课程,提前安排学习;将以往单纯地验证性实验逐渐转换成分析、系统验证等综合性实验,在整合以往实验课程的基础上,相继开设电子设计相关的选修课、专门的综合实验课。电子设计竞赛的任务所涉及技术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不仅检验参赛选手的理论知识和创新综合能力,同时对参赛队伍的指导教师,更是提出高层次的要求。2.电子设计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面向全国的信息与电子类专业在校大学生的群众性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其积极作用是传统课堂的理论教学模式无法相提并论的。电子设计大赛不仅是一项简单的实验考核,它更要求参赛选手们能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无论是专业知识的深奥程度、涉及学科的广泛程度、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电子设计竞赛对参赛学生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大学生是朝气蓬勃、思想灵活、独具创造能力的,电子设计竞赛这一途径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动手等能力,使他们养成更科学、更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他们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更强,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实践证明,参加竞赛并且获得奖项的选手,因为他们自身的创造意识、动手能力有着较为显著的优势,他们被很多用人单位看好,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他们能更早地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四、培养学生相应实践应用能力的措施 电子设计竞赛不仅能反映学生综合能力,还能反映学校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水平。针对目前高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信息与电子类学生相应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1.切实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电子设计竞赛对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有着很高要求。在当今信息、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高校的师资建设要与时俱进,教师的知识面要不断扩展、不断更新,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指引学生完成实践课程、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之类的课外活动。因此,学校要求指导教师阅读大量文献,拥有清晰的思路,能为学生指明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各种困难;拥有奉献精神,在学生遇到失败时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学校应合理安排指导教师进修,全方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2.建立开放性创新实验室,举办校内电子设计竞赛。开放性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电子设计辅导和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的场地,是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同时为信息与电子类专业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随着开放性创新实验室的完善,学校可以依托实验室举办校内电子设计竞赛等信息与电子类专业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自发组织成创新小组、发明小组等,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走进实验室,展现自己的才能。校内电子设计竞赛等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国家级、省级竞赛提供技术支持,人才选拔。3.鼓励学生参加电子类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检验学生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指导教师通过设计基本技能训练与单元电路、EDA软件系统训练、综合系统训练与检验几个层次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为参赛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和专业指导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比赛,学校能发现课程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及时对学校进行课程结构、课程具体内容的调整与改革。4.重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弥补教学实验设备的严重不足,又可以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扩大学院的知名度,为毕业生就业增加新的渠道,同时对于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制定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设计竞赛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在校教师和学生产生的影响是积极而长远的,是非常符合我国关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总目标的。竞赛可以让教学更有实效,教学的实效性又使竞赛层次更深入,涉及学科更广泛,这一良性互动的方法值得我们长久地发展下去。 作者:严茜 孙丽娜 单位: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研究 【文章摘要】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是以强大的计算机功能为基础,通过与相应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测试与计算机辅助工程结合而研究发展过来的,主要是采取计算机工具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电路理论、信息分析与信号处理结合而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提高电子设计的性能与效率。因此,本文将从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概念出发,浅谈了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有针对性地概括了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电子工程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电子工程新来了发展的新时代,通过合理应用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电子设计开始向自动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极大程度促进了电子设计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因此,关于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必须了解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电子设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电子的自动化设计,让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在现代工程科学技术中发挥着作用,切实促进电子设计向现代化和科技化方向发展。当然,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强大的功能系统为工作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等的有机结合,通过充分发挥各技术的优势资源作用,形成了电子设计的自动化技术。一般来说,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主要是采取和利用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通过电子工程师的构图与设计,将电子产品设计纳入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战略性任务研究中,从而通过合理的电路设计,合理分析电子各性能,从而借助计算机系统自动处理和完成电子工程工作各方面的需求。 1.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概念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简称EDA技术,是由“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简化而来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将计算机科学与微电子技术有机结合,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发展先导,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电子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学、拓扑逻辑学、微电子结构学等,通过充分发挥和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功能,提高计算机应用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切实提高电子设计过程中的自动化,以引进和创新电子设计过程中的先进技术,以计算机工作平台为基础,专门用于电子工程而开发出的电子系统软件设计工具,极大范围内融入了强大的计算机功能。 2.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 2.1初期阶段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初期阶段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操作与绘图设计,逐渐开始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对电子设计的IC图进行相关的编辑和PCB布局布线。这个阶段,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还在探索阶段,初步形成了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传统的手工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产工艺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电子制图的设计与印刷,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功能与电路板和集成电路的方法,不断增大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效率,切实降低整个设计过程中的花费成本,适当减少整个设计与制造周期,这样利用二维平面图形,通过计算机加强电子设计的编辑与分析,形成电子版图设计、布局布线等一系列基础的自动化技术。 2.2发展阶段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阶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此时也是在纯粹的图形绘制以外,加强了计算机功能中电路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从而加强计算机原理图输入、逻辑仿真、电路分析等一系列的功能发挥,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通过逐渐扩大集成电路规模,坚持以电子系统为背景、以生产工艺为要求开发和设计各类软件,促使电子设计工具形成巨大的电路功能和结构设计,以编程半导体芯片提高电子设计的自动化。 2.3成熟阶段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成熟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迅速发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加强了电子设计过程中的高级语言描述,切实进行电子系统级仿真,综合作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力争把人们从繁重的设计工作中解放出来,但是这个阶段电子设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还有待加强,缺乏统一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界面,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了其技术的学习与使用的难度,甚至严重影响到电子设计环节间各项工作的衔接,因此,必须加强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促进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3.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加强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方面为电子设计方案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增大了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的语言描述范围,切实促进电子设计与生产工艺要求结合,整体性、系统性地进行编程,从而在电子设计过程中促进了自动化技术语言的交流、保存与修改;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电子设计的自动化程度,通过各级的仿真、纠错和调试,切实避免设计者及时发现并改正在电子结构设计过程中的错误,为电子设计的具体细节问题提供了良好的保证,从而充分发挥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功能,提高设计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设计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合理加强了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通过现代EDA技术自身为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框架工作环境,通过不断发展,切实应用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中,为人们生活与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结论 总而言之,从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与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切实加强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研究,有利于充分利用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为人们生活与工作需求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者:颜海燕 单位: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在虚拟角色动画的应用 【文章摘要】虚拟场景中角色的三维模型,是用来描模型内部的几何性质的抽象模型,这些模型被计算机以特定的信息格式将模型存储起来,这种存储过程被称为三维建模。三维建模主要处理角色的三维信息和拓扑结构。三维信息是指角色在三维空间中的形体、方位和尺寸,拓扑结构是物体各分量方向的数值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当今,常用的三维建模系统一般常用三种建模方式,即线框建模,表皮建模和实物建模。 【关键词】三维建模;骨骼动画;人物模型 1引言 三维建模的过程涉及到表示三维信息的数据结构以及操纵该数据结构。三模型的建模,需要从描述角色的形状和外观两方面开始入手。角色的形状由构造角色的N边形、圆和顶点等来确定,角色的外观由角色表面纹理、色彩、照明等因素来确定。同时,还要满足建模技术的三个指标:即交互显示能力、交互操做能力、容易建构的能力对虚拟角色模型的需要。通过对平台的环境以及虚拟人物进行归类,把平台中的模型归为两类:静态对象和虚拟人物。静态对象是指三维模型中不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的不动的对象,平台中主要指没有运动的实体,例如模型中的大楼、矿井、树木等;动态对象是虚拟人物通过行走模拟真实矿工的动作,是虚拟矿井通风环境构建的基础,也是虚拟矿井创建的一项重要步骤。 2人物建模 虚拟人物的构建,第一步,要作的是对骨骼系统模型的三维建模。三维人物建模工作是整个平台的基础工作,制作的人物模型不但要真实逼真,还要满足平台浏览即时性的特点。下面是整个平台设计中虚拟人物建模的实现过程。在3D中,人物模型的建模是很困难的,要求用户熟练掌握常用的建模方法和步骤,为了省去复杂的建模过程,也可通过其他人物模型来建模,随后再将改建好的人物模型导入到3D场景中,例如提供角色建模软件Poser,如下图1所示。图2是POSER软件的起始界面截图。它是弗朗科公司出品的一个三维人物生成模型工具,可辅助设计者生成各类角色的图像、视频和角色模型。该软件提供了各类男模类型、女模类型和小孩模型和木偶形状的骨骼。如对自有的骨骼特征不满足,还可利用工具栏中的修改工具进行重组。(1)在POSER软件中建立人物模型人物模型的创建是本平台的重要技术,人物模型可以表现整个人物的形象程度及特色。笔者采用POSER5.0版本对人物进行模型的创建。在人物模型库中找到适合本平台的人物身体模型,再找到恰当的脸部和毛发模型,将每个模型进行整体的拼接。利用缩放,拼接,删除等工具改变模型的原始状态。因为POSER人物模型库三维资源有限,需要通过适当调整才能获得合适的模型。在该软件中调整比在3D中调整要简单一些,也为后面的蒙皮操作提供了方便。将调好的人物模型导出为3DMAX格式,导入到3D软件中进行调节,为了适用于特定的场合,从蒙皮插件中建好的人物模型需要在3D软件中进行模型单位的调节。本模型不必做单位缩放,随后要用在VT软件中可直接进行模型的缩放操作。从蒙皮插件中导出的人物模型是以材质而不是贴图的格式进行导出的。因此从蒙皮插件中导出的模型在3D软件中不能进行贴图展开,因此本设计用到了两个模型,如图3所示:一个是脸部比较清晰的人脸模型,第二个是衣服毛发完整的人物模型。在3D中将一个人物模型的下半身删除,只留下头部模型,与第二个模型进行附加,就可以拼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模型。如图4所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在VIRTOOLS中不能导入高级模型,即模型面数多的模型。因此要减少模型面数,笔者在这里用到两类方法。一类是利用3D自带的编辑器进行自动面数修改,该功能可减少的面数百分比为:40%。参数设置下图5所示。另一类减少面数的途径就是手动调节,对模型的顶点与线条的删除合并操作。(2)在3D中建立人物骨骼人物的骨骼是利用3D的插件CAT建立的。该插件比3D自带的骨骼系统相比,能更好的模仿人体的行动。 只要直接拖动就可建立人体骨骼。若想要增减人物骨骼的数量,可直接删除或复制原有的骨骼部分,改变其数量即可,骨骼建模如图6所示。为设计人物骨骼动作与人物蒙皮,要将人物骨骼与已建好的模型进行匹配调整,为以后的蒙皮操作做好准备。主要步骤是将人物骨骼大小调整,使其与人物模型对齐。(3)对人物骨骼进行蒙皮对人物骨骼蒙皮用到的是3D的编辑器。选择工具面板上的图标,选择人物骨骼的根节点。对人物骨骼上的封套进行调节。封套调整是人物骨骼蒙皮过程中经常出现差错的环节,调节时要把整个封套包裹到自身骨骼而又不涉及其他骨骼,否则人物模型在行走过程中就会发生破面或粘连现象。在调整好之后,给骨骼设置一个大幅度的动作,看模型能否露骨,系统平台中的骨骼蒙皮出现错误的机率多。在使用3D中自带的修改器后,找出发生错误的骨骼,进行细心调整,终因为露骨点过多调整频繁而放弃使用。经多次试验,选用了3D技术的另一蒙皮插件进行蒙皮。见图7。打开此蒙皮插件,在修改器菜单中出现此修改器。选择面板上的将人物骨骼全部选中,细心调整。(4)骨骼动画在三维建模的基础上引入人物的运动建模,可以增加虚拟场景中三维模型动作表现的多样性。笔者平常立足于通过控制人物模型来完成虚拟教学的任务,因此骨骼动作是核心技术。在人物模型动画中,三维模型的动作路径由运动计算模型来控制。在平台中运用关键帧手段来生成人物的动画。第一步,确定人物角色的动作,第二步,根据需求确定关键帧数,第三步,调节关键帧的每一帧姿势,动画模块根据关键帧,生成动画图像序列。人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实体。用生理解剖的医学角度来分类:人体可以分为骨骼、肌肉和皮肤三部分。人体骨骼是由关节链联接而成,骨骼相对动作来说,变形小。人体骨骼的运动主要是由人的肌肉收缩并拉动附骨骼产生的。骨骼决定了角色的姿态。这里面只需要对人体骨骼制作关键帧动画即可。见图8。 由于人体运动复杂且虚拟角色是较常见的二足动物,笔者运用3D插件CAT进行骨骼的建构。直接通过参数的调节来确定人体骨骼的基本形状。动作生成运用“关键帧”技术。打开人体骨骼模型的时间轴,调节每一帧骨骼的关键动作。通过此方法建立虚拟角色的动作是比较耗费时间的,需要逐帧来调节人体骨骼模型的每一个动作,需要认真细致的观察人体模型的运动过程。这样才能使虚拟人物的骨骼模型动画在场景中始终保持一致,看起来更加真实美观。为了让人体骨骼模型的动作看起来更加的稳定和流畅,笔者利用了3D中提供的拷贝工具对对称的动作进行拷贝。此方式减少了人体骨骼模型动画的制作工作量。笔者用到手动设置关键帧的行为,逐帧动画的制作是本平台里面最耗时最难控制的模块。具体步骤,就是在时间轴关键帧打开的前提下,调整骨骼关键帧的位置,此步骤全凭个人经验来做。技巧是在还没完成帧数时,建立一层保存帧,保证层与层的动作不冲突,相互独立。动画中具体动作效果如图9所示。 作者:吕闯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俱乐部建设研究 为让学员更好的学好《电子技术》课程,夯实学员的实践能力基础。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设置了“第二课堂”———“电工电子俱乐部”。经过两期活动的开展,我们总结了经验,也引发了对俱乐部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1电子设计俱乐部的实施与收益 1.1俱乐部活动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员培训阶段。学员队抽选电工电子技术实践基础较好的学员(约20%),参加由学院统一计划安排的培训课程(设mutilsim10和protel99软件以及电子装配设计课程)。培训场地为电工电子实验室与学院机房,时间三个月。第二阶段:学院组织竞赛阶段。对所有经过培训的学员进行测试,测试题目由教员参考全国电子技术竞赛与山东电工技能考试试题进行出题,在电工电子实验室与学院机房进行考试。根据成绩推荐进入参加全国电子技术竞赛的名单。 1.2俱乐部活动收益 课题组成员积极地将本成果推广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归纳起来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效果:1.2.1充分调动了学员主动性,促进其实践能力素养的提高俱乐部的实训项目要求三人一组、合作完成,注重培养学员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严谨细致、沉着有序的工作作风及团队协作精神。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员从每个实验项目的细小处做起,认真对待每个问题,记录每个实验数据或指标改进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得学员的认真、细致和耐心都有了很大提高。通过俱乐部培训活动,给学员带来了较大的自由空间,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与自信,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理论知识,促进了学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对科研意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效的促进了学员的成才。1.2.2充分提升教员的业务水平,促进了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任课教员通过与俱乐部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践,促进了电工电子课堂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任课教员在俱乐部创新实训的基础上,注重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借助实验创新、虚拟仿真探究等手段促进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研究,于2014至2015年度,俱乐部相关教员分别取得了教学竞赛的一、二、三等奖。另一方面,俱乐部电子竞赛活动的开展,对教员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句话,教员是精英,学员才能成才。俱乐部活动的开展,使教员能够自觉加强业务学习,学习电子产品的新工艺、新技能、新技术,包括仿真、电子设计等软件的运用,从而加强了教员实践能力提升。另外,根据学院要求,课题组有计划的组织调研及培训活动,并对教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定期组织考核,从而有效的促进了教员人才队伍建设。 2俱乐部建设思考 2.1应重点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在俱乐部活动中,我们发现俱乐部的高效运行必然离不开有力的实训保障条件与科学的管理模式,所以也必须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2014年10月建成的电工电子实验室现拥有4个实验室,占地320平方米。实验室共配备了新研制的一体化实验台80台。实验台装有LDS21010数字存储示波器、YB32020任意波形发生器、YB1732A直流稳压电源、UT803数字万用表以及晶体管特性测试仪等设备。经过近一年时间的适用,广大教员反映实验教学设备功能强大,数据精确,能够提高电子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2.2实验应科学管理 一方面,将学员的实验完成情况、实训报告提交及教员评阅情况以及进入实训室的时间等分类归档管理,既方便教员检查学员的学习情况,又方便学员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在网上建立试题库,供学员对照实训内容进行检查并调整学习进度。教员也可定期在网上测试题,及时发现学员学习中的问题,适时举办讲座答疑。 2.3鼓励探究实验与俱乐部活动相结合 俱乐部活动虽然规定的项目和培训、竞赛进程,但只有将探究实训活动和俱乐部的相关培训活动有机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人才培养的效益。学员可根据自己的俱乐部讲授内容或理论课的学习情况、以及感兴趣的领域选择合适的时间从事创新探索和设计。也就是学员可以根据自身实验内容的预习情况和准备情况,自主选择实验场地和实验器材。在实施过程中,实训室只是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安排实验教员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管理。总之,俱乐部建设应在人力、物力以及科学的管理运行模式上加大投入,是一个长期教学实践的过程,需要师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使学员在“宽松、和谐、给力”的学习氛围中自觉自愿的提高自己,从而收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有效的促进教学相长。 作者:高明 单位:火箭军工程大学士官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竞赛学生队伍培养模式 摘要:该文以笔者多年参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赛前培训和竞赛指导工作为背景,根据每年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总结经验,从学生选拔、赛前培训、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竞赛队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总结出一系列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培训;选拔;创新性 实验项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组织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目前已经成为高校电子、电气等专业必参加的学生专业竞赛。大赛从1994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参与学校和人数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演变出其他省市级、地区级以及企业赞助等形式的电子设计竞赛。此类电子设计竞赛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面广泛,电子、电气、机械、计算机等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要求学生即要掌握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分析又要具备程序的编写能力。通过电子设计竞赛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协助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的能力。笔者作为学生参加了2005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同时作为指导教师参与了2009年以后的各类电子设计竞赛,现结合该院电子设计竞赛情况谈谈学生队伍培养方面的几点改革。 1该院电子设计竞赛学生队伍现状 目前该院参加的市级以上电子竞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重庆市“合泰”杯单片机应用设计大赛,从历年参赛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对电子设计竞赛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来参与培训和竞赛的学员不多,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个是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认为考研更重要,参加培训和比赛会占用大部分时间;还有一个是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的同学认为自己理论知识没有学好,电子竞赛相关的知识也学不好。(2)学生储备竞赛相关知识不够。目前该院参与培训的学生主要来自二年级和三年级,对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DSP、自动控制原理等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熟练,且二年级同学还有部分课程没有开设,常用仪器仪表操作不熟悉,电路焊接基本功不扎实,没有亲自制作过PCB电路板,更缺少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3)赛前集中培训时间过短。电子设计竞赛是在8月中旬开始,该院对选拔出来的二、三年级的学员一般是从7月放假开始,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学员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电子设计竞赛的电源类、仪表类、控制类、飞行类题目都进行练习,掌握各类题目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方法,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老师都不容易做到。(4)学生队伍没有延续性。由于学校目前对于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学生,只在创新学分上给与了一定学分的认定,导致部分同学参加完比赛拿到创新学分后就不再参与相关电子设计竞赛,从而导致部分优秀的参赛队员流失。 2多渠道、多元化培养电子设计人才 电子设计竞赛不仅能够体现一个参赛学员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体现参赛学员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协助能力,提高学员电子设计的综合能力,一个优秀的学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培训才能具备电子设计所需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针对该院学员队伍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2.1以学院电子科协为载体,广泛宣传 学院电子科技协会每年9月新学期开学都会招收一年级新生为会员,然后开展一系列的科普活动。协会采用作品展示的方式进行宣传,将高年级学长制作的一些电子作品,如:光立方、遥控小车、智能台灯、无线话筒等有一定科学趣味的作品进行逐一展示,并对其相关功能进行讲解,现场解答疑问。通过这样的方式,发现很多新同学对电子专业产生了极大兴趣,并且愿意加入到电子科协这个团体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2.2合理选拔,分散基础培训 学生作为比赛的主体,那么他的专业知识、素质以及学习态度就成为了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如何才能选拔出优秀的学员参与比赛环节呢。可以通过先培训再考核,分阶段逐步挑选。在这一阶段,由于全是一年级新生,在培训的时候应该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培训。可以将培训集中在常用电子元件认知和电路板焊接基本功上,学生通过焊接实验,学习和了解常用电阻,电容,二极管,集成电路正确使用方法,以及使用万用表检测电路的一般方法,逐步掌握焊接技能。同时,还应该注重培训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由于很多同学在刚开始的时候兴趣浓厚、满腔热情,但是随着培训的强调和难道增加,部分学生开始失去心情,严重影响整个培训队伍的稳定。因此,选拔队员时除了要考虑学员专业知识外还应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毅力和精神。 2.3分年级,开展暑假集中培训 通过前期选拔,将集训队伍分为二、三年级正式参赛组,以及一年级预备组。针对不同组别,合理安排,统筹计划,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一年级作为下一届比赛的预备队,主要进行以下内容的培训:电路原理图与PCB电路板制作设计;常用电子电路设计;单片机编程设计;通过这一阶段的集中培训,学员能掌握用Altiumde-signer进行原理图和PCB图的设计;掌握用分立元件设计基本的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熟悉常用传感器的应用以及单片机内部资源,掌握单片机开发技术,能应用单片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具备一定的电子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二、三年级作为参赛队伍,培训前期先进行PID编程技术、EDA技术、DSP技术相关知识培训。然后按照大赛统一模式,三人为一小组,针对大赛题目命题规则,按照电源类、信号类、仪器仪表类、控制类进行分组,以4天3晚为时间段做针对性的模拟实战。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电路设计、程序编写、电路搭建、系统调试、指标测试以及报告撰写全部任务。通过这样的模拟练习,能够很快地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掌握每个学生的长处,为正式比赛打下坚实基础。 2.4依托校级比赛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培训 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学院从2012年开始举办校级单片机设计竞赛,采用与“合泰”杯单片机设计大赛相同的模式。即首先要求参赛学生提交作品创意书;其次专业教师根据作品创意书确定公布参赛名单,并要求学生在两个月内完成作品设计和报告撰写;最后采用现场答辩的方式评审出奖项。通过这个比赛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电子产品设计能力,单片机编程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比赛发现优秀学生,达到以赛促赛的目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以3~5名本科生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的项目。要求申请项目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电子设计基础。学院要求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的同学必须申请,从近几年的统计情况来看,申请创新性实验项目达到了50多项。通过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为电子设计竞赛积累的大量的知识。 2.5建设创学生科技新实验室,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方便优秀学生开展实践技能训练和科研活动,学院建设了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整个实验室包括一个元器件室、一个电子设计室以及一个实训室,并购置了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并为实验室配置了示波器、电源、信号源、频谱分析仪等常用仪器设备以及计算机。创新实验室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主要成员是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的高年级学生。整个创新实验室制定了详细的开放计划和开放项目,低年级同学只需要申请相应的开放实验项目,填写元器件申请表,便可以在开发时间进行项目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会有高年级的学长进行指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结语 电子设计竞赛的最终目的是以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如何才能培养出具备参与电子设计竞赛的优秀人才,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在学员选拔、培训、自主学习以及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和改进。 作者:邱刚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电子设计论文:大学生电子设计能力培养探索 [摘要]学生电子设计制作能力是在大学阶段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实践与提升,较强的动手能力会使学生在就业与考研升学过程中占有较大优势。为此,希望建立一种比较完备的零起点电子动手能力的实训过程,时间上力求调动学生的课外时间,形式上似于一种电子手作虚拟工作室的形式。基于若干难度阶梯式过渡训练项目,使得工科学生在大一期间就培养出电子手作热情,并随着专业课与理论课的不断丰富,循序渐进地提高。 [关键词]电子手作;虚拟工作室;阶梯式训练 理工类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常用的电子类手工制作的能力,通过亲力亲为的实际制作可以辅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电子类手工制作还会涉及许多课堂上理论知识学习不到的实际问题,这对学生日后无论是工作还是考研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际的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渴望加入到电子类手作中来。 一、学生在学习电子设计制作方面遇到的问题 首先,多数喜欢电子制作的初学者,没有一个快速高效的学习渠道,学生们彼此没有交流沟通的平台,导致初学者无法很快的入门学习。其次,电子手作中使用的工具元件类繁多,初学者不清楚应该买什么、用什么,一个人也无法购买齐全,这也限制了学生们在电子手作方面的学习热情。最后,在组织学生参加比赛时,往往是比赛前临时组队,这导致参赛队伍水平参差不齐,队友配合不够默契,选题方向不明确,对学校整体参赛水平有很大影响。因此,现阶段急需一套完备的学生电子设计能力培养实训方案,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与应赛能力。 二、培养方案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意义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给喜爱电子设计的学生提供一个广阔完善的交流平台;2.初学者如何快速入门;3.如何引导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电子手作中来。本文详细阐述了阶梯式的大学生电子设计能力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注意事项,并在实际教学与课外活动中积极实践。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喜爱电子设计的学生一个更广阔更完善的交流平台,对喜欢电子手作的学生在学习方向、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上给予指导,引导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电子手作中来,达到从快速入门到自我提高再到互动交流的步步提升。同时,也为各类电子设计类比赛提供后备人才,让整个专业的参赛水平得到广泛的提高。 三、具体实施过程 (一)具体实施步骤 1.建立移动互联交流平台通过组建虚拟工作室的形式为广大学生提供在线实时交流平台。主要是基于微信、微信订阅号、QQ群等网络社交平台,使学生能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行技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便定期的集体活动召集、日常比赛章程等工作的进行。2.零起点实训项目方案通过多年的教学与竞赛经验总结,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电子设计动手能力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梯式的训练过程培养出来的,没有办法一步到位,需要一个系统体系的培养过程。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基于项目驱动的零起点学生电子手作能力培养流程,具体方案见表1.3.定期展开活动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活动:(1)开展团做活动,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电子手作作品,并一起演示讲解,以达到培养团队合作,加强学习热情,分享经验的目的;(2)定期进行分享,通过PPT等方式讲解自己擅长的某方面,以达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目的;(3)制作PPT,flash等作品需要演示自己的手作作品过程,在实物演示中发现自己作品需要改进的地方。4.培养电子设计大赛预备团队对学生进行团队配合训练,定期布置制作内容,学生们自行组织制作,在日常的制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团队伙伴,并在一次次的合作中增强默契程度,形成优势互补,有理性、有知识、有竞争力的参赛团队。电子大赛预备团队也是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如果日常没有预备团队的赛前准备,遇到比赛就临时突击组队参赛的话,有可能遇到以下问题:第一就是团队成员之间合作度不好,第二是团队成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第三是团队成员对大赛过程不了解。这一系列问题会导致团员参赛过程盲目而没有效果,这样不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与培养,也失去了利用比赛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初衷。5.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与水平,不定期地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从多年来组织学生比赛的经验来看,学生能否顺利参加省级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需要具有一定指导比赛经验的教师给予足够的赛前指导。专业知识是参赛之前必须打好的基础,除了这一块内容外,参赛的流程、制作作品的时间安排、参赛过程的心理调适、参赛学生的整体协作分工也是需要教师给予指导的。有了专业指导教师的帮助,学生才有可能在4到5天的时间内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顺利完成比赛。为此,我们会依据不同类型比赛的时间节点,分批次、分重点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实践过程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1.如何利用并扩大网络沟通平台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社交平台的实时性、便捷性,给电子爱好者们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力争带动更多学生加入电子设计学习的团队。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主要的网络平台有QQ群、微信群、微信订阅号等。新兴的订阅号的好处主要是让对电子手作、电子竞赛感兴趣的学生主动关注订阅号。订阅号就可以依据各类比赛的比赛时间节点统一关于比赛的相关内容。QQ群的应用主要是便于集中的对参赛学生的管理,方便传达比赛的相关信息。同时QQ群强大的文件上传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与资料,对于新加入的学生,可以由群成员以老带新引领其学习,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互动交流。2.如何合理构建训练项目通过对已经掌握电子手作技能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分析,形成一套健全科学、有效的电子手作学习步骤,帮助学生们更快地掌握知识技能,打破以往参赛的匆忙,在课余学习中形成参赛团队,提高团队整体竞赛水平。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需要形成一套完善的训练体系来帮助学生完成从零基础到基本运用再到实际项目提高这样一个训练过程。合理的训练项目可以使学生快速入门与提高,实战可以让学生检验自己的能力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带队参赛的工作效率。 四、结束语 通过多年来的实际实践积累,本专业已经建立了一个具有不同年龄梯度的学生参与的学习小组,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各种形式的宣讲与讲座,团队学生也已经参加过若干不同类型的电子类设计比赛,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团队中的学生在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方面也比较积极,获得过多个省级及校级大创项目。以后还要继续完善团队成员招新、日常活动、电子手作学习的系统规程,形成一套规范体系,使每年新生入学后都有比较顺畅的参与流程,并且让学生通过我们制订的能力训练流程高效率的参与学习,快速提升能力,以应对各种大赛的考验以及社会企业的需求。 作者:杨慧英 高宏伟 于洋 赵亚威 宋建辉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平台研究 【摘要】针对电子信息与通信类专业培养目标,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软件训练平台的建设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启发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从软件训练平台的设计组织,实施到考核机制的安排都做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对于积累教学经验,探索培养人才模式乃至教育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平台;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一、引言 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是电类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届学生开展软件训练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1)照猫画虎、不求甚解大多指导老师仍沿用传统的课程设计的指导方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按教师的演示方法或相关步骤进行电路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等综合素质必然会受到扼制和打击。(2)固步自封,缺乏创新从过往题目设置来看,缺乏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譬如:学生在电路设计中,依据任务书绘制电路图,对元器件的相关原理不求甚解,在实施软件设计时,大部分内容借鉴了网上查阅的资料,并未深入理解。单纯为了完成软件训练而敷衍应付。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实践平台的设计相信会有效克服这些困难,为我院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培养和锻炼的机会。“软件训练实践平台”将有效整合软件训练实践内容、软件训练电子资源以及训练考核模式。 二、电子设计软件训练平台实施方案 开展“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平台设计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主要任务描述如下:(1)软件训练环境及开放的教学资源开放性综合实验室为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提供必要的教学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基于校园网的“电子设计软件训练”教学资源将通过大量多媒体资源的呈现为学生更直观、生动地反映软件训练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对软件训练项目的兴趣。(2)电子设计软件训练指导教师队伍配备软件训练的主导是教师,成立教师指导小组,在师资队伍中,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各有长处,这无疑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的技术及交叉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有较为广泛的涉猎。(3)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的题目甄选软件训练题目既要体现电子信息及通信技术的特点,又能反映目前这一领域前沿发展方向,并具备一定的实际价值。题目范围广,涉及多门课程,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子线路、单片机、微机原理等,涉及的仿真设计工具不仅局限于Protel,Proteus,DXP等,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4)网络成为辅助软件训练的主要利器鼓励他们在相关网络资源中找到灵感,浏览电子网站及相关的学习论坛,如21IC网、电子工程师网等。通过这些网络资源,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查阅芯片资料,而且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5)资源整合的“流程化”实施体系以基本素质培养为根本,创新研究能力拓展为外延,有层次的设置软件训练题目,并力求使题目覆盖主要知识点,并与实际需求衔接。 三、考核体系的设计 随着软件训练平台的不断完善,基于软件训练平台的考评与以往的考核标准相比更为高效、科学。学生根据所选题目的层次,提交不同形式的训练报告。以综合设计性题目为例,设计完成后,各组除应提交分析报告、可运行的源程序或电路原理图还要有完备的仿真结果,都可以在训练平台上通过不同的ID,上传到相应入口,由指导老师进行审阅。此外,考核机制还需逐步修正,并在一定程度上侧重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其中,软件训练报告的格式要求思路清晰,内容上针对项目的核心原理及实现步骤作简要说明,包括硬件及软件部分的结构图、流程图、电路原理,各电路元器件的参数设置等,突出创新发挥及收获体会等部分,为学术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 四、结语 电子设计软件训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参与软件训练的模式,完成学生的角色转换,而且促进了学生软件技能方面的发展。目前,我院与中兴通讯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建立与企业的紧密交流,对实现我院课程、实训内容和教学平台紧跟行业应用技术发展都大有裨益。从学科的教学改革及发展上着手,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能力、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工程化”、“应用化”教育,把创新教育渗透在软件训练中,贯穿于整个实践教育环节的方方面面。 作者:赵晨光 张丽丽 白玉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航天电子设计课堂及翻转教学设计 摘要:SPOC将优质MOOCs资源与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的优势有机融合,具有小规模、私有定制、线上MOOC、线下课堂上接受导师辅导的特点。针对当前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阐明建设该门课程SPOC课堂的必要性,逐步建设基于SPOC的航天电子设计MOOC课程,提出实现课堂翻转的具体措施,努力提高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借鉴SPOC,能够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流程的重构与创新,赋予学生完整、深度和有效地学习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翻转课堂;SPOC;MOOC;航天电子设计;教学模式 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是为我校空间工程专业专门设立的、基于小班教学(人数在30人左右)的本科专业选修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随着学校新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颁布,该课程的学时进一步压缩。为了保证学生在更短的学时内更好地掌握航天电子设计的技能,解决现有教学模式和手段的不足,考虑将SPOC教学理念引入课堂,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翻转,提高教师讲授和学员听课的效果[1]。 一、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性质与特点 (一)课程性质地位 航天电子设计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课程的任务是培养空间工程专业学员航天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技能,使学员熟悉航天器电子系统的组成、常用单元设计、电路开发流程,初步具备开展航天电子设计的实践能力,为从事航天工程实践打下基础。课程以航天电子系统为主线,系统地阐述航天电子设计的关键技术和开发流程,包括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刷电路板绘制、电路板焊接调试、星载计算机、航天电源系统等内容。 (二)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采用以实践引导课程教学,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随课堂安排作业和专题实验模块,利用实验加深课程理解,并衔接后续课程设计,让学员在基于理论和动手实验的转换中体会航天电子设计的乐趣,充分调动其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课程内容安排上,突出重点的同时兼顾内容的完整性,在有限课时内使学员对航天电子设计既有全面认识,又熟练掌握实践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为理论讲授、现场实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同步穿插进行。理论讲授环节包括电子设计基础、PCB设计制作技术和航天电子系统等基本内容;现场实验环节以课堂讲授内容为依托,主要完成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刷电路板绘制、电路板焊接调试等应用实验;课程设计环节需要完成航天器电子系统的几个专题实验任务,拓展学员航天电子设计的实践能力。 二、当前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课程设立已有三年,教材为授课组集中编写,内容根据授课效果在逐年更新。在课程教学上,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主体“以教为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前教学过程中,主体为老师,这种方式节省时间,效率高,可以满足多数学生的需求。从教学实践上看,理论教学环节,老师讲授时间超过15分钟,部分学生注意力就会发散,影响授课效果;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采用老师示范,学生重复操作的模式,许多学生为追求快速完成实验,死记硬背,缺乏思考,不求甚解,一段时间不用,就忘得一干二净。因此,这种单一的“以教为主”、单向广播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效果不佳。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经过连续几年的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学生们普遍反映该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往往是学生们兴趣高、意犹未尽,但是实验时间已经用完,经常是老师联系学生补课,因此实践环节仍然显得薄弱。现有教学模式中,理论授课占据了60%的时间,主要采用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仅限于几次课内实验,并且也多为验证性实验,只能起到使学生了解基本实验操作过程的作用。这种实验仅能使学生掌握比较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难以形成航天电子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三)完全依赖课堂教学,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得不到保障 目前的实践教学主要采用课内实验的方式,利用实验开发板和系统开发软件进行。课堂时间有限,实验过程中,学生只需按老师的操作规范要求来接线,再在软件中输入既定程序,然后下载到实验板就可以从中观察到实验结果。课堂上如果部分操作不熟悉,课后没有条件来补课。部分学生希望完成复杂的实验项目开发与设计的愿望也不能实现。因此,完全依赖课堂的实验教学教学效果就不能得到保障。 (四)以考代评,缺乏对实践教学真实考核与评价的环节 目前,对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采用“4+6”的模式,即平时的课程实验成绩是40分,期末考试的成绩占60分。实验成绩多是以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情况来进行评定的,而老师不能一一具体了解每个学生的工作量和实践水平。可以看出,此种考核与评价方式,体现不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能较客观公正地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建立航天电子设计课程SPOC课堂的必要性 只有便捷、舒适、高效、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教学才具备强大的生命力。现代先进教育技术大量涌现、实际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们求知的渴望,促使我们积极寻求有效提升实际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授课模式。当今MOOC的兴起,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2]。然而,伴随着MOOC平台、上线课程和学生注册数的巨量增长,数量的急剧加速引发了质量危机。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表明,由于不设先修条件,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缺乏面授,互动性差,教学过程缺乏监督和教学模式不具普遍性等,不仅损害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成为MOOC注册率高、完成率低的重要原因[3]。MOOC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借助MOOC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出路就是:转变为课堂教学工具,进入SPOC时代,将传统的“堂上听课堂下答疑”翻转为“堂上讨论线上学习”。SPOC是英文SmallPrivateonlineCourse的简称,顾名思义为“小众私密在线课程”[4-5]。SPOC的核心理念是实行私有的、定制的、高质量导师制教学,其基本形式是线上MOOC、线下享受教师的导师制单独指导,在传统校园课堂上则可引导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6-7]。航天电子设计课程SPOC建设有一定基础,其必要性在于:1.人数规模合适:学生规模一般在30人左右,符合小班制教学,即Small的标准;2.学生层次差异不大:作为校内同专业学生,他们的学科基础、知识结构、上课时间等基本相同,符合限制性、私有的和定制的教学模式,即Private的标准;3.授课时间安排合理:每周一次课,每次3个学时,充分保证了理论教学、分组实验的开展;4.课程专题性强,知识点突出:前期课件基础积累丰富,知识点容易索引,章节高度有序,适合MOOC课程专题建设;5.学校教学网平台可以利用:现有教学网较为成熟,适合在线课程资料(电子书、短视频、练习题等)的上传和下载,论坛维护便利;6.教师团队实践经验丰富,容易实现课堂翻转:先后有多名骨干教员参与课程建设、理论授课和实验辅助教学,对课程流程熟悉,同时亲身承担了大量科研任务,特别是对卫星电子系统研制经验丰富,具备翻转课堂的能力。 四、基于SPOC的航天电子设计MOOC课程建设内容 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是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一门专业课。现有的教学模式虽有SPOC教育模式的理念,却离SPOC之实相距甚远。因此,如何应用MOOC的成果和SPOC的先进教学管理模式,逐步改革航天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是当前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借助MOOC,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SPOC建设,需要完成以下工作[8]:1.制作高度有序的PPT课件,按照章、节、点、条,精确编号。2.录制讲解精炼、透彻的视频,建立与知识点同名的视频文件,能够围绕知识点索引。3.提供与知识点同名的电子文档,能够围绕知识点索引。4.编写典型的练习题,客观性要强,题目与知识点同名,能够围绕知识点索引。5.完成课程设计题目、典型实验代码编写,对初学者在关键代码段预留中文注释,学生进行补充和调试。6.借助教学网等网站,完成上述资料的上传。7.积极进行网站建设,及时回答线上学生提问,能够随时观察学生学情。这样,围绕一个知识单元,就囊括了短视频、电子书、练习题和讨论题等重要元素,为实现课堂翻转提供了条件。图1为航天电子设计MOOC课程建设示例。 五、基于SPOC的航天电子设计课程课堂翻转步骤 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翻转课堂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参与者。对于航天电子设计这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翻转课堂应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在程序代码编写环节,利用电子教室软件,老师可在屏幕上实时掌控每位学员的调试过程,随时让某位学员进行屏幕共享、课堂示范讲解,老师及时引导并解答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效果非常好。课堂翻转的步骤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提前陆续释放相关知识点的课程讲解和阅读资料,让学生有的放矢的,提前自由自主的完成高效的预习。例如:授课视频和参考资料课前全部放在网上,24小时随时可以在线读取;精确到知识点的视频和电子书;教师根据计划设定阶段性学习内容和期限;学生自主决定在这个期限内如何自由完成。2.课前学生学习高度清醒,知己知彼。学习时,可浏览个人进度、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时间;掌握每天进度排名和耗时排名;了解论坛热点信息;自建同步笔记和讨论等。3.课堂上实行小班化教学,任务驱动,分组讲解,学生与老师的角色互换。具体操作时,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完成翻转任务书;课堂上各组担任教师角色,向其他组教授相应内容;教师点评、提问、参与讨论;其他组同学一并参与即时讨论。4.后台大数据让教师全程对课程知识点,对学生个体情况了如指掌。教师可以定时布置阶段性学习任务;看到各章节任务总体完成情况,个人完成情况;看到各个知识点完成情况,耗时情况;看到学生总耗时,视频耗时;看到学生个人各个知识点耗时等;看到个人学习日志;把握课程重点和改进难点讲授方式等。图2为航天电子设计课程课堂翻转过程示意图。SPOC的基本流程是:教师把MOOC的丰富视频材料当作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预习和自学,然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回答学生问题,了解学生已经吸收的知识、存在的问题,在课上与学生一起处理作业或其他任务。总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学生的需求,自由设置和调控课程的进度、节奏和评分系统[9]。 六、基于SPOC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课堂翻转的案例实践 按照上述理念,选择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的部分专题进行课堂翻转的实践。这里,以《星载计算机串行通信》专题进行示例,这节课的特点是素材准备比较充分、知识点突出、实践性要求比较高。下面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介绍。课前两周:通过校内局域网邮箱、教学网向学生投送视频、设计实例、虚拟开发软件。包括串行通信基本概念、星载计算机通信接口等。视频8分钟左右,实例演示7分钟,可重复播放。课前:要求学生自主观看视频、观摩实例;安装虚拟开发软件,参考设计实例完成模拟环境下的开发;在教学网或邮箱提出遇到的问题,等待课堂解决。老师在课前一天关注学生在概念理解、程序开发等方面提出的问题,重点做好备课。课堂翻转时间:课堂上,设置不同的翻转任务,包括基本概念讲解、常用通信接口介绍、实例演示等。随机抽取不同小组进行课堂翻转,由学生讲解,老师或学生随时发问。讲解完毕,老师进行点评,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该环节学生主导,教师引导。课堂练习时间:布置随堂实验任务,进行单机串行通信接口实验。这不同于课前模拟环境下的开发,而是基于星载计算机的程序开发。为突出知识点,提高学生成就感,提供特定波特率下的串行通信参考程序,而对要完成的程序段进行留白,学生课堂完成编写、调试。该环节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随堂完成。课堂验收时间:验收的整个过程可通过专用电子课堂软件,对待验收的学生屏幕同步投影到教室大屏幕,使得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待验收同学的演示过程。首先,待验收同学通过单机和模拟通讯软件进行自发自收,对程序质量进行演示;然后,通过第一步演示的两个同学进行双机通讯,确保互联互通;最后,大家对每个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一起解决,共同做出评价。该环节前两步学生主导,最后一步教师主持。课后:根据课堂授课效果,进一步把握课程重点,改进难点讲授方式。整理教学素材,使得知识点讲解更简明扼要,演示更清晰到位,预留问题更有启发性。 七、基于SPOC的航天电子设计课 程课堂翻转效果问卷调查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利用校园教学网,对来自四个专业三个班,学习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的76名学员进行了在线邮件问卷调查。调查执行时间是2015年9月至10月。共收回有效样本75个,回收率为98.68%。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积极评价了基于SPOC的课程课堂翻转效果。“相对传统教学方式,采用SPOC方式学习效果更好”(88%)、“知识点集中,重点突出”(92%)、“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参与程度加强”(76%)、“可以自由安排时间预习,可反复学习,效率提高”(96%)、“学生自控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全面锻炼,综合能力得到提升”(92%)、“习题与测验量少、精确、高效”(80%)。影响课程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平时可以投入的时间有限”(61%)、“缺乏自控力和毅力”(43%)、“课程内容与预期不符”(19%)、“很难找到学习伙伴交流”(21%)、“课前视频或电子书选用不好用或网络不畅”(24%)、“课程难度太高”(16%)、“课程内容没有吸引力”(13%)、“老师教学方式没有吸引力”(11%)、“不习惯考试方式”(8%)、“不喜欢在线学习的方式”(3%)。因此,基于SPOC的课程课堂翻转模式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自己建设课程,管理课程,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课堂研讨的工作量加大,指导学生的力度增强,对教师的学术能力和知识面有了更高要求;定期布置阶段性面授任务,使得学生全程保持紧密学习状态。简而言之,教师少讲、精讲,努力节约讲授的时间,重点放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路,重点解决共性难题方面。八、结束语SPOC的核心理念是实行私有的、定制的、高质量导师制教学,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方法是线上MOOC(对应传统的课堂下)、线下享受教师的导师制单独指导(对应传统的课堂上)。要保证SPOC有效实施,不仅要完成MOOC所需要的优质视频、知识单元化、学习管理规范化等条件,还要有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计算机水平相当的教学团队,即:既要有内容可翻转,还要有能力翻得动。因此,从理论上说SPOC可有效解决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现有的所有问题,但实际中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加快改革步伐。前期积累越充分,后续全面实现航天电子设计课程“翻转课堂”的效果越好。 作者:张志洲 刘昆 肖凯 谢燕 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设计论文:电子设计竞赛赛前培训的思考 1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认识不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学生已成为高校、企业以及社会都关注的重点[9].因此我国各部门,社团、企业每年都举办大量的比赛,以此锻炼、培养和选拔人才.各种比赛层次参差不平,而独立学院对各类比赛没有具体规划,没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导致了电子设计大赛不被学生和教师重视.往往都是在接到比赛报名通知后,才开始组织部分尖子生进行集训,而电子设计大赛是一项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赛事,临时的集训,往往效果非常差,也不符合通过电子设计竞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从中获益的目的[8]. 1.2师资力量,实验设备不足 独立学院是近十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9],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实验设备很大程度上任然依赖大校,没有一只属于本院的的高水平,教学实践丰富的师资队伍.本校的年轻专业教师,实战经验不足缺乏工程意识,对电子类学科的知识掌握任停留在传统的数字和模拟电路教学水平[10],导致的电赛集训期间教师还需要和参赛学生一起学习和练习,没办法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实验设备更是严重不足,很多学校所有的实验设备任然是“老三样”,示波器,万用表和信号源,而这些传统设备已远远不能满足电子设计竞赛的对电路系统的设计要求. 1.3激励不到位 电子设计大赛通常在每年的9月举行,其培训主要在课余时间以及寒暑假进行,需要占用教师和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同时电子设计竞赛是以电子技术的应用设计为主的比赛,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每年参赛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大三的学生,而大三的学生往课业压力比较大,寒暑假期间又面临考研复习的问题,无法做到学业,考研,比赛三种兼顾,导致很多优秀的学生因为考研和学业压力往往放弃比赛.另外担任电子设计竞赛培训课程的指导教师,因为科研压力,往往需要在寒暑假期间从事手头的科研项目,更何况完成电赛的培训和指导工作所花的精力远比普通教学和科研工作要大得多,但得到的认可和激励往往还不如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导致了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比赛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即使参加了竞赛指导工作也存在不好好干以及干不好的问题. 2赛前培训的思路与举措 2.1整合人才资源 打破身份限制,吸引已毕业并从事相关电子类产品研发的学生参与到电赛的培训中来,这些学生对培训工作有兴趣,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同时更了解参赛学生的情况;打破学科限制,吸引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参与培训,电子类专业的教师往往仅掌握自己专业学科的系统知识,因此吸引不同专业领域有意愿有能力的教师参与竞赛的培训,接受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挑战,可以进一步推进培训工作的开展;还可以组织往届参加电赛并获奖的学生,利于课余时间和参赛学生一起分析历年电赛题目,分享心得经验,帮助参赛学生. 2.2项目带动培训 项目可以是教师已完成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已毕业学生承接的特定的工业产品.教师首先将项目细分成许多的具体任务,参加电赛培训的学生可以从中任意的选择一两项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同一个任务可以由多个学生选择,学生可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讨论确定最合理的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加以实现,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商量的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 2.3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 对参加电赛并顺利提交作品的学生,学校可以通过对培训期间的表现和竞赛的获奖情况加以评定,作为素质教育学分,代替实践环节的一些课程,像电子工艺实训和数字系统课程设计等;若参加电赛并获省级以上项目奖项的学生,除了可以申请学校的学术科技奖之外,还可以申请用其参赛作品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和要求加以修改作为毕业设计进行评定.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比赛,让更多的学生从竞赛中获益,带动电类学科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设立专项奖励机制制度或在现有奖项中单设名额,对于参加电赛培训的教师,可以按照竞赛的层次奖励相应的科研工作量;对于参加电赛培训,其指导的参赛队若获得省级以上项目奖励,另外奖励相应的工作量,同时在当年岗位评级时进行适当的倾斜,使得竞赛指导教师所做的工作能得到认可,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竞赛的工作,并将竞赛中所取得的成果引入教学,进一步提高电类学科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3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在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电子设计竞赛的目的是培养尽可能多的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11],进而促进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提高电子类实践教学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我们将继续逐步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作者:方淼 李双东 单位: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电子技术系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计算机信息安全保障形式探索 计算机信息传输的安全性非常低,即使你的网络系统存在密码,经过有些病毒的侵入,也很容易使得资料隐私泄密。这些秘密文件在传入过程中,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在此过程中,不一定就会在哪个中介节点,信息就被盗取了或者是被篡改。来自网络的威胁,都是潜在的,无孔不入,不一定在哪个环节就被侵入了,入侵者在侵入后会有选择性地对信息进行破坏,使其缺乏原有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有的会伪装成合法的用户再对网络进行恶意入侵,破坏软件的正常执行。 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上的问题由于计算机网络缺乏严格的管理规定,使得计算机以及网络的重要信息被非法侵入。关于计算机的一些重要的权限都掌握在个人的手里,这样就缺乏了安全的保障,缺乏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措施。 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 计算机的信息安全保障要建立在完善的计算机安全防护系统之下,具体措施如下: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相应对策要使得计算机的信息得到安全的保障,就要采用安全性能高的系统,并对数据加密,加密技术要完善。可以通过隐藏、水印数字等手段将比较重要的文件与资料隐藏到一般的文件中,然后再通过信息的传递,这样可以提高信息的保密性。在电脑上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是很必要的,在主机上安装杀毒软件,能对定期的病毒入侵进行扫描检测,及时地补漏洞,主动地杀死病毒,这也对文件、资料等其他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东西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时就可以直接处理。使用电脑时,要使用安全的路由器,采用安全性能高的密码算法的路由器,可以采用密码算法和加解密专用芯片的路由器。 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对策要想完善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关键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提出技术性的安全问题防范措施。具体来说,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对策,首先要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规范,为信息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确保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又能密切配合。对于管理难度较大的项目,建议实行多人共管的制度,由多个人员负责同一个安全问题的管理,注意保存重要的文件、定期检查存储于计算机中的重要资料,对不明的邮件和信息不随意打开和回复等等。对于较容易管理的项目,可以指派一个员工单独负责,该员工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注意与其他管理者的协作。计算机信息安全分为系统安全、资料安全和软件安全等,对于每一个信息安全领域,要指派专人进行管理,对于玩忽职守,造成信息丢失或被盗的员工予以批评或相应惩戒,以督促其他管理者认真履行职责。 结语 本文从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两方面,探讨了计算机的信息安全保障模式。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信息安全问题的产生根源以及表现形式,对症下药,寻求信息安全的保护措施。需要注意的是,保护计算机的信息安全不仅是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们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从我做起,切实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安全。 作者:曹震中单位: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计算机信息安全探析 一、我国信息化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管理和支持力度的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继续进行、对国际信息安全事务的积极参与以及关于信息安全的法律建设环境日益完善等因素,我国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的进展是迅速的。但是,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相关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我国的信息化仍然存在不安全问题。 1、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较弱。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各个企业纷纷设立自己的网站,特别是“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启动后,各级政府已陆续设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许多网站没有防火墙设备、安全审计系统、入侵监测系统等防护设备,整个系统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安全隐患。美国互联网安全公司赛门铁克公司2007年发表的报告称,在网络黑客攻击的国家中,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2、对引进的国外设备和软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改造。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单位和部门直接引进国外的信息设备,并不对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改造,从而给他人入侵系统或监听信息等非法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3、我国基础信息产业薄弱,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我国信息网络所使用的网管设备和软件基本上来自国外,这使我国的网络安全性能大大减弱,被认为是易窥视和易打击的“玻璃网”。由于缺乏自主技术,我国的网络处于被窃听、干扰、监视和欺诈等多种信息安全威胁中,网络安全处于极脆弱的状态。 4、信息犯罪在我国有快速发展趋势。除了境外黑客对我国信息网络进行攻击,国内也有部分人利用系统漏洞进行网络犯罪,例如传播病毒、窃取他人网络银行账号密码等。 5、在研究开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与迅速发展的形势极不适应。 造成以上问题的相关因素在于:首先,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在信息产业上的投入还是不足,尤其是在核心和关键技术及安全产品的开发生产上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创新意识。其次,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淡薄,警惕性不高。大多数计算机用户都曾被病毒感染过,并且病毒的重复感染率相当高。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的不安全局面,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输出进行控制有关。 二、信息化的内涵、信息资源的性质及信息的安全问题 “信息化”一词最早是由日本学者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来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各国社会发展的主题。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其特殊的性质,主要表现在知识性、中介性、可转化性、可再生性和无限应用性。由于其特殊性质造成信息资源存在可能被篡改、伪造、窃取以及截取等安全隐患,造成信息的丢失、泄密,甚至造成病毒的传播,从而导致信息系统的不安全性,给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如何保证信息安全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信息安全包括以下内容:真实性,保证信息的来源真实可靠;机密性,信息即使被截获也无法理解其内容;完整性,信息的内容不会被篡改或破坏;可用性,能够按照用户需要提供可用信息;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不可抵赖性,用户对其行为不能进行否认;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与传统的安全问题相比,基于网络的信息安全有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由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固有特点导致的信息安全的脆弱性。由于因特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点,从网络架到协议以及操作系统等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通过网络主体之间的联系是匿名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保密的。这种先天的技术弱点导致网络易受攻击。 二是信息安全问题的易扩散性。信息安全问题会随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因特网的普及而迅速扩大。由于因特网的庞大系统,造成了病毒极易滋生和传播,从而导致信息危害。 三是信息安全中的智能性、隐蔽性特点。传统的安全问题更多的是使用物理手段造成的破坏行为,而网络环境下的安全问题常常表现为一种技术对抗,对信息的破坏、窃取等都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而且这样的破坏甚至攻击也是“无形”的,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犯罪行为实施后对机器硬件的信息载体可以不受任何损失,甚至不留任何痕迹,给侦破和定罪带来困难。 信息安全威胁主要来源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计算机犯罪;人为错误,比如使用不当,安全意识差等;“黑客”行为;内部泄密;外部泄密;信息丢失;电子谍报,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窃取等;信息战;网络协议自身缺陷,等等。 三、相关解决措施 针对我国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要实现信息安全不但要靠先进的技术,还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教育。 1、加强全民信息安全教育,提高警惕性。从小做起,从己做起,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安全防护设备,保证个人的信息安全,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 2、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加大信息产业投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减小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 3、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安全支撑环境。完善我国信息安全的法规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信息安全法、数字签名法、电子信息犯罪法、电子信息出版法、电子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法、电子信息个人隐私法、电子信息进出境法等,加大对网络犯罪和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对其进行严厉的惩处。 4、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基础研究和人才的培养。为了在高技术环境下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应大力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建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 5、加强国际防范,创造良好的安全外部环境。由于网络与生俱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分散性等特征,产生了许多安全问题,要保证信息安全,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通过吸收和转化有关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的国际法律规范,防范来自世界各地的黑客入侵,加强信息网络安全。 四、结束语 总之,由于网络及信息资源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信息安全问题的客观存在。信息安全问题不仅涉及国家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同时也涉及国家的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因此应当加强对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视。目前,我国正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保证信息的安全保密性势在必行。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院校计算机信息安全交流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应用,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重大趋势,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军队的各个领域,部队的信息化程度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军队是一个特殊的武装集团,军事秘密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因此,军队的信息系统必须有足够的安全保密措施,否则该系统不仅无用、甚至还有害。院校作为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确保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 目前,军队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主要面临以下威胁: 1、计算机病毒。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普及,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其危害越来越大。目前的特点是:流行广泛、种类繁多、潜伏期长、破坏力大,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构成了长期与现实的威胁。 2、黑客入侵。通过技术手段,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获取秘密信息或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与完整性。这是当前计算机信息系统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敌方攻击和计算机犯罪主要采取这一类手法。 3、信号截取。通过截收的手段,监听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电磁信号和声像外露信号来获取秘密信息。 4、介质失密。通过窃取信息存储介质(如涉密的软盘、硬盘、光盘、笔记本电脑等)来获取秘密信息。 5、系统漏洞。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系统等的安全漏洞,进行窃密与破坏活动。各类软件系统总是存在一些缺陷或漏洞,有些是疏忽造成的,有些则是软件公司为了自便而设置的,这些漏洞或“后门”一般不为人知,但一旦洞开,后果将不堪设想。 6、非法访问。外部人员利用非法手段进入安全保密措施不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对系统内的信息进行修改、破坏和窃取。 7、人为因素。个别人员利用合法身份与国外的网络非法链接,造成失泄密。 8、遥控设备。敌方可以利用对方信息系统中某些设备里暗藏的遥控器材或芯片,刺探其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秘密信息,或扰乱系统的正常工作。 二、加强安全保密管理工作的办法 《中国人民解放军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规定》对部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工作的建设与管理做出了明确、系统的规定,使相关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健康发展轨道。当前,院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管理工作,在技术和管理层面上与《规定》的要求还存有一定的差距,这需要我们针对可预见的威胁,及时完善保密设备设施、制定相应安全保密措施,切实加强安全管理与防范。 (一)加强保密教育,增强保密意识 目前,院校教员和干部的能力与素质都比较强,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身边的保密工作,因此,时常出现一些无意或有意的失泄密事件。如,涉密软盘随处放置或管理不善,随意携带涉密笔记本电脑外出并丢失,侥幸地把涉密电脑连上互联网等违规行为造成的失泄密事件,表面看起来都属偶然事件,其实都是保密意识不强的后果。因此,应大力加强保密意识与安全常识的教育,牢固树立“保密就是保胜利、保密就是保发展”的思想。 (二)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建议在保密委员会中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工作。因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专业性、技术性很强,涉及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软件与硬件技术,因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管理工作与其它领域的保密工作相比,有其独特的技术性。开展相关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仅要有很强的保密意识与组织协调能力,还要有过硬的计算机和网络安全技术能力。所以,应在保密委员会的领导下,组成以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技术人才为主的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日常安全保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组织所属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定期进行安全保密情况的检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将安全保密的组织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完善安全设备设施的建设 信息技术在部队应用的越普及,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问题也就越突出。目前,大多数院校都建有校园网、现代化的教学机房和电子阅览室等,特别是有的院校还接通了互联网,安全保密形势十分严峻。目前,不少的单位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十分注重应用功能的建设,总是力求功能先进、传输快捷,而忽视了安全防护设施的建设,有的甚至认为在这方面的大量投人不划算,因此没有同步或很少建立安全保密设施。这样,由于基础建设上的偏颇造成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先天漏洞,带来了安全保密的重大隐患。因此,院校应在大力进行信息系统功能建设的同时,加大安全保密设施的建设投入,越是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越要建立起坚实的安全防护墙。 (四)加强涉密信息、介质管理 计算机系统使用的介质有软盘、硬盘、磁带、磁鼓、光盘等,这些介质大量涉及秘密信息,成为窃密者和犯罪分子重点窥测的目标,同时它们具有易窃取、修改和破坏特点,且通过技术手段还可将其残留信息恢复出来。因此,加强介质的安全管理十分重要。主要措施有:一是分类标记。按信息性质、密级和重要性进行分类和登记,并在介质内外作上标记,使之一目了然;二是分档管理。在分类标记基础上,按秘级和重要性分别存放于相应的金属保密容器内,使用与备份的介质应分存两地,以保证安全;三是信息加密。秘密信息应当加密,移动介质应按秘件要求保管;四是专用专管。采用专用介质和专用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办法,使局外人无法随意使用相应的介质和计算机;五是维修报废。涉密存储介质出现故障后,不能随意送往地方单位或无安全保密措施的机构去修理,应尽可能地送往军内有安全保密防护的机构去修理。需报废的介质,应当立即销毁,防止有人采取高科技手段恢复其中的信息。 (五)完善制度 近年来,各级机关下发了许多关于安全保密的文件和规定,但各单位在落实的时候,往往有些偏差,容易出现漏洞。因此,各单位要按照上级有关法规性文件和要求,结合实际,抓好本单位安全保密管理的建章立志工作,要经常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安全保密的监督与检查,定期进行安全保密的宣传教育,做到不仅要建规章,还要传技艺、教方法,使制度和措施确实落到实处。 (六)加强技术防范建设 当前,主要的技术防范措施有以下几种: 一是防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的典型任务是潜伏、复制和破坏,防治的基本任务是发现、解剖和杀灭。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选用网络防病毒系统,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用户端只需做一次系统安装,以后由系统统一进行病毒的自动查杀。 二是鉴别或验证技术。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机制中,鉴别技术主要是为了发现未授权用户非法地与合法用户越权地对信息的存取与访问。此外,近年来国外发展了一种秘密共享技术,即把秘密(加密钥)分成若干份,只有当规定数目的份额齐备时,整个秘密才能还原,少于规定数,秘密就无法还原。这种技术,含有鉴别和防止个人泄密或集体共谋泄密的功能。 三是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技术,它由访问控制原则和访问机制构成。访问控制原则是一种政策性规定,它确定了每个用户的权力限制条件。 四是隐蔽信道消除技术。隐蔽信道又称隐性通道或泄露路径,因为某些信息可以由它不经意泄露出去。 五是数据库安全技术。数据库安全与计算机系统安全的要求、技术方法相近。制定正确的安全政策,贯彻"知所必需"的存取控制原则;应用过程中利用技术手段对数据库管理系统采取严密的安全保密措施,如,数据加密保护、身份鉴别、传输保密、防病毒传染、介质安全保护等,强调使用安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加密软件需异地存放,以防数据库被攻击和摧毁;制定数据库应急计划,以防天灾、预谋窃密与破坏。 六是审计跟踪。审计跟踪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中一项重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其主要任务是:对用户的访问模式、情况、特定进程以及系统的各项安全保护机制与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发现用户绕过系统的安全保护机制的企图;发现越权操作的行为;制止非法入侵并给予警告;记录入侵的全过程。 七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的安全保密比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密更为复杂,它是建立在各子系统安全的基础之上的,涉及了安全保密技术的所有领域。 当前,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窃密也日渐猖獗。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我们真正警惕起来,牢固树立安全保密意识,完善制度措施,加强安全保密设施建设和安全保密管理,就一定能够防患于未然,保证党、国家和部队军事秘密的安全。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摘要】计算技术取得的进步带动了我国通信领域的发展,计算机为人们带来更多地便利,不过由于网络通信的复杂性特征,网络潜在风险时刻伴随着通信计算机,一些严重信息安全问题会感染计算机的正常使用,本文将简要叙述通信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解决对策 前言: 在科技时代的大背景下,通信计算机的安全使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确保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弥补通信计算机现阶段存在的不足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一大关键即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对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的同步改进。 一、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概念 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通俗来讲就是网络信息的防窃性,通过通信计算机基本运行手段可发现,通信计算机的信息传播是以电磁为基础,是利用网络系统进行交互传播、整理及分析储存的信息处理过程。保障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就是要防止黑客、病毒等恶意第三方对信息的窃取和篡改,不管是对于企业还是个人,一旦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就会遭受重大且不可估量的损失。[1]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保障通信计算机的的信息安全,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 二、通信计算机存在的安全问题 1、计算机使用者操作存在问题 一般情况下,通信计算机的运行工作由人工主导,所以在通信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中,人员操作不当是造成通信计算机出现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加上计算机需要定时的维护管理,由于人员的疏于管理也会造成通信计算机出现信息安全问题。 2、黑客恶意攻击 网络黑客一直是威胁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很多不法企业为了达到个人目而雇佣黑客大肆对其他企业进行攻击,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一般黑客攻击电脑是通过对计算机或网络的程序攻击,毁坏电脑的主要程序,直接使计算机处于瘫痪状态。或者黑客利用网络,将监视软件移植到他人计算机当中,能够通过移植程序达到窃取信息的目的,会造成用户的信息泄露,危害了网络信息安全。[2] 3、电脑病毒传播 计算机病毒在计算机普及之时就已经为大众熟知,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病毒程序,是根据计算机系统的存在的缺陷进行的针对性设计的。计算机病毒通常不容易被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计算机病毒形式多种多样,计算机病毒一般能够破坏计算机的内部文件,使计算机重要的文件受损,而且当计算机病毒移植到计算机内部时,会使计算机的数据出现错误,进而破坏计算机的内部数据库,计算机病毒不仅能使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还能够使计算机的系统崩溃,破坏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严重威胁了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和正常使用。 三、如何有效解决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 3.1更新操作系统,修补系统漏洞 计算机系统是维持计算机运行的主要平台,将系统完善更新,能够有效预防外在威胁的恶意攻击,当前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处在不断更新中,但不代表更新后操作系统就是刀枪不入的,任何操作系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计算机开发者不断修补系统漏洞,以此应对新的威胁。 3.2重要文件域的保密措施 通信计算机随着网络的发展迈入“云”时代,计算机的信息数据库的加密形式不能够按照传统标准进行加密,相关通信密码、服务器密码、访问权限都应该有更加严格的保密措施。在保护信息安全时可采用保密性较高的专业编码将重要信息进行保护,一般专业编码不容易被破解,具有高度的保密性。 3.3更新网络防火墙设置 杀毒软件和网络防火墙是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金山毒霸、360木马查杀等等,网络防火墙的设置能够有效减少黑客的威胁。防火墙有识别功能,只有内部工作人员通过身份验证才可以使用相关功能,能够有效降低信息安全风险。一些木马查杀软件也能够及时隔离并清除电脑病毒,能够减少电脑病毒对计算机的影响。不过由于电脑病毒的形式是多样的,且处于不断更新换代中,因此,网络病毒杀毒数据库也应该实时更新数据,提前做好准备,查缺补漏,及时应对新形式的电脑病毒威胁。 3.4加强对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培训 人为操作也决定着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如果操作人员网络安全意识不足,会造成操作失误,使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的几率增大。因此计算机管理人员应该加强计算机知识培训,加强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意识,相关企业也要加强对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 结论: 总之,计算机是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常伴物品,计算机信息安全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保障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主要还是在于对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创新计算机管理手段,重视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保护,保障网络环境的纯净,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摘要】计算技术取得的进步带动了我国通信领域的发展,计算机为人们带来更多地便利,不过由于网络通信的复杂性特征,网络潜在风险时刻伴随着通信计算机,一些严重信息安全问题会感染计算机的正常使用,本文将简要叙述通信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解决对策 前言: 在科技时代的大背景下,通信计算机的安全使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确保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弥补通信计算机现阶段存在的不足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一大关键即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对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的同步改进。 一、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概念 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通俗来讲就是网络信息的防窃性,通过通信计算机基本运行手段可发现,通信计算机的信息传播是以电磁为基础,是利用网络系统进行交互传播、整理及分析储存的信息处理过程。保障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就是要防止黑客、病毒等恶意第三方对信息的窃取和篡改,不管是对于企业还是个人,一旦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就会遭受重大且不可估量的损失。[1]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保障通信计算机的的信息安全,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 二、通信计算机存在的安全问题 1、计算机使用者操作存在问题 一般情况下,通信计算机的运行工作由人工主导,所以在通信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中,人员操作不当是造成通信计算机出现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加上计算机需要定时的维护管理,由于人员的疏于管理也会造成通信计算机出现信息安全问题。 2、黑客恶意攻击 网络黑客一直是威胁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很多不法企业为了达到个人目而雇佣黑客大肆对其他企业进行攻击,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一般黑客攻击电脑是通过对计算机或网络的程序攻击,毁坏电脑的主要程序,直接使计算机处于瘫痪状态。或者黑客利用网络,将监视软件移植到他人计算机当中,能够通过移植程序达到窃取信息的目的,会造成用户的信息泄露,危害了网络信息安全。[2] 3、电脑病毒传播 计算机病毒在计算机普及之时就已经为大众熟知,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病毒程序,是根据计算机系统的存在的缺陷进行的针对性设计的。计算机病毒通常不容易被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计算机病毒形式多种多样,计算机病毒一般能够破坏计算机的内部文件,使计算机重要的文件受损,而且当计算机病毒移植到计算机内部时,会使计算机的数据出现错误,进而破坏计算机的内部数据库,计算机病毒不仅能使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还能够使计算机的系统崩溃,破坏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严重威胁了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和正常使用。 三、如何有效解决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 3.1更新操作系统,修补系统漏洞 计算机系统是维持计算机运行的主要平台,将系统完善更新,能够有效预防外在威胁的恶意攻击,当前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处在不断更新中,但不代表更新后操作系统就是刀枪不入的,任何操作系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计算机开发者不断修补系统漏洞,以此应对新的威胁。 3.2重要文件域的保密措施 通信计算机随着网络的发展迈入“云”时代,计算机的信息数据库的加密形式不能够按照传统标准进行加密,相关通信密码、服务器密码、访问权限都应该有更加严格的保密措施。在保护信息安全时可采用保密性较高的专业编码将重要信息进行保护,一般专业编码不容易被破解,具有高度的保密性。 3.3更新网络防火墙设置 杀毒软件和网络防火墙是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金山毒霸、360木马查杀等等,网络防火墙的设置能够有效减少黑客的威胁。防火墙有识别功能,只有内部工作人员通过身份验证才可以使用相关功能,能够有效降低信息安全风险。一些木马查杀软件也能够及时隔离并清除电脑病毒,能够减少电脑病毒对计算机的影响。不过由于电脑病毒的形式是多样的,且处于不断更新换代中,因此,网络病毒杀毒数据库也应该实时更新数据,提前做好准备,查缺补漏,及时应对新形式的电脑病毒威胁。 3.4加强对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培训 人为操作也决定着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如果操作人员网络安全意识不足,会造成操作失误,使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的几率增大。因此计算机管理人员应该加强计算机知识培训,加强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意识,相关企业也要加强对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 结论: 总之,计算机是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常伴物品,计算机信息安全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保障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主要还是在于对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创新计算机管理手段,重视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保护,保障网络环境的纯净,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 作者:刘雪雪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学校计算机信息安全保障方法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计算机网络技术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提高人们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安全隐患,如信息泄露、病毒感染等。学校师生在利用计算机进行资源下载及办公学习上网等工作中,为了确保计算机信息安全,就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学校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进行防护。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校计算机;信息安全;安全防护 当前计算机网络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校工作及学习中也得到了应用,目前学校师生的教学及学习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对其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在网络环境下,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处理相关信息,且能够实现远距离的信息查询与传输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但随着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出现了越来越多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人们的信息安全。鉴于此,本文对网络环境下的学校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隐患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安全防护措施。 一安全隐患 (一)系统自身问题 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属于一种融合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通信方式,能够连接起来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拥有独立功能计算机以及终端设备用通信链路,并且还能够利用相应的网络软件,从而能够实现在通信的过程中网络资源共享而形成的通信系统。但由于网络通信及计算机技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并未按照固有进行,从而便会导致多种类型的网络通信技术出现,最终便导致网络在实际运行中出现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以及隐蔽性等多个特点。而一些不法分子或者网络黑客能够应用这些特点而进行肆无忌惮攻击,在很大程度上危害到了计算机使用者。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使用者对于信息的要求,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中采取信息与资源共享方式,从而能够确保其实现无障碍的沟通与交流,正是由于这些特性的存在便极其容易遭受到不法分子或黑客入侵,导致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发生,最终影响师生日常学习与工作。 (二)软件漏洞 用户操作及计算机系统应用软件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除了会遭受到网络黑客或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外,安全漏洞的出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所采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各种漏洞,一些新兴的计算机木马病毒会利用操作系统中存在的漏洞进行不断地攻击,最终导致计算机系统的瘫痪。除此之外,软件也存在许多漏洞,而导致信息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不法分子或黑客通过软件或攻击代码对学校软件漏洞进行入侵,从而达到获取权限目的。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非法的方式来获取主机资源,并隐藏其真实身份。 (三)网络病毒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来源为计算机程序,换句话说正如传染病一样通过编程程序来破坏计算机网络,并且会在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不断地进行传播,具有非常广的传染范围及较快的传播速度。也就是说只要是联网的计算机都可能会遭到病毒的入侵,因而仅仅只需要依靠用户的邮件接收与资料下载等行为,便能能够破坏整个网络系统。而在校园环境内,在上网的过程中,由于一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经常会在一些网站下载一些可能绑定了网络病毒的隐秘文件或者垃圾文件,从而便会导致这些病毒快速地传送到学校每个联网的计算机中。 二安全防护策略 (一)安全防护工作 学校在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安全防护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以下三点进行:第一、若计算机网络系统被不法分子或黑客攻击,就需要对其可能通过的途径或方式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详细地研究系统各个环节及在日常工作维护中容易忽略的地方。在维护的过程中若发现计算机操作系统出现漏洞,就需要及时地对漏洞补丁进行更新,并且要确保病毒尚未对计算机系统入侵前就对病毒进行防御与拦截,尽可能地将病毒消灭或者截获在计算机的外围。第二、为了能够提高学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一个垃圾文件的处理系统,主要目的在于提前消灭与分解掉垃圾文件。特别是对于学校师生档案信息管理中,更需要加强对此方面的防御,避免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第三、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机制。目前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对于学校网络安全来说并不具有操作性。因而需要采取团队管理的方式来建立网络安全机制,团队成员包括领导小组与组员、管理及项目责任人等。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应按照同分结合的方式,集中进行管理,各个成员应该各司其职,责任到人。 (二)故障检测 网络管理人员在学校计算机网络出现故障后若确定问题主要在外设备上,就需要全面地对计算机端口是否连接正常进行检查,若发现端口出现松动则需要肚脐重新加固,若不是则问题主要体现在外设备上,因而需要对外设备进行替换。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计算机网络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首先排除电源故障,若计算机已经无法实现正常的开机启动操作,则大多原因为主机故障。在实际计算机网络运行中若出现内存异常以及显卡问题等,就需要对主机是否正常运行进行检查,并对主机所出现的故障原因、类型进行全面分析,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三)防火墙 ①分级过滤型。此种类型的防火墙也可以被称之为包过滤路由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在转发分组时于网络层检查分组中一些内容。此种类型的防火墙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原理是根据一定网络安全策略,以此来制定分组过滤规则。除此之外,在转发分组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的规则过滤检查其分组情况。在过滤检查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为协议状态以及IP地址等等,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分组过滤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同的规则也需要进行有序排列,并依次进行。此种防火墙在计算机网络防护中的应用具有效率高且过滤速度快等多个优点。②型防火墙。由于不同的计算机用户对于网络服务也具有不同的要求,因而此类防火墙具有不同的隔离作用,因而也具有不同的安全策略。此类防火墙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中其服务在本质上属于程序,主要在防火墙的主机上进行运行。而对于此类防火墙的应用本身就属于计算机网络中的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的隔离点,从而能够对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流通信息进行有效检查,且电路级网关在实际应用具有非常好的透明及灵活性。在实际应用中此防火墙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对客户端的修改进行工作,将TCP连接从可信任网络中继到非信任网络。采用应用型防火墙能够对内部网与外部网直接通信进行完全阻断,因而当内部网对外部网进行访问的过程中,其步骤应该是先对访分级过滤型防火墙进行访问,然后再直接访问外部网。 (四)提高技术水平 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及防范学校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就需要尽可能地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只有学校网络管理人员拥有良好专业技术与能力,才能够对自如地处理各种安全问题,从而有效地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并且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用户年龄呈现出的低龄化,就需要培养出大量的信息安全管理人才,以此来深入促进相关技术研究工作,提高学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及工作,但随着网络环境的复杂化,也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计算机信息安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该采取先进的安全技术确保学校计算机信息安全,进一步提高网络信息安全。 作者:李程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有效防护分析 摘要:当前个人计算机在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和计算机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与此同时,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也愈来愈凸显。有鉴于此,本文就对计算机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典型安全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归纳列出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提出具体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信息安全;计算机信息安全;自我保护 1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源 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信息安全,对于个人计算机来说,信息安全主要就是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入侵、干扰等问题。然而在计算机的实际使用中,容易出现计算机被侵入、数据泄漏等信息安全的问题,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方面有:1.1系统的安全漏洞计算机信息安全出现问题主要的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系统上出现安全漏洞,很多的安全软件不能完全的保证计算机是安全的,很多时候,计算机在设计过程中产生的缺陷都有可能影响计算机的使用,但是这种情况又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所以及时消除可能的系统安全漏洞是至关重要的。 1.2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计算机中病毒也是一项安全漏洞,目前病毒的种类有成千上万种,病毒一量入侵到计算机中,极易造成计算机的瘫痪,程序遭到破坏,数据丢失,甚至财产的损失,病毒的危害巨大。对于病毒的清理又是很麻烦的,通常防病毒软件主要针对的是已知的病毒及其特征进行防护,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棘手的病毒问题,例如病毒变种及新病毒的出现都会对现有的计算机系统造成破坏,例如今年以来爆发的勒索病毒。 1.3黑客的攻击 计算机除了有病毒进行入侵之外,最常见的就是黑客对计算机的入侵,黑客的攻击也分为两种:主动型的和被动型的。无论是哪一种的攻击都会对计算机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危害。黑客通过自己的不法手段对个人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利用,对个人用户造成威胁。 1.4信息泄露信息泄露是指信息被泄露给未授权的实体,泄露的形式主要包括窃听、截收、信道攻击和人员疏忽等 个人信息上的泄露,不法分子可能会通过这些信息对用户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比如说盗取钱财等等,很多的黑客就通过对个人用户信息的窃取,来对用户进行诈骗,目前出现的这类案例数不胜数。 1.5非授权访问 对计算机没有经过个人使用权的操作访问都是非授权访问,最常见的就是蓄意攻击办公电脑、非法获取访问权限、窃取私密数据和文件、篡改网页内容等等。这样非授权的对个人用户计算机的访问属于违法的行为,但是还是有很多的黑客在对个人用户的计算机进行这样非法的访问,为了自己的利益,做违法的事情。 1.6人的因素 计算机的使用依靠的主体就是个人本身,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个人用户的自身疏忽或者失误,造成信息的泄露,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也是很多的,所以信息的泄露和安全问题和个人本身也是有着直接关系的,人的因素是信息安全问题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2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2.1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层面的防护措施 在对个人计算机安全的防护上,可以从保证计算机的载体、传输和使用上的安全来采取有效措施。在这三个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严格把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保证整个计算机能够按照正常的方式进行使用,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防范措施:(1)首先,在个人计算机的安全防护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强个人用户对信息安全的管理意识。如果要对个人计算机的信息进行防护,那么必须提高个人对信息安全防范的意识,才能在使用的过程中自觉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对自己的计算机进行一系列的安全加固,才是防止出现安全问题最主要的任务,所以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先行。(2)其次,要强化对个人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管理。强化计算机安全管理可采取建立多级安全层次、安全级别和分层管理、建立入网访问权限与控制、建立网络权限控制模块、分级计算机用户操作权限、建立信息加密制、设定网络服务器锁定控制、防火墙安装、登陆时间控制等措施、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防护体系。(3)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对自己的上网方式和上网网页进行的安全管理,不访问未进行过安全认证的网站等,还可以通过使用相关安全软件对上网行为进行管控和防护。(4)加强学习,不断学习新技能,提高安全防护能力。通过学习最新的安全防护理论及技术,不断实践,在实战中锻炼应对安全攻击的能力,还不断提升自己安全方面的实际技能,防止出现信息的泄露问题等安全问题。 2.2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层面的防护措施 2.2.1个人计算机用户需要养成良好的操作规范 (1)要对自己所有私密的信息文件进行设置密码,这种密码最好是比较复杂不容易破解的,最主要的就是在设定密码之后,要不定时的对密码进行更改,这样才能防止密码出现泄漏。(2)如果自己或者公司比较私密的文件最好是不要放在计算机当中,虽然会有密码进行防护,但是如果密码被破解,还是会对文件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和泄漏。(3)对系统进行安全防护,比如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及时升级和进行补漏洞等操作。(4)在浏览器的使用上,要保证浏览器的更新性,常常更换浏览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自己的网上信息不被泄露。(5)必须对计算机安装可靠的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 2.2.2保证系统软件的可靠性 通过正版软件的安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计算机的信息安全,除此之外,还要对计算机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处理,比如关闭远程控制桌面、网络共享等一些可能存在安全风险的使用和操作。 2.2.3使用防火墙和计算机反病毒技术 在计算机中使用防火墙,最常见的就是安装计算机反病毒技术的防火墙,这项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信息的泄露,也是目前比较有效的信息安全防护方法。 3结束语 个人计算机信息的安全已经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能够更好地方便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减少因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通过对上述的归纳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计算机安全问题可以经过仔细梳理找到了一些比较有用的解决方案,使得在计算机的应用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保障安全。 作者:耿子健 夏东海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武钢三中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 摘要:计算机技术在近十几年来可谓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在网上购物、消费、娱乐都会附上自己的个人信息。但是就目前信息泄露事件多发,极大打击了人们对网络安全的信心。故此该文通过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研究,希望为相关工作人员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 计算机的诞生,是为了让人们更加有效率的进行工作。但是在实现该目标的同时,人们现在正面临着严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个人隐私信息随意泄露,所造成的人身攻击、经济损失等等一系列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引发安全问题正摆在人们面前。信息安全事关重大,需要我们加大对信息系统安全的投入和研发力度[1]。 1计算机信息安全现状 1)数据信息泄露 自从迈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泄露事件就层出不穷。在近年来更是有越加严重的趋势,网络信息泄露导致的网络诈骗,诈骗金额高达千亿。在最近几个月,我国警方就捣毁了多个网络诈骗窝点,抓获国内外网络诈骗人员数以百计。根据信息安全部门的调查,我国有超过七成的居民都有过网络信息泄露的经历,更多的人受到过骚扰短信与电话的轰炸,就连中央电台主持人撒贝宁也曾接到过诈骗电话,可见我国的信息安全情况。在当前,信息数据已经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生产力,其中蕴含着宝贵的资源。所以在暴利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窃取、篡改他人隐私信息数据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这些信息的泄露或者说窃取的形式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例如企业员工盗窃、用户不注意保护个人隐私、网络黑客、木马病毒等等形式出现,造成当前这种现状。 2)存在大量虚假、不良信息 计算机网络平台是一个完全开方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在网上信息,这样一来,不法分子利用这个平台大肆散播虚假不良信息,从而达到获利的目的。虽然目前我国的网络已经开始对这种情况进行监管,例如散布谣言转发500次以上,就要进行处罚等。但是监管还是存在盲区,所以不法分子钻其漏洞,利用高仿网站吸引他人进入,从而盗取用户信息。一般这些人都会利用木马以及其他病毒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更有一些网站,将服务器设置在国外,在国内从事传播赌博、色情、暴力、恐怖的信息[2],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网络秩序,危害到用户的上网健康。 3)相关法律不完善 网络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而我国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方面就要相对落后的多。不法分子总是会利用新技术钻法律的空子,故此在查获其不法行为后,执法部门难以对这些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有效的惩处。当前我国也针对这些网络危害建立的相应的法规,但是执行难度大,法规不完善,惩罚力度不足都是让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的条件。因此,我国需要不断完善网络法规,从而带给广大网民一个干净和谐的网络环境。 2威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因素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网络原因造成的信息安全问题最为严重。如网络病毒、恶意程序、黑客技术等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网络环境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要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就必须对具有威胁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才能制作出具有普遍应用性与针对性的关键技术,从而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进行正常工作。下面就是威胁计算机安全的主要因素。 1)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主要针对的是计算机内部硬件损坏造成的安全性风险。例如存储设备、主板、处理器等等硬件遭到外力或其他因素破坏,从而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2)不可抗力因素 不可抗力,其主要是指不能避免的外部力作用下的伤害。例如地震、海啸、战争、各种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的发生[3],从而导致信息系统遭到破坏,使得内部信息丢失。在我国由于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威胁较小,但还是要预先做好应对措施。 3)软件 计算机信息系统想要正常工作,就必须安装一些软件。但是在安装软件时,可能会安装一些非法软件,也就是来源不明的软件,这些软件是不法分子专门制作,对用户数据执行复制、篡改、删除的作用。很多黑客都是在应用程序中植入一些程序,从而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危害。 4)电磁波干扰 计算机就是磁与电的高级运用,通过电信号、电磁相互配合进行正常工作。但是计算机一旦受到电磁波的干扰,计算机就难以正常运行,数据的传输也会被影响,从而导致数据丢失或者被窃取。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为了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止不明电磁波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5)数据因素 数据对信息系统造成的安全威胁主要是其在传输中,容易被截取或被恶意攻击。不法分子利用相关设备就可以对传输中的数据加以接收、解密,从而获取其中的资料。故此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相关技术,在计算机信息传输协议上需要多多加强。 6)人为因素 这方面主要是信息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不足造成的。不久前,京东被爆出大量用户信息泄露、快递人员私自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用于贩卖。这些事件层出不穷,完全是因为管理者没有责任心、道德感,从而威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因此有必要加强人员素质,签署保密协议,提高信息系统安全。 3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 为了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相关人员就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也就是开发、利用安全技术,保护计算机的安全,使得黑客以及不负责任的工作人员不能随便接触到计算机信息系统,从而保证其安全。换句话说,这些人,不能以任何形式对计算机中的任何信息进行读取、盗窃、修改、删除。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才能有效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下面就简单讲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主要安全技术。 1)信息加密技术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信息加密技术有四个部分组成,其分别是加密设计、加密分析、密钥管理以及密码验证。其主要的运作方法是,将用户数据通过密钥进行加密处理,然后该信息将会以密文的形式储存在计算机内。如果用户要浏览该信息,就需要通过密钥对密文进行解锁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信息。在加密技术的不断发展中,为了更有效地保护信息系统内的数据,其加密的形式会有所不同,例如对称加密以及非对称加密,都是可以有效保护数据信息的方式。对称加密,是加密技术中较为简单的一种加密方法。它是利用相同的密钥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与解密。采用的是DES算法加密。DES算法是通过56位的密钥对64块数据模板进行加密[4]。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只需要拥有密钥,就可以对加密的信息进行获取。这种方法简单,但是保密性低,容易被他人利用,从而威胁信息系统和个人信息的安全。因此在利用此种加密方法时,用户必须加强安全意识与安全操作行为,从而保护信息的安全。非对称加密技术,其利用的是不同的密钥对用户的信息数据进行加密与解密。这种加密方式使得原始密钥无法解开加密信息,故此即使非用户得到密钥也不能获取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同时通过这种非对称加密的方式,用户还可以设置权限,将部分信息有选择性的公开,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与可利用性。这种加密方法其加密安全效果更高,现在的网络运营商大部分都在积极建设这种新型加密技术,但是由于其过于复杂,从而也会出现操作难,效率低等问题。 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有效防御手段。其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内部形成整体联合,从而建立起的强大安全防护程序。防火墙的设置,能够有效控制访问权限的设置,从而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数据不会被未经授权的人获取。计算机的防火墙,将计算机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网络进行有效的选择性隔离。防火墙自动通过有权限的用户访问,阻挡非授权访问,最大程度上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这也是黑客攻击计算机地方最后一道防线,但是还是有技术高明的黑客可以找出防火墙的漏洞加以利用,这样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也就笼罩在黑客的阴影之中。当前防火墙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包过滤、、状态监视等技术手段,保证计算机安全。同时,其还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对防火墙进行维护,从而提高防火墙的安全性。但是其中存在的漏洞依然是黑客们的方便之门。防火墙技术手段中,包过滤是对前来访问的数据包进行权限识别;技术是在终端设置关口,可以控制内外信息之间的交流,随时阻挡有害信息进入;状态监视技术,现在计算机内存下合法的数据包,在进行数据连接时,对来往数据进行检验,数据信息与合法数据包信息相似的予以通过,非合法数据包则阻拦在外。 3)VPN技术 VPN也叫虚拟网络专用网络,这种技术是通过特殊的加密方法下,对两个或以上的终端进行连接的网络。其不需要实体线路,只需要通过信息就可以相互联系。这种手段也提高了计算机数据的安全性,当前被广泛用于路由器之中。其加密技术,可以有效保护计算机不被其他人进入,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4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应用 1)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应用上,应着重加强计算机的信息安全技术提升,从而才能有效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首先可以制订有效的计划,根据不同的安全威胁制定出不同的防御措施;其次,还要制订应急预案,以防止突发事件的产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的破坏,从而引发的信息泄露风险;最后,分析风险等级。对所有威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因素进行等级评估,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策略的制定,这样可以有效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 2)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评估 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分析,对保护计算机有极大的作用。只有对风险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最有效率的将风险进行预先控制。同时,由于风险等级不同,在处理风险问题时,所投入的资源也会达到最小化,从而节省维护成本。因为会威胁到信息系统安全的程序、病毒等都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多样性,从而能够采取的手段也有许多。因此需要对风险等级进行评估,防止系统异常,减少其风险带来的灾害。 3)研发新型的信息安全技术 新技术需要大量的经费与科研人员的努力诞生的,这也是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最有效的办法。其修复过去存在的漏洞,建立更安全的信息加密、传输方式,最有效的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这就需要培养出更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引进更高素质的维护人员,从而才能提高新型技术的研发效率,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 5小结 总而言之,随着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快的发展,人们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其潜在的安全问题已经深深威胁到人们的根本利益。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人员意识教育,提高安全技术水平,发展新型安全技术,从而保障用户的上网安全。而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确保计算机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作者:惠征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提升医院计算机信息安全水平的研究 [摘要]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不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醒人们要重视和提升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方面的技术,该文阐述了医院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访问技术,密码技术以及数据库安全和防火墙技术等方面,探讨了提升医院计算机信息安全水平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策略 近几年来,医院的计算机网络数据被盗的案例时有发生,有些是由于医院的计算机系统被安装了监视的软件,而有些则是因为系统本身存在安全漏洞,导致黑客入侵,盗取患者的身份信息[1]。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运行在错综复杂的环境条件下,要保证系统的绝对安全需要克服的因素较多,故而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和运用安全技术来确保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安全。 1提升医院计算机信息安全水平的策略 1.1访问技术 在对计算机进行访问的时候,使用者可以在自身被允许的范围内登陆到服务器上,而后搜索并获得自己需要的数据资料。在这一过程中,使用者进行访问是否合法,需要对登录的用户名以及用户口令进行识别和验证,或者是对用户账号的缺省进行限制检查,只有验证和检查通了了才能够让用户对医院网络进行登录和访问。一般来说,用户的口令是决定能否入网的基本因素也是关键因素[2]。如果设计的口令太过简易,或未进行加密处理,那么口令就有可能被其他人破译,继而入侵到医院计算机系统中,所以,使用者在对用户口令的设定中,不能单纯的只利用数字,而是要将数字和字母或者字符相结合,并且领用单向函数或者公钥等方式对口令进行加密处理。另外,如果用户输入了多次口令,且均是非正确口令,系统要自动默认其属于非法入侵者,同时向后台自动发送报警信号,这时,该用户的账号会被锁定[3]。除此以外,计算机网络信息的数量巨大,内容不同,可以对内容进行分类,而访问者能够访问的范围要以其所在用户群体为基本依据,对其访问的权限进行设定。例如,可以把用户群体分成管理人员,一般用户以及审计用户等,这时,管理人员能够对全网进行监控,而其他的使用者只能在各自的访问权限以内获取到相对应的信息。 1.2密码技术 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加密时保证信息安全,不被恶意篡改或者是泄露的一个关键,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以后,就会生成被使用者自行掌握的密文[4]。加密以及解密的基本原理是:使用者通过明文对密码进行设置,而后计算机自行运行加密的算法进而形成密文,而只有将密文利用指定好的信息通道进行输入,计算机才能够自动运行解密算法,将密码的指令以明文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时,输入密码的人就能够完全地享有加密的信息。在应用密码技术中,要充分顾及到黑客或者病毒通过非法的各种手段来破译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而应对的防范技术通常有两种,即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和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5]。其中,信息在发送时以明文的方式进行加密处理,形成密文信息,而接收信息的一方在进行解密时,也要以明文的方式进行输入才能够解密,在这一过程中,加密密钥以及解密的密钥,都必须通过安全公开信道的一种加密方式就是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对称密钥利用的密钥有64位,期间涉及到64位数据块,在任意一次加密操作以前,所有数据块将会进行为期16轮的替换以及变换过程,继而产生出共有64位的密文数据,其中有8位是进行奇偶验证的数据,剩余的数据时密码的长度[6]。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则是发送者通过明文来对加密模块进行设置,密文通过公开信道以后,接收者使用自身的私有密钥对模块进行解密操作,继而获取到全部信息,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密钥的产生,以及加密和解密三过程,但是其计算方法更加复杂,主要被用来传送量较为巨大的数据信息。为了确保计算机的应用安全,可以综合使用以上两种加密方式,保证加密的信息不能够被破解,更不能被窃取或者更改。 1.3防火墙技术 在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防御的整个体系中,防火墙主要作用是提升网络体系的整体安全性,主要包括加强对网络访问方面的控制,避免网络内的数据信息遭窃,对网络设备进行保护使之避免被外界攻击或者是避免因被攻击而破坏等。一般可以把防火墙看成是对内网和外网访问进行控制的一个设备,组成部分有路由器,以及主机并其他的网络安全设备。但是防火墙并不能防范到所有对计算机网络造成威胁的因素,所以其使用也有局限性,故而防火墙也和加密技术以及访问技术等其他技术联合使用,以下几种模式的防火墙系统值得引起关注:①包过滤防火墙,通过过滤路由器将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进行一个连接,能够对外部网络输入进来的数据包进行基本的审查,保证内部网络以及服务器运行的环境安全稳定,这一类型的防火墙在使用时不需要安装指定的软件或者是运行任何程序,但是只适合于诸如家庭网络一类的规模不大且结构简单的网络[7]。②双宿主主机防火墙,此种类型的防火墙在内网和外网之间有双宿主主机控制网络的接口,以及服务器和网络的接口,受到保护的网络能够完全的隔离在外部网络之外,使用外部的网络设备无法搜索到内网中的各类信息。③屏蔽主机网关防火墙,不仅过滤路由器成为连接外网和内网的一个纽带,而且在内部网络中设计堡垒主机,过滤的方式较为简单,所以一定要加强堡垒主机的安全性。④是屏蔽子网的防火墙,在内网与外网之间,存有一个通过两台过滤路由器协调运行的具有屏蔽效果的子区域,在其中设置堡垒主机与信息服务器,能够产生出一个位于内网和外网之间的相对安全较高的子网络,其能够降低被成功入侵可能性以及被侵入以后内网受到损害的程度。一般而言,防火墙可以被视为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一个关卡,但是不能作为维护其安全的唯一保障,也就是说防火墙只应该是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保障的一种辅助和补充手段[8]。 1.4数据库安全技术 数据库具有存储计算机的数据资料的作用,而在进行资料信息的存取,以及使用或者共享的一系列过程中,仅具有登陆权限的合法的使用者,才能够登录到其权限内的数据库中,才能够对存储于该数据库中的资料信息进行一定的操作,但是在此过程中也有数据信息的丢失,出现错误或者密码丢失等安全风险[9]。对数据库进行安全方面的管理,首先就需在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进行控制,也就是操作系统要经过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访问以后才具有操作的合法性,这里涉及到的技术内容既有用户授权,又有禁止在非法的状况下使用系统以及进行数据库的正常统计工作等。因为数据库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进行数据库内部资源的共享,所有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共享资源时进行保密的技术,一般,数据库的管理员对使用者以及使用者访问的权限进行一定的控制,特别是对于比较敏感或者是重要的数据资料,必要时可以进行注意的跟踪审查或者是对访问过程进行监控,同时登陆的口令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一次更换。 2结语 为了维护医院计算机网络能够安全的运行,要合理运用各种安全技术,该文探讨了访问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数据库安全技术和密码技术,在实践中,要针对计算机运行的环境的复杂程度等基本状况,合理的选择其一或者是多种方法联合,也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发以应对新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安全与防护 摘要:大数据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当中形成的产物,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所建立的多元化信息资产。在本文中,将就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与防护策略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策略 1引言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当中网络技术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在更多数据算法出现的同时形成了大数据的概念。在新的环境下,做好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保障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需要能够对该项工作引起重视,以科学防护体系的建立做好信息安全防护。 2安全防护体系建设需求 在学校运行当中,其计算机系统当中储存了较多的关键技术以及海量数据,可以说是学校正常运行的大脑。为了避免这部分重要数据受到来自外界因素的干扰、保障其正常运转,就需要为其建立起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在信息安全水平评价目标的基础上做好各项指标性能的确定,在保证系统不会受到侵犯威胁的基础上实现重要信息安全的保护。对此,学校在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中,即需要能够满足以下方面需求:(1)体系能够从学校教学以及内外部环境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以及制度问题进行综合的考虑,对学校在管理当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及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在对体系当中存在缺陷指出的基础上做好防护措施的应用;(2)对不安定因素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在必要情况下,可通过全面评价模型的建立开展预测分析,提出保障体系安全水平提升的优质方案。 3安全防护策略 3.1管理层面防护 在教育界当中,学校即是大数据的主要来源,对此,学校在信息安全防护工作当中即需要能够在大数据基础上做好安全防护机制的建立,在从大数据自身出发的基础上做好相关数据的科学收集分析,在做好安全问题准确排查的基础上做好对应安全组织机构的建立。在具体防护技术当中,需要包括有信息安全快速响应、灾难备份、安全运行监管、安全管理以及信息访问控制机制,在面对学校关键信息时,需要在系统当中做好信息信息圈的设置,最大程度降低外部人员接触内部机密信息的可能性,对此,在对共享圈进行建立的同时,也需要做好信息共享层次安全结构的设置,以此为信息安全进一步做出保证。作为学校的管理层,也需要能够对计算机系统做好信息安全生态体系的建立,以此不能够能够实现保护管理层信息的共享流通,且能够在大数据环境下降交流信息技术,为管理层学校工作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学校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做好大数据管理制度的完善。首先,学校需要明确大数据由半结构以及非结构化数据组成,需要经过周密的计算以及分析才能够获取,在做好这部分内容把握的基础上规范系统当中大数据分析、应用、存储以及管理的流程。如某学校在管理在云端存储的第三方信息时,即需要能够对之前同云服务商签订的协议进行履行,在此基础上对计算机系统做好单独隔离单元的设置,避免信息发生泄漏。此外,学校也需要积极实施以大数据为基础结构的扁平化建设,通过该种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在加快系统信息流转速度的基础上对高层管理人员同基层员工间的信息交流通畅性进行提升。 3.2人员层面防护 目前,学校当中计算机个人系统也向着智能终端化发展,很多BYOD方案逐渐出现。在这部分方案中,其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同学校内部网络进行连接,以此更好的实现对学校内部信息以及数据库的访问。对于该种方式,虽然能够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提升、节约学校办公设备购置成本,但在学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方面也将加大难度。通常情况下,学校无法通过对员工移动终端的跟踪对黑客行踪进行监控,无法第一时间掌握潜在病毒对学校内网安全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威胁。对此,学校即需要针对个人积极开展信息流通以及共享统计工作,对员工在工作当中相关信息的利用情况进行明确。同时,学校也需要在大数据保护背景下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进行强化,对其信息安全意识进行积极的培养,使其在通过BYOD访问内部数据库以及共享数据前做好数据防护,以此同学校一起做好内部机密信息的保护。 3.3安全监管防护 在大数据环境之下,学校要想仅仅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实现信息安全的维护,已经不能够对现实安全需求进行满足。而如果要从安全监管层面对对应的保护方案提出,则需要同大数据相关技术共同实施。在学校运行中,其容易受到高级可持续攻击载体威胁,且该威胁很难被计算机系统发掘,并可能因此为学校信息带来较大的威胁,对此,学校在工作当中就需要在大数据技术基础上对APT在网络攻击情况下留下的隐藏攻击记录进行实时存储,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同计算机系统配合对APT攻击的源头寻找,以此从源头上对该问题带来的威胁进行遏制。而对于学校当中的重要信息,也可以在系统当中对其进行隔离存储处理,通过完整身份时被方式的应用实现管理系统的访问。在该项工作中,将为不同员工做好唯一账号密码的发放,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不同员工在系统操作的动态情况进行记录,并对其行为进行监控。同时,学校也需要认识到,大数据财富化情况的存在,也将泄露计算机系统的大量信息,进而导致威胁情况的出现。对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即需要做好信息安全模式的建立,通过智能数据管理方式的应用对系统的自我监控以及安全管理进行实现,最大程度降低因人为操作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以及失误情况。此外,学校也可以做好大数据风险模型的建立,对系统当中涉及到的安全事件实现有效管理,协助学校完成应急响应、风险分析以及预警报告,在对误操作行为、内外部违规行为做好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学校信息安全防护水平的提升。 4结束语 信息数据是学校正常运行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文中,我们对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与防护策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学校的正常运行中,需要从人员、管理以及监管这几方面入手,以科学的防护策略保障数据信息安全。 作者:李拥军 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信息安全计算机信息论文 1计算机信息的概述 现代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着科技发展做领航,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在科技不断进步中,计算机信息的发展逐步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以内,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信息产业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并且在经济市场中占领了主导的地位。信息产业的发达,其中重要的是计算机信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的重要性则大大提高,对于信息的处理问题也随之加大了实际操作的难度。控制信息的获路径,还是信息传播及利用与管理都变得更加地严峻,因为对信息的管理与控制不当,将会出现信息安全事故,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有效保障信息的安全对于个人与国家都是有益的,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从美国开始对于信息进行监控,通过信息获取各国的实际情况开始,计算机信息的安全管理,已经不再是个人隐私的安全问题,其中也关系到国家主权的完整以及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现在可以看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出一套具有科学性、可施性的计算机管理存储方案是很重要的,对于整个计算机网络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 2计算机信息储存中安全 2.1计算机中的安全问题 由于计算机信息与传统信息在特点上的不同,因此计算机信息在传统信息中也存在着更多的不同,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计算机信息离不开是科技产物的发展,计算机信息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上。计算机信息的主要问题与传统信息属于一致性的问题在于信息遗漏,盗取信息经行出售更多地不是黑客所为,而是出自企业内部所造成的。信息遗漏对企业造成更多地经济损失,造成这样事件的发生的原因与企业内部员工有很多原因,如:企业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实际操作的不娴熟,在无意间将信息泄露,还有则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将企业内部信息使自己获取利益,还有则是黑客进攻企业网络信息系统窃取信息,但是由于企业的网络受到外部网络的监控,其中黑客的攻击很少能进入企业的内部网络系统进行信息窃取。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信息的存储安全问题,在现代计算机高速发展中的重要发展对象。 2.2造成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 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信息的遗漏上,其中造成计算机信息的遗漏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以下几点原因是造成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主要原因。 2.2.1电磁波的辐射泄露计算机在储存信息的工作中少不了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支持,当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在工作中会产生一点量的电磁波,在计算机存储信息的同时,部分人员利用现代技术,经过电磁波的控制可以获得计算机的存储信息,这样的方法严重的威胁着计算机信息的安全存在问题。 2.2.2网络路径获得用户信息计算机网络普及到大家的生活中时,信息的网络化,更多的人员依赖计算机来存储信息,但是在对自己信息的管理往往不太重视,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利用计算机在网络传输的节点,信息渠道,信息端口实行信息窃取用户的计算机信息。再加上现代网络在使用上的普及,计算机知识并没有得到普及,更多的用户对于自己网络信息的保密程度不够重视,在自己的网络中没有设置用户密码,这样给信息掠取者更多的机会,在用户没有设置权限下,更容易获取其私人的信息,造成更多的问题。 2.2.3信息存储介质的不合理利用信息存储介质主要是指U盘、移动硬盘、光盘等信息移动存储,存储介质的出现给我们带来更多便利,运用存储介质可以将计算机信息随身携带,有计算机的地方则可以调取设备中的计算机信息,方便外出工作,但是存储介质的不合理利用将会导致信息外漏,因为存储介质的使用方法简单,复制与粘贴可以将信息外带,计算机信息使用后没有进行及时的删除,很容易将信息外泄。 2.2.4计算机使用者的操作不当由于计算机发展较快,从计算机的普及到计算机的运用属于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开发更是迅速,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由于每天忙碌工作,很少时间来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更多使用人员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的缺乏,由于个人使用不当造成信息外漏的情况很多,因此计算机使用者自身也对计算机信息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2.5企业公司员工的忠诚度企业中工作人员的忠诚度也会对该企业自身的计算机信息安全造成隐患。随着计算机的便利,更多企业的工作离不开计算机,由于计算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利用计算机存储信息的便捷,公司企业的大多数信息都存储在计算机内,在企业中如果管理计算机信息安全员工出现信息泄露,将对公司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可估算的损失,其中在大型的企业当中,员工的技术性问题是不存在的,因此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主要出现在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上,更多的员工泄露企业公司计算机信息主要原因在于谋取私人利益,使自己获得更多利润。 3计算机信息安全利用 解决计算机信息安全利用要从多个角度开始进行,不能仅仅依靠一部分的调控进行管理,要通过几个部分的相互协调共同控制,才能有效地提高计算机信息安全与合理的利用计算机信息。首先,要建立完整的计算机信息库,对计算机信息进行有效地分类管理,良好控制计算机信息的出口与入口,可以降低计算信息的外泄问题,其次是对企业公司的员工加强计算机知识普及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对计算机的正确操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且要通过公司文化熏陶公司员工,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避免员工出现故意外漏现象。 3.1建立较为完整的信息管理 在公司或者企业当中,信息的多样化是一定会出现的,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司信息管理库是有必要的,将公司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且实行多方面的管理设施,使用多人员管理信息,避免信息过多而导致信息混乱,在使用信息时不能快速查找,造成工作效率不高。 3.2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时间较快,计算机使用人员很难快速跟上计算机的最新操作,因此定期对公司员工进行计算机知识普及有利于员工自身知识积累,提高员工的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也有利于员工妥善管理计算机信息,提高公司企业的计算机信息安全。 3.3建立内部网络 建立公司的内部网络,有利于公司企业及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的共享,在公司内部也有助于公司内部人员交流,并且内网的使用面积不大,通常在公司内部,对网络实行监控较为容易,可以有效的防治计算机信息泄露。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使用及研发人员的不断增加,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也会一直跟随计算机发展与时代的变化,最终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作者:江霞 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 1互联网时代公安计算机信息安全存在的风险 计算机系统技术要根据操作者的要求进行信息输送任务,在运作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信息通讯网络的稳定性和流畅性,这样才会保证信息的安全送达和传输,我国在这方面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这种设备缺乏严格的筛选,提高了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风险。 2互联网时代公安计算机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2.1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安全风险问题不重视 很多公安机关基层的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存在的风险问题不够重视,相关的部门领导受传统的管理理念影响颇深,缺乏一定的开拓精神,在工作方式上面也是统一采用原始存在的手段和方法,甚至在具体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态度比较被动,即使在发生问题后,也没有采用积极的措施进行补救。 2.2对于信息转移媒介的管理不完善 所谓的信息转移媒介主要指的是外部网络和公安内部网络之间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个桥梁,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在相关的技术管理方面考虑的不够周到,导致了大量的信息在进行转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在出现问题之后,由于公司中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导致只能将有问题的移动介质拿到外边的修理店铺进行维修,这种维修方式不仅不够安全,也为很多黑客创造了机会。 2.3对于维护信息安全的很总要性认识不到位 公安工作人员在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时,通常都是将公安机关的数据内部网与外部服务器进行连接,这种运作方式比较单一,但是在数据的相关安全问题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如果一旦有黑客潜入公安系统,这种简单的操作模式方便黑客对数据进行更改,这对整体的数据传送系统造成了危害,事后再对系统进行修复的话,工程力度比较大,非常耗费时间,有些重要的数据一旦遗失将会无法追回。 3互联网时代公安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应对的策略 3.1加强公安人员的信息管理安全培训力度 加大公安机关内部工作人员对信息安全管理内容的培训宣传力度,首先领导应该发挥带头作用,制定良好的规章制度,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安全信息管理意识和理念,让大多数民警认识到计算机安全问题发生的危害性,并自觉提高技术能力,积极的发现问题,将防范为主和修复为辅的方法贯彻到底。 3.2加大公安信息安全网络软件的建设 首先加大有关部门和合作软件公司之间的交流力度,在满足双方需求的基础上,增大彼此协调沟通的空间,帮助软件公司研究和开发出更加先进的硬件设备,确保信息转移介质的质量,并能及时对危害物质进行有效查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软件的利用效率,保证信息安全有效。 3.3加强公安计算机安全管理的队伍建设 首先,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公安机关开展整体工作并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大多都是比较基层的技术人员,这些工作人员需要利用自身的计算机应用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可能出现的硬件和软件问题进行修改,并对其他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现阶段,我国公安部门应该对基层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一方面根据发展需求,扩大建设队伍的范围,一方面减少了因为技术原因,产生的安全危害问题。 作者:范婷婷 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 1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隐患防治方法 针对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隐患,通过提出办公计算机接入内部网络流程、编写计算机本地违规账号禁用程序、开展计算机感染病毒原因分析及专项查杀、启用计算机USB接口禁用策略等技术手段,有效降低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风险。 1.1提出办公计算机接入内部网络流程 为保障天津公司办公计算机各项信息安全监控指标符合安全加固要求,避免由于运行维护人员违规操作导致出现计算机本地账号弱口令、安全防护软件安装率下降等安全问题,必须明确办公计算机接入公司内部办公网络操作流程,并要求计算机运行维护人员严格按照该流程进行操作。该流程从装机前准备工作、安装操作系统、入网前准备工作、入域及安装趋势防病毒软件、安装桌面终端管理系统并下发安全策略等几个方面给出明确操作步骤,规范了办公计算机命名规则,通过全网惟一计算机名称可以直观反映终端使用人、物理位置、用途等属性,有利于实时开展信息安全管控工作。 1.2编写计算机本地违规账号处理程序 对于已接入公司信息网络的办公计算机,由于数量庞大,运维人员无法手动逐一排查计算机本地违规账号,导致部分计算机仍然存在系统自带违规账号(如Guest、Administrator等),以及计算机用户自建的密码策略违规账号。因此,有必要采用技术手段全面清理违规账号,通过编写违规账号自动禁用脚本程序,并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下发,可实现对内、外网计算机本地违规账号的自动禁用。办公计算机本地违规账号禁用工作分为以下几步: (1)下发现状调研表,为保障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要求各单位计算机运行维护人员全面统计责任范围内必须保留的计算机本地账号,其余本地账号将全部禁用,并禁止计算机用户再次新建本地账号; (2)按照反馈结果,筛选必须保留的本地账号,并将保留账号数量限制在最小范围内,编写账号禁用脚本程序与开机自动加载脚本程序; (3)搭建办公计算机网络模拟测试环境,对账号禁用脚本程序与开机自动加载脚本程序的安全性与执行准确性进行反复测试,避免脚本程序下发后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4)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脚本程序下发功能,将上述两个脚本程序逐步下发至天津公司全部计算机,并及时跟踪脚本程序的执行效果。账号禁用脚本程序的功能是检测计算机本地账号,并将其与5个保留账号(各基层单位上报)进行对比,对于用户名不一致的账号全部禁用,该程序后台运行,不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1.3开展办公计算机病毒专项治理工作 病毒作为办公计算机主要安全隐患之一,可能存在于办公环境内任何一台终端上,并通过内部文件转发等方式导致病毒大规模爆发。因此,必须采取专项措施全面清理办公计算机已存在的病毒文件。以天津公司病毒治理工作为例,通过对连续三个月内网办公计算机病毒日志统计分析,病毒大量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各基层单位工程部门频繁拷入施工图纸文件引入的CAD文件类病毒大量爆发,占总数的51%左右;图片文件、压缩文件等感染病毒后,杀毒软件无法自动删除并且重复上报,占总数的33%左右。 1.4启用办公计算机USB接口禁用策略 计算机USB接口作为内部办公网络环境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换的惟一途径,必须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为避免安全移动存储介质的违规使用导致办公计算机敏感信息外泄事件发生,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移动存储介质审计功能,定期对公司安全移动存储介质拷贝敏感信息情况进行检查,敏感关键词范围包括“绝密、机密、秘密”、“工资”、“规划”、“智能电网”、“保电方案”等。通过调整计算机管理系统办公计算机USB接口管控策略,将原有仅允许普通移动存储介质拷入文件的策略调整为完全禁止文件拷入、拷出。为不影响正常工作,要求各基层单位按一定比例统计并上报必须保留USB接口读取功能的计算机,该计算机USB接口仅能读取统一配发的安全移动存储介质,其余计算机全部下发禁用USB接口策略,允许比例控制在全部办公计算机的3%左右。同时,安全移动存储介质的申请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严控安全移动存储介质配发数量,所有安全移动存储介质坚持由科技信通部统一制定配发原则,信息通信公司具体实施,各基层单位不具备配发权限,配发总数不超过人资定员数的10%。在安全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管理过程中,使用人必须签订《安全移动存储介质安全使用责任书》,提高使用人信息安全意识,明确安全移动存储介质挂失补办流程,遗失必须经保密委备案。每年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一次安全移动存储介质清理核对工作,所有安全移动存储介质统一进行策略及注册数据更新,未更新的介质不能继续使用。上述安全管控策略的实施,在进一步减少敏感文件拷入、拷出数量的同时,有效降低办公计算机感染病毒文件的风险。 2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隐患防治工作成效 天津公司利用6个月时间重点开展办公计算机安全隐患分析及防护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工作,通过管理手段与技术手段并用,并结合专项治理的方式,计算机本地账号弱口令月度统计数量由最初的159个/月下降至2个/月,安全移动存储介质拷贝敏感文件数量由最初的124个/月降至5个/月,计算机病毒感染率由最初的8.1%下降至0.1%,达到预期的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隐患防治效果,4结束语通过对常见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弱口令、病毒、敏感文件外泄已成为当前治理工作的重点,通过采用专项治理的工作方式,针对每一项安全隐患制定应对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明显的效果,确保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加固标准符合度不断提升。为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下一步还需要在现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内、外网办公计算机全面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并制定长期信息安全发展规划,指导未来几年的信息安全防护工作。 作者:林永峰 王颖 张国强 单位: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天津市电力公司路灯管理处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信息安全下的计算机信息论文 1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立法保障层面对策 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同时访问权限限制和数据的安全性往往得不到管控。这是需要改善的。政府是信息安全的最大相关者,这就需要政府树立一种网络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网络信息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去,在遇见困难时,积极的寻找处理问题的对策,并加以适当的宏观管控。只有通过对网络信息安全法规的建立和完善,规范信息的传播,加强网络监管,才能维护个人的隐私、公众的利益乃至国家的安全。 2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技术层面对策 2.1提升服务器安全 一个网络的服务器的安全与否关系到整个网络的生存能力,承担着对网络上其他用户提交的服务请求的侦听,并负责完成相应的数据传输,并保障整个过程的正常进行。因此,我们除了加大对服务器的权限管理外,还应为服务器配备专门防毒软件,进行不间断的病毒监测及扫描,将病毒拒之门外。 2.2提升PC端的安全 在个人PC端,用户应该避免对共享文档及文件夹的任意设置,非要进行共享的文档应该被设置为只读属性,避免病毒数据的植入。尤其对共享的系统文件也要做到防修改,从而隔断病毒的持续传播。用户在访问内网其他计算机时,也不要上传可执行文件。当PC端已经感染病毒时应该,应该及时通知网络管理员,利用broadcast进行网络广播,同时断开网络及服务器。系统管理员用无毒的引导盘进入管理员模式,启动服务器,并利用杀毒软件进行病毒的扫描及查杀,将染毒文件进行删除,同时修复遭到破坏的系统文件及软件程序,对接入PC的外部存储设备进行病毒查杀。最后再确保网络病毒被清楚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重新连接。 2.3备份 备份包含两部分的内容:数据备份和系统备份。数据备份主要是针对个人PC。由于多种原因,常会出现电脑中部分数据丢失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可能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时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为了保证数据不丢失,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将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通常建议采用正常备份和增量备份相结合的备份方式,这中备份技术不但可以缩短备份时间,提高备份效率,而且可以使得备份所占用的磁盘空间最小。做好备份工作,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当计算机受到病毒攻击导致软件或是数据的破坏,或是意外情况下数据的误删时,都可以利用已经备份好的数据,进行数据的回复。系统备份更多的是指对网络服务器相关的FTP服务、DNS等原始数据进行备份,这样可以保证服务器受到黑客攻击或是病毒攻击时,能够及时的恢复数据,使得服务器可以继续完成基本的服务,确保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转。 3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相关设计思考 除了上述安全技术方面的对策外,还应利用防火墙技术、防病毒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较为成熟网络安全技术,构建更为实效性与科学性的信息防护系统。本课题笔者主要列举一种混合型防火墙系统,它是在组合结构的基础上完成的,主要有四大部分构成。基于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间,内部防火墙与外部防护墙产生了一个安全网络,即为“屏蔽子网”。屏蔽子网中设备布置具备诸多供给服务器,例如:堡垒主机、电子邮件服务器及数据库服务器等。以组合结构为基础的混合型防火墙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以内、外部防火墙对不同级别的过滤进行设置,只认可通过认证的内部子网和基站主机进行连接,若数据信息绕过该流程,那么所有数据将会被过滤。此过滤程序还可以进行保密数据的传递,基站主机在对保密数据信息接收后,可对外部过滤规则进行修改。另外,以组合结构为基础的混合型防火墙系统是以过滤管理系统以及智能认证系统将整个控制工作完成的。 4结论 总之,对于网络信息安全,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对与设计网络及信息安全方面的违法行为,一定要借助法律进行维权保护,从而构建出一个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系统,进一步为实现“绿色网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崔宁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浅谈高职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 一、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课程目标 在教师开展授课前,了解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本着从就业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多数高职学校中,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培养目标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学生能够模拟建立安全测试的平台;第二,学生能够利用sniffer软件分析网络情况;第三,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维护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第四,学生能够独立进行硬件的安装和配置以及防火墙的使用;第五,学生应熟练做到使用加密工具对文件进行加密与解密;第六,学生可以流畅安装并使用防病毒安全软件;第七,学生能够利用系统备份的工具做好系统备份工作;第八,学生可以在数据恢复类工具的帮助下成功完成数据恢复。以上八项基本在内容上涵盖了高职学校该科目的培养目标,具体表述上各学校可能有所差别,但影响不大。了解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有助于教师明确授课的重点,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并能够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地训练学生的各项能力。 二、做好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工作的基本策略 与大学本科注重理论教学不同,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做好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工作的关键也在于此。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做好教学工作: 2.1使学生明确信息安全的内涵及典型问题。信息安全一般涉及到技术类问题与非技术类问题两种,一般非技术性的涉及信息的安全策略、安全规划、安全立法以及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地震等给信息安全造成的危害。技术性问题则包括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密码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电磁技术、信号处理、信息测量、化学以及材料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一般来说,信息在存在与流通的任一环节都可能会发生安全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护与防范:一是基础设施。基础性信息设施属于信息化社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没有这些基础设施,信息的流通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这部分设施包括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系统,以电视、广播、电话等为代表的通信系统以及电力配送系统等。一旦国家的基础性信息设施被破坏,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保障基础设施安全非常重要;二是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关注的是整体的体系安全,诸如系统结构、系统运行、系统柔韧性以及自我修复力等,保护过程中主要工作是阻止系统被阻塞、干扰、中断、利用,使系统能够保持安全流畅运行;三是信息内容。信息内容是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核心,保护信息内容安全应使信息保持完整、可用,不遭到泄露、修改、伪造以及毁坏;四是信息过程。信息过程指的是信息传递的流程,诸如信息收集、存取、显示、传递以及处理等,这一过程中需要做的是保护机密以及敏感信息可以被安全传递,一般通过加密的形式进行保障,另外也涉及到信息访问的控制,以及保护用户的位置、身份、密码、账号等不被泄露;五是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部分,硬件安全需要人们保障电路与设备安全可靠,软件安全则涉及到保卫系统、文件、程序、数据库安全,并做好病毒防范工作;六是网络安全。网络具有共享性与开放性,相对而言较难进行把握,一般要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并保护网络信息与共享数据安全,对安全漏洞进行不断补充,防止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等。 2.2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明确了信息安全涉及到的内容后,结合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作为重点,此外还要结合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情况,将培养有能力保护企业信息系统流畅、安全、稳定运行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一般大学本科中的信息安全技术课程包括防火墙、密码、入侵检测、信息伪装、PKI、VPN技术,高职学校与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所差异,所以也应在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上有所调整。一般高职学校的学生就业时面临的多数是中小企业一线岗位,所以也要结合中小企业的具体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目前的网络安全问题中,计算机感染病毒、木马等仍是比较突出的现象,其次是端口遭到扫描以及网络攻击,此外还有垃圾邮件与网页篡改等,这也是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将会面临的常见问题。对此,建议高职学校将这门课程的内容按重点分别设置为病毒防范、数据备份及容灾、防火墙、物理安全以及VPN技术,如此一来就与本科的课程内容有了一定差异,但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高职生的就业需求。除了以上技术性的内容外,还建议搭配一些企业信息网络安全规划、社会工程学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虽然不是实际操作技术,但也与企业发展比较相关,对这些课程进行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岗位的综合竞争力与知识层次,也有助于学生在企业之中的后续发展。 2.3注重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也是给学生指引方向、解答疑惑与纠正错误的重要导师。教师首先应积极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要对目前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并对行业先进技术不断学习,使自己具备比较高的专业素养;其次,教师应注重个人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现代教育理念包含着现代的教育方法,也比较贴合现代社会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需求,因此,教师应对现代的教育理念进行研习,并对现代的教育方法多加实践,通过在课堂中的实践磨合使自己在操作时变得游刃有余;最后,教师还要注意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高职学校部分学生的心灵还是比较脆弱和敏感的,他们往往更需要教师的肯定与鼓励,故而,在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时,教师要注意考察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学生各方面优势进行评价,并且对于有所进步的学生,无论进步有多小,也要采取鼓励和表扬式的评价。 三、结束语 信息安全是时展中越来越重要的议题,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也将成为未来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普遍考察的技能之一,作为高职学校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教师,应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科学评价学生的表现,从而为培养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做出贡献。 作者:王东晓 秦娜 单位: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与教育启示 摘要: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顺序是固定、呈阶梯形的,从渐进性的量变到跃进性的质变,表现出若干个连续的阶段。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从静态来看,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从动态而言,“活动”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内外因的矛盾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抓住“关键期”,及时施教;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综合家庭、社会、学校各种资源实施教育。 关键词:儿童;心理发展;连续性;阶段性;教育启示 心理的发展是指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如同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会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会静静地流淌,如此循环往复,循规变化。心理的发展不是“旋转门”,而是“螺旋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心理和生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不断地变化。心理的发展除了依靠生理结构机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在儿童的各个年龄阶段,心理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按照什么原理或规律发展变化?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些规律在教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探讨。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被分解为一个个小的不连贯的阶段。无论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还是潜在的生物发展过程,都以一系列小的、互相关联的、可测定的数量增减的形式出现。心理发展的顺序是固定、呈阶梯形的。在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的发展有一定的秩序,并且可以作出预测。因此,心理的发展可以用客观的词语作出描述、解释和预测,用数学手段进行测定,用增长曲线和轨迹的形式描述出来。我国研究人员以皮亚杰学派的认知作业任务如数概念、守恒、序列、类包含、分类和比例等测查儿童,以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不同文化环境中儿童认知表现上的差异。研究表明:儿童认知发展呈阶段性,并且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儿童在完成各种守恒任务时经过不同的发展水平,显示出一定的顺序性;具体运算阶段各项守恒实验通过的顺序,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大体是一致的。 儿童的身心发展按照一定顺序展开,如身体发展是从头部到下肢、由中心到边缘。心理的发展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分化到逐渐分化的顺序。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这是因为,身心的发展是受许多稳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人类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发育是有一定过程的;语言的发展和知识的深浅也是有一定顺序的;学习、求职、成就等生活事件和活动形式的变化也有一定的时间性。例如,婴儿身体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婴儿动作发展的顺序是从头到脚、从中心到外周、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儿童的认知发展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由浅到深、由绝对到相对、由自我中心到脱中心化的过程。再比如,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是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从渐进性的量变到跃进性的质变的过程。整个发展过程表现出若干连续的阶段,不同的阶段,表现出区别于其他阶段的典型特征和主要矛盾,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是与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相联系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以认知发展作为划分标准,代表人物为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下述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1岁半、2岁);(2)前运算阶段(1岁半,2岁~6、7岁);(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5岁)。 (二)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的标准,代表人物为柏曼 柏曼(L.Berman)主张以内分泌腺作为划分的标准,将心理发展分为:胸腺期(幼年期);松果腺期(童年期);性腺时期(青年期);内分泌的全盛期(成年时期);内分泌缺乏时期(老年期)。 (三)按情欲说作为划分的标准,代表人物为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按照力比多(libido)主要投放的身体部位,儿童发展可分为:(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4~5岁);(4)潜伏期(6岁到青春期前);(5)生殖期(青春期)。 (四)以人格特征作为划分的标准,代表人物为艾里克森 艾里克森以人格发展为基础,将心理的发展分为:信赖对怀疑(0~1岁);自主对羞愧(1~3岁);主动对内疚(4~5岁);勤奋对自卑(6~12岁);角色统一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4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完善对失望 (65~)。 (五)以主导活动作为划分标准,代表人物为列昂节夫 列昂节夫主张以游戏、学习等在某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活动来划分。分为六个阶段:(1)直接的情感交际活动(0~1岁);(2)操作实物的活动(1~3岁);(3)游戏活动(3~7岁);(4)学习活动(7~11岁);(5)社会公益活动(11~15岁);(6)专业的学习活动(15~17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划分的标准各有不同,但在实际年龄阶段的区分上是相近的。在生理、智力、个性、教育和生活诸方面发展各有其特点,我们以身心发展的各种指标,综合地来划分各自的年龄阶段,但同时又要看到内在的一致性。 三、心理发展的动力理论 心理发展动力是指心理发展由什么决定的。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大体可以归为两类: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究竟什么因素起决定作用,这依然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一)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高尔顿(F.Galton)。遗传决定论者强调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过程,与外界影响和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二)环境决定论 这个学派最早的代表是美国的行为主义者华生。环境决定论者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但是他们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解放前环境决定论在我国也有一定影响,如郭任远先生就持这样的观点。他在1929年出版的《心理学与遗传》一书中明确提出:“一切的成形都是环境的刺激所使然,不是为遗传所预定。具有某种特殊反应性的生殖细胞在什么环境就变成什么,就有什么行为。他种生物是这样,人类也是这样。个人之所以为个人,完全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生长在什么社会就变成什么人。” (三)二元因素论 二元因素论的代表有德国的斯特恩。他在《早期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合并原则”。他说:“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的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实为内在的品质及外在的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吴伟士(R.S.Woodworth)提出“相乘说”,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他说:“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不似相加的关系,而较似相乘的关系。一个个人,并不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而等于遗传与环境的乘积。”决定心理的发展不能说遗传和环境哪个更重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五十年代的著作中,对这一相互影响的类型和性质作了更细致和深入的分析,把儿童发展的因素归为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及内部机制的平衡化,更突出了发展主体在相互影响中的作用。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不仅可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而且可以发生改变,进行控制。 因此,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它们共同发生作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可控和可变的。 (四)生态系统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对环境影响作了详细分析,认为自然对人的发展是一个主要影响源,强调在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发展。同时他承认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发展。 微系统是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包括家庭、托儿所、幼儿园、学校以及与同伴群体和社区玩伴的交往等。儿童不仅受微系统中人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同伴的行为。中间系统是指微系统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支持性关系,儿童的发展就可能实现最优化。 外层系统是指儿童和青少年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影响他们发展的社会系统,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家庭的收入、学校的整体计划和学校的收入等。宏系统是发展所处的大的文化或亚文化环境和社会阶层背景。它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儿童应努力的目标等。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从静态分析的角度而言,将之分为两大类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前者包括遗传素质、机能、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主观能动性;后者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从动态综合的角度而言,主体自身的活动是影响并直接实现身心发展的综合性、根本性因素,或者说,活动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内外因的矛盾构成了心理发展的动力。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辨析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矛盾一个一个地产生和解决,心理不断产生量的变化,在量变基础上产生质的变化,质变中又包含着量的变化,许多小的质变常常成为一个大的质变的量变准备。例如,婴儿在出生后几个月,只能自发地发出一些简单的音或音节。但在这不断自发发音的基础上,成人有意识地发出某个音让婴儿模仿,九个月后婴儿就能开始模仿发音了,这就是一个质变。思维的发展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两三岁的儿童在外界影响下能产生一些思维活动。如看见一个布娃娃,她就抱起来边用手拍边说:妹妹要睡睡,咿呀咿呀,不哭,不哭。这种思维我们称之为直觉行动思维。由于记忆中所保存的外界事物和联系的形象越来越多,在量变的基础上,儿童可以在没有外界刺激影响下依靠记忆中保持的形象来进行思维,这样就产生思维活动的一个质变,于是形象思维产生了。在这一基础上,由于形象及其联系积累越来越多,还由于语言产生、发展起来,并与这些形象发生联系,儿童逐渐从主要依靠形象进行思维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进行思维,于是产生了新的质变,抽象逻辑思维便产生了。 心理发展矛盾运动过程中的质变,决定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各个发展阶段和其他阶段在质上相区别的一些心理特点,或更确切地说,一些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点,我们称之为心理的年龄特征,由于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矛盾运动过程,质变是在量变基础上产生的,不能把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划分看成是绝对的、无联系的或突变的。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看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的同时,必须看到它的连续性。下一阶段的一些特征在上个阶段末尾已开始萌芽,而上一阶段的一些特征在下一阶段开始时常常还留有痕迹。就同一发展阶段说,开始和末尾也是有很大变化的。例如,我们说形象思维是幼儿期思维的特点,但在幼儿期初期还留有上一阶段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另一方面,在幼儿期末尾则已开始有抽象思维的萌芽。 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启示 在遗传、环境、教育和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一些规律性的特征,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要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教育要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 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就是教育学中所谓的“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它所指的是教育的内容、方法、进度等要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儿童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儿童能够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等。 (二)教育要依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循序渐进 儿童身心的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的,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这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同时更应该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序列来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三)教育要抓住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施教 所谓关键期,是指儿童身心某一方面的发展最适宜形成的时期。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地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观察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是否已经到来,然后以恰当的教学内容和训练,运用最优化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和技能上的训练,对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育要遵循系统论的观点,综合运用教育资源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周围的一系列环境系统都对儿童发生相互作用并影响儿童的发展。艾里克森指出,儿童各阶段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危机的解决都与环境作用密切相关。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从儿童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从儿童身心因素与外部环境的制约性与协调性出发,把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诸因素综合起来,整合教育资源对儿童实施教育工作。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学前儿童舞蹈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浅谈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国家人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教育事业中,我们希望可以通过适当的改变教育方式,让下一代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就学前儿童来说,其各方面的发展都还不健全。对于社会的认知也较为片面。而如何帮助这个阶段的儿童树立良好的心理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藉此,本文对学前儿童舞蹈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进行了简要的研究。 【关键词】学前儿童 舞蹈教育 幼儿心理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来说,其并不单单指的是小学到大学这一单一的阶段。学前教育也是十分的重要。学前阶段儿童的心理素质并不完善,对事物的理解较为简单,因此,对学前儿童舞蹈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舞蹈教育与学前儿童心理的关系 (一)感知培养 感知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认识过程,我们习惯将这个作为儿童认知过程的开端。一个人在婴儿阶段便已经开始了对于社会的认知,只不过这个阶段的认知方式是利用手的触摸。而当一个人摆脱了幼儿阶段,认知这一基本活动仍然会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可以将感知过程的发展总结为两个方面来分别论述,一方面是儿童感觉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儿童知觉的发展。 1.感觉的发展 对于儿童感觉的发展我们会将其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论述。一方面,学前儿童舞蹈教育需要依赖于身体外部感觉,并且将会以外部感觉为基础,完成舞蹈中的漂亮动作。而对于多种肢体动作的感知,便需要通过各种感觉来获取必要的信息。儿童学习舞蹈的主要过程需要经历动作的拆分过程,然后在进行动作的整合,最终达到对动作连贯的演绎。在学习的过程中,良好的视力使儿童可以清楚的接收到教师的示范动作和自身镜面反射的动作。为学生可以进行正常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学前儿童的舞蹈学习来说。听觉和视觉同样重要。儿童的语音听觉能力及对于韵律的感知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提升。也就是学生正确感觉舞蹈节奏,契合舞蹈韵律的基础所在,同时也是儿童在学习中感知音乐中蕴含情感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学前儿童舞蹈教育将会依赖于身体内部感觉。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常都会询问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高低主要就由学生内部感知力所决定的,内部感知力将会主导学生外部行动力,其对于提升儿童舞蹈技能及儿童舞蹈感觉有着重要的意义[1]。 2.知觉发展 从学术的角度来讲,我们将学生的知觉种类分为以下几种:物体知觉、社会知觉。其中物体知觉又包括了空间、时间、运动这三个小方面。而社会感知主要指的是对其它个体的感知、对自身的感知、对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感知。而这些与儿童舞蹈学习同样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记忆准备 因为每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个体对于事物的认知往往是有间接性的。这种间接性主要来源于个体的思维。而对于舞蹈学习来说,对于记忆力的依赖性更为明显。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记忆能力将会不断提高。但是儿童阶段的学生其记忆能力通常表现为易记易忘的特点。并且出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记忆并不精确。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这种记忆差异性。 二、刍议学前儿童舞蹈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 (一)锻炼学前儿童的注意力 学前儿童的思维刚刚开发,往往表现出极为好动的现象,因此在学习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学习的注意力时间将会十分稀少。当学生接受了舞蹈教学之后,将会对舞蹈曲目中的旋律进行感知,这样才会更好的使自己融入到音乐当中,同时也只有这样才会得到教师的表扬。长此以往将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有助于儿童日后的学习和观察力的锻炼。 (二)锻炼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通过第一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简单的得出,学前儿童的记忆力是存在不足的,因此我们需要利用舞蹈教学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舞蹈教学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教师的示范及讲解过程中达到试听结合的目的。让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可以快速记忆。并且通过实践不断纠正学生的记忆误差。最后让学生达到准确记忆的能力。并且在舞蹈学习中,需要随时为舞出合拍的舞姿做准备,因而能提升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准备性。学生记忆力的增长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及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2]。 儿童是未来世界的主人,是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保证着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多种方式的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更好的认知社会,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综上所述,舞蹈教育对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现阶段学前儿童舞蹈教育还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教育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坚实的走好每一步。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 【摘要】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教师及学生本身等层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使之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一、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其次,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认知逐渐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思维体系,无尽的好奇心与极强的探索精神。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情绪,感受力极强,推动着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儿童的感知与情绪有所成长,才能促进其心理的成长,进而实现认知力的提升,逐渐实现身心的整体成长。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有所长进。 再次,儿童心理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个阶段间的衔接性与渐进性。每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个阶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颠倒或超越。通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掌握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二、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一环节常与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课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学的贯通,使其缺乏科学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限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解决,更应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出发,对儿童心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而细化的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第一,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书本、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承认的教育权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人”,即体现人的本性的自由个性养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长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各项校园事务中。 第二,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视教学中的尊重、理解、关爱与平等。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决定着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对来自外界和他人的尊重、理解、关爱及所处环境的平等具有敏感的触觉,易受其影响,产生心理上的反应与波动。 第三,应重视个体的年龄、性别、性格等特征,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小学阶段涉及儿童早期、中期及后期直至青春期的开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具体特征,强化学校常规教育,对其进行积极且正面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预防,应着重于学生心理的训练与引导,避免走向学科化和医疗化。同时,对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应及时予以咨询指导,同家长一同对其进行矫正训练,增进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提高其认知水平和人际关系技巧。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具体需求,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性,强化其自理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以及集体意识。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论隔代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发展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很多年轻父母想要得到更好的生活,面对着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他们不得不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工作当中,从而导致对儿童教育时间的大量减少,同时在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隔代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隔代抚养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本文通过对隔代抚养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分析隔代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隔代教育 儿童心理 教育 一、隔代教育的定义 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目前可以分为两种教育模式,一种是父母对子女直接进行教育的“亲子教育”,另一种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承担主要责任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隔代教育”。现在,“隔代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形态。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许多年轻的父母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工作中,从而导致对儿童教育时间的大量减少。这样照顾孩子的重任就落在家中老人的身上。同时,一些老人由于退休没事可做,带孙子孙女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就形成了隔代教育,这种教育是祖父母对他们的后代的爱护和管理,中间隔去了孩子的亲身父母的教育。指的就是祖辈与孙辈生活在一起, 对孙辈承担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责任。 二、隔代教育的现状 隔代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在西方国家极其少见,然而在中国普遍存在于很多家庭当中,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全中国近50%的家庭存在隔代教育的现象。隔代教育的家庭主要存在这样几种情况:一是由高级知识分子和白领阶层的高收入人群组成,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暇照顾孩子。二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农村家庭,而这些家庭中的留守儿童也成为了我国隔代教育的主力军,另外现在城乡结合部还存在父母虽然在家但却依然不教育孩子的现象。三是高学历的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这类人群刚刚脱离学校的教育,渴望在社会中施展拳脚,体现自我的价值,对待家庭生活更是很大程度的依靠父母。由祖父母带孩子,这样年轻夫妇就不会过多担心家庭给自己的事业带来负担。 三、隔代教育存在的原因 隔代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受传统文化影响,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是很常见的。但在以家庭为核心的的现今社会,隔代教育又一次繁荣。这绝非偶然,应该说是在社会的变革中,也是在人们各种复杂的思想观念冲突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由来已久的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奠定了我国隔代教育的深厚的基础。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家庭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家庭伦理思想“含饴弄孙”,这不仅是对祖先的理想追求,更是他们肩负着的责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老少同堂的风俗习惯,人们普遍认为,儿孙满堂是一种福气,代代相传。人们更是把隔代教育当作了家族繁衍的重要大事,形成了这种传宗接代的责任。老人如果不帮子女带孩子就认为不符合传统观念,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更有甚者还会遭到别人的非议,如是都把隔代教育视为理所当然。 (二)社会竞争的影响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各行各业竞争异常激烈,就业情形非常严峻,人们的工作压力非常大,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婚后年轻人压力更大,既要养家,也要教育好小孩,精力不够,这就需要爷爷奶奶来分担一些小孩的教育责任,于是隔代教育理所当然要产生。当然也有的是因为怕麻烦而不能够尽职尽责的照顾和教育子女。此外,现在的年轻父母他们的育儿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再“一切为了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许多人意识到自己才是第一位,其次是他们的父母,孩子不仅是他们的孩子,更是孩子自己,是未来的社会成员。由此便有了很多通过祖辈的付出来解脱自己,让祖辈来带孩子。 (三)社会转型的影响 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失业,成为隔代教育的助推器。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很少回家看望,也只是有偶尔的通讯,但对子女的教育关注度不高,在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也多数由祖辈来参加。城市的飞速发展使得很多的耕地被占用,没有了土地更多的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但其子女却被留在了农村。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里,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仅仅是处于学校教育的水平,家庭教育严重的缺失。 四、隔代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一)隔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与亲子教育相比,隔代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有利因素: 1、现今中国这种隔代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整个家庭教育的团体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进孩子的进步。父母的苛刻教育和祖父母的宽容教育能够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2、我国的隔代教育能够满足现在社会发展变革的需求。这种教育方式解放了年轻的父母,迎合了他们的工作需求,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工作中,为社会发展多做贡献。父辈都希望儿女能够早一些成家立业,早点体会子孙承欢膝下的晚年生活,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渴望能够自主创业或者事业有成,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家庭和孩子则成为了这些年轻父母的心病,他们自己大多才刚刚从孩子脱变成为成年人,那些育儿经更是少之又少。隔代教育可以让年轻的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事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3、隔代教育能够让老人老有所乐,发挥自己的余热,也减轻了子女们的负担。隔代教育,不仅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让老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作用,还能够帮助他们摆脱离开原有工作岗位后的失落、孤寂,和孩子在一起共处、互动中获取生命活力,娱乐身心,保持健康的心态,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隔代教育的消极影响 由于年轻父母和爷爷奶奶存在着观念上的差异和认识上的差异,会增加家庭教育的矛盾。祖父母的过度溺爱,放纵孩子,以及教育过时的内容导致父母看不惯,引起各种家庭矛盾。对父母严厉管教孙辈,祖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忍不住进行袒护,加以阻拦,最后引起了冲突,在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沟通,容易导致家庭矛盾增加。两代家长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会对孩子造成心灵的损伤,并且这种创伤在短期内很难痊愈。进而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会让孩子形成双重人格或者性格分裂,造成孩子与父母有隔阂。造成家庭教育的危机,引发社会问题。 在农村这种隔代教育非常普遍,年轻的父母都是为了生活远出家门务工,小孩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教育和守护,老人们本身文化知识有限,无法承担起对小孩文化知识的辅导。年轻父母对小孩的教育非常有限,电话沟通也只能是交流思想,起不到文化辅导作用,学习介入很少。留守在家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情感方面得不到满足,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越来越感觉到家庭的不完整,情感的缺失。在家中又得不到有效的管教,就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有的小孩对生活满意度低,偏执冷淡,不思进取,学习拖后,冷漠他人,脱离群体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会随之而来。 五、对“隔代教育学生”的教育案例 1、在开学之初,第一次心理健康课上,我设计的教学活动是“我认识了新伙伴”。主要引导同学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身边的同学,从而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谊。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班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位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互助互爱。在课上我重新安排了学生的座位,让同桌之间互相的了解对方,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他的“新”朋友。在整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询问学生通过这节课你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都能体会到友谊所带来的快乐。这时候有一个男生举手回答问题,他站起来说:“老师,我要对班上的一位同学说对不起,因为我平时成绩很不好,不爱学习,还喜欢打架。他却主动要求做我的同桌,可我却因为一些小事而打了他。我觉得我做的不对,所以我要向他道歉。”听完了他的话,我和班级里的同学都很吃惊,然后就是感动,班级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男同学他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只有奶奶和他住在一起,平时他不学习,打架骂人,是班级里的“顽固分子”。对待老师的训斥和惩罚他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可是今天他的表现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一个平时如此调皮的孩子都能自我反省。让我更加的坚信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是教育者最好的教学方法,宽容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能让每一个孩子阳光健康的成长。 2、在这学期班级里面新转过来一名同学小杰,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他很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经常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叹气,上课也经常的走神。正当我准备找他谈心时,却无意间在他的日记中找到了答案。他每一篇日记的开头都是类似的话语:“我在北京的时候......”,而且每篇日记都有大量的篇幅描写他的爸爸。我一开始很不理解,后来通过深入的了解才知道,小杰的爸爸在北京打工,在他上学前一直和爸爸妈妈生活在北京,那也是他觉得最快乐的时光。后来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了妈妈就和小杰一起回到了爷爷奶奶家生活。爷爷奶奶的家在农村,父亲在外打工不常回家,妈妈也有工作无暇照顾他,只有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他。他们文化水平都不高,只是一味想把孩子管严、管好,又没有其他办法,平时对待小杰多少有些严厉。小杰就一心想着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所以整天都无精打采的。在了解了情况后我对待小杰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在课上尽量的多鼓励他,让他学会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把对爸爸妈妈的思念表达出来。也尽可能的引导他认识到父母为了他所做出的付出。经过一段时间小杰的情况大为好转,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也明显增多,不再沉默寡言,上课的状态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既可以挖掘出孩子的潜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伤害孩子的心灵,留下永恒的伤疤。 六、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父母应该负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 孩子的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抚养负主要责任,祖父母不能完全帮助和替代他们对孩子生活和教育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成幼儿的个性习惯和建立依恋关系,不能过多的依赖祖辈和学校。孩子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影响孩子一生。家长要多负点责任,花更多的精力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让孩子树立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精神,照顾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提高全体家庭成员的育人水平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存在很多不利影响,所以要提高我们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多和孩子交流,多陪孩子做游戏,带孩子旅游。学习教育孩子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孩子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独立精神,让孩子树立创新理念。 (三)和父母协调一致共同教育 在祖辈那里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他们对教育孩子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要做好和父母的沟通,建立协同一致的教育理念,取长补短,有机结合。 (四)配合老师做好学校教育 学校是孩子主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因此家长必须要配合好老师做好学校教育。我们老师是社会的园丁,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所以教师要做好和孩子的良好沟通,积极引导孩子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五)社会及政府的广泛宣传和大力推广幼儿教学建设 政府和社会要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及边缘地区教育的完善,提高农村及边缘地区的教育水平,减小教育差距。社会要更多的关爱和接受这些群体,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 摘要:小学教育中的教学风格、内容,校园风气、氛围,教师,以及同师长与同学的互动在各方面对儿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教师及学生本身等层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使之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发展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二、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其次,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认知逐渐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思维体系,无尽的好奇心与极强的探索精神。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情绪,感受力极强,推动着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儿童的感知与情绪有所成长,才能促进其心理的成长,进而实现认知力的提升,逐渐实现身心的整体成长。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有所长进。 再次,儿童心理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个阶段间的衔接性与渐进性。每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个阶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颠倒或超越。通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掌握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最后,儿童心理具有差异性。每个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其心理发展的特征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儿童在各个年龄段普遍表现出相似的成长特征,但究其身心发展水平,依然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同时,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个儿童都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发展条件,这意味着既存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助力,也存在心理问题出现的契机。因此,要尊重儿童心理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既保证其心理发展的自由度,也要保证其成长环境的积极性。 三、校园生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由许多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学校教育因素。儿童进入校园后,校园便成为其主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校园是儿童最初接受社会化影响的理想场所,在这一环境中,儿童在接受系统教育的同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有计划、有步骤的成长教育。因此,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相对于其他环境因素而言,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中的教学风格、内容等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水准。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使其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要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引入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与热情,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校园风气与氛围等影响儿童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学校是儿童心理形成的早期环境,儿童在校园获得最初的生活经验,养成最初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校园风气与氛围是一股无形的教育力量,激励全体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学校环境结构的特征会影响到儿童人格的发展,如学校规则、校园气氛、规模大小、教室大小、座位安排、墙壁颜色以及通风条件等,都会影响到儿童心理发展。 再次,教师这一角色对儿童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就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学生具有模仿教师的天性,仿效教师是学生学习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以师生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基础,因此,教师施教的前提便是了解并理解学生。事实证明,对学生的全面认知是教师与学生发展良好关系的基点。而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则是其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质,能够很好地理解并尊重儿童,能够通过语言与动作适当对儿童进行情感的表达,真正关爱并包容儿童,才能够获得儿童的充分信任,以积极的态度融入校园生活;同时,在儿童所处的班级、年级以至校园环境中,要形成民主且平等的氛围,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 最后,与师长及同学的互动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进入校园后,儿童离开了熟悉的家庭,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对象增加、生活范围扩大,所处的外界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外部因素的推动下,其心理发展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开始适应新的生活,调节自己因陌生带来的不安,自觉维持与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在这一时期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儿童的心理状态开始相对稳定,情绪波动变少,部分性格发生改变,产生了自内向外的心理变化。尽管儿童的人际关系较为单纯,但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巨大。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校园生活中,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同他人的交往能够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积极发展,从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共处,培养合作心理,为今后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四、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一环节常与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课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学的贯通,使其缺乏科学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限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解决,更应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出发,对儿童心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而细化的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第一,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书本、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承认的教育权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人”,即体现人的本性的自由个性养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长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各项校园事务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形成由校长、教导处、辅导员、班主任及所有教师共同组织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既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心理问题咨询,做到对学生心理问题有所掌握、有所准备,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引入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队伍的理论支撑。既可以将原有的思想品德课与青春期教育等相关课程有机结合,也可以有效利用活动课及各项校园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第二,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视教学中的尊重、理解、关爱与平等。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决定着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对来自外界和他人的尊重、理解、关爱及所处环境的平等具有敏感的触觉,易受其影响,产生心理上的反应与波动。公平和优秀的价值冲突反映的是“个人权益与公共福利之间长久以来的紧张状态”:学校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则共同福利要先于个体学生的发展考虑;相反,学校如要彰显才干,个体发展的目标则要优先于学生群体的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应注重加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仅要重视培养辅导员、班主任等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也要加强专科教师及其他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整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有所提升。通过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教育模式与方法上进行改进,以合理适当的途径加强师生联系与了解,充分理解、关心、爱护学生,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三,应重视个体的年龄、性别、性格等特征,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小学阶段涉及儿童早期、中期及后期直至青春期的开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具体特征,强化学校常规教育,对其进行积极且正面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预防,应着重于学生心理的训练与引导,避免走向学科化和医疗化。同时,对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应及时予以咨询指导,同家长一同对其进行矫正训练,增进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提高其认知水平和人际关系技巧。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具体需求,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性,强化其自理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以及集体意识。 第四,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真正完全的教育,品格教育包括通性与个性的辨识,明与恕两个标准的重申与确立,以及个人的修养,特别要注意到意志力与裁节能力的培植。全面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加强学生沟通渠道的多样性,鼓励学生随时与教师、家长、同学进行沟通,使学生有意愿、有机会进行倾诉,改善以往忽视日常教学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其由文件、口号真正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并保证其行之有效。学校应同家长合作,在保证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氛围有利的情况下,发挥家长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儿童或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管,或给亲戚代为看管,长年不能与父母团聚沟通,这些留守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医疗得不到正常的保障,由于长期监护不到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它已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长此下去,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还直接制约了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回避。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内心较封闭,自信心不足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正确引导,他们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当他们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因得不到父母的及时纠正和引导,从而导致感情脆弱、自卑、敏感、抑郁、自暴自弃、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稍有不顺即触发他们大发脾气、叛逆、怨恨甚至仇视。这些畸形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当他们遇到问题无人倾诉、无人商量,无人宣泄,又不能及时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和依托,久而久之,继而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形成。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认识不足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在无人照看的环境中学习,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持久性。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又不能及时援助,就束手无策,畏难情绪严重。留守儿童中厌学、逃学现象越来越严重,成绩也逐渐下降,甚至时有辍学现象发生。 (三)人际交往障碍,难以沟通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容易在生理和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但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使得留守儿童不能在最信任的父母中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和疏导,进而导致他们基本的交流能力缺乏,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大多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相比较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比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更为孤僻。他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家境不如别人,没有父母的关心与疼爱,进而封闭自己,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四)法制观念淡薄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跟文化层次较低的祖辈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都比较溺爱,在物质上从不亏待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而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则极少关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疏导和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常有迟到、旷课、逃学、厌学、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部分孩子自控力较差,学习、日常行为相比父母在家时均出现较明显变化,因失去父母监管,少数少年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法制观念极为淡薄,成为社会隐患。 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不健全,父母认知缺陷 家庭是由家庭全体成员及成员间互动关系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儿童是家庭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庭系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亲子关系的互动来完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父母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肯定,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这种不健全的教育方式,导致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情感脆弱等不良现象,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受到压抑和限制。 (二)学校评价不当、教师教育不到位 教师的不当教育,也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会投入更多的关注,而对成绩差的学生给予很少的机会,或者是一点机会都不给。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由于长期不能引起老师的重视和信任,在集体中失去地位,导致悲观泄气,常以“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这种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恶,从而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心理压力。另外,由于部分教师对职业产生倦怠,对学生严重不负责任,干脆放任自流,对他们的学习漠不关心。 (三)制度不完善,社会环境不良 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对农民工的用工制度、就业环境、技能培训及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城市学校的高收费、高门槛迫使农民工没能力将子女安排在自己身边就近入学,致使家庭教育的缺位。社会上的不良场所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大量暴力、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进入学生的视野,加之,农村小镇上的一些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招徕在校学生。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监护人监管不力的情况下,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加强父母、监护人的跟踪机制,落实责任 父母应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这就不仅仅停留在物质保障上,更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及思想表现,平时应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任或科任教师联系,加强沟通,多留意他们的心理变化,跟学校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形成父母或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的联系卡机制。让不能尽责的家长曝光,形成社会压力,让社会共同参与监督。这就要求父母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夫妻双方都外出,父母要经常写信或打电话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同时,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要正确摆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要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暂时利益。监护人也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及学校反馈他们的各种表现,在监护过程中应倾注更多的亲情和关怀,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点,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应做好沟通,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的,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和监护人的联系,嘱咐监护人既不要对孩子娇惯,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这样,使留守儿童问题的家长沟通机制上升到社会层面,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学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担负起自身应尽的教育义务,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重点工作、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学校应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档案,包括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家庭住址、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等,学校统一部署管理,形成联系卡管理的长效机制。并随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通报给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加强家长与学校的互动交流。 其次,政府要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重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及业务素质,增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发挥他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第三,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定期安排班主任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以便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帮助解决,定期对问题儿童的教育与疏导进行集体会诊,形成经验加以推广。 最后,学校应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培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调动社会各界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是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并且能从政策、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引导,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与歧视,让他们像其他儿童一样正常地接受义务教育。城市可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一些免费亲子活动,农村当地政府更可以组织集体探亲等活动,各社会机构可以为留守儿童和父母见面交流提供更多的便利。社会还应加大力度宣传,呼吁全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成立“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镇政府带头,学校、村委会及退休教师参与,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安全、健康及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要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和责任。政府部门还要经常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游戏厅、网吧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加大对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美术教育促进幼儿创造心理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幼儿美术活动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美术想象创作,是幼儿心理活动的真实展现,也是为发展幼儿思维、情感、性格、智力搭建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幼儿美术教学不仅是幼儿的个人活动,其中还有许多需要幼儿团队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共同完成的契机,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创作作品时充分讨论,各抒己见,相互争辩,然后共同完成。 关键词: 美术教育 素质教育 幼儿创造心理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正常水平,具有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乐于交往、意志坚强、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等。幼儿园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涵盖幼儿健全人格、心理素质及智力、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当代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意义。就幼儿美术教学而言,对提高幼儿整体心理发展水平,形成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健康良好的性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独特意义和作用。所以,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积极尝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发挥特殊的教育功能,为幼儿心理和谐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一、当今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由于受上个世纪计划生育国策、青少年升学就业的压力、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家庭教育还没有全面普及、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留守儿童往往接受隔代教育、改革开放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不完善、教养方式及指导的不当、专业知识的缺乏,更已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当今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以下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缺乏坚强的意志,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遇到困难,许多幼儿往往表现为逃避、哭闹、乱发脾气、让他人帮助解决;2.自我意识发展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幼儿过高过低的自我认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信心过剩等;3.缺乏人际交往及应对事情的方法和能力。主要表现为:不善于与人交往、合作、交流。 二、美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 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在幼儿人生发展道路上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幼儿美术活动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美术想象创作,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身边事件的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体验,是幼儿心理活动的真实展现,也是为发展幼儿思维、情感、性格、智力搭建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1.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健康情绪情感形成。美术活动是大多幼儿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在缤纷的色彩世界里,幼儿通过创作一幅幅独特的作品,以自己的眼光表达对多彩世界的认识,从中品味成功的喜悦。可以说,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丰富情感的一个载体,在具体创作中需要幼儿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始终以良好的情绪情感进行构思、想象并完成美术创作,通过细致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描绘节日的景象时,大部分幼儿在绘画涂色时采用的都是红、黄、蓝等明亮、愉悦的色彩,表达的是他们在欢度期待已久的节日时幸福、欢喜、满足、放松的情绪,这些都是幼儿愉快、稳定的情绪情感的表现。 2.可以促进幼儿自信及意志品质形成。美术创作是一项体现心理健康与否的活动,需要幼儿细心观察、耐心描绘、专心致志、不怕挫折,才能尽情展现他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创作出鲜亮成功的作品。要帮助幼儿顺利完成绘画,需要正确的办园理念,需要教师的耐心教育,需要家长积极配合,经常引导和教育幼儿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美术活动中,教师要科学运用赏识性语言,安排一些有梯度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孩子的需求,要引导幼儿自觉克服盲目、冲动、任性、烦躁、马虎等不良心理特征,在描绘创作中收获自信、收获成功。 3.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美术教学不仅是幼儿的个人活动,其中还有许多需要幼儿团队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共同完成的契机,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创作作品时充分讨论,各抒己见,相互争辩,然后共同完成。如有的负责介绍创作思路,有的负责构图,有的负责涂色,有的负责向大家展示,通过大家的分组合作、共同创作、情感交流,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友好合作、团队协作意识,为幼儿将来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美术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尝试 1、教师首先要充分明晰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1―3岁幼儿往往在手、眼配合的动作中感到愉悦,他们常常会高兴地拿着自己的作品、睁大眼睛望着大人的脸,期盼得到表扬和认可。针对这个阶段的幼儿,教师要注重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绘画,放心、自信、大胆地描绘,专心致志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尽情与他们分享快乐,了解幼儿情感感受。4―7岁幼儿对什么事情都充满无限的好奇心,遇事好表现自己,常常喜爱写写画画。针对这个阶段的幼儿,教师要科学引导他们在尽情自由展现自我的美术教室里,尽情想象,尽情创作,张扬个性。 2.教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创作氛围。良好物质环境的创造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为了有效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想象能力,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在幼儿园的配合支持下,尽可能创造一些轻松愉快、丰富适宜的物质环境,如教室中悬挂或张贴一些名人绘画,布置一些色彩艳丽的情景,引导幼儿借鉴欣赏,从中获得丰富的设计元素和美的体验,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幼儿个性展示和表达;要注重为幼儿搭建自由创作和自由表达的空间,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很大,有时甚至远远超越大人的想象,所以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在活动内容、形式、材料工具、创作方式等方面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有利于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和创作绘画,无拘无束地大胆思维和创作,有利于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进而促进幼儿心理更好发展。 3.教师要创新美术教学观念。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切实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挖掘美术活动中心理教育内容,正确对待幼儿作品和多元化评价,多渠道促进幼儿心理素质和谐健康发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职校生心理发展与积极职业教育的心理策略 摘 要:职校生心理发展与积极职业教育存在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促进职校生心理发展是积极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践行积极职业教育,需要科学认识职校生的心理发展特征,遵循职校生心理发展规律,自觉维护职校生心理权益,以着力创造和实现最优化的最近心理发展区。积极职业教育促进职校生心理发展,心理策略有:倡导开展心理健康自助,指导保持心理和谐状态,引导发掘心理发展潜能,辅导认识心理成长问题,教导建构心理资本资源,督导提升职业心理能力。 关键词:积极职业教育;职校生;心理发展;心理策略 2014年6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现代职业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谈及人的全面发展,必然离不开心理的全面和谐发展。95后职校生作为一个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凸显的特殊青年群体,其心理发展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积极职业教育是促进职校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和“幸福工程”。走向积极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变革的必然选择。如何认识职校生心理发展与积极职业教育的辩证关系?积极职业教育如何为当代职校生心理和谐发展导航?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积极探究。 一、促进职校生心理发展是积极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 职校生心理发展与积极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职校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是职业学校教育的起点和依据,是积极职业教育科学开展的前提;另一方面,职校生的心理发展又依赖于职业学校教育,是积极职业教育实践的产物[1]。积极促进职校生心理发展,是积极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而积极职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更需要全面认识职校生的心理发展特征,遵循职校生心理发展规律,维护职校生心理健康权益,以着力创造和实现最优化的最近心理发展区。 (一)认识职校生心理发展特征是积极职业教育的基本依据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在16、17岁至19、20岁,正值其个性发展和人格成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完成社会化任务最关键、最重要的青年初中期。这一时期的职校生心理发展,特别是在认知与思维方式、情感与智力发展、个性倾向及言语表现上,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具有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两极性的年龄化特征;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幼稚与成熟、依赖与独立、自觉与蒙昧交织并存的个性化特征;以讲究实用性与本身的从众性、消极性、逆反性并存的社会化特征;定向性鲜明的职业指向性与盲目性、片面性并存的职业化特征;具有学习行为实用化、个性发展自主化、需要结构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负面心态普遍化的时代化特征;多重矛盾冲突相互交织的矛盾化特征等六个方面特征[2]。 积极职业教育对职校生心理发展具有依存性。一方面,积极职业教育受职校生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制约。职校生受各方面影响,其心理发展在各个阶段显现出不同的特点,积极职业教育只有适应职校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它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因此,积极职业教育必须从职校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出发。另一方面,积极职业教育受职校生心理发展个体差异性的制约。积极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全体职校生,考虑他们各方面的个别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职校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与不足,才能促进所有职校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遵循职校生心理发展规律是积极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职校生心理发展是不断完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呈现出顺序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稳定性和可变性共存,具有发展的不均衡性及个别差异性等。理性认识并自觉遵循职校生心理发展基本规律,积极职业教育才能引导与促进职校生的心理和谐发展,并进一步把握好职校生心理发展的可变性,考虑个性心理差异,注重因时而化、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积极职业教育只有在遵循职校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更充分地体现积极的意蕴,更深入系统地促进职校生的心理发展,关注人性的积极方面,也才能更好地增强自觉性,把握针对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 如何遵循职校生心理发展规律,科学开展积极职业教育呢?第一,依据职校生心理发展顺序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规律,积极职业教育应当循序渐进,对处于不同教育阶段的职校生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第二,依据职校生心理发展稳定性和可变性共存的规律,积极职业教育既要科学规定每一阶段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又要充分利用发展的可能性,创造“最近发展区”,促进职校生心理较快发展。第三,依据职校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不均衡性,积极职业教育要抓住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最佳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第四,依据职校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别差异性,考虑职校生在智力、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方面的个别差异,从个体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指导或因材施教[3]。 (三)自觉维护职校生心理权益是积极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责 关注和维护职校生心理权益,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职校生心理权益,是指职校生心理健康成长、发展必须享有的,以及成人社会必须予以尊重的权利[4]。2000年8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员在无锡召开的《儿童权利公约》教育研讨会上,提出儿童至少拥有六个方面的基本心理权益,包括获得生活、学习安全感的权益;被尊重、理解、鼓励和爱的权益;被集体接纳、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参与集体活动的权益;有去尝试,即使是犯了错误后改正错误、承担必要责任的权益;自主选择及自主决断的权益;在学习上保持自己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以及得到具体帮助的权益;在个性心理品质发展上得到帮助和服务的权益。职校生心理权益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又是最容易被社会和学校所忽视的基本权益。 积极维护职校生的心理权益,要求树立和谐的现代教育目标观,让每个学生成为富有智慧的自我实现者,真正关注职校生现实的生活世界,让职业教育回归现实的学校和社会生活世界,重视对学生生命的终极关怀,引导他们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智慧,学生态的意义,引导职校生学会担当责任,学会自主选择,从“异化”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培育新型民主的职业学校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学会做“心理保健师”,对学生做到不讽刺,少批评,多鼓励,常谈心,成为学生心灵的陶冶者、学生健康的守护神、学生个性的示范者、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让每一个学生在职校“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有尊严地读书学习”。 (四)着力实现最近心理发展区是积极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要考虑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个体在独立活动中目前已经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可能的发展水平”或“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就是着眼于、落实于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既要依据学生已经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而且要预见到今后的心理发展,即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而不是迁就原有水平。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带动和加速发展。最近发展区理论对职业学校教师根据职校生的原有基础确定合适的发展目标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5]。 职校教师要充分把握“最近发展区”的要义,科学开展积极职业教育。“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原则、教学模式上都要顾及学生的现有能力和潜在发展水平,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桥梁”作用:在教学设计上,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预测他们的潜在发展能力,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不具备,但与原有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的新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实现自身发展;在教学原则上,从“最近发展区”理论角度审视“因材施教”,职校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更要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学生的“学习最佳期”,以引导学生向潜在的、最高的水平发展;在教学模式上,鼓励学生进行交往和探究,在教师适时、必要、谨慎和有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与同伴合作对话或自主探究寻求答案,知识的建构由学生自己围绕问题自主完成[6]。 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当代职校生的成长需要青春的阳光,职校生的生命需要温暖的阳光,职校生的生活需要灿烂的阳光。积极职业教育的实践创新,就是要进一步促进职校生心理更健康、更和谐、更全面地发展,引导职校生成为拥有积极的心态、阳光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心理真正成熟的现代“心理人”。 二、建构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心理策略 积极职业教育强调,积极要成为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价值和主线,倡导职业教育要深入系统地关注人性的积极方面。建构积极职业教育范式,就要秉承“以人为本、助人自助、育人至上”的理念,充分发挥职校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支持和激励职校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自助,保持心理和谐状态,发掘心理发展潜能,认识心理成长问题,建设心理资本资源,提升职业心理能力,促进职校生积极品质的形成与完善,实现心理世界更加健康、和谐发展。 (一)倡导职校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自助 心理自助是通过自我意识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状况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并使用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来维护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的过程[7]。职校生要增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自我教育是根本途径。只有职校生自身积极参与和不断努力,学会自我心理修养的方法和技术,职校生才能实现心理素质的积极发展和持续提高。所谓自我心理修养,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自我心理教育,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帮助、自我服务。 倡导职校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自助,需要其加强自我心理修养,充分认识自我心理修养的重要作用,自觉激发、保护和增强自我心理修养的动机和愿望;学习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制定自我心理修养的近期、中期与远期目标;正确掌握有关自我心理修养的一些具体技术,如学会理性认知,巧妙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进行积极自我暗示,直接或间接进行心理训练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和实际行动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指导职校生积极保持心理和谐状态 心理状态是指建立在脑物质活动基础上的人的具体心理活动的无限多样的实际存在方式或存在形式,在其持续的一定时间段内具有一些相对稳定的特征,是特定主体在该时间段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心理活动全部要素的总和[8]。简而言之,心理状态是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是人的心理活动在程序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心理状态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健康向上、科学合理的心理状态是当代职校生心理发展的主流。职校生要想摆脱消极状态,走出阴霾,紧追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主流,需要保持心理和谐状态。 指导职校生积极保持心理和谐状态,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是重点。所谓心态决定状态,就是这个道理。指导职校生培养积极心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或讲座,了解与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生活、学习中遇到困惑或难题,要学会主动向心理辅导老师求助;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素质拓展活动,努力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鼓励和支持职校生成立心理健康协会等社团,让学生有机会为营造校园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贡献自己的力量;自主积极组织开展职校生校园心理剧(小品)等有特色、系列化、形式多样的校园心理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引导职校生积极发掘心理发展潜能 新兴的积极心理运动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心理学家们不再仅仅关注“人出现了什么问题”,而开始考虑如何才能让人达到最佳状态,怎样培养和充分开发人的潜能。潜能是指人具有的但又未表现出来的能力。心理潜能的概念是建立在人脑的机能远未被开发这个事实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脑潜能就是心理潜能。为促进和引导职校生心理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积极职业教育必须重视职校生左右脑的协同开发,即实施“全脑型”教育,使职校生左右脑在一个高水平上协调发展,脑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脑的固有潜能得到充分发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信息刺激,养成多练脑、勤动脑、会用脑的良好习惯。二是协同开发,全面塑脑。多开展一些左侧活动和从事音乐美术活动,在活动中主动调节大脑状态,全面锻炼脑力。三是劳逸结合,科学护脑。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张有弛,科学休息,保证适量睡眠,保证用脑健康。四是营养健身,合理补脑。由于脑消耗能量比重大,职校生应注意及时补充能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强身健体。五是情绪乐观,精心益脑。职校生要保持心境乐观、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健脑用脑,开发大脑潜能。此外,引导职校生积极发掘心理潜能,“双脑教育”不可忽视。所谓“双脑教育”,是指“左脑+右脑”、“大脑+小脑”、“人脑+电脑”的协调教育。因而要重视职校生左右脑功能协调开发,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大小脑协调开发,有效培养适应与创新能力;积极寻求人脑与电脑的最佳结合方式,从容迎接信息网络时代全方位的心理挑战。 (四)辅导职校生积极认识心理成长问题 95后职校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暴风骤雨”、“疾风怒涛”期,也有说心理断乳期、个性叛逆期。当代职校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格外引人注目,其心理成长问题频频显现,表现在学习压力大、代沟冲突频、网络沉迷重、性征体相烦、不良习惯多、责任能力缺、逆反意识强、负面心态多等多方面。这些心理问题的多发易发并非偶然,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辅导职校生理性认识、理智分析自身的心理成长问题,让学生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形成积极的思维习惯。 面对频频出现的心理成长问题,职校生需要学会运用理性思维进行积极认知。而积极认识问题,可以通过学习埃利斯ABC理论,即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理性地认识自身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职校生通过学习转变不合理信念,调整认知偏差,才能迈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职校生需要纠正错误认知方式,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在实际生活中培养积极认知的理性思维,积极追寻生命的阳光、生活的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五)教导职校生积极建构心理资本资源 以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为核心的心理资本作为心理资源的积极方面,成为建构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心理策略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资本简称PCA(Psychological Capital Appreciation),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目前心理学领域主要采用路桑斯(Luthans 2007)的心理资本涵义。他认为心理资本表现在四个方面:1.自我效能:拥有挑战工作的勇气,能够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去获得成功;2.乐观:从积极的角度对目前或未来取得的成功进行归因;3.希望:认定目标决不放弃,甚至可以为达成目标而重新规划所选取的方向和路径;4.韧性:遭遇挫折能不卑不亢,迅速从困境中恢复过来[9]。教导职校生积极建构心理资本资源,有助于促进职校生心理健康和谐成长,增强竞争和发展优势,有助于学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导职校生积极建构心理资本资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自信心。指导职校生设置合理的目标,使其产生驱动力,集中精力,提高激情,取得更好的学习与工作绩效;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且主动寻求机会以体验成功;充分认识榜样典型事迹并去效仿其模范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保持乐观。职校生保持乐观的心态,需要职校教师的有效激励和引导,积极参加拓展训练以形成积极的认知,同时要学习和学会积极心理暗示方法。三是心怀希望。引导职校生能够正确地自我评估,具备客观的自我认识和求职定位;职校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理性的认知,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构筑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替代、幽默、合理化、折衷等方式有效保护自我,学会运用创新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四是增强韧性。职校生可通过免疫保护即启动过去成功的学习和经验进行自主调适,理智地面对现实,建构正面的生活秩序;职校生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明确目标以激发动机;运用NLP法输入积极信念以开发韧性;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自觉养成勤读书、勤思考的良好习惯。 (六)督导职校生积极提升职业心理能力 培养与提升职校生的职业能力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职业能力(Occupational Ability)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概念,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21世纪以来,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更多关注工作岗位,更加强调“工作过程”[10]。基于我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从能力内容的角度对职校生职业能力进行界定,本文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 督导职校生积极提升职业心理能力,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职校生应基本完成公共基础课教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会运用数学知识等作为基本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训练自己的应用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借助网络、电子课件、视频等多种媒体突出英语的听说训练,增强英语语言的实用性,形成专业学习的基础能力。学生还应遵循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的原则训练自身的职业规划能力。2.认真学习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职业课程,把握好教学内容、训练项目、训练装备、课程考核各个环节,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形成择业能力。3.职校生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或创业实践成为职业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学会体会企业独有的文化和精神,形成就业与创业能力[11]。 积极职业教育的科学实践,需要依据当代职校生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和规律,与此同时,为95后职校生心理发展导航导向,促进其心理全面和谐发展,引导其成为幸福而卓越的现代“心理人”,积极职业教育必定能够有所作为、也完全应该大有作为。让我们在积极职业教育实践中携手探索、奋力前行!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探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摘 要:主要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的些许看法。通过观察以及总结和归纳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思考。希望通过分析能引起农村学校及教师的关注,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教育;任课教师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之下,大规模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流动,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留守儿童的定义,是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到其他地区外出打工,单独留下孩子在户籍所在地生活,并由其他父辈或临辈监护人长期抚养监护或者独自生活。他们之间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祖辈隔代抚养的。据报道,农村留守儿童会在情绪、学习、道德和个性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应该引起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学校这一方面,作为与留守儿童相处时间相对较多的任课教师也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一、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 人的一生中,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良好心理素质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内部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具有长期间断性、在交往上呈现非面对面性、在空间上具有远距离性以及互动的频率低下性的特点,他们只能得到代管者进行的温饱式哺育,最终出现了心理发展方面的异常。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有以下表现:一是乐群性较低,具体表现为性情冷淡,孤独寂寞;二是情绪容易起伏,自控能力比较差; 三是内心自卑而显得拘谨,平时比较沉默寡言;四是圆滑世故,社会化;五是心情抑郁,比较焦躁不安;六是任性乱为,冲动并自制力弱;七是极易紧张焦虑,平时容易心神不宁。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是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其他问题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的。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与严重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状。 1.班级学生繁冗,师资力量薄弱 近几年的乡镇中小学,平均每班学生人数达到七八十人,而最多可以超过100人。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学生很少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班主任多数负责寄宿学生的管理,负担极重。班级学生过多,使互动式新教学方式无法实现,任课教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留守儿童的心理、感情需求,教师根本无法顾及,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 2.学校教育措施失当,应试教育依旧盛行 目前,农村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机制有所偏差。“教几个差生不如教一个好生”这样的观念大行其肆。学校教育观念依旧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在对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上。如此一来,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同时一定意义上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加严重。另外,对困难学生的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一些地方便取消“留级制”,使学生无论成绩如何都可以升级,而这些家长便不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3.寄宿条件差,管护现空档 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寄宿条件不是很好,因此,很多外出打工的家长不乐意将子女寄宿在学校。一部分农村学生会选择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留守儿童选择住校的不足一半。而寄住亲戚家,亲戚一般不会太过管束、教导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则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而学校方面则认为这些孩子在校外不便于管理。由此,在学校和亲戚之间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监护有所失控,使得他们容易沾染社会的不良习气。 二、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笔者认为,在农村中,应该利用农村学校所现有的教育基础,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并针对性地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因为在农村地区,最正规的教育场所是学校,学校对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学校应该利用教育功能和教育资源,多加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以及生理健康。 (一)在班主任的工作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班主任是在学校中平时接触学生最多的教师,应该让班主任在完成基本的日常工作的同时,更加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等。 (二)让任课教师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技巧,提高心理健康素养 各科教师可以挖掘并利用各科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各科教学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目标,在学科教学的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拥有基本的心理疏导技巧,可以增加学生向教师求助的绿色通道,以便及时预防或者治疗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 (三)在学校中设置心理邮箱,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 留守儿童的性格多是内向的,可能不会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面对面地向教师求助,所以,心理邮箱的设置就是必须的。留守儿童可以通过这些邮箱,避免尴尬之类的情绪。此外,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心理活动,让留守儿童慢慢培养起心理健康意识,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社会经济急速发展之下的产物,应该由全人类共同负责解决。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共同构筑关爱留守儿童的立体化体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高职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 本文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出发,就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可行性教育对策,为高职院校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提供指导,全面关怀学生的心灵成长。 关键字 高职学生 心理发展 心理健康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重视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 在现代意义上,人的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和,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1.2 重视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和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朝气蓬勃的精神和愉悦的心理,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并实现角色转换,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1.3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修养的需要,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共同推进,为共同目标发挥着各自的教育特点。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2.1 高职学生的自卑心理 2.1.1 盲目看待高职院校的层次定位,理想与现实失衡 自从2000年高校扩招以来,高职院校的招生分数不是很高,许多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很好但因考试失误或成绩中等的学生因填报志愿不当等最后走进了高职院校,有的是混文凭来上大学的,还有的是对录取专业不感兴趣来勉强上学的。理想与现实的失衡,使某些大学生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之中,产生自卑心理。 2.1.2 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紧张是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也是高职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面对的最苦恼的问题之一。 2.1.3 开学适应和毕业择业的心理落差 这种心理落差主要表现为冲动敌对、自卑胆怯、消极悲观、敏感多疑和狭隘嫉妒等。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前, 都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 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 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毕业前夕,这种压力表现尤为明显。 2.1.4 不能正视自身外在形象,文体水平、家家庭状况等差异 存在自卑心理的高职大学生表现为怯懦、焦虑和抑郁。有些同学因为自卑心理产生的困扰无法宣泄而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2.2 高职学生的惰性心理 这些有惰性心理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对什么都抱无所谓心态,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得过且过。从表面上看,有惰性心理的人很轻松,其实,他们内心焦虑,存在内疚、自责、后悔等心理,但往往无力自拔,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只能面对问题时袖手旁观。 2.3 高职学生的焦虑心理 高职学生刚入校时,很多都心怀憧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成才,考取专升本或在社会上谋求到一个理想职位。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高职学生逐渐感到,由于以前基础差,学习比较吃力,无法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 2.4 高职学生的困惑心理 2.4.1 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 三年高职的学生正值独立意识向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增强的时候,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尊重,得到认可。但可能由于期望和现实相矛盾,或没有足以能展现才能的机会与途径,常常使一些学生自尊受挫感到莫名其妙、难以言状的不快。 2.4.2 陷入交友困境 情感话题是高职学生学习之余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心理的不完全成熟,部分高职学生开始与异性交往,有的为了排除孤独寂寞,有的为了得到呵护与关爱,有的则是顺从大潮流。 2.5 高职学生的消沉心理 很多高职学生由于学校档次低,学习成绩不理想,心理上面临着许多困惑和冲突,而网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一些心理需要。 3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 高职院校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3.1.1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整体规划中 高职院校应采用开设必修课、选修课与讲座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应加强大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开发和训练,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 3.1.2 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是建立以学校为主的一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二是建立以各系为主的二级网络系统;三是建立以班级为主的三级网络系统;四是建立以学校宿舍为主的四级网络系统,由宿舍长负责本宿舍人员心理状况的收集和掌握。 3.1.3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心理教师队伍,建立全员参与机制 高职院校要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一支以专业心理教师为主体,以其他教师为辅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并根据各专业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3.2 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2.1 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重新确立人生目标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和全体教师要从社会角色、生活、心理等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一是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二是要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三是引导学生重新确立人生目标。 3.2.2 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继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网络建设。对学生的问题要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需要校咨询中心、学院领导和辅导员、班级学生干部和寝室长等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必须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2.3 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为高职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成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机构,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负责管理,并在各系设置心理咨询室,安排心理咨询人员轮流值班,为高职生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帮助他们摆脱精神枷锁,走出心理困境。 3.2.4 要积极开展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 高职院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协会开展“人际交往训练营”活动,让参与大学生感到自己在快乐的气氛中寻找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提升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3.2.5 加强择业指导,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开发乐观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要加强择业、就业市场开拓与大学生择业、就业指导,传授成功心理规律,注重创业成才方面才能的培训,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同时,要开发乐观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让大学生能有一颗宽宏大量的胸怀,以积极、昂扬的心态去迎接未来。 3.3 注重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确立合理的评价参照系,进行有效的归因训练。训练学生适当约束自己,愉悦自己,自我采用回避法、幽默法与升华法等调控偶发情绪,走出孤独,走出自卑,走出阴影,增强生活的信心,改善自我,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使他们成为知识四化建设需要的新型人才。要把年轻一代造就成为掌握现代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具有聪明才智的一代建设者。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处于矛盾之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好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对于教育工作者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独立性的发展与成人管教的矛盾 儿童升入初中以后,个性结构的主要变化在于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开始注意到“自我”的内心状态。逐渐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自信能应付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产生了“成人感”。由于这种变化,儿童与环境之间的原有关系被破坏,开始抵抗早先甘愿执行成人的那些要求,反对自己归属于儿童,不愿别人把自己当作孩子看待,处于被照顾的从属地位,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和成人平等,力图摆脱对成人的依附,趋向于独立自主。如果成人对待少年还象对待小孩那样,限制他们的独立性,对他们严加监掮、指责、监督、要求听话、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意见,就会引起少年的反感,甚至发生冲突,造成对立。其原因:少年的言行都未脱雅气,外表孩子气十足,保留着许多儿童期的特点。在成年人的观念中,他们还是小孩子,忽视了他们自我肯定的需要,限制他们的独立性,他们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这和他们要求在平等的基础上和成人建立关系相违背。所以少年和成人之间,就会发生冲突。 针对这种情况,少年“难管难教”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正常情况下,教师和家长对于少年的身心变化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对少年某些特有行为举止不能正确理解和引导,采取了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因而产生矛盾冲突问题。所以教育工作都要深入了解少年时期特点,减少在少年教育问题上的失误,帮助他们顺利的从幼稚走向成熟。 二、认识与行动不同步的矛盾 少年期的儿童,在独立性的带动下,主动性强,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他们敢想敢干,但是由于自我估计往往偏高,加以一般的能力和经验不足,分析鉴别能力比较薄弱,正确的与错误的,都容易接受,有的急于行动,不讲方法,不计后果,容易做出鲁莽冒失的事情来。产生认识与行动不同步的矛盾。主要是由于认识还处于低水平,不能独立地按照自觉提出的任务来指导自己行动,无力支配自己,还受直接的外部形势所左右。 造成学生认识与行动不同步的原因也有其它方面的,或由于模仿的倾向使他们做出与平时认识截然不同的行动;如吸烟,他们也为吸烟不好,但为了显示自己已成年,吸烟又是成年人优越的权利,也就模仿成人吸烟。或由于“闲锁性”的发展,不愿在一些人面前说实话,而在另一些人面前说了“真话”,造成前后矛盾,言行不一。 因此,教师要正确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使其独立性和主动性得到正确发展,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认识与行动同步发展,克服和改造不良品质。 三、强烈的活动需要与集体行为准则的矛盾 少年由于身体发育成熟程度接近成人,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也随之增加,交往的范围也逐渐扩大。由于他们处于少年期,身心发展不平衡。因此常常陷于矛盾和冲突。 首先,少年期学生爱说爱动,易于激动,敢想敢干,但是又缺乏理智,自制力较差,因而常常违犯班级纪律。这强烈的活动要求得不到满足,也就导致与集体纪律的冲突。一些“乱班”及品德不良的学生往往都出在初中阶段。 其次,初中生性发育趋于成熟,产生了对爱情的渴望。但是,由于社会舆论的约束,尤其是班级形成一定的舆论,在是否满足自己裹足不前,产生心理压力,生物性需要与社会性约束,在其内心发生冲突。 再次,随着年龄的增长,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也不断增长。但是,由于自己经济地位还没有独立,自己无法满足自己,央心理上会陷入冲突。如果成人没注意到适当满足少年的需要,就可能激起少年对“钱”的渴望,因而走向歧途。 教师要针对少年期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社会道德水准,增强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守集体行为准则的习惯,把他们培养成时代所需的“四有新人”。 综上所述,少年时期是从儿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近二十年来,出现了性发育提前现象,导致缩短了孩提时代接受教育和必要训练的宝贵时间,一些心理疾病提前发生,个体意识也提前出现,给家庭、学校和社会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因此,我们应重视研究初中生的各种特点,帮助他们完成从儿童向青春期的过渡,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教育与心理发展同步进行 控制人口政策是我国的长期国策,那么二十几年来随之涌现的近一亿的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重视和关注的焦点。智力发育、身体发展,在优越的环境下呈上升趋势,而心理的健康发展,道德行为的培养等方面却被大多数家长所忽视。 人生最初几年的身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特别在体育、音乐、艺术、语言、数学和科技等方面,其才能的发展已证明早期教育具有巨大威力。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长已经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惜一切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同时也有些家长操之过急的行为,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首先,儿童心理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指导。儿童心理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的发挥需要外力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的指导。离开教育,儿童心理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某学院曾对幼儿数概念发展的水平作过一次凋查,调查结果说明,受过幼儿教育和未受过幼儿教育的农村儿童在计数、数序和运算能力的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未受过教育的六岁半儿童,较同年龄受过幼儿教育的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晚两年。其中离城市较远的贫困山区又较市郊儿童晚半年以上。这些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因为山区教育条件差一些,还没有进行学前教育,他们掌握数概念较缓慢。与此同时,我国的幼儿教育制度在不断地完善,先后制定了《幼儿教育纲要》、新大纲、和五大领域的教学改革,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活动内容。然而,在我们对独生子女家长的一次调查中,70%的家长认为大纲所要求的太简单,我们孩子还可以接受比这更难的知识。家长是这样认为的,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孩子本应很快乐的接受学习,但如果超出这个年龄特点的知识范围,孩子很容易失去注意力或感到吃力。科学的教育计划指导着心理得到应用的发展,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违背教育的科学性。 其次,教育必须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教育要发挥作用必须掌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儿童有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喜爱探索的特点,如果循循善诱方法得当,是能促进幼儿智能和个性品质的发展的。可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城市家长都希望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不少家长希望孩子出国留学。为此许多家长在幼儿园阶段就对孩子提出许多要求,让孩子认字、做标本,学习绘画、练习书法等,给孩子心理上、身体上施加了极大的压力。有些要求不符和孩子的兴趣,孩子费了很大的力气也不能实现,常常是屡遭挫折和失败,结果是丧失信心害怕学习。这些违反科学的做法,对孩子身心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曾就对独生子女教育提出几条建议,其中有一条就谈到:“儿童心理发展和儿童教育措施,是有一定规律的。父母应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同时,儿童教育工作又是一门艺术,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不是随随便便,漫不经心,就可以做好的。做父母的要有计划、有预见、有耐心、有方法技巧的去进行这一工作。”
中国农业论文: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的思考 【摘要】 我国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废水污染和工业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农业环境日益恶化,不仅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成农业建设和农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针对当前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情况,加强农业环境政策法律建设,完善政府职能,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深度,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推进农业建设。 【关键词】农村;环境法;政策 【正文】我国正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表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加剧,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无害化处理,如何搞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如何防治农业环境污染、逐步改善农村环境,如何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是关系到农业能否持续发展重要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应针对当前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加强我国农业环境政策法律建设,完善政府职能,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深度,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经营人员和农民群众等广大公众环保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环境保护是我国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很重要的领域,也是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农业环境破坏及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村的发展的后劲。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土壤污染严重、土地质量退化,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给食品安全构成隐患由于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及其他农业化学物质,以及工厂企业“三废”超标排放,导致我国1.5亿亩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呈现重金属与有机物复合污染的复杂情况,土壤质量退化,农产品欠收和有毒物超标的情况屡有发生,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占世界同类事故中毒人数的50%.1995~1999年黑龙江、江苏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发生药害2000多起,药害面积达200多万亩,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 工业和生活污染导致的环境酸化问题也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环境。酸雨(pH 5.6)从1985年的约175万km2扩大到1993年的280万km2,受重酸雨(pH 4.5)影响的区域由1986年重庆和贵阳等局部地区至1993年扩大到南方广大地区。环境酸化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如森林、草地的衰亡,土壤酸化板结,农作物减产等。 农膜污染的面积也逐年扩大,1995年已达到64913万公顷,农膜年均残留率约20%,平均每公顷达60公斤。 2、农村水源污染问题突出,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农业生产以及畜禽养殖导致的水源污染日趋严重,难以有效控制,造成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使之失去生产和生活的使用价值,水源污染还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甚至食品污染。 农村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全国1995年是1978年的4倍。2003年的每亩化肥投入量从1980年的每亩12.3斤(折吨量)提高到43.1斤,比1980年高出348%.而且,目前盲目偏施化学氮肥,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现象比较严重,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的富营养化,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我国农村养殖业排污量剧增,目前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畜禽粪便的还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 湖北省每年畜禽养殖废弃物产生量约2亿吨,其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是工业和生活污水的5倍以上。 农作物秸秆污染。我国每年秸秆产生量约6.5亿吨。由于缺乏能在短时间内大量消耗秸秆的经济实用技术,且产业化水平不高、出路不畅,造成秸秆的大量焚烧和废弃。不仅浪费了生物资源和能源,而且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水体,给居民生活和交通安全带来重大影响。 湖北省每年产生约3000万吨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不到40%,很多都直接焚烧,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水土流失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使4 540万hm2耕地受损,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4.3%.水土流失从黄土高原向其他地区如我国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北地区的扩展,使我国可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从而危及我国粮食安全。 在南方省区的丘陵与山地(母岩以花岗岩、砂岩、砂页岩、红色粘土及碳酸盐岩类为主),以水蚀形成的劣地及石质坡地为标志的土质与石质荒漠化土地,呈小面积斑点状分布的型式,当地群众常以“红色沙漠”、“白沙岗”、“石漠”等名词以形容其土地退化。其侵蚀方式以面蚀及沟蚀为主,在花岗岩地区还有水蚀与重力侵蚀共同作用的崩岗侵蚀,在碳酸盐岩类地区溶蚀是主要的侵蚀方式。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生存环境恶化,威胁农民健康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农村有3.6亿多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城市工业的转移,导致近郊污染加重;村镇及工业建设无规划或不按规划实施,使得农民生活条件雪上加霜;小作坊式工厂工作环境恶劣且缺少防护措施,严重损害职工身体健康。 据2005年做的典型调查,9省三县74个村105项做了调查,其中40%村庄没有集中供水,60%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40%的村庄雨天出行难,晴天是车拉人,雨天是人拉车,90%的村庄没有任何消防设施,90%的垃圾是随处丢放(访谈者认为:“显然这样一种人居环境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 5、农村环境污染事故、环境纠纷增多,环境污染引起的矛盾激化尤其是工厂企业的“三废”排放和污染事故引起的民事纠纷日趋增多,农民往往难以寻求法律途径,而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成为社会安定的隐患。 而且,有关环境纠纷往往涉及者众多,处理困难,例如屏南榕屏化工厂造成屏南县溪坪村环境污染,1700多村民身心健康、财产损害严重,事件、纠纷与诉讼历时十多年难以解决,等等。 (二)造成农业环境问题的原因 农村环境问题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仅为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提供了外在条件,而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及其他有关社会经济因素,才是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1、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面广量大的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以及日益增加的畜禽养殖业排泄物所带来的污染。化肥、农药及其他农业化学物质的使用,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有见效快、效果高、面广等特点保证了作物的增产丰收,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人工费用,因此,使用种类日益繁多、范围日益扩大、用量增加。但是,由于低效率的或不合理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乡镇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安置富余劳动力,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致使乡镇企业在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生产技术、方式和生产工艺落后,许多采用土法生产,生产能力低下,设备陈旧,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低,“跑、冒、滴、漏”严重,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浪费大,“三废”污染严重,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近忧和远患。乡镇工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已接近或超过50%,已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一个突出问题。另外,由于受利益驱动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国家明令取缔关停的“十五小”和“新六小”企业还有反弹现象。 3、农村的贫困伴随着落后的生活方式不少贫困的农村地区都缺少燃料,由于没柴烧,不少地区挖草根、剥树皮、折树枝甚至乱砍滥伐,在一些地区,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部分地区覆盖率不足5%,甚至在1%左右。由于粮食与燃料的压力,贫困地区人民居住在这一特殊环境中,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商品经济难以发展,为了生存不得不以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靠山吃山”,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经营,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传统生活习惯的改变,农村生活废物的种类、数量都不断增长,包括塑料袋、快餐盒、废电池等许多难以降解的物质,但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生活废物的收集处理设施远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农村既没有垃圾存放点,也没有处理场所,农村生活废弃物随意排放,最终成了污染源,严重地污染了水源和土地,有些农村“脏、乱、差”现象突出。 4、工业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城市生活污染的转移工业和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加重了农村的环境污染。在农村,工业固体废物占用农田、侵占河道、随处焚烧等现象屡见不鲜。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但是固体废物处置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工业固体废物(很多是危险废物)长年堆积,而固体废物处置标准不高,管理不严,不少工业固体废物仅仅做到简单堆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到20%左右,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贮存状态,不符合安全处置标准,2002年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率仅为24.2%,1996年到2002年危险废物累计贮存量达到2633.9万吨。 由此而污染的农田已达100万亩,加重了耕地矛盾的突出。 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盲目追求经 济的发展,重开发利用,轻生态保护,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少数地方农村的小矿点林立,有的甚至乱采滥挖,采富弃贫,废渣石乱倒乱弃,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突出表现为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方式导致资源的浪费、植被生态破坏、地层塌陷和水土流失。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万吨煤塌陷率就在1000m2~3000m2 间,平均塌陷率为2000m2. 5、环境保护机制与制度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城市,而极少关注农村,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律存在严重问题,使得环境保护工作在农村缺乏有效的机制与制度保证。 (1)在农村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发展观。广大农村的基层领导和基层组织在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温饱奔小康的同时,往往忽视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农民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受到的宣传教育的机会较少,缺乏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同时也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和权利意识。 由于贫困和发展落后,使得农村地区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较大,贫困率高、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良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加上机构能力比城市地区薄弱,严重制约农村地区的发展,而长时期的不良土地利用方法和不正确的发展战略,最终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又加重了贫困。 (2)落后的农村环境,主要是由于城乡之间环境差距不断加大,这是现实制带来的,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由于长期存在的分割城乡的户籍制度以及不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使得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表现更为突出,其实质在于城乡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特定的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和作用,是农村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深层原因。 由于长期的城乡分割,使得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大量人口被滞留在农村,从而加剧了农村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下,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很多农村居民无论从绝对意义上,还是从相对意义上,都还处于贫困状态,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改善生活的压力,从而无力顾及污染控制;在二元社会结构的作用下,农村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农业是主要产业,相当多的人是以农业为生的。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增加了面源污染的控制难度;面对差距悬殊的二元社会结构,农村中的精英分子竭尽所能流向城市,从而导致农村中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掌握环境知识的能力较弱,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在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这是农村面源污染失控的一个重要背景。 (3)农村与乡镇建设缺乏环保意识,规划布局不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致使环境综合质量低。农村与乡镇在发展中,土地规划使用中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不充分,没有合理处理好工业区、居民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关系,形成工业区、自然保护区和居民区混杂的局面,致使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造成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有的农业与农村环境建设缺乏规划。农业用地、农民建房用地随意性大,农业废弃物随意排放,常出现“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局面。并且,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 (4)农村环境管理缺乏有效的综合管理机制和制度,环境监督管理、保障体系不健全。对于量小、面广、变化快、差异性大的农村环境污染源,我国环境法还缺乏有效的防治机制和制度。而且,农村环境治理的范围广,牵涉的部门多,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而按照现行的分部门监管体系,有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综合管理系统。同时,农村的环境保障体系仍比较薄弱,环境管理机构及其能力建设不足,环境监督管理机构、人员队伍、执法手段、资金都很缺乏,而由于农村地大面广,环境污染与破坏行为发生在广泛地区,发现困难,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有关职能部门在监管或执法时往往力不从心。同时在农村也缺乏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管理的机制、途径与基础。因此,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困难。 (5)农村环保执法的监督机制需要建立。随着环境执法的发展,监督机制显得更加重要,它是保证环境执法依法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但环境执法责任机制、执法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的建设还十分不足,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缺乏制度性保障。 二、我国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规定 (一)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法律体系 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法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旨在调整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和其他法律表现形式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我国环境法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规定主要由国家和地方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所组成。主要包括: 1、宪法。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第二十六条);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第九条):”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第十条)。 2、法律。我国《环境保护法》(1989)对保护农村环境保护作了基本的规定;《农业法》(2001)对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作了专章规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矿产资源法》(1996)等环境资源法律也对农村环境保护作了规定。 3、行政法规。主要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土地复垦规定》(1988)、《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等。 4、地方法规。例如《湖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1993年2月13日湖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1993年2月25日公布施行)等。 5、部委规章。例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等。 6、地方政府规章。例如,《湖北省农产品基地环境管理办法》(湖北省政府人民政府令第180号,1999年9月1日施行)等。 7、其他政策法律规范性文件。例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等。 (二)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法律的主要内容 1、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规定《农业法》(2001)规定,发展农业必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农业生态环境治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规定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规定,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 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发展县域经济要选择适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要求,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组织编制了“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这项涉及全国农村环境保护的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准备用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有效保护和改善农民的生活与生产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 2、防治农业环境污染的规定《环境保护法》(1979)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 《农业法》(2001)规定,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保养耕地,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增加使用有机肥料,采用先进技术,保护和提高地力,防止农用地的污染、破坏和地力衰退。 《水污染防治法》(1996)规定,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应当保证其下游最近的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利用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进行灌溉,应当防止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第三十七条)。使用农药,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运输、存贮农药和处置过期失效农药,必须加强管理,防止造成水污染(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农业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控制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防止造成水污染(第三十九条)。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将农村固体废物防治纳入法律规制范围,关注保护与改善农村环境。1995制定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使用农用薄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回收利用等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农用薄膜对环境的污染。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露天焚烧秸秆。2004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增加了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要求,规定从事畜禽规模养殖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首次将农村生活垃圾纳入管理范围,强化了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规定,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由地方性法规规定”(第四十九条)。既将农业和农村的污染问题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避免出现法律调整空白;又可以考虑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法律控制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条件,通过授权立法方式交由各地自行规定。 3、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保护的规定《土地管理法》(2004修正)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规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十七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下列原则编制:(一)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二)提高土地利用率;(三)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五)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第十九条)。《土地管理法》规定对耕地实行严格保护,《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了我国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三、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政策法律思考 近年来,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做出了“要启动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要指示;曾培炎副总理2005年4月提出,要统筹城乡环保工作,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国务院在最近发出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专门提出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国家近年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今后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将有几项重大举措:第一,启动农村小康建设环保行动计划。用5至10年时间,使农村现在的水源地、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一些重要环境问题要有比较大的改善。第二,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大力开展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从而使当前农村环境条件和社会基础比较好的一些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可协调发展。第三,结合我国当前“菜篮子”基地的建设,加大对“菜篮子”基地建设的环境管理,在食品安全方面做好环境方面的有关工作。第四,加强有关法制法规的建设,特别是针对当前规模化养殖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今年要在立法方面加强工作。 旨在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启动。江苏省、吉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成都市、湖南省常德市、安徽省绩溪县等已不同程度开展了示范试点工作。 为了促进城乡环境的协调发展,应根据农业和农村的特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农村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认识,依法加强领导和监督管理,制定和落实计划各级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要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认识,加强领导,协调配合,将农业生产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纳入环境保护工作重点范围。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有效保护和改善农民的生活与生产环境。 各级政府应当按照环境保护法和农业法的规定,把农业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利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落实环境保护资金,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液、废渣、粉尘、恶臭气体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各级环境保护和农业管理部门,应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将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纳入管理工作的内容,指导和支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开发以及示范和推广工作。强化各项农业环境管理制度的执行。 走城镇化发展之路。建立垃圾清运及集中处理系统,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规划、有重点、分期分批帮助农村建立垃圾存放池、公共排水道、生态厕所等,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指标纳入领导年度目标考核中去。 (二)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循环经济是生态保护型经济。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村经济发展,对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应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二是以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打造各种循环经济链条,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从根本上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保护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各级政府应大力扶持建设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推广养殖场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促进粪便还田;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行“猪—沼—果(草、渔)”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实现废物综合利用和零排放。 目前,在农村污染中,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较为严重,可以说养殖污染已是农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因素。对此,各地都在积极寻求对策,在国内也已有不少“变废为宝”的办法,如用畜禽的粪便生产沼气,制成有机肥,提高林地单位面积综合效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的林农牧复合经营工作等。 (三)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规定已经难以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应将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的制订、修订纳入立法规划。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与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国外成功经验,结合农村环境保护与管理管理的实际需要,对《环境保护法》、《农业法》关于进行修订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的规定进行修订,制定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同时,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发展,组织制定和修订地方农业环境标准。加强农药、化肥、农用薄膜、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的环境无害利用的规范,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制订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环境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特别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和污染防治设施管理制度、强制淘汰工艺设备制度、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禁限制度等,有效预防和控制固体废物等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对违反该法的各种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对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抓住重点,大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的环境管理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要紧紧抓住土壤污染工作,严格执行相关环境:(1) 申报登记,明了情况。要加强土壤污染源的申报登记与调查工作,摸清农村土壤污染物的产生来源情况,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并对有关污染者依法提出监督管理要求。(2) 规范颁证,严格监督。从事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依法取得经营许可;对违法经营者,要依法严肃查处。(3) 制定预案,防范事故。应当抓紧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备案;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的,应当立即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环保部门应当及时报告人民政府,由政府采取防止或者减轻危害的强制应急措施。(4) 严格控制工业和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要按照法律规定严格控制危险废物、城市垃圾、工业废物的污染;对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应依法排除危害、赔偿损失、并采取措施恢复环境原状。 (五)建设机构和队伍,提高监督管理能力,依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环保部门根据本地区农村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与管理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监督管理网络,同时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环境管理人员,加快农村环境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环境监管能力。 (六)积极开展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认识和能力结合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形式多样地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的内容和有关知识。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将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加入到小康环保行动中来。并认真组织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人员、环境研究机构专业人员和有关企业管理人员以及社会,结合农村环境保护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和专题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执行、遵守和维护能力,共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国农业论文: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保护政策的调整 一、加入WTO前中国的农业保护状况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粮食安全问题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消费大国来说更是具有特殊意义,因此,中国一直坚持农业生产要立足国内资源,农产品供给要以国内生产为主,实现自给自足的方针政策。长期以来,中国通过采用较高的进口关税、复杂的非关税措施和国营贸易公司专营等保护措施,来限制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以免中国农业受国外优势农业的冲击。 加入WTO之前,中国对农产品进口所实施的高关税普遍要高于世界贸易组织中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的关税,例如硬粒小麦、稻米、大豆等,1999年的普通关税为180%,即使是优惠关税也高达114%,另外还要加上17%的进口增值税。所实施的非关税措施种类繁多,主要有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动植物检疫、食品卫生检疫等等,在1999年35类实行进口许可证限制的产品中,农产品就占了8类,具体为粮食、植物油、酒、棉花、烟草、食糖、羊毛和天然橡胶。而且在这些产品中,除酒之外的所有商品,都由外经贸部指定国营外贸公司专营,占了1999年国营外贸公司专营的13种商品中的一半多。虽然从1998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赋予私营外贸公司进出口经营权,但由于门槛过高(要求申请公司注册资金和净资产在850万元人民币以上,而且连续两年销售收入和出口供货额分别在5000万元人民币和100万美元以上),私营外贸公司很难进入。 尽管中国在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上设置了诸多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但在对农业的国内支持上,却长期实行负保护。20世纪80年代政府通过定价政策、农业税、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农村储蓄、利息倒挂等措施,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净转移出财政性资金约1400多亿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政府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但由于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政府农产品收购价和市场价的差距依然较大,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府对农产品提价的积极作用。这种对农业的负保护政策,使投资过度向工业倾斜,农业部门投资严重不足,农田水利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农业抗灾能力小,农业基础地位脆弱;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各种不合理负担,使农民收入降低,农业投入能力削弱;最终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能力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剧了中国农业的弱质程度。 “绿箱”政策是《农业协定》规定免于减让的农业国内支持。它包括政府的一般服务。为粮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国内粮食援助、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政府不挂钩的收入支持、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中政府的资金参与、政府自然灾害救济支付、通过资源停用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通过投资援助提供的结构调整支持、环境计划下的支付、区域援助计划下的支付等12项内容。这些政策均是基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其他非贸易因素而制定的,对国际贸易不会产生扭曲作用,将是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保护的主要方向。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的农业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中国的“绿箱”政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主要涉及政府一般服务、粮食安全储备补贴、国内粮食援助、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支持等6个方面,而对农民的直接收入支持、结构调整的补贴等“绿箱”政策的其他6个方面的内容,尚未列入当前的财政支持范围内。总的来说,当前中国农业“绿箱”政策支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绿箱”政策总支持水平呈增长趋势,但总量仍相对较小。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国的“绿箱”政策总支持水平分别为1121.78亿元、1312.54亿元、2108.15亿元人民币,其中1997年和1998年的增幅分别为17%和60.6%。1996-1998年三年的平均支持水平为1514.16亿人民币,按当前汇率计算相当于183亿美元。比较而言,1997年美国、欧盟、日本的“绿箱”政策补贴分别为512亿美元、209亿美元和204亿美元,而且这些发达国家以前的农业“绿箱”支持一直都非常高,其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非常完善,因此,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科技水平低下的农业大国来说,目前的“绿箱”政策支持总量是非常小的。 第二、“绿箱”政策中政府一般服务所占较大比重。1996-1998年中国的政府一般服务支持水平平均为785.6亿元人民币(95亿美元),约占总“绿箱”政策的52%。在政府一般服务所涉及的7项内容中,除市场营销服务未列入财政预算项目外,其他各项均有不同程度的支持。其中,农业基础设施服务比重量大,1996-1998年平均485.9亿元人民币(59亿美元),占“绿箱”支持水平的32.1%;农业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支持其次,为62.5亿元人民币(76亿美元),占“绿箱”支持水平的4%;农业培训服务最低,平均仅有2.1亿元人民币,只占“绿箱”总支持水平的0.1%;农业科研支持为40.58亿元人民币(4.9亿美元 ),占2.7%,病虫害控制支持为21.32亿元人民币,占1.4%,检验服务支持为13.18亿元人民币,占0.9%。 第三、“绿箱”政策中粮食安全储备支出较大。1996-1998年平均支持水平为383.78亿元人民币(46.4亿美元),占“绿箱”支持水平的25.3%,仅次于政府一般服务。远远高于设立粮食安全储备支持的日本(5亿美元)、巴西(3亿美元)和韩国(4970万美元)。 第四、对农业环境和生态农业建设的支持逐步增加。由于前期对农业环境保护力度不够,造成了当前水土流失、自然资源破坏严重,近几年中国政府开始加大了对农业环境的治理。1996-1998年三年平均支持水平为53.45亿元(6.5亿美元),占“绿箱”支持水平的3.5%。在各WTO成员国中,仅低于欧盟(37.4亿美元)和日本(10.2亿美元)的支持水平。 三、WTO规则下中国农业的保护空间 加入WTO后,中国失去了大部分农产品的非关税保护手段,国内市场仅剩关税这一单一的保护措施。关税作为保护中国农业的首要手段,由于所设置的税率普遍比较低,其对农业的保护空间是非常有限的。一些中国本身就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等,在关税保护下将可能在国内市场中更具有价格优势,而另外一些本身不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如牛肉、奶制品等,经削减后的关税将不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在非关税措施关税化的过程中,《农业协定》规定,在不能将原有的非关税措施合理转化为关税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可以采用上限约束的办法自主提出约束关税。中国涉及此种情形的农产品主要是大宗农产品,包括大米、小麦、玉米等,通过与各缔约国的谈判,最后确定了中国保护这些农产品的上限约束关税,加入之日约束税率为74%,到2004年的最终约束税率为65%。尽管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上限约束关税率还是比较低的,但它对中国此类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的保护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按照议定书,中国将在实施期内对小麦、稻米、玉米、食糖、大豆油、菜子油、棕榈油、棉花、羊毛等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 根据WTO规定的基期1986-1988年计算,中国对农产品生产的国内支持措施水平为负值,且目前的支持水平又低于以1996-1998年为基期的产值的2%。负的国内支持总量,固然决定了中国不需要承担国内支持的减让义务,但同时也决定了中国今后对农业的支持水平不能超过1986-1988年平均农业生产总值10%这一微量允许水平。最后经过谈判,中国在议定书中承诺将“微量允许标准”定为8.5%,即特定产品和非特定产品都只享有基期农产品总产值8.5%的免于削减空间。这就意味着中国农业的支持水平仅有412亿元人民币,约50亿美元。这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削减后的水平,也是发展中国家中较低水平。另外,在议定书中,中国还承诺把《农业协定》第6条第2款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补贴和投入品补贴减免的“黄箱”政策计算到“微量允许标准”中,即将该项补贴计入8.5%的约束水平。 尽管50多亿美元的国内“黄箱”政策支持对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说是非常少的,但中国在WTO规则下可以利用的国内支持空间却还是很大的。目前,在中国的整个国内支持政策的构成中,“绿箱”政策占了2/3,但绝对数字比较小。按照《农业协定》的规定,对农业技术、基础设施投资等所谓的“绿箱”政策是允许的,不必计算在需要削减的综合支持总量中。自《农业协定》生效以来,各成员国都纷纷调整其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在削减造成贸易扭曲的“黄箱”政策的同时,增加“绿箱”支持幅度,从而加大了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从各国的“绿箱”支持水平看,目前美国、欧盟的“绿箱”支持分别为463、238亿美元(均占其农业支持水平的76%),日本为327亿美元(占其农业支持水平的47%)。相比之下,中国的“绿箱”政策支持总量较小,1996-1998年平均为1514.2亿元人民币(约182亿美元),按1996-1998年的数据测算,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的12项措施中,中国还有6项属于空白。除“政策一般服务”支持项目外,中国对农业主要的保护手段仍然是价格干预,还未建立既符合国际规则,又能有效支持农业发展的农业生产者收入支持体系、农业结构调整支持措施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 “黄箱”政策方面,当前中国的“黄箱”政策在基期农业总产值中仅占3.3%,这与8.5%的微量允许标准量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利用空间。8.5%可以说是中国“黄箱”政策的上限,如果低于这个“上限”,那么就可免除削减,并可以提高到这一水平,以充分利用WTO规则允许的农业保护空间。另外,对某些国内生产已经过剩的农产品,可以通过实施限产计划下的“蓝箱”政策予以保护。《农业协定》规定在限产计划下的农产品,如果根据固定面积或产量或牲畜的固定头数给予补贴,且给予的补贴按基期生产水平的85%或85%以下提供,那么该类补贴可以免除。 出口补贴是增加农产品出口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农业协定》虽然要求对其进行约束和削减,但由于大部分成员有巨大的基数,即使削减后仍可继续实施补贴。中国在1986-1990年有出口补贴,但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已取消了这一措施。加入WTO后,中国承诺取消所有的出口补贴,且以后也不再采取任何出口补贴。另外,中国还将不能享受《农业协定》给予发展中国家在出口补贴上的差别待遇。《农业协定》第9条第4款规定,发展中国家为降低农产品出口的营销成本而给予的补贴免于减让。但同时该条款还规定,发展中国家总的削减承诺仍需要完成。中国承诺零水平的出口补贴决定了不能引用该条款。因此,中国在出口补贴上的空间是非常狭窄的。但由于《农业协定》将需要减让的出口补贴定义为依据出口实绩而给予的补贴,即在直接出口阶段给予的补贴,而在生产和储存阶段给予的补贴,不属于该范畴。另外,相当于出口补贴的各种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或保险计划,《农业协定》并没有列入削减范围。因此,中国在零水平出口补贴的约束下,仍可通过加强这两方面的政策力度,给予农产品出口相当的补贴,以提高出口竞争力。 三、加入WTO后农业保护政策调整思路 加入WTO,中国将根据入世议定书的承诺,放开国内农产品市场,过去那种高关税、复杂的非关税措施和国营贸易公司专营等一系列的保护措施都将被逐步取消:进口关税大幅降低;除一些敏感性商品使用关税配额之外,其他所有的非关税措施都将被取消,实行单一的关税制度;逐步放开贸易权的范围和可获性,保证在加入WTO后的3年内所有企业有权在中国关境领土内进出口除一些规定的特殊商品外的所有商品。再加上中国承诺加入WTO后取消所有出口补贴,且以后也不再启用任何形式的出口补贴这一条件,那么中国的农业保护政策就应从边境措施向国内支持调整。 加入WTO后,在其他保护措施弱化的条件下,应加强对农业的国内支持政策,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大对农产品科研、推广、农业培训、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服务、基础建设等的支持力度;要设立专项育种科研支持基金,加快农产品优质品种选育,缩小与国外农产品的品质差距;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市场信息体系、病虫害防疫防治体系的建设;对进口敏感农产品及具有出口潜力的农产品,要根据世贸组织条款建立价格支持制度,保护国内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由现在对农业流通环节进行补贴,转向给农产品生产者的直接补贴;等等。总的来说,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调整应遵循以下一些思路: 第一,合理设计农业保护政策结构。从保护的产品看,应重点保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主要是粮棉作物;从保护的方式看,应 着重提升WTO农业规则免于减让承诺的“绿箱”政策,争取达到议定书中规定的8.5%的“微量允许标准”国内支持空间;从保护的内容看,即要加强“绿箱”政策范围的农业支持措施,又要重建以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国家税收支农、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补贴为主体的“黄色”政策体系。 第二,调整对农业和农民的国内支持方式和重点。世界贸易组织在对待农业方面总的趋势是要求减少对农业资源分配与农产品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补贴,而增加对农民的直接支付。因此,加入WTO后,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吸取和借鉴欧美等国的经验,尽早改变和改革低效率的流通领域的价格支持政策,将节省出来的财政资源,转化为给农民直接补贴等其他类似的国内支持政策。 第三,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一般来说,农业收入支持可分为直接收入支持与间接收入支持。直接收入支持主要是指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如灭害补贴、差额补贴、储备补贴。收入稳定计划补贴、耕地转向补贴、农业税削减或豁免等等。间接收入支持主要是指对农业的贴息贷款、生产资料投入补贴、农业保险计划、运输补贴、农产品储备制度等等。《农业协定》在强调减少国内价格干预时,对收入支持政策的要求较为宽松。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收入支持来实现农业稳定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四,制定一系列农业保护的政策和法规。就国家宏观支农政策方面,应该制定财政支农政策、计划支农政策、信贷支农政策、利用外资支农政策、扶贫支农政策、保险支农政策、科技支农政策等。就市场保护支农政策方面,应该制定价格和管理政策,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和生产资料供给价。就收入支持政策方面,应制定直接和间接的收入支持政策。 四、具体的国内支持政策调整 根据《农业协定》可否予以减让的划分,农业的国内支持政策主要分为“绿箱”政策、“黄箱”政策、“蓝箱”政策、特殊及差别待遇政策和微量允许政策5类。就中国而言,由于承诺《农业协定》所要求削减的“黄箱”政策支持量为零,微量允许政策支持量达成为农产品产值的8.5%,同时放弃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及差别待遇政策,因此,所允许的“黄箱”政策支持量的上限就为8.5%。这样,在《农业协定》规则下,中国可以使用的国内支持政策就只剩下3类:“绿箱”政策、“蓝箱”政策和8.5%的微量允许“黄箱”政策。 (一)农业“绿箱”政策调整。农业“绿箱”政策是中国加入WTO后农业支持政策的主要方向。与发达国家成员国相比,中国目前的农业“绿箱”政策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农业“绿箱”政策支持总量相对较低,管理体制不完善。农业“绿箱”政策支持结构不合理。因此,在总量上增加投入,从结构上调整和完善,将是今后中国农业“绿箱”政策调整的基本方向。按照WTO“绿箱”政策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增加政府对农民的生产和服务支出,增设产品检验、市场信息、营销服务专项资金,把农业国内支持的重点逐步由流通环节转移到生产环节。 第一,加强“绿箱”政策中的政府一般性服务。一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基本农田、水利设施、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投资和专项资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定和保护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进行严格管理,做到财政支出专项专用,防止流出农业部门;二是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教育培训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培训的投入,努力提高农民素质,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企业家成长的教育培训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建立对农产品质量等的无偿检验制度;四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引导农民有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五是完善农业服务站的建设,加强农业服务站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各方面知识的传播。 第二,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结构将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一些农民的短期利益将可能受到损失,另一方面,结构调整本身又需要大量资金支撑,因此,应设立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业结构调整的投资补贴,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第三,调整粮食安全储备制度。在目前中国的“绿箱”支持政策中,粮食安全储备支出占了1/4多,仅次于政府的一般服务项目,远远高于一些设立粮食安全储备支持的国家,这不仅加大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而且也相对缩小了“绿箱”政策中其他支持的支出。在加入WTO后,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适当减少国家的粮食储备,而通过国家补贴、农民自主储备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也可以保障粮食安全。 第四,逐步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政府要逐步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制,以及对农民、低收入者的直接补贴制度。如果国家有补贴财力的话,可参照美国的脱钩补贴的方式,对农民进行补贴,计算补贴的基础可以采用税费改革中采用的土地面积和常年产量之积,即将费改税后的计税依据标准直接变为补贴标准。在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时,由中央政府首先按核定的基期数额对地方政府进行转移支付,然后由地方政府对农民进行直接支付。 第五,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结合目前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的实施,通过设立政府向农民提供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补贴,以及加大农村能源和生态农业示范过程的投资力度,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蓝箱”政策调整。“蓝箱”政策是《农业协定》允许免于减让的“黄箱”政策支持。这些支持是因政府限制生产某些农产品而给予的补贴,包括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一般来说,黄箱限制生产的补贴要成为“蓝箱”政策还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根据固定面积或者产量提供的补贴;(2)根据基期生产水平的85%或85%以下所提供的补贴;(3)按牲畜的固定头数所提供的补贴。 “蓝箱”政策的实施具有相当的灵活性。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调整国内支持时,都开始利用“蓝箱”政策来规避“黄箱”政策的削减,如欧盟在共同农业政策改革中将其1995年的补偿支付纳入了“蓝箱”政策,美国则将其1995年的差价支付纳入了“蓝箱”政策。限产计划中国目前已经使用,但对限产计划的补贴却尚未列入财政预算。加入WTO后应考虑适当启用该项政策,尤其是在用足8.5%的微量允许标准后,“蓝箱”政策将是“黄箱”调整的一个主要方向。 (三)微量允许的农业“黄箱”政策调整。微量允许标准是中国农业“黄箱”政策的上限。当前中国的“黄箱”政策在基期农业总产值中只占3.3%,这与8.5%的微量允许标准量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利用空间,因此,中国今后“黄箱”政策的调整方向应该是在用足用好“黄箱”政策支持空间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农产品价格支持方式。在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调整农产品支持和补贴结构,提高补贴效率,逐步减少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重点转向农民。将现有的国家用于粮食、棉花流通的补贴,转为政府对农民无偿提供种植大宗农产品(粮、棉、油)的补贴;二是增加给予农业贷款的财政贴息,扩大支持农业生产的贴息贷款的范围;三是改革农业税收制度。结合当前的费改税工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四是完善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政策,扩大提供低价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油、农业机械的支出。 中国农业论文:论中国农业合作制度变迁的格局和方向 内容提要:作者以中国农业合作制度及其变迁作为完整个案,从制度结构、变迁过程等方面,证实这是一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过反复交替.并渐臻二者协调配套之佳境的过程;并验证了作者提出的理论假设:只有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协调配套实施,才能化解强制性变过带来的产权低效和“制度失败”,以及诱致性变迁难免存在的“搭便车”等问题.才能渐次形成制度变迁的最佳格局;因此,未来的农业合作制度变迁无疑应沿着这一理性路径迈进。 关键词:农业合作 诱致性变迁 强制性变迁 一、问题的提出 寻找最佳的制度结构和接近最佳制度结构的途径.一直是经济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对于中国农业合作制度的变迁,不少学者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如交易费用、产权、国家、效率等出发,集中探讨了中国农业合作中的某些重要问题,并由此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进行了重大的创新(林毅夫.1990;周其仁,1994;郭剑波.1994;伍山林,1996)。这些学者们都自觉不自觉的借用了d·c·诺斯和林毅夫对制度变迁类型的划分,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追求潜在利润的渐进的制度交替过程(d.c.north,1990),而林毅夫则认为制度变迁是人们在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变迁(诱致性变迁)与国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化和产出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政策法令实施的强制性变迁(林毅夫,1989),但这并不意味着探寻最佳的制度结构只能从二者中选择其一。 新制度经济学在交易费用不为零和存在制度且制度(包括产权)并不总是有效等假定下,研究国家、制度以及制度变迁。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究竟按哪一种方式演进,不但取决于意识形态、以及传统、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安排;还取决于以往的制度变迁路径的影响即以往制度变迁的方式、数量、种类以及原因等;还取决于各行为主体的表现,比如其个性与理性程度等;还取决于外部性的大小、潜在利润的多少等等。在一场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国家以及国家信奉的主流意识形态,即在一个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举足轻重。 但问题是,诱致性变迁难免外部性和“搭便车”等问题出现,可以化解外部性的国家也总在边际收益一边际成本的前提下实施制度创新,加上对严出最大化和租金最人化目标的追求,国 家导致的政策失败(制度失败)和产权的无效率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林毅夫,1989)。 因此,我们假定,在正交易费用和制度安排并不总是有效的条件下,要接近或形成最佳的制度结构,就须: (1)应使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配套协调实施,以收取长短之效;受这一基本假定的制约,还应: (2)使国家尽可能的保持理性,并使国家理性、群体理性符合个人理性而 不是相反; (3)使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安排与正式安排及正式安排的变迁协调而不是相反; (4)使制度变迁既依赖既往的制度变迁路径,又要大胆创新; (5)产权形式要趋向多样化。 我们将选择中国农业合作制度及其变迁,来检验上述假定。 二、变迁的轨迹 (一)建国前的农业合作制度变迁 建国前的农业合作制度变迁,在根据地以外的地区,缘于国家追求增加财政收入、银行振兴等潜在收益.以华洋义赈会倡行合作救灾为开端,以1928年国民党政府合作事业指导委员会的设立和 1934年《合作社法》的出台为标志.迈上了国家单方面实施、推动制度变迁的途经。由于资金来源和规模受到较大限制、也不能有效减少农民加入的交易成本,这场强制性制度变迁致使一方面信用合作大发展,一方面高利贷盛行乡间;虽然合作社在保甲制下普及到保,而农业生产却日趋凋敝。 根据地的农业合作,主要体现诱致性待证。采取了农民自愿的方式,“民办公助”是政府行为的主凋。才溪乡的耕田队和耿长锁的合作社等都采取了灵活的资源配置形式和收人分配方案,努力寻找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的适当比例。但是,由于规模的扩大受入社农民退出权的限制和交易成本的制约,寻找合理的分配方案交易成本就很高.不合理的分配又加大了入社农民的退出行为,从而增加了组织成本,合作社的经济绩效并不理想,只能实现较小的规模经济。 可见.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都会面临交易成本与规模扩大的矛盾,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规模扩大并不等于经济绩效提高。根据地以限制合作社的规模来减少交易费用,即在生产水平低的情况下.以追求较小的规模经济为目标的做法,是已经验证了的理性选择。但后来的变迁恰恰忽视了这条成功的经验。 (二)告别私有产权并极力追求“公平’(1949~1978年) 关干农业合作的重大决策形成于1953年以前。决策依据是对当时出现的两极分化、中农化、富农经济等现象的综合分析,对旧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估计和原因探讨。以及政府强烈的想把中国引向富强的使命感;也体现对意识形态绩效的追求,对不公平增长方式的舍弃和对公平增长方式的偏好——这表现为对收入分配差别的刻意缩小和以产权的不断公有比为缩小分配差别的手段。而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约翰逊也说,“‘经济平等的成本对任何希望增长的处于发展中的经济社会来说.可能都是巨大的;待别明显的是,从上看经济增长的极大突发,一直是同极大的意外收益的前景和结果相联系的,所以.一个热望取得迅速增长的国家过于强烈的坚持旨在保证经济平等和公平收入分配的政策,似乎是不明智的。”因为这将限制对资本的积累和投入,而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增长必须以收入差别为前提。因此,政府当时对公平增长方式的选择,成了社会稳定的前提.但也由此丧失了不少的经济增长机会,制度创新的绩效也大受削减。这可以从合作社的产权制度变迁中看出。互助组为初级社取代,是因为其规模效益有限,更因为它依然是较完整的私有产权。当时条件下最有效的产权形式——初级社的效率尚未发挥出来就为高级社所代替,原因之一就是高级社是较完整的公有产权。取代高级社,则说明国家除了要用产权的公有化实现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控制外,还要通过建立全新的、完备的社区治理机构来控制农民甚至农民的思想。 初级社既成功地分割了私有产权,又通过给予农民较完整的退出权以形成社内农民的自我实施机制,有效地化解了合作社解散的风险。初级社以使农民获得较互助组更大的剩余享益权作为交换条件.从农民完整的私有权中.分割出一部分归合作社控制的剩余控制权,以私有土地入股的形式构筑了合作社的共有产权结构;生产股份基金的交纳无疑又增加了合作社的产权权重。由于农民拥有较完整的退出权,而退出的自由度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成正相关,农民不仅可以实施对合作社的监督,使合作社的管理者努力改善合作社的经济绩效,还可以参与合作社的分配等重大制度决策。对于社员来说,拥有较完整的退出权意味着拥有较完整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这使他们可以较自由地退出.也使他们倾向于维持合作社的 稳定运转,从而自觉形成一神防范大多数 社员退出以至合作社解散这一风险的自我实施机制(林毅夫,1990)。 较完整的退出权是初级社制度的关键。但形成初级社自我实施机制的还有意识形态的作用。国家借自身暴力潜能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生产公共物品方面的规模经济优势.在农业合作之初实施了大规模的意识形态灌注.这使全新的主流意识形成了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其内在现定之一就是支持合作社,要求农民加入合作社。这就使单个衣民退社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成培加大。 另一原因是合作社增加了对生产监督管理者的激励,给他们以较多的剩余权,如地位的改变(从地位低下的“泥腿子”到一方的领导)以及相应的收益(荣誉以及误工补贴)等(a.aalchian、and h.demsetz,1972)。 最重要的在于合作社是一种由私有、共有和公营组成的混合型产权结构。除了由公营带来和用于公营的公共积累产权归属不明外,每种产权都能获得其相应收益;而公共积累这时所占比例并不高,《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中规定,初级社应留全年收入的5%~10%作为公积金,1%~2%最多3%作为公益金。产权不明晰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突出。 此外,初级社既继承了由私有观念形成的标准行为,又承继了相沿已久的农民间合作互助的传统,从而借传统的“行为标准化”功能减少了交易费用。 总体来看,初级社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曾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次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原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力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初级社的产权明晰形成了对社员和合作社的双重激励,这也符合马克思合作思想的本意。但因为它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规定、国家的工业化目标和控制农村社区目标,都存在明显的距离,所以较早地被高级社替代了。 高级社使集体公有产权成了唯一的产权类型,因此,农民的退出权大受限制。而生产责任制不能解决因产权不明晰而带来的分配不合理,和由此产生的激励严重不足的问题。加上农民的意识形态、传统、习惯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公有产权的实际经济绩效并不理想。但是,国家及其人并没有去仔细研究产权结构及其实施机制,而是认为现有组织的规模不够大、产权公有程度不够高、国家没有控制农村社区,从而使高级社的缺陷在后起的中放大,高级社时开启的实施机制探索也受到更大程度的限制,意识形态日趋刚性,终致公社制度成为一种追逐理想的冲动,而被现实撞得粉碎。 (三) 1978年以来制度变迁的整体扫视 与改革开放前的强制性制度供给不同,1978年后的制度变迁是以初级行为主体。对潜在的获利机会的积极追求为主因的一场诱致性变迁。从大包干到乡镇企业的崛起,到股份合作制的实行,到农业产业化,制度变迁是一个不断认识获利机会、不断实现潜在收益的过程;制度变迁从发生到推广,总是一个不断“学习”——成本很低的借用和移植的过程;从收益分配的角度看.也是一个不断追求帕累托最优、不断接近帕累托最优的过程。 1978年以来制度变迁是一个对多种互补性制度不断选择的渐进变迁过程。各种制度间不但存在互补竞争关系,而且其间的替代也5主意寻找交易成本低的变迁路径.双轨制至今还是一种有效选择。在大包干依然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产权形式和实施机制的创新日趋繁夏多样化,合作制度也成了大的制度分蘖母体。 1978年以来变迁还以初级行为主体日趋活跃、国家行为日趋冷静为表象,后者集中表现 为国家角色由市场上的运动员十裁判员员向裁判员的转换,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由刚性(僵比不变)变为弹性(富有包容性和对现实的适应性)。 1978年以来的制度变迁.正因为有这些待点才会获得良好的经济绩效。但是,这场制度变迁却又明显表露出制度供给不足的弊端。在市场比进程中,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迟缓,就是农村经济制度需求难以满足的原因之一,也是合作制度创新成效有限的原因所在。 三、农业合作的难题 中国农业合作的道路充满曲折艰难,要面对太多的困难和复杂的矛盾。 (一)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争论:合作社究竟应该是什么?不同的回答是因为对公平与效率的不同取舍。穷人希望合作社充满公平色彩,但合作社又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所以,合作社只能是劳动者在合乎国家法律及其他制度规定的前提下.遵循合作社原则实现劳动的联合和资本的联合,通过资本的集中运营和劳动的分工协作,采用按劳和按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以改善劳动者经济状况的经济组织。 我们不认为合作社应仅有劳动的联合或以劳动的联合为主,相应合作社也不应仅仅采用按劳分配的制度。那样就会把合作社局限在劳动的联占中.把台作社的产权制度限制在公有的范围内。现实表明,没有资本的联合并以之为基础,任何社会生产将成为空中楼阁;也表明,把可以容纳多种产权形式的合作社局限于劳动的联合中,将合作社等同于社会大生产的一个车间,否认合作社中存在的各种经济利益和产权关系,明显是苏联模式的翻版,是对合作社内在含义的扭曲。 我们认为合作社要兼顾公平与效率。从合作社的发展史以及世界各国信奉的罗虚代尔原则中可以明显看出,合作社要发展壮大并同时对社员实行利润返还。就必须改善内部管理,完善各项制度,甚至要不断提高社员素质,充分实现效率;马克思恩格斯也讲过合作社要有自己的经济利益.要改善社员的生活,但 中国的合作社却长期奉行“无盈利主义”.致使今天人们还谈“合”色变.将合作等同于财产的归并。这就是过去将合作等同于“公平”——极度平均比的负面效果之一。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合作社已渐次恢复了其本来面目,并逐渐适应商品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为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以合作原则组织起来的、生机勃勃的经济组织。合作社选择了公平与效率兼顾,就从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中解脱出来了。 (二)意识形态流变造成的内在不协调 中国的合作思想和理论主要是一种舶来品。建国前的合作社主要依托西方的社会经济理论,建国后的合作社则访苏联模式。无疑,酉方的社会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民的传统、习惯、观念之间,不仅存在距离,可能还有难以弥合的鸿沟。建国前华洋义赈会极力推行合作救灾成效甚微.原因就在于,受灾的农民并没有进行合作的理念。同样,马克思主义的合作理论要为农民所接受,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何况,我们接受并用作指导的合作理论偏离了马列主义合作理论的精神,因此加大了实施农业合作的难度,使我国的农业合作走了一段不应走的弯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合作理论是灵活的.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合作经济可以在一段时期内与国有经济并存.合作社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合作社内部可暂存雇佣关系,但要加以限制;对于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的小生产者,不能采用剥夺的方式,而要建立各种合作社使他们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合作社只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并非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性质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多种合作社模式,如“合作 工厂”、“合作贸易”、“合作生产”、丹麦社会主义者提出的“股份合作制”——将农民的“土地结合成一个大田庄,共同出力耕种,并按入股土地、预付资金和所出劳动力的比例分配收入”、法国巴黎公社将要建立的合作联盟、俄国农村公社中的“劳动组合关系”、当然还有马克思恩格斯伦述最多的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社。可见,经典作家并没有给出组建合作社的固定模式。 斯大林则将合作社等同于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并坚决主张用这样的合作社去取代小农经济。斯大林简单的抛弃了布哈林先发展市场关系使农民摆脱贫困再组建多种形式的合作社、要用实际利益吸引农民等正确主张,把合作社的建立与建成社会主义、实施工业化战略“全盘集体化”“消灭富农”等同起来,使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合作化、集体化实际上变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安排的运动。 由于苏联的集体化曾作为一种成功的经验广泛流传,由于中国的领导人,特别是更多的吸收了斯大林而非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思想,斯大林的合作思想成了中国农业合作方面的主流意识形态.就使中国的农业合作制度的变迁不能不体现出较多的苏联模式的印痕。而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相沿千年的旧意识形态、习惯、传统都未发生太多改变,苏联模式一旦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将决定制度创新的规模和方向时,就会与农民——小生产者依然坚持的旧意识形态(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等)、传统(相沿已久的劳作生活格调)和习惯(散漫悠闲的个性)相矛盾,就需要他们形成一种新的标准行为以取代相沿已久的传统和习惯。仅此一点,农业合作制度的变迁就只能是一场高交易费用的强制性变迁。 (三)改造对象——个体小生产的高度稳定性 受上述意识形态规定的制约,当时的农业合作不仅要改变人们的旧传统、旧意识、旧习惯,还要同时改造小生产、取消小生产。改造小生产任务相当艰巨.因为,自近代以来小生产呈现出的分化趋势是:解体与稳定并存,而稳定是主调。解体是因为其小规模、低水平的待性.稳定则缘于其内在的产权制度。由于稳定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制度(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合一)对国家和社区的冶理叽为来讲,是可大大节省交易成本的,它们都倾向于使其稳定延续。还由干资源禀赋的刚性制约.以及自身仅够自给的经济规模,农户便自觉的削减交易量,使初始产权的交易受到限制,由之衍生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享益权的交易成为常态。加上这种经济制度小而全,自身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以及近代社会的变迁较少触及社区的治理机沟——制约小生产的制度.小生产的制度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小生产基本是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造个体小生产.就不能停留在规模扩大和产权的公有比程度上.还要以社区治理机构的改变作前提。因此,这场制度变迁是大规模、高难度的,加上要面对的是千万个与小生产、传统社区治理机构、旧习惯、旧意识形态、旧传统有千丝万楼联系的小农.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很高,为此.要么是一边累积变迁所需的费用.一边渐进的变迁;要么就一气呵成,用提高速度来减少交易费用。但实践证明,后者容易煮夹生饭,还会使强制供给的制度安排陷于无效。 (四)规模与效率的矛盾困境 从建国前的农业合作中就可以看出规模与效率的明显矛盾。那时的矛盾表现为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扩大规模又面临因农民退出带来的高交易费用。后来的规模过度扩大,如高级社和.又产生了较高的监督费用,导致合作组织的效率难以实现。加上分配制度极不合乎帕累托效率原则,追求不伤害任何人利益的平均化分配,却使大多数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以致组织中出现大量的机会主义、“搭便车”和偷懒行为,不断侵蚀组织的制度结构并最终使之陷干无效。 (五)产权兼容性与目标单一性的矛盾 在前面我们给出的定义中,合作社可以兼有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的功能,因此.合作社必然会兼容多种产权形式。因为分配制度是对剩余权的规定.不同的剩余权必须以不同的初始产权为前提。初级社制度中就存在私有、共有、公营多种产权形式。但受主流意识形态的规定,我们组建的合作社只是以改造私有权、向社会主义过渡为目标。由此又引出一系列难题:要改造小生产、改造传统的社区治理机构。改造农民的思想等等.最终陷入了无效率的困境。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从使意识形态富有包容性入手,营造多种产权形式竞争改进的良性状态。这是改革开放后制度变迁呈现出的喜人特征。 此外,个体分散经营带来的高交易成本,农业比较利益低下与支援工业化的任务.解决民贫与国弱孰先孰后等等.都是农业合作面临的难题。 四、突破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选择上的两难困境 上述难题,归根结蒂是制度变迁方式选择的问题。要化解高交易费用,国家不惜改造传统的社区治理机构.强化意识形态贯输.追求对旧制度、旧产权制度、旧意识形态的迅速替代。由此带来的一厢情愿,却造成制度安排的无效率状态。但如果听任制 度安排自发的创新 ,在建国前不足最低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实现最低规模经济尚是一道难题,如何满足国家追求最大规模经济以实现产出和租金最大化的愿望呢?建国后特别是高级社后的农业合作制度变迁,因规模较大而产生过高的监督成本,同样陷于无效状态。这似乎已经说明,从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二者中任选其一,都难免要陷入制度变迁方式选择上的困境。 透过1978年后以诱致性为主的制度变迁,我们看到:农业合作制度变迁中,诱致性变迁易导致供给不足、强制性变迁易忽视初级行为主体利益的难题,居然有了破解可能,这就是使初级行为主体具有活力.不断实施创新,国家理性地做最终决策。形成一个上上下下协调实施制度变迁、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配套进行的良性状态;这就是卞流意识形态趋向弹性、包容并与其他的意识形态协调的和谐状态;这就是正式制度安排的变迁较多的照顾到初级行为主体的传统、观念、习惯的宽松状态;这就是制度变迁不抛弃过去的路径并在过去的路径上大胆的不断创新的理性状态……无疑,这一状态将不断接近制度变迁的最佳状态——制度安排协调配套实施从而使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渐近均衡的的状态。我认为,这是中国农村改革最大的贡献之一,也是1978年以来这一轮全局性改革最成功的经验之一。 综上所述,农业合作中面临的难题,可以归结为对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两难选择问题;‘因此,破解难题的手段就是努力使诱致性变迁(创新)与强制性变迁(创新)配套协调实施。农业合作的实践反复证明,只有这样才能接近甚至达到制度变迁最佳状态——制度供给与需求均衡的状态 中国农业论文:入世对中国农业利大于弊 中国入世后,国内有一种议论,说入世头5年,超过半数的国有企业将面临淘汰,上千万人失业,对农业的冲击最大,估计有500万到1000万农民失业,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还将会比1995年的基准情景下降2.1%。 但权威的专家认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发挥其应有作用,必须主动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总的来看,入世为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对加快实现国家农业现代化将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是有利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入世后,中国将按照国际规则,进一步完善国内政策法规,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开放国内市场,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农业领域,促使中国农业与国际接轨,加快农业对外开放进程。 其次是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进出口结构的调整。中国劳动力丰富,但耕地资源不足。加入WTO有利于中国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成本相对较高的玉米、小麦、油料、糖料、大豆和棉花等农作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总产值)中的比例逐渐减少,而蔬菜、部分水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比例将有所扩大。畜牧业(除牛奶、羊毛外)将是主要受益行业。 第三,有利于改善中国农产品出口环境。可享受WTO现有成员的无歧视贸易待遇,降低农产品贸易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并获得解决农产品外贸问题的规范“渠道”,促进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专家同时指出,加入WTO不可避免地要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措施,这无疑对那些质量和单产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农产品及加工品带来一定挑战,在短期内会引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进一步加重国内主要农产品“卖难”矛盾,加重流通渠道的压力;二是引起国内市场一些农产品价格下跌,引发市场波动,如我国的粮油价格将不再拥文秘站:有价格优势。由于近年来我国粮油生产的成本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使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平均高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10%-70%左右。而油料除生产条件落后、单产低、品质差外,油料加工工业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出油率低、成本高,使成品油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入关以后,我国的粮油生产面临着极不利的地位。三是影响一些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此外,加入WTO后,会使今后我国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方面的农业支持措施受到限制;还有,加入WTO有可能增加我国进口国外农产品的外汇负担。 舆论认为,为减少入世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农业必须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要保障丰衣足食和食物安全,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把农业科技,特别是发展高新技术放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重视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生物技术可以将所需要的基因组合起来,并与常规育种结合,培育出抗性强、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生产成本低的转基因的新作物、新品种。生物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将使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不断出现新的突破和进展。大力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水资源不足和农业需水量增加的双重压力,使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工作备受重视,灌溉农业、节水农业和雨养农业、旱地农业目前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生产力。改进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贮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同时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 对此,中国国家农业部表示,将重点加强五个方面的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科研和实用技术推广;积极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经营管理。 专家们认为,从总的和长远看,入世对中国农业是利大于弊,如果措施得当,中国农业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中国农业论文:中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与财政投入政策的选择 「内容提要利用资源禀赋优势组织农产品生产与贸易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根据农业生产的资源配置与资源耗费及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选取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在WTO农业规则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建立健全农业灾害保障机制是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选择。 「关 键 词农业比较优势/WTO/财政政策 「 正 文随着农业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农业的发展战略与方向,提高农业竞争力,将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政策选择。 一、农业国际化促使世界各国政府重视农业比较优势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求世界农业发展专业化生产并实现国际分工。农业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世界农业多边管理框架基本形成,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技术合作日益增强,外国直接投资大规模增加,产品国际贸易日益扩大,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管理规则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 1.农业管理规则国际化。在关贸协定(GATT)体制下,农业问题常成为国际贸易纠纷的焦点,因关贸总协定管理规则不明确,管理体系不健全,执行规定不严格,导致各国或地区撇开有关规定,根据本国的需要建立有利于本国农业发展的生产与贸易政策措施,使农业保护主义盛行。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达成,第一次把农业问题纳入多边管理体制框架内,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有了多边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纪律。1995年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继承和发扬了GATT的国际规则和纪律,奠定了农业国际化的法律和组织基础,为农业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国际规则保障。 2.农业生产国际化。产品专业化和国际间分工日益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新的农业生产体系正在形成,不同国家和地区按照比较优势组织生产已成共识。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下,一些大型农业企业和涉农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国外办厂,充分利用大企业特有的生产、管理、营销网络、商品和技术开发能力,与国外的劳动力与市场等优势相结合,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3.农业市场国际化。市场是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由于生产销售国际化的发展,任何农产品都与国际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不断取长补短,趋于融合。 二、中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及其战略选择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需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顺应农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引进、研究和推广,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实现农业发展增长方式的根据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首先提高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这些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其次,调减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农产品生产,适度进口一些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宝贵性,加之财力的限制,中国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追求主要农产品的高度自给。对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的少数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调减其生产,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来调剂国内需求;同时,集中资源发展收益高、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产品,将更有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再次,在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同时,加强对重点农产品(主要是粮棉油等)的支持与保护,使农业对外开放与农业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农业保护是世界各国的一项旨在支持与发展本国或地区农业的普遍政策,也是国际农产品贸易谈判的焦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于开放本国农产品市场,减少对农业的支持,均持特别慎重的态度。中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并不是减少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相反,任何国家产业结构的成功调整均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尤其是政府的财政大量投入。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调整国民经济资源分配格局,改变目前农业负保护状况;另一方面调整农业保护方向,集中财力重点扶持重点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 三、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的财政投入政策选择传统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主要围绕农产品数量增加为主要内容,投入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上,对改善农产品品质、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投入不够,投入力度也不足。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改善农产品品质,充分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政府财政投入的规模与投入结构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农业是高度依赖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的产业,维系农业的稳定发展,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首要条件是农业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内部环境就是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较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广泛应用的农业科技等;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体系和价格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税收制度的完善等。创建良好的农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重在政府的财政投入。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水土资源相对短缺,人均农业资源不足,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同时,农业科技水平、物质基础装备水平较低,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品质提高的速度慢,农产品品种和品质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不多。农业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与发达国家普遍形成的大农场经营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进行直接竞争,在中国现有财政对农业投入水平情况下,将使中国农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事实上,发达国家利用政府的大量财政投入使农业生产率、资源、技术、市场营销管理和资金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WTO农业协议虽然削减了国内农业支持和对农产品出口补贴,但由于许多国家基期的农业保护水平本来就很高,因此,削减后的农业支持和出口补贴水平仍十分可观。如美国在减让基期的国内支持总量(AMS)高达239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直接给予农民,按WTO农业协议规定削减20%,美国仍可使用191亿美元的“黄箱”支持措施 ;欧盟削减后的国内综合支持总量仍可高达796亿美元;日本削减后仍有283亿美元。只要在完成承诺减让后,这些国家仍可以大量使用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保持其竞争力。此外,发达国家均已完成了“黄箱”政策国内支持的减让承诺,但这些国家的“绿箱”政策国内支持大幅增加,存在着“黄箱”政策支持转向“绿箱”政策支持的倾向。美国“绿箱”政策支持总量由1986~1988年基期的241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461亿美元;欧盟由基期的11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242亿美元;日本由基期的22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329亿美元。这些发达国家的农业虽然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经很小,但农业所获得的政府投入却非常多,对农业的支持一直维持在很高水平,有力地稳定了农业,真正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并成为出口创汇及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甚至干预他国政治经济的重要手段。以美国为例,一个美国农民能养活98个美国人和34个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现在美国的农业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2%,而耕地面积达1.9亿多公顷,人均按近0.8公顷。 2.优化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从“绿箱”政策看,中国1996~1998年平均每年补贴为1514.2亿元,其中“一般服务”补贴达785.6亿元,占“绿箱”政策补贴的52%;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约383.8亿元,占25%;其他为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支持等。相对WTO规则及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国而言,中国“绿箱”政策补贴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农业补贴的对象错位,有许多农业补贴并没有补给农业生产者(WTO规定应补贴给农业生产者),而是补贴给了中间环节;二是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除有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外,还未建立既符合WTO农业规则又能有效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从“黄箱”政策看,中国1996~1998年间实施的“黄箱”政策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粮食、棉花的政府定价收购及保护价收购。对于粮棉产品,1996~1998年3年平均除对玉米补贴(AMS)是正值9.35亿元外(占玉米产值的0.7%),其他产品的AMS都是负值;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差补贴。中国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价差补贴(AMS)为281.08亿元,1996~1998年每年“黄箱”补贴实际规模为290.43亿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4%,按中国承诺“黄箱”补贴8.5%的规定,最高的“黄箱”补贴规模可达1741亿元,扣除已有的290.43亿元,还有1450.57亿元的补贴空间。 3.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进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逐渐提高农业的积累水平,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者从事农产品生产不仅不征任何税收,反而利用其雄厚的财力给予农业大量的投入,给予农业生产者以巨额的补贴。大量事实表明,中国现有的农村税费政策,制约着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不利于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改革。 (1)改革和完善地方税收与财政分配制度,切实解决基层财政以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等专门面向农业生产者征税作为财政主要收入来源的格局。 (2)逐渐压缩农业特产税的征税范围,直至取消。现行的农业特产税的功能与作用并非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仅仅在于地方财政的增收,弥补日益庞大的政府行政事业经费的不足。从发展比较优势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目的出发,逐渐压缩农业特产税征税范围、降低税率直至完全取消,将农业特产品视同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一样征收农业税,只是在计税依据上按略高于同等面积、同等条件下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为标准,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浙江、江苏等省已停征农业特产税。 (3)规范收费管理。地方政府部门无权设立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等项目,取消涉及农民的各种摊派和达标升级活动;精简乡镇机构和压缩财政供养人员;调整支出结构;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 (4)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农民负担的大幅度减轻,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行政经费将出现较大缺口,需要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给予补贴。 4.支持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促进农业保险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和气候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农业保险因赔付率过高,又不能获得政府补贴,中国各商业保险公司都不愿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基本处于停顿状况。这与中国农业发展不相适应,与日益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不相适应。作为支持与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中国需建立与完善农业保险法规制度,选择世界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以政府组建农业保险公司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由中央政府统一组建专业性保险公司,公司宜隶属于农业部,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相应的分支机构,具体业务由县农业保险支公司组织办理。农业保险基金以政府财政补贴和农产投保保费构成,并对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费用和保险费给予财政补贴,以及实行免税待遇。新的农业保险公司需注重经营效率,避免机构庞大、责权利不明、官办色彩浓厚、办事效率低下、人员素质不高等现象发生,本着积极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使农业保险真正成为支持与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 中国农业论文:韩俊谈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要着眼于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大幅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机制;加快城镇化的发展,切实打破城乡隔阂,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赋予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在理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良性发展机制。 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 我国目前正处在从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向工业和服务业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伴随这一进程,城市住房和非农业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大量的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我国是通过国家强行征用的方式而非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将土地从农民手中征用过来,然后把土地转让给新的用地者,用于城市用途。而且这种转化通常是被垄断的,这种做法在世界各国是非常鲜见的。国家强制性地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家所有,农民在得到一定补偿后,便永久丧失了土地的所有权。伴随着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批农民变成了失地农民。据估计,目前中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高达4000万—5000万人。国家强制性大量征地造成的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无着落等问题日益严重,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有新的立法和政策,既保证国家建设用地,又要给农民以公平的补偿,给失地农民以妥善的安置。必须完善有关法律,保证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动用征地权。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实行公平补偿,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必须完善征地程序,保证在征用农民土地过程中土地权利人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必须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根据现行法规,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不能出租、转让和抵押等。目前法律的规定已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要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只要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只要在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控制之上,应该通过市场开发商和土地所有者进行平等的谈判,而且不一定涉及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要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农民入股也可以,合营也可以。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机制 目前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工农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不再替工业发展提供积累,农业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而不是受“挤压”的部门。根据国际经验,此阶段不同国家从各自国情出发,都采取相应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尽管现在农村人口还占多数,还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大量补贴来解决农民收入偏低问题,但就我们国家的财力来讲,我国在总体上已具备了反哺农业的实力。与国家财力增长相适应,必须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要继续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要大幅度向“三农”倾斜。 为此应该切实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过去我国农业财政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工程的比重较大,而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取消农业税以后,要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 切实打破城乡隔阂,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城乡关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仍然不平等。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甚至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城市和工业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城市很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农村的发展,农业和农村很多问题的解决,更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带动和反哺。与同等工业化程度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目前,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平均水平已达40%,发达国家城镇化平均水平则在70%以上。根据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化水平在30%—70%时期是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才能基本稳定。可以预见,未来20年,我国将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比较乐观的预测是,按照1995年以来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增长1.4个百分点的速度,20__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50.6%,2020年达到65%;较为保守的预测是,按照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增长0.9个百分点的速度,20__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46.3%,2020年达到55.2%。从就业结构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按每年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计算(1981—20__年的20年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年平均下降1.3个百分点),到2020年,农业就业比重将由50%下降到35%左右,产业与就业结构偏差将进一步调整。未来20年,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得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 推进城镇化一定要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是城市带动农村的最重要的体现。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清除农民进城的障碍,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要高度重视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重视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城市的财政支出和各种公共服务不能仅考虑城市户籍人口的需要,应该有效服务于全社会。城市政府应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进城农民视同常住人口对待,应把外来人口对住房、就学、医疗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要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在大中城市的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应给予办理城镇常住户口,逐步实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后,在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应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应的义务。让外来人口逐步融入城市,有利于城市各种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 赋予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目前,农村 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会落空。 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政府投入已占了大头,即使这样,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投入还是低水平的,远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要求。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是把过去乡镇用于发放教师工资的资金上收到县财政,由县财政统一发放,这种做法对保障教师工资发放有明显的效果,但这项政策从总体上看仍囿于现行体制框架之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体制的城乡分割问题。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后,学校公用经费依然严重不足,预算内补助虚列现象普遍,危房改造资金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教育债务负担沉重,偿还难。要真正落实中央提出的把农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真正实现政府办农村义务教育,必须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农村卫生事业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医疗价格不断攀升,农民医疗负担重,有病看不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很普遍。从调查看,医疗支出已经成为农村居民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全部调查农户中,医疗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8.5%,大病户家庭则占了30%左右。目前9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新型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还很低,平均补偿比例仅为30%,即使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还远远不能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从总体来看,政府农村卫生投入严重不足。1998年—20__年,政府农村卫生资金投入总量由110.34亿元增长为151.16亿元。同期,政府对农村卫生机构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由1.02%下降为0.69%。国务院已经提出,到20__年,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实现这一目标,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要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当前,特别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完善新型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 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对这些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实行社会救济。要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医疗救助的支持力度。要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良性发展机制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不能仅仅依赖城市的带动和工业的支持。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即使城市化能够顺利推进,能够缓解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2020年农村至少还会有5亿以上的人口,2030年至少还会有4亿以上的人口,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仍然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理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农村最终要通过深化改革,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步伐,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 必须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粮食产量增长在总体上还不能满足消费增长的需要,每年均有缺口,产销自给率将会下降。1996年在罗马联合国世界政府首脑粮食会议上,我国提出我国粮食自给率为95%,进口约占5%。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粮食供给不能指望过度依靠国际市场,尤其是口粮,粮食自给率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可承受的水平上。确保粮食安全应包括三项具体目标:一是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基本自给水平;二是通过进出口调剂、库存吞吐,最大限度地保证粮食市场供求平衡;三是保障特殊群体的食品安全。 继续支持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渠道。20__年我国农村有4.9亿劳动力,其中转移到乡镇企业的有1.35亿。在可预见的将来,即使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的问题还将长期存在。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必须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全面展开。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进一步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中国农业论文:中国农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效应浅议 摘要:将农业等第一产业产值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农业等第一产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的效应为负数,表明在现有条件下,农业越发展,农民的收入越低。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的现代化发展,应该打破农民的身份限制,开启农民广泛的要素收入之源;同时政府应该充分利用wT0的规则对农业进行适当补贴,建立对农民进行收入支持等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关键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补贴;农民收入支持 一、文献综述 农民增收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从文字上讲,农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获得务农收入的人。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户籍制度的缘故,中国语境中“农民”的含义要丰富得多,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必须要具有农业户口,两者缺一不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当代部分农民也可以不必从事农业生产,但是要成为农民仍然必须具有农业户口。也就是说,农民在中国不是一个职业称谓,而是一个身份的标识。基于农民的身份,每一个农民有一块可以永久无偿使用的宅基地,有一份土地使用权,可以比较自由地择业而获得多项收入。因此,国家统计局对农民收入设计了一个特别的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被调查农民纯收入之和除以被调查人数。“农民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每年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包括四个部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人。不过,既然被称为农民,务农是其家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产生,各级统计部门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一规定,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推算而得。“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农民,是指农村常住户。农村常住户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以及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农村住户。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及以上的住户也包括在本地农村常住户范围内;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都不包括在本地农村住户范围内。 农民收入计算中包括没有变现的部分。在农民收获产品之后,统计上就算做了收入;农民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己消费,粮食、蔬菜等,统计口径是既算收入也算支出,都要按照市场价格计算收入和支出;对农民的收入,统计口径不仅要算现金收入,算实物收入,还包括副产品。例如:小麦收割完,小麦要算收入,麦秸也要算收入;养鸡养猪养鸭,鸡猪鸭要算收入,粪便也要算收入,可做田地有机肥。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一部分是不能用做生活消费的,因为每一个农民家庭都是一个经营主体,必须自己为自己垫付生产费用。 目前,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研究,主要是对根据现行测算方法得到的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表示怀疑和批评,探讨农业生产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文献很少,目前主要有曹子坚、王敏分析了国家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民纯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黄永兴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技术就农民纯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何秀荣发现了发展农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在递减,但没有实证的支持;王细芳选取中国粮食生产区之一的湖北省为案例,围绕农民增收分析了“种粮热”给农民增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其他农业活动则没有进行研究。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农业和农民问题,笔者试图从农业生产角度探讨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为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供经验证据和智力支持。 二、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放弃对现行统计数据和测算方法本身的争论,直接利用统计部门的权威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数据。我们选择2006年全国31个地区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因变量。 由于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农业生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所以,我们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选择2006年全国各地区的农业产值作为主要控制变量,分析农业生产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农民纯收入=总收入一税费支出一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一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一赠送农村亲友支出。“总收入”指调查期内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从各种来源渠道得到的收入总和,按性质划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可见,农民总收入的来源非常广泛,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三大产业。此外,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也很多,农民人口数、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性别都会对农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我们把这些变量也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保持这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揭示出农业生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为了保证数据来源的同一性,我们无法利用《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得到所有上述指标的数据。由于我们主要关注农业生产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可以考虑利用替代指标进行分析,得到遗漏变量问题的植入解。我们利用各地区的乡村人口数作为农业人口数的替代,利用各地区接受义务教育及其以上程度教育的人口数作为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替代,利用各地区的15岁及其以上人口性别数指标作为农民性别状况的替代。将上述各项得自《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变量及其代码列于表1。 三、回归分析 根据上述变量,我们建立如下的回归模型: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乡村人口+接受义务教育人数+接受超过义务教育人数+未上过学人数+15岁及其以上人口中男子数+15岁及其以上人口中女子数 利用Eviews分析软件进行回归得到下列结果(表2)。 为保证推断的有效性,利用怀特方法进行异方差检验(无交叉项)(表3)。 由于存在异方差,不能进行有效推断,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表4)。 经过修正,不仅消除了异方差,AC值和SC值都变小,且R2和调整R2。都达到0.9999以上,模型拟合很好,可以进行有效的统计推断了。 四、统计推断 必须注意的是,在我们控制的人口变量中,只有各地区农村人口是专门针对农民的统计数据,其他的人口数据都是采用的替代变量,虽然不能利用它们直接对农民的收入效应进行推断,但是可以保证以下四个非替代变量的效应分析的无偏性。 第一,第一产业产值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边际效应是负数,为-0.692049,p值为0.0339,我们可 以在5%的显着性水平拒绝第一产业效应为零的虚拟假设。于是,可以作如下推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第一产业产值每增加一个单位(1亿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仅不会增加,而且会相应减少0.692049元。 第二,第二产业产值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 边际效应是负数,为0.195757,p值为0.0709,我们可以在10%的显着性水平拒绝第二产业效应为零的虚拟假设。于是,可以作如下推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第二产业产值每增加一个单位(1亿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相应减少0.195757元。 第三,第三产业产值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边际效应是正数,为1.012055,p值为0,我们可以在1%的显着性水平拒绝第三产业效应为零的虚拟假设。于是,可以作如下推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第三产业产值每增加一个单位(1亿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相应增加1.012055元。 第四,乡村人口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边际效应为正,为1.210421,p值为0.0012,我们可以在1%的显着性水平拒绝其效应为零的虚拟假设。于是,可以作如下推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乡村人口每增加l万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相应会增加1.210421元。对该点应该作如下的理解:在一个农民家庭的土地既定的情况下,由于每年务农的劳动量基本不变,在大部分农业生产都可以由妇女、老人和儿童胜任的情况下,家庭成员越多,就可以有更多青壮年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从而获得更多非农收入。因此,乡村人口的增加会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产生正效应。 五、政策建议 由于农业等第一产业的边际效应为负数,说明单纯发展农业生产不仅不能增加农民收入,长期还会不断降低农民的纯收入。这也证明,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纯粹的农民)是很难获得社会平均收益从而过上现代生活的。为了获得社会平收益率,中国农民必须要兼业,通过兼业多渠道获得收入来源,弥补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足。这样的结论无疑对我们当前的农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由于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纯收入的效应为负数,要增加农民收入就不能仅仅依靠农业的发展,还必须要让农民参与其他行业的建设,开启农民的要素收入之源,充分发挥农民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的获得包括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等各项收入。其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效应非常显着,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农民的身份限制,赋予农民的国民待遇,让农民能够更方便的从事第三产业,取得经营性或工资性收入,同时也让城市居民能够方便的从事农业生产,使务农成为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身份,为农业的发展开辟广泛的渠道。 同时,鉴于第一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负效应。为了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国家必须在WTO的框架下,充分利用WTO中的黄箱政策对农业进行适当补贴,保证从事农业生产能够获得正收益,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利用WTO中的绿箱政策,对农民提供收入支持,使我们的乡村建设者能够过上现代的社会生活,实现城乡共同的现代化。 中国农业论文:二元经济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摘要: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二元经济结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元结构将逐渐向一元过渡。现代的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在实现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农业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解决农业的根本出路无疑归结到农民身上。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多重二元结构,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探讨性意见。 关键字:二元经济、人力资本、农业剩余劳动力 一. “二元经济”的提出与发展 “二元经济”最初是伯克(Booke,1933)提出,他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的研究中把该国经济和社会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化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所经营的资本主义部门,他当时的研究仅仅限于对二元经济的一种单纯的描述。 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一篇题为《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刻画了后起国家存在的二元经济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传统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成负数,劳动者在最低工资水平上提供劳动,因而存在无限劳动供给。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比农业部门工资稍高,并假定这一工资水平不变。由于两部门工资差异,诱使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资本家利润即剩余的使用,当资本家进行投资,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量就增加了,从农业部门吸收的剩余劳动就更多了。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提高了,与工业达到一致,这时经济中的二元结构也消失了。刘易斯模型包含了以下两种含义:(1)认为现代城市部门的资本积累能带来固定比例的劳动力就业的增长,意味着不存在劳动力节约型的技术进步,资本积累越快,创造的就业机会增长也越;(2)认为农业只是工业化中的一个消极部门,忽视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联。这两点大大地削弱了该模型的现实意义并且也是后人对其批判的主要依据。 拉尼斯、费景汉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他们认为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因此,他们把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流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类似于刘易斯模型。第二阶段工业部门吸收那些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于农业部门平均产量的劳动力。此时,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为正值,他们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导致农业部门的萎缩,从而农业向工业提供的剩余减少,农产品供给短缺,使工农业产品间的贸易条件转而有利于农业,工业部门工资开始上涨。第三阶段是经济完成了对二元经济的改造,农业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和工业工资都由其边际生产力决定,农业与工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完全取决于边际生产力的变动。经过改进后的模型更准确反映了二元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自然演进过程。 二. 我国二元结构的演变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建国以来我国二元结构的历史演变 建国初期,受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建立起现代工业,并进而实现经济的起飞与现代化,必须要有最初始的资本积累。而在建国初期我们经济水平极其低下,主要是自然、半自然经济为主体,资金严重匮乏。在这种经济基础上,唯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用剥夺农业剩余的办法来实现工业化。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体制。通过这种不等价交换的原始积累方式和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从200多亿元起步,迅速积累起了5000亿元左右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保持了较高速的经济增长率。然而,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由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这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而且也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农村隐蔽性失业严重,从而使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更加突出。二元结构强度一般用农业与非农业间的相对国民收入差距来衡量。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的统计分析表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这一差距最大为4.09倍,而1979年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却高达6.08倍。 2.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效果并不显著,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刚性,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城镇化进程迟缓,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另外,国家对农业的土地所有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比如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占用农民耕地,并未能给与足够的赔偿,这也在一定程度成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第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技术含量总体比较低,缺乏竞争力。我国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式经济。仅有的可耕地不可能完全吸收农村劳动力。然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乡镇企业一般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由于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乡镇企业的生产效率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并不稳定,刺激农村经济效力不强。 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无非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农村工业,有上边分析,农村工业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有限。另外就是通过进城打工。由于农民身上所蕴含的人力资本不高造成农民进城打工的就业渠道非常有限。其次,我国城乡户籍制度对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有一定限制。再则,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资本深化”的局面,资本对劳动力产生了替代。 第四,城市化进程缓慢。一般来说,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但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与工业化水平。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为37924万人,城市化率为30.4%,世界平均水平为45%发达国家为75%,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的低下不能实现生产要素在城市的聚集,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特别是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2000年世界第三产业占CDP的比重约50%,而我国只有32%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第三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吸收劳动能力强,并且第三产业中的大量服务业的增长对刺激经济增长起到较强作用,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弹性达到1.78。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下既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固了二元结构的刚性。 三. 农业经济发展与摆脱二元结构 农民问题,曾经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现在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尽管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和发动,并且20多年来农村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令人困惑的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城乡二元结构呈现出刚性。人们已经认识到,农民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现代化进程。立足于我国国情,要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个人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 制度变迁。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的。在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中,价格标准是市场的唯一指标,然而价格指标要想发挥其配置资源的作用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规则之上的。这种规则我们一般称之为制度安排。价格机制的顺利运行是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安排的。二元结构的消除并不能像刘易斯所设想的那样通过工业化、城市化,把农村剩余劳动力排空。从上边的分析我们看出,我国二元结构具有一定的刚性,在我国要想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关键的一环就是培植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制度产权安排。只有在合理制度安排下,才会产生相应的激励。首先,在土地产权安排上,应给予农民更大的空间,切实考虑农民的利益。其次,可以激励农民建立一定的经济组织。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各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共同需要。通过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市场信息,更有计划地协作生产。 第二, 农村人力资本的培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农村人力资本的匮乏是农村经济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在人力资本的培育上,首先,通过农村教育投资。当前农村教育普遍落后,农村教育资金匮乏,政府在农村教育体制以及教育服务保障上应该有所作为。通过教育促使农民掌握足够的信息,更好地融入社会。农村经济落后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化水平低。信息鸿沟导致城乡信息知晓权差异,强化了农民收入的贫困。信息的贫困造就了农民就业的贫困。因为农民无论种什么、种多少、如何种、如何卖以及是否外出打工、打什么工都离不开信息。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方面使农民无法迅速全面地得到完整准确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的信息资源无法及时有效地传输给社会。这就必然使得农业的结构调整、农产品的销售、农民外出就业均受到严重影响,从而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其次,通过建立并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之间不仅通过户籍隔离制度造成身份上的不同,而且由于身份上的不同更产生了基本的生存权利上的差别。城市居民可以享受生活的最低保障,失业伤亡保险等等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民相反却不拥有这种权利。改善农民的社会福利,建立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农村人力资本的培育,城乡差别的缩小,农村经济的发展无疑有重大意义。 以上两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用。由于市场经济不能自动的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所以政府在此过程中应该起主导作用,推进正式制度创新,使农业问题切实、合理地得到解决。 中国农业论文:国外农业保险成功经验对构建中国农业保险模式的启示 一、国外农业保险成功经验 (一)美国 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试办农业保险,并以农作物保险为主要组成部分,由此习惯上称其农业保险为“农作物保险”。经过近70年若干次的实践探索与创新,美国农作物保险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农作物保险向现代风险管理制度的历史性演变,其保险密度已高达70%左右。归纳其成功经验主要有4个方面: 1.建立与时俱进的法律保障体系美国现行的农作物保险是由参议院提议后,经过14年的论证于1938年在《联邦农作物保险法》中确立的。该法规定了农作物保险的目的、性质、开展办法和经办机构等内容,为联邦政府在1939年全面实施农作物保险业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此后美国政府又根据时宜的变迁对该法进行了多次修订与完善。 2.逐步构建网络型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依据1980年修订的《农作物保险法》,私人保险公司既可以参与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的农作物保险和再保险并独立承担风险损失责任,也可以只做享受FCIC佣金的人而不承担风险责任。此后,在联邦政府财政及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下许多私人保险公司积极承保农作物保险,时至2001年FCIC就基本不再做原保险业务,而只代替政府行使政府职能专注经营再保险。由此形成了农户向私人保险公司投保、并获得政府的保费补贴,私人保险公司不仅可以从政府获得各种费用补贴与优惠政策,而且又可向FCIC或私人再保险公司进行分保以分散风险,再保险公司又可从政府获取费用补贴及税收与金融等优惠条件的网络型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3.开设“模糊”的农业保险产品根据保险的宗旨,保险只承保纯粹性风险(如自然灾害风险)而不承保投机性风险(如市场风险)。但美国在《1996年农场法》中就推出了既承保农作物产量风险又承保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收入保险,如团体收益保险、作物收益保险、农场总收入保险、收益保证保险和收入保护保险,等等。这些保险产品的推出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并促进了美国农作物保险的快速发展。至2002年承保面积已达到1.16亿hm2,占可保面积的81.3%. 4.强有力的政府扶持美国政府开展农作物保险的目的是建立农村经济“安全网”,提高国民整体福利水平。正基于此,美国政府对农作物保险的财政扶持力度非常大,而且手段也更直接更有效。重点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保费补贴只针对农作物保险业务而不针对保险机构。无论是FCIC还是私营保险公司,只要经营农作物保险就享受政府保费补贴。第二,农作物保险公司可以获得业务费用补贴。政府不仅向FCIC提供各种业务费用,而且还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20%~25%的业务费用补贴。第三,通过再保险分散保险公司的风险。为了降低保险公司经营农作物保险的风险责任,提高其保障能力,联邦政府通过FCIC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比例再保险和超额损失再保险保障。 (二)日本 1.建立多重风险分散与安全保障机制日本农业保险组织由基层向高层分为3级:农业共济组合、农业共济联合会和国家农业保险机构(即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处)。‘农业共济组合是设置在市、镇或村一级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民间保险相互会社,其作为最基层组织直接向本地区所有成员承保,然后再向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进行部分分保,以减小风险责任。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处又向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提供超额赔款再保险,以降低其非常损失所致高额赔偿责任。1952年农业共济联合会与政府共同出资筹建了农业共济基金,用于农业共济联合会的补偿基金不足以支付赔款时向其提供贷款。由此构筑了多重风险分散与安全保障机制:首先是通过原保险与两次再保险将农业风险在全国范围内的3个不同主体(投保人、承保人与政府)间进行3次分散;其次是通过农业共济基金又为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实现长期收支平衡提供了一个“稳定器”,进一步增强了农业保险抗风险的能力。 2.采取与政府调控目标相一致的实施方式及激励措施日本农业保险的实施方式是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其强制保险有2种情况:一种是对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计民生及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农产品生产实行法定保险,如水稻、小麦、牛、马、猪、蚕等;另一种是当农户所种植的可保农作物面积超过法定最低限(目前为0.3hm2)时就会自动成为该地区农业共济组合成员,即成为被保险人。自愿保险主要是对具有一定保险需求的农产品生产如水果、花卉等以及小规模农作物种植农户。 3.农业保险立法先行并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日本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酝酿农业保险,经过充分调研之后首先进行的就是立法。1929年颁布了《牲畜保险法》、1938年颁布了《农业保险法》,而在1939年4月才正式举办农业保险。在其后又对这两部法律进行了多次修改与完善,尤其是1947年日本政府根据当时所需将这两部法律修改合并为《农业灾害补偿法》,为实施强制保险和确认合作组织为基本组织形式提供了法律保障,并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政府扶持下的民间非赢利团体经营模式。时至今日日本农业保险法制已十分健全,从微观的强制与自愿保险范围的设定、费率确定和赔款计算方法等,到宏观的组织结构、政府职责与再保险等都有具体规定。 (三)法国 法国是一个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也是农业保险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法国经营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有很多,如通过国家立法保护农业保险、政府为减轻农民的保费负担向农民提供很大比例(50%-80%)的保费补贴、向保险公司提供费用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等等。然而作者认为最值得中国借鉴的成功经验则是建立政府与社会共同联办的国家保险公司独立经营广义农业保险。1986年法国成立了以政府控股为主体、社会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农业互助保险集团公司,下设农业相互保险公司、非农业财产保险公司、农民寿险公司和农业再保险公司4个保险公司。其中,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承保全国农民的所有财产、疾病和意外伤害中断间的损失;非农业财产保险公司承保农村的屠宰商、面包商、手工业商、小商业者的财产、疾病和意外伤害保险;农民寿险公司承保农民和非农民的人寿保险和死亡保险业务;农业再保险公司负责对内对外的分保业务。由此可见,该集团是将农业保险的经营范围由狭义农业保险扩大为广义农业保险并将其作为一个系统统一进行承保经营。经过近20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经营方式不但实现了“以险养险”,而且增强了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极大地促进了法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该集团净资产已达45亿欧元,保费收入122亿欧元。 (四)印度 印度与中国均是发展中国家,具有相近的国情,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程度低等,所以印度举办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对中国也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1.财政支持是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原动力印度于1961年就开始对其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等在部分地区进行了农业保险试验,但由于政府不提供财政支持试点没取得任何进展。直到1972年政府通过建立全国性保险机构直接组织和经营,并实行保险责任由中央政府与邦政府两级按比例分摊、经营管理费用全由国家负责之后,农业保险才得以迅速发展。 2.推行与国情相适宜的实施方式与承保范围印度农业保险的实施方式是自愿保险与有条件的强制保险相结合。这里所说的有条件的强制保险是指进行生产性贷款的农户必须参加相关农业保险。由于开展农业保险市场环境不够成熟和政府的财力有限,印度农业保险的承保范围只限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等和养殖业的主要牲畜如牛、马等。这样既可减少逆选择与道德风险发生概率又可集中国家财力保证农业稳定发展。 二、对构建中国农业保险模式的启示 (一)明确中国农业保险的目标 尽管由于各种条件所限中国目前还没能力将农业保险的目标定位为福利政策,但至少应使其发挥保险最基本的分散风险与经济补偿功能。也即是使农业风险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得以分散,提高农民灾后恢复生产和生活能力,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性与稳定性,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尽快立法以保障和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尽快对农业保险进行立法,并以法律的形式对农业保险具体的目的、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费率厘定、赔付标准、实施方式、组织机构及运行方式、初始资本金筹集数额和方式、各级政府的作用与职能、管理费和保险费分担原则、异常灾害条件下超过总准备金积累的赔款和处理方式、税收规定、各有关部门的配合、资金运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而明确地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保险依法实施,才能使保险机构依法经营,才能使农民权益依法得到保障。 (三)因地制宜探索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 通过对上述国家农业保险发展经历与模式变迁的研究分析,针对农业保险具有较强的地域差异性特征,结合中国国情,从整体上说目前最适合中国的组织形式有2种: 1.农业相互保险由于相互保险是由所有参加保险的人组织起来而成立的法人组织,即保险人本身也是投保人,所以投保人之间存在的共同利益关系有助于形成相互监督机制。 2.商业保险公司与政府签订协议代办农业保险根据中国目前农业保险业的现状,可以借助于商业保险公司的“躯壳”,发挥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功能,推进农业保险健康快速成长。在财政、市场等条件成熟时再考虑组建国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或其他形式。 (四)扩大农业保险的经营范围 中国可以借鉴法国的成功经验,打破农业保险公司仅开办狭义农业保险的现状,允许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以某些优惠条件经营广义农业保险,不仅能起到“以险养险”的功效,增强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与稳定性,提高其开发农村保险产品的能力,而且还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适宜的农业保险产品 在对美国农业保险产品的分析时,曾指出其推出了超越保险宗旨的系列收入保险,但这些保险产品却已得到了联合国世贸组织的认可,这无疑又为农业生产增添了一道防护墙。尽管中国政府现阶段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为农民提供市场风险保障,但可以在财政能力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进行试验,为中国农业保险长期目标服务。 (六)建立国家农业再保险体系与巨灾风险基金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且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农业风险具有高度关联性,致使农业风险损失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易分散,很容易形成农业巨灾损失。一旦农业巨灾损失发生,单独的商业性保险公司就很难独立承担与消化。因此,中国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政府独资的再保险公司,或建立政府与保险公司相结合的优惠型农业再保险,并多方合作积极积累巨灾风险基金。 (七)建立财政支持与政策优惠制度 中国政府应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绿箱”政策,借鉴国外支持经验,如给予经营公司一定保费补贴、业务费用补贴、管理费用补贴、税收及金融等,以促进中国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中国农业论文:规模化和精细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摘要:由于理论的局限性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中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特征。城市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限吸收决定了中国不可能照搬刘易斯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和精细化作为现代农业的两个发展方向,必将成为中国农业经营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规模化;精细化 改革开放以来,以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标志,中国农业经历了一系列比较成功的发展时期。然而,由于理论的局限性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中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特征。农业脆弱的基础地位在中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中暴露无遗。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2007年,中国居民cpi上涨4.8%,涨幅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而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最主要原因。2008年,中国物价上涨的势头有增无减,仅2月份的cpi就达到8.4%,创下十二年来的新高。可以说,中国“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发展时期已经过去了。农业是食品加工工业的基础,深刻反思中国农业发展的不足,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更有利于中国农业抓住契机,迅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传统农业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农业发展理论以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为代表。应该说,这两大理论都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农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理论本身的缺陷,非常苛刻的理论应用前提,加上缺乏实践经验的必要总结和提炼,很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农业在经历一段短时期的繁荣之后再次陷入停滞,回到那种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以《二元经济论》为例,刘易斯最重要的假设就是农村存在隐性失业,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为负数。在对农业生产没有任何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加人工业化进程。当农村劳动力流出到一定程度时,农产品产量下降,价格上升,追求利润的动力将促使农民把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引进来,从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然而,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不仅是刘易斯的假设站不住脚,刘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也过于简单。首先,正如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所指出的,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正,不是零,更不是负数,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其次,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几乎伴随着劳动力流出的开始而开始,并不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滞后期。因为相对于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即使在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上升。再次,农产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利润,并不能肯定把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进来。因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体,其中许多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具有很长的生产周期。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足以扼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整体引进,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功败垂成。最后,考虑到经济开放的因素,农产品的进口足以阻止任何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农业生产利润的获得。因此,无论是二元经济理论还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它们都存在先天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农业发展中充分暴露了出来。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85年,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全面铺开,其效应也已开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现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进口在全部进口总额中只占很小比重,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总体上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中国农业仍是一个低收入行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能力的限制。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维持着中国农业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的低收入使农村劳动力流出,极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这对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造成了致命打击。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意味着农村较低的消费和生活水平,也意味着农村的低储蓄和低投资,意味着改造传统农业所需要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投入都面临不可克服的现实困难。然而资金的缺乏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只要有丰富的人力资本,信用仍然能够弥补货币和实物资本的不足,但务农的低收入恰恰又让农村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流失。现代农业需要的不是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而是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相当技术含量的高技术劳动者,这种劳动力在农村很奇缺。然而在农业劳动低收入的刺激之下,不仅有一定技术水准的劳动力走向了城市,甚至具有强壮体力的简单劳动力也离开农村,这意味着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体是老、弱、病、残,他们无论在劳动力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可能胜任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产品价格偶然性上涨所带来的经济刺激,其结果不可能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只能是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简单追加。农产品销售的高价格最终对应着农产品生产的高成本,而不是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农业利润,从而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说,务农的低收入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碍,城市工业化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则使传统农业维持的低水平均衡获得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受工业化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城市的发展遇到瓶颈,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业化来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以食为天,廉价的劳动力大军盘踞在农村,也就为传统农业的延续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尽管中国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所增加,但中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显示出来,更没有显示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强大竞争力。 三、规模化与精细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市场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又必须以大批农业劳动力的退出为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开辟一个新的就业领域作为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器。新的就业领域只能来自农业内部,但它绝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现代农业,在严格的意义上,按照刘易斯模式实现的现代农业应称为大田农业。新的就业领域是特种农业,也称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它在日本、东亚四小龙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特种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农产品,大田农业生产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农产品。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产品而言,特种农产品异质性高、产品差别化程度大,大田农产品同质性高、几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种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大田农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二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都很高。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两个方向,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自主决定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在本国农业部门中的比重。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绝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适合西方的国情。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除以廉价的资本取代昂贵的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选择,以机械化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农业现代化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后来的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都是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完成的。这种在特殊情形下完成的农业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充其量它只是告诉我们,通过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可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农业剩余产品。从这种意义上说,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讲述的是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情形下的农业现代化,这条道路对于有着严重过剩劳动力的中国农业是否适用值得商榷。相反,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其说它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不如说它为西方农业现代化理论补充了新的内容。因为就大田农业而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显然更具有说服力。大田作物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显著,最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就是改变劳动的投入方式,这是西方农业现代化首先从以资本替代劳动开始的首要原因,在机械化全面铺开之后,才有化学化、生物化等其他农业现代化技术。这种以节省劳动力为基本目的的农业现代化注定了其产品的劳动含量较低,农产品具有明显的资本密集型特征,但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不应局限于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满足。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在强调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具有可替代性的同时,认为可以通过增加劳动的投入来弥补资本的不足,却无意识地把人们引导到一个农业现代化的全新空间,这就是特种农业的现代化,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果说大田作物满足的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特种农产品满足的就是人们特殊生活的需要。舒尔茨理论应用的结果是,如果要取得成功,只能是特种农业的出现和特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这也许是舒尔茨当初提出这一理论时所没有想到的。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中,发展农业不能说不尽力,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始终缓慢,每一次重大的农业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革新,都带来了农产品产量的较大提高,但中国农业始终没能摆脱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一次全新的“革命”。中国发展农业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发展大田农业,提高农产品产量,通过机械化解决劳动效率问题;另一方面发展特种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的品种,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可以说,没有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大田农业的现代化;同样,没有差别化,也就没有特种农业的现代化。中国农业过去最大的失误是,在强调产量的同时没有将过剩劳动力从大田农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大田农业和特种农业的齐头并进,追求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精细化,将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中国农业论文:有关中国农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农业不可避免地会融入到世界经济大潮和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中国农业如何“走出去”也就成了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分析和借鉴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等几点看法。 关键词:农业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 目前中国农业一方面土地、水资源严重匮乏,另一方面部分农产品、劳动力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外农业跨国公司对中国农业经济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中国政府为了缓解当前的这种局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国内相当一部分农业企业技术力量较雄厚,已具备较强的产业优势和综合竞争力,但受制于有限的土地和市场,难以进一步扩大发展。在此情况下,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可缓解国内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绕开国外贸易壁垒,既为占领国外商品市场、获取境外农业自然资源创造了条件,又可以加快催化和培育中国具有著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农业公司,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对开始“走出去”的中国农业企业具有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一、中国农业企业需要“走出去”,也能够“走出去” (一)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等相对稀缺的国家。不平衡理论(hwy-chang moon thomas w.roehl)认为,存在资产相对不平衡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国外市场寻求补偿性资产,从而使其资产组合达到平衡,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战略地位发生根本性逆转。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是处于相对劣势的企业增强竞争实力,在竞争中实现赶超的有效途径。无论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都与农业自然资源紧密相连。不平衡理论说明当有些农业自然资源在本国不能提供或是不能全部提供时企业可以寻求资源的进口,但这样会导致本国企业生产活动对外依赖性增加,甚至还可能威胁到国家的农产品安全,这时农业企业的海外投资就成为获取农业自然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前应该加强引导农业企业发展跨国经营,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境外农业资源合作开发和农产品加工,加快境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步伐。 (二)中国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阶段 邓宁(john.h.dunnin)的对外投资周期理论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划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 000美元~4 750美元时一国对外投资增加,增速有可能超过外资流入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7月2日的经初步核实的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40 507亿元,根据2010年7月27日 1美元=6.7797人民币元汇率折算,并按全国13.38亿人(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信息网)计算大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 753.69美元,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高涨阶段(这里用国内生产总值代替国民生产总值)。在邓宁看来,跨国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进行动态演进。虽然该理论在分析中只用了人均这个单一指标并据此来判断企业整体所具有的优势状态和对外投资直接规模,其结论很难说是全面的,但从跨国投资的实践看,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发展趋势,所以该理论也可以作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判断依据。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农业已经在产业体系、研究体系、人才培养、高科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这是中国农业进行国际投资的先决条件。 二、重视培育和发挥比较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通过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和培育出对外直接投资所需的某些比较优势,进而利用这些比较优势参与国际投资。正如拉奥(sanjaya lall)的技术本地化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在较低技术水平基础上形成赖以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特有优势,也就是说当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成熟技术进行本地化改造后,就具有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另外,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本身会使企业获得和增加新的优势,因为跨国经营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而且是企业在更大的空间内寻求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所以,中国农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 (一)组建大型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海默(hymer s.h.)的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规模经济优势是企业特有优势之一。跨国企业通过水平的或垂直的一体化经营可以取得当地企业所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跨国企业还可以实行国际专业化生产,利用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 ,合理布置生产区位来取得企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国农业企业和国外大型跨国农业公司相比规模还较小,集约化程度还不高。企业规模小,企业内部市场就小,外部交易成本就较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更难以与外国大型跨国农业企业抗衡。为此,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围绕壮大主业,加强国际资本运作,开展和规范企业兼并、收购,提高企业集约化程度,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二)培育世界品牌的农业跨国公司 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还意味着培育世界品牌的重要性。培育世界品牌的跨国公司,已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像泰国正大集团、嘉吉、美国先锋国际良种公司、德国kws种业集团、美国孟山都集团等这样一批跨国农业公司,它们能够持续增长几十年、上百年,能够在世界市场获得统治地位,是与其品牌经营策略分不开的。中国农业跨国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小型的跨国公司。培育世界级的品牌对中国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人民币升值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阿利伯(r.z.aliber)的资本化率理论认为货币市场的不完全导致了目前世界上存在着若干通货区域。各种货币的地位强弱不同,强币的币值稳定,汇率坚挺,而弱币正好相反。强币通货区的跨国公司用该种货币购置其他区域资产是有利的。另外,该理论还认为强币通货区的跨国公司,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在金融市场筹资,从而为其在海外投资设厂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达22%。在汇改推进的五年中,人民币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际市场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呼声不断。在可预见的将来,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不大可能逆转。另外,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许多资产的价格进一步下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的成本在进一步降低。特别是有些国家,有些经济体,为了应对危机、振兴自己的经济,出台了许多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措施,消除了原来设定的一些政治性障碍。这些都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 四、重视“走出去”的区位选择,加强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投资 一国企业“走出去”首先面临的就是“走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区位的正确选择是企业能否成功“走出去”的关键。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都十分关注企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在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展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包括文化、习惯和语言等)的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利用种族联系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逐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最后为获得更复杂的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存在密切联系。中国农业企业在“走出去”的区位选择上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如果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开拓市场,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那么就应该进入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基础条件和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或地区;(2)如果企业是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就应该到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的地方投资。尽量采取与具有最新技术的企业合作或合资的方式,充分利用技术溢出效应,获得国内得不到的技术和管理技能;(3)如果是为了回避贸易摩擦,则应该到那些市场准入门槛高、贸易摩擦频繁的国家和地区投资;(4)资源开发型企业可以到东南亚、拉美和非洲等农业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去投资,通过对外投资建立海外农产品供应基地。 根据弗农(raymond 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当前中国农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以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为主,一方面这些国家符合中国农业结构特点,可减少投资的风险,另一方面因为这些国家多是华人聚集地,与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对这些国家的特定区位比较优势。如印度尼西亚是农业大国,但农业生产水平相对中国较为落后,每公顷土地棉花产量仅2.7吨,在农作物品种选育和应用上与中国有较大差距。但该国土地资源丰富,有1 300万公顷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植棉花,气候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条件极佳,但每年却要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棉花、稻谷等农产品。 中国农业论文:中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与财政投入政策选择 「内容提要利用资源禀赋优势组织农产品生产与贸易是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根据农业生产的资源配置与资源耗费及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选取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在wto农业规则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建立健全农业灾害保障机制是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选择。 「关 键 词农业比较优势/wto/财政政策 「 正 文随着农业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农业的发展战略与方向,提高农业竞争力,将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政策选择。 一、农业国际化促使世界各国政府重视农业比较优势世界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求世界农业发展专业化生产并实现国际分工。农业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世界农业多边管理框架基本形成,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技术合作日益增强,外国直接投资大规模增加,产品国际贸易日益扩大,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管理规则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 1.农业管理规则国际化。在关贸协定(gatt)体制下,农业问题常成为国际贸易纠纷的焦点,因关贸总协定管理规则不明确,管理体系不健全,执行规定不严格,导致各国或地区撇开有关规定,根据本国的需要建立有利于本国农业发展的生产与贸易政策措施,使农业保护主义盛行。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达成,第一次把农业问题纳入多边管理体制框架内,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有了多边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纪律。1995年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继承和发扬了gatt的国际规则和纪律,奠定了农业国际化的法律和组织基础,为农业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国际规则保障。 2.农业生产国际化。产品专业化和国际间分工日益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新的农业生产体系正在形成,不同国家和地区按照比较优势组织生产已成共识。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下,一些大型农业企业和涉农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国外办厂,充分利用大企业特有的生产、管理、营销网络、商品和技术开发能力,与国外的劳动力与市场等优势相结合,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3.农业市场国际化。市场是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由于生产销售国际化的发展,任何农产品都与国际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不断取长补短,趋于融合。 二、中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及其战略选择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需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顺应农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引进、研究和推广,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实现农业发展增长方式的根据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首先提高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这些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其次,调减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农产品生产,适度进口一些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宝贵性,加之财力的限制,中国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追求主要农产品的高度自给。对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的少数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调减其生产,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来调剂国内需求;同时,集中资源发展收益高、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产品,将更有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再次,在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同时,加强对重点农产品(主要是粮棉油等)的支持与保护,使农业对外开放与农业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农业保护是世界各国的一项旨在支持与发展本国或地区农业的普遍政策,也是国际农产品贸易谈判的焦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于开放本国农产品市场,减少对农业的支持,均持特别慎重的态度。中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并不是减少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相反,任何国家产业结构的成功调整均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尤其是政府的财政大量投入。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调整国民经济资源分配格局,改变目前农业负保护状况;另一方面调整农业保护方向,集中财力重点扶持重点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 三、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的财政投入政策选择传统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主要围绕农产品数量增加为主要内容,投入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上,对改善农产品品质、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投入不够,投入力度也不足。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改善农产品品质,充分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政府财政投入的规模与投入结构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农业是高度依赖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的产业,维系农业的稳定发展,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首要条件是农业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内部环境就是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较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广泛应用的农业科技等;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体系和价格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农业税收制度的完善等。创建良好的农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重在政府的财政投入。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水土资源相对短缺,人均农业资源不足,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同时,农业科技水平、物质基础装备水平较低,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品质提高的速度慢,农产品品种和品质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不多。农业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与发达国家普遍形成的大农场经营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进行直接竞争,在中国现有财政对农业投入水平情况下,将使中国农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事实上,发达国家利用政府的大量财政投入使农业生产率、资源、技术、市场营销管理和资金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wto农业协议虽然削减了国内农业支持和对农产品出口补贴,但由于许多国家基期的农业保护水平本来就很高,因此,削减后的农业支持和出口补贴水平仍十分可观。如美国在减让基期的国内支持总量(ams)高达239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直接给予农民,按wto农业协议规定削减20%,美国仍可使用191亿美元的“黄箱”支持措施;欧盟削减后的国内综合支持总量仍可高达796亿美元;日本削减后仍有283亿美元。只要在完成承诺减让后,这些国家仍可以大量使用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保持其竞争力。此外,发达国家均已完成了“黄箱”政策国内支持的减让承诺,但这些国家的“绿箱”政策国内支持大幅增加,存在着“黄箱”政策支持转向“绿箱”政策支持的倾向。美国“绿箱”政策支持总量由1986~1988年基期的241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461亿美元;欧盟由基期的11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242亿美元;日本由基期的22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329亿美元。这些发达国家的农业虽然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经很小,但农业所获得的政府投入却非常多,对农业的支持一直维持在很高水平,有力地稳定了农业,真正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并成为出口创汇及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甚至干预他国政治经济的重要手段。以美国为例,一个美国农民能养活98个美国人和34个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现在美国的农业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2%,而耕地面积达1.9亿多公顷,人均按近0.8公顷。 2.优化财政对农业投入结构,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从“绿箱”政策看,中国1996~1998年平均每年补贴为1514.2亿元,其中“一般服务”补贴达785.6亿元,占“绿箱”政策补贴的52%;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约383.8亿元,占25%;其他为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支持等。相对wto规则及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国而言,中国“绿箱”政策补贴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农业补贴的对象错位,有许多农业补贴并没有补给农业生产者(wto规定应补贴给农业生产者),而是补贴给了中间环节;二是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除有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外,还未建立既符合wto农业规则又能有效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从“黄箱”政策看,中国1996~1998年间实施的“黄箱”政策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粮食、棉花的政府定价收购及保护价收购。对于粮棉产品,1996~1998年3年平均除对玉米补贴(ams)是正值9.35亿元外(占玉米产值的0.7%),其他产品的ams都是负值;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差补贴。中国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价差补贴(ams)为281.08亿元,1996~1998年每年“黄箱”补贴实际规模为290.43亿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4%,按中国承诺“黄箱”补贴8.5%的规定,最高的“黄箱”补贴规模可达1741亿元,扣除已有的290.43亿元,还有1450.57亿元的补贴空间。 3.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进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逐渐提高农业的积累水平,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者从事农产品生产不仅不征任何税收,反而利用其雄厚的财力给予农业大量的投入,给予农业生产者以巨额的补贴。大量事实表明,中国现有的农村税费政策,制约着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不利于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改革。 (1)改革和完善地方税收与财政分配制度,切实解决基层财政以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等专门面向农业生产者征税作为财政主要收入来源的格局。 (2)逐渐压缩农业特产税的征税范围,直至取消。现行的农业特产税的功能与作用并非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仅仅在于地方财政的增收,弥补日益庞大的政府行政事业经费的不足。从发展比较优势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目的出发,逐渐压缩农业特产税征税范围、降低税率直至完全取消,将农业特产品视同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一样征收农业税,只是在计税依据上按略高于同等面积、同等条件下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为标准,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浙江、江苏等省已停征农业特产税。 (3)规范收费管理。地方政府部门无权设立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等项目,取消涉及农民的各种摊派和达标升级活动;精简乡镇机构和压缩财政供养人员;调整支出结构;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 (4)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农民负担的大幅度减轻,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行政经费将出现较大缺口,需要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给予补贴。 4.支持建立农业灾害保障机制,促进农业保险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和气候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农业保险因赔付率过高,又不能获得政府补贴,中国各商业保险公司都不愿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基本处于停顿状况。这与中国农业发展不相适应,与日益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不相适应。作为支持与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中国需建立与完善农业保险法规制度,选择世界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以政府组建农业保险公司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由中央政府统一组建专业性保险公司,公司宜隶属于农业部,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相应的分支机构,具体业务由县农业保险支公司组织办理。农业保险基金以政府财政补贴和农产投保保费构成,并对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费用和保险费给予财政补贴,以及实行免税待遇。新的农业保险公司需注重经营效率,避免机构庞大、责权利不明、官办色彩浓厚、办事效率低下、人员素质不高等现象发生,本着积极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使农业保险真正成为支持与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 中国农业论文:对中国农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农业不可避免地会融入到世界经济大潮和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中国农业如何“走出去”也就成了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分析和借鉴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等几点看法。 关键词:农业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 目前中国农业一方面土地、水资源严重匮乏,另一方面部分农产品、劳动力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外农业跨国公司对中国农业经济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中国政府为了缓解当前的这种局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国内相当一部分农业企业技术力量较雄厚,已具备较强的产业优势和综合竞争力,但受制于有限的土地和市场,难以进一步扩大发展。在此情况下,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可缓解国内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绕开国外贸易壁垒,既为占领国外商品市场、获取境外农业自然资源创造了条件,又可以加快催化和培育中国具有著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农业公司,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对开始“走出去”的中国农业企业具有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一、中国农业企业需要“走出去”,也能够“走出去” (一)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等相对稀缺的国家。不平衡理论(hwy-chang moon thomas w.roehl)认为,存在资产相对不平衡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国外市场寻求补偿性资产,从而使其资产组合达到平衡,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战略地位发生根本性逆转。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是处于相对劣势的企业增强竞争实力,在竞争中实现赶超的有效途径。无论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都与农业自然资源紧密相连。不平衡理论说明当有些农业自然资源在本国不能提供或是不能全部提供时企业可以寻求资源的进口,但这样会导致本国企业生产活动对外依赖性增加,甚至还可能威胁到国家的农产品安全,这时农业企业的海外投资就成为获取农业自然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前应该加强引导农业企业发展跨国经营,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境外农业资源合作开发和农产品加工,加快境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步伐。 (二)中国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阶段 邓宁(john.h.dunnin)的对外投资周期理论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划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 000美元~4 750美元时一国对外投资增加,增速有可能超过外资流入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7月2日的经初步核实的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40 507亿元,根据2010年7月27日 1美元=6.7797人民币元汇率折算,并按全国13.38亿人(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信息网)计算大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 753.69美元,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高涨阶段(这里用国内生产总值代替国民生产总值)。在邓宁看来,跨国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进行动态演进。虽然该理论在分析中只用了人均这个单一指标并据此来判断企业整体所具有的优势状态和对外投资直接规模,其结论很难说是全面的,但从跨国投资的实践看,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发展趋势,所以该理论也可以作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判断依据。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农业已经在产业体系、研究体系、人才培养、高科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这是中国农业进行国际投资的先决条件。 二、重视培育和发挥比较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通过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和培育出对外直接投资所需的某些比较优势,进而利用这些比较优势参与国际投资。正如拉奥(sanjaya lall)的技术本地化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在较低技术水平基础上形成赖以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特有优势,也就是说当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成熟技术进行本地化改造后,就具有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另外,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本身会使企业获得和增加新的优势,因为跨国经营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而且是企业在更大的空间内寻求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所以,中国农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 (一)组建大型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海默(hymer s.h.)的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规模经济优势是企业特有优势之一。跨国企业通过水平的或垂直的一体化经营可以取得当地企业所不能达到的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跨国企业还可以实行国际专业化生产,利用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合理布置生产区位来取得企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国农业企业和国外大型跨国农业公司相比规模还较小,集约化程度还不高。企业规模小,企业内部市场就小,外部交易成本就较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更难以与外国大型跨国农业企业抗衡。为此,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围绕壮大主业,加强国际资本运作,开展和规范企业兼并、收购,提高企业集约化程度,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二)培育世界品牌的农业跨国公司 厂商垄断优势理论还意味着培育世界品牌的重要性。培育世界品牌的跨国公司,已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像泰国正大集团、嘉吉、美国先锋国际良种公司、德国kws种业集团、美国孟山都集团等这样一批跨国农业公司,它们能够持续增长几十年、上百年,能够在世界市场获得统治地位,是与其品牌经营策略分不开的。中国农业跨国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小型的跨国公司。培育世界级的品牌对中国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人民币升值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阿利伯(r.z.aliber)的资本化率理论认为货币市场的不完全导致了目前世界上存在着若干通货区域。各种货币的地位强弱不同,强币的币值稳定,汇率坚挺,而弱币正好相反。强币通货区的跨国公司用该种货币购置其他区域资产是有利的。另外,该理论还认为强币通货区的跨国公司,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在金融市场筹资,从而为其在海外投资设厂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达22%。在汇改推进的五年中,人民币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际市场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呼声不断。在可预见的将来,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不大可能逆转。另外,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许多资产的价格进一步下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的成本在进一步降低。特别是有些国家,有些经济体,为了应对危机、振兴自己的经济,出台了许多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措施,消除了原来设定的一些政治性障碍。这些都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 四、重视“走出去”的区位选择,加强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投资 一国企业“走出去”首先面临的就是“走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区位的正确选择是企业能否成功“走出去”的关键。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都十分关注企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在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展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包括文化、习惯和语言等)的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利用种族联系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逐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最后为获得更复杂的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存在密切联系。中国农业企业在“走出去”的区位选择上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如果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开拓市场,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那么就应该进入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基础条件和制度环境较好的国家或地区;(2)如果企业是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就应该到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的地方投资。尽量采取与具有最新技术的企业合作或合资的方式,充分利用技术溢出效应,获得国内得不到的技术和管理技能;(3)如果是为了回避贸易摩擦,则应该到那些市场准入门槛高、贸易摩擦频繁的国家和地区投资;(4)资源开发型企业可以到东南亚、拉美和非洲等农业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去投资,通过对外投资建立海外农产品供应基地。 根据弗农(raymond 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当前中国农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以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为主,一方面这些国家符合中国农业结构特点,可减少投资的风险,另一方面因为这些国家多是华人聚集地,与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对这些国家的特定区位比较优势。如印度尼西亚是农业大国,但农业生产水平相对中国较为落后,每公顷土地棉花产量仅2.7吨,在农作物品种选育和应用上与中国有较大差距。但该国土地资源丰富,有1 300万公顷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植棉花,气候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条件极佳,但每年却要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棉花、稻谷等农产品。 中国农业论文:中国农业产业链主体协调的现状与整合探析 摘要:农业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协调程度关系到整个产业链沟通的效率和价值的提升,而只有高效率、高价值的农业产业链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在深入分析中国农业产业链主体之间协调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问题所在,并以三大主体间高效率、高质量的协调为目的,提出农业科技下乡、提高农科成果转化率;在企业和农户之间通过新型农业经济组织进行沟通等建议,可以为农业产业链主体间有效沟通的实现尽提供帮助。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内部协调;整合 我们所说的农业产业链其实质是一种与农产品初级加工有密切联系的产业群之间的供需关系所构成的网络结构。农业产业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目前,已经在加拿大、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近年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农业产业链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也使其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并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而农业产业链这一理论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国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仍然很低,中国现存的农业产业链中仍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尤其是产业链各个主体之间的协调效率低、质量差,其弊端从近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初见端倪。因此,农业产业链主体之间的整合势在必行。 农业产业链的主体包括为农业生产作准备的科研、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中间产业部门,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而所谓农业产业链的主体整合是指产业链主体之间的连接、合作与协调,它根据社会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在产业链主体之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协调各产业链环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而产生出协同效应和聚合质量。其主要内容包括前期部门与中间部门的协调、中间部门与后期部门的协调、后期部门与前期部门的协调三方面的内容。 一、前期产业部门与中间产业部门的协调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来看,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现代化的农业,其农业产业链的前期产业部门,即农业科研、农资等部门对农业进步的作用越突出,贡献越大。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前期产业部门对农业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加速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农业科研以及农资装备等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经费投入日益加大,促使农业前期产业部门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使得农业增加值中的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客观分析后不难发现,中国的农业科研、农资等部门作为农业发展加速器作用的发挥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这种状况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在这里我们主要就农业科研部门的现状进行讨论。 中国的农业科研部门普遍存在着科技成果产出率高,实际转化率低的情况。每年国家在农业科技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产出大量的优秀科技成果,然而由于农业科研部门,特别是高校农科所等人才和技术最先进、最密集的科研机构普遍处于中心城市,脱离了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的大环境,科研成果大量堆积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随着农民对科技对农业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日益加深,其对于新技术、新产品、新知识的需求以及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渴望与日俱增,而作为与农民联系最为直接的基层农科所等部门由于能力所限,特别是一直以来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只能对农民进行最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的指导,对于高新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无法全面而有效地完成,而在其他方面如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上也普遍存在着人才短缺、知识陈旧等问题,亟须新鲜力量的注入。农业科技成果同其他科研技术使得农民对新技术、新技能的强烈渴望无法得到满足,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求知欲和生产积极性。 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科技下乡,而只有将实验室里和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农民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技能,才是真正的科技下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走出实验室,走出学校,走出大城市,到农村去,到农民中来,通过对农村的调查,与农民的接触,了解什么样的技术是农民最需要的,什么样的培训方式是农民最能接受的,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信息的回流,在防止了科研产品堆积现象发生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当农民掌握了更高级更实用的技能,才能生产出多样化的、有高附加值潜力的农产品,进而改善农业预期收益过低的状况,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另外,使农民掌握一定的技术,可以对初级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加工,在提高农产品价值的同时也促进了产品的多样化,进而打破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初级原材料全盘收购的垄断局面,给农户更大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另外,基层农科所是广大农户获得最新的农科知识和技能最直接和便利的场所,作为根植于农村的农科机构,其与农民的沟通也更为顺畅,更有效率,因此其作用不容忽视。要加强基层农科部门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村级、乡级农科所的财政扶持,加强其科技研发和推广能力;实现高校农科所等与基层农科部门的帮带互助,定期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通过基层农科部门进行资料和信息的采集工作,了解农民的最迫切的科技需求,通过回流反馈提高这些需求实现的可能性。 二、中间产业部门和后期产业部门的协调 农户以及农业企业是农业产业链的基本主体,这两大主体间的衔接及协调对于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效率、盈利水平以及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进程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农业产业链普遍采用的是“公司+农户”或者“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运营模式。广大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掌握少,在与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的对抗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面对企业因为市场行情变化而降低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等违约行为时,大多数只能选择忍气吞声。另外,农业企业面对农户有选择性的出售其农产品,擅自提高出售价格,甚至直接违约将产品卖给他人做法时,从自身成本等因素考虑,最终会不了了之。农户和农业企业这两大主体之间缺乏一种真正合理有效地衔接和沟通,而目前存在的农业中介组织从事的也大多是简单的农产品的收集和销售工作,以赢利为目的,无法真正的搭建农户和企业间的合作桥梁。农户和企业之间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始终无法连接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两者的合作过程中互相算计,斤斤计较,只是简单的考虑当前的短期的利益,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和农户的种养风险。而对于广大农户来说,由于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从事掺假行为,欺骗农业企业,似乎也变得可以理解。如何真正有效地提高农户的主体地位,让农户真正的参与到农业产业链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去,使其同农业企业紧密的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联体又联心,是目前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就当前的状况来说,广大农户与农业企业之间缺乏一种真正的有效沟通与协调,二者虽然签订农产品买卖合同,但是农户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与农户的经济利益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就间接导致了初级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 九联集团通过组建肉鸡养殖股份有限公司,吸收普通农民入股并以合作社的形式建设农场,农民在养殖公司的管理监督下在农场内养殖肉鸡。同时,为了确保农民个人股本无风险,集团公司承诺每年最低分红率不低于15%,五年累计平均分红不低于18%。九联集团通过这种运营模式,使得农民成为了股民,并通过合作社与企业真正实现了地位平等,通过分红实现了利益均沾,从而将农民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农户不仅会分享生产环节的利益,而且将分享加工增值环节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会主动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而自觉地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甚至会相互监督,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在这种模式下,农户与农业企业已经结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农民由单纯的生产者转化为理性的经济人——股民,在理性思维的支配下,降低初级原材料质量这种有损于自身利益的非理性行为发生的几率很小,从而从源头上消除了食品质量安全隐患的发生。 三、后期产业部门和前期产业部门的协调 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后期产业部门的中坚力量,担负着整个产业链价值提升的重任。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和逐渐萎缩的盈利空间,怎样寻找新的突破口,实行特色差异化经营,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重要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大多数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科研队伍,或者与各地农业高校联手在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上投入极大成本,这种状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体现了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要想生产出能够吸引消费者眼球的高质量的、有特色的产品,作为原材料的初级农产品科技含量的高低、质量的好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由于初级农产品质量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也凸显了源头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作用。然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在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的层面上始终存在着沟通困难的问题,企业和农户都有着强烈的提高自身素质的意愿,却因为沟通不善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另外,与农户联系密切的农业科研部门、特别是基层农科所,却因为资金的短缺而苦苦挣扎,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和农业科研部门联手,改变农业科研部门,特别是基层农科机构一直以来只有国家投入,资金严重短缺的状况,通过对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进而改善初级农产品品质,在降低自身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食品安全隐患的发生。 中国农业论文:浅谈日本农林渔业公库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农林渔业 金融公库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启示 论文摘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对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农民收益,都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时至今日,我国农业发展银行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借鉴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成功经验,通过对比得出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的相关启示。 一、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基本情况 日本国土面积十分狭小,仅仅相当于我国的1/25,并且日本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土壤贫瘠,资源比较匮乏。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雪上加霜,国内粮食严重不足,因此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尽快增加粮食产量,确保国内基本的粮食需求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1953年4月1日,由日本政府全额出资设立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经营目标是依据国家政策向经营农林渔业的个人和法人贷放期限长、利率低的资金,以促进日本农林渔业的发展。日本农林渔业公库设总店1个,支店22个,员工924人,资本金3116亿日元。2004年3月末(财政年度)贷款余额32669亿日元,贷款构成主要是农业贷款、林业贷款,其中农业贷款16869亿日元,占比51.6%。 (一)纵观日本农林渔业公库的发展史,其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5年到1960年的战后恢复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粮食极度短缺,日本陷入了极端的混乱中,国民处于饥饿的边缘。公库的政策目标是支持粮食增产,信贷基金主要投向农地改造、开拓耕地、改进灌溉设施,用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第二阶段为1960年到1975年的支援改善期。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商收入增长很快,农业与工商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为缩小工农业收入差距和适应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畜牧业和果业比重的需要,日本1961年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并且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政策目标是要满足不断增加的果树、畜产、蔬菜等经营实施建设的需要。 第三阶段为1975年到1990年的生产过剩期。由于农业基本法的切实落实,大大促进了大米、畜产品和水果的生产,大米的产量开始出现过剩的倾向。因此,农业发展的重点转到了加工、流通领域。在水产业方面,农林公库又创设了支援水产品加工业的贷款资金项目。 第四阶段为199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使日本的农产品市场形成了本国农产品直接与海外竞争的情形。因此,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能与海外农产品进行竞争的农业,成为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愿意从事农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周末农业”、“老人农业”现象日益成为阻碍日本农业发展的严重问题。为此,1994年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创设了“强化农业经营基础资金”,用于支持核心农户的发展。这种资金制度规定,只要经市、町、村认定是新一代的农业生产者,公库除提供设施资金贷款外,还可以同时向其贷放当地低利息的长期流动资金。 (二)公库资金的筹集与应用 长期以来,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的筹集主要来源于邮政储蓄和邮政简易保险。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主管部门——大藏省专门设立一个融资管理机构“邮政投资特别会计窗口”,把筹措的资金集中起来,再贷放到每个政策性金融机构。公库的贷款范围包括四个方面:农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60.3%;林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24.7%;渔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4.9%;加工和流通信贷业务,占贷款的10.1%。贷款资金的特征是长期、低息,平均贷款年限为20年,最长可达55年,平均贷款利率为3.89%,其中1998年度为1.77%。在贷款期限内,贷款利率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贷款户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申请减息,由此造成的利息损失,公库可获得“农林渔业振兴基金会”的补偿。 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11月18日,总行设在北京。其分支机构按照开展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需要,并经银监会批准设置。截至2006年底,除总行及总行营业部外,设立省级分行30个;地(市)分行(含省级分行营业部)330个,地(市)分行营业部210个,县(市)支行1600个,县级办事处3个。目前暂未在西藏自治区设立分支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系统现有员工约5.9万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开发等业务多种的政策性贷款、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若干农业比重大的省、自治区设摆出机构(分行和办事处)和县级营业机构,资金来源除财政核拨资金外,主要面向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并使用农业政策性贷款企业的存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来源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从2005年开始加大了市场化筹资的力度,目前暂未开展境外筹资业务。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余额3870亿元,金融债券余额3131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目前主要用于粮棉油收购等流动资金贷款。截至2006年12月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8844亿元,其中粮油贷款7454亿元,棉花贷款1173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1、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来源较为单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实拨资本金较少,仅为lo亿元,其余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划转的资产和财政退税转增的资本金。资金不足,然而其来源除资本金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主要依赖于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较为狭窄 2、从1998年开始,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国务院决定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从农业发展银行划出,其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收购银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粮棉市场全面开放,农业发展银行在2003年、2004年粮棉油贷款分别为6809.77亿元和7104.26亿元,占当年农发行贷款总额的99%。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单一导致其难以扩大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对其他涉农产业如农产品科技研发、农业基础设施等项目政策性资金支持。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困难重重 3、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也离不开资金的回流。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性、地方企业对资金的挤占挪用以及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落后等原因,农发行的贷款难以回收,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再加上农发行办公费用的快速增长及机构规模的日益臃肿,高成本与低经营利润的矛盾使农发行的发展步履维艰。 三、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启示 对比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业务及其演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重要启示。 (一)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特殊功能。日本这种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经验,进一步验证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加入wto后,中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强大国际竞争,要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发挥和完善农发的政策性银行功能,进一步加大农发行支农力度。 (二)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公库不同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这种需求追随型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战略,较好地适应了农户在不同时期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为政府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以来,国家对其经营业务也是一直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但是与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相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却在不断地缩小,而不是扩大,这样不利于我国农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今后必将随着农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增加农发行的业务。 (三)尽管随着不同时期农业发展和农业政策调整,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业务相应调整,但却始终集中在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作用。在日本除了国家储备大米由财政提供收购资金外,农产品收购资金贷款都有农协、信用联合协会或农林渔业中央金库(商业银行)提供。也就是说,在日本粮棉油等农产品收购和调销资金贷款是不需要政策性银行支持的,至少说明其政策性不如农业生产性贷款的政策性强,农业生产领域才是最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可见,农发行从事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尽管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作为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应该说还没有充分发展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如果国家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在支持和保护农业中的作用,就应该相应调整农发行的业务范围,逐步增加农产品加工贷款和农业生产性贷款,开发对林业和渔业的政策贷款等。 中国农业论文:浅谈中国农业银行市场定位 论文关键词:农业银行 市场定位 研究 论文摘要: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农业银行应以服务“三农”为重要目标,以县域为基础,实行城乡联动,挖掘现有农村金融资源,使潜在的金融资源逐渐变为利润来源。 一、农村金融机构比较 农行只有认清现状,看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才有可能实现自己“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真正做到服务三农与商业化运作的和谐共存。 农行与农信社。农信社在将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是三农发展中的重要金融机构,特别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撤出农村县域市场以及农信社与农行在行政隶属关系上的脱钩,农信社几乎已经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形成了垄断,成为最重要的正规金融支农机构。然而产权不清、体制不顺及缺乏政策扶持等问题使信用社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其经营状况,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相对于农信社,农行实力雄厚,实现股改后,管理机制将更加合理,下一步农行将上市,不论从融资渠道还是从运行机制方面都是农信社无法比拟的。此外通过网点网络建设,高科技的发展,农业银行能够为所有客户提供更加统一、快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农行与农发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目前的投资领域基本限制在农副产品收购、储备、补贴资金的拨付等范围内,所以农业生产单位很难与其直接建立联系。而农行是商业性银行,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业务更加多样化,操作更加市场化。目前已拥有将近4万个机构网点,这些网点分布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在全国的每一个县市农行都有支行。这是农发行所不具备的。 农行与其它金融机构。其它金融机构包括邮储、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以及非正规民间融资组织。总体来讲他们在农村金融市场所占比重尚小或尚处于萌芽阶段,从总量上还不能与农行抗衡。邮储营业网点分布广泛,邮储的吸储能力强,但业务比较单一;尚处于半地下经济的民间融资比规范的金融机构拥有很大的灵活性,但融资能力较农行要差;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涉农业务相对较少。 二、发挥农村金融支柱作用的现实选择 未来农行要实现服务农村金融的目标,要坚持商业运作原则,坚持面向“三农”;确立以县域为基础、充分发挥城市业务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市场定位;依托网络优势,强化农村金融骨干网络功能,建立横跨城乡两个市场的特色服务体系,促进“三农”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发挥专业优势,集中力量发展有独特优势、竞争能力和市场需求的业务,提升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水平 ,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对策之一:要采取多样化的城乡双层经营管理模式。为协调平衡好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关系,农行应该采取科学的城乡双层经营管理模式,重点解决好涉农组织架构设计问题。对经济金融相对落后地区应该选择相对独立的经营模式,也就是在一、二级分行设立涉农业务管理部门,承担统计分析、其他部门涉农业务协调、政策制订等职责;各前台部门应在已有职能范围内细分相应涉农业务;调整县级行内设机构,加大以贷款为重点的综合营销力度。同时,由农行参股或牵头来组建独立法人的村镇银行,把大银行的优势与小银行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有效增加农行网点的设置。 对策之二:农行应将服务产业集群经济作为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核心。首先,农行要明确服务产业集群经济的客户优选机制,实行分层信贷服务。将产业集群经济内的20%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扶优扶强;将30% 的企业作为适度信贷介入对象,重点支持企业临时性流动性生产资金需要;将其它50%列入积极关注对象。在信贷授信机制方面,一方面,要对单个集群经济授权总量进行科学的规划,既要支持集群经济发展,又要控制好信贷防止盲目扩张。另一方面,选择一批集群内的优秀企业,由省分行或总行对其进行公开统一授权,提高农行服务集群经济的效率,提升农行服务产业集群经济的竞争力。其次,要加快对产业集群经济的信贷流程。农行要加快服务集群经济的信贷流程研究和创新步伐。可尝试建立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经理三位一体的服务方式,打造高效的信贷业务办理平台,同时增加一级分行对集群客户业务创新的自由度,适当放开县支行对集群客户的贷款定价权,通过规定定价区间,由经营行选择,以提升竞争力。 对策之三:加快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经济的重要支撑。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导致土地集约经营程度高,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向城镇务工经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事农副产品的加工、运输、调销以及辅助原材料的生产,中小企业将成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所以确立农行在县域金融市场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农行信贷建设直接面向中小企业。优秀民营、个体私营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不仅是当地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也是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农业银行要大力支持那些资质好、信誉高、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优质企业, 努力满足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支持企业扩大生产和就业,使优质民营、个体私营企业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旗舰。 农行还应该大力支持农产品深加工、运输、储存及需求潜力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这些服务业可以大大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是农行金融服务“三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现实选择。此外特色产业、产品的发展也要受到农行的重视。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蕴含巨大的市场潜力,拥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 对策之四: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服务“三农”,最终应体现在对人的服务上,农行应该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农村消费市场带来了巨大活力。激活农村的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解决投资与消费发展不平衡等结构性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如何支持农村消费市场建设,把农村消费市场这块“蛋糕做大做强,将是农业银行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农行目前已确定零售银行业务,作为零售银行发展战略重点,农行应该在个人理财领域下大功夫,积极地向广大农民群众导入科学的理财理念, 大力营销储蓄、国债、保险、基金等个人理财业务,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帮助其管好钱,理好财,全心全意为农民朋友做好理财服务,从而使农行有所为,农民有所得。 此外,在农村地区农民外出务工情况非常普遍,家中留守老人和孩子,需要按时交纳各种费用例如水费、电费等。针对各种各样的生活方面需求,农业银行应该开发活期定时定额自动供款业务。这类业务可满足各类客户每月固定支出的需要,也可以利用活期账户或卡账户向外地就学的子女划付生活费或交纳房租金等,使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银行的周到服务。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毕业考核标准化实践 摘要:本文指出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出科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完善实习目标,探讨提高临床实践教学中出科考核的质量,科学合理设计出科考核方案,为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提供有效信息。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实习;出科考核 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实习出科考核作为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环节的一部分,不仅是检验学生在完成一个学科实习后掌握该学科理论和技能程度的重要考查方法,也是加强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及学生学力评价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阶段出科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多由实习医院的临床科室自行掌握,科室之间、实习医院之间的考试标准、考试题型各不相同,考试内容单一,成绩评定没有统一标准,因此各实习科室及医院的教学质量无法横向比较,未能充分体现考核的作用;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出科考试不受重视,走形式、靠印象打分的情况屡屡存在,既不能体现学生自身各方面医学能力的发展,又不能体现同学之间实习效果的差异,也难以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起到指导作用,形同虚设。因此,我们以改革毕业实习出科考核内容和形式为切入点,以促进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为目的,贯彻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临床毕业实习阶段中其能力成长过程的评价和反馈,初步建立了一套与临床实习目标相适应的实习出科考核标准化实施方案。 1完善实习阶段学习目标 召开教学督导、临床教师、学生的座谈会,了解各方面对毕业实习出科考的建议;参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等明确列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阶段需掌握的所有临床技能,制定每项技能的评价标准。将各项技能分类整合,统筹明确各临床带教科室负责技能、带教内容。将出科考内容明确纳入实习入科教育,使学生进科室实习之前就明确学习目标,为有目的进行实习做好准备。各实习科室对于学生实习态度、技能达成目标做出具体要求,包括实习医师平时工作要求、实习医师必会技能(医患沟通技能、体格检查技能、诊断技能、常用操作技能)、科室常见病种中西医诊疗常规、特色病种及诊疗常规、常见病中西医临证问诊及思维程序、常用药物、方剂(包括协定方及特色制剂)六大方面,并提供出相关学习资源,便于学生自主性学习。 2制定出科考核标准化实施方案 设计了四位一体的出科考核方案,具体包括中西医临床专业知识在线考试、中西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考查、床边综合能力考、min-cex临床能力测量四个方面,每月实施,连续记录学生能力成长过程。第一,建立网络题库及在线考试评价系统。我院实现了在院内网络环境下基于临床教学规律的中西医学专业出科考试题库构建,运用自主学习和定期考试评价功能促进了学生转变学习理念,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运用跨科目组卷实现了中西医综合性考试,紧密结合临床实际。第二,建立中西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考查病案题库,学生以实习小组为团队,分组进行考试,对病案进行中西医诊断思维的陈述,包括诊断分析、治则治法、用药处方,饮食起居调护等,考查学生临床思维辨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第三,以临床病例为中心实施五站式床边综合能力考试,考查学生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包括床边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案书写、临床答辩和专科技能操作考。第四,采用以Mini-CEX为主要形式的平时考察,重点考察学生临床接诊、体格检查、人文医学、临床诊断、健康咨询、组织效果、整体评价七方面能力。 3注重反馈辅导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形成性评价来评估学生临床技能、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针对每次出科考核结果,给予学生系统的分析和反馈,帮助学生思考自己在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差距,进而促进学生吸取经验、改进学习,提高能力。同时教师可针对出科考核所反映出的学生实习中的共性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医院可根据教学薄弱环节开展系列相关师资进修和培训工作,组织临床教师集体学习、研讨、交流,选派部分教师参加有关培训,促使医院、教师对教学效果反思和学生对学习状况反思,从而达到多形式、多途径保障临床实习阶段的教学质量。综上,通过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出科考核标准化实施方案定期考查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临床辨证思维及人文医学能力,及时反馈和辅导,实现了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过程化、规范化管理,也为提升该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作者:曾雪萍1 舒静2 沈宇弘1 施丹1 王大鹏1 郝微微1 单位: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教学处 2.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务处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毕业生质量评析 1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估的现状 1.1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评估认识混乱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对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评估没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认为毕业生在学书面考试成绩即为对该毕业生进行的质量评估,或者仅对教师作教学评估,认为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即反映其学生水平高低;另一方面,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认为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质量评估仅是为了在求职过程中提高毕业生的成功率和学校该专业的招生情况。故在评估过程中主动放弃一些不足项目,使评估流于形式,丧失客观性。这样对学校下一步的发展及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都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1.2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估方式单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估应体现多方面标准,而现阶段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仍仅采用毕业生参加的各类理论考试作为主要评估依据。虽然部分院校也会在实验室举行实践考试,但这都不能体现毕业生的高素质和综合能力。如职业道德、协作能力等往往不能用上述方式进行评估。 2新的评估标准应符合以下原则 2.1客观性原则 评估指标的制定应具有客观性,在制定过程中应尽可能考虑各种因素,收集各类信息。 2.2科学性原则 评估指标应能够准确体现被评估者的情况,并且各指标间要求无重复、无矛盾、无因果关系。 2.3可操作性原则 评估指标制定尺度应适中。定量指标易操作且较为准确,但不宜体现被评估者的自身特色;定性指标可通过分析比较来把握被评估者发展的趋势,便于指出改进方向,但不如定量指标易操作。所以应该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4可比性原则通过观察评估结果,可获得明确结论。该结论应能反映出各毕业生的不同属性,使评估者能够就各指标的结果相互比较。 3评估标准的建立 新标准应符合上文所提出的四原则,能反映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工作能力以及思想动态。通过分析以上原则,在汇总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的评估标准。对毕业生进行评估从四方面进行:职业价值主要包括了政治素养、工作责任感和医德医风;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建立和保管医疗记录能力、创新能力及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与人协作能力、同学或同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能力;学习和工作成绩主要包括在校学体情况和论文、科技及受表彰情况。 4评估试运行 4.1确立评估对象 从我校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随机选取153名学生作为评估对象。 4.2确立评估内容及区分评分等级 评估内容包括职业价值、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学习和工作业绩,共4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评分级别共有5级,分别是优秀(5分)、良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差(1分)。14项评分指标满分为70分。 4.3具体评估方法 评估时间安排在被评估人就业后的第6个月,以便用人单位对被评估人有充分的了解。参加评估人员包括在校期间曾教授过被评估人的各教师和用人单位被评估人的科室主任。其中问卷收集分两部分:在校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完成问卷,统一由所在系部主任收集并确认;用人单位的问卷在填写完成后由医院医教科主任签字盖章后方为有效。 4.4收集评估问卷 此次评估共发放问卷153份,收回144份。该次评估问卷回收率为94.1%。 4.5评估结果 4.6评估结果分析 评估结果显示总体上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都达到良好程度,其中政治素养、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建立和保管医疗记录能力、在校学体情况领先于其他指标。但创新能力、抗压能力和论文、科研及受表彰情况总体评分稍低,说明这3项有待加强。另外,有少数毕业生的临床工作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不足,表明这2项发展不均衡,在今后的教育中应注意全面发展,加大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4.7结语 该评估标准能够反映本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现阶段水平,进而检验出我校该专业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同时能够通过评估改进教学方向。综上所述,按照本文所提出的原则制定的评估标准可行。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究 在高校毕业生日趋严峻的就业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令人担忧。为了解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本文分析了某医学院校(简称“A校”)2015届601名和2016届795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现状,探究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困境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A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 A校2015年毕业601人,就业率97.0%(583/601);2016年毕业795人,就业率95.5%(759/795)。2015年和2016年A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机构分布情况见附表,所呈现的就业特点是:⑴就业单位多元化,即就业单位除了医院、读研深造等,还有保险公司、医药公司、美容院等与医学相关的新型行业和单位。⑵继续读研深造的学生逐渐增加,从2015年的17.5%增加到2016年的23.9%。读研深造的学生增加较多与《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有关,从2015年起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需要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毕业生可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⑶就业单位层次趋向下移,越来越多的学生放低姿态,选择到普通医院乃至社区医院、乡镇医院就业。如2015年在省级三甲医院和市级医院就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3.3%和25.6%,但到2016年二者的比例分别降至了5.8%和18.2%;而在县级医院,以及社区、乡镇医院就业的学生比例在2016年为41.7%,与2015年(36.4%)比较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一方面体现了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层次较高的医院用人倾向于高学历化;另一方面,说明了学校采取的积极的就业引导措施起到了作用,如动员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为基层医疗单位组织召开专场招聘会,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现状,学生能够按照“先就业再择业”的思路积极就业。 2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矛盾 2.1高校大规模扩招与社会医护需求数量趋于饱和相矛盾 从全国高校大范围扩大招生开始,很多医学院校亦紧跟全国形势大规模扩招,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造成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大型医院招聘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限于一些紧缺专业,如儿科学、精神病学等专业,而其它专业的人员配备相对饱和。因此,社会提供给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短期内变化不大,造成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供求失衡。2.2医院进人高学历化与本科学生期望值太高相矛盾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博士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医院也相应提高了用人门槛。一些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只盯在大中城市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不愿去县级、乡镇医院、社区医院或民营医院就业。而基层医院近几年蓬勃发展,正处于需要引进大量医学人才的阶段,但基层医院由于薪资待遇、就业前景、地理位置等原因,很难吸引本科毕业生前往就业。 2.3学生择业观念单一与当前就业形势多样化相矛盾受 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医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愿从事医药、保健、美容等行业。但目前新兴的与临床相关的服务行业,如美容、康复、医疗保险、社区医疗等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如果固守传统的就业思想,将错失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2.4毕业生专业技能薄弱与就业竞争激烈相矛盾 目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一些高校的教学条件差、教学资源短缺,课程设置欠合理、师生比例不恰当等,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加上医学生考研热持续升温,部分学生实习期间大部分时间用于复习考研,忽视了专业技能的训练,导致这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就业竞争优势不强。绝大多数正规医疗单位均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毕业生,岗位数与报考人数比例相差悬殊、竞争激烈,那些专业技能薄弱的毕业生自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3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3.1临床实践能力不强 首先,随着医学院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师生比悬殊,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当学生进入实习医院后,医院带教老师有限,不能较好地锻炼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以A校为例,其附属医院为大型三甲医院,医院里既有在读的研究生,也有规培医生,使得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动手锻炼的机会较少。其次,本科实习生没有处理好考研与实习的关系,没有完成临床实习任务,未达到应有的效果。作为医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具有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但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远远没有达到要求。 3.2对家庭的依赖心理缩小了择业范围 目前的毕业生多为90年代以后出生,普遍存在对父母家庭过分依赖、缺乏独立性、比较自我、缺乏担当和责任感等问题,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在择业时眼光局限在父母所在的城市,错失了很多工作机会。 3.3习惯被动等待、缺乏主动出击的心态 部分学生存在“等、靠、要”的心态,不会主动探寻就业信息,在当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被动等待,无疑会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有的毕业生往往在最后一个学年寒假过后才开始准备找工作,甚至有的还要等待考研的结果,因此错失了很多机遇。 4对改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4.1学校与家长联手,促使学生心理“断奶” 学校应与学生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心理上“断奶”。一方面,学校应建立一套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隐患,培养学生独立、坚强、团结协作的品格。另一方面,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注重培养子女乐观、开朗、宽容、随和的性情和独立、坚强、自信、勇于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品格,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转变择业观念,脚踏实地就业 首先,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培训机制,从入学时即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以及举办丰富多彩的与就业相关的活动等,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就业观念的引导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告知他们应立足自身,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将来就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并彻底转变“天之骄子”的心理,在毕业时能脚踏实地的从容择业。其次,学校应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配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接受学生对有关职业规划、就业等方面的咨询指导工作,为学生解疑答惑。 4.3加强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培养过程的关键阶段。医学生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的临床实习,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拓宽知识面,尤其是强化了专业技能,从而使医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学校应与实习医院联手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和培养,并将实习生的表现量化为分数纳入学生的毕业考核,从制度上让学生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 4.4缩减招生名额,实施精英化医学教育 针对当前医学院校扩招、医学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2012年5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调控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相对稳定临床医学专业招生总体规模,‘十二五’期间,原则上不增设医学院校,不增设临床医学专业点。根据国家和地方卫生服务需求及医学教育资源状况,确定临床医学专业点的招生数量,对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省市、高校缩减招生数量……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少而精、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只有切实减少医学生招生数量,真正实施精英化教育,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而高效的运用,才能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从而造就高精尖的医学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李海莉 徐朋辉 单位:皖南医学院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毕业生多站式考核分析 临床医学课程是医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包括理论教学阶段和临床实践阶段,通过对医学生进行临床医学的理论教学,并经过临床见习和实习,是培养一名合格医师的必要途径,而如何对医学生毕业成绩进行考核,对其理论学习及实践成绩客观评价,是衡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很多医学院校思考及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我院结合临床各教研室的客观条件,对2009届部分毕业生采用多站式考核进行毕业前测试,探索多站式考核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院2004年入学的临床医学系学生按照入学成绩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人,两组间学生无统计学差异。 2.研究方法。试验组按照多站式考核培训要求对学生在采集病史、体格检查、技能操作、病历书写、及仪表仪容等各方面进行培训,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带教方法进行实习带教,待实习结束后进行统一毕业考试,对其考试成绩进行评分。 3.统计学方法。评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二、结果(附表) 三、讨论 医学临床教学是极其复杂、实践性极强的信息交流互动过程,传统的医学教育重视理论教学及基础知识的传授,课堂上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大部分时间用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记忆,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考试只是机械性记忆,使学生思维方式被局限在教师的思维范围内,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进入临床后存在有理论知识无实践能力的现象,同时,医学院校普遍缺乏科学、客观、规范的毕业评价体系。多站式考试又称目标结构化临床毕业考试(ObjectiveStructureClinicalExamination,OECS),在北美等发达国家医学院校已数年研究,可对医学院校毕业生进行综合及客观评价。我院将多站式考核方法引入毕业生实习考试,是希望能科学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完成从实习生向准医生的转变,我们应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模式提高临床教学的教学质量。 总之,医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采用的多站式考核只是考核方式的一种探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探索出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使我们的医学教育有全面、科学、客观、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困境 一、原因分析 1、医学教育扩招严重,医学生总量过剩。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大学教育扩招,“2007年,全国举办医学门类专业的高等本科院校有281所……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医学门类在校学生达到138.6万人。”,其增长速度之快、增长幅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医学生总量已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医学生就业困难是必然趋势。 2、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学生质量下降。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存在层次繁多、结构复杂、学制混乱等问题,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制定准确、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和办学层次还不能主动适应新的卫生服务模式的需要,与社会需求脱节,且逐渐成为影响医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扩招以来,医学院校的硬件建设、软件设施和师资建设都远远跟不上学生增长的速度,教学资源的紧张,必然导致学生质量的下降,也影响着医学生的就业。 3、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落后。医学教育大众化,引起了学生数量的增加,同时也导致了人才质量的下降。然而,长期以来,大学生都被社会认为是“精英”、“天之骄子”,因此,医学生在择业时都有着很高的期望值,还有着很深的“精英情结”,仍将目光盯在发达地区和大医院。以我校2012届临床本科毕业生为例,仅有14%的学生留在县级医院工作,基本没有学生选择到乡镇和农村就业;绝大多数学生都愿意选择到东部和中部就业,仅有极少数学生选择到新疆等西部地区工作;更倾向于选择医疗机构,而医疗机构中首选三级医院,其次是二级医院,很少有人愿意去农村医院。 4、国家对基层医疗人才的保障和激励措施尚不完善。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本人就业观念落后、功利思想严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家缺乏相应较完善的保障和激励措施。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12个部门在2009年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对大学生村官在物质保障、社会保障和发展保障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如生活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购买社会保险、优先录取为后备干部、考研加分等,对吸引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基层工作起了积极作用。目前,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也出台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但相关的保障和激励措施还不完善,不利于激发医学生服务基层的积极性。 二、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笔者结合自身就业工作经历,提出缓解临床医学生就业困境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大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准确定位医学生培养目标。大规模扩招必然引起医学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带来就业困难的问题,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可缓解供大于求的困境,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质量。同时,要大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应该调整为中级人才,以培养应用性岗位人才为主。”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正在转向基层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需要的是大批受过专业训练的中级或初级医务人才。因此,应根据形势变化,将医学本科教育目标调整为“培养中级医务人才”,这样有利于明确培养目标,有利于医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此外,应强调实践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完善临床见习、实习体系,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的掌握;增设适用于基层医疗的课程,如常见病的预防、治疗,地方病的治疗、社区服务和计划生育相关知识等。 2、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的保障和激励措施。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不断添置必要的医疗设备,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大力改善基层医疗单位的工作条件,保证一般的常见病能在乡镇医院、社区医院得到有效诊治。同时还要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基层医疗人员的各项保障措施,鼓励医学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服务,如提高待遇、增加学习提升的机会,对于表现优秀者在职称晋升、考研升学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提升基层医疗人员退休金额度,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制度留人。 3、加强就业观教育,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帮助学生强化自我认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而不能只看重金钱待遇、工作条件,避免因期望值过高错过就业良机;加强对学生“先就业再择业”观念的教育,帮助他们打破“铁饭碗”的传统观念,鼓励他们先就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通过努力工作、认真学习获得更好的待遇和更多发展的机会;加大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了解国家对于服务基层、支教、支医的相关政策,邀请往届到基层工作者、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工作者回校作报告,使之树立立足基层、回报社会的理念。 4、充分利用校园招聘会,帮助学生成功就业。校园招聘会是医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据统计,约有80%的毕业生是通过校园招聘信息找到工作的。用人单位直接来校园招聘,往往是基于对学校和学生的认可的,避免了院校之间、学生与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之间的竞争,同时,校园招聘会上求职机会集中,针对性强、安全性高,也可大大降低学生的求职成本。因此,校园招聘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求职途径,也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可让学生关注校园招聘信息,充分利用校园招聘会和就业网实现就业。必要时,可以帮助学生做好推荐工作。 作者:隆娟吴卉单位:湖北医药学院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医学在线考试系统在临床医学生毕业考核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讨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运用于OSCE计算机考站考核医学毕业生临床能力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校2015-2016届2521名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专业毕业生计算机考站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评估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考核医学毕业生病例分析的能力效果。Y果: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考核内容的设计基本涵盖医学本科生所需掌握的全部专业知识,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病例分析和相关辅助检查的掌握情况。结论:医学在线考试系统作为完善的教学考核模式,能够客观、真实、全面评估考生的临床基本技能,较符合本校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需求。从实践来看,医学在线考试是信息化时代考试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建立完善的试题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需要不断的动态维护,因此,试题库及网络在线考试从硬件资源、软件平台以及命题过程等方面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 【关键词】在线考试;医学生;毕业考核;应用研究 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当今医学院校的核心任务之一,而考试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也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比较公正的测量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在医学教育测量方面,考试也因为采用了新的方法、手段,而在教学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合理地开发使用医学院校的网络考试系统,将有力地推动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我校于2014年开展OSCE考试,并将医学在线考试系统运用于计算机考站,全面考察医学生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2016届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及各分流方向、麻醉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依据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国家执业医师考核标准,以及强技能、强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对毕业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评估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进行临床考核。OSCE考试其中一站为计算机考站,考试时间30min,根据各临床科室常见病、多发病,建立病例分析试题库,考查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考生根据学号及密码登陆第一临床医学院在线考试系统,由系统随机从试题库抽题做答后自动判分。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考试题库的组成:由北京众恒志信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等多家医学试题库。系统由题库学习、达标作业、网上考试、手工评卷、题库管理、考试设置、试卷分析、账户管理、权限分配、通知、账户配置、题型配设置、系统日志、初始化设置十四大功能模块组成。其中初始设置、帐户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管理、统计分析五大功能模块,贯穿考试组织工作的整个过程。如图1。 图1 (2)考试题库的应用:第一步考生在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学号)和密码(初始密码666666),第二步点击“网上考试”里面的“参加考试”,即可进行答题,考试时间20分钟,试卷左上角以倒计时方式显示考试剩余时间,当倒计时为0时,系统则自动交卷并显示成绩,特别注意在答题过程中不能中途退出,否则默认自动交卷,考生无法再次考试。如在规定时间内答题结束可自动提交答卷,系统自动生成成绩。 2 结果 我校2015-2017届2521名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专业毕业生参加OSCE毕业考核,共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心电图室、CT室及放射科等相关临床科室。该系统已在我院投入使用四年,已完成四届医学类临床医学生毕业考核的应用,基本满足了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同时很好地解决了我院传统考试方式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完全避免了传统考试方式中所必须进行的试卷印刷、人工阅卷、分数登记等一系列的工作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学生问卷调查,88.7%学生对计算机考站表示满意,80.2%学生认为考核内容符合临床实习所在科室需掌握知识点,92.6%学生认为能够适应毕业在线考核模式,总体合格率90.5%,优秀率8.2%,基本符合考试要求,其中有62.4%学生写下了相关反馈意见,具体内容如下:(1)考题和知识点有重复;(2)阅片图像不是太清晰;(3)答案存在不合理选项。 3 讨论 优势:我院在线考试系统平台自投入使用至今,相比传统考试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降低了医院的成本。所有考生成绩都以电子文档形式导出进行长期保存,节省了纸质试卷所占用的空间。由于在线考试系统是对每个考生随机生成的试卷,在试题难度系数相同的情况下,试题的顺序和题目都是不同的,因此有效防止了考生传递答案等作弊方式,严肃了考试纪律,从而端正了学风,保证了考试的客观性。同时考试过程和成绩处理过程中都不受人工操作的影响,考试结束后考生自动提交试卷即显示成绩,杜绝了考生利用各种关系进行成绩修改的现象,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 不足:我院的在线考试系统经不断的升级与改造,现已相对成熟稳定,这为在线考试系统的实践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医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医学教材也是在不断更新的,因此考试题库本身也应不断地整理和完善才能适应医学教育的需要。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也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维护,包括电脑网络设备的维护和题库的维护及更新,这样才能使整个在线考试平台能够良好地运转。 总之,医学在线考试系统相对于传统考核模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不仅可以简化传统考试过程中的试卷组织、审定印制、传送收集、评判归档等多个繁琐环节;还可排除人为直接干预考试活动的可能性,具有客观公正性;同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更重要的是把单纯的考核拓展为考核、培训、分析、管理的一体化模式,这也是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毕业实习量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探索 摘 要:量化管理是用数据和实施判断质量的一种科学的标准化管理方法,我国临床医学毕业实习量化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提高临床毕业实习质量,我们借鉴其他医学院校的经验,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2009级临床医学毕业实习学生实行量化管理模式(以内科学教研室为试点),制定毕业实习生量化考评表,对学生在内科轮转期间每一环节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指标分解,在每一实习带教环节增加考核量化指标,规定相应的分值,如实记录毕业实习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积极探索和创新临床毕业实习方式和管理模式,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临床毕业实习管理和评估体系,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对提高临床毕业实习效果的意义。 关键词:临床医学;毕业实习 ;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指标的确立,有利于客观评价临床教学质量。有文献报道,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在临床毕业实习过程中,引入量化管理模式,实现实习全过程的考核量化管理,促进临床实习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以提高临床毕业实习质量。 医学教育包括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临床毕业实习是院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际、从课堂走向病房、由学生向医生过渡,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实习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在成为一名医生后临床实践能力的高,一个临床医生的道德水准、品格素养、工作作风、思维模式、都与临床实习密切相关 。 目前许多因素制约着临床毕业实习效果,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临床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缺少动手机会,制约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得不到规范系统的临床思维培养和技能训练;学生在每一科室轮转过程中,实习效果如何,临床思维和技能水平达到什么程度,仅限于在出科考试中体现,由于每次实习考核的内容不够全面,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临床实习效果和综合能力;学生考研就业压力大, 对临床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等。 面对临床毕业实习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了提高临床毕业实习质量,我们借鉴其他医学院校的经验,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2009级临床医学毕业实习学生实行量化管理模式(以内科学教研室为试点),积极探索和创新临床毕业实习方式和管理模式,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临床毕业实习管理和评估体系,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对提高临床毕业实习效果的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2009级临床医学毕业实习学生120名,已经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轮转到内科进行为期3个月内科实习的学生,根据入科时间顺序,第一轮、第二轮为实验组,第三轮、第四轮为对照组各60名,入选前,学生性别、年龄、成绩无显著差异。 (二)方法 制定毕业实习生量化考评表,对学生在内科轮转期间每一环节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指标分解,在每一实习带教环节增加考核量化指标,规定分值,如实记录毕业实习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涉及到如下四项一级指标 : 1.平时成绩:包括七个二级指标,分管床位数、病历书写数量、 参加教学查房次数、参加学术讲座次数、参加病例讨论次数、各种临床技能操作种类、各种临床技能操作次数,依照完成各二级指标数量及种类,给出分值。 2.出科考试成绩:从 3.“多站式”考试:于内科临床毕业实习结束前进行,从 4.职业素养:遵守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学习态度沟通能力、医德医风等,考查学生有无违规记录,0~9次共十个等级,并给出分值。 合计所有项目所得总分,学生达到一定分值才能毕业。观察通过临床毕业实习量化管理, 对研究对象所得分数进行比较, 进而积极探索、分析新的管理模式,对提高临床毕业实习效果的影响。实习科室相同,带教老师资历相同。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按照旧的实习考核鉴定表要求的内容进行实习,学生本轮实习结束时,自行填写实习鉴定表,教师写评语,进行评分,学生实习期满接受考核后即完成本轮实习。实验组:实习前,对带教老师培训,告知带教老师实践评估体系标准,并要求按照量化管理评估体系标准进行带教实习,修订教学管理办法,明确带教老师职责,实习结束时,带教老师和评估老师分别按照旧、新两种评分办法评分。 二、特色和创新点 (一)增加了临床技能培训 由原来的入科前培训一次,改为培训三次,充分利用临床技能培训考试中心,制定培训计划,确立培训方案,筛选培训教师,在功能区,培训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如实记录培训考核的成绩。 (二)增加了院级监督的力度 在以往的轮转、考核基础上强化了院级监督的力度,成立教学督导组,同时建立医院、教务部、教研室三级管理制度,对临床毕业实习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包括学生轮转、培训内容、出科考试、书写病历、教学查房、典型病例讨论、出科考试、出勤情况等各环节予以监督指导,及时了解毕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将问题以书面形式反馈教研室,要求教研室提出整改措施,上报教务部。 (三)革新毕业考核模式 以往实习结束后,由教研室组织出科考试,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于实习结束前一周对学生进行考核,具体实习考核方法由理论考试、临床技能考核、病历书写、思想品德四部分组成,理论考试占30%,临床技能考核占40%,病历书写占20%,思想品德占10%。我们改革实习考核方法,改为平时成绩、出科考试成绩、“多站式”考试、职业素养四方面成绩。 三、结果 学习结束后,对内蒙古医科大学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名成绩进行比较,各项成绩分析结果为:(1)平时成绩满分70分,对照组平均得分52分,实验组平均得分65分,比对照组提高25%。(2)出科考试成绩满分10分,对照组平均得分6.5分,实验组平均得分8.5分,比对照组提高30.8%。(3)“多站式”考试成绩满分10分,对照组平均得分7.2分,实验组平均得分8.9分,比对照组提高24%。(4)职业素养满分10分,对照组平均得分6分,实验组平均得分9.5分,比对照组提高58.3%。60名实验组学生圆满完成毕业实习任务。 四、结论 1.通过对2009级临床医学毕业实习学生进行量化管理,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对毕业实习进行综合考核、将毕业实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操作,严格准确记录下来,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科学制定学生实习成绩评价办法, 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实行过程及考核成绩,兼顾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 2.全方位、多侧面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医德医风、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能力等。各环节学生违规明显减少,体现在劳动纪律、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3.通过增加技能培训和量化管理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 4.进一步规范了毕业实习。 5.提高了教师的带教责任感,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意识增强,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带教能力。 五、讨论 1.通过临床医学毕业实习量化管理,提高了临床毕业实习质量。 2.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知道在临床毕业实习中具体要做什么。 3.量化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公平客观地反映临床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善学生实习时少看病人多背书的状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讯作者 :赵栓枝,附院教务部副部长,主任护师。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五位一体”毕业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 要:毕业评价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评价,也是学校是否能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最后一个保障环节。嘉兴学院于2013年开始构建了以医德医风-理论知识-临床思维-操作技能-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五位一体”的、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综合评价体系,并作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基层医院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学教育,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当前,国家医改的重点是“保基本、强基层”,“强基层”是主战场,医学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主战场、面向基层。作为主要为基层医院输送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学业评价体系,以培养出符合基层医院需要的合格人才。毕业评价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学业评价的最后一个环节,学校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操作熟练程度的测试,而忽视对学生在真实医疗环境中应具备的医德医风、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等的评价。2010年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发表了题为《教育医师-号召医学院校和住院医师教育改革》的专著,指出医学生应是为多方面角色、责任、知识、技能的整合。为此,嘉兴学院临床医学专业遵循“医德为先、能力为重、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办学宗旨,从“医德医风、理论知识、临床思维、操作技能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五个方面着手,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历时一年多的综合评价,以期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构架和遵循原则 2008年9月16日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印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该标准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为适用对象,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三方面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嘉兴学院已有64年医学办学历史,2003年开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十余年来,如何进行有效的“毕业评价”一直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 经过对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等的调研,学校认为“毕业评价”应结合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规格,遵循“综合性、过程性”的原则。综合性是指评价的内容应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提出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基础,设计包括医德医风、理论知识、临床思维、操作技能和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五个方面的评价项目。过程性是指评价应从学生进医院实习前就开始进行,历时一年多,分阶段实施,每一阶段有重点。 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 1. 医德医风的评价 从学生入校开始学校就着手医德医风的教育,并通过大一主题为“医院-医生与患者”专业认识实践、大二的暑期社会实践和大三的医院暑期集中见习等活动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服务意识和践行良好医疗行业风气的医德医风理念。在学生实习前动员会和进医院实习的第一天,学校和医院均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同时,医院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一名实习生导师,导师掌握自己学生的实习轮转次序。当学生轮转完一临床科室出科时,导师均要联系该科室的教学秘书,对学生的医德医风进行联合评价。 2. 理论知识的评价 在学生实习前学校组织涵盖内、外、妇、儿科的临床课程理论综合考试,以10%的比例计入理论知识评价。实习期间,学生有2次机会参加内、外、妇、儿科的出科理论考试,取成绩高者作为出科理论成绩,亦以10%~20%的比例计入理论知识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回校,学校再组织上述四科的理论考试,并以70%~80%的比例计入毕业理论知识评价。 3. 临床思维的评价 在学生实习前学校组织以PBL和CBL形式的临床思维实训,通过者获得相应学分,不计入毕业评价。实习期间,由临床科室教学秘书负责每位学生在轮转科室的临床思维评价,并将各科室的平均评价计为毕业临床思维评价。 4. 操作技能的评价 在学生实习前学校组织涵盖内科、外科、护理、急救等常用操作的临床技能实训,通过者获得相应学分,不计入毕业评价。实习期间,由临床科室教学秘书负责每位学生在轮转科室的临床操作技能评价,并以20%的比例计入毕业操作进技能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回校,学校组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开设包含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使用标准化病人)、影像读片、心电图诊断、急救技能、护理技能和外科手术技能等共十二站的临床操作技能多站式考试,并以80%的比例计入毕业操作技能评价。 5.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评价 在实习的一年中学生有两周时间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内容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沟通能力。由社区的兼职教师负责每位学生进行评价,并以50%的比例计入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回校,学校在组织的OSCE中引入相关内容的考核,使用标准化病人,并以50%的比例计入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评价。 三、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体系的组织保障 鉴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嘉兴学院每年划拨教学专项经费给附属医院,各附属医院院长均被聘为嘉兴学院医学院的副院长,对本院的教学工作负责。各附属医院设有教学办公室,其业务接受嘉兴学院医学院教务办公室领导。为使毕业综合评价得以顺利实施,学校将学生全部安排在所在地的各附属医院实习。医学院教务办公室联合附属医院教学办公室成立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组长由医学院教学副院长担任,负责协调和督查工作。附属医院负责遴选并培训临床医生作为实习生导师,每一位导师负责1~2名学生,负责学生实习期间思想工作,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的教育和评价;在每个临床科室设置教学秘书,负责轮转学生的医德医风、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评价。理论知识评价和OSCE由医学院教务办公室组织,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负责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学校还委托医学院牵头与学校所在地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嘉兴学院社区(全科)医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由学校下拨专项经费支持培训社区医生成为兼职教师。 四、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综合评价体系的监控与反馈 1. 以“学评教”为依据做好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的遴选 自2012年开始嘉兴学院在各附属医院实行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制度,逐步完善导师和秘书的职责。之后每年6月,即学生进医院实习前,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会组织上一年实习的学生对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进行评价,召开会议,评出优秀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并将学生的评价情况反馈给各附属医院。各附属医院教学办公室根据学生的评价并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对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作调整。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要求附属医院教学办公室在学生开始实习后一个月内,组织导师-学生结对见面会,并发放聘书。 2. 发挥学校教学秘书和医院教学管理人员作用 医学院教务办公室设有后期教学秘书岗位,该岗位的人员同时也是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成员。后期教学秘书掌握每个学生的实习轮转次序及其导师情况,定期到医院与教学管理人员一起召开实习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同时检查实习生导师和临床科室教学秘书的工作,并形成书面报告上报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 3. 做实社区(全科)医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嘉兴学院社区(全科)医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由医学院负责管理,每年召开会议,探讨在社区(全科)医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书面报告上报毕业综合评价督查小组。 嘉兴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实施“五位一体”毕业综合评价体系,已有3届学生接受评价。从毕业生调查问卷和师生座谈会得到以下反馈:第一,与以往相比,“五位一体”综合评价对毕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学生认真实习;第二,历时1年的过程性评价,严格了临床实习实训管理,对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有益;第三,“五位一体”既是医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基层医院全科医生的重要基础。自评价体系实施以来,嘉兴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2014年和2015年的浙江省大学生医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共获4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名列省内各医学院校前茅。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 要】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科学学科在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模式改革实践、注重教学导向等措施促进医学生完成临床医学本科阶段毕业学年外科学学科的学习,以期对存在问题加以改进。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问题与改进措施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临床医学学科重要的二级学科,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学科的基础。现代外科学的研究内容不但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及其他外科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而且还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外科学的范畴不断在更新变化。现代外科学体系庞大,不管在深度还是在广度均迅速发展,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不能再掌握外科学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了。如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外科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外科学不断呈现专业化分科,学习外科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对于每一位有志于做外科医生的临床医学生至关重要。然而,临床医学生由于越来越大的就业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外科学课程在毕业学年的学习,特别是实践环节的学习更容易被医学生所忽视甚至放弃,这对于毕业后或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工作中的临床业务训练及思维均可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临床医学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改进措施予以探讨。 1 存在的问题 1.1 外科学教学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医学院校多重视外科学的理论教学,而轻临床实践带教,在外科实践中未带给医学生应该获得的学科知识。外科学是医学院校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必修学科,通常从第3学年下学期开始学习,整个学科学习时长基本达3个学期。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的第3、4学年,外科学理论得到了良好的讲述,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系统理论认识和训练。在临床医学本科的第5学年,即毕业学年,临床实习即开始,本科生开始在医学院或综合大学附属医院等各级医院开始接受以临床医生带教的临床实践为主的学习模式。通常教学医院在外科学理论讲授中有较系统的教学计划,投入良好教学经验的教师教授外科学学科理论。然而,在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多数教学医院未建立将理论与临床实践良好衔接的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外科学教学队伍;因临床工作繁重,也不能抽调专职带教老师讲述日常外科实践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导致没有专业师资研究具有外科学的特色教学,更做不到对临床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的系统教育和对外科疾病相关知识的全面教学。 1.2 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从临床实践中获得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被忽视 外科学为多数三级甲等医院的发展重点,多数大型教学医院已达到以系统或器官为依据的外科分科,如泌尿外科、乳腺外科、肝胆胰腺外科、血管外科等外科专科,外科学的发展及细化分科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外科学整体的认识无疑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本科外科学教学以讲述外科学基本理论和训练外科基本技能为目的。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虽已完成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学习,并通过外科学基础实验课初步得到了外科操作技术和技能的认识和培训,但多数学生对外科疾病并无立体的认识,也对外科疾病的诊治如手术原则等无清晰的概念。医学生进入外科系统各科室后不知从何开始学习和开展实践工作。相对于内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外科学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及临床操作能力通常要求更高,学习强度也更大。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面临毕业后的找工作、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甚至在外科等学科系统实践过程中脱离临床,放弃临床实践,从新开始毕业学年前的理论学习。 2 改进措施 2.1 制定符合毕业学年医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的教学体系 临床医学生并没有专门为其设计的实践学习及培训过程,目前的外科学临床环节也没有固定而有效的教学体系。随着规范化培训制度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临床实践带教教学较前有所好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践积极性。通过,对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采访调查,普遍反映外科学课时压缩,教学内容节奏过快。因此,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方案,充分讲述外科学理论知识,将对医学生毕业学年掌握外科临床实践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外科学实验课作为临床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通过良好教学可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外科临床实践能力。但临床实习的医学生普遍反映外科学实验课课时安排过早,当开始临床实践时实验内容已经生疏。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外科学实验课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虽然在校期间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有利了外科学学习,但是外科学实践更像是一门连接外科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一门课程。如安排学时在毕业学年,可能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外科学知识。重视临床外科实践能带医学生的不止是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带给他们良好的外科临床思维,这些可以使医学生对外科学知识的认识更立体化,更容易达到对知识的长期记忆。 2.2 加强教辅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毕业学年临床医学生的观察、沟通及采访,发现其普遍心理是怕临床实践占用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时间,而且临床见习无专业指导老师,实习带教老师教学辅导欠佳。因此,构建良好临床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人员传授外科学理论技能和培训考试经验,能增加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获得外科学知识达到临床工作能力和研究生入学水平的信心。目前,多数教学医院的中青年带教老师多数参加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为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有丰富的学科学习经历,有严谨的学科思维模式,有找工作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经历,对本科生的外科学培养有良好的经验和针对性。选拔具有优秀素质、德才兼备的临床带教老师,建立结构合理、团结一致的临床外科学教学队伍可将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良好衔接,为临床医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对提升外科学教学水平,使医学生获取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外科学理论知识均有益处。发展外科学优秀带教师资,开展特色的外科学实践教学,建立对临床医学生知识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以后的研究生升学及工作推荐进行评估评分,将有利于系统对医学生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实践和外科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教育。 2.3 加强外科学实验课程与临床实践精品课程建设 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临床实习是最佳获得外科学知识的学习方式。如果能在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学习中有良好的教学衔接,使医学生能受到良好的临床实践前教育,对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提高理论知识转化能力将有较多裨益。在医学院校尚无将实践教学编纂为教学教材的内容,没有可用的临床实践教程对医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辅导,多数医学生因为无可利用的如实习手册等临床实践书目,导致在临床工作中难以掌握外科学知识重点和胜任临床实习工作。因此,建设临床实践精品课程能够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重要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增加在实践工作中的信心,强化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结合,提高对外科学整体的学习能力。 2.4 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升医学生学习动力 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生命发展变化规律和个体疾病诊疗的科学。其对人类的影响力与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作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医学高等教育,除必须使学生具备牢固的医学基本知识和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 还要具有多种综合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科学,是以病人为中心展开的外科科学研究与实践,多需要对病人进行有创性操作,器官切除或重建等,不仅对病人身体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病人心理也有明确的影响。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外科学实践学习环节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临床医学生对外科学学习的热情及动力,使学生们更积极的参与到理论和实践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4-5]。 综上所述,相比于内科学,外科学学习更为直观和立体,一个外科疾病,在外科理论和技能支持下很快能得到验证,获得完整的认识。在临床实践环节中学习外科学知识更为直观,更为实用,记忆也更为深刻。临床医学本科生在毕业学年如能带着问题在临床中学习外科学知识,将更能深入理解研究生入学等相关考试的思路,获得更优异的成绩;完善的教学模式及优秀的带教老师可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将对以后的外科学以至于整个医学科目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定向班毕业生质量调查 摘要:目的 了解自石景山教学医院毕业的临床医学5年制定向班2006级、2007级、2008级毕业生质量,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查,结合访谈,了解毕业生的评价,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均评价较好,对医院的教学工作给与了肯定,但是在增加实践机会、加强临床带教老师能力与考核方面提出了建议。结论 临床医学专业定向班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需要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有待加强、医院师资培养需坚持不懈。 关键词:定向班;毕业生;质量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注明: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5年制定向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临床工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为远郊广大农民服务的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我院自2008年起承担定向班的临床教学任务,为了解学生毕业后工作情况,让学生对自己的各类知识和技能进行自评,并对医院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利于医院评估教学质量,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我院于2012年~2013年开展了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主要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院2006级、2007级、2008级毕业生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6.84%。为了便于调查,问卷设计成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此外,我们还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访谈。把问卷和收集到的资料输入计算机,用Excel进行分类统计。 2 主要调查内容 2.1毕业生思想道德修养、知识、技能评价:计划对毕业生本人、用人单位科室主任、职能部门人员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依据,采用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毕业生思想道德修养、知识、技能评价,了解毕业生整体情况,评估教学质量。实际实施过程中,因为2006级、2007级、2008级毕业生都参加北京市统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生均未在本单位工作,而是进入到了北京市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轮转,无法进行科室主任和职能部门人员的问卷,所以只进行了毕业生本人的自评。 2.2临床阶段学习需求调查 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工作实际,了解在医院学习期间有哪些需求,除课本知识外,哪些方面应该强化,为今后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2.3临床阶段教学建议 根据对问卷及深度访谈的汇总,了解学生临床阶段教学管理、教学实施等多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为改进医院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2.4参加执业医师考试成绩统计分析,客观评价教学质量。 3 结果 3.1根据问卷汇总及访谈,调查2006级、2007级、2008级毕业生104人,其中有1人出国、4人从事医疗以外的职业、有4人读研未参与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95人。他们多数进入二级医院工作(82.76%),少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17.24%);均从事临床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65.5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需要相符,17.24%的学生认为基本符合;17.25%的学生认为存在一定差距;对于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的问题,51.72%的学生回答是基础理论,27.59%的学生回答是临床技能,20.69%的学生回答是科研能力。 3.2在毕业生对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中,85.61%的同学将人文社科知识、英语水平、动手能力、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思想品德修养、事业心与责任感、身体素质等评价为"好",将专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业务能力、创新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处理与整合能力、职业精神、团结协作、法制观念、心理素质评价为"较好",将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评价为"一般"。从而看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均在较好以上,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3.3三届学生执业医师通过率分别为:2006级88.89%,2007级75.69%, 2008级83.33%,差异较大,可能因为2007级为第一届必须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生,工作压力加大有关。 3.4学生对教学医院的教学工作比较满意,对于教学安排、教学实施、质量监控、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集中为:增加实践机会、加强临床实习带教及监督、对带教老师进行考核评价和质控等。 4 讨论和建议 4.1毕业生思想道德及职业精神的培养得到肯定。定向班学生毕业后在远郊区县工作,自我评价对思想品德修养、事业心与责任感、职业精神、团结协作、法制观念等方面均为"好"或"较好",而且接受调查的学生100%服从各区县工作安排,说明定向班培养的"留得下、用得上"的基层卫生人才是非常成功的。 4.2 临床实践能力训练仍待加强 虽然毕业生对动手能力评价为"好",将专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业务能力评价为"较好",但在建议中仍提出了增加实践机会,在访谈中发现,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学生,与研究生层次的学生比较,仍然感觉自己在知识、技能各方面存在差距。这虽然因为他们学历层次不同、入学成绩不同、培养目标不同,说明在临床学习阶段对定向班学生应该进一步强化,突出他们将来在基层工作的特点,注重实用性技能的培养。尤其学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不理想,应反思原因,不能过多强调客观原因,积极正面引导,加强督促学习,提高通过率。 4.3毕业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多数学生将科研能力评价为"一般",虽然将创新能力评价为"较好",但在实际的访谈中发现,定向班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比较欠缺。他们大多数在区县医院工作,是区域最大的医院,需要进一步提高科研意识。在临床教学的后半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指定导师进行一定的科研训练都是很好的途径。 4.4教学医院师资水平的提高是需要常抓不懈的。根据学生对医院的建议,对于带教老师的建议最多。医院作为教学医院时间不长,师资的能力和水平需要不断训练与强化,今后一段时间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点工作,持之以恒的有计划的进行师资培养,为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毕业生质量调查是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决策依据[1,2]。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使我们看到近年来我院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但教学质量的提高永无止境。我们体会到本科生教学任重而道远,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改革也非常重要和必要,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索,为北京农村医药卫生战线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合格人才。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生毕业实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 临床医学毕业实习是关乎医学后备人才培养的百年大计。近年来,随着医患矛盾发生率的居高不下、医疗事故责任法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实施以及重临床轻教学、重辅助检查轻物理诊断思想的蔓延等,本科毕业生临床动手能力出现下滑态势。新形势下,医学生临床能力究竟该如何培养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事关今后医疗系统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课题。为此,本人结合在本院科教科管理岗位上工作多年的经验,对当前医学生临床毕业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希冀为解决当前医学本科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困局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临床医学;毕业实习;临床技能;培养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5年医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站以及整个医学职业生涯的肇始,临床医学毕业实习承载着将思想王国的理论巨人转变成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常见疾病诊疗问题的实践家的重任,在整个医疗培养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医疗新技术开发的加速、重临床轻教学及重辅助检查轻物理检查思想的蔓延、医患矛盾发生率的居高不下、执业医师法及医疗事故责任法等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各医疗单位用人学历门槛的节节提升,本科实习生的临床动手机会不断被压缩,出科考核的把关被人为放松,由此导致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持续下滑以及未来医疗岗位上事故频出的恶性循环[1-3],因此,新形势下医学生临床能力究竟如何培养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且事关今后医疗系统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课题。为此,本人结合在本院科教科管理岗位上工作20余年的经验,对当前医学生临床毕业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希冀为解决当前医学本科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困局提供参考意见。 1 临床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医生是一个直接关系患者能否尽快康复的高危职业,专业性与责任性极强。娴熟的医患沟通技巧、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正确的思维习惯都是为正确无误的诊疗能力保驾护航的关键要素,也是一项进入临床工作就需要不断培养和历练的关键能力[4-5]。经过大学4年理论课学习的本科生,尽管在医学理论知识的构建上已经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初步掌握,但面对瞬息万变的病情以及反复无常的社会百态时,其所拥有的知识体系就会显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在此情况下一个良好的医疗带教环境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但令人痛心的是“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的理念在各大医疗基地却被“质量第一,效益为先”的理念所淹没,医疗质量、经济效益及科研产出成了各级医疗机构的立院之本,教书育人、培养优秀医疗后备人才的原动力在强大的经济效益面前愈发显得苍白无力。相当部分观点认为,即使毕业实习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勤加磨练照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殊不知,刚刚走上毕业实习岗位的青年学子犹如一张纯洁的白纸,一旦在不规范的医疗操作指引下或者一旦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形成粗枝大叶、无所事事的恶习,就可能伴随其一生的行医过程,害人害己。纵观当前医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1 医院层面 重临床科研、轻教学的办院理念使大部分医院将政策和利益分配向临床一线医生及科研一线人员倾斜,教学方面的政策扶持、可动用资源逐渐减少,成为谁都不愿接的烫手山芋,在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医疗职称晋升方面无法充分调动广大临床带教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在繁重的医疗任务重压下,带教人员本身也存在专业素养及人文素养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甚至部分医院以在读研究生、进修生来带教本科实习生。这部分带教人员自身医疗基础功底不够扎实,操作技能也不够完善,治学态度一知半解、粗心大意,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查房、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也不能给学生系统地讲授正确的疾病鉴别及治疗,仅仅把学生当做跑腿,随时呼来喝去,其造成的后果自然是误人子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期1年的临床毕业实习要轮转内、外、妇、儿、精神、传染、医技等大大小小40余个科室,每个科室平均不到2周时间,即使按照大科轮转时间适度延长的原则,也不会 2个月。这样的轮转周期使相当部分学生尚未熟悉工作环境就已经另走他科,造成学生不熟悉老师,老师不认识学生,很难想象这样的培养周期能够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准医务人员。 1.2 学生层面 存在3个方面的因素:①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就习惯了小皇帝或小公主的生活,缺乏吃苦精神及知难而进的勇气,喜欢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难于接受老师的批评,而医生尤其是手术医生必须依靠团队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一项操作。因此,当这样的医学生在从学生角色向医生角色转换时,从被动听课、记笔记到主动询问采集病史、处理各种常见病少见病,并进行各种医患沟通,从纯理论转换为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自卑、紧张、畏惧的心理进而影响实习效果[9-10]。还有部分学生因为自我感觉良好,不愿进行贴化验单、拆线换药这样的工作,对教师的临床安排产生抵触情绪,如此也会影响实习。此外,尚有小部分学生自认为未来找工作靠父母关系与金钱,临床实习能否学到真才实学无关紧要,自甘堕落,最终耽误了自己的大好青春。②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及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实践管理规定、手术分级管理规定、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明确规定临床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保证医疗安全,无执业资格实习生不得独立从事临床诊治服务,如此也压缩了实习生的临床操作机会,导致临床实习出现“患者不肯,教师不愿,学生不敢”的“三不”状况,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健康成长[11-12]。③考研、择业与毕业实习时间的冲突。随着医学生的大规模扩招,各大医疗用人单位纷纷提高招聘门槛,非博士、硕士不要,迫使本科生在最后的职业抉择中无可奈何地选择考研,为了顺利考取研究生不惜耗费大部分宝贵的实习时间,有研究显示,73%的实习生认为为了考研可以放弃实习,一心去复习考研[2,13],而等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完之后又面临着各个招聘会的相继举办,学生疲于奔命于各大招聘会场,这样下来1年的实习时间基本所剩无几,严重影响了实习质量。 1.3 技术层面 现代新技术日新月异,医疗行业概莫能外。CT、磁共振、PET、显微镜、血管内成像、光学相干成像、纤维支气管镜、胃镜、数字造影、心电图、脑电图等的先后出现以及技术的不断改良,导致对疾病的诊断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器械检查,而传统的视、触、叩、听技术在临床诊断中所占的权重在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不断萎缩,因为视、触、叩、听带有医生主观性的经验,而CT、磁共振、显微镜等属于客观检查,尽管可能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但权衡医患关系与病人负担,大部分医生在确定诊断前可能会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客观的辅助检查。这种对视、触、叩、听物理检查的轻视造成低年资医生的临床能力的缺失,也必将会影响其所带教的年轻学子,使其在面临急危重症患者典型的心肺体征、神经病理征时无法快速地做出正确的诊断与及时的处理。另外,现代医学新技术的发展促使微创和介入越来越多的为广大患者所接受。普通外科典型的腹腔镜手术只需要2~3人,即主刀和扶镜助手即可完成,复杂手术最多增加1名助手,而助手和扶镜助手都需要一定的基础和训练,初入科室的实习生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原来外科常见的阑尾炎与疝修补术也越来越多的让位于腔镜微创手术;内科系统最具有挑战性的心血管造影、支架置入术、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等也在不断进行推广,留给实习生动手的机会愈加减少。“持续性拉钩,间断性挨骂”向尴尬的“持续性参观”的转变是目前不少实习医学本科生的真实写照,也反映出新技术给医学生实习所带来的冲击[14-15]。 2 提高临床毕业实习效率的对策分析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是直属大学的大型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开放病床1400多张,年诊疗总人次150多万人次,年出院病人4万多人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心内科、8个省级重点临床专科、1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10个市级重点专科,省市重点专科数居全市之首[16]。作为江苏大学最重要的教学培训基地,疾病谱广、病源量大,有效满足了实习生临床实践的需求,同时本院还整理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习生教学管理策略,提高了实习生临床动手能力,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现将相关经验与建议简述如下。 2.1端正医教研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临床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学是后天”的理念。一个民族要想强盛,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一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当前我国的医疗后备人才还存在很大缺口,此种情况下如果还不能端正态度,严格高效地培养优秀的医学后备人才,那今后的医疗纠纷只会愈加激烈,医患关系更会进入难以遏制的恶性循环。因此,不管是国家的宏观政策层面,还是医院的临床实习带教及管理层面,都应该重视临床毕业实习的带教工作,通过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把接力棒传下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17]。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筛选临床经验丰富的优秀带教教师,定期送其到国内外大型临床教学基地进行培训。将带教学生对其的评价及相关教学业绩纳入年终考核及薪酬管理体系,将教学业绩与临床业绩、科研业绩均进行量化折算,不管是教学还是临床科研,只要在这个量化上得分多就可以获取更高的薪酬分配以及更好的考核等级,进而充分调动带教医务人员的积极性。②定期组织实习生代表对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由分管教学的业务院长督促各科室教学秘书协调带教老师及时整改,并视整改力度及效果进行奖惩,或在医院教学医疗质量月报中进行通报。③定期抽调优秀带教医师进行集中授课,主要就医患沟通技巧、病历书写、诊疗技能提升技巧、急诊抢救(最基本的如心肺复苏、电除颤)等进行现场示教讲解,每年进行一次实习生临床技能大比武,对获奖同学及带教老师进行重奖。 2.2 多方提升实习生综合素质,严把准入及毕业考核关 医患矛盾的根源在于医患交流不通畅、诊疗过程不合理。随着当前医患纠纷不断加剧的趋势,很有必要从学生阶段就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充足的医患沟通能力、敏捷的逻辑思维、娴熟的操作技能、规范的病例文书撰写能力等多方素养,严格落实准入及出科毕业考核制度,让学生在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结束后圆满完成从“理想”学生到“社会”医生角色的转换,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病情和形形色色的患者面前泰然处之、有礼有节[18]。只有这样优秀的后备人才越来越多,医患矛盾才有可能慢慢消减直至匿迹,我们国家的整体医疗水平才可能不断提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2.1 落实岗前培训制度,加快学生角色转变,严格考核制度 要保证新进入的学生不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也不增加潜在的医疗风险,那么充分而严格的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岗前培训应该从医德医风、法律法规、医患沟通技巧、医疗安全教育、各临床科室及辅助科室的专业特色以及每个科室的重点掌握技能等予以讲解,使学生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如何在老师的指点下做得更好。另外,针对独生子女群体的懒散心理及时予以纠正,教育学生一份辛苦一分收获的道理。严格准入制度及出科考核制度,针对本科室要求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如不达标绝对不能在考核记录上放行,使学生能从根本认知并重视实习,不再“身在曹营心在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争分夺秒,多辛苦多练手,虚心求教,不虚度光阴。 2.2.2 强化医患沟通能力 2005年原卫生部首次公布的医院运行管理调查结果显示,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中,医患沟通不足占50.56%,技术水平欠缺占17.56%。拯救医患的良方在于重建基于人文主义和人文关怀的人文医学。应届本科实习生由于尚未正式踏入社会,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教育,临床经验欠缺,自信心不足,面对负面情绪甚至敌对状态的患者时很容易出现紧张焦虑、言语生硬、行为拘谨等,加上查体手法不到位,导致患者对其产生不信任感,不愿配合检查而影响后续诊疗。针对此现状,临床带教老师的心理疏导和言传身教就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学生深入病房,换位思考、耐心倾听地了解患者的各种诉求,充分利用眼神、语调、表情、姿势以及各种肢体语言,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关心,从而配合检查治疗。同时尽可能在工作之余,学习心理学等人文沟通技巧,理论联系实际,或者借助兴趣小组角色扮演达到锻炼的目的。 2.2.3 强化实习生“三基训练”,提高临床技能[19] 带教老师应适当下放诊疗权利,让学生每天分管2~3张不同疾病的床位,争取轮转期间能够熟悉该科的常见病的诊疗程序。但下放权力不代表放任不管,而是放手不放眼,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有失误之处及时指出并纠正。每天早上交班时进行抽查学生病例的检查,在全科医护人员面前公布相关纰漏,使学生知耻而后勇。每个星期进行1~2次教学查房,床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系统地讲解疾病的表现、鉴别、诊疗、预后及该疾病的相关新进展。每周必须参加2~3次疑难病例讨论,尤其是最有借鉴启发意义的死亡病例,听取相关专家对患者最终死亡的剖析,确保自己以后不犯同样错误。每个科室轮转都要抽出一定时间到门诊学习,注意门诊病人与住院病人心理、沟通、查体、诊疗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在系统查体方面要注意心肺听诊、腹部压痛、神经病理征等的临床意义,能够将典型体征与相关疾病相联系。带教医生在进行胸穿、腹穿、骨穿、腰穿以及其他临床操作时要耐心给学生讲解每一步的注意事项,在不违背执业医师法且潜在危险系数不大的情况下,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可鼓励实习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实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多看、多做、多想、多学”能力。 2.2.4 教学任务前移,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化解考研求职时间冲突 将部分小专业及医技科室的轮转前移至四年级下学期的见习期,为主干专业的实习腾出较多的熟悉与掌握时间,使学生可以在门诊与病房、普通手术与急诊手术、患者的日常管理及交接班方面积累更多的经验。当前各行业均存在就业形势严峻、各用人单位学历门槛抬升的形势,考研是大多数学生的最终选择,也是当今临床毕业实习阶段学生不好严控考勤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建议随着国家保研形势的发展,实时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如学生想进一步深造,凭借大学5年的课业表现及毕业实习的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向研究生招生单位提出申请。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逆转当前实习生轻实习重考研的观念,也从根本上提升医疗后备人才综合业务素质的提升,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2.3化劣势为优势,借助科技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从理论上讲,学生实习最好的教具就是复杂多变的病情和患者,但随着大众权利意识的增强,所有操作(尤其是有创操作)与学习都在患者身上进行已不可能,因此,借助科技发展建立模拟医学平台可以有效地规避伦理学问题,提升实习效果。例如通过模拟人和标准化患者,可反复训练体格检查及病史采集、基本技能操作等,在提高学生临床能力的同时也便于进行标准化的考试。此外,利用ECS综合模拟人和多媒体操作系统,可以创造出多种典型的临床急症进行急救演练。模拟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如心电、血氧、血压等都一目了然的显示在模拟监护上,因此,学生操作的规范与否及有效与否很容易判断,同时也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及潜力[20]。在现代信息科学急速发展的今天,任何操作及记录都可以进入电脑和网络。因此,尽管腔镜、导管、纤支镜等微创介入的发展减少了临床实习生的动手几率,但清晰的操作直播及远程监控可使学生比以往更能了解手术的全视野,也正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实习生如果能够有效而及时地利用互联网,尤其是各大专业论坛学术网站的信息并将之化为己有,将会更加迅捷地提升自己的实习效果。 3 小结 综上所述,合格的医学后备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善于思考、勤于实践,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中治标固本、游刃有余,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科技红利带来的医学新进展不断让自己成长壮大。作为实习生管理者的各医疗单位、带教老师及上级主管部门,通过制订更为科学的管理制度、更为多元化的培训方式端正教学态度,严格考核把关,努力增加学生的动手几率,提升临床带教质量。相信经过学生、教师、医院3方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未来的临床医疗服务质量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毕业论文:OSCE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考核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在评价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应用,并对成绩进行分析,为临床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2009级222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运用OSCE进行毕业考核。 结果:我院OSCE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一次通过率为94.6%,考试总体平均成绩为71.9±8.1,总体难度系数0.75,整体难度适中,考试内容的设置比较合理,有助于学生掌握临床综合能力。 结论:OSCE是科学有效的临床综合能力评价方法,能真实、客观的反映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应当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考核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临床医学 临床综合能力 毕业考核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是Harden等于1975年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医学生考核评价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和医师资格考试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客观性很强的临床能力考评方法,它改变了传统医学教育中的书面考试方式,通过临床环境的模拟,来考核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和专业技能等。OSCE被认为是评价临床能力较好的方式,它由一系列模拟临床情境的考站组成,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次通过各个考站,对站内的标准化病人(SP)等场景完成规定的临床任务,采用一定的评分标准,用于评价考生的临床技能和态度[3-4]。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OSCE模式,以我院“临床技能中心”模拟临床情景为依托,适当使用SP和多功能电子模拟设备,构建了OSCE方案,以评价临床综合能力。选取我院2009级222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均为统招本科生,其中女生115人,男生107人,均已完成一年的临床实习。 (二)研究方法 组织学生于毕业实习结束后进行OSCE考试,共设立5个考站,分别为模拟诊疗考站,体格检查考站、外科基本技能考站、妇产科基本技能站、病例分析考站,具体见表1。 (三)主考教师 主考教师为我院带教教师,经各教研室统一培训合格后担任主考教师,评价标准由学院统一制订。 (四)总结 OSCE结束之后,每位参与考试的老师和部分参加OSCE学生对自己在本次考试过程中的体会和建议进行总结,并以座谈会的形式对OSCE的前期准备、OSCE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意见、建议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参与座谈会的有主考教师、工作人员,共计20人,参与的学生共32人。 二、结果 (一)OSCE考试总成绩分布 参加本次OSCE考试的学生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图1),5个考站总成绩最高分为89.6,最低分为47.7,平均成绩71.9±8.1;同时,区分度系数为0.37,一般认为,区分度系数高于0.3,考核便可以被接受(表2)。区分度系数越高,考核的区分度就越强。 (二)OSCE各个考站成绩分析 表3中的考核结果显示了OSCE的每站成绩均值,5个考站难度指数为0.69~0.78,平均难度系数是0.75,一般认为,难度指数为0.3~0.7是比较合适的。由于我校临床专业的同学第一次参加对OSCE考核,鉴于对该考核模式还比较陌生,但本次考评难度不大,可见本次考评难易度是可以接受的。 三、讨论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了OSCE来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开始对医学生临床能力评价进行探索,其中对OSCE的应用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OSCE突破了医学教育中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以较客观地评价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临床决策能力,是目前较好地考察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方法,目前已成为医学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考核方式之一,是目前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此次我院第一次进行OSCE考试,从整个过程来看,从前期准备到考试实施,均按照设定方案进行,过程顺利,考试结果比较令人满意。但也存在不足,以待改进。从第一考站成绩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内容进行SP询问,总体来看学生对问诊内容的掌握较好。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问诊思路混乱,有些问诊内容与疾病没有联系;问诊顺序比较凌乱,缺乏条理性;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不能适时运用过渡性语言;交流中不会应用鼓励等支持性语言等。这可能与我校的生源主要来自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有关,分别为回、藏、蒙、满、东乡、裕古、土族、维吾尔族等,由于生源地的不同,民族习惯、生活习惯的特点、使它们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实践能力方面,甚至语言方面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从临床实践技能考评(第2-3站)成绩分析看,总体呈正态分布,但是外科系统基本技能的成绩较低,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无菌操作观念较薄弱,消毒的理念不清,核对与评估意识欠缺,实施操作中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包括操作前的解释,操作中必要的遮挡等。但是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均衡发展的学生得分较高;综合能力较低的学生得分不高,另外得分较低的同学也可能对此类考试的认识和适应能力有关,因此,在教学和临床实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外科系统的基本实践技能,从而能够全面、合理、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 第5站主要考核学生的病例分析能力,该站主要测试同学们对临床案例的分析、判断、决策的临床思维、整体思维的能力,但从考核结果看,成绩普遍较低了,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整合临床资料的能力,对相关疾病的鉴别要点理解不深刻,对相关检查方式的临床意义理解不够,欠缺临床思维能力,存在思维局限性等。反映了大部分同学在实习阶段把主要精力放在基本实践技能练习、考研、就业面试等方面,而在平时的学习和临床实习过程中严重缺乏积极、主动的对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的训练,或仅仅满足于完成带教老师布置的实习任务。 通过本次OSCE考核发现,我院的OSCE考核方案的制定、实施等与国内先进学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站点设置较少和考试时间紧迫、考核内容有待优化、评价标准有待细化等,下一步还应继续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按照临床医学认证标准和执业医师考核的标准,继续借鉴国内外先进高校的经验,并结合实际,修订并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OSCE考试方案,逐步完善考核模式和内容,使OSCE更好地发挥其评估和反馈作用,使其便于操作,能够准确、客观、可信、全面、公平地评价毕业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促进学生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意识和主动性,为学生今后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 甘肃兰州)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浅谈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考研和就业的矛盾及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随着高等学校合并扩招、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变,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各种因素所影响,医学生就业市场也不容乐观,所以对于即将毕业的高校医学毕业的学生来讲,是就业还是考研一直是困扰着他们学习后期的主要问题,文章探讨学生实习、考研和就业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实习;就业;考研;矛盾;对策 一、临床医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大学扩招使得医学生供大于需求。在毕业生逐年增加,伴随着市场用人单位的逐渐饱和,供需矛盾逐步显现。 (二)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对医学生招生就业产生的影响。以前医学院校是独立大学,现在有很多医科大学被综合大学逐步合并后,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在综合性大学各专业中排名较靠后,就造成有的学生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进入医学专业,并非自愿喜欢学医,这些学生往往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勉强毕业后又面临择业的困惑,就会出现就业不顺利或者不成功。 (三)地区间和各级别医院间的差异限制了医学生的就业选择。 (四)大医疗环境改变对医学生就业产生影响。如医患矛盾的增加等。 (五)社会环境对医学生就业的影响。 (六)医学生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对就业的影响。 在众多可变或者不可变影响因素的作用下,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一样,就业状况发生了变化,况且临床医学专业又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点专业,他们的就业之路似乎也没有过去顺利了,所以他们的就业去更加多元化。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制一般为五年,前三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从第四学年开始进入课间实习,最后一年进行毕业实习,这一时间和考研复习准备阶段与毕业实习时间重叠。如果想保证考研成功,学生就需要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复习功课等,必然会减少他们在毕业实习中的精力和时间。如何帮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统筹兼顾好考研与毕业实习的关系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矛盾分析 一是考研与就业的矛盾,在就业压力和经济原因等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同学还继续徘徊在考研与就业的抉择中。二是考研与实习的矛盾,根据调查分析,现在医学界普遍认为对医学生临床实习冲击最大的是考研。三是就业与实习的矛盾,选择就业的学生经常会外出联系工作,这样会耽误实习,影响实习的学习,最后经常会出现学生临床技能考核不及格现象发生,这样既影响了教学秩序,破坏了医学生系统培养的过程,影响了教学质量。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毕业实习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中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使学生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具有良好的继承能力和极强的创造力,对于每一个医学生来说,毕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高校的扩招,和上述六项内容的因素,临床医学专业性强,就业面窄,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走上了考研之路来暂缓就业压力,考研队伍正在逐年加大,从而忽视了毕业实习,导致毕业实习质量严重下降,同时也影响就业质量。对带教老师来说,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与就业上,过多的缺岗导致不能完成实习任务,从而影响带教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并有可能耽误老师的工作。同时严重影响实习医院的教学安排,师生不能很好配合,学生实习质量更加受影响。教学秩序的影响,学生无法完全遵守教学医院的规章制度等情况。 三、实习、考研和就业之间矛盾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思想教育,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学校和教学医院共同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时向学生提供信息,让学生看清就业形势,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方向,正确对待实习、考研和就业三者的关系。 (二)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主要是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培养目标和对应就业岗位,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本专业就业主要面向乡镇卫生院、社区门诊等基层医疗单位。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转变“铁饭碗、金饭碗”就业观等,避免盲目用升学来逃避就业压力。 (三)学校加强就业保障,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现阶段双向选择成为当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学校应尽早联系用人单位,尽可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减少学生就业盲目联系等情况,安心进行临床实习。另外应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及早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根据学生的想法和要求,学校直接出面帮助联系和推荐,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实习上。 (四)合理利用时间,做到多者兼顾。当实习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后,应作出果断的决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并且学校可以考虑恰当的安排学生的实习,可以根据学生是否考研的意向,分为两个部分,前半年可以将考研的学生安排在较为轻松的科室进行实习,后半年再把选择就业同学安排在较为轻松的科室,做到统筹兼顾。 (五)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临床毕业生实习的质量,对一个医学生将来从医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不仅要优化课程内容,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素质等工作,而且要教学医院要切实加强实习期间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考勤、出科考试及评分制度,加强临床技能的考核,确保学生的实习任务能顺利完成。 所以报考研究生是时展的需要,医学领域更需要高层次人才去发展和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学校对报考硕士研究生一直都给予支持和鼓励,但毕业实习是一个临床专业学生学习临床实践技能的最佳时机,临床医学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招收研究生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临床时机工作能力。而实习医生在毕业实习复习考研,势必对临床技能的实践学习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实习质量的下降。因此对报考研究生的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使其认识到考研虽是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毕业实习也是不应放弃的实践学习机会,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将会相互促进。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民族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新形式的探索 [摘要]我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实习生以撰写毕业病历为主线,以临床实践为突破口,力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因此,毕业病历在整个本科教学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临床医学 毕业病历 重要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 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理论特长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它分为论文准备、课题研究和论文完成三个阶段,具体包括查阅资料、选定题目、撰写提纲、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几个主要环节,因此,它并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有团结协作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随着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在大量的精品课程不断涌现的同时,毕业论文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毕业论文的结构体系和完成模式上基本沿用以往的民族院校的模式,故在毕业论文的实践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毕业论文的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已成为高校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因素: 我院有计划内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500余人,扩招后的招生对象虽然面向全国,但生源主要来自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分别为回、藏、蒙、满、东乡、裕古、土族、维吾尔族等,由于生源地的不同,民族习惯、生活习惯的特点、使它们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实践能力方面,甚至语言方面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在大学期间,几乎所有的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保证英语四、六级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特别是在做毕业论文时,许多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基本实践技能、独立思维能力、论文的写作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能力偏低或参差不齐的现象,同时由于毕业论文完成时间有限,所以大多数学生只是临时抱佛脚,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证。 2.教师的因素: 近年来,由于我院校毕业生数量每年都有大幅增长,因此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方面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加之教师还要承担其他教学、科研等任务,势必造成指导教师短期内教学工作量的洪峰,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毕业论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小题大做,研究内容雷同的现象,以至于有的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仍不够认真,投入不足,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尽管院校为了确保毕业论文质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成立由中级职称以上教师负责的指导小组等,但由于毕业论文时间过于集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放开选题外,还表现在指导教师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是要求学生按照他的思路去研究、构思。这种指导方法是理论教学中的以教师中心的思想在实践教学中的延续,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创造热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不敢独自涉猎新的研究领域,这也是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原因[1-2]。 3.其他的因素: 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连续增加,而教学资源的投入又相对滞后,因此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一些实验室的场地和设施明显不到位,从而限制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进行和质量。 最近几年学生考研和就业压力对毕业论文造成不小的冲击。据调查,有些班级考研人数比例达到一半以上,竞争日益激烈,考研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毕业生择业在时间上正好与毕业论文重合,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好工作, 有些就把毕业论文放到了从属位置,对论文的实验工作投入明显不足。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岗,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3-4]。 二、民族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新形式探索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规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提高独立工作能力,达到培养我院医学生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论文工作,学生应掌握检索文献、撰写综述、课题设计、收集资料和撰写论文的基本程序与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根据我校的具体特点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论文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毕业病历,其基本内容按顺序包括《任务书》《指导教师评阅书》《诚信声明》《毕业病历正文》《评阅教师评阅书》《答辩书》; 1.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病历的质量,根据我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病历工作管理暂行相关要求》; 2.为了使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毕业病历的运行过程程序化、规范化、常规化,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毕业病历流程图》; 3.依据选题指南在指导教师的监督下完成《任务书》的填写: 同学们可在实习医院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同时参考我院提供的“选题指南”确定毕业病历题目,毕业病历的选题一般从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出发,满足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要求,选题确定后原则上不得更改,确需更改的,需经指导教师认可。学生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认真查阅文献资料,制定研究、实践方案,收集临床病例,进行毕业病历的撰写准备工作。 4.指导教师完成《指导教师评阅书》的填写: 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毕业病历进展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调整,以确保毕业病历的质量,毕业病历完成后,指导教师或指导医师对学生写好的毕业病历应仔细审阅,认真写出初稿评语,做出恰当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提出评分意见,然后指导教师毕业病历应与学生一起,充分讨论修改和总结工作。 5.学生认真撰写《毕业病历正文》: 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充分利用毕业病历这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所选定的某个疾病进行系统问诊、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和诊疗计划等,让学生通过毕业病历撰写,在上述基本程序与方法等诸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 同时学生应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完成毕业病历,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禁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学生要签署诚信声明,文责自负。 6.评阅教师完成《评阅教师评阅书》的填写: 答辩委员会指派具有资格的教师评阅学生的毕业病历,评阅教师依据“毕业病历的基本内容和格式要求”评阅毕业病历内容是否“正确、完整、全面、严密”,同时评阅教师依据“评阅教师评阅书”基本要求评阅毕业病历学术水平和撰写质量如何,文字表达、专业术语及综合分析的水平。 7.答辩委员会完成对该毕业病历的答辩程序: 在主管教学院长负责之下,成立答辩委员会,同时要组成答辩小组,答辩小组按照专业分为内科组、外科组、儿科组和妇产科组,每组有3-5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和1名答辩秘书组成。毕业病历答辩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其他教师、学生均可自愿出席。答辩程序主要包括:学生陈述答辩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答辩秘书负责记录答辩小组评定等级答辩小组组长作简短的答辩评价,上述答辩的主要过程原则上应在30分钟内完成,通过答辩以观察和掌握学生对答辩委员所提问题的理解是否透彻、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等诸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临床医学毕业论文的方式、方法及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病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模式,充分利用毕业病历这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毕业病历的撰写,在病历书写、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临床病例、改善医患沟通、制定实践方案、增加对该疾病的见解及认识等诸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因此做好毕业病历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临床工作作风和实际临床工作能力,对全面提高我校医学院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学士学位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毕业病历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 甘肃兰州)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择业基层的问题思考 [摘要] 临床医学本科生下基层就业将直接关系到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学生的出路问题。通过对部分到基层就业的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的个性资料进行分析,以及对在校生基层就业意识的调查,发现:求学动机、择业价值取向、保障机制、地区经济状况、生源背景等是影响学生择业基层的关键因素。促进学生基层就业,要靠政府、社会、学校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去尝试:找准思想引导切入点,提升学生基层就业意识;改善基层医疗现状,提升岗位吸引力;定向订单式培养乡镇临床医生,确保基层卫生人才的输出;激励政策规范化,创造学生岗位成长可能性。 [关键词] 医学生;就业;基层 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已胜利召开,民生问题更加成为社会的主题。基层医疗卫生是民生之重。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进,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择业基层将成为一项双赢的举措。一方面解决了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方面给基层医疗改革注入优质血液。然而,理论上的可行要在现实的推广上得以检验,仍有一定的差距。国家自2005年后纷纷出台各项政策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据《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显示,医学类本科毕业生近几年基层就业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我们也清晰地看到,非经济发达地区的基层仍是“重灾区”,乏人问津。如何使择业基层成为学生就业的常规渠道,虽非主流,但非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本课题组对汕头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09~2011年临床医学本科生就业基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寻找积极的因素。同时对我校2007、2008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择业意识及求学动机等方面进行调查,以期更全面地剖析制约或促进毕业生择业基层的因素。 1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择业基层的现状 基层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并不单指乡镇农村,城市的社区也是基层。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06年认定的基层就业范围,医学类基层就业应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医院、农村卫生院和城市的社区卫生中心等。 1.1 基层就业呈逐年下降趋势 我校2009~2011年基层就业比例分别是:25.97%、23.29%、21.30%,这与《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统计的我省医学类基层就业情况有些出入。我校为一本院校,推行精品教育,学生的就业定位较高。近些年,广东省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本科生公开招考制度,有利于优秀的学生流向高级别、热门的医院。医学教育的高投入,理应有高产出。服务基层固然是好,但基层明显不是一本毕业生的攻坚要地,基层就业意识明显减弱。 1.2 择业基层以男性为主 在择业基层的毕业生中,男性占到70%。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是传承后代、相夫教子和追求家庭幸福,加之男尊女卑的思想,多数女性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比自己强、后代能在较好的环境中成长。而且,女大学生毕业后马上就要面对婚育的问题,基层的锻炼、更别说扎根基层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男性则好男儿志在四方,时代热血青年骨子里就有一股创业的冲劲,只要政策与条件允许,还是有人甘当“拓荒牛”。择业基层,艰苦创业,成就一番事业,不失为人生的别样收获。 1.3 生源有基层背景是择业基层的关键因素 在选择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中,85%来自乡镇。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发展格局,造成广大乡镇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全面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城市里的孩子饱受都市文化熏陶,虽深知都市生存的压力,房价、物价高企,大医院难进、没编、临聘、下社区或改行均有可能,但他们就是不愿放弃这都市里的生活,“都市人”的情结非常深重。而生长于乡镇的学生,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及其百姓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感受,也许学医的初衷就在于为家乡父老解除病痛,在现时“进”大医院“挤破门”的背景下,回自己家乡,开辟一方天地,不失为务实的职业选择。 1.4 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决定了学生深入基层的程度 笔者发现,学生们选择的基层单位绝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地区。该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本科生能够接受,而非珠三角地区底线则是县级单位。珠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即使是基层单位,待遇也还过得去。而经济非发达地区的基层单位,有的工资、补贴都很难保障。福利待遇是学生们就业时非常看重的一个问题。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交费上学,甚至是贷款上学,家庭举债培养一个大学生,到头来就业了,连自身的生存都成问题,还要家庭接济,作为子女的多少有些心不甘,情不愿。而父母都有一个较为特定的心理期待,希望孩子长大后能生活得更好,光宗耀祖。家庭的责任,父母的期盼削弱了学生前往经济非发达地区基层创业的热情。现实的无奈,使大学生容易丧失理想而退缩,物质指挥了行动。 2 临床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识的调查 对我院临床医学本科2007、2008级学生整体发放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的形式。问卷调查的题目是课题组成员在大量查阅有关医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国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政策和基层医疗现状文献的基础上,并进行医学生、医生个别访谈,以医学生真实的就业环境为背景,以基层医疗人才生存发展问题为着力点而设计的,内容涉及求学动机、择业意向、择业影响因素等。共发放问卷157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89.8%,全部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1 求学动机的偏差削弱学生基层就业意愿 求学的初衷、成才的动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择业的去向。在问及学医的动机时,只有31.9%的同学选择“救死扶伤”,而认为“学就本领好就业”的高达52.5%。这说明了学生们的求学动机带有很明显的功利性,偏离了医学的目的。医学技术成了谋生的手段,学生毕业择业时自然会挑福利好、工作环境好、发展前景好的单位。从基层干起,磨练成才的客观需求,难以成为学生的主观意愿。“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回报社会,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待提升。 2.2 择业价值取向的功利无视基层岗位的存在 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中前3项依次为:经济收入(28.4%)、个人发展机会(26.2%)、工作与兴趣、爱好的吻合度(19.9%)。可见,生存与发展是学生择业时最为关心的。这说明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自身的需要,而对社会的实际需求缺乏考虑。这也印证了笔者对学生择业意向的调查结果:41.8%的学生选择了考研;21.3%学生选择城市大中医院;17.7%的学生选择一般医院;10.6%的学生选择去基层工作。考研是临床医学本科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有效折中法,选择考研存在应对大医院招考需要、回避基层单位的嫌疑。城市大中医院仍是学生们的青睐,只有少部分同学愿意考虑基层单位,总体上我院学生的择业意向仍偏高,与就业形势不大吻合。 2.3 基层成为就业的退路 大学年年扩招,已从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化教育。严峻的就业形势,委实给学生们增加了无形的心理压力。当进一步询问为何选择基层,更多是回答找不到理想的岗位(73.3%)。学生主观上不愿服务于基层,如果有其他合适的岗位可以选择,则不会考虑基层。基层成了不得已而为之,退而求其次的落脚点,自然难以站稳。如果是带着就业的落差感服务于基层,就别提扎根基层了。 2.4 健全的保障机制是择业基层的关键 在学生的主观意识里,基层就等同于落后。学生择业基层最顾虑的就是一个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福利待遇、职称晋升、人才流动是最在乎的,应答率均超过50%。这说明了国家要决心解决基层医学人才匮乏的问题,推进人才的对接,就必须和学生的择业观吻合,制定实质性的扶持政策,健全保障机制,促进到基层就业学生的个人成长,关注他们的未来。下大力气引进人才,还要重点培养引来的人才。 3 建议 3.1 找准思想引导切入点,提升学生基层就业意识 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成长,理想信念较为模糊,价值取向趋于功利,社会责任感淡漠。轻视理论思维、理论学习,造成认知方式偏重直观化,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对泛泛的空谈、不切实际的宣传不易接受,你讲奉献,他讲索取。但这新生的一代,自我意识、价值感、成就感很强,被尊重、被需要的愿望非常强烈。 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学校应该以新医改为契机,多举措帮助学生了解基层医疗服务日新月异的局面,通过组织走访基层、医疗扶贫、邀请就业于基层的医学毕业生现身说法等鲜活的事例,从人才在基层受重视、被肯定、造福一方百姓、充分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切入学生的思想,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活学生灵魂深处的正气和使命感。正如赣南医学院2006级“订单式”培养生赖小云所说:“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卫生院工作是微不足道的,但这里却是保障老百姓生命健康的最好防线。”“虽然农村的条件艰苦些,但身为医生,能为农民送去实实在在的健康,体会到他们发自肺腑的感激,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如今,赣南18个县市区的农民,一出家门就可以享受到贴心的医疗服务。“订单生”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贴心人”甚至是“恩人”。“订单生”廖祥飞说:“一个病人能这样信任你,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很欣慰。虽然农村的条件艰苦,工作量大,但这里有需要我的人,给了我实现价值的舞台,我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医务水平,希望能为更多的人服务。” 3.2 改善基层医疗现状,提升岗位吸引力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的继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量明显增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3年1月4日的全国2012年1~11月医疗卫生机构信息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为35.3亿人次,同比提高9.0%。我国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之一就是攻关基层医改,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政府投入政策,推行一般诊疗费制度,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落实绩效工资制度等。基层医疗机构正迎来发展的春天。然而,基层卫生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如,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并未实现原有的政策设计和目的;职业风险过大,没有分担机制;工作强度加大,没有休息时间;业务水平提升慢等问题。业务水平难提升是阻碍学生服务基层的症结之一。 医学人才的培养有一个“传、帮、带”的过程。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进入临床,如果没有上级医生的带领,工作是较难开展的。实事求是地讲,我校学生在实习阶段真正用心去实习的不多,有的忙于考研,有的忙于找工作,还有毕业考、同学会等,临床能力是比较弱的。大医院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却难找富有经验的上级医生来带领这班“新丁”。虽然各地一直在落实“城市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和“城市医务人员在晋升职称之前必须在乡镇卫生院服务若干时间”两项政策,但好多都是走过场的。其实,在城市的医疗资源中有一支宝贵的队伍,就是退休的城市医务人员。目前,我国采用的退休年龄,对于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讲,是经验最丰富的时候。让他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赋闲家中,其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在人口老龄化,国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的现实情况下,这个退休年龄是完全有可能继续工作的。事实上,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还在继续工作,有的原单位返聘,有的被其他机构聘请。在当前基层医疗力量非常薄弱的背景下,政府应该把这一块儿医疗资源动用起来,统筹规划,积极引导,出台优惠政策,邀请退休医疗骨干到基层支援医疗事业。支援方式可以是长期驻扎、定期会诊或巡回医疗。退休医疗骨干回村支援工作,将有效弥补基层人才不足和断层的局面,为年轻医生提供了“足不出户”的“进修”机会,大大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给基层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样,年轻人在基层才不至于被闲置,同样有所为,有所作为,从而增强服务于基层的决心,安心于基层创业,终将成就一番事业。 3.3 定向订单式培养乡镇临床医生,确保基层卫生人才的输出 美国杰斐逊医学院于1974年开始进行了一项称为Physician Shortage Area Program(PSAP)的项目,招收来自农村的学生并面向农村卫生进行培养。项目结果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员也更愿意留在农村工作。近几年,我国一些省市尝试为农村卫生机构订单式培养临床医生,得到当地百姓的充分肯定。如赣南医学院从2006年开始尝试订单式定向培养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工作,2010年又开始探索五年制免费定向本科生的培养,争取为基层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走出医学教育的新路子。这种“下单培养,预签就业,毕业后直接到预签单位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其他基层服务项目(如“三支一扶”)的优势就在于这些学生早就做好服务基层的思想准备,下去后工作踏实,少抱怨,当地老百姓评价也高。关于“订单式”培养,政府除了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减轻学生上学负担,明确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外,生源有基层背景非常关键。因为人生性就有着天然的属地情节,高素质人才本土化有利于队伍的稳定。考虑到一本院校学生就业定位较高,而且学生就业时有一种盲目的从众安慰心里,建议在经济非发达地区、山区县定向招收具有农村户籍的高中毕业生,委托二本医学院校进行培养,真正做到从源头保障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卫生部门需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毕业时确保派回定向地,避免人才的流失。在课程设置上应侧重基层的全科、急救、转诊、妇幼、预防保健等方向,最好是独立办班,确保优质实用型基层卫生人才的产出。 3.4 激励政策规范化,创造学生岗位成长可能性 人类在追求一个尽善尽美的未来目标时,决不应忽视使现实社会在尽可能合理和协调的状态中发展。基层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均无法与城市等同。因此,政府要为基层医疗人员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以保障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社会应当给予的关爱和尊重,实现生存到生活的高度统一。当代大学生是在沐浴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春风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务实且重利。激励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要规范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空泛的口号政策。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基层锻炼也能成长成才,消除就业的落差感。除了福利待遇是生存的根本之外,作为医学人才,业务提升是关键。定期的学习、进修不可少,职称的晋升要扶持,职业规划更要明确。政府对人才的激励要有流动机制和远景规划,要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制度保障、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上升通道,让基层的服务者有机会上调到高一级的医院工作。如福建省的《关于招聘临床医学专业本专科毕业生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临床医师实施方案的通知》(闽卫科教[2009]18号),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除考研加分、学费代偿等之外,还有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自2016年起,福建省县级以上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将拿出一定比例的岗位专门面向参加该项目期满考核合格的人员。我们当然希望基层的服务者变成基层的工作者,扎根基层,但也要营造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免去学生“下了基层,出不来”的后顾之忧,基层才不至于让人望而生畏。 (收稿日期:2013-03-18 本文编辑:程 铭)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在校期间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的研究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尤其是民办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医生是非常高专的职业,医学生毕业以后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锻炼才能够独立的上岗,这需要耗费所在单位巨大的培养成本,本文对在校期间如何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初步总结了本次探讨的成效。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降低再培养成本 0 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经济危机对国内各行业各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使我国本来就很严峻的高校就业形式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成了失业,尤其是我们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医生是非常高专的职业,医学生毕业以后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锻炼才能够独立的上岗,这需要耗费所在单位巨大的培养成本,很多民办医院或者单位不愿招聘毕业生而宁愿去医院挖角或者借调资深医生,这也是医学生难就业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根据最近的一个网上调查,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倒数第一位,中医专业排在倒数第二位,虽然这只是一个网上调查,不一定十分可靠,但也说明我们我们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不容乐观。据我所知,除了知名度很高的医学院可能就业会比较好,比如北大医学院之类的,其它一般的医学院尤其是民办医学院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的比率较前者少得多,能留在城市的就更少了。很多都改行了,比如有从事药物、医疗器械销售的,有进入超市当导购的等等。因此,探索要怎么样能在医学生读书期间加大培养力度,尽可能的降低就业再培养的成本,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方法 1.1 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包括开展就业指导课,举办职业规划训练营等等。开展就业指导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避免盲目就业及重复就业所带来的成本浪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都很重要,所以课堂教学和模拟训练都非常关键,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授医学理论知识外,就业知识也必不可少。而模拟训练对医学生后来的医师资格考试及真正的临床诊疗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从2007级临床本科毕业生开始施行毕业前OSCA多站式模拟考试,实际上也是一种模拟训练,所有毕业生在毕业前均要参加,这些考试包括内、外、妇、儿、五官、护理等多个科室的临床操作技能,通过这些模拟训练,毕业生掌握的操作技能更全面更规范,毕业生整体医疗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在就业的时候也更有底气。另外,职业规划训练营包括通过活动、讨论、模拟训练等方式提升团队意识和敬业意识;就业中心开展大学生应职模拟、大学生综合素质评选活动等。 1.2 研究志愿服务活动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包括志愿参与福利院和养老院的医疗活动、三下乡活动、医院内一共等。我校有很多学生利用周末或者课余时间参与城市或近郊的福利院和养老院的医疗活动;同时每年寒假暑假都会派一部分学生去参加三下乡活动,到偏远农村义诊,给农民送医送药,如到永州、望城、攸县等地的偏远乡镇,参与临床实践,这些同学除了实地体验医疗之外,对生活也是一种体验;部分学生参与附属医院及附属教学医院的义工,直接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痛苦,了解医患关系的特殊性。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从而增加学生就业体验、就业交流和就业的社会资本积累,为以后真正参加临床诊疗活动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进一步降低再培养的成本。 1.3 研究职业培训对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再培养成本的促进作用,提高就业能力。通过开展医护人员职业礼仪、面试技巧、就业心理等培训课程,聘请专家教授进行应聘讲座等,使医学生能建立正确的医护意识,学会调整服务情绪和心态,能够明确医护工作目的,了解医护工作中的自我角色,学习如何从自身出发避免医患冲突,加强医患沟通能力,了解职业的医护形象,用个人专业的形象为以后的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学会医护工作中的举止礼仪,举手投足之间显示良好职业素养等等,全方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使毕业生能更好更快的融入职业社会,降低再培训成本。 2 结果 通过以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志愿服务活动、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努力,比较2006级学生,我校2007级临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具体如表1。 从表1可知,与2006级毕业生比较,2007级临床专业毕业生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就业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从94.67%提高到了97.62%。我校是一所民办医学院校,而临床专业服务面向定位是根据国家和湖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培养能适应城镇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基层医疗单位,如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交流能力。这个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服务定位,符合医疗服务市场的需要,国内广大农村和社区基层还不同程度的处于缺医缺药的情况,所以临床专业毕业生有着很不错的就业前景。另外很重要的就是,由于我校采取了前面所提的一系列培养措施来提高临床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独当一面,获得了单位的肯定,也降低了单位再培养的成本,提高了有效的就业率。从上表还可以看出,我校的考研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校2007级上线的大概有180余人,而且学校是一年比一年好,比如有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湘雅医学院、武汉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的都有,南华大学、广州医学院的就更多了,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我校学生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水平。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国内外各高校纷纷加大对在校学生的培养力度,主动创设就业准备活动,开展各种职业培训,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降低毕业生再培养成本,提高就业竞争力。比如胡昌宝等就曾提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内在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提高个体就业能力,主要包括提升人力资本,扩充社会资本和调适就业心理准备等方面。石永昌等提出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日本早稻田大学为提高学生就业率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开展社团活动。早稻田大学拥有2000多个校园俱乐部,包括学术、艺术、体育等各方面。学校派专门老师对俱乐部进行指导和管理。第二,参与社区活动。例如,东京从1996年开始收费处理垃圾,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也和周围商店街道的人一起开展环保活动,并以此为乐。第三,使学生得到充足的实习机会。在大学里,许多学院都为学生提供学术方面的实习安排和义务活动。他们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实习计划,提供实习机会。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而且也为适应社会提供机会。美国也注重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而三方合作的德国职业培训制度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所以,不论是国办的医学院校还是民办的医学院校,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医学院校,降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再培养成本都是一个值得考虑并且已经在考虑的问题,很多高校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校是一所民办医学院校,在各种培训条件相对薄弱的条件下,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逐步走上了正规,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2012年2007级临床本科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临床技操作比赛华中赛区获得二等奖,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三等奖,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当然,对于民办医学院来说,由于其具体的情况,可能这些做的还不是很好,所以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力争更好的为毕业生服务。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5年制临床医学毕业生客观结构临床考试分析与评估 客观结构临床考试法是由一系列标准化的各种临床情况的站点所组成,要求受试者在指定时间内经过这些站点的一种临床技能测试方法,由测试者记录下每站的活动,并根据事先制定的标准进行评分[1,2]。我院分别对2005、2006届的458名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OSCE,并在考试后对考试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文将对OSCE考试成绩及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掌握的实际情况,希望对临床技能教学改革有一定指导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2005届264人、2006届194人(均为5年制),共458人参加OSCE考试。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OSCE考核方法及内容:2005年首次OSCE分为5站,包括标准化病人(SP)站和非标准化病人站。第一站:问诊和体检(SP站):考生与SP一对一询问病史并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第二站:病案分析。第三站: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X线片的结果判读、心脏听诊鉴别。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测试。第四站:模拟手术包括刷手、泡手、穿手术衣;消毒、切开、缝合、换药、拆线、导尿。考生随机抽考一项。第五站:模拟心肺复苏(包括徒手和气囊)。2006年OSCE增加了考试内容:考站数仍为5站不变,辅助检查站由原先的3项内容抽考1项,增加为4项内容(另增心电图机的操作)全考,模拟手术项也改为3项全考。考生轮流经过各站,每站为1个单独的房间,尽可能真实的模拟真实病房和诊疗室的氛围。OSCE的SP考站(问诊和体检站)模拟实际临床场景,测试学生在整个临床工作过程中的各种能力,由SP分别从问诊内容及问诊综合表现(包括收集资料技巧、交流技巧、医德医风)、体检内容及体检综合表现(包括体检系统性、规范化,重点器官系统检查,查体技巧等方面)评估考生,按照预先制订的评分标准直接对考生打分。 1.2.2 问卷调查方法及内容: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学生考试结束后当场填写OSCE考试意见反馈表,教师及时收回。问卷共设三大方面问题,分别为对OSCE考试的组织与设计评价、对试题质量的评价以及对考试效果的评价,三大方面下设若干子问题。最后另设一开放式问题,考生可对这次OSCE考试组织、形式、内容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将整卷均选择一种答案的列为无效问卷。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全卷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OSCE毕业考试成绩:见表1。 2.2 考生对OSCE毕业考试的评价:两届共回收表格223份,剔除无效问卷5份,实际回收218份。因两届问卷调查的各项问题结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将两届数据合并分析:(1)对OSCE组织与设计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考生对考站时间安排、考站设置、SP的问诊和体格检查服务、考试设备及考核组教师比较满意(分别占总数的71.6%、84.4%、81.2%、82.5%、83.0%),有82.6%的学生认为这种考试对未来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考试有帮助;(2)对试题质量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55.5%的学生认为考试较难,多数人认为考试内容涵盖了实习中所要求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能反映学生临床技能的真实水平(分别占79.8%和55.1%);(3)对考试效果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82.1%的学生认为该种考试形式比较公平,62.8%的学生肯定了这种评价方法能够区分出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水平,大部分学生认为OSCE考试能够提高自己进一步学习临床专业的兴趣,增强自己对未来从事临床医学专业工作的信心,肯定OSCE考试有必要进行下去;(4)有学生在回答开放式问题时,希望每门临床课学习结束出科时都能进行这样的考试,认为多进行几次这样的考试,对提高临床技能有更大的帮助。 3 讨论 OSCE是在1975年首先由Dundee大学的Harden教授介绍而来,是近年来国内外较为流行的评价医学生临床能力的一种标准化考核方法。我们综合分析两届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成绩发现:(1)2006届总体成绩优于2005届,尤其是辅助检查站和模拟心肺复苏站,考试内容增加,但平均成绩显著提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2005届毕业生未进行专项的心肺复苏训练,而2006届大部分毕业生都进行了模拟心肺复苏器械训练,并采用了开放式实验室,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通过首届OSCE的信息反馈,2006届学生更加适应新的考核形式;通过前一年的考核,带教教师和学生发现了部分毕业实习的薄弱环节,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尤以辅助检查结果判读和器械操作部分最为突出。其他站如第一站、第二站差异不明显,可能跟考站内容较容易(分别有15.1%和16.1%的学生认为第一站和第二站最容易),并且和理论课内容关联性更大的缘故。(2)5站中辅助检查站成绩最差。尤其是X线片判读,在2006届的194名学生中, 完全失分(0分)的有48名学生,占总人数的24.7%;2005届为抽考,也有12名学生完全失分。其次是心电图检查,2006届有26名学生得0分。本考题中的内容均选择常见病多发病,难度并不大。可能原因是部分实习生在临床实践中习惯于被动接受报告单上的结论,缺乏自己主动读图习惯,忽视分析能力的锻炼。同时也说明学生对一些程序化的、较死的操作更易掌握,而对需理解记忆的、较活的内容掌握较差,今后在临床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3)医德医风项掌握情况良好。SP站都设有医德医风评分项目,医德医风项表现了一名医生所应具备的自信心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如有的学生体检前当着SP面清洗双手,体检前后帮助SP穿好衣服,对于女性SP注意保护隐私部位等,说明我们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 问卷调查显示70.6%的学生认为辅助检查站最难,这与两届该项成绩均较差也很吻合。有趣的是,认为考试内容有超出实际实习范围的与认为未超出的学生比例非常接近(42.7%对47.7%)。我们的考试内容是对照教学大纲制定的,没有超出大纲指定的实习内容范围,造成对待考试内容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态度的原因可能与各个实习点带教教师的带教意识、学生个人实习认真态度和投入精力有关。 针对OSCE存在的问题我们目前已在采取一些措施,如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就开展OSCE形式的强化培训考核,使得进入临床后能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因考试可靠性与OSCE所包含的考站数目有密切关系,我们目前的考站数及现有试题量较少,应进一步扩充OSCE题量,完善考试形式。总之,两届OSCE基本达到客观、公平、有效、标准的要求,考生对OSCE考核总体评价较高。在临床实习结束后,进行这样一次临床能力的全面评估,可以了解到医学生的实际临床技能水平以及存在的不足,从中可初步探寻到目前临床技能学教育的现状,并依此为进一步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发展背景下学生适应性能力培养探讨 【摘 要】根据高速铁路发展背景下铁路电务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分析铁道职业技术院校在学生适应性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教育、新技术学习能力的提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探讨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学生适应性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速铁路 适应性职业能力 问题 策略 2013年12月28日,柳州至衡阳首发高铁的开行,标志着广西从此进入了高铁时代。按规划,2014年左右广西的高速铁路将大部分建成通车,届时广西境内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主要有:柳南客运专线,南广铁路,贵广铁路,广西沿海铁路南宁至钦州北、北海、防城港等。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铁路局需要建立一支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高铁信号维修和管理队伍,以确保系统的安全和高效运行,因而为铁路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铁道职业院校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高速铁路新常态下铁路电务企业的用人要求 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列车运行的高速度、行车组织的高密度、技术系统的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为了达到安全运营要求,行业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车、机、工、电、辆五大体系基础设施必须协调运作,才能确保行车的高效运行。铁路信号设备是确保行车安全、提高行车效率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先进技术进入铁路电务领域,传统的信、联、闭信号系统,已被智能化、数字化计算机联锁、通信网络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所取代,铁路信号维修体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维修作业的方式也由零星要点、单兵作业的方式向天窗、集中合作维修转变,技术难度的加大,需要更多具有高素质的、高技能水平的维护人员来维修管理信号设备。因此,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工作责任感;高超的管理和维护好信号设备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应急处置、快速准确排查设备故障的能力,团结协作、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铁路企业对从业人员的高标准要求。高职铁道职业院校只有紧紧地围绕铁路行业的人才标准,才能为高速铁路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 二、高职铁道职业院校应对高速铁路发展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高职铁道职业院校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学生在职业技能、敬业意识、吃苦耐劳等方面还难以适应高速铁路岗位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铁路是个多部门、多层次、多工种的整体配套生产企业。全国铁路数千公里的运营线上分布着几千个车站,每天有数十万职工在不同岗位上工作,使用或维修大量的技术设备。信号工就是其中的一个工种,由于信号工的工作大多数是以室外作业为主,技术含量高,责任重大,且环境分布在生活条件艰苦、文化娱乐单调的小站,部分毕业学生缺乏应有思想准备,因此,在进入铁路电务企业工作后,表现出工作不安心,怕苦怕累,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安全生产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甚至有少数的学生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工作。 (二)对学生新技术的学习缺乏兴趣和钻研精神。通过走访和调研,用人单位反映部分毕业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不主动,流露出“技术学好学差一个样,学得会捡得累”、“懂那么多,收入也不高,何苦这么累”等思想。如此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技术业务的积极性。如何使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学生能在信号工岗位上干得好,企业留得住,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学生,是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上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铁道职业院校普遍缺乏用于学生实践教学的高铁系统设备实训基地。由于铁路提速战略的实施,铁道通信信号新技术新设备上道运用快,作为职业教育学院来说,无论是教材还是实验实训设备,都远远落后于现场实际,加上新技术设备费用高,少数国家级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有区间信号自动控制实验设备,大多数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没有一套完善的相关试验设备。 三、高速铁路发展背景下学生适应性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责任感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铁路是一个半军事化的生产配套企业,遵章守纪,服从指挥,爱岗敬业是铁路人必备的能力,铁路职业院校要针对高速铁路的行业及学生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突出敬业、守纪、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生个人行为规范的训练,通过引入企业文化,宣传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较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未来的信号维护人员应承担的责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意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遵纪守法意识。按照现场企业的要求,适当安排学生参与学校实训基地设备的维护管理,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通过“灌、固、强”促进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形成,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铁路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二)夯实基础以“本”制“末”,提高学生继续再学习能力。高速铁路的发展,铁路信号技术的突飞猛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面对海量剧增的信息量、知识量,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更多是新技术、新知识,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然而,面对浩瀚如海的知识和信息,即使教师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容纳不下如此“激增”的信息和知识,更何况学生也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去学习、理解和消化。因此,学生应重在基础,在提高继续再学习的能力上下工夫。无论是高速铁路还是普速铁路,道岔、信号机、轨道电路、联锁设备不会消失,所以教学上我们首先要把必要的基础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在学习方法的传授,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夯实基础,才能以“本”制“末”,学生具备了快速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信号维护从业人才顺利进行高铁信号设备维护管理的能量保证。 (三)学活专业知识,以“活”应“变”,提高适应岗位变迁能力。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打好基础的同时,还要掌握专业技能,无本之木不为本,无木之本不能成才,要使学生学有所成,成为未来高速铁路生产一线的高素质人才,没有一技之长是不行的。必要的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大有益处。因此,掌握好专业技能,反过来又能加深和巩固理论基础。专业技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手段、技巧和途径的总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专业能力体现。任何专业知识都会更新变化,我们不可能让学生把所有专业知识在今后的实际工作全部照搬照套,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教学中只能精选其中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学习、分析、剖析,掌握其原理、原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就具备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所以专业技术知识教学的核心是“活”,以“活”适应技术更新和条件变化,这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精华所在。如此才能提高学生未来岗位变迁的能力。 (四)构建适应现代化铁路信号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学生习得专业技能的基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专多能的人才,高职铁道职业院校必须有一套合理的、能够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铁道职业技术院校应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构建,在兼顾普速铁路技术知识的同时,要及时地补充高速铁路信号技术方向的课程,合理选取相关的新技术知识内容进行建设,完善实验实训设施,提高多方位办学能力,培养兼备高铁信号岗位技能的新型技术人才,为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及开设高速铁路信号专业奠定基础;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师资共享,进一步与企业双向联合办学,不仅企业能接收学生实习,增强实践能力,更快适应岗位需求,并且现场职工也能到学校进行高铁信号知识培训,提高理论水平,改变“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的现象,成为铁路企业满意的培训基地。 (五)教以方法,以法取胜,培养学生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快速、准确排查设备故障,确保信号系统可靠运行是高速铁路信号维护人员的核心职业能力,然而,信号系统设备的故障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固定的模式。特别是高速铁路,行车速度高、密度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索,“良好的方法能使更好地发展应用无武的才能,而拙劣的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许多成绩的取得正是从方法上取胜的。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最基本方法:一是善于学习和吸收旁人经验和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二是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是开创工作新局面、提高适应能力的法宝。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中,既要打实基础,又要不依据常规寻求变异,即变换问题的角度和形式;不要形成思维定势,在寻求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规律。我们可以故障排查演练、举行技能竞赛等活动,以此训练学生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能力。 总之,铁路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作为未来铁路运输一线的基层骨干,需要真抓实干,脚踏实地的精神,学生既要了解将来信号工的岗位性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克服追求享乐和贪图安逸的思想,树立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的意识。铁路职业技术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工作作风,而且要教育学生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此,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实际的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不断创造出新的维护和管理方法、运用新技术手段、新工艺完成岗位工作内容,为现代化铁路建设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发展及其对民航物流的影响 摘要:因运输效果好、安全性佳等优势明显,高速铁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样一来,物流运输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铁路物流与民航物流间的服务范围重叠增大,但互补性依然较为明显。 关键词:高铁物流;民航物流;高铁发展 前言 我国处于高速铁路事业的发展阶段,铁路物流运输能力也随之得到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民航物流企业的发展也在受到冲击。如何在高铁发展背景下,有效协调铁路物流与民航物流间的关系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高铁发展的意义及其特点 (一)高铁发展的意义 1.运能大 高铁的最小车间隔为3min,每小时可运行20列,每列运输人流量巨大。总体来说,运输能力高、运输成本低。 2.安全性佳 高铁具备良好的维护修理机制及完备的诊断检测系统。通过安置预警设备,可有效预防人为事故及非人为事故。 (二)物流视角下的高铁发展特点 1.高速化 随着高铁事业的不断发展,客运、货运速度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很多货运火车的速度在120km/h以上,客运火车最快的有350km/h。这样一来,铁路物流事业也会随之更加便捷。 2.重载化 随着运输技术的不断提高,铁路货运量也在不断提高。这样一来,铁路的速递物流及大宗运输方面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3.分线化 我国高铁发展呈分线化趋势,客、货运网络已逐渐形成。这样一来,物流货运质量及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日益专业化。 4.网络化 我国高铁建设的网络化,表现为铁路覆盖更为广泛、网点越来越多,铁路物流服务具备网络效应[1]。这样一来,我国物流格局变化深刻,铁路物流的竞争能力大大增强了。 二、高铁发展下的铁路与民航物流间的关系 随着高铁物流的不断发展,民航物流受到很大冲击。高铁物流与民航物流间主要有竞争与合作两种关系[2]。高铁物流服务与民航物流服务有时功能上存在重叠,具备可替代性,就是所谓的竞争关系;有时候二者服务可以互为补充与合作,就是所谓的合作关系。下面分别对替代性关系与合作性关系加以分析: (一)替代性关系 民航货运属于高速运输,铁路货运属于中低速运输,二者服务领域并不尽相同。但高铁时代的迅速到来,使得二者服务范围重叠性增大了。图1为普铁、高铁、民航物流服务重合度示意图: 由图1可知,若运输距离大于200km,则民航服务较普铁服务更为便捷。原因在于,民航货运的时间把控性较佳、更易守时,使得物流服务的效率性及便捷性得到保证。 (二)互补性关系 高铁物流的发展,扩大了铁路与民航物流的服务范围的重叠性。但同时,铁路物流仍与民航物流间互补性较强[3]。原因在于:第一,因很多城市中同时存在着民航节点和铁路节点,使得二者的运输接续性较强,民航物流与铁路物流的配合度较佳;第二,我国商品出口中会较多的应用到民航物流服务,此时可先使用铁路运输组织集散物流,再依“轴辐结构”使用民航物流,让铁路物流与民航物流得以有效的配合。 三、民航物流应对高铁发展的对策 虽然在很多时候,铁路物流与航空物流间互为补充,但仍在某些领域存在竞争。为降低铁路物流对民航物流的冲击,民航物流应当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总的说来,民航物流应当力图使自己的服务功能具备独特性,能够在其特点、作用、价值等处明显不同于铁路物流。图2为民航物流产品分析图: 由上图可知,民航物流可细分为核心功能、基本特性、附加价值三部分。若针对此三部分着手改善,则可以有效提高与铁路物流的区分度,利于其参与市场竞争。具体方法主要有:第一,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第二,加强民航企业建设,加强信息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实现服务专业化;第三,强化建设航空产品体系、增强创新力度,进一步打开市场。 四、结论 在高铁发展的背景下,铁路物流与民航物流间同时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协调二者间的关系,使得它们得以有序竞争与发展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初步提出了民航物流应对高铁发展的对策,有关部门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完善。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论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发展的优势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间的经济交流也是日渐频繁,而作为运输最为便捷、有效方式之一的铁路运输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第一条京张铁路的建成。目前我国的已经建成了横贯祖国大江南北的铁路,为我国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提高保障。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普通的铁路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对于交流的需要,与此同时科技的迅速发展更是为我国建设高速铁路创造了条件。面对日益增加的运输压力,我们如何利用高速铁路的技术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基础。本文就从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现状以及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发展的优势这两方面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技术创新 现状 优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各行各业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作为目前交通运输的主要主力――铁路的运输压力随之而来。所以随着运输上的压力,我国的铁路运输便开始了大力的发展。就这十年来讲,我国的铁路运输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我国的铁路运输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我国迈入了高速铁路的时代,不论是在火车速度上,还是在通车里程上,我国都已经取得了显著地成就,在不断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高速铁路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有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保持我们在技术上的领先的优势,确实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保持和发扬的。 1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现状 我国的高速铁路的发展可以说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迎来了它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我们甚至可以把九十年代称之为一个分界点。在这之前,我国的财政投入较少,相应的国家支持力度也是不够的,高速铁路的发展可谓是步履维艰,票价一直高居不下。而在九十年代以后,面对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对于运输的压力是越来越大。这随着而来的便是我国对于高速铁路发展的高度重视,财政投入也是在逐年的增加。不仅仅是在资金方面,在技术创新上也是不断的改革,着重强调企业自身的自主研发的能力,不断加大对于研发资金以及人才的投入。积极吸收外国的先进的技术以及理念,同时不断的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期了一批富有竞争力的生产基地,闯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高速列车的发展之路。 高速铁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不得不归功与政府积极有效的领导,而在另一方面便是这些高速铁路技术研究与创新的一线的工作者。两者在高速铁路的推进的过程中,互相推动,为高速铁路将创新技术迅速转换为生产动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高速铁路依托强有力的后盾的支持,建设了一个仿真与计算于一体的高速列车系统,为我国高速列车的发展建立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的经验,而这也将有助于我国有关于高速铁路的各项的先进技术迅速的应用于实际的操作中。可以说,我国高速铁路各项技术上的创新为高速铁路行业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发展的优势 2.1我国高速铁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高速铁路最终是为人民服务的,所有的创新的技术方式等等都是为了更加快捷舒适的服务旅客,而在高速铁路的技术创新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旅客的需要为己任。运输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高速铁路的速度以及安全度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些都是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研发部门的成就。可以说我国的高速铁路强大的运输能力已经帮助我国高速铁路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某一种程度上说,是占据着领先的地位。同时在列车的安全性能上,高速铁路运行更加趋向于规律性,在整个全封闭的行车过程中,自动运行加上一套相对完善的安全防护系统,将列车的安全性能提升到最高。不光光在技术层面是坚持以人为本,将旅客的不适感减到最低,同时在列车的装饰上也是如此,装饰力求精美舒适,座位舒适,便与旅客行走同时办公、生活一应俱全,姜维旅客提供最大程度的方便。这些都是建立在我国高速铁路强大的技术创新之下的高速铁路的文化软实力,这也是将我国高速铁路推向世界的不竭动力。 2.2我国高速铁路在关键领域已经实现了突破 在目前的竞争激烈的世界,掌握了核心的技术,可以说在一行就占据了一定的主动权,对于高速铁路也是如此,更可况,高速铁路的运行的安全性以及运输量的强度等等都对于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我国的高速铁路的研发部门更是刻苦专研,在关键性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基本上掌握了高速差到、路基变形等等一系列的技术,在高速铁路的修建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在无论是高速路段隧道的加长,还是高速桥梁的修建,我国已经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200km Mh动车的研发平台以及检验平台,保证我国的最先研发的技术能够最快投入使用,并且与此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行车的安全。 2.3我国采用高效率的管理技术 对于高速铁路这样一个服务性质的团队来说,人员的管理是一个相当庞杂的事情,部门涉及之多,人员涉及之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而对于这些的管理,我们甚至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对于整个庞大的系统的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而我国高速铁路部门在建设高质量的服务队伍的同时还不忘加强对于人员的管理。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加上对于我国的具体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借鉴的同时坚强自主创新,建设了一支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队伍,让我国的高速铁路在运行上不仅仅是安全、舒适的,在服务上也是一流的,列车能够高密度、高效率、高正点率的发行,而这些都离不开高速铁路背后一批高质量的服务团队。所以说,高速铁路高效率的管理技术,为科研技术创新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而中国的高速铁路走向世界也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4我国高速铁路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 其实就目前来说,就是一个网络的世界,什么东西都能够在网络上得到最快的传播,人们也能够从网上了解到自己想知道的。同时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于高速铁路的依赖性也是极大的,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建成一个庞大的高速铁路的运行网络是必不可少的,高速铁路的网络化也将是以后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之一,网络上的竞争又将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同时也是利用它将我国高速铁路推向世界最有力的一步。所以说,我国高速铁路网络化的趋势,将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赢得又一个发展机遇,而很快随着我国高速铁路人的不懈努力,在世界的高速铁路的发展上我们将成为领军人物。 3总结 我国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再到如今的辉煌成就,在这其中每一个高速铁路的工作人员都明白其中的心酸以及努力。从技术的落后、引进到现在的自主研发成功,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但是正是这些永不放弃的坚持让我国的高速铁路站在了世界的领先地位,也正是这股坚持不懈的努力,将带领我国的高速铁路走向下一个辉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要积极面对我国目前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以及技术中的每一个漏洞,敢于面对身后困难的挑战,不断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书写我国高速铁路的又一个辉煌成就。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项目政府投融资主导型发展模式必要性分析 [摘 要] 高速铁路的建设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而高铁建设的资金紧张,同时营运初期盈利能力较差、负债率上升而导致投融资困难等问题不容忽视。我国在高速铁路项目建设上,应坚持政府投融资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明确政府投融资的责任,吸收扩大其他多元投融资主体,才能保证高铁建设资金的稳定,同时保障高速铁路这一庞大又具有公益性和社会性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得以顺利建设。 [关键词] 高速铁路;政府投融资;发展模式;必要性 高速铁路的政府投融资主导型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高速铁路投资建设中,以政府投融资为主,如政府及机构通过财政拨款、特种税费融资、专项基金等方式筹集资金,或通过政府的信用担保进行借款和投资,同时辅之以其他多元投融资主体的加入,包括民间私企和国外资金等,对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进行各种形式的投融资。政府投融资主导型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基础设施可能是以政府所有为主,也可能是以私人所有为主,也就是说基础设施的公有为主还是私有为主并不是划分政府投融资和其他投融资的标准;二是如果一国基础设施产业以私有资本为主体,那么该国在调动私人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产业时,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 一、我国高铁建设投融资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铁路建设投融资的演变 我国铁路建设投融资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家财政全额承担铁路建设资金阶段、铁路建设资金依靠自身积累阶段以及增加融资渠道促进铁路建设阶段。在国家财政全额承担铁路建设资金的阶段中,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几乎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完成;在铁路建设资金依靠自身积累阶段,铁路的建设有财政拨款向银行贷款转型,建设投资均由铁路部门自己完成;在增加融资渠道促进铁路建设阶段,铁路建设投融资都由铁路部门全部负责,包括银行贷款利息等。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以高速铁路为重点的铁路快速发展关键时期,投融资模式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即坚持政府投融资为主导,投融资主体多元化的模式。 (二)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资金的来源 经国家发改委统计,在高速铁路项目建设中,各种资金来源所占比重分别为:国家财政性资金占12.3%,国内贷款占26.7%,股票债券资金15%,自筹资金42.6%,其他资金占10.1%。截止至2013年3月,政策性银行向高速铁路项目贷款占同期贷款额的19.23%,总金额为7169亿元。除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外,还吸收了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的商业贷款,向五大国有银行的中长期贷款12630多亿元;截至2013年3月,铁路建设债券共发行30期,总额约为6420亿元。另外,我国高铁引用外资的金额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外资合作方式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与投融资总规模相比较仍显不足。 通过以上我国铁路建设资金来源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在资金方面,铁路建设基金已成为稳定资金来源,发行债券和国内贷款规模逐年扩大,通过市场融资的和利用外资进行建设资金的筹集比例仍然比较低。高铁建设资金来源几乎来自于政府投融资,对于高速铁路这一项战略性、社会意义大于经济利益而且资金回报慢、资金投入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如果离开政府投融资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高铁项目建设坚持政府投融资主导模式的必要性 (一)高铁的战略性需要坚持政府投融资主导 高速铁路的建设,是一项具有商业性同时兼备社会公共性的基础设施项目,政府的大力支持是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美国杜克大学社会系教授高柏认为“建设高铁推动欧亚大陆整合将为中国带来一个陆权战略。高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出来的唯一可以改变21世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基本格局的战略产业,它的建设将对中国的命运产生深远影响。在高铁的带动下,中国将把西部建设成经济的新增长极,把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单纯依靠沿海地区的单向驱动变成同时依靠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双向驱动。这将从根本上解决过去30年来由于单纯依赖蓝海战略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结构不平衡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因此开发建设高速铁路项目所衡量的不是客流量和利润,而是它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效益,视高铁为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的一部分,而非铁道部的一项投资,因此坚持政府投融资为主导的投融资模式来支持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也是理所应当和十分必要的。 (二)高铁投融资困难和负债比例高需要坚持政府投融资主导 高速铁路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运营初期资金回笼缓慢,同时债务比例过高。坚持政府投融资为主导,并不能完全消除高铁建设中所有的投融资问题,但在缓解高速铁路投融资困难和负债比例高的情况下十分必要。 2012年8月,中华铁道网对23个铁路建设公司的施工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当年高铁工程建设70%都面临了不同情况的障碍导致无法正常施工和按时完成。2011年,“7.23”动车事故之后,高速铁路建设的投融资进入了更加严峻的阶段,数据显示,2011年1月到11月,铁路固定资产投资491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28.4%。同时高铁融资还面临着银根紧缩、银行信任危机以及铁路债务风险三大难题,高铁项目的投融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大批在建的高铁项目因资金断顿和安全问题而停工,计划在2011年开通运营的汉宜、杭甬、哈大、石武、厦深等高铁线路,都延迟到2012年年末才开通。2012年,铁道部在高铁全路投资规模从7000亿压缩到4000亿。高速铁路建设的投融资困难问题日益明显。 综上可知,高铁运营初期利润不是非常可观,而且高铁的负债比例较高,还本付息的压力非常大。此外,高速铁路的在建工程还有很多,要完成后续建设还需要更多资金投入。以往以铁道部为主导的负债融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速铁路建设投融资的需要,随着铁道部的撤并,构建与高速铁路发展相适应的坚持政府投融资主导的模式己迫在眉睫。因此从高铁项目本身的投融资问题和债务比例问题方面,坚持政府投融资主导的模式对高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相当重要。 三、我国高速铁路项目应始终坚持政府投融资主导发展模式 (一)保证政府直接投资 在政府投融资主导模式中政府直接投资部分,有国内学者认为,政府资本的投入在高速铁路建设的总金额50%-70%可以使高铁的资产负债率更为合理,有利于降低铁道部财务风险,减少融资成本,维持经营状况的稳定。坚持政府投融资主导模式还可以增加对高铁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发行政府担保债券,以降低铁路企业巨额的利息压力。在政府投融资主导的发展模式中,政府除了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同时要给予大环境上的政策支持,也要进一步完善高速铁路项目建设的政府投融资体系,充分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市场资源配置方面的关键作用。 (二)实行以政府投融资为主体多元化投融资 坚持政府投融资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海外资本的参与和推进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也要保证政府对高速铁路项目的宏观调控和积极主导作用。重点要注意的是在高速铁路项目中,引入其他投融资主体投资和经营管理时,一定不能忽视政府对高速铁路项目的宏观调控管理,也要保证政府在高铁项目中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例如,台湾高速铁路建设应用BOT模式,是项目融资BOT模式的典型案例,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政府投融资的主导作用和政府对与高铁项目的整体宏观调控,导致连续高比例负债,引起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台湾当局的高速铁路的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高铁项目的建设,坚持政府投融资主导的发展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积极的引入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使资金来源多渠道,积极利用多种项目投融资的模式,同时明确政府的责任,保证政府对高速铁路项目投融资有效地管理,更好的促进我国高铁事业的发展。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 要:高铁将成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城效应使城市间、区域间界线弱化,有利于城市公共服务的共享和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高速铁路对于沿线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从第一条高速铁路开通之后,不管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的学者就开始研究高铁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沿线城市的人口分布、生产要素、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形态等都受到高速铁路的影响。该文主要分析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高速铁路 城市发展 影响作用 21世纪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阶段,不管是城市化水平还是经济结构或者是第三产业贡献率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交通变成越来越凸显的问题,所以,建立高效且环保的高速铁路成为当今社会的必然选择。 1 高速铁路影响城市人口的分布 向城市聚集的人口对于居住地的选择往往会寻求交通成本、房价以及时间成本的最佳平衡。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会导致中心城区的房价越来越高,加重人们居住的负担,但是城市土地的进一步开发又会严重的受到交通条件的制约,这时,高速铁路便应运而生。高速铁路既可以扩展人们日常生活的可达范围,还将人们生活中的时间成本有效降低,还可以拓展人口分布的空间,使高铁停站点也成为人口集聚的新地点。比如:我国发展速度较快的两大城市北京与天津。在2010年进行了第6次的市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的人口已经达到1961万人以上,核心区的人口密度已经在每平方千米20000人以上。京津城际线主要包括了5个客运,其中北京南与天津这两个站处在人口密度较大的核心区域,其它3个客运站则处在人口密度较小的边缘城市地带[1]。在开通京津城际之后,所经过的5个城区的人口增长速度都十分快速。所以不难看出,京津城际线自开通以来有效的将城区的人口扩展到边缘地区,使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得到缓解,初步将城市沿线中多个副中心的格局显现出来。 2 高速铁路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首先,高速铁路会加快城市产也经济的发展速度,高速铁路根据相关的调查得知,日本新干线的建设为日本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与间接的经济效益,日本新干线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原材料、土木建设以及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还酵素了人员的流动速度,也扩大了资源、信息与技术的传播范围,最终使地方经济得到发展。山阳和东海道两条新干线,每年大约有2亿人次的乘客,这些乘客产出的食宿和旅游等费用在5万亿日元左右,可以增加50万人就业[2]。例如:1982年开通的东北新干线自运营开始,沿线城市的人口和企业都在大幅度的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也有了显著的增长。其次,高速铁路能够加快建设核心城市经济圈的速度。时间的减缩与速度的提升都在强调地球村的概念,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开始表现的越来越明显,核心城市的密切联系不管是对于城市还是对于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距离相近且迅速发展的几大城市,日益扩大其范围,最终必然会形成相互依靠的产业经济圈,而高铁时代的到来无疑是这一进程的催化剂,同时两国之间的核心城市通过高铁进行贸易往来,对两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将两国的贸易往来扩展到多个国家通过高铁实现经济贸易往来,那么高铁就更是变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器。 3 高速铁路影响着城市形态的形成 城市的空间组织形态是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逐渐演变的,它又最开始的独立分散型结构线单中心结构和多中心结构逐渐演变,最终演变成区域空间一体化的网络结构。但其实每一阶段的演变都与交通模式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高铁在建立之初就受到了沿线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经过预判高铁所经地区的潜在交通优势来重新看待城市的未来发展形式,并适度的调整原来的发展规划。城市的形态主要是指城市的整体以及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中的分布形状,比如:有城建区的平面形态、道路系统结构以及内部功能结构等,当然城市演变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多,比如:自然环境的变化、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以及政策和规划控制的变化等。以交通对城市形态影响的角度来看,比如:火车、汽车以及公共汽车等不同的交通工具会对城市间产生形态的差异,公路的交通往往使城市出现松散稀疏的结构形态,而铁路交通则会使城市呈现出紧凑密集的结构形态。高速铁路将会在两个方面影响着沿线城市的形态即客运与线路。首先,铁路客站进一步增强了对城镇各种文化、经济以及社会活动的吸引力度,特别是对高附加值、高技术以及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形成了强大的集聚影响。加上它所带来的利益增长与费用节约将这种集聚功能进一步强化,倍数效应可以不断增强其内聚力,而内聚力的增强又可以带动向外扩散力的增强。在着集聚与扩散两种力量共同影响下,使得铁路客站所在地区扩大了建设规模,并增强了这个地区和周边中心城区的联系,进而改变了空间形态结构,铁路客站将会变成重要的区域集聚因子[3]。其次,在这些强有力的集聚因在的带动下,大城市连绵区结构将会从封闭式的“单中心”空间发展形态转变成“多中心”的网络化发展形态。 4 结语 全面建设中国高铁,将会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为广大的高速铁路网建设,高速铁路网的重要节点处将都会有中国重要城市的出现,这些城市将担负起重要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将全方位的提高运输效率到达节省时间,迅速到达的目的,这样一来,有助于提高国家城市建设的综合发展能力,也有助于调控各个城市间的发展部平衡,缩减城市间的不平衡差异。促使整个中国的城市进入健康迅速的全面发展轨道。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与趋势探析 摘 要:高速铁路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的修建和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发展的主要趋势。文章首先介绍了高速铁路的定义,特点以及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现状,并对高速铁路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指出了高速铁路将会成为未来交通的引领者。 关键词:高速铁路;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中国人口的增长,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高速铁路应运而生。世界各国都根据本国的情况对高速铁路投入不同程度上的建设。中国也根据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需求开展了相关的建设,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速度整体较快。 1 高速铁路的定义和特点 1.1 高速铁路的定义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最高营运速率达到不小于每小时200公里,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至少250公里的铁路系统。高速铁路除了在列车在营运达到一定速度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 1.2 高速铁路的特点 高速铁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它有着更多的优势。首先是速度上的,高速铁路的运送速度非常快,到目前为止,最高运营速度已经超过了300km/h,旅行速度也超过了200km/h。其次就是高速铁路的安全性能高,自从投入运营以来很少出现伤亡方面的事故;电气化的高速铁路基本上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所以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比较轻。对于投资方来说,高速铁路所需要的能耗比较低,占地面积只有高速公路的三分之一,投资上就会减少很多的费用,运营的成本也比较低,所以投资的效益是比较高的[1]。对于乘客来说,票价相对汽车和飞机来说,高速铁路票价要偏低。高速铁路具有很多技术和经济上的优势,再加上石油资源不断减少,飞机空难事件频繁发生,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等等问题,高速铁路从问世以来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 2.1 高速铁路里程延长速度快 近几年是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黄金时期,从1999年8月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开工,到2003年正式投入使用的秦沈客运专线,它是我国自主研究,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也是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起点。到2008年,我国建设高速铁路的步伐开始加快,2008年8月,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诞生,其时速在350km/h。与此同时,我国已经开工建设的客运专线已经有7000多公里,计划开工的也有4000多公里,并且这些客运专线都能够在3年至5年之内建成并且投入使用。截止到2010年底,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扩大内需投资的重点对象,计划到2020年,在省会城市和大中城市之间以四纵四横的方式建立高速铁路,计划建设的里程数在1.6万公里以上,到时,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里程数将会达到1.8万公里,占据全世界高速铁路里程总数的一半,也标志着中国高速铁路时代的来临。 2.2 高速铁路硬件技术水平高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起步比较晚,发展速度非常快。这是因为高速铁路的建设成本高,工程量大,一旦铁路建设完工,短时间内就不会改建或者是重建,所以高速铁路建设晚的国家反而能够在硬件设施上超越建设起步较早的国家。以我国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为例,它是由我国自主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铺设的轨道结构比较稳定,被损坏的可能性较小,使用的寿命也比较长,采用的是无缝对接钢轨,保证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感,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轨道[2]。 3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高速铁路建设的成本太高 我国土地广阔,城市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要想让各个城市都畅通无阻,互通有无就必须要建设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网络,需要建设的高速铁路里程很长,消耗的成本很高。除了铁路建设的造价高昂之外铁路日常运营的成本也比较高。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全线总长度是1318公里,每公里的造价预计是1.5亿元,总造价大约在2000亿元左右;还有日常的运营费用,铁道部研究院估算的数字是每年70亿元,一些用于降噪,控制空气污染以及土地使用的费用预计每年35亿元。由此可见,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的成本太高,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3.2 高速铁路系统整体技术不足 高速铁路系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分为三个大的组成部分,分别是轨道,交通控制和车组。在轨道铺设方面,我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在交通控制方面发展也比较好,客运站功能,路基沉降控制,高桥隧道等等在技术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水平,成功的将我国的铁路建设成一个无论是在工程方面还是在服务方面都有着高质量的交通运输工具[3]。但是在车组方面,发达国家的技术还是要高于我们,尤其是在高速列车的设计和制造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研制一种非电力机车,电子发动机,依靠自身获得电力,不需要架空电线,发动机也比较轻,列车在行车和提速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出更好的性能。到目前为止,我国采用的是依靠电力来驱动发动机的传统电力机车,其中,架空电线的成本非常高,机车的发动机重量大,对钢轨的磨损比较严重。所以我国在机车方面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并且积极创新,提升我国高速铁路系统的整体技术。 4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趋势 4.1 加强技术上的创新 高速铁路是高科技的产物,核心技术是它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高速铁路应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结合引进的技术和自主创新的手段,全面掌握铁路建设的核心技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4.2 降低成本,扩大规模 降低高速铁路建设的成本首先是降低铁路建设费用,通过技术的更新,提高铁路建设的效率,降低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有效的利用资源,加强铁路建设的监管,大力发展高铁建设,扩大高铁规模。另外要做好铁路运营成本的核算工作,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在高速铁路票价的制定方面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要将客运市场的行情和客流的动态变化作为票价制定的依据,高速铁路的班车次数也要适当的调整,在保证高速铁路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高速铁路的使用效率[4]。 4.3 优化高速铁路产业结构 铁路部门要根据高速铁路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制定高速铁路的发展进程,在比较发达的地区要着重提高高铁的速度和营运的能力,并且保证本区域高速铁路的不断更新。在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地区可以逐渐实现高铁化,带动高铁沿线的经济发展,合理的配置资源,完善高铁产业结构。 5 结束语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高速铁路的完善,对我国的整体建设又是一项重要的贡献,它为我国的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给西部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契机,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摘 要:铁路运输历来都与国民经济建设息息相关。所谓高速铁路,通常是指最高运行时速在 200公里以上的铁路。历经百十年的技术改革,高速铁路作为一个新型经济产业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基础建设,特别是对于地域广袤的中国。短短十几年,中国实现了从步入高铁时代到引领世界高铁发展的一个大飞跃。高铁对于城市交通的改善作用明显,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调整了城市民众的出行次数及城市空间结构。 关键词:高速铁路;发展;技术创新;展望 一、高速铁路的定义和发展背景 (一)高速铁路的定义 高速铁路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1]。 (二)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背景资料 1964年10月1日,最高时速达210公里的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通,标志着真正意义的高速铁路诞生。此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相继开工建设高速铁路,促成了高速铁路建设的第一次高潮,到20世纪90年代初,建成了3 216公里高速铁路。高速铁路运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促使欧洲在20世纪90年代再次形成了高速铁路的建设热潮。欧洲议会还批准了泛欧高速铁路网的规划,规划新建线路12 500公里,改造既有线14 000公里,形成连接欧洲所有主要城市的高速铁路网。到90年代中期,高速铁路在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各国政府的认可,开始大力发展。 (三)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背景 我国自1876年出现第一条铁路以来已经120多年了。遗憾的是百余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都是远远落后的。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令人堪忧。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于交通运输的巨大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铁路沦落成为了“瓶颈”产业。发展高速铁路不仅适合我国国情,而且是我国铁路走向复兴的需要与选择。 二、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1994年,我国第一条广州―深圳准高速铁路建设成功并投入运营,其旅客列车速度为160公里/小时~200公里/小时,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主要的是通过科研与试验、引进和开发,为建设我国高速铁路做好了前期的准备,被称为我国高速铁路化的起点。 2012年10月8日,世界上首条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铁,也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条高速铁路――哈大高铁开始全线试运营,并于2012年底正式开通。哈大高铁北起哈尔滨,南至大连,纵贯东北三省,线路全长921 千米,从哈尔滨到大连全程仅需4小时左右。2012年,我国有1.3万千米时速达250―350千米的客运专线建成投产,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标志着中国铁路全面进入高速铁路时代[2]。 目前,中国高铁运营总里程达到11 028千米,居世界第一位,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现在,中国每天开行的动车组就有1 000多列,运送旅客约百万人次。中国用 6 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世界铁路发达国家一般需时30年的历程,形成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三、中国高速铁路的技术创新 (一)工程建造技术 路基――突破了地基处理、路基填筑、线下构筑物刚度均匀化技术难题,实现路基沉降变形收敛可控。 无碎轨道――突破了与信号轨道电路适应性、大跨桥上变形控制等技术难题,掌握了无碎轨道大规模应用设计、制造、施工、精调成套技术。 桥梁――突破了900t双线整孔箱梁制、运、架,大跨高墩等一批新结构特殊桥梁技术难题,实现了工厂化、机械化快速施工。 隧道――突破艰险山区、复杂地质、江河水下修建隧道技术难题,实现高速列车隧道内时速350km安全运行和交会。 客运枢纽――突破了过去交通方式分治、换乘不便难题,实现了空间换平面,城市轨道、公交、出租车乃至空港多种交通方式融合、立体现代客运综合交通枢纽。 牵引供电――研发应用抗拉强度高、导电性能好的接触线与承力索,建立接触网―受电弓藕合仿真系统平台,掌握了36―40kN大张力接触网设计、施工技术,实现时速350km动车组重联双弓安全运行。 精密控制测量――突破轨道空间几何毫米级精度控制难题,构建了勘测、施工、线形维护“三网合一”精密测量控制网,实现了轨道的精确定位和构筑物变形量控[3]。 (二)动车组技术 中国铁路建立了时速250km、350km和350km以上动车组技术体系,研制了座、卧、16辆长编组动车组系列产品,适应不同运营条件,掌握了动车组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和谐号”CRH380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低阻力流线型头型、高气密强度和气密性车体、振动模态系统匹配、安全可靠的高速转向架、先进的噪声控制、高性能的牵引系统、高速双弓受流性能、安全环保的制动系统和人性化的旅客界面等方而取得新突破。 (三)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研发装备了适用于既有线提速和新建时速250km高速铁路的CTCS-2级、适用于新建时速大于250km高速铁路的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可实现最小追踪间隔3min,兼容CTCS-2级列控系统,实现了时速250km、350km两个速度等级高速列车的跨线运行。 (四)系统集成与运营管理技术 中国铁路建立了集成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把联调联试及试运行等技术要素与建设及运营有机衔接起来,实现了高速铁路各子系统的集成与优化。 中国铁路研制应用了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对线路轨道、接触网、通信信号等固定设施进行动态综合检测,建设了北京、上海等6个动车组检修基地和一批运用所,运用先进的检修工艺、设备对动车组进行检修。 四、对中国高速铁路的展望 未来几年,中国高铁建设将进入全面收获期,当我国高速铁路系统初具规模时,相邻的省会城市或者大城市将形成 1―2 小时交通圈,而省会城市与地级市之间将形成 1 小时甚至半小时交通圈,届时,“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将成为现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铁的发展也不能太过激进,我国高铁的发展应该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如果超前发展,不仅自身会受到制约,还可能牵涉到其他一系列系统的紊乱,抑或是过度投资造成的巨额亏损,可能引发铁路部门的巨大债务危机。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民众的承受能力,不能一味追求收回投资成本而使之变成“高价高铁”,使大多数人失去享受高铁发展的机会。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发展背景下大城市公路客运站功能定位研究 摘要:公路客运站作为城市的基础性对外交通设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满足居民对外出行需求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高速铁路(包括国家铁路和城际轨道)与城市轨道等呈现跨越式发展,对公路客运传统的市场空间产生巨大冲击;同时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使得原有公路客运站的布局与城市用地发展之间也产生了矛盾。在这一新的形势下,大城市公路客运站需要结合城市综合交通格局的变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重新明确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为城市公路客运站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本文以广州为例,结合区域交通发展趋势,分析高速铁路与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公路客运站的影响,明确新形势下城市公路客运站的功能定位,并提出广州公路客运站的发展目标与策略,指导大城市公路客运站健康发展。 关键字: 高速铁路,公路客运站,功能定位,发展策略 引言 随着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广佛同城化和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广州交通运输行业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城市轨道的跨越式发展,对公路客运传统的市场空间冲击巨大。在城市空间拓展与新的综合交通体系大格局形成过程中,公路客运站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以广州为例,对大城市公路客运站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1. 区域交通发展对公路客运站的影响 1.1 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和国家铁路枢纽,需要公路客运站拓展辐射腹地 随着广州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与国际化程度的加强,广州与世界各地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各种群体去往广州的交通需求也日益增大。广州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承担起交通枢纽的功能。为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门户城市、南方经济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内涵,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广州将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航空枢纽。目前,白云机场已经开通国际航线超过100条,国际航班基本上覆盖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城市,国内航班的覆盖力度也显著加强。2012年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4800万人次,居世界第十九位、中国第二位。随着后续第三跑道和第二航站楼的相继建设使用,至2020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8000万人次。 图1 广州的空港海港对外辐射范围示意图 跻身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广州,将进一步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建设,缩短广州与国内其他城市的时间距离,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除了已经运营的京广客专、广深港客专外,2020年前广州铁路枢纽还将引入贵广铁路、南广铁路、西部沿海铁路等高铁线路。 图2 以广州为核心的区域对外辐射高速铁路网络 国际级空港、国家级铁路枢纽需要通过城际轨道、公路客运、城市轨道和常规公交等城市交通系统进行集疏运接驳,扩展辐射腹地。公路客运具有机动灵活、可达性强和覆盖面广的特点,对于空港和铁路枢纽辐射腹地的拓展作用明显,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范围内的拓展作用和需求将进一步增大。 图3 广州对外辐射腹地拓展示意图 1.2 地区城市间出行需求迅猛增长,公路客运站面临城际轨道的巨大竞争压力 随着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广州将利用地区合作提供的机遇,通过大力构建以广州为中心的高快速路网络和城际轨道网络,强化以广州的交通便捷性和通达性,增强广州辐射强度,扩展广州腹地范围和影响力。 图4 珠三角城市群关系示意图 在高快速路网方面,构筑了以广州为中心的“三环、十五射”高速公路网络,通过与国家和区域高速公路网络的有机衔接,形成14条出省对外辐射通道,强化广州市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珠三角之间交流需求的增加和高快速网络的完善,使得公路客运量将会得到稳步增长,特别是随着小汽车快速进入家庭,公路交通需求中个体交通将增长迅速。 图5 以广州为核心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 在城际轨道交通方面,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将形成“三环八射”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构架, 规划线路20条,线网总长度接近2000公里,整个线网实现了珠三角“以广州为中心,主要城市间1小时互通;珠三角中部、东部和西部三大都市区内部1小时互通”的规划目标。城际轨道交通凭借其安全、舒适、准点和运量大、速度快的优点,无疑将对公路运输形成极大的挑战。 图6 开放式的一体化区域城际轨道网络 1.3 城市空间拓展与城市轨道网络的建设,将使公路客运需求发生空间变化 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广州以“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为基本方针,以“东进、南拓”为主要城市功能拓展轴,通过“优化主城,构建新区”,规划形成“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外围城区”的整体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两个新城区和三个外围副中心的公路客运出行需求将快速增长;而中心区的公路客运站将由于密度疏解及缓解道路交通拥堵的要求,需要逐步向中心区的外围调整。 广州市提出了“环线+放射线”的城市轨道线网结构,2020年规划线网由19条线组成,线网总里程817公里,近期广州又在开展新型有轨电车线网的研究,未来广州将构建地铁/轻轨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和水上客运为重要补充,并对小汽车极具竞争力的多模式、多层次、高效率、高品质、一体化的低碳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实现“区区通轨道、镇镇通快线、社村通支线”,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公交都市。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不仅有力支持缓解核心区的道路交通拥堵状况,也将对公路客运需求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核心区发达的轨网为公路客运站向外围调整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都会区与新城区、副中心之间的市域轨道的建设,将逐步取代现有市域内部公路客运的功能,外围城区(包括新城区和副中心)之间的公路客运需求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 1.4 构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公路客运站需要与其它交通方式进一步整合 广州提出要构建以“共享、畅达、绿色、公平”为特征的现代服务型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枢纽城市的目标,将构建“6大一级客运枢纽、17个二级客运枢纽和49个三级客运枢纽”组成的客运交通枢纽体系,来支撑和体现国家对外联系门户功能、国家综合交通网联通功能、区域(城市群)干支线连接功能及城市内外交通衔接转换功能。枢纽在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和重要。 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的关键在于系统整合各种交通设施,尤其是利用轨道交通系统高效整合机场、铁路、城际轨道、公路客运站等资源。公路客运站与其他交通方式、资源的整合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一部分公路客运站将作为空港、铁路枢纽的衔接集散方式的一种;另一部分公路客运站将与轨道、公交接驳,成为枢纽主导功能。在公路客运站整体空间布局上,必须考虑与其他方式交通设施的结合及影响。 2. 公路客运站功能定位研究 随着高铁、城际轨道、城市轨道的加快建设,广州正处在逐步调整交通体系结构的转型时期。在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交通网络与枢纽体系下,公路客运站的功能定位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1 国际、国家层面:与空港、铁路枢纽形成互补与接驳关系 公路客运在长距离对外出行中存在着出行时间、舒适度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天然的缺陷,难以与民航、高铁形成有效竞争。一般情况下,高铁和民航对距离在300km以上的出行的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随着国家高铁网络不断建设完善,广州对外长距离客运交通将呈现以高铁和民航为主的趋势,公路客运在长距离对外客运中应该扮演补充者的角色,充分发挥灵活方便和门到门的优势,弥补国铁、民航网络覆盖不到的地区。 表1 高铁廊道内(以京沪走廊为例)铁、公、航三种客运方式分担率 另外,随着广州建设国际级空港、国家级铁路枢纽,需要通过公路客运等其他方式来扩展腹地,从而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功能。公路客运具有机动灵活、可达性强和覆盖面广的特点,对于空港和铁路枢纽辐射腹地的拓展作用明显,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范围内的拓展作用和需求将进一步增大。 图7 公路客运在综合交通客运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及与其他方式的关系 2.2 区域层面:与城际轨道形成竞争与错位发展关系 随着珠三角地区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城市间的客运出行需求大幅增长。尤其以城际轨道方式和公路客运私人出行增长最快,公路客运公共运输增长相对平缓。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开通,将全面打破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状态,将珠江三角洲地区旅客运输市场的竞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珠三角城市间出行的及时性和快速性的要求日益迫切,与公路运输相比,城际轨道运输具有“输送能力大、快速、准点、安全”的优势,将迅速占领城际间的干线通道,成为珠三角城市间公共客运出行的骨干。 公路客运站市场需要错位发展。随着珠三角区域整体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间的出行需求空间分布由以前各城市单中心之间的联系为主,逐步发展成城市多个重点地区之间的多点联系为主。城际轨道由于线路廊道资源的限制,其服务范围有限,公路运输则具有“机动灵活、通用性强、实效性强、门对门、多站点”的特点,未来在珠三角城际客运市场上具有重要作用及广阔的市场空间。 2.3 市域层面:与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与常规公交)形成过渡与接驳关系 随着广州建设以地铁/轻轨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和水上客运为重要补充,并对小汽车极具竞争力的多模式、多层次、高效率、高品质、一体化的低碳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实现“区区通轨道、镇镇通快线、社村通支线”,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公交都市。发达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将逐步取代现有市域内部公路客运的功能,特别是是都会区与2个新城区、3个副中心之间的客运联系将主要通过市域轨道快线来解决,但外围城区(包括新城区和副中心)之间的公路客运需求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 2.4 公路客运站功能定位小结 综上所述,广州市公路客运站的功能定位为:在高速铁路(国铁、城际轨道和城市轨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路客运站以承担市域外部珠三角地区中短距离客流和接驳空港、铁路过境性客流的运输功能为主,兼顾部分市域外部珠三角地区以外长距离客流和市域内部组团之间客流的运输功能。 3.广州公路客运站发展目标与策略 3.1发展目标 为了适应全球化时代、新的国家战略与区域格局、区域一体化加速、城市空间快速拓展及缓解交通拥堵的要求,作为珠三角高速公路客运中心、国家级公路枢纽、以及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公路客运站未来的发展应正视轨道运输迅速发展的挑战,扬长避短、解放思想,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努力提升客运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在逐步建立的珠三角区域客运体系结构中找准公路客运站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定位。 广州公路客运站的发展目标为:通过调整功能,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提升公路客运站的整体竞争力与服务水平,建立能力充足、布局协调、衔接顺畅、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集约发展的现代城市公路客运站体系,支持区域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新格局的形成,促进城市与交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2发展策略 结合公路客运站功能定位的变化和战略发展目标,提出发展策略如下: 3.2.1 转变发展思路:从“以竞争为主”到“一体化、协同发展” 面对高铁、城际轨道、城市轨道的强势发展和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新格局的形成,公路客运站行业应从原来的以“竞争主要方向客流为主”的发展思路,主动转变到“协同、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上来。在现代综合交通系统大格局下,结合公路客运站的功能定位和特点,扬长避短,找准市场空间,主动承接机场和国铁客流的集散衔接功能、处理好与城际轨道分工协作关系共同承担珠三角地区城际客运、充分利用城市轨道等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作用等,公路客运与其他客运方式共同构建和谐、高效、一体化的综合交通客运体系。 3.2.2 加快结构调整:从“分散、粗放经营”到“集约、规模化发展” 加快行业运输主体结构、经营结构等方面调整升级的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客运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多元化水平,充分发挥公路客运的比较优势,全面提升公路客运的运输保障能力、运输效率和效益。 3.2.3 优化布局组织模式:从“自发形成的混合模式”到“差异化多模式组合” 为了适应“广佛同城”、“123”城市空间拓展、中心区疏解交通拥堵的要求,需要优化自发形成的混合型的布局组织模式,改变目前布局组织模式中存在的低效、恶性竞争、功能布局不合理(客流过大或过少并存)等问题,应针对不同片区的客流空间特征与不同性质客流需求,采取差异化策略,形成多模式组合发展的态势。 3.2.4 规范市场监管:从“政府主导”到“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规范行业管理,健全和完善行业法规制度体系,健全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速行业信息化建设,全面促进公路运输服务水平的提高。 4. 结束语 通过深入分析高速铁路(包括国家铁路和城际轨道)与城市轨道等跨越式发展对公路客运站的影响,明确新形势下城市公路客运站的功能定位,并提出广州公路客运站的发展目标与策略建议,以期指导大城市公路客运站健康发展。但公路客运站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规划层面,行业管理体制、客运组织模式、市场运营机制、现代化管理体系等方面需要结合统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业界乃至整个社会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浅析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可行性 [摘要]本文首先对高速铁路的概念、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基于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阐述了高速铁路对我国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论证了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必要性,进而从多个角度重点分析了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同时也反思了我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对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速铁路;发展;可行性 1高速铁路概述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千米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千米以上的铁路系统。高铁除了要求列车营运速度达到一定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也需要配合提升。高速铁路具有运载能力大,速度快,安全性好,正点率高,低能耗,方便舒适等诸多优点。此外,高速铁路还有一系列特点,诸如环境影响小,经济效益好等。 2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2.1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 1978年,中国运输线路总里程只有123.5万千米,其中铁路仅5.2万千米。12年后,中国铁路基础建设基本完成,《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被提交,这是中国首次正式提出兴建高速铁路。1998年5月,广深铁路电气化改造成功,最高时速达200千米,被视为中国由既有线改造踏入高速铁路的开端。2008年,“中国一号司机”李东晓是手握操纵杆,将中国高铁的速度最高纪录推到了394.3千米。从牛背上的中国到高铁上的中国,从引进消化时速200千米动车组技术,到自主研发时速350千米动车组,再到创新研制时速380千米动车组,中国高铁完成了惊人的“三级跳”。 2.2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 中国高速铁路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的较晚,但却有后来居上的气势,随着当今世界运行里程最长、运营时速最快的武广高速铁路的顺利开通运行,标志着中国的高速铁路已经走在了世界铁路发展的前列。但是,交通运输瓶颈制约仍然是目前值得深思的问题,交通运输可以说是影响到各行各业,我国主要铁路干线能力紧张,长期以来铁路运输能力一直处于超负荷和限制型运输状态,既有能力远远不能适应通道客货运输增长需要,难以满足客货运量快速增长和运输质量提高的要求,所以加大对铁路建设的投入,全面促进钢铁大动脉的发展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3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高速铁路发展的必要性 (1)高铁发展能满足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 发展高铁,能够大大优化我国铁路的路网结构,从而快速提升铁路运输的质量,促进铁路从数量型发展模式向质量型发展模式转变,实现铁路行业从简单再生产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转变。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和货物的流动周转变得越来越迅速,每逢放假过节,长短途客运陡增,对我国的客运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高铁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满足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 (2)高铁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高铁可以赢利,并且回报丰厚,这是投资者出资的原始动力。据统计,高铁的直接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世界上早期修建的高铁,如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和法国TGV东南线、大西洋线等,一般在通车2年后都能有所赢利。其中,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最为突出,通车7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到20世纪末,其直接经济效益已是初始投资额的13.5倍。20世纪90年代中期,法国TGV东南线和大西洋线的纯赢利率分别达到31%和21%,运营11~12年便能偿还投资;高铁间接的经济效益更不用多说,除了第一点提到的可以缓和我国经济增长对运输的需求外,也为人们出行提供了除了公路客运和航空客运外更多的选择。此外,高铁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如旅游、房地产、服务业等。 (3)高铁发展的社会效益――加快城市化进程,降低能耗 修建高铁后,高铁的设站使得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大量增加,再加上高速公路的相辅相成,人口和产业的发展将会受到正面的影响,使该地区中心成为高铁沿线的新兴发展节点,进而以大都市为中心会产生一系列城市群,对于疏解大都市区的人口压力具有正面的作用,这与我国区域振兴的政策不谋而合,必然会加快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再者,我国所建高铁大多采用“以桥代路”,桥隧的修建可节省大量土地,有效减少铁路对沿线城镇的切割;并且,由于高铁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能耗大大降低,且使用的是二次能源,因此污染也得到了大幅减少。 (4)高铁的发展能有效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随着京津城际高铁、武广高铁、郑西高铁的开通运营,我国高铁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外国政要、铁路同行和普通民众到中国参观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将促进我国铁路对外合作的发展,对世界高铁发展也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美国、俄罗斯、巴西、沙特、土耳其、波兰、委内瑞拉、印度、缅甸、泰国等几十个国家都希望我国参与他们国家铁路项目的合作。高铁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处于领先水平的基础设施,通过跟其他国家的合作,可以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经验,也可以极大地提升我国的形象,当然也会给我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故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3.2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可行性 (1)社会可行性 政府对发展高速铁路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使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畅通无阻。2004年3月国务院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将于2020年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建成“四纵四横”铁路快速通道以及四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千米以上,构成我国高速铁路的基本框架,来解决我国主要干线铁路运力不足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环境可行性 客货分线为发展高速铁路创造了条件。客流集中的线路也正是货运繁忙的线路,这是我国铁路运输的基本特点,这些线路目前已是双线自动闭塞,由于今后客货运量的增长仍将集中在这些线路上,进一步的扩建只能是修建第二双线,实行客货分线运输。由于货运系统已定型,难以挪动,所以既有线将主要承担货运任务,新建第二双线则以客运为主。这样就为发展高速铁路创造了条件。 (3)技术可行性 第6次提速的成功说明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已基本成熟。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铁路旅客运输就面对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的竞争,铁路提速势在必行。1994年,我国第一条广深准高速铁路建成并投入运营,成为我国铁路高速化的起点,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主要的是通过科研与实验、引进和开发,为建设我国高速铁路做好了前期准备。2003年,我国通过第一条秦沈快速客运专线的建成和投入运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速客运专线的技术标准、施工方法、运营管理及维护等一系列经验。从1997年至今,我国铁路共进行了6次大面积提速,在线路基础设施改善、技术装备进步和客货服务质量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4)经济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已有较大的提高,有了修建高速铁路的财力。而且,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从国内、国外筹集所需建设资金。同时,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也为高速铁路建设提供资金保证。根据铁路建设项目的不同类型,分别确定不同层次的投资主体、投资范围及资金来源,明确投资决策权限,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资本市场,壮大国有铁路实力,提高社会综合效益,实现铁路长期发展战略。 4结论 仅7年时间,中国铁路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铁网络,完成从90千米到394千米的三级跳,这组数字,西方国家用了40年,狂奔的中国一度令世界瞠目,但其所付出的代价也如此惨重――2011年7月23日,这一天注定要以鲜血和死亡的面目被铭记,温州动车事故给了我们沉重的一击。我国高铁发展之路一直伴随着争议,但它不会带来功绩,如果过去的每一次质疑都曾得到倾听和反思,我们今天所付出的代价,便无须如此之大。一次创痛也许并不足以使中国的高铁速度出现大倒退,也并不足以否定高铁带给我们的便利,但它至少可以让更多身为乘客的中国人思考,自己需要的到底是怎样的高铁?更快,更强,更多的世界第一,还是高效,安全,真正的为我所用?以上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综上所述,我国发展高速铁路还是必要且可行的,只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隐患是需要大家引起重视,共同面对与解决的,不能只求快速的高铁,更不能只求快速的发展,痛定思痛后我们该思考的是如何搞好我国的高铁建设。我认为,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可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铁,全面衡量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能力和人们的消费意愿,分地区分时间先后发展高铁。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可以采用跨越式发展,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寻求利用后发优势发展高铁;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暂时只修建高铁的路基,为今后的高铁铺设做好准备工作;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只修建普通的列车线路即可,同时投入资金维护和修理既有铁路。这样有规划、有层次的发展,必能使我国的高铁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中国高速铁路网建设对沿线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高铁呈飞速发展的态势。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我国的高铁网络已经初步成形。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将进行“四横四纵”高速铁路网建设,这将势必为我国的经济腾飞插上翅膀。本文通过对我国高速铁路网的建设的分析,力图得出其对经济建设的意义,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速铁路 经济发展 政策建议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1964年,日本率先建成高速铁路――新干线,解决了包括东京在内的关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陆路交通问题,为日本在1960年代的经济腾飞作出了贡献。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通车或建造中或规划中的高速铁路网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东亚地区,后者以日本、中国和中国台湾为典型。 我国的高速铁路的建设始于1999年所兴建的秦沈客运专线。经过十多年的高速铁路建设,我国目前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截止2012年底,中国国内运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达到1.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位。 本文将从高速铁路网建设对沿线经济发展影响分析的角度,对高铁的建设做一些分析,并力求给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一、高速铁路网建设对沿线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一)高速铁路建成后,将改变沿线运力紧张状况,为沿线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 以京沪高铁为例。京沪是我国最重要的两大中心城市,分别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以及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京沪高铁沿线经济发达,城镇密集、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较高,人民生活水平始终处于全国前列。但是,原有的京沪线运力严重不足。如按满足旅客正常需要,则铁路绝大部分能力将被客车占用,只能开行少量货车。与京沪铁路平行的干线公路,实际行车量大都超过了设计能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沪铁路越发显得不堪重负。 京沪高铁建成后,其运力大的优势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客货分线,货运可以提升15%。京沪高铁现实行时速300和250公里两种速度等级混跑的列车开行模式,除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全程列车外,沿线省会车站均有始发列车,大大拉近了沿途省城之间的距离。 (二)高速铁路可节约大量的旅行时间,产生时间效益,同时有利于沿线旅游经济走廊的形成 以京广高铁为例,开通后北京至广州全程最快仅需7小时59分(仅停靠沿途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四座省会城市),大大缩短了中国南北间的陆上交通时间。而在开通前,既有京广线即北京至广州全程2294公里,从北京西站出发的K598次到达广州需要长达29小时25分。京广高铁的开通,有媒体戏称是旅客上午在广州喝完早茶,傍晚到北京就能吃上烤鸭了。这也说明了高铁对沿线旅游经济走廊形成的促进作用。京广高铁沿线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京广高铁一开通,沿线旅游经济可以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三)高速铁路有利于促进沿线经济一体化,增加劳动就业机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京津城际铁路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标准、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也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第一个开通运营的城际客运系统。在京津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交通一体化是一个重要表现,高速铁路可将两市的路程时间缩短到半小时。2009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一周年之际,据统计,一年内京津城际共发送旅客1870万人,列车正点率达98%,列车平均上座率达到了近70%。京津城际的开通,在北京和天津形成了半小时经济圈,改变了两地人的生活观念及习惯,有力地促进了两地的同城化和一体化。 二、高铁对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深刻认识高速铁路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高速铁路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铁路发展突飞猛进,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春运中一票难求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加快高铁建设已成为解决此瓶颈的主要途径。 (二)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高速铁路网,推进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国将规划建设“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而《“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中国快速铁路营业里程达4.5万公里。 但是,“四横四纵”的两纵完全坐落于东部沿海地区(即京沪高铁及杭深高铁),中部地区只有一条京广高铁,西部则完全被排除在外,这对于我国的高铁网建设是不太有利的。 (三)发展高铁网络,使全国的高铁建设逐步成型 随着我国高铁的发展,高速铁路网将形成网络效应,这将对现有交通运输格局产生较大影响。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并投入运行,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紧张的铁路运输,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可靠的运输保障;有利于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提供更好服务的能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旅客的需求。这将有助于在中国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铁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的建设,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性国家作出贡献。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浅谈高速铁路的发展趋势 摘 要 本文浅析了高速铁路的定义,高速铁路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以及高速铁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高速铁路 作用 发展趋势 1高速铁路的定义 高铁是高速铁路的简称。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高速铁路除了在列车在营运达到一定速度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 2高速铁路的作用 2.1有利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高速铁路对于保证城镇人口的大量流动,实现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的合理布局,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相邻城市的“同城”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2.2有利于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实现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速铁路可以大大缩短各区域间和城乡间的时空距离,我国东西间、南北间将不再遥远,中部地区也必定更加通达,将促进区域间、城乡间劳动力尤其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快速流动,带动相关产业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 2.3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节能减排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发展高速铁路,可以节省大量土地,节约大量能源尤其是宝贵的石油资源,可以大量减少碳排放。 2.4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高速铁路不仅是高新技术的集成,而且产业链很长,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速铁路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会像青藏铁路那样,带来旅游业的大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产生重要作用。 2.5 有利于释放我国铁路的货运能力 高速铁路网建成之后,我国铁路繁忙干线可以实现客货分线运输,把既有线的能力腾出来,发展货物运输,极大地释放既有线货运能力,能够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充足的货运保障。 3高速铁路的发展趋势 3.1 缩短差距是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要求 铁路的发展水平如何,或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我国的高速铁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太大的差距:首先,我国每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铁路的覆盖不到75公里,而德国等发达国家均超过了1000公里,是中国的13.33倍。其次,发达国家的铁路时速已经达到200-300公里,而我国平均旅客列车技术速度只有71.4公里,因此在谋划中国铁路发展的时候,缩短差距对加快我国的铁路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发展高速铁路是我国路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习惯地把铁路比喻成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但多年来中国铁路运输一直处于超负荷、低水平状态下运行,这对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来说,这样的运行速度和规模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国目前已经占到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23%的运量。在路网建设方面,根据铁道部的整体规划,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在未来的十几年里,我国将形成以高速铁路为主,以在建和拟建客运专线为辅的高速铁路网,整体高速铁路网预计在2020年形成,到时中国80%的大城市将被高速铁路连接。 3.3利用后发优势实现高速铁路跨越式发展 后发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特殊优势,主要包括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和教训,使其有可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中国铁路能不能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取决于后发优势的发挥。中国铁路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技术跨越的良好优势,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是中国铁路后发优势的突出表现。 (2)具有规模扩张的潜在优势,以路网结构优化和规模扩张来实现规模经济,成为推动铁路发展的潜在因素。 4高速铁路的发展前景 随着世界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高速列车的商业运行速度迅速提高,旅行时间的节约,旅行条件的改善,旅行费用的降低再加上国际社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保意识增强,使得高速铁路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第三届高速铁路国际会议发出了一个明确信息:作为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高速铁路将在21世纪获得迅速发展。由此可见,更为密集的高速铁路网目前看来前途是一片光明。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高速铁路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我国国土东西跨度5400公里,南北相距5200公里,这就决定了中长距离客货运量需求巨大,而铁路是经济又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因此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对中国发展高速铁路货运的探讨 摘 要: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资源丰富的大国,不仅要提高高速铁路旅客运输能力,而且货物运输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国家铁路总公司《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高铁网络正在逐步完善;目前在我国,高铁是“客运专线”的代名词,那么高铁能否发展货运?其实高铁货运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国际上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都已经在高速铁路上运营货物列车。毕竟比起客运,货物运输才是铁路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我国复员辽阔,铁路作为一种经济、快捷的运输方式,是中长途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而目前我国的铁路运能明显不能满足货主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探讨我国的高铁货物运输。 关键词:高速铁路;货物运输 一、分析中国发展高速铁路货运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钢铁及冶炼物资都是由铁路运输。但长期以来,受铁路运力不足的限制,这些重点物资的请车满足率一直不足35%,大大不能满足物主的要求。“以前每到春运,京广南线运力紧张,每天至少有100多火车的钢材不能外发,影响了武汉钢铁正常的生产运转。武广高铁开通后,大大提高了武钢的货运能力和物流周转率,今年春运期间基本上没有产生限车问题。 其中由于中部物流通道受交通运输运输能力的制约,从而造成东部与中部物流链接形成瓶颈。主要表现有: 1、物流通道不畅,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的同时造成高昂的物流成本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湖北、江西、湖南三省需外省调入或进口原煤、铁精矿、有色金属等大宗原材料,由于物流周转需多次倒运,损耗大,费时费力,成本居高不下。因此,运输供应能力与需求的矛盾已成为中部进一步发展需要突破的瓶颈。 2、物流通道不畅,制约了东中西部的产业对接 随着东部快速发展,产业升级日趋明显,其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制于劳动力价格、地价及环境承载能力,转移成为趋势,而中部各省有着地利之便,再加上产业基础好、劳动力和资源价格便宜而成为首选之地,但是其与东部三大经济区的交通网络,特别是重载物流网络严重滞后,影响了产业对接。 由此可以得知:发展高速铁路货运是中国现形式下面临的挑战,也是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国情的需要。 二、我国开展高速铁路货运的模式 从国外高速铁路开展货运模式看,有以下三种主要的模式: 模式一:客、货车辆共存于同一列高速列车。 模式二:旅客和货物分别在不同的列车中运输,可联挂或独立运营。 模式三: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共线独立运行。 根据我国铁路路网及其设备的特点,可以采用以铁路运输企业为主导,与有资质的物流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合资公司的模式开展经营,铁路运输企业发挥其高铁网络的优势,物流企业发挥其派送和物流网络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在开展了高铁货物的国家,如法国,就是采用这种经营模式。法铁公司与法国邮政总局联营物流业务,邮政系统以提供包裹派送和物流业务为主,法铁负责货物整车运输,形成的合资公司年营业额达到58亿欧元,成为欧洲第二大物流公司。 三、发展高速铁路货运,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铁路立足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发展之路。 目前,中国已有 7 257 km 高速铁路投 入运营,在建里程达 1 万多 km。大批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不仅快速提升了铁路客运服务水平,更为逐步实现客货分线,提高货运保障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具体意义: 1、主要通道货运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跨越大,大陆东西和南北跨度均超过 5 000 km,自然资源和工业布局、地区 资源禀赋丰度与经济发达程度呈错位分布态势,这就决定了地区间以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等大宗货物为主的货源结构以及自北向南、由西向东的长距离的大宗货物梯度流向。高速铁路的发展尤其是高铁新线的投入运营大幅提升了主要通道货运能力。如武广高铁开通后,既有 京广线武广段图定年货物输送能力增加 8 700 万 t 以上;主要通道货运能力的大幅提升,畅通了南、北干线,促进了东、西区域运输,货运市场需求的满足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2、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铁路货物运输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命脉,那么铁路主要干线通道能力释放后,为进一步优化区域内车流径路提供了良条件,有力促进了区域货运能力的整体提升。 如武广高铁的开通,有力促进了华中、华南地区货运能力的大幅提升,对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运力保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加大了对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一系列有力支持措施。 高速铁路货物运输将会把各不同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成品得以快速运转,将有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利用既有和新增运力,创新货运组织,提高运输效率,完善货运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大力发展重载运输、快捷运输和多式联运,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铁路货运发展之路,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京沪高速铁路对廊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高速铁路是一种低社会运输成本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它以速度快、运能大、安全舒适、节能省地、减排高效等巨大优势,推动交通运输增长方式的转变,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行对廊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京沪高铁给廊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如何借势高铁加速与京津的全方位对接, 实现快速发展。 【关键词】京沪高速铁路;影响;经济发展 高速铁路是一个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同时也有节约土地资源、安全、高效等优点。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正式通车运行,线路总长度是1318公里,自北京南站始发、终到上海虹桥站,廊坊站是京沪高铁自北京南站始发后第一个经过的车站,廊坊段全长30公里。目前,共有7趟京沪高铁停靠廊坊站。京沪高铁的开通对廊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京沪高铁对廊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如何借势高铁来加速廊坊廊坊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京沪高铁对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有助于提升其城市战略地位 廊坊是一个因交通而兴起的城市,1897年,京山铁路在廊坊设站,使廊坊由村落发展成了城镇。如今京沪高铁已经开通运行,廊坊站成为自北京南站始发后第一个经过的车站,京沪高铁在廊坊设站,说明廊坊已经融入了全国高铁网络,并将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圈贯穿起来,廊坊作为其中的节点城市,有助于提高其知名度,提升其城市战略地位。 (二)有助于缩短京津距离,实现同城化发展 高速铁路拉近了沿线地区之间、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的距离,京沪高铁开通以后,京津廊地区的交通更为便捷,由北京南站到廊坊仅需要15分钟,廊坊到天津仅需20分钟即可到达。京沪高铁进一步拉近了廊坊与京津之间的距离,使京津廊之间的联系愈加便利,交流协作更加密切,客货交流量不断增长,对整个京津廊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城发展变得更加真实,并为廊坊打造休闲商务中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快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 实践证明高速铁路对拉动第二产业产值的影响较为明显,主要原因在于高速铁路的投资较高,对于钢铁和建材的需求量较大,从而拉动了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2011 年京沪高铁建成后,沿线区域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由未建成高铁前的3.68:44.33:51.89变为3.63:44.60:50.77。此外,高铁的建成通车,必定会使廊坊站及市区内客流发生重大变化,吸引餐饮、旅游等产业向高铁区域聚集,进而加速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长也有一定的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京沪高铁对廊坊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将会更加明显,甚至会高于第二产业。 (四)增加劳动就业机会 高铁的修建和后期的维护、运营都需要增加新的部门和岗位,从而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每 1 亿元铁路建设的投资就可以解决 6 499 人的就业问题,京沪铁路的建设就曾经提供了近 60 万个就业岗位。此外,高铁的开通运行,改善了旅行条件,为旅行者节省了旅行时间,改善了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长远来看,高铁的建设将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对提高地区居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五)人才、资源易于流向发达城市 由于廊坊市与北京、天津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因此,收入差距也较大。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周边地区的人才、资源将会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北京和天津两地,这将造成廊坊人才资源的相对匮乏,尤其是高端产业,此类人才必然会被京津吸走,造成廊坊人才洼地,影响城市整体智慧,并将进一步拉大廊坊与北京、天津的差距。 此外,由于京沪高铁的运行速度较快,因此,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和震动也比较大,这对于居住在高铁附近的居民来说无疑会产生一定的噪声污染,给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是未来我们将要解决的问题。 二、利用高铁促进廊坊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为更好地促进廊坊经济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高铁带来的积极影响,可从以下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一)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有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光伏等产品,廊坊市依托富士康、华为、中兴、京东方、阳光硅谷等龙头骨干企业,集中力量建设以廊坊开发区、龙河工业园、永清工业区、固安工业区为主体的永定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以燕郊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为中心的潮白电子信息产业带。目前,廊坊市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电子信息企业有29家,亿元以上电子信息企业达到16家。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有两大重点:一是打造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主要是以华为和中兴为核心;二是打造平板显示产业集群,主要是以京东方等为龙头。京沪高铁的贯通,使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外延也在逐渐扩大,这样不仅有利于廊坊争当京津冀城市群科学发展先行军和“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的壮大,更会让廊坊在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国的更大范围内施展拳脚。 (二)加快高铁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廊坊市应在在高铁站内规划建设完善的公交、客运、出租车及机场大巴、旅游巴士停靠点和出入口,以便形成市内各种交通工具与高铁的“无缝对接”。规划建设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支持重点旅行社在高铁站点设立经营点,满足高铁游客以及自驾游客等散客的需求,及时将其疏散到各个旅游目的地,为其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三)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廊坊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实现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充分利用高铁的有利契机加强与京津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发挥京沪高铁的作用,利用廊坊的区位和劳动力优势,承接一批低能耗、污染小、附加值高的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将第一产业做精; 要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集约发展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将第二产业做优;要加快发展以金融平台、现代物流网络经济以及邮电通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将第三产业做大。 (四)打造成环渤海地区会展旅游名城 目前,廊坊市已经培养了一批知名展会,如“5・18”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商务节、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中国国际电梯展览会、中国教育器材展销会、中国农产品交易会、“碧海(廊坊)钓具展销订货会”等等,每年都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汇聚。除此之外,每年还举办很多高层会议,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合作论坛、国际金融论坛年会、20国集团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等高层会议。 廊坊市应借高铁开通的有利契机的有利条件,努力打造环渤海地区会展旅游名城,为此,廊坊市必须要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首先,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建会展场馆,提升和完善会展设施,使其具备能够承接各类大、中型展会的能力。其次,建立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会展主管部门应该将展览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对廊坊市旅游景点和线路进行详尽的介绍,要利用网络优势作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借助于旅游业的资源和优势,促进会展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以增强其经济拉动效应。再次,加快培养会展旅游专业人才。要充分利用当前现有的各级教育及培训机构,加强对会展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注重与国外会展业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借鉴他国发展会展业的经验。要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吸引优秀的会展专业人才,通过引进和培训双管齐下,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 (五)提供政策优惠,完善软环境。 软环境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软环境建设水平也是政府管理效能的综合体现。正确处理好国家政策与地方需求、执行政策与改革创新、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及部门利益和全局利益等关系,要完善促进产业落地制度,提供各项优惠政策:财税政策、劳务用工政策、土地使用政策、金融政策等。为廊坊市经济快速发展打造良好的软环境,留住资金、信息、人才,并进一步吸引京、津等地的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向廊坊市聚集,改变北京、天津“虹吸效应”。 结束语 京沪高速铁路将首都北京所在的京津唐经济圈,以及上海所在的长三角经济圈与山东半岛环渤海经济圈连接在一起,这三大都市圈连为一体,形成“京沪大都市带”。廊坊市要按照“ 产业配套、优势互补” 的思路, 紧紧抓住高铁的有利时机, 全面加强与京津的产业合作,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主动接受产业辐射, 承接京津新兴产业转移,用足、用好政策,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资的吸引力,瞄准京津两地消费需求和市场扩张趋势, 打造京津冀地区的物流枢纽、休闲度假新区,实现与京津全方位对接,快速发展。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集聚视角下高速铁路与城市发展 摘要:在中国快速进入高速铁路和区域同城化的时代背景下,文章在简要回顾高速铁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后,分析了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合关系及其对个体出行行为的影响。高速铁路收缩城市间空间和经济距离,交通可达性和便利性增强带来市场结构效应、劳动力池效应和创新溢出效应等三个效应。高速铁路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必要而非充分影响因素,此外还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和调整城市群体系等效用。最后,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指出高速铁路未来重要研究方向和关键点。 关键词:高速铁路;城市;集聚;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群体系 一、引 言 日本新干线1964年的运营标志高速铁路商业化时代的开始。截至2011年,中国、日本、台湾、韩国、法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土耳其、比利时、荷兰、英国和瑞士等国家和地区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7166公里,其中中国约占一半,预计到2025年在23个国家和地区运营里程将达到42322公里(UIC,2011)。 高速铁路的中距离交通模式形成与公路和航空运输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还与传统铁路市场形成分割。[1] 高速铁路的影响地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周边1~2.5小时可达的空间范围,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运行速度不同,其影响空间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周边250~6O0公里的空间范围。同公路和航空运输相比,其在800公里内有绝对优势,800~1500公里间对民航仍有较大竞争力,在1500公里以上对民航替代作用较弱 。[2] 在台湾,航空运输主要占据大于700公里的出行,高速铁路主要适用200~700公里出行范围,而200公里以内主要的出行方式为大巴与小汽车;客运大巴受高速铁路的影响相比民航与传统铁路有限[3] ,是票价敏感型旅客主要替代方式[4]。 在世界范围内,高速铁路经历四次大的发展阶段。首先,1964―1990年的引领示范和带动阶段,日本新干线、法国TGV、德国汉诺威至斯图加特、意大利罗马至佛罗伦萨等总里程3216公里高速铁路开始商业运营;其次,1990―1998年的进一步发展阶段,日本新干线骨干线路网络、德国柏林至汉诺威、西班牙马德里至塞维利亚、比利时布鲁塞尔至里尔、法国四条新线路的修建等;再次,1998―2004年完善和追赶阶段,日本和法国支线建设,荷兰、英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始建设[5];最后,2004年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跨越发展时期,到2012年年底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形成四纵四横为骨架线网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连接所有省会城市以及5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预计到2020年达到1.8万公里。随着高速铁路时代的到来,其必将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空间,对经济社会产生全局性影响,进而调整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本文接下来站在全球高度以集聚视角来分析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二、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效应分析 高速铁路通过改变不同地点的可达性进而引起城市之间时空收缩,运输成本降低,要素聚集和辐射能力提升,城市间融合程度增强。 [6] 高速铁路对城市群产生促进城际协作的“同城效应”,在城市层面产生促进城市重新定位、产业转型的“催化效应”,在枢纽相关地段产生促进多种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相互关联的“联动效应”。[7]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在高速铁路对城市群的影响研究报告中归纳高速铁路对城市群发展具有时空效应、边界突破效应、区位增强效应、要素整合效应等四个效应。下面从集聚角度把高速铁路对城市的影响分为市场结构效应、劳动力池效应和知识创新和技术外溢效应等。 (一)市场结构效应 高速铁路的走廊效应(Corridor Effects)提升地区可达性和便利性,从而使面对面交谈可能性增大,沟通成本、商务成本、交易成本得到有效改善,拓展新产品和服务市场。 [8] 可达性影响企业区位决策,但高速铁路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企业空间相互作用方式发生变化 [9] ,有利于形成工业走廊,提高资源流动性和优化产业空间分布 [10] 。 在整个市场,初始的小市场存在垄断厂商,由于市场规模有限和垄断,高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抑制市场交易,垄断厂商利用市场地位垄断产品和服务,从而降低市场整体效率,垄断定价降低消费者剩余和损害社会福利。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尤其是高速铁路运营促进本地市场与外部市场一体化,垄断减少促进价格下降和产品多样性增加,处于特定区位的企业拥有更大市场潜力,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在该地区集聚 [11] ,为获得规模经济的厂商相互竞争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高速铁路通过降低企业运输成本而扩大市场半径,各地区利用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促进国际贸易和地区间贸易,在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生产者市场,商旅活动利润取决于地区间产品和服务的边际价值,其边际成本差异决定区内和区间贸易额。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企业服务客户数量有限,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银行、商业服务等)对集聚、面对面接触、高频次商旅活动需要一个大市场门槛以便提供服务。商务活动成本特别是时间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区间服务贸易数量和质量,因此,从时间角度上来看,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决定本地区服务业发展状况。高速铁路降低企业商务成本,提高商务活动效率,增加新的市场机会和扩大服务半径。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投入要素价格特别是服务成本,竞争促进创新,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资源配置优化提高要素生产效率。 在消费者市场,高速铁路降低对价格和时间具有高弹性的购物与旅游客流成本。客流量增长提高服务行业竞争程度,降低存在规模经济(剧院和餐馆等)服务行业价格 [12] ,扩大其服务市场和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此外,高速铁路带来的人口流动使存在规模经济的公园、运动场馆等公共物品增加,促进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高速铁路提高站点所在城市生产效率。城市规模增加一倍生产率提高14%~27%,而Sveikaukas(1975)发现生产率可以提高6%~7%,Segal(1976)指出城市人口数量增加200万以上,生产率可以提高8%。Fogarty和Garofalo(1988)指出城市规模翻一番,生产率提高10%左右,而Moomaw(1981)和Tabuchi(1986)的结论分别是2.7%和4.3%。在日本1985年大都市区和不同等级城市中,城市规模增长一倍,人口规模在20万至40万之间城市的平均生产率增长25%,人口规模在20万以下的城市只增长1%,人口规模在40万以上的城市则增长7%。[25] 高速铁路对不同规模城市的经济增长存在异同。[26]高速铁路网络增加主要中心城市集中程度,最大受益者首先是大城市(伦敦和巴黎),然后是主要中转站(里尔和里昂)。[27] 而Leboeuf(1989)则认为高速铁路有利于大都市区以外中等城市的发展,Gutiérrezl和Coto-Millán发现欧洲中部城市明显受益[28] ,西班牙和葡萄牙城市边缘化程度加深。[29] 日本新干线对区域扩散作用有限,小城市资源通过虹吸效应被吸引到附近大城市,此外还有瓦朗谢纳之于里尔(Viekerman,2006)、格勒诺布尔之于里昂(Rietveld,2001),而借助于便捷高速铁路,小城镇改变之前依附于周边中等城市局面,而直接与大城市发生联系(Urena,2009)。但是,除非乡村地区拥有特色自然资源,如观光旅游等价值,否则难以受益,贫困地区反而流失更多资源(Nakamura,1989)。 高速铁路只是城市经济增长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Gourvish,2009)。一些研究表明高速铁路对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只有细微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难以观察和量化,现有研究成果夸大高速铁路的作用。 [30] 欧盟委员会(1997)指出泛欧高速铁路网络在25年内只给欧盟带来0.25%的经济增长和0.11%的就业增长。Preston和Wall(2008)认为高速铁路对GDP增长整体影响不超过1%,最高的地区不超过3%。很多情况下,高速铁路并不催生新经济活动,只会重新布局经济活动(Retveld,2001)。高速铁路建设本身不能解决城市群发展问题,城市群发展要受益于高速铁路,地方政府的政策干预和规划配套十分必要(Preston,2008)。日本新干线系统对于地方发展仅扮演催化剂,各区域之发展主要受过去发展影响,地方政府只有加快发展相关整体配套政策才能缩小区间差距,仅在少数重要地区设站扩大城乡差别(Sasaki,1997)。 (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高速铁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其建设过程涵盖基建、铺轨、车辆生产购置和运营管理等诸多环节,巨额投资和集中大规模建设使整个产业链收益。建设和运营带来的市场机会延伸产业链,增大产品附加值和拓展产业空间,促进传统制造业在内的诸多产业升级。高速铁路是高新技术产物,不仅提高铁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传统铁路产业升级与发展,而且带动铁路上下游产业协同创新,促进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1] 高速铁路扩大生产部门交流机会,可达性的提高突破经济活动地域限制,改变原有产业发展特征或形成新产业带。新干线将京滨、中京、阪神和北九州四大工商业地带与静冈、冈山、广岛等新兴工业地带连接,形成太平洋工业带。高速铁路使沿线城市的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并带动商业、饮食业、信息咨询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形成的新兴产业集群改变区域产业格局,提升整体综合实力。高速铁路促进产业在冲突与竞争中实现部分重要产业错位竞争和错位发展,加快产业整合,实现产业合理转移,形成分工明确良性互动的产业链。在经济活动垂直交流中,高级别产业逐步转移到高可达性城市,改变城市间产业结构。生产企业和商贸服务业公司将总部搬迁至沿线经济基础较强的城市,吸引大企业落户沿线中小城市,提高与大城市联系。高速铁路使整合了汽车、医药和化工等产业的里昂博览会业和物流业快速发展,推动原有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高速钱路提供迅捷高效运能促进沿线城市产业升级,带动沿线城市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并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奠定基础。1975年新干线从大阪延伸到九州,冈山、广岛、大分乃至福冈、熊本等沿线地带工业布局迅速发生变化,汽车、机电、家用电器等加工产业和集成电路等尖端产业逐步取代传统的钢铁石化产业。里尔由传统工业城市发展成为以旅游和办公为主的城市(Gerard Mathieu,1993)。武广高速铁路使沿线大城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而中小城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快速提升。东海道新干线加速沿线所有地区服务业、不动产业、运输通信业发展,促进部分区县第二产业发展,也使得东京、大阪成为金融保险商务和高科技信息中心,制造业发展迅速,还促进沿线文化教育产业发展。京沪高速铁路对北京和上海及沿线创意产业发展带来重要影响(施卫东,2008)。 旅游业是高速铁路带动较大的行业,往返便利性使过夜游客数量减少,出行范围扩大激发新的旅游需求(Sands,1993)。高速铁路本身为旅游吸引物,使游客数量和旅游消费增加,带动相关餐饮服务等行业发展,改变旅客出行方式和生活习惯,高档休闲娱乐需求增加,整合开发区域旅游资源。[32] Masson和Petiot(2009)利用中心-外围模型从理论上分析指出建设中的南欧高速铁路线路使西班牙巴萨罗纳作为旅游目的地潜在吸引力大于法国佩皮尼昂。京津城际铁路使旅游资源吸引力变化,区域空间结构变化和旅游地空间竞争力变动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武广高速铁路加快沿线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各地旅游资源优势充分显现,武汉和长沙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33]中国高速铁路改变旅游城市客源市场结构、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旅游产品结构等,区域旅游呈现“八个实现”趋势。[34] (三)改变城市空间结构 高速铁路对城市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改变产业布局,形成高速铁路站枢纽地区增长极等。城市空间结构改变推动力是高速铁路引致的产业结构变化,特别是其对咨询业、商业、餐饮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客运站枢纽地区人口密度和土地集约利用度逐渐上升,成为新增长极,发展重心偏移,促进城市向多中心结构转变。高速铁路促使两端大城市沿铁路线向边缘区域转移产业和人口,调整经济活动区位,改变城市空间结构。[35] 高速铁路带来高密度和混合土地使用开发,形成城市新发展节点,对周围空间发展带来触媒作用,引发该地区新发展和转型,从而带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在“三区”圈层结构模型中,核心圈(服务半径800米)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都非常高,主要发挥高等级商务办公等功能;扩散影响区(半径约1500米)建筑密度和高度相对较高,主要发挥商务办公及配套、居住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影响区(大于半径1500米)是对外服务功能区,主要分布在所在城区(Pol,2002)。由于抽样类型、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枢纽等级等因素影响,该理论模型存在较大局限性,但在车站周边15分钟范围内城市肌理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是其最直接和直观影响(郑德高,2009)。 根据高速铁路车站与城市中心距离,高速铁路车站分为城市中心地区型、城市边缘地区型和机场地区型三种类型。城市中心型站点最多,东京至大阪新干线12个车站有9个位于城市中心区,多为改建原有车站,与地铁等市内公共交通等衔接便利强化了已有的中心地位。里昂市中心Part-Dieu车站集聚全市40%商务办公楼。韩国高速铁路形成“KTX经济特区”,成为新交通、产业和商业中心。新建位于城市边缘区或新区车站,从长期来看能带动城市多中心发展,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但短期内发展困难。横滨车站位于市中心北部约7公里,从1974年建成后到1989年15间,平均每天客流只有1万人,车站周边地区的开发进度缓慢,但是1989年后客流量飞跃到2.7万人,周边新区加快发展成为城市副中心。高速铁路车站建在机场附近的很少,多站点城市一个站点在机场附近会扩大空港辐射范围。巴黎九个站点之一的戴高乐国际机场站依靠空铁联运模式为航空公司国际航线输送较大客流。与其他国家处于工业化后期不同,中国高速铁路建设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上升时期,高速铁路站点选址理念存在异同。中国城市决策者为拉大城市空间框架,大多把高速铁路站点建在城市边缘或外围,促进土地升值和城市多中心发展。 高速铁路提高城市可达性,增强城市辐射力,城市空间增大,城市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结构和地租相对价格改变,制造业和商业选址范围扩大,消费者居住和消费地点发生改变。高速铁路站枢纽吸引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商业流等相互作用,集聚降低成本,枢纽辐射能力增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中心区,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多中心化带来人口适当分散与固定化,通勤圈扩大促进郊区化[36],提升居住环境。高速铁路引起的城市内部人口分布变化与城市规模有关(Stanke,2009),在大城市(里昂和里尔)城市人口分布核心区停止向外围扩散,重新向站点所在核心区聚集,而在中小城市(南特和勒芒)人口分布没有明显变化。多中心化带来城市土地租金结构改变,房地产开发加速,房地产交易量和价格提高,特别是站区周边区域。勒芒在通车一年内,车站周边地区一万平方米商务中心基本出租完毕,通车3年后周边土地价格和商务办公租金提高2倍。法国南特高速铁路站点北部建成居住区,东部和南部由工业区形成办公区,西南方工业区和部分居住功能转变为商业服务和居住功能,会议中心与办公园区平均租金超出市中心平均租金20%。[37] (四)调整城市群体系 高速铁路增强沿线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和相互作用[38],有利于城市群形成与发展,可以促进中心城市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促进大城市向多中心结构转变,带动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成长。加快城市群内部同城化,促进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促进沿线区域形成带状城市群,实现城市职能分工和互补。[39]高速铁路改变城市交通区位,改变甚至重构城市体系结构。[40]王缉宪等人认为高速铁路对于所在城市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邻近城市与该城市本身因为高速铁路而产生或者强化了的互补作用。 高速铁路提升沿线中心城市福射能力,带动城市间经济与文化交流,从而推动不同城市协同发展,促进都市区同城化。[41]高速铁路扩大中心城市影响范围,使各城市腹地重叠,竞争使城市发展比较优势产业,专业分工促进城市网络优化。[42]高等级城市更易获利,而低等级城市管理者可以抓住机会吸引投资提升等级。高速铁路是地方城市的主要城市中心再发展项目的催化剂,项目使相关城市整体现代化,提高吸引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其在国家和区域中的地位。[43]高速铁路引起城镇体系两极分化,顶端城市优势地位会进一步强化,进入网络的小城镇在城镇体系中地位上升,未进入网络的边缘地区城市更加落后,地区行政中心为主的城市、有传统铁路设站的城市和有高速公路建设的城市等这三类城市的城市规模增大(Nakamura,1989)。高速铁路对上海、南京和北京等城市一日交流圈拓展突破均匀发展,呈现出以沿线站点城市为点、高铁线路为轴的点轴发展态势(王德,2008)。京沪高速铁路带来城市可达性整体上的大幅优化,形成非均衡的时空收敛空间,扩大局部地区可达性差距,延伸北京和上海等特大城市腹地范围,增强区域辐射能力(蒋海兵,2010)。 高速铁路促进不同城市圈发展,还带动沿线经济发展,相邻都市区耦合形成以高速铁路为轴线的新经济带。欧洲高速铁路网络把欧洲核心区重要城市间的时间距离缩短到4个小时以内,当日往返使所有地区互相接近而变得更加紧凑,作为一个整体竞争力提升,但其凝聚力难以预料,拥有高速铁路的边缘地区主要城市相对核心地区二级城市有更多发展机会,区域发展向主要大都市中心集聚,边缘地区与核心地区联系增强加剧主要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的不平衡(Gutierrez,1996)。 此外,Urefia(2009)从国家、区域和地方三个层面分析高速铁路对沿线大中小城市影响:在国家层面提高大都市间可达性,流入大都市旅客使大中城市开始吸引大都市的聚会、中层商业活动和技术咨询公司、城市旅游、代表大会、科学会议,以及国际研讨会和展览会,使已有城市体系平衡和等级发生转变。张萃(2009)分析了高速铁路对弱核型城镇体系、首位城市型城市体系单核体系、均衡城市体系单心多核体系、均衡城市体系多核型城市体系、首位城市型城市体系强核体系等五种不同城市体系的影响。 四、简要评述 首先,随着高速铁路尤其是日本和欧洲的率先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者最先开始研究高速铁路对城市的影响。早期研究主要是理论探讨,通过构建简单的理论模型来分析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通过仿真模拟高速铁路对城市体系演变的影响,由于是纯理论探讨,与现实情况存在一点差别。最先是对各个国家和地区高速铁路发展进程和现状进行一般性描述和简单对比性分析,随着时间积累和数据可得性增强,学者开始使用计量分析来研究高速铁路对城市经济增长和就业影响,高速铁路对航运、公路运输和传统铁路运输竞合影响等,取得较多研究成果,特别是欧洲高速铁路网络对欧洲各个城市影响和日本新干线对日本沿线城市影响,其他还有高速铁路对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城市影响等零碎研究。 其次,对高速铁路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学界的一个关注热点,目前已经积累一定前期研究成果。但是,从总体来说,还是对高速铁路发展现状进行简单描述,多是对京沪高速铁路和武广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影响一般性描述和预测,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较少,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积累和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学者关于高速铁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理论和数据缺乏,使得研究存在较大困难,特别是缺乏一套完整理论体系指导,较多研究成果集中在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还有部分研究成果分析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但是都存在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深入等问题。随着高速铁路运营时间增加和数据的积累,对高速铁路研究必将引来高潮和带来丰富深刻的研究成果。2012年,暨南大学的覃成林教授和肖金成研究员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铁快速发展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相关政策研究》的立项,标志着学术界对高速铁路的研究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其课题组将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系统揭示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机制,抓住区域产业分工与协调发展、区域合作、区域空间开发与空间结构优化、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分析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揭示高速铁路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和提出高速铁路时代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政策措施。上述研究方向也必将成为此后一段时间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最后,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完善和部分高速铁路线路运行,其正在对中国经济产生全局性、系统性和战略性重要影响。经济学者应该站在全球视角来分析高速铁路对于城市和区域产业转移、产业链分工等重要影响,研究高速铁路对城市内部、城市群内部、城市群之间、大区域之间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实现在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等理论上取得突破成果。充分利用微观层面数据,分析高速铁路对出行行为变化、企业区位选择行为变化、政府行为变化,以及与航空运输、公路运输和传统铁路运输的竞合关系。尤其要注意分析高速铁路“四纵四横”干线、跨区际线路、城际线路等不同类型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此外,还要重视其对人口分布、城市化、生态、行政格局、社会思想观念等变化的影响。 总之,随着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在理论上对经济学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在理论上系统地研究高速铁路对中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带来的影响,为研究带来新挑战和机遇。在实践上,需要站在不同层面、运用不同视角来分析高速铁路对不同城市、不同产业带来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来设计机制和政策,使不同城市和产业充分利用高速铁路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高速铁路发展论文:高速铁路应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摘 要】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相互依存;既有协作,又有竞争。在加速发展高速铁路的建设的同时,应充分发展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优势和功能,合理分工协调发展,达到经济合理地满足社会运输需求。建成立体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高铁;交通运输业;协调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交通,指的是货物的交流、人员的来往和信息的传递 货物交流与人员的来往,实际就是当今世界上的运输,它是通过5种运输方式――铁路运输、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实现人和物的转运输送,达到社会对人和物空间位移的需求。 一、高速铁路发展 自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日本东海道新干线高速铁路, 40多年来, 高速铁路从无到有, 迅速发展。 全世界运营中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不断刷新。 这些线路分布在10个国家和地区。21世纪的铁路运输业将会出现高速铁路的全面发展, 全球性高速铁路网建设的时期已经到来。根据业内学者分析研究, 高速铁路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即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的第一次建设高潮, 90年代初期形成的第二次建设高潮, 以及9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的第三次建设高潮。铁道经济研究对铁路“十一五”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热点探踪。 中国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客运铁路线--“秦沈客运专线”正式 开通,标志着我国从此迈入了高速铁路时代。不仅如此,我国还自行设计制造了“中华之星”高速列车,而其以每小时250公里的试验速度更是迈出了中国高速 铁路建设的重要一步,奏响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凯歌,揭开了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序幕。秦沈客运专线和高速列车的成功试验,是中国铁路步入高速化的起点,也是中国高速铁路的试点,这对于资源有限,交通处于瓶颈的中国来说,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和发展方向。据有关权威部门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民航、公路、铁路单位运输量平均能耗比约为11∶8∶1,在完成相同工作量的情况下,铁路是消耗能源最少的,完成单位换算周转量占用的土地,我国公路是铁路的20多倍。 所以,我国大力发展高速铁路是节省资源消耗的必然选择,也是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加快高速铁路的建设是我国顺应时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我们习惯于把铁路比喻成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但多年来中国铁路运输一直处于超负荷、低水平状态下运行,这对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来说,这样的运行速度和规模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因此,我国必须建设发达的高速铁路网,以适应现代铁路运输发展的要求。我国铁路目前以占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23%的运量。因此,铁路运输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扩大路网规模,大幅度提高运输能力。从发达国家路网现代化的经验来看,国家城镇化的比例提高后,城际间的通勤客流、商务往来客流强度将大大增加。所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呼唤铁路提供 可靠的运力支持。我国现有的城镇布局,已经形成了若干大城市带,这些地区城市集中,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际间人员流动的数量将呈跳跃式增长,因此,制定一个更具前瞻性、系统性和经济性的路网发展规划,是扩充铁路运输能力的重要条件。在路网建设方面,根据铁道部的整体规划和我国现有铁路网和城市布局情况看,高速铁路的发展模式可以有以下三种。第一繁忙干线客货分线,建设大能力客运通道。第二是中心城市间建设客运专线,实现旅客运输高速化。第三是繁忙单线客货分线,全面提升旅客运输质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快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增加路网规模总量,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构建覆盖我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络。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形成北京-上海、北京-哈尔滨(大连)、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福州-深圳和青岛-太原、徐州-兰州、上海-武汉-成都、上海-长沙-昆明“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高速铁路网的总规模将达到14000公里。 二、交通运输业优劣性分析 1、高速铁路对交通运输格局的影响分析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从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至今,我国高铁建设一直得到国家大力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特别是在近年来,我国多项高铁建设项目开工并建成投产,多条客运专线相继建成通车,特别是京沪、哈大、京广等高速铁路先后开通运营。“四横四纵”高速铁路网初步形成网络效应,已经对现有交通运输格局产生较大影响。 在航空机场方面,高铁将减缓国内航线的增长速度,但也由于航空公司对高铁的谨慎预期,而使行业运力供给增速降低,综合考虑供需可能将不会对行业景气产生重大影响。预计航空业国内航线整体受高铁减少的旅客量占比国内航线旅客量的10%左右,影响最高峰已经出现在2013年,将减少旅客量3%-4%,即高铁将使行业需求增长率将比正常需求增长潜力降低4%左右。对航空景气的影响还取决于航空公司对待高铁的态度,这将直接决定行业在高铁开通时代的运力引进,从目前航空公司的谨慎态度看,行业运力供给也将放缓,从而使行业仍有望保持供需平衡。高铁对机场的短期影响具有较大分化,整体上对上海浦东、广州白云机场和深圳机场的影响比较小,而对上海虹桥、厦门空港和首都机场的影响相对较大,但不会使得这些机场的旅客流量出现负增长。对铁路的影响主要在于会减少现有铁路的客运流量,但同时将很大地释放现有铁路的货运能力,铁路集装箱运输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目前铁路运能的不足使得货运需求受到很大压抑,尤其是非战略物资性质的铁路集装箱运输。整体上,我们认为高铁沿线的现有铁路的客运将会逐步停驶,从而实现与高速铁路的客货分流。客货分流将使现有铁路货运能力得到很大释放,预计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的高速发展。整体上对公路的影响不大。客运方面对沿线中长距离有些影响,但目前中长途客运市场主要分布在没有铁路直接相连或者乘坐铁路不便的城市间,影响不大;而中短途客运方面由于公路客运具有灵活性的优势,影响也较小。货运方面,高铁对于公路运输的影响体现在于释放沿线铁路的货运能力,从而对公路长途货运的替代,但首先由于公路长途货运占整体公路货运量的比重不大,而且从另一方面,多式联运的兴起将推动我国货运的增长,从而在短途公路上将促进公路运输的增长。因此,整体上高铁对公路运输冲击不大。 2、客运量预测的方法 客运量预测是客运年度计划、五年 计划、长远计划的基础,也是新线建设、技术改造的重要依据。预测通常分为近期预测、中期预测和远期预测三类。对铁路客运量预测而言,五年以内的预测为近期预测,五年至十年的预测为中期预测。运量预测方法众多,常用的有平衡法、额定法、系数法、类比法、时间序列法等。无论何种方法都可归纳为定性和定量的两类方法。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定性预测方法的依据是类推原则,类推原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时间顺序上的类推:许多事物相互之间在变化上有类似之处,利用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或其他地域、国家发展变化在时间上虽有差异,但在表现形式上有相似之处的特点,有可能把先发展事物的表现过程类推到后发展的事物上去,从而对后发事物的前景做出预测。(2).由局部类推总体:通过抽样调查研究某些局部或小范围的状况,来预测或了解整体和大范围的状况。当然在选择调查局部时要考虑其特征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反映所要预测的整体特征,否则会造成预测失误定量分析的方法是要进行量的计算。定量的方法又可以分为定标的方法和定基的方法。定量法是根据运量因素(标量)的未来数量作出运量预测;定基法是根据历史年度的量(基量)作出未来运量预测最新的需求预测方法是典型需求模式(Modal Demand Model)。此种模式一直是日本的新干线所采用,对于铁路的交通模式所占市场份额的动态变化预测是非常有效的。现在研究的京沪沿线的客运需求的主要前提是:a地区:沿途地区14个,其他地区16个,总数30个。b预测情况(以1996年为基年)2010年,速度为300km/h的高速列车以及在现有线路行驶的中速列车;2020年,速度为300km/h的高速列车;2030年,速度为350km/h的高速列车;cGDP平均年增长率;1996-2000年,8.2%;2000-2010年,6.9%;2010-2020年,4.8%。d每种交通模式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 3、影响客货流变化的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国民经济稳步上升,文化教育事业的日益普及提高。(2)生产力布局的改变,国家重点基建项目的兴建,引起地区间人口的移动和增加了新地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3)经济的繁荣、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4)城市化战略发展布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客观上这些城市都巳成为客流中心。(5)国家地区性的团体活动,如代表大会、大型运动会、展销会、全国和地方性的节假日。(6)现有铁路的状况、改建及新线的修建,通过能力的提高,客流吸引范围扩大的改变。(7)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铁路旅客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及各种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和合理分工的变化。(8)运价制度的改革,运价的提高或降低。 4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比较 现在铁路运输的主要对象是500公里到1000公里之间的旅客和货物运输,而公路、航空则在短途和长途运输中方能显现它们各自的优势。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如下:(1)高速铁路:速度在200公里以上,中途停靠站少;安全系数最高;舒适性好;服务质量很高;对出发、到达时间有十分严格的要求(除了意外事故);价格属中等,在飞机于高速公路之间。(2)高速公路:速度在100公里以上,中途停靠站少;行车安全发生事故的几率是一般公路的1/3至1/2;舒适性较好;服务质量高;到达时间较易控制;票价较高。(3)飞机:速度最快起码在500公里,基本不停靠;安全系数高;舒适性好;服务质量极高;出发、到达时间有严格控制(除少数意外);相对来说票价最昂贵。据统计,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平均每人公里的能耗:飞机:2998.8J,小轿车:3309.6J,高速公路公共汽车:583.8J,普通铁路:403.2J,高速铁路:571.2J。如果以普通铁路每人公里的能耗为1.0,则高速铁路为1.42,公共汽车为1.45,小汽车为8.2,飞机为7.44。汽车、飞机均使用的是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汽油或柴油,而高速铁路使用的是二次能源――电力。随着水电、太阳能、风能和核电等新型能源的发展,高速铁路在能源消耗方面的优势还将更加突出。不难看出高速铁路虽在速度上不能达到飞机的500KM/h,但比起航空运输的航线是自由的。而公路上汽车的速度很难达到高速列车200KM/h,并且运量也远远达不到铁路的巨大运量,而且铁路的建筑占地要比公路少许多,可以相对减少铁路的建设成本。 每一种运输方式有其特定的运输线路和运输装备,形成了各自的技术运营特点、经济性能和合理使用范围。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以铁路为骨干,以公路为基础,充分利用水运资源(内河、沿海、远洋)的作用,注重发展航空运输,适当发展管道运输,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随着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的不断发展,全国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逐步形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竞争优势,为人们的出行创造更加安全、便利、快捷、舒适的运输条件,必将使长期受到压抑的潜在客货运输需求得以进一步释放。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创造更好的条件。
课堂教学论文: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邓小平同志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也都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随着商品的流通,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课堂教学论文: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学生提问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吸取知识、感受、体味音乐的一种反应。教师提问是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的过程。 当今中学生具有“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会轻信和满足于教师、家长和书本上的意见、结论,他们想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因此,巧设疑问,既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信息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然而,从笔者最近对29所初级中学音乐教学所做的调研,以及全市中小学音乐优质课、创新课评比活动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不善提问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进行艺术性的提问,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理应成为每一音乐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 本文试图对教师精心设计提问情境进行粗浅的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之主旨。 一、创设情境,进行提问 (一)设计形象性情境进行提问 如何使抽象的教学变成形象化的、易被学生所接受并吸收的教学,是每一教师所关注的话题。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设计形象的提问情境,也应该是一个提问艺术探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教师的提问不仅仅在于考学生,而是在提问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找到师生心灵共振点。譬如,欣赏《摇篮曲》(浙教版中学教材第三册)教学中,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介绍《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催婴儿入睡时的歌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它结构简单,节奏摇荡,旋津优美、情意甜蜜,常为女声唱或合唱形式。在这之后,分别播放戈待尔和舒伯特的《摇篮曲》音乐,从外部音响感知人手,这时教师配以适宜的体态语言(轻柔、摇摆作摇篮动作或怀抱小孩入睡动作,脸上露出母亲慈祥特有的甜美笑容),此刻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音乐形象情境的感召下,已深深地体会到《摇篮曲》温馨的意境,以及它所包容着的深深母爱,在《摇篮曲》旋律的陪衬下,教师提问:《摇篮曲》的特点怎样?在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填表方式,由学生经过讨论逐步完成这一内容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将学生的思维和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 因为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音乐形象来充分发挥学生大脑的整体功能,诱发形象思维。教师利用讲故事、现代媒体和舞蹈等方式能创造一种宽松、讨论式的课堂提问氛围,调[,!]动学生脑海中贮存的感知表象。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的加工处理,正确理解音乐、感知音乐内容。这是值得教师尝试的一种提问方式。 (二)设计问题性情境进行提问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问题是架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也是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深化的阶梯,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提问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这便构成了问题情竟。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喜.而这一关键在于设置的问题必须鲜明生动、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像这类问题性情境的设计方法比较多,如:诱发学生兴趣后设问,激发学生悬念后提问,从已有问题中提出问题,等等,其共性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通过感知、思索后,寻求问题的答案。以“诱发兴趣后设问”为例,对其分析如下: 诱发兴趣后设问。其理论根据为:学生的思维有可导性,教学应从诱发兴趣和激发求知欲开始。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吧自己的理解、感觉用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从新旧交替事物的联系中找到“激发点”,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譬如,在学习《下雨真好》这首作品时.教师请学生闭眼听这段描绘雨声的音乐,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下于把学生融人大自然,脑海中渐渐会浮现出熟悉的雨中情境……。这时教师问道:“你愿意告诉我你在雨书的心情,并让我们知道你雨中26故事吗?”学生会充满兴趣地讲述雨中曾发生过的一件件趣事。接着,教师运用电脑多媒体展示一组极富诗意和生动气息的画面----雨中即景。教师提问:“你能给这段描绘雨声的音乐起个名字吗?”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不同,其所取的名字也不同。其结果有《雨中小唱》、《童年的而天》、《下雨真有趣》、《雨中情》等等。可以说,成功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实践的崔化剂。 (三)设计竞争情境进行提问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开始在乎周围人的评价,回答问题也存在顾虑。这是学生自尊心加强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头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争时高得多。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讨论、抢答、辩论等,从而使竞争情景得以形成。譬如: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李焕之)作品欣赏教学时,完成初步感受分段教学后,为了巩因时至“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分析.教师提出:复听全曲后,以小组讨论、抢答的形式,回答作品四个部分力度、速度、场景是如何变化的?逐段重播音乐,逐段小组抢答。这样,学生的情绪会异常高涨激烈,纷纷争着回答。集体荣誉感会使他们战胜自我,勇于挑战,热烈的课堂气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设计竞争情境时,应采用各种方法,如集体讨论法、自由辩论法等。因为相同中的音乐作品,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心境的教学对象来说,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只有通过多种方法的组合运用,才能使学生在充分的讨论和自由的辩论中逐渐完善自己.最后经过 老师和同学们的归纳总结,对某一音乐作品或音乐基础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通过以上几种提问情境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提问情境的设计是在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加以形成的。也就是说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和相应的教学环境,才能设计出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提问情境,才能使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教学效益。 二、及时评价,激励参与 教师提问需要一定的艺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更需要艺术。只有两者和谐的结合,才能使提问更具艺术。因为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特别是激励性的评价,更有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目标和方向。 为此,在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对每一回答或者有回答欲望的同学尽量表扬和鼓励,努力捕捉他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学习上不断得以提高。对于素质较好的同学,由于他们成功率较高,自信心强,教师在给他们提供表现机会的同时,评价更要从严,使他们能有往更高的标准和目标,发奋努力;对于素质较差的同学,也要多给他们感情投入,记他们知道老师在关注他,逐渐增强他们的信心,可先把目标定低些让他们优先回答比较简单的、复习性的提问,使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快感。这样照顾到所有的同学,使学生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不断提高水平,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提问艺术与评价艺术的完美结合,是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音牙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课堂教学论文: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 一、构建课改新理念,践行模式新做法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在深思,如何能结合本校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学生厌学现象比较严重的实际,变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管理,探索一种“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我校教学领导多次深入教师中间进行问卷调查、座谈调研,与骨干教师一起分析、缜密思考,达成共识,提出了“一三五”教学策略。即一个主题: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三个环节:预习指导、精讲点拨、课堂达标;五个步骤: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交流预习—引导探究,小组展示—精讲点拨,质疑释疑—小结提升,达标检测。并自行编制了与之配套的教学案,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课堂评价标准。成立了课改工作室,完善了电子教案备课制度。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设置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解决,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了学生交流、沟通、合作、整合表达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竞争意识与独立钻研的精神。学校将课题立项研究、主题教研、联片教研、校本教研有机整合到一起,并通过课的形式展示和评价,发现好的做法,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教师研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建设,建设培训好学习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我校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四人一个小组。加强小组文化建设,本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组名、口号、组训、组规、分工、目标等,以增强小组内的凝聚力,打造向心力,这个过程不需要教师参与。学校定期组织组长培训,建立健全小组的各种评价与评比机制,这一点尤为重要。“四人合作”小组学习的新模式彻底颠覆了我校原有的旧格局。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强制灌输变为弹性浸润,教学态度由消极应付变为积极参与,教学角色由高高在上变为平等交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方法由死记硬背到巧思妙解,学习方式由单骑闯关到合作探究,学习效果由一枝独秀到百花争春。 二、形成文化新特色,彰显课改新成果 一所学校的环境会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每位师生的信念,具有潜在的巨大教育功效。一个好的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教育作用,是其他教学形式难以替代的,学生可以从好的环境中顺利习得知识和受到感染。为了使课改实施更加顺利,学校营造了浓厚的课改氛围。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学楼外“成功路”两侧设有标语牌;各教学班安装了多媒体系统;建设校园文化橱窗,用优秀学生和教师的事迹感染身边的人,体现以生为本、以师为荣的理念,让榜样引领我们前进。2013年9月我校成功承办了大安市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并荣获了白城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 回顾课改前,我校学生流失严重,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现象普遍,两极分化特别突出。2011级学生在入学时,小学排名前百名的学生仅有15人来我校就读,并且没有高分生。教师也因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经过了三年的努力,改革成效不断显现,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师生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前不受重视的学生表现出让人惊讶的能力,以前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被学生讲解得清清楚楚,以前上课就睡觉的学生也开始拿起书本和老师、同学互动,更大地拉动了中等生和学困生的进步,明显减少了两极分化现象。课堂教学改革,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这是课改带给学生的实惠。我校从2011年中考至今重点率逐年刷新纪录,2014年有39人升入重点高中,重点率达30.5%.学生在演讲、书画、手抄报、蓝球、排球、课间操、文明之星、学习之星、特长之星等多项评比中有30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地、市、校级奖励。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感受着学习的快乐。教师在课改中创造着自己人生价值,感受着课改带给他们的喜悦与幸福。课改激活了教师、激活了课堂,促进了学校发展。近年来教师在课堂教学大奖赛中3人获得省级优质课,15人获地级优质课,22人获市级优质课。教师参加教学论文、课件制作、课题研究等竞赛获奖达56人次。2013年9月学校成功承办了大安市初中教学观摩现场会,得到了局领导、同行们的高度赞誉。现场会之后有多所兄[!]弟学校200多名教师来校听课学习。白城市教育局领导、教育学院专家多次来校指导教学,为我校课改注入了新的动力,我校的课改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大安市课程改革的进程。2014年9月荣获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在课改的路上,我们师生在充满期待中快乐发展,学校在积极探索中蓬勃向前。我们愿意携手更多的同行者一路求索,共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空间,我们愿意成为行走者、欣赏者、体验者、感悟者、思考者、分享者,坚定不移地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 课堂教学论文: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新突破 [内容摘要]:顺应新课改的历史潮流,坚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努力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突破。本文从突破课本和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破单纯传授历史知识,关注现实;突破“满堂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作业的单一性,布置自主、开放性的作业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理念、突破、拓展、主体能力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一般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对上历史课不是那么感兴趣。因此,学习历史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受到压制。现在,随着新教改和新课程的实施,《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理念的提出和新课材的推行,对广大历史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为适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历史课教学就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新形势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实现以下新突破: 一、突破教材内容的制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由于现在实行新教改和新课程,不同地区的学校可以选择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因此,像过去那样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显然是不够的。新教材的编排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的,不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材对一些历史知识进行压缩,没有对有关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前因后果或来龙去脉作出概括性说明,没有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作出明确的解释,加深了学生学、老师教的难度。 因此,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材料补充内容。假如要做到面面俱到,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要完成课本内容的教学是根本不可能的,更谈不上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如《历史必修1》中的第16课《辛亥革命》的内容较多,包括“清末民主革命风潮”、“武昌起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发动的背景、准备、过程、结果、意义。而旧教材的《辛亥革命》共用一章的内容,分四节四个课时的时间去讲授,新课程却把它浓缩为一节课的内容,只用一个课时授课。假如不对教材内容结构进行调整,大胆取舍,一节课的时间是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 因此,在讲授第16课《辛亥革命》时,我坚持以新课标为指导,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出调整,进行大胆地取舍。这一课新课标要求: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在初中对辛亥革命有一定了解的实际,在学习“清末民主革命风潮”一目时,我提出问题由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采取略讲。学习“武昌起义”一目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武昌起义”片段,也是略讲。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这一目。重点让学生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说明理由。”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我还补充展示2005年的广东高考试题,让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变化。(2005年广东高考试题)[材料]: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根据材料,概述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 学生通过思考,基本能回答: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不够深入。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大胆取舍,突出重点、难点,补充与课本有关的课外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又可以启迪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二、突破小课堂的束缚,拓展大课堂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过去,广大历史课教师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历史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这显然是不够的。 现在,根据新课标理念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能光靠小课堂,要敢于突破小课堂的束缚,树立“历史”大课堂的观念,要把小课堂和大课堂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不仅要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历史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才能走向历史教学的新天地。 要充分利用课外有关的历史书籍、报纸、互联网等获取历史知识。如古今中外曾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孙中山、、、邓小平、华盛顿、马克思、列宁等等,在历史教材只是蜻蜓点水般提到,想要更全面地了解这些伟人的事迹,可以阅读相关的人物传记。学生还可以通过订阅《高中历史报》、《中学历史教学》月刊等报刊来了解相关的历史信息。现在的互联网为我们提供查阅资料的平台,在讲授第16课《辛亥革命》时,我提供孙中山纪念馆网址,让学生上网去阅读有关孙中山革命事迹的材料,这样,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多思考为什么?以此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与历史课堂相关的课外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视野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突破单纯传授历史知识,关注现实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对于每天都在发生的社会新闻以及大家极为关注的热点、焦点,比如,反腐倡廉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科技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当代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休戚相关。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对之视若罔闻。教师应从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捕捉与历史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象、情境或者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这是当今社会赋予历史教育的职责之一。从而实现历史的借鉴功能和育人功能。 作为社会成员一部分的中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理所当然地希望了解这些,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精神生活积极、充实,甚至非常热烈”。如讲到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杨秀清等定都天京后,大兴土木,兴建华丽宫殿,开始讲究礼仪、享受,争权夺利,远离群众,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失败,由此,联系当今国家在大力惩治腐败的问题。 在讲到两晋之际中原地区的人口大规模南迁的原因是为了逃避战乱、躲避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由此联系当今的环境保护问题。在学习《历史必修2》的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中的“四大经济区的形成”的内容时,引导学生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区域经济(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因为“腐败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区域经济问题”等都是学生感兴趣并能意识到的现实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现实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 四、突破“满堂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着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传统教学实行“满堂灌”,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现在,新课标的理念对历史教学提出新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 北师大教授周玉仁曾倡导“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提供丰富而典型的图片、史料、视频等材料,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尝试,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如我在第16课《辛亥革命》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作为旧官僚的袁世凯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接着,我展示图片《袁世凯与北洋军阀部分将领合影》、《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各国使节的合影》,史料:1、“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 ----张謇(立宪派)给袁世凯的密电2、章太炎(革命党人)声称:“革命军起,革命党消。”3、孙中山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时,也致电袁世凯,表示“虚位以待”。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归纳。 结果学生组织的答案比较全面:袁世凯能当上临时大总统的原因是:1、手握重兵;2、得到列强的支持;3、立宪派的支持;4、革命派的妥协;5、袁世凯的个人因素。这样,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增强,学习方式在逐步转变。 五、突破作业的单一性,布置自主、开放性的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改革以往机械、繁琐的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开放性的习题。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历史学科能力。学完第16课《辛亥革命》,我布置这样开放性的作业题:1、在学习和生活的周边环境中,以“中山”冠名的地方(如:街道、公园、医院等)有哪些?你到过这些地方吗?你知道这些地名的来历和演变吗?建议同学们对这些地名的来历和演变进行调查,你有兴趣吗?2、在孙中山“振兴中华”呼声的鼓舞下,中国迎来了革命的新曙光。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是伟大的历史进步。试撰写一段200字的辛亥革命纪念碑的碑文,赞颂孙中山及革命党人的不屈不挠和献身精神。 还可以结合课文学习,组织有趣味的历史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历史、用历史;可以对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或电影、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辩论,如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世纪伟人孙中山》,让学生讨论:孙中山的哪些崇高革命精神值得学习?这种开放性、自主性作业形式,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感,无奈感,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给予更多的学生广阔的发挥空间。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顺应教改的历史潮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努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技巧,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他们的学习技能,突出他们的主体学习作用。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够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 课堂教学论文:“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通过音乐新教材(人教版)的实验,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 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 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其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打下良好的基础。 “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 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教学模式的建构体现了全员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求异创新的基本理念。 二、“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程序 (一)审美体验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开展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二)自主、模仿、探究、拓展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每个学生充分地聆听体验音乐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主动地去模仿,探究式地学习音乐。 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和即兴创作,表现的形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有唱、奏、舞、相声、小品、诗歌、剪纸、绘画等,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三)创造表现、合作交流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造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 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可以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张梅玲教授说:“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不能一次求完善,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她的话富有哲理,对我们音乐教学也很有启发。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创造表现,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究,给学生提供条件让他们去大胆设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独立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创造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创造表现的形式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歌舞、合奏等表演,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三、“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教学模式的方法与策略 (一)以审美为核心,注重体验与感受 音乐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牢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遵循听觉艺术的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将音乐美传递给学生,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二)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走下讲台,站在学生中间,重新设计学生的座位排列顺序,可将学生的座位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排成圆形、半圆形,两组对坐等形式,从形式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其次,师生可共同体验一种情境。例如,教《唐僧骑马路得略》时,同学们分别扮演正面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教师扮演反面人物老妖怪,师生共同参与表演,一起唱,一起跳,共同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们在无拘无束的课堂中进行表演与创造。 (三)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采用自主、模仿、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形成自主、模仿、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金色的秋天》时,可结合本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特点,首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谈出对秋天的认识与感受,这一问题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兴趣盎然,侃侃而谈,接着教师,再问,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心清是怎样的? 学生答,是非常欣喜、激动的。接着问,那人们在丰收的季节用哪些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呢?这时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许多种表现形式,教师可随即引导学生自由组合,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秋的喜悦。同学们集思广益,于是就出现了用舞蹈、唱歌、器乐演奏、手工、剪纸、诗朗诵、书法(写对联)、绘画、小品等多种表现形式,同学们以自主、模仿、合作探究的方式形象地表现秋的喜悦。学生在兴趣中,在美的熏陶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新知,培养了他们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精神和合作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果让班级的学生组织一台庆丰收的联欢会,以上几种表现形式的组合堪称一台精彩的表演。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也突出了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改变了以往那种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四)情境陶冶,激发学生创造表现欲 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适合的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更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表现欲望。例如,教学《金色的秋天》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到秋季丰收的喜悦,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一个丰收的小院。将教室看作是一个农家小院,自己动手剪彩条,拉花,写对联等方式来布置,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把教室布置成很像一个丰收的农家小院,同学们在这个小院里欣赏《庆丰收》,手舞足蹈,无比喜悦,在音乐中体验丰收及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提高了学生们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作表现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材内容 实验教科书在编写体系、结构上有其明确的特点,每单元、每课都设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教师有责任围绕主题选取音乐材料,延伸教材。例如,教学《祖国颂》时,可选取《我的祖国》《祖国、祖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祖国,慈祥的母亲》等作品补充进来。教学《金色的秋天》时,围绕主题,选择《好收成))(好日子》等歌曲来表现金秋人们的喜悦心情。教学《亚洲之声》时,除了教材中列举的几个国家乐曲、歌曲之外,可让学生搜集其他国家的音乐作品并了解其地理、人文等知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及参与的积极性。 构建“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的教学模式是一次新的尝试,经过一年来的实践,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课改实验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使它更加有效,更加完善。 课堂教学论文:网络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的尝试与实践 1、问题的提出 网络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技术领域中新崛起的前沿技术,网络教学作为1种新的教学方式正在我国方兴未艾地开展起来。在选修课、研究课的实践中已经认识到网络教学的资源共享性、多媒性、交互性3大优势,但它能否适合于45分钟内的课堂教学?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呢?为此,以地理课“澳大利亚”1课为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尝试与实践。 2、实践的步骤 1.网页的制作 依托校园网这1局域网络环境,制作澳大利亚网页。主页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分为自然环境、资源与发展、居民与城市、特有动物4个部分。 在自然环境的网页中又分为位置、景观、地形、气候4部分。位置的1页中与突出澳大利亚轮廓的“世界地图”,“澳大利亚地图”,回归线有动画效果的“澳大利亚领土组成图”及相应有关位置的文本材料链接。地形的1页与大自流盆地、西部高原、大分水岭的景观图片,有动画效果的“地形图”及文本材料链接。气候1页中与各种气候类型下的景观图片,“气候类型图”及文本材料以及典型地点的“降雨量分布图”、“气温曲线图”链接。此外,景观的1页中还与大堡礁、艾尔斯石、蓝山等澳大利亚独特风光的图片和材料链接。 居民与城市的网页中与有关人种构成,民族组成,语言宗教等材料和图片,还有“人口分布图”,库克登陆地图链接。城市1页中与城市风光建筑景观,城市人口、规模、发展等材料介绍链接。 特有动物1页中与有关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材料、图片介绍,还有澳门利亚外来动物对澳大利亚的影响等材料链接。 资源与发展的1页中与“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澳大利亚矿产出口图”、“澳大利亚铁路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及有关工业发展的影音文件,文本材料介绍链接。 网页信息来源较为丰富。主要由教师通过网络下载、图片扫描、文本嵌入、光盘复制等渠道。网页之间的链接即按学生思维进行发散的跳转,并利用检索功能将发散的思维聚焦于1点。总体设计出发点是教材,但内容丰富,深度、广度横向、纵向延伸。网页在校园网上,学生可以在电子阅览室或网络教室通过浏览器登陆访问。 2.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澳大利亚1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1.5课时。前半个课时,同学们在澳大利亚网页自由浏览,根据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确定兴趣小组。接下来1课时,分为5个环节。 (1)情境创设典型的图片,优美的语言引出学生对景观、动物、居民、发展的兴趣。布置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每个小组带着专题任务去澳大利亚考察。对于学习目标不清楚的学生,教师要通过适宜的学习情境的设置诱发其形成阶段性目标。 (2)小组协作将同1兴趣小组的同学安排到附近的微机上,小组内部可以分工也可以共同进行,通过查找本小组专题内容信息,并通过语言交流或98短信息等交流方式共同将本小组专题知识结构完成。 (3)全班同学会话交流第1小组就澳大利亚自然环境专题主要内容及建构的知识结构向全班同学,其他小组在接受的同时,思考、观察,将迷惑的问题向的第1小组同学提问,或将自己更了解的问题与小组或全班同学交流切磋。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交流的内容及时启发、引导、点拔、评价。第2、3、4小组依次进行。 (4)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根据全班同学的对话交流,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丰富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完成本节知识结构的建构。教师则以学生的角色将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拿出供同学评价、借鉴。 (5)练习巩固将要落实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做成趣味练习上传到网页中,学生通过有趣味的练习加深自己对本课的理解。 3、指导实验的理论和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的指导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课所采取的教学法是支架式教学。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学生因为有向全班同学、发表、展示的机会,针对初中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期望值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尽可能多的查阅、练习、交流,主动学习。 学习过程中,学习是目标指引的每个学生都将自己考察的专题内容给其他同学作为真实任务,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又都不是教师施加的,而是学生自己确定的。同时,学习目标的形成与真实任务有关,学生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始终面对结构不良的或结构不完善的问题,因此他的学习目标只产生其学习过程内部,或产生学习者、教师、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中。 学生的学习是累积性的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要有1个原有知识的激活阶段,然后则通过同化或顺应重建知识结构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使认知发展从1个平衡进入另1个平衡状态。学生的学习中,知识是累积的,不仅有量变,更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质变。 学生的学习是建构的学习者必须对新信息进行精制,并将其与其它信息关联起来。学习者对世界的认识有自己知识建构的理解,也有同学间共享协作的认知,他的学习是建构的。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是为学习者对建构知识的理解提供1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1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便于学习者理解并逐步引向深入。(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以认知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本课中网页的制作除了给其信息外,网页的结构就是给学生搭脚手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概念框架的某个节点)。小组内部的协作,组间的对话都是围绕问题情境进行的。(3)自主学习:教师提供有关线索,学生自己分析,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渐攀升。(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结果的基础上,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课堂教学论文:对读写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策略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读写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难题。近年来,笔者紧扣“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主导原则,在以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优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以下结合教学案例,谈谈读写结合在课堂教学实际应用中的四种方法。 一、对文本留白的续写或扩写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当“以用为主”。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词句的品悟、美读逐步感受到了文本的深层内涵,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句,体味情感,还要通过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宣泄自我阅读的情感。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们总有对完美事物追求的心理,当看到某些事物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时,大脑就会产生积极兴奋的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留白”,让学生在留白处放飞思绪,对文本进行扩写或续写,这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学习、宣泄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习过程中积累的语言、形成的价值取向等在实际应用中得以体现与展示。而长期、有效的此类训练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其读写能力的平衡发展。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小英雄雨来》时,教师在备课中发现,课文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响起枪声……”这段话对老人们的叙述较简略。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留白处展开想象,对老人们惋惜悲痛的语言、行动等进行扩写练习。有了对前文的理解和对雨来的情感体验的铺垫,学生大胆想象,在习作中融入自己对雨来的敬佩、赞赏、痛惜之情。再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时,在反复阅读、理解、品悟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延伸想象:“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会发生什么事?桑娜和渔夫以后的生活会怎样?”这样的延伸想象式练笔符合学生追求故事完整性的心理,促使学生书写内心的理解、感悟,使学生的阅读情感得以延续,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二、以文为范的仿写训练 现代认知迁移理论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识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迁移的实质就是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的原有观念,对新课题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在提示新旧课题共同本质基础上发生的学习的转移。模仿文本进行的仿写练笔正是运用迁移的原理,将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仿写训练符合小学生爱模仿的心理特点,遵循从效仿到创作的语言学习规律,促进了学生语言的持续发展。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注意寻找读写切入点,让学生模仿文段的某些特点进行语言运用训练,教会他们“描”得合情合理,“仿”得恰如其分。学生对范文中的遣词造句、中心思想产生认同感,自然能够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有助于为其语言风格的形成、逻辑思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学习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介绍小艇的写法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某一事物的特点,运用比喻、列数字等方法介绍一种新型事物——软性铅笔。由于课文提供了生动的范例,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软性铅笔长、软的特点,并在教师的点拨下写出了一段介绍软性铅笔的生动文字。 三、角色转换的语言重组训练 语言的重组转换训练是一种形式多变的语言创新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这样的转换训练包括句式的转换重组、文章繁简的转换重组、文体的转换重组等。在阅读教学研究中,侧重于根据文本阅读经验所进行的角色转换的语言重组训练。新课程改革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学习成为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教师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创设便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得以参与自主、探究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点的体验更为深入、深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新型玻璃》中,教师与学生一同创设推销产品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推销员,给自己喜欢的一种新型玻璃写一段新产品解说词。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抓住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对课文语言进行修改、加工、想象重组后,写出了具体、生动、有趣的片段。教师再次指导学生转换角色,以新型玻璃自述的方式描述玻璃的特点与作用。学生在自述过程中创造性地为新型玻璃添加了人的个性特征,不仅使文本内容铭刻于心,更为课堂学习平添了几分生趣。 四、师生互动的学后感笔记 学后感笔记与一般的读书笔记不同,它侧重于记录学生学习后的感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习作教学则强调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与他人分享写作的快乐”。学后感笔记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设置的课堂延伸性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还要注重师生互动的学后感笔记的积累,使不同的思想意识得以交流,促使新感悟的产生,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英法联军的暴行激发了学生的愤慨之情。课堂上,课文的知识点虽已讲授完毕,而学生的情绪仍未平复,教师可抓住时机让学生写下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写下了自己对此事件的评论、感悟或思考,课堂教学提升到了新的境界。学后感训练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表达自我观点的语言能力,同时展示了学生个性阅读的体验与思考,促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原理告诉我们:“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成螺旋式上升。”学生学习课文也是认识世界的过程。阅读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阅读认知延伸到对语言的实践阶段,使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文本内涵的探究与学习,表达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感悟。学生在读写结合训练过程中发展了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论文:研究性学习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论文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力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要发挥好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历史 改革 研究性 在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适应了“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索。 一、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选题。选题也必须从实际出发,重点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选定的课题必须具有事实根据或科学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空想象。二是可行性原则。选择课题要充分考虑实施的可操作性,要量力而行,从主客观条件(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及物质条件等)方面考虑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能性。选题宜小不宜大,角度不要太多,不要超出学生的驾驭能力。选题提出的依据要充足,内容要明确,还要考虑学校或社区是否能提供课题实施的必要条件。三是创新性原则。指导学生选题时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原有的实际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力求所选课题新颖独特,要敢于选择别人没有思考或正在思考而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够好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注重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生的思考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求知欲,有了探求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倡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创造,不唯书本,不唯教师,不唯权威,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管学生提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没有价值,也要对他的勇气予以肯定,保护其质疑意识,然后再分析问题的价值,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制造矛盾,善于启发、诱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钻研,使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比如,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教师回避不了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问题。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大多数新王朝的建立者,能够从前代的覆辙中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放宽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当时的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安定,国势强盛。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教材都给予积极的肯定,这是应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地置疑,转而去看“治世”的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维护其“家天下”的封建统治,看清楚封建时代的“治世”是建立在奴役人民的基础上,近而明白封建制度下的“治世”是不可能长久的。这比教师简单地传授和讲解要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秘诀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尽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研究。探求所得必能牢记于心,也倍感珍惜,探求过程中培养的习惯、能力、思维品质等更是终生受用的东西。例如,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形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幅历史地图反映了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相关的多幅历史地图则反映了该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可以涉及时间、地点、区域、方向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往往只注意到地图语言的直观形式,即各种地图符号,但对地图语言的历史内涵却熟视无睹,这就无法真正理解历史地图的作用。有鉴于此,可在高三专题史复习时,专门开辟“图说历史风云”等类似的专题。在简单的示例指导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教材和地图册中图表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向学生介绍教师的发现与感悟。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足以让教师惊讶的能力。 四、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而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历史知识的教学应当是基础,是历史教学整体目标中不可割裂的具体目标。没有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学生一切的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的能力也都难以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无从谈起。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二是合理整合教材内容。三是适当充实辅助材料。要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视角去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潜能。譬如,从关贸总协定的缔结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可联系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真正培养学生运用现有的历史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论文:历史地理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历史地理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观念,从而提高历史学科能力,所以值得重视。 1.运用历史地理观念,深刻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一张色彩鲜明的历史挂图,能够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可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强化抽象思维,加深学生对历史地图所展示的历史环境的理解。 例如,在讲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的形势时,首先要设计绘制一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前后的全国形势图,表明此时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于1927年4月28日在南京建立了反动的国民政府;1927年7月15日,又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在北方,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他们控制了全国各大城市,并在那里疯狂地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通过此图,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全国一片白色恐怖的情景,进而使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就必须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发动武装起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革命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秋收起义,12月又发动了广州起义,中国革命于是进入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运用历史地理观念,增强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和记忆。例如,为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的过程,设计绘制一张抗日战争前夕的形势图,在挂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被日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占的我国东三省,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侵占的上海,1932年在东北建立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1933年入侵的热河等等。同时教师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同国民党反动政府签订《塘沽协定》,国民党政府承认日本占领东三省和热河省合法化,并制造了河北东部的非武装区,成为日本入侵我国华北的门户;接着讲述1935年日本又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何梅协定》,妄图使我国华北五拾自治”,最终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最后通过地图所示自然导出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如“一二·九”运动,如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等。这样做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3.运用历史地理观念,提高历史的概括能力。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后期这一历史阶段时设计绘制一张中国政区图,用四种不同的颜色代表这一历史阶段的四个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颜色分别标出四个不同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的范围、重要会议的地点、重要战场的位置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就可以使学生概括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和领导全国人民走向胜利的过程和特点,还可以掌握每个时期的发展线索,并区别不同时期的党的会议所完成的不同的历史使命。 运用历史地理观念,还可以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自然生态保护意识教育等,可待开掘的领域很多,只要运用得恰当,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论文: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桐乡有个经济开发区是全省十强经济开发区之一。我们高一(7)班的同学对它十分感兴趣,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利用暑假时间对它进行一些课题研究。研究的内容与今天这堂课关系较为密切。下面我们就用热烈的掌声有请该小组组长熊泳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研究的一些情况。 学生导入问题 同学们,我们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对象是浙江省桐乡经济开发区。我们准备利用暑假的时间进行研究,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桐乡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区位优势;②桐乡经济开发区对桐乡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③对开发区内一些知名企业的调查以及集聚成因的分析研究;④开发区污染问题及治理措施。前段时间我们小组已经利用周末时间前往开发区进行了一些调查(利用课件展示开发区的照片),主要了解了巨石集团的治污情况。此外我们也初步分析研究了桐乡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现在向大家展示开发区的区位示意图(利用课件展示开发区的示意图)。下面请老师指导我们继续完成学习活动。 教师转承讲授,布置学习任务 非常感谢熊泳同学的介绍。他给我们开了个头。除了他刚才介绍的资料外,我也找到了一段介绍开发区宣传的录像片段,让我们根据录像和刚才的图片资料一起来分析桐乡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区位优势。 设计学习情景 先播放录像片断展示开发区的示意图,以前后两桌共四位同学为学习小组就开发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进行分析讨论。 教师管理与帮助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穿插在各讨论小组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提示和补充,引导他们从工业区位选择的角度加以考虑(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等)。讨论一定时间后邀请学生代表上台发表观点,然后教师加以点评并且逐步达成共识。 归纳小结 桐乡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有: 自然因素方面:地形——位于杭嘉湖平原,地形平坦;土地——离市区较远,地价较为便宜;水源——水网密布,水源充足;气候——盛行风垂直的郊外,对城区影响较小。 社会经济方面:交通——水路交通便捷(京杭大运河,高速公路,320国道以及沪杭高铁);政策——政府在投资、环保、税费、用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劳动力——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科技——拥有一定的科研机构。 提供学习资料,设计自主学习 利用课件展示开发区的平面图,根据平面图分析区内工业联系、工业集聚等现象以及专业化产业区的特征。 师(展示开发区平面图) 问:这里集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如巨石集团、桐昆集团等等,那么这些企业为什么要集聚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自主思考,自由发言。 学生自主思考(学生代表回答,师生共同纠正不规范的表述,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在生产协作上形成联系,如“投入—产出”联系;在空间利用上形成联系,如共同利用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和便捷的交通网络等资源;在信息网络上产生联系,如共同利用最新的工业信息和互联网信息等。 师(小结、转承) 根据上面的学习以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企业往往集聚在一起,形成工业集聚现象。那么请同学想想工业集聚有哪些好处呢? 生答(教师及时评价整合) 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可以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可以加强知名度取得规模效应;还可以利用共同的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师 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区域。同学们,除了经济开发区,我们桐乡还有哪些典型的专业化产业区呢? 生答 濮院的羊毛衫、崇福的皮草业等。 师 由此形成了“一镇一品”、“一乡一品”或“一县一品”现象。同一类工业部门由于相对集聚,分享了专业化协作、专业化营销网络、社会化服务等好处。同学们课后可以借鉴熊泳小组的经验对它们作专门的研究调查,然后写一些研究性小论文。 师(过渡) 同学们,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经济开发区,请你深层次地分析区内工业地域的工业产品特征。 教师转承提示 以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为主、生产过程综合污染较重、产品附加值偏低等。 设计教学资源,进行案例教学 通过分析桐乡生活论坛上的帖子分析工业与环境的关系。 师(课件展示桐乡生活论坛上关于桐乡引进建设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帖子) 论坛上关于桐乡是否引进建设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帖子非常多。钴是一 种重金属,对环境对人体影响非常大,因此桐乡是否该引进建设此项目在老百姓中的争议比较大,课件上展示的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帖子。请同学分析一下,这三个帖子说明了我们桐乡的老百姓对华友钴业有哪三种观点。 生答(教师补充完善) 第一种观点是单一从经济方面考虑,认为建设该项目非常有必要,因为它对桐乡的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第二种观点是单一从环境的角度考虑,认为它有污染就坚决不应建设该项目。第三种观点相对来讲不是那么极端,它是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认为只要做得好,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可以兼得。上述几种观点涉及工业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因子已经成为工厂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课件展示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示意图) 师(提问学生,分析原理) 从示意图中我们发现,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物排放量成反比,也就是说同一个工厂,污染物排放的越多,单位产量的治理污染费用分摊得越少。那么请同学思考一下,通过这条曲线告诉我们,治理污染是分散治理还是集中治理的费用省?假如这条曲线表示发达国家,那么我们发展中国家所对应的曲线应该画在哪里?假如说这两条线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和农村,那么分别属于哪一条? (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回答,师生共同评价解说) 师 我们发现这两条线之间产生了“落差”,发达国家的治污曲线位于发展中国家之上,这表明发达国家的治污成本比发展中国家要高。因此发达国家为了降低污染治理费用,往往将污染型工业选择在污染控制费用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同样道理,在城市的污染工业,为了降低污染控制费用,会将工业转移到农村地区,从产生工业转移现象。 师 详细介绍工业转移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加以应用,师生一起学习课本71页内容。 师(转承) 我们以世界玻纤工业的转移为例,再具体来分析这个问题。 设计学习任务 通过案例“当前世界玻纤工业的发展趋势”的学习,掌握工业转移的原因、特点和对策。展示分析案例,分组进行问题探究:①世界玻纤工业转移的原因有哪些?②发展中国家应如何面对这一转移? 生(探究讨论、上台在实物投影仪中展示讨论成果,师生共评并且共同归纳小结) 导致当前世界玻纤工业转移的原因主要有: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一些非核心业务的玻纤工业转移到国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水平、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压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玻纤工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对这一转移的对策是:①对外:拒绝重度污染企业落户本国,应有选择地进行引进。②对内:努力发展科技,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走清洁生产之路;因地制宜发展相应的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教师转承 根据世界玻纤工业转移的案例,请同学们思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工业产业链中的地位。 生(思考回答) 在全球工业产业链中,发达国家处在产业链的高端,垄断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和服务;发展中国家处在产业链的中末端,拥有大量劳动密集型和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的产业。 师 因此我们要努力创新,改变这一不平等的地位,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 师生共同完成课本第71页“活动”部分的任务。 师 本节课的学习已经接近了尾声,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生 两位学生小结,罗列了主要知识点。 师评 同学们只注意到知识点的回顾,却忘了最重要的东西:正确的发展观。若干年以后当你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你可以忘记今天这堂课的知识点,但是正确的发展观却必须时刻铭记在心。 师问 请大家一起大声说,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发展观? 生齐答 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后实践活动请你给市长写封信,谈谈你对桐乡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讨反思 下面结合这节课例,将课堂体系分为十大组成要素,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以审视和反思。 反思一:从教学目标看是清晰明确还是含糊不清 从本堂课看,陆老师根据课标中的相关要求将本节课从工业区位、工业集聚、工业转移、工业污染等四块内容开展活动,目标明确。最后又以概念图式的板书设计搭建了本节课的知识网络,条理清晰。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着讨论、画图、点评等环节,使课堂教学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又很好落实了“过程与方法”。而本堂课最后的师生对话:“请大家一起大声说,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发展观?”实际上是最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以这一目标的强化进行收尾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反思二:从课堂导入看是激发内驱还是抑制兴趣 本堂课的导入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导入方法,而是借学生之口进行导入——通过研究性小组成员介绍本组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进而转入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这样的设计既鼓励研究性小组的全体成员,又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为整堂课的高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反思三:从资源选用看是鲜活生动还是枯燥乏味 本堂课中陆老师能够积极开发乡土地理教学资源,运用了大量的乡土地理知识,如桐乡经济开发区的案例、桐乡生活论坛的帖子等作为情境内容,使之鲜活生动,并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完全符合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资源观,即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如果有点瑕疵的话,那就是乡土地理地域性的特点,使极少部分农村的学生对案例了解甚少,难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 反思四:从教学方式看是探究启发还是机械灌输 值得肯定的是,陆老师在本节课中很好地体现了探究式的教学思想,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讨论、绘图、发表见解。如在“绘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治污曲线”这一活动中,两位同学分别板演了自己的作品,并且将自己设计的依据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表述,进行交流,尽管其中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却是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构建起来的知识,是探究式教学下有效生成的知识。而这一获取知识的方式将启发学生的思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反思五:从师生互动看是平等对话还是命令传授 本节课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教师富有亲和力,通过提问激励学生思考,通过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讨论交流和合作,并对学生的见解展开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如陆老师的提问:“请你把刚才你们组的讨论结果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就是一种饱含期待的对话。又如学生在板演完治污曲线图后,大家交流作品、展示讲解、相互点评的过程,就是较深入的互动对话。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内驱,提高了效率。 反思六:从提问设计看是启迪思维还是简单应答 本堂课陆老师所设计的提问既有简单应答型的问题,如“哪类国家维持着对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并举例说明?”这类问题其实是对课本知识的复述,思维价值不高,还好此类问题数量不多。更多的是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判断、合理表述,培养较高层次思维能力的探究性问题,如陆老师“通过课件展示桐乡经济开发区的示意图和平面图,并提问开发区发展的区位优势以及工业集聚的原因”这样的问题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探究兴趣,并由此营造较为活跃的课堂气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反思七:从评价反馈看是激励信心还是抑制生成 本节课的互动评价还是运用得比较贴切,有教师点评,有生生互评,也有学生自评,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乐于表达自己得观点。如在“分析世界玻纤工业转 移的原因及发展中国家应如何面对这一转移?”这一活动中,两位同学分别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了本组讨论的成果,并讲解依据,这其实是个“自评”的环节。随即同们的“互评”很热烈,同时教师穿插的点评则起到了仲裁的作用。总之,这样的评价活动是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最终使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参与、乐表现的好习惯。 反思八:从媒体运用看是适当辅助还是过分依赖 本节课的媒体使用是比较恰当的,PPT课件的页面并不算多,但页面美观清晰,主要用来呈现情境材料、展示所提示的问题与活动的要求,也适当地展现结论性的知识要点,这就是辅助而不是依赖。另外,概念图式的板书设计搭建了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同时由于板书是伴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逐步完成的,因此其又动态地保留了学习的痕迹,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总结和课后的复习。 反思九:从学生状态看是思维活跃还是沉闷不堪 本节课陆老师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切入点,以乡土地理案例为突破口,联系实际,关注生活,因此学生的状态无疑属于前者,能自始至终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总是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交流,乐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笔者认为,仅以此点就可以认为这是一节高效的课,是能够让师生都得到发展的课。 反思十:从作业训练看是多样开放还是单一呆板 本堂课陆老师所布置的作业,既有传统的一课一练的课后练习,也有诸如“成立研究性小组撰写研究性论文,给市长写封信提建议”等一些多样开放的思维训练。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但巩固了新学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及表达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 三、结束语 以上的评析是笔者在观课后的几点反思,亦可将其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几个视角。如果每节课后我们都能从这几点进行“扪心自问”,然后加以改进的话,那么我们的教学水平将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将不断增强。作为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笔者期待着有效甚至高效的地理课堂能尽早实现,使地理课堂向课程改革的目标大步迈进 课堂教学论文: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摘要:初中学生对地理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其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因此在课堂上急于提问而影响课堂秩序;而初中地理课堂则肩负着基础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任务,因此时间就显得十分紧迫。本文首先分析了以上的问题,接着结合实际提出了提高地理课堂质量与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地理课堂;现状;质量;方法 1.初中地理课堂的现状与问题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从初一开始就已经有开课了,它具有实用性强、可操作性高的特点,学生在接触它之后,将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学生由于求知欲的驱使,能够认真的听课,但他们基础知识薄弱,因此也常常出现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在没有系统学习地理之前,学生对客观的地理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每当涉及这类知识的时候,他们总想深入了解和穷追不舍,这就会使得课堂陷入混乱,甚至影响教学。 地理作为理科在中学阶段却被纳入文科,使得它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模棱两可,用文科的方法来学习理科是非常讲究技巧的。要学好地理就必须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从而掌握现象的本质和共性,那么地理课堂就肩负着完成这种重要转变的使命了。课堂上学生的疑问大多数是由于缺乏现象的联系和本质的认识而对知识点产生困惑,所以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就必须懂得把抽象的地理概念进行形象化和具体化,懂得利用短暂的课堂时间解释最核心的问题。 地理在初中的众多学科之中是处在非常普通的地位,即使学生有兴趣学习,却由于各种原因,课后还是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究的,因此地理课的堂上45分钟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要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完成知新课的讲授、练习、巩固和复习,就必须处理好课堂的纪律和结合学生实际,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的技巧。 初中地理课堂有其独特的现状与问题,我们必须要结合客观实际情况,用具体的方法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2.1巧妙的课前小测 地理在中学阶段作为文科,很多知识都是依靠积累的,而且其稳定性是非常强的。例如,中国的海路位置是:在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那么这个知识点就是恒定不变了,只要学生掌握了就一辈子都受用。但是这些知识会受到大脑“遗忘曲线”的影响,很容易就会忘掉,那么克服这条“曲线”的唯一方法就是多做练习,相同的知识只要反复接触就会变成常识,永远都能记住了。不仅如此,针对学生课后缺少复习地理的这种陋习,课前小测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每次上课前都准备10条填空题作为小测题目,并设计每个空10分,题目必须都是最基本的、重点的和精辟的知识点。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提前出示题目和答案让学生浏览一遍,从而回忆上节课学习了的内容,当开始上课之后立刻进行小测,并随堂收起来批改。但是要注意一个问题,仅是进行课前小测还是不够的,因为有一些平时学习散漫的学生常常不当这一回事,所以必须设立监督制度,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如果学生不做小测就直接通知其家长,从而约束调皮的学生。 初中地理现今来说只是面向会考,其难度要求都是最基本的,面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进行强化训练和小测就可以让学生过关了,因此课前小测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承上启下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了的重点从而更好的开始新课的学习,又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其学习情况。 2.2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地理本身作为理科,其很多概念和现象都是要动态的演示和分步的解释才容易让学生接受的。例如讲述月相的变化:新月上玄月满月下玄月,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形状,观测者所在的位置和观测的角度又有不同,对于缺乏立体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初中学生来说,仅利用书本的静态图和文字说明是难以接受这个知识的,甚至可能连图都看不明白。这就关系到如何把抽象的、动态的知识进行形象化和具体化了,而多媒体课件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 多媒体课件具有强大的演示功能,它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和投影仪平台,集合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教学工具。运用它就可以把运动的、变化的地理现象分成若干个静止的片段,把事物的本质以若干个表象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夏季风的进退影响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雨带分别在6、7、8这三个月北跳三次,然后在9月份回到华南,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但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每个月雨带具体移动到什么位置,再加以说明对该地区造成的影响,化整为零逐步讲授。经过实践,课堂的教学效果有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初中一节课一般是上45分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要完成课前小测、新课讲授和巩固练习就显得十分紧迫了。讲课的内容是不能减少的,语速也不适宜加快,那么只能在板书方面提速,而多媒体课件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了。提前把地理课的板书设计好,然后上课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打开使用,在不影响学生做笔记的基础上,就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不仅如此,它还要比手工画图和教学挂图更灵活方便,因为教学挂图中的要素过于繁琐,很多不需要的地理事物交错出现,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混乱,而教师运用课件就能灵活地对地图进行加工处理,更加突出各类专业地图的重点,使学生能够高效的读图和记图。例如,讲述我国山脉的时候,我特意制作的山脉专业图就只显示16条主要山脉、2条大河和中国的版图,这样简洁的图有助于学生快速、直接地读图,排除多余事物的干扰,而且山脉的演示可以按照教师的意志逐条出现,形成强烈的层次感。 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板书和专业地图的演示,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质量,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普遍使用。 2.3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诸多地理现象的感知,只是属于一般的感性认识,但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学习之后,就能够掌握到这些现象普遍的、本质的联系,从而达到理性认识的层面,而地理课堂教学就是要完成这种转变。 其实初中课本的教学内容很多都是学生耳濡目染的,那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善于利用这些原有的感性认识,从具体情况出发,直接点出关键的知识点,使学生的认识升华,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牢固。例如:季风现象及其影响,他们能够感受到夏天吹东南风而且经常下雨,冬天吹西北风而且天气很干燥,对这类已经感受到知识会产生极大的求知欲,这时教师只需简单的、精确的归纳出:冬季风与夏季风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季风,夏天降水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冬天干燥主要由于冬季风造成的。无需多浪费时间逐步解释,学生就可以立刻系统地掌握了季风的这个重点内容了。当然这必须要求教师先总体把握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认识程度,才能准确的突破重点,因此需要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2.4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的主观学习态度是其学习成绩优劣的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作为教师有 责任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成绩,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热情,改善其学习态度。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对各个学科的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别,但总有一部分同学是对地理有兴趣的,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而且能够带动周围的同学。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部分“有生力量”,提高散漫学生的热情,使他们不自觉的端正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学之间互相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效果要比教师强硬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要好。只要积极性提高了,那么课堂教学质量也能明显提高,尽管提高10分钟,也足以让那节课上得很成功了。因此,教师应该多发现具有“有生力量”的学生,并利用他们激活课堂。 2.5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验 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很重要的目标,而且也是每节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学设计合理,把小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中就最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了。例如,在讲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个知识点时,为学生做一个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小实验,就会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大陆和海洋温度变化快慢不同的原因。讲课时,在讲台准备一条铁棒、一杯水和一盏酒精灯,然后让一位学生亲自用酒精灯加热铁棒和水,使他亲身感受到铁棒升温快而水升温慢,再请另外一位同学,感受两者的降温速度,这样学生很容易发现铁棒比水的温度变化快。这时教师只要进行类比,把铁棒和大陆都视为固体,水和海洋都视为液体,比较两者的物理性质,就可以使“海路热力性质差异”这一抽象的概念很容易地被学生掌握了。 总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或亲自观察实验现象所得到的认识要比教师单纯地描述的效果深刻得多,这样的实验情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 2.6在堂上进行必要的新课练习 既然我们已经发现了学生课后做练习的自觉性不强,那么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而且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都是十分基础的,只要学生做一定量的练习就能达到巩固效果了。例如,初中对34个省级行政区的要求都是非常简单的,仅仅要求记住简称和行政中心,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就行了,教师再利用堂上10分钟让他们做地图填充,就可以让学生基本掌握了。 初中地理作为文科就必须要多积累,那么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仅要做练习,还要把练习的题目和答案都识记下来,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练习”最好的效果。积累就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而年有所长。 3.结语 初中地理课堂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基本的就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捉住最主要的问题,从客观的实际出发提出解决的方法,在提出方法的时候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对其有利的立场进行思考。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教学论文: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图表教学法 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以及绘制图表是地理教学中的基本。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地理图表的观察和分析,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重大意义。在本人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图表教学法。 一、图表教学法的提出与手段 图表教学法,就是一种以图形、图象或表格为主要方式,揭示地理事物或本质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增强学生地理素质,加快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会使用一般的政区图,学会在地图上找地名、定方向、量距离,还要教会学生阅读使用各种专用地图;以及出现在教材中大量的各种统计图表、比较图表,并能通过这些图表和地图来解释教材中和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气候、地形、河流、水文、植被、经济、人口、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除此以外,还要让学生学会绘制简单地图和各种图表的方法,包括在暗图上填写地理事物的分布。描绘地图、缩放地图、画示意图等。归纳起来就是,教会学生看图、识图、运用图表、绘制图表等,而图表教学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捷径。 在运用图表教学法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1)板画教学;(2)图表教学;(3)影视图象教学;(4)多媒体图表教学等。只要能科学地运用这些手段,对提高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全面素质是极其有利的。 二、图表教学法实施的四个步骤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大纲,把握大纲中重点难点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等。 2、根据教材,设计具有科学性、概括性及学生通俗易懂、感兴趣的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教学中变“哑图”为会说话的“活图”,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边讲边画,让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的语言和笔触而转移,实现图示的笔序与讲解同步进行。 4、归纳总结,设计巩固练习题,检查学习效果,做到信息经教师传授之后及时反馈,并对反馈信息及时作出评价。 以上四个步骤用相关图表示如下: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为了让学生得到较系统的知识,较好地掌握地理知识结构及内在联系,运用形象化的图形、图象或表格讲授地理概念和规律,就能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地理学科准确、完整、稳固的表象。 三、图表教学法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运用图表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离不开图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表,能活跃课堂。图表的生动形象性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主动掌握地理知识。如我在讲授“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时,当讲到热带沙漠带和温带沙漠带时,出示两张景观图片,一张是单峰驼,另一张是双峰驼,同时配合图片提出两个问题: (1)骆驼身上有何特征适宜在沙漠中生存? (2)为什么单峰驼多分布在热带沙漠带,而双峰驼多分布在温带沙漠带? 就这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相互补充,最后由我作出总结:单峰驼和双峰驼是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而具有不同的外形特征。在这个基础之上,让学生明白“环境可以影响到动物的外形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拓宽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2、图表直观教学,通俗易懂,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记忆力。 中学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等内容面广量大,且较枯燥,而在教学中引入图表直观教学,使得这些内容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的听觉记忆、视觉记忆及动觉记忆等。如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一节中的“气旋与反气旋”,是该节的重点及难点,在讲这个内容时,可列表如下: 实践证明,该节课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及时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变“难学”为“易学”,增进学生的记忆力。 3、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图表可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感性材料,通过教师,化感性材料为学生的理性认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想象力。如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一节中“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内容的讲授过程如下: (1)首先,依课文“地面冷热不均”列出板图(a、b为两空气柱,a受冷、b遇热); (2)学生思考,画出a、b两空气柱空气运动方向(a向下、b向上); (3)教师引导,得出a地面气压较高,b地面气压较低; (4)学生进一步画出a、b之间气体运动方向; (5)学生总结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师板书: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 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 压高、低差异----热力环流圈” 如此教学,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开发了学生的智能,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有利于教材知识的整体化、条理化,同时能更好地凸现知识点。 形象、具体、直观、生动等,是赋予图表的特征,运用图表教学,可以揭示地理事物的因果、主次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充分凸现知识点,帮助突破重点和难点。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一节中“季风的形成”可以用如下图表来讲解: 只要用这两幅图,讲授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分步讲解做到知识条理化、整体化,同时突出了东亚季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而南亚季风(或西南季风)则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 地理新教材的编写重视地理图表,教师教学也要重视地理图表,使图表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本人认为地理教学中应重视识图、析图、再现图和创绘图四个环节。①重视识图:指导学生识图是用好地理图表的前提,因为地理图表具有信息容量大、直观感受强的特点,指导识图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知识。②引导析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变化,分析变化原因,总结变化规律。③再现地图: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脑中形成一幅新图,将直观感觉变为印象,变“死”图为“活”图。④教会绘图: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选取所需的知识,重新绘图。 好的图形、图象,有助于教师的口头讲授;设计新颖、系统的表格,有助于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图表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分层次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其基本模式是:检查预习,确立目标;展示提纲,指导自学;师生交流,小组合作;课堂练习,分层要求;达标检测,总结提高;分层要求,布置作业。 l、检查预习,确立目标。 要求教师根据上堂课布置的预习提纲,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预月情况。确立好教学的层次目标,这是实现 "双分"教学的首要环节。目标一般分为浅层次目标和深层次目标。所谓浅层次目标,即传授知识,实现认知的智能教育。所谓深层次目标,即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开发教育。层次目标的设计是否恰当,是实现 "双分"教学的基础。 2、展示提纲,指导自学。 要求救师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门的工具,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会学。提纲的设计。要体现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层次性。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依据提纲,在自学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 3、师生交流,小组合作。 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组织好学习者"学"的活动。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小组成员问学门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 4、课堂练习,分层要求。 教师对课堂练可的设计要注意体现对各层学生的适应性和挑战性。设置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练习题组和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 "各取所需"地选择练习,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体会到成功的愉快,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 5、达标检测,总结提高。 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驾驭课堂,对学生通过达标检测所反馈的疑难问题,教师要给予综合归类,选择具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问题,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力求自行解决,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解疑后的喜悦,从而增强求知的强烈愿望。 二、"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 l、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突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了以学生主动学习、主体活动、积极探索为特征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2、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注重让学生以自学方法参加学习活动。如上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自学,课后的巩固练习,都提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自己获取知识。而不是让学生静听。静观教师的讲授和操作。这样既能使优秀生的潜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又能使学习困难学生增强学习兴趣,使其人人学有所得。 3、因材施教的传统教学原则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教师在备课、上课等各个教学环节中,注重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差异,进行目标分层设置、施教分层要求、检查分类指导、表扬分层评价,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方面,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地学习。 4、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课堂上合作小组成员间学习中的互助,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探索、锻炼和交流机会。 三、实施"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 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几个问题 l、要彻底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 观念是思想的先导,思想又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观念,开放的思想,创新的意识,可以使我们视野开阔,思路宽广,勇于开拓出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教师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应该是:一是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同的条件;二是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会学;三是增强课堂活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四是学会倾听学生意见,培养求知的强烈愿望:五是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 "生活世界"的沟通。 2、教师的备课难度加大。 "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巧"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性发展,努力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帮助指导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这就增加了教师讲课的"跨度和深度,使备课层面拉宽、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多。因此,要求教师要开拓学门的更大空间,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吃透大纲,驾驭课堂,以渊博的知识和教学艺术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3、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优等生和学习困难生。 "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对优等生、中等生、学习困难生给予不同层次的目标和不同要求的指导;使长者增长、短者补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优等生的潜力挖掘和学问困难生的弱项补缺,让中等生在优等生的拉动和学习困难生的推动下不断进步。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4、要注意发挥合作小组的协作精神。 按"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可"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班级要组成多个含有不同层次学生的四人合作小组。课堂上要以合作小组的学习为基木形式,相互检查,相互交流;组内互帮互学,组外相互竞争。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积极向上、集体协作的精神。 5、对学生的"层交"要实行动态把握。 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发展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由,对学生知识层面、小组的搭配,要动态地进行把握,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以激励学生不断地竞争问上,但又不可调整过频。 课堂教学论文:试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 一、从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看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阵地. 可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我更深的体会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建立浓厚的探索气氛. 我的做法是: 1. 要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数学小组,由班级数学科代表带领同学把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点议深、议透,做到当天课程当天消化理解. 2. 对课堂上没有把握的知识点,小组讨论中又没有弄清楚的问题,由小组长在下堂课上向老师求教. 3. 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提出问题,自由讨论,甚至可以向老师发问. 4. 每天给学生提出一个难题,供学生研究. 5. 在课堂上对一些学生在考试和作业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挤出五分钟让他们探讨. 这五个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学习数学的气氛非常之浓厚,专研数学难点、重点的积极性非常之高涨. 由于课堂气氛的浓厚,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四个大的变化:一是把老师只是面对黑板不停地写,变为面对学生不停地提问;二是把老师自己不停地讲,变为和学生互相讨论;三是把老师的面容由呆板、冷酷、严肃,变为和蔼、从容、大度. 四是把老师从一个要求学生毕恭毕敬的形象,变为一个让学生信赖的朋友. 这四个大的变化,充分看出了课堂气氛的创建,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应该认识到: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固然是唱主角,但也一定要把课堂上所面对的学生当成传授知识的主体. 由主体的被动式答题,变为主动式提问,不只是角色的变化,而是课堂上教学方式的重要改革,对教学质量提高的是非常必要的. 二、从激发学生的动脑能力,看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确性 数学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基础性学科.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也有一些人学生认为:数学是非常枯燥的、教条的、学习数学没有什么兴趣. 那么,怎么样把数学课讲好是摆在我们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的认识是:要开发学生的动脑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精确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数学学科既然是一门科学,就需要严谨的态度,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需要敢于吃苦专研的耐力. 在数学学习中不能有半点的虚假. 一个数字、一个符号、一个结果都不能有丝毫的差错,所谓:差之分毫, 谬之千里,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非常重要. 我以为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1. 循循善诱、幽默诙谐 一位着名的教育家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 ”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 例如,初一代数中应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有的学生常忘了假设未知数,戏称他们“马失前蹄(题)”. 2. 巧设提问、启迪思维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列方程解应用题,对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困难的. 可以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思考逐一解决,增强学习的信心. 因此,巧设提问,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 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 这样深入浅出的描述,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4. 趣味教学,增加吸引力 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谈一谈”栏目,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 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的思维能力. 每名学生的智力、身心发展都不同、各人的知识需求也不同,关键要在“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结合上下工夫.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知识需求,无论是课堂上提问,还是巡堂辅导,都要在提“优”补“差”下工夫,要充分引导学生,使差的学生向好的方向靠拢,好的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鼓励个性发展,力求使每名学生的素质在课堂上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1. 课堂提问难易结合,“优、差”互补 在课堂教学中,我在课堂提问时,对一些难点、重点首先向比较优秀的学生提出,然后继续发问,让他们把做题的步骤过程细细讲来.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巩固优秀学生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是通过他们的认真分析,可以为数学较差的学生理清思路,加深理解. 对比较容易的知识点,多留给差生,鼓励他们解答,并多问几个为什么,让他们的回答,给优秀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这样优势互补,难易结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课堂教学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有自尊心 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禅是:”讲一百遍了,还不会;这道题这么简单还做错,你怎么这么笨?”等等. 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批评. 学生做错题,要多鼓励,少批评. 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迎头赶上. 我在教学中秉承这样的理念,坚持这样的做法,收到了好的效果. 3. 把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实际也不是简单空洞的,也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 它是为现实生活,乃至以后的工作服务的,是为现实生活打下坚实基础的. 我们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在现实中去体验数学的乐趣. 4. 课堂上加强练习,动手动脑很有好处 加强学生的讲练结合,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我还注意到青少年的注意力具有间断性的特点. 针对学生这种特点,教师应当把握好讲课时间. 综上所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有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个方法是相互 作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这三个有效的方法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
班主任教育论文:浅谈班主任教育应以 情 开路 以 爱 服人 【摘 要】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领导者、班级活动的组织者,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他们的工作不仅具有事务性,还具有创造性,班主任不仅要能吃苦,更要动脑筋、讲艺术,用“心”来做事,班主任教育应以“情”开路,以“爱”服人。 【关键词】班主任 了解 心理 教育 成功 “教育者,爱胜过一切。”这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爱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才能在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班级中既是学生的“大家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爱感化学生。 同时班主任应是“心理医生”,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班主任“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要做好班主任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了解学生,才能爱学生 任何工作都应该注意步骤,做班主任也不例外,如何逐步深入做好班主任工作呢?当你接管一个新的班级时,首先应该对班级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经过长期观察,本人认为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极不稳定,喜怒无常 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 2.意志方面一般为优柔寡断,自制力差 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 3.性格方面的因素 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3)自卑怯懦型,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 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等特点,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和教育,这些所谓的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了解学生,才会爱学生、爱心,是青少年成长的阳光雨露,是一个老师赢得学生信任的前提和基础。平时深入到学生中间,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班主任工作,既要客观尊重学生的人性,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有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志的空间,又要切实掌握原则,这就是强调人性原则,每位学生在兴趣、心胸方面均具有个性化,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的不同,导致出现千差万别的状况,初中时期由于学习成绩的不足,得到的关爱较少,导致心态不平和,我行我素;或缺乏自信,感觉自己就是不行。针对这千差万别的情况,班主任应该站在“社会”这个平台上,针对不同特点、甚至不同的家庭的背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个人优势,激发热情,从而培养其自信心。同时,勉励学生不断进步,关心集体,团结友爱,做道德高尚、积极进取的新人。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会更爱学生。 二 涓涓细流,汇成万千大爱 班主任工作要细心,细心就是用心细密,做事细心。工作中有细心就能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工作中有细心就能帮助我们全面分析问题和正确处理问题。班主任工作有细心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处处留心,做有心人。如某一学生突然缺课;某位同学迟到、突有的变化;班级的风气等。细心注意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从而正确地引导他们。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决定于细节,细节造就精品。我们每个教师都要用心,时时处处地完善细节,以细节促进步。脚踏实地从细节做起,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在对学生寄予厚望时,是否试着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去搞清楚那些不为我们所知的一些事情。比如学生犯错,教师是否尝试从更多的细节上考虑他们犯错的原因,考虑他们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是否像朋友和父母一样去关心他们,体贴他们。让我们用真诚的爱心,从细微之处入手,实现心与心的交换,对他们说一说贴心的话,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嘘寒问暖的问候,如“小心,别摔着”、“吃饭了吗?”、“多穿点”等这样的行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因为这些细微之处的关怀可以从心灵深处震撼学生,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对班主任的爱戴之情。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接触,且处理的事务繁杂,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要慎之又慎,切莫因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伤了学生敏感的自尊。特别是基础较差者,万万不可歧视乃至嘲讽他们。相反要爱护他们,格外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的喜与忧。可见,尊重学生是多么重要。班主任工作中一定要注意爱护学生,保护他们那颗纯洁的自尊心,多讲道理,使他们沿着正确的人生轨道健康地成长。涓涓细流,才能汇成万千大爱。 教师不仅有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还有塑造人们心灵、思想和品格的职能。正如加里宁所说“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这一工程中,决定施工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即教师对学生的爱。这种爱,既表现为知识传授上的无私奉献,又表现为生活上的关心和爱护,更表现为精神上的理解与支持,乃至人生的发展规划和导引。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更是教师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要成为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教育者最宝贵的品质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 ”教师只有把炽热的爱传递给学生,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情感的反应,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例如:我班有一名学生从小失去父亲,生活自由散漫,加之家中生活拮据,时常发生“顺手牵羊”之行为。我们经多次与他谈心,告诉他虽然失去了父爱,但还有老师的爱、同学的爱,希望他能战胜自我,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不要因为家境不好而低人一等,要在学习上争上游。同时,班委、团支部也多次发起不同形式的献爱心活动,帮助这名同学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真情暖人心,不久,这位同学的心情开朗了,学习进步了,班级的卫生区经常被他一个人悄悄地打扫好了。在这种充满爱心的氛围中,他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还将这回报社会的信念融入到工作中。 三 班主任要有一颗“公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教育好学生先必须教育好自己,一个班主任告诫自己的学生不要说脏话,然而自己在平时生活中却是马马虎虎,这样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是言行不一的,是自欺欺人相矛盾的。这个事实就像无声的语言一样对学生耳濡目染起着负面作用,久而久之更胜有声的说教。作为一个班主任,做好自己,再用行动来教育学生,这样才是最佳的教育模式。批评教育要与表扬、肯定和鼓励教育相结合。在班级中常有一些后进生,对班级活动与班级工作热情很高,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学习不够努力,不够自觉守纪。对于这类学生,班主任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就是批评教育与肯定、鼓励和表扬教育相结合,在班级工作中,可以设置一些适合他们个性、长处的岗位或职务,利用其长处,发挥其潜能,多给予肯定,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并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如学业上的辅导、行为上的定期总结表扬、生活上的帮助和关心。对他们的薄弱之处适时提醒、督促,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精神愉悦的同时,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即使是适当的批评后也应给予实事求是的一分为二的分析评价,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都需要赞美,班主任要不惜赞美之词,寻找时机多给学生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前进中不断地改正缺点。 常听同学们悄悄地议论说某某老师看面子,成绩好的同学犯了错轻描淡写的批评一下,成绩不好的同学犯了错大骂特骂……听到这些议论我就会想到陶行知先生的“小孩歌”——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应知道每个班级总是有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在你不知不觉的工作中宠坏了一半,同时也失去了另一半。学生在初中阶段往往不能引起老师的重视,自己也往往早就给了自己一个定位:我是差生。因此经常会感到自己比不上别人,有较强的自卑感。其实,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包括那些经常违纪、行为散漫的同学。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有天生的表现欲,他们也渴望成功,渴望自己的价值被认可。因此,在班中发现了谁的长处、优点就及时恰当的表扬、鼓励,有目的引导。开学第二个月,我在班里搞了一个主题活动“我为他人找优点,我有优点大家找”。我先找出每个同学的一两条优点,然后,让学生发言,相互找优点。看到自己有这么多的优点被老师、同学肯定后,学生们找回了他们应有的自信,也有了争做好学生的勇气和决心。 现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合理造就了不少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他们如果觉得“老师对我好”了,还能认真学习,一旦觉得老师有失偏颇了,则往往立即会露出撒泼的一面,轻则蛮不讲理,胡闹一通,严重的则会“躺倒不干”,这一类教训不在少数。因此,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工作的“公平性”:对待成绩好的和差的要公平一致;对待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与不好的要公平一致;甚至对待长相漂亮的和一般的也要公平一致……。只要我们真正拥有一颗公正之心,学生会看出来的。 四 对症下药,以“爱”服人 班主任要有宽容的心态,特别是对待有过错的学生,要克制自己,不要说过头话。要了解学生的痛苦、苦闷和孤独,少抱怨、多宽容。用文明、规范的语言去说服他们,用真诚、执著的情感来打动他们,用呵护、包容的态度来帮助他们,从而创建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整体,让师生都感受到在一起的幸福和快乐。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第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又先后开展了“我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第三,让学生在关爱中找回自信,学会自省。在工作中,我努力用“师爱”抑制不良,慢慢地将心灵受伤的学生搀扶到正路上来。“拉一拉,送一程”当学生“旧病复发”,或犯了新的错误时,我先不忙给予批评和警告,就是为了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通常我是陪伴学生走一程,相处之中指出发展下去的危险“前景”,帮学生辨别是非,分析利弊,让学生自省、自悟。 一次,刚响过上课铃,我走上讲台,一个学生发出了一声怪叫,全班皆惊。我见状依旧镇静如常,和颜悦色地说:“刚才的叫声很好听!请你给同学们再表演一次,如何?”该生的脸一红,不再吱声。眼看一场要爆发的冲突,平静收场了。可见班主任工作应以“爱”服人。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件以“心”换“心”的工作,当你用你的真心换来学生的信任之心的时候,你才会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甜蜜。它也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要想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朋友,要想取得每一个学生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切记班主任教育一定要以“情”开路,以“爱”服人。 班主任教育论文: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难点及对策 摘要:现今我国的教育发展蒸蒸日上,教育作为我国的发展支柱之一,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教育业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非凡景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班级的管理上却依然存在很多固疾,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本就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对于高中生而言,高中生要直面人生的第一次的影响人生的重要考试,长久以来我国对于高考的宣传和政策的“施压”,导致了高中生学习压力过大,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到了亚健康的状态,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上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本文就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多方的学习调研对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做出探讨。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难点;对策 一、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注重学习忽略学生心理发展 高中生直面的第一个挑战就是高考,对于高考的紧张和重视,不只是高中生和家长,更多的是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们,为了自己的学子们能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为未来的道路收获第一块敲门砖,老师们和教育者们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大有在高一阶段就开始进行“魔鬼”式的教学训练。作为高中生的班主任更是肩负重任,不仅仅要管理好学生的学习,更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现今的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上存在错误的观点,高考所带来的紧张氛围也直接影响到了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除了在课程的讲解上更要时时动员学生,使其时刻保持对学习的高度紧张。对于学习的重视本无错,知识是现代学生未来发展的资本,作为老师为了学生资本的宏厚,着重学习是人之常情。但是,同时不能忽略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如果我们的高中只能培养出拿分的“机械”,我们就偏离了本来的培育目标。在高考的压力下,每年都有学生出现精神失常的报道,这就充分表明了我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老师价值观的树立,长期以来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扭曲。 (二).学习压力的错误疏通 “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提不高的成绩,只有不努力的学生!”这些标语口号,接触过高考的人大多都听过,传统一些的也有“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些口号在给人以动力的时候,同时也给予了压力,当这些思想在现实的打击下,学生一旦军心动摇,这些动力就会立刻转变为压力,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压力还是动力也不过在一念之间。学习压力是一定有的,但是,错误的疏通方式是导致悲剧的元凶。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想要治理什么,重要的是疏通,一味的堵塞和压迫就要面临决堤的风险。在高考的压力的处理上同样适用这个道理。“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你说这样的方式对吗?高中生已经从幼稚的阶段走出来,逐渐成熟,对其实行一些压迫有助于其成长,但是,在学生感到疲惫的时候,这些“真理”能作为一种鞭挞,使其走到更远的地方。但与此同时我们的老师包括班主任也要为学生提供呵护和鼓励,时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健康保驾护航。 (三).“早恋”战争的打响 “早恋猛于虎”,不知何时在高中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眼里已经有了这样的定理。可是那个少年不怀春,少女情怀总是诗,正值人生最美的时候,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花一般的年纪,“恋爱”是很正常的事,可是在很多老师的眼中这是一段不允许“早恋”出现问题阶段,对于“早恋”分子的通告批评,课堂上训话,课后开导,依然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在年轻的一代——“00”后的成长,这种情况似乎已经到了难以遏制的程度。“早恋”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了,但是我们双方还没有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四).管理目标的偏离 高中班主任的管理目标是什么呢?本质上讲,应该是管理班级使其正常运行,做好班级工作的安排提高大家的能力,在高中这一时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其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这些看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出了些偏差,更多的偏向与学习知识这一方面。但总体的大方向是向着“提高考试能力”这一点去的,然而这一点并不在班主任的教学目标当中。高中教育管理的目标已经出现了较大偏差。 二、关于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几点建议 首先,正确面对高考压力。老师所承担的高考压力很多时候要比学生大,但是老师尤其是处于领导地位的班主任对于高考带来的压力大多会将其加工过然后在传达到学生身上。最为管理者,自己已经乱了阵脚如何给学生一个自信从容的环境?班主任要更正自己的态度要将高考视为一次挑战,而不是一座翻不过去的山。其次,正视学生的心理。学生在高中阶段必然会出现特定年纪要出现的变化。对于高考压力和“早恋问题”班主任可以鼓励其一起考上理想的大学,一同成为优秀的人,给学生讲述何为爱情,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最后,如果可以,请做朋友。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但是同时也是一个长辈,对于这些新的大脑,可以试着做朋友,通过思维上的碰撞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内心世界,从而更好的做好班级管理和备考工作以及身为班任真正的工作任务。 三、小结 我国的教育起于人才,我国的建设需要人才。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每一个下一代都肩负着成才的重担,现今的生活压大,我们的教师在人才的培养上要让下一代拥有良好的心态能够独自面对风险和挫折。高中班主任在人才的建设上处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做好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为学生的学习增添助力,而不是一味的施加压力,高考很重要,成绩很重要,但是建设国家的人才不止出自于高考,我们要在这个岗位上更加尽职尽责的、用心、用爱去培养我们的学生,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学生,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优质的人才。 作者:邹燕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班主任教育论文:浅论新时期班主任教育工作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支柱,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既担负着班级“设计师”的使命,又担负着“施工员”的重任。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更加重视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去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目标。 一、用爱感染学生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班主任的爱对学生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释。育人者必先育己,不正者则不能教人。当今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模仿性强,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要比一般教师多的多。师范性也比一般教师大的多。所以,班主任应以高尚的品质给学生巨大的感化,要用无微不至的爱去感染学生。学生像一面镜子,时刻照着你,如果你什么做的不好,他们就会马上提出,良好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要经过时间的坚持。所以,班主任干什么事,都要持之一恒,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用爱温暖学生。 根据调查,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也进一步说明在学生们的心中,一个富于爱心的老师远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具老师的魅力。在平时的交谈中学生也表示:对有爱心的老师他们会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把教师看成是父母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老师袒露内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把教师当成自己的亲密伙伴。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爱是永恒的催化剂。 二、注重道德情感培养 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人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背名家格言,讲爱国主义故事等,进而引导学生选一条最有针对性的名言作为座右铭,经常带在身上,坚持每日“三省吾身”,让它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三、与学生成为朋友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人性,对孩子的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睿智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对于班主任来说,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容易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和学生谈话,不自觉地总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或批评,或教育,或指点人生迷津,或指出缺点和失误,认为这样就尽到了班主任的职责。然而,这种教育结果一般都是事与愿违,学生往往不领情,有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拒绝老师的说教,走向事情反面的极端。因此,班主任必须重新调整心态,转变观念,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学会倾听,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必须学会欣赏,不仅学会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问题学生的缺点和失误;还必须学会赞美,它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法宝。 四、探索新的德育教育方法 班主任要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方法:一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的模范行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班主任只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才能以自己的 格力量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以情感人。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生病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关心照顾,组织学生送温暖,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把做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三是建立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德育工作要逐步规范化、制度化,要量化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在班主任工作中逐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建立学生操行评分制,每日根据学习、生活各项活动的情况总结评分并加以奖励、惩罚,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两者紧密结合,把规章制度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做好德育工作提供机制和制度上的保证。 总之,班主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先行者,班主任要经常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求知的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全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参与竞争的思想意识。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班主任教育论文:班主任教育艺术分析 班级管理既是一项工作,又是一门艺术。班主任的工作是最具有挑战性、耐久性和艺术性的工作。作为一个出色的班主任,他的管理水平决定着他所带领的班级发展方向,同时也决定着所教学生的素质。我觉得班主任教育艺术对班级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班主任的管理能否得当直接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有些时候会影响学生一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情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在做到对学生充满爱的基础上实施爱的教育,才能体会到班主任工作苦中有乐。 一、正确给自己定位 如果说学生是那小河中的一叶扁舟,那班主任则是那为其掌控方向的船帆,或许主宰不了小船的意愿,却也为其指引了方向,规约了范围;如果将学生看做茁壮成长的绿叶,班主任就是那雨露和阳光,在需要时帮助其茁壮健康成长。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生命、有思想的,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把握人生的方向及路标。孩子们处于青春叛逆期,渴望张扬个性,追求自由,因此,班主任应该有正确的自我价值定位,既不能充当搀着或者背着学生走路的“好心人”,又不能做冷眼旁观、视而不见的“陌生人”,我们班主任要做孩子们的引路人,陌生而熟悉的人生导师。 二、爱心是乐教的源泉,以爱换其心 爱心是师德的核心,爱心是乐教的源泉。我时常把教育家陶老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认为这捧着来的一颗心,首先应当是爱心。我清楚地记得一句话:“当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最大追求。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爱心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何谈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命题,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命题。无人不知“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强调的不外乎是情感对于感化人教育人的作用。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萌发新的生机,使其积极向上,努力进取。 作者:刘闯 单位:吉林省长岭县太平山镇中学 班主任教育论文:高中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分析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身兼高考压力的高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多方的压力。在新课程时期,在教育理念转变的情况下,班主任只有真正地转变角色,以“人”为本,让“人”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人”的和谐和全面的发展,才能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才能让教育焕发出灿烂的光辉。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角色;教学;定位 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中,教师的角色特别是班主任的角色是单一的。它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处于核心地位,对班级的抉择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权利没有人可以推翻,学生必须听从老师的指令。班主任以规章制度和过往经验控制和威慑学生,而这造成的结果就是,班主任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但是,在这个个性鲜明的时代,学生更具叛逆性,如以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和理念管理学生,一切创新都无从谈起。那么,在新课程时期,在教育理念转变的情况下,怎样看待班主任这一角色呢?笔者根据个人的班主任经验,从几个方面对高中班主任这个角色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和大家交流。 班主任是学校中班级工作的全面负责人,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中学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高中班主任在中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1、学生的心灵成长离不开班主任的扶持,问题出现时的“心理医生”。班主任作为接触学生最多的角色,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形成共识,才能形成心灵上的沟通。作为高中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相互于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是这个阶段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高中班主任所要处理的便是对这群学生进行教育,正确的引导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2、上传下达,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班主任借助学校组织所赋予的权利能够对班级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进行外在联合,与学生家长、其他教师之间互通有无,使班级成为一个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控制力的正式群体。由于学校中的大多数活动都是以班级为组织形式,班主任便会对学生或者家长产生直接的影响。3、在学生以后的成长中发挥不可忽视的影响。现在中国的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生长环境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如何培养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高中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班主任要通过对孩子们正确的教育使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以后的人生。4、班主任的鼓励有利于激起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百次的创造意识。”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渴望被人欣赏,都渴望展示自我。特殊生亦是如此。高中生这一时期已经逐渐形成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张扬个性是他们这一段时间的重要特征。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寻找和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力,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给他们张扬个性的机会,使他们各显其能。金子要有阳光的照耀才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后进生更需要教师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机会,这样他们的闪光点才会被人所知,被人欣赏。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增强自信心,争取更大的成功。 班主任作为专业教师要认真教书,还要潜心开展育人工作。其中,高中班主任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1、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作为高中班主任的教师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具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和身后的文化背景。班主任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班风,而这也是专业班主任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管理学生日常事务。在处理日常事务中,班主任往往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功能。具有较高威信的班主任,无论是在学生学习的指导还是日常工作的管理方面都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在平时遇到问题时,同学们也很乐于向班主任寻求帮助,班主任在学生的成长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3、指导组织课外活动。具有较高组织管理、语言表达能力、工作创新能力的班主任通常会举行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在活动期间,同学们不仅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开拓自己的想象力,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会对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4、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高中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编的越来越重要,学生各种不成熟的行为都会产生不可控制的恶果,所以班主任要凭借自己多年的丰富经验,和对自己班级学生的了解,在敏感时期和突发事件出现时稳定好学生。利用高中班主任的班级优势,以专业优势指导学生学业,发挥在指导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不应满足于按常规办事,而应发挥工作中的独创性,让自己的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指导学生,以顺应教学新形势。 新课程背景下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身兼高考压力的高中班主任,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多方的压力,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我们身上所扮演的角色绝对不仅仅指我上面所讲述的这些内容,班主任所发挥的作用更无从估量。“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班主任只有真正切实地转变角色,以“人”为本,让“人”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人”的丰富、和谐和全面的发展,才能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才能让教育焕发出灿烂的光辉,只要我们真正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自己,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真真正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重新定位和不断转变班主任角色,我们就一定能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 作者:王正伟 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班主任教育论文:班主任教育管理完善策略 摘要: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育人。体育运动学校的班主任管理的学生对象是运动员,对运动员的教育管理向来是项艰巨的任务。为了全方面培养学生,为了高效管理学生,笔者从班主任教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如何优化班主任管理。 关键词:体育运动学校;班主任;管理 班主任肩负着国家的期待、学校的厚望、学生的未来,如何让班主任众望所归,使班主任工作达到预期目标?这需要优化班主任的管理。 一、深入了解学生背景,做到“教育有依” 对于学生在之前所在学校的情况,班主任应该切实了解,对于学生的学习、训练、各方面成绩、奖励以及不足等,都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学生来到一个新班级的时候,班主任就要对他全方面负责,因为对学生的前期工作是学生后期发展的参考,对于好的、值得发扬的要给予表扬,对于不好的、有待改善的方面要加以纠正和改变。学生处于成长阶段,肯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班主任要依个人情况而定,对症下药,为其开出合理的“方子”,方可“药到病除”。因此班主任要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良好地发展,必须先打好深入了解学生背景这个基础。 二、了解运动员成长规律,做到“教育有法” 体育运动学校的班主任必做的功课是了解运动员的成长规律,知道运动员的个性、兴趣和爱好。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大都从小练习体育,他们的性格大都比较外向、开朗,比较好接触,但也冲动,容易头脑一热而犯错误;他们的爱好也很广泛,比如唱歌、下棋、书法、旅游、表演等,但是运动员大都不爱学习文化课,这是因为从小练习体育,文化课的基础较差,学习没有衔接上,后续的学习比较吃力,形成了恶性循环,再者比赛、集训、调训等耽误运动员的学习时间也较多,另外,学生训练量大,造成学生精力不足,学习提不起精神,也是一个客观因素。但是客观因素再多,也是外因,关键是学生内因。班主任要了解运动员的成长途径和规律,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动性,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相应的困难,要把学生的被动情绪变为主动情绪,帮助学生实现质的转变。比如有的学生训练成绩很好,但是苦于学习成绩差,而且自己又比较懒散,此时班主任要做的是帮助他建立学习计划,并且协调其他科任教师,帮助他按照这个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习惯。对于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来说,他们的成长变动因素比较多,那么班主任就要根据运动员特殊的成长途径,按照其成长规律适时调整教育,动态地进行指导,无论是思想、学习还是训练,“宏观把握,微观调整,具体到人,深入指导”都可以作为班主任教育运动员的一条主线。 三、班主任要做好表率,做到“教育有信” 学生对班主任的亲近程度要高于其他科任教师,因为班主任关注班里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训练、生活等多个方面,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就像是一位母亲,事无巨细地关心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孩子的饮食起居,稍有不对,就要教育一番,学生也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适应并延续着这种“母子”情怀。班主任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因而班主任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思想和言行要谨慎合礼,切不可做出让学生失望之事,否则,学生的成长将会受到影响,老师的教育将会前功尽弃。一定要为人师表,做出好的表率,在校园内外都要给学生树立良好形象,如果有不完善的地方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要勇于放低姿态,在对与错面前,班主任和学生是平等的,千万不要找客观理由搪塞,要把“自我批评”的精神和勇气传递给学生,要让学生理解“自我批评,这是一所严酷的培养良心的学校”。班主任就好像一座风向标,指引着学生前行的方向,只有方向是正确的,学生的思想、行为才是正确的。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想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关键是时时刻刻都要传递给学生正能量,要想让学生良好发展,就必须做到德为人师,行为人范。综上所述,要想优化体育运动学校的班主任管理,首先要从班主任教师的自身和思想定位,切实找准实施高效的管理方案。班主任教师如果深入了解每一位运动员并能让每一位运动员信服,且根据实际做到教育有依、教育有法、教育有信,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将来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作者:赵文强 单位:河北体育学院 班主任教育论文:高中班主任教育艺术论文 一、感染学生的行为艺术——言传身教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言行,所以班主任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管遇到开心的事还是不开心的事,都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免疫能力。把对学校的爱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也热爱自己的学校,视校为家,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所以班主任的言传身教是极其重要的。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1)我做事喜欢雷厉风行,每周班主任例会或学校布置任务,我都会认真详细地记载并及时将内容反馈给学生并且落实到位。 (2)我言出必行,不管多忙,只要向学生许诺过的事我就一定会完成,自己做不了的事绝不轻易许诺。有布置,有检查。不管有没有课,我都会到班级走动观察班级情况。 (3)持之以恒,班主任工作是长期的,不断反复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主动性不是很强,所以许多方面我都会反复讲解,不断提醒。如提醒他们平常不会的题目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还有每次放假我都会强调交通安全问题等。 (4)一视同仁,奖罚分明。不管是普通学生还是班干部,只要犯错了,都会进行批评教育。当然我也会教育学生不管犯了什么错,都尽可能地找主观原因,少找客观原因。 (5)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班主任需具备的能力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如果你的课堂很精彩,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的考试成绩又不错,学生必然会很佩服你,从心里信服你,那么你的教育才会更有底气,更有说服力。 二、班务工作的管理艺术 1.班干部选拔任用的艺术 班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是班集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班干部,班主任就成了光杆司令,班级是管理不好的。所以说班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个工作做得好,以后的工作会得心应手;这项工作做不好,以后的工作会磕磕绊绊,事倍功半。 (1)干部民主选举法。班级干部的选拔任用通过全班学生民主选举来实现。这是一种好办法,尤其是对高中学生,更是如此。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班更应做好选举前的组织动员工作。 (2)特约委任法。班主任为了某种特殊教育目的,如帮助某后进生,调动他的积极性,可以委任他担任某一班级干部。应注意的是,这种委任不应是班主任教师一个人说了算,最好是通过班委会进行委任。 2.违规违纪处罚的艺术 没有处罚的教育可以说是不完整的教育。人并不是完全自觉的,对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必须有适当的处罚,对被处罚的人有利,对他人更是一种保护措施。处罚手段是班级管理的一种方式,运用得好,有利于班集体建设;运用得不好,不仅起不到正面教育效果,还会产生副作用。所以,运用处罚手段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适度原则:班主任要根据所犯错误的性质、程度、影响及学生自己的认识,对照学校有关违规违纪处罚条文,给予适度的处罚。如果“量刑”太重,当事学生不服,则产生逆反抵触心理;如果“量刑”太轻,既起不到教育当事人的作用,又起不到警示的效果。 (2)及时原则:学生犯了错误,班级发生了问题,班主任必须及时处理。如果班主任过了很长时间再处理,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记忆淡漠,处理也就起不到教育作用了。 (3)公正原则:对班里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切忌偏心。 (4)情感原则:不管何种形式的处罚,都必须以爱护被教育者,唤起被教育者的自知为目的。如果违背了这一点,任何形式的处罚都是不足取的。 3.班主任赞美表扬的艺术 表扬是教育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班主任可以想出的方法很多,我的常用做法是: (1)口头表扬法。 (2)喜报表扬法。 (3)“奖品”表扬法。当然根据具体的情况,各个班主任可以想出一些好的奖励表扬的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与科任老师及家长的沟通艺术 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是同事,也是班级建设的合作者。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提倡教师之间相互尊重与合作,应做到坦诚相见、善于倾听、理解宽容、巧用语言、珍惜情谊。沟通中应注意,每位班主任要做到谦虚为怀,虚心接受科任老师提出的建议,与科任老师齐心合力,共同治理好班级。同时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科任老师的威信,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超越知识的智慧。班主任需结合实际,根据不同的家长采取灵活多样的沟通方法,使双方在沟通过程中达成共识,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1)加强对班级学生情况的了解,做好家长沟通的前期工作。 (2)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展示班主任的育人能力。 (3)善于发现闪光点,真实反映学生存在的问题。 (4)畅通联系渠道,多种方式实现家校沟通。以上仅是本人工作中对班务管理的一些粗浅认识,班级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的面非常多,班主任老师应勤观察、勤总结、多借鉴,日积月累,我想定会摸索出更加丰富多彩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方法。 作者:石鹏 单位: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 班主任教育论文:班主任教育艺术论文 一、孝顺是教育艺术的根基 每年“三八”节和母亲节时,我都安排孩子们为妈妈朗诵诗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并且晚上都要为妈妈洗脚。有的孩子在日记中写道:“当我端着洗脚水放在妈妈面前时,妈妈绽开笑容的脸上却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妈妈我爱你。妈妈的脚像两条小白船漂在温暖的水中,我要用我的双手为妈妈拂去伤痛与劳累,为妈妈消除一天的疲劳,让妈妈快乐健康地过好每一天……”百事孝当先,我相信,只有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将来最有前途的孩子。 二、师生关系是教育艺术的纽带 学生一旦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就容易接受教育,他们会敞开心扉,让教师了解到其心灵的深处。一次体活课上,我和孩子们在操场上玩打口袋,几个先回班的孩子不小心把我的手机碰到了水里。这几个孩子都吓坏了,急的在班里团团转。有几个同学一看惹事了急忙跑到外面叫我。我刚一听到这个消息也很生气,可我一边往班走一边安慰自己:千万别生气,事情已经发生了,发再大的火也于事无补,只要达到教育目的就可以了。我边走就边放慢了脚步。当我进入教室时鸦雀无声,孩子们都胆战心惊地看着我。我板着脸气势汹汹地走向闯祸的学生,严肃地对他说:“你是看老师的手机太脏了,放进水里洗一洗对么?”孩子们先是一愣,随后都笑了起来,闯祸的孩子也十分懊悔,承认了错误。 在那天的日记中,一个学生写道:“我们的郭老师像白雪公主一样美丽、善良。她不但没批评我们还把我们逗笑了,我们知道错了,我们爱您。”每次孩子犯错误时,我都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宽容让我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班主任教育艺术是教育园地中的一株淡雅的兰花。我们每一位辛勤的班主任,都要用智慧与爱心努力耕耘,不断探索,使这一独特的艺术之花常开不败,永远散发幽幽清香。 作者:郭春玲 单位:吉林油田松江小学 班主任教育论文:班主任教育管理论文 一、笔者认为,管得了 要先一视同仁,方才能断得了“案子”。要给孩子心理树立一个正面的观念,即家庭背景决定不了学问的高低。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渊虽身在陋巷,却也自得其乐。贫穷并不能改变颜渊是孔子最看重的弟子,其学识最高这点毋庸置疑。《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孩子抛掉自卑,抛掉束缚,做真实的自己。同时班主任还要跟家长沟通,要让家长改掉老观念。应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孩子没有兴趣,即使学经济也是赚不到钱的。现阶段的努力是为了还钱,可是还上之后,又当如何呢?有兴趣,有天赋,当一个天文学家也是可以富足的。孔子讲“因材施教”,每个人的兴趣不同,那些站在行业巅峰的人才都是从兴趣出发的。金钱、名声、地位都只是一时的动力,只有兴趣才是“恒动”的。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只需要学习好感兴趣的科目就好。作为任课教师,大部分都会有一种对于自身学科的偏爱之情,上课也总会冒出一些夸赞自家学科之语句。这也是难免的,毕竟,老师是因为热爱才会留在深爱的学科上任教,以期后辈可以学到这里的真东西。 但是,作为班主任,虽然是一专业之班主任,也应该不偏不倚。拿“国学”这门专业举个例子,这里面包括许多课程:经学类、子学类、史学类、小学类、文学类、西域类等等。这些老师毕生研究的古籍不尽相同,古籍中难免会有“打架”之趋势。在这个专业中,经学教研室的老师会认为经学才是精华,但是,其中也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其中又有从古书文字到书写人等等一系列的争执,所谓一家有一家之学术但是,不管有多分化,甚至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到元朝和清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没有听说中国的文化出现了断裂。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曾经是与中国一起,甚至是早于中国出现的国度。在当今,都出现了明显的文化断裂,古巴比伦的天空之城如今已是销声匿迹,人们只能凭借想象来构图。古埃及的金字塔,使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却是不得而知。四个文明古国,都曾经经历过异族的入侵,为什么只有中国延续至今?这是源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和而不同”,我们讲究的是“互通有无”。这是班主任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学文学的去旁听一点经济,学经济的多看一些原典类书籍。学文学的人很缺乏逻辑思维,所以,大一期间,学校会安排诸如“大学文科数学”一类的理工科课程,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许多文科学生折在了这里,认为没有用。其实,这用处可大了。且不说看古书时弄不懂“术数”,就说类似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恐怕就要眩晕了吧。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即庄子告诉我们,在我们看来不一定是很好的东西,我们不了解别人的时候,不要妄自猜测。比如我们看鱼在水里游很无聊之类的,但是我们怎么知道鱼儿就一定是不快乐的呢?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即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以上一段对话是不是看起来无比的纠结,如果没有点逻辑思维,是不是很难捋清二者在说些什么?其实,惠子为大家做了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庄子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是建立在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基础上的,如果庄子的话成立,那么惠子的话也应成立,也就是说庄子不知鱼之乐。如果庄子后一句并不成立,那就更简单了,他确实不知鱼之乐。 而惠子却沿着庄子的套路说下去,最后只得无言以对。所以,班主任应该促进学生对于学科的不偏不倚,有时候看似没有交集的学科能产生出不一样的火花,思想大同才能走得长远。否则,想玩儿点雅趣都困难,也只能呜呼哀哉,干瞪眼睛却无济于事。光是融会贯通还是不够得,班主任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学科内的探索。要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学术权威也有犯错的时候,这时候要做的不是盲从,而是用实践证明真理。有时候看似不可能的事也许很简单,只要你的脑子拐个弯。就像英国工程师特雷弗•贝里斯一样,他在 1991 年发明了手摇式收音机。他在看一期节目时,发现非洲人几乎不用收音机,因为所有收音机必须通电,而电要依靠昂贵的电池支持工作。他灵机一动,想发明一个不用电的收音机,而这几乎被认为不可实现。但是,他仅仅用了半个小时就想通了所谓的瓶颈,一个“恒动”的弹簧解决了问题。但是,他却在访问各个生产商时受到了阻碍,几乎没有人愿意投资。他没有放弃,被拒绝后便上电视台推销,争得了一个上电视的机会,在被两个投资商看到后,开始了大批量生产,而这个产品也帮助了无数非洲人“争取”到了一个便宜的获取信息的通道。只要肯动脑子,只要肯探索,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有时候,学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探索,这时候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就要挺身而出,给学生以支持。要告诉学生,他们还年轻,在学术上的探索总要有阻碍,但是这并不可怕,每个成功人士必然要经历这些的,只要有一颗年轻的心,永葆探索之心,没有跨不过去的火焰山。与学科教师不同,兼职班主任还要做许多细碎的工作。面对当今的就业压力,班主任应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专业方向,积极与各任课教师沟通,组织认证社会用人需求,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在校的学习时间,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和能力。 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近早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时刻提醒和动员学生要抓住身边的一切机会锻炼自身的表达与外交能力。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组织(如院、系的学生会工作),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如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教会学生写简历、求职信,预习或模拟面试。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学校的就业辅导讲座。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与各专业课教师沟通,配合专业教师工作,督促并组织学生就业前考取一些必备的职场证书,以便提高学生就业的“筹码”,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引导学生通过高校网站与人力资源网站的资源共享,充分了解动态的企业需求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使得高职毕业生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寻找与自己所学专业匹配的企业。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有班主任的亲力亲为。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怀和帮助。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班主任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班主任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班主任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对待学生要不偏不倚,不因为家庭背景而轻视学生,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身心环境。对待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要多关注,找找原因,也许是外在的,也许是内在的。必要时可以跟同学聊聊天,不需要多么正式,谈天说地都可以,从中开导,让学生真的把学校当作第二个家。遵循学生不同的性格,对其进行不同的引导,课余时间在同学们自愿的情况下,班主任可以带着大家聚在一起,做些团体运动竞赛,在操场上打几场篮球,踢两场友谊赛,也可以踏踏青。不要老让同学蹲在教室里、窝在宿舍里,多出去走走,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学习上,班主任更不要有所偏颇,自己的学科固然重要,别的学科也要提倡学习,现在许多老师都在自学第二专业,也是为学生带了个好头。永远保有探索精神,不论是学生工作还是学科教学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一名班主任,做好一名合格的教师。 作者:李立红 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班主任教育论文:初中班主任教育艺术论文 一、积极营造班级中的学习氛围 初中阶段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因而班主任应当在学生身心健康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将教育重心放在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效率的提高方面,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较好的氛围,这样便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成绩。这就要求班主任除了具备崇高的人格品质,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当中,班主任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知识预习,分析课程中的知识点。然后再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开展一系列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活动。课程结束之后,可以就所运用到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学生若是觉得这种方式新颖,可以在以后教学中继续坚持,如若学生反映不好,要及时纠正。这样便易于学生接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公平对待学生 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求一种独立地位,希望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公平对待。在班级中,即使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希望教师能够喜欢自己,但是如果教师只是特别重视一小部分学生,那么,就会引起其他同学的不满情绪,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学生就会抵触班主任提出的要求,致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因而,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才有助于班级良好氛围的建立。班主任在教学以及管理过程当中,应当细致观察学生学习情况,不单以学生成绩好坏判别学生优劣,对于每位学生的进步都应予以及时鼓励,因为成绩较好的学生需要不断鼓励以使其获得更大的进步;而成绩落后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的鼓励以使其增强信心。比如,某位同学成绩一直都不太好,但教师应当善于寻找这位同学身上的优点并加以鼓励,因为学生在受到教师的表扬后,就会努力完成教师的期待,进而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同样,班主任也应当找出学生的缺点,在这个基础之上,采用一些教育以及辅导措施,以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充分发挥指引作用 毕业班的班主任往往任务繁重,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情绪会随着每次考试的成绩波动较大。因而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以在必要的时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引,使学生坚定地向前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与学生相处的方式,以耐心冷静的心态对待学生,在学生有了进步之后要予以鼓励,在批评学生时也要注意语言表达方式,尊重学生,因为这个时期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非常容易与教师产生矛盾。因此,班主任在批评某个学生的不好习惯时,就需要讲求一定的技巧,可以先肯定学生的优点,进而再以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指出学生身上的不足,这样学生就能够易于接受教师的建议,重新认识自我。由于学生压力较大,因而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活动状态,帮助学生做好心理状态的调整工作,若是发现了可疑之处,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对学生进行开导,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之情,走出疑惑。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当注重班风的建设工作,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因为学习环境的好坏对学生学习有着较大影响。总之,在班级中,班主任要扮演好管理者这一角色,为班内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氛围的同时还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为他们的成长扫清障碍,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作者:夏海 单位:江苏江阴市长山中学 班主任教育论文:小学班主任教育特征 一、班主任工作应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建立在一个好班级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好的班级需要班主任的精心管理,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统筹者来组织整个班级的大大小小事情。在一个班级里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常规训练在日常上主要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在整个班级里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整个班级是由一个个学生组成的。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一个学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级的荣誉。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应该不惜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充分利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班主任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 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班主任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最直接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觉性与坚韧性,离不开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克服困难是意志品质的一个特点。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够知难而进、积极克服困难,这对意志的锻炼大有裨益。班主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热情地去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积极进取,把克服困难的方法和决定付诸于行动,用下一次的成功证明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要经常用先进人物、革命英雄的光荣事迹教育学生,使他们受到好的熏陶和启迪。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的思想。 三、班主任应具有家长般的心肠 班主任对待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兼严父、慈母于一身,既要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真诚地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信赖有深厚的情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应认真对待,因势利导,春风化雨,切不可处理问题简单粗暴。如果学生真切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深情与期望,那么他们将更亲近班主任,并乐于接受教育,从而使班主任工作获得更大成效,因为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同时今天,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仅从成绩分数来判断一个学生的优劣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我们的班主任应斟酌这一句话“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强的”。班主任应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不能放弃班级中任何一个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在深情地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因而台湾的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班主任就应具备这样的品格。只有班主任真正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才会听从班主任的管理,服从班主任的领导。 四、班主任应拟定集体与个人的远、近期目标 一个班级要想发展就必须有一定的目标,有了目标就会有动力。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班实情的目标。先从班级的内部开始,可以在一周总结的时候对我们的班级进行分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去探讨我们班级的未来和规划班级的蓝图。让班级的每一位同学都做出一点点贡献。然后,要对每一个学生拟定切实的个人远、近期目标,将集体的动力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帮助和鼓励每一个人进步,使每个人都在明显而又易于承受的压力下自觉要求自己。自觉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这里必须强调的是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也不是强制对学生进行的一项任务,而是一种激励学生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要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不能好高骛远,以免丧失学生信心。只有这样,每个学生看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去发展,班级才能得到发展,学生个人才能得到进步。 五、班主任应协调与科任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建立丰富的信息网络 有的时候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他必须力争本班科任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使家庭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充分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教育。班主任要时常与各科任教师进行沟通和了解对每一位学生都要进行了解。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高度重视,确保会议质量,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会上可以请个别优秀家长介绍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可以谈教改的方向,谈本期教学内容及要求,谈本期整体情况,进行作业展览或者谈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建议均可。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轻松。此外,班主任还要通过观察、与学生谈心、干部和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汇报以及听取来自校领导、其他教师、社会的意见等等途径,建立起丰富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与调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 六、班主任工作应宏观调控和深入细致指导相结合 以人为本,充分发扬民主管理思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我始终坚持学生是班级的主体,而并非只是班主任的管理对象的想法,班主任应树立班级策划者、指导者的形象,就像一位导演,学生应是真正的实践者、表演者。所以我充分利用每周一的班委会、班会,以及周五的监督班委会进行策划指导,并让学生畅所欲言,着实了解掌握一周的情况,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周内我在进行跟班抽查,抓点带面。这样循序渐进,班级常规管理得到了长足发展。 总之,班主任应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真正实现由蛮干向会干的转变,少费力提高效,这是我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当代教育者的风采。我想只要我们每一位班主任认真思考,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班主任工作一定能顺利进行。 班主任教育论文:班主任教育管理的艺术性研究 【摘要】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班主任起到组织的作用,也是这个班级所有工作任务的首要执行者,带领班级学生更好的生活、学习。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的艺术性是班主任管理能力的一种体现,同时也直接影响了这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因此,作为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学会做好多种角色的转换,既要做学生们的严师,也要做学生们的益友,构建平等交流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篇文章就主要围绕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艺术性展开研究,探讨其如何做好班主任教育工作。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管理艺术性;师生关系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班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元素,班级的管理工作也正是学校教育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有效的、艺术性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班风的形成,这也对班级里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有关键作用。班级有了良好的、积极的学风,各项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开展。班主任在班级学风建设过程中起到直接引导作用,班主任需要不断转换自身角色,承担起学生的良师益友责任,以自身崇高的人格魅力吸引班级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成长。 2班主任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2.1作为学生们的良师 自古以来,老师这一角色是对学生们传道解惑的重要角色。班主任的良师角色是传统教育的一种体现,这也是学生们学到知识的一个重要保障。作为学生们的良师,班主任应该体现自身的知识内涵、道德水平等,还要通过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们的尊重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尊重。一般来说班主任这一角色扮演对于新上任的老师而言比较困难,一般新上任的老师会跟从老教师担任副班主任开始,以此为平台,多多积累工作经验。对于班主任的良师角色来说,还要注意的是把握好“严管”的力度,虽然说“严师出高徒”,但是过于苛刻的教育管理方式,可能造成学生的叛逆心理,从而得不到好的结果。此外,过于严厉的班级管理可能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战战兢兢,师生关系得不到进展,老师将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这就无法做到新课标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此外,作为老师最重要的还是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因此老师应该有极高的权威性,同时也要重视对真理的维护。 2.2作为学生们的益友 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班主任是最亲近的一个老师,班主任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班集体里每一位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他们需要一个朋友角度的指点而不是老师角度的教导,因此说班主任也要承担起学生们益友的角色。班主任要想成为学生们的朋友,首先需要班主任向学生们敞开内心,为师生间的信任打好坚实的基础,有了信任师生关系才能得到很大的进步。当今社会学生们受到家庭、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需要知心朋友的交流减轻自身压力,班主任就应该分享自身的学习、生活经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也能为学生提出更好的建议,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进步。此外,承担起学生益友这一角色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由于有些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是十分扎实,他们对权威性的理论知识兴趣较低,课堂学习效率比较差,但是朋友角色的应用,班主任将会把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活化、平近化,这样将会激发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朋友角度的课堂交流方式也将会更好的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班级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班主任通过益友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可以拉近和学生们的心灵距离,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这样以来,班主任也将会赢得越来越多学生的尊重,师生之前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3提高班主任教育管理艺术性的具体方法 由于班主任教育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承担起这一重要职责,运用多种管理方法提高自己教育管理的艺术性,不断总结自身经验。 3.1分析所在班级学生状况 每个班集体学生的状况都不同,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有的学生是爷爷奶奶照顾、有的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等等,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开始前首先就要对学生们的这些状况有所了解,因材施教,对不同状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班主任充分了解班级里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学习状况后,才能真正起到关怀学生的作用,每一位学生也将因此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在班级中找到归属感,从而有利于班级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充分了解学生的状况,还可以避免学生朝不好的方向发展,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将其引领到正确的道路来发展。 3.2关爱学生 关爱都是相互的,班主任用关爱的态度教育每一位学生,学生才会反馈给他关爱。因此班主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多多接近学生、关爱学生,尤其是那些缺乏家庭温暖的学生,让学生们真正感到集体的温暖,学生才会更加乐意融入这个集体,愿意为班集体努力争光。此外,班主任还承担着老师这一重要职责,既要做好学校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又要做好传授解惑的本职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思考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班主任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班主任也应该给予及时的帮助。这样班主任将会赢得更多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3.3合理评价学生 传统教学评价仅仅以学生成绩为单一标准,新课标的实施提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应变得丰富,重视对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作出评价。对于学生们犯的一些错误,班主任也应该学会包容,每一位学生都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不怕学生犯错误。对于小错误,班主任应该从容对待,及时指出,对于大错误,则需要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来处理。对于学生的知错就改行为,班主任要作出表扬。此外,班主任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该充分发挥班干部的重要作用,做好班干部的选择、培养工作,及时掌握班级的各种动态,这也可以很好的培养班干部自身素质和能力。 4结语 总的说来,班主任这一职责有着极其繁琐的工作任务,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关爱学生的热心,加强对每一位学生的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为学生着想,承担起学生的良师益友角色,作好和班干部的配合工作,必定将把班主任教育管理的艺术性充分展现出来。 作者:周红 单位:十一师职业技术学校 班主任教育论文:初中班主任教育管理艺术分析 摘要:在教育中,每个阶段都有其阶段目标,对于目标的实现,除了要有被管理者的配合外,还离不开管理者的努力。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初中教育阶段,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指向灯,其管理水平关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教育质量的长足发展。根据初中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艺术进行探讨,分析初中阶段班主任管理的艺术形式,并根据其中存在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教育;班主任管理;管理艺术 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非常关键的转型阶段,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世界、社会、人生的认识还是懵懂的,于是,这就给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校中,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各项教学工作的展开,而良好的氛围营造离不开班主任的管理和协调。班主任有责任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教育理念,负责引导及管理学生的学习、思想和健康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内容概述 中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其工作职责应当从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来展开教育、指导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担当、有纪律的新时代公民。初中班主任工作展开的中心是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首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情况、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及身体素质,同时还要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关心,根据其个性特点、兴趣特长来进行针对性管理,保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班主任还需要联系本班的其他任课教师,最大程度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多联系、多沟通,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解决工作问题,做到共同进步。班主任工作的另一重点是教学管理,班主任的身份是多重的,除了担当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外,还作为一名教师,有着教书育人的责任,需要结合具体的工作现状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进度、学生掌握程度等来落实各个阶段的不同目标。同时还要掌握好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制定针对性地学习计划和评价体系,制作好相关的学生档案和教学辅助计划,帮助学生有层次、有计划地向预定的目标前进。班主任的管理艺术要在学生、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运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将各种技巧融入到教学管理中,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2初中班主任应具备的素养 初中班主任要基于其工作的重要性,必须具备多种基本素养,要根据本班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管理。 2.1思想上要做到淡泊名利 作为一个社会人,受到社会上种种的诱惑,对名利都会有一定的欲望,而名利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对于教育者来说,拥有正确的名利观是十分重要的,这能够在实践中起到榜样作用。只有自身拥有正确的名利观,明确自身工作的理念,不能为了一丝名利而严重影响到学校整体的教学队伍质量。教师要从思想上做到淡泊名利,从自身出发,排除异己因素的干扰,才能不断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2.2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 教学理念代表了班主任的一种思想觉悟,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在实践中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从而改变学生的思想。教学理念同时也决定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标准与方向,这种标准和方向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这样才能在平时的管理和教学中从一言一行上对学生起到影响作用。教师的思想不能顽固不化,要与时俱进,时刻掌握当下热点,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行为,更好地与学生融成一片,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2.3树立整体发展的概念 现下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当前的初中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网络干扰因素,极易出现意志力薄弱、学习能力及自理能力差等情况,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班主任需要起到引导性的作用。班主任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不断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潜能,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同时还要注意整体性的发展,让学生尽量少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会基本的为人处事方式,能够和其他同学进行正确的互动交流,不断提高自身荣誉感。 3初中班主任的管理艺术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班主任要管理好学生,首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跟学生做朋友,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关系,善于表达对学生的善意和关爱。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在教学管理中要做到以德服人,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爱心、耐心和恒心,让学生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主动打开心扉,那么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就会轻松很多。初中班主任在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做到民主管理。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了各自的性格特征,其性格都是独立的,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目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班主任要以真诚的方式告诉学生每一个学生,他们都是班级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产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逐渐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班主任可以从多种角度考虑班干部的人选,不要只从成绩角度来看待学生,要看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闪光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发自内心服从教师的教学管理,这有利于班主任更好地完成班级的管理工作。目前很多教师还是老一套的思想,认为学生只要成绩优异就可以了,这种观点一定要进行纠正,虽然说努力学习是一个学生的最基本职责,但是也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是同样重要的。班主任要引导学生灵活地进行学习,拒绝“死读书”现象的出现,用发展的目光看待班级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各项有益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德育是初中班主任教学的一个重点,进行道德教育,要秉承宽威相济的原则,对于学生的进步,要主动的赞美和鼓励,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要一味地职责,要采用合理正确的手段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实现学生的整体进步。 4结语 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征,基于初中教育的特殊性,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班主任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在初中教育中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应当是倾听者,在实践中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构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沟通,用正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批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自身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进而对学校的长足发展起到有益作用。 作者:陈冬梅 单位:山东省嘉祥县万张镇中学 班主任教育论文: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心得研究 摘要:小学教育是教育教学体系之中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步骤,在进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学习时,班主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否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管理,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有着极大的意义,因此本文将以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心得之中的管理特点为切入点,对小学教学管理之中的创新管理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推动我国小学教学管理的正常有序进行。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教学管理;方法创新 1引言 小学生应自我保护能力和自制力相对较差,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和教育学改革模式步入深水区,小学班主任对小学生的管理和引导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将对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心得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为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提供更多优秀的经验和方法,促使其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2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心得研究的意义 2.1提高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质量。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心得大多是有经验的老师对自己管理工作的总结,因此对此进行研究能够为其他在小学教育管理之中的初出茅庐者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方向,而提高其教育管理质量。另外,许多小学班主任也通过对这些心得的了解找到自身管理方式上的不足,从而进行针对化的改正和革新。 2.2推动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改革。通过对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心得的研究能够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优秀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也能够促进小学教育管理体系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传统的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通过对前人总结的教学管理新的研究并结合时展的新形势来进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对推动我国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管理的改革有着极大的意义和作用。 2.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为每一位小学班主任的认知结构以及教育背景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对小学教育管理有着自己的不同认识。在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心得的研究之中能够集聚每一位小学班主任对教学管理理念的认识,并了解同行的教学模式和优秀教学经验,这一点不仅能够做到求同存异,还能够促使教学管理者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真正的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心得之中的管理特点 3.1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时代的急剧变化要求小学班主任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做到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传统的应试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进行教学管理和引导时,需要班主任了解时事发展的最新动态,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管理之中,真正的让自己的管理模式与理念能够与时代的发展同步。 3.2统筹兼顾,体现全面性。通过对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心得的研究可以得出,管理者在进行教学管理时,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率,还采取素质教育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开设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站在宏观的角度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全能性的人才。 3.3管理及时,体现引导性。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对新生事物的模仿能力十分强,因此在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心得之中明确提出对小学生的管理应该做到及时有效,一旦发现学生有错误的行为,要进行及时准确的干预,并对其进行耐心的引导和教育,以此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4加强沟通,体现民主性。沟通不仅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增强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在小学教学管理之中,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完善学生的人格,除了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还需在课堂外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在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心得之中也曾明确指出,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应仅仅局限于师生关系,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小学班主任通过平等互动的沟通来树立亲切和蔼的形象,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4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心得之中的管理方法创新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培养,因此在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之中,要求小学班主任进行管理方式上的创新,这一点在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心得之中也有明确的体现。 4.1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因为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缺乏一定的行为规范,因此需要小学班主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其中建立健全奖励机制作为最有效的途径被诸多老师所运用,做到这一点要求管理者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找到学生的优缺点,并以此为依据来进行奖励机制的建立,对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进行放大,并引导学生进行缺点的改正。 4.2分组管理和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的自制力,认知结构以及教育背景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心得之中提出因材施教和分组管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和心理状况的了解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分组教育与引导不仅能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还真正的遵从了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3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建立健全有效的反馈机制和互动机制也是小学教学与管理之中的关键。通过及时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这一点不仅能为管理者提供更多的管理依据和管理方向,更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对提高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4.4用学生来管理学生。在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心得之中,班主任管理能力的提升起着极大的作用,但是管理方法的创新和综合运用也必不可少。其中老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素质教育之中教学管理的重要方式与手段,要求小学班主任通过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来选择有责任心以及有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并以此作为奖励机制之中的一部分,这一点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班级归属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4.5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在素质教育之中德育作为重要的环节,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完善学生的人格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在对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心得的研究之中发现,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的管理与引导,除了需要规范学生的言行之外,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将德育作为教学管理之中的重点。 5结语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行为规范和行动指南,通过对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心得的研究,不仅能为诸多小学教育者提供优秀的教学管理经验,更能真正的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彭艳平 单位:铁东区石岭镇中心小学校 班主任教育论文:小学班主任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形式,学校中的诸多工作都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班主任正是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是连接学校、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等多方关系的纽带。作为班级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的班主任,具有其他教师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尽管大家对班主任在学校整个教育、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认识较为充分,但一部分教师不愿干,一部分教师不会干,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缺乏一种探讨研究的良好习惯,高耗低效的现象普遍存在,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品牌形象。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小学班主任教育研究的现状,笔者专门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句容市实验小学、句容市郭庄中心小学和赣榆县班庄中心小学的教师。这里既有苏南教师,又有苏北教师;既有城区教师,又有农村教师;既有现正从事班主任的教师,又有非班主任教师。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55份,其中有效问卷250份。调查显示,班主任的教育研究现状不容乐观。 一、应付型班主任不愿研究 学校中多数教师缺乏担任班主任的热情,主动愿意当班主任的教师仅为10.12%。由于现在的学生管理难度大,学校管理、社会、家长、安全责任问题、课任教师等给班主任工作带来的压力大,以及班主任费不能令人满意等诸多原因,有63.16%的班主任感到工作压力大或较大。因此,一些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更不想搞班主任工作研究。在有些学校,“班主任荒”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即使担任班主任工作也是迫于学校的压力,迫于晋升职称的需要,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班主任工作对于这些教师来说,简直就是一份无奈的“份外之事”。有70.09%的班主任觉得自己所付出的劳动与取得的回报落差太大,也有一些班主任缺乏做好相应工作的热情,没有维持发展的动力,难免会以一种敷衍应付的心态去面对:对学生放任自流,对问题视而不见,只要班级不出大乱子就万事大吉。这样的班主任恐怕连最基本的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教育工作都很难到位,还怎么可能去进行班主任教育研究? 二、事务型班主任无暇研究 据调查,有71.43%的班主任认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搞科研。班主任相对于普通教师来说,工作繁忙是肯定的,因为学校中与学生有关的大小事情几乎都是由班主任来具体落实。很多班主任也因此整日陷入繁琐的班级事务之中而不能自拔,上级部门安排的活动、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等都是非抓不可,而又似乎永远处理不完。尤其是一些新手班主任尚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面对接踵而至的问题,虽然忙得不可开交却仍收效甚微,最终挤占了应该用于思考与研究的时间。其实,教育研究就是要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它与平时工作并不对立,而应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班主任只有用科研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把班级当作自己教育研究的基地,探索教育改革,进行教育实验,才能把自己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实现自我教育。 三、经验型班主任疏于研究 虽有57.03%的班主任认识到研究能力对于自身工作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一些班主任又觉得科研很神秘,因而害怕搞科研。尤其是当一些班主任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已基本适应学校对于班主任工作的常规要求,便满足于能管好学生、带好班级,停滞于经验型阶段而不愿再多前行一步。他们总是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离自己很远,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搞科研。其实教育科研有三种形态: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行动研究。班主任教育科研主要是行动研究,是指研究学生在班级和学校生活中的各种情况,由反思进而提高专业的理解力及技巧,从而改善班级工作实际和学生生活处境的全过程。在行动研究方面,班主任有绝对优势:一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优越的实验环境。因此,只要班主任树立教育科研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行动研究,大胆尝试,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四、摸索型班主任不擅研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班主任专业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班主任认识到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产生了进行班主任工作研究的强烈愿望并努力实践。调查表明,已有40.93%的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为自我探索,缺乏科研基础和方法。因为长期以来,广大教师一直作为教育理论的旁观者和消费者,等到真正想搞科研时才发现自己缺乏科研最基本的素养,不熟悉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原则,不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简直无从下手。调查显示,有21.05%的班主任因缺乏科研基础和方法而放弃教育研究。因此对于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困惑,虽有心通过研究来解决却又无能为力,只得望“研”兴叹,最终不了了之。班主任的研究是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自身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加强广大班主任的科研基础和方法的培训与指导,在现今的教育改革进程中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全国中小学约有440万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影响着近2亿中小学生。可以说,班主任自身素质如何、开展工作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目标的实现。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呼唤高素质的班主任。教育研究是班主任成长的必由之路,研究型班主任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对此,我们应该有些实际的行动,以有效促进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升。 作者:王辉 单位:句容市教育局教研室 班主任教育论文: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创新 一、高中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现状 1.学校对于高中班主任选择及培养的不严谨 在我国,还没有一套比较严谨科学的班主任选人体制,一般就是由比较有经验的老师和主科老师担任,还有就是学校用人唯亲,甚至有许多班主任都是找关系才担任的,这对与班集体的教学教育管理也是起着一定的反面影响。其次,现在的好多班主任只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班级的升学情况,这就大大忽略了学生三观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学生的其他科目的课时霸占来集中补习一科。 2.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互相不了解 我国教育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概念。但是在高中班级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这就大大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而且在老师的授课过程中,只是老师单方面的讲述和要求,只是以班主任自己的教学目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管思维和发散思维。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动能动性[1]。此外,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在家庭了,可是在除了在家长会上老师与家长能有简短的交流之外,在平时都是通过学生在中间传递信息,也不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家长了解老师,久而久之,双方的阻碍和矛盾便会萌发,最后影响学生的学习。 3.班主任教师缺少对后进生的关注 以我们学校为例,某班级有60人,其中有15人左右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也不是很端正,针对这样的后进生团队,此班班主任基本上采取的是无视和忽视的态度,任其自生自灭,只要是不影响整体教学和班级成绩即可。现今的高中之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其实对这些高中生是不公平的,这样的班主任在师德方面的体现也是不足的。 4.教师忽略了班级集体的作用 其实严格来说,学生才是班级的主体,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高中,由于体制和升学的种种因素,学生往往是属于被支配的角色,班主任一般将班级的所有规定和流程都安排好,学生只需服从,在管理上,虽然每个班级都有一套完整的班级干部机制,但是学生干部往往只是实施者和班主任口令的传达者,并不能对班级的整体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班主任教师在管理班级上的完善和创新措施 1.学校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民主的、创新的班主任管理体制 首先,学校应该由“人治”变为“法治”,建立一套严谨而又严格的班主任用人标准,不能随意的由某人或者某领导一人决定。其次,要实行暂定规定。如果某个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期间出现问题,校方应该及时发现并讨论对策,能者上,庸者让,次者下。最后,班主任之间要建立自我管理制度,定期有负责人带头,进行分组总结和讨论,互相汲取经验,互惠互利。 2.高中教师要多和学生的家长沟通和交流 在高中,班主任如果单纯的是加强和学生的交流,那是片面的,是无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还应加强和学生家长的交流。现在,好多的家长觉得,自己将学生的后勤管理工作做好就行,认为把教育以及学习的工作交由班主任以及各科任教师负责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的[2]。教师们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家庭环境,还应该向学生家长介绍学校、教师以及班级的教育管理条例,从而取得家长的理解及配合,最后达成共识。在积极的家校交流互动中,能够有效改正一些家长错误的教育思想,有效增强家长自身的教育水平,有利于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只有这样班主任和家长才可以做到真正的透明沟通,对学生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3.高中班主任要重点关注自己班级的后进生团体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班主任,我认为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很关键。后进生一定有自己的优点,老师应创新的进行赏识教育,尽可能看到后进生身上的潜力,激励后进生将这些闪光点作为发展的起点,通过努力把优点进一步发扬,这样就达到促进后进生的积极性。所以我认为,首先,班主任应该对每一位后进生进行一定的关心和爱护,改进后进生目前的学习现状,而且在日常学习中给予鼓励及激励,这就有利于他们树立自己的信心。其次,老师应多注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和培养,让后进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使他们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防止学生有心里上的不平衡。 4.班主任要创造性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 班主任教师发发挥班集体的重要力量。班级团体里面的每个同学都对整个班级的建设和班级的水平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既要重视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观能动性。班主任要结合日常学习、学生品质、能力等方面选择及培养能够协助自己管理好班级的助手,这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还要强化班级组织的纪律教育。班主任在进行班干部选拔之前,应该强化班级组织的纪律教育,以使学生意识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让他们明白个人要服从组织的安排,这有利于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就我国高中现阶段而言,班主任作为班级学习的领导者,必须树立合理的教育观,促进对学生个性的研究,要创新思想、转变管理方法、民主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的主体作用。 作者:陆金欣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北华大学 班主任教育论文:大学班主任教育管理定位 本文作者:王庆义 单位: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46所;在校生966万人,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1.5%[1]。在高等教育整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几乎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储备不能适应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张,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专职辅导员队伍严重不足,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采用了专职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相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与本科院校主要由辅导员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不同,高职院校大量的学生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是由兼职班主任承担的。由于高职生的文化素质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偏低,培养目标定位与普通本科院校也有明显的不同。因此,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上借鉴普通高校辅导员制的同时,通常采取以班主任为主、辅导员为辅的双轨制管理模式,以加大管理的力度。还有的高职院校把专业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融为一体,按专业成立了教学部或教研室,辅导员融入到专业教学部或专业教研室中,每个班再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不论采用何种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在发挥专职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作用的同时,都应充分意识到班主任这一角色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高职学生的班主任,应结合高职生的年龄、文化、心理特征以及培养优秀职业人的育人目标,对自身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工作侧重点等问题有准确的角色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一、作用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层单位。班主任代表学校对班级工作全面负责,是班级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在政治思想、业务学习、业余生活、工作就业等方面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我约束能力薄弱的现象,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可塑性很强的阶段,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其个人素质、业务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等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学生做人和成才的引路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学生的模仿和崇拜,班主任的工作作风也会直接影响到班风学风建设。在对学生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帮扶上,班主任自身的学术功底和业务水平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班主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学生做人和成才的引路人。一般而言,学术水平高、实践动手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群众威信高的班主任,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好,毕业后学生的社会评价也较高。 (二)学生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作为高职学生班主任,应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开阔思路,拓宽知识面,及时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才更容易与青年学生沟通交流。班主任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广泛和学生交朋友,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合理诉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培养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以后,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得到强化,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明显增多。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大多数青年教师都能萌发出责任感和自豪感,自律意识显著加强。班主任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在教学业务、科技创新、操作技能等方面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师生之间也容易产生良性互动。因此,担任班主任工作也是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不高,文化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加之处在青春期,心理活动复杂多变,班主任的教育、引导甚至必要的约束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培养选拔一批学术水平高,责任意识强,既热心学生工作,又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兼职班主任队伍十分紧迫和必要。作为一名兼职班主任,在努力做好教学工作同时,还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一中心工作,不断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新思路,研究新方法,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应努力做到以下5点基本要求。(1)廉洁———班主任首先要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秉公办事。要用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用先进典型激励自己、鞭策自己;用反面典型警示自己、提醒自己,为人师表,争做优秀。(2)公正———正人先正己“,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2]班主任工作要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做事公道正派,遇事多与学生沟通商量,处理问题要换位思考,平等对待学生。(3)宽容———班主任要有爱生之心,怜生之情,要不断加强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牢记总书记告诚的两个“务必”,始终保持俭朴、宽容的作风,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4)勤勉———班主任要做到“三勤”。一是脑要勤,遇事多动脑筋,做到三思而后行,在工作上要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腿要勤,多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为学生排忧解难。三是嘴要勤,多讲理少指责,多引导少谈论,不恶言伤人,不阿谀奉承,不说三道四,不言不符实。(5)务实———坚持做到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工作中做到既有安排部置,又有检查督办,充分发挥班委会、党团支部的作用。善于用“十指弹琴”的工作方法,有先有后,有急有缓,勇于攻难点,善于解难题,推动班级工作的不断深入。 三、工作重点高职院校的班主任绝大多数是教学一线的业务骨干,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又有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高职特有的培养项目贯穿其中,凡此种种都给班主任工作加大了难度,导致工作随机性强,杂务事多,牵扯较多精力。因此,班主任工作一定要突出重点,举重若轻,删繁就简,纲举目张。作为高职院校班主任,要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牢牢把握培养优秀职业人才这一主线,把安全意识、公民意识、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持续学习能力等职业人应具有的优秀品质作为学生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三种意识”(1)生命、成长与安全意识———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有效把握和提高生命的质量,拥有健康的身心和体魄,是成就人生和事业的基础。班主任要认真分析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生命和成长过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教育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善待自己,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特别是要加大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饮食安全的教育力度,确保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2)遵纪、守法与公民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和多种途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公民意识和维权意识。在校期间要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毕业后成为一个社会公民,更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履行社会义务,避免伤害他人和防止自己受到伤害。(3)知识、学习与社会服务意识———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是立足社会的资本,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人生和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要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做到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服务社会的技能和社会竞争能力。社会是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工作定位,作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遵守职业道德,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二)引导学生努力做到“四个学会”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3],这也是高职院校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人的一生在事业上和生活上取得成绩的大小,与年轻时是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直接关系。因此,要特别强调,当代青年学生必须加强个人修养,改变不良习惯,提高持续学习能力,真正做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班主任教育论文:班主任教育活动中的谈话艺术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说起教育,作家契诃夫一语破的。谈话教育,是班主任教育中最常规性的教育方式,是与学生沟通感情,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谈话教育,学生能充分感知到老师的浓浓师爱以及闪光的人格魅力,并受到感召和激励。班主任要想和学生顺利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掌握必要的谈话艺术。但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甚至千差万别的行为或思想问题,都需要老师分门别类地加以引导、教育。给每一个孩子都多一点关注、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引导,及时谈心,交流鞭策。不仅能温暖孩子的心灵,甚至会在他们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块闪光的里程碑。有的学生通过和班主任的谈话,解开了思想疙瘩,焕发了青春热情;有的学生却因为谈话更加重了思想包袱,甚至产生“顶撞”现象。这说明,谈话不仅要有思想性和哲理性,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 一、充分了解谈话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培养人和培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才是因材施教!”我们的学生都是个体的学生,每一个对象都是与众不同的,包括性格、好恶、家庭环境等等。所以,老师要充分关注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需要老师满怀高尚的情感去关注每一个个体(于漪语)”。班主任在与之谈话前,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状况和问题性质,清楚哪些缺“钙”,哪些缺“钾”,哪些缺“碘”,提前备好谈话的相应切入点。这样的谈话才不至于陷入盲目,并能争取主动,将学生引入到自己的教育轨道之中。 二、把握恰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场合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机遇稍纵即逝,教育的时机也是如此。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氛,会产生不同的心境。一个人处在愤怒、烦躁的情绪状态时,往往听不进劝告和批评,只有当他们心情平静下来时,恢复了心理平衡,就容易接受批评帮助。学生A,一个好动症孩子,聪明但缺乏基本自我约束力。上课时经常无来由地扰乱课堂,但自尊心较强。某次数学课后,他哭着来找我,述说着课堂中受到的委屈。原来,数学老师批评他成绩差,不经意地说了他“是个笨蛋”,这让他无法接受。听后,我顿感时机来了。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坐在我对面,让他讲述经过。待他情绪稍为平复一点后,我跟他进行沟通。慢慢地,他很安静地听我分析:身上的优点、可以改进的方面、我希望看到的另一个他等等。那次谈话以后,该学生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学习自觉了,也有了纪律观念,毕业时顺利考上高中。教师把握好稍纵即逝的时机,此时春风化雨的教诲就会给学生醍醐灌顶的感觉。同时,与学生交谈离不开具体场合,交谈场合是语言交谈赖以进行的外在环境而且对交谈亦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场合影响人的心理情绪,对语言交谈有诱发和暗示作用。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在令他兴奋的场合会侃侃而谈;相反,一个很爱说话的人,在特殊的场合,也会沉默不语。这充分说明谈话场合会影响人的言语行为。谈话场合可以选择办公室、教室、操场、餐厅、路上等,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因此,一次成功的师生谈话,必须选择好时机和场合,两者缺一不可。 三、平等相待,真诚交流 要取得良好的谈话效果,班主任的姿态尤为重要。这种姿态就包括谈话时师生位置的思考及问询探讨的语调变化。如果老师威严地坐着,学生木偶似地站着,这不是谈话,更像批斗。班主任谈话时,必须平等待人,坚持用民主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他所犯的错误,要及时点拨纠正,千万不能板起面孔,当众讽刺、挖苦,揭他的老底儿。学生B,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寄住姑姑家。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引导和监管,该生不思上进,沉迷网络游戏。有时晚上溜出来上网,彻夜不归。在特意准备后的一个放学时刻,我找他谈话。在学校操场上,我们边走边聊。从他的爱好开始,说到班级需要他帮助管理,并告诉他,可以把我当做自己最信赖的朋友,最亲近的家长,我喜欢和他聊天。我逐渐发现,他开始接纳我了,并且非常坦率地分析自身的问题。我们走了一圈又一圈,说了很多的心里话。我笑问他:“走了这么多圈,累吗?”他赶紧说:“不累不累!我感觉很特别,很舒服!”后来,他竟成了班级管理的中坚力量。可见,在谈话的过程中,应始终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真正在关心爱护自己,自动解除对教师的戒备心理,与教师建立“不设防”的和谐关系,教师的教育意图才会被学生心情舒畅地领会和接受。因此,班主任谈话时,必须以平等地位和与人为善的真诚态度对待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的爱就像父母的爱一样温暖,从而在心灵产生情感共鸣。 四、学会倾听,激发学生的交谈欲望 马卡连柯说过:“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多数学生表面上敬畏教师,其实在内心深处,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信任的。如何让学生在谈话过程中,能把心窝子的话掏给老师,也需要老师的倾听姿态。对学生而言,教师的倾听相对于他来说就是受到了一种厚爱和尊重。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仅需要老师积极而耐心的态度,更需要老师尊重学生表述的话题,做到换位思考。在问询情况或需要学生自我分析时,老师要做一个目不旁观的倾听者,用智慧的语言,精炼的点评激发学生的交谈欲望,使学生毫无顾忌地对教师说实话,表白自己的心迹,从而叩开学生的心扉,倾听到学生真正的心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样:“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发起学生要当一个好人的愿望,实质上是从自豪感、自尊心、劳动的尊严感开始的,而缺少了这一点,学校、学生集体都是不可思议的事。”学生打开话匣,就是在进行道德的自我教育。有的学生会与我们交谈各种的话题内容,包括生活、学校、家庭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如果及时引导,加以妥善处理,就会大大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 五、话语委婉亲切,表扬批评兼顾 春风拂面是温柔,秋风劲吹是斗争。老师是学生心灵大厦的建造者,给予学生心灵的只能是温暖和爱抚。在与学生的谈话中,班主任谈话的态度要尽可能平和,话语委婉亲切,尤其对差生,把他们看成是“受了伤的花朵”,伸出温暖的手挽救他们,他们就会把班主任当作亲人,鼓起改正错误,重新振作的勇气。即使学生违反了纪律,问题非常严重,老师也应举重若轻,点到为止,切不可给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对于学生所犯之错,不可一味指责呵斥。来个“先扬后抑”的谈话未尝不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应该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批评学生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先表扬他的优点,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基础上指出他的过错,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也知道自己的优点,也不至于失去努力的信心。 六、结合谈话目的,灵活谈话方式 班主任与学生谈话前,要弄清楚几个问题:找谁谈?针对什么情况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个体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是要部分教育还是个体教育?每一次的谈话目的不同,谈话方式应有所区别。学生C,一个内向而木讷的女生,中下成绩,极不自信。初三第一次考试后,成绩一塌糊涂。我通过观察分析,在课堂上集体教育效果不佳,在校园这特别的环境里也容易给她压力。我与家长商量,决定在一个周末时间,来一个“意外相遇”。于是,我们师生在大街上相遇了。起初她看到我很紧张,但看到我笑着和她说话,又不好离开,只有跟着我“逛街”。我一边用周围来去匆匆的行人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来转换话题,慢慢地说到一个人的自信心以及潜力的自我激发问题。 她听得很仔细,并不时地向我询问一些她困惑的问题。那是一次非常温馨、非常贴心的真诚交流!她毕业后,就没有什么确切的消息。让我没想到的是,去年暑假,她和一个同学专程来看我,并告诉我一个特大喜讯:重庆大学毕业的她,在强手如林的竞选中,获得了国家资助前往英国剑桥留学的资格(全国共30名,重庆有3名)。她说:“老师您不知道,我永远都记得初三那次特别的谈话,您的每一句话都言犹在耳,我都把它们记在心里。无论高中还是大学,我一直都坚信自己很优秀,我要证明给自己看……”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良师”,更应该是学生的“益友”。班主任在谈话时一定要善于应用谈话的艺术,培养学生坚强自信、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助推他们更好地掌控人生的航向,更执着地追逐他们的人生梦想。 作者:何建兵 单位:重庆市合川区合阳中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论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国际贸易 摘要:2008年美国次货危机攀发,金触危机很快艾延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强烈发撼。时至2010年,这场风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全球经济开始回吸。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呈现出祈的特点,高失业率、预期通胀率、国际贫易竟争加剧、,易保护重断抬头……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贫易艰难发展。面对祈的经济扶序,我们应该积极训整对外贫易政策,以在祈一枪竟争中盛取更有利的对外贫易地位。 关键词:金触危机 后危机时代 国际贸易 贸易保护 经济形势 现状 策略 2008年,潜伏已久的美国次级房贷问题全面爆发,掀起金融市场的狂风巨浪,贝尔斯登岌岌可危,雷曼兄弟土崩瓦解,aig直面流动性危机,房地美、房利美巫待注资……这场金融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经济,使其遭受二战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并且很快蔓延至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直至席卷全球,世界经济经历了一场巨大浩劫。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体已经挺过这场风暴的中心,逐渐过渡到“后危机时代”。 这场令人谈之色变的金融危机一度使世界经济低迷,公众信心丧失,在与之周旋抗衡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贸易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据世贸组织(wto)统计,2009年世界贸易总额下降12%,降幅为60年来之最,而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外贸出口一方面面临极为不稳定的经济大背景,另一方面又因为贸易竞争力的增加而承受着来自其他国家日趋强劲的贸易保护压力。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寻求出口贸易新模式,从而推进我国国际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 .1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增速缓慢 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消费和投资逐渐升温,世界经济开始从衰退走向复苏。 2009年初,世界经济并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增长年率下降6.4%;日本gdp也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欧元区gdp更是大幅萎缩9.6%。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二季度美国、日本、新兴经济体经济开始回升,韩国经济触底反弹,国际贸易降幅收窄,但仍高达两位数。进入三季度后,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回升明显,多数欧盟国家也出现复苏,印度、巴西等国回升势头也较强劲。在金砖四国中,俄罗斯相对较弱,但其5月份和6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均实现了正增长。世界经济基本上被确认见底回升。 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仍保持较高增长,第三季度增长率超过8%。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均有所企稳并出现回暖迹象。 虽然目前金融危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开始有所回升,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其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储蓄率大幅上升,消费需求严重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新的盈利机会,加之目前全球普遍产能过剩,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很难大幅回升。因此,虽然经济开始回暖,但是其复苏的过程也是缓慢而曲折的。imf估计,未来四年之内,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4.7%,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回稳但仍旧脆弱。 1 .2高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并存 金融危机给各国产业带来重创,失业问题随之加剧,全球就业问题异常严峻。2009年,美国9月份失业率达到9.8%,创26年来新高;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升至9.6%,为欧元区诞生来最高;日本9月份失业率为5.3%,亦为十年来最高;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也令人担忧。高失业率将直接影响消费一一失业者无力消费,未失业者基于对未来的忧虑而不敢消费,进而影响到经济复苏的速度。 高失业率严重的同时,通胀预警也时刻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都采取了规模空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利率分别降至0%一0.5%} 1%和0.1%,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地区和国家甚至直接向市场注资从而提升大宗商品价格。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在经济低迷时过剩的货币供应和较高的流动性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但是当经济逐渐复苏时,这些内容则会因为政府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和抑制工具而转化为通胀压力。届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进退两难。 1 .3贸易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严重下滑,各国贸易竞争加剧。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需难以拉动,进一步刺激了其扩大对外出口的决心。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强硬措施以期有效争夺国际贸易市场,一些国家甚至不惜大幅贬低本币币值、采取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来提高 本国产品竟争力,扩大国际市场。 除了争夺市场,各国亦希望通过促进本国产业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加速经济复苏脚步。这势必使其更决绝的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 但是在如今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是互相关联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自顾自的采取贸易措施。所以,表面上各经济体会呼吁抑制甚至消除贸易保护,但实质上各国都不同程度的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就使得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会以更新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正重新抬头,并且即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阻碍。 2经济形势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2 .1贸易额度下降.降幅趋缓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整体贸易环境趋紧。2009年全球经济回暖,但全球国际贸易总量仍处于下滑趋势。这一年里,中国的经济形势较为良好,但外贸出口仍下降16%,然而相较金融风暴正劲之际,我国的外贸出口降幅已大大收窄。 2.2跃居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康擦增加 在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好于一般国家。特别是在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份额比重超过9%的,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自主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我国的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外贸易处在粗放增长阶段,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种凭借数量型扩张取胜的粗放增长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全球整体需求下降和各国内需难以带动等对国际贸易竞争的刺激,外贸竞争力日益强劲的中国也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对象。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球70%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关。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超百起、案值约120亿美元,两者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突显,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等中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 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国际贸易经济环境将逐渐好转,中国的外贸前景看好。但我国的国际贸易关系也将随之而更加复杂,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重。对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 2.3老牌合作伙伴贸易关系趋紧,贸易对象格局改变 欧盟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9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总值达236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9.66%,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形势将影响总体的外贸形势。然而目前欧盟经济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仅欧元区的货币稳定难以确保,而且由于经济问题而引发的政治问题也在各成员国内频发。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欧盟诉诸于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2009年,欧盟国家频繁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从鞋类、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光伏、节能灯等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都是欧盟对华进行反倾销的对象。2010年,欧元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厉。 中国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形势也都不容乐观。奥巴马政府出于减少国内失业率以及2010年面临中期选举政治压力的需要,不断对中国施压,出台了各种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措施。经济陷人严重衰退的日本则更是大大缩减了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 另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也越来越频繁。仅2010年起就有韩国、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相继对中国的马铃薯、西服、高碳锰铁、榨汁机等多种产品施行禁运、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措施。中国与老牌主要贸易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张。 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中非贸易的健康发展,中国与东盟、非洲的贸易关系发展保持着较好势头。2009年我国对东盟出口额达到1062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8.85%。从长远来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与非洲、澳洲等国家贸易关系的促进,中国的外贸环境会逐渐好转,且新的贸易格局也会逐渐形成。 3未来的发展措施 3.1加快法制法规建设.拓宽贸易口径 中国加人wto近九年的时间内,清理、修订、废除了数千件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及各种红头文件,有效地实现了国内法律法规的配套。然而我国法律的修正并未趋于完善。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需要创造更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如建立稳定、透明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对企业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的鼓励政策等。通过规范国内竞争规则促进企业高速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国外竞争来看,随着国际贸易竟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之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可能采取诸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隐性保护策略。针对此种情况,我国需严格制定细致、规范的制度和法规,以立法的形式确保我国贸易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拓宽贸易口径,增大进出口额。 3,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虽然我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是目前我国仍以粗放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自主设计,没有龙头品牌,产品质量和设计都还比较欠缺。当前我们还主要靠规模优势来赢取市场,在全球需求下降,各国各地区纷纷依靠本币贬值和出口补贴等手段来加大本国产品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冲击。因此自主研发、提升质量、重视国际认证,全面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才一是保证和扩大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有效途径。 3.3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逐渐加强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但是民营企业无论在自身的资金和资源优势上还是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都是无法与国企比拟的。然而中小企业因其灵活性、创造性、对发展机会强烈的渴望程度而对经济促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与国外拥有先进生产技术、优厚资金实力的国外企业、机构合作,招商引资,同时增进企业自身实力,不仅可以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对于促进国内就业和扩大外商投资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成效。 3 .4优化行业发展结构,促进经济快速稳健进步 此次金融危机给欧洲所带来的打击远比美国要重,究其原因则是后者的制造业规模比前者要大得多。这给我们的教训便是,无论服务业如何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也是不能完全统一的。一定规模的、相对独立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可靠保障。因此,我们既要加大发展服务业,增加服务贸易的规模和效益,也要狠抓制造业的发展。二者齐头并进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才能有效促进和确保经济健康高速平稳发展。 3.5积极拓展多元化外贸目标市场 这场危机再一次深刻的阐述了“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教训。以往我们过渡的依赖欧盟、美国、日本这些发达经济体进行出口贸易,当经济危机袭来,这些国家遭受巨大挫折,中国对外贸易也不得不承受相应的打击。而如今中国东盟自贸区已经建立,新的经济体正在兴起,我们应当积极拓展对外贸易目标市场,在更广阔的空间创造更多的机会,从而有效的防止外部需求变化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巨大的冲击,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全面的发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新思考 摘 要: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是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升级为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在2004年6月顺利通过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学士学位整体授予权评审。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素质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参加了本专业的迎评工作,在实践中有很多体会。在总结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目的是对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 一、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缺陷 专业实践教学作为本科教学计划设置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是在学生修完主要专业课程后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实际操作能力并尝试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而开设的以实践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它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专业实践教学包括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社会实践两个部分,根据2000级、2003级、2006级和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实践教学部分又分为专业实践教学和非专业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校内专业模拟实践教学和校外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后者主要指军训、创新实践活动和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实验等与专业课程关系不密切的实践活动。纵观近十年来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情况我认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实践教学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转机制。学校本身是新升本科院校,办学基础较薄弱、办学经验相对不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对工科专业在这类院校相对起步较晚,本科教学起步就更加晚,为此,形成有效的运转机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首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在专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存在本科教学管理经验不足的情况;其次,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基地较分散,并且对教学基地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很难一个单位解决所有学生的毕业实习;最后,模拟实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还有待继续摸索。 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培养机制不灵活。新升本科院校,在学校环境和待遇方面与成熟院校有一定的差距,因为客观原因在教师组成结构中青年教师占的比重较大,在教学上就容易表现为经验不足,而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实践教学的性质要求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工作经验,青年教师往往两者难以兼具,而年长教师只是专科教学经验较丰富,本科教学经验欠缺,因此,短时间内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一定的难度。学校层面上的措施主要是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实行导师制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结对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还通过派出学习的办法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恰恰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3.对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性质认识存在偏差。建立在工科背景之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既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优势也是劣势,关键找到两类学科相互促进发展的结合点。在工科为主的院校中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往往以工科专业的背景的管理人员为主,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点不熟悉,对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性质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院校的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发展速度。 二、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中国传统专业之一,虽然全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本专业,但是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的扩大和提高。当前,大多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不能有效地培养“兼具从事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能力和实务操作基本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两种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从而导致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较弱。这些问题也导致了一些怪现象的出现:(1)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所当然,但学生在校期间甚至毕业后仍需接受所学专业领域的再培训以获得相应专业的资格证书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本专业领域的各类证书反而成了评判学生是否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标准;(2)用人单位也不得不设立相关的培训机构对招聘来的毕业生进行再培训,使其能胜任工作岗位。由此可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本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需求。 三、21世纪时代背景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提出的新挑战 在21世纪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专业素养和技能,还包括人文素质和创新特质。而传统意义上的实践教学无法使学生具备这些综合素质。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不仅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和总结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实用性和创新型人才。通过现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要从培养学生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潜在的现代国际经贸经理人素质出发,制订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实践教学计划;(2)不拘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既有专业基础理论实践,又有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验和专业综合实践;既有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科研活动,又有社会调查、专业调查的社会实践,重视第二课堂,学术讲座、课外研讨和实践创新的作用;(3)内外兼修,创建实践教学环境。针对当前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特别是外贸企业更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而且实习往往也是流于形式,学校应充分重视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加大投入,创造逼真的商务模拟实习环境。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为了解决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培养“理论全面,实践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建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如下: 1.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构想,统一思想,找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正确认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工科院校创办的文科专业我院培养的人才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性是其鲜明的特色。而应用性的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上更加注重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培养学生更强的动手能力。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才能有根本的保证。积极引进相关专业师资,大力新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内模拟实验室。为此,学院应超常规引进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中、高级人才尽快形成一支稳定、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 2.优化实践教学计划,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及体系的构建,主要要着眼于本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和专业技能要求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笔者认为主要由外语应用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国际结算操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构成。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围绕这几种能力进行。鉴于现有课程设计安排的不足,在今后的培养计划中应加大课程设计的比重,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 3.尽快建成国际商务模拟实验室。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新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内模拟实验室,初期投入并不大。利用经济管理学院现有计算机机房,购买相应的软件稍作改造就可以满足该专业实验要求。初期投入只需几万元,就可大大改善国贸专业的课程实习、实验状况,大幅度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该实验室无论对于目前的教学,还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都是需要的。通过网上调研和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许多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建有国际商务中心之类的实验室作为校内实习基地,利用相关软件模拟外部专业实习环境以供学生完成各种专业实习任务。 4.改善实训教学条件,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得益于it产业的飞速发展,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逼真地模拟出实习环境,囊括更多地实习环节和内容,克服观摩实践教学中往往内容单一、人为因素影响大的不足,而且还充满趣味性,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实习,由于从商业秘密的角度出发,一般业务人员不愿意将客户的相关信息透露出去,因而,学生到外贸企业实习很难真正介入到业务之中去。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增加电脑的数量,加快相应模拟实习软件的购置,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层次。 5.将实践观摩实习落到实处,提高实践观摩教学效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观摩实习主要有生产企业认识实习、涉外部门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生产企业认识实习和涉外部门认识实习采用的是现场参观和听取报告相结合的方式,不能使学生深入到实习的单位,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为了提高实习效果,必须努力扩建并完善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实习基地的数量,将学生分成由数人组成的若干组,然后将每组学生派送到各实习基地进行全日制的实践观摩,真正达到使学生对生产企业和涉外部门有一定感性了解的目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和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企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采取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订案例教学方案、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等措施,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难以组织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按照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和程序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发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认真研读,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模仿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进行模拟训练,可以对出口报价、结算以及所涉及的单证等业务进行模拟。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商讨,共同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学生的学习乐趣倍增。 3.4 组织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安排了暑期社会实践。针对每个年级学生已经学过的课程,我们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暑期社会实践大纲。学生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将自己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及体会写成报告,开学后上交报告及相关材料,指导教师据此评定成绩。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学生认知和了解了企业及国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出现了需求迅速膨胀、供给不足、就业困难的窘状,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培养方案难以承载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途径单一等问题。细分人才市场可以使拥有不同教育资源的各类高校准确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育内容的改革、教育途径的拓展、教育方案的重新设计是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文章重点设计了多层次培养模式的结构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供需困局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更广泛领域,包括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和金融、商贸、流通、信息、高技术研发等服务业领域。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预计,2010年国际经贸人才需求79万人。而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为13万左右,即使这13万人全部从事国际经贸行业,供需缺口仍然很大。未来三年,中国的经贸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与战略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在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以上;专业管理人员欠缺一半以上;服务贸易人才欠缺70%-80%;投资人才缺口也在60%左右(韦霞,2010)。然而,就在人才需求如此旺盛的情况下,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乐观。某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就业率仅达到47%(江维国,2010)。《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排名第十的所谓失业量较大且薪资较低的“红牌”专业。 相对于旺盛需求,相对于供给不足,就业还十分困难,这种供需困局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是人才结构出现了问题?是人才质量出现了问题?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要? 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 典型的案例描述是“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知识,了解wto及当代国际贸易的基本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法规,了解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和金融情况,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罗旭娟,2009)。这种描述是对国际经贸人才的一般要求,没有突出各学校人才培养特点,更没有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有三个后果:一是人才能力趋同。相同或相近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人才能力接近。少数优秀学校与一般院校人才的差异也在质量上,而不是在能力结构上。不能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人才的需要。二是人才能力稀释。强调“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创新性”的培养要求,势必造成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强。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学习内容被压缩,课时被摊薄,课程学习演变成概述或演示。结果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三是人才层次不分。国际经贸需要高级规划人才、管理与决策人才、高级技术人才、一般技术人才和一般作业人才等五种层次的人才,而该种培养目标下的人才并不能针对其中的任何一种,造成人才能力与实际需要不吻合状况。 (二)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承载培养目标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跟不上形势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提高使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领域、新课题。如贸易与环境、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新贸易保护等。现有教材基本上围绕传统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设计,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窦建华,2010)。二是实践技能培养严重不足。虽然设置了实践环节,但内容不系统,设施不完备,实践效果差仍是普遍现象。学校的实验课程以基础实验为主,缺乏提高实验和创新实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合作企业积极性不高(王志伟,2008)。三是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目前创新能力培养处于启蒙阶段,只是学习创新知识和简单的模拟活动(如创业大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系统性的,包括创新的基本理论、创新的技术手段、创新的支持体系(李洪江,2010)。 (三)人才培养途径单一 目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一切培养责任完全由高校承担。实际上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高校难以完全承担人才培养重任。高校实践设施不足,制约了人才技能培养的质量。虽然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培养基地等,但大都是基于合作协议开展的,并不是基于共同产权机制。企业合作的临时性和不积极态度,大大削弱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应积极探索政产学研联盟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三、市场细分视角下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学中的理论,是企业根据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不同把现有的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子市场,然后依据企业的竞争优势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子市场并为之服务取得收益的营销理论(朱明侠,2001)。市场细分主要的特点是可以集中使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在目标市场中竞争并取得市场主导地位,它同样适用于教育行业。高校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自己的优势资源,这种优势资源是独有的,是高校树立特色的基础。同样高校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并没有为所有市场需求服务的能力。利用自己优势的教育资源为一个或几个目标子市场服务,是高校树立特色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表1是根据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层次、目标要求和培养机构特长设计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细分区划,对应于不同培养机构的教育资源优势,可以选择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培养机构优势,树立人才培养特色,可以避免全才式培养模式的弊端。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人才能力可以准确定位。 就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培养国际经贸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上海商学院结合自己的历史积淀、行业背景、办学条件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第4层次),并进一步规划了该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侯立玉,2008):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从理论的高度理解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熟悉商务操作流程,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环境;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四、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途径三部分组成的。创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内容安排上创新;在结构设计上创新;在培养主体上创新。在内容安排上,针对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存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在如下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加强教材建设。针对目标层次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内容、不同深度的教材体系。体现层次需求、反映时代特点,尤其是实验、社会实践教材应大力开发。二是完善英语教育体系。将现有的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体系拓展为公共英语、专业基础英语和专业实践英语。三是完善技能培养体系。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实验体系;构建专业认识实习、岗位技能实习、调研设计实习体系。四是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创新意识、创新技术、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在培养主体上,应建立多主体人才培养机制。拓展包括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途径。 在结构设计上,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对教育内容要进行相应的安排。在教育内容创新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实现结构设计创新。 如图1所示,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处在于可按照某一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设计出相应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该层次人才培养。在该模式中,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是一致的,但不同层次人才方向模块设计要体现该层次培养目标要求和特色。可以设计同一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如图1中国际贸易业务方向和国际商务管理方向;也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如图1中国际贸易业务方向和高级技术人才方向以及一般技术人才方向。仅就国际贸易业务方向,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知识课程、技能课程、外语课程、实验实践课程以及创新能力课程可按如下设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wto与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国际商法;技能课程包括贸易单证与函电、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商务谈判;外语应开设专业实践英语;实验课程包括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实验,实践课程进行岗位技能实习;创新课程包括创新技术、创新实践课程。这种方案设计可以实现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业务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五、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竞争优势 教育内容的创新可以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教材建设可以更新知识体系和结构;实践课程的拓展可以提高人才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构建使人才具有真正的创新能力;教育主体机制创新,可以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克服高校教育资源瓶颈障碍。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构建可以解决人才能力趋同所带来的三个问题,即人才能力趋同、人才能力稀释、人才层次不分。人才能力差异化,可以改变人才供给结构,解决一些层次人才饱和而另一些层次人才稀缺问题。分层次设计模块,围绕该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集中构建该层次对应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所须的课程体系,可以解决人才能力稀释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层次培养人才,可以提高人才针对性,提高人才对各种工作要求的适应能力。 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能力,最终将提高教育竞争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新建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探索 摘 要: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专业课程的选择和结构,课程体系结构直接映射培养目标,不同层次的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新建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依托学科、面向应用。新建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应根据自身定位和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体现外语特色”,模块化、多证书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新建本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 构想 一、背景 安徽外国语职业学院以“职业技能”为培养核心的高职院校要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升本,面临着方向性的选择——学科型?应用型?通过集体探讨和专家研究,学院做出了方向性选择——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应用型教育,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并存,逐步发展本科教育的道路。 其一,响应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靠中专、职高、技校等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来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主要靠重点高校来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主要靠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来培养。 其二,应用型符合我院的实际和特色。盲目追求研究型或学科型,实属“”。“面向应用”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质量。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此模式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应用型的课程体系以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托中心,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无论是“学科中心型”还是“岗位应用型”的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我们应进一步优化现行的课程体系。从实际出发,后者对于新建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更加适用。 二、课程体系的依据 专业定位势必影响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因此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应突出“应用”,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工作要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素质为取向。应用型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是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专业和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这就决定了课程体系目标既要考虑到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又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的工作要求。 教学目标设定决定课程选择,即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找出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这一因素会以传递的方式影响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社会需求决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要主动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比如德国和新加坡的一些学院通过课程改革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以公司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又如安徽科技学院开办的“隆平班”和“德力”班,确保教学内容始终反映企业的实际需要。课程内容要注重反映岗位群的能力需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本专业直接对接的是外贸行业(外贸业务、跟单、报关等行业群)。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想 结合我院及本专业的实际,针对本专业,我们应该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外语为特色的模块化、多证书的课程体系;设置通识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以及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一)突出应用特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完整课程体系,突出实操教学的教学方式,接近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能力本为教育)模式,以岗位群所需能力为主线,确立“能力模块”。本专业适合“厚基础、活模块”的教育模式,我们构建了“一个核心”、“五大模块”相支撑的优化体系结构。所谓“一个核心”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五大模块”突出综合岗位群能力。 1.通识模块 这一模块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修》、《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针对目前公共基础课面临尴尬的局面:学生的基础太差,学习没有积极性,出勤率低。在新建本科院校要不要开设公共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哪一层次的高校都应该开设通识课程,如思修课程为必修课,一切教育德育为先。今天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乃是体育课的使命,每一门课程都有自身的价值。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根据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取舍选修课程。 2.外语能力模块 外语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商务交流能力,以此为出发点本专业开设《综合英语》、《英汉口译》、《国际商务英语》等英语课程。 3.专业模块 该模块又细分为专业基础和专业提升模块。(1)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该模块包括:《高等数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经济法》等课程。(2)专业提升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满足岗位群直接所需能力。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 4.个性化发展模块 该模块包括《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国际货运》等课程。该模块采用以各个方向为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志向选择,根据学生选定的方向,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设计职业生涯方向,学习主要在大三和大四完成。 5.实训模块 本专业开展阶段实训和项目型的综合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让学生熟悉业务操作,提高就业适应能力。 模块教学体系优点可见,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学生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不够系统全面,缺乏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所以模块设置应注意关联性。每个模块都不是孤立的,模块与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 (二)外语特色的开放型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渐加快,本专业的课程建设要国际化。课程教学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还反映在学校的语言教学上,外语是我院的特色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在实际的教学中外语得到高度重视。本专业开设全英教学的英语基础课,基本采用“2+2+2+2”模式:英语课程课时与中文课程课时比例为4∶6,在两者之间我们又开设了交叉性双语课程如《外贸函电》、《商务谈判》、《国贸实务》等。与此同时,本专业开设也要开设大量具有国际文化背景的相关课程,如《商务礼仪》、《英美文化概况》,以满足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于应用性人才的知识与文化要求。 同时,本专业还应进一步加大与外界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强调开放办学,利用国际资源开放办学,目前,本专业已经和澳大利亚证书认证机构合作“国际商务专业学位证书”项目,采用“2+1”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国际化的力度,力图通过“国际化”引进国外课程、培养双语教师,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 (三)多证书的课程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下现代用人制度的逐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的重要通行证。新建本科应用院校应切实关注大学生就业这一“民生工程”,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应用型高校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合起来,为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与考级考证结合起来,实施一书多证教育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强化能力培训,经考试合格后,颁发国家认可的技能证书。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战经验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与参与社会竞争。本专业的学生除了拿到毕业证和cet-6证外,还可获得外销员证书、单证员、报关员、会计从业证书等。 四、结语 本研究根据学院和本专业的定位及其培养目标,同时结合国内外同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比较和借鉴,从课程体系结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出发,勾画出了一张凸显“外语特色”,“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模块化”、“一书多证”的开放型的课程体系结构蓝图。当然,这种课程体系结构也有不完善之处,针对新建本科专业,需要在运行中不断摸索和创新,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道路。以“需要”为出发点,适时开设学生“想要的”、“忘不掉的”、“用得到的”课程,以及时掌握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努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完成教学的使命。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探讨优化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摘 要】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逐渐成为我国扩大高等教育办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拟从社会需求导向的视角,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关键词】社会需求 课程设置 课证融通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研究型高校主要培养理论型人才,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独立学院应该培养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其他行业,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专业人才才是它们所需要的。某些拥有大专学历的人在外贸行业也做得很好,这就说明了外贸行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的不是高学历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应该从自身的生源状况出发,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 一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独立学院国际贸易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坚持强化理论教学与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专业理论水平与业务技能高、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验室和基地建设为依托,努力推进教学改革,全面加强专业建设。坚持强化理论教学与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建设道路。尽快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形成结构合理、优势和特色明显的学科体系。 2.专业方向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应是独立学院的办学方向,所以独立学院在政府和本院招生就业办信息的基础上,要加大对社会市场的调研和预测工作,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可以聘请以专家为核心的专业指导组,进行评估调查,以保证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的需要。 3.加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独立学院的专业定位不应该是研究型、专业型的,而应是应用型的。我们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首先是注重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拓宽就业面,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管理能力、心理承压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独立学院职业课程设置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强调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学生适应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独立学院的职业课程设置又要与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现不同。 1.突出外语与外贸并行的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客观上要求在专业课教学时应采用双语教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重视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要设计相关课程而且加大基本技能训练,如,设置商务英语阅读、报刊选读等;另一方面,要在相关课程上采取双语教学,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 2.按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 外贸知识反映在专业课的安排与设计上,根据社会需求,可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课程化”,形成“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考虑将报关员、单证员资格证书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使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相衔接,使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与职业考证的内容、要求和时间相一致。使学生毕业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考取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另外,还有其他可获取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相关课程科目: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证书,同样可以开设相关课程体系。 以上课程设置可以专业任选课的课程形式体现,只要求修够规定的学分即可。 另外,在专业核心课及专业必选课中的某些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货运实务》等课程中交叉重复部分需要整合。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 要] 通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表明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与社会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一情况,高等院校应该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构建一个将实践教学贯穿其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 实践教学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一个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专业之一,受到各个院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院校都设立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概况 2004年7月1日新的《贸易法》正式实施,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增加。2006年中国外经贸培训网的数据显示,全国备案的外贸企业已骤增至18万,5年内国内外贸企业的数量将是目前外贸企业的2倍。外贸主体在迅速壮大,但外贸人才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存在大量的供给缺口。我国外贸人才主要是由高等院校培养,目前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约380所。所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每年几万人,与百万的需求相距甚远。而根据2007年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经济类毕业生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按照每家新增企业需要3名外贸专业人才计算,尚有100万人才的大缺口。 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不愿承担培养和训练毕业生操作技能的的费用,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应用型人才。但是,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高等院校毕业生进行的调查,进入到企业后马上就能够胜任工作的仅占10%。 二、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企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数量问题,选择“越多越好”的占54.1%,认为“只是关键岗位需要”的占43.2%。企业招聘时看中的首先是实践能力,其次分别是持续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可以看出,企业更看中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以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就是应用创新能力。由此看来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很多,从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来看,具体存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 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偏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具体、实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多数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在具体业务中的岗位要求。 2、专业课程体系趋同于局限纯经济类 在1998年以后.我国政府改变以往以计划为主的调控经济的手段,不断加强宏观市场经济调控手段的运用,通过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发挥来促使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一时间,国内高校也开始重视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类课程,各种经济类理论课程进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在总培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各校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自然就向纯经济类课程体系趋同。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集中于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授 在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和专业课程体系趋同于局限纯经济类的特点下,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各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各种实习。但在高校评价体制以科研为主,国际贸易实际、业务实践集中体现在商品流通过程而非生产过程等客观背景下,高校专业教师不得不集中精力侧重研究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以提高科研成绩,外贸公司和企业也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所以,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面对无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精通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师流向企业等现实问题,从而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培养方式过于倾向课堂理论教学。 上述国内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的趋同性,最终形成国内该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的单一和相近,该专业的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因此,一般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必须要立足社会需求,注重能力培养,构建一个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举措之一: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科研、生产合作教育是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一条成功经验 ,是实现经济、科技、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根本措施。为加强学校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领导,学院成立了产学研领导小组,开始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措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在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采取走出校门到企业第一线实践锻炼的方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了共建立了上海通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经过实践,我们认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也使企业对学生有准确全面的评价。这样,学校就在学生与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在“双向选择”时减少了盲目性,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举措之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推动高校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校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高校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的主渠道、主途径。 在近两年内学校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建立专项基金,以支持实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验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项目、实验教学教材出版等,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论证,提出实验教学教改项目的选题指南和实验教学软件的开发要求,确保实验教学教改项目和教学软件开发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除此之外,我们为了使实践环节教育得到落实,制订了规范周密的实践环节教学总计划与执行计划,增强国际贸易综合技能的校内模拟实习环节。 举措之三: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师结构 第一,努力提升教师实践业务素质。对于外贸实践阅历缺乏的教师,一方面要求教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校适当安排专业教师到条件较好的重点经贸院校去进修培训,也将教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3-6个月,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师中实行 a、b角色轮换制,规定各系部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鼓励、支持部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企业去兼职或担任一定的职务;建立校外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来院讲授专业课。通过这几种途径,迅速提高“双师型”队伍的素质。 第三,积极推行见习导师制。地方本科院校可以积极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从外贸企业中聘请一些具备熟练业务操作能力的工作人员作兼职导师。由每个见习导师负责指导10-15名学生,集中一周左右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见习,让学生有机会充分了解真实环境下外贸业务的整个流程。 举措之四:创建学生实践活动中心 依托拥有的研究所创建学生实践活动中心,下设就业促进工作室、学科竞赛工作室、创新项目工作室、科研训练工作室、社会调查工作室,为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展示个性和锻炼能力搭建平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技能与基本方法,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在团队协作精神、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造思维。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浅析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国际贸易 论文关键词:金触危机 后危机时代 国际贸易 贸易保护 经济形势 现状 策略 论文摘要:2008年美国次货危机攀发,金触危机很快艾延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强烈发撼。时至2010年,这场风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全球经济开始回吸。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呈现出祈的特点,高失业率、预期通胀率、国际贫易竟争加剧、,易保护重断抬头……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贫易艰难发展。面对祈的经济扶序,我们应该积极训整对外贫易政策,以在祈一枪竟争中盛取更有利的对外贫易地位。 2008年,潜伏已久的美国次级房贷问题全面爆发,掀起金融市场的狂风巨浪,贝尔斯登岌岌可危,雷曼兄弟土崩瓦解,aig直面流动性危机,房地美、房利美巫待注资……这场金融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经济,使其遭受二战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并且很快蔓延至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直至席卷全球,世界经济经历了一场巨大浩劫。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体已经挺过这场风暴的中心,逐渐过渡到“后危机时代”。 这场令人谈之色变的金融危机一度使世界经济低迷,公众信心丧失,在与之周旋抗衡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贸易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据世贸组织(wto)统计,2009年世界贸易总额下降12%,降幅为60年来之最,而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外贸出口一方面面临极为不稳定的经济大背景,另一方面又因为贸易竞争力的增加而承受着来自其他国家日趋强劲的贸易保护压力。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寻求出口贸易新模式,从而推进我国国际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1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1 .1世界经济止跌回升.增速缓慢 随着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落实,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的消费和投资逐渐升温,世界经济开始从衰退走向复苏。 2009年初,世界经济并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增长年率下降6.4%;日本gdp也因净出口和投资大幅萎缩,欧元区gdp更是大幅萎缩9.6%。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额下降了40%。二季度美国、日本、新兴经济体经济开始回升,韩国经济触底反弹,国际贸易降幅收窄,但仍高达两位数。进入三季度后,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回升明显,多数欧盟国家也出现复苏,印度、巴西等国回升势头也较强劲。在金砖四国中,俄罗斯相对较弱,但其5月份和6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均实现了正增长。世界经济基本上被确认见底回升。 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仍保持较高增长,第三季度增长率超过8%。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均有所企稳并出现回暖迹象。 虽然目前金融危机最强劲的势头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已经停止了自由落体式的下跌开始有所回升,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其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金融危机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储蓄率大幅上升,消费需求严重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新的盈利机会,加之目前全球普遍产能过剩,新的投资需求短期内很难大幅回升。因此,虽然经济开始回暖,但是其复苏的过程也是缓慢而曲折的。imf估计,未来四年之内,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4.7%,低于危机前几年的平均水平。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回稳但仍旧脆弱。 1 .2高失业率和通胀预期并存 金融危机给各国产业带来重创,失业问题随之加剧,全球就业问题异常严峻。2009年,美国9月份失业率达到9.8%,创26年来新高;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升至9.6%,为欧元区诞生来最高;日本9月份失业率为5.3%,亦为十年来最高;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也令人担忧。高失业率将直接影响消费一一失业者无力消费,未失业者基于对未来的忧虑而不敢消费,进而影响到经济复苏的速度。 高失业率严重的同时,通胀预警也时刻存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都采取了规模空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利率分别降至0%一0.5%} 1%和0.1%,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地区和国家甚至直接向市场注资从而提升大宗商品价格。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在经济低迷时过剩的货币供应和较高的流动性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但是当经济逐渐复苏时,这些内容则会因为政府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和抑制工具而转化为通胀压力。届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进退两难。 1 .3贸易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严重下滑,各国贸易竞争加剧。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需难以拉动,进一步刺激了其扩大对外出口的决心。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众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强硬措施以期有效争夺国际贸易市场,一些国家甚至不惜大幅贬低本币币值、采取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来提高本国产品竟争力,扩大国际市场。 除了争夺市场,各国亦希望通过促进本国产业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加速经济复苏脚步。这势必使其更决绝的采取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 但是在如今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是互相关联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自顾自的采取贸易措施。所以,表面上各经济体会呼吁抑制甚至消除贸易保护,但实质上各国都不同程度的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就使得近年来的贸易保护会以更新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正重新抬头,并且即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阻碍。 2经济形势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2 .1贸易额度下降.降幅趋缓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下降,整体贸易环境趋紧。2009年全球经济回暖,但全球国际贸易总量仍处于下滑趋势。这一年里,中国的经济形势较为良好,但外贸出口仍下降16%,然而相较金融风暴正劲之际,我国的外贸出口降幅已大大收窄。 2.2跃居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康擦增加 在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好于一般国家。特别是在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份额比重超过9%的,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自主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我国的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外贸易处在粗放增长阶段,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种凭借数量型扩张取胜的粗放增长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全球整体需求下降和各国内需难以带动等对国际贸易竞争的刺激,外贸竞争力日益强劲的中国也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对象。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全球70%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关。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超百起、案值约120亿美元,两者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产品遭遇贸易摩擦的连锁性突显,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等中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频繁出现一个产品在不同市场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现象,呈现出摩擦国别扩散和救济措施叠加的势头。 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国际贸易经济环境将逐渐好转,中国的外贸前景看好。但我国的国际贸易关系也将随之而更加复杂,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重。对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 2.3老牌合作伙伴贸易关系趋紧,贸易对象格局改变 欧盟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9年,我国对欧盟出口总值达236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9.66%,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形势将影响总体的外贸形势。然而目前欧盟经济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仅欧元区的货币稳定难以确保,而且由于经济问题而引发的政治问题也在各成员国内频发。内忧外患的状况使得欧盟诉诸于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2009年,欧盟国家频繁针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从鞋类、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光伏、节能灯等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都是欧盟对华进行反倾销的对象。2010年,欧元区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更加严厉。 中国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形势也都不容乐观。奥巴马政府出于减少国内失业率以及2010年面临中期选举政治压力的需要,不断对中国施压,出台了各种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措施。经济陷人严重衰退的日本则更是大大缩减了与中国的贸易合作关系。 另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也越来越频繁。仅2010年起就有韩国、阿根廷、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相继对中国的马铃薯、西服、高碳锰铁、榨汁机等多种产品施行禁运、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措施。中国与老牌主要贸易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张。 而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和中非贸易的健康发展,中国与东盟、非洲的贸易关系发展保持着较好势头。2009年我国对东盟出口额达到1062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8.85%。从长远来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与非洲、澳洲等国家贸易关系的促进,中国的外贸环境会逐渐好转,且新的贸易格局也会逐渐形成。 3未来的发展措施 3.1加快法制法规建设.拓宽贸易口径 中国加人wto近九年的时间内,清理、修订、废除了数千件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及各种红头文件,有效地实现了国内法律法规的配套。然而我国法律的修正并未趋于完善。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需要创造更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如建立稳定、透明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体系,明确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融资支持、税收减免优惠、投资风险保障的鼓励政策等。通过规范国内竞争规则促进企业高速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从国外竞争来看,随着国际贸易竟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之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可能采取诸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隐性保护策略。针对此种情况,我国需严格制定细致、规范的制度和法规,以立法的形式确保我国贸易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拓宽贸易口径,增大进出口额。 3,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虽然我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是目前我国仍以粗放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缺乏自主设计,没有龙头品牌,产品质量和设计都还比较欠缺。当前我们还主要靠规模优势来赢取市场,在全球需求下降,各国各地区纷纷依靠本币贬值和出口补贴等手段来加大本国产品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无疑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冲击。因此自主研发、提升质量、重视国际认证,全面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才一是保证和扩大我国对外贸易优势的有效途径。 3.3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逐渐加强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但是民营企业无论在自身的资金和资源优势上还是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都是无法与国企比拟的。然而中小企业因其灵活性、创造性、对发展机会强烈的渴望程度而对经济促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与国外拥有先进生产技术、优厚资金实力的国外企业、机构合作,招商引资,同时增进企业自身实力,不仅可以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对于促进国内就业和扩大外商投资等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成效。 3 .4优化行业发展结构,促进经济快速稳健进步 此次金融危机给欧洲所带来的打击远比美国要重,究其原因则是后者的制造业规模比前者要大得多。这给我们的教训便是,无论服务业如何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也是不能完全统一的。一定规模的、相对独立的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可靠保障。因此,我们既要加大发展服务业,增加服务贸易的规模和效益,也要狠抓制造业的发展。二者齐头并进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才能有效促进和确保经济健康高速平稳发展。 3.5积极拓展多元化外贸目标市场 这场危机再一次深刻的阐述了“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教训。以往我们过渡的依赖欧盟、美国、日本这些发达经济体进行出口贸易,当经济危机袭来,这些国家遭受巨大挫折,中国对外贸易也不得不承受相应的打击。而如今中国东盟自贸区已经建立,新的经济体正在兴起,我们应当积极拓展对外贸易目标市场,在更广阔的空间创造更多的机会,从而有效的防止外部需求变化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巨大的冲击,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全面的发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独立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研究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对涉外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内各大独立院校纷纷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使得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贴别是在课程体系建设这一模块。本文从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该专业的现状出发,分析各大院校国贸专业存在的问题,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学科中心型;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 据统计,截止2005年,全国高校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点就有561个,专业过多过泛日趋严重,也带来了一些衍生的问题。例如在课程体系建设这一块,独立院校未能把握新世纪的国贸人才需要,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拔尖人才稀缺,一般人才过多,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现代经济学理论有所加强,新兴经济理论课程更新不快;理论教学空泛,定性分析灌输较多,结合本土经济案例不够;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够,师生教学互动研讨亟待加强等问题。 一、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成果 纵观国内各大高校以及独立院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现已基本形成一类是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外经贸人才培养目标,其偏重国际贸易实务。另一类是以南开大学为代表的偏重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由这两类目标的设定我们可总结出,高校及独立院校已看到国际人才的特色需要,即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 就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而言,在其经管学部之下的国贸专业,理论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微观)、西方经济学(宏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贸易、对外贸易概论、国际经济学等;实践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相比以前只有理论课而言,现在的课程设置已增加了很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上教师也会适当结合国际贸易实例,来增强学生的实务感。 再例如国内知名院校浙江大学,其国贸专业在经过摸索和实践之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其探索和实践“厚基础、强理论、研究型、国际化”为特征的重点高校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其明确国贸专业的基础骨干课程,依据国际前沿和本土重大现实问题,优化调整课程内容和本土案例教学,实现了课程大纲、教材、内容和考评“四统一” ;第三,建立了经济学科基础骨干课程绩点、竞赛获奖和科学相结合的人才甄别选拔机制和免试研究生、出国交流优先推荐的激励引导机制。第四,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强化课外阅读、seminar和前沿讲座。以上举措切实保证了该校国贸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 1.“学科中心型”局限性日趋凸显 所谓学科中心型,即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已经逐步认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在近年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所突破,但是仍有改善的空间。该校的课程设置可归于此类学科中心型,即实践环节还可继续增强。例如,可增加银行实务课程或者实践环节。国贸专业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将去往各大银行工作,虽然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过相关知识,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例如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学习了各种贸易术语,但工作中一旦碰到,却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术语的区别,印象仍停留在学校考试之前的死记硬背上,这样很容易混淆知识,从而造成工作失误。若能在假期组织有意愿的同学去实地考察,最好是在银行实习一段时间,那么教学效果将大大提高。当然,这需要学校提供诸如此类的社会资源。 2.“岗位应用型“体系问题并存 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 现在很多国内独立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流行起“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 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在此种培养目标之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理论水平及其有限,专业知识不扎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就业的需要,但是会导致我国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缺乏;第二,此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对相关独立院校有较高的要求,并不是每所学校都有足够的资金构建这些课程所需要的平台,例如修建规模大且完善的实验模拟室;都有足够的经历和时间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等等;第三,就业若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学生对此种模式的信任感会逐步缺失。 三、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 第一,课程体系的设置将更加适应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党的十七大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既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度,更要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一系列关于对外经贸战略的重大调整和部署,如“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发展服务贸易”、“引进来与走出去”等,都应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得到体现,以适应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第二,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走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之路。经济学要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强烈的国际化背景,“三个面向”的要求更具典型性。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经济运行中的不可预见因素增多,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和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专门技能,还必须善于战略思维和具有理论功底扎实的复合知识。国际化和复合型互为依托,二者兼容互动,是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第三,必须强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的需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各大高校面临的共性任务。国际经贸专业建设的主旨是为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教学改革与创新尤为重要。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要夯实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法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又要强化定量分析的能力;教学内容应充分反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反映wto等国际经济组织与法规惯例、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跨国公司的发展态势等;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经济实验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人才培养的途径应多样化,如采用“双学位”、“本硕连读”、“双语教学实验班”、“国际合作培养”等多种形式。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贸易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如何在国际经济贸易新趋势发展下实现经济贸易的变化,是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际经济贸易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在这种大背景下所面临的发展困难和应当进行的措施。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战略;发展趋势 我国在2001年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正式与国际经济系统接轨,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可见我国在国际经济上的重要地位。但是在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威胁和挑战,因此,更需要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加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的内涵 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各个国家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开始了资本、商品和生产要素之间的互换,逐渐形成了国际化的关系,即为国际经济。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和调整,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发达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相互协作的不平等状况,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国际间的合作让有限的资源实现了调整,同时也带来了分配不均的现象,加大了国际经济的风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市场也在逐渐成熟,发展潜力巨大,将会是未来的主要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也促进了国际经济更加活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已经在短短的十几年发展中成为了最大的出口额国家,对外贸易也在不断加深。对外贸易主要分为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这是受到资源分配的不确定性所影响的,各个国家的资源不同,几乎每个国家都需要进行资源交换,比如说发达国家卖头脑产品,发展中国家卖手中产品,落后国家卖土里产品,各个国家间所进行的贸易让每一个国家都参与到市场的分工当中,也最大程度地各取所需,让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国际经济贸易和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现状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了国际中每个国家都在竞争的重要因素,随着21世纪的到来,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了国际经济的主导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逐渐被国际市场所淘汰。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下,国际信息的传输得到大幅度提高,国际化变得越来越“小”,网络贸易也开始运用在国际贸易中,并且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国际间正在建立各项有关网络的规章制度,以此来维护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正常高速运行。我国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面临着国际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维护原本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同时,还要抓好机遇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也使得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际金融秩序在不断变化,因此我国始终坚持平稳的发展战略,这对建立和谐稳定的国际金融平台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新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首先就是稳定的发展战略难以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在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市场的发展动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当迅速,但是以目前的国际市场状况来看,我国的发展模式仍然是粗放型的,很难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科技也在不断的进步,国际间的分工越来越明确,市场贸易也走向自由化,因此我国面临着更大的贸易大力,不可避免地出现世界资源配置和保护国内经济的矛盾问题。另外,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高企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但是受到区域化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影响,我国正面临着可持续化发展和竞争力过小等问题。此外,我国太过于注重经济的发展,这就忽略的生态化发展的问题,国民经济得到提升的同时,环境也受到了破坏,这是我国和世界各国同时面对、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趋于多元化发展,而我国的经济贸易仍然以劳动合理、资本为依赖,技术含量低,还需要进一步的进步发展。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力资源丰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的优势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贸易市场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知识产业的重视程度,实现知识产业的主导地位。在我国与国际贸易加深的同时,需要改进当前的产业结构,对资源进行优化和调整,寻找贸易发展新方向。我国需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努力协调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研究。针对国际市场,我国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国际经济贸易体制,让我国的贸易在国际贸易活动市场中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以保证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合理利益不受侵害,避免出现国际贸易规则对我国经济贸易利益损害的情况。 我国在做好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做好与环境的平衡,对生态环境加强重视程度,因此在一方面需要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环境的保护意识,做好环境保护服务,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发展。此外,我国还需要增强企业在国际中的竞争优势,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市场的综合竞争,大力完善法律法规,在人才、资源等方面提高竞争能力。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还需要增强竞争力,充分挖掘国内市场,让出口贸易能够实现规模化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国内市场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国家要积极采取政策,刺激消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同时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贸易自由化发展方向,并且能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强我国贸易在国际贸易市场的活跃程度。 四、结语 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全球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国际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的国际贸易在遇到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我国需要紧跟国际潮流,加强国家间、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活动的同时,还要关注和拓展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加大市场范围,寻找最合适的方式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网络时代与当今国际经济贸易探究 摘要: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21世纪步入了网路时代,各种电子电子产品,互联网的运用,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也影响着各种经济贸易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时代商品的经济学特征、商品在经济贸易中的特点等,再通过各种国际经济学模型来进一步分析商品贸易方式的改变,并对这些现象作进一步的说明,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应该做出哪些方面的调整。 关键词:网络时代;国际贸易;通用目的技术;措施 网络已经普及到我们生活的每个环节,一般只要想买一件衣服,首先想到的就是淘宝或者阿里巴巴,还有就是微信品台的出现,出现了一种新的商人----微商,有的微商通过微信公众号来自己的产品,被称之为B2C微商;还有的微商是基于朋友圈开店来宣传和销售自己的产品,被称之为C2C微商,微商只是借助于个人微信账号来自己的产品,这是“以力借力”的营销技巧,并使得自己的产品得到出售。此外,还有在线视频、软件开发、搜索引擎、网站游戏等等,这些新型的网络产品也不断发展起来,并能随时随地获得价值可观的利润,其中网络只是一个媒介而已。 一、在经典国际经济学理论下,网络时代的商品国际贸易 (一)网络时代的网络产品特点 在网络时代中,网络产品的主要特点就是高资本、高密集度和巨额的R&D投入,在2010年的一些网络公司中R&D投入如下:Microsoft有65.96亿美元,位居首位,Google为14.36亿美元,Symantec的研发经费投入为10亿美元,EBay的研发经费则为6亿美元,这些经费的投入比例每年都在不断的攀升。网络产品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高附加值,而Google已经成为高附加值的专业代表。再者就是网络产品所要容纳的信息可能比传统商品所要传达的信息要小,这也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发展的一个好的条件和机遇。网络产品的本身属性也决定了一些特有的特性,它在市场销售的过程中,比传统商品更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而主要的消费群体绝大多数都是年轻群体,呈现出一种即将替代传统产品的趋势。 (二)H-O理论、产品周期理论与网络产品国际贸易的关系 在H-O理论中,对与要素禀赋有关理论进行学习,我们可以知道网络产品的国际贸易市场主要是分布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有着高密度的资金,可以任意对一个高端的网络产品进行巨额投资和科研开发,这种巨额投入是一般劳动力密集的发展中国家所无法追及的,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要素短缺,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网络产品主要是靠国外进口来进行新产品贸易的。例如,Windows产品,Windows98是Windows的升级版,它在美国的市场价格为90美元,还不足美国普通员工一天的工资,然而在中国的销售价格却为1200元,几乎高出了一倍多,是一个普通工人的两个月工资。根据产品的周期理论PCT和相关产品的技术特点来说,在发展中国家,商品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开始集中在商品的成熟阶段,一旦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发展中国家就可以生产大量的属于自己的网络产品,发展中国家本来具有劳动力密集的优势,也能在国际市场上网络商品贸易中获得一定的利润,就像印度的软件业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因此,产品的周期理论和相关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商品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而且各国之间的收入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而这种依赖性主要是通过生产渠道才能发生作用和联系。 二、网络产品的非贸易价值给国际贸易带来的新变化 (一)通用目的技术的运用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对国际经济贸易市场带来一次重大的变革,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达国家工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促进发达国家原始资本积累,让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市场占据重要位置,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让发达国家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而获得丰厚的利润,同时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对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之至关重要的。目前的网络时代相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来说,它在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只能说是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超前,网络不仅缩短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且使得商品生产变得集约、高效起来,有的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产业要素禀赋,使得国家在国际经济贸易市场上所占据的地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而才说,网络时代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网络时代既带来了知识的传播又带来了技术的扩散 根据PCT理论可以知道,一个国家想要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获得利润,就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此外,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各种商品生产技术变得唾手可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在只局限于课本,这样不仅有效的降低各国之间信息存在不对等情况,而且还影响着各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所采取的贸易方式。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查找一个国际的饮料配方,再根据这个配方,来制作饮料,让它变成属于我们自己的产品,再在市场上进行产品销售,并获得丰厚的利润。同样我们也只为自己提供使用,这样也能降低进口饮料所需的关税和进口价格。这样可以消弱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的商品市场垄断的局面,有利于商品的国际贸易。 三、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在网络时代中,网络商品的高附加值,是带来高额利润的关键,也成为各个国家商品经济贸易的重点,各国都开始加快本国的信息化建设进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互联网设备及相关设施,这也是目前多数国家进行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政策。面对这种形式,我国要做到以下措施来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首先,扩大网络技术产品的研发经费,不断为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提高充足的技术支持;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和建立网络产品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实现网络时代国际商品贸易的规范化和正常化;最后,国家要鼓励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适当的政策扶持和优惠待遇,促进相关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四、结语综上所述,在网络时代中,国际经济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给每个国家的国际经济贸易带来的了极大地发展机遇,并对整个国际经济产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作者:张鑫越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 [摘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机遇,也是对我国经济的巨大考验。面对国际经济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各个企业应当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文章将针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论述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存在哪些发展中的局限,提出一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战略;趋势 国际经济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通过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交流,我国可以通过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提高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让我国的对外贸易水平赶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必须对这些对外贸易中的缺陷进行弥补,调整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 由于全球经济的高度发达,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经济发展呈现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为了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对贸易结构进行调整,我国必须对国际贸易的战略进行调整。同时还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提高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目前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升,很多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产经营的利润却大大降低。这就导致很多中小型企业难以生存,大企业能运用的资金也受到了限制,难以进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我国企业整体上竞争力下降。 2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局限 2.1贸易发展水平不均衡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进行的,起步比一些发达国家都要晚。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外贸易还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而且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的对外贸易水平差异很大。我国的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相对发达,地理上也具有相当的优势,对外贸易交流频繁,贸易额度也大。但是对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和交通相对闭塞的内陆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就不容乐观了,不仅交易量低,而且极为分散,不能形成规模。 2.2竞争力不足 随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逐步发展,出口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多,不乏一些高、精、尖的优秀产品。但是从国际贸易的总体上来说,我国对外商品的技术含量还不足、附加的价值和商品的价格都很低。我国目前的出口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的科技密集型产品很少。对于国际上的市场竞争来说,我国的企业还存在很多缺点,比如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很差、缺乏产品的品牌意识、竞争精神不够强烈等。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低下。 2.3贸易服务落后 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大部分都是货物贸易出口,很少有服务贸易出口。我国的服务贸易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服务水平也比较差,在出口总额中占据的比例很低。我国目前的服务贸易出口主要是运输、旅游、建筑等行业,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欧盟、美国和日本。这几大地区的服务贸易出口占据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60%以上。这是因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服务存在着管理上的缺陷,比如中央对于服务贸易出口的政策还存在一些缺失;服务业受到多重管理;服务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 2.4贸易摩擦增加 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增长,从贸易大国转变向贸易强国的过程中,贸易摩擦的增加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调查显示:我国近五年来都是最容易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家之一,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我国对外的贸易摩擦,主要发生在认证要求、技术标准、产品安全、产品环保和有害物质含量等方面。我国每年有60%的出口企业都会发生不同程度上的经济贸易摩擦,给企业造成的损失高达贸易额的25%。 3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方向 3.1调整进出口结构 目前,我国的国际贸易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则以高科技产品为主。这种进出口结构十分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我国的政府应该重视对科学技术的研究研发,鼓励各行业各企业研发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拓展发达国家的中高端消费市场。还要积极向国外的先进企业学习,借鉴别人的发展经验,挖掘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品牌。 3.2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我国现在已经出台了对外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于这些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时时关注具体落实程度,监督各个省、市、县的相关措施施行,避免在执行上发生走样。作为政府部门,要为各个企业营造一个和谐、公平、有序的经营环境和竞争环境,加强自身对市场的调控力度。比如对于一些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政府就要制定相关政策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帮助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3.3调节贸易规模的平衡 针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不均衡,各地区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政府要对落后地区提供适当的帮助。一些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很落后,远远没有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那么发达。对于这些地区,政府要充分意识到他们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发展潜力,通过公路、桥梁的建设,让这些地区更多与外界进行交流,避免内陆地区“闭关”式的闷头发展。在一些对外贸易发达的地区,政府可以开展一些高科技试验项目,通过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来带动落后地区,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 3.4对民营企业进行扶持 虽然我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国有企业进行支撑,但是也不能忽视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我国政府应当制定各项优惠政策,解决企业在退税、融资、海关方面的困难,通过工业园区、行业产业链、区域合作等方式帮助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进行引导,让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民营企业通过经销制、制、中介服务、网上贸易等方式,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世界,在自身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 3.5培养国际化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国家的发展更离不开人才。想要在对外贸易方面得到发展,企业必须重视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经营人才。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的市场竞争不仅仅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科技含量上,更体现在人才的争夺上。对外贸易的开展,让我国的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到国外去发展,也有很多国外的人才来到我国进行发展。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竞争优势,企业必须能够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人才基地,进行自主的人才培养,还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和科研条件,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鼓励人才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贡献力量。 3.6把握好人民币升值的机遇 我国从人民币的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的趋势非常明显。这就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国外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降低。人民币的升值,降低了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成本,大大增加了企业在海外建立跨国公司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人民币升值还有利于缓和贸易摩擦,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关系。 4结论 积极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虽然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存在着规模、服务上的问题,也受到了竞争力不足和贸易摩擦加剧的制约,但是仍然具有良好的前景。我国应该针对这些不足进行贸易战略上的调整,优化进出口的贸易结构,形成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将具有我国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世界。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对象浅谈 摘要:进入到21世纪,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发生转变。经济外交已然逐步成为国家之间发展的主导因素,各国主要以经济利益的权衡为主导,大力推动国际贸易与合作,进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十分火热,本次针对其研究对象及其职业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 研究对象 职业发展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现代社会分工中,各个产业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而经济原理则能够广阔地渗透到各个行业当中,不同行业联系在一起。站在宏观角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际贸易输送大量人才,确定研究对象及职业生涯发展展望,对优化现代经济体制改革作用显著。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研究的对象则是经济与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市场的高度开放,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当前的热门专业之一,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面对WTO。 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位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之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市场更是面临着空前良好的发展局面,国际贸易的年增长量逐年攀升。加入WTO,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使得我国各个产业以及贸易体系得到更新,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外资并购节奏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成为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十多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攀升。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贸易涵盖面逐年扩张。基于此,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人才,不单单需要掌握国际外贸的理论专业性的知识,还需要对国际贸易谈判规章当中的各项基础法律流程、营销技术以及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进行明确。在WTO的环境下,国际经济与贸易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相关人才,当然也关系到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完整性。 2.专业导航。 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研究对象,并不单单局限于国内的高校应届生,还包括联合办学的高级人才。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交流,教育体系也逐渐走向开放,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会遇到较多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专业的冷热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人才,一直是当前的热点。这种人才,能够精通外语、国际贸易规则等,是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 3.专业培养。 针对当前高校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际情况,已经有上百所学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专业的角度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一般理论以及实务基础。当然,在一些高校的专业改革当中,已经增加不同类别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使得该专业的学习更具特色。不但能够增强该专业类别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够提供实践能力,真正发挥出价值特色,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使得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以及专业的适应性要求,发挥出就业适应能力与价值。该专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文理兼收、兼容并蓄。对个人的训练更加全面,既考验逻辑思维的训练,又形象地诠释整体思维的训练价值,经济类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能够实现更积极的参与交流,就业前景广阔,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虽然在专业导航层面,涉及到的因素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学生,但依旧需要对这一专业内容具备自身的摸索与探索,增加实用性。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发展前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发展前景已经十分广阔,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该专业的重视度以及人才需求逐渐提升,成为一种全新的热门职业,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下面针对就业方向以及就业方式进行具体阐述。 1.就业方向分布较广。 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复旦大学公布的资料显示,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以及期货公司等,同时也涉及到政府经济部门。而当前针对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人民大学也已经给出相对乐观的回答。即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进出口公司以及外贸机构等。同时,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泛,包括国内企业以及跨国企业等等,使得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能够推动该专业的持续发展。 2.就业方式差异。 就业方式差异方面的分析,主要是从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直接就业包括政府机关、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外贸公司等直接的单位进行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当前现有的沿海城市当中,国际贸易的发展环境良好,对国际贸易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国家放宽企业的进出口权之后,许多中小企业具有外贸自营权。而间接就业方面,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相关人才考取研究生或者出国继续深造。经济类专业的考研形式特别严峻,就业形式与其他专业类别相比较而言,能够发挥出就业价值。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探究,需要站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视角下进行探索,深入探究内在的发展价值。当然,想要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可在内部条件与外在条件的基础之上,发挥出优势。第一,内部条件方面。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应该调整良好的就业心理,在思想上转变,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这一方面,大学生应该多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社会并融入到社会环境当中。同时,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增强大学生的个人竞争能力,为自身营造良好的就业机会。第二,外在条件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在近年来十分良好,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在逐渐的减弱。基于此,针对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总体态势分析,世界经济已经被拉动。中国外贸以及金融也都已经呈现出复苏的发展趋势。同时,与当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签订培养订单,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与构建。通过这样的方式,站在战略高度建立企业合理的人才结构,制定中长期人才的需求计划。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良好发展的今天,活跃度、发展状态良好,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广大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认知到社会形势,清晰地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抓住就业机会,才能够将所学的专业性知识反馈给社会,回报社会。 作者:王卓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 开展好国际贸易,对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对经济结构的优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国都采取扩展国际贸易的方法。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已成为贸易大国。然而,现阶段我国国际经济贸易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发展规模到竞争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本文以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现状分析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战略趋势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占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再不断的增加,但是,面对日益剧烈的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仍存在以下问题,阻碍其发展步伐。只有深入的分析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现状,才能够制定行之有效的对外贸易战略和对策,以促进其健康、平稳的发展。 (一)国际竞争力不足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种类也随之丰富,其中不乏高、精、尖的产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产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且大多为初级产品,技术含量以及附加值都存在偏低的情况,且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导致大部分出口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国际竞争力不足。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大多集中在传统企业上且数量相对较少,也导致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竞争力不足。 (二)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发展滞后 虽然,近些年来第三产业及服务业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各个地区服务业产业园也相继建立,但是我国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和水平受经济水平、发展时间等因素影响仍然与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差距。 (三)发展规模较小、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经济贸易虽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仍受到起步晚、基础弱等因素影响,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较小,发展也不够均衡,具体体现在,我国东部以及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优势、经济发达等原因对外贸易发展较快,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国西部和内陆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限制,对外贸易发展缓慢且分散,并没有形成规模。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整体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步伐和科学性。 二、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战略趋势 (一)建立和健全相关的国际经济贸易法律体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经济贸易法律体系的完善,能够为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和保护,避免其他国家利用国际贸易规则侵害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贸易活动的合法权益,从而能够有效保障我国的经济效益能够稳定增长。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贸易联系也日益紧密。因此,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以拓展与不同层次国家的贸易合作市场,促进共同发展。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发展能够优化进出口贸易组成结构,有效的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此外,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要依托国际经济区域化优势,借鉴和学习合作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并结合我国实际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巩固和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进而优化贸易结构、丰富贸易内容,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经济市场扎根、立足。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环保事业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和谐发展 我国在注重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同时,还应注重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保持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发展国际经济贸易过程中,要对国内市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促进环保服务产业的发展,并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 (四)深入的挖掘和开发国内市场潜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也有了大幅的提高,国内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可以有效的挖掘国内市场潜力,而出现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时,出口贸易则会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向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增强国内企业市场竞争力亦可为企业进军国际经济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调整和优化国内市场产业结构,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开展好国际经济贸易对促进我国经济稳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现阶段,我国在开展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只要我国顺应局势积极调整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强化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能开展好国际经济贸易工作,为我国经济长久稳固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杨文婧 张久祥 魏丛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 前言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提升。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我国资本账户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资本和金融额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我国贸易额度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波动的敏感程度也逐渐上升。1997年亚洲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使我国货币政策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日益严重。针对于这种情况,东南亚等国逐渐突出货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货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是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进一步加强的重要体现,是当下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的一种发展趋势。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协动性问题,是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和货币合作关系的重要依据,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分析指标,对于分析我国与东盟贸易合作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一、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模型框架 关于贸易品类别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模型框架的研究,本文主要涉及了经济环境、模型框架两方面内容。 (一)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模型框架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A和B两个国家为例。其中,A、B国家的经济主体主要为家庭、企业、零售商。这三个主要经济要素当中,家庭的收入主要是劳动所得;企业的收入主要是产生的经济效益;零售商的经济环境设置,以BGG模型为例,赚取商品销售的差价,获取经济效益。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假设A、B两个国家的经济环境处于完全对称的情况,并且政府在财政预算过程中,处于约束平衡状态,可以进行货币支付转移。 (二)模型框架构建 基于“经济环境”下的经济周期协动性模型框架构建,需要从居民、企业、零售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居民在经济环境中出于基础性地位,假设A国的消费商品主要为A国自身生产的产品,那么B过商品对A国的影响性较小,B国商品的替代弹性将较小。基于假设的前提,A国和B国是自由贸易模式,B国对A国的经济影响将会较小,那么反过来,B国若是在A国的消费额度较大,A国将会对B国的经济周期协动性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在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较大,在进行国外商品进出口贸易时,将主要考虑到技术进步率问题。在A国当中,若是国内生产函数较大,A国对B国的进口商品量较大,B国商品的价格以及产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A国的生产。反之,则B国对A国的影响较小,双方的经济协动性较低。若是生产函数为大于等于零,A国对于B国产品的替代弹性较高;若是生产函数小于零,则说明二者之间的替代弹性较低;若是生产函数为零时,说明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替代关系。零售商在经济环境下,关于经济周期协动性模型的构建,将以BGG模型设定为主。零售商的销售利润主要以获取产品的价格成本为主,价格成本较低,所获得利润空间较大,反之,利润空间将逐渐变小。利润空间较大的情况下,双方之间的协动性较大,反之,则较小。 二、贸易品类别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 本文关于贸易品类对经济周期协动性影响的研究,截取的时间点为2012——2014年两年的数据。就以中日双边贸易类别来看,涉及的主要行业有有机化学品、钢铁、特种工业专用机械、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陆路车辆、服装及衣着附件、摄影器材及光学物品、钟表等,其中,双边贸易过程中,比重较大的行业是钢铁、有机化学品以及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钢铁、有机化学品以及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的贸易比重分别在99.95%、33.82%、79.53%。通过这个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这三种行业在两国间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关系的影响较大。其次,在摄影器材及光学物品、钟表、特种工业机械贸易方面,占据两国贸易出口的比重也较大,上述三种行业的贸易水平对中日两国间的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关系也有着较大的影响。除了中日贸易之外,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以泰国为例,时间点依旧为2012——2014年两年的数据。这两年期间内,两国双边贸易类型主要为钢铁、有色金属、服装、水果、专业科技控制用仪器及设备。其中,我国对泰国贸易中,比重较大的行业主要有钢铁、有色金属、专业科技控制用仪器及设备,而泰国对我国出口的行业主要以水果为主。这种贸易形势下,我国与泰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过程中,经济周期协动性较大,商品出口对于提升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中国与东南亚等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过程中,双边贸易强度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贸易强度大小,与双方之间国内需求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国内需求促使双方贸易强度变化,当产业内贸易强度较小时,经济周期协动性会与双边贸易强度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而产业内贸易强度增大时,二者之间会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以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周期协动性影响来看,我国对摄影器材、钟表、钢铁、有机化学品的需求较大,更多的会选择进口日本先进的工业设备,这样一来,双方之间的贸易水平将会得到提升。因此,内需对于经济周期协动性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作者:张晓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知国际经贸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经贸的政策法规,在工作中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和计算机等。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市场、熟知宏观经济和政治制度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的基础上,学会在国际贸易领域把握先机。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基础能力,是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1.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 应依附于系统化、国际化的教育,涵盖金融、投资、营销、商业计划等知识领域只有全面、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高素质的人才。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打好知识基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1.3要求学生从实践中总结规律 将各门课程融会贯通,结合专业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要有理论的指导,理论结合实际才是学习的王道,人才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1.4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要实行多学科、大范围的培养 国内大多院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根据定位的不同,培养目标也不相同。例如:南开大学培养目标是“训练出全面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复旦大学则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不同层次高质量的涉外经营管理人才,教学和研究人才”;南京大学的是“能在进出口公司,金融机构,跨国公司等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实务的高级专业人才,以及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 2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2.1培养目标设置上偏重于高级专业人才培养,而忽视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全国大多数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都定位在培养“能够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以及政府机构从事业务、管理、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可以看出,各高校将人才培养的重点定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没有重视对国际贸易具体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真正能够成为管理人才的人员并不多,需求量并不大。因此,大部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并不能成为管理人员,而大部分会处于基层的业务实践,而这种不对应性使得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反映出对于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缺失问题。 2.2专业课程设置上,更偏重理论课程 自从我国加入WTO,国内各大高校开始注重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体系,将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经济理论课程划入到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中。而这种学科体系,全部高大而宽泛的理论学习使得学生无法消化和吸收。 2.3人才培养方式上,重理论而轻实践 国内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偏重于理论,导致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重课堂而轻实践。重课堂轻实践也是国内教育体系的弊端之一,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改革和发展的方面还有很多。 2.4有些院校培养岗位技能,缺乏理论指导 分析总结当前情况,国贸专业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专业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专业基础理论与能力培养,忽视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的培养。第二种是注重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模式。该模式过分强调技能培养,忽视了基础理论教学,学生普遍缺乏独立分析国际市场环境和驾驭国际商务运作的能力。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培养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显得非常迫切。为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国际贸易人才,地方院校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培养途径显得至关重要。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途经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强化教学的实践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目标的确定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实践活动,从而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增加案例教学内容:老师在基础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让学生自主对内容进行解析并模拟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相应的实践考核体系: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有利于学生自主完成实践活动并养成实践的良好习惯;创设实践基地:创建符合该专业需要的实训基地,模拟正常的工作内容与环境,让学生从中得到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学校可以全方位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引进企业优秀人才兼任学校教师:企业优秀人才往往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可以通过与学生分享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2提高学生电子商务能力 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但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课程少之又少,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电子商务能力。学校应当对开设计课程进行调整,适当增加专业计算机课程,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上机与理论相结合并辅以详细步骤,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此同时要及时安装并更新相关的软件,让学生能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贸易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处理能力。 3.3提升学生外语能力 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较弱,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要求学生能用外语与人流畅沟通,所以应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外语口语能力的培养。首先,将口语考试纳入期末考核,从而促使学生自觉进行口语训练;其次,学校在有条件情况下应适当增加双语教学比重,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专业词汇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此外,对学生的外语商务谈判能力进行强化训练,该专业外语知识培训不仅局限于词汇和理解能力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外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3.4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应重视该专业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引入职业道德相关的教学内容,并重点引入违反职业道德的案例,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其次学校可以定期开设职业道德讲坛,聘请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精英或者相关的法律人员到校开展职业道德培训与讲座,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上述培养途径是站在宏观角度来说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4.1开发具有应用型特点的教学计划 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的关系,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重点培养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素质。通过专业学习,使该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熟知国际贸易规则惯例以及国内外贸易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及经济情况;具备良好的商务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文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处理好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在教学计划中,要明确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提供专业认识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模拟实习、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 3.4.2组织实施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 首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教师和学生互动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在将来的工作中才能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应大力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本专业毕业生能符合用人单位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要把最新的成果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鼓励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要把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推广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动态资讯,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4.3把专业技能培训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中之重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经过规范化的技能训练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国际经贸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应包括外贸业务操作技能、外贸英语应用技能、电子商务操作技能、市场调查和客户开发技巧。要落实具体的时间和训练场所,可通过建设专业实验室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学生可在较短的实习期内,通过仿真、互动的国际商务平台,学会用英文正确拟写外贸函电、填制单证,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业务的主要操作技能。只有通过系列化、规范化的训练,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学校还可以与正规的公司合作建立合法、合理、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专业化的管理和监督学生进行有效的专业实践,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保障。与此同时,必须要有正规、合理、专业的实践能力评价机制与其相配合,如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指日可待。 4小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贸易大国,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有较高的需求,所以完善对国际经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在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社会、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型人才的具体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以市场需求、素质教育为基础,理论结合实践,采取有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好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较高要求,增强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国家不断输送应用型人才,为促进我国国际贸易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吴莹莹 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学生能力导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模式探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已经开始变成当今社会市场中炙手可热的人才。但同时,经济全球化导向会致使市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与工作能力有更高级别的需求。高校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的也相应变成了培养能够熟练掌握国际经济贸易、出口贸易、了解电子商务、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的专业型人才。因此在高校教学中运用以学生能力导向为主的教学模式便变的十分重要,在教学中应该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要拥有的能力为基础开展科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模式。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专业能力分析 学生专业能力不单单只表现在相关知识层面上,同时还表现于实际业务操作、专业熟悉程度及其与人交流沟通方面中。在进行教学时,应该与当前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型人才的需求相结合,指出目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培养人才时不但需要注重对专业思维、工作技能、道德素质、技能创新等方面专业素质的培养,同时还需注重对将“通识”当做主要标准的专业知识理论、广阔专业知识面、综合专业能力与专业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将这些培养目标结合在一起看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型人才应该掌握的专业能力包含了专业过硬的理论基础知识、国际贸易专业基础动手技能,并同时要具备心理素质修养与道德素质修养等方面的良好素养,并且要求学生具备综合专业能力、通识性专业知识与整体素质等。 二、基于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际学习与兴趣存在落差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第一次进行该专业的学习时通常都会充满期待并且会感到新鲜有趣,但是伴随着对该专业的深入探讨,学生会逐渐感受到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中的知识繁多庞杂,特别是那些刚开始接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因为对课程不够了解,因此很难快速掌握诸如国际习惯、国际条约、国际经典案例等相对比较复杂的专业知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不但拥有理论性的学习内容,同时还拥有许多实践操作与评估理论。如果只是重视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记忆结构能力,那么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时很难抓到学习重点,对知识难点理解不能。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原本感兴趣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产生消极、厌学、排斥的学习心态。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认知能力不足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里通常是将《国际商法》当做专业基础课,当中不但讲到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国际货物贸易、合作企业、个人公司等方面,同时还讲到了法律、经济学等方面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比如:各项企业法案、企业与公司法案等。学生比较清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来的职业规划与作用及其发展前景,但是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或者与之相关的法律学、经济学等专业科目的发展前景和学习目的等缺乏相关的认识,导致学生对课程的认知能力不足。 (三)学生缺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能力 在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习时,各项高校之间的办学观念与知识定位都不尽相同,比如:有部分全日制本科院校在办学时知识定位成研究类型,而有些被定位成应用型全日制本科院校。所以,差异性的定位也会导致专业知识学习的偏重点不一致。比如:研究型本科院校会更加重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调研方面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则会更加重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获取、解决实践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缺少系统完整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 因为各大高校在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习时一般都会自主选用《国际商法》作为基础教材内容,所以会出现各高校教课教师在上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时所用到的课本内容不相同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有一些知识教材内容在进行编排时缺少系统完整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理论,导致教材内容繁多庞杂,而且在讲课时也会受到教学进度的制约。国际经济与贸易是门实践性与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尤其在某些单行法上拥有极强的技术含量,所以,仅有理论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需要对教课教师提出能够分享实践经验的学习要求。 三、基于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观念 应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纲领,放弃以往只重视学生对知识进行间接接收的传统教学观念,应迅速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观念,不但要重视对专业内容的实践教学,还需重视对学生科研实践、探究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教学观念培养,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 (二)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新理念 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新理念,就是以基本教材内容为基础,再加上基础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综合一体化、开放性的教学新理念,根据学生知识认知将教材按照简单至复杂进行分类,从而形成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新理念。比如:在教授基础内容时,教学课程就是再现国际经济与贸易内容;比基础深入的教学内容应该在教学时将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中的知识内容进行设计;而在更高级的教学课程中,应该进行探索式的科学调研、开放性实验等方面的教学,比如,在专业课教室领导下,带领学生观摩其余教师的调研活动,并利用专题讨论、社会实践活动、普法活动等强化学生的专业学习认知。 (三)完备教学纲领、清晰教学内容 首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纲领应该按照各大高校之间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进行制定,但同时也应该与学生能力导向相适应,了解教学难点与重点,并且要根据高校之间学生层次的差异性对教学纲领进行大致完备。比如:高职院校及研究型全日制本科院校在完善教学纲领时应该保持原来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教材基础知识理论,增加实践性教学;其次,在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材进行编撰时,应该按照各项高校学生层次的差异性,对教材进行专门的编写,尤其是要增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材中所提到的疑难杂点、抽象问题、难以实践的知识要点的开发,并且要以学生能力导向为基础运用教学模式开展新教学。第三点是要清楚教材内容和理论基础间的联系,让教学方式能够得到实践,推动理论基础的掌握程度,比如:可以按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点开拓训练、增加范例解说、分析当下国际经济形势、职业发展规划等,并同时需要注意要将经济法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科目知识内容进行准确归类,让学生在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时能够建立清楚的认知价值观。 (四)完善教学方法、革新考试方式 为了加强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习乐趣,可以在传统教学方式里融入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去探索相关条例的范例,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同讨论;运用体验式教育方法,体验可以达到身体、思维、内心的和谐统一,属于“个性化的只是体验”,在其中融合了感性和理性。能够采取专题辩论、专业实习、法律咨询、角色扮演、专业见习、模拟法律审判等方法。在对考试方式进行革新时,应该更加重视学生教材内容实际掌握程度、课程参与度等状况。便于在考试中能够将教学效果进行巩固。 四、结束语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模式中,应该以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熟悉专业知识、对国际经济市场进行评估与分析及其提升职业能力素养为己任,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习到很多和专业相关或者没有关联的工作技能,所以,要以学生能力导向为基础采用相适应教学模式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以此提升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 作者:朱晓琳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教育大辞典》针对“教育质量”的释文写道:“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第一层次的要求,是教育衡量人才质量的统一标准,从另一方面来看,学校培养人才要从符合质量标准出发。民办高校和我国一些公办高校有一定的区别,它的主要目的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它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主要应侧重于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本文在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基础上,结合现阶段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对策及措施。 一、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1.社会对国贸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贸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渠道大数集中在国际贸易,在外贸公司从事相关的进出口工作。而从这方面的人才需求来看,这些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不断增大,为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所共同关注的重点。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国贸专业毕业生在实践操作上并不尽如人意。虽然现在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开展了相关的实验、实训、实习,但在具体的落实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盲区。国贸专业的学生即使按照学校的规定完成了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也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了相关实验、实训的实际操作,可这些远远达不到社会对人才衡量的标准。学生毕业后到了用人单位进行具体业务操作时,仍然无从下手,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难以满足外贸公司的需求。 2.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混乱,实践教学效果较差。 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民办高校的教育模式基本上也属于“传授——接受”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单向灌输多、念讲义多,学生参与实践少,动手少,大多数民办高校把实践环节当作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对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管理也是职责不清,流于形式,甚至严重缺失。如此管理现状,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民办高校要想在人才培养中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就必须摒弃这种传统的思维,把理论和实践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并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进行实践教学的管理,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 3.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日益引起国家的重视,并进一步地推动了民办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在这种大背景下,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也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民办高校的高度重视,但在实践教学的具体规划上、资金投入方面、实验室的具体建设上还存在较大问题。实践教学并不是根据社会需求而展开的,更多地只是把它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缺少系统地规划,室验室的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的软件更新相对较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衔接不紧密,造成两者相脱结的现象非常普遍。实践教学中所设置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往往流于形式,作用不大,实践未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1.民办高校实验室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缺少应有的条件。 在我国,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民办高校在发展初期,主要侧重于投资较少的相关专业的建设,比如主要以人文、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等为主,而忽略实验室以及实验基地的建设。长期以来,民办高校没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重理论、轻实践,这也使得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验基地的建设较之公办院校还有一定的差距。除此之外,民办高校的科研氛围不强,科研团队的建设相对落后,实践教学缺少相应的支持,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建设。 2.从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出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较之公办院校学生较差 再加之长时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因,他们自身对于实践教学也不会引起较高的重视。但从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来看,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接受力,实践动手能力也较强,而这一部分正好也是民办高校应重点去关注的,社会需要的就是毕业生毕业后能够很快地进入实际操作,民办高校的学生竞争力,培养的人才正是应用型人才,这些都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出学生们的潜能,让他们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 3.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相分离,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衔接。 在运作模式上,有部分民办高校实行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各负其责的现状,这就形成了理论课教师只管理论教学、实践课教师只负责实验的情况,两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在教学管理上,理论课与实践课也分属于不同的类别。一方面,理论课教师完成在教学大纲内的理论部分授课,而对实验的具体环节和内容并不太熟悉;另一方面,实验课教师缺乏对课程理论教学的了解,单一以实验内容来安排实验,经常是一个模块,一个系统使用多年,实践教学内容不能随着理论的发展及现实情况的改变而适时地作出调整。 4.民办高校国贸专业模拟课程实验较少 而课堂教学中更多的讲授的是理论知识,而案例却较少提及,在单证方面的讲授上还处于较薄弱的环节,而国贸专业的学生在考证时(如报关员证、跟单员证)这些是非常最要的知识点,且对以后的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及措施 1.加大对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验室的投入,除了资金上的投入外 还应加强实验室专业队伍建设。在实验室的基本配置方面,要保证一些基本的实验设施配备到位。在此基础上,应建设国贸专业的特色模拟仿真实验平台,把进出口企业中用到的一些实际操作引入实验室,以此建立民办高校的硬件设施。让实践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让实践真正地为学生服务,为以后的就业作准备。 2.构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民办高校国贸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应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考虑,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把理论引入实践教学课堂,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课程结构安排上按照合理比例给出两者所占课时量的多少,按现在的模式,教学计划安排中,理论课时占据大多数部分,而实践课程所占课时却非常有限,实践教学往往存在学生刚一熟悉操作流程就已经结束了的这种现象。因此,实践与理论课时分配最好是各占一半甚至于实践课时应多于理论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强化训练,才会由开始熟悉变得熟练,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地得到一定的提高。 3.引入激励机制,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实践教学的效果与否,与学生的参与度直接相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激励机制,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现行的状况是实践教学中学生参与较少,激励机制缺乏,在课程的考核过程中,理论课程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较大,而实践课成绩占比却非常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忽略实践课的重要性,投入时间和精力也会相对有限。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通过量化的形式加以固定,同时制定单独的考核标准,对实践操作具有一定成效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另外,可鼓励国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考试,在教学中推进职业资格培训,使其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到临近毕业时基本上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4.提供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两类教师教学意义上的真正融合。 民办高校通过这种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相脱节的现象。如果可以,直接让理论课教师进入实验室教学,做到理论与实际真正的融合,这样教师也可以灵活调整两者的进度及安排流程,实现两者的互补,一方面能使学生尽快地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能让理论知识及时地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地提高实际运用水平。 5.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要想取得实质性地进展,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关键。校内实验室的模拟操作系统对于实践教学来说,只是必要的、最基本的保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才是关键。与外贸企业开展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这才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最重要的保证。在外贸企业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可以了解外贸企业的相关业务操作流程,其中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及一些具体的细节。把自己的实践和自己在校内的实验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会更清楚,目标更明确。回到学校后,可以利用校内的实训综合平台加强练习,使学生可以比较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操作。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综合利用校内外两种资源,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真正地掌握相关技能,而不是让实践只停留在实践表面,让实践教学走向企业、融入社会。 作者:凡俊 单位:武昌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目前教育体制中,更多强调学生们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却正是新时展的需要,纯粹的理论知识并不足以支撑学生们步入社会的工作需要,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充分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知识。 一、关于实践能力的认知 每个人对实践能力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实践能力是知识的转化;有的人认为实践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的人认为实践能力是运用自身技能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实践能力强调的还是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实践能力包含方方面面,主要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交际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一)实践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最主要的竞争就是人才竞争。而对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其中,实践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要求。无论自身素质还是能力,最终都需要通过实践能力去检验,如此,才能成为21世纪优秀的人才。目前教育部门也多次在各大高校强调对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实践能力是客观要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即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社会需求中。应用人才主要是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较强的一类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人才为任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生在校不仅要学习基础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是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学生的客观要求。(三)实践能力是客观需要过去,大学生毕业后通常由学校统一分配到各单位实习,就业压力较小,实习期间的理论知识往往能达到专业目标,但动手实践能力却非常弱,与企业所期望的有很大差距。现如今,如果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作为国际贸易与经济的学生,想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必须提前适应市场的就业形势,培养自身实践能力,增强求职中的市场竞争优势,入职后能够快速适应本职工作。 三、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实行教学改革,加强社会实践 首先要从教学上实行改革,教师不能只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应增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建立完善的教学实验室,对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开放使用,增加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再以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优劣,忽视学生的在其他社交和社会活动中的能力,应多关注学生们综合能力的培养及考核。 (二)增加实习机会 参与实习工作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基础。学校安排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习,增加学生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的重点之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习通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了主动积极的工作热情,增加了今后步入社会的就业基础,增加了学生的额外收入,还减少了学校对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本,这正是学生们所喜爱的实践方式。 (三)积极展开社团活动 目前各大高校开展了以学生为载体的社团活动,学生们可通过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技能。例如,学生们可通过校园歌唱、演讲、科技创新比赛等方式展示个人魅力,增加自信心。由于社团经过学校批准,由学生自愿组织活动,往往经费较低,无法长期运行,学校应积极支持和帮助。教师也应积极指导学生们的社团活动,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 四、结语 总之,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仅是学好课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学生们除了从自身出发,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要积极组织和帮助学生们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应积极地了解社会经济动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从实践中增加自身综合能力,为步入社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庞辉 单位:沈阳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教学创新策略 1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 众所周知,财经类专业应用性很强,实践能力是财经类高校毕业生核心职业能力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作为应用经济学下的所属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亦不例外。对于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通过仿真环境,加深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以及《海关实务》等实践性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做到学以致用。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具有显著的互补性,实验教学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操作能力的助推器。也就是说,通过实验教学,应使得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深刻了解各项国际商务活动的主要环节和工作技巧,为参与毕业前实习和入职提供支持。具体而言,通过开展实验教学应使得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以及《托收统一规则》等国际惯例,初步具备开展函电撰写、报价核算、托运订舱、进出口货物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能力,以为其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2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尽管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实验教学日益重视,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依旧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困境。 2.1实验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不够清晰 实验教学是培养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已形成共识,但是最终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与实验课程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紧密相关。目前,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验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实验教学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缺乏充分的认识。这使得,实验课程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缺乏科学的定位或定位不够清晰,进而影响了实验课程的开设效果。 2.2实验教学的资源投入有限 受办学条件的限制,目前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学资源投入的强度相对较小。这主要表现为:首先,实验教学的硬件不够完善。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不同,经管类高校的实验教学通常需要计算机、服务器以及机房等硬件的支撑,而受到办学资源的制约,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门实验室通常较少,并且实验教学中采用的软件的类型和数量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此外,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实践类课程的师资较为短缺,大多数教师不具备从业经历,对最新实践活动缺乏深刻认识,实验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其已成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中的一个“短板”。 2.3实验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实验教学对其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实验教学是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有效渠道。但是,另一方面,从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由于一些实验课程安排在毕业前夕,学生学习动机弱化,学习热情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消退,这使得,一些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实验教学的热情有限,并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满足于完成基本实验任务,很少对实验任务背后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进一步挖掘,从而使得一些学生对专业实践活动的理解不够系统、深入,难以形成全面的实践创新能力。 2.4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缺乏完善的评估机制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实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不仅涉及到专业知识的讲解与实验过程的演示,其往往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与沟通,其效果通常难以直观观察,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才能对实验教学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目前,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验教学的管理基本上是通过系部完成,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机制缺乏或不够完善。这使得,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往往难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在实验教学中一成不变。显然,这不利于实验课程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实验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 3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策略 对于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是其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核心职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对于促进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结合上文分析,笔者认为,关于如何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破除实验教学困境,未来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科学定位实验课程的地位,不断优化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对实验课程进行科学定位,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在外向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总学时一定的情况下,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合理确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的学时,并注意不同实验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构建各种渠道,不断加强与涉外型企业和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及其变化,并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和整理,了解实验教学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对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力求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新颖性。 3.2逐步增加实验教学的资源投入 未来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的投入结构,逐步加大实验教学的资源投入,提升实验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水平,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另外,应注重实验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断提升实验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保证各门实验课程均能拥有一支高效、稳定的教学团队,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资源,为实验课程的有效开设提供坚实保障。 3.3完善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强化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 当前,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鉴于此,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的授课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验软件的特点,科学选择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逐步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另外,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实际参与程度和实验完成质量,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积极探寻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切实高质量完成各项实验任务,同时应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和易出错地方进行及时总结和归纳,以切实保证每次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不折不扣地实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3.4构建有效的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评估机制 构建完善、有效的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评估机制对于提升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可通过构建内部评估体系与外部评估体系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校内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对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应积极邀请校外实践领域的专家和从业人员对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赋予二者不同的权重,得出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结果。最终,通过依托校内与校外双重评估体系,推动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作者:胡飞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电力行业论文:试论电力行业中宏观调控的措施 [摘 要] 我国从2002年底进行电力体制改革、建设电力市场以来,电力行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我国 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电力紧缺、煤电价格矛盾以及电网与电源建设不同步等问题,介绍了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峰谷 分时电价、实施煤电价格联动和加速电网建设等宏观调控措施,指出目前在建设电力市场的同时,发挥国家宏观调控 的作用对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宏观调控;电力紧缺;分时电价;煤电联动;电网建设 一、前言 电力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它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并且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安全、稳定和充足的电力供应,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在我国,电力行业多年以来一直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自2002年底起,开始全面推行电力体制改革,国家电监会、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四个辅业公司相继成立,实现了“厂网分开”和“政企分开”,电力行业有序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电力行业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然而,目前在电力行业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电力紧缺、煤电价格矛盾以及电网与电源建设不同步等,对此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本文结合我国电力行业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介绍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二、电力行业中的宏观调控措施 (一) 调整产业结构 1.问题产生的背景 目前,我国缺电与产业结构水平低、粗放式经营密切相关。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03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8910亿千瓦时,增长15.4%,其中以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高,达到73.69%,而且其增长率也是各产业中最高的,为16.54%。在第二产业用电中,以工业用电占绝大多数,它占全社会用电的72.69%。在工业用电中,重工业占77.40%,其中,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这两个高耗能行业用电2663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4.08%,对全社会用电增长贡献率为19.19%,并且,这两个行业对全社会用电增长贡献率从2000年开始逐年增加。由此可见,近年来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重工业用电量快速增长,其中尤以高耗能行业的用电增长为最快。粗放型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高耗能行业持续快速扩张,导致用电持续高速增长,对我国电力供应带来了压力。 2.相关措施及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2004年4月,国务院《对电石和铁合金行业进行清理整顿的若干意见》,全面清理并取消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企业享受的优惠电价、优惠税收、优惠供地等政策;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加大环境监督和执法力度,对电石和铁合金生产企业进行重点监控;电力监管部门加强对供电企业的监管,对必须依法关闭的生产企业、淘汰及限期整改的生产装置要立即停止供电;国家发改委5月发文限定高能耗企业生产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它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机械、轻工、纺织、汽车等行业的部分低水平、重污染产品。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工业生产用电总体呈下降趋势。2004年我国工业用电量增长在4月末达到18.2%的最高点后,连续4个月呈下降趋势,至8月末下降为16.4%,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初步成效,工业增速有所趋缓,三产增速加大。重工业的用电情况也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2004年1-4月份,其用电增长率为全社会用电增长率的1.188倍,远大于同期二产的增长率。在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执行后,在1-7月份,重工业的用电增长率降到全社会用电增长率的1.097倍,宏观调控效果明显,其发展势头得到了一定的遏制。有色金属行业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最大,在2004年初其用电增长率为全社会用电增长率的1.781倍,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这一比值下降到l-7月份的1.2倍,效果十分明显。 总的看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同程度地抑制了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发展过热的情况,同时,对三产还起到了促进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通过采取价格政策、行政手段等宏观调控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重工业中某些行业的过热发展,降低工业用电增速,尤其是抑制高耗能产业的过速发展,推动节能型及环保型产业的发展,逐渐将目前粗放型经济模式转换成高效型经济模式,对于缓解我国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有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实行峰谷分时电价 1.措施的相关介绍 在电力体制改革中,要加速推进电力市场的建设,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根据市场上的电力供需情况,通过价格杠杆,实时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调节电力供需平衡。 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就是一种利用价格杠杆,有效地调节电力供需平衡的宏观调控措施。供电公司根据电网的负荷特性确定峰谷时段,根据不同时段确定不同的销售电价,在负荷高峰时段实施高电价、在负荷低谷时段实施低电价,缓解高峰期的用电紧张状况,挖掘低谷期的用电需求,以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此外,它还能提高负荷率,并基本不改变社会总电量需求,不会制约企业的生产发展或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是主要通过经济激励而非行政手段达到其效果的。所以,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是一种有效的需求侧管理措施,符合现今电力行业市场化的发展要求。 在实行峰谷分时电价的措施中,合理地划分峰谷时段、制定相应的分时电价,对于有效地发挥其调节电力需求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划分峰谷时段有不同的方法:一是先对主要负荷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负荷的持续曲线定性地给出高峰时段所在的位置,然后确定负荷曲线上各点分别处于峰时段和谷时段的可能性,以进一步确定峰谷平各个时段在1天24小时内的位置和长度;二是以不同时段的电能成本为划分峰谷时段的主要依据,根据电能成本在负荷曲线上的突变特征划分峰谷时段,并得到相应的峰谷电能成本比,在此基础上得到相应地反映峰谷时段供电成本的峰谷电价。总之,无论使用何种划分依据和定价方法,供电公司都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负荷的持续曲线制定相应的峰谷分时电价措施,并结合电能成本、季节变化等因素及时地调整分时电价,激励电力用户自觉错峰避峰,引导用户科学合理用电。 2.措施的实施效果 在我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都较早地实行了峰谷分时电价措施,随后其他一些省市也逐步推行了这项措施。在实行初期,价差偏小,激励作用有限,此后,各省市都根据各自情况,逐步拉大了峰谷价差。以上海市为例,该市于1993年开始试行峰谷分时电价。目前,对需量在0.1 MW以上用户实行的是两部制三段式峰谷分时电价,对需量在0.1 MW以下的工业、非工经营性用户实行的是单一制两段式峰谷分时电价,而需量在0.1 MW以下的非工非经营性用户仍实行单一制不分时电价。其中,对需量在0.1 MW以上的工商业大用户,自1999年11月起,峰谷价比为3:1,至2002年7月,在平时段电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峰谷价比拉大为3.5:1,这一调整对提升系统负荷率起到了积极的影响。2002年7-12月以及2003年1、4、5、6月,典型日系统负荷率比峰谷价比较小的前1年同期有1-2%的提高,明显改善了上海电网的系统负荷率。由此可见,适度拉大峰谷价差能更好地调节系统负荷,使电力供需平衡。 (三)实施煤电价格联动 1.问题产生的背景 在我国,目前燃煤机组占国内电力装机容量近75%,所提供的电量约占社会总需求的80%。因此,煤炭市场的电煤(发电用煤)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价,而电价又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电煤价格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一直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工作中的重点。煤电价格矛盾源于我国煤炭、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不同和定价机制上的差异。l992-l994年,国家用3年时间逐步放开了煤价,而电煤市场一直存在“计划煤价”与“市场煤价”的双重价格。从2000年起,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电煤的市场化,放开了电煤的价格。而电力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电力企业2002年才实现初步的“厂网分离,竞价上网”。 2.相关措施及效果 为了理顺煤电价格关系,促进煤炭、电力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2月15日印发了《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决定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根据煤炭价格与电力价格的传导机制建立上网电价与煤炭价格的联动公式,以电煤综合出矿价格(车板价)为基础,实行煤电价格联动。电力企业要消化30%的煤价上涨因素。销售电价调整后,按照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价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相应调整电网企业对用户的销售电价。 我国在2005年5月1日实施了第一次煤电价格联动,销售电价平均提高2.52分/千瓦时,旨在解决2004年6月以后煤炭价格上涨、部分电厂经营亏损以及取消超发电价等对电价的影响。通过该次联动措施后,部分发电企业电煤供应紧张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发电企业利润自2005年7月份开始实现连续同比正增长,但从全国范围看,电煤供应紧张的局面仍没有根本好转,仍有每吨13元的燃料成本无法在电价中消化,再加上这1年来煤价上涨、煤质下降以及铁路运价上调、资源费上涨等因素,综合电煤价格已经远远超过煤电联动条件。 为了进一步缓和煤电矛盾,第二次煤电价格联动已于2006年6月30日启动,国家发改委将全国上网电价平均上调1.174分/千瓦时,全国销售电价平均上调2.494分/千瓦时。这次调整电价,主要解决煤价上涨、可再生能源发展、电厂脱硫改造以及电网建设资金不足等矛盾。 上述这些行政性的煤电联动措施只能暂时地解决煤电价格问题,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要从根本上解决煤电问题取决于电力市场化进程,将煤炭、电力价格都放开由市场形成,因此国家对电煤价格实行的“稳定、监管、放开”的原则已调整为“放开、监管、稳定”,但电力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所以,建立政府调控下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是缓解当前煤电价格矛盾的有效手段。 (四) 加速电网建设 1.问题产生的背景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电力建设中,电网建设一直滞后于电源建设。2003年全国电网建设投资占全部电力投资的比重为40%,2004年这一比重下降至23%左右,而电源建设却趋于无序状态,近些年,为缓解用电紧张局面,国家加大了电源建设规模,可有些地区却未经国家批准自行开工了相当规模的电源项目。这样,电源建设快于电网建设,限制了电网对电力资源的调配能力,造成有的地区窝电,而有的地区缺电的尴尬局面,使潜在的供应能力不能转化为现实的供应能力。而且,我国地域辽阔,用电高峰东西有时间差,南北有季节差。因此,跨区域送电是解决各地缺电的有效办法,但是目前我国骨干电网的送电能力已经没有余量,这就对跨区域送电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2. 相关措施及效果 自2004年初起,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决制止违规电源建设,各地、各有关单位对此开始加以重视,经过多方努力,一部分违规项目已经停止建设,电力行业无序建设、盲目布点的势头得到了一定遏制,违规电源清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与此同时,在此次电力体制改革中,电网企业和电源企业分开,电网建设速度比原来有所加快。但是,要彻底解决我国电力行业中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的“瓶颈”现象,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国家的宏观调控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对电网与电源的统一规划下,逐步加大对电网的投资建设,建立投资电网的激励机制,并对我国现有的骨干电网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输送能力。对于电源建设,则要进行适当的调控和引导,通过市场公开招投标,选择电源项目投资主体,减少无序竞争。这样,电网与电源就能统一协调地建设发展,这对于缓解我国各地的用电紧张局面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结语 多年来,我国的电力行业一直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自从2002年底起,我国开始实行电力体制改革,引入电力市场机制。在电力行业政企分开以后,建设电力市场和国家统一管理并不矛盾,有很多方面依然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本文结合我国目前电力行业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电力紧缺、煤电价格矛盾以及电网与电源建设不同步等问题,介绍了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实施煤电价格联动和加速电网建设等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和实施情况。通过我国运用这些宏观调控措施的实际情况和效果,说明在进行电力体制改革、建设电力市场的同时,也要运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进行统一规划,将电力市场和宏观调控相结合,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电力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电力行业论文:电力行业信息化的困难与对策 电力行业作为事关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国家基础性行业,近年来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电力行业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 电力行业实施信息化已有近20年的时间,企业信息化已涉及到电力生产、管理、经营和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信息化在其中的各个子系统(子应用)、模块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作用,但是从电力信息化的整体来看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信息机构不健全、没有形成闭环管理、信息孤岛、技术平台不统一、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安全漏洞多等问题。 经过近5年的电力行业信息化大发展,信息应用、资产、数量等急剧增长并形成了一定规模,面对着种类繁多的平台和应用,信息部门必须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促进电力行业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定位信息部门是关键 信息部门必须正确作好自身的定位,才能积极地开展工作,更好地为企业信息化发挥作用,综合当前电力行业的信息化现状,信息部门的作用和定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企业信息技术权威部门。把握企业信息化规划中涉及信息技术(IT)发展部分内容,确定信息化发展的技术路线和目标;规范信息系统建设中有关网络、安全、主机、数据库、存储、备份等信息平台的引入和使用;掌握和控制应用系统开发或引入中涉及信息系统的架构、开发平台、数据库、数据字典等软件开发各个环节中有关技术部分,便于系统能够顺利地进入生产运行阶段,最大限度地保证应用系统从开发到运行的平稳过渡和信息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在运行维护阶段对出现的事件、故障和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处理能力,使得业务部门和最终用户对信息部门技术能力的认可。 提供信息服务的部门。信息部门必须转变观念,为业务部门和最终用户提供优质的IT服务,特别是在电力行业内部,信息部门的服务角色显得更为重要,它始终是围绕着电力安全生产、高效管理和可靠服务这个主题,在提高IT服务质量的同时,才能更好地促进电力行业的信息化,使得电力行业的信息化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信息中心面临重重困难 这几年的信息化经验表明,就浙江电力而言,当前信息部门自身,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如果这些困难不得到重视和及时的解决,那么对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将会有极大的损害。 IT技术发展太快。IT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都无法对日新月异的IT技术中有关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存储、安全等方面作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信息化呈无序性发展。规划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业务部门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在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某些应用(模块)无论在规划、设计、建设,还是在运行、控制过程中信息部门的权威作用无法得到体现,造成了平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一个侧面来看,电力部门成了最新IT技术的展示中心和仓库,因此加大了系统建设和运维的成本。特别在系统规划和建设期往往会忽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在系统架构、运行方式和数据交换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大部分应用系统均“带病”运行,形成了“系统投运后信息部门再来补安全漏洞,而新应用中的安全窟窿又在不断地造就”的现象,系统发展存在一定的无序性。 信息部门自身的问题。信息部门目前普遍存在机构、人力资源配备不到位,由于信息系统架构的分散导致人力资源不集中,信息战线拉得太长,另一方面是信息部门现有人员自身的基本技能,责任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运维能力低下,系统监控不到位。 领导的支持。IT近几年在电力部门是一个大发展期,IT规模、资产等急剧膨胀,然而IT的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使得领导对IT的投入产生怀疑,因此在后续系统运行维护人力和平台的升级、质保等财力方面不能得到保障。规模扩大了,人没有增加,资产增加了,后续的资金保证没有落实等等问题。 采取措施推进信息化 信息部门作为电力企业的一个非主要专业,面对当前电力行业信息化现状,我们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把电力行业的信息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此信息部门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做好基础工作,把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应用系统的文章,要有所作为,有“为”才能有“位”。同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宣传这项工作,取得领导、业务部门和用户的理解与支持。最终实现企业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又能为企业提高竞争力这一局面。 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在系统规划、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程、规范,促进信息平台的规范化,逐步消除信息孤岛,形成闭环管理,提高运维水平和服务质量。 多与一把手沟通和汇报。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 建立和健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队伍的同时落实机构的建制,以技术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技术的应用,因此,在电力行业对信息机构的建立以及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应该与其它部门作区别对待。 由于受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把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如果长期不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而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就无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时候会被外界的IT公司或专家所左右,不能为我们企业信息化作“量体裁衣”式的配置、发展和管理,因此,有必要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中将技术管理和具体的技术实践作有机结合。 采用高度集中的模式。根据现有的IT技术发展水平和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应该走类似于银行、电信等行业的集中化模式,只要能够集中的应用必须走高度集中的模式才能解决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既然我们现有的技术和基础设施、管理等都能满足业务集中处理,为什么不直接采用这种集中化模式呢? 电力行业论文: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以各种资本结构理论为依据,以我国28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资本结构 影响因素 面板数据(Panel data) 电力是当前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资金需求来看,电力行业属资金密集型行业,它的发展需要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电力行业资本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融资成本的高低和市场价值的大小。2003年以来,全国缺电现象日益严重,国家对电力行业的投资力度加大;2004年,我国一共有24个省份拉闸限电,“电荒”现象依然存在;2005年,电力供应仍然偏紧,最大电力缺口在2500万千瓦左右,华东、华北等地区夏季用电高峰时期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从中可以看出,电力行业的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目前,我国日益壮大的资本市场为电力行业的融资需求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电力行业只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上可利用的资源,优化其自身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绩效,才能缓解整个国民经济的电力供给压力并加快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电力行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立研究框架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 到目前为止,在沪深两市上市的电力公司共有50余家,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在此选择1999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公司,样本期为2000—2004年,再剔除ST类上市公司,最后符合条件的有28家单位的样本。本文的数据来源于wind金融数据库、证券之星网站。 实证假设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全部资本的构成。狭义的资本结构是指长期资本结构,而短期负债资本作为营运资本来管理。本文主要研究微观影响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这些微观因素主要有公司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非债务税盾、流动性、资产结构。在实证之前先提出以下假设,通过检验来说明实证结果的可靠性。 公司规模与资本结构正相关 权衡理论认为,公司直接的破产成本是固定的,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公司的边际成本递减,破产成本只占公司价值的很小一部分。此外,根据不对称信息理论,相对小企业来说,大企业信息的披露更充分,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低;另外,企业规模越大,更容易实行多元化经营,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倾向于债务融资扩大其财务杠杆,因此假定公司规模与资本结构正相关。本文采用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公司规模(用x1表示)。 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负相关 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偏好内部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债务融资优先,其次是股权融资。根据这一理论,公司将优先选择留存收益作为资金来源,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就越容易进行内部融资,高盈利能力的公司通常具有较低的财务杠杆水平。因次,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负相关。本文采用公司主营业务利润与总资产的比率来衡量盈利能力(用x2表示)。 成长性与资本结构正相关 优序融资理论认为,高成长性公司往往缺少资金,内部融资较为困难,不得不选择次优的债务融资。根据成本理论,债务会对经理人员产生约束,增加负债可以使经理人员受到更多的约束和监督,因此成长性与资本结构正相关。本文采用前后两年间公司总资产的增长率来衡量(用x3表示)。 非债务税盾与资本结构负相关 在一个考虑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模型中,折旧、投资税贷和税务亏损递延等非债务税盾可作为债务融资税收优惠的替代,非债务性避税越多的公司,其债务融资就越少。因此,非债务税盾和公司资本结构间应是负相关关系。用公司年折旧额与公司总资产的比值来作为非债务税盾的变量(用x4表示)。 流动性与资本结构负相关 流动性高的公司支付短期到期债务的能力较强,但是公司流动比率高,说明公司具有较多的流动性资产,资金周转速度快,并有可能用这些流动资产作为新的投资资金来源,从而减少对债务的需求,因此流动性与资本结构负相关。流动性用公司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来衡量(用x5表示)。 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正相关 资产结构是指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之间的比例。成本理论认为,债权人面临着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当公司发行债务,将其投资于风险更高的资产,从而从债权人那里谋取价值,有形资产的担保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债务成本,资产有形性与杠杆正相关;另外,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有形资产较少的企业将面临较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应该进行权益融资而不是债务融资。本文假定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正相关。用(固定资产+存货)/总资产来度量资产的有形性(用x6表示)。 关于资本结构的度量,本文采用总负债/总资产,即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资本结构(变量用Y表示)。 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数据,主要是因为面板数据模型可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综合利用样本信息,使研究更加深入,同时可以减少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影响。面板数据模型主要有变系数模型和变截距模型,根据样本数据性质的不同,这两种模型又都有确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分,分别对应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法。本文选用的是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选择该模型的检验过程略,主要是F检验),模型的形式为: Yit=ai+Xitβ+μit 其中:xit为1×K向量,β为K×1向量,αi为个体影响,为模型中被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变量的影响;μiitt为随机误差项,为模型中被忽略的随横截面和时间变化的因素的影响,假设其均值为零,方差为δ2,并假定μit和Xit不相关。引入虚拟变量成为下列形式: Y=Da+Xβ+μ 令D=[d1,d2,……dn],其中di代表第i各单位的虚拟变量。上式叫做LSDV(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模型)。采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下表: 由表二可以看出,模型的解释能力是比较高的,调整后的R2达到98.75%,模型拟合优度很高, F统计量为334.251,说明模型整体线性关系显著。 表一的实证结果表明:公司规模对财务杠杆有正向效应,在5%显著性水平下,P=0.000,说明二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另外,公司规模的回归系数为0.159,也即公司规模每扩大1%,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将增加0.159%个单位。这就证明了公司规模越大,公司和外部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公司更容易通过债务融资,又因为公司规模越大,规模效应越大,边际成本递减从而其破产成本变小,因此规模越大的公司越倾向于债务融资。这很好的印证了电力行业的行业特征,电力行业的边际成本很小,存在很大的规模效应。 公司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回归系数为-0.941, 说明主营业务利润占总资产的比例每增长1个单位,将引起公司资产负债率降低0.941个单位;同时该系数的绝对值也是所有变量中系数最大的,说明电力公司的盈利性对其资产负债率影响最大,这和优序融资理论一致,当企业盈利能力较强时,公司偏好内源融资,企业就有可能保留较多的盈余而更少的发行债券。 成长性和资本结构正相关,但不显著,P=0.208,回归系数=0.038,资产负债率关于成长性的弹性为0.038,从经济学上的弹性分析看属于缺乏弹性,说明当成长性上升1%时,公司资产负债率上升0.038%,这一结论和优序融资理论相符,和国内一些学者的结论不太一致,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电力行业大多是由以前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高级管理人员大多由国家的任命产生,公司大股东对公司的治理作用不是很高,从而传统的理论无法解释电力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问题。 非债务税盾和资本结构负相关,它的回归系数为-0.433,说明非债务性避税1个单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将下降0.433个单位,它的系数的绝对值是除了盈利能力系数外最大的,这也和电力行业的实际情况相符,电力行业属国家基础设施产业,公司规模一般很大,公司的固定资产也相对较多,因此每年对公司提取的折旧也较多,折旧所带来的避税作用也较强,非债务税盾作为税收优势的替代形式降低了公司的实际税负,公司债务融资较少。 流动性也和资本结构负相关,系数为-0.002,是所有系数中最小的,它的变化引起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变化较小,电力行业由于其行业特征,其生产和销售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例如夏季用电高峰时期电力常常供不应求,因此资金的投入也有周期性,故其资金的流动性对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影响不是很大。 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显著正相关,资产结构对企业经营风险和经济效益都有重大影响,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合理配置使公司的资产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都能达到最佳点。另外,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有形资产较多的企业面临较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容易在外部市场上融资。故资产结构和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电力行业公司的规模、成长性和资产结构与财务杠杆正相关,而盈利能力、非债务税盾和流动性与财务杠杆负相关。本文仅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得出的某些结论和其他学者的结论不一致,这可能是由电力行业的行业特征决定的。其次,本文未把宏观影响因素变量纳入模型,因此在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解释上不太完整,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电力行业论文:我国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 近年来行业电子商务实践应用如日中天,然而,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并不一样,其电子商务应用必然有所不同。行业电子商务也出现了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应用的不利局面。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与《电子商务》合作,发表主题为“部分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连载文章,同时选取中小企业、电力行业、网络广告、电信业、银行业、证券业、网络游戏等领域,进行电子商务的应用分析研究,根据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行业提出电子商务应用的对策与建议,起到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作用。 继2002年我国电力行业启动市场化改革之后,作为电力行业主导者的国家电力公司在“十五”规划中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搞好电力信息化,推进电力企业现代化进程,从而拉开了电力信息化的帷幕,电力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渐显端倪。 我国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状况 电子商务是指市场主体运用现代电子手段和互联网络等从事的商务活动。破解电力垄断格局之后形成的分权体系下,电力商品从生产到消费,需要涉及到五类主体:电力原料及设备供应伙伴、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供电企业和电力用户。据此,电力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类: 1. 电力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应用。最明显的表现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供电企业作为独立的电力企业,要适应网络经济的需要,迟早都要走上信息化之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ERP、OA等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为主,小到企业邮件服务器的配置,大到企业财务、人力等资源的整合,实现基于企业基本数据库的生产流程控制、办公自动化、科学高效管理和企业自身资源的协调运作。发电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 生产管理系统(MIS)、供电企业生产管理系统(MIS)/ 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在电力企业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从1994年开始,国内电力企业就开始尝试ERP.国华电力前总经理顾峻源参观香港中华电力时,震惊于香港中华电力管理系统的一只“哭泣的小猫”,于是在2003年春组织了包括承担管理咨询及系统实施的毕博公司、担任项目监理的德勤公司、专注财务软件实施的大唐兴竹软件公司,以及专注进行电力软件开发集成的博奇公司在内的强势力量,开始上马ERP项目,使得集团层面能够对资金进行统一调度,通过对财务、人力资源信息的实时掌握,对企业的资金运作、人力资源变化的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信息,企业每年降低发电成本5%. 2. 电力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应用。发、输、配、供形成了电力产业链条,而各自又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因此链条内的上下游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电子商务的应用。发电企业通过竞价实现电力上网,需要有网络竞争价系统的支持;输、配、供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电力调度、远程监控读表、故障定位等,GIS(地理信息系统)大有用武之地。江西县级自动化电力调度系统选用浪潮英信NC1000硬件平台形成一个覆盖范围广、管理复杂的网络,能实时有效地捕捉到各地的用电信息,然后自动地通过发电机组和继电器调控系统,实现电能在各个子网的均衡。北京供电公司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实现了电能计量的实时遥测,实现了2500位大客户的远程电量采集,并实现了35千伏以上的电力客户、10千伏或630千伏安以上容量电力客户的自动计算电费,提高了工作效率,把大批抄表劳务人员解放了出来。 3. 面向外部伙伴的电子商务应用。电力企业的运营离不开相应的供应伙伴,发电、输电、配电设备采购需要供应商,尤其是发电企业需要电煤等原料供应,这些都可以利用电子采购来实现。浏览各大电力企业的网站,不难发现项目招标信息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各独立企业之间资金结算离不开金融机构,需要利用电子转账系统。 4. 面向用电客户的电子商务应用。虽然电力行业长期垄断、电力供不应求使得电力拥有“皇帝女儿不愁嫁”之优势,但市场化改革分拆了电力产业,电力也以商品的身份走进了市场,这使得电力营销成为关系到电力企业命运的工作,电力客户服务也日渐提上日程。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用电客户需要通过市场购买电力商品,获取信息、竞价购买、电费缴纳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来实现。近期伴随着电力危机的频繁出现而不断升温的需求侧管理,更加突显了电力资讯网、电力市场(EM)、电力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表明,我国电力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已经起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零打碎敲,缺乏全面规划。电子商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需要有全面长远的战略规划作前提,否则将难以为继。目前我国的企业在打算应用电子商务时,要么对高额固定投入的要求望而止步,要么病急乱投医匆匆上马,这导致电子商务的应用收效甚微甚至全面告败,人们开始怀疑电子商务的先进性和必要性。电力企业也有如此经历,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国家电力公司的要求下,纷纷触网,不管结果如何,先上一点再说,一方面赶上了信息化的潮流,另一方面能算得上在位者的一大政绩。安装一个财务软件,建成一个公司网站,就叫应用电子商务了。这样零打碎敲,没有战略规划,遇到问题再修修补补,无法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而更多的就表现为外界所看到的“烧钱”。 2. 各自上阵,不能整体协调。电力行业长期的高度垂直一体化和垄断造成了企业机制不灵活、电价偏高等弊病,电力市场化改革要求以全新的电力运作模式面对市场竞争。业界纷纷擎起分权大旗,独立行事,各行其是,尽量减少上下游之间的联系,惟恐有“垄断复兴”之嫌。然而电子商务强调战略协同,单兵作战是无法体现 “团队生产”优势和发挥“网络效应”的。 3. 偏重硬件,观念不够深入。电力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也需要基本的硬件、软件的投入。但单靠这样的硬投入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信息化建设只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和物质准备,电子商务则更强调“商务”,强调“理念”。众多电力企业着手开展电子商务,基本上完全依赖技术部门,而在经济规律的把握、投入产出分析、市场交易与竞争、客户需求导向意识等方面做得很不够。信息化的外壳完备起来了,但电子商务理念不能深入,依然无法体现优势。电力电子商务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嫁接到传统的电力行业,而是全面的、彻底的、深入的电力企业革新,从管理体制、管理层级到电力交易、客户服务,都要渗透全新的电子商务理念。 4. 注重技术,轻视商务环节。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中,明显偏重于技术,从各类技术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技术方面的投资力度就能看出,而竞争意识、营销观念、市场交易、客户需求等往往被长期处于国有体制、多为技术出身的电力企业领导所忽视,因此当前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电子商务应用的要求。 5. 偏爱实践,理论指导不足。电子商务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目前只是处于摸索阶段,而电力产业运行规律、行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理论和应用模式探讨研究严重滞后,跟不上实践的需要,使得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处于盲目、无序状态,缺乏理论指导,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依托电子商务缔造电力航母 通过对电力行业运营的考察、对电子商务运行规律的研究和对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状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电力行业拥有明晰的产业链条,比一般的传统产业更适合于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信息化建设只是实施电子商务应用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准备;电力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需要全面规划,整体协同,利用先进理念深入彻底地改造电力运行机制,促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我们要加强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理论研究,探寻电力行业电子商务运行规律,发现、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为此,我们要依托电子商务,充分整合资源,缔造电力航母,促进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的良性、高效发展。首先,深刻理解电子商务的本质含义,把握电子商务行业应用的规律。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是先进生产力,贯穿于企业运营全过程。正如IBM倡导“随需应变”(On Demand)电子商务一样,要对客户和市场一切的变动更敏感和更灵活地做出有效响应;采用可变的成本结构来提高投资效率和财务结果的可预测性;让战略合作伙伴承担周边次要任务,而自身专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个灵活而可靠的信息运作环境,企业既能对新的问题和变化进行调整,还能提供高度的安全性和隐私性。行业电子商务应用需要将电子商务理念融入各个操作环节,整合全行业资源,形成整体优势,提升产业链条核心竞争力。 其次,深入探究电力行业的运行规律,理解电力市场体制改革的精髓。电力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电力改革的目标不能以简单的垄断或竞争格局加以描绘。电力市场体制改革要打破的是电力行业的行政性垄断,塑造合格的电力市场主体,打造电力产业整体优势,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的及时、有效、安全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依托电子商务的资源整合优势,建构电力电子商务链,缔造电力航母,一方面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电力行业运营效率,另一方面借助整合优势和信息的充分畅通,保证电力的及时有效供应,防止资源浪费,也能防范电力危机。 电力行业论文:电力行业信息化的困难与对策 电力行业作为事关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国家基础性行业,近年来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电力行业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 电力行业实施信息化已有近20年的时间,企业信息化已涉及到电力生产、管理、经营和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信息化在其中的各个子系统(子应用)、模块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作用,但是从电力信息化的整体来看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信息机构不健全、没有形成闭环管理、信息孤岛、技术平台不统一、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安全漏洞多等问题。 经过近5年的电力行业信息化大发展,信息应用、资产、数量等急剧增长并形成了一定规模,面对着种类繁多的平台和应用,信息部门必须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促进电力行业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定位信息部门是关键 信息部门必须正确作好自身的定位,才能积极地开展工作,更好地为企业信息化发挥作用,综合当前电力行业的信息化现状,信息部门的作用和定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企业信息技术权威部门。把握企业信息化规划中涉及信息技术(IT)发展部分内容,确定信息化发展的技术路线和目标;规范信息系统建设中有关网络、安全、主机、数据库、存储、备份等信息平台的引入和使用;掌握和控制应用系统开发或引入中涉及信息系统的架构、开发平台、数据库、数据字典等软件开发各个环节中有关技术部分,便于系统能够顺利地进入生产运行阶段,最大限度地保证应用系统从开发到运行的平稳过渡和信息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在运行维护阶段对出现的事件、故障和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处理能力,使得业务部门和最终用户对信息部门技术能力的认可。 提供信息服务的部门。信息部门必须转变观念,为业务部门和最终用户提供优质的IT服务,特别是在电力行业内部,信息部门的服务角色显得更为重要,它始终是围绕着电力安全生产、高效管理和可靠服务这个主题,在提高IT服务质量的同时,才能更好地促进电力行业的信息化,使得电力行业的信息化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信息中心面临重重困难 这几年的信息化经验表明,就浙江电力而言,当前信息部门自身,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如果这些困难不得到重视和及时的解决,那么对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将会有极大的损害。 IT技术发展太快。IT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都无法对日新月异的IT技术中有关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存储、安全等方面作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信息化呈无序性发展。规划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业务部门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在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某些应用(模块)无论在规划、设计、建设,还是在运行、控制过程中信息部门的权威作用无法得到体现,造成了平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一个侧面来看,电力部门成了最新IT技术的展示中心和仓库,因此加大了系统建设和运维的成本。特别在系统规划和建设期往往会忽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在系统架构、运行方式和数据交换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大部分应用系统均“带病”运行,形成了“系统投运后信息部门再来补安全漏洞,而新应用中的安全窟窿又在不断地造就”的现象,系统发展存在一定的无序性。 信息部门自身的问题。信息部门目前普遍存在机构、人力资源配备不到位,由于信息系统架构的分散导致人力资源不集中,信息战线拉得太长,另一方面是信息部门现有人员自身的基本技能,责任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运维能力低下,系统监控不到位。 领导的支持。IT近几年在电力部门是一个大发展期,IT规模、资产等急剧膨胀,然而IT的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使得领导对IT的投入产生怀疑,因此在后续系统运行维护人力和平台的升级、质保等财力方面不能得到保障。规模扩大了,人没有增加,资产增加了,后续的资金保证没有落实等等问题。 采取措施推进信息化 信息部门作为电力企业的一个非主要专业,面对当前电力行业信息化现状,我们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把电力行业的信息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此信息部门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做好基础工作,把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应用系统的文章,要有所作为,有“为”才能有“位”。同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宣传这项工作,取得领导、业务部门和用户的理解与支持。最终实现企业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又能为企业提高竞争力这一局面。 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在系统规划、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程、规范,促进信息平台的规范化,逐步消除信息孤岛,形成闭环管理,提高运维水平和服务质量。 多与一把手沟通和汇报。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 建立和健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队伍的同时落实机构的建制,以技术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技术的应用,因此,在电力行业对信息机构的建立以及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应该与其它部门作区别对待。 由于受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把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如果长期不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而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就无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时候会被外界的IT公司或专家所左右,不能为我们企业信息化作“量体裁衣”式的配置、发展和管理,因此,有必要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中将技术管理和具体的技术实践作有机结合。 采用高度集中的模式。根据现有的IT技术发展水平和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应该走类似于银行、电信等行业的集中化模式,只要能够集中的应用必须走高度集中的模式才能解决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既然我们现有的技术和基础设施、管理等都能满足业务集中处理,为什么不直接采用这种集中化模式呢? 电力行业论文:电力行业物资管理论文 一、电力物资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1.电力物资管理模式的发展 物流中心一般隶属于集团公司,是一个物资管理中心。集团公司按照下属各分公司上报的物资采购计划进行统一采购、调配,并下发使用,各使用单位仅需做好接受工作。因此,物流中心也是一个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签约管理、履约管理、结算管理的中心。 2.电力物资管理的现状 2.1统一计划。以年度需求计划为主的物资需求是编制物资需求计划的主要依据,各需求部门或公司上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核,最终生成合理的物资需求计划,提交物流管理中心进行采购。 2.2集中、统一采购。集中、统一采购可以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招标采购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也是集约化管理环节的核心,集中采购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可以通过网上竞价、框架协议采购、战略协议采购等方式。无论采用何种采购方式,都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投标法及华电集团公司公司相关采购规章制度及工作程序。 二、实施集约化管理的困难 成本达到最小化的管理方法是全生命期的供应链管理[2],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需贯穿整个过程。 1.需求的不确定性。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需求的突发性与不确性困扰着电力企业,维修费用逐年递减也使企业无法预存众多的维修备品。需求物资无法准确预测、上报,这也大大增加了物资计划管理的困难。 2.平衡计划扩容的困难。计划平衡是通过集团采购平台对各单位上报的数量、品种做合理的统筹、平衡,以达到最合理的采购数量,争取最合理的采购价格。要使整个集团公司物资管理系统统一平衡利库,减少库存积压,做到有效利用库存资源,需要非常完善的管理系统。 3.计划准确性的困难。电力物资管理的计划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计划上报和计划审核,保证申报计划的准确性,避免因为计划重复、漏失或其他造成计划与实际需求不相符的情况发生。(4)供应商管理的困难供应商处在供应链的源头,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供应商的产品在交货时间、品质保障、库存管理都制约着企业的生产。在电力物资供应中,对供应商的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供应商价值的认识不足,产品质量问题以及缺乏有效监督绩效评价和反馈机制。 三、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方法与保证 1.提高计划编制的准确性。各需求部门或公司应严格执行集团的规定,加强初步审核,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物资需求计划,对物资名称、规格型号、需求数量、交货时间、重要参数等进行审核,确保上报计划能通过ERP系统报送并流转,提高集团公司采购平台的利库平衡性。 2.提高计划的严肃性。合理安排全年招标项目,重点做好年度招标计划、批次招标计划的报送。紧急物资的招标采购,或对计划内容做实质性变更的,须按相应的工作流程,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申请方可办理。 3.密切关注外部市场的变化。需要密切关注主要原材料市场,分析市场价格与主要设备材料成本的联动关系,动态跟踪供应商产能、了解市场供需关系等的变化。 四、未来与发展 供应链思想的发展与深入让集约化管理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集中采购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实现共利双赢。物资管理成为企业重要的增值环节,集约化的电力物资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希望本文可以帮助电力企业有针对性的加强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水平,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支持与帮助。 作者:周琪 单位:上海华电闵行能源有限公司 电力行业论文:运营监测在电力行业的作用 摘要:为了推动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提升企业生产运营效益,实现电力企业运营管理的规范化,许多电力企业积极投身于信息化建设当中,大力实行运营监测行业改革,努力向电力企业集约化、精细化管理迈进。该文从电力行业运营监测应用入手,希望能够借此加深对电力企业运营监测工作的了解,更好地实现企业战略化发展目标、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运营监测;电力行业;网络技术 运营监测能够有效地提升电力企业工作效率,降低员工劳动压力,促进企业精细化和集约化发展,是实现电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就从运营监测信息系统相关内容加以分析论述,不断寻求电力企业运营监测的优化策略,以适应市场化企业改革发展需求。 1电力企业运营监测信息系统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用电需求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电力企业供电压力较大。国家针对这一情况不断加强供电监管力度,用电客户对供电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许多电力企业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加强企业运营规范化管理。“三集五大”运营体制改革,为电网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是在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管理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一大创新。 2企业运营监测信息系统相关概述 2.1电力企业运营监测信息系统功能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顺应时代进步,必须要提高运营监测信息,提升公司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安全健康发展。全面监测,对于企业核心资源和核心业务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异动实施自动预警和动态监测,这也就是常说的梳理指标体系、构建监测模型、设定指标阈值等方式,对企业运营状态实施在线跟踪。运营分析,电力企业需要通过研究分析技术、核心要素、构建分析模型等方式,实施有效信息的采集,并做好电力市场实时动态的掌握,对未来发展趋势展开预测分析。协调控制,这一模块主要针对企业运营管理异常设置,它结合了运营分析和全面监测结果的理论依据,综合采用内部协作和横向协同等方法来进行运营异常和运营风险的协调控制。通过可视化技术,可以将企业运营信息以图形图像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它能够帮助企业决策者进行更加清晰直观的全方位企业管理。全景展示主要包括企业优质服务、基本概况、科学发展、科技创新、热点聚焦、经营管理等内容。数据资产管理,就是在建立健全数据分级管理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业务数据入口质量评价和管理,不断进行企业运营数据质量水平的提升,深入挖掘数据质量,努力实现企业运营数据资源价值最大化。综合管理,该模式就是通过业务需求分析,采取报告管理和综合业务管理,实现全面综合管理。这一模块综合性较强,涉及方面较广,其中就包含:人才管理、企业远景规划设计以及体系构建等内容。 2.2电力行业运营监测系统应用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通过运营监测信息系统的利用实现了对固有业务应用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是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数据全在线、业务全覆盖运营监测平台与运营数据共享中心的重要举措,实施电力企业主营业务活动与核心资源的全方位、全流程监测和运营分析,是发挥电力运营管理监测、预警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升我国电力企业运营管理水平,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规范企业行为。建立企业运营监测信息系统,是推动我国电力企业治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变革的主要方式、方法,是电力企业实施“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关键。运营监测信息系统能够极大地提升电力企业运营效率、效益,提升电力企业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电力发展需求。 3企业运营监测体系框架 电力企业想要实现运营监测体系建设,人才是基础,只有加强高质高效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够推动电力企业运营监测业务发展,相较于普通业务条线员工,运营监测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下面根据运营监测核心业务内容要求,将运营监测业务人员能力总结如下。第一,监测人员需要掌握被监测对象有关业务知识。这样才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业务分析工作。所谓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指的是要掌握被监测人员业务基础理论知识、业务开展流程,了解业务管理工作要求,同时还要具有管理业务的经验和水平。第二,运营监测人员还应具有较强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只有在扎实的专业业务理论基础上,才能够熟悉数据库基本理论,了解相关业务信息系统使用操作方法,进一步搭建业务信息系统模型分析和监测平台,有效掌握数治理方法。第三,运营监测人员还应具备业务洞察和分析能力,全面了解企业战略发展要求,掌握基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理论,掌握数据软件操作、使用功能,进行科学合理地业务分析。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态度。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行业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变化,运营监测人员应紧跟时展步伐,大力开展运营监测业务,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集体学习,以高度的热情投身于业务知识的学习当中去,不断提升监测业务水平。第四,要对运营监测人员实行综合能力的培养。由于运营监测人员涉及的业务内容较为广泛,只有具备优秀的组织沟通能力才能够使运营监测人员在工作当中应对自如。因此,电力企业应当积极组织运营监测业务相关培训,让运营监测人员不断加深对业务管理制度的了解,能够熟练进行信息系统操作,展开部门内部分析技能和实践经验分享。 4提升运营监测管理人员能力策略 4.1提升运营监测人员管理能力 运营监测人员要在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掌握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沟通能力,做好能力基础建设。监测人员还应多方面提升自己的业务面,掌握被监测对象业务知识,培养自身业务数据获取能力。积极提升自身业务洞察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做好相应工作准备。 4.2培养运营监测人员能力 正确认识到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极力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职业道德素养和实践经验,具备现代化科技知识、了解电力行业市场经营管理的人才,构建外向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努力提高企业运营监测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始终坚持实效性原则,围绕高级管理人才和一线技能人才的核心培养策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运营监测涉及知识面较广,获取专业业务管理经验难度较大。因此,要建立运营监测专家保障机制,充分发挥高级人员作用,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让更多的基础人员掌握业务知识,获得业务管理经验。建立奖惩机制。利用奖惩制度激发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相关业务管理和考核办法,量化业务考核目标,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完善人员遴选机制。大力发展选人用人“阳光工程”严格把好人才选用技术关和质量关,始终坚持以业绩和能力为根本导向,突破各种不良人员选用界限的约束,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通道,使更多优秀人员能够学有所用。 5结语 电力企业运营监测中心的建设是对党中央建设“一强三优”、深化“两个转变”政策的积极响应,是创建“国际一流企业”和“世界一流电网”、更好地完成“三集五大”工作任务的重要管理创新。为了尽快实现电力企业运营管理与其目标,企业应正视市场化发展变革情况,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实施协同联动和强化责任,积极开展运营监测业务,促进电力行业更快更好发展,加快我国电力行业发展建设。 作者:郝莉丽 单位: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佳木斯供电公司 电力行业论文:电力行业思想政治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工作者死守着老观念老做法不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但不能取得效果,相反还能引起职工的反感甚至抵触情绪。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创新,决不是主观意志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当前形势的迫切要求,否则将失去思想阵地,导致各种不良思潮的泛滥。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一、寻求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最佳结合点 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结合:第一方面是融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将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供电企业同样也不例外:一是来自用户的挑战。这是由于用电客户对电能这种特殊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来自竞争的挑战。供电企业竞争的范围变大,手段变多,竞争的结果越来越难以预测。三是来自变化的挑战。企业的经营环境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当外界发生变化时,企业作为不断与其环境发生作用的开放系统,必然要进行不间断的调整与创新。供电企业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手段,运用企业再造、柔性管理、扁平化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用户关系等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重组业务流程,彻底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结构设置、职能分工、业务流程等传统的管理模式,以适应竞争的需要。管理上的任何变革都将涉及到人,都将是个体利益的再调整,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融入其中,全程跟踪,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调动职工主动参与改革、创新和竞争的积极性。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将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第二方面是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人本思想、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团队精神的培育等理论和方法的核心也是人,也是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的全局观念、归属感、荣誉感和凝聚力,所以两者完全可以结合起来,互相呼应,以发挥更大的效应,取得更好的效果。大连供电公司近年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在争创国内一流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实施质量管理认证、打造“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乃至最近两年实施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等多项企业管理的活动中,都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如大连供电公司在职代会上通过的核心理念,提出“创建中国最好的电能供应服务公司”,既是企业管理的精髓,又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二、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互联网作为人类信息时代的一种标志性信息传播方式,自产生以来就一直以迅猛的速度发展。互联网信息交流具有开放性、实时性、交互性、无中介性、费用低廉等特点,这种特点使它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和新的途径,扩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思想政治工作将因此而大大扩大了覆盖面,增强了时效性、辐射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以大连供电公司和大连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而言,借助信息平台即微机网络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职工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各种信息资料,并利用电子信箱来沟通思想,保持了职工的稳定局面。 三、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员工由封闭的“单位人”向开放的“社会人”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受社会各种思潮影响很大,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工作体系带来较大的冲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全方位地覆盖,存在着一定的死角。大连供电公司和大连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对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已经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社会化、途径社会化、手段社会化和机制社会化的完整体系,即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将思想政治工作和资源重新组合,形成良好的社会运行秩序,净化企业员工的心灵,激发企业爱国、爱岗、敬业的精神。 四、重视人格教育 人格是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的心理依据,就很难接受正确的观念;另外,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一旦形成,就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大连供电公司和大连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对人格的教育,针对不同人的人格实施按人对号,或者称为开“小灶”,研究每个人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品德性格,开出不同的药方,决不搞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刀切”,因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五、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管理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战略是指随着经济领域、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为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而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规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战略和企业战略是企业制定两个文明建设规划的基础。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工作对象的管理是静态的、个态的和近态的管理,只强调一时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整体的谋篇布局,缺乏长远的战略思考。这样,对于事物的矛盾发展和突发性事件常常估计不足,一遇到这种情况常常措手不及。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对工作对象的管理是动态的、系统的和前瞻的管理,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既注重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也关心长远江山社稷的兴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行战略管理,将避免遇事手忙脚乱、惊慌失措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六、思想政治工作者成为沟通的大师 思想政治工作者决不仅仅是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人员,企业的管理人员都应该肩负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大连供电公司的政工网络覆盖面特别广泛,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责无旁贷地承担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角色,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当成制定和实施工作计划的一个主要和重要的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责无旁贷地成为沟通的大师。沟通的主要作用有:一是通过沟通,企业员工认清形势,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使企业员工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二是通过沟通,把握信息流,使企业决策更加合理、有效;三是通过沟通,稳定员工的思想情绪,统一企业行动。沟通的原则主要有:准确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沟通是技术性的,但更为有意义的是相互之间建立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 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成为心理咨询的专家 心理咨询是指心理学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沟通为求询者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它借助语言、文字等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暗示和教育,使心理咨询对象在认识、情感和态度上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咨询对象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员工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思想问题将引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关注。对于这些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来为他们解疑释惑。所以,21世纪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将在心理学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在供电企业的管理岗位上,一般说来都没有也不能脱离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作为一名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在大连供电公司和大连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这样一个良好的有着浓郁氛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中,不仅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更把思想政治工作当成一项神圣的使命,不仅在实践中摸索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更着力探讨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作者:方红梅单位:大连供电公司 电力行业论文: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网络构建原则 在国家和行业几个红头文件下发之后,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规划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双网隔离早已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的必修课。双网隔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困境,满足了当前安全需要。通过双网隔离这样的办法,尽量减少互联互通,减少接触面,杜绝多出口多互连所带来的业务是否需要上网界定不清无法控制问题,而且互联互通程度越高,对人员、管理、运维要求也越高。今天,日趋完善的网络隔离产品已成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防范非法入侵、阻挡网络攻击、防止内部信息泄密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手段。安全隔离网闸是采用双主机+物理隔离开关的硬件结构,结合高强度的网络协议分析和控制的软件系统,共同构建一个在网络边界处隔离网络已知和未知攻击行为的高端网络安全设备。简单的说,安全隔离网闸是一套双主机系统,两个主机之间是永远断开的,以达到物理隔离的目的,双主机之间的信息交换是通过借助拷贝、镜像、反射等第三方非网络方式来完成的。当数据需要从外网下载到内网,或者和内网通讯时,安全隔离网闸在内外网之间扮演着一种类似“信息渡船”的角色。信息技术是动态发展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安全不是绝对化的。作者所在企业的双网隔离方案是集团本部和分公司分别部署安全隔离网闸,三级单位及电厂的内外网实现完全的物理隔离。每个三级单位及电厂均有专线通道到分公司,每个分公司又有专线通道到集团本部构成整个集团内网,大集中方式部署在集团内网的应用系统正常情况下均通过集团安全隔离网闸实现内外网安全访问和数据摆渡,分公司部署的应用系统均从分公司安全隔离网闸实现内外网安全访问和数据摆渡,三级单位原则上不允许部署单独的应用系统,现有系统将逐步集中到分公司层面,三级单位及电厂严禁内外网互联互通。这样就形成了两个网络,双网(内外网)共存,内网作为集团企业内部各业务应用系统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外网各单位分别与Internet国际互联网互连。其实作者认为外网也同样应该减少局域网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因为人员编制等原因,实际上各单位的信息网络管理和维护水平和领导重视程度都不一样,参差不齐。 分区分域防护原则 划分安全域是构建企业信息安全网络的基础,提高抗击风险能力,提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内网具体划分为网络核心区域、各业务应用服务器区域、桌面办公区域、广域网接入区域、测试服务器区域、集中管控服务器区域和与外网安全隔离区域。网络核心区域是企业信息安全网络的心脏,它负责全网的路由交换以及和不同区域的边界防护。这个区域一般包括核心交换设备、核心防火墙以及主动防攻击和流量控制设备等。各业务应用服务器区域是内部各应用管理系统所在区域,包括企业门户、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HR人力资源系统、财务一体化、营销、生产管理、ERP等内部管理信息系统。桌面办公区域包括接入交换机和员工桌面终端。广域网接入区域包含由公司总部到集团总部乃至各所属机构的专线安全设备以及交换路由设备,是公司总部至各单位的通信命脉。测试服务器区域是供系统开发人员所访问的未上线的开发系统所在区域。集中管控服务器区域是内网辅助类服务器区域,这个区域一般包括DNS、DHCP、防病毒、桌面管理系统、网管系统、IT运维管理平台和安全运维管理平台SOC等。内外网安全隔离区域是用于内网与外网摆渡的区域,是内网与外网通信的唯一出口,其主要设备是安全隔离网闸。各安全域的信息系统之间边界鲜明,为安全防护体系设计和层层递进、逐级深入的安全防护策略提供了必要条件。网络核心区域是整体信息网络的核心,所有其他区域均经过核心区域进行交互,这个区域理所当然地成为各个区域的安全边界。以核心服务器区域为例,它和网络核心区域中间部署安全设备,对过往的流量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安全防护。再以广域网接入区域为例,它和网络核心区域中间部署安全设备和主动防攻击设备,达到更高层级的防护。分区域防护的设置,将降低外界对信息系统的物理攻击和网络攻击的危害性,以确保内部各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外网具体可划分为网络核心区域、服务器区域、桌面办公区域、DMZ区域、与内网安全隔离区域和与Internet国际互联网接入区域。外网的服务器区域类似内网的辅助类服务器区域。与内网交互的安全隔离区域包括安全堡垒机系统、认证系统、SSLVPN系统。DMZ区域是提供给互联网用户访问的系统,主要包括WWW、Email、外部DNS等服务器,DMZ区域的服务器禁止访问其他区域,避免来自互联网用户攻击或控制DMZ区服务器后影响或威胁其他区域。拓扑结构如下图: 应用虚拟化接入原则 双网隔离方案的建设极大提高了内部网络的信息安全水平,却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内外网之间信息安全交互受到制约,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矛盾日益凸出。一方面随着双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投入的业务系统不断增加,用户业务快速发展,商务出行及会议等逐渐增多,导致公司员工无法遵循业务要求的标准化,流程化,及时地处理文件,从而使整个业务停滞不前,同时随着集团双网改造和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原有VPN移动办公解决方案从安全和性能上都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限制了信息系统的效益,阻碍了业务的处理。移动办公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今天的信息安全已经从最初的网络安全逐渐向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的全面安全体系发展,从基础安全向细粒度的高阶安全发展。双网改造后,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内外网数据的交互和便捷的移动办公应用?如何对员工的访问进行有效地控制,实现便捷高效访问被授权资源?如何防止内部人员泄密或其他未授权人员直接接入内部网络导致的泄密等?作者所在企业选择了经过公安部、电监会、国家信息中心等权威部门的论证和充分的调研可行的立体解决方案,采用虚拟化技术的安全堡垒平台和SSLVPN设备,使用数字证书或UKEY登录,彻底解决了双网环境下跨网访问、移动办公的难题。安全堡垒平台将应用虚拟化技术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将应用100%在服务器运行,没有任何应用组件运行于客户端环境,以虚拟的方式与客户端交互,实现一种新型的数据不落地的传输模式。虚拟化技术分离应用的表现与计算,实现虚拟应用交互、本地化应用体验,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只传递键盘、鼠标和荧屏变化等交互信息,没有实际的业务数据流到客户端,客户端看到的只是服务器上应用运行的显示镜像。安全堡垒平台的整体安全体系,包括事前安全策略规划、事中安全访问控制和事后安全审计三个层次,可以实现多级的用户管理和细粒度的用户授权,可以完成对用户整个生命周期的监控和管理,制定统一的、标准的用户账户安全策略,捆绑具体用户,对用户、行为和资源进行授权,以达到对权限的细粒度控制,最大限度保护用户资源的安全。可以记录和查询用户何时、多长时间、从哪里访问、访问设备的信息等。还可以通过对用户访问的行为全程录制,实现事后的审计与追溯。访问控制策略是保护系统安全性的重要环节,制定良好的访问策略能够更好的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最终用户通过访问SSLVPN设备,手机和平板电脑通过数字证书,笔记本电脑通过UKEY与安全堡垒平台建立虚拟的专用VPN隧道加密,从而实现了4A(认证Authentication、账号Account、授权Authorization、审计Au-dit)的安全标准。 积极管控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提高,各种应用系统逐渐上线运行,各种业务也开始在网络上开展起来,有些应用已经是在整个集团正常运行,同时网络的扩展也为病毒和木马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各种极具破坏性的病毒在网络中流窜,使网络拥堵不堪,甚至瘫痪,也给一些不法分子和敌对国家获取企业和国家机密信息和重要数据等信息提供了便利,所以健全的网络建设和管理机制对维护企业和国家利益都有着重要意义,一旦网络瘫痪或信息泄密,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信息安全的建设并没有随着双网建设、分区防御的建设和应用虚拟化移动办公接入的建设而结束,反而对整体信息网络的安全防护和监督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作者所在企业的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关键设备和链路通常采取双机双链路方式部署,实现负载均衡和单点失效保护,利用可管理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防毒墙、上网行为管理、安全隔离网闸、堡垒机、统一认证平台、SSLVPN、IPS、IDS、WAF等网络产品构建安全高效的信息网络基础架构平台,在设备选型时尽可能考虑厂家异构和产品异构,安全设备必须是国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尽可能的规避由于产品和设备选型带来的安全风险。通过部署网管系统、IT运维管理平台和安全运维管理平台SOC,既满足了信息安全运维管理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国资委信息化检查和数据收集报送的需要。采取细分VLAN来减少网络病毒影响的范围,防止类似ARP泛洪攻击,利用DHCP服务器绑定MAC地址方法管理客户端IP地址,使用桌面安全管理系统有效管理和控制客户端,包括安全接入控制、安全策略管理、U盘等移动存储管理、资产管理、软件分发、补丁管理、员工行为等管理。网络管理人员在上述系统的辅助下及时对实时运行的网络进行分析和管控,预判故障和攻击行为,实行主动防御、及时处理,将这些对智能电网建设和运行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随着企业网络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及上网人员用户的增加,不可避免带来泄密隐患。企业必须正视现实,处理好安全与应用方便性之间的关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对于因特网的弊端,不能矫枉过正,不能因为因特网对企业信息安全形成了巨大威胁,就强制要求所有单位和用户断开与因特网的连接,这样无异于“因噎废食”。在当前“双网隔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然后通过安全分区域防护,部署相应安全产品和系统保证各业务应用系统和各种客户端在授权模式下,都能安全访问所需业务并实现事后追踪审计。当然双网隔离的应用不但没有降低对管理的要求,反而带来新的管理问题,对管理要求日渐提升。我们要以“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作为信息安全管理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人,我们不要太崇拜技术,人的安全意识提高才是最重要的,现在很多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建设很全面,安全制度制定得也很完善,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被打破,被忽视,现在其实缺乏的不是技术,很多时候欠缺的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化的管理机制。 作者:李正忠单位: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 电力行业论文:电力行业库管风险及策略 库存备品的价值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企业自身技术改造等因素的影响有贬值的可能,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总体库存量大,无效库存现象严重,越是储存年限较长的备品,其使用的可能性越小,但出于电力安全生产需要,还需不断补充。如此循环往复,给企业库存带来新的压力。 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社会客观因素。(1)电力生产建设对电力物资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部分专业电力设备生产厂家出现生产饱和现象,小范围的卖方市场已经形成。基于安全和交货周期考虑,电力企业可能出现超储多储现象。(2)随着科技进步,电力技术突飞猛进,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必然要进行技术改造,原有备品逐渐失去用途,为满足新技术要求,电力企业被迫重新增加备件储备。 企业自身因素。(1)供应网络搭建不合理。电力企业在供应网络搭建过程中往往追求单一的经济指标,而忽视了企业的发展战略,也没有充分权衡供应网络,导致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参差不齐,网络区域分布不合理,使得采购周期变长,零件配套困难,造成库存过高。(2)管理机制不健全,库存控制技术落后。在基本的物料分类管理中,没有充分考虑产品的流通量、体积、订货提前期、贮存与防护要求等因素。(3)企业组织相对分散,缺乏整体调度和协调。传统库存管理是以单个电力企业为对象,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没有形成规模效应。(4)仓库管理人员水平及经验有限。由于技术人员对机器设备健康状况达不到完全掌握,从保工期、避免考核等角度出发,采取谨慎原则,超额报批采购计划,形成了库存浪费。 电力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潜在风险 多数企业存在库存风险问题。对电力企业而言,由于生产的高度连续性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库存风险往往更大。电力企业库存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 1.经济风险。库存物资要占用资金,场地,派人维护,形成库存成本。如果库存过多,一方面易造成积压,影响流动资金的周转,如果通过借贷支持所需的库存资金,则会加重企业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储备数量过多,须占用大量的仓库面积,增加管理人员,增加储备成本,造成巨大浪费,形成了企业沉重的包袱。当然,有时候库存过少或缺货也会产生经济风险。因为若要在有限时间内组织供应,必然增加供应的难度,被动提高采购价格,且可能增加物流运输成本。因此,用合理必要的资金占用换取最大化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电力企业库存管理追求的目标。 2.市场风险。传统电力企业库存管理在制定库存水平时,市场观念意识不强,对市场供应和价格情况考虑较少或根本不考虑,并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要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就必须增加库存,改善服务和降低库存这两个目标不能同时实现。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关注不够,尤其是难以把握最终使用单位的实际要求,往往导致计划与需求脱节。但电力企业基于安全考虑,为了防止缺货,不必要地增大安全库存量,从而增大了企业的市场风险。 3.安全风险。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基本要求。制定安排库存时,必须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如果库存过少,易造成货物短缺,影响正常安全生产;如果库存物资出现质量问题,易导致事故频发,为今后系统安全运行埋下隐患;如果库存结构不合理,也易出现因无合适的备品而影响生产的现象,甚至可能因无事故备品后不能及时抢修而导致重大安全事故。因此,科学安排电力物资库存,使库存达到最优状态,是提高电力设备健康水平,保证系统可靠经济运行的重要措施。 4.技术风险。电力产业是典型的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由于科技、技术进步的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电力产品换代寿命周期不断缩短,长期存放会使物品陈旧过时,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尤其一些精密电子仪器、智能控制产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更新换代的节奏更快,备品备件遭遇技术落后淘汰的风险更高。 5.政治社会风险。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电力安全生产关系着经济稳定运行,关系着人民群众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社会影响。而电力物资保管肩负着为电力生产、技改、基建提供合格材料的重要责任,电力物资稳定供应是电力建设、生产和运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同时,电力物资采购和管理环节也是引发腐败问题的高发地带,政治法律风险同样不能忽视。因此,规范电力物资管理,严格把好检验、入库关,是防范政治法律风险,防止不正之风的有效手段。 降低库存风险的对策研究 运用合适的控制策略,对企业库存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已成为现代电力企业库存管理的发展趋势。针对电力企业传统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为有效降低库存成本,规避库存风险,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全面加强需求计划管理。加强物资需求预测是做好库存管理工作的前提。这需要我们深入进行市场调研,及时了解需求信息,掌握变化情况,不断探索电力物资使用、积压、缺料的规律性。作为一种工具,适当采用数理模型进行需求定量分析,提高需求分析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发挥决策参考打下基础。同时,需要创新计划管理思路,不断强化计划管理的基础地位和主线作用,增强需求计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实现物资计划管理与物资内部供应链各环节的高效协同运转。电力企业应根据年度生产建设投资总量测算材料消耗,在充分做好评估分析基础上,及时下达生产、技改、基建项目计划,并把计划贯穿于物资的采购、发放、消耗、储备的全过程。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突出计划的严肃性和实效性,实行预算定额控制,用计划约束采购,用计划控制消耗,减少采购的随意性,严禁计划或预算外采购物资。另外,物资的采购还需结合项目工程的实际需要,根据变化后的情况及时调整需求计划,利学确定交货期,保证生产厂家有合理生产周期,既不提前交货,又不将交货期拖长,将库存控制在合理水平。 2.建立完整有效的供应网络。完整的供应网络是确保物流高效运作,库存降低的基础条件。电力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供应网络,结合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进行谋划,在供应网络的搭建过程中融入库存管理思想,不但考虑物资的价格,还要考虑运输、库存、搬运等物流成本及供应商选择标准,整合现有的供应商,建立健全供应网络。首先要加强供应商管理,做好供应商的效率评估,优先选择信誉程度较高、管理制度健全、生产设备先进、检测手段严格、工艺把关认真、产品质量可靠的供应单位。其次要注重相互融合,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将各自业务集成在一起,缩短距离,改善交流,相互之间在设计、生产、管理、竞争策略等方面积极协调,立足于整个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增值,减少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最终实现供应物资的质量、产量、交货、用户满意度以及业绩的改善和提高。 3.建立高度柔性的生产调度体系。建立高度柔性化的生产调度体系,是对库存管理的更高要求。当库存短缺且短时期内难以及时补充时,材料使用单位要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更改作业流程,重新安排进度,将因库存短缺对生产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高度柔性化的生产调度体系要求对预警工作实行自动化控制。根据不同物资种类和标准,分别将库存水平设为绿色安全区、黄色预警区和红色危险区,科学确定风险等级。当库存物资余量低于安全库存量时,柔性管理系统会自动提醒用户留意。低于最低库存量时,系统会根据预先设定好的一次性采购量自动生成计划申购单,从而缩短计划传递时间,避免出现管理死角,实施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4.对物资实行分类管理。依据物资技术含量、采购难易程度、价值金额大小、紧急程度以及是否属于通用产品等标准,对库存物资进行ABC分类,不同类别的库存确定不同的管理方法。A类属于战略性物资,严密控制,定期订购,定期盘点,降低单次进货量。既要了解生产动态,掌握需求时间,避免过早进货;也要严密监视库存量变化,采取措施,防止缺货。B类属于相对次要性的备品物资,应采用制定最低定额、集中招标、签订长约合同、实时供应等常规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即可。C类属于大众通用物资,品种多,占用资金少,可以适当增加安全库存、减少订购次数,以节约采购费用。 5.探索实施零库存管理模式。零库存技术是指在生产与流通领域按照“实时供应”物流体系组织物资供应,使整个过程的库存最小化的技术总称。零库存是一种特殊的库存概念,它并不是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存储数量真正为零,而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例如实时供应、代储制等,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以此大幅度减少库存费用以及免去仓库存货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在电力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物资可以采取“零库存”方式供应,如具备多家供应条件的通用物资,属于完全买方市场。另外,电力生产维护过程中,很多物品都为定点企业生产,供需双方相互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相互信赖的局面。对此类物资,双方可以商定由供应商代为储备,需用时按要求运抵现场,采用“先使用后结算”的方式运作。还有,部分机电产品、标准件、工具物资等可尝试选择多家商品存放在企业仓储超市以“柜台展销”方式,由生产使用单位择优选用,待领用后办理结算手续。电力企业采用“零库存”形式出现的储备策略,不仅降低了流动资金占用,也规避了物资遭遇技术落后而淘汰的风险。当然,在实现零库存的过程中,尚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但总体而言,零库存作为众多企业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创新库存管理模式、降低库存水平的有效手段,仍然值得电力企业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借鉴。降低库存风险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管理问题,更是关系电力安全生产的社会问题。合理、科学、有效的库存管理,就是要通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利用现代管理理念和先进管理技术全面加强和改进库存管理,最终实现以最少的资金占用、最低的库存成本满足物资供应和正常安全生产的需要。 作者:胡永军单位: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 电力行业论文:电力行业绩效管理方式探索 一、绩效管理的相关内容 1.绩效管理的概念。绩效管理就是指企业中对各级的领导管理者和员工进行绩效的考核,将考核的结果作为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评价依据,因此,企业要有效的利用绩效结果,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评价,随着考核结果的增多,绩效考核的目标的也要随着提升,在整个的绩效考核工作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企业组织管理者与员工的共同参与,在考核的过程中,需要对员工进行绩效辅导,在沟通的过程中,要依据绩效考核制定的计划进行,绩效管理的过程是通过使用有效手段来实现企业中的组织、部门以及个人绩效的提升,绩效管理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制定完善的绩效计划;而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就是绩效辅导沟通工作的开展;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就是绩效考核评价,在这些关键的环节上,对绩效管理的工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2.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在电力企业中,实施绩效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经营效益有所了解,使得企业员工能够准确、有效的了解到企业的未来发展的期望,企业可以通过员工对企业的期望而做出调整,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办法,并通过企业中的各种途径实现企业管理工作中制定的目标;绩效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管理目标进行分解,分阶段逐步实施,以便员工的工作顺利实施,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员工的服务意识有所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客户的满意程度,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绩效管理能够改善员工的绩效状况,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在实际的管理中,绩效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加强了员工在企业管理者的沟通,使得员工在工作中逐渐发现不足之处,从而在企业中能够发挥出其有效的工作能力。 3.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绩效管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这种原则有利于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的开展,该项原则突出了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长远的发展;坚持约束与激励的结合,企业理者与员工的薪金与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绩效管理能够提升管理者和员工的业绩与薪酬,企业的效益也会随着增长;坚持效率、公平原则,这种原则有利于企业的经营效益的合理调控;鼓励先进的原则,这种原则要求考核标准要实施分类评级的方法进行企业绩效的考核;“三位一体”的考核管理,实现薪酬分配、业绩考核、绩效管理的一体化实行。 4.绩效管理的优势。绩效管理能够提供可靠的信息,以支持企业对管理者和员工的管理,从而对企业中的晋升、按劳分配等工作作出相应的调整,这种管理方式使得企业中的管理者和员工有了更多的机会来施展其工作能力,能够促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与调整,这样管理者与员工有机会通过制定计划来克服在工作绩效管理过程中所揭示出来的那些低效率行为;工作绩效评价可以激励员工的行为,同时可以约束和监督员工的行为,并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决策的信息和数据。 二、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1.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文化有所缺失。电力企业还未完全的发展到市场化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市场缺少绩效文化的缺失,导致市场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在电力企业中,大部分管理者和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思想认识不充分,其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管理观念中,而在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绩效管理是其核心的工作,这种管理方式与电力企业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二者在管理对象、范围、工作重心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而在实施绩效管理时,一些管理者和员工对这种方式并不能完全的理解,在对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认识上仍有所欠缺,因此,在企业中没有形成有效的绩效文化。绩效管理关系到企业中的战略管理、日常管理等工作,通过制定战略目标,对其进行分解,引导员工的工作行为,绩效管理有利于企业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而绩效沟通可以帮助员工改进绩效,对于电力企业的员工来说,健康的绩效文化还未完全形成,企业中的良好文化氛围也为完全形成。 2.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定位仍需要进一步明确。一些电力企业中实施了绩效管理工作,但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定位还不清晰,企业中的相关部门和员工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才开始对被其进行业绩的考核与评价,这种考核结果不利于企业的动态发展,绩效管理定位在工作的结果上,不能够全面的衡量员工的绩效,这种绩效管理方式使得员工难以及时发现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考核使员工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员工绩效、部门绩效和企业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 3.电力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还不健全,还不够完整。电力企业中的绩效管理制度相对比较独立,缺乏系统性,而且企业中的一些制度的相关规定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企业制度缺乏实用性,而绩效管理的实施范围仅仅局限于企业中的生产人员,但对于企业中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绩效管理体系对他们的约束并不大,一些企业中的考核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对安全生产、质量目标的考核,对于企业中的员工来说,对他们的考核并不全面,加之绩效考核的执行力力度不够,在电力企业中还没有全部的落实,电力企业的考核主要用于对员工的奖惩,这种考核形式很单一,总体看来,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 4.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在实施上处于弱势。绩效管理的实施基础还不够完善,现代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将组织的各项职能有效的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岗位,明确岗位工作职责,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就是建立在科学的工作分析基础上,但一些电力企业缺乏科学的工作分析,企业编制的工作标准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5.电力企业缺乏科学的绩效管理办法。一些电力企业在合理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标准的制定上还不明确,绩效管理办法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的依据来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仍比较低,电力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一些管理者的素质较低,整体素质仍需提高,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认识模糊不清,在操作上欠缺技能和知识,在考核过程中欠缺责任心。 三、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 1.电力企业要建立绩效管理的长效机制,实施企业管理文化。在电力企业中,要推行绩效管理机制,就要在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绩效管理需要在一个好的企业管理环境中开展,企业文化可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要推进绩效管理与企业文化,就要让员工认同绩效管理的工作模式,通过绩效管理来加强团队合作和全体员工的有效沟通。 2.电力企业要建立健全的绩效管理体系。电力企业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条件和现状,建立健全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部门与员工三个方面,无在哪方面,都要明确其绩效领域的角色,结合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来进行有效的管理。 3.电力企业要采取适合的绩效评价办法。绩效管理的评价方法要根据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来实施,需要考虑到企业的绩效理念,针对企业中的不同对象来采取相应的绩效评价方法。 4.电力企业要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电力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要有效实施,就要建立一个机构,从而保证绩效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在企业中,绩效管理工作要有专门的管理者来负责,企业的整个绩效管理工作需要管理来组织、协调和监督,以为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提供支持工作。 5.电力企业要要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在整个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行中,承担起重要的工作责任,管理人员有责任帮助员工提升绩效,辅助员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要实施绩效管理,就要依赖于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从而提高管理效能,电力企业要运用创新性的管理方式,电力企业对绩效管理要有清楚的认识,在企业中开展,绩效文化的宣传,营造科学的文化氛围,这样才会提升电力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电力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上要以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要增强企业的实用绩效执行力,电力企业应应该建立完整有效、科学实用的绩效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绩效管理的制度,使之规范化,实施绩效管理前要依据绩效管理的原则,建立企业的自我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融入日常管理活动,促进电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作者:白丽芳王慧单位:山西省长治供电公司 电力行业论文:电力行业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与措施 如果我们只关注员工劳动纪律、人际关系和性格品德等共性东西而忽略其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职能,那么此时的绩效考核就会偏离考核的目的和意义,这种方式的考核不但不能起到提高组织功效、激励员工的作用,相反地可能会造成组织内部的不和谐。 绩效考核标准量化不足。电力企业内部工作职责界定较为模糊,而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各岗位工作性质、内容存在较大差距,而模糊的绩效考核体系不能准确量化各员工的工作效果。比如,模糊的绩效考核体系主要表现为考核内容、原则、指标设定和权重分配等与企业发展目标不统一,主观随意性较大,采用这种模糊的绩效考核标准去考核工作人员,一方面难以得出客观的结论,另一方面被考核者极不愿意接受考核结果。同时,模糊的绩效考核体系使得员工不知道怎样做能得到企业认可,这样最终失去了考核的意义。 绩效考核人员主观意识主导考核结果。考核分为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其中,定性考核受人主观意识影响较大。我国电力企业因其垄断性而具有独特的经济优势,这种优势在无形之中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员工对彼此之间的关系较为敏感,而绩效考核者在进行考核评价时极易受此类因素的影响作出失真的判断。比如员工互评绩效时可能出现竞争性的攻击,或下级考虑到自身利益常对上级作出较高评价,而有的考核者考虑到下属的感情给出失真评价,而有的被考核者自恃有背景,对待考核态度不端正,最终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考核结果,致使考核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员工绩效考核和部门绩效考核脱节。员工绩效考核之和是部门绩效,部门绩效考核之和是企业整体绩效,因此员工绩效考核和部门绩效考核相关性较大,而有的企业将员工绩效考核和部门绩效考核独立起来,最终使得员工考核结果失真。若将部门考核和员工考核独立起来,可能会出现业绩优异部门排位较靠后的员工不如业绩不良部门排位靠前的员工,这种现象一方面考核结果和实际情况不符,使得绩效失去了公允性,另一方面不能调动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大地打击业绩优异部门员工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反倒是鼓励业绩不良不良部门员工的消极性。 绩效考核缺乏反馈沟通。反馈沟通作为绩效管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环节,是提升和保障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策略。电力企业通过绩效考核能及时发现员工和企业存在的问题,如果其不能正确反映员工和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那么绩效考核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反馈沟通作为绩效考核中的关键环节多被电力企业淡化了,有的企业甚至不存在反馈沟通环节,只在人力资源部和被考核人二者之间进行,成为一种暗箱操作。 电力企业绩效管理改革措施 1.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在绩效考核指标方面要结合电力企业的特点分层界定企业的关键考核指标,建立健全经营绩效类、安全管理类、客户服务类以及综合支持类的绩效考核指标库,按照国内领先水平、基本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并实施红绿灯和内部排名制度。在员工个体指标方面,针对各个岗位的不同将绩效考核指标个性化、具体化,根据每个员工的岗位职责和考核关键指标设计出每个岗位的绩效考核表。 2.合理设置考核周期并量化考核指标。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设置不同的考核周期,二是参照交警处罚形式完善绩效加减分通用标准表,做到能量化的要量化,不能量化的尽量量化,最终切实提高绩效考核的操作性,同时避免因考核者的主观带来的影响。 3.考核周期和方式须正确得当。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应该是“制定绩效考核目标—实际绩效指导和监控—绩效评价—绩效改进”,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是辅导和帮助员工及时改进,提高个人绩效从而提升部门业绩,若员工绩效考核周期较长,此时员工工作中的不足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实践证明对一线员工缩短考核周期,实行月度考核,可以促使管理者时刻关注、评价员工业绩,也有助于不断改进和提升绩效管理的终极目标。 4.考核指标须结合岗位实际。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应结合岗位实际,遵循统一标准。因此,各部门、各层级、指标之间应有统一参照标准,避免指标冲突而影响绩效考核的权威性。严格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有助于认真分析岗位工作成果。在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时要对照岗位说明书,订立的目标也应该是易明确了解、易达成、可衡量的。 5.加强绩效考核沟通。绩效考核反馈沟通是绩效考核是否成功的体现。反馈沟通是双向的沟通,反馈沟通过程从改善员工和企业绩效出发,探讨存在问题的对策,因此绩效考核者要高度重视反馈沟通环节,通过该环节不仅能切实了解下属真实想法、存在问题及期望,同时还能发现企业存在问题,能及时激励员工改进绩效,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结语 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电力企业来说,没有好的管理就没有好的发展前景,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思想和工具,其的建立和运行只有在不断实践、持续改进的情况下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员工职业发展和公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作者:王静单位:许昌供电公司 电力行业论文:探析电力行业思政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力企业中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与社会、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是我国的基础企业,其发展的好坏将对我国的国计民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来保驾护航。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力企业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如下: 1、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提供理论指导。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在经营管理中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责任感,对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企业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提供政治保证。电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员工的贡献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就是因为有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做保证,才能使员工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企业向前发展。 3、企业中员工的紧密团结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来支持。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中,拥有着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是企业获胜的必要条件。而高素质队伍的出现需要企业不断的进行着思想建设,经常的开展思想建设和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的操作技术水平和思想觉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还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决当前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想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获得发展,就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从以下方面来为电力企业提供对策: 1、紧跟时代潮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现代社会出现了各种思想潮流,这就需要电力企业必须牢牢的把握着思想政治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员工进行各种指导和帮助。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水平,紧跟时代潮流,经常开展和讨论思想问题来达到加强思想的目的。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任何思想和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来检验其作用,思想政治的建设不是照搬的方式学习和食之不化,而是需要在其特定的环境中来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执行。各个企业需要针对自己企业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也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政工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广大员工之间来了解他们并为他们办实事,办正事,这样才能使员工汇聚一起,共同努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好的效果。 3、做好监督作用。目前造成企业员工的不稳定因素极多,但是企业的领导阶层违法违规是造成员工最为敏感的问题。这需要企业的领导要从自身做起,给企业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而领导自身的问题也需要企业订立规章制度,并对此严格考核,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整个管理者的整体素质。 4、进行换位思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企业员工的各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也造就了会有不同的思想,而多进行换位思考,多多的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解决员工问题,容易使员工心存感恩之心,员工定会化为工作的激情和动力来努力工作。 5、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思想政治工作始终离不开人的观念,就必须尊重、理解和关心人,在充分了解员工的思想状态后做到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解决员工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帮助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实现超越自我的发展。 6、创新机制,激活员工创造潜能。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进行一些有渲染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双向沟通交流的形式,让企业员工都可以参与其中,最大限度的提高和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的热情,并在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为企业的共同发展而拼搏加油。 结语 总之,电力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紧紧的把握住思想政治工作,并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己企业的新措施,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来迎接更大的挑战。 作者:万振华单位:南昌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行业论文: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1,电力行业 电力行业可细分为电力生产业和电力供应业。其中电力生产包括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力发电和其他能源发电。电力供应是指利用电网出售给用户电能的输送与分配活动,以及供电局的供电活动。 电力行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电力工业的产品不能储存,生产和消费具有同时性,如果发电量超过需要量会形成浪费,发电量不足又会影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是,电力是人们日常生活或生产的必需品,电力需求缺乏价格弹性。三是,电力生产具有差异性。 一般来说,大容量,带基负荷的火电或是核电在出电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运行最有效率,而水电与中小型燃气电站则可以跟随符合的变化灵活变动,甚至在特殊的要求下快速启动。 (_1Jp60) 2,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火力发电比重偏大,能源、环境压力大。尽管2005年以来水电发电量有了较快增长,但是我国电力供给够不合理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性改善。从表中看,火电发电量的比重自2003年以来一直保持在82%以上的水平;水电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影响波动较大,供给不稳定由于建设周期较长,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上升缓慢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其微。火力发电比重偏大,使得我国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对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造成压力。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又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火力发电主要以煤炭为原料,并且未对煤炭利用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造成高额的环境成本。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的90%、氮氧化物的67%来自干燃煤。国内外研究机构的成果显示,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 2.2电能利用效率低下。就电力行业而言,与世界电力工业的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电能效率较低。我国电网综合损失率在8.5%以上,而发达国家平均在6%左右;就用电部门而言,我国目前八个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73%的高耗能行业其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中国的工业部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 2.3电力行业的制度改革不彻底:其一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尚未协调。电力行业是关乎国家整体利益的关键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完全自由竞争不可行,但是,垂直一体化的垄断模式亦存在诸多弊端。缺少竞争的压力,造成其服务质量不高,供给不足,但又享受高额利渴缺乏提高效率的主动性,欠缺创新能力、管理水平,而造成能源利用率低、浪费污染严重。其二,在电价改革方面,销售电价缺乏弹性,不能根据用电的峰谷差别调节用电时间。另外目前只有发电侧的上网电价和供电侧的销售电价,而未出台输配电价。其三,在融资方面,国有资本对对民营与外国投资存在“挤出”效应。由于五家国有发电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两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均脱胎干国电公司,“厂网分离”实际上难以实现,在竞价上网中不同性质的资本处于实质性的不平等地位。 3.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3.1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对污染进行全称控制,实行清洁生产,遵循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可循环我四电力供给结构发展状况单位:% 一i年份澎 发电量100100100100100100100毫水电2o’4¨鬣火电79,679.882.480.982,782.682,2-蜘_一0篓00 图表来源:2006中圜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P258recycle)。电力需求侧管理(DSM),即通过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用电方式,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低成本电力服务。具体而言,在生产过程中合理转化一次能源,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减少自身的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及废物的产生,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在输送过程中,提高输送效率,减少输送成本,减轻电场、磁场的影响等。 3.2优化电力结构,推进发电资源多样化。一是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我国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可开发容量喂378{L千瓦,而目前开发利用的不到25%,应优先发展水电。另外,充分利用可再生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减少一次能源的消耗,推进电源的多样化。二是,根据我国的资源分布特点,因地制宜,优化电力的地理格局,继续推进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北煤南远西南、华中地区以水电开发为主,东北、华北、西北以火电为主,华东、华南沿海地区适当建设核电。 3.3构建电力工业的核心能力,重视技术创新,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具体而言,电力行业应在区域、国内、国际的竞争中快速实现知识的获取、积累、激活和运用的能力,针对当前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以人为本、以知识为主体、以信息为主导、以网络为纽带,积极创新:在发电方面降低成本、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在配电方面建立统一的竞价上网机制;在送电方面加强全国电网联网工程中电力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 电力行业论文: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管理 【摘要】文章以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公司业绩、公司规模、高管人员持股总数、国家股总数对高管薪酬影响等方面提出了假设,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研究。证实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公司规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与高管人员持股总数、国家股总数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制度不合理,人力资本不能按照生产要素分配原则参与分配,导致高管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经营短期化行为较为普遍,造成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日益恶化,极大地损害了广大股东的权益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动摇了证券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研究为理顺上市公司的利益分配关系,调动高管人员的积极性,保护广大股东的投资热情,实现上市公司乃至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 假设一:电力行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报酬与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据委托理论,公司股东与高管人员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企业面对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股东为了防范问题,会设计一个最优报酬计划,并通过可观测到的业绩指标来决定高级经理人的薪酬,尽可能将经理的报酬和企业的业绩联系起来,激励高管人员采取符合股东利益的行为,以减少高层经理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导致的成本和风险,从而使经理有足够的动力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最终增加股东的收益。同时,由于公司高管人员的年度货币收入取决于公司的绩效,高管人员为了自身的收入最大化,必然努力工作以提高公司经营业绩,使自身的薪酬水平随着会计盈利的增加而增加。 假设二:电力行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薪酬水平与公司规模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osen(1982)构造了一个理论模型,认为企业是一个层级组织,企业的产出由管理、监督和生产决定,能力越强的经理要求在生产中控制更多下层员工的人力资源。根据管理理论,公司规模越大,组织中的管理层级也越多,高管人员控制的资源也就越多,而每一层级在薪酬上的差别使大公司的高管人员更有机会使其高薪合法化。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公司规模扩大带来的企业复杂性将要求管理者具有更高的管理技巧,从而企业会聘用更高价的经理人。因此,大型企业中高级经理能力所产生的租金要远远高于小型企业,其报酬也就相应地更多。国内外大量研究(Kaplan,1997、Baker,Jensen和Murphy,1988、魏刚,2000)发现,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加,公司高管人员的报酬也会随之增加,即当公司规模增加时,高管层级差报酬也会随之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假设三:电力行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报酬与公司股本中国家股所占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构中普遍存在股权结构畸形,即国家股大都具有绝对控股地位,而国有资本主体一直处于缺位状态,这对于激励机制的效用发挥无疑具有抑制作用。由于受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上传统“大锅饭”现象的影响,使得国家股比重较大的公司在薪酬制度设计上不能完全走向市场。因此,国家股比重越大,高级经理人的薪酬水平越低。而国家股在大部分电力上市公司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就导致了电力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水平相对较低。 假设四:电力行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报酬与其持有的股份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根据委托理论,当高管人员没有拥有公司股份时,他们就会回避风险较高且收益较高的项目,而选择风险较低、收益较小的项目;当高管人员拥有公司股份时,他们就会投资收益较高的项目,从而使自己的福利水平得到提高,这样,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就紧紧地捆在一起。由于高管人员不断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当他们持有企业的股票越多时,他们将会视企业为利益共同体而为之奋斗,促使利润增加,提高经营绩效,从而获得更高的薪金报酬补偿。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采集来源 本文的实证研究以2005年12月31日前在深沪两地发行A股的全部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共56家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对2005年的电力行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与企业经营绩效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所采用的样本数据来自于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网站刊登的有关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摘要和巨潮资讯所披露的电力上市公司数据信息(其中有些数据系直接取得,有些数据系经过加工计算后所得)。 (二)变量选择及说明 国内外许多研究一般使用Tobin’sQ值(即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公司资产的重置价值的比率)来衡量公司的价值。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远远偏离其价值,而且公司资产的重置价值也难以估算,Tobin’sQ值并不能真正反映公司的绩效。所以,本文采用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公司的绩效。同时本文研究所用的薪酬数字并没有将股票期权纳入,而只限定于上市公司年报所披露的货币性年度报酬,包括工资和奖金等。另外,由于高管人员隐性收入的资料难以取得,所以本文研究的高管人员薪酬中不包括此项。对于企业规模,本文采用公司的资产总额表示。在本文的研究中,为了进一步研究高管人员持股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以及国家股对高管人员薪酬的影响,分别设置了高管持股变量和国家股变量。详见表1。 (三)模型构建 根据上文提出的假设,笔者构造以下模型来进行实证检验。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 ①每股收益可准确描述上市公司每股股本的盈利能力,但却不能说明净资产的盈利能力,而净资产收益率的特点恰恰相反。因此,本文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经营绩效指标。 ②本文的高管人员不包括独立董事。 式中βi(i=0-4)为系数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描述性分析 笔者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就样本数据的各有关变量数据指标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和计算(见表2)。从表中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绝大多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是工资加奖金,实行年薪制的很少,对于西方极其普遍的股权激励的报酬形式,即使是在最便于推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这种激励手段仍然处于“真空”状态。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总体持股数量较少,持股比例偏低,统计结果显示,高管人员总体持股数量的均值约为百万分之六,总体持股数量占总股本的比例最高也不过为0.02%。值得关注的是,高管人员“零持股”现象严重,在56家上市公司中竟有53家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为零。另外,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之间高管人员报酬差距明显,前三位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报酬的平均数最高的达到86.67万元(股票代码000037),而最低的仅为1.14万元(股票代码000426)。我国电力行业56家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7.013%,盈利状况一般。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国家股比例均值为41%,约占总股本的五分之二,与其他地区类似。 (二)回归分析 我们对上述变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偏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3—表7所示: R2=0.913F=114.953DW=1.616Y=0.951+0.421×X1+0.617×X2 分析以上结果,由表5、表6可以看出X3、X4与Y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044、-0.235,也就是说电力企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年度报酬与国家股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没有支持假设三;同时高管人员是否持股,对公司经营绩效并不能产生显著影响,即不支持假设四。而由表3、表4可以看出X1、X2与Y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408、0.441,即电力企业上市公司高管报酬总额与公司绩效(净资产收益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假设一成立;电力企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报酬总额与公司规模(资产总额)正相关,即假设二成立。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Y、X1和X2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其具体的函数关系式为:Y=0.951+0.421×X1+0.617×X2,且在9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 四、研究结论 (一)电力企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年度报酬、高管人员持股并没有对高管人员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国家股比例与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也没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这说明高管持股比例和国家股比例对高管的薪酬影响不显著。对于这种结果,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电力企业上市公司近几年来进行改革,国家对其政策以市场化为导向,企业之间形成竞争趋势,国家对其影响越来越小。另外,我们的研究没有考虑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获得的非货币收益——灰色收入(如公费吃住、旅游、出国、购买豪华轿车等),而这些可能会为高管人员提供足够的激励。同样,电力企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持股比例偏低(见上文描述性统计),“零持股”公司的比例达到94.64%,如此低的持股比例根本无法把高管人员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紧紧地捆在一起,根本不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而且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在任职期间不能通过二级市场买卖本公司的股票。这样,除了在公司初次发行、增发新股或送配股时可以取得公司股票外,没有其他增加持股的渠道。国家对内部职工股的发行和交易也有严格限制,这使得高管人员的持股处于一个十分僵硬而自我封闭的体系中,导致拥有股权的激励效应荡然无存。因此,在电力企业上市公司中高管人员的年度报酬与国家股比例没有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高管人员持股对高管人员没有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 (二)电力企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报酬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 这说明电力企业上市公司目前高管人员薪酬水平的制定基本上结合了企业的业绩指标,开始摆脱过去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脱钩的现象。实证研究结果也显示,电力企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净资产收益率)越好,高管的薪酬越高。这是因为在电力企业上市公司中加强业绩与薪酬间的联系对发挥薪酬机制的有效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企业在制定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时开始认识到了业绩的重要性,并在实际中结合具体的薪酬结构来挑选业绩的衡量指标,全面配合解决现代公司制度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关系所面临的激励不相容问题。 (三)电力企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报酬与公司规模正相关 这说明电力企业上市公司在制定高管人员年度薪酬时,主要是根据公司的规模。实证研究结果也显示,电力企业上市公司资产的规模越大,公司资产总额越多,高管人员的薪酬越高。电力企业上市公司目前高管人员薪酬水平制定的这种方式往往会造成电力企业高管人员为其自身利益只注重追求公司规模(总资产)的增长,而忽略了公司盈利的增长,只做“大”不做“强”。 五、研究局限 (一)由于时间仓促,样本取样只取了2005年的数据,没有历年数据对比,这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由于客观原因限制,只能取到56家样本量,对研究结果也会有一定影响。 电力行业论文:电力行业分拆式改革建议 内容摘要:针对电力行业存在的分拆式改革思路,本文提出电力行业分拆式改革中存在的制约性认识误区,并结合电力行业的网络效应特征来分析误区,得出分拆式改革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电力行业效率的提高,对待电力行业的分拆式改革应该慎重而行,最后针对电力行业改革提出适度分拆,打破电力行业行政垄断和推行电力行业政企分开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分拆式改革误区自然垄断行政垄断 目前我国已经完成对垂直一体化的电力行业进行“横切竖割”,“横切”是把发电企业拆分成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电投五大集团公司,把电网按照区域拆分成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进而又按区域拆分为多个区域电网公司;“竖割”就是把电网、发电和辅业按业务切割,分别组建两大电网集团、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大辅业集团,同时又设立“电监会”,整个电力系统被拆分成“1+2+5+4”的基本格局。本文结合电力行业的网络效应,提出电力行业分拆式改革的误区,有针对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电力行业的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些产品所获得的效用会随着购买这种产品的其他消费者的数量增加而不断增加,也被称作网络外部性或需求规模经济。卡尔•夏皮罗和哈尔•瓦里安(2000)用梅特卡夫法则形象地说明了网络效应。即网络的价值与其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考虑一个拥有n个用户的网络,该网络对每个用户的价值与网络中其他人的数量成正比,这样该网络对所有人的总价值与n×(n-1)=n2-n成正比。 自然垄断产业中大多具有网络效应。如电信、电力、铁路、邮政等产业。这种网络效应表现为两种形式,即直接网络效应与间接网络效应。直接网络效应是指消费一种产品的用户增加可以直接增加这种产品的老用户的效用。间接网络效应,主要是由辅助产品所构成的系统产品所引起的。消费者消费这个系统产品的效用大小取决于所提供的辅助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使得对电力行业进行分拆后,极有可能会导致社会净福利的损失。电力行业基本上要依托一定的网络框架如管网、线网、路网等才能提供产品或服务,网络效应使得电力行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从理论上讲可以将不同阶段的作业交由不同企业分别去完成,但垂直一体化的产业组织具有更大的经济效益性。一定程度上,垄断成为电力等网络型产业更富有效率、资源配置更为优化的制度安排和产业组织形式。基于对电力行业的网络效应认识,分拆式改革一定要慎重而行。 电力行业分拆式改革的误区 (一)误区一:自然垄断等同于行政垄断 自然垄断的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并非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左右。这主要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规模经济的原理在于生产要素的不可任意分割性,范围经济的原理在于成本的弱增性。规模经济要求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必须足够大,才能有效地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进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才能获取竞争优势,而范围经济则要求企业必须将密切相关的业务有效地聚合起来,进行一体化经营,这样可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电力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比较显著,只有保持垄断结构,才能维持良好的经济效益。如果实行高度竞争的市场结构,任何厂商都缺乏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企业不会有较低的成本结构。 所谓行政垄断,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行政垄断形成于行政权力的介入,是政府运用其掌握的公共权力限制竞争。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行政部门设立准销门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以保护本地的厂商。行政垄断的必然结果使得享有垄断地位的企业缺乏竞争所带来的生存压力,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降低成本、创新产品和提高服务质量。缺乏竞争所造成的低效会远远超过规模经济可得的利益,其结果最终只能是价格高、供给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低下。由于在市场上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消费者和其他相关企业都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垄断企业得以施行价格歧视,侵蚀消费者剩余。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在于自然垄断而是行政垄断。行政垄断体现在进入门槛、价格管制和地方保护三个方面,比如在进入门槛方面,电力行业的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进入都需要行政审批,其中输电环节的审批尤为明显,其他行业国有资本进入难度较大,民营资本和外资更受限制。售电市场也由政府一手把持,除了发电市场的进入门槛较低外,输电、配电、售电市场的进入门槛很高,自然人为地造成了行政垄断。 (二)误区二:垄断行为等同于垄断结构 我国现阶段还处在工业化中期,任重道远。而在工业化阶段,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技术创新和经验效应等经济规律仍在非常广泛的产业中起作用,在这些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优势企业必然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途径而成长为大企业或巨型企业,由此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组织体制,国外称之为“大企业时代”。在大企业时代,市场结构上必然呈现少数以大公司、集团为主体的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结构,这种垄断结构一般都是通过竞争而形成的,反过来又强化了市场竞争,对自然垄断产业而言,自然垄断产业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和关联效应较显著,以致在特定市场上可能形成这样一种状况,即一家大厂商足以提供和满足大部分甚至全部市场需求。 从效率的标准看,完全垄断就是最优市场结构,而事实上,垄断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垄断行为没有必然联系。垄断结构虽然是在竞争基础上产生,但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结构并没有消除竞争,垄断结构改变的只是竞争形式,而不是竞争本身,恰恰相反,如果放眼于更长的时间跨度、更广的空间范围,垄断结构反而使竞争更加激烈。所以,不要因为电力行业的一家独大就去人为肢解分拆它,问题的关键在于电力行业的垄断厂商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厂商,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厂商,垄断厂商也不会全然置消费者的利益于不顾而滥施垄断特权。 总之,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并不是一一对称的关系,垄断结构可以产生竞争行为,竞争结构也可以产生垄断行为,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对电力行业的分拆式改革,只是对现存企业利益的分拆,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强化竞争,本文反对电力行业的垄断反的是其垄断行为而不是垄断结构。 (三)误区三:拆分等同于引入竞争、提高效率 竞争是维系市场经济的基本力量,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先决条件,但竞争有多种多样的模式和方式,并不是所有的竞争都能够导致资源优化配置,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一个企业的市场行为始终面临着5种竞争力量,而通常讨论的竞争仅仅限于其中一种,即现存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的确,人们都看到了我国电力行业存在“一家独大”的局面,因此,大多数人主张通过分拆方式引入新的竞争对手。其实,这种看法是很狭隘的,忽视了其他竞争力量仍在起作用。 就垄断厂商而言,垄断者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程度不同的竞争,即便是集中度最高的独家垄断或经济学意义上的完全垄断,也决不能把竞争力量排斥在外,因为在这种场合下,竞争的实质就是消费力对生产力的关系。如果垄断企业不顾客户和消费者利益而滥施垄断特权,那客户和消费者可以实行推迟购买,或者减少购买量,或者改变偏好而强制替代,客户和消费者的自卫措施足以使垄断企业蒙受重大损失,而只有切实维护客户和消费者利益,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垄断企业才能维持和发展自己。此外,垄断者还面临着与供应商、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等主体之间的竞争,每一方面的竞争都可能和现存竞争对手一样削弱垄断企业的市场势力。分拆程度和市场竞争运作不存在正相关关系,电力行业结构并不是拆得越彻底,电力市场就建得越好。在印度,有些邦在进行电力体制改革时,电力行业结构在形式上拆得很彻底,实际运作还是在采用传统模式,竞争成分很少;而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虽然电力行业结构在形式上拆得并不彻底,但由于改革政策尊重市场竞争的基本原则,竞争实际上已经在某些环节出现并形成,很多州由于竞争的作用致使电价下降。所以说不完全拆分不等于不能推动市场竞争,完全拆分也不等于自然产生竞争和市场资源配置。 电力行业分析式改革的对策 (一)合理分拆并区别对待 自然垄断环节不宜拆分,以使资源配置更优,竞争力更强。自然垄断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电力行业分为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四大环节,其中电力的输配环节属于网络型产业,必须有一个完整统一的网络才能提供社会化的服务,其基础设施投资成本极高,如引入竞争投资建设多套设备,则社会成本过于高昂,在我国因人均资源、资金稀缺而又发展不平衡而更应谨慎。 输配环节中自然垄断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比较显著,只有保持其垄断结构才能维持良好的经济效益。发、售电环节不属于网络型产业,打破垄断将促使竞争市场尽早形成。我国现阶段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的分拆重组对电力产业引入竞争是一个很大的推动,但是离最终建立市场体系的目标相差甚远。输、配、售三个环节没有分开,仍然是采取垄断的单一购电模式,竞争格局依然不能真正形成。发、输、配、售四个环节必须同时完成,发电和售电环节要形成竞争,必然要求输、配电环节提供公平、无歧视的普遍服务,这就对其产生了规制的需求;也因为输、配电环节的自然垄断特性,只有对其采取适当的规制,才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发电、售电环节竞争的需要。电力改革要实现最终目标,其必然的发展趋势是: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输、配环节和非自然垄断性质的发、售环节分开;在发、售环节引入竞争;对网络特性的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输电、配电环节进行规制。 (二)电力行业要消除行政垄断和政企不分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不能把电力行业的一切弊端统统归结为垄断因素。从市场结构来看,电力行业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从所有制角度看,电力行业又多是典型的国有独资企业。暴露出效率低下、差别价格、价外收费、强制搭售、服务质量差等垄断行为,但这些都不能完全归罪于单纯的垄断因素。应该说,垄断行为是个综合症,绝大多数都应该属于行政垄断、政企不分的结果,即垄断行为依托的是行政特权,是计划经济的惯性和官商作风的产物。对电力行业而言,真正的症结还得从产权角度去分析,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内部管理乏力,这些问题都不是靠简单的分拆和强化竞争的办法就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所以要深化电力行业改革,必须要打破行政垄断,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失去了政府的保护,电力行业即使没有竞争的外在压力,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会自觉投入到竞争的行列之中。
经济结构论文:“民工荒”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契机 编者按:问题与观念是公共知识分子的主要关怀。在后改革时代悄然到来的今天,影响中国前途的关节性问题有哪些;面对现实复杂性,观念的呈现和颠覆又如何。这些都是很多读者用心思量过、一直关心着的问题。月度论文拟为这种思考添薪加火,每月月初推出一个话题,旨在为作者留出讨论这些问题的公共话语空间。我们深知,任何对真理的简化都是危险的。所以,我们留出充裕的空间,也期待有兴趣的读者耐心品味。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热切盼望读者的回应与批评。 笔者不久前在《南方周末》发表了《谨防大学泡沫》一文,指出目前中国主要还是一个产业社会,不是服务业社会。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主角还是蓝领劳工,受过大学教育的白领还是配角。而中国目前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战略,忽视了对劳工的服务,培养了过多的大学生。 没有想到,同一期的《南方周末》,刊发了“民工荒”的报道。这无疑是对笔者观点的一个最有力的支持。目前的中国,竟然是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民工在一些地方又告短缺,几乎和所有国家的劳动力市场背道而驰,可谓世界一大奇景。 可惜,中国社会对这一扭曲的劳动力市场还缺乏认识,更少有人讨论相应的对策。笔者去年曾提出,中国要考虑高工资、高福利、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战略,不要守着低劳动力成本的短期优势固步自封。但此说在许多雇主对民工连最低工资也不愿按时付的时候,无异于天方夜谭。 然而,中国最终还是不得不面对高工资的发展战略。现在我们面临的“民工荒”,也许为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 一 “民工荒”的本质,是中国在21世纪初还在死守着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发展战略。众所周知,由于改革的成功,25年前的中国和当今的中国在经济上完全是两个“国家”。25年前,中国一贫如洗,没有基本的发展资金,除了依靠廉价的人力资源、走劳动力密集型的道路,别无他途。如今,中国已经完成了初期的资本积累,并且很快就会面临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的危机。但是,我们却没有根据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现实,完成必要的战略转型。 据《时代周刊》1979年引述的数据,1977年,中国的GDP只相当于3730亿美元,人均收入仅378美元。但“四个现代化”的计划,到1985年就需要花掉8000亿美元(上述数据均以当时的美元价值计)。可以说,中国当时是个近乎赤贫,毫无发展的本钱来偿付现代化所需资金的国家,只能靠出口石油和运用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为外资加工产品。 如今呢,中国的GDP以美元计达15000亿左右,翻了几乎3倍,人均GDP为1120美元,翻了几乎两倍。中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享受着可观的贸易顺差。中国终于有了发展的本钱!同时,再看我们25年前穷得叮当响时所倚仗的那些资源:如今石油不仅无法出口,而且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这在1970年代末是做梦也想不到的。接下来我们应该问的另一个做梦也想不到的问题是: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是否也会步石油资源的后尘、最终陷于枯竭? 这个问题,一年前提出还是个笑话。中国什么都缺,最不缺的就是人。然而,“民工荒”的出现提醒我们:中国早晚有一天会发展到缺人的地步。目前的“民工荒”还仅仅是我们看得见的人力短缺,以后还会有我们现在看不见的。比如,有关专家预计,今年底到明年初,世界服装和纺织品的进出口配额制度可能取消。这将引起世界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巨大震荡。中国将成为这一巨变的主要受益国。根据《金融时报》所引述的估算,一旦这一贸易壁垒被彻底推倒,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将暴增,对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将从现在的16%增长到50%。对其他发达国家的出口也将以类似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中国的服装与纺织品出口在短短几年内可能扩张数倍。而服装和纺织品制造是最重要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之一,在世界上雇用着4000万劳工。 如果中国抢下这个市场的一半,那么仅这一个行业,至少就需要20__万左右的劳工。这也无怪,一些外商已经开始抱怨在中国找服装、纺织工人越来越难。而再过十多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年轻劳动力的相对短缺会进一步加剧。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对策,十年后这一问题将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 以不愁能源为前提而发展经济,自然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最终引发能源危机。同理,以不愁劳动力为前提而发展经济,会造成巨大的劳动力浪费,最终将面临劳动力危机。 我们这种坐守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发展战略,造成了三个直接恶果: 第一,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太便宜,厂家不愿意投资更新技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因为新技术虽然节省人力,却需要投资。如果人力太便宜,那么买设备的钱,还不如用来多雇几个工人合算。一些国际经济界人士指出,中国正在陷入一个低技术的陷阱。即使是一些掌握新技术的外商,在中国设厂也宁愿多雇些廉价工人,少用昂贵的先进设备。这就大大影响了中国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第二,由于认准了廉价劳动力的战略优势,对劳工的既有权利就存在严重的忽视。这次“民工荒”的报道,特别提到有些绝望的厂家,为了吸引工人拿出格外优惠的条件,其中之一竟是“按月发工资”!可见在正常情况下,很多民工是不能指望按月拿工资的。这无疑使中国一大部分产业大军成为贫困阶层,无法进入中产行列,无法作为消费者来刺激内需、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三,我们把民工如同石油一样,看成是一种“自然资源”,而且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时并不加以培养,在需要时招纳,不用则随手扔掉。企业如果只看眼前利益,把工人当临时工使,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那么工人一旦被解雇或“提前退休”,就可能因长期失业而丧失劳动技能。这无疑加快了现有劳动力大军的“折旧率”。同时,对 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严重忽视,以及城里人对外来人口的歧视,使大批民工子弟失学。一旦我们需要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下一代劳工就马上会因缺乏必要的教育而有训练不足的问题。 低工资、低教育、低技术、低劳动生产率、高劳工淘汰率。在这四低一高的前提下求发展,只能进一步加大对廉价劳工数量的需求。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沿海地区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如今中国的人均GDP,已经与印尼这样的国家持平,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比如,现在中国服装与纺织品业的劳动力价格,已经达到每日2.5-3美元,比越南每日1-1.5美元的水平高出一倍以上。甚至地处美国周边的加勒比地区的一些国家,劳工也比中国的便宜。可以预见,十年后,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劳动力会比中国便宜,我们的低薪优势很难永远维持。同时,15年后,中国人口老化,每个劳动力所抚养的人口增加,劳动生产率不大幅度提高,使每个劳动力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上涨,无法抚养得起老龄化的人口。 二 正是基于这一远景,笔者曾经提出借鉴日本的经验。在1950年代,日本的战后经济起飞同样主要靠的是廉价、肯干、守纪律的劳动力。但1960年代初,日本主动放弃这一优势,寻求高工资、高福利、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战略。这不仅使日本在经济上与欧美比肩后仍然有巨大的发展后劲儿,而且在进入人口老龄化之后,仍然维持着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因为没有作出这一战略转型,加上体制上的落后,在经济发展上已经吃亏。日本企业在战后25年之时,也就是1970年左右,已经开始征服世界。日本的汽车、电器、工业设备全成为世界的名牌,占领的几乎全是高端市场。 当年抢着拣美军扔掉的垃圾的日本劳工,如今在世界上属于工资最高、福利最好,素质最优之列。中国如今已经改革25年多,但是,哪怕是制鞋,也要顶着人家的牌子。劳工不要说高工资、高福利、终身雇用,连欠薪的问题也难以解决。这样的战略,成功的前提就是维持贫困。所以它能让中国走多远,也就可想而知了。 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重新进行思考。 首先,中国应该保障劳工基本的权益和福利,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和职工福利标准。这对企业来说,无疑会提高劳动力成本。但适当提高劳动力成本,将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优化管理。同时,劳工提高了收入,就有资源对下一代的教育进行投资,提高十几年后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否则,民工的子弟还是民工,盲流的孩子仍然是盲流,中国人世世代代要给人家的厂商制鞋子。 第二,鼓励企业对职工的长远利益负责,培养高素质的蓝领阶层。应该说,在1990年代,中国和美国是世界经济中两个最大的赢家。人们把两国的成功,归结于自由市场。结果,美国那种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成了使用人力资源的理想模式。从理论上说,在美国式的体制下,老板对雇员只需要维持短期的雇用关系,可以随时解雇。这样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而且由于老板不担心未来无法解雇不需要的工人,在生意好时雇用新劳工的顾虑也比较少,所以对失业缺乏保护的美国的失业率反而一直远远低于欧洲。 但这种自由市场的神话,一开始就受到了挑战。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bert Solow很早就注意到日本的终身雇用制的优势。在美国,一个工人到汽车厂干几年,经济不好后马上被解雇,只好换个行业。结果业无专精。而老板知道一个工人使用几年就走人,当然不愿意在这个工人身上进行教育投资、发展其技术专长。日本的工人则一进厂就享受终身雇用的待遇。老板知道要使用这个工人一辈子,只有提高他终身的技术素质,企业才能受益。所以,企业愿意为每个劳工一生的劳动生产率负责,使之享受“终身教育”,其劳工素质超出欧美,也就不足为怪了。现在中国的不少业主连临时雇用的民工的工资都要抵赖,更不用提业务培训了。这最终当然就使中国无法产生优质的蓝领阶层。文秘站版权所有 不错,欧洲的失业率是比美国高。但最近有研究表明,这种失业率并不一定是低效率的表现。美国虽然就业较充分,但在劳动大军中,有大量今天东家干干、明天西家干干的散兵游勇。这些人素质甚低、工资也甚低,在工作岗位,常常是现学现干、甚至越帮越忙。欧洲的福利社会,等于花钱把这些人养起来,让他们别去工作岗位捣乱。真正工作的,则是业务精熟的员工。所以,虽然欧洲人度假时间长、福利好,但从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企业赢利等数据看,除去德国之外的西欧国家,都毫不比美国逊色。 中国要走哪条路,当然还需要摸索。但是,即使像美国这样最极端的自由经济,工厂还是要给职工提供许多基本的福利,如职工全家的医疗保险,孩子上学的补助等等。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每产一辆车,其成本中竟有1000美元是职工的医疗保险,比其所消耗的钢材成本还高!而中国的劳动大军,则越来越临时工化。职位、福利没有基本的保障。特别是许多工厂,让四十几岁的工人退休。这些人回到家里,工作技能退化。十年后一旦人口老化需要一些高龄职工出来工作,这些人到时候已经完全失去了工作能力,加大了中国被抚养人口的比例。 对比美日的雇用制度,可以说美国是劳动力资源密集型,日本是劳动力资源集约型。美国地广人稀,有增加人口、吸收移民的潜力。没有人用就进口移民,人口老化得慢,不愁没有劳动力,结果使用劳动力就如同使用能源一样,不注意节约和效率,随用随扔。日本则人口稠密,移民条件差,人口老化快,现有劳动力日益减少。所以雇一个人,就要用到老,让他为社会干的时间越长越好。中国的情况,显然更接近于日本。所以,我们对已经有的劳动力要倍加珍视。而终身雇用制注重职工的长远利益,能够较好地维持劳动力的使用年限,保持现有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所以,市场经济中的终身雇用制,是一个值得探求的经营模式。 第三,教育要适应劳动市场的需要,不能再以计划的手段办教育。目前的“民工荒”,还属于劳动力市场的表层危机。深层的危机恐怕是劳工缺乏训练,劳动生产率低下,无法胜任更复杂的技术工作,进而没有提高自己工资水平的本钱。对此,国家应该做的,是为教育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私立学校的发展。对于一些教职员过剩、规模过大的学校,应该进行分解,就像韩国在1990年代末金融危机后分解垄断的大财团一样。这些经过分解后的学校,规模降到和民间学校相当的水平,其经营会灵活,对市场反应也会更迅速,也使私立学校有可能与之竞争、争夺生源。这样,各学校就不会争先恐后地消耗资源、成批培养劣质博士,而是注重本科生的教育,注重短平快的职业培训,使教育直接对劳动力市场负责,特别是承担起将农村民工迅速转化为世界一流的产业大军的使命。也只有这样,劳动力的素质才能跟上技术进步的进程,保证中国制造业长远的竞争优势。 三 目前中国社会的一个最为矛盾的现象是,一方面我们正在建设21世 纪的“世界工厂”,认定制造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但另一方面,我们对待这一注定要长期在我们社会中生根的制造业的基础———蓝领工人时,却是典型的短期行为。结果,产业是长期的,工人却是临时的。本来,近25年中国的经济起飞,制造业的工人立了首功,而且在未来几十年他们还将是中国发展的主动力。可惜,中国社会崇拜的是所谓“中产阶层”,而且将这个“中产阶层”明确定义为白领。市场追逐着这些“中产阶层”口味,奢侈品大行其道,教育争先恐后地为这一阶层生产高等文凭。 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蓝领的中产阶层。这一阶层达到“小康”,才能创造健康的消费品市场。我们的教育,应该为这一阶层提供必要的技能训练。蓝领阶层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自信,有足够的经济和教育资源,中国的制造业才可能升级。我们才有资本谈“中国的世纪”。 经济结构论文: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三个主要阶段及特点 第一次经济结构调整:1979—1984年 由于从1958年起到1978年,中国经济建设除了1961—1965年的调整时期以外,许多年份都犯了盲目追求“生产高速度、建设大规模”的错误。同时在建设过程中,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重工业的建设上,片面强调“以钢为纲”,忽视能源和交通运输业,在重工业内部,则片面强调自给自足,忽视协作配套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如此日久天长就形成了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某些重工业部门过分突出,而农业、轻工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相当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投资成本大而效益低成为这种畸形经济结构的特征。此外,城镇大量失业人员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难以提高,生活水平长期未能得到改善。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于1979年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通过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和价格、财政等政策,调整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加快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得农业的基础地位开始明确,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比例得到调整,能源供应得到较好的改善。但是在这一时期,又出现了加工业发展过快的新问题。由于基础设施、原材料工业跟不上加工工业的发展速度,供求矛盾开始突出,加上农副产品的供应增速跟不上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增长,通货膨胀开始出现并越发严重,为此,自1988年起,中国政府开始了第二次结构调整。 第二次经济结构调整:1988—1991年 1988年9月,中国政府提出了治理整顿、全面深入改革的方针,在大力治理通货膨胀的基础上,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此次调整主要是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和贷款结构,在消除经济过热的同时,实行向部分产业和企业“倾斜”的政策,把其他方面压缩下来的资金、原材料、能源和运力集中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使得农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增加了有效供给。这次调整尽管有效地增加了短缺商品的供给,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只是缓和了部分经济结构方面的突出矛盾,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结构失衡的问题,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特别是1992年出现的新一轮经济过热使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地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不仅没有得到优化反而有劣化趋势,最终成为1994年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之一。 从前两次结构调整的情况来看,由于经济体制上缺乏对部门、地区结构调整的机制,调整手段基本上是依靠对投资规模、投资项目和对国有银行信贷规模的行政性控制,其实际效果十分有限。加之这两次调整只是一种增量式的调整,对巨大经济存量的问题则基本没有触动,因而中央政府的调整目标最终往往难以实现,致使结构性矛盾反复出现。1991年以后,尽管结构调整的工作仍在陆续进行,但基于同样的原因,经济结构并未出现明显的改善。 第三次经济结构调整:1997年以后 1993年下半年以后,为了治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中国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利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抑制需求膨胀,同时继续推进了价格体制、流通体制和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的改革。至1996年,宏观调控已经收到明显成效。但是,在经济总量平衡状况明显改善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再次突出。原来存在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不仅没有改变,某些方面的“瓶颈”状况更为尖锐。此外,“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问题还很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为此,1997年以后中国政府再次加大了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此次调整的主要内容是: 加大产业政策执行力度 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从《纲要》出台后的实际情况看,产业政策并未对经济结构产生明显影响。其原因主要是重点支持的行业范围较大(占GDP的比重超过50%),政府能够提供的支持能力却明显不足。同时政府缺乏推行产业政策的有效手段,各个部门和环节之间的协调相当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1998年中国政府选择了纺织、煤炭、建材、钢铁、汽车和石化6个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工业行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结构调整工作首先从纺织行业取得突破。鉴于生产能力过剩是该行业长期亏损的主要原因,中央政府制定了纺织行业压锭计划,要求在3年内压缩1000万纱锭,占原有生产能力的1/4。2000年,又要求纺织行业淘汰30万落后的毛纺锭。由于中央政府强有力的监控和鼓励政策具体到位,更由于纺织品市场长期不景气,企业无法继续维持,因而此项政策执行较好,压缩任务得以完成,整个纺织行业率先完成脱困任务。煤炭行业则兼并破产了一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关闭了一批资源枯竭的矿山,压缩产量2亿多吨,减少了亏损源。至2000年末,石油化工行业清理整顿小炼油厂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全国共取缔了6000座土炼油场点,列入名单的188户小炼油厂已关闭111户。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1997年以后,中央政府明确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的方针。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改革的具体措施,一是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推进和规范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二是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以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方式,对全国24万多户国有小企业进行改制。三是规范破产,鼓励兼并,推进再就业,进行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1998年以后,中 国政府提出了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具体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国企改革力度。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 1998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年8月,中央政府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两项重要决定提出,要加强对技术创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方向和重点的宏观引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确立了推进科技进步的基本方针:一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确定发展目标的优先顺序;二是在总体上要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在重点领域力争突破;三是提高可是持续创新的能力,包括科技基础设施水平、基础研究水平和整体科技能力建设等;四是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把握当今世界经济走势和未来市场需求,集中力量攻克难关。 根据上述基本方针,中央政府出台和实施了科技体制改革重大方案。对10个国家局所属的242家科研机构进行改革,通过转成企业、进入企业和转为中介机构等方式全部实行了企业运行机制。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财政经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采用投资、贷款贴息?t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补助资金等形式为创新活动提供支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997年、1998年、1999年三年中,中央政府共增发了2600亿国债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在预算1000亿元国债基础上又增发了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国家确定的重点投资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据估计,财政投资直接带动地方、部门、企业投入配套资金和银行安排贷款合计约7500亿元。向基础设施领域的大量投入,使得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并对相应投资品生产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文秘站”版权所有 1999年6月,中央政府开始要将西部开发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摆上了重要地位。为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央政府制定了有关开发战略并于2000年3月设立了西部大开发办公室。 与上两次调整不同,此次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具有一些新的特点。首先,此次经济结构调整是首次在市场机制条件下进行的调整,调整方式正在由单纯的政府导向向发挥市场作用方向转变,调控手段则正在由主要靠行政手段,向经济、法律手段结合必要行政手段的方向转变。其次,中国即将加入WTO,国际市场环境和游戏规则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与过去封闭、半封闭条件下进行的结构调整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三,与短缺时代不同,此次结构调整的目标,已由过去的增加短缺商品产量和品种,转变到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由国内企业与行业的发展,转变为参与国际范围内竞争。第四,此次经济结构调整是从增量和存量两个角度推进的调整。这与过去仅从增量角度进行的调整有着明显不同。 经济结构论文:为什么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出发,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的重要举措。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产品告别了长期短缺。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由主要受资源约束转为受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相对过剩,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农业比较效益连年下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世界市场农产品价格对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增大,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缺少比较优势。消费需求的约束,使得通过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越来越小。因此,必须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效益。 目前,受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购买力低的制约,农产品的国内需求在近期内不会增加很多,加上出口的阻力大,供大于求的矛盾一时还难以有根本的改变。从资源约束来看,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呈现出极大的矛盾,过多的农业劳动力附着在有限的土地上,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瓶颈。在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比重大的情况下,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有赖于农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还有赖于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非农产业的就业收入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由于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农民非农就业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关键是抓好以下两个环节:一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中心调整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当前国内尽管农产品总量不少,但主要是一般和低质产品多,优质专用品种产量不足。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市场需求,也有发展的潜力,既符合城乡居民建设小康生活的消费需要,又是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迫切要求。今后,应主要在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适口性、安全性、供给均衡性和加工专用性等方面下功夫。二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没有农业产业链条的延长以及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的多次升值,农业经济效益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特别是食品工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而且可以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应当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中带有方向性的一件大事来抓。另外,还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解决农村问题,必须城乡统筹考虑,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这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经济结构论文:新型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新型工业化是传统工业化模式的转型,当代新型工业化应致力于实现三大根本性的转变。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以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前提和保障,当前黑龙江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应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中心,注重工业技术创新,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所有制结构、区域及城乡结构等方面实现根本的改善。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工业化是指随着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份额的逐步增加,经济发展由以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特定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工业化进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分为工业化的初期、中期和后期,大致对应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阶段。 新型工业化是传统工业化模式的转型,其本质在于转变原有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集约化、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新型工业化应致力于完成以下几个转变:一是从盲目追求生产数量、规模的扩张到注重质量和效益提高的转变;二是从以资源的大量投入和环境损害为代价的GDP增长到关注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与环境友好的转变;三是从重生产、轻管理到注重管理效率与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转变。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以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前提和保障。换句话说,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客观上必然要求对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经济结构是一个综合范畴,它涵盖了产业结构、分配和消费结构以及区域与城乡结构等多个组成部分,其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重中之重。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一是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要素含量,二是逐步实现经济发展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转变。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党和国家在当前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随着资源与环境双约束问题的日益凸显,依靠资源高投入与环境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注定是一条不可持续之路;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迫使人们开始反思在经济长期高位增长下所隐含的不合理经济结构。产业分工的低端化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只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角逐中换取微薄的收入,最终必然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因此,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抢抓机遇,实施结构性大调整,以培育和增强国家长久的产业竞争力,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一)工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 工业整体科技水平不高,低技术含量与低附加值产品居多。黑龙江省以采掘业或能源工业为主,居于从属地位的制造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2009年,黑龙江省的装备、石化、能源和食品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2617.6亿元,占地区GDP的90.1%。但四大产业普遍存在着技术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和配套能力弱等结构性问题。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获利能力,都无法与领先的广东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有些指标甚至低于辽宁与吉林省。 (二)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黑龙江省由于重化工业长期片面发展带来的惯性引发了工业内部的不良循环,不仅使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受到制约,也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长期滞后于第一、第二产业,已成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制约因素。2009年,黑龙江省的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CDP比重分别为47.3%和38.8%,第二产业高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发展重化工业必然依赖资源的大量投入,即便努力改进技术,提高资源效率,仍然无法改变其本身所具有的耗能高、污染大的事实。纵观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历程,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都是逐步上升的,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甚至超过了70%。 (三)黑龙江省的非公经济发展严重不足 2009年,全省非公经济所占比重约为43%,属于全国非公经济比重较低的省份。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黑龙江省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久远,导致公民市场意识淡漠;另一方面是由于国有经济历史上长期处于绝对优势,使政府和社会产生重“大”轻“小”思想,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重视扶持不够。 (四)协调好消费、投资、出口的关系 从国民经济的支出性结构来看,消费、投资和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这就要求三大动力之间需要协调配合,而黑龙江省的经济则存在明显依靠投资拉动的倾向。2009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29.1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国际金融危机使本来就不占优势的出口贸易急速萎缩,居民的消费增长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鉴于黑龙江省对外依存度偏低的情况,目前应在拉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上做好文章。此外,黑龙江省各地区与城乡之间还广泛存在着收入水平、科技实力、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的显着差异,直接制约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黑龙江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 (一)推进工业技术创新,提高工业竞争能力 作为国家在“十一五”时期重点确立的老工业基地,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发展起步较早,具备一定产业优势,对全省国民经济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因此,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整个结构调整战略的重中之重。工业技术的创新主要包括自主研发、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等方面,企业经营模式可以有合资合作,联合设计和引进专家等多种形式。要广开渠道,精细谋划,着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现代装备制造业,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要鼓励大型骨干企业与省内外知名院所与科研机构的广泛合作,鼓励与国外大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努力形成拥有自主制造能力的知名品牌。政府应加强政策导向,为有利于工业创新的各项活动提供资金便利与信息支持。 经济结构论文:十五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及相应的财政政策 一、十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与目标 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发展是通过结构的规律性调整和转换而实现的。在结构调整中,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转换、体制和 组织创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结构调整具有显着的阶段性特征,一个新的增长阶段的形 成,往往伴随着一次大的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也清楚地显示了结构调整和转换推动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近些年来,在经济 全球化冲击下,原有分工格局和资源配置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重要转变。发达国家在调整,新兴工业化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也在调整,尽管调整的内 容、难点各不相同。我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正处于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或者说,已经到了一个不经过大幅度结构调整经济将难以获得进一步增长动力的 关键时期。 “十五”时期进行的新一轮结构调整,与前两次大的结构调整相比,在发展阶段、体制条件、外部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显着不同,因而就有了同以往不同的特点。 首先,是在短缺经济结束、传统产业普遍供过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升级型”的调整。供求关系格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在90年代初、中期经济高速增长后出现的。 当然,相对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依然具有的增长潜力,供过于求、生产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的。这恰恰构成了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的理由。近几年来,出 现了某些通货紧缩的趋势。国家实行了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对稳定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要把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和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动力 问题区分开来。发掘我国经济中蕴含的巨大潜力,使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国民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关键在于新一轮的结构调整,重点在于结构升级。如果说20 世纪80年代初的结构调整是“补课型”的,90年代初的调整是“填平补齐型”和“升级型”的结合,那么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将主要是“升级型”的。 其次,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进行的“适应型”调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范围的生产、采购、销售、金融和企业组织形式 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强强合并层出不穷,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加入wto,实质上是按照一套国际社会认可的规则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应对战略和策略,取决于国内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状况。就结构调整而言,其重点是在已有 对外开放水平上,依据我国国情,进一步扩大、加深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充分发挥我国现有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明确哪些行业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应重点发 展,哪些行业具有潜在竞争力而应着力培育,哪些行业在可预见的将来难有竞争力而应“积极放弃”,从而进行“有进有退”的结构性调整。从这个角度看,新一轮 结构调整应当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致力于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适应型”调整。 第三,是在技术进步加速,正在对经济全局产生革命性影响的背景下进行的致力于技术结构升级的调整。近年来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 术发展,给传统的交易和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我国正处在传统工业化尚未完成的阶段,如何不失时机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缩短与发达国家在一些重要 领域的技术差距,同时更多地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其技术含量、附加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如何形成基于企业和市场,同时得到政府合理指导和支持的 技术创新与应用机制,都是新一轮调整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由此带动的技术结构升级也将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 第四,是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背景下进行的旨在形成结构调整新机制的调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初步形 成,但旧体制遗留下来的某些深层矛盾依然存在,经济转轨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根源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在解决这些 矛盾和问题上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就不仅有助于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成功,而且将有助于形成基于市场和企业的对经济结构动态调整的良性机制。既重视结构调整本 身,更重视形成结构调整的新机制,应当而且也可以是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显着特点。 从以上的特点出发,通过“升级型”调整和“适应型”调整,使我国经济获得在较长一个时期(如10年左右)保持较高发展速度(如7-8%)的动力;通过调整中深层体制问题的解决,逐步形成能够对结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和调整的新机制应是新一轮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二、调整的主线:产业升级和城市化 我国经济中的结构问题由来已久,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研究目前的结构问题,首先要找出那些全局性、根本性的矛盾及其联系,并分析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从这 个角度看,现阶段我国经济中大体有如下一些主要结构性矛盾。 一是三次产业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中的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问题未得到根本扭转,而在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一 半以上的劳动力停留在农业领域。二是城乡之间的矛盾。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个突出问题。这不仅表现在部分工业企业(特别是 80年代以来“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未能充分利用城市的聚积效应,且表现在城市类型、功能等方面的结构不合理。三是地区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东 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在省、市、自治区内部,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存在着产品与生产要素市 场分割、对外封锁、对内自我保护的现象。四是产品和生产能力结构的矛盾。一方面技术含量、附加价值低的产品和生产能力过剩,同时许多技术含量、附加价值高 且又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生产能力供给不足。二者并存是产品和生产能力结构中的一个显着特点。五是产业组织结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产业和企业组织结构中 存在着低水平过度重复、分散、小规模等问题,其中突出的是行政性条块之间的重复建设。一些年来在引进竞争的同时,也出现了过度竞争与行政性垄断并存的现 象。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较低。六是消费结构矛盾。我国城镇居民吃、穿和部分用的需求基本满足,但在向以住、行和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性消费为重 点的需求结构升级中遇到困难,从而出现了低层次消费过剩、高层次消费不足的“消费断层”现象。在农村,也存在着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使某些消费难以实现的问 题。七是金融结构矛盾。经过多年金融体制改革成效显着,但依然维持了以几家大的国有 银行为主渠道的金融结构,主要服务于传统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大企 业,而难以对在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重要的非国有企业,特别是其中的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有效服务。八是所有制结构矛盾。我们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 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鼓励多种形式非国有的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发展,我国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但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功能错位的问题在某些领域仍 很突出,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任务仍很艰巨。其他所有制形式也存在着规范、提高等问题。 以上八个方面结构性矛盾之间也存在看内在的逻辑联系。我国统计上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转移,是我国工业化进程完成前最为重 要,最为艰难的任务。由此而导致的城乡结构矛盾,表现在产业和地区层面上,就是三次产业结构矛盾和地区结构矛盾。城币化进程缓慢,大量劳动力滞留于农村, 从三次产业结构上看就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东南沿海与中西部他区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者城市化水平显着高于后者。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收入和消 费增长减缓,主要是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减缓所致。究其原因,是产业结构升级受阻,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遇到困难,行政性过度重复建设,以及低效率产业和 企业的退出障碍导致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受阻。这些问题又与现有的金融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矛盾密切相关。所以,从解决消费结构升级、行政性过度重复建设和退出障 碍等问题入手,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带动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加快整个城市化进程,将构成新一轮结构调整的基本内容,其主线在于产业升级 和城市化。 我国经济中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如现实原因。首先,是历史上发展战略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长时期实行城乡隔离、以牺牲农民利 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轻重工业结构趋于平衡,但是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忽视城市化倾向,包括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离土不离乡”现象, 延缓了城市化的进程,也相应延缓了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是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现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局限性是形成某些结构性矛盾的重要 原周。从规律性看,市场经济有一个“自然发育”的过程,我国市场发育和完善的时间总体上看来较短,这种局限性不能不对某些结构性矛盾产生影响。再次,也是 最重要的,是旧体制遗留下来和转轨过程中新产生的体制和政策问题的影响。国有经济战线上长,竞争性领域介入过多,国有企业政企不分,资源缺少流动性,激 励、约束机制不力,特别是行政性的条块分割,是低水平过度重复建设的主要原因。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行政性的银行与企业依赖关系等,是产业、企业和人员 “退出”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包括住房、养老、医疗、就业等在内的旧的福利、保障制度的延续或改革中的不确定性,对居民以往、行为重点的消费结构升级产生了 重要消极影响。此外,传统体制和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抑制性消费政策,也对居民的消费升级形成制约。 总之,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体制和政策问题是导致结构性矛盾产生的主要因素。因此新一轮结构内战略性调整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这些体制和政策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三、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 根据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和外部环境的制约,政府在应该摆正位置,积极发挥作用。政府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其中财政政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实行的是公共财政,但决不意味着财政就是消极的,财政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可发挥以下作用: 1、大力支持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于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需要的公益企业,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同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 要,应坚决从财政越位的领域退出,不要继续对国有企业不分青红皂白的补贴,否则一方面浪费了宝贵的财政资金,又固化了旧体制,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阻碍效 用。简而言之,在对国企的支持方面,财政要十分注意越位与缺位的问题,这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的最大支持。同时,财政也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应在所有 制方面搞区别对待的政策,允许各种所有制公平竞争,在平等的外部环境中实现所有制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完善。 2、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西部大开发离不开财政的支持,但区域经济发展地不平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上原因之一。目前我国采取 的是包括“税收返还”、“专项补助”、“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等并存的比较混乱的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结构不合理,力度不够大的缺点,尤其是结构不合理,落 后的地区得到的转移支付额竟然比富裕地区要少,所以财政不但没有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还加剧了地区的不平衡,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就是财政要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实行均等化为标准的转移支付制度。 3、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重点解决资金缺口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迟迟搞不好,主要是一个资金的问题,国家以前在这方面是欠了债的,财政应负担起 自己该承担的部分,变卖一部分国有资产,一方面可以调整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可解决国家在社会保障上的历史欠债,但社会保障资金最终的来源,恐怕还是离不开 社会保障税的支持,因此,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非常有必要。 4、加紧解决制约消费结构升级的一系列体制和政策问题。我们有许多抑制消费的政策现在还发挥着作用,比如消费税中一些税目不合理,急需调整,否则消费结构不能提升,经济结构的调整就失去了需求的支撑。财政要鼓励人们消费,引导消费,以消费来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 5、对衰退行业和地区实施必要的财政援助,从税收等方面加强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对一些衰退性的行业和地区,特别是那些面临资源枯竭的单一资源城市进行必 要的援助,是我国产业政策的重点,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予以支持。对污染严重,浪费资源、假冒伪劣及其它危害经济和社会的产品、企业,应运用多种手段综合治 理,税收可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6、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强国有企业技术改造能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方面,财政增加投入以及国家制定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前在税收上,困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型”增值税模式的实行。由 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大、资本有机构成高,在“生产型”增值税模式下其购进的固定资产不能抵扣进项税额,造成了其税收负担加重。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 展,需要在税收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解决其购进固定资产抵扣问题,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济能力。 7、合理运用财政贴息手段和税收政策,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转变观念,开拓思路,深化改革,逐步改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企业改革的方式,合理运用财政贴息 手段,引导和吸引社会投资,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则,合理配置资源,刺激能够产生外部正效应与滋生经济新增长点并有广阔市场需求的经济项目的投资与投产,从而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体现结构升级、能够带动结构调整的直接生产性行业的发展。 设立和开征社会保障税,扩大和增加社会保障资金,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设立和开征环境污染税等税种,限制减少造成外部不经济项目的投资与投产,削减落后过时的过剩生产能力和由此产生的无效市场供给,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论文: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四.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根本性阻滞,是中国经济发展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新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1. 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根本改造,推进农业工业化的进程 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关键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根本改造,目前农业、农村和农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倍受人们关注的“三农”问题,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既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一个方面。因此,要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传统农业改造的目标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社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传统农业的改造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1)解决对农业和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制约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因素除过农业自身的因素以外,还有制度和待遇的不平等问题。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以城市工业为主导的,在制度上规定了农村发展农业,城市发展工业,造成了城乡各自发展的格局,造成了城乡泾渭分明的城乡二元化发展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乡隔离制度有所松动,但农民进城后的就业和生活条件仍有很大的困难,迫使农民只能在农村发展工业,即促进了20世纪80年代农村工业的异军突起,形成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三个世界”的格局,大城市的工业化是第一世界,中小城市的工业化是第二世界,农村工业化是第三世界,在产业进入制度、融资制度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把农村工业化限制在狭小的空间中,因此要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就必须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国民待遇问题,把农业的工业化作为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重要途径。解除限制农村人口流的障碍,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土地制度,解决农民的创业权,扩大农村投资需求,从而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改造。 (2)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罗斯托在其《经济成长阶段》中指出一国经济起飞的条件是“农业生产率革命性的变化”[11]按照这一观点,一国工业化要起飞,必须要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技术的革命,因此传统农业的根本性改造是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前提条件。从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来看,“英国农业很早就卷入国内外市场,率先实现了商品化生产。由于农业的改造和商品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增加了农业利润,为工业化提供了资本积累。”[12] 台湾、韩国的农业现代化都走在其工业化的前面,把农业的现代化看成是工业化的根基,特别是台湾省实行了“以农业培养工业”[13]的工业化战略,通过、对农业进行投资、采取扶持政策,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需求的增长,为工业化作好了一系列的准备,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一方面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明确私有产权地位,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城乡企业劳动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明确的法律和监管框架体系,促进制度变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利用制度创新的激励机制,调动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扩大农村的市场规模,提高农业的分工水平,协调城乡工业的发展,推动我国农业工业化的进程。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方面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户籍制度是制约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一大障碍,虽然目前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是改革的方式和力度仍有地区差异,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劳动力进入的门槛仍然很高。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工人化的渠道,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流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非正规产业和非农产业,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增加收入,为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安全阀和减震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减低社会分工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为农村工业化提供保障。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仅仅覆盖了城镇居民,占全国人口 64%的农村居民大多数并不能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因此一方面建立劳动力市场风险防范机制,保证劳动力特别农村劳动力加入工业生产时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完善资本市场,拓展社会保障融资投资渠道,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投资风险,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和法度。 2.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不同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改变了人们的经济关系,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实际来看,城市化的滞后发展是阻碍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过程中,必须协调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加快城市化进程: (1)正确认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中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关系。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化过程中,工业化离不开城市化。因为发展工业必须重视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城市化可为工业在一定地域的集聚和形成合理的生产规模提供较好的投资环境和销售、流通市场。而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个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和工业化过程与城市化的进程是密切相关的。我国现有农村工业企业分散经营,重复建设较多,总体效益欠佳,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快,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偏低,制约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和转化进程,这一切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滞后于工业化有关。因此,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中要协调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2)推动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结合。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县城范围内的城镇集中和农业人口就地转移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相一致,我国城市化也是二元的:一方面是国家投资进行的城市化,另一方面是地方投资和农民投资进行的农村城镇化。鉴于我国城市化的二元性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的艰巨性,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化过程中应实行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同样并举的二元城市化战略:一方面,利用一次城镇化形成的城市基础,大力发展交通和通讯业,推行以发展城市圈带为特点的网络型城市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农村非农产业作用,以县城为依托,推进农村城镇化。 (3)优化城市结构,提高城市的聚集能力。一方面要促进大城市人口和一般工业的增长,以都市权威增长极提高大城市的经济带动能力;另一方面要改善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多中心的网络城市,提高城市的自然和环境承载能力。积极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以把城市中心与周围的卫星城镇连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强对大城市周围卫星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 设施的建设,改善其生活环境,并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以疏散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和工商业活动,缓解其过度拥挤的状况。 3.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 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负效应,离不开城乡关系大背景的改善,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城乡关系的改善: (1)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大市场。城市和农村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两个板块,城市家庭居民户和农村居民户是市场经济主体的两个组成部分,要协调城乡关系,首先要协调城乡两大市场和两大经济主体的关系,而协调这些关系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为此需要解决城乡市场的分割和城乡市场体系的不对称问题,建立和健全城乡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大市场。重点加强农村市场体系的培育,一方面加快农村产品市场的发展,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促使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的对接。通过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促进农村非正规部门和非农产业的发展,降低市场进入门槛,扩大投资范围,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育的基础条件。 (2)在城乡之间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人为的制度设计使城乡关系表现出了对立性,使农村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依附和补充。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城乡关系有了巨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关系更多地体现出了平等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性质。但是城市经济的基础条件优于农村经济,在城乡竞争之中农村经济始终是处于劣势的,这样经济竞争的结果不仅不会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反而会加大城乡之间二元经济的鸿沟。为了促进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在城乡之间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一方面要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促使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向农村扩散,带动农村工业的发展。采取科研生产联合、技术承包、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促进城乡之间根本制度和各种类型的经济联合组织的成长,为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提供组织和制度保证。因为城乡关系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各个具体环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一个社会制度层面上的变化,制度是决定社会各种资源的以何种方式配置,以及如何配置的深层原因。在制度方面重点要为城乡关系的协调提供经济社会运行的体制结构、政策导向和组织保证,促进各种经济联合组织的成长,大力发展城乡工业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多种形式的联合。 (3)提高小城镇的积聚效应,把小城镇作为协调城乡关系的联结点。小城镇的积聚效应是建立在交通运输、通信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较好,并且能够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同时也能对广大周边农村地区产生一定辐射作用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的融资方式,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的经济功能。过去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工业发展模式,不仅造成了农村工业的分散化经营,而且造成了城乡关系的分割,农村工业的发展虽然改变了人们的经济关系,但是农民的社会关系并没有改变。因此,在协调城乡关系的过程中,要发展小城镇,提高小城镇的集聚效应,促使农村工业向小城镇集中,在农村工业化发展改变了人们经济关系的基础上,要进行户籍制度等一系列阻碍工业发展的制度的综合改革,实现“进厂又进城,离土又离乡”,改变农民的社会关系。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制定一整套适合小城镇这一城乡结合点发展的制度规范。同时要优先发展金融业、储运服务业、电信业、保险业等与农村工业发展有较大关联的第三产业,通过发展产前、产后服务行业来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小城镇建设服务。 经济结构论文:银行业如何支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摘要:银行业支持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赋予金融部门的重要职责。支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银行业需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把握住五条信贷原则、努力做好六项工作。 关键词:银行业经济结构调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银行业,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也为金融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机遇和要求。那么,在结构调整中,银行业应如何妥善处理好调整与发展的关系,抓住机遇,加大力度,通过结构调整,达到增效和发展的“双赢”目的呢?结合当前经济、金融工作实际,就此做以探讨。 一、银行业支持经济结构调整需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 1、支持结构调整与防范信贷风险的关系 资金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液,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资金是否充足至关重要。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都需要有一定资金增量带动,而且技术含量越高,产业投资强度也就越大。解决资金问题,一靠财政政策;二靠金融支持;三靠利用外资。目前,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国家财力有限,外方投资又不可能立即大规模涌入,因此,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对于经济结构调整能否顺利推进至关重要。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的日益突出,多年来积累的金融风险也日益暴露,巨额不良资产问题已严重地困扰着银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信用环境也在恶化,全社会信用败坏症在不同程度地蔓延,“借债不还钱,有钱不还债”的现象时有发生,且依法收贷执行难,抵贷资产变现难问题十分突出,“[文章来源于=文秘站 =站-帮您找文章,12小时内解决您的文章需求注:]赢了官司输了钱”、“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金融机构不得不把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慎贷”、“恐贷”和“惜贷”问题。因此,在结构调整中,金融部门应把防范信贷风险和支持结构调整统一起来,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结构调整的同时,要严把信贷准入退出关,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确保信贷资产安全性的前提下,坚决杜绝以往经济发展中那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银行出钱,收贷无门的怪现象发生,同时也要避免片面理解防范风险问题。以免对风险小的优势企业“锦上添花”有余,而对风险大的劣势企业和困难企业却不“血中送炭”、“一棍子打死”。 2、处理好信贷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过多年来的调整,已经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也必须看到这一调整的长期性和动态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在服务于经济的过程中又反作用于经济,金融的发展和信贷结构影响着经济发展的结构和速度。因此作为我国金融活动主体的银行业责无旁贷地应当成为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角色。要紧密地配合国家有关政策、支持那些生产有效益、产品有销路的产业和企业,减少甚至停止对那些重复建设,亏损严重,破坏环境等企业的信贷支持。与此同时,还应更多地关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需求,处理好支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尤其对那些发展信息、生物、医药等新技术的企业和产品,应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前提下,积极调整银行资产运用的投向,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的升级。 3、处理好信贷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的关系 银行业要在支持结构调整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如何依据市场规律,处理好信贷市场准入和退出的关系至关重要。所谓“信贷市场准入”就是及时跟上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步伐,把金融支持的着力点放在那些符合国家政策,并要审慎评估具体项目的可行性。具体地说,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结构调整为信贷准入的切入点。当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银行业应抓住这个契机,重要支持和培育主体、主导产业,培育名优新产品,按照市场需求状况,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所谓“信贷市场退出”就是要坚决退出国家政策限制和禁止的产业、行业和产品领域。具体地说,就是信贷业务要不失时机地从衰退产业、行业、劣质企业、市场萎缩的产品和重复建设中退出来,以信贷结构的调整促使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使银行业化解风险,自身获得较好的效益。 正确处理信贷准入与退出的关系,应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市场性原则。信贷准入和退出属于市场行为,在准入和退出方式或手段选择上要体现市场原则,依据市场规律,摈弃行政干预或长官意志的不当行为,并以市场为基础;二是风险最小化原则。基于银企关系的特殊性,信贷准入和退出可以说是一种两难选择,特别是信贷退出尤其如此,信贷退出的关键在于防范风险,但是这一行为又不可避免地恶化银企关系,政企关系,企业认为银行抛弃他们了,地方政府认为银行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了,因此,对待这一问题应坚持风险最小化原则,[有文章需求,请到*文秘站 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注:]把这一行为可能引发的消极影响限制在最小的范围程度内;三是“适度”原则。应坚持加强信贷监管为主,市场退出为辅,尽量少退出原则;四是快进快退原则。市场瞬息万变,但也并非无章可循。要把握市场规律就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效益观念,一旦瞅准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快进”高效益领域,信贷产出就高,“快退”则是为了“快进”,退要果断,进要及时,方能在快进快退中创高效。 4、处理好稳步推进和积极进取的关系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是“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银行业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可以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蹴,必须统筹规划,整体布局,稳步推进。一方面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地整体推进,另一方面要珍惜并使用好有限的资金,按经济发展的规律,遵循“先急后缓”的原则,明确重点,优先扶持,分步实施。同时银行业要倡导积极进取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凡提出的服务、承诺及资金支持,不能只停留在书面和口头上,要积极开拓,负诸实施。在处理稳步推进与积极进取关系时,既不能机械地强调规范而贻误时机,也不能为了灵活而无序经营,要做到规范化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二、银行业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要把握住五条信贷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经济决定金融,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就有与其相应的金融层次为其服务;但金融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能适应于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环境下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因此,作为金融调节经济的主要杠杆---信贷,在打好结构调整这张牌时,不能只依据资源 优势来打,“靠山吃山”、只能坐吃山空,也不能依据长官意志来打,想当然,或是心血来潮,而只能依据市场需求来打,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进行,要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结构调整,银行的信贷调节只有与市场导向相吻合,这样才可产生催化、促进的作用,加快结构优化。反之,信贷调节与市场导向相左,就会产生阻滞、破坏作用,双方都将一败涂地。所以,银行要在支持调整经济结构时,注意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建立行业、产业及相关产品市场趋势测报系统,时刻把握市场发展态势和国家产业动向及世界产业演变趋势,要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不层次的市场需求,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从战略上调整信贷结构布局,以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2、效益中心原则。信贷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是否配合默契,其标准只有一条,看效益是否增长。这一条应是信贷结构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从信贷投放增量的角度,所发放的信贷资金本息应颗粒归仓,且所扶持的对象,结构优化的受益者,生产经营成效应有明显的好转,通过重点支持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新兴的行业、产业和具有较高科技价值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领先地位的企业和产品,实现信贷结构的优化,起到对当地经济结构调整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从信贷存量活化方面来看,要以效益优先为原则,花大力气压缩低效益,无效益、负效益的信贷存量,主动从已被明确了的衰退产业、劣差产业、无市场无效益的产品和重点建设中退出来,把信贷资金收回来,投向更为合理、更加有效的客户中去。通过结构调整,达到效益迅速增长。 3、自主经营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虽然给了商业银行自主经营的法律地位和保障,但在银行的业务经营中,不同程度地受到行政的不适当干预。“十五”期间国家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作为一项主要目标和任务,并要求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这又必将调动起地方政府插手银行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更应坚持自主经营的原则。政府部门的指标、文件,只可作为信贷决策时的参考,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采纳,但决策只能以银行自身的调查、评估和论证为依据。 4、因地制宜原则。一个地方的经济尽管其发展水平不同,所处的发展环境各有差异,但作为一方经济有没有特色,将决定该地区经济有没有生命力,将成为下轮经济的明显特征。因此,银行业在对应结构调整过程中,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管理层的总、分行来说,在管住管好调整方向和调整重心的前提下,要放开手脚,让基层支行和营业网点根据各区域经济特点,决定信贷调节的具体手段、对象、时间。要鼓励抓大放活,要防范风险高度集中。 5、审慎稳妥原则。这一原则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原则的具体化。银行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冷静而仔细地分析当地经济结构的现状,发展趋势,要对确定支持的行业、企业、项目、产品等严格审查,分类排队,审慎对待,该重点保重的保证,该适当倾斜的倾斜,该扶一把的扶一把。坚持支持一个,成功一个,见效一个,以保证银行资金“三性”的统一。 三、银行业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应努力做好六项工作 1、提高认识,增强支持结构调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而且也是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和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的最大原因。经济能不能持续协调发展,关键在于调整。正如朱熔基总理所指出的那样,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侯。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也是“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经济决定金融,整个“十五”时期,紧紧围绕金融服务经济结构调整这根主线,不断加大金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已成为银行业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因此,银行业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强化结构调整意识,加大支持结构调整的力度,以支持结构调整求生存、求发展。要审时度势,深入研究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和特点及其对银行业提出的新挑战、新机遇和新需求,及时制定支持结构调整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抓住这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敏锐扑捉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各种项目、资金需求、政策信息,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使银行业自身结构得到优化,有限的金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双丰收。 2、人民银行应充分发挥信贷窗口指导作用,合理引导信贷投向。 作为我国重要监管部门的中央银行,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在调控货币供应量和贷款总量的同时,按照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充分运用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及信息服务的优势,引导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根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制定有区别的信贷政策,并加强信贷政策的指导,合理引导贷款在产业、区域和城乡经济之间的投向。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手段积极推办票据承兑贴现业务,帮助企业缓解资金需求矛盾。培育新型货币信用工具,完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公布企业贷款使用、偿还等资信信息,对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组织实施金融联合制裁,依法维护金融债权,积极协调政府、企业、银行关系,为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3、商业银行要加强研究,努力探索,把握好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 商业银行作为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需加强研究,努力探索,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制定好有利于调整结构的信贷支持政策。要重视产业发展研究,把准产业结构调整的脉搏。一是要研究行业发展规律,制定好行业信贷政策,支持新兴行业、“朝阳”行业、成长行业的发展;二是研究市场供求状况,制定好产品信贷政策,支持名牌产品、供不应求产品、有较大市场占有率产品的发展;三是研究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制定好企业信贷政策,支持机制新、管理优、效益好、信用等级高、市场前景广的企业发展;四是研究区域经济优势,制定好区域经济支持政策,使信贷资金的投向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定位相一致;五是研究各行各业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及其发展趋势,提高贷款项目的技术水准,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第二,用好信贷增量,促进结构调整,在研究产业发展趋势,制定正确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对信贷增量的具体投向,要逐步拓展促进区域结构调整的“四大”信贷支撑点,即:一是继续支持重点工程建设,在加快市场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方面筹措资金,搞好信贷资金投放;二是支持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改组改制,积极对资本重组和转机建制的改制企业予以重点支持;三是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支柱产品、拳头产品提供资金支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技术改造贷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四是支持地方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的企业和外向型、科技型企业。要在“安全、流动、高效”的前提下,为结构调整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第三,盘活存量资产,加快结构调整。针对目前银行业不良资产的现状,应采取多项措施,盘活存量资产。一是要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加大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坚决压缩不良资产;二是对符合核销条件的呆帐贷款要及时申报核销,腾出资金支持优势产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防止信贷资金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沉淀,要坚持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加强对贷款的事后管理和监督;建立有问题贷款预警制度,及时调整和盘活不良资产。只有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才有足够的力量支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4、树立全新观念,拓宽信贷支持面,全面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在经济结构实施战略调整的新形势下,各家银行在信贷管理上要进一步完善考核约束机制,合理区分、追究决策层和管理层责任,增强基层信贷积极性,要真正实现观念上的突破,坚持“以政策为准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信用为纽带”原则,打破行业,所有制界限,彻底走出以企业规模和性质作为支持与否“根据”的误区,不再以“企业大小”作为区分信用程度的标准,树立“不论大中小,只要效益好”的观念,凡是诚实守信、经营规范、发展有优势、有潜力、效益好、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和项目都给予积极支持。 5、充分发挥银行业的各种优势,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一是要充分利用资金和信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结算、汇兑、转账、 财务管理、咨询评估、清产核资等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方便;二是充分发挥银行在“信息”和“智能”方面的优势,做好企业经营的参谋;三是要进一步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法规,不断建立和完善担保体系,简化呆账贷款核销程序,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充分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利率,合理引导资金投向;四是要积极开展基础性调研工作,在充分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发展的信息库,为推出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提供依据。6、努力促进银行业制度更新和科技创新 “十五”时期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将加快,对外开放的领域将加宽,加入世贸组织指日可待。在这种客观环境下,银行业要支持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要不断探索进行各项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金融服务的科技含量及现代化水平,以便肩负起国家所赋予的神圣职责。 经济结构论文:乡镇政府该如何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张立 当前,农村经济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是势在必行的。只有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农业和农村才有出路,才能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才能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了基层乡镇政府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笔者就乡镇政府如何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制定规划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农业和农村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个调整,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仅要考虑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而且要考虑国民经济的全局,是要进行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为顺利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作为乡镇政府必须深刻领会中央精神,更新观念,统筹兼顾,科学决策,做好规划。规划主要是包括结构调整计划、方针和政策,资源开发、技术改进和智力开发等方案,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规划要按照适应市尝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同时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把中央精神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防止生搬硬套,盲目蛮干。就三都县而言,各乡镇就该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1+1”产业结构的抓好调整,可以采劝竹业+优质果蔬”、“竹业+辣椒”方式等等,依据乡镇的实际情况来作好规划。农业生产结构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压缩不适销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就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而言,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调整中既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又要全面发展一、二、三产业,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这一切,都需要乡镇政府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科学规划,组织实施,指导结构调整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二、市场为中心,加强宣传引导 作为乡镇政府,要懂得用市场的方法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要彻底改变一切由政府包揽计划和行政命令调整的习惯做法,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农民这个主体在结构调整中既是实施者,也是市场风险承担者,调什么、怎么调的最终决定权应当掌握在农民手中,由农民自己作主,政府职能部门和干部不能搞一刀切、瞎指挥,更不能强迫命令,层层压指标,强迫农民种这个不种那个。这是进行结构调整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切不可背离。但是,强调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等于说政府部门可以无所作为,甩手不管。相反,政府职能部门和干部在结构调整中的责任重大,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好政策宣传引导工作,让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到经济结构调整中来,从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使广大农民能充分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既是农村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农村工作中一条不可违反的原则。乡镇政府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同时要制定支持和推动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的威力,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当前,应加强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引导。 1、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是农业的基础,也是结构调整的基础,在结构调整中一定要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认真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严禁乱占耕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切实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实行粮食收购优惠优价政策,进一步拉开品种、质量差价,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 2、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而且可以有力地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乡镇政府应当搞好规划,制定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一是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在多层次加工转化中着重发展精深加工,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优质名牌产品;二是要调整各项农业建设资金的投资方向和建设重点,加大扶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加工和转化的力度,金融机构应合理贷款结构,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三是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率,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农产品进项抵扣率,并对企业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和引进先进技术,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优惠;四是要重点扶持有基储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基础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支持,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有效地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尝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建设 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首先,加快发展产地批发市常产地批发市场是农民接受市场信息和出售大宗农产品最便捷的渠道,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增加投入,重点扶持,加快建设,完善设施,规范发展。其次,坚持和完善多渠道流通形式。要坚持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在发挥国有商业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购销队伍等渠道的重要作用,积极扶持各类农产品流通的中介组织,发挥它们搞活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再者,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发动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建设,用优惠政策鼓励和宽松的环境条件吸纳更多的市场经营者。同时,要健全市场法规,维护市场秩序,反对封锁和垄断,使参与农副产品交易的各方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利可得,公平竞争,尽快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从而保证农副产品能够有序、合理的流通。 4、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必须加强农业科研和推广,将农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当前,应主要实行以下倾斜政策:第一,支持农业科技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农业降耗增效技术,发挥科技对结构调整的作用。 第二,加大扶持力度,搞好现有先进适用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在推广优良品种、普及新技术、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满足结构调整的需要。 第三,严格执行《农业技术推广法》,稳定农技推广队伍,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以增强其推广服务功能。建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普及的利益机制,把科技推广服务与实际利益结合起来。 第四,加大科学技术知识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利用各种办学条件来加大对农民群众的生产劳动技能的培训,如各种高产栽培技术等,努力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要着重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植树种草、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公路、电网、供水、通讯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以优质高产粮食生产基地、饲料作物生产基地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顺利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保证,政府应高度重视,多向上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协调农村信用社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改善金融服务,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产,对农户的种养业和小额信贷扶贫项目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要引导农民个人和集体增加农业投入。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多渠道引进外资。 6、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 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可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政府要认真制定政策,发挥扶持引导作用,发展小城镇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方针,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要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政策和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小城镇的政策,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要切实搞好规划,制定有力措施,把农村市场建设、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三、开展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走向市场 农民对变化的市场还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导致种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多,大多数地方缺乏这种条件,不是很重视信息服务,时而发生滞销,造成的农产品积压甚至毁掉的现象,农民利益直接受损。市场信息已成为产品销售好坏的一个最重要因素。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既要从当地资源优势出发,又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要花大力气搞好调查研究,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由搞好市场预测,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主要包括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库存、气象等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好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政府要把信息服务作为引导农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发挥政府部门信息灵通的优势,建立起“农经网”等权威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同时,要注重组建本乡镇和村的专业营销队伍,保证产、供、销各个环节的畅通。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农业信息管理水平低,农业信息体系不健全,信息服务跟不上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政府要增加投入,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规范信息管理,改善信息处理和传播手段,提高信息工作人员技术素质,完善信息制度,切实做好农民调整结构的信息服务工作。 四、搞好技术示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解决的不只是当前农产品难卖、价格下跌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经济和效益,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要适应这个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把结构调整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下,提高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发展质量型农业。实践证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技术人员通过转包农民土地,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一方面搞试验、示范,一方面向农民出售良种,提供技术服务,使科技对结构调整的作用得到很好发挥。政府要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向上争取项目,使上级财政拨出专项经费,作为启动资金,支持各地以现有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基础,有计划、有重点地创办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场,使之成为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在结构调整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经济结构论文:对目前稳增长、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深化改革的认识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稳增长要有新的思路和政策,要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我们现在要进行的是升级性结构调整,它关系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和投资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产能过剩与结构调整要注意两者平衡的关系;深化政府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简政放权;金融体制改革要彻底解决金融垄断,使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税制改革的重点是增加直接税务,减少间接税务,等等。 关键词:稳增长;调整结构;增长方式;垄断部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结构;节能环保 一、关于稳增长 这次稳增长与2008年保增长有重大区别,主要有五个区别:第一,中央目前提出的稳增长的目标是7.5%,这次稳增长的底线是经济增长率7%。这个目标是理性和符合实际的,这个目标同过去的确保8%的目标有很大不同,这个目标必然引起我国出口、投资、消费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现新的变化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第二,中央提出稳增长要有新的思路和政策,例如不再使用一般的短期的刺激政策,而是要把稳增长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更加关注调整结构与深化改革在稳增长中的作用,强调去“杠杆化”与去“行政化”,要充分利用改革与结构的“红利”。第三,就是这次在投资上不再像2008年那样全面开花,而是有重点,比如说在基础投资上选择了四个重点,即:棚户区改造、城市地下管网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以及城际间的高铁。这四个重点是短期与中长期的结合,它不仅对稳增长以及以后的长期投资都有重要意义,即在投资上不再搞全面启动的大一统方式而是强调重点,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投资中注重这四个重点等关乎长远利益并有利于化解短缺的投资。第四,这次的投资不是简单地强调政府投资,而是强调启动社会资本投资,所以强调放开垄断性部门,要社会资本进入,在这样的领域要形成混合性经济形式,更加强调在金融、铁路、石油、电力等垄断性部门更大程度上向社会资本开放,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本的作用。第五,将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结合,强调在政府负债过高和货币供应量太大的条件下,更加关注盘活存量,一般不扩大赤字和松动货币投放,确保经济高效益地增长,而不至于为了增长而引发通胀和政府高负债。我们不再简单地讲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上的存在,或货币的多投放,而强调在不增加政策负债或不增加太多的货币投放的基础上实现稳增长,所以要去杠杆化去行政化,就是强调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像2008年那样高负债或货币大量的投放。稳增长已经开始起作用,2013年第三季度我们经济实际已经止跌反弹了,即第一季度7.7%,第二季度7.5%,到第三季度7.8%,估计第四季度应该还在7.7%左右,这就是增长政策已经开始见效了。但是这次稳增长还有个不太牢固的地方,主要是从这次的稳增长分析发现,增长抓手主要还是靠投资,消费、出口在这方面的贡献,仍然处在不太稳定的状态。未来怎样促进出口、消费,仍是很大的问题,尤其是结构调整、深化改革、持续稳增长的路径还需做考虑。 二、关于调整经济结构 大家知道,经济结构调整分为同期性结构调整和升级性结构调整,我国此次是升级性结构调整。升级性结构调整涉及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投资结构调整,出口、消费、投资之间的结构调整,尤其是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涉及到房地产产业、制造业(包括传统制造业与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包括消费服务、商务服务和生产服务等)、战略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资源类产业等(包括能源与原材料)等五大产业。第一,房地产产业。房地产产业的调整,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短期的政策,而要重点分析市场和政策各自的功能哪些属于市场来管,哪些属于政府来管,应该理清楚它们各个关系、定位,同时应该根据现在的情况逐步由“一刀切”的管理,转向分类指导系统管理。第二,制造业需要升级调整。因为中国号称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分为传统制造业,现代制造业,那么对传统制造业未来调整方向主要有二个:一个是产品升级换代,一个是产业转移,对现代制造业的提法叫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因为中国现在还不是一个现代制造大国,但是我国是一个现代制造业需求大国,既然我们是 现代制造业需求大国,当然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了,提高现代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的比重。第三,服务业。之所以谈到服务业就是因为服务业在一个国家产业结构比重大小,决定了一个国家产业比重的档次,我国现在服务业比重偏低,再加上服务业是最大解决就业的行业,最少消费资源的产业,应大力发展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分为四个组成部分:第一是消费服务主要包括餐饮和商贸、养老消费、儿童消费、信息消费;第二个是商务服务,主要包括金融、投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各类投资咨询公司等;第三个是生产服务,如设计类等;第四个是精神服务类,比如娱乐、影视、旅游、文化服务类。所以这次提出发展服务业是全面性的发展,不再是简单注重所谓消费服务,而是全方位提高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比例。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它有七个要点,它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等。经过一年多实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在于技术问题,任何技术创新都可使这七个要点发生重大调整,例如:美国页岩气技术的发展,导致对中国光伏产业、煤炭产业的巨大冲击,因为每一次世界性技术的发现将会影响到这七个要点,也预示着未来这个产业的调整。而中国也会把更多力量放在技术创新上。第五,资源类产业。它涉及到能源与原材料。资源类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按照现在7%增长率算下来,中国很快成为世界消耗能源最大的国家,在资源不够的条件下,还要完成我国经济的增长,必然导致中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那就是整合世界资源,中国虽然强调在资源整合中实行双赢原则,但这也会不可避免地引发中国与世界利益结构的博杀,因此这类产业变动,它不仅涉及国内问题,也将涉及国际问题,它是更为广泛的一种调整。但整体来看,我们这次的调整很快就会到来,调整的代价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结构调整与银行坏账的关系,截至2013年7月,坏账最多的是江苏省、浙江省,结构调整导致大量坏账上升,这是需要警惕的,结构调整与呆坏账之间应该有一个平衡点。二是产能过剩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因为我们会深切地感到产能过剩的压力,总能释放出一些负面的东西,所以怎样解决结构调整与产能平衡的关系将是大问题。三、转变增长方式 此次转变增长方式,主要涉及到五个重点:一是如何从以成本优势为特征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为以技术优势为特征的增长方式,关键是推动技术创新,我们叫创新趋动战略;二是如何从盲目强调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为内需支撑性增长方式,关键是如何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调整,关注贸易平衡和资本项目平衡;三是如何从单纯强调政府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转向同时重视社会资本和消费的增长方式,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与反垄断;四是如何从高消耗能源与高污染的增长方式转向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增长方式,关键是如何推进节能与环保;五是如何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社会矛盾突显的增长方式转向公平公正与和谐性的增长方式,关键是如何解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问题。所以这次经济方式转变,涉及到我们经济学几乎所有领域,对未来研究发展将有重要意义。 四、关于深化改革 对于深化改革,目前逐渐形成五条共识: 1. 政府体制改革,重点是简政放权。一是向社会放权,就是形成一大批次把政府过去的权力交给民间组织,民间组织主要有慈善类、科技类、商会类、社区类,这四大类组织要在2014年6月前大量启动,政府要把大部分权力交给民间组织完成,这就是向社会放权。二是向市场放权,就是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就不参与了。比如:资格评审、品牌、评论,这些都应该交给市场,甚至包括企业的上市过程也交给市场去做,这就是向市场放权。三是向企业放权,就是凡是不涉及纳税人前提的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了,要逐渐从审批制转向备案制,企业应有权力必须交还企业,明确资本金后就不应实行实缴制而逐渐转向认缴制。这种实缴制给企业带来了两宗罪,一宗是偷逃资金罪,一宗是虚报资金罪。所以政府要向企业放权,目的是消除腐败机制,倡导社会公平、公正,从根本上解决权力寻租的问题,消除腐败的体制基础。 2. 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外汇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放开民营银行等,彻底改革金融垄断问题,将金融转向服务业,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大 看到:央行已提出利率市场化,货款利率已经市场化了,存款可能将从大额存单开始,然后逐步放开存款利率。 3. 财税体制改革,包括税制改革和预算体制改革。税制改革,重点是增加直接税务,减少间接税务。预算改革主要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财政及地方的过高负债问题。现在中央政府财权太大事权过小,地方政府事权过大,财权过小,这样就导致了土地财政,从而从根本解决土地财政及地方过高的债务负担的问题,即重新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权与事权的关系。 4. 城乡一体化改革。其重点是人的城镇化,消除市民与农民的差别,首先解决2.6亿民的市民化问题,包括实现民生享受的公平化原则等。 5.重塑经济新活力。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技术创新等,重新寻找经济增长的新活力。对这五点改革形成共识,对我国经济改革有重大重义。 经济结构论文:基于众包模式的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研究 摘 要: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不断深化的专业化分工拓展了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众包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它超越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纯商业化运作机制,从一开始就强调利用平台来集合大众力量进行跨区域经济资源整合。本文在全面把握众包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该商业模式对于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与创新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众包 跨区域整合 经济结构 商业模式 1.众包商业模式的运行机制和特征 1.1众包商业模式的运行机制。众包依靠信息平台将参与经济活动的各方主体集中在一起,因为它采取虚拟运作,所以,这个平台可以延伸至互联网所触及的任何角落。众包平台实质是一系列规则的集合,这些规则定义了供需双方的活动要求,任何进入平台的活动者都必须遵循规则的约束,所有个人、企业或其他组织自由选择是否加入众包平台。经济活动是供给方和需求方动态平衡的过程,而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各自既可能是供给方,也可能是需求方。和一般纯商业活动不同的是,在众包活动中,服务提供方通常无偿提供服务,即使是有偿服务,通常服务提供者的身份是隐匿的。 1.2众包商业模式的特征。众包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以严格的规则作为准则,采取自由、开放的竞争机制。一般来讲,众包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征: 第一,虚拟联盟价值创造。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联盟价值创造已成为现代商业活动主要的形式。众包商业模式采取虚拟化联盟的方式来开展业务。围绕某项具体的需求,众包依托它在互联网上的平台将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潜在可利用资源集中在一起,通过联盟协作来满足特定需求。和一般联盟协作不同的是,众包所建立的联盟是开放的、柔性的,它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分化重组,各个成员进入和退出联盟具有充分的自由竞争环境。 第二,透明公开的规则体系。经济活动的效率决定于分工的效率,分工的效率不仅取决于专业化分工的水平,而且还取决于专业化整合的效率。单从分工的专业化水平来看,众包和外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它们在分工的专业化整合方面却具有很大的不同。众包将专业化协作用标准化的规则进行定义,然后将这些规则通过互联网,任何愿意遵守这些规则的人都可以进行专业化协作,在网络中,无数潜在的协作者会引发强大的竞争优势,能够保证强强联合有效实现。而外包通常以谈判式的合作方式,谈判式契约缔约方式必然引致不小的交易成本,使得能够选择的合作伙伴的范围大大受限,从而制约合作的效率提升。 第三,无边界的资源整合。互联网将全球市场联为一体,打破了资源整合的地域局限。在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空间里,通过虚拟运作,资源可以超越时空进行无边界整合。首先,互联网将分散化的资源集中在统一的虚拟空间中,资源之间进行交换的信息成本被降至为零。其次,现代化的分布式同步作业技术可以让多个专业化作业并行开展,高效率的信息交流机制可以保证专业化之间的协作实现无缝链接。再次,众包统筹全世界范围的资源,任何活动的开展都可获得无限的资源支持,从而,以众包的方式开展经济活动,就具有强大的资源基础做支撑。 2.众包促进经济结构实现跨区域整合与创新 2.1众包降低了区域内分工协作向跨区域拓展的成本。互联网超越了区域市场的地理局限,将原来分隔的市场连成了一片。随着各种市场逐渐汇集在一起,市场规模不断增大。根据亚当.斯密分工理论,市场规模扩大会促使专业化分工向纵深发展,从而提升经济效率。但是,专业化分工细化的同时会伴随专业化协调成本的增加。众包在克服专业化协调成本问题上具有三方面突出的优势:一是平台优势,在互联网上的“众包平台”为经济活动的供需双方提供了统一活动和交易的场所,现代化的通讯方式使交易双方跨区域搜寻对方的成本被降至为零,从而使跨地区分工协作变成可能。二是规则优势,众包以联盟的方式开展经济活动,联盟依靠透明公开的规则维系,这些规则也正是专业化协作的具体方式。在规则透明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避免事前和事后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提高交易的效率和质量。三是众包超越了纯商业运作的模式,能够利用非商业行为实现价值创造。例如:linux的开发、百度词条的编写、微博促销等活动,大众无偿提供的支援形成了积沙成塔、积流成河的能量,不难想像,以纯商业形式实现这些,成本足以吓退任何投资 商。 2.2众包使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更具灵活性,更有利于创新。熊彼特指出创新是创造性破坏过程,他将摧毁旧的产业,让新的产业有崛起的空间(邓春玲,2006)。熊彼特所指的创造性破坏,既可以是淘汰旧产业,也可以是对旧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在这个过程中,熊彼特强调有秩序地推进,最终达到产业结构创新升级。众包可以让这个过程进行的更为经济、有效率。首先,众包采取虚拟化联盟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这种联盟组织根据需求可以灵活地进行结构拆分、重组,不会对原子型专业组织造成突然毁灭性破坏,从而使产业升级达到平稳过渡。其次,众包采取公开竞争的方式建立联盟。围绕一个需求,每一个进入联盟的成员都必须在遵守联盟规则的基础之上,通过公平竞争进入。这样可以保证进入联盟的都是有竞争力的合作者,此外,由于联盟的契约是公开的,所以,合作者进入和退出自由。对于联盟和成员双方来讲,各自都有无限的选择空间,由此一来,联盟结构就如同变形金刚,可以跨区域自由伸缩,随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3.结语 互联网将全球经济集中在统一的大市场之中,市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一方面促进了专业化分工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面临地域上的重新洗牌,尤其是传统的经济结构必须基于全球的视角进行重新整合与创新,以此来适应全球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众包本身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新兴商业模式,它超越了纯商业的运作模式,将以“价格”为信号引导资源配置的方式,发展到以“价值”为信号引导资源配置。价值比价格具有更广阔的涵义,它超越了价格的商业性本质,将非功利性行为纳入价值创造过程,从而拓展了经济活动的资源获取空间。在众包商业模式中,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更多是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来供给资源,价格信号在资源配置中只发挥部分功能。其开放、民主、无边界的特征使它面对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能够灵活、高效、低成本的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整合。尤其是其虚拟化的运营平台,为可用的全球资源架起了一座没有时空间隔的桥梁,有效地促进了跨区域分工和产业经济全球整合。而且,众包基于公开规则,按照需求进行联盟协作,模块化的组织构型可以灵活自由的分拆和组合。最重要的是,公开的自由竞争机制,为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提升提供了无限的创新活力。 作者简介: 张伟(1979—),男,山东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陈小勇(1977—),男,陕西人,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经济结构论文:浅谈信息化视角的城市经济结构调整 摘 要:当前,信息化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城市的传统特色经济,使城市发展与信息化整体推进,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从信息化视角对城市经济结构调整进行综合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关键词:城市经济 结构调整 信息化视角 1.前言 城市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将信息化建设同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融合在一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项工作中,取得实在的效益,使之成为本市经济起飞和社会进步的推进器。同时,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 2.城市信息化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2.1信息化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信息化以新的价值观、社会观、经济观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社会的深刻变化。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上表现为全面的、长期的、持续的知识利益驱动。信息化是贸易、投资、资本和人才流动、技术转移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极大地促进城市对信息的产生、交流、释放和传递的有序化、高效化,对于消除城市内的城市间的发展不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信息化强化了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科技、市场、动态经济信息等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城市传统经济中对资本注入的依赖,可以缓解资金紧缺的矛盾;确立了人才和知识在城市的新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可以促使大批高素质人才向新经济结构的城市汇聚。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的紧密结合增加了城市与外界的交流,把城市特色经济融入全球性经济构架之中,通过各种专业网络平台将众多的中小企业联成网络、整合市场,使城市特色经济劣势在信息化的作用下转化成为竞争优势。 2.2信息化加快城市知识积累,促进政府和企业体制改革 信息化促进政府企业体制改革,减少交易成本,为经济发展营造出一个创新的空间。在企业层面上,信息技术的采用使得企业内部管理发生质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信息化可以消除时间和空间障碍,实现实时监控、集中管理;另一方面表现为把不同职能间的自我约束转化为由信息技术进行强制约束,这种集“集权+分权+自律”的管理体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环境。在政府层面上,信息化对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业监管力度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3建设现代化城市经济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立现代化城市经济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尽快消除城市经济发展中“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确立支柱产业和专业化部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并加强各城市之间的商品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促使城市能够发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城市经济是现代化城市经济体系的龙头,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发挥着巨大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大城市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要求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3.信息化时代与工业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3.1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信息技术作为当代高技术的核心,凭借超越传统技术的优势,极大地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形成。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而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新的产部门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所在企业生产的产品要有竞争力,又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技术进步程度,而信息技术是技术进步的核心环节。变革的产业结构对新的信息技术产生新的需求。信息技术作为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技术核心,与产业结构形成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关系,这在当今信息社会表现得特别明显。 3.2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标准结构”进行比较,从而差别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进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集约化。其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作用促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其结果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比例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信息产业)比例逐步上升,占据主导产业地位,而这正符合“标准结构”的演进规律。信息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地改善市场需求和供给结构,协调好供需关系,保证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信息技术能依据现状促进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信息技术可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3.3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通过提高信息技术的开放度来形成更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大产业结构的开放度可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建立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开展信用社区建设,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经营环境。在所有产业结构中,伴随着知识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尤其是高技术人才的依赖性大大增强。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成果向其他传统产业的转移速度很快,所以信息技术产业中许多产业部门不但纵向看上升势头很快,而且横向看发展势头也很猛,从而推动产业技术基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产业结构向着高度化的方面不断迈进。 4.结语 总之,城市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城市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发展信息产业,利用信息技术及相关活动改造和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等一切领域,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和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加速城市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经济结构论文: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摘 要:面对金融危机,虽然我国积极采取了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实现了经济复苏,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不利局面,一旦再次受到危机冲击,依旧会造成经济发展的大幅度波动,因此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对此本文阐述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并就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经济结构调整 优化 经济发展规律表明,经济结构形式是经济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而且会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不确定性因素与日俱增,只有正确分析经济结构,有效的调整经济结构,才能更好的适应变幻莫测的经济市场,为经济稳健发展提供有力基础和重要保障。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国内金融机构遭受重大损失,外贸进出口总值大幅度降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中国海外资产风险逐步上升等,虽然此次危机带给我国的是短期、有限的直接影响,但其间接影响是长期且深远的,已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潜在威胁,而这与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有和那关系,如产业结构失衡,需求结构性矛盾显著,区域经济结构失衡,城乡发展存在差距,要素结构失衡等。 显而易见,调整经济结构不仅是在根源上解决各类经济发展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保证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为经济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使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产业特点和具体作用也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也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应立足我国国情,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处理好资源、产业和地区发展的关系,杜绝盲目照搬先进模式和经验,以免因水土不服影响我国经济顺利发展。 1.完善相关制度和体系,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基础保障 (1)健全知识产权体系 知识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重要的支持和推动力量,因此为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应完善其研发制度、运行制度、转让制度,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侵权行为,以此提高知识产权的有效申报率,促进科技研发顺利开展。 (2)优化市场化机制 市场化对优化资源配置和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必须尽快对政府政策和行为加以规范,制定利于规范和保护市场秩序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督力度,并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以此提高我国市场化水平,为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提供保障。 (3)完善税法体制 合理的税法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对合理分配收入和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促进作用,利于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因此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应在避免双重征税的基础上结合适当的放宽税基、降低税率、减少优惠等方式促进消费,并优化税收程序和税制机构,加大税收监督力度,促进税收工作有序开展,最终实现结构调整。 2.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 (1)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应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因此应拓展服务行业领域,着重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如工业设计、研发、金融等,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如房地产、社区服务等,并完善会计、咨询、审计等服务组织。此外还应特别发展绿色产业,如文化和旅游业等。 其次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必须在提高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增加经济效益,因此应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注重发展信息产业,并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为先导产业发展提供助益,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机融合,使两者相互发展,相互促进。 最后应保障农业不容动摇的基础性地位,因此国家必须正确处理“三农”问题,既要强化其基础设施建设,对种粮农民应继续推行补贴和优惠政策,以促进粮食稳定生产,并加强财政支持,注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其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向现代农业方向转变。 (2)优化要素结构 我国必须调整资源价格让民众正确认识当下的资源状况、环境损害程度以及市场中的供求关系,从而引导和督促其在市场竞争中节约资源,避免浪费,提高资源效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优势,加大科研投入,尽快研发新技术,使其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3)适当调整区域经济结构 在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时,应根据区域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如针对我国西部地区,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高科技、管理等多种资源流动的合理性,以此实现区域间共享有效资源,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针对城乡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应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大力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并在教育、医疗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方便农民接受教育和就医,以此促进农村发展,缓解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势。 (4)优化消费结构 国家应充分发挥财政作用,推行适当的政策鼓励国民消费,如民众在购置农机具、家电时予以补贴,适当的增加经济适用房等,其政策一定要适应民众的多样化的实际需要,同时依靠合理的税收政策,调整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以此引导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和优化。此外还应注意协调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应保证内需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外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但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国家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应立足国情,实施行之有效的经济结构调整措施,以此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结构论文:浅析构建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养老保障新体系 论文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障 论文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却仍较为严重。本文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重要性、可行性及具体的对策,对构建新的养老保障体系作了些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曾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作了如下的概括:“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稳定器,同时也是经济的稳定器……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经济发展的激励器。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分配制度,是社会不同群体收人分配的调节器,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实现一部分人先富从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有如此多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功能,我们党始终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去抓。在现代工业和农业经济并存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里,城镇领域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更趋成熟,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尽管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农村里特殊弱势群体—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更加突出。 一、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现状 中国已跨人了老年型社会。在中国人口老年化的过程中,农村的人口老年化具有其独有的特点:(1)农村老年人数量多于城市,如果按照印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的比例推算,城镇老年人口数约为2653万,农村为6083万,其绝对数是城市人口的2倍;(2)农村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由于农村青壮年大量向城镇转移造成农村的老年人相对城市更多,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农村老年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将高于城镇3~6个百分点;(3)农村老年人无固定的养老收人,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要甚于城市老年人。尽管农村人口老年化问题比城市日趋严重,但农村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远不如城市发达,存在着很多间题,形势非常严峻:其一我国是传统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国家,农民有其固定的生产资料—土地,在传统社会里,农民的生活风险相对比较小,因而国家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时,重心倾向城镇,广大农村的农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养老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国家给予城市老人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保障措施对农村的大多数老年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制以外。这主要是受我国传统的保障思想的影响,认为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的责任在家庭。其实,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也与城镇的居民一样面临着市场带来的难以预料的生活风险。如1989年一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平均实际增长仅1.4%,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实际增长3.9%。从这可以看出农民的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因而那种覆盖范围狭窄的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其二是农村养老保障的基础—家庭养老功能有所动摇。据1992年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农村老年人要从子女处得到经济支持的占72. 93% ,希望家人帮助料理家务的占85. 28%,由此可以看出桅农村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但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普遍推广及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带来很大冲击。我国农村不少地方已形成“4- 2一1”的家庭结构:一对夫妇要供养4位老人,不论是从家庭收入,还是夫妇能够用于赡养的精力和时间来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据统计,1982年我国家庭平均规模(1/户)是4.43,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1998年减少为3.63,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的减少都意味着家庭收入的减少,赡养老人能力的降低。家庭赡养老人的能力降低必然导致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质量下降,可靠性降低。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主要是青壮年)移师城市去谋生,农村留下主要是弱者、老人,而进入城镇的务工者本身承担着较大的生活风险,很难确保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因而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间题显得更加突出。据《经济日报》报道“老年人的赡养纠纷案目前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在所有涉老民事案件中,赡养纠纷案件占到13.5%,高居榜首,这类纠纷案中又以发生在农村的物质纠纷居多。”这也反映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下农民的生产、生活的风险变大,赡养老人的能力逐渐下降;其三是农村部分地区尽管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养老金缺乏长效管理,出现了很多间题。截止目前,全国有30个省的2000多个县开展此项工作,8000多万农村人口参加保险,积累保险基金1印多万,有55万农民领取养老金。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民养老间题得到较好落实,形成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但中国大多数地方养老保险基金是当地民政部门统揽征缴、管理和使用三权,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而地方政府民政部门又受当地政府的管理,所以一些地方民政部门或政府挤占、挪用甚至贪污、挥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使农民的养老钱失去了保障。正是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了农村更多的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信心,使得养老社会保险在一些农村推广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影响了农村社会保险政策的推行。其四农村的养老保障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农村经济经过20年改革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最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三农”间题显得日益突出,整个农村的经济基础依然非常薄弱。1986年,因工农产品的剪刀差而导致农村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资金总额始终在276亿元到307亿元波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减去了农民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牺牲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因而农村收人远远低于城市居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只得建立在相对贫困的物质基础上,导致农民老年人生活必需品、生活照料、精神产品等养老保障的内容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在1999年河南人口学会和河南计划生育干部学院对2500个老年人所作的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中,发现农村老年人年收人低于loon元的人数达1104人,占所调查人口的50.8%;农村老年人生活中最困难的事50.3%的人认为是经济困难;老年人最担心的养老问题是没有生活来源(占27. 6% )。因此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养老状况的窘迫。 二、构建农村养老社会保障新体系的重要性 (一)构建农村养老社会保障新体系,有利于贯彻邓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战略。社会保障本身就是一种国民收人的再分配方式,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给予农村中弱势、困难群体—老年人以特殊的保障、实现社会保障的目的,有利于实现老年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养老权,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尊老、养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的传统道德,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构建农村养老社会保障新体系有利于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的需求,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实现21世纪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目标。从理论上说,消费每增长1%,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0. 6%,实际贡献率近60%。在有效需求不足的今天,大力发展农村养老保障事业,能更好地刺激农村老年人的消费增长。 (三)构建农村养老社会保障新体系,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 (四)构建农村养老社会保障新体系,有利于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贯彻的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在没有普遍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只能依靠家庭成年子女的情况下,农民为了安度晚年,必定设法多生孩子,以便自己老有所养。因而要进一步推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必须加强农村养老保障新体系建设,解决农民的后顾之优。 三、构建农村养老社会保障新体系的可行性 21世纪农村养老社会保障新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保障体系,该体系将从老年人的经济保障、老年人生活照料所需的劳务、晚年生活的精神满足三个方面为老年人提供保障,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包括生活资料、医疗卫生等方面保障)。从目前农村的养老现状来分析,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未来新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和提供可能性。 首先,在法制建设方面,为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新体系提供法律保证。我国宪法规定:“赌养、扶助父母是成年子女应尽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帮助的权利。”这从宪法上为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保证,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人”“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的依法负有赔养义务的人”。从根本大法到基本法律都详细地规定了老年人的权益保障制度,使得养老保障新体系的建立有法可依。 其次,在政策方面,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并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为农村新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政策条件。“从2000年开始,我国农村居民将和城市居民一样可以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庇护,民政部已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列人其2000年的重要工作目标”。政府从国家的大局出发,在考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逐步顾及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为将来农村养老保障新体系的建立起了推动作用。 再次,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基础在于家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承担着老年人保障的主要责任,尽管家庭在将来履行养老保障方面功能有弱化的趋势,但毕竟它还是我国比较稳固、可靠的老年人养老途径。家庭养老模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因而在构建农村养老保障新体系时,家庭的养老功能仍是最基础的。 最后,国家在部分农村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经验,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这项工作开展得比较成功。在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障不再是救济型的,而是一种保险型(预防型)的养老保障。发达地区养老保险的成功推行,对其他地区养老保障新体系的构建将起到典范和指引作用。 四、构建养老保障新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及具体对策 在构建农村养老保障新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具体原则,确保农村养老保障新体系的健康运行,真正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保障。〔一)必须加强养老保障的法律化、制度化建设。(二)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三)必须坚持养老保障主体的多元化。(四)必须坚持权利义务相结合兼顾公平的原则。 构建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农村养老保障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建设不可能一域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真正使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做到科学化、伦理化、法制化、制度化、社会化的统一。 构建养老保障新体系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依靠政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引导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使农民真正走向市场,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与此同时减轻农民的负担,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增加农民的收人,为农村养老社会保障提供物质基础。 构建养老保障新体系要充分发挥经济学和科学技术的作用。一方面运用经济学的成本和效益的原理教育农村广大的农民,培养农民长期投资和远期效益结合的意识,逐渐改变中国农民的传统的养老保障意识的束缚,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农民的行为,提高农民的自我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政策的透明度,确保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科学性。 构建农村养老保障新体系必须加强家庭伦理道德的教化,发挥我国传统养老保障的优势。毕竟目前政府、社会的力量还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面地介人农村养老保障建设。必须加强农民的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农民敬老、赡养老人的道德意识。 构建农村养老保障新体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首先要加快农村养老保障法的建设。如《农村社会保障法》、《农村老年人的权利法案》等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法律,将农村老年人的权益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把农村养老保障纳人法制化轨道;其次可以运用法律监督政府在推行社会养老保障政策方面的行为,保证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公正性、有效性。 构建农村养老保障新体系必须加强养老保障的制度化建设。尤其在农村杜会养老保险中,政府的管理体制必须改革,农民的养老保障基金必须遵循收缴、管理和使用三分离的原则,三个部门之间要权力分立,相互牵制、监督,从而增强养老保障基金的风险防范能力,提高农民对政府杜会保障制度的信任度。为确保这一点,可在地方政府机构之外设立一个养老基金管理机构,以负责养老保障基金的增值、保值。 构建农村养老保障新体系要充分发挥农村各种主体的作用。个人、家庭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杜区及集体经济组织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集体经济组织在养老保障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非政府组织、团体在新的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也更加明显,他们通过各种慈善活动解决部分特困农民的养老问题;政府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财力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发挥政府的政策优势,政府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发展农村的养老保障事业,同时在税收上通过减免政策,优惠刺激与老年人相关的行业的发展,降低老年人产品的成本,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经济结构论文:设施园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摘要: 设施园艺工程与人民的生活关系十分紧密,它的科技含量极高、涉及学科极广泛,而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热点及重要内容。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并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发展与提高设施园艺工程,也必将加速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健康、顺利进行。 关键词: 施园园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1、我国设施园艺业的状况 设施园艺涵盖了极为广泛的系统及学科,如自动控制、品种、建筑、机械、栽培、管理、材料等,由于它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因此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就以设施园艺的发达程度为重要标志之一。现阶段我国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以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的建立为主要项目,换而言之也是在开展设施园艺工程,充分证明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设施园艺是其关键。近五年来,以我国农业现代化大发展为背景,我国的设施园艺事业获得了空前进步,具体表现为: 1.1设施园艺生产体系已初步建立,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节能为中心的体系。遮阳网和塑料拱棚在南方极受青睐,它可以防雨降温,使夏季蔬菜育苗的困境得以克服,蔬菜夏淡季的状况得以改善;节能型日光温室在我国北方广地区得到重点发展与积极推广,因其具有冬季不加温的特点,从而使一些喜温果菜能够在北纬40°左右的高寒地区生产出来,一些耐寒蔬菜在更高纬地区也能够生产出来,基本解决了冬春无蔬菜的状况。另外全国蔬菜处于大市场、大流通的状况,全国各地蔬菜供应四季长青,丰富多彩,均衡稳定。人均高达240-250㎏/人.年蔬菜占有量,在世界上也达到领先水平,其中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比1981年增长了164倍,达到33㎏/人.年,在“菜篮子工程”中具有重大贡献。 1.2全国至2000年初设施园艺面积已近100万公顷的栽培主体为蔬菜,以日光温室和塑料拱棚是其主要设施类型,在世界上位居第一,与1981年相比增长了约150倍。在部分大中城市郊区当地菜田总面积相比于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也低于1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更低,将近30%,明显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80年代后不断扩大设施栽培的分布地域,向“三北”地区持续发展设施园艺,目前又快速向南方扩展,发展趋势极为良好,已超过北方的发展态势,发展更为迅速的是东南沿海经济地区。 1.3从总体上讲设施园艺工程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小型简易类型的园艺设施比重不断下降,约为20%,而渐渐向大型化趋势发展。利用引进大型现代化温室及配套设施,推动了我国温室产业的快速进步,进一步推广了国产连栋塑料温室及新型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因合理科学的设施结构设计建筑,优化了设施内的光温水气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为优质高产打下基础。 1.4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使得大中城市持续减少近郊区的耕地,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怎样发展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都市农业”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就是密切与大都市的二产、三产结合,在城市的周边定位,融合服务于大都市,满足都市高质量、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利于优化生态环境,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所以首先选择的项目就是设施园艺。上海浦东发区的东海农场,以及北京的“朝阳农艺园”等,就是将农业科普教育紧密结合观光旅游、现代化的温室园艺,一举多得,从而使设施园艺的功能得以拓展,作为一个新的景观展现于大城市周边。 2、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设施园艺 蔬菜、果品和花卉是设施园艺的主要产品,当市场有需求时,与传统农业相比其产品附加值显然要高出很多。另外部分花卉、蔬菜只有较短的生长周期,能够多茬栽培于气候适宜的地区内,因此也相应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值和产量。设施园艺的园艺作物生产是在人工设施内进行的,一些反季节的鲜活产品也可以提供出来,相比于露地生产其价值是较高的,因此它是一条“短、平、快”的致富脱贫渠道。因其经济效益极为可观,相比于其它产业的产投比显然要高出很多,在八十年代初我国日光温室面积为1.06万亩,到了二十世纪就发展到300多万亩。所以,弃粮种菜成为广大生产者的必然选择,发家致富也就理所当然了。部分省市领导,因势利导,抓住机遇,迅速改变了当地农村和农业面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调整当前农村的种植业经济结构,第一选择的项目就是设施园艺,在各种大棚,温室种菜种花在全国很多农业高科技示范区发展起来,虽然内容大致一样但也不足为怪。 3、设施园艺发展需注意的事项 设施园艺涉及比较多的学科,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属于现代化农业范畴,通过先进国家的实践证明,要实现高效、高产的现代化设施园艺,不仅仅需要工程技术(硬件设施),还需要先进的管理与种植技术。国外之所以获得高利润,是因为高投入高产出是其发展设施园艺的技术路线。高能源的投入和高质量的设施建设,优化了生长和结构环境,从而保证了几乎可全天候生产的园艺作物。为了保证产品能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保证作物内在品质和外观品质都很好,也就是单位面积的高品质和高产量,必须具备精湛而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比较,农业、农村的差距还非常大,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发展一条与我国国情相适合的道路。 总之,在广大农村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过程中,必须要把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加以突破,不再受农业技术落后、生产经营分散、农业部门分割的限制,以科教兴国、科教兴村为战略目标,努力做好设施园艺工程,搞好农业项目储备库,从而推动新时期农村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开展。 作者:高大臣 单位:黑龙江省海伦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经济结构论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永恒课题和一项巨大工程,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长期的研究。笔者认为,在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遵循一系列的科学原则,而且要采取一整套的有效方略。 一、调整优化必须遵循的科学原则 在新一轮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中,我们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全国人民特别是亿万农民的生活质量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目的;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村产业结构层次,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必须遵循以下科学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化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市场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主导作用日益明显。面向市场,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趋势,按照市场需求(包括本地市场需求与外地市场需求,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进行结构调整,使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做到供求基本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得到保护和照顾,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是结构调整中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决定结构调整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因地制宜原则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应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这里说的优势,主要是指结构调整中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等各地与其他地方相对的比较优势。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区域位置、生产力水平不同,因而各地优势也各不相同。各不相同的优势是从供给方面影响农村经济结构形成与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一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中,我们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把注意发挥自身优势,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结构效益的着力点抓。即在新一轮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中,一要挖掘资源优势,二要形成规模优势,三要树立名牌优势,四要发挥市场优势。 (三)“三效”协调原则 由于受到各地自然资源、区域条件、人口密度、市场发育及支柱产业的影响,结构调整可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但在发展途径上,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互兼顾,共同提高的原则,即“三效”协调原则。不能顾此失彼,失之偏颇,这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有生机、有活力,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关键所在。 (四)示范引导原则 典型示范是教育、引导农民,推进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与优化最有效的方法。农民一般都是现实主义者,是讲实际、讲实惠的群体,需要有活生生的典型增强说服力,抓住结构调整中的典型,搞好示范,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变“要我调”为“我要调”,从而有效地铲除结构调整中的种种障碍,增强结构调整的群众基础。 (五)科技推动原则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最终效果,如产业能否调优、品种能否调良、质量能否调高、规模能否调大、效益能否调好、整个农村经济的素质能否得到根本改善等,关键在科学技术。全面加强农村科技创新机制建设,把高产优质高效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储藏、保鲜、包装技术,节本增效技术等融入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全过程、各环节,大力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这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点。 (六)循序渐进原则 新阶段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实践中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立足全局,不就事论事;二是量力而行,不盲目扩张;三是稳步推进,不操之过急。 二、调整优化应当采取的有效方略 (一)制定合理规划 就一个区域的结构调整来说,资源如何合理配置、重点发展哪些产业和产品、形成什么样的区域布局、怎样分步骤实施等,必须从上到下分层次制定出纵向衔接、横向协调、生产力布局和生产要素优化耦合的总体规划。规划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搞好规划是引导农民沿着正确方向,进行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要避免违背客观规律,脱离本地实际,防止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现象的发生。 (二)引导多元投入 农村基础产业是影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因素。由于农村基础产业服务的公共性、效益的间接性、建设的超前性、经营的垄断性等特点,对它的投入必须是多元的。具体来说,一是增加国家财政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公共外部条件,具有使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财政投入是最基本的投资形式,政府应是投资的主体。二是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政府应运用各种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村基础产业,特别是通过扶持农村各类合作基金、股份基金等的建立和发展,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并鼓励其投入本区域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去。三是吸收外商资金的投入。国家可制定与完善相关的优惠政策,吸收外商向农村基础产业投资。 (三)实现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的过程。根据我国农村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现状,当前亟需采取以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对策:一是政府必须积极创造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市场、体制、资金、法制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切实抓好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建设。生产基地建设必须与主导产业的形成与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注意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围绕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三是注重探索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经营组织形式。适宜的经营组织形式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我国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各地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生产技术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等实际情况,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经营组织形式,一是企业+农户型,二是合作组织+农户型,三是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型。笔者认为,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实际上是选择适当形式来联系农户与市场,因此,形式的选择既要能够体现农业产业化对生产交换行为的要求,又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使各方最终达到利益目标。四是完善分配机制,注重农民利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到多种行业、多个部门的经济利益关系,只有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必须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完善分配机制,维护好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当前要大力兴办新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或配套服务企业,延长产业化的利益“链条”,创造新的附加值,增强产业化体系中的利益总量,为实现各个环节的平均利润率创造条件。在产业一体化经营中,特别要注意保护农户利益。 (四)普及农业科教 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调整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技术支撑。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才能使农业在新的台阶上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人才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力量。只有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才资源,培养一支庞大的拥有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并在农业领域具有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的实用人才,才能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有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人才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引导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生力军。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信息化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教会农民怎样用信息、用科技是农业信息化得以发展的核心问题,需要加速培养千千万万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农村开展信息技术的指导、宣传、推广工作。人才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基本目标的智力源泉。大力培养充足适用的农业人才,是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是实现农村结构调整基本目标的智力源泉。为此,要采取有效办法与得力措施,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各类教育(包括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 (五)提供配套服务 全面提高农村服务业的水平和质量是实现农村服务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基本要求。为了把这个基本要求落到实处,我们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服务对象要明确。全面提高农村服务业的水平和质量,首先要明确服务对象。农村服务业的服务对象是十分广泛的,它包括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农村生产中,既包括第一产业即种植业、林牧业、养殖业、水产业,也包括第二产业即对农产品的加工、再加工、深加工、精加工;在农民生活中,既包括物质生活即衣、食、住、行、用,也包括精神生活科、教、文、卫、体。二是服务内容要增加。农村服务业的服务内容是随着农村生产领域的扩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般来说,在当前,农村服务业的服务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农资农机服务、农水农电服务、技术信息服务、运销仓储服务、农经管理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科学教育服务、环保法律服务、文体卫生服务。三是服务方式要多样。笔者认为,改变为农业和农民的服务方式就是要在坚持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变“死板”服务为“灵活”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变“等上门来”要服务为“走上门去”给服务,变“限时”服务为“随时”服务,变服务“某一环节”为服务“整个过程”。总之,必须让农民感到为他们提供的服务,既热情优质,又方便快捷。四是服务体系要健全。健全的服务体系,是提高农村服务业水平和质量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让服务组织彼此分工、优势互补、密切配合、有效运转,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合作社作为农业生产者自己拥有和控制的组织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力量。 (六)建立服务型政府 政府在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中负有重要责任、起着重大作用,而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政府只有在尊重农民意愿和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方法、手段来引导和帮助农民进行结构调整,才能受到农民的欢迎,让农民与政府各得其所,各显其能,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为此,在实际工作中政府调控功能的充分发挥,要以不影响农民的自主权为前提;政府调控功能的充分发挥,要以不损害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前提;政府调控功能的充分发挥,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前提。这样,政府的调控才符合农民群众的要求,代表农民群众的利益,各种政策措施也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 作者:陈国华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委党校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人才培养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一、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应用型专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必须改革应用型专业最大的特点在于侧重对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培养,强调实践性教学,注重的是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并不要求学生们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2.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要求财务管理教学必须改革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财务管理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很多院校虽然开设有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每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少,但就业率却持续低迷。原因在于传统的培养和教学模式下,财务管理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陈旧,缺乏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弱,思维模式单一等诸多缺陷,使得他们没法满足这些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使用的要求。3.就业形势需要财务管理教学必须改革基础扎实,业务精通,应用能力强一直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现实保障。在目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大环境下,必须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来对财务管理教学进行改革,这样才能让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们毕业后能学以致用、顺利就业。 二、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课程体系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必须根据不断变化了的实际来不断地调整,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而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习班一是通识教育基础课。教育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哲学、伦理道德、语言学、计算机基础和网络知识、公共关系学、公文写作等。这些基础课并不要求学生们门门精通,但至少要懂得基本的常识,这样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胜任不同的任务。二是夯实专业基础课。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包括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财政学、税法、市场营销学等,很多财务管理技能的掌握离不开这些专业基础课做保障,这些内容掌握扎实了,对其他更专业的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三是突出专业特色课。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课比较广泛,包括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案例、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专题、财务软件应用、投资学等。这些课程包含了很多以后进入公司企业工作的主要技能,极具实用价值。四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型学科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教学,财务管理专业也是如此。学校应该转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真正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在保证必要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多设置实践教学的课程,并且要给学生们创造实践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2]。2.改革教学方法要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要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多应用案例教学法,引入真实案例及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课堂教学。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性要求一线教学的老师不能光有满肚子的财务理论知识,更要有比较强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但目前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并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不适应财务管理这个应用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针对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引进财务管理的教师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特别是有公司企业财务职位任职经历的专门人才来任教,另外加强对那些缺乏实践能力的青年教师的培养,多给他们创造实践学习的机会[3]。 三、结语 总之,财务管理教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压力。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财务管理专业的优势会越来越凸现出来,以前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也会随着改革的发展而一步步得到解决,相信财务管理专业在改革后将会迎来它的又一次新生。 作者:姚晓宁 单位: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探析 一、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校内实验室建设薄弱财务管理校内的实践教学是指在仿真实验室中模拟财务管理岗位流程,通过此方式使学生对财管岗位实际环境获得初步的认识,并使学生掌握该专业岗位实际操作要领。但目前,大多数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及教材的建设等方面确定为本专业建设的重点,而且这几方面的建设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职员工的招录现已比较成熟,但对校内实践教学研究与建设投入力度不够[2]。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很多都是利用会计实验室进行一些基本的核算操作和简单设计,如从事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到最后编制会计报表等。当然,会计实验模拟操作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实践技能,但对于有别于会计专业的财务管理专业更需要建设能够体现筹资、投资及利润分配等实验内容的专用的财务管理综合实验室。显然,当前各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二)校外实践基地投入不足按照财管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该专业学生除校内实践课以外,还应有到校外进行实习的环节。学生通过校外实习能够亲身感受中国企业现实的理财环境,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但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习效果并不尽人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岗位难找。目前大多数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采取的是合设模式,即: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合并,这种合并的结果极易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实习岗位。第二,机会难遇。财务管理的业务与会计业务的不同就在于它并非经常发生。有关筹资、投资决策活动可能几年才发生一次,发生的相关财务管理相关业务并能亲自参与,对于实习学生来讲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即使遇到有相关财务管理业务,又多因为其涉及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财务决策,基本都是企业高层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实习学生多被屏蔽在活动以外。第三,实践难学。由于企业财务资料多涉及商业机密,财务部门更属于敏感区域,因而企业大多不愿意接受这个专业的实习学生,即使迫于某种压力或关系无奈接受了一些实习学生,也多是提供一些凭证、账簿等资料供学生翻阅,使实习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三)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匮乏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完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还是依赖于教师的岗位实践水平。教学的实践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岗位实践能力。如:财务管理常用软件运用能力、计算机的机上操作能力、解决企业财务实际问题能力等。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我国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设置起步较晚,另一方面招生规模增长迅猛,从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多数没有受过专业正规教育及社会岗位的实际工作经历,多数是从会计、管理的教学和研究转为财务管理的教学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理论方面可能会较快掌握,但社会岗位实践经验不可能从书本上简单获得,且大部分教师长期在校内从事教学工作,繁重的课内教学使其没有时间到企业去切身感受,这将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加大实践学时比例实践教学即是让学生把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岗位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手段。各种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高校首先要树立实践观念,进而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分析、解决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应用人才[3]。基于此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实践现状,我国高校财管专业有必要将实践学时比重提高至30%左右,同时在实践教学中结合所学理论,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二)加强实验室建设1.实验室软件与硬件建设。针对实验室建设,要充分利用各学校现有的资源情况,建立专供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验的实验室,也可利用现有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进行完善,实现一室多用,或与金融等同样需要进行实验的专业共建综合性实验室。可以借鉴一些财务软件供应商和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的方式,这种方式无论从软硬件的配置还是实验室整体规划,企业都会有助于高校的教学资源达到最优配置[4]。软件方面,除了社会常用的必要财务软件之外,还可以自行开发或购置一些其他应用型软件,如EXCEL、证券投资模拟系统等。2.合理设计实验内容(1)单项实验内容依据财务管理理论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设置一些单项实验,包括:资金需要量预测、资本结构决策、最佳现金持有量确定、存货经济批量模型、货币时间价值计算、全面预算的编制等。(2)综合实验内容综合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单项实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验中去。建议设置项目投融资决策模拟设计、ERP综合项目设计等内容[5]。(三)强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1.加大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高校师资力量帮助其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某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现成的企业文化、办公环境、管理体系、人力资源进而弥补校内实践场所、实践条件的短缺,从而达到互惠共赢。2.多渠道安排实习企业。学校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丰富社会实践的课堂。必须建立相应的社会实践考核机制,以确保学生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比如,可以采取实地抽查、电话回访企业相关人员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对联系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集中实习,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到企业得到实践锻炼。3.学生或学校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加强信用建设,积极签订实习合同。合同应当包括各方权利、义务及保密条款,一方面对学生、学校、企业的权利是一个保障,另一方面也能约束学生在实习环节的不当泄密行为。(四)注重实训师资队伍建设1.鼓励理论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生实训机会,安排教师带队,让教师借机参与财务管理实践,另一方面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安排教师到工商企业参加实际工作、咨询、项目开发或员工培训工作。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既能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又能增强校内外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发展横向课题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聘请企业中的财管实务专家充实教学岗位。相关高校应设法和本地区一些企业建立长期友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定期有选择性地聘请企业中那些不仅有实践经验而且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财务管理岗位员工到学校给学生做兼职实践指导。这样既能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又能真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3.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这些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一方面可以使教师积累一定的学习和应试经验,以此指导部分有考取资格证书意向的学生更好地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拓宽知识领域,为后续实践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当然,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能固化在证书上纸上谈兵,考取了相关证书也不等于就是真正的“双师”,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实践教师,还需要时时关注财经政策,经常到企业进行调研,参与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工作。 作者:邱丽娟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体系与优化 一、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现行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阶段实验的锻炼。根据调查,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实验教学体系缺乏有机联系,协同效应差从目前大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看,实验教学体系分别由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创业实验三大平台构成。但实验教学三大平台之间以及每一个平台内部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形成整体,没有对专业人才培养产生1+1>2的协同、合力效应。总之,这三个平台,看上去比较完美,具有层次性,符合学生学习与认知规律,但在实际中,由于多种原因,实验效果不佳,达不到应有的训练目的。2.实验教学体系无特色,与市场财务管理职业需求不适应大多学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实验课程与会计专业实验课程相差不大,没有自己的特色。究其原因,大多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后首先会走上的岗位是会计。但是,高等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实务界的应用型高级财务人员,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在成为未来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财务总监为主要目标。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不仅要追求实验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应用能力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形成一个以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以突出基本技能和应用性为目的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3.实验教学内容层次性不强,专业实验不够专业大多学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实验安排层次比较简单,一般为三个层次,即“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而且专业实验与综合实验的设计都比较简单,且内容有重复。为了培养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应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构建从本科低年级学生至高年级以致研究生的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应该体现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应用+创新”特点。 二、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特征及基本框架设想 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高级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教学体系。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践调查论证,一个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实验体系设计的市场需求导向性、创新性专业的优劣,最重要的评判依据是其就业率和就业反响。依据市场需求来分析与设计实验课程与环节,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导向性;实验体系设计既要注重每个层次基本能力的培养,又要强调不同就业取向特殊能力的培养,即要有创新环节设计。只有做到这两个方面,才能培养出专业特色和优势,才能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2.实验内容设计和时间安排上,要注重层次性、渐进性为了培养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应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构建从本科低年级学生至高年级乃至研究生的分阶段、分层次、模块化、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操作到主动设计或模拟再到创新性的综合运用,逐渐加深实验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综合程度。3.能力培养的全面性与人才培养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能力要求,都高于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知识的复合型和能力的综合全面性。根据课题组的研究,财务管理专业应该构建一个“三大能力、五大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将财务与会计、金融、工商管理知识进行有机集成和整合,要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好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较好掌握会计、金融和工商管理基础知识和技能。该体系中,“五位一体”指“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动手能力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和“创新创业实验”等不同实验模块分层递进、融为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三大能力为“专业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4.实验项目和内容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根据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点,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数量上增加实践环节教学学时数,如会计学基础、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等主干学科课内时间学时数达到总学时的35%-40%;质量上,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增加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增加综合性实践环节学时数。根据目前研究和实践的情况,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可以构建成一个“三大能力、五大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详见图1)。 三、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优化的思路 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论证,必须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计培养方案,结合“三大能力、五大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优化的具体研究思路及措施。1.成立项目组,收集资料项目组应该由熟悉财务管理专业就业的人员和资深专业教师组成。项目组应该采用文献收集、市场调查、会议论证等方法,确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去向,分析诊断现行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2.根据市场就业需求方向,设计专业实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好坏直接影响专业的发展前景,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好坏取决于其培养是否有特色或毕业生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要突出自身特色,据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去向设计专业方向,根据各专业方向设计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验环节和实验实践教学模式。3.根据“三大能力、五大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框架完善实验资料根据“三大能力、五大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框架,对每个层次的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实验方式等进行研究,设计一个更优的实验教学体系。项目组成立各个实验层次课程建设专门小组,确定各实验课程建设具体负责人,按创新性、复合型高级财务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收集相关资料,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实验指导书等。由各课程组负责人收集相关资料并整理汇总初审,然后上交总负责人。4.集中讨论,修订定稿总负责人(即项目组负责人)召集各实验课程具体负责人集中审核各实验课程建设情况,并提出相应修改建议。如果有问题,则应要求具体负责人按讨论建议修改,如果没有问题,则可以定稿。5.试行修改,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与优化是一个复杂和渐进的过程。在实验教学体系定稿后,应组织试行,进行检验,让其在实施过程中查找不足,不断增减,最终形成一个独具特色实验教学体系。 作者:崔飚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财务管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财务管理综合人才培养工作,逐渐应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模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诚信是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职业素质之一,因此诚信教育在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鉴于此,文章对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诚信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教学;诚信教育;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运行中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必须从社会经济和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加大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传统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忽略了诚信教育,本文对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希望为提升我国财务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1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是否具有较强的诚信意识,对企业健康发展、高效运行等都具有直接影响。[1]然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诚信意识,应从高校教育阶段开始,在教学中努力通过理论、实践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确保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能够应用自身的诚信意识,高质量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2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要求教师首先为诚信教育营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深刻的认知,并利用诚信教育,更加高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财务管理诚信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树立坚定的信念,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诚信教育能够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保障。 1.3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企业运行中,通常采用分离经营权和所有权的方式,而企业经营中是否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内部管理水平具有紧密联系,财务管理就是关键影响因素之一。[2]将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时,制订更加合理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大对投资人利益的保护力度,最终能够为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 1.4有助于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理念。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部分企业存在财务信息失真和财务管理质量低下等特点,对市场经济环境稳定性造成了威胁,同时这也违背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因此将诚信教育同财务管理教学进行融合,能够有效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为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2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实施诚信教育的途径 2.1优化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是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必须努力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将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同道德教育进行融合,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够提升诚信教育质量,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诚信的重要性等产生深刻认知。同时还应将法制教育同财务管理教学进行紧密融合,注重提升学生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以及后期工作中,树立依法理财的观念,坚持不徇私情的职业信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实践教学进行充分的应用,通过引入犯罪案例,促使学生对相关的法律条文和规定产生深刻理解,并意识到违反法律法规展开财务管理工作的后果,促使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强的诚信和法律意识。 2.2聘请企业财务人员展开诚信教育 高校应同当地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聘请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定期来校为学生分享工作心得,并分享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加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这种全新的诚信教育模式,能够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学生可以从专业财务管理人员身上学习到职业道德和素养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对诚信产生深刻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前,就对财务管理工作环境、需要面对的诚信问题等进行了解,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也能够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因此聘请企业财务人员展开诚信教育,更加具有说服力和趣味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通过亲身经历对诚信重要性进行讲解,能够提升相关案例的吸引力,生动的描述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逐渐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抵御利益诱惑,高效展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另外,高校在将诚信教育同企业财务管理教学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职业道德专题讨论会的利用,促使诚信教育工作得以高效落实。例如,在辩论赛的过程中,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诚信知识学习中来,并通过独立思考和搜集资料,对财务管理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这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诚实守信品格进行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措施。 2.3对诚信教育给予高度重视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方面,还应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实训教学中,应在有效考核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将道德素质列为学生总体考核内容当中,引导学生灵活面对诚信与市场经济环境之间的冲突,并坚持自身的职业道德。例如,在会计类实训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充当不同的企业角色和工作岗位,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有效的检验,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做事态度进行观察和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企业真实的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并在这一环境中学会坚持诚信。 2.4重视校园诚信环境建设 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要想高效展开诚信教育,营建良好的诚信环境是关键。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诚信演讲比赛、诚信签名活动和诚信专题讲座等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从整体上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学习环境。学生在长期学习中,会不断受到感染和熏陶,最终形成良好的诚信品格。同时,高校财务管理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小事做起,随时随地地对学生展开诚信教育,从多个角度出发展开诚信教育,能够有效提升诚信教育水平。 3结论 面对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高校在积极展开财务管理教学时,应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深入落实诚信教育,提升财务管理人才的法律意识和内在道德修养,这不仅是顺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有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作者:蔡立 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概念图在财务管理教学的应用 1概念图引进财务管理教学的可行性 财务管理教学中,学生对现有的知识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在脑海中构建的越强,越清晰,就会使他们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的能力越强,也就说明学的越扎实。而概念图作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概念图理论正是通过同化和顺化的过程实现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连接,从而达到建构主义认为的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因为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各种概念的连接,各种公式的搭配,一览无余,在学生的脑海中可以完整地展现出来。 2概念图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近些年大力提倡的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配合的情况下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传授,而案例教学,或者是驱动式教学方法则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运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而且他的弊端就是,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把一些概念和一些知识学会,才能应用。现实情况中,由于学校对课时的压缩,导致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无法很好的进行有效的平衡。而对于理论教学,也很少有人提出一些高效的教学方法。所以,针对上述的几个问题。作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的概念图就可以被引进到我们的财务管理课程当中。教师和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绘制或者师生共同绘制概念图。在绘制的过程中需要经过设计、编制、修改、反思、再设计的循环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概念图。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进而成功的使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导向学习。研究表明,经常绘制概念图或者看概念图的学生在知识保持的时间、知识面、思维活跃度等方面都要比没有进行过概念图方面训练的学生表现出色。 3概念图可以作为财务管理最终评价的手段 利用概念图理论让学生设计自己的财务管理的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最终的考察手段,一种评价工具。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特点是概念多、计算公式多、计算量大,是学生在期末考试的时候非常头疼的一科,挂科率也极高。从而导致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恐惧心里,认为难度大,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教师在最后的期末复习的时候,针对这种情况,往往会给学生一些复习范围,在评价的时候采取一些人为的手段,等等。这样周而复始的,就导致了,这一门学科学生不愿学,教师教起来困难,最终评价的结果会让师生都不满意。概念图最初被设计出来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具备的知识结构。针对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特点,概念比较多,可以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概念图。在期末的时候上传自己的概念图,教师给与评价。当然这会增加学生课下的负担和教师批改的负担,但是,效果是显著的,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把离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最终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它完全可以成为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一种评价和考查的手段,当然,概念图的评价是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个补充,这样会使成绩的给出更富有客观性和公平性。 4概念图可促进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现在教师除了上课的任务以外,还有科研、评职等一系列的任务,导致了教师在进行课程反思的时候捉襟见肘,而且也没有一个有效的反思工具。 作者:张玉霖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财务管理教学中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自2001年加入世贸以来,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如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就必须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而企业众多内部管理体制建设中,加强财务管理是体制建设的灵魂,而财务管理体制的健全又以加强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为关键。因此,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的高校,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事实证明: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可见,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乃重中之重。 一、高校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意义深远 众所周知,诚信,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前提,是构成企业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是取得交往双赢结果的起码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意义深远。 (一)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为将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保驾护航。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不是一日建立起来的,在校大学生们,应该从计划步入财务管理行业的第一天起,就要强化个人的诚信意识,为未来走进社会做好准备,只有这样,将来才能以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的姿态跻身于行业之林;才能为我国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健全增光添彩;才能为企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依据。 (二)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光天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了环境基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只要时刻将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约束力,就能促使其以坚定的信念去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既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提高了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准备条件。现代的企业制度,是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践中,常常会出现因经营管理者的过错而损害所有者利益的现象,深入研究发现,大都是因为企业内部管理失控造成的,其中财务管理造假是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加强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有助于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投资人的利益,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健康运行。 (四)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为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落实添砖加瓦。十八大报告中多次强调依法治国。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不高、信息失真是我国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影响了财务管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作用,更与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是相悖的。在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中加强诚信教育,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有助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有助于保障企业财务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完整性。 二、高校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诚实守信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有信度,将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从业道德水准的高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拥有丰富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更要具有优良的诚信品质。因此,高校必须把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摆在首位。 (一)优化课程设置。无知者无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失真,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者有信观念不强,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针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有信观念不强的问题,高校要侧重道德教育,高校道德教育内容要顾及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他们的真实感受,根据专业特点、专业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来进行诚信教育,从而激发学生诚信学习的主动性。针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在财务管理专业课中要增加法制教育课时,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树立坚持原则、依法理财、不拘私情、一心为公的职业信念。在教学实践中,不但要大力宣传各种法律条文,还要结合身边具体案例,教育大学生触摸警戒线付出的代价。 (二)聘请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实例讲解,增强会计诚信教育的说服力。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会计教学方法上,我们国家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来开展教学活动的,而我们的会计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走到学校,实践知识比较欠缺,有时显得说服力不够,因此应多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到学校来讲学,用他们亲身经历的实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判断教育,并聘请法院和审计局的工作人员用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法制教育,例如,汕头市的虚开增值税发票案。虽然有些抓虐指示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偏难,但学生对实际的教学案例往往都非常感兴趣,这样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职业道德观念,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在金钱利益面前正确的把握自己。我们的学生大都已经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我们的会计教材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印次,教师应结合社会实际及时地将报纸、电视、杂志、网站所报道的各种新闻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多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有针对性的知道学生阅读某些财会方面的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学生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从而坚守职业道德标准,这样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一定可以得到逐步提高,从而更好的运用所学会计知识为社会经济服务、另外,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在平时的作业、考试、实习过程中都要以诚信为本,自己独立完成,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整个会计教学过程中。于此同时,开展有关会计职业道德专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学生的积极性必然会有很大提高,学生很乐于通过辩论这种形式积极参与到会计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思考中,尤其是对当前社会发生的各种案例,他们会不遗余力地查找资料,力争以充足的论据,鲜明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践行诚信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离不开实训课程,实训课上,教师不要只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实训过程视为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和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方式和场所,将职业道德成绩考核与专业技能考核等同起来,让学生在市场环境下接受利益与诚信发生冲突时的考验,感受遵守职业操守的重要意义。在《审计》课的实训教学中,通过尝试模拟企业、事务所、审计机关的不同角色和岗位职责,一方面检查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另一方面也了解学生做事的态度。使学生身临其境,切实理解“诚实、守信”对维持市场秩序的意义。 (四)诚信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新问题也不断涌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内容也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变化而变化。在诚信危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的今天,高校孤立地、一成不变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就会陷入到空喊“诚实、守信”的口号泥潭当中,不管教育工作者怎样努力,学生都很难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高校要想搞好财务管理从业准人才的诚信建设,要将行业诚信观念与个人荣辱观融合起来,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将个人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融合起来,使会计诚信教育起到真正的作用。 (五)加强校园的诚信教育建设,优化诚信教育的环境。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学习环境。要加强校园道德氛围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诚信教育活动,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诚信品质得到升华。可以通过诚信专题讲座、诚信演讲比赛、诚信签名活动、诚信主题班会等形式,赞颂诚信新风,鞭挞失信现象,激励学生从自我做起,塑造个人诚实形象,从现在做起,倡导校园诚信新风尚。要通过倡导、赞扬、鼓励坚持诚信的行为,贬抑、鞭挞、谴责查处会计造假等不良行为,将有助于人们分清是非,形成良好的风气,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氛围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同化。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社会上某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使学生坚信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会计人员的必备素质。在学校生活中,诚信教育必须贯彻始终。要从学生进校起,就对他们普及诚信教育,要教育他们从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按时交学费等身边的小事做起,让诚信教育真正融入学习生活,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诚信基础,让他们以诚信的姿态和品质步入社会。 (六)各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首先,国家要确定一个有效率的财务管理诚信教育机构,精选财务管理人才能接受的内容,定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地指导、培训。其次,要发挥网络资源方便、快捷的特点,进行舆论宣传,让舆论的宣传营造一种各种诚信氛围,配合会计诚信教育机构的教育,加强法律知识的传播和法律处罚通报,只有财务管理人才具有了法律意识,法律才起到了约束作用。结束语:总之,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诚信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任何的理论研究都只是纸上谈兵,只有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课堂的一线实践,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如想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财务管理人才,就必须及时更新诚信教育内容,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人才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维护和提高财务管理人才的诚信水平,以此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相信,在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关注下,在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就一定能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高质量的财务管理人才! 作者:郝倩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试议财务管理教学方式 一、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是构建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情境对意义建构具有重要作用,要尽量创设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情景;注重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环境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要精心设计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工具和资源来达到学习目标。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是:利用网络平台创建“学习社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案例情景展开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真正的、完整的知识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学习者只有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因此,在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中,应精选案例,通过多种媒体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应用知识来分析案例,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二、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开展,可以整合现有的案例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同传统课堂案例教学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该模式实施过程包括案例设计与、学生自主探索、网上互动交流、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总结评析五个环节。1、案例设计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选择好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案例教学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选择和编排案例的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针对性。教学案例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涵盖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难度与深度不应过于超出学生目前知识与能力的接受程度。二是典型性。作为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力,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正面与反面的典型案例进行研讨,以有利于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三是启发力。财务管理案例必须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外露的,即明确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以是隐含的,即把问题隐藏在案例中留待学生挖掘处理。案例设计中的问题不在于多,关键在于能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得到答案。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文字、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案例,改变传统案例纯粹文本信息的展示方式,真实生动地呈现案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事先把案例资料公布在精品课网站或教学平台上,让学生提前阅读思考。2、学生自主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案例分析相关材料,并在网上设立课程资料区以及留言板、答疑室、公共讨论区、小组专用讨论区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区,以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助式和协助式的学习。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认真阅读案例,以掌握案例中蕴藏的问题和关键事实,同时结合相关参考资料和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理解案例及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阅读案例、自主探究,学生不仅能学会分析案例,对案例形成自己见解,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可充分领悟和内化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网上互动交流学生可利用网络平台分别进行师生交流、小组交流和总结交流,实现答疑解惑、信息交流和分组讨论的目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对案例会形成自己的认识,也可能会有一些疑问,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直接向教师提出疑问,也可以在讨论区上发言,以获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开拓自己的分析思路。教师除了解答学生所提的疑难问题,重心应放在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上,以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思考为主,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分析,并通过留言板、教师公告等多种形式提示问题以引导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当小组成员都准备充分之后,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时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以及对问题的看法。通过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使案例分析更深刻、更全面,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网上案例的讨论,在吸收借鉴教师和其他学生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观点,完善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能够理顺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文字表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案例分析的内容包括案例背景分析、问题诊断与分析、备选方案的分析、对策与建议、结论等。5、总结和效果评析案例课程的结束阶段,教师对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总结评析。总结评析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关系到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的后续效果。实践中,有些老师认为案例教学没有标准答案,省去了这个阶段,这样会大大削弱案例教学效果,可能使得学生产生应付过关的心理,不愿认真思考和分析案例,不认真学习和巩固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对整个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参与讨论情况进行评价;点评学生案例讨论情况,分析各组讨论分析结论中的优缺点;对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指出本次案例的思路、重点和主要解决的问题,归纳总结指导性的结论或答案,并引导学生对案例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另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该从教学效果角度分析案例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可以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案例的选择是否合适、案例的教学准备是否充足、案例讨论是否充分、气氛是否活跃、教师的指导是否恰当、案例总结是否有助于解决方案的形成以及学生知识的掌握。案例总结可以巩固案例教学的成果,发现案例教学中的不足,为案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学生在案例讨论后也要及时进行总结,撰写案例心得体会,对学习过程总结反思,总结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技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1、教师素质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理论,而且要熟悉实践操作。学校可以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同时支持教师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财务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此外,还可鼓励教师到知名院校进修或访问,提高教师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学生的讨论作出恰当的评价。2、财务管理丰富的实践内容,为开展案例教学提供必要的前提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着重研究企业的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等内容。财务管理的实践内容非常丰富且生动,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各种财务活动如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股利分配政策,以及公司兼并重组和财务危机等事件无不引发学生的关注,这些财务管理活动或财务状况蕴含了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公司各种典型的财务管理活动为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生动的案例素材,剖析这些具体的公司财务管理案例,思考和解决相关的财务问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财务管理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提高财务决策、控制和分析的实际应用能力。3、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教学手段网络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需要完善的网络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需要学校提供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精品课程网站或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基础设施。网络教学平台应设立课程资料区提供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案例、参考文献,还要设立留言板、公共讨论区、小组专用讨论区、答疑室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区,分别进行师生交流、小组交流和总结交流,以实现答疑解惑、信息交流和分组讨论的目的。学生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教室或者宿舍,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进行自主学习。 作者:蔡报纯郭磊单位:九江学院会计学院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漫谈财务管理教学体系的营建 一、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涵义 纵观全国高校,由于定位不同,不同高校的教学培养目标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于财经类的高校,学校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不仅强调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更加重视其实际操作能力。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简单地说,就是把课程中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起来,把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综合考虑,使两者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相互补充,构建综合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实践环节的落实最终实现学生的整体培养目标。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是应市场经济而生的课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财务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专门人才,是每个高校为之奋斗的目标。在财务管理教学的工作设计中,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主题框架,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同时,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也是不能放松的关键环节,没有基本的道德法律常识,专业技术能力再强也不是一位优秀的人才。 二、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财务管理课程的综合性很强,目前我们传统的课程设置与体系内容存在明显缺陷,即体系不够合理、内容不够全面、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结合,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教学方法太过单一,不能兼顾理论与实务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导,即以教师单方面教学为主,整节课几乎都是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上课,当前这种方式因受到西方教学方式的影响而引发了诸多争论。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方法下会造成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往往上课的时候能听懂,但课后不能形成一种系统的、连贯的思维方式,若不及时复习,则很难掌握老师的授课内容。在这种授课方式下,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发挥,容易形成眼高手低的现象,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较难适应岗位的需求。(二)缺乏校外实践环节当前,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有些院校的经费可能相对不足,而财务管理专业所需资料的保密性要求又较高,因此,很多企业不太愿意接受校内的实习生,学校也没有在校外专门设立学生实习基地。在校生的实习方式一般都是教师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凭借自己的力量,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能够实习的基地,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总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找不到有效的实习基地,这就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实习目标。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很难一下子掌握整个企业的资金运作机制,因此他们往往都是先从记账开始,这样就很难了解有关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例如与企业有关的财务预算、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等内容几乎都没有涉及,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财务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几乎为零。(三)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整目前,从我国整体的教育体系来看,很多财经类高校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时,仅仅开设了一两门课程,如会计实验课、ERP模拟实训等。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专业课程,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校内的专业实践是相当薄弱的。(四)教师自身欠缺实践教学能力高校若要加强自身实践教学的能力,最关键、最活跃的影响因素非教师莫属。因此,作为一名从事财务管理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实践能力。然而,从现阶段教师队伍的整体来看,能够具备上述能力的教师并不多见。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毕业就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在实际中参加过工作,因此,这些教师对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透彻,不能很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全方位地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原则 本科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特殊的过程。与以往的教育相比,要从层次和类型上进行区别。好的实践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将很多因素综合在一起进行考虑。在综合教学体系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有四个原则能够很好地概述构建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和目的,是各本科院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遵守的一般性原则。(一)整体性原则我们所要创建的实践教学理论体系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在这个有机的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统筹兼顾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由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实训基地等基本要素构成的,要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只有优化和完善这些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整体性原则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学院方面,本科院校的目标就是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来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其次,在教学方面,要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改变以往传统理论教学的思想观念。最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置课程内容和流程时,应该综合考虑到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特征,在流程的设置中要结合学生的能力,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实践性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也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在构建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实践性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实践性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指导教师、实训基地等方面。课程设置通过分析岗位实践能力的需求,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并依照教学的具体内容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教学活动,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在课程设置之前要开展经济需求调查工作,课程设置的内容也是关于教学实践的工作,是学生实践的指导内容,因此体现了实践性原则。教学过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模式有实验、实训、实习,在每种教学模式下,都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岗位的基本技能,因此也体现了实践性原则。指导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示范具体的操作过程,以便学生能够亲眼目睹具体的操作流程,因此对指导教师也体现了实践性原则。学校在实训基地的设置中主要包括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它们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场所。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学校应该尽量使实训基地的工作环境接近真实环境,这样才能很好地营造出职业工作气氛,模拟企业文化与企业交往方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要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三)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功能要全面。我们构建实践教学理论体系主要是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基本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奉献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这些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是构建实践教学理论体系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不仅仅要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还要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类的需要。因此在构建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时,要让实践教学体系的功能最大化。二是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要全面。实践教学理论体系中包括了许许多多的子体系,主要有目标体系、设计体系、资源体系、管理和评价体系,每一个子体系都是实践教学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构建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子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建设。(四)前瞻性原则前瞻性即先进性,是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时必须遵守的原则。现代社会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分每秒都有可能诞生新的科技技术、新的发明。在这种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现代高等院校要想培养出能够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人才,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不断地更新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训练项目。学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不能闭门造车,要紧跟企业生产技术更新的步伐,聘请在企业工作的一线高级管理人员和专家,将最新的技术传授给学生。 四、完善实践教学理论体系 (一)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财务管理以一门应用型学科来定位。所谓应用型学科,就是在设置课程目标时既不专门基于技能的培养,也不专门基于理论的培养,而是要培养介于技能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应用型人才,即培养能够为现代经济服务的综合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实践、实务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要结合实际应用和理论基础的体系框架,不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意识和反应能力。(二)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过分依赖理论的教学模式,加强和改善课程设置和课程流程,使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框架要能够贯穿整个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包括所有教学课程和教学环节,学校也应该根据构建出来的实践教学理论体系,运用其主要观点编写出系统的实践教学教材、教师指导用书、学生指导用书、实验报告书等一系列实践教学资料,并在学校内部构建专门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考核制度。(三)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能力的高低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也能在教师的身上学习到各种价值观念。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引进实践能力较强的专职实验教师。现有的教师一般在理论上都有着较强的专业性,但缺乏实战经验,引进一些从事过具体实践工作的教师,让他们担任专职的实验教师,能够弥补现有教师在实践上的不足。同时,高校也不能放松对现有教师的培养,要加强培训、进修、研讨、考察和交流等工作。对于专职的实验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工作量,以及业务考核和技术等级晋升等政策,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实验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可以采用导师制和助手制,这样不仅可以使教授进驻实验室,加强实验室科研项目的研究力量,而且可以培养出许多年轻教师,让这些年轻教师当助手,提高学校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虽然存在很多困难,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要保证教师队伍的建设,但同时也要保证学校设施的配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在保证教师质量的同时,也应该为实验教学提供基础的设施。(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建立校外的实践基地对于一些高校来说,是一件很难完成的工作,这不仅需要一笔数目不小的投资,而且教师、管理人员的招聘也是很难实现的一个环节。学校可以尝试采取校企结合办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固定的实训基地,而企业也可以引进一些专业知识比较强的优秀学生或者老师,来促进企业的制度设置更加完善。专业教师可以被企业聘为顾问,定期到企业进行调研和讲学,成为企业发展的智囊团。学校也可以优先聘请企业财务负责人或财务总监到学校来担任兼职教师,定期讲课或者做讲座,毕竟在财务管理中有些业务(如筹资、长期投资等)不是经常发生,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一定能够全面把握所学知识,导致学生实习内容不完整。校企之间如果能够建立长期的合作办学模式,学生就能通过翻看企业的历史资料来了解企业在遇到重要问题时所采取的解决办法,这种优惠互补、互惠互利的事情,不仅仅为企业也为学校带来了不少收益。(五)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新方法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串联多门学科知识,由浅到深地为学生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很好地融会贯通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而且不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六)开展多媒体案例教学现在多媒体教学方法已经普遍应用到各个学校的教学工作中,采用这种方法,减少了教师的板书量,扩充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信息,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在图文并茂的学习方法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原先的被动听课转为现在的主动思考。多媒体的应用也给教师提供了许多的方便,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七)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科研活动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科研活动的进行,科研能力将会是未来社会高级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要想成为一名高级的财务管理人才,在校期间就要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采取培养研究生的方法来培养本科生,采用自愿的方式给学生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课题,并传授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争取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写出一篇在能够发表的论文。同时,也要提供一些必要的课时补助来激励导师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能够公开的导师也应该给予相应的物资奖励。 五、通过分层级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一)构建分层级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实践教学理论体系,首先应该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因为目标体系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只有目标体系恰当才能够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才能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目标体系的建设要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这里我们将目标体系的构建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1.总目标。高校在构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框架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展学生财务管理专业及会计专业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所以,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总目标。2.分目标。分目标就是把总目标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基本素质、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等。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每个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学校在设置每个分目标时,应该强调每个分目标中所包含的内容。学生的基本素质就是指学生基本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交往能力等;专业基本技能就是指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技能;专业技能是指有关财务管理中税务筹划、企业财务分析、项目投资等的技能;创新技能是指学生通过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基本素质都是未来学生面对自己职业生涯时不可缺少的能力,学校只有构建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才能对实践教学整体理论体系的构建发挥指导作用。(二)构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确定了具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后,接下来就应该构建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我们以目标体系为依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分成五大模块,具体为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实习模块、毕业设计模块、课外素质拓展模块。1.基础实验模块。所谓的基础实验模块,其内容主要包括:(1)为了加强学生基本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2)为了使学生慢慢接触到财务管理这个工作岗位,首先应该强化学生的会计基础,为此,学校要设计一些手工会计或电算化会计的模拟实验。通过这两个基础实验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工作技能的前提下,积累经验,逐步走向财务管理的工作岗位。2.综合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的设立建立在基础实验模块之上,是将财务管理中的基本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来设计实验项目。综合实验可以通过“沙盘”实验的方法来实现,让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的方式经营一个虚拟的企业,学生在虚拟的市场中从事筹资、投资、生产、销售、分配等一系列财务活动,再结合ERP软件实现对公司的记账工作,最后通过教师点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成果。这种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直观的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在玩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不仅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而且能在实践操作中体会每种理论的实际运用。财务管理“沙盘”演示教学法的实施包括以下七个步骤:(1)组建模拟公司;(2)召开年初财务计划工作会议;(3)编制年度财务预算;(4)开展财务活动;(5)编制年度财务决算;(6)召开年末财务工作总结会议;(7)教师分析点评。3.实习模块。实习模块是指学校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校企结合单位等,完成认识见习、课程论文、专业调查等工作。实习模块是一种“亲验式”的实践教学方法,既能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通过参加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4.毕业设计模块。毕业设计模块是指学生在参加完毕业实习后,总结自己实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完成毕业论文。学校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性教学过程。选题时要结合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实际状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刻苦钻研的精神,训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此外,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竞赛活动为主要方式,如财务管理知识竞赛、实践操作技能竞赛等,在竞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全面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水平。5.课外素质拓展模块。优秀的人才是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还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课外素质拓展模块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讲座的机会。 作者:田祥宇郝晓雁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财务管理教学的创新 如何对财务管理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 (一)改革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的方法 高校要结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来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要墨守成规,要根据学校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来选用可以使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的教材。在教材中可以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融入其教学特色,让学生在枯燥的理论知识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只是按照教材来固定地给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这样不但老师比较累,学生的接受效果也不好。所以,应该更新财务管理的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学会更多的财务管理技能。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大胆探求知识的能力,并使他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互启发,大胆质疑,并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根据国际和国内市场行情的变化作出决策,使学生的模拟操作更具实际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财务管理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重点介绍企业理财的基本理论,然后根据这些理论去寻找一些日常生活的典型的案例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将几个案例进行仔细的对比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搜集一些具体得案例,并对其进行调查分析,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搜集资料以及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具体得案例思考中对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有着更深一步的了解,可以提高学生对事情的认知程度,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法,这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都有积极的影响,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角色的扮演,对自己进行职场角色的定位,在具体的协作中提前感受到职场中沟通和配合的重要性,教师指导学生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的发展前景、竞争对手情况、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资金来源情况等方面对小组协作的情况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理解,可以增强学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能力,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自己接受的单一的教学方式,而是以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方式来取代了,在互相的帮助和合作中可以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有一种共同进步的团体意识,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二)增加财务管理教学的实践活动 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使对理论知识的教授也过于呆板,教师没有形象的表达与举例,学生对其缺乏直观的感受,对高深的理论知识缺乏到位的理解。所以,要将财务管理知识用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使课堂理论日常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财务管理知识源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但其理论及方法又高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有限,又缺乏一定的实践经历,对企业的日常的经营运用缺乏直观的感受,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自然也不能得心应手,老师如果直接将企业生产中的具体得例子举出来不但不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困惑,不利于实践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举一些比较常见的接近其生活的例子,用一种比较形象和直观的方式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容易的理解和接受,对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可以更轻松地掌握和使用。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水平。传统的财务管理的教学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的缺陷。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活动能力,要强化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来对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现针对具体得知识点来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牢固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综合的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串到一块,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和把握,并对其有着熟练的应用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对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有着大致的了解,还逐步掌握了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可以学生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也可让学生全面检验自已的决策能力。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的训练一方面是校内的实践训练场地,更主要的是校外的实习基地。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签订长期的职业实践协议,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定期向企业输送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为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锻炼创造了条件,也为企业与毕业生双向选择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可使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实习单位的核算方式,具备独立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岗位技能,为学生将来适应财务管理岗位打下扎实基础。 (三)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专业素养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占据主导的位置,很少关注学生的具体感受,这样的方法教学效率比较低,也容易使学生失去教学的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应该首先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把以教师“教”为主变成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教与学是双向活动,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策划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才能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教与学的良性沟通并产生质的飞跃。由被动教学到主动教学,有主动教学到互动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除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外,还要从学生未来的就业出发,注重对其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训,在财务管理课程之外,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教师要结合当前社会及职场中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仔细的讲解,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职业道德在其以后的就业中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给其讲解一些财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对其有着充分的了解,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使用这些法规来约束自己,能够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该行业的需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改革。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能够进行相关的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自身处理事情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教育,让学生能够知法守法,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具体得法规来约束自己,增强自身的职业操守,提高学生的就业机率,为企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作者:曲晓昱单位:抚顺市新宾县酒管办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小议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探讨 论文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多媒体教学 论文摘要:财务管理课程研究企业资金的运动,通过财务管理课程培养企业所需要的理财专业人才。本文提出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及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改设想。 财务管理是财经类各本专科和研究生专业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学生在修完财务会计等有关专业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管理类课程。随着我国进人世界贸易组织,企业财务活动不断出现新的内容,企业的经济主体多元化,财务活动多样化,财务关系复杂化,如何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教学,培养适应现代化的新型财务管理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探索,提出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 1、传统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传统教学方法延续多年,是有其值得保留和发扬的优势,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辅助手段你的多样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高标准化,传统教学方法也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那么对此该如何改进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下尝试: 1.1吃透教材,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 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从头到尾讲述内容、布置作业、出题考试,学生上课听、课后做作业、期终复习考试,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将老师置于中心地位。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体现在: 1.1.1作为财务管理这门课的主讲教师,他对这门课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了了如指掌,甚至对该课程相关的学科内容也非常熟悉,在这样一位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好。 1.1.2教学活动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讲述课程内容,他的语言、声调、表情等都会提醒学生哪些是基础、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教师绘声绘色的授课会感染学生,并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一位有经验的老师他的板书思路清晰、布局合理,会用各种彩色粉笔边讲边写出大小标题,关键术语,不常见的专业词汇,同时还会根据授课内容画出相应的各种图形,学生边听边看边记,学习起来也很轻松。教师这样的讲课不仅会观察学生的听课情绪和注意力,同时还会随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形式和思路。传统教学方法的这一优点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 1.2设置问题,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反应,注重答案的一致性和标准性,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不利于学生拓展其知识层面,从而难以提高学生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教师要适时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设置疑问。问题设置要精心,同时要抓住学生中有价值的疑问,不失时机地组织讨论、引导争论,使学生的思维和认识向纵深发展。例如,在讲授资金时间价值概念时,可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家庭在购买房产时,往往面临多种付款方式的选择,常见的是分期付款或一次性付款。假定银行利率为6%,分期付款每年初付20万元,连付5年,一次性付款只要支付82万元,为什么?由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财务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学生除了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之外,还要联系实际,掌握财务活动中常用的各种财务管理工具、模型的应用。教师要不同的授课内容合理安排不同的教学手段取长补短,提高效率。针对本课程的以上教学特点.对书中有些内容如资金时间价值、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等,尤其是公式推导,笔者认为用板书教学效果更好,因为教师推导公式的过程,学生会随着教师的思路对知识不断的消化、吸收。只要学生课堂上注意听讲,课外稍加复习,基本上就能掌握所学内容。但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一笔一画推导公式的过程不存在了,学生只能看到已经显示出来的公式,这样传递出来的信息一些基础较差或反应较慢的学生,就会消化吸收不了,一堂课下来,所授的内容一知半解。而对另外一些教学内容,比如讲到企业筹资方式等,需要加强认识,靠板书讲效果很差。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授课时,财务管理活动所用到的数据、分析过程放映给学生看,这样一目了然。这些新方法的使用,使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化,能帮助学生理解讲课中较难理解和较抽象的、多维空间的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编排制作需要靠教师的不断总结积累,不断跟踪学科的最新发展,获取更新的资料以丰富教学资源,尤其是相关教学资料图片录像等都需要长时间收集,工作量很大。但这样的教学课件是“活的、有生命的东西”,学生自然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大幅提高。 3、注重多种教学方法之综合运用 目前,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正确处理它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时,讲授方法会更为适用,又如,在讲授股利分配的常用方法时,可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列出青岛海尔集团历年分配方案,并写出青岛海尔集团所采用的股利分配方法,以及为什么会采用这些方法。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往往会将前面学过的现金流、业绩评价指标等内容与青岛海尔集团的股利分配政策结合起来分析.由此提高了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素质不仅仅包括其道德、智力方面的高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会诱导学生、启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探索求知的精神。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应有目的地选派教师进修、学历深造或参与社会实践,实现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与此同时,学校应引人竞争和激励机制。就某一学科来讲,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和专业知识等方面都不可能出于同一水平上,如果能让学生来选择教师,就会大大激励教与学的积极性,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创新论文 论文摘要:围绕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提出应采用自主创新型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并指出教学中应采用的具体操作程序。 论文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模式自主创新 《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政策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同会计学、财政学、管理学等很多学科都有紧密相连的关系,是为培养学生财务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解决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培养人才的专业水平。但目前很多大学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还有很多学校在财务管理教学中仍采用“一个老师、一本教材、一种学法、一张试卷”的教学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范围仅限于课本和老师所讲,不能形成对财务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完整的认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及其将来的自我提高与发展,这样所培养出的人才必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创立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健康发展的宽松和谐的自主创新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内涵 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即关注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关注师生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它包含丰富的涵义,即:自主指的是主体具有不依赖外在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学习活动的意志和能力,在学习中主要的表现有:意识到自已是独立自主的学习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有权对自己的一切学习行为、效果负责;能自主地对自已的学习行为进行支配、控制和调节;创新主要是指创新意识,即对财务管理问题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财务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 二、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确定学习目标 财务管理实践性是其主要特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学习的基本目标,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钻研问题的习惯,注重自身的体验和实践,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激发情感开始,其目的是变“逼”为“导”,变“苦学”为“乐学”,把求知变成学生最大的内在需要。因此,必须创建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接近知识产生、使用的实际情境,通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语言的情境化,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形成强烈的达标意向,提取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激发联想和想象。 3.理论教学 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读书报告等内容,让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学习的新模式,分专题进行自主学习与团队研究性学习,了解财务管理的新进展,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写出小论文,在研究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在系统思考中学会学习和合作。 4.案例教学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除要讲授好基础知识外,还要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发展实践,在财务管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树立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发展教学观,知识与能力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那么要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除了可以让学生参加实践,还可以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通过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案例教学既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大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案例教学使学生变被动听老师讲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及分析报告的撰写,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通过采用案例教学还可以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5.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学科的知识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实践教学是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工作技能和技巧,所谓实践教学内容即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际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去,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亦即是学生的实习基地。多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实习活动,到实践基地参与实际的财务运营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运用。鼓励学生组织企业财务运作的模拟团队,每个团队可设置CEO、CFO、市场总监、生产主管、会计主管、出纳和审计主管等职务,团队成员按专业或特长分配角色,相互协调配合,模拟企业采购、订货、生产、销售、融资、投资等各个环节,并在团队之间进行比赛。 6.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即是对教育目标的达成度、教与学双方的努力程度和教与学方式的科学性进行的评价。评价应贯彻鼓励性原则,通过评价可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必要时可在评价前进行达标检测,并在组织互批练习后作反馈评价。 以上六个程序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任务和内容而作调整,这六个操作程序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自主创新教学模式能否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应根据对教材知识结构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状况的分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恰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这一工具。因此,教师备课要细致,要做到“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明确教学特点、难点和重点;明确教学思路;明确实践训练任务。上课要精心,要精心设计导人语;精心安排教学环节;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精心使用媒体;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规律。为学生创造全面主动多样化发展的宽松环境,使学生在财务管理学习中,不满足于教师、课本给出的方法,或者不受常规做法的约束,勇于探索新颖、独特或者进行实质性改进;使学生不受教师讲授和书本内容的约束,敢于并善于发现和提出一些使人意想不到的深刻问题;使学生不满足于肤浅认识,追求对问题的透彻理解,或者认真对待有争议的问题,乐于参加讨论,勇于自已探索等等。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思考问题时的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善于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并加以证明和创新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要把教学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在课堂上,教师起着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合作者和解难者的作用,即教师必须充分凋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创造性地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使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完善。 三、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对教材的要求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自主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把好教材选用这一关。选用的教材应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指导实践、内容新颖、同国际财务管理接轨、应用性强的特点。财务管理教材是指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练习册、参考书、计算机软件等,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因此,教材从内容体系、训练形式、设计等各方面都需要创新,即教材的内容和课后练习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长远的发展。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学习和使用教材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为此,教材的编排和体系应该尽可能体现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教材的内容应富有时代感,增加跨文化交际内容和现代科技信息。教材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要尽可能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材中的语言和练习等应当使学生能由机械模仿型转向任务活动型,使其更富于实践性和启发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财务管理教学创新分析论文 【摘要】《财务管理》是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深入研究和探讨其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规范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满足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可为培养理论与实践技能型财务人员打下基础。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成果,对《财务管理》教学的创新提出树立新观念、调整内容、改进方法等思路,为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 《财务管理》是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深入研究和探讨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教学方法的改进,进一步讲好《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规范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仅符合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可为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新型财务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成果,对《财务管理》教学的创新提出以下观点。 一、财务管理理念的树立 知识经济时代一系列的变革使财务管理的研究内容和工作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以适应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的挑战要求。这些新观念包括:人本理财观念、共赢理财观念、风险理财观念、融智理财理念、信息理财观念、战略理财观念等。 (一)人本理财观念 人是企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也是发展结果的最终体验者,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财务管理教学首先应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理念,使学生明确这是企业顺利而有效地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二)共赢理财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合作成为投资的一种手段,因为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必然要求各企业之间相互沟通和协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合作与共赢理念,培养学生处理和协调与各方关系以及在各方经济利益达到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理财目标的能力。 (三)风险理财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对企业来说,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担保风险、偿债风险等无处不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些风险对企业的威胁也日益加大,很多企业正是由于抵挡不住这些风险而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预测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能力以及风险防范意识,以便适应市场的新要求。 (四)融智理财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能力、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在现代社会,企业发展必须依靠人力资源开发。“融智”就是重视人在决策中的知识含量,全方位地挖掘内、外部潜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机遇和条件。为此,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做适当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五)信息理财观念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以信息为导向,信息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媒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这就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地树立信息理财观念,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等电子商务手段,从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入手,进行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信息理财理念,掌握搜集、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使未来所服务的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在学习理论基础时,只有树立新的理财观念,才能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与时俱进,以备将来为决策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经营方案,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教学内容的适度调整 近年来,《财务管理》在内容体系和理论方法上逐步同国际接轨,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务理论和理财方法。为适应市场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我院老师在教学中对《财务管理》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 (一)关于资金的时间价值 理解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是学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在教学中,我院教师适度加大资金时间价值中一次性收付款的终值和现值、年金终值、年金现值、资金成本、资金结构和财务杠杆等财务基本原理的讲授力度并结合具体实例讲清楚基本原理,为学生学习投资、融资管理方法和理解具体理财方式打好基础。 (二)关于流动资产管理 我院教师细致讲授现金、应收账款、存货持有功能、持存成本最佳现金持有量和存货的经济采购批量;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教学时数,对应收账款管理中的信用政策、信用评估方法以及存货ABC控制法、逐步测试法做了一定的删减。 (三)关于资金的筹集管理 我院教师重点讲授资金需要量预测中销售的百分比法、因素分析法以及借入资金集中的商业信用资金成本计算、发行债券份额的确定、融资租赁的租金确定,同时适当增加相应的技能内容。对于权益资金的筹集资金需要预测中的回归分析法,由于学生的高等数学基础差,加之理解、认知能力有限,作了适当的删减。 (四)关于外汇资金管理和企业并购与控制资产重组的管理 这部分教学内容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因此,我院教师采取可略讲或学生课后自学方式进行,也可适量删减部分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各主讲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随时对课程的其他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删减,得到学生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就是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在新的教育环境下,财务管理教学必须转变思想、更新手段,探究新的方法,推动学科内容之间的调整与整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院教师尝试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就某一个问题发动学生共同参与,可以分组,组际间可以交流。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搜集资料、阅读资料、进行实验或实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探索问题或完成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任务或问题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二)研究型教学法 研究型教学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是网络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型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借助于网络来进行和完成的。教师选择合适的课题在网上,学生在网上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然后在网上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和成果形式。经过网上的资料收集,并通过分析和判断,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以论文的形式在网上。同一课题的学生在网上成果后,教师再组织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如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可通过财务管理学科内容及当前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研究热点问题建立一个研究型课程学习网站。该网站可设置课题管理频道、资源检索频道、提交作业频道、网上交流频道、成果评价频道在线帮助频道、学生注册频道等。 另外,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和我院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我院教师以启发式为主,并综合研讨具体情况,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对《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有如下几点具体做法: 1.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过去,教师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讲授法,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和粉笔为工具、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呈现。这种单项信息传输方式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双向交流、轻视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创设,因此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其结果必然是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性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为克服讲授法的缺点,不断推进财务管理教学方法的创新,我院教师尝试多元化的财务管理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比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创设情境法和实验法等。这些方法以其实践性、综合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学生接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以及财务软件等现代化工具 制作各种《财务管理》课件,以减少教学画表等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涉及的表格、数字、公式较多,以往教师每次讲课,要么课前或课中在黑板上先画好表格讲授,要么学员打开书按书讲。通过运用财务会计课件,能形象地展示出各种表格,边讲边用键盘、鼠标输入各种数据,这样既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使其系统掌握财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减少了教师的板书工作量,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 3.教学中的举例力求源于日常生活,形象直观,深入浅出 财务管理源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但其理论及方法又高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在校学生既没有参加过生产实践和理财工作,更没有对企业或公司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学习财务知识具有一定难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我院教师摒弃了《财务管理》中纯理论的讲授,辅之以理论与日常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掺入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列举一些通俗易懂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如,讲到财务风险、资金时间价值时举“个人存款”之例;讲到财务杠杆正负效应时举“借鸡生蛋”之例;讲到现金流入量中的现金节约额时,举“某人买同样商品时比别人少花钱”之例等。通过列举生活实例使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抽象理论有一个形象、直观的理解。 4.增大启发式教学的比重 《财务管理》的教学以往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很理想,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本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精神,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完全启动。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采取注入式与启发式并用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对难点、疑点的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提问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然后由主讲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逐一肯定正确的回答或否定错误的认识,将学生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观点和方法上来,从而进一步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 5.适时进行章节内容的总结,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每章节前创设疑问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在各章节讲授结束后,由主讲教师进行系统总结,并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简单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要求主讲教师每隔两周利用自习时间在班级进行答疑,专门回答学生学习中未弄懂的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理财知识的感知认知能力。每章课后,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学科发展历史和前沿动态,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提高财务管理教学质量的思考 摘要财务管理学是研究如何有效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知识体系上来讲,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以及利润分配四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财务 管理 教学 质量 财务管理学是研究如何有效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知识体系上来讲,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以及利润分配四个方面的内容。 1 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 1.1 财务管理知识具有综合性 财务管理知识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它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但又和经济管理、税收、经济法规、会计学、统计学和经济数学等学科中的许多知识紧密结合,知识涉及广泛,内容丰富。 1.2 财务管理课程实用性强,强调操作性 财务管理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用途十分广泛。比如,在贷款买房时,如何选取更为有利的还款方式;在购买保险时,如何根据不同的收益率选取合适的险种;选购股票或基金时,如何在收益和风险间权衡等等,这些都与财务管理知识密切相关。财务管理的实用性就决定了课程必须强调操作性,要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1.3 财务管理课程理论性较强,难度大 财务管理需要通过理性的分析作出财务决策,该课程特别注重定量分析,其中涉及的公式多达165个,很多公式的推导要运用统计学、经济数学中的知识,要让学生轻松愉快而又全面地学好本课程并非易事。 2 提高财务管理教学质量的思考 2.1 注重财务管理观念的培养 授课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对财务管理观念的培养。观念教学注重让学生逐渐形成包括货币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价值观念、资金成本观念以及通货膨胀等在内的理财观念,逐渐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在分析经济现象和个人理财决策中能够充分运用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不由自主地经常使用财务管理课程中的专业术语及理财观念。 2.2 从大处着眼,在解决问题中传授知识 教师可以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这些都将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 开展案例教学,使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满堂灌”、“一言堂”向学生灌输的是正面的、平铺直叙的知识,但这并不代表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并且要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讲解负债类筹资的“节税效应”时,采用案例教学,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就能将这一抽象的内容通俗化,便于学生理解。 例:A公司的资本总额2000万元均由投资者投入,B公司的资本总额也是2000万元(其中,所有者投入1600万元,借入资金400万元,借款利率为10%)。2009年,两家公司的息税前利润均为500万元,所得税税率均为25%。那么它们承担的所得税费用是否相同呢? 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家公司资本总额相同、息税前利润也相同,由于资本结构的差异使得它们所承担的税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B公司有400万元借入资金,由于利息在所得税前支付,B公司少交了125-115=10(万元)的所得税。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知道了负债筹资具有“节税效应”这样一个结论,并且知道了“节税效应”产生的原因。 2.4 及时总结规律,化繁为简,去粗取精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繁、公式多,且综合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把握规律,及时总结,化繁为简。比如,在对个别资本成本的测算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要善于将零散的知识点,如:长期债券、长期借款、普通股、优先股和留用利润的个别资本成本测算中的共性抓住,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个别资本成本的测算原理。实际上,无论是长期债权资本成本,还是股权资本成本,都是运用“年使用费/筹资净额”这个原理来进行测算的。一旦抓住规律,学生就可以将此类知识点一网打尽,举一反三。 2.5 从学生实际出发,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作为教师,如何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地阐述财务管理知识,提起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提高财务管理教学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次讨论和不断总结,我们也想出了一些化难为易的好方法,比如,在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很多公式的推导都要用到经济数学中对自变量进行求导的知识,而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对自变量求导,更别说怎样对自变量进行求导了,过去许多学生都对这部分的公式死记硬背,不带理解地记忆,运用时生搬硬套。 以存货模式下,最佳现金持有量的计算为例,我们来看看如何化难为易:要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就必须计算出现金管理的最小成本。 现金管理总成本=持有机会成本+转换成本 TC = 式中,TC―现金管理总成本;Q―最佳现金持有量;K―有价证券利息率;T―特定时期内的现金总需求量;F―每次转化有价证券的固定成本。 以前的讲解,都是根据这个公式对自变量Q求导,得出最佳现金持有量。化难为易的做法是:根据机会成本与转换成本在现金持有总成本中呈此消彼长的关系知道,要使现金管理成本最小,持有机会成本必将等于转换成本。那么,求最佳现金持有量只需要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了。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2.6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要教好一门课,简单地依靠“黑板+粉笔”是远远不够的,合理地设计模拟实验,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设置专题讲座也都是不错的办法,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结合学生实际,才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 小结 一部教材就象一个剧本,虽然使用的是同一个剧本,不同的演员却会演出不同的效果,一名教师就象一位演员,要想取得好的授课效果,必须懂得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在进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时,应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认真研究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将授课内容进行严密组织,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财务管理教学论文:创业教育下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 要:财务能力欠缺已成为阻碍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改革创新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文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学生综合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三维一体”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创业教育;财务管理;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较低,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当普遍,比例高达20%―30%,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大学生财务能力欠缺,影响了大学生成功创业。在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今天,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应用课程,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下产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新形势下时展的需求。为满足创业教育需求,我国一些学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如案例教学模式有吕洪雁(2006)提出的三维立体式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姚丽琼(2011)提出的“合作性学习模式”、蒋敏周(2011)建议将大学生理财创业计划作为实践教学案例引入到财务管理教学中;宋小萍(2011)和闫华红(2013)提出了ERP沙盘模拟教学模式;蒲林霞(2013)认为,CDIO工科教育模式也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王璐(2011)提出了问题探究性教学模式。 一、财务管理课程与大学生创业的关系 (一)增强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意识 财务管理意识缺乏是大学生创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大学生缺乏筹资分析能力、融资能力差、缺乏投资分析能力、忽视内容部资金的管理与循环等。财务管理课程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资金的管理、掌握和运用财务管理活动的四个方面,即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 (二)财务管理内容贯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全过程 大学生自主创业从启动资金的预测到利润的分配、从成本的核算到风险的控制、从财务报表的分析到企业经营的决策,每项活动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同时,财务管理也延伸到企业的每个角落,大到整个企业,小到每个员工,每项经济活动都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离不开财务部门的指导、约束和审核。 (三)提高了大学生财务管理的能力 如何有效地获得和使用资金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能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创业过程中涉及的有关财务管理问题。 (四)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了保障 大学生创业是否成功直观体现在财务成果上,财务成果是所有创业活动综合的结果。创业要成功,就要保证经营决策正确、经营要合理、风险能控制、产品要畅销、企业制订的计划能贯彻、对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财务管理课程,了解和应用相关财务指标进行控制和考核,为大学生创业成功提供了保障。 二、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财务管理能力表现分析 (一)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意识 据中国大学生创业网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2%―3%,即使在创业环境较好的浙江省,成功比例也仅为5%左右。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多样,但主观原因是缺少业应具备的财务管理知识,特别是一些非财经专业的学生,他们对财务计划和财务风险分析较少,甚至没有,认为财务管理工作可有可无,最终因财务问题导致创业失败所占比例居多。 (二)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环境分析能力 财务管理环境分析能力无论是对企业的财务会计还是企业管理都十分重要。大学生作为初创业者,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环境分析能力,主要表现在缺乏金融市场与企业理财活动关联性的分析能力,如获取资金的筹资能力、为剩余资金寻找出路的投资能力和长短期资金的转化能力等。财务管理环境分析本身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它涉及面广、不确定性大、需要的知识多,也有很强的“艺术性”。 (三)现金流观念淡薄 许多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不是项目选择不好,而是片面追求规模,不顾自身经济实力,盲目投资,对现金流管理不重视,现金流观念淡薄,最终因资金链条中断而导致创业失败。具体表现在只注重销售、不注重应收账款的管理、对存货等短期资产的管理不重视、对已有现金流缺乏规划上,造成现金多余或不足。 (四)财务核算缺乏精度 大学生在创业初期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和会计标准体系,会计账记录简单或记录不清,漏记、错记现象严重。这表现在成本核算不够准确,将非生产经营性支出列入成本项目,个人和家庭其他来源的收支与创业投资项目收支混淆;在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过程中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财务分析;对短期资产的管理没有周密计划,随意安排,影响资金流的周转效率;不注重筹资成本的核算,筹资方式的选择随意性较大,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等方面。 三、创业教育下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为适应大学生自主创业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及应用的需求,培养适应创业需求的创业型人才,本文提出建立三维一体的高仿真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 (一)重新设定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理财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这一笼统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过程中常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实际培养出只会解释问题而不会实际解决问题的财务管理者。创业教育的兴起和创业型人才对财务管理知识的需求,应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的设定通过设立导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将财务理论知识和方法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将枯燥的理论通过实际问题直观呈现出来。能力目标包括环境适应能力、认知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并具备对环境的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能独立思考、吸收和运用新知识,有一定的创新精神。素质目标包括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基本素质如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专业素质是作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二)优化教学内容 当前大多数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仍沿用传统的框架,即财务管理目标、货币时间价值、筹资方式、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投资决策、营运资本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分析。为适应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需求,首先,结构上需要调整,如将投资决策可以放在货币时间价值后讲授,有助于学生对货币时间价值的理解,财务分析较综合地体现了会计学的知识,可以将它放在投资决策后讲授;其次,教材内容要更新,能跟上形势的发展,如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一个趋势是物流融资,但教材仍未将其纳入融资内容,讲授时不能仅仅介绍一些大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要考虑到创业初期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介绍更符合它们的融资方式;最后,注重相关知识的联系与补充。如在讲授项目投资时,可以联系会计中的收入成本、折旧等知识,讲授资金成本与资本结构时联系增加利息与企业利润、所得税间的关系等。同时,学生创业除财会知识外,还涉及创业教育学、市场营销、管理会计、经济法等课程的相关知识,虽然部分课程会单独开设,但在讲解相关问题时要适当引导学生回顾或补充,这样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三)注重行动导向型的高仿真演练设计 传统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主要是灌鸭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合作性学习”模式,设计以行动导向型的高仿真演练为主的教学策略。为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单独完成创业的前期工作,如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财务计划和风险分析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的良性循环。其次以“合作性学习”模式作为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构建4―5人的创业团队,以模拟企业为载体,进行高度仿真的模拟竞争经营,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培养不同环境下的财务管理能力和经营思维能力。最后,根据前两个环节的综合表现,指导优秀团队申报学校创业项目,入驻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真正实现教学―经营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四)完善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设计的内容要以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为基准。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以学生为载体的,要确保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因此需要对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成果报告 一、内容提要 邮政要加快发展,关键在于邮政在企业经营发展和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和能动性、创造性,从根本上为邮政发展增添动力、采取措施,大力开展经营创新,依靠全体员工参与创新。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原则,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结合邮政经营创新,我的理解是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保障员工各项权益,做到一切为了员工,依靠员工,改革创新成果由员工共享。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经营的主体,经营活动要由全体员工来完成,他们最了解经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革创新,怎样创新。因此,经营创新要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发动全员参与经营创新,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开展创新活动,推进经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要做到全员参与经营创新,就要相信员工的力量,把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如实告诉员工,真心实意地发动员工出主意想办法,这样提出来的创新举措才能得到全体员工的拥护和支持,才能贯彻落实,取得好的效果。要做到全员参与经营创新,还要关注员工的所思所想,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真心关注员工生活,解除后顾之忧,维护员工利益,做到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使全体员工积极投入到经营创新中去。 必须以企业效益为中心,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一个公正、公平、科学的考核机制,对企业的良好运行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善的考核机制就是企业加速运行的发动机。近年来,邮政本着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的原则,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改革和完善经营责任制考核办法。多年来,邮政主要以业务总收入为主要考核指标;随着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增强,邮政建立了以业务收入为主、兼顾可控成本的考核办法;其后,邮政发现每一项邮政专业业务的对应变动成本有较大差异,因此又增加了变动成本的考核内容,形成了准收支差额为核心的考核办法,对收入结构的有效调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必须坚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要创新思维就要克服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的情绪,克服小富即安、得过且过、不思作为的思想。因此,要搞好邮政的经营创新,就要站在建设现代化和谐邮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高度,审视邮政的经营工作,从过去取得的成绩中总结经验,鼓舞士气,提高经营创新的自觉性和信心。从邮政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中,研究创新经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问题,促进矛盾转化,推动邮政经营健康发展;从发展目标和任务中,确定邮政经营创新的方向,引领企业创新不断提高层次,由单纯的经营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提升到邮政行业的创新,并寻找经营创新的着力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是邮政企业财会工作的生命,真实准确的信息是做好财务分析的基础。为此,邮政以市县财务一体化改革为契机,通过统一全市会计科目和规范核算口径加强凭证审核的方式,较好地杜绝了县(市)局虚列收入和成本挂账等现象。通过与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分支局所的财务检查,提高了基层营业收入的管理水平,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做好财务分析和实施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邮政企业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邮政以建立固定资产和库存集邮品(存货)的信息平台为手段,在全市范围内通过有偿和无偿相结合方式合理调度资产,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有效利用全市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财务分析要从财务的观点来看经营,从经营的观点来看财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分析的实效性。面对种类繁多的邮政业务,财务部门通过认真仔细的核算和分析,利用每月一次的经营分析会,及时向经营部门提供并分析每项邮政业务的边际贡献,使他们充分了解储蓄、特快、集邮等业务的变动成本,使分(支)局长充分了解每项业务的边际效益,进而注重业务收入结构的调整。有了准确的财务,使经营部门在发展上不但注重业务收入总量的扩张,而且也注重了业务收入效益的提高。 必须坚持学习,不断提高企业干部员工素质。学习能力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最根本的能力,是个人进步、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创新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要创新经营就要坚持学习,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终身学习。既要学习政治理论,又要学习科学技术;既要学习业务技能,又要学习管理知识;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学习别人的实践经验。当前,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开展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放开明主题教育活动。学习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自己实际,开展查摆研讨,克服旧观念的束缚;要紧密联系邮政经营管理的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周口邮政的又好又快发展;要紧密联系邮政深化改革的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建设现代邮政,适 应新时期的需要。 二、前言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想着员工的利益,员工就会想着企业,以企业为家,人人都这么做了,就会形成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作为一个领导者,带一个企业不是简单地做几件事情,而是要带出一支队伍,带出一种能力。一旦这支队伍形成了一种能力,有了精神和气概,就能够将企业做好,由弱到强,由小到大。人心的凝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邮政在工作中提倡员工与企业同发展共繁荣的经营理念,形成经营人心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要成功地开展竞争,不但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而且必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以此来推动企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财务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晴雨表。财会部门要把企业财务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决策者和经营部门,更应注重于从财务经济指标的数量变化中去把握市场经济的脉搏,为企业领导制定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提供定量判断依据。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邮政把搞好财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丰富财会信息容量、引导企业经营健康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其重要性已越来越被邮政所认识。多年来,在省公司的帮助和指导下,市邮政局在财务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扎实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使市邮政局的财务管理稳步向市场化、科学化的目标迈进。 三、实施背景 邮政企业自实行公司化运营以来,邮政局加快引入现代企业新的经营理念,员工的观念有了根本转变,使邮政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那么,邮政的发展还要不要解放思想、创新经营呢?有道是大国的兴起,都缘自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注重创新而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而不因循守旧。要发展、要超越、要崛起,就必须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以更大的气魄改革开放,以更大的胆识推进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迎来希望的曙光。这些都使邮政深刻认识到市场环境的变化需要邮政继续解放思想。邮政公司化运营后,邮政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更加广阔,发展机遇更多。邮政看到,一方面,邮政的竞争对手正以邮政为目标,努力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用户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使邮政市场得到逐步扩展,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从发展看,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为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邮政要抓住发展的机遇,深化财务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经营创新,以适应市场对邮政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邮政局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发展速度仍很落后,业务结构仍不尽合理,基础管理工作仍需加强,因此,要克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邮政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经营财务的创新。 四、内涵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业务的经营,更离不开管理的创新。集团公司提出的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业务发展模式的目标。所以,邮政只有通过不断的管理创新,才能熔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邮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邮政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要成功地开展竞争,不但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更要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深化财务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关心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市县一体化改革、创新收入考核,以加强企业的收入管理、资金、欠费和资产结构管理;通过降本增效,以强化资源控制,达到提高企业利润的目的;从优化财务资源配置,规范财务行为,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着手,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够使邮政企业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了业务收入为主、兼顾可控成本的考核办法,较好地调整收入结构。 五、主要做法 (一)创新完善管理模式,强化资源控制,提高企业效益。 支撑是企业财务工作的具体体现,服务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核心。为此,邮政企业财务管理改革和创新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支撑作用和服务水平,努力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1、加强收入管理。加强收入管理是邮政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从日常财务检查中邮政发现,有的基层部门为了完成收入考核计划有随意调节收入入账的现象。为此,邮政专门发文制定了《收入管理流程和核算规范》,重申业务收入入账原则,明确了各分支机构营业款缴款流程和交接手续等,保证分支机构业务收入的及时归集、资金的全额入账,防止了跑冒滴漏情况的发生。为防止速递业务低面值揽收,加强特快收入的管理和稽核,邮政与业务部门紧密配合,规定各分支机构必须在出口特快邮件封发清单备注栏注明每件特快的重量及实收金额,由速递局专人把关对每一出口特快邮件进行审核,月底由财务部门面向支局和速递局进行双向收入核对,提高了特快收入的管理水平。 2、创新收入考核。过去市邮政局按预算收入配置总成本费用,以收差作为年度控制考核指标,各局超收差可超支。这种管理方式虽可保障收差目标实现,但对当年因各种因素导致超计划的收差,控制力弱,易造成财务资源浪费。学习兄弟局先进经验,引进边际成本,创新完善管理模式,将原配置方式改为按固定成本+增量成本配置。固定成本根据各局正常生产运行需要和上年收入规模,按5个大类74小项进行配置,增量成本由各单位按本年度新增收入和边际成本系数获取,将成本、收差作为财务管理重要考评指标,实行双控的弹性财务管理模式,强化了成本预算约束力,确保了企业财务资源的集中,提高了企业利润水平。 3、加强资金和欠费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只有加强资金的监督和控制、规范资金运作,才能管住用好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省公司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的要求,市邮政局在工行开立了集团账户,市局对县市局采用集团账户体系,各县局只要将各项现金收入缴存当地收入专户(集团二级账户),资金将自动记入市局一级账户。此举大大加速了全市各局资金回笼的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全市资金分散的状况,为尽早归还贷款创造了条件。一是按照省公司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强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对各单位的银行账户管理及监控。二是加大对各类业务资金的管理力度,特别是集邮、报刊、贺卡、邮乐卡、分销等资金的核对清理,促进单位增强资金管理意识,防止各类资金在业务部门和各经营单位的沉淀。 推动欠费管理系统的正式启用。通过欠费管理系统的上线,加强了全市用户欠费管理,特别是加大了悬账清理力度,要求要定期对悬帐清理,清理要核实到具体单位与责任人,要保障悬账的及时勾销,避免出现坏账、呆账。原则上当年悬帐在次年3月前要清理完毕。加强业、财配合,督导各单位积极清欠,确保了全市系统的正式上线运行。市邮政局为加强用户欠费的管理和考核力度,专门制定了《用户欠费管理和考核实施细则》和《用户欠费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 规范了组织营收和业务操作的流程,使基层业务经营部门有章可依,按部就班地进行业务操作,减少基层业务经营部门因违反正常操作程序而引起的坏账损失。对各部门按正常的流程和要求办理业务所产生的用户欠费,建立了用户欠费红黄牌预警制度,按季按月予以公布并进行严格的监控。特别是将用户欠费纳入局经营责任制考核范围,对专业局、分(支)局季末、年末用户欠费超定额部分,全额扣减业务收入实际完成数;对3-6个月的用户欠费,按该数额的50%暂扣该部门当季生产奖金,待欠费收回后,再将暂扣部分奖金予以发还;对6个月以上的用户欠费,按该数额的20%直接扣减当季生产奖金,不再返还。该办法自出台以后,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4、加强资产结构管理。加强对邮政企业总资产的结构管理,即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各占总资产的比重。资产结构是否优化,决定了企业经济资源配置是否优化。一般而言,劳动密集型企业流动资产所占比重应大于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因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通常固定资产技术含量低,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偏低,固定资产若占比重偏大,会影响企业整体的资产报酬率的提高。而流动资产具备周转快的特征,若能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使其周转快,回收快,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现金流。邮政企业总体上应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但目前邮政企业的固定资产几乎是流动资产的两倍,而且大多数固定资产是房屋建筑物这种回收缓慢,投资报酬率低的资产。因此,邮政企业应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特征,减少对房屋建筑物的投资,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固定资产的投资,这样,才会提高邮政企业的资产报酬率。 5、加速资产的周转,提高经济效益。一般来说,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除了货币资金以外,占用的资产越多、其流动性风险就越大。所以,问题归结于要尽量减少资产的占用,而在相同的总收益水平下,要减少资产占用,只能依靠提高资产周转的速度来实现,周转速度若能提高一倍,就意味着同等状况的经营,所占用的资产至少能减少一半。邮政企业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非常容易形成沉淀资产和不良资产,如邮资票品和库存商品的积压,无法回收的呆死账(用户欠费),闲置未使用的固定资产等。因此,企业在配置这些资产之前,事先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市场需要量或企业资产需要量的预测,防止这些资产出现超储积压和闲置的状况,影响资产报酬率的实现。 理论上把企业的资产质量划分为良性资产、沉淀资产和不良资产。其中,良性资产和沉淀资产为有效资产,不良资产为无效资产。企业必须重视良性资产所占比重,因为只有良性资产是目前参与正常经营为企业带来效益的资产,沉淀资产尽管属于有效资产,但是因为沉淀在经营的某一阶段,如:收账期在1~3年之内的应收账款、储存期限超过1年的库存商品、闲置的固定资产等,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且如果不及时盘活这些资产,这些资产也很有可能转化为不良资产,因此沉淀资产应尽可能减少,而且要及时盘活。不良资产属于已经损失的资产,这样的资产应尽可能控制为零,国资委157号文关于《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中有关资产质量状况评价的指标就有不良资产比率,而且规定发生属于当期责任的重大资产损失事项,损失金额超过平均资产总额1%的,或者资产损失金额未超过平均资产总额1%但性质严重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扣5分。 (二)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强化效益理念,促进经济增长。 在发展中如因项目规模大,对企业发展战略有较大影响或产品处于培育期,需抢占市场等原因而导致边际成本不够,经营单位或项目组须向市局专项申请,经市局计财和市场业务部门测算、确定,报局领导批准,可予实施,超额成本由市局进行补贴。这样即可防止无效发展,又可实事求是,满足业务需要,促进业务发展。 1、细化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变动数,市邮政局通过对企业产品的分析、调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考虑代办、材料、营销、宣传等直接成本因素及收入项目、结构,经综合计算后,制定下发了15个单项业务的边际成本系数,各县(市)局按统一标准,各专业公司因收入占比不同,系数作适当调整。通过边际成本的确定,各经营单位在经营发展中开始要算帐、会算帐,引导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了函件、电子商务、储蓄等重点业务发展。引导基层树立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发展理念,促动全市高效业务发展快速。 2、优化资金结构。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血液,经营的类型不同、阶段不同,所要求的供血方式、供血结构也是不同的。资本结构是邮政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及每一种资金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例,包括负债(债务资本)和所有者权益(自有资本)。负债资金与权益资金,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负债资金的成本低,但使用时间短,逾期若不能归还,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而权益资金却恰恰相反,它属于企业自己的资金,不用偿还,其使用时间长、使用安全,但资金成本高。就目前一些邮政企业而言,由于其总资产报酬率低于贷款利息率,因此,不具备负债经营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如果邮政企业负债经营,所获得的报酬还不足与支付利息,负债越多,企业亏损额就越大。所以,邮政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靠企业经营所得积累的资本。这就要求各邮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收入的实现,更要重视效益的实现。只有有了效益,才会形成盈余,才会有足够的自身资本积累,企业实力就越雄厚,有发展后劲,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性循环。因此,各邮政企业都应把资本结构中自身资本积累所占的比重的增长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如果忽略了对资本结构的把握,典型的案例有韩国的大宇公司,当时就是完全依靠银行贷款来扩张发展,其资产负债率高达98%以上,不到十年的工夫,成为资产过百亿的跨国公司,偶然的成功使他们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然而多年积累的资本结构失衡危机终于爆发,庞大的大宇帝国瞬间灰飞烟灭。 3、规范财务行为,防范经营风险。严格依据《邮政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邮政企业成本费用会计核算办法》,检查各项成本费用的计算、归集、核算是否准确,是否严格执行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支出标准,杜绝挤占、虚列成本费用和成本挂账现象。重点关注与成本费用有关的往来账、存货、等科目的核算是否规范。特别关注业务代办费的核算和管理是否规范,检查报账依据是否充足,资金流向是否清楚,杜绝账外二次分配或改变资金流向和用途、公款私存等事项的发生,严禁出现账外账和小金库等禁止类财务行为。 (三)注重成本执行控制,强化预算管理,确保目标实现。 树立全面预算观念,必须建立健全预算协调和控制机制。首先,全面预算包括经营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三项内容,需要各专业、各部门密切配合;其次,全面预算需要有协调和控制机制,以协调企业各项预算编制和对预算执行的控制、调整等。如要做好事前科学预算、事中分析反馈、事后调整考核,处理好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资本性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关系。 1、加强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成本和预算管理是邮企业政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市邮政局在对分支局所的成本费用计划的核定与考核上,采取了零基预算和弹性预算相结合的办法。每年由计财部牵头,组织局内各部门赴实地对各分支机构的各项可控的成本费进行测算,各分支机构的各项费用均以零为基底,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逐项审议各种开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开支数额的大小,来核定该部门的可控预算成本总额。通过科学的计划核定办法,大大提高了成本计划的公正性合理性,杜绝了各种浪费现象的发生。为保障全市财务目标实现,市邮政局在实行月度成本预算管理模式,加强了对成本执行控制。各单位按固定成本计划和本月增量成本,根据本月经营 预测情况,编制月度成本预算,报市局财务审核。 市局按月下达月度成本预算,各经营单位在预算额度内,控制使用。中途需增加成本额度,由各单位上报申请书,说明增加原因、额度,市局经审核后专项批复下达,并督导专项使用。此方式对各经营单位成本控制的精确性要求更高,约束力更强。同时减轻了资金周转压力,提高了资金使用率。通过一年运行,取得较好效果,收差、成本等均控制在预算目标内。 2、确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理念。预算管理是对计划的数字化反映,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这样可以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 3、建立资产经营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资产质量、资金使用效率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同时,配合以上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本着全面预算、全额预算、全员预算的原则,将资金、实物等所有可以用数量、金额加以反映的方面,所有与货币资金收支有关的项目都纳入预算的范畴,严格控制预算外收支业务的发生,在全体员工中培育全面预算意识。 4、企业上下目标的一致性。全面预算管理执行的好坏,与企业上下目标是否一致关系密切。如果企业下级部门仅仅把预算指标作为上级下达的任务来被动地加以完成,那么这种努力就很可能会偏离企业的总体目标,达不到预算管理的预期效果。因此,在预算的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使预算的编制执行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企业的总体目标之上,不要为细枝末节耗费过多精力。 5、加强财务分析,将预算将考核依据。预算管理的效果是与它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息息相关的。通过预算考评,使被考评人看到差距,明确今后的目标,调动企业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使上级正确了解下属的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改变凭印象和档案用人的旧习,使人事劳动管理科学化。多学习市对县年度绩效考核办法,掌握政策变化,清晰工作重心,配合相关部门对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剖析,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为领导和各级经营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协助指导基层单位完成年度绩效考核的各项目标任务。 (四)开展降本增效活动,增加企业利润。 1、细化成本指标分解,建立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具体说来,就是以强化成本核算为手段,促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加强和提高,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职能作用,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努力降低耗费,促进效益提高。邮政企业的生产成本项目有: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低值易耗品摊销费、邮运费、维修费和业务费;期间费用为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由于邮政企业营业网点多,生产特征是全程全网联合作业,有些成本费用项目很难制定合理的消耗定额,长久以来造成成本失控、效益流失。细化成本指标分解,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费用到岗、责任到位、奖惩到人。将专项切块资金与各所属部门挂钩考核,实行谁负责、谁控制;谁节约、谁受奖;谁超支、谁受罚的激励政策,使每个部门都有压力感,形成人人关心成本,全员控制成本的局面。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消除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思想,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人人应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企业形成全员成本管理的意识,在每一个作业环节都能尽量降低耗费,最终实现邮政企业整体的成本效益。 2、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素质。目前仍有一些企业的领导或员工认为费用成本是会计人员算出来的,费用成本的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跟其他部门没有关系。殊不知费用成本发生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企业的员工都是企业收入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企业成本的制造者。企业必须提升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和素质,上至企业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应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应主动参与到企业降本增效的工作中来,同时,企业要对员工进行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科学文化方面的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以及科学文化水平。另外,企业需要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实现自主管理。 3、运用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手段。充分利用邮政企业财务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能及时预测成本,了解成本进展情况,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响应市场。面对严峻经济形势,市邮政局认真贯彻省邮政局降本增效年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的降本措施,重点放在优化生产经营流程,盘活人力资源,整合投递资源,强化预算管控,加强成本控制,加大集中管理,降本增效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业务材料用品、代办费、通信费、水电费、会议费、车辆修理费分别较上年下降11.84%、22.86%、8.04%、4.6%、2.59%、28.59%,收差较上年实际增长660%。各经营单位在围绕市局降本措施同时,还结合本单位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项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邮政局将费用控制重点放在办公费、招待费、会议费等管理费用,在预算进行压缩,同时对流程制定了严格管理办法,该局管理费用累计完成55万元,完成市局预算的81.6%,节约成本12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3.84%。 市邮件处理中心通过对区乡邮路重组,将邮路延伸到更多的网点,即加快了邮运速度,也节约网运成本。根据全市网运情况,对全市邮运车辆进行了定编,压缩车辆编制3台,并及时将到期的2台旧车报废,节约成本4万元。利用新车辆管理系统功能,实施网运车辆单车核算管理,严格执行定额标准,在油价连涨三次的前提下,全年油料费未突破市局预算,全市车辆大修费用下降11万元。市邮政局在省邮政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加强财务管理,开展降本增效活动,对全市集中财务资源,保障能力建设,确保各项经营目标完成,发挥了极大作用。在中央确定的积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市场环境下,邮政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邮政必须坚定发展的信心,继续深化财务改革和开展降本增效活动,继续推进和完善双控预算管理模式,丰富边际成本内涵,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重点成本控制,集中财务资源,保障基层经营活力,统筹兼顾,有控有促,全力支撑业务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为确保全市各项目标全面完成而努力。 (五)深化改革,争取政策支持,提升企业的能力建设。 1、深度市县专业一体化改革。邮政通过初步专业化经营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以及对兄弟公司所取得成功经验的学习,邮政相关部门在经过大量的论证、反复研讨和磋商之后,9月,邮政召开了专业化改革研讨会,人力、财务相关配套措施出台,会议确立了强化专业化经营,把完善机制、体制, 统筹配置资源贯穿到专业化改革和经营过程中的总体思路,机制、体制配套设立是解决专业化市县一体化经营的关键,财务专业核算实行市、县两级管理,市、县各专业建立专业会计辅助账,并设立核算人员,负责对本专业收入、成本、存货、用户欠费、有关债权等进行辅助核算,明晰了损益责任,不断强化专业经营、效益意识。人力配套措施着力于下放用人权、管理权、分配权给专业局,专业中心主任由专业局自主任命,对专业中心经营管理目标实行双挂钩双考核,进一步完善了内部分配机制,专业经营管理意识大大提升。同时专业可根据自身实际,自主组织相关培训,市局做好支撑工作。通过这些专起来、落下去的具体工作措施,必将促进企业加快实现绩上去目标。 2、深化成本核算。根据省邮政局深化成本核算的工作安排,在各单位开展责任中心损益核算、网点损益核算、分销损益核算的同时,对全市责任中心损益核算进行报表分析。即根据实体责任中心成本,结合各项业务实体责任中心对资源的占用和业务量情况,将营业、网运、投递、生产支撑四个平台责任中心成本,认定和分摊到函件、报刊、集邮、机要、分销、电子商务、速递、储蓄、其他邮务九个专业中,计算形成9个专业的责任中心年报表,从核算结果来看,,全市除电子商务、储蓄和其他邮务为盈利外,其余专业均为亏损。真实的反应出各专业责任中心的损益情况,为企业经营发展和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作为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3、争取政策支持,提升能力建设。根据全市经营发展条件现状,大力推进当期企业能力建设。根据省邮政局工作安排,积极调查、统计全市房屋大修需求和第一批营业网点标准化改造计划,在省邮政局获批了8处房屋大修和10个网点标准化改造,共计争取到了820万元的资金支持,为提升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促进各项经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着眼于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实力,统筹规划全市能力建设。一是根据目前全市网点自有房屋空置多,企业资源浪费;营业网点中租赁性质房屋占比大,租金高,出租人常以收回出租权要求网点迁出为由擅自违约要求涨价,造成企业发展不稳定性的现状,在结合网点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形势、网点租赁成本、购置成本、网点投入产出率等方面综合分析的前提下,调查统计全市网点更新需求,并进一步对各单位上报的需求进行审核、调查,根据企业发展能力和投资需求,拟定第一批7个网点购置方案并上报省邮政局,争取省邮政局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后续发展动力。二是推进全市会计基础工作规划化达标工作的开展。根据省邮政局专业化改革的工作安排和管理要求,为进一步促进专业经营改革和发展,邮政在省公司明确的发展思路的引导下,充分测算业务局为发展业务所需的支撑成本,下达市业务局支差-19.08万元,充分赋予专业经营发展的主动性。同时,根据省邮政局对业务局的考核办法,结合管理实际和管理需要,积极与相关绩效评价部门沟通,将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共同制定了《市邮政局业务局绩效评价办法》,引导专业经营发展方向。 六、实施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壮大企业发展规模,让员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让员工与企业同发展共命运,是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邮政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全体员工心目中建立对企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责任意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与团结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邮政的行为准则。当然,守信是一个企业必须有的精神,在跟客户合作中一直本着诚实守信的合作理念,但在邮政看来,负责任更是和企业的生存、职工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局在省公司的坚强带领下,努力克服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影响,积极践行省公司党组富民强邮、构建和谐发展战略,按照一体两翼新架构,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板块联动发展为主线,以专业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企业经营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1-9月,全市邮政企业累计完成收入2.09亿元,列全省第三位,增幅31.95%,列全省第六位,预计全年完成收入2.63亿,同比增幅28%,超奋斗目标101%,收差预计完成省公司4000万目标,增幅达100%,并偿还企业贷款828万元。其中,1-9月,全市函件专业实现业务收入1436万元,完成省公司奋斗目标95.7%,同比增长18.8%;1-9月集邮专业实现业务收入1021万元,完成省公司预算目标102.1%,同比增长43.7%。1-9月,全市报刊专业实现业务收入1023万元(零售按业务收入),完成省公司奋斗目标79.4%,同比增长16.8%,其中订阅收入完成562.8万元,同比增长17.7%,零售完成收入356.1万元,完成预算目标进度79.1%,同比增长22.5%。 截至9月底,全市邮政期末储蓄余额达到111.4亿元,规模列金融机构和全省第3,全年累计净增16亿,创历史新高,预计年末规模将达__.2亿元,累计净增19亿元;定活比例33.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邮储市场占有率为14.1%,预计年末将达到14.2%。1-9月全市完成金融业务收入1.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81.5%,占总收入结构比重71.1%,较去年增加1.38%。 针对过快增长的欠费,邮政充分利用量收管理系统,借助系统数据,加强欠费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12月底,邮政累计收回各类欠费1269万(其中量收系统欠费245万),较一季度末欠费下降90%。收入欠费占比从一季度的10.89%,下降为0.91%。全年收回函件账单欠费50万元,贺卡欠费218万元,分销商品欠款155万元,报刊欠款580万元,思乡月欠费153万元,集邮欠款28万元,航空客票欠费26万元,邮乐卡欠费59万元,其中跨年度营销项目贺卡业务和报刊大收订流转额基本实现了零欠费。 通过持续的开展降本增效,财务管理进一步深化,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意识、效益观念逐步增强,全市邮政企业利润收益水平达到16.9%,同比增长48.1%,人均有效收入达到11.3万元,较去年同期提高38.1%,列全省第6位,预计年底将达到14.1万元。百元业务收入总成本费用较去年下降5.0元,百元业务收入管理费用下降1.8元。积极推进专业核算、网点损益核算、分销核算,加强结果运用,渠县局川鄂路、达县局华蜀南路营业网点利润率在全省列前5位。 财务规范进一步加强,员工营销费全部纳入工资、劳务性支出管理,并实行集中发放。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资金管理,累计偿还贷款828万、各类欠款550万元。累计开展审计项目62项,审计工程金额506.4万元,审减53.3万元,审减率10.53%。 网点布局得到优化。经过多次调研论证,积极部署在市场资源丰富区域新增网点,对市场空间狭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网点进行迁址,宣汉八仙楼、达县渡市、渠县宝城、万源长坝预计在今年完成迁址。按照省公司统一安排部署,今年全市预计完成10个网点标准化改造,另根据省鸿闻公司统一安排,今年更新现业城区48个报刊亭,邮政服务形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渠道优势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市已实现网点全功能化,渠县青丝乡、宋家乡代办所改制为自办所已得到省公司批复,资质手续、设备、营业系统全部到位,10月底已顺利开业。积极倡导在邮政台席叠加代字号业务,形成了1+n为核心的渠道,1-9月,短信在网户数达到30.5万户,其中包年短信6.1万户,实现收入692.7万元,代售机票7824张,票务完成收入96.5万元,同比增长202%。 投递能力得到加强。全市城区投递网建设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较好支撑了邮政业务的快速发展。以流程优化活动为契机,重点关注给据邮件投递信息上网率等指标,加大管理力度,制定下发《全程时限考核办法》,针对银企对账单投递率、回执率低等瓶颈问题,制定了考核办法,目前相关指标有所回升。 完善网络支 撑平台,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目前,营业网点内部电话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全市153个联网网点可实现内部电话互通,且全部实现了视频监控联网,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市县网络中心均安装了防火墙。为全市邮储余额上7千万、部分代售火车票等共计45个网点安装了led系统,目前已开始投入使用。积极按照省公司安排部署,各项业务和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上线等经营支撑工作全部完成。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 摘要:知识管理是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与科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管理模式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的管理向现代的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过渡。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其基本路径在于将知识型员工塑造成为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最终实现既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知识需求,又提高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知识员工;知识产权 一、文献回顾 Schumpeter是现代创新理论的开创者,在他看来,“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按照Schumpeter的观点,无论是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还是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都是创新,很长时期内学者们对创新问题的研究都没有超出这一范围。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开始受到重视[1]。Schumpeter的研究对于此后创新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Drucker(1989)把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引入创新概念。他认为,“创新,即用知识生产新知识,不是美国那么多民间传说所断言的‘灵感’,也不是孤单的个体在其车库里干得最出色。创新需要系统的努力和高度的组织”。“创新是企业的一项基本职能,其主要目标在于满足、引导和创造顾客需求,企业必须以此规范企业和员工的创新思想和行为,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知识、经济和社会的有机统一才能完成”。[2]从Drucker对创新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创新是一个知识的积累、生产、再生产和应用的复杂过程。因此,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对掌握知识的员工的管理和使用,即知识员工的管理。 知识员工的概念是Drucker于1959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知识员工属于那种“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加拿大着名学者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当然创造过程中需要用到手,但只是用手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而不是用手扛一个50磅重的麻包。”[2]Drucker(1999)认为,知识是一种高品位资源,知识工作者是宝贵的财富,知识工作者必须被视为资产而不是成本,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保存这种资产并发挥其作用[3]。野中郁次郎(1991)认为,组织的知识创造是一个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完整的知识创新过程必须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成功的转换,使知识在组织内部加以扩大,促成创新[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管理创新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韩岫岚(1997)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在理论上的升华。创新的内容是多层次和多层面的。他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未来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向: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化经营管理、善于捕捉机遇的寻机化管理、实施灵活多样的弹性化管理、注重人才开发的人本化管理[5]。梁镇(1998)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家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管理系统(或企业战略、组织、技术、文化管理的某一个方面)的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大致概括为“四全管理创新”,即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效益,其中关键在创新设计。李轩(1998)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创造更有效整合企业有限资源的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系统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体系,也可以是新的具体利用有限资源的手段及企业目标制定程序的变更。邓衍、葛新权(2000)认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注重企业内部核心能力的培养,即不断进行新思想(观念)、新战略、新制度、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构想和实施。宁晓青(2000)指出,企业管理创新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放弃旧的传统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方法。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旨在通过引入一种更为有效而尚未被众多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从而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者在较少要素投入的条件下,获得同样高的产出水平。陶向南、金光和赵曙明(2000)探讨了传统知识创新模式和以硅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新知识创新模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之上,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在不同创新模式下高新技术企业所采用的组织形态特征,并给出了不同类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具有的典型特点[6]。苏小方(2006)从产权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创新。她认为,职工积极性供求是“职工产权”的函数,在货币化的“职工产权”部分为既定时,增加非货币化的“职工产权”部分能够明显调动职工积极性,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应重在把职工当成“产权人”,充分尊重和满足“职工产权”,创立公平的产权交易市场,提升职工的产权地位[7]。 二、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成果分析 (一)我国历届企业管理成果获奖的行业分布情况 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排名前5位的行业有轻工业、机械行业、钢铁行业、电力行业和铁道部门。轻工业部门所取得的成果最多,14届总共获得了122项奖励(包括第一、二、三等奖)。核工业行业所取得的管理创新成果最少,14届总共只获得了3项奖励。 (二)我国历届获奖企业管理成果的内容分布情况 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处在传统的对物的管理阶段,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即人的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不断流入我国,各行业企业不断涌现出西方式的管理理念,例如管理再造工程、学习型和知识型管理等。 从1993年第2届创新成果评奖开始一直持续到2008年,每一年都有市场开拓方面的创新成果出现。目前共取得 97项成果,占总成果的8.67%,这说明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向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基本一致。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判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虽然我国近20年来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较多,但是从这些成果的行业和内容分布来看,垄断行业企业职工的知识密集度较高,但所取得的管理创新成果却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垄断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而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知识需求仅仅在于满足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的需要,企业的发展路径不是依靠充分发挥员工的知识贡献,而是凭借垄断的保护力量。垄断行业的知识型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所获得的报酬主要在于满足货币要素的需求,对于非货币因素的考虑较少,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垄断行业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知识型员工无法同企业进行对等谈判,从而不能按照期望的知识价格交易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满足货币需求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得到非货币报酬,员工缺乏进一步创新的动力。目前我国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处于十分薄弱的环节,知识管理在国家评奖中的第10届、11届各有1项,14届有2项成果分别获得奖励。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管理模式应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的管理向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这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设计:知识员工管理 虽然十几年来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中所取得的成果十分丰富,但是获奖的成果知识含量并不高,总体管理模式还是属于传统的物的管理阶段。加强知识管理,培育知识型员工是适应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趋势。 知识员工管理的对象是掌握企业管理知识、技术知识和其他知识的企业员工,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知识员工的知识创新,增强企业知识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毫无疑问,知识员工和知识创新是创造和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如果我们将企业视为知识的需求方,知识员工则是知识的供给方。企业需要知识和知识员工,需要向知识的供给方支付报酬,即工资;知识员工为了得到期望的报酬,需要向企业供给知识,企业和知识员工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劳资关系。在开放的知识交易市场中,企业和知识员工之间形成一个知识供求模型。 将知识需求模型和知识供给模型放在同一个坐标系内,可以得到知识产权的供求模型。如图所示。在坐标系中,当知识供求达到均衡状态时,存在两个均衡状态:企业向知识所有者支付的知识价格(kpe)同知识员工提供知识期望得到的报酬(kpe)相等;企业对知识的需求量(kqe)同知识工人所提供的知识量(kqe)相等;企业在支付了知识工人所期望的“知识产权”费用后,得到了自己需要的知识。知识工人获得了自己期望得到的知识产权报酬后,向企业提供了所掌握的知识。在完全知识产权市场条件下,职工的知识供给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从知识供求模型中可以看出,当知识员工所提供的知识供大于求时,说明知识出现过剩,或者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不足。当知识员工所提供的知识小于需求时,说明知识员工缺乏提供知识的动力,或者企业迫切需要知识。对于资方和劳方来说,对知识的供求应当有一个均衡点,一旦知识供求均衡被打破,都会出现不利局面:如果知识员工提供知识的数量超过了均衡点,这样就会过度消耗知识员工的脑力和体力,而一旦知识员工得不到因过多的知识付出所需要的回报,那么知识员工就会提出辞职或者产生其他劳资纠纷。 如果知识员工提供知识的积极性低于知识供求均衡点,这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受到一定的损失。因此,企业在管理活动中,在努力调动知识员工充分发挥提供知识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使知识供给量和需求量处于均衡状态。如果要使知识处于供求均衡状态,这就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知识的供求双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二是在供求双方之间存在一个公平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在第一个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第二个条件不一定就具备,即使在劳资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时,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不一定就存在。但是,要建立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市场中的交易双方必须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否则,知识产权的交易活动就会导致处于强势地位的企业损害处于弱势地位的知识员工利益的不对等交易出现。当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主体和公平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同时存在时,即使知识交易处于供求失衡的状况,交易双方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进行调整,使知识供求实现新的均衡。在知识供求模型中,当知识产权的价格为kpe2时,知识员工向企业提供的知识量(kqe)大于企业对知识的需求量(kq1),企业会出现知识剩余,剩余量为(kqe2-kq1)。 产生知识剩余的原因可能在于企业向知识型员工支付的货币报酬较高,企业知识型员工队伍庞大且员工对企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员工们对自己的岗位较为满意。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员工的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等能够得到充分展现。这时企业可以通过与员工对等谈判,将企业的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张,为使得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提供更多的机会。在知识供求模型中,将需求曲线从d1平行向右上方移到d2,这时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从kq1增加到kqe2,最终使企业和知识工人的知识供求达到均衡状态e2。当知识产权的价格为kp3时,知识员工所愿意贡献的知识为kq0,这时企业所需求的知识量为kq2,企业出现知识短缺,知识缺口为(kq2-kq0),知识短缺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企业愿意支付的知识产权费用不能满足员工的期望,从而发生知识型员工跳槽或外部员工拒绝进入企业工作,这样就会导致知识型员工数量减少,愿意接受知识产权价格的员工自身知识水平不高。这时,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知识产权的货币价格来刺激知识型员工积极向企业贡献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创造优越的个人成长环境、增加员工的工作自主性、建立合理的工作业绩考核制度等非货币因素来刺激员工向企业提供知识,同时适当地减少企业的经营活动来降低对知识的需求。企业将知识产权的价格从kp3提高到kpe1,对知识的需求量从kq2降低到kqe1,最终使劳资双方对知识的供求达到均衡状态e1。因此,从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有效的知识员工管理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1)将知识员工塑造成为平等的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在同企业知识交易的谈判中处于平等的地位;(2)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使知识员工能自动进退市场,最终实现市场调节知识产权的货币价格。 上述可见,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管理向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过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其基本路径是将员工视为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即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最终既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知识需求,又提高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地方政府 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本文运用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以地方政府和高校为研究对象,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重点研究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关系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组织问题。 科教兴国重在创新,创新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近2/3,“863计划”项目占全国的1/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14%,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但是,全国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有90%以上仍未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清华大学是我国专利大户,国家实行专利法以来,授权的643项专利中得到不同程度应用的也仅占30%,效益较为突出的只有15%。如何把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推动尤其重要,特别是耗资巨大、企业难以承担风险的大项目,更加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促进。 1中外政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 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鼓励高校同企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并为此投入巨额资金。英国早在1986年10月,宣布了一项投资为4.2亿英镑的资助产学研合作的宏伟计划,规定高校科研机构选定并得到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政府将拨结该项目同样数额的支持经费。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白1971年开始,陆续制定了“大学工业合作计划”、“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等7个促进高校与企业界结合的计划。美国商务部1990年拨款组织“先进技术计划”,资助那些申请该计划的企业、政府部门、大学都按“食物链”的方式集团化,以确保集团内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密切结合,达到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时间。英国地方政府鼓励大学和企业合作,谢菲尔德市的市长谈到,市政府主要制订一些鼓励政策,如在大学附近设立科学园区,鼓励新兴公司的成立,引导大学教授不要只做纯学术研究,鼓励年轻的学者对中小企业发生兴趣。1996年英国政府启动区域创新战略,其目的是帮助将新思想和新方法转变到商业和公共领域的创新上来。美国大学成为政府认可的教学和科研中心,并得到大量资金。同时,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制定有关优秀人才引进的政策,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表明:政府在推动高校和企业的结合上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近些年来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了各种方式,如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组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等,但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各省市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促进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教育部与科技部共同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香港特区政府1993年成立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拨款2.5亿元及57130平方米的土地作为兴建中心大楼及租期运作费用,旨在促进科技、学术与工业的结合,但政府在具体的政策上支持力度仍显不够。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但我国不少地方基础较差,科技投入低,高校创新功能薄弱,力量分散,加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缺少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 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一些学者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解释各国技术创新实绩的差异,重视国家特定因素对于技术变迁过程的重大影响,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首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在这本著作中明确地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为同一物,还将发明与创新区别开来,认为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或者经济的现象。熊彼特的有关经济发展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演进过程的观点,为政府、企业制定有效的创新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没有涉及到政府管理创新对于技术成果转化影响的问题。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于1977年发表的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克分论述了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实为管理革命、管理创新的一部分,认为大公司出现之后,管理的复杂化程度提高,从而导致了经理阶层的职业化和高层次管理方式的形成,而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管理创新但是钱德勒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企业的发展,对政府政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几乎没有涉及。 近些年西方学者发表了大量对创新理论和官产学研的专著、论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a~earte.muii"所著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一书。该书论述了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proctorp、reid等所著的《美国和德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比较研究》,对德国和美国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中的组织、管理和执行上的相似与差异进行了探索,并应用具体事例对美国4个主要科技园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动力进行了检验。michatlhobday所著的《科技创新在东亚》,该书拓宽了传统的创新理论,建立了了解科技后进国家(地区)高科技公司优势和缺点的分析性架构…。铃木所著的《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该书重新解释了日本的科技变革进程,指出日本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归功于日本政府的远见卓识的产业政策和大型公司的创新管理技术。但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论述政府管理创新问题的论文论著较为少见。 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十分关注创新理论的研究,其中冯之浚编著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具有代表性,在这部书中,冯之浚等论述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抉择的必要性,提出了制度安排及深化政府的体制改革问题。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途径,国内外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美国、英国一些学的主要观点有:(1)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工厂企业流动,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2)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3)建立向工厂企业推销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4)创办大学科技园区,使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进入园区孵化;(5)创办合作研究中心,与企业界共同开发新技术;(6)建立科技成果交流网,密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社会职能;(2)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标准;(4)产、学、研一体化研究;(5)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等。但国内外对地方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的管理创新问题尚欠缺系统论证。 3国家创新体系中地方政府与高校、企业的相互关系同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1996年报告中提出:“国家创额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市场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的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构成中的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等,在实现该体系的功能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存在合理的相互联系机制。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它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内容,其中,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证。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高校在知识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高校人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科学素养所决定的。他们在我国高层次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而且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的文化素质,尤其在创造中的理性思维是最突出的特征。正是这样一支知识创造型人才队伍,已经或将成为知识创新的战略资源。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走出困境和发展壮大的关键,促使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各种组织都能成为本组织管理创新的主体,而从某一特定的行政区域整体来说,地方政府则是管理创新的主体,它对于合理配置创新资源起着宏观调控作用。由此可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个关键,高校的知识创新是基础,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是保证。我们以大学科技园为例进一步说明政府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大学科技园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结合,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如前所述,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取得了相当多的科技成果,如何把高校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大学科技园是一种有效途径我国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沈阳市政府在沈阳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拨出810亩地,完成六通一平,以低于征地价的每亩3万余元出售给东大软件园。哈尔滨市政府在哈工大校园周围划出117公顷土地建设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北京市政府政策预留22公顷土地建设清华科技园。浙江省政府财政拨款5000多万元,与国家教委合作,建设浙江省杭嘉湖科技开发公司等,并相应出台了吸引创新人才人园的政策。可见,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条件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财团的加^,高校显著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而条件相似,由于缺少当地政府的支持,创办大学科技园是很难成功的。 4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问题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个突出特征,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及的。先秦诸子都是从人出发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其中,儒家“三纲五常”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最典型的有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一文中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道”指通导、治理的意思。 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其中“如承大祭”指如同承担大祭典一样小心。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一文中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公孙丑下》一文中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中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的管理,只有尊重民意,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国家和民族才能兴旺发达。中国古代传统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的文化支撑。西方国家的管理思想曾经历由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到现代管理理论的“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从而奠定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们认识到人才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识到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尤胜过金融资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企业、高校等各种组织以至政府管理的重心。可以说,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创新人才通常指创造力高的人才,即能产生符合某种目标或新的情境的解决问题的观念,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的能力。显而易见,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和根本。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创造一个吸引人才并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的竞争环境,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以及人人参加竞争的舆论环境,增强创新人才的竞争意识和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 5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体系问题 5.1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职能,通常指职责与功能作用,它是职和能的辨证统一。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是国家在实施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恩格斯曾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因此,国家必须具有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所谓地方政府职能,是指地方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可见,地方政府职能是政府职责与政府功能的统一。地方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是作为国家管理执行机关的行政主体,依法对政府机关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作用。 地方政府职能内容是变化的,这是由行政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这就涉及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当前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环境下,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及体制改革至关重要,这是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政府职能的重点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对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但政府机构不宜庞杂;另一方面,企业正由政府的附属物逐渐转变成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但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创新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干预始终是十分必要的,但干预方式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方式,而应是作用在市场的失效点。基于这两方面的思考,政府的部分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可以由界于政府与高校、企业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代为履行,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体制刨新。 5.2科技中介组织 科技中介组织,就是以非行政的方式组合起来,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和企业之间,执行特定功能的互益性社会自治组织。科技中介组织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桥梁,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问环节。如前所述,市场经济对地方政府角色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对社会、企业、市场的直接控制向宏观、间接管理过渡。这时,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成为协助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股重要力量。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出现的。利益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需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完全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并不能保证市场效益的最大实现,而且,往往会发生市场失效,表现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高校教师利益得不到保证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企业的科研投资得不到回报的事情也经常出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协调政府行为与高校行为、企业行为的关系,无疑是地方政府转变职能面临的新课题。在市场失效的时候,科技中介组织则扮演了相对成功的角色。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运而生。他们面向市场、熟悉市场、服务于市场,比相关的政府部门在有效管理、服务市场经济方面确实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压力和动力,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方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将地方政府的职责与市场经济本身的游戏规则相结合,培植和发展科技中介组织,服务市场、管理市场而不是命令市场。 (2)助手作用。在现代社会,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复杂化,社会服务对象和领域也日益增多,要求也不断提高,有许多需要专业性的管理和服务。如果政府再如过去一样,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地进行社会管理服务活动,其结果不难想象,必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政府。因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社会的力量扩展自己职能的实现范围,增强政府的影响力量。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化的管理和服务;晟有效的组织形式就是各种社会中介组织。而地方政府将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事务交给科技中介组织承担,这既能使政府转移出的职能得以落实,由科技中介组织更好地为高校等科研部门、企业、市场、社会服务,又能使政府减少具体事务,加强宏观决策、宏观规划和宏观调控,提高其行政效率。科技中介组织介入社会舞台以后,可承担大量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职能,大大地减少了地方政府的工作量,降低了政府成本,精简了机构和人员,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当了地方政府的得力助手。 (3)桥梁与纽带作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由直接转变为间接。而介于政府与高校、企业、社会、市场之问的科技中介组织,依其“承上启下”、“上挂下联”的地位,成为协助政府职能如此转变的一种最佳途径。笔者曾走访过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该公司被称为准政府机构,也是科技服务机构,属于非赢利性组织,其宗旨是促进与推广香港工业科技之开发及应用,专为高校或科研部门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创新搭桥铺路,并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后不干预企业经营括动要求,履行对企业管理和指导职能,同时又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要求,既激发了高校和企业的创新括力,实现了政府向政企分开的职能转变,又使政府与高校、企业、市场、社会之间联系更为紧密。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地方政府 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本文运用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以地方政府和高校为研究对象,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重点研究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关系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组织问题。 科教兴国重在创新,创新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近2/3,“863计划”项目占全国的1/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14%,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但是,全国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有90%以上仍未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清华大学是我国专利大户,国家实行专利法以来,授权的643项专利中得到不同程度应用的也仅占30%,效益较为突出的只有15%。如何把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推动尤其重要,特别是耗资巨大、企业难以承担风险的大项目,更加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促进。 1中外政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 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鼓励高校同企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并为此投入巨额资金。英国早在1986年10月,宣布了一项投资为4.2亿英镑的资助产学研合作的宏伟计划,规定高校科研机构选定并得到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政府将拨结该项目同样数额的支持经费。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白1971年开始,陆续制定了“大学工业合作计划”、“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等7个促进高校与企业界结合的计划。美国商务部1990年拨款组织“先进技术计划”,资助那些申请该计划的企业、政府部门、大学都按“食物链”的方式集团化,以确保集团内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密切结合,达到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时间。英国地方政府鼓励大学和企业合作,谢菲尔德市的市长谈到,市政府主要制订一些鼓励政策,如在大学附近设立科学园区,鼓励新兴公司的成立,引导大学教授不要只做纯学术研究,鼓励年轻的学者对中小企业发生兴趣。1996年英国政府启动区域创新战略,其目的是帮助将新思想和新方法转变到商业和公共领域的创新上来。美国大学成为政府认可的教学和科研中心,并得到大量资金。同时,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制定有关优秀人才引进的政策,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表明:政府在推动高校和企业的结合上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近些年来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了各种方式,如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组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等,但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各省市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促进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教育部与科技部共同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香港特区政府1993年成立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拨款2.5亿元及57130平方米的土地作为兴建中心大楼及租期运作费用,旨在促进科技、学术与工业的结合,但政府在具体的政策上支持力度仍显不够。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但我国不少地方基础较差,科技投入低,高校创新功能薄弱,力量分散,加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缺少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 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一些学者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解释各国技术创新实绩的差异,重视国家特定因素对于技术变迁过程的重大影响,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首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在这本著作中明确地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为同一物,还将发明与创新区别开来,认为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或者经济的现象。熊彼特的有关经济发展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演进过程的观点,为政府、企业制定有效的创新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没有涉及到政府管理创新对于技术成果转化影响的问题。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于1977年发表的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克分论述了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实为管理革命、管理创新的一部分,认为大公司出现之后,管理的复杂化程度提高,从而导致了经理阶层的职业化和高层次管理方式的形成,而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管理创新但是钱德勒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企业的发展,对政府政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几乎没有涉及。 近些年西方学者发表了大量对创新理论和官产学研的专著、论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a~earte.muii"所著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一书。该书论述了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proctorp、reid等所著的《美国和德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比较研究》,对德国和美国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中的组织、管理和执行上的相似与差异进行了探索,并应用具体事例对美国4个主要科技园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动力进行了检验。michatlhobday所著的《科技创新在东亚》,该书拓宽了传统的创新理论,建立了了解科技后进国家(地区)高科技公司优势和缺点的分析性架构…。铃木所著的《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该书重新解释了日本的科技变革进程,指出日本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归功于日本政府的远见卓识的产业政策和大型公司的创新管理技术。但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论述政府管理创新问题的论文论著较为少见。 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十分关注创新理论的研究,其中冯之浚编著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具有代表性,在这部书中,冯之浚等论述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抉择的必要性,提出了制度安排及深化政府的体制改革问题。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途径,国内外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美国、英国一些学的主要观点有:(1)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工厂企业流动,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2)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3)建立向工厂企业推销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4)创办大学科技园区,使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进入园区孵化;(5)创办合作研究中心,与企业界共同开发新技术;(6)建立科技成果交流网,密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社会职能;(2)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标准;(4)产、学、研一体化研究;(5)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等。但国内外对地方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的管理创新问题尚欠缺系统论证。 3国家创新体系中地方政府与高校、企业的相互关系同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1996年报告中提出:“国家创额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市场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的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构成中的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等,在实现该体系的功能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存在合理的相互联系机制。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它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内容,其中,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证。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高校在知识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高校人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科学素养所决定的。他们在我国高层次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而且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的文化素质,尤其在创造中的理性思维是最突出的特征。正是这样一支知识创造型人才队伍,已经或将成为知识创新的战略资源。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走出困境和发展壮大的关键,促使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各种组织都能成为本组织管理创新的主体,而从某一特定的行政区域整体来说,地方政府则是管理创新的主体,它对于合理配置创新资源起着宏观调控作用。由此可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个关键,高校的知识创新是基础,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是保证。我们以大学科技园为例进一步说明政府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大学科技园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结合,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如前所述,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取得了相当多的科技成果,如何把高校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大学科技园是一种有效途径我国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沈阳市政府在沈阳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拨出810亩地,完成六通一平,以低于征地价的每亩3万余元出售给东大软件园。哈尔滨市政府在哈工大校园周围划出117公顷土地建设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北京市政府政策预留22公顷土地建设清华科技园。浙江省政府财政拨款5000多万元,与国家教委合作,建设浙江省杭嘉湖科技开发公司等,并相应出台了吸引创新人才人园的政策。可见,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条件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财团的加^,高校显著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而条件相似,由于缺少当地政府的支持,创办大学科技园是很难成功的。 4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问题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个突出特征,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及的。先秦诸子都是从人出发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其中,儒家“三纲五常”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最典型的有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一文中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道”指通导、治理的意思。 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其中“如承大祭”指如同承担大祭典一样小心。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一文中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公孙丑下》一文中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中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的管理,只有尊重民意,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国家和民族才能兴旺发达。中国古代传统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的文化支撑。西方国家的管理思想曾经历由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到现代管理理论的“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从而奠定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们认识到人才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识到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尤胜过金融资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企业、高校等各种组织以至政府管理的重心。可以说,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创新人才通常指创造力高的人才,即能产生符合某种目标或新的情境的解决问题的观念,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的能力。显而易见,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和根本。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创造一个吸引人才并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的竞争环境,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以及人人参加竞争的舆论环境,增强创新人才的竞争意识和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 5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体系问题 5.1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职能,通常指职责与功能作用,它是职和能的辨证统一。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是国家在实施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恩格斯曾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因此,国家必须具有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所谓地方政府职能,是指地方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可见,地方政府职能是政府职责与政府功能的统一。地方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是作为国家管理执行机关的行政主体,依法对政府机关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作用。 地方政府职能内容是变化的,这是由行政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这就涉及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当前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环境下,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及体制改革至关重要,这是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政府职能的重点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对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但政府机构不宜庞杂;另一方面,企业正由政府的附属物逐渐转变成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但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创新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干预始终是十分必要的,但干预方式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方式,而应是作用在市场的失效点。基于这两方面的思考,政府的部分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可以由界于政府与高校、企业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代为履行,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体制刨新。 5.2科技中介组织 科技中介组织,就是以非行政的方式组合起来,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和企业之间,执行特定功能的互益性社会自治组织。科技中介组织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桥梁,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问环节。如前所述,市场经济对地方政府角色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对社会、企业、市场的直接控制向宏观、间接管理过渡。这时,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成为协助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股重要力量。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出现的。利益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需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完全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并不能保证市场效益的最大实现,而且,往往会发生市场失效,表现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高校教师利益得不到保证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企业的科研投资得不到回报的事情也经常出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协调政府行为与高校行为、企业行为的关系,无疑是地方政府转变职能面临的新课题。在市场失效的时候,科技中介组织则扮演了相对成功的角色。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运而生。他们面向市场、熟悉市场、服务于市场,比相关的政府部门在有效管理、服务市场经济方面确实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压力和动力,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方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将地方政府的职责与市场经济本身的游戏规则相结合,培植和发展科技中介组织,服务市场、管理市场而不是命令市场。 (2)助手作用。在现代社会,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复杂化,社会服务对象和领域也日益增多,要求也不断提高,有许多需要专业性的管理和服务。如果政府再如过去一样,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地进行社会管理服务活动,其结果不难想象,必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政府。因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社会的力量扩展自己职能的实现范围,增强政府的影响力量。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化的管理和服务;晟有效的组织形式就是各种社会中介组织。而地方政府将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事务交给科技中介组织承担,这既能使政府转移出的职能得以落实,由科技中介组织更好地为高校等科研部门、企业、市场、社会服务,又能使政府减少具体事务,加强宏观决策、宏观规划和宏观调控,提高其行政效率。科技中介组织介入社会舞台以后,可承担大量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职能,大大地减少了地方政府的工作量,降低了政府成本,精简了机构和人员,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当了地方政府的得力助手。 (3)桥梁与纽带作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由直接转变为间接。而介于政府与高校、企业、社会、市场之问的科技中介组织,依其“承上启下”、“上挂下联”的地位,成为协助政府职能如此转变的一种最佳途径。笔者曾走访过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该公司被称为准政府机构,也是科技服务机构,属于非赢利性组织,其宗旨是促进与推广香港工业科技之开发及应用,专为高校或科研部门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创新搭桥铺路,并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后不干预企业经营括动要求,履行对企业管理和指导职能,同时又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要求,既激发了高校和企业的创新括力,实现了政府向政企分开的职能转变,又使政府与高校、企业、市场、社会之间联系更为紧密。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供电公司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评体系探索 摘要:国网辽阳供电公司管理创新工作以省公司创新管理对标体系为基准,将管理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日常管理紧密结合,将成果的落地与对标管理紧密结合,建立创新成果推广的执行、考核、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实施创新成果推广的严格考评,并定期分析结果,查找存在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更加关注成果推广落地,让成果推广不再停留于纸面上,形成管理创新的高效动态和持续改进机制,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关键词:管理创新推广应用考评体系 一、专业管理目标描述 第一,专业管理理念。结合国网辽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为公司)实际,运用5W2H分析法,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扎实推进成果推广的执行和落地,推进更新管理观念、优化工作流程,形成一套程序合理、责任明确、科学有效的创新成果推广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创新“PDCA”全过程管控机制。第二,专业管理范围和目标。其一,管理范围。公司系统的拥有管理创新成果的单位、部门、人员、流程等方面,搭建一个上下贯通、运转高效、左右协同,过程涵盖等重要环节的全方位运行体系,实现各专业的管理创新成果有效推广应用。其二,管理目标。严格按照省公司管理创新工作中成果推广应用的相关要求,建立、发挥公司成果储备库的作用,以强化成果推广提高对业务执行的约束力,杜绝“重建设、轻执行”的“成果不落地”的现象。 二、主要管理做法 第一,管理工作流程图。公司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流程,主要分为考核准备、实施考核、总结改进等阶段,机构包括了公司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相关部门、单位等,进而形成了以创新成果推广为目标的一个多阶段、多层面参与的实施流程。第二,主要流程说明。其一,阶段流程说明。第一阶段考核准备:主要开展落实部署、编制考评体系、征集意见、下发通知等工作。第三,阶段实施考核:主要开展成立考评组、开展培训、组织考核、推广自评、集中考核等工作。第三阶段总结改进:主要开展汇总结果、综合审定、公布结果、总结改进、完善储备库等工作。其二,主要节点说明。落实部署:按照国网公司、省公司相关要求,公司逐步重视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公司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积极开展创新管理成果应用工作,将成果推广的执行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成果推广有效落地。编制考评体系:依据公司的管理创新对标要求、工作计划等,由公司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制订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评细则,业务主管部门着手开展前期工作,确保与本年度管理创新工作指导方针一致。征求意见: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细则的意见征集。征集过程要保证层面全覆盖、形式多种多样,利用公司管理创新信息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开展调查问卷,广泛征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宣传范围广、内容深,营造全员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审核:公司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审定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细则,综合参考收集的意见或建议。经领导小组审核,如果未能通过,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需要反复修改细则,直至审核通过。成立考评组: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成立成果推广考评组。组织全公司管理创新联络员、骨干力量等人员参加专业培训,进一步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工作方向,确保具备公司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考核工作,确保参与考核人员在实施考核过程中考核方法考核结果的准确可靠。组织考核: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工作。管理创新管理考核主要采取集中考核和各部门、基层单位自评两种方式。每年,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管理创新管理考评组成员开展集中考核,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创新联络员负责半年考核本部门(单位)的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情况,自评结果汇总给办公室。考核结果不仅包括详细的评分情况,更重要的是指出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公布结果:经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公布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评的结果,并反馈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在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意见。完善储备库: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整理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管理创新管理的成果情况。在动态入库流程中,符合条件后才可入库,入库后才能上报省公司。不符合条件的成果要经过重新修改、撰写和评审,有效的将质量低下的成果拒之门外,形成公司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核周期的总结。 三、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第一,在加强组织保障上做得更强。公司管理创新管理考核工作已建成了由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的组织保障,下一步要重点将考核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管理创新管理考核的工作职责,明确整个常态化管理的人员职责和岗位分工,并在人员选择上精挑细选,实现人员素质高、责任分工清、体系运转好。第二,在加强宣传引导上做得更好。充分利用公司网站等多种形式,定期管理创新工作动态,推广创新成果的经验做法,时时关注成果动向和状态,确保成果撰写的连续性,为创新成果“落地”营造积极、正向的舆论氛围。第三,在动态管理上做得更优。在巩固公司常态化管理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管理的深度,努力在推广应用,特别是在与标准化对接、成果转化上进行大胆尝试,形成亮点经验。 作者:刘旭 许晓 喻明明 单位:国网辽阳供电公司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管理创新成果点评 一、将信息技术融入管理 企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新模式,例如今年评出的上海大众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工厂规划和建设管理,江苏电力五位一体流程驱动管理模式,河南开祥化工小企业的信息集成经验等等。这些企业在信息化全面融入并且改造传统管理模式方面,都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创新。江苏电力将企业管理当中最核心的基础性管理的对象和范畴全面放到管理信息平台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流程的穿越是前提。过去传统管理是以岗位管理为中心,在一个部门或者一个车间里头实行制度标准的建设,现在是把责任制和岗位制分解为若干节点,以节点为中心整合标准制度责任考评和风险控制。这个过程一完成,实际上企业的颠覆性的、全面的管理制度就完成了,因为管理当中传统组织的概念、部门的概念、责任的概念已经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在这个基础上,把大量的前台的日常管理活动后台化,把大量的管理活动赶到网上或者赶到运行平台上,轨上运行是刚性的、合规的,轨下运行是不合规的有风险的,在新的管理模式下,日常的管理工作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完善轨上的运行体系,把脱轨的管理行为变成轨上的行为。这就是信息化高度融入企业管理以后能够全面改变企业的基本原因。 二、以战略导向引领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今年的成果当中有中海油大型跨国并购、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开拓海外高端水电工程市场、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分公司国际经营中的风险管理等等,这一批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基本的趋势是由低端或者是中低端向中高端或者高端的发展。例如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依靠创新驱动,实施集团化协同经营,组织引领各子公司有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构建国内外业务资源的统一配置平台,共享战略、技术、管理、信息、资金、经验,解决人才、资金、资质、网络等国际化经营资源不足的问题,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总承包。而过去的情况则是中国企业被动分包别人总承包以后拿下来的项目,是外国企业总承包,我们去干脏活、累活和危险的活,挣下游的钱。所谓高端走出去,靠的是品牌和技术,而不是低于成本劳动力的竞争。我们已经从低端的劳动力的红利转化为具有知识产权或者有知识含量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我们现在出去的工人,除了一部分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以外,一部分技术工人可以带领当地的工人去工作,完成某一个项目。高端走出去还意味着全球化人力资源匹配,而不仅仅是国内劳务输出。我们在当地搞了一个项目,很多情况下聘用的是外国的管理人员,聘用的是当地的管理人员,跟当地有很好的融合。还有就是我们的目标市场不同了。过去我们的目标市场只能是不发达国家甚至是最不发达的国家,现在我们能够既到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到发达国家,像欧美这些市场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风险的控制体系。过去很多情况下“走出去”是摸着石头过河,按照统一的部署,特别是央企走出去必须贯彻风险控制体系和标准。很多企业风险控制过程当中能够调用现代的信息手段以及当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工具有效地防范风险。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案例可以看出,由低端往高端走的过程中我们进步的轨迹。 三、聚焦细分市场,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这方面今年的成果当中,中小企业数量比较多,如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浙江洁丽雅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是非常有特点的。我们以南京康尼公司为例来总结成果当中表现出来的趋势。首先是走高精专特之路。中小企业要谋求发展,必须心无旁鹜,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开拓自己的核心能力,包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可以是“高”,也可以是“专”,也可以是“精”,也可以是“特”,也可以是“高精专特”都占,但是一定要抓住一样比别人做得好的,这是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发展原则。第二,像南京康尼公司这样,要想在国际同行当中做出成绩,必须绕开壁垒,另辟蹊径,在核心技术领域要养育出“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是打破国外同行技术垄断的根本的出路,别人家的孩子是很难抱过来的。国外企业在这个领域申请了大量专利,用就得花高价。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康尼公司另辟蹊径,另外走一条技术路线,避开那些外国企业的技术,自己搞自己的。在这个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尊重知识产权创新的规律,要尊重知识产权创新者的奉献以及基于这种奉献制度性的权益安排。第三,要建立起知识产权战略及与之相匹配的一整套制度、标准、责任、流程、办法,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在专利这个领域按照国际规矩办,有了自己核心的东西,不要轻易被别人模仿甚至偷走。 四、依据战略定位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在整合资源方面,今年的成果当中比较多的是国有甚至是央企,如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北京能源投资集团、中国五矿等。为什么国企在资源整合方面这些年出了很多的成果呢?这是国有企业由过去相对具有行政色彩的公司走向市场化过程的一种变革,变革的过程由过去比较浅层逐步向纵深发展。这些成果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大型国企成功整合资源的前提是,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主体,资源配置的主体,否则根本谈不上自己有权力配置这些资源,要去行政化。第二,战略引领。一个企业要整合资源,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特别是在业务方面的定位要特别准确,否则整合资源会失去方向。第三,在资源整合过程当中,将企业内部业务以及子公司的撤、并、转、卖,与外部企业并购结合起来,可以收到资源优化和高效配置的良好效果。 五、强化管理人员及新生代员工队伍建设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统筹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人员队伍现状,从构建分层、动态的管理人员能力模型体系入手,着力完善管理人员的招聘选拔、考核评估和培训发展体系,逐步打造了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引入能力模型,为管理人员的选、育、用、留提供了科学的衡量依据,全面提升了管理人员队伍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促进了企业经营稳步增长和品牌美誉度提升。 六、聚焦关键问题,带动管理全面提升 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神华集团、重庆长安汽车公司等企业都是在抓住企业关键问题以后,用一个管理模式和一套办法解决关键问题,带动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这些年一直在进行国际对标管理,世界三大评比和对标体系是由法国、俄罗斯和美国主导的,在三大体系评比和对标过程当中,大亚湾的主要数据指标都名列前茅,有的甚至超过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大亚湾是我国第一个核电站,而且是全部采用法国的技术,小至一个螺丝钉都是采用法国的产品,经过几十年不断成长和深化管理、优化技术,在法国主导评价体系当中,大亚湾的管理水平已经超过了法国本土企业。 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多方共赢的和谐发展 深圳高新投资集团、杭州娃哈哈集团、浙江省邮政公司、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等一批企业各自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经验,这些经验符合国家倡导的大方向,而且在相关的领域和行业里做出了成绩。 作者:胡新欣 单位: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执行副主任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深究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漫谈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摘要:本文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理念,从科技成果管理机制、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及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加以创新管理,从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于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征集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企业创新的新鲜经验,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20所中国著名高校经济管理(商)学院共同推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2007)”征集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对成功案例进行总结、推广,对为此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表示敬意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希望通过该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成果案例的推广,充实和完善高等院校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加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资料库建设,促进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全面推动企业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现代化水平,弘扬中国本土化的经营管理思想,探索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企业创新管理体系。 本次征集活动邀请各高校经济管理(商)学院院长和知名管理专家组成创新成果案例分类审定委员会,共同推举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 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的标准如下: 1.创新性。企业在管理运作中,采用了明显优于原来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或者采用了独特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文化,或者创立了新颖的运营机制、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或者是对现有管理思想的本土化改造,等等。这些创新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 2.实践性。企业的创新理念和采取的方法,已经过1年以上时间的实践检验,可操作性强。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达到了创造性应用,并得到了改进和发展。或可以颠覆现有的管理认知,具有贴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特点。 3.可复制性。企业的创新经验和方略具有推广价值,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可以复制或改良推广到同行业企业中解决同类问题,或推广到其他企业帮助其解决遇到的类似或相关问题。 4.成效性。企业实施创新后,经济效益提升加快,各项经济指标增长明显,业绩在本企业和行业内提高迅速。社会效益显著,企业社会责任感强,有一定的美誉度。工作效率高,有相关数据资料可以证明。 5.指导性。企业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有代表性,在行业、区域或相关范围内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备很强的榜样价值和导向意义,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能起到指导作用。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特征及应用浅析 前言:在全球发展化的今天,企业要加快发展步伐,就要站在世界高度来审视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全球先进思想及管理方法的引入,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到企业管理系统中来,让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更有效,让更多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效益性的管理创新成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定义 管理创新就是将创造性思想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 二、特征 1.创新性 (1)能揭示和反映企业管理领域的客观规律,其结构、功能明显优于原来采取的办法达到或超过国内同行业企业管理先进水平; (2)获奖的成果应该接近或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3)应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成果,在实践中又有改进或创新; (4)首次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同行业应用并获得成功。 2.实践性 (1)能体现企业的行业特点,反映企业在管理活动中所进行的成功实践; (2)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3)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性; (4)一年以上的实践成果,有推广应用价值。 3.效益性 (1)必须经过一年以上的实际应用; (2)经过科学评估、测定与计算; (3)确实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较显著。 三、成果分类 1.总体性成果 主要是作用于企业管理总系统,它涉及到各子系统、各管理层次、各生产经营要素,带有全局性,如战略管理、企业整体优化管理等; 2.专业性成果 主要是作用于某一专业管理领域(或某个专业分系统),如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信息化管理等; 3.单项性成果 主要作用于某一管理要素,或某一特定的管理范围(如某个环节、某个控制点); 4.应用性成果 主要是成功地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 四、成果创新的七大领域 1.创新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支撑企业运行的基本架构。企业需要以一定的组织结构而存在,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同生物的机体一样,必须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变革和调整。一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创新。二是企业之间组织结构的创新。一般来说,企业战略决定企业的组织结构,特定的企业战略要求有恰当的企业组织结构作为保障。 2.创新技术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产生新思想、新发明、新工艺等的一系列活动或过程,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企业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及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技术创新一则为企业带来了成本优势,二则独特的个性,使企业形成不同于同行产品的竞争优势,推动了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 3.创新经营理念 企业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迈进的时代,原有的经营模式及价值取向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一是转变经营观念。管理要面向顾客和市场,由重生产经营转为重资本经营,由重数量转为重质量,由重销售转为重服务,由重利润转为重战略;二是要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以知识管理为重点。 4.创新管理制度 有效的制度体系是企业高效地将企业核心资源整合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制度包括企业的文化制度、产权制度以及影响产权制度的实施从而影响到资源配置结果的一系列组织管理制度。例如,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它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原来的一个企业被分为二个,各有自己的法人,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5.创新管理方式方法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改变。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金、技术、专利等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都可以相互转让,唯独人力资源不能自由转让,因为人力资本将取代金融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如何让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7.创新流程和信息技术 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无人负责整个流程,只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流程之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电脑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有流程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流程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五、结束语 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及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从企业实际出发,在管理理念、组织与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成功探索的结果。企业要想在全球化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就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着眼于长远发展,改变短期的利润目标,实施具有创新实质的经营战略,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真正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管理创新,挖掘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创新成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利的支撑。 作者简介: 王艳荣,女,职务:安全环保科业务主办,职称:石油测井工程师,工作单位:中石化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分公司。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浅谈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摘 要 本文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理念,从科技成果管理机制、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及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加以创新管理,从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关键词 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0 引言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 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 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于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 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从萧山“示范区”成果看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民营企业常常由于规模较小、人才缺乏、历史较短、家族制色彩较浓等原因,导致企业管理创新的难度较大,在路径选择和理性培育上往往有不少困惑。 杭州市萧山区曾于2005年获得国家发改委“全国民营企业管理示范区”称号。早在2004年,萧山就在工业系统中提出和坚持了“管理创新、管理强企”的工作理念,深入开展管理创新单项模范及示范企业的培育、评选和管理创新成果的评选及推广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初,金德水副省长曾就萧山的管理创新工作做出批示,给予充分的肯定。基于萧山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坚持企业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随着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许多经营者纷纷开始摈弃传统的管理方法,管理创新的自觉性逐渐增强。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的适时加入,正确定位,创新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几年来,萧山已先后出台了《萧山区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基本规范和评价标准》、《萧山区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评价和申报办法(试行)》、《萧山区管理创新示范企业评价和申报办法(试行)》,较全面地构建了以管理十大体系为内涵的基本规范体系和考核标准,包括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财务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科技进步与信息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引导企业努力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运作体系,并将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奖励政策纳入了全区工业经济的基本政策框架和范畴。同时还从2007年开始,与省经贸委(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杭州市经委一起,联合开展管理创新示范企业三级联评工作,使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既有政策引导,又有工作抓手,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管理上台阶。近三年来,区内工业企业已有管理创新示范企业69家,其中省级示范企业22家,市级示范企业47家,每年递增30%以上。同时,已累计申报管理创新成果53项,每年递增10%以上,其中国家级成果9项、省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6项。 第二,坚持理论创新与绩效评估相结合。管理创新实际上是创造一种新的或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它可以是企业的全过程管理,也可是某方面的细节管理。它是一种模式,但更是一种活的理论。不少民营企业早期常常模仿国有企业或国外管理方式,而没有从自身实际和实际效果出发,因此难免会照本照抄、流于形式,制度很多,但效果不明。萧山在大力推行管理创新的同时,明确要求既有创新点又有支撑点,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萧山政府和企业都达成了“练好内功,应对外患”的共识,明确提出:“管理创新是萧山民企危机中的出路”,并在企业战略调整、市场营销、客户管理、风险控制、降本节耗等多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成果,且效果明显,从而确保了近几年来全区工业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和健康发展的势头。据粗略统计,2009年上报的29个管理创新项目已累计产生经济效益273420万元,平均年度效益贡献率为32.56%,光是2008年贡献利润达80717万元。这其中有不少项目已邀请管理咨询机构进行了绩效评估。 第三,坚持思维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管理创新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创新。这就需要有一大批观念超前、思想新颖、懂管理、会管理的专业人才。萧山在这方面已花了大的本钱。首先是努力提高经营者的素质,每年他们都会输送一批管理者去国外或国内著名大专院校培训,经常邀请国内外管理咨询机构到厂现场把脉诊断,并在继续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服务。目前,大部分百强企业经营者都已是“ENBA”或有高级职称,“农民理论家”鲁冠球曾荣获中国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最高奖――“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年青一代中,如最红集团老总带着自己撰写的《用“M”效应理论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走进大学讲堂的,已为数不少。其次是抓好中层专业干部的培养,2009年萧山推荐了一批企业管理人才参加了管理咨询师培训和考试,目前已有12名通过全国管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考试。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与管理变革相结合。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萧山民企中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的创新成果较多。如亚太机电公司的《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项目制度管理的实施》、东南网架公司的《以打造世界级钢结构企业为目标的持续技术创新》、荣盛控股集团《民营化纤企业打造互利共赢的同业合作新模式》、江宁丝绸公司的《产学研促进服装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浙江华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源头节能减排的多色系环保纺织新材料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介绍了企业自主研发彩色涤纶纤维及有色面料着色新工艺,省去了染前处理、高温高压染色等高耗能高排放的工序,把原来要多个厂家才能完成的工艺流程整合到一家企业完成,实现了化纤纺织品染色废水的“零”排放,填补了国际空白;同时,企业采用连锁“超市”经营模式,兴建了国内技术领先省内最为先进的高智能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专门承担公司新产品和相关单位原辅材料的储存、批发、自动分栋、配送任务,属国内首创,这个“支持多企业业务协同的高智能自动化物流配送与ERP信息集成”项目已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曾专题过考察报告,对其技术和管理创新给予高度评价。 第五,坚持制度创新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企业制度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的总和,制度创新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而引入的新的制度安排,新的规范和准则。信息化管理则是将企业运行中的信息流,如资金流、物流、作业流等信息成为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具有提高效率、降低误差、节省成本、便于考核等特点,其明显效果已有许多案例实证。从人脑管理向人机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已是民企管理创新的一大趋势。这几年来萧山已有许多民企开始注重技术与管理的高度融合。传化集团《公路港物流平台的建设与运营》首创了“公路港”物流模式,早在2003年开始,传化物流就实现了公路港物流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其经济指标每年保持在40%左右的增长,2008年全年实现平台营业总额35亿元,上缴款1.4亿元。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建立供应商信用管理体系,完善供应商信用管理机制,提升了供货质量和及时性、有效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制度创新的同时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还有福恩纺织的《4R+E营销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应用》、泰欣实业的《基于动态控制的可重构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永翔集团《现代化纺纱厂数据自动化采集系统建设》、汇林食品《基于协同商务模式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等成果,同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六,坚持精细化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精、准、细、严。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因此,精细化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万向钱潮公司在实施《基于价值流的工厂制造流程优化》的管理创新项目时,在大力加强劳动保护、提高职工劳动收入的同时,通过大量而细致的数据分析,运用流程程序分析方法,找出多余的或重复的作业,进一步改善了工作流程。结果,试点班组的工作比以前减少了5次搬运、3次贮存、4次装斗,生产环节由25个减少到13个,物流路线缩短到161m,比原来减少40m,还减少了91万元设备投资,节省551平方厂房面积,节省人员工资及搬运费18.48万元/年,加快了物流速度,减少了在制品库存。3年中万向钱潮公司仅此一项成果就累计产生效益达23114万元。在这方面有创新成果的还有科尔集团《实施精细化管理从容应对危机挑战》、永翔纺织《大型棉纺企业精确量化管理》、柳桥集团《羽绒行业原毛检验的精细化管理》等企业。 第七,坚持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毫无疑问,民营企业应当追求上规模上水平,有经济实力,因为“硬实力”是企业的基本骨架,但同样需要“软实力”,有品牌、有企业文化,这是企业的形象和灵魂。只有两者并重和融合,企业才会有核心竞争力,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几年来,萧山的民企正是按照这一路径,从生产经营管理逐步向企业文化等深层次内涵全面迈进。最红集团的《用“M”效应理论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实践研究》一文曾刊登在《包装世界》和省经贸委《浙江连锁》杂志上,受到了业界的好评。“M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满意公式、和谐法则,它研究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类关系以及和谐共生的四个必由之路,并用来指导公司的持续发展。2009年,该公司实现利润4090万元,其中此项管理创新成果的贡献率就达57%。类似的案例还有德意控股集团的《民营企业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恒逸集团的《战略导向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振亚纺织《以管理心理学为内核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红剑集团《以组织再造为基础构建规范管理提升平台》等。 第八,坚持战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相结合。一般讲,生产、财务、营销等管理是企业局部性的工作,而企业战略管理则是系统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制度安排。只有将日常的经营管理与企业近期和长期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将战术创新与战略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民营企业才能持续发展,长盛不衰。萧山在这方面的操作实务较多,但能提升为理论创新成果的还不多。许多民企业已开始从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逐步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性发展和转变,从单纯追求“500强”向自觉定位“500年”转变,并对企业管理创新进行系统思考、全面变革、整体提升,通过差异化战略和细分市场发现新的商业模式,科学合理地确产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多元化或专业化,以此确立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等战术创新。2006年萧山富可达公司曾因“盲目扩张”和中高层的“内部管理”问题而导致破产重组;三弘集团成功收购了富可达公司后,对其确立了新的战略定位,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变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7年三弘集团及时了《企业虚拟利润期股计划的设计与实施》的管理创新成果,其直接效果就是稳定了高层管理团队,吸引了大量人才,改善了公司治理模式,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该成果曾荣获第十四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此外,如爱迪尔集团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和确定和履行》、荣盛集团的《有效防范风险的化纤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红剑集团的《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内部管理资源整合》等,也都涉及到现代企业制度设计如何保障企业永续发展的课题。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经济发展局行业(企业)管理科]
艺术领域论文:电子综合艺术在艺术专业领域的应用 【摘 要】通过学习电子综合艺术的概念、思想、技术,全方位了解什么是电子综合艺术,怎样学习电子综合艺术,电子综合艺术专业为艺术领域可以做出哪些贡献。事实证明,从这三个层面入手,可以很好的了解、学习以及掌握电子综合艺术此门新兴专业。这种学习电子综合艺术专业的方式方法,可以深入浅出的让学习者迅速理解这门专业的大意,也让学习者灵活学习、掌握以及运用这门专业。这门新兴专业,对艺术的思想领导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着艺术前瞻性的命脉。培养更多的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学习者,就是为未来艺术领域,甚至艺术与科技或多学科相结合领域,培养了更多的创意型高端人才,引领人们未来生活发展轨迹。 【关键词】电子综合艺术;创意;跨学科;交互;VR;cosplay 1 概念 1.1 新媒体 提到电子综合艺术,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一个词汇,人们听到更多的还是数字媒体或者交互艺术,说到电子综合艺术不得不提的,一定是新媒体这个引领时代的词汇。新媒体,是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媒体,大多以电脑方式呈现,以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转化。具有数字化,互动性,个性化等时代特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之类似的是把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1.2 电子综合艺术 电子综合艺术,英文名:Electronic Integrated Arts(EIA)是用跨学科的方法来进行数字艺术,囊括了:平面艺术,数字媒体,移动媒体,交互艺术,装置艺术,等等。运用到了绘画、版画、摄影、设计、视频、声音艺术以及一些尚在开发科技的结合。是一门新兴的以电子、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背景知识而转化的专业。这一跨学科研究法,致力于研究传统艺术的渗透与数字技术的扩展。这个专业的学生已经在世界各地成为艺术家和教育家,领导着文化话语的新兴领域,为新兴数字媒体的实践和创作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研主要课程包含Work and Analysis、Electronic Strategies、Advanced Electronic Arts、Art History/Criticism course。 1.3 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被定义为学习者的情绪诱导,在某些方面类似于被教导的概念,并通过其对学习者提高部分感官认识。集成的术语用来表示艺术经验到学习过程。综合艺术表现为:感性认识、思维方式的隐喻、利用信息形式的替代。综合艺术也往往是指在新的实践创造和/或组合杂交的艺术形式。综合艺术是实践与新媒体艺术,计算机为基础的艺术,和基于Web的艺术。尽管新媒体更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媒体(综合艺术)通常涉及计算机加上一些其他的方式。举例:涉及新媒体集成技术的一个作品可能是与计算机有关的交互式多媒体雕塑去做音乐表演等等。 2 思想 2.1 大胆想象,无限创新 有了以上的专业概论基础,接下来就是培养学生们的创作思维能力,这也是我在美国所学到的。无论是我自己的研究生课程,还是我担任助教的大学本科课程,美国教授们最在乎的是最大力度挖掘学生的创作思维。例如(电影:LIMITLESS, LUCY)所述,人的大脑是可以被无限开发的。有了良好的“剧本”“创意”才可以创作出更出色的作品。 1)要求学生在没有范围、重点、边框的情况下,大胆想象。首先,不要考虑到学生能不能做到,先考虑学生能不能想到。只有想到了,才有实现的可能性。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只要能想到的,就必定有一天能做到。 2)鼓励教学,艺术无国界,也无死板的统一标准,因人而异,不要用传统的“好”“坏”标准去束缚一个学生本应或本将拥有的想象力。抹杀了想象力,或者打击了信心,这是在将来的人生中很难挽回的。例如:在美国,我给本科生当助教的每一节课,主讲教师从未因所谓的“画的不好”“制作的不好”批评过一个学生,无论在大家世俗的眼光中它是个多么光怪陆离的作品,教师以及学生们都能说出这个作品中的些许闪光点,因为,谁也说不准,这个学生也许就是未来的梵高或者毕加索?艺术的审美标准是感性的,不要轻视年轻人,互相学习的过程,才是互相提升的最高境界。 3)课堂课后都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老师一味的灌输给学生知识量,这些学生将来能受用的到底有多少?而是讲究互动,老师讲了今天应该传授的知识,应该用更多时间来倾听以及检验学生的收获和成果。例如:在美国的课堂上没有什么过于拘谨的气氛,老师和学生围圈而坐,老师自然先是传道授业,讲完本节课的重点,剩下的时间全部交还给学生,或是让每一个学生讲述预习内容,比如学生最崇拜的艺术家,以及学生崇拜他的原因,他的优点,作品依据和意义等。或是让每个学生展示出自己的作业,做课堂点评。普遍的要求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张嘴讲话,每一个作品都要有你自己的见解,无论是学生自己的,还是同学的,甚至是艺术家的。如若时间有限,也会进行分组讨论,总之每个学期,每节课,每个学生,必然有开流的机会,无论是各抒己见,还是提出质疑,或是团队合作。这才是一趟课中,见证学生学习吸收多少,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学习与进步的机会。 2.2 大量阅读,提高修养 课后,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创意或者有兴趣的理念(有兴趣,自己的创意,学生才会更愿意花大量课余时间做更多的搜索),去阅读大量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图书馆,网上搜索,或实地考察(有些作品需要特定的空间时间以及技术支持,对空间的了解,掌控。涉及物理,工程以及更多学科也需要接触了解,寻找实现方法)。无论是什么,这种动脑、动手、储蓄的过程,是必须必要的。一个人,有了初步的想象与创意,若无真才实学,也是纸上谈兵。有了良好的知识储备量,再有了充实而闪光,发人深思的内容,才能亘古流传。一切禁不起推敲的创作,终究会被历史所遗忘。(见:3) 在许多学校的综合艺术已经实施并广泛用于教导学生留住关注对象。实现艺术在教育系统中集成的理由,这已经被许多艺术教育工作者和其他有关方面教育的讨论,逐渐形成完整性理论。方法包括让学生去博物馆,让他们去描述对绘画的理解和告诉他们这幅画的背景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在博物馆参观的英文文章。用艺术帮助教学的另一个例子是,让他们先读历史的一章,然后要求他们通过这一章的摘要,创作作品。另外,历史教学也可以通过cosplay(角色扮演)法,学生制定的字符类完成。通过五感认知,自主方式,完成原创作品。 2.3 跨界合作,收获可观 有了创作思想,又有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可谓胸有成竹,只欠东风。如今社会,地球可以称作地球村,各个学科之间又何尝不是呢?如果只是一味的钻研所谓艺术,很难有一个客观的质的飞跃。如果与科技,自然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必然有一番新气象。(例如:MIT新媒体实验室,又如教过我的教授之一,著名艺术家Joseph Scheer,他的作品自然科技与艺术相结合。) 每一个学科都有每个学科的制约性与局限性。例如,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创意和想法。在艺术的领域,他可以通过手绘、电脑绘制,描绘出初步的草图。也可以通过,视频软件、3D软件等等,来勾勒出如果这个创意实现后,带来的美好场景,而他不具备的是,他没有学过高数也没有涉及过复杂的编程。如果他与工程学院合作,工程学院根据他之前的想法,构图,视频,实现它的编程。这也许就不单单是一个美好的艺术作品,更是可以应用到人们生活当中的高级勾勒。(如:MIT Media Lab,他们的赞助商就达到200+,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如:LG,Panasonic,21st Century Fox,eBay,Gucci,google,IKEA等等许多不同行业的支持。) 有跨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似性。结合艺术融入其他科目有助于加快和促进学习的过程。艺术促进创新。综合艺术比在每个区域独立的指令更经济。[3]这种类型的课程的主张是,谁被艺术方法的整合,教过的学生有更多的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并制定了艺术的欣赏。[4]它也被要求综合艺术活动是它将帮助学生的知识与外部世界连接,并帮助他在转移他的学习有关艺术的许多其他科目。 3 技术 3.1 绘画基础 说到绘画基础,值得提倡中国式教育,即使是毕加索后期创作充分活在自己的想象中,也有他之前的绘制超写实,出神入化的基础时代。良好的绘画基础,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绘画基础教会人们最基本的比例、审美、光线、色彩、对比等等。如果连盖楼的基础都没有,后期的想象力也会禁不起推敲,即使推敲了,到了一定程度,它也再没有深入的潜力。这样的教学也能磨练一个学生的细致与耐性。这是中国式基础教育的一个值得肯定的重要性。 3.2 历史哲学 作为艺术家,文化基础同样重要,没有任何一个借口告诉人们,艺术家可以没文化。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人,犹如盲人,无法在艺术的海洋中畅游,艺术史提高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通过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历史,了解艺术的产生、进程、精华。而学习哲学,更让人学会如何去思考,辩证的去看问题,从中发现更多的突破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为。(如:中国古代文化、西方传统文化,佛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二重身、既视感。) 3.3 电脑技术 电脑软件,是一个永远在更新换代的电子产物,美国教授教给我的思想,非常值得我借鉴,不要一味的去学会所有的软件,那样你只不过是一个技术工人。而如果想成为艺术家,最重要的还是创意与思想修为。有了创意基础,再以此为点,去学习要用的上的那部分软件即可。不要为了学软件而学软件,而是为了作品而学。举例:迟至2012年,Final Cut Pro 还是一个炙手可热,非常好用的视频编辑软件。而2013年,新学期开始,Final Cut Pro已全面升级为一个家庭适用版软件,再也不适合专业视频编辑。再到如今2016年,VR的迅速崛起,也迅速的被AR取代,而MR又即将取代AR。“虚拟现实是伟大的过渡性科技,我们需要它来教会我们思考与数字媒体进行交互的新方式,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未成年人无法安全的使用虚拟现实,直到他们的眼睛完全发育。且使用时间不可过长,否则很容易引发大多数用户晕动。”即时通讯软件大蚂蚁 (Big Ant)的CEO罗斯西蒙斯(Ross Symons)这样说道。如此可见,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学会某一种软件,而是学会这个新媒体时代的核心思想,有超前的意识形态,根据我们自己的艺术创意,学习甚至创建相关的软件即可。相当一部分软件,就是在艺术家需要创作相应作品需要时,就此产生的。 有了以上三大论断(概论,思想,技术),清楚概念(了解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有敏锐的洞察力,积极思考的创作思维,以及文化等学科基础知识。便向成为艺术家迈进了一大步。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电子综合艺术家,有时候需要非常辩证的去看问题,需要很自信,但又不可自负。不能“皇帝的新衣”,但也不能完全不接受不同见解。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要有团队合作懂得分享的容人之量。以及领导艺术发展趋势的领导才能和卓越的眼界。 艺术领域论文:艺术领域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在南宁市邕宁区,壮族八音、嘹山歌、春牛舞、壮族采茶戏等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广为流传。“邕宁壮族八音”作为邕宁民俗文化的精髓,兴于清代,盛于清末民初,直至20世纪80年代,仍在原邕宁县及其周边地区广泛流传,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民俗吹打乐的一个重要品牌,并于2006年被自治区政府公布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了更有效地在幼儿艺术教育领域融入邕宁民间民俗文化,我们课题组将艺术教育领域的研究分成音乐和美术两个研究小组,各小组分头行动,搜集素材、营造环境、创编课程。在广泛采集素材的基础上,我们集思广益创编园本课程,将民间民俗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巧妙地融入我院的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和节庆活动中,让民间民俗艺术以另一种怡情悦性的形式去吸引幼儿,进而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相互和谐的艺术教育特色。 一、邕宁壮族八音等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 所谓“八音”,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将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D、铙)、石(磬)、丝(琴、瑟)、竹(箫、})、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恰)八类,即八音。邕宁壮族八音主要由大唢呐、小唢呐、五孔笛、锣、鼓、钹、壮族乐鼓等乐器组成,曾受“广州八音”文化影响,后又吸收了邕剧、壮师剧和壮族民间音乐的元素,逐步演变成今日以唢呐演奏为主,打击乐为辅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有“八音一响,喜事连连”一说,可见该艺术形式在当年的流行盛况。1983年,邕宁县文化局组织文艺专干深入农村开展文艺辅导活动,对壮族八音这一民间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加工,组建起以农民为主的百人“邕宁农民八音队”,形成了更具浓郁民族气息和独特艺术表演风格的综合性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在原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器基础上,增添了四人齐擂的大鼓、师公“岳”鼓、壮家姑娘喜爱吹奏的无孔笛,另外加入壮族人民喜欢唱的壮族山歌“嘹”调、彩调、采茶调等,在单纯吹打表演的基础上配以“抬花轿”、背新娘、师公舞、“岳”鼓舞、舞春牛等民族风情表演,并在演奏内容上创作了一批热烈欢快的新曲目。此后,邕宁农民八音队每年都出现在邕宁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上,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旅客和当地百姓,还应邀参加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迎宾和表演活动,在中外嘉宾心目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如今,邕宁壮族八音已经成为邕宁的“文化品牌”。 尽管邕宁壮族八音等本土民间艺术形式在政府层面受到了格外的保护,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这些民间艺术与当代的年轻人和孩子都有相当的距离。 二、在艺术教育领域融入民间民俗文化的实践探索 (一)广泛搜集邕宁民间文化中的艺术素材 为了把邕宁本土优秀的民间艺术融入我们的园本课程,我们两个研究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集、民间采风等方式,收集到大量民间民俗音乐的音像及文字资料,包括一些邕宁原生态的山歌、歌谣、舞蹈等。我们组织教师走访邕宁区文体局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向他们了解邕宁各地特有音乐形式的传承情况;走访邕宁区花婆节研究会,了解花婆节节庆活动内容;前往邕宁区最负盛名的“八音之乡”――蒲庙镇那路村,在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壮乡八音传承培训基地那路小学调研、学习,并走访了壮族八音第六代传人黄才定老人;到“嘹山歌之乡”新江镇那蒙村,在那蒙完小向素有乡村百灵鸟之称的潘碧清老师了解、学习嘹山歌的知识和唱法;等等。 每年一届的邕宁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更是我们学习采风的良机,每次我们都会派老师去现场观摩、拍照、记录。 (二)选择适合的素材,融入艺术领域园本课程 保育院的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于区域游戏、环境创设和游戏活动中。本土的民间艺术虽然来源于本土的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艺术都是适合幼儿的,关键在于幼儿对它们是否熟悉和感兴趣。如果艺术形象鲜明、生动,便容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唤起幼儿欣赏和表演的兴趣。 1.音乐领域的园本课程选材。我们首先挑选那些幼儿感兴趣的、浅显易懂的素材,直接应用于我们的园本课程。如白话歌曲《大西瓜》《花婆送福》,嘹山歌《星星》,白话童谣《团团转》《点虫虫》,舞蹈《鲤鱼与白鹤》《蚂y舞》等。这些音乐作品,内容生动,艺术形象特点鲜明。如:嘹山歌《星星》是用方言演唱的,歌词诙谐有趣,歌曲旋律中透着民间艺术的特有魅力;舞蹈《鲤鱼与白鹤》有角色、有情节,艺术形象鲜明,表演者的表情诙谐有趣,舞美造型独特、新颖。其次是筛选、整理、改编一些成年人所参与的、稍显陈旧或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的艺术活动素材,使之更具时代感,更易于被幼儿接受。如:民间流行的《花婆送福》歌曲原来的歌词较长,幼儿不易理解和记忆,旋律也不够美,我们从中截选了一段幼儿易于理解和演唱的词、曲,稍加改编,使之有说有唱,非常适合幼儿演唱,深受幼儿喜爱;大班舞蹈《鲤鱼与白鹤》是根据邕宁区百济乡一带的一个传说故事改编的,原来是成人舞曲,音乐旋律多变,舞蹈动作难度较大,我们先从舞曲中截选了一段快慢分明、生动有趣的音乐并稍加编辑,再简化原来的舞蹈动作,配上鲤鱼和白鹤的动作,改编成了幼儿喜欢和易于接受的幼儿舞蹈。这样的舞蹈编排工作,对专业的要求较高,但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总算小有收获。 2.美术领域的园本课程选材。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征,选编了那些幼儿易于接受、有助于提升他们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课程内容。如大班综合艺术活动《春牛》,引导幼儿用莲藕、杨桃等材料给春牛设计花纹,不但可以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提高幼儿对美的理解,还可以让幼儿在自由创作之后,把自己制作好的春牛舞起来,合作活动的氛围非常热烈。 (三)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 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隐性课程,创设环境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为了营造民间艺术教育的氛围,我们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规划。 1.在特定区域创设兼具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双重功能的互动式环境。我们巧妙利用楼梯、走廊、墙面、门窗和房梁等空间位置,布置了大量含有邕宁民间元素的手工艺术作品,有春牛五谷庆丰收图、竹匾花婆脸谱、农家小竹楼图、布艺画、蓝印花布、泥塑、创意草帽、创意蒲扇等,为幼儿营造一种民间艺术的氛围,丰富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感受。此外,我们还在幼儿园的创意空间提供了竹筒、稻草、五谷、布艺、竹匾、蒲扇、灯笼、草帽、藤艺、石子、种子、树叶、瓶子、纸筒等材料,让幼儿与环境中的材料充分互动,鼓励幼儿利用这些材料通过自主绘画、剪贴、拓印、编、捏等方式“创作”艺术作品,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艺术表现力。我班乐乐一直对美术活动不感兴趣,不愿动手,说自己不会画画,但是在这个丰富的创意环境中,他主动选择喜欢的石头进行涂鸦,涂得很专注,作品完成后还很兴奋地拿给其他小朋友欣赏,并慢慢爱上了美术活动。还有一些小朋友,在教室里画画时喜欢模仿别人,在创意坊欣赏了别人的艺术作品后,竟脑洞大开,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了。 2.在开放式区域为幼儿的艺术创作体验创设良好的环境。我们把民俗音乐室创设成开放式的活动区。每个星期、每个班级都会有一至两次的区域活动时间,幼儿可以在里面选择喜欢的活动区角,自由地舞动、吹打、唱跳,分享快乐,提高自信。我们的“民俗音乐室”以“邕宁八音文化”为主线,通过图片、墙饰等把邕宁民俗文化如《水上婚礼》《壮乡歌舞乐》《抢花炮》《龙狮庆丰年》等展现出来,让幼儿进到音乐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在民俗音乐室,我们还创设了“小小音乐室”“妆扮区”“龙狮庆丰年”“壮乡歌舞乐”“表演区”等几个区角,每个区角都有丰富的活动材料,如“妆扮区”有各种民族服饰、现代服饰、环保自制服饰和化妆品,“龙狮庆丰年”区有大鼓、竹筒鼓、锣、镲、唢呐等乐器以及我院老师自制的竹龙、纸龙、狮子、春牛等音乐活动材料。 3.在幼儿一日生活和活动中,营造艺术教育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本土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如:将本土音乐融入各年龄段的早操,配合体育老师创编《簸箕操》《铜鼓操》等;利用晨间、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播放民间民俗歌谣、乐曲等;亲子运动会上运用自制的“纸龙”“布龙”“竹龙”“牛头”“狮子”等道具开展《龙戏珠》《舞春牛》《狮王争霸》等游戏活动。 最后,引导幼儿直接参与到本土的特色民俗活动中,让幼儿直接感受到本土民俗文化的精髓。如一年一度的“花婆节”活动极富地方特色,我们会告诉家长带上幼儿,让幼儿实地欣赏独特的民间表演和民间趣味竞技活动以加深认识,再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去再现“花婆节”的热闹景象。 (四)开发适合的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 《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遵从这些基本原则,我们以邕宁民间艺术为切入点,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兴趣,发展幼儿人格。 1.音乐教育要用音乐打动和陶冶幼儿的心灵,引导幼儿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我们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将本土文化有效地融入幼儿的音乐教育活动当中,让幼儿得到美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传承本土的音乐文化。表1为我院大班“舞蹈《鲤鱼白鹤》”的活动教学案例。 2.美术教育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与节日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如:结合邕宁八音文化艺术节我们设计了“我的小铜鼓”手工装饰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铜鼓,知道铜鼓是八音艺术节的主要乐器;农历三月十二是邕宁传统的花婆节,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漂亮的花婆脸谱”绘画活动,初步激发幼儿对花婆文化的兴趣,将花婆“乐施好善,济贫扶困”的精神植入幼儿的心里;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上有个花灯会,我们便设计了一个亲子“创意花灯”手工活动,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传播环保理念;结合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我们设计了“五色糯米饭”手工撕贴活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庆期间,我们设计了“创意龙”“春牛”“我的小花炮”等多样化的艺术活动,便于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表2为我院美术教研组开发的系列民俗文化美术课程。 三、反思及展望 进行课题研究两年多,我们惊喜地看到:我院幼儿对本土的节日、民俗文化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乐意参加艺术领域的各种民俗特色教学活动,勇于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并对自己的人格发展发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音乐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改编、创编能力欠缺。因此,将邕宁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这将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反复实践的过程。 艺术领域论文: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中“中式元素”的形态寓意运用原理研究 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对中国特色元素的形态及其寓意的深层次阐述来验证艺术形态的运用创作规律。以此来剖析中式元素的艺术运用原理,配以实际使用案例来诠释这种规律、原理给设计领域带来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在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创作者将艺术形态运用到设计作品中这种行为过程的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来加以诠释:在记忆心理学方面,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当中,重点提出过这样的理论:“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对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艺术设计活动中,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到的一切形态都和大脑记忆中的图形形态元素有关,只不过设计师通过创造性思维过程,对这些视觉形态进行改变,或重组或复制或分解,这个活动过程就是设计,设计才产生出了新的艺术形态。这种活动类似于包豪斯理论体系中的重构原理。现代设计的基础理念都是基于这种活动。 因此,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中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设计师从事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设计师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各种与中国相关的元素信息进行分类输出、重组或者分解,形成新的形态,并将形态融入作品中去,最终以各种实体物品或者视觉形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中式元素运用在现代设计中的完整过程。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将大脑中的中式传统元素重组或者解构或者复制这个过程中采取的方式呢? 1.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形态的复制方式运用 这是一种极其常见的运用方式,即在设计作品中对形态的使用采取忠实的保留态度,目的是极大限度的还原形态本身的寓意及文化特征,保证传达过程的简单准确化。但这种复制并不是随意而发,而是强调一定要在当前的设计主题与使用到的中式形态在寓意及文化特征上必须高度一致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如上图所示,这是一个典型的对太阳神鸟图案复制运用的案例。该案例中太阳神鸟图形是已经存在的中国古人开发的艺术形态。案例合理的运用了该元素形成了新的景观节点,在运用过程中,没有对其进行更改。如果我们对其进行盲目改动,将可能会破坏文化的纯粹性与严谨性,甚至破坏其原本的寓意,反而影响了文化的传承与设计意图的表达。 2.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形态的重组运用 即将两种以上的中式元素通过一定的主题,有目的的将其按照一定的法则组合在一起使用。组合的过程即是创作者对元素及文化的综合理解、运用过程。这种对形态的重组使用必须要在充分理解形态及形态寓意的前提之下才可以为之。否则可能破坏中式元素最为讲究的文化特征。如上图所示,非常经典的中国银行的LOGO,创作者将中国的文字“中”与货币“铜钱”这两种原本不相干的元素进行了形式上的组合,既体现了银行这个主体,又体现中式图形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构成上则充分体现了左右对称的形式美法则。不难看出,重组是一种极具创造力的创作方式,但切忌生拉硬扯,强行为之。图形最终要求整体风格一致,自然和谐。 3.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形态分解方式运用 即将中式元素形态进行拆解,利用局部重新形成新的艺术形态。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通过此种行为,设计师可以从已有的经验图形中提炼出更多的符合设计意图的形态,每一种元素形态均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提炼分解出的新形态必须要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这种形态原本的设计意图,最好能联想到其完整的形态,否则就会成为四不像,让使用者不知所去。更为重点的是,这种由新生形态联想到的原本形态所代表的寓意必须与当前的使用主题是相一致的。即一切分解改变必须保持基本的文化特征。如上图所示,上述作品将中国文化中关于古建筑的元素从建筑本身中分解开来,取其重要特征,并重新运用到新的环境中去。既体现了文化性又创造了新的艺术形态。 通过上述方式,我们能合理的运用中式元素形态,甚至是创造出新的图形。我们还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中式元素的形态影响极其重要,甚至要高于形态本身。试想一下,没有中国文化的艺术形态又如何能称之为中式元素呢。但形式美在中式文化中的地位同样不可忽视,在为数众多的中式元素图形中,均有力的体现了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是指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经过数千年的承传,中国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文化典范。在这些人类不朽的结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图形以其丰富多样而又令人叹为观止的寓意,加上极其灵活的运用方式及形式美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比如“花中四君子”。古诗文、绘画作品中常涉及到的梅、菊、兰、竹,不仅具备千变万化的艺术特征,更能反映中国人的人格魅力。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而且在形象上具备傲霜斗雪的外在特征,内在则是坚韧不拔、不惧困苦的人格象征。菊,不仅清丽淡雅,同样傲箱斗雪,芳香袭人,因其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与世无争,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兰、竹,等均有不同的寓意,在此不一一赘述。在如此丰富的寓意前提下,“花中四君子”的艺术形态更是极尽玲珑之心,形态美法则体现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但是,无论中式元素形态的变化多么复杂多样化,我们都可按照现代图形研究方式将这些形态归纳为三个大类,一为写实,二为抽象,三为写意。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三种形态的哪一种,都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前提下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前文所述的中式元素的运用理论,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的运用可以弘扬国粹,传播中式文化,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图形与文化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中式元素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各个领域中起到了非同凡响的作用。比如建筑设计领域、平面设计领域、动漫设计领域等。下面我们对三大类形态的中式元素,结合中式元素的研究理论,以及部分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为案例进行分类略加阐述。 1.中式元素写实形态的复制运用 右图是陶器名家肖春魁的紫陶作品,陶是极具中国特色文化的物品,陶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更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饮茶离不开茶具。古人讲究饮茶之道,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艺术形态和寓意,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再赋与相应的文化氛围可谓相得益彰。作品中“梅”的运用更能突显饮者君子之意,芳香之意。在这个现代设计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作品,口味到的是与中国元素图形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中国文化。“梅”依然是“梅”,本身并没有被改动过,文化依然是文化。因此,我们可以看作是前面提到的中式元素的复制运用方式的体现,作品中“梅”的形态便是创作者运用写实形态与寓意的双重作用而创造的艺术结晶。 2.中式元素抽象形态的运用 抽象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其非本质的有缺陷的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层面。在形态处理上,抽象则形成高度浓缩的相对完美艺术形态。 如右图所示,这种抽象形态只是中式元素外在形态的表现形式而已,但其本质仍然脱离不了“菊”的原始形态本身,更脱离不了恬然自处、与世无争的寓意文化。其本意为“菊”,但此菊非完全写实形态的菊,我们看不到菊的通常形态,取而代之的是有根据的臆想图形。经过创造者的创造发展,成为当前所呈现的抽象艺术形态。其中反映了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 因其高度的概括性与完美的艺术形态,这种创作改变后的“菊”形态在各种场合被广泛的运用,如中式建筑设计、布艺、园林设计、服饰设计、饰品等。这些运用均或多或少的体现了形式美与寓意美。在此类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创造者怎么进行艺术处理,其原始的形态及寓意一定要让人能够很好的理解,否则就会成为纯粹的抽象艺术,脱离本意的设计是失败的作品。 3.中式元素中写意形态的运用 写意讲究传神,重神似,其次者是形似。可见,精神内在才是写意的核心。 右图所示为杭州某地产广告创意作品,所用元素均为中国特色的写意元素,作品极大的体现出了恬静,舒适,悠闲的生态感觉,该地产商所要体现的产品品质及核心价值观不言而喻。这种表达远比文字描述更为有效,因为我们最相信的自己的感观,而非别人的语言。我们仅仅从图像本身就能体会到这种舒适的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艺术形态本身所代表的含义而非人为强加。这种感染力正是中式元素深具魅力的原因之一。 总之,中式元素的存在与其形式美、学文的寓意是分不开的。对中式元素的运用,需要注意复制、组合与分解几种重要方式的综合运用,更需要深刻理解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即有中式元素图形对设计作品的影响。要想将中式元素成功运用到我们的作品中去,就要求我们要积累足够的中式元素,充实足够的中国文化。而在元素外在形态的选择上则要注意写实风格、抽象风格及写意风格的选择与个性化的处理。在设计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中式元素的文化与形式美不可分离。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形式美法则创造图形的便利性与科学性,对已经存在的中式元素图形进行二次创造,深度挖掘图形的艺术感染力与文化内涵,为现代艺术设计丰富图形,提升设计的文化品味。 (作者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肖体江(1979-),男, 2001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现任教于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和平面视觉设计方面的教学工作。 艺术领域论文: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艺术领域 摘 要:我们的家乡――建宁,是福建省十四个纯客家文化保护县之一。被称为“建莲之乡”,竹笋圣地,自然资源丰富,富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主要有龙灯舞、马灯舞、傩舞、花灯舞、蚌壳舞、伞灯舞、桥灯舞等,过去还兼之以古装戏,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为民众喜闻乐见。我们应该让本土民俗文化走进幼儿园,以传承保护、弘扬宣传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为主旨,使孩子们从小感受到本土民俗文化的博大深远。 关键词:本土;民俗文化;凸显;艺术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创设环境,凸显本土民俗文化。 为了更好的挖掘本土民俗文化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本土特色”为基础,把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艺术领域。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本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 1、创设以民俗民风、家乡文化为特色的环境。幼儿园整个环境体现民俗民风教育特色,各处墙面、角落、长廊都由我们家长、老师共同收集材料,布置凸现民俗文化的布狮布龙、赛龙舟、傩舞面具、擂茶铺、高峰农家乐等,使幼儿和家长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民俗民风的气息。在教室布置时,我们根据节日和主题活动的要求,尽量通过民间艺术的途径来反映内容,有的用剪纸的形式表现,有的用撕帖、拼贴、剪报的形式。 2、投放适宜材料,凸显本土民俗。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收集材料(如稻草、蓝花布、土布、成熟的棉花和稻穗、竹子……等等)。老师、家长和孩子还用稻草编织出稻草龙、用竹子制作竹排,如:大班小朋友用蓝花布、土布制作围裙和头巾,投放创设角色区中来布置家乡美食,中班小朋友在豆腐坊中用麻绳做窗帘,蓝花布、土布装饰磨坊屋檐,为孩子们设置场景贴近生活,形象,能更好地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更好地感受建宁家乡最质朴本土的文化。 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拓展幼儿园美术活动内容 1、民俗文化定义界定。在园本教研中,教师也提出自己的困惑,到底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本土民俗文化定义如何界定?如:景点名胜,地方戏曲、民间传说、民俗活动、建筑、人物、民间、服装与生活物品、地域文化等,分门别类设计成幼儿园美术活动课程内容。 2、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建宁历史悠久,民间传统艺术源远流长,且风格独特,形式多样,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民间剪纸、龙舞、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等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围绕这些传统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及其制作实践的美术学习活动,有助于幼儿了解地方传统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有益于培养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激发幼儿将来长大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3、利用地方现代文化资源。民居、街巷、小区公园绿地、特色雕塑、步行街、商业街、高层建筑、广告宣传、展演活动、消费文化、大众活动、群众文化节等等,既有表面的文化内容,又有深层的人文内涵。围绕这些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地方现代文化资源进行相关的幼儿美术课程态设计,引入美术活动课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4、开发利用生活材料资源。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空间材料是幼儿在美术学习、创造的载体。是实施美术教育的物质基础。尽管《纲要》指出:“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制作的道具,竹编的蚌壳等。 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我们认为对幼儿的教育应从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从周围生活入手,由近及远,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的乡土资源。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收集、筛选和设计,尝试在艺术课程中开展民俗文化的教育,使幼儿园教育更加乡土化、民族化、生活化。 三、把本土民俗文化融入艺术活动中。 建宁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正是民间艺术大展时。建宁俗语云:正月闹得红,四季都太平。而闹红正月的民间艺术主要有龙灯舞、马灯舞、傩舞、花灯舞、蚌壳舞、伞灯舞、桥灯舞等,过去还兼之以古装戏,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为民众喜闻乐见。 1、民俗舞蹈欣赏:如:在艺术活动《傩舞欣赏》中,教师通过播放PPT,让幼儿先认识傩舞的道具百家伞、担子、线毯、鼓等,再了解角色分配,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有假面、神像、圣相、头盔、鬼面、脸壳等多种称呼。主要有七人领头表演,一人扛百家伞,六人戴六种颜色的面具,即六个扮相,代表双、福、禄、寿、喜、全六位神仙。其中四位神仙肩挑担子,一头是线毯,一头是鼓。孩子们兴趣深厚,不由地模仿起来。 教师还向幼儿介绍傩舞的由来,傩舞是福建建宁历史最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是一种祈深拜天的仪式活动。溪源乡大岭村至今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还开展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孩子们通过此欣赏活动,对建宁民俗文化有了进一步地认识,并把此活动延伸到美工活动中,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线条和色彩画出各种各样的脸谱,做出别样的傩舞面具。孩子们带上制作的傩舞面具表演,更好地体现了具有建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走进校园。 2、学唱民间歌谣。教师们为了收集更好地民间歌谣,发动家长到民间调研,到各乡镇收集资料。如:《雄伟的金饶山》《闽江正源头》《莲花歌》等建宁民间歌曲。教师们把收集来的资料筛选整理,精心设计案例,融入到艺术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歌词能更好地了解建宁有家乡文化,同时,幼儿园还开展家乡民间童谣征集活动,教师与家长、幼儿一起把民间歌曲改编成孩子喜欢通俗易懂的童谣。 结合乡土人情,让幼儿在民俗文化感受建宁传统艺术文化的特色融入艺术领域活动中。我们的活动策略是以艺术领域为基准,根据幼儿的能力及兴趣点把传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艺术领域教学中。 艺术领域论文:浅谈arduino控制器在装置艺术领域的应用和优势 摘 要:装置艺术是非传统艺术,可以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交互的一种新型艺术形式,arduino在其开发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和极大的优势。arduino是一款开源的电子原型平台,包含了硬件和软件。能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的状态,进而利用软件实现对硬件的控制。 关键词:arduino;装置艺术;互动;单片机;通信;嵌入式 1 arduino控制器的简单介绍 (1)arduino来源于意大利,是一个开源的硬件项目平台。arduino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电子互动平台,广泛的应用于电子系统设计和互动产品开发方面。 (2)arduino基于单片机系统开发,功能多样,型号繁多。 1)arduino主控制器的型号有很多,如:Arduino Uno、Arduino Nano、 Arduino Mega 2560、Arduino Due、Arduino Leonardo;每一款主控制板的MCU基本都不相同,工作电压一般都为5V,也有3.3V的主控制板。IO口的数量大不相同,为了配合不同的需要来选用合适的arduino主控制板。 2) arduino有着丰富的扩展板,用来配合各种主控制板使用。如:Arduino GSM Shield、Arduino USB Host Shield、Arduino WiFiShield;扩展板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使转GPIO的扩展板,此种扩展板可以通过IC扩充IO口的数量,此种扩展板打破了主控制板IO口数量的局限性;另一种扩展板不会增加IO口的数量,直接插在主控制板的IO口上,此种扩展板上设计又直接插入传感器的接口,无需面包板之类的辅助器件即可完成主控制板与各个传感器之间的连接。 (3)arduino的开发工具,arduino编程具有多种方式,可供有不同需要的人群进行选择。 1)arduino IDE编程环境是官方免费的编程环境,此开发环境可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现支持Windows,MacOS,Linux操作系统; 2)arduino还可以在Visual Studio里面进行Arduino的开发,下载Arduino for Microsoft Visual Studio的插件即可,此方法适合熟悉和习惯微软的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的人群使用; 3)ArduBlock开发环境,ArduBlock软件是Arduino官方编程环境的第三方软件,目前必须依附于Arduino软件下运行,是一款为Arduino设计的图形化编程软件,由上海新车间创客开发。此种编程环境降低了开发者的学习难度,更加的适合艺术生使用arduino进行装置艺术的创作,降低了学习嵌入式的学习门槛,所有编程都可以通过搭积木的方式把高级的计算机语言和专业的语法,简化为一个个模块,堆砌在一起。最后和Arduino开发板互动, 做出激动人心的装置艺术的效果。 2 arduino在装置艺术领域的应用 (1)装置艺术需要的创作工具比较庞大,包括硬件电路上的要求、计算机、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开发环境和编程软件以及一些装饰性的材料。设备和软件是互动装置艺术的关键,程序的编写是实现硬件功能的基础,信号的输入输出、装置艺术的各种功能的实现全都在语言的编写处理上,创作工具的多样性对装置艺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arduino可以应用在创意载体为光、压力、温度等形式的装置艺术上,利用光敏电阻以及其他的模块采集信息,与计算机进行通讯传回数据,通过编程语言处理采集的信息从而发出指令,实现装置艺术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效果。 (3)arduino可以灵活方便智能的控制一系列电机的工作状态,如:伺服电机、直流电机、步进电机。例如新加坡樟宜机场1216颗水滴的经典案例,从天而降的雨滴变化不同的形状并且周期性的反复运动,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这些水滴由细钢丝牵引,水滴的运动可以用arduino间接控制,arduino控制器直接控制电机的运动,从而达到装置艺术的效果。 3 arduino在装置艺术领域的优势 (1)arduino具有操作灵活的优势:arduino IDE可以在三大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Macintosh OSX、Linux上运行,而其他的大多数控制器只能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开发。为开发者在购买PC机和安装操作系统上提供了多种选择;arduino具有类似Java、C语言的开发环境。可以快速使用arduino语言与Flash或processing等软件完成互动作品。使操作更加的灵活。 (2)arduino可智能控制装置艺术与环境的交互利用arduino,可以简单地与传感器,各式各样的电子元件连接,如红外线、超声波、热敏电阻、光敏电阻、伺服电机等。支持多样的互动程序,突破以往只能使用鼠标、键盘、CCD等一些外部设备进行输入的装置的互动内容,可以更简单智能地达成装置艺术与外界的互动效果。 (3)arduino具有无需焊接使创作装置艺术更加方便美观的优点arduino具有不同型号的主控制板和扩展板(盾板),还有配套使用的各种模块,无需焊接传感器模块,传感器模块与主控制板之间也无需焊接,可以使用插口直接进行连接。使装置艺术作品更加美观,创作者的操作也更加的便捷。 艺术领域论文:农村背景下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 摘要:幼儿园一般是指对3-6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机构,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做好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主要方法就是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实施过程。农村由于整体经济水平和城市相比较低,对幼儿园的整体教育水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造成了幼儿园的教育水平整体偏低,而农村幼儿园教育也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其教育水平。本文以A幼儿园为例,调查该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现状,对该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提出了建议,希望对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水平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 艺术领域课程 实施现状 个案 课程实施就是将已经制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最为教育的基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农村幼儿园教育受到了当地经济水平的限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需要结合农村地区的现状和农村幼儿园的特点,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灵活调整教育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幼儿园教育,从而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水平,让农村的幼儿接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是将已经设计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而这些课程是从幼儿的特点出发,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正面影响,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全方面综合发展等特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手段,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是之后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和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对幼儿教育的普及提出了要求。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造成了农村教育业的发展也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对农村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将加强农村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近年来,课程实施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也在不断进行,而关于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并不太多,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深。 二、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个案研究法,以A幼儿园为个案进行了研究,深入到A幼儿园随堂听课,并且对该幼儿园自园长以下的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以此来了解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现状。 三、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 (一)A幼儿园介绍 A幼儿园建于1985年,占地面积3404平方米,建筑面积1876平方米,发展到如今有9个教学班,在职教职人员33人,幼儿教师18人。 (二)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现状 1.园长的领导能力并没有完全发挥 园长是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主要负责人,能带领幼儿园的教师按照原本的计划进行课程的实施,而幼儿园园长的领导能力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A幼儿园园长和副园长教学能力突出,但是在整体的领导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以下是对A幼儿园园长的访谈记录: Q:您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认知是怎么样的? A: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也参加过关于课程实施的培训,对于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和一些新课程的设计以及实施我是持肯定态度,如果完全按照我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对于幼儿教育有较大的积极影响,但是目前园里的幼儿教师却不能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也不愿意改变之前的教学方法,课程实施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Q:您认为贵园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课程实施? A:目前我们幼儿园的教材和别的幼儿园相比已经挺好了,教材的内容也比较完整,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进行的,有的时候出去学习,看到别的地方的幼儿园也有比较好的东西,也想用到我们幼儿园教学中。但是我们的老师平时上课也挺累的,根本没有时间搞太多的东西,只要能保证我们幼儿园在当地的幼儿园中处于领先水平就可以。 从对A幼儿园园长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幼儿园园长已经意识到了课程实施的重要性,也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学习,但是由于农村幼儿园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教师的态度影响到了幼儿园园长对课程实施的认识,幼儿园园长的领导能力还有待提高。 2.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幼儿教师是直接面向幼儿,也是课程实施的主要人员。因此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就是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根据对18位幼儿教师的调查发现,幼儿教育对于园长的话比较认同,对于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理念也比较认可。但是在实际的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缺陷。A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大都是由小学教师转岗而来的,只有两位是专业的幼儿教师毕业,但是工作经验不足。由于幼儿教师的惯性思维影响,还是完全按照小学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课程实施,教学理念和实践脱节,影响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效果。 3.幼儿家长对课程实施并不完全认同 为了调查家长对于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看法,笔者在A幼儿园进行了随堂听课,先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情况,发现在幼儿园的课堂上,尤其是中班和大班已经学习的基础的拼音和算术,大班甚至已经让幼儿学习认字和写字,并且还布置的家庭作业,这是严重与课程实施的观念相悖的行为。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了进一步的访问,访问资料总结如下: Q:目前贵园的大班已经学习到了认字和写字,这个与课程实施的理念是否相悖,是否会影响到艺术领域课程的实践?(园长) A:这个问题我们也知道,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也想在办园的时候完全按照课程实施的理念来进行,和城市的幼儿园教育看齐,但是我们园中都是农村的孩子,家长的观念和城里的家长不一样。在幼儿园开家长会的时候,孩子家长已经和我们老师反映了为什么不教算术,不教拼音,还说他家旁边的小幼儿园已经学习到什么程度了,邻居家的孩子已经会认识几个字了,我们幼儿园为什么还不教孩子学习这些,每天就领着孩子做游戏、练审美这不是耽误孩子吗?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也给出了解释,也提出了艺术类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家长并不接受,觉得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也是没办法。 然后笔者又对幼儿教师进行了访谈,得到的访谈结果和园长的大体相同。 从这些访谈资料可以看出,幼儿园在课程实施中不仅仅受到了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影响,家长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幼儿园日常的教学活动,给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带来了阻碍。 (三)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特征 1.幼儿活动安排不均衡 幼儿园的课程实施需要对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五个方面全面发展,在课程实施的选择上需要全面覆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但是在实际的幼儿课程实施中主要侧重点还是语言和科学,艺术领域课程安排过少不利于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2.幼儿教育小学化 幼儿教育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在A幼儿园的幼儿课程实施中知识教学比重过大,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教育小学化会让幼儿的童年都在学习知识、记忆知识,会让幼儿感到厌烦,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小学的学习。 3.课程实施名不副实 A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尽管尽量按照教材上的来进行,也加入了一些奥尔夫音乐和蒙特梭利教学,但是收到教师和家长的双重影响,这些课程实施大都是做表面功夫并没有吸取到这些课程实施的精髓。 四、对A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园长需要提高领导力 课程实施在幼儿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幼儿园园长应该更好的发挥其领导作用,在平时的工作中深入到园中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实践中,而不是花费在财务、人事、后勤等方面。幼儿园园长的领导能力还有待加强,可以让幼儿园园长多才加相关培训,及时的学习掌握相关课程实施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在幼儿园中推进课程实施。 (二)社会专家进入到幼儿园中指导 一般的农村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由于繁杂的工作并没有过多的实践、精力和经费去参加培训,尤其是幼儿教师更是离不开工作岗位。因此可以让社会专家进入到幼儿园中进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教育部门也应该积极参与,帮助幼儿园克服困难,邀请专家到幼儿园进行定点帮扶,对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加以帮助。 (三)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 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实践活动,而幼儿教师是其中的影响因素,在这一情况下可以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让幼儿教师能更为深刻的认识课程实施。在培训的过程中结合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实施更好地融入到实施中去,而不是指讲述课程实施的理论和城市幼儿园的应用案例,因此对幼儿教师的培训需要较强的针对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幼儿园教育已经得到了国家和地区的初步重视,社会各界也将关注的目光更多的转移到了农村幼儿园教育中,而农村幼儿教师也越来越重视课程实施,并且融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的影响,农村幼儿教育在课程实施的过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枯燥无趣,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而且也忽略了幼儿的感受,导致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的情况并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根本对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在政府和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到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活动中去,为其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让农村幼儿也能各项素质综合全面发展,更好地完成农村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实施过程,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水平。 艺术领域论文:新媒体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 随着网络应用普及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受众的审美以及各种感官需求的提高,现阶段我们寻求的是以人的行为动因、思维方式为出发点的再现表现形式,从而多维表现信息传达的方式。信息交互设计是综合性很强的深入本质的设计学科,它使公共文化,信息在受众之间缩短了认知距离。因此,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研究是应用好新媒体的重要方向。 为什么有些被设计过的产品深入人心?它通过新媒体的技术去表达、展现出来,再加以与用户量身定制的考虑。对于我们这些设计者来说,这个市场不断地考验着我们。用户早厌倦了死板僵硬的诉说方式,然而绝大多数媒体仍在用老套的语言强加于用户;用户也反感了平淡无味的操作界面,目前面临的问题我们要尽快解决,要在设计领域中将新媒体的技术发挥极致,共同打造一个融合当代设计与创意互动的公共开放空间, 并且借由 “互动设计” 的力量,让受众去接受,才会更好的获得信息。 交互设计方法体系 交互设计是以客户为基础,提供有效、高效,有用、可用和易被采纳的服务设计。参与用户调研融入用户体验是非常必要的,交互设计者要收集调研资料,统计体验回馈,进而调整产品的战略战术。多数用户需要轻松且解决问题的体验,“轻松”是对于用户来说的。为此,设计者应该调动一切力量,去完成并提供这样的体验。产品是没有生命的,需要设计师去定义,去赋予它生命,而且在用户需求基础上使产品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例如手媒产品,产品本身的反馈机制用户在一个页面逗留多久,在观看图表的哪个节点退出,这些信息就像被安排好的有秩序的邮件,最终传输到终端处理器,但最后出来的结果和用户的真实需求不符,表述不清,逻辑性混乱,相反还会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再例如,乘坐地铁需要通过售票机,点击目的地,投币购票,然后拿着票进站上车,如果这一流程清晰合理,顺畅无碍,那么它也是一个合理可行的交互设计,服务也就达到了目的。分析数据也可以算是了解用户需求的一个途径,但数据往往与用户想要的相差甚远,所以设计团队要注意每个细节,而且在收集整理数据之后要做及时调整。总结以上,设计者如完成良好的设计必应思考五个原则,以用户为中心,团队合力创造,按顺序执行,真实呈现,顾全整体性。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研究 如何设计一个体验良好的不对等沟通机制,是信息与交互设计的关键,我们需要一个或多个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思维方法。现今的产品,服务与系统越来越适应使用需要情境和积极主动地配合用户的行为动作,甚至为用户想到下一步的预案。新式的交互方式开始转变人们对传统产品设计的认识,例如用双手多点触摸的方式放大照片,用手在空中上下划动的方式,滚动网页相对于滑动鼠标滚动方式,这些设计是基于人的行为习惯创造出来的,让用户感到心切,操作愉悦。交互加入体感手段,这便是是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实体交互设计帮助用户和产品,服务与系统交流的手段。体感交互意味着人体与有形物体的交互,在体感UI里一定会找到可握持和可触摸的元素。相对于基于电脑屏幕的人机交互而言,会更有效地帮助设计开发和提高用户与产品的交互模式,因为体感交互显得更亲密,更简单,更通情达理和更具有美学意义。 用户在服务过程中,以时间为维度与相关触点产生关系并形成体验,从服务前的期待到服务中的体验再到服务后的评价,形成服务的闭环。不要在意用户提出的具体产品功能,抓住他们真正想要的。用户要的是能争取最大利益,要的是稳定和高质量,要的是全世界都能看到他们的信息出现在各个媒体上,并有效的传播,这些需求才是我们真正的关注点。 虚拟时代的设计思维 虚拟时代的到来是商业的新模式,也是新的机,互联网拉近了每个个体之间的具体,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接收到信息,甚至达成交易。互联网的特点是高速传递,复杂的产品很吸引人却不可持续,因为主流用户很难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功能,他们会用快速浏览的方式,很多信息会因为冗长无味的话被忽略掉,甚至导致有效信息也被跳过。将界面与典型的习惯个性关联起来,抓住关联性,更容易使用户更加投入。在乔布斯把“交互设计”扩展到了普通人都能感受到其威力的虚拟时代,更讲求生存,而不是太多的讲求美观和内容精彩丰富。苹果产品顺应了这个时代,简洁的信息传递抓住了每个使用者的心。高新技术本身,毫无疑问非常炫,然而甚至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更不一定影响世界。 交互设计的发展 交互式新媒体技术将在明天不断的拓展,与国外对比,国内的新媒体的发展比较晚,技术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软硬件结合还是最大的问题,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员经验不足,应用手段还很单一,与艺术品结合的不够合理,而且没有创新。目前一些高校教育也只有部分教师在做兴趣实验类的艺术尝试和研究,成果均不成体系。在艺术高校应抓紧培养相关方向的人才,在教学中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以交互设计,个性化设计,虚拟技术设计为主要方向,提高我国整体艺术表现技巧,更要紧跟市场,深入生活,顺应时代的发展才是新媒体该前行的方向。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 基金项目: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新媒体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5XK064 艺术领域论文:幼儿园艺术领域舞蹈教学初探 舞蹈是人们用肢体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舞蹈便先于语言而存在了。我国的儿童舞蹈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系统的专业分类和分级,但在幼儿园里开设舞蹈专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规范的指导方案,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只是艺术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我园作为致力于走艺术特色教育道路的幼儿园,如何让幼儿在保证身心建康又寓教于乐中学习舞蹈?如何让幼儿在舞蹈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如何让幼儿用肢体语言来描述五彩缤纷的童真世界?这些问题一直是我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就幼儿舞蹈教学而言,必须以幼儿的发展规律为依据,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舞蹈基础培训,让孩子们带着好奇与兴趣,轻松快乐地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用优美的舞姿来诠释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一、激发幼儿兴趣,感受舞蹈艺术教学活动 《纲要》中提到:要激发情趣,激活兴趣。首先,节奏训练是舞蹈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比起旋律更为基础的是音乐的节奏,节奏也是联系幼儿舞蹈的最得力的桥梁纽带,而作为音乐元素的节奏,在舞蹈中具有核心作用。小班阶段,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尤其重要,因为节奏是舞蹈的灵魂。我们可以选择拍手、走路、孩子熟悉的儿歌、小动物的叫声、钟表的声音、拍球等,利用这些自然节奏结合音乐来训练,让幼儿对一些基本节奏产生感性的认识。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幼儿,需要老师耐心指导,寓教于乐,加深孩子们的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逐步在跳跳、玩玩中提高对舞蹈的兴趣。其次是模仿能力,幼儿一听到欢快活泼的音乐,马上就会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如《虫儿飞》《快乐碰一碰》《能干的小手》等,使幼儿感到好学好记,很容易理解接受。这一阶段幼儿参与活动的时间比较短暂,兴趣容易转移,作为教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就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舞蹈活动,让他们体验快乐,并逐渐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启迪、引导幼儿,尝试参与舞蹈艺术教学活动 中班阶段的幼儿更喜欢参加舞蹈活动,体验其中的快乐,主动积极地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增强对舞蹈活动的探索与兴趣。这一阶段舞蹈活动的要求在于提高,动作更协调优美,面部表情更丰富,融入有目的的舞蹈学习,但舞蹈基本功训练是单调枯燥的,慢慢地幼儿对舞蹈失去兴趣,不愿主动学习。我园每天一小时的游戏化体验式教学法非常实用,让幼儿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增强学习舞蹈的兴趣,使其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保持兴趣的稳定。如学习“进退步”时,为了让幼儿感受动作特点,教师先让幼儿观看触摸摆动仪,再采用小脚向前踩小动物的游戏,踩完要还原,比一比谁踩得快;教“踏点步”时可以脱掉一只鞋,来区分脚步,再感受身体像小皮球一样上下弹动;横叉练习很疼,我们先让幼儿做一只趴在地上的小青蛙,边听歌曲边练习,比一比谁扮演的青蛙像,这样既形象又有趣,无形中幼儿就学会了;舞蹈动作“吸跳步”对孩子来说非常难,在教的过程中表演“找妈妈”游戏,规则是交替抬腿撒娇向前跑找妈妈(老师当妈妈),看谁腿抬得高。孩子们兴致很高,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同时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幼儿通过每天的感受参与,把枯燥的基本动作变为具体事物作模仿,启发幼儿的形象思维。舞蹈游戏能保持游戏本身的可玩性,还能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同时也能完成舞蹈动作,在轻松的游戏中掌握技能技巧。舞蹈的游戏性和技巧性相兼容,让幼儿在“活动”和“玩”中体验到学习舞蹈的快乐。 三、感染幼儿心灵,体验舞蹈艺术的唯美 大班阶段,幼儿经过初期的兴趣、感受并参与舞蹈活动,进而达到主动参与的目的。幼儿园舞蹈教学分为游戏舞蹈和表演性舞蹈,我园的艺术特色教育有效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在游戏舞蹈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性舞蹈活动的普及和发展。我园教师运用舞蹈与音乐、游戏、环境创设相融合的舞蹈教学模式,在舞蹈活动中教师精神饱满,注重以幼儿为主体,用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幼儿,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学会轻松愉快地参与表演,从而自如地表现自我,展示舞蹈的魅力。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并捕捉幼儿在自由表演中的一些动作,创编到舞蹈表演中,从而激发幼儿兴趣,更快掌握动作要领,使幼儿舞蹈水平从韵律节奏、音乐欣赏到舞蹈技能技巧表演逐步提高,最终达到舞蹈表演效果好的目的。观看过我园幼儿舞蹈表演的专家和老师认为:幼儿舞蹈不在乎技巧多么精准,而取决于幼儿陶醉在自我的舞蹈世界里,尽情地享受和展示美的韵味,这就是幼儿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吧!我园编排的芭蕾舞《天鹅湖》片段,在排练过程中,就是把舞蹈分成四个层次:一是教师和孩子一起游戏,观看芭蕾的一些基本特点;二是模仿与练习足尖技巧,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锻炼孩子们的坚强意志;三是教师参与舞蹈作品的表演,让孩子们欣赏到老师的本领,坚定学习舞蹈的信念;四是在舞蹈教学中给孩子们提供自主探索、想象、创编的机会和空间,用孩子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艺术活动。 舞蹈既有艺术的感染力,又不失童趣、童真的表现力,我园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以及老师们不懈的实践钻研,创造出舞蹈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经验,掌握舞蹈教与学的一些技巧,取得一定的成绩,使幼儿舞蹈成为我园特色教育中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一抹色彩,我们将继续探索钻研,让幼儿舞蹈在快乐有趣的环境里更好更快地发展提高!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化厅艺术幼儿园) 艺术领域论文:关于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 【摘 要】数字媒体技术为当代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革新了艺术的创作和表现方式,使艺术具有了广泛的参与性。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也给当代艺术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讨论了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设计带来的变化,以及当数字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当代艺术后,为艺术设计带来的隐患。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发展 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艺术设计是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艺术设计中,改变了传统艺术设计的方式,同时也影响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媒体应用对艺术设计带来的变化 (一)数字媒体应用提高了艺术设计的广泛参与性 数字媒体应用在艺术设计中,最大的益处是提高了艺术的广泛参与性,使艺术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特长,更成为了普通大众都能参与其中的娱乐。这也真正符合了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通俗的说,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而传统的艺术,如雕塑、油画、书法、文学等,这些都需要通过专业的学习,才能被专业人士利用借以表现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对于普通大众,难以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情感和想象。 但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这一现象,其为普通大众提供了艺术设计的途径,使未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大众也可以参与到艺术设计过程中。例如计算机绘画技术,通过提供一些图像处理工具、图像特效模式,可以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利用画图工具实现绘画创作,使普通人可以利用绘画表达内心世界和反映现实生活。再例如数码相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对摄影者摄影技术的要求,使没有摄影基础的普通大众都能创作出精美的照片。 (二)数字媒体应用为艺术设计提供更多灵感 数字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虚拟性,这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思路,开拓了艺术设计的想象空间。艺术家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完成前模拟艺术场景,模拟的艺术场景可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灵感去改善艺术作品或创作艺术作品。例如,在房屋设计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模拟进行房型、装修配色的模拟可以帮助设计师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同时,数字媒体技术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重要辅助工具之一,由于其灵活性、虚拟性,降低了艺术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损耗,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艺术方案去尝试,促使了新的艺术灵感的出现,也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创新。 二、数字媒体应用为艺术设计带来的隐患 (一)艺术作品对数字媒体技术过度依赖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的工具。艺术作品是有灵魂的,它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和理想。同时因为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它应该是兼具美感和灵魂的。数字媒体技术通过特效手段、高科技提供了一条快捷途径创造美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当代艺术作品中。比如随着3D技术的出现,大量营造视觉冲击效果的影片纷纷上映,这些影片在给人们创造了短暂的视觉享受后,由于缺乏灵魂性,难以带来思想的共鸣,引起人们的思考,这些艺术作品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作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艺术公司或艺术工作人员试图在短时间内批量生产艺术作品。美感是艺术的表象,灵魂和思想是艺术的本质,但本质一般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被人们发现并欣赏。因此过度依赖数字媒体技术创造一些具有美感的作品,成为了当代艺术作品的一个发展趋势。但这个趋势是不容乐观的,这个趋势使真正的艺术作品淹没在大量虚假的艺术作品中,并使一些艺术人员不去花时间花精力提升自己,钻研真正的艺术。最终造成了艺术作品质量的下降。 (二)艺术作品泛滥、严重商业化 当代世界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对艺术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创造艺术作品成为最受欢迎的方式,被大量艺术公司应用和吹捧。经过高科技技术特效包装的电影、电视剧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作品,利用计算机绘画技术制作的漫画、网络游戏也成为最受商家和消费者喜爱的艺术作品。而油画、雕塑、文学这些真正的艺术作品却只得到少数人的赏识,商家也不愿意在这些较为冷门的艺术作品上投入太多的资金支持。 这种在经济利益推动下的发展趋势影响了艺术设计的多样性发展。一方面,艺术设计趋向于大众化、商品化、利益化,使艺术的本质掩盖在大量金钱和技术包装的伪艺术下;另一方面,艺术设计趋向于同一性,大量没有灵魂经过数字媒体技术生产的艺术作品,像是一个个的复制品,缺乏新意和创造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艺术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在技术设计中的应用,彻底变革了艺术设计的方式。数字媒体技术作为艺术设计的主要辅助工具,极大降低了艺术设计的难度,使普通大众也能参与到艺术设计中,同时也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多样化的创作方式。过度依赖数字媒体技术会造成艺术设计的趋同化和批量化生产,使艺术设计缺少灵魂,质量大大降低。另外,要注意商业化模式对艺术设计发展趋势的影响,使艺术作品朝高雅、深刻的方向发展。 艺术领域论文:浅谈在艺术领域中对探究性活动的理解与思考 [摘要]探究性活动是一种强调儿童自主的积极投身其中的活动方式,对于儿童来说,就是自己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能够满足儿童自我实现的愿望,适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尊重儿童的选择权利,为儿童一生的成长打好基础。 [关键词]探究 发现 理解 一、对探究性活动的一般理解 1.探究性活动的内涵 探究性活动是一种强调儿童自主的积极投身其中的活动方式,对于儿童来说,就是自己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比如新《纲要》艺术领域教育内容与要求是这样表述的:“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里强调了儿童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表达方式。因此,在艺术活动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活动方式,能够满足儿童自我实现的愿望,适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尊重儿童的选择权利,为儿童一生的成长打好基础。 2.探究性活动的分类 实际上,探究性活动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从自主获取信息的角度看,可分为接受式探究活动和发展式探究活动。 (1)接受式探究活动 接受式探究活动是儿童主动的直接收集整理现成的信息。如在韵律活动中,儿童对头脑中已有的小动物叫声、小动物走路的单一动作进行收集、整理,创作出《小花猫》舞蹈。这是儿童从现成资源中主动收集的信息,因此被认定是接受式的探究活动。 (2)发现式探究活动 发现式探究活动是没有现成的信息可以直接收集,而必须有探究者经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如:还以上面的例子来说明,儿童没有掌握现成的小猫动作,而是通过自己对猫的观察,创造出了自己想象的小猫的形象动作。这就是让幼儿在发现式的探究活动中自己去感悟和解读。 3.接受性活动方式与探究性活动的关系 接受性活动方式与探究式活动方式在儿童活动中都不是唯一的方式,二者各有所长,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实际活动中,儿童围绕一定情境或问题开展的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虽然是接受式的,但都是主动的、积极的的探究性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应该提倡以主动积极的探究方式来学量的间接知识,把间接知识的学习纳入到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中。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新的理解,产生出新的意义。 二、探究性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探究性活动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不必要求太高 探究性活动的重点不是方法手段的要求,而是要注意引导儿童直接参与探究的过程,从亲身体验中获得探索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提升探究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通过探究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 (2)通过探究培养儿童获得自然全面的发展。 (3)通过探究培养儿童体验美、创造美、表现美的情趣。 (4)通过探究使儿童逐步获得对艺术探究本身及艺术本质的理解。关注的重点正是儿童学习作为探究本身的那些共同方面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在儿童学习中或走向社会后也能有所启示和运用的共同方面。 2.探究中要辩证处理好儿童自主与教师的指导关系 儿童从幼儿园时的探究到小学、中学、大学的探究,是一步步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自从自发的行为到采取有条理的态度,漫无目的的发问到有选择性地提问,从毫无目的的观察到更为合理、井然有序的研究。无论哪个阶段或水平的探究都伴随着疑惑、阻力、障碍、专注、紧张和艰辛,兴奋和喜悦等。 那么,教师重点该指导探究哪些方面内容,如何指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充分,何时提供材料等等。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介入过早,儿童探究的时间就会缩短,就会减少儿童自主发现的机会。教师介入过晚,会让儿童长久地处于无助状态。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儿童在探究性活动过程中的探究程度,促进幼儿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3.探究中教师首先要能够倾听儿童的叙说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如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儿童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儿童初步的感受和理解。在儿童进行交流时,教师通过倾听能轻易辨别出哪些儿童具有更高的理解与悟性。在倾听儿童语言表达时,能敏锐发现儿童的疑惑,及儿童经验背后已经拥有和仍然缺失的东西。从而决定在何时介入、以何种方式介入进行补充和调整。 4.在探究中要注意儿童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探究过程需要儿童之间的合作、理解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可以帮组儿童学习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这也是培养儿童追求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基石,这种探究性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幼儿抓起,否则使儿童在理智上缺乏独立性、自主性。 5.珍视探究中儿童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探究中儿童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些都是儿童积极投身和亲历探究实践之后所获得的,应该珍视。如在音乐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一部作品,每个儿童的体验感受不同。一千个听众,就有一千种内心感受。会产生千个艺术形象。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往往要更深刻,在探讨处于特殊的位置,而儿童的思维和认知更敏锐更自然更真实。因此,要“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综上所述,探究性活动是儿童通过游戏操作等亲身实践来发现知识,并能运用已有经验解决简单问题,逐步形成探究性活动的心向,学会探究的方法,同时形成主体性人格、合作能力、科学精神等社会性品质。然而,要想转变幼儿学的方式,关键在于转变教师教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教师在教育实践的探究性活动中,逐步掌握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的能力,从而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获得专业和人格的双重成长。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教师进修学校) 艺术领域论文:在艺术领域和科学领域中渗透新的教育理念 一、在艺术领域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和美术两部分,在音乐课中,不能只强调技能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创造美和发现美。 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活动,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在音乐课中首先是初期的模仿阶段,但我很快领幼儿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地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用动作的形式表示高低音,孩子们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张大嘴表示高音,闭嘴时表示低音,抬头时表示高音,低头时表示低音,用声音表示高低音时,用大声表示高音,用小声表示低音,老虎大声叫表示高音,老虎小声叫表示低音等等许多有趣的动作、声音或表情来表示高低音。用绘画的形式表示mi/sao/la的高音时,有的孩子画了气球,小气球表示mi,中气球表示sao,打气球表示la,他们唱着356 356 356 356的歌,面对这些稚嫩的创造,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平时学习歌曲时,比如学习《表情歌》这首歌曲,按书上要求的歌词,我全部授给幼儿,然后我鼓励幼儿创造歌词,幼儿创造了“我淘气时,我就蹦蹦跳跳”等等。 在美术活动中,我也时时不忘现代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绘画时我把主题变成了一个小故事,比如在绘画《小墨鱼》时,我首先编了一个相关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很入神,我突然停住了讲故事,绘画起了《小墨鱼》,孩子们很感兴趣地听着故事,然后开始作画,由于他们还沉醉在故事之中,所以,他们非常富有创造力地进行了作画,姜xx小朋友在小墨鱼的头都画了许多小泡泡,说是被大鲨鱼撞的。于xx小朋友添画了许多小鲨鱼,长着比身体还大的嘴巴,紧追着小墨鱼……就这样,孩子们的一幅幅有趣、生动的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并且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作品,就这样,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想象力,也发挥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幼儿的创造力也被开发出来。同时,我还利用粘贴课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教育。一次上课时,我出示花生壳,问幼儿像什么?(他们说像鸭梨、像小鸟、像蚂蚁等等)通过孩子们的想象力,我设计了一节粘贴课,既然大部分的孩子都说像鸭梨,我让孩子们先绘画了梨树,然后想办法把梨贴到树上,画上梨把儿,有的幼儿又用花生壳横着粘贴在树下做毛毛虫,孩子们真的非常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美术课上吹画时,我让他们随意创造随意吹,孩子们的兴趣很高,鼓起小嘴巴“呼呼”地吹着,随着颜料的走动,吹出了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图形来,有的说是狮子、狗、碗、怪物、小人等等,孩子们的想象力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创造打下了基础。剪纸课上,我让孩子们剪窗花,告诉他们可以随意折,然后也可以随意剪,他们剪得不亦乐乎,各种图案千姿百态,形状也各不相同,张xx小朋友剪了一个椭圆形的窗花,而且花纹酷似小蜗牛,特别好看,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二、在科学的领域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科学包括数学和科学,数学课上我教幼儿认识数字0~10。有一次,我出示数字8,问孩子像什么。他们说像麻花、像糖葫芦、像羊肉串、像两个小勺子、像鸭蛋、像望远镜等等,他们的想象力真的是超出了我的意料,孩子们像一群聪明的小天使,想象力真的是丰富极了,继而,在8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学习了8的排序,效果很好。 三、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我们都知道东北的天气很冷,到了寒冷的季节,教室的玻璃上会结一层薄薄的冰,俗称冰花,那些图案可谓神奇至极,真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艺术品。孩子们来到了幼儿园,看着玻璃上的图案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像什么,针对孩子们的议论,我抓住了时机,进行了一堂“可爱的窗花像什么”的课,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地回答像兔子、像大灰狼、像尾巴、像苹果、像小孩子在笑,我借机说,请你们用看到的图案编故事吧,孩子们看着窗花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故事。火柴是孩子们都经常看到的日用品,我发现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些小棒棒,于是,我给他们准备了足够活动用的火柴,这下孩子们的兴趣可高了,他们利用火柴棒摆出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图案,有的小朋友摆出了鱼刺、有的摆出了火车道,有的摆出了小鱼,有的摆出了小房子,有的摆出了小栅栏等等,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小小的火柴棒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俗话说,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我时刻不忘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此后,我还领着孩子进行看天空中的白云想象讲故事等等一系列的活动。 只有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孩子才会真正地进入快乐的创造空间,让天下所有的幼儿、教师都为此而共同努力奋斗吧!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第二幼儿园) 艺术领域论文:色彩在艺术领域的运用 摘要:色彩对于人类来说是必不可缺的一种语言艺术,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占着非常独特的地位。色彩无时无刻不对我们生理和心理带来一些变化,常常会因为色彩的改变心情也随之改变,而色彩对于艺术领域来说则更加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有把它运用好生活才会随着色彩更加的丰富多彩。 关键词:色彩;艺术领域;运用 色彩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当中是无处不在的,它能给我们带来多姿多彩的生活,人对于色彩的感知效应是最明显的,色彩的美感和它所应用的范围是非常的宽广的。 色彩所涉及到的范围非常的多,比如:社会、历史、科学、哲学、心理学、美学、生态学,与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装潢设计等等领域。 每个领域的色彩的运用会给我们人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不一样的感知效应。人对色彩的反映是普遍的,色彩的象征性也是非常鲜明的,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与民族喜欢的色彩不同,色彩的忌讳也不同。比如在我们国家中国封建社会统制严格时期的建筑中,所使用到的色彩都有着非常严格地规定。皇宫建筑里以红墙金顶为主色调,而民宅和平民百姓是不能使用红色的,是有禁令规定的,只能使用的颜色是白墙黑瓦顶。而在西方国家当中,红色一般是天主教的基本象征,称为红衣主教,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严。另外,在西方的许多建筑中经常会采用红色的坡屋顶与红色的墙壁,这些已经被作为西方建筑民族文化留存下来。 以上提到了拟用红色为代表,简单的阐述了色彩代表着不同国家的文化,那么这里也只是说了不同色彩共性里的一小部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年龄的变化、所处的地域环境的不同、工作性质的不同、国度的不同、民族的差异,每人对色彩文化的理解和联想空间也会随之有很大的变化。目前色彩在很多的艺术领域都占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色彩与平面设计 色彩在应用到平面视觉艺术领域的时候,其色彩的高效能运用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在一些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等。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以设计语言,即以鲜明的色彩语言和简洁的形象,构成以色彩为主导的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整体形象凝聚成艺术表现力,体现内涵精神,感染、吸引欣赏者的眼球。色彩应用的造型艺术特点,在色彩与形象艺术表现上,艺术家都是以其独特的个性化色彩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及高超的绘画技艺,充分表现了艺术创作作品的内涵。不论是用何种艺术形式以及选用何种不同材料,都体现了作品个性化的风格。为了突出艺术主题,在造型艺术作品中,色彩成为各种艺术家通过在自己作品中的运用来宣泄情感、表达主题思想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同时注重对色彩语言的气氛营造与形象的完美统一。如美术大师凡高的油画作品《向日葵》等等。 二、色彩与服装设计 色彩对于服装设计而言,如果说色彩对于建筑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缩影,是城市舞台中的主要道具及背景,那么服装各异的人在剧中就应该是扮演着主要演员的角色。服装设计是以人为载体,通过服装搭配能比较充分体现出人的身份、体态以及职业与文化修养,同时也能反映出其特征及内在气质。同时人车的流动,时间场所、环境的变换,成为城市躯体中流动的血液,充满生机。可以想象,几百万人口集中生活在有限的几十平方公里的建筑高密度的城市里,服装上的色彩各异的人们或许漫步在街头、绿地、广场,或许在商场、酒店、舞厅、办公室,或在行驶中的公交车、私家车中,几百万个移动的色彩以不同的频率、速度在流动、交汇,成为流动的景观,在阳光和室内灯光的照射下,与静止的建筑、四季变化的绿色景观遥相呼应,形成了城市迷人的色彩景观。服装设计有着它独具特色的色彩艺术,无声地传播着人类爱美的心声,燃起人们热爱生命、渴望追求美好生活以及对文化知识、高尚的审美境界的追求。 三、色彩与工业设计 色彩当中的工业产品设计,那么在这个艺术领域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不要使色彩彩绚丽夺目,也不是色彩在工业产中所要表达的特征,而主要的是人们对产品的使用功能需求问题。工业产品体现了产品的品质特征,除外形、表面特征外,更重要的是决定产品结构、功能关系,得到满意的整体。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使人减少劳心、劳力、缩短人与对象的距离,达到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平衡。因此其色彩是为人的赏心悦目与实用而设计的。例如在我们的产品设计的医疗器械当中,医疗设备都使用的色彩都是比较淡的白色,其原因特点在于白色易于稳定和缓解患者的烦躁紧张情绪。平时生活当中所看到的重型机械和消防设备,大多采用黄色和红色,目的在于给人们注意信息,禁令人们注意,此处危险不宜靠近。再比如精密贵重的拍摄机器与家用电器,大都是使用的有金属感的银灰色或黑色,原因是这些色彩不易使人产生疲劳,而且还具有高贵、悦目的美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提升,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地改变与提高。日常生活当中所必备的一些产品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功能性,还要满足视觉观赏性,这就要求色彩运用的表现力了。因此现在的市场竞争中,生产厂家在其产品的设计上十分注重产品的一系列要求,做到审美与功能缺一不可,多样化的风格并存。如平时普通家里使用的卫生洁具系列、橱具系列、家电系列等。 四、色彩与环境艺术设计 色在环境艺术当中的应用,那么对于环境艺术当中的色彩来说应用起来就比前面几个提到的艺术领域要复杂的多。除了要与前面所讲的部分有着密切关系外,其自然环境本身还具有特殊规律可寻。人类创造了各种景观环境,有人为的和自然状态存在的,在自然景观环境中色彩会随着时间、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难以预测它的特征。那么其实这些变化都是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整体环境色彩美感的营造。比如我们都知道五月是去日本东京旅游观看日本樱花盛开的最佳季节;二月份的冬天是去吉林观看雾凇的雪景、也是去哈尔滨观赏冰灯的好时候。雨季来临时,色彩也会随着跟着来变换,产生出各具特色的景观环境出来。不同时候人们总是会想到说这个季节某个城市的景色又会有什么奇观。比如东北的镜泊湖、贵州的黄果树;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和植物园等等。这一切丰富多彩的色彩都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使人们在饱赏奇妙独特的景色同时,还得到了心灵上的愉悦。随着环境的提高,人们越来越不满足那如同“水泥森林”般的城市,更向往高科技的功能,如智能化的建筑坐落在森林、花园之中,会使人们感觉到仿佛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目前社会的发展,人们正向着这一目标而努力,加大了对城市建设景观环境表现的力度,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建设人造自然景观,如增修假山、运河,可以多增设一些融娱乐与观赏为一体的城市化广场;增加城市当中的绿地面积;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本身自然景观所创造出来的色彩就已经营造出了一个很美好的诗情画卷了,这本身就是自然环境中所赐予我们的色彩本身的独特美观。 艺术领域论文:浅谈数字艺术领域中Dv作品的影像空间特点 摘 要:纪实美学中最新兴的Dv,是多元文化的时代产物,使传统的纪实美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影视艺术在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健康发展,对于人们可以更全面的认识影视的社会文化功能都具有很远的意义。 关键词:数字艺术;Dv;影像空间 当今社会的数字艺术和影像艺术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之一。影像艺术不但更加全方位的冲击着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文化形态,也改变了原有的艺术形态,是艺术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完美综合。深刻的影响着几代人甚至是将来人们的生活、语言以及思维逻辑等诸多方面,此外影像作为反映本民族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折射着民族文化精神与文明的进程。 随着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影像作品的种类繁多起来,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数字艺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它给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音频和视频设备,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传统艺术的制作流程,从而改变了影像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让艺术作品数字化、多元化的展示在人们面前。多媒体技术的超强功能影响着声光电等多种艺术品的制作,也影响着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方式。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系统的帮助增进其作品的品质,数字合成可以让设计者利用器材、工具等声音画面输入,然后进行剪接、编辑、制作不合乎现实的夸张绚丽的特殊效果。 Dv作品是电影对于新元素的吸收,同样也是新兴的影像形式。无疑是当下数字艺术领域的一个较为热门的话题。它已经悄无声息的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对于这个新生事物,它在众生喧哗中“各说各话”,已经成为了高科技与新文化的潮头。从摄像设备演化为社会热潮与生活时尚。它包含的信息量之大带给了人们更直接、更方便的接纳着技术及艺术、日常生活及社会文化的广泛话题。它就是现代高科技与影像艺术的结果。 Dv是数字视频摄像机——digital video的英文缩写,它采用数字信号的方式在现有的电视系统中将播放质量达到了专业摄像的图像效果,音质达到cd级别,并且还统一了视频格式。而使用器械的体积小、方便携带、操作简便等这些优点奠定了它能够传播迅速的必然性。正如“爱电影”影片公司执行副总裁亚当.斯泰因所说:“现在人人都拥有一部摄像机,有利于他们占领好莱坞的重要位置。其目的在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华。以便制作出更加精彩的内容。”是啊! Dv这场运动很快在全世界流行起来,20世纪90年代后期,拒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先后举办过独立影展或作品展。现今高校中大学生日渐成为Dv文化的中坚力量。在新兴的时代,媒体的互动性、开放性、参与性、娱乐性都在不断的加强。起初电视作为第一传媒对Dv的介入,成为了一些电视台的时尚。当下网络平台成为Dv的传播的主导途径,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认识。 早在1997年,北京电台也就是现在的CCTV电视台就推出把摄像机交给观众,鼓励民众拍摄Dv作品。例如《百姓家园》中“老百姓自己讲述的故事”,“开拍啦”这个小单元就是以吸引民间Dv作品为主。上海电视台也一纪实题材为主开办《新生代》专栏节目,对外征稿活动。香港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在2002年制作了一档《中华青年影像大展:Dv新世代》,这个节目得到了来自中国、香港、台湾等十几所高校和全球各地华人的关注与参与,正如凤凰卫视宣传导语所说“Dv就像是我们青年的眼睛,原原本本地观察着周遭,记录着生活,同时也自由而开放地表达着自我。”当Dv作品成为纪实题材的类型,那么以这样的手法来记录则是对纪实美学一次很好的普及。大家都可以拿着摄像机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对于身边发生的事件用独特的眼光来表达。 DV作品的题材也种样繁多,所要表达的影像空间也是多元化的,如上所说的纪实题材只是其中的种类之一。现在的作品都会有剧情的安排,而在潮流中有许多作者执着于影像语言的表达,人文关怀浓重的影片则更受瞩目。按主题意向或风格题材等特点,我们可以将Dv作品划分为以下几类:其一;底层人生的呈现。作者往往把自己的镜头集中朝向了底层人物身上,也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往往有事没处说,说了没人管。但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却是最有真实性、最能打动人、最容易被主流媒体所忽略的形象。例如朱传明导演在1998年拍摄的《北京弹匠》,秋冬季节里的北京小区里,住着一个弹棉花的湖南小伙身上发生的故事。真实的再现了身在异地的人在窘迫的生存条件下品尝了亲情和友情的失落,同时也窥探着这个社会,窥视着首都北京这个地方。杜海滨导演在2000年拍摄的《铁路沿线》,记录了当时宝鸡火车站周围一批流浪汉的生活。他们终日游荡在铁路沿线,影片结尾时已是半年以后,人物各自的命运也都发生了变化。创作者最大的成功在于他用一种平常的视角,第三方的眼光来塑造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使我们眼中、印象中有某种标签身份的人拥有了活灵活现的灵魂,散发着任性的光彩。Dv运动中不得不谈到是贯穿性人物吴文光,他是Dv不遗余力的推动者,《江湖》就是他用Dv拍摄的纪录片,对象是一裙子哎游荡的人,展现的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不断的出发再寻找。其二;边缘化另类生活。在上述底层人物的作品中看到的是物资的匮乏因而导致的生存际遇。那么在1998年拍摄的《我不要你管》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因精神的匮乏而产生的人生存在。此片讲述的是南方某个城市中几个三陪小姐的生活故事,片中人物的职业生涯的描述模糊而有限度,更多的是四个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2001年的《纸飞机》拍摄的是一群吸毒青年,他们与家庭、社会甚至彼此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更带有叛逆色彩的记录了一种晦暗的生活,寓意深远!其三;家庭与私人领域。王芬导演2001年拍摄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涉及到的是家庭、父母、婚姻生活的不幸情节,折射着中国很多家庭看似突兀有很普通的人生悲剧。其四;公共空间的社会处境。贾樟柯的《公共场所》是第一部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主角的影片。是对“公共场所”的再现,作品在空间的游历中表达了作者对一种处境、一种独特的文化空间的理解。这种面向大众的公众话语空间在当下我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妨说是“启蒙”过程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就中国的大众文化来说,这个探索性的影片是无法代替和不会被这个时代淡忘的。无论是以上关注社会底层人物还是营造公共空间等那些题材,人们拿起Dv开始选择记录他们想记录的内容,不知到那一天这些会成为人们对当下历史的认知。 Dv的发展史一种技术的解放,一种影像权利的解放。一场对影像的革命运动!宁瀛说:“Dv使得人一下子就可以解放了,好像没有束缚了,不管是从拍摄的体制上的束缚也好,制作上的束缚也好,都突然间消失了,我觉得Dv恐怕还带来一场影像的新时代,他可能如电影的诞生,或者说与有声电影的诞生在现代电影诞生中同样重要的一次新的革命到来。”许多优秀的导演都肯定了这一技术,这以技术的变革,不仅推动了制作观念的变化,更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观众与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在数字艺术时代把艺术创作的精神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当然在发展中Dv也会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目前Dv作品存在着题材过分边缘化、狭隘化、影像质量粗糙化等问题。 20世纪新时期以来,我国影视文化中在历经了深刻的文化转型之后,不断呈现出新的文化形式,看到了不同文化潮流在这一时期的升华和沉淀。在信息大爆炸的时刻我们要把每一种潮流放到文化背景中去观察,这样才能更贴切的理解它。作为纪实美学中最新兴的Dv,无疑是多元文化的时代产物,是传统的纪实美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国影视艺术在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健康发展,对于人们可以更全面的认识影视的社会文化功能都具有很远的意义。 艺术领域论文:浅谈戏曲舞蹈在舞蹈艺术领域的衍生与发展 摘要:在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不一样的发展轨迹,不一样的发展历程。戏曲舞蹈在舞蹈艺术领域的衍生与发展,堪称舞蹈艺术发展史上令人瞩目的又一朵奇葩,它带动着戏曲艺术与舞蹈艺术两者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舞蹈艺术;戏曲舞蹈;衍生;发展 一、戏曲舞蹈保存古代舞蹈的传统 戏曲中的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保留了古代传统舞蹈的许多动作程序、技术技巧及表演手段。戏曲舞蹈中各种身段动作,人物姿态造型,大都源自人们生活动作的发掘、提炼、加工,甚至夸张与变形,既能反映社会生活,又能达到美化人物造型与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戏曲舞蹈在继承前代传统舞蹈与吸收融合当时当地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舞蹈语汇,使之更深层次的凸显民间舞蹈风格样式与文人艺术的意趣旨归。 (一)戏曲舞蹈发展与中国舞蹈的从属关系 中国舞蹈源远流长。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描绘原始舞蹈的文物、岩画、以及流传至现今的原始舞蹈形态都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舞蹈产生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舞蹈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审美形态之一。无疑,人类的劳动生活是它最主要的起源,模仿、巫术等从其根本来说,他们都从属于劳动。所以就有很多人认为舞蹈是艺术之母,是艺术最古老的形式。笔者通过自身的学习也充分认同其观点。我们可以想象原始人的发展如果不是通过模仿学习,就不可能出现反映劳动生活的舞蹈《扶犁》、《葛天氏之乐》等作品的产生,原始人只有通过模仿学习,才能促进整个群体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明、发现更多的有价值的事物。这些都本源的孕育了舞蹈的发展的因素。 在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道路上,由于人们审美趋向、审美价值观念的改变,所以艺术的发展就会出现“偏科”的走向。在周代的《六代舞》、《六小舞》的出现,最重要的还是《大武》的出现使舞蹈艺术渐渐的结合着故事情节来更好的抒发人的感情与性格趋向。从而孕育了戏曲艺术的萌芽,从《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了解到戏曲艺术的起源在西周时期。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的发展道路可以用“坐标”的形式来呈现,横坐标是各姊妹艺术的发展走向,而纵坐标则是年代,这样我们就可以产生出各艺术的发展的先后顺序。比如:我们的影视艺术与设计艺术的发展,如果没有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艺术就不可能广在人们视野上出现,更不可能得到普及,得到人们的认可与喜爱。所以戏曲艺术的发展也是同样的一个过程,同样的一个趋势。艺术不同形式的产生与发展都在循序渐进的道路上慢慢演变而来。 (二)戏曲舞蹈蕴含了中国舞蹈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衍生出了戏曲舞蹈,戏曲舞蹈的发展展示出了舞蹈艺术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它的多样性产生于舞蹈艺术本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我们可以通过舞蹈表现自身的情感,表现自身的经历,甚至表现自然界的方方面面,这些充分显示出了舞蹈艺术所具有的多样性。而其多元性则是在舞蹈艺术不断发展下,各姊妹艺术(如:杂技、幻术、滑稽表演、武术等)也不断的吸收着舞蹈艺术的肥沃土壤,戏曲艺术中戏曲舞蹈的发展就是根据舞蹈艺术繁衍而来。戏曲舞蹈作为中国舞蹈文化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在不经意间不断的丰富着中国舞蹈文化。近代著名学者、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通过对中国戏曲的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得出的结论。他在《戏曲考原》一书中指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里充分说明舞蹈在戏曲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戏曲舞蹈在这其间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这样说没有戏曲舞蹈的发展成熟就不可能出现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兴盛。作为中国舞蹈文化之一的戏曲舞蹈,它的来由一直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参考了《中国古代舞蹈史纲》,戏曲舞蹈的来由:其一,来自前代的宫廷表演性舞蹈;其二,来自民间的舞蹈表演;其三,来自民间武术的竞技;其四,将特定情境中的特定生活动作加以“舞蹈化”。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戏曲舞蹈作为一种舞蹈的存在方式,而戏曲是以歌舞来演故事,演故事就成为了戏曲舞蹈的最基本的特征。在戏曲中,烘托故事的场景氛围和描绘人物性格的特点就靠演员对角色的理解程度和表演水平的高低。所以,在前面对戏曲舞蹈的阐述中,戏曲舞蹈作为中国舞蹈文化之一,它不但为戏曲艺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又提高了舞蹈艺术的表演水平,使舞蹈在叙事与抒情上都“更上一层楼”了。所以就有学者认为戏曲舞蹈是蕴含在中国传统舞蹈里的“活化石”,研究戏曲舞蹈对当代舞蹈舞蹈的发展起到一种引导作用。 二、舞蹈艺术在艰难中发展,戏曲艺术在滋养中升华 (一)辉煌的独立艺术形式,后成为戏曲艺术的表演工具 自唐代以后,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慢慢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普及,而舞蹈只是作为戏曲艺术的表现工具。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戏曲艺术的发展兴盛有其自身的历史必然性。在唐代以前歌舞艺术是其主流,在宋元明清时代,戏曲艺术适应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是其主要因素。“时势造“英雄””,“英雄”的出现在客观上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主观条件等的因素。戏曲艺术在唐代以后就具备了这几个方面的特点。在历史条件方面,随着唐代的覆灭,宋代的国力虽然没有唐代强盛,但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演变着,那时的民间歌舞盛况可谓是“风起云涌”。在唐代盛行的歌舞戏《踏摇娘》、《兰陵王》、《西凉伎》等成为唐宋元明清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在宋代也广为流传,不断的在元杂剧和南戏中表现。如: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整个剧的表演虽然以演唱为主,但该剧第二折中的杨贵妃在盘上做霓裳羽衣舞,就是通过舞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所以舞蹈在其戏曲艺术中主要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社会背景方面,自唐以后的宋代,文化也在政治经济稳步发展的条件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他们分布在不同的阶层,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面诠释着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而创造出了许多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优秀作品。从而加快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以至成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随着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人们对戏曲艺术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大,所以这时的艺术家就通过与文学的结合,慢慢的把各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共同来表现故事,渐渐的各种艺术形式慢慢地成为戏曲艺术表现的工具,从而使戏曲艺术慢慢地成熟。在主观条件下,戏曲艺术更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因为在戏曲艺术世界里,既能欣赏到舞蹈、音乐、武术、杂技、幻术等的表演,又能看到故事的情节,因此人们普遍都倾向于戏曲艺术,这就是它的主观条件的产生。所以自宋代至清代,戏曲艺术一直成为着人们精神娱乐最主要的艺术形式。 (二)辉煌汉唐舞蹈对戏曲艺术的影响 汉唐作为我国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舞蹈在那时虽然包括在“乐”的统称中,与音乐、诗歌相互融合在一起,但是,它又是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风靡于当时大街小巷,人们把它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汉代时的“百戏”,如《盐铁论·崇礼》篇记载:“夫家人有课,尚有倡优奇变之乐,而况县官乎?”可见在一般家庭都要以“百戏”来娱乐客人,何况是当官的人啊!在这里我们可见联想到当时“百戏”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百戏中的各种表演项目,不仅在民间盛行,还在当时最能显示汉王朝表演艺术水平,这些都经常出现在宫廷,还出现在皇帝招待域外使节和少数民族首领的宴会中。如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这也充分证实了当时统治阶级对“百戏”的需求,以此手段达到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
初一政治论文:借助初一思想政治课,辅以心理健康教育 时下听到许多心理工作者抱怨,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也没有引进专门的心理学教师,心理工作无法全面落实。其实,这些困难并非无法解决,如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资源,问题将迎刃而解。我在初一任政治教师,发现初一的思想政治课本其实就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教材。内容浅显有趣,贴近学生的实际。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初一思想政治教材,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 1、以良好心理品质教育为主线,融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思想方法教育为一体。 心理品质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够促成人的认识的升华,促进思想境界的提高,再通过实际生活的磨练,就可以内化为人的秉性,成为一个人的内在的素质。所以,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与高尚道德品质的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同时,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又要求能够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要懂得事情是变化发展的,这就需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有正确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进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它渗透在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教育之中是有必要的。 2、知识、觉悟、能力相结合,分层次规定教学要求。 教材从最常见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入手,抓住锻炼心理品质、陶冶道德情操的几个重要方面,讲授一些教育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最后归结到提高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上来,使整册教材的内容前后连贯,互相呼应,形成为一个教育的整体。 3、贴近学生实际,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主要体现在启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参与上。如,通过课文的正面说理,以及名人语录、相关链接、小栏目、活动等,力求激发起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吸引和启发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很有兴趣地、积极地学习,并且把所学的知识同自己联系起来,去发现问题,做出理智的选择,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二、学生实际情况决定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到中学,新的环境,新的教学方法,都需要学生一个适应过程,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作保障。而且,刚一入学,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防患于未然。所以,对初一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最必要的,也是效果显著的。但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未占主导地位,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在平时的实际生活中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产生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借助初一思想政治课辅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事半功倍的。 三、教师实际情况决定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让政治教师来完成,根本就不需要再另外配置专门的心理教师。而且,直接将心理知识渗透到各学科中去,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学生找专业心理教师而产生的抗拒心理。同时,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还可以加强政治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愉快地接受教育,符合愉快教育的要求。 因此,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借助于初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困难将迎刃而解,学生也更愿意接受。当然,借助于初一思想政治教育,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地运用教材。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心理训练和品德行为能力的养成。贴近学生实际,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课文的正面说理,以及名人语录、相关链接、小栏目、活动等各种形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使用教材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注意“活”教,教“活”。如初一下册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主要是要培养学生不畏挫折的可贵心理品质,把这种品质转化为积极对待挫折的实际行动,做生活的强者。其中第二框题《挫折面前也从容》,要让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能寻找到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是用故事续编的形式导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一上课,我就告诉学生故事:据闻,3年前一位高考落榜的青年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往深圳打工,在一次施工中他不慎受了重伤失去了左臂,生活度日如年。让学生给这个故事续编结尾,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 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这个青年受到政府的帮助,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有的说这个青年受不了生活的考验,跳楼自尽了。也有的说这个青年奋发图强,发挥专长,最后获得极大的成功。……等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明白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奋发图强,发挥自己的专长,如像这个青年就是在极其痛苦中拿起手中的笔,写了一部反映特区打工生活的长篇小说,经某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就能充分发挥教材贴近学生,注重学生实际行为习惯养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二)、正确地使用考核方法 众所周知,考核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学生对教材的接受,初一思想政治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自觉保持心理健康,所以在考核时宜用灵活的生活实际来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用传统的闭卷方法,在试题中应多出现“在实际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的问题。 (三)、对初一政治教师进行心理培训 政治教师不是心理教师,要让政治教师教好这门心理课程,还应对政治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以增强教师实际的教学能力,学校也可以请一些专门的心理专家到校进行指导,或者举办一些心理学活动,如夏令营,小小咨询员等。 当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只靠初一的思想政治课,它要靠多方面的配合来完成。但是,借助于初一的思想政治课,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可以防患于未然,又可以克服许多现实的难题。我们不妨试行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初一政治论文:对初一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探究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一直是近年来人们探讨的焦点,本文就本人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新课改中关于教学内容的整合、施教方法和作业的布置作了一些探究。同时也谈到自己在新课改中的困惑。 关键词:新课改 思想政治 教学评价 初一年级是学生从儿童向少年的过渡时期,由于年龄小,好动、好胜性强,但知识储备有限,抽象思维能力差而形象思维强。如果一味地向他们讲解抽象概念、原理,必然会使他们觉的索然无味,也难达到教学实效。因此,新编的陕教版思想政治教材,迎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淡化了理论体系,引用了大量形象、生动、具体的生活实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借助形象生动活泼的事例,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一、精心整合教学内容,让政治课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是政治课用之不尽的教学资源,政治课教学要做到贴近生活。教师必须适时适度地将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实际相联系,把握住“用活教材内容与活用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以教材的需要为立足点,又是要以学生的需要为落脚点,做到尊重教材而不仅是“教教材”。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在课堂案例的设置上下功夫。 首先:课堂上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活动情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适时加入一些学生活动。便如小游戏、小品表演、情景模拟等。在讲“青春的萌动”时,我在班内随机抽取5名男生和5名女生上台,让他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台上的同学行为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后回答(男生和男生手拉手,女生和女生手拉手,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男女同学才勉强手拉手)。我又问台上的几名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回答(不好意思和异性拉手,怕别人笑旅顺、害羞等)。我又问:“那么在小学和幼儿园的时候,男生和女生手拉手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想法?”同学们回答:“没有。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这种变化呢?通过一个小小的游戏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了真知。 其次:课堂上选择接近学生思维的案例。 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形象思维占主导,而对这种思维特点,课堂上我尽量做到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如讲授“可持续发展”时,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就给学生举例:小明家有一只母鸡,如果现在杀了就只能吃到鸡肉;如果喂养起来,让鸡生蛋,蛋生鸡,不几年,就可既吃到鸡肉,又吃到鸡蛋,还可以用鸡和蛋换来的钱补贴家用。甚至扩大生产。那么哪一种是可持续发展呢?”学生回答当然是后者。通过形象的事例,抽象的知识通俗化、浅显化。明了化,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最后:课堂上使用迎合学生心理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 多媒体具有容易大,直观、生动、参与性强的优点,为了吸引学生的视野,在运用多媒体上,从框架到细节,我力求新颖,尽量做到变平面为立体、静态为动态,黑白为多彩。使学生感到新奇。进而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合作的需要,求知的欲望。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究,我越来越感觉到政治课的课堂与生活贴得越近,与学生实际越相符,学生掌握的感性材料就越丰富,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就越有利于学生的理性思考,就越能使学生的知识走向深该而且得到升华。这不仅符合初一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样也符合课堂教学的认知规律。 二、细心探究施教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合作展示自我的平台。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学习者和思考者。贴近生活的案例,活动,情景等都是为学生的合作和思考打基础,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注意做到两点: ⒈做好导演、做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引路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营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氛围,利用情景和活动将课本知识生活化,立体化,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思考交流合作探究知识展示才能的平台,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学生精彩的言语,会心的笑声,鼓励的掌声,使知识、能力、情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⒉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尺度。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某些学生不着边际的胡说八道,而影响课堂秩序,又要防止不声不响的学生思想开小差,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我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这种做法学生相当欢迎,为了给自己这一组争光,可以说个个都积极思考,小组讨论的气氛也相当热列,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上课的效果也就好了。 三、用心挑选有针对性的练习、作业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⒈设置富有层次的课堂练习 练习和作业都是教学对所学新知识巩固评价的一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在课堂练习题的设置上,尽量做到层次性,有普通题和智力题,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强项或优点,为后面的有效教学提供了参考。 ⒉设置富有思考性和实用性的课后作业。 针对学生照抄照搬现成答案的情况,设计一些灵活多变,富有思考性和实用性的课后作业,如在学习“正确认识自我时,我让学生做了一次调查,了解父母、邻居、亲戚,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对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归纳” 别人眼中的我“与”我眼中的我“有什么不同,通过调查分析,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别人的眼睛“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知道在生活、学习中如何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更好的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正确的奋斗目标。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第四中学 初一政治论文:初一年级政治课堂教学之我见 摘要:要提高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就要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一是社会实际,一是学生实际)的原则。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1、我教学对象是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的初一学生。单纯讲解抽象概念、原理,必然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困惑不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典故、诗词、历史的现实的国情,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等典型事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借助形象生动活泼的事例,使他们加深理解记忆。例如,讲“自由和纪律”的关系时,可用《脱线的风筝》这个寓言:“风筝迎风自由飞翔,可它还不满足。它想要是没有线的束缚,我不是可以飞得更高、更远。于是它老想摆脱线的束缚:‘准能帮助我获得自由啊!’大风自告奋勇他说:‘我来!’于是它施起看家的本领刮起大风。蓦地,天昏地暗。‘咔嚓’一声线断了。风筝正得意忘形,可是没想到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便摔落在地上,落得个千疮百孔的下常”这个寓言说明风筝离不开线,受到线的约束,但线是保证风筝自由顺利飞翔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们既互相制约又互相联系。 2、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就像风筝与线的关系一样,自由受纪律制约,纪律又是获得自由的可靠保证。接着针对一些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的情况指出:《中小学生课堂常规》是约束学生行为的,但它又保证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自由。倘若片面强调自由而不遵守课堂常规,那么学生就没有上课的自由了。所以,我们越是严格遵守课堂常规,便越能享受学习的自由。接着让学生们考虑一下工人、农民、教师、医生……是不是可以有不受约束的自由,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任何约束都没有的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我们要自觉守纪,享受自由。 3、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使“讲堂”变为“学堂”,将:“单向”变为“多向”。“读、议、讲、练、用”教学法便是锻炼学生能力的好方法。 (1)读。读是基础的一环。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指由教师按照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学任务提出适量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编写自学提纲,整理知识内容,写知识结构图表等。这为学生“议”打下基矗“议”--是关键的一环,便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议就是要求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克服胆小怕事、不敢和不善于发言的缺点,使学生学会说理,能言善辩,这对活跃思想,开阔思路,搞好各科学习和今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都有很大作用。 (2)讲。讲是主导的一环。这里要改变由教师一讲到底的一言堂作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攫取知识的场所。在读书、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准确而公开地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 (3)练。练是消化巩固的一环。指下课前五分钟有侧重地练:一练重点问题,二练容易出错问题,三练容易忽视问题。练习题设置要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满足感和学习兴趣。 (4)用。用指灵活运用,这是政治课教学的落脚点。第一,针对学生死记硬背和照搬照抄现成答案的情况,设计灵活多变、富有思考性和运用性的练习题,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比如学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二十道爱国知识小题目,教师精选出五十道各类题型的抢答题,然后在班内以组为单位,抢答计分,对优胜组给予表扬奖励。这类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位同学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教学效果较好。第二、针对学生对上些基本理论不能正确理解的情况,我们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学习课本基本理论时,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调查,用直观的感性的知识代替抽象的理论。 根据初一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把课后围绕该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活动落到实处,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要真正达到行为教育的实效,就应对学生进行行为考核。这项考核应纳入学校政教、教学、班主任工作计划,并由政教干部统一组织与安排,与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班级常规结合起来,使班主任、团队干部、政治教师做到步调一致,保证行为考核能够按要求完成。具体做法是:政治教师平时每一课教学后都提出相应的行为要求,并进行一次主要是让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考核,作为平时考核成绩。在期末考试时,进行相应的学期行为考核。先将每课提出的行为要求归纳概括印发数份,然后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参考家长意见,学校政教处、班主任德育、操行考核情况等开展行为考评。学期行为考核成绩可和学校期中、期末考试(知识考评)按比例记分。 初一政治论文:音乐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恰到好处地选用与本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音乐作品(如:乐曲、歌曲、配乐作品等),作为政治教学的辅助手段,不仅能丰富、印证和深化教学内容,还能把理论知识与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优美旋律融为一体,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更多的新知识。 我的做法有以下4种: 1.用音乐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例如:在讲“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歌声打动了每一位同学,大家先是静静地听,接着便情不自禁地轻轻地唱。优美、盛情的歌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而且学生也更渴望了解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的古老文明,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壮丽河山的灿烂文化。 2.借助音乐来印证教学内容,加深对教材中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理解。如:讲“社会主义使祖国走向光明和富强”这一内容时,在通过大量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这一历史结论后,我让学生听了《社会主义好》这首歌,激昂、嘹亮的歌声,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我国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无比自豪和欢畅的心情,加深了对中国为什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难点问题的理解。 3.通过音乐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理论教学与德育教育及行为养成教育结合在一起。如在讲“时间就是生命”这一内容时,我把教材中的一首诗――《在时间表》录制成配乐朗诵,放给学生听。充满深情的朗诵,把夜以继日为祖国、为人民辛勤操劳、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同学,在此基础上,就不失时机地引发他们对时间与生命的关系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并决心以为榜样,从现在起,更充分地利用时间,使自己有限的生命更有效、更有价值。 4.运用音乐激励学生,进行信念、品格、意志力方面的教育。如在讲《坚忍不拔》这一内容时,我结合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欣赏了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片段),并告诉同学这首著名的乐曲,是贝多芬在生活极度贫困而且两耳失聪的逆境中写成的,激励学生发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勇于克服自己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奋斗中培养和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综上所述,我觉得把音乐运用到政治教学中其优点有四: 1.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助于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从而完成在对认知方面由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 2.有助于把学生引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的外部条件和内在的学习动力联系起来。 3.改变人们心目中政治课教学严肃、刻板、枯燥、乏味的印象,创设生动、形象、活泼、快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变“苦”学,“厌学”为“乐学”“愿为”。 4.简便易行、教学效果显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提出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习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应当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这是苏氏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在这方面探索、尝试的目的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王营中学 初一政治论文:初一政治课体验式教学浅探 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下面,我就初一政治课中进行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和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方法作探讨。 一、在初一政治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1.体验教学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课程标准强调“操作”、“实践”、“调查”、“探究”等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新课程主张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社会。体验教学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化,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是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 2.体验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需要。学生的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理品质教育最忌讳说教,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种教育应吸引而不是强迫他们进行,这样才会有成效。实施体验教学,学生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 3.体验教学是激活课堂的需要。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兴趣,普遍感到厌烦,课堂气氛沉闷。实施体验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极大地激发兴趣。这样学生上课就能够很“愿意”很自然地学到知识,教师也能够轻松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知识。 二、在初一政治课进行体验教学的方法 1.小品体验。初中生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弱,很难使注意力保持长时间集中,其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而在教学中让学生扮演小品,就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且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及参与热情。能让学生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 2.活动体验。实践性是政治课的灵魂,“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尝”。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用于活动的时间不能少于总教学时间的20%。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明白事理。如讲到挫折的有关知识时,如果举例说明残疾人受到的挫折是如何大,学生可能只能停留于理论的理解和体会上,这时如果能够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一定的活动,则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绑住双手,并试着用脚拿东西,甚至是用脚做一些日常生活中必须用手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时学生就能在情境中体验到残疾人的痛苦和挫折,也能够更加激发内心应对挫折的能力。 3.实验体验。初一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而且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对政治课失去兴趣,导致上课时无精打采。为了使学生掌握一些抽象的理论,我觉得在教学中可以做一些生动活泼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个欢蹦乱跳的青蛙突然扔进沸腾的油锅,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只青蛙居然奋力一跃,竟跳出了油锅,安然逃生。可把这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凉水的锅中,青蛙游得逍遥自在,怡然自乐。这时,在锅下给水加热,青蛙没有察觉,但等青蛙感到水温升高足以危及生命,试图逃出苦海时,却再也没有了那奋力一跃的力量,只能葬身于锅底。我让学生细心观察,慢慢体会其中的道理,同学们在沉思中领会到了,人在顺境下,不能像青蛙那样,洋洋自得,忘乎所以,而应居安思危,不断进取,这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在遭受挫折,身处逆境时,应像油锅中的青蛙那样,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4.辩论体验。世界上的事物错综复杂,现象纷繁。人们往往被事物的现象所迷惑,鱼目混珠,只有通过辩论,才能明辨真伪,识别异同,明确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去做。在初一课本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美国微软公司的一次招聘会上,公司总裁面试一位求职者。这位求职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当出色,学历也很高。交谈之余,他向总裁表示,如果微软公司录用了他,就可以把原来公司的一项发明带过来。假如你是公司总裁,你是否录用这位求职者?我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积极性很高,踊跃参与,通过辩论,懂得人必须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会有所作为。 5.故事体验。结合教育内容,运用小故事的形式可以避免思想政治课的枯燥说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故事形象、生动、感人,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感染学生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启迪。如讲到不良性格这一问题,做事马虎是同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性格弱点,经常表现在写作业乱七八糟,说话随随便便,办事丢三落四等等。要克服马虎的性格,首先要认识马虎的害处,我给同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做事马虎的人,他擅长画画,因此许多人都来向他求画。有一天,他正在给人画一只老虎,刚画好虎头,一个人又来求他画马,他提起笔就在虎头后面画了个马身子,转身交给了来人。那人一看这马不像马、虎不像虎的画,很不满意,没要画就走了。从此,人们就叫他马虎先生。马虎先生把画挂在自己家里。大儿子看见了问他是什么,他说是虎。小儿子看见了问他是什么,他说马。有一天,大儿子外出打猎,远远地看见一匹马在溜达,就拉弓放箭,将那匹马给射死了。结果马的主人找上门来,最后赔了许多钱才了事。又有一次,画师的小儿子外出游玩,看到一头老虎,他以为是马,想爬到马背上骑着玩,结果被老虎吃掉了。马虎先生悲痛极了,他一把扯下了挂在厅堂上的马不马、虎不虎的画,放在火炉上烧了,从此做事再也不马马虎虎了。学生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马虎的性格,既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应吸取马虎的教训,改变马虎的习惯。 初一政治论文:初一政治课教学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中学政治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个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现就初一政治课的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初一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乐于接受熏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故有其严肃性、枯燥性的一面,如若照本宣科,则必然出现“听者昏昏然的局面”,学生会在这种“闷课”下失去学习兴趣。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任何教学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过去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因此,在课堂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根据初一教材每一节课的内容特点,该谈的谈、该讲的讲、该讨论的讨论。 二、初一学生刚由小学升入中学,自我克制能力差,自我表现欲强 并且现在学校都采取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课堂上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点题外话,老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征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每个问题我都仔细看,认真地思考并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活类:怎样花零用钱?买零食吃好不好?……学习类:如何处理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怎样提高学习的效率?……交友类:好朋友欺骗你怎么办?时政类:中国入世后你准备怎么办?心理方面:老爱发呆怎么办?情绪不好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把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告诉大家,学生的热情相当高,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意犹未尽。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状况、心理特点、思想动态,在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力争采取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心,调动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培养协作精神,激发创造热情,提高创新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诱导学生在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氛围里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的意义是引导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寻找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拓道路。这就要求教师创造自由欢快而又富于激情的竞争氛围,利用学生“机灵而富有创见”这一优势,组织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对某些带争议的“热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帮助学生消除疑虑,拥有智慧,提高觉悟。 四、组织学生进行充满活力的“课堂辩论” 初一的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教师的意外。为了上好辩论课,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确立辩论题,如周光裕的行为值不值,微软公司该不该录用带有信息来的职员等,然后再确立正方和反方的同学,让同学们课后广泛收集有说服力的资料。上课时,先让正方、反方的同学集中一起发表言论,让他们各推出四位能说会道的同学上台辩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我搞过几场辩论课,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是非判断能力,每当下课时,我发觉同学们总是言犹未尽。 五、上好综合实践课 在以上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采用综合实践课,此课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的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在“做”、“探究”、“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交互使用,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使自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从而引导学生在亲自实践和体验“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探究问题”的乐趣中,成为事业上有执着追求、品德上能严格自律的完整的人。 初一政治论文:浅谈初一政治联想记忆 联想记忆,即把篇幅较长的记忆内容,用几个关键的字或词语概括,通过记关键字词,再展开联想,近而记住该条内容的记忆方法。在教学中,根据记忆条目的不同,可将联想记忆分为情景型、故事型、会意型、顺口溜型、词曲型、格言型等。 一、情景型 情景型即在出现关键字词时,脑海中呈现相关内容情景,使得记忆内容形象生动,在不经意间即能记住相关内容。 如“青春期生理发育特点”的内容:进入青春期。人的身高每年可增长6―8厘米,体重每年增加5~6千克。青少年的心脏功能。呼吸机能有明显的增强。大脑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已经成熟,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体内激素分泌增强,使得男女的体型出现明显的差别。第二性征出现,性成熟开始。可用关键字(加“”的部分为关键字或词,下同)将上述内容浓缩为“高六八,心肌(机)强,脑置(智)金,男女熟”。这是在教学时经学生讨论商定的,记忆时联想为:一个高1,68米的青年,肌肉发达,头脑灵活,善于正确与男女同学交往,比较成熟。情景联想呈现出一个青春少年的形象。 二、故事型 故事型即找出应记内容的关键字词构成一则故事。如“如何调适逆反心理”这一内容:要知道④善意的批评比美丽的谎言好。拒绝错误是①聪明的,拒绝正确是糊涂的。②理解的要接受,不理解的要冷静对待。如果父③量错怪了你,要像原谅自己一样原谅他们。与父母平等⑤沟通,让他们明白你的真实想法。这一内容通过关键字词可浓缩为:聪明的李(理)母,善于沟通。 三、会意型 如“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危害及怎样克服闭锁心理现象”这一内容:“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虽属正常,但如果不当,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使自己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如果将自己封闭起来,任其发展下去,会造成性情孤僻,形成有缺陷的人格。要克服闭锁心理,就应多与同学、朋友、老师和父母交往,积极参加集体的文娱体育等各项活动,把自己置身于沸腾的生活中,而不要囿于个人的小圈子,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度过这段非常时期。”可用关键字将其浓缩为:独孤缺,多多激(积)活肺(沸)。关键字词就代表原意,旨在减少记}乙的篇幅,并可适当调整顺序,以便于记忆。 四、顺口溜型 这一记忆类型适合记忆法律法规等条款。为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需要法律的保护。为此,我国制定了许多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可用关键字词将其浓缩为:环保水,生(森)野矿,节约能源土地里(理)。 五、词曲型 对于篇幅长、条目多的内容可选择词曲型记忆法,即将关键字词组合为类似词曲的文字。如“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性意识觉醒,关注自己的外部形象。自认为是成人,独立意识强烈。对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重视同伴间的友谊,从众倾向明显。依赖父母与摆脱父母的心理并存。情绪表现相互矛盾。可用关键字词将其浓缩为:性醒形,成人意,内心极大的兴趣;重友从众倾,赖父摆脱母,矛盾,矛盾,矛矛盾盾……这一则是学生自己归纳的,很直观地反映了记忆内容,念起来朗朗上口。 六、格言型 格言具有警示作用,又有激励作用,语言简洁有节奏,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如“应对青春期生理变化烦恼的策略”这一内容:对不能改变的现实,如长相、生理缺陷等,不必自卑,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最可取的办法就是坦然接受,难过、抱怨只能增添烦恼。不必太在意别人的议论,正像你更多的注意自己的事情一样,别人也没更多的时间注意你。无论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困惑,都要拥有一份自信,这是最具魅力、最具吸引力、最持久的人格力量。可用关键字将其浓缩为一句鼓舞应对青春期烦恼的格言:不卑不议,自信魅力!联想为:不自卑,不在意别人的议论,只要自信,就是最有魅力的。 通过教学尝试,联想记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课堂教学,使每节课的教学任务都能当堂高效率完成。学生学得轻松,记得快乐,用得开心。部分学生还把联想记忆法用到其他学科中,提高了学习效率。 应用联想记忆法,应注意要先熟读需记忆内容,再提炼关键字词,展开联想并记忆。关键字词的选用,最好由学生讨论确定,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浓缩句,让学生结合各自的实践再找到最有趣的联想形式突破记忆难关。 初一政治论文: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德育研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新形势下,在中学这块重要的社会主义德育主阵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它不仅在学科德育工作中,就是在整个中学德育工作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就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一、坚持永恒性,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 永恒性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的那些永不过时永远“年轻”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恒性。这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教材自始至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二是与此有关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永恒性。它的坚持与否取决于政治教师下功夫钻研课本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第三课“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时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想: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不就是千百年来陶冶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的好教材吗?于是,我将该词全文抄给学生们,并让他们齐声朗诵。激昂的情绪、高尚的内容、优美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奏,使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了岳飞在为国为民作出奉献乃至牺牲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也使他们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下,更加珍惜光阴,更加增添努力学习的紧迫意识。在讲授第十课“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时,我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一文,撷其片段抄给学生们。照样是学生们充满激情和豪迈的朗诵,尤其是那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使祖国的未来与青少年休戚相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为祖国勤奋学习”的思想,在初一学生们纯净的心田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渗透”。 初一《思想政治》(上册)第138页讲“集体主义是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时,引用了雷锋同志1958年6月7日日记的前半部分。四个“如果”,排比跟进,对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的文学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意义重大。但雷锋同志在日记的后半部分又是怎样讲的,教材没有引用,可同学们想知道。于是,我就“满足”他们这种求知欲望,将雷锋日记全文抄写在黑板上。和前两次一样,当学生们以其深含感情齐声朗诵时,对集体主义这一高尚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此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在倍受鼓舞、情绪饱满中受到一次次神圣而壮严的德育熏陶和德育洗礼。这需要两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课下有益的“实”和“学生”课上激昂的“诵”的高度统一。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初一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授第六课“爱护公物要落实在行动上,就要从爱护桌椅这样的小事做起”时,我举反例:“前几天,在初二(1)班教室举行1996年度国家会计资格考试。我是监考老师。考试前,一名考生告诉我:‘老师,我的桌面上有个大洞,不好在上面答题。’我一看(伸长脖子,向某张桌子张望,同时,用手围成一个圆圈状),情况属实,不得已,只好给她调换了一张桌子。当时我就想(作眉头紧锁、满脸愤慨样):那位凿洞之人,为了便于偷看而留下的‘杰作’,真是后患无穷啊!”同学们听了看了,就能心领神会:看来,爱护桌椅事情虽小,意义却重大!讲到勤劳、俭朴与幸福的关系时,我非常形象地举起左手:“勤劳是幸福的左手”;又举起右手:“俭朴是幸福的右手”。这样一来,直观感增强了,同学们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懂得了幸福来自于“双手”——勤劳和俭朴的深刻内涵。 在讲授第一课最后一节“小小年纪也可以与犯罪作斗争”时,我把同学们带入这样的模拟情境中:假如,我们的教室是一辆行驶在荒山野岭中的长途客车。这时,冷不丁冲进来一名手持凶器欲行劫持的犯罪分子(我站在教室门口,装出一脸凶像,大喝一声:“交钱!”)。此情此景,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当然没有见过,我就因势利导,结合课本内容,字正腔圆、正气凛然地宣布:团结起来,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令人感动的是,不久发生在该年级的一次被劫持事件中,唯独这个班的学生,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勇于斗争,硬是用桌椅将门死死抵住,把三名学生模样的犯罪分子挡在门外,从而避免了一场劫难。 可见,此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学生们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其结果是,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材有关德育思想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三、坚持图解式,以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人 图解式是指为增强一定的基本德育思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借助于一些相关的能产生极具德育效果的图片来解释、说明的一种方式方法。图解式德育方法在社会上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常见的报刊、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专栏上的图片及其说明,就是进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正因为此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能见度高的“活材料”,又由一定的权威部门,因而它产生的德育效果就很有说服力,也很能扣人心弦。 我尝试着将此法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第一课“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时,我出示了一张从《半月谈》(1995年第14期)上裁剪的图片。先将它在学生间互相传阅,然后我讲解:图片上,一个巴掌大的岛礁孤零零且顽强地耸立于大海之上。有两名年轻的背上挂着救生衣的解放军战士,手握钢枪,神色庄重地分别站在半米来高的中国主权碑两侧。看着学生们惊奇、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加以说明:“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两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做到了……”;又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向他们学习!”在讲授第七课“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时,我指着一张图片(《人民日报》,1995年8月30日)介绍说:图片上,四个农民正用三根长长的竹竿,支撑濒临倒塌的土房子。房子的外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教育”14个大字。学生们对此理解比较肤浅,我则进一步启发他们:“别的地方教育现状‘如此’,难道我们不应该……”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接上:“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在讲授第三课“为人民服务,就要维护人民利益,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时,我选取一张带有说明文章的图片,文题为“青春化作永恒”(《半月谈》,1995年第16期),介绍了年仅25岁的邵述衡同志,为避免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毫不犹豫地抱走被犯罪分子扔在本厂车间里正滋滋冒烟的炸药包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这回不是由我来讲解,而是请班上一位普通话讲的好的同学来念此图片上的说明文章。那位念文章的同学音调低沉、伤感,俨然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使全班同学为之动容,为之心颤。 可见,教师借助于这些富有德育效果的图片及其说明文章,经过适当的讲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德育思想与现实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和德育说服力,有着很大的补益。四、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示范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一定的德育思想积极能动地影响、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榜样的一种德育特点。它分为无声和有声两种。前者,注重身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静止形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的情态、言行及衣着等上;后者,则注重言传,将课本中的德育思想人格化。我的做法是: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 例如:在讲授第六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和锻炼起来的”这一内容时,我就将自己去年五月份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南京一日游”活动的经历讲给学生们听。令他们佩服的是,我此行随身只带了10元钱。中午吃饭、门票等项开支花得仅剩下2元钱。但在教师自由活动期间,我还是坚持去参观了中华门和南京长江大桥。最后,余下0.3元,连乘返回的公交车费都不够。这时,我断然决定:走!从南京长江大桥桥南开始,东问问、西问问,硬是穿“城”而过,把脚都走麻了。终于提前一小时赶到了我校指定的候车地点——汉府街。学生们听得入迷,我乘机“解惑”,用了八个字:“不要依赖,磨练意志”,并将此经历命题为:意志的胜利。事后,据一名叫丁维维的同学反馈回来的信息,他的父母非常支持我的这种教育方法。 在讲第四课“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时,我结合课本上有关“良好的集体能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向学生们讲述了我在上大学期间于本班(1991年全国先进集体)开展的一次打雪仗活动中的“光荣史”。我们班总人数100人,为开展此项活动,分成两方。由于某种原因,我方在活动中被打得“一蹶不振”。可我不服,就径自采用了偷袭战法,将对方两名同学打个措手不及。还没等我高兴起来,对方立刻集合了三四十名同学呈半月形向我猛冲猛打过来,一如战场气势,我吓得撒腿就跑。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瞪大眼睛、专心致志、唯恐漏听的样子,我故意停顿一会儿。待学生们的心思从故事情节中回到课堂上来,我才若有所思,惋惜地说:“当时,我是多么盼望着我方其他成员能给予我有力的支援啊!”然后再把马克思那句“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的名言往黑板上一抄,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就会在学生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见,此教学方法对于拉近、缩小师生间在心理、知识等方面的差距,使教师已经内化了的德育思想,以心与心交流的途径,为初一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有着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总之,在对初一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中,我始终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坚持《思想政治》教材基本德育思想是根,坚持无声的示范性教育教学是土壤,坚持趣味性德育教学是干,其他类“坚持”是枝。这棵德育之树开出的朵朵鲜花则是正在或已经造就成为“四有”新一代的学生们。 初一政治论文:遵循情感共鸣基础理念,构建初一政治课堂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一政治教育应对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以及课程内容对情感教育深化的要求,提出了遵循情感共鸣原理为基础理念构建初一政治课堂的教学方向。情感共鸣原理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并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及生活态度,根据这样的教育理念,初一政治教育可以真正实现自身的课堂价值。从情感共鸣角度出发,浅谈其必要性以及实践方法。 关键词:初一政治;情感共鸣原理;专业素养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政治课堂缺乏积极性,政治课堂的情感教育部分也无法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实践过程。情感共鸣理念就是基于课堂上共同的情感交流,实现教材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默契联系,充分激发学生对政治课堂的兴趣,加强课堂互动性,构造真诚平等和谐的课堂交流氛围,实现师生之间共同的心理指向和教学追求,以情感为线索展开课堂以形成共同的价值探究与认知经验。教师应当实现教材与课堂的充分连接,利用情感因素串接知识理念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完善情感理念。 一、情感共鸣原理的概念与必要性 情感共鸣理念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利用情感表达引导课堂。教材的表达往往只是停留在课本上,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方式生动再现教材内容,并尽力与实际生活内容相连接,简单的照本宣科只会让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而这种理论与实际、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好的连接方式就是情感的表达,教师通过情感的表达,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受到情绪的感染,真正地投入课堂,学生听课的欲望被激发之后,课堂氛围就会由沉闷走向愉悦。针对政治教育以及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教师考虑到政治课堂与其他科目的不同,即不仅要进行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教育深化思想教育。政治学科学习的最大目的在于完善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教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得他们在为人处事以及思想信念等方面有良好的提升。可以说,政治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初一的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反叛心理容易被激发。在青春期,学生将会发现一个新的陌生的世界,不同于小学阶段的自由与天真,初中阶段他们将逐渐真正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排解的事情激发郁闷的内心情绪,如果不通过思想教育抚平学生的不安与反叛情绪,对于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十分不利的。针对学生的成长阶段特点,政治思想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又再一次被凸显出来。如果教师一味采取强灌鸡汤、不停说教的思想教育方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厌烦心理,只有通过情感的疏导,教师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对学生表达一种平等的态度,并通过专业的疏导和教育让学生产生信赖,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质量,而且也真正地遵循了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及课堂的意义。 二、提升内在专业素养 政治老师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以及知识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对学生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如果想要通过情感共鸣的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教育,其自身的标榜力量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做好学生的思想模范,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尊敬的心理,愿意与老师开展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并在课堂上产生情感共鸣。提升教师内在素养是开展情感共鸣课堂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比如内在知识涵养、教学语言的生动简易性、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自身的思想境界等,这些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可以无形地展露出来。 因此,首先,教师应当在知识涵养方面不断充实自己。在教学阶段中,教师不应该停滞不前,要学会不断吸收新知识,通过阅读以及进修不断充实自己,为学生展现一个积极进取的学习状态,同时鼓励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教师的知识涵养不断提升的时候,学生对教师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敬佩的心理,在潜意识就会相信老师所说的内容;其次,教师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深入的钻研,在教学中不断吸收专业知识的新理念和新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扎实教学知识,为学生深入浅出地开展课堂知识的掌握,只有在教师自身对知识深入掌握的基础上,才能更生动地教育学生;最后,教师要着力培养自己与学生的友好师生关系,注重自己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教师要关心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构建起友好、和谐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尊敬信任的心理,更愿意与教师开展情感交流,真正地共同努力去构建一个情感课堂。 三、激发教材与学生的共鸣点 教材是理论与课堂内容的重要连接,如何更好地运用教材是贯穿教师教学过程的重点,如果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师必须尝试找到教材与学生的共鸣点,因此教师应该完全熟悉教材对学生侧重教育的是哪方面,将课堂重点梳理清楚,合理安排课时以及课堂内容的重点,并且在课堂中通过情感的交汇点引导学生抓住课堂重点内容,明确对学生情感思想内容的要求。另外,还需要老师在课前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现实状况,这样就能够在教学中将学生的现实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以便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这种有侧重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快地找到共同激发点,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真正能够有所学有所悟的,自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课堂上学生不愿意听讲的现状。 四、及时了解学生心态 沟通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然而沟通在实际教学中常常被忽略。为了构建更有效的初一政治课堂,教师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上有好的展现,在课后也应当多做建设性工作,沟通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情感思想困境,了解学生课程内容学习现状,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展开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助。除此之外,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态有助于构建一个平等信赖的友好师生关系,只有加强课外的互动沟通,课堂上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因此教学的各个过程都是环环相扣的,情感共鸣理念在课堂上的展现需要教师长久的全方面的努力。 总之,初中政治课堂应当从初中生青春期发展特点出发,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习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和能力,完善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培养对国家的热爱情感。这样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成为一个会学习、会生活,保护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真正能够在政治课堂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师生共同投入课堂,创设活跃氛围。遵循情感共鸣原理构建的初一政治课堂相信对教与学都能有所促进。 初一政治论文:换一种方式上初一政治课 笔者教初一的政治已有十多个年头了,课本的版本也已改过好几回。后来的人教版1998年4月第一版(试验本)用了几年之后,又有了新版(修订本),但内容仍是一样(只不过是“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的结构”罢了)。对于同一样的教学内容,同一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师自己都感到困乏、感到厌倦。如何才能使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呢?笔者换了一种新的方式――我自己称之为“心理辅导”的方式上课。 一、换方式的依据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大致上是下面几个内容:心理品质、情绪、意志、自尊和自信心、性格、情操和情趣、自制力。总的来说,就是心理学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过去,我们总是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去“教”人,使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感到刺耳,感到厌烦,收效甚微。 人都是对新的东西发生兴趣的。对于习惯了的东西,如果换了一个新的角度或者换了一种新的方式,就会使人耳目一新。这时,原来使人感到没兴趣的东西,会使人感兴趣;原来使人没眼看的东西,会引人注目。(这好比平常使人一看就大倒胃口的肥肉,如果换了一种新的制作方式炮制、煮好摆上桌来,人人都想试一试它的味道如何。)心理学这门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听说过但又非常新鲜的知识,因而是极有吸引力的知识,学生将会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用这种方式去上初一政治课,学生一定会学得较好。 二、新方式的导入和实施举偶 导语: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心理学”这门知识吧?你们知不知道这门知识的作用呢?(学生回答)你们想学习这门知识吗?(学生回答)既然大家都想学,我来满足大家的愿望好吗? 1.提问探讨式 (1)老师提问式――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 [例]俗语说:见人吃饭肚皮痒。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学生纷纷回答)教师解说:这表现为一种渴求心理。俗语还说“人有七情六欲”。这“七情”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情感”、“情绪”、“情趣”等,而“欲”就是“渴望”、就是“进取心”。除了这些,性格、意志等,也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大家也常听到“身心健康”的说法,“心健康”就是心理健康,这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而且是心理学学习的目的。就是说我们学习心理学,就是锻炼心理品质,培养健康心理。 (2)学生提问式――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 [例]学生问:老师,您说我们学习的是心理学知识,我们都感到惊喜,都很想学习好这科,这是为什么?我们能学好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两个问题,老师就从“兴趣”这个心理品质,以及课文中“情绪”、“意志”、“自信”、“进取心”等心理品质的方面进行解说,又从正、反等方面举例提问学生,让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 2.心理咨询式 这种形式,是老师根据学生平时的一些心理表现,形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或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说出一些“心理话”,老师帮助解决,从而学好课本内容。 [例]老师说:这几天,我老是看见X同学没精打采的样子,Y同学又动不动就发火,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于是,老师就从“情绪”方面给学生进行解说,从而学习“善于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上册第二课)的内容。 三、换方式的教学效果 换种方式教学后,效果比较显著,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课余交谈浓烈,看不到过去那些厌学情绪,学习、生活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好像有使不完的劲;课外自学课文内容的主动积极性蓬勃旺盛(体现在主动看课文、跑图书室借有关心理学的书籍上),解决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表现为分析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不用老师指点而能自行正确解决);期末考试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都排在镇的第一位,排在市(阳春)10名前。 四、新方式实施后的评价 自我评价:用上新的方式上课后,教师的教很轻松,学生的学也很轻松,大家都没有那种负载感。这种方式似乱而实有序,似散而实集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教学效果良好。这一换,很值得。但教师在课外做的功夫要多。 同事评价:作为政治教师,在以经济为中心的今天,要上“思想政治”课,确实有点格格不入。直接灌输不行,间接去“教”,根据初一的思想政治内容,用讲心理学的方法去教授,独辟蹊径,又切合实际。 学校领导评价:从教学效果上看,初一政治课教改,改得很成功。用上心理学的方式上初一的思想政治课,符合教材内容的实际,真正吃透了教材、吃透了教法,用心颇工。这种教法,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在真正研究了教材、研究了学生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在教学改革、教学创新上,无疑是独树一帜,值得探讨,值得推广,值得学习。 初一政治论文:初一政治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摘 要】初一思想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主要的着手点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两个方面。学会做人要求学生有很好的为人处世之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学会做人与学会学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选择。本文结合初一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就教师如何施行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品质教育 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研究性学习 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施行素质教育。初一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良好心理品质教育为主线,融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思想方法教育为一体。对中学生进行良好意志品质教育,就是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于一体的任务,而心理品质教育以个体的成长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与心理素质有关的问题,培养健全的人格。即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所以必须特别重视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贯彻和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和方法,能否积极施行素质教育,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更是严重地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树立创新意识,不施行素质教育是没有出路的。那么初一思想政治课施行素质教育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笔者认为,初一思想政治课施行素质教育主要的着手点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两个方面。学会做人要求学生有很好的为人处世之道,有良好的道德和人际关系,积极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比 “满堂灌”地给学生“一杯水”要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未来的文盲将是不会学习的人,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而学生学会做人后必然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好功课的“第一老师”,取得好成绩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有助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总之,学会做人与学会学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师施行素质教育的优势和必然选择。简而言之,初一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施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 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的道德规范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身心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是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问题。为此,教师必须提高对树立高尚师德的认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用高尚的人格感化、引导学生。老师不应接受学生家长的吃请受礼,在教室或学生面前吸烟或为了捞钱而在社会上办一些不太负责任(不重质量)的“培训班”等。教师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做贯彻和宣传各项政治方针政策的典范,要特别注意避免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要遵循教育规律 素质教育,学生是主体,且“人生而平等”,教师对学生应尊重、关爱和赏识,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课堂上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强行灌输,更不能把学生当成木偶任意操纵、控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需要从教师那里受到教益,得到关心、帮助和爱护。但是,学生是有着自觉能动性的个体,有思想,有感情,有主见,对于给予自己的教育,时时都会产生接受或拒绝、认同或反对、积极或消极的反应,由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必须真正地把学生当成是接受教育的能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应相互尊重,只有尊重学生的老师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为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改变过去“死读书”,管束太严,压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特别是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渴望表现自己,有主见,好动,我们只能顺应规律,加强引导而不是“封杀”个性,否则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过则越加“玩世不恭”“变本加厉”,只能适得其反。有一位女同学,小学的时候老师同学都认为她是最不听话的,经常跟“坏孩子”在一起,升入初中后是班主任最头疼的,想“不要她了”。后来,我发现这位学生好表现自己,所以在上《挫折是人生难以避免的》一课时,我先用活动课的一幅插图让她和另一位同学上讲台表演,她的表现让同学们都刮目相看。表演完后我表扬了她并顺水推舟,又让她“替”我讲课,我只做一些提示和补充。后来她学习更加认真了,并发挥她的特长积极为班集体赢得不少荣誉。段考前她的政治单元测验都没有超过70分的,而段考后的三次测验,她分别得了93、98和100分,其他科目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成了班里的“尖子生”。如果只是一味地责怪学习、纪律差的学生,不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那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三)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离不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形成的基础。个人的心理品质与思想品德是有密切联系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人们形成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做人的重要准则。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与高尚道德品质的教育,有着融合的关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决定了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这方面的任重道远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方面发挥优势,政治教师将大有作为。 二、教育学生学会学习 (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灵魂 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素质教育,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把学知识与用知识统一起来,即“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要让学生边学知识边用知识,在用知识中学知识。有一个例子,说的是有一道数学题,问:经过12小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共重合几次。美国的学生脱下表来转几圈就写出了答案,而中国的学生则不约而同的马上列出方程再解……这个例子形象的说明了我们传统教育的不足:单一化、模式化,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性与实践性。再者,初一思想政治课贴近学生实际,知和行相统一,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着眼于教育教学过程与各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去回答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优化,以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勇于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学习方法是各科学习中必须遵循的教育规律。诚然,对于各科都有不同的学习规律,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我们必须教育学生“因科制宜”。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由现象到理论,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实践的常识到理论、知识,再回到实践、生活当中去检验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规律在各科学习中运用是相同的需要。教育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实际,平时就要关心、了解学生生活,多与学生交谈,多听他们对学习、生活的看法和态度。总之,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必须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才能收到更大的成效。 (二)教育学生学会学习要教育学生学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学习方法是教育规律在各科学习中的共同运用。但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学习方法也应不尽相同,必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人而法”。教师要因材施教,不能对学生总做“一刀切”的要求,要“求同存异”,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古人有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古人又言“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所以让学生在“学会做人”,端正学习态度后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学会学习关键在于提高自学的能力,让学生善于思考,有所创新。教师营造一种生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运用知识的性格,并帮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少详述事实,多提出问题,少给现成的答案,尽可能指出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教师不应用“标准答案”来压制学生的创造力,只要是合乎题意,就应该予以肯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对于所有学生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莫过于研究性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相关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遵循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关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使这门课程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加强研究性学习,把所学的心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结合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研究性学习法指导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并指导学生平时应多看报纸杂志,扩大知识面。教师要利用活动课,集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使学生学会如何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从事某项课题研究,如何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如何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 总之,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是施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是政治课教师的“近水楼台”――得天优势,也是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师“登上华山”――教学成功的必经之路,我们必须积极研究具体的实施办法,从而有利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初一政治论文:浅析初一政治教学中的问答技巧 摘 要: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政治成绩。所以,政治教师要重视问答技巧,并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出更多更好的问答技巧,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一政治;问答现象;问答技巧 对于刚接触政治的初一学生来说,他们普遍觉得政治课学习比较单一、枯燥、乏味,和生活没有直接关系。造成这种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而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问答的过程中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政治成绩。 一、初一政治教学中的问答现象 初一政治教学还普遍采用传统的模式,严重缺乏问答环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政治教师从不提问 长期以来,初一政治教师都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喜欢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不喜欢对学生进行提问,认为提问时有些学生会浪费时间,造成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影响整体教学进度。久而久之,教师就完全将提问环节完全忽视了,即使有时候想提问,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提问,提问什么类型的内容。而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也逐渐适应,在政治课堂上安静地听教师的讲解,下课后进行机械性地记忆。 2、学生不敢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初一政治课堂教学中,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学生不敢回答,也不知道该不该回答,如何回答。如对于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有些学生是不屑于回答,还有一大部分学生觉得教师应该不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所以不敢轻易回答。加上一些政治问题可能会涉及军事或地理,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不是十分有把握,也不敢轻易回答。 二、初一政治教学中的主要问答技巧 在初一政治教学中,合理的问答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问答环节,政治教师一定要注意问答技巧。 1、问题要联系实际,对学生的回答积极引导 如果对初一政治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其实里面有很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政治教师对这方面的内容并不重视,只专心教授理论知识,造成学生误以为政治和日常生活没有之际关系,认为政治学习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不是特别重要,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所以,初中政治教师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积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一方面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如教材中关于友情的问题,政治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针对性问题:友情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作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们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友情,友情可以让我们互相激励、取长补短,促进我们更快地进步和发展;有的学生说,友情让给我们以力量和温暖,让我们更加快乐和幸福;有的学生说,友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由于是和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高,政治教师可以趁机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男生与女生应该怎样进行交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思想,认识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正确思想基础上的,建立真挚的友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早恋的发生。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传统的初一政治教学模式,政治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学习的工具。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即使政治教师有时进行提问,学生也不敢回答或者不愿意回答,慢慢演变成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建议。但是,政治教学课堂需要学生充分参与到其中,才能活跃课堂氛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初中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积极进行回答,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教材中有关于发挥性格优势,养成良好习惯的内容,政治教师可以让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你对自己的性格优势了解吗?如果不了解,请同桌相互进行分析?我们平时需要怎么做,才能培养良好习惯?初中生对于这些问题往往比较感兴趣,同桌之间会将对方平时的表现进行一一分析,找出具体的优势地方,然后同桌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确定自己的优势所在,这样双方对自己的性格优势都有了具体的认识和了解,方便以后对自己的性格优势进行发扬和方法,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有些学生为了找到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甚至找出了相关典型人物或杰出人物,通过了解他们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和过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逐渐养成了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问答技巧在初一政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提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政治教学效果。所以,政治教师要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出更多更好的问答技巧,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初一政治论文:开展教学改革活动 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 开展教学改革活动 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 佛山市汾江中学 胡笑玉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以“知”导“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其教学实效,始终是摆在每一位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我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长期的过程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课堂教学固于一定模式之中,导致课堂教学少有生气,过于枯燥乏味,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致使“知”和“行”脱节。表现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弊端:一是道理讲得多,联系实际少;二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三是只局限于书面作业,行为督促少。 为改变这些不适应素质教育的状况,我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活动,以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实效。 一、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初一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乐于接受熏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以调动主体积极性。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故有其严肃性、枯燥性的一面,如若照本宣科,则必然出现“听者昏昏然的局面”,学生会在这种“闷课”下失去学习兴趣。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任何教学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过去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因此,在课堂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根据初一教材每一节课的内容特点,该谈的谈、该讲的讲、该讨论的讨论。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爱国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框,可采用启发式和讲授法;内容简单易懂、条理清楚的内容,如《生活需要友谊》一框,可采用阅读法和让学生自己发言的方法;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学生已有一定认识的内容,如《积极地对待挫折》一框,可采用讨论法。读、议、讲穿插进行,通过恰当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积极参与讨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积极性,从而也使教师完成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在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改进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针对初一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好自我表现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他们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在他们争当课堂“小主人”的同时,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我注意结合课本知识,从学生身边的事情中选材,或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在初一旧教材中讲到《尊敬教师、孝敬父母》一节时,我采用了学生试讲法,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当我一宣布这个想法时,很多学生都踊跃报名参加,经过竞争,终于各班有几位学生突围而出。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是带着任务去努力完成的。为当好“小老师”而多次、主动地钻研教材,找资料、请教老师,设计好板书和课堂提问,还发动班上同学搜集有关材料,编小品、写诗词、唱歌,最后还进行试教。就这样,在他们自编自导的一节课中学生们都密切配合,积极举手发言,毫不拘束地回答问题,而且课堂纪律良好,整节课都是在轻松自如、和谐的气氛中渡过。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向老师争取讲课机会。这节课的反馈效果,在期末统考中很明显。考题中有一题:“通过阅读一段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尊师?举例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尊师?学生回答得很好,尤其是当这节课的主持学生答得更全面。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更加要注意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要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初一就是试验点,就是突破口。初一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是依赖兴趣,要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教师必须要切实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掘初一教材内在的吸引力,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事例,重视学生的想法和做法,把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知”的观念的整个过程溶于兴趣之中。 在这几年的教改中,我首先在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做调查,课堂上,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发言的机会,鼓励成绩差的学生大胆发言,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使学生摆脱政治课枯燥的阴影。由此可见,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既体现了教学的实效性,又锻炼了学生阅读、理解、概括、思考、表达等能力。 (三)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加强行为实践,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行动要求,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行为养成在初一政治课教育的目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素质教育是强调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做到知行统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依靠社会实践和行为训练环节。所以,在初一政治课中,对学生适当进行行为训练、检查、督促,就成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延伸和补充,这就是说,要导之以行。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社会实践内容,如举办演讲比赛,组织参观访问,参加社会实践劳动,谈体会、写小论文,举办辩论会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有益活动。例如:在三水蔬菜基地劳动回来后,学生在体会中写道劳动是非常辛苦的,但很必要,是意志的体现,懂得了平时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班里还专门做了一个小纸箱,接受对破坏劳动的行为的投诉和改正建议,起到一定效果。同时,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学完第一课《正确看待自己》和第二课《锻炼心理品质》后,让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对自己进行评价。学完第四课《磨砺坚强意志》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觉磨砺坚强的意志”演讲比赛。学完第七课《增强自尊自信》后,举办“自尊自信、促我成功”的激励课。学完第九课《寻求真挚友情》后举办以“男女同学交往利大还是弊大”为题的辩论会。学完第十一课《培养爱国情操》举办“江山如此多娇”手抄报比赛等等。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在强化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塑造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行为实践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它指导了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大大提高了学生行为的规范性、目的性和指导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体现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改变传统对学生考核的方法,考核既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看转化学生思想的实际效果。 考试采用开卷形式, 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这不是唯一评价学生的做法,它只占总成绩的70%,另外还设计了《初一学生行为规范评价表》,先由学生自评,再由家长评、班评,最后交给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来评。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这种考核评价形式,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经过几年的实践,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为没有应试的压力,课堂有的是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自然积极地参与,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有所增强。记得一位学生对校长说:“我就是喜欢上政治课,所以我的政治成绩是及格以上,其它科都……”。同时,因为考核成绩包括了行为表现,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重视程度,懂得以知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也有利于班主任开展教育工作。所以,开展教学改革活动,既符合素质教育和减负的要求,又提高了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实效。 初一政治论文:浅谈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 一、坚持永恒性,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 永恒性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的那些永不过时永远“年轻”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恒性。这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教材自始至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二是与此有关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永恒性。它的坚持与否取决于政治教师下功夫钻研课本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第三课“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时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想: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不就是千百年来陶冶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的好教材吗?于是,我将该词全文抄给学生们,并让他们齐声朗诵。 初一《思想政治》(上册)第138页讲“集体主义是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时,引用了雷锋同志1958年6月7日日记的前半部分。四个“如果”,排比跟进,对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的文学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意义重大。但雷锋同志在日记的后半部分又是怎样讲的,教材没有引用,可同学们想知道。于是,我就“满足”他们这种求知欲望,将雷锋日记全文抄写在黑板上。和前两次一样,当学生们以其深含感情齐声朗诵时,对集体主义这一高尚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此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在倍受鼓舞、情绪饱满中受到一次次神圣而壮严的德育熏陶和德育洗礼。这需要两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课下有益的“实”和“学生”课上激昂的“诵”的高度统一。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初一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授第六课“爱护公物要落实在行动上,就要从爱护桌椅这样的小事做起”时,我举反例:“前几天,在初二(1)班教室举行1996年度国家会计资格考试。我是监考老师。考试前,一名考生告诉我:‘老师,我的桌面上有个大洞,不好在上面答题。’我一看(伸长脖子,向某张桌子张望,同时,用手围成一个圆圈状),情况属实,不得已,只好给她调换了一张桌子。当时我就想(作眉头紧锁、满脸愤慨样):那位凿洞之人,为了便于偷看而留下的‘杰作’,真是后患无穷啊!”同学们听了看了,就能心领神会:看来,爱护桌椅事情虽小,意义却重大!讲到勤劳、俭朴与幸福的关系时,我非常形象地举起左手:“勤劳是幸福的左手”;又举起右手:“俭朴是幸福的右手”。这样一来,直观感增强了,同学们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懂得了幸福来自于“双手”——勤劳和俭朴的深刻内涵。 在讲授第一课最后一节“小小年纪也可以与犯罪作斗争”时,我把同学们带入这样的模拟情境中:假如,我们的教室是一辆行驶在荒山野岭中的长途客车。这时,冷不丁冲进来一名手持凶器欲行劫持的犯罪分子(我站在教室门口,装出一脸凶像,大喝一声:“交钱!”)。此情此景,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当然没有见过,我就因势利导,结合课本内容,字正腔圆、正气凛然地宣布:团结起来,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令人感动的是,不久发生在该年级的一次被劫持事件中,唯独这个班的学生,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勇于斗争,硬是用桌椅将门死死抵住,把三名学生模样的犯罪分子挡在门外,从而避免了一场劫难。 可见,此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学生们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其结果是,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材有关德育思想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三、坚持图解式,以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人 图解式是指为增强一定的基本德育思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借助于一些相关的能产生极具德育效果的图片来解释、说明的一种方式方法。图解式德育方法在社会上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常见的报刊、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专栏上的图片及其说明,就是进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正因为此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能见度高的“活材料”,又由一定的权威部门,因而它产生的德育效果就很有说服力,也很能扣人心弦。 我尝试着将此法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第一课“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时,我出示了一张从《半月谈》(1995年第14期)上裁剪的图片。先将它在学生间互相传阅,然后我讲解:图片上,一个巴掌大的岛礁孤零零且顽强地耸立于大海之上。有两名年轻的背上挂着救生衣的解放军战士,手握钢枪,神色庄重地分别站在半米来高的中国主权碑两侧。看着学生们惊奇、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加以说明:“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两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做到了……”;又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向他们学习!”在讲授第七课“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时,我指着一张图片(《人民日报》,1995年8月30日)介绍说:图片上,四个农民正用三根长长的竹竿,支撑濒临倒塌的土房子。房子的外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教育”14个大字。学生们对此理解比较肤浅,我则进一步启发他们:“别的地方教育现状‘如此’,难道我们不应该……”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接上:“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在讲授第三课“为人民服务,就要维护人民利益,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时,我选取一张带有说明文章的图片,文题为“青春化作永恒”(《半月谈》,1995年第16期),介绍了年仅25岁的邵述衡同志,为避免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毫不犹豫地抱走被犯罪分子扔在本厂车间里正滋滋冒烟的炸药包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这回不是由我来讲解,而是请班上一位普通话讲的好的同学来念此图片上的说明文章。那位念文章的同学音调低沉、伤感,俨然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使全班同学为之动容,为之心颤。 可见,教师借助于这些富有德育效果的图片及其说明文章,经过适当的讲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德育思想与现实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和德育说服力,有着很大的补益。四、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示范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一定的德育思想积极能动地影响、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榜样的一种德育特点。它分为无声和有声两种。前者,注重身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静止形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的情态、言行及衣着等上;后者,则注重言传,将课本中的德育思想人格化。我的做法是: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 例如:在讲授第六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和锻炼起来的”这一内容时,我就将自己去年五月份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南京一日游”活动的经历讲给学生们听。令他们佩服的是,我此行随身只带了10元钱。中午吃饭、门票等项开支花得仅剩下2元钱。但在教师自由活动期间,我还是坚持去参观了中华门和南京长江大桥。最后,余下0.3元,连乘返回的公交车费都不够。这时,我断然决定:走!从南京长江大桥桥南开始,东问问、西问问,硬是穿“城”而过,把脚都走麻了。终于提前一小时赶到了我校指定的候车地点——汉府街。学生们听得入迷,我乘机“解惑”,用了八个字:“不要依赖,磨练意志”,并将此经历命题为:意志的胜利。事后,据一名叫丁维维的同学反馈回来的信息,他的父母非常支持我的这种教育方法。 在讲第四课“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时,我结合课本上有关“良好的集体能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向学生们讲述了我在上大学期间于本班(1991年全国先进集体)开展的一次打雪仗活动中的“光荣史”。我们班总人数100人,为开展此项活动,分成两方。由于某种原因,我方在活动中被打得“一蹶不振”。可我不服,就径自采用了偷袭战法,将对方两名同学打个措手不及。还没等我高兴起来,对方立刻集合了三四十名同学呈半月形向我猛冲猛打过来,一如战场气势,我吓得撒腿就跑。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瞪大眼睛、专心致志、唯恐漏听的样子,我故意停顿一会儿。待学生们的心思从故事情节中回到课堂上来,我才若有所思,惋惜地说:“当时,我是多么盼望着我方其他成员能给予我有力的支援啊!”然后再把马克思那句“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的名言往黑板上一抄,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就会在学生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见,此教学方法对于拉近、缩小师生间在心理、知识等方面的差距,使教师已经内化了的德育思想,以心与心交流的途径,为初一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有着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总之,在对初一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有益探索中,我始终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坚持《思想政治》教材基本德育思想是根,坚持无声的示范性教育教学是土壤,坚持趣味性德育教学是干,其他类“坚持”是枝。这棵德育之树开出的朵朵鲜花则是正在或已经造就成为“四有”新一代的学生们。 初一政治论文:初一政治心理活动课的情境教学 樵北中学 饶小锋 近几年来,活动课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由于活动课刚刚起步,加之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活动课程的认识仍比较模糊,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随意性等混乱现象,有的活得一团糟,而有的却形式呆板。 这些问题的产生,从客观方面看,是因为活动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使早已习惯于封闭性政治课教学的教师感到难以适应。从主观方面看,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教学研究都是以学科课教学为实践基础的,在这种学科课教学理论的影响下,有人认为,活动课程不存在教学问题。现在,很多人一提到政治活动课,就立马想到一大堆活动,把一大堆比赛、表演堆砌起来,走马换灯,你来我往,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没多大成效。很多人对活动课的探讨主要局限于其外部特征,而对其内在的研究不够,到底这样的热闹活动课能取得多大的教学效果呢?当然,对于初一政治的心理活动课,这些热闹的活动运用得好也是非常好的,但心理活动课关键是能通过一定的手段来使学生感受情境,使心理活动达到一定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初一政治教学中,如何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达到这个目的,实乃最重要之举。 情境是指进行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学生的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情境,都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学生逐步达到活动的最佳状态。 首先,我们说情境对学生的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通过一些资料、录像的展示,使学生处于一定的情境中,往往能使学生感受高尚、感受坚强、感受美好等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部分初中学生思想还是一张白纸,只要使他们经常耳濡目染一些良好的事物,只要能最大程度上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也就能够激发、约束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例如在学《锻炼坚强意志》这一课时,我们就可通过播放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或中国张海迪身残志坚的录像片断来使学生感受坚强意志,从而促使自己也不断地向他们学习。 其次,情境能激发学生的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我们应该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兴趣一方面保障能学习课本知识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加强上述“近朱者赤”的效果。 那么我们在情境教学中可以有什么手段或方法来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以为以下几种比较好。 第一种就是讨论、辩论法。通过对某个问题的组织讨论,制造学生间的一种集体热烈的讨论气氛,这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情境,当然要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是可以比较有争论性的知识点,更可以采取一种辨论式,这比讨论的气氛可激烈多了。例如在“恰当进行男女同学交往”中有这么一个知识点:男女同学在思维、智力等方面可以相互交流和补充,讲之前可以设计这么一个小辨题:“女生不如男生”。这样一来,男女同学的思想火花可就象烟花一样迸射出来了。 第二种就是表演欣赏法。可以通过设计的一些表演如朗诵、小品等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但更重要的是采用一些音乐、录像片断欣赏创设良好情境。上面所述的播放霍金或张海迪的录像就是代表性的一例。通过搜集一些相关录像在政治课中恰当运用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例如在上《爱国情操的表现》这一框题时我就采用了一段日本侵华和南京大屠杀的录像剪辑,同学们在沉重地观看录像的同时也激发出了爱国情感,认识到了祖国命运与个人前途命运的关系;再如讲《坚强的意志》的时候就可播放一下有关国庆阅兵训练的场面给学生看看,感受一下军队的坚强意志,比较一下自己。 音乐和思想政治课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这与录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 在政治课根据知识点不同适当采用一些音乐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讲“爱国主义情感”的时候,我播放了《我的中国心》的 MTV,屏幕上打出歌词----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学生合唱着这支永远的流行歌曲,从歌词中,从图片中,从旋律中进一步领会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含义,极大地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再如在讲“坚强意志”的时候,我播放了《敢问路在何方》的MTV。面对着熟悉的面孔,回忆着熟悉的情节,倾听着熟悉的旋律,学生深刻领会到了坚强意志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其三,适当采用一些电教、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教学中运用富有直观性的电教媒体如动画、录像、音乐等,有助于制造良好情境, 有助于学生解决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的矛盾,有助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实,不管是什么创设情境的方法,最重要的还是教师本身的情感投入。课堂上教师的情绪、情感表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感,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情绪、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最佳的情境。我们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仅仅阅读一篇比较感人的文章时,你往往不会很感动,但是这么一篇文章交给一个富有激情和演讲才华的人演讲出来时,我们却往往会被极大地感动、震撼。所以即使教师为一堂课准备了再怎么充分的资料、设计了再怎么完美的教法或过程,如果没有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情绪、情感表达,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这堂课也就不能称之为一堂好课。《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政治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课本的死知识讲活,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兴致浓厚,就必须广采百家语言之长。要向哲学学习语言的深刻;向逻辑学学习语言的严谨;向语言学学习语言的规范;向相声学习语言的幽默;向群众学习语言的通俗。如果政治教师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既吃透教材精神,又掌握形象丰富的素材,那么,政治课一定会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要下功夫研究讲功,学会表达、学会投入、学会激情。特别是在活动课中,我们要使学生“活”,首先要使我们自己“活”起来。 在中学,人们通常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师生眼中的“鸡肋”——因为要考试,尽管不喜欢,但学生非学不可,教师非教不可。那么,如何变“鸡肋”为“鸡腿”?活动课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和方法。而要活动课要上得好,情境的创设、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就好像是给“鸡肋”增加了血和肉,大可以把“鸡肋”变为大家爱吃的“鸡腿”了,使学生真正做到乐学、好学,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为国家造就适应未来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初一政治论文:浅议初一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法 谢业玲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已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学科的政治,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中学政治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学政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中学教师,因此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任务,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案,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与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我通过这几年的初一政治课教学发现,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这就需要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采用体验教学方法。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课程实施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没有任何课程或教师可以规划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过程。生活是自己的,认知过程是自己的。于是,体验向自我开放,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及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式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要想完成体验式教学,必须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教学。 1、上好“聊天课”。初一学生刚由小学升入中学,自我克制能力差,自我表现欲强,并且现在学校都采取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课堂上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点题外话,老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为此,我就挤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聊个够。 首先,利用课余时间征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我感到学生心里的烦恼很多,学生的每个问题我都仔细看,认真地思考并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类:怎样花零用钱?买零食吃好不好?…… 学习类:如何处理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怎样提高学习的效率?…… 交友类:好朋友欺骗你怎么办? 时政类:中国入世后你准备怎么办? 心理方面:老爱发呆怎么办?情绪不好怎么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课时把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告诉大家,学生的热情相当高,大家踊跃发言。之后,针对具体问题再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直到下课同学们仍意犹未尽,很多同学告诉我,这样的课应多上几次。 2、上好“实验课”。初一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失去了对政治课的兴趣,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为了把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我觉得作为政治课教师也可以像生物课教师一样来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实验课。如:我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有关青蛙的实验,把一个欢蹦乱跳的青蛙,突然扔进沸腾的油锅,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只青蛙居然奋力一跃,竟出人意料地跳出油锅,安然逃生。可把这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凉水的锅中,青蛙游得逍遥自在,怡然自乐。这时,在锅下给水加热,青蛙仍没有察觉,待得青蛙感到水温升高时足以危及生命时,它试图逃出苦海时,它却再也没有了那奋力一跃的力量,只能葬身于锅底。我让学生细心观察,慢慢体会其中的道理,同学们在沉思中领会到了,人在顺境下,不能像凉水中的青蛙那样,洋洋自得,忘乎所以,而应居安思危,不断进取,这样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在遭受挫折,身处逆境之际,应像油锅中的青蛙那样,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这样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课虽结束了,可留给同学们的思索仍在。 3、上好“小品课”。小品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在初一思想政治课中偶尔上上小品课,能让同学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如:在讲到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让同学们自己编写有关挫折方面的台词,并让他们推荐有表演能力的人来表演,四组展开竞赛,评出好、中、差,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个个踊跃参加,积极出谋划策,在台上能表演的同学的诙谐的表情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每组的同学不断地为本组的同学喝彩加油,这样不仅在无形之中让同学们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 4、上好“辩论课”。初一的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教师的意外。为了上好辩论课,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确立辩论题,如:周光裕的行为值不值,微软 公司该不该录用带有信息来的职员等,然后再确立正方和反方的同学,让同学们课后广泛收集有说服力的资料。上课时,先让正方、反方的同学集中一起发表言论,让他们各推出四位能说会道的同学上台辩论,辩论时,老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以请政治课代表做主持人。辩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我搞过几场辩论课,同学们不仅掌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每当下课时,我发觉同学们总是言犹未尽。 5、上好“讨论课”。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就某一观点,某一现象,发表见解,做出评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静听”的记忆变为热烈的“辩论”。有时,以当堂课内容为中心,让学生说课本,说自己,说生活,说电视节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6、指点学生自己上课。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所以对于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材,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原因,再上讲台当小教师把它讲出来,讲前,从选题到组织材料,到讲法,精心指点,讲后认真评价,拾遗补缺,概括总结,这样的教与学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分享到自己验证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7、上好综合实践课。在以上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采用综合实践课,此课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的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在这样的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当然除此之外,在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看爱国主义录像片、故事会、角色扮演等等,每个政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去把握。只要我们有的放矢,总会事半功倍的。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会计造假 摘要:盈余管理是当代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造假。盈余管理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企业契约成本最小化、节税、政治成本、规避经营风险等因素。适度的盈余管理说明企业有关利益主体采用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而会计造假则是蓄意违法违规,是会计的劣行。应当在理论上厘清盈余管理与会计造假的界限,实践中探索对企业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的管理制约制度。 关键词:会计盈余管理;会计造假;上市公司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财务会计界致力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盈余管理成为当代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我国,随着股份制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问题也浮出水面,亟待进行探索和研究。 盈余管理的涵义和特征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时,选择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盈余管理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完成的,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多计或少计收益,少计或多计费用与成本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造假。 一、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是以会计政策的选择为手段来实现的,是合规合法的。而会计造假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蓄意粉饰会计报表,弄虚作假,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实,是一种非法行为。 二、从长时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但会影响实际盈余在不同的会计期内的反映和分布。它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报表中的盈余,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余。会计造假是一种短期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歪曲企业的财务状况。无中生有,随意改变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断章取义,取其所需是会计造假的典型手段。 三、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最终决定权无非是企业的董事长、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可以说,企业管理当局对盈余管理负责。会计造假的主体可能是企业管理当局,但是很多情况下是个别高级管理人员所为,其目的是非法占有挪用公共财产。 四、盈余管理的受益者通常是企业管理当局,有时还会使股东、公司员工受益。但受害者通常是政府,如少交税款或递延税款的缴纳。受益者的利益表现,有的是直接的经济利益如经理人员工薪的增加,有的是间接的利益,如职位晋升、股票价格上升。会计造假的受益者通常是造假者本身,受益者多有非法占有公共财产和其他不可告人之目的。 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及手段 一、契约成本最小化。企业可以看成是一个契约的集合,也就是说,它的组织形式可以由它所涉及的一系列契约来描述。与雇员(包括经理)、供应商及出资者的契约构成了公司经营活动的核心内容。与各种契约相关的契约成本有:谈判成本,契约履行监督成本、重新谈判的潜在成本以及因各种原因而未履行契约的预期成本等。公司的目的是力求契约成本最小化。这些契约大多数都与会计变量有关。实证会计理论认为,为了达到公司有效管理的目标,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契约成本最小化的问题的扩展和延续。因此,管理当局可以通过控制和采用适当的会计方法,使盈余数字有利于自己。 二、节税的考虑。这是盈余管理最明显的一个动因。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国家更是如此。然而,由于税务部门是采用税务会计的规定来计算应纳税款,就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企业可操作的空间。 三、政治成本因素。这是指企业由于政治原因而负担的支出。很多公司由于自身的特点会受到明显的政治关注,包括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巨型企业、战略性生产行业(如石油、天然气)和那些垄断或接近垄断的企业(如电信、煤气公司),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时,就会受到公众和政府的过多关注,政府部门可能会对其征收高额税收或对其进行其他限制。因此,这些公司希望通过盈余管理降低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也使得利用会计程序和方法来使净收益最小化成为企业的手段。 四、规避经营风险。有的企业盈余变化很大,给人以不稳健的感觉。由于人对风险的内在恐惧感和厌恶,使得此类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缺乏吸引力。而管理当局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往往会进行盈余管理,使利润平滑,让人有收益稳定且稳中有升的感觉,让投资者以为企业经营发展很稳健。 五、首次公开发行证券。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的企业并没有一个已确定的市场价格。可以断定,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是确定股票价格的重要信息来源。一个即将上市或发行债券的企业,其经营者很可能对招股说明书或发行债券说明书中披露的盈利进行操纵,以使公司的股票或债券有一个理想的价位。 六、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在主要高级管理人员(CEO)发生变动的时期,盈余管理各种动因会纷纷出现。例如,主要高级管理人员(CEO)即将退休时,会特别愿意采取使会计报告收益最大化的策略,以增加他们的奖金。同样,效益差的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CEO)也会使盈利最大化,以防止或推迟被解雇的情况。 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 一、通过关联企业的交易。我国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管理也是严格的,规定连续3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就会被摘牌,失去在证券市场上筹资的权利,同时规定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下的企业不能获得配股资格。当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发生困难时,上市公司为了维持或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就会采用从其关联公司转移利润的办法,使上市公司利润虚增,人为提高获利水平和信用等级。 二、利用资产管理、债务重组调节利润。资产重组、债务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或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然而近年来,在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确实被广泛用于粉饰会计报表。其典型作法是: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或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或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的国有企业。 三、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的潜亏应当依照法定程序,通过损益表(利润表)予以体现。然而,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往往在股份制改组、对外投资、租赁、抵押时,通过资产评估,将坏账、滞销和毁损存货、长期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以及递延资产等潜亏确认为评估减值,冲抵“资本公积”,从而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四、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但由于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资产科目,利用虚拟资产科目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销或者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也是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粉饰会计报表,虚盈实亏的惯用手法。 五、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不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滥用利息资本化的规定,蓄意调节利润。更隐秘的作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六、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调节利润。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然而,许多上市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期末余额巨大,往往与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余额不相上下,甚至超过这些科目的余额。之所以出现这些异常现象,主要是因为许多上市公司利用这两个科目调节利润。 七、利用时间差调节利润。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在年度结束后能给股东一份“满意”答卷,往往借助时间差调节利润。传统的做法是在12月份虚开发票,次年再以质量不合格等理由冲回。较为高明的做法是借助第三方,签定“卖断”收益权的协议,提前确认收入。 八、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不少上市公司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除借助资产重组之机,利用关联交易将不良股权投资以高价与关联公司置换股权获取“暴利”外,还有不少上市公司利用成本法和权益法粉饰会计报表,调节利润。 适度的盈余管理说明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会采用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而会计造假则是蓄意违法违规违纪,是会计的劣行。在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股市上已经出现了许多造假的案例,对于力图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中国股市来说,“会计造假”所带来的伤害将是巨大的。因此,应该在理论上厘清盈余管理与会计造假的界限,实践中探索对企业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的管理制约制度,是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的当务之急。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原因及对策 摘 要: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相当普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的成熟,随着影响上市公司的社会环境的彻底改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问题将会基本解决。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造假 会计造假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造假强调的是出现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它与会计错误有相同或相近的形式,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造假是见不得人的,是不敢公之于众的,需要伴有一定形式的伪装和掩饰,通过虚列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做假,一般很难以让人发现。会计造假是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较快,但起步较晚,在会计信息管理体制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而这又成为上市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 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动因 1.利益驱动是会计造假诱因。由于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作为动力,因此,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上市公司的负责人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他们又能力和条件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 2.公司制度缺陷是会计造假根源。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大部分向国有股或法人股集中,在这种股权结构下,有的董事会顺理成章地被操纵,有的监事会形同虚设,由于存在较为普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一些公司的管理层在会计信息造假方面蠢蠢欲动,他们往往通过虚假会计信息,来解决首次募集发行时的盈利压力,或现实圈钱以增加经理层可控资产或达到个人升迁的目的。同时,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配套,导致不少上市公司管理层对责任和诚信义务的意识淡薄,甚至在管理与经营上存在过失行为。 二、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方法 1.虚构经营行为。通过伪造经济合同、银行账单、税务发票、海关报关单等一系列法律凭证来增加销售收入或其他收益,同时虚增资产,严重违反了会计法、税务法、合同法等重要经济法规. 2.关联交易方式。作假公司除了虚构经济行为,更多的是通过关联方式进行特殊交易,比如债务重组、资产置换、非货币交易等方式来达到操纵业绩的目的。处于正常交易需要的关联交易本来无可厚非,早先法规对此无过多限制,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借交易之名,行操纵之实。例如:安然公司创建子公司和合伙公司数量超过3000个,之所以创建这么多而复杂的公司体系,拉长控制链条,是为了通过关联交易自上而下传递风险,自下而上传递报酬,在信息的披露上把水搅混。 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特点 1.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的缺失,随着经济的发展,股东通过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这是对其实现所有权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运作的前提是注册会计师应超然独立,然而我国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上市公司审计的委托人不是资产所有者,而是公司经营管理层,并支付审计费用,因而审计工作做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注册会计师的聘用问题,从而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甚至会引起注册会计师合伙造假的现象。 2.监督力度不足,近年来我国上市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而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却不能满足上市企业的增加,导致,我国审计监督体系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的需要。政府审计的重点已经位移,企业的审计监督只能依靠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来进行。但内部审计无论在隶属关系上还是在利益关系上,都始终未能解决其真正的独立性问题,因而这种审计监督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 四、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防范及治理措施 1.健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对于像蓝田公司这样虚增收入与利润,内部审计不独立,反而对会计造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虚增存货价值等做法。光靠外部审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加强内部治理,更好的完善企业的内部制度。 (1)培育完全意义上的股东。首先应考虑调整现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降低国有股的比重,或将部分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转为优先股,以降低大股东的持股权,也可采用公司回购国有股的方法,减少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同时发展有效的私人投资者(具有直接制约管理者行为能力的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并积极引进外资,使得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能够相互制衡,从而使大股东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受到制约。 (2)重构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制度。具体而言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监事会人数应保持一定数量。这是监督机制发挥效力的前提,我国仍可延用现行法规的规定,即其成员不得少于三人,同时可借鉴德国公司的做法,即以公司规模大小来决定监事会成员的人数,以保证监事会有必要的人力去实行监督。第二,建立独立监事制度。独立监事除享有普通监事的职权外,还应有独立的特殊权力。 (3)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监督经理人员的行为。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对财务报告的监督作用,就必须使内部审计向由独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或独立监事负责并报告。同时,为了促使上市公司积极进行信息披露,应当加强对上市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辅导、培训,建立任职资格的考核制度,使他们明确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建立有效的处罚机制 首先,要及时处罚。提高处罚的时效性,对于造假手段恶劣、造成严重影响的上市公司,要从重从快处罚,增强处罚的惩戒效果。其次,要加大处罚力度。彻底摒弃“内部清理门户”和过分强调“市场稳定”的做法,严格将造假者绳之以法,以法律的严格执行促进证券市场规范发展。第三,公开透明。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它所有的信息都应该向公众公开透明,执法情况也不例外。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发表公告、公报等形式,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造假问题突出的单位和责任人员,公开曝光其违规事实和对其处罚情况,使“造假者”无处藏身,提高法律约束力。 3.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由于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的输出结果。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其次是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用行为规范来自我约束,遵守公共道德,保持良好的信誉。这样的会计人员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职业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再次,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所以要注意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继续提高,提供机会给他们进行继续教育。最后会计人员还要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事项会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能从整体的角度,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用明确的理解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相当普遍,已经引起证券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证监会正采取以下措施,为上市公司会计质量的提高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上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建设,积极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信用制度和诚信问责机制;积极贯彻公司治理的理念,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引导其完善内部控制,充分履行职责,提高专业水平,树立诚信和自律意识,并进一步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培育市场自身约束机制。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落实,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现状将会有所改观,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都将得到提高。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从绿大地案看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与防范 摘要:在资本市场中,远至相对较为成熟的美国,近至近二十年才快速发展起来的中国,会计造假案例屡现。由于受到利益诱导等多方因素影响,会计造假日益泛滥,进而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也挫伤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本文旨在从2011年爆发的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欺诈发行的案例中,分析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建立诚信机制,防范会计造假。 关键词:会计造假 绿大地 会计诚信机制 一、案例:绿大地会计造假欺诈上市 会计造假,本文中主要是指通过人为有意干涉,使披露的会计信息和数据违背客观事实的违法违规行为。 纵观中外,会计造假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2011年我国证券市场最轰动的事件之一,莫过于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嫌欺诈发行一案。该公司主营绿化苗木种植销售及绿化工程设计施工等业务,于2007年12月21日登陆深市中小板。然而,2011年伴随着公司董事长何学葵的被捕,绿大地涉嫌欺诈发行案也浮出水面。 调查发现,绿大地涉嫌欺诈发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伪造国家机关公文、有效证明文件和有关单据、凭证,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等多项违法犯罪行为。2004年至2007年,绿大地利用其控制的多家公司,采用阴阳合同等方式虚增资产;以虚构银行回款方式虚增收入;以虚增资产、虚假采购方式将资金流出,再通过其控制公司将资金转回方式虚增销售收入。调减后,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在招股说明书中,绿大地虚增2006年末银行存款,虚增金额占货币资金期末余额一半以上。上市后,绿大地继续采取上述做法影响公司利润。 二、会计造假成因分析 目前会计造假的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危害。要想从多方面遏制上述行为,就必须追根溯源,找到其成因。从上述绿大地一案中不难看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有着多重因素的驱动。 1、公司治理结构主体单一是“温床” 纵观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难看出大多数上市公司均存在着主体单一化的弊病。大多数股权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也使得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主体较为单一。诚然,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决策权的集中,但其也有不合理之处。一方面,代表不同群体的相关利益者无法直接有效参与监督管理,使得内部治理“一枝独大”,实际上无法做到管理公开和财务透明。另一方面,我国的股市有着独特的炒新风气,这使得公司一上市,股票市值出现翻番甚至翻几番的情形,不少大股东为图短期效益,轻管理而重股价,乃至通过会计造假等方式虚增利润,维持股价的高增长,一些上市公司也就此沦为大股东的“提款机”。 公司治理结构主体单一的问题,影响了治理的有效性,也成为会计造假的“温床”。 2、监管薄弱、处罚力度有限助长造假之风 除了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外部的监管体系也较为薄弱。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二十余年来,虽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人数不断增多、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但不可否认的是,监管手段仍存在短板。相关法律缺失,处罚力度与会计造假所得利益相比更是不值一提。例如,在绿大地欺诈发行案公之于众后,该股股价在2011年暴跌近60%,但法院一审判决,仅对绿大地公司处罚400万元人民币,被告人何学葵、蒋凯西、庞明星、赵海丽和赵海艳被判处3年至1年的有期徒刑,均为缓刑。这一明显过轻的判决结果公布后,受到市场多方质疑。造假成本如此低廉,使得监管机制也形同虚设。 3、利益驱动是本因 其实,不论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单一,还是处罚力度不足,都离不开“利益”二字,在会计造假带来的巨大利益面前,不少人铤而走险,趋之若鹜。例如绿大地公司,其在2007年上市之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即募集资金净额3.29亿元,其董事长何学葵身家过亿,摇身一变成为云南女首富。绿大地每股发行价为16.49元,在市场的爆炒下,上市首日收盘价即冲至45.82元。绿大地也一跃成为绿化苗木种植业的龙头企业。一方面是公司股价的暴涨,另一方面是个人利益的增长,如此诱人的美景,使得会计造假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在某些人眼中被无限缩小。 另外,公司上市的利益链条中,不仅包含公司本身,中介机构、地方政府均牵涉其中。作为中介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保荐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从IPO中获得不菲的中介费用,为自身利益能够得到保证,这些既具备专业素养、又熟知企业情况的中介机构,也选择了对会计造假的无视,甚至主动出谋划策,为造假企业上市“护航”。而地方政府也可从中得到一定好处,企业上市带来政绩的积累、税收的提高、地方特色行业的发展,使得地方保护主义横行,不惜将法律法规抛诸脑后。 三、会计造假治理对策分析 综上,由于会计造假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因此,可以从加大惩处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均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逐渐减低会计造假发生频率。 1、多手段强化会计监管 绿大地案暴露出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造假和重大审计职业质量问题有所抬头,而投资者和媒体也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这需要相关部门多管齐下,从多个方面强化会计监管。 (1)加大惩处力度 会计造假之所以频繁发生,与其低廉的造假成本不无关系。因此亟需相关监管部门加大处罚的力度,使造假的公司及个人得不偿失。如果出现会计造假,相关机构及负责人面临的是巨额罚金甚至牢狱之灾,如此高昂的代价,企图造假者也会思量再三。这要求证券监管机构应全面履行会计监管职能,坚决查处会计及审计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绝不姑息。 (2)完善法律法规 科学的会计法律法规适度准则,可有效防范并遏制会计造假。因此,还需不断完善对会计造假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建立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 这其中,一方面要及时制定出与惩处范围、方式方法等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处罚标准,增强可操作性,使会计造假的处罚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虽然启动了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例如,在绿大地案中,不少股民损失惨重,但却无法及时有效保护自身利益,索赔之路较为困难。因此,也亟待为因会计造假而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2、中介机构需各担其责 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改革与发展,这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会计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落实到各中介机构,包括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都需坚持诚信自律、客观公正的态度与工作作风,发现问题应及时汇报,不能为贪图小利而造假,企图蒙混过关。这也要求各中介机构强化内控机制、完善质量控制制度。责任到人,实施“连坐”处罚,一旦发现造假行为,相关当事人及机构内部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人均需承担责任。 3、切实构建会计诚信制度 虽然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披露需要监管部门的监督,各个中介机构的认真负责,及上市公司本身的严于律己,但更离不开会计诚信制度的建立。诚信是资本市场的立市之本,也是维护市场参与者各方利益的保障。目前,证监会等方面已经建立起资本市场诚信档案,用以记录上市公司及有关人员受到处罚行为的信息,也加强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但仍需要其他主体如地方政府、司法机关、行业组织等大力配合。 此外,上市公司内部需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切实学习会计理论及相关法规,尽量做到主观上自觉守法。公司内部也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稽查制度,明确权责互相监督,促进会计诚信水平的提高。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浅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与对策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并以万福生科为例,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环境与动机,提出了防范与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对策。要加快立法进度,加强执法力度,完善法律环境;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加强公司内部审计与独立第三方的审计监管力度,确保审计的独立性;证监会要加强监管力度及处罚力度,确保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危害;对策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 会计信息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行为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采取欺诈手段在会计财务中进行弄虚作假,伪造编造会计事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为小团体或个人谋取私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往往是一个利益体较为明显的集体行为,它对投资者的伤害及证券市场的发展形成重大障碍,其不仅仅伤害了投资者,同时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公平竞争等都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其危害表现是:第一,对于投资者的影响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会计信息造假不能真实的反映经济事项的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不能真实了解单位实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投资者往往是通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股票赚取差价来获得投资收益。由于市场资金对于创业板公司的业绩波动尤为敏感,从目前的情况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一旦被曝出,公司股票价格必定会大跌,这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必定是灾难性的损失。第二,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法规的执行力度,危害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健康快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造假行为是对相关财政法规的蔑视,严重破坏了经济秩序的稳定运行。第三,扰乱社会风气,严重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是企业诚信严重缺失的表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严重损害。企业最终面临的将是法律的严惩以及经济上的严厉惩罚。 二、案例分析 万福生科是一家以收购、仓储、销售粮食;加工销售农副产品销售为主的企业。公司成立于2003年并于2010年上市。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财务信息存在严重漏洞,企业已无法掩盖自己的谎言。2012年9月19日起公司停牌,并于一个月之后表示,经公司初步自查,2012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根据万福生科多次公告,自2008年至2012年上半年累计虚增收入9.2亿元,虚增净利润2亿元左右。其中,造假最为严重的是2011年,也就是上市当年,万福生科虚增收入2.8亿元,虚增净利润5913万元。2012年半年报中虚增营业收入1.88亿、虚增营业成本1.46亿、虚增利润4023.16万元。万福生科不仅通过财务造假骗取了发行核准,成功上市。而且上市后,2011年年报、2012年半年报都是虚假的,可谓撒下了一个弥天大谎。从万福生科披露的更正公告来看,货币资金项目期末余额它没有作假,而对发生额造假了。企业一切业务最终目的是赚钱,赚钱在报表上体现为损益表的净利润和现金流量表的经营现金净流入。万福生科财务造假主要手段是:通过虚构客户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所产生的增量现金流,通过虚增在建工程转出。这样转一圈的结果是,利润表收入、成本和利润都增加,相应地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增加,资产表项目预付账款和在建工程增加。万福生科上市不到一年,还没有度过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就被爆出财务造假的丑闻,其产生的影响无论对于整个行业还是整个社会而言都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其造假行为在给投资者,甚至整个社会带来灾难性影响的同时也给企业自身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万福生科面临史上最大罚单。最大单笔赔偿金额预计超420万,总赔偿金额超三亿。上市公司责任人员被移送司法机关。这一切看起来万福生科案已经划上了句号。 三、从万福生科来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环境 1、内部条件 首先,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松散是导致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万福生科的谎言持续四年之久都没有被拆穿,这说明企业背后有一群人在集体造假,企业内部管理及其薄弱。一个没有完善内部管理的公司,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方向,很容易走错方向,万福生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财务总监形同虚设。“内部控制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采用短期化、非规范化的会计行为。在内部控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内部控制人实际就是企业的领导人,而相关工作人员处于被牵制地位,在不想丢掉工作的条件下,只有选择听从领导者的意见。第三,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会计人员不应一味听从领导者的意见,应当坚持原则,遵守职业准则。万福生科之所以出现此种局面,必然有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不足的因素。如果有相关人员在知情后能够及时向相关机构揭发检举,如此恶劣的造假行为也不会出现。 2、外部动机 第一,投资者缺乏防范意识,带有很强的投机性。投资者主要依靠证券市场的股票差价来获得投资收益,因此投资者很少关心企业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企业的发展前景。这为上市公司造假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第二,经济利益的推动。我国证券法规定,发行上市股的公司必须具备连续赢利的经营业绩。由于这些规定,企业要想在资本市场上享有更大收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必须具备连续盈利的能力。当达不到该条件时,企业迫于无奈往往会选择造假。第三,政治动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工作,经济发展指标已成为评价个人政绩的主要指标。企业领导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不顾企业长远利益。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万福生科作为一个农业公司,其造假有着天然因素。一是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神话,诱逼传统农业人制造高增长的假象。二是农业公司上下游比较分散,尤其是下游分散且多为个体户,信息不易收集,容易逃过中介眼睛。这也是为什么万福生科的谎言可以持续四年之久的原因。 四、防范与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对策 第一,加快立法进度,加强执法力度,完善法律环境。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会计法律体系。随着改革发展不断推进,我国的法律体系有了长足发展,但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法律可以通过允许主要债权人担任公司监事,对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状况进行监督,加强内部控制,使债权人的权益免遭侵害。 第二,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引进机构投资者作为第三方。机构投资者具备中小投资者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改变股权过于集中和流通股过于分散的局面。避免出现“用脚投资”的现象发生。使投资者有条件主动地参与公司治理,监督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状况。 第三,加强公司内部审计与独立第三方的审计监管力度,确保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离开独立性,审计质量将是一纸空谈。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和办理业务时要将独立性放在首要位置。一旦审计力度不够或者相关工作脱离了独立性就会导致会计信息造假现象的发生。例如震惊世界的美国安然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审计缺乏独立性导致的。 第四,证监会要加强监管力度及处罚力度,以确保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司法处罚力度。证监会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导着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对于万福生科以及相关单位的处罚力度与西方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在美国,不仅仅是造假公司要承担法律责任,有关的会计师、审计师、公司高管都有可能遭到民事和刑事诉讼。在安然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中,安然公司前CEO斯基林被重判24年零4个月;以及此前的电信巨擘世通公司前CEO埃贝斯因公司造假被判处25年徒刑。面对如此严酷的处罚力度以及巨大的造假成本,上市公司自然会对于会计信息造假望而却步。 总之,提高董事会治理公司的水平,维护市场诚信,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审查监督都势在必行。会计发展史其实是一个案件史。只要我们正视问题,从源头上采取有效措施,事先控制,加强监管。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就会有质的飞跃。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上市公司资本操纵、信息批露违规、财务造假等行为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在当前的证券市场条件下如何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 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仅严重地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信心,破坏了证券市场健康运营的秩序,更使会计执业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任务非常艰巨,同时对上市公司、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媒体等各方面的治理,直接关系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 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管理当局和控股股东有操纵会计信息的要求。第一,上市前为取得上市资格和较好的发行价格。第二,上市后为取得增资扩股资格。第三,为免于特别处理或摘牌。(二)中介机构协助上市公司造假。中介机构主要有: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商、律师等,他们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介机构为争客户、抢市场对拟上市公司及己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视而不见。审计《检查结果》批露的十个主要问题中,包括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掩盖违规担保损失虚增利润一例、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逃避税收一例和中鸿信建元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掩盖担保事项一例,都属于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已经查明上述问题,但其注册会计师未予以指明。(三)国家税务部门纵容上市公司造假。各级税务部门的经济收入直接与其任务的完成情况相关,由于利益的驱动,有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维护地方或部门形象,为完成征税任务,有意识地引导企业会计造假,行政干预银行贷款给企业,以解决企业虚报利润应上交税收的资金,对虚假的会计信息听之任之。 (四)中小股东的投机性。在“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需要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掩盖其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非法活动,借以转移上市公司利润或长期占用上市公司资产。 二、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成本,减少会计造假收益。上市公司进行会计造假的根本原因还是利益关系,这与我国当前会计收益与会计造假成本配备不合理有直接的关系,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的低成本高收益让数不清的上市企业高层前仆后继、挺而走险。如何提高上市企业会计造假的成本呢?首先提高会计造假的直接成本。法院和证监会密切配合,形成严厉的处罚机,对于己发现的上市企业会计造假行为,立刻给予严厉的道德处罚、经济处罚、行政处罚严;然后应提升会计造假行为的预期成本。现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如此猖狂,过轻的处罚就是导致会计造假行为的直接动因,因此提高证劵法、会计法等对会计造假行为主体的处罚力度,让会计造假成为上市公司的禁区,轻易不敢涉足,就成为控制会计造假的直接手段。(二)尽快建立和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1.完善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要加强政府对会计造假的监管力度。建立我国关于上市公司法律法规体系,使我国会计、财务、审计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使我国上市公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仅如此,还应对还应该修订那些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法规条例,特别是那些入世以来,不符合国际会计条例,不能和国际接轨的准则,让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真正的成为法制社会。大力宣传,认真贯彻会计法律法规,让会计人员在来会计工作中树立法律意识的同时,也要切实保障他们的权利能够依法行使。 2.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建立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一项高品质的会计准则主要是由会计准则产品质量、会计准则制定质量和会计准则执行质量这三个方面组成的,其中产品质量是核心,制定质量是前提,执行质量是保证,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作为借鉴,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提高信息质量。(三)尽快转变政府职能。虽然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很多年,但政府对证劵市场的监管仍然残留着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身影,为了维护资本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切实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引导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应尽快转变其职能,下放其权利,集中精力,搞好调控和维护市场秩序,而不是直接经营企业,使市场的自律管理体系真正发挥作用,重拾投资者信心;由于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政绩,往往提倡、甚至采用行政手段保护本地上市公司的“包装”行为,这更加使地方上市公司肆无忌惮,因此中央政府有必要对地方政府如此非理性的财政行为加以约束,以帮助地方政府克服“本位思想”。同时国家应制定更为完善、科学的政府监管制度,使政府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避免重复执法,以加强政府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四)完善独立注册会计师制度,加强自律建设。会计师事务所是从社会层面对会计行为进行监管的独立性机构,同时也是拦截会计造假信息的最后一道防线,但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着经济上的雇佣、业务上的保密等依赖关系,使注册会计师很难公平、公正的行使其权利,因此淡薄的风险意识、不强的责任心就成为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普遍特征,因此要想真正的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作用,就必须加快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制度改革,使其真正的变成我国独立的监管机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水平越来越差,因此要想真正的发挥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的作用,在完善外部体制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内在道德的培养。(五)加强会计人员诚信教育,提升其职业缺失成本。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制度的不断完善,对我们会计人员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严厉,能否适应新形式下的会计工作,以关系到我国上市公司能够长远发展、能否加入到世界竞争的重要问题。让我国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活动时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我们进行诚信教育的目标,是控制我国会计造假的重要手段,因此从事会计工作人员要真正的做到操守为重,诚信为本,遵循原则,坚决不做假账的职业准则,让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强化服务、参与管理、依法办事、客观公正、保守秘密成为会计行业的主流思想、文化。一定要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及会计人员的信用档案制度,要对那些坚持原则、客观公正、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进行物质甚至精神的奖励,让那些在信用档案有不良记录的人员付出比取得造假收益更大的代价,以直接的手段让会计人员增强其职业道德意识。(六)建立股东损失赔偿制度。一是凡因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而导致股东受到损失的,应由该公司及其董事会负赔偿责任;二是凡注册会计师有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等法规的行为,为公司出具虚假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股东受到损失的,应由该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负赔偿责任。对严重违法违规给当事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失信行为的处罚,应由目前的行政处罚为主,逐步过渡到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并重,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对失信行为起到有力的防范作用和震慑作用。 (七)完善会计法规体系。会计行为的严肃性靠会计法规来保证。国家要根据新的经济情况及时地调整会计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以新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为核心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及时调整和解决新旧法规之间的矛盾和不协调之处,避免执法时出现漏洞。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制度,使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会计造假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通过加强教育、夯实法治建设基础、加大行政、刑事处罚力度,完整的会计信息时代必将到来。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研究 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危害性 会计造假的危害性很大,具体表现在:会计造假所制造的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各类决策者,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被误导而制订出错误决策,破坏市场运行机制:损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就整个社会而言,会计资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会计资料的质量直接影响资料使用者。会计资料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资料,是记录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重要载体,是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进行宏观调控、改善经济管理、评价财务状况、防范经营风险、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造假不仅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导致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的失误,还会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甚至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最终扰乱社会的经济关系、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会计造假严重败坏了会计行业的诚信。诚实守信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的最基本道德规范,而作为经常与钱财打交道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更应诚信第一,真实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事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诚信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如果没有诚信,企业要想能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简直是痴人说梦,其最终的结局就是破产关门。而会计造假者弄虚作假、见利弃义,违背基本的职业道德,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被误导而制订出错误决策,破坏市场运行机制:损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 二、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形式和手段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主要是通过虚增资产、收入、虚减负债和费用等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总结来说,其主要手法包括虚增交易事实、利用关联交易、不当运用会计政策和利用非经常性收益等四种。 1.虚增交易事实是上市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对象,虚构销售业务,通过伪造经济合同,税务发票等法律凭证,不仅违反会计法规且违反合同法和税法等经济法规。其主要表现为:虚增交易收入,就是企业对并不存在的销售业务按正常的销售程序进行模拟运转,是企业为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而人为制造经济业务以增加收入的行为;提前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是把商品未来将要实现的收入作为当年的收入处理,把根本还没收到的未来收入列为应收账款。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就是利润伴随着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而产生;记录含有不确定因素的销售收入产品本身有存在瑕疵的可能性,企业故意忽略这一情况,私自与买方约定,将付款期建立在该产品能够消除瑕疵的与其上,由于企业无法确保该预期实现,因此,这种收入完全处于虚置的状态下,形成了财务欺诈。 2.利用关联交易造假,我国上市公司基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上市公司、母公司以及集团公司内部公司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不涉及资本市场的条件下,企业集团内部关联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节省费用,有助于激励和对集团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然而当涉及到资本市场时,关联交易又成为部分上市公司掩饰企业内部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主要形式包括:商品销售和劳务提供,此类交易通常不是企业正常运营必需的,特点在于交易价格不符合市场原则;托管经营,上市公司通过将不良资产委托给母公司或关联方经营,收取固定回报,不仅回避了资产的亏损和贬值,还可以从中赚取利润,从而增加上市公司的利润;通过转嫁费用,上市公司通过转嫁费用的方式转移利润,母公司通过调低上市公司应该缴纳的管理费用,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各项费用,已达到提高上市公司利润的目的。 3.运用不当的会计政策,不当会计政策运用包括利用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差错更正、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用,采用虚假债务重组,随意变更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利用虚假或不实资料交本应费用化的开发阶段支出进行资本化,随意变更合并报表范围,或对合并范围内公司之间的交易不做充分抵消等进行人为利润调节。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使用不当的收入确认方法,完工百分比法不当运用,提前开具销售发票等,错误适用会计原则虚增销售收入;通过不恰当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递延当期费用等方法,已达到少计当期费用,虚增当期利润的目的;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现行会计制度允许会计人员在进行某些核算是,使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但根据一致性原则,会计方法一旦选定后,各期应该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化,而实际中,某些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变更会计方法的办法来达到调控利润的目的。 4.利用非经常性收益达到虚增利润目的,对于正常运营的企业来说,非经常收益再总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收益弥补主营业务带来的亏损较为普遍,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收益和公司关联交易密切相关,其主要方式包括:出售、转让和置换资产,企业通过以上方式在不按照市场规则的方式运作以后,成为操控企业利润最为简单和有效的方法,也成为企业造假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债务重组,债务人在财务发生困难是,通过债务重组来产生大量的重组收益,对于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来说,债务重组是企业操控利润的另一主要手段;企业通过地方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或者税收返还等政策,已达到上市公司改善经营业绩的方法。 三、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科学、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适度准则,是防范遏制会计造假的重要手段。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并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因此要制定出合理科学的会计规范体系,才可能杜绝造假者的造假行为。目前我国对企业会计信息监管的部门主要包括财政、审计、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而这些部门均按一定的权限划定了监管范围。各部门所遵循的法律法规又不同,造成了监管部门之间不能有力的协调,造成监管方面不合理不到位。因此国家应该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设立或指定单独的一个部门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一经发现企业会计舞弊现象,要坚决制止并进行行政处罚。 (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职责,并互相有效制衡。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股东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补偿;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参与经济业务事项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这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就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做好内部控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好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我们在强调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同时,有必要强化内部审计机构建设,赋予它一定的地位,树立其足够的权威,保证它的独立性,并尽一切可能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准和适应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能力,使内部控制真正的落实到位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是处理加工会计信息的操作员,应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遵守职业道德的优秀人员担任会计工作;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准确掌握新会计准则,按要求进行会计核算;还要经常对财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明确职业道德标准;同时,对会计人员采取激励措施,不断吸取优秀的人才加入会计队伍,进一步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以确保在从事会计实务操作时能准确应用规则,使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科学、可比、客观和真实。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仅严重地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信心,破坏了证券市场健康运营的秩序,更使会计执业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任务非常艰巨,同时对上市公司、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媒体等各方面的治理,直接关系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 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管理当局和控股股东有操纵会计信息的要求。第一,上市前为取得上市资格和较好的发行价格。第二,上市后为取得增资扩股资格。第三,为免于特别处理或摘牌。 (二)中介机构协助上市公司造假。中介机构主要有: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商、律师等,他们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介机构为争客户、抢市场对拟上市公司及己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视而不见。审计《检查结果》批露的十个主要问题中,包括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掩盖违规担保损失虚增利润一例、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逃避税收一例和中鸿信建元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掩盖担保事项一例,都属于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已经查明上述问题,但其注册会计师未予以指明。 (三)国家税务部门纵容上市公司造假。各级税务部门的经济收入直接与其任务的完成情况相关,由于利益的驱动,有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维护地方或部门形象,为完成征税任务,有意识地引导企业会计造假,行政干预银行贷款给企业,以解决企业虚报利润应上交税收的资金,对虚假的会计信息听之任之。 (四)中小股东的投机性。在“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需要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掩盖其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非法活动,借以转移上市公司利润或长期占用上市公司资产。中小股东投机性过强,往往只注重股票的二级市场表现而不关心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形成合法组织或相关利益代表维护自身权益。 二、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成本,减少会计造假收益。上市公司进行会计造假的根本原因还是利益关系,这与我国当前会计收益与会计造假成本配备不合理有直接的关系,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的低成本高收益让数不清的上市企业高层前仆后继、挺而走险。 如何提高上市企业会计造假的成本呢?首先提高会计造假的直接成本。法院和证监会密切配合,形成严厉的处罚机,对于己发现的上市企业会计造假行为,立刻给予严厉的道德处罚、经济处罚、行政处罚严;然后应提升会计造假行为的预期成本。现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如此猖狂,过轻的处罚就是导致会计造假行为的直接动因,因此提高证劵法、会计法等对会计造假行为主体的处罚力度,让会计造假成为上市公司的禁区,轻易不敢涉足,就成为控制会计造假的直接手段。最后提升会计造假的间接成本,我们应该树立会计造假不仅仅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民事责任的观念。 (二)尽快建立和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1、完善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要加强政府对会计造假的监管力度。建立我国关于上市公司法律法规体系,使我国会计、财务、审计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使我国上市公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仅如此,还应对还应该修订那些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法规条例,特别是那些入世以来,不符合国际会计条例,不能和国际接轨的准则,让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真正的成为法制社会。大力宣传,认真贯彻会计法律法规,让会计人员在来会计工作中树立法律意识的同时,也要切实保障他们的权利能够依法行使。 2、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建立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一项高品质的会计准则主要是由会计准则产品质量、会计准则制定质量和会计准则执行质量这三个方面组成的,其中产品质量是核心,制定质量是前提,执行质量是保证,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作为借鉴,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提高信息质量。 (三)尽快转变政府职能。虽然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很多年,但政府对证劵市场的监管仍然残留着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身影,为了维护资本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切实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引导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应尽快转变其职能,下放其权利,集中精力,搞好调控和维护市场秩序,而不是直接经营企业,使市场的自律管理体系真正发挥作用,重拾投资者信心;由于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政绩,往往提倡、甚至采用行政手段保护本地上市公司的“包装”行为,这更加使地方上市公司肆无忌惮,因此中央政府有必要对地方政府如此非理性的财政行为加以约束,以帮助地方政府克服“本位思想”。同时国家应制定更为完善、科学的政府监管制度,使政府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避免重复执法,以加强政府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四)完善独立注册会计师制度,加强自律建设。会计师事务所是从社会层面对会计行为进行监管的独立性机构,同时也是拦截会计造假信息的最后一道防线,但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着经济上的雇佣、业务上的保密等依赖关系,使注册会计师很难公平、公正的行使其权利,因此淡薄的风险意识、不强的责任心就成为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普遍特征,因此要想真正的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作用,就必须加快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制度改革,使其真正的变成我国独立的监管机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水平越来越差,因此要想真正的发挥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的作用,在完善外部体制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内在道德的培养。 (五)加强会计人员诚信教育,提升其职业缺失成本。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制度的不断完善,对我们会计人员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严厉,能否适应新形式下的会计工作,以关系到我国上市公司能够长远发展、能否加入到世界竞争的重要问题。让我国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活动时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我们进行诚信教育的目标,是控制我国会计造假的重要手段,因此从事会计工作人员要真正的做到操守为重,诚信为本,遵循原则,坚决不做假账的职业准则,让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强化服务、参与管理、依法办事、客观公正、保守秘密成为会计行业的主流思想、文化。一定要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及会计人员的信用档案制度,要对那些坚持原则、客观公正、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进行物质甚至精神的奖励,让那些在信用档案有不良记录的人员付出比取得造假收益更大的代价,以直接的手段让会计人员增强其职业道德意识。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有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问题的浅议 摘要: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丑闻频于曝光,并有不断扩大之势。失真的会计信息给广大的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也造成了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大量的流失。随着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公告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多,其中虚假信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说查不胜查,被揭露的概率也很小。本文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性及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建议及对策来防范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现象。 关键词:会计造假 审计 内部控制 诚信体系 所谓会计信息造假即会计活动中行为人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采取欺诈手段在会计财务中进行虚假糊弄,伪造编造会计事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为小团体或个人谋取私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性分析 (一)虚增利润、隐瞒亏损,给扩大的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有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通常都把其在职的公司效益吹嘘的特别好,来实现其高薪水平或者是往上高升的机会。这些吹嘘的内容主要有虚拟收入,建立虚假的销售合同,这其中的资金到制造花费增加假的库存,账面上所记载的大部分资金都是外欠的,同时使用不符合实际的资本化支出,投资中的盈余利润随意编造,虚假作弄,资金的增加不符合法律确认等等。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上市公司表面利润虚增,实际亏损严重,给扩大的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虚加成本、隐瞒利润,直接造成国家税务收入的减少 有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偏重用虚加成本、隐瞒利润的策略来延误或者减少缴纳税金,隐藏企业实际效益而达到当期损益平滑的目的,一直到第二年利润可能缺少。此种策略含有推迟确认收入,资本性支出费用化,多计折旧及摊销,预先结转成本,用不合法律的手段确认资金的增值等。最终导致公司的成本虚增、利润减少,给国家的税收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虚列资产、低估负债,严重损害了关联方的经济利益 使用虚列资产、低估负债的这种策略通常是上市公司在为自身进行信用评价,想要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时,实现降低资金亏损程度,增加流动和速动比率,使其公司账面盈余充足,经营良好的目的。然而换一个视角来思考,企业做的假账在增加虚假利润的同时也会使账面上的资产增加。另外,上市公司为了不让外界了解实际盈余亏欠,从而使用有业务往来方进行交易,资产负债表外融资项目等掩盖。这样最终导致虚假的会计信息危害与之关联的各方经济利益。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根本原因 有伟人曾说过,在有合适的利润时,资本就会活跃壮大起来,有一半的利润时,人们就会非常积极争取,有一倍利润时,便会驱使人们不顾及其他道德舆论,而当有三倍以上利润时人们甚至宁可犯罪,冒着死刑的危险。因此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也不论是以什么方式的会计造假,都是为了得到利润最大化这一目的。在现在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中,公司中的管理人员的业绩和其利润并不存在直接关系,会计信息的不真实大体上是由于相关操作人员的思想品德和既得利益的驱使导致。在相关经济法律、法规不健全时,在追求满足自己私欲和国家共有利益不和谐时,许多企业的相关人员便会置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于不顾,利用手中的权利来蒙骗糊弄以满足自己直接相关的切实钱财和名望等。在公司经营状况不好甚至有可能破产清算之时,他们会通过一些不为人知的手段来调节损失,虚增利润,避免让大众对公司产生不良的印象,同时也方便为他们自己捞取各种好处,但最终就使公司严重虚空,没有真实经济实力水平,极大的危害了祖国和人民大众的公共利益,让信息失真成为了那一部分有贪欲人的最佳行驶工具。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在于利益的诱惑。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外在原因 地方保护主义往往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管的很松,通常都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一些区域或部门也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他们为了自己区域或部门的好处,对上市公司进行一些虚假的门面打扮以骗取上市资格。为了扭转企业现状,不合实际的修改账目,挤摊成本,以各种理由借口修改企业收入等弄虚作假行为,迁就的过头,疲倦管理,甚至一起策划,导致诸多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频繁发生,毫无疑问便是这里的地方保护主义在为上市公司造假营造了一个方便的大背景。同时缺乏诚实信用、道德法律的中介机构,也是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同盟者。中介机构本应以诚实守信为准则,但是在会计造假的洪流中一旦有中介机构为了自己的各种好处,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大开方便之门,一些有知识有水平的职称人员更是积极献策,直接参与其中。这些无疑都是造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外在原因。 (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内在原因 由于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期,很多企业都存在行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各种企业规章制度的逐渐完善,钱财拥有权与日常的使用的不统一而发展出找人的关系。上市公司有说话权的人员从各股东获取好处为起始点进行生产经营裁断,为了让公司实现创造更多价值采取经营业绩考评的方式。现在上市公司大股份持有人对运转公司管理人主要测试评价为公司年终所获利润指标或股价的涨落。因此,运营公司经营人会不顾道德法律,充分调动一切可帮助自己的信息。开始教唆会计人员做假账,做假的会计报表,让人们以为此公司运转良好,以达到自己的各种目的。另一方面,我国某些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检查主要是对公司的会计指标,这无异于是在暗处对那些效绩不好的公司充当了一个有力的协助。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会计信息造假的内在原因。 三、防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可行建议及对策 (一)完善审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政府部门审计监督的职能 为了能充分发挥国家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减轻企业内部审计负担,同时也考虑我国当前的财政、审计、税务等监管部门的实际情况,应扩大审计监督的覆盖面,避免做无用功重复审计。尽快建立和完善会计、审计法规体系,明确各监督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协调好财政、审计、税务等各监管部门的工作。迅速建立起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使产权责任明晰化,确保国有资产产值增值,企业审计牢靠。所以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国家政府部门审计监督的职能,两方面的共同强化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可能性。 (二)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会计监管体系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方便审计监督;加大会计的社会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管体系,应加大推进深化企业改革的步伐,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让企业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主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按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处理经济利益关系。 (三)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造假成本 虽然我国出现了许多公司会计造假事件,但是对受害者收到赔偿的案件还没有一起。也就是说还没有受害者从违规公司拿到实际的好处。因此,只要造假事件中受到牵扯的人员,无论是投资经营者还是监管部门的律师会计师,都要为利益收到损害的公民有个交代,接受受害人的起诉,得到应有的处罚。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声名狼藉,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受到严厉的行事处罚。 (四)重塑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逐步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立与我国当前阶段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体系,对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市场经济中参与各方对于会计信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不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教育不但要加强业务方面的技术传授和学习,而且要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不断地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觉悟,促使会计人员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达到规范会计人员行业行为的目的。 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与建立舆论评论机制。针对以往会计造假事件的情况,我们能够看出在老的会计造假结束后就会有新的会计造假事件的发生,必须建立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从业管理相结合的考评与奖惩机制,对有会计造假行为的会计人员,进行量化考评,在会计年检时根据档案记录,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全面倡导会计人格道德教育。会计人格道德亦称会计人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会计人个体上的表现,是会计人通过长期的会计道德实践所形成的稳定的、整体的个人心理和行为品质上的倾向与状态,一般由忠直、诚信、智慧、坚毅、积极、廉洁几个道德品质范畴构成。 四、结束语 本文首先综合性的描述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表现形式及危害性分析然后进一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各种视角提出了防范会计信息造假的可行建议及对策。 企业产生不良会计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有关利益主体利益引导的失控和会计人员伦理道德观念的缺失,从合理利益导向和审计制衡双角度进行会计行为规范的研究分析,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其效力来看,利益导向是对会计行为人规范的经济本性约束,是原始的制约,而审计则是对会计行为人规范的社会本性约束,是更高级的动力制约。屡禁不止的会计造假现象,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持续,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公众利益,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希望本文的可行建议及对策对于防范会计信息造假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探析 摘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公平性和经济运行的效率,本文在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进行探悉,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造假 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造假问题严重,影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以及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当前如何有效防范和治理会计信息造假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是灾难性的,危及到整个社会行业诚信以及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导致决策失误,危害社会经济秩序。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灵,不但会导致国家宏观调控的紊乱,还会造成国家投资受损。国家统计局每年各地上报的经营数字都掺有水分,这些虚假资料,会导致经济预测和决策的不准确,使国家宏观调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威胁着市场经济秩序。 (二)导致税收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企业会计信息造假的手段是多样化的,但最终的目的总是将原本属于国家或企业的资产据为小集体或个人所有。如一些企业虚增会计报表支出项,多列费用,少列收入,以此隐瞒利润,用以逃避税收;还有些经营者在企业改制过程中,通过不实估价,压低国有资产价值,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三)削弱了投资者的信任度 当前投资者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过审计的会计报表,一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只有8.5%的个投资者认为可信,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都认为是不可信或者不完信的。会计报表的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比如安然公司破产案让公司员工和股票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与之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也付出了几十亿美元的代价。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成因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是会计监管体系缺陷和上市公司不规范的市场行为。 (一)利益驱动 我国资本市场投机行为多于投资,成为不少公司圈钱的渠道,这些公司为了从资本市场上合法“圈”到更多的资金,获取超额利益,往往会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以骗取股东的信任与支持。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造假收益很高,而成本过低。会计信息造假缺乏健全的发现机制,违法违规行为难以被发现。同时当前对信息造假的惩罚力度又远远不够。目前我国《会计法》中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单位最高经济处罚是10万元,对具体责任人的最高处罚是5万元,远远低于预期的违法收益。由于会计造假的风险收益大大高于风险成本,致使公告的虚假会计信息越来越多。 (二)内部监督评价机制不合理 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形成,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多由国家委派,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董事会或经理人手中,形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审计机构的选聘权最终便落到了管理当局的手中,管理当局不愿看到有损自己利益的审计报告,他们会通过审计机构的选聘权以及审计费用的支付权来干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使会计报表的审计缺乏独立性。 (三)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我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职业意识淡薄、缺乏职业道德,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无视会计法律法规的存在,利用职务的便利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坏会计资料从中谋取私利,造成会计信息造假泛滥。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完善 根据上面对会计造假原因的分析,我们将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以及进行有效监管的关键因素,探讨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立足于建立一个素质优良的独立董事队伍和一个健全、有效、开放、按市场机制运作的独立董事人才市场,以市场配置资源作为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宗旨;其次,要建立有效的选聘机制,加大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最后,要完善独立财务董事制度,改善董事会成员构成。 (二)建立股东损失赔偿制度 建立有效的赔偿制度,对凡因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而导致股东受到损失的,应由该公司及其董事会负赔偿责任;凡注册会计师有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等法规的行为,为公司出具虚假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股东受到损失的,应由该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负赔偿责任。违法违规给当事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失信行为的处罚,应由目前的行政处罚为主,逐步过渡到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并重,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对失信行为起到有力的防范作用和震慑作用。 (三)完善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科学、规范化的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客观地、全方位地反映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绩效,满足企业各方面信息使用者评价和了解经营者经营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其次,逐渐建立和完善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声誉档案,建立防止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内在激励机制。 随着会计实务的飞速发展,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日益发达,会计监管面临的问题也随之不断变化,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监管体系也要随着宏观与微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做到与时俱进。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探悉 [摘要] 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不实的会计信息必将引起投资者决策失误和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会计监管结构体系的现状及会计造假的原因进行研究旨在加强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投资者利益,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上市公司 会计造假 监管体系 会计信息是利益分配、财富转移的基础,具有协调利益分配的功能,它的可靠性直接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公平性和经济运行的效率,本文在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进行探悉,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现状与特征 会计监管是会计监管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会计监管客体的会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再监督和再管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现状与特征如下: 1.内部会计监控体系的现状与特征。(1)内部控制是以过程控制为主;(2)内部监督是多层次的相互交叉;(3)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更多的是经营者的一种自我约束。 2.政府会计监管体系的现状与特征。政府监管主要是一种外部的间接监督管理,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只通过有关的法律对上市公司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政府监管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制定具有普遍性、整体性的法律规则来约束市场主体行为。 3.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和自律体系的现状与特征。我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系实际上属于政府监管,在这一监管体系中会计事务所完全接受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注册会计师协会名义上是民间审计组织而实质上是政府延伸的一个职能机构;会计事务所的独立性因上市公司既是被审计对象也是付费者的双重身份而缺失。 4.投资者监管体系的现状与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者行为,股东行为具有分散性。由于信息交流和时间、地域上的限制,分散于各地的众多中小投资者难以集中一致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成因分析 我国会计造假监管体系存在的缺陷是会计造假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成因如下: 1.股权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原有的国有企业经过改制、资产重组后上市的,无论从上市公司的数量上还是从国有股的比例上,国有资本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由于行政机关并不享有剩余索取权,因而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去有效地监督和评价经营者。 2.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虽然上市公司被推入资本市场,在总体上其经营管理有所改进,但公司的内部激励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原来国有企业的模式,偏重非经济激励,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健全。 3.内部监督评价机制不合理。我国现有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大多是由国家委派,公司的控制权实际掌握在董事会或经理人手中,形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股东会选出的监事基本上代表董事会或经理人的意志,因此,由股东会选出的监事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的效果是很差的。 4.市场约束无力。市场约束的有效性取决于市场本身的完整性、竞争性,以及市场信息的真实性。从我国情况来看,由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发育日趋成熟和规范,市场对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约束作用明显增强,但下面几个因素的存在影响了这一作用的充分发挥:(1)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突出,经营业绩的真实性值得怀疑,通过账面业绩很难观察到经营者的真实工作水平。(2)股票市场投机性太强,股价与公司经营业绩背离,难以正确反映公司价值的高低。(3)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仍由党政部门选拔任用,竞争性的经理人市场难以建立。 5.民事法律责任弱化。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还不算很成熟,仍处于改革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目前的法律责任体系之中,是以行政责任为主,辅之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其中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即重在惩罚,而不是对投资者的赔偿。在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实践中,也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在财产责任方面,处罚后果往往只是表现为对当事人的违法所得全部由国家罚没,而没有对投资者的民事赔偿。 6.会计制度不完善。会计制度不完备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的会计法规、准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关系契约。但是它们不可能把会计实务中的所有情况都包括在内,且会计实务变化之快是难以预料的,会计法规、准则的制定总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7.审计独立性缺失。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作为国家股代表的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当局都由行政任命而来,有时甚至是统一的,他们之间存在联合舞弊来获取自身利益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本来由董事会控制的外部审计机构选聘权最终便落到了管理当局的手中,管理当局不愿看到有损自己利益的审计报告,他们会通过审计机构的选聘权和审计费用的支付权来干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而注册会计师迫于生存压力,有时不得不放弃独立性。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完善 通过对会计造假原因的分析,我们将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以及进行有效监管的关键因素,探讨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对策。 1.明晰产权。产权的明晰界定,是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只要产权界定清楚,会计规范的运行和会计信息的生成就会是有效率的。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界定,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1)要以市场配置资源作为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宗旨,立足于建立一个素质优良的独立董事队伍和一个健全、有效、开放、完全按市场机制运作的独立董事人才市场。(2)建立有效的选聘机制,加大独立董事的独立性。(3)改善董事会成员构成,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并超过半数。最后,完善独立财务董事制度。 3.保证监事会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完善监事会的职权,除了业务执行监督权和财务检查权外,还应明确监事会的其他应有的职权。对监事会成员的构成、来源、素质以及产生办法、报酬和解聘程序予以明确规定,此外还应细化监事的责任制度权。 4.完善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管理层的物质报酬与经营业绩相联系的同时,适当考虑增加对管理者社会价值的鼓励,从一个侧面增强受激励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科学、规范化的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客观地、全方位地反映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绩效,满足企业各方面信息使用者评价和了解经营者经营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同时,建立与之配套的决策失误追究制度,从而使对企业经营者的考核、激励和约束公正、合理。其次,逐渐建立和完善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声誉档案,建立防止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内在激励机制。 5.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控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财务、会计、审计法制体系,使得有法可依。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目前那些己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尤其是在我国入世以来,要与国际惯例接轨,那些与国际会计惯例不相符的准则、会计制度应重新修订、完善,加强会计法制建设,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国家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使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并保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会计职权,充分认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带来的危害及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6.完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在理论上应当运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那些为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并形成共识的概念。原则上应当符合高质量的要求,要便于理解,具有可操作性,力求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制定过程中要严格实行专家与群众相结合,力求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公开化、民主化,增强透明度。 7.改变上市公司审计聘任制度。促使股东大会真正履行其具有的权力和义务,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规定审计委托人是企业的股东大会而非管理当局,通过改善审计委托制度,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控制管理当局的权力,防止注册会计师受企业管理当局的左右。 总之,会计造假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在寻找治理对策、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时,应当综合全面的考虑各种因素。随着会计实务的发展,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日益发达,会计监管面临的问题也随之不断变化,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宏观与微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有效会计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监管 摘要: 会计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会计造假的原因进行研究,旨在加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 关键词: 会计监管 会计造假 对策 在我国,重视会计监管或者说对会计实行监管必要性的认识,直接来自于人们对这几年会计信息失真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作假案件的关注。改革完善我国的会计监管体系已经成为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目前我国会计监管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上市公司的会计丑闻时有曝光。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会使广大公众的投资信心遭受到巨大的打击,降低社会公众对业界及资本市场的信任,造成信任危机。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势必对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进行有效的会计监管。 就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的现状而言,首先,政府监管主要是一种外部的间接监督管理,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只通过有关的法律对上市公司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政府监管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制定具有普遍性、整体性的法律规则来约束市场主体行为。上市公司可能面临市场投资者的监督,以及市场参与者出于各种目的广泛监督的压力。其次,我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系实际上属于政府监管,在这一监管体系中会计事务所完全接受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注册会计师协会名义上是民间审计组织,而实质上是政府延伸的一个职能机构;会计事务所的独立性因上市公司既是被审计对象也是付费者的双重身份而缺失。 有效的会计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统一协调、综合平衡。它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最终达到杜绝会计造假现象的发生。 二、会计造假的原因 (一)从上市公司的一般性来看。 1.我国至今尚未出台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相关法规。因此,现行的会计准则与相关法规不能消除信息的不可比与不透明性,不能够产生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而且我国现有的会计监管法律突出表现为偏重对违法、违规者行政、刑事责任的追究,忽视对遭受损害的投资者的民事赔偿,使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造假的成本很低,而利润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法、违规者的侥幸心理,损害了投资者对证券投资的信心。 2.利益的驱动是会计造假的源动力。经济利益是最常见的造假动机,是造假者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利益突出地表现为他们对暴富的渴望,对物质财富和富足生活的羡慕,对保官升官平步青云的企盼,对出人头地的向往。 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单位的会计业务是由会计人员承担的,少数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利用职务之便编造、篡改会计数据,进行贪污等违法活动。另外,会计人员大都受制于人,会计工作缺乏独立性,有些工作须按照领导人的意图去做。 4.政府监管不力。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对单位财务的监督与检查不够严格,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制止。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在检查与审计过程中,对发现的一些问题往往只是进行沟通、教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二)从针对上市公司的特殊性来看。 1.股权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原有的国有企业经过改制、资产重组后上市的,无论从上市公司的数量上还是从国有股的比例上,国有资本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由于行政机关并不享有剩余索取权,因而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去有效地监督和评价经营者。 2.内部监督评价机制不合理。我国现有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大多是由国家委派,公司的控制权实际掌握在董事会或经理人手中,形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股东会选出的监事基本上代表董事会或经理人的意志,因此,由股东会选出的监事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的效果是很差的。 三、会计监管体系改革完善的主要对策 通过对会计造假原因的分析,在此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以及进行有效监管的关键因素,探讨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法可依”。 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是一切会计工作的指南针,是衡量会计操作是否正确、得当的标准。我们必须进一步充实、完善它,为企业会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提供保障。 加强民事责任追究是治理造假的有力措施。健全的会计监管法律体系应是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并重,三者不可或缺的。因此,应借鉴《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抓紧修订、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及与行业监管有关的会计、证券、司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加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一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我国,对财务报告的批评是很普遍的现象,认为现行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很大,如重结果、轻过程,可比性、可靠性、有效性和准确性较差等。因此,改进财务报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积极全面总结实践经验,加强理论研究;借鉴国际惯例,完善、丰富现有财务报告内容,在改进主要会计报表内容的同时,丰富报表附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的内容;大力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适当增加不同计量属性的会计信息资料,如在报表附注中或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增加公允价值或市场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等。 二是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监管。随着经济管理的发展和企业会计监管要求的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企业会计人员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才能胜任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同时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我国应根据“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基本监督思路,构建以政府监管为主导,以行业自律管理为补充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 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证监会与会计师事务所没有依附关系和利益关系,地位独立,并且有法定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具有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应该由它们承担会计监管的主要职能。 (四)“会计监管”和“公司治理”已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乃至公众所关注的焦点。 在企业内部建设方面,应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重构企业内部监控体系,堵塞管理漏洞,使公司内部的监管机制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而不是形同虚设。 (五)加强外部审计监督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外部会计监管―审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政府审计已转为主要审计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内部审计由于受制于企业经营者而缺乏独立性,使其对会计监督难见成效;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就成为企业监督的中坚力量。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密切关注公司会计造假现象,积极进行反造假训练,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诚信理念的塑造,提高执业能力,防范会计造假。 总之,会计造假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在寻找治理对策、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时,应当综合全面的考虑各种因素。随着会计实务的发展,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及资本市场的日益发达,会计监管面临的问题将随之不断变化,有效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对保护投者利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成因及防治 【摘要】文章从分析非法的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造假的原因、表现形式和危害入手,逐一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会计造假的动机,找出产生会计造假的真正根源,并通过吸取和借鉴国外在防范和治理会计造假方面的经验,提出我国防范和治理会计造假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 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一)会计造假的表现形式 1.虚构经营行为。 上市公司最常见的会计造假手段,即通过虚构交易,增加销售收入或其他收益,同时虚增资产。这类方式往往需要伪造经济合同、应付账单、税务发票、海关报关等一系列法律凭证,它不仅违反了会计法规更是对合同法、税法等重要经济法规的公然蔑视和挑衅,是性质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 2.关联交易方式操纵。 作假公司除了虚构经济行为,更多的是通过关联方式进行特殊交易,比如债务重组、资产置换、非货币交易等方式来达到操纵业绩的目的。处于正常交易需要的关联交易本来无可厚非,早先法规对此无过多限制,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借交易之名,行操纵之实。 3.会计手段歪曲。 相比较前两种类型,利用一些特殊的会计手段歪曲反映企业经营情况,操纵会计信息的造假行为在国外会计舞弊案件中更为多见。 (二)会计造假的危害 愈演愈烈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已给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1.各类部门接受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导致宏观决策的失控,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削弱了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并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2.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损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投资信心,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破坏了投资环境。 3.造成了国家税收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影响管理当局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破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4.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严重损害中小股东权益。 5.会计造假助长了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据统计,我国由于造假与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费者福利损失估计每年在9785亿到12 570亿元人民币之间,约占我国GDP的13.6%~16.8%左右。 以上种种,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稳步、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会计造假原因分析 (一)产权不明晰 我国目前会计造假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企业制度转型期的企业产权归属关系界定不清楚,导致原有监督机构的职能受到削弱,而代表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监督机构又尚未建立。因此,会计造假问题也就比较突出。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由于我国股市的先天性股权结构缺陷,使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呈现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进而造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相互制衡关系的扭曲。 (三)会计立法不健全 我国自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起,陆续颁布并完善了《公司法》、《证券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从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一是法规出台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立法似乎更多地是被动、消极地“堵窟窿”,缺乏预见性。二是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且执行不力,特别突出地体现在对注册会计师违法人员的打击制裁不力上,违法者往往以接受行政处分代替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以缴纳少量罚款代替没收全部非法所得及附加高额罚款,《会计法》规定行政处罚金额个人最高是5万元,单位最高是10万元,这种对造假者微不足道的处罚措施很难对其他违法者产生以儆效尤的作用。 (四)注册会计师管理水平低下 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尤其是适应证券市场扩张的需要,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我国会计师行业发展至今毕竟只有二十多年历史,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执业水平低;(2)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3)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 三、防范和治理会计造假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公司对经理层的激励机制落后,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工薪制上,经理层及员工收入与公司效益结合的程度不高,应从法律角度明确允许和鼓励公司将股份作为激励手段,并允许管理层在达到经营目标后增加其持有股份。 2.保护中小股东权利。要彻底改变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现象,监督大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行为,必须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利。因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中小股东积极参加股东大会,如建立征集投票权,代表广大中小股东参与上市公司重大决策的参与表决权;完善赔偿机制等。 3.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重,在董事会下设立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专门委员会,以有效的约束控股股东和经理的行为;完善现行的独立董事制度,对其相应的权利义务做明确的划分,使其权责利保持一致;建立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为独立董事提供合理的薪酬,使其追求长期利益,关心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上市公司应重新确立内部审计的地位,设立内部委员会,发挥其对财务报告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向监事会和独立董事会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使审计委员会、监事会与内部审计三者之间应有独立交流和信息沟通的渠道;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信息披露等机制,在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上减少会计造假的风险;在制衡方和大股东在会计信息上的权利方面,实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三)完善会计立法 1.建立健全民事赔偿制度。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萨班斯法案》的经验,强制要求公司负责人就其出具的公司会计信息做出"个人书面认证"把会计信息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在法律上,这种法律制度的实施可以为广大股民“民事赔偿诉讼”提供证据,从而调动有关利益人起诉的积极性和提高对造假者的威慑力。 2.提高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萨班斯法案》对会计造假者做出了一系列严厉的处罚规定,如相关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如果涉嫌会计造假,最高可处500万美元的罚款或者20年的监禁。而我国的相关会计法规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远不如美国.因此,我国应建立严格的上市公司高层经理人员的经济处罚制度;加大对会计造假人员个人的刑事处罚力度,使造假者得到应有的惩罚。 (四)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 1.提高和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收费标准,减少会计师事务所降价竞争的空间,全面推行有限责任合伙制(LLP),提高会计师事务所违法成本。 2.完善上市公司审计委托受理制度,实行审计业务由证监会、中注协同意招标委派制。 3.实行上市公司审计轮换制,每隔三年强制性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免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过于亲密而丧失独立性。 4.建立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注册会计师因串通舞弊或重大过失而未能发现上市公司重大会计造假,致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诚信、规范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对中国的上市公司发展壮大乃至成为国际型的大企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研究,同样会对我国的会计行业及相关领域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更好的创建和谐的发展的社会。 (作者单位:宜春市审计局)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与财务总监职责分析 【摘要】本文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探讨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并分析了会计造假中财务总监扮演的角色,指出良好的伦理素养及相当的管理才能是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遏制会计造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计造假问题由来已久。自2000年全球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破产案以来,会计诚信危机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的社会问题。美国世通公司高达38亿美元的财务欺诈案、施乐公司的财务虚报案,更使得公众与投资者对会计诚信的信任度跌至冰点,对股市的投资信心大大受挫。而后,意大利帕玛拉特公司的会计丑闻再一次震惊世人,公司CFO索尔达托竟是这宗丑闻的始作俑者,他和老板坦齐串通一气欺骗投资者。在我国,从“农凯”系到“德隆”系,从棱光实业到ST达曼,这一系列给投资者带来数亿元甚至上百亿元损失的事件表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已成为财经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根据调查得知,这一系列的财务丑闻都跟企业的财务总监(CFO)密切相关。 一、上市公司造假成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造假的动机及内在条件 1.保护上市主体资格 根据有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将被作为ST 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暂停上市,实施特别转让处理。上市公司一旦戴上ST、PT的帽子,则意味着该企业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诸多方面存在重大问题,在资本市场上无法与其他上市公司拥有同等的权利,尤其是丧失了再融资的权利;上市公司一旦退市,意味着一种稀缺资源的白白浪费。所以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保留其上市主体资格常常采取多种方法粉饰报表,力求“扭亏为盈”,防止退市。 2.上市公司资金的需求 资金短缺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司面临的主要财务困境,而从资本市场和信用市场融资和再融资是解决其困境的极好办法。为了筹措资金,一些经营业绩欠佳的企业采用了虚增收入和利润的方式或采用高评资产的途径来增加资产和净资产的方法,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包装”,以期获得有关方面批准其上市。而上市后,为了获取配股和增发新股的政策,又在经营业绩上大作文章,提高发行和配股价格,以求再次募集到低成本的资金。 3.勾结、操纵流通市场股价 股票价格的升降直接受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往往通过虚假的会计信息,与庄家、股评机构联手对公司的股票进行炒作,从而抬高股价,从中牟利。 4.大股东独揽公司大权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流通股过于分散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内部人或控股股东大权独揽,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公司运作实质上呈现为关键人控制。关键人往往利用其地位优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通过抬高新股发行价格、转移利润等方式,获取不当利益。 5.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个人利益驱使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是企业高管人员政绩的体现,同时也与高管人员的个人经济利益如工资、奖金等密切相关,这就使得管理人员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优势,通过虚增收入、利润等行为,直接增加其个人利益。 (二)会计造假的外部环境 1.外部监督体系的不完善 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法律监督、国家监督、市场和社会监督等。目前我国证券监管机制体系尚不健全,证监会力量薄弱,在监管的规范性、全面性、及时性以及查处力度上都亟待改进和加强。同时,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欠缺,加之社会媒体以及证券专业人士缺乏相应的勇气揭露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以及法制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的明显滞后,使得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力度比较薄弱。 2.会计准则、制度不够完善 会计准则、制度在具有统一性的同时还兼顾一定的灵活性,在指导实际工作中,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专业理解,这客观上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法定会计政策往往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这就使得公司在处理新业务时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进行会计处理,为滋生会计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在会计造假中的角色 现代企业中的财务总监,正在逐步实现角色的转变。他们已渐渐走出会计与控制,从传统的“账房先生”转变为企业的战略伙伴,他们花在日常财务会计工作处理和管理部门内员工上的时间将越来越少,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如何使企业战略转化成切实可行的具体财务政策上来,并且更注重处理好与企业内部经营者以及企业外部投资者的关系,更加关注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和企业价值增值的实现。 作为管理者,财务总监在会计造假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管理层作为会计信息的控制者,对会计信息失真负有最大的责任,公司的造假初衷也往往源于管理层的要求。按照国外流行的观点――缔约观,投资者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管理层接受投资者委托负责企业的经营,努力为股东创造财富,并以会计信息的形式向股东报告经营状况与履行责任的情况。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往往决定管理层报酬的高低、股东的信心等,如果管理层为了粉饰公司的不良财务信息,且违背道德的成本趋于零时,其选择造假就很自然了。 财务总监作为虚假财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同时又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二道防线,在道德与自身利益相冲突的两难境地下,能否守住道德底线,往往是虚假会计信息流向外界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因此,财务总监的选择就变得非常有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虽然设置了财务总监,国有企业和其他一些企业当中设置了总会计师,承担了与美国CFO相类似的职责,但其职能却有很大区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中传统的管理流程仍占据主导地位,一般来说,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占据决策的主导地位,财务部门的职能基本不被重视,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财务总监自身素质偏低,还不足以担当“战略家”的角色。正如近日普华永道在对亚太区400名CFO调查之后,对外界宣称的:“在中国,除了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外,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财务职能仍停留在传统的记账阶段,CFO更像是账房先生。”在这种情形下,财务总监迫于来自高层的压力,只能按照管理层的意图做好“账房先生”,在利益与道德的博奕中,往往很难守住自身的道德底线,从而卷入造假之中。 三、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如何避免会计造假 要使上市公司摆脱会计信息造假的局面,财务总监的作用不可或缺。而一名合格的财务总监必须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起到遏制造假的作用。 (一)要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从“账房先生”向战略家转型 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一个合格的CFO,他不仅应具有战略眼光,而且是高明的领航员和敏锐的分析家;他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温和的指导者,还应是实施经理和监督官;他不仅要擅长风险管理,还应该为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并作为评价其业绩的重要标准;他应该善于资本运作,并对会计、税务和管理咨询极为擅长。要做到这一切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他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向董事会负责,并取得董事会的支持。也就是说,一名合格的CFO应该具备相当的知识和能力,在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及制定公司财务战略中,用自己的知识及战略眼光为老板出谋划策,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而不必用作假来饮鸩止渴。因此,合格的财务总监需要熟练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包括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知识、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等,要了解企业各方面的全盘知识,还能根据企业策略,设计和规划经营、管理策略,并对集团经营产生直接影响,或能对本部门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又是经理决策的参谋与助手。 (二)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表现在忠直、诚信、智慧、坚毅、积极、廉洁等方面。可见,一名合格的财务总监,要做到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不仅仅表现在诚信、操守方面,还表现在有进取心,从知识能力方面提高自己等。也就是说,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就意味着其有能力、有正义感、诚信客观,能够对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也能够抵制来自管理层的造假压力。如果每一名财务总监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为自己的职业范围画一条底线,那么公司会计信息造假将会大大减少,企业诚信指日可待。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中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制度建设是根本 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提高造假者的成本,是治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根本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通过会计造假操纵利润,损害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已经成为我国财经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财政部2007年11月7日公布的“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显示,SST天海、ST花炮、航天通信三家上市公司过去几年中均有会计造假存在。天津市天海集团有限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购置的价值7.2亿元的船舶长期挂往来账,未纳入固定资产核算;其下属子公司天津市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两年伪造银行存款1.5亿元,以隐瞒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浏阳花炮股份有限公司为避免2003年、2004年连续亏损,将以前年度发生的费用1859万元及欠缴税款786万元推迟计入2005年度。航天通信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至2005年划出资金通过其他单位进行周转,虚增利润3110万元。此波还未平息,一波又起。2007年11月10日,内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睿富房地产(0625-HK)在上市时对旗下北京佳诚广场的租金收益,竟然较实际高估近3亿元,成为首家涉嫌上市欺诈的内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日前,睿富已向香港联交所、证监会及警方报告该事件,其将要面临的处罚我们尚不得而知,但资产价值虚假消息的公布本身已经给睿富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经济利益是最常见的会计违法动机。理性经济人对会计违法与会计守法行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会计违法与会计守法之间的成本和收益的差异以及经济人对风险的偏好的态度。如果会计违法的预期效用大于会计守法的预期效用时,理性的经济人便会从事会计违法行为。面对严重的会计造假问题,我们或许有理由怀疑我国会计制度中的存在缺陷使得会计违法的预期效用过大,从而使得众多的上市公司铤而走险。因此,如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会计制度的建设已成为重要课题。 美国会计造假治理:乱世用重典 安然事件的爆发是美国重典治理会计造假的导火索。在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和市场的强大压力下,2001年11月8日,安然向美国证监会递交文件,承认其从1997年到2001年间共虚报利润5.86亿美元,并未将巨额债务入账。如果说安然事件的爆发还有可能会被怀疑为偶然事件,而随着环球电信、世通、施乐等一批“经济巨人”会计造假案的纷纷曝光,人们开始怀疑暴露出来的假账问题只是冰山一角。频频曝光的公司造假案给美国的经济蒙上阴影的同时严重打击了公众信心。在一连串的会计造假丑闻曝光后,美国的立法、司法、监管部门就如何杜绝与治理会计造假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 1.立法部门积极响应。2002年7月2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未来企业运作、证券市场、审计体制设置了严格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有5项:(1)创立上市公司审计监督委员会,对承担大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事务所进行监管,对违法的会计事务所及审计人员拥有调查、执法和惩罚权;(2)创立有关证券欺诈的重罪,最高徒刑可判25年;(3)对企业高层主管欺诈罪行的惩罚从原来的5年徒刑提高到了20年;(4)对犯有欺诈罪的个人和公司的罚金最高可达500万美元和2500万美元;(5)禁止会计事务所向提供审计服务的公司提供咨询服务。 2.司法部门加大惩罚力度。美国参众两院组成专门委员会,调查安然和世通两公司的财务欺诈案,对多位高管人员相继发出逮捕令并提交诉讼。 3.监管部门强化监控职能。“安然事件”爆发后, SEC提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修改建议》,修改内部人买卖股票报告制度与各种公告的披露要求,并规定重要会计政策需披露。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现状存在严重缺陷 如前所述,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提高造假者的成本,是治理会计欺诈的根本。目前,我国有关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相关法律责任认定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严重缺陷。 1.行政责任虽较为丰富,但处罚力度偏轻,威慑作用不足。尽管我国《会计法》、《证券法》等均对会计造假行为的行政处罚进行了规定,但从以往处罚情况以及法律规定来看,处罚力度总体偏轻。依照《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证监会有权处以三十万元以上六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样的处罚力度显然不够。 2.刑事责任相对较轻。我国《刑法》、《公司法》和《会计法》都对公司由于欺诈上市和财务造假而承担的刑事责任做出了较明确规定。然而,上市公司主要负责人因此受到刑事处罚尚比较少见,而且即使违法行为受到刑事处罚的,量刑也较轻。 3.民事责任的追偿受一系列前置条件的限制。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该规定为法院受理和审理因虚假陈述引发的证券市场上民事侵权赔偿案件设置了一系列前置条件,如只受理有关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判文书已经生效的案件;不接受集团诉讼等――这极大增加了小股东的诉讼成本,限制了赔偿责任。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前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治理会计信息造假的过程是一个产权制度、公司制度、会计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1)国有股减持。这将有利于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在股东间形成制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2)增强董事会内部的制衡。中外上市公司财务丑闻案件处理结果表明,大多数公司会计造假行为都有董事、高管人员参与。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和完善,增强董事会内部的制衡机制显得至关重要。举措有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监事会功能、完善公司内部会计审计体系等。 2.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法制建设。首先,完善民事责任追偿程序,扩大法院受理的民事索赔案件的范围,同时取消一系列前置性条件的限制,减少小股东的诉讼成本。其次,适当增加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提高对会计违法者及其责任人员的经济处罚额度等,增加法律的威慑力。同时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造假问题突出的单位和责任人员,可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及发表公告等形式,公开曝光其违规事实和对其处罚情况,提高法律的约束力。 3.加强外部监督,特别是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外部监督体系,强化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对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对上市公司财务审计工作实施实时监督和过程监督,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健全注册会计师的监督管理体系,改革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格局,成立会计监督机构,负责对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和调查,对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进行严厉处罚,从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与审计质量。同时还应当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管理,实行无限责任,提高违规风险成本。
中医全科论文: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社区建设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社区建设逐渐走向专业化与一体化,对于社区建设的部分,我国发展部门主张全面建设,健康卫生服务与之兼顾,但是随着社区老人与儿童的增多,卫生服务的种类也必须增加,保证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其中中医全科医生是健全我国基层的卫生健康体系的重要角色,为我国未来的社区建设打下了基础与理论保证。本文通过阐述我国社区建设中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探究中医全科医生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与重要意义,探究优化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措施与策略。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性 1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区建设的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但是在高速建造社区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性。社区卫生服务保证我国社区建设的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宣传与健康服务。我国居民在进入高科技时代后,产生了懒惰的休闲心理,烟酒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渗透让人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导致不同病症同时出现,影响我国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因此,健康医疗必须要从我国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开始。 2 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分析 (1)中医全科医生是我国社区全面卫生保障的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体系与卫生保障的发展基础与核心,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居民卫生服务工作中,利用专业卫生理论进行工作指导,会让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产生质的变化,中医全科医生能够为全体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锻炼的理论基础,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也能对全体社区居民的健康活动提供专业的监督与指导,能真正提高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水平,优化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在对居民健康工作中,中医全科医生能够遵循着最系统,最科学的理论依据,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与卫生体系的发展核心与重点。 (2)有利于我国从基层建设全面的健康医疗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健康医疗组织的工作步骤提供建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全科医生为全体居民进行健康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我国居民的医疗与病症的新动向与新问题,由工作人员进行总结,为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系统提出意见,提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工作模式的建议,并且在社区卫生服务进行中,不断进行探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系统,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的同步发展,让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得到质的飞跃,确立我国健康服务人才的过硬的思想基础。因此注重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的引入与全国社区建设典范的互补性,不断提出工作建议,完善社区健康工作的手段与措施。 3 探究提高中医全科医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有效性的措施 (1)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健全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我国社区建设的重要管理部门就是政府,对于卫生服务,属于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应该有政府进行投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赞助。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建设范围较大,对全体社区的健康服务不能做到全面兼顾,因此要在政策上进行保护,为社区的资金招纳颁布优惠机制,而且在这方面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积极为社区与大医院进行联谊与合作,通过引进中医全科医生,进行全体社区居民体检的方式来达到与医院,政府等部门的多方共赢,在健全居民社区健康体系方面获得成功,并能为社会获得经济效益。 (2)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完善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规章制度,加强社区内部健康服务管理人员结构的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进行社区人员的裁剪,优化社区管理部门内部的人员结构,培养更多的中医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这需要可行的制度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的人员制度,它规定了社区管理部门内部对人员管理的标准与准则,强调了人员工作的合格标准,避免了人员在健康服务工作中的消极懈怠,在众多制度中,奖惩制度与约束制度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人员奖惩使社区管理部门的内部人员结构形成有机的淘汰制度,能大大提升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人员工资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中医全科医生的加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效果的最优化。 (3)正确认识当今时代主题的变化结合时展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整体的思想与精神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开发与发展,而现如今我国网络文化与信息文化深深融入到社区人民的工作与生活中,可以说当今时代的主题就是高速与信息,通过网络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模式工作的创新改革已经是必然趋势,也能更加贴近居民社区的整体思想水平,因此在进行社区要及时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规律,将网络手段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健康服务宣传工作的传播程度与有效性,有利于社区各个单位与部门健康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当今全体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必须要结合当前形势,推动中医全科医生工作模式的进步与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社区建设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地步,社区的基本结构健全,包括物业,管理部门,以及健康服务管理部门,对于我国社区居民来说,健康服务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要引入中医全科医生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中医全科论文: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与发展探讨 摘 要 我国全科医学发展较晚,目前培养的全科医师数量远远不足,中医全科医师更是严重缺乏,不能满足临床医疗服务的需要。如何开展中医全科医师培训,加强中医全科医师队伍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是中医全科医学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以自身经历对中医全科医学培训的模式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中医全科医学 人才培养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1]。中医全科医师要求具有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理论与诊疗知识,熟练掌握中西医实用诊疗技术,具有预防、诊疗、养生、康复等全面的医疗技能,是提供连续、综合、可及的社区卫生服务的高级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中医的整体观、中医治疗简、便、效、廉、验的特点,更加符合低耗高效的卫生经济策略,大力发展中医全科医学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 1 我国社区中医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医药的重要价值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近几年开展的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药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受居民的欢迎。然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发展也存在着诸多瓶颈和难点。 1.1 财政和政策未完全落实 上海从2000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2011年5月推出“5+3”全科医师培养新模式,即以5年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再加上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初步建立了标准化的全科医师培训体系。为留住全科人才,按照政策,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工作满一定年份给予相应的岗位补贴。但是卫生资源配备不均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对中医药倾斜的力度不够,中医药适宜技术补偿、报销比例偏低。中医药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偏低;工作积极性下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2 中医药人才不足 中医药人才所占比例普遍偏低[2],中医药人才数量萎缩,中医传承出现断层。截止至2011年底,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以及助理执业医师,约为1.03名/万人,郊区少于中心城区[3]。本中心目前拥有中医医师10人,平均1.78名/万人;中医全科医师3名,平均0.53名/万人。10名中医医师中,在职5名、派遣1名、退休返聘4名;在职在编中医师中、高级职称医师缺乏;近2年来跳槽到二、三级医院的中医执业医师多达5名。中医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中医药队伍不稳定,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 1.3 中医药科研政策扶持不够 没有专门的中医药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缺少继续学习的机会,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特色中医药自制制剂申请批号困难,其管理政策与中医药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相适应。 1.4 社区中医科发展重点未把握 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舍本逐末,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医科的硬件建设上,中医诊疗方法,尤其是传统特色疗法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不够,中医药治疗的参与率有待提高,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难以形成气候。 2 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有5亿人生活在城市,如果按照每2 000~3 000人拥有1名全科医生(最低标准)计算,我国需要16万名合格的全科医生[4]。当前,我国基层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执业(助理)全科医师仅占总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0%~5.0%,远低于国际上30.0%~60.0%的水平[5]。目前上海的全科医生只占医生总数的6.9%,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量更为不足[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四部门共同制定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0%以上”。面对群众迫切的中医中药服务需求,探索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3 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独立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医学培养体系的国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医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培养中医全科医师,应当在中医和西医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契合点。中医学特有的预防保健思想是其理论的精华所在,它所倡导的“治未病”思想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果能够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融入到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中,无疑将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注入更丰富的内涵。 4 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4.1 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侧重点 4.1.1 社区基本疾病的诊疗 中医全科医学诊疗教育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①中医全科医学应该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②中医全科医生应该明确中医的优势病种。所谓中医优势病种,是指中医防治疗效确切、并能被广泛认可的某种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③中医适宜技术有自己优势的疾病谱,掌握这些适宜技术的特色,针对不同的疾病选用特色的治疗手段,才能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验”的优势。 4.1.2 社区中医康复服务 社区中医康复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和社区共同参加,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中医康复方法大多数是便于学习掌握的非药物疗法或自然疗法,容易得到应用和推广,适合社区康复的开展。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该适应社区工作的特点,在现代康复学的基础上,坚持中医康复的特色和优势,使中西医康复医学有机结合。 4.1.3 慢病管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系列需要长期综合干预和治疗的疾病。慢病干预的中医措施,就是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采用中医养生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等干预方法,降低慢病的发病率、致死和致残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存质量。中医慢病管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预后调摄,防其复发[7]。 4.2 中医全科培养课程设置与时间侧重 目前中医类别的全科医生主要通过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转岗培训、中医全科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途经进行培养。全科规范化培养是目前及今后培养高质量中医全科医生的主要途径。笔者是毕业后经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到社区工作的,结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亲身经历,对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4.2.1 掌握常见病的诊疗 中医全科培养课程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两部分,离不开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参与。相对于在中医类综合性医院的轮转培训,笔者认为3个月的理论学习及内、外临床科室1年轮转应该放在西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因其病种相对多,见识面广,对提高常见病诊疗有很大提高。 4.2.2 突出中医特色诊疗 中医全科培养的第2年可安排在中医综合性医院,加强中医内、外、妇、儿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轮转;熟悉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掌握中医针灸、推拿、养生拳操等适宜技术;可以增加名老中医带徒教育模式培养中医药人才。中医学实践性较强,这就需要医学生或全科医师跟随一些名老中医进行学习。 4.2.3 深入社区服务群众 中医全科培养的社区实践可安排在全国或上海市中医药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深入社区体会中医全科医师职责,注重把中医药融入“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去,发挥中医药“简、便、捷”优势。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医全科培养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因此,中医全科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中医全科论文:怎样在社区中做中医全科医生 河南商丘市王医生来信求教:董老师,我是一名社区医生,当今在社区医疗站从事中西医医疗工作,至今已有五六年了,我原来学的是中医,但现在主要从事西医医疗工作,很少用中医药来治病。我想请教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如何发挥中医药的作用?社区医疗站现在只有西药,没有中药饮片,如何来开展中医药工作呢? 山东聊城邹医生来信:请教董老师,在农村我经常遇到尿结石的病人,想运用您在《琐琐药话》中的“山荷叶”进行治疗,但不知道这草药哪里去找?请告之。 广西平果县一位黄教师来函:董老师,您在《中国社区医师》“崩漏证辨治案”中所述的“墓头回”一味草药,多本医书找不到,广西平果是否有此药?是否有别名?请指教。 学生 看到这些来信之后,我也认为目前在社区或乡村开展中医药工作确实困难,虽然卫生部设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很重视中医药深入到基层医疗单位,发挥中国传统医药的作用,但目前具体的措施不多,硬件配置也缺少,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教育,中医药师的培训等都有待于发展和提高。请老师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老师 你说的问题,我也曾考虑多年,因为我也是一名中医,而且是从乡村医院走出来的中医,对中医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自己的观点,40多年的中医药临床经历,经历过“”,以及“”的中医药教育。我认为,中医药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生根、开花、结果,关键的问题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做一个合格的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学生 “全科医生”这个名字我听到过,但这是指西医的全科医生,中医的全科医生怎样做?如何去培养?老师有什么设想吗? 老师 我再三思考认为应该从5个方面做起:善于运用“一把草”,学习用好“一根针”,学好中医“辨证”,兼顾西医“辨病”,继承发扬“全科中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在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医全科医生,中医药才能在社区发挥作用。“一把草”,其实是要多用、善用中草药,既要用中药又要用西药来治疗社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一根针”,就是要学习一些针灸、推拿的知识,使中医所特有的针灸、推拿疗法深入基层,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治病。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自我疗法。学好中医“辨证”,就是能知道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中医所特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兼顾西医“辨病”,所谓兼顾,即除了中医辨证论治外,还要了解现代医学中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因为,西医均是以“病”为单位进行治疗,凡明确诊断为某种病之后,就会有特殊的治疗药物或方法进行治疗,在没有特殊药物或方法时,应用常规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这些治疗药物和方法同一疾病都是一样的、统一的。继承发扬“全科中医”,虽然现今有“全科”这个新名字,其实自古以来,中医就是“全科”行医的,如华佗、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等。所以我们今天说“全科中医”是一个继承发扬的问题。 学生 老师提出的5个问题中,我想“一把草,一根针”治病,听说是“”时期提出来的,那时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在全国农村培训赤脚医生,“一把草,一根针”是大力提倡和推广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也是当时赤脚医生主要的治病方法。今天老师又提出来,而且作了一些简介,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 老师 同志提出把医疗工作的重点面向农村、工矿、边陲、山区等缺医少药的地方,今天我们也大力提倡并实施,我们要坚持做好它,当今《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在社区、农村应用中医药的重要性。但这里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剔除其中极“左”成分,树立正确的认识。我曾在“”时期培训过广大赤脚医生,深深地体会到“一把草,一根针”在农村、社区的重要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起了很大作用。“”时期曾亲自用新鲜鱼腥草(又称蕺菜)外敷、内服成功治愈红、肿、热、痛的背部痈肿患者(详见《琐琐药话》149页,笔者编著,金盾出版社出版)。 那么这种情况当今是否适用呢?现在可以说更被人们所重视、更适用,因为人们追求天然、绿色,返璞归真的自然疗法。2009年在《中国社区医师》杂志开设的栏目――花卉果蔬药园,介绍了许多可以食用的中草药,而且是药食兼优之品,如马齿苋、荠菜、枸杞苗、山楂等。看似寻常之品,但有很好医疗效果。下面我举1个例子来说明。 患者,61岁,2010年2月春节回乡过年,女儿家盖房子他做帮工,因劳累过度,饮食不调,以至1个月来食欲不振,饮食无味,厌食,消瘦,四肢酸重。不愿意去医院治疗(因需自费,无医保)。要我给予诊治,我看了一下舌苔等,给了他6片北山楂干品,嘱其每天2片(约3g),沸水冲泡饮服。3天后告之:胃口大开,诸症若失,效若桴鼓。 这个案例,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山楂的功效,过去认为北山楂以食用为主,南山楂以药用为主,用量上多在10~30g,有时还更大,现在通过自己实践,体会到北山楂不但优于食用,食之酸甜可口,而且还是一味健脾和胃,消食活血的好药。在用量上,用于治病以5~10g为宜,过量会引起胃脘不适。由此可见,社区、乡村很有必要推广应用中草药。 学生 您的一番话,说明了当今在社区、乡村都很需要用“一把草”来治病,而且简、便、验、廉,它对于巩固和发展社区医疗意义重大,但如何去采集中草药,哪里有中草药卖,尤其是新鲜的中草药,什么地方去找,这些难度都太大啊! 老师 “事在人为”,“自己动手,药在手边”,即使在大城市或城镇社区也可以种植中草药,而且一举数得。一是绿化环境,以草药代花卉,而许多花卉皆是药,在我为老年大学讲授《花卉养生保健》课中,一直强调“无花不是药,百花皆治病”,所以在小区绿化带、自家阳台上、露台里、房前屋后、别墅花园等皆是草药的安身之处。二是绿色药食,有利健康,小痛小病,信手拈来,既可食用,又能药用,如金银花、菊花、荷花、白毛夏枯草(即筋骨草)、红景天、三七、马兰头、艾叶、荠菜、地丁草、清明菜(即佛耳草)、栀子花、月季花、橘类等,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治病保健的中草药。三是调节空气,创造和改善小气候和小环境,使自己生活之所,空气新鲜,增加阴离子,因为空气中的阴离子称为空气中的维生素,可以使自己的居住小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空气清新。种植爬山虎、常春藤、牵牛花、丝瓜等,还可种植一些既净化空气,又清热解毒的仙人掌类、吊兰类植物。它们不仅可入药,而且能调节空气,还能美化环境和居室。 这些天然的中草药,我主张“三自”,即自种、自采、自疗。自种,即有目的地种植一些中草药,如清热解毒为主的金银花、白毛夏枯草、野菊花、蒲公英、鱼腥草等,养阴生津为主的麦冬草、天冬、何首乌、芦荟、石斛等。自采,即去野外,如绿化带,或山上采集所需要的草药,如山栀、络石藤、枸杞、虎杖、茵陈、青蒿、苏叶等。自疗,即自我治疗,作为自己保健养生的一种方法,这样的全程治疗既环保又放心,当然也可给他人治疗,为民服务,值得提倡。 学生 老师的许多中草药知识给我开了眼界,今后我自己动手去种中草药,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但“一根针”又如何学习和开展,这不是针推医生的事吗?我们难道还要学习吗? 老师 针灸治病国外也觉得神奇,它不但能治好病,而且不需要药物。在美国前几年中医药不能执业行医,他们对我们中医药不了解,而针灸却可行医,这说明针灸治病的好处多、有疗效,所以作为社区医生也要学会针灸、推拿。我认为基层医生要掌握基本的内容和操作手法。基本内容:十四经脉(手足各六经合任督二脉)的循行要了解,基本穴位要记住,如四总穴[肚腹三里(足三里)留,腰背委中(委中穴)求,头面取列缺(列缺穴),面口合谷(合谷穴)收]。还要知道,以痛为穴的阿是穴。针灸操作手法、注意事项及意外事故处理,最好请专业针推医师带教一段时间,以确保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不至于临阵手足无措。我曾治一七旬老人,“起则头晕,平卧则安”的病证,虽用了中药,最后以灸百会穴收功(详见《琐琐药话》310页)。说明针灸疗法的效果明确。还有,平时我常用于小儿不明原因高热的外治疗法:生山栀5~10g研细末,加适量麦粉,用醋调敷内穴(双),3天为度,若不退热,需其他治疗。几十年临床应用效果很好,可谓简、便、验、廉的好方法,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推广应用。又如足三里穴,其对消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胃痛、胃肠不适,可针灸足三里。平时用冷灸或艾火灸,有健脾强身作用,有谚曰:“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说明经常化脓灸足三里对身体有好处。 学生 听了老师对针灸的讲述,使我对针灸有了一定兴趣。针灸治病是中医的一大内容,过去你也说过《黄帝内经》中《灵枢经》是专讲针灸学的,故后世又称其为“针经”。是否针灸治病也要辨证论治? 老师 你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在社区中医药应用中重点要讲的问题,也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用中医药治病一定要懂得中医的治病原则――辨证论治。这与现代医学辨病论治有很大的差别,也是两种医学的本质特征。辨证与论治是通过中医的诊断方法,即通过四诊(望、问、闻、切),收集临床的各种症状特点,并用各种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以决定治疗方法并定出治疗用方,最后列出方药的辨治过程。如何中医辨证论治,就要认真学习《中医诊断学》,为此,笔者为满足基层读者和医务工作者需要,应北京金盾出版社之约,编著了《中医诊断入门》,该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内容新颖,它除了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外,还增加了中医特殊诊断法,如指甲诊断、耳郭视诊、掌纹诊断、腹诊等新的内容。几年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至今已印行14万册,并在台湾、港澳地区合作出版,我认为很适宜社区医生学习。关于治疗,我著有《新编方剂记忆法》,这两本书的最大特色是以介绍记忆法方式,讲述方剂与中药的知识。所以很适应学习方剂与中药感到困难者。在《新编方剂记忆法》中还特设了“专病专方”一章,以满足中西医学习的需要,尤其是西医,他们希望得到“什么病,用什么中药方”。其实,追本溯源,“辨病”非西医所特有,中医很早就有“病”的认识,如东汉张仲景的白头翁汤(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治痢疾,后世用常山饮治疟疾……这些都是独立的病。由此可见,只不过中医强调辨证,西医注重辨病。 学生 西医一旦明确诊断了某一种疾病之后就有特殊的治疗药物,或常规的治疗方案,就能治愈疾病,如急性肺炎用听诊,或叩诊,经化验、X线检查明确诊断后用抗生素治疗一般能很快治愈。所以,我认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西医结合是很重要的,老师您认为如何? 老师 你的认识我认为很好。确实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西医不但不能少,而且要加强,既要加强硬件建设,又要加强软件建设。硬件主要是医疗设备之类,软件主要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软件,就是要学习好西医西药及现代科技知识,除了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培训外,自己要自觉主动地汲取新知。这里还需知道一个问题,有些西医已经诊断明确的疾病,也有特殊治疗药物,但还是不能治愈。2010年3月报道,结核病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这个问题说明了,尽管有抗结核杆菌的特殊药物,而且在不断更新,结核病又能明确诊断,为什么不能根治呢?除了社会、自然等因素外,我认为必须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因为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思想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样是肺结核病,有不同治疗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我曾总结过1例空洞型肺结核的治病经过。男性老人,年逾七旬,身体羸弱,咳嗽痰血,自认为生机无望。有人告之去深山老林独居养心修身,并多食补肺之品,如阿胶、莲子、百合等,还常服红枣煎平地木(又称紫金牛)的中草药。1年后下山,面色红润,身体康复,去医院X线复查,空洞竟然消失了。在这1年多里没用过任何抗结核的西药,只服补肺食品和中草药,且没有间断过。所以,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或顽固性疾病,你一定不要忘记中医的辨证论治,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医全科医生。 学生 老师讲到中医全科医生,好像只要能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学会中医针灸及学好西医的一般知识就是一个中医全科医生了。这与西医全科医生有所不同,是否中医也有各科的分类?还是就是一个“中医科”? 老师 这个问题提得很实际,所以有必要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医全科医生。当我们步入许多“人民医院”,或西医医院,或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近年来都可以见到“中医科”这块牌子的科室,这里的医生大部分是正宗的中医师,但这其中有几种情况:一是以专看中医内科疾病的医生;二是凡要吃中药的病人,不管什么病都看,似乎是中医的“全科医生”,其中有内、妇、儿科的,甚至还有外伤科的;三是所谓中西医结合的医生,既开中药也用西药,但以开西药为主,他们多是刚从学校中出来,西医学得多,嫌中药太麻烦。 当我们进入中医医院或西医院后,情况大不一样,有内科、外科、骨伤科等,有的还有内病外治科、冬病夏治科、小儿疳科、蛇虫咬伤科等。所以,中医全科应该包括这些中医各科的内容,中医全科医生应当对中医各科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各科常见病能一般处理,能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各科疾病的医生。《新编中医入门》(北京金盾出版社出版)一书简明扼要地讲述中医药各科的基本内容,对社区医生培养中医全科医生是很适宜的。要全面地真正成为一名中医全科医生,还要懂得药物的炮制等中药知识,即中药的调剂,我为此也编写了《中药调剂入门》一书,这些通俗的中医药科普读物,完全适合于社区中医全科医生学习。 中医全科论文:浅谈中医对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和使命的作用 【摘要】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和使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承担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使命;二是承担发展“照 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三是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的任务与使命。全科医师的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的全体居民,包括既病者和健康者,与专科医生只关注来就诊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古老的中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需要专业训练才能掌握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在防病、治病、养生等人文文化方面,更易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普及和为民众所接受,其作用在中国颇具先天优势,应加以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中医 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 作用 1在承担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是指在关注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社区人群(含家庭成员)整体的健康。社区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它面向社区,关注既病者也关注未病者、关注就诊者也关注未就诊者,由于贴切居民,被称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代言人和管理者,因此运用中医理论提高社区居民预防思想,实现预防服务非常有利。 1.1认识健康 即帮助居民认识健康是一种“状态”。 在社区,“没病就是健康”等是百姓普遍的健康观,常常导致他们在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的偏歧,缘由于对人往往波动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不清,特别是对许多病理基础不明的疾患或功能问题、心理欠衡问题等这些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仍不能定义或称作疾病的状态无法甄别,却与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长期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帮助居民正确理解“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健康概念,是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思想的重要策略。中医“治未病”、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之“四气调神”、“整体观念”等理论,可帮助社区居民加深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观的理解和认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并自觉承担自我保健的责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这些理论简朴、贴切生活、哲理丰富,易于理解和强化。 1.2结合中医理论开展疾病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依据疾病周期进行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是慢病管理, 需提供长期、综合、持续、协调的照顾,其中改善不良生活习性至关重要。中医思想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有很好的指导教育意义。王蕊芳等[2]从精神防御、运动防御、饮食防御、卫生防御及药物防御总结概括了民俗文化中的中医预防思想,五大防御思想归纳出生活常见良好和不良的风俗习惯,并援引了诸如“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等中医经文,颇具说服力;梁承志[3]引用了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对“治未病”包含未病预防和已病防变进行了说明,尤其对心血管疾病不同发展阶段,从微观药理到临床实践结论,充分阐述了中医药毒副作用少,便于长期运用的优势地位;赵贵军等[4]阐明亚健康与治未病的关系等,均论述了中医对“无病防病”、“有病早查防变”和“限制残障、减少后遗症,改善生活质量”的现代三级预防措施的作用。 2在承担发展“照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照顾医学”[5]源于对“医学目的”的讨论,通过“审查医学目的”,敦促从对“治愈 和高科技”医学的优先选择转移到重点为公共卫生和预防的“照顾医学”上来,提出“预防疾病损伤,促进维持健康、解除疾病引起的痛苦、治疗照顾患病与无法治愈者、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为此需要在医院以外的广大社区发展“照顾医学”,用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为手段,实现为慢病患者解除痛苦和改善生命质量。在国外,“世界各地很多病人转向选择医学,原因就在于正统医学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2002年为了回应日益高涨的使用选择医学的浪潮,WHO创立了第一个全球战略规划,分析传统和选择医学治疗,力图推进其成为卫生保健服务的一个部分”[6]。“照顾医学”的提出,说明了当现代医学对治愈无望时,以其他替代(选择)医学的手段加以补充是极为必要的,我国中医学有着几千年临床实践形成的完善理论体系,是社区“照顾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医学手段,针灸、中药、推拿、太极、气功等疗法多样,经济实用,广受欢迎,况且中医乃我国主流医学之一,应在社区卫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3在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医改的重要部分,由于全科医师是接受立足于社区的全科医学 的专门训练,在服务模式、重点、对象、内容、主动性、连续性、服务单位、处理问题特点、诊疗手段与目的和医患关系层面上与专科医生有着很大区别。回顾全科医学马鞍式的发展历程;当“治愈和高科技”等弊端使社会的负担过重、民众对医疗的不满、医者疲于应付时,就无不怀念通科“郎中”在民中的和谐互惠时代。要重朔过去郎中下社区的服务形象,而不要冰冷的“高科技”来替代一直以来的温馨言语和肢体触摸的温暖,全科医师任重而道远。中医的诊疗技术是望闻问切,体系的独特性,要求在诊疗中收集大量的信息,使得医患交流更充分,了解更深入,体念更深刻,因而拉近了医患距离,成为长久以来患者对中医颇具好感的原因之一,这为中医在促进改革、缓解医患矛盾,重树“白衣天使”形象中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我国提出发展中医药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要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矛盾,中医药历来以其经济实惠等广受民众的欢迎,为此全科医师应当注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并加以探索运用。 中医全科论文:在中等中医药卫生学校的教学中应该引入全科医学理念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建立都需要加快全科医学的发展,全科医生是基层医疗保健服务的骨干力量。在西部地区,乡镇一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低学历状态是一个现实问题,应该在中等中医药卫生学校引入全科医学理念,培养愿意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医学毕业生。 关键词 全科医学 基层卫生服务 中等中医药卫生学校 1 全科医学、全科医疗和全科医生的概念 全科医学又称全科/家庭医学定义是: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其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的一种基层医疗专业服务。而全科医生则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 2 卫生改革、社区卫生服务赋予全科医生的使命 为适应卫生改革的需要,在城市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党政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中国政府承诺到2010年“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防治等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建立也需要加快全科医学的发展 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国政府承诺到2010年“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在农村大力发展以县级医院为核心、乡镇一级医院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医疗,全科医生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骨干力量。 4 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素质 2005年在四川省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班学习时四川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主任李晓淳教授给出的数据是:2003年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构成是博士0.2%,硕士0.9%,大学本科13.2%,大专26.7%,中专46.6%,高中及以下12.5%。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人员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如在我们当地,乡镇一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初始学历约70%为中专,约25%为高中及初中学历,5%为大专学历(其中绝大多数为成人大专和高职教育大专学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无;农村个体诊所卫生技术人员的初始学历与此相似。在西部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低学历状态是一个现实问题,而在短时间改变的难度很大。因为在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基础生活设施较差,基层医疗机构经费不足、卫生设备简陋而且落后,加之劳动报酬低,致使很大部分有正规学历且学历较高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西部的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如在四川省全省乡镇卫生院院长工作大会上,四川省彭山县黄丰镇卫生院院长罗会强说,农村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很少或没有医学院校毕业的高素质医疗人员,另一方面又因为穷乡僻壤经常拖欠工资,正规院校毕业生不愿 来,来了也留不住。所以相当一部分乡镇卫生院患者少,收入少,制约了发展。今年我对在一家县人民医院实习的川北医学院成人教育大专学生50人作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卫生院工作?结果是:26位同学不愿意,20位同学可以选择城市郊区的农村(以城市为中心车程距离在一小时内),4位同学表示愿意。多表示回到偏远的农村不如在城市“打工”以求发展。这是现今西部地区的现实问题。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大批合格的医学生去充实我们的队伍,在西部地区我们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学校则应当承担此责任。 5 在西部地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优势 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中等卫生教育在上个世纪中期至末期,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的基层医疗队伍。在西部地区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学校和中等卫生教育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当地农村,大多数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也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出力。在我校,对近三届中专和成人教育大专毕业生的就业意向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综合2001级、2002级、2003级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是:有意向回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学生比例为中专中医护理专业约50%,中专中医医疗专业约65%,中专中西医结合专业约60%;成人大专中西医结合专业约45%,成人高级护理专业约40%(此数据来自于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培养的合格毕业生,有近一半的学生愿意回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工作,事实上在西部的农村也正是他们在承担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在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中引入全科医学理念是适应卫生改革的需要,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把全科医学的理念引入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中有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助于改变他们所认为的“毕业也就是失业”的读书观,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让他们在为需要卫生服务的人群提供服务的时候也实现自身的价值。因为全科-家庭医师所扮演的角色对病人而言是:医生、健康监护人(代言人)、咨询者、教育者、卫生服务协调者。对医疗保健与保险体系而言是:守门人、团队管理与教育者;对社会而言是:社区/家庭成员、社区健康组织与监测者。全科医学的基本特点是解决基层医疗保健问题,在社区、家庭通过人格化、综合性的照顾,提供持续性、协调性、可及性服务,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理论基础与诊疗程序,以预防为导向的原则,在工作中采用适宜的技术加高情感的投入,以解决社区中的常见健康问题。若将基层医疗视为整个医疗保健体系的门户和基础,全科医生就是这个门户的“守门人”;提供首诊服务;通过坐诊、出诊、社区调查、作出社区诊断,了解社区居民的需要及需求;能解决社区居民绝大多数的健康问题;并适时转诊让患者得到有效的合理的治疗。 全科医学和我们的祖国医学中医学有很多惊人的相似:如中医学的整体论(“天人合一”、“心身合一”、“脏腑经络学说”等)、预防养生康复的原则和措施、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制宜的处理、简便经济有效的诊治方法以及强调医德和医患关系等,与全科医学的基本观点如出一辙,而且在许多方面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适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健康信念。此外,中医学还有许多长处可作为现代医学的补充,特别是对病毒感染、老年病、慢性病和各种功能性疾病这类现代医学感到棘手或无能为力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往往是全科医学领域内全科-家庭医师每天都可能面临的问题。我们的中医可以提出中医诊断,开出合适的中药方剂,施以综合的有效干预措施,从而在符合医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病人的各种期望,也更容易得到病人的信任而提高对医嘱的遵从性,而这些也是全科医学所提倡的医学理念。因此,在西部地区,在中等中医药职业卫生教育学校的医学教育中,应该引入全科医学教育,把全科医学的理念灌输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踊跃投身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以适宜的技术加高情感的投入为家庭、社区人群服务,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自己的作用以体现自身价值。 中医全科论文:浅谈中医全科医师的培养 摘要:中医全科专业是发挥中医特色、适应健康保健新形势的优势专业。本文从专业角度和历史角度分析了中医全科专业的优势,认为培养中医全科医师应突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基础,包括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是各科共同依据的基础,基础理论扎实,临床各科才能融会贯通;西医基础扎实,才能保证社区首诊制度的推行和分级就诊体系的构建。二是注重临床实用技术的掌握。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学;中医教育;培养模式 中医全科医生是以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理论为指导,熟练掌握中西医实用诊疗技术,具有预防、诊疗、养生、康复等全面的医疗技能,具有为各科病人和城镇社区进行连续性、综合性、指导性服务能力的高级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我校自2015年开设中医全科专业,这是发挥中医专长的特色专业,是适应健康保健新形势的优势专业。 一、全科是中医的特色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体系最大特点是整体观,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自然界以及社有密切的联系[1]。中医并非不分科,早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金元明清时期分科,不尽相同,最多达13科。但临床医家绝非仅以一科见长,多是一专多能:医祖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2]华佗更是民间全科医师的典范,精于针、灸、内、外、妇、儿各科,且药食同用,擅长情志疗法;李东垣也非专擅脾胃病,元好问在《伤寒会要》称李氏“大概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病为尤长”,其脾胃学说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有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还有本草正、古方八阵、新方八阵,更是一部理论结合临床、医理兼具药理的全科著作。叶天士位列温病四大家,但其杂病治疗同样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如胃阴学说、久病入络、奇经辨治等,临床诊治广及各科[3]。即使以专科擅长的医家如钱乙、王维德、高锦庭等医家,也均是博览医书,在全科基础上对一科有独到认识,而流传后世。 二、全科是专科的基础 中医的经典是各科的基础,《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其中详于针略于药,但阐述了中医的生理病理的基本理论、药物理论和诊疗大法,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揭示了中医临床治则治法,是后世各科的基础;《神农本草经》药分三品,阐述了药物在保健和治疗各科疾病的功效;《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首创六经辨证,主辨外感,兼辨杂病。后世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大大充实了有关杂病的辨证论治的内容,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供了有效科学的方法,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般的规律。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各科疾病均采用相同的理论体系,有相同的病因病机学说,相同的治疗大法,在这共同基础上再加以各科的特色诊疗内容,才能提高专科疾病的诊疗水平。如果抛开中医基础理论,凭一两个“秘方”治病,就不会有好的疗效。如《景岳全书・病家两要说》所云:“有曰专门,绝非通达,不明理性,何物神圣?” 三、全科是中医的优势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最显著的特色,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着临床实践。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以及社会有密切的联系;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整体观的思维方法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领域中。而在整体观指导下的诊疗,更切合病因病机,治疗更为有效。现代中医医院的分科多套用西医的诊疗体系,分科过细,甚至消化科又分出肝胆科、脾胃科。过细的分科不是中医的特色,局限了临床医生的思路,久之,则思路西化,失去了中医整体观的特色,不能发挥中医的优势。整体观贯穿于中医诊疗全过程中,内在五脏与体表之五官、五体相关联,有诸内形诸外,形诸外的病,也多从内论治。如患者既有面部痤疮、口腔溃疡,并有带下异味,在医院就要看皮肤科、消化科和妇科,而中医辨证,可用清利湿热的方法综合治疗[4]。 四、全科是社会的需要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全科医学的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中医科科医学作为新兴学科,在当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中医的理论体系和疹疗手段源于实践和基层,其“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和简便的治疗手段在社区医学中最为适用。中医的治病方法,除中药、针灸处,推拿、按摩、拔罐、刺血、灌肠、烟熏、蒸浴等民间疗法,成本低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受百姓欢迎。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中医全科医生可传授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等养生保健技能,可以开展推广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在慢性病的防治和康复中,强调因人、因时、因地治宜,强调中医和谐观对养生保健的作用,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5]整体观是中医思维的鲜明特色,全科是中医的具体体现,中医全科最能发挥中医优势,更是国家发展社区医学的主要力量。 五、全科医师的培养 全科医学是面向社区和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基于此,全科医师的培养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厚基础,包括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中医理论是各科的基础,指导养生保健、康复治疗,越是全科,越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融会贯通;西医基础在全科医师的培养中同样非常重要,具有扎实西医知识的社区医师,是我国推行社区首诊制度和分级就诊体系的保障。 二是注重掌握临床实用技术。其实普通中医学所设课程,包括内外妇儿,已兼顾各科,那么作为全科专业的医师,将来更多是面向基层和社区,而不是细化分科的综合性医院,这样掌握中西医实用性技术更显重要,有全面多样的治疗手段,才能更好适应临床需要。 中医全科论文: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社区康复》实验教学研究 摘 要:目的 探索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社区康复》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方法 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开展了2个实验教学项目。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课程座谈会收集学生反馈意见。结果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受到学生欢迎。但在实验教学项目、学时、实验教学条件等方面还需进行进一步完善。结论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符合课程性质,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需要在《社区康复》课程中开设实验教学。 关键词:社区康复 实验教学 全科医学 小组合作学习 目前,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全球慢性疾病增多,全球残疾人比例不断增高[1]。据推算至2010年,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达8 502万人[2]。2004年,卫生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 2015 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3]。社区康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4]。近年来,已把康复列为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六大任务之一,使社区康复融入了初级卫生保健的工作中[2]。 立足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我国已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部分城市和农村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5],需要大量的具备基本康复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基层医疗技术人员[6]。虽然目前有部分高校设置了社区康复专业进行专门人才培养,但是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7]。 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医疗的重要成员,必须掌握基本的康复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社区卫生工作,服务于残疾人[8]。因此,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中开设《社区康复》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1 《社区康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基于社区康复知识在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自2008年始,山东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专业本科全科医学方向开设了《社区康复》课程。课程开设时间为第四学年第一学期。通过几年的《社区康复》课程教学实践,发现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1.1 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分配不合理 以往《社区康复》课程全部为理论学时,无实验学时。这种学时分配与《社区康复》的课程性质不符。《社区康复》课程作为全科医学方向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唯一接触的一门与现代康复医学有关的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9]。比如:在《社区康复》课程中的康复医学评定、康复治疗技术、常见疾病的康复、常见问题的康复处理等内容均涉及到实验内容。 1.2 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不合理 以往《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可以分为态度、知识2个主要目标,这种教学目标与《社区康复》课程性质、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以及社区康复服务实践是不相符的。《社区康复》是一门临床课程,开设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今后的社区服务中能够给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具备基本的康复理论知识和掌握必要的康复治疗技术。因此该课程应当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支撑[5]。 过去《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10]。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已经不适合目前大学教育特别是本科高年级学生教育教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急需对《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3 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对《社区康复》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在《社区康复》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势在必行。该实验教学应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康复技能操作为主,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应当分为态度、知识、技能3个主要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10]。 2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2015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全科医学方向2012级本科生中首次开展了《社区康复》实验教学。 2.1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内容 在中医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开设《社区康复》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在社区层面为残疾人提供基本社区康复服务的需要。社区康复的对象是残疾人,所以社区康复服务需要与残疾人的需求相匹配。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残疾人对社区康复服务的需求更多的集中在医学康复方面[4]。因此在实施社区医学康复服务时,首先要确定服务对象的基本功能障碍[3],然后再提供相应的医学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评定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成为学生在提供社区康复服务中最重要、最直接和最急需掌握的技术。再结合《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接受能力、教学条件以及学时等情况,最终在本课程的康复评定部分和康复治疗技术――运动疗法部分中,各选取了一个实验教学项目。它们分别是实验一、人体主要关节关节活动度的测量;实验二、人体主要关节被动关节活动的训练。每个实验项目的学时为2学时,合计4学时。这两个实验在开设的顺序上有先后,充分体现了康复医学以评定指导治疗的原则;在内容上有交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 2.2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模式 该次《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在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环节包括:教师根据实验内容提前两周确定小组数量、人数问题是及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分工合作;小组成员课堂演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总结并给予小组等级评价;全体学生操作5个环节。 此实验教学根据实验内容,共分为12个学习小组。其中11个小组每组5人,1个小组4人,每组推选1名组长。等级评价以现场实验展示效果和现场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差4个等级。实行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两个部分的评价,现场评价、统计、公布。 2.3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反馈 (1)制定《实验(训)课程问卷调查表》收集学生对《社区康复》课程实验教学的反馈情况。在课程授课结束之后、考试之前,进行问卷调查工作。该调查问卷共有6个问题,其中5个问题是“是与否”的单向选择题,1个问题是征求学生建议的开放式问题。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2012级共有59位学生,发放问卷59份,收回59份,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100%。具体结果见表1。 (2)开展课程座谈会,收集学生对《社区康复》课程实验教学的反馈。在《社区康复》课程全部结束后的一周内,开展由全体学生和任课教师参加的课程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充分收集学生对于该课程教学评价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实验教学的反馈情况。 3 讨论 3.1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开设的成效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98.3%的学生认为在该课程中需要开设实验课,这与对该课程的课程性质的分析是一致的。同时,96.6%的学生认为实验课的开设对课程学习有所帮助,达到了开设此实验教学的目的。 通过课程座谈会,同学们认为在《社区康复》课程中设置实验课是非常有必要。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康复医学的内容,对于一些康复医学的概念、原则和名词术语感到非常陌生。通过实验课,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于课程学有裨益。 3.2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 该课程实验教学的授课方式由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教师布置任务―小组查阅相资料―小组演示―教师点评―组间评价―学生操作―讨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通过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74.6%的学生能够适应此种教学模式,25.4%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在第6个问题学生对实验课的建议中,有8位(13.6%)学生提及不适应此种授课方式。他们认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对于实验课程的学习更有帮助。再结合课程座谈会上学生的反馈,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未尝试过此种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进行的《社区康复》课程座谈会,了解到他们在中小学的教育和之前的中医学教育中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这种被动接受学习内容的方式,从未尝试该实验课的主动学习的授课模式。另外,该课程理论课的授课模式也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可能也是造成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新的授课模式的原因。 通过课程座谈会,学生反映了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体会。该教学模式应用于《社区康复》课程实验教学,其与传统实验课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教学模式更能增加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增加小组成员间交流和合作能力;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成员按照一定的互动结构进行的系统学习方法[11]。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时期,而且经过3年的医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同时《社区康复》课程和中医专业都是具有临床性质和实践性质的课程和专业,因此此时的学生更愿意接受能动性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以往被动性的教学模式。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小组目标一致与知识、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12]。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指导,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13]获取解决问题的线索。然后通过小组集体交流、辩论、归纳等过程,最后形成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体现和提高学生个体的综合学习能力,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情,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学生还是乐于接受的。 该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某些小组仅仅专注于自己的任务,对于整个实验的掌握略差。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因为每一小组有各自的任务,而对于其他小组的问题不能深入理解,整体把握有欠缺[14]。通过课程座谈会了解到,虽然在小组演示后有全体学生操作的环节,但是每个小组在课程结束后还是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印象更深、学习效果更好。因此,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还需对此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改进。 3.3 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课时 此次实验教学选择了2个实验教学项目。通过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61.0%的学生认为实验项目安排合理,39.0%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学生认为实验项目安排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实验项目偏少,仅有2个实验项目是不够的。在第6个问题学生对实验课的建议中,有34位(57.6%)学生建议增加实验项目。对于实验教学的课时数来说,81.4%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量。 3.4 其他 在学生对实验课的建议中,除了上述8位(13.6%)学生提及不适应此种授课方式、34位(57.6%)学生建议增加实验课的实验项目外,11位(18.6%)学生建议将实验课开设在学校的康复实验室或医院的康复医学科。笔者学校的康复实验室设在新校区,学生在老校区,老校区距离新校区约40 km,需要联系专车进行学生的接送。康复治疗学专业在市区内的实习点有4个,每个实习点都不可能一次性增加59个学生进行见习。分次见习在时间和学时方面条件不足。因此下一步组织学生前往新校区康复实验室进行实验课的教学是比较可行的。 综上所述,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中开设《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是符合课程性质和学生学习需要的。通过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康复医学》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小组协作的能力。目前在《社区康复》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实验项目偏少、实验学时不足、实验教学场地不合理等问题。今后,将在遴选和增加实验项目、增加实验学时和总学时、改善实验教学场地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使《社区康复》课程能够适应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不断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需求。 中医全科论文: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及模式探讨 摘要: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在我国才兴起不久,所以,对于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和模式还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还没有很多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总结性资料。因此,本文特为此而展开论述,以全面了解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各项重点内容,并对其教学模式进行可行性探讨。在文中,笔者主要强调了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侧重于几点核心内容,如预防保健、基础性疾病诊疗、慢性疾病管理、康复与日常养生等,并详细陈述了教育时可采取的可行性模式,以期本文能具有值得相关研究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及模式探讨的工作者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学 教育内容 模式探讨 全科医学是一门重点服务于社区、家庭,其有效整合了预防学、临床学、康复学及人文社会学的核心内容,是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医学专科。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加强全科医疗体系的建设,以解决医疗用的快速上涨与大众对优质且廉价的卫生保健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分化。而相对其他国家,我国全科医学建设的起步较晚。我国中医医学具有群众广泛的应用性基础,中医医学具有整体角度的治疗理念,其治疗过程简便、效果安全可靠、成本低廉、耐时间检验等典型特点,而且极为符合“低耗高效”的医疗策略,因此,对中医全科医学的大力发展是很符合目前的国情,故笔者深入且全面的探讨了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及模式,巨细如下: 一、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 回顾中医学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很容易发现中医全科医学在医疗服务的理念上始终保持着一定的高度且内容极为丰富。其主导“预、疗、养”的中医学方面思想,通过应用个性化的中医诊疗原则,同时还融合了西医临床中各个专科的典型特点,而且也基本符合了全科医学的基本要求,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会涉及很多方面。针对这些个性特点,本文分析整理的关于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会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一)预防保健 在近些年来,预防医学已得到迅速的应用发展,尤其在大量严重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后,政府和社会持续在不断地加大经济和精力的投入,以期努力构建出完善的疾病预防机制,以保障公众的卫生健康。中医学上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性试验,指导普通群众要以预防疾病为核心基础观念,而且建立的预防体系已在我国临床卫生医学中发挥着显著的功能。中医学往往更加注重个体卫生疾病的预防。中医学预防保健较易被理解、被接受,因此,在学校中开展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高效融合现代及西医预防医学方面的医学理念及关键性内容,使之形成一门极具中医学特色的保健预防学科。 (二)基础性疾病诊疗 中医医疗服务时的基本对象是普通病患。在中医全科医生诊疗时,其会以患者的家庭、社区背景、地位等多角度去察看并解决其个人卫生健康和所患疾病等相关性问题,同时,还会积极给予个体化的中医服务。中医学上往往会根据病症实施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等形式的辨证性施治手段。中医全科医学对于慢性病症、老年病症、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临床治疗都具有鲜明疗效,可大范围普及开展非药物疗法。故在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中要涉及基础性疾病诊疗的教学内容。 (三)慢性疾病管理 慢性疾病包括一系列不传染他人却也不能自行治愈、还需长期接受综合性干预及施治的疾病。中医全科医学可为患者提供一些列综合性、持续性的特色医疗服务。中医主要的学术思想是防患于未然,这一思想会贯穿防治病的全过程,从而彰显出其独特的优势和意义。中医学在治疗慢性的疾病过程中,多采用防护保健、全面诊疗、促进康复、预后养生等干预管理措施,进而提高群众生存质量。所以,在中医全科医学教育中要对慢性疾病管理的内容进行全面教学。 (四)康复与养生 中医康复是指在理论指导下,通过给予职业化按摩、针灸、推拿、火罐及中药调理等康复技能,积极组织需要进行康复的对象与其家属及社区一同参加,改善身心健康,恢复精神面貌,改善并逐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相对专业康复,中医康复多为非药物或自然疗法,且具有方法众多、费用低廉、简便易行及服务广泛等优势,最关键的是康复与养生的效果好、群众基础大,极易得到推广应用,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适应这些社区性医疗服务工作的优势特点,有机结合现代及西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给予互相渗透,坚持发展中医康复的优势特色,这将是中医康复与养生教育的未来趋势。 二、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我国目前的中医全科医学教学模式上存在很多误区和不足。中医全科医师和助理的人员数量偏少,实践实验性教学模式的开展相对较匮乏,以及在中医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现针对这些问题对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模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改善教育模式 建议院校多开设中医全科医学,设立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广泛招收对中医全科医学感兴趣的学生。院校培养的中医全科优秀医师,可促进医疗人员的学历结构提高改善,以为可续化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医全科医教育中确立临床实践的教学体系,教学体系中主要改善的地方有:规范梳理教学内容、完善实践课程的大纲;建立实践化教学平台、组建远程网络化教学平台、规范实践操作中基本及特殊性技能;建立实验教学基地;完善技术手段、改革传统方法;制定新型教学制度、管理完善综合测评体系。 (二)培训教学规范化 培训主要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为其能更快更适应中医全科医疗工作而举办的。在接触实践工作前,必须严格通过规范化的专业培训,从而获得合格证书,取得从业资格。这些都是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体系。 三、讨论 顺应当今医学发展的主潮流,中医全科医学的教育内容及模式不断吸收融合传统医学的优势特点。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中医学院校或培训机构应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知识点,并有重点地进行吸收,以满足日后中医学科的发展及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 中医全科论文:建立全科医师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研究的陈凯先院士,一直极为关注我国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这也许和他曾经担任过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本刊记者再次见到陈凯先院士时,他首先说:“我今年带来的‘两会’提案中,其中一个就是关于我国建立全科医师体系的建议,并从这个角度呼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的作用,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 “中西医并重”就是“中国特色” 陈凯先院士首先介绍说:我国新一轮医改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而我国深化医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都明确指出,要实行“中西医并重”,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由此可见,实行中西医并重和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已被确认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的重要标志。 陈凯先院士进一步解释说:“在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2011年7月1日,国务院已经专门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全科医师的建设问题,已经列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等多个部门的议事日程。这份文件指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是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的基本途径’,强调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2015年1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要优化签约服务内涵,将‘中医药特色治疗’纳入签约服务内容,并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提供群众欢迎的中医药服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就要把国务院的这些重要部署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建立起一支高质量的、体现中国医药卫生特色的全科医师队伍。” 陈凯先教授认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的核心是政府秉承“中西医并重”的基本原则,把“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思想贯穿到医药卫生的各项工作中去。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一直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医疗实践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从我国基层、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和缺医少药地区医药卫生的长期实践来看,实行中西医“并重”和“结合”,已被证明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四条建议助推 “中西医并重”的落实 陈凯先院士认为:从疾病治疗、预防、康复、保健的社会需求看,中医药(民族医药)在“治未病(养生保健、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复杂疑难疾病治疗和康复调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人民群众对“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和中医适宜技术有巨大需求;因此,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应该具备西医药和中医药(或民族医)两种医学体系的知识结构,应能全面掌握西医和中医药知识,为百姓提供全面的基本医疗、疾病预防、慢病干预、养生保健,包括基本的中医适宜技术和诊疗服务。 “然而,现行的全科医师教育、培训和基层医疗工作,离‘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中西医并重’的原则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陈凯先院士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培养模式不相适应。目前包括西医、中医在内的各类医学教育,都将全科课程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仅有部分院校将其作为必修课。在西医院校医学教育中,教育内容基本是西医课程体系,5年本科医学教育中,仅有60至80学时的一门中医课程,显然难以达到基本了解和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中药、针灸推拿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毕业后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仅安排两周的中医科室实训,这也只能是“蜻蜓点水”。这种模式所培养出来的西医全科医生,其中医基本知识和技能薄弱,难以提供辨证施治和养生保健、中医适宜技术等医疗健康服务,在从事全科医生岗位工作时,不能满足百姓需要,也无法承担国务院即将的有关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内容规定的基本任务。 二是执业岗位设定不相适应。目前,国家已全面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其中把全科医师分为“全科医师”和“中医全科医师”两类。于是,一些地区在设置基层全科医师岗位时,就照搬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在2011年下发的《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将全科医学岗位划入17个临床类别医师执业专业范围,使得中医全科医师的执业岗位只能限于医院的中医科,而不能进入全科医学科工作。随之而来的,在进行万人全科医师需求数的统计时,中医全科医师也被排除在外。即便在基层医疗机构,也往往出现这样的怪现象:一方面全科医师数量不达标,进入全科岗位的西医全科人员不能满足基层百姓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和慢病干预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在基层为百姓服务的中医全科人员又不能进入全科岗位工作。实际上,目前中医全科的住院医师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了中医各科知识、中医适宜技术、养生保健等,还包括了西医全科的全部相关知识。 陈凯先院士介绍说:“以上海市中医全科医师培训为例,部分科目如传染病等与西医全科完全并轨,有效地保证了中医全科医师能够完全胜任基层全科医生医疗服务的所有工作。但是,在其全科住院医师规培最终结束时,依然被定性为‘中医全科’,其执业范围和职业生涯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这对全科医师的培养和全科医学服务的发展十分不利。” 鉴于上述情况,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建立全科医师培养制度和即将出台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陈凯先委员提出如下四项建议:“首先,我们要强化全科医学培养力度。医学院校应将全科医学内容作为医学生培养的必修课目,并显著增加其学时和教学内容,使得每一位医学院校学生都必须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知识。其次,要完善全科医学教育内容设置。加强全科医学的课程建设,逐步实现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相统一的全科医学教育,建立包括西医和中医教学内容的统一课程体系,以贯彻国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师队伍的要求。第三,要改进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再划分中医和西医;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毕业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都应纳入统一的、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案、培训要求在内的培训体系。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应按照基层全科医生服务内容和范围的要求,全面开展西医、中医的临床培训,成为一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最后还要改善全科医师的执业环境。完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不再区分中、西医类别,全部按照全科医学执业注册;设立全科医师岗位的医疗机构,也应将这些人员全部安排在全科医学岗位。在确定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比例时,所有获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全科医生(无论中、西医)全部纳入统计口径。 陈凯先院士强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的要求和‘中西医并重’的原则,真正得以落实……” 我国亟待加强 居民营养数据标准研究 谈完上述问题,陈凯先院士话锋一转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还关注了我国居民营养数据标准的研究和建立问题,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认为,目前我国面临着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的双重挑战。过去二三十年中,随着我国居民营养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肥胖、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非传染性代谢疾病或代谢相关疾病快速流行,已经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最主要的疾病。 陈凯先院士举例说:“2型糖尿病患病率从30年前不到1%,增至现在的11.6%,其增加量超过了10倍;其他代谢疾病也同样大幅度上升。很明显,30年的时间不可能产生任何群体性遗传和生物特性的变化,代谢类疾病大幅上升的最主要因素是30年中营养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与此同时,在我国中西部和边远地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婴幼儿和儿童中,仍旧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营养缺乏症:低出生体重、生长迟缓、消瘦、以及铁和维生素A缺乏等;成年居民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均衡。” “如何通过合理营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是事关‘健康中国’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这不仅直接关系到14亿人和后代的健康,也关系到最大限度地节约医疗成本、精准扶贫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陈凯先院士表示。他对此分析说,我国粮食和副食品生产的总量已能完全满足国民的膳食需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国民营养认识水平的不足,过度营养与营养不足问题十分严重,这既造成食品的浪费,也增加了医疗的负担,亟需提高国民的营养认识水平;而建立我国国民膳食营养的指导标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工作。 陈凯先院士还介绍说:“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建立国民膳食营养的指导标准,提高居民的营养认识水平。美国卫生与大众服务部、农业部联合定期‘美国居民膳食指南’,每5年更新、修订一次;而一本居民膳食指南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以对于美国民众基本营养数据的大量研究与标准建立作为支撑的。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我国生命科学和营养科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我国居民的营养膳食数据与标准的研究方面却非常薄弱,很少获得关注。由于缺少投入,我国营养膳食标准的研究非常有限,规模小、水平也较低,其研究结果难以推广;我国营养膳食标准基本上还是直接照搬国外标准。这种状况对于增进我国居民健康和建设节约型国家十分不利。” 陈凯先院士进一步分析说:“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通过对上海和北京地区3000多名普通中老年人的研究发现,按照沿用的美国《营养指南》所设定的维生素D标准,中国受测人员70%属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24%属于维生素D不足,即94%的受测人员维生素D水平低于美国设定的营养标准。该研究所进一步在上海对400多名20至40岁维生素D缺乏人群进行维生素D的膳食补充试验后发现,即使按我国规定的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的2倍对这400多名受试人员进行维生素D补充,仍有近70%的受试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低于美国标准。但是,这些研究涉及的受试人员,无论是京沪居民还是参加维生素D补充实验的人员,均未出现大规模的维生素D缺乏所致疾病。这些结果强烈提示,中国居民体内维生素D根本就达不到、也不需要达到长期来所沿用的美国标准。如果照搬国外标准,不仅造成不必要的大规模补充维生素D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可能带来维生素D过量的健康风险。这些研究表明,针对我国居民的健康现状开展营养膳食研究,建立我国自己的营养膳食标准,具有十分迫切的意义。” 鉴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适应本国国民的营养膳食标准,缺乏权威、完善的营养膳食指南,陈凯先院士建议:我们首先要设立开展营养膳食标准研究的项目和科研计划。营养膳食标准的研究,需要检测大范围、大规模的人群队列,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经费。然而,研究数据的采集通常不能直接转化为科研论文或专利,因此常常得不到重视和支持。他介绍说:“国家很少设立这方面的计划和项目,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也十分缺乏。我国过去二三十年中,代谢类疾病的发病率不断飙升,不能说和研究支持不足没有关系。2015年中科院在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设立了一个对中国人群体内脂肪酸和重金属数据的检测项目,算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但由于经费有限,这项研究只能在现成样本上进行,无法建立人群队列进行标准化研究。我们呼吁在国家层面上重视建立营养数据标准的研究,对这类研究给予有力的支持!” “其次,我们还需要加强营养膳食标准研究计划的顶层设计,改善项目执行管理。因为完善的顶层设计是营养膳食标准研究成功的关键。在推动营养膳食标准研究时,要加强研究计划的顶层设计和过程监管,突出重点,组织优势力量,防止分散、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发生。”陈凯先院士表示,“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强部门和行业间的协同合作。居民膳食营养标准的研究不仅要有科研人员参与,还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辅助人员,研究涉及的人群范围广、规模大,需要不同部门和行业间的大力协同与合作,需要有新的项目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陈凯先院士最后说:“当前我国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足所导致的健康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再不及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状况,将会严重影响‘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而作为一个在全球举足轻重的大国,建立本国符合居民实际的营养膳食标准,已经迫在眉睫!” 专家简介 陈凯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上海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国家新药研究和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新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医药博士联谊会理事长;中国药学会、上海市药学会、上海市分子科学研究会理事。系《中国药理学报》等多家期刊杂志编委;被聘为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研究。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科院创新重大专项、上海市科技攻关等多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并两次被科技部聘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内外多项奖励,包括法国生物物理化学奖尼纳・舒可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上海科技精英”荣誉等 。他还积极参加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和规划的制定,对我国药物研究创新体系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全科论文:浅析中医全科干预对于老年慢性便秘的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慢性便秘的治疗中实施中医全科干预疗法的效果及意义。方法:选择我中心所收治的40名老年慢性便秘患者,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均为20名,依次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针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泻药疗法,针对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全科干预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接受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总的有效率为90.0%,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全科治疗;老年慢性便秘;临床研究 慢性便秘的发病率在常见肛肠疾病中所占比例较高,且以老年及女性人群多发,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老年人群各项机能呈衰退趋势,便秘除可使其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外,还易诱导脑血管疾病、结肠癌等,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故加强中医全科综合干预对改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分组治疗,比较中医全科干预与单纯泻药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我中心所收治的40名老年慢性便秘患者,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60~82岁,平均(67.3±1.9)岁,平均病程(3.0±0.9)年。患者均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即至少在过去12周或1年内持续出现下列≥2个症状:① 1/4时间排便费力;② 1/4时间粪便呈硬结或团块;③ 1/4时间有排便不尽感;④ 1/4时间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或肛门阻塞感;⑤ 1/4时间排便需用手协助;⑥每周排便3次以下。患者均自愿签署实验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系统严重疾病者。,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均为20名,依次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采用麻仁丸、番泻叶等泻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全科治疗,分析便秘原因,除应用泻药外,还需结合饮食、心理干预、锻炼、按摩等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半年,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心理干预 便秘患者多有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需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加强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的了解,并 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协助其合理安排大便时间,定时排便。 (2)饮食指导 补充足量纤维素和水,多食麸皮、水果、麦片、蔬菜等高纤维食物,以促进排便。每日需定时定量饮水,清晨可饮用250ml温盐水或温开水,每日饮水量不可低于2000ml。 (3)运动指导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幅度,如步行、打太极、做健身操等,以不感疲劳为宜。注重骨盆肌肉张力和腹部肌肉张力的锻炼,特别是腹肌锻炼,其可模拟排便动作以增强肛提肌收缩功能。 (4)药物指导 采用苁蓉通便口服液、麻仁润肠丸、四磨汤、六味安消胶囊、三黄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果导片、开塞露、莫沙必利等药物治疗,或饮用番泻叶泡水,也可取开塞露置入肛门,严重者可灌肠治疗。 (5)按摩治疗 在社区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通过按摩揉压天枢穴等穴位,对便秘进行治疗。 (6)生活干预 改善老年患者睡眠质量,嘱其夜晚入睡前4h不饮酒类或服用含尼古丁、咖啡因的食物或药物。避免入睡前饮水过量或饮食过饱,尽量减少白天睡觉时间。调节房间的温湿度,避免噪音,以提高睡眠质量,改善机体状况,促进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3、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后排便每1~2天1次,排便无不适感,通畅,为成型软便;有效:治疗后每3天排便1次,便质软润,无需用药;无效:局部及全身症状无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为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二、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总的有效率对比 三、讨论 便秘为临床常见慢性病,其中功能性便秘占90%以上。研究表明,多数患者存在盲目应用刺激性泻药情况,或采用单一方法长时间治疗,导致临床效果降低,且易引发不良反应,如药物性便秘、结肠黑变病等。因此,早期预防、合理治疗、正确干预是改善便秘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社会、家庭经济负担的保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医全科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通过心理治疗、饮食调节、运动治疗、药物指导、中医穴位按摩等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树立健康意识为全科治疗的核心,其可促使慢性便秘患者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社区居民个体健康管理中以全科医疗团队为主体,通过开展医疗服务,使社区居民掌握便秘相关知识,保持良好心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本文研究中,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在老年慢性便秘的治疗中实施中医全科疗法,能够显著缓解患者便秘情况,有利于患者对心理障碍的克服,从根本上调节患者机体状态,获取更高的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与应用。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职高美术教育素质探析 摘要: 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能够显著挖掘美术学生的潜能与智力,升华学生的内在情感,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最终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创造力与欣赏力。美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许多共同点,美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美术作为一种教育媒介,在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美术教育过程中所富有个性的教学技巧以及教育方式等是其他学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笔者将从美术教育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角度出发,证明美术教育是其他学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与此同时探究出职高美术教育的素质培养作用。 关键词: 职高美术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相关作用 美术是艺术中的重要门类,美术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体现[1]。随着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美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笔色彩,生活中到处可以发现美术的美。美术一方面美化人的生活,另外一方面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思想,提升人类的精神美。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美术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综合性的人才。职高教育相对来说就是要面向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此目标的完成不仅仅需要专业基础过硬的美术人才,还需要综合素质过硬。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问题的能力;(2)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职业道德素质;(4)实践能力;(5)创新精神[2]。上述综合素质的几个方面均是人文素质培养与科学素质培养的主要方面,在美术教育中采取审美的教育教学手法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简而言之,美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够造就技术过硬、能力超强以及职业道德高的美术人才。 一、美术教育在培养职高学生审美情趣上培养人文素质 学生对于生活以及自然等均具有感受美、认识美的基本能力,著名学者阿恩海斯曾说过:“生活的最大意义就是生活本身具有无限的美,艺术是人们创造美过程中的一项有利工具,如果人们没有好好的利用这项工具,势必对生活本身造成亵渎”。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接受教育的能力不同,感受生活的艺术自然会不同,所以不同的学生对美的看法会不一致。但是,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不管是何种学生都能够在欣赏美术的过程中被熏陶、被感染,整个精神与心境都会变得完全不同。从根本上来看,就是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富含内在美,此种美能够唤起人们的美感。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能够培养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教育最初则是通过训练学生的感官开始的,所以应该先培养好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在现阶段倡导素质美术教育中,对职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美术教育对思维素质的培养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与创造力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推动着世界的发展与进步”。想象也被分为以下2种:(1)形象思维;(2)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者往往构成了为的统一体,相辅相成,形象思维具有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逻辑思维则是从感知到认识的推理深化过程。美术教育的特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美术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突破逻辑思维的怪圈,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想象力的作用,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来提高思维素质。那么,要怎么样教育学生充分开启自己的思维能力是职高美术教师所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20世纪20年代超现实主义美术家、哲学家马格利特所创造的美术作品《自由决定》作品中描述一个迷路的女子,此女子所骑的马被树木砍成几段,在展出此作品时受到广泛责难,马怎么会会树给砍断,此次创作违法了客观规律,普通人一般是从逻辑思维的审美角度出发,认为该作品太过于荒诞,不适合展出。但是,从真实空间与虚幻空间的角度出发,不难发现有些矛盾是永远无法调和的,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矛盾张力正体现除了内部与外部的辩证主题。正是由于马格利特突破了传统的逻辑思维,才使得自己的形象思维达到最高点,让画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感,最终被世人所接受,在美术历史中获得前所未有的赞誉。职高美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多以此类作品为主,让学生明白打破常规成为一个具有个性的人是可以的,其才能能够被广泛地激发出来,让学生的大脑思维产生新的创新感受。 三、职高美术教育在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激发中培养人文素质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们对美的追求。美术教育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是静默的、无声无息的,相关教育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根据相关资料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对情感的认知具有组织影响力和瓦解影响力,一些较为痛苦的情绪能够发挥出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一些高兴的情绪同样能够有利于发挥出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3]。美术教育更为重视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认知这个世界。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的东西,而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所以美术教师应该提高学生认知美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美的感受。学生的求知欲一旦被激发,能够强化学生的大脑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因此,从上述角度不难看出,美术教育为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情绪状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美术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变大。美术学生只有拥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的技术能力扥个,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成为栋梁之才。 作者:羊黎 单位:四川省崇州市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古代文人美术教育探微 摘要: 考察中国古代致力于提升文人修养的美术教育,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术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选择魏晋、宋元文人为主要考察对象,认为古代文人普遍学习的内容是书法和绘画(文人画)。其中,书法的历史更为悠久,其作用与意义尤其突出。书法的主要学习方法有师父的言传身教、临师经典以及以笔会的形式讨论、交流。 关键词: 文人;书法;文人画;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专业发展的美术教育;二是作为素养提升的美术教育。文章对古代文人美术教育的考察,仅限定在致力于提升文人修养的美术教育范畴。首先,在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上,笔者追随这样的观点:任何历史人物或事件,只有将之还原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研究,才能称得上是历史学的研究。基于这样的观点,探究古代文人的美术教育,第一步必须了解古代文人所说的“美术”指的是什么,第二步则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了解古代文人对不同美术种类的态度和学习情况。 一、中国古代文人眼中的美术 对于古代文人眼中的美术,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在方法上也有多种选择,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考察古代文人对哪些事物给予了较高的审美评价;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创作者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等。德国学者雷德侯是一位态度严谨的中国美术研究者,他对中国美术的研究更为审慎,他的文章让中国学者读起来常常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这位德国学者通过考察中国18世纪的一部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以及历代皇家、贵族的艺术收藏,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将中国古人的审美活动与其他功利活动相区别,解读“中国古人以什么为艺术”这一命题。雷德侯回答这一命题的角度与考察方式恰恰是笔者所需要的,笔者非常庆幸能及时看到他的相关论述。在对《古今图书集成》各部类进行梳理之后,雷德侯得出这样的结论:“18世纪中国的大百科全书内没有相应于现代艺术的概念。今日所称的中国艺术,在当时或列于价值较低的‘考工’‘神异’类,或划归地位较高的‘字学’‘艺术’类。书法居于最高的地位,是因为其与文献的联系,而绘画有着紧随其次的地位,是因为其与书法的联系:两种媒介最接近于艺术的现代定义。制造业的成品只有具备‘文献’价值,才能获得进入更高级别的资格,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即是一个最好不过的例证。”在考证了与美术现代定义相近的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文人画)的地位后,雷德侯又对中国古代帝王、贵族的艺术收藏进行了考察。这一工作帮助他进一步求证,书法与绘画(文人画)不仅与文献相关,而且在类书典籍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同时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书法最早作为艺术品被收藏始于4世纪,紧随其后的是绘画作品,而绘画作品直到清代被人们收藏的主要是“具有长篇题跋的宗教画、水墨画、名家之作——简而言之,有文学意味的画作”,很明显,历史上作为艺术品收藏的绘画作品基本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文人画。青铜器在这里再次被提及,排在绘画之后。不过,青铜器被纳入收藏品的时间是宋代,与前者相隔久远,而且明显与文人修身养性联系不够紧密,因而这里不作议论。书法和文人画是受古代文人推崇的两种美术形式,其中书法尤甚。这一结论对于中国学者来说算不得新鲜,但雷德侯教授的严谨论证使之更为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二、书法和文人画在文人修养教化中的意义 这一部分要考察的内容是,古代文人以为的艺术——书法和文人画,在文人修养教化中的意义,主要选择了中国古代的三个时期:魏晋、唐、宋元。之所以选择这三个时期,是因为这三个时期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还是在中国传统美术发展的历程中,都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魏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名士群体,穿越数千年的沧海桑田而光芒不减。我们能明晰地感受到魏晋之风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在那时建构的文人心态、核心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意趣,经历千年而不曾更改。中国美术在魏晋时期也呈现出多彩的面貌,独立的美术作品、专业画家、专门的画论都出现在这个时期,书法最早作为艺术品被人们收藏也是在这个时期。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美术发展的盛世。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形成了强有力的士大夫文人阶层。唐代之后,五代宋元艺术格外繁荣。文人画在宋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产生了文同、苏轼、黄公望、倪瓒等一大批文人画家。文章探讨中国古代文人美术教育,希望通过论述更好地明晰美术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笔者相信这有助于开发出更优秀的课程,从而在学校美术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 作者:曾瑜 单位:湖南美术出版社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中职院校美术教育改革 摘要: 中职院校美术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技术培训,假设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只是走“纯艺术”的路线,仅仅拥有扎实的美术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是没法适应社会需求的,这样完全谈不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以学生为本,服务于社会,让学生在美术教育中认识美、学习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最终掌握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 中职院校;美术教育;改革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部队当前的中职院校的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引了一个新的方向,综合性专业人才代表当今社会的整体需求,既要有专业的美术基础知识又要具有全面的职业技能素养。怎样才能提高中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成果,培养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人才,这就是中职院校美术教育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中职院校美术教育现状 在人类文化的组成中美术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具备人文教育的功能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并没有具备这样的功能。中职院校的生源组成结构,大部分学生成绩较差,生源背景复杂,而选择美术专业的学生往往都没有什么美术的相关基础,有些学生有点兴趣,有些学生一点兴趣都没有。一个学生如果对所学习的内筒没有兴趣,由于年龄原因,对自身发展还没有树立明确的目标,这样很难讲美术学好,另外,应试教育仍然是当前教育的主导,并影响着中职院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中职院校的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很多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美术这个学科仍然是附属品。 二、素质教育下中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变革 1、明确中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目的 中职院校美术教育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劳动技能方面的技能,假如在美术教育中纯粹的将学生指引到纯艺术的发展道路上,是行不通的,仅仅依靠扎实的美术功底这样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明确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目标,以学生为本,以服务社会为根本目标,才能使我们的中职学生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了解到美,认识到美,通过不断的技巧训练增强美术认知,提升美术功底,掌握到更多的技能创造更多的美。 2、改良中职院校美术教育的课程 中职院校学生整体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较低,只有两年的在校学习时间和一年的顶岗实习,就要达到学到知识,顺利就业的目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在第一学年的学习中着重美术的基础模块的教学,了解一些企业及相关就业信息。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后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奠定夯实的基础,从素描、色彩、速写、图案、美术构成基础、肩上、电脑基础美术等各方面全面进行学习。在美术教育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初步认识美术在职业中的作用。在第二学年的学习中则以职业技能教学为主,基础模块教学为辅,将基础模块的教育和职业技能相联系,从设计构图、造型、色彩搭配等进行优势互补,用最短的周期让学生学的更多,整体教学的基础是明确了教学方向,集中教学资源,极大的提高了教育质量,进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果。 3、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中,即使教师的综合素养再高,但是没有学生的话就没有了教学的对象。要想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学到知识,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学生有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兴趣、配合学习的态度、愿意与老师交流。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在内容上源于生活,贴近于生活,教学题材、表现形式上要多种多样,让学生有好奇之心,还要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将生活变成美术教育的大课堂,只有源于生活的美术才是真正的美术,否则都是没有灵魂的美术。美术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只有真正认识到美术的含义,才能体会到美术的精神。 4、从学生着手促变革 在科技不断进步,知识爆棚的今天,没有哪一所学生能够提供给学生所需的全部,中职院校更是如此。美术教育不在同于过去,学生不再停留于过去的被倾注式教育,而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美术、学习美术。如绘画欣赏、制作装饰画、手工画等等,这些知识含有较高的概括性、实用性、实用型、共同性,学生在生活领悟美术,在学习的时候就能用理论联系实际,与此同时,还要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中职院校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发扬创新精神,中职院校的学生因自身文化基础较差,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已经很有压力了,基本上谈不上对教学等方面的质疑,我们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告知学生教材、教师观点都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需要同学们多思考、多质疑。在这个基础上的思索,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 5、从教师角度的变革来看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重视教而不重视学,师生间往往缺乏必要的。活动、互动、交流,教与学这一双向的活动就变成了单向的活动,在美术教育中则着重要增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关心学生,在学习中的体会,把情感、价值观、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到教学中,并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学生互换立场,让学生成为主角,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在教学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找到打开美术大门的钥匙。 总而言之:美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最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要想做到均衡,需要中职院校在实际教育中增强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增加师生相互交流、模拟职场教学、学生的团队协作都成为新时期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中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改革需要的就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好不同类型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不断总结,不断变革,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作者:李月 单位:辽南技师学院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美术教育色彩教学研究 五彩缤纷的色彩组成了大千世界,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必定热爱这五彩的世界。而色彩对于绘画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色彩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它是学生初步认识绘画的基础。在现今中小学生中,色彩的视觉效应相对于枯燥的造型艺术,往往会更加吸引他们的注意。色彩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色彩给人的印象也是最直观的。正是这种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现象给了学生最初的也是最永恒的印象,因为它更有创造力和感染力。色彩教学更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有着决定性的地位。它的大致内容可分为色彩常识、色彩感受,色彩造型、装饰色彩、色彩应用和表现等几个重要部分。这些都是贯穿于认识、欣赏、感悟、造型、表现、创造等各个教学环节的。那么我们如何进行色彩的教学呢? 一、感受生活,进入色彩的世界 伟大的哲人马克思说过一句话“:色彩的感受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孩子们刚步入这个世界,看到的就是万千的色彩,并且被它的绚烂所吸引。色彩在学生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无需过多的思维分析,只要放眼望去,无论是红的花、绿的草、还是蓝的天,都是直观的、印象的。作为教师希望学生可以感受到身边的色彩,发现它的美,找到它的美在哪。其实,感受色彩的途径很多。①可以通过欣赏画作来感受。②可以借助高科技计算机手段,直观的演示色彩的千变万化来感受。③可以通过大自然的美景来感受色彩。④可以通过文字的描述,让学生感受文字中的色彩。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通过对专业美术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知道和认识三原色、同类色、近似色、对比色、固有色、互补色、环境色及色纯度、透明度等一系列的色彩关系。通过科学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光源与色彩冷暖的变化。真正正确的认识和观察才是学习色彩入门的主旨。 二、借鉴与学习的统一 艺术不是单一化的,艺术本身的活动正在于它的多元化。所以,学生要借鉴什么,如何借鉴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类本能的学习方式来源于模仿,借鉴与学习本来就是一个整体,长久的学习都与借鉴分不开。而我们绘画的基础也是从模仿借鉴开始的。借鉴与欣赏能力是感性认识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鉴赏感受不同作品的魅力所在。它可以是名家著作,感受名家的用色之精彩,也可以是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其实这种借鉴式学习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掌握一些绘画技巧,艺术语言样式,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这更能让学生保持一种谦和的学习态度。这样学生能从作品中汲取更多艺术营养,从更独特、更自我的视角来感受色彩。 三、运用色彩,创作创新 对于色彩的认识,目的在于掌握它和运用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作完成一幅作品。“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孩子们的想象是无限丰富的,它只是碍于无法用画笔来描绘。因此,要循序渐进。首先要让学生动笔、动脑、更要动眼。即便是涂鸦也可以,不需要过多的要求,在逐步提高后,学生会有自己的经验,自我的思考认识,能够独立的完成画作。色彩只是源于美术基础知识的范畴,其中对比与协调是较专业性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色彩,可以尝试综合美术、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 四、教师的教学作用 作为教师要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把美术新课标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贯彻在美术课程的各个阶段,并因人而异的呈现出来。教师在总体教学中要注意对色彩的认识、色彩感受、色彩造型、色彩应用和色彩表现几方面,充分开发学生的色彩感悟能力、色彩应用能力、色彩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教学初期,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色彩的关系,掌握色彩的规律。不把过多精力放在细节上,着重要求学生全面了解色彩基础,掌握基本技能。教学中期,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色彩规律的基础,明白色彩组合的复杂、色彩组合的对比性、与周围色彩的对比关系、什么是色彩环境。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们所画的是色彩的对比关系,环境变了,色彩的面貌也就跟随着变了。教学后期,目的是让学生具有全面的绘画修养和创造能力,表现能力。教师要让学生能够用不同形式来表现学生对于色彩技能的掌握和对于色彩的独立理解。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解放双手,解放思想。自由地表现自己对于色彩的理解。美术新课程正在不断的推进改革,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实施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而美术教育又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对美术人才的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要对学生进行美术理论的培养以及艺术气质的熏陶。美术课一直是学生们很喜欢的课程,是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自由动手、自由表现、自由想象的一种媒介。在色彩的教学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中循序渐进的认识色彩、感受色彩、独立思考色彩、综合运用色彩。 总之,色彩是自然的,又是理念的。它可以用于再现,用于装饰,更能传达我们的情感。虽然现在色彩教学没有独立的教学大纲。但它在美术教育目标中有着具体的要求。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大纲要求,根据各阶段学生特征,切实落实色彩教育,让色彩教学取得最佳成效,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为世界创作出多姿多彩的画卷。 作者:李晔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育教研 摘要: 网络信息的发展,尤其是群体信息交流方式的发展,为美术教研提供了平台。分析美术教育群在美术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可以促进美术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研;侃点美术教育群 为推进美术教研,构建美术教育群,教育者之间、教研员主导下的研究团体、师生之间都建立起各种网络群体,这些网络群体以美术教研为主旨联系在一起,集中起来,为推进美术教研、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提供了渠道。 一、基本理论概述 1.网络信息传播 网络信息传播借助现代通信网络,开展各种信息传送、互通和运作,从而实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一种高效的社会运作平台。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让信息传递变得便捷。人们在相互交流中实现新的社会价值,由个体发展引向群体活动,代入信息时代,人们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网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不断地引领社会发展。 2.美术教研 借助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研是以美术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性活动,对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美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教研,教师引领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快乐学习提供支撑。 二、侃点美术教育群教研分析 1.美术教研活动的系统性、组织性有待提高 在侃点美术教育群中,有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几个人对某个艺术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发表文章和作品,大都是在线随机进行,有问题随时可研讨,这就充分发挥了灵活性的特点,时效性很强,在线人员可以及时解决问题。但是,有些问题并不简单,需要系统研究,一些具有全面性的问题要组织全员参与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侃点美术教育群缺乏必要的组织。同时,不好监控在线人员的研究行为,教研的实际效果和落实的状况如何难以确定。因此,要提升美术教研的效果,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教研群的组织工作。 2.美术教研不够深入 侃点美术教育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超越时空的联系,有效提高了教研的效率。但是,教育群中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后,在线人员多数是提出一些见解后便不再过问,或者就这个问题简单讨论,不求问题是否能够解决,下线后也不再谈及这些问题。这就使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且教育群中的人员联系并不是很频繁,有些人相互不认识,深入交流的可能性较小,下线后也没有其他的联系方式,导致联系中断,交流研讨受到时空限制而不能更加深入地进行。另外,教育群中的人员缺乏相应的情感基础,为对方承担责任的意识不强,谈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可能随时中断,随意性较强,准备不充分,后续研讨可有可无,约束性不大。 三、提高侃点美术教育群教研实效性的对策 1.构建组织系统,规范群教研活动 美术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加强教研活动的时效性,要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充实教研活动的内容,利用侃点美术教育群为开展教研活动提供有效载体和便捷平台,充分发挥教育群的积极作用。同时,要解决教育群存在的系统性和组织性不足的问题,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教育群在美术教研中的作用。另外,在教研群中选出大家认可的人员作为教育群的管理人员和群内教研的联系者,有什么活动由管理人员联系,教育群中每位成员的联系方式也由管理人员统一管理,这样可保证开展教研活动时,能够及时通知所有人员及时在线参加教研活动。如,要求学校教师参与教研,联系学校主管领导加以监督,保证参与的人员及时、完整、有效地参与教研活动。为教育群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可有效保证教研活动的时效性。 2.合理安排主题活动 美术教研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教研效率,为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信息渠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网络教研。利用侃点美术教育群进行教研更获得了丰富的教研资源,提高了教研的时效性,教研形式灵活多变,教研人员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但是对于一些系统性较强、主题明确的问题探讨相对不足。要增强教研的实效性,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在美术教育群中设置主题研讨,由教研员或者教师发起,管理员做好宣传工作,及时通知,设定时间段,制订教研计划,每人都要围绕主题积极准备,到规定时间按照计划展开集中研讨,之后可以随时相互交流。 3.构建深入交流的环境 美术教研活动的开展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支撑。利用网络平台能够随时进行教研活动,但是不够深入的问题也很明显。除了采取以上措施以外,美术教育群可以进一步加强群内人员的联系,群内人员可以互相加为联系人,保留联系方式,或利用微信群等,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结语 侃点美术教育群是推进美术教研的有效形式,但仍需要不断改善,使美术网络教研更加具有实效性。 作者:李兆宇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小学美术教育问题及方法 摘要: 小学美术作为小学课程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我国培养小学生艺术修养、挖掘学生艺术潜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美术不仅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目的,也是对学生的心理、思想、性格、价值观的教育。美术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在近几年的教育中,小学美术的教育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态,一些学校开始不重视学生美术的培养,本文将深入探讨小学美术教学的不足与缺陷,并提出一些与时俱进的应对方法,希望能够对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小学美术;局限;对策 小学美术作为一门小学生必修课,虽然学生在学校中知道有一门课程叫做美术,但是在学生、教师、家长的眼中,这门课程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并且大多数授课的老师,对于美术教育过程也显得不够专业教学方法也有些局限性,并且传授的美术知识也太过单一性。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内心对于世界的认知是较为单纯的,他们对自己脑海中意识到的、看到的、听到的事物,都可以用绘画,手工,泥塑等形式,用他们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所以,美术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性,积极性,自主性以及发展他们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既动手又动脑,能培养他们手、眼、脑的协调运作能力。相反,家长和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性格、爱好,看到他们的真实情感。 二、目前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的安排实践过短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在小学美术课程的安排学时时间过短,甚至有的学校临近期中期末考试时,将美术课临时改换为其他主科课程,这样影响了美术课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大多数学生认为美术课可上可不上,也没有考试,最终也会变成其他课程的自习课。 (二)课程的教学用具过于简单 学校安排美术学生用具,有的材料、用具是学校统一定制,有的则是教师安排学生课下自己准备,无论哪种方式,这些用具都太过简单,单一,质量较差,这样本身就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太重视。 (三)教师的授课形式较为单调 有些美术教师只是简单地通过自己的口述,理论的讲解,有时候可能直接展示自己的作品来讲授课程,忽视了美术这门课程本身就是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而且授课的局限性体现在直接禁锢了学生的开发力,局限在某一单一领域,这样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压制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四)个别教师与学生沟通不畅 有的时候,教师在上课的十分钟内做好了本节课程的安排,剩下的时间里,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那么教师比较难理解学生作品要表达的含义,学生也可能对一开始的课程安排产生一定的误解。 三、对于小学美术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学校家长统一重视美术教育 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统一重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开发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学校增加美术课程课时,多安排有关美术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美术活动,培养他们的美术意识和创新热情。家长也要多配合学校的安排,带孩子参加美术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轻松的创造环境。 (二)正确引导小学生对美术的合理认知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时代的美术教育应主动强调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正确引导小学生对美术的合理认知,让他们了解美术对生活的重要的作用,美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四、在美术课程方面的调整 1.增加美术课程学时,不允许其他课程挤占美术课时间。 2.美术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尽量地增强课程的乐趣,保障美术课的教学效果。 3.课程引入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不同的课程引入,将他们的兴趣激发最大化。例如,可以在课前,给同学们播出一小段幽默的动漫,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在此之后引出今天课程的主题,问学生可以从动漫里看出我们的今天的主题吗?或者通过教师的安排表演一个简短的话剧,来引出今天的任务。这些都可以在带给学生欢乐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课堂的轻松氛围,甚至也可以成为教师的招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相信美术课堂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欢乐。 4.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理解的局限,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也尽量把美术领域中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象化。例如,在介绍冷色暖色区别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们的视觉,触觉。准备几个不用冷暖色的杯子,冷色的杯子中准备冷水,暖色的杯子中准备热水,中间色准备温水,请同学们分别观察以及触碰,并且感受这些颜色的不同。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对颜色区分的认知,更加印象深刻,使学生们容易理解,也激发了学生们听课的兴趣。 5.增加美术课堂讨论由于孩子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也比较丰富,这就要求老师们应尽力帮助孩子发散思维,给他们的创造力一个可以释放的点。也可以让同学们结组协商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增添彼此间的交流互动,发挥各自的长处。 6.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当中。多媒体技术的生动形象,方便,易操作,都是美术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所以,综上所述,小学美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面对小学美术目前问题,我也做了列举了简单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我的认知局限,对此研究仍需要不断完善,也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参与到创新我们工作的队伍中来。 作者:邵建君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总校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少儿美术教育个性发展 摘要: 在幼儿教育阶段,美术绘画不仅能够释放少儿的天性,还能促进智力开发。对于少儿美术教育来说,要充分结合少儿身体和心理上的特点,通过最基本的绘画技巧,让少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少儿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少儿美术老师来说,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需要将培养少儿个性发展作为美术教学重点,从全方位、多角度上激发少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关键词: 少儿;美术教育;个性发展;创造力 少儿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少儿的绘画兴趣,并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绘画技巧,激发少儿学习绘画的潜力和热情,开发少儿智力,让他们在学习绘画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少儿美术教育阶段,个性化的培养有利于塑造少儿的性格、能力以及气质等,因此,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幼儿教师要注重少儿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少儿的内在潜能,做到因材施教,在提升少儿对美术兴趣的同时,实现少儿个性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一、少儿美术教育中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人与人之间多多少少存在差异和不同,个性化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才需求。因此,少儿教师要坚持以少儿个性发展为教学目标,开发少儿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能力,以此来实现幼儿个性全面发展。在我国少儿教育开展过程中,个性化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美术这门艺术本身具有较强的创作性,加上个性发展的理念,能够有效实现美术教学目标。在美术教学课堂上,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加上个性化发展的融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少儿的身心成长。 二、实现少儿美术教育个性发展的途径 (一)美术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 艺术,本身就是源于生活的,贴近生活的美术教学内容能从根本上激发少儿对绘画的兴趣。因此,少儿美术教师要掌握不同阶段少儿的身心特征,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将少儿的身心特点进行充分考虑,教学内容要体现少儿喜闻乐见的题材,通过美术绘画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拓宽孩子的眼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举例来说,在美术课外写生活动中,孩子们对大自然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理,喜欢颜色鲜艳的花朵,因此,美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以特色鲜明的梅花作为题材,让学生去自由发挥。在对梅花进行欣赏的同时,并进行提问,“为什么梅花开在树枝上呢?”少儿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梅花,引导学生体会腊月寒梅的意境,赋予梅花一定的思想,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绘画创作的热情。作为少儿美术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不能限制学生绘画的角度。因此,在少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少儿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在不断思考、观察以及欣赏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实现学生的绘画理想。 (二)创新少儿美术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少儿教育现状,作为少儿美术教师,要创新美术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游戏优势,将其融入美术教学活动中,让少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体验学习绘画的乐趣中,实现个性化发展。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少儿美术教师要积极引导少儿借助自己的肢体动作,以此来提高少儿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发散式的思维模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本的内容,利用模型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全面仔细的观察,在欣赏其他优秀绘画作品的同时,感受绘画的魅力。比如,在学习《乌龟宝宝》这一堂课时,少儿美术教师在展示完小乌龟后,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小乌龟进行观察,通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对小动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引导他们画出不一样的乌龟宝宝。此外,少儿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美术活动,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能力的同时,敢于表现自己,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并予以奖励,以此来提升少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在少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利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有机统一,在学习绘画技巧的基础上,培养少儿的个性化发展。 (三)提高少儿美术教师的职业素养 在少儿教育阶段,兴趣是其最重要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少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才能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愿意学习绘画知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的美术活动。作为少儿美术教师来说,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模式,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少儿学习绘画的兴趣和热情,从根本上提升美术课堂的吸引力。少儿美术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美术功底,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开心快乐的情绪下学习绘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少儿美术教师要对学生保持微笑,教学态度要足够的和蔼可亲,并对学生表现出极大地耐心,和少儿成为学习生活中的好朋友,在教学中坚持以少儿为中心,对少儿的想法予以尊重,建立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互动。其中,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对少儿想法的尊重,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轻松状态,不能将教师自己的固定思维强加于少儿的身上,在课堂中尽量营造出丰富多彩的绘画氛围,提升美术教学效果,进一步实现少儿个性化发展的社会需求。 结语 在幼儿教育阶段,少儿美术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少儿教育理念,以少儿身心发展为基础,通过挖掘少儿内在潜力,规划和组织不同的美术学习活动,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给予少儿充分的自由,培养少儿积极创造的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少儿个性化发展。 作者:黄志雪 单位:福建省邵武市文化馆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探究 摘要: 幼儿美术教育的生活化能够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挖掘幼儿的创造能力。但在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存在统一示范化、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环境受限等问题。本文对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探究 教育的生活化是将教育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种创新的思想。幼儿时期,幼儿的思维还未成型,好奇心和观察力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抓住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以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幼儿的生活为起点的幼儿美术教育可以为幼儿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手脑结合的能力,让幼儿快乐地成长。 一、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本质和意义 以往的幼儿美术教育着重锻炼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操作技能,而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更注重幼儿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幼儿的生活为起点,把生活中的切身体会与美术教育融合起来,引导幼儿认识人、事、物,发挥幼儿的个性,挖掘幼儿的潜能。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时,要结合生活的常识和现象满足幼儿的生活心态、游戏心态以及探索心态。生活心态是幼儿迫切想要感知生活、对生活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状态。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融入生活元素,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游戏心态是幼儿喜欢玩的天性,教师寓教于乐,把游戏和学习相结合,幼儿会在其中受到启迪。探索心态是幼儿对生活中的所见、所听、所感都充满好奇,想要探索其中究竟的心理状态,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和思考,有助于幼儿的成长。 二、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1.统一示范化,忽略幼儿的个性 以美术为例,绘画不仅要求幼儿画出形象生动的画,而且要注重幼儿通过这幅画所表达的思想、传达的感情。但是,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容易出现统一示范、忽略幼儿个性和思想表达的现象。例如,在幼儿园,教师会把优秀的绘画作品张贴到黑板上,这在鼓励幼儿绘画上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那些作品没有上榜的幼儿,有的就会怀疑自己的绘画能力,他原本对自己的绘画很有信心,但却因技巧稍有欠缺而不被看好,导致质疑自己;幼儿也可能对“优秀”作品进行模仿,抹杀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其实,幼儿美术教育仅是对幼儿美术能力的培养,是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教会幼儿表达自己的思想,张扬个性,学会审美、观察和创造。 2.教学过程太过随意,不予重视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但是有些幼儿园和相关教育部门还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实际上,幼儿园和相关教育部门并没有加大对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投入,也没有真正要求美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推行生活化教育。此外,师资力量投入不够。很多幼儿园缺乏具有美术教育生活化理念和相关经验的教师,多数教师打着生活化的旗帜而又遵循着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 3.教学环境受限,生活化教育无法开展 环境是影响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因素。目前,不少幼儿美术教育不能达到生活化的要求,原因有两点。其一,缺乏生活元素。幼儿园大多是由益智类玩具构成的世界,而很多玩具都是虚拟的动画角色,脱离了实际生活。其二,美术教学缺乏生活题材。部分美术教师仅依靠固定的教材照本宣科地教学,没有寓教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化的本质。 三、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对策 1.挖掘生活化材料,启发创作热情 生活即教育,艺术源于生活,美术教育的生活化需要来源于生活的材料,例如天然材料、大自然静物、生活静物以及动植物等。获得这些材料并不难,这些材料容易让孩子感到熟悉又新奇,能激发起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这个过程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幼儿在生活中主动发现美的意识,让他们热爱生活。 2.贴近生活教学,发现美术元素 教师可以通过特色文化和民间故事提升幼儿对学习美术的热情。同时,教师应该从生活的不同角度将美术元素融入幼儿自然化的创作状态中,让幼儿在创作中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带领孩子到户外,感受四季的变化,获得创作的灵感,引导幼儿去观察、去探索、去创造。 3.增强针对性,因材施教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大多在课堂上照版画样,这样统一化、缺乏针对性的方式,容易导致幼儿逐渐丧失个性。然而,个性的差别是幼儿的天性,如果在幼儿时期对他们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会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总之,在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还存在阻碍其发展的因素,需要幼儿教师和相关教育部门增强对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的认识,增加资金和师资力量的投入,真正全面实现幼儿美术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推动幼儿美术教育朝着生活化的目标不断发展。 作者:孙响占 单位:南阳幼儿师范学校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中学美术教育观现状研究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美术新课改的实施,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而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造成这些弊端的因素加以分析,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学美术;重要作用;素质教育 一、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素质教育己经提倡了多年,但应试教育使素质教育形同虚设,它使评价方式对中学美术教育产生弊端。各个学校的教育都是围绕着高考来进行的,学校对非中考科目都有不同程度的轻视。科学和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但教育的现实实施状况却与目标严重脱节,现行的中学美术教育评价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学理念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越来越与其背道而驰,仍然是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没有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忽视了学科间相互的横向联系,对中学美术教育延用简单的量化标准,限制学生思维的拓展,学生对这门课程也比较轻视,无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从中学美术教育的师资状况来看,地域差异使中学美术的师资配置不均衡,上造成了我国艺术院校的生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工资额度造成了县乡一级中学美术教师的流失,应试教使,中学美术教师地位微乎其微;从目前中学美术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来看,教师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教学质量;从学生的状况来看,传统文化教育惯性使中学生审美倾向产生偏差,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多元的文化使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中学生每天都要面临繁重的课业压力使教育者所面临的学生状况愈加复杂。审美教育是宏扬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但当前美术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且社会上各类美术辅导班林立,使中学美术教育成为谋利的工具。从教育投入状况上来看,有限的教育投入大多偏重于应试科目,中学阶段的学校多年以来一直经费紧张,对美术学科的投入少的可怜,:教育投入不均衡,教育投入上的歧视性作法使学生不能得到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另外,学校的教育投入以应试科目为中心的作法,造成了有美术天赋学生的流失,影响了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 二、提高中学美术教育观的策略 改进评价方式、课程整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整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方法之一,没有哪一个学科和专业是孤立的存在的,素质教育要求从人自身个性、兴趣和天赋等出发,美术学科也同其它学科一样,应该充分考虑这种个体的差异因素,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的开发。但美术学科又不同于其它学科,注重教育结果的评价方式一定不合适。科学的评价方式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中学美术教育良好实施和发展,因此,其教育评价系统必须是灵活的,要提倡与被评价者的与动与交流。学校必须要提高教师素质,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调配中学美术教师资源。建立高素质的中学美术教师队伍,通过考核招收合格的美术从教人员,使中学美术教育的实施得到保障。美术学科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要求美术教师即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能够面对快速的知识更新,群策群力,对具体的问题不回避。弘扬民族文化,以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为核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传承、发扬和光大优秀的民族美术,这是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美术是最早的文明传承手段之一,现代美术教育取代了古老的艺术传承方式,美术老师的任务要明确中学美术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学美术教育面临的群体是青少年,它要求美术教师善于采众家之长,保持自己本色,探索出符合本民族特色的美术教学体系,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要对外来文化敢于包容,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最终都要以其母体文化为核心。中学美术教育不能,过分的强调技巧与方法的教授,要让中学生形成良好审美观,促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形成,不能让流行文化的强势造成学生的盲从,这也是我们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急需解决的。中学美术教育对社会需求的满足是多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定也是中止精英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不要使教育资源处于闲置状态,避免使社会上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辅导班成为强势。合理的投入是发展中学美术教育的前提,面对目前我国城乡教育投入的差异,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解决目前中学美术教育不良现状,使全民都受到均等教育;现在中学美术教育还在面临窘迫的境地,但合理投入能改善美术教学环境,能解决在学校内部的学科歧视问题,以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学美术教育来说,要使素质教育能得到真正的实施,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制订相关的政策、步骤,实现中学美术教育良性发展的前提。要深化美术课改方针政策,对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给予培训与提高,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组织提高教师各种素质的培训活动,引进美术教育人才,注入新鲜血液,并不断加强美术教师师德行为培训,进一步加强美术教师业务能力培训。要提高美术教师地位,重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以此正确评价美术教师的工作价值。加大投入,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创造良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环境。做到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实施科学的教育评价,注重网络资源的应用、交流和共享,充分肯定和正确评价美术教师的工作价值。加大素质教育宣传力度,根据美术学科独特的学科特点,使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三、未来发展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实施美术新课程改革,进行美术课例开发研究,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了解,补充和辅助国家美术教材,通过艺术实践,更好的服务于美术教学工作。要继续开发自然景观,接近生活、深入生活,引导学生调、搜集、研究地域文化资源,必须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探究精神,充分利用不断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使中学美术教育进入良性发展,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材。 作者:刘杨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三中学校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小学美术教育色彩教学思考 摘要: 在新的时期,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美术教学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之一,而色彩又是美术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提升小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则显的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进行探析,希望能够为提高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的质量发挥作用。 关键词: 色彩教学;美术教育;小学生 小学教育是孩子教育中重要的时期,因为现在小学时期的教育为孩子以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对小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则可以提升孩子对美感的认识,还可以促进孩子性格的完善和发展,从而为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基础。 1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的现状分析 色彩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美术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对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育进行分析也显得至关重要。 1.1学生自己喜欢的色彩 在现在的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孩子美术教育的指导往往注重学生对描绘对象的形体和线条的绘画,而不注重孩子对自己喜欢色彩的使用。比如在绘画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按照自己喜欢的色彩和想法进行绘画,而不是按照物体原来本身的色彩进行描绘时,老师就会认为学生没认真绘画而是在随便涂鸦。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忽视色彩的感情、知觉和理解等,这样就会把学生内心的感受、自己的个性和绘画的天赋抹杀掉。因此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而且还要明确自己的教学要求,明白对学生进行美术色彩教学不是让学生在各种色彩堆中,按照物体原来的彩色绘画,而是要使学生对生活和绘画中的各种色彩有较多的理解和接触,并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同时让学生在自然的色彩环境中进行熏陶,进而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培育学生的审美心理。 1.2现在儿童的色彩再生思维 现代儿童对色彩的再生思维即是一般小孩在选择玩具还是食物时,他们都趋向于选择颜色比较鲜艳的,因此孩子对颜色的感知在他们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但在国内一家著名的商场举行的健康宝宝爬行赛的比赛结果却出人意料。在比赛的进行过程中,许多的年轻的父母为了使自己的孩子爬行的快一些,便拿出了各种色彩鲜艳的玩具或者事物来激励自己的孩子,但是结果和大家想像的很不一样,爬的最快的宝宝是他们的父母手中拿着手机,宝宝的妈妈解释说:“即使是色彩鲜艳的食物或玩具,已经不能很好的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了,而宝宝们对手机发出的声音则更感兴趣,同时还有手机上生动活泼的卡通形象。”从这个案例可以得出,比起形象生动的音响和影视等科技产品,现在鲜艳的色彩已经不能很好的激发儿童的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了,因此色彩对孩子影响较之科技产品减弱了。 2色彩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发挥的功能 色彩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功能,它可以帮助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能力,下面就从这两方面展开论述。 2.1帮助学生对色彩的理解 在对小学生进行色彩教学,当学生理解了色彩就能够很好的运用色彩搭配,同时也可使学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运用色彩的想象力。伴随着学生对色彩的理解,他们运用色彩的数量程度也会增加。除学生自身之外,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让学生们在自然中感悟色彩的美妙,增加对色彩的理解。 2.2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还小,因此对美术教育中色彩的理解依旧处在认知阶段,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则是他们学好美术的这一课程的基础,提升小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兴趣,就需要他们对色彩有一定的认知,如果学生对色彩没有很好的认知,色彩教学也就发挥不出它原来的作用。教师在教导孩子进行色彩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美术工具上,培养他们对色彩的感知,并在绘画的过程中让孩子运用生活色彩,从而逐步建立学生对色彩的认知。 3提升小学美术教育中对色彩的教学质量的建议 为提高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育的质量,提出了以下三个建议,希望对小学色彩教育有所帮助。 3.1启发学生注重对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生活是有多种色彩构成的,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的色彩,学会观察和运用生活中的色彩。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色彩,因为从不同的方面观察色彩,学生就会发现色彩的不同的方面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其次,不同的光源会使色彩的明暗度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环境所表达的色彩情感也会不同。 3.2激励学生活用色彩 在色彩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会怎样观察色彩,同时还要使学生逐步学会怎样运用已经观察到的色彩,能否运用色彩不仅是检验学生色彩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与色彩沟通的重要表现;学会运用色彩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除此之外,学生只有活用生中的色彩,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创造出更好地美术作品。 3.3进行教学理念创新 为提高小学美术教育的色彩教学的质量,我们还应该进行色彩教学理念的创新,不能仅仅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并进行心理教育。色彩教育不同于其它方式的教学的之处就是它的环境很重要,因为环境的变化涉及到教学氛围,不同的氛围取得的教学成果也是不同的。 4总结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色彩,色彩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元素,因为色彩生活才变的有声有色。因而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中,色彩则显得更加重要,色彩不仅是一个美术作品的灵魂,同时也使一部作品更具有吸引力。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色彩,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作者:李志辉 单位:吉林省镇赉县五棵树镇中心小学校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初中美术教育走进社区浅析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更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合作意识培养的教学组织模式。对于美术这样一门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的学科,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学校美术教学的综合实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 一、丰富的社区美术资源 社区是孩子们生活、学习、成长的场所,社区里到处都是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景,趣味无穷。把社区教育资源运用到美术课堂中,已成为现行教材的有益补充。社区美术教育资源与中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的整合,会给社区、学校、教师、学生及美术课程改革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自我校开办以来,社区内自愿为孩子进行美术辅导的专业画家、高校教师和其他艺术工作者有很多。社区内有美术兴趣的孩子也有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愿望。社区成了学校挖掘教育资源的一大宝库,是建立中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的有力保障。县文化馆的C老师、赣南师范学院的研究生W老师,作为志愿者自愿帮助社区的孩子们组织了一个中学美术学习共同体。 二、美术教育走进社区的操作模式 1.拥有共同目标,增强学习凝聚力 通过学习共同体的运作,每位学生都能尝试不同的角色,最终每个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都参与并很好地完成了相应的工作,全面发展了自己。学习共同体设计的美术活动,符合青少年天真、浪漫的天性,反映了少年的本质,旨在通过美术活动锻炼青少年表现客观事物的能力,促进青少年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美术学习共同体通过开展开放式美术活动,着眼于童心的释放和好奇心的张扬。学习共同体中的合作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促进成员间相互了解,形成一定的默契,增强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学习共同体只有在其成员拥有共同的美术爱好兴趣、愿意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目标时,才得以形成。 2.科学合理分工,增加自学能力 依托社区建立的中学美术学习共同体,可以是家长、学生的组合,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组合,也可以是社区志愿者与美术爱好者之间的组合,不一定要有学校美术教师的参与。每个成员的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不同的目标与任务进行临时调换。以2014年度美术学习共同体为例:2014年度美术学习共同体共有成员16人。其中组织者(导学者)2人,由县文化馆的C老师、赣南师范学院的研究生W老师担任。两位老师作为志愿者参与美术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共同负责相关工作,主持学习共同体的活动。活动记录者4人,考虑到文字能力以及年龄因素,由四名八年级的同学担任,负责记录每次活动情况、学习心得以及老师对活动的反思等相关信息。联系员4人,负责记录学习共同体内每个成员的联系方式,并做好活动联系工作。汇报员(分组组长)4人,一般由学习共同体中的分组组长担任。负责向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和其他成员汇报交流见解与活动成果。监督员2人,负责监督成员的资料、工具及其他材料的准备情况,并做出记录与提醒。 3.强化制度保障,提供有力支持 由社区内的美术方面的专家或是具有一定教育能力和资质的人担任组织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美术学习共同体必要的学科支持。美术学习共同体还要寻求上一级业务主管单位和儿童美术领域的专家提供专业指导,共同协作研究,以增进思想交流和碰撞,提高美术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效率。美术学习共同体要具备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场地,拥有一定的设备和画具。定期组织学习共同体内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对学生作品的辅导,促进学生绘画技能的提升,引导学生感受美术学科的美。我校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社区配备的相关场地、场所和社区自身、周边的自然风景,给美术学习共同体提供了物质保障。 4.开放的活动,闪光的舞台 美术学习共同体的活动,采取了开放式教学的方法,组织者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出家庭,到校园、社区中去寻找美、发现美。 (1)每月安排一次郊游活动 孩子们居住于同一社区,所以安排活动较为容易。组织者、学习者还有家长共同参与,让学习成员通过玩一玩、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评一评等多种形式参与美术活动。孩子们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画画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虽然没有学校里教师的范画,但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画出的画面更富有童趣。 ﹙2﹚与美术学科特色相关的特色活动 经常安排一些亲近美术、了解美术的活动。如参观画室、组织小型的讲座或是参观美术展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习共同体内的学生在社区内开展小型展示,增加交流机会。 ﹙3﹚节日特色作业 学习共同体内多是同一社区的家长与孩子,互相之间距离很近,活动安排比较频繁。组织者会结合各种热点活动或是节日安排一些特色作业,定期组织学习共同体内的学生开展小型知识竞赛和展示活动。依托社区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物质资源,丰富青少年学习美术的形式,或将成为未来美术课程学习的有益补充。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结合中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的模式对孩子进行美的熏陶,可以让孩子们在艺术教育中获得发展。 作者:刘晓春 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三中学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初中美术教育功能定位和思路创新论文 在初中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对于教学过程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对于美术教育的功能定位要更加明确,并且要在此基础上有合适的教学思路创新。这样才能够打造更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促进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有更多成长与收获,这也是美术课程教学价值的一种直观体现。 一、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很多教师对于美术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定位的认识都过于狭隘,会简单认为美术课程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对于相应的美术作品形成一定认知,能够借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品位。这些确实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教学目标,然而,美术课程的教学功能定位绝不仅仅局限于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艺术审美品位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逐渐形成,要让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相应的理解及判断。这才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感受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美术课程的深层次教学意义的体现。教师要对初中美术教育的功能有全新定位,对课程教学的效用展开更深入的挖掘,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积极正面的影响,并且让学生从美术课堂上得到更多有益的收获。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而美术作品中的各种形、色、质,其本身就含有这种轻松愉悦感,其实质是人类感情的载体。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感觉来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可以说,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情感释放的过程,同时它又是一个心理完善和健全的过程。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是当前的义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体现美术课程在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上所能够发挥的辅助功效,并且对于美术教育的功能定位有更深入的挖掘,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且具备健全人格的优秀学生。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为了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教学意义,并且实现美术课程教育新的功能定位,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思路上有积极的革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这也能够极大地提升美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在很多知识的讲授上教师可以用现代化工具作为辅助,这不仅能够让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也能够降低知识点理解上的难度与障碍。同时,现代化工具在欣赏课的教学中也能够发挥极大的效用,通过多媒体能够将很多精美的艺术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无论是图片还是视频的展示,都能够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些作品,并且让学生对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体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比传统的口口传授的方法更加形象生动,省时省力,而且它所传递的信息量很大。比如,在给学生讲授“近低远高”这个概念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用多媒体动画,立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而不再是用文字单纯抽象地表述这个概念。教科书中虽然有图片,或者是教师找来课外书中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但图片的大小是十分有限的,很难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底什么是“近低远高”。多媒体工具的使用则极大地化解了这个教学难题,能够让学生清晰直观地看到这个概念以及它的体现。这便是教学效率的一种提升,也充分体现了教学思路的积极转变所能够带来的教学变化。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非常重要,很多教师也能够清晰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在过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虽然明白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一点的落实却并不透彻。在全新的美术教育功能定位的引导下,教师应当在这一点上有更为深入的改善与革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中要更明确地体现这一点,要不断深化对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营造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并且能够真正实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也能够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教学价值,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在学习《线的魅力》这节课时,教师应该不要拘泥于课本上所讲授的内容,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条来画出自己心目中所想象的图形,并且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图形所具体代表的含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也感受到了独立创造的乐趣。随着这样的教学过程的不断积累,学生的独立思维会一点点加强,不仅想象力与创造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自身的美术创作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与构建。 四、总结 在初中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对于美术教育的功能有新的定位,并且要借助教学思路的不断创新来实践各种教学目标。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要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积极正面的教学价值。教师也要善于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这不仅能够带来教学效率的提升,这也能够充分体现教学思路的积极转变所能够带来的教学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同样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这一点上有更为深入的改善与革新,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周海洋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中学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素描教学探讨 摘要: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艺术专业的扩招,而高职院校招生逐年紧缩,学生美术基础比较薄弱而且程度参差不齐,甚至没有什么基础和基本功底,他们并不是通过正式的艺术培训,只有对自己有点兴趣和兴趣,在选择这一专业的艺术,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的素描教学,有很多问题。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高职学生的基础、理解程度和认知水平等,围绕如何提高职学生的美术教育的素描基本技能,进而要求教师要适应学生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 基础素描;思维;理解;技能提高 1前言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素描基础训练,是造型艺术学习的基础。在我们的高职美术教学的开始阶段,学生在素描训练时都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他们很着急老师也会感到困惑。这就是高职生在素描基础训练开始阶段会产生一些俗称的“瓶颈”问题,原因是由于个人的基础、观察和理解的差异,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度过这段“瓶颈”时光,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尽快地解决困难至关重要。下面从高职学生的基础素描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一些科学的行这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快地掌握素描造型基础和专业基本技能。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正确的认识方法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观察的是,人们认识世界,了解的窗口,是获得所有的知识的门户网站,只有通过敏锐,细致,准确,深入观察,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学生的观察能力愈强,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就愈强。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提高造型的“观察与比较”方法能力。 2.1观察任务要明确 高职学生由于缺乏关注,然后观察目的的事情时的目的是不明确的,往往只在细节和忽略的整体,不能把握主次,这是初始学生学习绘画的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在美术课上,笔者要明确提出任务的观察,使学生的视力盲目选择成为一种有目的的选择。 2.2观察方法要正确 不管什么事情,在观察中不能盲目地去看,它应该是正确的观察的目的。如在教画《正方体》时,笔者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让他们看一看真实生活的立方体,并且什么对象都是从肯定的形式,最后展现出这些种类,让学生观察到的效果会有明显的改善,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而且提高了他们观察到的能力。阅读后,学生对绘画感兴趣很强,由于加强了艺术活动的学习目的,学生对美术绘画的兴趣也随之产生,能力得到了提高。 2.3学会比较地观察 在美术绘画中,提高造型的“观察与比较”方法能力是基础。首先要求我们不但要学会整体地观察造型,还要学会分析比较造型的比例特征,这是学习素描写生的关键的第一步,只有在准确的观察和分析比较基础上才能得到充分认识和提高,同时要求学生在素描写生绘画中的方法也要正确。对实物写生时,看一眼画一笔观察得不整体。绘画当中的认识的提高是随着自己的鉴赏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的。因此在我们学习素描的过程中经常要看看优秀的素描范例或大师作品。这样才能使我们成熟得更快,进步的更快些。平时在我们的观察学习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先整体、后局部”做到“四多”多分析、多比较、多研究、多体会,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作品的“精髓”之处,时间长了看得多了,我们的眼界就会高了。因此说提高“观察与比较”的造型能力是美术教育中素描写生教学的首要方法。,在素描写生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复地进步观察与比较,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能不断地解决它,进而不断完善,这个只有做到越细致、越深入,得出的画面就会越完美。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提高正确的“判断与理解”造型的方法能力 在传统的素描理论学习中,学习素描绘画写生关键的第二步就是判断与理解造型的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当中,不是所有的理论和规则都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研究对象的比例与眼睛和判断对象,除了直观和判断的对象的测量,但也可以用在其他方式,是一个铅笔测量线和线段之间的距离来区分。用铅笔测量距离的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测量草图的草图。这是一个比较对象的各个部分的长度的方法。由于手动测量的精度,使线的长度可以判断不可能实现准确的比例。因此,学生使用这种方法在图像中显示物体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形象思维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些差距只能在平时的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有能力观察和理解的提高会不断提高。 4培养学生绘画的整体意识,提高学生绘画的基本技能 第一,一个良好的整体意识的建立是学生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整体是相对于局部的,局部的是依赖于整体的,局部服从于整体,而整个的局部只能通过局部的充分体现。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方面是加强对整体意识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把重点放在整体关系上的观察与表现,来克服和避免在一个点上注意坏习惯。培养全意识可以从观察事物,更从整体的观察和部分比较,从而明确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保持整体的团结与协调,才能更好地把握整体。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这个过程必须贯穿于绘画,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对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有良好的整体意识第二,建立形体的体积意识和表现体积感和空间感的能力,是基础素描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不但要明确物体的形状、比例、大小,同时还要对形体透视关系的要有理解和掌握。没有体积空间意识,更不能表现好空间关系。对空间的表现是绘画的基本能力。建立了整体意识和体积空间意识,要实现这些还需要具有充分表现的能力。素描是表现或再现对象的最基本的绘画形式。因此素描作为学习绘画的方法和手段,必须掌握形体构成因素和结构,理解光影色调。用理性指导观察,用观察丰富理性,用理性指导实践。以上就素描教学中的一些较为突出的要点进行分析理解。绘画是一门技巧课,必须从实践中获得飞跃。所以动手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量的积累,才能得到质的飞跃。打好坚实的素描基础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作者:朱晓华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大学信息化环境下美术教育研究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发展,大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也被提上议程,现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大学美学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社会发展因素和时代变化因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不但表现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服务上,也渗透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在大学美术教育的改革和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信息化大环境,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推动大学美术教学的信息化改革。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大学美术;教学特点;价值;措施 本文探究分析了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的教学特点,并提出了几点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希望给有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中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性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学教育也受到了影响,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显露信息化特征。本文归纳总结了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的突出特点,详情如下。 1.多元化 多元化是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突出特征之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区域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学美术教学工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够利用互联网收集和筛选先进有益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们接触到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资源的丰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扩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实现百花齐放,从而促进了大学美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2.自主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自主性更强。上文提到,受到网络资源共享的影响,大学美术的教学资源会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发展方向也更加多元。除了能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促进了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培养。 3.交流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交流性增强。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的交流联系变得更加便捷,交流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师生间交流、校际交流以及国内外学校的交流。交流的主要方式有网上教研、教学资料共享、网络课程等。 二、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的价值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美术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网络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学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也促进了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利用多种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对此,有关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和先进经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大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刺激了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的衍生和发展,也丰富了现阶段大学美术的教学方法。此外,大学美术的信息化教学,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贡献条件,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发展,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三、探究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的有效措施 1.完善信息化设施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美术信息化教学措施。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设施进行信息化调整,主要的实施方法有兴建多媒体网络教室、规划区域教学网络等。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不同的教室联系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授课教师也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及时、了解每一位听课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和不解,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学习。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让学生收获到了更多的知识;也缓解美术教师上大课的压力,减轻了教师的实际工作强度。本文认为,学校建立的多媒体授课教室应该具备以下功能,分别是广播功能、转播功能、监视功能、私信功能等。广播功能是指授课教师可以将屏幕上的内容呈现到每一位学生的屏幕上,避免大屏幕授课的简单杂乱;转播功能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某一位学生的屏幕内容呈现在其他学生的屏幕上,这一功能主要是适用于示范教学、提问等;监视功能是指教师的主机能够监控所有学生的电脑运行情况,防止学生用电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私信功能是指教师能够接收到从学生电脑中发出的私信,主要适用于答疑环节、或者是学生向老师提出建议等。 2.收集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各种积极有益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应该建立校内的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将收集到的资源存储在专门的数据库内。在授课过程中,教学可以随时访问资源数据库,调取信息资源,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利用数据库来查询自己所需的资料,用于学习研究、写论文等。 3.实践能力 大学美术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信息技术为媒介。联系美术教学和其他学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如美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绘画,为将来从事艺术设计的学生丰富实践能力。 四、结语 大学美术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突破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在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参与度;充分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大学美术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美学教育的整体发展。 作者:杨梦玲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美术教育毕业论文:美术教育转型与价值趋向 摘要: 伴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转型,艺术导向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性路径,美术教育也经历着旧模式的没落、解体和新范式的建立,折射出现实之于艺术的制约与价值维度的重叠和分离.简要考察近代以来美术教育在西方乃至中国的基本存在状况,在把握其历史形态和现实动向的基础上,分析其思想和实践所经历的范式转变,重估美术教育之于现代社会生活和教育版图上的价值趋向,透视美术教育的模式之争和价值的分化. 关键词: 美术教育;历史传统;现代转型;价值趋向 在科技文明的发展和资本的推动下,现代社会呈现出高速发展和高度专业化的状况,不断的革旧迎新使社会生活日益分化成隔膜的集团,彼此的沟通变得愈加艰难.另一方面,得益于自动化生产的普及,城市人群也享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人们显然亟待寻找一种恰切的形式和沟通渠道来克服现代生活带来的焦灼和困扰.在此时,人文教育就格外凸显其重要性了.而作为人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也自然获得其应有的地位.美术教育虽古已有之,但有实无名,只有当“美术教育”被命名和被指称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时,围绕美术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才跨入我们的视野,显现其历史的脉络和现代的趋向.本文意在简要考察美术教育近代以来在西方乃至中国的基本存在状况,在把握其历史形态和现实动向的基础上,分析其思想和实践所经历的范式转变,重估美术教育之于现代社会生活和教育版图上的价值趋向,透视美术教育在社会政治和文化艺术环境的变化所催生的模式之争和价值的分化. 1美术教育的历史传统 严格说来,美术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原始时期的涂绘和石、陶器制作工艺活动,在图案和器型的风格特征和稳定性上的考古发现足以证明存在着早期技艺的传承.无论在东西方,美术教育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才形成后来体系化的特征和规模有序的活动.1563年,瓦萨里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建立“迪塞诺学院”,这是西方公认的第一所美术学院,它不仅标志着学院美术教育在西方的正式开始,同时也意味着中世纪行会和作坊技术传承形式的陈旧教育形态式微.虽然在学院外师徒相承的美术教育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比如作坊制直到200年后才缓慢消失,而且很多大艺术家也陆续出自学院之外乃至于名不见经传的师门.但是,学院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体系构建和整合力,影响并主导了西方近数百年的美术教育.而学院外从作坊、俱乐部到画室的教育在此后仅作为社会需求的必要补充,其教学内容也逐渐围绕学院所建立并加以规范的体系、方法以及对经典的传承路线上进行各自的调整和侧重,总体上已不能存在于学院的影响之外了.作坊里的旧式美术教育并非单纯的绘画或雕塑的造型训练,在漫长的学艺期里,学徒要学习、掌握大量手工艺技术的实际操作,有更强的社会职业需求的针对性,并不在意科学体系的建设和理论升华.美术学院的培养目标则不再是普通的手艺人,而是在人文主义的精神指引下,培养具有深厚学养的高雅艺术家和社会精英,所以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都遵循人文教育的体系规范,既注重科学的实践训练,又通过文化、理论的开设来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美术学院在西方各国渐次普及,教学模式虽有因地制宜的变化,但总体趋同,也逐渐固化.直到现代艺术的兴起及魏玛包豪斯学校建立之前,西方美术教育长期处于由传统美术学院建立起的标准规范之下,固然在教育中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热情,但其基本特征都在于奉行一种尊崇权威、保守稳健的方针,将经典技艺的传承和古典理论的教授结合在一起,从而在事实上推进了一种“厚古薄今”的学习氛围的形成,以致于产生了“学院派”这样包含着贬抑意味的称谓.不过,这种学院主义的标准一贯可以在统治者和贵族那里获得坚定的支持,而官方加持的荣耀使其建立的规范拥有更强的慑服力并得以更好地普及.在我国,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学校美术教育并没有在20世纪之前出现,但这不表明我国传统美术教育活动的匮乏.从春秋、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即已看出,公元数百年前的文明发展已经把生产工艺推至很高的水平,“百工”工艺的传承已经有成文的规范和教授方法.秦汉以后,美术教育在民间的师徒传承和官方的百工教育机构延续,至北宋徽宗时,中国古代美术教育达到了一个高峰,短暂出现了国立的学校性质的国子监画学.国子监画学已有周到而系统的专业分类和明确的绘画语言和品格方面的学习要求.及至清末民初学校美术教育正式出现,我国民间与官方的美术教育在漫长历史中累积了丰厚的业绩和遗产,其中以师古(人)重法(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影响最为深远,所谓“以古训为法则,以经典为仪轨”也正体现了儒文化传统中的“信而好古”的特色[1].东西方文化差异固然巨大,但仅从“以古为师”这一倾向上,西方学院美术教育和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发展到特定的历史阶段,在思想和实践的层面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有其缘由,因为在历史的车轮进入现代之前,尽管东、西方的美术教育内容有极大的不同,然其宗旨都是技艺的传承相袭.既然艺术在当时的“本质”尚未成为问题,既没有现代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观念,更没有当今艺术观念和实践的多元路径,而作为艺术从业者的个人在当时的社会机制中也更依附于贵族和统治权威,那么,美术教育的突出任务正是培养技艺精湛的画家和工匠以委身于特定阶层和权力的需要. 2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 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在西方的展开并逐步波及世界各地,以王权和贵族利益为核心的旧社会结构面临冲击、瓦解,文化艺术及其教育不再为少数阶层所垄断,转而与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相适应.由此,学院内外的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也从造就传统手艺人与文化精英转变为对现代职业人才的规模化培养,从对古典美学观念和传统技艺的守护转向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个体解放和社会革命的结合,并且进一步出现了为适应现代民众素养提高的需要而进行的“美育”意义上的美术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美术教育发生的现代化转型: 2.1学校成为美术教育的绝对主体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基于自然教育的观念,提出自己对于儿童发展的身心条件和进程的理解,认为绘画活动能训练儿童观察的敏锐性和触觉的真实性.在诸如此类的先进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早在18世纪初,欧洲的一些新式学校已开始将美术列入基础教育课程.但是直到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期以后,随着学校在全社会、各地域更普遍地设立,美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才明显出现了向各级学校的高度集中,进而得到更大范围普及.而在此之前,整个欧洲仅有为数不多的美术学院承担着专业的学校美术教育,这些学院建立了完备的古典美术和工艺的教育体系,形成鲜明而严谨的标准和规范,持续对学院外的其他教育方式产生理念、方法的影响.但从普及程度和受教育人群的性质和数量方面,行会、作坊和私人画室承担了社会美术人才需求的很大一部分.所以,美术学院长期主导了西方美术教育的方向,而从实际的普及程度来看,尚没有成为提供美术教育的绝对主体,这种情形最后是随着20世纪以后新型的艺术学校、综合性大学美术系、专业及大众普及性教育中美术部分的增加而得到根本改变的.我国的情形更是如此,学校美术教育在20世纪之前仅有过北宋宣和画院和国子监画学的昙花一现,而且这种直接服务于皇家的绘画学习机构并非如欧洲传统美术学院的形成那样来自社会的合力,更多缘于皇族喜好的偶然性推动.真正的学校美术教育直到清末民初国门大开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大批在欧洲、日本等国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学院美术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也被带到中国并运用于办学实践.当时,在西方文化的积极影响下,各种新式的学堂、学校相继在各地建立.从1902年的南京两江师范首设图画手工科,设有西洋画、中国画以及用器画等课程.中国画进入西方化学堂教育的体制之中,现代美术专业教育掀开序幕.辛亥革命后,各地相继出现了更多私立和公立美术学校[2].到1918年在蔡元培的建议下成立的专门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我国学校美术教育从此真正面向国民而展开.由此,学校便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主体,这在民国及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所推行的普通国民教育中,美术课被倡导和设立后更加成为绝对的事实. 2.2大众美术教育的普及 在进行专业美术人才的培养之外,让普通国民接受美术教育可以完善身心,提高人格素养,进而促进社会文明整体的教化,这在西方社会很早就被意识、倡导和推行了.尽管这种面向大众的美术教育在开始时的完善和普及程度并不高,但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加上教育法案的修订和颁布,到了20世纪以后,接受非专业性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普通大众成长中的必要一环.起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的理念便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在西方教育传统中的影响力绵延不绝,并在中世纪以后的大学中得以贯彻实践,只是这样的精英教育受众面不能波及普通大众.而就美术教育来说,中世纪直至西方近代的社会条件更不足以支撑美术教育在大众层面的展开.在西方进入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之后受到了进步主义教育的冲击,高度专业化的、工具性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加强,尤其在教育的高级阶段更加强调专业方向的实用性和科学的严谨性.然而,美术教育所包含对认知思维和想象力的拓展与训练、对心理和情感世界的疏导和培育、对性格和精神力量的塑造和提升,所有这些都超越了其专业学科的实用性范畴,可以促进国民整体素质乃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所以,西方诸国在学校教育面向整体国民普及之际,这种注重全面的才智、素养的教育并没有得到忽视和偏废,而是将其贯彻在基础教育阶段.英国设计家理查德•卡特认为美术(狭义)以心灵为中心,工艺以手为中心,设计以脑为中心,专业美术教育多侧重其中一个类别展开,而基础美术教育则应当三者兼顾,这会促进儿童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实际上,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自由生动、兼容并包的美术教育于将来要接受的高等专业性教育大有裨益.波随西方学校教育在中国的推行,西方教育的理念也得到广泛的传播,比如席勒的“美育”思想激起广泛的讨论和共鸣.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强调审美的非功利性和美育的完善心灵的作用[3].特别是蔡元培于1917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这一思想固然引起诸多争议,但在事实上促进了国人对教育的全面思考,也历史性地抬升了美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的实际地位.美育最重要的实践形式便是美术教育,而狭义的美育几乎等同于美术教育,所以,美育思想的在我国深入普及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大众美术教育的发展.先是各种私立、公立的专门的美术学校(美专)的渐次建立,其中甚至出现了专门培养各级美术师资的艺术师范,其后就是在国民政府不断颁布的教育法令中规定设立的中、小学美术课(图画),这些普及美育的积极变化虽然不断遭到战乱的阻碍和终止,实际达到的普及程度和教育成果远低于预期,但至少在法规和制度形式上证实了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在大众层面的推行.民国时期共产党占领区的延安鲁艺的教育主要响应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的号召,把美术教育和社会革命紧密联系,强调以专业、高效、便于传播的“现实主义”方式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斗争,这种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在49年以后获得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和巩固,并长期主宰了专业美术教育的发展.随着中共建政后局势的稳定和学校教育的恢复和发展,美术也成为基础教育的常设课程,在美育的向度上出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总体而言,20世纪以来,无论东西方,都在专业美术教育之外全面出现了面向大众的“美育”意义上的美术教育,这是美术教育在现代世界的进一步普及、发展和深化,其思想和实践得到不同方向的推进,价值层次愈加多元. 2.3专业美术教育的变革与分歧 工业文明的发展、日常生活的改变、艺术受众的扩容和群体身份的变化等各种合力推动了艺术的存在形态以及和社会的关系,西方学院美术教育在19世纪就已遭遇各种危机和挑战.崭新的社会现实使新一代的艺术家与他们的拥趸不再慑服于学院的艺术标准,背离了皇家艺术沙龙的刻板的经典艺术趣味,转而创作与现实和自然有更加密切关联的、更富于个性的作品,这种倾向首先在浪漫主义那里获得突破的出口,随后便是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印象主义直至20世纪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流派的轮番登场,艺术家个人不仅取得了在作品中的真实在场,还成为艺术的立法者和诠释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这种汹涌的现代潮流也与现代复制技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关系.摄影术的发明使艺术对自然物象的再现能力相形见绌,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力量便释放出来,通过肆意地表现,使艺术手段和材料的重要性逐步放大,形式成为艺术家追求真实的途径.现代艺术的巨大冲击使学院美术教育黯然失色,面对学院围墙外现实和艺术变革,不对教育理念和模式进行根本的调整意味着与整个时代的脱节,美术教育的变革因而势在必行.而真正全面地创立现代艺术教学体系并辐射出强大示范效应的是20世纪初的新型应用设计学校的陆续创立,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法则的主张便得到了响应和支持.英国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与拉斐尔前派艺术家威廉•莫里斯是最早在这方面提倡变革的人.他们反对将美术当作贵族的奢侈品,主张把美的观念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要求美术教育与生产重新结合起来[4].查尔斯•阿什比于1888年创建一所“手工艺行会与学校”,主张将美术教育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相联系,这成为一个鲜明的导向.1919年创立的德国魏玛包豪斯学校在现代艺术史和现代艺术教育史形成了划时代的变化.新的教育观念完全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和工业生产而展开,学生在此接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美学趣味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形成遵从自由的个性化实验和想象力的拓展.张扬时代精神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获得了广泛响应,欧美各国相继出现了美术教育的变革.在经历了希特勒德国的倒退和阻断之后,现代艺术渐成战后西方艺术的主流,与之相适应的是美术教育人才在学院内的轮替以及新的教学体系的建立.然而,在前苏联、中国等共产主义运动获得胜利并建立政权的绝大多数国家,专业美术教育虽然也一样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这种变革形成了迥异于欧美美术教育的完备体系.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多受前苏联的影响,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方针.所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5],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按照恩格斯的观点,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传统写实绘画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所谓“批判性继承”,提取了最能为之所用的“再现”技能并加以规范化.这种专业美术教育虽然如传统学院一样强调技能而非创新、突出权威而非个体,但是其思想根基和展开机制则完全体现了现代性的特征,即发展的意识形态和集体的规训和遵从.从我国来看,1949年后移植于前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经过磨合、调整和全国的推广、完善,忽略时期学校教育的废弛,可以说基本上主导了此后数十年的美术教育.在改革开放后,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波及我国,美术教育也几乎未受冲击,直到90年代末和新世纪初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美术教育才开始产生新的变化,以应对当代艺术现实的变化.得益于社会生活的宽松和自由市场的形成,具有独立意识的现、当代艺术实践和形式获得了生存的土壤,其蓬勃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形态不可避免地对学校美术教育形成冲击.例如,北京近10年来作为世界性的艺术中心所激荡起来的自由艺术氛围,对中央美院的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已经有目共睹. 3美术教育价值的多元趋向 与美术教育在现代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模式变革和路径分歧相适应,美术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也在不断发生着裂变与分离,这既是现代性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也表明了美术教育置身于现代世界中所构成的复杂面向.无论是专业美术教育还是大众美术教育,其内在的价值构成总是相似的,但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价值序列也会有明显的不同.总体来看,经历了现代转型的美术教育的价值有如下几个相互交错的维度: 3.1政治教化和意识形态的导向 美术教育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紧密嵌合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里,其活动内容和形式必须适应总体的社会运行框架.冯晓阳在《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本源与传统》一文中认为,美术教育的“教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借助于某种特定内容、形式、风格的美术作品展示与欣赏,或是通过某种特定美术文化环境、背景的创设,来达至对一定政治规范、宗教信仰、道德意识的宣扬和维护;二是在技艺的传承中通过对特定的艺术趣味、创造意识、创作样式的规定来实现“共性”的培养.西方现代美术教育在这两方面都逐渐走向自由和开放,肯定并促进了教学中的个体选择和表达权利,不设自上而下的限制,这种对个体自由表达的尊重与现代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市场化是高度协调的.思想表现的开放性和表达形式的自主性无疑可以促进现代政治文明的教化,这与现代之前的宗教、王权社会及与现代进程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美术教育价值取向有着根本的不同.对比看来,在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里,一方面,美术教育的形式相对单一,其重心放在工具性技艺的传授上,而技艺的垄断势必造成等级秩序和对既定体制结构的维稳;另一方面,写实性技能也被用于对权威形象和特定意识形态导向的宣传,从内容上便执行着社会政治的教化之功.我国美术教育的困境即体现出开放的市场和网络催化的个体自由表达的需要与教育内容、形式的单一和非自主化之间的矛盾,从这一点上来说,美术教育在此时此地的教化功能是混乱和失效的. 3.2文化传承和民族性的塑造 在现代民族国家和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之后,美术教育所负载的文化传承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多数现代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认同,在美术教育中得到延续的民族文化图腾可以进一步发挥其凝聚力.同时,在美术教育对传统艺术语言、工具的继承、改造和使用过程中,仍然可以形塑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审美,这种对文化差异的保存和发展在现代世界的文化竞争格局中意义非凡.时至今日,对全球化的反思使文化的多元化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美术教育对地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推进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联系美术教育的“教化”功能来看,西方美术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因为对教育内容的主题、形式和技艺的不设限导致各国教育的均质化,丧失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我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传统美术占有着特定的地位,在民族谋求复兴的背景下,如何于现代文明世界中发展美术教育,发挥其文化传承的功能和形塑中华民族形象和精神性的价值,这不应被忽视.在专业美术院校,传统艺术的教学经历了早期以西式的科学标准和写实主义强行“改造中国画”等误区,其后更注重自身的历史文脉,在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坚守文化的主体性,既注意保存和发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核心资源,又不致于固步自封,逃避艺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相互交流和自身更化,这显然需要上升到国家文化实力竞争的格局中慎重对待. 3.3审美认知和个体生活的完善 应该说,现代美术教育的发端不仅源于工业文明的发展,也同时肇始于西方现代文明的个人解放.个体生活的完善成为现代人努力追求的目标,在“上帝已死”的时代,每个人意欲寻求心绪的排解和心灵的安顿,美术教育可以通过对审美能力的培养铺就一条小径,实现人们与自然和世界的沟通,促成对个体生活的完善.审美教育的特殊价值在于,它能增进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省察,在于它是个人加入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是使个人社会化的最高形式[6].美术教育是最主要、最直接的“美育”途径,受教育者以此进行更加复杂、完善的视觉、形式的差异化认知能力的训练,也同时可以在欣赏、交流中实现情感的传递和价值观的培养,使个体得以与群体和谐共存.二战后欧美众多发达国家的大众美术教育发展得非常完善,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会存在像我国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给“文、理科”学习让位的现象.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将美术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结果是带来学生整体素质的倒退和人格成长上的缺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3.4艺术实践和创造力的培育 美术教育最显性、最被重视的价值就是对艺术实践人才的培养,美术学校直接担负了这项任务.需要注意的是,西方现代专业美术教育强调对个体表达自由和创作意志的尊重,着力培养独立自主的艺术创作者,他们致力于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艺术思想和实践方式,表现出对创新能力的绝对重视.以文化、艺术非常繁荣的德国为例,学生具有很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柏林艺术学校,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和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自主性和创造热情,而分门别类的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因此,学生不再局限于艺术门类的限制和技术的孤立掌握,而更注重个体的观念和创作逻辑的建立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工具和语言方式的选择,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中获得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和培养[7].不可否认,我国部分专业美术院校已开始面对当代生活和艺术现实,努力修正美术教育的观念,展开新媒体、实验艺术等新专业的教学,资源投入比例和教学影响力也在逐渐提高.如中央美院新近成立了实验艺术学院,聘请了各个艺术领域内的专家进行教学,在课程开设上也十分自由、多元.央美的美术馆也经历了大幅改革,以专业美术馆的标准规范化运转,不断举办大型的、国际水准的当代艺术展,积极发挥美术馆的前瞻性的展示和教育功能.这些措施卓有成效地改变了央美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促发了一种崇尚创新的教学氛围.再如中国美院也成立了跨媒体艺术学院,其积极的态度和实践层面上的投入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影响.不过,就我国美术院校总体状况而言,新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依旧没有得到足够程度的重视,很多学校里开设的新专业更像一个崭新的部件被镶嵌在旧的框架上,以示“与时俱进”,并没有获得全面的课程支持和其他资源的配合,而更多的学校则仍然沿袭旧制,抱残守缺.在当今文化、艺术等软实力高度竞争的世界格局中,如何避免使文化、艺术的生产和实践不陷入低水平重复或是对西方亦步亦趋的“山寨化”窘境,美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有责任不断反思美术教育的现行主流体系,敢于破旧立新,大力倡导面向未来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作者:杨思杰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设计应用 摘要: 基于国内园林建筑小品发展现状,从设计要素与设计原则两方面,阐述了人性化设计基本理论,并结合Lawgne躺椅这一典型设计案例进行了说明,以期为我国当代园林建筑小品的人性化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性化设计,园林建筑小品,躺椅,设计要素 0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人性化设计在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建筑设施等多方面领域不断演进与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其在进入科研领域后迅速取得广泛关注,成为越来越多设计师所追求的目标,在建筑领域尤为突出。人性化设计在现代建筑中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拥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园林建筑小品作为园林造景的四大要素之一,具有重要的观赏与实用价值,在当代园林建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人性化元素在当代园林建筑小品中的体现却并不显著,一些建筑商一味追求建筑的速度与利益,忽略了建筑小品在细节上的品位,导致其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大打折扣。此外,部分设计师过于在意自身的主观意识,而缺乏对观赏者心理需求的考虑,即缺乏人性化设计,导致建筑小品的功用难以充分发挥。本文从人性化设计基本理论入手探讨如何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到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中,从而为现代园林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园林建筑小品概述 园林建筑小品的基本定义是造型精致小巧,功能简洁明了,富有情趣,且选址合适的精美园林建筑物。无论是现代园林抑或古典园林,园林建筑小品已逐渐演变成其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人文景观,并成为展现园林装饰性与观赏性的重要构景要素。通常按功能和适用范围可将其分为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方便园林管理及游人使用的建筑小品。曾有评语“从而不卑,小而不卑,顺其自然,描其空间,取其特色,求其取景”,展现其重要的特征品质与理论品质。园林建筑小品不仅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如园灯、园椅、标识牌),更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如景墙、门洞等建筑小品的应用,会使得整个园林更具艺术格调。它同时影响着周围景观的整体风貌与品质,设计得当时可以展现周围环境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并满足人们的审美与心理需求,带给观赏者视觉与心灵上的享受,在整个园林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人性化设计基本理论 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指建筑者在充分考虑人的基本生理、心理、行为和文化等需求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在建筑小品上完成人性化需求的物质化。通俗来讲,就是建筑小品的设计应在兼顾人的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同时,满足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性。 2.1基本设计要素 园林建筑小品类似于其他的建筑设计,对其进行人性化设计应把握一些共性的设计要素。设计者必须掌握这些基本要素,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触手可及的设计形式。 2.1.1造型要素 造型要素包含建筑物的体量、形态等外观特征,人性化设计要求在园林建筑小品设计时要遵循“人机工程学”基本原理,即以人的尺度为设计依据。人的尺度通常指人体在环境中完成各项活动的空间范围,它潜在决定了建筑小品的空间规格,如电话亭的高度、座椅的宽度等。建筑小品的设计应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基础,以“服务于人,满足于人”为宗旨,服从于人的生活尺度,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提供相应的空间、环境等。 2.1.2色彩要素 对色彩要素的运用可以达到改善空间感、表达特定思想主题并烘托氛围的作用。不同色彩建筑所传达的感情各异,其会引起观赏者不同的思维变化与心理感受。因此,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必须依据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对园林主题风格的需求来选择园林建筑的色调。如在儿童主题公园中,以象征生机活跃、充满生命力的红色作为建筑小品的色彩基调,往往更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 2.1.3文化要素 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建筑风格、宗教信仰、审美特性等构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建筑是这些文化特征的综合体与体现者,其创作过程是文化内涵不断演绎与升华的过程。因此,类似于壁画、雕塑之类的园林建筑小品应保留当地的文化底蕴,并使其在建筑设计中得以体现,让观赏者与当地居民能够产生文化认同感。 2.1.4功能要素 功能要素要求建筑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这也是园林建筑小品的基本属性之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服务型建筑小品,它是园林中公共需求的基础设施,为游人在游览途中提供生活服务,在园林中不可或缺。此类建筑小品常见的功能有照明、展示、导游、宣传等。园林和公园是居民和游客观赏、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进行文化宣传的阵地。服务型建筑小品中的宣传类小品如解说牌、文化长廊、展览栏等因造型新颖、主题清晰、布局灵活,易于被游客接受,具有很好的使用功能。此外,亭廊等建筑小品应满足不同天气的特点,为游客提供一个遮风避雨、消暑纳凉的场所。 2.1.5行为要素 建筑小品的选取及布局应考虑不同层次人的需求,如考虑儿童在成长过程模仿能力强、活动范围小、阅历浅等行为特点,其设计应尊重儿童的天性,将园林建筑小品巧妙地转化成游玩系统,在满足儿童好奇与冒险心理的同时,对孩子进行启发和引导。而成人游客在园林中疲倦时,一般希望选取可以观赏自然风光的地方进行休憩,因此为满足此类游客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供休息用的亭廊一般设置在能观赏风景之处。 2.2基本设计原则 2.2.1以人为本原则 园林建筑小品设计的本质目的是更好的为人服务,因此其最基本的设计原则为“以人为本”。建筑小品的设计反映了人对空间的新要求,即因不满足原有环境而进行的创新与提高。这种创作活动由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共同决定。人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对象,是环境的主体,因此园林建筑小品的设计必须从人的生活习惯、行为特点、心理需求出发,以这些参考依据来决定对空间的改进。 2.2.2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要求建筑小品的造型、色彩、风格等与环境协调一致,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的生理与精神需求。建筑小品作为实体构成的空间,需要服从局部环境协调整体环境利益的原则,使景观能够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尤其是“仿生学”的巧妙运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从而使建筑具备了更高层面的审美属性与审美意义。 2.2.3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设计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体现不同时代的人在生活观念与建筑观念方面的差异,即赋予建筑设计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根据社会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方面特征展现当代人们在生活内容与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今社会的价值观等时代特性,使设计具有历史延续性。 3人性化设计在园林建筑小品中的应用 对园林建筑小品进行人性化设计应结合人性化设计基本理论中的基本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素来进行,本文结合园林建筑小品中符合人性化设计的杰出作品Lawgne躺椅来进行赏析。Lawgne是由建筑师TimvandenBurg与艺术家LisetteSpee联合设计的供公众休息用的园林躺椅,其布置于荷兰布雷达的瓦尔肯伯格公园中央喷泉旁的草坪之中,供过往的游客休息与观赏周围景色所用。整个建筑小品的外观都为弧形设计,造型简洁却极富表现力,既增加了游客躺坐休息的舒适度,又展示了优美的外形轮廓。其表层覆盖有一层人工草皮,质感与肌理皆与周围的天然草坪相协调,且其体量完美地匹配了人的尺度要求,达到了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此外,整个躺椅小品的色彩基调与环境相一致。纯和的绿色,既烘托出生机勃勃、清新质朴的氛围,又传达出瓦尔肯伯格公园“贴近自然、融入自然”的主题。 4结语 为使园林建筑小品更充分地发挥其功用,设计师在进行人性化设计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协调性和个性化设计原则,并从建筑的造型要素、色彩要素、文化要素、功能要素与行为要素五方面入手,力求在保障人的基本生理与心理需求的同时,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自然。 作者:周建新 王庆斌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植物配置园林建筑研究 摘要: 园林植物是园林建筑的生命,是园林的灵魂。园林建筑的生命气息、艺术气息都是通过园林植物来体现的,所以,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园林建设中,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在体现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为构建和谐、美观的园林景观提供基础,这两者之间可以说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如果能搭配、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能够使我们的园林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本文重点讨论了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以颐和园为例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 建筑;植物;颐和园 1引言 园林建设是城市发展目前主要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景观建筑是一种硬质景观,其突出特点是人工美,是建筑的功能和审美功能集合;而植物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园林要素,其生长发育规律也组成了园林生命的基础,也构成了景观的核心。在园林建设,园林设计师重视每一个物种相互协调的重要性,也注意协调园林建筑和园林植物配置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相得益彰、相互借势。 2颐和园现状概述 2.1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是在花园和城市绿地中提供人们休闲或装饰建筑,常见的形式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颐和园的中心是万寿山41米的佛香阁,根据位置和地形,各种形式的建筑,如殿,堂,楼,阁,廊,亭。颐和园的建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在建筑物的建设,另一个是点缀着高山湖泊和周围的建筑。建筑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位于政治活动,它仁寿殿中心,附近住宅区乐寿堂,玉澜堂为中心的东宫门区;另一个位于万寿山的中心轴排云殿和佛香轴为主要建筑的南侧,是位于北中轴须弥灵境 2.2园林植物 园林植物材料,包括木本和草本花卉,观叶或观果植物园林植物,以及适用于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植物,室内花卉。据清乾隆《御制诗》颐和园所示,整个园林植物有:种植荷花于湖,水网西北岸栽桑,水种植芦苇,水鸟成群出现在天空,呈现出活泼野趣和自然的气息。根据弘历诗歌片段得出植物种植原则是:根据不同的植物材料种植的环境,种植突出环境的不同特点,烘托气氛。 3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的关系 3.1园林建筑对园林植物的作用 景观建筑是眼睛,观赏植物是服装,道路和广场骨架,可见建筑景观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园林建筑作为植物栽培提供基址,为各种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其次,由园林建筑构成的空间起到了背景、夹景、框景的作用,使建筑物和植物组成优美的风景。再次,园林建筑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在景观中隐藏的园林建筑,将自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之美。园林植物与建筑的合理配置是展现自然之美的方法,通过与自然的有效结合来表达整体美,这就是园林配置中的艺术。 3.2园林植物对园林建筑的作用 (1)烘托主题意境 基于建筑主题、意境、特性进行植物配置,使植物发挥了突出园林建筑的作用。景观设计常以植物命题。昆明湖中知春亭景色秀丽,亭与植物搭配相得益彰。概念上,春景后,表达冰融化的春天,需要首先感受到春天的第一个春天传达信息。因此,植物造景,以最能体现春天的柳树,主要沿岛种植旱柳,柳绦十几株,配以三五棵碧桃,岸边天然山石散置,加配紫藤,精要简单,表示“知春”的主题。 (2)协调丰富构图 不同的风格,和植物配置的类型应统一建筑风格,在不同类型的功能架构的不同部分,据建筑的需求应选择不同的植物,采取不同的配置策略,协调和丰富构图,使得建筑有时间感。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的植物的生态习性,植物和建筑物协调和整体环境条件。由于颐和园是皇家园林的象征“长寿永固”,油松、白皮松、桧、侧柏等常绿树种被广泛使用,例如,仁寿殿在门前侧柏,在乐寿堂、玉澜堂也培养。这不仅是当地的松树和柏树的基调,四季常绿,冬天不落叶等原因,还因为他们是“道德”,“长寿”的象征。同时,形成暗绿色针叶凝重的背景,作为最适合山区的色调,红墙黄瓦的景观,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体现出前者壮丽的山地景观,宏伟的皇家气派。 (3)彰显景观活力 建筑线条大多平直僵硬,而植物树干更自然弯曲,园林中经常使用植物的自然纹理曲线柔化人造硬质材料,并起到衬托作用,使得建筑和植物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一般体积较大、庄严、视线广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择高粗枝并且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精致玲珑的建筑周围,宜选用叶小枝纤且树冠丰富的树种。最前方沿昆明湖的建筑整齐的配置,在门前的植物对植、列植,如黄鹂厅前面的海棠花瓣,竹,石中间设置古朴典雅。其他花卉也有应用,如楸树,悬铃木,广玉兰,紫薇,榆叶梅,这些落叶乔木和花灌木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景观的生命力。 4结束语 园林建设中,不论是在古典园林,还是在现代园林在设计时都无法忽视的是建筑物和植物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筑是固定不变的实体形式,植物的材料则是最变化,硬和软,松和弛,由不同的纹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两者之间的搭配,直接关系到整个园林项目的效益和布局。因此,园林建筑和植物配置是表达景观效果协调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吴书惠 林明明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古代园林建筑明式家具艺术研究 摘要: 大多数人认为明式家具就是明代的家具,其实它不只是单只明代时期的家具,它代表的是具有这个时代家具特征的一类家具,它是我国明代形成的一项艺术成就,以其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做工,自然凸显的纹理及美观实用的特点受后人追捧。明式家具在园林建筑中的陈设十分地讲究,不论从美观还是风水,都值得我们一探究竟而更加值得深思的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如何让中华五千的文化血脉流淌在设计实践的每个环节中,并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推陈出新。 关键词: 明式家具;园林建筑;陈设 一、明式家具简要概述 常见的明式家大多用紫檀木、酸枝木、花梨木等进口材料制作成的硬木家具,如今全国很多地方都在生产,但并不是全国各地的明式家具都享有盛名,要说广受追捧的还属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所以,公认为最正宗的明式家具应属苏式。其特点:造型大气,注重比例尺度的严谨,精益求精,轮廓不啰嗦,以曲线为主;结构以传统榫卯为主,严密牢固;选材讲究,比较注重木材原因的纹路肌理以及成色;配件为金属材质,样式别致,色泽柔和,使用的恰到好处。 二、明式家具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古典园林家具体现着园主的身份地位,同时满足园主的物质享受,而明式家具做工精良,选材考究,是园林建筑中的宠儿。“苏州明式家具”是明式中公认最为正宗的,而苏州的大小园林中更处处可见这些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园林装修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的部分通过对室内空间的分隔布置,来体现建筑的主次地位,使建筑的空间、方向符合其功能和伦理功能。家具是室内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兼具实用和美观两种功能,供人休息,也可用作欣赏,且能够与室内其他装饰品相呼应,形成和谐的室内空间陈设效果。人们往往欣赏园林时,重视的是石景、水景、植物、花等自然景观,其实在园林设计中建筑外观与内在陈设是并重的,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满足衣食起居的基本需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精神满追求,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古今建筑的发展和家具的发展都是相辅相成的。苏州园林建筑室内中多数都选择明式家具,大方不失精致。 三、明式家具在园林建筑室内的陈设 家具发展到明清时期,其类型样式和布局除了满足日常生活实用功能外,与建筑外观也发生了紧密联系,形成了像苏州园林一样的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精华之作,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经典,明式家具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是和当时的造园院运动息息相关的,园林建筑的兴盛直接推动了明清时期家具业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那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明清时期苏州大小的私家园林就是这一文化下的产物。无论是家具还是建筑外观都能看得出当时的文人追求着一种简明、雅致、天然的生活理想。不同的国家、地域对布置家具的要求、规律、次序也有所不同。古代中国比较重视伦理纲常,因此对宅院里的各种家具按照不同的功能空间逐一进行要求。园林建筑的设计多重自然和谐之美及自由悠然的境界,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可以看出其建筑之间的节奏疏密有序,淡雅的色彩,山水相依,居住其中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内部空间组织也遵循着对称均齐、阴阳之理、隔而不断的规律,这种空间的组织让家具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明式家具的陈设与建筑空间组织的特点是相适应的:家具成套对称陈设,园林的室内在设计时往往是把家具作为其自身的一部分,在房屋计划建造的同时就把家具的样式、尺度、种类等一系列数据推敲完备,以便于室内空间与家具更加和谐,互为补充,一般会使用成组的家具对称陈设,以临床迎门的桌案和前后檐炕为布局的核心位置,配以成组的几,椅等。其他的家具也大多成对的对称摆列,力求统一;家具陈设讲究阴阳对比,讲究均衡,又有等级高低之别;家具的材质肌理可以体现其表面质感效果,选择是也要适应建筑的其他装饰,才可以提高整体效果;家具作为隔断把空间分隔得功能分明又不至于闭塞沉闷,例如隔扇、博古架、书架等,在空间中创造出自然、流通性强的效果,不仅实用而且大方美观,富有文人情趣。这些园林室内设计中的隔断或家具的合理运用使被分隔的空间和谐统一。家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绝不是一件简单的实用物品,家具上的一些装饰纹样就准确的体现了这一点,除此之外,也有着古人对文化的尊重和对幸福未来的神往。明式家具在园林建筑中的陈设方式与其室内空间环境密切相关,家具风格以室内整体环境风格为依据,选择相配的才是最好的。不同样式的家具的陈设方式不同,对室内空间氛围的营造的作用也就不同,而在园林建筑中,园主大多以追求一种自然和谐的意境为目的,所以明式家具的陈设正式对这个大环境主题的呼应,明式家具具有各不相同的造型美,适应和体现着不同场所的功能意境需求。 四、结语 明式家具之所以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是因为它并不老旧,也没有停滞不前,造型、工艺等都在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发展,所以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家具设计研究的范本。当代的中国是承载着五千灿烂文化的大国,在如此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家具文化和园林文化是其不可小觑的一部分,可能透过园林中一件古老的家具就能够看到当时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如何将明式家具及其象征性元素运用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并将其发挥到极致是每个园林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潜心研究明式家具中蕴含的设计精髓,与时代接轨,加之以现代的技巧、方法、理念,扬长避短,设计出既有中国传统特色,却不古板的园林陈设作品。明清时期的设计师重视家具与园林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与不同环境的的呼应,从而有了丰富多变的明式家具,这些都启发我们思考问题时,应该由微观到宏观,不要只看一角做设计,只有真正理解了传统设计中的精华才能准确的把握和创新传统,然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作者:刘姝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一体化园林建筑设计探索 摘要: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与深化,也是室内空间与环境的再创新,不能仅仅理解为三维空间六个面的简单装饰,而是一个完形空间的具体表现。在现代室内设计的理论中强调的是:功能,结构与材料,美观,环保,节能,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室内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关键词: 中式园林建筑;现代室内设计;设计一体化 室内设计的发展其实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以及各个时期的具体各种不同的设计手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功能、目标的追求有了不同的意义。有了许多新的不同的术语,比如说形式追随功能,建筑设计应该由内而外,建筑要室内设计一体化,等等。具体的室内设计思维方法也由原先的二维设计到三维设计。由最早期的设计所考虑的美观实用,过渡到今天的对色彩的、对光学的,对环保的、节能的,人机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良好运用。由生理需求提升到心理需求,并且需要二者兼容考虑。今天的室内设计已经完全可以从建筑设计的领域内相对独立的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当然是室内设计还是建筑学范畴内的学科,所以说室内设计学科也是一个有着非常广泛定义的设计,有公共建筑的室内设计、有商业建筑的室内设计,有住宅建筑的室内设计,也有许多室内设计的原理和手法等等具体的运用,具体的设计内容可以分为室内的平面图设计与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线路、需要环境整体性思考、六个界面的设计、室内灯光照明的专业设计、各种配套设备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以及室内与之相协调的陈列家具或艺术品装饰,今天我所想讨论的仅仅是中式园林建筑内的室内设计。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它们是以文人墨客士大夫们修心养心或者说是策划与工作社交的场所。而园林建筑的室内设计总构成就是由:室外室内的环境构成,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从室外到市内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原始人只是从自然界的室外进入到洞穴,这一个自然界向洞穴口之间的有意识的过渡就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步,建筑的慢慢发展都是离不开室外和室内是一个转折点,这不仅仅是一个转折点,其实这是人们一个工作和休息、公开和私密的一个临界点。而中式园林恰恰良好的表现了它。室内设计首先要表现的就是平面设计,它不仅仅要表达联系内外的出入口,还要表达墙与窗的组合,还有与庭院的联系以及墙内的家具及艺术品布置等等,室内设计师首先应该有完形空间的思维才可以把平面布置表达清楚。所以说平面布局是基础,是评判室内设计优劣的重中之重,平面布置是以二维的图纸表现去完成三维的完型空间,它不是简单地墙的界定而是一个空间的再创造。要考虑使用功能,不同使用功能的要求有着不同的表现方法,在既定建筑中的空间再创造必须深入考虑平面内部的交通组织功能分区以及主要区域次要区域以及内外联系区域。功能与美学必须两方面同时考虑在平面布置中。同样的北方的中式园林也是在一个既定园林区域中按照自然的依山傍水布置楼台亭阁而交通路线就是他的连廊与小径,以园林为主、以建筑为辅。而岭南园林的规划布置中,就是一个满足用户使用功能的建筑群包围着中间的湖景石山与庭院,建筑物围绕着园的周边及围墙布置,建筑物连廊将形成一个环形间,景观功能服务于住宅与居住功能。从以上叙述可看出室内设计与中式园林的平面设计有着非常相似相同的共同点。 一、中式园林建筑内的各种设计表现都完全符合现代室内设计的本质要求 局部房间内的设计。虽然平面布置是室内设计的灵魂,但是真正让使用者长时间体会的,却是一个个小的房间所组成的一系列空间组合。房间空间的大小或者说拥挤的大小,对使用者的用户体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使用功能的房间,有着不同大小的要求,比如展览馆的大小,与办公室、学校教室、大会议室和用户洽谈室,而居住空间内的起居室、睡房更有着不同的具体符合人体要求的尺度,那是更有不同的尺度要求。正因为这样所以大部分的房间都是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矩形或圆形、置身与这样的空间中人会感到比较舒服自在和有方向性,如果不是由九十度直角围合成的空间会让使用者迷失方向感。所以才有了人机工程学的专门学科。它从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以及用户的实际用途做了各个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具体的数据可以通过专门的手册去查询与使用。中式园林建筑中的连廊的尺度就是非常符合现代人机工程学要求的尺寸所以说,我们中式园林中的建筑已经很好的表现了符合我们亚洲人的尺寸或美学鉴赏力。房间也是由地面天花墙面所界定的。墙面的表达方法和处理方法有许多,不同的用户需求有着不同的要求,墙面的界定可以是透明的不透明的或者半透明的。由此可见建筑与室内设计是那么的密不可分,而天花又是一个我已和空间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建筑物界定了自然与人文空间的界限,它也是室内设计师在处理天花所必须要处理的、如符合使用功能所必须的一切设备管道。良好的无缝衔接班的焕然天成般的处理好天花是优秀室内设计师说的必修的功课。地面的处理也是连接边界及分界地与墙的必要部分,地面表达的普遍规律应该遵循水平、稳重、稳固的原则。而中式园林建筑内的地面墙面顶面完全符合现代室内设计的如上所述之本质要求。垂直交通的楼梯楼道与房间与房间之间的门及与联系屋内户外联系的门与窗,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楼梯的设计是既有实际使用功能又有美观功能的一个部分,楼梯楼道的既又有导向性、也是室内设计的区域再分区,我们设计师会花重笔墨在这个部分。对比我们传统的中式园林建筑内的连廊建筑就是精美的表现了这个楼道的功能,它是联系着甲建筑乙建筑却不留痕迹的处理好园林建筑累的高低起伏,是地面高低变化的精美处理手法。再讲门,门在建筑中不仅仅是一个出入口,同时它也是一个隔离内外的关键口。门在建筑的作用从远古到现代有一个意义是不变的,那就是远古时代的人们在简单建筑中设置门只不过是为了御寒与防止野兽,现代也是为了保持舒适温度与控制出入口。在建筑群中有许许多多形式的门,不同的区域需要不同的门,房间的大小用途决定着门的大小及材质设置。窗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在许多情况下窗和门是很接近,但是窗还是不同于门,窗的主要功能当然是要由内向外的观赏和由外向内关上,其中还包括着空气流通、采光,景观。随着文明的进步,原始社会的洞穴建筑的无窗房间在现代是不可想象的。窗的存在对于建筑物来说,不仅仅有的生理需求,还有人们的心理需求,当然随着科学技术与材料、设备的不断进步,创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窗的设计和关注是我们室内设计师必须非常重视的一个关键点。中式建筑的门与窗,有着与现代建筑非常相似相同点的地方。比如中国建筑的结构有通俗的讲墙塌房不倒之称谓,因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式梁柱机构,门与窗不是在承重墙面的安装的,中式建筑的门与窗是完全独立于建筑承重结构的。 二、结语 专注室内及建筑一体化的,把握完型空间在设计前期到装修完成时的一致性,推广模块化的中式建筑元素。 作者:郑闯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传统建筑元素应用 摘要: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也有着丰富的传统建设艺术资源,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当中加入具有强烈的历史气息以及艺术气息的传统建筑元素可以使其更具个性和风格,也使其更具魅力和神秘感。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特征,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措施,以期为提高我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当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我国传统建筑元素;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建筑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以及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但在近代国际现代化建筑形式大量涌入以及我国建筑观念转变的影响下,当今我国建筑风格趋向工业化、模式化,建筑文化的承袭方面出现了巨大断层,大量优秀的传统建筑元素被丢弃。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重新发扬和传承,需要在当代建筑设计当中充分加入传统建筑元素,在保证建筑的使用舒适度同时使之更具观赏性和文化性。 1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特征 我国的传统建筑技术精湛、风格强烈,是世界上最具鲜明特色的精美艺术形式。在漫长历史长河当中,逐渐形成今时今日具有独特性和完整性的建筑文化体系,其影响范围广,存在时间长,是我国劳动人民历经各种文化融合以及朝代更迭所遗留厚重而坚实的物质基础。 1.1中国传统功能性建筑元素 中国有很多传统建筑元素是根据建筑构造需求,经过设计变化得来。如建筑当中的斗拱结构在历史上原本是用作尺度衡量标志,其初始意义是古时人物权力等级的象征,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屋面同上次结构传下的负荷传递到柱,并最终传至房屋基础。雀替结构在历史上原本用作降低梁柱跨度,强化梁端剪力,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其性质也渐渐由功能转化为装饰[1]。 1.2中国传统装饰性建筑元素 中国传统建筑当中不仅有功能性元素,还有艺术性以及装饰性元素,是中国传统建筑在美学以及文化上的鲜明体现。中国的古代建筑当中装饰性建筑元素无处不在。我国传统建筑多讲求和谐对称、中正平和,对于建筑的美观性和艺术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也就出现了大量的装饰性元素。如建筑结构表面的装饰性画作,都是古代我国文化艺术美学方面的具体体现。 1.3中国传统历史性建筑元素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自身就带有各自鲜明的历史痕迹,不同的历史年代以及朝代更替都给建筑带来了不同的积累和发展,其外在表现也有细微差别。文物、考古、历史等学术界专家在进行建筑遗迹的年代判断时,通常会根据其外在的细微之处判断其建造的年代和用途,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我国唐代、宋代、元代三个时期的建筑斗拱结构就和明代与清代建筑的斗拱结构有着明显区别,在体积上较普通斗拱更大,其数量上较普通斗拱少。 2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生产的高速发展和进步,传统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独特的院落风格也基本在当代建筑中完全消失,现金社会当中可以使人感受自然与和谐的建筑元素更是凤毛麟角[2]。 2.1传统建筑元素的实际应用原则 为传承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及特色,需要积极的将传统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当中,建筑进行合理的创新与改造设计,使其不仅在实用性上达到时代要求,更在美观性上达到时代标准。我们所说的建筑设计创新不是单一的进行高新技术的应用,而是将更多元化的建筑因素有机的融合进入建筑设计当中,使建筑在美观性与实用性双方面平衡发展。将我国传统建筑元素进行改造和重新利用需要经过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使之能够满足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第一,需能传承并发挥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传统,秉承我国历史人文精神和理念,并避免其与当代文化及设计发生抵触。第二,在进行当代建筑文化的重新构建过程中,依据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跨越当今建筑行业的经济性为主的建筑设计理念。积极进行当代建筑元素的创新和转化,大力发挥我国数千年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优势,将之与当今建筑工艺和技术进行相互糅合,创建更为优质、优美、优势的现代建筑模式[3]。 2.2我国传统人文观念的应用 我国一直以来的文化传统核心理念当中,人们所追求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我国传统建筑设计在这方面也有着相当的反应和体现。我国大部分传统建筑设计之中,都有当时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背景相互融合的痕迹,而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背景也共同决定着当时建筑风格的走向与发展,因此,建筑设计也在各方面带有不同特征的传统建筑元素标志。在当代园林建筑设计当中融入传统建筑元素并非单指在建筑设计外形上使用复古的色彩和图案,最重要的应当是在建筑设计当中运用我国传统建筑的内敛婉约特色,将实际条件与现代化建筑技术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将园林建筑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性降到最低,不仅使之符合国人的审美感受,更能有效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我国辽宁省沈阳市的标志性建筑物“方圆大厦”,在外形上选用我国古钱币造型,寓意生意兴隆财帛丰厚,建筑周边绿地建设也采用了相应的中国传统园林风格,配有亭阁、流水、拱桥等,大量中式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让方圆大厦充满了厚重的中式传统韵味[4]。2.3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的应用我国北京的四合院结构建筑是最能反映我国传统建筑理念特点的建筑设计典范。四合院的最初设立理念是构建专属的私人独立居住院落,使之与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隔离。它巧妙的利用围合式空间设计,使人们在居住空间的私隐性以及独立性方面有了很大的保证,因其具有保证住所私密性的功效,成为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元素存留并发展开来。与此同时,四合院当中设置的假山、石雕、竹林等传统建筑元素也是当代园林建筑设计的优良素材,不仅可以向园林参观者提供舒适和谐的视觉感受,也可通过藏、隐、露等一系列布局方式给参观者营造丰富生动且有无限遐想空间的思维感受,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予以展现和传扬。 2.4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灵魂的具象化表现。传统建筑符号可通过向人们输送文化相关信息,促进群体文化认同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人们思维的联想功能将我国传统文化扎根在人们心中。所以,当进行现代园林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如需使用某种具有既定意向的传统建筑符号,应当预先将之进行分类与加工工作,再合理使用加工后的传统建筑符号来传递当代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文化特征[5]。如我国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墙面上饰以大量不规则形状石头和树枝,虽表面看来粗粝简陋,却是我国古代文字记录方式的实际展示。 3结论 在当代我国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有效准确把握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内涵精髓以及象征寓意等方面原则,将之进行合理的创新和改造,并作为自身设计灵感的源泉以及展现方式,在现代园林建筑的实际设计环节当中对其进行灵活应用,发挥自我的独创性,将之和谐生动的融入设计之中。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加强对我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设计出符合现代人们审美标准的园林建筑。 作者:韩玮 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究 摘要: 一直以来安全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管理工程来说,不仅在建设的时候要做到安全施工,同时也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现在很多的城市陆续开展了园林建设的项目,这是因为园林建设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而且其质量与城市的景观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 园林工程;施工安全问题;管理措施 对于项目的安全管理是必要的工作,尤其是在施工的时候。如果疏于对施工的安全管理,在出现安全问题的时候,会造成人身伤害,甚至会破坏环境。而且园林建设与城市的发展有关,在建设中出现问题会影响城市建设的开展,同时也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园林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尽管我国园林在管理的工作过程中仍有不足存在,但是整体的管理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1园林工程在施工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员方面 据调查,在中国的园林建筑行业中,其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没有经过正规及专业的施工培训,不仅缺乏系统的安全知识结构,安全意识更是普遍较差。例如:在大树吊装、大型景观石安置时,许多建筑工人没有佩戴安全带、安全帽等,对待工作始终抱有侥幸心理,容易导致自己或其他人员伤亡;一些建筑工人不遵从施工安全从事法规,安全意识很差;许多建筑工人在操作机械过程中,也没有专业方法及技能,容易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可估量的安全事故。 1.2物品方面 从总体来看,我国园林建筑是多种多样的,这使得园林施工安全方面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一般而言,园林工程施工要求相对于其他方面的建筑来说要高得多,许多物品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调整,所以在园林工程的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也就相对复杂一些。例如:在园林工程的现场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的用料堆放、施工引起的噪声等都有可能成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由于园林工程基建的规模比较小,自然而然技术要求低,这就使得园林工程施工队伍存在着无证设计、无证施工等弊端。主要是施工时,安全员数量不足,甚至有时在施工现场没有安全员指导施工,更别谈制定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了。正是由于施工现场的安全无人管、无人监督,施工现场处于放羊状态,所以极其容易导致施工过程出现安全问题。当前园林工程的施工安全状况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园林工程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必须在全面弄清楚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和改进园林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同时由上述可知,当前园林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减少和消除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减少和消除物品的不安全状态这两方面。下面就结合这些因素,对如何才能做好园林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进行一番探讨和分析。 2做好园林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几点措施 2.1加强施工人员的素质培训,强化安全意识 在多个园林工程中调查发现,施工人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素质较低,而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往往都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素质差而造成的。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能做的就是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工程的管理人员要重视员工的素质问题,同时为了能够将工作人员的素质有效提高开展培训工作。首先是在开始施工之前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对其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对于有危险性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有证上岗。其次施工人员要有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要强,在施工的地段尤其是危险地段要有安全提醒标语,这样施工人员才能保证安全作业,有了标语,施工人员也有了安全防护意识,从而减少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 2.2加强过程控制与应急管理 在调查中可以发现,我国的安全管理有局限,尤其是在安全作业还有责任上不足,常常施工人员是违背安全准则在作业,而且在出现安全事故的时候找不到具体的责任人。在处罚违规事件的时候,没有按照处罚条例进行。因此在施工的时候,要求工作人员按照规定施工,同时落实安全生产制度。此外还要有安全管理小组,小组内的成员要有管理意识,在施工现场要仔细的检查现场的安全情况。例如材料的摆放是否规范,材料的储存是否正确等,保证现场的安全,让施工人员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去施工。检查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外在的,施工方要注意内在的安全管理工作,例如在施工现场配备消防器材,要求施工人员安全施工等等。安全管理人员要与项目的负责人及时的沟通,定期对工程的进度以及施工情况进行管理。在管理园林的施工上也要有资金的支持,通过园林工程使用资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定期的更新现场的设施,提高现场的施工环境。另外一个就是在利用资金上要保证合理,加大力度研究施工技术,创新施工管理措施,保证施工的安全。 2.3合理规划施工现场,改进作业环境 一般来说城市的园林建设主要是建设在郊区的位置,该位置与其他城市相连,而且这个位置交通便利,车辆多。因此施工人员在对园林工程规划施工现场的时候,要考虑现场的布局。首先是要对即将施工的场地科学规划,保证绘制出的平面图是最佳的方案。而且在规划施工场地的时候,要明确各个场地的功能,场地之间安全距离。而且要在施工的现场建立通道。这条通道仅供施工的车辆使用。如果施工的场地有危险,那么要在那个位置设立警示牌,提醒过往车辆的安全。一般施工的现场都是封闭的,而且现场周围有护栏。在工程停止施工的时候,也要有一个或者是几个人值班,以免工程有问题。 3提倡全员参与安全生产管理 对于园林工程的安全管理要全体人员共同进行,不能只有几个人执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有安全管理的理念。对工程开展的安全管理工作基础就是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参与,而核心就是管理人员尤其是项目的领导能够重视。改变对项目管理的被动趋势,化被动为主动。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意识到对项目的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3.1签订工程项目安全目标责任制,使项目经理明确安全目标,充分履行项目经理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第一责任人应负的权利和义务。 3.2任何一个项目都是有安全风险的,而且项目性质以及内容不同,出现的安全风险也不同。在控制安全风险的时候,要根据项目的性质而定。为项目预留安全管理款,禁止任何人挪用,这笔款项只用于安全管理。在需要使用资金来解决安全问题时,项目的管理人员就可以使用这笔资金进行管理。 4结论 总的来讲,园林的绿化施工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每个城市每个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园林工程的施工安全问题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严格强调人员、物品方而的因素,才是确保园林工程施工得以安全、正常进行的保障。希望我国的园林设施越来越多,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作者:王连仕 董雪 单位:大连园林绿化工程公司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初探 摘要: 本文从课程开发背景、教材内容设计思路、教学任务设计思路几方面分析了中高职合作阶段中职教材《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的特点,分析了教材设置方案,以及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起的作用,指出了教材设计的优越性,以及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便利性。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园林建筑;教材开发 现代园林建筑类型日益丰富,有茶室、餐厅、展览馆、体育场所、亭、廊、轩、榭、花架、园桥、展览牌、景墙、露天剧场、展览厅等,还有建造速度比较快,造型新颖别致的膜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等,以满足人们生活和休闲的需要。 1课程开发的背景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中高职衔接的办学模式,既克服了纯中专教学的低水平,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技能,缩短了学生适应职场需求的时长。为了培养园林专业的一线管理人才,我校(昆山二中专)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中高职衔接的试点工作。在进行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时,两校联合开发了《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中职阶段)和《园林建筑设计》(高职阶段)的教材。由于中职阶段要强基础,重基本技能,因而在进行教材编写时,我们主要安排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材料和构造有基本的认识。 2教材内容的设计思路:确定核心内容 不论是什么样的建筑,都离不开各种具有不同功能的建筑材料。而建筑材料只是构成建筑物的元素,如果不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规则,是形不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园林建筑的。 3教学任务设计思路:通过五个环节加强对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每一个教学任务的设计都分为五大部分。第一步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明确学习本部分内容要完成哪些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学习,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第二步对提出的具体任务进行分解,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尤其强调了现场和市场调查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学习要能走出来,学习场所不仅仅局限在象牙塔中,给出市场调查和现场调查要解决的问题;第三部讲解学习本任务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通过本部分知识的学习,获取相关知识,具备解决相关任务的能力;第四步为任务实施,给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学完本部分内容后能解决本部分提出的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步为评价方法,既对学生提出团结协作的要求,又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还强调了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这样设计,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可度量性,为以后高职阶段提高自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材设计的整体思路:重技能、强素质 园林专业的工作,绝不是少数人能完成的,需要广大从业人员通力合作。学生不论学习时间有多长,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面向就业市场,找到自己在市场上的一席之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极为重要。本教材设计时,从任务提出到任务实施各个环节,都贯穿了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思想。要求学生能与陌生人沟通,具备相应的市场调查能力,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总结分析能力,对所调研的结果能够分析出其间的规律性,还能运用一定的计算机手段,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成果。很多任务在提出时就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为后续高职阶段学习,参加社团活动和工作后适应团队协作打下坚实基础。任何一种新形式的出现,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高职合作这种新型的合作方式,可以实现中高职校及学生的多方共赢,是一种具有一定想象空间的教学模式,值得广大从业人员积极探讨。 作者:刘彦平 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设计项目教学法应用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具有较高实践能力要求的课程,在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通过对项目确定、项目实施以及项目成果的评定,能够拉进学生与园林建筑业的距离,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国园林建筑业的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人才。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园林建筑设计;教学;应用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是面向整个园林建筑行业,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这就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完善教育手段,提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此时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加入项目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被动转为主动,为学生适应今后的园林建筑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1项目的确定 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对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和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法的转变,将实践课与理论课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实践能力的提升。项目的确定是整个项目教学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要想完成一个好的项目设计,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选取最适合自己本阶段设计水平的项目进行实施[1]。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制图和园林建筑设计两部分,学生在进行项目选择时就有了一定的可选择的范围。在进行项目选择之前,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对国内外园林建筑设计行业的现状进行调查,并了解园林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历程,对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园林进行参观。一个好的项目选择需要建立在具体的、多方位的考察和资料的收集之上。在进行项目选择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进行引导,可以给学生几个合理的项目进行选择。教师要对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进行甄别,帮学生确定一个与时展能够紧密联系,同时能够符合学生此时的实际设计能力的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比较成型的园林建筑企业进行参观,与园林建筑设计师进行交流,通过与真正的设计师进行对话,帮助学生对自己之前作出的项目选择进行确认,使学生通过自我判断找到项目选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通过与园林建筑设计师进行交流之后,还能够确定与时展联系更加密切的项目,从而为接下来的项目设计与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项目的实施 在确定好项目之后,需要对项目进行具体的设计并实施,这是项目教学法获得成效的必要环节。由于学生选取了不同的园林建筑设计项目,需要教师对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并向学生介绍完整的设计过程,让学生自主的对整个园林建筑设计项目进行分工,并进行实际操作[2]。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本小组内选取一至两名负责人,以设计部经理的身份对本次园林建筑设计进行整体的规划。这一负责人需要具有过硬的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知识,并具有较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能够胜任负责人的工作。负责人要根据本组确定的项目进行分工,在分工过程中要注意考虑本组其他同学的意见,尽量做到兼顾每位小组成员。只有明确分工才能保证项目的实施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也保证了每位小组成员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提升每位同学的实践能力。进行分工之后需要对整个项目进行设计,这一设计需要建立在实际考察的基础之上,并通过讨论加入本小组成员独特的设计理念,争取能够设计出既美观实用又富有特色的园林建筑。在学生进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时,教师需要进行指导,随时掌握学生的设计与实施情况。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帮助,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这样,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掌握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3项目成果的评价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项目实施成果可以以成果展示的形式呈现,包括总平面图、功能分析图、景观分析图、鸟瞰图、局部效果图等[3]。要根据不同的项目制作成不同的成果,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展示。由于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并不能将学生的实际设计成果进行建造,这就需要教师对设计成果展示环节予以一定重视,在对学生充分认可的程度上,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在进行项目成果的展示前,需要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帮助对方发现自己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法,从而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可能在自己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真正进行园林建筑设计时能够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教师在项目成果的评价中占据重要位置。教师要对每组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认真的观察研究之后,予以中肯的评价,要认真对待每组学生的作品。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成果的评价时,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点评,并引导学生认真对待现代园林建筑行业的发展变化,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作品要予以具有针对性的点评,但要注意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以鼓励为主[4]。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作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在今后的设计中做出改进,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应用,需要教师从项目的确定、项目的实施、项目成果的评价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特点的园林建筑设计项目,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建筑设计相联系,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园林。项目教学法的引入,能够有效提升园林建筑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我国园林建筑行业提供具有较高园林设计知识技能的人才,推动我国园林建筑行业的发展。 作者:高静瑶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小品构景配置分析 1园林建筑小品的功能及特点 在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中,园林建筑小品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整个园林艺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园林建筑小品是园林建设中的各种小型园林建筑设施,一般情况下,这种建筑设施的功能相对明显,造型虽小却富有极大的韵味,建造的艺术性非常高。我国的园林造型大多以融于自然,依山旁水,通过修建假山,种植大量植物,合理管理水域,以及建筑构造等方式将园林的各种要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园林建筑小品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小品,它不仅要满足供人欣赏、休息的要求,还要满足园林景观造景的要求。园林建筑小品按照功能可以分为服务类的建筑小品、装饰类的建筑小品、展示小品、照明小品以及管理类的小品等。具体的园林建筑小品应该与整个园林的主题密切联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自然高度融合。园林建筑小品是园林景观中特殊的建筑,存在于整个园林建筑的方方面面,在不经意间提升整个园林的艺术价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整个园林的景观设计,使其生态化的设计更加突出。 2园林建筑小品与各个构景要素的配置 在整个园林建设中,不同的构景要素与功能强大的园林建筑小品,进行完美的配置,会产生别样的艺术效果,使整个园林建设锦上添花。 2.1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的配置 2.1.1原则 2.1.1.1观赏性原则 园林景观最终要的是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为人们提供优美的休息、观赏的环境,从观赏性的原则出发,将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相配置,达到完美的观赏效果。 2.1.1.2实用性原则 植物能更好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效缓解噪音,防止表水的流失,将园林建筑小品与植物种植相结合,使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2.1.1.3经济性原则 城市建设用地有限,在园林建筑小品与构景要素之间的配置中,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在建筑小品与构景要素的配置上尽量可以循环利用,节省经济费用,打造绿色、低价的园林生态建设。 2.1.2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 园林中的植物种植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园林建设的主体。然而园林建筑小品完全属于人工制造的景观,主要用于服务游客。将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小品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补充,一方面用植物来缓解建筑小品的生硬感,另一方面,用建筑小品来增加植物景观的柔美性,两者之间相互衬托,相互点缀,提升整个园林建筑的效果,增加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2.2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山水的配置 中古传统的园林建筑离不开山水的自然结合,其自然景观的基本要素就是山水。古语有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在具体的园林建设中,山水从不分家,延续古老的传统,在现代园林建设中,山水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水面倒影山,山上流淌清泉溪流,每一个建造的景观在山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建筑小品中的亭子、楼阁以及小船等都可以与山水相结合,构成完整的山水画面。 3构景要素在园林建筑小品中的应用 将多样化的构景要素应用在园林建筑小品中,不仅发挥其建筑小品的功能作用,也有效体现构景要素的作用,完成对整个园林建设的优化。 3.1亭台楼阁 亭台楼阁是常见的园林建筑小品,主要供游客休息、观景之用。亭台楼阁的周围一般伴有大量的构景要素,如湖中的亭子,水中的荷花,岸边的杨柳等都是建筑小品与构景要素之间的完美配置,增加了整个园林建筑的美感以及艺术价值。 3.2石凳、石桌 在园林建筑中,石凳、石桌是常见的建筑小品。一般出现在湖边、道路两旁、广场、亭子等地方,方便游客随时休息。而这些地方又都会出现一些植物、山水等构景要素,是园林建筑中比较常见的建筑小品与构景要素之间的完美配置。 3.3回廊 园林中的回廊是独居特色的建筑小品,一般的回廊中游固定的坐凳,廊顶或回廊的周围都会有大量的植物相伴,起到遮阳、休息等作用,也可以将园林的景区分段,是整个园林更加具有韵味。 4结束语 在园林建设中,建筑小品与构景要素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园林建筑小品,配以相应的植物、山水、或是其他的基本构景要素,都能更好的体现园林建筑的艺术性,增加其文化价值。 作者:桂丹丹 单位:北京京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建筑论文:游憩型园林建筑规划设计探析 1以最佳立意为前提 立意就是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全方位考虑环境条件,按照艺术审美规律的要求,经过多方综合考虑所迸发的灵感。既关系到规划设计的主题目的,又是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各种构图手法的根据。优秀园林建筑设计最佳立意,贵在善于抓住环境条件中的关键因素,既能较好地解决建筑功能的实用问题,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思想境界,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包括绿化、水源、山石、地形和气候等。而其关键取决于设计者如何利用和改造环境条件,不管是总体空间布局还是细部处理都不能忽视这一问题。在森林公园景区,比较容易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重在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如骊山兵谏亭从最初的“捉蒋亭”到现在的“和合”题刻及“日月亭”的陪衬,既很好地反映两岸关系,也是成功立意的体现。1)亭不仅有驻足休息和观景的功能,更是重要的点景建筑,以其集中向上的通透造型与周围自然景物结合,构成优美的景观画面。“无亭不成园”,规划设计10座不同式样的亭子,以体现皇家园林、自然风景和田园风光三种不同风格。2)楼阁除带有贮藏、瞭望作用之外,以其凌空高耸、造型隽秀的建筑形象在造景上起到很大作用。规划设计7座式样不同楼阁,用于书画、经文、茶座等不同经营。3)塔常成为一个园区的构图中心,这种醒目而集中向上的园林建筑所构成的风景线控制着整个景区,使得环境愈加秀丽幽雅。规划设计2座楼阁式塔,用于控制两种不同风格的景区。4)殿、廊、轩、馆、榭、台等都有其各自的性质与功能,在规划设计时应首先明确。 2以巧妙选址为基础 森林公园中园林建筑规划设计,本质上就是创造和大自然相协调并具有诗情画意的空间序列。游憩型园林建筑如此选址不当,不但不利于艺术意境的创造,并且还会因为降低观赏价值而削弱景观的效果。如骊山晚照亭为四角重檐攒尖顶亭,本身造型非常优美,只是在选址时,过分注重历史遗迹,而缺少考虑观景与点景的需要,处在山坳中,仅为路亭而已。游憩型园林建筑选址尽可能要选在两个空间的交界处,如水边、山顶等,满足观景与点景的双重需求。1)从宏观环境和用地上看,傍山的建筑借地势起伏错落组景,并借山水背景,所成画面自多天然风采;临水建筑有倒影衬托,视野相对平远辽阔,画面层次亦会使人感到虚实相衬。2)注意细微的因素,要珍视天然造就的自然景物,树石、清泉、溪涧,土壤、水质、风向、方位也要详细了解。如西北地区冬季西北寒风凛冽,建筑入口、朝向忌西北等。3)园林建筑选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森林公园的整体效果。既从景观要求宜分散和基础设施宜集中的关系,找出最佳结合点;又从考虑观景要求、地形地貌、游览需求、抗震要求等不同因素,选定精彩的交接部位布置园林建筑,使独具魅力的边界线进一步升华,成为人们留连忘返的佳境。 3以应变布局为中心 1)布局与空间:布局是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的中心问题,即使有好的组景立意和基址环境条件,但若布局不合章法、环境结合不紧密,也不可能成为佳作。这就需要特别注重建筑空间序列,就是供人们自由活动的三维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游览产物,除考虑观赏价值外,同时还要兼顾各种性质不同的功能要求,需要把艺术意境和功能巧妙地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2)随形就势的山体建筑:从选址上看,或立于山巅(如独秀亭、同乐塔),或鞍于山脊(如幽香亭、婉蜒亭),或伏于山腰(如长生殿、翠荫亭),或悬于峭壁(如闻风亭、绿阁),或卧于峡谷(如三观亭、源溪亭),或坐于山麓(如逍遥塔、晚霞榭)。从处理手法上看,或悬挑(如王魁台、闻风亭),或吊脚(如红楼、绿阁),或跌落(如叠落台、环玄廊),或整平(如莲花台、连理馆),在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灵活顺势处理。3)相互依存的水体建筑:园林建筑与水体关系处理上,尽可能满足游人的亲水性。从选址布局的角度看,或建于水体之上(如三观亭),或建于水边、依岸而作、面向水域(如晚霞水榭),或横跨水面之上(如遇仙桥)。从设计处理手法来看,或一面临水,或两面临水,较多的是让建筑三面临水而凸于水中(如晚霞水榭)。4)阴阳平衡的植物与建筑:园林建筑与植物关系处理上,注意呈现春夏秋冬四时不同景观,展示不同空间围合变化。如此峰独秀(骊驹亭)、烽火连天(烽火台)等都是利用植物营造景点,又用建筑加以点缀。从景观构成的角度看,植物有效地丰富了园林建筑的艺术构图,以植物柔软、弯曲的线条打破建筑平直的线条,以绿化的色彩调和建筑物的色彩气氛。 4以合适体量为根本 1)尺度与比例:尺度是建筑空间各个组成部分与具有一定自然尺度的物体的比较,应该和功能、审美的要求相一致,并和环境相协调。即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给人以亲切的感受。比例系各个组成部分在尺度上的相互关系及其与整体的关系。既要符合黄金分隔比例,还要考虑一般视觉规律。2)色彩与质感:主要通过对比或微差取得协调,视线距离的因素也应予注意,突出重点,以提高艺术的表现力。如闻风亭为一仿竹亭、三观亭为一石亭,目的就在于和石瓮谷自然风光相协调,给游人以亲切之感:而独秀亭为六角重檐攒尖顶亭,红柱、绿瓦,檐角起翘较大,也是为了和其开阔、独特的环境相适应。3)体量与风格:园林建筑的体量和风格应视其所处的周围环境而定,宜得体于自然,不能喧宾夺主。既要考虑到单体造型和层数,又要考虑到群体的空间组合,充分适应周围环境特色。大小只是相对而言,如在石瓮谷中的闻风亭、三观亭体量不能大,体量大了会使空间环境变小而显得压抑;而在独秀峰上的独秀亭体量就要大一些,否则既谈不上对景、组景,更无“独秀”可言。 5以环境完善为保障 1)用心借景:借景就是把各种在形、声、色、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景观构图的外界元素,引入到本景空间中,有利于扩大视觉空间、丰富景观效果和提高园林艺术质量。2)绿化美化:做好建筑周围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通过彰显、衬托、隐蔽、协调、装饰等方法,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力求“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尤其较大规模的建筑或建筑群更要及时地做好绿化善后工作,而这一重要工作往往被忽略或因资金短缺而被放置搁浅。如明圣宫就建筑本身而言,雄伟、壮观,但周围环境整治不够,远观效果不佳,有碍骊山整体形象。在长生殿、烽火台建设中,一定要把绿化和整治工作与主体建筑工程统筹安排,施工中保护原有的树木,加强庭园景观绿化,创造良好的氛围,以给游人留下美好印象。3)题名楹联:景区建筑的题名和楹联既是对景观的高度概括,也是对立意的呼应。合适、恰当的内容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石瓮谷遇仙桥西侧悬崖峭壁上的闻风亭,题名“仙风遐韵”就有必要,而对观鸟台上的人鸟同乐塔和牡丹沟的圆亭、方亭就没有必要,完全可以让游人去亲身感受、自由发挥。又如骊山老母宫牌坊门(万化之门)对联:持土造人香火万代入青云,炼石补天苍生千秋立伟业,就很好地点化了老母宫主题。 6结语 游憩型园林建筑不仅观景与点景,也能带给游人较好的视觉体验,使人们在观光游览时身心得到自然放松。既是出于人们对大自然的依恋、回眸与复归,更是自然美、建筑美与人文美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园林建筑规划设计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的园林景观,这就需要:1)依据相关工程项目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根据广大游人游览规律、功能要求与审美需要,创造出景色清新、健康卫生、自然舒适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憩和健身娱乐的要求。2)园林建筑是以轻盈小巧、雅致美观见长,装饰装修既要满足审美需要,又要和建筑的内容和功能相一致,与周围和谐统一;同时,结构安全意识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3)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关怀是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设计者应保持谦逊的态度,将园林建筑融于大自然环境之中,而非凌驾于自然之上。4)园林建筑师要结合设计技巧,开拓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与思路去创新。既继承中国传统典范、师法古人,又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创新,力求灵活多变、“构图无格”。总之,园林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事关森林公园的命运及是否可持续地良性发展。所以,必须以认真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座园林建筑,也只有把精巧的园林建筑融化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才能使森林公园锦上添花。 作者:陈祺 王小鸽 张纯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分院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 1园林建筑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与现在已经无法相比,当今人们的物质需求大多数已经得到满足,但心理需求却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种矛盾的供求关系中,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则是生态意识提高。在建设领域的飞速发展中,园林城市建设己经逐渐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生活在自然中”成为园林建筑的终极目标。园林工程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在园林建筑中,园林植物恰恰代表了自然,在建设过程中扮演了主角,也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2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的协调作用 园林建筑中,园林植物的少许点缀往往如同画龙点睛之笔,说后者是前者的灵魂体现一点不为过。园林建筑的建造理念和所需要表达的艺术气息来源于园林植物的设计与配置,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一个好的设计理念往往是设计者智慧的体现,无论是种类的搭配还是建筑与植被的协调都是以设计者大量的工作经验为基础进行的。园林建筑设计之初需要考虑自身轮廓、线条、色彩和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而园林植物的配置同样需要考虑许多因素,比如草坪及灌木乔木一般是不能单独存在的,色调的一成不变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植物间的搭配不能不考虑各种植物的线条、色彩、树形、纹理和比例,设计出的方案若过于复杂就会让植物配置整体上得杂乱无章,弄巧成拙。既要避免单调呆板,又不能过于杂乱,这就要求设计者需要采取间距、外形相同以及在乔木搭配灌木等方法进行设计,这种搭配考虑到的是一种美的感受,或者说就是一种艺术。合理的植物配置往往能够给人带来舒适感,愉悦感和幸福感,植物之间的搭配取长补短,相互协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得到充分体现,这是成功设计所要具备的条件。另外,当今植物配置设计者根据雇主的要求,需要体现一定的主题,比如厚重的主题让人想到枝叶茂密、质地粗厚的阔叶类;沉稳则是整片的针叶林;青春的主题一定是色彩丰富等等。 3植物配置所体现的艺术性 建筑物的线条一般规整平直,令人乏味,而植物作为生命体往往给人一种动感和生机。人们对植物的第一印象就是颜色,色彩色调对人们带来了视觉的冲击。比如紫色、红色、浅红、橙色、黄色的植物在园林中并不少见,虽然一些植物需要到秋季才会显现这些颜色,但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进去。这类植物色调属于暖色调,给人一种温馨、鲜艳的感觉,秋天变色的植物也是一种植物的个性,受到大众的青睐。与之不同,青色、蓝色、灰色等冷色调给人稳重感多一些,注意植物色调冷暖的特性,会有较好的表达效果。这些设计使园林建筑环境具有意境和生命力。植物配置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在需要的时候还能满足设计者对建筑设计理念的完美体现。另外,园林建筑空间依赖园林植物来体现其层次感,总之,卓越的园林建筑设计离不开园林植物的陪衬。 4不同园林建筑与植物的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建筑物与自然相互协调的结合美,这种美让人感觉亲近自然,用成语形容就是“天人合一”,人在其中仿佛身在自然,美景尽收眼底;皇家园林能很直接带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一定要概括其特点,那就是宏伟大气,无论是建筑还是植物都常以原物作为材料直接建设,而建筑本身大多是富丽堂皇的,雄伟霸气,建筑式样通常别具一格、布局规则严整,皇家园林中,主体建筑一定是最高大、最显眼的,用来衬托皇室家族之王至高无上的权利;现代园林的建筑与植物配置因为需要考虑空间的利用率,往往采用各种各样的建筑样式和常见的植物搭配,各个地方大众喜好不同,所设计的园林风格也不尽相同,现代建筑灵活多样的特点和节约空间的优点最终大多数设计师的选择。总的来说,无论是哪种成功的建筑设计和植物配置都是无不体现这设计者的智慧,随着人们对居所要求和环境需求的提高,大力发展园林城市,投入资金和精力用于园林建筑的建设已经成为园林建设发展必然。而此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卓越设计师的数量相对较少是有目共睹的。除此之外,科学配置问题和某些植物的相互结合原则,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设计出合理的配置。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总结以获得更加科学、完善的工作指导。 5结束语 当今社会以非常高效的速率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的相当快,这就意味着人们的审美观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水平,过去的那些审美标准已经远远达不到当下人们的需求,园林建筑作为最直接的审美内容之一,也需要根据人们当下的审美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变,需要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园林艺术自身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吸引人,园林应该更加丰富自身所独特的美感,从而让人们从中感受到美的体验。虽然,现阶段园林建筑关于植物搭配方面的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很成熟的技术来支持,但是,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并且不断努力着,我们始终坚信只要我们在整个行进过程中认真,不断进步,以我们坚实的步伐,总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我们将会成为园林植物搭配技术方面的开拓者,我们也有这样的积极性来将这条道路开辟下去。另一当面,我们也应该注重植物自身的美,只有抓住植物自身的美并以此为基础,将植物美的方面发挥出来,园林建筑如果能与植物融洽地配合在一起,这将是人们视觉上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作者:刘健 单位: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 园林建筑论文:古典园林建筑结构稳定控制技术研究 1.古代园林建筑结构分析 古典园林不仅有很大的实用性,并且有很强的美观作用和借鉴作用。首先,古典园林也有许多在投入使用,它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为一些古典文物的保存提供了好的环境。其次,古典园林建筑对现在的园林建筑有很大的参考借鉴作用,以设计出既美观有具有较高质量的现代园林景观,也为现在园林景观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后,古典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传播载体,承载着许多的文化和智慧,对于弘扬传统的中华文化有很深远的意义。古典园林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功能,都源于其自身的结构特色,木式建筑或砖石建筑有其自身的特色,并且有很强的稳定性,再加上科学合理的设计,更提升了园林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又具备自己的特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古典园林建筑的质量与水平。园林建筑从整体外观上看,大都是有三部分组成的,基座,柱子和屋顶。建筑的基座大都相同,是以地基为主要构成部分,有一些地板构成,有些园林为了装饰对地板进行设计,以独特的样式来展示园林的美观。中间部分是柱子,还有一些门窗,柱子大多是用粗壮的木棍,选择木质较好的材料做柱子,木棍要很粗,要有很大的支撑力,建筑主要是靠柱子支撑起来的,对木棍进行加工放到建筑中的四个方位,一定要保持木棍的水平不动,而且柱子上方都有梁,各种构件之间的衔接都有专门的结构设计,从而更好地保证园林建筑的稳定性。门窗主要是选择一些木材进行加工,呈现出美观的图案,门窗对于整个建筑也起着一定的支撑作用,所以对于门窗材料的选择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古典园林中的门窗一般面积比较大,在很大程度上代替者墙体的作用,所以门窗结构对于建筑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最后是屋顶,古典园林的屋顶一般都比较高,屋顶上也有很多的加工,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作用,更大程度上起着装饰的作用。古代建筑的屋顶有很多种,有坡顶,四面都是坡面,中间是屋脊,在屋脊的边沿位置一般都雕刻有图案,呈现出美观的色彩。还有许多其他的各式各样的屋顶,总之这些屋顶对于建筑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采取坡面,不容易积水,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建筑的重量,进而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屋顶与墙体门窗的衔接都有一定的设计,使建筑的承受力达到最大,从而维持建筑的稳定性。 2.园林建筑结构稳定控制技术 古典园林建筑有很大的价值,对于当今的建筑结构设计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古典园林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分析有着很大的意义。本文从重力二阶效应角度对建筑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对构件弯曲引起的效应进行分析,对物体由重力产生的下移现象分析,得出一些相应的结构,以便于古典园林保护工作的开展,为当前建筑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 2.1重力与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重力二阶效应是由于风或地震的作用,致使建筑发生一定程度上的位移,在重力的作用下,使结构发生移动,导致建筑结构的内部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借助整体建筑的稳定性。古典园林建筑多是木式建筑或砖石建筑,对于砖石建筑而言,重力的影响作用较小,对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的影响不大。但是对于木式建筑有一定的影响,在木式建筑中多是以木柱为主要支撑,依靠木柱与横梁的结合维持建筑的稳定性,但是在风力或地震作用下,柱子会发生一定的位移,而在重力的作用下会使结构间的连接点松动,从而破坏了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在木式结构中,门窗占了很大的面积,相当于墙体,而门窗发生位移,会使整个建筑结构受到破坏。在对稳定性进行分析时,要采用专门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出结构的位移,从而判断建筑稳定性的强弱。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建筑材料的重量与结构的承重力的比例,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古典园林的建筑材料虽然是木制的,但是也有很大的重量,所以对于结构的设计一定要精准,比如说什么样的结构适合于什么样材料的建筑。古典园林的屋顶一般都比较高,在屋顶主要是依靠横梁的支撑,横梁很容易受到风力和地震作用的影响,所以一定要设计好柱子与横梁的衔接,调整好重力与结构承受力的关系。 2.2建筑结构的侧扭失稳 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结构多种多样,其中根据梁和柱的衔接方式不同,大致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顾名思义,可以知道抬梁式即横梁完全置于柱子上方,通过某种特别的构件将二者结合起来,使建筑更加的稳定。而穿斗式则完全相反,它是将梁插入到柱子中去,从而达到建筑固定的效果。二者各有自己的特色,但在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保持中都有各自的缺点,主要是由于柱子的侧扭失稳造成的。比如说穿斗式,将横梁完全插入到柱子中去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和柱子的连接性,但对于横梁的旋转造成了困难,在柱子受到风力或是地震作用之后,横梁不可以以自身的重力来做调整,只能跟着柱子发生位移,从而是整个建筑侧扭。对于这种结构的失稳计算主要是依靠极值点计算方法,一次计算出结力点,从而计算出整体建筑的失稳。对于建筑结构的侧扭失稳,主要是通过加强柱子与梁的衔接俩提升建筑的稳定性,对于现在的建筑一定要保证墙体的水平竖直,屋顶与墙体的衔接保证最大的承受点,从而增强建筑结构对风力和地震作用的抵抗,从而提升建筑的稳定性。建筑设计中要依据重力二阶效应设计好防风和抗震结构,要提升对建筑地基的要求,从而更好地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 3.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建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古代建筑的研究也就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古典园林有着很大的实用性,为我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就其建筑本身而言,也为当今建筑提供了很多经验指导,我们要深刻研究古典园林建筑的特色,做到古为今用,既要发挥古典园林的作用,也要逐步提升现在建筑的质量。综上所述,本文对古典园林建筑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有关古典园林建筑结构稳定性的问题与技巧,发现古代建筑中的技巧,以便于为当今建筑的结构设计提供经验指导,来进一步提高当今建筑的质量,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作者:武香丽 单位:石家庄森泰园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建筑论文: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1存在问题 1.1缺乏应用型教材支撑 在现有的《园林建筑设计》教材中,存在着理论过于陈旧,案例过少,过旧且新颖度不够,缺少必要的设计图纸分析与理论介绍,尤其是没有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材,理论过于倾向研究型,缺少有代表性、有影响的项目案例介绍。学生渴望学习到的新兴的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就更少了。 1.2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教师都是占据主导,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中基本都是首先教师理论讲解,然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设计作业,然后是教师批改作业,最后是作业反馈。学生进行设计,凭空想象,理解力有了,但空间想象力没有,接触的设计案例很少,由于缺少教师理论结合案例的讲解分析,学生往往面对着教师的作业愁眉不展,无从下手,即使心里有设计思路,由于积累不够,实践少,还是无法转换成设计图纸,完成作业。 1.3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不高,课程的互动性不强 由于教学主导是老师,学生很少参与教学,往往是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交流与互动,使得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不浓,作业往往是潦草应付。 2教学改革措施 2.1改革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内容的新颖性,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上,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书籍和论文,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并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持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思维方式和科研成果。那么学生就能够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从而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 2.2教学内容上去粗取精,突出设计重点和主题 2.2.1注重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以便更好地与后续课程接轨 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第一个设计课,不应将课程内容局限在建筑设计,而应推演到景观设计。从而为园林规划设计奠定良好的设计基础。基于风景园林学科教学的建筑设计,更为强调外部因素对建筑本体的影响,建筑是因环境因素生成的,它与场地、交通、绿化等现实问题息息相关,即设计结合自然。正因如此,园林建筑设计特别强调对外围环境设计的考虑,要求学生一方面运用景墙、花架、廊柱、花坛等设计外环境,补充建筑外形的不足,增加立面上的高低错落和虚实掩映的效果。另一方面,建议运用庭院设计将建筑化整为零,以便更好地突显外部环境设计。 2.2.2注重宏扬传统,体现地方文脉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研究与设计一直是园林专业的特色,又是传统园林重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因为其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而历久弥新,依然焕发着古老的魅力和活力。对于学习园林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需要继承并发扬的。通过分析背后硬传统(建构、材料)与软传统(文化、历史),使学生理解传统建筑的设计意匠与审美取向,一方面提升专业修养和素质;另一方面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能力。学生能够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营养,再现传统,更富有创新力。从而使得设计作品更有内涵更有深度。 2.3教学方法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 运用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理论讲述、优秀建筑设计案例分析介绍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增加学生对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解和运用。精选设计案例介绍大师建筑设计作品,如贝聿铭的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等,进行案例分析示范,从而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实践教学包括外出实习、实习现场拍照分析、实地测绘、制作模型,课堂评图、改图等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的能力。此外,通过应用交互式教学法,让学生搜集资料,学习经典建筑案例,分析建筑设计平、立、剖面,提高学生园林建筑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建筑设计能力、模型制作能力。采取案例分析(进行优秀案例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进行方案汇报)、反馈法,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结合设计作业开展模型制作竞赛,并在校内展览。通过作品展览,为学生构建展示自身设计实力和相互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勉励学生发展,以此丰富完善整个教学过程。 2.4建立网络课程,实现资源上网,供学生参考学习 实现了资源上网,包括教学课件,教师的案例分析,教案大纲等。并提供了教学辅导,包括考核试卷,设计论文、设计文本、专业书的参考,尤其是学生的优秀作业,模型制作照片等都可供同学下载,并参考学习。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便于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当然网络资源需要进一步更新。 3效果评价 3.1学生表现出极强的设计欲,促进了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提高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案例分析的解读,提升了学生的设计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更重要的,通过亲自制作建筑模型,对比方案设计图,可以很好地调整构思,弥补不足,并完善设计内容,通过模型制作将设计内容真实的表达出来,学生表现出浓郁的兴趣,积极探索,最终使得设计作品臻于完善。通过制作模型展览,同学们的建筑设计能力大幅提高,展览的效果很好,获得广大师生和领导的好评。 3.2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的主题 通过搜集资料,进行案例分析,绘制图纸构思设计,制作模型并展示作品,学生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设计作品风格多样,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设计作品注重建筑与外部环境的设计。部分同学尝试再现传统,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元素表现建筑设计;部分同学采用现代的集中式的建筑布局,或有小庭院,但立面上注重虚实掩映,高低错落。建筑设计外形丰富,尤其是屋顶设计,表现出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3丰富了师生的专业素养,有益补充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学生认真组织语言,静心备课,反复修改课件,然后课堂讲述案例分析,不知不觉就能将各种知识信息结合起来,形成理论沉淀,储备专业知识。不同的学生讲述着不同的设计构思和理念,拓宽了大家的专业视野,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课堂的生动有趣。从学生的讲述中,老师也受益匪浅。可谓“一举三得”。 作者:田雨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建筑结构风景园林建筑论文 1风景园林建筑的结构与构造设计思路 1.1拟定建筑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结构选型 在园林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考虑园林建筑的观赏性、艺术性及场地因素等方面的要求,往往有多种建筑方案可供选择,同时也引发多种结构方案需要甄选,我们应遵循安全、美观、经济的原则来确定最优的结构方案. 1.2根据建筑方案确定结构计算简图 个异性是风景园林建筑的特征之一.对于造型或结构特殊的构筑物或建筑小品,我们必须根据方案的实际情况,确定结构计算简图. 1.3荷载统计分析 荷载分析我们一定要做到不重不漏,要分清荷载的类型、荷载作用的久暂、是有利载还是不利荷载,这关系到荷载分项系数和组合系数的确定. 1.4内力计算 根据结构计算简图确定相应的内力(剪力、弯矩、扭矩等),而由于建筑造型的特殊性,扭矩计算有时较为重要,甚或扭矩是控制内力,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5确定结构处理方案 风景园林建筑由计算确定的结构配置可满足结构的承载力安全性方面的要求,但构造的要求亦不可忽视.由于园林建筑所处空旷露天或依山傍水环境,受环境侵蚀严重,构造处理对建筑物耐久性影响犹大. 2风景园林建筑结构选型与设计方法 2.1结构方案的选定案例 某公园湖岸边一游乐亭.根据建筑方案,有两种结构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将游乐亭的一部分础设置在湖中,方案二从岸边设置悬挑结构以撑起亭子的湖面以上部分.两种方案中方案一虽然看似简单,但由于我们对湖底地质条件缺乏了解,这就增加了基础处理难度及勘查所需要的费用,且由于水下作业而质量难于保证.方案二虽然结构计算复杂,但施工方便且质量易于保证,造价相对较低,可以认为方案二比较合适. 2.2结构稳定性验算案例 在园林小品种中,有些假山或置石为了达到造型上的某种效果,结构的重心偏向一侧或有较大悬挑石,这样结构就存在倾覆的可能.因此我们从安全角度考虑需要对该类结构进行抗倾覆验算。总之,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美观及艺术效果是第一考虑因素,但安全与实用问题亦不可忽略.由园林建筑体量不大,经济因素往往作为次要考虑的因素.我们在对荷载的统计分析时,一定要考虑荷载的种类及性质,这对我们进行荷载分项系数的确定乃至结构的安全十分重要. 2.3构造要求案例 现代建筑向密集、高层且多为屋顶绿化的方向发展.精巧、别致、风格独特的屋顶花园或草皮屋顶是建筑与环境合作的精品.他们是建在建筑物的结构层、保温隔热层和屋顶防水层之上,与普通屋顶不同之处是增加了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构造做法,一般草皮屋面各层构造.构造处理是否得当对于建筑的适用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在屋顶花园或草皮屋顶中尤为明显. 2.3.1基质层(植物生长层) 植物基层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植物正常生长要求.为降低屋顶荷重,一般采用一种比天然土壤轻得多的混合土壤,同时还要求土壤具有足够的养分.为保护种子,在生长层表面往往还要铺一层沙砾覆盖层、不仅可以防风、还可以在干旱季节时保护下面基质层中水分的作用,根据草的生长要求,该层的厚度一般为30~50mm. 2.3.2排水蓄水层 排水蓄水层多采用砂砾,并在该层中铺有膨胀粘土、浮石或泡沫塑料排水板、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屋顶绿化层的含水量.雨水通过植物生长层迅速响下渗透防止植物根系处于过分潮湿的环境中;同时还可以把部分雨水储存起来以供干旱季节植物生长之需. 2.3.3防水层 一般情况下植物根系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为防止对屋面密封层的损害,一般在排水蓄水层与密封层之间设一层抗穿透层,常用做法是在结构基层上作一层厚20mm的1:3水泥砂浆找平层,再铺一道复合防水材料. 2.3.4屋顶坡度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为保证屋面能及时将剩余的水排走,屋顶最小坡度5°,适宜绿化的最佳坡度为5~15°.在此种情况下,一般通过结构找坡,这样有利于降低屋面的荷载值. 3结语 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一个造型视觉效果的美学问题,还是一个与建筑结构的可靠性能紧密相关的问题.在“大土木”教育背景下,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建筑学与建筑结构专业并未有做到应有的融合,造成我们人才培养上有一些“硬伤”.这就为我们园林设计工作者提出许多新的课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美学观念、审美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结构设计理论知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作者:王俊 朱亚红 单位:许昌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园林建筑论文:课程教学园林建筑论文 1当前园林建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建筑设计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较差 由于受课程学时的限制和专业方向的偏差,学生的建筑设计基础普遍相对薄弱,虽然在低年级也开设了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系列课程,但仅是学习了入门知识,且各门课程是把设计需要的各种技能分解单独训练,在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之间,缺少了必要的设计基础训练课程来衔接过渡,就直接进入到课程设计.为此,在课程设计的初期,大部分同学存在难以将抽象的构成理论等知识转化到建筑空间、形态设计应用上的问题,对于设计如何开始无从下手.在设计过程中,面对众多的设计问题,缺乏整体控制能力,难以很好地把握建筑空间和造型、建筑材料和色彩、建筑结构等关系,即便脑子里有好的设计思想却表达困难,无法在短期内体会到建筑设计创新的乐趣,甚至部分学生对设计感到迷茫,只是疲于应付作业从而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1.2沿用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效果欠佳 传统的园林建筑课程教学通常以教师给定的任务书为中心,讲授结合指导的模式进行,进度安排以“周”为单位,分为“开题”、“一草”、“二草”、“三草”和“正图”等几个阶段,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各个阶段的草图设计上.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开始课程设计时对“平面”“空间”“体量”等概念缺乏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尚不具备同时进行“体量”、“平面”、“空间”和“立面”综合思考的能力,造成在各个设计阶段,思考了概念和体量就顾及不到具体的平面布置、立面和剖面,顾此失彼,设计过程困难重重,花了大量的时间方案却进展缓慢,实际进度总是落后于任务书,老师追着学生跑,教学陷入一定的被动.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教师也往往未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自主设计的主动性,布置的设计题目同步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现有的设计成果评分模式,相对偏重图纸绘制效果,使得少数绘图功底好的同学的设计方案占优势,而实际上大部分学生绘图能力都较一般,这无形中也打击了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和热情. 1.3课程教学与社会实际工程有脱节,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课程教学大部分使用的是“假题”训练,在任务书中对地形环境,人文背景都是事先假设性设定好,学生课程设计的重点只考虑方案本身的形体美观,功能空间布局等,这样容易造成学生闭门造车,盲目抄袭和模仿设计方案,随心所欲做设计而不重视方案的客观性、节能环保性和工程技术的合理运用,忽视建筑设计工作所需的科学严谨和实践要求.在课程设计教学中,虽然也尽量在强调要贴近社会的真实状况和立足实践,但往往又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其实现.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很少真正接触到真实项目背景和功能空间,而对于历史文化因素、建筑技术因素等在设计中的具体运用,也多是纸上谈兵而已,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因此学生对于真实设计可能要面临和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知之甚少,导致课程学习与进入社会后工作的实践需求脱节,实践应用能力存在不足. 2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思考与实践策略 我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过快的发展速度往往同时面临着教学质量的缺陷和不足的问题,笔者通过在网上对本校近十年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的学生及所在单位进行的一项调研发现,我国高校培养的园林景观设计人才普遍存在建筑设计和实践工程应用能力明显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农林院校出来的学生,工作项目中一旦涉及到园林景观建筑就基本无法承担,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目前关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各类教学探讨和改革研究,相关高校都在深入进行,在大规模扩招、师生比增加导致教师在课堂指导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时间不足的背景下,如何在学时有限的课程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基本掌握园林建筑设计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培养出适应园林行业特点、满足市场需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笔者结合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际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2.1结合案例分析和阶段模型,培养设计思维和空间概念 针对课程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在设计初期对方案无从下手,没有思路,对空间、体量等概念缺乏直观和感性的认识等问题,选择适合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学和引用模型同步介入方案的各设计阶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是模仿与创造的过程,课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学生的经验不断积累,设计能力不断提高,这种设计能力和经验的积累不仅限于个人,更多是来源于对前人作品的学习和借鉴.在课程设计的初期,选择合适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对案例作品从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认知,学习设计的思维、理解超越案例作品的普遍性生成原则和内在规律并运用到自己的方案中,是设计初期方案构思学习的快捷途径,例如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案例的空间序列分析讲解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建筑设计的本质是空间的问题.包豪斯体系强调将设计问题的研究从二维提升至三维,在设计课程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模型与图纸的要求并重.针对课程训练开始时,学生对建筑平立面、空间体量之间缺乏有效直接思维联系,综合能力弱的困扰,建议在课程实践中采取以模型主导设计的模式,教学根据建筑方案设计的进程:场地设计—概念设计—体量设计—平面设计(空间设计)—立面设计—综合优化等阶段,要求学生同步制作相应阶段的模型:场地模型—概念模型—体量模型—平面模型(空间模型)—立面模型—成果模型.学生通过制作模型,结合草图的绘制,推敲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自主推进设计方案的深化.模型还可以将抽象的构成理论和方案设计很好地结合,同时,它的直观、综合整体呈现设计问题的特征,让学生能更直观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和从整体角度把握设计方案,有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2.2以自主学习为主导,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内容设置上,建议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以往设计题目全班统一同步的做法,提倡设计题目多样化.如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既熟悉又有趣的设计课题:小型餐馆、公园厕所、小卖部、冷饮店、休息凉亭、公园候车亭、咖啡厅、茶室等,除教师提供的课程设计题目外,也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自主选择和广泛收集合适的课题开展研究,只要其难度和工作量通过教师审核即可.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设计题目并运用各种手段收集资料和做前期的市场调研,既提高了设计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的实践能力.针对大多学生个体意识较强,喜欢张扬个性和展示个人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较弱的状态,通过专题设计小组的单位模式可加强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具体建议每一次设计任务可根据学生选择设计专题的不同,全班形成若干设计专题组,每个专题组再分成若干设计大组,大组再按3~4名左右分设计小组,如图1所示,分别设置组长对应组织本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协作沟通.在各小组里,由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本小组方案设计的场地综合环境背景调研和分析,提出方案总体设计概念和构思、在设计概念确定的前提下,小组成员再分别单独深化设计自己的方案形成本小组的系列作品.同一设计专题组内部定期开展各组间方案的讨论交流,同步定期在全班组织开展阶段设计专题组间的评图和交流,教师全程参与各个层面的讨论并加以总结和指导.由于设计题目和小组都是学生自己选择和自愿组合的,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热情和配合度一般都很高,再结合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班级的学习气氛活跃了,效率提高了,有效改变了以往教学上的被动.各大小设计组的密切合作分工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创造性思维,同时阶段性成果的比评环节,无形中加强了团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 2.3注重课堂实践,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园林专业现有常规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较少涉及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之间如何联系的问题,在整个学习阶段,学生几乎也没有受到过实地项目的训练,这样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很难真正做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设计课程教学的初始阶段,有意识地涉及和讲授一些设计案例中的实际工程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广泛接触和了解工程的概念,树立工程意识,并在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强调工程能力训练,可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理论学习向社会实践应用能力的过渡打下基础.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可在任务书下达时,要求学生按分好的小组先做前期市场调研,并对相关设计课题类型做详细深入实地考察,综合了解建筑项目设计背景、目标人群、物质条件基础、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信息,分析建筑项目所涉及的各方利益关系和解决方法以及存在的优缺点,再根据调研结果各小组轮流上台做汇报交流,分析并提出设计修改方案和建设性意见,教师对其关键点和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通过调研实践,学生了解了实际设计项目的科学工作程序,建立了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综合思考项目的各种实践问题的思维,并在学习中尝试处理,提高了方案设计的实际操作可行性,避免了片面的纸上谈兵和闭门造车.同时,在设计的不同成果阶段,建议开展1~2次的情景项目教学,模拟实际工程项目的实施环节,如在各小组设计成果的汇报阶段,采用模拟竞标现场的方式,开展一次课堂竞标演习:现场由学生全程主持安排,老师可推荐邀请社会行业1~2名设计师或专业老师及高年级学生代表组成评标专家小组,各小组按竞标的要求汇报自己的方案,专家评委提出各种实际问题,各小组阐述回答并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案等等.通过这种模拟项目教学手段,不仅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接轨,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语言表达和组织工作的能力,实现学生毕业后与企业之间的“零适应”. 3结束语 新世纪里人类面临着从环境到文化、从技术到社会等诸多问题的挑战.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惯用的教学方法需要以更理性、更高效的方式适应学科的新发展.在学时不多的一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亟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变化传统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创新、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课堂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才可以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专业需求的合格人才. 作者:范冬英 杨定海 陈生香 单位: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问题阐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领域中的额管理政策也需要不断加以调整和改善,当前,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基层农村也需要进行农村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这是促使农村能够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积极关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基层农村的有效开展和具体实施,同时需要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提倡对耕地保护制度的措施严格执行,并且也需要对土地和耕地等作出有效保护,使得政策的实施得到加强。 关键词: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开展;问题阐释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土地管理工作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农村土地管理不仅是各级领导和广大民众需要重视的内容,同时也对农村的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决定作用,也是促使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以来,我国不断关注三农的发展问题,而进行基层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对基层农村土地管理工作加以完善的时候,需要对基层农村土地利用人员就当前的政策问题进行比较积极的引导,并且对基层农村土地利用人员普及严格规律规制相关内容,进行政府与基层协调工作完成,并且能够做出比较有利的监督措施,使得农村土地在进行利用的时候更加合理。 1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1国土资源管理 长期以来,在进行国土资源相关数据收集的时候,需要在收集的过程中,对其中相关的数据内容进行比较详细的测评和计算以及估化等方式,需要经过比较严谨的处理过程中,对其中相关数据内容加以处理,国土资源管理在进行实际工作的时候,主要将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等一系列学科增和起来加以应用,使得土地规划与利用的工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因为土地资源管理综合这多种学科,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学科,其对我国每一寸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方面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并且预计从中得到比较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等,这就使得国土资源管理带来的诸多利益关系能够得到有效的协调和规范,并且在进行土地资源分配的时候,能够更加合理和科学,这也是对我国国土资源加以调节的重要载体。我国土地资源在进行利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有限性的特点,国土管理资源对我国国土规划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对其加以管理的时候,其影响是巨大的,同时能够不断对我国国土的利用价值有效提升[1]。 1.2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国土资源是和民众的生活具有比较密切的联系的,对于一些基层农村人员在进行土地分配的时候,对他们的生活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土地是资源的重要载体,其对群体的切身利益内容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人们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比较正确的认识和加以关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能够对基层农村人员的基本利益提供重要的保障,其能够对基层农村人员的生活质量有效提升,而在另一层面中,这一方式也是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相符合的,能够促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开展更加顺利。 2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问题 我国的人口相对比较多,并且资源相对于人口而言呈现出不足的状态,使得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在这一基本国情的情况下,就比较产生人与自然发展无法协调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国土资源有效管理的过程中,对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的关系有效处理逐渐成为国土资源管理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土资源工作已经逐渐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果,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断对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农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比较积极贡献。但在基层国土体制改革逐渐合并乡镇之后,其中新建设的乡镇主要是由原来的几个乡镇合并而成的,因此在进行国土资源管理的时候,管理区域增加,土地资源的管理就出现一定难度,其中土地利用违法的情况往往层出不穷,而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情况又相对比较复杂,农民在法律认识方面存在着不足,就会使得在土地资源管理的时候出现管理上的漏洞,使得农村土地资源的监管难以到位,使得违法建设情况增加[2]。 3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改善措施 3.1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意识 国土资源是资源的重要载体,在进行国土资源管理的时候,需要对其中相关的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首先能够提高人们对国土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国土资源管理和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在对国土资源进行管理的时候,如果其管理工作不合理,就会对农村国土资源的利用和经济的发展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不断对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提升,同时也需要对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意识加以重视。政府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通过各项讲研活动,促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对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了解,将这一理念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使得社会在进行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应对的时候,能够形成比较良好的社会风气。 3.2对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体制改善 合理的管理体制在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只有对管理体制加以完善,才能够有效促使管理工作真正进行下去,并且不断对政府的管理力度加强,使得政府在进行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管理的时候能够尽到责任,通过对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体制内容改革和管理力度增强,使得基层农村国土资源利用率能够得到大幅上升。政府在对国土资源加以管理的时候,需要将其中的管理工作进一步规划实施,对没有明显效果原有的管理体制加以改革和完善,使得城镇与农村两者之间的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比较有效的配合,并且对其中的政策加以积极改变,使得开展土地复垦工作能够得到顺利开展,对其中的惩罚政策也加以完善,并且不断对违法使用土地的行为加强打击。政府在进行管理体制完善和惩罚以及监督体制加强的时候,不仅需要对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加以保障,还能够有效促使社会的发展更加稳定。 结束语 在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经济发展逐渐得到有效推进,需要基层农村人员和社会多数人的观念中,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的思想加强,能够认识到进行农村社会现代化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能够更好的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而基层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还并不完善,其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得以关注和重视,其关注的主要内容分别在保护耕地以及土地分配方面等方面作为其重要的突破口,不断使得国家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并且能够认识到国土资源的管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加强,使得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的进行,并且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得以不断发展。 作者:黄施迪 单位:贵港市覃塘区东龙镇国土规建企业环保安监站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地籍测绘中国土资源管理的应用 摘要:国土资源管理对于确保国家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将地籍测绘技术应用到国土资源管理中能够不断的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论述了地籍测绘的内涵及其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地籍测绘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籍测绘;国土资源管理;土地执法;3S 引言 土地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存的重要基础,为了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开展地基测绘工作,确保国土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和有效的管理。 1地籍测绘及其与国土资源管理的关系 地籍指的是对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面积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资源进行反应,地籍测绘指的是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信息进行测绘,从而建立起地籍测绘图、表、册及地基数据库。地籍测量不同于一般地形测量,由于其成果是土地登记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一项具有法律性质的测绘工作。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量有着明显不同,其本质的不同表现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①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②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③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④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⑤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⑥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地籍测绘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和前期性的工作,必须充分的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做好地籍测绘工作,充分和全面的利用现代地籍测绘技术和成果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服务和保障。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地籍测绘成为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和基础工作。 2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1土地利用调查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就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会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地籍测绘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土地利用调查是测绘技术对国土资源管理的基本应用表现,利用GPS定位、遥感数据等方面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由数据、图件和影像等方式完成土地分析工作,对土地调查工作具有一定推动作用。结合相关管理标准,通过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方式处理,进而制定统一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数据记录,及时更新和替换土地利用信息,这也是测绘技术最根本的优势所在,对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2.2土地规划设计 地籍测绘技术还被应用在土地规划设计中,通过地理位置、价值成分、分布情况对其开展土地规划工作,将土地信息、数据图件、基本资料等方面完成呈现在设计内容中,让调查者能够一目了然的掌握土地信息。对于土地规划设计,[2]在土地性质、数量、质量等方面,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布局方法,秉持“清晰直观”的建设理念,将土地信息准确度延展至最大化,实现土地规划更具价值效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明确表示,土地规划设计的制图绘制工作需要秉持“合理、长远”的观念,通过量化数据和信息模拟分析,可适当建立土地资源分布模型,为土地实际利用情况进行优化整合处理,保障土地规划设计科学化和价值化发展。 2.3土地勘测定界 土地勘测定界就是将土地征收、划拨、转用、开发和整理等相关作为基础,对规定范围中的土地实现实地界定,同时对界址位置和用地面积等进行确定。我国目前的土地勘测定界以“外业调查、外业测量、内业整汇、归档阶段”为主,利用GPS和PTK对其进行详细定位工作,利用流动站的实时监测系统对其实行分析对比,为土地勘测定界提供精度保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勘测定界是以土地划分范围为关键性依据的,依据《土地勘测定界规程》,对用地审批、土地测绘、权籍调查等工作进行实时管理,为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程序提供中间环节支撑服务体系。 2.4土地执法巡查 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中的应用中土地执法巡查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与土地使用动态直接挂钩。在土地执法巡查汇总,利用测绘技术的优越性,结合RS技术的遥感影像作用,对土地实际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于土地矿产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和制止,保障土地执法巡查工作的全面性。将GPS定位系统和PDA技术有机结合,全面了解土地利用情况,形成“精准定位、高校服务、层次管理”综合管理手段,为现代化测绘基准提供体系保障。 3地籍测绘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合称“3S”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针对当前土地变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土地变更调查与“3S”技术之间进行衔接分析,提出了面向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系统构建方法,介绍了依据文中所提集成模式研制开发的土地变更调查应用原型系统及其应用效果,最后展望了该系统在新一轮土地调查中的应用前景。 3.1“3S”技术与土地变更调查衔接分析 通常将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分成下面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包括变更证据收集,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工作底图、表格和测量工具的准备;第二阶段为外业调查阶段,应用测量技术和调查基础资料,将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线状地物和变更图斑补测到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底图上,并加以图斑属性注记,同时填写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记录表;第三阶段是成果整理阶段,即内业进行图斑变更、面积量算、统计汇总和编绘成图。从目前技术发展看,3S技术可以为土地变更调查提供技术基础。 3.2“3S”集成系统体系结构 面向土地变更调查的“3S”集成系统(简称“3S”集成系统)指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开发与传统土地变更调查业务流程相衔接的实用化软、硬件系统,建立适合不同区域和不同调查比例尺的应用模型,实现变更调查全流程或关键环节作业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数据传输网络化的一种技术系统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该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技术十分复杂且跨度很大的系统,从理论和技术方面来看,包括技术系统、集成模式和组织模式等。 3.3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应用系统原型 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应用系统原型是在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专项计划《土地变更调查现代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资助下完成,系统研发以图形图像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理论方法为基础,跟踪“3S”技术、空间数据引擎技术(SDE)、数据压缩技术及元数据等技术发展前沿。系统由基于GPS土地变更调查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基于RS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获取及处理软件系统和基于GIS土地变更调查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间通过数据流实现协同工作,即系统采取松散型耦合。 4结语 综上所述,地籍测绘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的工作,地籍数据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数据,国土资源管理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地籍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地籍测绘基础性工作。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中得到了非广泛的应用,主要以“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规划设计”、“土地勘测定界”和“土地执法巡查”为典型代表。结合当前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特点,在保障现代测试技术可靠性前提下,不断引进新型测绘技术,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实质性帮助,也能不断改进测试技术对其管理的实际举措。测绘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对土地资源格局的全面发展具备实际作用,在未来的改革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测绘技术,推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王萄 单位:贵州省晴隆县国土资源局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谈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土地统计工作 摘要:土地统计是指利用图件和数据等形式对土地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整理和分析、预测,它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对土地资源进行量化管理和数字化体现的过程。只有对土地资源进行准确、详细的测量统计,全面掌握所辖区域土地的面积、分布以及权属和利用情况,才能确保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合理、有条不紊地进行。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土地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如何加强土地管理统计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土地统计;问题及原因;建议措施 土地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珍惜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在国土资源管理中,要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首先就是要做好土地的统计和分析,准确掌握土地的面积、权属和利用情况等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决策。土地资源属于可重复利用的可再生资源,但是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土地资源紧张与浪费的现象并存。公路、铁路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工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百姓的衣食住行更是离不开土地。在当前形势下,国土资源部门必须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意识,锐意进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从加强体制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土地统计工作水平,从而为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以及合理利用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支持。 一、土地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土地统计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是对土地信息进行的一项全面性、系统性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管理措施,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土地统计主要是以数据的形式来反映土地的面积、分类、权属等情况,它不仅仅是对未利用土地信息的统计,而且还包括对已开发利用土地中合理利用和浪费现象的核查。具体来讲,土地统计工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整体性。土地统计不仅仅只是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的控制,还包括对土地资源从整体上的规划与设计,是对整体的土地工作的研究。2.数据性。土地的方位、面积大小等信息在土地统计中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数字来反映的,土地统计不仅是对当前土地权属利用情况的调查和规划,还包括对土地调控工作相关数据的变化分析。3.工具性。从土地统计的实际作用来看,土地统计是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必要工具。土地统计所提供的各种数据信息,如土地的面积、权属情况和使用情况等,都为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及时而翔实的信息支持。 二、当前土地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领导重视不足。有的国土部门的领导只片面重视土地管理,只关心土地如何规划,如何使用,如何产生效益,而对于基础性的土地统计工作却重视不足,对土地管理统计的重要性和内涵缺乏认识,缺乏对土地统计工作必要的投入,继而造成了土地统计人员短缺、设备落后、经费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还有的国土部门在机构改革调整中,对土地统计的相关机构和岗位进行了裁撤和合并,使原本就缺兵少将的土地统计工作更显得捉襟见肘,遇有统计任务时,则临时组织人员兼职投入工作,在大量、繁琐复杂的土地统计工作面前,人员明显不足,土地统计工作的质量也根本无法保证。2.土地统计工作制度不健全。土地统计工作制度不健全造成了统计工作的混乱和统计数据质量的下降。在统计工作中敷衍了事,应付差事,有的统计指标在平时不注重收集,到用时才临时凑数编报;调查统计中瞒报、漏报、虚报以及篡改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当前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许多新的统计指标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种虚报瞒报和凑数编报的情况更加突出。这些问题也导致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较差。3.统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升。虽然近年来土地统计工作人员的学历在不断提升,队伍日趋年轻化,很多大学生的加入,使得统计队伍更富有朝气,队伍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土地管理统计中的土地管理和统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欠缺,人员基本都是“半路出家”,并且大多都为兼职,这些都影响了土地统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在工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鞭策和激励,很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也都比较差,很少有人愿意挤占时间去学习统计相关理论知识,工作中也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土地统计工作的质量很难保证。 三、对加强土地统计工作的措施研究 土地统计并不只是简单的数字的加减计算,它涉及土地出让价格动态监测,基本农田的保护与复垦整理,存量和所增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土地统计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其工作质量的好坏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各级领导必须把土地统计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把增强统计指标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放在首要位置,加大对土地统计在人员、经费、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完善统计管理制度,科学设置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土地统计队伍建设。1.建立完善土地统计管理体制。一是要建立专业的土地统计机构,全面负责各项统计指标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送等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地综合考虑和处理土地管理中所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如果是出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考虑,可不设专门的统计机构,但应设立专门的统计岗位,由专业人员专职负责,以保持土地统计岗位的独立性和专一性。二是建立完善本单位的统计工作制度,明确统计指标收集、整理的标准和实际业务的衔接要求,以此来规范和指导各科室的统计工作。由于土地统计的很多基础性统计信息,如土地储备信息、耕地保护信息等都是由各业务科室掌握的,所以为了确保土地统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还应进一步明确各科室的工作职责和统计责任,使其按统一要求来提供完整的土地基础信息。2.科学设置统计指标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土地管理工作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土地统计的指标体系也要不断地改革完善。指标体系的设置要力求规范,包括指标概念、名称、统计口径、取数来源等方面要加以统一和规范;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既要面面俱到,又要力求细化,除了土地管理工作信息外,还要将农田保护、农民利益保护状况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信息纳入其中。同时还要坚持适度超前,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不断调整指标体系,以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工地管理工作的需要。3.建立规范的部门统计数据报送制度。目前,土地管理部门内部依然存在部门统计数据信息报送渠道不畅、信息报送不及时的情况。对此,必须要建立规范的统计数据报告制度,明确各业务科室应报送统计资料的内容、渠道、方式、时间等,并对这些问题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和约束,从而提高统计数据报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进而提高统计服务水平。4.加强土地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教育引导等,使土地统计工作者认清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认清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担子,提高工作责任心;在人员选拔方面,统计人员除了应具有一定的学历外,还应注重专业对口,尽量选拔统计学和土地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充实到土地统计队伍中;同时还应加强对人员的业务培训,采取各种激励和引导措施,不断提高人员学习土地统计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努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作者:牛俊敏 单位:广平县国土局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浅析城镇化过程中的国土资源管理措施 摘要:土地资源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的土地资源都是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来进行管理,目前存在一部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只顾眼前利益行为,因此给地区城镇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研究了如何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加强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关键词:城镇化;国土资源管理;优化措施 1前言 国土资源指的是主权国家管辖之下包括领土、领空、领海的全部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国土资源属于一切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开发利用好国土资源能够帮助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提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适应力。如果国土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只重视了利益没有重视生态经济原理,会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影响生态环境发展。因此针对目前我国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必须要加强我国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2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现存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一直在稳定发展,相关部门能够根据当地各自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发展情况来制定出相应的国土资源管理发展策略,保障了我国国土资源的功能发挥,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国土资源管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影响了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进步。部门管理人员由于思想政治意识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有可能会在利益的诱惑之下私自利用自身职权来收受贿赂,工作中实行暗箱操作,把国有土地资源占为己有或者是违规出售,然后从中谋取利益。有一些地区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由于相关资格证件不够齐全,因此在资源分配过程中不够合理合法,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导致国土资源被违规占用,影响到了国家利益。如果国土资源管理的现存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会严重影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质量,导致国家利益受到侵害。 3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强化我国国土资源管理 3.1完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国土资源管理跟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加强对于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视力度。针对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完善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调和目前国土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在制定好管理规划之前,首先需要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目标,深入调查和分析目前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开发潜力,最大化的发挥出我国土地资源效益,帮助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来进行,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制定出完善的土地资源利用计划,引导市场需求,帮助优化土地结构,合理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避免出现重复建设行为,在管理工作中明确土地利用的目标。在城镇化发展区域内部的耕地数量、生态用地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析,确保我国土地资源能够被多样化利用起来。要在管理工作中坚持用地的基本原则,对于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对于限制土地依法进行处理,从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要在工作中加强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治理,在保障生态用地的前提下满足经济用地需求,促进我国城镇化持续稳定的发展。 3.2建设高质量的国土资源管理队伍 国土资源管理队伍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直接管理人员也是工作执行人员,管理人员的综合工作素质直接影响了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因此想要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质量,首先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针对现有的国有资源管理人才队伍,一定要加强培训工作,不仅需要在专业技能方面有所加强,也需要熟练各种工作中的业务操作,还需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训,要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基础上,让工作人员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让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中严于律己,严肃工作态度,认真对待工作。单位也要加强先进技术人员的引进,加强跟相关机构和工作部门交流,针对于管理职能和技术掌握都非常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一定要给予优厚的福利条件以留住人才,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充实管理队伍。为了能够保证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可靠性,需要在工作中加强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加强考核制度,健全管理工作体系,保障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能够公平、公正的顺利进行。 3.3建立健全的土地市场运营机制 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想要提升国土资源的管理有效性,需要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建立起完善的土地市场运营机制,实现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的重组运营,满足我国土地市场环境的良好发展。建立完善的土地市场运营机制还能够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公平、公正,保障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实现。例如利用好市场运营机制组织拍卖会,实用公开竞争的形式出售土地的使用权,并且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公示和查询制度,不仅能够提升经济效益还能够确保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也为其他的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提升了企业土地信息的对等几率。 3.4优化管理模式 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利用网络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够优化管理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建立起一套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把国土资源公开化处理,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公布国土资源的相关信息,提升了信息的利用效率,也帮助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效率。 4结语 国土资源管理关系着我国的长远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一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方针,科学有效的管理国土资源,确保国土资源管理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来为经济建设做贡献。为保证国土资源管理水平,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城镇化发展方向,及时的调整好工作重心,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管理方案,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黄晨攀 单位:河源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完善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行政法学思考与研究 摘 要:针对当前阶段所面对的国土资源使用以及管理困境,建立协调的权解决当前阶段国土资源管理权分散等多种难点问题,应该在理念和主体以及行为还有监管程序以及法律救济途径等几个方面去对国土资源管理的系统给予完善。 关键词:国土资源;生态哲学;权力 1 理顺国土资源管理中法律与政策的关系 按照依法行政原理,政府国土资源管理权需要依法设定并且对其进行行使。法治化的国土资源管理权力能够便于对管理自身的确定性与稳定性给予实现,提升管理上的效率。在美国和日本等成功国家发展的经验去分析,国土资源在管理上的高度法治化可以说是对国土资源自身稳定使用以及保护的主要保障。 正因为其自身有着健全的法律作为后盾,日本相关的国土资源使用以及管理行为获得了非常好的规制,这是我们国家在国土资源管理活动里需要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当前社会在飞速的发展,因此要求现代的行政一定要时刻与不断变化中的形式保持一致,因此法律自身的迟滞性也就无法对于这一客观的要求给予满足。并且,我们国家国土资源管理行政立法还是处于与众进行时的形态,其间有比较大一部分的政府管理行为按照政策贯彻去进行。可是,政策经常容易对于法律设置的权力以及权利出现异化,因此相关专家才会号召大家去对农村的政策与法律形式予以确定。可是笔者自身以为,作为社会利益之间的调试器,法律以及政策彼此有着自身的优点和劣势,假如过度的提倡法律自身的权威性,忽视了政策自身的前瞻性作用,以法律的形式挤压调整空间的政策,也不是现代国家的明智选择。此外,法律和政策本身也不是对立的。法律与政策学院的代表美国学者拉尔斯维尔和麦克道尔在“自由社会法律哲学,法律与政策研究”一文中指出,法律是由澄清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人制定的。权威决定的过程。法律不仅仅是规则或孤立的决定,而是一个持续的权威性决策过程,包括由国家制定的法律和公共秩序决定,由社会决策制定和重新颁布。在任何特定的社会,权威决策的过程将被视为一个完整的部分,因为整个社会过程在这个社会存在无休止的因果链。诚然,我们不能否认政策开拓的高风险,如果没有科学的政策评估体系来作保护,很容易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在行使土地资源管理权时,要建立和完善政策评估体系,确保政府土地资源管理行为规范的连续性。 2 健全国土资源的现代监管程序 国土资源自身的使用以及保护活动的外化可以说属于各种行为的过程,只有对于这些行为的“过程理性”给予保证,才有可能非常的接近法律自身预设的制度展现出来的正义。因为正义,不仅仅需要获得进行,同时还一定要可以对于看到其获得进行而自身并不出现任何怀疑的余地给予保证。真正的建设以及健全现代监管程序可以说是处理当前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多样问题的一种非常科学的手段。国土资源自身的公共利益性对于政府一定要对于使用以及管理国土资源的全部进行的全程完成科学有效的监管。特别是对于一些无案发再生性的国土资源,不可以继续采取先破坏与后治理的路径,需要通过对于当前监管程序进行管理和给予快的,预防,及时的找出问题并且对于多种资源违法行为的出现进行改善。当前进行监管的程序,可以说属于一种非常系统的监督与管理的程序,其自身建设的理论前提主要是生态哲学,其主要的目的是对国土资源自身的稳定发展和使用提供保障。 3 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救济渠道 在司法的领域中,首先能够使用完善当前的行政诉讼方式去提升公民权利自身的救济范围。此外,还应该引入“公益诉讼”这一非常先进的制度方式,把我们国家自身行政诉讼通过主观诉讼发展到客观的诉讼,真正的将生态哲学中包含的精神加以落实,将国土资源的保护作为主要的重心,真正的设置一般诉讼为主和公益诉讼作为辅助的一种土地行政诉讼的体系。从我国当前的行政诉讼体系去进行分析,一方面因为我们国家当前的行政诉讼法针对行政诉讼自身的起诉资格限定的还是相对狭窄的,其只是限制于提出自身的权利受到实际侵害的一种相对人,才能够去提起相关的行政诉讼,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因为普遍的“搭便车”效应和很多多数对其产生的冷漠,经常会使得“公益诉讼”这一本来能够被当成是监督权力行使和对于资源使用给予保证的手段被遗忘。我们国家可以说是“地大物博”的,就算是对于政府自身权力的行使以及义务的履行建立给予的在完善并建立非常系统的监督和监管,那么经常也会因为产生多种原因而产生挂一漏万的问题。从世界很多国家当前的行政诉讼自身的发展分析,建立公益的诉讼可以说成为了非常主要的发展趋势。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与国土资源之间的利益并不是零与博弈的联系,发达国家相关的管理经验显示,只要将新的发展理念和制度去与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种主体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行协调,才能够对国土资源管理中公共利益以及个体利益的共赢给予实现。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测绘新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摘 要:在科技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测绘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3S技术,且应用效果理想。通过对现代测绘技术的合理运用,使得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测绘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基于此,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测绘思路也在不断地改善和创新,增强了工作开展的效果。为此,文章将测绘技术作为研究重点,阐述了该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国土资源;管理;应用价值 0 导言 土地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其不可再生性明显。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短缺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要想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就必须要加大对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所以,土地测绘技术应运而生。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理想,促进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值得全面推广与使用。 1 测绘技术概述 所谓测绘,具体指的是对现代化科技进行合理运用,对待测物进行测量,最终通过图的形式反映出地理位置与地面情况的工作,在行政管理工作与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参考依据。通常,对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以及光电技术等的应用比较常见。因为工作目的与服务对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测绘工作主要包括基础测绘与专业测绘两个方面。其中,对于基础测绘工作而言,主要的任务就是全面收集基础地理信息并进行测绘,比较适用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相关领域,具备统一技术标准与规划。而对于专业测绘工作而言,则是为了能够完成产业部门任务所开展的专业内容测绘工作。一般来讲,专业测绘工作一定要根据国家与行业测绘技术两种标准开展,主要包括矿山与地籍测绘等多方面内容。在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防建O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测绘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国情,以保证进一步增强国家管理决策的水平。基于此,测绘工作对于国家宏观调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构建高能节约型社会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区域的平衡发展。最关键的是测绘技术水平能够有针对性地反映出国家科研能力,并为各领域各行业提供更加准确且完整的信息内容。由此可见,测绘工作对于国内各行各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 2 现代测绘新技术应用的作用分析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现代测绘技术有了新的变化,其利用更加科技化和数字化的手段,不蹲提升测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全站仪、动态 GPS 都被有效应用,提升了数据搜集和测定的效率,而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所得结果进行有效处理,提升了信息整理的效率和专业化程度,这无疑为地籍测量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深入来讲。现代测绘技术主要有以下特点。 2.1 提升地籍测量的数字化程度 对于传统的地籍测量技术来说,其受到技术的限制,使得数据的测量并不是非常准确,在进行对外作业采集时,信息数据并不能够有效进行监督和管理,在此过程中,自动生成的信息数据无疑是地形图设计的重要基础,而这些信息数据的不准确性无疑极大地降低了地形图的质量,地形图中需要准确标定的坐标、距离、方位以及面积等都无法有效确认,而新的数字化程度更高的地籍测绘技术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准确性,让地籍测绘工作更加精确。 2.2 提升地籍测量数据的精度 在新技术的应用下,地籍测量工作的质量无疑会有效提升,数据的精度也在不断提升,诸如动态 GPS 以及全站仪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测量的精度,在对外采集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保障数据的精度,同时,这些数据可以进行自动传输,进行有效记录和存储,并能够更加实际需要自动进行数据处理,且所得数据不会出现原始数据的误差变化,有效保障了测绘工作的准确性。 2.3 提升地籍测量的快捷性 通过应用新的测绘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地籍测量的快捷程度,提升相关工作的开展质量。GPS 技术作为新的技术手段,在动态化的测量过程中,其对于通视性并没有非常高的要求,也不需要非常严苛的移动站升高要求,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在多个流动站展开相关工作,这极大地提升了工作的效率,节约了成本。又比如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能够实现快捷化的土地注册登记,对地籍变更以及数据传输工作提供更加有益的支持,提升这些工作的灵活性,这些都让地籍测量工作更加快捷。 2.4 提升测绘成果的全面性 在开展地籍测量工作时,需要有效确定界址点、地形、地点坐标等信息,同时要精确记录测点的编码和连接信息。而在成图的过程中,要在库中调出现测点编码相一致的图示符号,而通过应用数字化新的测绘技术,可以对定位信息、连接信息以及属性信息等进行有效检测,实现了查询和检索工作的高效化。 3 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应用的趋势分析 3.1 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未来的时间里,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的测绘应当会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当前的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成功的应用到测绘技术之中,提升测绘的准确性,让土地资源管理变得更加的高效。 3.2 朝着数字信息化方向发展 数字信息化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当前所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中的测绘技术也有很大的可能最终朝着数字信息化方向发展,可以让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的简便、快捷,提升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 3.3 综合集成系统化 测绘技术之间的综合应用、测绘技术与管理系统的相互结合,可以实现土地管理的综合、集成和系统化。遥感技术、GPS技术等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成功应用,使得传统的测绘技术出现重大的改变,但是这仍旧不是测绘技术发展的终点,在未来的时间里,测绘技术、管理技术等很大可能朝着综合应用上发展,使得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之中的应用越来越全面,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好处。 4 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大幅进步,测绘新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达到了事业的高峰期。测绘新技术对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空间辅助决策与数据分析的应用手段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一大课题。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信息化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我国国土资源管理。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我国人均农用耕地的面积减少,这一现象带来了国土资源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呈现必定会引起对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视,因此对信息化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能提升国土资源的管理效率,能有效减少缓解当前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的压力。因此,本文我们将通过首先了解国土资源概括,并分析信息化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国土资源管理;技术应用 众所周知,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深入的应用,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思想的提出,促使了以网络为媒介的新技术的运用,因此,在近年来,我国开启了信息化工程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新进程,不断深入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及信息化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它的应用解决了国土资源管理的迫切现状,提升了工作效率,信息化技术建设及应用对国土资源管理可谓是具有高瞻性、远见性的,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高效进行做好保障。可见,促使我们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进行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因此,近年来开启了信息化工程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新进程。 一、信息化技术与国土资源管理概论 1.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作为一种以网络为媒介的科学技术,是主要应用于管理企业和采集、处理信息等方面的,它是真实应用中所采用的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IT技术等各种技术的总称。此项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科学性和独有得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应用的,当然,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进行实施信息系统的应用也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客观性,能分析整合大量的信息数据,这些都是无法人为完成的,具有极大的实用性,可见,应用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信息化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还需更加深入。 2.国土资源管理 一直以来,关于国土资源的数据都要经过详细的测评、计算与估评等,十分谨密,国土资源管理也可谓是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一系列学科,共同实现了土地规划与利用的工作的进行。因为土地资源管理本身就是综合了诸多学科的一门综合学科,它决定着我国每一寸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并预计从中获取的最大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等,促进着国土资源管理带来的诸多利益关系协调和规范,以最优化的方式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属于可调节我国国土资源的一种重要的载体。我们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国土资源管理就决定着如何促进国土规划和资源利用,其管理过程带来的影响巨大,同时也将会不断计划并尝试提升着我国国土的利用价值。 二、信息化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必要性 我国管理国土资源的管理系统在不断的革新过程中,一步步将管理工作全面进行起来,国务院也在政策上做到国土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提升,近段时间里,并设立组织了“金土工程”项目的实施,给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加大了挑战性,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将地形、地体上的详细侦查的工作更为高效化,简便化,做到了国土资源的利用优化工作的全面覆盖管理,真正达到国家新项目实施要求的效果与目的,有效的遏制了出现大量的非法占有土地现象,真正发挥了“金土工程”的实施作用。当然,实施信息化技术的必要性不仅表现于此,还体现在这一方面。 2.信息化技术的合理运用 (1)土地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进行,其基础便是土地基础数据的集合与整理,总结出数据才能真正进行接下来的管理、估评等一系列工作。在实施方面,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对土地基础数据的全面清算,加强土地利用情况的掌握。建立起良好全面的数据库,将土地闲置与利用现状进行科学性的、总体性的规划,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土资源管理现状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工作人员面前,也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网络化的农村耕地管理。网络化的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信息传输等过程较之前的工作效果,差别是悬殊的,针对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宗旨与目的,我们必须了解到网络化的农村耕地管理的必然性,我们知道土地利用情况具有极大动态性,这些是人为无法及时得到整理得,而将农村耕地业务受理、办理、公示全部实现网络化,网络化的管理有利于整合动态的土地数据信息,相关政府就可以依据网络化的数据严格规范管理的进行,做到对农用土地规划、保护、利用的政策不断地优化,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公众,使土地资源利用更为合理。 (3)执法监察力度的加强。在一个政策规定与实行过程中,政府可谓是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在政策实行阶段必须加强监察与提醒,并及时收集调查试试效果,做出改善,这主要是政府具有执法监察的权利。近年来,一些恶劣的现象屡次出现在公众面前,例如开发商的欺瞒手段、政府人员伪造调查表、监察工作的松懈等等,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绩效,因此,政府必须加强执法监察力度,对其实施宏观动态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解决,这些在保障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同时,也稳定相关政府机构与公众的利益关系,信息化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确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结语 当今社会进入了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的发展也随之越来越迅速,因为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使得我国各个领域的管理政策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国土资源管理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由刚开始面临的信息化技术的冲击带来的技术上的不足,到现在的信息化技术在不断的推进土地资源管理愈来愈科学化、精确化、规范化等,利用我国有限的土地,尤其是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也越来越充分合理化,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当然,革新的脚步永不停止,技术的进步还需以后日子里的探索,为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和配置土地资源的科学性、合理性,不仅仅需要我国相关机构加强自身的服务水平,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做出努力积极采取改善政策,如此,社会的发展也将永不停止。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国土资源管理中最难的就是在国土资源测量上和实时监控上,遥感技术的出现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凭借着遥感技术的优势,在土地、矿产等资源勘测上应用广泛,降低了国土资源管理的难度,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推广,遥感技术成为了国土检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手段。 【关键词】遥感技术;国土资源管理;应用 0 前言 近年来我国利用遥感技术获得了技术上的突破和成功,以快速的提取了土地地质构造信息和地质矿物勘察开采等问题数据的同时及时的预警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监控,遥感技术对国土资源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1 遥感技术 (1)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资源调查中,获取了大量丰富的信息,利用遥感技术,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国土管理数据库,是为了对土地的范围和土地的位置进行了实时的了解,同时为了快捷的调查土地的变更工作而建设,对于最终结果的上报有着完整的汇总和整理。利用遥感技术合理的规划了我国农田建设,可以及时的调整和方式不合理利用农田的现象,从而进行合理的利用和评估监测。 (2)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上作用发挥极大,完美的预警和监测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利用遥感技术的地理空间数据,对可能发生的一切灾害区域进行时刻监测其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发育特点和这次灾害的危害性与影响因素,从而进行有目的的监测后续灾害发生的走势,这是中国从地震仪中又一次寻找到了可以预测地震前兆从而发起短期预报的手段,在今后的遥感技术会更多的使用在地质监测上,用卫星和地面勘察中减轻地质灾害的扩大性从而降低了人民的损失,在一年的时间里面规避了近1000起地质灾害,同时在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面的各种直观信息对后续的救援的展开和可能出现的危险信息进行了识别,从而有效维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取得社会的认同和经济损失的降低。 (3)遥感技术有着对地质矿物资源采集和勘探上有着极大的作用,通过航空平台上的成像光谱仪器,提起到各个物质的光谱特性,从而有计划的勘察和开采,利用遥感技术从1990念叨现在国土资源部门完成了13个省会与自治区的19个重点矿产和矿区的有效调查和采集,实现了对10000平方千米的土地调查监测,基本明确了不同监测去不同矿物的位置所在,从而明确开采区分布的有效管理。[1]在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上,高光谱遥感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遥感技术在矿物质资源的勘探上作出了贡献,利用成像光谱实现地物空间的信息、辐射信息、光谱信息的采集和规划,结合遥感的找图图鉴和丰富的地理纹理信息,从而合理科学的寻找和开发矿物质资源。 (4)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获取信息的手段,其中信息量的丰厚和全天候,信息获取快的优势在我国广泛被应用,在1980年我国利用了卫星遥感数据开展了全国的土地调查工作用,1990年代后,国家土地管理局应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技术分布了我国了绝大多数地区比率近乎1:1万的现状可以随时调查。[2]在1983年第一台成像光谱仪的问世,意味着我国处理掉了遥感科学的一个重大矛盾,是遥感技术的真正革新。从而实现了多光谱定性描述,高光谱定位的遥感地质作用。 (5)国土资源部分每年都要对全国重点人口集中城市,地区进行土地利用监测,从而进行分土地的利用合理性,从而可以快捷迅速的获得地面的信息,保证了工作的展开和快捷方便,在我国的土地资源遥感调查监测艺术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实现了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的产业化应用,在复杂的天气中,遥感技术依旧可以对地形复杂的山脉地区获得准确的数据,从而监测和实地考察,SAR遥感技术不仅不会受到气候的影响,还有全天监视的能力优势,为土地利用应用调查作出了贡献。 (6)现代遥感技术已经和常规技术相互结合,提高了遥感信息获取技术的便捷,在过去资源中我们发现,遥感的发展上,我们要把技术和方法结合,创新突破自身的信息提取效果,从而实现高速、高准的处理信息。这时候我们要解决他的局限性,身为过去资源的信息提取手段,要采取自动化的提取信息,从而完善应用。 (7)在日常生活中,遥感技术中的GPS也让我们生活出现了极大的便捷,从而让国家对我们某个地区的实时监控也是十分便利,完成了全覆盖的体系,对于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以及我国的矿物质情况以及社会化服务奠定了大量基础。 2 遥感的发展 遥感技术有着信息丰富、时效性强、巨大的宏观性等优势,通过GPS技术中可以准确预 测地质灾害,并且可以借助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变化趋势进行准确反映,同时还能预见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实现对地质灾害进行快速调查,保证抢救工作的及时性,则需要遥感测绘技术的帮助。 (1)研究继承“3S”,促成一体化RS,GIS和GPS的关系互动,让他们在相互依存中快速发展,只有保证了GIS的网络空间的多维性方向发展,再由RS技术在朝着数据获取多平台、多穿观其等进行数据自动发现上发展,随着GPS卫星系统定位的完善,GPS的服务已经越来越精准快则,3s技术在各自发展的同时也一直在进行内部融合,RS和GPS像GIS提供和更新区域信息以及空间定位,同时GIS也做出相应的空间处理分析,从而让RS和GPS进行有效的数据提炼,然后进行整理和使用,3S技术的一体化对于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国土管理部门的合理规划、管理、利用和保护以及地质的灾害防治和地质矿产的勘察都是有力的技术支撑。 (2)国土资源部门要发展融合现有的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建议一个完整独立的数据资源,从而可以去的良好的信息提取效果,在我现在“遥感三号”和“遥感四号”等系列卫星提供的数据源中,不能快速的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在国外,一套完成的遥感数据的买断价格太高,所以我们只能发展自身水平来满足遥感数据的完善,遥感数据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预示着我国遥感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以及方便国土安全调整和工作的应用。 3 结语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GPS的存在极大的便捷了我们的生活,同时近几年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影响力在扩大,计算机技术的不停完善,遥感技术大大支持了我国国土资源建设,这个意义是巨大的,我们要有规划性的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成长和更新,国土资源管理将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档案管理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国土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根本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国土资源,而档案管理面临着数量大、种类多的严峻考验,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我们提供真实的历史资料、数据,对揭开历史的遗留问题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也是做好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在于档案是反映历史的真实记录,体现了凭证价值和法律效力,而国土资源的档案记录着国土资源的真实活动,例如,土地征收、土地登记的原始资料、建设用地的审批资料以及地质灾害隐患资料等,和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是创建我国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档案管理;国土资源;应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工作都不断的在前进发展中,管理工作也跟随前进的脚步,使我国社会趋向于和谐发展的状态。档案管理体现国土资源管理的综合管理效果,是搞好国土资源管理的关键。作为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的国土资源,其组成部分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两种物质实体,详细掌握国土资源数据有利于我国把控国土方面现状,以便做好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充分了解国土地资源的变化以及能源的利用情况,要更好的进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重视国土的档案管理,做好档案管理的详细工作,才能确切的了解过去的国土资源,并针对于现在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土政策,把数据分析做到细致化,才能将国土资源管理进行更好的分类,为我国建设事业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1 国土资源管理中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1.1 档案管理工作处于繁杂的现象 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活动随着社会进步发展需求,档案资料也随之增多,其中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不但包含着综合类档案,也包括地籍管理档案、建设用地规划档案、国土资源地矿监察等业务类档案,所以如何充分的管理这些国土资源档案,提高国土资源档案的利用率,以便扩展服务范围,扩大服务领域,是新形势下,档案管理水平在国土资源管理中面临的挑战。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就是如何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更好的为国土资源档案进行服务。 众所周知,传统的档案管理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进程,是因为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以手工方式为主,从档案的接收、立卷、整理和保管上都以手工为主,不但加大了劳动强度,工作效率也非常低,尤其是对档案的查阅和更新,都显得十分不方便,所以,想要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摒弃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利用新技术,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1.2 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当前社会中,国土资源管理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力度仍然不够,要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势在必行。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不同于其他档案管理,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耐心细致化的保管和管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管理工作效率,间接影响着国土资源档案管理能否有效进行等,所以不但要政府加强重视程度,更要要求管理人员,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 2 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档案管理应用到国土资源管理中 21世纪是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时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各项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络进行交易,可以足不出户进行交易管理,打败了传统交易管理中繁琐的程序,手工管理趋向于电子文本管理,给档案管理带来了崭新的管理方式。现代电子智能化的电子档案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2.1 利用数字化管理方式进行档案管理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档案管理对于我国国土资源建设越来越重要,同时也作为搞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档案是信息资源原生态的一种体现,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见证着档案管理服务的进程。在新社会大家庭中,强化数字化档案管理才能更好的保障社会有序进行,才能为人民更好的进行服务,所以必须重视数字化档案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这也是国土资源数字化管理的要求之一。如何搞好国土资源管理中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关键所在就是首先要以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管理制度,有序的进行归档归类,利用电子文件进行自动化办公,便于日后档案的利用和查阅。其次,将国土资源数字化管理与国土管理自动化办公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数字化信息为档案管理进行服务。建立专门的数字档案室,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 新信息时代的环境下,数字化档案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必然发展形势,档案管理需求从传统的手工方式逐渐融合到信息化时代中,并全面的进行推广。在城市化发展的前提下,国土资源不断的掌控着城市规划的方向,以综合的方法推断和决策城市土地信息,做到更加全面的掌握土地资源。把数字化档案管理建设落实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才能使我们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达到理想的成果,才能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 2.2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养,提高档案管理的意识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为顺应时代的变革,把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到日程上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直接管理着档案工作,肩负着国土资源管理的伟大重任。信息化的改革和创新的科学技术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更专业的能力,更崇高的思想^念和创新的理念,合理的运用科学技术,去管理档案。由于数字化管理模式的运用,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者有了更好发挥自身才能的空间,为管理工作者的档案管理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所以要成为新社会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者要不断的学习管理档案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知识业务与实际相辅相成,摒弃旧的管理观念,利用科技创新,完成档案管理工作向数字化管理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转变,通过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完善数字化管理模式,让档案管理工作循循渐进,更好的发挥作用,在档案管理工作的道路上,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与时俱进,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管理水平。 3 总结 随着国土资源管理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国土资源管理也受到各界的重视,而档案管理是搞好国土资源的最重要因素,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的应用,加上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及业务水平的提升,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日趋稳定,所以,建立更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是有效进行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从而提升国土资源的管理效率。此外,应用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不但方便我们查阅国土信息,而且减少了繁琐的工作程序,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浅谈如何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摘要: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抓好国土资源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优势,才能实现“双赢”。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经济发展;“双赢”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土地、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坚持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并重,是国土资源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保护资源、不保障发展,不是科学发展观;同样只保障发展、不保护资源,也不是科学发展观,两者均不可偏废。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保护、利用、管理国土资源,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土资源部门开展思想大解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 1.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需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惜地”与“用地”的关系,即守住耕地底线与经济建O占用土地之间的关系;二是“占地”与“补地”的关系,即各类建设项目占一块耕地与补一块耕地之间的矛盾;三是“管地者”与“用地者”的关系,依法依规管地带来的是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用地秩序的良性循环,是规范用地者的用地行为,也是依法保护用地者合法权益;四是“长远”与“眼前”的关系,严格保护耕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依法依规用地、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等,促进国土资源的永续利用。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抓好国土资源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优势,才能实现“双赢”。 2.创新举措,着力提升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实际能力,建立、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着力在节约集约用地上见成效、出成果,以此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由传统化、粗放型向精细化、集约型转变。在政策导向上,敏锐地把握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变化、新要求,不断深化对土地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科学的用地观,始终坚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保障发展的重点。树立以发展促集约、以集约促发展的理念,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缓解当前用地紧张矛盾的有效途径、守住耕地红线的根本举措,降低开发成本、提升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具体来讲,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加大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力度:一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二是严格土地规划管理;三是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四是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五是实行定额管理;六是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七是强化建设用地跟踪管理。 3.突出重点,下决心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 从国土资源系统和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来看,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国土资源形势严峻。人多地少,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是国情、省情,是一个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国土资源大量耗用,已经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全局性问题。二是护地惜地意识淡薄。当前,一些地方浪费土地、粗放用地、乱占滥用土地现象比较严重,重用地、轻保护,重项目征用、轻复垦开发,重新增新占良田、轻存量土地利用,有的地方甚至把土地的粗放廉价使用作为优惠条件对外招商引资。三是土地违法违规现象较为严重。每年违法违规用地都时有发生。违法违规用地主要表现为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部分闲置土地、征而不用等。同时违法违规用地往往坑害职工利益,引起涉地信访投诉增多。四是国土资源管理的自身能力和方式不能适应需要。“一家管、大家用”,管理方式粗放、精细化程度低,管理手段、能力薄弱,缺乏有效的规划控制、标准规范和有力的保障机制,执法力度不够,参与和配合宏观调控能力差。土地管理方式、机制、措施、效果以及队伍的素质、作风和服务水平等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上的不足,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 要抓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保障科学发展还需重点抓好以下几项任务:加大土地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强化国土资源管理 推动社会经济繁荣 摘要:随着国家管理理念的更新和新型政策的出台,作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国土资源本身不仅仅包括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的所有资源,同时还是地区性发展得以依托的重要物质基础。当然国土资源本身就包含着自然和社会两大部分,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人们更多关注于自然资源。这是由于在近些年国家对于环境和生态系统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因而在此阶段当中遵循国家政策引导和科学化的管理方式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对国土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使用。 关键词:新形势;国土资源;管理;措施 国土资源是社会不同行业和领域进行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其管理方式对于资源的合理优化使用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因而管理工作在国土资源和社会发展当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存在。从管理内容和体制来看,其本身就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因而就需要管理人员既了解国家政策走向,同时又对管理理念和方法有专业性的运用能力。由于此项工作不仅会涉及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走势和水平,同时还会对人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在进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时就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这样才能够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且更加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1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有效指导和地方管理理念贯彻力度的提高,地区性的国土资源管理已经能够按照当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水平来制定出科学化的发展规划和战略,这就使得许多地区的国土资源功能发挥到了最大化,并以此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其中一部分就是由于一些管理工作者容易受到利益的驱使,因而在对国土资源使用方式进行规划的时候出现了以权谋私或者是违规出售的情况。这样的行为并不符合国家的倡导,同时也表现出了工作者思想问题。此外,还有一部分地区性的国土资源管理当中,由于相关证件并不完全符合国家要求,准备不够齐全,因而在进行国土资源分配的时候就容易出现缺乏必要监管的现象,这样不仅使得许多国土资源被违规使用,同时还对国家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因而地区性的国土资源管理更加需要践行国家管理理念,从基础基层工作加强其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新形势下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制定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 对于国土资源而言,规划和管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而为了更好地促进地区性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地区管理就需要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在进行规划之前,工作人员首先需要明确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广度和城乡发展的进度,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开发和利用,这样不仅能够对土地进行区域性的优化和管理,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重复建设的行为。在对土地进行规划时不仅需要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同时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对于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和耕地数量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和调整。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规划和管理的多样化,同时还能够兼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 2.2建设高素质的国土资源管理队伍 管理人员是对国土资源进行管理的主要执行者和操作者,因而其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就直接影响着对于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有效性。因而在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推进时,不仅需要重视高科技技术的有效使用,而且还需要关注到管理队伍的水平和能力情况。因而管理部门需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来对现有工作者进行定期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关注其专业的技术和能力,同时还需要对其思想水平进行适当的培训和提升,这样在他们熟悉操作业务的时候,也能够使他们有正确的法制意识。此外在对管理人员进行招聘和引进的时候还可以采取与响应的机构或者是部门进行联系的方式,对于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进行及时引进,并给予一定的优厚待遇,这样才能够提高国土资源管理队伍的技术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当然由于制度是指导和规范一切行为的基础,因而管理部门还需要制定明确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3结语 本文在新形势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的,在国家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理念的大环境之下,应加强国土资源队伍规范化建设,实现国土资源有效管理,推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状态之下,地区性经济发展规划也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因而就需要地区性国土资源管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对其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更新。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面向国土资源管理的土地调查技术探讨 摘 要:该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土地调查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农村土地调查中应用到的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了土地调查中常用的几种关键技术,分析了几种技术之间的对比,进而详细探讨了全野外与内外业一体化的综合方法,该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农村 土地调查 关键技术 内外业一体化 1 农村土地调查技术概述 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直接为国土资源科学管理、社会经济宏观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对国民经济影响极为深远。多年来,我国农村土地调查成果不仅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建设用地审批、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促进了国土资源的科学管理,土地数据还成为国家实施土地监管、有效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土地调查为各级人民政府日常决策和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特别是每年的变更调查成果已经成为衡量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效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数据。 土地调查中充分发挥了“3S”技术、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最后全面获取了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全国性展开,将推动土地调查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将传统土地调查的技术方法推进了一大步。 土地调查技术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为土地调查方法的选择存在了一定的条件。如何合理选择有效的土地调查技术方法,实现更高效、无偏差的土地调查就要先了解各种土地调查技术方法的特性,才能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调查技术方法的设计,才能更准确、高效地完成土地调查工作。 2 土地调查技术比较 农村土地调查技术方法从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全野外法;另一种是内外业一体化法。而对于外业调查中对于补测地物的处理方法有两种:(1)简易补测法;(2)仪器补测法。 2.1 全野外法 全野外法是根据农村土地调查内外业两部分的侧重点来划分的。全野外法是指外业部分的时间和调查时间占整个土地调查的大部分时间。其主要的作业方法是:先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校正,数据源的收集,同时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部分内业解读,输出工作底图,然后外业调查的一种作业方法。其作业流程见图1。 从图1的作业流程可以看出,内业部分解读主要是根据数字正射影像图对行政界线、行政村名矢量化,这种矢量化主要是对照权属协议书和原土地变更数据库,不对地类进行预判,内业作业完后没有内业作业的检查。 2.2 内外业一体化法 内外业一体化法是现在国内比较先进一种技术方法。内外业一体化法是指内业部分的时间占整个土地调查的大部分时间。其主要的作业方法是:先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校正,数据源的收集,同时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全部内业解读,进行内业检查再输出工作底图,然后进行外业调查的一种作业方法。其流程见图2。 内外业一体化方法主要是作用于内业解读方面,同时辅助于外业调查的方法充分预判,除了对行政界线和行政村名的矢量化,还包括对各地类和地类范围的预判以及自然村名,图斑预编号,和线状地物的确定等,在进行了内业充分预判后的同时,还对预判结果进行了内业的专业检查。 从人员的技术要求来看,内外业一体化法明显要比全野外法的人员技术要求更高,不但要求技术人员对外业调查要点的掌握,同时对内业数据处理软件也要精通;而全野外法作业人员在和内业作业人员进行交接数据时,容易造成数据丢失,数据质量上得不到保证,作业速度上也远远比不上内外业一体化法。可以看出全野外法主要是适用于数字正射影像比较模糊,根据影像特征无法完全判读,对地类地物判读比较困难时可采用全野外法,这样可减少不必要的内业作业时间。 2.3 补测地物方法 (1)简易补测法。简易补测法是地物补测的主要的常用方法,它主要是利用几何原理,采用简单测量工具对新增地物进行补测。主要有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截线法等,适用于补测地物较小或较规整,而且四周有较多的与影像对应的实地明显地物点作为控制的地区。 (2)仪器补测法。仪器补测法是指利用y量仪器对新增地物进行补测的方法。由于农村外业调查范围比较广,作业环境比较差,而且费用比较高,所以该方法主要用于简易补测无法完成的情况。仪器补测的方法有平板仪法,全站仪法和GPS补测法。这三种方法主要都是采用补测地物附近特征比较明显的地物或控制点作为已知点,测量已知地物到补测地物的坐标增量,再插入到工作底图上。 简易补测法和仪器补测法各有各的特点,两者要互相结合,在不同地点采用合适的地物补测的方法。 3 全野外与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法 农村土地调查技术方法主要是全野外法和内外业一体化法,这两种方法的区别不仅反映在内外业工作量的多少的不同,而且还反映在对作业成果的检查上,从作业效率上来说,内外业一体化法要优于全野外法,全野外法是体现在室外作业的工作量较大,而内外业一体化法主要是内业作业时间较多。全野外法采用的是先内业少预判(即只在工作底图上作业权属界线与权属名称),对于地类的确定、线状地物和自然村名全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而内外业一体化法先充分内业预判(对地类,线状地物和自然村名和权属界线等都矢量化,线状地物宽度须外业采集),外业作业还可以对内业情况进行检查和修改,大大的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全野外法的缺点是外业作业工作量太大,外业中除了对线状地物宽度采集和自然村名等反映在调查底图上外,还要对地类范围等的确定;而内外业一体化法只要在室外对室内作业内容的修改少量采集就可。这大大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同时增加了对内业和外业数据的检查。从上面可以看出,对于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有三点优点:一是内业的充分预判,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二是内业作业对地类判别,在外业还可以对其范围,地类,位置等的正确性做一次检查;三是对于外业调绘情况的反映在内业矢量数据上更为方便,并能对预判数据再做一次检查和修改。 农村土地调查常采用的是全野外法和内外业一体化法综合法。具体流程图见图3。在复杂丘陵、山区,易充分利用并结合两种方法,即对于影像比较模糊,影像地物阴影比较多、影像现势性差的区域,采用全野外法,而对于地势比较平坦,影像清晰的一些区域,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法,同时采用固定作业人员的方法,即内外业为同一作业员,减少在作业员交接时产生的数据的丢失。 通过野外数据采集及处理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经验: (1)内业预判,容易出现内业作业标准不统一,矢量化精度达不到要求,地类范围不明确或者错误的情况发生。对于矢量化数据线型及颜色不一致的情况,处理的方法是统一内业作业标准,加强内业质量检查;对于地类范围不明确或者错误的情况,有明显错误的,室内立即修改。但对于内业把握不准的,外业调查后再作修改。(2)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解译比较明显、容易判断的线状地物、林地、居民地以及较大的河流、湖泊,无法判断的地方作好标注,进行全野外调查以及对解译的地类图斑进行全野外核实和补充,与权属调查同时进行,依据影像调绘在工作底图上。将地物属性标注在调查底图或记录在《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上,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界线、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3)外业作业时对于行政村合并情况较多的,但却与县民政局提供的村合并和村名称不符,处理方法就是按民政部门提供的资料为准,对于实地行政区界线与权属文件不符时,应签写新的权属协议。 实践证明,对于丘陵、山区面积较大的区域土地调查的作业方法采用该文设计的方案,既先对影像进行分类,能充分在室内预判的影像,先在室内充分判读,对于影像比较模糊的图幅,采用部分预判的方法理,这样在室内节省了时间,在野外也有减少了工作量,在进行土地调查时,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质量。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加大国土资源管理力度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国力大大加强,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我国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类型也非常丰富,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日趋加剧,人均土地利用率在不断下降,可用的土地资源被局限性的分化,加之人为破坏,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及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土地资源的使用率呈现紧张趋势。因而,在我国这样一个新形势下,加快对国土资源现状的改革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中国的整体经济都在不断地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整个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国土资源的管理。尽管中国的国土资源已经发展到不错的程度了,但是由于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所以需要从根源入手找到问题所在,想出积极地应对措施。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彻底了解中国的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体制目前涉及到那一种程度,再从整体体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所谓国土资源是指主权国家所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称,包括了土地、江河湖泊、矿藏、生物、气候等自然资源,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物质源泉,同样也是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措施。就我国来看,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土地资源数量不清、国土资源质量不明确,土地权属比较混乱,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国土资源消耗的加剧,浪费现象较大,使得我国国土资源越来越少,从而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土资源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面对国土资源日益严峻的形式,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只有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才可以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够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我国未来的长远发展。 2 新体制下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存在的管理问题 2.1 土地利用量大,供应压力大。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土地的利用量越来越大,中国的国土资源是相对比较丰富的,但是取之有尽,土地的供应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体系来制约土地的利用,中国对于土地的浪费情况就会越来越严重。 2.2 非法乱采滥伐,土地使用不合理。中国占有世界的总面积多,国土资源丰富,但是中国的人口也多,所以人均分割下来,每个人应该占有的国土面积并不是很大。相比于目前土地拥有树木比较小的人群,那些拥有大量土地资源的人群没有很好地利用土地,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2.3 执法力度不够,管理水平不高。分析完土地利用人群出现的问题,就是社会国家和有关工作部门的问题,当前的国土资源制度不够完善,因此管理的力度远远不够。很多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中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在内容上需要改善,执法人员在行为意识上需要加强管理力度。 3 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要求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很多不能得到具体落实。不光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应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3.1 建立完善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造成了我国国土资源的稀有,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导致可利用国土资源面积的缩减。因此我们在社会建设中应该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从而在今后的建设中全面落实土地资源的管理。另外在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中,首先应加强建立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同时实行管理全责制,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最后,要不断加强党风党纪,严格防止官员舞弊现象的出现。 3.2 加强政府对国土资源的管理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授权与分工,强化政府对国土资源调查与评价管理。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是国家宏观决策和国土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可以根据我国国土资源规划的发展方向,以此来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因而我们要不断加强我国国土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管理维护国家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强化国土资源资产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土资源表现出强烈的资产特征。我国对国土资源实行资产管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土资源行政机关也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依法对国土资源行政有关的所有财务收支进行严格的把关与管理。 3.3 创新工作 如今我科技和经济水平在不断进步,土地资源管理中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方法,为政府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例如遥感技术、3S技术等。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来发展我国的国土资源规划,同时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3.4 重视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生态文明 土地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国土资源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由此可见珍惜每一寸国土是非常重要的”。21世纪人类建设的主导就是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这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低碳经济,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又是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方面,应该积极关注和研究如何建立一个低碳城市,在农村方面,新农村建设又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3.5 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和农田使用保护 要不断加大农村建设用地的管理力度,有效控制农村建设用地的合理性,对于大型设施建设需要严格手续办理。同时,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针对农民宅基的问题,需要控制住房的自主建设、收回空置的宅基地,加强对宅基地的管理,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注意建设节约用地。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管理人员还需要积极研究制定农村经济发展及土地合理流转使用的方法,促进生产的发展。在建设项目时,需要保护好农田和耕地,在使用农村土地资源时必须进行相关的规划,尽量不用或少使用耕地进行建设。 3.6 加大技术的研究 在国土资源管理中,技术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技术保障,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投入。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地质勘测技术,以技术为依托,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效率。 3.7 加强工作人员的教育与管理 首先,必须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其次,要强化能力训练,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从而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培养一直业务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队伍。另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如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来激励工作人员主动参与到工作中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总之,国土资源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稳定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要想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既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同时也要重视人员的教育,要加大技术投入,实现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从而确保我国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国土资源管理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事业逐渐发展起来。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全站仪、光电测距仪、计算机系统、GPS、CORS、3S为应用现代测绘技术所包括的数据,现代测绘技术的监控能力与快速精_定位的能力十分强大,它可以调查土地资源和检测矿产资源、地质资源。 [关键词]资源管理 现代测绘技术 一、测绘工作概述 国土测绘的工作核心是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并且基础为光电技术、空间科学、网络通讯和计算机科学等技术,经过精准的分析及定位,测量分界的节点和已有的地表特征,凭借这些技术可以反映地面状态的定位信息和图像的信息,同时要确定地面的自然特征和人造设备关键目标的属性、形状、位置,通过给施工建设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真实、详细的数据,来当作国土资源管理在实际工作当中的主要参考。 二、测绘的流程 测绘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基础,它主要提供可靠且重要的依据来保证国家土地信息的准确。测绘的工作范围主要有测量土地权属的具体位置、土地的境界、土地的详细面积,还要保证在一定的小范围之内,使测绘的误差减小,给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周全的服务。测绘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集中体现在下面四点中。一是测绘工作是有法律性的一种行政行为。二是测绘出的数据要整理成一个整体的资料,包括要制出专业的图、册、表、卡,这些整体的结果能够在相关部门调取数据信息时提供方便的条件。三是测绘一定要符合土地资源管理的指标,且要有很高的精确度。四是对于测绘的数据结果要有时效性,如果当实地测量之后,某些要素发生了改变,要对信息系统马上进行更正,或改变测绘的标准。 三、国土资源管理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 1、GPS技术在国土资源测绘中的应用 1.1 GPS系统结构 GPS是最初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时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导航服务。GPS导航系统是一种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综合多颗已知位置的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数据,可计算出接收机的具体位置。 GPS由3部分构成,分别是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装置部分。空间部分由均匀分布在6个倾角为55°的轨道面上的24颗卫星组成,要确定接收机所处的位置,至少需要4颗卫星的信号数据。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地面天线、监测站及通信辅助系统组成,负责收集、计算和校正从卫星传回的数据。用户装置部分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主要功能是捕获待测卫星的信号并跟踪其运行,根据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定位计算,从而得到用户所在地理位置的精确信息。 GPS定位具有全天候、精度高的特点,其观测时间短、测站间无需通视、仪器操作简单,定位使用全球统一的WGS-84坐标系统计算,可提供全球统一的三维地心坐标。基于以上特点,GPS技术作为新的测绘手段,已在国土资源的测绘中广泛地使用。 1.2 GPS技术在国土资源测绘中的应用 一是建立国土资源监测网。国土勘测要求实时、准确,不可能人工完成,需要相关先进技术的支持。GPS技术具有时间短、精度高的特点,已广泛地应用于国土资源测绘管理中。 二是建立国土资源动态监测系统。为了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时效性,使用手持GPS接收机,配合摄像头和各种上网设备,提高监测速度和精度,实现动态监测的实时性。 三是GPS-RTK误差分析与GPS静态测量将结合。针对GPS静态测量定位时间长、精度不够的问题,使用RTK技术提高测绘数据的实时性和精度。 2、CORS系统在国土资源测绘中的应用 2.1 CORS系统结构 CORS(连续卫星定位系统)是现代GPS的发展热点之一。CORS系统将现代计算机、数字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卫星定位系统中,目的是通过快速自动定位实现运转持续、精确的定位信息,提高GPS定位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其技术算法有主辅站技术、FTK技术和VRS技术。系统的基本机构由以下5部分组成: 一是基准站网:由分布均匀的基准站组成,作用是采集GPS卫星数据,从而提供监测服务;二是数据传输系统:由相关硬件设备和传输软件控制模块组成,负责把各个基准站观测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三是数据播发系统:通过电台、各种网络等形式播发收到的定位导航数据信息;四是数据处理中心:是CORS系统的核心,负责对数据传输系统传送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五是用户接收应用系统:包含RTK定位系统、监控定位系统、自主导航系统等子系统。 2.2 CORS系统在国土资源测绘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国土资源测绘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测绘技术已难以满足新的测绘需求。CORS系统是传统的GPS定位技术的变革,也为现代测绘技术带来了深刻的变革。CORS系统降低了测绘工作的成本,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效率,提高了测绘的速度和测绘结果的精度,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国土资源测绘工作中,促进了我国城市的数字化建设。 3、3S技术及其在国土资源测绘中的应用 3.1 3S技术 3S技术是GPS、RS和GIS的统称。静态GPS技术是国土资源测绘的基础,RIK技术的引入,提高了测绘的实时性和精度,CORS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测绘的速度和精度。RS技术通过专业软件对航天航空技术、遥感卫星等拍摄的影像进行制作图像,可以获取色彩丰富的图像,减少了测绘的野外实地勘探工作,弥补了传统测绘技术的不足。GIS是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结合地理学、地图学、RS和计算机科学,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合称3S系统,为我国国土资源测绘工作提供了国家地理空间信息数据框架,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基础。 3.2 3S技术在国土资源测绘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测绘技术正从数字化测绘体系向智能化测绘体系跨越发展。利用3S技术,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高精度卫星定位,使我国的国土资源测绘工作飞速发展,建立了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使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应用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单维走向多维。运用泛在网络、传感设备、智能计算等新型高科技手段,推动地理信息处理与管理向智能化、智慧化、语音化、真实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应急指挥、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公共服务等智能化水平。 我国已经完成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全覆盖,形成了全方位的地理信息数据源,建立了庞大的动态地理信息数据库。目前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正在积极构筑海陆空天地一体化的高精度、实时化地理信息获取能力,使大地测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地基到天基、从区域到全球发展,推动航空航天遥感朝“三多”(多传感器、多平台、多角度)和“四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相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方向发展,通过卫星发射组网进行全天时、全天候观测,使获取的地理信息资源在时空上覆盖面更广、数据量更大、准确度更高、现势性更强。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测绘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事业正进入一个黄金发展的时期。测绘技术不仅是强化国土资源管理专项信息与政务信息的有效平台,而且是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空间辅助决策与空间数据分析的有效技术手段。从而对测绘现代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与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如何履职尽责 【摘 要】: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健全管理制度和体系,促进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保证我国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国土资源;工作者;履职 【引言】:国土资源是生产生活生态之本,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担负着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职责。那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如何才能履行好担负的工作职责呢?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指出:“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观大势、议大事、谋全局、管本行是做好国土资源工作的前提。”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土地资源保护。首先,应该加强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执法的监督工作,要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国土资源保护意识,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一些行为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行业竞争出现严重失衡,最终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对于相关违法乱纪行为叫停,加大处罚力度,净化社会风气,促进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加强国土资源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个人及企业对国土资源的保护意识。目前,我国违法建设和违法开采行为,多数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所引起的。因此,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提高个人及企业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使个人及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到国土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能够有效避免相关违法行为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握当地国土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方向。另外,强化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力度,加大处罚力度,净化国土资源部门的工作作风。最后,还要加大国土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国土资源保护的意识,了解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普及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国土资源保护的社会氛围 2、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 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执法力度是确保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序、有效、科学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对违法开采、违规建设的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罚,要按照相关的工作要求和法律法规对这些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以端正的执法态度进行执法。其次,在谭ü程中,一定好做好严格执法、全面排查,严禁出现暴力执法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土地管理执法的科学性和有序性,才能够在土地资源利用合理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强化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掌握,将依法执政的观念根植于心,依照法律法规开展土地管理工作。最后,对于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来说,对于违法乱建和违法开采行为应该加强整治力度,确保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定要端正执法态度,,依照法律程序履行相关执法工作,确保我国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我国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3、增强理论和实践技能 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把各项国土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一是注重实际,力戒虚名。理论需要到实践中检验,工作经验需要在实践中学习积累。作为国土部门工作人员,实践首先要体现在对工作的落实上,体现在抓落实的行动中。摆脱名利思想的干扰,集中精力抓好每一项具体工作的落实。二是注重实功,力戒空谈。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保护资源、保障发展是国土人的职责所在,应该从讲政治的高度,以对人民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工作。要力挑重担,秉公执法,用满腔的工作热情赢得百姓的支持。三是注重实效,力戒形式。机关工作效率的高低是群众评议机关作风的一个重要参考。每个人在机关作风建设中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以行动上的快捷争取工作上的主动,不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不管是上级党委、机关、领导关心的问题,还是日常的业务工作都要迅速反应,快速处理,坚决杜绝超时限、推诿扯皮的作风。 4、勇于开拓创新,挖掘潜能 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不断开拓创新。国土资源战线的每位干部职工都要在思想观念上、工作思路上、工作方法上、处理事务上,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并落实到每个环节,这是确保国土资源工作有所作为的关键所在。开拓创新要抓住关键环节。善于抓住重点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突破,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开拓创新要善于谋划全局,开拓的思路要顺应形势发展。面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双保”压力和“两难”局面,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准确把握宏观形势和本部门实际,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更系统的思维谋划本部门的发展。开拓创新要积极学习借鉴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以改革的方法去应对、破解难题。只有因地制宜,摸实情,访民情,才能寻求出上符政策、下合民意的破解之法。要以创新的举措提升服务水平。面对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创新服务举措,改变按部就班的习惯和做法,超前谋划,提前介入,主动服务 5、甘于无私奉献,发挥热能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是使命,使命的完成需要合力奉献。有了无私奉献精神,才能锤炼意志、学有所得;才能扎实工作,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从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做起,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国土管理工作是为人民守住耕地红线,为子孙后代长远发展服务的。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同志都应把无私奉献作为行为准则,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执政为民、克己奉公 结语 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在当前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中仍然存在着管理意识淡薄、执法力度不强以及相关制度管理不够完善的问题,需要结合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从意识提升、执法力度强化以及相关制度健全和完善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提升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籍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摘 要:我国地籍信息化建设是从19世纪80年代起步的,到现在已有20多年时间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可以说我国地籍信息化管理取得了很大成就,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工具。本文通过对地籍管理中不同模块的介绍,阐述这些模块的重要性,为我国地籍信息化建设做出努力。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模块 1 前言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是广泛进行应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发展越来越好,其智能化水平也是越来越高。然而,在中国的中部和西部较为贫困的地区,大多数城镇、市区没有能力购买一整套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在乡村和县城,开发一套完整地、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已经超过了经济能力,他们的社会发展受到限制,这就需要一个经济、实用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2 研究意义 如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都具有屏幕显示和数据导出的互相配合,可以现给用户的信息较为广泛。实际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少数专家才能使用,对有关地籍信息采集、管理的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来说,便于操作和理解的系统更有帮助。具体来说,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交互操作环境越接近当前的环境,就会有更多的人能够掌握。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信息采集系统,地理基本系统和完整的系统的分析。 通过之前描述可以看到,之后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互动环境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尝试引入虚拟现实技术,使用三维描述地籍信息,这样可以更加直观的管理地籍信息。 3 业务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3.1 农村综合变更模块 农村综合变更模块非常重要,因为农村综合变更内容相当繁琐,是农村土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构成元素,多种因素互相制约,多个问题需要处理,所以农村综合变更内容要改变解决思路,找出关键思路,按照步骤一个一个进行处理,需要农村综合变更模块包括更多的功能。例如:行政城市、行政乡镇、地块、地表特征、线性特征、面钐卣鳌⑼恋毓槭艚缦蕖⑼恋厮有制界限、标志等等,如此多的内容都需要农村综合变更模块发挥作用。因此,问题处理起来需要按照由大到小、由点到面,先解决重要问题后解决次要问题。 3.2 勘测定界模块 勘测定界模块主要管理的内容有:记录土地出让、转让、承包、农业用地规划、土地使用权归属、土地开垦和复垦等,定义项目选址范围,来确定使用土地的位置,规范土地使用流程,预计土地面积的技术服务性的工作,绘制土地边界图纸,计算该地区土地合法的使用面积。为了实现研究数据和设定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更换,提供各类报表,实现数据查询、统计和报表打印,呈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成果,规范土地调查行为,限制了经营业绩预留了足够的效果。快速查询和输出功能,以及重要的绘图功能,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利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划定调查范围,提供直观的数据库表,是管理人员和领导进行决策工作的重要基础。 3.3 农村土地流量分析模块 我国国土管理局每年需要执行一次对土地流量的勘测和分析,勘测流量变化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特别着重分析各个种类土地规模的变化和耕地面积大小相对同一时期的变化、耕地面积以及数量的变化;土地利用情况和土地是否总体平衡、平衡的比例、土地年度利用计划的执行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等工作进行分析。所以,国家每年的都要对土地流量进行总体把控和分析,保证耕地总量占比的平衡,保护耕地不会流失,控制农用地转建筑用地的数量以及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都需要农村土地流量分析模块强有力的支撑,农村土地流量分析模块已在耕地保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3.4 城镇综合变更模块 城镇综合变更模块主要完成城市地籍变化所需要的一系列资料,完成地籍变更的菜单、表格、书籍、地图、门卡等实时动态更新的变化。变革内容十分复杂:权属单位属性更改、权属单位分割、权属单位组合、权属单位边界的调整、权属单位变更等等。在以上内容变更后,城镇综合变更模块可以将变化领域的毗邻关系、面积大小哦、图形拓扑等进行自动处理。举例说明,假设城镇中出现一条新的马路,这种情况涉及到很多内容,有居委会的变化、权属单位的变化和在地面上的其他归属关系的变化,涉及到更多更复杂的变更内容,处理起来更加麻烦,需要理清处理的步骤,但同时也应当考虑到各个相关元素之间的联系,元素的编号等等。 3.5 集体、国有土地设定登记模块 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程序是所有者进行必要的文件登记,首先要向国土资源局办公室窗口的检查窗口提供人事档案信息,窗口接待人员检查所持文件信息是否完整、所持文件是否真实,当第一步进行完毕后,再录入集体所有权的信息并打印出来进行比对核实;第二部转移到初步调查处,检查者检查所有权信息是否正确,没有问题之后,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注册、审核,审核由地籍管理科长(主任)进行,审核过之后,将集体土地所有权注册表清单进行审查。该复杂过程都可以在集体土地设定登记模块进行操作,省去很多复杂的环节,方便高效。 4 结语 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籍管理模块的业务功能模块的设计,确保了由计算机监控输入过程的每一个部分,加强了工作进度的监控,同时也可在办公过程中定制各种形式:用户、机构、部门、权属和数据流量等等信息,而且可以动态显示或跟踪数据包的变化,以增加地籍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初探循环经济下的国土资源管理 【摘要】我国资源形势日趋严峻,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经济,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重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土资源的利用也越来越紧张,可利用的资源量也越来越少,随着循环经济的提出,更加需要加强国土资源的管理,努力去提高其利用率节约国土资源,符合当前循环经济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本文讨论了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之下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问题。 【关键词】循h经济;国土资源;合理管理 所谓的循环经济根据当前的形势而提出的一种经济形态,主要是对经济的可循环利用,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是一种生态经济。在国土资源的管理上,就要求对资源合理科学的管理和利用,实现其循环利用,创造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提高其利用率。 1.关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现在社会的一大趋势,循环经济也是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今社会,人们对循环经济还没有很普遍的认识,特别是在还要靠消耗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地区,基本都没有循环经济的理念。所谓循环经济是与线性经济相对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将资源进行循环的利用,是一种以节约资源以及循环利用的经济形态,也叫做资源循环型的经济。将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反馈式的流程是循环经济的主要要求,这个过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步骤:第一,自然资源的开发;第二,物品的生产以及消费或者是旧物的再利用;第三,废物再生,物质之间的交换通过互联的方式来进行,对进入系统的物质以及能量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以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以及低排放”的效果,将经济活动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尽量的降到最低。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它要求的是要根据生态学的规律来对人们的经济活动进行指导,要求在资源管理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占用后人的资源。简单来说,循环经济是根据生态规律来对环境容量以及自然资源进行利用,来使经济活动向生态化的方向转变。 2.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现状 根据循环经济对资源管理的要求,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的几个: (1)在指导细想方面,还没有进行真正的转变,没有实现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来从根源上减少资源的消耗,与循环经济的理念还有很大的差距;(2)没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国土资源的管理还处在改革的初级阶段,没有可行性较强的理论体系,还被禁锢在计划经济的“牢笼”中;(3)有关的法律建设有很大的滞后性,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但没有很好的前瞻性,与时代的发展相比反而比较滞后;4)在对国土资源的管理与经济的循环协调发展的促进政策上还不够完善,衔接比较差;(5)技术手段比较落后,还没有形成有关的先进技术的支撑体系;(6)人才比较缺乏。缺少既有国土资源的管理技术又有业务素质的复合型的人才,而且这种情况将会随着时间的增长有越来越突出的表现;(7)没有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以及节约意识进行全民普及。 要解决当面的这些问题,要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在理论思维、操作方式以及实现途径等方面要借鉴先进的经验以及管理来进行创新,不断的推动我国国土资源的管理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3.改变的策略 在当今社会,地球上的自然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人类不断的将地球物质大幅度的挪动的同时,在化石燃料以及矿物之中的有害物质也被释放了出来。国土资源的管理只能以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以循环经济的发展为立足点,才能够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且为其提供物质基础。所以,加强国土资源的管理特别重要。主要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进行: (1)要加快管理办法的制定。注意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以及方法,提出有关的思路、步骤、目标以及政策措施,指导其健康的发展。 要坚持“资源的开发与节约同时进行,节约为首要任务,依法对资源保护以及合理的利用。提高其利用率,要能够实现永续的利用”方针,要以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为要求,将市场作为导向,把企业作为主体,以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以及环境的保护为目标,来加强对法制的建设,进行政策导向的强化,依靠技术来进步,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建立并且完善可以和现在经济体制相适应管理体系以及运行机制,进行经济与环境以及资源相协调发展的促进; (2)以管理的创新以及技术的进步为依托,为其提供较有利的支撑以及保证。要使用新技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来提高其管理的水平。比如,可以使用“3S”技术,对其进行比较彻底的检查,对承担此任务的单位要进行工作质量的监控,避免由于“人情关”的关系而出现漏洞,也避免地方的保护主义泛滥发生; (3)要突出重点,注重实际的效果。国土资源的管理,涉及到的面比较广,必须要能够抓住重点。一方面是以土地的节约、能源的节约以及矿产的节约为重点,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是以资源循环利用的推行以及综合利用为重点,要能够保证资源可以被最大程度的可持续的利用,为新型的工业化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对只是走形式主义的有关管理部门,主要的领导人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对于违反国家法律的要依法惩办,不能只是采取一些经济手段或者是行政手段; (4)要强化政策的导向,坚持限制与鼓励相结合的制度,尽快的出台有关的鼓励办法,加强管理,形成有关的激励机制,为实现国家的投资体制的改革提供保障; (5)建立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有关的法律体系,依法来推动有关的管理工作的有序的发展。要注意制定比较统一的法律法规,对地方性的有关法律法规要废除; 4.结论 由于现在国土资源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式,所以国土资源的管理特别的重要,加强国土资源的管理,不但可以适应当前的经济体制,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现在所面临的资源的严峻形势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有关的部门一定要注意加强管理,提高管理的质量,实现国土资源的最优化发展。 国土资源管理论文:试论如何做好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工作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强化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促进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效率提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基于此,本文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基层国土资源;资源管理;土地管理 国土资源管理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康,尤其是随着土地资源短缺问题的不断凸显,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成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是整个国土资源管理框架的基础和核心,但是当前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探究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土资源保护意识比较淡薄,这种淡薄的观念意识表现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就是土地资源利用审批的混乱现象,由于缺乏有效地保护意识,在土地征用审批、审核等方面往往无法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开展工作,土地审批手续和程序混乱,土地滥用现象十分严重,直接导致了基层土地利用不合理问题的出现。其次,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有待提升,一是很多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执法基本上是靠领导的“一言堂”,领导干部没有重视相关法律法规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审批手段和要求随意更改,违法滥用行为层出不穷。二是很多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法律法规意识比较淡薄,执法力度欠缺导致了大量国土资源的流失。另外,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市场化倾向和征地补偿机制不够健全也是当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很多基层国土资源使用权的转让都是通过协议的形式进行的,加上土地开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问题,使得土地收购储备相对比较困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垄断性土地资源开发的现象,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在土地征地补偿方面,由于各个地区的标准是不同的,在征地补偿方面经常出现冲突事件,征地补偿相关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2 提升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国土资源保护意识。强化国土资源保护意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进行强化,加大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人员执法的监督管理工作,端正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确保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按照相关的程序和要求有效地进行。其次,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要按照标准、要求和程序开展土地审批审查和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土地管理工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握当地国土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方向。另外,强化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力度,加大处罚力度,净化国土资源部门的工作作风。最后,还要加大国土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国土资源保护的意识,了解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普及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国土资源保护的社会氛围。 (二)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执法力度是确保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序、有效、科学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对违法开采、违规建设的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罚,要按照相关的工作要求和法律法规对这些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以端正的执法态度进行执法。其次,在执法过程中,一定好做好严格执法、全面排查,严禁出现暴力执法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土地管理执法的科学性和有序性,才能够在土地资源利用合理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强化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掌握,将依法执政的观念根植于心,依照法律法规开展土地管理工作。 (三)健全和完善征地补偿措施。征地补偿工作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是确保土地征收利用、人民群众合法利益保护的重要方法。首先,国家应当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对我国的土地征地补偿标准和意见给予指导性的规范和统一,出台相关的征地补偿制度和补偿标准,为基层国土征地补偿工作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意见。其次,为了减少土地征地过程中出现的土地纠纷问题,在土地征地过程中,首先要做好人民群众对补偿措施、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情权,做好相关的学习宣传工作,尽量拓宽土地补偿途径,做好相关的安置工作,提高征地补偿工作的有序性。 3 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改善措施 社会在不断的向前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时代对于社会组织结构中各个环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有限的国土资源也开始出现了紧张的局面。如何有效的对国土资源进行利用,以保证其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进行考虑的事情。目前,在管理国土资源工作上,我国仍旧有着很大的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执法不严,观念陈旧,体系制度匮乏,管理措施不配套等,这些都成为基层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阻碍。我们必须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改善措施,以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一是加强土地资源保护。首先,应该加强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执法的监督工作,要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国土资源保护意识,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由于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问题,导致土地违法审批行为的发生,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行业竞争出现严重失衡,最终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对于相关违法乱纪行为叫停,加大处罚力度,净化社会风气,促进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加强国土资源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个人及企业对国土资源的保护意识。目前,我国个人及企业违法建设和违法开采行为,多数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所引起的。因此,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提高个人及企业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使个人及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到国土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能够有效避免相关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提高执法力度。对于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来说,对于违法乱建和违法开采行为应该加强整治力度,确保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首先,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定要端正执法态度,不暴力执法,依照法律程序履行相关执法工作,全面排查、严格整治,确保我国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我国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三是完善征地补偿措施。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科学、规范、统一的土地征收征用补偿标准和补偿制度,并且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及时的调整,使征地补偿费用尽量满足群众需求和意愿,从而确保土地征收征用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地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防止征地补偿的克扣和截取,防止补偿资金落实不到位。此外,要确保群众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补偿措施的知情权,尽量拓宽补偿途径,对被征地群众作出妥善的安置,以减少相关纠纷问题的发生。 总之,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在当前的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中仍然存在着管理意识淡薄、执法力度不强以及相关制度管理不够完善的问题,需要结合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从意识提升、执法力度强化以及相关制度健全和完善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提升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科技农业论文:推进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策略初探 1加强党建理论学习,提高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水平 为了加强和保障政治理论学习,第一,必须制定科学的学习制度,统筹安排学习时间,解决好工学矛盾。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学习必须顺应这个特点,农闲时集中学习,平时自己学习。党委中心组学习的示范带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特别是扩大到处室和单位负责人共同参加中心组学习,甚为有效。第二,要求每个中心组成员都要按要求学习,并就学习体会和学习心得准备书面发言材料或提纲,在学习会上发言交流,为了在会上发好言,班子成员必须认真学习,充分准备。第三,充分利用集中学习的机会,精心安排好学习内容,将请人辅导、交流发言结合起来,使传授党建理论、相互启发有机结合。第四,坚持将拟提拔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送到党校脱产培训,系统学习党建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开展理论学习时,既要坚持学习党建理论,又要结合农业科研单位的特点,切实把握好学习的针对性,通过学习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水平和科学思维能力。 要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增强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科学分析和看待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同时,要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使领导班子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此外,要针对农业科研单位的主要任务,学习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对农业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和服务“三农”的思想,带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努力完成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任务。 2强化领导班子思想观念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综合素质 2.1强化追赶跨越观念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够,农业和农业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科研取得的成绩与持续保障我国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地处西部的农业科研单位,其肩负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面对国家对农业和农业科研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强度都大幅度提高的有利形势,必须树立抢抓机遇、追赶跨越的观念,制定追赶型发展战略,提出跨越式发展措施,完成跨越发展的任务,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努力实现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科技成果大规模转化,各类人才蓬勃涌现,科研条件大为改善,居住环境大变样的目标,更加有效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当然,在追赶跨越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避免蛮干盲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追赶跨越,必须改变各级班子,特别是院领导班子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不能再按部就班,要敢于作为,勇于担当,要有爬坡上坎、奋力攀登的精神和锐意改革的意识,埋头苦干,攻坚克难。 2.2强化民主集中制观念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根本制度。在新形势下,健全和坚持民主集中制,需要更新思想观念,营造民主环境,强化制度建设。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民主集中制教育,使各级领导和每个班子成员掌握民主集中制的运行程序和决策原则,在决策过程中自觉坚持和运用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党委会和院(所)务会议制度,对关系到单位发展的重大事项由领导班子成员集体研究决定,并由院(所)务会贯彻执行。按照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的要求和程序,完善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馈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先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广泛的意见征求,再由班子统一研究决策。对重大决策部署的执行情况要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提高执行效率,使研究决定了的事情能够落到实处。 2.3强化勤勉尽责观念 勤勉尽责、改进作风,既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的保证,也是思想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强化勤勉尽责观念,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的特殊性,不少院、所领导干部都承担了管理与科研双重任务,必须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院、所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单位的管理工作上,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找准工作重点和难点,研究解决办法,推动工作发展,在此基础上搞好自己的科研工作。把理想信念的本质要求锲入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教育,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考核,加大对科研、开发、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和审计监督的工作力度。年终要加强对院、所班子成员的民主测评和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工作,并将考核工作与干部评价、晋升挂钩。 2.4强化服务大局观念 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把服务地方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单位发展的首要任务,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把单位的发展、科技人员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单位的局部利益与全省和国家的全局利益结合起来,坚持“项目从生产中来,成果到生产中去”,科学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目标、落实研究任务、转化科技成果。要用地方党政领导和农民的要求、科研体系的要求这两套考核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第一个要求是“三多”:多出创新性强的应用技术大 成果、多创大面积高产、多转化成果;第二个要求是“三高”:学术水平高的创新性研究论文、高等级的国家或省级研究成果、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只有这样,科技工作才能被领导认可、被农民认可、被行业认可,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发展才有充分的条件和保障。 3强化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把思想建设成果用于科技工作 3.1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单位领导班子的主要任务是带领职工克服困难,推动科研事业发展。近年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面临着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科研条件急需改善等一系列难题。通过加强院级领导班子的思想观念建设和思想能力建设,增强了班子成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了班子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基地是长期困扰科技人员的老大难问题,一直难以解决,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开展。院党委在反复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统一思想,从2008年开始,启动了基地建设工作。采取土地置换筹集的办法,并争取到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有效克服了房屋拆迁、土地整理、资金筹措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在离院20km的地方建成了近173hm2的高标准试验基地,彻底解除了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3.2提高领导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力 农业科研单位的核心任务是科技创新,提高显示度要靠科技示范和成果推广。全院党的思想建设工作始终要围绕创新和转化这两个中心来开展,努力把思想建设成果用于推动创新能力的增强和转化能力的提高上来。院党委集中智慧,整合资源,突出学科优势和重点,做强作物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传统学科,加强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与研究,加快农产品加工和烟草研究等新兴学科的建设步伐。“十一五”以来,全院年度科研经费比“十五”增加1倍多,共审定新品种400多个,研制出先进实用技术100多项,获得国家级成果奖10项。新品种在省内外年推广467万hm2,食用菌以及在全省果树种植面积居前二位的柑橘和梨的主推品种中,80%以上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选育和引进。四川省粮食和经济作物推广的主要栽培技术均来自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这些技术在粮食作物小面积和大规模高产创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小麦单产10660kg/hm2、467hm2平均单产8878kg/hm2,玉米单产17724kg/hm2、667hm2平均单产12006kg/hm2、1.87万hm2连续3年平均单产超过9300kg/hm2的“三级跳”。在农业部组织的“十一五”农业科研单位科技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名列全国第7位、省级第2位。 3.3提高服务职工的能力 思想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要让每一个班子成员转变作风,始终坚持把职工利益放在突出位置,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转化积极性,增强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制定了院长接待日,要求班子成员必须下基层调研,认真倾听基层和职工的意见、诉求,主动关心职工生活,帮助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同时,对职工过高的愿望和诉求,及时合理引导,倡导先有付出、后讲回报的观念。院党委作出明确要求,每年为职工办5件以上实事,并将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内容,年终进行考核。院里还千方百计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拿出大量资金美化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办公区和宿舍区安装安全监控设备。在院所文化建设上,2011年,由全院职工提出并投票产生了“求实创新,兴农利民”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院训,同时,还形成了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型文艺演出或运动会的惯例。 科技农业论文:论农业科技推广之农民科技素质 一、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在农业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 1.教育性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特质。不管是从农业科技推广理论角度,还是从广泛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践来看,其教育性特征都是非常明确的。主要表现在:针对农民,立足实际,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把实用的知识、技术、信息传递给农民,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动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 2.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本身来说,农业科技推广过程就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过程。它唯有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最主要目的,帮助农民获取信息、知识和技能,更新思想观念,其所推广的技术信息及相应载体才有可能最快地在最大范围内充分发挥效益。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全面、系统、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的必然成果。 3.反过来,只有农民科技素质提高,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1)农民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的不断加强,将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顺利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民对新技术、新理念更易于接受。 (2)农民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势必大大缩短新科研成果、技术的传播推广过程,大幅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社会经济效益。 (3)较高的农民科技素质也加大了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的需求,从而极大推动农业科技发明、创新。 二、当前农业推广中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已经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不足、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而是农民的素质,特别是农民的科技素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根据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发现,发达国家每亩耕地平均拥有一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正规高等农业教育的达45%—65%,而我国目前每万名农村人口中平均只有6.5名农业技人员。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六到七年,其中还包括大量文盲。这种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低下的状况相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动农业现代化事业来讲是不容乐观的。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事业的落后,主要表现在: 1.农村教育落后。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农村教育的人员结构和数量约占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9940万)的79%,但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教育不尽如人意,高中程度则是凤毛麟角了;根据社会科学院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农村人口数9.2亿,而以农民学校培训、资格证书和转岗为主的农民素质教育与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仅为29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0.32%,约300人中只有1人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以农村骨干、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基层政府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为主的农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人数为583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9.2亿)的6.3%。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农村劳动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的需求,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2.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农民科技培训渠道、形式单一。据调查,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以及部分职中。这些培训机构一般只集中在县城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深入农民群体,甚至大部分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形同虚设。通过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我们得知,当前农民接受科技培训渠道主要是自学和农技推广机构(包括农技推广部门、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培训。培训形式以现场指导和课堂授课为主。调查还表明,不足三分之一的农民会一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接受过三次以上技术培训的农民更是不足3%。 3.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1)农业推广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早在1950年我国就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条例》,后续有1972年的《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1993年的《农业技术推广法》、1999年的《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及一系列相应的政策规定,再到地方出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办法等,都从法律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规范和制定,但在这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与法律和政策配套的实施机制,在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基本上被边缘化。 (2)以政府指令为主导。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基本以行政指令为主,习惯于下计划、要项目、等任务,为推广而推广。 (3)以技术为导向。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科研成果的市场性和实用性,但多凭主观推测,在传统推广模式引导下,无论科研人员还是推广人员,最关注的还是如何把技术成果本身推销给农户,而非市场需求和农民对它的接纳程度 三、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农业推广过程中农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改革农村教育体制。首先要从法制的基础上重视农村教育。其次,要加大农村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增加农民科技培训预算,从政策、资金、科技人员等多方面支持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三级体系,使农村义务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全面开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2.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增强培训功能。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中等农业学校和市、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以各大农业大中专院校、农 业科学研究院为科技依托和教育阵地,建立一批省、市、县逐级推进的农民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逐步完善农民科技教育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为例,“双百”工程是由湖南农业大学选派优秀科研人员组成一百个科技服务小组,在全省选择相应的一百个农业专业户或涉农专业组织、企业作为示范基地进行对接,组织技术培训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与示范,探索并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的新途径和新机制。 3.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知道,单纯由政府组织的以技术为导向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组织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才是必然选择。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如图2所示)建设应以大力调动农户以及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推广体系为目的,坚持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当然,最根本的一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还不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客观实际,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应始终坚持以利益引导为主,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等便捷有效途径,重点培养农民对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兴趣,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积极的科学技术态度和科技意识,锻炼利用新技术、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灰色关联理念研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在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数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就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进行了规划。舒尔茨[1]指出科技投入是农业长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因素。国内一些学者对农业科技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马梅芸[2]等研究了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测算出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汪博兴[3]就农业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只有不断加大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才能实现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将为笔者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笔者以灰色关联理论为基础,定量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农民收入的关系,旨在为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0)。 1.2指标选取笔者以农牧渔业总产值(记为A,单位:亿元)作为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以财政对于农业科技投入费用(记为B1,单位:亿元)、农业科技人才数量(记为B2,单位:人)、农林牧渔业专利授权量(记为B3,单位:件)作为衡量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指标。农牧渔业总产值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农业生产的水平,因此,以此作为衡量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衡量农民收入水平的最直接的指标,这个指标能够全面综合反映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科技投入代表国家财政经费用于农业科技发展方面的支出,是农业科技财力方面的指标;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代表农业科技队伍的规模,反映农业科技人力投入;农林牧渔业专利授权量能够直接体现出农业科技的产出水平。因此,用这3个指标就能够表示出我国农业科技的总体发展水平。 1.3研究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动态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灰色关联动态分析的建模步骤 2.1.1建立原始数列的因变量参考数列和自变量比较数列。(公式略) 2.1.2将原始序列进行无量纲处理。这是为了消除数量级大小不同而造成的影响,便于进行计算和比较。可以运用初始化法,均值化法等进行,计算公式分别是(公式略) 2.1.3计算每个时刻点上母序列与各个子序列差的绝对值,找出最大差和最小差。(公式略) 2.1.4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公式略) 2.1.5计算灰色关联度。要求得总的关联度,需要考虑到不同的观测点在总体观测中的重要性程度,因此需要确定各个点的权重。一般情况下,采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灰色关联度。r0i=1/nnk=1r0i(k),r0i表示数列x0与数列xi之间的关联系数。 2.1.6关联度排序。根据r0i的大小进行关联度排序。关联度越接近于1,说明关联程度越大。根据经验,当λ=0.5时,关联度大于0.6便认为关联性显着[4-6]。 2.2灰色关联度分析 2.2.1计算序列初值。计算得到序列初值结果。 2.2.3计算极差。从表3可以看出,最大差=0.987,最小差=0。 2.2.4计算关联系数。取λ=0.5,得到关联系数。 2.2.5计算关联度。2003~2009年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各个因素关联度为:R01=0.759,R02=0.581,R03=0.731。 2.2.6关联度排序。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科技发展因素,按照关联度大小排序分别为R01 R03 R02。 3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对于农业发展水平有很大影响。其中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的科技因素是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农业科技投入不仅注重数量,而且注重质量。一方面,从数量上看,我国农业科技投入逐年递增,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农业科研投入占GDP的比值,世界的平均值为1.07%,发达国家为3.2%,而我国农业科研的投入只占GDP的0.5%。另一方面,我国财政农业科技投入质量不高,目前主要投入到农业科技研发方面,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投入不够。目前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较少,素质不够,普遍存在学历低、年龄大,待遇低的状况。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对此推出专门的对策。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变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GDP偏低的情况。农牧渔业专利授权量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影响。该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农业科技成果。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情况是农业成果转化率低。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的统计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因此,我国要在进一步扩大农牧渔业专利数量的同时,采取激励措施,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使得已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实实在在地转化成生产力。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措施,让农业科技顺利转化。可以让农业科技研发人员参与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的利润分配,从而调动农业科研人员积极性。 农业科研人员数量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关联性不够明显。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缺乏大量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第二,农业科技人才的市场化意识不够,导致许多科技成果不能使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有较为明显的差距,比如,美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习惯于从生产实践中寻找项目,科技活动的直接目标是服务于生产。由于在我国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者晋职调薪和评功受奖的主要依据,许多农业科研工作者从事科研不是为了服务于生产,而是为了多出成果。而成果的取得往往又是通过专家的评定形成的,这就难免受人情因素的约束而影响评定结果的公正性。同时,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价过分强调成果的先进性,而忽视科技成果对农业生产的实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进一步导致科研与生产的脱节。所以,应该进一步改进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使得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能够面向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攻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科技农业论文: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的浅谈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现状的阐述,对新形势如何构建中国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进行了探讨。 经过 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 。改革开放 以来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 ”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 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 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 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 “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 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 m 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 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 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 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 “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 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园区生态旅游模式探讨 摘要高科技农业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农科单位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其科技、人才、地缘、生态等优势,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在转变观念、培训队伍、配套建设、狠抓管理、开拓市场、争取政府和行业支持等方面狠下苦功,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已成为投资省、风险少、见效快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极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生态旅游正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而将二者融于一体、富含科技含量的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则成为人们的抢手货,大有发展前途。 一、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项目的起动。 1、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珠海是座会议、会展、休闲度假的海滨旅游新城,处在珠三角城市群同时又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而珠海“农科奇观”位于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优势,背靠碧波荡漾的梅溪水库,环抱连绵起伏的凤凰山脉,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2、前景广阔的客源市场。珠海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拥有“环保模范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最近又被联合国授予“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港澳台和周边地区的游客。98年“农科奇观”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20余万人次。此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学生市场,作为珠海市学生农业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仅97年3月至98年接待学生就达6万多人,有不少幼儿园也组织小朋友来进行参观活动。珠海市有中小学生十几万,澳门也有十多万,香港则有百多万,邻近的广州、中山、深圳的学生市场更为广阔。目前已与港澳及广州、中山等地的教育部门达成了学生到“农科奇观”学农实践的意向。98年接待澳门学农学生4000多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3、别具一格的农业科技优势。现有各门类的科研人员70多人,建有无土栽培温室大棚65座,可种植四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瓜果、蔬菜和花卉。至今已获得35项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2项,国家、省、市一等奖5项,特别是无土栽培项目,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属国内先进水平。基地引种的是世界各地的名优品种主要是创造新、奇、特效果的观赏类作物,游客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来,欣赏到的都是花的海洋、菜的世界、瓜果的天地,流连忘返。而高科技农业演示厅、传统农具展示厅、中心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植物“克隆”工厂,都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4、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游客在“农科奇观”不但可以看得入迷,玩得开心,还可以吃得惬意,满载而归。农科餐厅出品的菜肴原料都是基地自产的产品,以“回归自然、营养保健”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回头客大增。不少旅行社把我们的农科餐厅作为定点餐厅,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游客吃饱喝足,还可买上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带回家让亲朋好友分享。 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起动是在科研基地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是对基地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二是对科研实验设施及生产大棚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观光旅游的需要;三是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如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厅、农具展示厅、农业高科技演示厅、双龙山庄等;四是穿插点缀一些可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设施如烧烤场、野炊园、钓鱼走廊、农家作坊及车水抓鱼、点瓜种豆、装盆栽花、组培实验等项目;五是要培训一支相应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队伍;六是对科研基地进行适当的形象包装并适度对外进行推介。 三、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走上生态之旅。 农业科研基地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特点和优势,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既有朴实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奇特的动植物群落生态景观。既有科研实验、科教培训设施,又有接待服务设施。整齐的生产大棚,整洁的组培工厂,典雅的接待大楼,那成林的果树,葱笼的茶园,墨绿的蔬菜,盛开的鲜花,以及珍 禽园地,青青草坪,营造了一派田园风光。所以,无论是旅游参观还是考察访问的客人都认为基地是闹市中的田园,繁华中有野趣,不是公园胜似公园的都市村庄。 农科基地内上千种、上万株植物吐泻着人体所需的新鲜氧气。这里鸟语花香,月朗风清,行云流水,安宁幽静。先后建起的“神奇的瓜果世界”、“农科之窗”、“荷塘观鱼”、“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蝴蝶兰园”、“沙漠植物园”等一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境内外游客。正在开发的还有“百鸟园”、“蚕桑园”、“药用植物园”、“茶文化庄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农科基地不但有农大毕业的专业讲解员导游,还将所有的花草树木、农作物挂上说明牌,标明品种、属性、原产地、功能、栽培要领及注意事项,游客每来一次,便受到一次深刻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亦成为人们喜爱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四、加强管理与营销,促进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1、抓专业队伍建设。成立了旅游资源开发科,下辖导游部、餐饮部、客房部、产品展销部,并相应培训了导游接待、厨艺、服务、营销和园艺工程等旅游专业职工队伍;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到国内外考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组团参加了96、97、98年香港国际旅游交易会和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会议”、“’98广东人游广东嘉年华”、“江苏、淅江旅游推介会”等学习和促销活动,提高了旅游专业管理水平,拓展了客源市场。 2、抓接待设施配套。建起了环保停车场、接待楼、卡拉OK歌舞厅、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大厅和学生绿色营地、双龙山庄别墅等,大力开展旅游基地的绿化、美化工作,建凉亭6座,铺草坪2万多平方米,建大型花坛和天台花园多处,种果树3000多棵,其他绿化树1万余株,铺设双车道水泥环园路4.5公里,在排灌河道两岸砌花岗岩石雕护栏,安装新颖别致的行人道路灯,种植高大挺拨的大王椰,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3、抓科技旅游景点建设。在无土栽培65座大棚设施的基础上又相继建成了中心实验室、组培工厂、全光雾快速扦插育苗工厂、图书室、信息中心,以农业的高科技吸引游客。占地20__多亩的“农科奇观”拓展工程,也将在99年完成总体规划。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开创了高科技农业旅游的品牌,中央、省市和港澳等地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单位竟相报道,大大地提高了基地的知名度。几年来,我们先后接待了78个国家首脑、专家的参观访问和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了60多万国内外游客及8万多学农学生和各省市区兄弟单位考察团数万人。在旅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98年旅游收入305万元,比97年增长两倍多。现与港澳及周边城市80多家旅行社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关系。我们还针对不同游客、不同需求对象适时推出“蜜瓜品赏团”、“龙眼荔枝团”、“学生套餐团”,学农欢乐一天游及二天游活动等促销措施,收效甚佳,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好评。 4、合理利用资源,狠抓节流增效。农科单位底子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几千万元去搞景点建设。只有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高科技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内功的锻炼,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作文章: 4.1转变观念,注重开发观赏实用型科研项目。科研和旅游管理人员应加强沟通,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开发人们喜爱的既具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让游客既可观赏,又可品尝,亦可买下带走,如玩具南瓜系列、无土栽培的盆花等。此外,应不断更换作物品种,引进新、奇、特异的品种,同时不断变换栽培方式,如无土水培改无土基质栽培,基质也不断变换,如今有砂砾、珍珠岩、椰糠、锯末、石子等等20余种,使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大,回头客愈来愈多,有的港澳游客甚至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今年初,我们又开发了无土立体栽培项目,可节省土地25以上,提高产量50以上,且植株上、中、下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4.2培训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职工培训。例如对专业讲解员采取请资深导游员现身说法,到旅游社跟团实习,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等方式,提高了其专业水平。又如餐饮部采取与市旅游职业学校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餐厅实习,学校和学生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餐饮部节省了人力费用,学生又学到了新的菜式和烹饪方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此外,我们还坚持干部职工每周两天义务劳动制度,要求员工个个成为多面手。基地内的园林绿化、水电工程大多数为我们自己动手建设,既有农科特色,又节省了大量工程费用。游客爆满时,其他部门员工自觉到旅游部门当导游、售货员,端茶传菜,洗碗扫地,既保持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又节省了人工费开支。 4.3配套建设,不断推出新的旅游服务项目。我们刚开始开发旅游时,只有旅游接待部从事专业讲解导游服务,之后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服务日趋配套。97年成立餐饮部,开设了农科餐厅和卡拉OK歌舞厅、烧烤场及钓鱼走廊。98年初成立产品销售部,开设了农产品商场、客房部,使基地逐步建成集吃住游乐于一体。服务配套成龙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景区。 4.4开拓市场,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中心原是以珠三角及港澳团队游客为主,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港澳团队客人有所下降。97年3月,我们成为珠海市学生农科教基地后,打开了学生这一个大市场。98年除拓展了澳门学生市场外,又通过学生带动了散客市场。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开拓了会议团和培训班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5狠抓管理,提高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首先建章立制,年初制订了2万余字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使权责利落实到人,奖罚兑现。其次是狠抓环境卫生管理,大面积绿化美化环境。以优美的环境和优质服务留住客人的心。再次是建立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牌,建设标准的公共卫生间和凉亭、护栏、宣传栏,设立投诉电话和意见箱,让游客游得开心,玩得遂心,吃得顺心,住得舒心,购得称心,行得安心,杜绝了宰客现象,保持了生态旅游持续稳定发展。 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它投资省,风险少,周期短,见效快,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一项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党的 好政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管理。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得到了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委,特别是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国家、省旅游局、省旅游协会的肯定和支持,在98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检查验收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基地是“珠海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之一”,并将99生态旅游年珠海开年仪式放在我中心隆重举行。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我中心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创收又为科研加大了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我中心科研等各项事业和发展。 五、今后的发展设想。“文秘站”版权所有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通过一系列农业高新科技,将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以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它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因此,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资源、生态、旅游等为支柱的生态旅游农业产业体系,不但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更可以将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合理地统一起来,必将为本省乃至全国部分地区探索出一条现代农业综合协调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我们拟将“农科奇观”建设成为既是农业高科技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中心,又是珠海市的动植物园;既是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风景区,又是学生农业科学教育的实践基地,力争三年内接待游客达到50-100万人次,旅游利润创收超过500万元,树立起珠海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的品牌,创出珠海市旅游拳头产品,为特区二次创业,再造辉煌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科技农业论文: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发展、改革、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农业科技人员具备着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扎根基层的农业科技人才越来越少,这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成了很大影响。为了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充分认识当前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工程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前提。但是,我们有些人对农业科技人才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而农业人口就占了8亿,人才资源必然十分丰富。须知人口与人才是不同的概念,人口多,说明人力的数量多;人才多,说明高素质的人才力多。事实上,我国人口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相对缺乏,正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这个矛盾在农村尤为明显。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而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毕业于高等农业学院。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方面,我国平均20__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400人就有一名。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同时也给农业和农村工作带来很不利的影响,突显了农业科技人才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国际粮油价格自20__年以来开始温和上涨,而近年来涨势明显加快。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仅20__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国际粮价的大幅飚升,不仅增加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还可能引发局部或全球性粮食危机,导致部分地区政治动荡。而粮油生产的工作就需要广大的农业科技人员去努力工作,才能促进其生产发展,这就更加体现了农业科技人才在社会上的基础地位与作用。 二、目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层次较低,体现不出应有的活力。首先,从学历来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相当少,大多数人员是中专及以下的;其次,从年龄结构看,普遍年龄偏大,大多数是35岁以上的农业科技人员;第三,从职称结构看,大多数是初级职称的人员,技术能力不够强,整个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真正科班出身,专业素质较强的只占少数,有相当部门人员都是本土人才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成长起来。因此,近年来在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层次越来越低,即使有些层次的也都跳槽到不是农业的部门去了,导致农业部门的人员力量有限。 (二)总量偏少,严重影响发展的后劲。一是一线力量少。整个社会中直接在乡村一线工作的只有少数部分,特别是在乡(镇)中是农业科技的人员就更少了。二是引进人才少。近些年来,由于编制问题和机构精简,一批优秀的农业大中专毕业生被拒之门外,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干部因所学专业是涉农专业无法进入基层工作,只能去外地企业打工,从事一些与农业无关的工作。三是留守人员少。现在在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待遇差而外出打工或者另谋发展,真正服务农村的人才就很少,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的速度。 (三)经费不足,严重阻滞技术的更新。一方面,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许多乡(镇)农技站人员只能象征性地拿很少的工资,农技推广基本上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有相当部分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还比不上在外打工的普通员工,少数地方基层连养兵的钱也没有,导致许多农技推广人员不再安心本职工作,纷纷另谋出路,即使在正常上班的人员也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更加高,经费的严重不足,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基本处于很低的层次状态,致使农业技术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阻碍了现在在岗农业科技人员素质的提高,更阻碍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扩散推广。 (四)体制不顺,导致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从整个农业来看,普遍存在着队伍不稳、人心涣散、工作松散等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用人机制不科学,所需专业的技术人员进不到县、乡基层一线,非专业人员却时常占编。二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现象,导致工作的开展工作困难重重。三是社会地位低下,农业属于弱势行业,而从事农业工作的大多数部门机构都是些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主要靠吃财政饭,没有其他的来源收入。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没有经济的收入还要政府出钱,简直是难上加难,更不用说优先提拔干部的事。从而,导致农业科技人员在政治、经济待遇相比于其他部门每日遇下,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作用。 三、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改善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一是要以主业为本,科学确定农业科技工作的高度。农业县(市、区)在我国占多数,应在努力发展工业的基础上突出农业主体地位,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工作的高度,建立考核机制,加大对县乡农业科技工作的考核力度和奖惩力度,提高积极性,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二是要加大农业科技工作的投入。通过财政预算或信用部门解决一定的科技示范经费,为农业科技工作开拓创新创造条件,并用适当的经济待遇稳住人才,激励人才。三是要营造农业科技工作的积极氛围。一方面要对农业科技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的优秀事迹要善于挖掘,善于推介;另一方面对其中德才兼备的应该予以优 先提拔,可以相互提拔在县农业系统部门工作,也可以提拔到乡(镇)工作。按《国家公务员法》的规定,分为综合、执法、专业技术类的公务员,那么可以说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具有职称的人员就是专业技术类的公务员。这样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让具有中级职称的不管在县(市、区)一级还是在乡(镇)一级可以享受科级干部的待遇,这样从正面鞭策他们更好地开拓性工作。 (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的队伍。一是要把部门的农业技术人才“沉”下去。县直部门的农业技术人才总量相对较多,且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更有在实践中研究解决问题的便利条件,应该建立定点联系制度等,多下到乡村组具体指导,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做到才尽其用。二是要把农村乡土人才“吸”上来。健全乡土人才评聘机制,将农村中的“种养大户”、“流通大户”、“土专家”、“田秀才”和一些闲散人才等吸纳上来,他们知道农民想要什么,农村适合什么,让他们的实践经验通过提炼得到升华,更好地发挥作用。三是要把外地优秀人才“引”进来。通过技术入股,基地免费等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龙头企业和高级人才、优秀人才的进驻,开发新、特、优的产业,引领周边群众致富,通过全方位的开发人才资源,最大程度地整合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三)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业务水平。教育是发展人才队伍的根本途径。不仅仅要对技术干部和乡土人才加大培训力度,还要把中学生的农业科技知识教育提上高度。农村学生中的辍学者或中考、高考的落选者是农民的“接班人”,60%以上的农村学生中学毕业后就回到了农村。他们既对传统生产模式不感兴趣,也不懂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导致这新一代农民成为“社会盲流”。因此,应该适当加强在校期间技能教育中科技兴农方面的比例。其次,应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技术干部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打造施展才华的平台。如建立县、乡人才结对联系制度或互动交流机制,促进两级人才共同提高;完善学习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定期对县、乡、村技术人才进行知识更新;选派有能力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去高等院校或发达地区学习深造等等。 (四)健全农业科技人才的管理机制。首先要严格目标考核奖惩,加强人才个体的责任心。一是考核其业务水平,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制度;二是考核其工作业绩,实行以奖,绩效挂钩制度;三是考核其招商引资情况,对积极为群众联系龙头企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要予以重奖。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县、乡、村的农业三级机构。县一级的农业工作部门做好行政管理、农业综合执法、综合服务等职能;乡(镇)一级的农业部门除了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外,还应加强对本乡(镇)的各种农业信息收集和上报等,供县农业部门和政府决策农业工作,并积极做好本乡(镇)的农业事务管理,传送好的各种农业信息到村到农户,为农民服务;另外,建立村级农业信息联络机构,负责日常的联络,联络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等,传播农业信息和收集农业信息并上报到乡(镇)。通过完善管理服务机构,从而形成县、乡、村三级农业服务一体化的网络。第三要加强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增强集体荣誉感。应该认识到,农业是我国的基础。做好做实农业科技工作,对稳定农村、稳定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下,县、乡、村农业科技工作者担负着庄严而光荣的重任,虽然工作清苦,但是最能闪耀建设现代农业光辉使者形象的。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改革问题与措施 1.当前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动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在科技。当前我国农业仍然是以小规模生产和松散型合作经营为主,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升,但农产品科技含量普遍偏低,这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过渡期。因此,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1.2农业科技创新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剧烈,灾害频发。近些年我国自然灾害也呈高发态势,加上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农田污染等生态环境急速恶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解决这一难题,只有通过科学技术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对土壤、肥料、水分、光热资源等提供高效利用技术、耕地保护与替代技术、精确施用技术、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生态农业与环境工程技术等,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农业可持续生态体系。 2.农业科技创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创新存在思想认识偏差。我国现在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民族,科技创新在目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人们对创新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人们往往认为科技创新是一种很神圣的、高不可攀的事情,认为科技创新只是科学家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实则不然。从科技创新成果对经济社会的作用看,创新可以分为重大创新和一般创新。重大创新是对旧事物的破坏与颠覆,是新事物的创生,具有革命性,因此创新难度极高。一般创新是对旧事物的边际改善,具有改良性,创新难度相对低一些。所以,重大创新很难发生,一般创新更容易出现。从科技创新的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创新都是一般创新,而重大创新,特别是那种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是非常少的。所以,重大科学技术创新是一种“偶然”事件,而一般创新才是技术创新的常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创新并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人人都具有创新的可能性。 2.2人员的创新时间急剧减少。农业作为公益性、基础性的产业,本来应该得到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但众所周知的是,一直以来,政府对农业的科研投入就偏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没有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得到应有体现。财政基本支出严重不足,保障不了农业科研人员研究和机构运转费用支出,项目稳定性支持比例也过低,科研人员忙于“揽活”。另外,项目主持人在申请课题、应付各类检查等方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据相关调查,近20年来,骨干科研人员直接从事科研的时间比以前减少了23%。我国科研人才疲于争项目、揽活干,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处于“创收大于创新”的尴尬境地。 2.3研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涉农科技职能部门,中央层面有农业部、林业部、财政部、水利部、全国供销总社、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商务部、民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粮食总局、中国气象局等十余个,在省区市也有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不畅。一是国家部委、科研单位、项目实施组织(课题组)之间分工不明确。国家部委对科研项目进行过程性的具体管理,取代了科研单位、课题组的管理责任;科研单位对项目不能有效发挥其指导、监督和管理作用。二是科研项目多头管理,导致课题重复,资源浪费。农业研究课题来自多部委,缺乏统一协调,课题重复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课题组同时承担多个相关类似的课题,出现“一果多用”的现象。三是“节点式”经费管理不适应农业科研要求。财务部门没有考虑农业科研工作特点,而是按照工程技术经费的管理方式对农业科研进行“节点式”管理,结果经常出现经费拨付不及时,农业科研项目很难按照国家财政经费预算制度执行,或是经常出现年末“突击花钱”的现象。 2.4技研发缺乏“协同创新”平台。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实行以课题制为主的管理方式,课题组多为“小团队”、“小作坊”,缺乏协同创新组织与平台,这不利于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科研团队内部,多数成员没有真正参与科研活动,研究任务实际上落在课题负责人一人肩上,科研多是单打独斗,难以发挥团队成员的协作效应,这种现象特别突出。这种以课题制为主的管理模式导致科研资源和力量分散,难以形成跨专业、综合性的协同创新团队与平台,引致科研效率偏低。 3.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应对策 3.1想认识,树立“创新就是改变”的新理念。对于技术创新,必须提高对它的认识与理解,才能推进我国技术创新步伐。根据前文对创新的分析,可以认为,创新就是改变。因此,普通人也可以创新,当然也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因为从根本上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基于此,一是要加强宣传,让“创新就是改变”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二是要强化企业创新,特别是要提倡企业生产一线人员搞技术创新与发明。在注重高技术人才创新的同时,也不忽视基层人员的创新发明,这样才能使我国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3.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201 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因此,国家必须稳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按照农业科技的性质定位建立财政投入体系:一是人员经费要按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分类投入,将离退休人员经费单列,中央财政予以全额保障,然后逐步向社会保障过渡;在职人员财政投入要保证其工资待遇,并且其收入不低于同地域同类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二是全额保障农业科研机构正常运转费用,并提高农业科技稳定投入的经费比例。同时,制订鼓励私人及企业投资农业科技的政策,大力吸引民间资本与外资进入农业技术创新领域,并充分发挥税收与金融对农业科研的大力支持。只有经费保障了,科研人员才能安心从事科技研发。 3.3制机制,统筹管理经费与立项。建立农业科技管理的宏观协调与会商制度,加强农业科技管理的统筹协调力度。根据农业科研活动的特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研经费预决算和使用制度。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质量管理与分类评价机制。特别是要完善国家科研课题制度:严格课题申报与结题,坚持以质取胜;在课题申请环节坚决杜绝人情关系,以课题所产生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作为课题的结题依据,而不仅仅是看发了几篇文章。 3.4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发挥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不同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协同创新作用,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一是加强中央层面科技管理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和各部门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就重大政策制定、经费预算、科研立项等方面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二是继续推进农业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打造一支稳定的农业科研基地和研究团队。三是增强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建协同创新实体平台。 3.5业科研创新人才队伍。显然,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也不尽合理,创新性人才更是匮乏。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必须下大力气推进农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着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努力抓好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二是强化人才引进工作,不惜花重金吸引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端科研人才。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科研人才的收入应在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的基础上,突出岗位绩效激励,真正按照科研人员的贡献取酬。同时,建立强的科研奖励制度,对于真正做科研的和好的科技成果要实行重奖。 科技农业论文:“精细农业”的实践与农业科技创新 21世纪,人类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迅速发展与普及的信息技术将推动人们在科学利用资源潜力,发展节本增效生产方式,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生产过程管理决策方面,突破许多传统的模式和观念,开拓出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体系,以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当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九十年代初以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展的“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就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思想,已经引起一些国家政府和科技决策部门的重视。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为此曾专门立项组织了一批多学科著名专家对有关发展研究进行了评估,研究报告经过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科学院院士组成的评估组进行审议后,于1997年发表了“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Geospati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rop Management” 研究专著,全面分析了美国农业面临的压力、信息技术为改善作物生产管理决策和改善经济效益提供的巨大潜力,阐明了“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其支持技术产业化开发研究的机遇。近两年来,我国科技界在研究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对国外这一技术体系的发展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新闻媒体陆续有了一些报导,有的单位已开展了有关研究和试验示范工程准备工作, 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联系开始活跃,国外有关产业界开始向我国推荐其技术产品,密切关注中国走向21世纪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中这一巨大的潜在技术市场。可以预言:“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试验示范及其相关技术产品的开发研究,将在世纪之交成为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信息技术革命为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开拓新的前沿科技应用研究领域中,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起跑线拉近了距离,时间上的差距在缩小。在某些重要领域实现技术发展上的跨越,将是机遇性的挑战。主席1998.9在安徽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基因育种工程、电子信息互联网络、卫星地面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我们必需有紧迫感,尽快迎头赶上”。 “精细农业”技术体系是农学、农业工程、电子与信息科技,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组装集成,其应用研究发展必将带动一批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与工程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推动我国基于知识和信息的传统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战略性意义。 “精细农业”,即国际上已趋于共识的“Precision Agriculture”或“Precision Farming”学术名词的中译。国内科技界及媒体报导中目前尚有各种不同的译法和对其内涵的理解。如译为“精准农业”、“精确农业”、“精细农业”等。 实际上,目前国外关于Precision Agriculture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利用3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DSS)为基础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细农作技术,即基于信息和先进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田“精耕细作”技术。因此,作者认为采用“精细农业”或“精细农作”译名来表达当前实践的这一技术思想的内涵可能更为确切。诚然,当今实践的“精细农作”技术思想,应该扩展到设施园艺、集约养殖、产品加工及农业系统的精细经营管理方面,而形成为完整的“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精细农业”技术是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者服务的技术,这一技术体系的早期研究与实践,在发达国家始于八十年代初期从事作物栽培、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管理的农学家在进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与植保专家系统应用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揭示的农田内小区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明显时空差异性,从而提出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变量投入,或称“处方农作”而发展起来的;在农业工程领域,自七十年代中期微电子技术迅速实用化而推动的农业机械装备的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监控技术,农田信息智能化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的发展,加上八十年代各发达国家对农业经营中必需兼顾农业生产力、资源、环境问题的广泛关切和有效利用农业投入、节约成本、提高农业利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减少环境后果的迫切需求,为“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海湾战争后GPS技术的民用化,使得它在许多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也推动了“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广泛实践。使得近20年来,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作物科学、农艺学、土壤学、植保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和智能化农业装备与田间信息采集技术、系统优化决策支持技术等,在GPS、GIS空间信息科技支持下组装集成起来,形成和完善了一个新的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和开展了试验实践。迄今支持“精细农业”示范应用的基本技术手段已逐步研究开发出来,在示范应用中预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近五、六年来,已有数千计的研究成果,实验报告见诸于国际学术会议或学术刊物;每年都举办专题“国际精细农业学术研讨会”和有关装备技术产品展示会;在万维网上设置有多个专题网址,可以及时查询到有关研究发展信息;美、英、澳、加等国一些著名大学设立了“精细农业”研究中心,开设了有关博士、硕士研究方向及培训课程;日、韩等国近年来已加快开展研究工作,并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国际上对这一技术体系的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有了广泛的共识,将成为世纪之交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 “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核心,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作”。正是信息技术革命为这一技术思想的实践,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千百年来的作物生产,都是以地区或田块为基础,在区域或田块的尺度上,把耕地看作是具有作物均匀生长条件的对象进行管理,如利用统一的耕作、播种、灌溉、施肥、喷药等农艺措施,满足于获得区域、农场或田块的平均产量的认识水平,很少顾及对农田的盲目投入及过量施肥施药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后果。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也是在区域尺度上进行品种选择、土肥监测,通过地区试验积累的适于当地的栽培管理措施向农户推荐使用。实际上,即使在同一农田内,地表上、下影响作物生长条件和产量的明显时空分布差异性,包括农田内作物病、虫、草害总是先以斑块形式在小区发生,再逐步按时空变化蔓延的特性,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几世纪前,农民把土地划分为小田块来耕作经营,正是受到对作物生长环境和产量空间变异的感性知识的影响。我国农民几千年来在小块土地上经过劳动密集的投入和积累的丰富生产管理经验而形成的“传统精耕细作”技术,也可以在小块农田内达到很好的经济产量,只是没有现代科学方法的定量研究和现代工程手段的支持来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力。本世纪初期,科学家就研究报告过作物产量和田间土壤特性,如N、P、K、pH、SOM含量等在田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929年,Illinois大学C.M. Lins ley和F.C.Bauer 发表文章劝告农户应绘制自己田区内的土壤酸度分布图和按小区需求使用石灰的建议。 之后,一直都有关于农田土壤和收获量空间变异性研究的报导。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在农田中实施土壤肥力、植保和作物生产定位管理(Site Specific Crop Management)的技术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著名厂商先后向市场提供了装有空间定位和产量传感器的现代谷物联合收获机,已可以在收获过程中自动采集以12-15m2为单元的小区产量与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数据,并进一步通过模糊聚类分析软件自动生成农田内作物产量分布图。多年的试验实践表明,田区内小区平均产量的最大差异可以超过100%。由于作物生产还受到气候变异的影响,经连续多年对同一田区积累的数据表明,同一小区年际间的产量差异性也可能是十分明显的。田区内产量上述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显示了农田资源利用存在的巨大潜力。现代农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定量获取这些影响作物生长因素及最终收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实施基于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分布式调控,达到田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产量成为可能。图1是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示意图。其实施过程可描述为:带定位系统和产量传感器的联合收获机每秒自动采集田间定位及对应小区平均产量数据 通过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 根据田间地形、地貌、土壤肥力、墒情等参数的空间数据分布图,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投入、产出模拟模型,作物管理专家知识库等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 根据处方图采用不同方法与手段或相应的处方农业机械按小区实施目标投入和精细农作管理。由图1可以看出,这一技术思想是通过多次循环的实践,来不断改善农田资源环境,积累知识,逐步达到作物生产管理精细化的过程。由于大田作物生产受到众多时空变化因素的影响,利用生产潜力的处方措施,还需要兼顾生产力、经济性、环境后果的优化目标,因此,其技术思想并不是单纯追求技术措施的“准确”。事实上,目前应用于获取小区产量数据的空间尺度为12-15 m2, 获取农田土壤信息的尺度大多还只可能精细到60 m左右。在实际操作上,对获取的空间信息还需要通过模糊聚类处理,生成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处方图来指导处方农作,因而还谈不到“精准”的操作。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农田土壤、作物苗情、病虫草害信息实时快速采集技术的突破,农业处方操作也将愈益精细化。上述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在许多发达国家的试验和应用表明,可以显著提高耕地的生产潜力,节约良种、化肥农药和能源投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受到农户的欢迎。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田信息采集与处方农作的空间定位,需依靠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未来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需要遥感技术(RS) 的支持;作物产量计量与小区产量图的生成需要能按秒记录收获机累计产量和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智能型收获机械,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产量图自动生成软件技术;田区空间变量信息的快速实时采集,需要研究基于新原理的传感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按小区实施自动处方农作、调控目标投入需要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制定科学的农作处方需要农学知识和计算机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能协调运作的智能化系统需要有高效的信息集成以及有关信息传输、标准化技术的研究等等。 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图,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以1米分辩率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地理信息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为认识世界科技进步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观念。“精细农业”的实践将在下一世纪开发“数字地球”的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路程还很遥远。但启动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将有利与推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知识化与信息化进程,改变传统技术思想,追踪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农用先进支持技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践中,也将可开发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产品。 为支持当前的“科技兴农”服务。在发展研究中,个人认为需要重视如下问题: 加强对国际有关发展信息和经验的研究,提出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九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单位已经积累了一大批示范试验数据与支持技术产品开发研究成果。可以采取引进技术思想与部分装备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找准切入点,注重其支持技术产品的国产化及产业化开发。“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在国际科技界共识的基础上有其特定的涵义,即认识农田内小区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实施定位处方农作。它是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在我国可先在规模化农场、部分大城市郊区和农业高新技术综合开发试验区,力求在农田小区的尺度上进行研究与实践。我国广大农村农田经营规模小,生产手段仍较落后,实现广域的现代农田精细经营尚需有较长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区可先以村片、农田的尺度上对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进行示范试验研究,并可着重结合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创新中,开拓出新的服务领域。这样,既可以使我国的研究实践与国际上的研究发展趋势相接轨,又可以探索形成具有国情特色、有利于在农村逐步推广先进的农作技术体系。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中信息技术存在的实用性 精品源自政治科 1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机械中使用情况 1.1首先是需要充足的资金和设施的投入,还有就是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且对于其中的专业要求也更为严格,这些因素就对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机械中的运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1.2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缓慢,没有实践性的作用,技术生产也比较落后,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不断调整政策来改变现在的形式,加强对农业的扶植力度,对于农业设备加强资金的投入,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付出和回报不相等,所以就会造成资金的大量投入,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还缺乏专业性的人才,没有坚实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和没有专业性的人才进行帮助,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的运用不太理想。 2我国农业技术中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分析 2.1加强农业机械中的通信技术拖拉机是我国农业中最常见的使用工具,这也就要求其他的机器也要实现智能化的发展,当然还是需要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设计。就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机械的设备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安装智能终端,利用光纤来连接其他的设备,所有的机器零件和电子零件都要和总线有准确的接口,这样才能保持数据的畅通和交换,能够第一时间拿到指令进行工作,完成数据和零件间的交换和传播,使得农业机械和电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于彼此间的通信和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2.2农业机械中电子设施的技术支持现在的农业设备渐渐的向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拖拉机设备一般都装有电子产品,也就是有一个可以单独处理信息的电脑智能终端,通过不同的农业环境进行计算和设计,都有相应的标准接口。在国外的农业中在一些大型农业机械的操作和监控中都有电子装备技术的运用,每个零件都有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控制单元,通过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指令的传输和农业作业的运行,还可以与外部保持联系,对于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判断和更新内容。 2.3加强机械和人之间的技术交流现在的农业器械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是需要人从一旁进行监控操作,原来的驾驶室里是用的仪表盘,现在换成了电子监控技术,而且原来是数字来表示的,现在是智能化的显示终端,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使得人和农业机械间的交流更加的深入,智能终端的主要界面是采用液晶显示屏,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调控,也就是虚拟操作的方法,实施者可以根据需求的不同,进行不一样的选择,根据这些设备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图案和声音进行工作的调整和操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很高的效率。 2.4对于机械进行调整和管理现在有的农业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和农业作业之间的机械,采用无线的信息化技术为传播媒介,进行数据的转换和传播,这种方式使得农场工作和管理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中心的那台计算机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每台机器的操作情况和数据情况,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在农场的计算机管理中还拥有大量的专业知识,建立相应的管理决策系统来对农场实行最佳的管理,通过计算机得出的数据资料,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农场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无线通信也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从而更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所反映出来的数据,可以强化农场的管理,提高农场的生产效率,增加产量,实现农场的全面发展。 3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尤其是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应用,我国现在的国情是人口多、农业发展缓慢,因此急需要在现代的农业中加入科学的因素,让信息化融入到农业发展中去,实现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把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我国的农业机械中去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作用。 精品源自政治科 科技农业论文:户户通平台构建及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问题思考 论文关键词:户户通平台;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电话;互联网 论文摘要:科技信息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户户通平台)是以电话网、互联网、广电网、专家网和组织网五网融合为基础,以电话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计算机、电视机、收音机、农信机为载体,以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农业科学数据库和专家团队为支撑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它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对涉农政务、实用技术、社科知识、市场信息等科技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主要通过电话等应用终端曲线上网,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传播与咨询服务。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农业科技资源分散、条块分割严重,重复建设、封闭运行突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信息瓶颈、梗阻现象相当普遍,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群众急需的科技经济信息无法及时获取和。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整合各类涉农科技资源构建的简便、快捷、经济、实用的户户通平台,其优势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涉农组织联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协作能力,较好地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与农村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和其他生产力要素充分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如何提高农村电话电视普及应用率问题;有利于科技信息在农村的适时传播和广泛应用,较好地解决农业科技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1平台构建及科技传播过程 1.1平台系统体系 户户通平台主要以电话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为载体,通过语音、视频和网站提供信息的查询、、技术支持与协作,解决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其总体构架包括科技信息需求终端、科技信息处理平台、科技信息资源系统和科技资源协作网络等。 科技信息需求终端指户户通平台的受众对象或目标人群,主要包括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等终端用户。科技信息处理平台指系统具备的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管理功能,包括数据库、用户、权限、角色管理和信息匹配等。科技信息资源系统指市级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主要结合农村需求统一设计数据标准和人机界面,组织信息搜集、分析和加工。科技资源协作网络指农业与科技管理部门、委托机构、相关单位及专家网络。 1.2技术功能和传播过程 (1)技术路线。为了保证户户通平台低成木、高效率地运行,程序设计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运用智能体技术,通过专用服务器和特定软件实施电话网与互联网的有效连接,如利用系统语音合成软件使动态文字信息转换成电话可以识别的语音信息;利用系统上传下载软件使户户通信息数据库和互联网的相关信息互联互动;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动态信息静态化、静态信息号码化、复杂信息简单化;利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用户(电话)拨号进人户户通系统平台,查询互联网上的科技信息或把自己的信息到互联网上(称为电话曲线上网或电话间接上网)。在现有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户户通信息平台(外网)和工作平台(内网),使用统一热线电话号码或借助农村远程教育网,通过人工(或自动)接受与处理,构架用户与互联网之间的桥梁,通过各级专家团队的协作联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2)平台功能。户户通平台主要具有信息、资源共享、快速查询、用户接人、文字语音转换、远程培训、协作互动、服务管理、系统维护等功能。信息平台(外网)主要用于公众信息和用户供需信息的。工作平台(内网)作为科技服务资源库和科技系统网络调度平台,存放当地技术、人才、市场信息,以备加工、和应用。 (3)咨询流程。当用户通过电话或机顶盒电视咨询问题时,可根据户户通系统提示按键进人户户通信息数据库获取和科技信息。当咨询者认为信息数据库无法满足自己需求时,可根据系统提示进人户户通人工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将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答复处理。如果用户提出的问题咨询服务中心坐席专家不能实时处理,则提交调度服务中心或市县互动服务平台,由相关专家借助三方通话予以解答,对于技术性比较强或必须现场处理的问题,调度服务中心将根据情况就近指派专家随户户通现场服务直通车实地解决。 (4)管理模式。户户通平台运行的成败取决于管理模式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前期以政府投人为主,逐渐转为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市场为主的管理模式需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探讨。当前主要采取以政府为依托、农业和科技部门为主体、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管理模式。可以组建户户通调度服务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农业专家团队和科技协作组织。 2户户通平台的运作实践 蹼阳市在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和示范开发“六位一体”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上,结合多年开通17S(要技术)科技服务热线(160S17S, 1688S17S专家咨询和语音信箱相结合)的成功实践,2004年投资15万元引进神农智能电话查询系统,开发建成了科技信息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2005年蹼阳市科技信息户户通工程建设项目列人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2007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具体做法包括:①开发建设了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是一个集信息查询、信息、 信息管理和呼叫联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由“五个一”构成,即一个户户通网管系统、一个户户通网站()、一条户户通热线9600175)、一支强大的专家团队和一组电话应用终端。②开发建设了科技信息专家数据库,作为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和平台建设的核心。③引进开发了虚拟电子邮件系统,可以支持农户利用电话接收、发送“电子邮件”。④开发建设了农业科技短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农业技术、市场预测、市场行情、供求信息、务工信息和农家乐等点对点服务。⑤开发了科技信息供需甄别系统软件,可以把复杂信息简单化,解决农民甄别真假信息能力较弱的问题。⑥组建了一批综合性机动化的专家团队,利用户户通热线、现场服务直通车保证用户咨询问题的及时准确解答。⑦编制了户户通平台应用指南,解决了农民如何利用电话间接访问互联网的问题。⑧签订了符合市场规则的双赢合作协议,保证了户户通平台的持续运行和健康发展。⑨建立了市县乡三级高效协作体制,具备了组织开展联动协作服务能力。⑩建立了多媒体宣传推介机制,实现了农民、专家、媒体和户户通平台的良性互动。 由于户户通网络的科技信息丰富实用,专家服务权威热情,每天都有不少农民拔打户户通热线(9600175)来咨询各类科技信息。近年来,户户通平台咨询人数呈现出急剧增长趋势,有时一天超过50人次。 3户户通平台的成效分析和问题思考3.1应用成果 科学研究和运作实践表明:户户通平台运用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主要可以取得以下三方面成果:①冲破传统农技推广观念和体制束缚,形成大农业、大科技联动工作格局,通过建立上下联动、协调运作机制,可以逐步实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六化”,即服务组织网络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机构市场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利益共赢化和服务能力持续化;②遵循专业化市场化原则,符合现代农业科技传播的发展规律。平台的维护运行、信息的采集更新、团队的服务活动等都需要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长期的运行必然要走专业化、市场化之路;③实行低成本启动运作,拓展户户通网络发展空间,既不收取信息服务费,也不收取技术服务费,甚至连专家现场技术服务的交通费都不收取,农民获取和科技经济信息的成本非常低、热情非常高,户户通平台在广大农村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3.2优势特点 案例实践、社会调查和数学统计表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既科学实用又快捷节省,主要优势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投资量小、覆盖面大。所有电话普及的乡村用户只要有一部电话,记住户户通热线电话号码,就可以通过平台查询、信息。②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传播内容涵盖涉农政务、市场供求、农业科技、工业科技、卫生科技和大众科技等农村科技信息,农民用普通电话即可间接上网交流。③人机结合,异地同步。系统自动应答、昼夜服务,可以通过专家体系异地同步地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④解决困难,节省花费。用户不用电脑、不用宽带,不付信息费,不付专家费,可以大量节省获取和科技信息的成本。 3.3存在的问题 户户通平台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人机互动效应需要进一步强化,专家信息库的先进性和本地化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系统应用查询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运行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应用终端需要进一步拓展,媒体宣传需要进一步扩大。 3.4户户通平台的发展思考 (1)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过程看,应该运用现代科技传播理论,构建高效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较好地做到以下三方面的结合:①网络平台的规划建设和协作体系的建立完善相结合。例如,在建成市级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县区乡镇户户通信息服务平台的同时,建立市、县、乡三级科技资源协作系统,做到电话曲线上网和专家实时服务的有机结合。②传统的科技传播经验和市场化运行机制相结合。例如,在吸取现场指导和技物结合等传统农技推广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引进市场经营理念,用电信运营商的电话资费分成弥补户户通平台维护和运行经费的不足,可以避免重建轻管或有建无管现象的发生。③科技信息传播方法的实用性和科技信息传播内容的先进性相结合。例如,户户通平台上网查询科技信息的方法简便易行、快捷节省,具有经过专家团队甄别、符合农村需求的科技经济信息数据库,能够奠定户户通平台的应用基础。 (2)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内容看,应该以农村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先进实用的科技信息数据库。不仅要解决好把科学知识和技术信息传播给一般社会公众的问题,还要解决好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搜索和甄别问题。科技传播的信息量和复杂度急剧增加,科技传播过程的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剧增。户户通平台在选择相关信息时,要忽略不相关或者不先进、不实用、不准确、不科学的信息方面。另外,要充分发挥科技专家团队的作用,尽量减少农民选择应用科技信息时的盲目性,增强科技传播、信息传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使传播内容更加适应传播体制,传播方法更加适应农民需求。 (3)从户户通平台传播农村科技信息的效果看,应该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科技传播的现实,既要解决或弥补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要解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技术信息棚架,以及农民急需的各种经济信息、技术服务无从获取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信息化指日可待,农民科技经济信息需求与日俱增,农村通讯事业长足发展,户户通平台的应用前景自然会更加广阔。 (4)户户通平台作为现代科学传播理论和农业科技传播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范例,对转变中国农村传统生产经营观念、变革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以及推动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传播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5)户户通平台不仅适用于农村社区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也适用于城市社区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不仅适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信息传播与交流,也适用于商业流通领域市场经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可组织科研力量进行相关技术开发,使户户通平台在现代信息传播和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6)户户通平台作为新生事物,既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有其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过程。在各级 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科技或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推动户户通工程建设。户户通平台传播的内容要丰富实用,传播的方法要科学完善,传播的体制要不断改革,传播的机制要不断创新,切实增强农业、科技共同体与政府、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联互动。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发展建议研究 1制约辽宁农业科技发展的因素 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是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和谐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在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科技发展方面均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辽宁省紧紧围绕“科技兴农”的主题,农业科技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时也有出现了问题和障碍。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脆弱,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对基础设施、农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是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二、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学生产观念不强,较难适应现代化农业;三、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重复性研究多;四、科研服务体系机制不活、管理缺位,难以承担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与实际示范工作。五、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研究经费不足,制约了科技资源的研究利用,从而影响了科技创新效率;六、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严重不足,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七、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够紧密,能够形成科技产业的成果数量少,科技成果利用率不高[2]。 2加速辽宁农业科技发展建议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在全面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进程中,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仍旧是制约农业共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素。从整个地区农田水利设施来看,很多设施已经严重老化,或没有排水设施,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刻不容缓。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民生关键问题,从农民最迫切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入手,择优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带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3]。 2.2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支持力度 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民要致富,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素质提高了,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就不是问题了。各部门沟通协调,建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完善农民教育的培养内容和方向。形成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科技培训机制。科研院所也要做好示范引导作用,鼓励、激励农民主动学习新技术,开展全方位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方式。 2.3加强政府对科技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 科技管理部门应加强区域科技的整体布局能力,集成省、市、地方的科技资源,进行汇总再分配。加强下级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协调的基础上,政府应重点针对各地方资源环境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定位扶持。增强县市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健全县市科技机构机制,推动基层科技队伍的建设。建立地区间区域性科技合作机制。以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地区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4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建立以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技型企业、中介服务组织相连接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立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农业科技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成果转化体系,从而不断提高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积极推广科技特派、科技下乡、专家入户、“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等推广新模式,形成科技产业化的新格局,提高农业科技的快速转化成生产力的能力。通过媒体广泛宣传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有效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发挥试验示范基地的带头作用,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供广大农民培训学习。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该组织在农村社区中的组织优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和推广应用范围。 2.5建立以政府为主体持续稳定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的长效机制 政府应建立对农业科研机构的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引导农民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提高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力度,增加基础性、经常性科研经费,支持从事农业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的公益性研究。优化政府科研投入结构,有效提高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完善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设计预算标准。同时,要引导和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鼓励科研院所之间、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逐步形成政府、地方、企业相结合的多渠道的投入环境,进而建构一个多元化、高效率产出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投资体系[4]。 2.6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建造一流的农业科研团队 要广泛吸引,留住科研人才,稳定队伍建设,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完善各类人才的薪酬制度,逐步建立合理规范、公平公正、监管有力的岗位补贴制度。政府应拿出专项资金,给予数额不等的科研启动资金,为科研人员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按照农业科技用人的基本需求,构建高水平农业科研人才及科研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加快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形成包括对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和科研成果的科考核评价方法和科学评价标准。要在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平台建设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创新团队的建设,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科研环境[5]。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档案建设实践与构思 目前,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已经尝试由档案人员与科技人员共同申报、参加“设施农业与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步进行项目资料的收集与归档。另一方面,合理使用有限经费,对破损严重、亟需抢救保护的档案,经过汇编整理、深受科研人员欢迎的专题档案以及与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档案优先进行数字化。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适应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的要求,必须加大档案数字化硬件投入的力度。 在信息采集环节,要购置相关的采集设备,如照像机、录像机、扫描仪等;在信息存储环节,要购置必备的磁带、磁盘、光盘及相配套的磁盘阵列和光盘库;在信息利用环节,要购置必备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确保档案数字化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教育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鼓励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在职培训、业余进修等形式,熟练掌握和运用档案专业理论和现代技术技能。其次,要面向社会引进掌握信息技术、具备软件开发能力的专业人才,建立一支能够胜任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任务的档案员队伍。 一、建设数字资源 一是建立目录数据库。2004年,台州市农科院购买了专业档案综合信息管理软件,开始建立归档科技档案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对案卷目录着录格式的标准化严格把关,控制好机读目录数据库的质量。目前,我院2005年以前形成的农业科技档案案卷级目录已经全部录入计算机。二是建立全文数据库。2011年,台州市农科院将档案综合信息管理软件升级为全文版,开始启动室藏科技档案全文扫描数字化项目。针对室藏档案资料量大、数字化力量薄弱的情况,农科院采取“外包与自建相结合”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对2005年以前形成的保管期限为长期和永久的农业科技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化加工。 二、方案实施前 农科院与外包单位订立合同,约定了承包的数量、质量、报酬、承包方式、材料提供、履行期限、验收标准和方法等,并将工作要求列入合同条款,如:工作期间接受委托人必要的监督检查;完成工作后,向委托人交付工作成果、必要的技术资料和质量证明,并接受委托人的验收;妥善保管委托人提供的材料以及完成的工作成果;按照委托人的要求保守秘密,不得留存复制品或技术资料等。目前,已完成608卷共111566页农业科技档案的全文数字化加工任务,数据量计177GB。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及时应用,台州市农科院以目录数据库为依据,使用SQL语言将扫描影像数据批量挂接到相对应的案卷级目录中,确保图像文件与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并在档案管理系统中实现了“全文浏览、下载和打印”等诸多功能。 科技农业论文:论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融资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又有赖于建立良好的相适应的投融资机制。我们认为,应从下面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融资机制。 一、转变管理职能,健全基础功能,全面支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我国现行体制下的农业财政投入主要是国家预算安排的直接和间接用于农业的投入。财政农业投入,一是农业投入的基本部分和中坚力量;二是近年由政府牵头、财政监督、部门配合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这部分投入目前已形成“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合助、滚动开发”的营运机制。提高财政投入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促进作用,应在现有投入基础上实施优化组合,主要措施是提高开发投入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投入含量和强化国家预算支出的眼务功能。①农业综合开发已基本确立了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可用公开招标、绩效分析、竟争立项的方式决定。对综合治理难度大,进展慢的地区,综合开发投入应兼顾治理项目和产业化项目,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②强化预算农业支出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服务功能,是财政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第一,“支援农村生产支出”要结合农业科技成果项目实行重点投入。按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编制预算政策,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执行制度;第二,强化农业科技支出和事业费支出对成果产业化项目的服务功能。一是统筹安排农业支出,支出项目化,实行成果项目为基准的“一揽子”管理。二是强化农业事业费的产业化服务功能。以项目管理为基础实行年度计划与项目管理相结合,农口工作与项目挂钩,视挂钩与否和实施情况为条件经费拨款。三是实行项目投入股份化、农口部门投入项目工作量可实行折金入股,收益分享,建立滚动投入机制。 二、拓宽筹资渠道,完善调控功能,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投入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将主要依靠政府的传统投入,转变为按成果产业项目多层次、资金多渠道、投入多主体的产业农业体系和有市场融资力的经营型农业。据农业部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的农业利润率已从1978年的5%提高到了90年代初的60%,而工商业平均为10%和15%,表明农业产业的融资能力已客观形成。财政应转变理财观念,变财政单一投入为以财政为先导的融资性复合投入,通过财政资金的科学运作调控其他投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目前农业投入主要来自财政、银行、农户(家庭开发经营支出)。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计算,近十年在财政、银行、农户的农业总投入中,财政平均占17%,银行平均占61%,农户占22%,三者总投入平均增长20.6%,其中财政占7%,银行占76%,农户占17%。农业投资现状表明:财政投入量小,较稳定;银行投入量大,较不稳定;农户投入居中。以财政投入稳定银行和农户投入的措施是:①根据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投入方式的转变,实现财政投入向基础投入的归位。财政投入应注重外部效益显着的基础项目,为银行和农户投入创造条件。②银行以农业贷款贴息工作为重点,以财政补贴、担保、专款支持、信贷优惠、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引导集体和农户采用集资、股份合作、联营等集约投入方式。③根据成果产业化项目采取股份制方式,组建以财政牵头,国家、法人、公众参股的农业科技企业,使农业科技项目的市场融资功能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转变投入观念,确立引导功能,建立农业高科技的风险投入机制 1.建立农业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机制的必要性 (1)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巨大风险性的迫切要求。①时滞风险。据国内外经验证明,农业科技只有渗透至其他生产资源中才能真正成为有实际意义的创新。从一个农业科技成果到创造出产品往需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②自然风险。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有些农业高科技成果能否带来预期收益还很难说。③市场风险。一个农业科技成果能否最终实现其自身效益,取决于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中各环节各阶段各要素的协调配合、健康发展。④制度风险。政策不完善,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性都使农业科技产业化的风险成本大大提高。⑤社会风险。主要是由成果开发者能力的有限性及成果的需求方——农户的文化素质差异性造成的。 (2)资金投入短缺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①从资金需求来看,国外基础研究、开发应用研究(中试)与工业化生产所需要的投资大致为1∶10∶100,而我国当前仅为1∶0.7∶10。(林风林等,1996)众多科技成果由于缺乏急需资金不得不束之高阁,据统计,1996年促进农业发展的技术合同数为2.83万项,成交金额为27.05亿元,与1995年相比,成交金额净增5.95亿元,但仅为总额的9.01%。另外,我国成果转化率也只有10%-15%,专利技术实施率仅有10%左右,实现产业化的只有约5%。②从资金的供给看,一方面,资金投入的绝对总量不足。90年代以来,我国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 D)增长较快,从1993-1998年,我国R D投入分别为169亿元,222亿元,286亿元,327亿元,509.2亿元,551.1亿元,平均增长24.6%,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25,韩国的1/3强,同期相比基本上与印度投入水平持平。同时,据统计,1998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达466.5亿元,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3%,与上年基本持平。由此可见,财政主导投入格局,在政府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长此下去恐怕难以为继,急待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相对投入量偏低。我国R D与GNP的份额一直徘徊在0.7%左右,1994、1996年竟降至0.5%,已低于1988年前的水平,1998年也只有0.69%,离中央提出的“200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 D)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1.5%”,还有相当距离,成果开发和资本运用也存在“两张皮”现象。这些都说明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融资体系,有赖于健康有效的市场化科技资金投入机制的形成。 (3)风险投资在农业高科技成果产业化 中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总体看来,我国风险投资还太过零星破碎,力度规模也太小太弱。但从风险投资自身的特点和其他国家的成功实践来看是有着巨大发展前景的:①风险投资的本质在收益不确定性,能获得高资本效益的回报,从而也有现实的可行性;②风险投资参与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中试、生产、销售,提供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有利于降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本;③国际经验证明风险投资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有极其重要支撑作用。 2.加快建立农业高科技农业风险投资机制的对策 (1)面向市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农业高科技风险投资机制。一是由各级政府牵头成立农业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对农业高科技项目提供风险资金支持,并对风险资本市场示范引导扶持;二是积极鼓励各金融机构、全国大中型企业及农业科研单位出资组建股份制农业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此类公司应逐步成为主流投资形式和主流组织形式。三是创立和发展公开上市流通的农业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采取公募、私募或中外合资等形式,分散筹资风险和寻求收益最大化。四是组织农业高科技风险投资咨询管理机构,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承诺制等)下,为国内外投资者进行评估项目的筛选、推荐、评估风险、市场分析、投资回收,并可受投资者委托对项目营运管理。五是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逐步建立二板市场或企业股权及基金上市交易柜台市场,拓宽发展渠道。六是适当放宽农业高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公司股票上市的条件。 (2)健全激励农业高科技风险投资的动力机制,完善农业高科技风险投入保障体系。一是在国家农业发展计划中详细规划,建立国家农业风险投资管理机构,负责风险投资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二是补充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政策法规,使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三是当前应由农业部会同有关金融管理机构制定《农业高科技风险投资管理条例》,保障风险投资主体的正当合法利益,在试行积累试验后,再着手制定《风险投资法》。四是财税政策中应增加农业高科技产业发展专项拨款,部分税收减免,风险损失补偿,贷款贴息和专项奖励,另外,应鼓励民间和商业金融机构进入农业高科技产业的风险投资项目。五是完善审计、信息咨询体系的建设。使风险投资处于社会和投资主体严密监督下,同时加强全国农业技术市场体系的联网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数据库。 (3)优化农业高科技风险资金的投入机制,确保投资的保值增值。一是规范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对农业高科技风险投资项目应进行严格的评审筛选,严格投资代款和投资决策,加强评估监督,保证投资的顺利回收。二是明确界定各利益主体的产权关系,明确各投资主体的风险责任个人承担制,农业高科技投资项目的业主负责制。三是加强对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系统的网络化、规模化管理,使农业高科技成果能自由转让、买卖、科技入股等。四是农业部应尽快出台风险投资市场技术经纪人制度,严格实施咨询管理的行业规范和业务考核,实行农业科技市场的合理有序流动。五是健全风险投资资金的运行体系。对政府投入的风险资本,应关注市场发生的机会收益信号,而不以计划或行政意志运行,对于社会风险资本加强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决策和信息分析,实现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4)建立农业高科技风险资金的风险规避机制,保证投资的安全增值。一是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构内在风险防范机制。在投资前,注重市场调查;在投资分析评估时,应深入实地考察,全面评价该项目阶段性还款能力和贷款风险,确保信贷资金按时收回。二是提高投资风险化解能力。首先可由政府出资成立国家信用担保机构,为农业高科技项目的风险融资提供信用担保;其次可由政府、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出资成立农业高科技风险补偿基金;再次可多方投资形成贷款组合,调整分化资本结构,投资项目组合上实行水平式管理,把某些风险投资的风险分摊转嫁;最后开拓风险投资的保险项目,在合适条件下可由保险机构直接投资或为风险投资项目实行联合保险。三是强化对风险投资监督管理。风险投资应注重全过程管理,定期以检查报告的形式反馈和上报。同时应帮助建立投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投资主体利益能真正得到维护。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推广中的价值 1农民应用科技成果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加大了农民应用科技成果的风险。一方面人多地少,生产不成规模,而且农户的土地一般零星分散,大型农业机械和先进科学技术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使能够采用农业机械,也因生产规模小而效益不高;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设施较差,部分新技术受生产条件的限制,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2)经济实力不足,难以承担应用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业新技术应用所需要的高投入和运用新技术所获得的收益,受自然、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的风险,而农民承受风险的能力不强,不敢采用新技术。 (3)群众嫌“麻烦”,不愿采用新技术。通江县是有名的银耳之乡,采用新技术种植银耳的效益是大田作物的5~10倍,各级党政和农技部门积极倡导并大力推广,同时给予相应的奖补政策,但还是有相当部分农户不习惯、怕麻烦,不愿种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4)农民不能及时得到准确有效的信息和优质配套的技术服务。一是基层科技推广部门由于“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方式,出现了“该管的管不了,能管的不知情”的局面,在完成基层政府制定的科技兴农计划中,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二是受编制限制,专业人才引进困难,难以满足农民对日益扩大的农业科学知识、科技信息和科技服务需要。三是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现代科学技术了解不够,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知之甚少。 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的对策 (1)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环境,为农民应用先进科技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一是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方针,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逐步提高固定资产、预算内资金和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比重,积极吸引外资从事农业开发和建设。二是要建立农业技术开发、技术储备、技术推广的财政补贴制度,支持农民引用新品种、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2)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是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统筹安排推广经费,确保科技投入落到实处,增加科研、试验、示范、引进推广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二是建立并完善农技推广网络,实现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相结合,重视和引导农民组建民间技术推广组织。三是建立一支思想、业务、作风过硬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一是要以成人教育为突破口,结合生产实际,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科技致富能手,要经常组织农民进行学习、交流、参观等活动,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二是要搞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通过多种形式,传播科技信息、科技知识以及科技成果,逐步引导农民增加对新技术、新成果应用的投入。三是农技推广部门应搞好咨询服务、送科技下乡,培养科技推广示范户,让农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通过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实惠,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自觉性。 (4)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帮助农民化解应用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一要充分利用“农网入乡”工程,为农户提供投资收益率较高的技术项目和有较高价值的科技信息。二要鼓励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承包,让农民与科技人员结成利益共同体,增强农民应用新技术的安全感。三要抓好经纪人队伍建设,帮助农民把生产的东西卖出去,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四要抓好龙头企业,有效地利用“公司+农户”模式,较好地发挥规模效益,减少市场和科技风险。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障碍与对策 一、影响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信息因素 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存在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与接收诸环节中的各种障碍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这些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信息形式问题。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也同样取决于其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不仅知识的内容决定其是否构成信息,而且知识的传递与表达方式也决定着它是否构成信息[3]。虽然科技成果本身就是一种信息集合体,但是由于科技成果的生产往往相对集中于某些时间和空间,在对其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处理之前,其本身的形式并不一定适合进行传播与运用。所以科技成果的信息传播形式就成为影响其最终价值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从而造成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始终处于“阳春白雪”、深锁春闺的状态,没有以适合农业生产者特点的朴素简洁的形式与他们见面。 2.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障碍。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主要有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等。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这又使得用户入网费用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 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人员与经费规模、工作所需投入上呈倒金字塔结构,即县级农技推广人员占的比重大,而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所占比重小;而据研究,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工作状况(钱永忠,2000)。因此,目前的情况不符合农业科技推广的规律,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深入到千家万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度结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 3.信息供体与信息受体的行为动力障碍。信息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共同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进行产业化的前提。 信息供体的行为动力当然地来源于市场诱因,但是又不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研究表明,越接近于科技成果形成的源头,科技成果的转化越依赖于非市场因素的作用;越接近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端,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度越大。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公共物品的性质,免费搭乘“信息快车”,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作为回应,信息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信息产品的价格或信息使用的门槛。这就使科技成果供应陷入了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是要通过政府行为,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规或一定的经济补贴来支持信息供体,鼓励其开展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与服务。当然,现实中也有少部分信息供应商,如一些刊物、报纸、信息咨询中心等通过有效的市场运营获得了成功,但网络信息供应商目前的经营状况还不甚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此外,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困难,也使得技术供给者市场活跃程度较低。 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接受农业科技成果的原因来自于农业科技带来的产品创新或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其本质是带来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收益的提高,因而带来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 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我国农业生产者经常处在被市场挤压的境地,生产效益不高,单位产品的利润有限,加之生产规模较小,因而缺乏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中国农民更是深受“平安是福”、“小富即安”思想的浸淫,不愿意冒险行事,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接受风险不明的农业科技信息。而等他们看到别人使用某项科技信息获利并开始模仿时,其技术收益又因使用者的增加而往往比预期的要低。这些因素又反过来成为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者接受农业科技信息积极性的因素。 4.信息的信度与效度问题。信度是反映事物稳定性、可靠性的指标。信度的作用在于消除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信息路径的噪音太大,那么,科技成果信息的传播过程反而可能成为增加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每一个中间环节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信息的效度即信息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农业生产环境的开放性,因此几乎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农业科学技术。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结合一定的生产条件进行适度的改造。而农业科技信息的加工方法和改造程度直接影响着它的效度。 农业科技成果的立意是否以解决特定问题为导向是决定其信度与效度的关键因素。问题导向在决定科技成果内容的同时,也决定了科技成果的信息形式,即它充分考虑了接受者的特点。比如说,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要提高技术使用效率,就必须使农业科学技术与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本地化。 5.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非常普遍。 信息不对称最经常地表现为“不懂”技术的使用者(包括技术开发的风险投资商、科技推广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民)和“不懂”市场的技术持有者之间的沟通困难。 进行信息充分沟通的一个前提,是对话双方能够在同一个对话平台上把事情“说清楚”。可是事实上很难 做到这一点。而封建社会婚姻中常见的那样一种现象倒是时有耳闻——技术持有者出于对技术保密的心理以及法律、政策所允许的某些保护性措施,使得技术成果的信息不完全,就像一位护雏心切的家长,对自己的女儿娇宠过度,不让她抛头露面,同时又不论其长相如何,在自己看来总是貌美如花,因此希望她能找到一个上好的婆家;而对投资者而言,由于对技术了解程度有限,但出于保护自己投资利益及规避风险的本能,总想更多地获得有关的技术信息,可是科技成果这一待嫁的新娘却总是披着红色的盖头,在她与自己正式成婚之前,无论如何难睹芳容。于是,双方在成为亲家之前,总要先互为敌人,都想摸清对手的情况,而又往往云里雾里,不知所以,最后是“不打不成交”或者以告吹了事。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经常出现技术持有者对技术效果的高估,而投资者迟迟不予投资的现象。如果信用制度完善的话,这些问题应该不难解决。但恰恰是由于不规范行为的泛滥,政府评奖制度以及中立性的技术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往往仍不足以为投资者采信,所以,科技成果使用者对一项科技成果的接受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成果持有者的声望,投资者的眼光、胆魄和运气。 信息不对称的客观事实,加之制度的失范,造成了以上的尴尬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当然不能是让科技成果使用者成为技术专家或者使科研人员成为项目经理人。完善法律制度,规范操作行为,确保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的中立和专业化,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6.信息的梯度转移问题。信息的梯度转移规律是指信息总是按照一定的层次和方向循序进行传递的。 由于知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在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甚至在接受者群体之间都存在着“知识差”[4],由此也就难以避免形成“信息差”。这一差距的大小直接决定信息传递的速度、方向、范围和效果。“信息差”的大小决定了信息转移的梯度。梯度是指某物质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的现象。实物的能量是沿着梯度最大的方向流动的:水向落差最大的方向倾泻,电向电位差最大的方向流动,热量向温差最大的方向传导,等等。然而,科技信息的传播扩散却与之相反。由于它是一种知识商品,如果接受的一方没有相应的知识、技术和经济基础,就很难接受、消化它。所以,科技成果是沿着应用梯度最小的方向转移的。 科技成果的生命周期与科技成果梯度纵向转移(由科技发达地区转向科技不发达地区,这是地域上的纵向转移;由发达地区的衰落型科技转移到落后地区变为先进型科技,这是时间上的纵向转移)规律,提醒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推动科技成果的“平民化”和相关科技知识的“普及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 二、政策建议与措施 1.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制定政策,健全民间科技推广体系。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它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了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三,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2.消除噪音,提高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消除噪音的关键就是要控制好信息源的信息行为。从理论上讲,科研人员、推广转化组织(包括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示范户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完善法律、行政管理和社会信用制度是消除人为信息噪音的根本。同时,缩短信息传输路径,减少中间环节,尽可能做到信息的直线传递,是减少信息噪音的技术手段。 实施信息的标准化是提高信息信度与效度的重要措施。农业标准信息是指反映农业标准的技术性文献。它不仅技术手段先进,而且通俗易懂,易于为信息用户所接受。农业标准信息对于建立科技成果的市场信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努力做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 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农业信息化程度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与效率。要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尤其是农业生产者喜闻乐见、易于采用的信息手段来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 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 4.遵循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要求,精心选择技术信息对象,因地制宜地做好科技成果和成果形式的选择工作,以提高产业化效率。同时,根据各地的经济、文化、自然等资源禀赋条件,以提升经济层次为目标,选择适合当地特点的适用科技成果,积极进行尝试,努力实现经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5.建立完善、开放的科技信息管理体系。由于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寻求自我保护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其彼此间互相进行信息的封锁,以确保自己处于信息垄断者的地位。然而,这种行为的最终结果是,由于彼此间的不合作,极大地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最终是打碎了科技信息垄断者获得最大利益的梦想,使大家的利益都受到损害,而科技研究、开发的投资者成为这一行为的最大牺牲者。建立完善、开放的科技信息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科技成果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各利益主体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保障。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信息本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科技农业论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思路 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支撑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天津在农业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研发、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取得科技成果500多项,在黄瓜和花椰菜等蔬菜育种、西甜瓜育种、杂交粳稻和专用小麦育种、生猪育种、动物克隆、转基因农产品检测、全幅玉米收获机研发以及农产品保鲜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全国领先的成果,共获得市级以上各种科技奖励93项,保持了天津在蔬菜、作物育种领域的优势地位,实现了农业收获机械创新的突破。先后组织2541位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了150项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共引进推广新品种1021个、新技术195项,建立科技示范户9321户,取得社会经济效益38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4%。 2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需求 2.1打造都市现代农业高地必须依靠科技的引领 按照天津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确定的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三个高地的奋斗目标,《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天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目标是打造“三个高地、两个基地”,即打造现代农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生态宜居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现代农业高地和自主创新高地,要求天津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发挥已有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完善产业技术体系,做大做强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优势产业科技发展水平,提升都市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发展。 2.2优质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依靠科技的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农产品消费安全、农产品贸易安全、农产品市场秩序的重大问题。保障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供给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攻克一批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关键技术,构建一套完善的优质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建立规模化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可有效提高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和持续供给能力。 2.3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新情况下,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天津土地和水资源严重稀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十二五”时期,天津农村城镇化率将达到75%,将步入快速工业化、城市化阶段,一方面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农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域污染急需得到有效遏制,资源环境约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强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十分迫切。 2.4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必须依靠科技的助推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科技水平,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随着天津农村“三区”联动建设进一步加快,大批年纪轻、有知识的农村劳动力将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致使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出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发展以设施化、科技化、生态化、标准化、产业化、外向化为代表的都市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加大对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通过采用新品种、应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转化新成果等实现增收致富。 3强化天津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途径与任务 天津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然而,面对都市现代农业的紧迫需求,天津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仍存在重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尚不完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急需加大等问题。“十二五”时期,天津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支撑引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3.1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夯实基础条件平台 3.1.1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扶持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搞好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核心区、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加快天津市渤海水产研究所、设施农业技术工程中心、盐碱地绿化技术研究中心、非常规饲料研究中心、转基因棉花技术工程中心、国家蔬菜中心黄瓜分中心的实施建设,积极筹建天津农学院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农场、动物兽药与疫苗技术工程中心、葡萄技术工程中心、食用菌技术工程中心、观赏鱼技术工程中心;新建一批部、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市级龙头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1.2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加快建设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滨海杨家泊水产科技园区、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滨海敖绿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科技型企业,把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平台。3.1.3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平台围绕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养殖业示范园区和区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内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围绕蔬菜、种猪、奶牛、淡水鱼、海珍品、花卉、转基因棉等优势苗种基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市、区两级农民教育培训实训基地建设。3.1.4农业科技合作平台深化与“三院两校”的科技合作机制,重点建设滨海盐碱地生物治理、农产品加工、海水养殖、淡水养殖及中日食味水稻、中日农村环境资源、循环经济等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机研究院、中国农业工程研究院等单位的合作,并逐渐深化合作内容,推进与台湾地区、加拿大的科技合作 。 3.2完善关键技术体系,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3.2.1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一是重点巩固动植物育种、农产品保鲜等已有优势领域,实现做大做强,保持技术上处于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地位,引领支撑产业发展;二是重点提升动物营养与饲料、盐碱地绿化等潜在优势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三是重点培育设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深加工等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技术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2.2推进资源整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一是完善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的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形成不同区域和不同专家联合攻关的新格局。二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研究探索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创新团队的对接机制,形成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密切协作、协同攻关的发展局面。 3.3壮大提升三支队伍,增强人才保障能力 3.3.1培育农业科研领军人才依托国家和天津市各类科技计划,建设若干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鼓励采取联合攻关或合作研究等方式,拓宽研究视野,提升团队创新能力;支持各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岗位专家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活动,提高研究水平和影响力。3.3.2提升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建成天津市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采取学历教育、专业进修、专项技术培训以及经营管理培训等多种形式,形成系统的培训体系。鼓励区县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任职,充实乡镇一线技术力量,稳定基层技术人员队伍。借鉴“村官计划”,开展“大学生返乡创业”行动,充实基层农技人员队伍。3.3.3壮大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天津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作用,突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有效服务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3.4完善技术推广机制,创新科技服务体系 3.4.1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按照“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填平补齐”的原则,建立健全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全面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条件,建立相对稳定的试验示范基地,配置必备的办公、检测设备及通讯、交通工具,对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依法给予人员、工作经费保障,健全管理机制,完善运行机制,发挥服务功能,确保农技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3.4.2构建新型联合协作推广机制积极支持和引导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依托产学研联合,探索推进“专家+企业+农户”、“龙头企业+民营研发机构+农户”等多种类型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效率。3.4.3建立供需对接的科技推广机制调整转变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观念、内容和方式,以尊重农民的意愿为基础,由科研成果有效推广为目的转向满足产业急需技术问题为目的,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政令传达方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服务方式,围绕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拓宽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由传统的单一提供产中技术服务拓展到产前的信息、农资、种子服务以及产后的加工、销售、运输和储藏服务,由单项技术推广拓展到集成化产业综合技术体系推广。 科技农业论文:创新农业培训形式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大力培育知识型农民,实现农业生产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各地农业部门在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中,针对劳动力素质低、经费不足、培训难度大等状况,找准切入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培训机制、组织形式、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主要成效 1.1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实用人才 农业科技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技术明白人、发家致富带头人和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 1.2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促进了农民增收 通过创新农业科技培训形式、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进程,提高了农民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生产水平,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了农业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3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通过对农民开展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等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文化层次,丰富了其知识,使农民学到了致富的本领,促进农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1.4转变思想观念,推动了农村文明进步 农民经过培训后,不仅提高了科技文化水平,转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还陶冶了农民的情操,在农村治理“脏、乱、差”,“弘扬传统美德,倡树社会新风,争做文明公民”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农民这个主体的现代化、知识化,要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只能是空谈。要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在农业科技培训上,必须抓好“三个对象”,突出“四个重点”,创建“五个机制”,做好“六项工作”。 2.1抓好“三个对象” 在深化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要抓好“三个对象”培训。一是抓好村、组干部的培训。村组干部是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对村组干部的培训工作,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动员村组干部参加农广校学历教育及农函大专培训,全面提高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二是抓好存量农民的培训。对存量农民,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提升他们在种植、养殖业方面的科技水平。三是抓好增量农民的培训。重点面向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青年,抓好新增劳动力培训,增强其自谋职业的本领。 2.2突出“四个重点” 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农民向工人的转变,今后,农民培训必须突出四个重点:一是突出职业性和专业性。要根据农民的自愿,量身定做培训教材,师资送教上门,使农民接受所需专业培训,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二是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要注重实际,强化实践性教学,增强培训的直观性和操作性,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三是突出针对性和系统性。让多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成为授课骨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四是突出制度性和规范性。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实行学籍管理,进行严格考核、跟踪管理。 2.3创建“五个机制” 一是创建农业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围绕服务型、配套型、智能型、产业型四种形式和贴近农民实际技术的需求,进一步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使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落脚点真正落在为“三农”搞好科技服务上,真正为农民科技培训搭建一个社会化服务平台。二是创建各级各类培训资源的准入机制。鼓励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技术与劳动技能岗位培训,为加快农业科技和职能岗位培训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健全农民培训的教学支撑体系。三是创建以技术支撑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需要,整合和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关键技术攻关,集成可利用的优势科技资源、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同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力度,做到“农民点菜、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确保农村科技培训不收农民一分钱。四是创建科技人员与种养大户挂钩的培训跟踪管理机制。在实施科技培训过程中,要组织协调培训单位有关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对培训对象实行跟踪服务,了解培训效果和存在的不足,改进培训工作方式、方法。五是创建和完善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县、乡党委、政府要制定一些有利于农民参加培训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优惠政策,如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优先承包项目、有偿资金援助、生产资料、物资贴息贷款等扶持优惠政策。用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4做好“六项工作” 以科技入户为载体,深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积极探索科技入户的有效模式,认真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制定并落实扶持和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科技入户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得快捷通道;以提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能力为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聘有真才实学、热爱农民科技培训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并建立农民科技培训师资库,实行县乡联网,有关乡(镇)可以根据农民需求,随时与有关单位联系,调出师资库里的师资进行培训;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大力培养高层次农村实用人才,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依 托,以科技入户为手段,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增强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增产增收致富的能力;以围绕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为目标,积极开展农村能源职业技能培训;以农民转产转岗就业为目标,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城镇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依托专业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要和用人单位的技能要求,开展公共知识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其他产业、岗位和城镇合理有序转移。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机械科技的发展趋向 欧洲农业机械科技界从1984年开始,每隔一年召开一次以农业机械为中心的国际性农业工程学术会议,已先后在英国、荷兰和法国举行过三次。1990年的会议由联邦德国工程师学会农业机械分会和农业机械化学会主办,在柏林召开。根据柏林会议主办单位的会议纲要,这次会议报告248篇,分别在大会报告和分组交流或以图片、录象形式交流。提供这些论文的代表来自32个国家。除欧洲以外,还有北美、亚、非、拉和大洋洲10多个非欧洲国家。近几年,欧洲国家对农业机械科技开发的投入较大,据介绍每年约520。万美元,而美国只1900万美元,而且在欧洲政府收入与工业投入结合密切,开发效果较好。因此,这次会议进行的科技交流,在相当程度反映了当今农业机械科技发展的水平和趋向。 一、柏林国际农机会议论文内容简介 现按会议分组的专业,将学术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1.拖拉机和运输(1)轮胎与土壤系统包括特大轮胎和低压轮胎等动态特性、载荷、受力分布、轮迹、滑转优化等;(2)拖拉机底盘包括支承系统、铰接拖拉机、多轴底盘、静液压驱动等的特性,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路感油泵特性,齿轮箱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3)拖拉机及驾驶包括拖拉机驾驶和计算机控制,三点悬挂参数,拖拉机一犁系统的智能监视,拖拉机的发展和在土耳其、西班牙地区特点等;(4)拖拉机振动、噪声包括拖拉机噪声分布,乘座的振动,振动对土壤粘附性能的影响,驾驶室疲劳强度等;(5)运输工程包括自装卸拖车的重量,商品土豆运输系统等。 2.耕作与土壤保持(1)保土耕作制度包括保土耕作的实践和试验机架,不同农机具和农机化对土壤的压实,亚土层土壤压实,土壤的通行特性和工作特性的测定,并联双轮对土壤的压实和移动,减少轮子、链轨板对土壤的有害影响,土壤和犁,不同耕作系统的能耗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等;(2)拖拉机一犁系统包括犁的作业载荷、犁地阻力的变化,速度、耕深与犁工作部件的受力,不同拖拉机系统对灌溉地的压实与能耗,窄铁轮在水田作业,以及苗床整备机具,苗床土块分布,作业时土壤水分的快速测定等。 3.田间作物的生产(l)谷物收获包括谷物新收获方法试验,田间直接脱粒收获,高湿谷粒的联合收割机脱粒机构,不同玉米收获方法的能耗,联合收割机茎秆粉碎装置等;(2)饲草收获包括饲草茎秆的切割,饲草的压碎与干燥,高密度草捆,散草的堆垛,圆草捆青贮,饲草青贮的物理特性和透气变质,提高饲料质量的机械处理和热处理,青贮玉米的产量测定,饲草收获机风送管的自动控制等;(3)水果和特种作物收获包括柑桔收获机器人,土豆收获的微电子技术等;(4)肥料和厩肥利用包括肥料运撒的物理性能,固体和液态肥料的撒施,液肥加工,提高固体肥料利用效果,施化肥机的颗粒流动,草地施厩肥等;(5)土豆、大豆、玉米地灌溉,草毒地喷水调温以及农作物特性数据库,近红外测定苹果品质,用充气轮测定种子,速生薪柴林用装备,间隙吹气的遮阴效果,土豆秧的火焰清除等。 4.植物保护(1)提高喷雾质量包括提高药液混合均匀度、雾滴均匀度、喷射均匀度的研究和方法,改进喷射系统和喷杆设计,建立自动监测系统,静电喷雾等;(2)防治化学污染包括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通过计算机优化,药箱处理,非化学防治等。 5.畜牧业及牛奶生产(l)自动化挤奶系统包括挤奶台、挤奶系统的对比和发展前景,信息收集和传感器置放地点,标识系统,乳牛心态测定,环境和卫生,挤奶器优化,挤奶机器人,液力挤奶等;(2)猪群管理及畜舍设计包括不同猪群(母猪、仔猪、育肥猪)的管理,喂料系统,环境、称重与体形测定,猪舍设计,栅状地板载荷,畜舍垫料(草、旧报纸),禽舍通风、降温、机械化转运等。 6.贮藏、千燥和加工(1)粮食贮藏和干燥包括谷物干燥机理和模型,不同干燥方法对比,谷层厚度、状态对干燥的影响,冷冻、微波和对流的应用,湿谷贮藏工艺、能耗;(2)太阳能干燥包括农作物、药用植物的太阳能干燥和计算机管理,牛肉的冷藏过程分析,豌豆热于燥及贮藏质量,谷物和菜籽吸附性对干燥的影响,果品分级,干胡萝卜的再湿过程,农作物废料的沼气化等。 7.自动化和控制(l)计算机应用包括农机信息标准化,过程控制计算机,自动化的微机系统,谷物收获图象分析,水果收获机器人及其视觉系统,农用机器人的适时网络,温室内机器人;(2)计算机辅助农业(cAF)包括土壤耕作系统的图象评估,谷物收获过程优化,田间自动化灌溉系统,排水系统cAD,坝址选定;(3)过程监测包括种子发芽的计算机监视,盆栽作物的彩色图象系统,温室气流控制,农村废物沼气化过程监视,以及核磁共振质子测定水果成熟度,农用红外照相机,高速移栽机等。 8.人体工程与安全(l)安全标准包括欧洲共同体的农机具安全标准,房舍规划标准,植保人员的安全要求;(2)农用车辆的人体工程包括车辆行动分析,驾驶室热环境,乘座振动及支承系统改造,计算机辅助防止驾驶事故;(3)改善作业条件包括改善兽医、人工授精技术员、救护员的工作环境,降低挤奶员的噪声危害及袋装肥料提升杆的载荷分析等。 9.运用研究(])系统分析包括联合收割机市场分析,田间作物种植的咨询系统,美国中西部农业发展知识系统和农场决策支持系统;(2)规划方法包括农场设备投资规划方法,小规模机械化的优化,用于确定边际面积的软件包,仔猪繁育规划,苗木优化分布和管理规划,以及农用运输统计,农业管理 哲学等。 10?模拟与模型(])机器运动包括农机线性运动模拟,转弯的侧向运动学,不饱和土壤内的溶质运输模型;(2)动态模拟包括车辆的动态振动分析,乘座振动信息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优化,拖拉机载荷谱与疲劳寿命预估和发动机检测的专家系统;(3)饲草收贮包括饲草收割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青贮的空气渗透损失以及厩料处理的技术经济分析模型。 11?机械设计(l)优化设计包括农机性能优化的战略,农机具的CAD,自装卸牧草车的新型割台和联合收割机逐稿器和清选装置,滑块曲柄机构降低速度浮动的改进设计;(2)液压系统设计包括农用液压系统的模块设计,拖拉机操作的压力流调节系统和静液压操作系统的动态分析,以及7千瓦柴油机燃沼气和低压燃气(LPG),联合收割机维修费用和中小企业的产销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网络。 12?干旱半干旱国家农业生产都是发展中国家机械化题目。涉及的国家有亚洲的中国(含台湾)、印度、叙利亚和土耳其,非洲的摩洛哥、坦桑尼亚、苏丹、/!/突尼斯、尼日利亚和乌干达,拉美的古巴和巴西。(1)土壤耕作包括畜力牵引架,耕作机具试验,块根集堆锄,适耕期;(2)地区特种作物包括棉花、小麦、玉米、大豆的能量投入和产出,茶叶机械化,旱作高粱栽培,灌溉甜菜地除草,旱作巴黎果的灌溉效果,甘蔗机械化收获,奶牛饲料的青贮系统等;(3)温室包括温室参数、设计,土管热交换的周围空气加热,以及小规模农业机械化的合作经营,小榨油机和油料工业规划,低洼地作物生产的水利设施规划设计等。 二、世界农机技术发展动向 综合分析上述各专题交流内容,可以看出近期农业机械技术发展的一些重要趋向。 1.保土耕作,减轻土壤压实,减少耕作能耗,是土壤耕作的重要实践,仍继续发展 研究土壤耕性、通行性和压实性,轮胎和链轨板的形式、载荷分布,动力机的支承系统,犁和耕作机的配置,耕作制度和耕作规范(速度、耕深等),耕作的农业生态环境等,对保土耕作进行完善和提高。 2.收获新工艺新技术有较大发展 改进传统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清选分离机构,提高收获潮湿谷物的能力;谷物收获新工艺,尤其是田间直接收获工艺有了突破,取得了可行的成果;饲草收获中推行饲草打碎,发展散草收贮和圆草捆袋装青贮等工艺,对提高饲草收贮工效和质量都有明显作用;柑桔的视觉和彩色图象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自动化收获的机械手开发,苹果、葡萄收获的机械手也已有人着手研究。 3.防治环境污染 畜牧业发达的国家,牲畜粪便堆积侵占土地,污染周围水源和大气,并使大气暖化;粪便处理,液态和固态厩肥的加工、运输和向大田、草地施撒机械化是近期发展的热门课题,研制的新成果也不少;施用厩肥后,田间残磷增多,危害作物已引起注意,有的国家已经作出限制施用的决定。农药、化肥施用过多,土壤中残留量超标和污染水源日趋严重;提高化肥施撒质量,提高植保机械喷雾性能,从配药、雾滴形成和均匀喷射到减少飞逸散失的技术和装备以及静电喷雾、非化学防治都有发展;旧塑料容器多得成灾,已建立回收制度。 4.完善和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机械系统 牲畜的识别装置、生产环境控制、喂料系统、称重系统、活牲畜和畜产品运送机械,均在不断完善和提高,重点是根据畜禽的生育生长特性,通过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进行环境和饲养的优化和自动调控。如根据挤奶量、体重调控喂料量和喂料成分,根据产蛋量调控禽舍内部环境等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和优化投入。 5.农产品贮藏和干燥技术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和降低能耗 建立农产品品质的数据库,应用红外和近红外进行果品分级和品质评定,应用模型技术研究干燥工艺过程,应用微波技术和对流技术提高太阳能用于干燥的利用率,发展冷冻技术提高谷物的贮存质量等。 6.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迅速,几乎进人了农业机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 计算机用于运用管理,有计算机辅助农业(cAF),农场决策支持系统和咨询系统,防止拖拉机事故的辅助驾驶系统;计算机用于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的辅助设计,有设计排水系统的CAD,农机整机的CAD和部件、零件的cAD和cAM;计算机用于作业过程研究,有种子发芽、废弃物沼气化过程计算机监视,图象分析和数据处理,各种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操作系统;模拟技术和数学模型的求解,多数都依赖于计算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用于过程研究和自动化控制,与传感技术的开发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除力学参数的传感继续有发展外,光、热参数的传感、采集和图象处理技术也有较大发展,促进人们对作物生长特性、动物生育特征以及它们与环境关系的了解,进而带动工程技术的开发,促进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提高很快。机、电、仪一体化的农机产品和技术不断涌现。 7.第三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向 第三世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是这次会议交流讨论的重点,但从论文数量及内容涉及的地区来看,农业机械化正在开展,科技发展的趋向主要是小规模农业机械化问题的研究,畜力机具的开发,拖拉机和农机具的区域性试验和推广,灌溉农业机械化技术和特种作物机械化技术的开发。总的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但个别项目的水平较高。了解和掌握世界农业机械科技和发展,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有选择地选用和参考,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和农业机械科学技术的提高 科技农业论文: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初探 完善客户营销机制,实施多层次全方位营销模式 农业科技贷款业务专业性强,涉及行业领域多,农业科技成果认定与信息渠道相对单一,单纯依靠基层行开展客户营销难度较大。因此,要努力改变以基层行为主、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方式,首先由省级分行开展全面客户资源调查,由传统等客上门向主动营销转变,通过上门走访科技、农机等省直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贷款项目征询活动等,系统掌握农业科技成果认定体系及客户资源情况,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推荐、银行独立审贷、多方联合监管”的政、产、学、研、金合作模式,主动协调各级农业科技主管部门、科研单位,促请其定期或不定期推荐优质农业科技项目,确定营销重点,指导基层行开展营销。应建立内部项目会商机制,对相关部门推荐项目,由分管行领导召集前后台相关部门进行联合会审,同意支持的项目纳入项目库专项管理,并按照成熟适用、发展前景、市场需求、资源分布等情况进行分类排队,确定营销次序。对列入国家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各级党政高度关注的大型优质项目,对战略性客户和黄金客户、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应采取高端营销、上下联动模式,确保营销效果。对暂不具备农发行贷款条件但确有发展潜力的客户,要实施跟踪,帮助客户逐步完善贷款条件,努力提高政策性金融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应积极营销新客户、新项目,保持一定规模的后备梯队,实行分阶段、分批次择优支持,实现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可持续发展。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完善有特色的风险管控模式 (一)推动信贷产品创新。1.根据农业科技创新各阶段特点设置信贷品种。如将农业科技贷款细分为农业科技研发贷款、农业科技推广贷款、农业科技转化贷款等,分别制定准入标准和管理措施。要针对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业特点与需求,提供个性化综合性金融服务。2.根据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特点“量身定做”信贷产品。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农业科技企业,探索银团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有效降低单个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探索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二)实行分类管理。对于一般农业科技贷款、以财政补贴作为全部偿贷来源的农业科技贷款进行分类管理。对借款人承担农业科技项目、由财政补贴作为全部偿贷来源的农业科技贷款,可将全部财政补贴收入作为借款人(包括项目)自身综合性收益进行评估,可采取财政补贴收益权质押贷款方式。(三)创新风险防控措施。1.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探索以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着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完善林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以及应收账款质押措施,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全方位的增信融资。2.强化外部风险缓释措施。建立投融资合作模式,积极推动农业科技贷款资金与相关涉农产业发展基金、涉农金融租赁、涉农融资担保等业务的对接。建立农业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协调政府设立农业科技项目风险补偿基金,专门用于补偿农业科技企业投资风险和银行信贷风险,形成政府、银行、企业以及中介机构多元参与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探索与涉农保险的合作机制,发挥保险在农业科技推广及产业化中的保障及风险分担作用。3.强化贷款管理措施。坚持将有效防控风险作为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严格把好贷款准入关,防止“带病入门”。加强信贷资金用途的审核,确保专款专用。加强贷款运行监测分析,定期开展贷款后评价,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确保农业科技贷款业务稳健发展,良性循环。 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完善农业科技贷款业务经营模式 应按照差异化和弹性原则要求,结合不同客户、不同产品的实际状况,对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客户选择、业务营销、客户评级、授信评价、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不同业务环节流程进行差异化设计,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贷款业务流程。既要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标准和要求,又要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度,确保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全面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在客户评级模式上,要适应农业科技贷款由商业性贷款变为政策指导性贷款的调整,评级授信和办贷流程相应按照新的分类标准进行操作,更应关注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特殊性,实施差异化管理。在服务模式上,坚持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根据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针对部分农业科技产业项目周期特点和风险特征,可根据项目周期的资金需求和现金流分布状况,科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根据农业科技企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适时调整贷款利率,实行不同阶段、不同幅度的浮动,对效益好、信誉高的农业科技企业,贷款利率可适当优惠。适当实行人力资源倾斜,强化个性化的信贷支持与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一站式”服务,在推进信贷制度和流程建设中切实做到“四个同步”,即科技企业营销与授信预调查同步进行、授信调查与贷款审查同步进行、前期授信检查与当期授信调查同步进行、信用评估与额度核定审批同步进行。应积极引进专业科技金融信用甄别和风险定价技术,鼓励探索完善外部评审制度并共享科技专家库,启动科技专家随机参与科技企业决策评审工作机制,切实优化办贷流程,提高办贷质量。 完善政策措施,为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提供保障 建议建立完善督导机制,将这些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整合农业相关科技资源 。积极探索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有效衔接机制。应将目前政府财政无偿支持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资金作为贴息资金,农发行配套发放贷款,将农发行贷款与财政支农资金结合使用,通过政府科技成果转化计划,以及大力推广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等为载体,实现农业政策性贷款与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衔接和优势互补。既扩大了支持范围,加强了支持力度,又有助于财政支农资金切实发挥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另外建立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探索财政资金的金融化运用。农发行在内部风险控制由专人跟踪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展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取一定比例的损失准备金。政府应建立农业科技创新风险补贴专项资金,对农发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所产生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贴,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在其他方面,可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制定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按照市场原则,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房屋建筑安全管理与房屋安全鉴定 摘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城市化建设的大发展,建筑工程业发展迅速,这其中以房屋建筑业的发展为典型代表。房屋建筑属于基础性的建筑项目,在施工建设中需要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房屋建设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房屋建筑安全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应用科技技术和设备做好质量安全鉴定。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及房屋安全鉴定方法与要求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安全鉴定 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促进人们生存环境和生活面貌的改变,城市大建设中房屋建筑业发展迅速,但是有限的城市空间和城市土地中建造房屋,既要保证工程规划设计的合理,同时又要保证房屋建设使用的安全。针对房屋建筑安全问题,在实际的施工建造中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做好安全管理和安全鉴定工作,并根据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及房屋安全鉴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总结和制定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提高房屋建造的实际使用效益。 1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及安全鉴定的意义 1.1安全隐患的排除 房屋工程项目在施工建造中由于使用方向和建造目的不同,在施工中应用的技术手法和施工材料也不同,若这两者出现应用偏差或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中出现操作失误,将导致房屋工程隐患存在,影响后期房屋建筑的使用安全。例如,在房屋建筑规划中工程设计人员由于专业基础有限,在房屋工程设计中缺乏实际经验,一味按照工程合同和相关文件要求设计房屋建造内容,对现场施工各要素把握不当,导致房建工程施工难度增加[1]。工程设计人员在房屋建造中没有做好地基工程的勘测和规划,在房屋外形构造上一味追求美观性,致使房屋建设的质量安全系数和抗震等级等均难以达标。在此过程中对房屋建筑项目进行安全管理和安全鉴定能够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降低房屋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1.2施工技术的进步 建筑工程类型不同,在施工建造中应用的技术方法和建筑材料类型也不同,因而对建筑项目的建造质量和使用安全影响度也不同。房屋工程在建设后投入使用,由于时间或外部环境、人工活动等影响,容易造成多种不同的房屋质量安全问题,这就要求工程建设人员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采用先进的基础手段做好预后处理,针对房屋工程项目容易出现的材料老化问题和空间结构问题,预留改建空间。对房屋建筑进行安全管理和安全鉴定是从房屋建筑实际的使用效益出发,及时发现、管理、控制和解决房屋建造使用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这有利于更好的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不足问题,能够在一系列的房屋施工问题分析和解决中不断提高房屋建筑施工水平和技术标准[2]。 2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及安全鉴定的内容 2.1检验砌体结构安全性 房屋建筑工程在安全管理与鉴定中关于砌体结构的检验属于基础性的检验内容,在房屋施工建设中,砖砌结构比较常见,对其进行现场检验,需要重点检查砌体结构中建造使用的砂浆材料是否具有合格的抗压强度。房屋建筑砌体结构砂浆的抗压强度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使用稳定性,在安全鉴定与管理中需要与工程设计诸要素结构,运用科学方法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获取其检测数据,并在参数分析和数据计算中获取最终安全鉴定结构。在普检程序中一般每1000平方米检测一个构件,选样在每2000平方米一个。当房屋建筑的砌体结构出现延期复检时仍需要按照相关执行标准进行安全测定,对于房屋建筑结构中特殊的空间位置包括地下室、首层和底层等,检查鉴定工作需要更加细致、检查程序需要更加规范。 2.2钢筋使用安全鉴定与管理 房屋工程项目在建造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多种不同型号的钢筋材料的使用,保证项目框架的基本稳固性,钢筋在绑扎中需要与混凝土施工等结构,进一步提高房屋抗压强度,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稳定性。在房屋建筑安全管理与安全鉴定工作中要重视起钢筋材料使用和钢筋结构应用的质量安全检验工作。房屋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受钢筋使用数量、绑扎位置和粘接方式的影响较大,大型房屋建筑项目中浇筑混凝土需要测定钢筋实际使用数量和质量是否符合工程标准。一般在建成构件后可以应用雷达探测器和电磁传感器等进行钢筋焊接测验,了解钢筋变形和绑扎位置变化情况。一级全焊透焊缝中抽取检验的钢筋试样数量应该在50%及以上,二级不全焊透焊缝中抽取检验的钢筋试样数量应该在10%及以上。 2.3混凝土结构安全鉴定管理 房屋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材料,其基本性能包括抗压强度等对房屋建筑安全系数和质量稳定等级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房屋建筑安全安全中需要重点做好混凝土构件抗压强度的鉴定和检验,常用的鉴定方法有钻芯法和回弹法。应用钻探设备对混凝土构件进行钻芯取样能够更加准确和直观的测定混凝土抗压强度,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重点防止破坏混凝土构件结构,控制好钻探设备的使用[3]。而在回弹法测定中则是对混凝土表面回弹高度应用回弹仪进行鉴定,了解其材料弹性强度,在这种回弹高度的测定中能够更加准确的计算和获取混凝土构件压缩极限,从而为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混凝土施工提供技术参考,保证房屋建造的有效性。 3结束语 房屋建筑是基础性的民生工程类型之一,在实际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造中需要保证其建造质量,为人们的居住使用安全提供基本保障。房屋建筑工程中容易出现的技术问题、材料问题等,均需要在实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科学方法和先进仪器设备做好建筑安全管理及质量安全鉴定工作,减少房屋建造和使用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促进现代房屋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房屋工程在规划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通过建筑安全鉴定与管理,能够更加直观的发现建筑质量问题,应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予以及时的补救能够保证和提高房屋建筑的后期使用质量。实施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及房屋安全鉴定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进步的体现,同时也是保证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任自强 单位:芜湖市房屋安全鉴定处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安全管理研究与应用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也应进行革新。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智检APP”和传统安全检查不足进行研究,创新建筑安全管理模式,建立智检APP系统功能框架,并结合工程实际,落实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排查,对智能检查及创建智能化文明工地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建筑安全;智检APP 引言 2016年江西丰城发电厂发生“11.24”特别重大施工事故,造成74人死亡,2人受伤,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国务院、住建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为了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大检查无疑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做好安全施工检查工作,确保施工现场安全顺利生产,发现事故隐患并杜绝隐患发生,本来就是一个减少风险、降低成本的必要措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方式和手段也应进行革新。通过“互联网+”的新技术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大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可以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效率,从而防止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1.“互联网+”与建筑安全管理的关系 对于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无非就是发现隐患、跟踪处理、及时闭合的闭环管理。传统安全管理方式主要为检查表法、经验法等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进行处理,这种方式存在信息杂乱、问题跟踪不便、事后统计困难等缺陷,安全管理人员的精力大多浪费在资料的整理中,对安全隐患的跟踪处理造成一定程度的滞后与拖沓[1]。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则可以让安全管理人员通过可疑隐患影像与后台安全隐患大数据模糊匹配,“智检APP”可以提示管理人员隐患等级及违反的哪条规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会对发现隐患、跟踪处理、及时闭合等问题变得实时、快速、有效。本文提出建立“互联网+”的施工现场“智检APP”,创新安全管理思路与理念,从而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本质安全”。(1)“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实践的成果。通俗的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加高效、安全的运营和管理。(2)现阶段建筑安全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1)建筑安全管理简介建筑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原理和方法在建筑领域的具体应用[2],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从组织、法律法规等方面对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进行的管理。它是一种间接的管理,同时也是安全管理的行动指南。②直接参与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包括建筑企业、监理机构、中介组织等对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计划、实施、控制、协调、监督和管理。它是最直接、具体的安全管理,也是安全管理行动指南的体现。2)存在的问题建筑企业传统安全管理相对于其它行业主要存在由于各项目部区域跨度大,导致安全问题不能监督落实,稽查检查结束后综合分析各项目部各维度安全工作数据繁琐等问题,以及相对于各项目部主要存在对各类隐患问题的跟踪处理以及各类报表制作等问题。3)“互联网+智检APP”相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优势传统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导致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发现不全面、上报不及时、措施落实不到位等。基于“互联网+”理念,综合利用大数据、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等技术,建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智能检查APP[3],弥补传统检查手段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①各项目部利用“智检APP”提高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效率,协同工作,过程留痕,责任划分明确。②通过信息化手段落实公司制定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安全隐患库,做到事前预防、事后溯源。③方便公司领导层远程查看并掌握各项目安全巡视、安全作业及各类隐患预警情况。④根据影像,与后台安全隐患大数据模糊匹配,确认隐患等级,随即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自动提示,快速跟踪并监督整改。⑤方便各项目部各类预警跟踪,实时查看跟踪问题处理过程及进度。⑥各类报表自动生成,减轻各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工作量,将精力放在施工现场。⑦综合分析各项目部各维度安全工作数据,为制定下一步安全管理工作计划提供数据支持。 2.“互联网+智检APP”的设计 (1)“智检APP”的功能简介随着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手机APP也如雨后春笋迅速出现,而“智检APP”即将预制职能施工现场安全检查软件安装到智能手机上,“智检APP”可以帮助安全管理人员,根据检查规范,通过手机拍照的方式记录安全问题,能够实现对安全问题实时监控、督促整改,及时验证闭合等管理。“智检APP”自动上传所有数据,储存在智检云平台,后台自动生成统计分析,总结出各类检查项所记录的问题,便于管理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互联网+智检APP”系统功能的实现1)安全管理模式依据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特点,确定“公司圮智检APP圮项目部”安全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2)“智检APP”的工作流程安全管理人员利用“智检APP”按工作流程开展安全检查,如图2所示。3)系统功能架构的建立建立在安全管理领域的移动管理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如图3所示。 3.“互联网+智检APP”的应用 (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重庆市轨道交通10#线(建新东路-王家庄段),工程线路长度33.42km,其中地下段长度为27.04km,高架线长度为6.38km。本段工程共涉及车站19座,其中地下站18座,高架站1座。环线重庆北站纳入10#线BT工程范围。该站沿环线方向长234m,为15m岛式站台车站,西端下穿既有3#线,其余区段位于龙头寺火车站南广场既有地下广场下方。结合施工现场对存在风险源进行辨识、评价,确认该工程主要重大危险源为:起重机械、钢结构吊装、高空坠落及物体打击、火灾、脚手架等。(2)系统现场布置1)本工程专职安全管理人员7名,由于该工程战线长、站点多,现有人员不能满足每站至少配备1名安全管理人员的需要,故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全部下载并安装“智检APP”,非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兼职进行安全管理,进入施工现场可以“随手拍、随时报[4]”,使得安全隐患全部暴露出来,使得全员参与安全、人人管理安全,真正向“本质安全”迈进。2)结合施工现场对存在风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基于“LEC”打分确认现场检点,建立定点巡视“二维码”库。通过“智检APP”预先设定巡视频次、责任人等信息。巡检人员到点巡视时,通过扫码后上传该区域客观照片,经过与后台隐患库模糊匹配或直接上传隐患说明等方式上报巡查结果。3)在系统后台预先设置安全检查标准及重点检查项,及时更新最新检查标准及上级检点,分类、分级完善常见安全隐患库。现场人员根据后台预设的检查标准,分别作出相关的记录,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拍照、上传,针对问题按等级、相关责任人对整改过程实时监控,直至整改闭合。(3)应用效果分析1)“智检APP”可以帮助现场非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根据检查规范,通过移动设备记录和发现安全隐患。2)明确专人负责对施工现场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隐患排查及盯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3)检查结果自动上传,储存在智检云平台。后台自动生成统计分析,总结并分析各类检查项所记录的问题,方便管理层制定下一步工作重点。4)在系统后台,问题将以照片瀑布流方式列表展示,直观醒目。5)常见问题分类统计,便于项目竖向和横向对比,使管理人员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掌握屡犯和重犯问题项。6)系统后台可以根据需要导出PPT或Excel格式分析报告。 4.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互联网+智检APP”智能检查系统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动态监管,及时消除了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有效地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了常见问题发生频次,使得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趋于“本质安全”。 作者:曾北红 单位:中铁北京工程局集团北京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安全管理与安全控制措施 摘要:施工安全是建筑工程赖以发展的关键施工安全是建筑工程赖以发展的关键,施工安全同时还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中,不仅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同时应该加强对相关因素的控制,切实提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本文就从建筑安全管理与安全控制两个方面入手与安全控制两个方面入手,提出切实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的对策,望采纳。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安全控制 1前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建筑行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城市化建设以来,建筑工程数量不断增多程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加大,给施工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要求,只有做好安全管理,加强安全控制,才能确保施工安全全,为建筑工程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基于此,加强对建筑安全管理与安全控制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管理与安全控制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建筑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工程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程,需要从勘察设计阶段开始,一直到工程竣工。 2.1勘察设计阶段安全管理 从建筑工程勘察设计阶段从建筑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就应该实施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建设单位要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紧密合作,根据工程要求对施工现场进行仔细的勘察行仔细的勘察,综合考虑工程施工中所有要素,包括水、电、气气、通讯等。勘察设计单位需要通过勘察,搜集相关的资料,严格的遵守建筑工程安全标准严格的遵守建筑工程安全标准,切实为工程项目、施工人员提供安全保障供安全保障。 2.2准备阶段安全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在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必须完成施工招标文件的编制制,这时工程建设单位需要在相关理论依据上,根据以往的经验验,保证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单位选择等都能够满足安全要求求。工程招标规范制定过程中,承包企业评价体系建立必须加入安全业绩标准加入安全业绩标准,由相关的安全专家一同参与工程安全评价工作价工作。建设单位在选择施工单位过程中,除了经济效益、施工质量外工质量外,也需要将施工安全作为选择的重要指标。关于施工许可证的申请工许可证的申请,还需要向有关部门提交项目安全方案,在安全方案中必须包括项目安全评估报告全方案中必须包括项目安全评估报告、安全责任、安全施工措施等具体的内容施等具体的内容。 2.3项目实施阶段安全管理 实施施工方案过程中实施施工方案过程中,监理方需要根据工程施工具体情况况,对施工方案进行必要的安全审查,对有关内容进行总结,将安全检查工作作为监理单位工作重点将安全检查工作作为监理单位工作重点。同时,这一阶段必须对工程质量须对工程质量、安全以及进度进行有效的监控,施工单位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施工安全责任任,将责任划分到具体的部门,甚至是个人身上。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配备安全管理员,施工安全监督部门需要对施工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工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另外,在不同施工阶段,需要根据周边环境根据周边环境、天气变化、现场情况的不同,积极采取妥善的安全防护对策安全防护对策。 2.4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的安全问题,采取妥善的管理措施。有效的控制建筑生产状态态,消除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基础益的提升提供基础。一方面一方面,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体系理体系。从合理的施工组织、施工计划、安全责任、安全资源等具体的方面入手等具体的方面入手,通过有效的管理工作,提升施工操作安全性性。另一方面,必须严格的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奖罚制度罚制度,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消除安全隐患。 3建筑工程安全控制措施 3.1加强对人为因素的安全控制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在人为、物质以及环境三大安全影响因素中素中,人为因素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施工操作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或者自身失误作不当或者自身失误,都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加强对人为因素的控制须加强对人为因素的控制,但是由于人为因素具有可控与不可控双从属性可控双从属性,给安全控制造成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够切实的提升人为因素控制效果的提升人为因素控制效果,必须在施工现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行安全检查,通过有效的分析判断,建立动态化的安全控制体系系。在人为因素控制中,应该强化安全教育,从心理层面提升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3.2对施工现场物体的安全控制 在建筑施工现场中在建筑施工现场中,施工机械、施工材料等如果处于不安全状态全状态,很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这些物质不安全状态进行控制必须对这些物质不安全状态进行控制,确保施工材料摆放安全全、施工机械处于安全状态,切实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全,促进安全生产。 3.3对施工作业环境的安全控制 对于施工管理人员来说对于施工管理人员来说,都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与文明施工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为了保证施工生产的安全性全性,需要对施工作业环境进行妥善的控制。不仅需要对施工场地进行定期的整理工场地进行定期的整理,保证环境的卫生、清洁,及时处理施工垃圾工垃圾,营造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安全管理人员若发现施工环境中存在不安全因素工环境中存在不安全因素,必须及时的进行解除,消除安全隐患患,创建安全、和谐的施工环境,为安全施工提供有利的条件。 3.4加强对施工生产的科学控制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材料运用到建筑工程中材料运用到建筑工程中,不仅提高了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水平,有效的保障了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有效的保障了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当然,对于新技术、新工艺工艺、新材料的使用,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安全控制,优化安全管理策略管理策略,从施工单位内容入手,提升安全管理意识,施工人员必须能够学习新的知识员必须能够学习新的知识,运用科学的安全控制手段,切实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证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 5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化的系统工作,贯穿于工程的整个阶段贯穿于工程的整个阶段。在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施工中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对施工中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建筑施工生产处于安全的状态下安全的状态下。安全控制是建筑安全管理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安全管理的执行部分也是安全管理的执行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建筑工程提供安全保障供安全保障。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多,为建筑工程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妥善做好安全管控工作,才能为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周明亮 单位:晋城市金建建筑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安全目标管理在建筑安全管理的运用 摘要: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保障了施工现场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建筑工程进度,还保证了建筑工程质量以及企业的效益。本文通过对安全管理目标的概述研究,深入分析了现阶段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探讨了安全目标管理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措施,以供相关企业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参考研究。 关键词:管理;安全目标;概述;现状;应用 1前言 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在质量上要高标准,在安全管理上的要求更要严。因此,建筑安全管理在建筑施工中变得尤为重要,并受到极大的关注。建筑安全管理不仅是对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管理,更是对建筑安全以及质量的保障。无论是国家规定的安全管理目标还是企业的安全目标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对施工安全的约束以及保障人民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实现建筑施工的零问题零事故,为建筑行业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2安全目标管理的基本概述 安全目标管理,简单地讲就是一种企业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是企业上下围绕安全生产的总体目标,分层次的制定各自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安排安全工作进度,制定实施有效组织措施,通过安全成果的严格考核,实现管理的一种方式[1]。安全目标管理是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一种形式,是企业实现科学民主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是我国施工企业实行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安全目标管理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整改与落实、总结与实施的循环管理,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现阶段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 3.1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体制 建筑安全管理是保证整个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以及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发挥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建筑工程在管理上本身就具有多而杂的特性,而在安全管理上又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体制,使得施工企业与建筑企业相关部门没有得到合理的协调,导致了施工现场一再出现混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工期的进度,并对建筑工程在社会上的评价产生不良的影响。 3.2对施工人员安全管理认识不清 在建筑工程中,一方面由于施工人员自身对施工安全的认识不清,更不具备专业作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对工作的认识不清,所以导致施工现场事故频发[2]。另外,由于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的不重视,对于工人在作业时是否穿戴齐全安全防护工具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使得施工人员对安全认识水平提不上去。建筑企业对于安全知识的普及不到位,更没有落到实处,也导致了施工过程中的事故发生,影响工期的同时给企业带来损失。 3.3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无论哪一项工作都要有系统严格的监督机制,安全管理也是一样。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过多的关注在工期的进度上、工程的质量上以及企业的效益上,却对施工安全疏于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监督机制,导致了一些施工作业的违规操作,给建筑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还对人员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有些单位建立了相关的监督机制,但在落实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了现场施工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导致事故频繁发生,不仅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对企业的形象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3.4对施工中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以及管理不规范 建筑施工中运用最多的就是起吊机,因为一些工作是人力没有办法完成的,所以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来完成。对于施工设备的管理主要包括机械的安装、定期的维护以及检修、使用技术的培训与指导等等方面,但往往在建筑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少有企业注重机械的安全管理工作,更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使得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 4安全目标管理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4.1安全目标管理的制定 在建筑安全管理中,依据上级相关规定以及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的安全需要,制定企业内部安全目标管理的总体任务[3],然后根据这一总任务,各个施工环节的相关部门在落实总体目标上的具体工作目标,明确相关责任人的权力与职责,基层部门再根据施工作业的特点与性质,确定自己的安全工作重点,并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争取实现“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安全目标。 4.2安全目标管理的实施 在安全管理目标制定后,具体的实施措施可以保障其落到实处,发挥其功效。首先,根据安全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安全监管体制,完善责任制以及监督体制,明确管理人员的应该享有的行使权以承担的责任,完善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体制,对工作人员以及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实现建筑安全管理的合理科学性。其次,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以专业水准,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目标,并在实际工作中保障其落到实处,更要做到公平公正以及严厉,禁止一些违规操作,保证施工安全以及人员的安全。第三,做到施工现场随时随地的安全监督与检查,防患于未然。 4.3安全目标管理的评测 安全目标管理的最终成果如何,关键在于对其综合评测与反馈上,这也是管理工作的收尾阶段,更是发挥安全目标管理激励作用的最终体现。在对各个安全目标管理的评测上,必须建立科学合理化的评测机制,认真分析影响安全因素,总结经验教学,对于评测结果突出的进行一定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对于完成不好的应给予鼓励,对于出现重大问题的应严重警告,实现企业员工对安全目标管理的更高追求,与此同时及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结束语 无论建筑在施工前以及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保障了人身安全以及工程进度,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以及降低了施工的风险,还保证了工程质量以及企业的效益。因此,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以及企业总体安全管理目标,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目标,规范安全管理模式,完善以及健全相应的安全监督体制,是实现建筑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 作者:缴立强 单位:廊坊市阳光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系统性高、综合性强的管理体系,它涉及到建筑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而且事关建筑工程建设的整体安全。在现阶段的管理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并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和措施,不断完善施工管理体制,才能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性。文章对建筑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管理理念;施工管理体系;建筑行业 近些年来,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在当今建筑施工行业中的竞争也越来越大,而在这激烈的竞争过程中经济效益则是企业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所以尽可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已是企业最主要的施工目标。目前,建筑工程建设施工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施工中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的建设。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往往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高,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给建筑施工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建筑行业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建筑行业中,工程建设施工人员在作业中与其他行业相比,其人身受到伤害的概率要高出将近一倍,而严重的导致身亡的概率则要比其他行业高出两倍。另外,在我国由于安全因素而引发的施工事故每年高达500多起,造成1500多人伤亡。建筑施工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而且还给整个建筑领域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因此,为了能有一个安全的施工作业环境,能够进一步保障建筑施工人员的人身生命安全,在建筑施工中一定要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把好安全关。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 2.1提高生产安全规范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安全管理体制日趋成熟,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规范施工单位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当出现不正当的行为时,也有权利责令其整改或制止。工程监理单位作为监督整个工程的委托单位,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控制,发现参建单位的错误并能够提出有效可行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2提高生产水平,保证施工安全 在整个安全生产进行过程中,承建企业负有重要的责任,尤其是在施工中的每个安全环节中更是安全责任的第一负责人,而且还承担着大多数安全责任事故。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要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通过现场抽查、施工监督等方式,加强对承建企业的监管力度,从而促进施工单位加大安全管理的投入,完善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不断提升施工技艺水平,从而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2.3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不断增多,施工规模更是发展迅速。其中,在安全管理方面,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方法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尤其是监理工程师发挥的作用更重要。监理工程师专业工程技术水平高,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法律、经济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因此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安全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此外,还可以责令施工单位对不当的施工操作进行整改,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所以监理人员的配置可以提高工程建设施工中的作业质量,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3目前建筑安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3.1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贯彻落实到施工中 在施工单位中都有相关的施工作业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也有制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规章制度往往得不到落实,在施工现场的一些环节仍存在着不规范操作的现象。在企业中,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造成了管理的弱化,使得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因素。对于这些因素,工程安全管理人员不能进行及时的管理,未能制止违规操作,也不能很好地消除安全隐患。由此可见,规章制度得不到严格落实,必将会扰乱正常的管理秩序,从而造成许多潜在安全问题的出现。 3.2安全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施工过程中,一些工程负责人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施工观念,而存在严重侥幸心理,在进行作业时忽视安全生产,只关注生产效益,这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忽视管理,被动应付。一些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体制不完善,在工程建设中也没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还有一些企业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是专职管理人员数量缺乏,配置不合理,而且在企业中管理人员多为兼职,这使得不能在组织方面保障生产的安全。 3.3安全投入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在安全投入力度方面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第一,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建筑企业肆意压低造价,减少施工工期;第二,工程建设主要负责人生产观念不正确,侥幸心理严重存在;第三,在施工中只看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而忽略了施工生产安全;第四,工程款拖欠现象存在严重。 3.4安全培训教育有所欠缺 工程施工一线作业员工大多为农民工,他们受教育时间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整体综合素质也不高,他们在施工过程中遵循规章制度的思想意识不高,违规操作行为比较严重,而且自我安全防护意识也比较差。比如:施工中不按严格的流程进行;也没有良好的佩戴安全帽的习惯等。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严格的安全教育培训,大多规章制度没有落实到生产中;另一方面,需要培训的员工未得到全面的安全培训,尤其是一些安全意识比较低的新员工,他们大部分都没有进行过全面的安全学习,施工前也没有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4建筑安全管理的解决措施 4.1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 如果建筑安全生产只是依靠法律法规进行制约,效果非常有限。要改变安全生产管理被动的局面,可借助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使被动为主动。利用企业追逐利益的行为,充分调动建筑业主自发追求良好安全业绩的动力。将企业资质、招投标与安全生产业绩进行挂钩,并且可以作为保险公司根据安全生产业绩上下浮动保险利率的重要参评因素,使安全业绩良好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让安全业绩不好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慢慢给淘汰出去。 4.2建立建筑安全业绩评估指标 大多数发达的国家都建立了权威的建筑企业信誉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还专门设立了一系列企业安全量化的评估指标,包括劳工索赔率、损失时间事故率、经验调整系数、伤害事故率等,这些指标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完整地反映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为建筑企业提供了安全状况的可比量化数据,并作为保险公司、业主、政府部门、考察企业安全管理状况的重要依据,因此被称之为建筑施工单位的重要安全指示器。 4.3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个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例如具备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和有关安全生产的知识、规章规程;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安全文化知识,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劳动卫生知识。熟悉工伤保险的法律、劳动保护法知识;掌握应急处理措施事故、现场勘验报告及调查处理方、伤死亡事故以及职业病统计技术;应急救援预案编制与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法;学习先进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学、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等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还需具备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 4.4建筑安全责任需要重新进行划分 因为建设单位无须承担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责任,所以导致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项目上随意降低工程造价,将工程项目违法发包给了低资质或无资质的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随意改变图纸,随意改变工期,拖欠工程款、垫资工程更是经常发生。而让建设单位承担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责任,也是符合国际惯例。很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建筑单位对工地所有人员的安全责任。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建设单位须承担相当大的安全责任,因而业主或业主代表直接参与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经济也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也在进行一定程度的建设转型,因此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加大管控强度,以此来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生产安全是建筑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和核心宗旨,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提升工程施工建设的水平,从而提高项目投资的效益水平。另外,监理企业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监管职责,并对建设过程中常出现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全面的把握,从教育培养、监督管理、风险管控、安全思想认识等方面入手,对安全管理改革策略不断进行完善,从而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王凌燕 单位:威海市文登区建筑工程管理处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与建筑安全管理 【摘要】建筑行业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建筑行业也是一种高危险的行业,其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建筑工程量的增加,安全事故问题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本文主要是进行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事故包括机械打击、坠落、触电等。这些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 1当前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以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安全生产以及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安全交底工作不到位、安全管理机构缺乏完善性以及相应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1.1安全交底过程存在问题 在安全交底的过程之中,存在安全检查成效很低的问题,当前,很多的技术交底工作存在交底不完善以及缺乏针对性的严重问题,大部分人员在工作交底的时候都是进行口头上的交底,这样的形式难以保障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多企业中的员工根据自身的个人经验进行建设施工工作,在工作的交底上缺乏严肃性,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很多工程施工没有相关技术交底的环节,也有小部分人员通过伪造的交底记录去蒙混过关,这样就导致施工生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容易出现某些工程安全施工。此外,也存在安全管理人员检查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交底工作,相关负责人也需要对施工的设备机械等进行必要的检查,从而有效降低工程出现安全施工问题的概率。 1.2相关安全管理机构缺乏健全性 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的安全机构缺乏健全性,以及其中的教育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当前,依然存在很多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没有做好人员的配备问题,也存在一些项目管理体系缺乏健全性,比如说,某些项目的管理人员是身兼数职业,这样就导致难以周全把握好工程的施工。此外,甚至很多企业缺乏安全教育工作,或者是安全教育工作仅仅是停留在口头宣传阶段,并没有在现实的施工中得到有效落实,很多企业对员工缺乏有效的安全培训工作,在工人安全教育这一方面没有加强投资力度以及强化培训工作,从而导致工人素质偏低以及工人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 1.3相关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某些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施工安全意识,因为当前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很多施工单位经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十分被动,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所以,某些施工企业在安全经费上相关缺乏,无法保障对安全经费的支出。甚至某些项目管理人员采取减少安全经费的做法,从而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这样就导致整个工程施工安全经费严重不足,此外,当前的建筑工人流动性较大,工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对于工程施工也缺乏必要的经验,所以,这样的形势之下,就需要加强对建筑工人的教育培训,提升其安全施工意识以及职业素质。 2针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对策 2.1完善安全监督制度 首先,应当对监督机构的职能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需要监督部门进行监督。其次,应当建立村政府的安全管理相关机制,由于我国的农村建设不断发展,所以,很多工程也是在农村进行,但是许多工程并没有相关的开工手续,对此,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以及法规进行必要的规范。 2.2加强隐患排查的工作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最担心出现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存在于施工的过程中,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就应当加强隐患的排查工作,及时以及准确找到工程施工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并且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必要的控制。在建筑施工以及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列出风险因素清单。通常而言,施工现场主要的危险主要来自于经验主义的风险,但是单纯依靠经验并不是最为保险的方式,因此,应当完善隐患排除工作,比如,编订风险清单、组织员工学习等,加强对员工的技术交底以及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安全隐患因素,从而保障工程的质量。 2.3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第一,对电器设备等进行防护,各种施工设备需要有安全保护装置以及防雨水装置,可以安排相关人员对施工设备进行必要的管理,对设备进行保养以及维护。第二,进入施工现场之后,相关工作人员都需要佩戴好安全带,这也是对工程施工人员的硬性规定。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当禁止穿拖鞋、硬底鞋或者是高跟鞋。在建筑高层进行施工,尤其需要佩戴安全带,此外,相关高空作业的人员需要操作证书才能进行工作,设置安全网以及踢脚板等。第三,应当做好文明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干扰周边居民生活,做到不损害附近居民的切实利益,施工现场应当采取封闭式的施工,其中施工所需要的沙子、石头以及钢筋等都需统一摆放整齐。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建筑行业对国民经济意义重大,需要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本人认为,应当完善安全监督制度、加强隐患排查的工作、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作者:韩华 单位:贵州安科劳动保护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谈建筑安全管理目标与手段 摘要:在施工建设过程当中,只要稍不留神就会造成安全事故,而根据数据显示,造成事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力度低,而这种情况甚至占了九成的比例。为了减少建设过程中会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的概率,我们必须要加强管理力度。而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意识,才能确保施工过程的相对安全,达成“开开心心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的最佳理想,推动社会平稳进程。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目标;手段 1引言 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时刻都在产生着变化,对需要的建筑物也有所不同。同时对工人的需求量也增大了,再加上政府部门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旧的管理观念已然行不通。不能满足二十一世纪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曾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出。而此后,我们做的一系列工作就是完善加强建筑行业的安全,推动保障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对此,我们应当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立符合中国当前国情的安全管理制度。 2建筑安全管理的目标 经理负责制,是一项工程中的“地基”。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保证工作可以安全有序的进行下去,在确实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的情况下,还要确保施工成效以及施工质量。将各方面严格把控和配合,以确保质量和安全同步。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进步,我们要与时俱进,利用新时代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将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和确保施工人员安全二者同时,将工作顺利展开,实现企业自身价值。这也要求企业要将旧的传统观念扬长避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开展工作,以完成整个施工进程的绝对速度,绝对安全。根据国家对于施工安全方法所进行的一系列规定和管理条例,要将人身安全建立在工作标准之上,科学地将两个工作适当的调整展开。 3提升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手段 3.1完善安全监督和责任机制 当发生事故时,不应当出现“踢皮球”的事。在日常情况下,各业务主体要明确分清责任,而国家已经颁布的各法律法规与有关建筑安全管理制度,我们必需严格执行和拥护。举个例子,当建筑事故安全真实发生的时候,通过详细的事故鉴定结果,我们不仅要将事故发生所在单位的责任找出,而且要将这次事故中业主的间接责任找出,并且给对于实施监管力度没有起到作用的监管单位一定的责任惩罚。只有将责任明确,才会有效遏制“踢皮球”事态的发生,才会让人民的生命安全有所保障,才会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监管体制。而对于宣传工作也不能停滞,必须加强一切有关于施工建筑安全责任和技术的宣传。比如:正式入职之前要进行事故安全培训,模拟体验事故发生,开员工安全大会等一系列指导工作。 3.2完善建筑安全事故的申报制度 当建筑施工期间发生事故时,存在有意隐瞒不报,虚报,谎报的现象。从而将法律视而不见,《安全生产法》中有明文规定,国家要加强管理力度,为了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施行,我们应当将违法乱纪现象扼杀在摇篮里。首先,要加强社会监督,使安全管理及施工事故明确,必须实行将文本公示。其次,事故发生时,企业为了不影响自身影响,会选择和当事人私下解决,而这却成为企业逃避责任的途径,以及受害人并没有安全保障,对此,为了扼制这种状态,可以适当提高受害人的可获偿额度。最后,当将事故上报时,有些人员存在非法操作,要大力检查监督,发现之后绝不姑息,并加大处罚力度,对人民真正的负起该负的责任。 3.3利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若要将建筑安全管理水平整体提高。只是依据法律约束是行不通的,社会协调也不容忽略。调动社会方面情绪,自觉主动的加入到生产建设中来。为保障权益,可以将保险作为建筑工地的硬性要求,每个人都上一套保险,让建工时期收到的伤害能够有所保障,根据每个项目的业绩决定此项保险的费用。将市场经济很好的合理调节,而此举更是将保障与权益相结合,提高安全水平并且降低了事故发生的可能。 3.4普及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 不得不承认,为了可以多挣一点钱部分黑心企业省略了对于建筑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他们不进行生产前培训和危险体验,从而忽视了情况的严重性,侵犯工人权益。情况严重的,施工条件下甚至不给工人配备任何护具,不仅如此,并没有实行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使得工人超出体力承受范围,这更加大了施工期间的难度和发生生产事故的几率。而建筑工人普遍文化水平低,不懂的劳动者保障法,导致无法有效保障自身利益,甚至有苦也无处可说。这种状况需要改善,第一:要确保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第二:企业需要将安全知识普及,增强建筑工人安全意识,强化企业文化。第三:开展保障劳动者权益知识座谈会,让劳动者知法懂法,懂得面对不公待遇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第四:建筑企业不应当忽略安全问题,企业内部要加强对安全知识的强调,各单位领导要起到表率作用,尽可能的建立安全的工作空间,以保障安全施工。 3.5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科技技术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设施可以运用到施工环境系统和安全管理当中,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科技技术不仅可以对网络安全系统的建立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还可以在进行施工期间实时监控,发现哪里情况不对立即采取措施,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而加快全面的网络系统建设,还可使责任明确,还可给相关部门提供信息,从而提高整体建筑行业的管理。可以为每位施工工人配备电子设备,从而实时监控位置和此前的施工状态,保证施工工人安全。 4结束语 如此看来,权益、安全和保障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安全才能产生利益,建筑行业的安全更是不容忽视,它关乎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现今社会竞争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企业的稳定发展,意味着国家稳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但是,人身健康安全永远是在第一位的,决不可将其放在利益之后。所以,我们要格外重视安全,加强安全意识,认真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让每个工人都有所保障。 作者:庞世文 单位:陕西建工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与建筑安全管理对策 摘要:随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深入,各级都将抓好安全生产、强化安全责任放在工作首位,处处保安全,事事讲安全,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深入到企业文化,渗透到职工心中,以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建筑企业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与管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不仅影响到企业安全生产,还给建筑工程施工埋下潜在安全隐患,导致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威胁到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文主要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社会化与系统化的建筑工程项目,不仅是单个部门与个人的工作职责,也需要全员参与配合。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建筑企业领导与全体职工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对施工有序进行与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安全意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与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贯彻到施工每一个细节,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施工,才能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施工顺利完成。 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1.1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不健全企业法人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在整个经营管理中起到促进作用,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在于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前提是做好施工的安全生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将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认真管理每一个施工生产的环节,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情况下,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专业安全人员的配置不足,加上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安全生产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建筑施工管理过于混乱,工程施工无法得到保障。1.1.2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导致部分建筑工程施工应聘廉价劳动力,通过与民工队的“包工头”签订单项工程承包合同、包工不包料的方式,明确双方工作的职责权限,安全制度由民工队自行管理,而企业只注重施工进度与经济利润,忽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给工程施工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过程中,部分企业没有结合自身需求,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安全生产科学知识理论不足,安全操作技能水平较低,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自我防护能力。 1.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2.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在生产经营汇总,部分建筑企业还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导致施工的安全机构设置、安全人员配置、安全资金配备、安全操作程序以及安全事故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给建筑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制度落实不到位,使得有关人员在执行任务中,无据可循,只能依靠以往工作经验与工作积累进行管理,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工作缺少计划性、规范性与预见性。加上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安全管理执行力度不足,没有制定完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体系,导致应急预案形同虚设,安全管理混乱,没有发挥应急防范效用。1.2.2施工过程缺乏安全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作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施工进度与人员人身安全。因此必须做好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确保人员的人身安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具有随意性,施工过程缺乏安全管理,对部分违规操作的情况视而不见,发现隐患问题没有进行处理,并上报上级部门,给现场施工埋下潜在安全隐患。 2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 2.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应对对策 2.1.1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作为施工企业的法人代表,企业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法定代表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了解安全生产不仅影响到自身企业发展的信誉,还给国家财产与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进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应提升自身安全生产意识,当生产、效益、安全以及进度发生冲突时,应坚持“安全第一”原则,正确处理安全和生产、效益、进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以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牵头,由各级分层管理负责人、专职安全员和各项工程安全员负责管理,认真落实劳动保护法、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生产措施,结合自身具体需求优化配置专业安全人员,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此外,还应定期组织研讨会,分析讨论安全生产中的难度,加强安全事故调查,提出对负责人的处理意见与改进措施,并做好施工班组的安全学习工作,组织交流安全生产中的工作经验,为工程施工奠定扎实基础。2.1.2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改善有社会零散人员自发组织的无序状态,通过签订负荷国家规定的劳动合同方式,明确安全生产双方的工作职责、权利。进行施工前,做好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经过考核评估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任职。在日常施工过程中,应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活动,加强安全施工的宣传力度,认真做好工前教育、工中检查和工后讲评的工作,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确保建筑工程施工有序进行与人员安全。此外,还需建立完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落实到部门、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手中,做到谁在岗、谁管理、谁负责,实现安全生产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营造一个文明施工的氛围。例如为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有效解决岗位责任制不落实和直接作业环节监督不力的问题,建筑企业应从学习、观察与落实上形成一体化的保证体系,严抓岗位安全制度学习,每月阅读组织开展岗位责任制学习,提升员工对岗位制的认识。并将“一岗一责制”落实到位,对岗位安全负起责任。此外,还应建立完善奖罚制度,如果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部门负责人、安全员与违规操作人员都受到相应的处罚,通过规范岗位责任制的行为,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2.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 2.2.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筑企业应按照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安全标准与行业规范,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与工程项目的需求,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权限,真正做到有规必依,严格执行,违规必罚。此外,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应加强安全管理执行力度,制定相应的事故预防制度与应急管理措施,加强隐蔽工程的安全管理,通过辨识危险源、定期安全汇报、有效防范等方法,从根源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2.2.2加大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胜于救灾,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是确保施工有序进行的关键与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大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明确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与权限,加大隐蔽工程的监管力度,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处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对于施工中违规操作的行为,必须根据规定要求给予相应处罚,通过通告批评方式对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警醒,提升安全管理效率与质量。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部门应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到现场进行监督,对于脚手架的搭建不规范、没有做好“三宝四口五临边”防护的问题,应及时安排有关施工人员进行整改,确保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同时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对电气、设备防护和各种器械设备进行管理,严格使用“三相五线”连接电缆线路,并在电源箱上悬挂警示牌。施工人员进入现场施工前,应提醒佩戴安全帽与安全防护用品,确保人员施工的安全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主要负责施工现场人员、机械、环境、材料以及设备的综合管理,要想提升安全生产及安全管理效率,确保人员人身安全,必须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贯穿到施工过程的始终,让全员参与进来,通过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及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等方式,对建筑工程施工加以规范,从而提升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张俊 单位:重庆建工渝远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安全管理问题及相应对策 摘要:介绍了建筑安全管理的含义,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监督等方面,分析了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具体的解决策略,有利于提高我国建筑安全的管理水平,促进建筑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施工现场 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从2001年起建筑业总产值就以10%以上增长速度高位运行。2014年我国建筑行业总产值高达176713亿元,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推动力。然而快速发展下隐藏的是建筑业安全隐患,各种重大安全事故频发,给建筑行业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安全事故发生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损失,还有大量人员伤亡,如2016年11月24日江西电厂施工平台倒塌事故,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此次事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也引发人们对建筑安全的反省和深思。 1建筑安全管理的含义 建筑安全管理具有广义和狭义区分。狭义是指建筑单位施工过程中的关于建筑安全的工作和意识。广义而言不仅包含施工过程中建筑安全的有关工作和管理,还包括施工前、施工完毕之后有关建筑安全方面的所有管理行为和意识,及国家政府对安全管理防范工作问题的讨论和监督管理工作等[1-5]。建筑安全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建筑安全管理原理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建筑安全管理方法的实施。宏观来讲,建筑安全管理主要指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城市建设管理局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建筑安全质量监管工作。微观来讲,主要由直接参与施工过程的建筑企业、监理机构以及中介组织对项目施工安全的计划、实施、控制等管理工作[1-5]。 2建筑安全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2.1建设单位方面 1)忽视建设工程基本程序。依据《建筑法》及《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我国项目建设工程须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施工许可并进行备案相关手续。但是,很多建筑单位对这些基本程序不予重视,没有依法办理相关许可手续和备案登记。有的工地甚至是先施工再进行相关手续审批及申请,往往会出现环评或施工条件不达标问题,致使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长期停工现象。还有一些建筑单位为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对项目进行低价招标,和施工单位签订虚假合同,压缩建筑材料成本,使用以次充好的方式蒙骗建筑单位,埋下建筑安全隐患造成现场安全管理混乱。2)压缩合理工期及不合规的施工技术。建筑单位为能尽早交付项目,强行压缩合理施工工期,忽视施工安全盲目赶工期、抢进度。施工人员在管理层要求之下,采取高压作业、交叉作业方式进行施工,施工人员工作强度大、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给项目施工带来威胁。3)施工安全管理费用没有专款专用。不少建筑单位直接将该款项归为施工费用,将该款项直接挪为项目施工材料费或是人工费、管理费,没有用来购置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施工安全事故发生时,施工人员缺乏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增大了危险性。 2.2施工单位方面 1)安全管理意识较低。有些施工单位重视项目的经济效益增长,安全管理意识较低,安全管理多偏于形式。即便制定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但实际中难以贯彻执行到位。有些安全管理员自身都不重视施工过程的安全,自身的安全管理素质较低。2)安全管理水平较低。目前国内安全管理水平整体较低,建筑单位比较注重对施工技能的培养,忽视安全管理培训。建筑单位安全管理制度没有结合自己单位的施工特点,对工程安全意识的建立和安全知识普及工作做的较少。3)忽视重大安全管理源的管理。重大安全管理源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关键部分和薄弱环节,这些环节和地方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几率较高。施工单位对这些重大安全管理源的安全管理跟其他环节和地方的管理方式一样,并没有着重管理,也没有编制关键部分和重点施工环节的安全计划书。 2.3施工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较低。建筑从业人员多为进城务工农民,其对安全操作的认识不明确,安全生产意识不高,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导致建筑单位整体的安全管理意识较低。2)特种作业岗位的安全管理要求较低。建筑施工中有不少岗位都需要特种作业证才能上岗,如起重机、信号工种等岗位。这些岗位的很多从业人员根本就不具备上岗资格就进行施工操作,这种违章行为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3)安全培训较少。建筑单位为提高工程施工效益,比较重视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但对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培训却比较少。即便组织培训也只是为应付检查工作,并不以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为目的,对员工的培训也比较零散,不具备系统性。 2.4建筑安全监督方面 目前我国各地工程安全管理机构人数不能满足监督安全管理工作的需求,监管人数也跟不上现代建筑工程扩充的数量。而且,监管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没有跟上日益增长的建筑专业知识。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方式以突击性检查为主,缺乏对建筑工程的日常监督。 2.5其他 1)市场违法转包和分包交易。建筑市场交易的操作不规范,我国建筑市场内存在着违法转包、分包交易现象,不少资质较低甚至是不具备施工资格的建筑单位参与到建筑项目中,使建筑安全事故案例激增。2)建筑安全技术仍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建筑安全技术仍比较落后,安全生产技术和安全防护用品、安全检测方面水平仍较低。一些建筑施工工艺新科技和先进管理方法仍没有普遍适用于整个施工过程,针对安全管理的评价方法也不够全面和系统。 3解决建筑安全管理问题的有关对策 3.1建设单位安全管理 1)树立安全施工观念。以整顿建筑安全管理为切入点,以提高建筑单位安全管理意识为目标。针对先施工后审批,没有依法进行建筑施工申请手续的建筑单位进行严格查处。依规定对建筑生产单位的安全责任进行划分,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树立安全施工观念。2)严查违法违规的建筑行为。政府部门应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有关法律,堵住安全生产的法律漏洞,提高建筑行业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对施工中任意压缩工期、肢解发包工程等违规行为及时查处和整改。要求任何建筑企业都须在审核手续批准完成之后才能开工,要求任何企业的施工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追求利润。3)建筑单位要积极参与到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建筑单位应积极参与到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在施工单位可以设立专职安全管理员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施工安全的管理力度。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费用要求必须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来使用,禁止安全管理费挪做他用,对安全费用的财务管理进行严格的监督。 3.2施工单位安全管理 1)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管理意识。施工单位要根据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安全制度来规范工作人员的施工操作,提高施工团队安全管理意识。在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时,要以严格、公正态度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对施工单位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划分明确,保证人人有责、各司其责,从而真正做到安全生产。2)改变落后管理模式。配备相应数量和质量的管理人员负责施工人员进场和就职后的安全管理培训。注重安全管理制度在工地上的推广和执行,并匹配相应安全生产管理奖惩制度,号召施工员工安全生产、生产安全,提高施工单位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3)抓好关键施工环节和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监督。对施工现场关键环节和重大危险源进行重点监督管理,对工地上的重大危险源登记备案。对关键施工环节进行动态监督,对危险源的施工情况要随时报告给监理单位和建筑单位领导,对关键施工环节和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防护和监控,还可以采取定期排查的方式强化监督力度。 3.3建筑施工从业人员安全管理 1)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建筑企业应该在施工人员进场前、施工前和日常工作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在进场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考核,符合上岗条件的人员才能允许上工,并要求人员持证上岗。2)强化特种作业岗位的安全管理。对特种作业岗位,应该要求从业人员严格按照持证上岗的规定进行作业,对这些特种岗位的工作行为成立工作日志,及时的登记、记录特种岗位工作情况。 3.4建筑安全监督管理 依据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条例》《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的规定,建筑安全监督部门作为施工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巨大。为保证我国建筑的安全,建筑安全监督部门应树立严谨的管理态度,忠于自己的岗位职责,坚持公平、公正、合法的监督原则,在既不影响施工单位正常施工的前提下及时消除各施工项目存在的安全隐患,保卫好我国建筑安全质量管理的底线。其次还应该要不断的提高自身建筑安全管理知识的累积,逐渐打造出一只素质高、稳定性强的建筑安全监督队伍。最后,在监督管理方式上,也不能仅依靠突击检查这一种监督方式,应该是突击检查、日常检测和定时定点监察三种监督方式综合运用和灵活使用。以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力度;进一步严格落实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制度;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及施工现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保温系统防火技术标准及施工安全措施;进一步加强工地消防装备建设为监督管理目标,逐渐提升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监督水平。 4结语 我国的建筑安全仍存在着安全生产意识低,安全管理水平不高,安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差,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执法力度不严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建筑安全的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得到改善和提高,笔者也提出了几点关于解决我国建筑安全问题的建议,以期能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作者:郁斐 单位:上海市第四中学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的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逐渐盛行。建筑安全等问题成为了我们要思考的重中之重。只有建筑安全达到了要求,我们的生活才有了一定的保障。但现如今,我们的建筑安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就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体系;思考;完善 一、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现状 建筑业在近年来成为了我国劳动力最多的行业,我国现在处于大面积的进行建筑施工的境况。建筑业发达虽然能带给国家经济上的发展,但同时安全隐患随之增多。我国虽已明确了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但对于将来的发展来说,我国的管理体系还有待加强,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1管理不够全面 管理者是保证安全的重中之重,大多数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建筑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很多人都把不安全的事件归咎为人们的行为上的不安全,没有意识到自身对安全的思考。于是便出现了很多因为安全事故而导致的纠纷。如果上层管理人员能够充分的意识到安全问题,并就此进行分析思考,便有可能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问题。当然这也不能全都归咎于管理者,很多时候管理者作出了相关决策与要求,很多人员也没有认真遵守,大部分人员也没有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进入施工地区时,很多人都没有戴安全帽,这是最基本的安全措施,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遵守规则,我们将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1.2相关机构的制度不完善 建筑业的实施是要通过相关机构才可实行,如果相关机构能够尽早完善相关条例,迫使相关人员遵守并实施,安全管理方面将会省去很多力量。但我国现在相关的条例并不完善,即使有了优秀的管理者,在安全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执法者在对于安全方面的监督力度不够,过于形式化。在查处到违反安全条例的人员时,惩罚力度不够,违反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失误,渐渐地人们将会对安全条例漠不关心,安全隐患增加。 1.3企业思想问题 很多企业在实施管理条例时都将利益放在第一位,安全的位置逐渐变得不重要。即使有着明确的安全管理条例,但企业人员还是会放松警惕,全身心投入到利益中,不能够自我约束,可以说在有着完善条例的基础上,自我约束是非常重要的。当利益大于一切时,企业方面在建筑各方面投入的资金会逐渐减少,这就造成了现在很多的“纸片屋”“瘦身钢筋”等安全隐患,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建筑中的材料的低质量,有些承重力度不够,有些抗压力度不够,工人的工作安全性逐步降低。 二、完善管理体系的措施 2.1管理者的自省 在管理层面,管理者是非常重要的人员,他代表着管理条例的实施,工作人员会听从管理者的所说与指令。当管理者真正了解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时,自然会想到很多安全的隐患,那么在管理人员时自然会提到这些隐患并且适时的提出安全管理的意见,那么在作业时的安全隐患将会降低很多,并且消除掉很多不必要的安全事故,这对于工作者的服从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2.2激励机制的完善 现如今很多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对于管理者也存在着一些误会。由于工作较累,很多人都将负面情绪发泄到相关工作中。有些人员会不遵守管理者的命令,自顾自的工作,这对安全来说有着很大的隐患,如果管理者能够通过激励机制来带头引领工作者遵守安全条例,规范工作者的行为,适时的给予遵守者奖励与不遵守者惩罚,通过这种外部的激励,工作者大部分会选择遵守管理条例。要想保证安全,并不仅仅是条例完善,更重要的还是工作者自身的遵从。当然所谓的激励机制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有社会舆论压力,以及管理者的表率作用。 2.3相关机构的执法力度与企业的遵守 上文中提到了相关机构的执法力度不够,这便导致了很多企业重视利益,而忽略了安全。当相关机构对企业的安全管理更加关心时,企业迫于舆论的压力,对于相关的工作内容将会有着更高的安全标准。投入资金确保能够买到更加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这不仅仅对于从事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来说,安全隐患降低,更是保障了将来应用所建建筑的人员的安全。相关机构同时对不符合安全条例的企业给予严厉的处分,为安全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4建立培训机制 现如今,工作者应该更多了解安全知识,管理者需要进行培训,工作者更要进行培训。这样可以很大范围的规范工作者安全的意识与行为。任何工作的基本都是人员本身,在培训期间每个组织都能够进行沟通,人员之间能够相互交流,这对于从业者学习安全知识来说是很有效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工作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任,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团结,这对于实施完善的安全管理条例有着良好的保证。人员之间能够得以密切配合,消除了不必要的误会,团结工作,安全工作。人员之间相互监督、鼓励,安全隐患极大的减少。 三、管理机制的原则 3.1高层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人员包括执法者、企业管理者、。执法者监督企业管理者,企业管理者又监督着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并对安全管理机制充分了解,这是管理体系的一大原则。每一个人都能够切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执法者严谨检查,企业人员不拿员工以及百姓生命开玩笑,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安全法规,这样工作人员能够认真工作并对管理人员保持信任,切实做到将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尽量做到与各部门人员及时沟通,管理机制会更加简便。 3.2人人做到遵守 任何企业或相关机构的最基本的安全原则都是——人。只有人员本身都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那么安全管理条例实施之后,每一个人都会去认真遵守,切实的思考保障安全方面的措施,那么我们所担心的每一个安全隐患都会不攻自破。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最基本的元素便是人,不难想到,任何一则法规条例都是由人员编辑与颁发,每一个人如果都能够去认真思考,切实理解法规中的约束内容,不把法规当作约束,而当作安全的保障,那么每一个人都能做到法规中的内容,执法者认真监督,企业认真工作,又怎么会发生那一幕幕令人心寒、心痛的画面呢。 四、结语 建筑行业的兴起,加强并完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便成为了重要的内容,这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人人都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切实将生命安全作为首位,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作者:闫伟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地方建筑安全管理分析 【摘要】通过考察香港建筑工程项目,笔者认为浙建香港公司在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优秀的做法值得同行们借鉴,这对提高国内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质量不无裨益。 【关键词】香港;建筑;安全管理 为了做好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大海外的境外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检查浙建集团在香港承建的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情况,学习香港公司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与浙建集团香港公司安全管理部门作工作交流,浙建集团由海外部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总经理为考察小组组长,海外部安委办主任、海外部广西钦州项目部经理一行3人,于2016年5月23日至26日对浙建集团香港公司进行考察和工作交流。考察小组听取了浙建集团香港公司董事长对公司的综合情况介绍,查阅了相关信息和安全管理方面的资料,实地考察了5个工程项目,通过考察学习,考察小组认为,浙建集团香港公司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和先进经验,现介绍如下,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浙建集团香港公司的基本情况 5月24日上午,浙建香港公司华营建筑公司,公司董事长、董事总经理、董事副总经理、董事助理总经理等领导热情接待了考察小组一行3人。董事长向考察小组介绍了香港公司的基本情况,公司管理架构及人力资源,公司业务情况与目前在建的工程项目,董事助理总经理(分管合规部工作)详细介绍了“合规部”构架、安全部构架,公司安全政策,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和公司安全部门的运作等情况。1.浙建香港公司“合规部”架构。2016年4月1日安品环开始合并成立“合规部”,下分安全,环保及系统管理三个分部。合并目的,旨在有效调配资源,整合现有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及便于监督并加强内控工作。浙建香港公司“合规部”下设的安全部架构图如图1:安全部现有人员21人(已注册安全主任占15人)安全部的岗位分工及日常安排如表1。除助理安全主任外,安全部所有员工均是注册安全主任,获得政府及业界确定其专业资格证书上岗。助理安全主任必须修读相关安全专业资格课程,积累经验,培训考试合格才能成为注册安全主任,为公司储备人才,配合公司发展。2.浙建香港公司的安全管理政策。由浙建香港公司最高领导董事长。该安全及健康政策代表了香港公司高级管理层领导承诺在日常营运时,视安全为其中一个首要的考虑因素,并承诺符合一切有关职业安全及健康的法律、法规及守则。承诺将受公司生产活动影响的所有员工及人士的安全与健康达到一个高水平,当其它商业目标跟安全有所抵触时,安全先行。公司的安全目标是:以零死亡意外及零危险事故之事发率为目标,而每年每千人意外率少于9.5(即每十万工时发生少于0.33宗的工伤事故)。公司还承诺定期对安全政策及安全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和讨论,以期不断改进。公司董事长为公司的职业安全及健康第一责任人并委任董事助理总经理负责统筹及执行。公司高层承诺会投放充足及恰当的资源以有效地执行相关的职安健活动及落实安全健康政策的精神。公司董事长、董事副总经理,董事助理总经理、董事、安全经理、地盘代表及各级员工应尽力确保公司的安全及健康政策和系统上的要求得以落实。公司还强调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是一项关键的因素,公司会鼓励员工就安全及健康发表意见并积极参与。公司所设立的安全委员会为员工及营运伙伴互相交流职安健的场所。安全经理会总结收集到的有关职安健的意见,并提交到公司安全委员会会议中去讨论。职安健意见讨论的结果会在地盘安全委员会中报告,地盘安全委员会的会议记录及安全表现资讯会公开发放并在地盘告示板上展示给地盘员工。公司号召所有员工需顾及自己及他人的安全,并遵守雇主的指示及建议。公司最后承诺确保各级员工取得适当职安健训练,并胜任与执行其安全职责。而工作中所有的风险评估将会告知有关涉及该项工作的员工。公司会定期进行安全审核及查核,以确保安全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并承诺确保定期半年研究和讨论安全管理体系。公司制定的安全政策每十二个月或视情况所需通过正式会议作评估检查,如有需要会进行修改。该公司安全及健康政策要求公司全体员工及相关分包商的员工对此安全政策均需要有透彻的了解。3.浙建香港公司的安全管理系统。①浙建香港公司必须达到国际标准认可机构OSHAS:18001,取得香港品质保证局认证委员会发放的认证鉴定证书。②浙建香港公司根据《工厂及工业经营(安全管理)规例》第59章,要安排独立安全顾问机构来执行安全审核。每半年审核一次。③浙建香港公司安全部的职责,一是做好监督和服务性工作,二是协助地盘在日常生产中执行法规的制定;三是制定、支持及协助执行安全管理系统;四是向上级管理层提供安全建议;五是对公司每年下达的安全政策目标进行严格的执行和确保完成。④浙建香港公司安全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A.按照香港法例或合同规定对工地最少派出1名安全主任或助理安全主任在工地执勤。B.地盘生产安全主要由所在的驻地盘安全主任或助理安全主任负责担当,为工地团队提出安全分析、建议、监督和制定安全管理文件,再下发到一线管工、分包商团队和工人去执行。C.助理安全主任的工作受安全主任或高级安全主任领导,助理安全主任只有累积工作经验,多次参与培训才能成为注册安全主任,为公司储备安全管理人才,壮大人才队伍,配合公司整体发展。D.定期研究和讨论分包商对分包合同中的安全条款内容,是否满足香港法规和行业及合约的要求。E.定期修改内部安全指引和守则。F.收集业界安全信息,并作可行性研究,看其能否应用于公司建筑工地中去。G.与香港政府有关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H.执行文明施工巡查及突击安全巡查等奖惩制度,监测地盘的安全表现。 二、参观检查浙建香港公司承建的工程项目 目前浙建香港公司在建项目情况:手头在建工程共有21个,预算合约金额总计为904125万港币;比较大的项目有湾仔华润酒店142745万港币;将军澳中联通(香港)环球中心141970万港币;屯门珠海学院校舍工程77488万港币,英华女校重建工程65947万港币,将军澳明爱专上学院校舍工程62870万港币等。这次浙建香港公司安排考察小组参观检查了5个工程项目。考察小组首先来到了将军澳明爱专上学院校舍工程。该项目承建1座9层大楼及4条行人天桥链接到邻近的大厦,包括地基及支撑工程及机电设备,合约开工期为2014年10月,合约完工期为2016年6月,合约金额为63128万港币。接着又到了香港电视将军澳多媒体制作中心上盖工程。该项目地盘面积约为20000m2,总建筑面积为23441m2。该项目包括两座大楼,其中包括6层高的媒体大楼和1层高的影视制作大楼和有盖停车场。媒体大楼包括办公室、新闻演播室、后期制作室、讯息馆和工作坊;影视制作大楼包括影视制作室、有盖仓库、检制室和储藏室等。工程建造包括基础结构及地下沼气防渗工程,上盖混凝土框架结构、外墙铝窗及装饰铝合金墙板、室内装修及粉饰,电梯及所有屋宇装备及外围设施,合约开工期为2015年9月,合约完工期为2016年10月。第三个参观项目是将军澳中联通(香港)环球中心发展工程,该项目包括一座综合数据中心与办公大楼,在机电设备上较其他商用楼宇要求特别严格,如电力系统稳定与后背电力要求、线管、网际网络设备、空调设备、消防设备、无尘要求等等;相关的设计、供应、组装机验收均有专业的顾问公司与专项承判商进行,以求最佳效果。合约还包括地面绿化及山边护坡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41000m2,合约开工期2015年4月,合约完工期2016年7月。该工期相当紧迫,现正进行最后的装饰工程及机电设备组装,该项目也是香港公司目前承建的21个项目中第二大项目。第四个参观了罗便臣道英华女校重建工程。该工程包括要拆除2座现有大楼。该项目地处斜坡位置,建造打桩难度极大,共建2座9层的学校及外围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15488m2。合约开工期为2014年3月,合约完工期为2017年9月。最后一个参观项目是波老道官邸工程。该工程处在平均坡度为60°~80°的山坡上,要兴建一座6层高官邸大楼,其中两层为地下室。由于整个工地没有一处平坦地方可堆放建筑材料,需搭建多组临时工作台,另工地出入口道路亦受交通管制,每天只能利用仅有的2个小时上吊建筑材料,包括从山坡吊运走多达3650m3的余土,整个项目的关键是精心准备,有效组织,紧密协调及精细化管理各参与单位,按计划安装临时铁台和塔吊,才能逐渐增大施工面。此外合约还包括斜坡巩固工程,混凝土结构,幕墙铝板,室内装修,水喉及渠务,机电设备,电梯,泳池及园艺。总建筑面积虽然不大,只有5100m2,但是该工程是一项需要多智多谋,精心安排,严格程序的高难度项目。合约开工期为2014年3月,合约完工期为2016年7月。 三、浙建香港公司安全管理的主要表现 1.浙建香港公司认真组织好一年一次的“分包商安全表现回顾大会”,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该会于2016年3月31日圆满举行,今年浙建香港公司提出的会议主题是“安全做得好,行动最实际”,(今年主题是“行动”。2014年的主题是“融合”,2015年的主题是“发展”),共有110名分包商代表出席,浙建香港公司还邀请到香港劳工处代表和香港建造业总工会理事长为大会作重要讲话,有4家分包商荣获“最佳安全表现分包商”奖。香港公司的做法值得国内总包单位借鉴和学习。2.浙建香港公司实施“执行文明施工巡查及突击安全巡查”等奖罚制度。巡查形式有公司内部巡查,香港劳工处突击巡查,内部审核公司的检查,政府有关部门的检查等,对每个工地的安全管理要始终保持检查巡查实查与日常一个样。这次考察小组参观的5个工地浙建香港公司没有提前打招呼和事先准备,地盘经理讲:“我们平时都是这种现状,因为安全理念在每个员工心中都已深深地扎根了”。3.工地大门实施优秀的闸口管理。这项工作在香港所有工地都是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推行闸口管理一是确保非工作人员难以进入工地;二是确保在工地内掌控持有平安卡的工友进出;三是有效地管控材料设备进出工地的情况;四是施工用车外出前必须将带泥尘的车洗干净,方能外出。浙建香港公司对工地闸口管理确实做得非常到位。4.规划和鼓励公司各层级同事在职安全培训。提倡公司各部门员工及内派同事学习职安健管理系统,从而接受职安健培训,提升安全水平。公司经常举办安全讲座和意外事故分析,筹组队伍参加由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举办的职安健常识问答比赛。去年浙建香港公司工友荣获香港建造业安全分会“职安健模范升降机技工”铜奖和“职安健模范竹棚工”优异奖,提升了浙建香港公司的知名度。今年浙建香港公司又筹组队伍参加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举办的《2016建造业安全推广活动》项目中“最佳高空工作改善计划”比赛,目前浙建香港公司白田邨第九期重建工程地盘已进入围名单,经评委初审和实地考察,一步步过关,最后是否拿到名次还要等待实地考核才能出结果。关于对香港工人的培训,香港最大的亮点是香港政府出面对工人进行安全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发放平安卡,有效期为3年,有了平安卡方能进入工地。当工人首次进入工地后,还需要地盘负责安全方面的主任对工人进行1个小时的施工现场实务安全培训。为了吸引更多的员工参加安全培训,香港建造业协会还送午餐到工地巡回安全讲座,让工友们一边听安全讲座,一边吃上免费的午餐,可见香港建造业在安全培训上的人性化管理。5.组织丰富多彩的应急演练。浙建香港公司各项目安全负责人定期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应急演练。有的工地做了“受伤应急演练”,在工人不慎跌伤脚踝时,如何包扎处理;有的工地做了火警演习,如发生火灾时,火警钟声响起后,如何紧急集合,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等;有的工地做了中暑演习,如使中暑员工降温,如何急救送医院等。2016年上半年,浙建香港公司各工地进行了9次火警演习,4次化学品泄漏演习,3次临时构筑物的坍塌演习,2次恶劣天气演习,以及其它5次急救演习。足见香港公司的演习次数多,内容广,实效快。6.在建工程使用毛竹架的偏见得到纠正。在未去香港工地参观时,早已听说还在使用毛竹架。经香港公司介绍,香港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如果使用钢管,没有可储存的地方,而毛竹架是一次性使用的,工程结束后可一次性处理掉,而超高层逐层都是毛竹架往上升,使用毛竹架的操作技术在香港有非常严格的技术规范。香港劳工处职业安全及健康部专门编写了《竹棚架工作安全守则》,该守则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罗列了搭建竹棚架的主要安全及健康法则,竹棚架搭建、更改、拆卸及使用的安全及健康管理,确保竹棚架安全的技术要求等。纵观香港历年来的毛竹架使用情况,安全性能还是非常可靠,消除了考察小组过去的偏见。7.施工现场临边围护,各个洞口安全到位。如临边围护的踢脚线围护,洞口上的盖板封口,楼梯护栏的安全网都做得很到位,很严密。在地面洞口上,除了盖板封实外,还均有贴上醒目的告示标明,非常规范。8.施工现场总包单位对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到位。一是安全技术交底,二是每日跟踪巡查的安检,三是总包与分包在安全管理上有充分的沟通,相互尊重。9.浙建香港公司内部的BIM应用常态化。在设计、投标、施工阶段均有优异的表现,对成本管控,安全管理功效提高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结束语 香港是一个发达、廉洁、文明和谐的社会,对建筑行业来讲,不但法制完备,而且执法严格,制度虽然纷繁复杂,但运行有序。香港建筑工人对自身承担的工作尽心尽力,一丝不苟,认真负责。香港工人对待工作那种自发的认真、敬业和热情服务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通过考察与工作交流,考察小组对这次考察总的评价是:香港建筑工地创建文明工地和安全管理的标准非常务实,浙建集团香港公司真正将创建文明工地,推行文明施工和文明作业作为确保施工生产安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重大基础性工作来抓。浙建集团海外部安委办将对接浙建香港公司安全部,双方相互学习,共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为将浙建集团海内外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和客户信赖工程而努力! 作者:林一杭 王翔 单位: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安全管理问题与方法 1建筑安全的认识 安全一直是企业强调的话题,建筑施工种安全问题更为突出。有许多建筑企业对安全不够重视,只是追求企业的经济利润,没有将施工人员和建筑的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导致出现了一些事故发生。 2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建筑企业管理层缺乏安全认识 建筑企业的着眼点通常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没有将员工的安全放在心上。不少建筑企业为节约成本没有为员工提供必要安全防护措施,有时企业为追赶工期要求建筑工人加班加点的劳动,没有为员工提供足够的休息时间。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大多只是一种摆设,没有实际上的执行力,遇检查时才表面敷衍应对。 2.2建筑企业提供的设施不够齐全 安全设施不齐全是安全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有些建筑企业为降低企业成本的支出,擅自减少员工安全防护方面的支出,有的企业为应对政府部门的检查以次充好企图蒙混过关,更有甚者直接不为建筑工人提供安全防护用具,并把用于安全防护方面的资金私吞。安全防护设施的缩水直接威胁着建筑工人的生命健康,影响着建筑施工的安全系数。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没有配备相应的安全员,从而无法及时的掌握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信息,更加无法发现建筑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不安全因素的不断积聚会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从而导致严重安全事故的发生。 2.3建筑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对员工具有约束制约的作用,能够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以保障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建筑企业管理制度非常的不完善,尤其是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更是空白。建筑企业不仅没有安全方面的管理制度,为精简人员降低成本建筑企业更是没有设立安全管理部门。建筑施工的安全监督工作没有人执行,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费没有人监督落实。 3建筑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 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利的地形条件可以减少建筑工人的施工难度,增加建筑工程的安全系数,而不利的自然因素会降低施工的安全系数。(2)建筑企业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鼓励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忽视了对建筑行业安全问题的要求,导致建筑行业的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并且国家在安全事故的处罚方面存在完善的地方,致使建筑企业过于疯狂的追求经济利润,而至千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 4解决建筑安全管理问题的方法 4.1树立建筑安全管理的意识 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层进行安全管理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中领导人的安全责任感,将“安全生产”的观念实实在在的植根于企业负责人的心中,从而使领导人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为建筑工人提供所必需的安全设施。定期对建筑员工进行安全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在促进员工自身素质提升的同时,规范员工的操作方式。 4.2提供充足的安全防护设施 (1)从软件方面对建筑企业进行改革,制定出条文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与企业奖惩制度结合,对于违反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而对于在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方面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与一定的奖励。(2)成立相应的安全管理部门,从企业中选拔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担任此项工作,对建筑施工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向专业的负责人员汇报及时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排除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隐患。(3)将建筑企业的安全经费全部应用于员工的安全工作方面。建筑工人施工过程中需要的安全防护设备一定按照国家的要求去进行购买,保证将安全经费的每一分每一毛都花在员工的安全方面。(4)建筑企业定期为企业员工播放安全教育的宣传片,提高员工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让员工树立安全生产,珍爱生命的思想。 4.3提高安全管理的执行力 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问题一定要根据规章制度的要求落实到位,将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位,出现安全问题有专人负责,杜绝出现互相推诿、推卸责任的现象。建筑企业一定要改变执行力差的局面,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在取得国家规定的安全许可证后才可以进行施工。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风险应急能力和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结合以往建筑行业出现的安全事故问题对本单位的施工现场进行排查,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5结语 建筑工程多为室外高空作业,受外界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很大。建筑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很多导致建筑行业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安全管理成为建筑行业日益尖锐的话题。为减少建筑行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建筑企业需要重视安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占的分量,为建筑工人提供足够的安全防护措施,完善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建筑行业中的安全管理。 作者:杨静 单位:淮安市神州建设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联合参与建筑安全管理体系 一、构建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联合参与下的建筑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将人的安全健康作为建筑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确保各项工作均有利于人们的安全健康和日常生活,保护人的权益,全面提升建筑体系服务效益。 2.全员参与原则 全员参与主要指建筑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各方面人员均参与到安全管理控制过程中,通过联合机制对安全管理积极性进行提升,形成庞大的建筑安全管理组织,全面落实联合参与下的建筑安全管理工作。 3.服务性原则 建筑安全管理时要把握好服务性原则,对联合参与建筑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在服务性原则基础上形成以建筑企业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要强调安全管理内容、服务性内容,从根本上提升管理质量。 4.创新性原则 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创新性原则,对联合参与下的创新机制进行完善,通过创新工作全面优化建筑安全管理效益,提升建筑安全管理质量。要以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创新等全面优化联合参与下的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全面改善。 二、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层次 构建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从建筑应用效益出发,划分层次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实现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全面优化。 1.联合参与下的微观管理层次 构建联合参与的微观管理层次时,要以经济效益为动力,推动建筑工程项目参与方主动参与到建筑安全管理过程中,形成单向管理结构。在落实这项工作中,要把握好安全管理基本层次,通过微观层次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激发联合参与下建筑安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2.联合参与下的宏观管理层次 构建联合参与的宏观管理层次时,要以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对建筑安全管理规范进行强调,形成完善的建筑安全管理宏观环境。政府宏观调控可为落实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多方面保障制度和法律法规实现市场的约束,完善建筑安全管理控制内容,强化建筑安全管理控制力度。在此管理过程中,政府可适当发展中介组织,通过中介组织优化联合参与下建筑安全管理的落实,给予中介相关授权,使中介全面参与到安全控制过程中,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政府还应加大惩处力度,对联合参与下建筑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严格约束,做到公平公正、有错必罚、有过必惩。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结构联合参与机制不仅能改善市场机制下企业管理的主体性作用,强化企业安全管理责任意识,还能优化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保障建筑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落实,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严格约束,做到公平公正、有错必罚、有过必惩。 三、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结构 联合参与机制不仅能改善市场机制下企业管理的主体性作用,强化企业安全管理责任意识,还能优化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保障建筑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落实,已成为新时期建筑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重中之重。 1.微观结构体系 构建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微观结构的过程中,以企业为主体,把握好业主、施工单位及中介组织的设置,结合建筑项目内容对上述组织作用进行协调,形成微观层组织结构。业主作为建筑的投资者、开发方,可负责建筑安全管理的总体安全管理及协调工作,是安全管理的全局掌控者;施工单位作为建筑的施工方,可负责建筑安全日常管理事物,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内容进行控制,是安全管理的过程落实者;中介组织作为建筑的委托和协调者,可负责建筑安全管理监督,是安全管理的督促者。要在该组织基础上实现督促、协调和激励,全面落实建筑安全管理任务。 2.宏观结构体系 构建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宏观结构的过程中,要强调政府宏观作用,通过政府建立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保障市场机制,以市场机制推动法律法规,“双管齐下”,为微观结构的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政府直接对微观工作进行监督,分析联合参与下的经济效益,实施调整。 3.安全结构体系 构建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安全结构体系的过程中,要强调安全文化,宣传安全文化内容,渗透建筑安全理念,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建筑安全认识,全面提升联合参与中各方的重视程度,使安全管理任务全面落实到联合参与建筑安全管理工作中。该结构中需要把握好新闻媒体、社会公众两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参与的建筑安全文化,营造良好外部氛围。 四、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保障措施 1.明确主体,合理划分责任 在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应用的过程中,要明确建筑主体,实施以业主为核心的直接责任体系,细化建筑安全责任,实现责任的合理分担。该责任可依照建筑施工中的相关条例,明确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组织责任内容,依照实际施工状况进行相应协调,从而完善责任体系。例如,业主在联合参与建筑安全管理过程中,就可以以《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责任主体为由,对建筑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全局控制,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的安全管理效益,提出相应优化意见和建议,对建筑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和协调。同时,业主还可在该基础上,弥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实现对安全管理工作的督促。 2.针对业主,形成有效激励 在传统的建筑安全管理过程中,业主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建筑安全管理与己无关,不关心建筑安全管理工作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安全性,导致建筑应用效益大打折扣。因此,实行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时,要对业主实行相应的激励,通过激励提升业主管理积极性,改善联合参与建筑安全管理水平。在激励过程中,可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出发:物质激励,可选取金融贷款与安全业绩相结合的激励、资金奖惩的激励等;精神激励,可设置安全标兵称号,给予相应安全管理认可、奖章等。 3.完善市场,降低安全风险 在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应用的过程中,要对保险市场进行全方位把握,依照建筑法的规定,完善保险内容,并制定相应的保险制度,降低安全管理风险。在保险市场上,首先要进行保险分类,结合系统机构形成以政府为核心的保险机构、以企业为核心的保险机构,选取专业部门落实投保工作,按需收取相应费用;其次,要对建筑安全管理过程中的意外保险进行适当调动,明确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充分把握好市场的杠杆调节作用。 4.优化组织,保障中介安全 在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应用的过程中,要合理把握组织机构,形成良好的咨询服务体系、自律性行业组织;以该组织为基础,构建良好的中介体系,从根本上提升中介组织的安全性、可靠性。这些中介组织要取得专业许可证且能够实现安全评价,满足联合参与建筑安全管理的要求。咨询服务体系要能够为联合参与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咨询服务,自律性行业组织要能够协调联合参与建筑安全管理的微观和宏观管理,实现管理行为的规范。综上所述,联合参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以联合参与为核心,通过这种理念调动各方建筑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充分提升了建筑安全管理质量,为我国开展建筑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构建该体系的过程中,人员要遵照构建原则,全方位把握层次内容,在微观层次、宏观层次基础上加入安全文化元素,采取运行中的安全保障措施,以全面优化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效益,加快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发展进程。 作者:罗曙光 单位:五凌电力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JSA应用下的建筑安全管理 1JSA的定义 JSA是“jobsafetyanalysis”的英文缩写简称JSA,中文名称是“作业安全分析”,它是把一项作业分成几个步骤,然后识别每个步骤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危险,进而找到控制危险的措施,从而减少甚至消除事故发生。它是一种常用于评估与建筑施工作业相关的作业风险分析的工具,是用来评估任何与建筑施工活动有关的潜在风险并使风险最小化的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它是美国人葛理玛教授在1949年所提出的一套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在欧美国家的建筑安全施工管理中普遍使用。现在也是我国建筑企业主要用于施工现场进行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 2JSA在施工中的实施应用 2.1实施JSA的流程 JSA分析的编制原则是与作业工人在一起召开会议进行详细讨论分析的,也就是说JSA的编制者是有着丰富施工经验的现场一线工人,审核是由责任工长完成的,最终由项目安全管理部门审批。JSA的编制分析共分为以下七个步骤:要做JSA的作业任务将任务按顺序分成几个步骤按步骤识别危害分析评估风险最后,定期评审和持续改进将JSA分析结果与员工沟通制定控制危害的措施 2.2JSA的实施应用 项目开工伊始即对施工现场JSA的实施进行详细的策划,确定JSA领导小组,及时编制JSA实施计划。 2.3JSA的应用范围 它适用于所有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作业安全分析和危险源辨识。 3JSA分析的方式方法和编制流程 3.1JSA分析小组人员的组成(最少3-4人) 在建筑施工现场,各项JSA分析的具体实际实施者是现场的工人,同时由于工人长期从事相应的工作,本身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因此JSA分析的编制的主要参与者应该包括施工现场的工人:即管理经验丰富的现场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精湛的现场专业技术人员、有丰富施工经验的现场一线工人。 3.2JSA分析的方式 JSA分析一般在施工作业现场进行。对于需要专家论证或施工难度较大的项目,刚开始进行的JSA分析可以在室内以推演的方式组织实施。最主要的是进行JSA分析必须是由熟悉现场和设备的、有经验的人员参加。 3.3JSA分析的方法 在进行JSA分析的过程中,首先应考虑到每项专业工种都有几个相关联的几个施工工序组成,同时分解施工工序时应注意不可过于笼统、不可过于细节化,在进行JSA分析的过程中也可以参考该项工作的相关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从而能够保证最大程度的将能够完成此项工作的所有分解工序都能找出来。具体分析方法归纳为:集体讨论法,即由所有丰富施工经验参与施工的人员在一起对所从事的工作上述要求进行详细的讨论分析,分解并讨论施工顺序,分析识别出潜在的安全风险隐患,进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安全控制措施;现场观察法,即针对一线施工工人的操作过程进行详细的观察,依据其操作规程评估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而分析出相对应的安全控制手段和措施。 3.4JSA分析危险工作认定的方法 在进行JSA分析中并不是所有的施工项目都属于危险工作,一般情况下存在以下现象可判定为具有安全隐患和危险的工作:(1)国家规范规程和技术操作手册中关涉到的操作事项;(2)未经历的、非常规的、施工人员不熟悉的施工项目;(3)新的或变更后的操作内容对作业人员来说是不熟悉和了解的;(4)有设备和管道检修的工作内容;(5)曾经发生过安全事故或未遂的工作;(6)有潜在的安全隐患的工作;(7)事故或隐患频率和事故严重程度高的工作。 3.5JSA分析出的危险等级和需采取的措施 极度危险(有可能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五级不能继续作业,立即停工高度危险(有可能发生重大事故)四级需要立即停工整改并采取规避措施中度危险(有可能发生较大事故)三级需要整改并采取规避措施轻度危险(有可能发生一般事故)二级需要注意和保持警惕并采取预防措施稍有危险(有可能发生人身伤害)一级可以接受继续施工,但要小心。通过以上方法,依据评估的风险的危险程度和等级,可以迅速的有效的决定所应采取的紧急措施。 3.6JSA的编制流程 在分析每一项工序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时,应从健康、安全、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识别和分析。首先在项目工程开工前以班前分析会的形式组织现场一线工人各抒己见,提出自己认为在作业当中存在的危险,并经过讨论和梳理找出工作当中切实存在的危险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并由班组长负责预防危险措施的落实和实施。经过上述方法和班前分析会之后,最初的JSA编制已经完成,经过工长的审核和修改后形成正式的JSA文件报项目项目技术负责人和安全总监审批,最后经过项目安全总监的再次修改形成最终版的JSA文件。项目JSA的编制和实施遵循PDCA(循环改进)的相关原则,对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和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并再次执行检验,直至整个JSA安全分析管理符合现场实际,能够切实保证现场作业安全。JSA编制完成后,整个JSA的管理工作其实只完成了很小的一部分,最终的难点和重点是JSA在实际工作中的真正落实和执行。 4进行JSA分析应遵循的原则 4.1结合现场实际的原则 进行JSA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出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隐患因素,因此只有真正运用实事求是和紧密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工作情况的原则,才能有效的保证JSA分析的较全面。 4.2集体参加的原则 进行JSA分析必须在所有职工集体参与下才可以有效的发挥它的真正作用,假设只是由个别现场熟练工人进行JSA分析,那也就失去了进行JSA分析的真正意义了,进而分析也不一定完全准确、全面,也不能所有的一线员工真正理解和有效的规避风险。为了能保证JSA分析的全面到位并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要求参与JSA分析的人员必须包括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现场专业技术人员、有丰富施工经验的现场一线工人。 4.3重复进行的原则 进行JSA分析不是一次就能分析到位的,也不会全面和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因此在进行完第一次分析后,必须在回顾现场实际作业顺序的基础上,进行重复分析,直到所有参与JSA分析的人员都认为所有内容均已分析到位。 4.4连续进行的原则 JSA分析的内容不可能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当工作内容、技术操作工法、操作规范和环境发生改变时,应该及时的重新进行JSA分析,从而确保JSA分析的实际可操作性。 5JSA的实施效果和优点 通过对JSA实施的实际效果来看,JSA的方法更具精细化和有针对性,实施性非常强。而一般的安全管理更侧重现场安全状态的管控,在具体工作的危险预防上针对性相对不足。通过JSA的实施很好的弥补了一般安全管理的缺点,为提高现场安全管理的水平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因此通过实践,JSA在现场安全管理中的效果要明显好于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执行起来更有针对性,考虑的更加细致。从实际的实践情况来看,经过和只采取一般的常规的安全管理的项目比较事故发生率明显减少,无死亡、重伤事故,无火灾事故,轻伤事故率不足1‰,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同时JSA分析也很好的和现场作业结合了起来,有效的提高了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作业水平和意识。通过实践和实施JSA,具体优点明显,它能使我们很容易找出风险点从而准确的研拟解决对策,能有效的预防伤害与事故的发生,能有组织的和系统化的让工作更正确有效率的执行,能很容易的让现场施工人员领悟并和运用,同时并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 6JSA的局限性 通过现场实践,JSA是控制危险作业的有力工具,它把一项作业分成若干步骤分析每一步骤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而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但它自身不会阻止安全隐患和事故的出现,它有局限性,它需要现场实际操作的一线工人在真正正确贯彻并实施JSA的控制措施的情况下,才能有效的规避风险和事故。由于JSA基于施工经验,是由一个或一组人对作业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人对作业安全的认识和经验,不够系统全面,JSA只能进行定性分析,不能定量评估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只有参与JSA分析人员的经验越丰富才能对风险认识的越全面,才能把JSA实施的更好,才能做到更好的规避风险。 7JSA在建筑现场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通过实施JSA,可以较大程度的加深和提高一线作业人员针对本职工作和其存在安全风险的认识,可以有效的控制隐患风险的发生和降低其发生的不利影响,可以有效的提高一线作业人员规避安全风险的思想意识,更好的规范一线作业人员的作业行为,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事故的发生。它有利于规范施工人员的正确作业行为,使工人明白每一步骤应该做什么,怎样正确的去做,能更好的使他们认知工作过程中的危险,对规范工人的安全作业行为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在针对新进场的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时,JSA的方法能使新员工很容易掌握与运用,可以较容易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提高施工人员规避安全风险的意识,有利于快速提高识别危险因素的能力,能够促使一线工人积极主动的去寻找工作现场中的隐患因素和参与HSE(健康、安全、环境)的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安全控制意识,进而有效的促使一线工人养成经常自觉地进行风险评估的习惯,为现场团队形成良好的HSE管控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8JSA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JSA的应用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革新和进步,它是根据分析者的工作经验和知识进行回顾分析,把一项工作内容分解成几个环节,再识别每个环节中可能隐含的风险因素,进而及时有效地发现控制风险的措施,以确保风险得以有效的控制,从而减少甚至消除事故的发生。它将一些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和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带入到了建筑施工现场。同时为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形式创新进行了很好的尝试,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发展和进步积累了宝贵经验。 9结语 依据上述内容的详细论述,可以看出JSA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风险识别和控制的好方法,风险识别与控制评估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它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和行为中。只有施工现场每一个工人均能够正确并熟练地掌握和使用JSA的方法,真正做到集体参与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风险意识,才能够更安全、更高效地促使一线工人完成现场的施工任务。 作者:任振雷 单位:中咨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建筑安全管理论文:建筑安全管理系统定义与评价 1建筑安全管理系统的描述 建筑安全管理系统,首要的是对安全问题的理解,所谓安全是指人们在研究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寻求自我保护的一种实际需要,是人们继衣食住行之后的又一项基本需求,它是和恐惧、危险等不安全因素相对立的。安全的标准也在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与人类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没有绝对的安全而言。换句话说,研究安全就默认了一个共同的安全指标。其次要明确建筑安全,建筑安全是一个过程化、程序化、系统化的概念,包括建筑物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安全因素的总和。具体的来讲包括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和装修以及后期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1]。明确了以上两个概念之后,建筑安全管理的概念也相应的明确。所谓建筑安全管理是指对建筑物的设计、建设、装修以及后期的房屋维护和使用中所有的不利于安全的因素进行防护、预测、控制的行为。建筑安全管理包括设计阶段的安全管理、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装修阶段的安全管理、建筑维护阶段的安全管理和建筑使用阶段的安全管理。建筑安全管理一般的只能降低伤亡事故的发生,但不能够绝对的避免事故,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一定程度上能够减低伤亡事故,减小公害。在安全系统的所有环节中,设计阶段的安全系统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安全因素之一。设计阶段的安全不到位,往往会导致施工阶段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施工阶段和维护使用阶段出现的断裂、坍塌等严重问题,多数都是由设计阶段出现的问题,图纸设计的不合理导致了后期建筑物强度不够,造成财产损失巨大。建筑施工阶段的伤亡事故是频率最高的安全事故,主要包括机械事故、触电事故、高空坠落等等常见的建筑事故,健全安全管理系统,对施工过程中用到的仪器、设备定期检查,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规范办事,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施工伤亡概率;装修过程中,由于装修材料、装修设备等的问题,造成的安全问题也屡屡发生。因此,要建立建筑安全管理制度就要有一套建筑安全准则,严格按照准则工作,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伤亡事故[2]。 2安全管理系统的参数定义 建筑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三类:建筑物的不安全因素、施工人员和住房人员的不安全因素、建筑物和施工人员相互交互的不安全因素。建筑安全管理系统的作用就是对这些不利的安全因素进行管理、预测、控制,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可以运用控制理论的方法,将不安全因素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模型。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建立投入-产出模型[3]。Y=Q(R,F)其中:R为安全投入;F为安全生产函数;Y为安全产出。R包括:经费投入、人力投入、安全标准投入、资金投入以及其他的投入。以上投入为建筑安全管理系统的投入参数。Y=Q(R,F)是建立的建筑安全管理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方程。上述方程理论上成立,但实际操作中难以列出具体的函数方程式,为此引入社会参数f、企业参数m、自然参数n。所以上式可以变换成:Y=Q(R,R(f,m,n))。 3安全管理系统的客观评价 通过计算安全评价方程的值来评价一个建筑公司的安全质量好与坏,也可以用来评价两个建筑公司之间的安全管理工作的优劣。在公司管理参数稳定的情况下,只需要提高安全资金投入,就能提高建筑公司的安全管理效果。现阶段,最常见的问题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减少安全人员、减少安全经费的投入、减少安全设施等做法,极大的违反了安全管理法规,更违背了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工作原理,给建筑行业、社会、居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建筑公司领导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公司的参数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作人员的素质、施工的技术水平、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制度。这是安全工作最基本的三个保障[4]。要保障建筑安全管理系统正常工作,不仅是建筑公司和建筑施工人员的任务,需要靠整个社会一起共同努力,一起维护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社会除了给予一定的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之外,还要积极的参与到安全管理系统中来,相关的立法机构要建立合理的法律法规对建筑安全系统的管理进行支持和维护。 4总结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各个行业都得到了显著发展。尤其建筑行业更是发展迅速的一种行业,从事建筑行业的员工包含各色各样的人,现阶段建筑行业主要围绕着高层建筑、偏远地区的房屋建造等危险工程展开工作,危险系数较高,因此,加强安全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安全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和相关的参数定义,并对建筑安全系统进行了评价,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作者:周倩滨 单位:中国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分工司
国家安全论文:从国家安全及战略高度出发大力发展我国的燃料电池发电技术 【摘要】 本文根据科索沃战争及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几次大停电事故给我们的启示,指出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为模式的现代电力系统是非常脆弱的,在战争状态下更是不堪一击。并认为燃料电池将是21世纪电力行业的主力军,从现在开始,"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的模式再也不能继续发展下去了。本文还认为台湾局势对大陆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出了新的挑战,掌握和发展燃料电池发电技术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建议由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委、国家经贸委牵头,根据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订规划,组织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电力公司、石油集团、石化集团及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参与研究开发,集中研究力量,加大经费投入,促进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实用化、产业化。 1、科索沃战争及近年来美国西部大停电、马来西亚全国性大停电、台湾发生的三次大停电事故给我们的启示 科索沃战争实际上以南联盟的失败而结束了,战前人们预料的北约必须出动地面部队才能结束战斗、有可能又是一场越南战争的情况没有出现,北约仅靠78天的空袭就迫使南联盟屈服了。在这里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美国用石墨炸弹破坏南联盟电力系统,从而破坏南联盟国民经济,造成南联盟人民生活陷入极大困境在结束战争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电力工业属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电能生产、输送、使用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现代电力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运行技术复杂、管理水平要求高。电网上任何一点的故障所产生的扰动都会以光的速度波及开来,严重的故障可能会引起大面积停电甚至全网崩溃,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今年7月29日23时30分,由于台南县关庙乡附近山崩,压倒台电第326号高压输电线铁塔,使得嘉义及台南的两条输电线路跳闸所引发的台湾全岛大停电,至少造成上百亿元新台币的损失,并导致岛内民众一片惊慌。1996年7月2日、8月10日在美国西部连续发生的大停电事故和1996年8月3日马来西亚发生的全国性大停电事故,以及台湾1995年5月24日、8月5日、1999年7月29日发生的三次大停电事故,损失惨重,教训沉痛,给以大电网集中供电的现代社会敲响了警钟。科索沃战争和上述大停电事故告诉我们: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为模式的现代电力系统是非常脆弱的,在战争状态下更是不堪一击!大电网大面积停电所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从现在开始,"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的模式再也不能继续发展下去了! 如何保证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如何保证电力的连续生产、稳定供应成为下世纪电力工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这里我们要指出:分散电源供电系统-燃料电池发电厂由于其巨大的优越性将成为21世纪电力行业的主力军,掌握和发展燃料电池发电技术是事关国家安全和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问题;是事关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占领21世纪电力工业技术制高点的重大战略课题。 2、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发展简况 2.1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燃料电池(Fuel cell)是一种不经过燃烧直接以电化学反应方式将富氢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其工作原理与一般的电池相似,基本上由电子导电的阴极和阳极及离子导电的电解质构成。在电极与电解质的界面上电荷载体由电子变为离子,在阳极(燃料电池的负极又称燃料极)进行氧化反应,在阴极(燃料电池的正极又称空气极)进行还原反应,燃料扩散通过阳极时失去电子而产生电流。当外部不断地输送燃料和氧化剂时,燃料氧化所释放的能量也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和热能。 燃料电池被称之为继水电、火电和核电之后能持续产生电力的第四种连续发电方式,有着传统的火力发电难以比拟的诸多技术上的优点。 首先,燃料电池属于能量直接转换的装置,效率很高。各种燃料发电的平均理论效率在90%以上,应用中因电解质的电阻以及阴阳极的化学反应阻力,实际效率也均在50%以上。如果进一步将化学反应中产生的热能加以利用,燃料电池的总效率可达到80%以上。 其次,燃料电池的环境兼容性好。由于整个能量转换过程中没有燃烧,CO2的排放量比常规火电减少40-60%,SOX和NOX的排放量更低,比火电减少90%以上。同时,能量转换的主要装置无运动部件,因此噪音极小。据测试,在已建燃料电池电厂外9米处的噪音仅为60dB。 第三,设备可靠性高,对负荷的适应能力强,可以无人操作。燃料电池过载运行或欠载运行都能承受而效率基本不变,负荷变化时响应速度很快。可以直接建在终端用户附近,没有庞大的输配电网络,供电可靠性高。同时节约大量的输配电设备费用并减少损耗。 第四,燃料来源广、建设工期短、使用方便。由于是组件化设计,建厂时间很短(平均仅需2个月左右)。电厂不需大量冷水,占地面积极小(几十平方米即可),加上无污染无噪音,选址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可用来发电的燃料种类众多,甲醇、煤气、沼气、天然气、含氢废气、轻油、柴油等均可。 从以上这些突出的特点可以看出,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洁净方便的发电装置,非常适合作移动、分散电源和接近终端用户的电力供给,尤其适宜应用于重要的政府与军事等部门。随着燃料电池的商业化推广,其成本价格会迅速降低,民用市场的前景也将十分广阔。 2.2 燃料电池的主要类型 燃料电池的种类不少,按使用的电解质不同分类,主要有磷酸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盐型燃料电池(MCFC)、固体氧气物燃料电池(SOFC)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等。 PAFC型燃料电池 磷酸燃料电池(PAFC)电解质采用磷酸H3PO4。磷酸化学稳定性好且容易得到,利用磷酸的燃料电池工作温度适中(200℃左右),容易实现大型化应用。 磷酸燃料电池(PAFC)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和商业化程度最高的燃料电池。 MCFC型燃料电池 熔融碳酸盐型燃料电池(MCFC)的电解质为碳酸盐Li2CO3-K2CO3,以氢气为燃料,氧气为氧化剂,负荷电流密度150mA/cm2,单个电池电压达到0.75-0.85V。工作温度高至650℃左右,不需要低温电池必须的铂系催化剂,而且对燃料的纯度要求相对较低,可以在电池内重整燃料。高工作温度加速了化学反应速度,减少了极化损失,效率提高到55-58%,高温度的排放气体可用来进行热电联产或与汽轮机联合循环,总效率更可达70%及更高。所以设备比PAFC型相对简单,价格也有优势。 MCFC型燃料电池的商业化比PAFC型晚近10年,要解决的关键是寿命问题,即在高温下液态电解质的腐蚀与渗漏问题。 SOFC型燃料电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使用高温下成为氧离子导体的陶瓷(氧化锆系等)为电解质,因此不会出现电解质的蒸发和析出,也没有电解液引起的材料腐蚀和电极析出等问题。工作温度900-1000℃,具有效率高(50-65%)、出力密度大、结构简单、寿命长等优点,可用于替代大型火电。缺点是必须有能适应高温的材料和较高的制造技术。 PEMFC型燃料电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也称为固体聚合物(有机膜)电解质燃料电池,相对于其它几种燃料电池发展较迟。工作温度50-100℃,启动快,固体有机膜的电解质不怕震动。实际应用效率可达80%以上,具有高比能量和比功率及低温快速启动等特点。 2.3 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概况 1839年英国的W.Grove在实验室里验证了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但直到1939年苏格兰的F.T.Bacon才第一次用KOH水溶液制造出了燃料电池,工作温度100℃,电池电压0.89V,电流密度13mA/cm2。以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TC)购买Bacon的专利,率先开发燃料电池技术,并于1984年成立国际燃料电池公司(IFC)。 燃料电池技术最初的应用开始于本世纪60年代的航天技术上。采用碱性电池AFC,但由于其应用条件较苛刻,必须使用纯氢和纯氧且微量的CO2即令电解质变质,随后开发了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PAFC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燃料电池,价格已降低至1500美圆/kW,美日欧等国投入运行的PAFC型电站已超过百座,最大容量者为东京电力公司的五井电厂(11MW)。 PAFC的缺点是它需要贵重金属铂做催化剂,还需要外部的燃料处理器来重整燃料以提高含氢量,降低了电池的效率并增加了费用和占地。因此,七十年代末开始开发被称为第二代燃料电池的熔融碳酸盐电池(MCFC)。MCFC工作于高温600-700℃下,燃料的重整在内部进行从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可用于大规模发电。目前有2MW级验证电站于1996年开始在美国Santa Clara运行,其建设周期仅2月,占地400m2,距厂房9米处噪音低于60分贝,发电效率53.7%,燃料使用天然气和液化气,单位造价1700美圆/kW。 固体电解质型燃料电池SOFC被列为第三代燃料电池。具有高效率寿命长的优点,目前正进行kW级的试验工作。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近几年研究最广泛、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的燃料电池。由于电解质采用高分子膜,具有构造简单、启动快、常温工作的优势,最适宜为汽车等交通工具提供无污染的动力。加拿大Ballard公司在1994年研制出可载75人的PEMFC型电动客车,连续行驶里程超过400公里。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经济发达国家都在投巨资研究开发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美国政府及众多企业每年投资达数亿美圆,以UTC及其派生出的IFC技术最为先进,IFC和日本东芝公司于1990年成立的ONSI公司生产的PC-25型设备应用最广,产品遍布美日欧。日本的富士电机、东芝公司、三菱电机等公司在政府支持下,自六十年代开始,继美国之后大力研发燃料电池技术,运行中的电站仅PAFC型即超过100座,装机30MW以上。欧洲各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由政府和企业界合作,也在燃料电池研究与应用上取得诸多进展。 我国在60年代就开始了多种燃料电池的实验室研究,70年代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燃料电池用于空间技术,此后研究工作有很长时期的停顿。最近几年,科学界和企业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将目光投向燃料电池技术,尤其在PEMFC技术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刚刚起步,国家和企业投入资金极为有限(仅为千万元人民币级),且研究力量分散各处,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难以将取得的成果进行实际应用试验。 2.4 燃料电池发电方式与火力发电方式的技术经济比较 燃料电池发电的高效率、无污染、低噪音性能符合未来工业的发展趋势,其简单的运行方式和优越的运行稳定性是火力发电难以比拟的,多种燃料种类和方便来源使燃料电池不存在应用上的障碍。 燃料电池是分散电源,可以直接建在终端用户。没有庞大的输配电网络,不存在网络故障引起的供电中断,供电可靠性大大提高了。燃料电池故障只影响局部用户,没有现代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的危险。 从目前看,国外已运行的燃料电池电站的价格大约为1500美圆/kW,考虑燃料电池的环保效益,已具备与火电竞争的资格。燃料电池建设周期短,占地极小,就近负荷安装,节约建设费用、运行费用和维护费用的同时,节约了输配电网络建设费用并减少线损。而在传统火力发电时,由于电站基本上都远离负荷中心,往往需要投入相当于发电设备造价1-2倍的网络建设费用来配套。网络的安全与稳定运行更是时刻困扰大电网的问题之一。 3、从国家安全及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发展我国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重大意义 3.1 台湾问题给我国电网安全运行提出新的挑战 自李登辉提出"两国论"以来,两岸关系骤然紧张。李登辉提出"两国论"是对大陆反应的一种试探,其目的是为台湾走向独立制造舆论。从李登辉上台以来的种种表现看,其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蓄谋已久,其最终目标是分裂祖国实现。这种局面的出现毫无疑问会导致海峡两岸发生一场战争,而这一战争将引发更大范围的战争。也就是说,由于美国长期介入台湾问题,和台湾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并且美国明确表示反对中国政府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所以一旦两岸发生战争,可以肯定美国将站在李登辉一边,陈兵海峡直接和中国政府进行军事对抗。最近,竞选美国下届总统的小乔治.布什就声称将用武力保护台湾的安全。在此情况下,我国不仅仅是面对台湾李登辉的军队,更大程度上是面对美国的强权势力,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使用的石墨炸弹完全可能会投向中国大陆的电力系统。由于大陆电网覆盖区域广、人口多,战争破坏造成的大停电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将更为严重,对此我们必须有高度清醒的认识,万万不可掉以轻心。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电力工业,如何保证电能的连续生产稳定供应?如何避免电网崩溃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已现实地摆在我们国家面前。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措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很明显,燃料电池作为分散电源供电系统,在战争状态下的可靠性是任何其他系统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加快发展我国的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对保障国家安全,抵御外敌入侵,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2 加快发展我国的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占领21世纪电力工业技术制高点,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由于燃料电池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污染极小,用水少、占地小等突出优点,在发达国家已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十分活跃的重要研究领域。美国政府1995年就把燃料电池列为影响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的27个关键技术领域之一,美国时代周刊1995年将燃料电池电动车列为21世纪十大高新技术之首。美、加、日、欧都在投入巨资开发燃料电池,已在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美、加、欧已将燃料电池应用于第三代潜艇,美国有数万台燃料电池发电站应用于宾馆、医院及居民小区,日本已建成11MW燃料电池发电厂。 21世纪将是氢能的世纪,燃料电池作为把氢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洁净发电装置即将大规模全面进入社会,从军用到民用,从潜艇汽车动力、卫星飞船电源到城市区域供电,其开发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市场潜力巨大。美国预计:到2017年30%的电能将由燃料电池提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能源作为基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加强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意义重大,尤其是关系到我国加入WTO后未来整个能源行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已认识到燃料电池的重要性,但是,组织开发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燃料电池研究水平还较低,总的来说仍处于科研阶段,离实用化商业化应用还有较大距离。迄今为止,还没有燃料电池发电站的应用实例,这和我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力量分散,经费投入少,没有产业界的参与。尽管国家科技部也将燃料电池技术列为"九五"攻关项目,但经费较少,年度经费仅为百万元级,与发达国家数亿美元的投入相比微不足道。承担研究任务的也只是中科院等少数科研院所,没有企业的介入,很难形成产业化的趋势。而美、加、欧、日则有数十家专门研究开发、生产制造燃料电池的公司,如加拿大的Ballard公司,其资产已达10亿美元。 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军民两用燃料电池发电技术。为了促进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实用化商业化研究开发,建议由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委、国家经贸委牵头,根据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订规划,组织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电力公司、石油集团、石化集团及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参与研究开发。集中研究力量,加大经费投入。除国家加大研究经费投入力度外,各大电力、电气、汽车、石油、石化等企业也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从事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比如国家电力公司系统,1998-2000年城乡电网改造总费用达3000亿元,可否从中拿出10亿元用于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 下世纪头十年,将是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商品化、产业化的重要阶段,其技术实用性、生产成本都将取得重大突破。分散电源供电系统-燃料电池发电厂必将在21世纪内取代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电力系统,成为电力行业的主力军。而燃料电池的普遍推广应用,必将在能源及相关领域引发一场深刻的革命,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带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领域的这场革命,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都必须给予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准确把握它所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未来。针对电力工业,我们不应过分强调发展更高的电压等级、更大的单机容量以及大区电网互联等。适当控制单机容量、电压等级、电网规模的发展,而应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上来,使之早日实用化产业化,为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国家安全论文:国家安全观的终结?——新安全观质疑 内容提要: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社会面临更为复杂的安全挑战,传统的以国家为本位的军事安全只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众多安全问题之一,人们的安全观念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对此,国内外学者提出了新安全观等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然而,对新安全观的强调却易使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发生误解和偏差,忽视或淡化国家安全和军事安全问题,甚至有贬低传统安全之虞。本文从国家安全的缘起、认识安全问题的不同视角及安全观形态的转变等方面入手,对安全问题展开了有针对性的论析,确认了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地位,并依据冷战后安全问题的新发展,分析了新安全观的理论和现实困境,提醒人们警惕忽视传统国家安全的现象。 关键词:国家安全观 安全困境 新安全观 冷战结束以后,由于苏联的解体和美苏对抗的消失,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与此同时,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和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使国际社会面临着更复杂的安全挑战,传统以国家为本位的军事安全只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众多安全问题之一,人们的安全观念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国内外学者敏锐地注意到这一变化,并提出综合安全、全面安全、新安全观等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这一解释使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容易发生误解和偏差,易于忽视或忘却国家安全和军事安全问题,甚至有贬低传统安全之嫌疑。笔者拟从国家安全的缘起、分析安全观的不同视角及国家安全观的转变形态等方面探讨现今国家安全的地位,并对新安全观提出质疑,以便更加准确地认识冷战后安全问题的新发展,同时提醒人们警惕忽视传统国家安全的现象。 一 国家安全的缘起与传统安全观 以国家安全、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安全观古已有之,但其含义与今天的安全观相比已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认识传统安全观,还得从国家安全的缘起和含义说起。 (一)国家安全的缘起 国家安全问题早已存在。中国历史上就存在古代国家安全观。当时的国家安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统治者政权的安全和外来侵略引起的“国家安全”问题。“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属前一类安全,“战国七雄”、“春秋五霸”及“三分天下”等指的是后一种安全。古代欧洲也曾出现过两种不同的安全问题。恺撒被刺后的罗马政局变化属前一种安全,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及古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布匿战争属后一种安全。现代的国家安全则起源于欧洲。17世纪,欧洲在王权摆脱了教权的控制后,又陷入了领土和国际权力的争夺,君主国之间兵戎相见,国家没有安宁可言。领土没有保障,民众常常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大国干涉他国内政是常见现象。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垄断资本的扩张,欧洲国家间因对外扩张、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及抢占新领土而发生了一系列战争。为了使民族国家能享有主权独立和安全保障,1648年欧洲在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国家主权的存在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在国际上,该和约第一次从法律上肯定了各诸侯国的主权地位,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对违约国家可以实施集体制裁,罗马教会不再享有任意干涉各民族国家内部事务的权利,王权因此脱离了神权的束缚。这也是以国家主权为核心的现代国家安全的缘起之时。 (二)传统国家安全的含义 传统国家安全的含义大致可归结为:第一,国家安全是军事安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安全即国防的观念影响很大,安全受制于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各国为保卫领土和扩大边界而扩军备战。加强军事实力是世界所有国家主要的安全手段。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本能地考虑的是自己会不会被他国所威胁,自己需通过“自助”的方式来防止这种威胁的出现。因此,按照传统观念,国家安全主要涉及的是军事问题,①国家安全是军事安全,即国家军事力量是否强大,是否面临军事威胁。第二,国家安全是保卫国家领土、边界不受到侵犯。在历史上,中外国家均为扩大边界和保护边界而战。第三,国家安全是保护自己的国民和政权组织。保卫国民不受外来侵犯是国家成立的最初动因之一,因为当国际社会处于丛林状态下,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自己的财产和成员免于外来干扰。政权是国家的四大要素之一。如果没有政权,就不可能将抵御外敌和惩罚各类犯罪的力量集中起来,臣民同样处于不安全状态。第四,国家安全是指国家主权不受到威胁。国家主权属近代概念,源于欧洲,是在欧洲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才有的,这也是传统国家安全观与古代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区别。第五,安全主要是客观安全问题。有学者认为,安全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所谓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②其实,安全主要是客观安全问题,与心理的关系不大。无论你是否恐惧,威胁就是威胁,安全就是安全。主观安全可能是假想的、臆造的,有可能是不存在的威胁,如果没有安全威胁,恐惧是没有必要的,这种对不存在的“威胁”的恐惧感是一种心理上的反应,而不是安全威胁,因为事实上这种威胁根本不存在。“中国威胁论”就属这种恐惧感,是制造出来的恐惧感,中国的崛起被安全化(securitization)了。③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直在谋求和平崛起的道路。同样,如果没有恐惧感,只要威胁存在,也是不安全的。如在二战前的绥靖政治,当时欧亚已存在巨大的法西斯威胁,尽管英国、法国及美国等国家领导人没有恐惧感,然而威胁并没有因为他们没有恐惧感就不存在。事实上,这些国家均受到了法西斯国家的打击。因此,假想威胁有两种情况,即事实上存在的威胁(不安全状态)和事实上不存在的威胁(安全状态)。假想安全也有两种情况,即事实上存在的安全状态和事实上不存在的安全状态。 (三)国家安全与传统安全观 到15世纪末,在反对罗马教会干涉的过程中,西欧逐渐形成民族国家,然而当时各种分裂因素和国外的干涉势力依然存在。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王权,近代国家主权理论应运而生。众所周知,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让·布丹首先提出了国家主权理论,他认为,国家主权是“不受法律约束的、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是绝对的、永久的、不可分割的和不可让与的,除了受制于自然法则之外,主权的行使不受限制。荷兰著名法学家格老秀斯则从国际法的层面发展了国家主权理论。他认为,所谓主权就是国家行为不受另外一个权力的限制。主权国家平等相待,战争被证明只是用来保卫主权的。①目前主要有两种国家观,即“国家主权无限论”和“国家主权有限论”。从当今国际关系的现实来看,“国家主权有限论”较符合实际。 总之,传统安全观将安全理解为国家安全,坚持国家安全至上主义。它以传统现实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的国际目标是谋取最高权力。国家安全也主要限于军事领域,军事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国家的军事力量越强大,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也越强。 二 分析安全问题的三重视角———国家安全观是核心 在安全问题上,三大主流国际关系学派———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存在很大差别:现实主义强调权力与安全,理想主义则注重制度、利益与合作,建构主义却看重规范、文化和认同。然而在三大学派关于安全问题的分析中,国家安全占据其理论的核心位置这一点是相同的。 (一)现实主义的安全观 现实主义是安全研究中最为广泛的分析视角,②该理论从马基雅维利关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认为国家在国际上总想谋求权力。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③由于国家安全处于自助状态,国家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安全。只要对手存在,国家就会有安全恐惧感。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经济竞争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日益加大,国际合作开始受到重视,国际制度仅为国家间权力分配的反映,对国际安全的影响有限。国家在最关键的时候注重的是安全,而不是权力。这是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修正。①具体来看,现实主义强调均势安全和霸权安全,实力不足时可谋取权力均势,实力强大时可建立霸权体系。 均势安全观认为,由于国际关系的现实呈现无政府性、多样性和对抗性,因此,几个主要大国通过结盟、加强军备或削弱对手等手段使各力量之间处于均衡状态,以此来制衡威胁安全的对手。权力均势是传统的维护国家安全的国际自助机制,是各国自发作用的结果。均势是各方利益暂时妥协的产物,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均势状态就会被打破,各主要力量之间会重新组合,达到新的均势。在国际社会处于互不信任的状态之下,有关各方彼此之间相互猜疑,任何一方采取措施都会刺激他方采取反措施,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出现“安全困境”。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安全的维护是一场零和博弈,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一国的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因此,均势安全状态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稳定状态,是对权力追逐中的稳定。②均势状态中的各方只是获得暂时性的安全,各方处在被他方侵略的恐惧阴影之下,国家之间互为人质。霸权安全观则强调霸权体系的重要性。霸权体系是指由综合国力远大于其他国家并有要求别国做某事的能力(硬权力)的霸权国领导和统治的国际体系。霸权体系与国际安全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霸权国实力越大,世界就越安全。历史上出现了三种霸权体系,即“古罗马治下的和平”、“英国治下的和平”及“美国治下的和平”,这几种体系是对该理论的有力支撑。按照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的标准来看,该理论始终保持旺势,没有衰微。③用历史的观点看,霸权体系表现出周期性,不平衡发展规律导致重新分配权力,世界走向新一轮的霸权冲突。④ 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新现实主义均强调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一状态导致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国家必须通过自助来维护自己的安全。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活动的主要行为体,国家安全是最重要的目标,①加强军事实力与军事结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重视物质权力对安全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对某一个特定国家的安全政策而言。②可以说,现实主义理论是地地道道的传统国家安全观。 (二)理想主义(或称自由主义)的安全观 理想主义者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声称要唤醒误入歧途者的良知,要消除国家间的误解,这样世界和平与安全就有希望。他们欢庆国家主权的衰落,寻求通过多边主义超越权力政治、狭隘的国家利益及从根本上超越民族国家本身。③理想主义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军事因素等硬权力来衡量一国是否强大,以文化为基础的软权力(想别国做某事的能力)对国家安全的作用可能更大,维护国家安全不仅在于军事力量,文化、制度等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也同样重要。理想主义的安全观主要强调通过建构国际制度和建立全球民主制度的方式来获得国家安全,即国际制度安全观和民主安全观。 跟现实主义一样,制度理论也是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的。④制度安全观认为,以军事问题为中心的国家安全概念越来越难以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境,其象征性作用也在下降。⑤安全不应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和单纯依靠军事实力,通过建立在相互遵守的原则、规范和规则之上的国际制度能够带来真正的国家安全和全球安全。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及国家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为全球性的国际制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国际制度安排可以对国家行为进行规制,并通过谈判、合作达到互信来减少彼此间的恐惧感。民主安全观则认为由人民选举而成的民主国家可通过制度约束阻止战争的爆发,当民主国家间发生冲突时不会诉诸武力,所以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当世界所有国家成为民主国家时,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就会有保障。① 制度安全观和民主安全观的基本出发点是国家安全。制度安全观所建构的是由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谋求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摆脱国家安全困境,实现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制度安全观的最终目的。虽然制度主义者强调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关系进程影响的重要性,但国际制度一般是国家间谈判的结果,其权力也是国家让与的,国家才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民主安全观则将西方民主制度设计为国际安全的必要条件,西方民主国家的安全才是其追求的最终目标。 (三)建构主义的安全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规范、文化和认同。规范表明了各行为体的利益和对利益的认同,文化是由不同规范和认同构成的,认同则是用来指行为者对安全的认知和学习,国家利益不是如现实主义所言由权力界定的,而是由认同安全或身份界定的。②国家有多重的、变化的认同和利益。③建构利益的观念又是被国际体系中的共有观念或文化建构的。④建构主义也承认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只是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家安全的影响,⑤认为这种状态是一种文化,一种观念形态,即所谓“观念的分配”(distributionofidea)。安全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建构的;民族和国家并不是必然趋势,可通过建构而成。同样,安全困境也是国际社会建构的结果。既然如此,国家安全也可以通过建构形成另外的国际规则,如国际安全共同体⑥。国家则可以在相互关系中通过学习扮演、认同自己的角色身份。国家是否安全取决于各方的观念,取决于国家作为不同的身份认同,如对手身份或盟友身份。如果选择作为盟友,彼此是安全的;如果选择对手,彼此就处于不安全状态。 建构主义理论与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理论一样也没有跳出国家安全的传统框架,建构主义者提出的安全共同体指的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安全共同体,它没有侵蚀国家的合法性,也没有取代国家。①规范是由国家认同和遵守的规范,认同也是国家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国际规则的认同,国家是建构主义分析的主要对象,建构主义着重解释国家为什么会那样行动的原因。②因此,国家安全仍然是其分析国际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三 安全观的三种转变形态———传统国家安全是中轴 冷战结束以后,安全观念正处于巨大的变化之中。安全威胁、安全战略、安全概念以及人们的安全观念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影响安全的非国家因素、非军事化因素正逐渐增强,国家因素有所减弱,安全不再被简单地理解为国家安全和军事安全,安全问题出现了全球化、社会化和人道化趋势,并相应出现了人权安全、全球安全和社会安全等概念,这一趋势大致可归结为安全变化的三种基本转变形态,即从主权安全到人权安全、从国家安全到全球安全及从军事安全到社会安全的转变。 (一)从主权安全到人权安全的转变 传统国家安全观强调国家安全和主权不可分割。人们对国家安全内涵的理解比较单一,过于注重国家主权而忽视个人权利,国家安全等同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捍卫国家领土。18世纪中叶开始,同质性、单一性的国家观念迅速转变;形式化的国际关系概念成型,标准化的享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个人概念和较具体的关于人类的概念成型。③如果说过去主权一直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东西的话,现在它已不再是如此。国家边界与过去相比,正在不断地变得模糊。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的增多,社会发展中的人道问题的严重性日益显露出来,国际社会因此变得相互依赖,国际人道合作显得更加重要,传统的主权观念难以适应这一趋势发展的要求,安全观念正从以国家为本位的安全观向以人为本位的安全观转变,国家成为维护安全的主要手段,而可能不再是维护安全的最终目的。国家可能无处不在,其触角可以伸到每一个角落和缝隙,但它的结构、进程和政策可能已经远离公民的认同感、历史感和一致感。①个人安全观强调民众不受恐怖主义、种族冲突、社会犯罪、饥饿、环境及专制统治的威胁,强调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只有有了个人安全,才会有国家安全和人类社会的整体安全,过分强调国家安全会对个人安全造成损害。在人类经历了无数的战争的摧残和长期的专制统治之后,以人道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安全观念也逐步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并有可能在各类安全观念中占据主导性地位。 (二)从国家安全到全球安全的转变 在主权安全向人权安全转变的同时,国际关系中的安全观也在经历着从国家安全向全球安全的演变。在过去,由于国家处于自助状态,国家要保护自己的主权、领土、居民和政权不受到外来力量的威胁,要保存自己既定的价值观不受到攻击,国家只有通过单边行动加强自身军事能力来保护国家安全。安全也往往指国家安全,安全被限定于国家范围之内,国家强调本民族国家的安全利益。国家安全的地理边界由国界决定。②今天,国家安全的边界可能无处不在。③随着国际局势的迅速发展,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类因素已经跨越国界,这些新的威胁超越了单个国家的能力范围,它们已不再是某个国家的内部问题,而是世界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其界限变得模糊,并显示出同等的重要性。④这些变化促使人们突破过去的国家安全观念,要求人们从全球安全的视角来看待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安全观也从国家为主导向以全球安全为主导的方向演变。 (三)从军事安全到社会安全的转变 安全具有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两重特性,前者将主权当作终极目标,后者则强调不同认同观念的协调。⑤传统国家安全观过分强调安全的军事层面,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就是加强自己的军事能力或削弱对手,而社会安全观则强调安全的综合性、全面性和社会性,国家安全不应仅仅局限于安全的军事层面,单纯依赖军事手段难以保证国家处于安全状态,尤其是当安全的范围急剧扩大,军事安全只是国家所追求的几个目标之一,安全不仅涉及军事,还包括经济、环境、人权等领域时,更是如此。如果国家安全不能保证国内民众的生存条件,那么国家安全就变得没有实际意义。因此,现在各种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产业协会等与国家复杂地联系在一起,对主权的转型都有重要的蕴涵。①当今安全观的含义正在发生另一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同样突破了传统国家安全的局限,即安全观念正从狭义传统的军事安全观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广义安全观,军事安全观正在被社会安全观所取代,这反映了全球化对整个国际社会影响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趋势,人、民族国家和全球社会在这一趋势中似乎已找到了一条新的安全出路,人类安全观念可能面临一次全新的变革。 从国家安全观基本的三种转变形态可以看出,人类的安全观念的确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也许正处在新安全观念到来的转折时期。过去,太过于强调国家安全和军事安全,而忽视了安全的其他方面,如个人安全、全球安全及社会安全等。由于冷战的结束,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这些安全问题从美苏军事、政治对抗的背后走上前台,并日益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的重大问题。即使如此,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安全本位仍将难以改变,只是过去对国家安全、军事安全、主权安全强调得太过了,现在只需将天平的砝码向个人安全、全球安全、社会安全一边稍稍移动罢了。人权安全需要国家安全的保护,全球安全只有在民族国家参与的条件下才能获得,社会安全更不可能在没有国家安全的情况下而存在。因此,主权国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仍担当着主要角色,传统国家安全观的主导性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四 国家安全观的终结?———新安全观质疑 冷战结束以后,人类社会的确正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安全挑战,世界安全的威胁变得更加严重。特别是由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进程的快速发展,国际安全威胁呈现多样化特征。人们日益感到,只注意安全的军事层面已经远远不够,因为全球化带来的众多全球性问题与传统的军事安全一起对人类构成不同的安全威胁,这些威胁已成为许多国家安全战略的优先课题,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严重并难以解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合作。在当代世界体系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目标的实现因为相互依赖而需要集体行动,如应对生态挑战、国际金融及贸易的竞争与合作以及武器控制和核不扩散等传统安全问题。①众多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新安全观试图摆脱困扰人类数千年的安全威胁。新安全观的提出是否意味着人类可以走出国家安全困境,意味着国家安全观的终结?其实,新安全观存在着难以逾越的理论和现实困境。 (一)新安全观的理论困境 概而言之,新安全观其要旨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而其理论困境也蕴涵其中。 新安全观是综合安全观。新安全观倡导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多个层面的综合安全,包括经济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跨国犯罪与安全、核扩散与安全、民族主义与安全、移民与安全、社会矛盾与安全等等。②这些新型安全问题的提出实际上降低了传统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因为在新安全观中,传统安全只是众多安全问题之一。另外,综合安全观涉嫌利益即安全的误解。综合安全观太过宽泛,如果将安全的外延任意扩展,将安全等同于利益、好处,安全将变得没有实际意义。有些利益不属于安全的范畴,如投资受损等。综合安全观有将整个国际社会安全化之嫌。安全应涉及个人、群体、国家及人类社会等安全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等根本性问题,带根本性的利益才是安全。在安全的概念方面,除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之外,笔者认为,国家安全和非国家安全,军事安全和非军事安全也许是更为准确的概念表达。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虽然国家安全不能仅依靠增加军备和建立军事同盟来保证,但决不应该因新安全问题而降低甚至放弃传统安全手段。 新安全观强调要抛弃冷战思维模式,提倡安全新视野。新安全观拒绝用对抗、寻找对手及敌友思维等传统思维模式看待当今国际关系,倡导在新的背景下的新模式。如在中日关系上,有学者强调用新的视野来看待两国关系,要有“新思维”,①要进行一场“外交革命”,②要甩掉历史包袱,要搁置历史,③超越历史问题的羁縻显然是可行之举④等等。虽然历史已成为过去,但像生灵涂炭、惨无人道的集体大屠杀等反人性行为往往是难以超越的,心灵深处的创伤恐怕难以抹去。受害者曾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危害,如何让他们超越历史?如果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超越”,实际上是对军国主义的纵容。 新安全观是“共生共亡”的安全观。有学者认为,在核时代,战争是政治的毁灭,克劳塞维茨所谓的“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观点已经过时。二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从某方面说是在核武器阴影下得以维持的。战与和的意义因此发生重大变化,战则皆灭,和则共生。零和游戏不再适用了。⑤实际上,“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观点并没有过时,零和游戏依然在发生作用。如进行有限的核战争、常规战争、地区战争及核威慑等仍能达到政治目的。从冷战时期和冷战结束以后的国际关系来看,在许多情况下,美国通过战争和军事威慑同样达到了政治目的。 新安全观是“俱损俱荣”的安全观。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相互依存的日益加深,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信息和互联网络的发展使这一联系更加紧密。各类信息的快速传播、资本的瞬间转移及经济关系的联动反应等,被许多学者称之为“蝴蝶效应”,或称之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国际现象。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国家之间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赢、多赢、共赢的局面。冷战结束以后,一些国家的政治家、学者开始将此归入安全的范畴,并称之为经济安全,将其作为新安全观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这一观点与冷战结束以后的国际关系现实有相当的背离。的确,许多时候经济上会出现“俱损俱荣”的现象,但也有一些时候并非如此。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开始走出经济发展的底谷,并出现连续110多个月的快速增长,可欧洲、日本却一直没有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在发展中国家,除中国之外,很少有国家能与美国“俱荣”,“蝴蝶效应”似乎失效。 新安全观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安全观。其实,在国际社会,绝对的相互信任几乎是不可能的,互利互惠是一个博弈过程,国家之间的平等更不可能做到,合作是有限度的。仅就相互信任而论,新安全观认为,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相互信任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保证,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石,没有共同利益的国家之间只会相互疑虑和猜忌。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国家间才能长期合作,和平才能持久。这一观点存在四大疑问:第一,由于各国发展的程度不同,战略目标各异,共同利益很难持久。第二,即使存在长期的共同利益,国家间的互信也不太可能长期维持。旧的猜忌消失了,新的猜忌又会重新开始。互信是一段时间的,甚至是暂时的。第三,任何安全措施都不能消除有关国家的不信任感,国家利益仍是各国制定对外政策的核心依据,是各国采取国际行为的主要动因。因此,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冲突时,各国的妥协就更加困难,如领土之争。冲突的危险依然存在。第四,互信观点的提出本身就表明当今世界处在一种互不信任的状态。 新安全观强调个人安全、群体安全和全球安全的统一。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际交往更加频繁,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各类人群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如一些非政府组织等)与全球整体的生存和发展等变得同等重要,因此,强调个人安全、群体安全和全球安全的统一是非常必要的。不过笔者对此还是有些异议:其一,国家安全不能仅作为群体安全的一个方面而被其“湮没”,应将其突出出来,甚至仍应着重加以强调,否则,易于让国人忽视国家安全而丧失警惕。其二,强调三者安全的统一容易造成个人可以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误解。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个人总是归属于某个集体,或国家或民族或某个组织等。某些特殊身份的个人尽管对国际关系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个人无论何时均不可能成为国际行为体。而国家只要不消失,将一直会是国际社会最主要的行为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角,国家安全仍将是各类安全问题的核心所在。 (二)新安全观的现实困境 新安全观表现出善良的目的和良好的愿望,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其观点缺失,其主要问题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太过理想化,与当今国际关系的现实有很大的出入,世界仍深深陷入安全困境之中。 安全困境之一———美国单极霸权与多极化趋势的冲突。美国仍旧突出强调它的军事实力、地缘政治优势等传统安全目标,谋求美国及盟国的“绝对安全”,损害别国的安全。美国在其拥有巨大军事优势的条件下,仍然强调核威慑,推进导弹防御体系及实施先发制人战略等。美国还继续增加军费,以取得和保持其在军事力量方面的“绝对优势”,实现“绝对安全”。美国继续与日本、韩国等国结盟,在亚太地区驻军并承担军事义务,扮演地区军事力量“平衡者”的角色。美国还谋求将亚太经合组织扩展到安全领域。美国已部分实现了安全目标,如联合反恐,但仍然坚持强调其军事力量和强化军事集团实现其安全目标的冷战思维方式,随意采取军事手段来解决它所声称的“恐怖活动”、“武器扩散”及“地区冲突”等安全问题。2003年3月爆发的伊拉克战争也再次证明国际安全困境依然存在。 安全困境之二———全球军备竞赛与军事威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军事因素在经过前一时期的沉寂之后,其影响日益加强,各主要国家开始加强军事力量,军备竞赛的范围有所扩大。军备竞赛加剧,国际间增加军费开支和加速高科技武器的研制都是不争的事实。①美国可以说是穷兵黩武。1999年,美国国防部制订的军费增长预算使其2000—2005年的国防投入均高于预先计划,并增加军费1000亿美元。2002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3830亿美元的2003年军费预算,这还不包括伊拉克战争花去的500亿美元。2003年9月7日,布什要求国会追加870亿美元的拨款用于反恐。1999年,俄罗斯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把国防预算由占GDP的2.8%提高到3.5%,欧盟、日本和印度等国家的军费预算也都有所提高。2002年度全球军费开支增幅为6%,达到7940亿美元,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2.5%,人均125美元。与此同时,有关国家重新反思军事安全战略,继续推动战略武器的研制,更加重视其核武库的小型化、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人类并没有完全摆脱军备竞赛的现实困境。 安全困境之三———地区冲突与国际安全的两难。地区冲突是当今国际安全冲突的中心问题之一。冷战结束以后,每年全球有几十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发生。从1991年至1997年间,世界上各种规模的地区战争和冲突共计245次,年均约35次,其中新产生的共计73次,每年约10场次。②1999年发生了40次地区冲突。进入新世纪,全球三大地区冲突中心,中东、南亚、朝鲜半岛等地的地区冲突不仅没有丝毫缓和的迹象,反而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自印巴1998年核军备竞赛引起地区局势的紧张之后,两国还一直在试射新型导弹,边界冲突不断。中东局势一直紧张,巴以局势不断面临新的威胁。伊拉克、前南斯拉夫及阿富汗等国家成为地区安全困境的牺牲品。现在伊朗、朝鲜等国家又面临着同样的危险。 安全困境之四———全球性问题与国家安全利益的博弈。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人类变得相互依赖。相互依赖的发展可以在重要的政治团体中间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这会影响到国家政策。相互依赖意味着各方都要付出代价。①因此,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国家之间的博弈仍是主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日益增多,环境污染、人口爆炸、核扩散、跨国犯罪、恐怖活动以及等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既是为了全球的共同利益,同时也是为了主权国家自身的利益。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各国之间需要进行谈判,由于威胁程度不同,各类问题的紧迫性也不一样,各国的政策和态度也会有巨大的差异,谈判过程就变成了博弈过程,谁该承担更多的义务?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就是这一困境的结果。 (三)新安全观不能取代传统安全观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国际关系的实践来看,新安全观都不能取代传统安全观。国际安全威胁多样化是否意味着国家安全观的终结?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及人类相互依赖的增加意味着能走出安全困境?其实,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国所受到的安全威胁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的安全利益和发展中国家的安全利益就有不同的含义,美国的安全与中国的安全也有巨大的差别。很多发展中国家仍面临国家主权受到干涉、领土被侵犯等传统安全威胁,这些国家的主权与发展问题是国家安全的主要问题。中国就存在着国家统一问题,而美国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恐怖主义问题,欧盟关注的是难民威胁,非洲则面临着种族仇杀、爱滋病泛滥成灾等或旧或新的困境。如果让朝鲜和美国一样去打击恐怖主义是难以想象的,让非洲国家和欧盟一起去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和美国一起去倡导全球民主、人权,同样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对国家来说,自身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它只在必要时,才会去维护国际安全。国际安全表现为国家安全的外延,成了国家安全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实现手段。一般说来,在安全问题上国家都是“自私”的,它们是不会无条件地去“利他”的。如果国家认为某种国际安全对 其有害,它是一定会加以反对的。①因此,面对威胁,国家一般会本能地套用传统的行为手段和模式来维护国家安全。从冷战结束以后的国际局势来看,国际关系中单极与多极之间的零和博弈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国家仍会陷入安全困境之中。主要国际政治矛盾是大国间的战略矛盾,是美国称霸与大国反霸之间的冲突,②这进一步说明当今国际社会仍没有摆脱安全困境的束缚。 从安全的含义和起源、分析安全的不同视角及安全变化的三种转变形态可知,传统国家安全、军事安全仍处于各类安全问题的核心地位,新安全观本身存在着理论和现实困境。总而言之,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放弃军事安全考虑,美国没有放弃,日本没有放弃,欧盟没有放弃,俄罗斯也没有放弃,中国能放弃?虽然世界的未来存在和平与战争两种变化趋势,但未来大国间爆发战略冲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我们一定要坚持两手准备,未雨绸缪。笔者并非反对新安全观,而是提醒大家不要忽视传统安全观的地位和作用。笔者也认为,提出新安全观、综合安全观是非常有意义和战略眼光的,它告诉我们世界和国家面临着更多的、更加复杂的安全威胁,并提出了走出安全困境的新思路。但我们决不要因为新安全观的提出而降低传统安全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居安思危”,中国的先哲早有警示,切切不能忘记。坚持传统安全观虽然传统,但传统有时比“革新”更有价值和意义,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也许有朝一日,人类真能摆脱动物本能,不为名利所诱惑,地球人成为善人,善为人类的惟一本性,世界真正出现永久和平的局面,那当然也是笔者所向往的理想境界。不过,到那时,人类可能已不再属于人类了,而是所有人都达到了“佛”的新境界。 国家安全论文:浅谈全球化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 【关键词】现代主义 国家安全哲学范式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新安全观 【内容提要】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考察了现代主义国家安全哲学范式的理论基础、发展阶段和根源,批判了强力意志论、主客体对立的二元论、机械唯物主义、孤立主义和利己主义,提出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主张相互合作、主客体统一、和谐以及创造性奉献价值观,以有机主义哲学观来处理国家间关系。我们要吸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国家安全哲学范式的合理成分,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新范式。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之间怎样相处?怎样保卫国家的安全?这存在着不同国家安全哲学范式的较量。为了使全球化健康发展并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必须批判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借鉴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确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哲学范式。 一、现代主义国家安全哲学范式的批判性考察 国家安全的哲学范式就是国家安全的最一般观点、理念、方法、运行模式及其附属工具的总和。它包括国家安全观所赖以建立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对国家间利益关系进行处置的思维及实践模式及其运用这个模式达到本国目的的手段。有些手段、工具是物质的,如核武器、巡航导弹、隐形飞机、航空母舰、人造卫星等,但它们的设计、制造及运用都是附属于国家安全的哲学范式的,是国家安全观点范式的对象化,是国家安全观的显现和在场化。 在人类的近现代历史上,支配人类历史进程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是现代主义的。正是这种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导致了掠夺和相互争夺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及其随后的冷战就是明证。而这种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的理论基础在于西方近代以来的主体客体二元分裂与对立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现代主义国家安全哲学范式的核心理论基础是救世主义的强力意志论。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大卫·雷·格里芬指出:“现代范式的一个灾难性的特征是,它使得强制性的力量成了一切变化的基础。”信奉强力就是一切的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是不断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和社会无法摆脱上帝的纠缠,把无所不能的上帝看成是一切力量和运动的源泉。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者有笛卡尔、波义耳、牛顿及唯意志志论的先躯者们。由于把上帝看成是真理和秩序、安全的化身,维护上帝被看成了维护真理和安全的同义词。“这样一来,消灭自己的敌人就是在消灭上帝的敌人。’于是,一些资本和集团就打着维护真理和正义以及维护上帝权威的旗号发动掠夺战争和侵略战争,进行殖民扩张。现代主义国家安全哲学范式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社会达尔文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现代主义安全观公开奉行的原则是丛林原则。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看到了世界的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科学越来越深入人心,尼采的强力意志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正是近现代帝国主义弱肉强食理论和行为的哲学范式。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急速增加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时,先行帝国主义已广泛占有了大量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后发的帝国主义要扩大国外市场,就必然要从先行帝国主义手里争夺,这就产生了社会达尔主义流行的社会基础。 这种现代主义国家安全哲学范式来源于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自然观以及利己主义的伦理观。大卫·雷·格里芬指出,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自然完全是由无生命的物质构成的,它缺乏任何经验、情感、内在关系,缺乏有目的的活动和努力。”“它没有任何内在价值”,自然世界是“祛魅的”的世界,是僵死的、无生气的,无主体的、无生命的神性。这种现代主义的世界观,运用到社会领域就产生了两种灾难性的后果,一是激进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这是一种“掠夺性的伦理学”。它的原则是,“人们不必去顾及自然的生命及其内在的价值;上帝明确地规定了世界应由我们来统治(实质上是掠夺)。”这种二元论的世界观导致人人都希望在对自然界的自由掠夺中最大限度地掌握和控制世界的“自然资源”,个人与个人、公司与公司、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便加剧了。现代主义自然观运用到社会领域导致的第二个后果是“日益增长地把他人、尤其是妇女和‘未开化者’当客体对待的倾向。”把世界的某些部分仅仅看作是全然缺乏内在价值的神圣性的客体,久而久之,使得人们很容易习惯于把他人、妇女和有色人种当作客体来对待,剥夺他们的人权,甚至被用来证明有必要对“原始人”实行奴役、直至杀戮,以便使自我标榜“人性充分发展”的欧洲人(包括美国人一一笔者注)去占据和发展这个星球。除此之外,现代主义世界观使“世界的祛魅”带来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人与自然,从而是人与人的异化关系。由于人对自然的无限掠夺,贪得无厌,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对立,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使人感到“恶心”、“烦”和“畏”,存在主义揭示了这一异化状态;另一方面,技术工具理性主义排斥了价值理性,人与人彼此也严重异化,人与人之间互相视为客体。这种工具理性使人丧失了生活的价值目标和意义,导致吸毒、恐怖活动、邪教等反社会现象的出现,从而引起社会的动乱,危害国家安全。 现代主义范式对世界和平与安全产生威胁的另一重要根源是利己主义的社会存在观和人生观。现代主义从还原主义的视角看人,把人看成纯自然的生物人,把人的目的、价值、主动性、创造性加以贬低和还原,归结为一种性欲,认为“人是经济动物”,除了自己的性欲和纯经济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价值目标。这种性欲和经济动物的行为取向支配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利己主义人生观导致现代主义的政治家到处寻找自己的敌人,即使没有敌人,也要树几个敌人或制造出敌人来,并以此作为自己争霸世界、到处侵略的借口。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 摧毁的目的在于建构,批判的目的在于创新。在批判和颠覆了现代主义国家安全哲学范式以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系统地论述了自己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 1.重新规范力量的本质,摒弃强力中心论,主张“事物的本性在于合作” 与现代主义把上帝作为外在强制力量相反,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产生了一种新的态度,它放弃使用上帝这个词,而使用“神圣实在”这个概念,认为“这个神圣实在是我们的创造主,但并不是外在的单方面意义上创造主”。他“从内部激发我们,催促我们去以最理想的方式创造自己,它通过给我们一个梦而不是一个推动力让我们行动起来”。人们模仿这个神圣实在就是去给他人提供一种精神动力即梦想,有了这种梦想,就能激发人们最深厚的创造性潜能。 在排除了上帝这个外在的强力实体后,(建设性)后现代思想“还把生活的基本关系描述为非强制性关系,指出在事物的本性中合作比竞争更为基本。”虽然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强制性关系和激烈的竞争,但认为它们“是派生的,从属的”。格里芬强调,“拥有后现代意识就是去发现和感受合作性的、互助的、非强制性的关系。”与此相适应,在社会关系行为准则中摒弃暴力,不再把暴力视作达到目的理想方式。通过拒斥强制性关系和暴力论,提供社会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互助、团结、和谐,共同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国家安全。 2.反对现代主义客观对立的自然观,主张主客体的统一和谐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指出,现代主义的强制性关.系理论以主客对立的二元论为基础,造成人与自然、从而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对抗、奴役和战争。要克服人与自然、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间的对立、对抗,就要摧毁和颠覆这种主客对立的二元论,走向统一和谐论,使“后现代世界观占据主导地位”。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看来,任何事物都不仅仅是任人宰割的客体,所有的人和事物都应被视为体现着神圣性,只有在这种新世界观的基础上,人类才有可能建立一种新伦理学,以扭转现代性的掠夺性和容易导致战争的趋势。 由于现代主义的自然观,主张“自然的祛魅”,其产生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那种亲切感的丧失,同自然的交流之中带来的意义的丧失”,为了防止这种恶果的出现,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主张“自然的返魅”。而要使“自然的返魅”,就要赋予自然以自主性,与人类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掠夺和被掠夺的关系。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主张进一步扩展到社会,要求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不仅要尊重自然,同自然和平共处;同时也要使社会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和平共处,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发展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伦理学。” 3.摒弃现代主义片面的人性观和孤立的存在观,主张以创造性奉献为主的价值观,强调人的多样性内在联系大卫-雷·格里芬明确指出了现代主义国家安全哲学范式的片面性,认为这种哲学范式是建立在“片面的人性观”之上。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看来,“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一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人类作为整体显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这种创造性能量。”我们不仅接受他人的创造性的奉献,同时“我们需要对他人作出贡献”。这是“人类本性的基本方面”。运用这种创造性奉献价值观来看待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就能处理好决策者同个人的关系、强国与弱国的关系、大国与小国的关系。 另外,建设性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孤立地看待主体间的关系,主张生态论的存在观和整体有机主义。现代主义是一种非生态主义的存在观。这种存在观在初始阶段把上帝看成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孤独者,“卓越的存在物”。现代人继承了这一观点,导致人对自然的统治。同时,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企图“离开他人或群体的利益而实现自己的利益”,甚至打败别人。这是战争的重要根源。与此相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要创造一种认为我们彼此相互依存的意识”,用这种有机论的观点来看待主体间的关系,意识到“为他人的利益,为整体的(社会的、国家的、世界的)利益工作,就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工作”。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主张生态整体有机主义相互内在联系和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观点,并进一步把它扩展到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中,要求把它作为“我们新文化范式的基础”,使“一切事物的价值”都得到尊重,“一切事物的相互关系”都受到重视。他们进一步呼吁要行动起来,造就一个安全、自由、民主、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使霸权主义、帝国主义、战争销声匿迹。 三、批判吸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理念。建构国家安全哲学新范式。促进全球体的健康发展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学范式及其理论基础,打击了霸权主义安全观,对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找出现代国家安全范式的阶级和经济根源,不免带有的抽象的人性论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全球化时代,要保持全球各行为主体的共同安全,就要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安全哲学新范式。 首先,确认全球各行为主体的主体间性,建构各行为主体平等的交互主体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主体意识觉醒,纷纷独立,从政治上确立了其民族国家的主体性地位。政治上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必须要由经济上的主体地位支撑。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主体性地位,不仅要强调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还要在经济和科技上向居支配地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同世界各个行为主体的交往。这种全球化时代的大交往实践活动,凸显了全球化行为主体的主体间性和主体际性。 全球化主体间的基本原则是主体平等原则。这种主体平等性是主体间性的逻辑规定和“绝对命令”(康德语),具有逻辑先在性、先验性、普遍性、必然性。在全球化时代,每一国家、民族、地区行为主体要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另一主体,只有承认另一行为主体的平等地位,以礼相待,才能被对方合理性地承认为主体,相互馈行,相得益彰。 全球化主体间性的行为表征是国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国际间的一切事务都要由当事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协商解决。通过协商,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等文明主体的智慧,承认各自多样性的主体性,照顾各种主体的利益,调动各个文明主体的积极性。只有如此,才能减少摩擦,避免剧烈震荡,达到共存共荣。 全球化主体间性的内在要求之一是自律性。在互联网时代,全球各行为主体的主体间性要健康的建构,很重要的就在于各行为主体的自律性。这种自律性就是要求各行为主体自觉地按关系实体和精神实体的要求不断检视自己,不做越规和侵犯其他行为主体利益的事,自觉遵守已经达成的国际间条约,不单方面解释、违犯或毁弃条约,一旦发现有违约行为能自行纠正,补偿其他行为主体的损失。全球化主体间性的重要保证是互信性。互信性要求全球各行为主体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尊重对方主体的利益、价值,理解对方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适度性。主体间的互信性要求,各行为主体的政策、谋划、企图和行动要达到透明化、预告化、信息白箱化。 其次,确立系统整体有机的安全哲学范式,反对“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安全思维。安全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安全、人口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思想文化安全等等。从大尺度空间来说,它包括全球安全、区域安全、国家安全、地区安全等等。每一子系统的安全都与整体系统的安全密切相关。而且它们各自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谋求单方面安全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如果不重视全球安全和其他国家的安全,只注重自己的单方面的安全,其实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危害了他人的安全,其他主体就会感到威胁。要打破这种自闭性安全循环,必须跳出非此即彼的安全哲学思维范式,确立有机整体的安全思维范式。 再次,确立奉献性和可能性的安全哲学范式,反对孤立主义、自我中心主义、乌托邦主义的安全哲学思维,建立广泛的合作及协作伙伴关系,创建合理合情合法的安全体系力量架构。在全球化加速发展和世界各国联系愈来愈紧密的条件下,在安全哲学范式上,我们主张创造性、奉献性价值观,但要坚决反对乌托邦安全哲学思维,树立可能主义的富有预见性的安全哲学新思维。乌托邦主义的安全思维表现为:只要经济发展了,我国的安全就自然而然有保证了;只要坚持全方位的友好政策,就不会有谁挑战中国的安全;只要不搞军备竞赛,不在外国驻扎一兵一卒,不刺激强权或某些国家,中国就安然无恙。事实上,乌托邦主义的安全哲学思维非常有害,必须加以摒弃。正确的安全哲学思维应当是:既要立足于当前国际安全的现实,又要看到国际安全将来可能发生的种种不良局面;既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以发展为主线,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搞好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又要看到霸权主义、新干涉主义的本质不会改变,危害世界和平与中国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有时会恶性膨胀。还要看到,恐怖主义给国际安全包括中国的安全已经带来并将继续带来新的威胁。因此,为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长久的国际和平稳定的环境,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军事高科技,加速推进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把我军锻造成保卫中国安全和国际和平的坚固盾牌。 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三个代表”为出发点,提出和论述了新安全观。而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创造的“上海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世界提出了重要和有益的启示。①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要实现国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树立合作安全观,在合作中求安全。 国家安全论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世贸组织不仅是当今全球最大的多边贸易协调与管理机构、国际经济活动规则的制定者,还是国际经济合作的推动者以及国际间贸易纠纷的仲裁者。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为我们提供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会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形成严峻的挑战。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国家安全的态势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世贸组织是一个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理念和文化形态为背景的国际组织,从它的主导思想、组织运作到依据世贸组织条款所达成的各种多边贸易协定,无不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游离于GATT/WTO体系之外,再加上较为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意识形态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对世贸组织的运行机制和法律规则不甚了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为实现国家利益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为维护国家安全设置了更多的障碍,从而会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某些现实或潜在的威胁和挑战。 (一)经济安全 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消除和化解潜在风险,确保国家经济主权不被分割,从而实现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时代条件下,经济安全已经取代军事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心。如果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本国经济事务和保证经济不受外界影响与冲击的能力受到削弱,进而引起经济主权受损和弱化时,该国的经济安全就受到了威胁。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但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的份额较少,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我国的经济安全在入世后容易受到威胁。 第一,产业安全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产业安全是在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经济安全所处的状况。加入世贸组织虽然会给很多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和企业将会受到巨大冲击。首先,在世贸体系中,我国仍然属于国际分工体系外围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比较低的层次,与发达成员国形成垂直分工,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其它成员国的不良影响;其次,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游离于GATT/WTO之外,没有机会参与GATT/WTO机制法律法规的制定,因此,世贸组织的法律法规没有反映出我国国家利益的要求;再次,我国目前的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资金缺乏、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与在世贸体系中发展成熟起来的国外公司企业竞争,其艰难程度可以想象。同时,一些敏感行业,如通讯、航天、互联网络和金融等领域的对外开放,还有可能会对我国的军事和政治安全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 第二,国内市场面临着巨大挑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公司企业对我国市场的渗透会进一步加强。这些公司涌入我国国内市场,对我国的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有着双重的作用:一方面会给我国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刺激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另一方面,由于拥有长期积累的竞争优势,它们的产品已经在我国国内市场上占据着有利的地位。另外,长期以来,外国投资企业在华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对我国国内某些行业的企业发展已经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第三,金融安全受到潜在威胁。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国家经济体系的动脉,一旦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便很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尽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金融领域的开放享有5年的过渡调整期,但由于我国金融行业整体固有的脆弱性,以及国际金融领域斗争的复杂性等因素,使得维护和确保金融安全成为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四,经济运行机制会受到影响。世贸组织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经济组织,它的首要目标是为成员国提供一种国际经济交往的游戏规则。在这种游戏规则的制定与完善过程中,势必要涉及到众多成员国之间经济权益的重新分配与整合。因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意味着参与了本国经济权益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整合和资源的再分配过程。这对于仍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经济来讲,如何应对世界经济的强势冲击,能否建立一个既公正又富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事关我国的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能否成功等国家安全的大局。 (二)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表现为一种建立在明确的世界观之上,对国家的发展道路及政治经济制度进行自我规定和自我辩护的信念与理想体系。由于意识形态对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保障国家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灵魂。冷战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呼吁在国际交往中淡化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然顽固地坚持冷战思维,对社会主义国家继续加大意识形态的冲击力度,企图实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西方国家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国际社会扩大影响存有戒心,因此,对我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申请求全责备,设置了重重障碍,以迫使我国在政治上作出较大的让步,其真实目的是把我国纳入由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西方国家寄希望于通过世贸组织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与演变。西方国家借助于世贸组织体系,在利用其巨大的经济、科技优势与我们展开竞争的同时,在政治上也积极向我国渗透西方的民主价值观,以达到最终演变我国的战略目标。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必然会有很多棘手的社会矛盾与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可能进一步激化,使其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侵蚀的温床,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更容易接受西方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这将极大地威胁到我国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的整合。 (三)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是指保护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免遭渗透和侵犯。虽然文化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是文化本身所承载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却是唯一的。历史的实践证明,文化的渗透往往是与经济力量的扩展相伴而行的。伴随着我国的入世,众多西方的文化形态将以产业化的形式纷纷涌入。发达国家向我国输出资本和技术的同时,也会输出发达国家所谓的精英文化。这种文化模式的影响在其占有明显优势的经济攻势的掩护下,往往会产生更加明显的效果。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变得更紧密相连,为西方国家传播其文化模式创造了便利条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新闻、广电部门将陆续开放电视、出版、电讯等行业,外资也将进入我国的网络领域。西方国家将会利用我国社会转型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机,不断加大文化渗透的力度,而且,西方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力度、范围和方式还会随着我国国际活动空间的扩大和国际经济贸易联系的增多而更加复杂化和尖锐化。 (四)信息安全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国家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入世后国外公司企业竞相投资的热门产业,这无疑将会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信息安全问题。 第一,我国规范信息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信息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滞后,由此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可能在某些事关国家重大安全利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出现一定程度的信息失控。 第二,我国国家信息安全的指数不高。近期公布的《国家信息安全报告》显示,我国的信息安全指数仅处于“相对安全和轻度不安全之间”。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国家的边界变得异常脆弱,某些方面甚至形同虚设,这对于我国的整体国家安全的维护埋伏着巨大的隐患。 第三,我国在信息技术的软硬件方面均受制于人,这无疑会增加我们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难度。网络系统的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外国生产商手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使我国网络安全存在很大的漏洞。 (五)科技与人才安全 一个国家的科技安全态势体现着国家能否用科技手段有效地维护本国的国家安全,其国家的整体利益能否免于受制于国外科技优势的威胁,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以提高本国的综合竞争力。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科技安全将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其一,我国的整体技术实力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这些差距必然使我国技术领域显现出更多的易受攻击性。其二,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难以发挥对技术成果的保护作用。世贸组织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将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在技术供应方面的垄断地位。而这种技术独占权将会自然地转化为市场垄断权,从而在技术转移方面对我国产生更大的限制,我国企业获取高新技术的成本会更高。尽快健全我国的知识产权保障机制,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世贸组织体系中使我国的技术成果得以有效的保护已是当务之急。 当前,知识传播和流动的世界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为了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正在成为世界各国首要争夺目标。一国拥有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当前国际竞争中国家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人才天然具有流动性,所以人才安全也就具有相对性与不稳定性。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势必要面临着一场长期的人才竞争大战。这场大战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固有优势从我国掠夺人才,从而导致我国的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而且流失的势头还有增无减;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表现为登陆我国的外国公司企业就地吸纳我国内人才,成为外国公司企业的雇员。从长期看,外国公司企业对我国的人才资源会更加趋之若鹜,使我国的人才安全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国家安全对策的宏观分析 通过全面融入全球化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全面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推进与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这才是真正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做出的历史抉择。 首先,加强和深化世界贸易组织体系对我国国家安全影响的研究,建立起一套国家安全风险的应对机制。世贸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有着较长的历史,且拥有140多个成员国,其运行规则与法律法规相当复杂,因此,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对我国入世后的国家安全及其风险进行研究,对世贸组织的运作体系及其行为规则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分析与探讨。同时,认真评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整体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就国家安全风险的防范提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建议,建立一套快速、灵活的应对机制。 其次,尽快完善我国的市场运行机制,确保我国的经济安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直接受到冲击的是我国的经济安全,经济安全又是维系国家安全的根本之所在。从加入世贸组织这个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问题就是视其市场运行机制是否完善与健全。世界贸易组织是建立在高效和规范的市场机制基础之上的合作机制,世贸组织框架下的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市场机制效率之间的竞争。因此,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结合对世贸组织体系的科学认识,尽快建立健全符合世贸组织法律法规要求的市场运行机制,努力促进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从根本上抵御和化解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 最后,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变化了的世界呼唤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安全观。国家间的竞争已转为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安全,而应是包括政治和社会稳定、经济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文化意识形态安全、科技人才安全以及能源环境等在内的综合安全。因此,只有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能力。正如同志指出,“我们国家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在加强防范国外各种势力有可能危害我们国家安全的同时,要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尽快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产业竞争能力,从而加快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步伐。这样,我国的国家安全才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国家安全论文:网络时代国家安全与信息安全论文 一、美国国家安全的发展及网络时代信息安全之源起 国家安全是国家调控机制中一个重要因素,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安全”也是一个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依据一个国家所处时代的不同而发展演变。时至今日,“国家安全”早已由狭义上的强调国家不受外敌入侵的军事安全扩展为一个广义的内容丰富的大体系。其内涵是一个由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各种国内外因素共同构成的动态系统。国家安全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尽可能对不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各种国内外因素进行调控,实现国家的安定和预定的国家目标。代表国家的政治实体(政权和政治制度)为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在满足现代国家特定的内外需求的同时,符合一定的国际行为规范。对外政策是政治实体试图适应或控制外部环境对内部影响的一系列行动方针或原则,对外政策能否奏效,取决于不同国家在国内治理和对外关系方面发挥效用的能力。从调控和治理之角度来说,国家对外政策是从属于国家安全战略的。在美国实现现代化及走向强国和超级强国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国家安全的名义下,大力发展高科技,而且首先用于军事。军事科技又带动了高科技,进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是美国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保障其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战后不断提高科研经费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持续把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发展军事工业。从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科研投入的比例一直雄居世界第一。70年代后继续大幅度增加。国防在美国的研发费用中占很大比重。战后美国几项关键性发明,如电子计算机、卫星通信、微电子处理器等,均直接产自于军事研究。即使是在冷战时期,“遏制战略”之父乔治•凯南也认为冷战竞争主要是在各自内部,即“看谁在解决自己的特殊问题时干得最成功”,而不是靠军事手段。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斯则更加明确地指出,西方国家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其发展自己生产力的能力”。美国政府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制定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并在不同阶段根据内外情况变化进行调整,很大程度亦是因循了上述系统治国理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美国政府为了在冷战中占据主动,围绕“国家安全”进行国内外战略设计与调控,大力支持发展信息技术,资助并主导了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1957年苏联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艾森豪威尔总统先后签署了两个公共法案,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得以创建。这些部门的建立和相关科研预算经费的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军事安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1962年,美国国防部设想建立一种能够保证美国国内外防卫力量在遭到苏联第一次核打击后仍具有生存和反击能力的指挥系统。随之,计算机专家提出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1971年,高级研究计划署资助了一个项目———高级研究计划局网络,把接受其补助金的大学的电脑在全国联网,实现了计算机“网络”这一设想。为了对该网络雏形进行统一技术管理,美国国防部于1974年主导建立了TCP(传输控制协议)和IP(因特网协议)(后合称为TCP/IP协议)。同年,美国国防部将TCP/IP协议公开,向全世界无条件地免费提供解决电脑网络之间通信的核心技术。五角大楼如此慷慨地向全球提供互联网技术和相关管理协议,其背后自有其深远的、颇具战略意义的谋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该互联网络是一套有明确假想敌的军事指挥系统,其指挥乃至控制功能需要与内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方能体现(亦即“知己知彼”)。另外,其他国家一旦应用此套技术并采纳其管理规范,就会在虚拟空间产生对“美国制造”网络的需求和依赖,这反过来又推动美国政府进一步放开互联网技术,从军用推广至民用,促进经济利益不断扩大。从历史根源的角度来看,自电子计算机互联技术诞生之日起,其应用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就相伴而生。但美国国家信息安全作为一种系统思想和战略,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政策实践上以国内为重点,国内、国外并举,围绕内部稳定和发展与维系全球事务主导地位之战略目标,在国内安全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的内外环境特点,制定和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二、网络时代美国信息安全战略之发展 信息安全在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中开始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是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克林顿政府以综合发展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理念为基础,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有机融合起来,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相关领域的研发;另一方面一步步构建信息安全领域的国家战略。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国外失去了最大的政治军事战略竞争对手,国内则面临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同时还要应付来自于欧洲和日本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此时上台的克林顿政府为应对这些新的挑战,提出国家安全战略三要点:以军事能力维护美国安全;重振美国经济;在国外推行“民主”。其中,“经济安全”是核心。克林顿政府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对军事力量进行了结构性调整,继续加大研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尖端武器的力度,提高军事人员的素质。与此同时,开始着手信息安全领域的相关部署。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兴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即“信息高速公路构想”,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同时加快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金融和股票市场的繁荣,使美国经济出现了有史以来不间断增长时间最长的时期。到了90年代后期,构建网络空间安全即为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思想被正式采纳,成为美国政府政策,信息安全的概念随之产生,然后纳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体系。由此,网络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框架下的信息安全政策就产生了。1998年5月,克林顿颁布第63号总统令———《克林顿政府对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的政策》,首次提出了“信息安全”的概念和意义。该文件开宗明义“: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这两种力量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但是也越来越依赖某些关键设施和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在2000年12月克林顿签署的《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文件中,“信息安全”被囊括了进来。这标志着新的历史背景下,信息安全正式成为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关系上,克林顿政府坚持一切以实现国家安全战略要点为根本的政策。而在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实现经济安全战略目标方面,克林顿对外政策的第一大特点,是把计算机网络作为对外贸易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在因特网上的商业活动占得先机。1997年,通过因特网上进行的76亿美元商品交易中,美国就占了9/10;美国企业占了全世界网址的70%,占网上总收入的93%。正是基于对全球互联网贸易巨大潜力的认识,1997年7月,克林顿政府公布了网络贸易战略报告《全球网络贸易框架》,强烈要求宣布互联网络为全球自由贸易区,发展技术并制订行为准则。美国政府的目标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自身优势,把它研制的互联网技术标准和制定的内部行为准则推广到全世界,把美国的标准作为全球的标准固定下来,从而在全球虚拟空间贸易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在对外关系方面,发展全球网络贸易并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已成为美国政府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外交事务方面,克林顿政府的政策之显著特点是推行新霸权主义,大打“人权牌”,以图将美国的人权观和价值观推向全世界,这是克林顿政府安全战略对外部分的核心之一。其中,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美国精英治理价值观推广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在世界上推行美国的国际规则,克林顿很注意使用“软”的一手。他上台伊始即把在国外推动民主和人权作为其外交政策的第三支柱。他提出的冷战后美国对外关系新战略的内容之一便是“帮助”社会主义国家“扩大民主和市场经济”,极力通过外交手段继续在国际社会中推广美国的价值观。克林顿政府为美国留下的最大一笔外交“遗产”,当属以“新干涉主义”“克林顿主义”等著名的一套“软”“硬”并重的“理论”。克林顿抛出的这套“人权高于主权”的“理论”,便是美国选择的修改现行国际规则的突破口。而全球推广互联网技术,能相对低成本、高效率地帮助美国政府突破他国境外信息准入屏障,将自己的观念即时传播至当地民众,对舆论造成影响。小布什2001年上台后不久就爆发了“9•11”恐怖袭击。在反恐战争的背景下,为保障美国国家信息安全,防止出现极端事件,美国政府进一步提高了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战略思想从防御为主转为攻防结合。2003年2月,美国公布了《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报告,提出建立美国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响应系统,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此系统可谓是一个国家—民间,公共—私人合作机制。奥巴马2009年上台后,从军事安全角度,进一步强调网络空间战略的进攻能力和威慑性。同时,奥巴马政府将互联网信息安全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突破国家主权的便捷途径,对外推进国家利益以及推广自身认可的价值观。同年5月,奥巴马总统批准公布了国家网络安全评估报告:《网络空间政策评估———保障可信和强健的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指出“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都是以信息系统为基础,……,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竞争的利益,制定出一个全面设想和计划,以解决美国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6月,美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网络战司令部。2010年,白宫发表了《2010国家安全战略》,保证将信息安全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重点。与克林顿时期相比,奥巴马时期网络安全战略的特点是,网络外溢效应凸显,虚拟空间的传播突破了传统的国界线,同时也影响到了作为最初主导构建网络内外空间的美国政府所要处理的内外问题。 三、信息安全在美国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美国“国家安全”的核心目标是主动避免自身关键利益受到伤害,在内外环境中,争取最大程度的主导权。作为国家安全总体战略的一个部分,美国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也即为此目标服务。在当代,信息技术与国家安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后,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安全在美国的世界秩序构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乔治•里卡斯对美国的世界秩序作了贴切的描述:“首先是尽可能扩大和巩固生存空间,建立并巩固一种更为广泛的秩序,这种秩序在美国力量强大时是它自我表演的舞台;在遇到失败或力量相对衰落时是支持和复兴的力量;即使美国最终衰败时,也会“成为被人们铭记和仿效的楷模”。在网络时代,美国政治精英们相信“信息就是权力”。美国政府推行的信息安全战略是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服务的有力工具。美国对外安全战略总的要求是,防止敌对和不友好势力对美国利益的损害,美国的中心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它为主导的世界秩序,信息安全无疑成为成本低、效果显,影响既广泛又深远的政策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国内外政策相互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和国会动辄以“国家安全”对美国的内外政策加以诠释。“世界秩序”则日益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掩盖下“霸权有理”的代名词,它涵盖了美国由企图主宰世界到试图主导世界的策略上的转变过程。而信息安全则成为美国国家安全中日益重要的内容。 国际规则是规制世界秩序的大法。美国对其信息主导地位的维护对全球信息安全规则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使其易于接受,美国对其信息安全战略(政策)重新进行了诠释,突出并强调该战略中的“国际性”,极力诠释其战略目标及实现手段和规则制定之“道德性”,意图在于通过“道德性”来掩盖美国争取国际网络空间规则制定主导权以及相关利益的真实目的,通过“国际性”来印证其“道德性”。美国在实现手段和规则方面精心设计,力图使其显得在最大程度上符合全球化和人类安全问题的时代潮流。2011年美国政府出台的第一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首次明确将互联网自由纳入维护网络安全政策体系之内,“将此项努力与二战后建立经济和军事安全的全球框架相提并论”。从这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文件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21世纪快速发展与全球普及,已经对国际秩序造成了深远影响,美国作为国际社会霸主,意识到自己必须通过强调自身国家安全战略的“国际性”与“道德性”来重新构建其世界影响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对于提高美国的综合国力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力是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参考标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美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了深刻影响。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越来越重视“软”力量的作用。其外交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综合使用或交替使用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手段。约瑟夫•奈认为,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的冲突将让位于更危险的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属于不同文化范围的各个民族的文明之间的冲突正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支配权;他还认为,在当今时代“,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基欧汉和奈在论述信息与权力的关系时指出:“信息和美国大众文化的传播增进了美国观念和价值观在全球的认知和开放”;“在21世纪,广义的信息能力可能会成为最关键的权力资源”,“信息革命的最终影响是,改变政治进程,在软、硬权力的关系中,软权力比过去更为重要。”网络外交的出现,使软实力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开始向利用综合力量进行调控。克林顿上台后更加重视“软”力量,把美国式的民主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作为普遍原理在全世界推广。他在20世纪末向国会提交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强调,美国必须致力于外交“,为防止冲突、促进民主、开放市场”等方面花的每一美元都肯定会在安全上得到回报。奥巴马总统则更加主动地出击,把《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称为“美国第一次针对网络空间制定全盘计划”。不难看出,美国政府是要将信息技术优势充分为己所用,营造有利于自身稳定与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危机管理、推广民主和市场开放来塑造信息化时代的全球价值观,增强自身国际影响力,进而巩固和提高国家实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外交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自上世纪末,美国产业结构就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长期以来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钢铁、石油、化工等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以半导体、微电子、计算机、软件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早在20世纪90年代,微软、英特尔公司就已取代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当年的地位,成为美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至今,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伴随着这种变化,一批新的权势人物也涌现出来,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批新的权势人物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将逐渐在美国的政治权力架构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有能力通过参与或资助竞选、游说国会、制造和影响舆论等方式影响美国内政外交的酝酿和制定。鉴于信息技术产业如今在美国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美国政府制定对外政策(尤其是经贸政策和知识产权问题)时势必要考虑这一产业集团代表的利益与要求。 四、信息安全:美国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的“双刃剑”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的提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其“双刃剑”的角色也不可否认。对于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其国家安全和外交活动的影响更是双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安全遇到的威胁日益严重。计算机病毒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传播,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攻击和破坏,对外交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黑客攻击是另一种破坏程序,可给外交人员及国家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国家和地区的安全。近些年来,不单是美国,世界其他主要国家也将信息安全列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如,俄罗斯在2000年9月把国家信息化建设作为其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政府2010年10月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将网络战列为英国今后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网络已经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运转,控制着世界信息流动和国际经济命脉如何切实维护网络安全,各国尚无万全之策,美国也不例外。对西方价值观,特别是人权观的影响愈发明显。批判理论家罗伯特•考克斯指出,社会结构是主体间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建构而成的。人类安全和人权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美国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去“规范”全世界,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且占有越来越突出的位置。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把“捍卫西方价值观”推到外交和国家安全的前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西方一个重要政治理论“第三条道路”宣称的对外政策的两大实质,一是向全世界推广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价值观,二是推行“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主权有限”“主权过时论”等观念。美国在“互联网打上了美国价值观的烙印”。但美国自身也是精英治理与个人自由之间矛盾着的混合体,一边是现实,一边是信仰及理想。“美国价值观”在对外政策(人权问题、个人自由、道德观)方面定调太高,看上去很美,但真正落实起来,困难很多。如屡屡发生的美国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国内,特别是对别国机构和重要人物的窃听丑闻,最有名的是斯诺登揭秘案例,就大大削弱了美国的“道德”影响力。正在逐渐削弱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霸权地位。1999年,约瑟夫•奈在《信息革命与国际安全》一书中,把信息技术革命视为21世纪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保持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的一种重要“软力量”。美国凭借其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方面的优势谋求全球信息化主导权,以获取“信息霸权”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其21世纪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强化其“全球霸权”地位。迄今为止,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领域仍占有很大优势,确立并保持着“信息霸权”。他们深信自身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具有优越性和普世价值,同时对政治体制和价值观不同的国家心存偏见,在不完全了解这些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具体历史和现实国情的情况下,干涉别国内政,制造民族间、国家间和不同宗教间的矛盾,招致了越来越多的不满、嫉恨,为自己催生、培育了越来越多的对立面。一些宗教团体、政治党派、极端组织等也通过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传播不利于、甚至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各种主张。从国家层面来看,全球网络信息空间主要的行为体仍是各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信息安全规范仍然缺位的情况下,各国均设法扩大本国网络空间安全边界来保障国家安全,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合作与博弈并存。美国对此情况显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仍无法摆脱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判断,白宫在2011年5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构建一个繁荣、安全和开放的网络世界》,被解读为既是“合作的邀请”又是“对抗的宣言”。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互联网治理的话语权,从标榜互联网“开放、共享、无国界”到借“网络自由”等抨击其他国家的网络安全治理。这些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其他国家或机构层级的抵制乃至对立。总的来看,美国在信息领域正经历从“霸权”到“王权”的转变过程。对国际关系概念和公共外交带来挑战。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空间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国家主权“”领空”和“领土”等概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利用高科技手段制造和传播旨在削弱、颠覆他国政权的信息、刺探情报或进行洗钱等活动,给国家安全增添了新的防范问题。1965年“公共外交”概念被首次提出并得到运用,该外交策略试图通过现代信息通讯等手段影响其他国家的公众,以帮助外交政策的形成与推行。美国是“公共外交”的有力践行者,白宫大力开展思想文化传播,实施外交战略,在网络信息空间构建“公共外交”的实践场域。但通过互联网频频披露的美国政府之种种劣行,无疑也会损害美国的形象,侵蚀美国透过外交展现的“软”实力和“巧”力量。此外,信息安全“双刃剑”还体现在这些方面:(1)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美国的国家安全正遭受着越来越大的非传统威胁,对传统国家政治治理模式造成了挑战。(2)政府权威受到进一步挑战,个人、企业、非政府组织、恐怖分子、社会运动等都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的重要变量,削弱了美国及许多国家政府对本国事务的控制能力;国家外交政策的合法性在网络上受到更多质疑的同时,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更加困难,对外交议程的控制力也会相应减少,如美国国防部因无法合理解释关塔那摩监狱的虐囚事件而在网上广受诟病。(3)面临更多的国内外问题。美国虽在建立其国际安全体系方面“成就”显著,但用于“国家安全”上的开支增加迅猛,这固然刺激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背负着过多的支出;它既可提高国家的安全系数,同时也增加了易受攻击的“软肋”。 五、结语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政治精英们为了维护国家内部的稳定和发展,巩固和保持其国际超级强国地位,围绕着“国家安全”进行内外战略设计与调控,大力发展信息技术,资助并主导了全球化时代的互联网之产生与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美国政府已经构建了颇为完整的信息安全战略,在其国家安全框架下,从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等多个方面统筹指导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总的说来,美国发展信息技术,将科技创新为己所用,迅速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条有效措施,是使国家信息安全与国家发展和国际地位之巩固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美国虽在建立自己的信息安全体系和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目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它自身在调控信息安全,主导对外政策的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内外因素之制约。从美国自身战略设计的角度来看,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国家信息安全作为支撑美国国家发展的一个庞大体系,涉及面非常之广泛。在对外政策方面,由于国际环境的复杂与多元,加上与国内因素相互交织,任何一个部分出现误判,都有可能使整个系统出现漏洞,使得其他部分和其他环节的工作化为乌有。若一味强势追求自身“信息安全”,既有力不从心之虞,也会增加国际合作的难度,恐生过犹不及之忧。 作者:朱丹丹 单位: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国家安全论文:网络安全视角下国家安全战略思考 一、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带来国家安全隐患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计算机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其开放性和自由性也带来了众多安全隐患,不仅影响了网络稳定运行和用户的正常使用,严重时会威胁到国家安全。因IT系统简单、漏洞较多,网络攻击普遍发生。特别是出于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针对政府部门以及国防、金融、能源等重要部门或行业,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持续性的网络攻击越来越频繁。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黑客宰割的“羔羊”。只要黑客的攻击不停止,网络信息安全的斗争也将一直持续。当网络信息资源成为国家和公众的生命线时,一旦信息网络遭到入侵和破坏,其后果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由此引起的经济、社会动荡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二)信息产业发展滞后带来国家安全威胁。 由于我国在信息产业领域起步较晚,国内一些重要信息系统、关键基础设施中的网络核心设备和关键软硬件长期依赖国外。全球网络根域名服务器为美国掌控;中国90%以上的高端芯片和智能操作系统依赖于美国。这些依赖于国外的核心信息技术产品或服务,一但遭到恶意破坏,我国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情报就有可能被盗取、破坏,这无疑增大了经济安全的隐患,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网络信息化新兴产业的继续拓展,大数据泄露事件时有发生,这将使中国网络信息安全面临更多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三)网络犯罪与网络恐怖主义严重影响国家安全。 网络在迅速改变着这个世界,给社会和人们提供的便利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也越来越猖獗,如利用网络散布破坏性病毒或设置“后门”程序;黑客攻击,偷窥、复制、更改或删除计算机信息;网络诈骗等网络违法犯罪呈现蔓延态势。网络无国界,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跨国犯罪活动日益严重,给打击和防范带来极大挑战。近年来,互联网成为恐怖分子同网络安全保卫组织、反恐机构相互斗争的主要战场。北京天安门、昆明和乌鲁木齐火车站等地严重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网络恐怖主义,是恐怖主义发展的新趋势,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其隐蔽、便利、廉价、远程,攻击范围广,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威胁。 二、加强信息网络安全防护,维护网络主权与国家安全 (一)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进程。 尽管网络空间法治化面临严峻挑战,但始终改变不了依法治网的新常态。因此,必须要强化网络世界的法治思维,加强网络信息化领域的立法工作,执法工作,引导全社会遵纪守法,全方位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进程,促进依法管网、依法上网、依法用网,维护国家安全,建设网络强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对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在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要求,“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二)构建以大数据为重点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出台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数据窃取”和“大数据污染”频频出现,大数据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一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数据的安全;二是要从技术上把控大数据的安全。大数据是互联网安全的核心。建设以大数据为重点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网络安全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全的需要,必须要上升为国家意志,加快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出台。 (三)创新驱动核心技术的研发,捍卫国家“网络空间主权”。 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最根本的就是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具体讲,只有牢牢把握网络、计算、存储这三个重要环节以及操作系统与芯片这两个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才能防止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数据或秘密被窃取、被泄露;才能从源头上捍卫我国的网络空间主权,维护国家安全。因此,必须加快改革创新和技术研发,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惠及民生。制定全面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特别要注重研究、制定发展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各类行业产品,如网络扫描监控技术、数据指纹技术、数据信息的恢复、网络安全技术等等,以自主知识产权掌握网络主动权。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汇聚人才资源。 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努力打造一支政治思想好、技术业务精、忠诚可靠、甘于奉献、作风过硬的强大队伍,为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专家人才、尖子人才、领军人才。 (五)坚决严厉打击网络犯罪与网络恐怖主义,净化网络环境。 防范和打击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在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网络恐怖主义活动上,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集中警力,打集群战,重点突击,确保以最快速度,在最短时间内侦破网络违法犯罪或恐怖主义案件,捍卫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建立国际协作机制,加强沟通与交流,携手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及网络恐怖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共筑牢固的安全防线,力争从根源上铲除恐怖主义。三是加强网络监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从源头上进行管控。 (六)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国际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安全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疑难杂症。世界各国或地区需要更加密切联系,共同维护网络安全,捍卫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我国应在切实保障国家秘密和安全前提下,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积极参与情报交流、技术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共同打击网络犯罪,维护信息网络安全,进而维护国家利益。 作者:曹建萍 单位:中共巫山县委党校 国家安全论文:全球化国家安全管理 澳大利亚的小莫汉.马利指出:影响21世纪国家安全的7个趋势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技术扩散,全球化的民主浪潮,多极化的国际政治,国际体系性质变化,安全概念的变化,冲突焦点的变化。对亚太地区的威胁有两个方面:第一,传统冲突:大国的霸权斗争,成功国家民族国家的膨胀,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经济竞争,大规模毁伤武器的扩散。第二类,未来冲突的新根源:衰败国家的民族主义,文化和宗教信仰冲突,致命的轻武器扩散,石油,渔业和水资源的争议,难民潮和人口流动,生态灾难,恐怖主义.给21世纪的国家构成多重灾难。 全球化对于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不可: 第一,新经济发展过快,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新经济技术标准和关键零部件。目前全世界的芯片绝大部分是美国生产的,这是电脑的核心部件,如果我们在普及网络以后许多年仍不能独立生产,恐怕就不仅仅是让外国人多赚钱的问题了。我国工业的现代化,主要依靠设备进口,工业的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30%,甚至更高。 第二,经济高速增长导致进口依赖度增加。 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科学技术差距在拉大。与日本相比,单位GDP耗能的差距1981年为6倍,现在扩大到约15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一般都在50%-70%;而我国,"六五"期间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还占到32%,"七五"期间反而降到24%。90年代以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化工机电快速发展,对能源和矿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目前中国铁矿石自给率为80%左右,氧化铝为70%左右,铜精矿为40%左右,铬铁矿为40%左右,钾盐仅为6%。2010年14亿人口需要消耗50亿吨标准煤(包括29亿吨原油),8亿吨钢和17亿吨铁矿石。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4种,需要进口2亿吨。到2020年的需求量将是目前2倍,矿产品短缺量为2。5---3亿吨,能够保证需要的仅6种。铁、铜、锰、铬等金属矿产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21世纪中叶除煤外,绝大部分矿产品均需国外资源补充。国内年木材缺口6000万立方米,进口粮食进口5千万吨。大量进口需要大量出口,年增长率不能低于12%,中国占世界出口比重将从3%上升到18%,迫使许多国家让出市场。 能源矿产结构性矛盾突出,石油、天然气资源家底不清,后备资源严重不足,1993年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其中每年石油进口量迅增1000万吨左右,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石油进口依存度,1995年6.6%,2000年25%。2010年30%,2020年50%以上。 2001年我国进口石油7000多万吨,花费200亿美圆。到2005年将缺口1亿吨左右。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1.5亿吨。要生产3.5亿吨钢,需要进口8亿吨原油和3亿吨铁矿石。石油进口超过5000万吨,国内经济运行会受制于国际市场,超过一亿吨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安全。国际石油跨国公司垄断国际石油市场,商业利益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军事利益一致,我国石油安全迫在眉睫。 中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是47%,5年以后可能达到65---70%,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又影响国际市场,没有强大的国家力量支持,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全球化不可能消解国家主权的原因。 第三,国家安全因过多引进外资受到影响。 以高关税特别是提高关税实际保护率的办法,保护国内产业,其结果就是外商直接投资大量进入。比如到2006年我国按照WTO规定,将轿车的关税从100%降低到20%,但是轿车零件的进口关税为10%,这就是以提高实际保护率的办法,促使外国资本进入,以合资企业产品代替进口整车。因此,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就成为最好的"全球化"方式。 至1999年12月底,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076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4201亿美元,占全国20%;工业产值17696亿元,占工业产值的27.7%;涉外税收1648亿元,占全国15%。未来5年以国内市场为代价,每年可以吸收600亿美圆,但外商直接投资不是越多越好。 首先,很难通过合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外国设备过多会冲垮国内机器制造业。 其次,国内关键产业如飞机制造,数控机床,电脑芯片等,会被跨国公司整合和控制难以独立发展。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主导全球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跨国合并,收购和合资形式向全球投资,往往是内部分工的结果,海外合资企业仍然受总公司指挥。中国最大的外资企业是德国的巴斯夫,在中国有9家化工企业,从尼龙,地毯,醇,涂料,维生素,乙烯,染料,乳胶,到分散体,形成系列产品分工体系。国内企业受到行政系统(条条块块)的分割,缺乏内在的技术和生产联系,即使掌握大部分股份,也很难敌得过跨国公司的技术,商业和金融控制。 第三,"国内市场"也不是轻易可以让得出来的。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占领市场意味着最终得到外汇而不是人民币;我们让出国内市场,就要承诺外商人民币利润的自由兑换。目前外商投资的国内人民币利润每年大约2000亿人民币,只有10%左右兑换成外汇汇出,其余留在国内再投资了。数年之后,利润总额将积累到20000亿人民币,相当于2000亿美圆,等于国家外汇储备。如果在突发事件下集中要求兑换,就难免诱发外汇金融货币危机。 外贸依存度的调整 目前美国经济的调整,将影响中国的出口。加入WTO将使中国社会受到全面的国际冲击。国内社会结构与制度,将与国际发生剧烈的摩擦。22年形成的单一经济思维,又不能够把个人,企业和既得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与国家的地缘政治利益统一起来,不能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安全战略统一起来,甚至严重忽视后者。按照目前经济路线发展下去,中国将丧失与美国抗衡的能力。 如果中国在5年以后受到西方全面封锁,经济损失有多大? (一)200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83000亿人民币,按照1:8。3汇率,为10000亿美圆,外贸4743亿美圆,增加31。5%;出口2492亿美圆,增加27。8%;进口2251亿美圆,增加35。8%。顺差241亿美圆。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052亿美圆,增加32。9%;进口1001亿美圆,增加49。3%。加工贸易出口1377亿美圆,增加24。1%,进口926亿美圆,增加25。8%。机电产品出口1053亿美圆,增加36。9%,高新技术出口370亿美圆,增加50%;进口初级产品467亿美圆,增加74%,原油,大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30%。 外贸依存度是以外贸总额除以GNP,为47%。如果扣除加工贸易的重复计算,外贸依存度为35%,全部扣除加工贸易,外贸依存度为23。5%。 外贸依存度是国内非贸易品与贸易品的比价。从发展趋势看,由于贸易品生产率提高快于非贸易品,价格下降得快,所以外贸依存度有下降趋势。1980-1996年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26%下降到17%,新加坡从440下降到356%。韩国从74下降到69%。汇率的升值会提高外贸依存度。 (二)假设中国沿着经济主义自由路线继续发展,不进行重大利益格局调整,国内外资源状况仍旧可以支持5年左右经济增长。假设国内生产总值年增8%,2004年为111553亿人民币,按照1:8。2汇率,为13604亿美圆。外贸总额9196亿美圆,外贸依存度达到67。5%。如果人民币贬值到1:10,外贸依存度达到82。4%的历史最高水平。 出口年增加15%,为4358亿美圆,进口年增加20%,为4668亿美圆,外贸逆差达到310亿美圆。加工贸易年增加15%,出口2408亿美圆,工缴费500亿美圆。扣除加工贸易的外贸依存度是34%。 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年600亿美圆水平,使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家外汇储备保持2000亿美圆。 (三)建议在2001-2004年突击进口战略物资,年增加进口200亿美圆。在2004年底,我国进口总额将增加600亿美圆,为5268亿美圆,外贸逆差扩大到1000亿美圆。国家外汇储备下降到850亿美圆。 (四)假设2005年出现西方全面封锁。加工贸易全部停止。 2000年加工贸易出口1377亿美圆,占出口总额2492亿美圆的55。2%,加工贸易进口1001亿美圆,占进口总额2251亿美圆的44。5%。加工贸易总额2478亿美圆,占进出口总额4743亿美圆的52。2%。 2004年,加工贸易按照年15%增长率,可以达到2400亿美圆的出口。如果全部中断,损失是: (1)外贸总额降低4500亿美圆,出口降低2800亿美圆,外贸依存度降低50%; (2)4000万人失业; (3)国家外汇收入降低500亿美圆; (4)加工贸易全部使用进口原材料再出口,对国内产业没有带动效应,全部中断以后国内只损失20%左右的工缴费,2004年为500亿美圆左右,把乘数效应估计在内,大约1000亿美圆。 (5)2004年的GNP是13604亿美圆,2005年如果继续增长8%,应该是14693亿美圆,现在减少到13693亿美圆,只增长0。6,增长率降低7。4个百分点。如果估计更高一些,大致可以说,由于加工贸易全部中断,我国经济成为零增长。 (五)从美日欧出口大部分中断。 2004年我国出口4358亿美圆,其中一般出口2000亿美圆左右,其中向美日欧出口占60%,1200亿美圆。 美国是我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量20%以上,按照美国统计达到30%。我在美国出口份额中仅维持在2%左右。我对美国的资金和技术也有依赖,从美国进口最多的是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1998年为94.18亿美元,占自美国进口总量的55%),有些难以替代。 日本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1998年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7.9%,日本的资金技术对我也极为重要。 欧盟是我第三大贸易伙伴。1998年占我对外贸易总额的15.1%。 香港是内地第四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1998年占我对外贸易总额的14.1%。 1998年我国外贸的64.3%、约2071亿美元,是与美日欧的贸易(含内地与香港的贸易),我们获得的贸易顺差629亿美元,如果没有这一块,外贸将有逆差193亿美元。 假设2005年对美国日本出口全部中断,对欧洲出口部分中断,影响是: (1)出口减少1000亿美圆。2005年出口在和平环境下可以达到5012亿美圆,减去加工贸易2770亿美圆,一般贸易1000亿美圆,只剩下1242亿美圆,考虑到向其他地区增加出口,可以估计为1500亿美圆,降低75%,大约倒退到1997年的水平,倒退8年。 (2)一般贸易出口的减少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比加工贸易大得多,因为大部分原材料来自国内,有连锁性收缩效应。假设有4倍的收缩效应,即4000亿美圆,相当于32000亿人民币。用4000亿美圆除以2004年的GNP13604亿美圆,经济增长率降低29。4%。 (3)加上加工贸易中断的影响7。6个百分点,共37个百分点。这就是加工贸易中断和出口下降对于国内经济的影响:第一年GNP下降37%,第二年下降更大,假设40%。第三年才有可能有所恢复。 (4)出口产品国内收购额占全国商品零售总额的40%左右,如果降低75%,将使国内总需求降低30%,加上乘数效应,将使国内通货紧缩和企业破产更加严重,失业再增加4000万,共增加8000万。 (六)关键进口供应基本中断 2000年我国进口大类产品是:矿产品245亿美圆,化学品181亿美圆,塑料橡胶164亿美圆,纺织原料和制品166亿美圆,贱金属206亿美圆,机器电器852亿美圆,光学医疗设备82亿美圆。 由于大量引进外国设备,我国工业最先进的部分,设备,原材料和零配件对于进口的依赖程度相当高,在1994年,工业对进口的依存就达到30%,现在可能超过50%。特别是尖端科技如芯片,数控机床,航空航天等方面,在关键部分依靠进口,影响更大。 (七)能源供应受到影响。 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科学技术差距在拉大。与日本相比,单位GDP耗能的差距1981年为6倍,现在扩大到约15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一般都在50%-70%;而我国,"六五"期间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还占到32%,"七五"期间反而降到24%。90年代以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化工机电快速发展,对能源和矿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 目前中国铁矿石自给率为80%左右,氧化铝为70%左右,铜精矿为40%左右,铬铁矿为40%左右,钾盐仅为6%。2010年14亿人口需要消耗50亿吨标准煤(包括29亿吨原油),8亿吨钢和17亿吨铁矿石,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4种,需要进口2亿吨。到2020年的需求量将是目前2倍,矿产品短缺量为2。5---3亿吨,能够保证需要的仅6种。铁、铜、锰、铬等金属矿产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21世纪中叶除煤外,绝大部分矿产品均需国外资源补充。年木材缺口6000万立方米,进口粮食进口5千万吨。大量进口需要大量出口,年增长率不能低于12%,中国占世界出口比重将从3%上升到18%,迫使许多国家让出市场。 能源矿产结构性矛盾突出,石油、天然气资源家底不清,后备资源严重不足,1993年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其中每年石油进口量迅增1000万吨左右,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石油进口依存度,1995年6.6%,2000年25%。2010年30%,2020年50%以上。 2001年我国进口石油7000多万吨,花费200亿美圆。到2005年将缺口1亿吨左右。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1.5亿吨。要生产3.5亿吨钢,需要进口8亿吨原油和3亿吨铁矿石。 国际贸易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关系是这样的:石油进口超过5000万吨,国内经济运行会受制于国际市场,超过1亿吨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安全。国际石油跨国公司垄断国际石油市场,商业利益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军事利益一致,我国石油安全迫在眉睫。 (八)外商撤资可能引发外汇危机 假定2005年爆发突发事件,外商直接投资全部停止进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项目顺差,和经常项目进口方面的逆差,将同时减少600亿美圆,对于国际收支平衡没有影响。 我国已经引进3000亿美圆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真实资本,包括设备,专利,商标和管理,90年代年平均引进400亿美圆。加入WTO的刺激,可以使未来5年,每年可达600亿美圆,5年积累3000亿美圆。到2006年,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额达到8000亿美圆。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与直接开放资本市场相比,被称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大经验。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没有自由兑换,国际投机资本无法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获得巨额人民币,因此无法通过抛售的办法冲击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中国没有被卷入亚洲金融危机。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就没有风险吗?如果引进太多,风险照样存在,只不过时间比较长。 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资本,可以在几分钟内引起大崩盘。而外商直接投资所引起的金融外汇危机,要经过10年左右。主要环节是人民币利润的集中汇出,可能引起境内居民和企业挤兑外汇存款,进一步引起黑市上以人民币兑换外汇,并挤兑人民币。 所谓对外商开放国内市场,是允许其内销产品,所得人民币经过国际外汇管理居批准,可以汇回国外。大约5年以后,外商直接投资有8000亿美圆,按照年内销利润有10%,即相当于800亿美圆的人民币,大约7500亿人民币。汇出的外汇超过了引进的外资。更为严重的是,每年数千亿人民币的人民币利润,有大约90%并没有汇出,而是作为再投资重新投入。至于有多少是卖了土地厂房,多少是进入股票市场投机,无从估计。但5年之后这笔钱的总数达到20000亿人民币,相当于2000多亿美圆,与国家外汇储备大致相等----这就是危机的临界点但如果积累起来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内人民币利润,集中兑换,即有可能触发外汇挤兑。 沿海地区的损失 外贸依存度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还包括 1.投资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比利,工业对于进口的依存度。 2.科技依存度(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产业控制,关键部件在谁手里,新技术开发能力)。 3.资源依存度。 4.金融依存度(美圆化程度,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外债)。 1989---1991年西方对我国经济制裁,停止对华军品贸易和国际贷款。1989年,我国的外贸增长率下降15.7%;1990年又下降3.3%,其中进口下降16.8%。我国经济连续3年低速增长,1989年4.4%,1990年4.1%,1991年7.7%。 西方制裁对于沿海地区的影响尤其大。东南沿海地区指华东华南,福建、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南部,香港、澳门。 不含港澳,1999年有2亿多人口,耕地面积1000万公顷,占全国7%;国内生产总值近3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37%;新增固定资产投资90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32%。钢产量2800万吨,占全国23%;汽车36万辆,占全国20%;塑料324万吨,占全国40%;化纤385万吨,占全国60%;纱184万吨,占全国32%;冰箱530万台,占全国40%;洗衣机635万台,占全国50%;彩电2770万台,占全国60%。 上述计算没有包括直接受到的军事打击。 结论是:如果没有补偿措施,5年以后中国将由于经济原因和文化原因难以与美国抗衡。因此,目前5年的经济文化调整,比未来的军事战争更加重要。如果在经济文化方面失败,等于自我瓦解,军事战争难以取胜,甚至不战而降。如果中国未来不想错误美国的附庸国,就必须坚决尽快进行战略调整。 国家安全论文:高职国家安全教育挑战及对策 国家安全的概念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其含义是保证一个国家的安全不仅是不受外国侵略,而且在国内也要稳定,要反对颠覆。并且随着国家安全的提出,我国有了一个战略性的转折,由时代的“战争与革命”发展成为了“和平与发展”。这样强调了经济战略,使得中国在国际上地位更高。200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讲话中提出: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新形势,懂得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确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和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安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阶段国际国内的形势发展,沿着上述国家安全发展的思想道路,明确提出了要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的要求。这说明我国领导人对国家安全所包括的内容在逐步的扩大。更加确保了我国在不受外国侵略的同时,防止内部矛盾,发展经济的目标。 1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调查的背景 首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然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的安全和统一仍然面临严重的威胁。西方超级大国亡我之心不死,东面的强邻日本也不愿反思侵略历史。特别是,西方超级大国在前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日渐衰微的情况下,把中国看成其21世纪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开始以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周边安全也存在不少隐患。南沙群岛被东南亚小国强占,台湾问题尚未解决,中日东海问题和钓鱼岛争端也日益升级。同时,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空前提高,一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地提出了“中国威胁论”,也使我国国家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当前,国家间的竞争日趋广泛、激烈,当达到白热化的时候,战争就在所难免。因此,歌舞升平之下隐藏着暗流涌动。对于如此严峻的国际环境,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缺乏清醒的认识。其次,20世纪90年代初,走私、贩毒、非法枪支买卖、环境污染、跨国犯罪、经济情报战、疾病的跨国传播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虽已出现,但还构不成战略威胁。但现在这些问题已相当严重。而且“东突”活动猖獗,生物入侵滋生,洋垃圾不断涌入,新的国家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加入世贸组织,在受益的同时,也使国家安全防范更加困难,一些传统措施将不允许采用,安全风险扩大到经济、文化、信息、科技人才等诸多领域。对于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高职院校学生也大多缺乏危机意识。最后,随着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注重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增强国家安全观念已经日益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职院校应当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结合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明确教育要求,努力实践探索,积极推进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为国家保持经济军事优势的同时,也扮演着危及国家安全的角色,如破坏势力通过技术窃密危及国家安全。发达国家还采取人才争夺战略,导致发展中国家大量人才流向发达国家,其中我国人才外流现象很严重,科技安全形势严峻。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快捷传播与自由交流带来了方便,使传统意义的文化继承在全球化模式下失去原有空间,国家和文化边界正在消除,而文化生存是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一旦文化遭遇威胁,必然给国家带来危机。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2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积极健康,但也有种种迹象表明,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还很薄弱。 2.1高职院校学生对国家安全认识模糊 高职院校学生对国家安全还停留在军事、领土、情报这样一些传统的、局部的认识上。对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认识不足,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失序的客观状态。当前,国家安全既包括国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内容,也包括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新内容,200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讲话中提出: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新形势,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确保信息安全,金融安全和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安全。而后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的形式发展,沿着我国传统国家安全发展的思想道路,明确提出了要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的要求。全方位理解国家安全有助于端正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讲国家安全,高职院校学生会自然联想到美国的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以及国家安全机关、军队、警察身上,这种把国家安全等同于情报间谍活动的片面认识,使高职院校学生不能自觉地把维护国家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认为“国家安全与自己无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与日俱增,和平环境使高职院校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放松了警惕,淡化了安全意识,认为“对外开放无密可保”,“和平期间无间谍”等等。由于思想麻痹,造成国家的一些机密被泄露,更有甚者,个别经不起金钱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国家情报,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极为惨痛深刻! 2.2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水平落后,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较为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还处于宣传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国家安全意识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加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要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认识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和保证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现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无法应对全球化对国家安全的挑战。 3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淡薄的原因 1)意识形态淡化的副作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时期,由于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因素,导致我国在外交中陷入孤立境地。为克服此种弊端,改革开放后,在国际交往中日益淡化意识形态因素。这虽有合理性、必然性,但难免导致国家安全意识的降低。2)高职院校学生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在教室、宿舍、食堂中打转转,社会交往很少,缺少社会经验,这就很难接触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自然对其危害缺乏亲身体验,对树立国家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体会不够深。3)学校进行的国家安全教育,与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紧密,缺少针对性,教育方式僵化,内容空洞,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教育效果欠佳。4)由于当今社会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消除,思想政治课内容凝固僵化、空洞抽象,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反感,产生逆反心理,越教育越不信。国家安全教育属于思想政治课,自然也受到株连,不仅不受重视,反而心存抵触,自然就难见教育效果了。 4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对策 4.1抓好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强化责任意识 要教育全体人民同一切出卖祖国利益、损害祖国尊严、危害国家安全、分裂祖国的言行进行坚决的斗争。要从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认识国家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将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渗透到日常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之中。 4.2提高高校教师对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思想认识 没有国家安全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国家安全教育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全、不完整的教育。高校教师要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完成好国家安全教育工作。 4.3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邓小平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国家安全涉及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保障。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但大学生不能没有自己的祖国。高职院校学生要把国家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不做任何有损国家利益、民族荣誉的事。 4.4熟悉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 对遇到的法律界线不清的问题,要肯学、勤问、慎行,弄清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目前,特别应熟悉宪法、国家安全法、保密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出国留学人员守则等法律、法规,做到心中有数。 4.5保持警惕,善于识别各种伪装 有的谍报人员和负有特殊使命的记者,常以你能接受的面孔出现,用交朋友、做学术研究、出国经济担保、旅游观光、新闻采访等五花八门的手段,套取国家机密、科技政治情报和内部情况,对此要保持警惕,识破伪装,避免上当受骗,防止陷入违法犯罪。在对外交往中,既要热情友好,又要内外有别、不卑不亢;既要珍惜个人友谊,又要牢记国家利益;既要争取各种帮助、资助,又要不失国格、人格。要淡泊名利,不受其诱惑。对发现的别有用心者,要依法及时举报,进行坚决斗争,决不让其恣意妄为。 4.6克服妄自菲薄心理,挺直腰板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安全与利益,也有别人没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资源和秘密,还有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等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又是不可小视的大国,虽然在总体上有所落后,又决不是样样落后。要看到我们也有许多世界第一和“中国特色”,有一系列国家秘密和单位秘密。作为中国人,决不可妄自菲薄、悲观失望,在对外交往中要挺直腰板,不卑不亢。 作者:周小翔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国家安全论文: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新媒体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也给国家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和威胁。当前,国家安全教育的主体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这一新形势下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就必须结合大学生的新特点,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基于新媒体环境,文章对高校国家安全的教育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国家安全;大学生 新媒体在为信息的共享和快速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新的威胁和挑战。大学生是新媒体运用最为广泛的群体,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新媒体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探索适应新媒体时代需求,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国家安全教育策略,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视域下国家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新媒体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在于虚拟性和开放性,参与者可打破时空以虚拟化的身份参与社交活动。网络手机的普及和社交APP的广泛使用,使人们拥有了信息和传播的权利。西方国家凭借在网络技术方面的绝对优势,通过网络实施政治煽动和文化渗透,扰乱经济秩序,削弱文化认同,窃取尖端技术和军事情报,对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西方的文化思潮通过新媒体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网络的虚拟化和弱规范性,使一些大学生在虚拟世界里挑战规则,游戏人生,导致法制观念的淡薄和责任意识的缺失。网络世界的无界性使部分大学生缺乏保密意识。 (三)新媒体未充分运用到教育中 高校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没有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新特点,无法达到全面提高国家安全意识的要求。一是部分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部分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还局限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采用课堂灌输、大会宣讲等方式进行,缺乏吸引力,教育效果不佳。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对策 (一)转变国家安全教育理念 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其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高校要及时研究当下国家安全的新变化和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出现的新问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转换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权威式的强制性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者应主动从国家安全教育的施教者转变为引领者和参与者,借助新媒体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增强大学生接受国家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立体化”国家安全教育模式 新媒体为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途径和手段,高校应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建立国家安全教育专题网站,搭建国家安全网络教育平台,让国家安全教育向课堂外延伸。高校要大力支持教师开发具备声、色、光、画等多种表现手段的微课,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途径将知识传送给学生,增强其对国家安全教育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国家安全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三)提高大学生在虚拟世界的内控力 大学生是新媒体应用最为广泛的群体,高校应顺势而为,开设网络安全教育类的课程,开展以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和道德意识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其对信息的思辨、评估能力,构筑抵制不良信息冲击的思想“防火墙”。此外,梳堵结合。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植骨干学生转发、评论有利于国家安全的正面信息。也可通过建立大学生网络信息的监控机制,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 (四)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国家安全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 新媒体时代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协同创新。一方面,要积极联合校内外力量,搭建学校负责、政府督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大系统教育平台,通力配合,共同推进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改革。另一方面,要优化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各部门密切合作,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形渗透相结合,线上教育和线下网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式的国家安全教育平台。 三、结语 作为国家公民,人人都应该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青年力量,代表着祖国未来的方向,因此,更应该利用当下充足的教学资源,了解国家安全信息,掌握相关政策,全面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努力避免新媒体弊端的影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上义不容辞,要继续探索。 作者:王艳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安全论文: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论文 一、海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缺乏警惕性 经调查统计,目前海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在与外国人交往过程中,警觉性不强。对一些从事间谍活动的人员不能加以区分甄别,极有可能在工作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成为这些人利用的对象。有的同学为了练习外语的听说能力;有的虚荣心作祟,将结交外国朋友的多少作为炫耀的资本,工作生活中主动去与外国人搭讪、交朋友,缺乏辨别能力。特别是有些毕业生由于国家安全意识的薄弱,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缺乏警惕,往往在不经意间泄露国家机密,甚至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情报,给国家安全造成重大损失。 二、国家安全教育的缺失,海南省高职院校责无旁贷 (一)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模式老套,滞后于形势任务的变化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高职院校认为,大专生今后主要在一些低端行业就业,接触不到国家核心利益,过多地关注国家安全意识培养意义不大,因此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上。1.国家安全教育流于形式。高职院校对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设置偏少。有的即使开设了国家安全教育课,也主要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教育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依然突出。由于教育主管部门没有作出明确的要求,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而只是零星的散落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并且所占的分量也非常少。2.国家安全教育内容陈旧、浅显。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国家安全教育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相当一部分还是以前陈旧的知识,对于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国家安全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涉及较少。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不能跟上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不能紧贴时代脉搏,自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3.国家安全教育理念落后。在传统的国家安全教育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侧重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即教育学生认清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政策,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施教过程中,有的片面地把国家安全理解为传统安全即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误导了学生。虽然有部分学校教师在授课时较为全面地涉及到国家安全的7个方面,但由于课时限制、自身知识储备等问题也仅仅是浅尝即止、缺乏深度。而作为新时期的国家安全教育应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围绕国家安全的基本内容为学生进行讲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 (二)高职院校国家安全教育配套设施缺乏,学生了解国家安全知识的途径有限 高职院校在国家安全教育方面投入不多,导致配套设施缺乏。我们课题组走访三亚几所高职院校,发现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一块有关国家安全教育的板报、橱窗、横幅或标语,学校网站上也没有开辟有关栏目。学校图书馆有关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的书籍也是凤毛麟角。而且据了解,很少有学校外请国家安全部门或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进行有关国家安全方面的知识讲座,更谈不上建立国家安全教育基地之类的场所。因此,学生除了从有些课堂上能够了解到一点有关国家安全的知识外,其他的途径几乎被堵塞了。 (三)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知识匮乏,国家安全意识淡薄 我们课题组对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的学生进行了一项有关国家安全知识方面的问卷调查。经统计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国家安全认识不全面,国家安全知识匮乏;对哪些行为会危害国家安全知之甚少;对一些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国家安全意识十分薄弱。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国家安全教育受教学内容限制,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内容单调、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二是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身知识掌握不全、缺乏深度,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三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对国家安全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够,再加上国家安全教育一般都不是考试课程,学生没有考试的压力,也就不愿学、不想学。这也是导致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改进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模式,海南省高职院校义不容辞 高职院校作为教学的载体,理应把国家安全教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顶层设计,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努力改进国家安全教育的不足之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切实增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一)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出发点,努力增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课堂是教师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了解掌握国家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舞台,在大力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是紧密相连、互为促进的。学生爱国了,有了民族气节,自然不会干危害国家安全的事,因此,我们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基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保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教育学生不做伤害民族、危害国家的事。要让学生把爱国与维护国家安全等同起来,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爱国的重要举措、作为人生的行为准则、作为平时工作生活学习的自觉。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找准自己人生的目标,正确对待金钱美色,自觉抵制各种诱惑。要加强《国家安全法》的教育和学习,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使学生始终能够做到自觉遵守《国家安全法》,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二)坚持把人生实践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落脚点,努力提高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海南地区的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时间一般为两年半。院校学习后,最终大家都会走向社会,走向实践。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自觉做到在任何时刻、任何场合牢记国家安全利益,能够鉴别间谍的真伪,抵制间谍的诱惑,不叛国、不出卖国家利益、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哪些人是间谍,一旦发现间谍要积极主动向公安机关或国家安全部门报告。通过院校系统的国家安全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走好人生的道路。 (三)坚持把资源整合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切入点,努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将以往涉及到国家安全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资源整合,作为一门系统课程提炼出来,或作为形势政策教育的一部分,并加大教育的课时量,同时将考查课改为考试课,用考试成绩来检验学生关于国家安全知识掌握的程度。加大对高职院校教师国家安全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紧跟国家安全形势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授课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对国家安全知识的兴趣度。同时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堂上的知识。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通过板报、橱窗、横幅、标语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国家安全教育氛围;在学校网站开辟国家安全知识专栏,为图书馆增添相关书籍,外请国家安全部门或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进行知识讲座,协调军队或国家安全部门,组织学生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参观见学。总之,只有坚持多管齐下,努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作者:史金红 单位: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国家安全论文: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论文 一、国家主导 在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政府的主导和舆论的导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对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视,首先体现在无论是在政策的制定,还是具体工作的推进,或者是氛围的营造方面,政府都起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在传承历史文化、凝练民族精神、弘扬主流思想等方面,政府又成为把握方向、为国家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的舵手。在这些国家里,从宏观的学校培养目标到微观的教学内容,从人才培养模式到具体的教学方法,甚至于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师的选拔与任用,都强烈地渗透着国家意志和政府权力。 二、实践为重 国家安全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内容的宣讲和空洞的说教上,那么成效可能微乎其微。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有一个普遍认知,即“学校的课堂教育只是国家安全教育的一个环节”,虽然这一环节很重要,但是课堂教学必须与个体的实践活动有机融合,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了解国情、了解世情,感受课本上难以言喻的真实世界。在坚守学校系统的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广泛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达到从“了解”的程度到“培育”和“形成”良好的国家安全意识。而这一切,绝不是学校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学生提供参加实践活动的可能性。 三、危机意识 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是资源小国,在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强化公民“危机意识”,将“生存”作为全体公民的共同追求。政府不仅要求每一个公民须熟悉本国的历史和国情,还要了解本国与邻国的关系及在亚洲、世界的地位。新加坡的学校教育更是告诫国人:“在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上,新加坡是一个小国,他在充斥着妒意的邻国夹缝中生存,犹如一叶扁舟行驶在惊涛骇浪的大洋上,处境极为危险,稍有不慎,便会船沉人亡。”这种形象的比喻把个人的命运放置于国家存亡的大环境之下,使两者休戚相关。 四、发达国家国家安全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巩固强化政府在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中的决定性作用 国家安全教育是一项必须由政府倡导和推行的全民教育活动。近年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治理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政府管理大学的重点落在管方向、管政策、管引导、管评价等方面。而由政府倡导和推行的国家安全教育正是政府在高校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政府是国家安全教育的唯一的领导者、规划者,也是最重要推动者和实施者,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保证国家安全教育良好效果的坚强后盾。无论是国家安全教育目标的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还是抵御境外意识形态的渗透、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政府在其中都应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首先要把握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方向,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还要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凝聚人心、振奋斗志、促进团结,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辩证看待利用东西方文化成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交融比以往更显频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某些境外背景可疑的外教在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骗取任教学校师生的好感和信任,再进行非法传教;一些敌对组织假借学术机构的名义,向国内高校赠送书籍刊物,企图攻击党的政策、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在部分合作办学的学院中,党团组织被架空,思想政治工作完全被西化的管理覆盖。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在实施国家安全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在增强学生国民意识、珍惜现有幸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要注重拓宽大学生的视野,理性地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学习西方文化中独立自主的精神、丰富的艺术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帮助大学生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心态充分利用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应主动顺应时展的潮流,做到既弘扬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能够借鉴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正确处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3.理论结合实践、显性教育融合隐性教育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侧重于采取正面的、显性的教育方式,主要通过在学校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进行,强调理论的灌输与知识的传授。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可以向学生系统地讲授相关知识,是在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最直接、也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途径。但是这一方法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模式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使得国家安全教育在高校很难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要采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显性教育相比较而言,隐性教育更容易被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接受。事实上,在高校利用隐性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方式也是实现有效教学、应对全球化浪潮、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更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以致用的长远考虑。高校要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刻板的说教转变为知识的熏陶、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引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可“显性课堂教学”。有效的国家安全教育一定建立在对国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真切了解的基础上,因此实践活动是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不能忽视的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不断提升国家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4.针对“95后”特性,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民族若是缺乏忧患意识是危险的,一个国家若是不能居安思危是没有前途的。“95后”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从他们在网上的意见来看,部分学生对我国所处的国内国际形势了解较少,或根本不关心,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因此,帮助大学生正确认清中国的国情和在世界的地位,应成为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多数大学生觉得个人在应对国家危机时所需承担的责任较小,他们往往对个人发展的担忧多于对国家、民族的忧患。这些都表明,当今大学生的忧患意识还不足,亟需通过合理的途径让他们清醒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各种深层危机和严峻挑战,真正形成一种民族的集体危机感。 作者:陈伟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安全论文:国家安全新形势下的国防教育 一、国家安全新形势为推动国防教育提供了新动力。 国防教育作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明确国防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保障措施等,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奠定基础。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围绕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搞好全民国防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爱国拥军热情转化为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协调发展的实际行动,不断深化国防教育成果。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趋势不断增强,对搞好国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新形势的需要,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是巩固国防,促进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必须围绕时代主题和形势任务,树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国防观。要着眼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加强国家安全新形势教育,普及和深化国防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观念,树立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观念,树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观念,树立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观念,切实打牢建设和巩固国防的思想根基。 把国防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与国防教育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共同推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国防教育,调动各层面、各类群体的积极性,依法开展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形势教育,把国防教育成果转化为企事业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员工素质、履行国防职能的实际成果,转化为双拥共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实际行动,增强国防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齐抓共管,按照《国防教育法》规定,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国防教育办公室组织协调,军地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认真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国防、关心国防、献身国防的积极性。统筹国防教育与城市文化传播,把国防教育融入城市历史文化宣传活动,在弘扬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强化公民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国防意识。 二、国家安全新形势下深化国防教育的新举措。 虽然我国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带领全国人民攻艰克难,稳中求进,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伟大征程,全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信心更加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充满期待,强国强军、巩固国防已成为全国人民的普遍共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为强化国防观念,加强国防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要丰富载体、更新手段、创新举措,加强思想引导,开展舆论宣传,注重实践培养,突出工作重点,使国防教育与时展合力合拍、同频共振,为建设强大国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要借助新兴媒体开展国防教育。要适应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深刻改变,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改变的新形势,用好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国防教育,开办国防教育网站或网页,建立新型国防教育宣传平台,把国防教育题材融入游戏、动漫、微视、微电影等,积极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国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扩大国防教育传播范围。同时,要准确把握信息网络全球化、普及化、开放化的特点,树立保卫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意识,重视网络空间对国家发展和安全构成的严重威胁,自觉维护网络信息安全〔1〕。 (二)要发挥红色阵地作用促进国防教育。要充分发挥我市的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发挥好西满革命烈士陵园、和平广场、江桥抗战纪念馆等国防教育基地作用,搞好国防知识普及,开展生动形象的国防教育。组织机关干部、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参观“江桥抗战”公园和“江桥抗战”纪念馆,观看抗战纪录片,重温抗日将领马占山将军指挥黑龙江省防军在泰来县江桥打响中华民族抵御外族侵略、有组织具规模的抗日第一枪的悲壮历史和光辉战例,深刻缅怀抗战壮士,见证历史、激励斗志。 (三)要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引领国防教育。要利用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八一、十一、8月15日“齐齐哈尔和平节”等节日深化国防教育。进一步明确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深切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四)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国防教育。要通过“鹤城读书月”、“道德讲堂”、“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建立以人武、专武干部为骨干,以民兵为主体的“为民服务队”,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传播志愿服务理念的同时,增强人们的国防观念,强化国防意识,使国防教育由“虚”变“实”。通过修建国防路、栽植国防林、建立国防教育基金等形式,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搞好国防教育。选树部队、人武干部、退伍军人中的先进典型,开展国防教育宣讲、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国防教育氛围。采取每周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每天播放国防知识,每天发送国防教育短信等形式,搞好社区国防教育宣传,使国防教育向基层延伸〔2〕。 (五)要突出工作重点推动国防教育。抓好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要把国防理论、国防法规、国防战略等列入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计划,重点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党的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论述,强化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理念,提升从战略层面认识和思考国防建设的能力〔3〕。抓好青少年学生的国防教育。要把国防教育纳入学生素质教育之中,把国防教育同学校德育、素质教育同步推进,利用与部队共建的平台,开展军校国防教育共建共管共育活动,向学校派出军训教员或国防教育辅导员,结合“军营开放日”,组织学生参观部队荣誉室、队史馆、训练场,观摩官兵训练,感受军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举办“强军梦、鹤城梦、我的梦”系列主题活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学起来”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励爱国热情。抓好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国防教育。着眼牢记使命,强化职能意识,围绕高举旗帜、听党指挥这个根本,突出抓好职能任务、形势战备、战斗精神等教育,进一步增强他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使命意识。认清国家安全新形势,汇集各方力量,深化国防教育是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统筹兼顾、与时俱进,在深入开展国防教育中,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唤起人民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为巩固国防、强国强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李志涛单位:哈尔滨铁路局人民武装部齐齐哈尔民兵教导队 国家安全论文:比较分析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在我国的完善 [摘要]通过综合考察西方国家的安全审查制度的历史和具体实施情况,基于国家安全因素对外资进行审查主要包含三种实施模式:独立型外资国家安全查、嵌入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和联合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在外商投资准入逐渐宽松化的背景下,对外国投资进入我国加强国家安全审查是非常必要的。文章主要通过对三种具体实施模式的比较结合我国《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草案)的突出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重点关注研究结果在我国的实施可行性从而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家安全;外商投资;审查模式;具体实施 针对外国投资进行国家安全审查而设立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是各国从本国的根本安全利益出发,为平衡资本流入对本国造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而采取的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或禁止措施从而有效管理外国投资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反映了一国对待外资的政策和价值取向,更是投资东道国行使国家主权的行为,在目的上具有维护国家安全这一正当性,在审查结果上具有强制性。 基于国家安全原因对外资进行监管从很久以前就开始进行。目前西方社会关于外商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有两种立场:一种立场认为对于外商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尤其是针对主权投资的审查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主要针对依据政治目的或者受政治目的影响的投资以及对国内经济将会造成重大挫伤的投资;另一种认为外商投资是一个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商业问题,能够使西方国家在经济上获益,它的政治目的被过度夸大了从而限制了全球化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国家应当充分发挥的是管理职能而不是参与职能。国家安全审查应当有明确的界限。 通过综合考察西方国家的安全审查制度的历史和具体实施情况,基于国家安全因素对外资进行审查主要包含的是三种实施模式:独立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嵌入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和联合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其中以美国为主的独立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模式主要是指针对国家安全方面建构了单独的制度体系。体系中明确规定了独立的审查主体、独立的审查程序、独立的审查决定、独立的审查依据等。以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嵌入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模式是指将国家安全审查嵌入一个总的监督管理体系之中,国家安全仅仅是监管审查部门在进行监管审查时考虑的一个因素。以德国和法国为主的联合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模式是指国家安全审查与其他监管联合在一个制度体系中,目前比较常见的就是将国家安全与公共秩序联合的外资安全审查。 本文主要通过对三种具体实施模式的比较结合我国《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草案)的突出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关注研究结果在我国的实施可行性从而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提出建议。 1独立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模式 11美国国家安全审查独立的机构――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成员由9个部门的领导构成:分别是财政部、国务院、商务部、国防部、司法部、国土安全部、能源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与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其中,任命财政部部长为委员会的主席,委员会的活动中还有5个部门是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分别是经济委(经济指导委员会)、国安委(国家安全委员会)、国经委(国家经济委员会)、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和国土委。国家情报局的主任和劳工部的部长是委员会的当然成员,但不享有投票权。 12美国国家安全审查独立的程序 美国《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规定的安全审查程序分为申报、通报、初步程序、调查程序和决定程序。一是申请由任何一方自愿地向委员会提出或者向委员会的任何成员部门提出审查要求。该条体现出当事人的申报适用的是自愿申报的原则。此外,法律还规定:如果发现交易损害了国家安全然而之前却并没有申报,总统有权指派司法部授权给该地区的法院分离交易。二是初步程序就外国投资者提供的资料进行基础性审查,为期30天。三是调查程序对国家安全将会产生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有损害的威胁而不能够缓解的外国投资进行。适用于以下投资:其一,初步程序进行过程中和之前的外国投资对国家安全造成了损害却不能够得到有效缓解的外国投资;其二,该投资交易是外国政府控制的交易;其三,在美国基础实施中的外国投资,如果外国投资委员会认定能够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损害,该损害不能够被初步程序中提供的措施缓解的;其四,牵头机构提出、外国投资委员会同意应该实施调查。四是针对并购交易的处理方案外国投资委员会应当在调查结束后提出建议并向总统汇报。调查报告交到总统手上后,总统需要在15天内做出决定。如果并购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或有构成威胁的潜在风险已经被证据所证明,总统有权停止并购活动。 另外,外国投资委员会在审查实践中还将根据投资公司的股权构成、国家补贴程度和透明度判断并购交易是否受到外国政府的控制。其中股权构成的方面,法律规定,如果美国公司的股权被外国政府控制的公司占有超过10%、拥有了公司的否决权、董事会成员中的一员或者有重要职位的任命权利等就可以被认定为“受到外国政府控制”。国外企业与政府关系密切有一个象征性的标志,那就是国家补贴,政府控制的风险就通过国家补贴的程度来体现。因此,是否受到外国政府控制,国家补贴的程度是判断的重要因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审查实践中,针对中国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缺乏透明度产生的担忧,外国投资委员会要求中国国有企业自担向其证明不受政府控制的举证责任。 2嵌入型国家安全审查模式 嵌入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模式现今被比较多的国家实行,表现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澳大利亚、加拿大所采用的将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嵌入一个更大的审查监管体系之中,没有单独的国家安全审查体系;二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多实行的外资批准制,将国家安全审查嵌入外资批准体系当中来综合平衡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笔者认为第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我国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更加具有借鉴的意义,因此仅分析澳大利益和加拿大两个国家为代表的嵌入型国家安全审查模式。 加拿大没有独立的国家安全审查体系,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仅仅是净利益审查制度框架体系下额外的补充。因为根据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无论是绿地投资还是外资并购,不管外投资的额度有多少,都是在外资安全审查的范围之内。以主权投资规则为例,加拿大现有关于主权投资的规则不多,且都需要与净利益审查规则相结合。比如新《投资加拿大法》在判断国有企业的投资是否会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害时用实质性的事实标准即净利益标准而不仅仅是通过法律形式来判断。再比如《国有企业指南》明确列举出的对国有企业投资审查的净利益标准。其中加拿大对于国有企业有责任向主管部门证明其投资不会给加拿大国家安全带来损害的规定和美国一样隐含着国有企业有主动证明其投资不会损害东道国利益的责任。加拿大的净利益审查制度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在许多方面已经涵盖了国家安全审查的内容,因此有学者认为再进行安全审查就变得没有必要。 综合看来,嵌入型国家安全审查实施模式中重要的并不是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本身,而是该制度所依托的体系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出国家安全审查的职能。 3联合型国家安全审查模式――相同模式下的异与同31异――对于资本自由原则的遵循不同 根据德国现有的条文,结合欧共体条约第46条和第58条。一方面对于公共安全和秩序的理解应当不违反资本自由的基本原则,对外国投资进行审查或限制仅仅是设立企业自由以及资本流动自由的例外规定即对于外资并购的公共安全审查不能违反欧共体和德国关于资本自由的规定。另一方面,就像有学者所指出的,“对社会的根本利益造成实质性和充分的严重威胁”表达了限制措施只有在例外情形下才可以采取的态度,并且这里的公共安全和秩序并不属于行政法上定义的广义的公共安全和秩序中的特殊情形。而法国则不一样,一直以来相对持谨慎态度的外资准入政策,保守的外资审查制度屡次被欧盟委员会要求修改外资并购审查制度。笔者认为原因就在于法国在外资并购领域规定的审查制度模糊并且不可预见,很容易被滥用,导致侵蚀欧共体条约资本自由的原则。如果说将德国的国家安全审查界定为资本自由的例外,那么法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可以界定为模糊的资本自由限制。 32同――欧共体条约的遵循和国防利益的保障 目前,欧盟委员会对外国投资的审查与其成员国国内对外国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的关系实际上是并列的,某些方面还是重复的。只有特定条件下,欧盟委员会才会依据《欧共体并购条例》审查该外国投资。 在2009年生效的《里斯本条约》中要求将欧盟地区的投资政策的管理职责逐步由欧盟成员国转移到欧盟委员会,目的在于尽快实现市场一体化的目标从而加快欧盟这个超国家组织一体化的进程。事实上,对并购交易的审查权在外国投资者向东道国申报之后,即使有些外资并购未达到欧盟委员会规定的审查标准。审查权限在“经过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成员国审查”或者“有一个及以上的成员国要求欧盟委员会对该项并购交易进行调查”两种情况下,方案仍然可能会被移送到欧盟委员会。欧盟委员会审查权的扩大将同时增加成员国的遵循内容和外资国家审查制度的相似性。 4我国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新型实施模式 41拟出台《外国投资法》 现阶段,我国的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尚处于初级阶段,完善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并未建立。在2015年年初公布的《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草案)第四章对国家安全审查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包括国家安全审查的审查机关、审查程序、决定类型、安审措施、法律责任等。在2011年《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规定》和《反垄断法》中对国家安全审查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在草案中被纳入了外资基础性法律,法律位阶上提高了法律层级,具体实施上细化了实体标准和程序标准从而增强了可操作性,可以说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42我国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新型实施模式 《征求意见稿》对外国投资同时实行准入许可和国家安全审查,外国投资准入制度要求对禁止或限制外国投资的领域依据特别管理措施目录实施管理,其中对限制外国投资领域的外国投资实行准入许可。长期以来,我国采取全面管理的模式审查外商投资项目。从维护经济安全、保障公共利益等多方面全面核准一直是我国政府管理部门的审查方式。在实施方面,准入前国民待遇是我国履行国际条约的承诺,与负面清单相结合是我国具体的实施模式,意味着我国过去针对外商投资的全面审查模式将会被废除,同时对禁止和限制外国投资的领域通过特别管理措施目录实施准入管理。 43我国国家安全审查的新型审查程序 《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了自愿申报,第三方申请和强制申报三种提起审查的方式。《征求意见稿》第52条规定,“向国务院外国投资主管部门提出安全审查申请之前,外国投资者可就有关程序性问题提出预约商谈的请求,提前沟通有关情况。”第34条就“准入许可和安审的衔接”做出了详细安排,第35条规定,安审期间不计入准入许可审查的30天之期限。《征求意见稿》生效后将会形成包括准入许可审查、反垄断审查与国家安全审查三审查并进的外资管理体系。 5《征求意见稿》的不足和借鉴 从各国的规定对比来看,国家安全审查标准都具有模糊性的特征。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相比,《征求意见稿》所列的因素涵盖范围更广也更为具体,不足之处就是没有从总体上对国家安全的概念进行界定。而是通过兜底条款将自由裁量权全部赋予联席会议,确定性稍显不足,透明度略显欠缺。具体来说《征求意见稿》虽然规定了一般性审查和特别审查的期限和简单程序,却未明确决策方式。联席会议审查意见的最终形成,是采取“一致同意”原则还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并未明确,联系会议成员是否具有一票否决权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决策程序具有模糊性和争议性。再者《征求意见稿》只规定了国家安全审查机构的职权,没有明确监督制约机制,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缺乏制约,可能对投资者信心和我国投资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笔者建议在对审查标准进行列举之前,可以根据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对国家安全的概念首先进行原则性界定。可以借鉴美国的实施方式明确规定采用“一致性”原则的决策机制。美国赋予了总统一票否决权,我国可以赋予总理一票否决权,使整个决策流程更加明确透明。可以设立预申报制度,鼓励交易各方在提交正式申报以前咨询审查机构并在适当情况下提交申报草稿或其他适当文件,以帮助交易各方了解交易内容并确定交易方应当提交的其他信息。 国家安全论文: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困境 摘要:进入21世纪,多维化的国家安全威胁使中国各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问题日渐凸显,仅将大学生国防教育等同于国家安全教育的做法已无法满足国家安全教育现实需要。本文根据黑龙江省部分高校实证调研,统计并分析国家安全问题多维化时代下我国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所处的困境,为新形势下完善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问题意识提供数据分析与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教育;困境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安全”和“国家安全”两个概念是解读国家安全教育的核心。所谓“安全”是指某一安全指涉对象处于没有危险或者虽有危险但有充分的应对手段的状态,具体包括安全的指涉对象,威胁的来源、应对威胁的手段、应对威胁的行为主体等几个因素,简单地说就是谁的安全、威胁是什么、应对威胁的手段、谁来应对威胁。 “国家安全”是一国最根本的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或者有充分的应对手段来应对危险的客观状态。国家安全的指涉对象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国家核心利益。 国家安全威胁的来源包括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传统安全威胁指的是外部武装入侵或者武装入侵威胁,应对手段主要为军事、政治手段,行为主体是国家。而非传统安全威胁则包括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等各个领域,如果说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外部敌对军事力量,那么,非传统安全威胁则既可能来自于外部,也可能来自于内部,甚至内部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外部威胁的勾结。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主要手段则为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行为主体也相应的多元化,每个公民、每个企业、每个公民组织都应担负着应对各类非传统安全威胁,以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民族、宗教、国际金融风险、互联网黑客等长期以来被列为“低政治”范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威胁着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国家利益。应对此类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手段亦有所改变,由原有的单一军事手段渐渐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软、硬实力的增强,每个公民,特别是作为信息技术时代主角的大学生都已成为国家安全的行为主体。 面对多维化发展态势的国家安全问题,丰富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势在必行。有效的国家安全教育一方面能够培养大学生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的使命感,使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时刻具备对不同国家安全威胁的警惕性和责任意识,以自己的言行维护国家安全;另一方面使大学生具备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保持警惕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能力,绝不能成为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助力者。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本文通过对部分高校学生及教师的问卷、座谈及访问,了解到各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形式及课时等教育现状,同时窥见,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如大学生对我国国家安全常识有大体了解,但个别同学还存在着盲区和误区,暴露出安全常识知识掌握还比较碎片化,不够持久与系统;在国家安全问题多维化时代条件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供给虽然存在但还不足,未能提供足够的理论工具帮助理解国家安全问题,使大学生虽对国家安全热情关注但却无法从高校课程中系统掌握相关知识。以下分别从大学生国家安全常识的了解、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开展、国家安全意识的养成三方面内部存在的矛盾入手,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展开分析: (一)大学生国家安全常识――基本了解与理论碎片的矛盾 国家安全常识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其详细内容缺乏深刻的了解与感悟,一部分大学生未能站在时代背景从当今国际环境角度审视国家综合安全,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由于政治与军事与大学生生活存在一定距离造成大学生潜意识中认为国家安全与自己关联不大,国家安全意识不足,缺乏历史使命感与自我责任感。 调查问卷中96.5%的学生认识到国家安全包括传统安全及非传统安全;3.5%的学生将领土主权安全问题看成是我国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唯一因素,忽略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环境问题、生态问题、金融秩序问题等各个维度的综合安全问题。5.7%的大学生认为当前我国的国家安全威胁是以敌对武装力量入侵为主的传统安全威胁,安全威胁的主要行为体是军队或国家,主要解决手段是军队;而并未认识到民族分裂势力、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洗钱等构成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同时也未考虑到应对每个公民、企业、组织经济实力是就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主要行为体,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的健康稳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等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增强是解决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有效手段。 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理论的核心四要素,即国家安全的指涉物、国家安全的威胁来源、应对国家安全威胁的手段、应对国家安全威胁的行为主体有基本了解,但并未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 (二)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供给不足与两轨平行的矛盾 国家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必须认清境内外形势,基于地区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探索与运用各种教育渠道,并融合互动,形成新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合力。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实际进行过程中诸多渠道各自为阵,在内容实践形式等方面没有实现有效的融合与衔接,缺乏整体目标统筹与详细规划,各活动与各环节错位缺乏有效协调。 大学生国家安全常识之所以不够系统化、理论化与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供给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 调查显示,59%的学生指出自己所在学校并未开展过专门的国家安全知识教育;94%的学生认为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形式仅为开设军事理论课,并未开设专门的国家安全教育讲座;76%学生反映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未能提供足够的理工具来帮助理解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并未将热点的国家安全问题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立国树人、巩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但国家安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轨平行”现象严重。据调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多维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脱节严重,并未完全融入高校教学实践之中,因此缺少为大学生提供持续的、系统的、多维的国家安全教育,使许多学生仅通过网络、电视媒体等途径掌握国家安全教育的碎片化常识。 这一困境的有效解决途径之一就是尽快按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及特点梳理整合相关内容,结合我国国家安全威胁的新形势、新特点,从情感、理论、历史与现实等各个角度探索将国家安全教育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教学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多维、系统化的国家安全教育,使大学生更全面、准确地看待我国的国家安全问题,并为应对我国所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热情关注与无所适从的矛盾 多元化文化背景、多元化的价值观、高速发展又日益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安全问题本身的敏感性、复杂性,使大学生在国家安全问题上表现出热情关注却又无所适从的内在矛盾,并由此产生诸多困惑。 调查显示98%的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大部分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比较关心,认为自己与国家安全有一定关系,但因目前了解相关知识的途径单一、掌握知识碎片化,所以接受效果不好,缺乏系统性与持续性,特别是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介不能提供理解国家安全问题的基本理论工具,使大学生出现无所适从的心理。因此,高校应努力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到各门课中,使国家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应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国家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在认清国内外形势基础之上,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探索与运用各种教育渠道,融合互动,形成新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合力。 国家安全论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 摘要:“丝绸之路”是起始于汉代中国,贯穿中亚,并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诸多国家和地区的商业贸易路线。2013年9月,国家主席出访中亚哈萨克斯坦等国期间,提出了与中亚等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议。虽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相关国家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但其主要意义至少指向中国的西部开发、经济增长、国家开放、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等多重战略目标。多元战略目标及其战略意义的汇集,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容低估的影响,而且对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格局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地缘政治;国家安全 2013年9月间,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四国,并出席了G20峰会和上合组织元首峰会。出访期间,在全面与系统地阐述中国新一届政府的中亚政策时,强调中亚各国应由其人民自主选择国家发展道路,倡议中国和中亚国家应在基于“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原则的基础之上,运用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包括了中亚和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它的东边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亚太经济圈,西边则是正在走向经济一体化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因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不仅对中国和中亚的经济发展,乃至全球经贸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汉代中国,不仅贯穿古代中亚各国,并由此连接古代亚洲、非洲和欧洲诸多国家和地区的商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一词,其最早来源于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虽然经这条路线运输的货物品种众多,但以丝制品的影响最大,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广义上讲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而从狭义上讲则是指陆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及古时西域诸国,穿过中亚和西亚,抵达北非与欧洲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自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之后,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辟的这条道路,来往络绎不绝,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各国和地区的政治交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随后,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和北非,东边则到达了韩国、日本,从而将东亚、中亚与中东和地中海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亚洲、欧洲、非洲各国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如果说“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地区与社会间互动交往的表征,而且是一种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象征,那么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及其建设,就更应包涵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是“传统的再发明”。[1]这正如主席在演讲中所指出的那样:两千多年前的张骞出使中亚,不仅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方,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因而为促进古代不同民族与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还明确指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方向,即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沟通等方式,实现以点带面,从线到片,从而逐步形成相关国家和区域间经贸的大交流与文化的大合作。由此可见,在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之时,也是借鉴了古丝绸之路的原有涵义,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必须对该经济带的区域特征做一区分。有学者认为,根据该区域特征可以划分为功能有所差异的三大区段:一是中亚经济带,包括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二是环中亚经济带,其涵盖了中亚、俄罗斯、南亚和西亚等国家;三是亚欧经济带,涵盖环中亚地区、欧洲和北非等国家。并对以上三个经济带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发展水平进行了一番较为细致的研究和定位。[2]这应该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特征一种比较细致的划分。 顾名思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以提升中国与处于此经济带中相关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是一个经济设想,它冠以‘经济带’之名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意味着它以经济利益为基本追求。不过,它的具体所指还不明确。”对于中国而言,“它是指为中国西部省份提供一条运输通道?或是一个商品销售市场?亦或是一个投资市场?这些问题还未解决。”[3]而对于相关国家来说,如何将自身的发展与区域间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等方面与中国的经济带发展的整体战略尽量一体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由于与经济带有着相关利益的国家和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巨大差异,以及与中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交流程度的深浅,因此如何协调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处理好相关国家的切身利益等问题还有待于解决,也急需官方、学界与社会组织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些都是目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地缘政治 虽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相关国家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但其重要意义并不仅仅限于从经济层面来理解。从当下来看,经济意义甚至并不是最主要的。总体来说,经济带建设的主要意义至少指向中国的西部开发、经济增长、国家开放、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等多重战略目标。多元战略目标及其战略意义的汇集,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从历史上看,中亚历来就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就曾指出中亚是全球战略竞争的决胜点,谁控制了中,谁就控制了世界。尽管在目前全球化的时代,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所驱动的地缘经济的巨大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亚传统的地缘政治价值,[4]但由于目前国际局势的复杂性,以及中亚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中国当下及未来的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就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中亚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杰出的地理学家亚历山大・洪堡于1843年提出的,但一直以来学界对其所包含的区域有不同看法。根据前苏联官方的定义,即仅指其下属的五个加盟共和国,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由于前苏联时期的这一界定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使用和承认,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本文所探讨的中亚范畴也以此为准,所分析的地缘政治势力与影响基本以此为大致范围。 从历史的长时段维度来看,中亚地区历来就是多个民族、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和多个政治势力与团体激烈角逐与控制,并互为影响的重要场所。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国际战略格局和区域性战略力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重返中亚,以及历史上本身的复杂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中亚地区的形势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形成了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的“三股势力”。这几股破坏势力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严重危及到中亚各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而且也对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产生了严峻的影响。 从宗教极端势力的破坏性看,虽然中亚各国目前的政治局势还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与恐怖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到中亚各国的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不仅如此,在中亚各国下层民众盛行的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与各国政府坚持世俗化政治制度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显,“由此形成的极端宗教势力是当今中亚各国现今政权的最大敌人。”[5]国际恐怖势力的危害则更多地表现为与宗教极端势力的交织。从前苏联解体后获得独立的中亚各国,伊斯兰教的信仰和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表现出“回归”与冲突两种不同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普通社会民众对民族传统的认同和社会政治精英的政治理念,以及世俗观念与传统宗教乃至极端主义之间的对抗。因而,以宗教名义为幌子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与组织的破坏活动不仅会严重危害中亚各国的政治安全,也必将严重影响国际局势的发展与走向。[6]而多民族混居的现象则势必影响到中亚各国的政治与社会稳定,也给民族分裂势力带来了可趁之机。从历史上硭担中亚各国间就经常发生民族与人口迁移事件,而且时常从一个被迁居国家又迁移到另一个被迁居国家。这种现象固然有助于迁居民族和人口得以谋生,同时保存其固有的民族文化传统,但也严重威胁了被迁居国家的生存环境,并由此带来民族、宗教与生存等方面的深刻矛盾。因此,这种跨国与跨民族混居的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与宗教和生存与发展等种种问题是中亚各国必须面对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畅通、维系产生挑战,也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带来相对严峻的考验。”[7]与此同时,这三股破坏势力也给中国西部的开发与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 为了消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的不安全与危险的因素,中国应首先在大力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前提下,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国内尤其是以新疆为核心的西部区域与中亚国家的经贸联系,以实现彼此经贸的共同发展。其次,在文化与宗教方面加强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中国西部的许多少数民族不仅在族源、民风、文化、宗教与生活习惯等方面与中亚国家有着相当的共通性和共融性,而且从历史的角度看也与这些国家出现过多次的文化、宗教、民族的大融合现象。[8]这正是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充分加以开发利用。第三,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亚在中国西北边疆的国防安全与周边外交的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然应从中亚地区率先启动。由此可见,中亚地区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目前,“中亚地区已成为中国的核心利益区之一,是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屏障和经贸、能源战略合作伙伴。”[9]到2013年,中国不仅与所有中亚国家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且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建立了密切的政治与安全协作关系,从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供了相当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中国当下经济发展,尤其是地缘政治的意义就在于:一方面,在经济意义上不仅有助于西北摆脱被支援与被扶贫的地位,促进西北经济的大发展,而且也有益于中国与中亚和西亚形成政治上的“命运共同体”和经济上的“利益共同体”,这无疑有助于中国西北的边疆安全。另一方面,在文化意义上也有助于中国与中亚和西亚等国家加强彼此的了解、沟通与互信,进而清除“三股势力”在中亚和西亚的生存环境。同时,在政治意义上还能增进中国与中亚和其他地区国家的“政策沟通”和深度合作,共同反对“三股势力”,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措施维护彼此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10]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国家安全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打造一条连接亚欧国家的陆路经贸大通道,以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来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交流与全面合作,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其主要涉及了中国、俄罗斯、中亚五国,以及欧盟等国家,这其中,中亚五国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合作国家。不过,由于前苏联解体后独立出来的五个中亚国家自身的情况,以及其所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再加上中亚自古就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极易引起一些力图谋求世界霸权和自身利益的国家与国际势力对该地区的觊觎。因此,给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边境安全、能源安全、反恐安全等都带来了严峻的困难与挑战。 从上世纪末至今的十多年时间里,美国、日本与俄罗斯等国都陆续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的方案和计划,力图主导中亚等地区的事务。如美国于1999年通过的“丝绸之路战略法案”、2005年提出的“大中亚”计划、2011年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都是通过支持中亚、南高加索地区与南亚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独立,以及地区发展与民主改造,以此来致力于推动中亚等国家建立所谓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制,并企图在这些国家设立美国的军事基地,进而建立由美国主导的中亚和南亚新秩序,进而削弱与遏制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日本于1997年和2004年两次提出所谓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也将中亚和高加索地区摆在日本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位置。日本政府认为,日本应该帮助中亚各国加强彼此间的经济合作,以便这些国家能有效地进入国际市场,实现一体化,以此达到在此过程中强化日本在中亚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影响力的目的,进而形成对中国的战略遏制。俄罗斯也希望重返中亚,于2011年10月提出了建立欧亚联盟的构想。其设想是由前苏联的各共和国建立一个类似欧盟的超国家联合体,即所谓的“欧亚联盟”,作为在欧洲和亚太地区间桥梁,成为世界多级格局中重要的一级,从而达到与美国、欧盟和中国三大中心平起平坐的目标。①显然,美、日、俄等上述战略意图和计划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非传统安全等方面都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由中国政府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与美、日、俄等国意欲实行的方案,可以看出其主要区别在于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是中国与经济带相关国家经贸共同发展,文化交流、国家互信,并不追求中国在此地区的主导力量,而美、日、俄等国则寻求在此地区的主导影响,并进而遏制中国。因此,美国等国家对中亚等区域事务的介入不仅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产生了严峻的挑战,而且也严重威胁到中国的边境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平衡各方面的力量和利益,以确保“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顺利实行和国家利益不被侵害。 能源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则与国家的能源安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正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和最稳定的国际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市场。据统计,2012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8%,而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全面提升,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毫无疑问将进一步加深。但目前中国石油进口的约三分之二以上来自于政治局势动荡的中东与非洲地区。不仅如此,中国石油进口线路主要是依靠海运,即通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线路,这形成了所谓的“马六甲困境”,而一旦国际或者此地区的局势恶化,势必将严重影响到国家的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而中亚地区作为世界三大能源中心之一的主要供应地,不仅可以为中国的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与中亚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提供一个良好的国家战略利益互补格局,而且可以通过中亚国家以陆路渠道的方式来获取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以便减少我们国家对海路运输能源渠道的依赖程度,借此实现中国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战略目标。②由此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 此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与国家的反恐安全战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所覆盖的中亚和西亚等地区长期以来盛行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这严重威胁到该地区的和平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与上述“三股势力”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东突”势力则是目前我国反恐维稳的主要目标。从保障国防安全的角度来看,由于西部地区与十几个国家接壤,存在着边界争端等不稳定因素,因此该地区就成为我国国防力量布局的重心,而通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与中亚及周边等国家可以加强政治上的互信、经贸上的往来和文化上的交流,并联手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分子“三股势力”,以及危害西部社会稳定的“东突”势力,消除非传统安全威胁,以保障我们的国防安全和边疆稳定。③因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加强中国与美、俄等世界上主要大国以及欧盟等国际组织和中亚各国之间的政治合作,特别是在维护区域稳定和反恐等问题上的密切合作,从而有效保护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大国之间的根本利益,而且“为各国营造良好的周边政治、国防、民族环境,也对稳定国际政治局势和地区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1] 总之,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不仅可以消除危及国家安全的隐患,从而保障中国经济区域平衡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而且也有助于中国与经济带相关国家,以及美、俄、欧盟等世界主要大国和国际组织形成新型外交关系,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不容低估。 国家安全论文:保障国家安全要强化底线思维 【摘要】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全力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全力化解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的内生风险,使国家安全工作不仅成为防御性的钢铁长城,更要成为实现现代化、推动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建设力量。 【关键词】国家安全 中国梦 人民安全 2017年2月17日,在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努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安全保障”。古今中外的经验都证明,国家安全是国家和人民的底线、生命线,没有国家安全,一切关于美好生活的理想都是镜花水月。 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多次强调,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风险,有力应对挑战。 关于国家安全的底线思维就是稳定压倒一切。1989年初,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时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论断不是针对特殊政治气候的权益之计,而是深刻把握了现代化复杂历史进程的一个基本规律。因而,稳定压倒一切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曾经以“历史终结论”闻名的美国政治学家福山在近著中提出,现代政治秩序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国家、法治和负责制。国家即力量,合法地产生、利用权力来执行法律,保护国民免于遭受来自国内外的暴力,提供公共产品,如基础设施、卫生、教育和其他国民所需要的服务。福山的“国家能力论”从政治学角度对稳定―秩序的首要性的论述是相当深刻的,受到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需要说明的是,稳定压倒一切绝不意味着消除一切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而且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美国社会学家科塞提出,弹性和灵活性比较大的社会结构容易出现冲突,但不会根本性地破坏乃至颠覆社会,因为这种冲突可以促进社会互动,改进社会控制,对社会的整合和稳定发挥积极作用。相反,僵硬的社会结构不允许或压抑冲突,一旦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全面爆发,将严重破坏社会结构,甚至颠覆国家基本制度。所以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避开走不通的老路、邪路,以永不懈怠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坚持和完善国家安全战略。 国家安全面临“三大陷阱”的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由“小安全”上升为“大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而“大安全”的大背景就是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变化,出现了各种新的矛盾、风险与挑战。 一是“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将全世界的经济体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三个层次。“中等收入陷阱”的意思是,大多数中等收入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这段阶梯的中段之后,经济发展会出现长期停滞徘徊局面。统计显示,1960年的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到2008年只有13个成功升级为高收入经济体,成功率只有13%。究其原因,主要是中等收入经济体难以摆脱其发展前期赖以成功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既不能改善收入分配,提升社会事业,优化劳动力供给,支撑产业升级;又不能改革原有体制,强化产权保护和创新激励,优化制度供给,增强经济全球竞争力。中国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隐患就是劳动力供给和制度供给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前沿,主要劳动力向上流动的通道开始淤塞,制度性的“倒丁字”型社会结构难以向橄榄型社会结构转变。 二是“塔西陀陷阱”。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认为,当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社会都会给出负面评价。2014年3月,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引用了这一观点。他指出:“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斗争”对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初步实现治标,但尚未实现治本,内生性的社会安全、文化安全和政治安全隐患仍将存在。 三是“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的互动多数以战争告终。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明确强调,要坚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内生的逆全球化浪潮,某种程度就包含着大国之间的战略误判,中国的外部安全、军事安全压力进入短中期上涨的通道。而国内一些人长期宣扬“中国正面临第三次被瓜分的危机”“会有一场针对中国的大屠杀”“中美必有一战”等危言耸听的观点,会逐渐引导一股民间性的战略误判,进而形成对中央决策的舆论压力。 中国的国家安全应以人民安全为中心,也就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安全因为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而有根本保障,真正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问题来自内部,可能导致中国社会动荡混乱的因素蕴藏在中国社会中。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尚书》中的警句,也是中华文明最伟大的思想精华之一。可以说,人民是国家之本,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之本,这个基本思想中华先贤三千年前就很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而中国的国家安全则相应地要求以人民安全为中心,也就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集中体现。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十一个安全类型中并不包括人民安全,可见人民安全并非一个具体安全领域,而是体现在各个具体安全领域之中,各领域安全本质上都是该领域的人民安全。比如,作为国家安全重中之重的政治安全也是立足于人民安全,人民没有安全,政治就没有安全,人民安全,政治就基本安全。一些由大规模内乱进而导致政治安全崩溃的国家,根上是人民安全出了问题,不能保卫自己人民的政府离被人民抛弃只有一步之遥。 人民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大幅提高,但是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并没有相应提高,对政府和社会的信任感甚至有所下降,其原因就在于改革发展的爬坡过坎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各种不安全因素集中爆发。鉴于此,我们必须真正落实“以人民安全为宗旨”,通过制度改革和政策优化,有力引导社会预期,帮助群众树立安全信心,进而争取时间加快改善人民安全状况。否则,中国梦就会“脱心脱脑”,就会面临总体性的国家安全危机。 指出,“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这充分显示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人民安全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 民安是国安的基础,国安是国强的支撑。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全力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全力化解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的内生风险,使国家安全工作不仅成为防御性的钢铁长城,更要成为实现现代化、推动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建设力量。
浅谈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实践教学: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国内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对物流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颁布给高校实践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地方院校由于自身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独特的要求。本文首先指出了协同创新视角下对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并结合所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分析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协同创新,物流管理,地方院校,实践能力 1.引言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思考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颁布给高校实践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培养以需求为导向的综合型高级物流人才。对地方院校而言,协同创新的难度更大,而相关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值得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055所非“211”地方本科院校。有研究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因为与重点大学没有差别的办学定位,通常为教学科研型,甚至是科研型定位,已连年面临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生存窘状。按照社会需求,研究型大学应是少数,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大批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湖北文理学院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并在此定位下开始了积极的实践教学探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和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更要不断创新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2.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理念上不够重视;相关配套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学校长期的办学理念“重理论,轻实践”,各种政策都向科研和理论教学工作倾斜,导致实践教学严重滞后。对教学经费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制度化的绩效考核,致使实验、实习等重要的教学环节的经费紧缺。另外,专业尚未建立全面、完整且具有专业个性的质量标准体系,对实践教学的引导、激励和保障效果不佳。 2.2校企、校地、校所协同度不高 目前,普遍存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协同程度不高、协同机制不完善的现象。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这种现象尤其严重。政府相关部门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没有出台有效的政策,没有在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另外,地方有影响力的物流企业非常少,提供学生实习实训的能力有限。企业都以盈利为目的,由于实习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不少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大学生来实习。地方院校由于服务社会和企业的能力有限,既不像重点高校那样有较深厚的社会关系,又不像高职院校能够向企业输送大量一线技术人才,所以在校企合作中少有优势。 学校存在关起门来办学的状况,由于信息渠道不顺畅,不太了解政府和单位对新时期人才类型和能力的需求,对实践教学的设计不合理,造成实习内容与社会要求脱节的情况。 2.3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实习和实践环节教学课时比重较低。部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被理论教学占据;并且由于缺乏双师型的教师,大部分老师的讲课均以理论为主。实践方式单一;实践内容陈旧。另外,实践教学平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高水平的能够承担综合性专业技能训练的平台较少。实践教学平台管理机制欠完善,打破学院专业壁垒的开放共享不够。 2.4师资力量匮乏。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引进的重点是院校毕业的高学历高学位人才,引进考量的标准注重了科学研究的水平但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水平有所忽视。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和针对性不够。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特别是实践创新教学能力不足。虽然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但力度不强,机制不健全,培训面还较窄。 3.协同创新,构建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 3.1开创应用性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国外先进经验,均由政府或行业协会出面,政府主导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校企协同培养体制机制,要建立校企合作领导组织,成立由学校领导、政府领导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共同组建的校企合作育人工作领导小组,为校企深度合作对接提供政策和组织保障。 积极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增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投入,增加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质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强保证。 同时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创建经济实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成立加盟型,合作型或者咨询型的经济实体。 3.2构建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理论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倾向,深刻认识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地位,以强化实践教学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扎实基础。制定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特性、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实践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和交叉点。专业课程设置应尽量吻合物流协会制定的教育培训标准。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应用型大学,主要依据政府或行业制定的标准来制定教学方案,同时邀请企业参与制订教学计划。这点值得我们借鉴。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尤其是针对物流企业视为核心能力的仓储、运输管理与作业能力,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等要具备专业的软件,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分析能力。 3.3完善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开放有行业经验的师资准入机制。转变新近教师招聘思路,要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加强对现任教师的培训,使其尽快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强化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将企业实践锻炼经历纳入教师岗位任务,并作为年终考核、职务晋升的重要指标。 浅谈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摘 要: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可以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笔者作为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天猫商城运营主要负责人,在文中对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就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定向培养等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校企合作 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 新怡校园淘宝天猫商城(丽怡服饰专营店)是由我院校企办牵头,与佛山新怡内衣集团合作,由经贸系电子商务专业师生主要负责管理和运营的一个真实性的天猫商城,目前主营内衣类目商品。自去年2013年11月份开始正式由笔者指导学生团队全权运营和管理,截至2014年5月份,在没有进行任何有偿的推广与营销,新怡校园淘宝天猫商城营业额已近16万,其中单日营业额曾高达1.4万。此次合作,有效汇聚了学院专业对口师生、企业骨干高管资源,激活了校企双方活力要素,并对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协同的方式在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定向培养等方面做了很多实践探索和尝试,并取得可喜的效果。 1 与时俱进,摈弃固步自封 1.1 高职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早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中就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也强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并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最近的《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3]36号)再次强调“持续提高专业与产业契合度;加强统筹管理,不断改善深化产教融和、工学结合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提升高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工学结合的基础上,校企还应深度融和、协同创新。 1.2 校企合作改革课程的选定 我们选定了《商务网络编辑》作为校企合作共建的先头课程,该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关于商务网络信息采集、编辑、处理与等整个过程的、与实际网络编辑职业和相关电子商务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商务网络信息采集、编辑、处理与等的职业技能,并形成商务信息网络编辑人才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国家、社会、电子商务行业及其他相关行业输出合格的、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的选定很重要也很关键,选定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尽量选择专业核心必修课;(2)尽量选择实操性强的课程;(3)尽量选择企业岗位技能急需课程;(4)尽量选择易见实操成效课程。 2 健全机制,护航校企合作 2.1 做好机制建设,为合作打下坚实地基 早在此次合作之前,学院就大力提倡和鼓励与企业间的合作,并成立了独立处室部门校企合作办,专门负责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近几年逐步形成并在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三维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层面明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指导全院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2.2 积极引进企业,有序开展校企合作 我院结合女性职业教育的学院办学特色,经广东省妇联和教育厅批准,于2012年12月,牵头组建了全国首个女性职业教育集团――广东女性职业教育集团。集团以契约为联结纽带,截止目前第一批成员单位由妇联、行业、企业、中高职学校共72个单位组成,集团采用理事会管理体制,设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我校为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和秘书长单位。集团的成立,为学院构筑了一个校企合作规模化、集团化的办学平台。 佛山新怡内衣集团,就是广东女性职业教育集团中的企业成员,此次由院校企办牵线搭桥,撮合我系电子商务专业与其之间的合作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与其共建共营新怡校园淘宝天猫商城在具有这些政策机制的前提下,也就有序不紊了。 3 先行先试,实践工学结合 新怡校园淘宝天猫商城在我院揭牌正式运营后,我们结合校企双方的实际情况,以《商务网络编辑》为先行试改课程,日常经营销售的同时,我们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尝试,其中工学结合的教学与培养模式,是我们改革和探索的重点。 3.1 构建硬件基础,摸索教学形式 此次合作,我们共建立了三个硬件支撑平台,分别是新怡校园天猫商城工作室、商品摄影棚和网络商街实训室,天猫商城工作室共分三个区:工作区、商品展示区和会议区,主要用来给学生开展商城的顶岗生产性实训实习、工作会议和商品展示等;商品摄影棚主要用来对网络商品进行静物拍摄和编辑;网络商街实训室主要用来给学生通过电子商务创新创业。 对于教学形式的摸索,我们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两种形式。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进入课堂集中进行理论教学,现场教学组织学生进入天猫工作室/商品摄影棚/网络商街实训室参与顶岗实训与实操,以及在佛山新怡集团企业内部一线岗位履职。截止目前,我们共有4位指导老师利用假期深入新怡集团企业内部进行培训和顶岗,也安排了2批次共20位学生进入其电子商务中心一线岗位进行生产性实习。 3.2 探索培养手段,实践工学结合 如何将先行先改课程《商务网络编辑》的课程内容与新怡校园淘宝商城实际运营管理中的知识和技能有效整合并关联起来,利用商城平台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手段,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一方面要不断深挖课程内容与商城岗位技能需求的共性,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另一方面又要探索有效的培养手段和形式,在商城平台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尽量惠利更多师生。 (1)组建运营团队,落实商城日常运营管理。根据商城岗位的需要,我们共设定有两个大部:营销策划部和网络客服部,其中营销策划部分为运营组和美工组,网络客服部分为售前客服和售后客服,两部总人数暂时均控制在16人以内,主要来源于大二学生,一共32人作为商城平台的第一梯队成员,其职责主要是运营管理商城平台;同时,我们也不断纳新,组建第二梯队成员,纳新门槛和条件相对宽松,可以是一二三任何年级的学生,群体较大,两个梯队之间建立良性筛选机制,筛选的原则是“勤者用,能者上,懒者略,庸者下”。 (2)寻求联动机制,扩大工学结合辐射面。我们采用“三班倒”的形式安排学生顶岗开展商城的生产性实训,每天8:30-22:00 全天在线顶岗;我们还采用“三个一”机制,即每周一次例会、一次经验分享和一次培训,例会是第一梯队的头脑风暴平台,激发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经验分享和培训由第一梯队组织安排,第二梯队参加培训。这些环节不仅丰富了教学的手段,也拓宽了工学结合的辐射面,惠利了更多的学生。 4 协同创新,校企互惠互利 在学院“三层对接、四方联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大背景下(即学院与产业、专业与行业企业、师生与职业岗位的三层对接,妇联、行业、企业和学院的四方联动),电子商务专业与佛山新怡内衣集团深入合作,协同创新,校企互惠互利。 4.1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工作机制 (1)以协议的形式明确准确界定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在校企合作期限满后,签订新的合作协议,明确生产性实训室、工作室及相关平台的“生产经营、实践教学、师资提升、窗口作用”的功能定位,做到既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又确保生产性实训室等的教育教学功能。 (2)建立校企合作恳谈会制度。恳谈会由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组织召开,合作部门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形式灵活多样,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交流校企合作的经验,研究和解决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 4.2 探索多种协同方式,创新互惠互利 (1)合作双方相互协商,形成协同管理机制。由企业和系各推举一名代表作为合作平台的第一负责人,负责双方各自平台相关的日常事务和业务,企业代表主要负责生产经营业务,系代表主要协调实践教学工作,实现校企双方方向不同利益相同的合作目标。 (2)培养“双师素质”实训教学团队。推动专业教师担任生产性实训室的技术或业务岗位工作,开展技能训练和技术研发,全程参与生产性实训室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鼓励专业教师入企业顶岗实习锻炼,提高其岗位技能和行业经验,拓宽其知识视野和教学手段。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有4位老师利用假期顺利完成了入企业的顶岗。 (3)加强课程开发,探索与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和生产性实训室的实际,校企双方共同选择适合学生实训的生产经营内容,制定实训计划,开发实训项目,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实行“循环顶岗、交替轮换、有来有往、协同共进”的柔性式教学与生产性实训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生产性实训的主体,做到顶岗学习与生产经营协同并进。 (4)探索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定向培养。在长期合作过程中,根据校企双方实际情况,结合人才实际特点,“柔性”组建特训营培训班,针对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定向培养,并在招聘就业时,同等条件下,双方均有优先选择对方权。截止到目前,我们一共举行了2次特训营培训班,2次学生入企业一线岗位顶岗实习,共培养优秀毕业生52人。 5 结语 我们与佛山新怡内衣集团的合作时间还不长,双方能够合作的领域还很多,合作的路途都不是平坦的,既有利益矛盾,也有责权纷争,但有一点始终不能忽视,就是院校和企业的顶层设计必须做好,同时沟通的桥梁必须畅通。我们相信未来,我们将拓展与新怡集团的进一步合作空间,在逐步提高新怡校园淘宝商城销售业绩的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加大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的改革,不仅针对课程《商务网络编辑》,也会将《网络营销》和《网店商品静物摄影》等课程纳入进来,建设一个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和行业前沿领域的课程群,以点带面,逐步建设专业群。 浅谈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实践教学:协同创新下的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 要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为例,针对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群内专业间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以面向专业群特定服务领域的核心课程群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建设思路,并从专业通用模块、专业群共享模块和校企对接模块三方面构建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 关键词 专业群;课程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协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 当前,多方协同参与下的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还是省财政支持的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均从政策层面对多方协同的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形成了强有力的推动。 一、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教学资源基本现状 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是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的省级重点专业群,群内涵盖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三个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为群内核心专业,作为学校首批省级特色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在95%以上,建有江苏省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示范实训基地、江苏省塑料加工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拥有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即《塑料注射成型》和《塑料配制》,与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于2012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双师型”教师比例为100%,建有江苏省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轻化类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两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拥有十余家校外实训基地。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虽然“年轻”,但与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服务的技术领域非常相近,在专业教师、校内实训、校外实习资源等方面与之共享程度高,目前也已开发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 二、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动下,协同创新理念逐渐深入到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赋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新的内容[1]。当下的专业群建设也可以说是高职院校不同专业间协同创新的尝试。就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而言,群内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两个专业间的协同已取得一定成效,而与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协同则刚刚起步。虽然已构建面向塑料助剂与树脂生产、材料与加工工艺实施、塑料产品成型等塑料产品制造领域职业核心岗位群的课程体系,体现出专业群课程体系“底层共享、中层分立和高层互选”的共性特征要求,但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由于三个专业先前的资源开发缺少规范性和有组织的统一与集成,在资源的类型与内容上缺少整体优化,在技术层面上缺少对标准化的重视,尤其是面向塑料产品制造领域核心岗位群的塑料助剂合成、塑料配制和塑料成型三个核心课程群资源建设缓慢,使当下的教学资源难以交流与共享,成为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教学模式改革推进的“瓶颈”。 三、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思路 (一)以项目化团队组建为载体,建立团队成果共享与利益互惠的动力机制 专业群建设的实质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实现群内各专业的资源共享[3],最终要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去协同完成。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不仅需要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需要实现这种动力的团队环境,因此应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置于项目化团队中,即通过项目的申报和完成,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取长补短、协同创新,共享专业群建设带来的成果与荣誉。 (二)以核心课程群资源开发为重点,促进专业群课程资源整体建设 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为“公共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群分立课+专业群互选课”。为更好地体现课程体系“底层共享、中层分立和高层互选”的特征,在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中,将专业群平台课程组成“工程基础课程群”,按专业群分立课程所对应的塑料产品制造领域核心岗位群,分别组成“塑料助剂合成”、“塑料配制”和“塑料成型”三个核心课程群,形成保证专业群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和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底层共享)、实现群内三个专业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中层分立)以及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化学习的“互选”课程体系。其中,塑料助剂合成等三个核心课程群资源是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通过群内专业间协同开发机制,重点突破,以此带动专业群其他课程资源建设。 (三)校企合作开发仿真实训教学资源,作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补充 当前,信息技术赋予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和要求。针对塑化产品制造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和安全生产要求,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抓手,与华中科技大学、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发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实现虚拟操作环境,克服直接上机培训耗资大、易发生意外等状况,可大大降低对仪器设备与培训教师的数量要求,同时兼顾基础知识学习和生产操作学习两个方面,并为初学者的技能训练奠定良好基础。 四、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 (一)建立并完善专业群管理体制与运行保障机制 为达到专业群资源共享、集成创新的目的,从学院层面,专门成立由分管院领导、教务处、信息技术中心和系部组成的专业群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出台《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建设与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强化对专业群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与聘任,通过他们的传、帮、带,提高专业群教师的整体水平。从系部层面,淡化专业、强化课程机制,打破传统以专业划分教师归属的格局,以课程群来组建相应教师团队,由专业群带头人直接带动课程群负责人,开展基于岗位群的课程群开发及资源建设。 (二)以群内专业间协同为主体的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 1.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教学资源框架设计 以群内三个核心课程群团队成员为主,联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学院信息技术中心成员共同组成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团队,对专业原有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梳理、定位、设计,搭建由专业通用模块、专业群共享模块和校企对接三大模块组成的资源框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软件等多种形式呈现,实现诸如专业资源检索利用、教学指导、职业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等功能,并集成为开放性、共享型的网络资源平台,如图1所示。 2.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内容 专业通用模块资源主要包括行业企业调研报告、职业岗位(群)分析、职业资格标准、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群资源、实验实训条件、教学实施等教学文件。其中,核心课程群资源包括:核心课程标准、核心课程整体设计、核心课程单元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案、虚拟实训、多媒体素材、教学案例、职业技能大赛题库等。 专业群共享模块以群平台课程、群互选课程、分级别课程资源为主构成。以国家精品课程《塑料注射成型》为例,该课程按照“分级别、模块化”的思路开发而成,分为入门模块、提高模块、精通模块三部分。其中“入门模块”为群内三个专业必修的平台课程,该模块内容包括了注塑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基本操作等;“提高模块”,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和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两个专业的必修模块;“精通模块”为选学模块,该模块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校企对接模块资源主要包括校内示范实训基地、专业优秀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库、行业企业网站链接,企业素材案例库、企业员工培训资料库、订单培养教学文件、校中厂等。如校内示范实训基地资源,包括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高分子材料加工示范实训基地,拥有多台大型仪器设备,既满足群内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又可与企业共用;利用这些仪器设备,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开发或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 浅谈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实践教学:协同创新视角下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摘 要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运行依赖于深度校企合作,围绕双方共赢目标,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理顺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最终产生协同效应,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校企协同创新 实践教学模式 体育服务与管理 1 校企协同创新是提升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 自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来,校企协同创新成为各高等院校面临的新课题。作为始终紧贴区域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是校企协同创新的重点。实践教学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实践教学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分析并正视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建设,才可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校企协同创新是以高校为主导,以校企利益共赢为目标,以协同合作为方式,共同构成深度交叉整合的创新系统,组成一个有机的、联系紧密的主体,进行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产学研协同创新。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运行依赖于深度校企合作,通过建立校企工作小组,明确双方共赢目标,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理顺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最终产生协同效应,实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无缝衔接,让学生在体验、感受和解决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把握,实现岗位技能训练及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现为广东省示范校建设单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2008年招生,设有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两个培养方向,定位于为珠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培养面向基层服务与管理岗位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学院重点专业,率先在校企协同创新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校场联动、岗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2 校企协同创新“校场联动、岗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内涵 实践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实践教学环境而充分表现出来的一种典型化、类型化的教学方式。“校场联动”即指学校与体育场馆、高尔夫球场等合作企业建立互动合作机制,灵活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校与校内外馆、场互动合作,课堂与工作现场深度融合,形成“校中场,场中校”的实践教学布局;“岗学结合”指把课堂教学、实训实习与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相结合,把课堂教学、实训实习及就业有机地衔接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基本建立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框架体系、实现途径及实现平台,体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有针对性地解决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问题,见图1。 3 “校场联动、岗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3.1 校企协同建立“校场联动”紧密互惠的育人机制 校企共同组建由企业高管、人力资源管理干部、技术骨干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校企工作小组”,对专业建设涉及的具体事项进行推进和执行,如人员互派,实践教学的落实,学生就业等工作。在学院现有校企合作制度的基础上,配合学院人事处、教务处共同制定《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实施办法》、《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学生定向培养实施办法》等,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有序的持久的教师互聘、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对校企合作行为进行规范,保证合作双方各自目标的实现和利益共享,资源共享。重点推进 “蓝鹏高尔夫课堂”建设。 学校与蓝鹏高尔夫练习场协同创新,共建集“场中校”式集教学、实习、就业为一体的“蓝鹏高尔夫课堂”。为补充校内球技训练场所不足及校内草坪维护技术教学条件的不足,把蓝鹏高尔夫练习场作为技术教学课堂,共同开发高尔夫球技术、草坪维护技术课程,聘请驻场教练为兼职教师,投入剪草机等小型设备2台,由球场草坪维护技术骨干免费现场教学,将课堂与工作现场深度融合,真实岗位、真实场景、真实任务开展现场教学,课程考核也在现场进行。学生既学习打球和草坪维护技术,也要学习接球员、球道管理员、客户专员等服务岗位技能,优秀的毕业生留场就业,把课堂教学、实训实习及就业有机地衔接起来,校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见图2。 图1 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内涵示意图 图2 “蓝鹏高尔夫课堂”建设示意图 3.2 校企协同创新“3111”四段式岗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知识面宽,学生必须通过在真实的企业氛围下工作才能获得大量经验性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出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与珠三角地区体育场馆、高尔夫企业密切合作,灵活设计教学组织结构,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地点实施人才培养,创新“3111”四段式岗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 “3111”是指六个学期里对学生进行四个阶段的能力培养,即:职业综合素质培养、职业通用能力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拓展能力培养。其中“3”是指第一、二、三学期在校学习职业素质模块课程,职业通用模块课程和职业岗位模块课程;实践教学以课程实训、“校中坊”为主,在合作企业进行短期的岗位认知和见习。与学院体育产业中心合作,学生全面参与校内各运动场馆的管理和维护,做到每天不断线。第一个“1”指第四学期以蓝鹏高尔夫课堂为主,再精选一批有需求的企业,组织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后,学生分组集中在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这一阶段以轮岗为主,每个企业配备专任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来共同管理。要求学生在轮岗中形成毕业设计的选题,实习结束时,企业可根据学生的表现签订就业意向。第二个“1”指第五学期统一返校,进行职业拓展模块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很好地结合实训经历,针对自己的能力短板进行再学习,为进入职场做充分的准备。这一阶段,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第三个“1”指第六学期学生可选择回到专业实习的基地或重新自主选择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或准就业),以定岗为主。这种通过课程实训、校内实训、岗位见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把校内课堂学习与企业真实项目相结合的“岗学结合”的教学组织,有效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见图3。 图3 “校场联动,岗学结合”实践教学组织示意图 3.3 校企协同共建共享“岗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紧密结合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依据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进行校企资源整合,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结构布局,建成“岗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教学,突显就业、研发、实训一体的综合效益功能。校内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整合实训场地和购买设备,形成真实的职业环境,建成高尔夫服务与管理实训中心、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实训中心、职业通用技能实训中心。其中通用技能实训中心实现在专业群内共享,涵盖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岗位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室使用率和共享能力,制定了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的实训标准。形成具有专业辐射效果的校内职业技能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在此实践教学平台上可完成本专业体系中60%以上的实训内容的学习。校外与珠三角地区体育场馆行业、高尔夫行业、体育培训行业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25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可满足校外实践教学、实习的需求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4 “校场联动、岗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1)解决了校内软、硬件资源相对缺乏、实训环节难以在校内有效开展的现实问题。加强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完善了对专业学生实践环节的评估与考核;进一步优化了实践教学体系,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能真正满足体育服务与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顺应珠三角地区场馆行业和高尔夫行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2)解决了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技能不足的问题。校企合作过程中,无论校内还是校外的实践环节,均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深度交流、沟通,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实训流程和考核办法。企业也为校内专业教师提供企业锻炼机会,接纳教师到企业兼任管理人员,让教师参与企业全程运营管理,培养相关老师企业实战经验,更好地满足实践教学需要。(3)解决了合作企业人力资源不足、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后,均由合作企业优先选拔符合要求的学生,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调动企业合作的积极性。(4)解决了部分合作企业研发力量不强,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每年选派若干名教师,利用节假日到企业进行技术咨询、创新和推广服务,支持企业的转型升级。 浅谈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实践教学:基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是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肯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出发,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当前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协同努力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 人才的质量是用人单位选人和用人的重要标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是他们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被认为是衡量人才质量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协同创新,共同构建适合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1 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1.1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 人才培养目标分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又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必然要强化实践教学,要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天我们也说:“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做过。”财务管理的专业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更应在教学中强调职业技能性与实践性。因此,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根本所在。 1.2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是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根据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毕业生,包括参加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与行业接近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持有行业内的资格证书等等,希望一来就能上手。因此,他们纷纷要求学校应适当增加实践技能课程,多安排见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1.3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造力的要求 早在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就提出大学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要通过课程实训、专业实习、参与课题研究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勤于思考,勇于探究,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创造力。培养创造力的目的是为了产生新产品,提供新服务。这些新产品、新服务是否为社会所接受,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实践与创造力的关系非常密切,实践活动是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认识新事物,获得书本上无法获得的新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2 现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上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式为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主要工作在课堂,而对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有些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被理论教学占用,甚至根本没有实施实践教学;有些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虽已实施,但基本上处于放羊式,没有达到应有的实践效果;而专业实部分在校外,监管不力,不少学生没有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实习,甚至根本没有实习,而是在相关单位盖个章,写个评语而已,不少同学认为实践就是放松,甚至是放假,实习流于形式。 2.2 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协同程度不高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人才的培养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目前,普遍存在政府、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协同程度不高、协同机制不完善的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没有出台有效的政策,没有在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单位对人才类型、能力要求的转变没有及时反馈给学校,引导学校与时俱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由于政府参与度低,宣传和支持不到位,没有协助拓展实习单位。大学生的实习单位要么靠学生自己找,要么由学校开发的实习单位解决,这种模式必然会使实习渠道过窄,实习机会过少。 不少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大学生来实习,有些单位虽接受了大学生,但却不愿意安排对口的岗位,不愿意派有经验的员工指导学生,认为是浪费人力。对学生的实习评价也不够详细,不具有针对性,更谈不上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案,因此,学校不能从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能对实践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不愿在大学生的实践阶段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又要求大学生“来即能用,用即能战”。 学校存在关起门来办学的状况,由于信息渠道不顺畅,不太了解政府和单位对新时期人才类型和能力的需求,对实践教学的设计,存在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虚拟实践教学内容的现象,造成实习内容与社会要求脱节的情况。 2.3 实习和实践环节课时比重偏低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存在实习和实践环节比重偏低的现象。不少专业课程只有理论教学课时,没有安排实践教学课时;有些课程虽安排了实践教学,但课时不足理论教学的一半,专业实习的时间也不多,因此,实践教学时间不够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在对2012届本科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最需改进的地方”的调查中发现,50%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 2.4 实践方式较单一,创新不够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方式主要是校内实验室模拟实验和校外实习单位岗位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校内实验室模拟实验由于学生多指导老师少,造成师生互动机会较少,再加上实验教学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教学条件落后等问题,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极其不利。而校外单位岗位实习要么因实习单位规模小,业务量少或单位财会信息的机密性限制,要么因学生忙于找工作不重视实习等影响实习的效果。因此,相对单一的实践方式忽略了其他教学手段和资源的应用,创新不足,令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浅谈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浅析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摘要: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从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及两者的关系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电力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 一、电力企业文化建设 (一)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电力企业文化的行业背景决定了电力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电力企业文化以“人民电业为人民”为行业宗旨,也是我国电力行业的根本方针。一是常抓不懈的安全意识。它是供电企业最为重要的,也是建设、完善和发展最好传统的价值理念;二是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责任心。电力人员职业道德特别强调职业生活的高度组织纪律性,要以高度自觉又不盲从的态度执行命令和听从指挥。这是电力生产系统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电业人长期以来形成的铁的组织纪律;三是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电力企业技术密集、自动化程度高,需要连续生产作业,需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团结互助、奋力拼搏是电力生产的要求,也是电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四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要以突出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为重点,但同时也兼顾到质量、效益和市场。质量是与安全理念有紧密联系的,也是电力企业传统理念之一。 (二)电力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电力行业在长期的生产管理和经营过程中,形成了电力企业的基本文化体系。在改革后,电力企业文化在保持电力企业文化的精髓和继承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这包括电力企业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安全观、企业工作作风和行为准则、企业经营思想、管理模式、人才知识观等一系列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 1、电力企业的精神———奉献、卓越、诚信、服务。这是企业文化的总纲。电力企业是公共事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关系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工业。奉献精神已经得到广大电力职工的认同。它体现了“人民电业为人民”这一伟大宗旨。 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仍然应当把为国家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准则。通过真诚、优质、可靠的服务,开发电力市场,加快建设我国电力工业,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人民提供优质电能,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奉献光明。 2、电力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是电力企业价值观的取向轨迹。“客户满意、政府放心、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就是电力企业价值取向。它是“人民电业为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 3、电力企业职工的行为准则———遵纪守法、规范创优、尽职尽责、重约守信、廉洁高效。提倡“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建立一支守纪律、负责任、顾大局、严律己、懂业务、勤服务、高效率的电力职工队伍。 4、“安全高效运作、合理化配置、诚信规范服务、持续稳定发展”是电力企业经营思想。电力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他担负的国民经济建设的先锋地位,决定它首先要担负的是国家赋予的职责和使命。所以,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考虑电力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之时,应当首先把国家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的效益作为自己经营考虑的标准。 (三)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加强和优化 1、培育企业精神,精心塑造电力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电力企业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以培育优秀企业精神为核心,不断增强电力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坚持在发展实践中提炼企业精神,凝聚人心,汇集力量,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职业道德是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要把提高企业员工职业道德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要树立市场经济新理念,必须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增强危机感和市场竞争意识。在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电力企业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出了先进的企业精神,如国家电网的“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中国国电的“以电兴企,强企报国”,等等。这些优秀的企业精神,必将进一步激发电力企业员工振兴电力、报效祖国的激情,体现国有企业产业报国、振兴中华的主旋律和核心价值,为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2、构建以人为本的理念,规范员工行为方式。电力企业的人才资源是实现企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在电力企业中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形成勤学习、讲技术、钻业务的学术氛围,建立起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着力打造一支守纪律、负责任、顾大局、高效率的电力员工队伍。要将个人的行为规范融入到企业的整体形象里,用企业的行为准则来规范员工的个人行为,促进人与企业的意识统一、关系和谐、作风严谨,推动电力企业形象的塑造。 3、建设学习型组织,营造浓郁学习氛围。电力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持续、健康、稳步的发展,就必须选择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建设学习型电力企业,能有效推动旧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模式、新理念,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给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1、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会干扰公司抓安全、抓“效益”工作。还有的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耍嘴皮子、看不见、摸不着,多一点、少一点无关紧要,因而工作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仍然比较普遍。 2、职工个人宿求认识不足。当前,电力企业职工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大家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人性化、民主化、个性化的需求逐渐增多,开始更多关注企业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关注企业的前景命运和发展方向,关注个人的发展空间、生存环境,关注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关注企业难点和热点问题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3、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因为身兼数职而疲于应付,有的水平有限而不善于开展工作,有的自身认识不足而轻视忽略思想政治工作,有的认为政工干部没有发展前途,信心缺失,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平衡。 4、思想政治工作载体需进一步拓展。以往电力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依托的载体主要是组织说教、读书看报、文体活动,这些基本能满足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的办公生产以及生活条件逐渐得到改善,而网络的普及,使世界范围内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相互交流融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正是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以及职工素质的提升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二)推动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1、加强电力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实现教育管理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在强化教育管理为思想政治工作添火加油的同时,还要通过强化业务工作来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把思想教育溶于生产工作的各个环节。 2、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力求创新,实现讲原则与灵活求是相结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身就是一个服务过程,因此必须坚持服务为主的主导思想,以变应变,在坚持大是大非问题讲原则的同时,对一些不违背上级政策精神的具体事则采用灵活求是的处置方法,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就有说服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3、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点面结合,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贯彻实事求是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努力发挥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样思想政治工作不但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三、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基础,而企业文化建设是核心,二者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之处,每一个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法大同小异,可以互相借鉴,而企业文化建设则更多地注重企业的特色和个性,每一个企业的文化基本上不相雷同,独具一格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 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联系 1、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共同点。两者都注重精神的作用,都是强调人的因素,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其工作对象都是人。针对人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态度行为进行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增强企业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他们的力量、智慧和行为集中在企业共同奋斗的目标上来。 2、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不同点。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成员共识共守的行为规范、传统作风和价值观念,主要是理性文化概念。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据党在企业的中心任务与职工的思想和行为规律,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着重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世界观、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施加影响,以便调动积极性,服务于生产建设,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理性概念,又是进行思想教育活动的实践性概念。 3、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互补作用。在管理上,西方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和经济文化,在管理方面提到了新高度。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是长期革命和建设的总结和概括。我们可以借鉴西方企业文化理论,但不搞没有政治方向的企业文化。它们应相互补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在行为方式和体系上,思想政治工作的行为方式一般表现为关心理解、沟通行为、研究行为等,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的方法。而企业文化研究和运用的商品经济行为、环境建设行为、非组织交流行为等,对思想政治工作又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管理中两大不可或缺的“要素”,为电力企业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要把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及两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为电力企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柱。 浅谈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在适合我国企业新形势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方法与对策。而且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开始意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得以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资源,根据企业文化的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可以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文章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与实践总结,从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着手,谈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究,希望与广大同行探讨。 关键词:电力企业;思想政治;企业文化;关系 一、电力企业文化建设 所谓的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培养企业精神,精心塑造电力企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文化策略。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坚持培养优秀的企业精神,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实践中发展企业精神,加强团结,聚集力量,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市场经济的新概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并以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加强市场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电力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电力企业积累了深厚的文化背景,锻炼出先进的企业精神,良好的企业精神,这将进一步刺激电力企业员工振兴电力、报效祖国的热情,这反映了国有企业振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更应该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现代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况 (一)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1.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需要创新 在电力企业依靠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是组织讲座、读书看报、朗诵等等活动,这些活动基本能满足企业员工的需求。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办公生产和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互联网的普及,使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相互交互,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而当下我们对此的创新力度尚有欠缺。 2.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部分企业的领导错误地认为抓安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做好企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其实则不然。思想政治工作是抽象的,看不见的,无形的,没有多一点,少一点的区别,具体的“做”很重要。目前,电力企业员工素质不断提高,我们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对人性化、民主化、个性化的需求逐渐增加,他们也开始重视企业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侧重于未来的发展前景,关注个人发展空间,生活环境,注重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关注企业困难和热点问题,这些都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而电力企业的部分领导对这种多样性,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尚显不足。 (二)促进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坚持创新、灵活处理原则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是一个服务的过程,因此必须坚持服务为主的主导思想,坚持创新,灵活处理问题。与此同时,对于一些不违反上级的政策精神的具体的东西,要坚持灵活地与现实相结合处置方法,保证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说服力、感召力和有效性。 2.坚持针对性与有效性的原则 在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结合先进模范,努力发挥现金模范的带动作用,使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更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让其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坚持电力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建设要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 纵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部分企业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仍在原来的水平,而不是根据新形势下,新形势下的方法和内容创新,缺乏吸引力。要知道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其他生产方式都是不同的,它来自企业现实,要求能够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和完善系统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完善企业价值观使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的精神生产紧密结合 ,以扩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和思想政治工作,扩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 (二)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方法是由相关人员交谈的形式组织和个人谈话,为了发展,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通过培训,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企业文化的载体,使文本的思想工作教育娱乐化,满足员工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的要求。 结束语:总而言之,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应该要更好地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两者的建设都应该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让企业员工接受和并内化。电力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先进的科学和文化,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发挥它的最大效率,争取将电力企业建设为 “一强三优”现代企业。 浅谈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论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摘要】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两大核心内容,是确保企业管理高效,运行高效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文化建设的特征与内容入手,对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强化方法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优化方式作详细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措施;分析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影响并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持。不管是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工作,均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笔者认为,电力企业想要实现永续、长足的发展,必须做好企业的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情况下将二者相互结合,凝聚人心,统一发展目标,切实推进企业发展。下面对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强化方法,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优化措施作详细分析。 一、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 1、特征。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取决于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电力企业要常抓坚持不懈精神,要重视供电安全,将安全原则放到工作第一位,要将供电安全看做电力企业的最高价值理念。(2)要重视员工的纪律性,重点培养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只有责任意识较强的企业员工才能在供电工作完整完成,而纪律性较强的员工能听从指挥在,具团队意识,不贸然行动、私自行动。(3)电力企业要求员工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既能独立完成工作,又能与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工作。这一点是电力企业对企业员工所提出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 2、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价值观、安全观、工作作风、企业经营思想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等等,凡是与企业文化有所关联的,都可以列入企业文化建设范畴。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强化措施 企业文化建设带来更多的的是企业精神层面的东西,所提供给企业的,是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结合国内电力企业管理现状,笔者在此给出以下几种关于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强化措施,如: 1、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现代化电力企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主体,走进市场,与市场打为一体。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建议电力企业重视对企业自身形象的打造,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企业培训,通过实践活动精确提炼出企业文化精神,凝聚人心,切实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 2、企业内部构建以人文本的理念。电力企业要重视人本,要将员工放到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并通过改变员工思想观念,规范其工作行为的方式,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与管理能力。现代化电力企业要在内部建设一支高能力、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要将员工的个性行为规范纳入到企业整体形象中,通过规范企业整体行为的方式来规范员工,实现员工与企业的相互融入、和谐与统一。 3、企业内部构建学习型组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议电力企业在内部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抓好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并以此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实现学习型电力企业的构建。笔者认为,学习型企业构建完成之后,企业传统管理模式会逐渐被淘汰,新理念、新管理方法会不断涌现,企业的管理水平、核心竞争力会得到不断提高。 三、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以国内电力企业为例,分析当前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情况,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电力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足。部分管理者或企业职员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的次要要素,即使不开展,也不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获得,所以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并不重视该项工作,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不加以制止,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2、职工个人宿求认识不足。当前,电力企业职工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大家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人性化、民主化、个性化的需求逐渐增多,开始更多关注企业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关注企业的前景命运和发展方向,关注个人的发展空间、生存环境,关注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关注企业难点和热点问题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3、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为更好的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电力企业内部都会配置相应的思想政治人员,专门用于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培训。但由于部分企业并不重视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内部所配置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除了从事政治培训之外,还身兼数职,每天奔波于多重业务中,总是呈现疲劳状态,并不能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另外,还有的企业所配置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水平有限,不善于开展工作,有的自身认识不足而轻视忽略思想政治工作,有的认为政工干部没有发展前途,信心缺失,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平衡。 4、思想政治工作载体需进一步拓展。以往电力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依托的载体主要是组织说教、读书看报、文体活动,这些基本能满足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的办公生产以及生活条件逐渐得到改善,而网络的普及,使世界范围内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相互交流融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正是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以及职工素质的提升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四、推动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1、加强电力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实现教育管理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在强化教育管理为思想政治工作添火加油的同时,还要通过强化业务工作来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把思想教育溶于生产工作的各个环节。 2、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力求创新,实现讲原则与灵活求是相结合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身就是一个服务过程,因此必须坚持服务为主的主导思想,以变应变,在坚持大是大非问题讲原则的同时,对一些不违背上级政策精神的具体事则采用灵活求是的处置方法,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就有说服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3、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点面结合,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贯彻实事求是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努力发挥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样思想政治工作不但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的其中一种,是企业管理工作不可或缺关键因素,电力企业想要在新时代下获得永久的、持续性的发展,必须同时做好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两项工作,巩固企业的精神支撑,为企业制造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浅谈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新时期加强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 [摘 要]新时期电力企业文化建设, 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根本之道思想。只有把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才能使企业建设稳步发展。 [关键词]电力企业 思想政治 建设 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管理中两大不可或缺的“要素”,为电力企业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者各有特定的涵义和内容,但同时又都担负着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的任务,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因此,将培育电力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企业文化的导向,紧贴生产经营管理,把无形的东西转变为实实在在,并能通过努力获得实惠的东西,使电力企业的文化真正起到凝聚人心、统一步调的作用,从而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电力企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电力企业文化建设 (一)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电力企业文化的行业背景决定了电力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电力企业文化以“人民电业为人民”为行业宗旨,也是我国电力行业的根本方针。一是常抓不懈的安全意识。它是供电企业最为重要的,也是建设、完善和发展最好传统的价值理念;二是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责任心。电力人员职业道德特别强调职业生活的高度组织纪律性,要以高度自觉又不盲从的态度执行命令和听从指挥。这是电力生产系统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电业人长期以来形成的铁的组织纪律;三是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电力企业技术密集、自动化程度高,需要连续生产作业,需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团结互助、奋力拼搏是电力生产的要求,也是电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四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要以突出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为重点,但同时也兼顾到质量、效益和市场。质量是与安全理念有紧密联系的,也是电力企业传统理念之一。 (二)电力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电力行业在长期的生产管理和经营过程中,形成了电力企业的基本文化体系。在改革后,电力企业文化在保持电力企业文化的精髓和继承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这包括电力企业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安全观、企业工作作风和行为准则、企业经营思想、管理模式、人才知识观等一系列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1、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会干扰公司抓安全、抓“效益”工作。还有的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耍嘴皮子、看不见、摸不着,多一点、少一点无关紧要,因而工作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仍然比较普遍。 2、职工个人宿求认识不足。当前,电力企业职工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大家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人性化、民主化、个性化的需求逐渐增多,开始更多关注企业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关注企业的前景命运和发展方向,关注个人的发展空间、生存环境,关注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关注企业难点和热点问题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3、思想政治工作载体需进一步拓展。以往电力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依托的载体主要是组织说教、读书看报、文体活动,这些基本能满足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的办公生产以及生活条件逐渐得到改善,而网络的普及,使世界范围内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相互交流融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正是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以及职工素质的提升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二)推动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1、加强电力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实现教育管理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在强化教育管理为思想政治工作添火加油的同时,还要通过强化业务工作来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把思想教育溶于生产工作的各个环节。 2、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力求创新,实现讲原则与灵活求是相结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身就是一个服务过程,因此必须坚持服务为主的主导思想,以变应变,在坚持大是大非问题讲原则的同时,对一些不违背上级政策精神的具体事则采用灵活求是的处置方法,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就有说服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3、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点面结合,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贯彻实事求是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努力发挥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样思想政治工作不但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三、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联系 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互补作用。在管理上,西方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和经济文化,在管理方面提到了新高度。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是长期革命和建设的总结和概括。我们可以借鉴西方企业文化理论,但不搞没有政治方向的企业文化。它们应相互补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在行为方式和体系上,思想政治工作的行为方式一般表现为关心理解、沟通行为、研究行为等,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的方法。而企业文化研究和运用的商品经济行为、环境建设行为、非组织交流行为等,对思想政治工作又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二)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1、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队伍。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队伍是电力思想政治工作与业文化有机结合的组织保证和基础条件,否则加强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在具体操作中,应实行“第一负责人”负总责,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密切配合。 2、注意掌握运作原则。要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与教育人、培养人、改造人作为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无论是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做人的工作,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真心真意地依靠职工办企业,从思想上承认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制度上保证他们参与管理的权力,工作上支持他们大胆创新,生活上关心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引导他们奋发向上。 3、注重电力企业文化培育。电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柱,是企业全体员工应具有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境界。当前电力企业体制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改制企业要生存、发展、壮大,必须注重培养出体现时代性、符合企业行业特点、适应企业发展的企业精神。 浅谈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浅谈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 摘 要: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是当今企业管理过程中两个永恒的话题,会对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强大的精神和智力保障。该文主要从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及两者的关系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企业文化 保障 提供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是当今企业管理过程中两个永恒的课题,能够为电力企业长期输送最为强大的精神电压。两者都属于自身发展的含义和目标,但也都担负起促进电力职工工作热情,更加积极推动电力企业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崇高使命,两者互相推动,互相依靠。所以,培育和发展电力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建立企业文化的指导方向,深刻领会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实际生产经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并要求我们广大职工,通过自己切身的参与来获得属于企业和个人的最大收益,使电力企业的文化内涵真真正正起到鼓舞和示范的作用,来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确保电力企业的快速、健康和稳定地成长起来。 1 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的思考 1.1 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特性 电力企业文化的基本特性决定了电力企业文化的自身特征。企业的服务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广大客户服务,如何才能最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摆在我们电力人身上的光荣任务。首先是牢固树立安全为天的思想,这是企业发展的永恒课题,也是继承和弘扬好传统的价值观念;其次是严明的组织性。作为电力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崇高的组织性,每个职工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工作时,自觉服从上级命令,听从现场指挥员指挥。这是企业生产指挥系统的特点造就了电力人传承下来的过硬的纪律;最后是互相配合,甘于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 1.2 电力企业文化的最本质内容 电力行业在这么长时间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总结了一套属于电力企业的自身文化制度。尤其是近几十年,电力企业文化在传承和发扬企业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取得了一些新的更大的认知。这涵盖了电力企业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企业管理理念等一批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企业在为大家服务的过程中,还必须把为集体和他人服务作为自己的崇高事业。通过自身良好的服务,换来广大客户和市场的信赖。下大力度研究电力市场,促进电力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尽自身最大能力向客户输送优质电能,来回馈人民群众的理解和信赖。电力企业始终在国家发展中处于重中之重的核心地位,是实现电力企业快续发展的重要体现。社会的认可、大家的支持是电力企业追求的目标。所以,电力企业在关心自身效益的同时,还必须优先考虑党和人民的经济效益。 2 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力企业中仍然存在突出问题 个别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们经常片面地认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对安全生产工作不会造成太大影响。重生产轻政治思想现象仍然存在,职工本人思想认识不够。现在,电力企业职工素质正在逐步提高,个人法制意识的增强,职工本人对自身的要求不断增加,更加注意企业制度的更新完善,注意企业的未来走向,注重本人的进步空间。这就需要更加注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由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良莠不齐,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学历水平有限而不能有效开展工作,对工作有懈怠情绪,造成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不够顺利。 2.2 强化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办法 推动电力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实现教育管理与业务工作共同提高。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取得更大提高,就要讲究工作方法,在开展工作时,要把坚守党性与灵活机动相配合。思想政治工作要想顺利开展,就要认识到这项工作要牢牢把握服务至上原则,把思想牢牢放在服务上面,既要在坚持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讲原则,又要对有些不违反组织原则的一些小事情采用灵活的处置方式,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深入人心。要把这项工作坚持以小带大,以点带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的要求相结合,最大程度上发挥二者之间的互相依存的作用,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2.3 文化建设在企业中常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电力企业在传统行业统治地位发生变化,在当今新的形势下,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应该引入全新的适合企业发展的思想,在这些新思想上下文章。有一些电力企业将企业文化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认为开展员工活动,员工教育,按照新制度执行就可以。过分追求表面化,导致形式化严重。有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搞企业文化很有特色,就争相效仿,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认真考虑结合自己单位特点,缺乏属于自己的特色内容。 3 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思想政治工作是电力企业的传家宝,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集中表现,两者有同有异,每个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上有许多好的办法和经验,值得互相交流,可以互相借鉴。企业文化建设则需要加强企业的自身特色,每个电力企业的文化都有属于自身的特色,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力量源泉。 3.1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项工作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方面的教育,都是强调人发挥的主体作用,来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起点,重点强调的是人。针对人的思想波动、态度行为进行帮助教育,提高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把他们的思想根源集中到企业自身快速发展的决策上来。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又都有各自独到之处。电力企业文化的养成是在企业逐步发展过程中,依靠全体人员智慧心血一点一滴地求索积淀而形成的、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一种管理上的制度约束。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企业管理的许多问题上,一些其他外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企业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在管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相比之下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传家宝,是长期革命和建设的总结和概括,我们要好好地继承和发扬。 3.2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在电力企业的有机结合 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科学有序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是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基础,如果没有一支过硬的政治工作队伍,加强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就是空谈。在具体的工作中,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选配精兵强将。要掌握操作原则。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围绕服务广大职工这一根本任务来开展的,深入推进这项工作就是要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职工办事效率。因此,要真心实意对待广大职工,不论职工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全心全意地为职工服务,从思想深处加深对职工的热爱,制度上保证他们参与建议权,工作上支持他们勇于改革,思想上引导他们奋发向上。我们要注重电力企业文化养成。企业在不断发展中,形成很多具有企业自己鲜明特色的精神内涵,要认真宣传弘扬企业优秀文化,用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发生身边的典型事例,让职工都参与进来,大家共同学习进步。企业文化就会在大家共同努力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凝练整合,在不断学习深化中,把企业的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好。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网络安全中的作用探讨 摘要: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来获取各种信息化的通信数据。现代,无论企事业单位还是民营企业,均通过建立局域网来进行信息共享,以便于获取各种通信数据。但,人们在享受数据通信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其网络维护和网络安全的问题也逐步被大家所重视。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进行分析,找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剖析其维护网络安全的有效措施,使其安全、稳定和可靠。 关键词: 计算机;安全漏洞;信息管理;网络安全;应用 引言 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各个行业的飞速发展都或多或少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响,可以反过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进步,进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从另外的角度上看,由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发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导致风险的出现。故而,就需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去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导致的安全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拿出相应的措施,强化前期预防,防治结合,逐步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 1简述网络安全和信息管理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对于计算机来说,至关重要,就是防止计算机受到恶意破坏,系统因此能够良好运行。目前这个阶段,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信息、运行以及数据等方面,而用户的操作以及习惯都能够影响着网络的安全。另外,黑客、病毒以及非法入侵等都影响着其计算机的安全。信息管理指的是对网络信息的管理,换言之就是安全管理互联网信息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在计算机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其自身信息管理作用重大,究其根本就是保证网络安全。通常,网络信息管理主要工作内容是服务器传输、服务器信息、基础运行信息、用户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等几个方面。网络安全不只是简单的技术问题,也是商业和社会性的重要问题,其最终的目的是维护通信数据的安全及稳定。但是,维护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并不像产品一样能够立即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通过网络安全确保数据通信稳定,能够使企业信息传输和共享准确,这些准确的信息对于企业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阐述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原本存在的安全漏洞 在软件和新系统上市之后,还存在着很多的安全漏洞,又不能很轻易的进行修复,所以,严重的影响着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 2.2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常常隐匿于计算机的程序、文件以及数据当中,其一经触及,就会不可避免的危害到计算机的安全运行,进而会导致计算机的瘫痪、死机、信息丢失甚至是盗取,从而影响到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并且,信息的丢失以及篡改还会对相关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计算机病毒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潜伏期,不触及并不能说明无病毒,而一经触及,其传染性就非常强,通过网络以及程序等各种传播途径,从而使计算机很快就会感染上病毒,对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安全造成的威胁很大。 2.3计算机系统维护不当 计算机系统虽然一直在升级管理,但仍有一定的风险,因为不能完全保证对于一些威胁因素能够应对有效,从而产生危害。同时,要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安全,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和升级,但是也会因为防火墙的阻止,导致一些系统漏洞出现,因此,计算机系统是否安全,将不仅仅取决于此。与维护是否得当紧密联系。 3总结计算机信息在网络安全的应用中的有效措施 当今阶段,发展迅猛的数据通信网络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占有不可小觑的社会地位,只有采用有效的维护网络安全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风险,才能让人们更加放心的使用。 3.1养成及时备份数据的习惯 为有效的确保计算机网络内关键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防止由于计算机出现故障抑或是遭遇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导致数据的篡改、丢失、非法访问乃至被破坏的问题,就要及时的对计算机中的关键数据予以备份,生成备份数据并保存起来。此外,在对关键数据予以备份时,要注意建立备份的记录,生成备份档案,以有效防止由于系统故障而出现信息的丢失以及损坏。 3.2运用防病毒技术 现阶段伴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前进,在有效利用网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网络病毒愈来愈严重,因此对于防治计算机病毒以及杀毒问题,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网络安全除了计算机系统安全外,有需要对病毒提前进行预防,过程中需要对症下药,进行合理查杀,另外,检测需要有效、具体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单台计算机进行提前预防病毒:因为病毒的种类以及危害力相对有限,所以,预先将其进行设定,大多数情况都会在萌芽阶段进行消灭掉。因为病毒大多是通过软件或者硬盘进行传播,所以,提前预防这类病毒效果明显,几乎能够完全抑制;第二个阶段为网络防毒:系统安装有预防病毒的软件,能够非常彻底的把网络里的病毒清理干净;第三个阶段为网关防毒:该方式本质上其实就是所说的防火墙技术,它把外环及内网的环境予以分隔,以实现计算机系统比较好的信息安全。 3.3安装防火墙 大多数情况下,影响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就是出现网络漏洞,因此,必须制定修补系统漏洞的措施,经常使用的就是防火墙技术,它是在网络的外接口处利用防火墙控制网络层,能够更改限制、鉴别穿越防火墙的数据流,以此达到维护网络安全的目的。为了避免信息丢失而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它利用防火墙最大限度的阻止黑客攻击,防火墙对网络安全的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阻止网络上的不安全因素扩展到局域网的内部。防火墙作为计算机网络的首道安全防线,其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按照结构的差异能将防火墙分成2方面:一个是软件防火墙,它能够直接设置在计算机内,运用一定的设置对计算机网络实行管理和安全防控,目前国内的计算机相关用户运用最为普遍的是360防火墙;另一个是硬件防火墙,它是把硬件设置于计算机的外部和内部的网络交接处,这种防火墙的成本相对而言较高,但是它的功能也更加强大一些。 3.4入侵检测技术应用 对计算机予以入侵检测是现在发展非常热门的一种技术,其主要是综合运用规则方法、推理、网络通信、密码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很多不同的手段,主要目的是达到对计算机网络内面临的入侵问题予以充分的监控。这里面,入侵分析的技术又可以分成统计分析以及签名分析2种手段:前者的重点监测对象为计算机系统被攻击的情况,运用其监测到的攻击模式得出签名,并且于DS系统的代码内予以相应编写;后者主要是将统计学为前提,在系统运行正常的时候结合其运行的模式来判断某个行为正常以及安全与否,进而有效避免系统被入侵,达到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目标。 3.5完善网络管理 不断强化对网络的安全管理,完善、健全安全管理的制度,应严格遵循安全制度进行有关操作。内部网络仅能用来处理和工作相关的事宜,严禁进行和工作无关的事。为有效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要强化日常的维护,定期对软硬件予以检测、升级及维护,及时对系统予以更新。对特殊机械的运用要有完整记录,以最大程度保障网络安全。 3.6利用网络加密技术 前述提到的防火墙、网关检测和VPN均是被动型的网络安全技术,而加密和认证技术是通过密码技术对网络安全实施的主动型安全措施,包含有数据保密与身份认证等方面的技术。还有一种技术是利用网络进行加密,保证各种信息不容易被盗取,其网络安全的意义就在于此。网络加密技术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一个提升,它能够确保信息完整,保证公共网络传输保密安全,还能防止其他用户远程访问内网的现象发生,是一种身份认证技术,传输信息完整、可靠、安全。除了以上,还有虚拟专用网技术和漏洞扫描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用户的信息。与此同时,还应在网络系统中加入相应的安全应用,例如:系统安装的各种软硬件,不能只安装必要部分,会形成潜在的安全漏洞;尽量不要采取将主机与服务器分开的外包方式,这样非常容易将信息数据丢失,出现安全问题。 4结语 当今,为了适应高科技所带来的信息化发展,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数据通信已成为了通信的主导力量,在未来的时间里,智能化、数字化、综合化的通信网络将会与更多的信息接应,其稳定性、安全的性能更将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网络安全问题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加强数据通信网络的维护,规范网络安全问题的管理,让数据通信更加安全、可靠,将成为数据通信行业所研究的重点课题。 作者:伍华东 单位:广西钦州商贸学校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网络管理系统在电力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根据湖南省电力公司《关于开展信息通信一体化调度运行支撑平台(SG-I6000)地市单位推广应用的通知》以及《信息通信一体化调度运行支撑平台(SG-I6000)一期项目二级单位推广实施方案》的要求,长沙信息通信公司一是对公司主机、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进行了基础数据治理,二是规范了主机及网络设备运行监视、数据管理、运行管理等三大业务应用的流程,三是通过月度考核机制保障工作效果,有效推进了I6000管理系统深化应用,提高了公司信息运维管理水平,并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电力;信息管理;网络 1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I6000管理系统深化应用是以提升公司I6000管理系统(以下简称“I6000系统”)运维及应用水平为目标,建立常态化系统运行及应用评价机制,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持续推动和促进系统深化应用,以评价促运行应用,以运行应用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公司信息精益化管理的坚强支撑。通过高质量的开展I6000系统数据治理、有效规范I6000系统信息运维工作的标准和流程、强化月度评价考核推进I6000系统深化应用,是实现系统功能运维和实用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 2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I6000系统涵盖了公司400台主设备、4600多台终端设备的基础数据,实现了主设备及终端设备的实时监视、基础数据管理、运行维护管理等三大业务应用流程。长沙信息通信公司为了推动系统的深化应用:①针对系统内数据不准确、不规范等问题,对录入系统内所有基础数据进行核对,提升数据质量。②以I6000系统标准化作业为核心,有效地实现运行监控、巡视管理、检修管理、缺陷管理等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并具体落实到班组,以保证公司信息运维工作有序、有力和有效的开展。③以考核指标和统计指标为导向,全力推进公司I6000系统深化应用,切实提升运维人员对I6000系统各功能模块的操作能力。通过采用上述方法,长沙信息通信公司保障了I6000系统各类数据资料台账得到了有效的补充及更新,各类业务流程的规范完善,确保了系统信息设备台账合格率、监控数据完整率达到100%、不合格一单两票数为0。 3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制定了信息通信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I6000系统运行指标。公司依据《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I6000系统的深化应用工作标准及目标值,要求确保信息设备台账合格率、监控数据完整率达到100%、不合格一单两票数为0。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3.1成立工作小组,明确班组职责分工 公司了成立I6000系统深化应用推进工作小组,制定I6000系统深化应用工作方案,明确各班组工作职责,根据职责分工开展系统应用工作,认真总结系统应用经验。网络控制室整体负责I6000系统深化应用工作,负责制定I6000系统深化应用工作方案,落实系统应用的相关工作要求,负责系统运行监控、计划检修、缺陷消缺和日常巡视工作,负责中心机房设备的运行维护,设备基础数据核对与更新。 3.2实施数据治理,确保数据完善准确 I6000系统中基础数据按照录入及运行方式可分为静态基础数据及动态运行数据,其质量评估包括有效性、准确性、实时性三个指标。(1)静态基础数据核对性清查工作主要是在系统导出数据上进行修改及补充。长沙信息通信公司将数据下发给各单位、各部门的信息运维人员,对所负责运维范围的网络、主机及终端设备进行现场数据核对性清查。数据清查结果集中反馈至网络控制室,由I6000系统管理员统一在系统中对于与现场不符的部分进行修改。(2)运行数据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数据不完善和未及时更新两个方面。因此网控室牵头组织信息运维人员以网管、桌管系统数据为基础进行清理、核对网络、主机设备参数及配置,并对不完善的数据进行补充,要求在系统内必须达到录入完成的目标。对于运行方式发生改变的主设备,网控室根据网管数据或者设备现有运行参数,与系统中有差别的信息进行核对,并通过标准化流程将系统运行数据更新予以固化,确保当设备运行方式发生改变时,系统数据及时更新。(3)信通公司通过对以往数据保鲜工作无法有效推进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两个主要问题:①存在“地下作业”现象;②数据更新缺乏流程化管理。针对上述问题,信通公司从两方面入手实现数据保鲜:①加强现场工作的过程管控,要求所有的运维工作必须在系统中留有痕迹,彻底消除“地下作业”的问题;②加强基础数据更新工作的流程化管理,通过以I6000系统深化应用为核心,进一步规范检修工作流程,有效实现基a础数据更新的闭环管理,达到数据保鲜的目的。 3.3以系统深化应用为核心,推进信息工作标准化 长沙信息通信公司组织信息专业运维人员针对目前信息运维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讨论,同时结合I6000系统编制了各类信息运维工作的一套标准化流程及具体实施方案,主要包括:运行监控流程、巡视管理流程、检修管理流程、缺陷管理流程、工作票管理流程等。通过以I6000系统应用为核心,有效实现信息专业工作的标准化和规划化,长沙信息通信公司确保了信息运维工作的闭环管理,进一步了提升信息专业管理水平。 3.4强化评价考核,保障工作效果 公司结合日常专业管理工作及系统中流程节点角色设置,公司考核小组每月对系统基础数据治理、运维工作流程质量等专项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公司绩效考核。通过对系统中的卡、单开展月度评价工作,一方面检查了各类工单的填写规范及执行情况,另一方面核实系统中由于工单的执行引起的基础数据变化是否及时更新。公司参照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标准,将评价结果纳入月度绩效考核,按照各工作流程步骤执行角色责任到人,有力地保障了系统深化应用工作的持续推动。 4评估与改进 4.1评估分析 自从长沙信通公司开展“以深化系统应用提升信息运维管理”的专项工作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16年7月至今,已完成了所辖范围内400多台主设备、4600多台终端设备的基础数据数据整治,在内部形成了有效的运行数据动态保鲜机制,并制订了《长沙信通公司I6000系统运维流程标准》,有效规范了运行监控、日常巡视、检修计划、缺陷消缺及一单两票等信息运维工作,促进了信息运维管理水平的提升。公司通过建立数据保鲜机制确保了系统基础数据完善、准确。公司将数据保鲜评价工作列入整体工作月度计划,确保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而评价工作又能对数据保鲜质量进行有效监督,最终实现对数据保鲜工作的闭环管理。 4.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持续改进建议 信息专业目前普遍存在运维范围大、运维人员少的现状,如何将数据清查工作量控制在最小,减少信息运维人员的工作压力是清查数据质量的有效保证。①要充分利用I6000系统现有的统计、导出功能,将相关数据形成现场核对的一次资料,只需运维人员带至现场进行核对性修改,从而减少现场清查工作量;②合理安排清查工作计划,最好与日常巡视、检修工作相结合,尽量避免因清查工作专门跑现场的情况,从而减少现场清查压力。 作者:刘华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长沙供电分公司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方法 【摘要】 现阶段中国已经全面进入现代信息化社会,在此背景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也基本上普及和覆盖了各大医院,然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并不是一直都能保证运转正常,在面对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时医院要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法,本文就是主要分析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应急处理方法。 【关键词】 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应急处理;方法 引言 现在的各大医院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从挂号到看诊再到各项检查等等过程全方面覆盖使用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医院实现了各项资源的优化整合,大大提高了医院的工作和管理效率,然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仍然会出现问题,因此医院必须要针对发生的突发状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科学的应急处理方法。 1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1.1硬件问题 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出现问题很有可能是硬件问题,也就是说网络信息系统中所必须的各种终端设备,像是打印机、网络设备,又或者是维持系统运转的各种服务器等等出现故障和问题,这些设备作为电子机器结构非常复杂,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损耗,加之缺乏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因此在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运转时可能会出现种种问题[1]。 1.2软件问题 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中还有可能出现软件问题,就是说系统内部需要的各种管理软件出现程序错误或者程序错误,又或者管理软件没有及时更新和升级无法适用于新系统等等原因导致网络信息管理软件运行不正常,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出现崩溃甚至是瘫痪的问题。 1.3自然问题 自然原因也指不可抗原因,说白了就是医院出现各种人为或非人为因素,比如说火灾、地震、当地城市水电系统检修等原因而导致的停电或者网络无法使用的现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需要依靠互联网和电力才能运行正常,二者缺一不可,任何一方出现问题和故障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 1.4病毒问题 这里的病毒并不是指细菌之类的病毒,而是指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电子计算机中的病毒,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虽然已经得到了相当大规模的进步和提升,但是它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漏洞,尤其是在运行程序方面,很多不法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漏洞,编写恶意程序、代码作为木马病毒植入到医院的电脑当中,窃取医院的各项重要数据和资料,给医院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综上所述,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在帮助医院优化管理工作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安全隐患,需要医院尽快针对这一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法[1]。 2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应急处理方法 2.1管理硬件 针对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硬件问题,医院需要在平时对这些硬件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比如说像是打印机、网络设备等,医院需要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定期对其进行检修和保养,针对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服务器,医院同样需要委派专人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在出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得到专业人士的维修。 2.2维护软件 各大医院在挑选和购买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所需的管理软件时应该选择口碑比较好、销量比较大的正版知名品牌管理软件,不为了节省成本选择那些价格低廉但是质量没有保障的盗版软件,与此同时,在使用管理软件的时候也要定期对其进行更新和升级,确保软件的有效性。 2.3应急预案 在面对不可抗力因素的时候,医院也需要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比如说医院可能会遇到各种不明原因而导致的断水停电的情况,这就需要医院在平时就要做好储水蓄水的准备工作,并且多配置几台大型的应急发电机和无线路由发射器,在停电的情况下还能够保障医院维持正常的工作,网络管理系统还能够保持正常运转,这样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医院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仍然可以不受任何影响继续为医院服务[3]。 2.4及时杀毒 针对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电子计算机容易中病毒的问题,医院在平时就要加强网络系统的安全和维护问题,每天都要对医院所有需要工作的电子计算机进行杀毒和扫描的工作,定期整理其中的内存和垃圾,不下载任何没有安全保障的软件,不浏览恶意和不正规的网站,尤其是医院需要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准的专业计算机技术人才队伍,在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一旦出现各种技术问题和技术故障时,他们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进行处理和抢修。 3结论 总而言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帮助医院实现了各方面的现代化管理,医院的看诊效率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会出现故障,因此医院需要开设应急救援电话,及时将重要内容进行备份,多配置几台备用发电机等等作为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案,填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完善医院管理工作。 作者:曹阳 单位: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网络信息安全信息管理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技术在现代网络信息安全的应用也越来越关键。其不仅能够让网络的安全等级得到全面的提升,还能让网络的环境得到有效地净化。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吗,其依旧面临很多细节性的问题,需要不断去完善。本文主要针对信息管理技术在现代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信息安全优化措施。 关键词: 信息管理技术;网络信息;安全;应用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全球化,信息管理的内容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信息管理技术也逐渐的成熟。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其经常会面临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计算机信息的安全管理包括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两个方面,系统安全是指确保系统能够提供有效的服务,信息安全则侧重于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具体来说,应该从物理层面、系统层面、网络层面、应用层面和管理层面等五个层面来确保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因此,加强信息管理技术在现代网络信息安全中应用十分关键。 一、什么是信息管理系统 1.1信息管理系统的起源于发展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涉及各个学科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也在不断发展,被广泛应用,它不仅具有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而且具有预测、计划等特殊功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带来诸多便利。其实从1995年开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就开始不断创新,并被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发展与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性能都在不断进行优化,也在逐步走进大众的生活,越来越具有人性化。现在信息化成为我们最主要的生产力,信息资源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相信在未来社会,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会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1.2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计算机的普及,社会的资源、知识得到最大化的共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被拉近,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便利。可是在这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那就是我们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由于系统漏洞,病毒、黑客经常会对我们计算机网络系统趁虚而入,不仅会造成系统瘫痪,更重要的一点是会造成我们的信息外泄,隐私外传,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如果我们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维护,严禁杜绝病毒、黑客的入侵,维护我们个人隐私,保证生活正常运转。 二、怎样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系统 1.1完善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 往大环境说,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涉及国家的安全、主权、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而且,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元转,我们必须从国家制度层面加以规范、积极进行引导。其一,将网络安全实践问题上升为法律制度,清晰、明确指明在现有的条件下网民的上网制度,向人们清楚传达中国的网络空间需求,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建设。其二,积极联合各级部门、各个领域,寻求多方面支持,建立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寻求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并积极围绕电子商务、电信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是普通百姓积极参与其中,培养普罗大众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其三,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监管小组,定期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排查,让员工清楚认识到什么才是健康、有序上网。还有一点是,在电脑上安装防毒扫面工具,对病毒、木马、黑客定期进行扫描和查杀,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运作。其三,淘汰落后电脑,实现电脑系统的标准配置,并设计开机和网络密码。做好机房的安全工作,严禁杜绝火灾隐患,对机房实行统一管理,有专门人员负责巡查。 1.2对信息进行加密算法 保证信息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密,我们这里提到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加密,我们要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信息加密方式早已不能满足现在这个信息时代的要求。随着我们对信息加密方法的创新,现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加密方式:公开密钥,而且这也是目前应用最频繁的加密算法之一。其实,光有信息加密算法也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强化我们的身份验证,确保上网口令的正常运行,并结合上面提到过的相关的规章制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防止黑客、病毒的入侵。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虽然信息管理技术也得到了成熟。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其经常会面临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为了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我们不仅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进行详细的了解,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对网络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确保信息的高保性。相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网络信息安全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作者:徐慧敏 单位:吐哈油田公司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网络信息管理技术著作权保护策略 摘要: 现代网络信息管理技术为人类资源整合及资源直接交流带来了巨大影响和进步,实现了用户资源共享方面完全平等。但在分享利用并消费信息内容时,要质疑和核合法性,如果存在不合法合理之处,要看它们是否存在侵犯原著作者的著作权等法律问题,这就是网络信息管理技术环境下所存在的技术冲突。本文希望以P2P网络信息管理技术为背景,探讨它在应用过程中对网络信息著作权影响性,借鉴发达国家在P2P技术与网络著作权之间冲突解决经验,反思我国在该方面相关保护策略。 关键词: 网络信息管理技术;P2P;网络著作权;冲突;法律保护;反思 P2P(PeertoPeer)即对等网络、对等链接,它是一种点对点技术,能将每一名网络用户衔接起来并形成规模,是信息时代所研发的创新通信模式。在该技术下,能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而每个节点都拥有相同权利与义务,能够上传信息和资源,也都能自由下载和分享信息资源。所以无中间设备、自由平等也是P2P技术最大优势。但实际上,这种自由的、具有直接接触性质的信息交换模式也为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冲突下的著作权保护带来诸多隐患。 1P2P技术与网络著作权 网络著作权又被称为数字著作权,它是指网络信息数据著作权人在网络环境下对自身作品所享有数字化保存、复制与发行权利。网络中,著作权人作品会受到法律保护,不允许任何个人及单位团体私自复制作品并转用,如出现对著作权侵犯行为,就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在P2P网络结构中,用户间数据信息是可以实现直接交流,尽管在许多国家立法要求对著作权实施直接保护,但无法直接对信息数据传播形成有效控制与限制。这是因为法律是相对固定,但网络技术却是非常灵活,即使严格法律约束的发达国家,P2P网站与软件也会不断更新换代,规避法律约束来侵犯著作权,使得网络中的传输信息内容无法实现有效甄别,所以从某种意义来看,基于P2P的网络信息管理共享模式也已经成为了当下网络用户交流资源的主要渠道。 2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技术 2.1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技术内涵 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技术确保了著作权人与其著作内容的经济利益与所有权利益受到合法保护。外来用户在得到正确的指令条件下才能正常使用著作权。目前网络上所传播的著作权保护技术相当繁杂多样,但与之相对的破坏行为与黑客技术也越来越多,所以即使是拥有著作权益保护的著作内容也无法高枕无忧,对著作权的技术保护绝对是一个漫长的技术博弈过程,某种程度上它已经超越了法律保护的基本范畴。 2.2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技术类型 P2P技术推动了网络著作权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总体而言它对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首先,通过市场准入手段来控制信息内容源。该方式在早期的C/S模式下非常常见,它主要对信息内容的提供者实现了中央服务器控制,进而实现对著作权人及其著作权的有效保护。但在P2P技术出现以后,信息内容分布范围日趋广泛,这种市场准入机制已经无法控制信息之间的传播。所以在2000年以后,我国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经营性行为提出了许可证制度,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对网络信息数据正常交流共享提供了新秩序。对没有许可证还依然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为者要予以法律制裁。另外,备案制度也扩大了网络运行的监管范围,使得一些非经营性质的网络信息服务活动也被纳入到管制范畴之内。本质上来说,市场准入制度就是国家对著作权相关当事人的预先控制,但实际上这种准入制度只能对相关当事人及其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控制,不能通过阅读信息数据内容来实现深层控制,所以该机制还不存在标本兼治的法律及技术优势。其次,通过控制网络来控制信息内容的传播。在C/S模式下,信息内容产生并活动于中央服务器一端,所以只要控制中央服务器就能实现对信息内容传播的控制。尤其是在P2P的技术环境下,通过直接控制网络连接来控制信息提供者与P2P用户之间的网络信息传输是可行的。例如在国外著名的Napster法案中,法院就直接判决违法侵犯著作权的网站关闭,这就是对网络的直接控制。它融合了网络技术控制与法律控制两方面。基于此,我国也设立了像《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等管理规范,就是希望通过网络监管与法律约束双重手段来实现对网络的直接控制,从而实现对非法侵权行为的打击。但相对这种保护策略而言,物理层面的控制依然还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它无法甄别网络中传输的信息内容,所以物理层面控制是该保护技术类型的弱点。再者,通过集成技术促成对传输信息用户的监督管理也是可行的。在我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4条中就规定“集成技术是保护著作权作品的有效技术手段,它主要防止了某些网络用户借浏览欣赏作品的形式上传或下载分享作品,侵犯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上述的这种盗取著作权内容的行为就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网络黑客行为。所以集成技术就专门针对此行为而开发了网络集成定位体系,避免浏览作品的P2P用户通过非法手段来侵犯著作权,它的功能性本质就在于通过网络信息提供者对最终用户的权限控制来实现对著作权的保护目的。 2.3网络著作权保护的主要技术途径 就目前对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技术途径来看,它主要分为两大类:数字水印与加密。其中加密技术主要应用到了密码学技术,它在对信息内容的处理方面速度很快且安全性极高,会在应用过程中为信息加密。只要用户在认证中心获取密码就能合法使用资源,由它所衍生的网络著作权保护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数字签名技术,该技术的加密形式主要为电子存储形式,它将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模块中并用来辨别数据应用者的真实身份,实现电子身份认证。因此用户访问时只要通过密钥就能实现签名验证,这种技术也被称为公钥密码机制,著作权使用用户将自己的签名密钥附加于数据单元之上,就可以通过公钥验证来获取著作权的使用权限。第二种是安全容器技术,该技术所采用的是以加密技术为主的封装型防篡改信息包。它进一步严格规范了对数字著作权信息的使用规则,当信息一旦被采用了基于安全容器的保护系统,就开启了安全存储机制,确保其在数字媒体上的传输安全性。无论是客户端还是服务器端,信息安全容器都可以有效防止P2P用户对著作权信息内容的非法使用和拷贝,所以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著作权保护机制。另外像数字水印也是目前实施电子网络著作权保护的有效技术之一。虽然它的发展历程相对密码学来说较晚,但它的技术发展速度却非常之快,它主要将一些数字水印技术所涉及的标识信息嵌入到多媒体信息体系中,让其不易被使用用户察觉,所以数字水印技术也是一种较为高超的隐藏性技术。该技术目前在网络著作权内容保护领域的应用相当广泛,是比较突出的隐藏性标识认证技术。移动Agent技术则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它利用到了分布式计算模式进行信息搜索和对著作权的保护。作为一种特殊的Agent机制,它能在较为复杂的网络系统环境中实现主机之间的网络信息内容移动,它还可以根据需要来生成与原Agent同样性质功能的子Agent,而且各个Agent彼此之间可以完成相互协作任务,实现对网络数据信息移动性、异步性与异构性的保护,降低网络通讯成本,通过分布并行性智能体系来实现对网络著作权的有效保护[1]。 3海外国家在P2P技术冲突下的著作权保护经验 严格来说,关于网络著作权的保护问题是要结合法律规范与网络信息管理技术来共同探讨分析的。由于海外国家所采用的法系分为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两种,所以他们在解决网络著作权保护技术冲突方面所应用的方法和所积累的经验也不尽相同,本文将分别作出分析阐述。 3.1英美法系国家在解决P2P与网络著作权保护技术冲突方面的实践经验 英美法系的典型国家代表就是美国,作为一个以判例法为核心的法制国家,他们在对P2P技术的规制方面主要以判例法形式呈现。以早期的C/S模式环境为例,美国法律就规定了著作权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他们认为软件提供商拥有帮助侵权责任,所谓帮助侵权责任就是指软件供应商要为自身所提供的任何服务功能负责。而对于服务器提供者来说,美国方面所采取的则是“通知———删除”规则,尽管侵犯著作权人利益相关者或服务器提供者触犯了著作权法律,但在著作权人与相关当事人的要求下如果能够及时删除侵犯著作权内容,消除影响,服务器提供者也可以免于承担法律责任。这就是规定于美国《跨世纪数字著作权法》中的“安全港”制度,可以见得美国在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机制上是具有一定弹性的,其法律规范的目的也在于控制行为主体及其所承担的责任,相当人性化。Grokster案在美国法律界被称为是对“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的重新审视,它与之前美国的Naspster案相似,是米高梅公司投诉P2P用户提供音乐分享服务的违法行为。该案件所体现的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冲突是P2P的分散式网络结构。在这一阶段,P2P用户的侵权技术已经上升到不依赖中央服务器依然可以搜索下载所需要的文件,因此这种违法的资源共享模式也被起诉。在被投诉过程中,Grokster公司也作出了相应抗辩,他们认为他们的产品可能被某些使用者用于非法行为,可能会被某些黑客进行改进,但他们不认为自己应该为自身的P2P共享技术被他人用来侵犯原告著作权而承担任何责任。但法院认为,这种技术为用户侵权行为提供了物质上的便利与辅助,拥有积极的诱导因素,所以根据积极诱导原则,法院为此提出三点回应:第一,该P2P技术促使他们产生了侵权的主观意图;第二,被告所生产制造并销售了这种能够产生侵权行为的产品;第三,使用者应用它使侵权行为变成现实。因此,Grokster公司的这种帮助侵权行为也由于其违背了网络著作权保护原则而被制裁。随后的美国《家庭娱乐与著作权法》中也再次强调了用户在互联网传播与共享著作权限的严重性,它有可能使P2P用户被判处三年监禁,它对P2P软件的最终使用者行为进行了严格规制,它也体现了英美法系国家对网络著作权人及其著作权益的保护力度。 3.2大陆法系国家在解决P2P与网络著作权保护技术冲突方面的实践经验 与英美法系国家不同,大陆法系国家在对待P2P技术应用的态度上相对比较宽松。就以法国为例,相比于美国在P2P技术规制方面的严苛,法国却表现出了相反的态度,他们承认P2P技术的合法性。为此也有人曾经提出过关于P2P软件用户非法行为罚款的议案。但在一些唱片、影视制作公司的强烈反对下,法国的这条P2P技术合法化道路也被阻断。法国政府在立法上明令禁止将基于著作权保护下的所有产品用于非法盈利目的,如果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非法下载或转载,将面临最低40欧元的侵权罚款,如果将著作权共享,则要面临150欧元的罚款。而如果销售非法下载著作权产品则要受到最高3年的监禁以及30万欧元以上的罚款。可以见得,英美法系国家与大陆法系国家在P2P信息管理技术、著作权最终使用者行为责任方面的法律及技术规范是存在严重分歧的。相对来说美国最为严格,而欧洲一些国家则相对宽松,实际上这就是以否定P2P技术的合法性为代价来保护著作权人及其著作权作品,它降低了网络信息管理技术与著作权保护之间的冲突可能[2]。 3.3国外网络著作权保护技术冲突方面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在参考了国外的实践经验,反观我国国情,在国际网络著作权方面的经验对比就体现出了著作权保护法立法理念的重要性,它一定要适应我国当前网络环境形势与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在立法理念方面一定要做到适应我国当前的网络环境形势与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以立法理念为例,我国在该方面的立法应该在参考国外做法的同时也要侧重我国法律,适当调整对著作权人的个人利益保护,从而实现对著作权人知识产权的维护目的,提高著作权人创造新作品的积极态度,推动知识产品的快速更迭。照比国外实践经验与做法来看,我国在对网络著作权的保护立法理念上已经有些跟不上时展的需要,所以在未来的立法中应该注重对著作权人、传播者与适用者三方权益的平衡,稳定推动科学技术文化的有效传播与整体稳定运行发展。另外,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起步较晚,自改革开放以后才慢慢与国际接轨。在这一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并不完善,所以在不断吸取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的背景下,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才会有所改善。不过也不得不承认,我国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定水平与法律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还相去甚远,在立法模式上还严重缺乏灵活性,不能及时应对新环境、新问题,因此鉴于我国当前的立法水平,针对网络著作权保护中对制度制定的合理运用还应该争取进一步方完善,同时不断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在我国已有的法律基础与保护体系上,积极将著作权保护体系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要做到对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合法权益的兼顾,只有这样才能大力推动我国知识产权的快速进步,制定出符合我国法律规制和国家国情的一系列制作权保护策略。 4我国在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冲突下的著作权保护策略 相比于英美法系国家,我国也将著作权立法作为对著作权人利益保护的首要原则。在我国,P2P技术的发展相当迅速,这也让著作权法制度的更迭不得不快速跟进,及时发现著作权法律制度中所存在的漏洞,适应当下环境的发展,提高保护意识。所以在借鉴了国外先进实践经验以后,本文也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P2P技术与著作权保护冲突的相关解决方案与保护策略。 4.1网络信息传输集成措施 首先要拥有正确的网络技术来控制网络空间秩序,实现对P2P用户的自我约束机制,即网络集成技术支持。该技术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网络用户个人终端的是用来实现有限数量的传输机制,一般来说它的主要技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密码,它也是网络信息提供者为著作权保护所提供的最基本加密技术。这一技术在P2P技术推广过程中已经被广泛应用。第二,cookie文件的验证技术。当P2P用户在特定网站进行网页浏览时,网站的中央服务器就会为浏览器软件留下cookie文件。当用户再次访问该网站时,浏览器软件就会发送访问网站请求的cookie文件,而中央服务器就会根据cookie文件来对网络用户实施身份验证保护。第三,数字签字,相比于商量技术,数字签字则相对独立和复杂,它需要著作权者或信息内容提供商来提供数字签字证书,在验证P2P用户合法身份之后允许其将证书控件安装在个人计算机终端上。当P2P用户需要进入网站访问时,系统就会自动验证该数字证书,并实现数字签字,然后P2P用户才能获得网站访问权限。该技术已经被银行应用于网上银行的P2P用户身份验证过程中,它在基于密码与cookie文件保护的基础上再一次提升了对著作权以及P2P用户的个人权限保护力度。 4.2著作权补偿金制度 为了协调P2P大众用户在获取著作权时的利益以及著作权人本身在著作权内容保护方面的利益,我国应该考虑借鉴海外国家的著作权补偿金制度,并科学合理的应用于我国的网络著作权保护体系中。本文认为,若想在我国实施著作权补偿金制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明确补偿金请求权的权利人。目前的P2P用户在信息资源方面的共享与使用是相当频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个体权益。所以对补偿金请求权的主体需要做到明确,它不仅仅包括著作权人本身,也应该包括作品内容的创作相关权利人,当他们的个体权益受损时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其次,义务人。对著作权所涉及信息资源的最后使用者是P2P用户本身,所以他们也应该是著作权使用费用的支付者。但实际上我国现有网络体系中对P2P用户的收费制度还做的并不到位。这里可以考虑将补偿费分散给使用著作权限的P2P用户,实现网络终端用户的最终支付义务。在费用的收取与分配方面,应该在实施初期将费率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准,以服务广大P2P用户为主同时做到不损害著作权人的切身利益。另外根据国际著作权保护法律权限规定,著作权人可以授权给一些管理组织,通过他们来负责集中收取费用,最后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著作权人及其他相关权利者[3]。 结束语 可以说著作权保护向电子网络领域的延伸将其对其的保护策略复杂化,加大了信息管理技术与著作权权益保护之间的冲突可能性。这也说明随着P2P高新技术的不断革新,著作权的客体增多了,著作权自身的保护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在未来更加开放的著作权保护环境下,我国也应该做到对网络信息管理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规避简单化复制与低廉化传播问题,在法律与技术两大层面上规制市场,理清著作权人及其著作权与P2P信息管理技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对其相应的保护策略,为网络维权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张羽彤 莫东艳 单位:大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地质录井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摘要: 本文以地质录井数据库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为主要研究,深入探讨了地质录用的应用及要求,分析了其关键功能,以及该系统技术功能的特征,以期为创造更好的地质录井数据库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地质录井;数据信息管理;管理系统 随着近几年来的发展,将标准的、规模化的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方法进一步运用到地质录井中,实现了资料规范化、实用性、灵活运用性等相应的管理方法。在满足录井生产的同时还能解决数据库输入的问题,进一步为地质录井数据库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一、系统的应用及要求 (一)管理系统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录井公司相应的加快了信息化建设。GPRS和卫星传输技术的应用,使地质录井生产信息全面应用了数字化。从而使录井信息采集的数据具有标准性,使现场的各种图表能够自动生成,实现了远程传输,方便了钻井人员勘探现场,使技术和生产能够相互交流。工作人员不用到现场就能通过电脑数据清晰的了解钻井现场的数据信息。例如,2010年某企业钻井勘测时,发现有一口“问题井”,数据显示该井的井段储层性非常差,就判断该井段为干层。录井勘测人员利用录井数据库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再次分析,最终判断该井段为气层。 (二)管理系统的要求。 在录井资料中,规范性是需要极为重视的,相关生产报表要求标准格式、资料中的数据要求必须解释、勘察的数据必须具有真实可靠性,必须合理规划数据库结构。在进行采集录用时,要满足录井生产的需要,通过信息的反馈,减少数据录入者的劳动量,同时还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主,将系统结构合理化,能使管理系统运行达到稳定,使软件维护变得方便,操作程序变得方便。 二、系统技术的关键功能 地质录井数据库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查询数据,还能通过客户端浏览及操作。系统技术的关键就是具有灵活性、专业性,下面就是技术关键功能的几个方面。 (一)资源管理系统技术。 录井数据具有很大的信息量,涉及的内容也相当广泛,是资源管理系统的核心。进一步将数据进行分类,在开发石油的时候,根据不同的开井目的,将地质录井的资料分别分为开发、探井两种资料。还要根据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工程管理、地质成品资料两种。数据化的管理将利用勘测和开发的数据库建立一个不一样的标准库,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数据化的管理将数据库变得更具兼容性,使用分别建库的方法,使其功能变得更加实用可靠。 (二)应用数据库的技术。 在地质录井数据库实际的应用中,要求满足正常的研究及生产,确保收集的数据具有准确性。其主要包含的有地质数据和钻井工程、生产的图像以及研究的资料等,其中生产和研究资料最为主要。 (三)传输技术。 在随着Web客户机构的不断发展,更多层次地分布体系将会受到广泛的使用。组件是独立的一种服务系统软件,在开发各种分布应用的过程中,分布应用软件实现了资源共享。在这之中要求解决组件实现平台和应用之间毫不影响对方操作的问题,以便能够很好地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及应用。组件一般使用的是VB和VC进行操作,保证其服务层和客户层之间有一个很好的联系纽带,保证形态和动态的正常连接传输。 三、系统技术特征 (一)效率性高。 通过地质录井数据库网络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将对其储备的源头和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充分的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缩短了信息的时间,比相同类别的系统效率更高。 (二)实际可操控性高。 由于多种网络技术的使用,使用该系统的用户对系统进行升级和维护是很方便的。可以使用内部的查询功能,只要将查询的数据首字母或者简单的条件输入就能很快查询出相应结果,和相同类别的系统相比更加具有实际可操控性。 (三)敏捷性高。 在使用该系统软件时,很好地运用组件技术,将会很好地绘制常规的二维及三维图像,通过这样的技术大大提升技术的灵活性,相比同类别的网站更具有敏捷性。 (四)安全性高。 安全管理数据,主要是权限管理,用户的权限管理负责删、增账号,用户主要分为管理者、管理组员、普通用户。权限管理者将负责整个用户组的模块操作化管理,在启动软件时,要输入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必须进行用户身份验证才能使用,相比同类别的网站更具有安全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地质录井数据库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不仅是提供了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还能在其中产生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地质录井的管理及应用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油气的时效。研究人员通过电脑就可以看见现场的钻井数据的一切显示,进而方便指导钻井工程的科学化施工作业。 作者:谢东旭 单位: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录井一公司信息中心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组成 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简称HIS系统,该系统中医院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医院的各部门为分支,其中这些部门包括病区、药房、药库、出入院处、功能检验科以及财务科,各部门都有自己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它们之间又互相进行相关信息的共享,方便对患者进行诊治以及治后的处理措施。 2、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 在明确了医院信息系统的组成部门、HIS业务过程以及用户的需求分析后,应当确定该系统开发的目的。了解医院信息系统的具体情况,能够通过较小的代价较快的构造一个系统的架构,这种方法我们通常称为模块化,它能够快速的明确用户的需求以及开发人员的开发目的,通过对开发方法的适当使用,对系统的模型进行一个持续的精化和细化过程。因此模块化设计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关键。 3、模块化设计的具体要求 为了保证建立的系统是统一并且完善的,在对HIS系统设计时,对于设计的基础-----模块化设计提出了一些要求,首先在设计的时候需要积累一定的资料,包括所有下级子程序的功能、调用的出入口的说明性文件,规定在设计中变量的可变动范围,对数据库的设计结构和实际用途的文件以及必要的注释进行适当的说明;其次,在模块的界面上,要保证菜单在模块的上部,而标题、版本以及开发者应当显示在屏幕中间位置,合理安排菜单的结构,层次一般不超过三层。除此之外还要包括参数输入、信息查询以及其他的必要功能的设计。 4、医院网络系统的设计 明确了医院各部门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后,应当对选择的网络系统设计做详细介绍,以便能够与具体的情况进行结合,使系统合理并且发挥更大的作用。 4.1主干网设计 Database是HIS系统的核心,传输协议多使用TCP/IP、HTTP,并且采用多层的管理信息系统。相较于别的计算机网络,医院的网络特点是有较高的专业化、较高的性能、数据庞大、图片和多媒体占有较大的比例,传输要求高。基于上述的特点,我们通常对于主干网的技术选择很慎重。现代的网络技术通常有基于帧交换和基于信元交换两种网络技术。由于基于信元交换的网络无法确保使用者的利益,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多以基于帧交换的网络系统,这样用户可以对现有的应用程序进行合理保留,方便升级。基于帧交换的网络中,千兆位以太网有时候会以其他的以太网标准为准进行合理借鉴,构造不同的宽带结构来满足不同的数据需求。根据每个医院各自的发展情况以及需要,通常情况下在设计网络时选择千兆以太网的技术保证系统的先进、高效以及可靠。 4.2网络的规划 基于上述所选的网络系统是交换式的结构,而VLAN在其中占有极其核心的作用,因此,VLAN的设置十分关键。它的划分依据很多,主要有交换机的端口、第三层协议的类型和网络的地质、多址广杨娅播的方式以及策略等。下面我们以某医院所采用的基于交换机端口的方法来进行说明。这种方法实在同一个IP的虚拟网中对不同位置的端口进行设置,以此来解决部门机器和IP子网的合理分配问题,极大的促进了网络的管理与维护。 5、设计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设计时应当明确目标,以患者为核心,符合卫生部、省卫生厅等的各部门的规范,尽量的改变当下以财政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保证医院信息系统中电子处方和医嘱的实现。本着“以患者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系统时注意系统的统一、信息可靠、实用以及先进性。下面我们从平台和软件管理两部分的选择上进行应用系统设计的说明。 5.1选择合理平台 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是集应用系统、办公信息以及综合管理信息的处理和分布为一体的庞大而复杂的一种系统。对于这样的系统进行设计,一般我们选择C/S结构,有时候也会采用B/S结构,Server端通常情况下使用Windows2000的网络系统。MSSQLServer7.0的系统大多使用采用在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中。为了保证用户使用各种办公软件以及数据库和浏览器,在对客户端进行设计时通常采用Windows95/98。 5.2管理软件应用 由于医院的信息管理有着长期并且复杂的特点,因此,在管理软件的应用方面,通常有以下方法来实现:(1)直接从市场中购买现成的软件;(2)交给专门的软件开发公司进行相关软件的开发;(3)通过对自己所需要的软件的需求,并且由专业计算机人员进行设计的辅助工作来完成软件开发。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虽然第一种方便,但是由于其花销大,系统虽然全面却不能适应医院信息管理的具体情况,因此并不作为首选;其次第二种方法,它能够满足当下对于软件的开发工作,但是对后续的工作进行并不理想,无法有效的与本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通常情况下,为了能够和本医院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的融合,第三种作为设计的首选。开发时把目标进行合理的分段,并且对策略进行分期的逐步开发。门诊、药具以及住院的子系统作为医院信息系统中的主要部门,在设计时要有限进行合理的考虑,并在此的基础上进行分步完善,不断的扩大业务面,从而能够使系统被广发的应用,实现医院在信息管理中的系统化和电子化。 6、结束语 为了保证现代医院的良好发展趋势,电子信息化以及网络化被广泛的应用到医院管理当中去,这也是当前国家在医疗方面进行的一项重要的整改措施。本文在对医院的管理系统进行了简要说明,并且明确了设计的目的之后,给出了网络的主干网的选择和开发环境的技术,并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软件的开发设计,旨在保护现有投资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动态并且信息一体化的交互信息需求,以此来提高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更好的为广大的患者进行服务。 作者:杨娅 单位: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无线网络技术应用 1无线网络技术运用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 1.1施工简单,无需大量布线 传统的有线网络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施工周期较长,且成本较高,对于病区环境有很大影响,房间内蜘蛛网式的凌乱布线将大大影响病区的美观性。但是无线网络却能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无线网络只需要通过少量设备的安装就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建立一个无线网络区域。一方面能方便病人家属上网,另一方面,医生也能随时随地对病人的情况进行查询或做记录,这大大提升了医院的信息管理水平。 1.2易于拓展 有线网络在安装好后一般很难进行拓展,要想在新的地方进行网络覆盖必须再次进行大规模施工,这将提升医院的运行成本,并在医院内产生噪音。但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相比更容易拓展,当需要在新的地区覆盖网络时只需要简单的增加路由器就能满足很多人的上网需要。 1.3提高医院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医院的门诊病人数量,医院的业务量在逐年地递增。各个科室都希望有更大的网络储存空间对病人信息进行完善的记录,方便病例的再次查询或病因的准确诊断。但是传统的有线网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而在医院内加入无线网络医生能够实时对病人的情况进行记录。网络的大范围覆盖也能使得医生能够现场进行核对病人的身体状况,对于一些发烧、呕吐等其他突发情况能更好地进行处理。 2无线网络技术在医院的实际运用 2.1病区移动查房与无线网络相联系 传统的病区移动查房需要医生或护士事先对所查病人的病史,得病时间,主要症状等基本情况在纸上进行记录和登记。但手录文档往往会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准确性问题。病人数量多,在进行转录的时候难免会出现错误。但无线网络就能有效避免这一问题,通过无线网络,医生依靠移动终端设备(手机、平板等)就能对该病人的详细情况进行查询,从用药到诊治方案都在系统上有十分详尽的说明。更为重要的是,医生还可根据这次的查房情况对病人的信息进行实地补充,方便日后的治疗工作。 2.2无线网络技术对医院药库进行有效管理 无线技术在医院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便是能对医院的用药情况、药库储备情况等进行有效的管理。传统的药库管理都是通过人工对药品进行检查记录,但是医院的药物总量大、种类多,在进行记录管理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引进了无线技术后,药库管理人员只需要对药品上的条码进行扫描就能清楚知道这种药物的储备情况,并能及时对数量较少的药物进行补充。 2.3无线系统用于护理信息管理系统 无线网络技术能够帮助护士对病人进行更好的护理,一方面,通过无线网络将病人的信息资料存入数据库中,这将大大减少护士对病人信息进行抄录的时间,增加护士的护理时间;另一方面,根据无线网络对病人信息的详细记录,护士能够根据病人的医嘱信息,病人实际情况,病例病史情况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地护理。同时,无线网络系统还会对护士进行定期提醒,比如在病人进行输液时,通过无线网络设定时间,在输液完成后护士能够及时换药或拔出针头。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提醒中还对该病人的药物用量,治疗情况等进行详尽说明,这将大大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建立起和谐友善的医患关系。 3结语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无线技术被更多地运用到生活工作当中来。而将无线网络技术运用于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是医院发展的必然,也是由无线网络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决定的。首先,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医院更为美观,有效避免有线网络蜘蛛网式的凌乱布线。其次,通过无线网络对病人信息的有效共享,护士和医生都能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护理与治疗。这对提升医院的信息管理水平,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少晖 李军 单位:宣城市泾县医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医院网络信息管理应用 1医院网络信息管理中的WEB技术的作用 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运用,人们认识到信息管理对于提高日常工作效率的作用,这种更加便捷且富有效率的办公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医院通过这种全新的技术可以提高医院信息化管理的效率,能够解放大部分劳动力,医院每天接诊的病人不计其数,这对医院的信息管理方面有严格的要求。随着新型WEB开发技术在医院网络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极大的方便医院信息的管理,依靠这种全新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通过网络信息管理方式使信息的流通更加通畅和广阔。医院通过对网络信息管理的应用,能够实时和吸收最新的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给工作人员节省大量的时间,信息的采集跟分析将变得更加快捷,通过运用这些先进的网络系统,医院在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时,能够得到最新的信息启示,这对医院在管理方面有参考价值。由于web技术的信息化管理是适应医疗改革的需要,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更加快捷的为患者提供最新的医疗信息,这能够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方式,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而且也提升了医院自身的竞争力,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也方便了医院工作的进行。 2医院网络信息化管理对新型WEB开发技术的要求 计算机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方便医院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同时更能够为医院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能够使得医院的管理方面更加合理规范,最大程度上提高管理和工作效率。市场上目前存在新型WEB技术种类繁多,对于医院方面来讲,选择适合自己的WEB开发技术非常重要。首先,对开发技术本身功能方面的要求,医院本身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并不需要特别繁琐的功能,所以在实际选择开发技术的时候要把重心放在系统的实用性上,医院网络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方面的设计上能够插入患者信息,以及一些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的行为就可以,例如增删改查,这些基本的功能就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没必要去设计繁琐的操作系统,况且这其中还涉及到研发成本的费用。通常,在对新技术的研发和日后的引进工作中,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抉择,要充分考虑现实的问题,医院的资金状况以及可以承受的范围,要对开发系统日后的维护费用以及工作运行方面进行充分的评估,通常来讲,医院方面在意的问题就是投资能够带来回报,对于新兴WEB开发技术应用的要求就是能够为医院方面带来经济效益,一般来讲,在硬件方面的成本几乎很难做出缩减,所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WEB开发的软件的应用选择就成为了成本压缩的主要途径,但是前提必须是不能牺牲产品的功能,有的系统虽然研发成本比较低,但是在安全性和数据库操作方面的功能却不能达到医院的需求,在评估成本方面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结合问题,综合可虑,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3对开发技术应用的可行性要求 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与努力,很多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和操作员的计算机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是对于WEB开发技术而言,整体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研发出来的系统如果太过于繁琐,科技含量过于高深的操作系统并不适合该系统今后全面的推广,并且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会在维护方面耗费过多的精力。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相关专业性,尤其当工作中细心管理系统出现问题时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掉问题。医院在信息科室方面也做得不够完善,在系统的维护过程中还会存在人员不足的问题。在软件研发方面,医院方面主要的工作不是参与研究,更多情况下他们的主要职责变成了流程设计以及总体规划,然而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大型项目的背景跟企业管理经验,我国目前对于这方面的人才相当缺乏,所以,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跟维护工作,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引进人才进行系统的培训,让医院的信息化人才能够真正的负担起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这才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之本。 4常见的WEB开发技术 这是一种安全性能高的脚本语言。通过与标识结合在一起,对于用户操作来说非常方便。另外通过浏览器实现信息浏览或动态交互,可以防止数据丢失。这对信息管理方面安全性很好。除此之外,语言是一种网页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标准,因为它具有良好的兼容性,采用语言数据标记,不仅可以完成对异构数据的操作,完成与其沟通,这种异构数据的沟通能力在信息管理中的作用非常独特。另外还可以考虑的组合也是不错的选择,由于操作系统的通用非常强,操作起来容易上手,属于开源性的开发语言,能够获得很多免费的开发资源,并且可以与其它免费的资源完美结合,能够实现大多数WEB开发需求,不仅如此,此组合在安全性以及可操作性上都是有保证的。所以在WEB技术开发上也可考虑。在技术上能够实现在不重新加载页面的情况下,顺利地连接网页数据服务器继而获得资源信息,这对提高网络信息管理运行的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5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将更多先进的技术或管理方式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新型web开发技术在医院网络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使工作变得更有效率,同时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将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在以后的生活中,先进的技术将会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杨娥青 单位: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安全应用网络信息管理技术探究 一、网络信息管理技术的现状 目前互联网络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互联网的用户不断增加。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很多人借助互联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从事着信息加工和信息管理工作,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网络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利用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可以提高部门企业信息管理水平,提高办公办事效率,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从实际应用的情况和效果看,互联网络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机关事务管理、公共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发挥了巨大的管理和调控作用。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的改进方法及其具体运用 (一)加强技术研究 提高技术水平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先进与否,主要表现在社会各个领域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及使用水平,以及在社会中的普及程度,因此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加以重视。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不中断,技术水平才可以得到不断提高。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更先进的适用范围更广的技术。 (二)加大推广力度 扩大使用范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程度。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积极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首先,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使计算机在社会中的推广具备可以依存的经济基础,也使民众有机会深入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相关知识。 (三)培养专业人才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努力探索,所以,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计算机院校也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知识水平、专业素质的培养,从而增强计算机管理技术方面的科研力量;社会各个领域要重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运用,分配适当的人员在这方面深入探索,加强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为相关人才在计算机技术在本行业的运用创设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使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本领域充分发挥作用。 三、如何保证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 (一)管理网络信息的关键在于对数据管理 因此要严格设置访问数据的权限,应当做到既防止他人破坏数据,又要防止因为错误的操作导致出现信息丢失或无法访问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数据库时,应当根据级别设置访问网络信息权限,另外也要及时更新网络上陈旧信息,否则会给信息浏览者带来不便。 (二)对设计的网页程序要进行严格测试 主要目的是防止和避免出现程序漏洞。在设计网页程序时,应当选择安全度高的软件设计网页程序,特别要注意对程序的代码需要加密。 (三)要及时保存数据和程序,防止不法人员非法侵入 系统管理员应当经常关注自己网站的运营情况。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简便和快捷的信息管理模式,只要了解了其中的管理技术,完全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为管理工作服务。 四、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将日益成为企业的重要信息交换手段。因此,认清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采取必要的安全策略,对于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将十分重要。同时,信息系统技术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新技术层出不穷,其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漏洞。因此,进行信息系统安全防范要不断追踪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及时升级、完善自身的防御措施。 作者:王华永 单位: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Web水声网络设备信息管理论文 1UWNM-W设计 与无线信道相比,海洋水声信道具有强噪声、高延迟和低带宽等特点,其复杂多变的环境造成信号能量不同程度衰减。因此,陆地网络管理机制难以移植到水声网络管理中,也难以实现网络实时监控和管理。为节约网络信道资源,降低水声网络设备的能量消耗,减少网络监控的延迟,本文利用信息捎带机制,通过收集水声网络的正常通信数据信息,以及Web可视化操作界面掌握网络整体拓扑及能量分布结构。 1.1信息捎带与存储 水声网络主要是将水下采集或者接收的数据传输到水面,再由汇聚节点向陆地传输。可以在数据报文头部添加网络设备节点的位置和能量信息,利用水声多跳网络数据传输方式,将数据报文所经节点的位置和能量信息带到汇聚节点。汇聚节点分离出水声节点的位置、能量信息以及数据,并将数据转发给水上异构通信网络中的UWNM-W服务器进行处理和存储。为获取水声网络节点位置和能量信息,用户必须通过Web客户端对水声网络节点进行设置。具体过程如下:(1)操作用户从Web客户端向UWNM-W服务器发送命令。(2)UWNM-W服务器接收操作用户从Web客户端发送的指令后,对指令进行分析,并根据指令内容,向水面汇聚节点发送控制命令。(3)水面汇聚节点收到来自UWNM-W服务器的控制命令后,根据命令内容,向海底水声网络广播控制信息。(4)水声节点收到控制信息后,修改自身设置状态,进入网络状态报告模式。当水声节点进入网络状态报告模式,即可通过正常的数据报文传输,将水声节点的状态写入报文中,跟随数据报文到达水面汇聚节点,最终到达UWNM-W服务器。当水声节点有数据需要发送或者转发时,首先查看自身状态,如果处于网络状态报告模式,则在数据报文的数据部分加入附带信息。数据部分是水声节点需要发送或者转发的数据;节点编号列表部分记录报文从源节点开始所经过的所有水声节点的编号;位置信息列表记录报文经过各节点时水声节点所处的位置信息;能量信息列表记录报文经过各节点时,水声节点的剩余能量信息。位置信息列表和能量信息列表的内容顺序按照节点编号列表的顺序组织。携带节点位置和能量信息的数据报文以多跳传输的方式,从源节点到达水面汇聚节点后,由汇聚节点将“节点编号列表”、“位置信息列表”、“能量信息列表”和数据部分分离出来,并传给UWNM-W服务器。UWNM-W服务器收到汇聚节点传来的信息后,将信息分门别类的存储到数据库中。 1.2信息处理与分析 UWNM-W服务器逻辑分析程序实时对数据库中网络状态信息进行监控,一旦有数据发生变化,则将数据分析并绘制成图表,通过网络传输给Web客户端。UWNM-W系统程序主要分为6个模块,即信息查询模块、信息更新模块、命令分析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汇聚节点控制模块和数据接收模块。(1)信息查询模块主要为Web客户端提供数据检索功能,从数据库中提取符合条件的数据。该模块类似于普通的Web系统中数据库查询功能,主要关注数据库的检索效率和准确率指标。(2)信息更新模块主要用于保存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自客户的输入和水声节点的传输。(3)命令分析模块主要用于解析操作用户从Web客户端发送的操作指令,并调用汇聚节点控制模块。该模块首先利用信息查询模块来检索已有的指令库,根据指令库中的要求,组成汇聚节点控制命令;然后,将控制命令作为参数调用汇聚节点控制模块,向水面汇聚节点发送控制命令。(4)数据接收模块主要用于接收Web客户端和水面汇聚节点的数据,并交由数据分析模块来提取相关信息,再调用信息更新模块来保存数据。 2系统实现关键点 基于Web的水声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以水面汇聚节点作为桥梁,中转来自UWNM-W服务器的命令和水声节点的数据,因此提高水面汇聚节点处理程序的效率成为提高系统效率的关键。如果水面汇聚节点程序或硬件处理能力低,则直接影响系统命令的广播和水声节点数据的接收提取,将直接降低操作用户在Web客户端的体验。影响系统整体效率的关键是UWNM-W系统程序的命令分析模块。本文设计中,UWNM-W系统程序的命令分析模块需要先在数据库命令集合中查找命令相关信息,根据查询结果重构水面汇聚节点控制命令。实现动态的命令更新和解析机制,直接影响系统整体的可扩展性和可操作性。 3结语 针对水声网络设备信息监控难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Web的水声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捎带机制,通过正常的网络数据将网络节点信息传输到水面上的汇聚节点,再由汇聚节点将数据提交给服务器。操作用户通过Web客户端查询数据库中的网络设备状态信息,或者向水声节点发送状态修改命令。UWNM-W系统利用简单的设备和结构,可以动态、实时地监控整个水声网络运行过程的变化情况,为水声网络管理平台的发展提供一种有效解决方案。 作者:李丹 单位:钦州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项目信息管理中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 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运用的重要性 1.1企业发展的需要 过去,企业的发展环境、范围主要是在国内,而现在,企业需要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用户,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发展,所以企业必须慎重思考如何在全球化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争取绝对的优势,以提高自身地位。企业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很多尝试、探索,也有失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如:高素质管理人员的高薪聘请、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先进技术的引进、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等。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领导者都已经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还没有准确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让企业在市场竞争者处在领先地位。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领导者的决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领导者正确认识网络技术是对企业大有助力。随着企业的发展,会产生越来越多数据信息,而分析这些数据信息又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如果仅仅靠人脑分析是无法完成这庞大的数据处理工作,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却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减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和困难,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帮助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作出最正确、最适合本企业的决策,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1.2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需要 从客观角度来看,企业的资源信息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还需要全体员工的努力和拼搏,还有抓住一闪而过的机遇,既要有平时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对信息数据的深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寻找发展的最佳时机。为了促进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完善,企业必须要大力推广计算机技术,从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2项目信息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过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行业已经开始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试图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是总体而言,企业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运用效率低、操作简单、意识淡薄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实施。 2.1运用效率低 古语有云“不进则退”,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要想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脱颖而出,关键在于项目信息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企业必须紧跟时展的潮流,在企业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运用效率低的问题,企业数据分析方式比较简单、没有对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和规整,信息数据只做了简单的处理。 2.2操作简单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纷繁复杂的数据和信息,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充分体现这些数据信息的价值,使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所以企业对待这些信息资源要慎重,充分利用科学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对数据、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帮助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明智的决策。但是实际上,我国有很多企业还没有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作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只是对信息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得到的信息也非常简单。 2.3意识淡薄 企业的项目信息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科学、有效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对面临的挑战和市场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促使企业可以清醒的认识到发展的环境,通过信息数据的分析结果寻找发展的机遇,但是我国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的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仍然在使用传统的工作方法。 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运用 3.1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我国多数企业和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还是比较低,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所以国内企业要想和国外企业同场竞技,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首先要吸取国外先进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如:高素质管理人员的高薪聘请、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及时引进等,通过国外先进企业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有效避免企业在项目信息管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3.2优化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企业所要面对的是信息化的时代环境,技术虽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运用,但是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面对这种情况,企业也要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过程中,不断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方法有很多,如:高效管理人员的引进、定期安排职业培训、邀请专业信息管理专家开展讲座等,都可以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的优化。企业只有不断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时淘汰落后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才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市场竞争中遇到的发展障碍,帮助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3.3思想意识的强化 企业如果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所以企业要想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而实现企业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计算机网络技术成本低、受周围环境影响小、工作效率高等优势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企业要想顺利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就要强化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信息管理意识,是企业所有领导者和管理者都可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从根本上试图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很多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尤其是企业的项目信息管理工作,和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互联网的创建以及运行都和计算机密切相关,所以企业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在企业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来最大限度的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1建立项目网站 企业可以创建公共信息交流平台,管理者和领导者要针对项目信息管理,确保信息传输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企业的项目信息管理是针对企业各种数据、各项工作以及各个系统实施的科学化管理,从而使项目信息交流、处理、存档、存储以及统计等各项工作可以有效、方便的运行,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利润、降低成本、提高项目信息管理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4.2组建项目信息平台 企业组建项目信息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促进信息传输的交流和共享,最大限度的提高信息的交流速度,和各个参与单位针对信息进行快捷方便的交流。当前,企业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都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尤其是主管在进行项目信息交流的时候,更是要将所有信息集合在一起,做成一个项目网站,并通过网页展示呈现到用户面前。网页的本质是数据库清单,用户可以通过数据库查询所需要的信息,又由于其书写方式是超文本格式,因此不仅在互联网上可以传播,存储到电脑中仍然可以进行识别。用户只需要在网页中设置相关的链接方式,对内容进行关联,就能够快速的进入网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信息管理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已经到了非常普及的程度,甚至部分企业已经无法脱离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项目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应用已经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人们对项目信息管理的认识,俨然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新方向。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也会更加的多样化和科技化,进一步促进现代项目工程建设的发展。 作者:张冲 单位: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网络技术教学改革下医学信息管理论文 一、非计算机专业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缺少面向应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学习内容纷杂、主线不清 非计算机专业网络技术教学存在照搬计算机专业教学程式,忽视专业特点的现象。教材一味择权威、“高大全”,内容覆盖广,重、难点多,专业术语繁杂、抽象。教学目标制定盲目攀高,面向理论,缺少实践内容等问题。网络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涉及的知识面广。若无选择、无着重点、无针对性,忽略教学目标与今后职业应用的关系,会造成学生望而却步,产生厌学情绪。更有甚者,许多内容未必用得到,势必造成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所获实用知识甚少的尴尬局面。偏离了“着眼应用重视需求”这条教学目标主线。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拘于步骤 教学过程存在理论与实验分离的现象。单纯的理论传授使学生无感性认识,实验操作时无所适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削弱了学习兴趣。实验内容单调、重视步骤,缺乏理论与实验衔接,缺少实验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理论与实验的分离遏制了网络技术教学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拘泥于步骤的实验方法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悖于“学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医学信管专业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缺少本专业教学模式、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几年来,经过反复摸索、改革、实践,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针对信管专业教学得到了一些经验。 (一)教学目标主线定位明确 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以提高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为教学目的,以专业需求为依据,强调实用性,实效性。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确定基于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定位应考虑学生未来职场应用的需要,考虑所学内容能否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结合办学条件、性质、教授对象,认真分析、实践、总结,从章节到总体构成进行综合科学评价,得出符合自己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内容体系要随信息化进程同步革新,这是个不断总结、研究、调整、实践、再总结周而往复的渐进过程。 (二)教学要突出应用,内容明晰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确保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基础,把握内容组成结构是决定教学基本内涵的重要环节,不能机械式照搬,更不能盲目模仿。网络技术由原理及应用两部分组成,前者侧重理论基础,后者是基于理论的设计、配置、开发应用等实践性内容。针对本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应用需求,遵循确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对知识体系进行全面分析、认真设计,研究制定出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排除轻视应用,注重理论,或迷信应用,忽视理论的现象。理论、实验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合理组织理论及实验内容,不能偏废。从实际应用需求着手,使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又拥有较强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依据内容体系结构,优化、精练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科学取舍。制定出适合本专业教学目标,注重理论、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内容纲要。 (三)以应用为目的,培养科学思维,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摒弃教条、照搬书本的陈旧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接受能力、科学思维的教学手段。以启发、引导、师生互动为主要途径,采用适宜本课程教学的“问题为中心”、“任务驱动”等广为推崇的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理论与实验交叉教学,解决理论、实践脱节问题。 网络技术理论、实验密不可分,两者平行且交融。理论是实验的基础,实验是加深对理论认识、应用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采用理论、实验交叉教学效果明显。所谓“交叉”指对某些内容理论、实验交互进行。该方法保证了理论与实验内容的有效衔接。对教学内容有目的、条理化组织,将理论与实践内容合理分配。对关键原理性内容教师现场演示讲解,学生同步操作,以实验事实说明理论原理。涉及到与理论相关联的应用实时进行操作验证,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掌握理论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践表明,交叉教学方法可充分提高有关教学内容的效果。合理采用模拟实验环境,可在有限课时内达到事半功倍。如,对TCP/IP体系各层实现原理,通过包捕获软件进行有关分析,理解报文的组成及协议层间的相互关系。再如,网络设计中,在模拟环境下用多种拓扑结构实现设定功能,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了解网络设计优化的概念等。 2.依内容特点,引“问题为中心”教学,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优势已日渐凸显,成革除传统教学弊端的手段之一。将课程所含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针对实际应用,以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为线索,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专业科学思维意识。围绕教学知识点,对核心内容以问题构造情境。如,介绍TCP/IP体系结构内容时,用“tcp/ip协议的各层数据包结构及其关系”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过程,继而通过对数据包分析,引导学生发现IC-MP、OSFP等协议无传输层协议包,产生“为什么”的疑问。教师分析归纳、实验演示,学生同步操作,清楚了类似协议在网络层结束向上传输的缘由。明白了层间包结构的关系及构成。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其中,体现了学生的重要地位。对问题的处理,增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习潜能,培养了学习兴趣。通过归纳分析,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科学思维方法。 3.以“任务驱动法”营造应用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对设计类型实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角,教师设计出体验实践的任务情境。如,基于实验总体目标,将内容划分成典型的单元“任务”,核心内容融入具体的案例和任务中,通过对“任务”的执行完成预定目标。该方法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彼此协作的能力。改变了传统实验单调、注重步骤的弊端,创建了以学施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局域网设计为例,教师结合综合案例,模拟企业级局域网作为基础项目,按逻辑划为单元任务。诸如,Ip子网、vlan设计;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区域设计;访问控制,基于网络层、传输层区域流量及安全限制;边界路由的NAT转换;汇聚设备上的DHCP配置等任务。学生围绕与现实情况类似的单元任务,以角色身份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完全情景化的虚拟环境。“身临其境”增加了任务感,通过分析解决面临的问题,加深了对网络设计过程的了解,开阔了视野,强化网络技术的应用技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将网络系统设计思想融入实验中,营造讨论、交流合作的氛围。学生面对实际应用案例,积极、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采用自己认为最佳的途径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单元“任务”的完成,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随着各个单元任务的完成,伴随接踵而来的成就感,更加提高了学习兴趣。最后,回首完成的所有任务,相当于一个较全面的网络设计项目,这时的成功喜悦是不言而喻的,这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任务驱动”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的能力,开拓了主动创新的意识,培养了科学思维的良好习惯。 4.采用模拟仿真教学,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针对网络设备相对短缺,硬件网络实验环境效率低下,学生缺少实践机会的状况,对部分实验采用模拟软件仿真教学方法。由于其对物理环境模拟的真实性,具有仿真程度高,使用过程方便,交互性好,对硬件要求低等优点,成为网络实验的重要手段。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优化,充分提高了网络技术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在应用模拟环境的教学中,可即时模拟演示应用操作内容,学生同步进行实践,达到即学即用的效果。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效率高,节省开支,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模拟仿真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实验难以交叉进行教学的难题。网络模拟仿真环境可以实现具有一定规模的真实网络环境,在此平台进行实验,可以满足大多数的实验需求。在网络设计实验中,它克服了网络物理环境下拓扑不易改动,实验用时过长、不够灵活等诸多缺点,大大提高了网络实验效率。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仿真模拟环境增强了学生应用动手能力,为学生进行网络实践,培养专业应用技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仿真模拟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新方法。力求营造出高效、良好的教学实验环境。结合“任务驱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实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由于模拟软件的易操作性、便利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成为可能。有效开展课外教学实践,设定课外实训项目,增强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模拟教学,我们对“教学环境职业化、教学环节情景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三、结语 总之,针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特点,对网络技术教学进行多方面研究、改良、实践,旨在提高网络技术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实践证明,网络技术教学的改革,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大大提高了网络技术教学质量。 作者:常沛 赵建伟 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计算机信息学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图书馆网络信息管理论文 1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内容 1.1虚拟查询参考服务 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中,客户只能够从图书馆中查询和借阅相关书籍,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同时也浪费较多的物力。通过建立虚拟查询参考服务系统,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的咨询需求,能够节约他们的查阅时间,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为今后图书馆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服务管理人员在进行该种服务时,通常会呈现出两种形式:第一种为异步参考咨询服务。该种服务中客户可以利用电子邮件、留言板、QQ等网络工具来实现其参考咨询工作。该种服务方式当前发展比较迅速,大幅度提升了图书馆的;第二种为实时参考咨询服务,该种服务可以让客户及时了解图书馆的借阅状况,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管理水平。 1.2网站服务方式 当前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管理中以网站服务方式最为常见,该种服务能够为客户随时随地提供相应的图书信息,从而满足他们的图书查阅需求。通过建立图书馆网站,客户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更快更直接的获取图书资源,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管理人员在图书馆网站上可以相关的图书信息,将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网络化、数字化,可以让用户利用浏览、查询等方式来及时了解图书馆的状况。除此之外,在这样的网站管理者中,管理人员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制定出不同的信息服务模式,从而达到客户的图书资源应用需求,提升图书馆的对外服务水平。 2提升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管理质量的方法 2.1做好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管理 图书馆在服务的过程中会产生比价多的信息资源,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够及时掌握这些图书信息,将会影响到自身的管理水平,进而会降低图书馆的服务质量。通过建立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将图书信息更新,使其更具有准确性,满足不同客户的图书借阅需求。网络图书信息资源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如网络资源、系统建设状况、网站维护技术、图书借阅数据、图书购买状况等。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时需要将这些资源充分运用,找到更加科学的服务管理方式,从而达到图使馆的发展目标,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做好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管理,首先要做好图书馆信息资源下载服务工作,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库,可以包括国内外的期刊网站、本馆图书信息资源查询网站等,通过一系列的建设,可以更好的为客户服务,增强电子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可以让客户在网络客户端就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图书资源。其次,管理人员还要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指引库,这样更便于用户的图书检索工作,大大减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建立这样的指引库时,可以采用用户比较熟悉的语言来进行组织,同时还可以向用户提供相应的图书信息,从而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为以后图书馆的发展奠定基础。 2.2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管理工作中,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不高,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人员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够适应网路图书馆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今后的图书馆管理服务中,相关人员需要及时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掌握更多的网络信息管理技术,这样才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服务质量。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就要做好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网络信息管理服务技术,学会运用新的网络系统。除此之外,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数据库管理水平,尤其是对于一些藏书比较丰富的图书馆来说,每天的图书借阅量比较大,数据信息如果不能够及时更新,将会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严重时还会降低图书馆的发展规模。图书馆要想提升自身的服务管理水平,还要完善自身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网络化图书馆的建设当中,最大限度降低图书馆的发展风险。在进行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建设时,还要增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工作时能够保持严谨的态度,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来为客户服务,在提高图书馆服务管理质量的同时还能够对外树立良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与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扩大图书馆的发展规模,增强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益。 3总结 综上所述,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大大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满足不同人群的图书信息资源需求。同时它也可以减少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帮助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图书信息,提高查阅图书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最终达到图书馆网络化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增强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作者:孔方圆 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医院信息管理中的网络技术论文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医院信息建设的影响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建设是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 医院的日常管理工作,虽然不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工作,但是对于维护医院的正常运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人工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在的医院医疗服务管理体制需要,为此需要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医疗基础管理工作效率,为医院的核心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 (二)信息建设是医疗服务专业性的要求 对于医院的网络技术信息化建设,要求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保证其全面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这是由于整个信息建设系统中一旦发现有配置缺陷或者出现以外的漏洞,直接会影响到系统的安全性,给正常的医疗业务工作带来了混乱,同时还会给众多的患者造成生命安全威胁。为此加强信息化建设,必须采用最为专业的、最为先进的网络技术方法,从而构建安全性能最为强大的医院信息平台。满足医疗的专业化需求。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一)在病案及统计管理方面的运用 采用网络技术计算机管理,对医院的病案管理以及各项统计工作进行管理,可以对医院的就诊人数、入院患者人数、危重患者人数、抢救患者人数、死亡率、病床使用率、诊断率、以及病人出院情况的统计,实施自动生成,保证了统计工作的准确和规范化管理。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平台,可以有效地规范医院的财务各项数据的统计管理各种,为管理层随时提供门诊费、各项业务收入等准确信息数据,为其决策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提高药品的管理水平,通过计算机药品发放人员及时将患者使用的药品录入计算机中,相关的信息主要包括药品价格和数量、规格、产地、剂型,这样可以方便地为门诊和住院处传输药品信息,保证收款员及时准确的做好药品费用核算,保证药品发放和药费核算的规范化管理。 (二)系统对药品采购和人事档案进行管理 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药品采购计划、药品采购信息资质、药品入库、药品调价、药品出库等重要信息实时监控,同时可以对过期药品报警进行实时监控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可以实现人事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可以方便地录入医院中所有的各类人员的各种信息,通过搜寻该医生的姓名或身份证号,就可以方便地查询该人的各项资讯,比如职称资格证号、晋职时间、最高学历及时间、入党时间、毕业学校和时间、参加工作时间,这些信息都可一一查询。还可以方便于高级查询,比如,输入副高级职称和本科以上学历这些信息,就会自动生成相关的数据,从而实现医院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医院财务管理系统 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系统的关键性的工作,影响着医院的医疗服务管理质量和效率。对于医院财务管理系统其信息储存量要大,精度要求要高、综合性要强,不断需要具有较强的核算功能,还需要系统的管理功能。具体体现在门诊收费信息管理、住院收费信息管理。 1.门诊收费系统 通过门诊收费系统,提高了收费效率,方便了病人交费,同时也可方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对账和退款管理,保证门诊收费管理规范化,提高其准确率。 2.住院收费系统 通过住院收费系统,为患者完成住院交费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可以为相关的财务人员提供准确的财务报表信息,便于其进行财务分析和核算,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远程医疗诊断 通过计算机网路系统,可以实现异地远程的诊断服务,既节省了病人的时间,又缩减了就医费用,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相对的减少。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便于医生采集储存例病案信息,便于随时调出和诊断分析。还可以实现网上会诊,为患者设计经济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提供其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疗系统中应用推广,对于提高医疗管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医院信息化管理建设,从药品管理、门诊和住院管理、财务管理、以及远程服务管理等方面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建设,对于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效率都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王威 单位: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食品包装论文:烘焙食品包装设计的色彩属性 一色彩是体现食品包装特征的重要感知因素 色彩作为我们的第一感知是包装设计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在某些时候可起到主导性的作用。而食品作为我们存活的必备条件,食品的包装更是离消费者生活更为贴近,其色彩的运用必然至关重要。色彩是包装设计中最能吸引顾客的因素,一方面从侧面刺激消费的增长,进而提高企业利润。食品包装中色彩是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视觉感受直接影响味觉体验。食品包装中不同的色彩运用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心理联想,比如大红色橘黄色,心理联想到味觉即是火辣辣比较刺激的食品,而蓝色绿色的心理联想即是较为清爽的食品,如海苔话梅等。彩色纯色色系的包装更赋童趣,心理联想较为活泼为儿童食品较多,所以说主色调的把握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联想。 二烘焙食品包装设计的属性特征 每一种产品都具有自己的属性,隶属于高端的,中档的或是低端的,而包装则是提现产品档次的第一印象。从食品包装的性质去分析,大致可分为审美性、针对性、合理性与创新性。 1.审美性 任何食品的包装都具有自己的特性,包装颜色的选择也是建立在食品特点与审美情趣之上的,比如泡泡糖会使用颜色鲜艳,纯度较高的颜色让色彩更加丰富来展现趣味性。麻辣味道的食品会多选用红色,橘黄色等暖色来刺激食欲,体现产品特点。一些水果味的果汁多数选择水果本身的颜色去设计包装,葡萄味的饮料多是紫色,香蕉味的牛奶的外包装也必然是黄色面积居多。相对烘焙食品来说,多选择可以提高食欲的颜色去点缀包装,如橘黄色,红色,绿色等。颜色的面积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大面积的红和绿并不适合烘焙食品,只需要用小面积的颜色点缀产品,标示产品,区别名称即可。设计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水平,才能将颜色面积合理运用,审美也成为重要的包装设计目的,让设计者们也更加注重包装的品味和追求,找寻包装的艺术性和表现性。 2.针对性 食品种类繁多,有些食品针对某一范围的消费群,这样的包装在表现上就需要具有针对性成套性的包装风格。某一范围的消费群体包括儿童食品,中老年食品,女性保健产品,和针对年轻人的休闲食品等。食品销售具有一定年龄范围限制,因此在进行食品包装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对象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儿童食品颜色讲究五彩缤纷色彩鲜艳,吸引其注意力,颜色要求更具活力包装活泼可爱,其附加价值也是儿童包装的重点,是吸引儿童消费者的诱导因素;中老年食品在颜色选择方面色系较为统一,色彩尽量使用深沉稳重的颜色,明度彩度较低,文字占版面比例较大,如脑白金的保健品包装。女性保健品多用粉色紫色混合色来表现产品的柔美;年轻人休闲食品多以个性包装形式和博人眼球的色彩去吸引消费者去关注。烘焙食品是面向大众化的产品,针对性较弱,在烘焙大种类的产品之下会分支几款产品针对儿童、妇女、大众等,根据产品的不同针对人群选择不同颜色进行设计。 3.合理性 包装设计不能完全夸大其内附商品的本质,与商品本身严重不符合,外包装展示商品较为完美,诱导消费,而拆掉包装之后产品令消费者大失所望,则是一款不合理的包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流失回购率,造成亏损。在烘焙食品包装设计中,食品属性制约着包装色彩的应用。比如蛋糕店,面包房,在这类环境下,其展示产品的重要性又会大于包装的重要性,顾客购买面包蛋糕时,希望直接看到产品的属性,而并不希望产品被包装遮挡,影响对产品的更多了解,这类型的包装色彩就不需要过于花哨强烈,最好是与产品和谐一致,并且起到保护产品、衬托产品和展示产品的作用。 4.创新性 如何从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包装中脱颖而出那就需要从包装设计的创新下手,可以从包装形式、材质方面与颜色运用方面开拓创新。可口可乐的包装与颜色一直大胆颠覆,从外包装的大刀阔斧的用色,使用各种时尚流行元素去装饰可乐的瓶身,到与当下的流行语言相结合印在包装上吸引消费者,不管外包装如何变化,单从瓶子的形状就能辨别出其产品,这便是可口可乐包装的成功之处,不仅有其合理性,也具有独特的审美性,面向其消费者有显著的针对性,同时发挥了其艺术包装的创新性。烘焙食品的包装设计想要创新,从包装方面可以颠覆公众对此类产品的印象,从包装材质选择,工艺创新与材料方面着手,颜色方面可以大胆挑战新色彩,创新的前提依然是要符合审美性,具有针对性,不颠覆合理性。包装设计的发展与设计属性是相互制约的。当前,消费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会更注重商品的包装,品牌之间的竞争也渐渐演变成一场商品外貌的竞争。对于烘焙食品行业来说,包装的人性化设计与色彩设计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色彩带给消费者视觉享受和心理联想,人性化的设计让我们的使用更贴心、生活更便捷。 作者:任雨 马云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 食品包装论文:老年保健食品包装设计论文 一、对于市场上老年保健食品包装现状调查分析 我国到2009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了1.67亿,占到总人口12.5%。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将与美国持平,达到24%。而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进入老年型了,由于世界人口趋向老年化发展和老年消费群的不断增长,发达国家都纷纷对老年功能食品进行了专门的研发,虽然我国目前在老年保健食品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不过这也预示着我国老年保健食品的市场潜力无限。针对市场上老年保健食品的功能种类与销售情况,逐步透析出老年保健食品的消费特点为:第一,节俭型消费,对于老年人基本经济来源主要由社会养老供给、家庭积累、子女奉养等形式。调查中老年人在同样的价格下68.8%的人青睐拥有更多功能且价格实惠的保健食品。第二,情感型消费,由于现代的家庭结构决定着老年人一般多属于独居类型,子女不在身边,对家人有很浓的依赖情绪,情感寄托比较单一,情感宣泄比较局限,所以,需要满足情感需求。第三,生理型消费,随着年龄的增长,感知系统也逐渐退化,衰老的生理可以影响自身情绪、免疫力等,为了及时调整自身情况,一般会选择保健食品来提高身体素质与机能,增加身体的免疫功能,调节自身的生理变化、延缓衰老。而且大多数的老年消费者认为“是药三分毒”,所以针对自身的情况会选用保健这样的食品进行调节自身生理情况,不会选择吃药来进行治疗。第四,保守型消费,老年的消费观非常成熟,对于消费显得非常谨慎,属于理性消费,权衡利弊,特别注重保健食品的质量。 二、设计元素在老年保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影响 1、色彩元素在老年保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影响 老年人的视觉辨析能力不断弱化,对于文字的识别能力降低,色彩具有表象性和情感暗示等特征,能够与老年消费者产生共鸣。运用色彩的冷暖变化规律,可以表现老年保健食品的特性;运用色彩明暗变化规律,可以使老年消费者购买时心情愉悦;运用色彩搭配规律,可以突出产品,刺激购买欲望。 2、图形元素在老年保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影响 老年人对于图形有着独特的喜爱,产生别具一格的视觉感受,首先客观描述图形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购买的商品,以便于老年人的辨析,视觉冲击可以带动消费;其次情景图形,一些联想情景图形可以产生借景生情的效果,使怀旧的消费者产生共鸣。 3、造型元素在老年保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影响 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就是老年保健包装造型主要以桶盖型和套盒型居多,这样的造型缺乏创新,造型是包装设计的触觉与视觉的结合,提倡创新又具有人性化造型,造型设计细节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开启能力同时要具有很强的方便性,包装造型具有独特的风格。 4、文字元素在老年保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影响 文字元素在保健食品中的作用主要是标识和阐释,能够清晰的说明保健食品的功能效果,也是老年人关心的设计部分,文字设计、排版都影响着对其的理解。重要的文字说明一定要字体简洁、大方、易懂,便于理解和查看。不易花哨、繁杂、字号过小等。 5、材料元素在老年保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影响 对于现代包装设计中触觉体验也是包装设计师考虑的重点之一,材料元素的运用对于包装整体的感知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材料的机理疏密、大小、薄厚、轻重等都对于包装审美产生意味的效果。好的包装材料运用恰当能够让人爱不释手同时也会产生二次消费的作用,对于保健食品包装当然安全自然也是首选,选用一些天然的包装材料不仅可以让老年购买后眼前一亮同时也有一定的收藏作用,同时天然的包装材料与设计功能完美结合,会让消费者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和产生无以伦比的幸福和回归感。 作者:张岩岩于博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食品包装论文:传统色彩食品包装设计论文 1.传统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1.1传统色彩在塑料包装中的应用墨分五色——南方黑芝麻糊的视觉记忆。黑色在中国传统色彩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色,它包含了各种颜色。“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学说在中国的积淀悠久。其学说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理论中“惜墨如金”的细腻与敏感的人文特点。黑芝麻糊作为中国传统食品,它本身的色泽亦偏向墨色,所以南方品牌在做相应的包装销售宣传时更注重从视觉与情感上采用渐次的黑色设计方法紧紧抓住消费者。其包装上呈现了四个不同深浅层次黑色的特点:第一层次,整体包装的视觉中心位置,是黑芝麻糊的品牌名称,这是在整体中黑色浓度最高的部分。为了让其凸显,使消费者第一眼便能识别,采用整个包装中最暗的黑色来体现,少面积的黄、绿色有秩序地穿插其中,为消费者提供必要信息;第二层次,包装设计上方小插图,这张小图牵引的是南方黑芝麻糊在1991年投放在电视媒介的经典电视广告,其形象及广告语“一股浓香,一缕温暖”在当时的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此则广告陈述的是一个小男孩难敌黑芝麻糊的诱惑,而片中整体怀旧的色调,在暗夜中升起的缕缕暖烟,唤起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视觉记忆,这与后期南方芝麻糊在产品包装的墨色与褐色的怀旧色系搭配运用上相一致。黑色在黑芝麻糊的设计中引起了消费者情感共鸣,使得低调的南方品牌直至今日,品牌影响力依旧强大,成为消费者选择同类产品时无可争议的第一品牌;第三层次以产品的客观图像,墨人的黑芝麻糊与白色的瓷碗采用弱次于第一与第二层次的设计方法放置于视觉中心稍偏下位置;第四层次,其底色特别营造的斑驳墨色略搀入褐色,从整体上烘托并增强其怀旧情怀。黑芝麻糊的包装采用塑料材质,塑料材质有较好的耐腐蚀、耐潮防漏的特点,对产品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除此以外,塑料制品上良好的印刷效果真实还原了色彩本身,使包装中细腻且多层次的黑色得以呈现。 1.2传统色彩在纸包装中的应用随类赋彩——洽洽瓜子的味觉色彩。“随类赋彩”出自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是其倡导的六法之一。随类即“随物”,解释为与所画之物相似。同时谢赫的“随物”亦不等同西方绘画一样注重物体及光影效果的色彩客观还原,它要求艺术家在观察客观物象的同时要适当把主观态度渗透其中。传统食品“洽洽”瓜子的口味众多,而企业就用与其口味相对匹配的颜色进行区分。如凉茶瓜子,配合“冰着吃”的广告宣传,包装上采用国画颜料中的石清颜色。石清在中国画中属于“石色”即矿物质颜料,不透明,其略带粉质感的颜色在其他口味的包装中显得分外清凉;香瓜子,红色来代表最畅销口味的香瓜子;赭石以其纯度较浅的颜色特点,来代表具有醇香浓密口感的奶香瓜子;深绿透明水色象征新鲜的生瓜子。在注重色彩设计的同时,洽洽瓜子的综合视觉整合中巧妙的运用颜色与材质的叠加,营造了一种模仿旧时的暗哑色泽来形成怀旧特色。而瓜子这类的普通消费品用带暗哑色泽的偏黄纸质的选择运用也正好符合了产品自身的价值,同时也表达了对触感的注重。“洽洽”瓜子从其拟声词的命名就可以看出,此产品非常注重亲和力的表达,其销售策略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城乡市场。在整体设计(如字体、竖向排版、插图等)中同时配合色彩进行设计,使整体包装更具亲和力。 1.3传统色彩在金属包装中的应用喜庆节庆专用色——王老吉凉茶的红黄搭配。随着凉茶“王老吉”渐入大家的视线,红色与黄色的典型中国喜庆节庆类传统配色,在现代众多的图文信息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赤在现在国际中的说法又被称之为“中国红”,红色在中国的受重视程度之高,使其足以成为中国的一个象征色。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皇家,红色被广泛应用在节庆、婚嫁等喜事中。如图3所示,王老吉配合着这样的一个中式品牌名而做的红黄搭配的传统包装是再合适不过的。中国的红色被细分成很多种:水红、胭脂红、杏红和藕荷色等等,王老吉应用的红色即是赤色,在整体中占主要的色面积;黄色又分藤黄、橙黄、鹅黄等,王老吉应用的黄色为橙黄,作为其辅助色穿插其中,排版上配合以竖排的文字,映衬了传统氛围。王老吉凉茶在包装上选用了金属类易拉罐材质,除了最基本的方便运输和存储外,也使得其色泽有了更亮丽的呈现,增加喜庆气氛。同时随着王老吉准确的市场定位与成功的商业运作,王老吉广泛应用在婚宴庆典及日常生活中。使这一具有传统色彩设计的凉茶饮料发挥了强大的生命力,并一跃成为中国饮料界的龙头老大。 2.传统色彩设计的方法 2009年一位德国教授来我校授课,在指导我们的作品时指出:为什么不用那些最醒目的三原色?这个问题的提出正是说明了此教授不了解中国传统色彩的症结所在。随着中国经济与实力的迅猛发展,中国大众越来越自信的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时代契机中,中国企业与中国设计师们需更好的使用及发展中国的传统色彩,使世界从色彩文化的角度关注中国,可以依据如下三个原则。其一,对于传统元素本身的深层次挖掘,善于运用色彩象征。传统色彩的运用,不仅要学习其表面的华丽,更要注重在历史与发展中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与挖掘,巧妙运用色彩象征,以做更好的应用与发展。其二,注重综合视觉整合,使传统元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如材质变化,同时搭配以适当的排版。这使得设计符合现代人的视觉习惯,不脱离现代设计。在中国传统设计中为了体现商品的不同作用与价值,会区分地以陶、瓷、漆、丝绸等包装材质映衬色泽的呈现;而且任何一种色彩都不是以独立的方式存在,它在包装中还会与文字、插图等形式进行综合运用,因此在设计中需使各种元素在版面中协调使用,将传统色彩与材质的结合,使其发挥出别样的韵味与特色。最后,传统色彩与大众可以产生互动或者发生情感交流。面对货架上形形色色的食品,色彩比形体更具有先声夺人的艺术魅力。人们对于色彩,一般具有“物理-文化-心理”的反映模式。文化作为中介,更强调色彩设计与购买者和企业文化的认知感;色彩又作为媒介传递其共同认知感。如王老吉的红色与购买者的喜庆心理以及企业的喜庆销售文化相吻合,这种色彩设计更容易拉近民众与企业销售策略的认同感。根植于中国文化的传统色彩与企业销售策略的结合有利于紧紧抓住中国消费者心理。 3.结论 食品包装是与大众最密切相关的媒介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和消费者审美的提高,设计师需要将现代色彩与时俱进同本土文化一脉相承。在食品包装设计中充分体现出非物质文化因素,将是食品包装设计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是现代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而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色彩设计来说,更需结合理论与象征,进而探索受中国大众接受并喜爱的带有传统色彩与韵味的现代中国设计。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中,依据自身产品的特性,运用传统色彩理论与色彩象征等方法,将食品包装中的传统色彩与材质、版式、文字和插图相结合,进而探索与企业销售策略具有共同认知感的现代设计。 作者:陆菁刘渊张晓婷单位: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 食品包装论文: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元素与食品包装设计 1平面设计视觉元素中的色彩与材质外形的变化 对食品包装设计的影响众所周知,自然界中颜色和人类语言同样有着表达信息与沟通的作用。我们做这样一个实验,将新鲜的牛奶分别倒入一个白色的杯子和一个黑色的杯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50人品尝两个杯子中的牛奶,结果有74%的人感觉白色杯子中的牛奶口感更好,而20%感觉味道基本一致,6%的人感觉黑色杯子中的牛奶稍有点腻口。这是因为,白色的杯子和牛奶的色彩基本一致,饮用人会自然的把杯子和牛奶联系在一起。白色的杯子和牛奶会让饮用人在享用牛奶的时候更加自然和温和。而黑色的杯子因为颜色的大不同和牛奶形成鲜明的对比,饮用人会时刻提防杯中的牛奶是否安全,甚至因为颜色的关系会稍感白色的脂肪更多一些,从而引发口感的联想。也正因为如此超市销售的牛奶包装设计外观以白色居多而不轻易选择黑色。通过实验证明颜色的变化所引起人们对味觉的诱导分歧之大,并产生在选择商品中发生重要的改变。可见色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生理与心理的感知,这种反映是直接的,即人们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感觉到的一种主要感观。如:红色代表着吉祥、欢喜、热情、激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又被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每逢佳节红色包装的美食礼品更多的代表着日子的红红火火和大吉大利。在平面视觉元素中,色彩的变化是主导信息传播的主要介质。色彩的冷暖会给人感知,鲜艳的色彩会让人眼前一亮不同国家对颜色的诠释大相径庭,但颜色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元素,色彩作为商品最显著的外貌特征,能够首先引起消费者的注视。色彩代表着人们的信念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愿望。色彩在食品包装设计中作为一种设计元素语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包装的“包装”。综上可见在平面视觉中色彩是平面广告设计视觉化重要的因素之一,利用色彩的感情规律,可以更好的表达包装设计的主题,引起人们的兴趣,所以对食品包装设计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选择最适合消费者的色彩并设计出推动消费的色彩。另外,食品包装种类很多,从用途、外表、构造、材质、耐久度和容量等方面去考虑,无论是包装的材料特点还是材质肌理的作用都对消费者造成一定的视觉影响。如果能更好地运用材料与外形的各种元素发挥食品包装设计的特点、加强表现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视觉作用,可以让本来平凡的食品焕发出不一样的个性特点,积极的面对市场占据更有利商家的销售模式。例如:台湾旺旺集团是台商大陆投资企业,是第一个在大陆注册商标并且拥有最多注册商标的公司,旺旺集团针对幼小儿童特点设计出适合儿童饮用的“旺仔牛奶”小型灌装饮品。上市之后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山西汾酒集团生产的青花瓷陈酿型白酒,以她独特的外观用料和新颖的外观形态并结合了酒文化和青花瓷文化的特殊魅力,生产出具有特色魅力的青花瓷汾酒,加强了山西汾酒文化的宣扬,拓宽了销售市场,增加了消费人群的选择性,使企业变的更加强大。目前食品包装材料多见于:金属、塑料、玻璃、陶瓷、纸竹木、野生蘑类、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复合材料等。还包括印刷、捆扎、粘合、装裱、涂料等为辅助材料。不同材料的表现要素有其固有形态、但随着目前日益复杂的食品包装外形设计来看,同样丰富多彩的外在材质视觉形态已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竞争激烈的食品销售目的。拥有更加个性化更加独特的外观设计是摆在当前食品包装设计师面前的难题。由点、线、面、体等要素构成的能观察能触及到的形态要素是影响包装整体造型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平面视觉元素中设计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美的形态会烘托包装造型的外观美,因此,应做到‘形态’与‘食品’的统一,‘材质’与‘设计’的协调。在食品包装设计中更合理地运用能够更自然、更有效地渲染和生动刻画出设计物的特质与韵味,最终传递出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和视觉美感。随着人们的观念改变、社会的发展变化,科技的进步,各种新材料的发现和利用,以及加工工艺的不断进步,形态种类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受到设计师与消费者的重视。 2平面设计视觉元素中的商品名称文字设计对食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文字作为表达语言形式的一种符号也是传达信息的基本元素。在食品包装设计中除了用于食品的名称说明性文字以外,文字性的标语和文字视觉符号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理解差异不同,造成人们对文字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文字应用于包装设计中比颜色和外形有着更大的难度。另一方面色彩的识别能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而文字符号的学习则需要后期获得。不同国家的文字也不同,比如中国汉语的“可口可乐”品牌文字和韩语的“可口可乐”品牌文字截然不同。因此这些就需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将“可口可乐”的文字翻译成不同的文字,这就导致文字在设计上非常困难。因此文字的个性化新颖化是否能吸引消费者是现代商品名称文字设计应用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主导因素。今天在琳琅满目的食品包装中消费者在选择每一件包装上的视觉停留时间很少,想要抓住消费者的视线,文字的可辨性,可读性尤为重要。所以文字设计应用于包装设计中首先要简洁、明快、易懂、易读、易记。第二,文字的设计要贴切商品的属性,不同形态的文字所表现出的视觉心理感受和情感特征是不同的。所以在设计文字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包装内容的属性,即形势与内容的统一。广东健力宝集团生产的健力宝灌装饮料是当代年轻人最熟知的品牌。多年以来“健力宝”这三个字体以它富有个性和力量感的魅力塑造了健力宝强壮身体、健康自己的形象。其次,文字具有整体的统一性。在食品包装设计中,一般有很多种内容,多种形式,不同风格的字体设计同时出现在包装画面上,这时无论是中文,拉丁文还是数字等,都要求文字与文字之间能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给人一气呵成的整体感。最后,文字还应具有独特的创新性。想要在众多的商品中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必须使包装的视觉形象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成功的文字设计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力手段,所以,在产品包装的文字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设计出富有个性、别致、新颖的文字形式,以区别于其他同类商品包装的文字,给消费者留下独特的视觉感受和良好的视觉印象,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麦当劳的形象标志“M”是设计者可参考食品包装设计中,除了对文字字体的考究外,还在发音上选用易发音便于记忆的文字为设计元素,再通过文字的创意更加贴切了文字和品牌的联系。 3平面设计视觉元素中的图形创意对食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在食品包装设计中图形创意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伴随时代的发展,图形创意设计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主要是因为图形本身具有简洁易懂不受国界、语言限制的特点,且方便交流学习。图形创意在食品包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社会中,图形符号正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能迅速识别和沟通的视觉符号,是食品包装设计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正因为食品包装设计的特殊性并考虑到食品的保质与新鲜,无论用哪种风格的包装,其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将食品包装独特的内涵与思想通过图形创意的视觉元素建立起来,从而传达一种视觉美。对于食品包装图形创意而言,拥有丰富的内涵和意境表达简洁的图形显得尤为重要和难得。首先,图形设计在食品包装中的创意主要体现在进行图形创意的时候,首先要从主题出发,主题是整个包装设计的图形创意的核心起点,所有的图形创意设计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来进行的。第二,图形创意在包装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具象图形表现、抽象图形表现、装饰图形表现。不同的表现形式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且能传递出形式的不同理念。第三,图形创意设计作为在包装中的视觉传达元素,具有很多优势,主要包括传播速度快、表现简洁准确、设计风格鲜明三个方面。现代食品包装设计在物美价廉的同时,消费者不仅仅看重的是内在的美味,更重要的是使人能在最短时间内接受食品包装的信息。这就要求设计作品要做到尽可能的完美简洁并且能更好的抓住消费者的视线。另外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图形元素是由设计师经过创意汇聚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力求表达设计的目的和风格。最后,要注意在食品包装设计范畴,图形涵盖面广,表现方式丰富,使得图形风格鲜明,别具特色。第四,图形创意在食品包装中的视觉传达特征又有着独特的性质。首先,直观性是文字的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含义则不理解产品本身的意义,便无法激起任何联系和购买冲动。如果用图形来表达,则可以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一目了然。图形是一种视觉传递简洁单纯的语言,这种直观的视觉符号使人们对传达信息的信任度超过了语言。第二,吸引性是包装图形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众多的包装产品中,是否能够吸引消费者产生购买的冲动,图形的创意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包装设计中的图形创意设计要传达视觉上最直观的图形符号。第三,一致性。食品包装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商品和更好的销售。食品包装图形的建立与一般的平面设计有所不同,食品包装设计要考虑四面八方的效果,如果是长方形包装要考虑食材本身的图形与包装内容是否一致。如果是圆形包装则要考虑其连续性,以保证食品展示和陈列的需求。图形创意在包装设计中的地位是不可估量的,它是设计中最重要的视觉要素,这是商品广告策略的需要。食品包装图形的建立应该符合食品认识的特征,从而满足了人们的心理和视觉的需求。因此,不同的设计师在其长期的设计过程中会形成一整套个性化的设计语言,在图形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方面,在图形形态和样式的创造方面会表现出明显的个人特色。 4结语 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元素是食品包装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的包装设计最终是为了满足消费者而服务。随着当前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讲求吃的健康、用的健康。如何更有效的协助商家占有市场,需要设计者全面充分的调研市场并研究自身产品的个性特征以及其它因素。所以平面视觉元素中的色彩、材质外形、文字、包装上的图形设计等元素的个性化与准确化决定着食品包装设计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本文来自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杂志。《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于飞单位: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食品包装论文:食品包装中的传统文化概述 一、食品包装中结合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在食品包装设计中,运用民间艺术这一传统元素来进行包装设计是一种创新的设计思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民间艺术,为广大的包装设计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构思素材。在现代食品包装设计中如能巧妙地借鉴并创新传统民间艺术,使之成为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设计元素,并将其融入现代设计的表现形式中,则将使中国传统艺术的使用价值得到新的升华。因此,食品包装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如能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设计,则不但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对商业广告设计的创新。 二、食品包装中传统文化的设计分析 (一)整体设计要求 1、文字表现文字要简洁、清晰、醒目,字体的选择上要充分运用中国书法的魅力,既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能表达现代新思想的人文理念。 2、图形表现图形的运用同样遵循简洁、明快的风格,编排上要有条理性,如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等。具体图形的选择,可以选用能够体现传统文化气息的“云纹”、“龙”“、凤”、“印章”等等。 3、色彩表现色彩搭配要合理,通过色彩赋予人的心理暗示,使消费者体会传统文化的韵味与含意。例如:中秋佳节,多以月亮黄为主,这种色彩更能体现中秋的节日气息。 (二)考虑社会需求 在多年来传统文化气息的熏陶下,中华民族有许许多多优良的传统和文化习俗,这些风俗根深蒂固,影响着人们对食品外包装的喜好。因此要真正做到使食品包装融入社会,体现社会需求,就必须让消费者对食品包装产生认知感和亲切感。在借鉴传统风格的同时要做到自身风格的创新,才能使食品包装在社会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食品包装设计的表现手法 (一)运用间接表现手法 设计艺术的精髓在于既有一定设计规律,又要不拘一格。通过策划分析,从产品自身和市场方面突破,运用发散思维,从设计素材上寻找新思路,才能有好的创新。通常在食品包装设计中要表现传统文化气息,主要运用的是间接表现手法。 1、运用比喻法“比喻”法是借彼物喻此物,是比较委婉、含蓄、间接的表现手法。设计中所采用的比喻成分必须是大多数人熟悉和共同了解的、看似与主题没有直接关系,但在某一点上又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的形象。 2、运用联想法“联想”法是借助某种形象引导受众的认识向一定方向集中,由受众产生的联想来补充画面上没有直接交代的事物。联想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引人思考。联想法所借助的媒介形象可以是具象的图像,也可以是抽象的图形。 3、运用象征法“象征”法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事物。它与比喻和联想相比,在表现手法上更趋含蓄和理性,在表现形式上更有内涵,能表现事物的本质又超越其本质去表达更加丰富的想象。我国古代装饰图案中鱼的造型就含有生命延续和连年有余的意义。 (二)形态结构表现 1、色彩表现现代食品包装色彩的美观、大方是消费者追求的潮流趋势,色彩运用对消费者心理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包装色彩依附于图形、文字和肌理,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要与人的心理感受高度协调。因为多数包装要求从远距离的货架上从众多商品中突显出来,传达商品信息,因此要求运用整体感极强的色调来配合。同时色调设计要求与产品的主要功能相统一,如礼品包装宜用红色调、橙色调等,冷饮包装宜用冷色调。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对色彩的要求及认识也不一样,研究不同消费者对色彩的不同心理感受,才能因人而异、投其所好,有效地运用颜色来加强包装的作用。色彩设计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传统习惯和习俗,才能使设计的包装产品受到欢迎。 2、图形表现人们现在称这个时代为“读图时代”,由此可见图形要素对人类影响之大,图形较之文字具有更直观、快捷易懂、有效的优势,因此视觉图形是设计的主流。图形运用在食品包装上,要将地域文化的艺术特色在图案上体现出来,充分利用传统图形所拥有的丰富的符号表现形式和独有的视觉魅力,来更好地传达商品的信息。例如运用传统纹饰来体现中食品包装中的传统文化气息,无论是将之作为主体图案、底纹、形象图案还是边、角装饰,都能给商品带来一抹清新、古朴的气息,并使商品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3、材料表现传统包装材料更能表现出食品包装的传统文化。在运用传统材料时,不论天然的材料还是自然再造的材料,首先要充分保证其保护商品的功能,其次要切合商品的内涵来设计别具匠心的包装,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食品包装设计中。这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了解当今包装设计发展的趋势,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既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食品内在价值的优秀之作。总之,设计师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要素进行再创作,才能设计出具有全新视觉形象和文化冲击力的优秀作品。 作者:陈慧颖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食品包装论文:色彩与儿童食品包装设计 1对于儿童食品包装色彩背景的研究 据有关资料表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都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环境更好的成长。对于儿童食品也予以了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的包装食品在设计上应该标新立异,这样才能够有助于我国的产品能够更好的吸引消费者。而且儿童的产品的包装和其他产品的包装截然不同,因为孩子在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是完全凭借着自己的感觉去进行选择的,在第一印象当中他们关注的是外包装是否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就需要厂家还有设计师对于食品的外包装进行设计还有改善。使得外包装更加的完美,使得儿童外包装能够更加吸引孩子的眼球,能够深入孩子的内心。伴随着国外商品的不断涌入,而且国外食品的销量在中国是日益增加,这就要求市场食品设计者进行反思,我国在儿童食品设计上面是否缺乏一定的新鲜感和创意性。再者说我国的儿童群体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消费市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先机,对于中国的食品的设计进行大力的改善,我们只有靠优秀的设计还有新颖的方案才能够赢得孩子的认可,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笼络住孩子的消费群体,才能够更好地把我国变成世界经济强国。 2色彩在儿童包装食品中的重要性 对于色彩在儿童包装食品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说起,首先是生活上的需要。人类最原始的物质的需要就是衣食住行,它对于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说我们首先应该要考虑的就是儿童的生理需要,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儿童的安全需要。孩子一般都会害怕食品中的辣味,不喜欢酸涩的食品,一般看见红色或者绿色就会感到怀疑和害怕。所以说我们在设计儿童食品的时候,就应该避免这些颜色,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之所以要进行合理的科学色彩设计是因为,在儿童食品色彩当中的设计显得不是那么合理,非常易于和别的产品造成混淆的状态,所以说我们在进行色彩设计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使用是否合理的问题。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应该避免把儿童食品外包装和动物食品外包装的设计过于相近,如果过于相近,产生了买错了的现象,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在进行儿童产品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考虑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还应该着重的从商品档次、销售场合、应用途径等方面进行考虑。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于我国的产品进行设计,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外包装色彩的改变对于品牌的竞争也是有一定的益处的,因为我国的发展日益强大,以至于各行各业都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这就造成了市场上产品的多样化。伴随着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企业都将注重质量转变为外包装,因为好的包装会造就好的价值。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的时候,对于一些从未尝试过的商品,消费者只能够通过外包装来进行一定的想象。同一样商品,人们总是在进行选择的时候,选择那些赏心悦目的,符合自己风格的商品。所以说儿童外包装色彩的改变对于企业也是非常有力的,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在这个大市场中站稳脚跟。 3儿童食品包装中的色彩特征 对于儿童包装中色彩特征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说明。首先我们可以从视觉特征进行说明。我们要强调的是色彩给人的冲击力,色彩包含的内容也是千变万化的,色彩蕴含着丰富的视觉文化。如果说缺少了这种文化,那么商品就变得缺少内涵。一般的一些大商场中,一些高档产品的包装是非常精美的,是具有知识和内涵的,它是带着大价钱来到这个世界的。这样的商品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拿着有面子,送人有面子”。能够从视觉上给人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就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能够激发起购买的欲望,能够有效的促进消费。所以说在儿童外包装设计当中,我们也应该重视设计的精美性,而且在精美性的前提下应该着重的突出孩子的天性,从开发孩子智力,从激发孩子兴趣的角度进行产品的设计,应该合理的体现出孩子的天真和童心。应该本着孩子的心理角度,把正能量带给孩子,这样的产品才更够让孩子接受。其次我们应该按照孩子的实际需求,从各个民族各个区域进行设计,使得更好的接近生活,更好的融入我国的伟大文化很内涵。我们在选择色彩的时候,还应该注意选择一些健康的接近自然的颜色,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绿色产品,自然产品,越来越在意自身的健康。所以说我们就应该本着这种思想进行设计,只有自然的食品才更能够让人们接受。我们还应该潜在的激发人们心里的味觉意识,应该把这种观念贯彻到食品外包装当中,让人们看到外包装就能够联想到食品,激发起人们购买的欲望,这样能够很好地启发儿童对于食品味觉的美好意识,能够激发起儿童的食欲。比如说咖啡和巧克力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定向的一种模式,这样人们就能够轻易的联想出咖啡浓郁的香味。 4结语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面对人们越来越高的审美眼高和越来越高的消费水平。这就要求儿童食品外包装设计者本着创新的理念进行设计,从儿童心理出发,从儿童感官出发,从儿童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儿童对于产品的兴趣,才能够更好地激发起人们的消费欲望,才能够从根本上增加企业的利益,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争取一定的位置,才能够增加企业本身的利益和效益。才能够更好的激发我国的食品销售量。 作者:鞠晓玲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 食品包装论文:食品安全和食品包装的分析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难点,只有有效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食品自身营养问题、食品包装、食品贮存等都属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从食品安全、食品包装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其发展现状,探讨提高食品安全和食品包装技术的主要手段,从而为解决我国食品问题提供借鉴,促进绿色环保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包装;绿色环保 食品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资料,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食品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食品发展逐渐呈现出特殊性和重要性。但近年来,食品问题的屡屡出现改变了人们对食品的选择标准。对于食品选择,人们多了谨慎和戒备[1]。除了对食品本身质量的要求外,还关注食品生产过程、食品包装、食品运输和食品存储等一系列工序的操作。所以,目前关于食品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成为相关学者和行业未来重要的课题。 1食品安全和食品包装发展的重要性 1.1食品安全发展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 健康绿色的食品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生存所需营养物质,提高消费者的身体素质,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另外,保障食品安全,能够减少社会矛盾,促进民生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1.2食品包装发展能够促进食品行业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水平 食品包装能够有效贮藏食品,扩大食品销售辐射圈。良好的食品包装技术能够有效地避免细菌的滋生,提高食品保质期限,保证食品经过长途运输后不变质,扩大了区域食品发展的产业链,促使食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我国产业转型发展。 1.3食品安全和食品包装的发展,有利于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食品安全和食品包装的发展能够改变食品因安全问题浪费的现状,如三聚氰胺事件,导致大量牛奶被回收统一销毁[2]。同时,减少食品包装中污染材料的使用,如景区中随处可见的食品包装袋严重影响景区的环境卫生,提高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食品安全和食品包装的现状 2.1相关食品企业利益至上,缺乏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行业作为生活必需品,成本较低,利润较少。食品销售数量是食品企业获取高额利润的最重要的手段。但现实中,同一食品之间的市场竞争很大,食品企业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因而所占市场份额少。所以,有的食品企业为获取高额的利润,采取降低生产成本,争取价格优势获得市场份额的方式[3],致使大量质量不合格、对人体有害的食品流入市场。 2.2食品包装的机械包装工艺落后,缺少技术支持 根据国家食品法规定,食品的包装禁止人工包装,必须使用机械进行包装。目前,我国机械包装工艺仍处于起步阶段,机械控制水平较低,包装缺少美观;智能化水平低,容易出现漏气等影响食品包装质量的情况;同时,食品企业没有形成成套的包装机械工艺,一个包装阶段进入到另一个包装阶段效率低,可靠性差,严重影响了食品包装的发展。 2.3食品安全和食品包装安全问题相关部门监管力量薄弱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包装问题的重视度的提高,国家颁布了大量的法制法规,促使食品行业进行安全的生产。但事实上,由于相关部门执法力度低,对市场缺少监管,在利润的驱使下,食品行业往往置相关法律法规于不顾,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和食品包装的发展。 3提高食品安全质量和食品包装质量的方法 3.1提高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建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由于食品企业追求高额利润所造成的食品问题,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入手,促使食品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保证食品的安全,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样才是企业长久的经营理念,食品企业只有承担其社会责任,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最终获得发展[4]。 3.2创建现代化包装机械体系,提高包装质量和效率 对食品包装机械存在的问题,应加快技术创新,构建现代化包装机械体系,大力开发精度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包装机械,提高包装的技术水平;采用绿色环保包装材料,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应有的营养成分。3.3提高对食品行业的监管执行力,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监管体系相关部门应加强地食品行业的巡查监管,保证食品行业切实遵守相关法规进行生产活动。定期对食品行业的环境卫生进行巡查,保证食品企业生产卫生时刻处于达标状态;对于卫生未能达标的企业进行关门整治,从法律上保证食品行业的安全性。 4结语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食给予了较多的重视,如“民以食为天”的谚语的出现,食品问题一直都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食品的关注度只增不减,所以加强食品安全和食品包装的发展,对于人们践行绿色环保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能够避免人们“病从口入”,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刘顺昕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学院 食品包装论文: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安全论文 1我国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现状和问题分析 1.1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过程不规范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当前已经有六千余家企业专门从事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工作,小型企业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拿塑料袋的生产来说,在全国范围内百分之九十的企业都是小型企业,而且企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问题明显。此外,由于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有部分生产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采用劣质的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加入各类添加剂来掩盖由原材料所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 1.2食品包装材料安全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我国虽然有很多专门的法律法规对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经营,进行管理约束,但是由于食品安全管理机制与政府职能划分之间不协调等因素的限制,当前的法律体系并不能够得到深入贯彻的执行。在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企业当中,没有高效的行业准则和管理体系,很多类型的食品包装材料依然没能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食品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1.3食品包装材料的质检标准不够完善 由于生产能力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国内在食品包装材料方面的管理工作还不够全面,市场上流通的一部分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项目不够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用到的很多成分和产品没有专业的质检标准,导致包装材料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众所周知,在复合包装材料的生产过程中,会大量的使用油墨和胶粘剂,但是目前相关管理部门仍然没有制定明确的卫生标准和产品质检标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未来会有更多新型的食品包装材料进入市场,这就要求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完善各项标准的制定、更新工作,为食品包装材料的质量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2食品包装材料安全的预防措施分析 2.1建立健全食品包装材料的相关法规,加强行政执法力度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当前的食品包装材料的相关标准和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需要建立健全食品包装材料的相关法规,并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对于违法犯罪的行为要严厉打击,政府内部应该设置高效有力的监督管理系统,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以此加强行政执法力度。 2.2加强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手段 当前,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手段主要分为感官检测和仪器检测两种。感官检测就是通过人体的认知器官对食品包装材料进行一定的检测,借助感官检测能够方便快捷的发现外包装是否存在破损、异味等问题;同时,还能够对包装上的标签、商标的合法性进行检测。但是,受人体感官能力的限制,食品包装材料当中还是会存在很多像有毒害物质残留、重金属含量等的问题,这通过感官检测是不能够发现的,这时就需要借助仪器检测进行质量检测。 2.3消费者应该加强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认识 除了政府部门和厂商以外,消费者本身也要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有一定的认识,在购买食品的时候,首先要检查外包装是否存在破损或污迹。但是,对于重金属含量等安全隐患,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包装安全教育活动,借助媒体的力量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知识、食品营养价值等知识开展广泛的宣传,从而提升广大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隐患识别能力,将食品包装材料所对人体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3食品包装材料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对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要求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食品包装材料的发展将会更加注重低碳环保,而且整个包装材料的使用循环系统也会更加合理,对环境的次生污染也会降到最低。而且,未来的食品包装材料在安全的前提之下,肯定会更加注重发展其多功能化,这样某一种食品包装材料的应用范围,就会得到扩展,从而在客观上节约资源,增加经济效益。 4结论与建议 很大程度上,食品是不能够离开食品包装而存在的,食品包装也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包装材料的安全状况也不容忽视,毕竟由于包装材料和食品有着直接的接触。所以包装材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另外,食品包装材料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威胁,科研人员也要加深研究力度,加快研发新型环保的食品包装材料。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的食品包装材料安全的检测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消费者的安全意识,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作者:钟鸽 陈慧 单位:平舆县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食品包装论文:食品包装设计中黑白模式的运用 黑白包装的食品文化蕴意 黑色、白色这2种普通的颜色,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之后也逐渐有了其一般性意义的文化含义,但在特定行业领域,黑白无彩色文化含义会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类型人群心中产生不同的认知,特别是在食品行业上。因为本质上,文化只是文明的表现形式,而文明来源于人们认同的价值观,所以,文化是承载着、表现着价值观的人们语言、行为的综合体。既然文化只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则不可避免地具有南北差异、东西方差异和古今差异,且一直都具有兼收并蓄和博览众长的动态特性。同理,对于黑白包装所体现的食品文化也一直是个变化的过程,需要采用动态的、开放的眼光来分析。严格来说,现阶段国内的食品包装或食品行业都不够重视文化战略。市场上所呈现的食品包装,一般都是从消费者的心理结构和生理结构方面着手,把人类的五感(视、嗅、听、味、触)及食物本身的属性放在食品包装设计的首位,在“色香味俱全”的思想指导下往往强调包装的“色”,即从视觉上引起消费者的食欲和购买欲。这种包装思想和模式其实是最基本的,因为包装的食品本质上为商品,需要随着供求关系的调整而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由此产生的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上的消费,这迫使食品包装必须与时俱进地迎合此种消费观念,甚至引领消费观。从表象上看,与五彩缤纷的现有包装相比,黑白包装明显带着创新文化的标签,虽然黑白食品包装不能满足部分人群的消费需求,但黑白食品包装所呈现着的“酷”、“炫”等个性标签及潮流文化,能使其很好地迎合部分特定的消费阶层。从传统饮食文化看,饮食的最高境界为酌情,即讲究情调优雅、艺术化氛围,这主要表现在美器、夸名、佳境3个方面。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引用过一句古语:美食不如美器,意思是说美食如果有美器的衬托,就是美上加美。这句话对人们的启示是“器”承载的是其本身的艺术美和文化美,最高的饮食文化境界并不只是为了“味”这种层次的追求,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怡情,那就需要“器”的配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包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很深的哲学意境,单在绘画中就有墨分五色一说:一种颜色可以把事物多彩变化的效果完美地呈现出来。从文化的蕴意上说,黑白模式的食品包装带来的“五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通感”,唤起了人们内心潜在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认同感。食品文化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食品行业的各个领域。当把黑、白这2种普通但含有神秘感的颜色和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结合在一起,形成黑白包装模式时,就会产生特定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黑白模式的食品包装设计案例分析 食品作为特殊的生活必备品,在对其进行包装时,除了要保证食品如何能安全、高效地送到消费者的手中之外,还应该在包装上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和心理、文化需求。食品包装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设计,需要根据有形因素(感官可感受到的形体、图案、材质等)和无形因素(民族固有的精神文化、思想情感)等的不同而产生差别,所以包装设计很难说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包装颜色的运用同样如此,不存在绝对的禁忌色和永远受欢迎的颜色,这同样需要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迫使人们需要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变化再加以运用。根据文化的差异,案例以中外分开的形式进行考察,并兼顾包装设计方法,进行黑白模式的分类研究。 1国外成功案例研究 白色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西方人认为白色是高雅、坦率、纯洁的象征,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黑色虽然在西方的文化中带有很多负面的意思,但是作为一种神秘的色彩,经常被用在现代的包装中。黑白模式在国外的食品包装中应用范围非常广,值得人们学习和思考。1)黑白表现本源的品质感。这类食品的包装是为了给人一种品质感的享受,所以在设计时会采用简洁的设计,选择与品类相关的图形、元素,再融合与产品个性相符的字体或色彩来表现。麦当劳产品选用纯白色作为包装色彩,使产品更有品质感,见图1。有些食品一般是选用透明的容器来盛装的,本身的色彩就可以引起味觉的联想,因此一般也会选用简单的设计元素来增加其品质感,在这里黑白就成了其首选的元素。西班牙FruitaBlanch有机水果包装设计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见图2。2)黑白在包装系列化中的应用。包装系列化是一个企业对自己同一种类、不同品种的产品采用统一而又有变化的包装设计形式。颜色包装系列法中色彩是区分产品不同性质的代码,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产品中的不同品种、味道、香型或者是规格。同时,在系列化包装中的应用也显示了黑白模式的强大生命力。瑞典Koberg香肠包装就很好地采用了色彩系列法,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口味,经典黑色的运用并没有叫顾客觉得在味觉上的不适合,反而提升了其品牌的形象,见图3。3)黑、白在对应法中的应用。对应法是指采用与商品的种种特性相同、相似或者模拟的方法来构思包装设计,使顾客看到后就能联想到商品本身的特征、形象,使包装品与商品产生对应关系。对应法爆谷包装见图4,里面采用白色与产品本身的颜色相对应,外表采用黑色搭配,使得顾客在看到此包装时会立马联想到干净、卫生、健康的爆谷。4)黑、白在仿古法中的应用。仿古法是将一些古老的、有一定代表意义的、今天仍然还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物在包装上再现,以满足人们对先祖的思念,对往昔生活的眷恋心理。摇滚风唱片面包包装见图5,面包店开张前的店面是一家摇滚唱片公司,面包店主为了纪念原来的店面就特意设计了这款包装,使得包装产生了一种怀旧的特点。5)黑、白在仿生法中的应用。仿生法是指依照生物(动物、植物、人体)的色彩、材料、质地、效果来设计包装品,使包装品具有生物的形态、结构、特质的相似性,从而给消费者以生命、活力、生机等感受。牛奶包装见图6,就是采用仿造大自然中的竹编、树皮、麦草、麻绳的纹理来设计牛奶的包装,使顾客在看到包装时会联想到牛奶的有机、纯天然。 2国内食品包装中的初步应用 随着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意识的不断变化,色彩心理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黑白作为食品包装禁忌色的限制,也逐渐被打破,相反成为一股新鲜的空气进入了人们的视觉,逐渐被顾客认同。目前黑白模式在中国食品包装中的应用已经从点向面扩散,从饮品向食品方向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对应法和系列法的应用中。相信随着包装技术的提高和人们色彩心理喜好的变化,黑白模式在国内食品包装的应用中也会有一席之地。1)在对应法中的应用。黑白对应法是目前在国内应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这类食品原材料的颜色一般为黑色或者是白色,在包装时会选用食物原来的颜色作为主题色,再附加一些搭配色,例如黑豆、黑米、牛奶等一般会采用这种设计方法,见图7。2)在系列法中的应用。系列法在国内的应用也比较多,虽然见不到像国外纯黑白色的包装,但是在市面上已经有了以黑色为主题附加一些其他色彩的设计。口水娃的青豆包装见图8,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国内外黑白模式在食品包装中应用的对比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黑白模式在国外食品包装设计中已经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而在国内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除了两者在包装设计技术上有很大的差别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根深蒂固的对色彩语言模式的认知。西方世界受《圣经》文化的影响,对白色有着很多心理上的认同感;黑色虽然在西方有着沉重的含义,但由于黑色本身的神秘感也越来越受到青年一代的追捧。在国内人们因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对黑白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感。其实,黑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被接受的场合,也有被排斥的场合,不能一概而论。随着人们心理意识的变化和对色彩语言认知的变化,黑白作为一种传统的正色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且有愈加重视的趋势。 黑白模式在国内食品包装中的前景分析 黑白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运用到食品包装设计中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不但是商品本身的信息,实际上更是一种文化信息。黑白包装模式的合理运用不仅需兼顾企业精神和文化、食品类型,更要考虑消费者群体特征及其消费观念、需求。饮食文化具有层次性结构的特点,在赵荣光的《中国饮食文化概论》[8]中有较详尽的描述,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称为“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该理论反映在食品行业,则可说明以下现象:白领阶层的食品消费明显不同于工薪阶层的食品消费;弱势群体食品消费水平与所谓“大款”阶层更是有天壤之别。同时,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及社会上的消费现象,使得人们必须对传统的食品包装模式进行反思。受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新一代消费者的求新、求异的心理及消费观念需要设计师重视。对此,传统的色彩包装或许遇到了瓶颈,如何把食品包装设计做得抢眼、特别、简单、素雅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些构成了黑白模式良好应用前景的心理基础。从上文的黑白无彩色在现今新的文化含义和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来看,黑白无彩色模式在中国食品包装商业运用具有较强和较优的文化基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满足基本的吃、喝、住、行等方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重新构建自己的身份,这种需要在小康层、富裕层、富豪层等社会中上层阶级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身份的构建,所食用的食品包装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标志。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在现阶段黑白包装模式受到抑制的情况下,充分挖掘黑白模式的强大生命力,针对合适的时机,充分、合理地运用黑白模式,能使企业和产品占有先机甚至引领市场,从而取得商业优势。 结语 食品包装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其附加值,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并最终达到促销的目的。从黑白无彩色模式在现今中国食品包装中受到抑制的情况出发,从黑白包装所体现的食品文化意蕴、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食品行业中消费阶层的特性及商业需求出发,结合国内外的黑白模式食品包装成功案例,进行黑白模式应用前景的深刻分析,指出应该充分挖掘黑白模式在食品包装中的强大生命力,摒弃过去的错误观念,针对合适的时机,充分、合理地运用黑白模式,这种认识对于企业、设计人员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作者:郭洪梅、李梦、陈静超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食品包装论文:食品包装中的导向性元素分析 儿童认知特征分析 按照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看,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的儿童依靠感官和动作来学习和理解他们的环境。到了此阶段的后期,活动才开始内化,形成代表具体事物的表征符号。此阶段儿童的行为和认知还处于形成期,即客体永久性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因此他们还不能成为消费者。第二,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的儿童能使用符号来理解世界,能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思维。如果将儿童置于游戏环境中,他们就能清楚地分辨出现实与游戏虚拟的区别。在此阶段的后期,儿童能在认知过程中考虑他人的观点。第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获得了大量的心理操作能力,他们在具有这些能力后,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操作形象符号。同时,逻辑思维也在此阶段逐渐形成。第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心理成熟度和认知能力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此时的儿童能够进行包括抽象和逻辑推理在内的思维活动。因为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的提高,所以儿童不必经过实际操作就能设想出大量的解决方案,他们能在完全假定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概念、解决问题[2]。儿童在这4个成长阶段中体现出了不同的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师可以将对不同阶段的儿童特征的了解作为调整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依据。 基于儿童认知特征的食品包装中的导向性元素分析 1形象认知元素 由于处于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外化的认知能力,所以此阶段的儿童认知特征不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研究范围内。这里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第2个阶段开始分析。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相比感觉运动阶段发生了很大变化。到2岁末,儿童能够进行符号思维,并且不局限于生活场景中的现实符号,此时的儿童对形象的理解也已经显现出了想象的空间。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实验发现,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想象力十分丰富,但他们的认知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说此阶段的儿童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和已知的形象去理解事物。皮亚杰的三山实验的结果是:儿童对山的认识仅限于已熟悉的正面山体的形象。针对这样一种认知特征,设计师应该在包装上呈现儿童熟悉的形象,如他们熟悉的猫、狗、鸟、卡通人物等,同时也要采用常规的视角来呈现图像[3]。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智力发生了另一个质的变化,他们开始进行系统推理,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逻辑推理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方式将逐渐被放弃。这种认知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儿童不再被外界的方式所束缚,思考开始变得更为灵活。按照皮亚杰实验中的结论,此阶段的儿童具有一定程度的比较和运算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数的概念。根据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特点,设计师可以在食品包装中引入更为独特的形体,只要这些形体中有一个方面符合已有的视觉经验和认知体验就行了。例如,在一个儿童食品包装上要出现兔子的形象,那么可以针对此阶段的儿童认知特征,选择较为新颖的兔子造型,只要符合长耳朵、大门牙就可以了,至于身上的衣着装饰、颜色等元素都可以随意变化。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达到了思维的高级阶段,此时的儿童具有了处理纯假设命题和抽象概念的能力,他们可以根据一般的前提,沿着“如果……那么……”的思路推断出结果。皮亚杰认为,处于此阶段的儿童能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他们的认知水平更接近成人,他们会在进行决定之前作出各种假设,以假设来推断出不同的结果。针对处于此阶段的儿童所设计的食品包装,可以使用更加符合食品成分、口味、价格等方面的图像,甚至可以在包装上出现有关食品安全的文字或图形。 2色彩认知元素 丁祖荫、哈咏梅在对幼儿辨色能力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但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教育会使得幼儿辨认色彩的能力有所差别。3~4岁的儿童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但在辨认混合色和近似色时会显得比较困难。大多数4~5岁的儿童能认识原色和间色,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分辨近6似色的能力。5~6岁的儿童不仅能认识颜色,准确说出颜色的名称,而且能学会运用几种颜色调出需要的另一种颜色。在进行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时候,对于消费对象为7岁以下的儿童,他们的食品包装应该尽量做到色彩简洁、明确,在色彩明度和纯度上也尽量避免较大的变化。具有简洁色彩的食品包装更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如果食品的消费对象是7~11岁的儿童,那么在食品包装上可以出现更为复杂以及纯度、明度变化更为丰富的色彩。因为7岁以后的儿童的教育程度有所提高,具有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接受客观对象时也更具有个性化的特点。12岁以上的儿童,其认知色彩的能力等同于成人。针对此阶段的儿童,设计师可以引入色彩联想、近似色等色彩设计的手法,使得食品包装显得更加绚丽和具有趣味性[4],例如红色让人联想到辣椒、番茄之类的食物的味道,橙色会让人联想到桔子味道,而彩色又会让人有味道丰富多变的感觉[5]。 3几何形状认知元素 儿童对形状的认知感觉,是依靠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而完成的一种行为。儿童的形状认知能力发展得很快,通常年龄达到3岁的儿童就已经能区分一些几何图形。4岁是儿童辨认几何形体正确率增长最快的一个年龄阶段。5岁之后,儿童基本可以正确地辨别各种几何图形。由此可见,年龄是影响儿童图形辨识能力的重要因素[6]。现在市场上有些儿童食品的包装采用了长方体之外的几何形体,这些特殊形体的包装能在众多的食品包装中脱颖而出,但是如果该食品的目标消费者年龄偏小,那么特殊的包装外形只能让他们感到陌生,而并不利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果目标消费者的年龄达到7岁以上,那么采用特殊的包装外形或许能达到预计的销售效果。 儿童食品包装实例分析 旺仔小馒头包装见图1。这款儿童食品是少数婴幼儿(2岁左右)也可以食用的零食,正是因为产品的这种特质,所以设计师在对该产品进行包装设计的时候非常注意幼儿的认知感受。首先,包装的主色采用红色,因为红色是幼儿最早能识别的颜色之一。其次,产品上的标志性卡通人物结构简单、姿态单纯,具有头大、眼大、嘴大的特点,并且以人物的头部为主要呈现部分,这个卡通形象符合了此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格力高旗下的可珑柔心香脆卷包装见图2。这款儿童食品将主要消费对象定位在7岁以上的儿童。7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三阶段,其逻辑思维的能力大大加强,并且有了丰富的推理能力。在该产品的包装上可以看到许多符合第三阶段儿童认知特征的视觉语言,如在包装上用黄色作为背景色表示食品的口味是香蕉,正面有小兔子的形象等。包装的背面还有趣味益智小游戏,能让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格力高公司的这款可珑柔心香脆卷的包装定位是非常准确和出色的。 结语 在人类智慧不断发展的今天,不能将儿童看作是未成熟、不懂事、无思想的小人儿,应该更加关注他们、尊重他们。对儿童食品包装的研究不仅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商业利润,还是认识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儿童认知在食品包装上的应用只是包装设计细分之后的一部分,希望借此能抛砖引玉,激发设计师对人的心理层面的关注,并将这份关注运用在其他的设计当中。(本文作者:白雪、陈淑姣 单位:武汉科技大、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食品包装论文:食品包装方式教学路径 本文作者:李超敏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食品工程系 其实,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教师在讲绪论时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精选内容,精心组织,激情讲解,积极调动起学生的思维,采取“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去讲。打乱课本原有的编排顺序,先重点介绍我国食品包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利用食品伙伴网、维普网上搜集的包装领域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来,并播放国内外先进的食品包装生产线视频,指出我国在食品包装领域与国外的差距,通过对比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学生深深体会到包装的重要性,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为学习后续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食品包装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针对性都很强的课程,为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认识原理及客观规律,精心设计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探求真理,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教学方法。它不同于注入式教学法,不是将学生当做盛装知识的容器,向其灌注大量现成的概念、原理、公式之类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1]。食品包装技术与各种包装形式、包装材料、包装机械等联系紧密,学生对这些没有直观的认知,这就使教学变得抽象、生涩、难以理解。如在讲解纸包装材料及容器内容时,提前告知学生搜集纸包装容器,授课时教师结合实物进行提问,启发学生讲解纸包装材料的特性,学生直观地看到食品包装用纸容器,边观察实物边总结特点,很自然地就掌握了纸包装材料的特性。通过课堂师生的互动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清晰可见的现场指导,学生反映印象深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大学教育不同于高中教育,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大学教师大多是课堂授课,课下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这虽然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但也为教学效果带来一些弊端。由于缺少沟通交流,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把握不够,惯例式地按照教学进度授课,教学效果的优劣得不到学生的及时反馈,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准则。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安排某些简单易理解的章节让学生自己备课讲课。学生授课时面对的虽是朝夕相处的同学,但身份的改变,迫使学生去尽快适应这种突然的改变。课下再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点评。这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的能力。如蛋类和乳类食品包装这节内容,采取师生角色互换,学生分组分内容组织教学,通过学生互评和老师点评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年来,食品加工技术教研室成员通过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新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根据重点与非重点,在学期初布置好教学任务,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到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讲授重点内容,让学生掌握食品包装技术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对于一些直述性知识,让学生当老师,分组讨论,学生完成从选定内容、查阅资料、备课、课堂讲解至最后评价全过程的学习。并将其纳入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体系中,和期末的理论成绩综合进行评定。教师既了解了学生对知识把握的深浅,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自我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活跃的思维得以展现,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师生交流进一步增进了师生情感,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信息素养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主要表现为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等八种能力[2]。教师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相关包装信息、丰富的图片与视频进行教学,用图文、影像等多种形式替代枯燥的板书,可极大促进学生对包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多年来的食品包装技术教学改革试验,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包括启发式教学的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教师的课程教学负担,同时采用形象、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对抽象的过程和流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食品包装论文:食品包装设计情感化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商品经济发展与成熟,食品包装也跟随者社会发展和商品流通而发展的产物。在富足的物质基础上使人们更加注重自我的情感需求,情感因素是当前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包装设计融入情感因素也是提高人们认知效果从而推进消费行为的。如何理解情感化设计的基本理论,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融入情感化设计,是当今食品包装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食品包装设计;情感化;消费者心理 1食品包装情感化设计的概述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层次也跟随者提高,人与食品的关系也来随之密切起来,因为当今消费者对包装的情感需求体现在注重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同时也意味着需要对食品包装有了更高的要求,情感化设计是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追求同时是商家提高竞争手段的重要策略之一。 1.1食品包装的情感设计定义。食品包装中的情感化设计是基于人的需求所考虑,满足人的服务性、精神性、情感性、心理性等诸多因素的包装设计,食品包装中情感设计满足人们对精神功能的需求,使得包装设计具有魅力和艺术感。在融入情感化设计下的食品包装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它使包装与消费者产生联系就像一架桥梁起着连接的作用。 1.2食品包装与情感设计的关系。社会蓬勃发展的今日,人们关注度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精神需求上,情感设计是现在设计门类的研究对象,本质上就是为了设计出符合人的情感需求的包装产品,只有符合了人的心理的食品包装,市场才会接纳。食品包装和情感设计有着互相推动发展的作用,跟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提高了包装设计更高的要求也转移在情感需求与精神需求上,说明了情感和设计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 2食品包装设计情感化认知心理学 在包装设计上,包装产品设计的易用、视觉设计的美观,一定都是对用户体验的有着帮助的作用。人的情感、行为和认知是相互影响的,因为美观的物品更容易使消费者所接受。假如一个复杂的图像,广告,文字,集中在包装上,文字设计的没有秩序错乱的画面会让人的分散注意力,产生焦虑和负面情绪,利用情感进行包装设计,例如适当的焦虑会使用者提醒眼前需要解决的实物。 2.1食品包装本能水平的设计。人是视觉动物能够观察理解外观的本能。包装视觉设计更符合直觉思维水平的外观,可以增加更多的让人接受和享受。比如在食品包装中看到符合你心理喜好的包装设计会选择拿起它并进行购买。 2.2食品包装行为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把包装设计美观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是不是能够延续,一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务,二是否是有充满乐趣的操作体验,这是两个比较重视的问题。所以我们是比较看重行为水平在食品包装上的设计,特别对功能性的包装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和使用的乐趣和效率。优秀行为水平设计的4个方面:分别是功能、可理解性、可用性和物理意义。食品包装产品形成容易让人理解的秘诀建立适当的概念“心理模型”,任何物品有三种不同的精神形象,分别是“设计模式”和“用户模式”以及“系统模式”的形象。在《情感化心理学》书中Norma提到过,“关于产品一定是吸引人的,令消费者感觉快乐和有趣的,使大家容易理解的”。这就要求设计师要了解用户的需求,在食品包装观察和研究于日常生活中。 2.3食品包装反思水平的设计。食品包装反思水平的主要内容是: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本能水平为主要核心内容,所以品牌包装成了情感的代表或者载体。食品包装设计同时反映了消费者会受到环境和文化水平与自我身份的体现,但事实上消费者的感受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建立一种价值和品牌标识,因为只有在产品和服务和建立一个情感的消费者之间的桥梁,通过互动影响满意度、自我形象满意等等。 3食品包装设计元素情感化的应用 在食品包装设计中,好的包装设计会涵盖了许多方面,同时也包括了包装设计元素的情感化,比如色彩、图形、文字以及材料方面,食品包装的发展到今日,好的包装设计可以做到传达商品的信息,以及用鲜艳的色彩元素等等,甚至有的食品能够散发出来味道去吸引消费者内在的情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从而用来提高市场的商品竞争力。 3.1色彩在消费心理的应用。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借助一些视觉的载体来传输情感,如色彩在包装上的表达,食品包装中色彩运用十分重要,当人们去了超市,商品分类排放的架子上,最先吸引人眼球注目的是色彩,然后是图形,包装上的字体细节是最后才会注意到的。所以色彩在包装上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食品包装色彩的表达传递给消费者的视觉神经产生情感需求的平衡,色彩就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色彩本来是没有情绪的,每个人对色彩的感知都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颜色给人的感觉也不同。 3.2图形在消费心理的应用。图形也是包装设计中运用最为普通的一种表现方式,能直观表现产品品质也可以让消费者对产品有着清晰的概念了解。图形增添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多元素和富有吸引力的图形能够让消费者对产品加深印象。图形代表着整体的产品信息与文字颜色互相协调搭配,增强企业的品牌感让消费者有了信任感和认同感。 4结论 在消费品不断丰富我们生活的今天,食品包装越来越更重视人们的情感化需要,注重人的情感因素是当代食品包装的必然发展趋势,如何让消费者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是设计师不仅要在满足消费者的情感化需求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更需要设计师需要更为成熟的设计思维设计产品。需要尊重食品包装更要理解食品包装,赋予食品包装的新活力,创新具有趣味使消费者情感需求更为密切的包装产品,情感设计不仅是企业商家链接的桥梁,作为一名设计师也要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用心观察生活,融入情感化在包装设计中使消费者感受共鸣,这对我们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萌萌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食品包装论文:流行文化对休闲食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摘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消费方式日益多元化,休闲食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食品消费中新的宠儿。随着国内“二孩”政策的开放,我国的儿童人口数量会将有所增加。少儿人口是未来的消费主力和劳动力,儿童对休闲食品的热爱也不比成年人少,本文从流行文化对儿童休闲食品包装设计的影响入手,分析当代儿童休闲食品包装设计应用流行元素的问题,探讨流行卡通人物形象在儿童休闲食品包装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流行文化;卡通人物形象;儿童;休闲食品;包装设计 当代社会信息、科技发展迅速,大大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影视作品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儿童在其中接触了大量的信息刺激,在与其他儿童的交流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换和反馈,为了更好地表达个性或融入集体,在儿童中也逐渐形成了儿童自己独有的“流行文化”,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儿童的个性展示欲望。目前市场上的儿童休闲食品包装设计上也能看到流行文化的影子,如“喜洋洋”和“熊出没”等流行卡通形象运用在包装上,但大部分都只是卡通元素的片面提取,缺乏变化和趣味性,卡通形象没有与食品属性相结合,显得比较生硬,没有在众多的儿童食品中脱颖而出。为了使儿童获得更好的购买体验,本次研究争取通过食品包装设计理论指导下探讨如何把流行文化真正引入儿童休闲食品,如何把握和坚持包装视觉设计的文化精髓同现代流行设计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更新、更有价值、更符合儿童审美情趣,成为受儿童喜爱的休闲食品包装。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本研究将流行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语义学与包装美学结合在一起,对流行文化对儿童与休闲食品包装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对已有理论提出新角度进行论述和补充。在零食种类中了解受儿童喜爱的原因及规律,从流行文化中寻找灵感,使儿童休闲食品包装设计真正能从儿童角度出发,以儿童视角及喜好为中心,以儿童认知心理学及儿童消费心理学为主要理论指导,探讨如何设计出受儿童欢迎的休闲食品包装,为休闲食品市场增添更多新的消费人群,促进休闲食品行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分析 针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对流行文化的相关理论及流行文化对儿童心理学的影响理论研究;2.对儿童食品包装的理论研究;3.对儿童食品种类的销售情况分析;随着流行文化悄然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及行为方式,流行文化中的影视作品更是从不同层面影响着儿童。国内外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认知心理及国内流行文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还分析了流行文化是如何产生、发展以及如何影响人类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给本次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针对食品包装设计的理论知识也对本次研究起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是,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具体地把流行文化引入儿童休闲食品包装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涉及,欠缺了将流行文化与儿童休闲食品包装设计相结合的理论研究。 三、流行卡通人物形象在儿童休闲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流行文化当然包括深受儿童喜爱的流行卡通人物形象,但不是直接地把卡通人物搬上包装盒就可以了,是需要根据儿童的喜好和习惯进行设计的,下面就以流行文化中的卡通人物形象为例,分析休闲食品包装如何更好地应用卡通人物形象。1.人物选择在卡通人物的选择上,除了最流行的排行榜上进行挑选,最好还需要与休闲食品的食品属性有所关联。比如《冰雪奇缘》中的“冰雪女王”适合运用在清凉食品上,如薄荷糖,雪糕等,可以在夏日烘托出冰爽的气氛;再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可爱的小羊们身上有柔软卷曲的白色羊毛,比较适合应用在棉花糖包装上,突出棉花糖柔软香甜的口感。2.人物动作卡通人物的动作设计应与角色属性相吻合,或是与儿童更相似的动作,比如愉快的奔跑、跳跃等,使儿童感到熟悉与亲切,更加体现对儿童的关怀。3.人物表情受儿童喜爱的休闲食品包装上的人物通常都带有丰富的表情,在给卡通人物设计表情的时候应凸显该人物的个性,才能使人物更富感染力。4.人物服装在设计卡通人物的服装时不一定要选用人物原本的服装,可以根据食品属性来进行合理的变化,如牛奶包装上的卡通人物服装可变更为挤奶工人的服装会更加贴切;或是根据当下流行的儿童服饰进行夸张处理,更能拉近产品与卡通人物,以及儿童之间的距离。5.人物正在做的事卡通人物的动作行为会构成某种结果,也就是它们正在做的事情,不一定要采用在卡通片里施展魔法的动作,亦可以考虑与食品相结合,比如人物形象正津津有味地吃着该休闲食品,又或是正认真地制作该食品,如此可以大幅度避免卡通人物形象太过生硬地套用。 四、结语 要使儿童休闲食品包装更能体现对儿童的人性化关怀、更加吸引儿童,需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爱好和流行文化的关系,以及流行文化背后的原因与休闲食品包装设计的关系,探讨流行文化如何影响儿童的购买欲望以及儿童休闲食品包装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充分认识包装设计的大众文化特质,让流行文化的审美趣味合理、有效地融合到实用包装作品中。 作者:刘梦霞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食品包装论文: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及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自从我国顺利构建沿用市场经济体制之后,食品加工业获得全新发展机遇,包装使用材料种类数量上与日俱增,毕竟这部分材料和食品直接接触,为了确保日后不会对食用人员身体健康造成任何威胁,材料选取上往往要愈加细心。笔者的核心任务,便是针对这部分食品包装材料分类、安全性问题、后期检测和改善技术措施等内容,加以细致化论证解析,希望借此引发各类人员对自身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的关注意识,进一步净化食品包装材料市场空间,令这部分全新检测技术得到全方位地推广沿用。 【关键词】食品安装;材料安全性;检测技术;控制措施 1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问题研究 首先,纸类包装材料。纸作为我国最传统的食品包装材料,其性状类似于纤维交织形成的薄片类网络。而持续到现代包装工业体系衍生之后,纸类包装材料和容器开始在市场中赢得愈加优质化的竞争地位。这和其加工和印刷性能良好、复合加工便利、品种丰富多元、投入成本低廉等特征,有着直接性的关联。另外,尽管纸质包装材料性能优异,不过安全性始终需要加以重视,如荧光化学和油墨污染物、挥发性物质,以及重金属残留化合物等。其次,塑料类包装材料。塑料作为一类高分子聚合物,基础性成分便是树脂,同时会加入一些添加剂,而将其作为包装材料便是我国现代包装技术飞跃性发展的主要标志,主要是由于其材料来源广阔、成本不高、性能优质,在食品包装环节上逐渐取代玻璃、金属等,印证了我国现代食品包装形式的多元丰富和流通使用的便利特性。透过理论层面认知,尽管说单体经过聚合控制之后,性能趋近于稳定状态,本应无毒,不过因为增塑、稳定、着色等添加剂的加入之后,使得塑料包装材料开始遗留不同程度的毒性,所以使用其进行食品包装处理时要多加注意。至于这部分安全性则集中分布在塑料树脂、添加剂等媒介之上。 2现代我国食品包装塑料材质安全性检测技术应用模式和控制要点解析 (1)常规性检验。主要是结合有效性产品和卫生规范性准则进行产品性能检验的行为模式。依照原生塑料有关标准进行再生塑料卫生安全性审核,观察其能否达标。第一,再生PET产品的校验解析。主要是针对PET成型和再生树脂等加以检验评估。笔者在此选取40个再生PET成型品,检测后不合格的有2个,不合格率自然会5.0%;另外,蒸发残渣(水)不达标1个,蒸发残渣(正己烷)不合格的产品数量为2个。而源自于某企业PET再生树脂检验中,选取检验的40个批次产品都是合格的,合格率为100%,产生此类现象的直接性原委,就是该类企业经过国家卫生和质检局相关专家共同验证评估,涉及内部再生工艺更得到国际权威性机构认可,质量保障体系也都十分健全完善。第二,再生PE产品的检验认证。笔者选取的再生PE成型产品数量为30个,当中不合格的有3个,不合格率则为10%,证明当中都存在蒸发残渣(乙酸),最大检出数值顺势提升至158mg/L,已经超过我国规定检出限值的5倍之多,后续2个不合格产品检出值也都超过预设范畴许多。第三,再生PC产品。经过30个再生PC成型品检验中,当中不合格数量为2个,不合格率为6.7%,当中蒸发残渣(水)和(正己烷)中均存在一个不合格产品。(2)探索性检验。单纯拿酸性环境下再生PET中锑的迁移检验项目为例,须知重金属不管对于环境或是人员身体健康来讲,都是较为危险的因素,经过X能谱图观察认证得知,PET瓶中存在锑,严重情况下直接导致食品食用人员视觉神经、眼色素层、视网膜受损危机,再就是引发头痛、咳嗽、眩晕等不良症状。另外,锑如若介入植物体之后也会产生毒害反应,面对这部分金属材质,检验技术型人员需要在不同环境下向食品模拟液体中测量认证具体的迁移量。结语综上所述,最近阶段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接连衍生,这和经常使用的塑料包装材料安全、食品安全卫生性关联极为缜密。所以,有关技术人员必须竭尽全力调试掌控这部分包装材料的安全性,尽管说目前我国在该类领域上取得些许成就,不过仍旧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本文希望有关检验认证机构能够不断进行突破调整,及时改进食品包装材料具体的生产和安全检测等技术控制实力,为后期食品和社会大众生命健康安全保障,奠定基础。 作者:康海平 单位: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心理学论文:英语教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心理障碍 受到母语的影响,在学英语之初,有些学生发音不准,考试失利,被同学嘲笑,便慢慢自我放弃,潜意识里告诉自己学不好英语,逐渐变得内向,孤僻、胆怯、自卑,之后便形成了心理障碍,屏蔽掉了一切和英语有关的学习内容。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优化英语教学语言教学离不开心理学的指导,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各理论的基础之一。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规律对英语教学有直接关系。通过探讨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对教学有所启发,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排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 1.北大英语博导胡壮麟教授曾为英语学习描述规则,认为“动机+兴趣”决心持之以恒见效。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和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学习动机和兴趣对英语学习所起的重要促进作用。可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首先,应当加强英语学习的目的性教育,把英语学习的目的与现实生活的教育结合起来;其次,创设问题情境,布置学习任务,实行启发式教学;再次,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创造性的编排教学内容,使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最后,及时反馈学习结果,鞭策学生发奋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介绍英语国家文化,讲解英汉语言异同,逐渐排除英语学习障碍,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一方面能激发人的动机性思维,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意志行动的坚持性和对压力的耐受性。 2.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扬长避短,使教学方式个别化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志向水平的差异,认知方式与认知能力也存在差异。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信息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如场独立型的学生在认知信息的加工中倾向于依据个人的内部参照,自我与非我的分化程度高,偏爱自然科学;而场依存型的学生在认知信息加工中倾向于依据外部参照,自我与非我分化程度低,对人文社科有较大兴趣,社科成绩好。认知能力的差异一方面指人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指潜力即智力。个体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和智力结构的差异。根据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要求老师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八种基本智力,应当了解学生智力的优势和弱点。扬长避短,发挥每位学生个体的优势,使学生从自身获得积极成功的体验而增强自信心,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自己,不再因为偶尔或者是某一方面的失败而否定全部的自己,停滞不前。 3.注意营造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场”,优化教学效果随着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进行填鸭式教学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让位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民主开放的课堂模式。学生与老师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人格上是平等关系,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所以,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卡尔·罗杰斯说“课堂氛围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并把教学活动看成是真实、接受、理解的心理氛围。教师满腔热忱的启发学生,正确的回答给予表扬,不全面的回答给予补充,错误的回答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正确回答问题的成就感以及老师对自己的殷殷期望,增加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通过这样良好的,情感的双向交流与反馈,师生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形成了一种有利于信息交流的最佳“心理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因此每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情况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心理状况也各异。这就要求我们英语老师要学习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并用其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英语教学课堂实践。通过对学生个体心理状况的了解,形成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的心理氛围,既尊重个体差异,又要求共同进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苏艳华 心理学论文:声乐心理学视野下声乐教育论文 一、声乐心理学简介 1.声乐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声乐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学与声乐学相互结合的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它是一门研究声乐艺术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给声乐演唱者从事声乐艺术提供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帮助演唱者在演唱技术学习、演唱以及在声乐教学中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2.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首先,在声乐艺术中,演唱的一般心理。主要包括在声乐艺术活动中,演唱者的知觉、感觉、思维记忆、表象、情感、意志特点。例如在演唱中,声乐艺术活动中歌唱者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等特点以及表演者的音乐形象知觉、生理活动知觉觉、歌唱表象的特点等。其次,在声乐艺术中,演唱者的个性心理特征。长期从事声乐艺术能发展和改变演唱者的气质特点,并促进其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性格以及提高能力等方面。人的气质类型大致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而大多数优秀的演唱者很少属于抑郁质。优秀的演唱者应该具有反应灵敏、情绪稳定以及声音可塑性强等优秀的品质。 二、声乐心理学理论在声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众多方向之一,其学生之广、教师之多以及其影响之大是其它音乐教育方向所无可比拟的。与器乐而言,声乐的乐器相当于在身体里面,是每个人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心理因素的引导对于演唱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发声器官进行配合和协调,进而影响着他们演唱技能的学习。将音乐心理学运用于声乐教学中,实际就是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以及提高其声乐技能。只有重视学生歌唱心理的调节,遵循心理学的规律,有目标地在教学中进行引导,才能提高学生的演唱信心,增强其意志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声乐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如何在声乐教学中正确运用声乐心理学 首先,对声乐老师而言,培养学生在演唱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文静、胆小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开放的演唱,因为在演唱时,这类学生身体往往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导致整体发声器官不协调,从而影响声乐的学习。因此,对于他们在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要积极,以增强他们的演唱自信,有了自信和放松的心理状态,身体才会协调,该放松的腔体自然也就放松了,自然就能形成好的声音,从而帮助他们为学好演唱技能打下好的基础。其次,依据学生的演唱心理正确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表达。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受到演唱者的气质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影响。性格活泼开朗学生,他们的演唱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更富于激情。因此,热情奔放、起伏变化大的作品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而通常,他们也会将作品表现得很出色。而性格腼腆,喜欢安静的学生,他们则更倾向于细腻、深沉以及富于情感的演唱风格,这类学生善于挖掘和表现作品的内涵,对缓慢、抒情、细腻的歌曲更能表现的出色。由此可见,在演唱时情感的表达于学生的心理与兴趣息息相关。因此,声乐教师在授课时首先尊重学生的意愿,尝试着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对话,对于学生喜欢的歌曲应首先积极考虑,而非常常是从来不问学生想唱什么歌曲,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这样势必会阻碍声乐教学的效果。声乐心理学的建立,为声乐演唱、声乐教学和声乐比赛中存在的很多实际问题提供了确切的理论依据,并逐渐使这些理论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具体化。声乐教学和演唱若想取得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声乐心理学理论的指导。而在声乐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重要的原则。对演唱者个性心理特点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能够帮助教师因材施教,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声乐演唱潜能以及培养其演唱技能。对于学生而言,掌握声乐心理的理论与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规律,可以在演唱中正确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有效地采取措施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和优势,弥补自己在演唱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足。对与声乐老师而言:声乐心理学的研究更有特殊的含义。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教是外部因素。若想使学生在演唱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必须外因和内因有机地结合。另一方面,声乐教师掌握了声乐心理学理论,不仅可以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还可以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对于掌握不同学生的性格气质、思维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具有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从而提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总之,只有在教学中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声乐教学心理分析方法,才能使声乐教学事半功倍。 作者:吴卫洁单位:广州工商学院音乐系 心理学论文:后现代主义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心理学评估标准的构建由教师评价趋向学生自我评价 1.有效建立自我个体评价机制 创建心理学评估新标准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逐步走向快速发展道路的标志,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对心理学评估标准不断提高,自我评价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评价存在的“片面性”,提高了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科学建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监督机制的构建作为主体部分,发挥对自我主观能动性的监督作用;二是将参评互评过程作为自我评价机制构建的重要元素,通过实施参评互评,使高校受教育者从根本上认识到自我心理发展所面临的根本状况,以此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价值。这是高校心理学评估新标准有效建立的基础,对自我个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心理学后现代时期的发展特点。 2.以“合理化”为基础,推动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评估 标准“合理化”发展,主要体现在评估过程及对评估对象的选择科学合理。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是对受教育者的内心意识及能力性格进行有效评估,通过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内心发展进行有效引导,从而使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发生转变。评估对象“合理化”主要体现在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突出评价过程中自我监督机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而发挥评价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自身的教育价值不断提高。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的科学转变,是高校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的根本体现,使心理学评估标准从传统意义逐步提升到现代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走科学发展道路提供有力保障,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的局面。以评估标准“合理化”为基础,提高了教育心理学评价的自身发展价值,以此为后现代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满足高校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需求。 二、以心理学构建为契机,加快教育时代背景下“中国梦”复兴步伐 1.优化目标,实现心理学教学 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教学结构优化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潜在动力,为高校受教育者自身心理优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外部保证。教学结构优化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定,设立三维度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进行确定,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及“针对性”;其次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引导过程有条不紊地科学整理,从高校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依据性格特点进行有效分类,从而为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格及意识提供坚实的基础;最后针对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特点,对其思想意识进行科学引导,逐步使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正确树立,达到新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优化发展的最终目的。这是高校心理学教学间接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的重要体现,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持,促使高校心理学教学从成功走向又一个成功阶段,提升了心理学教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引导作用。 2.遵循规律,体现“中国梦”对心理学构建的指导作用 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应与时展规律相统一,突出时代教育特色,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教育体系。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应以监督机制为根本,加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提高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适应性”,以此对高校教育心理学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及评价。将教育心理学学科设置为重点,对受教育者自身的性格培养、意识形成、能力发展、知识掌握、技能强化等分别进行合理设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时展特点。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带动了教育心理学逐步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发展格局,推动着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不断创新。这是后现代时期对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所提出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出“中国梦”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指导作用,满足了时代社会对受教育者自身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育意义不断增强,体现了其教育意义及发展价值。 3.以构建主义思想展现 心理学“中国梦”发展内在潜力构建主义教学思想的核心在于运用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进行教学研究,通过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将外部环境因素科学融入,使得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作用,以此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产生正面积极影响。外部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内部心理因素则是根据高校受教育者的性格、意识等特点进行有效观察,通过外部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心理产生的刺激,使得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能够得到外部体现。这是构建主义教学思想对当代高校教育心理学产生的积极作用,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突破后现代时期高校心理学发展规律,体现心理学构建价值 1.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创造后现代心理学发展新方向 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世界泛指学科相关领域中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体,对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构成特点、性格培养方向、知识技能获取及运用、情感与价值观等进行科学构建,以此完善高校教育心理学知识世界的构成。生活世界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检验,从中对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性格及社会意识进行全方位培养,转变传统实践过程中单纯依靠学科实践的现象,使生活实践活动脱离学科的束缚,以此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进行正确引导。这是新时期后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创新教育思想,将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进行有效融合,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教育目的,从而达到教育心理学对受教育者内心正面启发的积极作用,将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以此满足后现代时期高校教育的发展需求,提高教育心理学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2.突破传统模式,体现后现代主义 高校心理学教学价值传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实践活动的目的及要求并不能顺应当今社会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需要,实践活动自身存在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随着当代教育背景的逐步转变,后现代教育风格已经被广大高校受教育者所认可,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应以后现代教育风格为基础,对社会实践活动模式不断创新,以融合社会为手段及目的,不断探索崭新的发展方向。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模式应以融入社会为前提,对社会生活现状及形式不断地了解及探究,探索生活实践对高校受教育者心理所产生的启发,从而发挥高校教育心理学对受教育者心理的引导作用。以生活实践活动模式为基础,对当代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方向展开深入研究,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与时展的“同步性”,逐步形成创新发展思想,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以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基础,实践活动为检验过程的科学发展模式,充分展现后现代主义高校心理学的教学价值。 3.以风格为目标,强调教学评价 在心理学构建中的位置时代飞速发展使高校教育风格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后现代教育时期以教学风格贴近社会发展为根本,以自由教育风格为主体,将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参考依据,从而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后现代教育发展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的重要特点,教学评价以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为基础,不断加强受教育者之间的参评与互评过程,从而突出“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以此更好应对时代教育发展的挑战。实践活动是教学评价实施过程的主体部分,通过实践过程对受教育者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自我评价,以此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功能不断完善,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及知识技能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 4.探索后现代主义风格 体现教育心理学研究“前瞻性”对内部心理构成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心理影响过程的广泛探索,是后现代主义教育风格发展的重要特征,而外部环境因素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产生刺激的重要途径,因而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占有决定性位置。以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为基础,深入探索学科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对教育评价过程进行有效转变,对教学结构的科学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后现代主义教育风格具有一定的时展的代表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结构产生质的转变,发挥了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对高校心理学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以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为根本,提高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广泛性”,使实践教育活动成为满足高校受教育者心理引导的重要途径,以此体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瞻性”。后现代主义发展风格能够满足时代教育背景发展的切实需求,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时代意义,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形成高校教育的良性发展循环。 作者:蔺艳娥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心理学论文:薪酬福利心理学论文 一、薪酬福利机制 1.薪酬福利的制定 现代成功的企业中,在薪酬福利管理方面,要结合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两方面内容。在企业建立之初,发给员工的薪资,是给予其较高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这种方式与销售员的薪资有些相像,工作初期工资很低,但若是完成销售单就能获得较高的提成。在企业成长期,这种方式更有利于企业发展,抓住机遇,获取更多的利益。短期激励能够促使员工更好的发现机遇,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能够通过长期激励来保持,所以,较高的基本工资能够将人才留住,以短期激励的方式使人才突出自身优势。 2.薪酬福利的设计 企业要尽量使薪酬福利合理,并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实现双赢,所以要建立一套完整、公平、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并能合理反映出各职位的价值。 (1)基本原则 公平性、竞争性、激励性、合法性、保密性、经济性是薪酬福利体系设计应坚持的六项基本原则,其中公平性原则包括内、外部公平,即表示无论在企业内还是企业外,都要使员工感觉到自身所做出的贡献与得到的薪酬相匹配;在现代企业中越来越重视保密性原则,这是由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造成的;企业的竞争性和激励性能够通过促使员工薪酬达到相应效果,但是这种方式也会使企业负担增加,人力成本也有所提高,所以,相关人员在运用有限资金时,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 (2)薪酬结构的设计 薪酬结构式一种工资的等级结构制,薪资的制定是根据员工在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劳动环境元素来判断的,这种薪资能够体现员工在企业中的工资等级和工资标准制度,工资等级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二、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企业人员配置比较合理,并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现代企业中的员工,主要是销售人员,根据心理学理论分析,销售人员主要运用地固定基本薪资和高佣金的形式。通过薪酬福利设计形式和心理学理论,该企业工作人员的薪资结构具有多样化的特定,并体现了心理学理论的作用。 1.员工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调动 能够体现薪酬福利结构的优势,促使员工形成主人翁责任感,从心理上转化对工作的认识,从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能够主动承担起岗位需要的要求和职责,使员工的竞争意识得到激发。同岗位的员工通过相互竞争,不同岗位的员工通过协调和配合共同促进企业发展,员工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2.员工更加了解自身工作 现代企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每一个岗位在这条产业链中都具有独特的机制,通过心理学理论的作用,能够让员工感到自己所做的工作非常有价值,并且对企业是一种促进作用。企业管理者应积极处理这种情况,使其充分明确岗位的具体职责,可以通过对各岗位员工进行培训的方式,让员工对自身工作价值能够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然后更加积极的投入工作。 3.推动企业改革企业需要创新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只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所以企业要对员工进行激励,让其拥有创新的思想,还要了解到工作的实际意义。通过这种方式,让员工在不断发展的企业文化中,提供自身素质和能力,并对自身能力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感受到企业对自身的信任,提高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企业的内部改革,往往通过这种方式推动,现阶段企业管理者可能存在一定错误观念,没有认真思考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一些无成本的激励方式也能取得一定效果。例如,企业应从人本管理中制定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心理学理论分析员工期望,并实现已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可以为工作增添一些乐趣,对人性化管理更加重视。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心理学理论在薪酬福利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种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发展方面的优势,能够有效提供企业的创新能力。薪酬福利体系的制定和设计能够拥有方向性,并更加明确,然后通过心理学理论的充分运用,员工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更加了解自身工作、推动企业改革,这些都是在薪酬福利设计应用中的有利体现。 作者:张玉梅单位: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心理学论文:高校教师心理学论文 一、当前高校教师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道德信仰的淡漠化和价值取向的世俗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高校服务社会的不断深入,加之高校改革进入深水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高校教师的价值追求、利益结构及心理状态等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出现道德信仰的淡漠化和价值取向的世俗化等现象。仅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就有多位领导因经济问题被落案调查。高校中一些教师淡漠政治,信仰错位,过分看重功绩利益和物质实惠,滋生了剽窃、弄虚作假等多种不良道德现象,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学术批评网主持人杨玉圣统计,国内几乎所有著名高校都已经传出有学者“涉嫌”学术造假或腐败,被点名或被质疑卷进学术造假或学术腐败的学者教授不下百人。部分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缺乏内在科学精神支撑,投机取巧,不能恪守基本的学术规范,产生学术腐败,成就感和责任心逐渐淡化,学术精神和治学动力日渐衰竭。 2.组织认同的薄弱化和教育精神的片面化 部分高校教师把工作仅仅看作是谋生手段,对所在学校的组织认同感下降、群体归属感缺失、责任使命感沦丧。以固定工作岗位为依托,以充足的自由时间为条件,忙于其他兼职或创办自有企业,无暇备课,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有些教师甚至指派学生到自己公司工作,以“研究”为名,无偿占用学生劳动,挤占了他们的学习时间。部分高校教师在师德师风和教书育人方面等出现了问题,甚至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某些与教师身份不相符的行为和语言,更不会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引导教育,师生间缺乏沟通、信任和理解。 3.评价制度的标准化和人文关怀的缺失化 高校教师的劳动本应该是充满了创造、灵性和个体魅力的智力劳动,是教师生命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理应从中体会到身为教育者的自豪感和精神愉悦感。然而,目前高校的绩效考评制度,存在着考核定位不准、评价指标不科学、教学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结果运用不合理等普遍问题,停留在奖惩性层面,直接与薪酬、聘任、晋升挂钩,易导致功利化的同时,也无法让教师把外在激励转化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另外,评估考核靠外部行政压力推进,主要参照主管部门文件标准和兄弟院校做法,还没有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制度和措施。 二、心理学“知情意行”视域下建构高校教师文化的有效对策 1.晓之以“理”,理想信念引领价值认同 教师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认同,是教师群体共有的一种信仰、价值和期待。我们首先要从认知上入手,晓之以理,即思想引领,从理想信念的主动教育过渡到理念精神的潜移默化。第一,高校教师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应当示范引领。高校应通过强化和丰富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和宣传形势政策教育等方式加强对教师群体的思想教育引导,引导教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并自觉把核心价值观和办学根本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正确分析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实际和形势,增强组织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理想信念。第二,凝练内化以校训为核心的学校传统和大学精神,文化熏陶引导教师践行办学和教育理念。学校传统、大学精神及校园软硬环境等都对教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基础性导向作用和使其迅速成长的同化功能。随着教学和研究的深入,教师群体在专业成长中逐渐将个体愿景、教师文化与学校文化进行整合融汇,将学校的传统和精神化为内在的默认值。第三,促进高校教师形成全新的价值信仰体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德育观、学生观、幸福观,笃信教师职业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服务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职业。让高校教师产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较高的专业认同感等心理特征,使其成为教师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 2.动之以“情”,人文关怀激发自我动力 教师群体是连接学校主体和学生群体的纽带,用“情感”架起沟通的桥梁。学校也需用“情”至深才能激发教师群体的自我动力,构建优秀的教师文化。第一,人本化高校教师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自我价值和人格尊严,尊重教师的愿望、意见和建议,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帮助教师应对工作压力、舒缓专业倦怠。第二,建立健全联系谈心谈话制度,及时发现教师群体,尤其是特殊群体面临的各种困难和诉求,帮助解决教师住房、收入、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看似微小的工作内容,却是不容忽视的人文关怀细节。第三,充分尊重学术自由与思想独立,尊重学术生命价值,加强业务发展上的指导,为其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等。尽管薪酬可以刺激人,制度可以约束人,但情感更能感化人。只有以诚相待,通过优质的服务品质和浓重的人文关怀,才能让教师动“情”,让教师对学校产生“精神家园”的归属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发展,提高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和荣誉感,他们才会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科研和实践服务,把个体愿望和目标与学校集体目标的实现有机统一,更好地促进教师文化的和谐发展。 3.笃之以“意”,制度创新促动专业成长 第一,重视并做好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树立资源开发意识,将教师的自我职业认知和自我价值取向转化为教师资源开发的动力,帮助教师明确人生和专业发展方向,完善自我,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和创造性,这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对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成长帮助,可采取多种措施,如成立专门发展机构、完善用人和激励制度、营造终身学习的校园氛围、加大各种培训力度等,保证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其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发展平台。第二,创新组织制度,充分发挥导向和激励功能,开展发展性评估,结合述职叙事等自我评估和访谈对话座谈等外部评估等多种形式,从学校和教师发展的角度,发掘教师潜能,促动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凝聚力、情感凝聚力和组织凝聚力。如中国美术学院的“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CDM)”,以全新的组织方式引领人才队伍培养建设;通过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方式,立足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建立全新的政、资、产、学、研、用的跨界融合体,完成跨界复合文创制造人才培养计划。这些组织和制度的改革创新,给高校教师创造了有利条件、搭建了广阔平台,为培育发展优秀的教师文化夯实了基础。 4.导之以“行”,师德师风追求和谐共生 一个优秀的教师,既要重言传,更要重身教,“以言传道,以行垂范”。行为是人最外显的表达,更是教师影响学生群体最直接的视觉媒介。教师文化的最显性表现,便是教师群体行为方式上的规范准则,即师德师风师貌。第一,高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激发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第二,着力建构优秀的师德师风文化,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激励教师爱岗敬业,使其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 作者:姜玉峰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组织人事部部长 心理学论文:高职院校心理学论文 1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将情景模式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的学科。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老师在教与学生在学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情景似的心理过程。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高职院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教育心理学与学生的德育教学的融合,突出学校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德育教育是一个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德育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未来的发展快慢和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因此,学校必须要将教育心理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有机的结合一定会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目的,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其次,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管理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水平的高低在某方面是对所在院校综合实力考量的一种依据。因此,需关注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在教学管理中应当将教育心理学中的德育教学和素质教学结合起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心理成熟期,以德育教育为导向,加强心理辅导作用,让学生从小就明白基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心理学与教师队伍的管理,是借助于教育的教学本质和心理学的相关特点,教师不断将其进行再创新,形成自己的理论,这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水平,这也是对所在的高职院校的一种肯定。最后,将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各个层次有机结合。教育心理学对推进高职院校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培训和科学研究上。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还是侧重于对专业化知识的教学上。教师教学成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心理学一种实践的体现。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很多院校都在思考如何有效地将这门课程讲好,这就需要将心理教育学融入到教学中来,要对听、说、读、写、练进行创新,可以通过做游戏或者讲故事的方式来练习英语,真正将英语的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愿性的行为,真正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同时,在英语教学中真正解决学生不敢说的恐惧心理,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疏导和沟通。通过心理学理论,能够把英语中很多内在的语法特点及其相互之间普遍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这也为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语言技巧。平时的训练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非智力方面的训练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学中,就能轻松地教学,实现预期教学成果,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栋梁。 2提升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水平的措施 教育心理学本身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升。教育心理学既注重理论知识也注重实践运用,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无形地将教育心理学贯穿其中。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心理学息息相关,因此,如何提升其水平至关重要。第一,要着眼于理论指导实践,提升高职教学水平。教育心理学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是源于教学实践的。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当今教育模式,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最主要的是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而教育心理学正是一门实训课,它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培养更多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学生,真正才能提高高职教学的水平。第二,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提升教学质量。现在很多的院校都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因为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教育心理学在大家心理的认知程度。课堂仍旧是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当代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自我认知的积极性有关,因此,越积极自我认知的人,其专业水平就越高,而教师仅仅只是给予指导作用。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通过此种方式,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建设中来。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水平。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在教学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一举一动都与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是道德的楷模,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者。如何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中变得更加有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真正提升教学队伍水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其实践和动手能力,而教育心理学的引入更是对教学实践水平的最好检验方式。为了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及成果,加快推进教育心理学在实践的运用至关重要。高职院校要加大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力度,并积极开展其在课堂的教学。我们坚信,教育心理学将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高校教学质量也会登上新的高峰。 作者:刘艺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学论文:实践研究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1980年以后的教育心理学发展 有人用“科学的春天”来形容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各学科领域的发展,心理学也不例外,各项研究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1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 (1)在基本理论方面,开始关注心理发展动力问题以及发展智力与掌握知识多少的关系。 (2)硕果累累的德育心理研究:首先是李伯黍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的一门新分支—德育心理学》中,首次把德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对德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均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接下来是章志光关于品德形成的“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三维结构设想;还有1988年陈琦以认知学派的“生成学习模式”为依据提出的“道德行为准则学习过程模式”,再加上林崇德教授在吸收了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关于品德结构理论见解的基础上,发表的“品德结构是一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动态开放性的整体与系统”的言论,呈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 (3)学习心理方面有燕国材教授在1983年初提出的IN结合论、邵瑞珍等的知识分类学习论、蔡燊安和李祝华于1984年提出解决问题的“定向—逼近—成型—引申”四阶段理论等,也是各领风骚。 (4)教学心理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北师大教授冯忠良的“结构—定向”理论,冷冉的情知教学理论,邱学华的尝试成功教学理论,国家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理论等。 (5)以介绍国外理论为主的差异心理,主要是体现在智力、人格两方面,而亮点是在差异测验方面修订了许多西方量表。 2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 (1)德育心理的实证研究以“南李(李伯黍)北章(章志光)”为格局而进行,彻底改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粗糙、落后局面,开始向纵深发展。 (2)在学习心理方面有始于丛立新发展到燕国材、马加乐的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沈德立的非智力因素与教育研究;杨治良教授探索了概念形成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3)在教学心理上,进行了识字、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数学教学等心理研究,收获颇丰。 (4)差异心里在实证方面的研究较之于其理论研究有了长足进步,所涉领域和范围都有所拓展,如在国内的许多地区进行区域性差异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并尝试编制符合我国国情的智力量表;随着第一批独生子女的出现,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关注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差异,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与此同时对超常儿童和特殊儿童的心理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3实践研究方面的进展 (1)在德育心理方面,于实践中对传统的“知、情、意、行”德育模式进行了发展;以特级教师梅仲荪为代表的学者在北京的幼儿园、中小学进行了爱的系列教育模式探讨,提议在语文、政治、史地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而在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及应对方法的研究方面也有突破。 (2)学习心理上,对非智力因素的实践研究颇有建树,很多从事教育实际工作的学者、老师获得了成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研究主持的自学辅导实验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3)教学心理的研究上,顾泠沅小组在上海青浦开始进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教改实验,黎世法在武汉地区进行了最优中学教学方式实验,魏书生的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教学心理研究,卢家楣关于情感教育的心理学研究等,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实践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结束语 纵观半个多世纪的新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用“前进中的曲折,曲折中的前进”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为新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可谓是呕心沥血。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现如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作者:徐丽霞单位: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学论文: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对儿童音乐教育中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可全方位启发儿童学习积极性在儿童时期 因为儿童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对于音乐虽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教育上如果不能够引导他们的好奇心转换为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儿童的主动的学习性,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儿童的好奇心将会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丧失对音乐的兴趣。因此,怎样去了解儿童的好奇心,知道儿童对什么样的音乐感兴趣,并引导儿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音乐,则就要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引导能力是否能担任这一任务。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儿童一般对活泼生动的、具有很强感染力和情趣的事物感兴趣,且容易接受,积极性强。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与所教学音乐歌曲相关的,具有童话故事背景或是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可以在教学课堂上采用各种各样的小游戏,比如拍手、点数等节奏小游戏,将音乐充分融入教学之中,并结合儿童特有的爱表现,想接受赞扬的特点,尽可能地举办音乐演出,在班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各种多样化的音乐小比赛,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同时,解决儿童学生的一些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提高儿童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使儿童全面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人们对事物认知过程的开端 经过大量的注意力实验表明,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也随之变化,小学生的一节课时间为四十分钟,而在中学,大学期间,课堂时间则延长至四十五或五十分钟,就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来制定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则难以学习到该学科的知识。而在儿童阶段的小学时期的课堂上,学生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实际时间其实更少,这是因为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影响,导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自然不长,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多在前半节课。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相关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前半节课的时间里,快速明确地讲解教学内容,而在后半节课则利用游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复习,让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更为全面、专注。 (三)全方位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音乐教育 不仅仅是让儿童来学习音乐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儿童的记忆能力、协调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得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进行启发,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儿童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音乐的内涵,提高对音乐节奏的体验,提升自身乐感,发展音乐素质。在教学课堂上,运用综合的教学方式,比如,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通过用游戏的方式让儿童认识音符和曲目名称,用形象直观的画片让学生联想音乐,或是反过来听音乐画图等等,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表现音乐,更能事半功倍地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四)符合儿童个体心理差异的发展 正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个体的心理差异表现在能力、素质、性格三个方面,就如同在音乐上具有音乐才能的人所具有的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来说,大多数儿童具备的只有其中之一。例如,有的人擅长唱歌,有的擅长跳舞,有的觉得自己是“音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举例,吸引学生对这个话题关注的同时,对不同的形象的例子作出分析,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表现,因材施教,对唱歌好的进行赞扬,对其他的进行安慰,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找出属于自己的长处或优点,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二、儿童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对策 在音乐教育史上,著名的音乐心理学家们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实施成功的案例和方法,下面就借鉴几位著名音乐家的方法来分析。 (一)使用创造性教学对策 提高教学有效性德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创造性教学法,元素性音乐教学是结合音乐和语言,舞蹈以及乐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兴趣,能够充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将此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用于指导,在相同的旋律或音乐上,不同的学生所变现的是不一样的,表达出来的是属于自己创造的作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加大情感体验力度 使儿童乐感得以培养根据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在儿童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儿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到了音乐中的情感,诸如生日歌,健康歌等。因此在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在音乐上的理解时,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教授不同的、与学生情绪相适应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更能体验到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通过音乐节奏 全面调动儿童积极性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提倡的体态带动,在儿童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的高低起伏,节奏鲜明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儿童感受音乐的同时可以加上肢体动作的律动,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开心,也能够唱的准确,还能在课堂上愉快的跳动,借鉴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的体态带动,儿童积极性在音乐教学的节奏中更能全面调动。 (四)运用体验式教学措施 提升儿童体验乐趣学习音乐课程时,综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有乐器的配合使用中,教师先示范,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来学习使用乐器演奏乐曲,在对儿童进行例如唱歌等音乐教学课程时,教导学生亲身学习,这类型的体验式教学措施能让儿童在体验音乐课程的乐趣的同时,完成后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学知识,借鉴科学的教育方法,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儿童音乐教学中恰当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来确保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李亚男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心理学论文:自动化阶段心理学论文 一、运动技能形成各阶段的动作特点及表现 1泛化阶段的动作特点 大脑皮层兴奋扩散,处于泛化阶段,内抑制不够,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表现为学生做动作很吃力,紧张、不协调,出现多余动作,缺乏控制力。该阶段的任务是让学生建立动作的正确表现和概念,防止和排除多余动作及错误动作,让学生通过重复练习,粗略的掌握动作。 2分化阶段动作特点 大脑皮层与抑制过程处于分化阶段,兴奋相对集中,内抑制逐步发展巩固,并逐步建立动力定型。表现为动作牵强、紧张现象和多余错误动作逐步消除,动作变得准确、协调和轻快。任务是进一步消除动作的牵强、紧张现象和多余与错误动作,加深理解动作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动作的细节,建立动作的动力定型,提高动作的协调与节奏,增强学生体力。 3动作达到自动化阶段的动作特点 神经活动高度集中,动作分化精细,运动性神经与植物性神经配合协调。表现完成动作精细优美,如不用意识控制一样,达到自动化程度。任务是进一步巩固发展已形成的动力定型,使学生不仅能熟练省力、轻松的完成动作,而且能在各种变化的复杂条件下灵活自如的运用。 二、运动技能形成各阶段的认知过程及教学方法 1泛化阶段的认知过程及教学方法 第一,感知觉在泛化阶段中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开端,在体育运动中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都是从感知开始的。这个时期教师讲解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示范要正确,力求熟练准确,轻快优美,使学生开始就对动作的感觉上产生兴趣。教师讲解动作要领是,应充分利用模型教具、图片、实物等工具使学生的知觉对象处于运动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思维在泛化阶段中,是初步感知某种具体形象实物基础上的概括,是以感知事物为基础进行初步概括的结果。这个阶段是教学讲解并示范完毕,学生模仿并想象、思维的过程,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在泛化阶段中,分析与综合处在一个较低级的思维水平上,对动作要领的掌握是一个初级的水平,动作不协调等现象普遍存在;比较。由于各种动作技能掌握的不够完善,学生应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动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自己的动作要领,尽快掌握正确动作;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在泛化阶段中,很难做到思维的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学生对新动作的控制力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各种动作技术还会出现多余动作。 第三,记忆。在泛化阶段学习中,感知过的事物和思考过的动作所产生的印象并不会全部消失,虽然动作技能各方面还未达到正确的动作定型,但其中的一部分要领在人脑中保留下来,以后的学习中和一定条件下,这些保留下来的动作技能还会在头脑中重新反应出来,参加到后来的心理活动中去。泛化阶段的记忆过程一般比较浅显,只是粗略的记住动作的各个环节,有时还会出现遗忘现象。 第四,注意。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在泛化阶段学习中,教师应反复示范并且反复讲解动作要领,强调技术动作的实用性及它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一方面,促使学生在有意学习动作的情况下记住动作并尽快地完成动作。另一方面在教师反复讲解示范过程中促进学生无意的观察或感知到某个技术动作,为分化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例如:儿童学习游泳初次下水后不熟悉水性,有些胆怯,怕呛水,怕别人笑话,但由于认识到游泳可以锻炼身体,又有实用价值,于是为这个间接兴趣所吸引。最后还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克服困难,坚持下水学习,掌握动作要领。 2分化阶段的认知过程及教学方法 第一,感知觉在分化阶段过程中,由于所学的动作初步建立起动力定型,这时适当的提高或降低学生的差别感受性是十分重要的,要求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教师讲解动作要领时,在关键的地方提高音调、加重语气。在示范时,关键动作适当放慢或加大用力程度,以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什么是关键的要领和动作。还可采取分解示范的方式,目的是使学生更清晰的感知动作的幅度和发现,为达到动作的自动化打下基础。例如:在体操前滚翻教学中,采取四步教学法。 (1)两手扶地,两腿蹬地。 (2)屈臂低头,含胸提臀。 (3)前滚时后脑、肩、臀部一次着地。 (4)最后抱小腿团身呈蹲撑。目的是使学生清楚的感知各个部分的动作要领并初步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 第二,思维在分化阶段中是逐步感知到某种形象的具体事物基础上逐渐加以概括的过程。教师仔细的讲解并示范每一动作要领后,学生回忆并想象整个动作,然后逐渐实现自己新的动作。 (1)在分化阶段中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是在思考中把一整个动作要领分解为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并把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联合为一个整体,逐步提高到高级分析综合水平的过程。 (2)比较在分化阶段中要做到与泛化阶段相比较,错误动作与正确动作相比较,自己的动作与教师动作相比较,从而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 (3)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在,分化阶段这一过程有所体现,与泛化阶段相比较,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也会找到一些共同属性,将这些共性的东西相联系,从中应用到具体化中去。例如脚背正面踢球和脚内侧踢球的助跑、大腿的蹬摆都是一样的动作,只是触球部位不相同。教师示范在思维活动中可以适当举出学生易犯的错误动作,将错误动作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逐步移除,尽可能的建立并实现动作的正确性。 第三,记忆。在分化阶段学习中,学习过的动作有很大一部分会作为经验在人脑中保留下来,在以后的学习或练习中还会在头脑中反映出来。分化阶段对于记忆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会为长时间的记忆效果打下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示范中反复强调动作要领及正确性,对学生易犯的错误采用恰当的语言将其纠正,从而达到学习动作的最优化状态。 第四,注意。分化阶段中,学习动作技能主要以学生有意注意学习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主要集中到纠正错误动作,逐步消除动作的紧张及牵强、多余、错误的动作,从而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教师一方面要改进教法,一方面要提醒学生认真学习。应向学生说明,运动学习即是体力的也是智力的持久的劳动,既要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也要学好暂时不感兴趣的东西。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某些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逐步感到兴趣和愉快。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用以自我监督,自觉地、主动地克服主观分心和客观干扰,以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3自动化阶段的认知过程及教学方法 第一,感知觉在动作达到自动化阶段由于大脑皮层对所学动作已经建立起正确的动力定型,学生能更好的感知动作之间的区别并能较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教师对正在练习的学生可采用语言、信号等有意识的强化刺激,使之成为有意识的动作,从而进一步改变动作质量,使动作更加完美。这一阶段,教师在讲解示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为下一动作技能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思维。自动化阶段中,思维是已经感知到某种具体事物并概括总结的阶段。学生经历了泛化阶段、分化阶段的学习过程所达到动作的自动化阶段,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通过真理、实践去检验,从而运用到实际动作技能中去的过程。 (1)这一阶段思维的分析与综合是在经历了由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基础上而达到的高级的分析、综合的水平。 (2)比较,是经过了不同观点、不同角度而取得的重要的动作。 (3)抽象、概括和具体化,都是在泛化阶段、分化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并舍弃其非本质的属性,将本质的属性作为其学习的重点,并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在自动化阶段的动作示范中,教师要将整个动作完整、流畅的展示出来,并伴有音乐或拍子,将优美的动作过程呈现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去。 第三,记忆。在动作达到自动化阶段主要以长时记忆为主,学生可以无意识的流畅优美的将动作展示出来。在动作示范中教师要强调动作的舒展度及面部表情等方面,并要求学生经常复习,将完美的动作长时间的形成记忆。 第四,注意。在自动化阶段,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教师讲解要系统、连贯,深入浅出,示范要突出关键,动作完美。正确的去运用无意注意组织教学活动,并采用比赛形式的练习手段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三、结论 运动技能形成的三阶段与认知心理学中的感知觉、思维、记忆、注意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它既能反映人们对于新事物认知、掌握程度的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过程,也能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促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 作者:李微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心理学论文:外语学习认知心理学论文 一、认知心理学下的外语教学本质 第一,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是一种机械性的符号学习。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就是对一些全新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体系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习者通过机械式记忆来完成。而认知心理学认为通过意义学习获得的语言内容比起机械学习得来的知识内容更为精准和深刻。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外语学习的难度所在。此外,根据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我国外语学习者中大部分人属于符号表征学习,即外语教材中出现的外语单词并不具备新的含义,外语学习者更多的是机械记忆这些单词所表示的基本含义。 第二,外语学习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显学习。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内隐与外显学习。所谓内隐学习就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个体知识与环境信息相关程度较高而发生的无意识学习行为,它一般不需要学习者有意识地进行学习与认知,学习结果会自动存储在学习者的学习体系中。换句话说,内隐学习是一种自动的学习过程。而外显学习则是需要经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并需要个体付出努力的学习过程,其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语学习就是一种外显学习,它会受到学习者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与制约,具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外语学习与其文化联系不紧密。语言与文化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语言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那么,对于母语的学习,由于学习者本身处于有利的文化环境中,因此,学习起来就显得较为简单。但是,外语学习过程就不一样了,它是发生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与外语文化环境是大不相同的,这就加大了外语学习的难度。 二、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外语教学策略 第一,重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语言加工过程中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是同等重要的。但是,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只是片面地强调学生的语言应用实践,忽略了语言习得过程的循序渐进性,从而使外语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因此,我们要在外语教学中,处理好语言材料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处理好外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听和读属于输入性的,说和写属于输出性的。那么,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尤其是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在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语言输入的量大大多于输出量。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素材,为他们营造一些特定的语境来对他们进行听力训练,然后再对他们进行语言输入之后的语言输出训练。比如,让他们根据语言材料进行模仿、朗读和背诵等。这种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应该是一个反复刺激和不断加深的巩固过程,外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形式、高密度、高效率的教学模式。 第二,重视学生的自动化加工过程。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语言单位经过了学生的长期学习和使用之后,已经形成了一种自动化的认知模式,这些语言单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反应模式。比如,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横向的连锁反应模式等。那么,外语教师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充分意识到外语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可以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快更准地感知到外语词汇的搭配关系,并在一定的语境中感知和习得外语词汇。外语学习中的自动信息加工模式是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需要学习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进行。外语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很多的语言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自动反应的程度,进而形成一定的认知模式结构,并长期存储在记忆当中。 第三,培养学生知识重构的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外语学习应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情境来扩展自己的建构空间。这就需要学习者以原有知识为建构基础,并采取合适的策略来重新建构自己的语言知识。因此,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那么,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就可以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这就是说,外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与现实情况类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外语。同时,外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过程,并采取融合式测验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外语教师还可以采取协作学习、会话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觉地置身于想象的外语学习情景中,进而达到运用外语进行协商与对话的教学目的。外语教师还可以采取“意义建构”及效果评价方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收集并分析外语学习信息和资料,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当然,外语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切实推动我国外语教学效率的提升。 第四,重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联。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区分和关联是非常关键的。在外语课堂上,外语教师主要有助于学生获得显性知识,但是,隐性知识则需要经过长期且持续的学习来获得,尤其依赖于把语言的结构和语言功能融合为一体的教学活动。因此,外语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学习与应用的机会,让他们在交际与运用过程中获得大量的隐性知识,实现外语知识的新旧信息交替与重组,最终重新建构出自己的外语知识体系,在提高自己的外语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外语交际能力。这才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作者:吴亚娟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心理学论文:大学生健康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一)研究数量与质量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用“积极心理学”并含“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题,精确查找相关文章,时间限定为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7月1日,采取全部期刊、精确匹配查寻,共搜寻到810条结果,其中硕士学位论文84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但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查找同期研究文献,可搜索到多达45170条结果。单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精确查找,可搜索到多达3732条结果。从研究数量上来看,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成果占比很低,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继续努力。从研究质量来看,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用“积极心理学”并含“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题,精确查找相关期刊,时间限定为2004年至2014年,选择全部期刊,可以搜索到513条结果。但如果搜寻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只有32条结果,即使再加上核心期刊,也只有107条结果。由此可见,当前研究成果中高质量研究成果并不多,研究质量亟待提高。 (二)相关概念界定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界定 乎所有研究者都认同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的观点。张孝凤、杨晓梅、陈淑萍等研究者都认同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在1998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首次提出的“积极心理学”概念,倡导心理学不应只研究人类的弱点,而应同时研究人类的美德和优势。张忠宇、蒋宗文等研究者都认为赛利格曼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正式诞生。 (三)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 梳理发现,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中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作者大都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为实践基础,论述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描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如张忠宇、蒋宗文、张爱菊、刘翠兰、陈慧君等。在定量研究的文献中,作者大都采用随机抽样法,使用问卷法和量表法收集资料,对数据统计基本采用描述性统计,极少研究者采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对调查结果采用演绎法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概括和分析,形成研究结论。如黄伟对重庆10所大学2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 (四)研究内容梳理研究成果 可以发现,目前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许多研究者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如蒋宗文、郭世魁认为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自杀预防教育,过于局限;偏重于心理问题矫正教育,引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忽视心理正常的学生;偏重于心理问题预防教育,造成学生误以为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造成消极暗示。陈慧君认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推行的是“问题模式”或“疾病模式”,控制学生自杀、自伤等恶性心理事件的发生,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患病比率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目标。“问题模式”强化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的排斥,形成了“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错误认知,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与功能。二是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研究者大都从转换目标、改进方法、重设内容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如陈慧君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转向应从目标、内容与方法等三方面重新定位,把优势与美德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新定位,把情绪与性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新定位,把活动与体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新定位。宋志英认为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为首要目标,以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点内容,以丰富和深化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为手段,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为保障。三是研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张孝凤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构建原则上要凸显积极理念;在课程架构上将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的体验、积极的课程环境营造等贯穿于其中,注重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体验相结合,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欧贤才、杨晓玲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统领整个教学,增加社会心理健康内容,明确学生的中心和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形式活动化,课程设置系列化,课程教学与心理咨询实践相结合。林晓桂提出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等五方面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缺失 通过对近十年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学者们在认识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探索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改造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日后相关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虽然如此,但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这正是探索运用积极心理学改造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内容单一,质量相对较弱 2004年之后国内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越来越多,呈现出逐年增多趋势,其中2006年之前,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刚刚兴起,国内学者研究较少,每年只有零星几篇成果。从2007年开始,研究成果开始大幅增多,其中2013年研究成果最多,达到196篇。但研究成果数量增多的同时,研究质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特别是在CSSCI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更显不足。质量不高重要原因在于现有研究思路过于单一,研究成果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思路比较单一,都遵循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反思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改进和提高现有模式的对策和建议。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个人积极品质和积极体验,缺乏对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二)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 在对近10年来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后可以发现,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大都停留在理论说明层面,采用实证研究的文献非常稀少。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能否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能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加强实证研究非常有必要,只有大量和长期的实证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国内学者中孟万金教授在倡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研究对象以中小学生为主,还没有涵盖大学生。学者们需要在实证研究方面继续努力,尤其是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研究力度,致力于开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测评软件等。 (三)缺乏对中国文化背景的考虑 在运用积极心理学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相关研究文献对积极品质、积极体验的界定大都采用了西方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缺乏对中国文化背景的考虑。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塑造了今天的美国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起源更侧重西方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中国的价值体系、思维过程、追求的人生成果方面与西方有一些内在的基本差异。“积极”的内涵受文化影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说话委婉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优良品质,但在西方文化中,这却不是一种积极品质。因此,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考量中国文化背景,研究中国人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等。 作者:程治强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心理学论文:心理学与逻辑学论文 1.从认识形式看心理学与逻辑学的关系认知 主要包括感知觉、定义、推断、表面现象、判定。感知觉和表面现象又叫做主观认知模式,是心理学分析的主体;定义、判定、推断又叫做客观认知模式,是逻辑科学分析的主题。这六种模式都是哲学认知理论分析的主体,各自被统一叫做认知的初始层面和高等层面。所以,逻辑科学和心理学在科目上紧密关联,在各类学科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也都曾来源于哲学。我们能够用以下图像表明逻辑科学、哲学、心理学和认知学几大分析主体之间的连系。首先是逻辑科学、心理科学、哲学和认知学四者之间的关联。左方的图形表示:认知的初始阶段是感觉,主观认知是客观认知的前提。右方的表格代表各类认知模式间及其与逻辑科学、心理科学和哲学间的关联。心理科学分析认知的低等模式,由感知觉和表面现象组成。逻辑科学分析认知的高等模式,由定义、判定和推断形成。左方图形中的箭头代表了诸多意义。第一,箭头表明认知进步的顺序是从低等向高等,低等的认知模式将逐渐进步到高等的认知模式,低等的认知模式从属于高等的认知模式。第二,箭头代表低等的认知模式作用于人类的生理状况,在一定概率上是一类身体运动;高等的认知模式作用于人类的心理世界,大多是是一类心理运动。比如说,感知觉属于身体运动,任何生物都具备此类低等的认知模式;而借助于言语开展的判定和推断是一种心理运动,这是人们才有的高等认知模式。第三,认知模式的高等程度与其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它与心理运动包含度呈正相关,它与其自身的差别程度呈负相关;认知模式的低等程度与其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它与身体运动包含度呈正相关,它与其自身的差别程度呈负相关。第二、三两点早已不是哲学研究的问题,而是认知学研究的问题。向上的箭头代表哲学是认知学的源头。其次是心理与生理的关联、认识与潜在认识的关联。认知的定义是从大脑和生理体系形成思维能力的进程。认知学分析的主体是认知规则。身为认知学诸多子学科中的思维能力哲学,它最具代表性、深远和恒久的主题便是生理与心理之间的关联。哲学界一直在探讨这个主题,它的源头是哲学历史,与此同时又结合了当下学科尤其是生理科学的分析结果。必须强调的是,认知的含义与以往哲学概念中的认识完全不同。以往哲学概念中的认识来源于主体与客体相对的结构,主观认识与客观认识完全不同。 2.从认识史看心理学与逻辑学的分离和融合认知 学科形成之前,哲学是心理科学和逻辑科学共享的源头。诸多有名哲学家也是十分具有创造力的心理科学家。赫根汉(B.R.Hergenhahn)的著作的《心理学历史理论》中所论述的从古代希腊到当下社会的诸多哲学界、心理学界都大有重大成就的学者有、奥卡姆的威廉、康德、泰勒斯、休谟、柏拉图、托马斯•阿奎那培根、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笛卡尔、黑格尔、洛克等。古代希腊哲学界著名学者柏拉图代表作《谈话记录》、奥古斯丁代表作《忏悔录》、亚里士多德代表作《论精神》、等都被列为欧洲心理科学历史中的巨大成就。此书第一单元提出的"心理科学中的永久主题"即"哲学界亘古不变的问题"。此中,特别要赞扬古代希腊万能钥匙式的亚里士多德,他在逻辑学界、哲学界、科学界都享誉盛名。它的哲学经典作品,尤其是认知理论,详细地论证了精神世界、原因结果理论与目标理论、知识、直觉、客体理智与主体理智、认知与再认、联想与幻想、因素与快乐、情感与选定性认知等主题。亚里士多德创作的《论精神》,被看作是心理科学界的开创作品。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把精神划分成三种阶层--动物性精神、植物性精神和理智精神,理智精神占据最高阶层,并且只有人类才具备。他还将理智划分成主体理智和客体理智,客体理智具备整合经历的功能,它让生活中的所有事情照常开始,但是它不可以让人了解实质。从每个人的诸多经历中总结出实质,只能借助于主体理智,主体理智被视作思维的最高级模式。精神的主体理智替人们选定了最终目标,即隐德来希(entelechy)。隐德来希的作用是使世间万物按照一定的路径进步或者行动,直至彻底完成它的任务。我们可以通过本文发现,身为一名逻辑科学学者,亚里士多德替他的精神理论设定了最终目标,它等同于逻辑科学的道理--"亘古不变的促进者"。但是此亘古不变的促进者并代表神灵,而是代表逻辑学。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目标理论使哲学、心理科学和逻辑科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结语 近段时间内,条理分析、区分类别的分析促成了诸多区域的学者,与此同时我们却丧失了更有人民学问意义的万能钥匙式的专家。认知学的进步让我们能够期待,我们将迎来一个学问整合更新、学者综合进步的崭新阶段。 作者:杨瑞廖泽容李立李蓝江甘建俊单位:昆明医科大学法医学院 心理学论文:课程评价心理学论文 1消费心理学课程评价存在问题 目前该门课程评价当中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课程评价目的定位偏离;评价手段单一;评价内容范围过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评价缺少反馈。当前的评价模式缺乏科学合理性,偏离了高职高专应用技能型的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评价的目的,借由课程评价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多数学校该门课程采取的评价方式是单一的闭卷期末考试,试卷都有“标准”答案,以期望达到评价的公平性,但统一而单一的考核模式,不能适应层次复杂、基础和能力各异的学生。只侧重终结性考核,在日常课程的学习中,缺少对学习过程监控和把握,不了解学生实际掌握情况,也很难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考试的内容多强调基础知识与理论,忽视了技能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反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热情。 2消费心理学课程评价改革的注意要点 2.1评价知识技能并重 实现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高职高专教育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其特征是基础理论知识够用、技能应用能力强、职业素养高、职业岗位适应性强。消费心理学课程评价体系设计要摒弃以往重知识轻实践的模式,代之以知识与能力并举,突出实践检验与专业技能的综合评价模式。在评价过程和内容的设计当中,突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实现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对接,全面衡量与评价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2.2确立明确的评价目标 消费心理学课程评价实施中,要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一方面检验学生理论掌握和实践应用的能力与水平,是否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这是课程评价最主要的目的;第二方面监控学习过程,及时反馈信息,督促及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最后在以上两个目的实现的基础上,教师判定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不断改进课程,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我们必须转变仅仅以“考核”、“分数”为出发点的课程评价观念,考核不是根本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分数不是绝对标准只是一种相对性参照,评价体系的设计和完善必须以明确而科学的评价目的为导向。 2.3发挥课程评价的激励监督作用 消费心理学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发挥其激励和监督的作用,在评价过程中,要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并且组织学习经验交流活动,邀请消费心理学课程学习较好的同学,发言介绍经验,让任课教师和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进行总结评判,提出合理的建议。课程评价的激励作用,要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在自我激励作用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在课下会主动刻苦钻研,这种激励作用,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显得非常重要。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这也是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一种监督,通过课程评价,综合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得成绩不好的学生,认识到资金存在的不足,对自己也是一种监督。 3评价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3.1导向性原则 消费心理学课程,在进行课程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导向,评价体系的构建,要遵循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消费心理学的评价,还应注重时效性,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对该专业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及时更新评价指标,发挥专业人才需求的导向作用。 3.2科学性原则 消费心理学课程,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即相关的评价技术可以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专业授课情况,并结合该专业的基本发展概况,不断做出调整,在相关指标权重的设置、指标的更新方面,要遵循基本的学科发展规律,保证评价的科学性。 3.3可操作性原则 消费心理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其实际教学效果、学习质量,并不是简单的几项评价指标就可以概括的。因此,在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测试,提高相关评价的可操作性,注重细节技术性问题,提高消费心理学的评价水平。 4消费心理学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的三个转变消费心理学课程在实现任务驱动、小组学习改革基础上,实现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全面转变,通过这三个转变构建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以知识理论应用评价为基础、以实践技能应用评价为核心、以职业素养形成评价为扩展的发展性全面课程评价体系。 4.1评价内容转变 实现评价内容全面性,知识与技能综合评价。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主要侧重教学评价的具体内容应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职业素养与态度情感等而展开,形成多维度、全面性的评价内容体系。消费心理学是一门注重应用的课程,教学实过程当中应摒弃“知识本位”的思想,强化能力与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应的,在评价内容选择上,必然要加强实践能力的检验和评价。借助于教学任务的布置、实施和展示环节,针对每一次任务设计完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既要包括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也兼顾学生分析和应用能力,既要包括学生小组合作精神也要兼顾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既要包括职业素养也要包含职业思维意识。 4.2评价方式转变 实现评价方式多样性、过程化。结合消费心理学课程任务要求,布置多样性的任务完成和展示方式,根据任务要求设置相应的评价模式。可以采取实践操作、课堂汇报、消费调查、书面报告提交、情景模拟、校外实训、主题讨论、实例分析、校内竞赛等多种形式。每个任务根据内容和形式要求设计可操作的、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任务实施过程观察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学生的表现,以任务调查、书面报告等多种形式来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课程评价模式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真正让学生有锻炼的机会。结合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实施,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而且更侧重过程性评价,各评价主体要对工作任务的进展情况进行动态化、阶段性的评价,各小组根据评价反馈持续改进课程任务,不断提高学生技能和实践能力。 4.3评价主体转变 实现评价主体多元性。在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根据任务差异,选择适当的评价主体,从全过程和整体上,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一方面,通过教师、学生、企业等多主体的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课程评价成为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有利于实现教学评价与企业评价对接;另一方面,加强自评、小组互评、组内成员互评等形式的评价,尽可能实现评价的公正和客观。例如,课程小组任务———消费者对某产品的消费需要分析,其中包括三个主要任务环节:联系合作企业开展具体产品消费者需求调查,与企业交流调查结果,以及具体产品消费者需要的课堂汇报。这个任务评价主体设计上包括了企业对学生联系企业和调查实施与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教师对任务过程及成果的综合评价,小组间完成情况互评,以及完成任务中组员之间协作、态度等的互评。多元化评价主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任务评价,既保证课程任务评价的全面客观,也对任务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协调。 5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当前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在消费心理学课程评价改革方面,要结合市场营销领域最先进的理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论证分析,提高课程改革的时效性,更好地发挥消费心理学课程评价的教育意义,为社会培养更加专业的优秀人才。 作者:马玉梅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心理学论文:文化心理学商务英语论文 一、文化心理学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一)商务英语的文化意识 商务英语以其应用英语特征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紧密相连。东西方国家由于自然因素、宗教信仰以及发展程度不同使得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体系具有较大差异。同样的一个概念和行为在两个不同的国度,他们的理解可能有巨大的差别甚至是相反的。例如,龙在中国是威严和吉祥的象征,而“dragon”在西方国家就是邪恶与暴力的象征。因此,产品品牌的设计中的“龙”如果直接译为“dragon”,就会对产品在西方文化中的宣传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商务活动和贸易中,需要准确地认识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尽量地熟悉各个国家文化习俗,避免商务出现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商务纠纷和损失。 (二)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传递性与交流性 在商务翻译上,传统的翻译观念讲究以原文本为核心,根据美国生成语法学派“翻译就是再编码,是通过改变表层结构以反映其深层结构”的理论,文本或语篇在翻译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在这种翻译思想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活动往往会给目标语的读者带来阅读、认知以及理解上的困难,甚至会因文化、语境等因素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此,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讲,双文化有时会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因此,译者在适当的情况下必须通过语言形式上的调整来取得整体上文化信息的对等。这种形式上的调整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于源语言语篇绝对忠实的理念,而更加倾向于通过灵活的手段使的译文符合目标语所处的文化背景并取得读者对于译文心理上的认同。 (三)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心理文化 功能对等奈达被称为是“当代翻译理论之父”,其理论成果的核心就是翻译的“功能对等”。根据奈达的功能理论,翻译的目标就是要达到两种语言之间功能上的对等,而不能只停留在表层字面意义上的对等。奈达的理论可以说是受到了以韩礼德为中心的系统功能语法学派的影响,而将语言的交际性放在了翻译的首位。在商务英语中,奈达这种“功能对等”理论要实现,就要求译者要突破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二者语言结构,也就是字、词、句、语篇等限制,而降翻译过程融入到民族语言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去。也就是说,要从语言的表层层面深入到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以及文化当中去。在一种文化里不言而喻的东西,另一种文化可能要费力加以解释,要实现文化的对等性有时就要打破语言结构上的限制。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要实现的更多是促进商务活动顺利开展的目的,文化与心理上的对等性的传递就要比对原文的绝对忠实更加重要。 二、文化心理学视域下的商务英语翻译原则 (一)交际信息的准确性 在众多翻译的理论中,对于译文的“信”可以说大都排在首位。翻译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准确而又完善地在两个语言体系之间传递话语中的交际信息。因此,是否能够保证交际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是判断翻译质量的首要标准。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达到“信”的标准,那么必须要考虑的一点就是信息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过程中受到的文化心理因素对其的影响。虽然传递的是等值的交际信息,但是因为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语言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到这种文化心理因素在语言表达上的影响,才能合理规避翻译中的失误。 (二)专有名词的对应性 特定语言的社会语境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心理因素,结合商务英语的翻译来看,商务英语活动与经济、贸易、法律、合同、保险、投资等领域关系密切,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涉及到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大量的专业术语。这种专业术语在跨语境的情形下为保证交际信息的准确和交际过程的顺利,通常情况下都会带有很强的对应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对术语进行精确的使用,才能够保障交际信息的语际转化,也让双方能够在同一文化语境平面内完成商务交流。 (三)语体的适切性 由于文化的不同,不同语境的人对于“好”、“坏”、“美”、“丑”等带有强文化心理影响的概念的理解有着极大的差异。尤其在商务英语中礼貌与寒暄语的翻译上,中文的“哪里哪里”与英语中的“Howdoyoudo.”这样的表达很难在翻译目标语中找到对应的概念意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除了忠实于交际含义的准则之外,还应考虑到文化心理差异给语体带来的影响。 三、文化心理学视角下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一)核心概念转化考虑到文化心理因素对跨语言交际信息的影响 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应从传统的对语篇的拆解-再编码的过程转变为对语篇核心概念意义的转换。通过这种手法可以解决语际交流中因为意象缺失或是意象偏差而造成的翻译困难。如在英文中“blue”代表着蓝色,也代表着忧郁,而在中文确没有可以与之相对的概念意象,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则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注释才能够在目标语完整地传达源语言中的交际信息。如商务信函中的“Thegoodshasbeenshipped.”在翻译时若译为“货物已被托运”,从语境文化的角度上来讲,这个句子所传达的交际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缺失,即在译文中无法体现出货品托运的途径。若译为“货物已经轮船运出”,在目标语上则会显得信息冗余。因此,商务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对源语言语聊进行核心概念的转化,才能更好地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 (二)语言特征的协调性从句式特征上来讲 英语以圆周句为主,汉语则以松散句为主。在商务英语中,为了显示语言的精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英文长以复杂句式的长句为主。因此,在中英转换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两种语言的不同的特征,才能够在跨语境的翻译过程中,保留下更多的语言特色和交际内容。例1:Thehomeofyourdreamsawaitsyoube-hindthisdoorandwhetheryourtastebeacountrymanorestateorapenthouseinthesky,youwillfindthefollowingpagesfilledwiththeworld’smostele-gantresidences.译文:打开门,恭候着您的就是梦寐以求的家。无论您企盼的是一座乡间宅第,抑或是一间摩天大楼的顶屋,翻开下面几页,您就可以看到世界上最高雅的住宅供您选择。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译文将原文的一个句子拆分成了两个独立的中文句子,其下还包括数个小的分句。这种句子转换的翻译方法在中英互译的过程中并不少见,尤其在商务英语中更为常见。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语境和语言文化因素对句子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让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文化心理习惯,也更加方便读者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三)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的结合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两种常见的对立的翻译策略 归化是以目标语言为导向,其目的在于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语境文化规范,如将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为“RomeoandJulietofChina”就是汉译英中的归化现象。与之相对的是,异化是以源语言为导向,以源语言的语境文化习惯为规范的翻译方式。近年来,汉译英的过程中异化的现象在逐步提升,“GongbaoChicken”、“kongfu”、“theyearofhorse”等短语越来越多地被英语国家的人所接受。而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以下例为例:例2:IscloningtechnologybecomingtheswordofDamoclestohumanbeings?译文A:克隆技术是否正日益成为人类安全的威胁呢?译文B:克隆技术是否正成为人类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剑呢?译文A是典型的归化译法,拜托了原文中句子表层形式和修辞手法,直接将句意展示出来。而译文B则是异化的译法,他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源语言文化知识,才能够理解该句传达出的完整的交际概念。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归化的译法和异化的译法要完美结合的使用才能更大地发挥出翻译的作用。 四、结语 商务英语翻译在当今的国际商务活动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翻译活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商务、经济活动,而文化心理学在人类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上也起着向导的作用,从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社会、人类乃至自然,达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只有将商务英语翻译和文化心理学进行充分有序的结合才能综合地进行世界商务文化交流。以文化心理学为指导,商务英语翻译的标准和原则为手段,将知识和文化,人类活动和心理活动相结合,才能使商务英语翻译提到更高的层次。此类研究在我国尚少,还需各位学者们更加深入探讨和研究,使得我国在商务英语翻译理论方面能够更系统化和国际化。 作者:王怡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心理学论文:运动员心理学论文 1兴趣的培养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运动更是如此。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能产生愉快的情绪,能持久而集中地保持注意力。由兴趣转而热爱射击运动,则有助于运动员自觉训练,克服困难,对运动能力提高起着积极、持久的推动作用。因此,对少年射击选手实施早期启蒙教育很有必要。早期教育重要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其间伴随着身体发展,使个性心理特点逐步的表现出来,诸如好奇心,积极主动精神,乐于与同伴合作精神,竞争精神及学习兴趣等并存在着许多差异。早期教育就是针对少年选手的上述特点和差异,因材施教、鼓励个性中的积极因素,避免消极因素,使少年们健康发展。在训练中,应鼓励选手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竞争性,培养他们对射击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精神,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少年选手品尝胜利后的喜悦和乐趣,进而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在业余训练中,除注重少年选手身体、技术、品德全面发展外,还应注意训练要与趣味性内容相结合。多选择一些活泼、轻快、富有趣味性的游戏,进行训练,使他们兴高采烈地参加训练,从而激发他们训练热情,打好基础。 2多鼓励少批评,建立自信 在业余青少年训练中运动员的年龄小,思想不稳定,正处于心理训练的初期,所以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要选一些简单的任务要求来完成。当他们完成任务和要求时,应给予他们微笑和表扬,使他们能体验到训练中克服困难完成目标的快乐和喜悦,以增强他们对射击项目的喜爱和信心。而当队员打不好时,或遇到困难产生畏难、厌烦情绪时应给予鼓励。并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当解决问题打好后运动员便消除了畏惧心理,建立了自信心。 3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业余队教练的首要任务是为运动员打好扎实的基础,保证他们在今后的专业训练中有好的底子,而心理素质中的自信心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自信心是建立在运动员的个人技术水平基础之上,那么这种能力和经验的积累是靠训练获得的,来源于平时的认真、刻苦训练,教练员只有对运动员高标准、严要求,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这样比赛时才能心中有数,充满信心地打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其次,树立正确的比赛动机,在青少年运动员刚接触比赛时就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比赛动机,减少比赛压力,轻松比赛。帮助他们在比赛中有良好地发挥,提高自信心。所以说训练正确的基本技术,苦练基本功;树立正确的比赛动机,对比赛打出好成绩从而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具有良好的效果。 4分组对抗,通过比赛增强信心 业余训练中,教练员带的运动员年龄一般在8~18岁之间,年龄跨度较大,身体、心理发育不同,技术水平有高有低。所以,在练习和考核中要分组对抗,把成绩相近的分到一组之中,正因为成绩接近,都有战胜对方的获胜欲望,往往能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容易打出好成绩,这对他们的信心有很大提升。 5锻炼决赛 增强自信之前也提到了决赛在射击比赛中的比重增大,直接决定最后名次,所以决赛训练力度要加大。有的业训教练认为青少年射击训练主要就是打基础,重视基本功训练,往往忽略的决赛的训练。而射击运动员青少年时期正是思想成型、技术成型、自信建立的关键时期,决赛对运动员心理和技术要求很高,一旦运动员掌握了打决赛的方法和窍门并在实战中获得成功的话,自信心会大增。当获得多次成功体验时,无论以后再打什么样的决赛,之前的成功体验都会涌出来,帮助他战胜恐惧和对手。 6以身作则 鼓励运动员教练员是运动员最信赖的人。常年训练在一起,教练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运动员,因此,教练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时刻以镇静自若、胸有成竹的神态去影响运动员。要善于找到队员的长处,多去表扬和赞美,尊重和维护队员的自尊心,使运动员在训练中感到关心、温暖。树立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鼓励他们敢于拼搏的勇气。在青少年业余训练中,多与运动员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根据不同运动员、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特点来制订心理训练方法,并循序渐进。使运动员克服恐惧,认真、自觉、积极地进行训练。愉快地完成每天训练,并得到认可和肯定,产生好的心理体验,从而强化队员的自信,有利于自信心的形成和提高。 7结束语 信心能把人全身机能和全部潜能调动起来,从许多优秀射击运动员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心,正是拥有这种自信使得他们不断成功。因此,从业余队开始就要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射击运动员自信心的培养和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锻炼。 作者:纪艳晓单位:银川市兴庆区文体旅游局少儿业余体校
心理素质论文: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 一.深入生活,敏锐体察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与体察的审美反映。一篇作文的完成,实质上要经过“体察——构思——表达”这三个阶段。初学写作者,往往注重后两个阶段的训练:诸如构思布局,遣词造句和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等等,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却往往忽视第一阶段——生活认识、情感体验的准备和孕育。因而下笔时,常感到无事可论,无人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总之是无话可说,“写什么”的问题,一片茫然。 怎样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敏锐体察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记叙的内容就是要反映社会生活(包括日常家庭生活),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社会生活——真的、善的、美的,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所以记叙文总是要记事写人,要反映生活主体人的精神世界。 其次,要学生深入生活,敏锐体察,加强写作前客观素材的积累。不少学生写作拿着题目犯愁,或搜索枯肠,或草草敷衍。不是泛泛评叙,内容空洞,就是将以前看过或写过的题材改头换面,贩卖出来,而显得陈腐不堪。究其原因:一是对记叙文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思的形式特征没有一个自觉追求;二是写作前缺乏素材积累,记忆表象空乏。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做有心人,对鲜活的人生世相熟视无睹,没有理性的穿透力,而不能发现生活,发现美,更谈不上艺术创造了。这是写作问题的根本所在。 怎样深入生活?就是不仅要开拓视野,见多识广,更要化熟为生,取精发微。这就需要独具慧眼,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许多作家善于把那些细小忽微的事物放大,剥开来写——见微知著;善于把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放慢,折开来写——化瞬间为永恒。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体验生活的范例。鲁迅把人力车夫主动搀扶跌倒的老妇人这一小事放大,写成寓意深刻的《一件小事》,歌颂了劳动人民无私无畏的可贵品质,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在劳动者精神感召下严于解剖自己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时代精神的光芒。朱自清在《背影》中用特写镜头的手法把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一连串动作,描绘出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父爱子的永恒图画。从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家目光的敏锐和情志的深婉。 二.惨悟书本,陶冶情思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中学生有计划地多读一些好文章,特别是精读一些名篇经典,对于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提高自己的艺术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写作的人,以为阅读文学作品就是为了学习艺术技巧。其实最主要的是学习作家洞察生活的能力和情感的体验。学习他们怎样观察生活,捕捉材料,对生活独特意义的挖掘和发现,以及情感体验有什么特色。有志于创作的同学,读作家作品,要领悟和训练以下两个重要的艺术心理素质: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是别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含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有了这两个素质,就能洞察和捕捉形形色色、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能自感和再现细腻复杂、幽微变幻的心灵波光。 精读好作品,含英咀华,披文人情,就可读出风格,读出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交融,并以此塑造一面敏锐的富于创造性的反映生活的心灵透镜。“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境界。要养成情感的自我检验习惯,要使自己的感情净化、丰富,充满自我再生机能,就不但要善于研究文学名著的社会内容,而且要从中研究大作家感情世界的丰富色彩。”(孙绍振《论作家的心理素质》)读鲁迅的《秋夜》,我们感受到作者冷峻、幽深、出神入化而又色彩斑斓的心灵世界;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与其说是在欣赏审美客体‘紫藤萝’流光溢彩、生趣盎然的自然美,倒不如说是在欣赏审美主体作者那被“紫藤萝”所激活了的灵动丰富、细腻柔婉、思绪纷呈的人情美。多读精品,能使我们直接受到作家艺术灵气的熏染,理性光芒的烛照。 三.抒写自我,专题评讲 基于以上认识,艺术心理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写作实践中,在中学阶段,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是: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提倡写“身边文学”、“校园文学”、“自我文学”总之是抒写自我,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笔者曾在高一年级进行过《我的世界》系列作文训练,命了这样一些题目,《发生在学生寝室的故事》、《中餐》、《放风筝》、《那时,我还小》、《雨中一曲歌》、《雨中兰草花》等,都涌现出了优秀作品,因为这些题目,紧扣“自我”,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学生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要提高写作水平,除了扎实的写作实践外,还加强必要的写作理论指导,使写作进入一种自觉自由的状态。因此,每次作文前后作专题指导与评讲至关重要。我曾着力进行过“选材专题训练”,分“选质朴的题材”、“选新颖的题材”、“选典型的题材”;“构思专题训练”,分“生活的艺术化”、“想象的艺术化”等;“抒情专题训练”,分“略叙过程,详写情思”,“美的心灵在于丰富的层次与奇异的变幻”以及“抒情的几种方式”等等,每次作文后,作专题评讲,目的是想从实践到理论,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及写作水平。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心理素质论文:班主任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我国自1994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来,全国都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今的中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心理方面的问题,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在不断学习研究的同时,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方法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当今的农村中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更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这项工作中,班主任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就目前来看,农村中学中受过心理辅导专业训练的老师奇缺,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而且中学方方面面的教育工作都要通过班级这个最基层的单位去落实,而班主任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与管理者,说到底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为此班主任老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既然如此,班主任老师应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现结合自己几年来的班级工作实际粗浅的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第一,班主任老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关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水平。 班主任老师虽然大多是大学毕业,在校时学过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但对心理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却知之不多,所以,为胜任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明确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目标及措施等,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以便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特点展开工作。为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班主任老师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水平。班主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人(或者说应是一个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否则,又怎能谈到教育别人?班主任作为一种积极的、重要的教育因素,它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意志、感情、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去施加影响。”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也最大,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留下深深地烙印,或是创伤,或是产生巨大的力量。(班主任 )基于此,班主任老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或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就不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他的教育也是苍白无力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班主任由于自身心理存在着问题,在处理班级中的某些问题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结果不但没教育好学生,反而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能形成的。 那么,作为班主任老师应当具备哪些基本心理品质呢?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具有爱心,热爱教育事业,爱护每一个学生班主任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来对待学生,而应一视同仁,不偏袒优秀生,更不能歧视后进生。班主任的爱是关系到心理素质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只有爱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增强心理承受力及自我调节能力,学会消除精神压力。中学阶段,既是学生个体发育过程中充满生机的阶段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行为过激的危险年龄阶段,他们行为往往缺乏自制,有时会对老师不满甚至对抗,此时班主任老师只有克制自己、宽以待人,才不至于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即自尊、自信、坚毅、刚强、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对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其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要持之以恒,知难而进。 4、善于理解别人,乐于与人交往,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应既能“自我接纳”,又要接纳每一个学生理解每一个学生。 5、具备积极的稳定的情绪。积极的稳定的情绪是工作有序进行的保证。当心境不好时,要注意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态,不可借题发挥,把学生当成发泄的对象;当心情好时,也不可过分激动,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既充满激情,又富有理智。 6、培养良好的性格。开朗、乐观而又稳重是班主任老师的特殊性格要求。 第三,班主任老师除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 中学时代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学生处于心理产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再加上社会生活的影响,使他们的心理面临许多困惑、焦虑和压力,班主任不但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更要在班级工作中予以及时教育,并与其它各项工作相互渗透。班主任可以采取召开主题班会、举办讲座、进行心理辅导、个别心理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直接的、专项的教育,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潜在的心理素质教育。 1.发展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利用黑板报、壁报等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文明、互助、竞争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和谐、融洽、友好、合作的人际环境;注意教室的环境卫生,保证教室干净整洁,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2.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班主任的一些传统做法,如低估学生自主、自治、自理能力,事无巨细,包办代替,凭个人意志制定班级措施,以命令、训话、指示等方式布置工作,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偏爱优生、歧视差生等直接影响良好班级气氛的形成。班主任应改变这种做法,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①以“爱护”治班。即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照学生,做学生的“忘年交”,真诚交往。 ②以“民主”治班,师生平等交往,组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的班级氛围。我现担任初一班主任,学生虽小但我并未轻视他们,而是虚心向他们征求班级管理的好方法、好建议,并予以采纳,对学生提出的意见都能虚心接受,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以“民主”治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条件。 ③以“舆论”治班。利用晨会(夕会)、班会上课等机会引导集体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周队活动、墙报、黑板报、专题讨论、主题班会等途径来维护、促进健康舆论的发展。有一个阶段我发现我班学生在劳动时有偷懒,相互等靠等不良现象,我并未直接批评哪一个学生,讲应该如何,而是在班内展开“如何对待劳动“大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不良现象已不复存在。针对成绩不好同学有气馁、动摇情绪,我及时组织召开了“我们都是好学生”主题班会,让同学们相互找优点,使他们树立信心,迎头赶上。 ④以“活动”治班,在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沟通师生心灵,在轻松的气氛中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如可在适当时候组织学生野游、野炊、登山、观海等有意义的活动,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3、形成合理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作出的一切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针对学生在竞争中取胜的动机过强或过弱等总是进行宣传、分析优胜劣汰的必然规律,激发竞争意识和拼搏向上精神;组织书法绘画比赛、朗诵比赛、辩论会、英语竞赛等多种竞赛,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参与竞争的兴趣与信心。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并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总之,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班主任老师只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理论水平,采用好的教育方法,并将这项工作常抓不懈,相信一定会造就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 心理素质论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随着党和国家坚定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越来越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全社会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却很少关注孩子们心理素质的健康成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决定的,要做合格的人才,必须注意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保持,21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作为"望生成才"的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肩挑重担,任重而道远。 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内心的愿望及其达成的景象,为此不断付出努力,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关键是你必须明确你的愿景是什么,明确人生目标是什么,据此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们依照价值观判断是非黑白,建立自己的信念体系,据此做人和行事。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是人们形成共识和友谊的基础,而价值观的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根源。要想化解矛盾,就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找出双方价值观中的共同点,并且扩大它,从而逐步化解彼此之间的差异。 志当存高远。教师应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或写作“我的梦想”的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确定自己的梦想,并且不停深化这些梦想在学生心中的分量,让学生自发的、主动的、长久的去努力付出,实现梦想。有志者事竟成。当你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想要实现某个愿景的时候,全世界都会来帮你,上苍为你已经铺就了达成愿景的坦途。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积极向上,开朗阳光,更健康,更朝气蓬勃。 学生明确了人生目标之后,自会树立相应的价值观。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到和自己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群,共同为梦想努力,互相鼓劲,一起分享喜悦,分担痛苦,进一步建立牢固的友谊。学生的价值观简单又单纯,因此学生时代的友谊是最简单、最纯洁的了。随着学生们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价值观发生改变,本来很要好的朋友就会开始争吵,继而产生矛盾,这是正常的。教师要及时教导学生解决冲突的办法,要尊重别人,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形成“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想法,寻找价值观的共同之处,扩大共同点,和同学们和平相处,互相尊重,自信、包容,共同健康成长。 2 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 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对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在他们未来的漫漫人生长路中也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教师要有意识的以“三自”精神激励,扶植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 2.1 自信 有些学生不善言辞,沉默寡言,不常与老师同学沟通,他们身上有种特质,使得别人容易忽视他们的特质,他们缩小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我行我素,或自卑,或偏执,或甘居落后,不思进取。他们很自我,但却并不自信,无法与同学们正常相处,学习上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不能健康的成长。教师要引起足够的注意,花大力气带动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更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是造物主的礼物,是独一无二的。要使学生们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有价值,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相信自己,尊重自己。 2.2 自尊 2.2.1 学生们都是渴望被肯定的,当学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或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时,教师总不忘夸奖几句,给全班同学树立榜样。当学生做错事时,教师也要批评几句,以此诫勉全班同学。学生还小,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评定,怎么给予学生评定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时常提点着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教师的言论对于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很重要。描述性的语句以及学生由此得出的积极结论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学生从教师的话中对自己作出结论,事后还会默默地对自己重申,会使他们对自己及周围的世界抱有积极看法。 2.2.2 对学生的评价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学生贴标签。如果教师说些“你真不开窍”这样的话会使学生把自己和笨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自己是笨学生,怎么努力也不会取得好成绩的,干脆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2.2.3 夸奖学生要具体。如果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要启发学生叙述努力的过程,夸奖 学生的努力,使学生明白,只要努力,就能取得进步,而不是简单随意的说“你真聪明”这样的话 。研究表明,被夸奖努力的学生一直都会很努力,会用于尝试,大胆挑战难题;而被夸奖聪明的学生容易安于现状,妄自菲薄,恃才而骄,不会去挑战难度较大的问题。 2.3 自强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当学生为“失败”而难过时,教师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学生,或者在学生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学生,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告诉学生,失败了没关系 。要坚强,失败是成功之母,爱迪生发明灯泡失败了无数次,都是为成功做铺垫,失败一次,就离排除一种可能,就离成功更进一步。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打倒,引导孩子越挫越勇,成功很重要,但为此付出的努力更重要。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且赞扬他,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希望继续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会更加努力,不停学习,学会学习,从而使得学生从不停止前进,永不止步,勇往直前。 3 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教师要多多接受心理学方面的培训,经过培训,许多教师心受启发,重新正视自己在学校扮演的角色——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让每个学生将教师视为知已,尽量缩小人为做成的心理差距,给学生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培养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很重要的,是决定未来能否成功的最终因素,教师必须用心去做这个工作。为此可能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但是非常值得。二八定律告诉我们,花80%的时间、精力、资金做20%最有价值的事情。 若“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这种教育就是成功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鼓励和信任学生,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将来走向社会,积极进取,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学会学习,具有与他人协作能力,生有涯而学无涯。成为一名21世纪需要的,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 心理素质论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 摘 要:围绕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结构组成及测量评价方式、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整合方法三大方面展开讨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整合 一、对于整合研究理论依据的分析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构建了该研究的理论基础 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质是我国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概念,因此,我们在对这两者的整合进行研究之前必须先明确他们的基本定义及其相互关系。针对过度悲观及消极的心理状态,研究上面仍然存在诊断不确定等缺陷,因此,西方的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以心理健康完全状态为核心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将主导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的主观幸福感及主导心理健康消极指标的心理疾病共同列入了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中,因此,弥补了之前在心理疾病方面的单方面视角。但是对个体的完全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只适用于普通的心理健康诊断,很难从根本上对人类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对近年来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直接存在的相互关系。如果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成一套模型,该模型由心理素质及心理状态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内在机制,另外一个是外在行为。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来说,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交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繁杂的教育体系,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互相影响。所以我们基于海量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交互作用理论。青少年在心理上面的变化是非常快速且毫无预兆的,社会现实的变化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两者同时出现并交融在一起,这是当代青少年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最本质原因。因此,在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应该抓住他们在主观及客观方面产生变化的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并采取强化内部心理素质和外部良好行为的战略,通过主观及客观相互作用的视角去实现两者之间的整合研究。除此之外,还应从现实社会环境适应与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出发,精确把握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频率及发生特征,并对青少年的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冲突等行为进行交互性研究,从多个层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我们基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何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效地进行整合,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质处理好。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结构组成及测量评价方式 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测量与评价,在国内外均已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手段,而心理素质则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概念,其测量评价方式还未形成标准体系,目前仍然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有关心理素质的基本定义,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并充分结合近年来相关实践经验,拟定出了以下定义:心理素质是建立在生理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并将外界环境所给予的刺激转化为稳定的、隐性的内在心理品质,并具有衍生及发展等功能。简单地说,心理素质就是人类内在一种保持稳定性质的心理品质,它的形成是一个由外在刺激转化为内在品质的稳定过程,并通过人类的日常行为习惯所体现出来。心理素质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能力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认知品质指的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体现的心理品质;个性品质指的是青少年各种心理特征的结合,由动力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等部分构成;适应能力指的是青少年对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适应情况。我们根据所总结的青少年心理素质结构,编制了一份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测量评价表,这份表格很好地满足了本次研究的目的,可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中展开评价。 三、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整合研究的主题之一便是探讨当代青少年群体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它是合理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窗口。经过笔者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了以下主要问题。 (一)心理压力问题 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问题便是心理压力,且心理压力的来 通常是来自于学业及交际方面。笔者使用综合取向,并针对青少年群体中所存在的各种压力源,编写了一份详细的青少年压力应对措施问卷调查表,通过这种方式收集了一些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时主要采取的措施,除此之外,还分析了压力源与应对措施直接形成的关系,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压力应对模式。 (二)学习适应问题 除了心理压力问题之外,学习适应问题也是青少年群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生活在班级群体之中,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与其他学生之间产生无形的比较,这种心理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压力,不能适应。笔者通过多方面调查总结出了青少年在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结构框架及主要构成因素,并得出了几种最常见的青少年适应性问题类型、考试心理问题等等,并探讨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其中,人际关系问题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于同伴之间的竞争、异性之间的交往、亲子之间的沟通,等等,在这些过程中稍有不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笔者根据青少年在日常交往中所交往频繁的人群,例如同学、异性、父母等等,分析了在这些不同的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研究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四)情绪情感问题 笔者通过对青少年一些常见的情绪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了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其中,应围绕从生理唤醒的恐惧、对心理活动的恐惧、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探讨主要覆盖青少年焦虑及敏感等情绪的发展特点极其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对青少年产生抑郁症状的原因及抑郁特点等方面因素进行了探索,分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五)恋爱心理问题 恋爱心理方面所产生的变化是代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笔者对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构建,并编制了相应的问卷调查表对青少年进行测试,通过调查去探索青少年对于婚恋观的态度及发展特征,并从恋爱心理与压力来源等角度进行结合,编制了一套测试青少年恋爱心理问题的测试表格,探索了当代我国青少年对于恋爱压力的处理方式及调节策略。 (六)职业健康心理问题 笔者针对我国青少年在职业心理健康方面较为薄弱的现状,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青少年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深入探索,并建立了一套本土化的青少年职业成熟程度的结构模式,开发了相应的测量与评价工具,由此来分析我国青少年在职业心理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特点,同时研究影响青少年职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及作用原理。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整合方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研究是为了适应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诞生的一种新型探索内容,目前为止并没有现成的研究方式及研究标准。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一)坚持以“人在环境”这一理念进行研究 “人在环境”这一理念是在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而提出的,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人的高级心理和社会化关系角度来看,人所具有的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活动都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思维、人格、情绪等等,因此想要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方式,必须结合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共同研究,从环境的角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进行全面分析,有效促进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是人类是生理及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结合体,生理因素和非生理因素是互相影响的,除了先天性遗传缺陷之外,任何心理问题都是由外部环境所影响的,例如人际关系、就职压力、学业压力、经济条件,等等。因此,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时,必须要将心理问题及非心理问题进行共同研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 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的基础理论及方式,对目前青少年群体中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解决,这种研究是具有选择性的。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所采取方法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摒弃该范围内以往研究中所发现的单因素研究多、理性辨别多、经验总结多、自变 量和因变量的管控不严谨、单个问题研究时间过多、与当代背景相结合研究较少等问题。应正确使用现代化心理科学研究的有效方式,以此保证研究的科学合理性。其次,在研究过程中应结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从社会环境等大背景方面切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整合,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整合方法。 (三)使用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方式 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方面的整合性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仅仅会牵涉到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科学方式,还会涉及一些其他的学科,例如,生命科学、行为科学等等。为了实现研究目的,并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在研究过程中应将这些学科进行综合。例如,在理论探讨过程中,不仅仅使用了文献分析及理论构建等科学研究方式,在对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问题的整合培养研究过程中也使用了调查、咨询、测量、分析等多方科学探索方式。在实际研究中,除了使用以上研究方式,还应加入模式构建、文献分析、过程控制等特殊研究方法。通过多数实践证明,利用多种学科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可以有效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还能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心理素质论文:护士的心理素质对心身护理的影 随着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的发展和心身医学的兴起,开展了对心身疾病的研究,强调心与身是统一而完整的生物体。所以,护理心理学也随之而产生、发展,并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心理护理是护士在做好各专科护理的同时,通过自身有益的行为或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影响,改变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或消极的行为,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多年的临床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心身护理所收获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护士心理素质的影响。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顺利完成业务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本文拟就护士在顺利完成护理工作时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点,从情感、意志、能力、兴趣、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谈一下对身心护理的影响。 一 情感 情感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和倾向,如:喜、怒、哀、乐、爱、憎、欲等等,护士的情感对病人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暗示性强的病人,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护士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所必需的,护士对护理事业的忠诚,表现在她对护理工作积极热情的态度及对病人真心诚意的关怀和热爱。护士在工作中必须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稳定、振作、愉快的情绪,从自己的身上焕发出生命的光辉,唤起病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分散其对病痛的注意力,如果护士自身的心情不佳,情绪低落,在工作中会表现为消极、心不在焉,工作怠慢,对病人的痛苦漠不关心或态度生硬,这样会使病人感到伤心、气愤、情绪产生强烈波动,以致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甚至导致病情恶化而影响治疗效果。例如,当自杀患者被抢救过来后,常表现为自卑、羞于见人,此时护士如能将同情、关心、爱护和尊重通过情感交流传递给患者,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消除社会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刺激则有助于促进患者生理和心理早日恢复到正常状态。反之,如态度冷漠、讥笑嘲讽,会更刺伤患者的自尊心,甚至导致再次自杀。所以护士应具有较高的自制力,具有适应病人的心理、成为病人的知心人。护士要以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病人,使病人感到亲切,安全,信任。因此,一个优秀护士比单需有利于病人健康的情感,也要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有效地感染病人,以得到满意的心理效应。 二 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某一目的自觉地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坚强者可以克服消极情绪和情感的干扰,发挥积极情绪和情感的促进、支持的作用。护士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定性是有效地影响病人的重要意志素养。如遇到抢救重危病人时,镇静而不慌乱,紧张而有条不紊,护士的沉着可以明显地稳住病人的情绪。甚至可以稳住家属的情绪。 所以,护士必须加强意志的锻炼,对内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外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才能有效地完成心身护理工作。 三 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点。护士要圆满完成的个性心理特点。护士要圆满完成护理工作,必须掌握广博的护理专业知识,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在工作紧张、繁忙的情况下,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医生默契配合,动作迅速,准确,细致,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记忆。同时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病人年龄、性格、文化道德修养等不同,所用语言也不尽相同,所以,护士应熟练掌握语言交往技巧,通过交谈给患者以真诚,亲切的感觉,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进一步沟通细想打下基础,同时从病人的言谈行为特点中发现其内心活动,准确地把握病人病情发展情况和心理变化状体,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心理需要制订周密的护理方案,并加以实施。如果一共 护士的知识贫乏,头脑简单、呆板、技能生疏、语言表达能力差,对工作缺乏热情,工作马马虎虎,粗心大意,轻则给患者带来痛苦,重则会危及患者生命。所以一个优秀的护士比偶徐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具有较全面的工作能力,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修养,不断地自我完善。 四 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 一个人的兴起广泛,可使生活丰富,身心健康,促进其工作能力和道德修养。护士不仅要对本职工作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要培养其他兴趣,如文学、艺术、美学等,由于病人年龄、文化、职业等不同,兴趣也不尽相同,护士若与病人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那么,护患之间就易于产生自然而亲切的感情,对进行身心护理是很有利的,因此,护士在培养和发展自己兴趣特点,来转移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以调节病人地方不良情绪。所以,护士在制定和实施护理计划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力适当地照顾病人的特殊兴趣,如看小说、杂志、画报、电视、听音乐等,使病人精神愉快,生活幸福,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 气质和性格 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使一个人的行为具有特色,任何气质类型都有积极与消极的一面。因此,护士在工作中,应吸取各种气质中的优点,塑造成一种既热情又冷静,既耐心又果断,既快又稳,既富有同情心,又不轻易动感情的优秀护士的气质。同时,护士在工作还要重视观察及分析研究病人的气质,以便因势利导,因人施护。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性格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受家庭环境、学校、个人经历和工作单位的影响而产生的,按瑞士——荣格的分类法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倾型。外向型的护士比较爱动,心直口快,交际广泛,较受患者欢迎,但对细致的工作缺乏耐心,易出差错。内倾型的护士沉稳冷静,不爱多讲话,但给患者的印象往往是冷淡不亲切。最理想的性格应是开朗、活泼、个人信念坚定、目标明确,坚强勤劳,诚恳朴实,以理智来衡量一切。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是可以培养训练的,所以,护士应根据自己工作的特点,着意培养“护士性格”,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心理素质论文:浅谈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体会及护士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护理体会;心理素质 有医学前辈早就提出“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理念。现代护理要求更高,患者的康复与否,生命延续长短直接取决于护理工作的好坏,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护士,要使被护理的对象感到身体舒适,消除焦虑、急躁、恐惧心理,使被护理对象精神愉快心理满足,就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熟练的护理技能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精神科护理工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这里需要我们用一份家庭般的温暖去体贴和照料因精神因素导致生活上失去理智的精神病患者,用科学方法使其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1 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精神病患者行为紊乱、言语荒诞,尤其易发生攻击及自杀倾向,对环境易产生陌生感对医务人员易产生敌对情绪。我们在接触时一定要先认真了解他们的发病因素、家庭情况、生活习惯、职业、信仰等情况。然后要有亲人般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新病人还应耐心忍让他们的无理行为,用熟练的技巧加以约束,不断地安慰和体贴,使其情绪逐步稳定。精神病人由于某些病态的表现,可能是幼稚可笑的、愚蠢粗鲁的,甚至是缺乏道德伦理观念的,这些都是病人的症状,而不能降低病人的人格。作为这个专科的护士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美,不讲有损于患者人格的话,不能将他们看做是痴呆进行歧视、讽刺,给他们起别名叫代号。而应该热情地帮助他们,把他们当成正常朋友,按其年龄、性别、习惯、个性等分别给予适当的称呼和给予正常人的礼貌相待,尽量使病人受到应有的尊重,这样病人才会尊重我们、信任我们,才会把心里话倾诉给我们,使我们尽快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将护理记录写的真实可信,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2 敏锐的观察力 首先应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心理活动,以协助病人解除心理障碍,特别是精神科专业性很强,也很特别,必须掌握每个病人的内心活动,时刻观察病情变化及行为举止,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意外情况发生,在病情许可的前提下除心理治疗外应多开展一些有益的娱疗活动以便创造一个有利于康复的愉快环境,使其行为得到很快的规范,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3 建立病人的认知度 首先使患者了解情绪与健康的关系,认识到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与否。(1)情绪的释放如倾诉、发泄、压抑、消遣、超脱、升华、自我惩罚等,指出哪些方法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哪些方式性质温和,哪些带有暴力性和破坏性,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释放方式。同时还要教会患者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2)了解愤怒情绪产生的原因,即问题的焦点是什么,以减轻刺激强度和它带来的情绪波动。(3)分析自己在愤怒时所作的决定是否正确。(4)认识愤怒带来的后果与危害。(5)改变认知、合理的情绪。(6)运用自我放松方式减轻焦虑。(7)选择正确的交流方式。(8)学会求助,扩大支持系统。 4 禁止对患者进行任何形式的人身侵犯 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不但丧失了自己保护的能力,而且在病态的影响下可能侵犯或冒犯医务人员,这时我们要正确对待,要具备一个专业护士的道德修养,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计较病人的言行,不施加任何形式的报复。即使在为了病人的安全及使得病人的治疗护理顺利进行而对其进行必要的约束保护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保护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症状缓解即给予解除约束,如果需要长时间的约束保护则要每隔2h松解约束带,协助活动肢体,保证肢体处于功能位,随时观察约束部位皮肤的血运情况。严格交接班,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5 心理素质要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机制的变更,心理状况千变万化,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各种障碍都与护士的指导和帮助分不开,因此护士不但要有广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巧做好这项工作,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护理工作中,护士的心理状态和任何微妙情感的外露都会积极或消极地影响患者的情绪以及病情的进展和病体的康复,所以护理人员在做好对患者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使患者树立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外,自己更要有稳定的心理状态,且不可喜怒无常,更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家务中的烦恼向病人迁怒、发泄。对病人要满腔热情,给其种种方便,同时要有冷静头脑,温暖的语言,真诚的态度,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稳定的心理素质。总之,护理工作是要以真挚的感情对待患者,并通过耐心地解释,良好的语言、表情、风格和行为引导患者,避免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影响患者。 心理素质论文:略论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提升路径 摘 要:酒店员工作为酒店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心理健康程度决定着其提供的服务质量的高低层次。笔者通过对某五星级酒店员工进行心理考察,发现自信心不中、工作压力大、职业发展的稳定性、人际关系等问题是影响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主要原因。根据酒店员工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分析,提出利用 eap 计划提高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建议,从而提高酒店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保证酒店的服务质量。 关键词: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eap. 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种,是指从业者认知、感知、记忆、想像、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酒店业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职业素质。现如今,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将心理健康纳入招聘员工的条件之一,会对前来应聘的员工进行心理测试,很多知名企业都通过团体训练来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以及增加团队信任关系,因此职业心理素质是不容忽视的一种职业素质。 一、影响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原因。 我国许多酒店在硬件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过欧美先进国家,但在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软件方面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通过对两家五星级酒店的实地考察,对影响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原因总结如下: (一)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是文化素质低,笔者所调查的酒店员工人数 193 人,小学学历的 15人,初中学历的 108 人,高中学历的 35 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 35 人,可见,大专以下学历的比例高达 82%,而这一大部分基本上都是一线员工……二是对自己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不认同。很多员工感觉自己从事的职业是伺候人的活,低人一等,怕被别人看不起。这一点心理暗示让他们心里自卑,使其在工作中想要表现出相反的高傲态度,觉得这样表现才能被客人看得起,实则是在反其道而行之。 (二)工作压力大。 通过调查研究总结,某五星级酒店的前厅部、销售部、康乐部、管家部和餐饮部的员工工作压力最大。首先,这几个部门中除了管家部以外都与客人的接触频繁,不同的客人所带来的问题和情境是不同的,一旦处理得不妥当会给酒店带来负面影响。而管家部的主要工作压力是要在客人退房和新客人入住期间将客房打扫干净,工作标准高,部门主管要求严格,另外经常会有根据酒店接待的客人人数多和时间安排的紧带来的时间压力问题。 (三)职业发展不稳定。 1、很多女员工认为酒店这份工作是“青春饭”,一旦到了适婚生育年龄会耽误工作因此丢了饭碗,这会导致酒店业女员工流动比例高的原因之一。 2、酒店分淡旺季,而酒店在淡旺季的工资上却没有任何调整,赶上酒店淡季营业额很低的时候,员工总有酒店会面临破产的预感,自己面临下岗重新就业的困难,带着这种情绪工作,服务质量明显下降。 (四)人际关系问题。 酒店管理者“重硬件,轻软件”建设,花重金建设酒店的硬件设施,却鲜少为员工们的心理培训这类软件建设投资,没有真正意义上关注员工心理健康问题。 1、不同部门的一线员工之间缺乏沟通,导致有时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不好直接影响对客人的服务质量,致使客人的投诉增加。 2、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也存在明显的问题,管理层人员对一线员工的工作规范以惩罚的居多,长时间下去使员工越来越机械化,而缺少人性化。 3、缺少应急情况解决方法培训,服务人员的语言培训,礼貌、礼节培训都不到位,在真正遇到棘手的事情,不能恰当进行处理。 二、酒店员工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酒店员工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要从五个层面正确的认识自己,第一个层面,物质自我,即要对自己的身体层面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第二个层面,心理自我,例如,员工内心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工作的信念、个人价值观以及人格的特征方面;第三个层面,社会自我,“,如果能够想到自己角色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不是总执拗于”我是伺候人的角色,我低人一定“这种错误的观点中,才是正确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第四个层面,理想自我,”我应该是怎样的人?“,员工对自己有一种期待,为自己设立一个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理想,不断的朝着理想目标奋斗;第五个层面,反思自我,”别人为什么对我是这种评价?“,”我应不应该改变一下我的做法?“,在自我概念反馈中,不断的改进自己的缺点,努力朝着大家满意的方向发展自我。 (二)培养敏感的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表情的知觉、对人格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和对行为原因的认知。首先,对表情的知觉作为酒店从业人员尤其是跟顾客接触最多的岗位员工,应该让自身的感知觉敏感起来,在服务的过程中,注意观察顾客的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和言语表情,通过这些信息可知觉到顾客的情绪、态度、意向等,从而准确的提供使顾客满意的服务。其次,对人格的知觉方面,主要应该学会的是热情,许多研究发现,热情还是冷漠在对人的人格知觉中,处于中心位置是中心特征。因此员工的热情服务会给顾客留下温暖又深刻的印象。再次,这样的优良工作品质也会促进酒店员工与顾客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上下级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增强员工对人际关系的知觉。最后,人际关系的知觉敏感有利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搜集和选择的信息进行整合,对他人进行判断和推测,形成有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从而完成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 (三)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我们的工作生活质量,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我们怎样对待工作,工作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顾客和同事,顾客和同事就怎样对待我们。如果你的工作态度是积极乐观的,那么你的工作环境也会是积极的。所以,注重个人工作态度,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是让自己表现得更出色,更能得到别人认可的一大关键,将对个人日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帮助。 (四)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酒店员工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的员工能够自然的与顾客交流、与同事合作,人际交往态度正确,能有效地利用人际沟通技巧,能够做到宽以待人又不失其独立人格,人际关系范围广泛,与朋友同事的关系稳定和谐,与家人关系亲密。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员工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完善,还能增强酒店员工们的群体内聚力。因此,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酒店员工必不可少的一项职业心理素质。 三、联合 eap 服务提高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 很多酒店都有不同程的“问题”员工存在,每个员工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的烦心事,它们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这些员工分布在酒店的各个层面,虽然数量不多,但对于酒店管理者来说,“如鲠在喉”。作为管理者,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去找出“问题员工”所存在问题根源,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此,eap服务顺势而生。eap,英文准确写法是 employee assistanceprograms,eap 项目是由企业埋单、员工享受福利的专业咨询服务,中文翻译为员工辅助计划,是为员工设置的一套长期的、系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入市场不久就发展成为活跃的企业心理咨询项目。20世纪 90 年代末,已有 90%以上的世界财富 500 强企业成功推出了此项福利。eap 项目不仅能直接疏解酒店员工的工作压力,而且起到了预防性的作用,让员工感受到了酒店对他的关怀,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效减少开支,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也得到了提高。 心理素质论文:浅谈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训练 论文关键词:田径运动员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训练 论文摘要: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运动完成的质量和能否取得比赛的好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田径运动训练时,既要加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又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一、身体素质的训练 1.力量素质训练。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各种体育活动都是由肌肉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力量牵拉骨骼进行运动,跑、跳、投等运动均离不开力量素质。力量素质好,必然地对身体控制能力强、关节的稳定性好,在运动过程中疲劳出现得较晚,可以大量减少损伤的发生,因此它在预防运动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短跑、跳远及跨栏运动中易发生股后肌群拉伤,这主要是由于股后群肌肉力量本身就很弱而在训练中常常又得不到到重视造成的,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大股后群肌肉的力量训练,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股后群肌肉损伤。 2.平衡能力训练。机体的平衡主要是由前庭分析器来控制,如机体的位移、起伏、旋转、加速及空间位置等。而肢体的平衡则主要由本体感受器来控制,如完成动作过程中肢体的位置的控制;跑步时虽然路不平整,但也不会摔倒,也会扭伤踝关节,这正是由于本体感受器的精确控制。但是在受伤特别是关节或肌健受伤后,由于一些解剖关系发生改变,如组织的撕裂、破坏本体感受器装置及其功能也会被坏,从而失去了对肢体位置的精确控制,极易造成再次损伤,而这一环节易忽视,,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平衡能力的训练,一旦出现损伤,除了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一定还要进行平衡能力恢复的训练。 3.耐力素质训练。田径运动损伤中慢性损伤和劳损最为多见,尤其是中长距离项目更要注意。有的损伤虽然不至于让运动员停止训练,但正由于大多数运动员都在此种情况下坚持训练,所以在长期训练积累后会出现难以痊愈的慢性损伤和劳损。中长跑时因膝关节长时间反复曲伸,髂胫束因此而来回地前后滑动,与股骨外髁之间反复磨擦,易导致膝外侧疼痛征候群等,还会引起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甚至骨折;马拉松运动员常发生膝外侧疼痛综合征,胫前肌腱鞘炎及足趾挤压伤。现代研究表明,系统地关节和肌肉力量耐力训练对减少这些损伤非常有效。在耐力训练的结束期还会出现的肌肉酸痛、僵硬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疲劳提高了肌肉感受系统(肌梭)兴奋性,从而使被劳损的肌群处于较长时间酸痛或僵硬状态,这种僵硬如不能及时的消除,就可逐渐积累发展成为慢性软组织损伤。因此,在每次耐力训练的结束期应做一些调整活动以放松肌肉,如:提踵、转体走、放松摆臂、踢腿等使心跳、呼吸趋于平静,使血液向全身分散,这对预防慢性运动损伤大有裨益。 4.灵敏和协调性训练。灵敏、协调素质都是较复杂的运动素质,是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型的完善和神经过程灵活性是完成运动技能,动作协调稳定而且高度自动化,在活动中表现为灵活而省力。在环境条件突然发生变化时,还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来适应新的条件。这就要求神经中枢的机能活动性和分析综合能力高度发展,迅速对情况作出判断,当机立断地完成新的动作。在田径运动中,上肢和下肢的不协调、主动肌和被动肌的不协调、呼吸和用力不协调及人体和器械不协调等都是造成肌肉拉伤的重要原因。灵敏和协调性的改善可提高应激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例如,在跳远、跳高、撑杆跳等项目落地过程中,虽出现不正常的落地姿势,但如果灵敏协调性较好,可以很快调整过来,以安全的姿势落地。 5.柔韧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是预防田径运动损伤的重要素质。柔韧性包括关节活动的幅度及跨关节的肌肉、韧带、肌腱、皮肤的伸展性。关节活动幅度小,肌肉伸展性差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柔韧性练习,可以提高关节肌肉的灵活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抗肌的协调性及紧张和放松的能力,从而减少运动损伤。柔韧素质训练一定要动静结合,如果静力练习时间过长,被拉长的韧带、肌肉恢复时间又不足,不仅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而且还可能引起关节松脱或肌肉松弛,因此,在柔韧练习中必须要辅以摆腿、踢腿等动力性练习。此外,在平时训练中柔韧和力量一定要结合进行,尤其是在力量训练之后更应采用专门的牵拉练习来帮助肌肉疲劳的恢复。 二、心理素质训练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 3.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4.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素质论文: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在传递 科学 文化知识,促进整个人类生存与延续方面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在学校人际交往中,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如,善于向学生"示爱",有同情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纵、迁就学生;以身作则,做事有原则、立场。 (三)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不仅是 社会 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生起着仿效作用。教师工作一向复杂而繁重,如果仅仅从 经济 报酬上看是体现不出它的劳动价值。教师劳动价值充分体现在其具有的社会性。一名教师,不论他的性格如何,是否适合做教师,但他心里 自然 明白自己在怎样 教育 学生,能教到什么程度。教师有普通人所有的一切需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但教师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拥有更多的是无形的报酬。那种将教师作为不得已而从之的职业想法,不喜欢教学,随意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或将商品意识纳入教育行为,不专心教学,热衷于有偿家教等,都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陶行之先生曾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这仍是党和国家对我们教师的殷切期望。 二、解决教师工作压力 根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它行业的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我们知道,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 学习 效率;反之,过度的工作压力,即不愉快的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如心悸,神经衰弱,消化不良,沮丧,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工作效率差等。 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 (一)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 教师的角色 内容 随着社会 发展 、 科技 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不断改变。在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更是扮演着微妙的角色。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心 理学 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人等。如,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知识的传授者,就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将教师看成纪律的维护者,就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作家长的人,则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冲突。 (二)自我期望值过大,追求"完美主义"。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自怪、自责,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我校"心理辅导室"在心理咨询中发现,优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超过普通教师,如担心公开课上得不成功;害怕学生在竞赛中发挥不出成绩;拿不准领导、同事对自己的看法等。因此,教师放弃"完美主义"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确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才能在真实的世界里发挥工作的潜能。 (三)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能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 影响 。教师工作若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情绪、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反之,教师若对评价结果不满,担心由于人为的偏差,使自己在评价中受到误解、不信任,,则会产生心理负担,增加工作压力。 目前 ,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有的还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但在评价过程中有两个 问题 需要引起注意:一是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如果以教学优劣作为评价的标准,那么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呢?若以 考试 成绩作为权衡的条件,显然忽视了教师在改变学生的兴趣、行为、品德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不同,学生在学习技能及学习成绩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教师往往忽略或不愿意接受这种差异。凡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感觉:各科老师最大的精力似乎都放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不管这个学生是否有能力学好,不管他对教学有什么样的感受,也不管他还有什么优点和特长,反正考试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直接挂钩。令人欣慰的是近期来许多学校,特别是小学,根据教育部减轻课业学生负担的指示,强调教育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鼓舞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减轻了教师工作中的压力;教师评价的另一个问题是评价方式简单划一;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教育过程。现在学校进行终结性评价,结果基本上体现在对教师的奖惩上,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而形成性评价更能关注教学、教育过程,如教师怎样工作,学生原有的素质水平是否有提高的机会,教师工作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等等。教师评价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最后,形成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还有:学生不良的行为、人际关系、工作负荷、专业 发展 前景等。当教师工作压力太大造成认知、行为障碍时,应进行心理咨询、辅导。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 现代 人从事各项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教师职业压力和身心疾病已受到专家们的关注。如同普通人一样,教师也会陷入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现代教师了解心 理学 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十分重要。 (一)面对现实,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不少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败,导致付出与成功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 教育 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如,教师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处事主观、迅速还是民主、松散。教师的年龄随着教龄一年一年在不断增大,但所教学生的年龄却逐年呈下降趋势。"学生越来越难教"在很大程度上是 社会 变革对学生价值观的改变,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降低工作效率。 (二)促进教师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反之,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俗语说,"文人相轻"是指教师读书多,学识广,容易看高自己,看贬别人。这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已为 时代 的进步所摈弃。首先,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人们一般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对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自身冲动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教师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另外,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必要。 英文 "i am sorry!"(很抱歉!)成为外国人相互沟通时的常用语。国外 研究 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既能了解别人,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己,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三)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 影响 仅次于父母。 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 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 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 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 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年龄越小的学生越 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 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 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如 长期患病、婚姻失败、人际关系不合等,都可能使教师上课无精打采,一旦工作 不如意时,就大动肝火。所以,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 绪,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马卡连柯以自身的体会为教师树立了 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 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示出来。" 人格健康的教师既知道如何工作,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善用休闲时 间纾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懂得寻求 社会 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 总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在日趋紧张、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人们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也为 多元道德价值观所困,必须接受职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 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 发展 的需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 教育 。 心理素质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涵义及其四个主要特征入手,通过对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再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教育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方法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大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征 1.心理素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木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反应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质的内潜性 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还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心理素质表现为一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大学生的外在气质、性格等,并不能静止地体现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完善,只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可见,内潜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这种遗传素质给予心理素质第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很难随环境及大学生品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在大学生经过发展和成熟阶段后,其心理素质水平及结构也已相对稳定,无论是个体努力还是外界环境的强制性输入,都很难改变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的可塑性 除了稳定性外,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成熟阶段,其心理素质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输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不变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时期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结构、符合其社会角色的心理素质水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可以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作四个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这个四个系统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维结构。在这个四维结构中,课程系统是基础,学生系统是课程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专家系统是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的监控与干顶,社会与家庭系统是对前三个系统的辅助和支持,每个系统中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教育途径。 1.课程系统 大学生课程系统包括规范的课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学科渗透教育。可以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题,同时开设心理学、心理训练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的内涵与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知识,以此来引导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其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2.学生系统 大学生学生系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括如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社团组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电影、“心理一角”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把课程系统中输入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内化为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完善心理素质结构。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以专家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个别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由于心理专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权威性,这种专家系统中的活动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专家系统可以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进行监控与干预,使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积极配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4.社会与家庭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是以社会人士和家长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这个系统与以上三个系统不同,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系统之间发挥联动作用,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才能保障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学者们对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参照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性格特征素质教育 性格特征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在自我认知方面,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2)自我调控教育 自我调控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心理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情绪及情感波动较大,使他们了解情绪变化的特点,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点,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4)心理动力素质教育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动机是个体始动和维持活动,并驱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表现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而坚定的人生动机,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的求知与进取,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祖国建设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否则,不论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机制。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绪冲突时,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在心理学上,影响防御机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性别等(本文主要筛选对大学生群体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较为频繁、很少寻求社会支持的年龄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可以选择在大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人际关系的防治与防御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交往恐惧、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不良等现象,甚至会产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独的心理,严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心理防御能力。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新生现象”教育、学习压力防治教育、就业压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 3.创新素质教育 众多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应用、创造新的事物,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素质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 关于创新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高创新力所具有的7种人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状态、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内在动机驱动、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希望得到认可、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努力的愿望。但以上所列的并没有完全概括创新素质的人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创新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即创新初期的原始感情或动机、创新过程中的毅力和独立精神以及创新后的自信(即掌握命运的感觉)或自我超越的想法,同时,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是创新人格的必备因素。 根据以上关于创新能力的理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应具有以下五特征:(1)有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将此进行发散性思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敢于对权威性观点提出疑问。(2)凡事总想找出真正答案。(3)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能耐心听取并接受别人正确的见解,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4)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5)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针对以上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素质水平。 心理素质论文: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提要: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密切相关。心理素质的健康与否,可以带动或制约其它素质的发展。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在学科教学中,教书育人;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3、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 正文: 心理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在个体与客观外界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属性和品质,主要表现在人的智力是否正常,情绪是否稳定,意志是否坚强,反应是否适度,社交是否和谐,个性是否健全,以及能否适应环境等方面,它反映了学生心理的健康程度。它对全面培养优良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里,首先需要探讨心理素质与其它素质的关系。 1.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的关系 思想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它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4个成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相互联系的,组成了品德结构的心理特征的子系统”。 这4个子系统就是反映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4个方面。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1987年曾对60名犯罪少女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她们的心理都不健康。表现为人生观和理想是腐朽和荒唐的,性格和情绪是乖张和多变的,兴趣爱好是庸俗消极的,意志和行为是脆弱和盲目的,等等。这从反面说明心理素质对思想品德素质的影响,也说明二者的关系是紧密的。 2.心理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的关系 (1)健康的情绪、情感有益于感知、识记、思维、想象等活动,可以提高学习与运用知识的效率与能力。反之,则减缓或削弱学生感知活动与能力的发展,增加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的困难。(2)意志在学习与运用知识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一种情况是,智力水平差不多,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谁就能成为优秀者。 另一种情况是,智力虽然较低(属正常范围),但通过意志力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赶上甚至超过智力较高者的学业成就。正如苏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3)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等能促进学生学习与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和获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反之,则阻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美国心理学家罗和麦金农及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戴昭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可见,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有着直接而又紧密的联系,对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 3.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很多疾病,如气喘、高血压、皮肤过敏、胃溃疡等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情绪对身体就有很大影响,积极的情绪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的情绪有损于身体健康。斯顿巴赫就认为“所有的病症都是心身相关的,只是某些疾病比其它疾病有更明显的情绪内容”心理素质不但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身体潜能的发挥也有很大影响。这一点可从体育竞赛中看出来。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甚至于存在一 定差距的情况下,谁心理素质好,谁的体能就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心理训练已成为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质不但与诸素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而且,对这些素质有深远的影响,对这些素质的提高起到巨大作用。 其次,应该探讨心理层面与生理层面、社会文化层面的关系和作用。 1.提高生理素质及开发潜能有赖于心理素质的提高。人的生理素质是先天的、遗传的,但这先天的、遗传的生理素质蕴藏着丰富和巨大的潜能,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开发出来。潜能的开发和发挥是通过心理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从前面谈到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尤其是大脑潜能的开发,更是如此。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脑机能的认识与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大脑潜能的开发和机能的发挥有赖于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为了使脑的机能充分得到发挥,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与教育模式产生了,如柯尔特(corr)的思维训练,科普曼创设的“儿童的哲学”,费厄斯坦提出的工具性强化思维训练,以及我国的创造性思维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金色童年教育等,都是通过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来开发人的潜能。 2.心理素质制约着社会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进行,如同道德教育、科学教育等都是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实现的那样,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也必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由此可见,与生俱来的人的自然遗传素质必须借助于心理过程这一中介,才能不断吸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逐渐实现个体社会化,形成现代人的素质。也可以说,生理层面这一基础性因素与社会文化层面这一导向性因素,是通过心理层面,也就是中介性因素发生联系和产生相互影响的,没有心理层面,生理层面与社会文化层面是不会发生关系的。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做到教书育心。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开发智力上,而且还表现在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即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的培养以及社会心理品质,即情感、交往、处事等品质的培养和熏陶上。教书育心中的育心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心理品质和社会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熏陶。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有显在的,有潜在的。显在的,如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很容易看出来,而潜在的,如学生人格、情感等是潜藏着的。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科学知识可以重新学习,而良好的人格却很难重新学习。传统的教育观只重视显在的影响,而忽视了潜在的影响。教书育心就要求通过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环境育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它也适用于心育。校园文化的心理环境或氛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静态文化心理环境,如校容、校貌及各种设施设备等对学生心理会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是动态文化心理环境,如班风、校风等对学生将产生更大影响。良好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要动静结合,形成一种整体氛围,创造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影响之中,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3.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心理辅导教育课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心理辅导或指导活动课,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演说、游戏、访问、填表及观看影视节目等活动形式,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4.建立心理咨询室与心理咨询箱。其目的是加强辅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心理素质论文:浅谈小学体育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全新的教育,它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们教体育这门学科的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体育知识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在体育这门学科的教育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树立自信心,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人们常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从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对他们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受到鼓舞,心理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在愉悦的状态下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平时上课时如果我们在课堂多说上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而自信就是力量,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样就有可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通过情感投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有一广告词:“双赢源于沟通。”这句话富有哲理,它告诉了我们沟通的作用与重要性。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体育教学中同学生思想情感的沟通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思想感情”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变被动为主动,让消极转化为积极,让学生沿着教师正确思想感情的线索去修养品德、学习知识。我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浓缩了以创设情境来启发思想感情、用体育明星激发思想感情、拿体育项目来抒发思想感情。 三、加强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由于体育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总体来说,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所涉及的内容很广,影响心理素质发展的因素很多,因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方法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以上只是本人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正确与否恭请指正,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让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有一个全新的发展、有一个更大的进步,让这一天地更宽阔。 心理素质论文: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问题及策略 [摘 要]在知识经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业的艰辛和快节奏的生活给渴望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年轻大学生们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也给他们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本文主要从学校、社会、家庭等因素来“透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 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 心理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业的艰辛和快节奏生活对每一个人,尤其对渴望获得知识和能力以获得未来发展先机的年轻大学生们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与此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本文主要从与大学生联系最密切的几个外在环境因素来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教育缺乏连续性。子女考上大学以后,相当部分家长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忽视了子女的心理成长。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教育既是以往各阶段教育的延续,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家长配合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家长也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调节和保健工作。 2.缺乏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为了升学,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一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心理。可见,学校和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家庭关系不稳定。由于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家庭不和或者父母离异的比例逐年增加。这些家庭矛盾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情绪,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方向。 (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会环境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微观层面呈现日趋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正处在中西文化交汇、多种价值观冲突的年代。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取向的选择,他们时常感到茫然和困惑。再者,社会环境的多元化淡化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热情,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利益为半径的生活规划。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对精神层面的淡漠、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已经使部分大学生变得狭隘而自私。 2.社会环境的竞争性。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在自谋职业和多种渠道就业的新形势下,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学校的就业对策和措施不到位,再加上社会和就业市场本来就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引发出许多与就业相关的心理和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的教学秩序以及大学生的正常学习。 3.现代科技的发展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娱乐和交往方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对求知欲极强、辨别力弱、缺乏辩证思维能力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聊天、打牌、户外运动等活动已经不多见,许多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玩罢游戏就睡觉,同学之间也很少沟通和交流。有的学生还因此荒废了学业,成为“迷途的羔羊”。 (三)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高校扩招所带来的负面问题。最近几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几年。大学生的人数由十几年前的每年几十万人增长到现在的四百多万。但是,扩招也给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硬件资源,如教学大楼、实验设备、学生公寓等,只要有资金,一两年就可以建好。但软件资源,如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则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积淀。在教师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如何能到位?当学生的身心健康出现问题时,怎么能得到及时解决呢? 2.校园里的贫困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贫困和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是校园里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同在一个班,有人用钱大手大脚,追求“卓越时尚”的现代贵族生活,而另一些同学却交不上学费,生活拮据,常常省吃俭用,还要四处勤工俭学。虽然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更容易忍耐,但更容易让人产生复杂的心理压力。金钱问题成为贫困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矛盾之一,毕业之后的贫困在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而生活中的光明是否会降临?何时才会来?正是这些消极悲观的心态,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3.学习、生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中学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陌生的面孔、轻松的课程、自由的氛围都使大学生在生活、思维及行为方式上要做出调整和改变。但是,部分学生由于自身与环境变化的脱节,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矛盾和冲突,出现了 “大一现象”:①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②缺乏自我再认识的能力。③失去再次提升的动力。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不明确,缺乏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疲于应付考试,难以主动适应新环境。 此外,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学习氛围、课程设置、教师素质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4.心理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进行思想、知识、价值观交流的重要场所。然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真诚的心理沟通,学生与老师之间也缺少心灵沟通。这样的心理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当学生发生心理障碍时,不得不把矛盾、困惑、愤怒等情绪压抑在心里,一旦爆发,就会使一个人的行为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 (四)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 1.积极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大一新生入学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为整个大学阶段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个体差异,在对群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础上定期举办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讲座,充分利用校刊、墙报、广播等传播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同时,还要通过讲座、讨论等方式,提高教师、辅导员等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心理环境。 2.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心理咨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学生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卓有成效。但心理咨询工作往往有些滞后,学生出现了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之后才来着手解决处理。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及规律,高校心理咨询应把工作重心往前移,以预防为主,同时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解决学生在各个成长阶段所产生的冲突,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内在潜能获得有效发挥,个性品质实现和谐发展。随着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的迅速发展,心理咨询、网络咨询、心理讲座、职业生涯辅导等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网络覆盖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推进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发展。 3.心理素质教育对象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为目标的心理素质教育立足于大学生的健全发展,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所有大学生的认知、个性的发展。随着大学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推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将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心理辅导和帮助,实现整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一起共同努力,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改善大学生的生存环境,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和预防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才能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成长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 心理素质论文: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 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学校和班级要经常组织和举办一些诸如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手抄报等文化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就会使学科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二是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同时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 三是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活动设计要多样化,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学生通过这些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举办定期讲座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为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问题咨询和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信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断、分析、解释、评价,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施。因此,教师要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好本班学生的心理档案。此外,将心理学常识引进课堂,让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对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 5.动员家庭和社会,共同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情,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心。学校可通过一系列措施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如以家长、学校的名义聘请心理卫生专家讲授心理卫生常识;利用家长会的时机适当进行心理卫生宣传,督促家长协助学校共同解决子女的心理卫生问题。学校从主动沟通、争取支持的立足点出发,积极加强同校外有关机构的联系合作,共同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坚决抵制不良社会诱因对学生的侵蚀、毒害,确保广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沿着“四有”新人的道路健康成长。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1.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自信,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达到某种目标的乐观、充分的估计。拥有充分自信心的人往往不屈不挠,奋发向上,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成功。良好的自信心对一个人成就事业十分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是以名人为榜样帮助其认识自我、培养自信。教师多举名人成功的例子或多让学生阅读名人传记,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经常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二是鼓励学生多与自信的人接触交往,不断强化正面心理,坚持“我能行”、“我很棒”、“我能做得更好”,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三是指导学生确定恰当的目标。目标太低容易实现,不能提高自信心;目标太高不易实现,挫伤自信心。所以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指导学生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 2.要在平时加强培养自信 学生培养自信的方式很多,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团队活动。从活动的内容、形式、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克服事必躬亲的做法,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才会越做越好,在锻炼中不断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