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素质教育论文:幼师英语课堂中素质教育的方法 摘要:从多种教学方法的大融合讲解英语知识———让素质教育融入课堂;设疑问难、渐入佳境———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动手动脑学英语———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方面对英语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进行探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师范学校;英语;素质教育;方法 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主要以课堂为主,因此,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好坏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而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英语和其他学科一样,肩负着提高全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任务。那么,英语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呢? 一、多种教学方法的大融合讲解英语知识———让素质教育融入课堂 英语的学习离不开词汇、语法和句子的学习与掌握,但是一部分学生正是由于这些学不好或者学不会最终导致英语兴趣的消失。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根据学生接受程度和实际教学的需要,实行多种教学方法的大融合,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例如,运用多媒体这种现代教学工具来演示全球变暖和臭氧层遭到破坏对气候的影响,把一些专业的词汇和现象直接结合起来讲解,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体验和感受现代虚拟技术,引起学生记忆单词的兴趣,并深切地理解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影响。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爱护自然、保护地球的强烈愿望。再如,教授新的语法知识的时候可以使用编口诀或者顺口溜的形式。如放在名词前的形容词的位置,有一些规则,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个口诀“县(限定词)官(外观大小等)行(形状)令(年龄)色(颜色)国(国籍)材(材质)”,或者让学生记住这个顺口溜“美小圆旧黄,法木阅览室(abeautifulsmalloldyellowFrenchwoodenreadingroom)”,并举出几个相关例句让学生进行翻译,学生很快就能够掌握并使用了。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口、笔头练习、测试、听写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二、设疑问难、渐入佳境———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 所谓设疑问难、渐入佳境就是将某节课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查找资料、积极思考来解决问题。教师可通过问题抛砖引玉,让学生思考回答,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教师也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加以解决,学生就可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学习课文“Fes-tivals”时,设置几个问题:(1)What’syourfavouriteseason?(2)Whatfestivalshappenduringyourfavouriteseason?(3)Whichtyp-icalactivityorfoodpeoplewilldoineachfestival?(4)Doyouthinktoomuchmoneyisspendatfestivaltimes?Whyorwhynot? 三、动手动脑学英语———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家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部分学生感觉英语难学的主要原因是“语法知识太多太碎,记不住语法”。细细探究一下,我们认为不是语法难学,而是学生从小就接受了一种依赖老师的学习模式,老师在课堂上教一点、学一点,喂一点、吃一点,从不进行思考和总结,离开了老师这个“保姆”,他们就不知所措,一无所获。在英语课堂教学上,我尝试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例如,讲到“ThePassiveVoice”这一个语法知识点,动手整理出课文“Festivals”中的几个重点句子:(1)…theMid-AutumnFestivaliscelebratedbyChinesepeopleallovertheworld.(2)Traditionalmooncakesareusuallymadewithbeanpast(.3)…lanternswerelittocelebratethepoweroflightoverdarkness.(4)Intheolddays,dragonboatraceswereorganisedonlybyChinesepeople.接着,我让学生动脑思考总结出“被动语态”的用法:如果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谓语动作的发出者,而是该动作的承受者,即表示“被……”的意思;被动语态的结构:(1)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为:be+动词的过去分词;(2)被动语态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上面句子包含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两种时态);(3)如果需要说明动作的发出者是需要用“by+动作执行者”引出,如果不需要说明,则可以省去。 四、结束语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对学科教学提出的重大要求。要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作为教师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教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对老师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他们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全面发展的前提。 作者:袁满 单位:河南省潢川幼儿师范学校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幼师在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1)美术教育的概念: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有生命和情感的,它可以作为幼儿的“第二语言”,幼师基于幼儿教育的特点、原则,结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和教育规律,以各种美术活动来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美术创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审美鉴赏能力。[1](2)美术教育的特点:①培养目标: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画家,而是通过这种幼儿比较喜欢的益智活动,传授他们学习方法和灌输一些基础的价值观,丰富其感性经验和审美认知。[2]②判断标准:幼儿美术教育的关键不是看孩子是否画得逼真,而是通过幼儿的画,来窥探其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情况。③成长环境:幼儿的美术表达能力深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幼师可以通过美术了解幼儿的内心,及时与家长沟通,为幼儿成长携手共创优良环境。④牵引性:美术教育综合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锻炼其表达能力、感悟能力、计算测量能力、观察能力等,它可以将自信、快乐、健康灌输到孩子的综合能力当中,为后续的学习、生活的素质教育打好基础。 二、美术教育渗透素质教育的方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幼儿开展美术教育是为了让其成为开启孩子思想、情感、能力宝库的钥匙,所以要基于孩子自觉、自愿、自发的基础之上,因此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是先决条件。第一,幼师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视觉和思考角度,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绘画方法、色彩搭配来激发其作画兴趣;第二,就是要“寓教于玩”,从脑生理功能开发来看,大脑左半球是记忆、语言、计算、书写、逻辑推理等智力活动的控制中枢,右半球是视觉、知觉、身体协调、情感等神经心理功能的控制中枢。幼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孩子的认知经验积累,充分开发孩子的各项智力水平。(2)模仿只是方式,创新才是目的。幼儿美术教育的重心不是技能的传授,而是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依据“泛灵论”的儿童心理特点,幼师组织美术教育时,应该尽可能地少设框架、模式或要求,让孩子们尽量在无拘无束、相对自由的氛围下作画,要让幼儿的画作完全是其自由想象,主观情绪的反应结果,多鼓励、少要求,开发幼儿敢想、敢画的创造能力和追求新奇特意的冒险精神和求异精神,让幼儿个性和身心发展顺应自然天性。(3)让美术教育完善幼儿的道德品质。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的表达形式往往可以体现创造者对人、事、物的主观判断和认同。因此美术教育的实质是为幼师引领幼儿人格发展和价值判断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幼师在组织美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让画作体现孩子的心理及心理感受,还应该注意传达积极、乐观的正能量,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幼儿人格,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尤其是城市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父母所有的期望,还有国家赋予的时代使命。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会直接影响一代人的综合能力水平和一个国家的兴衰,在幼儿园教学时期,加强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机制对幼师教学提出的新挑战。 作者:吴旭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西城幼儿园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浅析幼师素质及素质教育 一、重视幼儿教师道德素质的培养 (1)应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幼儿教育事业上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对待幼儿要像对待花朵一样去用心的呵护他们,让孩子感觉到教师的温暖,让孩子在一个到处充满阳光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是人类步入知识殿堂的初级阶段,因此作为幼师一定要抓好幼儿教育工作,不断地探究幼儿的心理活动及行为特征,认真地针对每一个幼儿进行实时性教育,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去接受新鲜事物,认知新鲜事物。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对新鲜事物的认知的求知欲。同时在幼儿的生活方面,作为幼儿教师要想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去对待他们,让幼儿处处都能感觉到像父母一般的照顾,如果幼儿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教师要善于分析其产生悲观心态的原因,给予正确的心灵方面的指导。(2)幼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幼儿的表率。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特别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幼儿做好言语、行为方面的表率作用,让幼儿在人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就能掌握适应未来社会的本领,利于幼儿的成长。(3)正确处理幼师之间的关系,共同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模式不是一个幼儿教师教育一个幼儿,而是集体化教育、集体化管理,即许多个幼儿教师同时教育管理多名幼儿。因此,在集体教育的环境下,幼儿教师不仅要处理好和幼儿之间的融洽关系,更应该注意和其它幼儿教师的协作关系、紧密配合、互相尊重,共同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注重幼儿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不断地更新理念、改变思想,紧跟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通过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来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1)知识的掌握应包罗万象基于幼儿天生有极强好奇心的特点,作为幼儿教师必须要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使自己成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能型幼儿教师,以满足幼儿不同问题答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日常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去汲取更多领域的知识,及时地搜集社会上的一些信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比如通过网络媒体及时地了解社会教育发展的动态,对社会教育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思想上、行动上跟的上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2)应将专业性知识吃准、吃透对于幼儿教育所要运用到的专业性知识,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吃准、吃透,准确地把握专业知识的精髓,使专业性知识能够很好地和教育活动相结合,同时幼儿教师在掌握专业性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升华,总结出较为先进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利于幼儿对知识的汲取。 三、注重幼儿教师能力方面的培养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下述进行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1)善于洞察幼儿内心世界的能力不同的幼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身心状态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为了能使每一个幼儿的身心状态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应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每一位幼儿的行为特征,洞察其内心世界,因材施教,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2)加强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幼儿教师应具备组织幼儿一天各项活动的能力。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只有将幼儿一整天所有参与的活动给组织好,才能利于自己教育活动的开展。幼儿天生具备好玩、好动、好问的特点,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但要完成对幼儿教育的使命,更为重要的是要组织好幼儿的各项活动,让幼儿能在一个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度过自己美好的一天。如果幼儿教师不具备对整个幼儿活动的组织与协调能力,那么整个幼儿集体将是一盘散沙,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基于这种情况,为了能让幼儿在一个轻松、和谐、活泼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幼儿教师必须要善于对教育工作进行合理周密的计划,充分地利用教学活动现场的一切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结合幼儿的喜好,将幼儿融入到整个活动现场中,开发他们的心智,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能力,使幼儿在一个热情高涨的小天地内健康地成长。 本文作者:李婉琪工作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民族音乐与幼师学生素质教育 编者按:近年来,我省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蓬勃开展,广大音乐教师在学课标,搞试点、评优质课等活动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为了总结经验,推动我省音乐教育发展,我刊特开辟了“音乐教育课改专栏”,由贵州省音乐教育研究会协办拟分批分期约请第一线专家撰稿,以便大家交流学习,本期推荐幼师音乐教学与小学音乐教学方面两篇文章,提供广大音乐教师教学参考。 多年以来,幼师的音乐课程一直以声乐、乐理、视唱、钢琴等技能科目为基础,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教学固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民族意识淡化。在学校里,我们不断的在呼唤我们的“伟大民族”、“文明历史”、“悠久文化”,但是不少学生却将本土民间文化视为落后、老土,而将“舶来品”看做是先进、创新: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演唱本民族民歌时往往还会遭到他人的冷嘲热讽。不少学生关心的是“红楼选秀”、“超女的PK”。试问,我们的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多少呢?不得不承认,这些都是民族意识淡化的结果。 2、音乐知识缺陷。首先,幼师的音乐教育通常以强调技能、技巧为主,学生对民族音乐及其相关文化知之甚少,知识面很窄,到工作时甚感知识不够用,很难适应教学工作。须知,音乐是一种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音乐,从不同的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不同的民族气息和文化内涵,正如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们无法理解蒙古草原的长调,因此民族音乐课程为我们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我们从音乐中感受文化,从文化中看待音乐。 事实证明,民族音乐课程对幼师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功能。 通过欣赏民族音乐精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受、体验民族音乐的美。例如在学生不接受来自最质朴、最纯正的原生态声音时,可以采取给学生先听一些具有流行元素的民族音乐的做法,如:《阿里郎》、《小河淌水》,进而再给他们听一些来自田间地头的原生态的声音,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去认同和接受民族音乐,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到了民族音乐带给他们的独特艺术感染力。 民族音乐课程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还融会了相关社会学科知识,使其创造力得到增强。例如在一次以少数民族儿歌为主题的排练中,我从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的历史沿革、曲调特点以及国际影响力等诸多方面进行讲解和分析,并且还邀请一位会苗语的同学现场演唱了一首苗族飞歌,我发现,学生的反映和平时都不同了,课堂变得安静的了、目光也深沉了,最后他们还以苗族的锦鸡舞为元素、配以飞歌旋律,创编了一个舞蹈。这样一来学生通过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进行实践,不仅培养了他们善于思考的能力。对民族音乐有了新的、全面的认识。 透过民族音乐课程,我们不仅可以实现音乐的功能教育作用,还可以以民族音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山歌的传情达意、劳动号子的铿锵有力、小调的委婉含蓄、宗教音乐的严肃庄重,去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直面不同的文化与情感体验,更深层次的剖析自己,从而使他们能够明智地去选择音乐、寻找到已经失落的声音,并把这些天籁之音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幼师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课程的具体实施,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要完善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目的、内容、教材、学时做出明确规定,并且还应该制定详尽、可行的教学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二是要结合地区资源精心选择教材。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长期以来,兄弟民族以他们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辉煌的古夜郎文化,也留下了特色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为我们选择教材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本土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并了解本地区丰富的音乐遗产,领略贵州高原独特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是要变换形式、引起兴趣。可以采取多渠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如欣赏“苗族、侗族音乐”时,可以结合舞蹈创编苗族或侗族的歌舞:欣赏《二泉映月》时。可以结合美术课的知识技能,亲手用水墨画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这样,不仅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根本是在广大的青少年心中播下民族意识种子,幼师学生在不久的将来,都是工作在幼教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不仅承担着教育幼儿的责任,也肩负着培养和影响下一代走出人生第一步的重任,更重要的是幼儿民族文化的教育重担也在他们身上,因此,民族音乐课程不仅是对幼师生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和纽带。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当代幼师对于加强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摘 要:美术教育就是要系统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美学知识和绘画技巧,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塑造孩子行为习惯和认知方法的关键时期,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美术可以直观塑造可视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幼师通过美术形式组织教学,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所以幼儿美术教学是当代幼儿园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一。随着社会对启蒙教育的重视,在幼师美术教学中灌输素质教育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幼师;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关系 素质教育既包括生理元素的健康程度,也包括思维元素的健全程度,它是人在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是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社会文明的重视,也体现了现今社会对幼师的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标准要求。本文将以美术教学中灌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全面分析当代幼师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1)美术教育的概念: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有生命和情感的,它可以作为幼儿的“第二语言”,幼师基于幼儿教育的特点、原则,结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和教育规律,以各种美术活动来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美术创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审美鉴赏能力。[1] (2)美术教育的特点:①培养目标: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画家,而是通过这种幼儿比较喜欢的益智活动,传授他们学习方法和灌输一些基础的价值观,丰富其感性经验和审美认知。[2]②判断标准:幼儿美术教育的关键不是看孩子是否画得逼真,而是通过幼儿的画,来窥探其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情况。③成长环境:幼儿的美术表达能力深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幼师可以通过美术了解幼儿的内心,及时与家长沟通,为幼儿成长携手共创优良环境。④牵引性:美术教育综合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锻炼其表达能力、感悟能力、计算测量能力、观察能力等,它可以将自信、快乐、健康灌输到孩子的综合能力当中,为后续的学习、生活的素质教育打好基础。 二、美术教育渗透素质教育的方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幼儿开展美术教育是为了让其成为开启孩子思想、情感、能力宝库的钥匙,所以要基于孩子自觉、自愿、自发的基础之上,因此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是先决条件。第一,幼师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视觉和思考角度,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绘画方法、色彩搭配来激发其作画兴趣;第二,就是要“寓教于玩”,从脑生理功能开发来看,大脑左半球是记忆、语言、计算、书写、逻辑推理等智力活动的控制中枢,右半球是视觉、知觉、身体协调、情感等神经心理功能的控制中枢。幼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孩子的认知经验积累,充分开发孩子的各项智力水平。 (2)模仿只是方式,创新才是目的。幼儿美术教育的重心不是技能的传授,而是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依据“泛灵论”的儿童心理特点,幼师组织美术教育时,应该尽可能地少设框架、模式或要求,让孩子们尽量在无拘无束、相对自由的氛围下作画,要让幼儿的画作完全是其自由想象,主观情绪的反应结果,多鼓励、少要求,开发幼儿敢想、敢画的创造能力和追求新奇特意的冒险精神和求异精神,让幼儿个性和身心发展顺应自然天性。 (3)让美术教育完善幼儿的道德品质。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的表达形式往往可以体现创造者对人、事、物的主观判断和认同。因此美术教育的实质是为幼师引领幼儿人格发展和价值判断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幼师在组织美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让画作体现孩子的心理及心理感受,还应该注意传达积极、乐观的正能量,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幼儿人格,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尤其是城市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父母所有的期望,还有国家赋予的时代使命。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会直接影响一代人的综合能力水平和一个国家的兴衰,在幼儿园教学时期,加强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机制对幼师教学提出的新挑战。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西城幼儿园)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幼师英语素质教育探析 摘 要:根据学校、学生和专业特点, 围绕素质教育实施这一核心问题,从学生现状、专业特点、课程设置、评价方式等几方面对幼师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探究。 关键词:幼师;英语;专业特点;素质教育;评价方式 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的职业信念。 为人师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个性等,使其在认知、情感、技能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幼师英语教育也必须顺应社会和时展,实施素质教育。 一、幼师学生现状 部分选择幼师学校的学生,英语知识薄弱,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没有毅力和动力,如他们的读音不准,词汇量小,对语法掌握得不准确。由于缺乏英语知识的积累和铺垫,听说读写各项英语技能都很低下,所以英语教学一直处于费时、低效的尴尬境地。 二、 专业特点 任何一种教育的根本目的都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学生自身有更好的发展,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有更好的发展。幼师教育是特殊的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市场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些虽然英语知识欠缺,英语口语能力不强,但他们接受的教育内容较多,开设的课程多种多样,如声乐、钢琴、美术、舞蹈、幼儿文学等。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多才多艺、活泼好动。 三、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中职英语教学大纲》对中职英语教学的要求“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本着学科教学与专业契合,为专业服务的目的,学校英语组在英语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 完善课程设置 在学校总体专业规划“培养对幼儿园有用的教师,教对幼儿园有用的课程,学对幼儿园有用的知识”的统领下,在培养语言素养和语言积淀的基础上,从零级开始,除开设综合英语课程外,增开《洪恩幼儿英语》《幼儿教师英语口语》《幼儿英语教学活动设计》。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与专业紧密结合,与市场高度对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重视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1)发挥英语儿歌的作用。《洪恩幼儿英语》中有大量的幼儿英语歌曲,韵律优美,节奏轻快,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学起来容易。幼师学生本来就活泼好动,能歌善舞,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听几遍就会了,而且效果非常好。这些悦耳动听、节奏欢快的幼儿英语歌曲不仅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改进了学生的语音语调。 (2)改编一些汉语版儿歌。鼓励学生将自己耳熟能详的汉语版儿歌改编成英文版,并将此作为作业布置下去。经过老师批改后,挑选出翻译最好的同学为词作者,再选出唱得最好、最地道的一位同学作为领唱。每周一首,期末汇编成自创歌曲集,每一首歌曲都附有 Written by某某同学、Composed by某某同学这样的信息,这种做法让同学们非常有成就感,也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同时,还可跨班、跨年级举行幼儿英语歌曲演唱比赛。 (3)重视口语教学。从英语教学的特点和专业需要出发,重视口语教学,在口语教学中纠正发音,优化语音语调。我们选用的《幼儿教师实用英语口语》(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书,其中包括入园接待、 教学活动、创设游戏等十个单元,每一单元又包括教学目标、重点句型、主题对话等板块。此书结构完整,编排合理,思路清晰,与幼儿园和幼儿生活场景高度结合,简单实用,便于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表演,有很强的可行性。 (4)搭建平台,提供锻炼机会。以上种种努力和尝试都是为了让学生具备一种能力:胜任幼儿英语教学。我们选用的《幼儿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一书,有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有内容、有方法,有目标、有步骤。以话题、探寻、自我评量为主线,每一话题从案例开始,引导学生去思考、质疑、归纳、总结。实际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五人或六人小组,在阅读、讨论书中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幼儿英语活动设计的原则、方法,总结优缺点,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积极提出宝贵意见,最终形成一个或多个较为完善的教学案例,代表本班与同年级其他班级的优胜者再进行比拼。课堂学得再多,讲得再好,也毕竟是虚拟的、假设的。因为,首先它没有真实的教学对象,其次它没有真实的教学环境。因此,我们多方努力,取得学校的支持,争取让学生走进幼儿园,接近幼儿,了解幼儿和幼儿生活,登上幼儿园的讲台,进行真真正正的实践操作。带着问题去,带着收获回来,再反思,再改进,再实践,如此反复打磨,不断提升。 3.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教学中,我采取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全班评价、教师评价、周评、月评、期评等多种动态多样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总结自己,进而提升自己,是学习策略中调控策略的具体体现。 四、结束语 面对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幼师学生现状和专业特点,只有运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英语教学,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胜任幼儿教育的合格人才。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担负着塑造灵魂、陶冶情操、传播文化的任务。英语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因此,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和实践能力,以素质教育为理念,开辟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幼师观念培养与素质教育方面问题的分析 【摘 要】幼师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完美意识、教育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幼儿完美素质教育的意义、特征、观念、实施方法做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幼师素质;幼儿教育;观念培养 幼师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幼师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在幼儿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这是目前人们对幼师素质教育比较一致的看法。据此,我们可以将素质教育的实质概括成几个方面。 1强调幼师教育的全面性,保证素质提高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幼师素质,因此,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现。在构建教育生态系统时要重视创立幼儿园文化,因为幼儿园文化是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幼儿园的品牌形象。幼儿园文化是由幼儿园的全体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和习惯传统等凝聚而成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文化在幼儿园内部对全体员工和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能增强凝聚力,提高教育效果;在幼儿园外部能对幼儿家长及所在社区以及整体社会产生感染作用。 2强调教育的公平性,保障所有应该得到受教育机会者的权利 促进所有受教育者的发展,尽可能缩小城乡、校际、班级、个体之间的差异,教育面向全体。从这一意义上讲,可将素质教育理解为所有学生都必须达到的目标,因此,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适合全体幼师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幼师。观念的更新是一个持续发展逐渐提高的过程。当今世界关于婴幼儿身心发展和保健、教育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异常丰富,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而不需要从头做起。然而,学习和借鉴是为了提高,这就必须通过实践,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意识。从幼教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借鉴有关理论来解决实践问题,促进改革向前发展。今天,我国幼教领域出现了异常丰富的前所未有的创新成果就是明证。 3高素质的幼儿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 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也就没有幼儿的良好素质。难以想象,习惯于重知识灌输、重技巧训练的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学习素质,只看重一日两节课的幼师能够全面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幼儿园教育自身的素质。 4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幼儿园教师不得不为自身的社会地位担忧,但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家长对独生子女未来的期待,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幼儿园教师理应十分珍惜本职工作,维护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形象。另外,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给孩子生活与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培养幼儿做人的素质,但原则和规范本身不是素质,而是达成素质的条件,幼儿各种素质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成人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常常比课堂教育的作用更大,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来说是具有权威性的成人,她们的举止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幼儿园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她们对待工作,对待同事、家长及幼儿所体现出来的良好的道德修养,将会在思想品德素质方面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5更新教育观念 正如前面所述,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有着丰富的内涵。然而,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观念,然后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从而实现教育的预期目标。因此,对于广大幼儿园教师来说,要想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然后再来考虑幼儿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我认为目前幼儿园教师应有以下素质教育观念:了解幼儿,注重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不应对孩子过早下结论,幼儿园的特色教育都必须以全面发展教育为前提。信任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关心幼儿,让每一个幼儿的身心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鼓励幼儿,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6扩充文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 知识与技能是素质提高的基础,也是素质得以表现的形式,因此幼儿园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提高,尤其应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艺术修养的加强、写作与电教化教育能力的提高等薄弱环节上多下功夫。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7促进身心健康 幼儿园教师的身心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地完成本职工作,而且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构成影响。难以想象,一个喜怒无常的教师能创造出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一个久病不愈的教师能带来勃勃生气。另外,教师对待健康的态度、教师的生活方式等等都会对幼儿发生作用。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幼儿。 素质教育对幼儿园教师的素质要求是高的,但素质具有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因此要求每一位幼儿园教师都具有高素质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理想幼儿园教师素质的研究和追求。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如何提高幼师生的艺术素质教育 摘要:幼儿教育的迅猛发展,对于我们这个新时代来说,已经成为必须去积极面对的事实,本文就如何提高幼师生的艺术素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幼师生; 艺术素质 ;提高 引言:对于在校幼师生来说,要能够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艺术素质最终体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上。这也正是当前教师培训过程中所强调的教师艺术素质水平提高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没有艺术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素质教育,实施艺术素质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艺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保证 当前,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前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艺术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没有经过艺术素质教育的学生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艺术素质教育可提高幼师生的道德素质 艺术素质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因为艺术素质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对美的意识和观念,使学生的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素质教育对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具有启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有助于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变得更加完美和高尚,从而在幼师生全面成才的关键时期内形成科学进步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基础。 (三)艺术素质教育可提高学幼师生的专业素质 艺术修养并非是艺术工作者拥有的“特权”,它是每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在一项由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与美国国家教育部提供资金,历时两年完成的一项“艺术素质教育合作组织报告”中,肯定了接触戏剧、视觉艺术以及音乐舞蹈的学生在阅读、写作、和数学等方面会比那些一心扑在课业上的学生做得更出色,艺术素质教育不仅不会妨碍专业学习,而且能有所促进。 (四)艺术素质教育有利于幼师生的心理健康 幼师生的心理健康是其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素质教育以其独特的力量,对人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以艺术的一种形式——音乐为例,我们习惯心情低落时听听音乐,融入其中,一切的烦恼就会消失。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不同,对人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镇静和降压等作用。以情感性为重要特征的艺术活动和艺术素质教育对人的情感困扰、心里失落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艺术是心灵的情操”它可以使不健康的心理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得以矫正,增加幼师生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利于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二. 高职院校幼师生艺术素质的现状 过于强调艺术技能、技巧的传授与学习,把技能训练作为艺术课程的首要任务,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艺术文化底蕴及审美、创造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过于单一和落后。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讲解和示范的方法,而学生多机械地模仿,而不是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去创造。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由的思维空间。 教学内容不够实用,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艺术教学过分强调教学内容,而且脱离了学生能够接受的范畴,不符合学生自身特点,以致他们产生逃避、排斥的情绪。现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一般都使用艺术欣赏类教材或一般的师范院校艺术用书。单单学习这些教科书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远远达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针对性不强,没有有效地针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特点进行教学,幼儿教师教学面对的是学前小朋友,艺术教学是以玩、学相结合,以感受、体验相结合,以培养小朋友兴趣为主的教育。 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只关注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人为地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分割开来,没有有效的相整合课程资源。 三.如何提高学生艺术素质 (一)加强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 虽然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院校的不同,但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要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构建规范、科学的艺术教育体系;其次,应组织专家组编写、审查、评选出高质量的艺术课教材供学生学习;再次,改革课堂艺术教育形式,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情趣、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指标。 (二)艺术欣赏课程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有机结合 艺术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和有效途径。可以将学生艺术团的表演带进课堂,或者让同学们更多地参与到艺术表演中,将艺术的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活动中体验艺术,丰富课堂。学生所具备的艺术教学能力的培养是高师教育的重要目的,如何更好提高,这还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但值得重点强调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实践。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 (三)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校园的艺术文化构建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艺术活动;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开展艺术活动的场所,让学前教育学生在美的环境和氛围中陶冶情操、开启心智。 四.结语:教育教学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从以上问题出发,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幼教事业,就应当从幼师艺术素质的发展入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展我们的幼教事业,这样才能发挥每个基层幼师的能力从而达到整体的发展。培训与合理的制度也从侧面确保了幼师个人艺术素质的发展。总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生涯中不断努力,不断进取,要勤于学习,严于律己,让自己的个人艺术素质进一步得到成长。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幼师学生培养中的科学素质教育 摘要:目前的幼教工作中非常重视艺术教育,而忽视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原因是幼师在培养过程中就存在重技轻理,科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很低,且无系统性,造成了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合理解释幼儿提出的问题.我们应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人,作为幼儿教师也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所以在幼师学生的培养阶段应注重科学素质教育. 关键词:幼师教育;物理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实践性;创造性 幼儿科学教育是培养21世纪科学人才的基础工程.作为幼儿园应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为今后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我认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是提高幼儿园科学素质教育的一条好途径.作为一名幼师学校的物理教师,如何培养幼师学生的科学素质来适应时展的需要,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平时教学中,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直在口头强调这门课多么重要,学习的目的怎样,学生都有腻烦心理,你说的越多,学生越是不以为然.只能将目的性教育渗透在点滴的教学活动中.虽然学生都知道以后的职业是干什么的,但学习的被动性很强,尤其是幼师课程比较多,并没有像中学课程有主次之分,很多学科只学一年,学生感觉是忙得像陀螺,晕头转向找不到北.如果她们不明确各种学科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的话,在学习时就会有一种懒惰思想,目标将放在只要通过考试上.我在进行幼师物理教学时,经常将所教的知识与幼儿园的案例相结合,让她们自己体会所学知识的重要性.经常与同学进行交流,如何处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情况,让她们自然而然明白在这一阶段物理学习的目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性教学 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如果我们在幼师的培养过程中就让她们参与实践活动,不但能使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快速进入角色,还能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焕发新的风采.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改变传统的教学阵地,将课堂扩展到了教室或实验室之外,增加实践性教学.例如,在“平均速度”教学中,我们在操场测各位同学跑步与竞走的平均速度,让她们寻找平均速度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动量与冲量”教学中,同学们进行比赛,让一只生鸡蛋从同一高度落下,同学们可以借助不同器材,从鸡蛋的完好程度来判断谁获得优胜,从实践中获取动量与冲量的知识.在“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时,我是这样教学的:先布置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双拳难敌四手”与“四两拨千斤”的现象,再请学生上台表演.(如不成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先请两位大力士并排站好,让一位小个子同时与两位大个子拔河,体会“双拳难敌四手”,再让两位大力士拔河,一位小个子在中间呈丁字状向后拉,先让学生猜测小个子能否拉动两位大个子,再让学生来演示,从而让学生体验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自己去找理论来分析所出现的现象,从而解释“四两拨千斤”的问题.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将非常抽象的合力与分力问题具体化后,降低了学习难度,又增加了物理学习的趣味性.这些实践性教学,我体会到在幼师培养阶段开展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科学活动是实施幼师科学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培养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 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往往非常广阔,小朋友们没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所以可以适当培养小朋友的创造意识并激发创造动机.俗话说:“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缸水”.一位富有创造意识的教师肯定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意识的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对幼儿创造意识的培养重在鼓励,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多提问题,不怕困难,大胆想象,激起幼儿创造欲望和勇气,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我们在幼师培养阶段就注重创造意识和创造动机的培养的话,我们将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幼师,为幼儿阶段就能启迪科学思维培养基础性的人才. 因此,在幼师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发挥创意,让教学成为有趣又有效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能力.例如,我在“电阻定律”教学中,利用电阻的热效应,发现测电条变色的原因,并引导学生考虑能否设计变色更明显的变色条.在“电与磁”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教室与宿舍里安装风格不同的电磁继电器来装扮.在光学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幼儿感兴趣的光学实验:有的同学设计了彩虹实验;有的同学设计的是漂亮的肥皂泡;有的是自制万花筒……培养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通常比较能达到“教”与“学”的目的,当然创造出创意的能力也需要在教学中培养,作为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所感兴趣的问题,还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方能创造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内容和形式,才具有独创性.因此创造意识是在知识厚重的积累和沉淀下,充分发酵后瞬间博发的现象.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加入激发学生的创造元素后,能使教与学达到双赢.让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重学生各方面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一名有创造能力的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幼教工作者.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寓素质教育于中职幼师舞蹈教学之中 摘 要: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提高中职幼师学生素质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本文论述在中职幼师舞蹈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重点论述在中职幼师舞蹈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在学习舞蹈技能的同时,通过榜样、合作、实践等手段,提高幼师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 幼师学生 舞蹈教学 素质教育 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素质不佳的人将望而止步,而品德、智力、体质、审美和劳动技能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将日益受到重视。幼师学生素质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国家的命脉。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中职教师的使命。 舞蹈大师美晓邦先生说:“舞蹈教学属于一种美育。舞蹈艺术的教学是培养学生体、智、德、美身心并发的一种美育活动。”舞蹈是情感艺术,不仅能陶冶性情和品格,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于是在舞蹈教学实践中,我为学生提供巨大的想象和表现空间,把素质教育融入舞蹈教学中。让学生在“舞蹈”中强身健体,在“舞蹈”中塑造品质,在“舞蹈”中培养创新素质。 一、塑造学生良好的体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中职幼师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没有接触过舞蹈。体型的美固然有先天性遗传的影响,但不是决定的因素。舞蹈基本功的训练能弥补人体的先天不足。幼师学生是未来的老师,良好体态是必备的条件。幼师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此时正是矫正体型的不良因素与培养优良体态的最好时机。在舞蹈教学的形体训练中,我尽量避免身体某一部分的训练,不仅有头、手、足、胸、腰、背、臂、腿的动作训练,而且有蹲、旋转、跳跃的训练,还注重让每节课教学内容和形式富于变化。对于初学舞蹈的学生,首先我强调形成正确的直立感(抬头、挺胸、收腹的正确体感)。其次,我加强腰及开臂训练,它能促进学生胸部的健美,还能改变抠胸、驼背的不良体态。最后通过压、踢腿控制,跳跃及腰背力量训练,消耗学生不合理的脂肪,保持背脊正常的生理曲线,改善学生身体不良因素,从而矫形健美。另外,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眼部训练,这要求学生做到手到眼到、眉目传情,使学生不仅解除眼疲劳,而且眼睛炯炯有神。还要注意学生呼吸训练,舞蹈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自然呼吸,它的频率是不平均的、是自由的,它时长、时短、时稳、时急,而且有韵律、有节奏、富于弹性,因此它能使学生心、肺得到按摩与保健,从而增强体质。舞蹈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注重提高学生修养和气质。在幼师舞蹈教学中,我不仅仅局限于要求学生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而且鼓励学生想象,这样能使舞蹈动作熠熠闪光。如在训练学生“兰花手”时,引导她们想象“兰花叶子修长,嫩绿优美”,“射雁”要想象“技弦拔”前的劲儿,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做到动作准确,合乎规范,而且体现出优雅、舒展的人体美和动作美。 经常让学生欣赏好的舞蹈作品(如CCTV舞蹈大赛作品),使学生从舞蹈音乐中感到旋律的美,从舞蹈动作的队形感受到变化的美,以及舞蹈服饰服装和道具的美,丰富了学生协调美、造型美及空间美的知识。每次分组创编让学生互相点评舞蹈表现情况,大胆谈谈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该如何追求美。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和美的欣赏能力,而且使学生内心世界更加充实,气质和修养得到较好的提高。 二、创造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 1.树立榜样,用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1)人的素质是在活动中获得的,并最终形成内在稳定的品质,素质教育的劳动成果凝聚在学生的心灵上,是由教师的教育观点、态度、品格、行为等决定的,学生随时随地都会用自己敏感的眼睛观察教师的一言一行。 (2)教师以自己的行动向学生展示由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客观过程,就是学生自然接受思想教育形成优良品质的过程,于是我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尽量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学生的榜样,用热情感染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用言语激励学生。 (3)对于学生点滴进步,我会在教学中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对于学生的不足给予宽容并加以积极耐心的引导。树立榜样,不是树立“跳得好”的榜样,而是树立“有进步”、“认真刻苦”的榜样,从不冷嘲热讽,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眼神、语调、微笑、亲切的言语得到鼓励和爱,从老师身上感到一种期待力量,把它转化为学习动力。这样,学生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得到增强,良好的学习、生活态度也萌发了。 (4)在舞蹈教学中,我注意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与和谐关系,这种平等与和谐表现在师生、生生的互相了解,互相支持和帮助的融洽关系,不再是那种“教师权威”、“师道尊严”的教学关系,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自立、自主地学习。 (5)课堂教学以正面鼓励为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一个人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是性格成熟的标志,拥有充分自信的学生往往比较好强,奋发向上,比一般学生更容易获得各方面的成功。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言语,尽量使自己的言语、教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而消除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以及学生因自身条件不足而引起的恐惧自卑心理,班上林清虾同学,柔韧性十分差,多次向老师表示像想放弃学习,我告诉她说,你一定行的。于是每节课我都有意表扬她,她练功更认真,慢慢地,她的柔韧性明显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强了。 2.采用小组学习方式,以强带弱,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是指有几个人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合作能力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也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舞蹈教学是一种集体性教育。首先在舞蹈基本功训练过程中,我通常以强带弱,友伴学习(两人一组)进行基本功训练(如腹部训练,采用两人拉大锯,按摩师的形式)。一方面避免了基本功训练的苦役感,另一方面使学生快乐学习。还有通过两人一组学跳交谊舞,让学生掌握基本舞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而且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同学们更加活泼开朗了。 其次,在学习完一种民族舞蹈的韵律动作后,我都会让学生分组自选音乐并进行队形及动作创编。在小组合作中,初次合作有的小组也会产生矛盾,如意见不同,性格不合,等等。其实我每次都会默默地观察每组同学的表现情况。对于学生出现的矛盾,不足,我会耐心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确引导,从不训斥。让学生懂得如何与人协商合作,这样学生能在合作中显示出友爱,能在合作中相互激励,在合作中互相学习,比学赶帮的良好学习氛围也逐渐形成了。 三、开展学生的立体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造之人。” 幼师学生将来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只有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而教师创新意识及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与塑造,所以必须把每个学生身上巨大的创造潜能挖掘出来。培养创新人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东西层出不穷,原有的知识、观念也需要不断更新。一个学生无论怎样拼命学习,也不可能学完今后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面对这样现实,最有效的对策,就是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舞蹈动作只是舞蹈的物质材料,材料需靠人来掌握,缺乏创造素质的学生只能墨守成规,充其量是复制人的成品,但无论你复制多好,如果没有自己的创新、个性特色,则你永远只是一部复印机。我们重视开发创造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是衡量舞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所以舞蹈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教师必须为培养开拓、创新的人才竭尽全力。 1.自主创编舞蹈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自由空间,让学生亲自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其理解力和创造力。教学是教与学,学是主,教是为了学。教师只能提供条件,只是帮助促进,而不能灌输,更不能替代。例如,在学习民族舞蹈时,我改变以往舞蹈的教学方法,不让学生成为“复制机”,而是首先让学生观看舞蹈录像,了解舞蹈的风格、特点、韵律及所表现的意境,等等,其次再学习汉族舞的基本手位、脚位及基本动作,接着学习在基本动作演变之后的舞蹈动作,最后提供音乐,让学生分组编排学习合上音乐,并把舞蹈表现出来,为今后舞蹈创编排打下基础。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十分感兴趣,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商讨确定动作及队形。 2.即兴舞训练 通过即兴舞的训练,让他们辨别音乐的性质、特点,并加以启发、引导,尽量使音乐与舞蹈动作统一,避免“两张皮”现象。让他们在即兴舞中自我发挥、自我发现、自我检验,在检验中调整自我,从而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真正成为创作主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发展了。 3.舞蹈节奏训练 节奏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而舞蹈中动作的节奏常常是以音乐旋律的节奏为基础的。在舞蹈课上,我有意识地在日常基本功训练时,改变以往采用的基本训练的音乐(因节奏不够鲜明,难辨其性质),因为学生的节奏感不强,不能随音乐节奏合拍训练,于是我选择节奏鲜明、生动活泼的儿童歌曲作为基础功训练的伴奏音乐,使学生感受2/4、3/4、4/4拍子的强弱不同,使学生从能感知强拍达到能听辨乐曲的拍子,并随音乐节奏律动。教授新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听音乐,听出音乐的节拍,能辨别是几拍子的,从而抓住音乐的节奏和律动,最后学会按教师要求合上音乐。在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运用启发引导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有意识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空间。如“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样?”让学生寻找答案。自己找规律会有新的发现和创新,学会举一反三,思维自然变灵活、敏捷了。在舞蹈动作训练中,要求学生根据舞蹈音乐的特点,依据情感表达需要探索肌肉、节奏、力度、空间等的变化,通过多重角度的变化寻找新的动作,从而达到对现有动作规则的超越和突破,让学生看到身体运动的本来面目,认识到动作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规则系统,促使学生发挥创造性。另外,为学生的舞蹈选择伴奏音乐或根据一段音乐进行编舞创作时,注重为舞蹈选择恰当的音乐或依据音乐的节奏特点、风格流派、民族背景等编配出适当的舞蹈动作,这也需要学生运用音乐知识,发挥音乐感受力才能很好地完成。因此舞蹈训练当中的音乐不仅成为伴奏和单纯的背景,而且能提高学生舞蹈技巧和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出学生内心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舞蹈能量和创作的灵感。 舞蹈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我们要充分发挥舞蹈教育的神奇功能,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到底,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培养一代新人的重托,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社会有用人才。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如何建构适应幼师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科学教育的发展,幼儿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在幼儿师范学校,数学是一门重要的文化课程。如何营造一个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使幼师生不再害怕数学,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本文主要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幼师培养 数学学习 教学设计 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幼师专业的理由是认为幼儿园教师在能力上只要达到能歌善舞、能说会画的要求就可以,对于理科知识的运用,幼儿教学中根本用不到,尤其是数学。实际上,当今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高质量要求,说到底是对教师高素质的要求。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不断改革的形势,教师还应具备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而要对幼儿施以科学的数学启蒙教育,幼儿教师更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数学素养。 一、幼师生数学学习的情况分析 1.当前幼师生的学习特点。 (1)幼师生的情况概述。目前,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幼师学生几乎都是女生,而女生性格较为文静、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从而导致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其次,幼师学校招收的学生,其文化课成绩普遍低于高中学校招收的学生,学生的数学基础可想而知。此外,受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幼师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使幼师学生摆脱“数学难,怕数学”的心理是摆在每一位幼师学校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2)幼师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由于生理、智力、非智力、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师女生囿于自己的思维方式,适应不了数学学习提出的越来越多的要求,在数学学习中困难较多。其逻辑思维易受习惯性思维(以固定和习惯的模式为主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因而离自然科学领域所需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差距;在解决自然科学问题时,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对具体场合的依赖性较强;在思考问题时,喜欢用个别表示一般,依赖直观形象的材料进行思维;习惯于用现成的知识解决问题,而不善于分析事物并揭示其规律,因此显现出思维具有表面性;在分析性的归纳、概括等方面的能力较弱,难以在需要高度智慧的自然科学领域里有所突破。这些智力及学习上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幼师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2.当前幼师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1)幼师生数学课堂的听课质量不高。笔者发现,在课堂上,幼师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通常在上课后5分钟至下课前10分钟。在学习由逻辑推理、演译、计算等构成的数学内容时,注意力经常发生转移。 在数学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可以将他们分为三类:第一类,积极参与型。该类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应,学习主动性高,把课堂看作学习交流的主要场所,他们对学好数学的信心很足;第二类,依赖型。该类型学生在学习上按部就班,对教师的讲授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过程中偶尔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原因是其思维的持久性较差,他们对学好数学的信心不够坚定;第三类,流离型。该类学生在上课时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讲授内容不感兴趣,原因可能是曾多次遭受学习挫折,对数学失去了兴趣,自信心较弱,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甚至歧视或厌恶数学。 (2)幼师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强。 第一,学习方法有误:幼师女生受生理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相对薄弱,对问题的反应也较缓慢。在学习方法方面,受能力的局限性影响,女生比较注重基础,喜欢做基础题。但解综合题的能力较差,更不愿解难题;上课记笔记,复习时喜欢看课本和笔记,但却忽视了上课听讲和能力训练;注重条理化和规范化,按部就班,但适应性和创新意识较差。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第二,数学能力薄弱:幼师生数学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对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幼师生在运算能力方面,规范性强,但运算速度偏慢,技巧性不强;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善于直接推理,条理性强,但间接推理欠缺,思维方式单一;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直觉思维敏捷,表达准确,但线面关系含混,作图能力较差;在应用能力方面,“解模”能力较强,但“建模”能力较差。因此,要注意发挥学生的长处。 二、幼师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对于刚入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教学时采用统一进度,势必会造成大多数学生的“负积累”。笔者通过对幼师生数学学习情况的分析,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学”与“如何教”。根据数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课堂教学: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的交往和相处中,教师不能固守成规、摆架子,而应该放下身份,走近他们,并与他们平等相处。比如,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可以带着良好的心情去组织课堂教学,而学生也因为喜欢上了生活中的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对上课产生兴趣。 2.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制定出了一套方法: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使之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从而达到易于掌握和为将来打好基础的目的;另一方面,针对在每一个班中都存在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生较少和较弱的现象,笔者采用了分层评价的方法,给他们以肯定,使之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以减轻学习的困惑,从而在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下,以一个知识点的掌握调动对其他知识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实现“期望效应”。 3.丰富教学手段,提升知识的趣味性。结合学生的特点,可在新课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或联系生活实际,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另外,还可结合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变教师抽象的讲述为直观演播,可以真实地再现或模拟事实情景,以特有的表现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结合幼师学校的特点,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追求高难度。对于目前使用的教材,笔者认为学生“上课能听懂,作业能独立完成”就可以了。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兴趣不高,且受到了“数学无用论”的影响,往往轻视数学学习,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技能课的学习上。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编制“套题(知识性,技能性)”、“类题(基础类,综合类,方法类)”、“变式题(变条件,变结论,变思想,变方法)”,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剖析,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就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学生通过独立解决问题,还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只有在正确的、先进的师生理念指引下,综合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充分考虑诸多教学要素,才能提高幼师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浅论幼师地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 思想素质教育,其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等等。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育。地理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中必然蕴涵着丰富的思想素质教育因素。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把思想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地理知识中去,把思想素质教育作为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思想素质教育在幼师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作为幼儿师范学校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思想教育价值,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地说,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想素质教育可达到以下目的。 1.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地理学科本身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在加强国情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地理教学,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工农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树立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地协调的发展意识。 幼儿师范地理教材内容是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的,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协调”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教育。通过地理教学,学生能明白资源、环境的关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认识到不能用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去取得短期的经济效益;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人与自然必须相互支撑,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地理教学更要使学生明确目前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只能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当今世界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3.使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具体化,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地理教学内容中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与外力、板块的张裂与碰撞、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资源开发与限制、人口增长与控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保护等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再如流星的坠落、四季更替、潮汐的形成、地震的产生日食月食、雷鸣闪电、山崩海啸海市蜃楼、彗木相撞、宇宙黑洞等自然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社会上流行的所谓“2012人类大灭亡”、“闰月之年有大灾”、“彗星的出现预示国家有难”、“十字连星警示世界末日来临”等谣言,都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臆造。在地理教学中可结合这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识别事物、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破除狭隘的地方主义思想,树立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信息的社会、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任何国家要求得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环境提供的机遇。诸如欧洲的债务危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南极大陆和海洋资源的开发、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世界和平的实现等都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单靠一个国家和地区是不能解决的,需要全球的合作和国家间的协调。中国实现现代化也同样要参与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引进国际现代化的科技和管理方法,广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打破闭关锁国的思想。立足国际、放眼世界,树立国际国内两种政治观、资源观、环境观,为日后参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打好思想基础。 二、思想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教师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是实施思想素质教育的前提。 思想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一切教育思想、教育计划都需要人来实现,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地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地理教师首先应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要融会贯通地理解教材、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还要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当前地理信息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开阔知识视野,充实地理内容;其次应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影响深远;最后,不仅要有强烈的敬业爱岗精神,还要有较高的理念修养及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样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改革教学方法,深挖思想素质教育素材。 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能完成的,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深挖思想素质教育素材。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的人口”一节时,教育学生,我国人口有13亿多,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人一多,衣、食、住、行都紧张,年轻人升学、就业也困难。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理解了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出路,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同时也看到长期的人口政策给我国带来的老龄化问题。又如讲“我国的疆域”一节时,重点介绍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国。通过介绍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国土及丰富的资源等,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则重点强调台湾、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2)把现代化的一些教学手段引入课堂,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使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智能的条件。在教案设计中不仅要考虑选择有利于思想素质的教学内容,还要选择有利于思想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直观生动、形象地把一些思想素质教育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3)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如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搞一些有关环境、资源、人口、旅游等社会调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地理素质。 3.改革考试方法,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 任何一次考试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考试的级别越高,学生的这种感受就会越深刻。应当意识到,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考查,还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极好机会。应该通过试题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受到一次教育。假若试题能在知识、能力考查的基础上,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人生观、环境道德观及国情等方面的深刻教育,那么这样的试题,不但体现着教育者的睿智及其所付出的心血,而且试题将发挥多方面功能。通过考试如能使学生受到一次心灵的振动,它的意义将是一般知识、能力考查所无法比拟的。 三、思想素质的教育的形式 由于地理学内容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思想素质的教育又具有现实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体现地理教学活动的特色,可采用多种形式。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形式当然不只是老师讲授,还可以师生讨论,做试验,看录像等。应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恰当地渗透资源、环境、国情内容。 2.社会实践。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或调查。如人们的生活或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某要素的影响,对人群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当地一些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验等。为加深感受,还可要求学生写出观察记录、调查报告、保护环境建议书或小论文等。 3.专题报告。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可有计划地请环保、城建、计生、环卫、乡镇企业的有关人士,以及工人、农民或学生自己,就当地或某一单位某一方面地理问题作专题报告。 4.学生活动。 班委会或团支部组织的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地理教师可以协助班委会或团支部向学生活动渗透地理思想素质教育内容。例如,开展“世界环境日”、“地球人口日”、“世界水日”等纪念活动,“美化校园及美化家乡环境”活动,组织学生办板报,举办与相关的演讲会,成立“环保监督岗”,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当然,还可采用一些形式,如开展“我于地球”“我们的祖国”内容方面的辩论会,组织学生举办环境知识竞赛,开展“我与环境”征文活动,等等。 总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地理作为一门基础知识学科,应主动发挥其思想教育的功能,融思想素质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创造新的教育优势,不断强化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论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出五年制高职特色 几年来,在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专业设置多元、灵活 1994年,13所五年制高职共开设45个专业,绝大多数是工业类专业,并且都是各校的特长专业,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采矿技术、矿山机电、矿山测量专业,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力机车、铁道供电专业,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飞机电子设备、航管雷达、发动机维修专业,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海洋船舶驾驶、轮机管理、公路与桥梁专业等。1997年新增的8所五年制高职所开设的专业依然承袭了这一特点,如湖北省轻工业学校的啤酒酿造专业,山东省轻工业经济管理学校的皮革制品设计与制造专业,成都水利发电学校的水电站机电运行专业等。 经过几年的发展,五年制高职的专业有了很大变化。据20__年不完全统计,各地五年制高职专业在类别上更趋多元化,除工业类外,还增加了艺术类、植物生产类、环境生态类、医药护理类和复合型专业,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苏绣设计与制作、雕塑设计与制作专业,盐城卫生学校开设的药剂专业,重庆万洲农业学校开设的植物保护、特种作物栽培专业,苏州农校开设的现代园艺、现代农艺专业等;复合型专业如盐城卫校开设的社区医学、影像诊断学专业,淮阴电子工业学校开设的电子元器件工艺及设备专业,常州化工学校开设的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重庆民政学校开设的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高层建筑电气工程专业等。 有的学校还开发了一批面向社会的专业,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运用、机电技术专业,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自动化专业,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管理工程专业,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电子工程专业等。 二、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公共课改革方面,根据《课程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及《关于编写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的指导意见》,六门公共课教材的第一册已全部如期出版,20__级新生已开始使用新教材,这一套教材从形式编排到课程内容体系均有较大突破,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生反映这套教材给了学生充裕的选择空间,内容也比较新,提高了学习兴趣。 专门课的课程改革,已落实了10个大类高职专业课教学开发的任务,制定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建筑结构》、《土建力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数控机床与编程》、《塑料模设计及制造》、《冷冲模设计及制造》等10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各校还通过教学录像、CAI课件等先进教学手段,展示了互动式教学、生产现场教学、模拟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将教学改革从教材建设向教学方法推进了一步。 德育课方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一书,已经出版。 三、实践基地建设趋向多功能,并逐渐向企业拓展 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都将实践基地建设作为办好高职的基本条件,1997年,共投资1.5亿元添置实践教学及训练用设备,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实践基地。近两年,继续稳定地投入资金,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如南通航运学校购置了万吨远洋教学实习船;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 学设备价值1900万元,学校自建江湾实习电站和飞来峡大型实训基地;盐城卫生学校投资200万元引进日本东芝B超、电子显微镜、500毫安X光机等先进教学仪器设备;徐州师范大学技术教育学院平均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高职实训设施建设,建成自动控制、单片机与PLC、数控加工等实验室;苏州农业学校积极争取资金,扩建校园艺中心和农艺中心实习基地,建成60个蔬菜花卉生产大棚、12个无土栽培蔬菜大棚、3个鲜花生产连栋双膜大棚和1个电脑全自动控制铝合金玻璃温室。为加强实践能力,他们采用分班承包、分组挂牌、责任到人的方法,让园艺专业的学生承包校园艺中心的大棚。学生依据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直接参与制定生产计划、播种育苗、栽培等整个生产周期的管理及产品销售、售后养护等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消化理论,丰富知识,增长才干。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已基本形成,单一的“先理论后实习”的做法已被边实践边授课、讲练一体化、生产与实训相结合等多样化的做法代替,实践基地建设逐步向产教结合方向发展,并向校外企业拓展。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设有由江苏省教委与法国巴黎教育局联合创办,以法国巴黎时装学院、法国力克系统公司为后援的“江苏中法时装培训中心”;常州工业学校所属华丽丰实业总公司,成立了纺织厂、服装厂和宾馆,也是学校服装设计与管理、产品设计与加工工艺、纺织品整理与测试、装潢设计等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办产业现有厂房1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0__多万元,有实习车间15个,能容纳25个班、1200名学生同时实习,工厂开发出机车门锁、机车齿轮罩、电力机车配件等拳头产品,仅机车轮缘喷油器就创汇23万美元;苏州农业学校的园艺中心还承担了省级新品种、更新工程的重点课题,其唐菖蒲种球繁殖和切花栽培技术,基本解决了世界四大切花在长江下游就地繁殖、反季节切花栽培和防止退化等技术问题,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采用仿真形式建立数字地震台网实训基地,设有数字地震观测、数字地震信号处理、地震数据传输模拟网及数字地震信号传输等几部分,兼备了数字地震台站、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及数据传输部分的功能;南通航运学校从英国引进目前世界先进水平的180°三维视景操作模拟器,并充分挖掘教师的科研力量,与国内有关科研院所合作,研制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大型轮机模拟器等13种模拟器,可以再现真实环境中不易出现的船舶碰撞、搁浅等危险场景,突出了岗位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训练结果的可评价性;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CAI以制做多媒体软件为主要业务,开发出DF7机车柴油机结构及原理、客车整车发电车工作系统、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等80余套多媒体教学软件,销往三门峡、洛阳、西安等现场站段;广东机电学校与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广州五羊本田摩托车有限公司等建立了稳定的实训基地。 教育教学论文:小学年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年,我校将继续在全县教育“4315”工作思路的指导下,围绕“走好每一步、快乐每一天”的办学宗旨,根据第二批党群教育实践活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一总要求,对照“四面镜子”和“三严三实”标准,全校至上而下大力改进工作作风,按照学校“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关注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出发点,从细节入手,抓实做好“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改能力;关注教师成长,培养教师魅力;抓好行为细节,养成良好习惯;关注教学全程,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校园安全,提高防范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工作。 本学年学校要努力创设互助合作的教研平台,完善互助合作的教研机制,建设互助合作的教研团队。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改水平。 1、围绕五个着力点,强化教研组建设。(1)配好一个“领头羊”:选择有良好思想素质与过硬业务本领,精细组织能力与踏实工作作风,有勇挑重担、钻研进取、热心服务的教研组长,并坚持对其培养和管理。(2)制定一套严纪律:建立切实可行的教研组建设规章制度并细致落实,构建一系列内外工作制度,比如开展名师大讲堂、新老互助传帮带、课堂观摩、比武交流、课题引领带动、总结反思等活动。(3)培育一种教研风“以教带研、以研促教。重点培养教师提前计划不断修正、不拘形式自觉强化、读书学习积极进取、集思广益善教勤思、课题带动新老互促等五种习惯。(4)形成一股凝聚力:积极团结组织老师开展文体活动,让大家在参与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会意,在会意中凝聚。同时借助集体学习探讨,实行集体备课,提高教研组的凝聚力。(5)营造一片文化气:营造教研组成员共有的健康的行为规范体系、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以及生活方式。把教研组日常工作上升到文化层面,鼓励各教研组结合自身的学科文化特点,从而创造性地提出本教研组发展的文化愿景。 2、建立完善的教研组制度。(1)教研组长负责制:教研组长对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研究负责,要做到“八个必须”,一是必须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计划;二是必须有效组织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研究性活动6次以上;三是必须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与会课,抓实“备----讲----改---讲”备课环节;四是必须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五是必须以实践课为着手点,认真组织练课活动,每学期听课指导15次以上;六是必须积极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每学年带领全体人员完成至少一项课题研究任务(教学中的困惑);七是必须组织教师对本学科教学质量进行分析,组织好教师教学评比及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八是必须组织教师完成好学校安排的其他事情。(2)组员“五个尽量”制:一是课后尽量写反思;二是每月尽量写一份学科试卷;三是每月尽量写一份教学案例;四是每学期尽量上一次公开课;五是每学期尽量写一篇论文。(3)活动“明确制”: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有分工、有记录,全员写好备课笔记与教学反思;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有计划、有记录、有小结。 3、围绕教学困惑进行校本教研。必须从八个方面入手:(1)坚定“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2)教学有激情,以创造师生互动,上好每一堂课;(3)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要做到少而精,保质保量布置并及时检查验收;(4)“辅优”、“补差”工作两项同等重要,要在教师评价中显示;(5)考试组织和考试结果的分析,不仅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6)贴近课堂贴近学生开展教科研活动;(7)小组合作的有效化、精细化;(8)校本教材的开发。 本学期学校应该积极创新“教科研”的土壤,为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成长提供服务,提供引领;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1、包年级领导及教务处、教研室必须从4各方面入手引领教师的教科研活动。一是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和教师一起“观课”、“议课”,打成一片,成为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对教师的“教科研”的积极性的一种促进;二是积极营造“教科研”的氛围。带头进行“教科研”,做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使自己成为有思想的领头雁、领路人。三是追求“教科研”的实效。必须与教学中的困惑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和发挥其积极效果,走“实践----理论----实践”的不断提高之路,使教师尽快成长。四是抓好“教科研”的习惯养成。从“教科研”的常规为抓手,开展“公开课”、“集体备课”、“小组合作”、“教学案例”等活动,形成学校独特的“教科研”风格和模式,不再把“教科研”活动当成一种痛苦的事,而当成一种习惯和享受。 2、学校从五个方面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1)树立教师先进榜样,认同教师人格楷模。各年级各教研组涌现出的思想好、水平高、成绩优、贡献大的优秀教师要作为学校教师人格的榜样,当作教师人格的楷模。(2)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发挥教师人格力量。严格要求教师,让其真正发自内心、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美好品德咋学生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3)丰富教师文化底蕴,强化教师人格根基。教师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掌握信息化知识技能,能熟练驾驭优化的教学手段,能灵活综合地运用教育学、 心理学的知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快速高效地学习,同时还要让教师清醒地认识谁不及时充电,不继续学习、不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就会被淘汰。(4)开展教师实践活动,促进教师人格升华。要求教师自觉加强各方面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努力使自己成为优秀的、有魅力的、新型的教师。(5)培育教师健康的心灵,完善教师人格品质。一是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二是要求教师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三是要求教师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四是要求教师扬长避短,有良好的个性;五是要求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六是期望适度、步步落实目标,体会成功的快乐;七是要求教师培养多种兴趣爱好,提升思想境界;八是要求教师营造和谐的家庭生活,使生活既平凡又充实;九是要求教师生活作息合理安排,并予以一定强制性,劳逸结合。3、给青年教师成长的时间。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多给青年教师(新教师)“浇水”、“施肥”。学校要为其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创造肥沃、和谐的土壤,以促进其尽快成长“开花”。学校要给其“浇水”、“施肥”,要给其“担子挑”,让青年教师承担公开课,给其一些培训的机会,给其“找师傅”等等,只要是“水”和“肥”恰当的“浇”与“施”,年轻教师们一定会尽情地吸吮养分并“开花”。二是给年轻教师提出一些“金点子”。包年级领导或者教务处、教研室的负责人与年轻教师搭成“帮扶对象”,对教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诚恳地进行沟通,指导教师处理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以促使他们早点“开花”、“结果”。三是要给年轻教师的成长“保驾护航”。针对年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失误”,不仅不能过分地指责和批评,还必须为其“保驾护航”,帮助他们勇往直前,放开手脚去干。但要给予其思想引领和方法指导。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细节、每一种习惯都不是简简单单就可养成的,需要用一个个细节累积、一项项工程来约束教育。所以巧抓学生的细节管理就成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1、少先队工作必须抓实。政教处和少先队大队部要有计划安排,重检查落实、从细节入手、用“巧”字当头,扎扎实实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抓实每周“三个一”活动,即一周一次升国旗活动,各辅导员和学校领导的讲话内容必须和学班级学生出现的一些坏习惯、坏恶习紧密结合,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其分清是非、懂得好孬。一周一次主题班队会活动。各班辅导员老师一定组织好这项活动,不要让其他课程占用。活动内容应该针对各组在上周的主动学习上、活动秩序上、放学回家上、维护公共设施上、打扫卫生上等等的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总结、批评,并对有违纪行为的小组进行“处理”,组长还要表态下周应该怎么办?活动形式应该是在辅导员的监督下,由班干部组织进行。一周一次“雷锋”中队外出活动。由高年级每周两个中队到社区、到公园、到街道等公共场所进行捡垃圾、打扫卫生、除草等活动。少先队大队部一定要在出发前让学生理解活动的内涵和意义。其次是“红领巾广播站”常变常新。从内容上要以学校身边的素材为核心,坏的典型进行批评,好的典型进行表扬;从形式上要寓教于乐、通俗易懂、小观众不燥不烦;从技术上要革新、与时俱进、愈做愈好。第三抓好一日两放学和两操活动。想办法让全体班级学生做到整队做操“快静齐”、进出教室有秩序、上下楼梯不拥挤、放学途中有规矩。第四是其他活动常抓不懈。小歌手、小主持人、小舞蹈家、书法、绘画等活动抓实抓好,校外的其他少先队活动踊跃参加。 2、行为细节要让学生明白、接受、乐意去做。政教处和少先队大队部应该把学生在校必须养成的行为习惯从细节处入手,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让学生明白怎么去做。比如全体学生在学校要做到“六个好”:排好桌、走好路、扫好地、做好操、写好字、说话好。每个好的内容必须让学生明白怎么去做。如对“走好路”的要求是:校内走路慢慢走、轻轻走,上下楼梯靠右走;课间文明休息、不追逐、不奔跑、不在走廊、过道上嬉闹、跑跳;集会上操排队“快、静、齐”。放学途中排队整齐,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另外,力求让学校、班级刻板的“规范”变成学生爱唱的歌、爱读的诗、爱看的画等等,这样小学生就乐意去做。 3、行为细节需要让学生自主管理。让每个学生达到自律是习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自律也需要一个他律的过程,让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督促。所以政教处和少先队大队部可以实施学生“三级自主管理(班级、年级、少先队部队部)”以督促学生的言行。 一是班级自主管理。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班级管理岗位,如负责课桌排列的、负责扫地的、负责文明用语的……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为班级服务的热情是一般说教很难达到的,其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得以提升。 二是年级自主管理。各班级小督察员在年级组长的指导下,每天关注各班的教室卫生、课间记录、文明用语等等。比如小督察员时而提醒同学不要在走廊上跳绳、时而弯腰捡起粗心同学落下的纸屑……一旦发现问题大的就向所在班级进行友情提示。 三是校级自主管理。校级自主管理更是学生施展才华的好地方。学校大队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象检查组、纪律检查组、两操检查组等各司其职,引导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 4、引导家长关注学生行为细节。学生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利用多种途径,如向家长、社会宣传养成好习惯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取得家长与社会的支持,督促学生养成好习惯。一是在家长会中就孩子的行为细节问题进行探讨,要求家长首先规范自己的行为细节,在家做孩子的表率,促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发展;二是班主任每学期必须对班级20%的学生家访2次以上,并做好记录;平时经常与家长针对学生在校情况进行交流;还可以邀请家长来校参加班队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达到其教育目的。 教务处是学校服务型的基层管理部门,负责学校一切有教学有关的事务,也就是教学过程管理。教的过程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教师要注重备课、设计教学;认真上课、组织教学;加强辅导、延续教学;重视作业、补充教学;注重考查,检查教学。学的过程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要注重预习、了解知识;认真听课,理解知识;搞好复习,巩固知识;加强练习,运用知识;系统总结,掌握知识;注重实习,形成技能。学校教务处必须在关注教学全程、提高教学质量上搞好服务。 1、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模式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框架。首先,教务处根据国家、省、市、县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标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足开全课程,科学地编制课表,教师严格按照课标进行教学,不得任意增减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 其次,教务处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教学工作实施性计划,既有常规性的工作安排,又要有突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具体措施。教科研室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务处教学计划制定教科研计划,选定教科研教改课题,并安排好教研活动,积极组织好个年级组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教研组必须根据学校教科研计划和本组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性工作计划。各位任课教师必须根据学校工作计划、教务处教学计划、教科研室工作计划,在领会课标、熟悉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实际基础上制定所任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各班班主任老师根据教务处教学计划、政教处工作计划制定出班务工作计划。 2、踏实做好常规性工作 一是学期初的常规性工作:重点是做好开学开课的一切准备工作,保证学期如期开学上课,迅速地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包括排好四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校历和各项活动总表,这是教务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是期中考试前的常规性工作:重点在于抓好各科教学计划,学生活动计划的制定与落实,修订有关的规章制度,检查教学进度,检查教学质量,召开教师会议,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反映,推进教学工作全面走上正轨,并组织期中复习和考试,形成教学上的第一个高潮。 三是期中考试后的常规性工作:重点抓好期中考试总结,配合校长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教务处和教研室要搞好重点学科的教学质量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与此同时,教务处要细致地做出期末工作安排,形成教学上的第二个高潮。教科研室要组织安排各学科教研组进行全校性的教研活动和教学观摩及经验交流;教务处还要科学安排好教学常规和少先队各项活动有序进行,做到忙而不乱,各有发展。 四是学期末的常规性工作:重点是组织期末考试,搞好总结,为全校的质量分析提供素材和数据,组织班主任认真填写好家长通知书,组织好教师的工作总结,积累评选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材料;做好本学期教师、学生的考评工作。 五是对教案、作业常规性检查。按照校历安排有目的、定期不定期对全校教师的教案、作业批阅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每次检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及时总结,好的表扬、差的批评。 3、强化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管理包括教师备课、教师上课、批阅作业、差生转化、学习成绩检测和评定等环节,必须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则。 教师备课。坚定不移地走好“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备课制度,并逐步完善;由各教研组积极讨论、发挥智慧、形成精品,由学校教科研室检查验收,由学校包年级领导参与管理。各教研组成员要克服懒惰心理、克服消极心理,形成集体备课的良好氛围和凝聚力。 教师上课。课堂教学是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每位教师都必须上好每一堂课,完成教学任务。上课必须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必须改变观念和行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二是必须使用通过教师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四学一构图”课改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不断发展完善;三是必须培养学生的10种学习习惯:(1)上课前先预习习惯。(2)课堂上专心倾听习惯。(3)养成在课本上勾、划、记习惯。(4)学会用脑表达习惯。(5)先复习后作业习惯。(6)常归纳后梳理习惯。(7)不举手有序发言,善于表现自己的习惯。(8)养成善问敢辩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习惯。(9)自查、自评、自集。(10)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四是必须养成课后写反思的习惯。上课结束之后,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找出阻碍课堂教学效率的症结,不断在课堂上改进教法和学法,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作业的批阅。要求教师必须关注作业的有效性、科学性、创造性,作业内容要精选、训练要灵活、题型要多样、难易要适度、题量要适当,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业批改要及时,教材范围内要求的作业,必须全收全改;调节教学与导学案等辅导教材作业,可采取学生对改、互改、教师面改等方式,对多数学生中出现的共性错误应给予讲评;拼音、写字、写话、日记、作文、演草等作业,必须要求学生规范书写,养成“快、净、好“的习惯,教师要养成批改符号清楚明白规范、评语恰当中肯有指导性。 差生辅导转化。根据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基础比较差、接受知识不快、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上不去的情况,各科教师必须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学生有个性差异、智力多元化原则进行教学;二是坚持对学困生课堂知识课外补充的延续教学辅导;三是坚持辅导及时、耐心、主动,不仅辅导学习内容,还要辅导学习方法;四是坚持培养其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考试分析讲评。单元考试和期中考试后教师应进行考试分析,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所带学生的均分、及格率、优生率在年级名次排列看自己所在位置;二是及格率差,说明差生多,优生率差说明优生少;三是比上次的考试成绩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联系教学情况,从辅导差生、转化优生等方面认真查找原因,以便以后改进;四是根据学生完成试卷情况,看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课标规定内容的掌握程度,认真分析原因,帮助学生查缺补漏,提高成绩。 4、抓好教学工作的考核评价工作 教学工作的考核评价重点是教师和学生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素质。重点考察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狠抓师德看是否胜任教学,狠抓教改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二是按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包括内容有:学生管理、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教改能力、培优转差等评价;三是按照教师工作绩效、教学效果、教研成果、培优补差、学生进步成果、教师自己的经验成果、研究成果等的评价。 学生的评价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新生报到后进行诊断性测试与评价,了解学生的水平,确定好教学起点,制定好培养计划;二是利用测试、考试、实验、考查、作业等形式进行形成性评价,控制教学进程、掌握教学进度;三是通过期中、期末考试以及一些操作性考核进行终结性评价,全面地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四是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包括行为习惯评价、知识与能力评价、身体素质评价、审美评价、劳动技术评价等。 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本人,对学校的安全工作都负有教育、管理、保护的法定义务,而这些法定义务其实就是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校园安全细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给小学生提供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 (2)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等安全管理制度是否有明显疏漏或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3)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是否符合国家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 (4)学校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是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是否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5)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是否采取必要措施。 (6)学校是否违犯规定,组织或者安排小学生从事不适宜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 (7)有特殊疾病不能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应当知道是否给予必要的重视。 (8)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并是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9)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是否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犯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 (10)学校和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在管理、组织小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是否进行必要的管理、告戒或制止。 (11)对小学生擅自离校与学生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学校发现或者知道,是否及时告知小学生的监护人。 学校政教处(安全教育处)必须从细节入手,采取多项措施,防范学生受到伤害: 一是进行防范意识教育。从两个渠道入手:防范意识教育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全体学生主题教育大会等活动中。要求学生时时有安全意识。 二是建立有效责任制。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制度,谁值日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谁上课谁负责、谁出事谁负责;在意外事故处理时,必须按“谁遇上谁处理、谁有效谁处理”的原则进行。把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看成是学校整体工作,人人都有义务处理,之间不应相互扯皮,延误对意外事故的解决。 三是健全学生安全情况汇报制。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管理,让”安全“小干部负责班级学生每日的到校情况,向班主任汇报,并对学生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作出告诫,还要及时宣传提醒同学们在校的安全和上下学的安全。 四是进行应急措施教育。学校应针对一些可预见性的、经常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育。大到安全避险、疏散演练,小到人工呼吸、烫伤救护、针灸等安全救护,增强教师的防范能力和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五是定期检查学校的各种安全措施:(1)开学日对学校的各级各类设施进行大排查,保证开学后师生的安全;(2)在假期对学校各类设施进行维护,特别是保证学校汛期水道畅通。 六是建立学生健康状况调查制度。学校在开学初必须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如既往病史、药物过敏、体质)、以及学生的家庭状况、心里承受能力等进行调查,掌握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等。 七是建立学生安全巡视制度。当天的值日教师必须召集学生在活动时的安全,特别要注意学生到校和学生离校者两个时间段的安全。 八是建立校外活动监护人签字制度。(1)上下学途中是学校无法监控的时间段,要求监护人必须规范学生行为,所以要求家长签字。(2)在开学初,学校将拟在该学期可能进行的校外活动汇总在一张表上,要求其在征求意见上签字,这样风险就由学生监护人和学校共同承担。 九是建立作息时间及时通报制度。学校有义务向学生监护人及时通报学校的作息时间,特别是对作息时间可能提前或延后的特殊情况,更应及时通知,以便让学生的监护人明确自己的责任时间,从而对其管理和保护。只要学校将学生上下学的时间地通知学生的监护人,学校本身无过错,那么学生在上学和下学的途中发生的伤害事故,学校都无任何责任。 十是进行法制教育。定期组织教职员工学习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明确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并将各方面的职责上升到法律义务的高度,从而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检查自己的工作,树立防范学生在校事故发生的法律意识,形成教育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教育教学论文:英语教育教学观之浅谈 一、更新教学理念,关注动态过程 行动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和指导。新课程要求我们广大中职英语教师在落实课改的行动中,必须从学习新课程思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开始,以先进理论武装头脑,以先进思想指导行为,以先进经验解决困难,以先进案例激发动力。然而与普通高中英语教育不同的是,中职英语教育的根本目标取向在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活动为抓手,以发展为根本”,我们必须基于这一目标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将课改行动贯彻落实于平日课堂教学行为的点滴之中,尤其应当关注教学活动的动态过程,及时把握机会,合理捕捉细节,努力挖掘资源,巧妙渗透新课程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真正实现“学生本位”的目标追求。例如教学《What’stheweatherlike?》一单元第二课时,本课重点是学习对话,进行听说训练,在操练环节我让学生根据当天天气情况,利用本课所学单词和句型,自编一个情景对话,鼓励用上以前所学的词汇和引入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还及时把握了对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适时调控。 二、培养自学能力,着眼终身发展 在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中,英语属于一门基础学科,由于教育性质、动机和目的的局限,许多时候英语学科不得不为学生所修专业的专业课程让路,这是一种无奈的现实,作为教师必须正确地面对和接受。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校用以学习英语的时间相对少了很多,如果只是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去钻研英语,寻找突破,那势必比登天还难,我们不得不引领和指导学生利用更多的课外时间去学习英语,这需要学生具备一种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争取和利用闲暇时间不断补给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英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正如古人所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教学《ThanksgivingDinner》,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掌握much和many,alittle和afew,some和any的区别,对于这一知识点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应该有所接触,于是课上我尝试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三组词的特征和用法,然后分小组进行自学情况的汇报交流,最后由我进行归纳和提示,以上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后的教学中只要学生能够办到的,教师坚决不要干预,大胆放手任其发挥,必然能够收获惊喜。 三、注重语言运用,彰显学科价值 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工具性、交际性和实践性,因此,语言学习在注重知识积累的同时,更应注重实践运用。在中职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当转静为动,化繁为简,少讲精练,以活动开展为载体,以语言运用为目的,贯彻落实“学用合一”的教学原则,努力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大力开辟广泛的教学渠道,积极营造鲜活逼真的课堂情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中职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的客观现状,更要求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注重方式方法的转变,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因材施教,以本为本,以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训练活动的开展为抓手,力求所有学生均能在原有语言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体现出英语学科的教育价值。例如教学《Meetingnewpepole》,新授完毕后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假如刘翔来到我们班,你会如何与他问候交谈呢?自己和同桌准备准备,一会儿我们来交流。情境的创设旨在促使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发挥出语言学习应有的价值。 总之,中职英语教育改革仍然处于摸索和探究阶段,面临的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只要英语教师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敢于尝试开拓创新,乐于辛勤付出,乐于奉献,以科学的教育观指导自身的教学行为,必能为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满足学生的未来需要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效益! 教育教学论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是逐渐把职业技术教育由终结性教育向阶段性教育转变,并树立起终身教育理念,由单纯的就业教育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转变,由培养技能型人才向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转变,由知识型、技能型向创新型、创业型转变。教育理念的更新对职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跟世界教育潮流的重要举措。 一、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全面素质教育新体系 目前,职业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形势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面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职业竞争加剧,职业变化频繁,对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要适应变化的形势。 二是培养目标的重新确定,将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对我们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三是近年来由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新生质量普遍下降,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较大的影响,[,!]需要我们的教学面对现实,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四是由于受长期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教育改革,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树立起现代教育思想。 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改革,构建一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体系。构建全面素质教育新体系,首先要从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教育思想的转变入手,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定位,强化办学特色,突出办学风格,职业教育应具有时代性,时代不同,其内涵也不同。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时展,学生不应只具有狭窄的职业素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掌握,也就是说: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既具有多种技能,又善于与人交往、合作,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学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改革中心,正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教育思想的更新作为重点,明确的提出:教学改革中心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成长的机遇。 根据以上两点,我校构建全面素质教育新体系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搭建基本框架: 1、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学制。中专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施工、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技能专门人才。围绕这个培养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新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坚持三至四年、以三年为主的基本学制,完成中专的学历教育。为了适应这个培养目标和学制的调整,学校制定了《关于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制的暂行规定》,同时,全面修订和调整了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中专培养的目标,强调理论的重心下移,实际的应用上升,使培养的学生更适应市场的需求。 2、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实行灵活的教学制度。教学制度要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树立起服务的意识。坚持推行各项改革措施,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部分时间制教育相结合,逐步实现按照专业大类招生,坚持学分制的实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建立起相近专业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学校应当积极试行双专业主辅修制,积极探索“宽基础,大口径”的教学改革经验,拓宽学生的专业面,鼓励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完本专业课程同时,加学其它专业的主干课程,取得双专业毕业证书。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和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学校需要制定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学籍规定,大胆试行学生顶岗实习制度,让已经完成理论学习、成绩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部分学生到现场顶岗实习,由学校和用人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对顶岗实习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可由用人单位优先录用。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较好地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刻苦学习 的热情。 另外,学校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突出技能培训,坚持职业技能鉴定制度。近几年来,我校一直在毕业生中开展测量工、实验工、施工员、预算员等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在取得中专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二至四门职业操作技能合格证书。 3、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必须坚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必须密切注意并积极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校在着力办好以桥梁、公路、工民建为主体的土木工程骨干专业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专业领域,新开设了城市轻轨专业、涉外工程专业、中英文秘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网络新闻学等多个新专业,同时还在积极研讨论证物流管理等现代服务业的新专业,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和职业分化、变化的需要。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加强重点专业的建设,形成专业品牌。我校“工民建专业”经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铁道桥梁、公路与桥梁专业也在加强建设。 4、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校应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学分制的模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鼓励教师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教材、补充教材和讲义等,开发多媒体课件。 5、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推行学分制;改进和加强德育课教学。在中专学校推行学分制,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学校应当围绕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的原则和要求,认真学习文件,围绕学分制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教学计划,制定学分制试点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起学分制的教学和管理体系,在中专教学中形成新的教学体制。我校作为试点学校,全面贯彻,积极推进,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特别是选修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校全面推行实施学分制,要在保证专业培养的规格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适应社会的多种技能,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探索建立模块化的课程结构,通过学分制,把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具有中职学校特点的学分制,形成较完善的学分制体系,建立完整的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管理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实行专业间的学分互认、参与校际间的学分互认,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思想政治素质是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德育课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学校应当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刻都不能削弱和放松。在德育课教学中,要突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和艰苦创业思想的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加强美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创造良好的文化气氛。在德育课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改进方法和手段。 6、加强和改进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教育,并且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文化基础课教学要强调必须和够用,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都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应当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连接、相融通、相适应。学校应当加强主要专业现场模拟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设立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体的施工实习基地。在教学中应当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教学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 二、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决定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加强教师队 伍建设成为加快学校发展的一个十分关键而重要的环节。 学校必须始终坚持并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新进教师要从普通大学本科优秀毕业生中挑选并进行必要的考核。对于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要组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并经过考试。所有教师均应持证上岗。对于新教师,还应实行见习指导制度。近几年我校共接受了16名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从有关单位引进了4名中青年教师,全部实施了导师指导制度,签定师徒协议,对他们进行教学教法的指导。 为适应职业教育需要,学校应当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律师等职业资格的统考,对于获得通过的教师,应当给予必要的奖励。去年以来,我校教师中共有16人参加考试,已有5人通过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施工现场实践锻炼和到国内外进修,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要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我校已先后有16人报名,有11人被正式录取,提高了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近两年来,学校有7名教师晋升高讲,有8人晋升讲师。同时,学校还要建立和完善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制度和教师职务评聘考核的激励机制,奖励在教学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 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当要求每个教师在新学期开始就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填写申报表。教师在此过程中要钻研每一环节,选择合适的方向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开展问卷调查、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研究 报告、论文等等。教育研究部门要负责规划、指导、规范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教育科研是一项艰苦、细致工作,为了保证教师查阅文献,收集信息,学校安排图书馆提供相应的服务,合理优化配置图书资料,增加教育类报刊的比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学校应当采取奖励和激励措施,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编撰教材,撰写教改教学论文和专业技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我校制定相应的《科研、学术论文、教材著作以及教育、教学等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对于在教研和学术活动中有突出成果的教师给予重奖,并且与职称评聘挂钩,对于推动教科研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开展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估是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措施。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正确、客观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学术风气浓厚的氛围,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评估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坚持按照方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运行。当前,我校已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把这个体系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并且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估。其评估结果在各个层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任课教师学期自我总结分析制度,对于促进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应当要求任课教师在每学期期未考试过后,要对自己所教课程的考试考核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找出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使教师不断地总结和提高教学水平,保证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既互为前提,又互为条件。我们要有长期坚持、不断付出艰辛劳动的思想准备。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当各项改革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时,一个全面素质教育的新体系就基本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就会在新体系中跃然凸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品质将在整体上得到大幅度提升,我们将迎来职教事业真正的春天。 教育教学论文:英语教育教学的思考 英语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始,作为英语教师,我认为应以平常的心态勇敢面对新课程改革,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民主的教学态度,新颖的教学方法实践新课程。目前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如何用现有的 教材体现新课程理念,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去体现新理念 ?我想,最重要一点是观念上的转变。教师的观念决定并影响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效果,也决定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兴趣,更是决定高中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所以我们必须从传统的教学观向现代化的教学观转变。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法转向师生双边,学生多边合作互动的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重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及师生的亲情合作,学生间的社会互动。只有观念转变了,才有教学设计与课堂效果质的变化与飞跃。 对于我们英语教学来讲,教学内容主要是词汇和阅读教学。传统的教法是教师一讲到底的传授式。课堂上一言堂,包办代替。 阅读教学只重视段落中语言点和语法的讲解, 一节课有时只讲一两个小自然段,而且没有学生的任何参与活动,完全是被动的听或作笔记, 这种情况和新课程改革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英语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以下几点是我对英语教学的粗浅的看法 。 一、课堂应由教师单纯的分析讲解转向多元的任务与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上。教师精心备课,利用多种媒体和方式组织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获得能力。 二、突出活动,师生交融,师生互动,培养情感交际能力。我们可以以开展各种活动为载体,以情促知,引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尽量排除受教育者的心理障碍。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亲切的话语及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交际能力。教师头脑中有了学生意识,开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创造 一个融洽的,和谐的,活跃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 三、教学中要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体。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变换课堂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交给学生的应当是一把打开宝库的金钥匙,而不是金山和银山。应使学生形成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四、注重培养文化素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此, 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如果一个人只学语言不学文化,那么他很难学好该语言。加强词汇、语法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个民族的文化中有什么概念,这个民族的语言中就会有什么词汇来指代这个概念。 基于以上对英语教育教学的理解,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模式。 以培养基本技能来提高英语素质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确立: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已使英语获得了国际通用语的重要地位。联合国有关文件提出,21世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为母语、一门外语、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历史原因和互联网的广泛利用,英语成为各种国际场合的主要工作语言,也成为国际科技交流的主要语言(据统计,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同时也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言。因此,各国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 都在强化和改革基础教育其中外语,特别是英语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模式理论依据: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从此目标出发,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 注意从听、说、读、写这几个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几个方面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因此,拟定《 培养基本技能提高英语素质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 以探讨高中英语教学的最佳模式和教法。 模式内容: 一、听说能力的素质和听说能力的培养 加强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发展急需一批具有比较扎实的英语基础又有很强的听说及口语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然而,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大部分学生词汇、语法掌握的都很好,笔头练习做的也非常正确,考试成绩优秀,但实际生活中却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自己开不了口,甚至是最基本的生活用语都不会。这种情况会影响到他日后的学习和工作。许多进入 大学校门之后的大学生,深深感到他们听说能力如此之低,以至于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或者不能适应今后的工作的需要。所以说培养听说技能非常重要。 “听”是人的交际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是一种迅速正确获得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反映的能力。听可以培养学生的一些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注意力、记忆力和自信心等。同时,听对说的能力有直接的影响,使人产生说的动机。听可以产生自我表达的心理倾向。 二、读的素质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 交际形式,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读的能力一直是中学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读的能力也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主要目的。阅读是不出声默读 ,是读的一种主要形式,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阅读 者的语言知识、语言交际能力以及认识能力。阅读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速度、理解、词汇三个方面。 三、写的素质与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写和 读一样也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基本形式。写的过程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是学生最感困难和最容易出错的。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写出比较地道的英语,避免写出一些中国式的英语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以英语作文 的 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英语作文不仅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词汇、语法、造句构思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高中阶段 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授一些实用写作,如信件的格式等。要求学生平时用英语写写随感、日记等,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扩大词汇量都是很有帮助的。 实施教学模式使用的教学方法: 交际法 (Communicative Approach)和听说法(Audio-Lingual)训练 听说法的理论基础是结构语言学和心理学。其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述教学内容 (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复述—句型 替换、转换和扩展练习——口语交流活动 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法又叫功能法,以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其教学模式是PPC模式:呈现(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交际活动(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认知法提倡“先理解,后操练”。其教学模式是:理解(句子结构和所学内容)——形成(语言能力)——运用(语言行为) 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 目前仍流行在某些学校的某些课堂的语法翻译法大多数是不同程度的改革了的语法翻译法。其教学模式是:教师带读生词——教师讲解课文——切合原意的课文翻译——课文句子结构分析——语法项目练习——翻译练习——学生背诵重点课文 模式结构操作: 1,利用课前5分钟值日生报告来锻炼学生的这种能力。报告的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可以是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也可以是当天的天气情况及自己周围同学的日常生活情况。 2,利用英语角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每周一次的英语 角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形象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能享受到听说英语所带来的快乐。 3,创设情景:自由探究,编译练习,冲破跨文化交际障碍。 中学生的生活范围相对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头脑中表象贫乏,在学习活动中常出现思维受阻现象。教师授课中辅以计算机文字,图形、声音、图像、影视等,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突破学习难点。 4,知识融汇:分组携作,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面向跨世纪的英语教学模式,必须从传统的教学观向现代化的教学观转变。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法转向师生双边,学生多边合作互动的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重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及师生的亲情合作,学生间的社会互动。这也正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 5,模拟实景:自主参与,体验异域文化,强化记忆力。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对新的教学手段,有很强的依赖性。英语课堂往往有许多生活场景无法用语言来准确地描绘出。因此可以借助图像系统,一方面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研究对象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表象,有利于学生展开形象思维,对于学生右脑的开发,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6,突出活动:师生交融,师生互动,培养情感交际能力。开展各种活动为载体,以情促知,引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尽量排除受教育者的心理障碍。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亲切的话语及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交际能力。)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体。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需求、爱好、兴趣等。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在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变换课堂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 教师交给学生的应当是一把打开宝库的金钥匙,而不是金山和银山。 7,培养文化素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此,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如果一个人只学语言不学文化,那么他很难学好该语言。 此教学模式还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教育教学论文:药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探索 一、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 要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是关键。教师要构建合理的灵活培养教学模式,进一步凸显教学的特色内容。在各种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切忌单一化或照搬某种教学模式。通常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行业、院校以及地区的具体情况有直接的联系,由于实际情况的差异,各种知名模式的套用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中职中专药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应该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并根据中职中专药学专业的具体情况,灵活采取合适的学生培养模式,从教学工作的实施入手,全程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一般来说,中职中专要及时安排低年级学生观摩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过程,同时也可以安排药学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到医院和药厂等单位参观,使他们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责任以及即将实现的训练内容,进而初步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和学习文秘站:目标,重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在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可以安排学生接受专业的教育教学,并进行实际的操作技能培训,一般可以围绕药品检验、生产与创新等内容开设有关的技能兴趣小组和技能培训大赛等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通常在加强学生操作技能水平的同时,要打破原来的一对一考核模式,进一步增加课堂的教学乐趣。进入提升阶段之后,以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要目的,学校可以组织为期几周综合技能实训。在综合实训过程中,可人为设置若干障碍,训练和考查学生团结协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训产品质量的评价,考查学生药品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通过实训报告与小组总结,训练和考查学生书面概括、口头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 二、构建专业教师队伍 对于中职中专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一专多能”是最终的培养目的。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要对行业的运作情况十分了解,同时还要掌握有效的教学规律。在当前的中职中专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就目前来说,我国各个中职学校为了扩大生源,学校大量引进没有经验的刚毕业的教师,而且不断开设新专业。通常教师多在本科学历层次,而硕士毕业或者以上的毕业生少之又少。同时,在教师队伍中普遍缺乏专业理论知识人才和实际操作人才。还有一些学校倾向于向企业聘请专业的药学人员,但是这类人员对于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并不擅长,虽然自身拥有知识,但是却不能有效地把自身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当前多数中职学校的药学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够,其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中职药学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因行业信息不明、专任教师知识面不广和操作技能不强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中职学校部分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松散,缺乏归属感;专兼职教师之间的技术、信息交流不够。在中职中专药学专业的教学中,要重视专任教师的培养,加强兼职教师的引导。如学校应有重点、有计划地组织教学一线的专任教师至医院、药企进行学习和实践;支持专任教师参与医药行业的技术服务工作;为行业中聘请的兼职教师提供教学培训,合理评定其教师系列职称;尽可能让兼职教师参与技能竞赛、学术交流等活动,既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效果,又能增强兼职教师的归属感;积极倡导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展一些关于教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在合作过程中达到信息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地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建设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导,专兼结合,教学水平高的中职教育教学队伍。 三、注重实践教学 在中职中专教育药学专业的教学中,必须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的系统体系进行整合,进一步优化中职中专药学教育教学的内容。在中职中专教育药学的发展过程中,课程指导老师的观念里或者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总是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印记存在。通常对于实践教学来说,它从属于理论教学的范围。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彻底冲破学科性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进而对中职中专药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一般来说,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同时,只有结合专业实践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实验操作原理,发现课堂中的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提出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才能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指导。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实现: (一)在药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学校应及时构建以课堂实践教学为核心,以基础理论教学为辅助的教育教学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各种扩展药学理念,对行业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及时掌握社会上关于药学专业人才的各种需求,并针对上述的调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根本上保证药学专业理论教学的可靠性和专业性,为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要避免基础课程之间的重复率,针对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及时对现有的药学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在药学专业的课程选 择上,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人体解剖与生理学、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药理学与疾病概要、药剂学与制剂技术等专业课程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容重复。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尽量减少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的重复率,进一步提高药学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除此之外,在适当减少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专业学生的具体实践课程,进一步满足社会对于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保证专业人才的质量。 (三)学校应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大力鼓励专业课程的老师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必要的专业教材;或者对现有的教材进行系统的整合,并适当加入一些现代创新因素。一般来说,中职中专药学专业教材的设置应该着重突出与社会要求紧密贴合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及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的渗透和基础知识的融合。以案例教学法为例,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及时补充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经典的教学案例。除此之外,由于各校所开设的具体实践项目及其实训基地所配备仪器设备的规格和型号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对于统编实践教材来说,也有一定的不适应性。所以,在中职中专药学教育教学中,要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所采用的教材进行一定的系统整合,保证学生学习不枯燥,容易理解。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加强中职药学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和综合创新意识的培养,进一步转变药学教育教学的理念,培养具有综合药学知识和创新型思维的高水平药学人才。同时,把社会的实际需求与学生的择业目标结合起来,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自身的师资力量建设,进一步提高药学人才的质量。 教育教学论文: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陶行知教育理论 前不久,笔者阅读了《走进陶行知》《陶行知文集》等书籍,从中深深感受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形势下,依然体现出了深刻的现实性和创新性,“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作为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命题,对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小学教师,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渗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一、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 1.“爱满天下”,关注学生心灵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作为教师应该像阳光一样照耀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不可否认,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赢得老师的爱,但能不能去爱那些出现问题的学生,让爱的阳光驱散学生心灵天空中的阴霾,却是对于每一个教师是否满怀大爱的考验。冰心曾说,“种花要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 对于那些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是给予真诚的关心,与学生展开有效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热心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克服困难,建立信心,迎头追赶先进。 五年级第一学期,班上从外地来了一名女插班生,因为她过去生活学习的环境与现在的新环境差距较大,在新的环境里,这个小女孩表现出自卑、害羞、反应迟钝等,第一次测验考试,语文和数学的成绩都不及格,当时,我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产生莫名的烦恼,但转念一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特别是有问题的学生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于是我不再把这个学生当做包袱看待,而是通过家访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学习落后的原因,同时引导同学们多与她交流,带动她参与集体活动,多给予她帮助,在学习上哪怕有一点进步笔者都会抓住闪光点来表扬她,鼓励她,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活泼开朗,自信好学了,五年级下学期考试时,她的考试成绩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在老师和同学的祝贺声中,她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变得更加阳光,对学习也更加信心百倍了。 2.“学贵知疑”,培养创造思维 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他认为,学生有了疑难就成功了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 教学中,质疑问难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问题的主要方式,通过这一方式的实施,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创造性思考,在学生思考的过程,老师的讲解应该能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并由此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疑问的设置要能够真正地吸引学生,重用一个“疑”字,通过生疑来点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火。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学生具有难以想象的创造潜力。实践证明,学生们的回答往往会令教师倍感欣慰,所以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解放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机会,学生所创造出来的常常也是令人惊喜的精彩,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生要善于设疑问难,让学生在宽阔的思考空间中,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夺目之光。 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的前提是以人为本,要解放“人”,其“六大解放”的思想,对于今天新课改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颇具指导意义,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好“六大解放”理论,可以使学生的的视野得到拓宽,智力得到有效开发,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1.让学生有质疑的权利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尊重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判断,学生的质疑得到教师的重视,并通过有效的引导,实现教学的目标,自由的质疑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设置激发学生质疑的情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2.让学生有思考的权利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不要急于求成,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有时哪怕是一道数学题目,让学生默读,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效果往往会更好。静默的思考更有助于发展学生清晰的数学思维,这也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和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的综合体现。 3.让学生拥有说的权利 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教师要真正能够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才能与他们实现有效的沟通。我们要坚信儿童是有着无限潜能的,从心理学的层面来分析,学生的个性中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我们教师给予学生机会来表现自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大胆去说,我们教师则要以真诚的微笑和亲切的目光来面对他们的说,来倾听他们的说,并抓住有利的时机来转化成教学的环节。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解读陶行知先生丰富的教育理论,在新课改形势下的现实意义,更加感受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其教育理论,是任重道远的教育事业中一项意义非凡的举措,因此,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实践和丰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热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用之才。 教育教学论文:改革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几个方法 一、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现状 1.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缺乏。 体育场地、器材是推进体育走向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的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都无法与城市小学相比。就以我校目前的状况来说,学校的体育场地虽然有所改进,器材也买进一点,但是数量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就连教材都没有。这种现状在短期之内是很难得到改变的,这也是直接影响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 2.兼职体育教师较多,直接影响新课改的实施。 实施体育新课程以来,小学体育课已全部实行每周低年级4节,中高年级3节,体育课时总量明显增加。就专职教师而言、在冬天的寒风、夏天的烈日下都不大愿意上室外课,更别说兼职教师了。大部分兼职体育教师连最基本的体育课堂常规、基本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不熟悉,很少经历过专门体育教学培训,因此体育课也就成了活动课。近期内难以保证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更谈不上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3.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因素,由于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小不太规范、器材少,上不好体育课的观念在教师思想上依旧存在,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没有得到改观,现有场地器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部分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放羊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4.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即:教师是主体,教学中过多地主导;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少,运动量又小,因此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不能有效地完成。再一个是学生缺乏创造性、创新性。在教学中教师的活动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安排的内容多又难,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主学练时间,约束了学生思考、探索等客观因素。 二、如何改革小学体育教育教学 1.适应教育教学大纲的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的《体育与健康》规定:体育课“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推进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关注健康意识,促进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①因此,根据新课标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定,体育教育教学应该突破以知识为主的教学原则体系框架,既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发展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已成当前教学原则研究及其发展的一大趋势。 2.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一,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相互联系的群体,他们都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而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现代教育发展强调个体个性化、多样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需要培养具有个性的、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所以,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应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小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主导与主体统一的教育教学方式。第二,信息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需要具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人才,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要培养有创造性的、丰富多彩个性的人,也需要不断改革教育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三,现代教育的个性化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是如此。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农业社会的教育目标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培养统治阶级的官吏;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统治人才,而且要培养发展社会生产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既是人才的培养,更是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劳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应适应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设置,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有用的人。 3.不断满足多元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来有多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基于多元教育理论,小学体育教育教 学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科学的智力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才观。因此,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应该摒弃固有的、陈旧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法,革新教育理念,开拓教育方法。在教育中不断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尽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关注到学生个体、关注到学生需求、关注到学生未来发展。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适应学生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多元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也应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满足学生的多元需要。 教育教学论文:践行“三个代表”抓好教育教学工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着全面的指导意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密切联系学校工作实际,落实到行动上。纵观几年来东华小学的工作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长足进步,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做好学校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一、学校工作要贯彻落实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人的发展服务,为人在社会的发展服务。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人才,无论是人的培养,还是科学研究,从根本目的来看,学校工作的出发点都应该适应建立在为未来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服务的基础上。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不断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仍然相对滞后,影响和制约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还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这正是不断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党和国家给教育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学校的任务就是在教育工作中,在课程设置与教法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努力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学校来说,就是指导“生产”教育“产品”的“生产力”是否先进,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虽不像工厂那样生产物质产品,但学校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教育的“产品”既具体又抽象,既稳定又不断变化,既可测量又不可能完全准确地量化。学校的成果可以看培养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看科研成果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的“生产力”取决于学校的教职工(包括管理干部)队伍。教育教学设施和学生素质或研究对象,学校的所有制分配以及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类比为学校中的“生产关系”。在学校工作中,“生产关系”也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多年来,学校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人员超编、结构不合理,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地阻碍着学校的快速发展,教育的“生产力”水平不高。 近年来,我县教育主管部门顺应改革的潮流,率先在东华小学开始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把教师的管理变为合同管理,教职工一律竞聘上岗。与此同时,学校给各个岗位制定了详细的职责,教师工作有了压力,更有了动力,呈现出人人争取多做工作,做好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学校工作要贯彻落实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素质和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都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大量的工作要通过学校来完成。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地方,学校应当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阵地。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指明了学校工作的大方向。从办学目标到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到学校设施建设,从教学课程到教学方法,从学校的教育成果到对社会提供的服务,学校都应当始终不脱离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应当能够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学校的办学目标必须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致。学校的教育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党和人民从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继承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同时,教育又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东华小学建校近90年来,始终站在我县基础教育的前列,东小的办学目标就是保持全市一流,争创省级名校,这与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涵完全一致。 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学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核心体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四有”新人。几年来,东华小学在注重全面育人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变“一言堂德育”为“民主式德育”,变“形式化德育”为“针对性德育”,变“理论式德育”为“实践性德育”;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发挥美育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队伍(包括管理人员)的先进是学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教师应当努力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东华小学在保持高尚师德的要求下,不断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使他们不仅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肯于钻研,勇于创新,而且能够自觉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教学课程与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学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内容。人类的科学知识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也必然不断更新;与此同时,为更好地适应人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教学方式要不断探索总结,推陈出新,推广使用。 学校的教育成果与对社会所提供的服务是学校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结果。培养一代高素 质的接班人,是学校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多年来,东华小学毕业生中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从他们身上可以折射出学校对中国先进文化所做的贡献。此外,用教师中的先进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为人的发展服务,为社会服务。现代社会使学校教育扩大“时空”,使他跨出校园,面向社区,面向整个社会,使他不仅关注学生在校时的学习,还将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作为全县的示范学校,东华小学要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和支持更多的兄弟学校。 邓小平同志早在二十年前对中国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要求,已经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标志,人民的教育事业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肩负着育才兴国的责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当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学校树立这样的高标准,明确了这个前进方向,就能够不断向前,勇攀高峰。 三、学校工作要贯彻落实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六大报告关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论述,特别提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强调人民的教育事业必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实上,广大教育工作者、学校的干部和教职工都在为培养下一代默默地奉献。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教育战线中也常常有一些人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学校利益与社会利益、教育者利益与受教育者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候,做不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学校来说,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子女进入优质学校学习与学校自身发展的矛盾;对教师来说,有一个如何善待全体学生的问题。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进入优质学校学习,无疑是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好事。 近年来我国处于中小学入学适龄学生的高峰期间,优质学校理应尽力扩大招生。但是,招生人数多了,校舍不能满足学生上学的需要,同时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这些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但这毕竟还是站在学校自己的立场上,而没有从广大家长和学生的角度,没有从社会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必须在规模适度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办学的质量。 “三个代表”是强大的理论武器,是学校工作的行动指南。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须努力探索教育规律,为办好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努力奋斗,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教育教学论文: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建议 要胜任教师工作,就必须上好课,而要成为优秀教师,就必须承担课题研究,善于总结、创新,不断撰写质量较高的教育、教学论文。会写论文,能,不仅仅是晋升、评职称的需要,更主要的是通过构思、撰写论文的实践,能把教学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能把感悟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实践,使自己的业务功底更扎实,文化底蕴更厚实。还可起到资源共享,切磋技艺,启迪他人,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你的贡献更大,教学功能更广。我想,这也是每位老师特别是年青老师梦寐以求的。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写作实践,谈点感想。 一、 树立正确的观念 写文章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一是动因观念,那就是要内因促使自己写作,而不是外因逼迫自己写作,要有感而发,写自已熟悉的东西,素材不足考虑不成熟时暂不动笔。有些老师因评职称急需文章而匆忙动笔;有的老师看到别人写文章,好像很轻松,不顾自己积累不够也尝试写一写等等,如此为写文章而写的文章常常成功率不高。如果动因不对,成功率低,就会挫伤今后继续写作的自信心,于写作是有害的。我认为写作应成为一种自发的意识,应成为个人发展的内需,应成为创作冲动的渲泄,应成为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是成败观念,对于写作,心态要放松,不要急功近利,不能纯粹为了发表而写,也不能因为文章没有发表而灰心、气馁而不再动笔。文章如能发表,意味着成果被别人承认,这是最理想的结果;即使不能发表,作为自己个人经验的总结、资料的积累,也是很值得的,也为今后文章的发表奠定了基础。其实,写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只要充满信心,真心投入,坚持不懈,认真对待,收获是多方面的,发表文章也必然是水到渠成。 二、 万事开头难,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我从教20多年,任教高三年级达16年,教学可谓得心应手。从87年开始,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产生了一种想把我在教学中自认为独特的东西讲出来的欲望,即创作冲动。起初由于经验不足,绞尽脑汁写了几篇 “得意” 之作,结果不是原稿退回,就是石沉大海。于是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一度热情大减。那时,我经常对全县开公开课,在一次赛课中,我把课本上的一个演示实验进行了改革,使实验既生动、又有趣,且操作简单,得到领导和同行的一致好评。后来,我抑制不住这种创作冲动,把我的这一实验改革方案写成500多字的小文章投给《江苏教育》杂志社,不想一个多月后,竞刊登了。稿费虽然只有5元钱,但我永远难以忘记。在这篇短文的激励下,我兴趣倍增,不断创作,在88年这一年中相继在《中学化学》、《中学生化学报》、《化学之友》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教学论文。 从以上经历,我体会到万事开头难。写文章关键是要有恒心,不要为一时汗水白流而气馁,成功总是偏袒辛勤耕耘的人,只要持之以恒,终会结出硕果。 三、 文章是逼出来的,要勇于承担、敢于实践。 人都有惰性。遇到上公开课、开讲座、教案评比和论文征集等,许多老师往往自感心有余力不足,生怕失败,能推则推。这样,且不谈与获奖无缘,实际上失去了难得的实践机会。因为,你精心准备的一份教案或学案,一条说课思路,一则实验方案,一篇讲稿或交流文章,都可能成为你流光溢彩的处女作,从而步入创作之路。 近年来,我先后承担了市教研室编写教学参考书和开备课讲座的任务。开始我心中没底,硬着头皮承担下来。为了完成这些艰巨任务,逼着自己查资料。苦思冥想,笔耕不辍。经过努力,我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熟悉到熟悉。我多次开的备课讲座受到领导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我写的教案已在《中学化学》杂志上发表。最近我写的各章导学、学习指导多次在《中学化学教与学》杂志上发表。回头看看,我得出一个结论:自加压力,抓住机遇,才能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的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尽显自己的才华。 四、 文章不光是写出来的,更是干出来的,要做有心人。 我经常听到有些老师在看到别人的文章时讲:“哟,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我早有同感,我的想法比他更详细、更全面,可惜我没能将它写出来。” 这种“马后炮”实际上说明并不是自己水平不够,只是没有进入“角色”,在工作中没有做有心人。我们每位老师都是最基层的实践者,天天与课堂、学生打交道,接触的东西多,可写的题材多,只要你留心,就能发现不经意的某个创作点,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例如你在课堂上的一次有趣的即兴发挥、一个新颖的创新思路、一场出色的师生互动、一条独特的归纳总结、一项得意的课堂改革,一则别致的巧思妙解,都应即时捕捉,记备忘录,然后加以构思,再延伸完善,一篇篇教学文章由此而诞生。例如,我在高三新教材的教学中,发现教材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存在着几种科学性、操作性错误,大胆质疑,写成《“实验方案的设计”中存在问题探讨及修改意见》在《化学教学》2003年第4期上发表。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理科老师,能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写一些论文还不够,还必须在班主任工作和教学管理方面有所研究、有所突破,这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作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可写的东西非常丰富,只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哪怕是与学生的一次谈话、一次家访;一场主题班会、一个班级活动,都可由感而发。只要你的工作有独到之处,就有借鉴和推广的价值,就容易被发表,而 不在乎你的文字功底有多深。我在《班主任之友》、《江苏教育报》、《中国石化教育》、《小学教师管理》、《教书育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的《班主任家访九要九不要》、《与学生谈话的技巧》、《也谈表扬、批评的艺术性》、《提高班主任应变语言艺术七法》、《转达意见的技巧》等文章就是在南化一中几年班主任工作中提炼和浓缩出来的。许多事例都是发生在我和学生之间的真实事例。我如果不当班主任,也就不可能写出这些文章。我如果不当年级组长,不抓2000年高三高考工作,也不可能发表《动静相宜、劳逸结合》、《高中教学与高效能力测试的探索与实践》等教学管理方面的文章。所以说文章是干出来的,不完全是写出来的。只要乐于工作,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热情和创作欲望,就能有新的收获。 五、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技巧和方法 有了创作动机、有了创作素材,要成文、要能够发表,还需学会一些技巧和方法。 1、 大量阅读,博闻强记,积累资料为我所用。 平时教学之余,要多读书,包括专业书和有关教育理论以及相关的期刊杂志。一是为了学习现行教育法规和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所写文章的品位;二是模仿人家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三是触类旁通,展开联想;四是搜集语言素材,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名人名言要摘录,篇幅长的可记下杂志的名称及刊号,便于日后查找。在一篇文章中有时引用一段精彩的理论或几句恰当的名人名言,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会更有文采。若要引用,应在文章末尾注明出处,这样显示出你对他人的尊重,也反映出作者对学术问题的严肃态度,也可避免“文责自负”的麻烦。 2、 选定写作内容,确定投稿目标。 写作的重点在选题,选好一个论文题目就等于完成了任务的一半,所以要重视选题。在这方面要把握以下三点:第一,切忌选题过大,面面俱到,力求用最短的语言说出最富有哲理的话,用最小的篇幅介绍最实用的事。华丽词藻的堆积、不厌其烦的赘述、牵强附会的罗列只能使人读而生厌,我在投稿前总要反复修改,下功夫删除多余的字。刚开始写作的朋友可以选择小巧的点展开分析,有新意,能把问题说透就好。第二, 还要考虑文体和读者对象,弄清是教法指导还是学法指导;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践总结。哪些杂志适合你投稿,这些杂志各有什么栏目,我是针对什么栏目而写的。你是写教学类、解题类、实验类还是教育管理类,既取决于自己资料积累的情况,还要注意你准备投稿刊物的各栏目的宗旨,二者要结合好。第三,撰写文章还应遵循思想性、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创新性等原则。选定好题目,准备好资料后,可以先定框架,编拟提纲,再从你的资料库中提取相应材料,然后组稿成文,再反复修改、润色、定稿。 文章写好以后,还要选好合适的投稿刊物,对适合中学化学教学类的多种刊物的特点要有所了解。比如,你写的文章适合于教师、教研员看,不妨投向《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育》等刊物;如果你写的文章倾向于中学生读者,那么,你可以将它投向《中学生理化报》、《中学生学习报》、《数理化学习》等刊物。而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投《中学化学》、《化学教与学》等杂志。 3、注意时效性和热点。 对于教学杂志,一般都与教学进度相配套,对于一些辅导文章、学法指导等要注意教学进度(太早用不上,太迟赶不上),一般提前2-3个月为宜。例如,去年高考前一个月,我突然感觉到目前很需要考试心理疏导的文章,于是就写了《减轻考试压力自我调节五法》一文,投到《课堂内外》杂志,仅二十多天就发表了。另外还需注意热点问题。例如以前谈德育工作;后来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现在谈新课程目标体系。写这些热点文章就是供其所需,命中率高。 4、 论文题目要简捷、鲜明、醒目 标题是内容的集中反映,要准确到位,一个好的标题能打动编辑的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以前发表的《守恒——化学计算之魂》、《“生死辩”的启示》、《盘旋 攀登与穿越》、《表水涉雍雍难渡》《化学题中的距离美》等文章,不能不说题目的新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样的道理,文章的最后一般应该有一个结束语,对所论述的问题做结论、诂计或畅想等,这样,首尾呼应,有始有终,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对提高稿件的录用率大有裨益。 5、 写作时间安排及修改 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写作火花要及时采集。一个论点、一个公式、一件事件、一句话,要及时记下来,哪怕是夜间半睡眠状态突发的灵感,也要立即起床记下,否则转瞬即逝,会失去宝贵的东西。对于记下的三言两语进行构思、再联想,待打好腹稿,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提纲,就用一个较完整的时间(最好是夜间)一气呵成。写好修改几遍后,不要立即投寄,放置几天后再修改,此时你已经较冷静,与前几天处于创作冲动中的思路会有所不同,修改后的质量会更高。对于投寄后未能发表的文章,应反思其原因。如是时间不当,可到适当时再经修改投寄;如是所投杂志不当,可修改后改投其它杂志;如是质量不高、观点错误、没有新意就不要反复投寄。另外,决不能为了提高命中率而采用一稿多投,这是不明智的,若两个杂志同时刊登同一篇文章这是一件丑事,以后这些杂志再也不会刊登你的文章。 6、 注意其他几个问题 在投稿前,要检查你在稿件上是否注明了你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号码等;稿件投出以后,要记录你的投稿时间、刊物名称、论文题目等,以备查发表与否。另外,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错别字、不科学的用语、不规范的符号、不准确的插图,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编辑可能认为你写作不严肃或学风不严谨,录用你的可能性不大。 搞教研离不开撰写论文,写论文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概括地讲就是:选题新颖,独具匠心,忌人云亦云;一事一议,言简意赅,忌大、空、浮、泛;内容实在,可供借鉴,忌脱离实际;论理清楚,表达精练,忌烦琐冗长;理论出新论述有力,忌缺时代色彩;科学规范,准确无误,忌粗枝大叶。 教育教学论文:分析中职统计学教育教学的现状与创新对策 前言 中职教育是面向职业就业的教育,是为实现学生今后在专业岗位上的专业技能进行专业知识、技术的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方面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几乎所有中职学校都将这一目的作为自身教育的目标。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之一,也是经济管理专业课中比较重要的知识构成部分,将收集,整理以及对社会经济特征的 分析结合在一起。但是因为课程内容的原因,很容易使学生对严密的体系,丰富抽象的概念,以及复杂繁琐的运算感到枯燥。所以,在统计学教育中,应该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力度,与实际结合,将应用能力培养作为第一目的,保证学生掌握统计学知识,可以在日后的经济问题的处理中充分应用。 一、统计学教育现状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中职学校的统计学教育一般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存在于众多学科教育中间,统计学课程的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辅助其他科目的学习,对于很多会计、经济方面专业的中职学生,统计学是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如今,统计学科目的教育在中职学校并没有很好的效果,统计学现今的不良发展状况除了由于统计法规宣传不够、专业人才质量和实际社会需求不成正比、统计数据质量不好以外,还有就是因为教育模式、机构、功能、标准、资源、过程等多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另外就是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都是基础知识水平不高,个人能力不强,在理解统计知识的时候存在一定困难,实际操作能力也比较弱,再有是因为不是主要专业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这门课程。为了提高中职统计学教育的质量,我们要从专业的角度对这类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确定问题所在,提升改革程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中职学校统计学科目教学的稳定发展。 二、中职统计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学教育目的不明确 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具备良好素质和实际业务水平的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时不但要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的统计知识,还要有相当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现在的统计学教育,一般都是注重理论知识教育,忽略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学生的创造应变能力,动手实践管理能力,探究解决问题能力都相对较低。 (二)统计学教育教学方式单调 现在国内的统计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口头讲授为主,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互相交流。在统计学的教育中,对理论内容的重视,而对实践能力,教学发展变化方面的重视不够。 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没有新意。教育手段也停留在过去的形式上,不能运用现代教育工具形象的展示教育内容,影响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 (三)考核方式方法没有新意 现在统计学考试基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或许可以促进学生明确的发展过程,使教学组织变得较为容易。但是因为考试内容严格依照大纲要求,不能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统计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调整课程设置 完善教学内容 在过去的统计学教育中,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地记课堂笔记,几乎没有思考知识的时间,虽然教师讲了满满一堂课的内容,但是学生的记忆却并不深刻,完全掌握知识与并能实际应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统计学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细致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的部分,增加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致。 统计学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与多门学科存在联系,包括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以及计算机等学科都有关系,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帮助其他课程的知识的吸收掌握。就要在教学的时候依据不同学科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要加强统计教学教育中的财务应用的统计知识;在进行市场营销的统计教育时要提高对市场调查统计的教学内容,以此扩大知识范围,不断丰富知识储备,进而构建学生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现教育实践的互相融合 中职统计学教师应该将多种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可以通过基本的讲授,课堂的启发,问题的探寻,实践的进行,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 手段的应用几方面来实现教育目的。在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同时要提升学生实际水平能力的培养,加强技术应用能力。 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 以将一个班集体看成一个样本,确定设计模拟课题,让学生进行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方案,自行进行小组分配,自行进行调查统计。包括调查目的,对象,单位以及调查的方法,数据的整合 ,最后的计算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撰写调查报告,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研究都由学生参与,掌握工作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加强理解认识,更好的吸收专业知识理论,提升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尽量将课本所讲和实际生活两者相结合,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教学,最好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接近统计学,进行统计学学习,更重要的是深刻意识到学习这门功课的意义。 (三)改变考试方式 过去的教育成果检验方式一般都是考查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掌握,尤其是书本理论知识以及介绍的方法,所有考试的内容都和学习的书本有关,正确的回答出书本理论知识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掌握了统计应用能力,统计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中涵盖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是普通考试检测不出来的。一般统计学只是理论和实际应用两部分组成,所以考核也要对这两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是考察统计学知识理论,这方面的概念、定义、统计作用、研究方法、特点、原则、工作步骤等都是考试的内容,最好将抽象的概念知识通过实际问题体现出来,保证学生通过理解概念来回答问题。 其次是考查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调查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调查结果,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反馈,不管在什么地方,调查报告是最好体现事物根本特征和发展状况的体现,这就考验着学生的写作和专业知识两方面的能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不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采用调查报告的形式,考察效果是最有效的。另外现代教育教学工具的辅助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在统计学教育中,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除了要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学理论,还要锻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调查、整理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依照教学的阶段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锻炼学生进行图表绘制,计算统计指标,使用统计软件的能力。所以,在对统计学知识能力进行考察的时候,将是否能使用计算机类的现代办公工具看作是考察的一项,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实施创新型教育改革 在中职学校中普及并提升统计学教育是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领导的支持与重视,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帮助才有可能实施完善。所以,最后我要提出自己在教学教育指导中的实际教学方式细节的看法。 第一,要强调统计学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统计学教育中将抽样方法,概率初步、描述、推断、非参数统计与表格使用融合在一起,同时与教学案例相结合,争取可以系统全面地给学生讲解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和统计方法。第二,是统计学教育的基本途径,目前来看一般学校的统计学教育都是以《应用统计方法》作为选修课,以培养塑造学生的统计意识,传授学生统计方法,一般的统计学教育把课时控制在五十四到七十二小时为宜。第三,是统计学教育的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对《应用统计方法》进行学习,从基础上了解统计学,构建基本的统计意识,可以采用兼得的统计方法,将应用广泛的表格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统计工作中。第四,是统计学教育题材的选取,这方面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学目的,学生水平,教育实践自行确定,一定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争取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五,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进行统计学教育的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统计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随时掌握相关技术的更新。最后要进行统计学习评价,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由学到做,由理论到实践,变革传统考试方式,将调查报告的制作撰写作为考察的重要方面,使学生可以从统计的各个方面掌握统计要点,提升统计能力,最大限度的表现学习成果。 结论 在中职学校的职业性教育过程中,专业构建和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实践教学,这一点被独立出来,提升了实践教学在教学建设和改革中的地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统计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统计学的社会教育进程。另外,加强统计学教育可以实现统计工作者的价值最大化,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通过全文分析我们可知,只有在根本上对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改革,提出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自身能力的教育方法,才能改变当今统计学教学的不良现状,使之成为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科。 教育教学论文: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教育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出现了教育发展的滞后现象,这种滞后现象最明显的是体现在教 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落后上。 小平同志说,改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那么教育战线的改革,首先也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革新。不改变陈旧的、僵死的、模式化的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就无从 改变教育的现状,就无从谈起教育改革,就无法使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革新思想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做为根本,做为一切方法、行动、政策确定的根本依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爱护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我们 的上帝”,所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自尊心,把学生真正当做“人”来对待。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有些教师 缺乏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他们把学生当作奴隶随意惩罚,当作机器拼命加压,当作“弱智儿”经常挖苦、讽刺,就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性泯灭了,一颗 颗充满求知欲的心灵暗淡了,一个个鼓满希望的待发的帆船触礁了,孩子的心灵笼罩上了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厌恶学习,讨厌老师,反感学校,甚至厌恶生 活,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最终只能中途辍学,或因违反纪律而受到学校的处理。这样的教育不是在培育人,而是在摧残人、扼杀人、毁灭人。革新教育思想理 念的意义,在今天看来,是如此之重要。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一切。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开发其智力、发挥其特长、健全其人格的活动情境,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 的特长,教师给以肯定、表扬。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思想和言行,教师要加以循循善诱的引导,在不损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前提下,使之向健康的方向发 展。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天上作文讲评课,程老师把批改后选出的优秀作文交给学生,让作者本人读给全班同学听,刚读完,就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篇作文是抄袭的。”学 生一片哗然,程老师也吃了一惊:“你怎么知道这篇作文是抄袭的呢?”“我刚刚在《中学优秀作文选》中看到的,跟他读的完全一样。”这时读范文的同学的脸一 下子红到了耳根。程老师示意他坐下,然后问同学们:“我们先不管这篇作文是不是抄袭的,大家说,这篇作文好不好哇?”“好”同学们齐声说。“这么优秀的作 文大家能够听到,能够从这篇作文中学到好多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这位同学呢?”“是”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所有的目光都望着这位同学,他把头抬 了起来。程老师接着说:“我给大家提一个建议,报刊杂志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我们每周由一位同学推荐一篇文章来提供给大家学习,好不好?”“好”。放学以 后,程老师走出办公室,读范文的那位同学,正在门外等他。他走到程老师面前,深深的鞠了一个躬,说了声:“老师好!”程老师用寥寥数语挽救了一个犯错误的 孩子。 这虽然是课堂常遇到的极小的插曲,但却体现着程老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尽管我们可以大声斥责这位抄袭的学生,告诫全班同学不要做这种不道德的人, 但程翔教师用非常委婉的方法,给这位同学足够的尊重,深深的影响了这位同学的一生。 二、革新教学理念: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报刊书籍一直在讲,专家学者也一直在呼吁,然而,透析一下我国目前从幼儿园到大学整个的教育现状,我认为这种思想,还停留在为 数不多的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堂上,停留在专家的报告和教师的评优课中,没有落实到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内心深处和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授课过程中。 在授课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重视的是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突破教学重点,所以,他的教学设计、提问内容、提问对象等都是以“我”为中心的,而没 有把学生做为“主体”和“中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 的乐趣。”(《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杜殿坤编译,第2页)教师严谨的教学设计,宝贵的教学时间与教学主体的“人”相比,处于次要的地位。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仔细的思考教学大纲,认真的准备授课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 光来看教材,把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要的关于课堂教育过程的细节简短的记载下来。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多大兴趣?”“设置怎样的 情景或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何创设氛围,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根据学生的不同 特点,据此来设计课堂的提问。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教师如何充满激情的给予肯定,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如何循循善诱的加以引导。由于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因此,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教师应做好诱导的各种准备。如此设计完成之后,教师应冷静考虑一下:按这种设计,这种效果自己是否满 意。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把学生当作课堂的 主人,把学生的活动做为课堂的主体内容,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课堂的总导演,学 生才是真正的演员,而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才华,提高自己能力的大舞台,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身的演出活动中,才能增长才干和智慧,才能提高智力和创造力。教师 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又带着竞争意味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活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具体的表现中,在操作实 践活动中,增强各种能力。教师创设环境的过程是有意识的,而学生提高、创造的过程却是无意识的,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是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财富,我们要加以悉心的呵护。对于课堂上学生的错误提问或回答,千万不可一棒子 打死,去堵死学生思维的路子,打消其求知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闪光的地方,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使之回到真理的道路上。教师要积极创 设环境,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充分展示或展现出来,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欣赏,通过这种方式来张扬个性,激发兴趣,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在评价一节课时,不是以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为标准,而是以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程度和能力提高的多少为依据。这节课,学生树 立了哪些观点,掌握了哪些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这节课,学生有多少时间在积极的思索,有多少时间在认真的操作,是否保持并提高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是否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动力,学生创作了哪些作品?等等。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评估原则。 三、革新课程理念:把小课堂变成“大社会” 教育思想理念要革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也要改革,其突破口就是课程改革。 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世界本是联系的,各种知识、各个学科相互交织、浑然一体,这就决定了课程改革由单课型向综合型发展。小学以综合 课程为主,初中分科教学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教学为主,增加了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设立了综合课程的考试科目。与之相适应,一种新的课型 ——“综合实践活动”应运而生。 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综合课程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就是学生将学到的各种知识通过身体、感官同事物的直接接触,将其综合运用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 劳技、学工、学农、学军,社区服务,网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它以大社会、大课堂为背景,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组织活动, 让学生自己去提出课题,列出提纲,查阅资料,分析、综合、比较,自己独立完成科技小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了开放的社会,由学生的展示 性学习走向了探究性的学习,由教师被动的传授知识变成了师生的互动与交流,由教师判决型的评价,变成了肯定和激励,学生由“小课堂”走向了“大社会”。 在所有的改革中,思想的改革,也就是理念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思想、理念支配着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唯有教育思想理念的彻底革新,才能实现教育内 容、手段的真正变革,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的人格健全、身体健康、学力强健、知识广博,具有合作精神和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的鲜活、生动的人才。 教育教学论文:信息技术怎么为教育教学服务 随着教育区域现代化的实施,各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越来越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效果已成为可能,但是就目前而言,部分老师对这方面还不够积极,也有不少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处在一个较浅层次上,如何用好这些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如何让教师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并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从而优化课堂效率,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这方面谈谈个人的理解和我们学校的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行推广,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学校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有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从而统筹规划、认真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规划,并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明确一位同志负责此项工作,在全校全面强行推广实施。 此外,为调动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使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制度化,并可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者,予以适当奖励。同时在学期末还要对此项工作作出专门总结,以鼓励成绩,寻找不足,做到每年有收获、每年有进步。 二、加强校本资源建设,为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方便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硬件设施好,如果没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想利用它们为教学服务就是空话,所以学校在硬件设施完善的同时,还要抓紧校本资源的建设。一方面,学校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本学科资源,如将集体备课后的电子教案、课件、作业等分类整理,上传到学校服务器,学校也可和兄弟学校分工合作进行校本资源建设,这样既能取长补短,又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亦可组织教师网上搜索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或购买一些优质资源以补充自身建设的不足。此外,我们也建议由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而各学校在实际使用时再根据自身需要加以修改,这样借集体力量,必然事半功倍。 三、组织各级各类培训,提高老师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的培训要能针对教师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教学中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由于教师的年龄分布、知识结构相差很大,所以培训还要分层次进行,对一些年龄较大、基础较差的教师先进行一些基本培训,如设备的使用,办公软件的操作,PPT的制作等。对年轻、网络信息基础好的教师则要侧重深层次的运用,如图片的处理,Flash、Authorware 等课件制作软件的学习,个人网页的制作,等等。 在以上技术性的学习基本完成后,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整合的培训。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具体整合过程主要要让教师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直观性原则。中学生的思维仍然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课件的制作中要遵循这一原则。课件要能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要形象直观,能刺激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从而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2)情境性原则。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学习情境或模拟某个实验过程。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现代教育技术就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情境,从而建构互动交往的环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就能提供声音、画面、人物、情境等,使学生置身于一定语言环境之中,产生一种需要运用英语的激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化为积极参与语言交流,从而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展示平台。 (3)辅助性原则。信息技术能改进课堂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不能过分强调它的作用,归根到底它还只是起一个辅助教学的作用,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更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主要是在突破教材难点,模拟平常手段难以达到的教学情境,是为节约时间、替代板书等情况下的辅助使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课堂中的灵魂,主导着教学过程。 (4)效益性原则。将信息技术引进课堂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应用信息技术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例如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能为了追求眼观上的精美,在细节上大做文章,这样最终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这些过于花哨的东西在课堂上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求多、求全,要以“需要”为原则,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时才使用,同时要简约、实用,这样既能达到我们所要的教学效果,又能减轻老师自身的工作量。 总之,只要学校重视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教师的培训学习,教师自身又勤于钻研,信息技术就一定能真正走进课堂,达到优化课堂结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育教学论文: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选题和原则 目前,教育的改革已经从体制的改革转向课程和教学过程的改革。教育部《面向21世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这样的改革实验,既在宏观上涉及到学校教学系统的学生、内容等要素,也在微观上涉及到认识、情感、技能、需要、兴趣、意志等,涉及到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为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课题。 我们认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应针对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急待解决的问题,联系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实际开展教学课题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设计至少可以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一、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选题指南 1、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研究 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优化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课程现代化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研究;改革普通高中课程适应办学模式多样化的研究。 2、教学论研究 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方法论的实验与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各种教材(特别是地方教材)应用研究。 3、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 计算机辅助(整合)学科教学研究;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研究。 4、教学管理研究 学科教学评价研究;教师工作评价研究;学校教学工作评价研究。 5、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研究;儿童潜能开发研究;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研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6、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教育现代化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目标要求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及途径的研究;先进教师选拔与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的前期论证 课题的前期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的工作,一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步:(1)明确研究方向;(2)周详研究计划;(3)进行研究可能性的自我分析 总之,通过教育实践,挖掘研究方向,提炼课题雏形,设计研究课题的内容。 课题的前期论证的关键是完成八个要素的推敲,它们分别是: 1、课题名称的确定课题名称在内容上要突出课题的重要性,准确性, 名称要醒目,要恰如其分。一般由三个成份组成:主题词、定语和有关技术说明。例如:南京市教研室承担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三期)重点课题“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立项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其中主题词“导学式大单元教学模式”,定语“初中”和“语文”,技术说明“教学模式的研究”,名称醒目,准确,一目了然。 2、目的的论证指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重点考虑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目的是以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单元为依托,以学习方法指导与实践为主线,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的一种开发性的单元教学模式。其理论价值是以构想体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习心理学,系统论整体性原则,建构主义等为支撑。其实践意义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和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背景论证指的是对该课题方向的国内研究现状的了解与简要分析。别人已做过什么研究,还需要做什么方面的加深研究,其意义是什么?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语文学科的地位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责任和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二十多年语文单元教学模式的背景,我国语文教学中接受式教学、分析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模式几乎一统天下,长期陷入“高投入低消率”的怪圈,语文教改不从宏观上着眼,仅仅停留在一技一法的改革上显然是不行的背景。另外,借鉴了河北省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念和构建的“一体两翼”(“一体”指课堂教学,“两翼”指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环境)的框架以及宜昌市开展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课题研究的成果,在此社会和学术背景上提出了该课题加深研究的内容,阐述了其研究的意义。 4、基础论证指的是课题承担者已有的基础的客观的估计。它一方面包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成员结构合理、学科结构、学术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另一方面指的是已掌握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已形成的假设或阶段成果等。基础论证也可以说是条件分析,除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学科结构、学术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以外,还包括课题组的工作环境情况等。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成员均是南京市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另一方面是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二期)重点课题“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深拓宽的。 5、内容设计指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是研究计划。内容设计要把课题从结构上分析,其包括几个子课题,子课题又包括几个部分,就是结构的科学树。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八课型”,“八课型”也就是子课题。“八课型”是指“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回读课”“延伸课”“活动课”“ 作文课”“测评课”几个部分,每一个课型均有学校课题组分别研究形成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模式)。最终构成了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主体内容。 6、步骤设计将研究任务和目标加以分解,与时段结合起来,落实到人,制定分阶段的操作计划。 7、方法设计指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 8、成果设计指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集(教师和学生)、教学案例集、制作(光碟、教学具)等。 三、中小学教学课题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怎样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怎样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 2、科学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 3、过程性原则 学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教育影响,引导或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向教育者预期的目标转化的过程。教育要求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动,成为他自己的要求,才能转化为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不是在研究室里查资料,一蹴而就的。 4、合作性原则 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是研究育人的活动。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第一线的教师,虽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这种研究不只是凭经验转承,形式上也不一味要求传帮带,课题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关系来完成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 5、推广性原则 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参与人员的群体性,研究过程的验证性,所以其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都会在课题组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由此逐步辐射开去,影响到其他学科、周围的学校和地区。因此,课题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具有推广价值。 总之,学校教师搞课题热情高但欠缺系统理论和研究技术,表现出对专家的强烈渴望;科研专家的研究缺乏实践环节,急待直面学校实践,这也是科研专家思维方式的转向。所以教师与专家、学校与研究机构相结合是中小学课题研究必经之路。 教育教学论文:论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的语法教育论文 摘要:语法教育是英语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语言表达的前提条件,但是在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中,语法教育要是被过分的,不仅仅不会对英语教育教学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反而会影响到英语教育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对初中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地位以及变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初中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原则,重新定位了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期望能够对我国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深思 英语语法教育在我国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占据的地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最为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分析教材中的句子结构,挖掘短语、惯用法以及词汇用法等语言点,讲解它们的使用法则,然后让学生进行机械性的操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还常常将文章逐词逐句地译成汉语。一篇课文上完后,学生们只掌握了一些语法条目及语言点,而对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意图等理由则不作深层次的深思。然而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在上世纪末发生了变化,英语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下降,英语教育教学策略的创新层出不群。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目前状况 初中英语教育教学已经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最终的培养目标也变成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教育教学模式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英语教学中的变成了听说能力的训练,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结对子等课堂语言实践活动较好的运用。然而,不少英语教师却把语法等基础语言知识的教学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根本不进行语法及语言知识的教学。在一所学校,只要某位老师谈到英语语法教学,就会有人说该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谁要是在教学中上了语法课,就会有人说该教师的教学策略落后。语法教学在有些学校已经教学观念落后的代名 词。 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不代表英语语法在英语教育教学中不,过分的淡化英语语法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将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过分的淡化英语语法教育,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在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发生低级的语法错误,反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阻碍性的作用。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重新定位 语法教学的淡化并不是完全的摒弃语法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教学新模式下,如何重新定位语法教育教学的性和角色,就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教学中最为的内容和难点之一。 1.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 英语教学中,语法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英语,如果学生不能掌握一般的英语语法,那么学生在英语阅读、听说中就会十分困难。初中学生只有在英语课堂上以及学校开展的英语活动中才能有机会接触到英语语言,多数时间并不处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因此,学生学习英语在许多方面还英语语法作支撑。正确的语法概念是他们自学英语的拐杖,有了牢固的语法知识,他们就可以去判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正确与否,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语感。因此,在新课标实行之时,完全有必要重新认识并确定英语语法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2.英语语法教学推动了对文化的理解 英语表达方式与汉语表达方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而目前我国初中学生在英语的使用方面面对的最大理由就是表达方式的转变,“汉语式”的英语表达方式层出不群,其主要的理由就是对英语国家语言表达方式的不了解。文化之间的隔阂是我国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就英语学习中比不可少的,决定英语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 而要了解英语国家语言表达的方式和逻辑,就加强英语语法的学习,英语语法的学习,掌握英语国家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能够推动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进而推动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语法教育教学引起一定的,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中,合理使用语法教学来提升真个英语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3.语法学习是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现代初中英语教学中,读、写、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阅读英语文章,听懂英语表达,在生活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而这些目的要实现就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否则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进入误区,进而会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负面的影响。
计算机信息技术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学化学实验论文 一、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变抽象为直观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化学学科有的概念、原理、物质的微观结构较为抽象,因此,传统的语言文字表述和传统常规的实验使学生较难理解。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分子的空间构型;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原电池反应原理等理论知识,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就能形象直观地展示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的特征和变化的过程,变抽象为直观。此外,工业采用接触法制作硫酸流程;工业制硝酸的流程;石油分馏产品;钢铁的冶炼,工业合成氨等内容,单一语言表达和挂图展示,学生的感知认识度不高,此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传统教学创设了形象性的教学情境。 二、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补充传统实验方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在传统常规实验演示中,由于多种因素,有些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不显著,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譬如,分子的扩散、气体的产生及固体的溶解等现象,学生观察效果并不明显。假如把这些实验的演示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来展示,充分运用它具有的定格、慢放、放大和重播等功能,来帮助学生观察,学生就能很清晰地看到颜色的变化、沉淀的析出和气体的产生等现象。再譬如,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由于反应过程较快,学生不易观察,同样可以采用多媒体投影仪来辅助此实验的演示,使整个反应过程清晰起来。另外,像钢铁腐蚀这种现象,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也可以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来演示这种腐蚀过程。这样不仅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了演示的效果,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传统实验方式,增强实验的环保安全意识 有些化学实验若不遵循操作步骤和操作规程,在实验过程中也会发生危险的现象。比如,氢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实验,点燃氢气前必须要检验纯度,不然可能引起爆炸。那么如何来展示它的危险性呢?在实验前先插入播放制作好的动画,展示点燃不纯氢气的混合气体而使启普发生器爆炸的情景,直观且形象的反映出它的严重后果。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这一原理。再例如,浓硫酸稀释时为什么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这样操作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我们也可以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借助动画、声音等来模拟这一后果。通过多媒体的如此演示,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启迪,进一步明确实验操作必须规范、科学和安全的重要性。另外,有些化学实验不可避免地产生有毒有害物质,那么如何把它的危害性降低呢?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更新传统实验方式,模拟这些实验。比如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室制取氯气;铜与浓硫酸反应;铜与浓硝酸反应;苯的性质实验;苯的溴化实验;苯的硝化实验等等。选择地替代某些传统实验方式,既演示了实验的整个反应过程和反应结果,又达到绿色环保实验的目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实验是对传统实验方式的补充,必须坚持辅助性的原则,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能替代老师,屏幕也不能替代黑板,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极大优化了课堂结构。不管是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都必须服从于教育教学目的,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只有把传统和现代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作者:孙润 单位:江苏省常熟中学 计算机信息技术论文:计量检测工作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 摘要: 本文就计算机信息技术如何在计量检测工作中运用,做出简明的阐述。 关键词: 计量检测;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计量检测工作中的应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也为各企事业单位经营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安全性让生产变得更加高产高效,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1计量数据的特点 计量数据是指使用计量器具经检测而得出的数据,是一种特殊的数据形式,与其他数据的主要区别主要表现为:①实测性。进行准确计量的计量数据可以追溯到原始记录及计量器具上,切不可盲目的利用感官直觉进行判断。②准确性。准确的数据是现代化的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在计量系统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计量数据更具准确性,相应的计量检测工作的管理措施更加完善。 2计算机技术在计量检测工作中的运用优势 2.1加强计量数据实测性 实时计量得出的数据,必须完整的保存并能够追溯原始记录及计量器具。经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所得出的数据,与传统依靠本能和感官得出的数据不同,计量数据更具特殊性,计量数据更加精准。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等原因影响,过去人工记录及处理的数据可能丢失或出现错误,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避免了人为或自然因素等原因的影响,保障计量数据更具实测性。 2.2保障计量数据准确性 数据的准确性决定了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如果数据缺乏准确性,其数据将是无效的,将严重影响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其准确与否是评定计量工作好坏的直接标准。企事业单位生产需要计量数据的准确性,不断提高计量的准确度并能在有效时间内通过反复检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所得出的的计量数据结果更家准确、精准。 2.3提高计量数据实用性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出的计量数据,不仅节约处理大量的计量数据的时间,而且经过分析的数据能够扩大应用范围。经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工所得出的数据更具实际价值,提高实际生产工作价值。 3计算机技术在计量检测工作中的运用分析 3.1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人脑工作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工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强大的存储空间、瞬间读取技术、分析处理等。计算机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业,避免了员工工作出现的效率低下、错误率等问题。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管理并保存工作及数据整理分析工作变得简易化,只需要一台电脑,将数据录入电脑,不仅可以进行多份或者多种方式进行存储,还可以随时按照时间、大小、种类等查询到所需要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 3.2网络技术的应用 网络技术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需要手机或者计算机等设备就可以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邮箱、微信、QQ等聊天工具的出现,让人们沟通交流方式变得多样化,变得更加及时、有效、高速。计算机网络技术也普遍应用于计量检测工作中,共享平台的出现,工作人员只需将需要共享的计量检测数据上传至共享平台或者邮箱、QQ工作群,需要的员工自行下载,这就大大减少了工作的重复性,并节省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3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逐渐拓宽使用领域,虚拟仪器的技术出现就是其不断拓宽的象征,也是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的表现。虚拟仪器技术主要应用于数据的测试计量等工作,在计量收集收据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展示,同时对数据进行校正,并根据这些数据生成技术报表。 4计算机技术在计量检测工作中的运用改善措施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计量检测系统不仅能让计量检测工作变得简单化,也让计量检测工作更加标准化和智能化。为了保障计量检测工作的准确性,计量检测工作人员不仅需要不断加强管理监督力度,同时也要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完善,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更能更好的完成计量检测工作。 4.1加强计量标准器具的管理 加强计量标准器具的管理,不仅是保障原始资料的完整性,也是对企事业单位经营的管理。加强计量标准器具的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为了确保计量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及有效性,企事业单位采用的计量标准器必须是合格的,并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切不可滥竽充数。其次,由于自然或人为等因素可能会导致计量器具受潮或损坏,为了避免计量器具发生损坏或者受潮导致数据失真的现象发生,需提供干燥整洁的存储环境,还需要有专人进行看管,使用时要进行严格登记审查,禁止随意借出使用,从而保障计量器具的计量数据的准确性。 4.2保障原始计量数据质量 计量检测的原始数据必须准确及真实,才能如实的反应出计量检测工作过程中的数据,才能保障计量检测数据资料真实有效。在核对原始资料信息与细节是否真实有效的过程中,要求技术人员对于原始记录数据信息要进行反复的核定,防止计量方法出现漏洞,如检测数据出现任何异常现象,都要及时对此现象进行验证,以提高原始计量数据的质量。 5结语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提高工作质量,同时还能加强企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保障计量检测的准确性、实时性和实用性。计量检测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对于计量检测工作不断完善有着深远影响。 作者:石宝勇 单位:聊城市计量测试所 计算机信息技术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多元化教学的应用分析 【摘要】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世界发展环境产生巨大变化,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技术,社会高度重视当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而为了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应运而生。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在多元化的大环境下不断创新发展的,那么,中学教师重视多元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质量提升。为此本文主要对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多元化教学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多元化教学;应用分析 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传授计算机的知识,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好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获取信息以及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多元化在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互相作用的教学模式,其中包含着教师、学生身份多样性,教学策略多样性以及教学手段多元化等,对提高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1中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多元化表现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当前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传授基本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学习。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全球多元化大环境的下,计算机信息技术早已融入到当代社会的发展及其人们的生活。因此,在中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重视多元化教学,促进中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效率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中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多元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1师生角色的多元化 中学时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受到长期的教学模式影响,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主要以理论“填鸭式”“一言堂”等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由教师主导把控课堂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单纯的单方面知识传授,学生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机械动作来进行学习,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容易受到打击,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中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中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多元化教学,需要促进师生角色多元化原则,重视多元化课堂构建,认识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及其角色定位,通过合作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将单一固定的教学者转为多元化角色的模式。 1.2课堂教学环境的多元化 中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多元化应用还包括课堂教学环境的多元化。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地,教师与学生知识碰撞的空间,传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环境大都是采取45分钟封闭式教学,往往一本计算机教科书、一本讲义、一个黑板就足够教师撑起一节课,教师来讲学生来听,教学情境单调,知识表现乏味,这样的教学环境根本无法完成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学生没有理解知识易遗忘,计算机操作时又无从下手。所以,课堂教学环境对提升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境多元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有些人认为教学环境只能在装有计算机的教室中进行,殊不知任何有应用到计算机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教学环境,全社会都可以成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环境。 1.3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当前的实际教学,新课改下,一直强调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转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创新多元化教学策略。因此,中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淘汰掉落后的教学模式,认识到多元化教学的重要性及其有效性,积极的研究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中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 2中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多元化有效措施 2.1重视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 多元化教学应用到中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一方面要重视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对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态度。通常来说,很多人普遍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学校规定的那固定几十分钟,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课外的继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中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不正确的课堂观念,注重合理的利用课外教学。比如,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去广告公司进行参观、到计算机公司学习等等,重视课堂内外的良好氛围营造,从而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深入认识,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学习兴趣。 2.2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中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关键策略。新课改背景下,对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原本的知识上,持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素养及其实践能力,保证自身的专业胜任教学能力。那么,中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落后的教学模式弊端,不断与时俱进的更新自己的知识,顺应计算机发展趋势,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制定出符合中学生发展特点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例如,情景化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前,先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寻找日常生活中的任务情境,融入到教学中。比如,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计算机excel公式操作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参与度。 2.3注重师生角色多元化设定 注重师生角色多元化设定是指在中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该依照课堂教学内容设定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改变以往的教师单方面教学形式,但是计算机理论知识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而实操就需要转变课堂角色,教师必须以引导者的角色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从而以这样的师生的共同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实操能力的提升。 3结语 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课程,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开展好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多元化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元化教学应用到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多元化教学的主要体现,才能创新的制定出有效的多元化教学策略,提高中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张涛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第十一中学 计算机信息技术论文: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疗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分析 【摘要】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基于这种大环境影响下,医院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医疗设备的投放力度也逐渐增多。因此,为了保障医疗设备的应用安全性,就要对医疗设备进行科学管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许多医院开始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医疗设备滚利工作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医疗设备的科学管理,同时也能提升医院整体工作效率。本文就主要对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进行阐述,并对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疗设备进行科学管理进行解析。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医疗设备的管理方面提供些许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医疗设备;管理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医院的规模越大,医院的医疗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就越多。随着我国科技发展越来越好,计算机信息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为了实现医疗设备的科学管理,大多数的医院开始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然而,我国大多数的医院在进行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进而使得在进行医疗设备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设备的高效性,除了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之外,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而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中,这不仅可以有效的缓解了资源消耗的数量,同时也给医院节省了大量的资金成本。 1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 随着医院的发展越来越好,基于这种大环境影响下,医院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而医疗设备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这不仅提升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医疗和管理水平。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规模较大的医院中都具备了一定的先进医疗设备,这不仅给医院在医疗设备的管理上提供便利,同时也给医院的今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人们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帮助。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的医院也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医院的医疗设备的管理中来,这不仅给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利带来了提高,同时也有效的提升了医院的工作效率。但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进行设备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也越来越多,下面。我 们将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疗设备进行科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1)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医院来说,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再加上没有将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医院的医疗管理工作中来,进而导致管理模式存在混乱的现象。 (2)在进行医疗设备采购的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就是由于在进行医疗设备采购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或者没有对所采购的医疗设备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使得医疗设备的质量或者型号存在问题,这些设备不但不能应用到医院中,同时也给医院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3)在进行设备统计表处理的过程中,由于只能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处理,这不仅给设备统计表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影响工作效率。 (4)如果在进行医疗设备消毒的过程中,处理不严谨,而有的医院没有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医疗设备的监控系统中,一旦病人使用了存在一定病菌的医疗设备,就会导致病人出现个严重的并发症。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2.1医疗设备招标购置模块 由于医疗设备的型号和种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在进行设备使用的过程中,所遵循的要求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同,这就给在进行医疗设备的采购上加大了难度。因此,我们可以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医疗设备招标购置模块中,各个招标小组可以借助医疗设备招标购置模块,通过网络系统查询证件,根据医院的相关要求来将选购的设备材料进行统一整理,并将整理后的单据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传送给供货商,进而保证医疗设备采购的合理性。 2.2整理模块 当供货商接收到医院的设备采购单据之后,根据医院的相关要求,来对医疗设备进行核实和检验,进而保证医疗设备的质量。当设备的各项信息验收合格之后,将医疗设备进行组装,调试。运行无误后才能应用到医院中来。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制定整理模块,它不仅可以随着对没有送到的医疗设备进行督促之外,同时还能对医疗设备质量进行监管,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该模块可以及时提醒管理人员,并在第一时间内和供货商进行沟通,进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 2.3账务管理统计模块 将医疗设备进行全面的验收,验收合格之后,需要根据发货的时间,对设备的型号、名称。单据号、支付的金额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并统一的记录在账务管理统计模块中,这给日后的对账、查找、以及维护工作提供了数据上的支持。该模块除了可以对设备的各项财务信息进行记录之外,还可以给医院的后续设备的购买工作制定详细的计划,进而保证医院财务的合理性。 2.4医疗设备维护管理 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医院的医疗设备的管理中来,这给医疗设备的维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对医疗设备的故障次数进行记录,同时也能对医疗设备的维修情况、维修时间以及维修人员的信息情况进行记录,进而保证再出现故障时,尅及时查明原因和维修人员,并将责任落实在个人身上。②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各项信息的记录情况,利用计算机系统可以对医疗设备的故障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来寻找合适的维修厂家,进而节省了一大笔的维修费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一些淘汰的设备进行及时的处理,进而保证医疗的安全性。 3计算机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应用中的意义 3.1提高工作效率 在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中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它可以将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进而有效的提升了医院的工作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好,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速度也逐渐加快,在进行各项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也有效的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例如,在进行医疗设备的采购时,可以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医疗设备的购买、管理、安装等一系列信息的记录,并通过绘制图表的方式把相关的数据展现在管理人员的面前。这样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也给医院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3.2促进管理方式智能化 为了实现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就要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工作中来,在医疗设备的管理中,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中来,可以提高医疗设备适应效率,进而保证医疗设备的自身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医院中来,医院可以借助计算机设备可各个科室进行及时的交流,并对病人的情况进行科学的诊断,进而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中来,这不仅可以保障医疗设备的应用安全性,同时也能有效的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由此可知,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但是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在进行设备管理的过程中,仍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只有勇敢的面对这些问题,并对医疗设备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标准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这要可以有效的提高医院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作者:郭旭 单位:海洋石油总医院 计算机信息技术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教学改革 一、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分析 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综合类的课程,它连接着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部门意识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单独开设一门信息技术专业课。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使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水平能够进一步得到提升。[1]然而,国内的教育发展是不均衡的。在东部发达地区,计算机在学校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计算机也慢慢地进入到了每一个家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使用也越来越熟练,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但是,在西部的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人们不能够同步地获得教育资源,导致学校的计算机水平相对落后。 因地域的差异和学校的差异,还有个人的差异,这就是目前国内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现状。总体上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很大的程序上制约了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学校只能够应用一些常规的信息技术手段,而对于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结合明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无法很好的进行衔接,这样阻碍了学校信息技术的提升。对于教师而言,自身掌握的所学习的专业和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说是一个崭新的技能,让教师再接受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培养,明显存在很强的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才是最重要的,这就导致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推广遇到了强大的障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注重的是自身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慢慢的丧失了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门需要动脑的课程,还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二、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改革措施 探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校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学校计算机教育水平的提高。为了顺应时展的需求,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必须制订新的教育计划,完善教育理念。第一,明确教育理念,制订教学规划。课堂是实现教育的直接平台。目前学校和教师必须明确的了解新时期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根据这些目标制订新的教学计划,符合时展的需要。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鼓励创新教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设立情景课程、体验式课堂、探究式课堂等,在保留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舍弃传统教学的弊端,实施新型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规划是要因人而异的,教师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水平,相互探讨从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订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从而制订出来的教学计划也会存在着差异。第二,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的培训。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自身受教育的程序和知识的储备量固然重要,但是现在是一个更新非常快的时代,固步自封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必须跟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才能为学校培育更多的有用的人才。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便是目前教育领域首要突破的关卡。 各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再教育的机会,包括线上的学习和线下的进修与实践,让他们能够及时的学习到最新的技能。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提供实践的平台来验证自身的学习效果,或者创立实践小组,让教师们相互地进行教学,并且相互提出对方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在相互学习的同时相互改正。第三,培养全能型的人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面向现代化,在未来能够站稳脚跟。现代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人才之间的实力比拼也是非常残酷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中,将培养全型新型人才放在首要位置,让学校和教师认清目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势,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习支配,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同时,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现代化教育的目标。学生在面对学习时,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于新事物的学习往往首先是盲从,再是认识,并且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才能够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要在最初就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用自身的潜力来学习这门课程,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语 信息化是目前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计算机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又存在差异。在日常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重大的帮助。 作者:李敏琳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计算机信息技术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改革措施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迅速崛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变。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部门深刻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将发展计算机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网络化、智能化等高科技的发展不断推动着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革新,为我国培养了更多创新型技术人才。本文将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期刊文献对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和教学改革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借此为新课改的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实施,给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和教育从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教学改革措施 1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分析 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综合类的课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体,是联系其他学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纽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将其纳入日常教学。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国教育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东部发达地区,西部中心城区,网络技术普及,计算机在学校教学中普遍应用,计算机进入家庭,学生的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思维模式有了极大的改变,向我们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西部相对落后的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无法同步获取新的教育资讯,学校计算机教育仍旧落后乃至停滞。因地区而异,因学校而异,因人而异,这就是目前我国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有没有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呢?在总体上,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学校层面,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仅满足于常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上动力不足,阻碍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教育者层面,信息技术老师自身专业素质、教学经验、接受职业再教育水平的局限,也势必成为他们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瓶颈。落后地区学校师资不足,聘用非专业教师上岗也是常见现象。学生层面,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无疑是此项课程推广的大敌。除此之外,由于教学改革的进度较快,许多学校跟不上新时期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步伐,致使学校计算机教育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2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学校计算机教育水平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新课改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下面笔者将从自身实际工作的视角,谈几点体会与思考: 2.1明确新课改的具体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制定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规划 课堂是教育的“终端”。新课改摆在学校和广大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使其成为日常的教学行为?面对教学改革的信息技术教育部门和学校计算机信息中心必须明确了解新时期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根据这些目标制定全新的、符合时展的教学计划,将网络教育等新型教育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合理规划课堂内容,鼓励创新教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致力于课堂教学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任重而道远。 2.2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培训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 教师的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水平的好坏。教师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储备固然重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老化和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更是首当其冲,迫在眉睫。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向学校信息技术负责领导和信息技术老师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包括各种线上的学习与交流,线下研修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能够及时地更新观念,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笔者作为四川省教育部-中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项目和四川省教育部-中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人员,对此体会颇深。 2.3培养全能型人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对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重视创新教育是学校教育成功的必由之路。创新教育需要信息技术提供支持是当今之共识。在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中,将培养全面型创新人才的任务放在首要位置,让每位学生和老师认清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帮他们合理地进行学习,是学校的当务之急。同时,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具有创新性的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实现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现代化目标。 3小结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既有不同又紧密联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老师应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特点,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开拓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人才,为我国现代化教育目标的实现增砖添瓦! 作者:段炼 单位:四川省电化教育馆 计算机信息技术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摘要: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业的发展速度与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伴随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农业产业也不例外,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于农业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探讨目前阶段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农业领域;应用 农业是基础产业,我国是农业大国。从现阶段现状来看,我国农业发展整体速度较工业发展速度缓慢,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因农业生产者文化水平低、信息意识较弱等多种原因,导致整体应用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科教兴农”的战略发展需求。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加快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是当前探讨的重要的课题[1]。 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信息化逐渐从科学计算、数学规划和统计方法应用为主,逐渐渗透到农业深层应用领域,如自然资源数据处理、农业规划与决策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覆盖农业各学科。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从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农业生产过程需要成熟的科学技术对其提供支撑,计算机信息技术是目前成熟的现代科技,农业的发展需要计算机技术作为重要保障。 2)伴随现代农业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农业生产过程更为标准与规范,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与产品的质量、安全性的提高。农业与食品息息相关,其安全性与产品质量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农业生产源头把控,从而促进农业发展质量的提高。 3)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生产者从农业生产中得到解脱,机械与自动化设备取代了原始的劳动生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提升了农业成产总量,对农业可持续快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2.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较为系统化,能够实时通过系统中的数据监测动态变化,对农业植物进行控制。我国已开发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数据处理、红壤资源信息等系统,中国农作物物种资源与国家农业资源等数据库。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利用计算机对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可通过信息技术监测农业植物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作物遥感估产等。这些先进手段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巨大价值。举例来说,农业专家系统解决了传统农业生产中闭门造车的缺陷,农业专家系统通过计算机模拟专家,与人沟通,解决人们在农业种植中出现的问题。在模拟专家之前,将计算机中有关农业问题解决经验进行输入,再用计算机进行经验反馈,模拟专家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建议。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指导农业生产操作,从而提高农业产量[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研究与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农业科研是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板块,是农业最新成果的代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研究与技术推广中发挥重要价值[3],目前,我国已建成农业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科技成果库等。完善的文献资料与科研管理系统,为农业研究者进行科研项目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学者只需通过文献检索便可知晓最新研究动态,避免出现重复研究。同时,通过科技成果库,便于推广农业最新技术。 2.3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防中的应用 自然灾害是农业发展中无法避免的,在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较为频繁,气象、洪涝、地震等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害,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救灾的关键。当前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主要用于防洪灾、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火灾等。如在农作物病虫害预测方面,可通过光谱与周期分析,观测病虫害的流行趋势,以做到提前预测,加强防范意识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及时监测自然灾害,尽可能的将损害降低,保证农作物的产量。 3结束语 伴随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农业中的应用逐渐渗透到各个层面。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节省人力与财力消耗,还可建立农业数据库与信息化系统,实现资料共享,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农业最新发展动态。科技的发展步伐仍在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其在农业领域中应用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推动“科技兴农”战略的早日实现。 作者:董惠 单位:盐城市国土局 计算机信息技术论文:互联网计算机信息技术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都有极大的应用,计算机成为我国人民工作生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计算机技术是新时代的标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在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更便捷的帮助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娱乐生活。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保证互联网中的信息更加安全、更加迅速的输送。本文就根据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对计算机在互联网中的应用进行进一步探讨。 关键字: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应用运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包括有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计算机信息技术综合性较强,其中包含了网络、计算机、数学等多项学科。计算机信息技术又简称为信息技术,其中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中起到很有效的保护作用,能够有效保证互联网避免受到安全隐患。 1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1.1防毒软件的运用 互联网中存在很多不定因素,这些因素很容易导致互联网染上病毒,互联网病毒具有扩散速度快、传播较广等特点,因此对互联网信息具有极大的威胁。在互联网中运用防毒软件,能够对局域网进行有效维护,控制病毒,防止互联网收到病毒的危害。互联网一旦受到病毒的危害,就会直接影响使用互联网的用户,导致用户信息丢失,对用户造成严重的损失[1]。例如2007年的熊猫烧香病毒,就对互联网用户造成巨大的危害,该病毒在互联网中大规模的传播,可以通过网络、U盘等方式进行传播,收到感染的电脑所有的文件都会变成熊猫烧香的图案。因此,防毒软件的运用能够有效的保护信息安全,保证信息传播更加稳定、安全。 1.2防火墙的运用 防火墙实际上也是一项辅助防毒软件进行信息保护的设备,按照规定进行信息传输,或者通过限制数据的传输,保证互联网信息的安全,保证互联网内外信息传播的安全。互联网中采用防火墙的运用,能够进一步保证互联网信息安全,防火墙会对计算机中的所有程序进行安全监测,可以称为计算机中的“大白”。防火墙的运用能够降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安全隐患,给互联网一个安全的传播环境,信息技术促进防火墙在互联网中运用,加强了互联网内外的安全指数,最大限度保证互联网使用用户的信息安全。 1.3漏洞扫描的运用 互联网在运用过程中,会因为一些不定因素造成互联网出现漏洞,如果不及时的进行修复,就会成为信息安全的隐患,从而影响互联网的安全,导致互联网无法正常使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中使用漏洞扫描,能够及时查找出互联网中存在的隐形漏洞,并且及时的进行修复,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萌芽中,保证互联网使用安全,进行漏洞扫描后,还能提高互联网的性能,提高互联网运行速度[2]。在规模较大的网络运行模式中,极易造成网络出现漏洞,因此要时常对网络进行漏洞扫描,保证互联网的正常运行。 2计算机信息技术改进与发展 计算机运用领域越来越广,在不同的领域都能发挥不同的功用,都提供了较为快捷方便的帮助。同时,随着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熟悉,对信息技术的安全意识也越来越强,人们会对重要文件进行加密保存,从而互联网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随着我国科研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应用在生活、学习中的各个领域[3]。计算机技术的改进,就是要提高计算机的综合性能,在物理、机械工程、数学等学科中不断吸取养分,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完善。传感技术的改进,传感技术在我国长期的研究中已经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开发战略中仍具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传感器与传感系统不能被统一进行分配不知,还有很多集成化、智能化和纳米技术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计算机通信技术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连接的,这项技术安全性很高,同时通信速度快,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仍需要对主机的信息进行分布式的处理,从而可以节省硬件和软件的成本开销,建立通信局域网,可以有效的改进通信技术。经过改进后的信息技术,能够处理更多的信息,并且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还有成本低,传输快捷、可持续创造的特点,改进后的信息技术具有更大的容量、更高的宽带,能够保证信息的传输更加快捷,信息传输通道更加有秩序,进一步把传输距离和时间缩小至接近于零,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让人们能够更快更迅速的接受各个领域的信息。 3结语 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处于很重要的位置,再其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保证互联网安全运行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首要任务,只有保证互联网信息的安全,才能保证广大用户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才能保证互联网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在互联网深入人们生活的当下,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保障互联网的安全,因此信息技术运用与互联网中,能够最大化的保护互联网的信息安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 作者:温亦阳 单位:长安大学附属中学 计算机信息技术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探索 【摘要】当前信息处理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社会活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处理至关重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决定着信息处理工作的效率。本文对计算机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深入探讨了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 20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在这一时期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形成了高技术领域和高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生物技术等。在以上成就之中,以电子信息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最大。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揭开了信息经济时代的序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类的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密不可分。当前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并在信息技术在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1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当今计算机科学发展趋势可以用高、广、快三个词进行概括,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向“高”度发展 计算机性发展趋势的“高”主要包括两个内容:①指性能越来越高,主频频率不断提高是其主要表现。20世纪90年代,集成电路集成度已超过100万门,集成电路开始进入特大规模集成电路时期。随着RISC技术的成熟和普遍应用,CPU性能剧烈增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80年代CPU性能年增长率仅35%,而到90年代CPU性能年增长率达到60%。特别是近年来,CPU的发展更为迅速,如AMD的FX9590八核处理器,主频已经达到5GHz。②指计算机整体性能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数值计算、信息处理、实时控制、辅助设计、智能模拟等能力不断提高是其主要表现。以我国研制的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为例,其拥有14.3万核CPU,存储容量高达200万GB,最高带宽达到69.6TB/s,每秒峰值运算达1.07千万亿次。 1.2向“广”度发展 计算机向“广”度发展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向各个领域渗透上。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作为新技术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当前,计算机与手机的结合,使其应用范围更为广阔,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有观点认为,未来计算机的价格可能会向纸张一样偏移,并且将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普通品。 1.3向“深”度发展 计算机向“深”度发展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智能化发展上。互联网上的信息浩瀚,如何在这些浩瀚的信息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计算机未来的发展即是要将互联网浩瀚的信息进行分类,优化人机界面,最有效的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目前,与人类思维方式相比,计算机“思维”的方式还较为低下。人类同计算机打交道主要通过语言、手势等方式,对于一般人而言,计算机应用难度仍然不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通百姓对计算机的应用需求进一步扩大,这对计算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正进一步向智能化的道路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计算机世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说是计算机向“深”度发展的典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智能化亦将飞速发展。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对于管理和处理信息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国都注意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致力本国信息化建设。 2.1高速、大容量 在信息技术中,微电子技术与软件技术是其核心。当前集成电路的发展突飞猛进,不论是集成度、运算能力还是性能价格都在呈几何级数增长,有研究显示,集成电路的发展每年翻一倍,这带动了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每个芯片上的元件都达到了上亿的数量,构成了系统级芯片(SOC),整机与元器件之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模糊,这使信息设备的功能大大提高,整机的质量不断变轻,体积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软件技术也正在以计算机为中心向网络为中心转变,特别是当前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的联系更为密切,芯片正在变为“固化”的软件,软件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可以实现的功能也越来越多,“硬件软化”的趋势愈发显著,典型的如“软件无线电”、“软交换”等。另外,嵌入在硬件中的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软件也使软件逐渐突破了传统的计算机领域,加速了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的智能化,软件技术在推进信息化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2综合化 当前网络技术发展另一个趋势就是三网融合与宽带化。三网分别是计算机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融合是指在数字化的基础上三网的技术走向和业务内容一致化,即电话网、有线电视网都应向互联网靠拢,三网融合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计算机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合为一体。在三网融合中,IP协议和分组交换技术是基本特征。三网融合要求要重视业务变革,即由单向传输发展转变为以多媒体数据业务为主的交互式发展。三网融合势必会打破原有行业界限,促进产业重组和政策调整。 2.3个人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平板电脑、手机以及其它智能设备数量的不断增长,互联网上数据流量,尤其是多媒体信息的增加,对网络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大带宽势在必行。在广域网和城域网方面,全光网络技术兴起并迅速发展,典型的如以密集型光波复用(DWDM)技术,已经深入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人预测,到2016年,平均固定宽带速度至少会比目前宽带速度提升四倍,而且美妙通过互联网传输的视频将达到100万min以上。并且建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推动着信息个人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也是一个趋势。一方面家用电气和个人信息设备如电视机、手机等都在向网络终端设备方向发展,网络终端设备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以往以计算机上网为主的局面被打破,进一步满足了个人的需求。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网上娱乐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日益成熟,对使用者的要求不断降低,特别是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完善了以互联网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信息技术日益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亦催生了新的网络经济。 3结语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技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在未来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将会进一步普及,人类亦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未来全球最具活力的产业亦非信息产业莫属。 作者:胡凯伦 单位: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 计算机信息技术论文: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 0引言 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出更高层次的标准,主要考察其是否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否具备现代化的信息意识。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前沿阵地,也是反映社会气候、联结时代脉搏的重要场所,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增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一线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探究。 1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不同专业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要求不一样 高校专业门类繁多,不能仅仅依靠专门的计算机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还应发挥其他课程配合教学的作用,然而,其他课程由于各自专业性的不同,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侧重也有所差异。有的专业对计算机要求较高,如信息类课程;有的专业对计算机要求较低,如文科类课程。 1.2课程内容杂而不精,课时数相对较少 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包含的具体学科比较多,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技术、网络与数据通信等。这些课程的专业性较强,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而对于文科类学生,这类教材的实用性就大打折扣了,既不能有效发挥教材的作用,也无法真正使学生掌握有用的学习内容。另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课时也设置不合理,无法充分满足一系列教学任务的课时需求。上述两方面原因导致学生的课程压力过重,无法进行科学学习。目前,高校计算机类教材动辄几百页,比如一个“DNS域名解析”的概念反反复复讲了很多,但是学生仍然一头雾水,这就表明教材的编写是不太科学的。主要原因在于讲解这一概念时牵扯出很多相关概念,而对这些相关概念又在教材中缺乏详细的延伸。 1.3一线教师教学任务重,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目前,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普遍化,已经逐步向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类课程靠拢,是每个大学生入学必修课。然而,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却未能取得长足进步,教师数量和质量仍然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师资力量的不完整也导致部分教师课程压力过重,顾此失彼,造成教学效率低下。 2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的具体内涵 上述问题暴露了当前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症结所在,表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新的教学模式。 2.1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分类,依据其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以及自身客观条件的差异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对信息化社会的适应能力。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既有研究型的,也有实践型的。反映在实际教学,有些学生擅长计算机理论研究,对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编程语言等擅长从理论构建的角度提出一系列观点;而有的学生则喜欢呆在机房里研究网站开发、系统开发的实战技术,综合运用多种开发语言。 2.2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全面教学 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是增强学生参与性的重要途径和内在动力。当学生发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时,他们便会自觉地参与进来,自主探究,由此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电脑损坏等现象,一般性的电脑故障可以及时修复,而技术性故障则是学生加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学习的契机。硬件故障主要从主机找问题,软件故障则需要调试系统,利用便捷工具,对电脑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清理。 2.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计算机信息技术既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调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立体式教学,并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2.4利用网络平台的开放进行实时教学和学习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突破时空的限制,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为学生提供实时的在线解答。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问题可通过校园网络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也能够及时批改作业,实现了双向互动。 2.5进行分层次教学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教师应进行分层次教学,因人而异制定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增强教学的延伸性,将学生从课堂引向课外,注重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增强基础知识教学,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3结语 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发展前景却是十分乐观的,国家、社会以及个人,都有适应信息社会、掌握信息技术的需求。因此,一线教师应增强信心,不断探索信息化教学的规律,结合不同主体的需求,大胆地进行自我改革。 作者:刘琼 单位:淮阴工学院 计算机信息技术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优势 1.有利于控制农业风险。 风险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等都是农业风险的特点。自然性指的是需要在自然界内完成农业生产,那么农业生产自然就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突发性指的是人们无法预料自然状态,市场变化也是无法决定的;不确定性指的是人有着有限的能动性,无法准确预测和控制大自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对自然灾害的发生起到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以便更加科学地确定农业产业化组织生产经营决策。如今,我国建设了很多的涉农网站,将农产品的供需价格和专家预测给提供了出来,那么通过浏览网络,就可以对各种农产品的价格走势进行了解,以便将正确的生产决策实施下去;而借助于通讯技术,如电话、邮件等,还可以直接通信于消费者,对多样性需求进行了解,以便科学地调整生产或销售策略,市场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降低。 2.有利于降低农业成本。 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内部交易费用可以得到显著降低,因为借助于信息技术,龙头企业在对基地农户进行选择时,定位更加快捷和准确。龙头企业在选择农户的过程中,实地调查的环节可以省去,那么人力、物力资源就可以得到节约。同时,分散性是农户的一大特点,在不同的县市和省份内分布,如将通讯技术应用到合同签订过程中,企业和农户之间沟通起来更加的便捷,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合同的签订和协商费用。借助于网络,龙头企业也可以直接将订单下达给农户,农户也可以对龙头企业的产品要求更加详细的了解,对生产技术充分掌握。 3.实现更加有序的管理。 要想促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实现,就需要构建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在本系统中,不仅需要对龙头企业内部的管理进行处理,还需要将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纳入考虑范围,那么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增加了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管理成本。而将信息技术应用过来,则可以对系统各个部分有效协调,促使组织管理结构得到优化,管理成本得到降低。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对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方式进行了改变,在较大程度上变革了组织形式。 二、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应用现状 1.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从本质上来讲,实现农业信息技术的过程,其实就是农业从业人员直接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调查发现,我国农村情况还比较的不如人意,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的用户在整个互联网用户中只占据到了不到百分之一的比例;在信息传播方面,西部等不发达地区要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有着较高的收入和较长的受教育年限,那么就会构建更多的基础设施,农民也有着更强的信息意识。 2.网络技术应用方面。 我国农业信息网站依然只占据到了较小的比例,总体上需要进一步提升利用程度;虽然已经设立了诸多的农业信息网,并且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依然只有较小的比例。并且,大部分涉农网站都是由政府主办的,没有足够的农业基层站点,因为部分地县市没有构建互联网信息平台,那么村镇以及涉农小企业就无法使用互联网。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没有较高的质量,虽然有数千个涉农信息网站,但是的大多都是综合性信息,只有较少的专业性信息和特色信息。部分农业信息根本不符合于农村实际情况,农民无法利用,管理不够科学。 3.基本完成了农业信息传播体系的构建。 只有借助于相关载体,方可以将信息技术的作用给发挥出来。而从农业角度来分析,则需要借助于信息网络,来对信息进行传递。 三、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应用对策 1.强化政府引导,对外部环境积极创造。 在党的相关会议中,明确指出各级政府需要大力实施电子政务。那么各级政府就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革政务,促使政府工作效率得到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获得更大的发展,对信息技术就会有更大的需求,进而更加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而只有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方可以推动产业化组织获得更快发展。首先,要从财税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对于农业龙头企业,政府可以减免一定的企业所得税和农林特产税,并且适当减免其他税费。其次,制定优惠的信贷政策,对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要积极参与进来,向龙头企业提供专项贷款。此外,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内,也可以对招商引资力度适当加大,将外资充分利用起来,促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升。 2.将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下去。 首先,要对农业产业化组织之间的沟通进行强化,通过联合农业各个产业化组织,可以有规模效应形成,这样就可以对经营环境有效的营造。我们以河北省某县为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工商企业对农产品加工营销大力发展,将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行下去,一条完善的产业链得到形成;并且本县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对办事程序进行了简化,收费标准得到了降低,这样办事效率就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其次,要强化龙头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龙头企业要想促使核心竞争力得到强化,就需要积极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部分龙头企业,有充足条件的话,可以对科研技术开发机构进行构建,这样企业就可以不断应用新技术。龙头企业还可以联合一些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等,对新产品、新技术等大力开发。 3.大力建设农业信息网络,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 要想应用其他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方面就是计算机技术,因此,要想在农业中应用信息技术,就需要构建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具体来讲,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首先,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深入开发软硬件。要依据集中统一的原则来建设农业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对各级网络中枢平台环境集中建设。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需要积极参与进来,给予一定的扶持资金,因为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涉及到较多的领域和范围,比较的复杂,那么不能够仅仅依靠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民的力量。另外,政府还需要宏观调控农业信息网络的构建,避免出现重复建设问题,否则就会浪费掉大量的资源。虽然近些年来,计算机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硬件软件的含量。要对面向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信息系统大力开发,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其次,对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大力强化。在标准化实现方面,需要统一规定和约束那些多样化和重复性的标准,不同的使用人员只有使用了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方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更好的开展信息交流,制定更加科学的决策。我国在较晚的时间内才出台信息技术标准,甚至部分领域的国家标准还不够完善,那么就需要科学研究,强化建设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化。此外,还需要大力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可以综合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农技讲座、经验交流等,提升科技培训的针对性;然后让其向其他农民传授这些信息技术,这样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方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在农业领域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业信息网络等,以便在农业领域内更加广泛地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推动我国农业获得更好发展和进步。 作者:耿丽微 王鹏飞 李晨光 霍晓静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计算机信息技术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信息社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不论是工厂生产还是高校管理,不论是物流传输还是办公自动化,都默默地发生着改变,计算机技术使人们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发展,改善了人们生活,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备工具之一。 1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概念 计算机信息技术就是把计算机作为基础硬件,将信息通过收集、分析、处理、的一种技术模式。也是一门融合计算机、通信、多媒体及网络等多项技术,具有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特征的超时空大规模信息网。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传输和沟通的媒介就是汇编语言,计算机开发和使用的平台就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我们现在最为普及的编程语言是C语言,应用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系统。 2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最早的发展方向是军事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型的计算机开始向更高更尖端的领域进行,运算速度惊人,而现在的微型计算机已步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信息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演化。随着人们信息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数据传输的加密技术、防盗技术、以及适应处理器,提升运算速度等方面,形成规模化发展,信息系统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取信息、传输、处理的强大的社会资源,而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将资源获取变得更加简单、好操作,信息系统的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辅助生产管理的信息技术落后开始不断向企业靠拢。 3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1)办公自动化应用 办公自动化是利用计算机的先进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办公系统中,使得复杂的办公业务在计算机等现代设备中进行更快捷、高效的处理,人与信息设备共同组成的人机系统。通过采用视频信息处理技术,把视频文件经过压缩和解压,形成视频对话,节省了人员交通的时间和精力,为企业人员提供了更方便且快捷的交流平台;通过计算机建立一个内部信息集中交流场所,可以不受办公地点和时间的限制,优化了办公的区域环境;利用无线网络环境以及办公自动化处理技术,加强了办公信息的运用效率,提高了企业无形资产的利用价值,减少了办公成本的消耗。 (2)物流中的应用 物流是将不同地方的物品人为地进行转移和运输的一种行为方式,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发展比较迅速,通过学习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应有可以攻玉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条形码技术改变了过去繁琐的货物登记,使货物的储备、运输更加方便、快捷;GPS全球定位系统的运用,使物流企业能够对运输的详细过程全面掌握,实时监控,并给物流选择的路径提出有利的支持;射频技术的运用可以减少人工干扰和环境影响;这些技术的实施极大的增加了物流工作的准确率,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以往繁琐、紧张的物流有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改观,对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支撑作用,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 (3)教育系统中的运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当今的教学改革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将复杂抽象的课题进一步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学习过程不再吃力,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攀升;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还可以开展虚拟教室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远程授课等多种教学形式,促进教师的互相交流和相互学习;通过建立校园内教学信息的共享,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增进了师生感情,提高了教学质量。为推广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4)传感技术的应用 传感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已非常广泛,如刀具、砂轮监控系统,石油钻探传感检测系统、热敏检测试验等,但在研究开发领域上仍存在着缺乏系统调配,改进不足,集成化、智能化未完善等诸多问题。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传感技术的研究开发上,结合通信技术和测量技术,使数据的采集、分类、判断,更迅速方便,相关信息的储备、集成更准确、有效,信息的传输更形象、直接,进一步提高传感技术在相关行业中的可靠性、可应用性,同时降低了成本,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成本低、传输快、高保真的特点,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更便捷地为人们服务。 4结语 计算机信息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向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延伸空间,其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增加,我们要合理利用深入开发这个宝贵的资源,继续挖掘它的潜在价值,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促进时代的发展。 作者:陈品帆 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计算机信息技术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其被广泛应用到了技工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并在现今的技工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技工院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 1技工院校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对计算机网络影响最大的因素,它不仅会造成信息泄露,还会使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一般而言,计算机病毒主要通过文件传输和网络下载等方式进入计算机系统。由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数量较多、网络接入方式较为复杂,导致技工院校很难从根本上全面监控计算机病毒,并可能因为受到病毒的感染而丢失院校的重要数据,这对院校网络的正常运行也是一种较大的威胁。 1.2黑客攻击 在现今的网络威胁中,黑客攻击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威胁形式,具有较为明显的目的性,且不以破坏技工院校网络资源为目的,而是为了窃取技工院校资源而开展的一项违法活动。随着技术院校建设水平、规模的不断提升,其具有的网络资源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其中,部分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甚至涉及部分机密信息,这就导致这部分信息在黑客攻击的威胁下存在较大的风险。 1.3不良信息的传播 通过技工院校网络的建设,可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交流途径,但在现今的网络中存在不健康的内容,其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均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健康、积极的环境,需要技工院校重视对不良信息的控制。 2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2.1防火墙 防火墙是现今网络中最传统的安全技术之一,其通过控制网络流量可保证网络安全。安装防火墙后,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将网络设置为信任网络和非信任网络两种模式。当设置防火墙非信任一个网站时,学生对该网站访问时会受到限制。一般而言,防火墙在技工院校一般设置在边部网络和校园网的接口位置,并通过网络内部ARP数据包中的过滤避免非法ARP数据包进入到校园。 2.2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包括链路加密、端到端加密和节点加密等形式。在技工院校中,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2方面:①在技工院校资源方面,一般需要以密匙密码的方式保护,但因技工网络的资源数量较多,仅以密匙密码的方式保护往往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因此,需要通过公用密码与密匙密码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网络信息传递的安全性。②数字签名。其是现今各行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主要分为数字认证和口令认证等方式。其中,口令认证较为简单,数字认证具有更高的加密等级。在传递信息资源时,应用该技术能识别信息传递者的身份。如果识别未通过,则院校系统会拒收部分信息。这在避免不安全信息进入系统的同时,还使技工院校网络安全得到了保障。 2.3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与防火墙技术的共同应用是现今技工院校实现网络控制的主要措施。通过应用入侵检测技术,能在弥补防火墙防御缺陷的同时,反映经过识别后的院校内、外部的环境行为,从而及时为网络安全提供帮助。对于该技术而言,其可分为院校网络主机入侵检测系统和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提供帮助。在应用该技术时,需要在院校校园网安全中心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并将其探测端安装在网络核心交换机的位置,从而更好地对网络访问行为实行全局监控。在用户端位置上,可通过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分析系统安全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从而更加有效地判断终端可能存在的攻击行为。 2.4杀毒软件 杀毒软件是技工院校网络安全防御中应用最普遍的技术之一。技工院校网络系统主要有网络服务器和工作站,因此,需要在服务站安装杀毒软件,不定期检测工作站,并分析工作站的运行情况;在网络服务器中,可采取装载形式的防病毒模式对病毒进行扫描,以保证服务器的正常运行。 3结束语 在网络时代,技工院校的网络安全已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因此,需要院校方积极解决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障院校网络的安全。 作者:李利华 单位: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计算机信息技术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须知作为中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公民,其计算机基础性操作技能,包括各类办公软件熟练使用、网上专业性资料精确查询等。21世纪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完全跨越到另一类等级层次之中,并且阶段化实践应用成就都会顺势引起业内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可是,毕竟我国在此类领域中投入研究精力有所不足,使大部分工作人员在计算机技术认知结果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概念炒作动机过于显著。由此看来,针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践应用细节加以细致论述解析,是迎合不同企业可持续发展诉求的必要途径。 1我国各类产业领域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现实意义 人类各类阶段生产都离不开科技创新,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全面革新和有机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之后,便一跃过渡成为平衡人力资源与成本投入数量,以及提升劳动生产效率的核心组成单元。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在人类社会化生产环节中,计算机信息技术任何演变细节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人力、物力资源交互性衔接任务指标,如若此时衍生任何形式的信息短路迹象,或是信息获取失败现象,便会令今后我国社会进步繁荣前景一再模糊。涉及此类技术手段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环节中的特殊支撑引导效用具体内容如下。 1.1企业内部管理实践应用层面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绩效提升方面支撑贡献颇为深刻。首先,此类技术创新方便中国步入更加高端产业链等级,从此利润空间无限扩展。其次,经过异质化产业之间交互式桥梁系统化构筑后,多元化行业合作发展夙愿快速达成,从中产生的全新商务模式更加数不胜数。截止至今,我国各类企业内部产业结构开始进行有序升级重组,当中的信息管理事务理应进行统一指导规划,随后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实力水准必然提出更加严格的规范要求。 1.2农业生产环境改造与保护应用层面 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内部创下大量绩效成就,相应引起基层社会成员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如今已有的环境监测、优化掌控技术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相信必将能够为不同农业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无限支撑动力。国际范围内的一系列知名企业都已经着手布置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下的计算机技术开发设计单元,改革实效可说是有目共睹。相对地,我国在应用此类技术进行环境保护过程中,旨在进行各类区域生态环境污染迹象加以有效治理,使社会大众生命财产得到最合理的保护。透过环境保护角度界定解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体系下的预警、回应、处理等管理流程搭接秩序和谐紧凑,可以确保自然环境保护期间成本数量的合理缩减结果。同时,令一切人力、技术设备、经济资源兼容整合效用发挥到极致状态。计算机信息技术沿用期间,需要高度关注的细节问题便是各个产业领域内部的网络安全保护细节。并且,此类事务被认定是在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期间独到的支撑引导要素,经过科研、产业会计数据平台异质化要素设置读取装置后,一切操作工序都将通过网络执行,我国各项事业数字化规范安全运作前景也将全面绽放。任何国家科研单位掌握高端计算机信息技术操作要领,便会随即掌控全效发展契机,也就是今后国际经济竞争舞台的主导引领权。 2日后我国创新改革和灵活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标准策略 2.1适当加大计算机信息技术创新开发实践的成本投入数量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各个事业领域内部始终呈现动态波动变化迹象,如若相关科研单位始终围绕技术末端细节进行研究,势必造成既定产业在市场核心竞争发展实力的骤减结果,而国内安全失控等隐患也随之全面扩张。因此,国家有必要针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整体投入力度加以客观校验与有机设置,促使各项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发展,确保我国此类技术沿用成就始终维持在高端发达水准之上,合理规避以往由于信息技术落后而衍生的各类产业发展动力失衡的结果。 2.2灵活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农业生产环境中的指导功效 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各类生态、技术资源协调适应规范要求十分严格。尤其经过数据库、系统模拟演练、人工智能引导、决策支持以及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系统大力开放沿用后,更加方便农业气候变化影像研究、土地利用评价以及农业环境保护问题解析工作的延展交接。关于这部分强调的多媒体技术,实质上是督促技术人员主动联合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各类与农业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资料搜集整编,经过多元化程序改造调试后,衍生一类可以生动表达主题内涵的模型架构,成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环节中的一大特殊创举,其广泛应用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舞台。例如,我国农科院计算操作中心已经开发并大力推广沿用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单元,当中保留了各类农业技术知识检索浏览、技术操作经验咨询以及管理决策支持等平台架构,为日后农业生产和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大量的指导性建议。再如,吉林省1996年在实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过程中,研制出多媒体玉米生产智能系统,并推广应用,掀起了广大农民全面掌握玉米生产新技术的高潮,使示范区三年增产玉米约5000万公斤,增效益5000余万元。 2.3强化稳固各个产业财会领域内部计算机信息技术安全使用实效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事业全面发展,相应地为实现经济全球一体化指标贡献合理支撑力量,至此过后,各类国家都步入国际经济规范体系架构之中。在多元化信息技术交互式操作设施控制范畴下,以往繁杂沉重的手工记账工作模式开始被电算化程序取代,督促内部操作主体透过各类培训活动,掌握不同业务流程计算机操作技能,以此减少过往工作环节产生的倦怠感官效应,为企业长远发展前景提供各方面指导界定线索。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会计档案内部的管理细节还尚未得到系统化调试解决。如今要做的是,利用既定产业单位不同阶段历史会计数据资料进行精确对比验证,使决策主体思维更加清晰透彻;再就是合理预测今后特定企业发展趋势,督促决策主体沿用上述资料内容进行企业后期科学发展方案的制定,主要利用上述档案数据进行管理决策模型制备,确保一类健全形态的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快速开放沿用,进一步实现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灵活应用指标。 3结语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各类产业领域发展环节中的确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改良指导功效。不管是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企业财会决策等领域都应该大力推广沿用,其间经过技术人员不断调试更新,相信势必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事业可持续发展前景绽放、奠定足够和谐的适应基础。 作者:曾 萍 单位:贵州华电大龙发电有限公司 计算机信息技术论文: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财务综合系统管理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我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国际环境中,企业竞争力的强弱高下立判。要想提高企业竞争力,就要从企业管理制度入手,不断推动信息化改革,使企业管理逐步趋向世界一流水平。资金运作的管理,主要依靠企业的财务管理,只有真正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才能使企业具备更好的适应能力和更强的竞争力,使其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能立于不败之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要克服诸多困难,首先财务数据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且非常重要,其信息既来自于企业内部,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企业外部。每天都要专业人员进行核算,占用的人力资源较多,无形中降低了企业运作效率。如何建立一个财务综合管理系统,有效改善财务管理状况,是当前企业建设的重点。 1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1.1监督不力 监督不力是所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不仅是因为传统人工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庞大的现代化财务管理要求,还有企业内部各机构,包括监督部门等对财务监督职能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财务管理就是单纯地进行资金核算。资金核算只是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而监督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因为会计人员,特别是内部管理层,能直接处理资金流动的原始凭证,对财务运转事项了解较为详细,能发挥出较好的监督作用,这是其他部门不能及的。但要注意的是,财务管理部门本身也需要受到监督,避免会计人员监守自盗。 1.2管理不善 企业财务管理事项繁杂,涉及工作内容较多。传统财务管理只具备基本核算功能,不能对企业持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清点评估,更不必说进行有效管理。很多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如实汇报财务状况,导致企业资金数目出现差错和账面不符的情况,不仅给企业带来一定损失,还会滋生腐败。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将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紧密结合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企业中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由于长期分工不明确,对核算和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导致工作中出现抵触情绪,影响到工作效率,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1.3款项不明 多数企业都会制定相应的资金流动政策,对一些专项工作设立对应的资金储备,以备不时之需。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多部门难以及时得到储备资金,很难做到专款专用,使企业运转受阻。并且,很多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资金使用标准,且财务管理人员又缺乏相应管理能力,无法正确把握资金流动,导致款项去向不明,经常会出现需要资金的部门不能及时得到拨款,企业固定资产被挪用和侵占等问题,给企业利益带来巨大损害。 2财务综合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2.1系统建立 常见的计算机财务综合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初始化模块、记账凭证模块和财务报表模块。初始化模块的作用是设置和保存企业财务的基础信息,通常情况下不需要改动,只有当企业财务状况发生较大变动时,才会对初始化模块的内容进行变更。记账凭证模块又可细分为三个部分,即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通过它可以处理日常的资金流动、账目往来登记、现金实物出入等。每次进行操作时,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在计算机上填制相应的会计凭证。财务报表模块能反映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日常财务信息记录,计算机能自动统计该时间段内的财务状况。 2.2运作流程 通过计算机建立起来的财务综合系统,能有效管理财务信息。这主要得益于系统中各个模块间的合理安排,既有明确分工,又可以互助协作,使传统财务管理中耗费大量时间的工作能在短期内很好地完成。其流程如下:企业收到原始凭证,由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接收和核对,然后将凭证上的内容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会自动将不合格的凭证甄别出来。然后,管理人员要在记账凭证栏内完成记账凭证的填制,计算机会将这些填制的内容转存到数据库中,作为可以查阅的资料保存起来;对一些固定客户可设立一个明细账户,方便企业和客户查看资金状况。每到年终岁尾,管理人员可根据数据库中的信息,整理制作出详细的财务报表,包括企业的现金流动状况和记账凭证的填制汇总。甚至可以按企业要求,以季度、月份和任意时间段为单位来制作相应报表,大大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 2.3实际应用 2.3.1以点带面 由于企业财务管理涉及到的信息五花八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整理和识别,因此,其财务管理工作十分复杂。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既要能帮助企业节省开支,增加利益,也要为重大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建立起以财务管理和资金核算为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现代化经营模式。在未来企业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财务综合系统管理的结合将成为必然趋势。将计算机引入财务管理中,不仅是要利用其先进的技术,更看重它代表的先进理念。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必须在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遵循企业发展规律,从每个环节入手,以点带面,直至形成一条完整的管理链条。 2.3.2打好基础 财务管理的基础是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传统管理模式受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信息录入的真实性大打折扣,经常出现资金数目有误的情况,在无形中给企业造成巨大的全隐患。而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反馈,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决策。通过使用计算机和软件,将人员从财务管理繁琐的数据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且加大信息时效性的监控力度。同时,计算机能通过网络将财务管理环节公开化、透明化,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安全漏洞的产生。一些僵化且多余的管理步骤,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得到简化,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2.3.3注重一体化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将业务办理与财务管理完美结合,达到财务和业务一体化。首先,要设立统一的系统软件,无论是财务信息录入还是业务流程办理,都要通过同一个系统来处理,使其在形式上做到一体化。然后,大力宣传信息化发展的优点,积极引进相关技术,不断开发应用于财务和业务工作,逐步实现业务经营与财务资金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全面提高企业运作能力和管理效率。 3结语 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财务综合系统管理的提高有显著作用。它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人工作业负担,提升财务核算的准确率和时效性。企业管理层也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更好地监督财务管理工作,对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包括账目等级、资金流向、业务往来等,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企业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对过往的财务资料进行查阅,根据历次财务状况制定更加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计划,对企业的决策判断形成有力支持,保证企业发展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水平会越来越好。 作者:童园园 单位:武汉工商学院
网络营销论文:房地产企业的网络营销之路 一、房地产顾客购买行为的特殊性 房地产作为商品具有其特殊性,如位置固定、生产周期长、非标准化、对环境和区位的要求程度高、价值高额等,并且房地产商品的价格比较高,一般来说,消费者在购买时都会进行较多的理性思考,因此房地产作为商品是一种理性商品。消费者在购买这种商品时会采取一些比较特殊的行为。一般来说购房者在购买房地产这种商品时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1、确认需求水平,制定购房预算。购房者一般都有自己的目标商品,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和负担水平,在考虑可获得的各类贷款和借款等因素的基础上,来估算自己的实际购买能力,确定可能购买的房屋类型。 2、收集房地产商品信息。购房者一般在确定了购房意向以后,就将着手开始收集房地产商品信息。一般是通过以下几个渠道来获得:一是媒体广告,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广告等;二是亲友介绍;三是开发商或商邮寄发送的宣传资料;四是现场售楼处的资料及现场周边的广告;五是房地产交易会;六是通过互联网检索;七是通过其他渠道。 3、进行实地调查。购房者在选定了几个目标后,进行实地调查,以比较各个项目之间的优劣,以及房地产的各种资料,如产权情况、环境情况、物业情况、价格情况、配套设施、交通情况、户型、面积、工期、建筑质量、装修情况、朝向、通风、采光等因素。 4、签订认购书、房屋购买或租赁合同。购房者在确定了最终的购买目标后,将进入购房的实质操作过程。在此阶段,购房者要交付定金,提供自己的资信和收入证明,交付首期款,并办理金融贷款。 5、入住并体验。签订合同以后,开发商应严格地按照合同规定,按期提供房地产商品,购房者也会按期入住,在入住期间,购房者会对自己以前的决定进行验证,他会拿自己的居住感受跟供应商的说法相对照,这是整个购买过程的延续。 在这些过程中房地产提供商就可以在一定的环节和阶段采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例如在市场调查、广告传播、营销组织管理、营销效果评价等过程,从而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改进传统营销的不足之处,并且将那些适合在网络上进行的一些管理过程和交易过程通过网络来进行,可以缩短交易过程、减少交易手续,节省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二、房地产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基本过程 房地产企业为了更好的应对其所面对的顾客的特殊性,就应该引入网络营销的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为其顾客提供商品。具体来说房地产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时应经历如下过程: (一)做好基础工作 为了很好的将网络优势与房地产营销过程结合起来,企业必须做好以下基础工作: 1、建立企业局域网络应用系统,实现公司内部信息交流网络化。具体来讲,是建立公司自己的网站、主页及项目信息库,开发企业的MIS系统,实现公司内部的信息共享。 2、积极应用现有网络技术平台的现有服务,如各个ICP服商和ISP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如各个房地产网站和综合型网站。由于他们具有各种专业的网络技术服务能力,能够发挥聚集效应,使得房地产企业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同等的服务。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在一个网站上就可以查到更多的房地产信息,这大大提高了信息检索的全面性,降低搜索的时间。 (二)制定网络营销总体战略 房地产企业在制定网络营销战略时应考虑:网络营销目标;网络营销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预算;网络营销方案的设计及执行;反馈信息的管理;保持企业网上形象的一致性等。一般而言,房地产企业应该结合自己的产品特点来确定合适的网络营销目标,网络营销目标制定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所定的目标来确定网络营销预算,在营销部门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或协调人员来进行营销信息的控制和客户管理。在此基础上,制定网络营销计划。网络营销计划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进行网络营销对本企业意味着什么;二是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网络营销;三是企业如何进行网络营销。一个企业在回答了以上的问题后,就可以着手进行网络营销战略计划的制定,以及组织和实施等工作了。 首先,要制定好市场营销总体战略,企业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利用网络进行市场调研具有一般媒体调查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网络在市场调研方面具有信息的及时性和共享性,便捷和成本低,样本容量大等特点。利用网络进行市场调研,其基本过程与原来的市场调研并无多大的差别,同样也具有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的确定,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数据结果整理分析,形成调查结果等过程。与传统的调查方法不同的是,利用网络进行市场调查,可以将调查问卷设计成电子表格的形式,由网页的浏览者或访问客户填写后提交,自动地存储在计算机的数据库里,调查结果直接存入电脑,免除了传统的调查问卷的人工输入数据的处理过程。而通过编写好一定的程序或利用现有的统计分析软件即可以自动的进行有效问卷的筛选,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调查结果。由于调查过程采取在线的方式,甚至可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省却了大量的人工 劳动,调查成本大大降低。 其次,要制定好市场营销总体战略,企业还必须确定目标客户。在目标客户的定位问题上,运用网络提供的针对性强、筛选速度快、能够判断被调查者的来源地等技术手段可以迅速地应对市场的变化,甚至可以将市场细分到更小。针对某个特定年龄、某个特定社会阶层、某个特定职业、某个特定区域甚至某个特定家庭提供个性化极强的房地产产品。例如,专门针对22-27岁量身定做的单身公寓、针对广告人、自由职业者等设计的办公居住和二为一的单套居室住宅。 (三)确定网络营销基本策略 在具体的营销策略上,房地产企业也可以从网络技术上发现巨大的能量。 1.网页宣传策略 房地产企业或房地产项目的网页,可以涵盖项目书的全部内容,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介绍项目的情况。一个完整的网页应该包括文字介绍、图片、声像等内容,具有信息检索、信息拷贝下载、信息在线打印、提问、转发、下载有关法律合同文书、在线预订等功能。例如:在介绍项目的网页中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某个房间一天24小时的光线变化情况,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可以360度地展示项目周边的实际情况。可以说,网页技术可以弥补纸媒介的不足,能够更加逼真的显示项目的真实情况,并且所提供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 2.网络公关策略 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阶段,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来开展网络公共关系:一是建立企业自己的平台或应用现有的网络平台企业消息;二是设立专门的制度,由专人负责网络公关,或拓展现有的公关人员的业务内容;三是利用网络无地域限制的特点,与各个门户综合型知名站点、房地产网站、新闻媒体、网络社区开展信息互换、共享服务;四是建立反馈意见处理制度,在了解顾客评价的基础上,改进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五是不定期的举行网络活动,激发访问者参与的积极性。 3.网络广告策略 房地产企业的网络广告策略首先要明确企业网络广告的标。不同的目标对应的广告策略、广告设计和广告预算都不一样。其次,要确定广告的互动程度,即广告设计成是单向还是双向交流,一般而言,网络广告大部分为双向交流。最后要确定广告的形式和整体方式,企业常用的网络广告形式有网页、专业销售网、旗帜广告(Banner)、视觉广告(View)、三维动态广告、文字链接和电子邮件等。 对房地产企业而言,网络广告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可实现多种交流功能,例如查找、咨询、提出意见等,其针对性大大高于一般的传统媒体。同时,网络广告还具有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网络广告的成本低,效率高,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几乎可以影响到每一个有购买欲望的消费者。 三、房地产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好处 网络营销改变了传统营销中信息的“推送”(Push)方式,而提供了一种“牵引”(Pull)方式,网络上的消费者既可以是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发送者,营销信息针对的消费者可以有很大的主动权,可以自主决定在什么时候浏览、到哪个网页去浏览、浏览什么内容的信息。另外,消费者如果对互联网上的房地产广告感兴趣,可以点击相关的内容,得到更加详细的资料,这样营销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房地产企业利用这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可以获得如下的好处: 1.节省营销活动的费用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时如果采取建立互联网上的WEB站点方式,其成本主要包括设立站点的成本、网络服务器软硬件费用、网络使用费和日常维护费用(包括网页的设计和维护费用),这些与开设专门房地产销售店面的昂贵的租金、装饰费用等相比显得很不起眼。如果直接应用已有的房地产网络信息服务商(ICP),或利用网络服务提供商(ISP)租赁网页空间,则成本更为低廉,同时房地产企业在互联网上从事有关房地产营销活动,参与服务商提供的各种营销工具,也将大幅度降低房地产广告信息制作和成本。 2.提供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以网络为媒体的专事营销服务的计算机系统能实现24小时服务,3W(WORLD WIDE WEB)站点能够全天24小时,全年365天不知疲倦地持续工作,随时响应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的消费者的要求,这给平时白日工作繁忙的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可以下班以后在家里连接互联网络,浏览房地产网站内容,了解房地产信息,选择自己需要的房地产。 3.消费者可以互动地参与营销活动 在精心设计的网络站点上,消费者可以方便地把自己的意见及时反馈给营销者,可以在网页上留言,可以填写网页上的市场调查表格,进行购买要求登记。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在网页上得到他所需要的详细资料,同时,营销者也可以收到各个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并相应地调整网上的营销行为,使网上的营销活动更有效。这种沟通是双向交互式的,在给予消费者有关房地产商品信息的同时,也回收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 4.利用多媒体的功能全面介绍房地产项目 与昙花一现的电视广告片段、小篇幅的报刊广告相比,房地产的网上营销可以做到立体式的全景信息展示,能更加充分生动地表现房地产的特质,作到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现在互联网的软件技术能集现有各种媒体的功能于一体,利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表达形式来传递信息,甚至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让消费者能“身临其境”地体验自己所选房屋的大小、光线明暗、周围环境等。因此,精心构思和设计的3W站点会给每一位访问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激发每一个潜在的购房者的购买欲。 5.网络营销突破房地产营销的地域界限 由于房地产为不动产,具有地域的固定性,因此传统的房地产营销活动一般在房屋所在地进行,而今后商品房的出售,特别是高档别墅的出售,往往打破了地区的界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房销售对象不再局限于某些地区和某些部门,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想把自己建造的各类商品房让全国各地的,甚至境外的购房者都知道,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这种远程信息传递形式。通过详细地介绍商品房设计方案、装饰材料、设施功能、交通环境、价格、付款、购买方式等内容,到营销房地产的目的,及时连通国际市场,让原本地区性极强的房地产营销活动的空间拓展到全球范围,突破房地产营销活动的地域界限。这一点尤其有利于开发档次高、目光远大、营销定位目标高的房地产企业 四、房地产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可能遇到的障碍 前面已经分析了网络营销的基本过程以及优点,下面将对目前房地产网络营销和网络交易中存在的一些障碍加以分析。 1、安全障碍 网络交易安全是制约着网络营销和网络交易发展的最大障碍。网络营销的安全障碍主要来源于网络的安全漏洞。网络技术最初设计时采用的是开放性的设计标准,所采用的TCP/IP协议最初是建立在可信环境之中,在局部范围内应用的,而后来的全球化推广却忽略了这一点,造成对网络安全方面的考虑不足,形成了安全隐患。虽然后来人们采用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但是效果甚微。 网络营销要在解决安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解决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数据完整性,交易的不可抵赖性以及身份的可确认性等问题,这样才能保证网络交易活动的顺利完成。 2、交易制度和交易政策上的障碍 目前关于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律法规,在理论上还落后于实践。一些网络交易的税费收取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需要尽快制订出一个符合网络营销发展规律的管理办法。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网络营销的管理、安全、保密、认证等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网络营销的发展。 3、法律障碍 世界各国至今还没有制订出 有关互联网方面的完备的法律。传统上的贸易合同都采用书面合同的方式签订,或通过手写签名和印章来辨别。但在网络营销活动中,电子货币、电子签名会使与有形合同相关的法律很难再适用于网络交易,因此,网络合同的权利、义务和法律效力尚待进一步明确。 4、基础设施障碍 网络营销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企业网络化、商业网络化、金融电子化、以及政府电子化等。在大规模的商业网络、金融网络和政府网络形成之前,网络营销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快慢,影响着网络营销发展的步伐。 5、网络支付障碍 目前,国内的银行业务虽然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互联互通,但是在用户的利润分享和资源的使用调配等问题上,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方法。通常是一个消费者同时拥有各大银行的信用卡,却无法统一使用,本来应该是很方便的信用卡,反而不是很方便;而且国内的各个银行的网络应用平台与世界其他国家银行的不统一,更加不利于银行之间业务的互联。 6、消费习惯障碍 网络交易不直观,气味、光、风景等无法亲身体验。尤其是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仍然是实地消费,这种多年来的消费习惯和购物心理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无法逆转。培养和建立新的消费方式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7、信用障碍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个人信用体系,与此有关的法律法规也未制订。个人信用难于评估,而且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使网上交易的成功充满了疑问。此外,企业之间的信用体系也不完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机制也不健全。 五、房地产企业网络营销的理想模式 在上述问题解决后,房地产企业就可以采用B2C的网络营销模式来开展网上营销业务,办理网络交易。房地产企业实施B2C网络营销的完全模式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房地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营销模式 图中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是: 1、消费者在房地产网站(企业自建或房地产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查询房地产品信息。比较后,发出购买请求,并通过网络银行在线支付首付款。 2、网站把消费者支付信息发送到电子货币网关上加以验证。 3、网站在验证后向消费者发送支付首付款确认信息。 4、由支付网关将支付信息发送到房地产企业开户行。 5、企业开户行接到信息后向发卡行发出确认请求。 6、发卡行转帐到企业开户行。 7、消费者将必要的资料及贷款请求发送到提供房地产按揭贷款的银行。 8、提供按揭贷款的银行对资料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做出答复。 9、消费者将该答复信息反馈到网站,由网站将信息传递给房地产企业。 10、直接将该信息传递给房地产企业。 11、房地产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到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房屋交易手续。 12、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提供产权登记证书。 13、房地产企业将产权证书信息传递给提供按揭的银行。 14、按揭银行根据收到的证书及有关资料,向企业开户行转帐。 以上是理想的房地产网络营销的流程,消费者可以完全的通过网络,以在线的方式完成交易。在目前实际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存在有网络安全性、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消费习惯、网络信用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距离这样的理想状态还很遥远。特别是我国消费者比较喜欢亲身体验,拥有“眼见为实”的消费习惯,使得房地产在线销售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可以积极的探索传统的房地产业务中哪些部分是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的,从而充分利用网络工具,促进房地产品的生产和交易。 总之,网络营销在我国任重而道远,房地产商品网络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尤其复杂而艰辛。但是我们相信这个过程不会很久。现在,企业就应积极的调整经营思路,探索那些可以适合在网络上开展的业务;同时,政府要积极地加快相应的立法工作,建立统一的标准,促进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网络营销论文:浅议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战略 摘要:笔者结合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及互联网技术,论述了网络营销的方式,并就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战略 1.网络营销的内涵与特征 1.1覆盖区域非常广泛 传统的市场营销往往受到地域限制,很多好的产品由于种种原因局限在生产地周围的市场,无法被更多的人了解并购买。国际互联网无国界与区域的限制,因此,网络营销轻而易举就打破了地域限制,是一种极其开放的、覆盖范围极其广泛的营销活动。企业的产品推广可以通过网络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络用户终端,吸引其注意,从而扩大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挖掘出更多的潜在顾客。这样,企业的市场就成为真正的全球化市场。 1.2传达信息非常迅捷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企业要将新的产品信息或企业新的动向等传达给消费者往往要经过比较繁琐的程序,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而时效性会差一些。而网络营销在传达信息方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轻松地将需要传达给顾客的信息及时地让顾客了解到。比如,在2007年购买基金的热潮中,基金公司就是有效地利用了互联网,将各种信息及时给受众,使受众在第一时问内对相关情况有所掌握,从而指导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1.3能够与顾客有效互动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顾客往往处于被动接受企业产品的地位。企业得到的顾客反馈不足,与顾客互动性较差。网络传播不同于纸质媒介或是音频视频传播,网络传播的一大特性就是信息沟通的双向性。网络营销中,既有企业而向顾客的信息传播,又有顾客对企业的信息反馈。这样的双向沟通无疑会使顾客加深对企业产品的了解程度,同时也使企业更有效地掌握顾客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营销“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目标。 1.4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中,产品从生产到宣传包装再到市场流通,其中环节较多,附加的成本也就较大。 相比较,网络营销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通过网络营销,商品交易得以直接进行,交易环节大为减少,交易成本随之降低。例如某些网上卖书的网站,不用在全国各地租场地,不用大量的人力实地卖书,其图书就卖到了全国各地。这其中场地费、人力费以及相关损耗费大为降低。而且,读者不用出门,采取货到付款的方式,在家就可购得所需书籍。这对于读者来说,既省去了出门选书的时间和路费,还可享受到低于市场价的优惠,无外乎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于网上购书。 1.5提出个性化生产需求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企业的营销产品往往是大规模生产的同类产品,用以满足一个相对顾客群体的需要,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 网络营销使企业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成为可能。通过网络,顾客可以把对产品的要求及时告知企业,然后再通过网络向企业下订单,企业再根据订单的要求进行生产。比如戴尔电脑公司就是由顾客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网上自主选择所需要的电脑配置,然后公司根据顾客所需,安装电脑并送货上门。 2.网络营销的几种方式 2.1利用网站营销 这是网络营销最基本的方式。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上宣传自己的优势产品,形成网上品牌。企业的网页在制作上要能够吸引人,内容应时时更新,在宣传自己的同时可为顾客提供与产品相关的小知识等,丰富网上内容。同时,开设专门的与顾客互动的版面,更好地倾听来自顾客的声音,还可以与其他网站做友情链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2.2利用搜索引擎营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信息浩如烟海,访问者要想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常要依靠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一种网络站点推广工具。企业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在搜索引擎上注册排名靠前的关键字。这样,访问者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就会比较容易看到该企业的相关信息。企业的网站建设得再好,若没有好的引擎把访问者引进去,该企业网站的点击率必然会受到影响。 2.3利用电子邮件营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邮件成为很多单位和个人与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电子邮件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因而,很多企业已经把电子邮件作为营销的一个手段。企业在出售产品时,可以在客户资料栏中留下客户的电子邮件,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把新产品的介绍发给顾客,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对顾客作回访,从而有效地与顾客沟通。比如,有一家生产家电的企业,定期向顾客发送有关产品的信息,在节日的时候还会通过邮件给顾客发送问候。时间久了,顾客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这家企业产生情感依赖,从而更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2.4利用博客营销 博客是一种新的网络传递工具,企业可以试着用博客来进行营销,博客具有自主性、共享性等特点。企业的博客内容应以知识性、引导性为主,同时将顾客的反馈在博客上。另外,企业可以利用他人的博客为本企业宣传。比如,可以在本行业专家的博客上附加自己企业和产品的信息等。 3.网络营销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网站维护跟不上顾客需要 目前,很多企业虽然开设了自己的网站,但由于观念及人才等原因,网站后续建设及维护跟不上。打开网站,仅仅有企业的介绍,内容过于单调,没有新闻版块,没有与顾客互动的版块,没有相关链接,顾客能得到的有效信息少之又少。这样的网站对于营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对策: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部门,由专业的人才负责网络维护,时时更新内容,并配合其他部门做好接收顾客网上订单和网上购买的工作。 3.2受众群体层次不够广泛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还无法在全体人群中得到普及。最明显的表现是中青年上网者居多,老年人上网者居少;城市人群上网者居多,农村人群上网者居少。也就是说,上网比例较大的人群集中在城市里的中青年中。因此,企业在行网络营销时一定要考虑受众群体的特征。 对策:企业在布署网络营销战略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果企业的生产产品是老年人的保健品或农用产品,就不适合在网络营销上大下功夫。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营销只是一种很不重要的附属营销手段,企业仍应以适合本企业的传统营销为主,待互联网进一步普及之后,再逐步加大网络营销力度。 3.3网上购物顾客支付比较难 目前,网上购物的支付手段有:邮局汇款、开设网上银行、货到付款等。由于种种原因,邮局汇款仍然是主要支付手段。对于顾客来说,这在无形中又加大了顾客的购买成本,容易让顾客产生抵触心理,对于企业的营销会有不利影响。 对策: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创建让顾客感觉更为方便的支付方式。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银行的电子化发展。企业可与银行加强合作,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找出便捷而有效的支付方式。 3.4顾客疑虑心理较重 俗话说眼见为实,消费者在进行网上购物时,通常会有疑虑心理,这个产品真的像介绍的一样好吗?把钱汇出后能不能按时收到货呢?种种顾虑使得消费者还是愿意亲临商场购买,图个心里踏实。 对策:企业首先要通过传统营销方式建立企业的品牌形象,通常名牌企业更容易让人相信,从而可以 减轻顾客的疑虑心理。 其次,企业在网上宣传介绍产品时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辞,让顾客产生不符合事实的过高期望值,期望值越高越容易失望。一次失望就会影响到下一次的购买。再次,及时做好网上订单的处理工作,企业内应该有专人来负责处理网上交易这方面的工作,接到订单后不能耽搁,货发出后要及时与顾客联系。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方式,企业一方面要创新营销理念,积极发展网络营销;另一方面,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要结合本企业实际进行,以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网络营销论文: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购物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网上商店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网络营销的关键在于网上商店是否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为此本文拟从顾客价值的角度,构建了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具体的网络营销策略。 关键词:顾客价值;网络营销;理论框架;策略 据艾瑞咨询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迅速。2010年网络购物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4610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75.3%,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2010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48亿人,占互联网民规模的32.9%。网络购物的蓬勃发展蕴含着巨大商机,网上商店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构建完善的网络营销体系,怎样采用有针对性的网络营销策略使网店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话题。由于网络营销弱化了地域、时间的局限性,更加注重于顾客需求个性的回归。因此本文拟以顾客价值为重心来研究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的策略。 一、顾客价值 根据伍德罗夫的顾客价值理论,顾客价值是顾客感知到的对产品属性、属性偏好以及使用后可能对顾客目标的实现起阻碍或促进作用的结果的评价。基于此理论,伍德罗夫提出了目前延用比较多的顾客价值层次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1 伍德罗夫顾客价值层次模型 根据顾客价值层次模型,可将网上商店的顾客价值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商品属性价值、商品结果价值和商品目标价值。其中商品属性层次包括商品的具体形式、质量等;结果层次是顾客使用商品的效果,包括正负两种效果;目标层次是顾客价值的最顶层,包括使用者的核心价值、目的和目标,是顾客使用的最终结果。 二、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理论框架 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理论框架,包括网络营销的内容、功能和目标。营销要素不仅包括4P,同时根据网络营销的特点增加了过程营销、商品展示等。营销策略框架的核心是顾客价值,外层是各要素的营销策略,多层模型中各子功能模块界定了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的实施过程。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的投资配置应重视开发新顾客和维系老顾客,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宗旨。同时,建立起畅通的营销实施反馈、评估机制,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营销系统,切实提升网上商店的综合竞争力。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2 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理论框架图 三、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 (一)网上商店产品营销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网上商店产品营销首先应根据顾客需求,对于商品质量进行保证。据2011年艾瑞咨询《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行为研究报告》,70.6%的潜在用户不在网上下单的原因是担心商品的品质。顾客在网购商品后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商品质量上,观察使用效果是否预期一致,能否满足他最终的购买意图,并以此来判断以后是否会重复购买。因此,商品品质是网上商店产品营销的关键。同时由于网上商店众多,网上搜索功能极为简便,使得同质产品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要让顾客体验到更高的使用价值,就要有独特的网上商店品牌风格,塑造个性的网上商店形象,以传递商品的价值和理念。此外,由于网购商品都必须通过物流才能到达顾客手中,物流环节的服务给予顾客的体验也十分重要。目前仅有一部分实力雄厚的网上商店能够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大部分的网上商店都依赖于第三方物流。此时,商品的外包装就显得格外重要,商品的保护性外包装必须强化,以确保商品能完好的到达顾客手中。 (二)网上商店价格营销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价格策略就是要求网上商店运用各种调研手段及销售经验,尽可能的搜集同类商品的顾客认知价值,从而为制定顾客认可的商品价格提供客观依据。据2011年艾瑞咨询《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行为研究报告》,51.8%的顾客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是比实体店便宜。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网店售价与实体店的售价进行比较,会给顾客超值的购买感受。通过随机抽样商品进行网络搜索调查发现,同一商品中,销售量最大的往往不是标价最低的,销售量大的商品其售价往往比最低标价略高一点。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虽然低价促销策略仍然有非常良好的市场效果,但并不是唯一有效的竞争手段,网上商店无需片面的追求最低销售价格。 (三)网上商店过程营销策略。网络通讯的发展为网上商店与顾客的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性。网上购物过程中,顾客由于不能亲自看到商品实物,会对产品的细节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因此网上商店销售人员与顾客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销售人员正确的引导能够帮助顾客建立合理的购买预期,并协助顾客购买到最符合自身购买意图的商品,从而产生较高的顾客价值。同时网上商店提供的“商品评价”、“分享”等功能,也为顾客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利。前期顾客购买商品后的评价往往是新顾客进行购买的重要判断标准,因此,网上商店也要注重对于顾客互动环节的引导,鼓励顾客进行较详细的商品评价,及时处理一些负面评价,维护顾客之间积极正面的互动。 (四)网上商店人员营销策略。网络购物虽然是顾客对着电脑进行购物,但网上商店与顾客之间的互动必不可少。网上商店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在线销售人员。网上交易虽然突破了时间限制,但根据艾瑞咨询的监测数据表明,顾客网购时间基本集中在9∶00至22∶00之间,10∶00与20∶30左右是一天中的两个购物高峰时段。网上商店可以根据自身的销售规模在以上时间段内合理配备在线销售人员,以满足顾客的咨询需要,并协助顾客顺利完成购买过程。同时,由于销售人员直接与顾客产生互动,销售人员的素质与精神面貌也非常重要,网上商店要重视对于销售人员的“人本管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与服务意识,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与顾客进行沟通,展现店铺的销售文化。 (五)网上商店关系营销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旨在从顾客角度出发,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以吸引顾客进行重复购买。因此,网上商店维系与顾客的良好关系非常关键。除了通过销售人员的服务有效满足顾客的购买需求外,还要配备相应的售后人员,来处理顾客购买后期问题,解决顾客抱怨,进行售后补救。顾客抱怨往往产生于商品缺陷或商品与购买期望不符。网上商店可以通过善待顾客抱怨,分析原因,进行及时补救。这样,不仅留住了顾客,还能让顾客对网上商店产生更高的信任感。反之,如果对顾客抱怨置之不理,或者推卸责任,就可能会永久的失去顾客。网上商店还可以利用相应软件工具建立客户关系数据库,对重要顾客进行必要的信息完善,在能力范围内,给重要或全部顾客以一对一的销售服务。客户关系的维护能有效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大量的回头客不仅能为店铺带来更多的效益,同时顾客的信任也是一笔无形的商业财富,有利于店铺的可持续发展。 (六)网上商店商品展示。由于网络购物过程中,顾客无法亲身体验商品,因此商品的页面展示就是顾客了解商品细节的主要途径。在商品展示的页面,网上商店需要提供图文并茂的商品介绍,同时提供该商品细节的关键数据和合理的购买建议,以供顾客参考。在进行商品介绍时,不宜进行过度的商品美化,以免顾客产生过高的购买预期,以至进入商品使用情境时,无法达成顾客满意。除了商品展示页面,为了配合品牌建设,满足 顾客购买的个性化需求,网上商店同样有必要对店铺页面进行个性化的装饰,以突显店铺个性,与顾客潜在的审美需求产生共鸣,使其对店铺产生认同感,以达成愉悦的购物体验。同时,如果网上商店销售的商品种类繁多,就有必要对商品进行科学的分类陈列。合理的商品分类能够便于顾客快捷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如果寻找过程困难,顾客往往会选择离开店铺,重新回到网络平台进行搜索。 由此可见,适宜的商品展示不仅方便顾客深入地了解商品,同时还能传递网上商店的特色和文化,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 作者单位:南通职业大学 网络营销论文:谈博客营销在企业网络营销中的作用管窥 论文关键词: 博客营销 网络舆论 搜索引擎 论文摘要: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博客(BLOG)提供了一个迅速成长的成熟环境。而企业在网络营销业务中的博客营销则是一种基于包括思想、体验等表现形式的个人知识资源及它的网络信息传递形式。这种网络营销工具已在企业网络营销业务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0引言 博客营销是通过博客网站或博客论坛接触博客作者和浏览者,利用作者个人的兴趣和生活体验等传播商品信息的营销活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博客这种虚拟社区的特性,对特定博客的受众进行“人际传播”,并运用博客开展事件营销和公关活动,以引起受众高参与度。 1博客营销的主要特点 由于博客营销的目标相对精确,而且营销成本低廉,所以博客营销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 1.1 细分程度高,广告定向准确博客是个人网上出版物,因而每一博客都有其不同的受众群,其读者往往也是一群特定的人,细分程度远超其他形式的媒体。细分程度越高,广告的定向性就越准。 1.2 互动传播性强,信任程度高,口碑效应好博客在广告营销环节中同时扮演了两个角色,既是媒体又是人,既是广播式的传播渠道又是受众群体,能够很好地把媒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放大传播效应。 1.3 影响力大,引导网络舆论潮流实践证明,博客作为高端人群所形成的评论意见影响面和影响力度越来越大,博客渐渐成为了网民们的“意见领袖”,引导着网民舆论潮流,对企业品牌造成巨大影响。 2博客营销对企业网络营销的价值和作用 2.1 博客可为企业直接带来潜在用户博客内容在托管网站上,如新浪网属下的博客频道(//.cn/)等,这些网站往往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吸引大量潜在用户浏览,达到向潜在用户传递营销信息的目的,这是博客营销最直接的价值表现。 2.2 博客营销可大大降低网站推广费用通过博客的方式,在博客内容中适当加入企业网站的信息,达到网站推广的目的,这样的“博客推广”成本极低,降低了一般付费推广的费用,同时在不增加网站推广费用的情况下,公司网站访问量大大提升。 2.3 博客文章内容使用户可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多渠道信息传递是网络营销取得成效的保证,通过博客文章,可以增加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发现企业信息的机会,这里所谓搜索引擎的可见性,也就是让尽可能多的网页被主流搜索引擎收录,并且当用户利用相关关键词检索时,这些网页出现的位置和摘要信息更容易引起用户的注意,从而达到利用搜索引擎推广网站目的。 2.4 博客文章可方便地增加企业网站的链接数量获得其他相关网站的链接是一种常用的网站推广方式,但是当一个企业网站知名度不高且访问量较低时,往往很难找到有价值的网站给自己链接,通过在自己的博客文章为本公司的网站做链接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拥有博客的资格增加了网站链接主动性和灵活性,这不仅可为网站带来新的访问量,也提高了其在搜索引擎的排名,因为一些主要搜索引擎把一个网站被其他网站链接的数量和质量也作为计算其排名的因素之一。 2.5 博客是建立权威网站品牌效应的理想途径之一作为个人博客,如果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自己的BLOG。如果他坚持不懈的博客下去,他所营造的信息资源将为其带来可观的访问量,在这些信息资源中,也包括收集的各种有价值的文章、网站链接、实用工具等,这些资源为自己持续不断地写作更多的文章提高很好的帮助,即可形成良性循环,这种资源的积累实际上并不需要多少投入,但回报却非常可观。对企业博客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坚持对某一领域的深度研究,并加强和用户多层面的交流,对于获得用户的认可和品牌忠诚创造了捷径。 3如何提高企业博客营销平台的访问量 3.1 访问量的关键是高质量的内容企业博客只有向目标受众提供充分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引起受众的深度参与,进而收藏公司博客。 3.2 站点的定位定位不清很难吸引固定的用户群,甚至因此妨碍已经到来的用户。为了营销的最终效果,有时放弃部分不合适的用户是必要的,例如,某博客定位于向高端消费群体产品信息,即使引起了低端用户的充分关注,也不能为此改变初衷。 3.3 保持适当的更新频率更新频率不可太频繁,也不应该很久都不更新。更新频率和博客性质相关,如果是评论,1天或者2天1篇是不错的频率,很多朋友都喜欢每天看到新内容。 3.4 吸引读者回复和交互质疑和分享是引发讨论最好的方式,朋友们都很真诚,愿意贡献出自己所学。此外,还可设计隐含话题,或是用一下故意发表有争议的意见,但在没有很大把握的情况下,保持真诚至关重要。 3.5 搜索引擎优化在博客服务提供商限定之下,还是可以进行搜索引擎优化的。首先,可以在文章中使用较热的关键字,还可以增加站点内在的链接。如果企业使用的是独立的博客服务器,那么能做的就更多了,静态化页面,优化博客内部的结构,都是有效的方法。 3.6 广加链接广泛的使用友情链接和交换链接,交换链接越多,企业博客就越容易被访问。而且,企业博客与客户与受众的链接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互联网中的重要性,链接越多,站点就越重要。所以,作为正在进行网络营销业务的企业,认识到博客营销的价值和作用,并利用好博客营销,对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网络营销论文: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网络营销 [摘要]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步伐的加快,社会跨入了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规则、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利用网络营销系统整合企业营销资源,提高营销效率,提供灵活、主动的网络营销系统是现在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研究,针对我国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的构建。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网络 网络营销系统 一、网络营销的定义 网络营销的产生是随着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新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是新的营销形式,简单地讲:网络销是指利用Internet等电子手段进行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是指企业借助机网络、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即用计算机通信系统和在线网络,进行产品设计、制定价格、促销和分销的一列活动,它是有效地识别和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以达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方式。 二、我国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系统存在的问题 1.支付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支付的技术手段尚不成熟,安全通用的电子货币尚处于研究认证阶段,网络交易成了“网上订货,网下付款”的四不像交易方式,极大影响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发展,这对于提高网络营销系统的效益和水平是不利的。从技术上讲,网络营销系统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就是交易的安全性,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保密等:而由于Internet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和流动性,使网上交易面临着种种危险,如网络泄密、网络欺诈等。企业害怕出现商业泄密,以及虚假购物,而消费者则担心虚假交货、货不符实等情况的发生。网上支付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网上交易的信任度,制约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发展。 2.网络营销系统与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集成问题 大多数企业极为看重网络营销系统与订单处理、库存与供应链管理及结算等原有业务系统的集成。但现行网络营销系统解决方案,大多采取了独立的应用系统模式,无法实现与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有机集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发展。企业之所以忽视了网络营销系统与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集成,依然是由于缺乏对网络营销系统全面的认识,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营销工具,独立于企业其他系统,没有注意到网络营销涉及的范围很广,系统集成和信息集成是网络营销系统有效运作的基础。 3.营销沟通问题 从传统的大众媒体广告为主要方式的大众营销沟通发展到今,沟通的方式和渠道已经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在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由于沟通不顺畅是导致用户不满意的主要原因,这是典型的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承诺的沟通失败、用户期望的沟通失败和用户教育的沟通失败。企业在多次尝试多种网络营销手段时,经常发现不完全奏效。 三、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的构建 1.网络营销系统框架 网络营销系统由五个子系统组成:品牌管理子系统、营销沟通子系统、网上销售子系统、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营销绩效评价子系统。从总体上说,整个网络营销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接口信息处理层、事务逻辑层、支持层。 接口信息处理层是网络营销系统获取或输出信息的接口,可划分为数据接口和用户接口。事务逻辑层是执行网络营销系统基本功能的各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包含若干业务,这些业务可构成业务层,业务层之间是有顺序的。支持层是指网络营销系统所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及应用支撑软件平台、网络与硬件基础设施平台等,是保证整个网络营销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 2.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的功能结构设置 (1)品牌管理子系统。品牌管理子系统完成宣传介绍品牌的功能,通过企业介绍、产品介绍,以及服务规范、品牌宣传,使顾客充分了解企业产品及服务、企业现有政策和活动,使得顾客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培养顾客的信任感、认知感。企业利用此系统达到宣传企业形象、树立名牌产品的意图,并通过详细的企业品牌目录、产品目录和品牌策划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 (2)营销沟通子系统。互联网最大特点是可以进行双向沟通,设置营销沟通子系统,主要是企业通过选择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把广泛的、迅速和连续的信息传达给顾客,促使用户从认知阶段逐步过度到感知阶段,最后推向准备购买的行为阶段。建立顾客自由参与讨论的虚拟社区,顾客发表对主题的看法,系统通过引导、发起顾客对企业的讨论,了解消费者对企业及产品的看法,更好地深入消费者心理,研究市场和消费者行为,也吸引顾客对系统的参与性,留住顾客。 (3)网上销售子系统。网上销售子系统满足用户网上交易(物品为标准产成品)的需求,系统设置订单处理、支付处理、物流处理和售后服务等功能模块。 (4)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实现对客户销售、市场、支持和服务的全面管理。该模块能够实现对客户基本数据的记录和跟踪、对客户订单的流程追踪、对客户市场的划分和趋势研究、对客户服务数据的分析,进行数据挖掘和在线联机分析以提供决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脚]。并将客户信息进行 统计分析、分类,提供不同的顾客以相应的服务。在此系统中还对顾客的意见进行反馈,给顾客以即时的信息,形成良好的互动。 (5)营销绩效评价子系统。营销绩效评价子系统通过一套定量化和定性化的指标体系,对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从各个方面(包括营销理念、网站访问量、顾客服务等)进行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通过对企业网络营销绩效进行评价,掌握企业网络营销的运行状况,了解企业网络营销的运行效果,为企业的网络营销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网站效果绩效评价:网站效果指标主要包括网站设计、网站性能、网站推广、网站流量。网络营销效率绩效评价:反映企业网络营销系统中人、财、物、信息的利用效率。其主要指标有销售效率、分销效率和广告效果三类指标。网络营销效益绩效评价:网络营销效益评价反映了企业网络营销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竞争力、服务水平、公众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营销效益类指标包括竞争效果指标、服务效果指标、公众效果指标和财务绩效指标。 (6)数据库及支撑平台。网络营销系统的数据库及支撑平台主要是为各子系统提供一个性能良好、使用可靠、开放的和易于扩充的支撑环境。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迅猛发展,以及新一代企业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企业对数据库软件的新要求使得数据库分布式应用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结论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正以其成本低、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形象生动、可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特点显示出传统营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网络营销将成为全球企业竞争的锐利武器。网络营销的特点决定它在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经营方式,以及营销手段等方面对传统营销方式产生了冲击。但这并不是说,网络营销完全取代传统营销,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本文分析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应该具备功能,设计了该系统的五大功能模块和系统框架。 网络营销论文:分析服装电子商务中网络营销策略 一“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产品策略 一.一“网络原创品牌”的什物产品策略 跟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糊口水素日益提高,对于于物资以及精神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也在晋升,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出现多元化。跟着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心理的进1步加深,产品将被更深层次的细分。“网络原创品牌”的商家不但要出产出适销对于路的产品,同时还要建立优良的品牌形象,塑造企业文化,这样才能培育出虔诚度较高的目标消费群,以保证企业不乱、延续的销售量。传统营销模式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归纳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减退期4个阶段。“网络原创品牌”商家若要维持延续的生命力,必需源源不断地更新产品或者服务,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任何1种新产品的开发对于“网络原创品牌”都拥有其显明的周期性,企业依据不同产品、不同阶段适时地做出策略调剂,以匡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一.二“网络原创品牌”的服务产品策略 服装网络市场的日益饱以及,传统品牌线上销售的竞争加重,“网络原创品牌”市场占有率难度加大,这驱动“网络原创品牌”努力调剂其服务产品策略,建立优良的品牌形象、树立富有吸引力的企业文化,以培育企业的潜伏消费群体,提高顾客的虔诚度,保证其销量延续、不乱的增长[二]。优良的网络服务产品策略主要从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3方面着手。“网络原创品牌”售前服务是指企业把新开发的,详细,能够代表优良的企业文化的产品信息通过互联网推行给网络目标消费者。如服装产品的作风、号型、购物指南等等。售中服务则主要包含消费者发生购买念头后,协助消费者完成订购、付款等相干流程的服务。售后服务是指商家针对于消费者收到货品后的1系列行动,如对于所购买产品不满意,可协助消费者在规定时间内退、换货。针对于消费者在施行购买行动进程中存在的疑难,商家客服人员通过专用的实时聊天工具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就消费者提出的疑难解答,以匡助消费者消除疑虑完成订购。当订购完成后,消费者可以应用发生的订购单了解货品即时状况。“网络原创品牌”企业在网络营销流动中不但应注重产品策略以及服务策略,还应当注重对于网站信息的保护,建设优良的购物环境。网络营销流动中,优质的产品质量以及服务理念是企业胜利施行网络营销流动的症结因素。只有保证了以上两条基本前提,才能让顾客的虔诚度成为“网络原创品牌”可延续发展的首要保障。网络营销的虚拟销售环境与传统的营销流动相比存在更多的不肯定性。如干扰信息对于顾客判别力的影响等因素,只有靠企业加强施行信息产品策略,才能较好的保护顾客的虔诚度。展开网络营销流动时,应遵循顾客对于产品、服务、信息、形象和环境的满意度原则。只有以此为网络营销流动的基础,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提高企业的顾客虔诚度,从而建立优良的品牌形象,保证企业的销售量。 二“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网站销售策略 品牌网站是其展开营销流动的平台,是提供产品服务的载体。胜利的“网络原创品牌”网站触及市场、采购、销售和客户服务等内容,不单是宣扬的平台,更是综合性的门户,利便商家、顾客、合作火伴接洽,实现网络营销流动的各项基本职能。 二.一网站购物指点 购物指点对于每一款出售的产品都会附上详细介绍,顾客可以看见产品的平面效果图、模特试衣图、产品搭配效果图,及产品示用意等。顾客可依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购买。 二.二实时对于谈服务 顾客通过购物指点的阅读,对于产品还存有疑虑,可以通过阿里旺旺等在线对于话软件与客服进行实时沟通,讯问产品的详细信息。 二.三完美的售后服务 顾客可通过“网络原创品牌”网站提供的售后链接,表达对于本次购物的真实感受。即货品评价包含什物与描写的相符度、服务质量评价、物流评价等。如果消费者对于所购买的产品不满意,也可通过售后链接申请退换货[四]。 三“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渠道管理策略 三.一“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功能“网络原创品牌”的网络营销渠道以互联网作为支持,其完美的线上销售渠道主要有依照货品交易的前后顺序顺次为定货、结算和物流配送3大功能。定货系统通过店铺网站给消费者提供货 品信息;同时,也能借此及时了解到顾客的需求,以到达供求平衡。商家公道地整合网络营销渠道,加强供应链管理完美定货系统,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库存,节制运营本钱以到达利益最大化。顾客对于所选商品进行付款时,可采取的主要结算方式有“支付宝”、网银、信誉卡以及快捷支付等。通过店铺网页胜利订购并且完成结算后,店家主要是以快递的情势将商品配送给购买者。 三.二“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特色 “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主要特色为:1、减少产品从出产商到顾客的中间环节,缩减了销售本钱;2、单1化的销售渠道,供应链管理更加完美;3、配送简单化,产品由仓库直接发至顾客手中;4、依据顾客订购量进行出产,减少库存积存。 三.三“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建设 “网络原创品牌”在建设该企业的销售渠道时,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设计销售渠道,充沛斟酌网络消费环境中“虚”的特色,营建出让消费者易于接受的网络销售环境;其次,简化网络定货系统,减少消费者定货进程中的繁琐环节,保证店铺定货系统的易操纵性以及产品信息转达的准确性;再次,“网络原创品牌”商家应当设置多种结算方式供消费者自行选择。同时,还应保证结算系统的安全性及保密性,防止结算进程中的风险;最后,与安全可靠的物流公司合作是建设便捷、有效地配送系统最直接的保障。 四“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促销策略 公道地施行促销策略是企业拓展市场的首要手腕之1,企业可以通过选择适合的促销策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网络原创品牌”商家应当加强与出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制订出适合的网络营销的促销策略[五]。 四.一“网络原创品牌”网络促销的主要情势 “网络原创品牌”商家在进行网络促销流动时,必需保证其促销策略是切实可行的。“网络原创品牌”施行的BtoC营销模式事实上是商家对于个人的1种个性化销售,所以选择出适合的、行之有效的促销策略是网络营销流动获得胜利的症结。网络促销的情势1般可以分为拉销、推销以及链销等3大类。 四.二“网络原创品牌”网络促销的主要策略 在传统的促销流动中,促销分直接促销以及间接促销。直接促销包含了推销员、售货员及销售服务;间接促销包含广告、销售增进以及公共瓜葛。促销策略主要包含了网络广告、站点推行、瓜葛营销和销售增进4个大类。 四.三公道地施行网络促销策略 商家在做出促销决策以前首先应分析其促销流动的目标消费群,才能保证促销流动能够行之有效。商家所选择的促销对于象应当是成心愿在网络市场购买产品或者服务的目标消费群体和潜伏消费群体。设计公道的促销组合对于商家极其首要,1般以网络广告促销以及网络站点促销为主。企业根据广告促销以及站点促销两种方式的特色结合本身产品的优势以及特征,依据该企业产品的实际市场情况、促销对于象的情况,公道组合,取长补短,到达最好的促销效果。商家在展开促销流动前,首先应制订出适合的预算方案,相对于于传统的促销流动来说,网络促销属于1种新型的促销模式,促销产品的价格等因素都需要企业不断的试探,在实践中比较、学习、总结经验。促销流动到达了必定阶段以后,商家应该针对于已经执行的促销流动进行评价,衡量此次促销流动是不是已经到达预期成效。及时对于促销进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这些数据包含企业站点走访人次、点击次数及千人广告本钱等。“网络原创品牌”商家适时地对于正在展开的促销流动进行有效地衡量,能够确保企业促销流动的顺利进行,当其偏离预期效果时,应依据实际情况对于其进行适量地调剂,确保整个促销流动的连续性与成效性。 五结语 “网络原创品牌”务必继续维持其线上的销售市场,保留原本的顾客资源,发展潜伏的消费群体,不断完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旨在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产品质量以及服务,晋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起丰厚的品牌文化以及企业内涵,为线下营销渠道的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期待“网络原创品牌”在新型营销渠道中取得有效的出路,丰厚我国服装产业的营销模式,推动我国服装行业的进1步发展。 网络营销论文:电子商务形势下网络营销方式改革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电子商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较之于传统经济的优越性越发显着,其应用规律与模式也逐渐被我们熟悉和运用。网络营销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营销模式造成颠覆性的冲击,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电子商务环境的逐渐成熟,网络营销模式的改革创新也势在必行,二者相得益彰。 1电子商务及其特点 电子商务是指交易当事人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进行的各类商务活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等[1]。电子商务是一种采用最先进信息技术的商务方式,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它所强调的是网络环境下实现的贸易过程的电子化,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商业有机结合的产物,而非纯粹技术问题。电子只是手段,商务才是根本。网络经济有着不同于传统经济的规律与模式,电子商务也体现出了自身强大的优势: 1.1 经营成本低 电子商务是提供给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一个平台,它的高效率低成本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网上商店不需要传统商务中那么多的营业员,不需要实体的店铺,并可以提供全天候的服务,提高销售量和企业的知名度。企业所有商品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有了快捷的信息反馈可以实现零库存,没有店面租金成本和商品库存就可以最大化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开支。 1.2为客户提供便利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各种消费和服务,传统商务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框框被打破。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虚拟的全球化贸易环境,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企业可以实现跨区域、跨国界经营。客户不再像以往那样因为受到地域的限制只能在一个区域内购物或者选择交易伙伴,甚至只能在有限的几家商场内购物。当把这些实务转移到互联网之后,过去需要大费周折才能获得的服务现在很方便地就能得到。例如网上转账和支付、寻找购买不常用的稀有商品、查询货物的收发情况、利用搜索引擎货比三家等,都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迅速地完成。电子商务提供的客户服务使消费者和企业都能从中受益。 1.3支付手段安全性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和安全电子交易协议标准来保证的。对于客户而言,这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随着安全套接层SSL协议和安全电子交易SET标准的推出,以及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机制、签名机制、分布式安全管理、防火墙等技术的应用使网上支付手段在高度电子化的同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可靠性。 1.4高度集成性 电子商务中采用了大量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新技术。电子商务系统可以实现对事务处理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它能规范处理事务的工作流程,将人工操作和电子信息处理为一个整体,提高对客户服务的效率。例如在收到客户订单后,服务器可自动汇集客户信息到数据库中,并对订单和意见进行分析整理,寻找突破点,引导新商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即提供交互式的销售渠道,商家能及时得到市场反馈,改进自身工作,减少流通环节,增加了客户和供货方的联系,使得双方均可获得最新数据,加强彼此间合作,提高服务质量。 2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是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它不仅改变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而且对传统贸易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信息社会的网络市场蕴藏着无限商机,网络营销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它的发展带来了营销观念的变革。 2.1网上销售迅猛发展 企业将商品和服务用多媒体的方式通过互联网给全球消费者浏览和选购,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在线经营的方式。顾客虽然无法实现亲临现场的购买体验,但是通过商品的图像、文字、技术指标等参数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决定购买与否,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这种消费模式很快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我国网络市场规模以2008年的1218.8万国家注册域名量傲视全球。 2.2网络营销应用提速 网络购物是互联网作为网民实用性工具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整体网购环境的改善,网络购物市场的增长趋势明显。目前网络购物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339万人,经济发达城市的网购普及率更高。根据CNNIC的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另外,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2010年上半年,大部分网络应用在网民中更加普及,各类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其中,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半年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类网络应用[2]。 2.3网络安全技术更加成熟 目前,信息认证技术、信息加密技术、网络防火墙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等正趋于成熟,这将有助于提高网络系统在产品销售方面的安全与效率。随着电子现金、电子钱包、智能卡、借记卡、电子支票等支付工具的安全推行,网络消费者以前所担心的网络支付的安全问题迎刃而解。CA认证体系的引入,使支付手段在高度电子化的同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可靠性,使得信用度大大提高,也增强了国家对市场的调控能力。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变化,也使得网上购物拥有无限前景。 2.4消费者决策理性化 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消费者不再满足被动地接受产品,而是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参与到产品的形成和使用的过程中,对产品的个性化服务要求不断提高。个性化服务在改善顾客关系、培养顾客忠诚度以及促进网上销售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个性化服务是实现网站商业利润的关键,是电子商务成功的秘诀。但在过于分散的个性化服务也会增了服务成本和管理的复杂程度。个性化服务受个人信息保护的制约,不可能要求顾客提供非常全面的个人资料,否则会引起抵触情绪,用户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是有限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个性化服务都有价值,个性化服务不应强调形式,服务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3网络营销模式的创新 从上述网络营销模式和理论的发展来看,网络营销强化了企业与用户的互动性。网络营销不再是单一的企业制定和执行的业务活动,而是有消费者参与的营销活动,从而使网络营销更容易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的 特征。专业化趋势。网络营销最主要的趋势是更加注重客户的需求和体验,真正的逐步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迈进,企业网络营销的竞争将以吸引、维持顾客群和经营顾客关系为主要目标[3]。 3.1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就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公司需要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还有越来越注重对直接销售沟通的投资。精准营销是以Web2.0为技术背景而产生和运作的。Web2.0是2003年之后互联网热门概念之一,是相对Web1.0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是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精准营销通过新的网络技术深入洞察消费者的兴趣和需求,把营销信息制作成消费者“想要的信息”并传达给目标消费者。2005年菲力普?科特勒最早提出了精准营销的概念。其本质特征在于强调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价格,通过恰当的渠道,向恰当的客户提供恰当的广告信息。 3.2搜索引擎营销 搜索引擎营销是根据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习惯,采用付费形式或者技术手段,是网页在关键词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引导用户点击,从而达到品牌展示和促进销售的目的。搜索引擎营销模式通常采用免费登录分类目录、搜索引擎优化、收费登录分类目录、关键词广告、关键词竞价排名等方式来争取消费者的忠诚。随着我国搜索引擎运营商逐步开放API数据,第三方公司将开发大量搜索引擎营销技术工具,广告主可以在本地系统中完成统计、分析、修改等管理功能。随着搜索引擎用户的不断增长,搜索引擎将逐渐成为细分覆盖最高的媒体。虽然还是有企业把网络营销、搜索引擎营销和传统营销在经营思想上分开处理,但是无论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在关注网络营销和搜索引擎营销,他们积极与技术先进的第三方公司合作,完善他们的搜索引擎营销服务体系,共同驱动未来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 3.3博客营销 博客营销就是利用博客展开网络营销,是一种基于个人知识资源的网络信息传递方式,开展博客营销的基础问题是对某个领域知识的掌握、学习和有效利用,并通过对知识的传播达到营销信息传递的目的。博客营销可以直接带来潜在客户、降低网站推广费用,为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提供了机会,方便地增加企业网站的连接数量,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对读者行为进行研究。博客在我们的广告营销环节中同时扮演了两个角色,既是媒体又是人,既是广播式的传播渠道,又是受众群体,能够很好地把媒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通过博客与博客之间的网状联系扩散开去,放大传播效应。 3.4许可E-mail营销 许可E-mail营销是在用户事先许可的前提下,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目标用户传递有价值信息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许可E-mail营销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熟。但是在我国各个企业在利用E-mail营销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时存在很大的误区。E-mail营销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品牌形象、产品推广、网站推广、顾客关系等多方面。E-mail营销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减少垃圾邮件的影响,提升企业E-mail营销营销的专业化程度。 4结语 网络营销要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进行精心策划,而网络营销模式的选择是企业获利能力的关键。企业要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情况进行充分地调研,用科学的方法高效、系统、有目的地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从而能够有效地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适合企业的营销模式。 网络营销论文: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的研究 1、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 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平台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专业、专1。就是指集中全体的资源以及气力重点打造专业性的网络商品销售信息平台,主要是以本身行业为发展特点,对于某1类商品行业重点做全面的钻研,例如鞋子、衣服、电器等。②深刻、深层次。这1主要发展方向也是其主要的特色之1,拥有至关独特的专业性质。它是在专业销售的基础之上再更为深层次的钻研。由于专业、专1是垂直型网站做好发展的条件前提,而深层次的进1步发展是为了能够晋升产品的服务品质以及提高商业盈利。在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的影响下,不少的企业以及网站都开始与1些知名品牌的出产商进行沟通与合作,不但可以化解渠道商的利益冲突,更可以不断的扩展产品线与产品系列,以便更好的完美交易平台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并提供更为多样化的商品交易支付方式。图(一)为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示用意。 2、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利用现状 从二0一一年的时候,我国的电子商务逐步开始了高速发展的历程,尤其是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模式。许多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相干企业借此机遇患上到了很大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企业经济效益。像国内1些比较知名的网购企业:京东商城,凡客诚品,梦芭莎,唯品会等网上商城,都吸收了大量的资本融资,发展速度极快,几近带动整个垂直B二C商务行业的集体升温。然而,因为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模式平台在面对于泛博消费群体的时候,拥有相对于的服务狭隘性,所以就致使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站平台对于技术的开发程度请求不是很高,这也使患上不少商家以及企业在技术本钱上的投入远远比那些综合类、平台型的B二C网站少良多。①垂直型的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市场拥有狭隘性、不乱性这类狭隘性是相对于而言的,由于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平台自身面对于的就是1个相对于单1的产品市场。就以凡客为例,其主营衣饰服装类的产品服务,所以它的消费者群体也拥有相对于的单1性,通俗点说,消费者就是为了这1类产品才来你的网站进行购物。所以说垂直型B二C是1个相对于狭隘的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网站平台。 正由于如斯,现在愈来愈遭到综合型B二C商务模式的冲击以及要挟,但因为自身就有好的1面,所以泛博的消费群体及其消费念头在选择上面仍是很明智的,这类好的方面就是提到的不乱性。不乱性表现在消费者群体的不乱性,市场的不乱性,垂直型B二C商务企业在保护消费者瓜葛以及管理方面拥有不乱性,同时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进程中的商品价格相比较综合型拥有必定的价格优势。②垂直型B二C商务网络营销具有庞大的客户群体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产品服务,必然会累积庞大的消费群体,尽管在网络营销进程中会大量的流失部份客户,然而,靠着垂直型B二C平台本身的优势以及特色,提高销售及服务质量,不断的去知足消费者的需求,将会争夺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可是,当前许多垂直型企业在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需要改良以及立异。③物流管理体系不够成熟这也是因为我国当前的物流现状抉择的,尽管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速度无比快,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然而,因为起步时间比较晚,所以许多物流产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尤其是在互联网电子商业模式高速发展的大环境违景下,缺少高效的现代化物流管理技术以及物流体系,这也就直接的影响到了垂直型B二C的物流进程。 由于以及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1样,他们都有1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流配送。物流配送更是垂直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进程中的1个极为首要的环节,因为我国的物流体制不够健全,物流速度常常很慢,就会有可能致使顾客的物品在运输进程中造成破坏。简单的举个例子:101黄金周的时候,网上购物交易量显明增添,造成许多电商企业的物流公司呈现爆仓现象,就会造成货物配送速度无比迟缓,严重的影响着消费者的情绪以及购物心境,最后成为制约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发展的首要不利因素。④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模式中的本钱优势不管是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仍是现代的电子商务模式,其网络营销的最大特色以及优势就是低本钱。也就是说,垂直型B二C商家以及企业可以不受空间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只要自己有足够的货物以及商品,均可以放在B二C网络营销平台上供顾客进行选择。像咱们最熟识的全世界最大的商品零售商沃尔玛,它就至关拥有本钱优势,然而在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平台上,其本钱价格远远的低于现实糊口中的沃尔玛。跟着互联网客户对于垂直型B二C商务企业的走访量激增,那末企业的边际本钱将会出现不断降落的趋势,从而让企业的利润空间到达最大化。⑤发展进程中缺少立异我国目前的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缺少相应的技术以及管理体系的立异,基本上还停留在对于国外1些先进的电子商务经营管理模式的模仿水平上,就国内许多的电子商务模式而言,多数都是对于国外先进的商务模式的移植。比如国内的1个典型代表,“易趣网”。易趣网站的经营模式基本上是模仿国外的eBay,像铛铛网也是对于国外的先进商务管理模式进行的移植。 3、发展以及立异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 ①口碑营销跟着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不断剧烈化,同时互联网与消费群体的糊口各方面之间的瓜葛更为深刻、更为亲密,所以,在这类情况下,垂直型B二C商务企业应当更为重视互联网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互相瓜葛。与实际糊口中1样,在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进程中,每一1个商家、企业的形象、信用、口碑是无比首要的。也就是进行口碑营销。口碑营销体现在:商家的信用、商品的质量、服务态度的优劣等多方面。所以,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商家以及企业应当在“专”以及“深”的基础之上,更为的重视产品的服务质量,以便在竞争剧烈的市场环境下为自己营建1个优良的口碑。②加强商品供应链的管理1般情况下,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企业商家更为重视商品的本钱价格,通常都是以低价的方式来到达迅速占领市场的目的。尽管应用低价格的营销方式可以在短期内占领1部份市场份额,然而要想到达终究的网络营销目标是不现实的。由于低本钱、低价格的网络营销战略其实不安全,1旦遇到“资本寒冬”,这类低价格网络营销策略完整没有“抗寒”的能力。 所以,为了不这1问题,就必需正确的处理好商品本钱与供应链管理的问题。所以,在垂直型B二C商务营销模式中结合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不但不是退步,更是1种进步,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可以很好的增进品牌建设。③树立专业的仓储以及物流体系在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进程中,物流配送是1个首要的中间环节,可以说物流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群体对于垂直B二C商家的印象。树立健全仓储以及物流管理体系最症结的就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就是指在商品供应链的管理以及总体服务功能方面,知足物流组织以及物流管理所需要的1些功能以及作用。在垂直B二C商务平台中,像1些大型的、有必定范围的产品出产企业应当树立并健全企业本身的仓储以及物流体系。这样不但可以 大幅度的降低商品的本钱和运作本钱,而且在产品以及服务上构成有竞争优势的范围效应。④立异运营以及营销模式前面也提到了,我国的许多电子商务模式几近都是从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中移植过来的,缺少立异意识。由于我国在电子商务网站领域的立异能力比较弱,正由于如斯,更应当加强立异建设。应当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具体情况,让电子商务模式与消费市场紧密联络在1起,只有实现电子商务模式的技术立异,才能够充沛施展其优胜性。当前,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运营模式包含两个方面:平台型B二C;独立性B二C。 4、总结 全文主要针对于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进行的钻研以及论述,共分为了3大部份进行探讨以及分析:①对于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②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的发展以及利用现状。③关于如何更好的实现以及施展垂直B二C营销模式的价值,提出了1些建议。 网络营销论文: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营销的模式和优势 网络技术的发展令传播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互联网驱动的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在媒介传播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多种媒体之间通过互动和互融,逐渐形成了开放式的连锁链条,这样的媒介生态对于营销来说也是颠覆性的,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呈现出新的活力。 1 新媒体时代网络营销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有其区别于传统媒体营销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多点对多点的模式 网络传播颠覆了传统媒体中一点对多点的单向度传播,实现了多点对多点的传播。这种模式下的营销更加注重受众接受,注重受众的接受体验。正因如此,营销也由广播变为“窄播”,针对受众的需求,通过双重互动,为其量身打造适合其个性的服务。 1.2 点播模式 点播模式的发展是适应受众对内容需求而诞生的。这种模式有效地为客户呈现更多的传播内容,提升用户的黏度。 1.3 时空超越性 网络媒体超越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在时空上更具灵活性,而且内容承载量更多,传播途径更广更便捷,传播范围更大。这保证网络营销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更好地深入到人们需求之中。 1.4 双向互动模式 互动形式网络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网络营销中,可以通过诸多社交手段实现双向互动,促进信息的收集,保障信息的及时精准反馈。另外,网络上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不仅可以传播文字和图片,而且还能传播视频和声音,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具有交互性和趣味性,增加了营销看点。 2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模式 2.1 社交媒体营销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传播作用越来越凸显,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营销的趋势十分明显。在微博和微信上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商业号和营销账号,他们就是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属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营销。在这个平台上,受众也通过转发点赞等行为积极地参与到营销中来,相对应的则可能在营销中获得一定收益,这样受众又成了生产者,既能够有所收益,又促进了品牌的营销。 2.2 搜索营销 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举足轻重,虽然现在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搜索引擎的春天已经过去了,但是搜索引擎在营销上仍然占据很大份额。通过搜索可以快速搜索到需要的信息,而在搜索引擎中的排位和关键词,则是营销的重点。企业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精细化管理,根据大数据信息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增加产品浏览量,或者寻找合作对象,使得自己的产品迅速成为耳熟能详的品牌。同时还能够进行持续的营销方案优化,不断根据市场情况的改变来调整营销策略,这已经成为网络营销的常备手段。 2.3 视觉化营销 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突破3个亿,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网络上观看视频,特别是年轻人,有部分已经不再开电视,电视不仅收视率下降,开机率都在下降。因此通过网络视频进行营销是很好的营销策略,既能自由发挥,又成本低廉。而且最重要的是网络视频具有社交互动的功能,能够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很多消费者会通过分享行为来进行无意识的营销,有些甚至干脆就把广告拍成很有创意的小短片,其广告形式更加灵活多变。 3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的优势 3.1 减少企业的营销成本 营销方式的多样化并不是新媒体时代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它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营销的整体花费。以往企业进行传统营销需要实物作为载体,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是网络营销则减少了这一花费,新媒体营销则把这项花费降到最低。新媒体时代企业甚至不需要自己再搭建官方网站,只需要在已有的成熟的社交媒体上注册一个账号,通过免费开放平台不断地进行信息推送和资源共享,通过有质量的内容聚拢人气,吸引消费者。例如,在微博上建立加V账号,在豆瓣建立专属小站,在QQ上建立自己的品牌粉丝群,在微信上建立自己的公共号,而这些营销都是免费的。 这些成熟的新媒体传播平台虽然成本低廉,但是需要内容的支撑,可谓是真正的内容为王。只要传播的内容有创意或者对受众来说有价值,就有受众帮你进行继续传播。最重要的是,这些成本消耗只是在信息的一瞬间就完成了,剩下的传播成本都是由受众自己来承担的,这样就把受众变成了新一级别的传播者,这种传播效应呈指数级增长。从理论上来说,这条传播链能够无限延伸,呈现出爆炸式和病毒式的传播效果。 多点对多点的模式所造成的指数级传播是传统媒体所不能相比的,其传播效果也令人惊讶。这正是互联网营销的媒体,随着社交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就像六度空间理论一样,一个人认识六个人就能认识全世界,这样的传播速度是以往所有媒体都无法做到的。在当今金融危机的余威下,使用这种经济便捷的营销手段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3.2 提升广告创意含量 在新媒体传播中,数据库营销、病毒营销、互动体验、口碑传播、精准营销、事件营销等新型营销手段和广告模式变换花样出现。这其中的要点就在于创意,一个好的创意能够让新媒体营销发挥出一个广告公司的力量。一但有了好的创意,那么再通过有理有据的营销,积极促进受众参与和反馈,营销效果将大大增加。 创意是营销内容的关键,但创意的应用需要好的平台和人才。互联网上的信息爆炸一方面令信息冗杂,另一方面大量的信息也为新媒体营销注入了更多的元素,只要能够创造性地整合这些元素和信息,就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创意经济的真意,因此创意成为当今企业发展和产品竞争中最关键的环节。 3.3 自主选择和有效互动 在新媒体产生如此巨大影响之前,营销主要是一对多的硬性单向度营销。网络营销使得消费者与企业的沟通更加流畅,互动效果明显,对企业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具有显着成效。在网络营销中,更需要确定目标用户,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引导其进行自主选择,并在互动和口碑中获得品牌价值,使其品牌价值融合于口碑之中,变成传播源头进行扩散,使得营销效果倍增,这就是病毒式的营销。 但是,互联网的信息爆炸导致信息泛滥,人们无法辨别冗杂信息,决策成本不断提高,因此,简单的传播内容已经不适合网络营销的需求,应该让受众积极参与到营销规划之中来,变成营销病毒的宿主,与其一起完成整个营销过程。通过受众的参与,企业收集更多用户信息,实现与用户的良性互动,让占据主导地位的消费者感受到自己私人化、精细化的需求已经被满足。这样的自主选择和有效互动能够有效提升营销效果。 3.4 链接用户,企业和用户共享利益 新媒体平台能够引导其中的用户参与营销过程,成为产品和品牌的传播者和营造者。因此,一旦企业与用户链接到一起,使得企业和用户实现利益共享,则营销效果会翻倍。 例如,APPLE公司的线上商城就是这样的例子。苹果公司的APP软件语言是开源的,苹果公司允许用户上传自己写的APP,但是APP需要由线上商城统一进行管理,其销售和下载都能够为作者分得一定的利益,而苹果公司的线上商店既丰富了品种,也获得了比例分成。这就是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双赢。根据2014年苹果线上商城的数据,目前苹果线上商城中经过官方认证允许下载的APP已经超过30多万,下载次数超过15.9亿次。就这样,苹果 靠开源软件的开发赚得不少利润。 企业为用户提供营销平台和营销推广,而用户则创造产品和内容,二者通力合作,实现利益共享。这种模式在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多样性的前提下,还提升了用户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苹果用户如此忠诚如此具有用户黏度的原因。最终,在用户的病毒式传播中,为其提供平台的企业成为了最大受惠者。只要能管理好一个平台,让平台良性运转,就能够聚集人气。新媒体的用户也乐于接受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给用户带来的参与感和荣誉感令传播呈指数级传递,甚至成为展现个性、实现自我的平台。可以说,企业在进行传播营销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大方地对用户的参与和贡献进行付费,这种物质激励将能够更好地提升营销效果。 4 结语 各种新媒体的应用令人目不暇接,昨天还火热的一个新媒体产品可能今天就已经被新的产品所代替。新媒体对个人和社会的渗透是方方面面的,每个人都逃不过互联网这张大网,新媒体在给平民提供展示自己舞台的同时,也赋予大众更多的自由权利,这深刻地改变了用户的思维习惯。相信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成长,信息传播和网络营销将会更上一层楼。 网络营销论文:对房地产网络营销的冷思考 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触网的主要目的是试图以互联网作为交易平台,扭转传统的售房方式,应用互联网信息传递量大,传递速度快的特色,促使房地产商品能够快速、有效地知足消费者的需求。实际上就是以网络营销接替传统的销售方式。但“中城房网”,“搜房网”等大型房地产网站展开的网上房拍、网上房展等流动的收效却微不足道,因而咱们不能不对于此作1番沉着思考。 1、我国现实国情难以支撑网上交易 中国的网络经济的发展模式很难说不是鉴戒美国的经验。但是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至关程度上与美国是不可比的。我国的人均CDP只有A百美元,而美国则高达3万美元;中国并未完整脱离工业时期,而美国已经到达后工业时期的顶峰……种种差异使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模式与美国的现时状态其实不类似,因此咱们不可能使网络经济在中国的定位与美国相同。 此外,不管是从互联网的普及状态以及发展电子商务所必需的信息系统、支付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来看,目前网络经济在中国其实不具备发生显明效果的基础。据二000年七月二七日 CNNIC(中国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讲演显示:截止到二000年六月 三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 一六九0万,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约为 二五八万,拨号上网用户人数约为 一一七六万, 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的用户人数约为二五六万,尽管上网用户总人数每一年以近乎一00%的速度高增长,但就 一六九0万的上网用户而言,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一.三%,如斯低的比例如何能够支撑电子商务的发展? 而且据CNNIC的统计讲演,上网用户中 一八-二四岁的网民占四六.七七%,而一八-二四岁的这个阶层在消费上是1个无比不成熟的群体,特别对于于房地产商品,这1用户群根本不具备消费能力。 因而,不管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大环境仍是从现时网络普及率及用户层次的小环境来看,房地产网络管销在现阶段都难以施展作用。 2、网上支付难题,安全隐患难以解除 房地产商品销售环节的网络化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价款的支付问题。目前我国加入互联网,设立网上银行的金融机构还很少,还不能知足网上交易支付的需要,而且就现有的网上银行而言,因为社会信誉体系还不够完美,使用者的数量还很少。至关1部份的消费者即便有心网上购买,也因无力解决支付问题而作罢。另外一方面,各商业银行的金融电子化采用了各自为政的方针,造成目前技术不统1的凌乱局面。最先推出网上支付业务的招商银行采取的是SSL标准,而中国银行采取的则是更加高档的SET标准。这类缺少长远计划的行动使网上金融的总体服务效力比较低下,并终究侵害到消费者的利益。这无疑在至关程度上阻碍了房地产网络营销的展开。 另外,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问题是房地产商品网络销售推动的又1障碍。因为房地产商品价值量大的特色,网上交易1旦成立,就会发生大额资金的流转,但因为我国现阶段网上银行的支付体系其实不完美,尚无树立网上支付工具的自动化监控以及管理体系,不能进行严格的监督以及调和。因而用于网上支付的信誉卡。电子支票、智能卡等工具的信息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不能保证支付的安全性。安全的网上交易系统必需拥有1个安全可靠的通讯网络,以保证交易信息安全。迅速地传递,同时必需保证交易数据库服务器的绝对于安全,避免网络黑客闯入窃取信息人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状态来看,解决这1系列问题还需要至关1段时间。 3、网上交易的合法权益不能患上到保障 因为房地产商品固定性的特色,房地产商品交易实际上就是有关权属瓜葛的活动转移。因此做为普通消费者对于于所购的房产的权力归属问题是至关看重的,特别在我国的住房按揭市场构成以后,这1表现尤为凸起。但网上交易自身的不可见性以及因为交易双方相隔较远而发生的交易双方身份的不肯定性使患上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网上交易发生的有关权力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正式出台有关网上交易规则的法律、法规。尽管合同法中规定电子合同与书面合同拥有平等的法律效率,但其中的许多枝节问题还有待进1步明确。此外,网上交易所带来的税费的收取问题也没有肯定的标准。这样看来,网上购房其实不能真正到达消费者购买“放心房”的请求。 4、房地产商品的独特性难以发展网络营销 因为产品自身的特性,房地产销售的网络化将带有自己显明的营运特征。首先,它必需具有相对于于其它产品较高的技术支撑,比如高宽带的连接普及,语言通讯以及视频传输的流畅自若。由于房地产不似书本或者电脑,有标准的模式以及统1的评判尺度,它是1件扑朔迷离的产品,对于它的表达将更为难题。而房地产网络销售的展开又必需树立在详实描写的基础上,使消费者能够充沛了解所购房产的位置、环境等系列状态。即便是同1环境,同1栋大楼的两个单元,房屋的地点1样,建材1样,房型面积也1样,但它们的朝向、楼层可能不同,视线景观也可能不平等等。这些抉择着消费者终究购买与否的“细微”差异,常常是繁杂的,即便用常规的手腕也难以表达,更不用说通过网络加以形象描写了。同时,现在的网络,不用说即时的在线交谈与什物图像的传输,即使简单的王维影像的制作以及输送也不很便捷。 另外,房地产是1件高价值的商品,它常常是1个人,1个家庭积蓄几年,10几年,乃至几10年的劳动所患上才能购买的。因而,几近所有的购买者在抉择购房以前,总有1个漫长的比较选择的进程,他们不可能仅仅依托网络,将大笔的款项托咐给小小的鼠标。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的感性理念有关,尽管网络的大信息量以及快捷的特色能够将购买者的选择进程简洁化,效力化,然而购买者对于房地产的现场感受以及感性决定则是网络自身没法取代的。要在短时代内扭转消费者的传统消费观念决非易事。 网络营销论文:对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之探究 摘 要:新形势下,因为旅游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具有一定的优势,网络营销已成为当前旅游企业营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尽管我国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论述了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分析了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 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企业 网络营销 企业战略联盟 所谓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主要是指旅游企业将网络技术作为基础的一种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方式。引入各类高科技营销手段,其目的在于传播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推介本企业的各类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品的交易,进而助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实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网络用户了解旅游信息之需求,切实增加旅游目的地所具有的吸引力,进而扩大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或者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还可运用网络的可记忆性功能,从网络用户中获得客户的相关信息与需求,以便于合理地调整本企业的旅游产品或者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同时还可依据网络用户之要求,为其量身定制旅游类产品,以求实现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同时还可减少各类中间环节,节约一定的人力资源,实现降低成本之目的。 1.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 一是成本经济。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能够从多个方面切实降低交易的成本。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信息成本,让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便捷和大范围传输,以切实降低时空成本,而且还能减少费支出。买、卖双方以网络为载体开展商务交流,不需要中介参与其中,从而减少了旅游交易的各个环节,减少了交易所需的费用。同时,旅游企业通过网络开展产品的介绍与宣传,从而节约了运用传统方式制作广告与分发印刷品等所产生的大量费用,同时还不需要雇用专职销售人员,能够极大地降低销售方面的费用支出。二是信息高效。实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之后,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展信息的交换,并且跨越时空进行交易,让任何一家旅游企业均能全天候、全方位地展示营销方面的信息,从而提升旅游信息的传播成效。网络所具有的多媒体功能还能让旅游企业网络营销集中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传播形式,创设出虚拟化的环境,更加立体化地传播各类旅游信息。借助于网络,旅游企业还能储存与分析各种市场信息,向客户所传送信息精确度也大大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媒体。同时,网络信息的传输速度非常快,即便双方进行的是跨国交易,也能够在同一时间开展交流,直至成交。三是双向沟通。旅游客户可以通过网络积极主动地和旅游企业销售人员进行交流,了解自身最为感兴趣的产品以及服务,并且提出相应的反馈意见。旅游企业应当在和自身关系最为密切的消费者群体进行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中,依据客户的细微差别,将其进行细分,以求正确地得出客户相应的需求,传送更为准确的广告信息,推出让消费者群体更加满意的旅游产品。这种营销沟通形式,能够让沟通的过程更富有效率,也使沟通的结果更让人满意,其结果肯定是旅游客户与旅游企业实现双赢。 2.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水平总体上依然比较低,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依然处在起步阶段。通过分析,笔者觉得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旅游企业的网络竞争意识不够强。体现在一些旅游企业对于旅游网络营销的重要意义没有清醒的认识。当前,依然有大量旅游企业并不关注网络营销工作,还是死守着传统意义上的销售方式停滞不前。二是网络营销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存在着网络资源的浪费现象。如今,大量旅游企业网站只是将网络看作是介绍本企业以及常规旅游路线的一种工具,只是把一些传统的旅游产品放到了网络中,并没有依据网络营销的特性质来开发与设计新的旅游产品。如此一来,非但导致旅游营销的效果相当有限,而且还浪费了一种非常好的获取客户信息,进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方式。三旅游企业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匮乏。企业中拥有不仅懂得旅游知识和营销知识,而且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旅游类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在现实中,符合以上要求的高素质网络信息技术人才极为匮乏。 3.加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工作的对策 3.1致力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意识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发展的空间已经渗透到网络之中。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营销也顺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了。网络营销是一种新型企业营销方式,目前已经逐渐发挥出其所具有的良好商 业价值。网络已经为旅游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向旅游客户介绍自身产品以及服务的良好载体。在现实的经营环境之中,企业所具有的社会关系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运用传统的营销方式来传递信息,不仅速度较慢,而且时效性也差。旅游企业在开展了网络营销之后,不但能够有效地降低营销的成本,而且效果还要好于传统意义上的营销手段。这是因 为网络营销的对象面向的是全世界客户,而且还不存在时间之限制。同时,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还能在效果上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做到精确化。例如,可以检测出当天共有多少人浏览了本企业网站,这些人分别是在哪里上网的,他们在网站上浏览最多的是哪些页面。这样一来,企业工作人员还可对其中具有意向的客户实施长期跟踪式回访等。运用以上精确化检测方式,企业还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到旅游产品推广费用的价值和回报等。而传统意义上的营销方式就难以达到这种精确程度。所以,旅游企业应当切实树立起良好的营销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网络营销,更好地运用网络方式来推广本企业的产品与服务。 3.2全面应用现代网络营销手段 在提高对网络营销认识程度的同时,旅游企业还应当使用先进的网络营销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整合企业的内部与外部信息资源,持续提升本企业在旅游市场中的占有份额,进而在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为此,企业应当精心建设本公司网站,在技术的层面上应当着力解决网站内容、技术手段、宣传等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网站内容安排上,应当全面考虑网站的访问者或者潜在客户所具有的需求。立足于提供更加全面的旅游信息,从而切实树立起较好的企业形象,不断增加企业对于潜在客户的亲和力。同时,要积极运用网络所具有的交互式特点,更加积极地和客户进行交流,认真回答客户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个性化要求,从而实现争取客源之目的。二是在企业网站的设计与开发上应当运用好视频技术与色彩技术等手段,把自 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旅游接待设施等比较直观和动态地展现在广大客户或潜在客户眼前,从而切实增加旅游企业所具有的吸引力。在设计与制作企业网页之时,应当更加巧妙和恰如其分地应用好各类色彩,不断增加企业网站的美感,让浏览者能够更加地感觉到赏心悦目,从而提升本企业网站所具有的吸引力。三是要很好地运用搜索引擎和旅游行业网站实施宣传与推广,从而让更多的客户能够了解到本企业,从而优先选择本企业推出的产品与服务。 3.3培养更多更好的复合型网络营销人才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科技含量更加高,专业要求上更加严格,从事本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旅游行业要依据本行业之特点,结合企业自身需求,更好地承担起此项工作,这就需要拥有不仅懂得营销知识和网络知识,而且又要精通旅游业相关知识的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具有收集、整理与分析各类信息之能力,而且还应当具有十分强烈的服务、沟通、协调能力。从当前来说,这一类人才的数量并不多,所以,旅游企业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人才招聘、在职培训以及远程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不断提高网络营销人才的业务能力以及服务成效。 3.4运用网络健全完善企业战略联盟 鉴于网络具有良好的跨时空性,因此,旅游企业可以能够地实现跨地区经营,而不必只考虑到某一个具体的客源地市场。同时,这一特性也能很好地节约企业进行市场扩张的各项成本,这是由于企业不需要在每个客源地市场中建立起相应的分支机构,也不需要再开展大量的宣传。同时,因为网络具有链接功能,所以,浏览者在每个网站中选购产品与服务之时还可通过点击网站中的超链接以登陆其他网站或者选择与其配套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而实现各家旅游企业利益的共享,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在不同旅游企业之间设立企业联盟的可行性。 3.5健全完善现有的网络营销法律体系 要通过健全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保护旅游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的安全性。为此,一是要抓紧制定落实电子商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切实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防范网络欺诈以及不讲求商业道德的相应行为,保障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能够实现良性发展。二是要制定涉及网络交易安全的规范,运用加密技术、ID认证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以确保交易过程的信息传递能够确保安全与合法,并且防止信息为第三方所非法利用,切实保护企业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为不断发展的旅游产业提供了更大的机遇与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旅游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怎样应对好这一重要挑战,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是每一家旅游企业管理者都一定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发展网络营销是每一家旅游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能够将旅游网络营销切实做大做强,就一定要将旅游网站建立完善起来,并且从专业化角度来整合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层次的全方位服务,唯有如此,旅游企业才能在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处于不败之地。 钟小东(1973-),男,籍贯:海南万宁人,职称:讲师, 学位:学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酒店管理。 网络营销论文:企业网络营销危机避免的对策 一、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对企业来说,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以营销为例,在200多年前,企业要想把产品卖给更多人,必须飘洋过海长途跋涉;100多年前在电气化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只需用一个电话就可以将自己的产品信息到各个地方。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络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通过一系列网络营销策划,制定和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①它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或者部分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国际互联网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纷纷挤占这一科技制高点,并将之视为未来竞争手段的主要武器。在我国,网络营销起步较晚,但是现在我国企业信息化意识明显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企业信息化工作在提高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方面正在形成巨大的潜力。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仍停留在起步阶段, 二、网络营销的风险分析 1.安全风险。对于这种以计算机为平台的虚拟交易市场,最大的风险就是交易的安全性。安全将成为制约网络营销发展的主要因素。造成安全风险的因素很多,既有人为的也有系统自身缺陷造成的,其中主要包括:信息传输风险、数据交换风险、信息确认风险、交易者身份不确定风险。 2.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企业在网络技术不成熟和与之相关的技术手段不稳定,而给交易双方带来的风险。在我国,网络发展水平不高、网络基础设施差、线路少、安全性不高,这些都导致一切技术上的不稳定,从而造成上述混乱情况,技术原因形成的风险对网络营销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网络营销发展中的主要障碍,这是因为网络营销是以信用为发展基础的,即交易双方相互信任,信守诺言。买方假设卖方的商品合格没有缺陷,卖方假设买方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双方都会履行交易时达成的承诺。但在目前“假冒伪劣盛行,欠债不还有理”这样一种缺乏信任的经营环境中,如果没有任何信用保证,网络营销是难以开展的。信用风险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网络营销的发展。 4.法律风险。互联网是跨地域、国界的全球性信息网络,在这个网络上无法向现实空间那样规定国家和地区的界限,传统的地域管辖方法难以施展于网络空间 5.物权转移风险。物权转移中的风险是买卖双方都应十分注意防范的一种风险。尤其是在网络营销中,物权转移过程中的风险更大,更加应该提防和警惕。如款到无货或货到无款、无保障的定金交易等,都将加大买卖双方的风险。 6.产品识别风险。网络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信息传递手段。当双方捕捉自己所需要的目标产品信息时,都会很高兴,但往往忽略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而造成了潜在着的产品识别风险。 三、网络营销风险的规避策略 (一)强化企业制度建设以规避网络营销中的风险 1.人员管理制度。明确权责范围,规范员工行为,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2.风险控制制度。为企业在风险决策、交易管理、危机应急等状况下提供规范的处理方法和操作机制。 3.监督制度。通过严格的监督监管,保证各项制度措施能够顺利实施并充分发挥效用。 4.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预防机制的建立,虽然需要企业先期投入一定资本,但是完善的预防体系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规避风险,避免网络营销风险给企业带来现实的损失。 5.企业建立专门的网络营销部门。企业应建立专业的网络营销部门而不是将网络营销与普通的营销合并在一起因为网络营销不同于普通的营销,它自己具备一系列的独立机制和方法。 (二)政府在网络营销风险规避中的作为 1.政府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要防范网络营销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必须加强网络技术研究,改善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提高网络的运行速度,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及时与安全。同时,要尽量降低网络的使用费用,普及电脑及网络知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加入网络营销,以扩大网络营销的覆盖范围。 2.加强对网络营销的信用认证。加强在网络商场的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管制,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制定规则,为网络营销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最大程度的降低网络营销风险。 3.完善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无论网络安全、网上结算还是货物配送,都涉及法律法规问题。只有健全法制,严惩违法者,才能保证网络营销的正常运行。因此,国家必须在立法和执法上加大力度。 4.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网络营销要适应市场全球化的新形势,信息安全至关重要。加强信息安全研究是我国发展网络营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5.国家应设立网络监管部门。国家设立专门的权威认证中心,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估,合格者颁发证书并在网上公布。同时,为企业提供信用保障,或由保险公司设立专门的信用保险,尽可能把信用风险降低,促进网络营销的健康发展。 网络营销论文:浅析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了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也给企业的营销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网络营销是适应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网络时代变革的新型营销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手段和方式,将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的主流。与传统营销相比,网络营销显现出更为广泛性、实时性、经济性、交互性等特点。 目前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上网用户人数总量比较大但普及程度并不高,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现状也不太令人乐观。通过比较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网络营销规模、企业拥有网站数量等一系列问题,发现我国网络营销总体水平还较低,制约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障碍和主要问题如下: 一、制约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障碍 网络营销属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活动。企业网络营销的开展,必须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变化,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障碍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包括企业在认识、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障碍。 1.认识方面的障碍 这是我国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最大的障碍。目前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对网络营销的过分神化,一种是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可以说,这两种对网络营销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对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有着巨大的危害。 2.管理方面的障碍 当前我国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在内部管理的三个层次: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目前,国内一些企业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没有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属于被动反应型,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由管理者制定新的措施,却很少考虑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等问题。导致管理制度呆板僵化,制度之间的系统性不强。 3.人才方面的障碍 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目前,国内企业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等方面,与国际企业相比,都极其匮乏。 二、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具体问题 1.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我国的通信业虽经连续十余年的大发展,尤其是通信网的建设,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奠定了网络基础,但这与流通网络化的未来发展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不同的地区,在网络营销发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企业网络营销人才缺乏 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而我国企业恰恰缺少既懂技术又熟悉营销业务流程的综合性人才。一来大多数企业只会用人,而没有培养人的观念,二来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3.安全、方便的网络支付机制欠缺 在网络上直接进行支付就离不开银行信用卡方式。目前,我国网络支付的技术尚不成熟,虽然银行卡在线支付已在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实现,但我国银行的电子化水平普遍不高,安全性又差,银行网络之间相对封闭,尚不能承担起支付网络电子交易费用的任务,无法在网上实现交易的全过程。因此,目前在网络安全支付方面存在的技术和观念问题是网络营销发展的核心与关键障碍。 网络营销是新世纪市场营销的必由之路,它给广大企业带来了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鉴于我国网络营销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应采取如下对策: (1)树立正确的网络营销观念。坚决摒弃原有的几种不正确认识,结合企业自身行业及产品特点,结合企业文化,结合企业营销管理模式,树立符合企业需求的网络营销观念。 (2)加强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网络营销活动的对象是网络用户,所以网络用户的数量也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Internet的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很多。上网人数的多少受到网络运行速度和上网资费高低的制约,而网络运行速度和上网费用受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鼓励国内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产品,改善目前的网络环境。 (3)加强网络营销立法与监督。无论网络安全、网上结算还是商品配送,都涉及法律法规问题,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严惩违法者,才能保证网络营销的正常进行。因此,国家必须在立法和执法上加大力度,在网络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管制、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制定规则,为网络营销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 (4)培养网络营销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引发的一系列商业革命已经如火如荼,网络营销需要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网络营销对人才的要求很高,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需要懂得电脑、互联网,还要精通金融贸易、物资经营管理,并且要将这几方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引进并合理使用好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对口的网络、计算机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网络营销是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营销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产物,网络营销正是在与传统营销的结合和相互促进中使其日益成熟。我国政府和企业要各司其职,认真研究对策,从不同方面促进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在营销策略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实时性等特点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的网络营销新方式、新策略,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网络营销论文: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网络营销的探索 摘要:网络信息时期的到来,给企业营销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彻底扭转了咱们对于传统企业营销所持有的某些旧观念以及旧模式,不管是在出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都遭到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现阶段,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首要组成部份,咱们颇有必要对于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做进1步的钻研。 症结词:网络营销;电子商务 网络营销发生于二0世纪九0年代,发展于二0世纪末至今。网络营销发生以及发展的违景主要有3个方面,即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消费者价值观扭转、剧烈的商业竞争。 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络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法子以及理念,通过1系列魅力网络营销策动,制订以及施行营销流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以及组织交易流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它是企业总体营销战略的1个组成部份,是为实现企业整体或者者部份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腕营建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流动。 网络营销概念的同义词包含:网上营销、互联网营销、在线营销、网路行销、口碑营销、网络事件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微博营销等。这些辞汇说的都是同1个意思,笼统地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腕展开的营销流动。 一、展开网络营销违景 “王婆卖瓜”的观点在现在日益剧烈的商业竞争中愈来愈患上以承认。对于于众多的商家来讲,更多的顾客了解公司的产品就象征着企业将取得更多的利润。而互联网所带来的但愿就是,网络具备了1种能够将个人电脑变为每一位居民的广告亭的潜力。 在我国,互联网营销的费用呈逐年增长趋势。据统计二00七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范围达一0六.一亿元人民币,并预测到二0一一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范围将到达三七0亿元人民币(《二 00七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份额讲演》,iresearch)。尽管,并无比传统广告主要媒体(电视、报纸、杂志、播送)的费用高,但从其高速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出愈来愈多的企业正在使用网络营销。促使企业在互联网展开网络营销的缘由有良多。(一)许多电视观众迁移到互联网。大多年青以及收入较高的群体休闲时间更愿意上网而非看电视,这类发展趋势还将继续,尤其是跟着网络手机的普及利用。(二)企业没法对于电视以及印刷广告的效果进行评价,节目收视率等1些数据对于于了解广告效果而言只是1种猜测。而互联网可以通过1系列的软件利用,反馈更多的信息给商家。(三)网络营销本钱较传统方式廉价,而且情势更丰厚以及个性化。如:可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集为1体,面向特定群体或者个体进行互动式交换等。由此说明现代企业应将网络营销视为企业总体营销战略的1个首要的组成部份。 二、网络营销方式——企业门户网站 企业网站是企业架构在互联网上的1个门户,是企业网络营销流动的首要组成部份。在企业网页上输入企业需要向消费者宣扬的信息,这是进行网络营销的基础。因为企业网站容量不受限制,产品资讯、图片……企业任何想要给客户的资料均可以放在企业网站内。同时,作为企业文化延伸的方式,企业也能够通过企业网站,向员工以及客户灌输企业的经营理念,打造企业形象。企业还可以通过门户网站为客户、采购商、供应商等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并可以以及他们获得沟通,及时患上知客户的需求,展开有特点的网络促销流动为客户提供更切合的服务。 三、电子商务企业网络营销模式 最近几年来,我国传统企业对于电子商务愈来愈注重,而企业网络营销更是为众多企业所运用,企业网络营销主要有几种法子:网站建设、供求信息、E-mail营销、搜寻引擎营销、博客营销、网络广告、通用网址、企业黄页、域名注册与虚拟主机、短信平台等。 据钻研,网站建设、供求信息、E-mail营销等法子都是企业普遍采取的企业营销法子,将近七0%的企业建设过企业网站,六0.九%的企业过供求信息,也有五一.三%的企业采取过E-mail营销法子;网络广告、企业黄页、搜寻引擎营销法子也逐步普遍成为企业的营销法子。对于于有必定范围的传统企业来讲,搜寻引擎营销以及登陆电子商务平台是收益较高的电子商务法子,1些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等都执行搜寻引擎优化与搜寻引擎营销。我国电子商务网站或者多或者少地针对于Google、Baidu、Yahoo搜寻引擎执行优化,试图通过企业网络营销,潜移默化终究消费者,可以说SEM是无比有效的直销情势,因此搜寻引擎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其缘由有2个,1是Google、Baidu以及Yahoo3个搜寻引擎占搜寻市场的九二%以上,其中百度盘踞六二.一%,Google占二五.三%,yahoo占四.八%;2是搜寻引擎已经经成为第2大网络任务,据调查,七九%的用户上网时使用搜寻引擎,这1数据仅次于电子邮件使用,九三%的网民采取电子邮件功能。SEM中还有1首要行动,就是竞价排名Baidu以及Yahoo都展开这1业务。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企业新的专利产品的推出,借助搜寻引擎来营销还是企业上佳的选择。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营销可操作性解析 有价值的信息于企业来讲无异于财富,电子商务时期,企业可以在阿里巴巴或者其它网站上利便快捷地发掘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包含专利、新产品、竞争企业国内外资讯、政策划向、管理前沿等,这些信息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但是,如果企业内部信息保密工作做的不好,就颇有可能泄漏商业秘要,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风险,有时这类风险对于于企业来讲是致命的。电子商务竞争惨烈,众多企业登陆阿里巴巴,同行的企业就成为了“冤家”,网络生存者永久会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以及物流快、售后服务好的企业,于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竞争白热化,对于企业文化、理念、管理、产品等提出更高的需要,企业从此告别暴利时期。由于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物流,全世界市场已经经客观上融为1体,商业竞争也从区域转到全世界,在剧烈的经济竞争环境下,优越劣汰已经经成为必然。 企业在经营进程中,承当着巨大的技术风险,电子商务环境前提下,这类风险更为凸起。阿里巴巴上的所有会员可以执行网上支付,尽管利便了企业与消费者,但企业不能不增添安全方面的投入,他们要购买防火墙、杀毒软件、通过CA安全认证、防备钓渔网站,以防范可能的技术风险。事实上,阿里巴巴在网站上就安全问题专门开拓了专栏、并与杀毒厂家合作,预会员同享安全技术,同时推行安全证书来保证企业与个人在交易进程中规避网络上的风险。 阿里巴巴将所有会员纳入诚信管理,企业视诚信度以及好评为自己的生命,事实上也不为过。给人好评或者差评不只是负责任的问题,你必需客观地评价你的合作者,否则你的合作者可能带着证据来投诉你。诚信度以及好评率较高对于于企业不利于1笔无形资产。而诚信度以及好评率较低对于于企业就是负债,有时可能致企业于死地,显然,消费者不愿与信用差的企业合作。 五、结论 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展开,为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做好 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的网络营销流动已经经是企业展开营销业务的发展趋势。但其实不等于网络营销能够完整取代传统营销。因为互联网笼盖的群体、消费者的购物方式、消费观念等各种缘由,使患上网络营销不能够完整取代传统营销,应与传统营销相辅相成,互相增进,构成相符企业特点的整体营销策略。 网络营销论文:网络营销策略和方法在淘宝店铺经营中的运用 淘宝网是一个电子商务的运营平台,是企业可利用的一种重要的现代信息网络资源。现在,在淘宝平台开设店铺已成为企业网络营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开店过程中,除了掌握必备的技术、熟悉淘宝规则之外,更应懂得相应的经济和商务原理。若想店铺开设成功,还应熟悉市场运作的方法与技巧。 淘宝店铺经营目的就是能在淘宝这个大平台上销售产品,而在此之前则要经历产品开发与选取,市场与目标客户分析,组合产品与定价,网络平台选择,产品宣传与推广等这样一个过程。各个环境联系紧密,缺一不可。本文所举例是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在淘宝网取得成功的过程,海伶山珍官方淘宝店将其家乡的土特产销往了全国各地,其个人也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获得了多项荣誉。接下来是对海伶山珍官方淘宝店的运营及其产品销售过程中采取的网络营销策略进行的分析。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反思,并认真体会,举一反三。 一、产品开发与选取(项目选择/产品策略) 产品开发与选取是淘宝创业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对产品成功设计来源于精准的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前应认真系统地对消费者进行分析:网购者都是什么人?他们需要什么?我销售的产品或服务怎样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并让他们产生购买的欲望?此外还需要了解消费者的以下情况:(1)消费者特点;(2)消费者的购买习惯;(3)消费者的购买类型。在此基础上用心设计自己的产品。以农产品为例:要突出特色,以质量取胜,宁可少卖,不可贱卖。 海伶山珍市场策略设计:市场细分:食品中的土特产,土特产中的青川野生土特产。目标市场:对生活品质和食品质量有着比较高要求的人。市场定位: “野生”和“只卖山里人的货”。 产品和项目的选取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标和方向选定了,其他环节工作才能事半功倍,顺理成章的进行下去。 二、产品定价 常见的网络营销定价策略有低价定价策略,个性化定制生产定价策略,使用定价策略,折扣定价策略,拍卖定价策略等。针对不同情况和产品,可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如新品为打开市场,刚开始可采用付邮试用的方式;而对于一些稀有珍贵的农产品,则可采用高价甚至拍卖定价的方法。 短裙竹荪这一产品采取的是高价定价策略。能采取这一策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由短裙竹荪其中一个天然属性决定:物以稀为贵;(2)海伶山珍给店铺注册,走品牌化道路,拉高了竞争门槛,避免店铺陷入同质化、价格战的混战中。(3)赵海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如开通博客,把每次进山取货的照片一一拍下来,把进山取货的经历和图片放到博客中,同时也放在店铺的首页和宝贝详情页。获取了大量的关注,也得到了顾客的认可和信任。网络营销过程中,对产品的定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要紧紧围绕产品的定位,结合目标市场的特点,对比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特征及价格,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合理定价。 三、渠道设计 渠道的两个重要指标里面,一个是宽度:同一层次中间商的数量,通常指终端零售商的数量;另一个是长度:产品流通经过的中间环节的数量,通常分为直接渠道(直销)和间接渠道两类。 淘宝渠道设计可长可短,短的比如像工厂店,长的有批发或者零售等;在宽度上也可设计为密集、独家或介于二者之间。 再比如农产品,在渠道设计时就可以考虑是独家销售还是可以找其他店铺?是否应结合其他平台?如微信平台等。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网络营销渠道包括:(1)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2)青川海伶山珍-淘宝网;(3)青川海伶山珍的官方微博;(4)青川海伶山珍的微博_腾讯微博;(5)青川海伶山珍的空间;(6)海伶山珍微信公众平台。 网络营销渠道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是否能够方便的找到商家,是否能够方便的浏览、询问与购买,谁能最大的给消费者带来方便和良好的体验,谁才能最终抓住消费者。 四、产品促销、推广 到这里,我们采取一个倒推的方式: 先看四种活动:(1)包邮;(2)赠送礼品;(3)捆绑销售;(4)付邮试用。这是常见的四种淘宝店铺活动方式,属于销售促进,又叫营业推广,用于提高转化率,提高成交量。 这种活动的前提是得有人进到店铺,人不来,成交无从谈起。问题是,人如何来?这就是网络营销中解决潜在顾客看得见,找得到的问题。靠的就是推广,引流。 海伶山珍开始推广只能靠亲朋好友的推荐和在外青川人的搜索购买,一点点地积累客户。在还不是特别熟悉淘宝运营和推广的时候,海伶山珍靠主要还是老顾客的口碑传播。“买过我们店铺产品的顾客,基本都会再来买。”据赵海伶介绍,店铺的回头率相当高。 网络营销推广常用的方法或工具有:供求平台,分类广告,邮件列表,社区营销,搜索引擎,病毒营销,网络广告等。而引流常用到站内(淘宝)搜索,微博(已被淘宝收购),微信朋友圈等。 各类工具和方法侧重点不同,效果各异,且难易程度有较大差异,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辨别和使用,争取能发挥其最大的功能,为商家带来更多的效益。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探讨 [摘要]CDIO作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适应和生存能力为重点,注重知识传授、素质提高、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以CDIO教学模式为导向,结合我国现代纺织工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确定了纺织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培养目标。 [关键词]CDIO 纺织工程 实践教学 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纺织工程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不仅体现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更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社会,了解自己专业与行业内在联系的机会。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纺织产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已逐步由传统纺织转变为现代纺织。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优秀纺织工程人才成为我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科发展的新方向。针对目前纺织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较a窄,实践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纺织工程实践教学经过不断改革,并借鉴CDIO这一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确定了新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以实现对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CDIO国际工程教育模式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具体为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协作和交流;企业和社会的构思,设计,试试和运行系统。通过对CDIO培养大纲的学习,不难看出实践教学是最能够实现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的教学环节。以CDIO培养大纲为指导确定的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将更加符合当代工程教育理念,培养能够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纺织工程人才。 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纺织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人类生活提供必备物质的重要工程领域。中国是世界纺织大国,化纤产量占世界1/2(4121万吨),棉花产量占世界1/4(631万吨)。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总产值为61278亿元,同比增长8.7%,利润超过3506亿元,同比增长15.78 %,出口创汇超过2920亿美元。 以上海为龙头的翼形产业带长三角和以香港为顶,深圳、广州为基础的珠三角集中了中国纺织服装工业近2/3的产能,是全国纺织服装产业最发达的两个地区, 是纺织服装业的两颗“钻石”。从资产上来看,长三角占全国纺织行业规模的38.7%,从出口来看,江浙沪占全国的47.6%,上海、江苏、浙江设备先进,具有相当大的优势。长三角的产业链比较完整,从纤维到最后的完整产品,拥有强大的纺织机械制造优势,还有一批全国知名度高的纺织服装企业,产业积聚度比较高。区域位置优势提供了持续增长的纺织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大市场。 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和新材料在纺织行业大量应用,纺织业的竞争转向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品牌竞争为核心的更高层次的竞争。这需要以科技与时尚为引领,实现产业的创新发展,因此对高级纺织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主动服务于上海市和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纺织产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行业企业发展需求 现代纺织的特点集中体现在生产装备的自动化、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以及生产方式的多品种、小批量和快交货。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现代纺织不再是传统概念上的“纺纱”与“织布”,而是集材料、能源、信息、环保与一体,融汇了纤维、产品、管理、贸易、检验检测等多方面科学知识的综合学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纤维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各种高性能和功能性的化学纤维不断问世,纺织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纤维制品的加工设备日益高效化、精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使纺织制品也日趋多样化、功能化、健康化,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纺织制品与人体工程、环境保护及社会文化的关系日益密切,从而使纺织工程内涵大为扩展,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在不断提高。迫切要求纺织科学与数、理、化、生等基础科学紧密结合,与材料、信息、环境、自动化、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紧密结合,要求基础理论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因此,高等院校培养高水平的纺织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紧贴上海现代都市产业及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需要,结合长三角地区对纺织品商检、生态纺织新技术、产业用纺织品专业人才的需求,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立足现代纺织科学与技术,注重纺织专业技术、管理与贸易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掌握纺织材料、现代纺织加工流程、纺织品设计与产品检验等专业知识,熟悉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理论和操作技巧,具有较强计算机与英语运用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的纺织与贸易高级复合型人才。以CDIO培养大纲为指导,并经过大量调研,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还将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向联系的能力;终身学习及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较好的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以及组织能力;工程系统认知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东华大学)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文章根据理生态纺织品的定义然后对于生态纤维做了介绍和认识,最后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生态学,纺织工程,应用发展 一、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基本的数量增加不是中国纺织品出口寻求的方针,纺织工程的管理才应该是咱们重视的,必定要加强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使用。 二、生态纺织品的定义 纺织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基础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应用生态学的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技术在纺织产业中的应用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方向。在我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的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其发展纲要中亦数次提到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成果,为此,本期编者以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现状为主题,以助读者全面了解纺织生态学发展的概貌和最新的成果。 (一)、广义的生态纺织品 广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全生态纺织品,是指产品从原材料的制造到运输,产品的生产、消费以及回收利用和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即所谓的从摇篮到坟墓)都要符合生态性,既对人体健康无害,又不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纺织品必须符合四个基本前提:资源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生产过程对环境无污染;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没有危害;废弃后能在环境中自然降解,不污染环境。即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能源等特点。有机纺织品是指纺织品的加工、消费及后处理过程是环保、无污染的,因此,有机纺织品即全生态纺织品,例如有机棉产品。有机棉就是从种子到纺织品的生产过程是全天然无污染的,以自然耕作管理为主,不使用任何杀虫剂、化肥和转基因产品。由于对全生态纺织品要求的严格性,致使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纺织品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是生态纺织品的发展方向。 (二)、狭义的生态纺织品 狭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为部分生态纺织品或者半生态纺织品,是指在现有的科学知识水平下,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对人体健康无害或达到某个国际性生态纺织品标准的产品,是主要侧重生产、人类消费或处理等某一方面生态性的纺织品。 三、生态纤维 1、天然纤维素纤维 (一)、棉纤维 棉纤维是植物纤维素纤维,它具有优良的生态性,由于它是碳水化合物,极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纤维,纤维无毒,对人体和环境无害,废弃制品经物理处理后还可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对自然环境处理的负担,节约资源。棉纤维只要在栽培过程中杜绝污染,是生态纺织品的最佳纤维原料。 (二)、亚麻与苎麻纤维 亚麻和苎麻也是主要的纺织品服饰面料的原料,植物纤维素纤维,如同棉纤维具有优良的生态性一样,由于它也是碳水化合物,极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纤维。麻纤维无毒,不影响人体健康,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纤维可再利用,只要在栽培过程中使用的肥料、植物保护剂、生长调节剂等是无害物质,麻纤维就不受污染,是生态纺织品的最佳纤维原料。 (三)、罗布麻纤维 罗布麻具有一定的可纺性和极好的生态性,天然抗菌、除臭,还具有天然远红外功能,是优良的绿色纺织品。 (四)、天然彩色棉花 彩棉是天然绿色纤维,不需漂染,所以对人体基本无伤害,对环境无污染,符合纺织面料崇尚回归自然的追求,符合生态纺织品的国际趋势。 2、天然蛋白质纤维 (一)、羊毛纤维 羊毛纤维具有良好的生态性,羊毛鳞片层和细胞间质中非角脘物质的化学稳定性较差,易被酸解,易被解脘酶酶华萃取,所以,羊毛纤维在自然界中易被生物迅速降解,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二)、蚕丝纤维 蚕丝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丝脘与丝胶,这些物质耐酸、耐碱性较差,耐日照性较差,在自然环境下易被降解,也易被氧化剂氧化和酶降解,降解速率高,分解物无毒,穿着安全。 (三)、甲壳素纤维 甲壳素纤维是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多糖,具有很强的吸湿和透气性能,抗菌防臭,纤维呈碱性并具有高度的化学活性。纤维易被生物酶降解,最终产物为氨基葡萄糖。 四、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1、顺应纺织品服装外销质检要求的变化 (一)、从传统的重视外观质量趋向注重内在质量检测 由于纺织品的内在质量更能反映其使用性能,因此有的国外客商已将纺织品的内在质量指标列入了信用的条款。 (二)、对纺织品的质量指标更加严格 许多客户在合同中对影响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特殊要求,对染色牢度等项目的指标要求明显提高。 (三)、对纺织品的质量要求由传统的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更为重视安全性、卫生性 欧美发达国家出台了相关保法规和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卫生检测。近期要实现服装全行业的绿色环保尚不可能,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要想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稳居第一的位置,的确需要这张“环保通行证”。实施绿色环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国内服装行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整体开发水平并不高,而对绿色环保所需的巨大投资必然产生畏惧情绪,因此迫切需要政府、行业以及媒体宣传部门实施必要的宣传示范工作,使服装行业切实看到绿色环保生产所得到的巨大、长远的利益回报,从而使服装企业实施绿色环保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2、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成立跨行业的技术贸易壁垒委员会,下设纺织服装分会。加紧研究发达国家对纺织品服装设置的绿色壁垒,同时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纺织品服装合理的绿色技术防线。我国环保部门采用Oeko2Texstandard100制定了HJIB3O单独生态纺织品标签和图案及其管理办法,要求加强我国生态纺织品服装对内对外统一的形象。尽快建立纺织品服装的技术法规体系,制定内销和进出口三位一体的纺织品服装的技术法规。这对于推动我国加快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与国际接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加快“绿色产品”的开发指明了方向。相对于整个行业来讲,今天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企业还只是凤毛麟角,许多固步自封的意识急需转变,大量落后的软硬件设施亟待更新。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的纺织企业在推动生态纺织品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3、发展生态纺织品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环保意识并制定相关环保法规,促使纺织企业改进技术,从事清洁生产,同时注重国际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变更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损失。其次,制定并完善纺织品生态标准,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我国于1998年先后了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属及甲醛的检测方法标准,但这些方法标准目前还难与国际最新发展的相关技术接轨,特别是在检测技术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上,还需重点研究解决样品净化、回收率和精密度低等关键技术问题;此外在纺织品杀虫剂、有机氯载体、有机气味等项目检测技术及标准上的研究也很不成熟。再次,研制和开发生态纺织品。从原料上加以控制,采用绿色环保型纤维,如彩色棉纤维、麻类纤维、Tencel纤维、甲壳素纤维等;改善染整加工技术,开发采用无毒、易降解的染料和化学助剂,采用少污染、无污染工艺,如生物酶处理技术,提倡涂料印花、喷墨印花、数字(码)印花、转移印花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无水染色法)工艺等,“免烫”整理应积极采用多元羧酸型无醛整理剂(如BT-CA),有效做好空气净化和排出企业前的印染废水净化工作。 五、结束语 完成纺织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咱们的发展方向,这就坚决了咱们必定要走生态纺织之路。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基于人才培养的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探讨 摘 要:我国中职校纺织工程专业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纺织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纺织企业的未来。文章分析我国中职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意见。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纺织工程;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业获得了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国许多中职校纷纷设立纺织工程专业,大力培养纺织工程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我国纺织企业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中职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和改革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从而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一、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1)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国中职校教师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教师多数都是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培养中职校教师,而是研究型人才。这就使得中职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缺少中职教学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另外,这些教师一般都是一毕业就进入中职校教书,缺少纺织企业的工作经历和纺织工程实践背景。所以,很难切实了解纺织企业的现状,对于许多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材料不了解,导致教学针对性较差。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思维模式,课程安排上存在过分追求专业知识的内部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缺点,课程设置复杂,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大,而且抓不住重点。许多不重要的属于边缘的知识占据了大量的课时,一些晦涩的过时的理论知识依然被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脱离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3)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目前我国中职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也就是说,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纺织工程的理论知识,而很少有参加实践的机会。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对理论知识倒背如流,但是一旦遇到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原因就在于,在我国纺织工程专业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低,无法满足岗位的要求。 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创新教学模式。中职纺织工程专业有必要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进新教学模式,如:探究型教学模式、实践活动型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型教学模式、协作讨论型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同的教学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我省近年来针对中职专业课程的特点提出了“项目教学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值得大家尝试和进一步探索。 (2)强化学科基础建设。纺织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材料学、组织化学、机织学、针织学、管理学、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还将涉及更多的新兴学科。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加强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不断拓宽专业面。除了加强对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应该开设管理学、计算机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教师自身来说,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虽然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纺织行业的发展进步也是日新月异的,大量新技术和新机器不断被运用到纺织行业当中。因此,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岗位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根据当前市场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转变教学观念。从学校方面来说,也应该为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条件,主要是让广大教师深入纺织企业的第一线,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努力让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校培养一支基础知识扎实,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够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 (4)创新专业课程模式。纺织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但是学校本身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必须借助学校以外的力量来实现这种要求。目前,我国职业学校都建立起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纺织工程专业必须通过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让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校则根据企业要求制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这既能够促进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的革新,使其更加符合纺织企业的现实要求,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另外,企业拥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对行业情况非常了解,最能跟上时代的潮流。通过校企合作,使这些工作在一线的人们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有效地弥补学校师资结构的缺陷,从而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结语: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加剧,纺织企业生存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纺织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我国中职校纺织工程专业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纺织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纺织企业的未来。近年来,我国中职校顺应时代潮流,对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由于缺少长期规划,改革目标并不太明确,导致改革措施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合力,最终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面对当前形势,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采取综合措施,构建一个新型的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使我国纺织工程专业跟上时展潮流,为国家发展输送大批合格的纺织工程技能型人才服务。 (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纺织工程中生态学的应用与发展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生态纺织品的定义以及生态纤维的种类,就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生态学;纺织工程;应用发展 1 生态纺织品的定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技术在纺织产业中的应用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方向。纺织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基础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应用生态学的范畴。 1.1狭义的生态纺织品.狭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为部分生态纺织品或者半生态纺织品,是指在现有的科学知识水平下,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对人体健康无害或达到某个国际性生态纺织品标准的产品,是主要侧重生产、人类消费或处理等某一方面生态性的纺织品。 1.2广义的生态纺织品.广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全生态纺织品,是指产品从原材料的制造到运输,产品的生产、消费以及回收利用和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要符合生态性,既对人体健康无害,又不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纺织品必须符合四个基本前提:资源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生产过程对环境无污染;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没有危害;废弃后能在环境中自然降解,不污染环境。即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能源等特点。有机纺织品是指纺织品的加工、消费及后处理过程是环保、无污染的,因此,有机纺织品即全生态纺织品,例如有机棉产品。有机棉就是从种子到纺织品的生产过程是全天然无污染的,以自然耕作管理为主,不使用任何杀虫剂、化肥和转基因产品。由于对全生态纺织品要求的严格性,致使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纺织品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是生态纺织品的发展方向。 2 生态纤维的种类 2.1天然纤维素纤维。 2.1.1棉纤维。棉纤维是植物纤维素纤维,它具有优良的生态性,由于它是碳水化合物,极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纤维,纤维无毒,对人体和环境无害,废弃制品经物理处理后还可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对自然环境处理的负担,节约资源。棉纤维只要在栽培过程中杜绝污染,是生态纺织品的最佳纤维原料。 2.1.2 亚麻与苎麻纤维亚麻和苎麻也是主要的纺织品服饰面料的原料,植物纤维素纤维,如同棉纤维具有优良的生态性一样,由于它也是碳水化合物,极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纤维。麻纤维无毒,不影响人体健康,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纤维可再利用,只要在栽培过程中使用的肥料、植物保护剂、生长调节剂等是无害物质,麻纤维就不受污染,是生态纺织品的最佳纤维原料。 2.1.3 罗布麻纤维。罗布麻具有一定的可纺性和极好的生态性,天然抗菌、除臭,还具有天然远红外功能,是优良的绿色纺织品。 2.1.4 天然彩色棉花。彩棉是天然绿色纤维,不需漂染,所以对人体基本无伤害,对环境无污染,符合纺织面料崇尚回归自然的追求,符合生态纺织品的国际趋势。 2.2 天然蛋白质纤维。 2.2.1羊毛纤维。羊毛纤维具有良好的生态性,羊毛鳞片层和细胞间质中非角脘物质的化学稳定性较差,易被酸解,易被解脘酶酶华萃取,所以,羊毛纤维在自然界中易被生物迅速降解,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2.2.2蚕丝纤维。蚕丝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丝脘与丝胶,这些物质耐酸、耐碱性较差,耐日照性较差,在自然环境下易被降解,也易被氧化剂氧化和酶降解,降解速率高,分解物无毒,穿着安全。 2.2.3 甲壳素纤维。甲壳素纤维是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多糖,具有很强的吸湿和透气性能,抗菌防臭,纤维呈碱性并具有高度的化学活性。纤维易被生物酶降解,最终产物为氨基葡萄糖。 3 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3.1发展生态纺织品的措施。首先是加强环保意识并制定相关环保法规,促使纺织企业改进技术,从事清洁生产,同时注重国际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变更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损失。其次,制定并完善纺织品生态标准,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我国于1998年先后了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属及甲醛的检测方法标准,但这些方法标准目前还难与国际最新发展的相关技术接轨,特别是在检测技术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上,还需重点研究解决样品净化、回收率和精密度低等关键技术问题;此外在纺织品杀虫剂、有机氯载体、有机气味等项目检测技术及标准上的研究也很不成熟。再次,研制和开发生态纺织品。从原料上加以控制,采用绿色环保型纤维,如彩色棉纤维、麻类纤维、Tencel纤维、甲壳素纤维等;改善染整加工技术,开发采用无毒、易降解的染料和化学助剂,采用少污染、无污染工艺,如生物酶处理技术,提倡涂料印花、喷墨印花、数字(码)印花、转移印花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无水染色法)工艺等,“免烫”整理应积极采用多元羧酸型无醛整理剂(如BT-CA),有效做好空气净化和排出企业前的印染废水净化工作。 3.2 顺应纺织品服装外销质检要求的变化。(1)、从传统的重视外观质量趋向注重内在质量检测。由于纺织品的内在质量更能反映其使用性能,因此有的国外客商已将纺织品的内在质量指标列入了信用的条款。(2)、对纺织品的质量指标更加严格。许多客户在合同中对影响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特殊要求,对染色牢度等项目的指标要求明显提高。 (3)、对纺织品的质量要求由传统的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更为重视安全性、卫生性。欧美发达国家出台了相关保法规和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卫生检测。近期要实现服装全行业的绿色环保尚不可能,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要想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稳居第一的位置,的确需要这张“环保通行证”。实施绿色环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国内服装行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整体开发水平并不高,而对绿色环保所需的巨大投资必然产生畏惧情绪,因此迫切需要政府、行业以及媒体宣传部门实施必要的宣传示范工作,使服装行业切实看到绿色环保生产所得到的巨大、长远的利益回报,从而使服装企业实施绿色环保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3.3 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成立跨行业的技术贸易壁垒委员会,下设纺织服装分会。加紧研究发达国家对纺织品服装设置的绿色壁垒,同时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纺织品服装合理的绿色技术防线。我国环保部门采用Oeko2Texstandard100制定了HJIB3O单独生态纺织品标签和图案及其管理办法,要求加强我国生态纺织品服装对内对外统一的形象。尽快建立纺织品服装的技术法规体系,制定内销和进出口三位一体的纺织品服装的技术法规。这对于推动我国加快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与国际接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加快“绿色产品”的开发指明了方向。相对于整个行业来讲,今天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企业还只是凤毛麟角,许多固步自封的意识急需转变,大量落后的软硬件设施亟待更新。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数量增加不是中国纺织品出口寻求的方针,纺织工程的管理才应该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因此要加强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使用。完成纺织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我国的发展方向,促使纺织业必定要走生态纺织之路。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纺织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施 摘 要:很久以来,不少中职学校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依然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实践能力差,陷入走出校门即面临失业的境地。如今国家对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纺织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对中职纺织工程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性分析,力求寻找一个合理的教学体系,并为纺织工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 纺织工程 实践教学体系 探索 实施 目前,人们对小批量生产、品种丰富多样、高效率完工的纺织产品需求量与日俱增。这种现象使得企业在面试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时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导致一些平时一股脑扎在书本的学生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无动手实践能力即无法生存,日趋成为每个中职毕业生必须面对的残酷事实。基于此,有些中职校开始行动起来,组织学生到相应的纺织工厂进行生产实习。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制度或规模的限定,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最终的结果远没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的现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很显然,单纯地寻求与工厂合作,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学校应该在纺织工程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有效地去实施。 一、纺织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越来越多开设了纺织工程专业的中职学校将实践教学摆在首位,注重学生理论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更多地摒弃了原来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照本宣科的教学体系根源太深,好多学校所付出的努力并未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毕业以后缺乏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差,拿到一个纺织项目往往是不会做也不敢去做,并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究其根源,是因为一些学校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基地小、实践设施老旧,教学方法老套、教学创新缺乏,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差。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要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确立思想和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是培养能够满足国家、社会和企业纺织生产的实践型人才。目标定位是为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培养生力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有: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实验设计、集中实践。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而建立,既要符合思想要求,又要具有可行性。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要因地、因时制宜,不断修改方案,从而保证其准确性。教学体系要求科学、新颖,满足大众的同时要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改革创新的意识。在原来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加上仿真、模拟的教学方式。实验设计是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有助于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集中实践包括生产实践、参观实践、毕业实践等。江苏省现在对中职校提出了“2.5+0.5”的实践教学模式,前2.5年主要在学校接受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和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剩余的0.5年主要在工厂进行顶岗实习活动。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增加他们的市场竞争力。第二,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集中实践这一个环节能够让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能够让他们得到独立处理一些人际事务的锻炼。第三,实践教学体系能够让学生对纺织工程专业和纺织行业的认识加深,从而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该加强。实践教学相当于一块试金石,能够反馈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从而提高理论课学习的含金量。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保证 要保证所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扩建实践教学基地;二,增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改变老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赏罚分明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 五、小结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和产品生产的中间桥梁,是学生由学校踏入社会必须经过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能够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将学校所学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未来,实践教学将成为学校教育模式的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关于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实行导师制的前期研究与探索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体制,本文从我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探索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实行导师制的意义和必要性,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内容、主要作用及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并提出了新形势下进完善导师制的设想和优化策略。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纺织工程;研究探索 0 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在我们国家导师制主要应用于研究生教育。近年来,随着各类高校招生的扩张,培养大学生的质量普遍有所下降,教育质量与扩招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并且高校正普及学分制和选课制,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已刻不容缓,这就是我院纺织工程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和前提。 1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目前这个时期学生一是社会阅历少,知识面偏窄。高中生所掌握的课程主要为应对高考,而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很少,对纺织工程专业更是了解甚少。第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接触社会少,有些人或自以为是,或自卑自弃,这些都是独生子女的常见弱点。 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正是针对学生的上述特点应运而生的,这种制度的实行能够给学生更多、更具体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成为社会合格人才。 2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2.1 保障学分制改革顺利进行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导师更加成功的完成教学、探索并完善学分制以及推动教育改革顺利进行;交流互动时间的增加使得导师可以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指导学生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型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 2.2 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大学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生主动灵活地选修自己喜欢的课,这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学分制允许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角色转换,并做好学生选课的指导与服务,使他们将所学的课堂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自身素质修养。 2.3 促进教师进步的有效途径。 导师制的实施,可以说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与学生交流和为学生更好服务的平台,把教书、科研和育人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的过程,也是导师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丰富自我和提升自我的过程,进而更好的促进教学。 3 实行导师制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3.1 帮助学生系统规划学习与生活 引导或指导学生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大学学习与生活,分析和解决其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瞬息万变,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2 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导师不只是学生的良师而且也是益友,导师有能力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定相应学习计划,积极鼓励并耐心指导学生多多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尽早接触自己所学专业,提高自己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正确地做人做事的态度,所以导师应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恰当的做事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3.4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接触和理解较少,心理方面还相对不太成熟。而导师在与学生长期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关系,导师可以及时发现并协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防微杜渐,避免出现一些严重的后果。 4 完善导师制的设想和优化策略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尚处于试运行及探索的阶段,还需要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 4.1 人尽其才 近年高校扩招直接导致高校教师比较紧张,致使指导效果不尽人意。对此,可以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让更多的老师充实到导师队伍当中去;另外可以让退休教师加入丰富导师队伍,甚至可以考虑聘请有经验纺织企业或公司的技术人员作为导师。 4.2 个性化辅导 导师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和学习成绩等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授之以渔,充分发挥个性潜能,并协助学生完成人生规划。 4.3 考核与奖励并进 导师制实行后,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验证。因此,对于导师这一较为特殊工作的考核应该尽量细化和量化,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5 结语 在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推行导师制是一种旨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新尝试。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主要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导师制的实行也会全面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基于多元化人才需求下纺织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是对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本文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学分制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结合纺织工程专业的实际,构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主模式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子模式,探讨了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多元化;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社会格局及经济水平的发展,高等教育不再是独立封闭的象牙塔,需要面对各利益主体的直接干预和间接影响,由于利益分配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得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培养目标、教育形式、学习方式等方面多元化的格局。本文以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思路为出发点,结合纺织学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纺织工程专业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面对知识经济激烈竞争的新时代,接受着人才培养的巨大挑战,高等教育必须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专业范围狭窄、教学计划不够灵活、课程设置固定、服务面向单一的状况。只有积极进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才能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才能适应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发展之路,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必须致力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迫切需要我们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培养一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视野开阔、团结协作的复合型、研究型人才来支撑和引领发明创造、创意设计、集成创新等工程技术。因此,构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纺织学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1世纪以来,我国各院校纺织学科随着纺织工业的扩大和发展,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纺织学科的研究正在向高技术纺织品、纺织机械自动化、智能纺织品、高能物理技术、纳米及生物技术、纺织新材料、功能纺织品等方面集中,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体现了高、精、尖的发展趋势。面对这种新的形势与背景,纺织专业的培养方案如何改革、培养目标如何定位、教学内容如何做到删繁就简、吐故纳新,专业理论如何与前沿科技的结合、如何建立适应行业发展的教学教材体系等等,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目前全国总体的纺织高等教育和纺织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所培养的学生其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已不能满足现代纺织企业的需求,应该给学生补充向前延伸到高分子材料等基础知识,向后延伸到高分子化学、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基础知识及中间改造传统纺织的数字化、信息化基本原理与技术。 三、我校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促进措施 1.转变观念、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准,以学生内在素质的普遍提高为目标,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提高实践能力为切入点,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多样化的要求,使不同的知识水平、智力和能力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取向。重视发展协调人文学科,人文学科能够对大学生的人生境界人格特征未来的发展与成就产生重要影响并以各种形式对高素质高规格的人才培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注重内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方针。内蒙古工业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地方性院校,面对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学校在注重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树立了坚持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内涵提高为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了“12361”的工作思路,“1”是1个落实即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其他工作都聚焦于教学工作中,通过每学期教学质量奖的评定、教学能手的评选、教学技艺大赛的开展、职称的晋升等方面积极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2”是指2个注重即注重教风与学风建设。通过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规范教师的工作职责,以狠抓考风为切入点,实现学风的根本转变,形成教风的提高带动学风提高的良性循环体系。“3”是指3个提高包括教师业务能力、学生学习能力、教学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提高。采取“传、帮、带”及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计划等模式实现对年青教师的培养。对教学管理人员从队伍的稳定、待遇及业务培训制定相关的措施并实施;“6”是指即6项任务:(1)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我校现有6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文、经、管5大类,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多而全的现象,个别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学校在专业整合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充分改变过去专业设置偏细、偏窄的局面,进一步凝练体现办学特色。(2)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多样化:构建了主模式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子模式,建立宽口径的柔性专业方向,完修订善2013版培养方案。严格目标管理,通过选择专业、专业方向及第二学位、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等,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成才走向,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弹性的培养计划和灵活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都有良好的发展。我校开设的第二学位有管理学、法学、计算机、外语四个专业,从1995年开办以来学生生源不断增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结合地区经济及羊绒、羊毛资源优势,在大纺织工程专业下设立了数字化纺织技术、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品贸易3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前两年半学平台课程,后一年半按照专业方向学习,同时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充实柔性专业方向,方向设置上具备足够的开放度和弹性,以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课程体系实施专业“基础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课程包括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物组织、针织学、纺织品贸易等课程内容,模块课程根据不同方向加大纺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如开设计算机在纺织上的应用技术、加工制造(CAM)、电子商务EB和纺织企业信息化管理、神经网络技术、新型纤维、色彩学、国际结算与融资等课程,学生不能仅限于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将大量的相关专业课程和感兴趣的课程作为自身专业的辅助课程来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专业领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3)学分制的推进与完善:我校于2011年实施了学年制下的学分制模式,2013年开始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入学按专业大类招生,第一、二年开设的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包括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地点及考试。第三年学生自主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设置课程根据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进行安排。在课程设置过中,体现“文理结合,学科交叉,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已有的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基础上,加大选修课类型,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及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各专业方向的部分专业课都进行了适当的前移,例如纺织工程专业将纺织工程概论课程由第三学期提前到了第一学期开设,纺织材料学提前到了第二年学期开设,织物组织结构及纺纱学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专业课前移后使同学们有精力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就业和再深造创造了有利条件。(4)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对现有教材进行科学剪裁,把一些内容较简单或学生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接触的内容,只提出要点,作穿针引线的讲授,结合学科发展增加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学生知识的要求。打破传统的第一课堂授课的方式,实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科研性、讨论式、实验性、创新性、独立性、灵活性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开设专业前沿课程,由多名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共同讲授完成。把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进行考试方式多样化的改革,加强平时教学过程的考核,将课堂提问、小组讨论、阶段小测、小论文、写心得体会、技能训练、查阅资料各阶段的成绩记录到平时成绩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程结课考试中采取闭卷与开卷并举,笔试与口试、答辩并举,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并举,综合利用多种考核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5)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构筑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平台,强化实践育人的功能,拓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创新实践体系,主要有导师制工作室、创新实践课程、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开放实验、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活动组成。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把实验教学、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类实践环节纳入实践平台,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长期以来我院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集团、包头鹿王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进行专业课现场教学、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建立了企业技术骨干与学院专业师“结对子”的专业工作室,探索了“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连续三年纺织工程专业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2%、95%、97%,毕业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6)强化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评价:我校实施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在学管理上强化教务中心的作用,形成了校教务处、学院教务中心的上下联动机制。实施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学校教务处与学院教务中心、督导组联合进行教学检查,建立班级学习信息员联系制,定期召开教师、学生教学工作座谈会、同行教师课堂评价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学过程管理。针对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将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有机结合,收集反馈信息,形成评价报告,一方面向校外公布,以应对外界的关注与批评,一方面反馈给教务处、院教务中心及任课教师,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面对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工程教育担负着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的人才,必须从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制度人性化、培养评价全程化的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面向纺织工程的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 要]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作为仪器仪表学科领域唯一的大学本科专业,主要开设精密仪器仪表设计制造以及测试与控制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开发方面的课程,培养能面向各种国民经济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理论教学方面,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认真讨论,组织教师试讲和相互听课,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互提建议,高效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安排内容丰富的、面向纺织工程的实践环节。学科竞赛和实习实践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教学培养环节。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 纺织工程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作为仪器仪表学科领域唯一的大学本科专业,主要开设精密仪器仪表设计制造以及测试与控制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开发方面的课程,培养能面向各种国民经济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于国内各高校原来的学科基础情况不同、服务企事业单位对象有所不同,所以现有学科设置、办学特色、教学水平具有很大差别。为体现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经过多年的办学探索,按照新的测控专业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设置以及办学特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定位具有纺织特色的测控专业方向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近年来各个工科高校着力发展的本科专业之一,但各个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各不相同,培养方案也具有极大差异化。本校测控专业的起步在国内较晚,自2006年开始招收测控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于机械工程二级学院。与天津同城拥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仪器仪表”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的天津大学相比,在软硬实力和学生素质方面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本专业创始之初,就在探索如何有创新、有特色的办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本系对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及实验实习等各环节进行了探索,确立了面向纺织科学与工程,以纺织生产设备和纺织工业工序检测与控制为载体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12年,已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国家重点学科。2013年初,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结果显示,本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东华大学,彰显了百年纺织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纺织学科建成并拥有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纺织复合材料”为代表的高水平研究和实验基地,在纺织复合材料、纺织机械自动化技术和纺织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测控与仪器学科和专业知识在纺织工业中有大量的应用,比如对于纺织工艺、纺织材料的检测以及对纺织设备和纺织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关系到纺织产品质量优劣的重要保证。如今在国家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之下,国纺织机械设备发展迅速,纺织工艺有重大改进,对PLC、工控机、变频器等控制元件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与广泛。纺织设备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技术研究开发也是本校测控系教师的研究重点方向,因此利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知识对纺织工艺、设备进行了最优化的研究和大量改进,结合测控专业原有的实践与培养基础,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办学模式。 二、加强具有纺织特色的测控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实习就业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认真讨论,组织教师试讲和相互听课,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互提建议,并到其他开设相同专业的院校进行充分的调研,避免不同课程之间讲课内容重复,高效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在已有专业基础课设置之上,同时加大专业任选课的内容,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并充分体现了面向纺织工程的特色,专业拓宽类的任选课内容反映了本专业前沿技术。将在机械设备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中和纺织机械的故障监测与诊断结合起来,在光学工程课程中将高清晰CCD检测技术应用于纱线外观测试。本专业也加大了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如与德国莱茵―瓦尔科技应用大学,韩国国立庆尚大学等开设相关专业的国外高校交换了各自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就各个学校的培养特色和培养模式进行了交流。选用和编写适合的教材也能提高教学质量,本校近年来出版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创新设计实用教程,测控专业英语等教材,从而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安排内容丰富的、面向纺织工程的实践环节。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纺织和纺机测试控制领域的各项技能,另外可以举一反三扩展到其他各个工程应用领域。重点支持和鼓励任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开设设计性和综合型实验,提高此类实验指导课时费,加大实验耗材补助,推荐师生组合参加学校的实验教学比赛。组织测控系的教师和纺织学科、自动化学科的教师进行实验交流,探讨和研究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创新,进行实验的重新设计和优化改进。纺织机械动态经纱张力检测与控制原本属于纺织工程学生开设的验证性实验,现在经过变革和改进成为测控专业学生传感器课程中的设计性实验,并将纱线张力检测与控制实验设计理论方法扩展到对于梁、钢缆和受拉细长杆的检测与控制实验之中。此外结合纺织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在纺织机械和纺织工艺中的单轴独立驱动、多单元同步控制、张力在线检测与控制、自调匀整、电子送经与卷取、纺织品质量在线检测等领域,都已经过革新和改进成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实验内容,扩展后将测控专业知识灵活合理地应用到其他工程设备的检测、监控系统设计开发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研室的教师还承担了校企合作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测控专业本科生可以利用这些项目助研活动使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得到提高。 最后,学科竞赛和实习实践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教学培养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科技竞赛,以赛代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测控技术与仪器科技竞赛兴趣小组,每年在暑期开设单片机技术应用和测控电路设计等领域的培训制作夏令营,深受测控专业的学生欢迎。测控专业本科生在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的获奖比例达到全部学生人数的65%以上,特别是在纺织机电产品检测与控制竞赛和制作方面斩获不少成果。我校根据现有的实习实践条件和就业形势,制定了集中与分散、校企结合、学校派遣和自主选择多种形式并存的专业实习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学院所拥有的天津市现代机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现代纺织企业成套生产装备,远程液体染料无管路自动配液机,巷道式立体仓库等大型纺织机电装备,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习条件,实现学生与工厂企业现场设备的“零距离”接触。此外,学院与山西经纬纺机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建立青岛胶南纺织机械创新平台,和天津海泰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保证本专业的实习实践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还给毕业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机会。这种体系不但使得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纺织工程类专长,而且可以服务于其他工程应用技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作为曾经隶属纺织工业部的传统纺织强校,测控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在就业季也能搭上校内大批纺织类企事业单位招聘的顺风车,每年有45%以上的本专业毕业生进入纺织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开发研究以及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如同检测与控制作为纺织工业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与环节一样,本校测控专业毕业生也深受广大纺织类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三、结论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属于光、机、电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综合工程技术学科。经过近八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经形成了以纺织设备与产品信号检测、光学测量以及机电控制为特色,侧重于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围绕科专业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已具有一定的优势,面向纺织工程办学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并且得到较好的社会评价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纺织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初探 【摘 要】以“卓越”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为主线,通过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程能力;实践 依据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市场化的特点,结合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调研,开展教学研究与探索,制订出以制订出切实可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纺织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 1 指导思想 以“卓越”理念为指导,建立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培养“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纺织行业的发展情况、专业特色和就业形势,多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对专业方向、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各环节进行整合、优化,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设置了“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等发展势态良好的专业方向,拓宽专业覆盖面,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需求的灵活性及学生自由择业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及从事基层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系统化,按学科类别整合课程设置,力求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实践性环节与企业挂钩,让企业与学生尽快实质性的接触,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具体做法 2.1 整合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四个层次设置相关课程。公共基础模块所含的课程是每个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学、物理、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专业模块由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中的理论课主要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组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2.2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 一是纺织工程专业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由过去的37周增加到45周),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提升了实验室的功能,较好地满足了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组织纺工特色的学科竞赛,组织了针织品及服饰设计与制作竞赛、纺织品特种印花印染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近几年共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二十多项(国家级2项,省级6项);四是加强专业技能岗位培训,联合市劳动局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纺织纤维检验高级工技能培训。 2.3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教学质量 1)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是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纺织类实验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样品库,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纺织类实验教学的实效。二是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及启发研究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纺织类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索 减少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别是专业课的实验,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使专业课更着重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实验操作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3)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 校企结合,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带队指导;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控制 加强对毕业选题的审核;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时间和工作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文件的检查;进行中期答辩和预答辩;严格答辩环节。 3 创新点 3.1 立足行业,面向企业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把握纺织专业的技术领域状况和发展趋势,确定专业服务面向,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3.2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在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服务。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3.3 突出两“重”,彰显两“强” 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注重课内授课学时和课外学习时间的均衡,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课程和创新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4 绘制教学体系拓扑图和能力体系拓扑图 以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由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能力培养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三层递进式的能力培养体系。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精神有了显著的提高。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从纺织工程看现代工程技术的综合趋势及其方法论意义 【摘 要】对于纺织工程来说,随着技术的不断改革与进步,在工程技术实施过程中,人们为了使成本不断的降低,以及综合性的来推动其发展,所有工程技术越来越趋于向综合方面发展了。 【关键词】纺织工程;工程技术;综合趋势 一、从纺织工程看工程技术以综合为主流的客观形势越来越强化 (一)综合能力的上升与技术的全面性给科研课题奠定的基础 现以纺织工程技术做例子,真实情况显示:一是综合逐渐成了工程产品换代更新的重要来源,脱离综合开发新产品越来越艰难。比如,自古以来的织物,纱线都它们的缺点,从服装厂,染整厂,纺织厂和消费者等对这些进行自己的判断并且变成新的综合全面性要求以来,五颜六色的混纺纱大批出现,精致新奇的混织物引人注目。如上海第21棉纺厂以前出产的阔幅棉布式样枯燥,一些产品20年来总是老样子,前年他们和第一印染厂生成综合力量,才把印花和织花两种不一样格调的图案融合为一体,一年里一起试验完成了76个新产品。二是工程新设备,新材料逐渐依赖于靠综合方法来供应。就是因为综合,纺织原料超越了几千年来毛,棉,丝,麻等纤维的桎梏,很多新奇的化学纤维逐渐涌出,尤其是那些合成纤维的材料比例日渐上升。按照计算,在整个地球各样纤维的使用数量当中,九年以前合成纤维只有七百五十万吨,大概是棉花使用量的二分之一,时棉花使用量的3倍。 (二)工程技艺综合形式的主要力量正逐渐产生和进步 (1)工程技术已经不止靠阅历和经验的方法来处理问题,而是将越来越多的理论类学科融合在一起。在纺织这个融合点上,之前相互独立甚至任何联系都没有的理论学科产生了关系,成为了一些综合型学科体系,这些学科体系既包含基本的科学知识,又包含科学技术特点,还包含有社会科学的特征,比如纺织环保学,棉纺力学,生物染色学,合成纤维纺织学,服装生理学等。(2)很多工艺虽然有悠久的历史,独自成一体系,但是依然在和新技艺的融合里逐渐创新。比如纺织技术,不仅和其本身建立的新技艺相综合,像1783年约翰怀亚特和路易斯皮尔共同发明的三罗拉牵伸技术和新的加捻卷绕技术综合于1968年春产生的BD-200型气纺机;现代提花机设置了电子程序控制机构,原其织造图案提花技术则是对约瑟夫扎卡特在1804-1808年发明的成果的综合。另外是和纺织技术之外的多种现代技术相融合,尤其是50年代以来的红外技术,超声波技术,静电技术,激光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崭新果实,逐渐和纺织技术中的很多技术相融合起来,成为具有纺织业特点的综合技术。(3)科学,技术中很长时间不能使用等情形,正在呗综合形式所疏通。比如,现今新型纺纱有自捻纺纱,静电纺纱,气流纺纱,涡流纺纱,尘笼纺纱,喷气纺纱等十来技艺,这当中静电纺纱在生产中还没有得到重要使用的原因,主要是流场理论依据不够;而气流纺纱的完善,成熟和较大范围的应用于生产,则是生产,技术和理论有机结合的成果。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大工业生产中,整个过程是客观的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当今工程技术的所有重要的进步不仅要以社会生产为基本,还要以科学依据为灵魂。 二、工程技术以综合形式产生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其它方面的因素 从整体来看,工程技术历经几百年以分化为主流的发展之后,综合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在近四十年来,以综合为主流的客观形式越来越强。纺织生产的发展进程,即是一个例子。良久的早期纺织,即使有男耕女织的分别,可整体仍是处于“自己织布”,“自己纺纱”,“自己种花”,“自己消费”的初期的综合为主流的时期。伴随生产力的进步,先是纺织和植棉产生分化,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又把织布和纺纱作为它重要的生产部门,纺织进程也被分离成很多不一样的操作,而且独立化到这样的地步,导致每种操作技术成为特殊工人的专一职责。因此,纺织达到了以分化为主流的近代时期。纵使是纺织生产中的各类专业化,脱离了综合的作用,想要再独自深入是相当艰难的。若要最大程度的降低纺织过程中徒劳的中断,把染整,织造和纺纱技术建造在生产过程全部自动化的情况上,要从车间转变到流水,甚至要实现纺织物非织造生产,都需要将越来越细的纺织过程统而联之,越练越紧密,让全部的分化都得以综合当作联系的关键。 三、从纺织工程看现代在工程技术进行综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于引进技术方面的问题,必须要明确和实施综合改善的原则。增强我国工程技艺水平的根本途径,既不能依赖于完全进口,也不能一味的复制仿造。只有进行综合性改善才是创新,才能创立并发展水平先进的,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工程技术体制。主要原因是他们既勇于面向国际实行综合,又擅长于发挥其很强的综合性改善能力。再谈我国曾引进气流纺纱设备一例,就是一个教训。前年常州,广州,陕西,郑州,上海,石家庄,青岛等地共有七个工厂,前后共消费几千万美元进口了约一百五十台气纺机,占我国那时全部进口气纺机设备的90%以上。弊端在于,虽然进口台数很多,可机型却只有西德和日本这两种,明显是仅想到使用于生产。若是转换到综合性改善的方面上来,就可以发现当今世界上其纺纱设备的型号不少于三十余种,而去年我国各个地区已投入生产第一代气流纺纱机,第二代气流纺纱机亦有所突破,我国在气流纺纱机的试验制造上拥有了综合改善的条件。所以,消费相同的外汇,比起各地方厂同一时间从相同的国家进口那么多相同型式的设备,不如各自向不同国家进口各种型号的设备,同时实施综合改进. 总结: 虽然随着技术的提升,纺织工程技术越来越趋于综合化发展,但是在综合化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其它方面的因素。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对技术的提升、引进以及培养更多的人才来对问题进行解决。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论纺织工程技术与相关问题 摘要:二十一世纪,纺织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本人认为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外来技术的渗透,在信息纺织、新材料纺织领域中加速纺织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及运用,争取在当今世界纺织产业格局中重构国际纺织产业分工链条,从而促进纺织产业的不断升级. 关键词:纺织工程;技术重要性;相关问题 引言 随着世界先进纺织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纺织新技术、新工艺日新月异。论文论述了纺织工程的技术的重要性,和纺织工程存在的一些问题。 1. 纺织工程技术的重要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是中衣占首位, 这足以说明纺织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装饰织物及其配套产品涉及的范围也日趋广泛, 地毯、窗帘、名人字画、床罩、被套等等都以系列化、配套化、整体化展示着它的独特风格。就连客车、客机、客轮的内部装饰也为开拓装饰配套产品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大都市文化娱乐设施的兴起, 更期待纺织装饰品为它们精心装扮。 纺织技术在产业方面也是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航天技术、原子能工程, 以及一切动态领域中均有应用, 如: 运载火箭、宇航器材、原子能工程的防辐射遮蔽物、防辐射工作服、各种交通工具的辅助、装饰材料等; 用于水利工程、采矿、农业、林业等技术的增强材料或遮蔽物; 用于土木建筑、设备安装及使用工程, 如: 吸音、隔音、传音、节能等材料及各种休息、娱乐场所的有关设施; 用于机械、电气、电子及复合材料工程; 用于医疗、医药、保健及公共卫生设施, 纺织品的潜在发展势头难以估量, 纺织专业的前景更是一片蓝天。 2纺织工程技术的发展 纺织业的发展在如今看来是一发不可收拾。它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用途。这还要追踪到20世纪的那两次改革。是它们把纺织产业制造技术彻底改变了。.前20 世纪40年代的产业革命给纺织送来了新材料和材料科学, 这一高新技术使纺织品的产品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那时候起, 研究人员学会了怎样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制造最适用的纤维和产品。 而在20世纪70年代, 则给纺织送来了基于智能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代制造技术, 使纺织制造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提升。过去, 开发一个新的提花布, 从设计到生产大约需时15天-20 天, 而现在由于数码纺织技术的介入, 只要15m in -20m in就可以完成; 过去, 生产一种新印花布, 从花型设计到制版印花至少要数天或数十天, 而且还要多道工序予以配合, 但现在由于使用了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也只要十多分钟就能完成。 目前, 这些新技术、新产品虽还处在不断取代、完善及丰富的过程中, 但普及不会超过10 年-20年。现在企业界感到最急于解决的倒是怎样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创新技术的专业人员的问题, 除了其质量还要数量。 3纺织工程存在的问题 3.1废水 纺织废水主要包括印染废水、化纤生产废水、洗毛废水、麻脱胶废水和化纤浆粕废水五种。印染废水是纺织工业的主要污染源。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印染企业每天排放废水量约300~400万t,印染厂每加工100 m织物,将产生废水量3~5 t。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纤维原料本身的夹带物,以及加工过程中所用的浆料、油剂、染料和化学助剂等,具有以下特点:(1)COD变化大,高时可达2000~3000 mg/L,BOD也高达2000~3000 mg/L。(2)pH高,如硫化染料和还原染料废水pH可达10以上。(3)色度大,有机物含量高,含有大量的染料、助剂及浆料,废水粘性大。(4)水温水量变化大,由于加工品种、产量的变化,可导致水温一般在40 ℃以上,从而影响了废水的处理效果。 3.2 废气 纺织行业的废气主要来自行业内的约两万台锅炉,这些锅炉总蒸汽容量约为6万t,其中烟尘排放达标的锅炉约占总数的85%。这些锅炉绝大多数以煤(包括一部分原煤)为燃料,这些煤含有一定量的硫,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燃烧废气、二氧化硫和烟尘,严重污染了环境。 纺织废气的另一主要排放源来自纺织生产工艺过程。纺织工业生产工艺排放的废气主要来自于化学纤维尤其是粘胶纤维的生产过程。化纤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二硫化碳和硫化氢为合成原料,由于工艺原因和过程控制的不彻底,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废气的排放。 3.3 噪声 噪声污染是纺织行业尤其是棉纺织行业目前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棉纺织厂由于大量使用有梭织机,厂内噪声达90~106 dB(A),而人耳对噪声的最大允许值仅为85 dB(A)。纺织车间的环境噪声平均在100~105 dB(A),超过了人耳对噪声的容许极限,故对工人听力损害特别严重,听力损伤可由听力下降逐渐发展为噪声性耳聋。此外噪声还可引发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生殖系统等多种症状。有报告显示,噪声对纺织工人健康影响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鸣、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衰退、听力下降、心电图异常等症状,严重威胁妊娠期的女工及其子代的健康安全。在强噪声环境下还会出现行为功能损害、视觉反应时间延长、阅读能力下降、思维受影响等症状,这些症状将随时间变化愈加明显。 4应采取的对策 4.1建立健全相关的环境法规法律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中国加入WTO,纺织和服装产品的环境质量标准与国外相差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纺织和服装产品的出口。为此,只有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才能为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建立绿色通道。同时,还应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纺织企业的偷排超排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对污染问题严重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对小型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的措施,对一味发展经济不顾环境的地方保护行为进行打击,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和企业大力扶持,鼓励和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绿色消费。 4.2采取多种措施推进环保。国家应发挥自己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职能,运用经济手段对推行环保产品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支持,对弱势环保企业予以扶持,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运用政策手段来调整纺织产业的布局,对存在污染问题的“三资企业”和生产设备与技术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坚决不能引进。合理征收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加大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提高污染治理效果。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淘汰落后工艺和落后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开发高效低耗的节能环保设备,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燃煤锅炉的比重。在税收方面对环境产品和企业进行适当的减税甚至免税。 5纺织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改革开放20年来, 纺织业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 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从1978年的300万吨发展到目前的近1000万吨, 居世界第一位, 纺织品曾多年居全国出口商品之首。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 全国现有中等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2万余家, 2001年纺织工业总产值(不变价) 8895亿元,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 5%;纺织品服装出口533亿美元以上, 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201% ; 实现利润268亿元, 占全国工业利润的58%。 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贸易国, 是影响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重要力量, 仅1999 年,纺织品出口创汇达480亿美元, 是仅次于机电出口产品的第二大宗出口商品。现在, 我国进入WTO无疑将给纺织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已有专家做过预测, 中国加入WTO 以后, 纺织品出口将大幅度增加, 纺织业将是我国得益最大的工业, 其就业需求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6%以上。 6结语 总之,从改革开放至今, 纺织虽然在中国的出口产品中已降到次要地位, 但中国却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 全世界有1 /3以上的人穿的都是中国制造的服装。这几年, 中央采取棉纺压锭的措施, 许多入都误以为这是一个产业不景气的信号, 但实际的情况是从压锭以来, 通过新建和改制后重建形成的纺织制造能力已远远超过了原有的纺织能力, 甚至是成倍地增长,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许多新兴的纺织工业区(城), 简直可以说是星罗棋布, 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我国纺织工业正处在非常好的发展时期, 内、外两个市场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要努力提高我国纺织品质量水平,迅速建立我国纺织品标准体系,同时也要加强生态纺织品标准化管理工作。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举办学术报告为行业发展献策 2013年纺织行业面临着国际经济形势仍充满变数、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等问题依然存在、节能环保压力更为突出等不确定因素,这些将对纺织行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如何切实有效地化解困难,突出重围?受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邀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为约500位上海纺织界同仁作报告,分析了当前局势,为上海纺织业的布局提供了新思路。 依然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纺织行业具有高度市场化特征,从长远看,发展中的阻力会逐步减少和消除。王天凯谈到,首先,医疗、卫生、建筑、交通等产业稳步发展,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使纺织纤维材料与制品的应用领域大幅拓展,为纺织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 其次,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电子信息、精密制造、化工、生物等领域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将为纺织行业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撑。 此外,以高新技术纤维、高端纺织装备、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为代表的一批高端纺织科技成为国际纺织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其中部分技术在发达国家也仍处于起步阶段,是我国纺织行业加快创新发展、缩小与强国之间的差距的机遇。 创新成果应用是发展途径 当前,我国纺织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王天凯表示,贯通产业链的科技创新联盟虽在组织上已经搭建了一些平台,但效果仍不明显。 去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评选的纺织行业科技创新奖项就有170多项,但回过头看真正实现重大成果应用的一个也没有。 王天凯建议,纺织业内部要继续在体制上、机制上积极探索,争取早出成果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业、院校、社会组织各自发挥所长,着眼不同层次的人才开展培养工作,将人才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新形势下问题更显突出 此外,节能环保形势严峻。国家及地方在节能环保方面的量化任务、新排放标准要求,以及来自社会层面的舆论和国内外环保组织的压力不断增加,不仅使纺织企业面临提标改造任务艰巨、投入增加、资金紧张等问题,印染行业更出现了准入、用地、融资多方受限的情况,产业链中间环节发展空间狭小,长期将形成瓶颈制约,对行业发展全局产生严重影响。 王天凯建议,纺织业应实质性推进节能环保工作,集中解决当前排放提标问题。针对污染物排放提标要求,加大节能环保相关技术改造投入,扩大纺织清洁生产技术、污染物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落后技术装备有序退出。 棉花政策影响突出。国内现行棉花管理政策打破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仅引起了内外棉价差拉大,棉纺产业链竞争力严重削弱,效益恶化,更造成了国产棉品质大幅下降,以及棉纱大量进口削弱纺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等更为长远和深层的负面影响。2013年国储棉已成为国内棉花主要供给渠道,进口配额发放、储备棉抛售价格、棉花品质等问题都将对行业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王天凯认为,棉企业要充分利用政策,减少棉价差损失,同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产品开发力度。(耿挺编辑:陶艺音)(上海市科协) 荷兰爱思唯尔代表团访问中国科协 5月6日,荷兰爱思唯尔集团(Elsevier)全球开放获取事务总监艾丽西娅·怀斯女士一行拜会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会见了代表团,双方就科技期刊有关合作事宜进行了交流沟通。 爱思唯尔集团(Elsevier)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文献出版公司之一,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其前身可追溯到16世纪,出版物包括世界著名学术期刊《柳叶刀》、《细胞》等,每年共有250000篇在其出版的期刊中。爱思唯尔数据库Science Direct是全球著名的学术数据库,每年下载量高达10亿多篇次,对全球的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兴平对爱思唯尔代表团的来访表示欢迎。他向客人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情况和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以及中国科协在推进科技期刊数字化、国际化、开放获取出版等方面采取的措施。艾丽西娅·怀斯女士重点介绍了爱思唯尔的开放获取计划以及全球市场拓展计划。双方在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科技期刊开放获取、期刊在线以及期刊国际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达成了共识。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巡视员王晓彬、爱思唯尔集团中国区政府事务总监张玉国等参加了会谈。(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基于网络的成人纺织工程函授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从传统函授教育的特点、现状和纺织专业人才资源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本校成人纺织专业函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和学校办学资源状况,对学校成人纺织工程专业函授教育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充分借助学校现有网络平台,整合学校优势办学资源,采取了多项措施,探索做好纺织行业的成人函授教育工作新的发展道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背景;Blackboard;成人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成人函授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授课教师不熟悉成人教育规律、教师缺乏积极性和针对性、面授流于形式等诸多缺点,导致函授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传统函授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个别性的特点,有助于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可以在导学、自学、答疑等阶段充分运用,其优势在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自学方便,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成人高等函授教育若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教育,使传统函授教育与计算机网络等新的媒体手段相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可辅助完成传统函授教育的各个主要教学环节,能够最大限度缓解成人函授教育的“工学矛盾”,弥补了传统函授教育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为函授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成为助推当前函授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1]。 因此,建设、完善适用的教学资源平台和数字化教育服务系统,可充分弥补函授教育自身教育资源的弱势和不足,从而使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了根本的保证,也是今后成人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所开展的教学改革探索研究也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 一、基于网络的Blackboard平台简介 Blackboard教育软件(简称BB平台)是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一个支持百万级用户网络教学平台,它以课程为核心,具备很多可独立运行并且支持二次开发的模块结构。它包括了学习管理平台、门户社区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以及评估平台等,为师生提供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BB平台具有成熟、稳定与可支持大用户量访问、交互能力强、多种语言支持等突出特点。目前BB平台正在各大高校兴起,但是BB平台并不是一个现成的网络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利用其所提供的功能构建一个网络学习环境。教师在BB平台上开设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在平台上设置作业等[2]。 BB平台是交互式教学系统,为师生提供了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学习管理平台主要有五大功能模块,即课程内容模块、课程工具模块、课程选项模块、测试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突破了课堂授课的时空限制,能向学生提供更全面、广泛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可快速构建网络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大规模的用户同时学习,能够满足建构网络学习环境的基本需求[3]。 二、我校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机遇 我校成人教育从1987年开始起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程。学校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为首的大批纺织服装专家学者以及专业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学校的纺织、服装专业在全国具有较好的声誉,面对目前纺织行业对专业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量,学校应充分利用特色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同时,作为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也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样的重担,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为纺织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目前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规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上等,基本上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而没有很好结合与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仍沿用传统函授教育模式组织教学,即学生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师生间以信函、电子邮件及电话等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4]。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课程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相对滞后,已不能适应和满足人们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的要求,成人教育发展面临困境,学校的特色纺织服装专业在成人教育中丝毫体现不出特色和优势。 另一方面,现阶段纺织行业的职工队伍的成人教育工程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整个纺织工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高校的纺织专业来讲,也是其自身专业改造、更新教学内容、促进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纺织工业也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纺织企业对人才需求量较大,其中部分需要企业选派进修来实现,这无疑为我校成人纺织教育事业重新崛起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发展好学校的成人教育事业。 学校于2006年就已经购买和陆续使用Blackboard系统平台,逐步实现了网络资源优势与高等教育完美的融合,BB平台的使用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学校也积累了很多应用和开发网络教学系统的经验。这一切为我校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为开展网络教学配合完善成人教育提供了思路、基础条件和经验支持。因此,为了摆脱我校目前成人函授教育的困境,探索我校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我们先以纺织专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教学改革,即借助学校现有的BB系统平台开发数字化网络教育资源,将纺织函授教育传统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实现以函授教育多年形成的办学网络、成熟的管理队伍和管理制度为基础,结合现代网络资源的优势,使网络教育作为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学手段,形成高等函授教育以自学、面授为主,网络教育为辅,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局面,这是对我校成人函授教育改革进行的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以期形成我校纺织类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全面带动我校成人教育新的发展。 三、教学改革探索 1.构建成人纺织教育新型课程体系。成人纺织教育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适应当前学员的特点和企业实际需求而重点讲求实用性,另一方面要密切结合当前网络背景下的新型教育平台。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构建起以素质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关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高度融合,形成理论够用为度、专业面富有弹性、实践操作性强、“能力与素质”的教育平台与配套相应课程系列模块的新型课程体系,即搭建“3+1+1”的教育平台,所谓“3”为人文管理教育平台、专业与工程教育平台、专业技术教育平台;第一个“1”为专业拓展教育平台,所配套课程系列模块仅作为选修课供学员拓展专业面而自我选择学习;第二个“1”为专业业务技能教育平台,分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以满足学员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5]。 2.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本着“学以致用”、“方便自学”、“操作性强”等原则,精选内容,调整比重,对专业课教学要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技艺性,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本地区纺织行业和纺织企业具体岗位要求,形成自己的特色[6]。同时教学计划充分考虑了基于网络平台资源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来制定,针对培养目标个体的差异设计了多种进程,不同途径的学习计划供学生进行选择。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教育课、学科基础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三部分组成。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计划合理,学科基础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衔接良好,专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得到了充实和加强,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毕业生综合素质论文:从毕业生就业角度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摘要:21世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大问题,也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弄清楚的的问题。从毕业生就业角度看,必须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必须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素质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 素质教育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高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毕业生就业角度看,面对人才市场,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自身的素质成为就业和成才的重要砝码。因此,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一、21世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不容乐观。但对于那些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动手能力强,身为党员、学生干部的毕业生还是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走俏抢手。这说明只要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就业前景仍然十分光明。相反一些学生不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就会造成“产品积压”,门庭冷落。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也就成了衡量一个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作为高等学校,必须本着培养世纪合格人才的原则,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党的教育方针已做出了高度概括: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保证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知识教育轻全面素质教育的现象,导致相当数量的毕业生缺乏独立性、开拓性、创造性。这些人在思想上对成才理解还存在片面性。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即为人才;唯外语、计算机成才观,忽视其他知识的学习和时间;只把目光放在“应聘环节”,这是一种“近视”的成才观;不能正确认识水平与文凭的关系,即唯文凭成才观。许多人拥有过硬的业务知识,但实践能力、公关知识、管理知识、文史知识等较薄弱,一专而不能多能;在应用技能素质上创造能力缺乏,许多学生按既定模式去学习、工作,循规蹈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不能主动地去创造机会,占领科技的制高点,投身于科技实践;也不能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取得科技成果。在心理素质上,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激烈竞争,心理上准备不足,表现在一部分同学关注社会发展不够,糊涂过日,考试及格了事;还有一部分同学心理极不稳定,经受不住学习上的压力和各种挫折,导致精神上的病态。这些现象在今天的毕业生中已暴露得愈来愈明显。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功能、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探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道德素质。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无论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还是合资、独资、民营企业,这些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重才更重德,把思想道德品质放在首位,那些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奉献精神的毕业生是他们首选目标。(1)政治素质。面对21世纪,加强政治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加强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有较高政治素质的毕业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具有对社会发展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预测性和把握能力。因此,企业领导往往把政治素质作为培养选拔人才的第一要素。在人才市场上表现为党员、学生干部极为抢手。(2)责任心和责任感。每个人所从事的任何一种职业都是社会生活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和不可缺少的环节,自己本职工作的成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更直接影响着单位的利益。因此每个单位都希望和要求毕业生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做长期追求、投入的事业,要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对那些盲目“跳槽”和频繁“流动”者往往拒而远之。(3)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精神。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干才,能够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苦耐劳精神,乐于奉献,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那些只愿做将才,不愿到基层,到生产一线,只想管别人,不愿被人管,处处讲条件争待遇的毕业生是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 2.业务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水平两个方面。(1)专业知识水平是指要有深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精深的主页知识,大量的新知识的储备。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了解本专业的相撞、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竞争和发展。(2)个人能力水平是指创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运用技术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动手能力等。从用人单位反映的情况看,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实际工作能力”偏低的问题,表现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只有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于实践,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必须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3.文化素质。指大学生应具有较宽的文化知识和高品位的文化修养。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强化专业教育,忽视了人文精神的陶冶和文化知识的传播,造成了毕业生知识面较窄,文化素养不够,和社会的期望有一定距离。从毕业生自荐材料错字连篇,不懂得待人接物,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知之甚少就可见一斑。文化素质不同于专业教育,不能单靠知识传播和技能训练来完成,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活动,促进学生把人文知识技能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从而塑造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品位的文化气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全面发展。 4.身体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即使满腹经纶,才华过人,也难免壮志未酬。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调试能力是人才必备的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竞争机制无处不在,多种思想文化的存在,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等,无不冲击着每个大学生的心灵,引起部分学生认知失调,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影响了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和择业,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应对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等的培养。 四、关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激励 1.围绕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抓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增设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类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那种以培养书本知识型、专才型、维持型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而代之以致力于培养能力型、开创型、通才型、社会型的新型人才。其次,要改变原先那种主要依靠教材和讲授的教育方法,增加实践类、动手操作类、科研类课程的比重,使学生技能素质、科研能力确实得到提高。 2.在培养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要加强以陶冶情操为主的文学、艺术教育。通过哲学、文学、历史、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力、想象力、道德修养,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使他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成为复合型的“社会人”。 3.优化校园第二课堂教育,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课堂教育的有利补充,具有很强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健全育人机制,优化育人环境的一项有力措施。参与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在多方面锻炼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最重要途径。大学校园内的各种“社团”、“兴趣小组”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把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完善自己健康丰满的新形象。校园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向前人、向社会乃至向外来文化索取,另一方面又对校园师生,对社会产生辐射,给人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师生通过亲自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种塑造,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4.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首先,要认真抓好试验、实习、设计等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效性切实发挥其巩固知识,锻炼能力的作用。其次,要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开展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科教文化服务、勤工助学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帮助和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国情、民情,了解社会对人才的期望,使其人生观、世界观得到升华,而且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首先,加强身体健康的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地用脑、讲究卫生,去掉不良习惯。其次,学校要运用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例如开设心理卫生选修课,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发展,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深化,即为毕业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对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他们能否顺利就业,适应社会,站稳脚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高等学校的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毕业生综合素质论文:买方市场条件下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有媒体调查报道称,2007年可能有六成高校毕业生面临失业。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已经全面转为买方市场。所谓买方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市场的社会商品、服务总量及主要结构性供给量超过了市场需求量的一种经济现象。我们认为,在我国存在劳动力总量供给大于需求的总体态势,但目前更严重的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是有效劳动供给不足。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反映,毕业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主要原因是其综合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思想素质失衡、心理素质下降、人文素质匮乏和专业素质狭窄的系列问题。因此,在当今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全面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将从思想政治素质、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创新性素质和创造性个性等五个方面推动对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内涵进行全面培养,向社会输送综合素质全面的毕业生。 1.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是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首要条件。当代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这是高校毕业生成为有用人才一个首要的条件,具体表现为:有正确的道德取向,并以此判别社会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能以理性的道德原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本能和物欲,保持人的自主性与人格尊严。通过对毕业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理想,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们不仅学会做事,而且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作为思维活跃,独立自主的新一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人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复杂情况的时候,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热爱祖国,立场坚定,明辨是非,积极向上。但同时也应看到,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政治思想不够成熟,看问题偏激,做事极端,极易受各种思潮影响,所以在我国现代建设及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他们的爱国信仰,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2.融合人文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于一体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科技水平与人文素质修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才素质已成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高等院校作为传递科技文化、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必须努力实现高科技水平和高人文素质这两大目标,而培养具有高科技水平和高人文素质的人的教育,必须是综合素质教育, 即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相结合的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都有其合理的内涵与现实价值,专业技术教育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实现教育最根本目的手段;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高人的道德精神价值,使人理解人身的目的和意义,这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之所在。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是全方位的,是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根本改变。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内涵也告诉我们两种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和传播学术研究信息,而且还要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思维、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的心性。整合后的教育是有其特定的精神内涵的:在教育内容上,它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科学知识和实际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高等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实际知识,而且还应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责任感;在教育目标上,它力求实现人性与提高人力的统一,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掌握生产技能的劳动者,既具有明确生活目标、高尚审美情趣,又具创造并懂得生活的人;在教育价值上,它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与以个人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的统一,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以求人类精神生活的完美。具体说就是将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使受教育者既具有较高的素质,又能站在专业的前沿。在一个受教育者身上同时体现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科专业技术教育过程中自然贯穿着人文素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专业技术教育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 3.培养健康的人格特质,努力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现代健康的含义,已经不仅仅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还指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健全的人格、广泛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力、进取心及承受力等。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出现竞争激烈、择业难、人际关系复杂等现象,学生们角色转换难,短时间内很难顺畅的进行心理调适,于是出现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厌学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发生自杀等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特别重视学生心理教育。首先,应教育、鼓励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证身体健康,这是一切的根本。其次,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与自身情况相符且较容易实现的近期、短期目标及难度较大,须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实现的远期目标。这样,实现近期目标的成就感与展望远期目标的压力感相互交织,学生们就可以在既轻松又紧张的环境中,比较顺利的 进行心理调适;再次,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向学生们开设心理讲座,调研工作,让专业人士介入到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最后,在校园内应长期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4.拓宽创新教育渠道,提高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更需要的是管理人才,高技术人才,教育人才及交叉学科人才。新时期人才指那些专业知识突出,有创新精神,精通其他方面知识的全新人才,同时要具备包括生活能力、社会能力、工作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等在内的多种社会能力。传统的象牙塔式教育更多的注重向学生们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导致很多的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较难融入、适应社会。于是,大学期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愈发重要。首先,要鼓励学生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各种文体、科技活动。其次,学校可以与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广泛联系,建立毕业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深入社区,开展广泛的各种社会义务工作,使毕业生们在实践中树立学习精神,培养适应能力,建构创造性思维。 高等院校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重点是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创新条件,通过构建平台、设置项目、组建团队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的活动中来,让学生不断获得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注重第一课堂以外的学生课外实践和科技活动,启发学生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将个人志趣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针对社会所关心、真正具有社会价值的问题展开研究实践。 5.强调具有“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创造性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观的本质,就是强调人的个性,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依靠受教育者的自我认知,认可教育目标,接受教育内容,增强自我认识,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般来说,人的发展,其根本动力在于发挥人的主体性,包括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知识的丰富,主体能力的提高和主体力量的发挥。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其教育的成效。创造精神不能按任何人预先臆想或确定的模式塑造出来。创造性来自于个人智慧和潜能的自由发挥。要培养毕业生的创造精神,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有利于激发毕业生的创造动机和发挥毕业生的创造潜能的科学氛围。营造科学氛围的最直接方式是引导毕业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激励学生创造热情,锻炼学生独立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系2005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立项课题“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之一。课题组成员:周茂平、何小陆、王洁、钟义红、赵玲、徐明臻。(赣教高字[2005]95号) 毕业生综合素质论文:通过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能力的养成对大学生的成功就业至关重要。文章在分析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相关性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职场对综合素质结构化要求出发,提出通过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关键词:综合素质 就业能力 就业率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出现了一种新情况,一方面是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抱怨就业难,就业竞争大。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抱怨招聘不到满意的毕业生。形成了“过剩”和 “短缺”同时存在的现象。我们在对这种现象调查中发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许多学生在校时一味读书,忽视了利用各种机会和资源进行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没有打造出专业学习之外的生活、工作能力。不明白在职场争夺中发挥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或能力,而是那些被他们所忽视的综合素质,即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沟通合作、持续学习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不但是大学生求职成功的关键,更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人才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大学生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竞争,是大学生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大比拼。所以学生要想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1 诚实守信 诚信是商业道德的核心,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时,其首要标准就是是否诚信。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了求职成功,有的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向招聘单位提供虚假的自荐材料,夸大、美化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实习工作经历。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伪造获奖证书、荣誉证书、资格证书等。也有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把第一份工作仅仅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而非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并愿意为此付出心血的事业。因而择业时急功近利只考虑报酬、薪水。很多时候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着那山高,难以安下心来踏实工作。这种状况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诚实守信品质产生质疑,以至于单位不愿意招应届毕业生,就是招了因为害怕他们频繁跳槽也不敢委以重任。 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信息渠道不够畅通或就业信息不丰富有关。作为以培养人为中心任务的高等院校,除了从学生入校第一天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外。还要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早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人生目标、认清就业形势,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避免学生在毕业时措手不及的现象。 作为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要有一颗“平常心”,端正自己的就业态度,根据自己的气质与个性特点结合就业现实,理性地选择一份既能满足自己需要、适合自己个性特征,又能促进自己潜能发挥的职业。一旦选定了就应该彻底收心,踏踏实实地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增长自己的才干。 2 吃苦耐劳 吃苦耐劳是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的优良品质之一。20世纪后我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很快得到了改善,艰苦的生活环境随之快速消失。再加上当代大学生都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出生的,他们在家中都是说一不二的小皇帝、小公主,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然就欠缺。这从他们的择业观上便可窥一斑。有的人恃才傲物,自我感觉良好,找工作愿留大城市,找单位讲究舒适度,在单位愿到办公室。因而很多毕业生很难顺利就业,有的就是暂时就业了,往往也经受不住工作艰苦的考验而放弃工作或跳槽。很多用人单位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毕业生最大的毛病就是怕吃苦”。现在很多单位用人越来越趋于理性,那些只是拥有高学历,而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拈轻怕重的,越来越没有市场。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大凡在单位里受到领导重视、得到同事尊重、在事业上有大发展的,都是那些在工作中吃苦耐劳、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实干苦干者。 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要把这一宝贵财富永远记在心上,更要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沉下心来,从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干起;扎扎实实,从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上做起,不畏艰辛,不辞劳苦,坚持下去,必会大受其益。 3 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能力。学习能力包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具有长期、动态性,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更受雇主的欢迎,因此它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在学习和能力的发展上,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仅仅将知识和学习视为谋取职业的外部手段,与自身的长久发展和精神提升分离。这样的倾向显然不能适应知识更新换代迅速的现代信息社会。对现代大学生而言,首先要学,不仅仅是专业的,还有非专业的,大学的学问资源比较丰富,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去旁听其他院系的课,或去图书馆去查阅一些非专业的书籍,读的书越多视野越开阔,对事物的观察和思维就会越深,这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另外还要经常去听一些学术讲座,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获得新知识新观点还可以了解发展的新趋势。懂得如何学习,比知道学习什么更为重要。 4 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能力,它是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才的一种直接的、外显性的竞争力,在人才招聘中颇受用人单位青睐。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忽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本身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而,很多学生基础理论水品高,实际操作能力差、书本知识掌握熟练,综合应用能力差,甚至不能学以致用,难以适应市场需要。 实习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从大学到社会的连接点。大学生实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校内实习。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有意识地多参加校、系、班级组织的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既能从中经受环境的锻炼、丰富自身人生经验,也能增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友谊,更能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其次是假期实习。利用假期去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公益活动,还可以去做一些兼职,近距离地去观察一个机构或组织是如何运转的,他们在内部管理上是如何维持的,对外又是如何争取资源以及开展活动的。在此期间一定要腿勤、嘴勤,多问多看多学,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有利于突破书本知识局限,增强适应社会能力。主动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自觉跳出封闭的庭院教育高墙向社会学习,在市场中淘金。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应用性技能性的培训教育,增强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能力。 5 沟通合作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现在社会越来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沟通合作能力也可以称之为团队精神。包括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无论是求职,还是在工作中与同事、客户交往,都要求个人能主动、有效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别人了解自己,也有利于与别人进行合作。事实证明,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通行证。沟通能力强的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很容易当学生干部和各项活动积极分子,也很容易引人注目,并能获得多项兼职。参加工作以后,很快融入一定的生活圈和交际圈,很快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并在工作中能够取得他人的愉快合作和帮助,事业上很快取得成就。相反,沟通能力差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边缘化。沟通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锻炼和培养。校社团是培养沟通合作能力的最佳舞台。社团常常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织活动。大学生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还能和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小到借一间教室,大到去企业拉赞助,都需要与人沟通合作。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沟通合作能力一定能得到快速提高。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整合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等方面的资源,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作为大学生自身在日常学习之外,更要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提高和丰富自己的阅历,除了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 毕业生综合素质论文:构建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新媒体所需人才奇缺。但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却在下降。新闻教育与市场需求出现偏差,与人才的素质培养密切相关。着力加强新闻传播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考核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对整个学校教育效果的检查,又是下轮教育方向进行调节的依据。 一、构建考核体系的核心内容 (一)构建适应媒体发展的课程体系 当前各大媒体都在借助互联网发展自己的业务。新闻传播院校的课程体系也应随着媒体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现代媒体希望新闻院校的毕业生除了掌握基本的新闻技能,还需具备其他学科知识。比如媒体喜欢招收双学位的毕业生或者本科读经济,研究生读新闻学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多学科背景,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新闻敏感性,而且能够使他们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但目前我国高校的部分新闻院系专业课所占比重过大,一般在50%左右甚至有的院系达到总课程量的60%。而这类专业课程有的是互相重复与交叉的。例如,一个新闻专业同时开设了中国新闻史、世界新闻史、广播电视史,尽管这些课程都有开设的理由,但如果纳入同一套课程体系,必然会造成专业课程过多。所以精简合并专业课程,使其比重减少就能调整出一些课时开设其他学科课程。新闻教育正在从传统的培养新闻记者的职业性方向,转向更重视各学科的融合。 (二)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 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反映了一定政党、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认为新闻业务最重要的一个指导思想是摆正政治与技术的位置,反对“技术第一”,采取“政治第一”。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做到知识广博,视野开阔,才能在新闻领域里得心应手。在新闻教育中,专业知识是基础,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是灵魂,良好的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准则。大家一定记得发生在2007年的“纸包子”事件。当时的北京电视台做了一档名为《透明度》的栏目,栏目组记者以为民工购买早点的名义,要求做早点生意的卫某等人为其做包子,并自带了肉馅,面粉和纸箱,让卫某等人将纸箱经水浸泡后剁碎渗入肉馅从而制成包子,继而拍摄了整个制作过程,事件一经报道便引起了社会的恐慌,我们吃的包子居然有这样做成的。当警务人员将该新闻的虚假性曝光后,北京电视台与该新闻相关的负责人都受到了相应的惩罚。这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极其败坏的表现,更是一种因政治觉悟不高而导致的违法行为。这个例子引发了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新闻伦理培养的用人模式,势必会造就一批以赚稿费或其他东西为目的的“造假专业户”。 因此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承担起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 (三)着力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十年前,教育部启动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监测结果表明,学生身体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而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会越来越大,尤其是新闻传播类从业者,在外奔波时间多,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体育锻炼是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重要方式,学院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提出相应的锻炼要求。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时可以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压力大,会产生焦虑、压抑的不良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学生产生的不良情绪和过激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另外,学院还应配备一名专职教师,在大学生感受困惑、迷茫、痛苦或受到挫折时,帮助其分析产生苦恼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中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并在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中心等处设立咨询电话和咨询信箱,使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及时得到帮助。 (四)重视学生发展性素质的培育 发展性素质是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基础上提出的。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发展性素质也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发展性素质通常体现为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而创造和实践性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必须通过大量有效的实践训练才能逐步形成。 首先,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校内外媒体社团兼职和各种与专业相关的竞赛。如:主持人比赛、DV大赛和广告大赛等等。 其次,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和高校依托各自资源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建立的合作基地,是高校开展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建立,不仅增强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亦使学生深入企业第一线。 第三,加强与传媒界的合作。学院与媒体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对在基地实习的学生,由学院和实习单位双重管理,同时从媒体聘请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专业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既检查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重要舞台。 二、构建考核体系的评价方式 新闻传播类专业由于其专业性质和就业面向的特殊要求,决定其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专”与“博”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丰厚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无疑会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力。目前高校所采用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大多是“综合素质考核成绩=思想评议分+学习成绩分+奖罚分”的操作机制。这种综合测评,大多存在考核评价定性多,定量少的弊端。构建考核体系的评价方式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素质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具体考核过程中,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比较复杂的情况可根据实际条件在量化计算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定性描述,必要时对一些特别不容易把握的指标做行为记录,不必给出综合评价,留待社会及用人单位在选才时根据记录做出判断。但在评价时要注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考核评价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通过考核评价激活学生身上的潜力,适时地提升自己。素质教育的评价应成为激励、鼓舞、唤醒每位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的最有效手段。 (二)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设置考核评价模块时,采取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相对评价进行的是横向比较,是让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寻找设定追赶的目标。相对评价重视学生个体在集体中所处的位置。绝对评价进行的是纵向比较,是将学生的考核结果与事先设定的考核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并判断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与差距。两者结合不但能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学生也可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目标,并通过纵向比较产生不懈追求的动力,获得进步的喜悦,消弥横向比较可能产生的不良情绪,真正能在评价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是素质考核的主体,考核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的应该是学生对自己预设目标实现的执行能力,考核的应该是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通过自我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考核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他评是对自评的督促和验证,对评价结果给予反馈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三、构建考核体系的实施方案 构建一个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综合素质考核体系是所有新闻传播类教育工作者所期盼的,它将对新闻传播类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 第一步,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让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寻找设定追赶的目标,每学期结束后,由学生本人针对自己本学期的情况,对照自我规划,写出书面总结材料,给出自评成绩。进步比较大的可以给予适当奖励。 第二步,成立班级评价小组:各班应由班长和团支书牵头,成立学年综合测评小组。小组成员的名额分配应兼顾班委、非班委成员、团员和非团员成员。测评小组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具体指导下进行本班的综合测评工作。综合测评小组在每学期开学初对上学期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测评。学生班级应建立完善的班级档案,采用写实性的做法,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尽可能全面、详实地记录下来,作为综合测评时的参照依据。 第三步,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辅导员邀请专业教师、宿管教师和其他熟悉学生的教师组成教师评价小组,由教师评价小组给出教师评价。 第四步“班级公示:向全班同学公布初评结果,接受同学监督。 除此之外,在各项教育活动中,还需逐步引进企业介入评价机制,发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辐射作用。单一的学校教育无法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校内教育的同时引入积极的社会教育,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地现代化、开放化和理性化。 毕业生综合素质论文: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与校企合作的就业实践研究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非常重视的现象,本文就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基于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期望分析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的现状,探讨了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以及综合素质考核应该具备的基本内容。并以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深入研究了校企合作的就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综合素质;校企合作;独立学院;就业实践 如今国内外的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就业市场的供需较为严峻。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顺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企业的人才要求。因此,考核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此外,要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还要起到搭建桥梁的作用,推广校企合作的就业实践模式,与企业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人才市场来看,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也变得更加民主,拥有更加多的选择机会,从而人才的流动性也变得更加频繁,就业压力加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越发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部分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期望有如下几点[1]: 1.良好的专业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素质。要求高校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本专业的现状以及该领域的前沿展望有广泛的认识。 2.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人的时候把思想道德列入考核的项目,是继专业能力水平之后的第二大重点考核内容,希望能招纳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具体上是考核高校毕业生是否爱岗敬业,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3.更注重团队精神。现在众多企业十分重视团队意识,一个好的团队能带来的贡献远远比个体贡献值相加还要大。要求毕业生有团队意识和整体思维,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4.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是触发团队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团队气氛。同时良好的交际能力,会对个人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5.有较好的动手能力,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可以说是如今企业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很多企业都担心会招到理论知识强而动手能力弱的员工。动手能力涉及到个体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1.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现状。独立学院是在市场经济下顺应我国教育改革趋势的大众教育办学模式,在十多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不断得到了更多人们和企业的认可。但这种办学模式仍然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地去革新、转变。所以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在管理和教学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困难。由于独立学院特殊的办学体制和有别于其他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整体就业竞争上处于落后地位,学生的综合素质略低于公立院校。 2.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高校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高校对在校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十分重要。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和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以后进入社会、进入企业的时候,能适应该领域各个岗位。同时,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毕业生就业好坏程度成正比,拥有较好的综合素质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现今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局限性。如今高校在设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实施方案时,大多都是以学校的角度,主要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以及培养学生。并且在实际操作中,综合素质考核的成绩往往是用来作为党员入党考核、评选优秀学生干部或者是各类奖学金评定的标准。这种考核方式及考核项目很多时候都会出现运作大而实际虚,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无法顺利市场趋势,无法为学生做出更好的锻炼、考核,进而无法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创造良好的平台。 三、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内容设置 高校在制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方案时,所考核的内容应该以更利于毕业生将来进入企业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适应社会为标准,能反映学生走上工作生涯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作为21世纪的综合型人才,除了拥有能自主刻苦学习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如今国际形势风云变换,社会形势日益严峻,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特殊时期,受到来自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更是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正受着来自世界其他不同文化的冲击,容易被这些文化所迷惑。因此,考核高校毕业生是否有正确的爱国观念、热爱社会观念,不可忽视。 2.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能为高校毕业生产生正确的人生指导。当代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很好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思想道德修养的考核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社会责任感、法律基础意识;职业道德精神等等。 3.专业文化水平与素养。我国现在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时期,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世界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对学生个人而言,高校毕业生在进入企业时,由于工作经验的缺乏而导致工作能力难以全面发挥,因此,这要求学生必须在在校期间努力地学习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全面系统地认识到行业及其行业发展的趋势,合理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行业相关的调研,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所以,专业文化水平与专业文化素养也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部分。 4.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入社会、进入企业不可或缺的必要素质。如果就业形势不佳,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创业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这时候就要求学生在挫折到来之前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或在经历挫折时,有能调节自我心态的能力,使得自己能从容冷静地处理所遇到的困难。因此,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就业实践中的探讨 要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之外,还必须要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更需要注重和加强学生的就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就业实践的可行模式。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许多的弊端,一是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环节;二是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严重,没有体现其“专门人才”特色;三是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实践表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的就业实践模式在大学教育环节中显得十分重要。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由教育行业和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逐渐进行发展而来的。这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又能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是高校和社会双赢互动的模式之一。加强大学和企业的合作,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校企双方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是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实现高校与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选择,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校企合作可获取全新行业信息,拓展就业的渠道。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学校学生对外交流的机会,了解市场和各行各业的实时信息。学校以企业为对外交流的纽带,认识社会和市场的实时状况,不但增强了学校在本领域的知名度,而且提高了信息接收范围。同时校企合作还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让学校和企业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宣传,它不仅是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还是企业获得优秀员工的重要渠道。学生能尽快接受企业的文化理念,进入工作角色,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其团队凝聚力。 3.校企合作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学校作为人才输出方,要让培养的人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校企合作增强了领域和学校的沟通和理解,有助于培养真正意义的实用技术人才。(1)正确树立新的、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监控体系,全力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之能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从而正确衡量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同时以此为根本进行有用的专业配套设置和有关的课程调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实践体系。(2)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促使企业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视,让学校的教学手段逐渐以学生成才需求为主线进行转化,对课程与课堂的教学改革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毕业生综合素质论文: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模型研究探索 摘 要:随着会计工作环境的变化、会计人才就业竞争的加剧,会计教育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而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毕业生角度开展调研分析,采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开发的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通过对会计专业往届毕业生的面对面访谈,了解其过往几年实际工作中正反面的工作事例,用专业技术分析总结出会计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会计专业学生建立有效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专业 综合素质模型 知识 技能 职业素养 如果把毕业生看做院校输出的产品,其商品化后面的细分市场就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微型企业,要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就必须清楚地了解该细分市场的需求,只有真正把握住市场需求,围绕需求去开展人才培养,我们的产品才具有市场生命力。 本文重点从员工(即毕业生)角度展开。课题组利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创建的能力素质模型理论,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选取会计专业绩优毕业生和绩差毕业生进行了调研,收集有效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进行分析。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现状 在素质模型中,识别素质和能力应该从三个层面进行。知识:即包括从事某一职业领域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信息;技能/能力:指掌握和运用某项专业知识完成具体工作的技术;职业素养:指从事具体工作所应具备的深层次意识和习惯,它是决定个人职业潜能的重要指标,即冰山素质模型中水面之下的部分。 从本次受访的毕业生实际陈述的其现实工作中的情况,提炼出影响其实际工作表现或业绩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层面的现状如下。 1.知识层面 在知识层面,受访学生基本掌握了会计学原理、会计电算化、企业会计核算与账务处理等财务知识,但成本核算、纳税实务、财务管理等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 知识的教学比较局限于财务专业领域,这当然是可以起到集中资源、集中精力重点学习好专业知识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对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导致学生在就业后理解企业业务的进度比较缓慢,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适应性。 2.技能/能力层面 在技能/能力层面,受访学生在陈述自己做得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时,对于影响其工作成效的技能/能力的表述多集中在: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关注细节的能力等方面。 受访学生相关真实语言表述节选见表1。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就业后工作成效的关键能力都是做为财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技能和能力。 3.职业素养层面 在职业素养层面,受访学生对于影响其工作业绩的主要素质表述集中在:责任心、主动性、成就动机。 受访学生相应的真实语言表述节选见表2。 对于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技工院校毕业生而言,责任心、主动性、成就动机成为影响其工作成效的主要职业素养。其中尤其以成就动机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在素质模型三个层面的能力素质中,职业素养是最难培养和训练的。 二、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模型 综合本次调研的结果,结合企业管理中对财务人员素质模型的研究和运用结果,我们对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模型做如下总结。 1.知识层面 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税务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 2.技能/能力层面 (1)财务核算、税务处理能力 ①定义:收集企业财务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准确、及时地编制各类凭证和报表、计算并上缴应纳税款,完整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绩效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并确保正确性、及时性、合法性。 b.优秀水平:能够根据业务类型选择正确的会计核算原则和处理方法;能够审核他人的财税业务处理,准确判断正误;能够根据业务类型进行纳税筹划、帮助企业合理避税。 (2)学习及知识的转化能力 ①定义: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其转化成实际操作步骤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根据各类交易的要求,正确分解并形成财务核算的具体操作流程。 b.优秀水平:能积极主动了解专业领域形成的新知识、新技能并运用到实际工作。 (3)沟通协调能力 ①定义: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意图,与他人达成共识,并能以合适的形式(书面、口头或其他)正确表达出来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正确、清晰表达自己的意图,掌握与他人的交流重点,能对可能影响达成一致的因素有准确的预判。 b.优秀水平:交流中能根据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对方达成共识,对产生的矛盾能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4)关注细节的能力 ①定义:了解实际工作中各个细节的具体工作,准确掌握各个细节的工作方法和内容,最大限度控制错误产生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够细致地检查凭证、账簿、报表等,数据准确率不低于99%;对他人提交的数据资料的细节性问题能准确判别。 b.优秀水平:能有意识地从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等系统性工作的建立方面去思考减少细节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5)自我激励能力。①定义: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奖励和处罚的情况下,能自行设定工作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在没有外界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仍能保质保量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 b.优秀水平:在没有外界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能自行设定工作目标并排除干扰去实现。 (注:优秀水平是在合格水平基础上的能力提升,是在满足合格水平之后的进一步的培养目标。) 上述能力只是列举了与学生工作业绩关联度相对比较高的几种核心能力,也是几种需要重点培养和加强的能力。当然,要取得好的成绩,是需要多种能力综合发挥作用的。 3.职业素养层面 (1)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个人内心追求卓越的一种心理内驱力。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对自我绩效目标的高标准设定,以及采用各种方法提高绩效水平; ②愿意承担更多职责,将事情彻底完成; ③不断积累各种成就,对完成工作所需要做的一切事情都充满热情,努力达到标准或客户(包括内外部客户)的期望等。 这种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其他职业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其自身能力的发挥。 (2)责任心。责任心体现在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是基于责任而形成的一种应该承担、敢于承担的意识。对于财务工作者,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责任心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 ①一种严谨务实、关注细节的工作态度; ②信守承诺,正确对待自己所犯错误的品质; ③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个人工作、行为符合规范等等。 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责任心的缺失必然直接导致其工作质量下降;假以时日,必然强化其“打工者”的心理暗示,从而加大其职业积累的难度。 (3)主动性。所谓主动性,是指人在完成某项活动的过程中,来源于自身并驱动自己去行动的动力的强度。积极主动的人会给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觉,具备敢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品质。因此,主动性常常等同于超出工作需要或期望的某种努力。在具体工作中,主动性表现在: ①充分利用当前机遇,在尚未要求解决问题之前就积极了解问题,为将来解决问题提前做准备; ②对工作相关联的甚至工作之外的问题进行思考; ③积极发起变革或是采取行动以提高效率,处理现有的或潜在的问题,满足顾客(内外部)需求等。 (4)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对自己的观点、决定、能力的自我信仰。对于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自信很大程度来源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技能的熟练运用程度。而在实际工作中,自信心体现为: ①偏爱或热衷于向工作中的某些难题发出挑战; ②积极寻求独立,愿意以独立的姿态开展工作,对专业工作认真负责; ③在主要问题上表现出丰富的专业知识,愿意以一种明晰、自信的方式挑战他人的想法; ④在那些更有经验、更有知识的人面前也能有效工作; ⑤能妥善处理批评意见,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把握重心控制局面。 三、小结 在教学现状中,由于教育体系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在技能培养方面尚处于摸索期,一直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而对于职业素养,基本没有涉及。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 从素质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个人要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必须是在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三方面都要符合市场需求。 根据调查模型和会计教学经验,提出技工学校会计专业“企业化”的教学模式,教学以企业为中心,把企业的工作环境应用于教学,将实际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与企业会计实践相结合,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构建以技能应用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企业化”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项目教学的情况下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教学,教学所使用的案例主要采用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将学生引入企业的工作环境之中。把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就关键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开展反复、针对性训练和评价的立体的教学实践体系,以确保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 毕业生综合素质论文:新时期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与学校的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期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将根据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分析,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提高英语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以及为高职院校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企业 高职院校 英语 策略 一、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调查分析 1.专业知识需求 通过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调查分析,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基本包括专业知识、人才能力、岗位素质需求三个维度。从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专业知识需求中可以看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积累,对了解客观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企业中国际贸易类行业,对于一些高层次、高科技的系统化信息,需要以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大部分企业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强、英语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的调查分析中,企业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是胜任工作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而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掌握充分的专业知识作为工作储备。 2.人才能力需求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还体现在人才能力的需求上,能力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及专业的培养与训练。企业日常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关中英文工作的处理问题,这就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具备处理日常工作事务的实践能力以及实务操作能力。大部分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最为看中的就是英语听说能力以及营销推广能力,不少企业中的中外文化与经济的交流非常频繁,掌握英语听说的实践能力将有利于帮助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因此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中对人才能力有着较高的需求。 3.岗位素质需求 对于岗位素质,是指在工作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对于岗位素质的要求则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善于沟通与学习的基本素质,这样在工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此外,应变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也是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及时应变,组织协调好自己的工作。其中,企业最重视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面对一些中英文工作时,能够拿出坚持的态度,认真完成工作。其次,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还比较重视团队精神,在团队合作中能够善于协作,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面临问题 1.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困境 高职毕业生是经济发展的紧缺性人才,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困境的根本在于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达不到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由此可见,高职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以及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力度不足。目前我国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对于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但是由于高职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足,与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与高职毕业生自身英语能力不足,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不够完备,没有完备的英语课程设置。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对于英语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实践经历少,以及师资力量较弱,教学方法与实际社会岗位需要脱节。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对策略 在国际化背景下,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培养方案,高职院校方面应当注意完善英语教学体系,对英语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发展,对于教师方面应当对英语师资力量进行强化及培训。 1.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 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明确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最大限度的符合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在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中需要明确新时期企业的需求,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思路的改革。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精神,教学观念落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因此,在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中要注意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在实践运用中才能发挥出英语的使用价值,高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仅是注重理论教学,更要注重英语实践应用。高职院校应当以职业岗位需求的发展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相关的工作,创新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 2.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对策略中,还需要注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当前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学体系课程十分单一,分为英语技能训练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两种。其中,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是以英语语言运用教学为主,而专业英语课程专业性过强,理论知识过多,学生中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感到课程偏难,词汇量大,内容形式单一、枯燥,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也因此使得英语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出现问题。基于高等职业学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未来工作中更多的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符合企业用人单位需求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强化学生职场英语运用的能力,调整英语难度,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情况以及企业需要创新教学体系。 3.英语师资力量的强化及培训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普遍较大,学校进行扩大招生,基于这种情形必将导致教师需求的增加,而在高职院校中,对于英语专业的教师相比于其他专业比较欠缺。目前高职院校中缺少英语教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双素质教师,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着实践经历少,教学经验与教学技能弱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弱。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强化英语师资力量,对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教师学历高低上。 毕业生综合素质论文:浅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从师任教的综合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已逐渐被全社会所认识。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主动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1. 应注重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正确的、坚定的思想观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教育观和教育思想;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来鉴别、评价音乐艺术作品,帮助学生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各个方面来欣赏、理解音乐,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 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音乐教师应具有“讲、写、唱、奏、演”五个方面的能力。“讲”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板书能力,二是指撰写工作总结和科研论文的能力;“唱”是指教师的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的能力;“奏”是指教师的钢琴伴奏能力和器乐演奏能力;“演”是指舞蹈表演能力,教师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和音乐“第二课堂”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这样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声乐技能与歌曲演唱,键盘乐的弹奏与即兴伴奏民族舞蹈与儿童舞蹈编导,合唱队训练,指挥常识,少年鼓号队训练,文艺晚会的排练,组织与节目排演,良好的乐理,较好的口才和组织能力等。 3.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要懂得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种著名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音乐教育实践;掌握并能运用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中外音乐史等有关理论知识,来指导欣赏、合唱、合奏等能力;要掌握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或两门的外国语言;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二、改革建议 1. 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出发点。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声乐教学中,要“唱”“教”结合,也就是说既要让高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会唱歌,又要学会教别人唱歌。不仅要掌握声乐艺术规律,而更需要掌握声乐教学规律,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此外,高师的声乐教学课程应纠正重技能、轻理论的偏向,在适当开设原有的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增设和充实以声乐基础理论和教学法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内容。 2. 挖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潜能,改进教学方法 (1)高师音乐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是运用“传授”和“灌输”的方式,这种方法没有把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融合起来,贯穿在学习过程中,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将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分开。学生在大部分学习时间里很少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未来角色及其与现在学习的关系,只是到最后一年的教学法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时才开始体验教师角色,才开始对自己是否已经具备教师素质和能力有所认识。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会弹会唱是不行的,关键是学会怎样教人会弹会唱。可根据学生的程度编成若干学习小组,相互讲解、辅导,激励学生的自我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变“教会学生”为“学生会教”,求得知识与应用的统一。 (2)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应提倡“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原则,比如讲“合唱”贯穿“和声学”,融入“和声”的知识;练“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上“钢琴”课时锻炼“视唱”的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在单科知识的学习中,增加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专才教育。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求寻找相关的结合点。这样就避免了教学中偏于“专、深、窄”的现象。特别是技能课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的求深,让学生不合实际地练大型曲目,其结果只能是“一学期唱几首咏叹调,一年弹几首奏鸣曲。”需要强调的是在多能的基础上去实现“专”,力求“通才”与“专才”的统一。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结合新音乐课程标准,提高自身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可采取以下措施: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及新教材的使用;了解“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课程目标的学习;将新课程纳入《音乐教育学》课程中。音乐教育学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它涵盖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并和教育改革有实际联系;要组织师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音乐课程标准》,并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在教学中结合新课程标准,实施自我掌握运用的能力。
图书管理论文:基于UML的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摘 要:对uml的主要功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分析了基于uml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要点,包括模型的设计和实现过程,然后对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uml;图书管理系统; 建模设计;开发应用 一、uml概述 所谓的uml,英文全称为the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也就是同意建模语言,是一种用于编制系统蓝图的标准化语言,常用于复杂系统建立可视化系统模型。 1.静态建模。uml提供了诸如类图、例图以及实施图和组件图等众多图来进行图书管理系统的静态结构建模。类图(class diagram)主要用于对系统中类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例图(use diagram)主要用于对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实施图(deployment diagram)用于对节点处理和节点活动的配置;组件图(component diagram)用于组件以及组件之间关系的显示。2.动态建模。uml用于动态建模的图主要是协作图、顺序图、状态图以及活动图来对系统的动态进行建模。协作图(collaboration diagram)是从空间上对系统中对象之间消息的发送和接受进行描述,顺序图(sequence diagram)则是从时间上进行描述,状态图(state diagram)则是用于对对象状态变化进行建模的;活动图(activity diagram)是按照活动控制流程制作的流程图。3.正向工程。将模型转化成代码被称为正向工程,可以实现模型向具体语言的映射。正向工程中的元素测试可以借助况图来实现,而类图可以将模型形成具体的代码。4.逆向工程。与正向工程相反,逆向工程是实现代码向图形化模型的转化,是把代码转化成模型的过程。逆向工程主要功能是保证系统同模型的一致性,使得模型能够准确而真实地反映出系统现状。 二、基于uml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 基于uml的图书管理系统开发,主要的两个步骤时建模和实现,建模主要通过两个步骤实现,一个是需求分析,然后就是系统模型的设计(主要是设计例图、交互框图和合作框图)。以下就借助rational 来对建模过程进行统一的描述,其中的图形是利用rationa-rose工具进行绘制的。 1.需求分析。图书管理系统中的主要角色是由两个,一个是图书管理员,另一个则是结束这,其中图书管理员就是此系统的用户,而借书者则是客户,这两者的联系都设计到了书记。其中图书管理员实现借书者的功能,如果使用例示图就可以表述为:借出书目(lend process);预订( make reservation)和删除预订(remove reservation);增加数目(add book);删除书目(remove book);增加标题(add title)和更新标题(update title);增加借书者(add borrower)和更新借书者(update borrower)。 (1)例图设计。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需求划分为三个子模块:管理子系统(management subsystem)、借书子系统(lend subsystem)和购书子系统(purchase subsystem)。其中管理子系统包括对图书的书名增添以及更新、增加和更新借书者信息这四个主要过程;借书子系统包括对书目的返回、预定和删除预定这四个子操作;购书子系统则包括了增加和删除书目两个过程。因此图书管理系统的主要构成可以表述为图1。 在图书管理系统中角色主要由管理员、借书者组成,两者是通过书联系一起,即借书和还书两个操作,同时在管理者和书籍之间也存在着管理员返还、购置和借出书籍等过程。(2)合作框图和交互框图设计。在进行借书此操作时,管理员首先需要对读者的节约证件进行检查,保证读者是拥有有效证件并且所借最大书籍数目是否借满,在以上条件均满足的条件下,系统才会依照搜索的条件对图书馆中的图书进行搜索,获得书籍的数目,如果还存在未借出的书籍,就将此书借出并且对书籍的数目减一,同时对书号包含的借阅标志位取反表示此书已经借出。同样,在进行还书过程中也可以按照将整个过程分为准备工作和完成工作,准备阶段是管理员了解书籍信息并按照每本书的信息检查归还日期是否超过了理应归还的日期。完成阶段就是将此书书号等级并且将标志位归还为零,同时将此书的数量加一。(3)模型实现。实现图的主要用途就是将现有的系统模型转化为具体的代码,此过程需要使用到逆向工程,目前众多的uml建模工具都是可以提供这种转化或者映射的,例如:rational rose就能够成功实现模型想java,vc++和vb等语言的转化。存在于uml中的许多类都是可以在正向工程汇总 使用,这些类在系统中都是存在一个类似图的。每一个顺序图对象都是可以借助一个类实现,对象则抽取其中的某个具体功能。然后将这种类映射到具体的语言就能够成功实现代码了。在这个系统中,我们自定义了一个基类用于表示角色,这个基类借助继承就能够创建借书者、书籍和管理者的具体对象了并且加入对象的特殊属性,同时,借书者这个类同书籍信息和读者信息两个类有着紧密的聚合关系,书籍类则与书籍的详细信息、价格和登记等有聚合关系,通过此种划分,部分类中的属性和相关的方法就已经可以定义了。 2.系统设计实现。系统模型的设计完成之后就要上机进行编程设计了,本系统可以使用java加上oracle数据访问技术实现的。在此系统中,设计了抽象的架构视图帮助开发者实现具体的路标,并且对于任务的分配和具体技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基础上设计了组件图,它主要显示在软件组件中各代码本身的结构,对于各组件的关联,包括源代码,编译代码等提供了帮助,为此设计了图2的组件图为具体系统在web上实现提供了帮助。 三、小 结 对于一个图书馆而言,图书管理系统对于图书的借阅和归还整理都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同时数字图书馆的开发建设工作也是一件很复杂的软件设计项目,需要依赖数据库管理知识以及具体的编程语言和应用软件提供帮助。图书管理系统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模块,也是对大型软件系统的一种尝试,借助uml的强大功能来设计图书管理系统能够较为简单地实现模型向代码的映射并且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制作图书管理系统的方法。 图书管理论文:正确处理图书管理人员与读者间的关系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图书管理人员怎样与读者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是馆员与读者和谐的关键所在;加强对读者的思想 教育 ,是馆员与读者和谐的重要途径;及时制止馆读间的冲突,是馆员与读者和谐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人员;读者;关系 一、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是馆员与读者和谐的关键所在 “读者第一”是图书管理人员始终坚持的服务理念,建立和谐的馆读关系,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馆员的职责所在。在馆读互动关系中,馆员居于主导地位,也是避免矛盾的主要一方。 1 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坚持“为读者服务”的理念和宗旨,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应理解和尊重读者的地位。在进步的法治社会中,人与人是平等的,但在为读者服务工作中,馆员与读者所处的地位却是不平等的。这个不平等绝非人格上的不平等,而是服务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二者是服务与被服务、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读者有诸多选择的权利和自由,而馆员却只能恪守职责为读者服务,无权选择或拒绝为某位读者服务,这是对馆员这一特定职业角色的要求。如果馆员不能正确理解这种关系,对读者的权利与地位有抵触心理,就很难做到自觉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其二,应把服务当做一种快乐。服务必须发自内心,这是实现优质服务的前提。馆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把服务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应该从更高的境界去看待服务,从工做中寻找并享受快乐,从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其三,应注意满足读者的精神追求。在为读者服务过程中,馆读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人际知觉关系,为读者服务绝不仅仅是“物”的满足。读者不仅关心他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是否得到所需要的 文献 与知识,也看重他在接受服务过程中的精神感受,即心理满足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为读者服务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情感沟通、身心愉悦等精神满足,与文献和知识的获得同等重要。 2 具备良好综合知识。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具备培养读者阅读兴趣、方式和方法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馆员要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工作作风、管理水平、服务态度等来吸引读者、感动读者,赢得读者的尊敬和信赖。读者到图书馆接受服务的动机和原因,是获取文献和知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与馆员发生摩擦。图书馆高品质的服务,仅靠礼貌是不够的,最终还是要取决于服务的能力,而要取得最佳的服务效果。馆员具有丰富的知识非常重要。因此,馆员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渊博的学科知识,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与读者进行“知识沟通”,特别是在 网络 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时代,馆员应有精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以满足读者新的需求,同时对文献特别是馆藏文献了如指掌,这样为读者服务时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另外,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图书馆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活力源泉,图书馆员的一言一行会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甚至他们的一生。因此,图书馆员要特别注意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形象,牢固地树立起“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充当好读者良师益友的角色,诚心诚意地做好读者的服务工作。诚则生信,信则感人,馆员在工作中把读者视为主人,把读者的需求当做自己的需求,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尊重读者并使读者信赖你,进而尊重你,积极地配合你做好服务工作,将会给读者以感染,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3 历练健康心理素质。在为读者服务过程中,馆员每天都要面对不同背景、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需求和目的的读者,要应对自如、使读者满意,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们应付、承受和调节各种心理压力和进行正常心理活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情绪调节和心理活动的稳定性上。心理素质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个性、气质等方面的特征,还会对人处理各种问题、应对各种事件以至于事业的成功与 发展 都产生重要影响。馆员的心理素质是其整体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灵活的反应能力,出色的表达能力,较强的自控能力以及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完美的气质和豁达的性格。馆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会在平时工作中有效地避免馆读矛盾的发生,或者是在馆读矛盾发生后能够冷静、理性、灵活地予以化解,不至于和读者之间形成对立状。 二、加强对读者的思想教育,是馆员与读者和谐的重要途径 高校图书馆担负着一定的教育职能,它在引导大学生读者的信息需求和阅读的同时,还担负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使他们自觉地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从而与图书管理人员和睦相处。 图书馆对大学生读者的内在修养和文化知识的全面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不和谐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读者对图书馆员工作的不理解和对图书馆规章制度的不了解,有些院校图书馆对新生读者的入馆教育重视不够,程序过于简单,时间也过于紧张,新生读者在入馆教育中对图书馆和馆员的了解只停留在表层,缺少深入的了解,有的干脆没受过人馆教育,老生读者的后续教育也跟不上。因此,在其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过程中,会造成很多问题,比如不注意代书板的使用,弄乱图书的排列顺序,污损图书,文献查询方法不清楚,用各种不正规的称呼来称呼图书馆员等。这就导致图书馆员工作强度加大,影响其工作情绪,甚至导致图书馆员向读者发泄情绪等现象。因此,图书馆应该在新生入馆教育中加强规章制度、环境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教育,让新生一入馆就能深入地了解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图书信息资源的利用。尊重图书馆员的人格尊严和劳动成果。图书馆员也应经常督促读者使用代书板,强调使用代书板的重要性,并教给他们如何按索书号找书,以保持书架的整齐。图书馆还应经常开设一些图书馆文献信息利用方面的讲座,让读者能最大程度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加深对文献信息功能的理解和对图书馆员工作的尊重。另外,读者对馆员的礼貌问题是影响两者关系的因素之一,因此图书馆还要担负起对读者的礼貌教育责任,在入馆教育中应对新生读者提出语言规范的要求,对一些称呼不恰当或是不礼貌对待馆员的读者,要加强思想教育,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大学生读者文明阅读,图书馆领导也要正确对待读者和馆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馆员对于没有礼貌的读者也不能放弃礼貌,要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读者,赢得读者的尊重和理解。 三、及时制止馆读间的冲突,是馆员与读者和谐的必要手段 1 学会尊重和赏识读者。心 理学 告诉我们,尊重别人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在人与人关系中,尊重别人将会赢得别人 对自己的更多尊重。馆员在为读者服务过程中,首先要有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尊重读者,理解读者渴求知识、潜心学习的心理需求,善于捕捉读者的优点并能恰如其分的加以赞赏,使读者到图书馆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感到个人的尊严受到管理人员的尊重。这样,馆读关系就会变得融洽,读者也会对馆员的劳动多一份理解,一些矛盾就会化解在萌芽状态。特别是当听到读者的怨言和意见时,馆员一定要保持冷静,更加尊重他们、欣赏他们,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尽可能地包容他们的观点,让读者在感动中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这样才能起到稳定情绪、平息冲突的效果。 2 设身处地思考问题。许多情况下,馆读冲突是由于馆员与读者存在着心理差距而造成的。双方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也就不同,从而产生歧义。其实,在馆读互动关系中,馆员与读者在利益和目的上是共同的,这就是充分利用 文献 资源,提高文献使用效率。这种共同的利益和目的,使得馆员和读者在心理上易于沟通、达成共识。馆员要提高对读者的心理现象不发生排斥的自控能力,换位思考,提高心理上的相容性。当馆员设身处地从读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就会发现读者的一些行为包括他们的失礼、急躁或过失都是可以理解的,就能更好地理解读者的心情、处境和需要,从而自觉地避免与读者发生冲突。 3 果断有效制止冲突。当馆读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后,无论是对冲突双方还是对图书馆形象,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此时,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有效地制止冲突,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第一,当馆员和读者发生冲突时,双方都不让步,在此情况下,可采取第三方介入调停的方式缓解僵局,使消除误会、握手言和。调解人一般应是流通部或图书馆领导,调解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读者对调解人的公正与权威的认可度。因此,调解人要特别尊重读者,态度要诚恳。调停要公正,不偏不倚,不要轻易表态。具体的调解程序是:听取冲突双方描述不同意见和细节,然后提出若干解决冲突的方案,再引导冲突双方对方案发表感受,直至达成一致意见,在冲突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中解决冲突。 第二,隔离冲突双方。这是排除馆读冲突常用的方法,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当冲突双方情绪化因素过多,已难以平心静气协商解决问题时,就要采取回避措施,将冲突双方劝离冲突现场,使其失去面对面争吵的机会,以取得缓解冲突的效果。采取这种方式可以将冲突的馆员调离,由另一位接替;也可以将冲突的读者请入休息室或办公室,由负责人听取他的申诉和要求,再妥善地加以解决。 第三,强制终止冲突。有时调停和隔离是不能奏效的,这就要采取强制终止冲突的办法。这是一种较为强有力的措施,图书馆权威人员要采用坚决、果断、有力且具有一定震慑作用的言行,强行制止冲突各方的过激言行,以免事态延续和扩大。要让读者知道图书馆方面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制度、规定和秩序,是合理和有根据的,决不允许冲突再继续下去。 总之,高校图书馆员与大学生读者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图书馆建设中的大事,需要图书馆、图书馆员和读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图书馆成为馆员愉快工作、学生愉快学习的温馨家园。 图书管理论文:试论中学图书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要求 【摘要】中学图书馆是学校书、刊、情报资料中心,是教师教学科研的基地,是学生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实现与否的关键在于对图书管理员。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来实现的,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小学图书馆效能的发挥。图书管理员要有敬业精神、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当今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 关键词】: 中学 图书管理员 素质 技能 中学图书馆(室)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其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图书馆(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直接影响到中学图书馆(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因此,学校应选配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对学校图书馆(室)实施有效管理,学校在物色和选配管理人员时要考虑如下几条:一是要热爱图书管理工作,敬业精神较强,勇于开拓和进取;二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图书管理工作本身就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管理活动,自身素质不高,视野不开阔,不可能做好管理工作。 ? 学校的发展,文化先行,学生的成材,知识和智力背景至关重要。作为传播文化,向广大学生提供精神食粮的图书馆,责无旁贷地被推向了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要发挥中学图书馆的作用与效能,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图书管理人员。中学图书管理员应具有怎样的基本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育人功能,使图书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呢? 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使命感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学校图书管理员要有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具有不为名利、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而且,优秀的学校图书管理员要热爱图书管理工作,自觉地将之视为学校育人工作的组成部分,深刻理解图书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二、较强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意识、能力。 现代学校的图书管理是一项学术性、技术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因而仅有热情和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扎实的现代图书管理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图书管理能力。学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在遵循图书管理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熟悉图书的分类规则及常用工具书的检索方法,熟悉图书馆藏书范围和藏书特色。 图书馆(室)管理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从规范入手,建立可供操作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行机制的内容,即图书管理工作的方法、任务、内容等。其主要工作是要建立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如《图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图书借阅制度》、《图书丢失、损坏赔偿制度》等,并与教师年度考核、工资晋升、实施奖惩等挂起钩来,使这项工作运行起来有力度。二是涉及运行机制的方法。要建立分级管理体制,分级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是教育主管部门把学校图书管理工作条理化,形成管理规章,出台管理规定,使管理工作具有权威性;第二是业务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使之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依据图书管理工作的特点,制定出图书馆(室)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使管理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是学校依据学校的自身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拟定学校图书管理方案,使图书管理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第四是图书管理人员要强化自我管理、现代管理意识。 ? 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及组织指导开展读书活动的能力。 学校图书馆(室)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室)的建设和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提高师生整体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看好书的兴趣,适应素质教育需要,促进图书效益的发挥,学校图书馆(室)要秉承“以读者为本,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这一理念,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中小学读书竞赛活动,以赛促读,教书育人,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在开展图书管理工作中,可通过树立典型、建立示范区、示范学校等形式,把图书管理工作引向深入:一是在普遍开展图书管理工作基础上发现、培养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单位作联系点,通过经常指导活动,发现、总结经验,推动面上工作;二是建立评估验收和奖励制度,通过督导评估活动,争取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真正解决房子、票子、位子问题,实现馆舍建设、书刊配置、图书管理上档次,同时大张旗鼓地推广典型,使学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三是通过组织读书征文评比和管理经验交流,推动图书管理工作良性循环。 学校图书管理员工作的价值是通过为师生提供各种服务而实现的,同时也是一种人际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只有通过图书管理员与师生的有效沟通,才能了解不同师生的需求期望,才能主动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图书管理员应该加强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努力与师生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相互理解的相容关系,用真诚周到的服务去争取更多师生的支持,提高图书管理员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素养。 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正迅速进入图书管理工作,现代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印技术、录像照相技术、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的使用及保护技术等,都将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图书管理员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和应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文献信息等,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学图书馆是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育人、教改、文化阵地。是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器”和“孵化器”!早在198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学图书馆宣言》就指出:“中学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一所出色的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取得教育成就的基本条件”。 中学图书馆是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文献资料的阵地,担负着配合课程、辅助教学、扩大学生知识面、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行为和道德情操教育的重要职责。随着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新课标》颁布后,它的重要地位更是上升到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探究式自主学习的高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图书馆建设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网络、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中小学图书馆的硬件有了较大的提升,然而,要发挥中小学图书馆的作用,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图书管理人员。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来实现的,工作人员是形成工作能力的保证与主体,是影响图书馆读者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搞好中学图书馆的的现代化建设,不能只重视图书馆的“硬件”,更应重视“软件“,即馆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建设和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小学图书馆效能的发挥。图书管理员更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以适应当今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中学图书管理员应具有怎样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育人功能,使图书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呢? 要有敬业精神 一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要热爱图书管理事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感,要有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具有不为名利,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自觉地将图书管理工作视为学校育人工作的组成部分,深刻理解图书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充分认识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 图书馆是学校最基本、最基础的办学条件,它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提供服务的信息机构,是学生和教师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接受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是为学生提供探索性学习,进行素质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课堂延伸和“第二课堂”。 图书管理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图书管理员必须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甘当人梯,乐于奉献的精神。中学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主要是学校师生,而师生的年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也各不相同,这使他们在借阅和使用图书资料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需求和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图书管理员耐心为不同层次的师生读者服务,要牢固树立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真正做到热爱本职工作,鞠躬尽瘁。在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方面,要克服“你们找上门我才为你们服务”的不良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想师生需要之所想,急师生需要之所急,主动介入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端正服务态度,对读者不仅要热情耐心,更要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切实满足读者的需要。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让图书馆成为读者心目中的知识殿堂。良好的服务态度是提高服务效率的基本保证。以人为本,图书馆业务流程(从采访到编目,从典藏到借阅)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人展开做到百问不厌,百挑不厌,百换不厌,百看不厌,对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传递不厌。我们每个馆(室)员要深刻理解图书馆的意义和作用,强化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以饱满的热忱和科学态度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五、具有较强的图书管理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图书管理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具有社会性、科学性、教育性、和服务性的特征。是一项学术性、技术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因而仅有热情和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扎实的现代图书管理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图书管理能力。新时期的图书管理员不但应具有扎实的图书情报知识(熟悉图书的分类规则及常用工具书的检索方法,熟悉本校图书馆藏书范围和藏书特色。)良好的外语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敏锐的信息意识,能够鉴别、采集、整合网络信息。 科技知识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资源的不断涌现,各门科学无所不有。如果没有广博的文化素质,图书管理员工作起来一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对进入馆(室)中的图书文献进行整序工作而言,馆(室)员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就不能变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为井然有序的整体文献系统,就不能对各学科国内外科技政策、发展水平和各种信息资源有较详尽的了解。馆(室)员不具备对各种信息的熟悉、筛选、整序、浓缩、分析的整合和研究能力,也就不能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更便捷、更系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如:为老师准备好与授课相关的文字资料、图书信息等:为学生准备好有助于知识掌握的辅助信息和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料,及时把新信息推荐给他们。 随着计算机管理的普及和深入,馆(室)员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网络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和应用。学习和掌握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开发与维护、信息贮存和检索等各种实用技术,努力使自己从传统的“门卫型”向“网络知识服务型”转变。所以,我们馆(室)员要主动刻苦钻研新技术, 因此,图书馆(室)员要不断学习及时掌握社会、生活、科学领域的新信息、新知识,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勇于探索,不断进取,才能才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 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工作的价值是通过为师生提供各种服务而实现的,同时也是一种人际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只有通过图书管理员与师生的有效沟通,才能了解不同师生的需求期望,才能主动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图书管理员应该加强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努力与师生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相互理解的相容关系,用真诚周到的服务去争取更多师生的支持,提高图书管理员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具有组织和指导开展读书活动的能力。 中学图书馆的读者主要是老师和学生,中学生正处于身体、思想的发育期,从书籍中吸取养分意义重大,由于他们思想尚未定型,阅读就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因此,中学图书管理员承担服务于育人的双重职责,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加强道德建设和思想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书籍的筛选、阅读的指导方面都要起到导航的作用。要有较强的政治素质,用好的书籍积极的思想引导学生。通过组织读书讲座、举办读书节等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书籍真正成为青少年进步的阶梯。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思想、业务以及科技诸方面的素质提高了,图书馆(室)的能动作用必将发挥得更好,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年轻的图书管理人员充实到中学图书管理队伍中去的同时,在职的中学图书管理人员应进行图书管理方面继续教育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把图书馆建成具有一流条件、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学校标志性工程,成为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成为师生求知和向往的地方,成为学校最亮丽的景观。 图书管理论文:探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管理员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论文关键词: 网络 高校 图书管理员 素质要求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为图书资料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前景,而高素质的人才是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战略发展的保证,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既懂信息技术,又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既是知识的提供者,又是知识的管理者。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信息的认知能力、训究能力、综合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掌握知识、促进知识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这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网络环境对图书管理员的新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图书管理人员应树立师生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 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观念,是高校图书管理员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出发点。无论是在传统的手工条件下,还是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时代,这条服务宗旨都不能改变。相反,在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员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思想观念还应更进一步地得到加强。 2.图书管理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恒动力,也是我们图书管理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网络环境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各类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作为图书管理工作主体的图书管理员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意识和行为,树立创新观念,实施创新行动,才能不断地变革,拓宽思路,利用发展的信息技术,大力开发网络环境下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信息资源的潜能,才能为我们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内在的趋动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3.图书馆员要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以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不仅指网络通讯技术,还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等在网络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图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现代信息技术是图书管理员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传播和开发利用的锐利武器、运载工具和重要手段,图书管理员对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信息服务的质量。 4.图书管理员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利用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效果,作为信息工作者的图书管理员如果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就无从产生强烈的信息需求,也不会有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内在动力,更不会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来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1.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新的服务意识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时代的进程不断加快,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紧跟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及服务意识,扩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网络环境下高校读者的要求。如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检索策略,引导他们选择、使用各类型的电子文献或者各种专业搜索引擎、数据库等,在参考咨询方面,图书管理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本单位的网页来为读者解答各类咨询,介绍热点问题、科研新技术新方法的相关信息,从而使图书馆员成为信息用户与信息资源之间相互沟通、传递信息的桥梁与纽带。 2.充分显示出现代图书管理的社会公共性、公益性和共享性 网络环境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用户是资源共享的最终受益者,图书管理事业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管理事业将具有更强的公益性和共享性,网络通信技术对于信息资源建设协调领域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为此,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加强网络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3.增强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提高全民素质 图书管理的社会职能之一就是进行社会教育。在手工条件下,图书管理教育的特点是通过对广大读者借阅图书资料来传播知识,以此来开阔读者视野,启发智力,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使读者受到教育.在现代信息环境下,随着图书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图书管理的社会教育职能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因为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管理是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交换、存贮的中心。 另外,开发现有的图书资料管理服务资源并增强激励机制是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的必要方式,图书馆的工作从采购、编目到流通,所有各个部门的工作,只是完成了到为读者服务这一终点的一部分,但应当看到的是,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消耗了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生产出许多无形和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各种检索工具、情报文摘、数据库、光盘、声像等高科技信息产品,使之成为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产业,使其更加广泛地、全面地对各行各业提供宏观、微观层次的咨询服务。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图书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管理员必须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 图书管理论文: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图书管理工作 论文关键词:服务读者 资源利用 人文环境 论文摘 要:高校图书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读者服务,使图书馆要成为教学的第二课堂。在实现图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的指导思想下,充分了解读者对各类书籍的需求,实现图书馆“为读者、教学、科研服务”的工作目标。 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准则。管理上以人为中心,其核心是人文关怀,实行人本管理。提供人性化服务。高校图书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并以此作为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明确的方向和思路。 1 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馆藏借阅服务是图书馆管理的主要职能。在图书馆诸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为读者、教学、科研服务放在第一位,并以此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观念,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读者服务,使图书馆要成为教学的第二课堂,图书管理人员要成为不上讲台的教师。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为读者服务,不是一句抽象、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在实际行动中贯彻执行的,要求图书管理员要热心,耐心,细心为读者服务,时时、处处、事事为读者着想。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可为读者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如:一,有条件的图书馆,可开设一些文化场所,以方便读者开展文化沙龙活动;二,改变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如文献信息咨询、网上信息、课题跟踪服务等等;三,利用网络、宣传栏等形式介绍馆藏信息资源等,为读者推荐优秀图书,帮助读者确立阅读目标和范围;四,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与沟通。设置读者意见箱,召开读者座谈会,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立读者回音栏,倾听读者的心声,重视读者的个性差异,以便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要求;五,开通网上通道,实现如查阅、续借、预约、代查、代检、新书通告、催还、咨询、文献检索等网上服务,节约读者来馆时间;六,延长开馆时间,满足读者的借阅需要。图书馆的开放时间要做到双休日、节假日不闭馆,网上信息全天候开放。总之,图书馆要把丰富的馆藏资源,以最便捷的服务方式、最优良的服务质量、最充足的服务时间,为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真谛。 图书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坚持“以服务读者”为核心,服务于读者,将读者的需求放在日常工作的第一位。另一方面坚持科学管理,发挥图书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率,最终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形成群体合力,实现管理目标。 2 实现图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重心在“藏”上,都以“书”为中心展开,从采访到编目,从典藏到借阅。“藏”的原因往往导致图书馆藏书不符合读者需求,不少学校为了保证其图书数量仍然保留了那些时代久远,已不符合时代要求,图书馆的服务地位就会大大降低。在实现图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的指导思想下,通过调查、走访、座谈、网站留言的形式,充分了解读者对各类书籍的需求,实现图书馆“为读者、教学、科研服务”的工作目标。读者成为图书馆的一员后,其积极性充分地被调动起来,就购买什么样的文献资料提出更好的合理化建议,从而使得文献资源建设更具有针对性,切实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图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也会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3 营造和谐的人文阅览环境 和谐的阅读环境是形成良好阅读氛围,吸引读者的重要条件。图书馆建筑设计要有浓厚的人文意蕴和时代精神。图书馆要时刻把读者的需要放在首位,体现人文理念。阅览桌椅的高低角度都要以人体感觉舒适为前提,设施安排以方便读者为目的。读者步入图书馆后立即被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感染,产生渴望知识的激情,心情舒畅地进行阅读。图书馆的建筑应独具自己的个性文化内涵与特点,其造型应与所处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统一、融洽,应符合美学原理,做到布局设计合理,色彩搭配匀称,布置典雅清新。在馆内空间环境方面,可在走廊和阅览内,适当装饰名人名言和书法绘画,过道上随季节变化放置花卉、盆景,内部环境设计要具有高雅、新颖、亲切的格调,使人感到赏心悦目,舒适宜人;窗户采光和灯光布置,四壁色彩,装饰物品摆放,让人在典雅的读书氛围中体味美的享受。方便读者的设施安排,便利读者的贴心服务,宾至如归的家庭感觉,恬淡温馨的读书环境,体现对到馆每一个人的尊重与爱护。 总之,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都是以满足读者需求,为读者服务为宗旨。这不仅是时展的要求,而且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这种人性化的服务管理,是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进一步强化,才能充分发挥书籍的作用,成为读者成就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阵地之一,同时为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书管理论文:知识经济时代图书管理资源建设之探讨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手段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源获取的需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就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数字图书馆建设势在必行。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一个好的职业环境,图书馆行业应努力加强其职业建设、提高其职业品位、稳定其职业队伍。图书馆员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心里适应能力。以便使图书馆事业更好地发挥信息资源服务作用。特色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延伸和升华,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 职业化管理; 信息化建设;知识经济时代;服务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信息、传递手段和认识工具,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知识经济的出现,又对图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管理育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研究图书管理资源建设改革,加强数字化建设,信息化特色服务以及图书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培养,将为实现我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知识经济对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冲击 知识经济的核心特征在于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血脉”。知识经济的创新即对知识和信息不断进行优化和组合.产生新的知识。图书馆对知识创新的过程并不陌生.而现有图书馆对外界信息尤其是实效性强的信息获取和利用却比较迟缓,导致了信息流通不畅。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图书馆必须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创造性思维与组织过程,提供一个全新信息符号,创造一整套新的服务内容。 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是网络化。传统图书馆的馆藏以印刷型文献资料为主体,此外还包括部分视听型、缩微型、机读型等非书资料,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活动就是围绕上述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组织开展的。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电子信息资源将成为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主体,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内容也将逐步由传统印刷本馆藏的提供向电子信息资源存取方向拓展。为此,图书馆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并改变传统的馆藏模式为数字化馆藏模式,既节省了时间、资金、资源,又实现了高速度、大容量,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它的发展取决于知识的占有,人才资源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它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多学科知识的,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信息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应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即图书馆员应是多功能、全方位的开拓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大多数馆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能水平低下。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图书馆应及时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培养新一代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使他们尽早转化成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图书馆管理应更新观念 图书馆可以被视为宏观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组成社会的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将对图书馆体制、结构、职能、管理手段提出新的要求。图书馆自身也是一个系统,其内部各部门是互相影响的。这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使图书馆内部各要素协调一致,形成整体的最佳功能,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整体优化。 要树立科学观念,改变只凭经济和行政干预手段管理图书馆的现状,走科学与民主相结合的决策之路,这也是图书馆现代化的要求。同时,图书馆的现代化还要求管理者应该具有社会意识和超前意识,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图书馆的现在和未来。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内开放,把图书馆管理的设想、计划、方案通报给全体职工,让他们积极参与图书馆管理,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二是对外开放,拓宽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吸收国内外管理科学的成果,重视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文献共享。 图书馆的现代化还要求其管理者树立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要敢于改革传统的方法。在观念上讲创新,在服务中求创新,在管理中抓创新,在为读者提供信息中搞创新。图书馆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图书馆信息工作具有竞争的活力。根据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社会各界对文献信息的大量需求,选好突破口,提高服务质量。 树立创新观念,还应认识到知识管理是伴随着知识经济出现的一种创新管理。图书馆的组织必须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式架构而趋向扁平化,图书馆的管理者应破除“守摊”思想,改变单枪匹马、闭门决策的模式,营造开放和信任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自愿地、主动地去创造、去超越,实现智力和知识的碰撞。应该懂得如何集结人才.创造最佳团队,突出人才配置效益。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一种无形的、重要的激励因素,它能激发图书馆员的进取心、责任感、事业心、求知欲与献身精神,而且具有持久效应。在图书馆管理中,我们应大力倡导图书馆精神。 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内部的组织管理层均须具备现代化的精神,力求创新,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同时.在管理上必须采用新的观念,运用科学和民主的方法,发扬协调合作的精神,完成图书馆的历史使命。 三、改变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实现图书馆管理创新 图书馆管理创新是对图书馆的各类资本的聚集、选择、整合、开发和使用,对文献资源、馆舍与设备、事业经费和预算外资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等的有效管理和运作的创新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关键是要改变服务方式,即建立电子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方式,不仅实现馆内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还要形成用户利用电脑便可远端即取即用与立即传播等超越时空的特性。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对读者提供全天候即24小时的服务,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安排,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在网上利用图书馆.而不必受图书馆开放时间的限制。现在随着图书馆网络技术的发展,跨地区、跨国界的馆际互借也较以往更为方便、更为迅速。这种服务空间障碍的克服,将使全世界的图书馆成为一个互相联系、资源共享的系统。这一切从读者方面来说是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从图书馆方面来说是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另外,图书馆还应吸收现代晟新的资源,进行最新资源组织与管理的研究,这不仅会扩展业务范围,而且可用以节约传统服务的成本与费用.并通过提供新的、再加工的系统化信息产品,形成以用户为中心,向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主动式服务,使图书馆从传统只为到馆的读者服务为主转向以全球用户为服务对象,充分利用网络化这个渠道先收集信息,通过深层次加工整理,形成有使用价值的新信息,然后提供给读者。应指出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高新技术领域全面领先,必须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取长补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所以.不能妄自菲薄,只要是有创新特色的信息,就会赢得不同国籍用户的欢迎和使用。为进一步发展,图书馆还可以着跟于未来,采用一系列现代虚拟技术,建立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其特点:一是成为全球性网络或数字化资料网、信息及知识银行、储藏库、档案库及资料库等。二是以宽频网络传送多媒体资料给分布环境下的使用者。三是通过人工知识智能、专家系统等来探索全球信息。四是即时传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四、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加大图书管理人力资源建设力度 多年以来,图书馆的人才建设虽已取得较大成绩,但仍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现状是:a.队伍结构不合理。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缺乏通晓理论、了解政策、掌握高科技、熟悉业务、善于开拓创新、敢于竞争的优秀人才,现行单一型、操作型的人员多,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创新型人才少。b.人员分布不均匀。从地理上来看,我国东部地区专业人才过于密集,中西部地区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从部门来看,上层的图书馆人才趋于“饱和.,而基层的图书馆则处于人才“饥渴’状态。c.整体素质还较低。在我国的各类型图书馆中曾7}存在着大量的安置人员,对图书馆人员的整体素质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至关重要的。d高层次人才短缺。在图书馆界,既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有与时俱进的现代管理思想,又懂得营销、善于营销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正如microsoft公司的一位资深副总经理杰夫•瑞克斯所言:‘你不可能雇用差劲的程序员而创造出伟大的软件。’如果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图书馆的发展是不可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图书馆开展信息营销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复旦大学张文贤教授认为“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的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李宝元教授认为“人力资源是指企业员工拥有的体力、知识和技能以及价值观等精神存量。据此,基于信息营销的人力资源建设,其买质在于培养能为信息找用户,能创造并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素质全面、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同时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使整个团队的价值得到最佳体现,以达到“以最低的代价为最多的读者提供最佳的读物”的目标。 因此,图书馆有必要形成适合图书馆开展信息营销的营销型人力资源队伍。同其它组织一样,图书馆营销型人力资源建设也要经历岗位设置、招聘、调配、培训、考核、激励等过程,同时也具备一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人员素质要求、培训内容和激励方式三个方面。对图书馆人员来讲,应具备以下条件:热爱图书馆事业,有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热心为广大读者服务;具有一定的图书馆学科知识。包括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描述、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图书馆业务技能,包括认识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具有一定的业务及科研能力;在网络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图书馆人员还应具备与其工作相应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 社会信息要求的巨大增长是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机遇,也对图书馆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在知识社会中进行图书馆管理创新是图书馆理论和实践领域面临的一个不断升华的、重要研究课题。 图书管理论文:浅论中职学校图书管理员的激励与发展 作者:姚建萍 陈小娟 方玉薇 [论文关键词中职 图书管理员 激励 发展 [论文摘要]从中职学校图书馆事业、图书馆组织机构和图书馆馆员个人发展三个方面探析了图书馆员的激励与发展,并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通过激发图书馆员工作效益的策略与方法。 目前在中职学校的图书馆中,人才短缺现象令人关注,对复合型人才更是求之若渴。究其原因,一是图书馆事业没有得到上级领导与部门及社会的重视和应有的发展,这种低谷现象与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很不协调,让馆员的事业心和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二是图书馆内部的工作机制与工作人员和时代的要求脱节,馆员尤其是有某种专长的馆员不能发挥才干,实现自我价值。三是馆员有强烈的个人发展要求,但没有有效的人力资源发展机制的支撑,不能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图书馆要重视人才的开发与利用,凝聚一批有为之才,就要改革各方面的不利因素,以发展激励人才,吸引稳定人才,实施以人为本的发展激励战略。 一、发展激励 发展激励,是动态的激励。首先从宏观而言,整个世界是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网络时代、人流、物流、资金流交往节奏快捷频繁,世界充满机遇,然而又稍纵即逝。如果我们不将世界置于一个变化发展的视野中,我们将缘木求鱼,无法找到问题的根本解决。从微观而言,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是人,人的发展是最本质、最重要的激励因素。也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归宿,人与组织机构同步发展,组织机构与世界同步发展是新型组织或新型机构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因此,发展激励是组织机构管理迎接未来挑战的有力措施。 二、激励作用与方式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行业内部主要表现在工作内容的发展,面向社会则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社会回报的提高。 1.工作内客的发展 与其他类型的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加重视能够促进他们不断发展的、有挑战的工作,他们对知识、对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为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需求,而对工作性质、内容、手段等进行的改革,使图书馆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对馆员的技能要求更高,这正是馆员想要的不断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发展了的图书馆事业为馆员创造了实现自我的环境。 2.社会回报的提升 目前,社会对图书馆的回报较少也是图书馆难以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原因之一。每个人都会经常地将自己的付出和收人与他人的付出和收入相比较,如果发现不公平、不均衡,就会引起挫折感,导致情绪低落甚至不满。馆员希望图书馆事业能够发展得像其他与知识打交道的it行业一样,有让人尊敬的社会回报和让人羡慕的物质回报。让社会认识到图书馆员是面向读者的咨询员,面向知识的加工整理者,他们能够提供给读者的远不只是借书还书,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图书馆都能提供帮助。使社会对图书馆的依赖性加强,从而加大对图书馆的回报。这种回报体现在物质上,就是资金的大量投人;体现在声望提高、价值认可上,就是馆员的受尊重需要、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1)引入市场意识,加强竞争机制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其他信息系统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机构应运而生,形成了社会信息供需市场竞争的新态势。面对这种变化和挑战,图书馆要在信息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参与市场竞争,使其不再拘泥于藏书借书,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开发多层次的信息产品,这不仅可以弥补图书馆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还为对馆员进行物质激励提供保障。另外更重要的是,与那些在社会上很有名的信息机构竞争,一方面无形中提升了图书馆的受关注程度,另一方面,在馆员自己的职业受到威胁的时候,这种竞争也会激发他们的工作责任心。 (2)对图书馆服务工作进行全面改革 由于用户要求的不断提高,图书馆以前那种只管借书还书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图书馆的服务重心应由后台的采编等工作转移到前台与用户面对面的服务。这种变化适合用户的需要,同时对于馆员是机会也是挑战。说是机会是因为强调馆员与用户面对面的服务,有利于让用户了解馆员的工作,肯定馆员的价值,使馆员受到社会的尊重。是挑战,是因为每一个用户的提问对于馆员来说都是一次考验,每一个用户的问题都不一样,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用户的问题永远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回答用户的问题,满足用户的需求是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能够给图书馆员带来最大成就感的工作。 (3)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 社会对图书馆的回报是图书馆通过对自身服务工作的改善和工作水平的提高获得的。据人民大学一项职业声望调查,在中国的100种职业中,科学家名列榜首,教授、工程师、医生等分别列前几位,美容美发师排在第57位,图书馆员仅排在第58位。这种结果可以说是对图书馆员的沉重打击,但导致馆员如此尴尬处境的并非是社会对图书馆的职业歧视,而是一直以来图书馆落后的管理机制和服务质量酿成的后果。为什么医生、教授得到人的尊重?病人到医院看医生解除痛苦,学生是从教授那里直接获取所需的文化知识,医生、教授给每一位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改善和水平的提高,使读者来到图书馆,不仅能查阅到想要的馆藏信息,而且能通过馆员的工作得到高附加值的信息,这使馆员能从读者那儿得到更多的尊重,激发馆员对自身工作的重视。当馆员感到自己被重视、受尊重时,他们的工作情绪就会高涨,潜在的创造力也会得到充分发挥。 (4)增强图书馆的对外宣传意识 随着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已由以前的藏书楼转变为信息时代的信息交流中心,它的服务内容也随之大大地扩展。因此,现代图书馆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图书馆,这有利于增进社会对图书馆的了解、重视和利用,有利于取得图书馆内外公众的认同、理解和帮助,有利于图书馆和馆员社会地位的提高。靠图书馆自身的宣传,让公众了解图书馆,就会避免公众靠印象产生的对图书馆借借还还的偏见,也会让馆员对自己的职业重新认识,产生自豪感,激发馆员的事业心、责任感。 三、实现组织机构的发展 作为馆员工作的具体环境来说,一个图书馆组织机构的发展不外乎两个方面:硬件环境的发展和软件环境的发展。①硬件环境的发展对馆员的激励。对于馆员来说,图书馆的硬件环境就是指一个馆的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是一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所以图书馆要摆脱“清水衙门”的现状,针对图书馆管理的现状及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需求特点,创造条件,给馆员一个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使奋斗者有成就感。不断的成就感会使他们对自己、对图书馆越来越有信心。②软件环境的发展对馆员的激励。图书馆员的工作是按一定的规章制度,在特定的管理机制下身处特定的集体中进行的。这些管理制度和机制,以及在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总和就是馆员所在的软环境。与硬环境比起来,软环境对馆员的影响更深远。一个良好的软环境,使馆员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轻松的工作心情,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以及美好的发展蓝图。这样的软环境让馆员觉得馆里在为他们着想,在这样的单位中工作有发展前途。 1.推崇学习型组织,塑造学习型图书馆 未来最成功的组织将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对于目前图书馆普遍所处的弱势,引人“学习型组织”,塑造学习型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学习型图书馆强调馆员的自主性学习,即通过自学机制的建立,使学习与馆员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地调动馆员的内在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造就学习型的组织和学习型的个人,不仅有利于强化图书馆的竞争力,而且决定了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效果,并对提升知识型员工的个人素质,激发他们的自我激励潜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造就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的个人 是当今激励高素质员工的有效途径。 2.开展有偿服务改善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是实施其他激励措施的基础,传统的图书馆资金来源限于上级的划拨,但是这些资金对于图书馆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因此面对市场大潮,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在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一定 的有偿服务。 3.革新管理模式使之更具人性化 未来的管理模式强调的是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将图书馆管理看作是每一个人的机会和责任,管理者的职责不是下达命令,而是要负起组织与学习的责任,塑造让每一个馆员都有机会施展才能的组织。与之相适应,管理模式将朝着更加多元化、人性化和柔性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新的模式,扩大了馆员的职责范围,使馆员由被动变主动,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还为馆员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软环境。 四、实现馆员个人发展的激励作用 馆员的个人发展一般分为两类,自我实现的工作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学习发展。 1.工作发展 个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自己的设想,并试图能够按照这个设想去实现理想中的职业生涯,从而得到自己所工作的单位及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如果个人的进步与馆员的岗位聘用相脱节,馆员就没有学习与进步的积极性。工作能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有没有晋升的机会,都是馆员对自己工作发展的衡量标准,也是能否对馆员进行激励的重要因素。 2.学习发展 从社会和工作角度看,如今,人类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知识陈旧速度越来越快,仅靠馆员的现有知识已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馆员所提出的要求。从员工自身的角度来看,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工作不再被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更看重从工作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实现人力资源增值。必须采取专业进修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使馆员不断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在时代的挑战面前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图书馆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着眼于业务工作的需要,更应该重视对馆员能力素质的培养,让馆员觉得图书馆并不是只在利用他们的人力,而是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今后的发展负责。这种人力资源投资机制,能创造出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增强馆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图书管理论文:浅谈图书管理员应具备的素质 摘要:本文结合图书管理方面的实践,对做好一名合格的图书管理员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阐述,并且指出要具备这些素质,勤奋是不可缺少的。 关键词:图书管理;图书管理员;素质 有很多人认为图书管理就是简简单单的借书、还书,近似于简单体力劳动,毫无技术性可言。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图书管理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培养图书管理员应具备的素质,以便以后的图书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一、正视图书管理工作,热爱本职工作 资料室的藏书量与日俱增,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程序、科学的管理方法是不可能管理好的,因为图书管理所包含的技术含量也非常高。新旧更替更加频繁,各种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图书管理者面对这样一个浩瀚的、不断变化的书籍的海洋,掌握它、发挥它的作用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而绝对不是简单的机械劳动。每个图书管理者必须理解这一点,认识到图书管理的重要性,正视图书管理事业。称职的图书管理员必须把图书管理当作自己的事业一样精心经营。热爱本职工作是空口而谈,要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积极地开展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图书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从而推动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 二、服务态度和技能 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谢拉说:“服务,这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要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坚持贯彻“两心原则”———细心、耐心。 1.图书管理需要细心 首先,要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包括采购、编号、借阅、归还、流转、销毁等程序以及各个程序应该注意的问题、事项。模板的作用在于规范工作行为,指导工作开展,尽量避免出现错误,提高办事效率。 其次,要不定时的对库存书籍进行清点,核对电子台帐,确保对每本书的跟踪控制。尽量避免丢书、书籍破损的现象。 第三,及时补充货源,注意对书籍的有效性控制。确保每本书籍都有一本库存,满足日常的查找、参考。尽量做到新旧书籍及时更替和新书目录的及时。 第四,加深对书籍的记忆,熟悉图书大概使用内容,当新书入库时,应该尽可能地将其前言、目录浏览一遍,掌握其概貌,提高利用率。对旧书也可以利用排架、整架、修复、办理借阅、归还的机会,有意识地加深记忆,便于查找迅速,提供便捷。 2.读者管理需要耐心 图书管理的服务对象复杂多变,每个读者的读书目的也不尽相同,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这时候就应该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例如,对于不按规定办理手续的读者,要耐心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办手续,而不是只告诉他要怎么做,这样就会便于读者理解流程,而且也不会误解你是在故意刁难他,以后再借书就会按流程来办。 三、过硬的专业知识 1.专业知识的学习 工作之外,还要利用闲暇时间研读一些图书管理论文,了解图书管理的最新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对管理有所改进。 2.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图书管理从横向来看涉及到很多学科与领域,从纵向来看则应有各层次人才,因此要胜任这一岗位必须要加强相关专业的学习。 3.计算机专业的学习 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不仅方便了读者的借用,还简化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流程,使图书管理工作更加专业。虽然目前有的图书管理还没有达到这一水平,但这是大势所趋,要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四、创新意识 创新存在于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项职能中,管理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外在需要,是深化图书馆改革的内在需求。而图书管理事业的创新关键是对人的能力的开发,所以图书管理员必须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挖掘自身的潜力,激发自身的创造性。图书管理工作能否做好,图书管理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个图书管理员都必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使自己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图书工作者的素质,为公司的图书管理 工作做奉献。 图书管理论文:人本思想在图书管理中的运用 【摘 要】运用人本管理思想进行图书馆管理创新,重新认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要求馆员发展与读者需求形成互动、相互促进,加强管理就要实施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 【关键词】实行人本管理 激发人的激情 渴望知识 精神文化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图书馆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而人本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它包括了图书馆内部的两大重要资源,即图书馆馆员和读者。满足他们的要求,以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准则,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与服务,实现他们的价值,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最终获得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图书馆学家施莱格曾强调:“人本价值观念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实行人本管理,提供人性化服务,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一 学校图书馆应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的关键是要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环境,把人当作管理的核心对象,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改变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给管理造成的落后局面。运用人本管理思想进行图书馆管理创新,重新认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更多的是考虑馆舍的面积、图书经费的投入、设备的配置,以及图书的外借量、接待读者人数的多少等,一味追求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很少考虑馆员的需要和读者的需求,在重视“物的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人的发展”这一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在管理和服务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性化管理”和“读者第一”这两个根本所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如何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有效地应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图书馆发展的新思路。 二 创造人性化的服务设施 图书馆的库房分布和设施安放应充分考虑读者对其利用的方便程度,应体现出人性的一面。把最适用的图书资料放在读者最方便的地方。搞好新书介绍宣传栏,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借阅。阅览座位充足,设备完整齐全,查阅快捷方便,借阅手续简单,空间宽敞明亮等。一个现代图书馆应该拥有满足读者在借阅、检索和利用信息过程中所需的一切服务设施。应建立完善、稳定的电子检索系统,方便读者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检索途径,如关键词、书名、作者、索引号等查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 科技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知识载体的媒介物由单纯的纸发展存储设备扩展至网络。这就需要馆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现代通讯技术,还要当好信息导航员的角色,作好网络信息的组织整序工作。信息也不再是单向地流动,而是在馆员和读者之间双向地流动,这种交流和沟通使图书馆管理不再局限于体力劳动,图书馆馆员的发展就是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要求馆员发展与读者需求形成互动、相互促进,加强管理就要实施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 三 尊重、理解和信任,对馆员实施人本化管理 馆员是图书馆工作的主体,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体现者与实践者。尊重理解是信任的前提。图书馆所有服务都是通过馆员的辛勤工作实现的,各个工作岗位都有不同要求。信任馆员就是要相信他们的人格、人品、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尊重不同性别、年龄、资历、性格及不同家庭社会背景的各个馆员,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用一种尺度、标准来衡量所有馆员,同时管理者要善于对馆员取得的成绩多加赞赏,用人性化的、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来管理馆员,使馆员们具有成就感,从而使管理者自觉地、主动地实现知识和智力的碰撞,并积极配置能体现其工作特点的工具、设备,为馆员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减轻馆员的工作负荷。根据每个馆员的特点,将馆员的事业发展与整个图书馆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让馆员既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又与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相适应。 四 愉悦心情,创造舒适的人文阅读环境 读者感受到图书馆是他们学习、求知的最好地方,是他们接受终身教育的场所。馆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馆员应该是读者利益的体现,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在制度建设上,应变更那些损害读者利益的条文,使图书馆各项管理条款人性化、科学化;在服务上,图书馆员应把“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渗透落实到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面带微笑、礼貌热情地接待好每一位读者,通过耐心周到的服务感染每位读者,创建舒适的人文阅读环境。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舒适的阅读环境是形成良好阅读氛围、吸引读者的重要条件。图书馆创造舒适的人文阅读环境包括:在图书馆的环境布置与装饰上应符合美学原理,做到布置典雅清爽,布局设计大气,色彩搭配合理。走廊墙壁上适当装饰名人名言和书法绘画,过道上随季节变化放置花卉,使读者步入图书馆后立即被浓厚的文化气息、幽雅的环境所感染,产生渴望知识的激情,心情舒畅地进行阅读。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性质的学习机构,读者就是图书馆的顾客、图书馆的上帝。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忧读者所忧,想读者所想,切切实实地为读者服务。既要在管理上体现以人为本,又要树立“读者第一”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读者群的精神文化需求,把图书馆办成读者之家、学习之家。 图书管理论文:现代图书馆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当前,人们对图书馆工作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足轻重的,认为在现阶段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图书馆所发挥得作用越来越小。殊不知图书管理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还是一个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根据图书馆的工作特点,笔者认为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在职业道德、文化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三方面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 一、职业道德 图书馆职业道德是图书馆这个职业集团为圆满完成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基于图书馆员的自觉意识,向社会公示集团性的职业伦理、专业素养与行业规范。自图书馆诞生之日起,图书馆事业就与人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以人为本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全方位服务好读者是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方面。因此,爱岗敬业、读者第一、勤奋好学、礼貌待人是图书馆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1.爱岗敬业:爱岗就是应该热爱图书馆本职工作,安心于本职岗位,恪尽职守地做好本职工作。敬业就是应该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能认识其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具有荣誉感和自豪感,在职业活动中具有高度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性,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 2.读者第一:读者是图书馆直接的服务对象,图书馆工作的任务之一是为读者服务。因此,图书馆员对事业的忠诚,对图书馆工作的热爱,都体现在对读者的认识上,这也是一种职业责任。这就需要培养一种精神,一种以服务为荣、以服务为乐的精神。 3.勤奋好学:勤奋好学不仅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进取精神的一种体现,图书馆员只有不断的吸取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增强图书馆行业的竞争力;并且要有终身学习意识,要经常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有了能力才能为读者做好高质量的服务。 4.礼貌待人:礼貌待人就是对他人的尊重,在与人交往态度上的诚恳和气、言语上的谈吐文明,行为上的举止谦恭的表现。它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在读者服务中,要求图书馆员热情文明、真心实意地搞好读者服务工作。 二、丰富的文化专业知识图书馆是人类智力资源中心和文献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必须重视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培养。 文化基础知识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和外语等基础知识。管理员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能够写工作计划和总结,起草报告、文件等,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提高学术研究着述能力。 专业知识是实行内行领导的基础,缺乏专业知识是难于胜任图书管理工作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是图书馆各级管理者的必备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丰富的图书馆情报专业知识,懂得自己的管理对象,了解有关业务的具体情况,才能对本馆本部门确定恰当的目标,作出科学的决策,实行内行的领导。专业知识还指各行各业、各层次、各岗位管理共同需要的科学知识,如信息科学、控制论、系统论、决策科学。 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图书馆学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互相渗透,相互交叉,彼此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素质的要求不论在文化知识的广度方面,还是在专业技术的专深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此外,图书馆是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虚拟化的多功能知识服务场所。计算机将成为现代图书馆的重要标志之一,利用其管理数据库,不仅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可以迅速、准确、灵活地为读者检索资料,满足读者的需求,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三、较高的业务能力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要求除掌握多层次知识外,还应具有宏观思维、科学的逻辑推理、预测分析、灵敏的信息与心理研究等能力,这样的人才结构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1.宏观思维能力。信息时代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不能埋在资料堆里,必须要有宏观思维,做到从积累资料入手,从大处着眼,收集积累细小的信息;注意信息的旁系性,善于从某些信息资料中分析推断出有用的微观信息,开展立体思考,通过点滴资料的积累去揭示未来的发展。 2. 综合分析能力。图书管理人员要把纷繁复杂的资料收集、整理归纳、研究、储存、检索,然后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认识其内在的联系与发展变化规律,为读者提供方便。而综合分析的质量关键在于资料的准确性和可能性:一是要提高选择素材与国情的适应性;二是精确地辨别、选择素材的可靠性与可信性。 3.较高的心理素质。图书馆管理人员是根据不同用户与读者的需求提供各种不同服务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直接为读者与用户提供信息和资料,并从他们那里获得反馈信息,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具有分析用户与读者的心理特征、活动过程和行为需要等能力。 图书管理论文:试论当代图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摘要: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现代化的图书馆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不断努力学习,使自己具备各种素质,争当集图书馆信息管理者、组织者、信息传播者、能力培养和技能教育者为一身的通才,更好地满足当代读书的诸多需求。 关键词:当代;图书管理人员;素质;通才 21世纪的图书信息管理人员应该是集图书馆信息管理者、组织者、信息传播者、能力培养和技能教育者为一身的通才。这是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读者服务工作的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类知识加速膨胀,各种信息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更新。在面对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出自己需要的资料,一般读者是难以做到的,这就在客观上对图书人员提出了要求,尤其对知识型馆员的需求日显突出。根据图书馆的工作特点,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当代图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政治思想素质 图书管理人员素质中,政治思想素质处于主导和说明地位。没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即使有再高的专业才能和组织才能,也难于发挥出来。图书管理人员还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有甘为人梯的崇高职业素养。政治素质包括: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具有政治敏感性;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事业心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正义感,原则性。具有执著的敬业精神,具有不断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 很多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认为图书管理员不就是干些借书还书上上架的事情,无须太多专业知识就能完成的一件很普通的服务工作,谁都能干的简单劳动。就拿浙江日报图书馆为例:以前都是照顾对象的工作基地,如采编部门身体不好的记者、编辑、外单位调来的关系户都安排在图书馆工作。前几年曾招来几名全国重点大学图书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图书馆工作。但报社图书馆毕竟是附属部门,服务性工作,收入比别的部门少很多(奖金是一线部门的七折),工作一辈子,到顶也就是科级,没有什么发展机会。场地不大、服务手段也不够先进,工作烦琐、无弹性,时间长了年轻人就没了工作热情,没几年就分别另攀高枝了。长期坚持工作在图书馆岗位上,是一些非图书馆专业出生的,耐得住寂寞的,而甘为人梯的中年人。这与他们执著的敬业精神不无关系。 二、知识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在生产要素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其他所有部门的发展都依赖知识的增长,因此,知识将被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得到充分地开发、传播与应用,知识的不断创新成为推动时展的根本动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图书馆学逐渐走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应用科学互相渗透、相互交叉、彼此结合的综合性科学。因此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素质的要求不论在文化知识的广度方面,还是在专业技术的专深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书馆是人类智力资源中心和文献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必须重视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这里所说的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的程度,一般与所受教育的程度相适应。文化基础知识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和外语等基础知识。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长期的知识积累,还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能够亲自写工作计划和总结,起草报告、文件等,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提高学术研究著述能力。 专业素质:既具备丰富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熟悉图书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熟练掌握自己工作岗位的业务技术,对图书、期刊、报纸的采访、订购、验收、登记、分类、编目、入藏、借阅、查询、读者管理、统计等的计算机图书管理集成系统的操作及科学排架、规范上架、保管、装订、维护等人工劳动。 图书馆业务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创造性、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素质要求较高,还要有远见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单一的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文献服务,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是图书馆、特别是报刊业图书馆的当务之急。 报刊业图书馆还有其特殊性质。报刊业图书馆是给办报的采编人员提供各种资料的,包括历史的和最新的资料信息。有很严格的时间要求,采编人员办出的报纸是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食粮的报纸,要有很高的时效性、知识性、可观性、准确性、这就对报刊业图书管理人员知识素质、读者服务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勇于吃苦,无私的奉献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报刊业图书馆在报社不属主流部门,馆员没有培训机会,只有靠自学,使自己的业务知识不断的自我更新,工作能力不断提高,才能对本行业的工作更加游刃有余,并向着本行业的前沿发展,使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不然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会被时代抛弃,成为图书管理工作的落伍者。 三、信息专业素质 现代电子学与通信技术的进步,为社会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推动力,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的结合,实现了资源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使用价值,拓宽了信息处理的应用范围。这对于数字图书馆中的图书馆员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图书馆员工作已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而一批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层次的人员,成为数字图书馆网络化环境下图书情报资料工作的主力军。 1.对参考咨询及查新人员的素质要求。要求既熟悉传统检索工作,又熟悉数字图书馆全文检索的查询。网络为检索人员查询资料提供了新的可选择的途径。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光盘、联机、书本式刊物等检索手段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成为目前数字图书馆检索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在今后数字图书馆的检索工作中,除了必须掌握图书馆学、分类学、目录学、计量学、情报学、文献信息学、计算机学与检索参考咨询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巧以外,在平时工作中还应掌握网上资源的检索,包括网上各检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网上各学科网址的搜集,及时掌握网络检索引擎动态方面的研究。只有精通和了解网络资源,才能更好更有效选择利用各种检索,引擎进行检索,更好地担当起数字图书馆的检索咨询工作,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2.图书馆员的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数字图书馆的实现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但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计算机知识,又有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 四、性格作风素质 图书管理人员的性格作风素质直接关系到读者服务工作。读者服务工作是一项典型的基础服务性工作,也是图书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图书的采访、订购、编目、分类、典藏、书目检索都是围绕读者服务工作开展的“读者服务工作”是指图书馆围绕读者在使用馆藏图书过程中的各种需求而进行的各项直接为读者服务的活动,包括图书流通、宣传、书目检索定题服务和参考咨询等,通过馆员在读者和信息图书之间所担负的中介作用,来满足读者各种阅读需要,起到“为书找人”和“为人找书”的目的。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读者服务是联系读者和图书馆藏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无论是传统的基础服务还是现代的网络服务,读者服务都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读者服务工作是衡量图书馆价值发挥的重要指标,也是显示图书馆人员性格作风素质的窗口,图书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良好性格和作风。(1)遇事果断、有决断魄力,能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具有快节奏的作风,讲究时间效率;(2)热情、和蔼、耐心、勤劳读者服务工作每天要面临不少的读者,需要不同的服务,所以要有耐心,不厌其烦,要勤劳工作,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热情的服务,让读者来图书馆有宾至如归、温馨的感觉;(3)宽阔的胸怀和宽容精神,在待事对人中,虚心接受意见,宽容对人,对批评、无礼,不用怨气;(4)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可向读者询问不懂的知识,工作有问题,虚心向同事学习请教,向书本寻找答案,对成绩不骄傲,对困境不泄气;(5)对不良倾向不讲和气,敢于指责、纠正;(6)锐意进取,不甘落后,善于钻研业务、具有信息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学习各种知识,边服务边学习,提高工作能力;(7)善于交际,具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沟通,具有较强的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机敏灵活,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发现和接受新事物,走在时代的前沿;(8)善于与人合作、有集体意识、团队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合作。 图书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以上这些素质,才能更好地做好读者服务工作。才能积极开拓思想,采用科学方法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利用多种渠道、方式服务于广大读者。当然这些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需要长期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有一个学习、磨炼、积累的过程,我们应当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争取做一名全方位的复合型的图书信息管理人通才。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科学发展、繁荣社会经济、提高人民生活给点力。 图书管理论文:图书管理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信息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适应现代高科技信息管理尺度的要求、推动信息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只有信息管理规范了,才能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及便利的生活空间。 信息是管理上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资源,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做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质量。 在21世纪,人类将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知识、信息呈爆炸膨胀的时代。有所谓信息威胁之说,这是指人类面临的要处理的信息量大到难以处理的地步,以至造成混乱的结果。 计算机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计算机迅速、准确为信息收集、加工、使用、查询提供可能。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正在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能实测国民经济和企业的行为、帮助实现其规划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存储、问题处理、对话及信息输出、信息管理机构。 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事务处理、系统处理、支持决策、综合服务。 §1.2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 从1945年美国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诞生以来,短短四、五十年,计算机技术发展异常迅速,应用日益广泛。从硬件上由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价格降低、可靠性增强。计算机尤其是微型计算机逐渐普及,从开始4位微处理器的微型机到现今32位高档微机,主频速度越来越快。随着硬件的发展,软件也不断更新,由2进制代码到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程序语言,到现今面对对象的非过程化语言,人们不必关心问题的解法和计算过程描述,只需告诉它干什么,至于如何干,则由软件自动完成,这给软件开发人员带来及大的便利。软件开发人员不必化大多时间和精力在描述程序的具体细节上,提高效率,减少手工编程中的误差。计算机的应用也由原先单纯的数值计算,到数据处理如办公自动化,辅助教学,工业的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可以说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的应用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节省人力物力。但要发挥其巨大作用,还需提高人们的应用水平。 §1.3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现代社会、社会化趋势的扩大和社会产品需求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的内外部信息积聚膨胀,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生产迅速发展,使人类知识量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信息量的增加,外部环境变化的变快,人工已无法胜任。如何收集足够的信息资源,强有力的信息并加以利用,积极的开发和及时利用信息爆炸有效的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难题。计算机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计算机迅速、准确为信息收集、加工、使用、查询提供可能。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极大的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加快信息进程,国际社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和中国工人“金”字号工程为代表的国家信息工程项目的开展,使中国的企业信息化面临新的形势。 电子计算机适应现代社会管理信息量迅速增长,信息寿命短,要求及时转换的问题。信息系统由电子数据处理,信息报告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一步发展到专家系统及支持领导层的决策执行信息程序,在竞争中支持战略决策的战略信息系统。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迅速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但目前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还很不完善,属于起步阶段。计算机对管理工作的支持,不仅是数据处理、而且是辅助决策的工具,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收集、整理,分析提供给管理者、决策有关的信息,相关的决策分析,甚至可和管理者交互对话,生成决策。目前各个行业的计算机处理信息管理,很大一部分仍停留在单项业务理,处在电子数据处理阶段,各单位由事务处理到系统处理转向支持系统还建立起真正的具有预测控制和支持决策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虽然信息系统已有一定发展,在业务处理过程控制办公自动化方面已有长足进步,但很不完善。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必须从目前情况入手,着眼于未来,开发适合本单位、行业的小型管理系统,甚至是其中一步分,如工资管理系统,然后逐步完善,不断扩充。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数据集中统一,采用数据库。利用数据库技术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数据库用一定数据模型组织数据,使数据面向系统,程序独立于数据,实现数据独立性,减少数据冗余和不一致性,且易编程、扩充、移走。尤其20世纪70年代后期产生的分布式、面对对象数据库,使数据和数据操作方法作为对象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更好用,减少出问题的可能性.其属性继承性可在对象中共享数据和操作,极大的方便了用户。总而言之管理信息系统是集科学化、计算机及系统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1.4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成功地开发一套管理信息系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还需要对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有一个充分、清醒的认识,例如:社会因素、文化背景、企业体制、起点环境等。特别是在中国当前IT行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更要强调这些方面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影响。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1.市场经济的客观因素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信息反馈体系,市场调节也离不开信息反馈体系。随着我中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也要发展、生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信息和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是办不到的。现代化的计算机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高校图书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要手段。 2.人的因素: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硬件、软件、网络组成。人的因素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图书管理人员和图书借阅者之间的关系以种种行为特征直接影响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质量和运行效果。 3.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起点:当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动手术日新月异,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协调技术更新期与开发周期的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一定要避免在低水平上开发,一定要慎重选择软件的应用平台以及软件的开发工具等。 §1.5图书管理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实现图书信息的管理势在必行。目前学校图书馆的借阅工作部分还是手工管理,工作效率很低,并且不能及时了解图书的种类和学生们比较需求的图书等,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学生的借阅要求。手工管理还存在这许多弊端,由于不可避免的人为因素,造成数据的遗漏、误报。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有着储存量大,速度快等许多优点,提供给我们的处理信息及时快捷,因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对学生们的借阅过程形成一整套动态的管理能够极大地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效率,这也是企业、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管理信息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在强调管理,强调信息的现代社会中它变得越来越普及。MIS是一门新的学科,它跨越了若干个领域,比如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信息收集和加工的方法,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织的系统。
互联网教育论文:大学生互联网文化的教育途径 一、互联网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一)互联网文化的即时性与开放性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互联网文化将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研究成果、信息等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图、文、声等并茂,大学生可以零距离接触到先进的科研理念,享受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大大充实了文化生活。大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中的难题也不在局限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领悟。在互联网文化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与自己专业相同、相近以及感兴趣的知识;还可以通过任意一个互联网站进行网上论坛、发表博客、创作作品、享受艺术、谈古论今、吟诗对词等人际交往和文化学习娱乐活动。文化信息传播和接收快捷而即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全面积累,培养了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人生,使他们能够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二)不良的互联网文化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互联网文化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和不同的阶级制度,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必然使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技术上的优势,向全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现为消极、拜金、享乐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严重的冲击。大学时代是大学生思想观念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尤其是大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可以轻易地通过互联网接触到一些存有不良用心的西方国家宣传的论调和文化思想。由于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不具备自我辨别能力,造成大学生以个人幸福为总目标,自我欲望不断地膨胀,甚至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和自己亲人的痛苦之上,自私自利,见利忘义。这种不良的互联网文化,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严重扭曲。 (三)不良的互联网文化使大学生荒废了学业,造成他们人格道德的缺失 互联网文化丰富的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求知和学习的园地,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科学研究,查阅各种相关的学习资料等。然而,由于互联网文化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常会在网上获取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和一些不良信息,不但不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反而会使他们的智能退化,久而久之,造成大学生思维水平下滑,敏捷性迟缓,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尤其是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大学生,不能正确把握互联网学习、娱乐的尺度,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和各种社区之中,有的甚至沉迷于淫秽色情、黄色电脑游戏、反动暴力凶杀等不能自拔,最终不仅荒废了学业,更是出现了人格滑坡、道德沦丧,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加强大学生互联网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互联网文化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的互联网文化道德教育是不同于传统道德教育要求的新课题,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正确引导。高校要建立起大学生校园心理咨询网站,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减少并消除校园网上的各种不良信息和不文明现象,培养他们的互联网文化的主体自律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感,培养他们的互联网文化自主选择判断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规范和控制他们的网络行为,科学安排上网时间,引导他们正确分析网上信息,强化互联网文化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加强互联网文化监控,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文化环境 互联网文化四通八达,具有很强的自由与流动性,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会以最快的速度在网上展现出来,迅速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这些信息中夹带着大量负面的和各种各样的垃圾信息。因此,必须加强对网上信息的监督和管理,净化互联网文化环境。一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不良信息内容的非法网站进行监控、过滤,对不健康的黄色信息、宣传反动暴力文化的网站要坚决、彻底地删除。二是设置网络“防火墙”,用先进科学技术对互联网文化信息进行监督审查,对那些明显带有伪科学与迷信色彩的垃圾文化要予以及时清除。三是加强网站立法,完善网站的管理制度,运用法律手段震慑网络犯罪行为,扬善除恶、扶正驱邪,用强有力的手段封堵不良信息,大力倡导网络文明,对于违背网络法规、违背社会公德的网站要加大打击力度,进一步促进良好的互联网文化、高尚的网络道德环境的形成,保证互联网文化建设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提高大学生互联网络文化素质 要运用校园新闻资源、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以及各种广告宣传板报,为大学生搭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站学习平台,使大学生能够即时地沟通、学习和交流。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增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如开设“马列主义专题讲座”“、科技创新”“、开心辞典”等文化娱乐学习栏目,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努力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形成健康的道德思想品质。要建立各种形式的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网站,宣传马克思主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用大量健康向上的正面信息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同时,要号召大学生从我做起,从规范做起,自觉维护网络秩序,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处处讲文明、树正气,加强自身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断提高互联网文化素质,以积极健康、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生活的挑战。 本文作者:李居英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下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建设 摘要: 互联网与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及其他多个领域的深刻变革。2015年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传统应用和服务正逐渐被互联网改变。在教育领域里,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大量市场资本不断进入,依托互联网形成了规模庞大且井喷式发展的在线教育产业,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资源平台得到了充分发展与重视,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在线教育发展和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的新课题。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资源平台;在线教育;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是“互联网+”模式的最直接体现,国家战略行动中要求应结合“互联网+”模式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 一、“互联网+”的概念及其基本内涵 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将“互联网+”定义为:“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上与各个传统行业进行深入融合,彻底改变传统行业结构和运作方式,实现多维度、多领域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二、依托互联网开发教育资源的发展形势及当前任务 2011年开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引入中国,随后翻转课堂、网易公开课、微课等一系列在线教育课程和资源涌现在网络上,在线教育已发展成为覆盖早期教育、K12教育、大学教育、出国留学、职业培训、终身教育等全口径的教育系统。[1]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16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在线教育用户数量超过1亿人,在2014年底移动端教育类APP的数量就已经超过了7万个,在应用商店中所占比例超过10%,[2]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达到空前火热的发展状态。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在十三五期间要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从2012年起全国多省市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和改造工程,2014年教育部开始推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并开发“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吸收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上传的视频课程进行系统整合、评优等,三年时间累计上传课程超过800万节,全国参与教师人数达到数百万人。[3] 三、“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开发与应用的基本现状 以辽宁省为例,当前正在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重点打造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将优质的成体系的教育资源不断开放和共享,为促进辽宁省区域教育公平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依托智慧教育完善与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辽宁多个城市分别将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到各自城市的智慧教育建设中去,以数字校园建设为重点推动移动终端进入校园,整合升级基础网络,建设IDC数据服务并提供租用,打造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提供教育数据的采集、存储、挖掘、分析支撑,搭建未来数据共享和存储运算基础环境。 (二)联合企业一同构建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很多城市选择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利用通信运营商已经成形的通信系统、宽带网络和媒体资源库构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沈阳市从2013年开始与省内多家IT企业联合开发沈阳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累计500万余份教育资源,每周更新资源1000余份;大连市从2014年开始利用校企联合方式优化大连智慧教育平台功能;铁岭市在2015年与中国移动辽宁分公司联合完成辽宁首家“三通两平台”项目。辽宁其他城市也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营商和IT企业签约合作共同开发资源平台。 (三)已建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形式多种多样 第一,公办资源丰富,平台开发广泛。许多城市及其区县很早就建立了内容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平台或者资源库,这些平台上收录了许多精品课、微课、教案、课件等资源,很多已经有10多年的使用历史,一直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辅助服务。第二,社会资源丰富,平台利用广泛。在辽宁支撑校园数字化发展的应用软件、网站和教育资源也极为丰富,仅调研中所记录到的相关软件及网站就有19种,经估算累计资源量就有数千万例。第三,自身资源丰富,平台基础广泛。辽宁省20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凝结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资源储备,有大量多年积累下来的文字档案、案例材料、课程资源被录入到数据库和案例库中,形成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动态延伸。 (四)结合新媒体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在线教育资源开发和使用 第一,依托国家平台,参与资源开发。从2014年教育部推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开始,辽宁城市及农村教师每年都在积极参与此项活动,许多区县和学校更是为此大力投入建设现代化录播教室,鼓励教师全员参与并形成了优质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第二,依托互联网络,利用社交媒体。一些学校和班级开设公众号,并在师生间、家校间建立媒体群,定期校园动态、班级学习学习成果。 (五)辽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开发与应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难以满足部分学校现有发展需求,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还有待加强。第二,与社会在线教育平台相比,辽宁已投入使用的资源平台的运行模式还略显缺乏创新开放的思路。第三,辽宁建设资源平台的整体规划稍显不足,目前还没有落实省级层面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发项目。第四,教育资源平台实践应用的内部驱动力还不够强,学校重视力度、教师和学生的互联网意识、家庭对在线教育和网络学习的认识程度影响着教育资源平台的推广与普及。第五,基础教育资源平台运维的保障机制有待加强,地方监管意识不够、后续维护资金短缺、信息化人才缺失等问题值得重视。 四、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推进辽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开发建设 (一)积极指导与监督,推动均衡配置,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政府要积极督促合作企业与各单位及学校加强沟通,指导工程建设要从整体布局和设施可持续使用的角度出发,严格监督把控细小环节,建立完善的工程监理机制,杜绝改造不分等级层次和设备上线仍然落后的现象发生。第二,政府要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均衡配置,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改造工程的力度,注重农村学校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施工标准,保障建设资金的投入,优先解决网络环境差和硬件设施老旧等影响平台日后应用普及的问题。第三,政府要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创新优化,合理利用企业的优势和资源引进先进发展理念,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为标准,尝试启用智能设备优化教学并逐步向移动端转型,加快校园移动互联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普及,推动建设现代化影音录播教室,为后续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硬件基础。 (二)进一步开发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平台模式创新 第一,打造课程体系化的教育资源平台,设计符合教材课程体系的资源库,建立在线课程资源开发奖励机制,鼓励教师依照标准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制作与上传,注重版权注册,同时打造课程资源开发的名师专家团队,树立品牌形象。第二,打造资源多元化的教育开放平台,整合已建平台的各类教学资源并对平台尝试开源化设计,建立资源审核机制,让人人都能成为资源的贡献者和享有者,平台不再单一地面向教师或者学生,公办平台要由有偿服务努力向免费共享的无偿服务转型。第三,打造功能智能化的教育服务平台,开设个性化的展示窗口,提供交互模式来辅助课堂教学及学习生活,开发在线教育教学评估系统,通过平台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方式来评估教师或学生的在线应用及学习情况。 (三)打造服务教育教学和区域民生的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要区别于各地方平台,特点在于资源建设要从成品走向精品,资源引进要从全国转向世界,实现基层教育信息及相关数据共享,为区域发展和社会民生提供服务与支持。第一,从每年全省的“优课”中遴选精品资源,并聘请、邀请省内外基础教育名师和专家完善专家库建设,定期推出专家专题资源和专家服务,塑造省级平台的品牌形象和吸引力。第二,与在线市场上优秀的教育平台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国内最前沿的在线教育资源充实资源库和素材库,同时,放眼世界在线教育市场,引进切合教师和学生实际需求的国际教育资源,吸引国外专家教师走进平台参与互动和建设,开设交流合作的窗口进一步提升资源贡献力和平台影响力。第三,实现“信息”和“数据公开”两大重要功能的开发,将基础教育相关的重要信息动态和政策及时公布在资源平台上,同时公开共享对外的基础教育阶段的相关数据信息,使社会了解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状况,为区域教育发展研究和社会民生服务贡献力量。 (四)培养教师和学生互联网意识,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在线教育平台的参与程度 第一,要努力为教师创造更多参与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鼓励有关专家和信息技术人才走进课堂传递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方法,教会学生在参与、操作、实践中领会信息化思想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倡导教师和学生结合课程利用互联网完成一些教学和学习任务,加强互联网安全意识的培养,注重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与理解,注重家庭互联网教育和家长对互联网的认识与理解。第二,要为教师搭建良好的互联网环境,鼓励教师全员参与国家及省市的“优课”“精品课”“微课”制作,同时要让教育资源平台更多地面向学生开放,开发贴近学生需求和兴趣的资源模块,倡导学生通过平台参与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 (五)构建教育资源平台运维的保障机制,推动平台可持续发展 第一,要避免过去平台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分离的情况,避免责任不清晰、服务不到位的现象,要建立一站式的运行维护服务体系,要求运营商承担上线后整个中心平台及各个服务点、终端点的软件和硬件系统的整体运维服务,做到出现问题统一咨询、统一解决。第二,平台上线后政府要安排专职人员对平台进行日常监控与维护,要明确安全责任的主体、分工到人,建立信息安全、设施安全、消防安全的应急机制,明确出现问题后的响应等级和技术支持方式。第三,政府可以适当开发商业模块、允许广告投放,与市场上其他在线平台合作承担教育资源开发及子平台的建设或租用,设立教育资源建设公益基金等,这样既可以保障平台日后自身运维的资金供应,又可以减轻政府财政投入的负担。第四,政府要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和引进高端人才的决心,开通绿色通道,解决阻碍信息化人才走进政府、走进校园的客观限制,深化加强教师培训,为资源开发和平台建设积累人才基础,推动平台长久发展。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的触角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互联网思维已成为当前主流思维方式之一,它不仅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感情等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赢得引导、服务、教育学生的主动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引导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过程中,高校面临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想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必须通过互联网思维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性与科学性,让高校思政工作顺应时展的要求,最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现代化。 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信息技术,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不仅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且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思维也进行了巨大革新。由于互联网技术在高校的普遍应用带来了一系列的优势和发展契机,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感情等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取建设性的指导,探究和激发教育对象的主动性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互联网思维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和运用的一种全新思维。因此,如何顺应时展的要求和满足时展的需要,让高校思政工作和“互联网+”实现有机结合,培育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政工作,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性、科学性与系统性,就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广泛关注与探析的重要问题。 一、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模式,更为凸显的是简约极致的服务、共享的信息资源,从而达到快捷便利、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目的,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主化的思维。互联网思维是信息技术从工具属性到社会生活的普及、应用,进而上升为社会意识,在思维和价值层面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1]。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教育的对象、理念、方式、内容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网络化的思考。所以说,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客体、主体间性转向是互联网思维的基础 在互联网思维的冲击下,主体平等性逐步在教育者心目中树立。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居主体地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处于客体地位[2]。而互联网思维促成了新型师生关系角色地位的根本转变,教育者的主体性在减弱,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却在不断增强,即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由之前的“主———客”到“主———主”关系转向,从而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概念逐渐模糊[3]。所以说,互联网思维下教育者的主体性在减弱而学生的主体性却在不断增强,传统的教育主客体关系正在向主体间性转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发重视主体平等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向互动性是互联网思维的要求 互联网信息的多向互动性基于互联网的自媒体特性和社交化特点,打破内容生产者与受众的二元对立关系[4]。互联网思维下,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向互动性实现教育主体与受教育者的认知协同[5]。互联网思维下多向互动的实质,是教育者运用网络互动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交流方式之长,补传统交流模式之短,构建具有网络时代特征的交流体系,加强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交流,使他们能理性客观地认识社会各种现象,从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和行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元开放性是互联网思维的关键特征 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使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汇集交织于此、频繁交流碰撞,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的局面,这些价值观共存于互联网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位网络参与者。信息传播无边界使互联网一诞生就自然成为汇聚和分享的平台,它不仅是网络参与者表达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平台,也是诉求群体利益的途径和渠道。相对于现实社会,互联网对人们的表达发声有着更低限度的约束,人们不再满足于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舌尖给予表态和附和式的意见表达,人们在网络空间往往以参与者的姿态进行自主表达,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6]。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应正视社会日益多元开放的实际,根据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多元多样的思想状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问题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受教育者在获取、交流和处理信息时的思维方式、语言特点、行为模式、心理意识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可以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在教育范围、教育内容、教育载体等方面有很大创新和包容度;另一方面,也给其带来了挑战,如教育者主体权威与地位的削弱,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的过于单一薄弱,革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传统思维和大学生学习思维等等。 (一)互联网思维的开放多元性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一味生硬的灌输教学内容、空洞说教,这就容易引起主体化与个性化特征明显的教育对像的排斥,从而也弱化教学效果。互联网时代,信息渠道多元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发生根本改变,教育主客体的概念逐渐模糊,双方地位日渐平等。教育模式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模式,教学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被打破,知识的获取模式更契合时展与学生认知需求,学生可以结合自身需要去挖掘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认知[7]。同时,互联网信息共享为其提供了翔实的素材,使教学内容更为全面和充实,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敏感度。 (二)互联网思维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 才队伍素养和满足学生需求多元化的重要桥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塑造大学生品格的重要工作,它是解决大学生思想观念、立场、方法等根本问题的基础性工作。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是做好思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目前,我国高校思政队伍中经常是跨学科的人在从事相关工作,缺乏拥有思政与教育专业的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网络时代的到来,知识渠道的增多,大学生不再单方面被动的全盘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他们更倾向于自己主动获取信息以及与教育者平等交换意见。在信息接收的过程中,大学生不免会受到一些消极、错误的垃圾信息的不良影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俱备一定的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就难以及时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大学生。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要与时俱进,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改进方式方法,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创新教育的方法与内容,在创新中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将教学实践工作与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机结合,做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与良好信息素质,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三)互联网思维重塑大学生主流价值观 互联网中层出不穷的社会信息掺杂着多元价值观念,其内容良莠不齐。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不再类似于传统媒体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有取向地选择与编辑,因而充斥着各种价值观念,其中也不乏扭曲与错位的价值观念,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面对海量信息一方面会依据自身的喜好与目的去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也会受一定信息影响来调整甚至改变既定的价值取向。因为对于尚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大学生来说,一旦轻信某些不良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是被一些乱转乱造新闻、散布政治谎言的论坛网站所蒙蔽,则会直接影响其价值取向与政治观点的正确选择。当前,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也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者面对面的传授和主流媒体单方面的报道,他们更习惯于自己上网进行搜索,并借助网络自主地参与信息的创造和,自由地进行交流或发表评论,处理信息的自主能动性越来越强。所以说,信息选择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三、以互联网思维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运用互联网思维培育和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队伍的思维素养 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互联网思维积极主动融入思政工作的重要举措,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熟悉网络操作技术、善于运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首先,教育者应更新理念,创新思路,主动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平等的与他们交换意见,尊重他们在信息选择、反馈、方面的权利,实现对他们思想的“教导者”到“引导者”的身份转变。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加强互联网知识的学习,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增强网络信息甄别技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拓展综合技能,提高信息网络素质,增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给受教育者以新的思想力量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二)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创造条件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中的思想信息结合起来,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以及丰富教学内容。互联网时代,教育者要善于运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并茂的特征,选取社会热点、新闻实事与受教育者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将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寓于实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正面引导。这样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就能够在原有认知结构和思想动态的基础上,认同教育者所要传达的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并内化到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正确的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思想,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网络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中,受教育者实现客体地位到主体地位的转变,接受教育的方式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课堂参与度提高,教育效果也显著提升。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发展大学生主流价值观 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顺应时展要求、满足时展需要以及符合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特点。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之一,教育者要主动高效利用网络这一载体,率先抢占新阵地,不断更新教育新理念,拓宽教育新途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8]。高校可以建立专题校园网站,定期在校园网站相关的专题文章,开设专栏大力宣传与主流价值观相关的事件,及时更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热点新闻;建设网上交流论坛,大学生在论坛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意见与建议。教育者通过这些意见建议及时与学生交流谈话以了解其思想动态,从而引导他们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觉悟。在培育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各种想法与需求,善于引导学生,结合大学生实际个性特点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四)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平台目前,高校中各种新媒体文化传播平台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如众多的微信公众平台被广大师生下载和使用,其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等深受欢迎。可以说,借助新媒体,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符合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可靠支持。首先,树立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在方法上进行富有建设性的探索,拓展教育新空间;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其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教育平台的监管水平,高效调动教育平台的接收者的监督作用,使之能自由的评论和指出新媒体平台在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新媒体平台以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形象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背景下英语在线教育研究 摘要:英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随着网络普及,英语教育教学方式得到较大改善,在线教育就是其中一种,它对英语学习者能力提升作用十分明显。本文以某英语在线学习平台为例,分析在线英语教育的模式与优势,期待能够促进英语教学提升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英语;在线教育;分析 通过网络与各种移动设备相结合,在线教育的方式得到了较好发展。在英语教育中,在线教育作为新型模式,吸引许多学习者。因为在线学习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同时对学习的时间、地点、频率等都没有严格限制,人们可以有效地接受英语教学,所以这种新型学习模式得到人们的喜爱。在这一教育模式下,学习者能够接受更多的教学资源,如定制个性化的课程、外教真人视频教学和互动等,无论是从学习语言的角度分析,还是从教育角度分析,这种模式具有显著优势。 一、分析在线英语教育的模式 当前国内出现了许多在线教育平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开放型,主要以APP应用为主,帮助学习者推动英语碎片化学习材料、推广课程或者免费查词等,主要有字典类型的应用,如有道;新闻类型,如BBC新闻;口语类型,如口语达人。这些不同英语的APP主要满足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英语知识。另一种是盈利型,如沪江网校、VIPABC,它们通过构建在线平台,以付费的方式让学习者学习相关课程,接受学习资源。国内当前发展较好的营利性某在线教育英语平台通过技术团队研究和开发,凭借独家DCGS课程系统,和全球60个国家的70位外籍顾问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与精准匹配,为不同英语基础的学习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与教材。此外,某英语在线平台拥有首个全年无休型真人教育机构,满足全球学习者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学习要求。这个在线学习的平台主要特征是:视频互动、24小时真人在线、小班课堂、优质资源以及课程,为英语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尽管其费用较高,但学习者能受优质的学习服务。 二、在线教育的优势 某在线学习平台属于营利性质,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服务。本文结合某在线英语学习平台分析在线教育的优势。 1.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者参加在线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这与教育的本质结合在一起。在线教学针对每一个报名的学习者进行英语情况分析,然后根据学习者的情况制定适合的学习课程以及计划。例如,了解学习者可以参加学习的时间、心理特征、初始水平、学习风格等,由外籍顾问对学习者进行语言测试与分析,根据这个结果定制属于学习者的课程。同时,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平台会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逐渐提高课程等级,促进学习者提升英语水平。 2.学习时间自由与真人互动某学习平台设计了24小时的真人在线教学,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预约课程,学习时间较为自由。上课前,平台要求学习者预习学习内容,然后在上课模式中顺利地与真人进行互动交流,如双向语音交流,教师和对应的学习者进行全英文谈话,为学习者提供全英文的学习环境,丰富英语学习资源,提升学习者的英语听力水平与口语能力。此外,平台可以进行单向视频,即学习者通过视频的方式看到教师,但是教师却看不见学习者,有效地避免学习者害怕被嘲笑而不会开口说英语的情况。在单向视频中,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口说英文,实现英语语言沟通、交流的目的。 3.对学习者进行评价某在线平台通过教师评价、测试,学习者自评的方式,通过听力、说话、阅读、写作对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检测学习者掌握的英语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设计,为学习者提升英语水平创造良好平台。学习者在这种模式下能够充分地利用时间提升英语水平。网络时代,学习方式得到较好创新,如在线学习就是一个典型的创新成果。人们通过在线平台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计划而有效地进行学习,一方面便于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满足人们接受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线教育从学习者的角度创新了英语教学模式,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作者:王聃 单位:云南工商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的舞蹈艺术教育分析 摘要:由于“长尾效应”的存在,“互联网+”舞蹈艺术教育将能够更好的满足小众需求,很多冷门的舞蹈门类重新焕发光彩。本文分析了传统舞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互联网+”在舞蹈艺术教育中的应用。“互联网+”对于舞蹈艺术教育的推动全方位的。 关键词:“互联网+”;舞蹈艺术教育;长尾效应 1互联网+的介绍 互联网1960年代末诞生于美国军方,1994年我国开始连入国际互联网,半个世纪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面貌。“互联网+”的概念则出现在2012年11月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率先提出。2015年出现在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发展计划,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就是通过互联网、821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联系起来,实现传统行业的新生。它有几个内涵:①行业交融,也就是通过互联网将传统行业与关联行业有机结合;②以创新为动力,它是一种模式变革,需要通过创新来进行推动;③注重人本,互联网导致了“长尾效应”,更加注重小众化、个性化需求,人本被市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④行业开放性,产业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孤岛,连环性的生态已经构成;⑤变革产业层次,过去的产业层次将得到提升,例如,制造业本质上被转变成服务业,产品实际上也是一种服务。 2传统的舞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今舞蹈艺术教育体制是基于市场需要的,市场上哪种舞蹈艺术需求多,院校就设立哪种专业。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各种类型的舞蹈艺术培训在互联网大数据系统上层出不穷,原来的地域分隔、信息阻塞依然消失,以往的低技术的舞蹈培训没有了地域阻隔的支撑,逐渐被淘汰下去。因此,要求更加专门、个性化服务更到位的舞蹈艺术教育体系。传统舞蹈艺术教育依然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传统的舞蹈艺术科目过于“纯粹”,单一化。也就是舞蹈艺术教育往往只传授一些舞蹈方面的知识,缺少人文熏陶,学生只能学到表,而摸不到里。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各类科目都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因而值得重新探讨科目设置上的问题。传统的舞蹈艺术教育通常有方法但无激情,难以做好做优。专注是造就专业的基础,而个人专注则逃不掉个人的兴趣和激情,它是教育的垫脚石。在实际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远,方法也充足,但是往往受限于封闭性的圈子,很容易造成学生激情减退等主观问题。因而应当借助互联网的发展来实现人际沟通和交流,人的相互交流,知识的共通对于人的大脑来说是一项硬需求。传统的舞蹈艺术教育评价模式僵化,考评方式单一。学生往往很难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找到合理的学习方法,难以做到目标始终一致。在学生水平考评上,通常由于实际条件所限,只能简单地依赖于老师的个人评定,很难做到综合性的评价,从而很难准确理解自身的练习程度,影响到学习进程。传统的舞蹈艺术教育成本过高,设备落后。在一些偏远的学校存在着严重的教育成本高的难题,尤其在舞蹈艺术教育上,更是被当做“贵族教育”。因为成本过高,许多人甚至从未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更不应如此,状态即将被扭转。即使是在经济条件较为宽裕的地区,传统的舞蹈艺术教育也存在着设备落后的问题,这也是由于资源难以做到共享的原因造成的。 3在舞蹈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互联网+”的舞蹈艺术教育学科建设进入了全新的阶段,结合前面提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看到“互联网+”在舞蹈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3.1重塑交叉学科观念 舞蹈艺术是一门囊括广泛内容的科目,可分做艺术原理、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等项目。虽然舞蹈艺术是独立学科,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各大学科互相融通,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例如数字音乐、动画舞蹈、艺术管理等都可以进行学科交叉,开拓出新的教育高地,充实舞蹈艺术教育的内涵。3.2引进先进的教育模式当今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互联网+”教育提供了大量新型案例,它可以将学生纳入舞蹈名师圈子,提升互动性和开放性。比如互联网在线平台上,能够吸引大量学生慕课,对学生人数、地点、时间并无限制,而且增加了自主性和个性化选择。 3.3构建多元化评价模式 “互联网+”也推动了舞蹈艺术教育的评价方式转变,例如国际一流大学提供了慕课,在每10分钟的教学后都有作业小问题,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课,到了结业后还有认证证书。以往都是难进宽出模式,在现今则朝着人人都有机会学习,倡导“宽进严出”。 3.4提倡“共享经济”式的舞蹈艺术教育 在线转播、同步讲堂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应用到舞蹈艺术教育,将能够大大降低教育成本,使得它不再是“贵族教育”,不再限制具有舞蹈潜能但承受不了经费的人。而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它通过低成本的传播来将自己的工作发挥更大的价值,按照“长尾效应”理论教育工作者将能够获取更多的市场回报。 4总结 舞蹈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培养出的人才是符合社会精神文明的,具备人文精神,通过舞蹈艺术这一载体来影响他人,共建和谐的精神家园。因此,舞蹈艺术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更要进一步开拓进取,成为交叉化、开放式的学科。“互联网+”推动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它对于市场来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实现“长尾效应”,也就是能够满足小众化的需求。舞蹈艺术教育由众多小众化的分支构成,一定能够基于“互联网+”发展得更快、更好。在快速进步的网络科技面前,舞蹈艺术教育应当进一步求索,不忘初心方能始终。 作者:陈沿铮 单位: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文章将对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校顺应新时展趋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思政政治 如今,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高度普及,我们已经正式步入到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的基础性工作,面对互联网时代提出的巨大挑战,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高校发展需求。如何将互联网作为载体,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成为高校改革亟待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人们生活和工作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高校思政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详细来说,互联网自身具有的开放性、便利性,促使很多学生都能够即时获取外部信息,更加强调自身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师一味传授知识,学生将会产生怀疑,影响教师权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愿意进行自主学习,且与教师保持平等关系。而教师受到家庭、工作压力的影响,对互联网接受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另外,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新媒体,具有信息传递、交互快等特点,促使大学生更为直接地接触外部世界。由于缺少科学评判标准和理论指导,极易形成错误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1.革新传统观念 互联网时代下,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师要接受新媒体,及时适应新特点。传统教学模式,高校思政教育主导者是教师,教师将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道德经过严格的筛选后,按照教学计划传输给大学生,内化学生思想当中,逐渐影响学生行为。而新时期下,学生自主学习占据主流趋势,且在网络平等意识影响下,单向灌输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及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借助3G工具图文并茂等特点,构建良好的互动模式,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内涵,激发高校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随时随地掌握学生们心理要求,采取主动式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内心产生的疑惑,帮助学生科学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的各类信息。 2.学习新技术 教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互联网时代下,教师要明确自身具有的示范作用。在工作中,重新审视互联网给思政教育工作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同时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高校学生的教育,还应坚持合理原则,明确教育目标,以此提高工作有效性。实践过程中,高校领导应组织教师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活动形式与内容,占据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顺应时展趋势,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3.强化网络管理 互联网时代下,我们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给自身带来的便利。但是面对海量信息,我们也要积极应对伦理、法律等诸多问题。因此,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站的构建,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促使各个部门相互合作和沟通,形成合力,为学生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不断优化网络环境。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外部监督与内部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支持。高校还应打造一支高素质思政教育队伍,确保教师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开放的思维方式,促使自身能够在良莠不齐的数据海洋当中,能够明辨是非,进而更好落实对高校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4.充分利用网络开放特点 如今,互联网环境中,各类论坛为大家畅所欲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这其中不乏包括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高校应将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领域。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特点,吸引学生利用理性客观思维对待事物,分析社会各类事件,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互联网时代下,教师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教学方式,应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学会倾听,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学生更多帮助和支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另外,高校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信息的相关性研究,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积极创新不同的工作方法。如通过分析学生校园卡消费记录,掌握学生经济状况,并针对一些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生活补助及勤工俭学的机会等,解决学生困难,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另外,还可以对近年来人才招聘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岗位需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应明确认识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树立数据意识,掌握科学分析方法,加大对数据信息的利用率,在实践中逐渐掌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规律,加快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及进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成为国家的栋梁。 作者:张海莹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 [摘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进步和发展面临着未知的新挑战。“互联网+”的提出必将对教育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就学校教育在智慧校园、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三个维度对互联网+的教育应用进行了梳理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互联网+”;智慧校园;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引言 “互联网+”是目前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总理在2015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制定关于“互联网+”战略行动的全面计划,该计划将加快推动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的有关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能够保持健康和快速发展的态势。“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并不只是一个口号,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新阶段过程中的一个概念。“互联网+”所对应的英语是“InternetPlus”,这里的Plus指的不是加号或加法的意思,而是应该把它翻译成“化”的意思。也就是说可以把“互联网+”说成是“互联网化”,“互联网+”强调对资源和数据的共享化、联接化、要素化。也就是说,“互联网+各个传统产业”并不只是把互联网与各个产业和其内部组织进行联接,而是要在“+”的联接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和反馈进而实现在融合中实现行业的增值。目前,每个行业都在“互联网+”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思考本行业如何与互联网相融合。教育行业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体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互联网+教育”应当是我们教育行业进行探索、实践、变革的重要任务。文章从智慧校园、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三个维度对互联网+的教育应用进行梳理探究。 一、“互联网+”校园将开启智慧校园建设新篇章 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互联网+”校园是将互联网作为基础,把学习、科研和生活作为中心,深度且广泛的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来为学习者构建学习环境的过程。“互联网+”校园将会让我们看到解决传统教育面临问题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校园将开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新阶段。 (一)以“数据技术”为核心,形成智慧校园的新型数据形态 从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为IT,信息技术)向DataTechnology(简称为DT,数据技术)的快速转变是“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信息技术向数据技术的转变不是仅仅只体现在技术层面上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其体现在人们的思维层面。信息技术时代的信息多数表现为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帮助管理者控制和管理外部世界。而在数据技术时代,透明性与流动性等特点是数据的鲜明特点,而注重责任和体验也是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向数据技术的转变意味着以被动的管和教为中心转向以主动的学为中心,以学习者主动的学为中心更加强调人与系统的个性化交互过程。在“互联网+”校园中各类校园资讯将以动态的、碎片化等形式传给用户使用,用户可持续的使用高能和高效的数据资源。智慧校园是以大数据为中心,将校园教学,生活和管理集为一体的智能化校园方式。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实现更加便利和高效的校园生活、教学体验。 (二)以“云端”为核心,形成“智慧校园”的新的技术形态 加强“云、网、端”三者的建设和融合将有利于实现信息技术向数据技术的转变,进而从整体上实现新型技术形态的建立。其中“云”包括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它既可以为“互联网+”提供内容和数据的存储空间,也可以对内容和数据提供计算和服务功能;“网”是指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的关联、延伸和拓展,也可将其理解为它是“云和端”之间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的连接和交互道路;“端”指的是各种终端(既包括传统的桌面设备,也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等设备及其设备中能安装的具体应用,如各类APP等)。在“互联网+”校园中,学习、科研和生活将不再受到校园这一物理界限的制约,信息技术将延伸到校园外,与学习、科研和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进而呈现出一种新的大学校园的时空格局———智慧校园。 二、“互联网+”教育将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 由于我国的国情、世情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故我国的教育也发展到新的阶段,当前教育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变化需求。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要发生变革,这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选择。 (一)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要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承载形式也逐步从纸质媒体转向网络媒体,自然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当下,人们读网的时间远远多于读书的时间,很大一部分信息是源于网络而不是书刊。由于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书刊中的知识转移到网络中也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传统的以线性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学科知识体系将不再是知识的主流形式,其中包括的期、章、节、页等结构都将微化。尽管网络上也存在着和纸质媒体相似形式的媒体(如电子书和文库等),这也只是知识存储的某种形式以供学习者在学习时查阅使用。网络阅读多数的信息和知识都是碎片化的,信息更新的速度也是比较快的。在网络中可以根据阅读者的需要生成多种形式,每一个网页可视为一个信息与知识的碎片,可按照信息接收者的需求将这些碎片重构出不同的整体。比如: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全图片、全视频、全音频、电子杂志、RSS订阅、其他自动推送等。此外,还可以根据信息(知识)提供者要求,生成博客、微博、微信、公开课、慕课、游戏体验、资源库、专题网站和其他数据库等形式。总之,互联网组织信息与知识的基本方式是碎片与重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改变知识,更是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和阅读方式。 (二)互联网将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场所 未来的教与学活动都将会以互联网为中心进行,教师在网上进行教学,学生都也在网上进行学习和交流,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知识在互联网中获取,线上线下的教学同步进行,未来主流的教育和教学形式将会是翻转学习。这一设想的实现将是围绕着“互联网+”教育进行的。当下,我们可以目睹很多关于“互联网+”教育的应用例子:如在慕课平台上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通过互联网选择多所学校的慕课课程;在微信朋友圈中联系家长,与家长经常沟通、交流思想,倾听并采纳对学习者有益的发展建议;老师汇总学生的每次每一科目的考试成绩,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在一个阶段内对科目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此作为对学生辅导和评价的依据。“互联网+教育”在很多学校的应用都已跳出传统的限制,不再是简单地使用多媒体和电子白板等教学辅助设备来辅助教学的阶段,而是将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中,带来全新的教育新面貌。 (三)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引和扩充学习者思想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能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在培养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互联网作为认知工具,其主要特征包括:(1)认知工具是基于计算机的工具或环境,互联网能够扩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的工具;(2)互联网作为认知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充当学习者的智能伙伴,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3)互联网是认知扩充与重组工具,促使学习者超越思维瓶颈,反思对信息内容与概念的理解以创造新的知识,而并非简单地重复教师所呈现的知识;(4)互联网作为认知工具是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的工具。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认知工具理论开拓了教育信息化的新领域,为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资源整合,不仅仅是把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辅助工具,而且是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充分应用到各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组合、重构并相互融合,使学生通过开放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培养学生适应互联网时展需要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三、“互联网+”课堂将引领教学改革新方向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不仅强调学习知识,同时应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针对课程教学采取改革与创新对策,完善课程体系设置、重视理论和应用科学教学、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并结合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互联网进课堂 “互联网+”不应该将互联网拒之于教室门外而是应该让互联网走进课堂,多鼓励学生在上课时带着自己的手机和电脑等设备,且学生在上课期间可以自由上网。因为老师们还没有对互联网对课堂教学的冲击与挑战做充分的准备,且缺少对手机和网络在课堂上发挥优势的思考和实践,故很可能部分老师将会强烈抵制这种大胆的提议。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经常鼓励学习者通过网络去查找和补充对于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可以定期留出时间让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在网络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交流在网络中学习的经验。在课上,把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网络等设备变换为是必需的学习工具与途径,而不是让学生分散注意力的“玩具”。 (二)生活实践进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写博客或文章,对知识碎片进行整合。很少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将多种方法混合使用。有时讲授,有时研讨;有时翻转,有时实践;有时让学生主讲,有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协作与探究。总之随机应变、不拘一格,常常有即兴之举。但有一点是贯穿始终的,就是以问题、兴趣为中心,以思考与探索为中心。对学生的评价,很少采用考试的方法,而是结合作业与日常表现,与学生一起进行综合评价。当今时代互联网和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都能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得知,移动互联网为我们获取信息与资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校园和课堂不再是与世隔绝的。从今天起,课堂教学应该多从现实生活中素材与内容入手并且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综合性、开放性和混合性的学习和教学方式。 (三)创新教育进课堂 在网络时代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将不只是为了学习和掌握知识,如何应用并加以创新才是关键。教育的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帮助学习者通过认知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学习者最重要的能力与目标不再是记忆,学会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才是重中之重。如今国家所大力倡导的创客教育就是创新教育形式的一种。“Maker”是“创客”的英文单词,是指不以赢利为目的,努力可以把各种创新的观念和想法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教育是以课程为载体,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心并且激发学生创造力,融合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各个学科知识,通过创客空间的平台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行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国内的创客教育仍处于开始的阶段。 目前和创客教育还没有和学校的课堂教学进行很好的结合。如何将创客教育引入课堂,让更多的学习者在创客教育中受益,是今后应该深入思考并进一步研究的一个课题。移动互联网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已经渗透到校园和课堂乃至社会。今天,老师将不可以再像从前那样固守传统教育和教学模式,继续忽视或反对学生在网上进行学习,也是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相融合的行为。如何把课堂的系统化学习的内容与基于网络的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是当今时代下教师们所面临一项新的挑战。未来学校课改的整体思路应该是:打破教纲限制、连接课堂和网络、消除学科边界、实现个性培养、培养创新人才。 四、结语 “互联网+”是把信息技术与行业进行深度整合,把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融入到传统行业的脉络中,并不是把互联网附加到传统产业上。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是不要只做简单的加法,而是要深入研究“互联网+”涌现出来的新特征,使互联网与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进行深入融合。总之,“互联网+”校园的建设和发展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又一个新阶段,“互联网+”教育是教育迎接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互联网+”课堂是当下教育勇于进行转变所创设的一种新姿态。未来的学校将是与互联网充分融合、可以打破时、空间界限并且能够真正实现无边界的学习智慧校园,“互联网+”在教育改革和校园转型的道路上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作者:姚琨,李娟,张景生 单位:聊城大学 互联网教育论文: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但网络上的信息海量繁杂、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校应深入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媒介,加强对大学生的主题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联姻”产生的一种信息传送方式,它不仅继承了移动通信随时、随地、随身的特点,还具有互联网开放、分享和互动的优势,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输便捷等特征。但同时移动互联网也因其开放性和自由性导致大学生出现思想和价值观上的迷茫,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6.20亿。2015年新增网民3951万人,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71.5%。新增网民群体中,低龄(19岁以下)、学生群体的占比分别为46.1%、46.4%。青年大学生作为新事物的倡导者和时尚的体验者,其成长发展更易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主动占领移动互联网络教育阵地,是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1.移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首先,移动互联网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移动互联网作为传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融合的产物,它继承了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特点,能涵盖大量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平台,还能凭借其灵活性和移动性特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使教育者掌握第一手教学资料开展教育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鲜活、与时俱进的教育资源。其次,移动互联网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移动互联网即时强大的交互性,为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提供了便利。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通过移动互联网便能发起视频和对话传递教育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多向性和受众的广谱性决定了其不仅能在最短时间实现信息的发散式传播,同时也能降低教育成本,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增加新的优势。 2.移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的挑战。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削弱。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语域中,教学信息经由教育工作者筛选、整理、过滤后传达给学生。教育内容的预先设计、教育资源的独占性、信息传播的可控性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平等交流和传播,彻底打破了教育信息分层分级传达的传统方式。学生不仅能和教师同步获取教育信息,甚至可能知道得更早、更多,他们不再只是简单的教育资源接受者,也有可能是教育资源的传播者。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及时性,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主体意识。移动互联网具有的瞬时性、便捷性优势,使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观点,可以立即通过手机上网查询、核实,有利于激发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同时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二是大学生思维方式受到影响。当下大学生往往独立但易以自我为中心,有担当但稍显功利,有自信但心理承受能力偏低,荣誉感强但吃苦精神欠缺,知识面广但理性甄别能力不足。他们具备激情,但往往行事冲动,无法冷静客观地思考和甄辨问题。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面对着海量庞杂的信息,很多事情大学生无法主动切身了解,主要接受媒体和舆论的导向。面对大量良莠不齐难辨真伪的网络信息,青年大学生容易混淆是非判断,甚至做出一时冲动和不顾后果的举动,对高校、社会乃至国家的安全稳定构成威胁。三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挑战。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都具有平等性,学生可以获得和教师同等甚至更多的教育资源。传统的“居高临下”式以“灌输教育”为主的单向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利用新技术开展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任,应当充分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正确、合理地运用移动互联网资源,科学地看待青年学生的特点,清醒深刻地认识各种社会思潮,从多角度出发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一定综合素养的人才工作队伍。综合素养高的工作队伍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和教育者。综合素质较高的团队对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与促进作用。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由于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舆论作用的导向性、信息传达的特殊性,更应该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的建设和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潮流,不断贴近学生实际,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积极开发移动互联网的相关软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媒介。 工作的平台与形式是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础。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充分利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动性和全时性。 3.紧跟形势发展,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性与政治性的双重属性。从教学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了解时代思潮与前沿动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最新实际相结合。从教学内容而言,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必须不断丰富更新。基于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形势发展,不断更新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就教学形式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进行思政课堂教学“微课”式改革、新媒体平台思政课程建设、思政课程“慕课”化等尝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当前热点、理论前沿,融入创新创业、“互联网+”等既贴近学生、又贴近实际的内容。 4.完善对移动互联网的监察。 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把双刃剑,青年学生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上获取对自身学习、生活有所助益的知识与信息,也会受到一些不良甚至有害信息的侵蚀。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完善对移动互联网的监察,建立一支专门的网络文明志愿者、管理者队伍,并运用多种手段与平台,进行网络舆情的全天候、全方位覆盖监察。 5.加强对大学生的主题教育。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与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切合青年学生特点,设立符合其发展的相关主题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网,提升他们的相关素养与能力,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作者:刘斯文 单位:扬州大学校团委 互联网教育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互联网思维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融合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由此而产生的互联网思维已经在文化营造和价值推广方面体现出强大的行动力和影响力。因此,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客观分析和问题定位,继而大力推动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和工作载体创新,对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思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认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核心要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思想独立开放,信息获取渠道日益丰富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继续贴近学生身边,深入学生内心和融入学生思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基于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和制度进行改进创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与特点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思维是人类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恩格斯曾经论述:“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不同的内容。”[1]这说明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间接反映,必然依赖于现实而存在,在不同的物质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信息时代,网络已经融合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它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对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终促成了互联网思维的出现。目前对于互联网思维尚未形成统一概念,具有多种解读方式,但是各种解读中都包含了开放、高效和用户驱动的基本特点: 1.开放: 互联网思维重视不同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的共享,重视不同人群的互动交流,体现出多文化相融共存的特点,体现出互联网思维的包容性。 2.高效: 由于网络热点层出不穷,所以互联网思维要求参与者根据用户需求和关注点快速进行迭代开发,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强大的行动力,以期提高用户黏性,实现用户群体不断扩张,进而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 3.用户驱动: 用户驱动思想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体现了产品或信息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在信息来源广泛的网络中,用户具有最终的选择权,因此只有充分满足用户实际需要,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以小米手机等为代表的众多互联网企业均通过应用互联网思维,获得了大量对企业文化高度认同的青年“粉丝”群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文化效益,这充分证明了互联网思维的应用价值和实际影响。其在文化营造和价值推广方面体现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学生占比达到24.6%,是占比最高的职业[2],这说明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用户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都受到网络的影响,因此基于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不足: (一)传统教育模式针对性弱 从互联网思维开放的特点分析,传统教育中教师对知识具有垄断性,是主要的信息输出者,信息沿着“教师学生”的途径单向流动,教师不需要过多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但是在网络时代,开放的网络空间中各种价值观兼容并包,信息来源极其丰富,打破了信息的单向流动,教育者对知识的垄断地位已然不复存在[3],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特点和喜好,自主选择知识和信息的来源,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工作的针对性较弱。 (二)传统教育模式时效性差 从互联网思维高效的特点分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时效性差的问题。由于现有学生工作队伍层级分明,信息主要按照“学校学工部门院系辅导员学生”途径单向传播,而由学生向上传递的信息大多滞留在辅导员层面,导致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获得信息较为滞后。由于辅导员层面的工作资源十分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而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虽然掌握大量资源,但是难以针对学生思想动态做出快速响应,导致工作时效性差。 (三)传统教育模式吸引力低 从互联网思维用户驱动的特点分析,由于以下两个原因造成传统教育模式吸引力低的缺陷: 1.新的教育载体运用不足。 目前课堂教育和会议讲座还是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部分教师虽然采用微博和微信等方式开展教育,但多以转发和个人感悟为主,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同时针对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和动漫等新媒体形式,目前的工作中还少有涉及,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不足。 2.语言运用不够通俗灵活,不能够深入学生的话语体系。 部分网络用语以简单风趣的特点深受学生欢迎,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难以做到理论术语与现实生活用语的有机结合,理论的阐述难免晦涩抽象,不够贴近学生生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暴露出的问题已经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因此,辅导员应充分借鉴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对工作的理念、机制和载体进行创新,通过新技术手段和工作模式的应用,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切实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创新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应当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这就要求辅导员教师应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充分结合互联网思维用户驱动的思想,打破传统工作中信息单向流动的桎梏,以平等的心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辅导员应树立开放的意识,主动寻找网络当中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信息转发和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对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深入了解网络用语体系,将枯燥的理论以生动灵活的语言进行阐述和表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 工作机制创新方面,在现有学校学生工作部门、院系、辅导员三级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建立以辅导员为指导教师、以学生为工作骨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以此做为传统工作机制的有机补充。工作室可以由新媒体制作小组,网络信息小组和舆情监控小组等部分组成,通过学生骨干获取学生关注热点,并根据指导教师要求围绕热点开展博文书写,视频制作等引导工作,提高工作响应能力和实际效果。工作室制度的引入主要存在以下优势: 1.快速捕捉热点,贴近学生需求。 学生骨干能够真正走入学生身边,及时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信息,也能够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信息和推广,增强工作的效果。 2.加强信息交互,提高工作效率。 学生工作室能够打破信息的单向流动,普通学生的所思所想可以通过学生骨干及时反馈到学校,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同时学生工作室可以在不增加教师编制的基础上扩大学生工作队伍,与现有工作体系形成了有机补充,通过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对网络热点快速做出响应。 3.发挥专业特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组成工作团队,通过团队合作和工作锻炼,学生可以在强化专业学习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逐步成为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手和骨干。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创新 网络的应用与普及,不仅有效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还进一步实现了教育成果的可复制性[5]。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注意将传统的教育理论、方法同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博文课件、视频动漫等数字化教育载体,注重引入声音和图像等多媒体元素,加强作品的设计和色彩搭配,更好的吸引学生兴趣。注重线上宣传和线下教育相结合,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创新的同时,还需要面向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从实际出发解决学生面对的思想问题,做到线上资源和线下工作的融合,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四、结束语 在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站在思想政教育一线的辅导员应当积极探索创新,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教育工作,切实增强教育效果,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王飞 李海涛 鲁帅 单位: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思维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创新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人类的环境道德观念及生态文明理念发挥着重要的能动作用。当代大学生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当前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所凸显出的问题,我们应借助新兴的互联网思维,挖掘网络环境道德教育资源,营造积极健康的环境道德话语体系,激发大学生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改进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互联网思维 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规划,再到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标志着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日臻成熟,同时也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环境道德观念及生态文明理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以道德教育的能量改善人类的环境道德认知水平,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作为我们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职责;对大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将提升其综合道德素质,并有力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互联网思维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标志,反映着人与社会进步的发展历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和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努力克服负面效应带来的发展阻力,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有序平稳的环境运行机制,进而取得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的意识形态总和。2015年5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是我国第一个具体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指出了当前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原则和路径要求,其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由此可见,思想道德意识工作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也可以说,环境道德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环境道德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了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发展,规范社会成员遵守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进而对每个成员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纪律的社会实践活动。环境道德教育从探索人的本质出发,通过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持生态文明的心灵启迪。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对象,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然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从而构建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 1.开展基础自然知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环境道德水平。 基础自然知识是人们正确认识自然、提高环保素质的理论前提。大学生应从学习基本的自然知识开始,真正去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尊重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无论是我们的衣食住行还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大自然所提供的环境、资源和动力。广阔无垠的草原、一望无际的大海、美好壮丽的山河带给人们心灵的启迪,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精神文明过程中,一代代画家、文人就此诞生,这就是自然界对人类文明的造就。因此,在享受大自然带给人类无穷动力的同时,我们更应当意识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严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将自身的责任与义务融入到环境保护当中。基础自然知识能够帮助大学生以自然界一员的身份融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中,用积极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大自然,摆正自己的位置,用实际行动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高校应通过运用自然知识的引导和灌输,拉近学生与大自然的亲近感,提高大学生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道德素养,进而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道德教育的潜在意义。 2.开展日常生态环境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使命感。 当前环境的恶化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了紧迫的日程,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峻的环境问题影响,对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雾霾天气的来袭加重了细菌对人类的威胁,清洁的水源被浑浊的污染物取而代之。人类在享受突飞猛进的先进技术的同时,承受着环境危机带来的沉重后果。环境问题关乎自然界物种多样性的存留,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密不可分,无时无刻不围绕在我们身边。为此,对生态环境态势的学习和研究至关重要。通过掌握一定的生态环境知识,并将其践行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去,在生活、学习中不断加强环保意识和自觉性,为文明社会、绿色生态打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树立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对其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可以使他们真正意识到环境灾难的摧毁性,深入了解目前的生态环境形势和全球环境状况,强化其危机意识,进而增强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借鉴生态环境伦理的教育内容,将哲人的一些伦理观念贯穿于大学生的实际环保行动中,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道德使命感。 3.开展“绿色科技”教育,提升大学生环保实践能力。 所谓“绿色科技”是指有益于保护生态和防治环境污染的科学技术,其宗旨是适应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通过其促进科技发展的导向作用,解决保护环境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性难题。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绿色科技承载着遏制环境破坏、促进永续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校既是科研单位,也是教育机构,一方面必须肩负起推进绿色科技发展的职责,另一方面也应该不断开展“绿色科技”教育,提升大学生对绿色科技的认识水平,使大学生参与到绿色科技产品的研发中。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将环境道德教育不仅要作为一门基础性人文社会学科,而且应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中去,通过课内、课外两个课堂,使大学生广泛接触绿色科技产品,提高对绿色科技发展的认识水平,使大学生尽可能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绿色科技产品研发的进程中;同时以高校的实验室、研究所为依托,增设更多的有关绿色科技方面的实践课程,为高校绿色科技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环保执行力和实践力。 二、当前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责无旁贷,理应成为社会的表率。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生态危机缺乏明显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在高校中并不鲜见;大学生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不够强烈,缺乏对自然的尊敬与热爱之情,使用一次性餐具较为普遍,攀折花木、践踏草坪也较为普遍。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仍是社会道德教育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校教育重视度不够,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随着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面对当前中国社会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现实,目前大部分高校意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是许多高校对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和责任认识模糊不清,没有意识到高校是培养具有环境道德素养大学生的主阵地,肩负着开展国民环境道德教育的重任,往往忽视了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这一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抓手。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体系,而是分散在大学生政治公共课、选修课和专业课程中,出现课程较为分散的现象,使得环境道德教育在许多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中无法体现其重要性和指导性。同时,大多数高校未开设环境保护公共必修课程,即使有些高校会开设公共课程,但其随意性较大,严重影响环境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有些高校只是通过平日的宣传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普及性教育,并不能真正将注意力集中在专业和课程全方位的辅导和讲授中,缺乏生态文明教育,整个环境道德教育体系处于涣散无序状态。 2.教育普及成果不佳,方式方法陈旧,无法调动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高校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方面有较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大批的课题、著作、论文等,其中不乏一些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措施,但是高校在普及和转化这些成果方面实效性较差。学者马桂新在《环境道德建设》一书中指出,“环境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使受教育者在愉快学习和健康成长中获得有关环境的知识和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与技能,使受教育者学会正确判断和处理人类内部的资源分配关系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为在全世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而发挥潜能、做出贡献的一种新型教育科学。”但是从环境道德教育的现实来看,许多高校在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时,习惯于一味灌输课本知识,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忽视了环境道德教育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没有最终落实到大学生环境道德践行能力和道德素质的提升,没有将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大部分大学生尚未养成环保、自然、绿色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在教育方式上缺乏创新性,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教学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大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没有充分发挥诸如大学生环保协会等大学生自组织的作用,一些高校有时也会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开展一些主题宣传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环境道德教育,虽然主题突出、场面壮观,但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由专门聘请的教师进行教授,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未能得到切实发挥,更多的是被动参与其中,有的环境道德教育活动本身存在着“喊口号、走过场”等形式主义,消解了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活动本身的内在价值,无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弱化,使教育的作用和成效有所降低。 3.大学生环境道德自我教育薄弱,环境道德意识缺乏。 受到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道德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在社会环境道德建设的认知上出现了偏差,滋生了诸如“道德良心麻痹症”等许多消极思想和行为,放松或忽视了环境道德的自我教育和内在学习提升,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最终使得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难以转化成为大学生环境道德的素质和品格。现如今有些大学生在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时,缺乏真正的责任感、危机感和急迫感,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形成较为被动,尚未形成环境道德的自我陶冶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缺乏必要的认知,很难用实际行动去尊重大自然,对践行科学发展观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本质很难领悟和掌握,生态道德规范意识模糊。另外,大学生所掌握的生态环境知识无法与环境保护行动相匹配,有时候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缺乏行动力,甚至会将环境保护仅作为一句口号,难以付诸于实际生活的点滴,随地乱扔纸屑、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浪费水电资源等行为时有发生,反映出大学生自身环境道德意识的缺乏。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创新 当前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问题不断显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在高校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主体地位缺失。大学生在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主体地位的缺失,造成大学生参与环境道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使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浮在表面,起不到真正的实效。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技术不断消解着传统社会的信息垄断状态,并突破了信息传播时空上的线性逻辑秩序,以信息的透明化、主体的平等化和参与的无中心化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思维的不断崛起,成为互联网技术手段在人类价值领域的现实表现,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促进人们在趋于扁平化的组织样态下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项事务中。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在高校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主体地位缺失的问题,我们应借助新兴的互联网思维,不断提升大学生参与环境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切实提升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强化资源意识,挖掘网络环境道德教育资源。 互联网思维发端于互联网商业活动,其核心观念是在互联网这个数据平台之上,在海量信息背景下,以用户至上的观念,实现对用户简约极致的服务,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最合理配置,实现对客户的吸引和利润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是资源意识,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对信息的梳理与整合,实现资源为我所用。而在现实的网络活动中,尽管存在着大量、开放、免费的资源,但是由于缺乏资源意识,有关环境道德教育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在当前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向学生灌输有关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将形式和理念符合大学生心理接受规律的内容融入教育过程中。因此,以互联网思维创新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就必须进一步提升利用新兴媒体挖掘环境道德教育资源的能力,将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大学生的现实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将环境保护的价值理念融入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践之中,引导大学生理解、认同并践行环保理念。因此,在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强化资源意识,就要求在新兴信息传播平台上,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的目标,对环境道德教育资源展开战略性整合,从而提升环境道德教育的投入产出比,在改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模式过程中,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手段,并不断发挥环境道德教育的价值。 2.增强“话题意识”,营造积极健康的环境道德话语体系。 在互联网这个海量信息存储空间中,如何能博得眼球、脱颖而出,就必须制造话题,获得受众的青睐。因此,“话题意识”是互联网生存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其教育模式主要依靠教师等教育主体在课堂或其他场合传播主流价值观,这种教育模式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大学生由于缺少相应的信息反馈渠道而不能形成应有的互动,从而对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失去兴趣,环境道德教育的价值也不断被弱化。以互联网为契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环境道德教育模式,在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融入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也增强了大学生与教育者的互动机会,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参与环境道德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在互联网这个开放的信息场域中,每个网络参与者都是信息的主体,造成了网络信息碎片化的特征,网络信息难免良莠不齐。因此,为了增强环境道德教育的凝聚力和环境保护价值的舆论场,环境道德教育者在互联网环境中就必须勇于发声,制造“话题”,创造积极健康的主题和主流价值议题,创作有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红段子”,将环保价值融入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中,不断传播正能量,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保氛围和话语体系。 3.巩固参与意识,激发大学生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创造了极好的参与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公众独立、平等、互动、交流观念。因此,在利用互联网思维,提升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主体地位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巩固其参与意识,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参与到环保实践中去。首先,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优势,鼓励和带动其他同学参加一些类似植树造林、“地球一小时”节水节电的主题活动,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组织大学生参观农林、环保、水利等机构,开展能源、资源调查实践活动,深入到环保工作中去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带来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素养,而且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校内各团体组织可以举办一些主题班会和主题活动日,调动大家积极参与其中,鼓励每一位同学准备一些主题演讲或小组讨论,以一种轻松而有序的形式进行环境道德自我教育和思考,给予大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机会,在集体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都能够成长为新一代的真正的环保卫士。 作者:孙六平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互联网教育论文:推进“互联网+教育”工作措施 一是健全教育信息化制度机制。 制定出台《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下发了《市教育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通知》,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召开,我市教育信息化驶上了快车道,“互联网+教育”向纵深发展。 二是完善教育信息化网络基础建设。 全面实施校园网升级改造建设,大力推进“校校通”和“班班通”工程,全市互联网光纤接入学校达95%,“班班通”覆盖率达70%。 三是加快推进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 基本实现了中心校以上每所中小学均拥有多媒体教室,全市95%以上教师和50%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市三中、大河中学、市二中成功自办校园电视台;市建筑工程学校、市旅游学校、市二中已建成自动录播教室;市直属学校校园监控全部建成,县(区)中心校以上校园监控建成率超过了60%。 四是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新的教学方式。 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市外国语学校、、市实验学校与七中联盟,开展远程互动教学教研,学习名校的优秀管理模式,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市二中、市十九中小开展了“云班”教学试点,利用数字化教材进行授课,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互联网教育论文:移动互联网下的网络远程教育论文 1传统网络远程教育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新形势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思想上不重视,理念上不更新,措施上不跟进造成的。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忽视了对网络技术发展的研究,就不能敏锐地捕捉到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资源利用开发的全方位的改变,就不能及时地提出并实施应对措施,长期以往,就会逐步丧失进一步发展的机遇。目前对于移动互联网对网络远程教育影响的研究,很多网校重视不够,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对新情况、新诉求漠然置之。虽然在现阶段,传统模式还能够维持网络远程教育的运转,但措施将越来越不得力,服务学员的能力和质量也将越来越不能够得到保证。 2新形势下创新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面对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各个网校应该抓住问题的本质,创新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的手段,适应新形势,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学员: (1)重视趋势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各个网校都应该认真研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对网络远程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这个大趋势,才能够把握网络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才能在网络远程教育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一个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各个网校更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方便学员,提升教学质量。 (2)完善服务平台,为学员提供全面的网络技术支撑。作为网校,一方面要完善传统网络远程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桌面系统的访问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更要大力建设网络远程教育资源的移动互联网访问平台,为学员提供友好的界面操作,兼容包括Android,iphone,ipad在内的移动终端。网校通过整合好各种网络平台资源,以适应各种访问方式,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访问方式,方便学员的登录学习。 (3)革新课时体系,为学员提供碎片化学习的授课模式。在总教学量保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有的以课时为核心的授课模式,变革为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授课模式,即将网上的授课视频以一个课时为单位变为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进行授课内容的组织,将每个学习视频的时间缩短为10~20min。通过革新,一方面使每个视频的知识内容更具完整性,另一方面也适应了一般大学员一次适宜的移动学习时间为5~30min的调查结论。通过学习更新,有利于学员充分、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积少成多,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课程学习,避免了没有延续性闲暇时间所带来的困难。 (4)及时更新内容,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课件资源。教育资源质量的高低是吸引学员接受、参与网络教学的关键,网校一方面要有优秀教师担当主讲老师吸引学员,另一方面更要有好的教学内容,最新的学科知识留住学员。这就要求网校要不断地遴选优秀主讲老师,创新教学形式,更要不断借鉴其他网校和教育机构的成功经验,不断更新教学资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适应在职学员不断提高的学习需求。 (5)构建交流平台,为学员提供资源共享的畅通渠道。网校可以重点利用移动互联网构建便捷的学员与老师共同参与的交流平台,如建立BBS、微信群、QQ群等,在平台上可以进行实时咨询、答疑、交流学习心得,共享学习经验和课外学习资料。交流平台的建立,使得传统网络远程教育枯燥的单向授课变成了丰富多彩的群体性共同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想更容易出现了碰撞,产生新知识、新经验,使网络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更好地促进学员主动学习。 移动互联网为网校更好的创新教学模式,开发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推出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网校也只有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顺势而为,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学员的能力。 作者:夏强单位: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 互联网教育论文:互联网下的远程教育系统教学 一、远程教育系统教学的不足 相对于校园教育而言,远程教育对教学质量的控制比较松懈,学生的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远远没有校园浓烈。其次,第一代远程教育(成人高等函授教育)和第二代远程教育(电大远程教育)的远程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课程体系与自身的建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另外,远程教育的考核体系比较模糊,教学管理系统漏洞较多,学生容易作弊,比如课件播放时长与学分挂钩,学生是否在学习教师并不知道,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机会微乎其微,这并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由于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的重复性建设严重,资源建设也不够标准和规范,教学的质量上不去,因此给大众一个教学质量差、管理不严,只是混文凭的不良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让远程教育长久发展下去,就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打造高素质的精英教师队伍,开拓丰富教育资源,科学规范教育管理制度,突破远程教育的难点。 二、如何完善远程教育系统的教学 远程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网上教学平台,应包括多媒体教学、考试与测评、课件开发、师生交流教学资源管理等系统功能。具体来说,这一网上教学平台应包括网上备课、网上辅导、网上自学、网上测试、教学管理、教学讨论和答疑等多种教学和管理功能,还能在校园网上实时互动的互联网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方便。 (1)设计网上课程开发系统。目前,网络上常用的网上课程开发系统并不能满足教育领域的特殊需求,并且这种网上课程开发系统对用户的限制十分多,因此,远程教育设计一个网上课程开发系统十分必要。设计网上课程开发系统不仅可以降低软件使用难度、缩短教师设计课程和网上备课的时间,还能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直接套用网上的模板,对教师完成网上课程内容设计提供方便,设计网上课程开发系统是远程教育的大势所趋。 (2)网上教学支持系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设计应包括课件学习、在线测试、作业布置与批改、实践实训安排、网上交互、期末考试等环节。首先,网络开放远程教育学校和机构要加大网络教学环境建设的力度,如建立多个独立的IP地址,实现教学平台24小时为学生提供数字图书、教学视频、网上交互等支持服务功能。另外,学校应增加学生与教师视频交流,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和困惑。最后,远程教育应通过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规范成人教育的秩序,严格控制学生入校和毕业资格,强化学生学籍管理来解决自身管理的诸多缺陷,从而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落后呆板的教学内容不仅让人提不起兴趣,还与时代的发展脱轨。远程教育系统教学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资源,建立以各种多媒体教学素材和网络课程为知识仓库,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课程。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应盲目追求高新媒体的运用,而要抓住成人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合成人学生知识结构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立足于高质量、灵活自由的教学模式,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实现一体化教学。 三、结语 要让远程教育长久发展下去,就必须建立健全远程教育教学体系,打造高素质的精英教师队伍,开拓丰富教育资源。现代远程教育应抢抓历史机遇,在注重办学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使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并且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完善网络教学与服务体系,优化教师队伍,打造以育人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 作者:陈明卉单位:天津市建筑工程职工大学 互联网教育论文:图书馆互联网数据素养教育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概述“互联网+”与数据素养的概念与内涵,重点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需求与特征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以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如培训、讲座等为主要方式,以图书馆+服务的融合实践、数据管理等为补充方式是未来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素养;数据素养;图书馆;大数据 1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以互联网为基础支撑的社会生产环境新业态、新形态的出现与迅猛发展,数据、互联网成为为人们不得不承认的两大社会发展驱动元素,进而促使人们借助互联网平台去深刻了解、熟练掌握、深度利用大数据就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质与工作效率、寻求社会发展驱动元素的最佳途径。而随着总理于2015年初继2012年易观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腾讯董事长马化腾于201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再次提出《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之后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三次提及,“互联网+”至此一跃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进而引发了社会特别关注。在《互联网+行动计划》、《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和调控下,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互联网+”的发展与研究热潮,“互联网+”因此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交流与讨论的高频词。学术界也敏锐地观察到了“互联网+”这一未来改变学术研究视野的全新领域,如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互联网+”为主题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日期:2015年10月10日),经人工筛选后发现在短短半年期间就有215篇涉及到农业、教育、能源、创业等多个领域的“互联网+”研究成果,笔者研读了这些文献中下载频次较多的十余篇研究成果,发现尽管“互联网+”还处于一个发展初期,其研究深度及研究广度、论证资料与论述视角与成熟的研究成果还有不小差距,但明显可以感受到研究者对“互联网+”的关注热情及“互联网+”未来将带给学术界的巨大影响。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互联网建设以及学科服务等基础与制度的支撑下,图书馆不仅是民众获取信息、挖掘潜能的最佳选择场所,也是民众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提升个人信息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学习场所,其教育职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以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的计算机技能、网络搜索等活动时常在图书馆举办,并得到包括在校师生、社会民众、务工人员的积极参与,反映出图书馆已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场所与机构,为信息社会的民众信息素养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信息素养的内涵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显得不足以概括民众的所需技能素养,也因此在认识与措施上均制约着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开展,于是,一种强调数据的辩证认识与分析应用的新的素养概念———数据素养便应运而生,并在一些官方的概念表述、高校的大数据课程设置中得到多方体现。本文在概述“互联网+”与数据素养相关概念、内涵及应用的基础上,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素养教育需求与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用户数据教育方式。 2“互联网+”与数据素养概述 2.1互联网+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和信息化,旨在通过信息/数据的流动、分享、创造性使用来实现经济社会运行效率[1],但从业界如马化腾、雷军、阿里研究院等对“互联网+”的不同内涵表述可以发现,不同的领域从业者、不同的未来发展视察视角,决定了对“互联网+”的内涵认识表述有着千差万别,如以信息、数据为业务流的腾讯、阿里巴巴侧重于“互联网+”的“互联网应用”“信息扩散”属性特征,以互联网搜索、数据整合为主要业务的百度、则更强调“互联网+”的“产业渗透”“跨界连接”属性,但以实体商品手机为业务产出的小米则更看重“互联网+”思维下的互联网与“实体融合”与“经济增值增效”。简单来说,笔者认为可以将“互联网+”理解为一种基于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互联互动的传统行业的产业升级与业务重组,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等六大特征。 2.2数据素养 数据素养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E-Learning、第四科研环境的到来而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一方面,对数据具备一定的处理能力已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科研活动的必备元素,如: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SchoolLibrarians,AASL)、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TheAssociationof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ACRL)等在最新制定的信息素养培养方案中提及了辨认、利用数据的表述,如在AASL制定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ACRL制定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均提到了“确认数据的价值、类型和格式的能力”[2],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NSF)、英美政府等也都将“数据管理计划”列为其项目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对其资助项目的科学数据存储、共享、使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学者们对数据素养与信息素养、统计素养等素养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如:MiloSchield[3]在2004年指出信息素养、统计素养和数据素养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具备统计素养就难以提升信息素养或数据素养;RenéSchneider[4]认为研究数据素养(ResearchDataLiteracy)就是由“ResearchData”和“InformationLiteracy”两词合成而来。国内学者也自2011年以来开始对数据素养的研究,并出现了如何海地、缪其浩、孟祥保等数据素养研究核心作者群体,研究的范围涉及到了数据概念与内涵、数据素养教育及课程设置等多个主题领域,但这些研究成果对数据素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权威表述,大多是从其所包含的层次方面给予内涵划分。其实早在2005年,Hunt就对数据素养进行了一个较为权威的表述,他认为数据素养就是一种能够理解数据内涵、能够准确读取图表、能够从处理数据过程中得出有效结论、能够鉴别数据误用和滥用情况的能力[5]。笔者结合Hunt的概念表述与澳大利亚统计局、加拿大统计局等机构所公布的数据素养指标1,认为“数据素养就是信息素养在大数据时代的延伸和发展,是一种能够辩证、科学、正确认识数据的价值,进而在符合道德伦理的基础上加以操作和管理,使其能够通过分析、挖掘等操作应用或长久保存以备再次应用来实现其蕴含的巨大价值的能力”。 3“互联网+”视角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特征与方式 3.1“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特征与需求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资源数量更为庞大、类型更为多样、结构更为复杂、传递更为明显,民众在“互联网+”环境中面临着更多的信息甄别、选择、分析与利用挑战,这就要求民众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及数据处理能力也随之调整,并随着"“互联网+”建设进程的深化与加快、多个领域行业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需求专业化、多元化特征,这也就同时要求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还要紧跟时展而要有所创新,及时调整,才能够与之相对应。综合来看,“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呈现出以下特征需求:首先,教育对象呈现多样化。在传统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对象用户主要由到馆读者、在校师生、网络用户等三大部分组成,但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用户既包括线上线下、空间内外等多种群体,还包括图书馆+其它行业融合链上的用户,如已经开展的学科服务对象、“互联网+”环境下服务的医疗卫生人员对象等。其次,教育形式呈现多元化。“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将不再局限于讲座、培训,而是基于数据管理规定、信息业务流程规范与数据资源挖掘开发等多个形式。 3.2“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方式 在国务院2015年7月1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6]中对互联网+发展的保障建设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智力建设要求,并从加强应用能力培训、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联合培养培训、利用全球智力资源给出了若干指导意见。笔者认为这些意见也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有值得借鉴之处,“互联网+”环境下的数据素养教育发展对策也应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基础上融入这些智力建设保障方式,扩展教育途径与思路,形成以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如选修课、培训、讲座、在线培训等为主,以图书馆+服务如科学数据管理与应用、数据与分析等为补充的教学模式。 (1)以传统的选修课、培训、讲座、在线培训为主的教育方式。尽管MOOC、网络教育、在职继续教育等已成为了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部分,但对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的教育现状,显然已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取得了成功的选修课、培训、讲座、在线培训,以及新兴的MOOC等教育模式仍然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数据素养教育。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对民众数据素养要求的提高,学校特别是高校愈加重视对学生的数据素养培养,如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早在2005年就开办了数据分析专业硕士,除了注重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团队能力培育外,其所培养的学生还要接受一系列与数据有关的训练,像数据挖掘、优化,数据库管理以及数据安全、客户分析、财务分析等[7]。 (2)以图书馆+服务过程中的融合实践、数据管理等为补充方式。“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必定是一个图书馆与其它领域深度融合、互联互动、驱动创新的信息转化、知识流动过程,图书馆所服务的用户也可能在享受知识服务的同时而并未进入到图书馆服务空间,如基于数据的管理与提交、与关联等服务,因此,在这样一种非典型的用户-图书馆二元服务模式下,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就需要别出心裁,如通过数据管理政策和流程实现互联网与数据处理工具的素养培养、通过实践操作实现数据应用态度与辨别素养培养、通过跨界数据(如跨学科、跨媒体、跨平台、跨文化)的整合与应用来实现数据辨别能力的培养等,最终实现对用户的数据敏感能力、数据收集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数据的利用能力和数据批判能力即数据素养的教育培养。 4结语 数据素养如信息素养意义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关乎所有人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种基本生活技能的、复合的、横跨的重要技能,这种技能能够促使个体获得其他的一些重要技能(如,语言、数学、学会学习、文化意识等)[8],以致有人将其标记为“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9]或者“信息社会的重要资产”[10]。图书馆作为民众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生活生存技能的重要场所,一直担负着提供素养教育的重任,但“互联网+”环境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图书馆继续担负这种责任增加了诸多影响因素,因此分析“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交友需求与特征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杨晓菲 单位:大连市委党校图书馆 互联网教育论文:终身学习与互联网继续教育发展思考 20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给我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的交流、数据的分享、知识的传递已打破时空的限制。而终身学习理念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使继续教育发展出现了新形态,网络教育、在线教育转型升级,使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在终身学习和互联网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创新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一、互联网改变了继续教育发展形态 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给继续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尤其在教育模式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跨越时空的学习交流成为现实,把原来单纯的联系平台发展到浏览平台,上升到交互平台,更实现了成为工作平台的转变。比如现在国内外开始大量使用并推广的慕课、翻转式课堂、微课。“慕课”,中文全称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模式,这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传统的开放课程相比在于能够帮助任何学习者学习课程,而且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自主地开展学习。通过慕课的尝试和探索,越来越多的大学可以为任何人敞开学习的大门,使继续学习成为一种可能。同时慕课解决了规模化教学的问题。另一种教学模式翻转式课堂也被广泛应用。这个新教学模式的一个典型的流程是:线上学习、线上练习、学习系统分析学习数据、老师辅导。其中,线上学习部分相当于是慕课的课程。从教学的角度,这个模式在解决了规模化教学的同时,在更高的一个层面让教育回归到个性化教学。不论是慕课,翻转课堂还是微课,都是一种在线学习的教学模式,十分符合继续教育主群体的学习特点: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易于使用、适合自主学习、教育资源丰富、免费等。因此,互联网技术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会改变继续教育的发展形态:它促使我们变革传统的继续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继续教育形态;革新传统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更新传统的继续教育内容。同时,对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继续教育思想观念把我们束缚在一个框框里,一谈教育首先想到的是大学教育,其次才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但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继续教育的思想观念必须突破。新时期,继续教育不仅具有帮助在岗、在职的工作人员进行知识更新、专业技术的学习的功能,更具有为社会成员不同阶段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提供学习保障的功能。传统的继续教育观念形成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学习者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学习固定的内容成为一段历史,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出现了,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社会里,生活在一个闭环的链条上,各个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科交叉、思想交汇、文化碰撞、经济互通、继续教育的学习是跨学科、跨国界、跨领域的文化融合。对于继续教育的工作人员来说,不仅仅是具有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就可以解决问题,更需要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教学手段快速学习并应用到继续教育领域。快速的学习能力、与时俱进的视野、综合型的教育人才是新时代继续教育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给了继续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纵观国内外的在线教学实践,其实施有很鲜明的技术特征,需要基于平台的部署、网络环境、云服务方式的支撑,要专业人员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制作、学习效果的把握、课程的考核,更要求校际资源的共享。因此,互联网时代同样也给我们继续教育的创新带来了挑战。 二、终身学习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成为继续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 “终身学习理念于1965年由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由此终身教育的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推广。”时隔3年,1968年美国著名教育家罗伯特•哈钦斯出版了《学习型社会》一书,他强调,构成学习型社会的核心理念是持续一生的学习,由此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洲的内罗毕召开总会,在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劝告书》中,正式而明确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这一概念在后期的完善后定义为:“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到1996年,终身教育思想更在国际组织中得到共鸣,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进一步指出“终身教育概念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的教育观、学习观、生活观、工作观。终身学习思潮更是人类教育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对于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组成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继续教育来说,更肩负着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挑战,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帮助全社会学会学习的重大历史责任。帮助全社会学习,实现规模化和个性化学习的手段只有通过互联网技术得以实现。所以互联网为终生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而终身学习又促使互联网技术更快地发展。互联网与终身学习深度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继续教育来说,正是互联网技术和终身教育理念的高度融合才使继续教育迎来了崭新的发展空间。继续教育的主体学习者是成人,他们特点鲜明。由于工作岗位要求,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新技能、新技术、新知识来适应工作的需要,但所属区域不同、跨国界、跨省市,学习的时间和内容也完全不同。如何在他们方便的时间、适合的地点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互联网技术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MOOC(慕课)形成的强大的学习社区,在这个学习社区中,老师跟学生有互动,学生跟学生之间也有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各种疑问都可以把问题提上去,老师、学生都可以回答,甚至中国的学生提的问题很可能是美国、日本的同学来回答。 三、互联网与终身学习高度融合下继续教育的创新思路 虽然中国继续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相应地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随着互联网与终身学习的高度融合,继续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更好地适应于多元化社会需求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继续教育战略定位、顶层设计的重新思考 继续教育的创新需要我们首先从顶层设计、战略定位,从我们的继续教育规划入手,要把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同样纳入终身学习的范畴,更要探索继续教育作为打通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连接方式。首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要协调发展,继续教育为学历教育提供服务,完成学历教育之后把一位毕业生转化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的教育功能,从而使刚刚毕业的学生很快从学习者的单纯角色转变为合格的甚至优秀的社会工作者。除了与学历教育对接,继续教育更要承担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伟大使命,使知识以及掌握知识的人才成为国家持续发展和构成核心竞争能力的第一资源。数据统计,近几年,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年参与率已达到50%以上。 (二)继续教育服务机制的再造 要建立资源共享体制,提高服务效率。现在很多学校自己建立服务平台,资源得不到利用的最大化。“联盟”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共享方式,2014年在5月12日,地方高校UOOC(代课)联盟在深圳大学成立,目前已有56所高校加盟并签署了协议,一年内争取达到100所。2012年在教育部领导和推动下,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百余所高校与百余家知名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校企联盟”,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联盟的执行机构。校企联盟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推进校企精品课程、师资、人才等资源的共享交流。“联盟”的形式使资源得到整合从而实现更有效地利用,打破了传统的资源浪费或资源利用不充分的情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校企网状合作,推动了行业企业继续教育和各类高端人才培养培训健康地发展。总之,在这种资源共享的机制下,服务水平大大提高。2014年12月18日,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校企合作经验交流会暨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建设工作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42所高校和49家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总结经验、分享智慧、共谋发展。会上,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科技部中国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亚洲企业大学联合会共同了《全球企业大学评价与评级标准》。联盟工作的推进,不仅实现了更好地为企业人才培养战略和创新发展战略服务的目的,更为建设创新驱动型国家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教育体系作出了贡献。 (三)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开放思维、共享机制下,在多终端知识传输模式的支持下,新的教学模式:互动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研究式学习、扁平式学习还有翻转式学习,都可以作为成年人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7月1日《人民日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最近做出了耸人听闻的预言:“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理由是:在线教育的发展会使上机模式取代上学模式。“云端上的大学来了?”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平台打造企业学习生态圈: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学习驱动力问题。通过学分制、积分制等手段,把员工的学习、绩效和职业发展紧密关联起来。营造乐学乐教的学习型组织氛围,让学习和分享自发地产生、自主地转换、有序地传播,打造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生态圈。采用行动学习,实现知识管理到知识运营:让知识的沉淀、转化和传播过程不再通过职能方式驱动,而是通过实际工作实践,来检验知识的价值,彰显知识的价值,实现知识的价值转换,同时也帮助企业培训部门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化,让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建立学习社区,在学习社区将对组织最有价值的知识从专家的头脑里挖掘出来!学习社区让员工的学习与工作紧密联结起来!员工不再是为学而学,会基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去搜索、去提问,去分享,还可与社区里的同行交流、分享。 (四)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继续教育的人群主要是党政干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者,党政干部学习人数约占60%,而企业学习人数约占40%,传统的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针对这两类学习群体设计了通用的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两大类课程。目前,企业学习需求虽然越来越大,而高校继续教育却与大中型企业培训学习内容渐行渐远,有逐步被边缘化的趋势。如何加强与企业联系,有效、深层次地介入到企业中去,服务于企业战略,是继续教育教学内容创新的关键。从企业培训顶层设计的主逻辑来看,从企业的战略思考(主要是使命价值观、战略定位、商业模式)到组织能力(人才规划、岗位发展体系)到岗位能力建设体系这个逻辑来看,只讲外部案例,不结合企业业务挑战甚至不与企业实际呼应的学习内容是不科学的。所以要利用信息技术,针对企业战略部署、内部流程、业务上下游客户等帮助企业打造企业学习生态圈,助力学习型组织建设,不仅解决企业内部问题更要解决企业员工和渠道商、商、供应商、客户等合作伙伴的能力提升和发展需求,解决企业战略落地的能力支撑。学习内容是基于工作实际问题出发,不是为了学而学。 (五)继续教育人才队伍的新功能定位 随着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服务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继续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继续教育工作者要打破传统的继续教育观念,不能仅仅定位在一个传播者的角色上,更要把自己的功能扩展到学习者加传播者,因为学习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对每一个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只有与时俱进、不停地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更好地胜任继续教育工作者这个岗位。继续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层出不穷,我们提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这个话题会一直延续,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精神文明高度丰富的时代,继续教育的不断创新与突破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人类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不懈追求。 作者:玉石 张华 单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管理经济学论文:边际分析法在管理经济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运用管理经济学进行企业经营决策的分析方法有多种,但是就整个学科来看,最具学科特色并贯穿于整个管理经济学始终的是边际分析法。但是到目前为止较少有研究者着力于系统分析和研究边际分析法在管理经济学中的具体运用,故本文主要从消费者行为分析、企业生产规模决策、产品价格策略、企业投入要素组合、企业产品结构等几个方面对边际分析法在管理经济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探讨和总结,希望能给相关研究者及企业管理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迪。 关键词:边际分析;研究;管理经济学;运用 在西方经济学中,把研究一种可变因素的量的变动会对其他可变因素的变动产生多大影响的方法,称为边际分析方法[1]。由此概念引出边际效用、边际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产量、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等一系列相关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2]。依据这些概念和理论,企业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生产经营决策。 管理经济学所关注的是与企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有关的决策问题,亦即企业怎样优化配置有限的经济资源从而使企业成本最低、利润最高的决策[3]。而在此决策过程中,都能运用到边际分析法这一分析工具。可以说,边际分析法贯穿于管理经济学的始末。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和总结边际分析法在管理经济学中的运用,以便给相关研究者及企业管理者带来一些启示和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一、运用边际分析法进行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利于企业在规划和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时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而边际分析法是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个常用理论框架。 首先,按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原则,任何一个消费者在消费任何产品的过程中,其所获得的消费满足感都会随着所消费的产品数量的增多而逐步递减;其次,运用边际分析法可以分析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的购买组合决策。按照边际分析理论,只要消费者将其有限的货币收入花费在购买各种商品数量上并使其对各种商品数量的消费所获得的满足感相等时,就可以实现消费者总的最大程度的消费满足[4],即当购买的各种产品的边际效用(MU)与其价格(P)之比通通相等的时候,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所带来的消费满足最大化,结合效用的计算公式MU = ΔTU / ΔQ,可以理解消费者将会怎样做出购买决策,从而把有限的收入分配到购买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二、运用边际分析法确定企业生产规模 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确立恰到好处的生产规模才能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边际分析法可以帮助企业确定使其利润最大化的最佳生产规模,具体为:企业管理者可以预先分析和计算出本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规模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再根据公式π=MR-MC(其中,π代表边际利润,MR代表边际收益,MC代表边际成本)计算出边际利润,进而根据边际利润的情况来确定企业生产的最佳规模,即: 如果边际利润等于零(亦即π=0时),企业达到最佳生产规模,因为此时企业每一个单位的产品生产所获得的边际收益与其边际成本都相等,故这种情况下的企业生产不需扩大生产规模也无需削减规模;如果边际利润大于零(亦即π 0),则企业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因为此时增加企业的产品生产所获得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故对企业而言应该扩大产量规模以获得更多收益和利润,并且产量规模的扩大直至边际利润等于零时为止(亦即π=0时)以实现最佳规模产量;而如果边际利润小于零(亦即π 三、运用边际分析法进行企业产品价格决策 价格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及其盈利能力。而产品价格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到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这实质上也是通过边际分析理论进行的,具体如下: 首先,运用边际分析法可以判定企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即:将某种商品在一段时期内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其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即Ed=(Q/Q)/(P/P),这里Q 表示某种商品的需求量,P 表示该商品的价格,Q表示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值,P表示该商品价格变动值,Ed表示价格弹性系数)。 其次,运用边际分析法对商品的价格弹性进行分析,即可确立某种商品是否应当提价、降价或保持价格不变。即: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1(即Ed=1时),意味着此类商品的价格变动不会增加或减少市场总收益;而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即1 四、运用边际分析法确定企业生产中合理的要素投入组合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投入和组合而共同起作用的过程。运用边际分析法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分析和确定生产过程中最佳要素投入组合。 从短期看,企业生产投入要素大致可分为不变要素和可变要素。根据边际分析理论,某一种可变要素的最优投入量具体取决于其边际收益(MR)和边际成本(MC)的比较,当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这种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这一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优化[5]。而如果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MR MC时),则企业增加此要素的投入还可以增加收益;反之,如果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即MR 从长期来看,企业生产的各种投入要素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均是可以变动的。因此,当各种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MP)与其各自的价格(P)之比都纷纷相等的时候,即当MPx/Px=MPy/Py=……MPz/Pz时(这里的X、Y、Z代表不同种类的投入要素),各种投入要素之间的组合比例达到最优,收益可达到最大化。而如果边际产量与某个要素相应的比值(MPz/Pz)大于其他要素的比值时,则企业应该增加这个要素的投入直到其比值等于其它要素的相应比值,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反之,如果边际产量与某个要素(例如Z)相应的比值(MPz/Pz)小于其他要素的比值(例如MPy/Py)时,则企业应该减少这个要素的投入才会使各种投入要素比例最优化。 五、运用边际分析法优化企业产品结构 在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下,各种产品的产量怎样确定才能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这就是各个产品的生产量比例问题,亦即产品结构问题。不同的产品结构将导致企业的总利润也有所不同,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可以确定企业生产的最优产品结构决策,其原理是:企业产品结构合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使相同的资金增量投入到各个产品的生产时,所能产生的边际效益相等,则这个企业的产品结构就是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合理结构。而如果相同的资金增量投入到各个产品生产时所产生的边际效益不相等,则其中必定有某种产品生产因其边际效益大于其它产品的边际效益而值得扩大这种产品的生产比例,或者必有某种产品生产因其边际效益小于其它产品的边际效益而值得缩减这种产品的生产比例,从而实现企业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确定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品结构。 六、结论与展望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可知,边际分析法的运用贯穿于管理经济学的始末。以上的分析还带来一些启示:企业管理者如果本着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决策时,不能简单地依据它的全部成本或全部收益进行测算,还应该更多地依据边际分析理论这一管理经济学的核心分析工具,才能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学的众多理论流派和分析工具中,边际分析理论作为一个理论流派当然不能全面反映和解释世间经济现象,而边际分析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也不可能独立地全面解决管理经济学中的所有经营管理决策问题,因此对边际分析方法的学习、应用和研究自然也应该带有一定的批判思考和选择,并与其它经济学理论相结合进行实践和验证,才会更有利于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进行开拓创新。 作者简介:张贵祥,博士,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经营哲学。 管理经济学论文:管理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成本管理 【摘 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取高额利润,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也使得成本管理日益重要,但目前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弊端,成本管理的方法还相对比较落后。本文以管理经济学的视角对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帮助企业解决其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建立战略成本管理制度,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使企业自身得到发展。 【关键词】管理经济;成本;成本管理 一、企业成本与成本管理 企业成本就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其实质是以货币表现的,为生产产品所消耗的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和活劳动的转移价值之和。企业的成本管理是指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通过预测、决策、核算、分析、控制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以使其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今的企业成本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1)成本管理范畴过窄,只注重对产品的制造成本进行管理,忽视对企业整体经营成本的管理;(2)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3)成本管理方法陈旧,目标成本法实施的效果仍停留在初始阶段,目标成本管理的进一步改进和推广任重道远;(4)成本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能否随形势发展而提高,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对成本的管理手段。(5)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主体确立失误,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成本意识淡漠。 三、强化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进行成本管理的变革,变传统的被动式成本核算管理为主动的战略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1)成本管理范围应由生产领域向企业整体价值链扩展。通过将成本管理范围外延供应商层面和顾客层面进行价值链分析,可以有助于企业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提高供应商供货的及时性,为企业实现零存货和及时有效的进行生产(JIT)提供担保,同时不定期的进行顾客调查,以发掘市场的潜在需求和顾客对企业产品的满意程度,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的。(2)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3)现有成本管理方法的改进及先进管理方法的引入。标准成本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其在成本差异分析上的优点是其他成本核算方法无法比拟的,同时用标准成本法进行业绩评估和成本定价仍有一定效果的。只是企业必须根据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精心设计标准成本制度。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企业“学习曲线”应用的实务经验,来提高我们制定标准的质量和水平,真正发挥标准成本制度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市场经济下,企业只有采取措施是利润最大化,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良好的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而良好的成本管理制度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获取高额利润的前提条件。只有持续地改进自己成本管理工作,以先进的成本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成本管理工作,建立战略成本制度,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优势,获取高额收益。 管理经济学论文:企业管理中管理经济学的应用 摘 要:管理经济学的指导和启示直接决定企业运作管理,企业负责人可以按照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对企业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本篇文章直接叙述了管理经济学在企业运作中的作用,探索和阐述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作用,同时还对管理经济学理论知识在企业决策中的指导作用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企业;运作管理;管理经济学;指导作用 管理经济学中将厂商行为作为市场活动中主要研究对象,同时还将管理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应用在企业运作中,全面分析和探究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若是一个正在运作的企业能够成功把管理经济学理论应用在企业运作中,那么对于企业发展来讲是十分必要的。该文就经济管理学理论在企业运作中的启示作用进行了全面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我国企业现在面临的状况 1.错误的决策 企业负责人不了解目前的企业经营情况,对企业组建结构不明确和获取的信息不健全。 2.管理模式混乱 企业负责人为了个人的利益,违法公司的管理制度,直接跨部门管理,将企业的工作运行程序置于一种十分混乱的情况,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 3.高层之间关系不和谐 企业合作者之间的职责权利划分不明确,影响公司的最终决策,导致工作人员工作情绪不佳,工作效率降低。 4.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员工不信任 企业管理者不能够充分地信任工作人员,导致员工的工作情绪和对工作的热情降低。 5.决策负责人不根据工作程序办事决策 企业决策者违反企业制度进行企业管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经济学在企业运作中出现的问题 1.生产对象 经济学研究者追求的目标是利用最少的现有资源来生产人们需要的生活产品,实现最大利润化。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成本资源来生产出最大量的生活产品,同时这些生活产品还能被消费者最大限度的应用和接受,这些都是经济学研究者主要研究的问题。 2.生产方法 因为技术水平和生产结构不同,使得企业在生产方法上的选择也不一样,而生产方法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资源在生产中的使用率。所以企业想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生产方式,提升自身的科学管理技术。 3.生产计划 根据具体的市场情况来制定企业生产计划,生产的产品太少,会出现供不应求,满足不了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生产的产品太多,容易出现产品堆积,造成企业现有资源浪费。所以,制定生产计划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基本核心。 4.产业的分配 产品的分配方式直接决定产品消费者的选择,若是产品分配方式不好,不仅会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还会导致产品堆积,造成现有企业资源闲置。 三、管理经济学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是,为了彻底解决管理经济学中出现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计划这两方面的问题,企业一定要制定好合理的产品配置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合理配置现有资源,使得资源既不会过分浪费,也不会满足不了消费者的使用需求。除此之外,资源配置还应该结合经济市场需求,然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方法。目前,在资源配置过程总,最先考虑的发展内容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资源,提升资源在企业运作中的使用效率。 二是,企业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先考虑自身的组织模式和生产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增强企业管理者和上下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和利用资源的积极性。另外,企业还应该提高生产方式的科技水平,重视科技学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四、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作用 企业发展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实际的企业运作中,产品的设计工作和研发工作都需要立足于成本角度进行考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努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取产品在价格方面的最大优惠,让产品在价格方面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企业为了提高在经济市场中的地位,不仅需要掌握产品价格在市场中的主动权,还应该重视产品生产成本,以低价的方式占领市场份额;另外,如何将管理经济学运行到企业管理中是企业管理者必备的专业素质,企业管理者可以按照管理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来促进产品销售,从而实现产品利润最大化。 利用降低产品成本来提高市场地位在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并不是说生产成本越低越好,而是以管理经济学的企业作为为指导,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产品的研发效率和生产环节。经济管理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作用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在相同的条件下追求最高的产品利润,或者是在利润一样的情况下,追求产品成本最低化。所以说,在企业具体运行过程中,通常将如何运行管理经济学理论知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促进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发展,引起企业管理者对管理经济学理论知识的重视。 五、管理经济学在企业运作中的运用 管理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理性思维,使得企业管理者可以全面整体的分析问题,帮助企业管理者树立以经济概念和经济发展规律为核心进行企业发展的思维方式。理性思维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以客观的态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帮助企业管理者在实际决策中树立理性思维,同时还高效执行理性思维下的决策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才可能在有效的决策中朝着正确的方向全面发展。培养企业管理者的理性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主要是指全面应用生产函数,通过利用生产函数来降低产品在企业中的生产成本,同时还提高企业的生产产量。短期生产函数:Q=f(L,K0),保证K0不变,产量会随着L的增大而提高,例如某知名企业中实行的“劳动三人组”这种特殊的生产工作模式,最终结果表明这种工作模式的生产效率远远大于流水线,保证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位员工的产量都提高了25%左右。 生产成本的降低可以通过边际产量原理来表示,其主要是指在生产条件一样的情况下,某种可变因素的变化会引起总产量的变化,表达式为MPL=Q/L,MPL是可变的,除此之外,从该公式中也可以看出,在总产量不发生变化的同时,减少劳动者数量会提高边际产量数量。所以企业必须要重视管理经济学理论的启示作用,通过合理应用生产函数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2)对产品价格进行合理定位。企业管理者通过正确的价格策略来实现产品利润最大化,制定价格之前了解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弹性,按照价格弹性来确定产品的价格变化幅度,对产品价格弹性的预测是制定产品销售方案最重要的步骤。通常情况下,企业在进行产品的定价过程中,首先制定较高的价位,然后根据市场产品的价格逐步减价,这种减价方式是产品销售中经常使用的手段,因为产品最大利润化一般出现在价格弹性充足的情况下。所以说,通过管理经济学原理进行理性思维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3)企业管理者除了要明确产品的价格弹性之外,还需要了解不同产品之间的交叉弹性,通常产品需求的交叉弹性值是正值,数值越大,其竞争关系越明显;相反若是数值为复制,则表明产品是互补产品。只有全面了解产品之间的交叉弹性之后,才可能消除产品销售市场上互补品和替代品对企业产品销售的影响。除此之外,企业产品的生产计划也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有关系,时刻关注消费者对产品的喜好变化,通过制定合理的措施来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需求量。 六、结论 由上可得,管理经济学的运行原理对养成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维和做出正确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经济学理论对企业的运行起到指导和启示作用。而企业负责人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这种企业指导作用,把管理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全面应用到企业管理经营中去,同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创建高效的发展策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管理经济学论文: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丰年伤农”现象分析 【摘要】“丰年伤农”这是在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景,农民却因为农产品的销价低或者无适销市场而苦恼。时至今日,仍然会从新闻上看到诸如“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等报道。 【关键词】经济学 农民 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和均衡理论可用来解释“丰年伤农”。弹性指当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大多数农产品通常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当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均衡量增加但均衡价格下降,且价格下降幅度远大于需求量增加的幅度,致使因价格下降造成的收益减少远大于因销量增加而带来的收益增加,使农民处于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境地。因为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考虑时间因素,采用“蛛网模型”进一步解释,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需求量、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来摸清“丰年伤农”这一现象背后的意义。“蛛网模型”的前提是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上一期的价格成为生产者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进而成为生产者预期收益下的产量决策依据。结合大多数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生产趋同、小规模经营及上市时间相对集中性等特点来看,属于“发散型蛛网”。即当上一期价格较高时,农民会增加下一期的产量以增加预期收入,造成下一期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受损;理性地在下下期减产,结果引起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又会使生产规模扩大,跌入下一次价格下跌的怪圈,形成“种什么,什么跌;不种什么,什么涨”的尴尬局面。 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必要但需求相对稳定、风险大但回报低、易变质等特点。结合以上三大特点具体分析,造成“丰年伤农”的原因如下: 一、产销信息不对称,个体农户“随大流” 农户生产农产品面临的风险较大,如农药化肥涨价风险,农产品销售的市场风险,洪灾、旱灾、虫灾等自然风险。同时农产品市场供需矛盾转化快,价格波动难以预测。而我国农户居住分散、分布范围广,虽然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农业部门为主,其他涉农部门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但是由于缺乏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农产品信息平台,因此农户无法对行情做出准确判断,加上农户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了解和把握全局信息的动力和欲望,使他们在生产行为的选择上习惯按部就班,随大流,不善于捕捉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与销售的信息,由此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产品价格上涨,销售顺利时,作为个体的农户的理性选择便会选择来年增加要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但是一旦多数的农户对此做出同样理性的选择时,便会导致群体的非理性,供给总量增加,价格必然面临下跌的趋势。 二、农产品市场集中度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在我国,农产品基本都是由一家一户式的传统小农经济生产,农户零星分散、生产规模小、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低、同质性较强,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农产品市场近乎是完全竞争市场,根据市场结构理论,完全竞争市场的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每一个单个的生产者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单个生产者的供给量变化难以影响整个市场的均衡价格。个体农户既不能形成统一的品牌和技术标准,共享集中储藏、运输和销售的低成本优势;也不能在讨价还价中发出强有力的议价声音。在信息交换方面,单个农户难以向有关机构反映现状,相关机构也很难了解农户的真正处境,因此难以制定针对小农户的对口扶持政策,农户也很难从中享受到优惠。 三、生产投入相对于收入水平高,政府相关政策的不健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户的生产投入变大,相对于收入水平太高。同时面临较多的风险,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且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将给农户造成巨大的损失。农户的投保意识不强,通过权衡成本较高的保险支出与增长并不太多的收入,他们大多只能选择与风险博弈,低投保或不投保。在市场化的风险保障缺失后,政府并没有制定相应完善的公共风险管理政策,也没有利用及时引导农户生产,制止跟风行为。由于相关的农业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技术、人员投入不到位,使得农户面临风险后,致贫返贫的程度更加严重。 解决“丰年伤农”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实行规模化经营 改变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户经济,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享受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降低等优势,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比如说,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把原来属于每个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生产与经营。出租土地的农户就在农场就业,这样既可以收到租金又可以领取工资,既规避了自己耕作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同时又不用担心农产品销售的市场风险。 (二)发挥农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给农户带来了新的商机,我国各地农村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各不相同,农副产品的品种也有很大差异,发挥差异化生产的竞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实现“多赢”。 (三)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需求弹性 农副产品与原粮相比,其弹性要高得多。鉴于农副产品保鲜期短、易变质的特点,必须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需求弹性,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当然这是需要政府、农户、技术人员多方配合,保证加工的农产品为市场所需。 (四)积极建立完善、统一的信息平台,扩展销售平台 丰年伤农很大程度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对我国传统农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完善、统一的信息平台,增强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让农民及时获取信息,依据市场需求状况来决定种植品种和数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农户可以将线下销售扩展为线上线下结合销售,利于淘宝、微信等电商平台,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树立品牌,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管理经济学论文:基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摘 要:尽管现在企、事业组织开始意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但是我国广大企、事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缺陷,提升企、事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是关系到企、事业组织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离不开人事管理经济学的思想作为支撑,但是我们国家现在很多中小企、事业组织缺少这种管理意识和理念,导致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落后,需要通过实践进行进一步探索和提高。文章分析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及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内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人事管理经济学的作用与基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视角提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经济学 劳动关系 一、人事管理经济学概述 人事管理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劳动经济,人事管理经济学不同于古典经济学或者新经济学派,更多的是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属于一个交叉的学科范畴。当前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人事管理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劳动力的再生产(包括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以及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劳动力就业(就业宏观经济目标、就业与生产率、就业的培训)、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管理(宏观的劳务市场体制以及劳动力合理流动的管理;微观层面主要是劳动分工协作管理以及劳动环境和人体保护)、劳动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等等)。人事管理经济学当前研究的范围涉及了劳动力有关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关系到社会整体经济的宏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与国际上相比,我国人事管理经济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所以导致研究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国内专门从事人事管理经济学研究的机构和个人不多,所以目前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提升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研究投入,不断地促进人事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发展。这对于我国劳动经济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述 现代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由六个模块组成,分别是人力资源的招聘、人力资源统筹规划、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薪酬福利、人力资源培训及开发、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企、事业组织或者其他组织通过科学手段管理人力资源,促进其发挥最大潜能的管理,也是当前企、事业组织管理者,尤其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关系到企、事业组织的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不断地实践探索当中成熟,目前已经被广大企、事业组织认同和接受,并且慢慢脱离于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尤其是最近兴起的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更是成为现代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推动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协调企、事业组织内部的各项资源,以保证使得员工人力资本最大化,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创造力。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其实就是源自人事管理经济学当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员工权益,并且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劳动环境,激发员工创造更多价值。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是需要满足企、事业组织整体的战略需要,并且保证组织整体以及员工个人目标都可以得到实现。 三、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当中人事管理经济学的运用 现代企、事业组织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作用不断提升,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将人力资本作为企、事业组织的核心,企、事业组织想要取得发展需要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就需要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水平。但是目前我国企、事业组织,尤其是中小企、事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和缺陷,导致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人力资源存在很大的浪费。企、事业组织不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法以及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广大中小企、事业组织依旧处在产业链的低端。 1.人力资源雇佣当中的人事管理经济学运用。人事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当中,每增加一个劳动力产生的费用(也就是该工人的工资以及福利的综合值)称作劳动力的边际费用,将投入一个劳动力得到的收益称之为边际收益。企、事业组织生产周期当中,资本的投入一般相对固定,但是对于劳动力的投入就存在很大的流动性,企、事业组织需要获得高的投资收益,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改变工人的雇佣数量。如果劳动力的边际费用超过了劳动力的边际收益,那么企、事业组织就应该缩减劳动力规模,反之如果劳动力的边际收益超过了劳动力的边际费用,那么企、事业组织就应该扩大自身的劳动力规模。如果一个企、事业组织可以在一定的时期控制好自身的边际成本以及收益的比例,不断实现资本和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资本的不足,并且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2.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当中人事管理经济学的运用。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对于新入职员工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快速熟悉掌握业务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对于企、事业组织文化的认同和对企、事业组织的忠诚。因此,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环节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点之一。人事管理经济学的视角下,人力资源的培训可以量化。人力资源培训可以分为一般性的培训以及特殊的培训,一般的培训只能等量的增加一个员工对于多家企、事业组织的产出,特殊培训内容比较深入专业,仅仅是针对唯一一家企、事业组织员工业务的培训,对于提高员工生产率有作用。所以企、事业组织为员工选择培训的方式也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如果企、事业组织给员工提供一般的培训,培训费用假设为300元一个人,培训前员工边际收益是1000元,培训后边际收益是1400元,培训前假设员工工资等于边际收益1000元,那么培训之后员工工资应该达到1400元,但是由于企、事业组织花费了时间和费用,所以希望支付的工资仅仅是1300元,稍低于边际收益。这个时候员工和企、事业组织会存在一个博弈关系,员工可能完成培训之后,去其他企、事业组织寻找工资更高的工作。如果企、事业组织提供的是自身企、事业组织量身定制的培训方案,那么无论是何种支付方式,企、事业组织最后都可以获得利益。但是目前我们国内的劳动力流动性一直很强,主要原因就是企、事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不高,而且缺乏自身特色。我们国内企、事业组织需要根据自身企、事业组织的文化以及特色打造一套独一无二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及员工培训开发制度体系,同时利用人事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减少员工的流失,增强企、事业组织内部的人员结构稳定性。 3.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人事管理经济学的运用。薪酬管理也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环节,一套有效的薪酬管理方案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热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员工积极性和忠诚度。薪酬管理主要和人事管理经济学当中的替代效应以及收入效应有关。人事管理经济学当中提到的替代效应,员工收入不变,员工工资的上涨就会导致闲暇价格上升,这样一来员工就会尽量减少自己的闲暇时间,增加工作时间。一个是收入效应,收入增加,工资保持不变,那么理想的工时数就会减少。所以企、事业组织在制定具体的薪酬管理方案时,需要强化替代效应,弱化收入效应,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员工努力工作的主动性。 四、基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理念改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运用人事管理经济学理论进行人力资源招聘和选拔。人力资源的招聘和选拔环节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础,需要企、事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给予充分重视。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事业组织人力资源的招聘和选拔方式缺少足够的科学性,尤其是中小企、事业组织体现得更加显著。企、事业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思想没有问题,但是具体的方案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为理想的就是降低成本,而工人的工资一般占据很多企、事业组织的成本支出的很大一部分,企、事业组织要想减少成本支出,就需要合理的进行员工招聘。按照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替代效应来分析,对于新兴企、事业组织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是我国中小企、事业组织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点。 2.运用人事管理经济学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是企、事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包括新入职员工以及老员工。在一定程度上面都有助于提高新老员工对于企、事业组织文化和企、事业组织价值认同,并且不断培养员工的忠诚度。企、事业组织在选择员工培训的方式和具体内容时,需要参考人事管理经济学当中有关于培训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的分析,并且通过分析员工和企、事业组织的博弈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员工的流失。 3.运用人事管理经济学进行薪酬福利制度的设计。薪酬福利管理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六个模块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开始的人事管理经济学对于人力资本投入研究基本上就简化为研究劳动力的工资支付效率问题,但是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日渐成熟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于薪酬福利内容的设计。企、事业组织在进行工资制定时,人事管理经济学考虑的主要就是工资支付的效率,需要考虑工资变化的收入效应以及替代效应,这关系到企、事业组织的员工积极性。前文已经分析工资收入效应以及替代效应对于员工积极性的影响,因此工资水平直接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事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设计员工薪酬福利时需要考虑企、事业组织的现状,效率与平等是一种取舍关系。企、事业组织要想员工保持高水平的工作效率,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员工薪酬福利制度设计的科学性,这样一来,就可以促进企、事业组织整体效率的提升。 结语 人事管理经济学研究的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相关的问题,而企、事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则是企、事业组织对于劳动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企、事业组织需要不断地运用人事管理经济学的理论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推动企、事业组织整体的发展,也可以满足每一个劳动者的职业价值实现需要。 管理经济学论文: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双十一”成功分析 摘 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方式由传统的现实交易转变为网络交易。在众多的网络营销中,淘宝“双十一”的巨大成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分别从成本、需求和消费心理三个方面剖析了淘宝“双十一”取得成功的内在原因。进一步阐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管理经济学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启示。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淘宝商城;双十一 一、研究背景 淘宝“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始于2009年,此后的每年11月11号,都呈现一番全民狂欢的景象。从2011年到2014年,每年的11月11号的淘宝商城的交易金额分别是33.6亿、191亿、350亿、571亿,这个数字的激增可谓十分惊人。这一方面使广大消费者得到实惠,另一方面也使淘宝商城得到飞速发展。 二、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双十一”成功的原因 1.成本分析 淘宝商品的低价格主要是原因是低成本导致的,主要体现在: (1)商家无需缴纳高昂的店铺租金。商家每年只需要向淘宝网缴纳一定的服务费,这跟实体店高昂的店铺租金相比相当于是冰山一角。 (2)低廉的人工成本。淘宝商家只需要雇佣几个网络技术人员和客服人员就可以实现经营运作,人工成本低;而实体店铺需要结账、销售、卫生、仓储等人员,人工成本较高。 (3)税收制度不完善。目前,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因此,在税收方面可以节约一大笔成本支出。 2.需求分析 (1)收入提高,需求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增强,导致了消费者对正常商品的需求增加。这是推动“双十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2)电子商务的出现为快速消费提供契机。网络的快速普及使得中国网民迅速增长,同时电子商务消费模式的出现架起了一座沟通网购消费者和商家交易的桥梁,促进了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 (3)快递物流业的飞速发展。近几年来,由于电子商务的流行,快递物流业也得到了共生发展。现代物流的业务需求量明显增加,运作效率也显著提高,为网络营销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3.消费心理分析 (1)低价格吸引策略。前面的成本分析中提到了淘宝的商家具有低成本的优势,使得淘宝的同质商品的价格绝大部分是低于实体店的价格的。因此,消费者趋向于选择去淘宝购买。而在每年的11月11日,淘宝会推出一年当中最低的折扣,商品的价格只是平时的1/2或1/3。甚至有时候是采用0元、1元、9.9元秒杀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这只是以牺牲小部分利益为诱饵,来赚取巨大的销售量来获得更多的盈利。 (2)消费从众心理。在“双十一”即将到来之际,淘宝商城通常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多方面、全方位的宣传促销活动,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在这种浓烈的购物氛围中,淘宝的忠实消费群体十分容易冲动购买,不理智的消费者也会跟着盲目购买。这种从众消费心理是每年淘宝“双十一”巨大交易额形成的强力催化剂。 三、管理经济学对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启示 1.降低经营成本,占据市场主动 经营成本的高低,是企业能否占据市场主动的一个关键因素。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是企业经营成本的两大构成部分。如果企业能够降低这两部分的成本,那么其商品的单位成本就非常具有竞争力。通过低价首先占据市场份额,如果竞争对手无法做到价格跟进,那么企业就占据了市场主动权。前面我们分析过淘宝成功的成本原因,把较低的店铺租金视为较低的固定成本,把低廉的人工成本和税收的缺失视为较低的变动成本。这就使得淘宝商家可以采用低价格定价策略来吸引消费者,最终取得成功。 2.分析需求规律,抓住市场机遇 经济学当中的需求规律为: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上升。企业管理者还应该充分理解需求价格弹性和收益之间的关系。通常,对于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的市场紧俏商品,企业可以大胆适当提价,这样不仅不会降低需求量,反而能够增加利润。对于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的商品,其替代性较强,企业应该降价销售,以低价快销、薄利多销来争取销售量的增加。淘宝商城就是成功地利用了这一点。 3.把握消费心理,赢得市场先机 消费心理,即对消费者偏好的把握。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越强,其对该商品的需求就越大。低价格策略就是抓住了消费者对低价商品偏好的心理,最终达成交易的促销方式。因此,商家和企业应该注重分析和把握消费心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 四、结束语 淘宝商城“双十一”的巨大成功,以及实体商铺经营环境的日渐恶化,我们找到了淘宝成功和实体店铺失败的原因。企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透过经济规律来分析和思考问题。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应该培养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建立依据经济规律来进行管理决策的思维方法。通过理性的思维来制定科学的计划并有效实施。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管理经济学论文:从管理经济学角度谈对理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摘 要:素质教育倡导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培养的结果可表现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认识问题角度、一种解决问题方法或者一种做人做事的基本能力。文中结合反映经济与社会的股票市场案例分析阐明了大学生如何选择就业;论述了管理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法在理工大学生情感生活方面的应用;分析了对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毕业后实现自主创业;最后指出管理经济学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提高每个人的生活品质。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 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20-02 对进入21世纪以后通过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理工大学生而言,虽然在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有较强优势,但在理解和解决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问题时表现出相当的局限性[1]。通常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素质教育是一个融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强烈生活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及良好协作能力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而素质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从多学科角度综合解决自己学业或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2]。所以,深入探讨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学习对理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地社会现实意义。 1 结合反映经济与社会的股票市场案例谈理工大学生如何选择就业 众所周知,规范运作的股票市场是一个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里股票价格能比较充分地反映企业价值,它能够对人们在国民经济中有效地分配投资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3]。不过现实生活中股票市场里大户的存在和不同程度的欺诈和操纵股价的行为也会损害到股民在股票市场中的正当竞争,削弱市场在配置资本资源方面应起的作用。一般来讲,股民炒股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股市交易使自己拥有的资金财富最大化,炒股手段会因人的性格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异,显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炒股成败的关键;另外企业为了融资而上市,进而通过股市交易来实现经营的扩大再生产。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导致资源间有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从而使人们的经济选择成为可能,当股民和上市企业面对股市进行各自具体的经济选择时,依靠的是价格信息,当供求平衡时也就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政府允许股市的存在是为了把社会上闲散资金通过股市进行优化配置,从而进一步消除垄断,真正地引导股市向健康方向蓬勃发展。 实际上若理工大学生毕业后发现自己不适合于在理工专业上发展,那么可以考虑选择自己的特长方向发展,及时对自己的人生做慎重地调整。例如如果有志于做企业经营或金融投资方面的工作,不妨通过素质教育选修课“管理经济学”的系统学习,充分将所学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并深入地了解以上所述的股市行情及经济运作规律,以帮助自己进一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为毕业后实现顺利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2 边际分析法在理工大学生情感生活方面的应用 现在理工大学生在上大学青春期一般也面临如何处理同学友谊、爱情等情感问题,当面临一段新的恋情时,不妨应用管理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法”可做出正确地人生情感选择[4]。使用边际分析法具体决策时,即把因决策引起的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相比较,看看利润(净效益)是增加了还是减少,这种分析方法的精髓在于判断一个方案是否可行取决于采用方案前后净效益的变化,而不管采用方案前成本或效益曾是多少,它体现了向前看的管理决策思想,并且很容易与数学上微分学相结合而成为解决相关最优化问题的方便工具[5]。据此我们的判断是:过去自己所有的情感经历都属于沉没成本,毫无疑问它的确是人生的一笔重要财富,但现在正确的情感决策是面向自己未来幸福人生的,所以只要自己与新恋情交往对象的爱情源自于两个人内心深处的彼此欣赏、相互信任与相互理解,并且珍惜两个人生命所赋予的不可替代的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共同构建心灵深处的海市蜃楼,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那么就一定可以走出自己过去情感经历的阴影,这样的情感生活最终会步入婚姻殿堂,共同生活到永远的! 3 对理工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毕业后实现人生自 主创业 现实中的企业运作涉及到多方面实际问题的解决,其中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及优化选择,还有关于产品的技术创新突破,以及委托问题的处理等等。因此,下面想通过对企业基本运行机制及规律的分析谈谈对理工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他们毕业后有志实现自主创业的实际需求。 3.1 宏观分析企业经营状况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内部主要解决综合管理问题,外部需要考虑如何实施供应链管理,运用公共关系加强与其它企业的相互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所拥有的一切资源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尽管企业实际面临的管理问题复杂程度不同,但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基本模式:确定实现既定目标的不同方案,然后选出以最节省资源的方式实现目标的方案,同时要考虑到相互影响的竞争决策者的可能行动与反映。 3.2 企业亏损原因及扭亏为盈的解决途径 例如:武汉重型机床厂属于国家大型企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面对市场的激励竞争,由于跟不上市场变化,所以武汉重型机床厂1996年至1999年期间出现了连年亏损,资产负债率达到92.41%,最终成为武汉市的严重亏损企业。企业扭亏为盈的解决途径:(1)把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卖掉,让大企业兼并,大鱼吃小鱼;(2)宣布破产,其好处在于可逃脱一切债务,坏处是影响企业形象及品牌,以致于在重整企业经营时面临更大困难,没办法找到更好的合作企业,自己的信誉受到影响;(3)利用减员增效来处理企业亏损问题,使企业留有的人员与机器设备保持最佳比例,这样做符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具体定量裁员可结合多种投入要素最优组合原理的计算来实现,即保证企业中各种员工的MPL/PL值相等,此时各种员工间的比例就达到了最优,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地财富。 3.3 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规模经济问题的解决 另外,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还需要解决其他各种问题,例如规模经济问题,当企业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降低了产品制造成本,这说明企业生产存在一个最优规模,即长期平均成本与短期平均成本线相切其切点对应的产量而形成,利用这一点可精明指导企业进行有效经营生产,以提高其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管理经济学的系统学习可帮助理工大学生通过分析反映经济与社会的各种案例来了解社会,并培养其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有助于理工大学生毕业后实现自主创业并成功立足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活学活用管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掌握以上所述的企业生产运作的基本管理与经济规律,才可以帮助理工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梦想。 4 管理经济学知识在每个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管理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概念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大学生生活中是否上网也是一种生活决策,是否上网选择的依据之一就是上网的机会成本大小[6]。例如:大学生目前正在准备期末考试,此时学校可能会限制大学生上网,因为上网要占用学习时间,而时间是稀缺资源,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的用途要有所选择,即资源配置优化问题―― 将有限资源使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所以,虽说大学生可以把时间用于多种不同的用途上,但同一时间段内上了网就不能复习功课,从而导致学业成绩下降,这就是上网的机会成本。另外,人们选择上哪家网站还取决于所选网站资源内容的精彩程度,不同网站在同一时段内有新闻、娱乐、足球赛等不同的内容,并且被不断地刷新,所以通常人们会选择受益最大的网站内容浏览来愉悦地满足自己学习与生活上的精神需求,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又如一名本科毕业生如果准备报考研究生,他要考虑的成本不仅包括学费、生活费,而且还要考虑如果读研究生就将放弃的直接就业会给他可能带来的收入。实际上他应该将读研究生视为一种人力资源投资,以长期人生规划的观点来进行个人生活决策。 综上所述,机会成本可以较准确地从全社会角度来反映有限资源用于某种经济活动或个人生活所实际付出的代价,从而迫使人们比较合理的分配和使用自己已经拥有的各类不同资源,真正学会选择如何用最小的实际付出获得最大的生活技能与财富积累,把所学经济知识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5 对理工大学生人才培养而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实用性 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开设的意义在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学习需求,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多种技术及生活技能,以培养和提高理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7]。所以,教师在素质教育选修课堂上需要有意识的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重在启迪学生的心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其终极追求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心灵世界的完善。 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既体现了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更体现了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企业经营社会实践相结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管理经营问题的实际能力。对理工大学生而言,4年大学生活是人生经历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只要大学深造期间能把心灵沉寂下来,专注地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并且珍惜已经拥有的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自由天空,就可以走出实现自己完美人生的成功之路。 管理经济学论文: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摘 要:管理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管理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经济分析的方式来处理企业的不同经营管理问题。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企业管理;决策;应用 一、引言 企业管理中牵涉的决策问题较多。例如,财务决策、销售决策、组织决策、人事决策等等。管理经济学关系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决策。管理经济学是独立的经济学应用学科,虽然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由于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被广大管理者所接受,对未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二、生命周期管理 生命周期管理源于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包括定义、技术以及规程的较为灵活的综合性结构,生命周期管理属于产品的管理系统,目标是把一个组织的产品以及产品结合的所有生命周期以及价值链所引发的环境负荷及社会经济影响的最低化。同时对企业的产品研发及投放周期有重大的参考价值,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基业长青。 三、战略管理(宏观经济) 战略管理是指对企业战略的管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这就要求高级管理层具备相关的能力及素养。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将国计民生作为目标,透过不同的政策、制度、法律,对市场经济运转的总量与结构进行协调,把控活动的综合。而外延包含了所有国民经济、地区经济、城市经济、部门经济、县区经济、乡镇经济的结合。管理者对宏观经济的理解、把握决定着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向。 四、管理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决策之间的关联 管理经济学指的是对企业在一定宏观及微观环境下的研究可以发现,面临如环境束缚等问题应当怎样把有限的资源更加良好的进行运用,来实现既定企业目标。身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界点,管理经济学主要包含了企业决策的经济环境、研究决策最优化的问题。[1]可是,面对企业决策人员来讲,大型繁琐的理论系统可能并非具有实用价值,可通过理论里抽象的一些原则或方法,就能够让管理人员在企业决策里快速掌握重要的事件。只有将原则和方法进行渗透,才可以养成良好的管理习惯,而且把这样的思维方式以及习惯的使用在企业生产、运营决策的考量当中,才可以完全感受到管理经济学。 五、投入产出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所有物质资料的生产,都需要将一定数量的劳动对象、劳动方法、劳动力融入生产过程当中,令其结合,从而就会生产出一定数量的物质产品。所有部门的产品通过用途能够分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所有部门在投入和产出方面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这样的关联还可以从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方面的联系进行分析。因此,也被称之为技术经济性关联。 六、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生产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首先,真正感受需求规律,有效运用企业产品统治市场。可是,企业只是依照以上方法来降低产品的固定成本和简单掌握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是不充分的,应当对变动成本进行把控,令其产品单位的平均成本具有竞争力,如此就能够缓解价格弹性及收益之间的关联,并将其使用在需求规律中为企业提供应有的服务。 其次,透过管理经济学里的科学成本分析,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来提高生产的规模,加快生产处在规模报酬攀升的阶段,以此来构成规模经济的优势,将低成本和推销方法有效结合。 最后,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进行理性的判断。在系统方面,欠缺对企业经营的指导,进而令企业构成特有的经济学理性思维的意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以此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指导。 管理经济学为经营决策提供了一种系统而又有逻辑的分析方法,这些经营决策既影响日常决策,也影响长期计划决策的经济力,是微观经济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是沟通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桥梁,它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分析工具和方法,其主要理论在需求、生产、成本、市场等方面为决策提供重要指导作用。 七、设计管理经济学的框架 (1)管理经济学的重新界定体现出应用管理经济学的技术、理论以及方法。企业必定是市场经济里具备独立且完整决策权的企业。社会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企业是具备清晰产权的现代企业,政府行政干预应当压缩到最低限度,企业、市场、政府经济行为的法律基础要非常完善。 (2)面对我国企业急需处理的规模不够经济、经营不是集约化的现实问题,将规模经济、集约经济的内涵进行阐述,并提出实际应用的方法,来处理我国企业的两大问题。 (3)汲取了系统管理学特有的权变管理学派的理论精华,并提出系统权变决策的理论,进而以境遇权变决策来取代传统管理经济学。 (4)为了提升处理不同企业经济决策问题的能力,新框架不断涉及设备投资方案的决策、设备更新方案的决策、生产和库存决策的方法、定价决策、人力资源配置、广告决策等范畴。 八、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1)深刻感受需求规律,有效运用企业产品的需求价格空间,快速掌控市场。对于普通商品的需求规律而言,一切其他条件不变,价格降低,需求量提高。价格提高,需求量降低。可是,身为企业只是掌握普通商品需求规律是不充分的,应当对需求价格弹性以及收益的关系给予理解,并将其运用在企业的战略服务当中。 (2)科学的成本分析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和销售,构成规模经济的优势。产品研发过程中,一旦可以有效运用标准技术来降低成本,对集中力量提高产品特色的整体设计十分有利,保证产品质量,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删减多余劳动力,只要处理得当,就能够较为明显的提升企业效益。转变劳动组建方式,有效运用设备、人才以及生产环境。 企业有效运用规模优势,不但降低供货商的进货成本,还会由于规模的构成降低自身的生产产品部件的成本,令其生产的产品性能持续攀升,价格却明显降低,提高了竞争力,进而积极扩大生产,把长期平均成本掌握在U形的前半部分,令规模经济的整体效应能够达到最优。[2] (3)企业领导应当有效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进行理性判断。企业在决策之前应当对市场进行透彻的分析。对市场的需求量、产品的价格弹性进行分析,来判断产品的定价。企业的领导应当透过价格策略来转变企业的境况,一定要了解产品的价格弹性,如果弹性不足就应当涨价,弹性充足就应当减价,不然,就是自取灭亡。价格弹性的预测成了制定营销计划的重中之重。企业的营销部门应当透过价格促销、交易折扣、兑奖券等不同形式,让收益达到最大化,一定要了解不同顾客群的喜好以及商品的价格弹性。[3]掌握不同商品给企业战略策略带来的作用。并且企业应当通过成本原理,为企业的生产能力建立清晰的认识。 九、结束语 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市场机遇的不断成熟,市场的不断变化给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挑战。经营者只有把管理经济学的精髓融入个人思想,建立积极的思维习惯,并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应用,才可以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挣得先机。 管理经济学论文:从管理经济学看电商对传统商业冲击 摘 要:电商兴起对传统商业的冲击是无庸置疑的,本文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辨证分析了电商对传统商业冲击,阐明企业之间要从非理性的竞争回归到商业的本质。 关键词:电商; 传统商业; 冲击 2012年,对于电商与传统商业来说都是不平静的一年,先是由8.15的电商大战,后是“双11”的网购,还有“双12”电商促销节。 本来,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模式、工具,传统商业企业一样可以使用,因为在美国,电子商务一开始都是由传统商业企业发起的。无可否认,电子商务给传统零售渠道带来巨大的冲击。 但是,不管是媒体、企业、消费者等,对于电商的认识似乎陷入了一种误区,要么全盘否定电商模式,要么全盘否定传统的商业模式。最明显的就是马云说的一句话“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他认为,就像狮子会吃掉羊,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模式将是“对于传统商业生态系统的一次革命性的颠覆。” 一、问题的提出:电商模式是“猛师”吗? 被策划为“光棍节”的“双11”,成了商家的又一次商机。而对于2012年的“双11”却又意义非同一般,因为这一天“光棍节”,倍感凄凉的不只是那些单身男女,还有那些门庭冷落的百货公司,尽管不少商场在显眼处也应景地打出了“迎双11优惠”的海报,但与天猫商城“双11”当日销售额达132亿元的战绩相比,人气实在是天差地别。除了天猫,当当、苏宁易购、国美网上商城等电商网站“双11”促销活动也成绩裴然。似乎只要借到了“双11”购物节的东风,电商网站都不愁没有顾客,定能赚得盆满钵满。但事实是否如此美好? 二、“双11”网购沸腾的原因 1、电子商务的价格便宜、运输快捷、选择广泛等因素带来的优势是明显的,已吸引部分消费者改变其购买习惯,特别是年轻的一代消费者。 2、“双11”电商的“5折”口号,更是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集中释放。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尽管“双11”促销活动的销售纪录是一天内创下的,却并不能把这个销量单纯地看成是一个单日销量,实际上是透支了后面两个月乃至三个月的消费力达成的,因为顾客的预算就这么多,有可能这一次他们就把半年的预算用光了,一次消费完后,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再购买,这种规模不是常态,换句话说“双11”并没有更多地创造增量需求,它创造的是人为的销售洪峰。这从随后进行的“双12”电商促销节出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惨淡景象就可以看出。 三、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剖析电商对传统商业的冲击 (一)无论是传统商业还是电商,都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来创造利润 所谓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有许多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需求,如: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广告支出、预期价格变化、市场消费者的人数等。从本次“双11”电商促销活动来看,消费者的需求是巨大的,根据阿里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在11月11日“光棍节”网购当日是,天猫和淘宝的支付宝的销售额达到191亿元,这不仅是中国单日零售的最高纪录,中国也成为全球网购单日销售纪录拥有国,原因就在于: 1、商品的价格 (1)相对于传统商业来说,电商企业的部分商品在价格上的优势是明显的 电商企业省却了店面租金、压货积压、人工费用等,避开了传统零售业的通道费用、物业出租利润、投资收益、预付卡沉淀等痼疾。所以在同样的商品条件下,网购的价格优势吸引着消费者的需求。有《羊城晚报》的记者在“光棍节”前进行体验调查,比较网购与实体店购买哪个划算?这位记者欲购的是某品牌的瑞士时尚腕表,此品牌在广州各大商场都有连锁店,标价统一。记者看中的那一款红色腕表实体店标价810元,没有折扣。而在淘宝某网店,此款手表也在售,价格600元不到且包邮。 (2)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 不难发现,在本次“双11”电商促销战中,销售额最高的前两名是鞋子和服装、家电等商品。这些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比较大的。所谓需求价格弹性是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越大,表明价格的下降对需求量的增加会加大,特别是在本次“5折”口号的促销价格刺激下,消费者的需求被电商有效调动,造成销售额的激增。 2、市场消费者的人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商的兴起,离不开网商的迅速成长,到2011年,我国网商规模已经突破8300万人,光是淘宝网卖家已经超过600万家。而相对应的成为网购消费者的数量则更多,据阿里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网络参与人数中,支付系统共2.13亿UV(独立访客),这也导致了网购市场需求量的上升。 (二)这是电商与传统商业模式的一种博弈 8.15的电商大战,主要是京东商城和苏宁、国美等家电零售巨头的一种竞争。目前,中国的家电零售行业已形成一种寡头竞争市场结构,所谓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是指少数几家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我们知道,形成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规模式经济性,在家电零售行业,规模经济性显著,国美与苏宁就是凭着连锁经营的模式,通过规模经济,用较低的价格,较低的成本,占领着较大的市场份额。在京东商城之前,国美与苏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了线下的家电零售连锁巨头,逐渐取得了家电渠道控制权,两大寡头虽有竞争,但更多的是非价格方面进行竞争,也就是从广告、产品质量、市场策略上进行竞争。随着电商的发展,作为电商的家电零售巨头京东商城不断发展壮大,当然这种发展壮大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因为京东商城2011年亏损近12亿元,毛利率仅为5%。由于寡头垄断市场企业之间的行为相互依存性,因此,一家企业在作决策时,必须考虑竞争对手对自己的决策可能做出的反应,具有一些博弈的特征。 而2012年的8.15电商大战是京东商城自恃电商的低价优势,向电商方面仍然较弱的苏宁和国美两家电零售巨头发起价格大战,想取代传统的家电零售业,取得家电的渠道控制权,也即是对供应商的控制权。京东商城的CEO刘强东说,“没耐心陪着苏宁10元10元地降价了,上午11:00-12:00直接发放“满2000减300”和“满3000减500”的大家电优惠券,相当于每件便宜300-500元,一步到位!”由此引发苏宁和国美均宣称其线下门店加入促销大战,国美华南大区总经理高集群甚至喊出“奉陪到底,干掉京东”。电商的价格战全面引入线下,国美宣称从8月17日起,国美电器全国1700多家门店调整价格,直破网价;苏宁广州地区管理中心总经理范春燕也称,苏宁电器线下1700多家门店将于8月17日起启动全国大规模促销活动,最高降幅达到50%,承诺价格最低。不过,根据新浪微博发起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五的网友表示由京东发起的此次价格战就是一次“纯忽悠”。因为据第三方的报告显示,京东、苏宁、国美这几家网站超过10万件的商品中,直正价格下降的不足10%,京东大家电在广州地区的库存更是被爆平均缺货率高达6成。京东商城没有认清寡头市场的共有特征,也即是它降价,它也不会获得整个市场,在调整价格后,销售量的增加或减少还取决于它的竞争方的反应。 本次电商大战,还受到了供应商的强烈反弹。海尔与京东商城停止合作,海信电器营销副总胡剑涌表示,坚决反对任何渠道单方面没有原则地打价格战。深康佳副总穆刚也质疑:“京东商城是在经营企业吗?是在毁灭社会财富!中国企业家如果浮躁张狂而不尊重对手,在不久的将来必败无疑!” 四、结论 (一)电商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是无庸置疑的,但电商应当放弃以价格战为噱头的非理性竞争 一是消费者不那么容易上当了,尤其担心虚假促销和售后服务;二是电商大佬们也开始反思价格战这种非理性行为,开始回归商业本质。不赚钱的生意是做不下去的,低价买入,高价卖出是永远不变的法则。 (二)通过价格战建立起来的用户规模不过是昙花一现 因为消费者最终认可的并不是京东、苏宁或天猫,他们认可的只是价格,万一出现比你低的商家,他立刻跑掉了,这样的规模有什么用?千古以来,商业的本质从来没发生变化,电子商务不过是一个新的经营模式,并不构成核心本质,但愿未来的“双11、双12”不再只是拼价格,更多的应是拼品牌、拼创意、拼服务,拼品质。而传统商业在体验营销、商品质量、销售网点、配送能力、售后服务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也依然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当然最好的方式是,电商与传统商业模式相结合,各取所长,协同发展。 管理经济学论文:经济学理论的不足与管理经济学的补充 摘要:通过我们长期研究,本文首先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的理论严重不足,它们最终都成为“黑板经济学”。本文从管理角度出发,首先提出了四要素的观点,并对国际体育竞赛效果进行简单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不依赖”的经济管理思路,总结创新了《公平竞赛办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赛办法》;管理四要素 一、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严重不足 资本主义经济学(也称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三大思想体系,各有其客观性和合理性。它们各自的逻辑结构,从公理化方法看,也是自成一体,都能自圆其说。三大思想体系在实践当中,之所以运用起来都不尽人意,原因主要在于各自要求的前提条件都有不切合实际的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学思想及其对应的办法是市场经济,用于实践,其有效运转需要“人人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为前提。这就好比拳击比赛,进场时的运动员只有同一重量级,通过自由击打得出的结果才谈得上公正合理。可是现实生活中,平等是少见和相对的,不平等则是常见的。因而西方经济学及市场经济的适用性就受到局限性。市场价格并非像西方经济学所说的那样,在大数定律的意义上公正合理、不偏不倚,这就是亚当・斯密所指“市场好比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结果。 这只看不见的手到底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者一般认为是价值规律在经济生活中发生作用,我们认为更直接的原因是“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在发挥作用。资本的本性是贪梦和自私,马克思关于资本贪梦自私的描述揭露了资本的本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壮起来;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它就会不顾人间的一切法律;有300%,它就敢冒绞首的风险”。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市场价格的形成,大多数情况下都偏向有钱有势者,市场价格形成过程中也会“嫌贫爱富”,成为市场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我们称之为“财富磁场效应”。认识不到这一点,盲目依赖市场机制,难免派生出种种匪夷所思的怪事和有悖常识的奇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及其对应的办法是计划经济,用于实践,其有效运转需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觉悟”做前提。形象地说,其参与者或至少各级领导人员,应当具备矍鲁巴、、、白求恩、焦裕禄那样的觉悟,否则难免出现以权谋私、官僚主义、或懒、慢、差、费等现象。 现实中,具有“崇高觉悟”的人是稀缺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诉求。即便在特殊时期和特殊历史条件下,如斯大林同志讲的那样“我们共产党人是具有特种性格的人,我们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也是难于持久的。计划经济在各国最初的实践中之所以鼎盛辉煌,是因为长期革命战争造就的,一大批公而忘私的无产阶级战士是其重要支柱。若干年后,随着“老领导”的逐步谢幕,新领导的逐步接班,和平时期个人利益渐成主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运作中也就弊病迭出。日趋严重的官僚主义、不断降低的工作效率,致使社会到了缺吃少穿、精神禁锢的地步。仅仅强行依靠思想教育或改造,反倒派生出种种很不正常的怪相和假话成风的奇观。同时,计划经济最大问题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在抛弃计划,这也成为计划经济的重要弊端之一。 数理经济学的思想及其对应的办法是数学模型。用于实践,其有效运转需要“具有特定要求的完备数据”作前提。形象地说,好比一顿盛宴,不仅取决于烹调技术和餐具,还需要各式精美的原料,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可是现实经济生活中,既有的经济统计数据,很不健全甚至误差惊人。即便重要而又“成熟”的一些基本数据,不同权威机构算出结果差别之大也令人惊诧。虽说建立健全数据库的工作各国政府和专家一直努力不懈,但时至今日仍谈不上根本性的改进。深究其里,发现深层次的困难并不在统计工作本身。理论上看似相当美妙的数学模型,实践起来作用就很有限。勉强借用现有统计资料运算,得出的结果常常带有相当的游艺色彩。 理论上假设前提条件的欠缺,使得对应的办法应用起来效果大打折扣。这就使我们理解了,为什么崇拜市场经济的某些人喜欢多党制,不厌其烦地呼吁所谓“民主”。与其说这是一种出于正义的呼声,不如说面对市场失灵在作思想上的补漏之举,或者企图把出现纰漏的责任寻找一个替罪羊。这也使我们理解了,计划经济年代为什么要竭力宣讲“大公无私”,不厌其烦地“改造思想”。与其说这是一种政治需要,不如说深层次的动因在于管理工作,在于不断地落实和校正经济运转所需要的前提条件。同理,搞数理经济学的人,最大的期盼和梦想,就是有朝一日统计部门能够提供全面而可靠的统计数据。 为求得实践有效,立足于经济学三大理论体系,以往都在设法使各自所需要的前提条件尽可能完备。可是不遗余力的结果总是事倍功半。在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和说不尽的焦虑后,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学思想,使对应的办法适应既有的社会现状呢?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有一段话说得很坦率,“喜欢讽刺的人对于完全的市场经济所说的话,可能正和萧伯纳对于基督教所说的一样:唯一的毛病是从来没有被实施过”。这就是说,完全的市场经济其实只是一个乌托邦。由此联想到,完全的计划经济也是一个乌托邦,也从来没有实现过。只要不迷信以往的所谓经典理论,不难看到,实践过的所谓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都是一种与理论描述有所不同的,或很不相同的变形体。所有的经济实践或浅或深地表明,对市场经济的原教旨或计划经济的原教旨均不可过于依赖。无论哪一个,如用政权的力量强力推行,严格照办,带来的都是教训甚至灾难。反之,在变通实施的情况下,效果反而相对好些。在美国,这被说成是“混合经济”(萨缪尔森)。在我们这一代人熟悉的语言中,这被表达为一句很巧妙的话:“把经济理论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二、经济管理要素与管理结构探索 (一)管理四要素 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经济管理,无一例外是对人和物的管理。管理的过程也无一例外是由管理标准、管理决策、管理执行、管理监督组成,我们称之为管理四要素。管理四要素通俗的讲就是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怎么样。 管理标准是对管理对象提出要实现的目标或要实现的目的,与管理指标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管理标准的制定一般遵从国际、国内相关行业标准和管理对象的具体特点而制定。 管理决策是对实现管理对象既定目标的方案的选择过程,我们也称之为“信任推定”,信任推定又可以分为两种:可信推定和不可信推定。类似于司法认定的有罪推定和无罪推定。有罪推定:若不能证明无罪,则推定为有罪。无罪推定:若不能证明有罪,则推定为无罪。 管理执行是在采纳决策方案的基础上,对管理对象进行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社会活动。 管理监督是对管理对象在管理标准制定、决策、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而不至于管理偏离既定管理方向和目标。 管理四要素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一个完备的管理框架,管理框架的每一个环节都置于阳光下运作,各司其职,而不会打着机密的旗号暗箱操作,弄虚作假。 (二)经济管理结构发展创新 社会主义有两个根本任务,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简单地说就是“公平与效率”问题,既要公平,又要效率。自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公有制计划经济的藩篱,开启了市场经济的大门,但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有待于社会科学研究者通过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给出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的“公平与效率”的要求决定了社会主义最理想基本模式――公有制市场经济。原因在于公有制会有效兼顾公平正义和统筹社会分配,能更好地引导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有效控制两极分化,因为所有权决定分配权;市场经济才能更有效调动社会资源的分配和调动社会积极性。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公有制所有权人没有真正起到对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实施有效管理和监督的作用。 第一,要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必须解决政经、政企分离问题,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党中央和人大领导下,独立于政府之外,制定相关经济管理政策,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的服务和执法机构,维护经济秩序,服务经济建设,为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企业人才选拔必须由通过市场选拔,与传统人才任免制划清界限,不能任人唯亲、行政派遣、行政任免,否则,违背市场经济基本准则。 第三,形成严格企业管理模式:标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配合与制约。 第四,明确公有产权与公共管理分配的关系,把经济建设交给人民自己做主,党和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依法管理,不要包办。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方法的三不依赖构想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经济学所依赖的是“人人平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依赖的是“高度觉悟”,数理经济学所依赖的是“精准数据”。三种经济学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也能自成一体,自言其说,但是一旦走向实践,假设条件并不成立,甚至大相径庭,我们的理论都会变得千疮百孔,不堪一击。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从来就没有摆脱过贫富分化和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从来没有在常规环境下真正实践过;数理经济学更是黑板经济学,在实践中根本没有实践上的意义。原因是市场从来就没有“人人平等”,共产党员也从来不是“人人具有高度觉悟”,统计数据也从来没有精准过。 我们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不依赖任何前提条件的经济学方法呢? 奥运会是全世界公认的公平的体育赛事活动,长期以来得到全世界一致认可。他们既不依赖人人平等,也不依赖高度觉悟,更不依赖精准数据,他们依靠的就是“公平竞赛”。历年的高考一样,不依赖任何前提条件,标准统一,各显神通,能者优先。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呢?经过长期研究思考,张敢明教授为首的研究组首先提出了《公平竞赛办法》的轮廓,后经不断完善补充发展成为一套系统完整的经济管理方法。 《公平竞赛办法》其要点为:一套管理标准、一项审核程序、两个基础概念、三大职能分设结构、五条基本原则,曾俗称“一一二三五办法”。 一是一套管理标准(效益标准)和一项审核程序(信任推定);二是两个基本概念(效益标准和效益指标);三是大职能(决策、执行、监督)分设,五是五项基本原则(生产资料公共性、按劳分配、计划管理、能者优先、分级调控)。其有效结合了历史的和现代的多项优秀思想和优秀成果。比如,将管理四要素引进企业管理,形成企业“咨询(顾问)、调节(决策)、执行、监督”的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将法学中的无罪推定法引进到企业管理中来,形成企业管理信任推定规则;将招标投标工程中标的方案引进到企业人才选拔的竞赛中,形成效益最优选择规则。更有意义的是张敢明教授受物理学中的温度与摄氏度的启发,在企业管理中形成了“效益标准和效益指标”两个基本概念,可以说这纯粹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正是这项创造性的工作,改变了企业管理中单一的计划指标模式,可以有效地将企业效益标准和效益指标区分开来,将企业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有机结合,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 《公平竞赛办法》实施步骤可以优先小企业、大国企和事业单位,甚至国家基层行政机构人才选拔和考核,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逐步推广到社会各个领域。 (作者单位:中国集体经济杂志社) 管理经济学论文: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 摘要:人本管理经济学顺应后工业化及网络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人本化大趋势,立足于强调主体意义及价值理性的人本主义视界,遵循方法论的个人主义逻辑思维范式,借鉴利用现代经济学有关人类行为的经典及最新理论和方法,以研究并回应组织管理中人的问题为基本宗旨和任务,特别聚焦于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战略性激励相容问题主题,以“职场就业—战略规划—目标导向—投资开发—人际整合”人本管理运作主线,分别沿着竞争—合作(人本组织激励管理基本矛盾)与规矩—方圆(组织人本激励相容两个层面)两大人本管理经济问题导向线索展开相关学术研究而形成的一门应用经济学新分支。 关键词:人本主义;人本价值论;组织人本激励管理;人本管理经济学 一、问题提出:直面历史现实的理论演化脉络及跨学科整合走势 大而言之,主体欲求的无限性与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共同困境和永恒主题。为此,人类在长期历史演化中自发形成两种基本应对机制,即市场交换与组织管理;相应地,在学术上分别直面聚焦回应这样两大实践的理论范式就是经济学与管理学。 要缓解这个基本矛盾和困境,人力在主观“用力”上无外乎两个基本方向:一方面,依托“情商”(人文伦理及宗教信仰)努力节制欲求或抑制需求;另一方面,凭借“智商”(人类理性或科学技术)尽力有效利用既有资源并进一步开发利用新资源。其结果,以工业化为标志使人类历史发生了一种“非对称性突变”:工业化以前,人类情感在漫长演化的市场自然扩展秩序中占了上风;而市场运作和发展到一定阈值或拐点,引发了工业化革命性突变,结果使人类理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或解放,发展到后来甚至达到登峰造极的无知之狂妄程度。 所谓现代社会,乃工业化及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而正是这种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现代社会经济实践活动,才孕育出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正是基于大机器工业生产的需要,以及在此基础上由发达市场机制链接而形成的社会化大生产体系,才使人们集结在一个个具有开放系统性、内在合作性和外在竞争性的命运(利益)共同体中;所谓组织,就是这些命运(利益)共同体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稳固化、巨型化发展的结果,并随着市场秩序不断向外自然扩展而在空间上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进入20世纪,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完成工业化,其市场经济进入高级发展阶段以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被普遍地“扭结”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中;同时,以工商企业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政府公共组织多元鼎立为基本格局的现代组织网络体系,逐渐演变成为每一个现代人时时刻刻生存其间、必须直接面对和积极适应的基本生存情景或社会生态环境。结果,市场与组织并肩而行、互动发展,不仅促成了无比繁荣昌盛的现代社会经济实践,而且促成了现代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大融合大发展。 虽然从现代社会经济实践源泉来看,关注市场的经济学与聚焦组织的管理学可以算作孪生兄弟,但在启蒙与集大成发展的时序节奏上,经济学可以大致算作管理学的兄长。早在1776年,现代经济学鼻祖斯密就在其开山大作《国富论》中,富有远见地奠定了主导经济学理论研究基本发展方向和主流趋势的学科信条和理论范式,即建立在每个人追求自利基础上的自由市场机制乃国民财富根本源泉及和谐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石。其后,经由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诠释,以及凯恩斯主义的宏观拓展,到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宏微观新综合,经济学基本上是围绕市场资源配置基础功能主题一路拓展开来的。 相对于经济学来说,管理学实现集大成并蓬勃发展步伐稍有滞后。虽然早在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所开创的工业化新时代,大规模、高密度、商业性和社会化的工业组织(企业)形成了对管理前所未有的特殊需要和要求,并激发了欧文等一大批工业管理专家及管理教育先驱相继辈出,但尚未形成一组逻辑清晰的学科信条和一套完整成型的理论范式。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到巅峰的欧美工业化社会经济、特别是企业制度化管理实践,才孕育出以法约尔特别是以泰勒为代表的一代管理大师级人物,他们在其经典论著中《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年)和《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正式提出并清晰阐释了现代组织管理学的基本信条和理论范式,从而使管理学以科学的面目正式登上学术大雅之堂,并在其后近百年的历史中衍生出葱郁茂盛、五花八门的管理学派丛林[1]。 无论是经济学还是管理学,最初的元问题都是属于或为了回应人的问题,即:如何有效开发、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才能满足个人、组织或社会等特定主体的目标和需要?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化大生产体系中,本来是主体、目的和本源意义的人,却在自己所创造的器物工具中被异化,最终被沦落为器物、工具和手段。好在大自然自有自组织平衡协调机制,两极轮回,物极必反,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近百年来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主题都明显地呈现出一种人本化的回归趋势(如图1所示)。 图1人本管理经济学的实践背景及学术源头 按照传统经济学范式,市场是由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国外四个主体之间进行产品和劳务及劳动力交换,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机制或方式,至于四个主体各自内部是什么状况又如何运作则不属于其研究的范围。在这四个主体部门中,厂商是经济学最原本、最主要的聚焦点,其他三个则相对有些辅助性或衍生性;也就是说,回答厂商内部组织管理问题,相对来说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更可以纵深发掘,由此衍生出一门管理经济学分支学科。传统管理经济学,由私人厂商拓展到公共及非营利组织,其实就是将微观经济学特别是市场与厂商理论基本原理运用于组织资源配置及管理决策而形成的一整套具有现实操作性的程式、技术和方法。例如,在国外众多管理经济学教科书中,由麦圭根、莫耶和哈里斯三位教授合著的《管理经济学:应用、战略与策略》以其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紧跟前沿、贴近实际等具有显著代表性。他们在最新的第8版中是这样界定管理经济学研究主题的:“管理经济学研究的是在经济中的私人、公共和非营利部门内,由分析人员、经理人员和咨询人员所制定的资源配置战略、战术策略。管理经济学的各种方法力求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实现组织的目标,同时考虑对实现目标的洼陷和内含约束条件。本书围绕两大主题组织内容:私人部门企业的产品线竞争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此外,管理效率问题为所有组织做出资源配置决策提供了一个共同基础”[2]。可见,管理经济学总的理论基点、基调和着重点还是在强调工商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的市场逻辑及其对组织决策者的宏观政策约束及技术经济条件限制。 经济学真正从市场偏在视界走出将企业等科层组织正面纳入其研究视野,并将它看做与市场对等并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替代其发挥经济职能的一种特殊资源配置方式,在期间发挥了转折点或里程碑性关键作用的,是1937年科斯等发动关于“交易费用的概念革命”以及由此引发的“新制度经济学”浪潮。由此开始,经济学理论研究逐渐回归人本轨道,一大批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组织、组织中人的(契约与非契约)关系、组织制度架构及演化,特别是聚焦于组织中管理者(雇主)与员工(雇员)这个基本矛盾,借鉴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研究新成果,将研究对象和重点逐渐指向组织(中人的)行为及其激励问题,拓展衍生出行为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契约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等诸多新分支,进而与当代组织管理学中的劳动关系学派、人事管理学派和人力资源管理学派渐次对接起来,以致在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上提出了构建人本管理经济学的现实目标和任务。 近年来,作为传统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变革和疆界延伸,英美等国一大批对组织经济学问题感兴趣的学院派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工作,他们试图在企业等组织层面以人的行为及激励问题为焦点构建一套逻辑自洽的理论范式和框架。这方面具有集大成代表性的最新标志性著作,大致可以举出如下几部:一是2002年英国白金汉大学组织经济学教授利科特的《企业经济学》,该论著以科斯定理及企业的契约理论为立论基点,讨论了企业及非营利组织的制度结构,以及企业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的激励和环境约束问题[3];二是199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米尔格罗姆与罗伯茨所著《经济学、组织与管理》,该论著对传统管理经济学范式进行了革命性变革,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在组织合约、协调、驱动、雇佣、激励管理及变革领域发展起来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4];三是2003年亨德里克斯所著《组织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协调、激励与策略》,该论著基于博弈论、科斯定理及信息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围绕如何协调与激励组织中策略互动着的人们这个核心主题,对组织中有关决策、匹配及商业策略问题进行了新的诠释[5]。 与此同时,近百年来,随着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特别是网络数字化新技术革命的推动,组织管理学越来越呈现一种不断软化和人性化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领域的相关研究课题,迫切需要依托一套以组织中的人为中心、以既自成体系自圆其说又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的经济学理论框架做支撑,为组织管理者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提供一整套既可以证伪又易于操作的经济学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分析工具。为此,中外学者在学科建设上也做出了一系列相关努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拉奇尔教授在1998年出版的《人事管理经济学》,该书围绕招募与雇佣、人员流动、精简、工作效率、团队、年功报酬、考核、福利、职权和任务分派等人力资源管理主题,系统地介绍了一系列相关经济分析技术和方法,其目的是为组织管理者及人力资源管理者权衡相关利益关系、提升决策水平和降低管理成本提供相应的经济学理论支撑[6]。在该领域国内学者也做了有益探索,近年来国内图书市场上也陆续出现了若干部有关人力资源经济学或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分析[7]教科书,探索性地将经济学、劳动经济相关的原理与方法依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块串联成体系,试图形成一个独立学科。 但是,既有相关研究成果尚有不少缺憾及存疑之处,大致说来有三:一是没有在人本主义意义上给出具有硬核性质的学科概念和核心理念,使相关经济学分析方法缺乏坚实可靠而又逻辑自洽的理论根基。二是对有关经济学概念、原理与方法的转述,没有从学科视角分歧、学术流派渊源及交叉整合脉络上给出应有的清算梳理,使相关内容虽然围绕组织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组合在了一起,但在经济学理论逻辑体系上显得十分零碎零散,不能形成逻辑清晰、前后连贯的统一体系,往往研读起来使人有些不得要领。三是由于在理论逻辑上不能自洽成体,相关问题研究没有可支撑的对接点,因而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缺乏应有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 笔者数十年来由宏观而微观、由经济学而管理学,游走于国民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等多门学科教学与科研活动之间,但在研究方向和主线上万变不离其宗,长期始终如一地聚焦于人本发展与管理问题。2006年,笔者将自己多年累积的相关成果汇集成著,以《人本发展经济学》名字推出[8];经过又七年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学术累积,并基于现实咨询管理和科研教学需要,特别是依托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认为是该推出其姊妹篇人本管理经济学(二者类似于宏微观经济学之的关系)的时候了。本文乃该著之导论,现将自己初步构思和粗略观点先行公开发表,以求教于同行专家。 二、研究范式:人本管理经济学的理论视界、方法论及主题基线 人本管理经济学是立足于强调主体意义及价值理性的人本主义视界,严格遵循个人自由主义方法论的逻辑思维范式,借鉴利用现代经济学有关人类行为的经典及最新理论和方法,以研究并回应组织管理中人的问题为基本宗旨和任务,特别聚焦于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战略性激励相容问题的研究主题和主线,并由此形成的一门应用经济学新分支。 1人本管理经济学视界:强调主体意义及价值理性的人本主义 关于人本主义(Humanism),源于人如何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这个最基本的元哲学命题。虽然人是有自由意志的特殊物种,但人类毕竟也是大自然的造物,人类文明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面临着一个无法摆脱的现实困境,那就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说的两难悖论:自以为自由的人类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类到头来往往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9]。 自然科学是人类理性超越自然束缚而客观认识外部世界的产物,西方科学主义最初正是源自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文化传统,那时的人们普遍崇尚用自己的智慧、勇敢和正义去观察思考大自然奥秘的精神意志。但是,进入中世纪(公元500—1 500年),这种理性主义精神在大自然强大的力量压迫下被扭曲为基于宗教信仰的神学,一开始一些传教士还试图运用古希腊理性主义文化去解说基督教义,随后在经院哲学那里理性主义异化为论证基督教永恒真理的工具,这样,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伴随着日益盛行的基督教经院哲学而得以保留和传承。后来,当传教士堕落行为被揭穿、经院哲学越来越走向玄虚而逐渐远离现实生活被人们所唾弃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启蒙者们,将科学理性主义从传统经院哲学中抽取出来,以人本主义面目出现而成为反对神本主义的有力武器,由此滥觞并迅速演化成为西方主流价值文化。 也就是说,人本主义作为一种西方价值观和哲学思想文化传统,是自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后,经历代思想家发展、完善逐步形成和传播开来的。最初,人本主义是特指16—17世纪的一种文化思潮,即对古希腊罗马文学、语言、科学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热衷,对宗教、神权和经院哲学的扬弃和批判,对个人主义、世俗主义、理性至上和科学实证精神以及人权和人的自由价值之复兴或弘扬等;但是到了18—19世纪,以人本主义为表现形态的理性主义发展到极致,终于孕育出了工业革命和工业文明,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理性主义逐渐走向现代科学理性主义极端,在这种理性主义思潮涌动下,导致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之象:科学技术开发出来的物质机器逐渐将人性异化,本来是生产目的和主体的人反而被异化为生产的工具和手段,物质享受几乎侵蚀人们所有的心灵空间,物质性的工具理性代替了终极关怀意义上的价值理性。 20世纪,可以说是人类在社会变革特别是科技革命中涅槃重生的世纪。随着大机器工业化的登峰造极和人类科学理性主义的泛滥成灾,人们逐渐看清并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主体异化和工具理性带来的一系列不快乐、不幸福乃至痛苦或灾难,人们在大自然一场场惩罚性的灾害面前越来越感到一种无可奈何的无力感,不得不生发出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敬畏感。于是,以人为本,回归大自然、回归人本性、回归人的主体性和价值理性,成为从市场运作到组织管理、从经济学到管理学研究的共同取向。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提人本主义就具有对立于科学理性主义的新意义,而回归人性,反思科学价值、解构理性标准、呼唤终极关怀、重塑心灵美德,也就成为当代人本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主流倾向。这也是人本管理学应持有的认识论视野。 2人本管理经济学方法论:遵循现代经济学逻辑思维范式的“个人自由主义” 在方法论上,人文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研究者本身就是参与其研究对象中的一分子,很难在“局外”用条件控制的试验方法对社会活动或人类行为做观察。尽管目前一些社会科学,例如经济学在研究技术上已经发展到很像自然科学的状态,对个体微观行为也已开始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但就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总体状况来看,这也仅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经验检验方法来使用,其主要研究方法还是以理论实证为基本特征的。 关于理论实证研究方法,其基本套路无外乎:从大量的客观社会现象或人类行为中分析、归纳和概括出一些基本的理论假定,也就是借助理论思维将客观对象抽象为韦伯所说的“理想模型”,以此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然后,在这些基本假定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推导出一系列理论结论,并通过逐步放松有关假定,把原来抽象掉的不同层次的非本质的东西追加进去,使理论联系(契合)实际,以达到理论实证社会经济现实的目的。这种社会科学方法,在马克思那里就叫做抽象法,其前一过程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而后一过程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而奥地利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米塞斯则称之为“假想结构法”,并认为“经济学的独特研究方法就是假想结构法”[10]。 经济学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同样或更需要依赖这样的抽象法,但从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分工协作关系来看,经济学则有其独特的角度和方法。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任何人类个人的行为,在经济学看来都是一种在稀缺资源环境约束下来追求个人自身预期收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行为。其中包括三层基本含义:一是自利动机,即追求自身利益是人类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和基本目标。二是环境约束,即追求自利目标是在稀缺性资源条件和社会制度规则约束下进行的。三是理性选择,即人们总会设身处地地权衡自己的处境和所追求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终找到一条均衡的、恰如其分的最佳方式或路径,使自己所费成本最小而获得收益最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无论在家里,还是在政府或私人的办公室里,无论在教堂里,还是在科学活动中,简言之,无论在哪里,永远是效用最大化者[11]。这就是所谓理性人假定,是经济学方法论的硬核,是任何经济学包括人本管理经济学必须操守的。 自斯密以来,经济学之所以成为市场主义的誓死捍卫者,按照米塞斯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中的论述,就是因为它认定:“市场经济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分工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人都代表他自己的利益,但是每个人的行为都既是为了满足他人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每个人在行为时都在为他人服务,另一方面每个人又都是在接受他人的服务,每个个体都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他自身的最终目的以及使他人获得满足的手段”[10]。也就是说,“市场将个体活动引向能最好地服务他人的渠道”[10]。“市场不会直接阻止某一个体随意伤害其同伴,但市场会对这种行为进行处罚。”“市场上,强迫每个人都尽力服务他人并克制自己的随意和恶意的,不是因为宪兵、刽子手和陪审团的高压统治和强制政策,而是因为个人利益。契约社会的成员之所以自由,就是因为他服务别人就是服务自己。限制成员的只有不可避免的自然资源稀缺现象,至于其他部分,所有成员在市场范围内都是完全自由的。”所以,“没有一种自由可以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自由相媲美。在极权的霸权主义社会中,个体所应有的唯一自由,也是无法剥夺的自由,那就是自杀”[10]。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经济学的任务主要是分析市场上交换的物品和服务的价格决定。”但现实中“人们总是同时面对‘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他们要从不同的替代品中进行选择,不管这些东西是被归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在价值的天平上,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是混合在一起的。即使我们能够在物质的与精神的考虑之间划出明确的界限,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实际的行为要么是为了同时实现物质的与精神的目的,要么是物质与精神的东西之间选择的结果。”因此,为了完成特定研究任务,经济学“必须从人类行为的综合理论开始研究”,其研究对象要超越有关利用货币进行交换的“市场现象”而涵盖所有人类行为[10]。在米塞斯看来,市场中人与人的竞争是“想在合作的制度里取得更优秀、更杰出的成就。竞争的功能就是,给整个社会体系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安排一个最适合他的位置,从而使他能够最好地服务于整个社会,服务于社会里的其他成员。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就成为一种把最称职的人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上的有效方法”[10]。因此,由市场链接起来的社会是“联合的行为和合作,其中的每一方看待对方的成功就像是自己的成就。”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伟大的社会”[10]。 尊重并弘扬每个人的个性和自由,由他们各自为了自身利益而自主自由地做选择,整个组织或社会才能和谐发展。这是经济学在认识论上不可更变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也是无论什么经济学(流派或分支)都必须传承和操守的价值判断和学术信念。基于此认识论立场,将研究视野从市场运作拓展到组织管理层面而且特别强调主体意义及价值理性的人本管理经济学,在方法论上必然要严格坚持个人自由主义立场,即不承认一个超越个人之上的所谓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一切选择和决策归根结底都是源于组织成员或利益相关者的个人理性行为。正如美国学者博兰指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是这样一种观点,在社会现象的任何解释中,它认为只有个人才能成为决策者”[12]。 从此观点出发,将个人(及其利益和行为)看做是任何社会活动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并且认为一切集体的行动、群体的互动、社会的活动以及政治的程序或过程都是一种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总结果,而任何超越或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所谓集体利益是不存在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定,分析人类行为或研究社会活动(包括我们所关注的组织管理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观察个人基于理性的选择行为表现来达成,这应该成为人本管理经济学最恰当或最有效的方法论。 基于方法论的个人自由主义原则,人本管理经济学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及其管理问题,自然离不开经济计算、在约束条件下求极值以及基于边际的成本—收益分析等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但鉴于传统新古典主义滥用数学的恶劣倾向,而现实组织中的人不是物理原子式的无生命个体,而是有自由意志并由此支配其行为的主体人,而且随着社会进步人的自由意志及其表现行为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和非线性化,因而人本管理学研究不能沉溺于基于大数定律的统计学方法去寻找所谓规律,必须对传统经济学计量分析方法在扬弃中有所发展。 关于经济学分析滥用数学的倾向,正如米塞斯所批评的那样:由于数学家的自觉不自觉误导,“本可以用几句话和平凡的语言来表达的意思却用一种大多数人不熟悉的术语来表达,因此这种语言很快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人们甚至认为这些令人迷惑的公式有着某种未被传授以隐藏起来的很重要的启示,认为存在一种赌博的科学方法,而数学的神秘学习可以教会人们赢得胜利的钥匙”[10]。应该清楚:“无论用哪种定量的方法去分析经济学的问题,都存在一个基本的缺陷,那就是:我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在我们说的经济变量之间没有常数的关系。在各种商品交换比率的形成和评估中也没有任何的不变性和持续性可言,每一个新的数据都会导致整个价格体系的重新组合。相反,理解,通过力图抓住事件所涉及的人的头脑中的所思所想,可以很好地预测未来情况的变化。我们可以说这个方法不是令人满意的,而且实证主义者们也鄙视这种方法,但是这种武断的判断根本不会、也不可能会遮盖一个事实,即理解是唯一一种用以处理未来不确定因素的恰当的方法”[10]。近年来,这种故弄玄虚、自娱自乐的研究倾向在管理学界也司空见惯,一些学者不直面回应现实问题,而是沉迷于数学的精细美妙,甚至喜欢“用玄妙深奥的理论辞藻来粉饰论文”,例如“一头会说话的猪”用晦涩的学术语言表达成“家畜与人这两类不同物种成员发出的听觉信号之异质同形性”,但这并不能解决“凭常识显而易见”的现实问题[13]。对此,人本管理经济学研究必须力戒之。 3人本管理经济学主题:组织管理中“人”的战略性激励问题 百余年来,现代组织管理呈现出“人性渐凸现”的历史趋势,大致可以分为几大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于古典管理(特别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劳工管理时代;20世纪中叶,基于组织行为与人际关系理论的人事管理时代;20世纪末21世纪初,基于人力资本和战略管理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时代。近年来,在技术网络数字化、市场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人本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以人为本,战略性激励成为当今世界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为获取并保持战略竞争优势、实现长程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指向和必然选择。这也应该成为人本管理经济学研究并回应的核心问题。 关于以人为本,在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论意义上,大致有两个层级的提升:一是从把组织中的人看做人力成本,到把人看做能够创造价值的人力资源、人力资产或人力资本;二是在此基础上,将人从手段或工具意义上剥离开来,进一步提升到将组织中的人看做是具有生命终极价值目标意义的主体,即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现实人。基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现代组织管理的基本目标和核心任务,就是战略性激励,即通过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以获取和保持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以人为本,战略性激励是组织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也是人本管理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组织经济问题的基线。 简言之,以人为中心,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两级提升,以及组织激励基本矛盾在理念、机制和方法上的互补辩证平衡关系,为组织获取可持续发展的比较战略优势为基本目标和任务,逐渐展开相关经济学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就构成人本管理经济学的主题主线。 三、初步构想:人本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基点、主体架构和内容体系 在组织管理问题的研究中,始终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活生生的主体在价值理性意义上来看待,而不是仅将人视作客体(劳动要素、劳工成本、人力资源、资产或资本)在工具理性层面打转转,此乃人本管理经济学独特的理论视野和基点。 价值论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正如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效用价值论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人本价值论是人本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沿着新古典主义聚焦于市场的学术传统,劳动经济学主要关注与产品(或服务)市场相对应的要素市场中不同于(物质)资本市场的劳动(力)市场运行及其结果[14],其隐含的基本假定就是劳动(力)是一种生产要素、一种稀缺资源,它在由雇主作为需求者与雇员作为供给者构成的劳动(力)市场上借助工资这种价格信号引导实现有效配置,由此展开并形成整个学科主线、理论体系及政策含义。同样,传统组织管理学及管理经济学,包括与人事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直接相关的经济分析,往往也主要是将员工的劳动力或知识技能视作生产要素在成本管理、资源配置和价值增值层面打转转,而无意忽视或有意漠视组织成员(管理者及员工)的主体价值和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意义。与传统价值论有所不同,人本价值论不仅关注人作为劳动力、作为人力资源、人力资产或人力资本在生产要素意义上的外在价值,而且更加关注人作为组织成员在主体、主人翁意义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驱动力,以及如何通过工作本身的内在价值激励去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人本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应该搭建在这样的人本价值论基石之上,沿着“人本价值论:从劳动价值论到工作价值论”—“组织人本激励管理基本矛盾:个人竞争目标与组织合作目标”—“组织人本激励相容两层面:制度契约激励与管理策略激励”的逻辑层次循序展开。 1人本价值论:从劳动价值论到工作价值论 如果说,劳动是描述前工业社会以及所有不发达或发展中状态下每日挣扎在生存死亡线上的劳苦大众群体生态的过时语;那么,工作就是关于工业化乃至后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组织中职场人士特别是白(领)骨(干)精(英)群体生态状况的流行词。关于劳动的外在谋生手段意义,从普通百姓到学术精英,似乎都能感同身受。例如,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传统劳动经济学乃至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都想当然地认为,劳动对人来说意味着一种外在的苦难,因而假定劳动是一种给人带来负效用的东西,人们都是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劳动。应该承认,如果历史地看问题,这是有其合理性乃至科学性的;但逻辑地瞻前顾后辨析问题,可能会发现这是一种局限于特定历史条件和物本功利观点而形成的极其表象化、非常肤浅的偏见,即使用劳动价值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来看,也是一种很不实事求是的看法;如果从正在走向后工业化、已经步入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当今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出发来前瞻性地审视问题,那么,这种观点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极端不合时宜、不负责任的想当然假定。总之,基于人本主义观点,关于劳动价值或工作意义的一个精确表达就是:烦人的苦工是工作意义的结果而不是工作本身带来的结果。技术永远不能消除苦工,但正确的社会关系却能办到[15]。为此,人本管理经济学应该本着马克思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论,条分缕析地梳理经济学如何从工业化背景下的劳动价值论,逐渐摆脱人被异化为手段和工具意义上的劳动要素、人工成本或人力资源之理论局限,走到当今以后工业化为时代大背景的工作价值论,直面现实讨论关于作为主体的人在组织中通过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和组织目标的内在激励意义,以及由此引致的现代组织学习型变革趋势及革命性意义。 2组织人本激励管理基本矛盾:个人竞争目标与组织合作目标 从组织角度来看,所谓激励意味着一个简单而复杂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调动、鼓励或强化与组织目标相契合的个人行为。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一些各有目标和行为动机的个人,最初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他们之所以要加入组织,成为组织一员去干事,就是因为想干那些他们自己单个干不了的事情,这种事情就构成了他们的共同目标,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组织之所以存在并进一步发展下去的基本使命和战略目标。但是,加入组织的个人成员其最初动机和最终目标,可能并非就是为了达成组织目标,他们可能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特殊利益和目的,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有种种行为表现。这些行为有些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相融合,有些可能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不协调,有的甚至相矛盾、相对立。针对组织合作目标与个人竞争行为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组织人本激励管理的核心意义和基本任务就是,要强化、鼓励、奖励那些与组织合作目标相契合的竞争行为,弱化、调和、协同那些与组织合作目标不一致的竞争行为,矫正、规制、惩戒那些与组织合作目标相矛盾、相对立的竞争行为,使每个组织成员的个人竞争行为与组织合作目标契合在一起。在实际中,这个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即组织合作目标与个人竞争目标具体体现为绩效与薪酬两个焦点职能之间的关联。绩效体现的是组织合作目标,薪酬体现的是组成成员的个人竞争目标,组织目标与个人行为的一致协同要求,就表现为绩效与薪酬在制度设计理念和具体制度安排上的相容性,以及二者在运作管理机制层面的契合性。这正是人本管理经济学所特别关注和着力研究的焦点问题,其他管理模块相关的经济学问题都可以由此向外展开并涵盖其中。 3组织人本激励相容两层面:制度契约激励与管理策略激励 组织人本激励机制的设计和运作,必须立足于这一基本事实,即组织成员都是在既定的外在环境条件约束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经济学和管理学各有其侧重的抽象视角、理论解说和政策含义。经济学看重环境条件对人们行为的限制和影响,因此侧重从制度层面研究激励机制设计问题,由此可以引申出相关的组织激励原理,我们称之为制度契约激励;而管理学则更加关注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特定动机和具体情景,因而注重从日常管理策略上研究有效激励实现问题,因此可以引申出相关的组织激励原理,我们称之为管理策略激励。制度形成及变革,更加强调基于组织成员自主选择权利的民主互动,一旦形成和确立,则要求所有成员必须严格操守;而制度的具体实施和执行,又往往需要组织管理者以某种科层性的、行政性的、非对等性的程序和方式,来策略性地、变通性地体现进而实现制度所内含的民主性质及人本化要求。相对而言,制度契约激励就是“立规矩”,管理策略激励就是“寻变通”。制度契约激励是组织需要建立的一种长期稳定的根本性激励机制,它是管理策略激励的基础或前提;而管理策略激励则是一种动态权变的日常性管理策略,它是制度契约激励的具体实现形式。二者一体两面,合起来才能完整解说组织激励相容的基本原理及现实运作机制。这样,可以将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新制度及契约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产权变革、公司治理及股权激励理论、经济激励机制设计理论、心理学、组织行为及行为经济学等领域有关研究的最新成果[16]-[19],一一经过适当改造纳入并有机整合在人本管理经济学之中,形成一种具有全新视野、逻辑自洽、问题聚焦且内容完整的学科体系。 总之,人本管理经济学以人本价值论为理论基石,以“职场就业—战略规划—目标导向—投资开发—人际整合”人本管理运作主线,分别沿着“竞争—合作”(人本组织激励管理基本矛盾)与“规矩—方圆”(组织人本激励相容两个层面)两大人本管理经济问题导向线索,形成自成体系的研究主题、内容、原理及方法。当然,人本管理经济学要真正屹立于管理学及经济学丛林,尚需国内外学界同仁合作协力做出一系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管理经济学论文:面向普研的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 摘要 本文通过对普研学生的基础不同与实践性缺乏特点的研究,提出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在分析原有教学内容体系的缺陷下,突破传统,用情景扮演的形式重新构建管理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体系。 关键词 管理经济学 普通全日制研究生 教学内容体系 再构建 0 引言 管理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应用学科,产生于西方,其诞生的标志是1951年美国学者乔尔·迪安教授的著作《管理经济学》的问世。在我国,作为管理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国内知名高校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均开设了这门课程。但管理经济学目前在我国依然处于引进吸收阶段,因此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学体系导向偏差,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陈旧,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不足,中国本土的教学案例缺乏。 1 面向普研的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授课对象的不同专业背景导致教师无法掌握基本知识讲授程度 一般来说,管理经济学面向的教学对象主要为管理类的普通全日制研究生(以下简称普研)和MBA学生。作为管理类的普研学生,其本科来自不同专业,一部分学生本科就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这些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十分了解,另一部分学生则来自其他专业,如数学专业、电子信息专业,这些学生大部分没有系统学过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照顾本科来自其他专业的学生,必定要补充很多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由于课时所限,不可能大量补充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对于那些本科是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他们也不愿意再学习一遍原本很熟知的知识。 1.2 普研学生缺乏工作实践性,使得管理经济学的教授缺乏实践依托性 管理经济学是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经济学分析方法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需要受众学生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实践基础,至少能够了解企业管理决策的流程及模式。但是,普研学生大部分直接从本科升入,不具备企业管理实践的基础,因此对课程中与实践的结合部分内容往往感觉无从下手。 2 面向普研的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 (1)管理经济学是连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重要桥梁学科,能充分培养学生从经济理论到管理实践研究的转换能力。众所周知,经济学是管理学的基础,任何管理课程都应该有经济学理论指导,但现在很多管理学的研究生对经济学不太了解,或是孤立的去了解经济学理论,缺乏把经济学理论应用到管理学的能力。翻遍管理学科的所有课程,能够把经济学与管理学联系在一起的课程非常少,管理经济学是其中结合管理学和经济学最为显性的课程。它可以培养学生案例分析能力,数学分析能力和整合分析能力。 (2)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能提升学校管理大学科的发展层次。管理经济学是专属于研究生层面的特色课程,是融合三门基础课程的综合性高端课程,是所有985院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必选的课程,该课程建设可以提升学校管理大学科发展的层次。 (3)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受益学生多,辐射范围大,影响面大。管理经济学的受众面较广,不仅面向企业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生,还面向MBA,应用数学、工业工程等其他学院学生,该课程建设的效果面大,辐射范围广,受益学生较多。 3 面向普研的管理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纵观各种管理经济学经典著作,发现大部分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都在重复西方经济学,它几乎被经济学压得透不过气来,只在需求估计、成本估计、广告决策等几个小小的领域显示出管理经济学与经济学有不同的色彩。同时,企业管理决策实践是丰富的、多彩的, 但管理经济学却过多地偏向或者说更靠近经济学原理, 而不是贴近管理决策实践,在教学内容体系上往往与经济学相似,只是在每章最后结合管理实践讲一些案例。许多管理经济学的书(如克里斯多弗·R·托马斯和S·卡利斯·莫瑞斯合著的《管理经济学》),其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其内容主要包括原理部分和数理分析部分,原理部分的内容体系与微观经济学相似,而且有的比微观经济学内容还要多和难,数理分析就是将预测、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应用在经济学中。这样的体系使得学过经济学的学生没有新鲜感,而没学过经济学的学生面对经济学理论又感到很难理解。 在这里,本文突破传统,用情景扮演的形式重新构建管理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体系。《管理经济学》面向的对象实际上是企业中的高层及中层经理们,是教授经理们如何用经济学的工具解决企业决策问题。因此,本文就以经理们所关注的视角来构建《管理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体系(见图2)。经理们关注的维度是对外——产品定位、投融资问题,对内——成本核算问题以及对上、对下的委托问题。该教学体系是由问题引出相关经济学理论和理论指导下的决策,比如经理们要知道企业产品的定位,首先要了解产品所在的市场结构是什么,不同市场结构就会有不同的管理决策,然后是在该市场结构下产品该如何定价等等。除了这些一一对应的决策,还有一些决策是涉及到多个维度的,如物资采购与供应决策,不仅涉及到对外也涉及到对内。在新的教学内容下,原来那一套“如果……就要……”下的“目的——手段”教学模式要改变,改为“境遇——手段——目的”的新教学模式。 尽管普研学生不是经理们,但是这样的视角会让他们觉得既新鲜又有实践感。并且在教学中要紧贴实际,切忌把管理经济学中经济学理论讲得过深,这样会使毫无经济学基础的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吃力,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理论内容只讲最简单,最重要的部分,更多的教学时间安排在该理论下的管理实践。 管理经济学论文:管理经济学中案例教学问题的思考 摘要:管理经济学是企业经营决策的有效工具,但其学科体系构建是建立在对现实经济世界的简化和抽象基础之上的,结合案例教学能极大提高学员的学习质量。文章结合哈佛的案例教学模式,提出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效果的一些个人方法。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 《管理经济学》是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所规定的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许多高校MBA教育的必修核心课程。由于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工具类的理论课程,它主要以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借助决策科学、数理统计等学科的各种方法和工具,制定和实施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决策。目前大多数MBA学员为工科背景,如何提高工科背景的MBA学员对管理经济学的理解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一直是本人授课时思考的重点。2007年我参与哈佛大学案例教学项目(PCMPCL)后,结合哈佛的教学经验,尝试结合《管理经济学》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对原有的授课方法作大的修改。 一、哈佛案例教学模式的特点 哈佛大学的PCMPCL项目(全称:Program on Case Method and Participant-Centered Learning)是哈佛商学院针对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商学院举办的高级师资培训项目,旨在推广哈佛商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方法。哈佛的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教学为中心以及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不死板的灌输相关理论,入学的第一堂课以案例研讨开始,课程结束仍以案例研讨终结。每次上课之前,每位学生都要精心准备自己的案例,以备讲解及回答教师、同学的发问。在哈佛,每门课程至少备有二三十个案例。学生每人每天要分析二三个案例。在为期两年的学习期间,须分析和研讨800个案例。哈佛案例库有约5万个案例供学生使用。 哈佛商学院的这种案例教学模式,通常其案例基于具体的企业运作实例,有人物有情节,其中隐含有待解决的问题,学习者在案例教学中能达到“亲历其境,感同自受”,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化死知识为“活知识”。其宗旨在于:“把通常需要多年工作实践方能获得到的经验浓缩到两年的课 程里。” 当然这种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案例研讨,PCMPCL项目中,哈佛商学院请来了教学质量好、能调动学员情绪的教师来给我们作授课示范。哈佛的老师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要求我们这些教师身份的学员也提前预习案例材料、准备发言提问,课程问不停的有讨论提问环节和小组辩论环节,课堂气氛特别热烈。这种互动教学很容易达到“激发思考,集思广益”之效。对学生来说,要当好“演员”,即根据案例提供的事实,置身“现场”,进入角色,踊跃发言,提出分析和处理意见。以教师而论,好比“导演”或称“导游”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巧加评论和指点。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个人准备;小组准备和观点验证;全班就话题和材料展开讨论;个人思考并将新的知识整合到个人的框架内。事实上,作为相关课程的授课老师,我们知道这种教学模式既要求讨论热烈,鼓励学生的参与,又要求突出需教授的知识点,其实对教师的引导能力、讨论话题的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管理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管理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科定位,是以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数理分析为工具,将实际问题简化成一个个有最优解的数学问题,通过求解这些数学问题,实现最佳经济效果的。具体说来就是:首先,管理经济学利用边际分析、需求弹性、最佳组合等经济学原理,对企业在需求预测、生产分析、成本决策、市场分析、风险分析等领域展开分析,指导企业决策,以寻求最佳经济效果。其次,管理经济学试图将企业在生产经营各领域内与决策有关的问题抽象成为一个个数学问题,以便利用数理分析的办法求得最优解。 这样管理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建便是建立在对现实经济世界的简化和抽象基础之上的,但这种过于简化和抽象给我们讲授时带来很多难题:如何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区分开来;大量的数学公式及其推导,让学生很难接受;管理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内容,如生产函数、成本函数这类概念,离现实的企业实践 太远。 这导致管理经济学的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讲得虽头头是道,学生听得却索然无味。因为从教师而言,是从理论到理论,对学生而言,既无亲身体验,对教学又缺乏参与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是“空对空”。造成目前的学生对管理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不感兴趣,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对管理经济学课程中案例教学问题的思考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BA课程设置中并没有管理经济学这门课程(20世纪90年代还有这门课,但后来取消了),通过咨询哈佛商学院的教务人员了解到,管理经济学作为基础课程,哈佛是要求学生自学或要求入学前就掌握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哈佛的课程都以案例教学形式展开,管理经济学里面有较多的理论,不可能单纯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来讲授。事实上哈佛的案例教学模式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用,也不是所有美国知名高校都在采纳,比如与哈佛一河之隔的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就仍开设管理经济学课程,也并没有所有的课程都完全以案例讲授的形式展开。 结合管理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大多数学员都是工科背景,并没有经济学基础的特点,有必要强调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这部分理论知识只能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的习题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虽然管理经济学不能完全以案例授课的方式展开,但为提高课程的生动性,提升教学质量,仍需要加入案例的要素,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章节,在弹性理论、定价理论、博弈论、成本理论中都穿插了大量案例之外,我们在多轮教学实践后,采用了如下方法: (一)分组作案例报告,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管理经济学较多的章节内容与企业决策密切相关,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思考相关理论对企业决策的指导意义。在近几届的管理经济学教学中,我将学员分成小组,要求他们结合课程讲授的弹性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定价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小组讨论,以PPT汇报的形式讲述相关理论在所在企业的应用,老师和其他学员都参与提问和讨论。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极大提高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也让学员了解到其他行业的应用经验。一些好的案例甚至可以直接作为下届学员讲授相关理论的教学案例。 (二)重视案例报告中的互动讨论 每次的小组案例讨论之前,我都要求学员提前通读其他小组的PPT报告,围绕案例中的问题,每位成员提供各自的分析,当然组内各成员对某一问题分析的角度、方法甚至结论可能不相一致,由于不同学员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等各不相同,在对共同问题的讨论中实现相互间知识与能力的互补,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而这正是案例教学的诱人之处。在讨论过程中,每位学员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须扮演知识提供者的角色。为了强化这一特色,我在课程总成绩中,赋予课堂参与情况相当大比重,这部分被我形象地称为“课内 贡献”。 (三)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对管理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感性认知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怎样作利润最大化经营决策的学科,理论教学中强调成本函数、生产函数等量化的概念,但目前国内的很多中小企业决策仍缺乏数据支撑,拍脑袋的主观决策居多。为扭转学生这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感知,我们在授课时我们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到课程教学中,讲授企业成本数据收集对企业生产决策的影响,讲授弹性在企业定价决策实践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学员对成本理论、定价理论等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会继续发掘相关企业资源并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效果。 当然,保证案例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所需案例,目前国内商学院并没有将案例写作提升到与科研同等的高度,我们也期待伴随哈佛案例教学理念的推广,国内商学院能制定相关的晋升与教职标准,承认并奖励可用来开展学员中心式教学的,原创和创新的课程材料,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中将高水平案例与其他科研论文同等对待,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从事案例创作的积极性。 管理经济学论文:怎样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与效率 摘 要:如何提高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是各校EMBA教学中普遍面对的一个难题,迄今为止国内外大学教学研究对此尚缺乏专门探讨。本文基于校企知识转移这一新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和分析了EMBA“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指出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校企间高效的知识转移,并构建概念框架,据此提出了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与效率的四种基本策略及其具体措施。 关键词:EMBA教育;管理经济学;教学;效率 EMBA是英文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缩写,特指针对企业中高层高级经理人员的工商管理硕士教育[1],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EMBA项目均十分重视“管理经济学”教学,普遍将“管理经济学”设置为一门不可或缺的核心必修课程。新近,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对EMBA毕业学员的调查显示:“管理经济学”是EMBA毕业生认为最有帮助和最应该开设的课程之一,排名第五[2]。然而,多年来“管理经济学”实际教学中,EMBA学员普遍反映这门课程是最难学的,同时任课教师们也普遍感觉教学难度较大。事实上,“管理经济学”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决策科学中的某些工具和方法,指导企业经理人员进行决策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它涵盖和整合了经济理论、优化方法和管理决策三大部分内容[3]。而如此广泛、艰深的内容目前却限定在4天EMBA教学活动中加以展开,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时常并不理想。那么,在4天教授一门课程的现有教学体制下,如何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与效率呢?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外大学教学研究中探讨EMBA教学的文献尚十分稀少,即使是相关文献也完全忽视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例如,学者王英虽然专门探讨了怎样提高MBA“管理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4],但并没有触及EMBA教学;又如,刘延平、郭雪萌和郭婧娟等三位学者虽然提出并系统论述了EMBA课程整合式教学模式[5],但这一模式并非针对“管理经济学”教学;再如,李国津教授虽然较早就系统地论述了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明确提出要正确定位、合理选择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等等[3],但尚未建立一个理论框架更深入地剖析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实质;谭宏和唐朝莉等学者虽然正确指出知识转移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核心,提出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知识转移的研究框架[6],但是这一框架也未触及EMBA教学。 本文试图以EMBA的管理经济学为例,专门探讨EMBA教学效果和效率提高问题,从而为现有大学教学研究中尚显薄弱的EMBA教学文献做出一些补充和拓展:第一,利用校企知识转移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剖析EMBA 管理经济学教学实质,构建一个提高EMBA的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与效率的概念框架;第二,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EMBA的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四种基本策略及具体措施。 一、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校企间高效知识转移 什么是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的实质?现有的研究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相关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讨论。宏观层面主要是探讨EMBA教育的实质,有代表性的观点有:EMBA是针对已经担任中层以上管理工作、具备承担更多管理责任的企业中高层经理人员的工商管理教育[1];EMBA教育是商学院如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优秀企业家[7];EMBA教育在于向企业高级行政人员提供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巧,以增进学员的分析力与判断力来适应全球竞争时代的要求[8]。微观层面主要是从EMBA课程教学的不同侧面透析教学的实质,有代表性的观点有:EMBA课程教学是一个由模块化知识体系、递进式案例分析、对立式情境模拟、独立式专题讲座和组团式师资队伍等多种教学元素系统集成的整合式教学模式[5];EMBA课程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双主体所构成的“师生契合”教学模式,具体视不同教学情境可采用灌输式、咨询式、启发式和参与式等教学方式[9]。 仔细阅读以上文献,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对EMBA教育教学探讨主要是基于高等教育学的分析。不同于这些传统分析,本文采用知识管理学中校企知识转移理论这一新的理论透镜,以“管理经济学”为例,重新审视和探讨了EMBA课程教学的本质属性和具体的教学策略。我们认为,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的实质是以高校教师为代表的知识发送者通过各种知识转移渠道、在一定的情境下向以企业高管人员为代表的知识接受者转移管理经济学科学知识体系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校企间高效知识转移活动,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高管人员的个人竞争力和企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提出以上论点的论据是:首先,现有EMBA教育教学文献已经提出了诸如“向企业高级行政人员提供管理的基本知识”、“模块化知识体系”、“由教师和学生双主体所构成”、“视不同教学情境”、“培养出创新型优秀企业家”等EMBA关键教学要素,我们的论点继承、发展和整合了这些关键要素;其次,按照校企知识转移理论,校企知识转移是一个由知识发送方高校、知识接受方企业、知识转移渠道、知识转移情境和要转移的知识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是企业通过与大学的互动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并加以判断、吸收、应用与创新的过程,是高校所创造的知识、技术、成果转移到社会与商业上,完成高校知识的流动与应用并实现其市场价值[10][11]。我们的论点正是建立在这些科学的理论之上;再次,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主要集中研讨校企间技术转移及其效率提升问题 [12],认为高校通过技术许可、合作研究、人员交换、技术咨询关系、技术创业等校企合作形式和渠道向企业转移技术知识[11]。显然,校企合作除了技术创新以外更常见的是合作教育,而合作教育中的知识转移已开始被我国学者探析[6]。我们认为,EMBA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校企合作,“管理经济学”教学实际上不是高校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而是经济学科学知识及其分析思维方法的转移。正如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所言:“在我的(EMBA)课程中……你们将学到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获取对中国当前问题及未来挑战的认识,运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思考中国!” [13]。最后,校企知识转移的关键与核心是知识转移效果与效率提升[10][11][14][15],我国现有EMBA的4天一门课程教学体制是比MBA教学更短的研究生学位教育,而MBA“管理经济学”特别要求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3],由此EMBA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必须是更加有效的和高效率的;另外,我国EMBA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现有企业家的素质与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素质的企业家[7],EMBA学员作为我国新一代企业家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我们的观点涵盖了这两个反映我国EMBA教育现实国情特点。 如果说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校企间高效知识转移,那么,提高其效果与效率的概念框架应该是怎样的呢?按照组织间知识转移效果和效率理论框架[16]:(1)高效知识转移包括四个维度:理解程度、有用性、速度和经济性,其中,理解程度指知识接受方理解被转移的知识的程度;有用性是指转移的知识对知识接收方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关性;速度是指转移知识的快慢程度;经济性是指因转移知识所耗费的资源较少、成本较低。(2)知识转移效果和知识转移效率是两个不同的专业术语,知识转移效果(Knowledge Transfer Effectiveness )是指知识转移实现转移目的的程度,包括两个维度:理解程度和有用性;知识转移效率(Knowledge Transfer Efficiency)是指知识转移过程的投入与产出之比,也包括两个维度:速度和经济性。我们认为,既然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校企间高效知识转移,属于组织间知识转移,理应满足以上知识转移效果和效率的理论框架。结合本文前面提到的“校企知识转移是一个由知识发送方高校、知识接受方企业、知识转移渠道、知识转移情境和要转移的知识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的构架,我们提出了一个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概念框架,见图1。 图1 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的概念框架 图1的概念框架突破了传统大学教学的传统框架,抓住了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活动限定在4天完成这个根本特点,凸现了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转移“管理经济学”系统知识的客观要求。图1深化了以往EMBA教学对教师、学生、师生教学关系的研讨[9],集中并明确地反映了本文的新观点: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的实质是高效转移经济科学知识体系,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就是高效转移知识,高效与否是通过转移知识的被理解程度、转移知识的有用性、知识转移的速度、知识转移的经济性等四个维度加以衡量,这四个方面同时也构成了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和教学效果的四种基本策略,而实现每一种基本策略的着力点应该是组成知识转移系统的五个基本要素:教师(知识发送者)、学员(知识接受者)、要转移的知识、知识转移渠道和知识转移的具体情境。我们提出的这一框架,不仅为解决现实中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时常并不理想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而且也能从更一般的视角和层面提炼出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的基本策略及其具体措施。 二、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与效率的四种基本策略及其具体措施 依据图1的概念框架,借鉴和继承学者们的相关学术观点,以及结合我们多年EMBA“管理经济学”的实际教学成功经验,我们在此提出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与效率的四种基本策略及其具体措施,具体如下: 1.提高管理经济学知识被理解程度的策略 按照图1,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就是努力提高知识转移效果,其中提高管理经济学知识被EMBA学员理解的程度是一种基本策略。针对目前EMBA教学时数太少、教学内容太多、学员背景差异较大的现状下学员普遍对管理经济学知识理解不全、不深和不透等突出问题,我们特提出如下主要措施与建议:(1)任课教师首先应受过严格的经济学专业训练并具有优秀的教学素质,熟悉管理学院(商学院)教学体系、教学风格和教学要求,在管理经济学知识体系的讲授中能够做到居高临下、游刃有余、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2)要正确定位管理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课程第1讲中就应明确提出“管理经济学”是专门针对管理学院开设的一门应用微观经济学[3],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员们系统学习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去辅助分析求解企业面临的各种管理问题,并按企业运行过程将管理经济学知识体系明确划分为需求、生产、成本、市场结构、政府管制(含政府与企业关系)等基本理论,使得EMBA学员在课程一开始就对管理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很好地整体理解与把握。(3)要给每位EMBA学员配备世界上著名的管理经济学教材(国内市场上已有很多流行版本),以及其他等文字、影像等的配套教参材料,便于EMBA学员能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反复学习和正确理解这些显性知识(也称编码知识,是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并容易被人们学习的知识)。至于管理经济学隐性知识(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学员可以通过问题求解、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干中学”的方式获得认知、理解和掌握(如经济分析工具在管理决策问题上的运用技巧)。(4)在教学组织上要指定课程组长、构建教师教学团队,同时在课堂中组建学员讨论小组。教师教学团队可以按同校、跨校两种方式组建,如组建由理论主讲教师、案例引导教师、专题讲座教师构成的师资团队[5],实现讲授知识体系的互补、深化与扩展。学员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可以加深知识理解。(5)在EMBA学员较为繁忙的现实情况下,应严格学员课堂考勤,不断增强学员的知识学习意愿和知识吸收能力,可将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点融入课程考试题,可以将最后一天的课程考试改为课后大作业,让学员课后通过通读教材、阅览报刊、查阅资料和小组研讨来完成这份大作业,不但能节约出最后一个下午的时间,而且能帮助学员更加深入地理解、更加全面地掌握管理经济学知识。(6)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知识体系设计[5],将管理经济学知识体系分成需求理论及其应用、生产与成本理论及其应用、市场结构理论及其应用、政府管制理论及其应用等四大知识模块分别布置在四天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每一天的完成一个知识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教学单元。(7)依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分别选用最适用的知识转移渠道。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每天上午师生精神饱满,宜采用灌输教学方式着力教授各模块的基本理论与分析工具;而当天下午师生较为困乏,宜安排案例讨论、情境模拟、教师点评来复习、加深上午所学的理论,提高学员运用经济分析工具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教师理论讲授应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和理论联系实际。反之,教师全天“唱独角戏”、满足于灌输教育,学员过度疲乏和困惑,都会严重影响知识理解和教学效果。(8)鉴于目前EMBA教学普遍使用学校、宾馆的多媒体教室或会议室,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知识学习与理解的氛围,应避免发生幻灯片模糊、白板上字迹太小看不清楚、音响时断时续、教室灯光昏暗等问题。鉴于近年EMBA“全英文教学”中学员普遍存在理解障碍、教学效果差,今后应慎用“全英文教学”。 2.提高管理经济学知识有用性的策略 按照图1,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另一种基本策略就是提高转移知识的有用性。针对目前EMBA学员往往感觉管理经济学理论高深、难学、缺乏实用性等常见问题,我们特提出如下主要措施与建议:(1)对于教师,应该将管理经济学教学与微观经济学教学加以区别对待,时刻牢记EMBA学员学习管理经济学是为了运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思考中国现实、能够利用经济学理论及其分析工具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教师应该注重所教授的知识对学员现实需求的满足,一方面,课堂讲授应集中在管理经济学的核心知识上,不应将有限的时间耗费在与课程无关无用的知识上,诸如名人趣事、社会杂谈等;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过于理论化的讲授而导致曲高和寡。每次教学,应该给学员提供经济学原理对应的最新经济管理新闻报道材料,使学员理解经济学原理与现实之间的紧密关联。(2)对于学员,应该带着管理问题上课,在学习各种管理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其分析工具的同时不断寻求和尝试求解手头上困扰自己的实际管理难题,并且在求解中亲身体验经济分析的有用性,明白其局限性。(3)要对管理经济学知识进行合理筛选,突出那些对EMBA学员最有用的管理经济学基础知识。例如,课堂上集中教授需求、生产、成本、市场结构、产品定价、政府管制等主要理论要点,对于需求函数估计、生产函数估计、成本函数分析、线性规划等统计和最优化定量分析技术仅用Excel加以演示、点到为止即可,不必花时间阐述需求法则背后的效用理论(无差异曲线分析);又如,更多引入一些当前中国转轨经济条件下的热点问题及其经济分析,诸如公司治理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房地产价格走势问题、人民币升值与企业进出口销售问题、欧美经济衰退对中国企业影响问题、中国通胀下企业管理问题等等;再如,应不断拓展传统管理经济学理论知识边界,可以穿插介绍时下新兴的“新管理经济学”中一些前沿理论成果,诸如组织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人事经济学、企业伦理、公司社会绩效、制度经济学等方面的有用知识[17]。(4)要善于组合各种知识转移渠道与方式更有成效地转移管理经济学有用知识,实实在在展示经济理论有用性,提高学员满意度。例如,在教授供求决定价格的理论时,可以首先放映中国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新闻报道材料、引发学员的思考,接着采用灌输方式讲解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然后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员分组对中国房地产价格调控案例(文字资料)展开讨论、从供求两个方面找出影响房地产价格水平的各种因素、预测未来几个月房地产价格走势,利用咨询式教学引导学员给出房地产价格调控难题的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央政府历次出台的房地产调控“国十一条”、“新国十条”、“新国八条”背后存在一个共同的框架——供求决定价格理论,解开中国房地产价格之“谜”。(5)教师可以有意营造一种增强管理经济学知识有用性的教学情境。例如,首先选取新近发生的双汇集团“瘦肉精”危机作为分析案例,然后让学员分组分别扮演双汇“瘦肉精”危机中各个利益相关组织对案例文字资料展开情境模拟讨论,引导学员对中国转型时期企业目标的探究,最后通过学员分组汇报、教师介绍厂商目标理论、总结等教学过程,促使学员眼见为实地了解到转型经济下猪肉产业链上养殖户、猪贩子、屠宰企业、大型肉制品企业、商场、检疫部门、地方政府等组织的现实目标,帮助学员切身体会到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理论在分析中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上的理论作用和实用价值。 3.提高管理经济学知识转移速度的策略 按照图1,高效知识转移是知识转移效果与效率的统一体,在不断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要持续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效率。按我们的观点就是首先要努力实现单位时间最大数量地转移管理经济学有用的科学知识,由此一种基本策略就是提高知识转移速度。针对目前EMBA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拖堂、教师言它而偏离了管理经济学知识传授、教学时间利用效率不够高等问题,我们特提出如下主要措施与建议:(1)教师应精心而周详地安排讲课进度、讲课内容和其他教学活动,设计详细的教学活动时间表,在课前详细编写并打印出课程教学讲义、对应的幻灯片、案例及其讨论方案、影视文字材料、课外读物、考试试题及其参考答案等,在课前就应该把学员分组并组织起来,将全部相关教学材料提前分发给每一位学员,课堂教学活动应遵循教学计划,控制各项教学活动的进度、节奏与时间(特别是讨论及其发言时间),避免“跑题”与“脱轨”。(2)EMBA学员应该提前预习上课的教学材料,按时到课并积极参与各项课堂教学活动,认真进行小组讨论,撰写言简意赅的发言稿,控制发言时间。(3)尽量将管理经济学分析方面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提高知识的可传播性。因为,显性知识便于师生相互交流,可以缩短知识转移时间。例如,聘请领域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来课堂上开展专题讲座,请他们对中国当代热点管理经济问题进行专业剖析与独特解读,促使他们原本高度个人化的经济分析隐性知识,诸如分析问题的经验、视角与观念、洞察力、分析等,通过学术交流而最大限度地转化成显性知识而被EMBA学员学习吸收。(4)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节省教学时间,加速知识转移。例如,把管理经济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特别是各种图形、表格和公式,做成PowerPoint幻灯片,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大量节约在板书、画图和说明上花费的时间[3];又如,运用Excel软件编写管理经济学模型,展示与说明决策问题求解过程与动态模拟结果[3];再如,通过剪辑电视新闻、专题经济报道、著名经济报刊网站上文章,制作文字和视频教学材料,让学员能够迅速了解中国新近经济热点问题分析、把握经济大势。(5)讲究管理经济学知识交流的时效性,避免因高校与企业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建立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互相学习、真诚互动的伙伴关系,创造知识共享、加速知识相互交流的文化氛围。 4. 提高管理经济学知识转移经济性的策略 按照图1,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效率另一种基本策略就是提高知识转移经济性,即在保证转移知识容易吸收理解、有用性高和转移速度高的前提下,要适当减低知识转移所耗费的各种相关资源的耗费。鉴于此方面目前尚缺乏学术探讨而教学实践上又很重要,我们特提出如下主要措施与建议:(1)根据学校EMBA学费收费的水平及其增长状况,不断优化教师教学团队。在选择国内外、校内外专家学者授课时,在同等教学水平和质量下,可以少聘请国外学者和校外专家,搭建以国内教师为主、本校教师为主的教学团队。当然,如果本校教师教学阵容超强,也可以完全由本校教师构成教学团队。(2)对于学员学习,在众多国内外著名的管理经济学主流教材中,应该选择那些质量上乘而又价格不贵的教材[18] [19] [20]。(3)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基础设施与资源。在同等条件下,尽量利用本校教室、会议厅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聘请恰好正在本校访问交流的经济学者为学员专题讲座,也可以聘请那些为本校博士生授课的海内外校外著名经济学学者在教学规定课时之外为EMBA“管理经济学”授课。(4)在一些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下(比如开展班级间集体交流活动),可以考虑并班上课。但一定要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服务满意度。(5)要树立高效转移管理经济学科学知识、分析思维方法的理念,处处讲究费用节约,并将节约的费用全部用于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上,持续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教学资源最佳配置。 管理经济学论文:管理经济学的教改实践与总结 摘 要:基于多年对管理经济学的教学经验,介绍了关于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编写适合的讲义与教材,改革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的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案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教学实践;改革 管理经济学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决策科学中的某些工具和方法,指导企业经理人员进行决策的一门应用经济学。这门课程对于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经营理念,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决策的过程与方法是非常有用的。因此,在国外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和商学院中,管理经济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目前,管理经济学是我校精品课程,也是我校经济学、管理学相关专业、MBA专业的主干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其教学目的,一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实践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二是使学生了解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使企业的经营决策能够更好地适应于市场体系。管理经济学的总体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把握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够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实现管理活动的理性思考与理性创新。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材内容趋同于微观经济学,考核评价方式落后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国内出版的《管理经济学》教材绝大部分内容与《微观经济学》教材的内容重复,从而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对已具有微观经济学基础的我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再学习管理经济学已难以使其知识增进;二是对实践问题,限于篇幅又几乎没有涉及,使其难以更好地成为分析企业经营决策的工具。学生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的方式比较古板,多数为按时完成课后作业,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比较固定,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大多数教师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的教学模式。一般先从经济和管理现实中提出问题、定义问题、开发解决思路、推导解决理论和方法,最后讲明其实际作用,并应用案例来结束。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以前按照教材顺序逐一讲解概念、定义的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与学生讨论和沟通交流、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方面还显得不够。 (三)部分教学案例陈旧,案例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管理经济学以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管理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和管理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已为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所证实。因此,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注重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的经验,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但在管理经济学教材中出现的案例有些较为陈旧,需要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不断补充新的案例。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大量运用,有时效果欠佳 进入2l世纪以来,伴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高校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凭借广泛的集成性、灵活的控制性和信息的多维化等特色,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陈旧的、缺乏创新的教学观念和僵化模式,使传统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要做出一份和教学内容吻合,信息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也非易事。此外,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学效果反而不佳。 二、教改实践与总结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必须面向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在经济与管理类院校的特殊性、存在的难点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我们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包括对管理经济学课程给予正确的定位;根据管理经济学学科的最新发展与中国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采取恰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加强案例分析、讨论与写作,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等。总之,对我校的管理经济学课程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全面的更新和改造。 (一)编写适合的讲义与教材,改革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提高 首先,我们组织富有管理经济学教学经验的老师编写了适合我校特点的《管理经济学》讲义,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提高,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教材突破了以往对管理经济学研究教学的某些局限性,拓宽了管理经济学研究教学的领域,特别是吸收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和产业组织学等方面的知识,丰富了管理经济学研究教学的内容。教材中精心选编大量现实案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管理经济学的应用性质,用实例说明如何在管理决策实践中运用经济学原理,提高读者分析实际问题和从事管理决策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管理经济学作为决策工具的真正价值。 其次,坚持进行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的改革。(1)在作业改革方面。主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专题研究讨论,学生不但有充分的机会各抒己见,而且可以与老师直接对话和探讨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组对同一问题各具特色的看法和结论,再由全组同学共同参与在课堂上进行的公开演示与交流。(2)在考试改革方面。坚持教考分离,建立了较完备的练习库和试题库。试题质量高,成绩呈正态分布,及时进行成绩分析和教学总结,积极探索考试内容、方法改革。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平时小测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 (二)改革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经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我们在管理经济学的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局限,引入了“案例研究法”、“实地考察法”与“模拟训练法”。 1.“案例研究法”强调案例分析和决策理论。教师负责编选真实公司的案例,印发给学生。学生在课下阅读材料和参考资料。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课,只简单介绍情况,主要让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见解、风度、能力等作记分考核。讨论案例时,尽量争取有关实际部门也派代表参加,由此可以让学生彻底摆脱书本的局限性,而真实了解到经济生活的实际运作流程。 2.“实地考察法”是一种通过实地考察促进学习的方法。每一次实地考察都由一名教师领导,学生积极参加,提出研究报告。所需费用或由学院负担,或由目标企业负担。这种实地考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很有帮助。 3.“模拟训练法” 通过模拟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类问题的解决方式,使学生学到书本上不易学到或根本学不到的技能。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能够学会如何将那些似乎大得无边的问题分成可以处理的小问题,如何分别处理后再将其重新组合起来。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可以直接感受世界的复杂性,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差别,懂得学者的弱点,增长实干家的才能。我们还经常向学生作个别调查和召开学生座谈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倾听学生意见和建议,检查教学效果,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以上改革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们的恐惧厌烦心理,减小了学习的压力,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起来,能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资料查询、小组讨论及各种课堂与实践环节,学生的感性认识经过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大加强,有效缩小书本知识与企业实际的距离。 (三)改革案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经验式”的教学方式。案例将企业带入课堂,让学生走入市场,投身竞争。学生自己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以及在小组中的共同讨论,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过程,建立真实的管理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向教师学习,而且也向同学们学习,甚至教师也能从学生中学到或获得一定的知识和信息。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更像是“导演”或“指挥”,学生的基本素质、对案例的熟悉程度、参与度以及教师的作用,一起构成了教学质量的要素,而不是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严密的推理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领导才能和企业家精神。案例教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关于各行各业的背景知识,强化了课堂教学知识的运用和掌握。 引入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第一,以管理经济学专业教科书为主干,在重点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每章节配备相关典型案例;第二,案例的选择兼顾典型示范、应用实战、现实新颖、适合国情,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第三,提供案例重在讨论、思考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案例本身可能并无统一答案,教师对每个案例只作简单提示性思考建议,将讨论和参与的空间留给课堂教学。 对于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我们的做法是: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及对学生进行测验的手段和标准。第二,选择好教学案例,即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选择适度、适用的教学案例。第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一是需要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二是需要学生外在的学习激励。第四,把握好案例教学的4个环节。案例教学的4个环节指的是:阅读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形成共识;课堂发言,全班交流;总结归纳,消化提升。 本课程组教师常常及时地介绍与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以计算机技术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教育技术更多地进入并深刻地影响着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通过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有助于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有助于在教学中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等。因此,积极探索教学手段的改革,更多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成果,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是人才培养质量上台阶的必由之路。我们在讲授管理经济学时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从而节省了教师在黑板书写的时间,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信息量,清晰的图形,鲜明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动画,动静结合,生动有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也认识到虽然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具有很多的优越性,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信息量大、信息呈现速度快,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而且长时间观看屏幕眼睛容易感到疲劳,从而影响了听课效果等。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组织好教学的内容与节奏,除了常和学生交流之外,还必须辅以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采用的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保密管理论文:献血者隐私保密管理 【论文关键词】献血者隐私 【论文摘要】献血者的个人隐私是献血者的一项权利,献血者的个人信息、血液检测结果等作为个人隐私理当得到应有的保护,否则一旦外泄,就会引起献血者不满,从而影响其再次献血,甚至引发矛盾乃至法律纠纷,因此任何情况下来供血机构都应确保献血者相关信息不被泄露。 献血者的个人隐私是献血者的一项权利,随着公民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对采供血机构的服务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献血者的个人信息、血液检测结果等作为个人隐私理当得到应有的保护,否则一旦外泄,就会引起献血者不满,从而影响其再次献血,甚至引发矛盾乃至法律纠纷,因此任何情况下来供血机构都应确保献血者相关信息不被泄露。 1献血者享有的权利 1.1自愿权国家提倡18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每个公民有献血与不献血的选择,有献全血和献成分血的选择,有献一次血与献多次血的选择。 1.2健康检查权无偿献血者献血时可享受免费体检、化验等待遇。 1.3健康保护权对身体状况不符合献血条件的,应向其说明情况,不得采集血液。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不得超过400ml,严禁对献血者超量、频繁采集血液。 1.4免费用血权按照当地实施献血法的有关规定享受免费用血。 1.5表彰奖励权无偿献血者,有获得各级人民政府和红十字会表彰奖励的权利。 1.6赔偿权。对血站违反操作规程和制度采集血液而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1.7人格隐私权献血者的人格应受到尊重,个人隐私(献血者的个人信息资料、献血者的血液检测信息等)应受到保护。 2法律法规对献血者隐私保护 无偿献血是一项由献血者和采供血机构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它在两者这间建立了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相对于采供血机构面言,我国的法律法规有严格的要求,《血站管理办法》第24条指出:“血站应当建立献血者信息保密制度,为献血者保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11.5指出:“应建立和实施保密制度,对献血者的个人资料、献血信息、血液检测结果以及相应的血液使用信息等应进行保密,防止未经授权接触和对外泄漏。”这就要求采供血机构在执业过程中,严格管理献血者的相关信息,做到对献血者负责。 3加强献血者隐私保密管理的关键控制点 3.1征询体检环节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5.2.1指出“献血者征询区、体检区,能对献血者进行保密性征询和正确体检,以正确判定献血者资格。”那么,征询体检就是医生与献血者通过沟通和检查,从献血人群中选择合适的、健康的低危献血者的过程。征询涉及既往病史及吸毒、性生活等有关内容,体检过程中有身体暴露,由于在公开的场合下献血者不便说明或是担心自己的隐私被他人听到,或隐瞒自身的一些情况,从而对医生的判断和筛查造成影响;因此采供血机构应设立征询体检室或相对隔离封闭的区域,确保献血者这种隐含的需求得到满足。 3.2检测报告环节 为避免己永久淘汰的献血者再次献血,献血者检测结果特别是检测阳性结果要及时通知本人。献血者检验某项不合格结果不希望被同事或亲朋好友知道,因此采供血机构应对检测结果保密,特别是乙肝、梅毒、艾滋阳性结果应作为机密加以保管。采供血人员远程教育培训教材明确指出,实验室检验人员负责对血液做相关检测并根据检验结果提供信息,不应试图去做诊断,更不能将检测结果外泄。当献血者得知捐献的血液不能使用时,往往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情绪激动,会进一步询问有关知识,因此要求通知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沟通技巧,正常情况下,有受过咨询培训的医生才可以告知献血者检验结果。 3.3反馈环节 信息反馈在血站业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对献血者献血后的后续服务,涵养血源,另一方面是本着对献血者负责的态度,对献血者的健康状况给予及时反馈。在通知过程中要注意保密,单独通知到本人。我站检验结果反馈采取发信息、电话通知、与献血者面谈等形式,电话通知要认真核对姓名、身份证和献血条码等,确认为本人后方可告知,信件注明“亲启”字样;还专门设立了不合格献血者谈话室,当面告知献血者检测结果时,要强调检测结果为献血标准,而非临床疾病诊断标准,并为献血者做进一步检查、主动预防和治疗提供建议,既保护献血者隐私,又完善了献血后服务,受到献血者的好评。 3.4计算机管理环节 目前,采供血机构在都实行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在采供血流程中,献血者娃名不得出现在采血袋、标本管或实验记录上,而应以数字、条形码或其它能被识别的符号所代替,通过网络登记、传送、和查阅。计算机管理系统要有严格的用户授权程序,控制不同用户对数据的查询、录入、更改等权限。同时要详细记录操作者所有登录和操作活动的日期、时间和内容,严防病毒破坏和恶意攻击或窃取资料,在保护献血者隐私的同时,避免数据流失。 3.5档案管理环节 献血者征询、体检、采血、检验、发放的原始记录作为日后用血返还和输血纠纷的历史记载与见证具有长期甚至永久性的保存价值。《血站管理办法》规定,献血有关档案资料要至少保存10年。档案室集中保管着大量的献血者信息,除妥善保存外还要建立严格的查阅和献血者隐私保密制度,档案管理人员要进行安全保密性培训,实行“专人负责、贡任到人”。采供血机构对于献血者检测信息,应当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比照医院患者的病历管理,除涉及对献血者加强献血者实施采血服务活动的工作人员与质量监督人员外,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查阅。国科研、教学或法律纠纷需要查阅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查阅手续。 隐私保密管理是体现以人为本,为献血者提供温馨服务的重要内容,采供血机构要重视对献血者隐私保密工作,提高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和保密意识,建立健全献血者隐私保密制度,在采供血各环节完善至关重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将对扩大无偿献血队伍,推动无偿献血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保密管理论文:企业档案保密管理 论文关键词:企业;涉密档案;管理 论文摘要:企业涉密档案是企业的核心秘密,涉及到企业的商业安全,关系到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成败。首先要加强库房的硬件设施管理,库房的管理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重要前提,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涉密档案的内部科学管理;档案的借阅利用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关键环节,要贯彻落实《保密法》以及1991年国家保密局、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发的《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的精神,广泛宣传、提高认识。企业涉密档案的借阅利用应严格按照规定手续办理。要正确分析和鉴别涉密档案内容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确定涉密档案保管期限;强化管理人员职责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有力保证。 企业涉密档案记录着企业商务活动的全过程,如“谈判合同签订”、“研发项目规划”、“课题成果报告”、以及“专利申请”等等,它是企业的核心秘密,涉及到企业的商业安全,关系到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成败。因此,为确保企业核心秘密的安全,我们必须要重视做好企业涉密档案的保管工作。 一、档案的库房管理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重要前提 首先要加强库房的硬件设施管理,库房的管理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重要前提。从总体上讲,档案库房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兴建,档案库的库房门必须是专用的防盗保险门,窗户应专门加固,库房内外都要安装防盗监视器,以防盗窃。还应尽量做到库房与办公室分开,库房与阅览室分开。档案库房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制定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无关人员一律禁止入内,从档案库房内外部的硬件保管条件上确保企业涉密档案的安全。 同时,还要加强企业涉密档案的内部科学管理。企业涉密档案应与非涉密档案分别保管。要注意把涉密级文件和非涉密文件分开组卷、分开保管、分开提供利用,杜绝造成混合易扩散机密的漏洞。企业涉密档案科学管理要贯彻1991年国档发28号文件精神,实施馆室藏涉密档案解密划控工作,有针对性地对以前大量混订在卷内的密级文件可以原封不动,但在今后一般查档中只提供所查内容,不提供含涉密文件的原卷;对外提供利用时,可采取对与所查档案无关的涉密文件进行密封等措施。今后对涉密级文件特别是绝密级文件应当单份盒装保存,彻底解决涉密与非涉密的文件材料混卷问题,以及涉密档案文件分散不集中,日后调密不便的问题。要按立档单位档案中的文件密级编制目录卡片,建立涉密文件统计台帐和存放地点索引,为科学管理,准确掌握,有效保密,及时地提供利用创造条件。实践证明,档案库房的软硬件科学管理,是做好档案保密、维护档案安全的基本保障。 二、档案的借阅利用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关键环节 加强涉密档案的借阅利用管理是保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是要贯彻落实《保密法》以及1991年国家保密局、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发的《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的精神,在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大力协调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解密划控的时间标准、有关涉密内容标准及保密规范标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严格划清涉密档案与非涉密档案的界限,确定哪些档案能开放利用,哪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提供利用,哪些还不能提供利用,力争使涉密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按照解密划控的标准规范化。 二是企业涉密档案的借阅利用应严格按照规定手续办理,必须认真履行登记、签字手续,经指定责任部门、指定责任人审批,任何人无权擅自提供借阅。涉密档案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完毕后,还应及时核对、检查,发现失密、泄密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补救。 三是要正确分析和鉴别涉密档案内容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确定涉密档案保管期限。根据企业经济生活需要和为企业积累信息资源财富的需要,全面确定企业涉密档案的保存价值,准确地判定涉密档案的保管期限。而保密期限是根据企业秘密事项在一定时间内,如被泄露,将对企业的安全和利益造成的危害来确定的,它表示该企业秘密事项在其确定的期限内,受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的保护,产生法律效力的时限。《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中规定:除有特殊规定外,绝密级事项不超过30年,机密级事项不超过20年,秘密级事项不超过10年。这里所说的“特殊规定”是指制定保密范围的中央、国家机关可以规定有关保密范围中某类事项的保密期限为“长期”。对规定为“长期”的国家秘密事项,在授权机关作出解密前,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对其采取长期的保密措施,不得擅自决定解密和随意对外提供。 三、强化管理人员职责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有力保证 提高企业涉密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强化涉密档案管理人员职责是做好保密工作的有力保证。 企业涉密档案管理人员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身份,有知密早、知密多、知密深的特点,为此,他们对保守企业秘密负有比一般工作人员更为重大的责任。企业档案保密工作好与坏,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素质很关键。涉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高度的保密意识,不仅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经手的事情件件有头有尾,手续清楚,而且要防止头脑中秘密的泄露。如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科技资料室的馆藏档案,涉及到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四十多年来的科技秘密,每一份档案都是价值连城。由于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经常接触企业大量的商业秘密,这些秘密随着管理人员的社会活动被带到各个复杂的场合,往往一句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不知不觉中就泄露了秘密。所以档案人员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做到守口如瓶,万无一失,把保守企业秘密做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企业涉密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要维护企业涉密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这既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目的。企业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具体任务,就是“十二字原则”:不损坏、不丢失、不散乱、不泄密。不损坏,就是使档案保管得完好无损,不致因温度、湿度、虫蛀等等各种不利因素而使档案损坏,对已经破损的档案,要及时抢救。不丢失,就是使档案绝对安全,不致因工作疏忽而使档案遗失或被窃,不仅要保证档案实体安全,也要保证档案内容的安全。不散乱,就是要求档案保管工作有条不紊,档案排架整齐规范,有规可循,有目可查。不泄密,就是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时刻警惕,要有保密意识,守口如瓶,所保管的档案资料信息不外传。为此,涉密档案保管工作的任务既是光荣的,更是艰巨的。确保企业涉密档案齐全完整安全,不仅是企业一项日常的基础工作,更是确保企业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保密管理论文:档案保密管理 【论文关键词】:档案保密档案管理档案利用措施办法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档案资源的巨大社会价值日益为公众所认知,这就涉及档案保密管理与利用工作的重要性,这项工作做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党和国家及单位的安全和利益。档案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对于档案信息资源,既要重视其载体的保管保护,更要重视其所含信息的开发利用,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本文针对档案密级调整、档案利用监督、档案保密、档案保管人员职责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办法。 1做好档案密级的调整工作 1.1档案在保管过程中,其密级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件贯彻的情况而变化的。基本变化是升密、降密、解密。要贯彻落实《保密法》,在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大力协调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要严格执行解密划控的时间标准、有关涉密内容标准及保密规范标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二要主动接受保密部门对调密工作的监督指导,齐心协力搞好档案涉密文件的清查鉴定。严格划清密与非密的界限,确定哪些档案能开放利用,哪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利用,哪些还不能提供利用,为今后进一步搞好规范化、标准化和涉密档案建设奠定基础。 1.2要建立起法制的新秩序。对涉密档案的变化调整,不仅要立足于当前的实际工作,还要着眼于长远。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以往关于档案保密的制度还不健全,适应不了《保密法》的要求,需要完善增加新的内容。为了适应涉密档案调密工作制度化、正规化的需要,应建立以下三个制度:建立划定密期制度,以便届满自行解密;建调密通知单制度,对保密期间提前解密或发生升降变化的密级文件,要下发通知单告知档案室,以便衔接工作,及时掌握,适时变动;建涉密档案接收标准制度,加强涉密档案的规范化建设。 1.3要加强涉密档案的科学管理。在调密工作中我们发现,过去经常把密和非密文件混合组卷、混合保管、混合提供,造成了扩散机密的漏洞。对此,可以采取分段治理的办法。对以前大量混订在卷内的密级文件可以原封不动,但在今后一般查档中只提供所查内容,不提供含涉密文件的原卷;外供卷时,可采取对与所查档案无关的涉密文件进行密封等措施。今后对密级文件特别是绝密文件应当单份盒装保存,彻底解决密与非密的文件材料混卷问题,堵塞过去那种因混卷在提供利用中造成机密扩散的漏洞,以及涉密档案文件分散不集中,日后调密不便的问题。同时,要按立档单位档案中的文件密级编制目录或卡片,建立涉密文件统计台帐和存放地点索引,为科学的管理,准确的掌握,有效的保密,及时的提供创造条件。及时做好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保密工作 2档案利用监督 档案利用监督是做好档案利用过程中保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有效地发现并制止纠正档案利用过程中不利于档案保密的各种不良行为,从而做到既能利用档案,又能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具体说来,档案利用监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2.1制度建设。档案利用规章制度一般有阅览制度、外借制度、复制制度等。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利用人员确定不同的利用范围,规定不同的审批手续,使提供利用工作有章可循,在大力开展档案利用工作的同时,确保不失密、不泄密及文件的完好无损。各项档案利用规章制度的条文应严密而简明,便于执行,并在实践中认真加以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 2.2监督措施。在利用中,要根据不同的利用对象和不同目的,掌握其心理和思想动机,加强重点监护。做好利用监督,仔细检查翻阅被利用过的案卷和文件,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并在利用登记簿上备注说明。对于损毁档案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应及时报告有关领导,以便及时查处,挽回损失。 2.3正确处理好档案保密与管理利用的关系。保守国家机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更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日常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十分重视档案保密,工作尽心尽职,在严格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切实完善工作职能,为领导决策服务势在必行。机密档案应该保密,但保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利用,是有时间、地点、范围限制的利用,保而不用只会失去保的意义,失去档案的价值。当然,利用必须是在保密基础上的利用,无限制的利用会给党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危害。所以,对档案工作来说,保密与利用两者都十分重要,决不可偏颇。 3进一步做好档案开放中的保密工作 一成不变地看待档案的秘密性,无视其秘密性的时效和范围,是不对的;但如果缺乏保密观念,对涉密档案无视其秘密性,无限地扩大开放利用范围,也是错误的。因此,在开放档案为社会各界所利用的同时,应当做好相应的保密工作。 3.1做好档案的审查工作。审查工作是档案开放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开放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科学而准确地区分、判定档案的开放与控制使用范围。 3.2做好档案的解密工作。保密档案是有等级的,其划分等级是根据《保密法》规定,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确定档案的密级,就是为了让档案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的密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档案。但是秘密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秘密保管期限届满,便失去了它的保密价值,为此我们就不能按原有的保密文件管理,而应该按照公开文件进行管理。这就是档案保密的时效性。向社会各界开放的档案,必须是到了一定时限的档案,要开放,必须先进行划密解密,把未解密的列入控制使用的范围。 4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 4.1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要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这既是档案保管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档案保管工作的目的。档案保管工作的具体任务就是做到不坏、不丢、不散、不乱。档案保管工作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保管人员要持之以恒,时刻警惕,防止档案的损坏,确保档案的安全,为档案工作提供物质基础。 4.2提高绝密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绝密档案管理人员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身份,有知密早、知密多、知密深的特点。他们对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负有比一般工作人员更为重大的责任,因此,档案保密工作好与坏,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个关键。绝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高度的保密意识,不仅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经手的事情件件有头有尾,手续清楚,而且要防止秘密的泄露。把保守国家秘密做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4.3加强绝密档案的日常管理。绝密档案的调阅、移出、销毁等应严格按规定手续办理,必须经指定领导人审批,认真履行登记、签字手续,任何人无权擅自调阅。绝密档案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对、检查,发现失密、泄密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补救,确保绝密档案安全。 保密管理论文:办公室保密管理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保密工作管理带来很多问题。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窃密主体不断增多,窃密领域不断扩大,窃密方式不断变化,窃密手段不断翻新。 本文先从保密工作管理的各项入手,接着探讨当前保密工作管理的原则,在针对新形势下保密管理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最后针对保密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难点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一是要改革当前保密管理的体制,强化保密部门职能;二是要做好全民保密的教育工作;三是要注意对保密管理的审查制度;四是要完善当前保密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确保办公室保密工作管理的万无一失。 关键词:保密管理难点办公室对策 一办公室与保密管理 保密工作,就是从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出发,将国家秘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防止被非法泄露和利用,使其自身价值得到充分有效地实现所采取的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它包括保密立法、保密宣传教育,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研制、开发和应用先进的防窃密、泄密技术,依法进行保密监督检查,追查处理泄密事件,以及开展保密工作的研究等活动。这里涉及一个关键的概念。 加强保密管理,是各单位在新时期面临的极为重要的问题,1997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如果对此缺乏认识,就会在综合国力激烈竞争中误大事,吃大亏。”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和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保密工作机构或者指定人员,管理本机关和本单位保守国家秘密的日常工作。” 我国县级以上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都应按照这一规定,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保密工作。通常在保密工作比较重要的机关或单位都应设立专门的保密工作机构,而涉密较少的机关单位也应指定专人负责保密工作,而不论是单独的保密部门,还是专门的保密人员,都与办公行政部门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很多机关单位的保密工作是由办公室承担的,保密工作被视为行政事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办公室对整个单位的保密工作负有关键责任。 1.信息管理需要保密工作 办公室承担着单位的信息工作,负责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因此,掌握着大量来自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信息,其中必然有很多涉密信息。 2.贴近核心管理层的工作特点需要保密工作 办公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单位的领导及整个管理层,在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管理信息,其中包括各种核心机密。 3.桥梁枢纽地位决定了它是保密的重点部门 办公室承担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沟通内外的桥梁枢纽作用,同时也特别容易成为失泄密的渠道。 4.办公室各项工作涉密环节比较多 办公室工作很多业务本身就有机密性质,如文书处理、邮件函电处理、档案保管、安排会议、领导活动安排等,都应该有严格的保密任务,实际上,保密工作渗透在办公室的各项工作及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办公室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应该有保密要求与规定。 5.办公室的辅助性职能要求它承担起组织的保密管理工作 从办公室自身工作来说,办公室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类组织中重要的辅佐性和服务性部门,而做好保密工作正是为组织服务,保持各类组织正常运行的一项重要的辅助工作,因此,它是办公室的一项工作职责。总之,办公室不仅是单位中重要的涉密岗位,而且从它的工作内容及在组织地位来看,也应该而且必须承担起组织的保密管理工作,我们对办公室的保密工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保密工作的原则与基本方针 中国的《保密法》规定:“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方针”。根据这一指导方针,保密工作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积极防范 是指保密工作要把立足点放在预防上,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制定和完善保密法规、规章,加强保密监督,落实必要的技术和行政措施,开展广泛深入的保密教育,表彰在保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等。 2.突出重点 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秘密较集中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应重点确保那些一旦泄露会对国家安全和利益带来严重损害的事项。保密工作的重点是: ①从秘密的等级来说,绝密是重点。 ②从秘密的层次来说,国家秘密是重点。 ③从秘密的产生来说,首脑机关的秘密是重点。 ④从秘密的分布来说,秘密集中的地区、部门和人员是重点。 ⑤从秘密的内容来说,党务、政务和军事秘密是重点。 ⑥从秘密的泄露程度来说,机要工作、外事工作、宣传工作、科技工作是重点。 3.有保有故 该保守的秘密一定要保住、保好;不该保守的一定要放开、公开。在保密工作中,既有保密不严的问题,也有保密过严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做到有保有放,要确定密与非密、核心秘密与非核心秘密的界限,确保国家秘密,特别是核心秘密的安全3要有领导、有控制地放宽对非核心。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开展又要十分注意保密,二者不可偏废,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标准,是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有利于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保密法》把我们党关于保密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保密工作的基本方针,使这一方针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对我们整个保密工作有根本的指导作用。 三、当前保密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 有秘密就会有窃密。获取秘密有多种渠道,如偷窃、唆使、利诱、逼迫、雇请他人为其提供秘密,招聘涉密人才,利用产品展示、参观等机会接近和获取秘密,通过分析统计数据、测算相关事物、利用公开资料获取秘密等。 不仅如此,近些年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保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我国在20世纪80-90年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彻底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道德等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和网络化迅速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活动更频繁,合作方式日益多样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及日益广泛的应用,使保密和窃密的斗争正向高科技抗衡的方向转变,使得现代秘密泄密途径带有更多的高技术成分,更具有机动性,随时性和隐蔽性。 从我国近一段时期的失泄密的实际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密意识淡薄 保守秘密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大事。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保密工作,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党中央就做出了《关于加强保守党与国家机密的决定》。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之后,又多次了有关保密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对保障党和国家秘密的安全和培养人们的保密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自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较长的和平时期,而且十年,使保密工作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们的保密意识普遍淡薄;改革开放以后保密工作逐步得到恢复和加强,《宪法》将保守国家秘密规定为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刑法》规定了“泄露国家重要机密罪”,其他许多法规也写进了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条款,但是改革、开放、搞活的形势及窃密技术的发展又使一些人产生“无密可保”、“保密无用”等错误认识,还有不少人对于保密及保密工作没有清醒的意识,认为与己无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疏于防范,导致了失泄密事故的出现。 2.违反保密规定 很多人由于保密意识淡薄,只为自己的方便,在工作中违反保密规定,造成了许多失密、窃密情况的发生。例如,在公开场合谈论秘密事项,用非涉密微机处理秘密信息,用涉密微机上互联网及公众网,利用互联网及公众网传输涉密信息,用手机、普通电话谈论涉密事项,用传呼机;普通传真机传送涉密信息等都曾经造成了信息的泄密。因为普通传真机、电话机或手机它们都是靠电信进行传输的,在没有加密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人接收,国家明令禁止在没有加密的情况下传输国家秘密。 另外,垃圾处理不慎、合作不慎、对秘密事项保护不力、私自复制、留存涉密载体,不按规定保管涉密载体等,也会造成失泄密事故。 3.采用高科技手段获取秘密 窃密途径和窃密手段的多样化也起因于科技的进步,来源于信息存储介质和传输手段的高级化和多样化。在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信息的载体主要是手写或者机印的文本、胶卷、胶片,传递的手段大多是人工的传送、邮发、电话交流等。计算机出现以后,利用硬盘、软盘等存储介质,借助网络,人们可以互访通信,而现代遥感技术使人们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了解到遥远地区的信息,因此在高技术条件下,增强保密的防范手段及现代化水平,确保各项秘密的安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从现实来看,利用现代科技窃密的事件在今天屡见不鲜,如利用侦察卫星、侦察飞机携带遥感装置,激光、微电子等高新技术设备窃密,通过互联网破解对方的密码,进入对方秘密信息系统窃密,或者实施黑客的攻击,这些都加大了我们应对查处窃密行为的难度。 4.第三方泄密 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地要与第三方发生联系,如果在秘密事项上控制不严,或没有同第三方做出事先约定,就会使第三方成为秘密泄露的渠道。秘密事项一旦被任意告知他人,也就不存在秘密了。 5.保密制度不健全 保密工作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各项制度的保障。我国《保密法》规定,机关、单位应当对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定期检查保密工作。同时《保密法》中还规定了基本的保密制度,提出了公民的行为规范,这些非常有利于克服保密观念不强,保密纪律松弛的现象。但是在一些单位,还是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的现象,给那些觊觎机密事项者创造了可乘之机。 四完善办公室保密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改革管理体制,强化保密部门职能 对于电子政务保密这一新课题,由于其具有技术含量高、涉密范围广、泄密渠道多、防范难度大等特点,传统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使电子政务中存在的信息保密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在网络建设的规模、网络安全保密的技术标准上,都缺乏统一的硬性要求,实际上是各行其是。随着电子政务和互联网技术在党政军机关和涉密单位的普及应用,保密管理的对象、领域、环境、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泄密渠道不断增多,窃密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因此,只有建立一个统一的专门管理机构,才能有效地协调各部门的网络信息保密工作,才能制定相关的政策,实施重大决策,保证网络信息保密防范工作的开展。这样需要一个较强的统一协调机构,需要一个全面的、国家级的、与国家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有明确战略目标的电子政务及其信息保密发展规划,需要一种有效的机制对电子政务中的重大安全问题、重要安全政策、重要安全标准、重大紧急事件及时做出决策和进行协调,因此建议强化保密部门职能,使保密部门成为一个主管机构,可组建国家信息保密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组织和协调国家保密、信息化、安全、公安等职能部门,对国家信息保密政策统一步调、统筹规划,形成由保密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整体联动,全方位、全天候、经常性电子政务与计算机网络保密安全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和有效消除安全隐患,切实堵塞泄密漏洞。 2.开展保密工作的教育 有关保密工作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思想教育的日的在于提高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进行思想教育要注意四个结合: ①要冲意结合新的历史时期保密战线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纠正那种“无密可保”“有密难保”的错误认识。 ②要注意结合本机共、本单位保密工作的文际。使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要全员增强保密意识。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接触的人多。随着经济全球化,涉密人员的流动也将更加频繁,只有全员树立保密观念,形成保守秘密人人有责的氛围,才能确保秘密信息的安全。 ③要注意结合盈点,突出对涉及机密的重点部门和重点人员进行教育。 ④还要注意结合典型例子开展教育工作。典型事例可以处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特别是通过对泄密案例的分伤,会使涉密工作人员从中受到很大的教育。 技术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保密的技术措施上,现在的科技发展迅速,保密工作人员应当要注意有些人运用高技术的工作、手段进行窃密。例如我们要防止电话被窃听,要注意电脑存储设备的保护等。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保密工作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无论哪一部门、哪一环节保密措施不落实,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信息安全。因此,必须有全局观念,才能做好整个网络系统的保密工作。 3.保密检查 做好保密检查是做好保密工作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经常开展保密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堵塞失泄密漏洞。同时也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起到督促的作用。基层单位的保密检查,一般包括:在重大节假日前对失泄密的隐患进行全面检查;根据上级的部署和本单位的工作需要对某一方面的保密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对要害单位、要害部位、要害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强化敌情观念,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切实把保密工作作为一件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高度负责地抓紧抓实抓好。 同时为了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经常开展保密检查,以检查促整改,以检查促提高。重点围绕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工作是否有专人负责,机房和计算机系统是否采取了隔离措施,对计算机是否实行了分类管理,上网信息是否进行了审查等方面开展检查。 4.完善保密的相关法规的建设 当前我国保密法律的纠错机制(或称救济机制)还不完善。依据宪政的原理,对于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生存权、财产权、自由权)的行政处分或者处罚,应当赋予受处分或者受处罚的公民充分的救济权,用以纠正有关部门或单位的错误,弥补或者赔偿公民的损失。我国《保密法实施办法》中规定,对行政处分或者处罚决定持有异议时,只可以要求对做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处罚进行复议,这是一种行政救济权,缺乏司法救济权的规定。 由于行政权的强大,难以自行纠错,也就难以体现公平。公民没有司法救济权,实务中 导致保密行政权的行使后果不受制约,公民的权利也就难以保障。所以由于我国司法权实际上处于弱于行政权的地位,难以与行政权抗衡,对有关保密行政处分或者处罚排除司法审查,这是不符合宪政,要求的。由于定密审核工作的专业性要求和特殊岗位要求,法院应对行政机关的密级设定权保持尊重,不宜过分审核密级设定是否合理,在涉及秘密信息是应否公开时应仅对定密的程序进行审查,而不是进行实体审查。即法院应不公开单方审理,且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只对定密的程序审查,而不是实体审查。另外,建议法院成立涉密信息审判委员会专门负责审理针对国家秘密提起信息公开要求的诉讼。 为了满足人们对私有空间的需求,也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对隐私权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立法中加以体现,不但要通过民法、刑法等对隐私权进行立法,而且要在信息保密安全法中得到明确表述,建构一个完善的信息保密安全法律体系,并使个人隐私权得到充分的肯定和保护。 保密管理论文:高校保密技术管理论文 一、保密技术现状与发展 保密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发展。现有的保密技术主要有: 1.涉密计算机安全登录系统。通过BIOS密码,USBKey硬件和KeyPin码的方式三重保护涉密计算机的安全。 2.涉密计算机监控与审计系统。具有用户登录审计,软硬件安装监控审计,安全策略设置,文件操作审计等功能,全面保护涉密计算机的使用安全。 3.文件打印监控与审计系统。可以控制用户的打印权限,并记录文件打印的相关日志信息,包括:打印时间、打印的文件信息、打印的页数份数等。 4.光盘刻录监控与审计系统。可以控制用户的刻录权限,并记录光盘刻录的相关日志信息,包括:刻录时间、刻录的文件信息、刻录的光盘份数等。以上两个系统保护着涉密计算机输出信息的安全。 5.移动存储介质管理系统。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多功能单向导入设备,防止误操作的涉密专用U盘,和具有对计算机进行防护,监控和管理违规外联功能的软件。 6.计算机终端保密检查工具。可以配合保密管理部门对高校的计算机检查,实现反删除、反格式化、反重装系统的彻底检查违规行为和处理过的文件。所有检查智能化,自动生成检查报告,方便准全、全面地分析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隐患。结合现有的保密技术,可以预见今后保密技术的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多地关注涉密计算机本身的数据存储安全,如加解密硬盘文件数据;输入输出的可追溯性,如在光盘和打印的文件上自动标注责任人和保密编号信息;用户的使用方便性等方面。在不改变原有系统的使用习惯,不影响机器性能的基础上,改善信息输入输出的方式,增加监控和审计的项目,减少纸质登记等。 二、建议及对策 针对高校保密技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的保密技术,应该按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评分标准》的要求,对高校的技术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健全对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介质,涉密载体输入输出的技术防护。第一,建立和健全保密技术管理的制度。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规范计算机信息输入输出的标准和流程,更新计算机安全防护策略。结合使用保密检查工具落实监督检查机制,及时纠正计算机违规行为,发现计算机安全隐患。第二,安装光盘刻录、打印安全监控与审计系统,全面保护涉密单机,简化涉密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操作流程,减少人工登记带来的错登,漏登等问题。在保证涉密单机安全性的基础上,提高涉密人员在使用计算机时的工作效率。第三,采用“三合一”涉密计算机存储介质管理系统,有效地对非法外联进行监控和限制。同时对涉密U盘实行专人专管制度,防止误插混用等情况的发生,保护涉密计算机的数据安全。高校保密技术管理和保密制度管理相辅相成,通过制度的制定和建设做到有法可依,通过对保密技术的不断提高,提高保密工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作者:顾毅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保密管理论文: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及信息化管理研究 【摘要】文章针对加强档管理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措施,旨在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档案管理;安全保密;信息化管理 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面临众多挑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设计需求,难以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如何加强档案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困扰档案管理人员的难题。因此,文章针对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及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工作是以档案资源为对象,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为手段,以档案工作为依托,以档案管理学理论为指导,按照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档案信息社会管理的实际需求开展档案采集、保存、管理、开发以及利用的现代化、规范化管理过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加快档案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样才能够充分地利用档案资源,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但是,档案信息安全保密工作面临众多威胁,给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为了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在档案安全保密、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就应该创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同时,档案记录国家及其服务机构的重要历史活动,和一般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别,其内容可能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国际机密等,尤其是政治方面、科技方面、军事方面以及经济方面的档案资料必须进行重点保护,一旦不法分子盗窃或者篡改上述信息,将会对国家、社会以及民族等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和巨大的危害,由此可见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和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措施分析 (一)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为了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首先应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责任意识,以此保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工作上。同时,单位或者企业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档案资料保密课程以及行业发展形势培训,让所有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行业档案资料安全保密的手段以及新形势,不断提高其安全保密意识和技术水平。此外,还应该通过企业或者单位档案安全保密水平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薪酬相挂钩的方式,然后创建科学的奖惩体系,如果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尽职尽责地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并且档案管理效果良好,企业或者单位应该给予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一定的精神奖励或者物质奖励,相反则给予一定的处罚,这样能够充分的激发所有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显著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保密性。 (二)创建科学的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制度。制度是保证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我国关于档案资料安全保密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空隙侵害或者盗窃企业或者单位的档案资料,增加了企业或者单位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工作的难度。因此,现阶段企业或者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应该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或者改造,更多地应用网络技术、计算技术进行档案资料的管理,创建科学、完善的档案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对于恶意删改或者盗取档案资料的不法分子进行严厉的惩罚。因此,我国应该不断的完善网络、计算机关于档案安全保密的法律法规,进而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制度体系,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加强档案管理安全保密工作注入一支强心针。 (三)加强档案传递过程中的安全保密管理。档案资料在传递的过程中并不是单个部门或者企业独立完成的,而是通过众多部门相互配合协作完成的。因此,为了保证档案传递过程中的安全保密性,必须做好档案传递过程中的安全保密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档案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为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防写技术和加密技术的应用。为了提高档案资料的安全和保密工作,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防写技术和加密技术,对于防写技术,该种技术的优点在于将档案资料设置成“只读”模式,在该种模式下智能通过客户端对信息进行读取,但是不能够对档案资料进行修改,采用不可逆的技术进行档案资料的保存,防写技术的典型应用为一次写入光盘和只读光盘,只读光盘只能进行信息的读出,不能够进行续写和删除信息,一次写入光盘只能一次写入,但是能够进行多次读取;对于加密技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核心思想对档案资料进行加密管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档案资料的安全性,密码技术是档案安全技术的核心,能够将档案的资料处于不公开或者保密状态,将机密的资料转化成乱码进行保存,这样即使档案资料被盗窃,没有相应的密码依然破解不了档案信息,现阶段,档案信息化管理最常采用的加密技术包括对称性加密技术和公钥密码算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保密性,同时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就应该充分认识到档案安全保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进行加强管理,以此达到档案安全、保密管理的最终目标。 作者:毕竟 吴言 单位:南京脑科医院 保密管理论文:漫谈中药保密品种管理制度 1中药保密品种目前发展所存在的不足 对中药品种进行保密不但是对中医药产业的有力扶持,而且也是国家应对国外进口中药的冲击所采取的措施。但由于东西方药品政策与法规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中药保密品种政策目前面临着多重困境,比如中药保密品种的配方保密与配方公开的现实、企业在中药保密品种的配方保密与公开配方进行二次研发之间的游移、对包含中药保密品种配方产品的其他成分进行保密与保护公众知情权的冲突等。 1.1中药保密品种的“国际化之困” 中药保密品种对配方进行保密有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双重考虑,国家与企业都有义务去遵守对中药保密品种的配方制定的保密制度。然而,由于每个国家对药品监管的要求有所不同,中国的中药保密品种,要想在国外取得上市,可能得根据国外要求将保密品种的配方成分公开。但是如果在一个国家将保密品种的配方公开,那么其他国家也都可以通过某些渠道获得公开的配方信息,这就相当于在全世界范围公开了这个保密品种的配方。如200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简称FDA)网站上公布了一份文件,其关于FDA拒绝美国百草堂药业有限公司(HERBMAX,一家膳食及草药补充剂经销商)申请云南白药酊作为膳食补充剂请求的回复。该文件以英文与中文的两种方式列出了云南白药酊的配方成分。云南白药酊的配方成分主要包括田七、冰片、散瘀草、白牛胆、穿山龙、淮山药、苦良姜、老鹳草、酒精[6]。无独有偶,美国亚马逊网站所售的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喷雾剂等产品也注明并公开了配方成分。而在中国,云南白药几乎所有品种的配方成分都是保密的,不能公开。云南白药如果要想打入美国市场,必然要“入乡随俗”通过美国FDA的审批。但目前的国内中药保密政策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药品政策并不相容。 1.2中药保密品种很难进行二次研发 企业在任何中药保密品种的保密期限内都有自主定价的权利。然而保密级别不同的国家中药保密品种,所获得的权利与利益相差甚远。如十味龙胆花颗粒于2005年10月19日列为秘密级的中药保密品种,保密期限为5年。在这5年内,任何企业都不得对十味龙胆花颗粒进行仿制与剂改。而绝密级的片仔癀的保密期限为长期[7]。所以很多药企都希望中药保密品种的密级能增加,进而保密期限、自主定价权利得以延长。但对于中药保密品种而言,密级的增加往往是建立在二次研发成功的基础上。然而,企业为增加保密品种的密级进行二次研发,为提高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就必须要研究并且搞清这些保密品种内在的活性物质与作用机制。若是如此,企业就必须对参与二次研发的工作人员公开配方成分,尽管会与参与研究的工作人员或者外部研究机构签订相关的保密协议,但绝大多数拥有保密品种的中药企业都担心保密品种配方外泄,所以不愿与外面的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二次研发。对于想进行二次研发的企业而言,中药保密品种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保证产品免遭仿制的同时也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大部分中药保密品种都面临着这种类似的危机。 1.3对包含中药保密品种配方产品的其他成分进行保密,侵犯公众知情权 中药保密品种往往是独家品种,拥有特效配方及独特工艺。并且可赋予企业具有自主定价的权利。因此,国家保密品种尤其是长期保密的绝密级保密品种更是令众多药企向往。据报道,2005年就有多达1200个中药品种向科技部和保密局申报保密品种[7]。中药保密品种对配方进行保密是针对具体的品种而言,但一些企业为追求中药保密品种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在只有部分具体的保密品种对其配方进行保密的情况下,对大范围的产品配方进行“保密”,有“打擦边球”的嫌疑。在外界看来,产品配方不应该被保密,但却也以“保密配方”的理由拒绝公布。以云南白药牙膏为例,该产品中的云南白药的配方成分是保密,但不代表整个牙膏的产品配方都是保密的,这种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按国家的规定,企业应该公开除云南白药配方成分之外的产品配方成分,这类“大范围”的对产品配方进行保密,一方面能使产品享受中药保密品种的待遇;另一方面又可成为公司的“盾牌”,在多次被消费者要求“公开配方成分”的诉讼案中,均能以保密配方为由顺利过关[8]。 2对中药保密品种管理制度的初步探讨 2.1中药保密品种政策必须与国际接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中药保密品种的企业要想做大做强,除了在国内占有市场外,还要经合法的渠道出口到国外市场。然而,国内对中药进行保密的行政保护方式在其他国家并不兼容。目前除新加坡承认中药保密品种的保密配方之外,其余国家与地区均要求公开配方成分。中国中药保密品种进入国外市场必然要“敞开胸怀”。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在国内中药保密品种政策与国际药品法规与政策“相互抵触”的情况下,应尽快完善“对接机制”,进一步规范国家中药保密品种的标准与机制,指导中药企业把自身的规范、政策、准入做好,尽快将保密品种的保护方式与国际公认的知识产权保护接轨。企业应争取在坚守保密与公诸于众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中药保密品种打入国际药品市场的目标。这将是中药保密品种走向国际市场更加切合实际的道路。 2.2对中药保密品种进行专利保护,促进其二次研发 中药保密品种是被动的防御式保护,要想配方成分在二次研发时不被泄密,长远讲,对中药保密品种进行专利保护是企业明智的选择,因为专利保护是中药保密品种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企业应积极进行二次开发,把研究成果申请专利保护。如广药集团的白云山复方丹参片为进行二次研发,避免中药保密品种配方外泄,制定了“科技升级,专利护航”的战略。到目前为止,白云山复方丹参片已经拥有很多专利,如在原材料方面拥有无公害丹参仿野生种植技术、全国首创的“分级提向提取技术工艺”(可保证各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科学配比,从而使其疗效较之其他剂型更胜一筹)等专利,这些专利所形成的知识产权清晰,保护有力,白云山复方丹参片的科技投入在疗效、安全、便利性等各个方面已充分体现出来,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为更好地进行深入研发以及走向国际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加强对国家保密品种的监管,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 目前,中药保密品种与消费者知情权的冲突也成为了中药保密品种行走市场的障碍。为加强中药保密品种的监督管理,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我国有关部门首先应对所有涉及到中药保密品种配方的药品或者产品进行审查以及统一清理。在对获得《国家秘密技术项目证书》的中药品种按保密品种管理的基础上,对没有列入国家秘密技术项目的药品或者产品,一律不按保密品种管理,并按规定以及强制企业公开除中药保密品种配方成分以外的产品成分等相关内容。从而使患者可了解并且获取这部分信息,从而保证患者的知情权。 作者:赵东升 杨凌 王强 单位:解放军第二〇二医院药剂科 保密管理论文:办公室保密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保密工作管理带来很多问题。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窃密主体不断增多,窃密领域不断扩大,窃密方式不断变化,窃密手段不断翻新。 本文先从保密工作管理的各项入手,接着探讨当前保密工作管理的原则,在针对新形势下保密管理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最后针对保密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难点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一是要改革当前保密管理的体制,强化保密部门职能;二是要做好全民保密的教育工作;三是要注意对保密管理的审查制度;四是要完善当前保密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确保办公室保密工作管理的万无一失。 关键词:保密管理难点办公室对策 一办公室与保密管理 保密工作,就是从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出发,将国家秘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防止被非法泄露和利用,使其自身价值得到充分有效地实现所采取的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它包括保密立法、保密宣传教育,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研制、开发和应用先进的防窃密、泄密技术,依法进行保密监督检查,追查处理泄密事件,以及开展保密工作的研究等活动。这里涉及一个关键的概念。 加强保密管理,是各单位在新时期面临的极为重要的问题,1997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如果对此缺乏认识,就会在综合国力激烈竞争中误大事,吃大亏。”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和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保密工作机构或者指定人员,管理本机关和本单位保守国家秘密的日常工作。” 我国县级以上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都应按照这一规定,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保密工作。通常在保密工作比较重要的机关或单位都应设立专门的保密工作机构,而涉密较少的机关单位也应指定专人负责保密工作,而不论是单独的保密部门,还是专门的保密人员,都与办公行政部门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很多机关单位的保密工作是由办公室承担的,保密工作被视为行政事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办公室对整个单位的保密工作负有关键责任。 1.信息管理需要保密工作 办公室承担着单位的信息工作,负责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因此,掌握着大量来自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信息,其中必然有很多涉密信息。 2.贴近核心管理层的工作特点需要保密工作 办公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单位的领导及整个管理层,在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管理信息,其中包括各种核心机密。 3.桥梁枢纽地位决定了它是保密的重点部门 办公室承担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沟通内外的桥梁枢纽作用,同时也特别容易成为失泄密的渠道。 4.办公室各项工作涉密环节比较多 办公室工作很多业务本身就有机密性质,如文书处理、邮件函电处理、档案保管、安排会议、领导活动安排等,都应该有严格的保密任务,实际上,保密工作渗透在办公室的各项工作及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办公室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应该有保密要求与规定。 5.办公室的辅助性职能要求它承担起组织的保密管理工作 从办公室自身工作来说,办公室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类组织中重要的辅佐性和服务性部门,而做好保密工作正是为组织服务,保持各类组织正常运行的一项重要的辅助工作,因此,它是办公室的一项工作职责。总之,办公室不仅是单位中重要的涉密岗位,而且从它的工作内容及在组织地位来看,也应该而且必须承担起组织的保密管理工作,我们对办公室的保密工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保密工作的原则与基本方针 中国的《保密法》规定:“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方针”。根据这一指导方针,保密工作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积极防范 是指保密工作要把立足点放在预防上,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制定和完善保密法规、规章,加强保密监督,落实必要的技术和行政措施,开展广泛深入的保密教育,表彰在保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等。 2.突出重点 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秘密较集中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应重点确保那些一旦泄露会对国家安全和利益带来严重损害的事项。保密工作的重点是: ①从秘密的等级来说,绝密是重点。 ②从秘密的层次来说,国家秘密是重点。 ③从秘密的产生来说,首脑机关的秘密是重点。 ④从秘密的分布来说,秘密集中的地区、部门和人员是重点。 ⑤从秘密的内容来说,党务、政务和军事秘密是重点。 ⑥从秘密的泄露程度来说,机要工作、外事工作、宣传工作、科技工作是重点。 3.有保有故 该保守的秘密一定要保住、保好;不该保守的一定要放开、公开。在保密工作中,既有保密不严的问题,也有保密过严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做到有保有放,要确定密与非密、核心秘密与非核心秘密的界限,确保国家秘密,特别是核心秘密的安全3要有领导、有控制地放宽对非核心。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开展又要十分注意保密,二者不可偏废,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标准,是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有利于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保密法》把我们党关于保密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意志,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保密工作的基本方针,使这一方针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对我们整个保密工作有根本的指导作用。 三、当前保密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 有秘密就会有窃密。获取秘密有多种渠道,如偷窃、唆使、利诱、逼迫、雇请他人为其提供秘密,招聘涉密人才,利用产品展示、参观等机会接近和获取秘密,通过分析统计数据、测算相关事物、利用公开资料获取秘密等。 不仅如此,近些年来,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保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我国在20世纪80-90年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彻底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道德等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和网络化迅速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活动更频繁,合作方式日益多样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及日益广泛的应用,使保密和窃密的斗争正向高科技抗衡的方向转变,使得现代秘密泄密途径带有更多的高技术成分,更具有机动性,随时性和隐蔽性。 从我国近一段时期的失泄密的实际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密意识淡薄 保守秘密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大事。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保密工作,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党中央就做出了《关于加强保守党与国家机密的决定》。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之后,又多次了有关保密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对保障党和国家秘密的安全和培养人们的保密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自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较长的和平时期,而且十年,使保密工作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们的保密意识普遍淡薄;改革开放以后保密工作逐步得到恢复和加强,《宪法》将保守国家秘密规定为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刑法》规定了“泄露国家重要机密罪”,其他许多法规也写进了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条款,但是改革、开放、搞活的形势及窃密技术的发展又使一些人产生“无密可保”、“保密无用”等错误认识,还有不少人对于保密及保密工作没有清醒的意识,认为与己无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疏于防范,导致了失泄密事故的出现。 2.违反保密规定 很多人由于保密意识淡薄,只为自己的方便,在工作中违反保密规定,造成了许多失密、窃密情况的发生。例如,在公开场合谈论秘密事项,用非涉密微机处理秘密信息,用涉密微机上互联网及公众网,利用互联网及公众网传输涉密信息,用手机、普通电话谈论涉密事项,用传呼机;普通传真机传送涉密信息等都曾经造成了信息的泄密。因为普通传真机、电话机或手机它们都是靠电信进行传输的,在没有加密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人接收,国家明令禁止在没有加密的情况下传输国家秘密。 另外,垃圾处理不慎、合作不慎、对秘密事项保护不力、私自复制、留存涉密载体,不按规定保管涉密载体等,也会造成失泄密事故。 3.采用高科技手段获取秘密 窃密途径和窃密手段的多样化也起因于科技的进步,来源于信息存储介质和传输手段的高级化和多样化。在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信息的载体主要是手写或者机印的文本、胶卷、胶片,传递的手段大多是人工的传送、邮发、电话交流等。计算机出现以后,利用硬盘、软盘等存储介质,借助网络,人们可以互访通信,而现代遥感技术使人们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了解到遥远地区的信息,因此在高技术条件下,增强保密的防范手段及现代化水平,确保各项秘密的安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从现实来看,利用现代科技窃密的事件在今天屡见不鲜,如利用侦察卫星、侦察飞机携带遥感装置,激光、微电子等高新技术设备窃密,通过互联网破解对方的密码,进入对方秘密信息系统窃密,或者实施黑客的攻击,这些都加大了我们应对查处窃密行为的难度。 4.第三方泄密 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地要与第三方发生联系,如果在秘密事项上控制不严,或没有同第三方做出事先约定,就会使第三方成为秘密泄露的渠道。秘密事项一旦被任意告知他人,也就不存在秘密了。 5.保密制度不健全 保密工作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各项制度的保障。我国《保密法》规定,机关、单位应当对工作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定期检查保密工作。同时《保密法》中还规定了基本的保密制度,提出了公民的行为规范,这些非常有利于克服保密观念不强,保密纪律松弛的现象。但是在一些单位,还是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的现象,给那些觊觎机密事项者创造了可乘之机。 四完善办公室保密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1.改革管理体制,强化保密部门职能 对于电子政务保密这一新课题,由于其具有技术含量高、涉密范围广、泄密渠道多、防范难度大等特点,传统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使电子政务中存在的信息保密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在网络建设的规模、网络安全保密的技术标准上,都缺乏统一的硬性要求,实际上是各行其是。随着电子政务和互联网技术在党政军机关和涉密单位的普及应用,保密管理的对象、领域、环境、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泄密渠道不断增多,窃密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因此,只有建立一个统一的专门管理机构,才能有效地协调各部门的网络信息保密工作,才能制定相关的政策,实施重大决策,保证网络信息保密防范工作的开展。这样需要一个较强的统一协调机构,需要一个全面的、国家级的、与国家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有明确战略目标的电子政务及其信息保密发展规划,需要一种有效的机制对电子政务中的重大安全问题、重要安全政策、重要安全标准、重大紧急事件及时做出决策和进行协调,因此建议强化保密部门职能,使保密部门成为一个主管机构,可组建国家信息保密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组织和协调国家保密、信息化、安全、公安等职能部门,对国家信息保密政策统一步调、统筹规划,形成由保密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整体联动,全方位、全天候、经常性电子政务与计算机网络保密安全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和有效消除安全隐患,切实堵塞泄密漏洞。 2.开展保密工作的教育 有关保密工作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思想教育的日的在于提高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进行思想教育要注意四个结合: ①要冲意结合新的历史时期保密战线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纠正那种“无密可保”“有密难保”的错误认识。 ②要注意结合本机共、本单位保密工作的文际。使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要全员增强保密意识。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接触的人多。随着经济全球化,涉密人员的流动也将更加频繁,只有全员树立保密观念,形成保守秘密人人有责的氛围,才能确保秘密信息的安全。 ③要注意结合盈点,突出对涉及机密的重点部门和重点人员进行教育。 ④还要注意结合典型例子开展教育工作。典型事例可以处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特别是通过对泄密案例的分伤,会使涉密工作人员从中受到很大的教育。 技术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保密的技术措施上,现在的科技发展迅速,保密工作人员应当要注意有些人运用高技术的工作、手段进行窃密。例如我们要防止电话被窃听,要注意电脑存储设备的保护等。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保密工作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无论哪一部门、哪一环节保密措施不落实,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信息安全。因此,必须有全局观念,才能做好整个网络系统的保密工作。 3.保密检查 做好保密检查是做好保密工作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经常开展保密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堵塞失泄密漏洞。同时也能引起人们的重视,起到督促的作用。基层单位的保密检查,一般包括:在重大节假日前对失泄密的隐患进行全面检查;根据上级的部署和本单位的工作需要对某一方面的保密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对要害单位、要害部位、要害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强化敌情观念,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切实把保密工作作为一件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高度负责地抓紧抓实抓好。 同时为了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经常开展保密检查,以检查促整改,以检查促提高。重点围绕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工作是否有专人负责,机房和计算机系统是否采取了隔离措施,对计算机是否实行了分类管理,上网信息是否进行了审查等方面开展检查。 4.完善保密的相关法规的建设 当前我国保密法律的纠错机制(或称救济机制)还不完善。依据宪政的原理,对于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生存权、财产权、自由权)的行政处分或者处罚,应当赋予受处分或者受处罚的公民充分的救济权,用以纠正有关部门或单位的错误,弥补或者赔偿公民的损失。我国《保密法实施办法》中规定,对行政处分或者处罚决定持有异议时,只可以要求对做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处罚进行复议,这是一种行政救济权,缺乏司法救济权的规定。 由于行政权的强大,难以自行纠错,也就难以体现公平。公民没有司法救济权,实务中 导致保密行政权的行使后果不受制约,公民的权利也就难以保障。所以由于我国司法权实际上处于弱于行政权的地位,难以与行政权抗衡,对有关保密行政处分或者处罚排除司法审查,这是不符合宪政,要求的。由于定密审核工作的专业性要求和特殊岗位要求,法院应对行政机关的密级设定权保持尊重,不宜过分审核密级设定是否合理,在涉及秘密信息是应否公开时应仅对定密的程序进行审查,而不是进行实体审查。即法院应不公开单方审理,且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只对定密的程序审查,而不是实体审查。另外,建议法院成立涉密信息审判委员会专门负责审理针对国家秘密提起信息公开要求的诉讼。 为了满足人们对私有空间的需求,也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对隐私权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立法中加以体现,不但要通过民法、刑法等对隐私权进行立法,而且要在信息保密安全法中得到明确表述,建构一个完善的信息保密安全法律体系,并使个人隐私权得到充分的肯定和保护。 保密管理论文:计算机网络的保密管理分析 摘要: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国的信息管理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给网络保密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网络安全管理存在保密观念淡薄、措施不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加强保密组织建设、强化保密力度、加强关键保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保密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计算机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和办公自动化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金融银行业务上网,政府上网等工程已经全面开始。然而,一些网络泄密事件时有发生,给国家安全、金融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这主要是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工作中存在的保密观念淡漠、保密措施不力等原因造成的。 一、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 (一)保密观念亟待加强。在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的密保人员淡薄,部分密保人员的思想仍然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在工作中“无密可保”或者“保密无用”,缺乏网络安全的意识和密保常识。一些工作人员没有关与密保方面的法律意识,对于计算机网络密保工作不够重视。保密观念的淡薄使得密保工作人员对于网络密保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使得一些网络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另外,保密观念的淡薄,也是密保人员在具体网络保密管理工作中的懈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部分涉密人员的信息管理素质亟待提高。一些保密人员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有些密保工作人员仍然认为,只要添加防火墙、进行网络加密,设置身份验证系统密保网关就可以达到网络安全的要求。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密保设置的检查和维护并不够重视,直接造成了泄密事件的发生。另外,在网络安全密保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的情况,网络密保技术的建设仍然需要完善。 (三)保密管理执行不力。在有些网络安全保密管理工作中同时存在着“无章可依”和“有章不依”的情况。一些单位虽然制订了一定的保密管理制度,但只是将之束之高阁,而没有很好的贯彻实施,有的单位则存在保密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保密管理规定,但是每个单位却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保密制度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二、加强计算机网络保密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保密组织制度的建设。首先,应当完善网络安全的组织领导机构建设。网络安全的组织领导系统应当由行政领导、系统管理人员和安全管理的领导共同组成。在实际的工作中则要贯彻密保工作的领导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于密保工作的管理责任到人,这样出现密保问题时才能及时处理,并且追究责任时可以找到人。最后,网络密保系统需要经常进行检查和更新,防患于未然。另外保密人员要养成积极学习的习惯,在工作中积极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管理素质,学习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网络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同样重要。比如,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工作中,系统的访问权限应当严格控制,禁止越权操作。采取严密的技术管理措施,比如要定期更换系统口令、每天更换操作口令,对于重要数据应当备份并且异地存放,对重要信息载体应当妥善保管。另外,应当完善外来人员访问制度、服务器机房出入和操作制度、管理员网络维护制度等相关保障制度的完善。最后,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狠抓各项制度的具体落实,使其真正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还要在检查监督上下功夫,对于网络安全管理要定期检查和抽查,保证保密管理制度的监督执行。 (二)加强人员培训。对于计算机网络保密人员的培训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密保人员的保密意识。二是提高密保人员的信息管理技术。首先,应当加强涉密人员的保密观念,通过学习《保密法》,加强涉密人员的法律意识。通过经典案例的剖析,让保密人员意识到计算机网络密保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保密意识,增强保密观念。另外,应当建立完善的保密培训机制,对密保人员进行多层次培训,使密保人员形成良好学习意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打造一个信息素质强硬的网络保密队伍。 (三)加强关键网络密保技术的应用。在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中应当加强对访问控制、涉密信息加密等关键性密保技术的应用。访问权限设置是指对于合法用户在文件和数据操作方面进行读写、执行等权限的设置。在内外网之间设立访问权限设置是内部网保密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之一。所以,在网络计算机保密工作中,应当做好访问权限的应用。在内部网中应当确定合法用户的使用权限,避免越权使用。另外,对涉密程度不高的系统可以按用户类别进行访问控制,对于涉密程度高的则要控制到单个用户。 涉密信息加密是提高信息保密性和完整性,防止信息被破析的重要手段,也是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手段。通过在涉密计算机网络的入口设置保密网管,对内部网出网文件进行保密标识,以及在计算机网络中设置密钥管理可以提高信息的保密性,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保障。 保密管理论文:让无线扩音设备更具可管理和高保密性 人的说话可以视为点声源,点声源在声压与距离上遵循平方反比定律,即距离每增加一倍,声压就减小至四分之一,也就是声压级降低6分贝。这也意味着,在课室环境中使用传统的有线固定麦克风时,如果老师授课时不断移动位置,老师离麦克风的距离会不断变化,在不使用额外扩音设备的情况下每个学生听到的声音大小是动态变化的,这样授课效果会受到影响。针对这一现状,一些学校已进行了无线设备投资,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是U波段无线话筒。由于教室数量众多,无线频道日趋饱和,需要增加不同频点,而大量U波段无线话筒的使用会给管理带来不便,因此,学校硬件设施负责人对未来无线产品的可管理性和高保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传统的音频扩大系统不同,红外线由于其具备与可见光线相似的性质,遇到障碍物等不透光物体时会被挡住,因此其在无线扩音系统中的运用具有一些特性:红外线是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的电磁波(如图1示),与无线电波相比,红外线波长更短,当它运用于被墙壁等包围的室内时,通过红外线传输的信息就不会泄露,具有高保密性(如图2示);同时,利用红外线特性,能够实现以同一频道使用所有话筒,使无线设备管理变得更方便。目前,松下公司在其推出的无线扩音系统中采用的就是红外线无线传输技术。 除了基本无线传输技术之外,扩音系统的实用效果优劣还取决于光敏传感器对光的响应效果。松下在其音频扩大解决方案中采用了半球型传感器,与传统体感器相比,该类传感器优势在于可以全方位覆盖,其实用受光范围最大可达到半径为8m的面积区域。(如图3示)而且根据使用环境面积大小,最多可增设至4台,最大受光范围可达到22m×22m的面积区域。 因此,与传统的音频扩大系统相比,红外线无线扩音系统更具可管理和高保密性,并且能够合理地将声音均匀地分配在整个环境,使得声音更加明确可理解。 保密管理论文:军工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保密管理浅谈 摘要:军工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保密管理工作较为重要,只有做好保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目前军工企业保密工作存在较多问题,难以保证其工作成效,无法发挥管理制度中保密管理工作作用。基于此,本文针对军工企业保密管理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军工企业;管理制度;保密管理 目前,军工企业在保密管理中还存在缺乏完善工作机制、缺乏正确保密观念等问题,难以提高其工作成效。因此,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管理部门认真贯彻各类制度,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逐渐提高保密管理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 一、军工企业保密管理问题 军工企业在实际发展中,保密管理问题尤为突出,无法保证其工作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先进的管理观念 军工企业管理部门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保密管理工作观念,不能根据相关规定与要求开展管理活动,对于一些会议与文件等,不能做好保密工作,且领导干部缺乏一定的工作意识,经常会出现泄密的现象,难以保证保密管理工作质量。例如:军工企业在自主研发生产技术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泄密现象,导致生产技术被盗取,一些单位使用相关技术生产同样的军工产品,导致企业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一些职工对于保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知,在日常工作与生产中,无法加大宣传与通讯的保密工作力度,难以保证自身工作质量,甚至会出现一些规范化管理问题[1]。 (二)缺乏完善的保密管理机制 军工企业还没有针对保密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无法提高其可行性与严谨性,一些军工企业还在沿用传统的保密管理机制,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创新,难以适应军工企业现展要求。一些企业为了满足WTO规则要求,不能对保密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约束,难以创建新型的工作机制,导致出现严重的影响。同时,军工企业在保密工作中,缺乏自觉性与组织性,无法规范职工的行为,导致军工企业的机密信息泄露[2]。 二、军工企业管理制度中保密管理工作措施 在我国军工企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针对保密管理工作,建设专门的防范机制,保证可以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认真开展各类保密活动,杜绝出现保密管理漏洞,针对每一项经营生产内容,进行全面的管控,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情况下,督促职工与领导人员重视各类信息的保密,协调经济发展与保密之间的关系,以此增强其工作成效[3]。 (二)遵循法律法规 我国在保密工作方面,已经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要求不可以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商业机密,不可以披露各类商业机密,不可以违反相关约定,遵守各类协议要求,保护权利人的商业机密。军工企业可以依据此类法律规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严格保护商业机密,例如:与职工签订合同,要求其保护商业秘密,一旦出现违反规定的现象,就要加大惩罚力度,也可以利用法律渠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证可以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4]。 (三)树立正确的观念 军工企业需要为管理人员、职工、领导人员树立正确的保密观念,在招收新员工的过程中,需要培养职工技能与专业性,在严格考核的情况下,需要为其树立正确的保密观念,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此提高保密管理工作质量。对于领导人员与管理人员而言,需要自觉开展保密工作,针对各类机密信息等,做好保密措施,为职工树立良好的榜样,达到良好的保密管理目的。 (四)网络漏洞修补方式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逐渐发展,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管理与操作工作水平,减少工作量,但是,在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网络漏洞问题,影响着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在黑客与非法人员侵入之后,会盗取或是篡改信息,导致面料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军工企业需要及时发现网络漏洞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修补处理,积极应用现代化病毒防护技术与防火墙技术等,提升系统的运行质量。同时,需要做好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保护国家的机密信息。 (五)加大投资力度 军工企业在保密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大投资力度,针对科研工作与保密机制创新工作,投入足够的资金,在此期间,国家需要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培养大批量技术性人才,使其在实际工作期间,可以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同时,需要对保密技术与设备等进行创新,积极引进先进国内外软硬件设施,逐渐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水平与质量,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 (六)制定风险评估方案 在保密管理期间,军工企业需要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利用先进u价方式,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同时,需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做好预防工作,提高数据信息准确性,在自我防护的情况下,科学统计风险数据,加大保密管理工作力度。 (七)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军工企业需要针对保密工作,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其工作成效与可靠性。一方面,需要完善激励制度,落实各类保密管理责任,遵循相关责任要求等,建设完善的保密机制,提高其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需要建设完善的保密系统,积极开展监督管理工作,维护军工企业保密工作,以此提高其工作成效。同时,需要军工企业管理部门创建先进的管理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保证其工作成效。 三、结语 军工企业在保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创新工作形式,保证在实际发展期间,可以树立正确的保密管理观念,维护军工企业的机密信息。 保密管理论文:保密与内网安全管理系统研究 摘 要: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的基础。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同时,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涉密电子信息的关键载体,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安全保密责任。文章分析了传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存在信息丢失和泄密问题,设计了一套保密与内网安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对整套系统的硬件配置和软件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办公自动化;内网安全;硬件配置;软件策略 1 信息化建设安全研究背景 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化建设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种信息数据已经成为政府、军队、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资产之一,重要应用系统、涉密的内部数据更是一个机构组织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秘密的载体。如何控制这些重要数据,防止其丢失、泄密,已经成为政府、军队、企事业单位最为关注的问题。单位信息丢失、泄密主要有两大类途径,外部非法访问和内部有意、无意失、泄密。外部的非法访问大多都是有意识的黑客入侵行为,他们以窃取信息为主要目的,一旦入侵成功,计算机的大门就为他们敞开,不再有秘密可言;内部失、泄密大多是内部人员将核心资料带离组织内部造成,如员工私自拷贝单位内部敏感资料;员工离职时带走核心资料;员工外出笔记本计算机、移动存储体丢失、失窃等等。针对外部非法访问的防范手段大多采用防火墙、物理网闸甚至断开Internet网等方式,这些方式随着黑客技术的进步已经无法做到完全安全可靠;对内部丢失、泄密大多采用外设控制、系统审计类方法,这些方法给用户带了诸多不便同时也无法真正做到重要数据的安全保护。 2 安全保密系统的开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开发一套安全保密系统,设计了一种新的管理架构和防护理念,打破传统的文档本地使用、本地存储、后期计的管理方法。安全保密管理系统采用云计算技术结合虚拟化平台对文档实现集中化的存储管理,形成终端用户“用密、不留密”的管理体系架构。在该体系架构中采用虚拟化技术在保证文档使用环境安全、可控的基础上提供文档的多通道交互方式,便于用户使用的同时对文档进行集中存储、审批和集中输出的方式,减少文档输出的渠道、缩小文档输出的范围、控制文档输出的使用方式及使用权限。 3 安全保密管理系统概述 安全保密管理系统是一款基于桌面安全工作环境的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在集中管控服务器上利用虚拟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为每个用户生成加密的虚拟磁盘,利用磁盘服务器将这个虚拟磁盘到客户端计算机上。客户端计算机利用虚拟技术在原Windows操作系统上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安全工作环境,这个安全环境该安全工作环境专门用作重要文档或重要应用系统的访问和处理,用户只能通过该安全工作环境访问重要文档和重要应用系统。安全工作环境隔离了原操作系统的漏洞和风险隐患,在安全工作环境中,用户可使用的工具软件、网络资源、可访问的内部服务器资源均由系统策略设置,严格受控。安全工作环境中产生的工作数据均被强制集中保存在集中存储服务器上,非授权情况下,用户无法将工作数据带离出安全工作环境,同时所有的文件操作均有详细的操作记录。因此可以说,安全保密管理系统是电子数据安全的理想解决方案。安全保密管理系统的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 4 保密系统硬件配置 搭建保密系统的基础硬件平台,在此平台基础上对科技核心技术及相关文件保密业务进行有效的支持,全面准确地管理及存储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所有相关信息。保密系统硬件系统部署:服务器部署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连接磁盘阵列存储数据;与局域网连接处安装防火墙,对内网用户进行审计和身份识别,如图2所示。 5 保密系统软件系统 系统的主要软件模块如图3所示。 安全保密管理系统由服务端程序、客户端程序和管理工具3部分组成。其中服务器端程序由集中管控服务器系统、磁盘服务器系统、备份服务器系统、安全网关系统4个部分组成。 服务器系统包括集中管控服务器系统、磁盘服务器系统、备份服务器系统、安全网关系统4个部分。集中管控服务器系统提供整体系统策略存储、控制,同时集中管控服务子网环境中的终端用户提供身份验证、文件加密存储、文档访问权限控制等服务。磁盘服务器系统为终端用户提供数据集中存储空间。通过集中存储设置工具在磁盘服务器中预分配一块存储空间提供终端用户使用。服务器备份系统提供对集中管控服务器和磁盘服务器系统的数据备份,保证集中管控服务器和磁盘服务器的数据安全。安全网关系统提供第三方应用系统的服务器与安全工作环境之间的数据加密/解密转换。安全网关将应用服务器纳入到安全工作环境中的保护,这样用户只有通过登录安全保密管理系统客户端才能访问这些应用服务器上的数据,大大提高了第三方应用系统的安全性。 管理工具提供系统参数设置,包括:组织结构树的定义、文档加密保存目录定义、系统应用程序策略库存储、系统全局应用程序白名单、系统全局应用程序黑名单等等。同时,通过管理工具,可以对系统日志进行查询。客户端系统负责实现用户安全工作环境的建立、管理等操作。 6 结语 本套安全保密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100%强制集中存储,将原操作系统与集中管控系统相隔离,确保安全工作环境中重要信息的保密性与安全性,保证了重要文件在访问期间的安全,防范信息外泄。可与单位原有应用系统无缝集成,为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安全防护,透明提升单位原有应用系统的安全性。系统兼容Windows操作习惯,无需额外培训和专业训练,易于使用。系统虚拟出的安全保密系统无论是系统界面还是操作习惯均与普通环境高度相似,只要在普通环境下可以工作,在安全保密系统中就可以无需培训直接操作使用。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与电力设备状态检修 1电力工程施工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事项繁杂,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其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一是电力工程投资数额巨大、工程结构复杂,需要高水平的工程项目管理。二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资源密集、专业众多、交叉施工等特点,同时还要受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运输、以及其他工程外部因素的影响。为了合理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管理好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各项工作,这就要求有高水平的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这样才能保障电力工程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1.1加强工程中的各级人员的协作,培养其责任感各施工部门的管理者应该相互协商,协调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建设单位,材料供应商,供电单位等多部门间的交流沟通,部门管理者之间良好的协调才能够让工程以节约、快速、高效的方式运行。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往往执着于各自专业领域内的具体事务,缺乏对工程整体的认识,实践中显得缺乏大局观。我们应当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意识,引导各级人员从整体出发使整个工程高效运转。再者在各级人员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将会增加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责任感,对攻克工程中的一些困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2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我们的标准化进程还处于探索完善阶段,还缺少一个统一的实施标准。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凭经验作主的现象。在工程施工管理中,应积极调动企业的能动性,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标准化体系,建立完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强化管理意识,规范管理行为,积极实现与国际接轨。 1.3完善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管理工作有三点:a.工程进度的管理;工程进度的管理主要涉及不能按时完成工程目标,导致工期延后的问题,这要求对工程的整个实施进度有一个良好的管理,以保证按时完成。b.工程中施工安全的管理;工程中的安全管理就是必须把好安全生产的“七关”标准,即:教育关、措施工、交底关、防护关、文明关、验收关、检查关;c.工程中监察及隐患排查治理的管理。监察及隐患排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查出的问题及事故隐患要做到“四不放过(原因不明不放过,责任不清不放过,未吸取教训不放过,责任人未受处罚不放过)”,同时迅速做好“整改五定”(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措施、定整改完成时间、定整改完成人、定整改验收人)。 1.4通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效率现代化的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是根据工程实施中碰到的共性问题,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提出的解决方案,能满足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诸多需求,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和人、财、物的投入等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可行的、科学合理的应用规划和管理方法,通过现代管理软件的高效管理过程,让整个工程的实施按照在管理软件的规划步骤一步一步实施,最终使整个工程达到预期目标。管理软件还可以保存整个工程开发过程中的每一次修改,每一次问题解决方案,这就对以后的工程开发有了一定的帮助,可以通过对以前工程实施过程中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得到最优方案。也可以在相似工程的实施管理中,套用已有的管理模型,省去了重复的工程规划过程。运用P3软件进行管理:a.P3是世界上顶级的项目管理软件.目前,现代工程项目的实施已朝着“全面详细计划、严格按计划实施、及时反馈更新严密跟踪对比”管理模式进行,P3软件在国际上有极高的知名度,业已成为项目管理的行业标准,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的项目管理中己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银行也在大中型项目上推荐使用P3软件。b.P3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工程项目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内,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周期与投资效益。P3软件作为现代化项目管理方法和实践工具,代表了现代化项目管理方法和计算机最新技术,它利用广义网络计划与目标管理的有机结合,将工程的组织过程和项目实施步骤进行全面的规划、编排,以便在工程项目实施初期对多种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比较,更科学地进行进度安排。a.P3可以将工程的组织过程和项目的实施步骤进行全面规划、编排,通过编制网络和资源计划,实现项目的计划管理;b.P3通过网络图、横道图、时标网络图反映工程数据,实现工程施工;c.进度计划管理、资源管理和成本控制管理;d.通过跟踪网络计划,实现工程过程管理;e.多方案分析比较,目标计划跟踪,实现工程目标控制。 2电力设备状态检修 电力设备运行状态检测是电力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前面所讲的施工部分是建设电力基础设施阶段,而电力运行状态检测是其后继,即对工程施工所形成的最终目标进行维护,以保证电力能够按照工程的预期目的进行运行。 2.1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原因状态检修有别于过去实行的周期性检修,其建立在普遍掌握设备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运行状况出现异常的设备开展检修工作,减少了电力设备无谓停电的次数,提高了设备运行效率,减少了检修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少人力、财力的浪费,更是降低了维修费用,并能够提供给用户更加稳定的供电,增加了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促使了经济效益的增加。由于状态检修能够及时识别将出问题的设备,即状态检修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有了对设备的预测,检修人员能够获知可能出现问题的设备,从而减少了对正常设备的拆装,降低了由于拆装而导致的设备故障率。在此基础上,还降低了人员疏忽性,特别是在检测大量正常的与可能故障的设备时,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事故。 2.2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方法及要求实现电气设备状态检修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和完善信息的采集、传输、储存机制,建立一个电力设备信息数据中心。这个数据中心中存储了各个设备的数据信息,其中包含了设备的厂家、批号、使用年限、上次检查的时间等,这些数据是我们做出设备检查的依据。通过这些数据信息,我们通过一定的算法进行计算,得出设备现在的状态是否是一个健康的状态。通过对同一型号设备的比较以及该类型设备以前的运行状态记录,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可能会出现问题的设备,并进行及时地预测。 3结束语 电力工程是一项关系到民生的大工程,这就要求在电力工程的施工中确保电力工程的有效实施,所以,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是确保工程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同时,在电力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电网规模也越来越大,电力线路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为了确保电力的正常运行,我们要做好电力运行状态检修工作,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 作者:李黎 单位:齐齐哈尔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设备监理管理系统的开发 1开发背景 我国的设备监理行业虽然在电力工程建设等领域有较早的兴起,但其正式成为一个行业还是在2005年。所以,我国的设备监理行业目前还不是很成熟,存在着较多不规范的地方。首先,在立法方面,目前还是一个空白,《设备监理条例》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出台,这就造成行业无法可依的局面。其次,我国设备监理单位资质水平以及设备监理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我国现在对设备监理单位实行资质分级认定管理,但设备监理单位自身的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国内大部分监理公司对于监理项目的管理普遍采用电话、传真等方式与驻外监理人员进行联系的方式,未采用先进的远程信息办公系统,管理存在松散,不到位的情况。另外,我国从事设备监理行业的人员大部分为各设备制造厂家的退休人员,业务素质、职业精神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公司自身发展,公司决定研究开发一套的监理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公司的工作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提高监理人员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开发方案与构建 我们对目前监理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进行了梳理,按照公司领导、项目经理、监理人员、业主客户等管理层级和角色对整个监理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框架进行了设计。监理项目的主要流程包括监理项目的投标及合同签订、监理项目的分配、监理项目的执行及管理(包括人员、信息等)、监理项目的收尾等。系统采用dephi数据库作为技术支持,建立基础信息库,系统各层级、角色均共享此数据库。系统的具体结构包括:(1)监理项目信息数据库;(2)公司级管理模块;(3)项目管理模块;(4)员工级管理模块;(5)客户模块;(6)系统管理模块。我们在进行系统方案构建设计的同时,还配套编制了火力发电设备、水力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的作业指导书以及监理周报、总结等标准化文件,固化到信息管理系统中,使所有监理人员按照统一的文件开展监理工作。 3系统功能 文章中主要介绍公司级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员工级管理模块三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其他模块不再详述。 3.1公司级管理模块公司级管理模块主要从公司领导对整个公司的业务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其功能包括监理项目的创建(投标)、监理合同的管理、项目经理的管理以及各类事项审批、查询等功能。模块功能具体如下:(1)公司领导可以通过监理项目的创建功能新建监理项目,填写项目的概况、监理工作范围等项目信息,分派项目经理并下达监理任务。(2)在审批事项中对公司各类费用、办公物品借用、人员变更、发文等进行审批。(3)在查询功能中,部门领导可以以各种维度查询每个项目、项目经理、制造厂、监理人员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具有一定的分析统计功能,从而可以方便快捷的了解公司各层级的工作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3.2项目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主要从项目经理开展项目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项目管理模块可以对项目管理过程中所有需管理的内容进行信息化管理,包括传真收发、监理周报、监理总结、技术协议、设备监造协议、监理图片等。此外,还包含监理人员的管理和调配等功能。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项目经理可以通过项目管理模块,上传设备技术协议、监造协议,给监理师下方监理任务。每周对监理师报送的监理周报、质量问题专题汇报等进行审查批复。同时通过在系统中实时了解每个监理项目的进展情况、每个监理设备的生产情况、每个监理师的工作情况,根据了解的到全面的信息,及时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监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处理。同时,针对每个监理项目、制造厂、监理人员的监理任务量的情况,对监理人员及资源进行整体协调平衡,达到最优的效果。 3.3员工级管理模块员工级管理模块主要设计为驻厂监理人员操作使用。监理人员可以通过在互联网在驻厂地点登录系统,查收公司下发的监理任务,按任务书要求开展监理工作,每日填写监理日志,定时在系统上报送监理周报、专题汇报给项目经理进行审批。 4应用效果 4.1提高了监理项目管理效率由于监理公司一般承接的项目较多,一个项目经理往往同时承担多个项目,一个监理人员同时负责多个制造厂多个设备的监理工作。监理公司采取电话、传真等传统管理方式,无法实时了解每一位监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同一地区有多名监理人员工作,或一名监理人员奔波几个省市厂家进行巡检的情况。该系统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该问题,监理公司的人力、物资等资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管理效率大副提高,项目成本大幅降低。 4.2监理工作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由于目前从事设备监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及驻厂监理素质水平不一,对监理工作的理解存在差异,不能正确按照监理公司监理大纲、监理细则等规范化文件开展监理工作,不同的监理人员开展监理工作水平和深度不一,差距较大。优秀的监理人员可以详细、完善的完成监理过程见证、见证总结等各项工作,一般的监理人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遗漏见证点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该项目的应用,使监理过程文件实现了标准化。所有监理人员均按照系统固化的监理作业指导书开展工作,使用标准格式的见证表格、周报等表单进行信息填报,这大大提高了监理工作的标准化水平。 作者:支淼川 郅青 王径迤 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分公司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中电气设备的安装方式探讨 CHD的安装:按照安装图纸要求进行定位,清洁CB的气密法兰面,在安装时,将各气体室连接处的临时保护盖打开,防止灰尘进入;将密封胶涂抹在气体密封圈上;按照规定连接触头,保证触头连接深度符合要求。穿墙母线排的安装:进行检验,将保证CB中心达到基础顶面的高度;用吊链将穿墙母线吊至安装高度;用倒链拖拉穿墙母线,先连接GIS侧,再连接CB侧。在进行CT、H-ES、MOFCT.DS以及LA、MOFPT、PT安装中,要搭设脚手架,预留出安装位置,利用13个倒链将设备吊起,先与CB侧连接后,再进行LA、MOFPT设备连接。 空压管道的安装首先要用球状白布将管道清理干净,要求清理两次,且保证每次使用白布清洁;依据安装位置,进行煨管和切管。 测量工作按照厂家规范要求,进行主电路的电阻测量。要求通100A直流电流,采用电压降压法,测量电阻值必须小于工厂试验数据的1.2倍。 检验工作检查SF6泄漏情况:利用泄露检测仪,对法兰片和管道连接处进行仔细检查,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检验吸湿剂:要检查吸湿剂的绝缘子状况,壳体内部的杂质存在状况,螺母与螺栓的连接状况以及导体表面的状况。发现异常问题要及时更换吸湿剂,在更换时,要求一次性更换,不得中断,更换湿度必须低于80%。检查空气泄漏情况:必须要按照所设计的管线图,对阀门开合状态进行调整,还必须确保空压机在所规定的压力范围中运行,其泄漏量低于规定值。 外壳接地和基础处理检测GIS壳体接地端与接地线之间的距离;对预埋工字钢进行除锈处理。 模拟动作试验根据厂家提供的点其工作原理图,检验各部件的电气连锁装状况,保证动作可靠。 其他工作依照管线布置图,设置SF6气体管道,将管子吹干后,将HITALuBE280黄油涂抹在管道法兰的密封圈上,拧紧法兰上的螺栓;根据安装位置,固定检测仪表,修整穿墙母排气室支架。 1、110kV变压器安装 总变压器为110kV/10V、30MVA,YNdI1绕组,57.5t重。其具体安装措施有: 1.1基础检查根据安装图纸,检查混凝土基础及其基础中心,保证各方面符合图纸尺寸要求。 1.2变压器部件安装安装主油枕:主油枕1.4t,其最高点达到变压器底座5.2m处,而变压器室门高6m,这就造成安装困难。经过反复测量,决定采用8t汽车吊。因此汽车吊的活动拨杆较短,故可靠近变压器室;用一个2t的倒链替代一个吊钩,这有利于扩大吊装高度。安装HVN,LV套管和N.G.S∶HVN为浪涌吸收器,可防止因雷电或是电路中过电压形成的瞬时高压电。LV是低压侧套管,在于10kV母线桥相连接时,要注意瓷绝缘保护,避免产生瓷绝缘损坏,采用白布以及酒精进行清洁处理。N.G.S即为中性线接地系统,安装过程中,保证其接地开关动作灵活,避免出现卡阻现象。安装散热片:按照安装实际,选定冷却风扇的位置,紧紧固定连接螺栓。安装OLTC:根据安装图纸安装有载切换装置油箱。检查主油箱内部:检查时要重点检查内部绕组、有载切换装置,连接螺丝的松动情况,内部遗留物质;及时清理主油箱内部,保证主油箱内部干净。 1.3变压器主体安装变压器较重为3.3t,安装现场无法展开吊车吊装作业,加之,变压器室内无起吊设备,因此必须在变压器室外搭设平台。变压器主体与GIS连接过程中,采用10mm钢板铺垫室内的排油坑,建立基础平台,保证基础齐平;利用80t承载量的吊车,把变压器放到滚杠上,使用1.5t的板胡慢慢拖拉,直到主体到位。就业之后,采用四个千斤顶将变压器的主体顶起,对中心位置与套管中心进行调整,确保二者处于一条直线,再对HV套管进行安装,进而完成了连接。之后就用膨胀螺栓将主体固定起来,将接地现在相应的接地端进行压接,最终完成接地工作。 1.4抽真空抽真空具体措施有:其一,在抽真空工作中,使用6000L/h的真空泵,要求其持续72小时作业,若因客观原因如停电,造成运转停止,则要及时关闭截止阀,当电源回复后,进行继续作业,操作顺序为先打开真空泵,再打开截止阀。其二,110kV变压器要求真空泵为0.08MPa,抽真空时,将连通阀打开,避免主油枕和OLTC质检产生过大压力差而造成主油枕损坏。 1.5油过滤和循环保持整个滤油过程温度在70℃左右,加工注油孔法兰,油经过油管进入滤油泵。 1.6试验其一,在进行3次循环后,采用60kV绝缘油测试仪测验变压器绝缘强度,经过5次测验,获得其强度值均大于56kV,说明绝缘程度良好。对耐压强度、变压器油微水等试验,以工厂试验结果为准,在安装现场不进行试验。其二,对散热片冷风扇、OLTC驱动部分进行检验,以有效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其三,在10kV母线桥导管和10kV开关柜连接后进行检验,并实验母线桥的工频交流耐压状况。 2、结语 110kV变压器与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安装是该电力工程电气部分的主要工作。安装过程中,需要电工、钳工、吊车司机等采用精湛的技术,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业,并要协调各安装程序、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协同解决安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安装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刘建军单位:珠海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及设备状态检测分析 摘 要:在电力工程中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和对设备的检测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还对电力系统的管理、设备有重大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能让电力工程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电力工程中要加强对企业体制的改革,还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电力工程与电能有着重大的联系,在电能的分配和输送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电能在经济和节能上也方便使用和控制,要强化电力企业的工程就要对其进行改革,要确保能够保证现场的信息、物力、财力、劳力等能够使施工正常运行。在每个企业中都需要良好的施工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生产的质量,在电力工程的工作中必须要将每个部门进行分工合作,只有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中才能将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做到最好。本文将通过对电力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和施工检测进行分析,并且对电力工程中的管理方式提出对策。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施工检测;对策;分析 一、在电力工程中的施工管理 在社会发展的环境下,电力工程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程,所以在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施工管理中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目前在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将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缺乏安全管理的意识 在施工过程中很难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都做到最好,在看重工程质量时就忽视施工安全,在各种的漏洞和相对较弱的环节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工程管理层提高对施工安全的重视,并且要有深刻的认识,在工程的实际管理中难免会有事故的发生,而事故发生后就该有相应的对策,如果不能将管理的作用发挥出来就会影响工程的效率,导致工程不能顺利开展。因此针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首先需要加强操作人员的整体安全管理意识,且各级人员需要合理进行引导,确保整个管理过程的运转高效,同时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通过高效的合作,不断地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有效的克服和解决施工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二)缺乏规范的流程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设立规范的流程,比如设置工程管理部、业务部、财务部等核心部门,每个部门的设置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能使各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如果不注意这方面的设置就会使各部门缺乏沟通给企业工程带来影响。因此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企业的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围绕技术标准,对电力工程建立完善的标准化施工管理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工作标准,不断完善管理标准,以增强施工人员的管理意识,使其各项管理行为获得有效的规范,这样就能充分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的。 (三)人员素质的培养 由于在工程的施工管理中,有不少管理层的人员都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不能正确认识管理,由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会导致在管理中出现问题,在施工事故上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在财务上不能有效控制预算,在材料采购中不能运用科学的工程造价进行预算,如果施工人员没有具备基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素质,会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提高工程的效率甚至还降低了工程的质量。因此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针对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培养其管理素质,不断增强其管理专业技能。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控制财务预算,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科学预算,这样才能极大地提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另外还需要结合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具体情况,利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方案步骤,以确保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能获得有效的监控。 二、在电力设备中的施工检测 在电力设备的运行中,状态检测是电力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电力建设是施工工程中最基A的一部分,而电力运行状态检测在工程的检测部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检测中能对工程的问题进行改进,对工程建设所形成的工程进行最后维护,才能保证电力建设照着建设预期而顺利进行。 (一)电力设备检测的目的 状态检测不是周期性检查,而是在掌握了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电力运行的状况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检修工作,其检修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减少电力设备,在没有原因的停电状况中提高了设备运行的效率,还能降低检修人员的工作力度,在一方面也降低了人力、物力、劳力,能使供电更加稳定,使电力更加可靠,还能提高企业的效益。在人力上能够减少检修人员的工作力度,在物力上能降低对设备的拆装,以免反复拆装给设备带来故障,在这些基础上还能降低人员对设备的疏忽性,尤其是在检测大量正常或者故障的设备时能避免财产的损失和人员的安全事故。 (二)电力设备在状态检测时的方法 要将电力设备的状态进行检修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机制,比如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机制,还需要建立信息数据中心,在数据中心能够储存每个设备的数据信息,可以包含设备的厂家、使用日期、批号、检修时间等,这样的数据能给设备检查作为依据,在这些数据信息中可以通过进行计算,得出设备状态是否正常。在对一样型号的设备比较后,能预算到该设备以前运行状态的记录,在检修的设备中能通过出现的问题对设备进行检修。 三、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对策 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在工程管理的实施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使管理制度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下面针对电力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一)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成本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还能促进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程的效益,降低企业成本。要对成本有所控制就要制定科学的目标成本,并且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在工程项目要有专业的负责人,还要根据材料的价格和施工条件甚至合同的条款进行考察,只有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评估,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 (二)强化人员的施工素质 在电力工程的管理中必须要加强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掌握电力工程施工的管理技能和基础知识包括安全生产的知识,要加强人员的专业技能就要强化人员的知识,可以定期组织教育宣传活动和技能培训,并且通过考核的方式来促进人员的学习性,要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加强知识宣传,才能有效的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 (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要制定规章制度必须是在国家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制定,才能使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有效进行,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不仅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还要对安全管理细则、材料管理细则、成本管理细则等进行细化,并且在每个部门中实行,还要加强管理制度的监督执行情况,以此来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在电力工程中投资规模比较大而且建设的周期比较长,所以要加强对电力工程的管理,为了要提高电力工程的质量就要不断地加强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在电力企业的管理中要不断培养对管理者的知识,强化管理者的素质,要综合利用管理水平,使电力工程企业能获取更大的安全、经济效益。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中110kV电气相关设备的安装方法 [摘 要]电气设备安装是电力工程工作的重点。电气设备安装工艺对电力工程安全运行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和110kV变压器的安装工艺、注意事项,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110kV;设备安装;安装工艺 电气设备安装工艺直接影响着电力供应质量和设备工作效率。本工程主供电系统容量为110kV,30MVA。110kV进线电压在经过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送至110kV/10V主变压器后,经变压器开关柜馈电于电气室。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与110kV变压器是该工程安装的重点,其安装效果影响着电力工程运营,因此,必须把握住两者的安装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安装工艺,来实现电气设备效能。 一、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安装 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即为GIS。在进线侧绝缘灭弧介质选择中,选用SF6,而不用油断路器,因为SF6具有断流能力强、绝缘性能好、灭弧速度快、无爆炸危险、可频繁操作、检修周期长等特点,这适应了高压系统断路器发展要求。该系统正常电压为110kV,额定电压为145kV,额定电流为1250A,短时额定电流为31.5kA,3s,频率为50HZ,浪涌脉冲承受电压峰值为650kV。DS、CB、ES都采用电气操作。 CB、CHD、PT、LA等部件都是该设备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以为一些单体形状不规则、部件比较重,在安装到GIS室中不便于吊车作业,给安装造成极大困难。另外,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部件整洁和干燥。 其具体工艺如下: 1、安装前检查和准备 安装工作要与施工建筑工作相配合,检查CB基础预埋工字钢,保证其高于混凝土地面10mm。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其一,准备好电源、设备,做好清洁工作,保证工作室无灰尘进入;在安装开始时再拆包,防止拆包过早造成设备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其二,在无吊车作业的情况下,搭设脚手架和工作平台,利用滚杠和倒链进行吊装工作。其三,根据安装要求,选择合适的各种扳手。其四,检验气体密封圈、法兰,保证设备完整,避免将带有划痕、擦伤的设备运用到安装中。 2、主体安装措施 CB安装:将吊车放置到门口,按照CB规划的安装位置与形状,摆放好滚杠,合理选择出吊点,并使用吊车把CB旋转到滚杠上,同时CB位置进行检查,确保GIS室和所安装变压器室的隔墙及预留洞中心在一条线上。 GIS及气体至油套管的安装:用倒链及脚手架将GIS吊至待安装位置,打开放置于套管与变压器连接处的罩盖,用蘸有酒精的白布,对套管及连接处进行清洁处理后,用塑料将其包裹,以防止灰尘落上。GIS支架就位时,先要把三相套管连接于GIS上,再连接到变压器;检查三相套管位置,要求其距离地面2030m,在确定位置后,固定GIS以及其支架。 3、空压管道的安装 首先要用球状白布将管道清理干净,要求清理两次,且保证每次使用白布清洁;依据安装位置,进行煨管和切管。 4、测量工作 按照厂家规范要求,进行主电路的电阻测量。要求通100A直流电流,采用电压降压法,测量电阻值必须小于工厂试验数据的1.2倍。 5、检验工作 检查SF6泄漏情况:利用泄露检测仪,对法兰片和管道连接处进行仔细检查,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检验吸湿剂:要检查吸湿剂的绝缘子状况,壳体内部的杂质存在状况,螺母与螺栓的连接状况以及导体表面的状况。发现异常问题要及时更换吸湿剂,在更换时,要求一次性更换,不得中断,更换湿度必须低于80%。 检查空气泄漏情况:必须要按照所设计的管线图,对阀门开合状态进行调整,还必须确保空压机在所规定的压力范围中运行,其泄漏量低于规定值。 6、外壳接地和基础处理 检测GIS壳体接地端与接地线之间的距离;对预埋工字钢进行除锈处理。 7、模拟动作试验 根据厂家提供的点其工作原理图,检验各部件的电气连锁装状况,保证动作可靠。 二、110kV变压器安装 总变压器为110kV/10V、30MVA,YNdI1绕组,57.5t重。其具体安装措施有: 1、基础检查 根据安装图纸,检查混凝土基础及其基础中心,保证各方面符合图纸尺寸要求。 2、变压器部件安装 安装主油枕:主油枕1.4t,其最高点达到变压器底座5.2m处,而变压器室门高6m,这就造成安装困难。经过反复测量,决定采用8t汽车吊。因此汽车吊的活动拨杆较短,故可靠近变压器室;用一个2t的倒链替代一个吊钩,这利于扩大吊装高度。 安装HVN,LV套管和N.G.S:HVN为浪涌吸收器,可防止因雷电或是电路中过电压形成的瞬时高压电。LV是低压侧套管,在于10kV母线桥相连接时,要注意瓷绝缘保护,避免产生瓷绝缘损坏,采用白布以及酒精进行清洁处理。 3、变压器主体安装 变压器较重,为3.3t,安装现场无法展开吊车吊装作业,加之,变压器室内无起吊设备,因此必须在变压器室外搭设平台。变压器主体与GIS连接过程中,采用10mm钢板铺垫室内的排油坑,建立基础平台,保证基础齐平;利用80t承载量的吊车,把变压器放到滚杠上,使用1.5t的板胡慢慢拖拉,直到主体到位。就业之后,采用四个千斤顶将变压器的主体顶起,对中心位置与套管中心进行调整,确保二者处于一条直线,再对HV套管进行安装,进而完成了连接。之后就用膨胀螺栓将主体固定起来,将接地现在相应的接地端进行压接,最终完成接地工作。 4、抽真空 抽真空具体措施有:在抽真空工作中,使用6000L/h的真空泵,要求其持续72小时作业,若因客观原因如停电,造成运转停止,则要及时关闭截止阀,当电源回复后,进行继续作业,操作顺序为先打开真空泵,再打开截止阀。 5、油过滤和循环 保持整个滤油过程温度在70度左右,加工注油孔法兰,油经过油管进入滤油泵。 6、试验 在进行3次循环后,采用60kV绝缘油测试仪测验变压器绝缘强度,经过5此测验,获得其强度值均大于56kV,说明绝缘程度良好。对耐压强度、变压器油微水等试验,以工厂试验结果为准,在安装现场不进行试验。 结语 110kV变压器与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安装是该电力工程电气部分的主要工作。安装过程中,需要电工、钳工、吊车司机等采用精湛的技术,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业,并要协调各安装程序、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协同解决安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安装工作顺利进行。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设备监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实例 摘 要:目前,国内设备监理单位在监理项目管理方面还不是十分完善,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文章主要介绍了某监理公司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开发设备监理管理系统的过程以及应用效果。 关键词:监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1 开发背景 我国的设备监理行业虽然在电力工程建设等领域有较早的兴起,但其正式成为一个行业还是在2005年。所以,我国的设备监理行业目前还不是很成熟,存在着较多不规范的地方。首先,在立法方面,目前还是一个空白,《设备监理条例》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出台,这就造成行业无法可依的局面。其次,我国设备监理单位资质水平以及设备监理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我国现在对设备监理单位实行资质分级认定管理,但设备监理单位自身的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国内大部分监理公司对于监理项目的管理普遍采用电话、传真等方式与驻外监理人员进行联系的方式,未采用先进的远程信息办公系统,管理存在松散,不到位的情况。另外,我国从事设备监理行业的人员大部分为各设备制造厂家的退休人员,业务素质、职业精神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公司自身发展,公司决定研究开发一套的监理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公司的工作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提高监理人员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 开发方案与构建 我们对目前监理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进行了梳理,按照公司领导、项目经理、监理人员、业主客户等管理层级和角色对整个监理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框架进行了设计。监理项目的主要流程包括监理项目的投标及合同签订、监理项目的分配、监理项目的执行及管理(包括人员、信息等)、监理项目的收尾等。系统采用dephi数据库作为技术支持,建立基础信息库,系统各层级、角色均共享此数据库。系统的具体结构包括:(1)监理项目信息数据库;(2)公司级管理模块;(3)项目管理模块;(4)员工级管理模块;(5)客户模块;(6)系统管理模块。 我们在进行系统方案构建设计的同时,还配套编制了火力发电设备、水力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的作业指导书以及监理周报、总结等标准化文件,固化到信息管理系统中,使所有监理人员按照统一的文件开展监理工作。 3 系统功能 文章中主要介绍公司级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员工级管理模块三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其他模块不再详述。 3.1 公司级管理模块 公司级管理模块主要从公司领导对整个公司的业务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其功能包括监理项目的创建(投标)、监理合同的管理、项目经理的管理以及各类事项审批、查询等功能。模块功能具体如下:(1)公司领导可以通过监理项目的创建功能新建监理项目,填写项目的概况、监理工作范围等项目信息,分派项目经理并下达监理任务。(2)在审批事项中对公司各类费用、办公物品借用、人员变更、发文等进行审批。(3)在查询功能中,部门领导可以以各种维度查询每个项目、项目经理、制造厂、监理人员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具有一定的分析统计功能,从而可以方便快捷的了解公司各层级的工作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3.2 项目管理模块 项目管理模块主要从项目经理开展项目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项目管理模块可以对项目管理过程中所有需管理的内容进行信息化管理,包括传真收发、监理周报、监理总结、技术协议、设备监造协议、监理图片等。此外,还包含监理人员的管理和调配等功能。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项目经理可以通过项目管理模块,上传设备技术协议、监造协议,给监理师下方监理任务。每周对监理师报送的监理周报、质量问题专题汇报等进行审查批复。同时通过在系统中实时了解每个监理项目的进展情况、每个监理设备的生产情况、每个监理师的工作情况,根据了解的到全面的信息,及时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监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处理。同时,针对每个监理项目、制造厂、监理人员的监理任务量的情况,对监理人员及资源进行整体协调平衡,达到最优的效果。 3.3 员工级管理模块 员工级管理模块主要设计为驻厂监理人员操作使用。监理人员可以通过在互联网在驻厂地点登录系统,查收公司下发的监理任务,按任务书要求开展监理工作,每日填写监理日志,定时在系统上报送监理周报、专题汇报给项目经理进行审批。 4 应用效果 4.1 提高了监理项目管理效率 由于监理公司一般承接的项目较多,一个项目经理往往同时承担多个项目,一个监理人员同时负责多个制造厂多个设备的监理工作。监理公司采取电话、传真等传统管理方式,无法实时了解每一位监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同一地区有多名监理人员工作,或一名监理人员奔波几个省市厂家进行巡检的情况。该系统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该问题,监理公司的人力、物资等资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管理效率大副提高,项目成本大幅降低。 4.2 监理工作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 由于目前从事设备监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及驻厂监理素质水平不一,对监理工作的理解存在差异,不能正确按照监理公司监理大纲、监理细则等规范化文件开展监理工作,不同的监理人员开展监理工作水平和深度不一,差距较大。优秀的监理人员可以详细、完善的完成监理过程见证、见证总结等各项工作,一般的监理人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遗漏见证点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该项目的应用,使监理过程文件实现了标准化。所有监理人员均按照系统固化的监理作业指导书开展工作,使用标准格式的见证表格、周报等表单进行信息填报,这大大提高了监理工作的标准化水平。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电气设备安装浅谈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电气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过程中,对于其安装过程的技术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同时电气设备安装又是电力工程工作的重点,电气设备安装技术对电力工程的安全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常常造成安全事故和设备损失。因此本文通过对电气设备安装的常见问题和技术措施进行详细分析,为电气设备安装提供指导。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气设备;安装技术;问题和措施 1 引言 电气设备的安装是整个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实现照明、供电、自控、消防以及通讯等功能,并结合现代电气技术,实现了现代建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电气设备是现代科技产品,在不恰当使用或者安装失误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设备损坏或者伤害人员的问题,加上安装施工是比较繁杂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操作失误,调试不当或者监督不力,会埋下很大的电器使用隐患。因此,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要根据实际的安装工程情况进行合理地解决。 2 建筑前期的协调工作 在建筑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是要有很多的专业施工队伍进行交叉作业的,这也是充分的保证建筑的施工进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差别以及建筑施工的范围不同,施工的队伍往往会只关注自己施工的范围内的施工部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特别容易出现建筑施工的交接程度的失误或者是前期的建筑施工工程影响后期的施工。这些问题往往会造成施工的难度的增加。由于建筑的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与其他的建筑施工的工程之间没有相互的关系,一般说来都是直接的单独承包的,所以,这也就使得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更加需要与各个施工单位之间协调好,既要保证前期的工程不影响到施工的正常进行,也要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规范化的进行施工,不影响后面的施工的顺利进行,并且要在施工的过程中与交叉施工的部门协调好,在施工的过程中抓住关键所在。 3 电气设备安装的技术要点 由于建筑的电气工程专业性相对比较强,需要在短时间的工期内完成大量的工作,作业面相对比较广,作业的程度也是相对比较复杂的。所以,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就需要在高质量的要求下,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技术环节和要点抓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建筑电气施工的正常进行,在此基础上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3.1建筑的配电装置安装要求 对于配电装置的安装问题,从设备的进货就要开始抓住其质量的控制,从进货到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都要在每一个过程中严格的按照施工的图纸进行安装以及验收工作。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变压器以及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等比较先进的设备,要按照其生产厂家的规模,检查其证书和相关的设备参数等项目。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认真的检查其中的回路开关与设计的相符程度,因为这些设备常常会出现低压开关柜内的回路开关与设计的图纸不相符合的现象以及开关的大小不能满足要求等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会使得建筑的过程中人员以及设备的安全事故等,所以,在施工的质量过程中应该对这些项目仔细的检查,认真的核对图纸,消除其中的事故隐患。 3.2建筑的电缆的安装要求 电缆是在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输送电力的载体,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如果施工的质量不高的话,就会出现火灾事故等等的不可预计的事故发生,工程中的电缆使用的大多数都是那些竖井、桥架以及沟道进行铺设和使用的,电缆相对比较集中,数量也是比较多的,如果在使用或者是安装的过程中使用到了不合格的产品,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施工现场的混乱,电缆型号的错误使用,这样就会造成电缆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过多的热量,从而产生比较大的安全事故。 3.3建筑配电箱的安装要求 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配电线是电力现场的使用的直接的监控器,其主要的作用就是控制电气施工过程中的动力、电气照明设施的正常工作等。所以,配电箱的内部元件的工作性能是很重要的,工程中的配电箱的内部元件的型号相对比较复杂,数量也是比较多的,很多的配电箱包含了各种种类的弱电专业的设备,同时还有很多的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专业设备,在设计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的专业的干扰会产生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到最后会造成设计的修改的增加以及配电箱内部的设备和回路修改的增多。加入施工的单位在订货的时候只是按照施工的图纸订货而忽视了修改的这个环节,在进行安装的时候只是照顾到设备的安装问题而对设备的技术关联项目进行认真的审核的话,就不能完全的满足相关的专业的功能的要求。所以,施工的单位就应该针对现场的配电箱进行回路的修改和重新设计,这样就能够充分的纠正开关的容量偏大或者是偏小的问题,回路的数量问题。如果相关的检查项目不能够符合建筑的技术要求,就会对电气设备的系统运行的问题,造成运行的不稳定,供电的可靠性问题,这些都是比较容易产生事故的问题。 3.4建筑母线槽的安装要求 对于矩形母线来讲,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变配电所内的高压设备间的连接线路,这是一种灵活可靠的配电系统,有很多的优点,主要就是具有比较稳定的可靠性和比较高的配电效能。其散热的条件相对比较高,电压的降低以及耐机械性冲击和安装的简单的特点。其电流承受范围可以在250A到5000A之间,能够满足不同的用户的用电要求。所以,预制型的母线安装的时候就要充分的注意好母线槽的型号和外形尺寸,清点好相关的附件并且要用紧固件对相关的部件进行紧固。同时,如果母线与配电以及变电设备之间的连接有差异,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在连接的点上加上柔性补偿装置。并且在装卸以及储存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厂家的技术指导进行,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配合进行安装。 4 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常见问题及对策 4.1 基础型钢、轨距与变压器盘、柜的基础尺寸不匹配 当前我国电气设备安装施工中,变压器盘、变压器柜都是在基础型钢座上安装,而不是直接在地面上安装。为了使其稳固,基础型的钢座要与接地的干线焊接起来,变压器盘和变压器柜也要使用螺栓将其与土建基础型钢座进行固定。但是由于钢座的设计人员与采购变压器盘、变压器柜的人员不是同一个人,所以经常发生基础型钢座尺寸与变压器盘、变压器柜的尺寸不符合问题,导致设备必须进行改造后或者重新采购才能安装,造成资源的浪费。针对该问题,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电气安装人员要对土建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且要全程配合设计人员做出改动,一旦电气设计的方案发生更改,需要及时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告知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者更改。 4.2 沟道出口及电缆管孔洞封堵不严 一般电缆管的孔洞和沟道出口都是建立在地下的,经常被施工人员忽略,尤其是在进行了电缆敷设的施工以后,或者进行电缆维护时,将原来封堵的物体移除之后,没有继续进行封堵。许多电缆孔洞和沟道出口,就是因为长年缺乏人员管理,经常出现遗漏现象。为了让建筑物里的电气设备避免被水浸泡,或者防止场地过低,雨水、积水倒灌到电缆孔洞和沟道内,变电所内的建筑物标高、基础埋深、路基和管线埋深等应相互配合。而配电室的电缆沟起码要距离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针对沟内易渗水的特点,在进行土建的时候,应使用防水材料进行施工。在有电缆经过的洞壁、竖井、楼板以及放置变压器盘、变压器柜的孔洞处,可以用防火材料将其密封,而且要封堵得严实可靠,不能留有明显的缝隙,如果洞孔过大,可以添加耐火衬板后,再用材料进行堵塞,在建成使用的过程中,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可以最大程度防止电气设备出现安全隐患。 4.3 暗装线管弯曲半径不够 按照国家电气安装的标准规定,电线埋在混凝土内或者地下,它的弯曲半径是不能小于管外直径的10倍。这是由于弯曲半径小,穿线过程中导线的受拉力会增大,电线外层的塑料绝缘体就会被严重伸张,外皮会被管壁磨损严重,可能会导致漏电问题出现。但是目前,施工建设中,大部分线管的弯曲半径比10倍外径小得多,常常发现线管破裂的现象。如果线管破裂,等混凝土浇筑时,水泥砂浆就会渗入到线管里,会更严重地损害到电线的外层绝缘体。 4.4 线管出现可燃问题 按照国家电气安装的标准规定,用于保护电线的塑料管和它的配件务必要用防燃的材料制作,一般塑料管的外皮需要有间隔距离不大于1m的连续阻燃以及制造商标。这样做的目的是预防出现可燃,从而造成火灾、触电等事故。通常用于测试塑料管是否阻燃的方式是:将其移开火堆,观察它是不是离火会自然熄灭。 5 结束语 总之,在电力工程电气设备安装工程中,只要根据实际的安装情况不断进行分析,对已经出现的安装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并利用相应措施严格按照安装要求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就能在确保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中110kV电气相关设备的安装方法 摘要:电气设备安装是电力工程工作的重点,电气设备安装工艺对电力工程安全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重点分析了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和110kV变压器的安装工艺、注意事项,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110kV;设备安装;安装工艺 电气设备安装工艺直接影响着电力供应质量和设备工作效率。本工程主供电系统容量为110kV,30MVA。110kV进线电压在经过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送至110kV/10V主变压器后,经变压器开关柜馈电于电气室。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与110kV变压器是该工程安装的重点,其安装效果影响着电力工程运营,因此,必须把握住两者的安装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安装工艺,来实现电气设备效能。 1 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安装 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即为GIS。在进线侧绝缘灭弧介质选择中,选用SF6,而不用油断路器,因为SF6具有断流能力强、绝缘性能好、灭弧速度快、无爆炸危险、可频繁操作、检修周期长等特点,这适应了高压系统断路器发展要求。该系统正常电压为110kV,额定电压为145kV,额定电流为1250A,短时额定电流为31.5kA,3s,频率为50Hz,浪涌脉冲承受电压峰值为650kV。DS、CB、ES都采用电气操作。 CB、CHD、PT、LA等部件都是该设备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一些单体形状不规则、部件比较重,在安装到GIS室中不便于吊车作业,给安装造成极大困难。另外,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部件整洁和干燥。 其具体工艺如下: 1.1 安装前检查和准备 安装工作要与施工建筑工作相配合,检查CB基础预埋工字钢,保证其高于混凝土地面10mm。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其一,准备好电源、设备,做好清洁工作,保证工作室无灰尘进入;在安装开始时再拆包,防止拆包过早造成设备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其二,在无吊车作业的情况下,搭设脚手架和工作平台,利用滚杠和倒链进行吊装工作。其三,根据安装要求,选择合适的各种扳手。其四,检验气体密封圈、法兰,保证设备完整,避免将带有划痕、擦伤的设备运用到安装中。 1.2 主体安装措施 CB安装:将吊车放置到门口,按照CB规划的安装位置与形状,摆放好滚杠,合理选择出吊点,并使用吊车把CB旋转到滚杠上,同时CB位置进行检查,确保GIS室和所安装变压器室的隔墙及预留洞中心在一条线上。 GIS及气体至油套管的安装:用倒链及脚手架将GIS吊至待安装位置,打开放置于套管与变压器连接处的罩盖,用蘸有酒精的白布,对套管及连接处进行清洁处理后,用塑料将其包裹,以防止灰尘落上。GIS支架就位时,先要把三相套管连接于GIS上,再连接到变压器;检查三相套管位置,要求其距离地面2030m,在确定位置后,固定GIS以及其支架。 CHD的安装:按照安装图纸要求进行定位,清洁CB的气密法兰面,在安装时,将各气体室连接处的临时保护盖打开,防止灰尘进入;将密封胶涂抹在气体密封圈上;按照规定连接触头,保证触头连接深度符合要求。 穿墙母线排的安装:进行检验,将保证CB中心达到基础顶面的高度;用吊链将穿墙母线吊至安装高度;用倒链拖拉穿墙母线,先连接GIS侧,再连接CB侧。在进行CT、H-ES、MOFCT.DS以及LA、MOFPT、PT安装中,要搭设脚手架,预留出安装位置,利用13个倒链将设备吊起,先与CB侧连接后,再进行LA、MOFPT设备连接。 1.3 空压管道的安装 首先要用球状白布将管道清理干净,要求清理两次,且保证每次使用白布清洁;依据安装位置,进行煨管和切管。 1.4 测量工作 按照厂家规范要求,进行主电路的电阻测量。要求通100A直流电流,采用电压降压法,测量电阻值必须小于工厂试验数据的1.2倍。 1.5 检验工作 检查SF6泄漏情况:利用泄露检测仪,对法兰片和管道连接处进行仔细检查,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检验吸湿剂:要检查吸湿剂的绝缘子状况,壳体内部的杂质存在状况,螺母与螺栓的连接状况以及导体表面的状况。发现异常问题要及时更换吸湿剂,在更换时,要求一次性更换,不得中断,更换湿度必须低于80%。 检查空气泄漏情况:必须要按照所设计的管线图,对阀门开合状态进行调整,还必须确保空压机在所规定的压力范围中运行,其泄漏量低于规定值。 1.6 外壳接地和基础处理 检测GIS壳体接地端与接地线之间的距离;对预埋工字钢进行除锈处理。 1.7 模拟动作试验 根据厂家提供的点其工作原理图,检验各部件的电气连锁装状况,保证动作可靠。 1.8 其他工作 依照管线布置图,设置SF6气体管道,将管子吹干后,将HITALuBE280黄油涂抹在管道法兰的密封圈上,拧紧法兰上的螺栓;根据安装位置,固定检测仪表,修整穿墙母排气室支架。 2 110kV变压器安装 总变压器为110kV/10V、30MVA,YNdI1绕组,57.5t重。其具体安装措施有: 2.1 基础检查 根据安装图纸,检查混凝土基础及其基础中心,保证各方面符合图纸尺寸要求。 2.2 变压器部件安装 安装主油枕:主油枕1.4t,其最高点达到变压器底座5.2m处,而变压器室门高6m,这就造成安装困难。经过反复测量,决定采用8t汽车吊。因此汽车吊的活动拨杆较短,故可靠近变压器室;用一个2t的倒链替代一个吊钩,这有利于扩大吊装高度。 安装HVN,LV套管和N.G.S∶HVN为浪涌吸收器,可防止因雷电或是电路中过电压形成的瞬时高压电。LV是低压侧套管,在于10kV母线桥相连接时,要注意瓷绝缘保护,避免产生瓷绝缘损坏,采用白布以及酒精进行清洁 处理。 N.G.S即为中性线接地系统,安装过程中,保证其接地开关动作灵活,避免出现卡阻现象。 安装散热片:按照安装实际,选定冷却风扇的位置,紧紧固定连接螺栓。 安装OLTC:根据安装图纸安装有载切换装置油箱。 检查主油箱内部:检查时要重点检查内部绕组、有载切换装置,连接螺丝的松动情况,内部遗留物质;及时清理主油箱内部,保证主油箱内部干净。 2.3 变压器主体安装 变压器较重为3.3t,安装现场无法展开吊车吊装作业,加之,变压器室内无起吊设备,因此必须在变压器室外搭设平台。变压器主体与GIS连接过程中,采用10mm钢板铺垫室内的排油坑,建立基础平台,保证基础齐平;利用80t承载量的吊车,把变压器放到滚杠上,使用1.5t的板胡慢慢拖拉,直到主体到位。就业之后,采用四个千斤顶将变压器的主体顶起,对中心位置与套管中心进行调整,确保二者处于一条直线,再对HV套管进行安装,进而完成了连接。之后就用膨胀螺栓将主体固定起来,将接地现在相应的接地端进行压接,最终完成接地工作。 2.4 抽真空 抽真空具体措施有:其一,在抽真空工作中,使用6000L/h的真空泵,要求其持续72小时作业,若因客观原因如停电,造成运转停止,则要及时关闭截止阀,当电源回复后,进行继续作业,操作顺序为先打开真空泵,再打开截止阀。其二,110kV变压器要求真空泵为0.08MPa,抽真空时,将连通阀打开,避免主油枕和OLTC质检产生过大压力差而造成主油枕损坏。 2.5 油过滤和循环 保持整个滤油过程温度在70℃左右,加工注油孔法兰,油经过油管进入滤油泵。 2.6 试验 其一,在进行3次循环后,采用60kV绝缘油测试仪测验变压器绝缘强度,经过5次测验,获得其强度值均大于56kV,说明绝缘程度良好。对耐压强度、变压器油微水等试验,以工厂试验结果为准,在安装现场不进行试验。其二,对散热片冷风扇、OLTC驱动部分进行检验,以有效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其三,在10kV母线桥导管和10kV开关柜连接后进行检验,并实验母线桥的工频交流耐压状况。 3 结语 110kV变压器与气体绝缘的开关设备安装是该电力工程电气部分的主要工作。安装过程中,需要电工、钳工、吊车司机等采用精湛的技术,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业,并要协调各安装程序、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协同解决安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安装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简介:刘建军(1979—),男,广东五华人,珠海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电气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安装。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电气设备安装浅谈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电气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过程中,对于其安装过程的技术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同时电气设备安装又是电力工程工作的重点,电气设备安装技术对电力工程的安全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常常造成安全事故和设备损失。因此本文通过对电气设备安装的常见问题和技术措施进行详细分析,为电气设备安装提供指导。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气设备;安装技术;问题和措施 1.引言 电气设备的安装是整个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实现照明、供电、自控、消防以及通讯等功能,并结合现代电气技术,实现了现代建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电气设备是现代科技产品,在不恰当使用或者安装失误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设备损坏或者伤害人员的问题,加上安装施工是比较繁杂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操作失误,调试不当或者监督不力,会埋下很大的电器使用隐患。因此,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要根据实际的安装工程情况进行合理地解决。 2.建筑前期的协调工作 在建筑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是要有很多的专业施工队伍进行交叉作业的,这也是充分的保证建筑的施工进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差别以及建筑施工的范围不同,施工的队伍往往会只关注自己施工的范围内的施工部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特别容易出现建筑施工的交接程度的失误或者是前期的建筑施工工程影响后期的施工。这些问题往往会造成施工的难度的增加。由于建筑的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与其他的建筑施工的工程之间没有相互的关系,一般说来都是直接的单独承包的,所以,这也就使得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更加需要与各个施工单位之间协调好,既要保证前期的工程不影响到施工的正常进行,也要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规范化的进行施工,不影响后面的施工的顺利进行,并且要在施工的过程中与交叉施工的部门协调好,在施工的过程中抓住关键所在。 3.电气设备安装的技术要点 由于建筑的电气工程专业性相对比较强,需要在短时间的工期内完成大量的工作,作业面相对比较广,作业的程度也是相对比较复杂的。所以,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就需要在高质量的要求下,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技术环节和要点抓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建筑电气施工的正常进行,在此基础上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3.1建筑的配电装置安装要求 对于配电装置的安装问题,从设备的进货就要开始抓住其质量的控制,从进货到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都要在每一个过程中严格的按照施工的图纸进行安装以及验收工作。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变压器以及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等比较先进的设备,要按照其生产厂家的规模,检查其证书和相关的设备参数等项目。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认真的检查其中的回路开关与设计的相符程度,因为这些设备常常会出现低压开关柜内的回路开关与设计的图纸不相符合的现象以及开关的大小不能满足要求等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会使得建筑的过程中人员以及设备的安全事故等,所以,在施工的质量过程中应该对这些项目仔细的检查,认真的核对图纸,消除其中的事故隐患。 3.2建筑的电缆的安装要求 电缆是在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输送电力的载体,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如果施工的质量不高的话,就会出现火灾事故等等的不可预计的事故发生,工程中的电缆使用的大多数都是那些竖井、桥架以及沟道进行铺设和使用的,电缆相对比较集中,数量也是比较多的,如果在使用或者是安装的过程中使用到了不合格的产品,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施工现场的混乱,电缆型号的错误使用,这样就会造成电缆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过多的热量,从而产生比较大的安全事故。 3.3建筑配电箱的安装要求 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配电线是电力现场的使用的直接的监控器,其主要的作用就是控制电气施工过程中的动力、电气照明设施的正常工作等。所以,配电箱的内部元件的工作性能是很重要的,工程中的配电箱的内部元件的型号相对比较复杂,数量也是比较多的,很多的配电箱包含了各种种类的弱电专业的设备,同时还有很多的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专业设备,在设计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的专业的干扰会产生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到最后会造成设计的修改的增加以及配电箱内部的设备和回路修改的增多。加入施工的单位在订货的时候只是按照施工的图纸订货而忽视了修改的这个环节,在进行安装的时候只是照顾到设备的安装问题而对设备的技术关联项目进行认真的审核的话,就不能完全的满足相关的专业的功能的要求。所以,施工的单位就应该针对现场的配电箱进行回路的修改和重新设计,这样就能够充分的纠正开关的容量偏大或者是偏小的问题,回路的数量问题。如果相关的检查项目不能够符合建筑的技术要求,就会对电气设备的系统运行的问题,造成运行的不稳定,供电的可靠性问题,这些都是比较容易产生事故的问题。 3.4建筑母线槽的安装要求 对于矩形母线来讲,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变配电所内的高压设备间的连接线路,这是一种灵活可靠的配电系统,有很多的优点,主要就是具有比较稳定的可靠性和比较高的配电效能。其散热的条件相对比较高,电压的降低以及耐机械性冲击和安装的简单的特点。其电流承受范围可以在250A到5000A之间,能够满足不同的用户的用电要求。所以,预制型的母线安装的时候就要充分的注意好母线槽的型号和外形尺寸,清点好相关的附件并且要用紧固件对相关的部件进行紧固。同时,如果母线与配电以及变电设备之间的连接有差异,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在连接的点上加上柔性补偿装置。并且在装卸以及储存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厂家的技术指导进行,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配合进行安装。 4.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常见问题及对策 4.1 基础型钢、轨距与变压器盘、柜的基础尺寸不匹配 当前我国电气设备安装施工中,变压器盘、变压器柜都是在基础型钢座上安装,而不是直接在地面上安装。为了使其稳固,基础型的钢座要与接地的干线焊接起来,变压器盘和变压器柜也要使用螺栓将其与土建基础型钢座进行固定。但是由于钢座的设计人员与采购变压器盘、变压器柜的人员不是同一个人,所以经常发生基础型钢座尺寸与变压器盘、变压器柜的尺寸不符合问题,导致设备必须进行改造后或者重新采购才能安装,造成资源的浪费。针对该问题,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电气安装人员要对土建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且要全程配合设计人员做出改动,一旦电气设计的方案发生更改,需要及时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告知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者更改。 4.2 沟道出口及电缆管孔洞封堵不严 一般电缆管的孔洞和沟道出口都是建立在地下的,经常被施工人员忽略,尤其是在进行了电缆敷设的施工以后,或者进行电缆维护时,将原来封堵的物体移除之后,没有继续进行封堵。许多电缆孔洞和沟道出口,就是因为长年缺乏人员管理,经常出现遗漏现象。为了让建筑物里的电气设备避免被水浸泡,或者防止场地过低,雨水、积水倒灌到电缆孔洞和沟道内,变电所内的建筑物标高、基础埋深、路基和管线埋深等应相互配合。而配电室的电缆沟起码要距离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针对沟内易渗水的特点,在进行土建的时候,应使用防水材料进行施工。在有电缆经过的洞壁、竖井、楼板以及放置变压器盘、变压器柜的孔洞处,可以用防火材料将其密封,而且要封堵得严实可靠,不能留有明显的缝隙,如果洞孔过大,可以添加耐火衬板后,再用材料进行堵塞,在建成使用的过程中,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可以最大程度防止电气设备出现安全隐患。 4.3 暗装线管弯曲半径不够 按照国家电气安装的标准规定,电线埋在混凝土内或者地下,它的弯曲半径是不能小于管外直径的10倍。这是由于弯曲半径小,穿线过程中导线的受拉力会增大,电线外层的塑料绝缘体就会被严重伸张,外皮会被管壁磨损严重,可能会导致漏电问题出现。但是目前,施工建设中,大部分线管的弯曲半径比10倍外径小得多,常常发现线管破裂的现象。如果线管破裂,等混凝土浇筑时,水泥砂浆就会渗入到线管里,会更严重地损害到电线的外层绝缘体。 4.4 线管出现可燃问题 按照国家电气安装的标准规定,用于保护电线的塑料管和它的配件务必要用防燃的材料制作,一般塑料管的外皮需要有间隔距离不大于1m的连续阻燃以及制造商标。这样做的目的是预防出现可燃,从而造成火灾、触电等事故。通常用于测试塑料管是否阻燃的方式是:将其移开火堆,观察它是不是离火会自然熄灭。 5.结束语 总之,在电力工程电气设备安装工程中,只要根据实际的安装情况不断进行分析,对已经出现的安装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并利用相应措施严格按照安装要求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就能在确保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设备采购评标方法利弊分析及改进建议 摘 要:投标招标方式是电力项目设施购买的一种主要措施,适宜的评标方式是获取优秀的采购方式的重点。文章讲述以及解析了电力项目设施采购不一样的评标方式存在的优缺点以及使用范畴,建议了评标方式以及完善思绪,为招标人使用评标方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设备采购;评标方法;全寿命周期成本 1 常用评标方法利弊特点及适用范围分析 1.1 最低投标价法 1.1.1 利弊特点。最低投标价方式,是在众多的投标书中选择技术以及商务项目能够达到需要的标准并且价格是最低的投标书。在进行评价时对进行投标方的资质状况、设施措施能力、系数、规范、交货和支付资金等都只是对其是不是符合标准进行审核并不进行对比,达到招标书的需求同时所标价款最低的就是中标者。 最低投标价方式进行审查时很简单,审查的过程不复杂。审查结果公平,在进行招标时可以给投标人一种思路并且还能够减少成本,这是这种方式的长处。不过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不足,对于厂家设施状况、品质以及售后等不能够具体的表现出不同。 1.1.2 适用范围。最低投标价方式大多比较适合使用在对常用措施、功能规范抑或招标方对项目措施、功能没有太大需求的工程,例如电力项目中电线桥架、阀门、铁塔以及管道这些物料购买的招标。在设施购买过程中,为了防止买到质量不好抑或功能不高的设施,选择最低投标价方式的招标方大多使用邀约投标形式。招标方要提前做好资质审核的作业,选择四到五家资历达标、制造的设施达到招标方需求的,并且设施功能以及质量差不多的供货商前来参与投标活动。 1.2 最低评标价法 1.2.1 利弊特点。最低评标价方式是世界银行物质购买强烈引荐的评标方式,这种评标最根本的理论是:对投标方整体的开展对比,明确每一个投标方进行购买时所需的成本。要选择达到最低评标价方式的投标者,不过可能不是投标方中给出价格最低的那一家。在进行审查时,对所有能够量化的不是实质性的保留抑或偏离开展调解。审评时进口货物按照到岸价格或者目的地价格以及购买方国内提供的设施出厂价值为根本,同时想到全部的要进行装置、学习、调节以及其他服务性质的成本。除去价格要素外,还要在评价投标时想到其他相关的要素,还有怎么才能够把这些要素使用货币方式进行计算。 在使用最低评标价方式时,使用的是根据招标文书中拟定的量化要素开展货币量化,审查结果应该是客观的,受到个人意见的影响作用不大,这是这种方式的长处。其不足的地方是审查的程序很繁琐,对进行审查的人员要求也多,并且不是价格的其他要素怎么样才能够使用货币表达出来依旧在探索中。 1.2.2 适用范围。最低评标价法目前在国内招标中的用得较少,一般仅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设备采购以及机电设备的国际采购招标中采用。 1.3 综合评分法 1.3.1 利弊特点。综合评分法在评标时除了要考虑报价外,还应考虑投标人资质信誉和供货业绩、财务状况、付款方式、设备交货期、设备的技术和性能、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输方案、备品备件和售后服务、现场服务和培训等因素,评审时将众多评价因素赋予一定的权重,并按照商务和技术分类综合考虑和评分。 综合评分方式的长处是不仅想到了投标报价,还能够全面的想到了其他要素,特别是想到了工艺要素。详细操纵中,能够按照招标购买的设施种类、工艺繁琐性等来明确工艺与商务的神格要素与相关权重,十分灵活。 1.3.2 适用范围。现在在我国的电力项目设施的购买投标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综合评分方式,重点是因为有的其实能够使用最低投标价方式的,也使用了综合评分方式。其实,综合评分方式在大规模工艺繁琐的电力项目设施购买投标中最实用,例如超过五百千伏以上的变压设备、隔离阀门、断路设备等高压电器设施的选购。 2 常用评标方法的不足及改进 2.1 常用评标方法的不足 综合评分方式、最低评标价方式以及最低投标价方式,现在在电力项目设施选购的招标作业中都很常见,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慢慢的进行改善以及前进,发展为设施购买招标审标的关键方式。不过,这三种审标评标方式依旧具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最低投标价方式虽然审查结果很公平不过没有重视选购设施的工艺要素的作用,同时在现实中使用这种投标方式选购的商品品质存在不过关的情况;最低评标价方式步骤繁琐而且一些要素不能够使用货币进行表达;综合评分方式虽然整体上来讲较为合理,不过审查要素的重要程度的确定在审查专家手中,容易受到人为思想的限制约束。 2.2 对常用评标方法的改进 为了弥补最低投标价法的不足,一方面需要严格资格审查,另一方面要加强合同的履约担保,防止中标人最后提供的设备不满足要求。为了弥补综合评分法的不足,已经有不少专家和学者提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用于评标,并且开发了相应的评标软件。这些改进的综合评分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评标过程中的主观性,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但是采用综合评分法时,仍然不能解决不同报价的设备使用成本不一致以及高价优质的设备不能中标这样一类的问题。因此,需要考虑一种新的设备采购招标评标方法,可以对招标采购的设备的整个寿命期的成本进行动态的分析和评比,并使得总成本最小的设备中标,这就是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的评标方法。 2.3 LCC方法 在设备采购招标中采用LCC法评标时,不仅仅是考虑设备的购买价格,而更要考虑设备在整个全寿命周期内的支持成本,包括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其核心内容是对设备或系统的LCC进行分析计算,以量化值进行决策。LCC法主要应用以下计算模型: LCC=CI+CO+CM+CF+CD 式中:LCC为全寿命周期成本;CI为投入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及建设成本;CO为运行成本;CM为维护成本;CF为故障成本,亦称惩罚成本;CD为废弃成本。 LCC法在计算成本时,将设备的可靠性也考虑进来,这对于提高电网可靠性有很大的作用,是电力工程设备采购招标评标的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目前,LCC法的应用主要面临着两个障碍:一是设备运行维护数据缺少;二是设备厂家提供的设备可靠性数据的可信度问题。 3 结束语 每一种评标方法都有其利弊和自身的适用范围,同一次招标因为评标方法的不同其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在招标实践中,招标人应根据所采购的设备类型、相关的技术要求、市场供求状况、潜在投标人的数量等来确定一种合适的评标方法,以利于招标人以合适的价格采购到满意的设备。 针对电力项目中对规范一致、普遍使用种类已经明确的设施选购,例如阀门开关、铁塔、管道以及电线架桥这些设施的选购,招标方最好是进行调查后邀约几家适合的单位使用最低投标价方式进行选择;针对和工程利润联系不太大不过工艺繁琐的设施选购,例如水电站工程中使用的开启关闭设施、闸门等金属构造的设施,输变电项目的电线保护、掌控体系等,最好使用综合评分方式;针对和工程利润有直接关系的设施选购,例如水电站工程中的水轮设施、发电设施以及变压设备,输变电工程的变压设备、电线等这些设施的选购,最好使用全寿命周期成本方式。假如有关的经营维修保护资料抑或事故方面的资料不足,最好使用综合评分方式。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工艺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成为了人民生产生活中的主要设备。但是要想让这些电气设备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所用,安装时就一定要严格按照安装工艺流程执行。因此文章就针对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工艺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气设备;安装工艺 1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力事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大量的电力工程也随之而起动,迎来了新一轮电力工程建设高峰。但电力工业必须要在保证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快速发展。为了使电气设备能够在保障人身安全、供电可靠、经济合理和维护方便等前提下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方便人民,这也就不得不从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工艺开始说起。因为电气设备的安装对于电力工程能够安全、可靠的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 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工艺 2.1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在电气设备安装前,要及时的对设计单位完成的安装设计图纸进行会审和交底,然后把最后确定的安装设计图纸递交到安装单位。安装单位中所有主管工程的技术人员、监管人员及相关的负责人等一定都要认真的观看图纸,要详细地明确图纸上的要求。如果有不明确的地方,一定要及时地提出来,这样不但便于设计单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修改完善,而且还便于安装,确保了安装的质量。同时还要注意,电气安装图纸在设计时不但要考虑业主的使用要求,还要保证图纸上设计安装的内容要全部符合有关设计的规范及当地部门相关的要求。 安装单位拿到设计图纸后,首先要结合土建等其他部门的主体安装图,制定一个更加详细的安装计划。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不但要保证安装的进度同时还要保证安装的质量。制定完安装计划后,还要及时的把计划给业主和监理人员检查审阅。同时还要强调一下,安装单位主要的技术人员、安装人员以及相关的负责人等不但要熟悉工程的安装和有关电气安装的验收规范,而且在安装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和我国有关电气安装的验收规范进行安装。还有安装单位要把安装人员的名单给业主和监理部门。同时监理部门也要派专业的人员到现场进行监督审查。 最后,安装单位在安装前要配备好安装时所需的如吊车、弯管仪器、绝缘电阻测试的设备、接地电阻测试仪器等工具设备仪器,同时还要对每个工具设备进行仔细的检查。还有安装人员要时常去现场做一些安装的准备工作,并配合好其他部门工作。还有安装单位要对检测工作和现场做好记录,并把记录的资料整理好。 2.2 配管及配线的工程质量的控制 首先配管材质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标准,还有钢管一定要没有经过腐蚀的,而且不能带有锈迹。对于PVC管材不但要有阻燃的性能,还要满足技术方面的要求。施工时用的管径必须符合设计图的要求。还有对于接地的部分,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安装。弯管一定要用弯管设备进行煨弯,一定要保证煨弯的半径不能小于规定的半径,该偏差一定要在允许的范围内,还有一定不要有清晰的折皱。薄壁的钢管应该用丝扣连接,而目丝扣排列要整齐,薄壁的钢管禁止用熔焊焊接。在施工过程中,金属管和装线盒要匹配适当,金属管里穿线前一定要给金属管戴好护口,还要把管口的毛刺去掉,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平整光滑。埋入砼的深度一定要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对于砖墙暗敷的配线管,一定都要随墙埋入。 建筑物中照明等生活中用的导线和电缆几乎都是用阻燃材料制造的,安装时用的导线和电缆一定要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材料的基础上,再符合图纸上的要求。通常管内的导线是禁止有接头的,而且对管内的导线数量也是有要求的,至少一根以上,最多不能超过10根。还有不同电压等级的导线以及不同电表量程的导线是不能连接在一个管内的,只有支流的回路和接地线才可以在一个管内。导线的接头要用压接工艺进行连接,同时要保证接头处不能有裂缝、加渣等问题存在。电缆线头的制作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包扎一定要密实。 2.3 配电箱的安装 首先,配电箱要根据设计的要求进行加工定货。工程配电箱有暗箱和明箱两种,如果是暗箱,要根据预留洞的尺寸,找好标高、水平、竖直的尺寸,并且还要用砂浆填实将箱体的周边;如果是明箱,要量好尺寸,用膨胀螺栓固定,保证箱体水平端正不歪斜,而且不要破坏箱面的油漆。但在订货前,一定要认真仔细的检查设计图纸上三相负荷是否平衡,如果设计图纸上三相负荷不平衡,要对其进行调整。最后根据调整的结果,区分箱内导线的色别,把调整的结果作为技术的参数,进行书面整理后提交给供货的厂家。同时还要根据设计图的要求,绘制箱壳的预留孔洞的大体图。这样厂家可以根据大体图预留孔洞,这就可以避免了在安装过程中开孔处易生锈或开孔不适宜等麻烦。 其次就是箱体的安装过程。一般在安装箱体前,要先检查箱体是否符合要求的规格和尺寸,然后根据现场预埋管的数量和管径尺寸的要求,再进行打开敲落孔。如果厂家没有留预留敲落孔,那么就得用专用的开孔器来开孔,孔径大小要适宜,这就要选取合适的钻头,钻头大小要根据管的外径尺寸来选取,为了防止开孔是对箱体造成破坏,一定不要用电气焊进行割孔,同时为了防止箱体防腐,还要对于开孔处进行补漆处理。在安装箱壳时,要先把箱壳稳固在墙上,这样才能根据箱盖的大小、形状去考虑箱壳凸出墙面的尺寸。在箱壳安装后要用水泥砂浆对箱壳的周边进行灌注,等水泥砂浆凝固后,再进行箱内管道的连接。对进箱管和出箱管选取跨接线时,要根据管径尺寸的大小来选择,然后再进行接地。进线的电源专用PE保护线经过汇流排引与接地的螺栓连接在一起,这就可以作为箱壳的专用接地线了。箱体的外壳使用这种接地方法不但可以使其有可靠的接地,同时也避免了对钢管进箱交接处进行焊接时烧伤箱体的问题,保证了箱体不会出现受热变形的现象。 最后在箱体安装完成后,进行穿线工作。但在穿线前要认真仔细的核对安装图,然后严格根据规则进行导线的选取。穿线时,为了便于以后的维修使用,要考虑预留导线。而预留导线长度的选取,要根据箱体的半周长进行选取。配线一定要沿着箱体底部进行安装,在导线的弯曲处要留有一定的弧度,同时也要预留适当的长度。还有每一个接线柱最好只接一根导线,但最多也就只能接两根导线。而且对于箱内的出线,要根据系统图对应各回路进行对应的编号,在箱盖的正面一定要有各控制回路的名称。 2.4 竣工图及相关资料的整理 由于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设备安装,为了更好的满足业主的需求,所以可以根据施工的具体地理位置环境,对施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变更,但这要求施工单位和监理工程师等相关负责人要及时的在施工图中做出标记,还要在相关资料上做上记录,并及时的要求施工单位,制定出变更后的完整的竣工图。在设备开箱时,监管人员和施工单位要一起到场,对相关资料和合格证进行检查审核,而且监管人员和施工单位还要列出相关资料及图纸清单的会签。一些有关的图纸和资料也可由施工的单位代管,在交工时,由施工的单位一起将所有的资料交给监管人员进行检查审核,如果监管人员检查无误后,可以将所有的资料装入竣工资料档案中。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对于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工艺不仅仅只是电气设备的安装,还要有组织有准备的协调各合作单位、各工种之间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安装工作安全顺利地进行。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和设备状态检修的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和设备状态检修问题,分析了电力工程施工的显著特点,并从施工特点出发,论述了如何做好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结合当下电力工程设备使用的规律,论述了电力工程设备状态检修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设备;状态检修 一、前言 随着电力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多,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备受关注。只有明确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要点,保证施工的质量,才能够确保电网后期的使用效果。同时,为了能够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必须要掌握合理的设备状态检修方法。 二、电力工程施工的主要特征 目前,电力工程施工方面的安全管理规定已比较完善,对施工现场的各种工作都提出了严格的安全要求和安全措施,但由于近年来电网建设任务繁重、施工工期紧,以及一些员工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不高,致使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种种危及人身、设备、电网安全的隐患。经过分析,总结了目前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施工人员复杂 为满足电力工程施工作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现在广泛使用合同工、劳务工和农民工等临时工,这些人员的文化水平及工作能力参差不齐,接受安全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对于长期聘用的合同工,虽然相当长时间都在从事电力工程施工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相对完整、规范的安全教育,但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粗浅认识上,没有深入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只是机械式的采取安全措施,主动性不强。 对于临时工,由于只是在施工现场临时聘用的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人员,对其安全教育相对简单,造成这些人员在现场工作中意识不到存在的危险,不知道该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2、交叉作业 电力工程施工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施工现场情况变化大,不同工种交叉作业频繁。新建工程现场的安全措施和设备情况随着工程进度一直在变化,虽然不同施工队伍都按照相关规定各自组织开展了班前班后会,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但不同施工队伍之间没有开展及时的沟通工作,造成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和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技术交底跟不上施工现场变化。 3、基建工程投运不规范基建工程建成投产一般要带电试运行24h才移交给运行单位。在带电试运行阶段一般由施工单位负责运行,但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试运行工作,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着漏洞。 (一)现场人员比较混杂,不便于安全管理。 (二)试运行期间,没有规范地对设备进行巡视检查。 (三)在试运行期间,没有针对实际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编制相应的现场处置方案。 三、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易受内外界因素制约,如图纸设计、材料采购、技术密集度、交叉施工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对工程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带来一定影响,也为施工管理带来了一定压力。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施工项目,应如何做好施工管理工作呢?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 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无论制定的施工管理计划多么完善、有效,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所以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则至关重要。第一,岗前培训。上岗之前,施工单位对基层人员进行技能培养,只有通过考核的人才能正式入港;第二,专业培训。对所有上岗人员进行专业教育,并定期组织考核,以此不断激励员工不断促进自我成长;第三,加强思想和安全教育。电力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是保证施工和人员安全,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既可以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也可以提高职业精神。 2、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鉴于电力工程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为了使各项施工活动有序运行,协调好工程项目各方面工作,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让各项工作的运行有据可依。规章制度是管理人员实施管理活动、组织安全生产活动的指令性文件,有着强大的规范性作用。一旦制定规范制度,就要严格贯彻执行,否则会降低它的权威性。 3、制定安全隐患排除机制 在这一机制领导下尽可能排除可能存在的任何事故隐患。首先,结合工程实况分析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事故隐患,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其次,建立风险管控体系,以便及时应对和消除事故带来的风险;再次,构建安全监控系统,全天候、全程监控施工过程,及时发现其中存在故障隐患,排除不安全因素;最后,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防坍塌、防坠落、防地质灾害等是事故隐患排除工作的重点,这一过程是系统的、循环往复的,要有长效的工作机制予以支持。 4、加强安全监察人员管理力度 “人”是施工管理活动的执行者,也是安全监察工作的进行者,“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加强施工人员专业素质教育外,还要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工作,尤其安全监察人员。工程项目管理部定期组织安全检查活动,一旦发现故障就要立即制定整改计划,并追求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科学策略 1.设备状态监测 电力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其中电力设备的集成机构也较为繁复,要想对电力设备进行全方位监测,让状态监测落实到位,就必须凸显出状态监测的系统性、智能性。这就要求电力检修人员必须能够熟练运用监测系统对电力设备进行监测,同时电力企业也应该安排相关监测人员进行轮班,做到实时监测和全方位监测。此外,仅仅依靠监测系统并不能够大幅度提高电力设备检修工作的效率,在应用监测系统的同时,相关检修人员还应该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解体并作现场检修,避免因监测系统的缺陷而造成电力设备检修延误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保障人力与物力的配合得当,充分体现监测工作的系统性与智能性,凸显监测效果。但检修人员对设备进行解体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解体步骤进行,否则极有可能对电力设备造成损害,不但达不到检修目的,而且会严重阻碍检修进程。 2.状态检修模式中的检修决策 检修决策是影响整个状态检修成效的根本性阶段。在这一阶段,检修技术人员必须能够做到全方位地考虑检修工作的要点,从实际出发,以经验为依据,制定一系列检修策略,让检修工作更具实效。但在这一过程中,检修人员必须严格依照相关的检修规范进行检修,从检修的工具、方式到替换零件的选择,都必须做到合理、可行、规范,从根本上落实状态检修工作。这就要求检修人员在检修前对所设计的检修方式作严格、细致的可行性分析,召集相关人员一起讨论,让整个可行性分析工作全面化、系统化。 3.抓好在线监测技术的开发应用 在线监测是推行设备状态检修的关键技术支撑,由于它能在运行状态下连续进行测试,因而能及时、有效地发现设备的早期缺陷,并据此确定检修时机。由于在线监测技术自身的难度决定在线监测技术的商品化、实用化进程较为缓慢,因此,应适当引进比较成熟的在线监测或离线检测技术与装置。应当指出的是,应加强与变电站、配电室新投入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等单位的紧密合作,考虑设备投入使用后与监测装置的统一配合,加快在线监测技术的实用化进程。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工作要落实到工程施工的方方面面,不仅要制定科学严格的施工管理制度,还要明确施工人员管理的方法,做好设备状态检修工作,保证电力工程安全有效。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设备采购评标方法利弊分析及改进建议 摘 要:投标招标方式是电力项目设施购买的一种主要措施,适宜的评标方式是获取优秀的采购方式的重点。文章讲述以及解析了电力项目设施采购不一样的评标方式存在的优缺点以及使用范畴,建议了评标方式以及完善思绪,为招标人使用评标方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设备采购;评标方法;全寿命周期成本 1 常用评标方法利弊特点及适用范围分析 1.1 最低投标价法 1.1.1 利弊特点。最低投标价方式,是在众多的投标书中选择技术以及商务项目能够达到需要的标准并且价格是最低的投标书。在进行评价时对进行投标方的资质状况、设施措施能力、系数、规范、交货和支付资金等都只是对其是不是符合标准进行审核并不进行对比,达到招标书的需求同时所标价款最低的就是中标者。 最低投标价方式进行审查时很简单,审查的过程不复杂。审查结果公平,在进行招标时可以给投标人一种思路并且还能够减少成本,这是这种方式的长处。不过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不足,对于厂家设施状况、品质以及售后等不能够具体的表现出不同。 1.1.2 适用范围。最低投标价方式大多比较适合使用在对常用措施、功能规范抑或招标方对项目措施、功能没有太大需求的工程,例如电力项目中电线桥架、阀门、铁塔以及管道这些物料购买的招标。在设施购买过程中,为了防止买到质量不好抑或功能不高的设施,选择最低投标价方式的招标方大多使用邀约投标形式。招标方要提前做好资质审核的作业,选择四到五家资历达标、制造的设施达到招标方需求的,并且设施功能以及质量差不多的供货商前来参与投标活动。 1.2 最低评标价法 1.2.1 利弊特点。最低评标价方式是世界银行物质购买强烈引荐的评标方式,这种评标最根本的理论是:对投标方整体的开展对比,明确每一个投标方进行购买时所需的成本。要选择达到最低评标价方式的投标者,不过可能不是投标方中给出价格最低的那一家。在进行审查时,对所有能够量化的不是实质性的保留抑或偏离开展调解。审评时进口货物按照到岸价格或者目的地价格以及购买方国内提供的设施出厂价值为根本,同时想到全部的要进行装置、学习、调节以及其他服务性质的成本。除去价格要素外,还要在评价投标时想到其他相关的要素,还有怎么才能够把这些要素使用货币方式进行计算。 在使用最低评标价方式时,使用的是根据招标文书中拟定的量化要素开展货币量化,审查结果应该是客观的,受到个人意见的影响作用不大,这是这种方式的长处。其不足的地方是审查的程序很繁琐,对进行审查的人员要求也多,并且不是价格的其他要素怎么样才能够使用货币表达出来依旧在探索中。 1.2.2 适用范围。最低评标价法目前在国内招标中的用得较少,一般仅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设备采购以及机电设备的国际采购招标中采用。 1.3 综合评分法 1.3.1 利弊特点。综合评分法在评标时除了要考虑报价外,还应考虑投标人资质信誉和供货业绩、财务状况、付款方式、设备交货期、设备的技术和性能、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输方案、备品备件和售后服务、现场服务和培训等因素,评审时将众多评价因素赋予一定的权重,并按照商务和技术分类综合考虑和评分。 综合评分方式的长处是不仅想到了投标报价,还能够全面的想到了其他要素,特别是想到了工艺要素。详细操纵中,能够按照招标购买的设施种类、工艺繁琐性等来明确工艺与商务的神格要素与相关权重,十分灵活。 1.3.2 适用范围。现在在我国的电力项目设施的购买投标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综合评分方式,重点是因为有的其实能够使用最低投标价方式的,也使用了综合评分方式。其实,综合评分方式在大规模工艺繁琐的电力项目设施购买投标中最实用,例如超过五百千伏以上的变压设备、隔离阀门、断路设备等高压电器设施的选购。 2 常用评标方法的不足及改进 2.1 常用评标方法的不足 综合评分方式、最低评标价方式以及最低投标价方式,现在在电力项目设施选购的招标作业中都很常见,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慢慢的进行改善以及前进,发展为设施购买招标审标的关键方式。不过,这三种审标评标方式依旧具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最低投标价方式虽然审查结果很公平不过没有重视选购设施的工艺要素的作用,同时在现实中使用这种投标方式选购的商品品质存在不过关的情况;最低 评标价方式步骤繁琐而且一些要素不能够使用货币进行表达;综合评分方式虽然整体上来讲较为合理,不过审查要素的重要程度的确定在审查专家手中,容易受到人为思想的限制约束。 2.2 对常用评标方法的改进 为了弥补最低投标价法的不足,一方面需要严格资格审查,另一方面要加强合同的履约担保,防止中标人最后提供的设备不满足要求。为了弥补综合评分法的不足,已经有不少专家和学者提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用于评标,并且开发了相应的评标软件。这些改进的综合评分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评标过程中的主观性,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但是采用综合评分法时,仍然不能解决不同报价的设备使用成本不一致以及高价优质的设备不能中标这样一类的问题。因此,需要考虑一种新的设备采购招标评标方法,可以对招标采购的设备的整个寿命期的成本进行动态的分析和评比,并使得总成本最小的设备中标,这就是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的评标方法。 2.3 lcc方法 在设备采购招标中采用lcc法评标时,不仅仅是考虑设备的购买价格,而更要考虑设备在整个全寿命周期内的支持成本,包括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其核心内容是对设备或系统的lcc进行分析计算,以量化值进行决策。lcc法主要应用以下计算模型: lcc=ci+co+cm+cf+cd 式中:lcc为全寿命周期成本;ci为投入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及建设成本;co为运行成本;cm为维护成本;cf为故障成本,亦称惩罚成本;cd为废弃成本。 lcc法在计算成本时,将设备的可靠性也考虑进来,这对于提高电网可靠性有很大的作用,是电力工程设备采购招标评标的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目前,lcc法的应用主要面临着两个障碍:一是设备运行维护数据缺少;二是设备厂家提供的设备可靠性数据的可信度问题。 3 结束语 每一种评标方法都有其利弊和自身的适用范围,同一次招标因为评标方法的不同其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在招标实践中,招标人应根据所采购的设备类型、相关的技术要求、市场供求状况、潜在投标人的数量等来确定一种合适的评标方法,以利于招标人以合适的价格采购到满意的设备。 针对电力项目中对规范一致、普遍使用种类已经明确的设施选购,例如阀门开关、铁塔、管道以及电线架桥这些设施的选购,招标方最好是进行调查后邀约几家适合的单位使用最低投标价方式进行选择;针对和工程利润联系不太大不过工艺繁琐的设施选购,例如水电站工程中使用的开启关闭设施、闸门等金属构造的设施,输变电项目的电线保护、掌控体系等,最好使用综合评分方式;针对和工程利润有直接关系的设施选购,例如水电站工程中的水轮设施、发电设施以及变压设备,输变电工程的变压设备、电线等这些设施的选购,最好使用全寿命周期成本方式。假如有关的经营维修保护资料抑或事故方面的资料不足,最好使用综合评分方式。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中的电气设备安装技巧 【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电力工程设备的安装技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结合不同的电气设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电气设备采取不同的安装方法,保质保量,而且好的方法也会提升安装效率。在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主要会涉及到诸如配电箱、开关箱、安装板和导线等设备。配电箱中所包含的电器主要是安装在一种具有绝缘性的安装板之上的,此外在工作过程中还需要将配电箱中的相关机械进行固定性的加固,进而实现其能够与电气进行顺畅的连接。下文就针对电气工程中电气设备的安装技巧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气设备;安装;技巧 1引言 电力是国家一直长期关注的重点,而且近年来,国家对电力设备的安装也在逐年增加,电力是与每个人生活都息息相关的。电网已经在全国广泛的安装,而电网的安全运行也关系着广大人民的安全,电气的安装技巧此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重大的影响以及隐患。[1]电力行业中,如果想要电气设备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就需要进行严谨的设计,才能够在安装的时候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需要立足于电气设备工艺的研究,从实质上进行改进。 2电力设备安装工艺的注意事项 2.1图纸的反复检查 任何工程都会设计到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图纸的设计,在电力工程当中,设计图纸需要经过监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设计人员共同反复推敲,不断的加以改进,[2]可能这段过程是整个过程中最耗费时间的过程,但是为最终的结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针对图纸展开研讨会,大家进行不断交流,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在最终确定施工方案,完成图纸阶段。 2.2工作人员技术的提升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只有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提高个人素质才能够为电力工程的设计带来帮助,定期举行考试以及培训,提升员工以及设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完善个人能力,为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职业铺垫。提升个人能力,各个单位应该开展各种鼓励机制,鼓励员工们积极学习,考取与职业相关的各种证书,给予一定的奖金鼓励。员工们也可以竞相学习,互相探讨工作,业余时间可以组织技术交流的活动,定期开展学习交流的座谈会,找到相关有经验的同事进行经验分享。 2.3互感器的安装 互感器是实现变电环节中的重要设备,安装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安装电流互感器的时候应该高度的注意其二次回路上是否符合规范要求,[3]是否足够合理。而且要注意安装过程中的细节,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中,选择合适的位置,确保线路的合理,尤其注意防止电流互感器在主保护中出现的遗漏问题,还需安装相关的避雷防雷设施,防止发生雷电事故。 3重要保护措施 3.1断路器的安装 断路器是保证电路安全问题的重要环节,技术人员应该严格的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应该定期对现场环境进行时时检查,确保相关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工作,是否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技术人员需要严格、认真的进行相关检查,定期进行相关设施的检修。配管材质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标准,还有钢管一定要没有经过腐蚀的,而且不能带有锈迹。 3.2绝缘设施 绝缘设备是线路当中的重要设备,在安装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现场的清洁也要有一定的保障,定期的对相关设备进行除锈工作。电力工程相关设备的正常运行能够促进电力工程的价值的发挥,电力设备中的互感器、断路器、绝缘开关以及变压器都是非常重要设备,在安装过程中除了对设计图纸进行细致的检查之外还应该对线路工作地点进行细致的检查。派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实际操作,才能够保障电力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电力工程中相关电气设备的安装工艺水平,可保证电气设备的安装质量及使用性能,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 4结语 电力工程在生活工作中尤为重要,电力工程的安装需要工作人员不断提升个人的技术能力,对相关设施的定期检修以及清洁,员工之间对于相关工作事项的经验交流,对于提升个人工作能力也会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效果。此外在配电箱之内和开关箱之内的电气需要根据其规定的位置来进行安装板的固定,也是非常关键的,能够防止出现松动,使得电器之间进行高标准的结合,避免出现松动的隐患,将所有的细节问题处理好才能够让最终的工程变得更加完美。配电线中的连接线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绝缘导线的选择上需要按照要求选择横截面≥2.5m2的铜芯材质的,在连线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导线的型号,横截面的选择一定要足够的精准,跟电路图上的截面要相匹配,对于线路的选择安全问题也至关重要,一定要选择安全系数高的产品。 作者:吴雷 单位:吉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 电力工程设备论文:电力工程设备状态检测分析 摘要: 在电力工程中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和对设备的检测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还对电力系统的管理、设备有重大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能让电力工程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电力工程中要加强对企业体制的改革,还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电力工程与电能有着重大的联系,在电能的分配和输送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电能在经济和节能上也方便使用和控制,要强化电力企业的工程就要对其进行改革,要确保能够保证现场的信息、物力、财力、劳力等能够使施工正常运行。在每个企业中都需要良好的施工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生产的质量,在电力工程的工作中必须要将每个部门进行分工合作,只有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中才能将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做到最好。本文将通过对电力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和施工检测进行分析,并且对电力工程中的管理方式提出对策。 关键词: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施工检测;对策;分析 一、在电力工程中的施工管理 在社会发展的环境下,电力工程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程,所以在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施工管理中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目前在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将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缺乏安全管理的意识 在施工过程中很难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都做到最好,在看重工程质量时就忽视施工安全,在各种的漏洞和相对较弱的环节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工程管理层提高对施工安全的重视,并且要有深刻的认识,在工程的实际管理中难免会有事故的发生,而事故发生后就该有相应的对策,如果不能将管理的作用发挥出来就会影响工程的效率,导致工程不能顺利开展。因此针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首先需要加强操作人员的整体安全管理意识,且各级人员需要合理进行引导,确保整个管理过程的运转高效,同时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通过高效的合作,不断地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有效的克服和解决施工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二)缺乏规范的流程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设立规范的流程,比如设置工程管理部、业务部、财务部等核心部门,每个部门的设置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能使各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如果不注意这方面的设置就会使各部门缺乏沟通给企业工程带来影响。因此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企业的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围绕技术标准,对电力工程建立完善的标准化施工管理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工作标准,不断完善管理标准,以增强施工人员的管理意识,使其各项管理行为获得有效的规范,这样就能充分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的。 (三)人员素质的培养 由于在工程的施工管理中,有不少管理层的人员都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不能正确认识管理,由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会导致在管理中出现问题,在施工事故上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在财务上不能有效控制预算,在材料采购中不能运用科学的工程造价进行预算,如果施工人员没有具备基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素质,会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提高工程的效率甚至还降低了工程的质量。因此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针对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培养其管理素质,不断增强其管理专业技能。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控制财务预算,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科学预算,这样才能极大地提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另外还需要结合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具体情况,利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方案步骤,以确保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能获得有效的监控。 二、在电力设备中的施工检测 在电力设备的运行中,状态检测是电力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电力建设是施工工程中最基础的一部分,而电力运行状态检测在工程的检测部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检测中能对工程的问题进行改进,对工程建设所形成的工程进行最后维护,才能保证电力建设照着建设预期而顺利进行。 (一)电力设备检测的目的 状态检测不是周期性检查,而是在掌握了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电力运行的状况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检修工作,其检修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减少电力设备,在没有原因的停电状况中提高了设备运行的效率,还能降低检修人员的工作力度,在一方面也降低了人力、物力、劳力,能使供电更加稳定,使电力更加可靠,还能提高企业的效益。在人力上能够减少检修人员的工作力度,在物力上能降低对设备的拆装,以免反复拆装给设备带来故障,在这些基础上还能降低人员对设备的疏忽性,尤其是在检测大量正常或者故障的设备时能避免财产的损失和人员的安全事故。 (二)电力设备在状态检测时的方法 要将电力设备的状态进行检修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机制,比如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机制,还需要建立信息数据中心,在数据中心能够储存每个设备的数据信息,可以包含设备的厂家、使用日期、批号、检修时间等,这样的数据能给设备检查作为依据,在这些数据信息中可以通过进行计算,得出设备状态是否正常。在对一样型号的设备比较后,能预算到该设备以前运行状态的记录,在检修的设备中能通过出现的问题对设备进行检修。 三、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对策 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在工程管理的实施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使管理制度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下面针对电力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一)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成本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还能促进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程的效益,降低企业成本。要对成本有所控制就要制定科学的目标成本,并且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在工程项目要有专业的负责人,还要根据材料的价格和施工条件甚至合同的条款进行考察,只有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评估,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 (二)强化人员的施工素质 在电力工程的管理中必须要加强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掌握电力工程施工的管理技能和基础知识包括安全生产的知识,要加强人员的专业技能就要强化人员的知识,可以定期组织教育宣传活动和技能培训,并且通过考核的方式来促进人员的学习性,要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加强知识宣传,才能有效的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 (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要制定规章制度必须是在国家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制定,才能使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有效进行,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不仅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还要对安全管理细则、材料管理细则、成本管理细则等进行细化,并且在每个部门中实行,还要加强管理制度的监督执行情况,以此来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在电力工程中投资规模比较大而且建设的周期比较长,所以要加强对电力工程的管理,为了要提高电力工程的质量就要不断地加强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在电力企业的管理中要不断培养对管理者的知识,强化管理者的素质,要综合利用管理水平,使电力工程企业能获取更大的安全、经济效益。 作者:唐忠斌 单位:国网湖北省十堰供电公司客户服务分中心
课程论文范文:排球专修课程体育教育论文 一、目前高校排球专修课程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当前高校排球专修课程中,很多教师无法准确区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区别,以至于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出现问题。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标准,能够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及依据。所以,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内容及要求,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陈旧 高校排球课程的教学一直具有重技术、轻理论的特点。排球理论课的课时过少,致使在教学中缺乏理论指导,教学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把步法、发球、传球、垫球等基础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太过追求动作的到位及标准,忽略了动作的串联,从而容易使学生形成对反复练习的厌烦心理。 3.教学方法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沿用竞技方式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高度的规范化与统一化。这种教学方式大都采用示范、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处于一个被动地位,从而妨碍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因此,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对排球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4.考核方式不科学 课程的考核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部分,对体育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一方面能够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当前许多高校在对排球课程进行考核时仍旧利用传统的评分方式,使用基本技术考核与日常表现综合等方法进行评定,这种达标技评的评价方式,使得量化考核目标颇多,不能真正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掌握情况,很难反映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真实情况,从而容易造成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脱节[2]。 5.师资力量不足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一直处于匮乏阶段,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及学校数量的增加,教师资源更加紧张。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一名排球教师不得不身兼多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学压力增大,容易影响排球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选取非排球专业的教师进行排球课程的教学,教师在对排球文化的认识、对排球运动的理解深度以及激发学生对排球课程兴趣方面都有待改进。 二、排球专修课程改革的要求 1.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代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是教与学的双主体活动;第二,现代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内心探索活动,教师控制学生进行活动时能够有效关注到学生的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从而对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第三,现代教学方法应具有双型性特征,使学生和教师利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实现解决教学任务的目的。 2.遵循技能教学特点 体育教育专业技能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①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技能教学的场地主要是体育场馆,这个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大课堂;②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实践性,技能教学主要是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来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巩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实现优化组合 对排球专修课程进行优化组合需要科学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将教学中的科技因素提高,从而促进教学方法实现全方位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教学方式优化组合要以多元化为主要途径,对各种方法进行潜在功能的挖掘,提高教学效果。 4.与素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出,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统一。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教育者的体验及内化过程,因此排球专修课程的改革要与素质教育思想相一致,应更加注重实践过程。 三、排球专修课程改革的方案 1.明确教学目标 排球专修课程教师首先必须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及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制订明确的排球教学目标,从而抓住排球教学中的重点,促进教学活动的组织,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2.丰富教学内容 一方面,对于排球文化的知识应在教学中得到适量的增加,以使学生能够在理念上对排球运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与感受;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增加合适的比赛内容,将竞技技术加入其中,从而提高了教学的竞技性与娱乐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创新教学方法 在排球专修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放在排球教学的主体位置,不仅要教其基本的排球技术,还要注重技术之间的串联,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以竞技为主的排球教学模式,利用情景教学、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将教育、强身、娱乐文化等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显现出来,逐渐改变练习形式,设计多种培养学生兴趣的练习方法与比赛方法。 4.更新考核方式 首先,在评价主体上,必须让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以及相关人员都参与进来,让评价结果具有有效的使用价值,从评价中寻找问题,确定改进目标;其次,在评价内容上,要从当代素质教育对教学的需求出发,评价内容包含教师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学管理评价及课程评价几个方面,在不同的体育教育阶段,教学的内容与要求都是不同的;最后,在评价方式方法上,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特点,运用观察、访谈、表演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考核。 5.提升教师资源的专业性 目前体育专业教学在我国教学体制中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因此教学的积极性与学习的积极性都不高。在高校的排球专修课程中,学习应该重视排球课程的设置以及对排球教师的鼓励,通过设立体育奖学金、优秀排球教师奖、校际联赛奖金等,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专业课程培训,促进排球教师自身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提高。面对目前高校排球专修课程中的种种问题,各大高校都应该转变教学思想、依据素质教学的要求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促进高校排球专修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张立滨 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论文范文: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体育教育论文 1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分析 (1)课程目标体系操作性不强。课程目标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内容不具体、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体育课教学质量缺乏国家标准、地方要求,质量总体不高。(2)对课程标准存在认识误区。如体育课为了突出“健康第一”,一些技能性要求较高和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没有运动价值和技术含量的内容,并被视为“快乐教学”。为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要求,为了强调娱乐性、突出“合作意识”,田径、体操等锻炼价值较大的项目也被大量压缩,造成学生体质连年下降。(3)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仍旧不足。虽然有些省市中考增加了体育项目,但分数所占比例很小,且目前为止体育仍不是高考科目。在考试升学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师缺编严重,工作量较大,教师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了解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造成教学观念落后,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2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影响 从2003年开始至今,新课标实施已超过十年的时间,这期间的学生已经进入高校进行学习,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 2.1技能课时减少 为了适应中小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也进行了改革。减少技能课的学时,尤其是减少了田径、篮球、体操等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技能课的学时。田径、体操、三大球等项目,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增强学生体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些项目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其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据调查,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体操项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普修学时为432学时,而现在最少的仅有72学时。缺少了教学时数和教学过程的保证,教师的教授只能停留在项目的简要介绍和练习,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一般技术的初步掌握,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熟练掌握便无从谈起。 2.2运动技能掌握欠佳 由于受课改实施过程中淡化运动技能的影响,一些没有体育成分的内容被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造成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就没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进入到高校体育专业后相应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此外,一些地区的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缺陷,如河北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体育教育专业的高考测试内容就取消了专项,只考四项素质(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800米),学生为了考学,只练这四项素质,其他运动项目一概不练、一概不会,也造成了学生运动基础较差。进入高校体育专业学习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都很吃力,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技术课教学造成了非常大的难度。 3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 3.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所练就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教师应当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握教材,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体育教学所需的一些专业能力,如讲解、示范、纠错的能力,调动学生机体积极参与的能力,有效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体育教师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 3.2育人能力 育人能力是体育教师教育职责的需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承担着学校体育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各项工作,体育课或体育活动多在室外进行,环境复杂多变,学生在遵循比赛(游戏)规则的同时也可能会充当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也就要求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具有独特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手段,结合体育项目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3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多年来是我国体育教师的短板,但却是新课标对当代体育教师的现实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与反思,以教材、教法和学生为对象深入研究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并互为促进。 3.4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受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教学的场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学生的过激行为、教师示范动作失败、外部环境的干扰、学生的意外伤害等。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师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准确的判断力及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体育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关爱和了解学生的程度、教学责任心等因素密切相关。 3.5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除了体育教学之外,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体育宣传等工作。因此,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如有效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科学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组织和筹备小型体育竞赛,以及宣传、推广、普及体育运动健康知识等等。 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措施 4.1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考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和调整。笔者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知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规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运动技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等,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4.2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作为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专门人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全的人。体育课程独特的室外活动环境和身体参与的教学手段,使得体育教学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如体育教师在运动场上展现的健美的体魄、娴熟的运动技巧、在比赛中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优良品质、集体项目中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等等,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作为将来的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从现在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以便将来能够充分利用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 4.3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体育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高、跳远等田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体操中的器械体操、技巧等项目出现在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应深刻学习领会新课标,高度重视技能课程,增加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课时,特别是田径类和体操类项目的学习课时。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强调运动技术的规范掌握和习得过程的掌握,强调运动技术的会做、会说、会教。 4.4重视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 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是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技能。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重视提高学生专业教学技能。首先,应重视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保证一定的教学时数。其次,要加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的学习。另外,要加强学生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课、微课、模课,或针对学生的某一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4.5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高等院校应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内外见习、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践课程可以使师生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同时,高等院校还应和当地的中小学建立合作联系,积极参加中小学的教研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观摩中小学体育课,增加对中小学体育课的感性认识。笔者认为,学生每学期到中小学见习应不少于2周,实习应为8-10周,才能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另外,还可以在校内组织学生进行看课、模课、评课等活动。根据学生的专项及兴趣成立各种社团或俱乐部,配以专业指导教师,社团或俱乐部平时开展各种学习研讨活动,还可以在校系体育比赛期间承担训练、组织比赛和裁判等工作,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搭建平台。 作者:高亦扬 王宏革 杨学勤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 保定学院体育系 课程论文范文:课程教学广告设计论文 一.培养观察力 敏锐的观察能力能让我们获取灵感。正如一个好作家会感受人生百态,一个好设计师会从生活中找到设计灵感。敏锐的观察力意味着我们总能够及时迅速地在周围的环境中把握信息,发现平凡事物的闪光点,迸发创造力的火花。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手机去拍摄身边的事物、人,改变过去对周遭事物麻木不仁的态度,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不要仅仅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指导,也可以适当地走到大自然中去,带领学生写生、制作手工,从小事入手培养他们的创作激情。平面广告设计包含的内容广泛,那么课程教学形式也应当灵活,比如要设计一张农业博览会的海报,不妨把他们带到农场、农舍或者农家乐体验生活,鼓励他们对观察农产品、农业资源,寻找创意的元素。 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个设计师能否设计出好作品的关键。想象力作为思想的原动力,为创意提供了无限可能。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强大的学生总能在不经意间就获得灵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甚至将创造性元素重新打散进行组合。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从这样这个方面着手:(1)多提出开放式的主题,让学生能够天马行空地想象,减少设计限制;(2)多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多提出假设性的问题,多样化的解决问题;(3)多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和大自然中开展教学。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都有了,就是不知道怎么把脑子里的构思呈现出来,会导致构思和设计严重脱节。有的学生想法不错,作品却完全体现不出自己的设计理念,教师也只能表示遗憾。要改变这种状况,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要善于展现各种技术的巧妙应用,例如从具象的内容出发去展现技法,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文字、语言、图像和各种符号、构图、上色等等。当然,完美实现构想的前提是,必须具备高超的手绘能力、设计软件操作能力。多样化的手段和技术能保证学生实现创新,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四.准确的逻辑思维和评价能力 准确的逻辑思维和评价能力能促使学生充分分析、判断、筛选眼前的创造性元素,知道哪些是可以利用并整合的,哪些是不应当采纳的,提高创造力的发挥和把构想转化成为现实作品的成功率。学生在学习广告设计的过程中,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都得到了开发,才会激发创造力产生应有作用,例如新的解决办法,新的思考方式,新的技法等等,它们都是通过最初的逻辑思维和评价能力来实现的。没有基本的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想要从现有的信息和知识里寻找到创造性因素,不但非常困难,还很可能让它和自己擦肩而过。创造性设计能不能成功,逻辑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的高低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在课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多让他们进行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遇到问题多提问,对思考,并引导他们总结和概括一些事物的共同特征,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评价能力。 五.结束语 现代广告人才的需求特点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事实证明,只有和国际平面广告设计接轨,不断改善教学理念和模式,引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才能够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广告市场的平面广告设计人才。 作者:陈志宏 单位:广东岭南现代高级技工学校 课程论文范文:初中班主任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一、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工作管理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班主任也要紧跟时展的脚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要在工作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形成适合自己教育并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管理理论。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作为班级管理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有符合时展规律的管理方法与教育理念。班主任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就是其教育管理水平,对班主任的工作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班主任要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积极主动地接受新鲜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有些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时候的工作方式方法过于粗暴化、简单化,对于学生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采用科学民主的方式方法开展管理工作,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不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的培养,不能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与学生对话,导致学生和班主任的关系不融洽、不和谐,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应试教育的思想仍主导着班主任整个教育管理工作,从而影响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 从对中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和精神压力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教师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数据表明,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将近80%压力大,有将近40%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且独生子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初中班主任需要承受内外压力,工作任务很繁重,这就需要初中班主任及时调整自身心理状态,也需要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 二、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切实提高初中班主任的教育管理理论水平 初中班主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接受不断更新的教育思想,学习不断更新的教育理论,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理论水平。学校要组织初中班主任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组织一定的校本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主题研讨活动,把初中班主任日常管理教学工作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让理论和实践能统一起来,能在新课题改革下实现角色的转变,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由权威型转向民主型,使自己能在大的环境下真正成长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能接受各种挑战,能迎难而上。 (二)积极改进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性发育尚未成熟,且这个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初中班主任注意塑造良好的形象,注重心性的修炼。自身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班主任一定要谨言慎行,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要与学生真心相处,积极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内外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学生在快乐中一起成长。要积极改进教育管理方法,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提高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使自身的管理经验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要能胜任自身班主任的角色,充满自信;要不断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三)要采用多种手段切实缓解初中班主任的心理压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班主任心理不健康,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心理,更有甚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书育人,健康的心理是首要条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周边的事情。班主任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去感染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出健康、自信、有爱心、坚毅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加强学生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要积极培养班级的学生干部,引导学生干部形成一定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让学生干部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状态。开展一些针对学生干部的主题教育活动,以此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民主管理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能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五)建立健全初中班主任绩效考核机制 学校对班主任的评价考核与认可程度能有效调动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题改革的大背景下,升学率不再作为单一的考核机制,而是转变为更加科学、更加民主的评价考核,切实加强初中班主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结束语 学生管理是一门很复杂、很深奥的学问,需要班主任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提高认识,加深觉悟,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终身学习。在工作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把握新形势下的教育体制改革内涵,紧跟新课程改革的脚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促进教育方式的转变,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中华民族的合格接班人。 作者:张娜 单位:山东省济南育贤中学 课程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程改革论文 一、新课程改革下上好小学语文课的重要性 现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发展了自身的大众化特点,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有非常独特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由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沿袭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难以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上的需求。目前,教育新形势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经逐步被引入到学校的教育章程之中,基于这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革在教育新形势的背景下正在展现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新形势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实行人本管理的课堂管理方法 所谓的人本管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本”在人本管理中实际有两方面含义,第一方面,目的和中心,也就是指学生本身是管理活动开展的主体,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核心来开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前提。第二方面是根本的意思,也就是说学生本身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所以,人本管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解放,包括学生的思想、性格等方面,意在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学校在实行人本管理时,首先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学生开展一些良性的活动,并且通过这些活动,以较小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实际效果,达到完善学生品格、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最终目的。 (二)对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想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首先主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灵活运用课堂,增添小组讨论形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开展小学语文课堂辩论形式,促进学生主动投身于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来。其次,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指导学生学习为重点,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最新的现实生活案例,在教学方式上引领学生学习。同时在课上多注意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灵活地运用教学技巧,充分活跃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把学生放在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要想改变传统单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可以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开展热点话题讨论,并组织小学语文小组讨论会,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多选取贴近生活的小学语文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还要适当地活跃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严谨教学风格,幽默和轻松的氛围更容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要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可以运用多媒体数学,例如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用画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建立适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做标准。传统的原有课堂评价体系无论在评价主体上,还是在评价的客观性方面,都相对不科学,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发展的要求。因此,建立适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尤为重要。新形势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评价体系要符合课程发展的要求。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的参与者既要包括评价体系的研究者、教育管理机构,又要包括一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评价体系要和小学课程教学的发展相适应。第三,课堂评价体系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更有效的参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的本身素质为目的,使其具有正确的生活观念和健康的心理,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从而促进其在身体与心理上的良好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情感,还拓宽了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视野,使学生的日常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并且对丰富学生文化内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全面推进学校各管理工作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作者:李静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中心小学 课程论文范文:课程教学设计初中化学论文 一、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很有必要.只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化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都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体现,还可以用于解释一些让学生困惑的生活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课程的这一特征,要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也能够展开对于学过的知识的应用实践.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来找到最后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例如,在讲“水的人工净化”后,我让学生自制简易净水器,我给了他们大约一周的时间.一周以后,每个学生都带来一个形式多样、取材各异的净水器.从学生的“作品”中,让我感叹他们的各种奇妙、独特的构思,学生还能相互讨论自制净水器的优缺点和制作心得.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都很有兴趣,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化学课程的学习乐趣.只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才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 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在合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凸显对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会起到推动作用.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将知识的讲授甚至灌输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的知识获取上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便是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完成.无论是采取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应当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瓶碳酸饮料,随后提出疑问:你怎样确定其中溶有二氧化碳呢?这个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接着教师提问:由这瓶饮料,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经过分析后得出:既然饮料中可逸出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用了很多方法,如探究对比实验:取两瓶内盛同等量水的塑料瓶,一个瓶中充入二氧化碳,一个瓶中是空气,充分振荡,观察两瓶中的现象,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透过这种逐层剖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探究学习得到发挥,学生也在自主学习中深化了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三、深化实验能力培养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也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体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尝试自主实验,针对特定的教学主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来进行实验方案的探讨,实验过程的设计,直至最后将整个实验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仅充分得到发挥,学生也展开了对于学过的内容的有效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验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提升,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彻.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我有意识地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S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我分别将充满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气球的鼓大和喷泉的形成,来证实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并让学生来思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整个教学过程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能够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透过这组实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演示实验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他们可以完成的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仅是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良好巩固,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与实验能力. 四、结语 总之,要想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师就要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做起,激发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兴趣.同时,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会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演示实验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模式,透过这些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收获. 作者:郑一鸣 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桂英初级中学 课程论文范文:资产评估课程案例教学论文 1案例类型及案例的搜集 1.1例题型案例 实践性再强的课程也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而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与领悟离不开一些简单案例的直接应用,笔者将这些简单案例称为例题型案例。即评估过程中相关的数据和分析过程都作为已知条件直接给出,案例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可以直接套用公式或知识点来解决问题。这种案例简单、直观、针对性强,答案可以说是唯一的,需要学生判断分析的环节很少。 1.2分析型案例 分析型案例是指来源于实际,并且有真实评估结果的案例。此类型案例将给出资产较多的背景知识和信息,需要学生结合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与真实评估结果比较。在分析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书本上的知识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如资产类型的判断,与评估活动相关的资料如何搜集,如何根据评估目的、市场环境等合理确定评估基准日、评估类型及评估方法等。分析型案例相对复杂,综合性较强。 1.3开放型案例 开放型案例是指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上市公司的资料以及通过新闻信息,仿照分析型案例,研究、设计编写一个开放型评估案例。评估结果是开放性的。案例的对象可以是房地产、机器设备、无形资产、企业价值、流动资产等。开放型案例的实践可以反映学生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评估实物能力、专业技能等。笔者将案例类型的划分由浅入深,具有层次性。同时案例的选择和搜集要具有科学性、实时性、系统性,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结合起来,要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点系统有效地结合起来。各类型案例可以借助于老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文献、图书资料的渠道搜集,也可以引用相关企业或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评估案例,但是要注意保密性要求。 2案例教学的课堂渗透 资产评估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方法和评估程序;各种基本方法在不同评估对象的应用;评估报告、资产评估行业的准则等3部分。在各部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像是“导演”,案例就像是“剧本”,学生就像是按照“剧本”的主题尽情发挥的“演员”,而“导演”要在“吃透”整个“剧本”的前提下对整个“表演”的过程进行组织、引导和驾驭,既要激发起“演员”表演和讨论的兴趣,又要控制整个课堂的有序进行,同时要在讨论结束后对“演员”的表现和观点进行概括性、专业性的评价和总结。所以,要达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拥有一批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应考取CPV职业资格,积极参与到资产评估相关的社会实践中,成为“双师型”教师等。 2.1课时数及小组分配 各个专业开设资产评估课程的学时数有所差异,但为了保证案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和老师的案例讨论充分地发挥,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课时可占总学时的2/3,必须留有一定的课时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学生才能看懂和理解案例的内容,这样的案例讨论也才有意义。教学中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案例的讨论,并给予学生公平的平时成绩,教师在分配每个小组成员的数量时,要注意与本学期分析型案例的数量相当,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且至少有一次作为小组组长发言,并且每次小组组长的陈述和表现也与小组每位成员的平时成绩挂钩。通过这种方式的执行,可以激发起全体学生参与到案例搜集、分析和讨论中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2各类型案例的布置和实施 资产评估的三大基本方法(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是整本教材的重点,对这些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后续相关内容的基础。笔者认为在这一章采用例题型案例简单直观,方便解释和理解方法的基本原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各种基本方法在不同评估对象的应用内容中,也可以采用例题型案例作为过渡,在学生理解了不同评估对象评估的方法和特点后,再引入深层次的案例。例题型案例不需要提前给出,在引用的环节用PPT直接展示,引导学生全盘接受即可。分析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重要部分,主要应用在机器设备、房地产、无形资产、企业价值评估及资产评估程序等内容的讲解中。在每个类型评估对象讲解前,教师通过各种渠道选择近期且有代表性的分析型案例,尽可能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资料搜集完整,并详细准备一系列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如:资产评估师如何开展评估工作,执行评估程序;如何根据评估目的、资产自身的功能和使用状况、评估时的市场条件等选择评估方法;评估方法的参数如何获取等。教师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先提前把准备好的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并简要介绍,让学生带着想法上课。然后随着知识点的讲授,适时提出准备好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提供路径让学生查找资料课下分析讨论。在了解学生讨论到一定程度时,及时将分析型案例的各个结果提供给学生,供学生参考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实际工作与书本所讲的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差异,那么思考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实际案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等。学生对分析型案例持着审视的态度来学习,不仅学习了评估师的评估经验,而且也丰富了自己的评估实践知识。 3开放型案例教学的目的 开放型案例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案例,作为成绩考评的一项内容。在3个基本评估方法讲授完之后就可将此项任务安排下去,让学生带着考评任务的压力听课,增强其学习的动力。随着不同评估资产的学习,自己或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评估对象(如果选择企业价值评估内容,则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因为企业价值评估是机器设备、房地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的综合体现,小组的每位成员负责一项资产)。选择好之后,仿照分析性案例的评估过程,进行搜集资料、确定参数、选择评估方法等一系列过程,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准备好PPT和电子文档用于课堂讨论和发言。同时学生要将自己选择案例的所有信息和结论提供给老师,老师在认真阅读和分析后,安排合理的时间和课时与学生一起讨论。讨论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并要对学生运用的理论知识、资料搜集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等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其存在的优点和缺点,给定分数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4结语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资产评估课程中渗透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但是达到案例教学的完美教学效果,还需要解决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案例库的建设、资产评估软件的应用等。 作者:郭泽英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课程论文范文:课程设计需求分析商务英语论文 一、ESP需求分析理论与商务英语课程设计 需求分析理论是ESP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设置及教学方法选择的基础。ESP的发展经历了语义分析、修辞或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语言技能与学习分析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五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目标情景分析)是对学习者未来使用英语场景以及在此背景下的交际内容、方式、途径及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即将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与语言分析结合起来。目标情景分析即需求分析,是ESP产生并发展的动因,被称为ESP的源泉和精髓。目前在需求分析的大框架下,主要有现状分析法以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分析法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分析法包括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两方面内容,其中前者是分析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及未来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的状况;后者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包括学习者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步骤及方法等。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构成了需求分析的主体内容,是ESP教学的核心。需求分析的关键是找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较之于社会和自身期望值之间的距离,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必须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在需求分析环节把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情况分析两种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本人的外语水平、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需求及期望,本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以及语言应用环境等进行需求分析,设置合理的课程大纲,并根据反馈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改进,以确保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ESP需求分析的理论指导下,笔者对所教授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试者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三年制经济管理班和市场营销班的大专学生,时间为2013年9月,共发放问卷58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 1.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目前的英语水平);对商务英语课程的总体认知(学习目的、课程对实现目的的帮助程度、学习态度);对教学模式的意见(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对商务英语教材内容的意见(满意程度、学习中的突出问题)。 2.结果与分析。 1)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译能力)优良比例很少,只有6%;听、说方面最为薄弱,占学生总数的84%。因此,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较弱,尤其是听、说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多方面注重听、说环节的训练。 2)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认知。 75%的学生认为商务英语课程有助于提高其就业竞争力,63%的学生想通过该课程提高英语应用水平,33%的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由此可知,学生大都认同课程开设目的,但是由于自身未将学习与将来工作需求相结合,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因此授课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意见。 67%的学生认为需要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习方法上,84%的学生喜欢观看视频资料,47%的学生喜欢小组学习,33%的学生喜欢个人学习。可见教师对基础知识的详细讲解是必要的,在教学中可采用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任务教学法,另外应适当采取多媒体教学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 4)学生对商务英语教材内容的意见。 67%的学生认为现有的《经贸英语》教材与商务英语专业相关度超过70%,56%的学生认为教材难度适合现阶段自身英语水平,在回答商务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突出难题是什么时,有87%的学生选择了“商务术语词汇”,有76%的学生选择了“商务谈判突发情况处理及英文阐述”。这些反映了课程教师应当选择与专业及岗位密切相关的教材,并注重对词汇等教学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课堂情景模拟等方式。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本院经济管理班和市场营销班学生对商务专业英语教育的需求迫切,但大多数学生英语语言基础不扎实、英语听说能力较差。因此笔者建议在学生专业英语学习阶段采用既加固学生英语基础,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突出职业导向的ESP与EGP融合式教学方式。 三、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 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是建立在将学生实际水平、自身需求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笔者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以2012级经济管理专业共29名学生为教学对象,在2012级的第三学期进行了商务英语课程实践教学。具体是将外经贸业务洽谈作为专业英语课程,选用《经贸英语》教材;在教学中采用基于需求分析的ESP与EGP融合式的教学方式,融合词汇讲解、文段阅读、翻译、情景模拟等环节。 1.注重专业词汇学习,打牢基础。 在专业词汇学习中,利用构词法知识引导学生学习EGP和ESP专业词汇中具有共核的多义聚合词;对于一词多义的词汇启导学生在专业英语语境下理解其含义。如promotion一词,在EGP中意思是职位的提升,但在外经贸ESP中却表示商品促销。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用了对比教学法,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外经贸ESP中的词汇和术语进行语义比较,通过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释义来加深学生印象,从而熟练掌握。 2.加强应用文写作,提高读、写、译能力。 在商务应用文学习方面,组织学生阅读、翻译并撰写商务英语所涉及的产品简介、招投标书、商务信函、商务报告、合同协议、申请书、报关单、产品或服务说明书等材料,以上材料来源于专业书籍及网络资源,在选择上注重了真实性,满足简单实用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不以传统的讲授语法知识为主,而是尽量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乐于接受。 3.利用情景教学法,锻炼综合素质。 在情景模拟方面,采用以行动导向的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具体职业情景及任务设定,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从而使学生增加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商务谈判实例,笔者指定一组学生提前一周按照场景做好相关文件及口头表达准备。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该场景的视音频资料,让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吸收、进而模仿,然后由学生自主在课后参阅专业书籍、网络资料,请教专业课教师,分组讨论等,最后组织课堂实践。在课堂实践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商务谈判场景再现。通过场景教学,学生在教师传授、自主准备及角色扮演中培养了资料筛选能力、模仿能力、沟通交际能力以及专业实际操作及临场应变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地评价教学情况,并通过反馈合理建议来促进教学活动的良好发展。笔者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访谈、问卷调查和对比方式来分析ESP教学效果。 1.访谈及问卷调查。 访谈及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采用ESP与EGP融合式教学方式后的ESP课程满意程度,收获之处以及下步教学的意见建议。参加调查的教学实践班29名学生中有24名,即83%的学生满意这种教学方式,认为其紧密结合岗位实际,教材和案例资料针对性、实效性强,能够激发学习热情,提高主动学习意识。10%的学生认为收获一般,7%的学生认为没收获。学生提出的意见主要是英语听说训练中涉及到的商务术语难度较大,商务应用文种类繁多、行文要求不尽相同,不易接受,建议学习和训练材料应尽量简洁,难度适中。 2.教学对比。 将ESP教学实践班学生与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非实践班学生进行英语综合能力对比,结果显示前者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专业情景下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要好于后者。综上所述,高职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要以需求分析为牵引,采用ESP与EGP融合式教学方式,并在教学手段、学习模式等方面有所创新,从而不断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在实际商务活动场合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 作者:杨嘉珈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 课程论文范文:课程教学改革下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已经被提到了战略的高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当前社会对高层次的人力资源需求量较大,但是由于“供大于求”,学过该课程的学生就业形势不尽人意,这就迫切要求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并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理论,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要具有分析解决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高校就应着眼调整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性教学手段等,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以及加强学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教学体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等方面不能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问题。本人通过调查研究,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与目前大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现状进行对比之后,发现大部分高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课程形式单一,学生缺少实践经验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融会多种学科知识为一身的一种专业课,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比如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各种知识理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得教师不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无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目前在课堂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少能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仅仅停留在将基础概念解释清楚,将基本原理阐述明白的层面上,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理论与现实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大部分高校教师由于自身学习经历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限制,再加上采用传统的教学环节,以教师的知识理论讲解为主,致使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理论如何指导实践的问题。 2.2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管理模式也有了新的突破。但是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下,使得学生工作之后,发现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差距较大,在课堂中所学的专业知识过于理想化,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导致课堂教学理论与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2.3未能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缺乏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实现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渠道,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缺少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可以说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用的教学基地。 2.4大部分高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 我国高校不仅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而且教师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无法传授和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案例分析。 2.5期末考试强调答案的一致性,无法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前的教学管理理念仍然是为了应对应试教育的需求,把考试结果当作教学的根本目标,只一味地强调答案的一致性,这种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科学性、人文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创新性,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思想,鼓励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三点建议 3.1精选教材,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教材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的条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材应该具有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管理具体实务相结合的特点,即既具备知识理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同时又具有管理实践的例证性和参考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每一门课程订阅一本固定的教材,学生通常认为要想学好一门课程,只要认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即使教师提出课后阅读的书目,学生课后也很少主动去阅读其他相关资料。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更新的学科,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都是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而教材编写的内容相对滞后,普遍存在教材内容与市场需求不相符、教材体系不够全面、教材缺乏实际案例等问题,所以精选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添加紧跟市场需求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认真、详实地对比研究,选择条理清晰、知识体系完整、知识内容较新、实际案例丰富的新书作为学生的教材,在教学讲授的时候应该主动地传授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新理念,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科基础是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课程,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了解市场、掌握筹资、营运销售和商务等知识理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从整体上将这些知识理论融入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这些知识理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3.2完善课程教学方法 3.2.1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方法是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弥补传统讲授方法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步骤是:教师提出课堂讨论的主题,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借助网络、电子阅览室等渠道查找资料,同时写出详细的讨论提纲,然后由教师安排小组讨论,教师进行综合评议,最后学生做总结,改进教学。比如在讲授绩效考评这一章时,在学生的资料准备阶段之后,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让学生明确了国内外绩效考评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掌握了绩效考评的诸多方法等。实践证明,通过师生一起的讨论,使专业课程从枯燥变得更加有趣生动,提高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式也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好评。 3.2.2案例分析教学法。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所以案例教学非常适合该课程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采用实际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的步骤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导出实际案例,同时提出让学生分析和解决的问题,再以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自由分析讨论以及选出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评议。该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选出有代表性的以及符合学生现有知识背景的案例,另一方面教师要能够有效地组织、引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不要急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辩论,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指根据讲授的进程和内容,教师帮助学生模拟一个逼真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实践环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员工招聘这一章节时,就可以以班为单位开设模拟招聘会,让学生自由安排、组织整个模拟招聘会的过程,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应变能力等。实践证明,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了实战演习的机会,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3.2.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让学生扮演某个特定的管理角色,借助角色的演练来体验某种管理行为的具体实践,理解角色的内容,并对其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的步骤是:教师设置扮演主题,由学生自由选择扮演的角色,然后教师要告知学生扮演该角色的目的,同时要对整个扮演过程进行把控,扮演结束后,要开展师生讨论,对每一个扮演的角色要进行总结。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从演员变成了导演,成为教学的主体,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3.2.5社会实践教学法。 社会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处理管理问题的能力。一方面,组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教师团队。可以采用两种途径:一个是将知识理论扎实的教师“请出去”,让教师深入到企业实体中挂职锻炼,学习和积累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是将企事业单位中较为优秀的管理者“请进来”,让他们充当学生的教师,开设部分主题教学,讲授学生在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可以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或者可以利用项目搭建实习基地,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企业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而且也为学生的就业和实践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3.3改进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大部分的考试没有真正地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仍然停留在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核,无法考核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改革考核方式的重点。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考核中,应该加大平时实践环节的成绩在综合评定中所占的比重。比如,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到课情况、纸质作业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案例分析情况、情景模拟情况等。而对于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活动成绩单独计分。这种改革后的考核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既考察了学生掌握知识理论的情况、参与教学环节的情况,也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实践能力。 4结语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改革,应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体,同时突出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实践性与理论性,从教材、教学方法、考评手段三方面入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作者:王怡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课程论文范文:课程负责人制单元中教学管理论文 1课程负责人制实施的背景 面对国家新的要求,原来由教学秘书协助教研室主任统管教研室所有课程的管理模式,无论是个人的能力还是精力,都明显无法满足。我们在查阅文献、参考国内外其他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的具体办法,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提出淡化教研室主任负责制,对高校院(系)所开各门课程均遴选课程负责人,由各课程负责人负责各自课程建设的所有事务。 2课程负责人制的作用 2.1提高课程组教师整体教学质量 课程负责人制的建立和实施对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负责人领导下的课程组立足于每一门课程,把每一门课程看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就课程本身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切实提高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组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围绕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与实施,相互监督,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课程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出谋划策,完善课程建设,从而形成课程建设强大的“合力”。只有这样,总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2.2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促进者。因此,一门课程有无魅力、受不受学生欢迎,教师起决定性作用。一门精品课程,是教师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和人格的综合体现。课程建设状况最终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课程理念、课程组织方式以及管理机制,直接反映出课程建设的质量。通过实施课程负责人制,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及岗位职责。课程负责人制使主要教学责任由主讲教师一人承担,因而主讲教师从接受教学任务的那一刻起就明白:这一班次所有学生学习的优劣完全系于一身。因此,他会千方百计地上好每一次课,精益求精,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期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教学工作得到学生、领导及同行的肯定时,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的教师会有成就感,教学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2.3引领教师专业方向的发展 “授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任何一位教师都不是万能的,对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逐渐熟悉和掌握的过程,“现学现卖”既对学生不负责任,也不利于教师个人业务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每一门课程有一个稳定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首要保证。在课程组建中避免同一教师承担课程门数过多现象,课程组成员可以交叉,但不能过多,考试课的主讲教师不能交叉。这样可以使每一位教师有精力和时间在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作进一步研究,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专业方向的协调发展。 3课程负责人制的实施 3.1组建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课程建设牵涉面广,建设周期长,工作量大,必须加强工作的领导与组织。院(系)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实行院(系)首长负责制,领导小组成员分别负责相关课程,并根据课程的类型组建课程组。本院(系)的课程组是由相近的几门课组成,由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进行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研究,有相对固定的基层教学组织。 3.2课程负责人的条件 课程负责人制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进学科、进课程、进课堂。因此,课程负责人必须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热爱教学工作,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敬业精神。为完成课程建设任务,课程负责人应长期担任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相关学科研究和社会服务中有较丰富的经验,并有志于课程建设。 3.3课程负责人的选择 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在教学过程中仅由一名主讲教师全程负责,因此主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而主讲教师的选拔就成为这种教学模式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选拔和培养满足要求的课程负责人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以上基本要求,院(系)课程负责人的选择程序为教师申报—课程归口教研室推荐—学校教学督导组及教学管理部门审核确定。在确定课程负责人时,应该综合考虑职称、学历、教学效果、教学经历、组织能力等因素。这种选择方式,主要以对人才的感性认识和定性评价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项选择指标难以量化和标准化。有研究者采用属性层次模型(AttributeHierarchyMode,AHM)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定量评价系统模型,为我们选择课程负责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我们拟逐步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课程负责人的选择更趋合理。 3.4课程负责人的职责 课程负责人应在院(系)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管理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1)组织制订课程建设规划,负责本课程的建设和日常管理。(2)组织课程组教师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实施计划、课程考核等教学文件。(3)精心安排课堂讲授、实验指导、课外指导等环节的教学人员,并承担1/3以上教学任务。(4)组织听课评课,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5)负责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至少在开课前2个月组成课程团队,完成教材选用、教学分工、开课试讲等准备工作,制订讲义编写、课件制作及集体备课等计划。(6)掌握本学科学术动态,组织课程教学改革活动和教学法研究活动,开展课程建设讨论,组织任课教师对本课程的理论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7)了解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情况的反应,并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 4课程负责人制的成效 4.1课程教学水平提高 实施课程负责人制的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增强,教师在超负荷工作状态下,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课程满意度明显提高。 4.2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高校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动手能力提高,特别是实习生的动手能力在实习单位普遍受到好评。同时在校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利用课余时间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评价较高。 5存在问题及建议 5.1教师人数不足 目前,高等学校由于快速发展,师资尤显匮乏,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过多;课程组成员可以交叉,但不能过多,考试课的主讲教师不能交叉。因此要摒弃过去那种“人人都能上课,什么课都能讲,让讲什么课就讲什么课”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合理配置教师。 5.2缺乏有效激励和监控机制 虽然我们实施课程负责人制,但如果制度没跟上,没做到对课程建设成绩优异的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给予奖励,对未履行职责的课程负责人给予批评和处罚,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仅凭责任和使命感努力工作,长期以往会影响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积极性。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必须责权利明确。主讲教师必须直接负责大部分的教学工作,对教学质量承担主要责任,出现任何教学问题或授课考评没有达到一定要求,首要责任人是主讲教师,应给予相应的处罚。但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关键不应仅是职责或惩罚,还应包括权和利。权体现在全程负责教学、个人的教学设想和能力能够得以有效体现;利则体现在学校对主讲教师加大奖励力度,如可从经济上或其他方面(如晋职等)予以体现。适当的权利能有效刺激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教学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课程教学质量,建立专门的考核队伍,定期检查和随机检查相结合,同时参考学生成绩综合评价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工作业绩。在课程建设中推行课程负责人制,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促使教师调整工作目标,向纵深方向发展,从而围绕优秀的课程负责人,凝聚起一支高素质的课程教学队伍和一个高水平的学科团队。当然,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宏观层面上对专业、课程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丰富,课程考核中如何全面衡量学生知识与能力掌握程度,如何选择符合本院办学水平、特色和优势的教材,如何开发立体化教材等。这些问题只能通过不断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加以解决。 作者:柳强 单位:徐州医学院 课程论文范文:基础课程资源共享机械设计论文 一、机械学课程资源共享的模块化建设 任何课程资源都不仅仅是课堂讲解这一个环节,还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教学指导文件资源、课前的预习及课后的学习指导文件资源以及课程的教学课件等一系列文件资源。总体上可分为用于理论教学的课程资源和用于学生自学、检测的辅助教学资源。课程组在进行机械学课程的资源共享建设时,将文件资源模块化,分别建立理论教学模块和辅助教学模块,从而将课程的整套文件资源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出来。 (一)建立理论教学模块 1.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课程中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故在建立理论教学模块时,课程组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课程将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作为共享内容,方便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教学大纲的意义并未有深刻的认识,故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自学甚至是学习时对课程内容的范围、深度的认知很模糊,从而使学生学习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课程组在对机械学课程教学大纲资源进行共享时,对其定义以及意义进行了强调,使广大学生在获取资源的同时对教学大纲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 2.课程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各章节间知识内容的关联性低,学生在预习、学习以及复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点遗漏、抓不住重点”等现象。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经教研组老师的反复研究,根据知识点的重要性,将教学内容模块化,细化成若干知识模块,并将其整理成书面文件以及媒体文件加以共享。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于所学的每章内容的脉络都能得到很好地把握,同时也降低了教师讲授课程的难度。 3.课程教学日历。 为了提高机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除编排了各门课程相应的教学大纲之外,还提供了相应课程的教学日历,作为授课教师学时安排的参考,同时也为学生的自学进度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充分调研和多年的实践总结,并学习其他兄弟学校基础课程的成功经验,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了符合我校实际、又有实用价值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日历,并将其作为共享内容。这对教师讲授课程的学时安排以及学生自学进度把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是将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制作成视频形式,以辅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即帮助老师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在课堂上无法实际操作的内容,同时又真实的记录了教学内容,方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辅助工具。本课程组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聘请了有经验的教师,录制授课视频,以供广大教师、学生共享参考。 (二)建立辅助教学模块 1.学习指导与电子习题集。 机械学课程在机械类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学校都将其列为研究生招生的必考科目之一。随着教学体系的改革,虽普遍采用了CAI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教学效果,但教学时数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因此,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广大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复习,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给予全面的指导,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在每章节中都列举了常见类型题,供学生在课下对本章节的内容作进一步地巩固强化,同时对学生的习题集作统一的参考答案,以便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组组织有实际教学经验的老师编写并分享机械学课程的学习指导和习题集,将其电子版作为资源加以共享。 2.CAI课件。 机械学课程CAI课件,结合教师授课、学生自学、研究生考试复习等功能于一体,重点在于对知识点的学习与考察,并结合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案例,通过对应章节的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打包整合,将CAI课件作为共享资源展示在教学网络平台上,为教师的授课以及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帮助。 二、课程资源共享的互动 这就要求精品课程资源不仅共享,更要有互动。要建立起资源共享的建设者与使用者、建设者与建设者之间的交流、协作的枢纽。特别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资源共享建设,辽宁省开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工科以及综合类院校众多,可定期开展兄弟院校之间课程的教学交流以及资源共享的研讨。同时,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建设还应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交流,并在网络中加以明确地体现。通过网络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角色关系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学校,而是跨越学校的多向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而对于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增加其知识的深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作者:陈晔 熊晓航 田万禄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课程论文范文: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论文 一、网络的特点与网络教育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网络以其自身的优势与各个领域相结合,加速了各个行业现代化的进程。 (一)网络交流的扁平化与良好的师生互动 互联网平台极大地缩短了不同区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障碍,做到信息的及时传递,使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极为简单快捷。尤其,网络交流由最初的邮件发展到即时通讯,再到视频通话,使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极大的飞跃,人与人的交流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并能够实时看到交流双方的真实情景。 (二)丰富的网络信息与多样化的网络教学资源 全球只要有网络连接的地方,资源和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因此,网络教育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使得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跨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一种广泛的、辐射性的、开放性的教育。 (三)即时化的网络信息与网络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 网络平台信息传递的快捷使得全球各个角落的信息都能够非常迅速地呈现在浏览者的面前,即时资讯使得学习者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前沿动态,做到及时跟踪和反馈,从而吸收最新的知识,更新视野。 (四)高端的网络技术与自主化、个性化的网络教育 网络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中,使学习者不再受时间、地点、课程进度的影响,在学习模式上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学习者现代教育的需求。此外,在网络教育中,运用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互动功能,系统可以记录每个学习者的个性资料,并对其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做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亦或是对不同学习者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五)强大的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与网络教学媒介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强大的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使得网络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网络教育不再单以文字材料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输的优秀教育资源融文字、声音、图形、视频等形式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 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网络教育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矛盾。如,在大量的网络资源中,如何甄别出适合学习者的教学资源?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由于无法进行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导致的交流情景体验的缺失又该如何处理?网络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对学习者形成直观的教育效果评估等。此外,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仍正处于摸索状态。 据调查,高校英语专业依赖网络教育的主要为听力课程和口语课程。而这两门课程对于网络的应用并不充分,其课程的网络教育仍局限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电子教案、或听力、口语训练两个方面,而缺少对其课堂网络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尤其,网络广泛、即时的信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地使用。 (二)师资队伍中,能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并与现实口语、听力课有机结合,需要教师成为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要求教育者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具备较强的信息甄别、评价、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既懂IT技术,又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教师综合素质较低导致教师在实施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三)学生对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意识不强,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身知识建构能力较差。 从目前的调查资料来看,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重视度不够,总觉得在传统课堂上,他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更倾向依赖教师获得新信息与新知识,而对于自身利用网路教学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以及自身的知识建构并不是非常重视。 (四)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评估方法 。网络教学不同于现实课堂教学。利用网络数据库管理技术,网络教学可以对学生成绩进行记录,而其只能为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业进步提供参考,而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三、开展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的建议 在网络飞速发展渗透至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能够迎接新的挑战,快速适应信息化的到来,做好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网络化的应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认可网络教育的地位,不断探索英语专业传统教育模式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来找到适合大学英语专业网络化教育的道路。第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整合网络丰富的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具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强化教育过程的生动性和互动性,同时,做到信息的及时更新。第三,强化教师网络教育新技能的培训,确保教师具备新时代网络教育的能力要求。 四、总结 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的发展是对传统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平台的教学很好的补充,前景广阔,但是,网络的迅速发展不断地挑战着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能够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断的调整、平衡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利弊,确保学习者能够在行之有效地教育模式中,获得应有的教育体验。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将会以网络为平台,在教育效果上发生质的飞跃。 作者:封杰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课程论文范文: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下课程设计论文 1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前期教学工作 (1)设计题目、内容不规范,要求不统一。 由于每届或每班的指导教师不同,设计题目、内容、要求、难易程度偏离太大。如有数控机床改造设计、伺服系统控制设计、交通灯控制设计等,要求、工作量也不相同。有的设计任务偏难,有的设计任务又太简单。 (2)设计资料缺乏。 由于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和专业,这方面的知识内容都在相关的杂志刊物登载,书籍相对少一些。要进行课程设计,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较困难。没有现成的资料汇编及设计手册,学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找资料,往往是教师帮助寻找资料。而且没有像机械零件设计那样的系统完整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在设计中盲目性较大。 (3)师资不足。 最早几年机电专业方向只有一个班或两个班,指导教师有2~4人即可。一般由主讲或熟悉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师指导。近几年随着学生的扩招,机电专业扩展到4~5个班,指导教师需要8~10人,明显不够,因此有必要进行培养。 2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改进措施 (1)编写合适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配齐设计资料。 到目前为止未见过公开出版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所以有必要编写合适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并收集较全的资料进行汇编,与指导书汇编成册。 (2)规范设计题目,统一要求。 规范设计题目不是整个设计都用同一个题目,而是在一个范围内选择题目,教师根据所选的题目按统一的要求下达任务书。设计题目一般以简易数控机床设计、数控机床改造设计、机器人及控制设计较为合适。在市场上可见的机电产品多得很,不是所有的机电产品都适合做题目,因其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机床设计、机器人设计控制为典型产品的,在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中要反映课程设置的内容。机电专业方向课程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器人导论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在电的方面主要介绍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机械方面介绍了机械运动、机械传动、机械结构及相关的标准部件,如滚动导轨、滚珠丝杠等。在选题及设计中要反映上述的内容。因此规范化的题目主要为数控车床(或铣床、钻床等)设计、车床(或铣床、钻床等)数控化改造设计、或是工业机器人及控制设计。这些都具有一定的机械部分内容,如数控机床进给轴传动部件,机器人的腰身、手臂运动部件及滚珠丝杠、导轨的应用等。电的方面包含数控系统电路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及对机械部分的控制;从而实现了机电结合。对规范化的题目、要求及上述设计内容都已编入指导书中。 (3)指导教师的培养。 首先被培训的教师可以跟班听课,熟悉掌握相关的课程内容,然后在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中跟班辅导,以培养出合格的指导教师。 (4)加强督察。 当指导教师接到指导课程设计任务后,首先拿到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根据要求写出课程设计任务书;并由教研室主任或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合格才可向学生下达任务。指导中,教师要填写指导日志,随时记录指导中的难点、及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进行小结,以便下一次指导时提高设计水平。 3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主要内容 3.1设计题目确定及要求 3.2总体方案确定 (1)总体方案设计; (2)绘制总体方案图。 3.3伺服系统机械传动部件设计 (1)切削力计算; (2)滚动丝杠螺母副的计算与选型; (3)伺服系统传动设计; (4)步进电机当量扭矩计算及选型; (5)机械传动结构设计(绘制一个轴的机械装配图)。 3.4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1)确定控制系统方案及绘制系统框图; (2)单片机的选用; (3)存储器的选用与扩展; (4)译码电路设计; (5)接口电路设计; (6)绘制控制系统硬件电路原理图。 3.5基本的参考图表汇编。 4近一届学生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情况 4.1教师配备 近一届机电专业学生,每届有四个班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共配备6名教师;其中有四名为独立指导教师,两名为辅导教师,为培养新的指导教师储备力量。 4.2指导书的使用及设计过程 设计学生和指导教师每人一份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教师按照要求写出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任务书,并经研究所长审查后发给学生。设计题目主要有CA6140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设计、C6132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设计。在同一个题目的学生中,要求设计进给轴部件时,一部分学生设计X轴进给部件,另一部分学生设计Z轴进给部件。整个过程根据设计任务书的题目、要求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给出的设计步骤、方法,先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再进行机械传动部件设计,最后进行CNC硬件电路设计。整个过程经过了机械、电子两方面的训练,实现了机电结合,达到预期效果。 4.3填写指导日志 教师在指导设计的过程中,及时填写指导日志,记录设计中的难点、问题,并进行小结。 5本文总结 本项目对近几年进行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进行了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找出不足;针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改正措施和努力方向。本项目完成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指导书》结合学生知识现状及专业学科方向给出了规范的设计题目,统一的设计要求,机械、电控两方面的设计方法、步骤及相关的图表资料等。设计内容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及学科前沿,加强机电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新颖、重点突出。近两届机电专业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提高了设计水平,达到了预期效果。 作者:李天景 贲能军 陈安柱 钱宗仁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 课程论文范文:校本课程资源配置中学体育论文 一、中学体育校本开发与资源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各种资源的拥有量和实际使用率与资源发挥作用的大小,反映了中学体育校本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学体育课程资源是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来源,是学校体育进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活动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人、财、物的支持。根据学校学体育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来说,有形资源是硬件条件是可以通过经济的投入得以改善的,这些有形资源也是体育课程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基础和条件。无形资源就是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素质,这种无形资源的能动性和可塑性较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密不可分,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和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这两种资源的多寡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一个中学体育课程的质量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潜能如何。当然有形资产也是无形资产得到有效发挥其最大能量的基础。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果要使得有形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就需要无形资产的关键人去组织、管理和操作与利用,才能更好的发挥有形资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的作用。其次,无形资源的效益发挥无疑是依附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效应。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资源的保障,所以在确保有形资产为教学的基本环境提供便利的前提下,作为无形资产的主体———人可以通过自身在教学中能量的释放,更有效的运用于校本课程教学的进程中。因此,这两种资源之间的形态可以相互磨合和利用,使得有形资源的效益发挥到最佳,使之成为教学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资源保证。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 体育课程与课程资源关系十分密切,没有体育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体育课程必须有体育课程资源的支持,才能实现体育课程改革。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是指社会(国家政府、社会部门、工矿企业、私人资助者等)、教育的受益者和家庭对中学体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首先中学的体育资源是根据不同区域和学校的调控,学校的布局,等方面来进行的。其次,就是在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已经配备的情况下,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资源的管理来提高场馆、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为此,从宏观层次上中学体育资源的配置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它的目标就是在于提高中学体育校本资源的利用率,使之在投入有限的资源下发挥其最大效能。从微观就是使无形资产如何发挥他们更大的优势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投入的有形资源能被利用发挥出最大效益。 三、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体育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所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资源的配置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学体育校本资源宏观层次的分配。根据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来看,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方式也同样有计划方式、市场方式和计划与市场的协调结合。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这几种资源的配置计划方式都是依据教育整体利益和发展的要求,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体育教学中的。这些资源配备的主体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由他们统筹安排分配到一定的地方去。另外,最重要的是计划方式虽然配置的时候信息准确并且完备,但在实际运行中往往由于一些人为的分配不当,使得资源使用效能偏低等一些弊病。市场方式是中学体育与市场经济互动的规律,有时候中学的体育资源可以凭借市场的调节将体育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其效益和最适宜的地方。中学校本课程的配置在市场的调节机制作用下,对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作用不是单单靠挖掘自身资源来调节中学体育教学的供求,而是在除了校本资源以外的校外资源的数量、资源结构的调整和安排上,都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的需求。另外,学校领导要重视并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确保场地、器材满足课程及体育活动的需求。因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涉及的是整个中学体育资源的优劣,并具有特定的资源使用范围,须通过校本课程的设置和课堂的教学来体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其效能的展现。这种表现形式就如同体育教学质量是否真正体现校本课程,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其二是中学体育校本资源微观层次的使用和再分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这个活动的结果是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被利用整合到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活动中,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的交互作用中对这些人群发生作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相关的机构统一计划配置后,通过与社会等资源的互补和利用,最终把这种资源的服务于学生,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运动设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如校园足球的开发、新兴项目的引入、各项小型比赛、举办校园体育节等。另外,通过企业、个体及有关部门会为中学体育提供赞助,增加运动设施,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上更加优化。为此,任何一种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都要从资源的计划经过运行,再到其使用的条件和基础。由于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不一样,计划方式强调“最重要”和“最适宜”,所以这种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的是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发挥能量,这样的资源配置显然最关键的是要使得中学体育课程内容上的“有板有眼”必须要解决好教育资源的有限和教学需求的无限这一对矛盾。现在随着我国城乡大搞基础建设,部分中学体育用地面积缩水,不能满足大部分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开发体育课程,合理利用有限的中学体育资源,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办出学校特色,将是近些年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追求的目标。 四、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资源配置的原则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资源配置的相互协调是为了避免中学体育资源的浪费,保持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得有形资源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良好的教学硬件基础,更能促使无形资源为推动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发挥更大的能量。 1.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开发有形资源,拓宽体育资源来源渠道,拓展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就是根据可持续发展需要而推行的教育,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发现,首先要制定出适合本区或本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总体方案,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质。二是重视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把兴趣、爱好作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驱动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把体育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之一,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还要保持诸如保护环境、低碳课堂的内容设计、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等,应强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和本学科领域的课程建设,与终身体育意识挂钩。开发有形资源,提高中学体育设施场馆的利用率,利用节假日期间的体育场馆有偿经营,举办体育竞赛,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拓展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应积极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过程中,增强应用探究的实用性,并对体育资源的供给渠道通过加强校园建设和投入,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和宣传体育文化的机会在节约型学校建设的同时,拓展实用性强的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有效性,提高办学效益。 2.提高无形资源的潜能,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有的放矢 无形资源的潜能要从多途径地加以培养和提高,如加大体育师资的专业素质培训、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为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制定惩奖机制,提高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个案:宁夏银川金凤良田中学:《开发民问跳(踢)方活动的研究》、福建厦门市二外国语学校:《开发乒乓球校本课程的应用与研究》,等等。这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把课程开发当做课题来研究,从课题的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的确立———评价体系的制定,各类无形资源都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中。也为该项目在当地的各中学推广提供了经验,并为开创各类体育协会、团体与学校合作开发体育项目提供了条件。对中学体育校本开发和体育活动实行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合理组织和利用两种资源,运用先进的教学、训练手段使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无形资源能量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等等。这样既体现了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构成,反映了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的可适用性、实用性。同时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应,从而节约资源和减少损耗。 作者:潘雅梅 单位:淮北市教育局 课程论文范文:精品课课程建设儿科护理论文 1指导思想 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争经三年内建设出符合中职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临床要求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突出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与针对性。 1.1职业性。 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开发,构建基于临床标准,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 1.2实践性。 引进临床儿科护理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弥补教材置后问题,减少学生适应实践的阻力,以临床路径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践,学做一体,深化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实现学校与医院文化融合、课堂与病房融合、课程与岗位融合、学业与职业融合的总体目标。 1.3针对性。 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形成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师共同参与,共建、共育、共管的教育体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达到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五个对接”即: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 2建设目标与思路 2.1建设目标。 (1)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整体教学水平。(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儿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3)具有一套体系完善、内容先进,符合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4)具有完备的教材体系,编写出与精品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总之,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学生需要的精品课程。 2.2建设思路。 (1)行业专家与本校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儿科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首先进行护理工作岗位分析和各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整合后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项目。(2)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过程实施教学。在分析护士工作岗位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真实项目任务,建立学习情境。以工作岗位的流程为依据,融“教、学、做”为一体,在“仿真临床环境”中,开展情景化教学。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现在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开展情景化教学方法。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目的。(3)编写学习指导等学习资源。根据学习任务,编写电子教案、实训指导、学习指南、练习册等学习资源。(4)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在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力争利用视听资料、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开扩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就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5)创新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学校、行业、医院、家长、社会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3建设内容 3.1创新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实训操练、假期见习同步进行,理论、实训、临床三结合工学交替模式。(2)课程设置中,以岗位需要为导向、职业标准为主线,同时兼顾护士执业资格证的考取,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3)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坚持教学任务实施的教、学、做三个环节。 3.2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网络互动教学法。(1)情境教学法,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病例导入,创设护理情境,角色扮演,坚持教学任务实施中的教、学、做三个环节。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形成仿真的工作场所,实施教学、实训一体化。(2)网络互动教学法,建立儿科护理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网络课件、电子教案,学习辅导资料、电子书籍、应用资料、网络链接等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网络答疑、专题讨论学生意见反馈、教学情况调查等教学辅助工作,教师教学资料亦已挂在网上,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及时快速地更新,满足了本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 3.3创新评价模式。 采取课堂实训和岗位见习实训相结合的校企共评的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在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课堂实训学分由专业教师评定,岗位见习实训学分由企业教师评定。 3.4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资源库包括:(1)教材;(2)电子教案;(3)典型情景案例库;(4)多媒体课件库;(5)教学录像;(6)素材及素材网站库。 4建设计划 4.1课程建设步骤。 建设目标。三年内把《儿科护理》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需要的精品课程,成为“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 4.2三年内课程资源全部上网。 5经费使用 这是经费预算表,主要用于企业调研论证、教师培训考察、教材编写及出版、案例手册编写、教学录像、网站开发和课程网站建设方面。 6保障措施 学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校内精品课相关文件制度,确保经费、技术、师资和组织保障,鼓励教师教育和教研积极性。 作者:孙晶波 王迎 单位: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装饰工程造价论文:新时期装饰工程造价预算的因素研究 【摘要】随着新时期的发展,装饰工程的管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造价预算是对装饰工程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做好造价预算能够有效的减少工程成本,对企业和客户来说都是双赢的措施。本文主要是从对装饰工程预算的重要性分析了进行工程预算的必要性,然后从影响装饰工程预算的因素分析,进而提出了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装饰工程的造价预算措施。 【关键词】装饰工程,造价预算,影响因素,预算措施 装饰工程是在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完成之后,对建筑的功能和相关的需求进行进一步装饰的施工,主要是在建筑的外观和功能以及审美方面的细致的再加工。一个良好的装饰工程的完结需要专业的科学的规划。 装饰工程近年来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需求的进一步增加,对装饰工程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不仅要求工程能够在不改变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弥补建筑中的缺陷,同时要满足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要求,还要兼顾审美。因此,造价预算就在装饰工程满足客户对装饰的需求和企业自身利益之间起到重要作用的有效措施。 1.装饰工程造价预算的重要性 装饰工程造价预算总体来说的作用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成本节约和造价控制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它能够从根源上控制成本的过多输出,同时能够在造价控制上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具体来说,合理的工作预算造价能够提高招标的成功率。在招标投标过程中,施工方需要通过合理的造价预算给出标底,让客户进行比较选择,也对工程有了深入的了解,确定盈利的范围。对于客户来说,造价预算能够提供给他们对于投标的心理预期和所能承担的范围,对招标方进行理智的选择。 造价预算还能够对工程合同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工程合同,施工方和客户都要根据施工图预算作为依据,在施工过程中造价预算也作为监管部门和履行合同的有效指导依据,只有对工程有着良好的预算,才能够保证施工合同的合理达到双方的满意。 同时,工程的造价预算在对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购买,所需的人力物力材料都有了初步的估算,能够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此外,在工程结算时,和造价预算相比较能够找出在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的工程中有效避免。所以,造价预算在工程的全过程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影响装饰工程造价预算的因素 2.1装饰原材料的价格影响 原材料在装饰工程中的开支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因为原材料的价格不同对预算会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供需关系的影响,原材料的价格也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变化。因此,想要合理的制定出工程造价,要了解市场的价格走势,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预测。同时在保证原材料质量的情况下,要多加比较,购买性价比较高的产品。 2.2装饰施工人员的薪酬影响 除了原材料,施工人员的薪酬也是工程开支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随着国家对劳动力单价的监管以及劳动力的价值逐渐升高,施工人员的薪酬也是逐年上涨。影响预算的施工人员的薪酬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单价和施工人员的技术。因为装饰工程一般项目庞大,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单个劳动力价格和每个劳动力所掌握的技术以及技术的熟练程度和效率都影响工程的进度和效果,从而对工程的预算产生影响。同时,因为劳动力市场也存在淡季和旺季之分,在不同时节劳动力的单价也不同。此外,劳动力流失也是所需考虑的一个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势必会对工程的进度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造成资金的流失。 2.3装饰材料损耗产生的费用影响 原材料在购买之后一直到使用结束的这个时期中会产生大量的材料损耗,例如,有些易耗易损品在运输的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损耗。在材料的储备过程中,因储备不当也会造成材料的损耗。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如果缺少合适的监管和严格的使用标准和流程,材料会大量的损耗,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在工程预算阶段一定提前考虑到装饰材料损耗所带来的影响。 2.4 装饰机械使用的影响 在对装饰工程的实施中,难免会需要机械的使用。一般装饰工程中机械使用的多少和难易程度是受施工现场环境的影响的。环境较为艰难或者是工程的难度较大都会增加机械的使用费用。同时,机械也需要保养和维修,还有机械使用人员的费用等,这些都会对工程预算产生影响。同时,不同机械的选用和机械的效率不同,都会对工程有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应该提高机械的技术装备和信息化装备才能更好地提高工程效率。 2.5装饰施工中的突发事件影响 工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状况。天气、环境等人为的不可控因素,以及政策或者是纠纷等也会对工程产生影响。这不仅会延误工程的进展同时也会对工程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工程中应尽量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也同时应该应急方案备选。 3.装饰工程的造价预算控制措施 3.1材料预算控制 对工程造价的预算应该从源头上把握,那就需要对装饰工程的材料进行费用的控制。需要前期的市场调研,把握原材料市场的价格波动的规律,在相加比较低的时候入手,同时考虑到材料的运输、存储和损耗情况,选择价廉物美易于保存损耗较少的材料,同时对材料的使用以及存储有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的监管。 3.2薪资预算控制 施工人员薪资的选取控制主要把握两个方面:劳动力单价的控制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在对劳动力进行选取时,关注劳动的流动取向,选择诚信度高和劳动力价格要求适中的人员,同时对于那些掌握不可代替技术的人员给予合理的薪酬,并采取合适的激励和奖惩措施,采用绩效工资的方式,激发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工作效率能够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3.3施工预算控制 施工过程的合理规划也有助于造价预算控制。如果合理的规划不痛的项目如果能够同时开展有助于人力、财力和物品的节约。同时对项目进程的推进也十分有利。项目开展过程中注意项目人员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注意高科技产品的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要减少对材料的无端损耗和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对于突发状况能够冷静及时处理。 装饰工程的预算贯穿于工程的起始,良好的预算能够把握工程的走势,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效率,能够给装饰工程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当前,我国的装饰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由于自身的行业规范还不够完善,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需要我们从工程造价预算着手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大力发展装饰行业。 装饰工程造价论文: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成本控制是整个建筑工程获得利润的基础。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严格控制工程成本,降低工程造价。本文主要分析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成本的现状,总结了造价成本控制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装饰工程;造价;管理 引言:装饰工程是指房屋建筑工程在建造过程中包括抹灰、油漆、刷浆、玻璃、裱糊、饰面、罩面板和花饰等诸多工艺的工程总称。装饰工程的内容繁多且复杂,具有投入资金多、工程流程复杂、工程造价不好控制等特点。建筑的装饰过程作为整个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最后一段施工过程,其建设费用直接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投资费用,因此,做好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管理,对这一阶段的工程造价采取合适方法进行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1、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成本组成 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成本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所组成。第一:人工成本,主要是指在建筑装饰工程中所支付的人工工资、器具费用、劳动力市场管理费、医疗保险费用等。所占比例大概为建筑装饰工程总成本的百分之八。第二:材料成本,主要是指建筑工程中装饰材料(包括半成品和成品建筑材料)所占支出的费用,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八十左右。第三:机械成本,主要是指与项目中所用的机械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购置费,维修保养费和折旧费等。第四:管理成本,包括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者工资,通讯费,水电费,办公费用等。以上几点包含了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所需的绝大多数成本,所以合理有效的控制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机械成本和管理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程实际中,要切实有效的控制以上几点成本还有很多问题,因此必须找到问题的所在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存在问题 2.1设计阶段 第一,对承包商的审核不够严格,在现行的运行过程中,无论其承包商的设计资格的优劣,都能够从事建筑装饰,这样在施工工艺与选材质量上必然会存在着缺陷,难以进行造价的控制。第二,专业人员的缺乏,目前的设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较为正规的设计单位很少,这就使得部分装饰企业会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进行,势必会难以估算造价。第三,设计的图纸不够详尽,没有做出较为细致和全面的工程预算。 2.2材料问题 应用新的材料、施工工艺等,而没有施工标准可依,导致造价控制难度更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装饰工程在许多工艺和施工方法方面有所改进,善于采用新的技术和工艺等完成施工,但是工程负责人员对这些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没有制定明确的标准规定,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因为没有标准为依据导致造价控制难度加大。此外,材料的品种多样,而价格差异也较大。装饰工程在使用施工材料时,对于选择不同的材料会有不同的价格,所以需要工程负责人进行工程造价控制。目前,我国存在一些假冒材料,虽然与原厂材料是同一个品牌,但是许多人是无法进行区分的,就算是材料采购的专业人员,有时候也难以鉴别,而这些真假材料的价格也相差甚远。 2.3施工过程 施工程序容易变动,而且在变更的过程中操作并不规范,由此会无形的增加一些隐性成本,提高工程造价。施工中所采用的材料与招标阶段所承诺的材料存在差异,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获取利益,会部分的降低材料的质量,如存在着一些费用漏洞,进而破坏了造价的准确性。管理方式不合理,一方面,在我国许多的工程装饰公司,由于规模较小,公司内部缺少专门的价结算人员,对科学的计量方法掌握也不到位,使得工程的造价计算不合理、不准确。另一方面,现场管理不合格,工程进行中没有做好工程资料的留存,不便于后期价格的审核。 2.4结算过程 装饰工程在结算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拖久不结,原因是除了业主资金的短缺而有意不结外,还有是施工资料手续不齐全或者合同存在缺陷而引起纠纷。工程结束之后,一些施工企业因结算资料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为了结算更多工程款,而迟迟不进行结算,这是结算的普遍问题,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除了业主之外,还与施工方的不主动,不及时有关。 3、装饰工程造价成本控制 3.1设计阶段 设计的深度要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达75%以上,因此在设计阶段应有效控制装饰工程的工程造价,使设计深度满足装饰工程施工的需要,装饰设计不但要有详细的装修效果图,更应该有详细的施工图纸和节点做法,做到施工的每一工序都有设计资料,操作有据可依。此外,根据装饰工程项目的特点,合理选择装饰材料,并对所选择的材料品种、规格、性能做出详细、精确的描述。 3.2严格把好材料关 在装饰工程的施工中所需要的材料是非常多的,从材料的种类、数量、品牌、价格等方面来说是较为复杂的。但是在装饰的过程中,一些不法人事可能会不按照既定的标准和要求选取,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用劣质的假冒伪劣的材料来装饰工程。这些不但会影响装饰工程的质量,也会对造价上造成很严重的影响。为此作为管理人员一定要把好建材的进口问题,要把建材的采购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在工作中尊重事实不讲虚假人情严把各类关口,一旦发现建材有问题就要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做到彻查力保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铁的事实和教训已经告诉我们在装饰施工中如果不能严把材料的关口,就会导致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的发生。这不仅仅会让装饰企业信誉扫地,也会危害到社会安全和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在其范围以外的种类、规格加果甲方或乙方应能提供实际采购价格、运杂费等有关票据,经调查分析确认属实后可以采用为采购保管材料而发生的费用可计入采购保管费。 3.3加强施工队伍建设 首先,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和上岗后的定期或不定期培训,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素质,以更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其次,加强施工队伍建设。装饰工程施工队伍的成员要保持长期合作,严禁拼凑临时人员。施工队伍加入新成员时,一定要在接受培训后,方可正式工作。最后,装饰工程的各个环节应有专业的人员负责,例如图纸设计方面应选择技能水平较强的专业人员负责,以提高工程的精度和深度。 3.4做好结算资料的收集 工程结算是工程效益的最终总结,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要在成立结算组织的基础上,做好结算资料收集,为工程结算提供充分的证据,从而在解决争议时有据可依。施工单位应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及时报送竣工结算,办理结算手续。要督促业主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办理结算手续。 4、结语 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不仅仅是造价管理部门的事,更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宏观上的管理。虽然我国装修工程造价管理在现阶段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工程造价所出现的问题,加强造价的管理,从而保证装修的质量,提高其性价比,更好地为业主提供服务。 装饰工程造价论文:装饰工程造价审计方法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建筑工程的大量开发建设,装饰工程造价审计也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笔者将在下文中对装饰工程造价审计的重要性、以及所存在着的问题和加强装饰工程造价审计的具体方法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装饰工程,造价审计,方法 一、前言 装饰工程的造价审计是建筑工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装饰工程具有极大的影响意义,因此,做好装饰工程造价审计对于造价工作人员来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二、装饰工程造价审计的重要性 1、能够有效解决纵向信息不平衡的问题 因为客户缺乏对装饰工程知识的了解,使客户与承包商的信息无法达成一致,从而产生反向选择以及道德问题,不仅不能确保交易的公平性,而且工程项目的资金及设备无法得到最大化利用。建设项目工程的造价审计工作就能够避免这些问题,客户通过造价审计工作人员来了解建设项目工程的相关信息,从而对工程造价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解决了纵向信息不平衡的问题,也能够监督承包商的装饰工程工作,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2、有助于解决衡向信息不平衡的问题 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是分为多个阶段来进行的,这样会导致工程项目的管理出现断层的局面,使得各个阶段的信息无法达到平衡。衡向信息的不平衡,导致各阶段工程信息之间无法沟通,在项目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协调不方便,易于增加工程项目的成本,使资源浪费严重,从而导致项目工程资金超出了可控制范围。造价审计工作能够使工程项目各个脱节的信息联系起来,方便建设项目工程的整体管理,以审查各个阶段的工作进程。在项目造价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与客户的交流能够使客户了解工程的进度,以便客户能够监控项目工程,从而使建设项目工程的结果令其满意。 3、可以有效减少项目资金浪费 管理的断层无法满足信息全面交换的要求,导致建设项目工程造价超出预算,在质量、资金、进程等方面无法进行协调,致使客户投资的资金超出范围。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审计的工作能够使投资合理进行,避免资金浪费。 三、装饰工程造价审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造价审计体制 我国很多建筑企业对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认识不全面,没有给予审计工作足够的重视,造成很多工程项目的造价审计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严重的制度缺失,直接导致了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开展的时候缺乏相应的指导依据。因此工程造价风险时有发生,难以掌控,对整个工程管理和风险控制产生重大影响。 2、现场签证不规范,严重影响到造价审计的准确性 现场签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由于报批需要时间,所以在施工现场由现场负责人当场审批的一个过程,现场签证的要求是,所有工程量必须经现场测量后填写,到场人员必须当场在现场签证单上签字或当场在记录的原始数据上签字后补签签证单;现场签证单一式四份,发包工程部、预算部、监理单位和承包方各留一份;现场签证单必须在一个星期内四方签字盖章完毕,有特殊情况的可以顺延一个星期,否则签证单视同无效。但在实践中,承、发包双方有时并未按照该程序操作。 3、造价审计全程的控制缺乏 目前,我国装饰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是在工程竣工之后开始的。但是一般工程的工期实践很长,如果没有在施工之前对项目决策、设计、招标投标及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跟踪审计,必然会导致最终的审计工作出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已经难以追根溯源,最终可能会在审计的过程中出现各种纠纷现象。 四、加强装饰工程造价审计的具体方法 1、健全造价审计制度 首先,国家需要建立明确的建筑行业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相关法律,现行的《审计法》中并没有对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所以企业很难对工程造价审计给予明确的界定,只会导致审计工作后期出现各种纠纷,难以解决。其次,企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工程造价审计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现场操作,让工作人员有据可依,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此,企业需要建立针对工程施工全程的审计跟踪制度,很多工程项目工期较长、工程量巨大,建设过程中变数很多,所以,应该建立全程跟踪的审计制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最后,企业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责任追究制度,让每一个审计工作人员都可以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减少因为认为是无造成的损失,使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质量的到切实保障。 2、合理编制工程预算 首先,在编制工程预算前,要明白设计图纸并且审计图纸,应该把设计图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在施工前解决,避免在施工的过程中不断的出错,不断的更改图纸,造成工程滞后,设计图纸的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对工程造价是具有重要性作用的。同时要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图纸、设计变换资料、施工图会审资料、及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相关规定编制工程预算。 3、加强对材料价格的审计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材料消耗量较大,其在总造价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建筑过程中所消耗的主材量更多,其费用也较高,这也就是说主材的价格所给工程造价带来的影响较大。因为一项装饰工程通常都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建成,由于时间较长,而在这个时间阶段材料价格存在着较大的变动性,会对工程造价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核时,则需要加强对主材料价格的审核。通常情况下审核工作中需要注意材料的规格和质量是否与设计图纸所要求的技术标准相符,同时还要对其价格的合理性进行审查。 4、加强工程量的审计 工程量的误差分为正误差和负误差。正误差常表现在土方实际开挖高度小于设计室外高度,计算时仍按图计。楼地面孔洞、地沟所占面积未扣;墙体中的圈梁、过梁所占体积未扣;钢筋计算常常不扣保护层;梁、板、柱交接处受力筋或箍筋重复计算等等;正误差表现在完全按理论尺寸计算工程量,项目的遗漏。因此对施工图工程量的审计最重要的是熟悉工程量的计算规则。一是分清计算范围,如砖石工程中基础与墙身的划分、混凝土工程中柱高的划分、梁与柱的划分、主梁与次梁的划分等。二是分清限制范围,如建筑层高大于3.6m时,顶棚需要装饰方可计取满堂脚手架费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方可计取支模超高增加费。三是应仔细核对计算尺寸与图示尺寸是否相符,防止计算错误。对签证凭据工程量的审核主要是现场签证及设计修改通知书应根据实际情况核实,做到实事求是,合理计量。 5、加强现场签证 审计人员依据建筑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发展情况的需求,进入现场观察、写下与工程造价有关的事项并进行现场签证。另外要特别关注的是,关于工程更改名目、隐蔽项目和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新技术、新材料、等对工程造价有影响的事项,必须现场进行仔细的查看、检测、录像,记录和签证工作。 五、结束语 总之,在当今工程造价日渐增高的形势下,工程建设投资成本不断膨胀,开展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刻不容缓。强化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成本应用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采用先进的审计手段及方法,并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审计方法,保证审计资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审计风险,使工程造价得以控制,建筑施工顺利开展。 装饰工程造价论文:装饰工程造价审核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分析 摘 要:建筑装饰工程作为我国建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建筑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市场地位。工程造价管理目的就是要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以不断提高建设投资的经济效益。本文结合装饰装修工程造价的构成部分,分析当前装饰装修工程造价审核存 在的问题,并提出审核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造价;审核;常见问题 1 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构成部分 建筑装修装饰工程施工是一种物质生产与装饰装修艺术再创作的活动过程。在这种活动过程中不仅要发生装饰装修材料和装修装饰施工机械与机具的价值转移,而且,还要发生装修装饰设计、建筑装修装饰美学及装饰装修工人等体力与脑力劳动,创作出新的装修装饰工程价值。装修装饰工程造价或价格由装修装饰工程直接工程费、间接费、利润(计划利润)和税金四个部分组成。作为单位工程,装饰工程也由或多或少的各类分部分项工程组合而成,其造价是各个不同构成分部造价的汇总组合。人工费、材料费构成了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在高级装饰中是以人工费取费的,由于工程类别的不同人工单价在59.51~88.23元/d之间,是人工程度高、技术密集型的工程,人工工日数的节约,将直接影响人工费,合理节约人工费的方法就是在仔细阅读图纸、规范、熟悉工艺情况下,合理安排施工。 其次,材料费是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造价中的材料费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定额基价中的材料费,另一部分是根据文件依实调整的主要材料价差和次要材料价差(以基价系数进行调整)。材料费是造价控制中的主要矛盾,在建筑装饰工程中人工费所占比例在10%~20%左右,而材料费占80%~90%。装饰定额中材料费占造价的70%以上,越高级的装饰材料费占的比例越高。当工程量确定后,定额材料费是一个不变量,而主材差价是市场价与定额中材料预算价格的差,乘以定额消耗量而得,其中可变因素市场控制得好坏,将直接影响造价的控制,严重时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2装饰装修工程审核中的常见问题 2.1高套定额,提高造价 预算定额编制时,常结合工程施工中常见的不同做法和采用不同材料而列出许多子目项。以镶贴花岗岩或大理石为例,按施工工艺分为粘贴、挂贴、干粉等;按材质分为贴花岗岩和贴大理石;按镶贴部位分为贴墙面、铺地面、贴柱面和零星部位等。这样编制定额的目的是为了使预算人员在编制装饰工程预结算时“对号入座”,按需套项,正确反映装饰工程的真正价值。 2.2重套定额,扩大数量 某些项目在土建施工时已计取了基层粗装修费用,如楼地面、墙面和天棚的抹灰找平。但装饰单位预算人员常常以原土建施工达不到平整度为由,又按装饰定额相应子目套用一次。 2.3错计材差,多算不扣 装饰预算定额编制时,是以定额编制时期的人工单价及材料预算价格进入定额基价中的。预算人员编制预结算时应以实际施工时期的人工单价和装饰材料市场实际价格与定额价调整材差。常有装饰施工单位的预算人员只调整正差,不调整负差;或者对部分特殊高档材料不按规定用限定价与定额价调整材差进入费用计取基数,而是直接用昂贵的市场价来计取材基进入取费基数。 2.4以次充好,偷梁换柱 建筑装饰材料种类繁多,价格千差万别,特别是高级装修工程,装饰施工单位预算人员往往在编制装饰工程预算时以进口或高档材料报价变标,实际施工时使用的却是假冒或劣质的同类材料,也有的装饰施工单位预算人员有意混淆材料、设备的型号、规格标准。 3装饰工程造价审核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装饰工程预结算中存在的高估冒算现象很多又相当复杂,有的一份预结算书经审价人员认真审核,核减幅度达到30%-50%,可见其水份之大。审价人员的责职不应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找到解决相应问题的办法。以下是相关解决措施建议: (1)遵循“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原则,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装饰工程预算编制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力求在工程量计算上有章可循,严肃认真,不留或少留“活口”,不允许随意“加量”调整,更不允许随意“调量”―――随意调整修改定额含量,增加定额损耗。这就需要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相关人员不断增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业务素质。 (2)甲乙双方在招标投标和签订施工合同前,应请有装饰设计资质的单位设计施工图,施工图设计的内容、设计的深度应符合国家规定和业主要求,图纸表现形式也应规范,应明确标明各装修部位的设计标准、使用材料的名称、品质、数量、规格等。合同中应根据建设项目功能要求确定装修档次,明确人工单价、主要材料品质和价格。便于在施工中和结算时据实调整造价,减少活口,避免扯皮。特别是采用固定单价合同的工程,更应事前明确固定单价所对应的施工工艺、主要材料详细情况等等,便于施工中进行监理核实及审核结算时按实调整单价。 (3)建立建筑装饰材料价格信息互联网络,使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预结算审核部门与装饰材料市场之间融为一体,增强装饰材料市场价格透明度。材料价格管理部门定期公布的信息价作为装饰预结算编审时的材料最高限价。信息价范围以外的装饰材料由供应方提供实际采购价格、运杂费等有关票据,经调查分析确认属实后可以采用。有的材料、设备采购合同约定由厂家或供应方负责安装、调试、保养,装饰施工单位不可以将这部分材料、设备计入预结算书中套用定额,为采购保管材料、设备而发生的费用可按规定计入采购保管费。造价编审人员还应掌握装饰工程所需各种设备和材料的安装方法、工艺要求、工序及辅助材料的数量、规格、价格等。 (4)改变目前工程造价咨询单位预结算审核收费方法,使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在按核减额收取造价咨询费用时能与施工单位所报预结算的质量好坏挂起钩来,比如有的地方规定须结算核减额超过5%以外部分的审核收费由甲乙双方各负一半,这样就能使施工单位预结算人员在编制预结算时有所收敛,避免随意加价。 (5)装饰施工企业资质是装饰施工企业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资金实力、承包能力和建设业绩的整体反映。各种所有制性质的施工企业都应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资质认证手续。工程审价人员必须掌握并验证施工企业资质等级,看其是否有资质承揽该项工程业务,取费是否符合企业经济性质,是否与取费证书允许计取的项目及标准一致。是否存在挂靠现象。投标人、签约人、预结算编制单位是否为同一单位。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与审核是一项系统工程,集管理、技术、质量、施工、经济、法规等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工作。装饰工程造价编审人员应不断拓宽知识面,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处理审价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标本兼治,这样就能使装饰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装饰工程造价论文: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 摘要: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控制由于受到设计、管理、施工等因素的影响,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现状。所以,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才能进一步将造价控制落实到实践。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装饰工程的发展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从而无形中增加了施工单位的市场竞争力。总的来说,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经验,并加强对造价控制的重视,同时还要提高宣传力度,才能为建筑装饰工程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才能为树立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品牌形象奠定基础。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措施 一、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特点 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是指在一个工程建筑物在装修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费用的总和,这些费用包括装饰材料的购买费用、运输费用、装饰方案设计费用、施工费用以及其他方面的人力费用等。要想对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进行控制,必须从上面费用使用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价格控制,对整个装饰建设阶段的费用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费用核算等,提升装饰阶段各项费用以及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装饰过程各项费用的最优化配置,提升整个装饰工程的性价比,进而确保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提升。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具有如下 (一)复杂性 建筑装饰工程相较于工程项目建设其他阶段的施工过程,其工程造价是非常复杂的。建筑装饰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整个建筑的装饰要想取得设计阶段那样满意的效果,在施工时需要进行多次反复的修改与完善,因此,整个过程中材料费用、人工费用等均会增加,整个装饰阶段的造价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造价时需要设定多个造价范围以及方案。 (二)动态性 建筑装饰工程相较于工程项目建设其他阶段的施工过程,其工程造价具有波动性。建筑装饰工程处于整个工程建设的最后阶段,但是其工程造价预算均是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启动前就已完成,但是由于前期其他部分建设过程的不确定性,工期有时无法得到保障,对于后续的装饰工程的启动也会相应推迟,市场上各项费用均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种资源价格波动比较频繁,因此,整个装饰工程实施阶段的费 用也会产生波动,因此,建筑装饰工程造价具有很大的动态性。 二、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现阶段我国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阶段 第一,对承包商的审核不够严格,在现行的运行过程中,无论其承包商的设计资格的优劣,都能够从事建筑装饰,这样在施工工艺与选材质量上必然会存在着缺陷,难以进行造价的控制。第二,专业人员的缺乏,目前的设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较为正规的设计单位很少,这就使得部分装饰企业会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进行,势必会难以估算造价。第三,设计的图纸不够详尽,没有做出较为细致和全面的工程预算。 (二)材料采购阶段 第一,在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中,会受到市场需求,材料供应等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建筑装饰中,很注意其建筑的艺术性与时代性,设计标准会有所提高,影响因素逐步增多,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将受到多重价格的衡量。而市场各项资源费用的波动较为频繁,进而影响了其工程造价的稳定性。第二,目前材料采购的方式,一般是由施工单位将样品提供给客户看,如果客户满意,则确定材料的选购,但是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主要是由施工单位来确定,如此便难以掌控材料的进购价格。 (三)施工阶段 第一,施工程序容易变动,而且在变更的过程中操作并不规范,由此会无形的增加一些隐性成本,提高工程造价,第二,施工中所采用的材料与招标阶段所承诺的材料存在差异,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获取利益,会部分的降低材料的质量,如存在着一些费用漏洞,进而破坏了造价的准确性。第三,管理方式不合理,一方面,在我国许多的工程装饰公司,由于规模较小,公司内部缺少专门的价结算人员,对科学的计量方法掌握也不到位,使得工程的造价计算不合理、不准确。另一方面,现场管理不合格,工程进行中没有做好工程资料的留存,不便于后期价格的审核。 (四)管理制度不健全、设计人员专业技术落后 目前,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设计阶段。因为在一些大中型的建筑项目上,很多承包商都是采用先设计、再采购、然后施工的一体化模式,而装饰公司也有自己的运行方式,所以,当两种模式同时存在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冲突,甚至在管理上各抒己见,从而使得造价控制存在局限性。此外,由于装饰工程对设计人员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因此必须要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才能有效地提高团队的综合能力。但是,目前从事设计工作的多为年轻人,思想和认识上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导致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明显下降。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装饰设计方面对高、精、尖型人才需求愈发迫切。一旦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落后就会直接影响装饰工程的造价控制水平。此外,受管理制度不健全和设计收费方面等问题的影响,使得设计阶段还存在份计图纸过于简单、设计费用过高等常见问题。 三、强化装饰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 (一)对设计方案及造价预算进行严格监管 装修工程由于设计效果与实际装修效果会存在较大的出入,在装修实施阶段存在经常变更设计的问题,这给装饰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的监管,使得工程的设计方案能够在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减小实际施工阶段的变动设计,并且对造价预算也进行严格的监管,提升装饰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性。 (二)资源价格跟踪 建筑装饰过程的材料、人力和物力等各种资源随市场行情变化而波动,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进行时,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工程的各项资源价格跟踪,及时录入市场行情价格,便于日后的造价审核管理,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三)加强施工管理,避免定额混乱 建设单位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全面了解。在定额管理方面,管理人员更要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定额的管理强度。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定额的质量,加大质检力度。有一些新材料在额定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管理者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补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新方案。保证定额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使造价的计算更加准确,降低工程成本。 (四)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培训机制 完善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单位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从而提高装饰工程的整体造价控制能力。并且,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细化工作内容和任务分配,例如:责任制度、监督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内容,都属于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所以只有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并最大限度的将造价控制落实到实际应用中。此外,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建立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设计水平和职业道德。 (五))加强施工监督管理力度 监督管理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对策,便于有效地减少经济损失。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和健全的监督管理措施。同时,还要将监督管理与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相结合,便于有效地帮助工作人员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监督。总的来说,通过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不仅可以起到激励作用,还可以对表现欠佳、态度不端正的工作人员起到警示作用,从而有效地杜绝资源浪费和偷工减料等不良现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装饰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控制工程的成本也不是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事情。为了更好的控制整个工程的造价,在保证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缩短工期,避免返工,管理人员,设计人员,造价人员以及采购人员都要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同样也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只有这样,建筑装饰行业才能蓬勃发展,在将来为我们的生活更好的服务。 装饰工程造价论文:浅谈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控制 摘要:为了加强对装饰市场的行业管理, 达到合理使用资金的目的, 首先应从建筑装饰工程的源头抓起,从装饰工程的设计、施工、报价、招投标到竣工结算, 要建立一整套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杜绝承包商漫天要价,堵住装饰工程资金流失的漏洞。本文对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控制 引言 建筑装饰工程,是指在工程技术与建筑艺术综合创作的基础上,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局部或全部进行修饰打扮与装饰点缀的一种再创作的艺术活动。从建筑装饰工程涉及的范围来说,它关系到千家万户,影响到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从政策和技术层面来讲,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建筑装饰业各项政策与制度、规范与标准尚未健全,技术及人才缺乏,有待加强与完善。作为装饰工程管理重要部分的工程造价管理更是如此,强化装饰工程的造价管理已成为建设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一、造价控制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是一项工作时间短但投资巨大的工程。主要包括系统工程和家庭小型工程,系统工程包括有防灾警报、中央空调等,而家庭小型工程是包括灯具、洁具、电器设备等。对于大型工程来说,其投资甚至会比建筑本身的投资高出许多。这就说明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造价控制会更加复杂。 对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进行造价控制的目的是合理限定和控制投资金额,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造价控制主要特点有:⑴工序多,工程复杂。装饰装修是建筑整体工程完工的最后一道工作,也是美化并改善建筑周围物理环境的过程。根据所需效果的不同,施工的难易程度、使用的材料的高低档次以及艺术审美等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很多业主在设计要求上的目标和方向比较单一,这就为设计增加了很大的难度。⑵装饰装修工程有一定的动态性。据调查显示,公共场所平均每三年就要改变其外观,进行重新装饰装修。另外,装饰装修工程的变动性也比较大。考虑到材料市场的价格变化,投资也有着较大的随意性。⑶装饰装修材料的更新发展可谓是惊人的,不同品牌不同材质的产品其价格也是相差甚多。材料费在投资中占很大比重,因此其造价控制是很重要的。随着施工技术的现代化,工人的劳务成本也比普通建筑工人要高出30%。 二、建筑装饰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 1、建筑装饰的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的不平衡 目前,建筑装饰标准的档次越来越高,格式不断翻新。但多数装饰工程项目不具备建筑主体的那种特有的耐久性、实用性和安全性。随着业主要求与设计人员本身审美眼光的不断提高,使得建筑装饰工程在实用领域的价值越来越低,过分的注重了建筑物的美学价值,忽略了它的实用性,导致设计施工环节的资金浪费。而另一方面,由于建筑装修工程施工队伍自身水平的限制,在具体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因为不科学合理的设计与施工技术,造成了空间的浪费,材料的浪费和资金的浪费。在实施程序方面,大部分装饰工程只是从感官上考虑, 单纯追求视觉上的效果,甚至为达到某些特定的视觉效果而更改建筑的原有设计,不但导致资金上的浪费,更为建筑的安全带来了隐患。这些因素是导致建筑装饰工程总体不平衡的关键因素。 2、建筑装饰工程材料多样、价格混乱 随着建筑装饰事业的不断发展,装饰材料也从刚开始的简单单一,发展到现在的复杂多样。可以按照生产产地、材料质量、档次高低对其进行不同的分类,价格上也有很大的波动,悬殊巨大。比如,大理石市场上有每平方200 元、300 元、500-600元,还有1000 元以上的,其材质有天然的、人造的等等,这些都给建筑装饰工程造价及监督工作带来很多困扰。 3、建筑装饰工程计价依据不规范 由于建筑装饰工程的个体差异性,或者是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选材、施工等方面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又由于装饰施工共性较差,现有装饰定额的缺项较多,导致建筑装饰工程计价依据不确定。 三、装饰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 1.确定装饰工程造价的前提。 施工设计图是编制装饰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在装饰工程施工前,应尽量将需要施工的内容、装修标准等进行图纸设计。其内容应包括:装饰工程平面图、立面图、细部大样图、剖面图、效果图、说明书和材料图集等。经审定的施工图纸,应能完整地反映工程的具体内容、做法及各部分的具体结构尺寸、技术特征以及施工方法。这是合理确定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前提。 2.明确各种主要装饰材料的品牌和规格。 装饰材料的品种繁多,不同产地、不同规格、不同颜色的材料,其单价就不同,同时装饰材料报价的方法很多,随意性也很大。因此,必须在施工前确定各种主要装饰材料的品牌、规格、颜色及单价。 3.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施工工艺。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合理确定、控制装饰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要切实改变以往概预算人员只是按定额文件、财务制度办事,对工程知识、施工工艺、施工顺序不懂或知之甚少的状况。要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施工工艺及各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使工程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合理地确定装饰工程的造价打下良好的基础。 4.深入市场,掌握装饰材料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材料价格受供求关系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必须深入市场,掌握各种材料的价格,并形成自己的价格库,以备随时更新、补充和查阅,同时也可以及时掌握各种新型装饰材料的动态信息,为编制装饰工程造价提供准确的资料。 5.合理确定各分项工程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 装饰工程所用的材料日新月异,现行的定额不可能满足各分项工程所需,需要工程造价人员自行编制相应单价的单价分析。人工、机械消耗量可参照装饰定额中与该分项工程类似的人工、机械消耗量,按相应的比例算出,或邀请有关部门的人员在施工现场实测;而主要材料的消耗量则应按施工图纸中该项目的细部大样图,结合该种材料的规格算出其实际消耗量。 6.准确计量各单项工程的工程量。 按业主、监理及承包商确认的竣工图纸,准确计算各单项工程的工程量。由于装饰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受业主及客观条件的影响,各分项工程的竣工工程数量与原设计图纸会有较大变化,对部分超出合同和设计图纸的工程项目,应及时办理签证计算工程量。 7.按照设计大样图、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案准确立项。 要熟悉施工图纸、了解施工工艺、掌握施工方案,弄清完成每一单项工程所涉及到的分项工程。例如钢管柱表面强力胶贴花岗石,按照施工图纸、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案,该单项工程包括钢管柱表面的除锈和防锈、钢管柱钢筋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含钢筋制作安装、细石混凝土浇注)、花岗石磨边、强力胶贴花岗石、产品保护等分项工程。做到准确、合理地立项,是合理确定装饰工程造价的重要步骤之一。 8.用经验数据来校核定价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建立自己的装饰工程数据库,定期作出某一时期每种装饰等级的造价统计数据,作为校验装饰工程造价的参考标准。如一般家居装饰的单位面积造价、高级写字楼的单位面积造价、榉木饰面板吊柜的造价等。在编制装饰工程造价过程中,利用经验数据作为参考标准,可有效地防止错算、漏算的出现,这对合理确定装饰工程造价有重要意义。合理确定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是一项专业性强、时效性强、信息收集量大的工作,它有赖于工程造价人员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了解市场信息、深入施工现场,开展艰苦细致的工作。 结束语 总之,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各方面的配合, 才能将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控制好, 做到经济合理, 确保良好的投资效益。 装饰工程造价论文:新时期装饰工程造价预算的因素研究 [摘 要]装修工程造价预算对降低成本、推进公司发展起到关键影响作用。因此不管对于公司或是一般消费者而言,合理的装修工程造价预算都是十分关键的。本文根据多年关于装修工程造价预算的工作经验,在对新时期下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必要性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影响其许多要素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该研究期望能够在实际造价预算工作中起到很好的借鉴效果。 [关键词]装饰工程;造价预算;影响因素 1 新时期下合理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的必要性 1.1 从促进企业发展来看 (1)招标报价及招标标底的依据就是合理的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在建筑装饰工程招标过程中,很多装修施工公司都是以装饰工程造价预算作为需求依据,并且结合本公司的招标战略,确定招标的价格;另外,业主也在装饰工程造价预算的基础上对一些费用进行考虑、判断,例如特别施工措施费、工程质量需求、方针工期等。 (2)签订施工合同和进行工程结算的依据就是合理的建筑装饰工程预算。但凡承发包工程,以经审查后的施工图预算为根据,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方可签订施工合同;在装饰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装饰施工公司也应以装饰工程的造价预算作为主要根据,并且要及时地向建设单位办理中心结算。 (3)公司编制施工方案和加强经济预算的根据就是合理的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建筑装饰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人、材、机的需求方案及施工进度方案也是以建筑装饰工程预算为主要根据。另外。装饰施工公司为了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一定要在预算报价的范围之内,然后采纳相应措施,进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财力的耗费,以完成下降工程成本的目标。 1.2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 有效的装饰工程造价预算能够很好地控制成本,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帮助消费者降低了工程投入的费用。 2 新时期装饰工程造价预算的因素 但凡能对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数量大小、变化、功能以及管理产生影响的要素,都可被称为建筑装饰工程造价预算的影响要素。若能够将工程造价发扬正常的效果,在进行工程的结算、计价、调整和管理时,就需要对影响要素进行深入地考虑。目前,造成装饰工程造价的要素有很多,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2.1 材料费的影响 装饰工程原材料市场报价波动较大,关于任何一个长期的装饰工程而言,尤其是巨大的装饰工程,都必须认真滴考虑装饰工程的原材料报价问题。由于装饰工程原材料的报价也会随着供求关系的改变而出现不同程度幅度的变化。就需要在装饰工程造价预算中,预算报价也会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出现一些差异性变化。一旦出现低于原材料的供应,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关于大多数装饰工程公司而言,大多都会与一些相关的公司签定施工合作协议,确保材料报价能够维持在一个较为安稳的状态。可是还有一些公司因为工程预算的问题,以至于出现施工中各种材料的报价出现上涨金额远超过工程赢利金额,但是为了能够准时交工又不得已而为之。另外,如果在原材料的质量上出现缺斤短两,那无疑是为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 2.2 人工费的影响 人工费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要素,其在新时期的装饰工程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装饰工程单位的用工量、人工单价都直接影响着人工费。另外,由于装饰工程施工都是具有庞大的规模,因此需要大量的用工,进而人工费也会增加。而人工单价是由劳动生产率来决定的,现在我国的劳动分配政策的趋势就是以提高人工费的方法,进而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人工单价也逐年递加。要想通过人工费来调控工程的造价,公司一定要做到可以清晰地掌握很好的技术、工艺水平,依照实际情况对用工量进行估计;其次,要估计和控制好人工单价(现在都是由造价管理部门监管制定人工单价)。另外,公司还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既可节省开销,又能够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 2.3 经营管理因素的影响 经营管理要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计价依据和计价方法的影响。对于装饰工程的投资者和承包商而言,计价依据是不相同的,但他们所采用的最基本的计价依据就是图纸和市场价格水平。图纸的详略直接回影响到计价的精确程度。计价方法一般飞卫定额计价、工程量清单计价以及竞争定价等,不一样的计价方法会造成不一样的计价效果。 (2)各类合同的影响。在装饰工程合同中一般有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本钱加酬金合同等。不一样种类的合同也会对工程定价造成不一样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装饰工程施工中合同报价变更或合同的结算方式。 (3)结算方法的影响。装修工程结算方法很多,不一样的结算方法及结算时的调整会致使竣工结算报价的差异性。 2.4 施工机械使用费的影响 施工机械使用费主要是依据施工现场的难易程度而出现一定的变化,如果装饰工程所需要的机械化工作较多,那么施工机械使用费就会占有较大的比重。与此同时,新时期装饰工程的高度和深度都需要使用一定比例的机械使用费。一般情况下,人工费和机械施工使用费呈反比,工程的机械化水平越高,那么机械施工费用的比重就越大。机械台班费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施工机械使用费,而机械的来源也直接决定机械台班单价,那么,操控机械来源是直接影响装饰工程施工机械使用费的主要要素;其次,对台班费的预算要保证精确;第三,尽可能低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最后,也要注意对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 2.5 其他影响因素 除以上几点要素之外,影响新时期装饰工程造价还有很多的其他要素,例如如:(1)国家的法律、人工费用价格政策、税收政策、外汇政策等;(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向及方法;(4)装饰工程行业的技术水平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等。 3 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对于装饰工程公司而言,面临工程预算中常见的问题,怎么最大化地节约成本,为顾客带来更多的实惠才在装饰工程行业立足、发展,本文认为对于这些问题,在装饰工程预算的实际操作中,为了能够更好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需要从以下几阁方面进行改进: 3.1 原材料运用方面 在进行工程的成本预算时,着重注意原材料的运用。本文认为,首先要对市场进行充分地调研,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市场动向的敏锐性。对于装饰工程公司而言,要能够对装饰工程市场所运用的材料性能和报价有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对运用的商品的性价比进行准确的评价,以此可以挑选出性价比较高的商品。 3.2 酬劳问题方面 任何一个公司都要对酬劳问题进行认真地思考,需要重视物价的上涨程度和务工人员的去向,尤其是一些特殊工种,务必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地对工人的酬劳进行变更,而且积极主动地和工人洽谈薪酬问题,确保工程可以按时的顺利完成。 3.3 工程管理方面 在装饰工程管理过程中,本文认为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对所有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约束,只要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发生意外。关于任何一个公司而言,意外事故是公司发展最大的拦路虎,关于装修工程公司而言更是如此,因此要通过有效的工程管理避免出现这些意外事故的发生。 总结 总而言之,装饰工程预算对公司发展和客户利益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只有认真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装饰工程公司方可得到顾客的认可,公司才得以健康发展。 装饰工程造价论文: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 [摘 要]对建筑装饰工程造价进行有用操控已经成为工程建造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将工程的造价进行有效地调控,就可以保证对项目的投资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本文首先分析目前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装饰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方法 1 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 1.1 建筑装饰工程具有动态性 建筑装饰工程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会伴随着人们的喜好变化、时间变化、以及装饰技术的更新而逐渐地日益高端。尤其是一些公共场所和娱乐场所的建筑物,基本上是每隔一段时间会有新的装修,以此改动其旧形象。 因为建筑装饰的造价操控与建筑装饰工程所要达到的作用、质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对项目造价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单独操作,必须结合以上各项因素才能够完成工程目标。而且,很多建筑装饰工程只制定了装饰计划,并没有具体的施工图,也就会出现较大的变化性。 1.2 建筑装饰工程的差异性较大 建筑装饰工程的专业性较强,尤其是一些高端的装饰工程,一定要由专业的装饰设计公司和装修公司进行操作。建筑装饰工程的最根本的价值就是有用,其次才是获得人们的欣赏。然而,现在各种不同的装饰材料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且装饰技术也不断地更新。再加上客户的需求不同,并且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也就没有办法断定各种装饰计划的好坏与否。另外,即使是使用一样标准、型号的装饰材料,但是受到不同的地区和商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报价相差很大。 2 建筑装饰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与控制体系不完整 一些公司缺少完善的造价管理体系。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权力多集中于上层领导,项目经理缺少决议计划权、控制权,这种责权不一致的状况直接影响了造价管理体系的施行,致使造价管理的目标不明确,施行力度不大,终究形成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失控。 2.2 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与控制手段落后 一些公司对项目造价的操控不够注重,反而注重项目完成后的装饰工程的造价核算。而且在项目施行过程中又出现急于求成的状况,从而疏忽了造价预测和一些方案环节。有的公司所采纳的造价管理方法,大多数是生搬硬套一些管理规章制度,并未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其可操作性较差,致使项目造价方案无法执行。 2.3 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与控制的信息化程度低 一些公司由于未构建信息化体系,致使在施行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时,很多的信息不能够全面、及时地进行收集,从而会直接影响了造价管理与控制。 2.4 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不完善 建筑装饰施工方案是项目施工的具体方案措施,在整个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施工管理出现不谨慎,将会对整个环节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以至于出现很多问题。有的装饰公司虽然拟定了方案,但还是因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变更过多、管理不完善等因素以至于既定方案不能很好地执行,失去原有的意义。 3 如何加强建筑装饰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与控制 3.1 树立正确的造价控制意识,改进管理 现在很多建筑装饰公司依旧在使用传统的建筑行业管理模式,在造价管理与操控方面呈现了许多经营思想落后的情况,以至于产生了造价管理流于形式、许多规定不尽合理等诸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处理工程造价管理所带来的问题,就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实施新的经营理念。 首先,在运营思想上要摒弃以往那种认为只要提高工程项目造价就可以带来高效益的观念,重新后建高效益、低造价的理念,在企业内部不断地挖掘潜力,降低施工成本。 其次,除了对项目进行核算外,还要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造价预测。对项目的开支做到先算后用,而且要求公司各部门人员都要参与进来,实施哪里有费用、哪里就有造价操控的管理模式。灵活地运用项目造价事前操控,就可以起到很好的调控效果。 第三,完善公司考核制度。以前都是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只单纯地工作人员的耗费目标进行考核,就会在整个造价操控过程中出现职责不明确等很多问题。现在要将人员和工程造价进行密切相关,将工程项目的造价与公司员工的经济利益相挂钩,让所有员工都认识到项目造价管理与控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重要性,而且会对个人收入造成较大的影响。这种管理方法既能加强项目造价管理的事中控制,还能提高公司员工的责任心。 3.2 建立全面、合理的造价管理体系 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做才能够实现“治标先治本”的原则呢?这就需要构建全面、合理的造价管理和控制体系。 首先,全员覆盖,一起参加。如何可以进一步地增加全员的覆盖面,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广泛地发动职工,从而可以提高整体职工的造价核算意识,建立全员的市场观、效益观以及造价观,让整体职工真正滴理解:只要良好的管理才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将造价管理与控制和责任进行挂钩,使所有职工都意识到造价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进而可以自觉遵守造价管理。 第二,各部们之间要相互和谐。将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可以促进各部们之间相互和谐、共同管理。与此同时,结合所有员工的工作情况,保障个人之间、个人与部门之间、部门之间的严密协作。各个环节的管理与造价控制作用都要和部分或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就可以建立健全束缚与激励机制,从而可以到达各司其职而又相互制约的效果。 第三,做好事前核算,遵循事中控制。在项目工程施行进程中,要全方位加强施工办理。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施工是一个杂乱的进程,施工进程中可能有各种情况发生。不但要做好造价事前核算之外,也要将造价核算在装饰工程施工的所有环节进行执行。 3.3 做好事前造价计划和施工造价控制 造价事前方案是公司在施行工程项目之前,所制定的关于整个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准备工作,其涉及面较广,而且会对造成管理的产生之间的影响。造价的事前方案要得到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而且要求各个部门做到严格依照规则进行执行程序。工程项目施工造价控制以造价方案为中心,切实地和每道工序相联系。在施行造价控制时也要分清主次关系,到达造价控制的最终目标。 另外,在项目施行过程中,也要及时地调整实际支出与方案中所提出的目标偏差。这也是一种造价的动态控制,要做到对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地反馈,假如能把这一造价动态控制做好,那么就可以使施工造价开销和既定目标保持一致。因为整个装饰施工进程的的所有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所出现任何一个造价变化都会出现一些相应环节的变化,所以,在建筑装饰施工造价管理与控制进程中要运用更加系统的的动态控制方法,对所有可能影响造价要素进行事前分析。 3.4 工程索赔合理化 工程项目施工并不是很快就可以完成的,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工程物资价格变化、现场条件变化、气候条件变化等。这些都会致使出现很多不符合合同约好的状况,在出现这些违约状况时要由承包商进行一定的工程索赔,以此确保正当权益。完善造成管理体制,把索赔工作融入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所有环节中。只要明确了合同文件,才能有所依据有进行及时地提出合理的索赔需求。 结语 由于建筑装饰工程是一项复杂项目工程,直接影响到业主和施工方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建筑装饰工程的各个阶段都要做到造价管理与控制,确保将工程造成控制在合同的限额之内。 装饰工程造价论文:浅谈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 摘要:随着建筑装修产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其工程造价在整个建筑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重也开始不断增加,就现在的建筑装修工程而言,其控制管理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本文介绍了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并针对建筑装饰行业造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管理和控制工程造价的措施,以供广大装饰施工管理人员参考。 关键词:建筑装饰;造价;管理 引言 目前,建筑的装饰工程已经从建筑业中脱离出来,成为了一个发展较为独立、并且市场潜力十分具大的行业。然而,建筑装饰工程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施工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市场相对混乱、质量不易控制等,这也影响了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因此,建立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完善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 建筑装饰工程是人们出于对建筑使用美化的需求,在建筑已完工的主体结构上进行修饰的行为。建筑装饰行业虽属于建筑行业的一部分,但又与建筑主体建造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本身有着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要求不同,差异较大。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而建筑装饰工程则是根据业主对居住空间个性化外观的定制,它不可能像建筑的土建工程一样标准,因此,业主对建筑装饰要求的差异化就决定了建筑装饰施工的难易程度、施工技术水平要求、造价的高低将依据业主的需求而产生很大的不同。(2)与建筑土建工程联系密切。建筑装饰工程多发生在建筑主体的土建结构完成之后,而且其作业地点也不同于建筑的土建施工,多在室内作业,因此,施工条件很少受到气候方面的限制。但由于建筑装饰工程依附于建筑的主体结构,不同的土建结构对装饰工程的影响很大。如土建作业时,为装饰工程预留了各种暗装管线的管槽就会大大减少装饰工程施工时的难度,而当土建施工未考虑装饰工程的需要时,装饰工程进行时,就需要对建筑的主体进行局部改动,使施工变得复杂。(3)施工效率低、工期较短。建筑装饰工程多发生在业主对建筑进行使用之前,因此,都希望装饰工程的施工时间尽可能缩短。而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要求各异,施工作业面仅限于室内,很少使用大中型机械施工,多数依靠原始的手工操作,因此,其作业效率较低,再加上多种工序交叉作业,这就大大增加了工程的时间和同险,增加了装饰工程的造价。(4)材料工艺发展快。由于建筑装饰市场潜力巨大,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与建筑装饰相关的产业发展也十分快。建筑装饰材料作为建筑装饰工程中的主要方面,生产厂商多、研发团队庞大,每年都有许多新的装饰材料涌入市场,这使得消费者较难确定合适的装饰材料。而且装饰工程中,出于个性化的需求,所用的材料种类又很多,更加增加了选材的难度。不同的装饰材料决定了不同的施工工艺,因此,这也增加了装饰工程的造价的不确定性。(5)人工费用高。建筑装饰技术的施工内容复杂,样式繁多,这对施工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同样的材料,不同的施工技术水平,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建筑装饰施工工人的人工费用也远高于建筑土建施工工人。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使得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容易出现漏洞,给造价的管理与控制带来较大的困难。 二、建筑装饰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建筑装饰的特点,不同的施工材料和工艺方法决定差不同的造价,由于我国的装饰市场较为混乱,在建筑装饰工程造价中存在着许多问题。(1)建筑装饰设计深度不足给造价控制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建筑装饰工程行业的不规范,不同的设计人员仅在设计图中标注其本的参数,并未对施工中的细节问题进行一一明确,而施工队伍凭借业主不精通建筑装饰工程特点的漏洞,往往不在合同中签定工程价格,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采用各种手段增加造价,最后结算时,漫天要价,使得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失控。(2)装饰材料品种多、价格差异大。以大理石为例,它分为天然的、人造的、国产的、进口的,再加上不同的品牌、不同的产地,其价格从每平米200 元至1000 元不等,普通的消费者甚至专业技术人员也不一定能分辨出产品的差异,因为材料价格每天都有变化而且品种多种多样,专业技术人员也要查找相关资料才能辨别。而一些为了利益不负责任的黑心施工单位又往往与材料供应商互相串通,不仅不利于施工造价的控制,还给施工质量造成的隐患。(3)装饰工程计价不规范。不同的施工队伍、不同的装饰材料和不同的施工方法均使装饰工程的造价产生很大的差异,这也给装饰工程的计价带来了许多不规范的因素,再加之定额更新缓慢,落后于市场发展,使得装饰工程的造价管理空缺巨大。 三、加强装饰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根据建筑装饰行业的特点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建筑装饰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统一的管理是达到控制装饰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划分建筑装饰工程与土建工程的分界线。建筑土建施工是装饰施工的基础,大多数装饰工程都是在已完成的土建结构上进行的。但是,由于这两个施工部分存在着许多需要协调和联系的地方,往往造成在施工时难于清晰地划分两部分施工的界线。例如传统的墙面装饰工程中,土建部分可以完成内墙墙面的水泥抹灰和一些简单的涂面工作,而装饰工程在进行时,往往对这部分有更高的要求,需要重新对土建已完的墙面再进行处理,这就造成了土建施工与装饰工程施工存在着重叠和浪费的情况,如果不对两部分的施工界线进行清晰的划分,则施工过程中不仅会增加施工的难度,还会增加工程的投资,所以,这是控制好装饰工程施工造价的首要问题。(2)建筑装饰工程应与土建工程统一规划设计。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销售时多为毛坯房或清水房,只基本完成了房间内的抹面和地面初平工作。消费者购买了毛坯房后,在入住前要对房屋进行装修。由于土建施工队伍与装饰队伍的设计与施工没有进行统一的协调,在装饰工程施工时就会发现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打掉非承重墙、刨凿管线槽等,这些都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并增加了工程的投资。有时还会因为不合理的装饰施工,造成建筑结构的损坏,因此,在建筑的设计阶段,考虑到建筑的土建施工与装饰工程施工相协调是控制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方面。(3)加强建筑装饰材料价格的统一管理。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材料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而且其时代感十分强,不同的装饰年代所用的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均不相同,所以市场上的建筑装饰材料品种与规格繁多,其性能与价格也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例如,外观看起来相同的地砖,会根据其产地、材质、厚度以及使用性能不同而价格不同,有时相同外观的产品,其价格相差不止一倍的价钱,所以,材料的价格对装饰工程的造价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建筑材料价格的管理,是控制装饰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4)加强定额管理,规范计价依据。装饰工程的施工定额是确定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规范的计量方法和准确的定额在建筑土建施工造价控制方面得到了很好应用,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方法与工艺种类多、更新速度快,对施工定额的测定与标准统一造成了不小的困难,许多施工工人在进行装饰工程施工时很随意,收取的费用也是千差万别,这给装饰工程的造价控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加强装饰工程的施工定额的搜集与补充、加强对定额的质量要求和对装饰材料价格进行动态管理是规范建筑装饰工程计价的重要方面,只有规范的市场行为,才有可能得到规范的造价控制。 四、小结 综上所述,对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产生影响的因素有许多方面,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建立完善的造价管理制度、明确造价控制的目标和正确处理多方利益,才能真正地使将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得到有效的控制。 装饰工程造价论文:浅议制约装饰工程造价控制的因素及提高措施 摘要:在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以后,装饰工程已经从原有建筑工程定额计价中独立出来,因此对于占总投资相当大比重的装饰工程造价的控制尤为重要。本文从目前装饰工程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几点关于该行业造价控制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装饰工程;造价控制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建筑装饰风格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人们的审美观念。伴随着种类庞杂的新型装饰材料、奇特的装饰工艺均出现在装饰工程领域,这就给研究装饰工程造价控制带来了新的课题。 一、制约装饰工程造价控制的因素 1、建筑装饰工程本身不规范 多数建筑物装饰只从建筑物的审美观与装饰效果来考虑,甚至一些装饰工程一意追求审美效果出现装饰设计改动主体设计现象,致使工程耐久性、实用性和安全性存在隐患。另外由于目前建筑行业多数装饰装修工程没有标准图集,质量验收规范也不甚健全,致使装饰施工没有施工图,只有效果图,故装饰外观效果失去标准,给承包商留下了可乘之机,进而造成了装饰工程造价控制冗乱的局面。 2、市场装饰材料品种繁多、价格混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装饰工程千差万别,装饰外观效果多种多样,促进了装饰材料市场品种繁多。建筑装饰工程时代感很强,所以装饰工程新工艺新材料不仅发展快,而且更新换代周期短,从材料的品种、规格、品牌、产地名目繁多,尤其在价格上悬殊惊人,如花岗岩、大理石材料市场价每平米存在千元以上的差距,还有一些新上市的装饰材料,由于缺乏市场竞争,价格高的出奇,在装饰材料质量上,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一般材料管理人员难以识别,造成市场价格的混乱。 3、工程造价计量依据和相关配套法规不尽完善 由于现行的建筑装饰工程造价计量依据―工程定额本身的局限性增加了该行业造价控制的难度。其一,它是按社会平均劳动成本原则制定的,其最大弊端就是不能灵敏的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的供求关系,违背了价值规律,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其二,由于建筑装饰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复杂多样,定额中子目的有限性难以解决众多建筑装饰工程造价计量的需要。其三定额具有法定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筑装饰企业自主报价,他们之间的竞争只不过是互相压低管理费用,不但失去了投标报价的真实意义,而且不能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真实水平和市场的供求关系。其四,相关配套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建筑装饰工程造价计量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工程,其作为工程造价计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招投标、施工建设、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等建设领域的法规相配套和支持才能有效的运转。其五,与建筑装饰工程特点不吻合,由于建筑装饰工程具有结构形式复杂、质量标准要求高、形式需要新颖、材料多样多变、施工工艺和方法灵活等特点,现行的造价计量标准的科学性、准确性、时效性存在诸多不足。 4、因设计深度不够造成工程造价无法控制 业主对装饰设计的认识不够。建筑装饰工程的专业性很强,特别是高级装饰,一般的设计单位、建筑公司难以胜任,需委托专业的设计公司和装饰公司进行设计、施工。许多业主往往按照传统观念,认为装修是合在土建中设计的,不必要专门设计。因此,装修工程中经常只有扩充的施工图,没有细化的施工图、节点图。往往使工程成为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三边工程”,从而使造价无从控制。 5、施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准入、监管制度不健全,致使装饰施工企业规模基本不大,队伍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不高;更有些企业没有自己固定的施工队伍,导致施工质量难以控制,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直接或间接增加了造价控制的难度。 二、提高装饰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1、发挥监理工程师在建筑装饰工程投资控制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成功的装饰工程是设计、监理及施工人员密切配合下的共同智慧和劳动成果。监理工程师对装饰工程的造价控制工作一般体现在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与设计审核、施工承包合同价的确定和工程变更的控制,而工程变更又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之一,监理工程师应特别予以重视。 2、对工程设计要求 首先,合理控制装饰工程设计费,即要避免片面追求设计费低廉,又要避免设计费与设计质量脱节的缺点,提高装饰设计质量;其次,选择专业化装饰设计单位,确保能设计出有足够深度和精度的施工图纸。第三、对设计的装饰材料,应事先采集到样品,增强业主的感性认识。第四、确保设计图纸的完整性以及各专业的配套、协调及施工的可能性。最后。在审查设计时若发现超投资现象,要通过替换装饰材料、设备或降低装修标准来修改设计,从而达到投资控制的目标。 3、对材料结算工程量严格审核 装饰工程的材料种类繁多,其价格随其品牌、等级、规格等不同而悬殊很大。尽量要求业主、施工方、监理方共同进行市场考察最终确定工程采用材料的价格。审核工程量是审核工程结算的基础,也是重点。审核中必须以工程竣工图及现场实际情况为依据,或者以施工图设计加现场签证为依据,或者以现场实测取得数据为依据,严格按装饰工程预算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及有关说明逐项进行核对。一些工程量大、涉及专业面广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单独承包的内外装饰分部工程,应注意工程内容和范围的划分,避免重复计量,尤其注意各施工单位,各分部分项工程交叉结合、衔接等边缘地带。 4、慎选施工单位,作好招标工作 在工程进行招投标前,首先要对所有参与投标的单位进行资格审核;必要时,对其所做过的工程进行实地考察,做到资质审查与业绩审查相结合,书面审查与实地审查相结合,进而选择出有资质、实力强、信誉好的施工队伍参加竞标。 招标文件应聘请有装饰工程发包经验的公司编写,明确所要招标的项目、材料、付款方式、决算方式、变更方式等要求,对部分不好确定价格的艺术品、无法出样的材料或设计图纸不全的项目,可以给出一个统一暂定价格,实际施工时按实进行决算,这样既能避免各投标单位出现投标差异,又能切实达到质量与价格的一致性。 5、做好工程结算审计工作做好工程结算工作 工程结算审核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关,加强对工程量、现场签证、材料、甲供材、变更项目价格的真实、完整、合法性审核。应仔细核查工程变更,现场实地检查变更是否已按规定实施,签证是否有效、合理、责任是否划清,做好工程结算去虚存实,从而保证准确、合理、真实地反映工程造价。 6、加快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和严格执业资格准入制度 工程造价计量中介组织作为建筑业中的一个新兴行业,其在施工工艺技术、施工方法等上和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工程有着质的区别,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工程计价人员很难准确、快速的对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进行计量,建立一套独立的、行之有效的建筑装饰工程造价计价人员培训、执业上岗制度可有效的促进整个建筑装饰工程造价计量的整体水平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构成造价各影响要素的控制与完善行业相关规范、制度,是实现总造价预期目标的保障。 装饰工程造价论文: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 【摘要】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远不会止步的,所以建筑将会是人们生活中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建筑不再仅仅是作为栖息的场所,建筑的美观性提上了建筑的日程。建筑工程不断发展,各项技术也不断的细化,建筑装饰工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项独立的技术从建筑工程中独立出来。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 前言:建筑装饰工程是建筑工程的最后一步,建筑装饰工程的存在使得建筑的美观性更好,居住价值更高。建筑装饰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是成本比较高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所以建筑工程的企业要想节约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要进行合理的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在本研究中,笔者将主要针对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进行一定的研究。 1、关于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简介 建筑装饰工程重点体现在装饰上,这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种表现。建筑装饰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从建筑工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项单独的工程,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的项目,这也是建筑装饰工程需要造价管理与控制的重要原因。建筑装饰工程不仅仅需要考虑建筑装饰材料的成本,还需要考虑整个过程中的人工成本以及一些设计成本,整个过程涉及的资金流向十分的复杂,所以如果不进行合理的造价管理与控制将会造成建筑工程成本很大程度上的增加。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是比较复杂的,因为仅仅是材料这一个方面便需要涉及材料的正确选择,材料的运输,材料的合理使用等方面,以及这个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都是可能导致建筑装饰工程的成本增加的。建筑装饰工程在整个过程中就算是顺利进行,其成本也是在一定的区间内波动的,是不能准确的确定的,所以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还存在动态性这一个特点。动态性还体现在材料的价格上,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价格受到市场的影响,就算是一样的材料,因为运输、季节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存在不同,所以建筑装饰工程在制定造价时只能制定一个价格区间。建筑装饰工程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建筑装饰工程需要在整体上满足人们对于美观性的需求。必然的在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便是建筑装饰工程的整体造价,而不是某一项或者某几项的造价,只有从整体上对于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进行管理与控制,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建筑装饰工程的成本。 2、关于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存在的不足。 2.1建筑装饰工程在设计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呈现出巨大的潜力。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成立,但是大部分的建筑企业只是一些小企业,这就意味着,这些企业在接受任务时,其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都是同一个企业运作的。这样确实可以减少费用的支出,但是因为是同一个企业进行的建筑装饰工程,很可能出现一些为了满足企业的私利而使用劣质材料的现象。并且这些企业一般在造价管理与控制方面并不完善,会使得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出现比较大的偏差。正常情况下,设计的企业应该与施工的企业分开,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控制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支出。还有一种在建筑装饰工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便是一些设计的企业在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将装饰的设计图完整的、详细的画出来,而只是一些软件设计出来的效果图。这样的做法使得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多的细节得不到完善,设计图不完善在进行造价估算时就不能保证估算的准确性。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更加困难。 2.2建筑装饰工程的人员专业素质不够 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建筑装饰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个大环境的支撑之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筑装饰技术不再是传统的那种大部分工人都可以掌握的技术,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相关的学习。目前我国的建筑装饰工程的工作人员存在的特点便是良莠不齐。建筑装饰工程的工作人员不仅仅需要建筑学的相关知识,同样需要艺术方面的知识作为依撑,也就是说建筑装饰工程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多年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的实践经验才能设计出让客户满意的建筑装饰。所以,目前建筑装饰工人最为需要的是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增加相关的实践。 2.3建筑装饰工程的材料选择不恰当 在建筑装饰工程中费用的支出方向是比较多的,但是其中占据首位的便是材料,所以材料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材料在选择的过程中一般是施工的单位直接选择的,最后只是让业主确认,这个过程中因为是施工企业单方面决定的,会出现为了企业的利益而增加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现象。还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一些材料尽管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因为生产的因素造成了造价的不同,施工的企业在选择材料时一般应该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但是这样做的施工企业少之又少。还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材料出现更是为材料的选择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 3、关于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目前,我国建筑装饰工程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存在不足是在所难免的。针对建筑装饰工程存在的不足,笔者给出几点建议。首先便是建筑装饰工程的设计,建筑装饰工程的设计阶段是决定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有很多的建筑装饰工程在设计阶段不能拿出让人信服的方案,使得在施工以后还要进行改动,最终导致各项造价的支出增加,造成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困难。因为建筑装饰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门,所以目前很多的施工企业并能正确的将二者进行区分,导致在材料的采购时,一些材料重复采购,或者是因为采购的目的不同,使得采购材料时的成本不同,最终导致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增加。前面笔者也已经涉及到,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新材料不断地涌现,很多的企业在采购时,不能正确的认识各种材料的性能,也不能正确的评估材料的成本,导致在材料采购时,成本大量赠加的现象。所以应该加强对于新材料的认识,正确的使用新材料。当然施工企业方面不管做的多么出色,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在政府方面,应该加强各种材料的监管,防止材料市场同一种材料价格出现太大的波动,以及政府应该加强对于施工企业的监管,不仅仅在质量方面,应该防止企业因为满足自己的私利,而故意增加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现象出现。总而言之,要想加强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结语:在本研究中,笔者重点论述了建筑装饰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建筑装饰工程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技术。在本研究中,首先笔者对于建筑装饰工程进行了一定的介绍,使得读者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笔者介绍了目前我国建筑装饰工程存在的不足,并且给出了一些建议。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建筑装饰工程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存在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正确的对待,便能取得更大的进展。 装饰工程造价论文:新时期装饰工程造价预算的因素研究 【摘要】建筑装饰工程对于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控制好工程的造价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做好工程的造价预算至关重要。新时期,对工程的设计方案和工程的施工材料等都有了更好的要求,影响工程造价预算的因素也越来越多。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预算的必要性和预算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装饰工程;造价预算;影响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建筑装饰的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建筑装饰企业一方面要注重对建筑装饰质量的保证,同时还有控制好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而目前建筑装饰材料种类多,更新快,每种建筑材料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整体影响相对较大。因此,做好装饰工程的造价预算势在必行,不仅能够更好的提高工程的质量,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保证消费者的权益也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1、做好装饰工程造价预算的重要意义 1.1 从促进企业发展来看: (1)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是投招标的重要依据。企业在进行投招标的过程中,要对工程的具体细节进行详细的了解,结合自身的财政预算,从而确定投招标的价格。另外,业主在此基础上通过工程质量要求、施工进度和相关费用等来确定具体的标底,以此来衡量投招标的尺度。 (2)合理的建筑装饰工程预算是签订施工合同和进行工程结算的依据。凡是承发包工程,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都必须以经审查后的施工图预算为依据签订施工合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装饰施工企业也应以装饰工程预算为主要依据向建设单位办理中间结算及竣工结算。 (3)合理的建筑装饰工程预算是企业编制施工计划和加强经济核算的依据。装饰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人、材、机的需求计划及施工进度计划也是以装饰工程预算为依据,同时施工企业为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在预算价格范围内,采取相应措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以实现降低工程成本的目标。 1.2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 有效的装饰工程造价预算是控制成本的关键环节,其从根本上降低了消费者的工程投入费用 2、新时期装饰工程造价预算的因素 新时期,建筑装饰材料的种类更新快,装饰工程施工的复杂性,影响装饰工程造价预算的因素也较多。在进行工程造价预算时,需要考虑对工程的管理、造价数量的大小、功能以及出现的变化等,如果要保证工程预算造价发挥正常的作用,就要科学的全面的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更好的造价结果。通常来说,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有材料的费用、人工费用、施工器械的使用费用和经营管理费用等,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这些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 2.1 使用材料费用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 工程使用材料是影响工程预算造价的重要部分,现如今,装饰工程的使用材料多种多样,更新速度也较快,并且自身都有着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在大部分的装饰工程中,材料的费用都占据了工程造价预算的大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整个工程预算造价影响的较大的。而装饰工程的规模越大,材料使用的费用也就越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装饰材料的价格变动幅度也较大,这就对整个工程的造价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做好装饰工程的预算造价首先要从材料的费用入手,比如对装饰材料市场进行适当的了解,熟悉使用材料的各项性能和费用等。很多企业在进行材料的选择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都会加强对材料的管理和使用等,这也是有效控制工程成本的重要方式。 2.2 人工使用费用对预算造价的影响 人工费用即在工程施工中,对人员开支的费用,这部分费用虽然没有材料使用费用比重高,但是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装饰工程中,施工单位对于工程的工作量和人工的单价决定着人工费用的高度。由于工程相对较为复杂,需要人工操作的部分较多,因此,这部分费用也相对较高。影响这部分造价的因素伸缩性较大,比如工人工作的费用也有最低的底线,国家在对工人工作有着相关的政策规定,并且这个底线也在逐渐上升,若要控制好人工费用的造价就需要从个人的技术能力和工作时间来进行考虑。施工单位首先要明确工人的工作能力和具体工作时间,其次还要对特殊的工作进行特殊调整,比如特殊的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也要与其他的工作人员进行造价区分。虽然人工费用波动幅度不会太大,但是对工程整体的预算造价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2.3 施工器械对于预算造价的影响 施工器械的使用造价的影响主要是根据施工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的,工程的施工相对简单这部分的造价影响相对较小,而工程施工较为复杂的前提下,这部分对整体造价的影响就相对较大。产生这部分费用的主要原则还是在器械的使用程度上,首先,工程的施工难度较高,对使用器械的依赖性就较强,机械费用占用的比例就高,而相对来说,人工的费用就会相对减少,在这里,机械使用的来源也是影响造价的重要部分。其次,对于台班费的估价合理,即要保证准确无误。最后,在使用器械的过程中,尽量的避免无效的使用,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另外,机械的使用方式和维护等,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部分。这需要施工单位对施工器械进行细致的管理和维护。 2.4 经营管理因素的影响 经营管理因素包含了计价依据、计价方式、合同种类、结算方式等。 (1)计价依据和计价方式的影响。对于投资者和承包商来说,计价依据并不完全相同,但最基本的计价所依据的是图纸和市场价格水平。图纸的详略影响计价的准确程度。计价方式有定额计价、工程量清单计价、竞争定价等,不同的计价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计价结果。 (2)各类合同的影响。合同有总价合同、单价合同、可调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等。不同种类的合同会使定价有不同的结果,也会影响装饰工程施工中合同价格变更的结果和合同的结算方式。 (3)结算方式的影响。装饰工程结算方式很多,不同的结算方式及结算时的调整会导致竣工结算价格的差异性。 2.5 其他影响因素 除以上相互要因素外,影响装饰工程造价的其他因素还有许多,如:(1)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2)国家的法律、法规、价格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建设政策、外汇政策等;(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向、结构及方式;(4)国家及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及宏观管理水平等。 结束语 新时期下装饰工程造价预算效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其控制成效也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经济利益。相关人员要在不断借鉴国内外装饰工程造价预算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在深刻理解影响造价预算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市场经济条件下装饰工程造价预算现状,勇于探索、创新成功有效的造价预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我国的装饰工程事业。 装饰工程造价论文:探讨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管理措施 摘要:近些年来,由于时代的不断进步,让装饰行业快速发展,此时对装饰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是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工程的实际造价调控在获批的限额以下,就能够确保对项目的投资能够获得良好收益。本文将对如何合理监控建筑装饰工程造价做出阐释,并对其现状提出建议。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控制 引言: 建筑装饰的优劣,会直接显现此建筑物的功效、美感、艺术等特点,装饰工程对于建筑总工程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建筑装饰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同时这一新兴行业也处在蓬勃发展中。一般情况下,建筑装饰工程的耗资占总工程造价的1/5-1/4,直接影响着对工程预期目标的实现,以及业主入住情况。 一、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与现状 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环节,建筑装饰工程具有其独特性:(1)建筑装饰工程依据的是美学原理,应用各种装饰材料,应用施工技术,以实现其实用价值的艺术品,因此它的装饰方案是无法简单判断好坏的;(2)在建筑装饰方案开始的初期,业主的装饰构思和投资限额都只有一个大概轮廓,在对装饰的艺术性和功能性也只停留在表面概念;(3)建筑装饰工程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尤其是高级装饰,普通的建筑单位和设计公司都需委托专业水平较高的装饰公司和设计公司进行设计和实施;(4)装饰过程所需构建和装饰材料的品类很多,且价格差异大,在进行选购时,需要考虑清楚;(5)建筑装饰的设计过程和施工过程是一体的,不能刻意割裂;(6)建筑装饰会因流行趋势、个人喜好、个人意识和生活水平等的变化而改变,具有动态性;(7)在装饰方案的定稿上需要的改动较多;(8)在建筑装饰方案实施时,需以总价限额为基础,围绕工程质量、功能、工期以及装饰效果等开展工作。 二、造价人员对建筑装饰工程投资控制的影响 1.造价控制基本准则 项目成本控制,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肥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保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项目经理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责任者,在担负起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建筑产品的同时,又要担负起为所属企业创造尽可能多的效益的使命。 2.装饰工程中投资失控主要因素 在装饰工程的设计阶段,如果单单追求高标准和豪华装饰,就会严重增加投资。而如果过于片面考虑投资问题,一味节省成本,若将装饰的功能也节省下了,就会造成建筑装饰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3.合理控制设计成本,提升设计质量 一般情况下,装饰工程的设计费是按照工程总投资额的比重计算的,所以设计费也会因投资费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在对设计合同进行签署时,应注意不要为求付较低的设计费,而最终使设计费与设计质量脱节。在签署设计合同的过程中,可以按工程投资的原估计值进行付费,与此同时,建议监管部门对无故收取过多设计费的现象予以一定数额的罚款。 4.技术经济的比较和设计审核 在工程初期,业主对装饰工程的费用及功能考虑都停留在构想阶段,能够为工程确定投资限额。而设计阶段也是构想的实施阶段,对投资额具有决定作用,而对包括施工在内的整个装饰工程而言,其影响力在整个工程中占80%以上。设计阶段控制投资的方法主要是以装饰功能、投资和设计质量作为综合目标,应用价值工程法与限额设计法等方法处理经济与技术间的关系。要做到:(1)真正体会到业主对装饰工程的期望要求,协助业主确定总投资额;(2)从投资、环境、功能和可预见效果等角度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帮助业主在优选方案时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3)在对限额进行设置时,要避免应分项目的成本控制不当而造成投资额失控,应及时对所完成的分项目投资额进行评估,并与总投资估计值进行比较,以避免投资额失控;(4)在对装饰工程进行投资预算时,其经济技术所达到的标准必须在90%以上,这样才能够确保方案造价设计准确;(5)作为工程方案设计和实施人员,需要实时掌握市场信息,对装饰材料的材质、价格、功能等都要有准确和全面的了解,以便准确评估投资额;(6)由于主要使用的材料和主要设施、设备等占总投资额的60%-70%,所以了解业主的意向后对主要材料和设备的成本、用途等进行充分了解就会对造价设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招标和签订合同 如果在获得装饰工程造价合同时,是通过招标方式进行的,那么要注意应依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选取合同。有些工程具有所需工艺繁杂、投资大、工期短、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交叠等特点,选择这样的工程便于控制总投资,可以很好的避免施工过程中的矛盾。这样的工程可以采用定价或固定单价的方式签订合同。 在签订中小型装饰工程的合同时,应采用定总价合同;对可以列出工程量明细表的、图纸完备的大规模工程,也应使用定总价合同;对图纸不完善,且工期较长的工程而言,这样的工程在最初阶段无法准确估计工程量,这样的工程需采用固定单价合同。个别艺术品的造价不要一次定死。如果有些艺术品的价格事先难以定夺,那么就不应一次性确定其投资额,应以切实价格为准。 6.加强与完善装饰工程定额管理 目前,装饰工程定额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定额的束缚,继续沿用“定额+取费+文件”陈旧方法进行编制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难以与国际市场接轨。因此应按照国家有关部提出的当前造价工作改革的主调,理顺现有定额,实行量价分离,量不变,价动态管理由政府工程造价工程主管部门,按照统一的计价计量法组织编制人工、材料、机械的消耗量,通过定期信息和工程造价指数,对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管理。 7.提高装饰材料价格信息管理 由于装饰材料的价格特点,对材料的管理应当是造价管理的核心。对于装饰材料价格,要事前考察定价,事后审查结算,就是说事前详细了解考察材料市场行情,对工程主要材料的质量、规格及单价做到心中有数,并会同监理、承包商一起签订购货合同,由承包商进行采购,结算时加上相关的运杂费、采保费等项费用以确定工程结算价格。 三、总结 总而言之,建筑装饰工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项目工程,关系到业主的自身效益。在项目工程的造价评估阶段和设计阶段,工作人员应控制好投资,并处理好经济与技术的关系,确保控制在造价限额内。 装饰工程造价论文: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摘要:建筑装饰也叫做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是指在建筑工程主体完成后,对建筑工程内、外部进行装饰装修的各分部分项工程,主要包括地面工程、内外墙抹灰工程、饰面砖工程、门窗玻璃工程、保温工程、内外墙涂料工程、厨卫屋面防水工程等保护主体结构、完善主体性能、美化建筑的工程。由于建筑装饰涵盖的范围较广,工艺复杂,为确保建筑工程目标的实现,需加强对建筑装饰施工活动的进度、质量、成本的管理,尤其要加强对装饰装修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才能使建筑装饰施工得以顺利进行,才能实现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本文对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 一、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概述 1、建筑装饰施工项目造价成本控制的概念 项目成本控制,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快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依照成本标准对实际发生的生产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和审核,发现并克服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现象,并实现或者超过预期的成本目标。 2、建筑装饰施工项目造价成本控制的特点 成本控制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成本目标只有和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效率以及工作量要求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其自身的价值,所以,成本控制不是孤立的。项目参加者和项目承担责任的联系度决定了项目参加者对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程度。成本控制的周期不宜太长,通常按月进行核算、对比、分析,而实施中的控制要以近期成本为主,这样才能提高控制的准确性和详细程度。 3、建筑装饰施工项目造价成本控制的内容 3.1成本预测。所谓成本预测,就是根据成本特性以及有关信息资料,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作出科学的测算和逻辑的耦断与预计。 3.2成本决策。所谓成本决策,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在充分占有必要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估算和判断,比较各种备选方案并从中选优的过程。 3.3成本计划。所谓成本计划,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总预算的一部分,它以货币形式规定企业在计划期内产品生产耗费和各种产品的成本水平以及相应的成本降低水平和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的书面方案。 3.4成本控制。所谓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3.5成本核算。所谓成本核算,是指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就是利用会计核算体系对项目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消耗进行记录、分类,并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各个成本核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从控制流程上来讲,具体的控制内容包括。(1)确定目标,制定控制标准;(2)建立成本控制中心系统(或控制体系);(3) 明确规定各控制级别的职责;(4)建立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系统;(5)对施工项目成本进行跟踪、检查、分析、纠偏。 二、加强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的措施 1、科学合理地划分土建与装饰项目的施工界线 科学合理地划分土建与装饰项目的施工界线,是加强装饰工程造价管理的首要问题土建与装饰工程在施工中,都存在工序的衔接和接口问题,如果项目界线划分不清,就会出现交叉矛盾和重复施工。从传统的土建工程施工方法,其土建与装饰工程是融为一体的,也就是说,在一个单位工程中,土建与装饰是由一个施工单位承担的。但是,随着时展和技术进步,新型装饰工艺的日新月异,从客观上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装饰专业。因此,出现了在土建与装饰工程项目施工中交叉矛盾。比如,普通抹灰中的自灰砂浆,水泥砂浆抹面层;装饰抹灰中的水刷石、水磨石、干粘石等,从项目划分的理论上和传统的施工方法上,均属装饰工程项目,但在现实施工中,这些项目绝大部分由土建单位施工,装饰施工单位不承担或承担不了,这就形成了理论划分和实际施工中的矛盾。又如,墙柱面贴瓷砖、楼地面铺贴大理石、花岗岩等装饰项目,土建可以干,装饰施工单位也可以干,那么究竟应当如何划分更为科学合理呢?也存在一个交叉矛盾口。更为突出的是门窗安装中的门套子,当土建将门安装后,装饰工程又要做门套,包门扇,将原有的门全部拆除,重新制作等等。值此,建设部在编制全国统一装饰工程预算定额之际,科学合理地划分土建与装饰项目的施工界线,是加强装饰工程造价管理的首要问题。 2、统一规划土建与装饰设计,有利于工程造价管理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土建设计应与装饰设计密切结合,同时进行。现实施工中土建设计不能涵盖装饰装璜项目,当土建及安装将要完工时,才进行装饰设计,单独进行装饰施工,造成拆除冲凿,重复投资浪费资金等问题,故统一设计规划,有利于工程造价管理。 3、加强装饰市场材料价格的管理是造价管理的重要环节 建筑装饰工程时代感很强,所以装饰工程新工艺新材料不仅发展快,而且更新换代周期短,从材料的品种、规格、品牌、产地,国产的、进口的名目繁多。一些新型的装饰材料,其产品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以及材质的优劣很难判定,产品说明书中内含着大量的广告色彩。在装饰材料的质量上,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造成市场价格的混乱。有些饰面板同一产地、同一品牌,而价格每平方米却相差6--7元。装饰材料价格的昂贵,是土建砖、瓦、灰、石不可比拟的,其价格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装饰工程的造价。因此,加强装饰市场材料价格的管理是造价管理的重要环节。 4、加强定额管理,规范计价依据 定额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定额是装饰分项工程一定计量单位工、料、机消耗量的数量标准,是确定与控制装饰产品的计价依据。装饰工程除部分项月外,大部分饰面项目不受荷载和应力的约束,所以在施工方法上随意性很强,加之装饰工艺、装饰材料变化较快,尽管全国各省市,在《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的基础上,不断地补充和完善了《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定额》,但依然存在着缺项和滞后,由于定额的缺项,给装饰承包商带来了可乘之机,在执行定额中,左套右套漫天要价,任由施工单位说了算。因此,加强定额管理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4.1加强缺项装饰工程预算定额的补充:各级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应积极搜集资料,协同装饰施工单位不断地补充缺项定额,通过实践后及时公布,以充实和完善定额内容,减少工程结算纠纷。 4.2严格定额的质量要求,加大质检力度。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生产一定数量的合格产品所必需的工、料、机消耗量的数量标准。这就明确了定额规定的工艺标准,材料质量所生产的产品必须是合格的。因此,建设单位的监理工程师,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认真负责地加大质检力度,尤其对于涉及环保、防火、防潮等隐蔽部分的检查更应一丝不苟。诸如铝合金门窗型材的壁厚,定额规定一般为1.2---1.4毫米,实际使用0.8--1毫米的以薄充厚,窗框与墙体固定的连结件必须采用的铁件而用薄铝片代替;墙、柱面装饰的基层板以次充好,以薄充厚;术材面的不刷防火涂料;面层的接搓不严密,纹理不顺翘曲等;抉料面层的空鼓、缝隙不匀、纹理不顺等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现象,必须严格制止,从而保证定额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体现装饰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和投资的实效。 4.3加强装饰材料价格的动态管理,规范计价依据。装饰材料材质的优劣,价格的悬殊是人所共知的。为了规范计价依据,合理确定和控制装饰工程造价,各级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必须加强市场调查,定期(有条件时按月)装饰工程主要材料指导价,实行动态管理。对于甲、乙双方议定价,超越了指导价的材料,以及珍贵稀有材料,应报请各级定额站或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审定,从而规范装饰材料价格管理,维护定额在计价中的严肃性,以达到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装饰工程造价的目的。 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装饰施工管理逐步规范的同时,应积极转变成本管理的观念,改进成本管理方法,改进项目成本控制方法,实现项目的利润最大化。 装饰工程造价论文:论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 摘要: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多,建筑业也在不断深入,不断扩展。在建筑行业中占投资比重最大的就是装饰工程,但是现在的建筑公司和居民对工程造价依旧缺乏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控制和了解,本文将从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存在问题、管理措施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让人们更深层次的理解建筑装饰这个行业。 关键字: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 当今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科学的创新,人们的生活水平相较于几十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温饱,对衣食住行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在如一些大中型的公园、公厕等装饰水平的越来越高;居民生活的住宅区的绿化越来越多;居民家中的装饰工程也越来越多样等等。当下在建筑行业里面装饰工程占得比重最多,但是因为装饰公司和人们对于工程造价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或多或少都会有着资金的流失和浪费。因此,人们对于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建筑装饰工程有着哪些特点。 1.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 1.1建筑装饰工程本身具有独立性和个体性 因为建筑装饰工程必须要跟建筑所在的环境和业主的个人喜好等多方面相结合,所以就对选材、施工的环节产生了差异,也就形成了建筑装饰工程多变的风格。所以我们就会在不同的地区看到属于当地的建筑,例如到了欧洲你可以看到古罗马的城堡型建筑,到了北美你可以看到具有哥特式或者巴洛克式的教堂,到了中国你也可以看到古朴的北京四合院,宁静祥和的水乡古镇以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建筑装饰的独立与个性。 1.2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的差异性 因为建筑装饰工程的特殊性,所以对于选料、施工的难易、施工环节、施工投资和审美方面都有些许不同,这些不同就导致了每个建筑装饰工程在施工阶段的差异。 1.3建筑装饰工程选材上的差异性 巨大的市场需求导致了建筑行业的供不应求,也就让建筑行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如今的显著行业已经是一个工艺多样、材料丰富、水平多样的市场。由于近年来,科技的发展,许多的低能高效的新型材料也加入了选材市场,比如纳米、太阳能等等。导致了工程选材上的差异。 2.建筑装饰工程市场的现状 说到底建筑装饰工程就是一个投资大、施工翻、用人难的工程。相较于建筑安装工程,装饰造价显得更加困难。 2.1建筑装饰工程本身的不规范 当前,人们对建筑装饰的标准越来越高,样式不断创新,正是如此,许多的新新工程只一昧的追求建筑物的美观和装饰效果的华丽,忽略了最重要的实用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考虑,这样就会在装饰工程中产生大量的不必要的资金的浪费,并且会给将来的建筑的安全埋下一颗“定时炸弹”。还有就是,现在的一些装饰工程在开工前都没有全部的图纸,甚至有些还没有施工图纸,这就让承包商有了可乘之机,偷梁换柱、偷工减料的事情时有发生。 2.2装饰材料品种繁多、价格混乱 现在的建筑装饰市场材料是五花八门,有国产的有国外进口的,而且在价格上悬殊巨大,单单一个大理石,每平方米就有200元的、300元的甚至还有一千以上的。但是真假如何?不是专业人士还真会被销售人员骗走。并且那些可能上千的材料实质还不如几百的,盲目使用也会给工程质量带来严重的隐患。 2.3建筑装饰工程价格不统一 因为建筑装饰承包商的增多,导致了装饰的设计多种多样,进而使得一些施工单位在拟定装饰工程预算的时候,不按照规定拟定,私自拉低太高价格或者以次充好蒙混过关,将不懂行的业主蒙在鼓里,造成了日后的建筑安全问题。 3.建筑装饰工程的管理措施 为了加强对装饰市场的管理,使得业主的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我们应该从装饰本身抓起,例如图纸、报价、施工、结算等等,建立起一个完整地管理体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规范工程设计,与其它建设设计相结合 装饰设计是一个艺术性很强的专业。所以建筑公司应该明确一个“建筑装饰价目表”明确规定多少价位配备多好的装饰,可附上一些构造图或者效果图加以说明,从而杜绝不规范的设计行为。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的装饰工程项目,还可以同其他的设计相结合,克服一些在安装、调色等方面不和谐的问题,使得整体建筑工程更加美观大方漂亮。 3.2加强装饰材料以及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现在的市场,装饰材料的价格异常昂贵,是一般建筑材料不可比拟的。然而这些价格是否真的合理,也会影响装饰工程的好坏。所以,业主或者开发商在招标时,就应该对工程的用料看看样品,施工单位也应该提供该样品的品种、品牌、价格、在行业中的档次等等进行说明,以便双方公平公正的进行。此外,在招标档案中,业主或开发商还应明确标明所招地方的使用类型,是居住还是办公场所亦或者商场等等,不同的用途有着不同的设计思路。并且还需说明付款方式、结算方式、验收方式和保修方式等,其内容必须详细且真实有效,并且复印一份存档。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要保证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和质量问题。加大监理力度,业主或者开发商应该进行现场跟踪检查,督促施工队伍严格按照施工进度施工且将现场用料和施工单位提供的样品进行比对,防止施工单位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发现问题就是指出,让他们解决好之后才进行最后的验收工作,以便事后发生抵赖不认的现象。 3.3加强定额管理,规范计价依据 定额是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预算定额、人员定额、物资消耗定额等等。在建筑装饰工程中预算定额是很重要的部分,它是确定与控制装饰产品的重要依据,。因此,施工队伍应该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加强定额管理,这样就可以既克服计量的无规范,计价的无规范,也可以减少许多设计弊端,有利于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管理。 结语: 当代社会建筑装饰工程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仅要认识不同的装饰手法,还要学会怎样辨别好的装饰材料,这样才会使得我们居住的场所的安全更加有保障。本文讲述了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现状以及管理措施,以期能够更加有利于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思考 摘要:分析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发展前景,同时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在教育方面的要求进行概括;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发展提出的要求,阐释了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指导的重点。最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指导的做法与不足,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市场营销;毕业生;就业指导 一、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 1.整体上就业需求旺盛,就业人数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具有较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等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机会的增多也会使得就业人数越来越多。通过研究得知,历年来,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高达90%以上。 2.教学质量不同,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各不相同。鉴于市场经济对于市场营销方面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开始把市场营销作为热门专业,大量招收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但是,每个高校的教学质量不尽相同,教学设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导致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尽相同。 二、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前景及发展要求 1.发展的前景。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不管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贸易的格局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当中。而我国,由于加大了对祖国中部及西部的不断开发与发展,使得企业越发需要引进大量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下的各个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为了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人才为其注入活力。有关资料表明,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企业界举办各种人才交流会多达2000多场。而市场营销人员却是每次人才交流会上最受欢迎的,也是最供不应求的。 2.市场营销专业面临的新形势的要求。首先,如今企业不单单只看重学历,而是侧重于学生的能力。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多,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是企业占主导地位,企业并不过分看重学历,它们从自身利益、实际情况出发,更加关注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其次,毕业生能否顺利走向国际或是进入国内一些大型企业的市场营销系统内部,关键在于应届毕业生的外语能力如何。企业招聘时,不仅需要市场营销人员具备销售能力,也需要市场营销人员了解其销售理念。这就需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充分掌握该行业的相关情况。再次,由于时代变更速度加快,企业更在意学生是否及时掌握了前沿知识,更关注学生积累的实践经验是否丰富。最后,在招聘时,一些企业也会重视毕业生是否有未来的发展规划。企业招聘往往看重的是长远利益,在此基础上,企业渴望找到与企业以及文化发展愿景相符合的员工。 三、关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指导 制定以科学就业为目标的教育管理制度。首先,相关教学人员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以促进学生就业与自我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第二,积极引导大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使学生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更为明确。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其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严于律己,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对于未来就业所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学生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第三,拓展学生素质,使学生全方位地提高自身能力。除了进行科技创新、参与社会实践以及进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等,也需要及时开展素质报告会以及人文素质拓展活动等,使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大格局的观念有所提高。第四,实现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的方式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招聘方式有所改变;同时针对学生的发展方向问题,还可以通过企业以及行业资深人士通过校内报告等方式予以指导。 四、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相关就业指导现状 1.我院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行着重培养。首先是通过各种团总支、学生会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供学生施展才华,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其次,与优秀知名企业合作,举办营销大赛,以此让学生在实践中使自身能力得以提升;另外,为了使学生提高其求职技能,我院积极开展各种就业讲座以及职场培训等。 2.不足之处。首先,办学特色不够明显,通常是举办常规活动,难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次抓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较晚,就业与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有些脱节;再次,校企合作的方式传统、守旧,不能使校企合作的真正作用得以发挥。 五、对策 1.改变对就业指导的固有认识。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就业指导,使其与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 2.特色办院。积极促进学生就业,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 3.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积极进行教育并给予科学指导。学校要使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使学生正确地对自我进行认识和了解。 4.加强校企合作。为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企业可以在学生毕业前对其进行相关行业知识的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学生则可以进行就业协议的签订。 作者:侯冠群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1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抄袭严重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许多院校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不安排应用文写作课程,即使安排,课时也比较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也不够紧密,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原来进校时的文化基础就比较差,写作能力也比较弱,书面表达逻辑混乱,中心思想不明确,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口语化等情况较多见。同时,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花在考证上,平时对写作重视不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往往感到比较吃力,写作质量较差。从过去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看,许多学生没有学习过专业论文的写作手法与文字表达方式,在文章结构上出现头重脚轻,不完整,层次不清晰,逻辑混乱等问题;写作内容空洞、缺乏专业性,观点重复、观点矛盾、观点陈旧,文字表达口语化,缺字,断句,前言不搭后语,句子过长或过短,用词不当等。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专业文章的习惯,不理解摘要、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即使在导师的指导下,仍然不能较好地进行表述。在信息搜集、整理方面,学生大多不喜欢去学校图书馆,偏向于查找网络资料和曾经看过的专业书籍与教材。由于目前很多网上资源雷同的较多,而且学生普遍缺乏收集资料的技巧,不会使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查找,造成参考文献中教材与参考书所占比例较大,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所占比例较小,使得相似选题的同学所收集的资料也大同小异,甚至完全一样,这显然和安排毕业设计的出发点是相背离的。 1.2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比较盲目,他们要么选择在教材中学过的专业知识点,要么选择能够找到参考文献最多的论点作为选题,而对于选题是否为当下的热点,是否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现实工作有无指导意义等问题却没有更多的思考。不少选题已经过时,与专业理论的发展已经脱节;有些选题过大,立足于宏观,根本不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能完成的;有些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特点等。这就使得学生写出的论文比较平淡,没有特色和亮点,论文的质量也较差。在写作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针对自己论文涉及的问题开展实际调研。即使导师要求学生在写作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与自己的就业有机结合,有的学生也会投机取巧,借助网络收集一些案例和数据资料,或者对调查对象做简单的了解,描述的事实都浮于表面,很少有学生会对某一行业、企业或某一营销现象做更进深入的调查和思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的内容以理论为主,空洞、乏味,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论据不真实,说服力不强,论文对实际工作无法起到指导作用,学生的调查、研究、思考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1.3毕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其毕业设计无法象工科专业一样,让学生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一个项目,并且以文字形式将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记录下来,所以,绝大部分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以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对高职学生的理论与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较深的理论水平又恰恰是高职学生所缺乏的,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往往缺少对理论的独特见解,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2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 随着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大,也随着市场营销学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原有的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甚至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2.1改革目标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结合营销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打破传统的文科毕业设计所写论文无实质内容、无真实感受的格局,将毕业设计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项目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获得感悟,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及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 2.2改革思路 通过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进行一体化改革探索,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训与技能提升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为通过校内综合技能的实训,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将毕业设计与综合技能实训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改革,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活动的总结汇报能力,又可以改变学生原来撰写论文空洞无内涵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可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营销活动能力、策划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 3具体措施 3.1全面实行导师制 从2011年六月份开始,我们首先在2009级学生中开始改革试点。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共有6名教师参与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86%,平均每名教师负责指导12~16名学生。导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为工作中心,指导学生第四、第五学期的各项专业学习活动。同时建立《导师指导记录》,要求指导教师随时抽查、询问、关注所带学生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3.2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组织 以往的毕业设计,每位同学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人完成个人的论文,同学之间没有多大的交集。改革后,从第四学期开始,每4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导师,统一接受一位导师的指导。从第四学期的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到第五学期的毕业设计,全组同学一起参与实训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毕业设计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一做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3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内容与学生实践成果相结合 为改变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我们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各项工作成果为基础,要求学生结合已经完成的调查报告、广告策划方案、促销方案、产品推介计划等,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思路。这一做法,打破了单一的论文结构形式,并将理论与学生的实践成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改革成效 4.1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成绩 参加改革试点的2009、2010、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227名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成绩。2009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0.5%,2010级毕业论文优良率58.8%,2011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1.5%,累计有四篇论文获院级以上优秀。 4.2毕业设计和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有效结合 在论文选题上,学生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成果为选题依据,每位同学选取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该环节具体工作过程的描述,总结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的市场调研、广告方案设计、促销方案设计、陌生拜访、产品推介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的观点、方法、措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重视度,提高了综合技能实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毕业设计,如《浅析“吴良材”眼镜促销方案的设计》、《浅谈“百事可乐”校园广告方案的设计》、《浅谈对“天堂伞”广告策划实训活动的探究》、《“传澄”情侣礼袜营销策略研究》、《浅谈“相宜本草”护肤品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等。 4.3毕业设计抄袭率较低 由于本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参与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活动的总结与提升,真题真做,即使是同组同学,由于选择实训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写作,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做法与体会,所以在选题、写作内容与表达方式上基本避免了雷同;在写作过程中,导师也严把质量关,对存在的抄袭情况及时发现与制止。这些做法,有效地控制了抄袭率,历届毕业设计的抄袭率都较低。以2011级为例,抄袭率为0的占41.5%,抄袭率低于5%的占50%,其余的抄袭率也都在10%以内,远远低于毕业设计抄袭率不得高于30%的标准。 作者:王平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与思考 【摘 要】利用多种形式调研,并通过第三方就业数据评价,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近两届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发现专业对口就业率高、收入水平高是该专业就业的亮点,但也存在岗位稳定性差、技术特征不突出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希望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 【关键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就业质量 思考 为了更好地把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等方面的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合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缩短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的就业路径,客观反映我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社会适应性及社会声誉,及时发现本专业在专业学科设置、素质教育、学生就业工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于2015上半年对广州及周边的数10家汽车相关企业和毕业生共159人进行了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并委托第三方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进行调研统计。 采用的调查方法有座谈访问当面交流:此调查对象是广州本地及周边的企业老总、人力资源部门有关人员、毕业生本人;填写问卷调查表:将问卷调查表发给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共发出122份,收回98份;电话访谈:对外地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和毕业生进行了电话沟通。 一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家庭轿车的普及,作为汽车市场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更是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如广州春源红旗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一次就计划从该专业要毕业生25人。近两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收入水平也高,就业竞争力指数居我校之首,因此受到广大高考学生的青睐,成为近几年来学校机电系的热门专业之一,报考和录取人数逐年增加,这一点上也凸显了其专业特色和社会认可度。同时,从2012年开始至今年我院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和就业质量进行的第三方调查数据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1.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本专业是从2005年开始招生至今,从2008年到2014年七届毕业学生总共572人,现该专业在校学生总计293人。近两年的毕业生人数及就业情况如下表所示。 近两年的毕业生人数及就业情况 时间 毕业生人数 就业率 2012届 102 96% 2013届 55 96% 2.毕业生就业区域、行业、岗位结构分析 跟踪调查显示,2012、2013年这两届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而且珠三角区域所占比例很大,占81%。其余部分在粤西5%、粤东8%、粤北6%。 两届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主要是汽车经销业,占比为73%;也有少数从事其他领域和行业的营销工作,如房地产、电商、市场研究公司等。而汽车相关行业中大部分是在4S店和汽车配件单位,如日产4S店、福特4S店、大众4S店;也有从事二手车及租赁工作的,如五加五汽配公司、神州汽车租赁公司;还有一部分人在汽车修配厂和汽车美容店。 两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集中在个体民营的比较多,其次是国企,再次是合资和机关事业单位。分别为私企69%、国企21%、合资5%、机关事业单位5%。 就业的部门主要有:销售部、客服部、市场部、人资行政部、售后部。 就业的具体岗位有:中层管理人员为3%、一般行政人员和文员为10%、营销人员为75%、售后客服人员为12%。 二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情况 1.就业对口情况分析 这两届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在学校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率可达73%,基本对口为17%,不对口为10%。 2.就业稳定性分析 调查显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两年以上用工合同的达60%以上,但从一而终的却不是很多,他们在毕业半年内就有51%的有跳槽经历,究其原因这与用人单位及毕业生个人两方面都有关系,个人原因多一些。 3.就业薪酬水平分析 在所调查的两届毕业生当中,个人月收入基本都在2000元以上。平均月收为4450元,列我院所有专业毕业生月收入之首。其中月收入为5000元以上为11%;月收入4000~5000元的居多为45%;月收入为3000~4000元的为34%;2000~3000元的最少仅为10%。 4.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规模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规模统计如下:就业单位为50人以下的为17%,就业单位为51~300人的为42%,就业单位为301~1000人的为24%,就业单位为1000人以上的为17%。 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座谈,普遍反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好,专业知识扎实,吃苦耐劳、进取、协作、与人沟通等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也高。学生的就业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感觉非常满意”的为90%,“比较满意”的为6%,“一般”的为4%。 6.毕业生主观满意度情况分析 我们综合了毕业生对所在的工作单位、职位、薪酬等方面的主观感受,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就业现状的主观满意度为75%,基本满意的为15%,不满意的为10%。 三 本专业就业的优势分析 从上述就业基本情况和就业质量情况可以看出,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基本上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就业率高。从统计两届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可看出,就业率均达到96%,专业的社会认可度较高。就业专业对口率高,达73%。反映出该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能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学生在校打好扎实的理论功底与良好的实践技能,能顺利完成校企对接,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毕业生行业任职能力强,毕业的大部分学生在汽车4S店、汽车配件经销单位、汽车修配厂、汽车美容服务公司及汽车租赁公司任职,从业岗位为销售部、客服部、市场部、人资行政部、售后部等。毕业生能胜任自己的工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较高,感觉非常满意的达90%以上。薪酬待遇较高。统计数据表明,就业的毕业生月收入平均达4450元,月收入4000元以上毕业生占调查人数的56%,收入水平列我校各专业之首,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 四 本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 第一,虽然本专业就业率高,但就业区域来说太集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特别是广州市居多,而广州市汽车限购这一政策,对汽车销售量有一定影响,势必会对用人的职位数有影响。有的毕业生宁可放弃自己的专业也愿意留在广州市而不愿回到不发达地区,这样对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就会有一定影响。 第二,个别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有一定偏差,既想收入高又不想吃苦、不能吃苦,这就使得初次就业率受到影响。 第三,很大一部分人就业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造成盲目流动、跳来跳去,就业稳定性不够好。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半年内就有51%的有跳槽经历。这样即损害了企业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第四,汽车技术能力特征不突出,毕业生多以营销方向岗位就业,没能完全体现专业属性,就业局限大。 2.思考与改进 第一,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认清形势、认识自我、端正思想、摆正位置,客观、理性地就业和择业。广东省汽车类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等大型城市,每年培养的专业学生数量较多,势必给大城市就业市场造成较大压力。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打破地域局限,谋求向外发展。我院现在已有学生在广西、江西就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学校的基础理论课、核心课、主干课等学科设置、教学方面都比较满意。但有学生建议应加强实习和实践环节,特别是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调动和活跃学生课堂的学习气氛,引入实际较典型的案例,从培养学生职业修养和实际能力出发,调动学习积极性。专业在下一步的改革中,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利用现有的汽销实验室开展实验实训;二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我们校外的32个实训基地,完成学生由学校走向岗位的过渡。 第三,强化证书制。以此来提升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不能仅考虑汽车营销员资格证,还要在技术服务、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评估经营等方面的职业资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摘 要】毕业设计高职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也是考查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思路与具体做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类人才不仅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越来越注重其社会实践能力。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三年来所学知识进行检验的一个环节,也是用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做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让学生通过参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归纳、总结、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抄袭严重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许多院校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不安排应用文写作课程,即使安排,课时也比较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也不够紧密,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原来进校时的文化基础就比较差,写作能力也比较弱,书面表达逻辑混乱,中心思想不明确,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口语化等情况较多见。同时,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花在考证上,平时对写作重视不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往往感到比较吃力,写作质量较差。 从过去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看,许多学生没有学习过专业论文的写作手法与文字表达方式,在文章结构上出现头重脚轻,不完整,层次不清晰,逻辑混乱等问题;写作内容空洞、缺乏专业性,观点重复、观点矛盾、观点陈旧,文字表达口语化,缺字,断句,前言不搭后语,句子过长或过短,用词不当等。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专业文章的习惯,不理解摘要、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即使在导师的指导下,仍然不能较好地进行表述。在信息搜集、整理方面,学生大多不喜欢去学校图书馆,偏向于查找网络资料和曾经看过的专业书籍与教材。由于目前很多网上资源雷同的较多,而且学生普遍缺乏收集资料的技巧,不会使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查找,造成参考文献中教材与参考书所占比例较大,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所占比例较小,使得相似选题的同学所收集的资料也大同小异,甚至完全一样,这显然和安排毕业设计的出发点是相背离的。 1.2 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比较盲目,他们要么选择在教材中学过的专业知识点,要么选择能够找到参考文献最多的论点作为选题,而对于选题是否为当下的热点,是否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现实工作有无指导意义等问题却没有更多的思考。不少选题已经过时,与专业理论的发展已经脱节;有些选题过大,立足于宏观,根本不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能完成的;有些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特点等。这就使得学生写出的论文比较平淡,没有特色和亮点,论文的质量也较差。 在写作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针对自己论文涉及的问题开展实际调研。即使导师要求学生在写作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与自己的就业有机结合,有的学生也会投机取巧,借助网络收集一些案例和数据资料,或者对调查对象做简单的了解,描述的事实都浮于表面,很少有学生会对某一行业、企业或某一营销现象做更进深入的调查和思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的内容以理论为主,空洞、乏味,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论据不真实,说服力不强,论文对实际工作无法起到指导作用,学生的调查、研究、思考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1.3 毕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其毕业设计无法象工科专业一样,让学生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一个项目,并且以文字形式将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记录下来,所以,绝大部分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以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对高职学生的理论与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较深的理论水平又恰恰是高职学生所缺乏的,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往往缺少对理论的独特见解,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2 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 随着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大,也随着市场营销学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原有的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甚至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2.1 改革目标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结合营销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打破传统的文科毕业设计所写论文无实质内容、无真实感受的格局,将毕业设计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项目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获得感悟,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及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 2.2 改革思路 通过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进行一体化改革探索,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训与技能提升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为通过校内综合技能的实训,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将毕业设计与综合技能实训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改革,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活动的总结汇报能力,又可以改变学生原来撰写论文空洞无内涵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可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营销活动能力、策划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 3 具体措施 3.1 全面实行导师制 从2011年六月份开始,我们首先在2009级学生中开始改革试点。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共有6名教师参与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86%,平均每名教师负责指导12~16名学生。导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为工作中心,指导学生第四、第五学期的各项专业学习活动。同时建立《导师指导记录》,要求指导教师随时抽查、询问、关注所带学生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3.2 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组织 以往的毕业设计,每位同学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人完成个人的论文,同学之间没有多大的交集。改革后,从第四学期开始,每4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导师,统一接受一位导师的指导。从第四学期的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到第五学期的毕业设计,全组同学一起参与实训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毕业设计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一做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3 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内容与学生实践成果相结合 为改变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我们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各项工作成果为基础,要求学生结合已经完成的调查报告、广告策划方案、促销方案、产品推介计划等,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思路。这一做法,打破了单一的论文结构形式,并将理论与学生的实践成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 改革成效 4.1 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成绩 参加改革试点的2009、2010、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227名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成绩。2009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0.5%,2010级毕业论文优良率58.8%,2011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1.5%,累计有四篇论文获院级以上优秀。 4.2 毕业设计和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有效结合 在论文选题上,学生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成果为选题依据,每位同学选取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该环节具体工作过程的描述,总结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的市场调研、广告方案设计、促销方案设计、陌生拜访、产品推介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的观点、方法、措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重视度,提高了综合技能实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毕业设计,如《浅析“吴良材”眼镜促销方案的设计》、《浅谈“百事可乐”校园广告方案的设计》、《浅谈对“天堂伞”广告策划实训活动的探究》、《“传澄”情侣礼袜营销策略研究》、《浅谈“相宜本草”护肤品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等。 4.3 毕业设计抄袭率较低 由于本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参与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活动的总结与提升,真题真做,即使是同组同学,由于选择实训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写作,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做法与体会,所以在选题、写作内容与表达方式上基本避免了雷同;在写作过程中,导师也严把质量关,对存在的抄袭情况及时发现与制止。这些做法,有效地控制了抄袭率,历届毕业设计的抄袭率都较低。以2011级为例,抄袭率为0的占41.5%,抄袭率低于5%的占50%,其余的抄袭率也都在10%以内,远远低于毕业设计抄袭率不得高于30%的标准。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管理制度不容乐观。希望学校能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到毕业论文环节,首先从教、学和管三个方面全方位加强质量管理;其次从质量环的各个环节加强全过程监控;再次在人员上要强调管理的全员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全面质量管理 1 引 言 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梳理和总结,是对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全面考核;是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一次实践演习,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的基本过程。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它对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2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解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现状和质量状况,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本专业毕业论文,对其选题、结构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部分专家、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管理制度不容乐观。 2.1 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过于依赖现有的文献资料,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将别人的文章剪切拼贴或稍加改动,凑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这些投机取巧的方式,在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不在少数。 2.2 文献综述问题 文献综述是完成一篇高质量论文的关键环节。第一,许多学生对文献综述缺乏统一的认同,对什么是文献综述和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缺乏准确认识,因此文献综述的质量也就不高。第二,营销专业的文献综述包含在开题报告中,篇幅很小,难以对目前研究现状和各种观点进行较为完整的归纳和总结。第三,文献综述不够规范。许多学生将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综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现状,而且普遍对文献中的观点缺乏评价。 2.3 外文翻译质量不高 外文翻译既能培养学生利用外文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更多地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又能考查学生外语水平情况。但目前来看,营销专业大四学生的外文文献翻译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最突出的问题是语句不够通畅,内容不够准确。甚至有些学生由于找不到适合的外文文献,由英译汉改为汉译英,用翻译软件把中文文献译成英文,翻译质量可想而知。另外,有些学生的外文翻译虽然数量上符合学校规定的字符数,但与论文的关联性不大,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用价值不大。 2.4 教师评语缺乏客观性 指导教师的评语是对论文的总体评价,应当客观公正地指出论文所取得的成绩和创新性,但同时也要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但部分教师的评语未能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还存在着评价不客观或缺乏对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致使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指导教师的主观认定最终给出的成绩与论文实际水平不相符合。另外评阅教师对论文的评语存在着与指导教师评语类同的现象,有些评阅教师未提出是否可以参加答辩的意见。 2.5 答辩过程不容乐观 首先,答辩记录是学生论文答辩过程的真实反映,反映学生的专业水准、表达能力以及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虽然对每个学生的答辩过程都有记录,但大多存在着答辩记录过于简单的问题,表现在:答辩小组提问数量较少,最少的只有3个问题;再者是学生答辩内容记录过少,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答辩的真实情况。其次,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制度不甚科学,表现在:评阅老师评分时过于以指导老师的分数为参考和基准,尽量使两项成绩处于同一档次上,不能达到独立评判的目的,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的成绩拉不开档次。再次,五级制的评价界限比较模糊,特别是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均处在80~89分,但最终都被评为良,不能令人信服。 3 原因分析 3.1 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后半学期,这一时期也正是学生准备找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关键时期。随着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大部分毕业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寻找理想工作上,对毕业论文写作也只是抱完成任务的态度,投入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保证。由于现实中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对就业并无很大影响,而且大多数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把撰写毕业论文看作是获得本科文凭的手段,所以许多学生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3.2 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当前应试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大多数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缺乏对考试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不愿意带来更多的工作量,更愿意按传统方式。这种传统方式的教学和学习,导致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思考,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科研素养的形成。大学的应试教育使更多的学生沉溺于追求课程分数,而削弱了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追求,也忽视了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不能给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毕业论文相关课程缺乏 从整体来看,本科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毕业论文有关的课程比较缺乏。毕业论文要达到较高水平,除受专业知识影响外,还受思维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是目前,与毕业论文密切相关的课程并没有成为普遍开设的课程,这大大阻碍了学生获得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知识的正常渠道。具体到市场营销专业来看也不例外,营销专业的课程内容多为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营销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流程和规范等写作基本常识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相关知识的了解主要来自大四阶段指导老师的有限指导,有些来自学院组织的有关讲座,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于课程论文的写作训练,没有实现毕业论文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结合。这充分表明,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相关课程的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3.4 缺少科研训练 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但这种素养不是短期能造就的,需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在我院市场营销专业,除了个别学生参加过URT(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之外,大多数学生平时缺乏科研能力的训练,只有在大四上学期才被安排一次科学研究训练,同时也是毕业论文的启动环节。因此缺乏长效机制,学生的科研素养较难形成。 3.5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有待规范 首先,毕业论文写作任务书描述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大致思路以及计划进度等有关内容,这本应是由指导教师下达给学生的。然而有些学生毕业论文的任务书由学生自己填写,最后由教师签名。而且同一教师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写作进度基本相似。有些学生的论文日志是毕业论文完成后通过时间追溯写就的,不是毕业论文真实过程的记录。其次,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本应是学校根据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进行检查。通过中期检查,可以了解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出,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一环节是对毕业论文进行过程控制的关键一环。但事实上这个环节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校的中期检查采用随机抽查的形式,抽查比例很低,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抱有侥幸心理,对中期检查不够重视。其次,教务部门人员少,日常工作任务重,对各系上报的中期检查材料只是收全而已,而对所写的内容关注的不多,最终使检查流于形式。最后,少数指导教师敷衍了事,甚至根本没有进行检查,便随意地在中期检查表中填写“正常”。 4 毕业论文环节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其特点是全过程的管理、全方位的管理和全员参与的管理。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应力求在管理范围上体现全面性,包括教、学和管等方面的质量管理;在管理过程上体现全程性,也就是从质量环的各个环节加强监控,不断改进;在人员上强调管理的全员性。 4.1 进一步增强毕业论文质量意识 首先,学生、教师和管理者都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过程,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的总结,是对学生查阅文献、科研和独立工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其次,要在学院、系、教师和学生各个层面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4.2 合理设置相关课程 毕业论文教学需要相关课程的支撑,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是毕业论文教学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目前,在本科阶段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般很少有相关课程。所以,一方面,建议在大二或大三时增设论文写作课和研究方法课等作为专业必修课。让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流程和规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各个写作环节的目标和任务,获得文献检索的技巧,掌握各研究方法的使用。另一方面,以现有的专业课为依托,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这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例如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时根据主要课程撰写课程论文,进行论文写作的初次尝试;大三阶段可以结合专业课的学习撰写学年论文,初步掌握正规学术论文的写作;大四时可充分利用实习报告写作中积累的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开始正式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学院管理部门要合理地安排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并能腾出时间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其次,指导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和实践工作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不断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再次,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和人格修养。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人格修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教师良好的学术风范的形成。 4.4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把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过程。应加强对学生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的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学生提高更多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使学生的就业率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另一方面,学校与用人部门和单位应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协调,使用人单位了解和配合学校毕业论文阶段的要求,意识到忽视和放弃这一环节对谁都不利,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4.5 加强全程性管理 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环节由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评审等许多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会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每个责任部门做好全程的控制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保障。学校、学院和系形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层级系统。主管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教务部门等相关机构和人员是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机构,在整个学院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中起主导作用;系或教研室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执行者;各层次要做到职责清晰。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加强有效的院、系两级管理,学院应加强对各系部的监督检查,各系应提高对其毕业论文的质量考核标准。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与营销人才需求分析 摘要: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笔者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历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当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当今社会和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差距。为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和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市场营销;人才;就业;需求 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毕业生相当于“人才产品”。对“人才产品”的需求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找出产品对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而为接下来人才产品的定位和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依据。下面笔者将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ZT”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与营销人才需求情况。 一、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成立于2006年,其中06级和07级学制为2年,2008年开始调整为3年制,到目前为止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笔者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 1.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毕业初期选择的是与专业相关的基层营销工作,如各行业企业的销售员、市场专员、业务员等;对薪酬的期望分布较为集中,其中06、07级毕业生在毕业初期有50%选择了1000-1500元的期望薪酬,37.5%在1500-2000元之间,只有12.5%的期望薪酬在2000元以上;08级毕业生2011年毕业初期有40%选择了1000-1500元的期望薪酬,40%希望拿到1500-2000元的期望薪酬,只有20%选择了2000元以上。除了薪酬之外,学生在毕业初期就业时最关注的是能否从工作中学到东西、职业发展前景及所处行业,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兴趣和工作的挑战性。在毕业2~3年之后,随着工作经验和能力素质的提升,06、07级毕业生的期望薪酬有所提高,主要分布在5000元以上,但是达到预期目的的很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过跳槽经历,其中跳槽2次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最高,甚至还有跳槽4次以上的,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从毕业至今未跳过槽。跳槽的原因主要是工资低、发展前景差,也有部分毕业生是因为与老板或同事难以相处、工作单调学不到东西而跳槽。对于目前有跳槽打算的毕业生来说,再择业时他们普遍认为工资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岗位晋升机会和公司的发展。 2.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①行业选择范围窄。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初期就业和后来再择业时的方向都是营销对应的工作和岗位,但是对行业的选择范围过窄。②自我定位不当。由于所有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营销类专业,导致营销人才的供给不断增加。再加上基层营销工作对学历要求不高,就业门槛低,有很多低文凭的人愿意付出更大的劳动获得更多的回报,给营销专业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根据供需理论,这两种情况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就是基层营销人员的“劳动力价格”被拉低。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初期就业时普遍存在期望薪酬偏高的现象。除此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初期更关注的并不是经验的学习与积累,而过早的考虑了职业提升和工作挑战性及自我兴趣等因素,这就造成了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自我定位存在偏差。③工作稳定性差。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有过跳槽经历,根据调查情况来看跳槽原因主要是工资低,发展前景差。但笔者认为,大多数人选择“跳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发展空间,而没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去判断。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安心稳定地工作,如果单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必然会有许多新增岗位和发展空间。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笔者根据资料整理和调查,对社会上营销人才整体需求情况和企业对营销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如下分析。 1.社会对营销人才整体需求量大。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特别是近几年,市场营销专业在全国的人才市场需求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以河南省为例,根据《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2012年上半年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报告》:“2012年上半年,需求量前10名的专业有:市场营销、行政文职、客户服务、金融理财、工程类、财务、计算机及相关、人力资源、机械制造与设计、电子电路,占岗位总数的67.9%。” 从行业角度来看,通信行业人才需求中的营销服务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其中,市场营销类、通信技术类和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比例为5∶3∶2。快速消费品销售人才主要集中在日用化学品、食品、服装、美容护理品等行业,销售类人员通常占企业员工总数的30%以上。目前,此类企业除大量需求一线业务推广人员、门店销售人员、销售代表外,对营销管理类专业人才,如品牌经理、关键客户经理、渠道经理、城市经理等中高级人才需求也十分迫切。河南快速消费品行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和保健品两大类,由于人员跳槽频繁,成为快速消费品需求量大的主要原因。 2.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①企业对营销人才的岗位需求。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按照从大到小排列前四位的岗位是:产品销售、营销策划、市场调研和营销管理等。其中岗位需求量最大的是产品销售人员,而营销策划人员的需求量在近几年也呈上升趋势,现在基本与产品销售的人才需求量持平。②企业对营销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企业认为营销人员不仅要能销售产品,更应该注重市场营销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此外还要注重培养沟通能力,能够快速有效地建立人际网络并将其顺利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企业希望通过市场营销人才这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使企业在市场推广方面有能力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来吸引买家的眼球;同时企业希望营销人员能够进行营销活动方案的策划与策划文案制作,并能对方案的实施进行组织与控制。③企业对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评价。根据用人部门反馈信息来看,ZT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接受新思维新事物能力较强,能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些营销人才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陈旧,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所脱节;营销人才在校期间不太注重学习方法的改变,致使知识积累少,知识面窄;ZT学院市场营销人才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差,营销职业实践技能较弱;一些人员不善观察思考,只会听从指挥,不善于主动发挥潜能去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另外,用人单位也反映,大部分ZT学院的营销人才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此外毕业生在情感、认知、行为、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ZT学院在培养营销人才过程中对学生情感、认知和心理方面的教育有所忽视,导致不少营销人才很难和同事上级和睦相处,工作缺乏团队精神;最后,营销人才也存在不正确的就业择业观。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对毕业生的择业观和方法的培训还不到位,导致对有的人才期望过高。 三、总结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里,不仅是商业企业,生产企业也在讲市场营销;不仅是消费品行业,工业品行业、服务性行业同样需要市场营销。因此,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可以扩展到各行各业。另外就是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具备营销理论的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加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营销技巧的运用。同时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和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样很重要。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 摘 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出现的新情况,本文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实际教学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性人才的重任。作为实践性更为突出的市场营销专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都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就业为导向,使其适应岗位的要求。作为对学生离校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察的毕业设计(论文)更是我们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该作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现状 1.1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缺乏联系,学生普遍不重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通常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末或第六个学期初,这个时段正好与学生寻找就业单位时间相冲突,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寻找工作中去了,对于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才能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重视不够,有些学生甚至从网上全盘下载,敷衍了事,造成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偏低。 1.2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大,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操作性的特点不但体现在教学、毕业实习等环节,同样也要体现在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一个好的设计(论文)选题直接关系到最后完成的质量,然而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普遍缺乏新意,不少选题都沿用了很长时间,早已与实际发展脱节。有些选题太大,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难度太大,无法完成,更没有办法进行市场调研,这样就使得论文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意义,同时也失去了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特点。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结合,对某一行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因此,更加失去了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兴趣。 1.3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不够,质量把关不严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指导老师都负责二十名左右学生的设计(论文),而这些老师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这样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增大,出现了时间、精力不足的现象。还有一些学校的专业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强,不积极与学生沟通,这些方面都影响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2 提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2.1 端正思想,引起重视 在专业教学环节,专业老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毕业就业的方向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方向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并且能应用到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引起重视,产生兴趣,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就业。 2.2 结合实际,优化选题设计 学院、系部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展前就应该组织专业教师向教研室提交毕业选题,由相关专家和企业人员对选题设计进行评议,考核是否符合市场营销的实际要求,是否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选题的难度,制定详细的评议标准,将论文选题规范化。然后将确定的选题与指导老师通过网络等方式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以后工作需要来确定选题。系部根据学生的选择与指导老师沟通,由指导老师确定与学生见面、协商。这样学生、指导老师的自主性就更强,能够更快地做好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准备,也能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处理就业与毕业设计(论文)之间的关系。 2.3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搞好毕业实习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联系发展新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认真选题的基础上,带着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任务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实地考察,积极认真地做好市场调研,获得珍贵的设计(论文)的一手资料,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实习考核机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实习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就业有极大的好处。学校也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的途径,通过毕业实习环节,使更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2.4 建立指导老师考核制度,加强设计(论文)的指导 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指导老师考核制度,将论文指导的细节量化,并根据论文完成情况对论文指导老师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论文指导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也能调动论文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该对未完成论文指导任务,论文指导效果不好的老师按照教学事故追究责任。 2.5 加强指导老师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指导水平 在指导老师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具有市场管理方面经验的人才增强学校、本专业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更应该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作为学生毕业报告的指导老师,结合学生毕业实习任务、工作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毕业报告”,或者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与校内专任教师联合指导学生,改革过去高职毕业论文由专任教师单一指导的状况,增强毕业报告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功能。 2.6 完善毕业设计(论文)考核制度,答辩形式多样化 针对很多毕业生从网上下载与抄袭的现象,在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要求提供设计、论文完成中的材料,比如调查问卷,而且将其作为最后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完善、细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体系,将选题意义与实际联系程度以及设计(论文)的创新性等等指标都作为考核指标,纳入评分体系。在考核体系中增加对指导老师的考核,加强对论文指导的监督。改变单一的答辩方式,对于就业单位较远,无法返校的学生可以采用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答辩,学校也可以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地域,集中在异地进行答辩。学院也考虑提高答辩学生的比重,引起毕业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更加能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结合高职教育与营销专业的特点,改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我们也可以尝试以毕业技能鉴定代替毕业设计(论文),以适应高职教育双证书甚至多证书的特点和社会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素质的需要。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技能训练研究 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营销人员,市场营销人才一直是人才需求的热点。而高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发现,市场对他们的需要并不多,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业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相对较弱。那么作为高职院校,如果有效培养学生,切实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呢? 一、明确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市场定位 当前社会与企业对营销专业的人才需求包括三个层次:战略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性、技能型人才。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战略型营销人才包括营销项目策划与规划人才、营销教学科研与培训人才。他们从事企业营销战略、发展方向的研究,具备敏锐的市场预测能力,能够深入分析市场营销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熟知企业、行业的营销活动全局以及各个流程、环节;管理型营销人才则是指掌握企业或行业的经营活动规律,能够胜任企业的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既积累了一定的营销技能,同时具备与营销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经验、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是在企业中从事具体营销工作,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促销、推销等工作。社会与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而从高职教育的定位与特点来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正是高职类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定位的基本方向。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 1.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市场营销实务中,要求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从礼仪的角度考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饰、仪容、仪表的习惯;(2)礼节、礼貌、礼仪的习惯;(3)电话礼仪的习惯;(4)交流、交谈、倾听的习惯;(5)递接名片的习惯等。对于营销人员来说,良好的职业习惯是影响事业成功的关键。 2.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对其招聘条件分项统计得出的结论,下列能力是学生要重点培养的:(1)团队合作精神、亲和力。性格随和、开朗、谦和、乐意与人交往;(2)责任心、事业心。敬业负责、积极主动、细心肯干、认真细致;(3)适应能力强、承受一定工作压力、吃苦耐劳;(4)正直、诚信、为人踏实、忠诚;(5)不断超越、勇于挑战、追求卓越、进取心、自信心、乐观向上;(6)工作谨慎、自律、组织纪律性强等。 3.专业实践技能。一是开展市场调查与落实市场营销计划能力。首先,从市场营销的流程来看,做好“市场调查”是营销者的首要工作。其次,根据市场调查所得信息,提出一个完整的“市场营销计划”。要求营销计划要能从产品数量、产品销售种类、销售单价等方面编制好预算销售表,从销售人员分工、销售费用预算、货款回收、合同签订等方面具体落实销售任务。二是产品销售和业务拓展能力。首先,在给定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和企业资源优势等条件下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市场营销策略;其次,能根据消费者心理、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产品的特点等做好产品销售和推销的工作,不断扩大业务范围;第三,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网络营销的工作。三是改善客户关系能力。要求建立详细的客户档案,并通过客户数据分析识别重要客户,根据各种购销记录,制定保持与客户发展合作的关系,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分析企业营销计划的完成情况,对照顾客投诉及服务流程管理方案,从改善客户关系的角度入手确定服务营销组合策略。 三、积极开发项目课程,推行项目教学新模式 高职专业的毕业生以技能见长,而学生的技能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上课听讲就能获得的,必须由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这就要求改变原来的以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推行项目化教学。 所谓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市场营销专业的项目课程是把企业不同经营环境下的市场营销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由于学习的内容是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而工作任务一般都是综合性的,学生在完成整个工作过程中,要处理出现的综合问题,这必然涉及各种知识,而且各种知识再也不是孤立分散的,而是有机配合的,促进学生横向关联的知识结构的构建。这样专业学习再也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既能熟练教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技能和实践技能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项目化教学,并在教学中采用教目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其次要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安排教师定期到基地、龙头企业和相关用人单位进行顶岗锻炼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三是要注重从企事业单位或科研单位引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增加“双师型”比例;聘请龙头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补充,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一项改变学校教师结构,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 五、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 1.建立市场营销专业仿真实验室。实验室须采购一定数量的电脑,配置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软件、广告设计与制作相关软件、电子商务软件、国际贸易软件、ERP、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软件等,同时能够保证上网畅通方便。其中教学软件应有营销管理、营销谈判、推销技巧、营销决策等的功能,这主要是便于学生用软件进行仿真操作,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特别强调以市场营销专业岗位为基本模块,将营销管理分为一般营销人员、市场调研员、部门或地区业务经理、营销副总(主管),营销策划经理、中间商、网上商等岗位来进行行为实践和教学。由于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复杂多变、灵活性综合性强及社会联系广泛等特点,采用单纯采用软件仿真操作,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基本思路是在学生掌握了营销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后,通过为学生提供有关模拟企业经营和市场供求竞争状况的真实资料和案例,运用实验室布置和播放录像等方法,尽量营造一种真实环境的气氛,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进入角色,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面临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和方案,撰写相关的报告,最后由有经验的老师和营销专家共同组成考核小组,评定成绩。 2.策划建立校内实习公司。建立实习公司能把经营管理的课堂教学直接与企业的实际经营运作结合起来,实行“课堂+公司”的教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设计实习公司专业实习的功能,并且派遣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实习指导。实习公司它模拟一个小型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实习的内容包括:(1)公司或店铺筹建策划、企业CI策划、公司注册登记、卖场的设计、商品采购、商品陈列、促销活动等,涉及市场营销专业十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2)与校外企业联系的功能。利用实习超市的商品采购业务建立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并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校外企业开展商品促销、市场调查等实习活动。(3)营销知识研讨、交流和推广的功能。实习公司附属市场营销协会,每月举办一期“营销沙龙”,开展营销知识的研讨和交流活动,邀请专业老师和校外专家、专业人员进行营销知识的讲座。 3.组建虚拟公司,实践网络营销。截至2007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从总体上说,网络市场潜力巨大。与企业共建虚拟公司,进行虚拟经营,一方面可以加强校企业合作,另一方面也可能从企业获得教学项目,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开设网店进行经营。引导学生在国内的C2C平台(如淘宝网,拍拍网、易趣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网店,进行市场营销的实践活动。通过经营,学生可以实现在低成本或无成本的情况下实践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包括店铺CI策划、产品决策、价格决策、网络促销、网络广告等活动,真正实现未毕业先就业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谈判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校内除建立实验室、实习公司之外,还可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实训实习。如:学生校内摆摊实训、电话营销、校园网营销、校内展销会、校内创业营销一条街等多种方式都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加以应用。 (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 1引言近几年我国汽车行业有了快速发展,纺织行业也有了大幅度的复苏,使粉末冶金行业有了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空间。某粉末冶金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各类金属机件的小型企业,其产品以铁粉、铜粉为原料,主要为汽车、摩托车、家电、农机纺织机械等行业配套服务。产品现主要为内销,但随着我国入WTO,经济的对外开放,迫切需要公司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本文主要通过搜集该企业的信息,查阅理论书籍,分析国内外市场以及公司自身的现状,为某粉末冶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营销计划与战略参考,分析企业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1.1公司概述 某粉末冶金股份有限公司是某市重点扶持发展的企业,某省轻工系统“销售利税五十强”企业。该公司于一九九七年投资600万元,新建厂房7000多平方米,新厂区位于某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某粉末冶金股份有限公司现有总资产26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200万元。现有职工350人,中等专业学校以上毕业生107人。年产量500吨,总产值1500万元,利税100多万元。公司拥有15—315吨粉末冶金专用成型压机和精整压机共*台套,铁基、铜基、烧结炉*台套,并配有后续机、精加工仪表车床等加工设备。公司产品,主要包括铁基、铜基、铁铜基,系列含油轴承、摩托车减震器零件,铁基粉末冶金结构件、汽车拉申件。产品畅销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并与一些大公司建立了产销关系。而且公司根据目前情况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方针和生产战略方针。公司无论在产品产量、生产规模还是生产能力都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粉末冶金生产企业。 1.2行业状况 粉末冶金制品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普通机械制造到精密仪器;从五金工具到大型机械;从电子工业到电机制造;从民用工业到军事工业;从一般技术到尖端高技术,均能见到粉末冶金工艺的身影。粉末冶金是制取金属粉末,及采用成形和烧结工艺将金属粉末(或金属粉末与非金属粉末的混合物)制成材料和制品的工艺技术。它是冶金和材料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集化工、冶金、机械等为一身的粉末冶金行业近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粉末冶金机械零件日益增长的需求。粉末冶金机械零件已成为我国汽车、摩托车、家电、工程机械、纺织机械、农用运输车等诸多行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零部件,其市场需求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十五期间,粉末冶金零部件的需求量将从20__年的68,100吨增长到94,100吨。其中汽车行业粉末冶金零部件的总需求量将从13,400吨增加到22,500吨,增长幅度近60。这为粉末冶金行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市场空间。汽车零部件企业4413家,三资800多家,03年全行业销售产值2641亿元,同比增长37。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沈宁吾4月22日在“20__首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论坛上”说,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水平总体上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水平,基本满足国内引进车型的配套要求。 但是目前我国粉末冶金行业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研发能力弱,工业装备落后,产品水平低。在粉末冶金产品结构方面,结构零件约占机械零件总产量的60,而国外约占80;产品精度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一般企业相差约2—3个级别;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均有较大差距,稳定性欠缺。粉末冶金产品趋同化现象严重,低档产品多,生产过剩;高档产品欠缺,市场供不应求,只能寻求从国外进口。 2.1微观环境:公司内部情况 从公司的运营状况来看,该企业在行业内并不具有绝对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P(政策):由于该行业基本属于完全竞争行业,并不存在政策的偏袒,所以每家企业面临着同样的政策背景。从这点上来看,该企业没有优势。 E(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某市并不是一个很利于企业成长的环境,因为即使在某省,某市都不算是很发达的地区,而且该市周围并没有大型的汽车、摩托车等生产商(最近的也在北京、天津)。所以在企业所处环境上,该企业并没有优势。 S(社会):在东北、华北、华东地区,该企业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但是仍然有一些比较强的竞争对手,而且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产销网络,所以如果每家公司都保持现有优势,不出现临时的重大变故,不会轻易丢失客户,但这种情况下也很难大规模地拓展市场。所以从社会这方面来看,该企业在自己的产销网内有非常大的优势,但从整个行业来看,该企业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T(技术):该公司虽然是该行业在长江以北最大的企业,但该行业的技术门槛比较低,而且对下游企业—— 汽车、摩托车等企业有比较强的依附力,所以如果一些大型的汽车生产商如果想要涉足该行业,很容易培养起来竞争力很强的企业。所以技术上,该企业也不存在很大的优势。 2.2宏观环境 原料供应商:目前公司的铁粉原料都由山西阳泉提供,此供应商在铁粉生产领域属大型企业,产量大而且稳定,公司目前只有这一家原料供应商。这样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渠道,也有利于形成长期的供销同盟以提高行业的竞争门槛,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这样会使公司受限于供应商,而失去了从供应商方面削减成本的机会,同时如果供应商出现问题,例如产量和价格波动较大,公司想要立即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将会加大成本,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在这方面公司应该改变这种单一的进货渠道,积极寻找新的原料提供商,一方面可以自己主动寻找,另一方面可以以招标的形式,吸引供应商。这样可以在原料成本方面掌握主动权,分散风险,同时可以保证原料供应。 市场状况: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加快,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的经济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粉末冶金也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汽车、摩托车及各类家电需求量巨增,这些产品的配件市场也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有需求就有竞争,作为市场先入者的衡水粉末冶金公司应该趁行业竞争不是十分激烈的时候努力扩大市场,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竞争对手:作为一个生产粉末冶金产品的中型集体所有制企业,其在技术和管理领域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衡粉的竞争对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规模都领先的较大型企业,一类是小型的私营企业。第一类企业主要集中在南京、上海、宁波、重庆地区,其规模大,而且大多是合资企业,有着雄厚的资金、大量的专业人员和先进的技术,在产品档次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而此时中国的零配件市场最短缺的就是高档次的产品,此类无论在国家政策还是技术引进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这类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高,中等产品占的比重不大,低档次附加值低的产品几乎不生产。第二类企业,大都为私营的小型企业,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其在管理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一般是老总一个人做决定,管理紧促;管理人员少,各方面费用小,成本低,因此在价格方面有很大竞争力;而且大部分是新发展起来的,设备较为先进,但产品多为低档次产品;由于其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产量受很大限制。鉴于该公司目前的技术及规模情况,一时很难进入高档次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很弱。因此将中低产品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是最佳选择;和私营小企业相比,该公司具有较大规模的生产场地,产量大而且稳定,原料采购量大,可取得较优惠的价格,原材料成本低,工人多,生产能力充足,有比较正规的管理体系,能够从整个市场分析,制定公司长远发展计划。因此该公司在中低档产品的市场上有很大的优势。 3设计市场营销计划3.1设计营销计划的思路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确定了企业的任务和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在其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市场营销计划包括的内容有内容提要、当前营销状况、威胁与机会、营销目标、营销策略、活动程序、预算、控制。企业要想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营销计划,就必须针对以上内容做相应的调研、预测,充分了解并分析营销环境、营销信息系统、消费者市场、组织者市场,确定细分市场及目标市场。 公司的发展方向有以下三种选择:首先,以扩大生产原有产品为重点,这样可以减少风险,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但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通过对企业的产品线分析看,该企业的产品宽度不够,如果仍然按照现在的产品结构发展,企业很难有长足的进步。其次,为用户提供相关的备品备件及跟踪服务,这样可以使企业从生产上向服务提供商转型,从行业价值链的角度看,生产商的利润总是越来越低,而服务提供商可以长久保持较高的利润,所以可以考虑公司的转型。其三,开发新产品,这是最难的,但是企业必须做的,没有能适应新市场的新产品,就无法使企业在近期的发展中取得领导者的地位,无论是转型还是扩大规模都无法谈及。 公司是否开发一项新产品,是否进入一个特定的市场,取决于市场是否拥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进而取决于对市场的准确衡量和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动机以及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是市场细分的根据。粉末冶金行业的主要消费对象是一些大型机械设备、汽车、家电企业,市场领域广泛,加之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使粉末冶金市场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也存在行业发展快的风险。该公司位处某省某市,交通相对比较便利。目前将市场定位在长江以北地区,尤其是山东、天津和东北地区,因为这些是制造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公司在作市场细分时,根据销售对象的行业分类,也是分为三部分:汽车、摩托车和家用电器。 目标市场是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根据市场细分标准选择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细分市场,并作为企业营销对象的市场。一个细分市场要能成为理想的目标市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拥有一定的购买力,有足够的销售量和营业额;有较理想的尚未满足的消费需求;市场竞争还不激烈,竞争对手未能控制市场。目前,该公司将江南地区作为一个新的目标市场的所在地,一方面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发达,汽车制造业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公司在生产技术方面较为领先,产品质量再同类产品中处较高水平,易于进入市场。在制定具体的目标市场策略时,企业有三种选择:无差异市场策略、差异市场策略和密集性市场策略。基于目前公司的规模教小,而且资源有限,可以采取以密集性市场策略为主,同时在局部实行差异市场策略。在江南地区不仅有知名品牌的汽车产地,而且随着我国汽车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汽车消费的大量增长,使得一大批中小型汽车发展起来。针对市场情况,该公司可以将汽车零配件作为主产品进入,同时顾及纺织机械配件。 3.2产品策略 它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产品组合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产品寿命周期策略、商标策略、包装策略、服务策略等一系列内容。 目前该公司的产品线长度为3,既产品主要包括三个大的项目: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和家电配件。从宽度上来看,汽车配件主要是汽车发动机上的配件;摩托车方面主要是减震器;家电方面主要是洗衣机上的旋转轴和空调上的平衡块。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产品线长度主要是为了减少企业对下游企业的依附性,一般情况下大于或等于3就算比较适中;而宽度主要是为了减少企业的市场风险,至少应为2。由此可见产品线长度为3,下游行业为3个,比较适中;但宽度只有1,每个行业只有一种主要产品,所以宽度较窄。如果产品线不做改进将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建议公司扩大产品线宽度,增加产品种类。 产品生命周期: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为止所经历的全部时间,包括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判断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以销售增长率为标准,一般来讲成长期产品的销售增长率一般比较平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大致相同的增长率,而成熟期增长率将会下降直至0,随后进入衰退期;另一种是与市场的同类产品作对比,包括性能、技术含量和成本,一般来讲新产品至少在这三个方面里有一个方面是优于企业当前产品的,所以企业应该不定期对市场上的产品进行测评,以避免落后市场。然后根据已掌握的信息,预测各阶段的延续时间与增长速度。 针对产品处于不同的生命阶段,相应制定市场营销策略。一般来讲,产品处于导入期时, 应该采取保持产品性能的策略,使产品在用户心目中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在成长期时应该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在产品进入成熟期后,销量达到最高点,增长速度缓慢,同时生产力过剩,市场竞争加剧,此时企业可采取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策略:市场改革策略、产品改革策略和市场销售组合策略。其中,市场改革策略主要指将现在的产品推向尚未开发的细分市场,比如行业的转换或者地点的转移,以此来使原有产品获得新的生命力,降低产品开发的成本;产品改革策略主要指改进现有产品,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开发出新的产品,通过命名和宣传的不同达到开发新市场的目的;最后一种市场销售组合策略是指通过组合不同产品,通过捆绑策略来进行市场竞争。 从该公司的情况来看,该公司的产品有一部分正在从成熟期转向衰退期,这部分产品以前是或者现在仍是公司盈利的主要支柱之一,但产品的盈利能力在不断下降,而且从产品本身来讲,产品在技术方面已经完全成熟,性能方面的改进空间已经很小。例如摩托车减震器,此产品销量最近几年并没有多大增长,为了延长其周期,公司可以尝试在新的市场,比如南方市场来推广这些已经成熟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已经成熟,容易打开市场,同时又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降低成本。 该公司还有一部分产品正在处于导入期。但这部分产品有的是公司刚研发出来的,市场风险比较高;有的是专门为配合大企业推出新的成品而专门开发的,比如平衡块是专门为LG做的,虽然依附于大企业会降低新品推广的市场风险,但由于推广主体是LG,所以即使产品推广成功,主要的获利者是LG,该公司不能从中获得较高的利润。所以,公司应该对前者进行周密的市场推广计划,通过更多的前期预测来降低风险,并从中取得尽可能高的利润。 该公司在判断产品生命周期方面,以销售增长率为标准,但是由于其信息通道欠发达,使得销售与产品生产相对滞后,产品积压较严重。所以企业应该加大信息通道建设,搜集各方面的信息,使企业能够准确预测产品发展前景;在另一方面,公司应该同时与同类产品作比较,多收集信息,可以利用网络上的报价,判断产品所处生命阶段,及时调整生产,避免供不应求或产品积压。 新产品开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生命周期日趋缩短,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继续生存,企业就必须将新产品开发作为企业营销的一项重大决策。为使新产品开发减少风险获得成功,企业应遵循几个原则新产品的开发要符合国家规定、新产品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开发新产品应考虑结构相似工艺相近的原则。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要进行准确的市场调查和研究,要保证企业的新产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盈利空间。 粉末冶金产品开发的关键是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某公司虽然其在技术上已达到国内较先进的水平,但还存在许多缺陷,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整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较小,资金有限,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市场开发。公司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室,但是专业技术人员少,科研设备落后。针对公司自身的不足,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企业可以选择独立开发和联合开发这两种方式。对于技术含量低,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企业可以自行研发,取得专利权,以赢取较高的利润。而专业性水平高的产品,可以采用联合开发,一方面可以与大中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完备的科学理论和设计基础为公司服务,公司可以作为学校的实验基地。目前企业已于河北工业大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研究开发了与空调器配套的铸造黄铜平衡块。另一方面可以与客户建立联合开发项目,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反馈关系,由于是与顾客共同研发,因此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设计均合乎顾客的需要,但这样的产品可能属于为单一企业量身定做,可能市场前景并不广泛,而且由于专利转让问题,企业并不一定有完全的市场开发权利,所以这种新产品开发模式不一定能为企业带来高利润。 在产品精度方面,公司积极引进精加工设备和电子检测仪,使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在产品质量方面,各车间配有质量检测员,不定期进行产品抽查,而且建立了责任制以及最低次品率,以保证产品质量和最低损耗率。同时公司也在研究新的原料,提高产品质量,尤其是产品的耐磨性和抗压性方面。在产品档次方面,公司应该积极在国外寻求合作伙伴,随着关税降低,刺激了大量电子机械以及汽车等商品的进口,给我国的机械配件行业也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主要是高档次产品市场。该公司应该积极利用自己技术优势和地理优势,开拓高档次产品,并且积极引进资金,争取早日进入高档次市场。 品牌和包装策略:在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在粉末冶金行业也是如此,而且因为其产品大都为配件产品,想树立自己的品牌就显得更为困难。该公司目前还没有自己的注册商标,在以前这并不影响公司的销售,但随着行业竞争激烈程度的加深,以及市场的对外开放,零配件市场也在进一步趋于正规化,拥有自己的品牌已经十分必要了。在树立自己品牌方面,该公司可采用两种策略。一部分专业性产品,例如为LG公司生产的平衡块可以和名牌大企业建立关系,只作为其配套公司;一部分基础产品,例如摩托车减震器,此类产品任何品牌摩托车都要使用,这类产品,公司应该有自己的品牌。在品牌推广方面,对于专业性产品,企业应该保持产品的质量,并加大与大型厂商的联系进行一对一营销;对于基础产品,公司应该加大对用户的营销,使产品在最终用户心目中留下好的口碑,促使成品生产商选择自己的产品,同时也要对成品生产商进行一对一营销,双管齐下。 3.3定价策略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买卖双方一次交易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价格的高低。同时价格也是反映市场变化最灵敏的因素,也是市场营销组合因素中最活跃的行为。调整价格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主要手段。 企业定价主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一、成本。这是生产商定价的主要标准,也是最简单的标准。主要是因为企业的产品涉及行业较多,对每种商品都设计独特的定价模式会大大消耗企业的精力,所以只好采取这种最简单的以成本为主要因素的定价方法。 二、需求和利润。主要考虑到企业的财务收益,单纯的利润因素将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所以企业必须考虑行业需求。 从对企业的调研来看,企业定价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以利润为中心的定价目标,它包括最大利润目标、投资收益率目标和满意利润率目标。当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时,可实行高价、高利政策,但这种目标不可能长期维持,必然遭到多方抵制、竞争甚至政府干预。二、以销售为目标,包括销售增长率目标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目标。企业如果想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可采取降价的策略。三、以保持现状为目标,此目标主要是企业想让企业保持现有的优势,不被其他企业追上。 从目标和因素的对比来看,该企业现有的定价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企业的目标。以成本为导向主要是为了保持利润,而以销售和利润为辅是为了保持现状并扩大销售量,所以现在的定价策略比较合理。 在实际的实施中,该公司在定价方面确立了以利润为目标的定价策略,公司根据上年销量和价格来确定今年的产品价格,而且相应制定年销售额和年利税额。在定价方法上,公司目前采取成本导向定价,因为目前粉末冶金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差异较小,这时候就必须考虑成本,根据竞争对手来制订价格。所以在原材料方面,粉末冶金产品主要是铁粉和铜粉,因此产品定价主要基于原材料的涨幅以及市场供销情况。由于近期钢铁类价格上涨,公司采取了提价措施。但是目前该公司的竞争对手多为小企业,其成本很低,只靠成本定价并没有优势。所以公司应该多考虑从需求和利润角度来定价,时刻关注 市场,掌握供求状况和竞争状况,制定灵活的定价策略,以适应市场多变的需要。但是价格不可以波动次数太多,以免影响公司的信誉度。 3.4销售渠道策略 选择有效的销售渠道对公司来说至关重要。销售渠道简单的划分为直接销售渠道和间接销售渠道。不同的产品策略、市场策略,决定着不同的渠道策略。是利用现有的渠道,还是建设新的渠道,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分析:(一)、产品品类的一致性和目标消费群体的一致性(二)、成本和风险。 该公司根据自身状况选择了直销策略,这主要是基于公司产品的性质以及消费群体的特点而决定的。粉末冶金产品是生产资料性质的,主要是汽车、机械等大型产品的配套零件,大多为批量生产,批量订购,而且消费群体多为汽车、家用电器、纺织机械等大型企业,目标市场比较明确、集中。因此,与其设立中间商,不如直接与最终消费者联系,进行针对性的销售,从而降低价格,并保持利润,同时可以与顾客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关系,了解顾客的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或与顾客共同研究开发,而成为其盟友公司。在这种直销关系中,也遇到了问题,由于需求市场较为分散,业务员显得尤为不足,但是培养一个业务员成本又很大,因此在目前公司欲扩大规模之时,可以适当设立几个中间商作为联系客户的桥梁。 该公司下设两个销售子公司,分别负责不同地区的销售。这样便于搜集信息,了解整个市场动态。而且,可以刺激公司内部的良性竞争,使两个销售公司的职员努力开拓市场,提高销量。可是虽然公司的销售量有所上升,但在销售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业务员短缺,信息匮乏,市场竞争激烈,这些使得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在采取直销策略时,也应适当增加其他渠道,例如公司想要开发江南地区的市场,但是只靠本公司业务员是很难的,这时公司应该采取本地化策略,可以在这个地区寻找商或者设置分公司,利用当地的营销关系和人才,帮助企业打入江南地区的市场。 目前,公司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粉末冶金行业,在老客户方面,衡粉大部分产品主要是客户主动联系,虽然已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产销关系,产品销售情况也比较不错,但是这样难免有些被动,所以在与老顾客可以采用主关系营销,定期与老顾客联系,并给予一定优惠,这样一方面可以给顾客良好的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其为公司做免费广告,进一步开发新的顾客。具体实施可以根据厂商与本公司的合作时间提供不同的打折优惠,例如:合作时间超过十年的八折优惠,5年的九折优惠等等。 公司目前外销占总销量的很小一部分,而且多为附加值低的产品,主要是贸易公司主动联系的,公司并没有出口权,也没有固定的国外客户。公司现在并没有将外销列在计划范围内,也没有积极寻求国外客户,这将使公司丧失很多的顾客。鉴于公司目前的销售能力,不可能直接接触国外顾客,因此建议公司利用网络资源,关注供求信息,主动联系需求者;或者积极与国际贸易公司联系,提供出口产品。 但是企业规模并没有太大发展,长此以往,公司的市场优势可能会受到其他发展快的公司的威胁,因此公司不能只局限于保持老客户,应该积极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和产品领域。公司内部应该加快更新设备,增加产品线,扩大规模。 同时,针对于我国粉末冶金行业中小企业较多,零配件又是主要产品,在贸易渠道的开发上可以走集群化发展道路。所谓集群,是指一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依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一方面可通过专业化生产,避免产品的趋同化;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大企业的信息和技术资源,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 3.5促销策略 促销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沟通过程,主要目的是将有关企业和产品的信息传递给目标市场上的顾客。主要的促销方式有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目前该公司在产品促销方面并没有具体的计划和方法,这对公司今后的发展势必造成很大影响。树立企业形象、开创企业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该公司应该尽快改变这种古老的销售情况。每年粉末冶金行业都举办各类产品展销会,该公司应该积极参加,借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创造更多的外销机会。参加展销会还能为企业提供了解其他企业产品的机会,以分析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企业的竞争力。另外,公司也没有自己的网页,在这个网络时代,没有自己的网页,企业将会错过很多的机会。建议公司尽快建立自己的网站,利用网络扩大影响,联系业务;或者利用阿里巴巴等著名的网络平台来推广自己的产品。 此外,公司应该聘请有一定行业背景和关系的营销人员对客户进行一对一营销,逐个击破,占领市场。还可以通过电视或者网络的广告攻势,使企业最终用户心目中落下根基,最终促使成品生产商选择自己的产品。
化学工程论文: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育 1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与创新 1.1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紧密配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受社会热捧的人才。特别是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来说更是如此。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把研究生关闭在校园里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异地培养,多地培养成为必然。必须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链”的各个环节。在招生环节,我们对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考生的面试采取了与科学学位考生不同的方式,把对考生的实践经验作为主要的面试内容,让考生感受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许多考生面试后积极主动地到工厂企业锻炼,入学后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培养环节,我们的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公共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我们加大了公共课的比重,利用我校的有效资源,合理整合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计算机与管理类课程。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理论课中包含实践知识,实践课中包含理论知识。在实践培养环节,我们建立了湖南化工研究院、湖南海利化工有限公司、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四达试剂有限公司等多个培养基地,实践条件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另外,鼓励研究生在学校组织的集中实践之外增加自主分散实践。在学位论文环节,我们要求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开题前认真查阅文献,尽量了解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选择直接来源于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应用技术课题和现实问题的课题。同时,聘请企业的专家、学者参加开题报告会,对选题进行严格审定,多角度考虑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实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采用产品开发、工程或工艺设计、工程放大及新技术工程应用报告、典型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1.2突出课程教师和导师的主导地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通过相关课程和案例的学习和研讨来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担任课程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课程教学。如研究生自主参与教学、由多位教师担任一门课程的“拼盘式”教学模式等等。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加大了研究生教师编写适合我院工程硕士实践的教材或讲义的支持力度,加强了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导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最少两位,或多位导师,无论哪个培养环节都需要导师的指导与配合,校企导师分工配合,共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导师的选择上,我们把有横向课题,应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选作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导师和授课教师,把与培养基地联系较密切的老师选为校内导师,有利地促进了校企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能及时准确掌握论文选题的进展情况等等。 1.3突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主体地位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广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或技术管理人才,能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学校为研究生营造合理的宽松的环境,搭建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外,只能靠研究生自己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训练,知识结构的改善,实践能力的提高,学位论文设计都需要独立完成,最终自我实现培养目标。 1.4重视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 尽管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时间短,但我校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有完整的研究生管理文件,管理制度也较为健全。我校研究生处成立了专业学位培养科,负责工程硕士的宏观管理与控制,学位论文的质量标准由研究生处学位办负责管理与控制,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由科研副院长负责的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小组以及由院长、教授、领域带头人、企业专家组成的学位分委员会。 2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困境 2.1生源问题 就我们这两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生源问题非常严重,直接报考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比例相当少,大多是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与我院同类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相比,化学工程工程硕士推免生只占其1/10。 2.2工程硕士学制问题 我校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为两年至三年的弹性学制,我们目前先按两年的计划安排课程学习、实践和学位论文,然后根据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安排论文答辩或适当延长学位论文的时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国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标准还未广泛 宣传执行之前,导师对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还是沿用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标准,而学校研究生处在办理各种证件时(如学生证、毕业证)都只体现两年学制,普遍反映两年的时间培养既要实践能力强保证充足的实践时间又按时完成高质量学位论文的人才导师压力相当大。为了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以免出现矮化工程硕士的现象,现在大多数工科院校都把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制确定到了三年。 2.3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开放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更新。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永恒的主题,目前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主要借鉴科学学位的课程体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教师等多方面的热情参与。 3建议 3.1加强宣传力度,改变观念和教育理念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开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型,但无论是导师、研究生本人还是社会,对此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我院关于“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本质内涵与区别”的小型调查中,非常了解的导师只占9%,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导师各占36%,不太了解的导师还占18%。由于工程硕士的生源大都是调剂生,研究生本人也是不自愿接受工程硕士教育的,重学术轻专业的倾向普遍存在。因此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宣传媒体等都要发挥其作用。 3.2推进职业资格认证 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不仅是对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也是对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要求的导向,是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指挥棒,方向标。推进职业资格认证,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持续发展的得力助手。在这方面,教育硕士就比较规范,工程硕士可以借鉴其他专业学位的经验。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导师,要加强专门的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对新导师要及时培训,了解工程硕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改革教学方式,要大力研究完善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等等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 3.4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间实践基地平台共享 随着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实践基地平台会越来越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更多实践基地势在必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高校间实践基地平台共享,不仅可以缓减实践基地紧张的局面,还可以加强不同培养单位研究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化学工程论文:对化学工程毕业生教改分析 1毕业生调查结果 1.1在校期间状况回顾 为了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教育及能力培养的效果,重点调查了对专业了解及能力培养的情况,学生回答的结果如下:1)对本专业的了解:了解61.45%,不是很清楚36.46%,不了解2.09%。2)获得的能力培养:各方面都得到培养30.21%,少数几个方面得到培养64.58%,只是专业能力得到培养4.17%,都得不到培养1.04%。3)最大收获:专业能力8.15%,综合能力21.20%,独立工作能力22.83%,动手能力13.04%,组织管理能力8.15%,社交能力15.22%,其他11.41%。 1.2工作后能力自评 学校的专业与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锻炼的好坏直接反映在学生工作后的各方面能力上,因此从工作适应能力等11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3教学印象 为了解设置的相关教学环节的确切效果,调查了拓宽专业知识等5个方面。 1.4对教育的评价或看法 旨在改革教学体系、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等,调整课程设置,使其更适合实际应用需要,调查结果如下:1)课程结构:基础课时多11.72%,专业基础不厚20.69%,专业课太深4.14%,人文课太少26.21%,实践环节弱33.10%,其他4.14%。2)需增加的课程与知识:环保10.37%,安全9.13%,营销9.96%,经济14.94%,企业管理17.01%,公共关系18.26%,人文修养20.33%。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结合学科前沿14.41%,应结合生产实际29.26%,应生动活泼7.42%,应形式多样8.73%,多培养思维与创新能力22.71%,不行、需改进2.18%,还好4.37%,要互动10.92%。4)喜欢的课堂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16.48%,采用黑板板书4.40%,采用多媒体课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79.12%。5)喜欢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材内容与顺序5.04%,注重前沿专业知识与实际40.34%,注重思维方式与启发54.62%。6)最关注的教师素质:人格魅力32.24%,对待学生的态度19.13%,教学水平29.51%,学术能力15?30%,其他能力3.82%。 1.5期望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1)喜欢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提前进实验室20.00%,开展前沿性讲座22.31%,参加创新活动53?85%,其他3.84%。2)喜欢的毕业环节科研展开方式:围绕导师的方向5.16%,在导师指点下主动、自由发挥71.13%,按照自己的兴趣组合团队23.71%。3)喜欢的毕业环节科研选题:理论性强5.16%,与企业生产结合67.83%,个人兴趣爱好17.35%,与个人就业相关9.66%。 2所在单位调查结果 2.1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的评价和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与定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后的评价和满意度,是非常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反映毕业生群体各方面情况是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以及适应程度如何;还能够影响这些单位现在和今后是否继续招聘相关院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25%非常满意,69.4%比较满意,5.6%不好说;从用人单位层面看浙科院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与定位:89.2%准确合适,10.8%偏低,没有出现过高现象。结果说明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是比较满意的,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的评价和定位是准确的。 2.2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各方面的评价 表4中的各方面全面体现了用人单位对浙科院毕业生的评价。用人单位比较看重毕业生具有工作负责踏实、敬业精神,合作(团队)意识与奉献精神,竞争意识与挑战意识,创新意识与勇气;对适应、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文素养,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经历,专业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也比较看重;学校声望和户籍等不再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2.3对学校教育的建议 表6综合了用人单位对浙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建议(在回答者中占的百分率)。 3调查结果的启示与对策思考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评价很高,很多单位对浙科院学生在工作中的朴实和踏实精神给予了肯定。毕业生与单位对“专业素质”和“知识面”认可程度很高,其原因是浙科院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学科交叉,增设不同学科选修课,增强实践实习环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到单位进行实地实岗的生产实习,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吸收专业知识并灵活运用,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拓宽了知识面,使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基层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业务能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相关课程学习,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不成问题;但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仍欠缺,在听、说、写、译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学校在外语教学上应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特别要利用好专业外语与文献检索课程和科研实践及毕业研究,锻炼学生的外文文献查阅、翻译和消化利用能力。整体素质的满意度较高,但某些方面的素质(能力)有待于增强,因此还需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加强专业教育 从对专业的了解情况看,有38.5%的学生在学校时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清楚或不知道,这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有很大影响,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应该加强学生进校后的专业教育:始业教育进行专业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及行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毕业后能从事什么工作;了解在学校学些什么,需要注意和掌握什么,通过哪些环节培养哪些技能,学校有什么平台和措施,等等。专业教育要通过始业教育、认识实习、课程教学、技术实习、科研实践、专业技术人员讲座及毕业环节等实现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涯。 3.2强化教学环节的效果 从教学印象的调查结果看,除计算机能力较好外,其他环节学生印象不深,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对“拓宽专业知识”宣传不够,重点没有突出,课程的安排反而使学生不知道本专业到底哪些课程是重要的。这就需要从始业教育开始向学生介绍专业的基本情况、基本要求、适应领域、所学的基本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为拓宽专业知识而需拓展的相关课程知识。对“社会实践活动”除实践小分队有实效外,大部分学生留于形式,也没有真正的考核;要讲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是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事前要充分发动,事后总结汇报、评比,既要抓好集体小分队,又要抓好个体的活动,千万不要只填个表、找个单位盖个章。对“科研实践活动”还缺乏发动、组织和考核,只是少量学生在协助教师做科研的具体工作;相关人员要早发动、早安排,使学生要有创新的科技意识,通过申报科技项目和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来完成该环节,要避免到毕业时发现缺该环节的学分时找教师填个表来充数。对“专业学术讲座”还缺少气氛,学生的理解、沟通与接受能力还欠缺;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学术讲座,大一大二可以是行业的介绍,大三大四可以是专业的研究领域和发展动态、成功的创新、创业和个人的发展等,千万不能为了营造气氛拉人凑数,学生不知在讲什么,从而就不喜欢。 3.3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需要那种“诚信为本,才智并举,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学生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大部分学生只重专业技术,而轻视文化素质的教育,造成知识面过窄,文史哲、艺术修养不足,思维简单、呆板,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这样的学生将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代企业不仅需要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的人才,同时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与社交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工作。从在校得到的能力培养与工作后能力自评看,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时没有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工作后大部分感觉工作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较好,动手操作能力基本满意;然而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竞争创新能力、胜任专业能力还不够。学校要精心组织多种学生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并注意与专业培养相结合。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通过班级组织、学生会分团委、学生社团组织等干部的轮训和竞聘等方式,及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领导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锻炼;重视与创造条件,通过课程实验、设计与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科研实践、技术实践、各类学生科技计划与竞赛、参与教师课题等多种途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专业能力;通过各类报告与论文的撰写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课程、实验与科研的启发式教学与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大学生科技活动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3.4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 人才培养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做到学以致用;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是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保证,而且是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基本条件。现在的课程体系中,选修课不多,较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共性”而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因而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现代经济社会更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大型企业是按照人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其专业来定位人才的使用岗位。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基础课时多、但专业基础又不厚实,人文课少,实践环节薄弱;许多学生根据实际工作中的感受,提出应该增加环保、安全、营销、经济、管理、公共关系及人文修养等课程。增开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内容,增加一些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适当减少一些理论性课程的课时,以期用来增加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应用性知识;要适当削减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学时间和社会实践时间,使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创新开放实践项目与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和手段,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培养提供有效保证。 3.5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4]。一个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无论是多么的现代化,都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方法的掌握优于系统知识的掌握。调查结果显示,近35%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应结合学科前沿、结合生产实际,40.34%喜欢注重前沿专业知识与实际的内容;教学方法上22.71%要求多培养思维与创新能力,79.12%喜欢多媒体课件与黑板板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手段,53.85%喜欢参加创新活动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71.13%喜欢 在导师指点下主动、自由发挥和23.71%按照自己的兴趣组合团队的毕业环节科研展开方式,67.83%喜欢与企业生产结合,和17.35%喜欢个人兴趣爱好的毕业环节科研选题。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更新,结合学科的发展动态与实际生产应用讲解相关知识,及时更新相关工程应用实例;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多采用图片、动画等,但要克服只读电脑课件的弊病;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与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的教育;教学方式上要多启发、要多互动交流、要给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与机会,使之真正理解,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专业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贯彻工程理念,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传授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思想和研究思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以教师的科研带动学生的实践,使之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毕业环节紧密结合,并逐步引导学生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与自己的爱好选择课题,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还需要加强各实践环节的指导,使学生真正能通过实践环节得到实践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3.6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没有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化的人才。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导,教育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和具体执行者,更是现代化人才的塑造者。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使他们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关键是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5]。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关注的教师素质:人格魅力32.24%,教学水平29.51%,对待学生的态度19.13%,学术能力15.30%。通过提高学历、交流进修、与企业接轨、科研等多渠道来增强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基于浙科院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特别要加强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与专业有关的实践工作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有企业或科研院所实际工作经历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但需要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引进高学历的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要通过下企业实习、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种科研项目等方式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通过传、帮、带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课堂讲授水平;对现有的低学历和没有实践经历的教师也要通过进修、下企业锻炼、开展项目研究等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7应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除了深化教学改革,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外,还要针对目前的就业压力、毕业生期望值与定位过高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含艰苦创业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学校还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体作用,如通过教师的个人关系网络为学生联系、收集和提供人才需求信息,毕业环节的指导教师要在指导论文(设计)的同时多联系多提供就业职位,多关心多指导多促进学生的就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信息、更强的紧迫感和更大的信心来完成就业。相信只要齐抓共管,一定能将就业率最大化。 4结语 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调查,给学校提供了很多重要的信息,相信这些数据对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真正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有所裨益 化学工程论文:生物化学工程环境改造分析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国内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0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10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环境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与人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人类通过调节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强,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就越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弃物带给了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几大环境问题:一是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危害。产生的原因,一种是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发生了变化,大量污物积聚在低空,扩散不开;另一种是事故排放使大量有害物质短时间内进入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二是慢性危害: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目前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二氧化硅致矽肺等已为人们所共知。三是致癌作用:空气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现,是现代肺癌发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验证实,有30余种空气污染物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环芳烃化合物,以3,4苯并芘为代表。它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木材等燃烧不完全所形成的一种高活性致癌物,在煤烟、煤焦油、汽车废气、飞机尾气、柏油路灰尘中都能分离出3,4苯并芘。某些元素如砷、铅、镉、铬、铍的致癌性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 二、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与传统方法比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许多优点。首先,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其次,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的手段。再次,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所以,当今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各个方面。 三、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其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当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处理污水就是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之一。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酶工程技术。固定化酶又称水不溶性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将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天然的固定化酶反应器,用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直接将微生物细胞固定,可催化一系列生化反应的固定化细胞。运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可以高效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金属毒物等,此方面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德国将能降解对硫磷等9种农药的酶,以共介结合法固定于多孔玻璃及硅珠上,制成酶柱,用于处理对硫磷废水,去除率达95%以上;近几年我国在应用固定化细胞技术降解合成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对于含100mg/L废水,降解率和酶活性保存率均在90%以上;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降解含酚废水也已实际应用于废水处理。 (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重金属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植物)作用,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如酶促反应)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过生物吸收、代谢达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将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防止水土流失。 (三)白色污染的消除 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经久不化解,估计是形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分。据估计我国土壤、沟河中塑料垃圾有百万吨左右。塑料在土壤中残存会引起农作物减产,若再连续使用而不采取措施,十几年后不少耕地将颗粒无收,可见数量巨大的塑料垃圾严重影响着生态和环境,研究和开发生物可降解塑料已迫在眉睫。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一方面可以广泛地分离筛选能够降解塑料和农膜的优势微生物、构建高效降解菌;另一方面可以分离克隆降解基因并将该基因导入某一土壤微生物(如:根瘤菌)中,使两者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将塑料和农膜迅速降解。同时,还需大力推行可降解塑料和地膜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有些微生物能产生与塑料类似的高分子化合物即聚酯,这些聚酯是微生物内源性贮藏物质,可以用发酵方法进行生产,由此形成的塑料和地膜因有可被生物降解、高熔点、高弹性、不含有毒物质等优点而在医学等许多领域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人们正在用重组DNA技术对相关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此方面目前一个研究热点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聚-羟基烷酸(PHAs),研究人员正设法构建出自溶性PHAs 生产菌种,即将PHAs重组菌进行发酵,在积累大量的PHAs后,加入信号物质,使裂解蛋白产生,细胞壁破坏,PHAs析出,以简化胞内产物PHAs的提取过程,降低提取成本。 (四)化学农药污染的消除 一般情况下,使用的化学杀虫剂约80%会残留在土壤中,特别是氯代烃类农药是最难分解的,经生态系统造成滞留毒害作用。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办法,而利用微生物降解农药已成为消除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降解农药的微生物,有的是通过矿化作用将农药逐渐分解成终产物CO2和H2O,这种降解途径彻底,一般不会带来副作用;有的是通过共代谢作用,将农药转化为可代谢的中间产物,从而从环境中消除残留农药,这种途径的降解结果比较复杂,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为了避免负面效应,就需要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已知有降解农药作用的微生物进行改造,改变其生化反应途径,以希望获得最佳的降解、除毒效果。要想彻底消除化学农药的污染,最好全面推广生物农药。所谓生物农药是指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防止病虫害和除杂草等功能的一大类物质总称,它们多是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其中微生物杀虫剂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主要包括病毒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放线菌杀虫剂等,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现在人们正在利用重组DNA技术克服其缺点来提高杀虫效果。例如目前病毒杀虫剂的一个研究热点是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的改造,人们正在研究将外源毒蛋白基因如编码神经毒素的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中以增强杆状病毒的毒性;将能干扰害虫正常生活周期的基因如编码保幼激素酯酶的基因插入到杆状病毒基因组中,形成重组杆状病毒并使其表达出相关激素,以破坏害虫的激素平衡,干扰其正常的代谢和发育从而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 化学工程论文:绿色科技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 1 绿色科技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目前主要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从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开始应用含碳类的能源物质开始,无论是科技生产还是工业生产,知道现代的科技,即便是已经开始了全球化的大生产,每年都会由于生产而产生数十万吨的CO2,这些气体被爱芳到大气中,就是造成温室效应禅城的最根本的原因。而过去并未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此类问题进行规范,因此很长的一个时期,工厂对大气的这种破坏是无需承担任何责任的。 目前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化工企业都开始积极的开展新的技术,通过利用新技术以改善高CO2气体排放的现状,随着投入的加大,这种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甚至目前已经在某些生产环节可以达到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行生产,以此降低其排放量。比如,尿素的生产过程中,化工企业就可以再生产中将CO2进行收集通过一些反应进行利用。这一工艺每年就可以减排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 2 海水淡化预处理中绿色科技的应用 水是生命源泉,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最基础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水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本身有具有着有限性,尤其是淡水资源。而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淡水资源曾经的利用毫无章法和度,因此世界开始面临了淡水危机这又一环境问题。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淡水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因此就需要寻找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海水的淡化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不得不说是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海水淡化技术在初期研发阶段的应用成本较高,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有技术以及资金使用,称得上是奢侈技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水淡化的应用成本随之降低,其开始作为一种普通技术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引用并应用。 淡化海水本质上就是通过一些物理方法或者是化学方法将海水中的盐分以及水分进行相互分离的过程。在对海水进行淡化的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并且获取海水对生态也没有造成结构上的破坏,这一点和目前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十分吻合,即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同时也给后代留下了能够发展的资源以及环境。这一点就符合了绿色科技的基础理念,所以海水的淡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绿色化学工艺的应用。而将这种绿色科学的理念同化工相互联系的过程实则就是现代化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氢氧化镁在海水的预处理淡化中产生,这种物质不但环保可靠,并且成本较为低廉,具有简单的操作工艺,同时不会造成换进的二次污染,在海水的淡化效果上又十分的明显,因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3 传统香精香料生产中的绿色化工的应用 香精香料不仅仅是我国日常添加剂之一,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也是我国进行进出口的贸易组成主要内容。作为日常化学产品之一,香精香料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的逐步加深,经济萧条的状况开始蔓延整个世界,因此,随着这一影响的加深,我国在香料香精的出口活动中,由于订单的减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在深入地调查我国香精香料产品出口订单锐减现象的原因之后,不难发现,产品中有害杂质含量超标,是其真正并且主要的原因。造成有害杂质含量超标的原因则在于生产工艺方面的缺陷。例如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有残留以及包装材料的使用不当等原因。其中,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的残留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提取技术来改变。包装材料使用不当的问题,则应通过加强企业和工厂的监管力度,督促生产商家和企业反复试验,选取符合有害杂质含量标准的外包装物等方法来改善。还要牢牢掌握我国香精香料产品的优势方面,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才能够满足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香精香料产品的要求。 4 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化学工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目前已经渗透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当中。化学及化工虽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一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等严重问题,这与我国现阶段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不符。因此,为了解决化学工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合理应用绿色科技。基于此点,本文首先阐述了化学工程中发展绿色科技的必要性,进而分析了化学工程中绿色科技的特点,最后提出了绿色科技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化学工程论文:有关办好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几点思考 自1994年我校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来,十多年间,我校化工专业蓬勃发展,培养了千余名合格的毕业生。我校化工专业分两个专业方向培养,分别是煤化工专业方向和高分子化工方向,大三第二学期由同学们自愿选报专业方向。据统计,报高分子化工专业方向的学生不足11%,为了了解同学们的想法,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选择专业方向的主要依据是考虑到就业的便利。近年来我国,尤其是西部,陕西、山西、宁夏等地煤化工行业较热,结合我院生学来源,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考虑就业时倾向回原籍工作,于是参照往届同学的经验,大多选择了煤化工方向,无暇顾及到自身的兴趣。不少同学对这两个方向都不甚了解,对我国化工行业了解甚少,选报哪个方向都无所谓。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对专业的培养计划不了解,培养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尽合理,课程安排有前松后紧的现象。这些不解和困惑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上亟待解决一些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我校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化工专业人才应该从下面几点来开展工作。 1 调整培养计划,进行培养规范的整体设计 专业规范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高等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为基础,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对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专业规范对专业人才设定培养规格,拟定培养目标。在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人才培养规范进行整体设计,是开展专业建设与深化改革的重要入手点[1]。 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化工专业的专业规范非常有必要。自1999年以来,高校外延发展迅速,新增高校、新增专业多了,人才培养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另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呈多元化,亟需制定专业规范,一般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2 加速进行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认证工作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为了让高校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高等院校为化工行业提供主要人力资源,教育部自2006年启动了化工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目前已有6个专业点进行了试点工作[2]。化工行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本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现出较好的人文素养。(2)数学、自然科学基础较好,工程基础知识扎实,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3)具备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有工程实践经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接受过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4)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流利,人际交往能力突出,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5)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与以上标准相对照,我校在培养化工人才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结合行业要求分析,我校化工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教师队伍中普遍经历单一,缺乏工程师经历。(2)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学校与工业界联系不够紧密。(3)缺乏对学生的团队精神的系统训练。(4)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机制不够完善等。除此之外,缺乏科学的学生考评机制,缺乏毕业生跟踪与反馈体系。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有目的的开展工作。 3 灵活设定培养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方向,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这个问题关系到一个专业的前途命运。在充分利用我校资源的同时,在专业方向设置上体现差异,强化特色,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开设专业方向的问题上,要避免与周围同区域、同等水平的院校趋同,以减少资源的浪费,避免在人才培养上出现重复和过度竞争,充分体现差异[3]。 4 优化各级结构,提高培养质量 当前, 大学生毕业后难就业已经成为社会主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每所高校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国家宏观上的一些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外,高校还应该根据市场所需人才,有针对性的提高培养质量。提高培养质量,既要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结构,明确学校、院系和学科的定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另外,要从微观上、从学校本身把握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理顺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与理论结构,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相一致[4]。 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之间的功能也由以前的趋同转向为逐渐分化,这就使得学校的专业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化工专业应根据主要生源地的用人需求,将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准确定位,针对培养什么样规格的人才,满足哪些领域的社会需求等这些问题开展广泛的研究,谨慎决定。此外,认真处理好专业建设中适应与对口的关系,在一般的学校,学生是直接面对市场就业的,应该将专业设置得窄一点,对口性更强一点[4]。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要想扩大我校化工专业在西部地区的办学影响力,还需要我们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升认识水平,根据市场的需求,提高培养质量,能够很好的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扎扎实实做好专业建设工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一定会成为西部最具影响力的王牌专业,为我国化工行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化学工程论文:基于国内外环境化学工程发展的思考 化学工程随化学工业的发展而发生并演变,反过来又推动化学工业的发展。在过去的一百年,化学工业与化学工程技术历经了孕育、诞生、发展,直至形成今天庞大产业的过程。它每年为社会提供数以亿吨计的千百万种合成产品,是我们衣、食、住、行须臾难以离开的物质基础,为社会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环境化学工程的现状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迅猛,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忽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公害事件不断发生,社会反应强烈,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关注,采取了各种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加强环境管理,制订各种环境保护法规和法律,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增加环境保护投资,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这些措施虽然在局部地区或一定时期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未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增长,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要求。 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环境保护领域内进行国际合作的全欧高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少废无废技术(工艺)和废物利用宣言》,指出:“无废技术是使社会和自然取得和谐关系的战略方向和重要手段”。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在一篇报告中对“清洁工艺”下的定义为:清洁工艺就是以最合理地使用原料和能源来生产产品的一种技术,同时在生产过程和成品的使用过程中,减少排入环境中的可产生污染的废水和废物量。同时对环境的任何作用都不致破坏它的正常功能。有的学者认为,无废工艺的概念应当包括无害、节能、省地、复用、闭路等内涵。从技术上讲是一种具体技术。 化学工业作为造成大规模严重环境污染的主要过程之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预防为主,从源头着眼,从工艺入手,开辟绿色化工技术,将污染减少或消除在生产工艺过程之中;化学工程进入了环境化学工程时期。 二、环境化学工程的发展 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开发仍然是环境分析化学获得质的飞跃的原动力。可适用于极复杂基体中众多已知和未知污染物同时定性鉴定和准确定量的具有高分辨能力的新型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需要给予高度关注,例如,色谱技术中的多维色谱由于其高分辨能力可在复杂环境样品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亲水性相互作用色谱则可完成高度极性和水溶性代谢产物和降解产物的分析和鉴定。飞行时间质谱(TOF-MS)、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MS)和高分辨质谱(HRMS)等具有全扫描和准确质量分析功能的质谱与各种色谱技术的联用将使得同时鉴定和测定目标和非目标污染物以及超复杂基体样品的分析变得更加简单,从而在新型污染物发现和识别中扮演重要角色。先进的同位素质谱技术和手性分离分析技术将在微量污染物的准确定量、污染源解析中获得更多应用,生物检测、生物标志物和被动采样等可反映污染物生物效应和环境风险的新方法将得到更大发展,原位、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将在环境污染事件的快速处置中大显身手。此外,要高度重视新型污染物、纳米材料污染物、污染物代谢和降解产物的分析技术研究,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事故造成的严重核素污染提醒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核污染的检测、预警和处置研究。 环境污染化学研究在贴近世界环境科学前沿的同时,要密切结合我国环境污染的复合型、压缩型、结构型和严重性特点。在污染生态化学和环境健康研究方面,需要高度重视典型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和生物致毒机制,低剂量、长时间、复合污染暴露下的生态毒理效应的分子机制,复合污染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生态毒理效应,污染胁迫下生物的抗性和适应机制,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与消减排泄过程,污染胁迫下疾病发生的机制,纳米材料本身及其与有机污染物相互作用、生物有效性和毒性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仍然是污染控制化学研究的重点。基于新型纳米材料催化剂、分子氧和可见光体系的高效、绿色、温和条件的高级氧化技术仍然是水体、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前沿课题,基于电化学原理的氧化还原、絮凝、沉积、气浮等将在电活性污染物的处理中发挥作用,用于大气和室内气体污染物处置处理的高效高选择性吸附剂、催化剂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仍然是持续努力的方向,绿色、环保、分散性、稳定性和运移性良好的纳米吸附和降解材料将更多地应用于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治理,高效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和重污染场地的强化修复技术是土壤污染修复的关键。在对以上各新型的末端治理技术研究探索的同时,环境化学工作者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密切地与工业、农业、工程技术等领域合作,尽可能地将清洁生产、绿色化学、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等源头控制理念贯彻于生产和环境治理当中,改变主要依靠末端治理的被动局面。 三、总结 环境化学仍然处于快速发展中,其学科的理论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发展基于机理的可以用于反应性混合化学品环境暴露与联合毒性理论模拟的混合物毒性-构效关系预测方法,建立可用于污染物生物毒性分子机制和复杂环境过程研究的基于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力学和蒙特卡罗模拟结合的理论模拟方法,进行以污染物风险评价为目标的环境理论计算方法和模型研究,将是今后理论环境化学研究的重点。 化学工程论文:谈化学工程中的绿色科技 一、绿色科技促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我们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就是二氧化碳。无论是以往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还是现阶段科技含量高,日趋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这些工厂每年要向大气排放数万甚至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1]。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成为了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这一现象的那些工厂却不用为温室效应负担任何一点费用。 现在这一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许多化工企业正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甚至有一些企业将二氧化碳作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原材料来使用。例如,有的化工企业将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一种原材料来生产尿素。仅这一种工艺,就可以使该企业的每年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减少数十万吨。 二、海水淡化工程的预处理过程中运用绿色科技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离开水,水对于每个人的生命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资源。而这种重要的资源,又具有这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淡水的危机成为了世界性的环境难题。而我们中国,又是世界上最缺乏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因此,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就成了缓解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现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水淡化所必须的成本也在逐渐的趋于大众化,使这一技术不再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才使用的起得奢侈的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引进并采用了这一技术。 海水淡化技术指的就是一种利用物理上的或者化学上的方法将海水里面的盐和水进行分离的技术。在进行海水淡化技术的预处理进程中,任何影响环境状况的不良影响都没有产生。并且在获取海水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继续对生态环境构成伤害。我们的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就是指要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以继续发展的环境状况。因此,将绿色的化学工艺运用于海水淡化的过程中的这一举措至关重要。因此,将绿色的科学理念与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便成为了现代世界化的化工生产中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海水淡化构成的预处理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氢氧化镁,成为了环保领域新的宠儿,这种物质具有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效果良好的特点,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绿色化学技术在我国传统香精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在日常化学产品的生产中,香精香料是不可缺少的添加剂之一。我国的香精香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及全球性经济萧条的状况逐渐加剧,我国的香精香料出口产业收到了很大的打击,产品订单大幅度减少。 在深入地调查我国香精香料产品出口订单锐减现象的原因之后,不难发现,产品中有害杂质含量超标,是其真正并且主要的原因。造成有害杂质含量超标的原因则在于生产工艺方面的缺陷。例如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有残留以及包装材料的使用不当等原因。其中,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的残留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提取技术来改变。包装材料使用不当的问题,则应通过加强企业和工厂的监管力度,督促生产商家和企业反复试验,选取符合有害杂质含量标准的外包装物等方法来改善。还要牢牢掌握我国香精香料产品的优势方面,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才能够满足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香精香料产品的要求。 四、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化学工程论文:分析化学工程与工艺 1 化学工程与工艺概述 化学工程,简称化工,是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以及其他过程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如石油炼制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工业、印染工业等,并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过程及装置开发、设计、操作等问题,它是以数学及少量的物理观念为基础应用于化学工业上,主要研究大规模改变物料中的化学组成及其机械和物理性质,来替生产化学品或是物料工厂提供一个反应流程设计方式。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科学计算已经成为当代化工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三种主要手段。 化学工程的研究领域最初只是化工单元操作,如:输送现象(为化工学科当中“单元操作”的理论基础)、化工热力学输送现象。随着发展,后来又发展出一些新的分支,化学工程领域的分支庞大,可应用在各类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实务上的操作,因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以化工的知识背景为基础,例如半导体工业。随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数值模拟(cfd)在化工的发展占据重要的地位。 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简介 2.1 化学工程与工艺任务。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2.2 化学工程以及化学工业的一些特点。以物理学、化学和数学为基础,并结合工业经济基本法则,研究化工单元操作以及有关的流体力学、传热和传质原理、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等在化学工业上的应用,以指导各种过程及其设备的开发、改进和发展属于化学工程学的内容。化学工程是随着化学工业的大规模生产发展而形成的。化学工程包括过程动态学及控制、化工系统工程、传递过程、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等方面。化学反应是化工生产的核心部分,提供过程分析和设计所需的有关基础数据,研究传递过程的方向和极限,化工热力学是单元操作和反应工程的理论基础,它决定着产品的收率,对生产成本产生重要影响。对单元操作的研究,可用来指导各类产品的生产和化工设备的设计;传递过程是单元操作和反应工程的共同基础,化学工业在新的形势下要求处于化学核心地位的催化技术和化学工程都必须用跨学科的战略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这三种传递,实质上就是各种单元操作设备和反应装置中进行的物理过程。 合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化学家不仅发现和合成了众多天然存在的化合物,同时也创造了大量非天然的化合物,使人类社会所有的化合物达到2230万个(美国化学文摘1999年12月10日收录的化合物数),并且以几个月就有100万个的速度发展,大量新化合物的产生是化学工业产品开发的基础。信息技术及工程技术的进步为设备和工艺创新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化工行业的技术进步。 化学工业的生产技术和许多深度加工的产品更新换代快,要求化学工业必须不断发展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寻求技术上最先进和经济上最合理的方法、原理、流程和设备是化学工业工艺创新追求的目标。化工新技术开发程序是一套科学的程序,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宗旨,以工业化和商业化为目的的创新过程。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化学工业的研究开发费用、科研人员以及专利和文献的数量都居各工业部门的前列。 3 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数据处理分析 传统的化工实验的数据处理是相当复杂的,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化工实验需要平行实验,数据处理过程的重复性也非常大。借助MATLAB软件的应用,可以使人们从大量的数据处理当中解脱出来。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是初步了解、学习和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科学实验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化工实验的特点流程较长,规模较大,数据处理也较为复杂。因此依靠计算机处理数据会使繁琐的数据处理过程变得简单快捷,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数据处理是每一个化学工程实验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实验可以建立过程模型、分析工艺技术的可行条件。但是化工实验数据的处理往往并不是那么简单,它需要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若仅仅依靠手工计算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化工实验数据的处理量很大、重现性很高,因此应用计算机来处理实验数据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专业学科。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有限的实验点去寻找某一对象或某一过程中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揭示某化工过程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MATLAB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尝试。传统的化工实验的数据处理是相当复杂的,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化工实验需要平行实验,数据处理过程的重复性也非常大。而MATLAB是一个强大的数学软件,能够方便地绘出各种函数图形,一方面可以解决符号演算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数学中的数值计算问题。MATLAB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包括信号和图像的处理、通讯、控制系统设计、测试和测量、财务建模和分析以及计算生物学等众多应用领域。它已成为国际控制界的标准计算软件。借助MATLAB软件的应用,可以使人们从大量的数据处理当中解脱出来,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一个数据处理程序:只需输入任意一组原始数据,就可以把实验结果,数据模型以及作图一起显示出来。 4 结束语 21世纪世界进入资源、能源短缺的时代,解决由国家提出的节约资源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任务,需要化学与化工学科的共同发展,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此,化工教育首先要端正学生和家长对化工产生的片面认识。融合从分子水平的化学到大规模制各工程科学的宽阔视野,现代化学工程教育内容既应跨越和涵盖整个化学和化工领域,也仍要重视工程教育的特征,强化工程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完成化学工程教育的历史任务,探讨化工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交叉,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正确认识化学工程的学科范式和内涵。 化学工程论文:虚拟仪器的发展及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一、虚拟仪器的发展和结构组成 电子仪器的发展,一共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模拟仪器、数字化仪器、智能仪器和虚拟仪器。前三个阶段的发展实际上是为第四阶段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四代虚拟仪器,是通信技术、测试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三门学科最新技术的结晶,融合了测试理论、仪器原理和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高速总线技术以及图形软件编程技术于一体。虚拟仪器的产生是仪器发展史上一次大的革新。虚拟仪器是指将一些比较灵活高效的软件和一些性能较高的硬件结合起来,将其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对各项参数进行测试和调节、控制等的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平台。一般来说,完整的虚拟仪器系统中有三部分的组成结构,一部分是电子计算机,一部分是仪器软件,最后一部分是仪器硬件。在电子计算机和大型集成电路高速发展的今天,相比较传统仪器,虚拟仪器得到了飞跃发展。在基本硬件的支持下,虚拟仪器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合理的调用相应的高级软件模块来完成数据的采集、控制、分析、处理以及结果的存储和显示。与传统仪器相比,虚拟仪器具有成本低、性能高、扩展性强、开发时间短以及出色的集成这五大优势。基于此,本文对虚拟仪器的发展及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虚拟仪器的技术支撑和特点 硬件是虚拟仪器的基础,软件是虚拟仪器的核心。计算机主要完成数据处理和结果显示。硬件接口电路主要完成被测输入信号的采集、放大、模/ 数转换。根据构成虚拟仪器的接口总线不同,主要分为基于通用接口总线GPIB 的仪器系统、基于数据采集卡的虚拟仪器系统、基于VXI 总线仪器实现虚拟仪器系统、基于PXI 总线仪器实现虚拟仪器系统、基于串行口仪器的虚拟仪器系统和基于现场总线设备的虚拟仪器系统等类型。软件可定义仪器的功能图。虚拟仪器系统的软件结构从底到顶层分为仪器I/O 接口软件、驱动程序和应用软件3 个层次。 虚拟仪器作为新型的仪器种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技术和接口技术,具有方便、灵活的互联性,可方便地同外设、网络及其它应用连接。其次,开放式体系结构,缩短系统开发周期。虚拟仪器开放性构成方式,使其具有灵活性和功能的可重构性,可使用户提高重复利用率,缩短系统组建时间,降低开发费用。最后,“软件就是仪器”,仪器功能由用户定义。虚拟仪器系统中,软件是整个仪器的关键,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定义仪器的功能,通过修改软件,很方便地改变、增减仪器系统的功能与规模,打破了传统仪器有厂家定义、用户无法改变的模式。 三、虚拟仪器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虚拟仪器技术就是利用高性能的模块化硬件,结合高效灵活的软件来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和自动化的应用。灵活高效的软件能帮助客户创建完全自定义的用户界面,模块化的硬件能方便地提供全方位的系统集成,标准的软硬件平台能满足对同步和定时应用的需求。这也正是NI近30年来始终引领测试测量行业发展趋势的原因所在。它在化学工程领域的应用有以下几方面: 虚拟仪器可以应用在化工过程控制领域中、是由化工领域中以及化学工程模拟领域中。虚拟仪器可以对化学反映系统中的各个参数进行实时的检测,还能通过参数的检测来调整和控制各项参数,以更好地确保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在化工过程控制领域中的应用有很多,例如,东南大学的王晓等人通过基于labview开发平台的虚拟仪器开发了换热器试验装置测控系统,这个系统有很多功能,包括对各项参数的检测、记录,同时还能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和调节,基于此,应该加强对该系统的研究和推广,使其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石油化工领域中也经常需要运用到虚拟仪器,通常是将计算机技术和虚拟仪器结合在一起进行应用。在这方面的应用实例有:通过虚拟仪器,对石油管道的压力进行监测,来判断石油管道在运行过程中会否出现泄漏现象。化学工程模拟,实际上是通过建立化工过程的一系列数学模型,然后根据标准的条件要求以及各项参数,利用计算机,对这些模型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的结构模拟出整个化工过程中所发生的行为。在化工领域中,如果要使用一种新的仪器或者是使用一项新的工艺,需要先依靠计算机对这些仪器或者工艺进行模拟,得到一系列数据,并鉴定其可靠性。虚拟仪器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使得整个过程的各项参数判断更加具体和直观,有利于判断其对于工程的影响。这方面的应用实例也有很多,例如,新疆大学的付志新等人开发出了一套基于全混流反应器的模拟系统,并且模拟计算了其中的不可逆的放热反应。 五、虚拟仪器的发展趋势和光明前景 虚拟仪器还可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事工程、汽车、电力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工程、铁路交通、地质勘探、生物医疗等很多需要高性能测控设备进行科学分析的场合。例如,利用虚拟仪器系统可以开发复杂的汽车驾驶室模拟仿真系统,汽车ABS 传感器功能测试系统;可以测试飞机飞行过程中的噪音,进行飞机发动机测试,飞行控制系统测试;可以用于电力参数的测试,构建电力测量控制系统;可以用于开发内燃机测试系统,等等。 自从虚拟仪器出现以来,其技术也不断发展和成熟,逐渐向着图形化这一开发平台中的更强适应性、更高级别的硬件模块以及更符合标准的驱动程序等方向发展,而该平台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是促进虚拟仪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重要保证。同时,怎样缩短用户的学习时间和学习量,就能确保其进行具有强大功能虚拟仪器的使用,怎样让用户轻易地对该模拟系统中得到的结果进行判断,或者如何确保用户采用一些系统构成比较简洁的虚拟仪器来对复杂的内容 进行测试,都是虚拟仪器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束语: 虚拟仪器的结构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目前,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仪器的应用将不断扩大。除了上述提到的在化学工程领域中的各种应用,它应用的范围将不断扩展到其他相关领域中。因此,虚拟仪器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 化学工程论文: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东北石油大学于2010年成功申请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如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本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科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是培养我国能源化工人才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目前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要性的最好诠释。 一、优化课程结构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学生专业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 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渗透到各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加强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注意融合学科前沿知识和高新科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我院省级化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仪器设备和师资力量,探索和完善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实验设计竞赛、新能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应用,改革和完善实验课程成绩的科学评价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探索保障实验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以跟上学科发展的途径,完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经费和实验耗材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四、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 实行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与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实行学生科研立项制度,从政策和经费上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聘请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能源化工专业发展的学术前沿;鼓励学生申报国家创新实验项目,省、校级挑战杯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签约合作企业,并对创新设计实验室进行重点投入建设,本专业已建成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大庆炼化公司的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保障。 五、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传统培养体系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弊病反映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自主化。同时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积极的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建立专门制度,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六、实践成果 1.丰富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改革和实践。项目在 能源化工专业2009级中进行了三年的应用,收到了良好效果,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化工专业类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实践,对促进石油化工类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以来,石油化工类专业承担省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篇,主编教材3部;完成了《分离工程》等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工业催化》3门重点课程建设。 2.促进了石油化工专学科建设。石油化工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促进了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主的石油化工类学科建设。目前在学科建设方面已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艺,1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能源化学工程,1个省重点(特色)专业—化学工程。已有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平台—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轻烃加工与利用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省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石油化工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黑龙江省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 3.学生创新实验与竞赛获奖。通过创新培养体系的实施,能源化工09-2班25名学生,8名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0余名学生参加国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公开7篇,申请专利2项。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100%,六级一次性通过率80%;国家二级计算机考试一次性通过率100%,并有40%的学生自愿考试通过国家三级计算机考试。同时该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3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1等奖,5名同学获得全国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2人获得全国英语竞赛三等奖。1人获得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黑龙江赛区C语言程序设计三等奖,1人获得2011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校级英语竞赛、物理竞赛,软件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获奖30余项。经过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养和严格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班级大多数学生获得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班级的学风日益浓厚,多次获得校级荣誉。 七、理论水平与推广价值 项目研究从能源化学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设立的目标与东北石油大学化工学院特色优势实际出发,构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成果既有高度概括的模式框架,又有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操作办法,为全国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构建,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和实证参考,尤其是是对工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和专业教学改革具有推广价值。 化学工程论文:化学工程技术及发展动态 一、新型反应技术的研究 1.1 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 超临界液体是指在温度和压力都处于临界点之上时,此时状态处于液体和气体之间,具有这两种状态的双重性质。这种状态的流体不仅在化学工业、生物化工、食品工业有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在医药工业等领域应用很广泛,已经显示出巨大的魅力,极具发展前景。近年来,化学界将超临界水氧化法应用到保护环境的领域,但是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不成熟。 1.2 绿色化学反应技术 绿色化学是指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的,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化学工程。绿色化学简单说就是采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来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有害的、妨碍社区安全的、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原料或溶剂等。绿色化学是将污染从源头进行消除的工程,因此很彻底,这主要包括原子经济性和高选择性的反应,生产出对环境有利的材料,并且回收废物循环利用的一门科学技术。 1.3 新的分离技术 研究从广义上说,分离强化首先是对设备的强化,然后是对生产工艺的强化,综合起来说就是只要能将设备变小、将能量转化效率提高的技术都是化工分离技术强化的结果,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化工分离技术的主要趋势之一。古老的化工分离技术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将不同的组分从分离塔里分离出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国内外的分工合作共同研究除了大量新的分离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这些在应用中同样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那就是:此项研究对相关分子蒸馏的基础理论探究比较少,没有在理论上充分说明和指导,对设计刮膜式分子蒸馏器也没有深入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分离技术也不断得到改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信息技术引入到分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例如在研究热力学和传递的性质、多相流等方面,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生功效的主要分离技术,再如分子模拟大大提高了预测热力学平衡和传递性质的水平。对分子的设计加速了可以加速分离,因此对研究和开发新的高效的分离剂有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的引进有利于新的分离过程的深入,提高工作效率。 二、传热过程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和方向 2.1 微细尺度传热学研究进展 微细尺度是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微细的探讨和研究传热学规律,现在在传热学中已经自成一个分支,发展前景广阔。当物体的特征尺寸远大于载体粒子的平均尺寸即连续介质时假定依然会成立,但是由于尺度的微细,原来的假设的影响因素也会相对的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流动和传入规律发生着惟妙惟肖的变化。目前,微米、纳米科学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诸多领域都是围绕微细尺度传热学进行研究的。其中高集成度电子设备、微型热管、多空介质流动传热等多项研究都是微热尺度传热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 2.2 强化传热过程的研究进展 这项研究主要是从改进换热器设备的形式入手,提高传热的效率,并想办法改进设备使其持续对外放热,这种改进包括发明新的传热材料和改进生产工艺,将过去的设计进行优化等方法。 2.3 传热理论研究进展 近年来,传热研究者一直都致力于滴状冷凝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但至今仍未能很好的实现,主要问题是如何获得实现滴状冷凝,并且使其冷凝表面寿命延长。改变冷凝界面的性质,将滴状冷凝应用到工业上进行传热改造是传播热学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沸腾的传热方式不仅在机械、动力和石油化工等传统的工业之中广泛使用,而且在航空航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也广泛的应用着。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对液体发生核态沸腾的原因和具有高换热强度的机理进行着深入的探究。由于沸腾的现象是复杂和多变的,这些都导致了我们不能利用常规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出沸腾所能传输的热量。到现在为止,加热器表面受到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的影响,这一问题是最需要得到解决的,也是研究的重点所在,对沸腾传热进行计算大都采用机理模型,这种方法存在严重的缺陷就是计算的准确率很低,而且需要大量的实验做基础,所以目前应用的范围较窄,目前没有能较准确计算沸腾传热的计算式,因此我们有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来探究和研究问题,从基本理论出发,提出新的理论与计算方法或研究出新的模型,将数学与之相结合计算出沸腾所传出的热量,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2.4 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化学中大量的计算问题和数据采集分析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解决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增加了数据的准确度与精确度,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流体力学和数值传热学上的主要贡献,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数值模拟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而且需要大量的实验作为补充,采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和计算,有利于将数据直观的表现出来,方式更加灵活多变,费用更加低廉,并且得出结论的周期比较短,对于应对此类问题计算机技术是最好的选择。 三、化学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动态 3.1 将化工过程与系统过程研究相结合 化学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性质决定的,其非对称性和不平衡性打破了人们的惯性思维,使其控制因素增多,结构尺度变多,其中结构是对过程工程研究的中心问题,主要解决办法是简化其结构,使复杂的结构变得简单,更具有使用价值;首先研究特殊系统,然后推理出一般性的结论,进而推而广之,这些都为解决结构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解决了复杂系统不容易被分析的问题,采用整体法和还原法研究复杂的系统有利于把握系统的主要变换方向,多尺度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可以将过程问题转换成平时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对研究化学工程的复杂结构有好处。化学工程的这一转变趋势预示着化学正在向着应用领域进行扩张,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和价值性,而非学科本身理论的研究。这也在化学课堂上出现了明显的改革,从只有实验和理论两个过程的化学转换成有实验、有计算最后才产生结论的过程,这就需要化学与数学物理等相结合,甚至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进而实现化学过程的更好研究。 3.2 将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研究相结合 科学的进步使大量新的技术和产品能源不断涌现,并且在先进技术的引导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为化学工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为新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并不断形成新的完整的理论,化学工程的发展就此进入老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学科研究的方法上更多的注重学科的交叉,更多的研究材料其中包括信息和化学、生物与化学、能源与化学、环境与化学相结合的工程学科,这些都为化学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为化学的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3.3 将化学工程与信息工程研究相结合 化学工程技术的热点是将化学工程与信息工程研究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各行各业,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收集大量信息,并对此进行精细的计算,随着大量的数据的 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很多重要的规律和结论,这些规律可以用来作为提高效率和生产效益的理论依据,同时可以预见,将化学工程和材料科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必将是化学工程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必将成为引领化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四、结语 化学的影响以及需要重点探讨的方向,就是化学环保问题。由于化学工程往往都会涉及污染问题,因此从化学工程技术角度分析,将从技术角度出发,从而尽最大限度来降低化工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未来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其发展态势。 化学工程论文: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解析 1 引言 化学生产工艺是化学生产过程中一直处于开发状态的技术,化工工艺的开发与发展在近年来更加火热,主要原因在于化工生产常常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污染。随着人们对环保理念的关注,化工生产的工艺受到了挑战。以往化工厂的污染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的解决,污水化学残留物的排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化学生产造成污染,从很大程度上是其生产工艺存在问题。因此,为了解决其污染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生产效率,重点就在于改善其化学生产工艺。 2 我国化工生产的现状分析 我国工业的几大主体:机械工业、煤矿工业以及化学工业。化学工业之所谓成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因素在于化工生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从而推动了我国的工业以及农业的迅猛发展。化学肥料是目前我国农业农作物的主要肥料,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稳定。然而,由于化学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化学废物,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污染,尤其是排放的废水以及废渣,成为了自然中的主要污染源。从目前我国的化工厂的化工生产分析,总体上处于一种以牺牲能源以及环境为基础的化工生产。具体分析如下: 化工生产的效率不高;我国工业发展存在一个共同的弊端,主要在于其生产的效率不高。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主要由于生产环境以及生产设备的不过关。例如在进行化学肥料的生产过程中,反应器皿往往无法达到反应温度。从而使反应不充分,造成废气以及废物的产生。不仅如此,反应不充分,造成的最大问题在于反应后生产的化学产品合格率太低,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的需要。最为严重的是,不充分的化工生产,造成巨大的能源与资源的浪费,从而大大降低了化工生产效率。 化工生产造成自然环境污染严重;化工生产是目前我国主要自然污染的源头之一,尤其是重金属的生产与化学反应。在化工场附近的废水检测中的结果显示,废水中的重金属严重超标,造成水源的污染,从而影响土质,造成自然环境的失衡。此外,对于化工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废水与废物,化工厂为了节约成本等原因,而采用直接排放的方式,将污水以及废物直接排放到自然中,造成了大范围的污染。 化学工程中,连续的化工生产环节不连贯,造成整个工程的连续性不佳,工程的进度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当整个生产环节出现脱节的时候,就会对化学工程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化工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影响,其主要原因也在于生产工艺的不合格。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化工生产的主要现状为生产效率不高,防污染环节不重视,没有专门的污染处理系统以及化工生产的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一起阻碍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 3 我国化工生产工艺解析 从上文中,对于我国目前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我国的化工生产工艺还不是非常完善。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化学的生产工艺需要有哪些改进呢?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采取哪些最新的化学生产工艺能够降低化学生产所产生的污染呢? 首先,化学生产过程中,提高反应条件以及反应环境。反应条件是化工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达到高效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料的产生,反应条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提高化工生产效率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加强化学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催化剂以及反应所需条件一定要达到所需标准,才能保证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高效生产,并减少废物的产生。其中,废物包括废水、废气以及废渣。保证这些废物不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就能保证化工生产的相对环保。 其次,化工生产过程中,并非只是提高产品生产的环境,更应该能够提供废物处理的程序以及治理系统。目前,我国规定,有毒物质以及重金属是绝对不允许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此外,还包括我们经常看到的废气,这些都应该经过适当处理后才能进行排放。废水的排放一般要采用化学综合的化工工艺。其原理很简单,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中最基本的原理,将废水中的重金属通过沉淀的方式,使其沉淀,从而减轻其危害性。此外,废气的处理应该在排气的中部以及顶部,都设置一出废气处理系统,这些装置可以将废气中的有毒气体以及废气中的粉尘过滤,从而保证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 最后,真正从化学工程中的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入手,工艺技术是指从不同的反应原理以及反应条件进行分析与探讨。例如制造氧气的方式就有很多种,那么哪种方式才是最为简单、效率高并且更适合化工生产呢?当然,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于生产的原料以及方式都是可以随机改变的,并能通过改变来进行适应性生产,从而提高化学生产的效率,并实现高效以及绿色生产。 总之,化工生产工艺的提高,应该从当前的现状分析,找出生产环节中的弊端吗,从而大力发展化工工艺。 4 结语 以上分析主要探究化学工程中,化工生产的工艺问题。化工生产在环保以及节能减排等多个主流理念的影响下,开始不得不提高其生产工艺。传统的生产工艺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生产大量的化工产品。虽然这些化工产品对于我国农业以及整个工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合理生产、绿色生产才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化工生产的工艺亟待提高,因此出现最新的化工生产技术以化工生产工艺,旨在能够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并能满足节能减排以及环保的要求。如果生产工艺无法真正实现环保与节能减排,那么也可以开发化工后期的环保处理工艺。总之,最大限度提高化工生产工艺,从根本上解决化工生产中的问题,实现合理化生产。 化学工程论文:浅议绿色化学工程和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的促进作用 工业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工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家能源及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关注[1]。工业污染物处理、生活废品处理等已经成为一个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绿色化学工程是一个新型项目,其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对化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现象进行处理,促进化工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得到改善。 一、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开发 在传统化学的生产过程中,在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上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性,因此导致化学工艺一直处于被动生产。应用这样的化学工艺对污染物进行处理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资源优化也无法得到有效实现。化学工艺的应用不但导致化学生产污染物成本提高,还导致污染物处理效率严重下降。绿色化学工程的应用可有效弥补传统化学工程中存在的缺陷,其通过对相关科学技术及先进方法的利用,对化工生产相关污染物进行除尘、脱硫等处理。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采用绿色化学原料 在化工生产工艺及具体流程中,化学生产原料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在传统化学工程中,所用原料大部分为不可再生能源。采用这些原料不但大大提高国家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时还导致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增加,加重生态环境污染程度。将绿色化学原料作为化工生产材料是绿色化学工程重要研发内容之一。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可使用绿色化学物质、自然物质等无染污、可再生的化学原料。典型的绿色化学原料主要有芦苇、苞米杆、纤维植物等。将这些作为原料投入到化工生产过程中,可使其转化为酮、醇、酸类等多种化学品。在整个转化反应过程中,这些原料仅会产生一定量的氢气,而不会有任何一种有害、有毒的物质产生。 (二)提高化学反应的选择性 在化学工程的物质反应中,化学反应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所有化学原料的转化均是需要化学反应才能得以实现。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合理选择有效的化学反应形式可有效促进化学工程生产效率及质量得到提高[2]。对化学反应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反应原料、环境、时间、特点等均会对化学反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化学生产过程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反应形式为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热产生,所有化学原料均会在热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变质,因此会大大降低化学品的生产质量。在绿色化学工程中,应用新型的反应形式,这种新型反应形式为烃类氧化反应。这种反应形式的应用不仅可促进催化物反应催化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可有效促进生产物同分异构反应时间增加。 (三)使用无毒无害催化原料 随着化学工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将化学反应合理的应用于化工生产过程中已经成为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均离不开催化剂的使用。将催化剂应用于化学反应过程中,可有效加快反应速度,缩短法宁时间。所以,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原料成为推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不断深入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高度重视对催化原料的选择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催化剂得到开发和研制,化学反应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原料不断得到改善,分子筛除催化剂等优良催化原料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毒无害催化原料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化学反应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量,同时也可减少环境污染。 二、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产生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各工业产业的生产过程中均已广泛应用到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该工程中具有的应用性能不仅可有效改善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可有效促进化工生产的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在化工产业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清洁生产技术是一种具有较高价值的绿色技术,该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化工原料进行无害、无毒、无废处理,实现原料利用率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化学工程的生产质量得到提高。在清洁技术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技术分别为脱硝和脱硫两种技术。应用该两种技术对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的化学废物、生活垃圾等进行绿色处理,经过相关技术的处理后,生活垃圾可有效转化为沼气。应用自然发电技术来代替传统发电技术。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和应用是清洁生产技术飞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生物工程中合理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可有效促进细胞及基因工程的发展效果得到显着提高。在辐射加工中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可促进催化剂的作用得到显着提高。 (二)与生物技术相互结合的应用 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其技术范畴具体包含细胞、微生物、基因、酶等多种技术。其在各化工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包含有生物化工合化学仿生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生物体内,生物酶作为催化剂存在,其具有显着的专一性和高效性,在生物合成的每个过程中均无法脱离酶的作用。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对生物技术进行合理应用,通过相关技术处理,可使再生资源转化为相应的化学品。早期所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原料大部分是直接源自动物和植物,后来才逐渐发展为将煤炭、石油作为原材料使用。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中,通常情况下均是应用工业酶或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酶作为催化剂。将酶与通常应用的化学催化剂进行比较,酶在应用过程中的优点主要表现为无污染、产物性质好、反应条件温和等。例如通常情况下均是应用丙烯腈进行丙烯酰胺制备,当使用酶作为催化剂后,能耗消耗量大大降低,反应具有彻底性,并且在反应过程中无任何副产物产生。 (三)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主要发展目的之一即为为社会生产处环境友好型产品,如清洁汽油、磷洗衣粉等无毒无害产品。通过绿色化学工程可以生产出与社会、自然环境发展相符合的友好型产品。绿色化学工程生产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们的购买的产品均为绿色产品,不仅有效保证了人们身体健康,同时也可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如能够促进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可有效降低生态环境的染污,促进国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束语 在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应用无毒、无害的物质作为原材料,使用节能减排的生产工艺,应用清洁生产的技术,可有效降低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减轻生态环境污染,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产品与生态互补得以实现。因此,对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进行开发和研究是对当代化学工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促进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化学工程论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1.1以市场为导向 随着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我国对开发能源的技术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教育部在1996年将“煤化工”等专业列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促进我国煤化这一特色专业发展。加强煤化工特色建设,可以扩大煤化工产业,推广清洁能源,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需求。煤化工特色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将学生的就业与市场相结合,从而保证学生在面对社会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自信,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提高就业机会。 1.2发扬创新精神 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才能够彰显特色。特色专业是经过改革后被确定的内容,它本身就具有探索和创新,但煤化工专业发展中,以往的教学经验仍然会对创新有所阻碍,因此在建设有特色的煤化工专业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煤化工特色建设。 1.3稳定发展原则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始终坚持煤化工人才培养方向,也有着自身的特色,毕业后学生主要面对钢铁冶金系统,能源方向,因此在建设特色专业是,也要立足根本,找准发现,坚持稳定发展的原则。煤化工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中会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因此稳定发展,才能适应不确定的变化,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2建设煤化工特色的对策 2.1创新教育观念 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其特色建设的发展方向、过程等都离不开一定的理念指导[1]。煤化工特色专业的发展与市场分不开,煤化工专业与能源安全与供应、钢铁冶金行业发展与节能减排实现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能源问题出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摄入,煤化工专业发展也要将观念进行创新,以便适应社会的要求。可以通过实现教育活动,将教育观点和教学理念进行谈论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出现了教学理念偏差,要及时用正确的思想观念给予指导。创新教育观念是培养煤化工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定期考核,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将这种观念融入教育,这也是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措施。 2.2创新课程体系 煤化工特色专业要突出特色,因此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在基础教学中突出特色,从而培养有特色的专业性人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突出煤化工特色,根据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定课程体系,使本专业的教学能够有序进行。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要保证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煤化工专业是一门传统的学科,但特色建设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因此这门学科的课程体系要与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念相吻合,从而能够在以往的经验中,发挥教学成果的理念,整合课程资源,促进特色专业发展。煤化工特色建设课程体系要反应时代的特征,但也要与学校的特色向结合,建设出使用社会发展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体系。煤化工课程体系要突出特色,例如开展“焦化特色课程”、“清洁能源课程”等,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将基础必修课和辅修课程想结合,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发展。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化学工程与艺术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建设特色煤化工专业时,要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将最前沿的煤化工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意识。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才能够促进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学生在实践中,专业能力得到锻炼,整体的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2.4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的质量体系建设是有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保障,在科学的监督机制中,促进煤化工专业发展。高校要保证特色专业有效进行,就要对其投入更多的科研、资金及教学条件,这些物质保障是实施特色专业的前提。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如课程实施不佳,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等,这些因素都会阻碍课程目标的实现。做好特色专业,离不开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要制定质量责任制,包括学生评价、教学反馈、教务系统质量检测等,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结语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是高校的特色专业,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创新性原则,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本专业特色发展。煤化工特色建设要创新教育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健全教学质量监督机制,突出特色,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煤化工专业人才。 化学工程论文:探讨化学工程中的结构问题 1 结构的定义及其时空多尺度特征 “结构”在《辞源》中有如下定义:1)连接构架;2)物体构造的式样;3)诗文书画各部分的组织与布局。 结构具有多尺度和随时空变化的特征。如太阳系由太阳、地球、月亮等不同尺度的星体构成,它们在万有引力的相互作用下处于有序而不停的运动之中。又如一棵树由不同尺度的树干、树枝和树梢组成,相互依分数维的规律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化学工程同样具有多层次、多尺度并随时空变化的结构,一般可分为从分子到颗粒的小尺度区、从颗粒到单元设备的中尺度区和从单元设备到系统流程的大尺度区。各区中均有各自不同的结构。小尺度区中的结构,如超分子和离子液体结构。 2 多相流结构的预测 结构需要若干参数来定量表达,以工业快速流化床提升管中的流动结构为例,需要 8 个参数来描述,分别为密相表观气速、密相颗粒表观速度、聚团平均直径、密相空隙率、密相体积分率、稀相表观气速、稀相颗粒表观速度、稀相空隙率。李静海、郭慕孙在研究快速流态化床的局部结构时,提出了能量最小多尺度作用模型。该模型认为在快速床中流体用于颗粒的悬浮输送能最小,并以此作为系统的稳定性条件,与稀密两相的动量守恒方程、等压降方程、气固两相的质量守恒方程、聚团尺寸方程一起求解,成功预测了反映快速床局部结构的 8 个参数。借鉴 EMMS 模型的方法,结合研究不同床型、内构件、外力场对多相流动的影响规律,可望建立各种类型流态化床结构参数的预测模型。 3 结构—性能关系 众所周知,物质的分子结构与其热力学特性密切相关;材料的微观结构、介观结构与其宏观的物化和力学性能密切相关,如金刚石与石墨同样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由于碳原子排列的方式不同,金刚石坚硬无比,而石墨则非常柔软。同理,以尺度大小不同、空间分布不均的气泡、液滴、颗粒、聚团组成的化工多相流的局部结构与其流动、传递、反应行为密切相关。 图 1 为离子液体的结构图。各离子之间通过氢键形成网络结构,因此具有较高的黏度。图 2为微乳液中的胶团(水包油)和反胶团(油包水)的结构示意图,虽然其尺度微小,仅 10~100 nm,但结构复杂。以反胶团为例,其核心为自由水,核心周围是结合水层,再往外为表面活性剂和助剂双亲分子层,最外是油相。该结构与微乳液的萃取分离和反应性能密切相关。图 3 是由微观像探头(镜头直径 3 mm)拍摄到的快速循环流化床中的局部结构的照片,从中可见快速流化床中存在颗粒的聚集相(聚团)和颗粒的分散相(稀相)两相结构,聚团的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相同,这种结构对快速流化床中的传递与反应具有直接的影响。图 4 是纳微颗粒鼓泡流化床层流化时和断气塌落后的照片。纳微颗粒表面过剩的自由能使其具有聚集成团的特性。从图 4 可见,床下部是大尺度聚团,床中部是中等尺度聚团,床上部是小尺度聚团。颗粒聚团内部的颗粒与气流接触很差,严重影响传递和反应速率。图 5 为气固鼓泡流化床的照片。其中,图 5a 的床中无内构件,床层由气泡相和乳化相组成,气泡尺寸较大;图5b 的床中有多块百叶窗型横向挡板,床层由气泡相和乳化相组成,但气泡尺寸较小且均匀。气泡会形成气体短路,严重降低气固接触效率。图 6为工业流化床中设置的组合式横向斜片挡板,可以有效破碎气泡和颗粒聚团,斜片导向可进一步强化气固接触。图 7 为工业萘氧化制苯酐流化床反应器的内部结构图,床底的气体分布板可使气流均匀分布,床中的垂直换热管内构件可强化气固接触,减少放大效应。由于这种多相流结构的难以预测性和构效关系的复杂性,传统的化学工程采取平均的方法,必然造成预测的偏差,成为化学工程放大的瓶颈问题。 4 多相流结构的调控——散式化方法过程 工业多相反应和分离设备中局部结构由气泡、液滴、颗粒和聚团等尺度不同的分散相和气、液介质连续相组成。这种分散相的尺寸越小,它们在连续相介质中分散得越均匀,相间接触界面就越大,越有利于传质、传热和化学反应;同时如果相间的滑移速度越高,则相间界面越薄,界面的更新速度越快,同样有利于传质、传热和化学反应。影响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系统或设备条件(包括颗粒和流体的性质、设备与内构件的结构与形状、外力场的影响等)和操作条件(包括温度、压力、气液固三相各自的流速与流向、稳态操作与动态操作等)。当前引人注目的微通道与膜反应和分离技术的优势也在于可有效调控结构,得到尺度均匀而微小的气泡或液滴,强化相间接触。 5 多相流结构与计算机模拟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和测试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流体力学和过程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应运而生,人们可以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并采用高效计算机对复杂过程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进一步通过多种实验参数的测量对模拟结果加以验证。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流化床结构的预测、优化调控以及规模放大的最终解决,无疑应当寄托于计算机的数值模拟和仿真技术。当前用于气固流化床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主要有两流体模型(Two-Fluid Model,TFM)、颗粒轨道模型(ParticulateTrajectory Model,PTM)和流体拟颗粒模型(Pseudo-Particle Model,PPM)。巨大的计算量使 PTM 模型和 PPM 模型的应用受到限制,应用 PTM 模型和 PPM 模型对含有大量颗粒的工业系统的模拟目前还不现实。两流体模型将颗粒也视为流体来处理,由两套分别描述流体和颗粒相的流体动力学方程组来描述,其间通过相间作用项来封闭,两相同在 Euler 坐标系下处理。该模型主要是在微观足够大和宏观足够小的尺度上进行平均化,这使得这些微元适于在衡系统获得简单的本构方程,从而可以通过数值的手段预测系统的时空变换。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局部非均匀结构的存在,真正能满足这种要求的微元尺度与反应器宏观尺度相比往往过于微小,目前的超级计算机速度也很难满足其需要,所以不得不采用加大尺度的微元,其内部含有丰富而显着的非均匀结构,这时现有的本构方程已经不再适用。目前多数具有应用价值的模拟成果都是应用双流体模型得到的。FLUNT、CFX 等以双流体模型为内核的商业软件被广泛采用。 结束语 化工多相流反应与分离设备中存在颗粒、气泡、液滴、聚团,且其尺寸大小不同、空间分布不均匀。该局部不均匀结构与流动、传递、反应行为密切相关。传统的化学工程忽视局部多尺度不均匀结构而采取平均的方法,造成对“三传一反”行为预测的偏差,成为化学工程放大的瓶颈问题,应引起学术界关注。近年来在结构参数的预测理论研究、结构与传递和反应的关系理论研究、结构的优化调控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及结构参数与两流体模型相结合的多相流计算机模拟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面对复杂得多尺度结构问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化学工程论文:分析化学工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世界万物均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就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对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有着极大的帮助[1]。而化学工程正是量产这些物质的工程,因此化学工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千百年来,从河姆渡人烧制陶器到航天飞机飞向太空,化学工程的产品贯穿了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并推进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不断地改善着我们的生活。 1 什么是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简称化工,是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以及其他过程工业(如石油炼制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工业、印染工业等)生产过程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过程及装置的开发、设计、操作及优化问题的工程技术学科。 化学工程通常应用数理化的基础理论,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在最适化与合理生产量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工业生产中的“放大效应”,并与化学工艺相配合,安排出经济而有效的程序,最终解决工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化学工程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有了极大的作用,因此研究化学工程迫在眉睫。 2 化学工程所涵盖的领域 由于化学工程是研究工业生产的化学和物理过程原理的学科,而在传统的工业生产,如矿石冶炼、燃料燃烧,石灰烧制中,往往都伴随着物质分解等化学过程和能量流动等物理过程的同时发生,因此化学工程所涵盖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它不仅包括矿石冶炼,食品加工,纸张制造等传统的化工产业,还包括生物制药,纳米技术等尖端新型化工产业[2]。这些行业中生产、制造、研究出的产品是我们无法缺少的,因此,可以说化学工程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了。 3 化学工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随着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的化学工程也逐渐全面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从平常的衣食住行中就可以看出化学与我们联系的密切性。 20世纪40年代,合成纤维工业开始起步,锦纶、腈纶、涤纶等陆续投入工业生产并快速发展起来。此后纺织工业的原料完全依赖农牧业的情况开始发生了改变[3]。合成纤维不仅可以用于生产服装、渔网、绳索等生活用品,还可以生产工业用织物、隔音、隔热、电气绝缘材料等,医疗用布、外科缝合线、止血棉、人造器官等医疗用品,它作为重要的纺织纤维,其地位已经超过天然纤维,广泛的应用于服装行业为主的各个行业中,保证了人们的对“衣”的需求。而橡胶合成和皮革加工行业则为几十亿人提供了日常所需的鞋子。 说到“食”,现今社会中,在这个“食”里充斥着的化学产品太多了,这些化学产品中有好的,也有很多具有副作用的,我们要选择性的发展。它们的技术产品革新,特别是合成氨技术的出现大大的提高了世界粮食的产量,保证是数以亿计的人的“吃饭”问题。这已足以说明化学工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日日与我们相伴的调味品,甚至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在赋予了食物美味的同时,也保证了他们的新鲜,他们都是通过化学方法所制的,这些也是化学工程对生活的贡献。 在“住”方面,我们盖房所需的钢筋水泥、玻璃门窗,装修所需的油漆石膏、地砖马赛克,日常所需的锅碗瓢盆、肥皂化妆品都是以化学物理原理为基础,通过工业生产而成的典型的化学工程产品。正是这些炼制钢铁、烧制玻璃、配制油漆洗发水等化工工艺的不断提高,才保证了我们“住”的质量的巨大飞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日常行走离不开我们的双脚和脚下的鞋,而说到鞋就不得不提我们前面说到的它对橡胶和皮革制造产业的依赖。当然,现代人在“行”方面更多的会选择自行车或汽车这种相对更加便捷的交通工具,制造它们必不可少的便是钢铁、塑料、皮革、橡胶这些化学工程相关产品。而汽车想要行驶起来,离不开铺设柏油路的沥青和各种汽油、柴油、添加剂、润滑油,这些都是石油化工的主要产物。所以说,我们的日常交通离不开化学工程的功劳。 谈到国防航天事业,虽说是国家大事,但也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航母的下海,飞船的上天,这已不仅仅是关乎民族自豪感了,而是关乎我们整个国家全体国民的安全和利益的事情。但是想要把他们造出来却绝非易事,在太空中或极端恶劣的作战条件下,一般的钢铁材料往往承受不了环境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较大的自重更会影响其关键时刻的机动性。高分子材料、纳米技术等先进的化学工程技术的出现则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4]。这使其不仅具有抗高温、抗创击能力,又保持了自身的灵活性,极大的推进了我国国防航天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保证了国家的国泰民安。 当然,化学工程对我们日常生活的贡献还远远不只这些,生物制药技术帮助人们治疗病患,造纸厂满足人民生活学习中对纸张的需求,印染工业则给人们带来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但是化学工业在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福利”的同时,也对人类造成了一些不小的危害[5]。众所周知,化工产业一直就是工业部门中的污染大户,且较难治理,这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并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化学工程的高物耗、高能耗也在慢慢竭尽着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违背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4 结语 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化学工程在人们的实践与挫折中持续的进步,并一直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着,不断地提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推进着社会的进步。虽然其不可避免的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但这不能掩盖它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可以说化学工程和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没有化学工程的发展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化学工程论文:浅议化学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动态 引言:化学工程是一门用来研究化学工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以及所使用设备的设计、操作和优化的工程学科。因为在化学工程方面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对化学工程技术从总体上进行发展探索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能够掌握研究的动态信息,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研究工作效率的提高。 一、化学工程学科未来的发展动态 1、化学工程向过程工程的发展 过程工程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多种控制因素、非线性和非平衡性、结构多尺度的特点。在过程工程这个复杂系统中结构是其中心问题,发展简化的方法是解决思路,才能够在工程中具有实用性;通过对特定系统的研究,发展其具有普遍适应的方法,才能够实现过程工程发展的机遇和优势;要想很好的解决复杂系统就必须采用整体和还原论相结合的方法;在解决复杂系统时多尺度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过程工程是解决时间或空间上的多尺度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跨尺度敏感性、尺度之间的模型封闭、关联问题。在应用领域内容的扩展所表现出来的是化学工程向过程工程的发展趋势,应用领域包括化学工业、向生物、环境、信息等扩展;研究的内容是 小尺度、大尺度之间的扩展。在过程工程的研究方法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由原来的实验或理论变为实验、计算、理论三者结合的方向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多尺度、复杂系统都是过程工程中研究的重要内容。 2、化学工程与材料化学工程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新能源、新资源、生物技术等这些新兴的产业在逐渐取代传统产业,化学工程学科面对这一具有时代性的变化必须考虑到为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并继续完善本学科的理论,化学工程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研究方法上以学科交叉的特征进行研究,已经发展了材料化学工程、能源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工程、环境化学工程等产业,为以后化学工程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在这些以发展的产业中材料化学工程是发展最快的,并且成为了当代化学工程的热点研究领域。在材料化学工程中另一个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新的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它主要是以新材料作为基础。而在传统化学工程中主要是以设备作为基础,一些具有关键性新材料的突破对化学工程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我国也对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新材料的生产问题上得到了解决,并且也为化学工程学科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空间。通过对化学工程的理论发展和过程工程的设备研究的深入了解,并结合现阶段材料学科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强调化学工程学科和材料学科相互交叉,发展以新材料作为基础的化学工程技术,利用化学工程理论进一步对新材料的生产过程进行研究,并为规模化生产做好准备,对我国的化学工程学科以及材料学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化学工程和材料科学的相互结合为我国化学工程学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3、化学工程与信息工程的发展 根据科学的发展来看,科学数据的大量积累可以发现重大科学的发展规律。根据调查发现,在一篇外国化学文摘中记录了分子、化合物等相关数目近千百万种,但是在世界上相关化学家并没有对这些数目有明确的研究。尤其是在化学工程领域方面,这些数目的研究分析,很可能可以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所以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重新评估和整理。在我国一些知名大学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开始对这些数据进行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开展必要的化学工程基础应用研究 化学工程研究不仅要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还要进行高科技的发展,开展相关基础研究。虽然基础应用研究具有科研周期长,投资费用高,在短时间内很难取得经济效益,但是为了保证化学工程的持续发展,更好的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去,必须放眼于未来,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的开发,完善必要的基础应用研究,并加强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化学工程基础研究,避免一些相关问题,如专利技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流程和设备。 三、建立一个具体有效管理和运行机制的体制 在我国相关研究所、设计院、企业甚至是一个部门的相关管理和运行机制都缺少活力。并且具体的分工不十分明确,组织困难,没有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在化学工程方面。所以要把开发工作切实落实起来。因此,必须建立一个以设计所、研究院和高校相互结合的开发体制,组织化学工程任务的相关课题。对化学工程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入研究,把握学科前沿,结合自己的相关情况,提出相应的化学工程发展战略,以化学工程作为主线进行先关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取得相应成果。根据信息、计算机、新材料等这些工业要求以及环境、生物化工的发展情况,并结合国外化学工程的发展动态,抓准重点发展本学科的生长和结合点,形成良好的分支。 四、促进化学工程技术发展的对策 1、着眼全局提高化学工程技术水平 化学工程科学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明显地呈现与多学科交叉的现象,要进一步促进化学工程技术的进步,就要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与化学工程交叉的各个领域的情况。要统筹考虑各个领域的运用,做好整体的规划,协调各项科学的开发利用。并且统筹现有领域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使各个学科领域相互促进,最后实现共同发展。 2、提高化学工程机械设备研究水平 机械设备是提高一项技术必须具备的,先进的机械设备能为更高水平的技术研究硬件支持。但是相对而言,目前化学工程技术方面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应该加强研究力度,向世界化学工程技术研究的机械水平靠近。有了这些高科技水平的机械设备,在化学工程技术领域赶超世界水平指日可待。 3、做好化学工程技术的教育工作 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不能离开高水平的人才,所以要促进化学工程技术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化学工程领域的教育培训工作。不仅需要培养化学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与其相关的学科的教育与培训也要加强。不仅仅培训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储备人才。 4、积极开拓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市场 当今化学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很广泛,但是如果想要进一步的发展还要积极研究开发新的工艺、新的产品,寻找新的市场。市场是产品开发的动力,有了市场的需求才会带动产品的生产,也就会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化学行业的不断进步,专业人员已经把化学专业的研究重点从单一研究化学过程、设备等单一方面转而 研究化学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方面.最大限度地节约地资源、能源,实现绿色化学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究化学工程技术的热点分析与发展趋势,通过对现有的化学工程技术的分析,研究其技术热点,从而经过理论分析,判断未来的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态势.化学的影响以及需要重点探讨的方向,就是化学环保问题.由于化学工程往往都会涉及污染问题,因此从化学工程技术角度分析,将从技术角度出发,从而尽最大限度来降低化工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未来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其发展态势。
会计实训论文: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衔接的策略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会计工作中,使得会计能更准确、更及时地收集处理和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这有助于加强企业管理,同时使会计人员从重复、枯燥的记账、算账、报账中解放出来,更好的从事管理和决策工作。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会计工作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一种手段,手工会计面临挑战。财政部指出到2010年80%以上的基层单位都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如果学生不能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是难以适应企业会计岗位需求的;而只学习会计电算化忽视手工会计的基础地位,会计理论中所学的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和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等概念便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学生可能永远不会明白这些理论的实际内涵。如在实训教学中将会计手工与电算化有效衔接可使学生在校内就可积累在社会上多年才能积累到的双重做账经验,缓解校外实习基地难求的局面。因此,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衔接是必要的,也是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性难题。 1 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衔接的策略 1.1 分两步实施 笔者建议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在《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分岗位的手工实训,以熟悉会计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流程,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电算化实训,以掌握会计软件核算程序的应用。第二步,在毕业实习前的最后一个学期,使用同一会计主体相同会计期间的实训资料进行手工与电算化同步综合实训,通过每一操作流程的对比验证,分析异同,体会会计手工的基础作用与电算化的优越性,促进学生全面掌握会计实践操作技能。 1.2 实训资料同步是实训教学衔接的质量保障 实训资料同步有利于将手工实训资料转化成电算化的实训资料,正确完成手工建账和电算化基础设置和初始化工作,保证实训的衔接质量。其次,有利于将两种操作手段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手工会计所学的概念理解;进一步体会会计电算化的优点与不足。第三,一旦两种操作取得的结果不一致时,便于引导学生查找原因,分析解决。 1.3 会计手工操作编制的记账凭证是衔接的起点 会计手工操作首先要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并据以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手工汇总和记账、对账和结账,直至编制会计报表。电算化主要是通过调用会计软件的有关模块,根据手工编制的记账凭证,从输入记账凭证数据开始,自动汇总、记账、对账和结账,直至设置和查询会计报表。因而会计手工操作编制的记账凭证,就成为电算化的数据起始点,也是手工与电算化操作的衔接点。电算化核算结果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输入的数据尤其是记账凭证录入准确与否,这是保证手工与计算机输出结果是否一致的关键。 1.4 会计手工是电算化的基础,电算化是会计手工的拓展与延伸 会计电算化意味着操作手段的现代化,但手工操作总是基础。原因在于:(1)学完基础会计以后,学生初步形成了关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和核算处理程序的初步概念,学完财务会计等课程后经过分岗位的手工实训,学生基本能够弄清楚实际工作中的会计是怎么工作的。(2)如果忽视手工操作的基础作用,学生不免会产生一种概念上的模糊认识,认为电算化中能够如此简单地完成记账、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会计电算化在实际工作中普及的又是如此之快,那么手工会计操作势必会被淘汰,从而不重视手工实训,这对将来的会计工作是不利的。而会计电算化具有的及时、准确地处理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强预测决策和分析判断等功能则是会计手工操作的拓展与延伸。 2 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衔接的具体实施 2.1 先手工后电算化的分岗位会计实训 (1)会计手工实训。 会计手工实训是通过各岗位的具体业务、岗位职责及各岗位之间的相互配合训练使学生掌握手工处理会计业务的要领。我们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实训小组,每个小组形成一个模拟会计主体的财务会计机构,按业务分工各自扮演不同的财务角色,要求小组之间、小组成员(岗位)之间密切配合,严格按照实际业务的有关规章制度认真地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保证整个实训过程有条不紊。指导教师认真检查每个学生填制的会计凭证、登记的会计账簿、编制的会计报表,给出手工实训阶段的成绩。经检查合格,才可进入第二阶段的电算化实训。 (2)会计电算化实训。 电算化实训是在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由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建立账套、基础设置、各模块初始化操作。通过调用会计实训软件的有关模块,将手工实训编制的记账凭证录入会计软件,完成从输入记账凭证、凭证审核、电算化汇总、期末结账,直至电算化编制会计报表的全部操作流程。 2.2 手工与电算化同步的综合会计实训 手工与电算化同步的综合会计实训是指利用某同一会计主体相同期间的同一套数据,同时采用手工与电算化两种实训手段,对比两种实训手段的异同,验证账务处理结果是否一致,并将其紧密结合的一种会计实训形式。通过操作流程对比,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实训手段的异同,促进学生全面掌握会计实践操作技能。(如表1所示) 3 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衔接的成效 笔者通过对传统班和实验班的教学对比,验证了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衔接在实践操作上是可行的,是培养符合信息化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的一种有效且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形式。 3.1 在会计实训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初步具备了良好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习惯 职业素养鼻祖san 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就是指从事会计职业应具备的“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因此在实训中我们注重对学生渗透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效果显著。 (1)通过创设职业情境,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设置、职员形象等,认识到自身和专业的“关系”,切身感受自己将要投身的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通过介绍本企业的优秀人才事迹,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了“爱岗敬业”的会计职业道德。 (2)将业务实训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同时促进了学生维护和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对学生就业后认真贯彻执行工作制度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3)通过模拟会计工作的专业场景、班费管理中引入内部控制制度、举行会计技能大赛、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各类讲座等途径,丰富、发展校园会计文化氛围。 (4)通过将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每一步的操作流程对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热情,学生不仅会“做账”,还能“懂账”、“用账”,学生的探究意识、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初步的锻炼和养成。 (5)通过规范数据输入行为,学生养成了严谨细致的职业习惯。实验班学生操作熟练、规范,数据录入的准确率在93%以上,职业技能抽样测试合格率在98%以上,优良比率达92%,明显提高了实训教学质量。 (6)加强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与领导意识、自我完善的意识、良好的竞争意识、协作和组织意识,毕业生在就业时能适应不同企业会计岗位的需求,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 3.2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多元化的会计实训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观最重要的支撑性理论,因此我们在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评价中尽量做到“五个关注”和“四个结合”。“五个关注”指关注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四个结合”即知识评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制订了课程考核标准和学生成绩评定表,比较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会计实训成绩进行评价,显得更为人性化。 实训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使得教研起到了真正为教学服务的作用,推动了学校教学研究的发展。由于笔者知识结构和研究水平的局限,使得有些问题解决的不够深入。如何丰富会计实训教学资源?如何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再学习能力?这是我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会计实训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成本会计》课程实训教学改革 《成本会计》是高职会计类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而言,无论以后从事企业会计岗位,还是参加会计职称考试,这门课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固有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仿真程度越高,对成本会计岗位技能训练效果就越好。所以,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仿真实训教学。经过不完全调查,多数高职院校的《成本会计》课程实训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不少问题,亟需改革。 高职《成本会计》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成本会计》课程定位不准 在高职教育会计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成本会计》一般列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介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然而,不少教师认为《成本会计》附属于《财务会计》,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会计》的独立性,体现为学时偏少,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动手甚少,学习效果停留在了解程度。事实上,与《财务会计》相比,成本会计更加注重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因为企业成本降低了,利润就会提高,所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多数规模较大企业基本都设置了专门的成本会计职业岗位。因此,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的技能需要,确定以《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岗位训练课程,加强技能训练,《成本会计》实训的学时数应占总学时数一半以上。 《成本会计》实训内容薄弱 《成本会计》的理论教学偏向教条式,计算内容比账务处理内容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教学内容,轻实训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成本会计》是《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后续课程,但因学生从未直接从事过实际成本管理工作,对成本会计岗位缺乏感性认识,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例如,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对从未接触过该实际工作的学生而言,与其说是一种岗位技术,不如说是纯数学的教条公式,只能死记硬背。再如,学生不了解实际产品的具体生产流程,甚至连半成品与产成品都不能辨别,所以《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越脱离实践,就越难讲好。由于大部分教师是从高校到高校,从没有接触过实际成本会计工作,理论上是行家,但也只能就材料讲材料,缺乏真实感,教学难免与实践脱节。二是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成本会计》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不一样,其实训内容数据上的因果关系较强。如产品的同一个生产流程从要素费用分配,到成本计算,要用到较多的数学公式,表与表之间的数据钩稽关系则反映了成本核算的过程。这种数据主要通过各种表格反映在《成本会计》的实训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计算公式多、表格多,教师讲得太多则学生跟不上,讲得太少则内容缺乏连贯性。所以,现行的《成本会计》教学手段主要是用粉笔在黑板上一个个地写公式,一个个地画表格,有时会占去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教师在画表的过程中,学生无事可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实训跟不上,实训效果不好。 缺乏基于工作过程的成本会计实训教材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材一般用任务驱动方式进行设计,实训内容的选取应充分考虑与实际工作能力需求的“无缝”对接,并以此统领理论教学内容。《成本会计》教材的内容重点放在掌握单一的费用分配方法上,而对各费用分配方法在整个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环节未加以重视,使学生难以全面掌握产品成本形成的完整过程。同时,在讲解成本计算方法时,案例也并不是涉及产品成本形成全过程的完整案例。 将生产性实训软件应用于《成本会计》的仿真实训存在不足 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能应用生产性的成本核算系统开展《成本会计》课程实训的很少,能应用成本核算系统开展仿真实训的更是凤毛麟角。然而,设立成本会计岗位实训和生产性成本会计仿真实训是《成本会计》课程开发与建设成熟的标志。在不少院校的综合实训中,业务与财务一体化实训不到位,更谈不上用手工和电算并行方式处理成本业务,这样业务的仿真性就会大打折扣。 《成本会计》实训教学改革思路 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成本会计》实训教材 《成本会计》实训教材是学生学习成本会计技能的指导书,如教材总是乏味地强调教条式计算步骤和公式,学生考试完成后,就会将所学全部忘光,不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只有开发基于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的实训指导书,使学生如同跟着一位师傅工作一样,让复杂而乏味的计算步骤和公式变成有趣的成本控制案例,教学效果才会显著提高。 注重成本会计实训,加大实践课的开设比重 《成本会计》是《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后续课程,有些学校为了节省教学成本,《成本会计》课程每周只有2学时,这显然只能完成基本理论的学习,不可能实施成本会计实训。教学计划的总学时固然不能随意增加,但对《成本会计》这门核心专业课程应予以重视。笔者认为,每周4学时较合适,可让教师每周分出2学时实施成本会计实训。 加强成本会计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实施erp管理实训 erp成本管理系统为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核算与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一般而言,erp成本管理系统可提供成本分析、成本核算、成本预测等功能。在生产过程中,erp系统能够按照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实时地将生产领料、工时核算、产成品或半成品入库业务集成到财务,及时地计算生产成本并分析成本差异,而不是到月末或整个产品完工时才计算产品成本。同时,erp成本管理系统可与固定资产管理、工资费用管理、仓存的出入库管理、销售成本管理进行“无缝”数据连接,使学生关注整个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及企业外部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在实训过程中,让学生不仅仅关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对象,还能更多地关注企业整个增值链的成本流转,使学生在学校形成“大成本”理念。 通过实践加深对工业企业生产和加工流程的认识 在《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应设置生产性实习内容,让学生亲自到工厂看看,到车间走走,使他们能了解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知道产品是经过哪些流程生产出来的,让学生感性地接触生产成本对象,了解不同企业实际情况不同,成本计算方法也不同的原因。要了解单步骤生产的过程是怎样的,可以带学生到电厂、食品加工厂等企业参观生产过程;要了解多步骤生产的过程是怎样的,可以带学生到服装厂、机床厂、配件厂等企业参观生产过程。在参观企业生产工艺的过程的同时,讲授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这样可使学生在短期内了解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和产品加工工艺过程,初步了解对什么样的生产类型和管理要求应采用什么样的成本计算方法,以加深学生对成本计算方法的理解。 《成本会计》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案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可采取分组设岗和轮岗方法实施教学,以学生实训为主,以教师演示和辅导为辅,让学生从会计主管、主办会计、库存会计、往来会计、成本会计和出纳岗位中选择一个角色扮演,然后,团队合作处理账务,教师扮演往来单位、税务局、工商局和银行的角色,并收取各组、各角色流转过来的原始票据,采用手工原始凭证处理与电算账务处理并行的教学手段。具体的岗位分工如表1所示。 基于成本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业务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业务设计是依照一个真实背景的生产制造型企业运作,从销售订单信息驱动下产生采购订单开始,包括往来会计、库存会计、成本会计、主办会计、出纳和会计主管等会计最常见业务,采用手工处理与电算处理并行的业务处理方法。在单据流转过程中,按照真实企业的财务制度仿真执行,让学生理解在实际工作岗位中不同岗位的职责和技能,理解企业资金流通监控点的重要性,学会成本和费用的控制。利用金蝶k3erp系统,采用手工处理原始凭证与电算处理账务并行的教学手段,经过轮岗,让每个学生都承担成本会计工作,完成如表2所示的实训任务。 笔者设计的方案经过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财经系会计电算化专业2007~2009 3个年级近700名学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反响,教学效果明显。 会计实训论文: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 [关键字]高职 会计电算化 实训 [摘要]开展电算化会计的实训是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切实开展专项训练需要认清实训目标、调整实训内容并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电算化与电脑化管理的调查报告 中华会计网校 作者简介:应连军(1978- ),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投资理财系教师,主要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和研究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推广应用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我国会计工作的必然趋势。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到2010年,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一般都开设有电算化实训课程,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安排了一定课时的实训时间。但效果是否满意是否满足社会要求,还有待进一步证明和探索。作为一名电算化会计专业授课老师,在四年多的实训指导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高职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具体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这里就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谈几点看法。 首先,必须把对电算化会计的认识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在目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在专业课课时中安排了各类传统会计课程,电算化会计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多。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认识到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时间,但主要集中在纯手工操作上,包括成本会计、审计等,依靠的还是一张桌子一套习题一支笔,信息化元素很少。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使会计核算、管理的方法、理念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会计信息电算化的重要性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前提。 其次、我们必须认清高职学生的现实情况。在我国目前的招生录取过程中,高职是第五批。虽然在一些学校当中,财会类学生录取分数相对与其他专业要高一些,但总的看来他们普遍素质不高。即使是财会专业的学生,从生源上说,普高生和职高生也有区别。普高生相比较而言学习态度和方法要好一些,但在会计核算和计算机基础上略有欠缺。这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应该有所关注和区别。此外,学生们在对待财务核算管理上不会从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容易单纯的理解为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这使得无法更好的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加上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工作不会太过于复杂,而且目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不是太多,过分提高实训目标和要求也是不合适的。 再次,我们必须认清实训目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学校如同生产者,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社会需求。 根据最近一份对湖北、湖南、广东的4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0%的企业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但是66%以上没有甩手工账或手工账与电脑账并行。企业不敢甩手工账的主要原因是怕丢失会计资料、有关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低和管理不规范;同时软件公司售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90%以上的企业主要运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和报表处理功能,其次是工资和固定资产核算功能,电算化整体状况基本处在替代人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的水平。虽然这不能代表全部,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我们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这个实际。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中等电算人员。他们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并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各类相关信息,解决一些日常维护问题,参与部分企业管理。这在我们的实训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体现。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实训目标和内容都应当做适当调整。综上所述,在开展电算化实训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全面的考虑。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时机。目前不少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大多数学校仅设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70-80学时。为适应课程需要,老师还要传授部分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这一点应该同企业里的专项突击培训有所区别。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单设实训时间,但却包含在了正常课程教学时间内,并没有增加学习课时。要更好的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可以对部分相似课程进行整合,腾出课时满足实训的需要。此外,如果有可能,单设的电算化实训最好安排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结束以后,通过老师的编排和指导以电算化的方式实现会计信息的获取和综合利用,并和手工业务做比较,相信这会更好的促进教与学。其次,实训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十分重要。作为学历教学,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包括电算化审计等,并注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erp)的理念.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因为excel在我国普及率非常高,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而且可以直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这一点非常实际也很实用,在对很多毕业生的回访中得到证实。例如,使用excel处理会计业务前要设定公式,这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具体会计核算的原理和步骤,因此它还会提高学生完成其他会计课程作业的质量和速度。曾经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用到财务管理分析计算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也得到了该课程授课老师的赞许。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辅助理解visual basic编程的原理,这就使这部分内容学习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帮助。但是,由于时间、认识等因素,往往很多教材或教师授课中会忽视这个内容。第三、我们还要注意防止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而不是简单一种操作。电算化实训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很多实训由于时间、理解不同、老师业务水平或其他原因,会演变为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但学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那如果参加工作后面临另外一种软件环境呢?重基本会计核算而轻视了核算的目的——监督和管理,这不可取。会计电算化的真正优势不是简单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是更加规范、系统、快捷的参与企业相关监督和管理。如果这种认识或做法不转变,就会出现一个有电算化上岗证的同学到了单位连一张内部生产所需的下料单都不会开的情况;或由于涉及较多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辅导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的情况。当然,把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到运用到实际还需要努力和时间。 2、防止实训内容大而全,不切实际。不少软件供应商看中学校的培训资源,会主动和学校联合搞培训。高职学校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相辅相成,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以不断提高社会培训的职业教育层次,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该说,校企联合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不考虑高职学生及相关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按照诸如用友、金蝶等公司的培训模式来辅导我们的学生,站在erp的角度,综合介绍企业财务管理的各项功能,全面铺开,涉及诸如生产制造、物料管理等内容是不妥的。这些都过于专业而且主要针对与企业专业人员,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很难理解,如果不增加大量课时,至少在目前是不切实际的。 3、解决实训教材的问题。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借助软件平台来实现。如何理解这种思想必须借助良好的实践课教材并保证充分的操作时间。这是决定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市场上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教材很少,高质量的更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自编为主,购买为辅”。教材建设可分两阶段进行。首先选择一种较好的手工会计模拟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手工向电算化的转换,使之应用于电算化实训教学;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可以组织一线教师编写实训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 会计电算化实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至少30学时来完成教学,如果是其他专业方向的应该更多,而且至少有一半以上时间在计算机实验室中进行,以便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在计算机上实际操作。此外应当特别注意应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际操作技巧,以便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总而言之,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是一项长期而又充满挑战的任务。 会计实训论文:试析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 论文摘要: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学科,所以对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更要重视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就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实训存在必要性与教学教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会计;实训;教学 会计模拟实训是在会计教学中,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能力,把企业财务部门的业余活动浓缩于事先设计好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之中,通过写、算、做三项基本功的独立操作以获得知识和能力,巩固学习内容,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缩短理论和实践的“适应期”,胜任工作任务奠定基础。现就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模拟实训谈几点看法: 1 要充分认识到会计模拟实训的必要性 1.1 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习效率 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源于社会实践,又运用于实践。实践—认识—提高—再实践—再认识—再提高,这是财会教学应遵循的基本规律。由于会计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抽象,同时,这些年来职业学校普遍出现了生源素质下降的情况。招入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差,而会计模拟实训直观逼真,学生能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激发学习兴趣,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相结合。因此,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 1.2 增强职业意识,强化技能训练 长期以来,会计教学教材偏重于理论知识,教材中多以文字表述的方法来代替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例如:“某年某月某日填写现金支票从银行取出现金2000元备用。”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会计分录。这样的表达方式也常见于会计专业的练习和考试中。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对已经经过文字加工过的“经济业务”做出反映,而失去了对原始凭证的阅读和理解,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际上也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整体培养目标。一些学生参加工作以后,虽然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很差,看不懂原始凭证。会计模拟实训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亲手操作。练习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以及审批签字等。这就大大缩短了从理论到实际的距离。由于学生们可以按照规范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则进行“实战”演习,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职业意识,强化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1.3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实现分层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会计学科知识抽象,学生来校之前几乎没有任何会计基础知识,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没有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演示的少,使学生听得多,看得少,动得少。因此,学生只凭空记忆,感到枯燥无味,容易失去兴趣。比如:在讲解企业主要经营过程的核算时,教师一般是在黑板上采用简单的“t”型账,先说明各个阶段主要账户借贷方的核算内容;而后采用例题讲解的方式说明账户的运用、会计分录的作法。但是,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通过这种方法很抽象,即便能听懂老师的表述,学生也难理解。会计模拟实训就使理论变得很容易理解了。分步骤、分阶段的实训操作使学生如同当上了企业的会计人员一样,感觉新鲜、好奇,因此,也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在模拟实训作业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能力高低分别布置不同业务量的案例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对掌握会计知识较好的学生,布置给他们的业务量可以多些,让他们全面体会企业会计工作的整套流程;对掌握会计知识较差的学生布置给他们的业务量就可以少些,可以重复布置一些经济事项相同而金额不同的经济业务,让他们多制做凭证和登记账簿,编制的会计报表要项目少,内容简单,让他们也体会到完成会计流程的成就感,以培养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能力。 2 如何做好模拟实训 2.1 选好综合模拟实训教材,贴近实际工作 现行综合模拟实训教材,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教材修订不够及时。近几年我国会计制度在不断改革、完善,而有些教材仍未修订,特别是会计科目和相应的账务处理未能及时修正,不利于学生按新会计制度要求进行模拟实训,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不够贴近实际工作,有些教材没有使用真实的记账凭证,会计账页作事例,以表格代替记账凭证,特别是多数教材的原始凭证不能单独裁下来,造成学生在填写记账凭证后不能在记账凭证后加附原始凭证,学生尽管已经模拟实训过了,但在填制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页时仍会存在填写错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组织实训时应采用最新修订的教材,同时教师要注重收集最新的会计政策法规教授给学生;在进行账务实训时,一律采用最接近现实情况的(若有修正教师需先将业务事例进行调整)、有能够撕下原始凭证粘贴的教材。这样保证了学生模拟实训与实际操作相联系,便于掌握会计基础工作的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2 做好具体操作辅导,注意与专业课程知识的复习和衔接 (1)备课要全面。要指导学生操作,教师必须自己亲手动手操作,才能在辅导中掌握重点,突出难点,有的放失,使学生在操作中少走弯路。在备课中可以应用相关软件制作完成电脑演示课件,将学生以往的难点和常见错误通过课件演示讲解给学生,增强他们对实训课程的理解和知识准备。 (2)熟悉操作要求和过程。在动手操作前,除分发有关资料和实习用品外,还应做好:①让学生全面了解资料所列企业的生产组织、工艺流程特点、财务制度、会计核算、成本计算以及涉及的税金核算和明细科目的开设要求等有关情况及规定。②复习《基础会计》讲述的七个会计基本核算方法的原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实务操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清晰的脉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3)建账。在全面复习《基础会计》中的账务处理顺序的同时,使学生知道账簿的用途、种类,各种账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学会账页格式的选择和期初余额的填写。应充分利用编制期初试算平衡表开始建账工作,即在将资料所提供的各账簿期初数据转抄到各个账簿后,要再一次利用平衡表检查已登记载的各账簿的期初余额。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学生漏抄和错抄期初余额,节省以后检查时间(因为期初数如果出错,后面的期末平衡就不可能实现,从后往前查找起来就会很麻烦),这一过程对初学者很有必要。 (4)制证、记账。记账凭证是学生动手的基础部分,所动用的会计理论知识较全面,占用时间较多,是实训的核心阶段,教师应有较详细的辅导。对制证要求,可充分利用《基础会计》教材“记账凭证的种类和填制方法”这一节,使学生明确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内容和填制要求,并由教师举规范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内容和填制为例并演示讲解,同时要进行主要经济业务账务处理过程的复习,特别是企业供产销流程的重点账户要进行规纳总结以利于学生复习和运用。对具体业务处理,尤其是疑难业务的会计处理,教师应帮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笔经济业务,应该在哪个科目核算,明细科目是什么,需要编制几笔会计分录,它的依据是什么,从哪里取得所需数据,避免操作时出现混乱。 (5)成本计算。这是实习中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根据账簿的有关资料,编制汇总表和分配表。教师要结合复习有关成本计算章节的基本计算程序,按照教材所列举的表格和资料来源,着重说明每一张分配表和计算表中每一个数据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学会查阅账簿,编制有关计算表格。在会计教学过程要向学生提供一个教材上的规范例子,以便完成实训作业并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作为参考。 (6)结账。教师可结合《基础会计》结账这一节内容,做出“t”字形工作底稿,先利用工作底稿对怎样进行月结、年结、期末转账给学生作详细辅导,并举例说明。而后再根据底稿登记账簿后结账。要总结对比“t”字形账结账与账簿上结账的异同点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差错也可保持账簿的美观。 (7)编制会计报表。教师应先复习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报表的填写方法,尤其是报表中部分难填的项目,如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等,充分利用试算平衡表,复习数据来源,再根据资料,师生共同查找数据,让学生真正掌握报表编制的具体操作和数据来源。 (8)会计档案管理。可先复习《基础会计》中会计档案保管这一节内容,指出归档前应做好的工作,并予以实践性指导,如:①原始凭证的折叠,折叠部分怎样防止被装订;②会计凭证怎样装订、包角;③明细账页怎样编号;④年末账页空白处怎样划线等均给予学生以具体指导,让他们感受到收获自己劳动成果的满足感。 3 要在模拟实训中增加学生学习电算会计的内容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会计模拟实训都采用手工做账的资料,而后再进行电算会计课程的学习。应当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各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会计工作,也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凭证处理、记账、结账和报表输出等工作,都由会计人员操作计算机来完成。基于信息时代对会计专业提出的高标准要求和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会计教学改革的要求,要建立会计模拟实习电算化实验室。通过上机操作或教师演示,让学生体会使用会计软件完成“证—账—表”全盘账务的上机操作。之后要让学生自己分析手工做账和计算机做账的异同,激发他们学习电算会计的兴趣,为下一步进行电算会计的学习和提高做好准备。 总之,会计模拟实训是解决当前会计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必备功课,做好手工模拟实训作业能够使学生将书本与实际相结合。同时,为适应电算会计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必要增加会计模拟实训的电算化内容,将手工做账与电算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4 建立教师实践基地,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实践活动 实践性课程教师要精通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具体的业务环境也要亲身经历。教师在担任实践性课程前,应该先到企业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为期三个月到一年时间的实践锻炼,不断对实践感悟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把典型个案归纳提炼运用于实训的教学工作。这样可以及时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与信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没有实践就没有提高,应当把社会实践当作是教师的一种进修,作为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会计实训论文: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浅析 [摘要]开展电算化会计的实训是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切实开展专项训练需要认清实训目标、调整实训内容并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会计电算化 实训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作为一名电算化会计专业授课老师,在多年的实训指导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呢?具体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这里就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谈几点看法。 一、必须把对电算化会计的认识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在专业课课时中安排了各类传统会计课程,电算化会计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多。随着教育的发展,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时间,但主要集中在纯手工操作上,包括成本会计、审计等,依靠的还是一张桌子一套习题一支笔,信息化元素很少。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使会计核算、管理的方法、理念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会计信息电算化的重要性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前提。 二、我们必须认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 在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学生的主体是初中毕业生。他(她)们年龄不大,学历不高,社会实践很少,接受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这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应该有所关注和区别。此外,学生们在对待财务核算管理上不会从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容易单纯地将会计电算化理解为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这使得无法更好地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加上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工作不会太过于复杂,而且目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不是太多,过分提高实训目标和要求也是不合适的。 三、我们必须认清实训目标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学校如同生产者,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社会需求。根据最近一份对4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0%的企业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但是66%以上没有丢掉手工账或手工账与电脑账并行。企业不敢丢掉手工账的主要原因是怕丢失会计资料、有关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低和管理不规范;同时软件公司售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90%以上的企业主要运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和报表处理功能,其次是工资和固定资产核算功能,电算化整体状况基本处在替代人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的水平。虽然这不能代表全部,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这个实际。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中等电算人员。他们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并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各类相关信息,解决一些日常维护问题,参与部分企业管理。这在我们的实训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体现。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实训目标和内容都应当做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在开展电算化实训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全面地考虑。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时机。目前不少学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很小。为适应课程需要,老师还要传授部分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实训时间,但却包含在了正常课程教学时间内,并没有增加学习课时。要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可以对部分相似课程进行整合,腾出课时满足实训的需要。其次,实训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十分重要。作为学历教学,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包括电算化审计等,并注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的理念。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因为excel在我国普及率非常高,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而且可以直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第三,我们还要注意防止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简单操作。电算化实训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很多实训由于时间、理解不同、老师业务水平或其他原因,会演变成为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但学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那如果参加工作后面临另外一种软件环境呢?重基本会计核算而轻视了核算的目的——监督和管理,这不可取。会计电算化的真正优势不是简单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是更加规范、系统、快捷地参与企业相关监督和管理。如果这种认识或做法不转变,就会出现一个有电算化上岗证的同学到了单位连一张内部生产所需的下料单都不会开的情况;或由于涉及较多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辅导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的情况。当然,把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还需要努力和时间。 2.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不少软件供应商看中学校的培训资源,会主动和学校联合搞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相辅相成,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以不断提高社会培训的职业教育层次,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3.解决实训教材的问题。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借助软件平台来实现。如何理解这种思想必须借助良好的实践课教材并保证充分的操作时间。这是决定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市场上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教材很少,高质量的更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自编为主,购买为辅”。 总之,会计电算化实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少要有一半以上课时应在计算机实验室中进行,以便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在计算机上实际操作。此外应当特别注意应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际操作技巧,以便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是一项长期而又充满挑战的任务。 会计实训论文:我国高职教育会计实训现状的研究 1. 高职会计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会计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较高会计知识技能水平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之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高职院校大多开设了会计实训课程.然而,实际操作中却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的存在,将直接影响高职会计教学的质量,进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为此,本文将重点分析高职会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高职会计实训教学现状 2.1实训教材建设具有局限性 目前我国出版了很多实训教材,但不能满足实训的需要,这主要有以下的局限性:实训教材内容陈旧。近年来会计准则不断更新和颁布,新的会计准则和通则对会计工作和会计教学的影响都相当大,并使会计实训教材过时,但很多会计实训教材重复印刷,实训内容一成不变,严重地影响了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急待创新。实训教材缺乏岗位性。大部分的实训教材都是综合实训教材,一般都是选取某个单位一个月或者二个月的业务,不分岗位,学生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的角色,缺乏岗位性。 2.2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缺乏系统性,教学计划偏重于理论。 会计实训性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在实训性教学安排上缺乏系统考虑。实训教学应该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的会计实训活动来完成的。通过实训教学的总体设计,明确每一个实训环节的目标、要求、内容、步骤和程序,使各环节互相联系、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通过会计模拟系统实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会计专业技能。另外,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上仍“重理论,轻实训”,会计实训教学课时比重较轻,这种格局与会计学科的特点不相适应,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训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教学计划下培养的人才,很难达到会计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2.3会计实训教学的教学环境欠完善 在当前情况下,会计实训一般都要在专门的实训室里进行,因此会计实训室是完成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要条件。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手工会计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设置了类似于财务部门的仿真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实际模拟和操作会计流程。但是随着市场需求以及实训教学内容的更新,在企业的实际业务中,会计部门已不再是孤立存在的部门,而是和其他部门高度整合进行会计信息共享。因此,在实训教学当中,还是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比如在进行手工实训教学时,不能进行涉及银行、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实训内容;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中也没有相关硬件或软件的相应设施的配备,仅局限于财务软件等会计实践教学,更没有配备使用包含供应链、生产制造、人力资源等模块的erp管理软件以及集团财务管理软件等。这样就造成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进行的会计实训内容是孤立的,在当前这种企业和社会信息高度共享的情况下,用这种实训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2.4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会计实训教学的好坏与教师的经验和能力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师资来源渠道相对单一。一方面教师绝大多数来源于各大高校,从学校到学校,未亲身经历企业具体的业务环境,进修机会少缺乏实训经验,在实训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实训指导,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训相结合,致使实训成为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师资数量相对紧张,大多数教师忙于校内教学,擅长于理论研究实际工作经验比较欠缺。对实训教学的理念、技巧和使用方法掌握不够,使实训教学在实施中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大多数教师没有专业技能证书,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不足。 3. 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策略 3.1加强实训教材建设 实训教材建设要根据实训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按照实训教学逐渐扩充的内容体系以及梯次提升的层次体系的要求,在处理好了基础与应用、知识与技能、单项与综合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进而满足会计实训教学的需要。对于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组织 校外岗位能手和校内专业人员,根据开设的实训课程以及各门实训课程的实训要求和目的等自编实训教材,这样可使教材更具针对性,才能更好满足教学需要。 3.2合理设置实训课程,加大实训力度。 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突出实训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企业委托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彻底改变理论与实训教学脱离的现状,做到实训课程设置和实际工作紧密衔接,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紧密衔接。调高实训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加强培养实训动手能力,制定出符合高职会计教育要求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课程建设和实训教学。 3.3加强会计实训教学环境 针对会计实训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各级人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加大投入,推动会计实训室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实训室的仿真度,甚至可以建立记帐公司。积极筹资,运用各种筹资渠道,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校友资源,大力进行实训室软硬环境建设。 另一方面,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实训队伍的建设。 主要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吸引和鼓励高水平人才到实训室从事实训教学, 使实训教师、兼职实训教师、专职实训人员比例趋于合理,增强实训队伍管理能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与学校的深度融合。可以探索“订单式生产”的方式进行学校可以与实习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实习单位上班,在学生前往实习单位实习时,实习单位也无须担心企业的财务信息会泄露,反而因为让学生提前了解了企业的真实情况而在毕业后能够马上进入状态,节省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加强校外实习的管理。 首先要制定保证实习质量的规范文件。 其次,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最后重视实习后的评价工作。实习结束时,要求每位学生提交实习单位出具的接收函、实习鉴定和所撰写的实习计划、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 实习答辩是审查实习过程的一种补充形式。 3.4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 要保证会计实训的效果,指导教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对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有透彻的了解,同时,要熟悉会计实务,留意实践中的细节向题。为了实现这些要求,有必要加强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工作,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训练,学校应尽可能为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的教师提供更多的接触会计实务和审计实务的机会,制订教师的会计实务培训计划,多鼓励教师在企业和单位锻炼实务操作能力,参与一定的会计和管理工作,对一些具体业务处理系统,有目的地进行调研,增加专业新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另外,还可以从各单位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承担学校会计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在管理上应打破实训教学人员与理论教学人员的界限,淡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界限,使之互相兼容,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 会计实训论文:高职《成本会计》课程生产性实训教学设计与分析 《成本会计》课程所讲授的制造企业产品生产成本核算内容是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比较抽象的内容。因此,笔者试图采用生产性实训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以此增强《成本会计》的直观性、趣味性及可接受性。 《成本会计》课程特点 《成本会计》与其他会计课程相比,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会计主体特定。成本会计主要是研究制造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如何计算、核算与分析的,而不包括其他行业。二是会计核算与产品生产工艺及过程直接相关。不同制造企业有不同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为单步骤生产与多步骤生产,多步骤生产又包括连续式多步骤和装配式多步骤生产。因此,所生产的产品的成本核算方法就相应地要进行调整。三是计算环节比较多。成本会计的计算比较繁杂,而且不同计算环节,选择的费用分配的方法及标准也会不同(有的按工时、有的按劳务量等)。四是涉及的原始单据大多为自制单据,而且种类比较多。这是因为成本会计根据会计核算的要求,需要编制特有的成本费用分配原始单据,包括各种费用汇总表、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单等。 《成本会计》课程的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感觉《成本会计》内容不易学习,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如有的学生中学阶段就不喜欢计算,对计算有畏难情绪;有的感到计算内容较多,记不住;有的对编制各种表格感到吃力。根据笔者的教学体验与观察,上述各种原因其实大都是学习困难的表面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企业生产实践经验,这就导致学生学习产品成本核算时非常茫然,机械地听从教师的要求,教师让怎么核算就怎么核算,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的习惯,也很难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生产性实训设计 通过上述分析,学生缺少企业生产经验,而这些生产经验又是成本会计核算认知的重要前提。为了引导学生较好地学习成本会计核算,生产性实训是一个好的思路。在此,分析其中的一种设计方案。 生产性项目的选择 《成本会计》关于产品成本核算的情形比较复杂,相应地核算方法也较多(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及分类法等,其中,分步法又分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因此,在选择采用何种生产项目来实施生产性实训时应有针对性。在此,以品种法中相关教学内容为例,选择食品加工——生产包子项目。 实训组织 (1)小组划分。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如根据包子生产情况,可将50人的班级分成5个小组,每组10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实训。(2)小组内分工。每个小组要独立完成以下工作任务:材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加工、核算材料的整理与统计。因此,在小组内设置岗位有:材料采购岗位、仓库岗位、生产加工岗位、核算岗位。(3)各岗位职责。材料采购岗位(可设3人),负责材料的采购并与仓库办理材料交接。具体要求是,按小组讨论通过的“材料采购计划清单”(如具体购买哪些青菜、什么肉馅等)进行采购,采购后,列清所购材料的数量、单价及金额(因在集市采购无法获取发票,要求参与采购的人员签字确认);仓库岗位(可设1人),负责材料采购岗位所购材料的入库工作,生产岗位领料工作,并负责办理“入库单”和“出库单”的填制;生产加工岗位(可设4人),负责材料的加工及产品的生产,具体是打水、洗菜、切菜、和面、包包子、蒸包子等;核算岗位(设2人),负责考勤、产品生产定额的统计(包括各种产品耗料定额、工时定额等),产品数量的盘点,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等。(4)账表设置。在组织实施实训前,应将实训期间需要用到的各种账表事先准备好,包括成本明细账、记账凭证、原始单据(入库单、出库单、各费用分配表、工资明细表、各种统计表、考勤表等)。 操作规范 包子生产性实训的操作规范:将本次生产性实训视同为企业一个月的生产过程,而且在每一个具体的生产经营环节,都要及时形成经济业务数据。各要素费用的计算可规定如下:(1)所采购材料入库后,发出的材料成本采用个别计价法;(2)工资采用计时工资制(编制“工资明细表”),可设定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物价补贴等项目,具体数额可确定为人均20元上下的水平;(3)蒸包子所耗电费,根据电磁炉功率采用计时方式计算;(4)所用设备折旧费按设备价值的0.1%确定(编制“折旧计算表”);(5)将所生产的包子设定为两种规格(以便确定定额)——一种大、一种小,单个包子所用面粉用秤进行称量确定,所用包子馅以标准勺子进行测量;(6)拌馅所用的盐、油用称进行称量领用,并计算其成本。 实训时间及地点 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本实训可以安排在正常的上课时间,也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实训地点,如果学校有生产性实训基地,则在实训基地进行;如果没有,可选择在手工会计实训室进行,但要保证用电安全。 生产性实训教学的特点 与传统手工实训教学相比,生产性实训教学的突出特点有:(1)学生对产品的生产过程有亲身体验,包括岗位分工及相互关系、产品的生产过程;(2)成本会计生产性实训所用到的成本核算数据,是学生自己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实训数据具有真实性;(3)对各项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如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动力费用等,在不同产品间分配标准,都是根据生产实际确定的。 生产性实训原则分析 教学适用性 每一次生产性实训都应针对特定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当然,要尽可能通过一次生产性实训容纳较多的教学任务,以提高教学效率。如上述包子生产性实训,其实训教学目标应当包括:成本会计中定额耗用量的概念,包括定额工时(一个包子的生产工时)、定额材料费用(两种规格包子馅定额用量)、定额材料耗用量(两种规格包子的面粉定额用量);产品生产量的盘点;不同产品间生产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与产生(两种类型包子材料费用的分配标准、电费的分配标准等);体验产品生产过程(包子的生产需要经过洗、切、搅拌、包、蒸等生产过程);费用的归集(采购人员工资归入管理费用,车间管理岗位人员工资归入制造费用,生产岗位工资归入生产成本等);相关原始单据的编制(材料入库单、出库单,工资明细表等)。但该实训无法完成产品盘点、约当产量的计算、半成品成本计算等教学任务。 技术可行性 组织生产性实训在符合教学适用性基础上,还需要满足技术上的可行性,包括生产的安全性及可操作性。生产中不能有难以操作的机器设备(如机床等),可以有菜刀、剪刀、针线之类的工具。包子的生产,有生活经验的学生是可以独立操作的。有些项目看似简单,但学生可能无法完成,如布娃娃的生产。 经济可行性 生产性实训比传统的手工模拟实训要用更多的经费。每次实训都要购买相应的材料及耗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办学成本。因此,生产性实训要考虑实训结果的可利用性或可回收再利用性。如上述包子的生产性实训,实训生产的产品——包子可以直接作为学生的午餐或晚餐,这样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出10元左右实训经费,学生也可以接受,而且每个小组包什么馅的包子,由学生自己决定。当然,每个小组都要用到的设备与器材,还是由实训室统一购买,以节省整体费用,如面板、水桶、菜刀、电锅、盐等。 总之,为了更好地实施《成本会计》课程实训教学,改革传统的以实训材料为基础的模拟实训,采用生产性实训方法是一种较好的途径。 会计实训论文:技工院校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探讨 技工院校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探讨 目前,我国技工院校主要按照专业课程授课,学完基础会计后,再进行基础会计的实训。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按传统的教学方式,部分学生在进行实训时,会忘记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造成课程技能训练的脱节。本文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了基础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技工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或不能按期毕业的高中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也不高,课堂纪律散漫,也不会在课余期间复习课堂学过的知识。而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课后记忆和复习的理论知识和计算公式也非常多。在这种状况下,如何让学生学好会计的专业课就成为摆在每位任课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1.编写一体化教材 基础会计的理论学习和实训应采用一套教学资料。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设计基础会计的教学安排时,一般从借贷关系讲解会计分录。老师讲解的重点是会计分录中的借贷关系,虽然非常容易理解,但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处于被动,长此以往,会厌烦听过多的理论。要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填写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在讲课的同时,也让学生动手操作,改变了会计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一体化教学要求老师每讲授一个类型的分录或理论知识就配以相应的会计手工操作内容,供学生练习。这样就能让学生体验会计业务的办理流程,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院校一般使用的《基础会计》《基础会计实训》两本教材。这类书籍要么注重理论知识,要么按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思路编写,并不适合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的需求。教师应当遵循一体化教学的思路和实际会计工作流程,编写一本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实用性教材。 2.建立会计实训室 传统教学通常在固定教室进行。一体化教学可在专业的会计实训室上课。会计实训室中应为学生模拟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以进一步增强学习氛围。实训室应配备齐全的实训资料,例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银行进账单、转账支票、文具、装订器和安装有会计电算化软件、excel软件的计算机等。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后,就可指导学生在实训室中借助电算化软件进行开设销售专用发票、出库单等操作,让学生体验会计的工作流程。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实训室填写附有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在实训室中,学生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这样的教学活跃了学习气氛,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 3.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学校招聘的老师需要参加事业单位考试,这也导致了大部分专业教师为应届毕业生,缺少工作经验,属于理论型教师。一体化教学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任务进行无缝结合,并能教会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师。针对大部分青年教师是应届毕业生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工作1~2年,让老师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和工作技巧,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出既能“讲”、又能“做”的教师。 4.加强校企合作 技工院校基本都有校企合作项目,以实现所教内容和实际工作的接轨,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技术工人。但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学校很难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找到实习的企业。同时,因为行业的限制,即使有实习企业,能去实习的学生数量也非常有限。这就要求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有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为学生讲授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教学内容可以选取单位一个月内实际发生的部分会计资料,由企业财务人员指导学生进行手工实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写方法、课本中的理论计算方法如何应用于会计工作中、不同会计岗位的相互联系和牵制等内容。 三、小结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会计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不仅可以避免过分注重理论,让学生感到枯燥的弊端;也可以有效地将“动脑听”和“动手做”有机结合,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当然,我们也应该从教学模式、教材、教学环境等方面做出转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更多适应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会计实训论文:如何搞好中职会计模拟实训课 如何搞好中职会计模拟实训课 会计模拟实训是指在会计教学中,把企业财务部门的业务活动浓缩于事先设计好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之中,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能力。目前的会计模拟实训主要是通过写、算、做三项基本功的独立操作进行的。虽然说这可以缩短理论和实践的“适应期”,为即将从事的工作任务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有着种种欠缺。现就怎样指导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综合模拟实训谈几点看法: 一、中职会计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的中职教育比不得较早。首先从生源的角度来看,以前我国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只有少数人才能考上高等学校继续深造,而中职教育在当时因为上学时间短,国家能给予解决工作问题而深受当时初中毕业时成绩优异的学生的青睐,那时的学生朝气蓬勃,求知欲高,领悟及学习能力强。而今的教育已不复过去的精英教育,大批的孩子都能考上一所高等学校,国家亦不在安置工作,所以说现在的中职教育已不再受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所追捧了,总体上是初中毕业时成绩掉尾的,甚至是初中都没毕业的学生才会考虑。因此说现在的中专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差,对于进一步的学习带有厌烦心理。两相比较不难看出现在的中职教育的难度很大。相对纯理论学科而言,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学科,因此说,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我们更应从实际操作中弥补学生理论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其次,会计模拟实习的教材编排不尽合理,实习内容多,时间紧,学生不堪重负,实习效果不佳。现在使用的教材中普遍存在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的问题。在现有会计实习教材中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能完成从凭证-帐簿-报表的一个循环。先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再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帐簿,最后根据帐簿编制会计报表,看似前后衔接紧密,实则是省略了会计的审核监督环节。翻阅多本实训教材,我们都会发现教材中没有给出不合理、不合法的会计资料供学生选择鉴别。这就会造成学生在观念上忽视对会计业务的审核工作,直接导致学生默认为即使是现实工作中提供的会计原始凭证都是不会出现差错的。并且,针对每一笔业务,大都会以精炼的语言点出所述的是哪笔业务,学生只需按照文字来填制凭证。如,某企业购入一批原材料,价款为8100元,进项税额为1377元。货已收、款未付。学生看到这里,自然会条件反射般的做出借:原材料8100应缴税费—增值税(进项税额)1377;贷:应付账款9477的凭证。而在实际工作中是不会出现这段文字的,以至于在工作中,没了文字说明,学生就会不知如何进行下一步了,由此而培养的会计人员走上工作岗位注定是不合格的。另外在新会计标准下的帐务处理中需要有更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一项资产是否采用稳健原则,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在现有的会计模拟实习中,根本没有会计职业判断的体现。只需按图索骥就可以了。通过以往的会计模拟实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会计模拟实训往往是学生每人一套实习资料,其内容相当于一个中型制造企业的一个月的业务量;一个人充当企业的各种人员的角色:既是仓库管理员又是销售人员;既是会计又是出纳等等。给学生感觉很混乱,理不出头绪。一个多月的实训下来,实习资料在老师辅导下算是勉强完成。但要学生对实习进行总结时,却讲不出个所以然来。而且由于从头到尾的囫囵做账,给学生们的印象就是:会计就是记记账,填填表的活。只要把资料给的原始凭证都用了就可以了,根本没有体现出会计应有的作用。再次,实训时只重视手工模拟,忽视了计算机模拟。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已全部或部分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操作技能已经成为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但我们看到在会计模拟实训方面,还主要停留在手工模拟阶段,应用计算机模拟实训的相对还较少,这会使得学生工作后依然要经过长时间的适应期,才能胜任一定的会计工作。其实,造成上述的种种差距的原因,并非都是物质方面的,更多的是人们的意识观念问题。 二、解决的方法及建议 首先,要贴近实际工作,选好综合模拟实训教材。 近几年我国会计制度在不断改革、完善,而一些相应的教材仍未修订,特别是会计科目和相应的账务处理未能及时修正,如果仍然采用这类的教材将会不利于学生按新会计制度要求进行模拟实训,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此,在选择教材方面我们应该及时更换所用教材,使其尽可能的贴近实际工作。为学生较好学习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其次,分角色认真做好实操课的操作辅导。 传统的会计模拟实训课大多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手做一套帐即可。让学生们意识不到会计与其相关岗位的关联性。所以说,在今后的操作中,应将学生分角色进行实操课。如,将班内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划分成出纳、会计、仓库报关员、采购员等几个,让学生在各个小组中分别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定时更换,使其在实训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与会计相关的各个岗位的职责。再次,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悉操作要求和过程。在动手操作前,除分发有关资料和实习用品外,还应做好:(1)复习《基础会计》讲述的七个会计基本核算方法的原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实务操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清晰的脉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2)让学生全面了解资料所列企业的生产组织、工艺流程特点、财务制度、会计核算、成本计算以及涉及的税金核算和明细科目的开设要求等有关情况及规定。(3)建账。在全面复习《基础会计》中的账务处理顺序的同时,使学生知道账簿的用途、种类,各种账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学会账页格式的选择和期初余额的填写。应充分利用编制期初试算平衡表开始建账工作,即在将资料所提供的各账簿期初数据转抄到各个账簿后,要再一次利用平衡表检查已登记载的各账簿的期初余额。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学生漏抄和错抄期初余额,节省以后检查时间,这一过程对初学者很有必要。在建账的同时,对于相关岗位也应相应的做好准备。比如说,对于库房保管来说,就应让其分清自己所保管的材料、产品的明细目录,根据实务的要求,采取计划成本还是实际成本记账。(4)制证、记账。记账凭证是学生动手的基础部分,所动用的会计理论知识较全面,占用时间较多,是实训的核心阶段,对于这一环节来说,教师应有较详细的辅导。要求学生分角色来填制、稽核。对制证,可充分利用《基础会计》教材“记账凭证的种类和填制方法”这一节,使学生明确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内容和填制要求,并由教师举规范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内容和填制为例并演示讲解,以此帮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笔经济业务,应该在哪个科目核算,明细科目是什么,需要编制几笔会计分录,它的依据是什么,从哪里取得所需数据,避免操作时出现混乱。同时要进行主要经济业务账务处理过程的复习,特别是企业供产销流程的重点账户要进行规纳总结以利于学生复习和运用。当然也可以在演示编制的过程中,人为的填错,让学生们进行稽核,找出错误并采取相应的方法更正错误。(5)成本计算。这是实训中的一个难点,对中职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结合复习有关成本计算章节的基本计算程序,着重说明每一张分配表和计算表中每一个数据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学会查阅账簿,编制相关计算表格,指导学生根据账簿的有关资料,编制汇总表和分配表。在具体操作中,应在按照教材指定的方法来进行成本核算的同时,也应进一步讲解一下其他方法。譬如针对水电费的分配,分别采用交互分配法和直接分配法进行核算,让学生在直观上了解不同方法对成本核算产生的差异。(6)结账。这一环节,可结合《基础会计》———结账这一节内容,做出“t”字形工作底稿,先利用工作底稿对怎样进行月结、年结、期末转账给学生作详细辅导,然后再根据底稿登记账簿后结账。要总结对比“t”字形账结账与账簿上结账的异同点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差错也可保持账簿的美观。(7)编制会计报表。对于这一步应先带领学生复习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报表的填写方法,尤其是要针对报表中部分难填的项目,如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等,充分利用试算平衡表,复习数据来源,然后再根据资料,师生共同查找数据,让学生真正掌握报表编制的具体操作和数据来源。(8)会计档案管理。到这一步的时候,就应教好学生原始凭证的折叠,折叠部分怎样防止被装订;会计凭证如何装订、包角;明细账页怎样编号;年末账页空白处怎样划线等。以上八步是一个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会接触到的工作程序,教师在实训的过程中都要给学生以具体指导,让他们感受到收获自己劳动成果的满足感。 再次,在模拟实训中增加电算会计的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各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会计工作,也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信息时代对会计专业提出的高标准要求和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会计教学改革的要求,要建立会计模拟实习电算化实验室。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会计模拟实训都采用手工做账的资料,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却是脱离实训课进行的。这一点,我觉得是不可取的。对于这两部分来说,应使之相结合,将手工帐的模拟实训与会计电算化教学密切联系起来。对于手工帐中出现的凭证、报表信息等由充当相关岗位的“会计人员”及时录入,通过上机操作或教师演示,让学生体会使用会计软件完成“证—账—表”全盘账务的上机操作。之后要让学生自己分析手工做账和计算机做账的异同,激发他们学习电算会计的兴趣,为下一步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和提高做好准备。 第五,建立教师实践基地,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实践活动 教师这一职业即是授业、传道、解惑。这是几千年来对老师的定义。为此,对于教师而言,在教授学生学习个过程中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内涵。而对于从事实践性课程的教师,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而且具体的业务环境也要亲身经历。这样才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会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如条件许可,教师在担任实践性课程前,应利用节假日或假期等时间,定期到企业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长短期的实践锻炼,这样可以及时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与信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出真知,应当把社会实践当作是教师的一种进修,作为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总之,会计模拟实训是解决当前会计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必备功课,做好手工模拟实训作业能够使学生将书本与实际相结合。同时,为适应电算会计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更要增加会计模拟实训的电算化内容,将手工做账与电算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实训论文:浅谈职业院校会计实训的有效途径 摘 要:当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普遍存在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够的问题,校外会计实习几乎不可能。如何进行校内会计实训,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真正掌握会计操作技能,实现学生与会计岗位零距离,是职业院校迫在眉睫的大事。作者依据多年会计教学经验,针对目前职业院校会计实训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与广大同仁共同商榷。 关键词:会计实训;现状;有效途径; 一、职业院校会计实训现状 会计专业教学成本低,大部分的职业院校都有会计专业,但真正能让学生在校内真刀真枪地从事会计工作的并不多。大多数职业院校把会计考证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高低。在校两年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理论教学和校内会计模拟实训,第三年的校外实习基本上流于形式。这种模式下,领取了会计证和毕业证书的毕业生仍对会计工作感到迷茫的大有人在。学生毕业从事会计工作仍需要接受企业的培训才能上岗。毕业生不能与企业会计岗位很好对接,学生就业受到严重影响。鉴于此,职业院校如何在校内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会计实训平台,让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从事会计工作,掌握会计实际操作技能,是职业院校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职业院校会计实训的有效途径 (一)、改组教学实习商场,成立学生股份公司 大部分学校的校内实习商场打着教学实习商场的幌子给外人承包,或者是学校自己经营,成为学校赚钱的渠道,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实训。如果实习商场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实习平台,它可以为会计系、工商管理系提供多个实习岗位。以笔者单位为例,学校将场地交给工商管理系,由学校市场营销协会牵头,学生自愿募集股份,原始股发行价1元/股,面向全校学生发行校内股票,在校内流通,挂牌上市交易。学校安排一名或多名指导老师即可。老师不持股,不经营,只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监督商场财务状况。公司设立经理、采购、营销、收银、安检、会计、出纳、报税、仓管等岗位。公司所有部门经理由工商系、会计系学生竞聘上岗,职员全部由董事会面向全校学生择优录取,由公司发放工资薪酬。公司参照上市公司规定,定期招开董事会、股东会,公开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学生股份务必在毕业前转让给在校生,如果转让不出去,公司按市价负责回购。由于公司设在校内的优越地理位置,公司几乎是垄断经营,只赚不赔。一方面解决学生实训,另一方面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学校几乎没有什么风险,就是少收点租金,比起耗费巨资兴建实训大楼要实际得多,有用得多。 (二)、在社团联合会成立会计服务社 职业院校都有学生社团。以笔者单位为例,目前就有100多个学生社团,包括会计服务社、威风锣鼓队、校礼仪队、阳光志愿者、模特队、电子电工之家、、学生艺术团、博浪文学社、瀚海书画社、电脑俱乐部、蓝波新闻社、集邮协会等。每一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社员,每个社团都有经费,有的社团还有创收,或者接受有关单位的捐赠。如威风锣鼓队、礼仪队等,某些单位庆典,会邀请这些社团为其演出,并获得相应的收入。为了规范社团行为,公开社团的财务收支情况,由校团委下面的社团联合会负责管理,并委托会计服务社对各社团进行会计核算,进行经费的有效管理。会计服务社不仅可以为这些学生社团提供记账,还可以对其他系的经营实训场馆进行记账。如工艺制造系的模具加工厂、酒旅系的旅行社、体育系的各项培训、学生勤工俭学中心等。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既可真刀真枪地做账,各经营实体和团体又可节约成本,一举两得。 (三)、校企合作,在校内成立会计师事务所 虽然校属企业、学生社团会计业务涉及到加工业、商品流通、旅游和非营利企业会计业务,但业务范围相对较窄,需求人数少,有些会计行为还不够规范。为更好地规范会计实习行为,扩大业务范围,应以会计系或职业院校的名义,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作,在校内设立会计师事务所分所。利用学校强大的师资团队优势,学生实习不计报酬,劳力成本低的优势,会计师事务所的技术资源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以学生家长(或亲戚)的公司为突破口。大部分家长都愿意将自己公司的会计业务交给未来的接班人,有老师亲自指导孩子处理自己公司的会计业务,家长也非常放心。 三、职业院校会计实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内的会计实训工作,职业院校还要注意如下三个问题:首先,学校要对各系的实训场馆或企业统筹管理。凡是要进行经费核算的实训场馆或企业,会计人员和指导老师由会计系统一安排,并做好轮岗和考核。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实习制度和流程,包括实训操作规程,实习指导老师的安排选拔和聘用、考核制度,学生实习岗位的轮换制度等,以保证校内会计实训的有效性。最后,在招生入学时建立学生亲属公司档案,方便日后开拓业务。 会计实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职业院校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会计实训对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创设更多的校内实训机会。我相信所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不久的将来,都能不出校门进行会计实训,真刀真枪地做会计,实现与企业会计岗位零距离。 会计实训论文:生本教育理论下的会计实训教学实践探讨 技工院校的学生目前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认识,以教为主,重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体系相当的不完善,技能实训的目的性不强,考核评价方案不健全等等。为了使学生能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能更快地适应单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质量人才,需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学生理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培养的教学体系。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生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并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实训体系,使学生在这个连续的不断递进的“体验式”训练过程中,既达到学习、理解知识的教学目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生本教育教育理论在会计实训教学中的意义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也就是说,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使各科课程本质化、综合化、活动化。而在我们现在的教学课程融合性不强,各学科之间较为分散,学生在学习时理解不深刻,只有实现了大课程的整合,整个学校教育的生本化,即学生可以自主地学,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这种整合不是那种简单的仅仅“作加法”的校本课程,而是“做乘法”,即进行本质改变的课程整合,使“基础课程”本身就有活动性和研究性,通过活动和研究把各部分课程整合在一起,成为其体系化的教学思想走向现实的桥梁,使生本教育的教学改革实验具有可操作性。 二、生本教育理论在会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因此,树立生本教育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构建工作过程知识为载体的学习,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地给学生设计项目,让他们带着任务来学习。由于会计这门学科的特点,更侧重于实践。因此,教师在每次教学时,都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一定要让学生完成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能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针对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项目。 (一)设计会计教学实施步骤 1、教学中体现生本教育。在会计教学中,教师按照学习内容的要求,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比如让学生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计算成本、纳税申报、编制财务报表或者进行财务分析等等,使其主动学习。然后教师再提炼知识点,整合后再进行理论教学,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达到人人动手以提高操作技能。 2、分工合作实训方式。教师针对所学内容设定一个项目目标,将学生分组,在每组中按照会计机构内部各岗位的分工情况进行分岗位操作,让学生共同完成该项目,从而对整个会计操作流程的来龙去脉有了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比如对成本计算或企业资产核算等内容实行单项模拟,并规定项目完成时间。从原始凭证的收集处理,到项目的完成及目标的实现,均由学生自己完成。遇到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上网、参考书来查找资料,在研究中学习,逐步完成实训项目的目标,从而养成自主学习良好习惯。同时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体会到合作和竞争的气氛,既锻炼了他们自学的能力,也让他们体验了团队协作快乐。 3、建设校内综合实训实验室。技工院校会计模拟实训室是会计专业培养学生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和基地。实训室的建设应该来源于会计工作的实际作业流程。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引证理论的同时,增强动手能力,并能使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4、建设实训仿真基地。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仿真实训,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会计岗位操作平台。比如,在校内建立校园餐饮业作为会计教学实训基地,将各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轮流担任收银员、核算员、会计员工作,会计专业教师进行相关实训指导。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还能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另外,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参观、实习,从而得到更感性的认识。 (二)建设会计教学实训平台 1、会计实训室的建设。为满足会计仿真实训的需要,应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建设会计实训室,会计模拟实训室包括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即手工模拟实验室和银行大厅、税务大厅)和电算化会计模拟实训室。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实现财务核算功能,如出纳岗位、工资结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材料核算岗位、成本、费用核算岗位、往来帐结算岗位、财务成果及总分类账核算岗位等;而银行大厅主要模拟企业财务人员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相关业务,如现金的存、取,票据的填写和支付,办理贷款等业务;税务大厅主要模拟财务人员到税务机关办理相关业务,如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变更、撤消等业务。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可引进现在较通用的用友软件,实现erp财务业务的一体化。让学生模拟企业真实环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入生本教学。传统教学中,教室只能教授理论,实训室只能动手训练。生本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可以将教室、实训室功能一体化。教师可以首先根据学习内容设置项目,并利用会计实训室引导学生实现项目目标。同样,在教室也能进行实训项目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提问、查询资料等方式获取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去掌握知识,教师再进行提炼知识点,从而达到理解会计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基本技能。 3、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体验真实工作环境。利用校园内资源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仿真训练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如建立校园超市实训基地,让学生轮流担任收银员、会计员的工作,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另外,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会计实训基地,以实现对学生会计岗位能力的培养。由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或会计事务所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中得到磨炼,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在工作中体会知识的运用,以此培养学生具备会计、出纳相应的岗位能力。 三、生本教育理论下的实训教学综合考核评价 实训教学评价是实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生本教育理论认为实训教学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的学习,以便提高学习效果。因此,从方法上可以分为两部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这样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使学生可以自主调节。 (一)加强过程评价考核,全面衡量学生水平 要求学生在实施每一个实训项目中,严格按照实训标准实行。在评价过程中,不仅从实训目标的完成程度及正确程度来考核,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比如通过平时在课堂上的讨论,案例分析的表现,项目的动手能力等,一方面由专业教师来评分,同时由分组同学进行自评,以便全面衡量学生的水平。 (二)考核的内容和方法灵活多样,更加关注学生综合提高 在考核评价内容上,不仅仅看中技能的成绩,还要包括会计职业道德的评价以及参与态度的好坏,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的考核。学生在实训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相互配合完成任务等方面能力,都是学生最终实训成绩的构成依据。采用的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可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学习报告、项目报告、团队活动、阶段测验、技能竞赛等手段进行,对珠算、点钞、税务等实训课程开展评价。 (三)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平时的实训学习后进行阶段性测试和比赛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实训课程可以采用其他的一些评价办法,比如以会计证书的考试成绩作为课程的成绩,即将实训课程的通过与否与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挂钩。我们认为,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珠算考试,会计上岗证等技能或职业资格证等等。 生本教育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发展。为了达到活跃学生、活跃课堂,从“师本理论”走向“生本理论”,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计划,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会计实训论文: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与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重要性 [摘要] 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实训,对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手工账务处理; 同步; 中职; 专业业务技能; 实训 1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已经在各行业普及,要求财会专业学生要与时俱进,在熟悉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同时必须掌握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方法。要实现上面的要求,就有必要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中,将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 (1)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会计工作也从传统的手工方式步入了电子化、信息化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内涵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是会计发展的方向,是会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 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掌握了会计知识,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不等于掌握了电算化账务处理。所以,会计工作人员有必要从两种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去全面掌握。 (3)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最后会计综合实训课教学中,较多进行手工化账务处理的教学,不大重视同时进行电算化综合实训,电算化只是作为一门学科另行教学,而没有真正纳入到最后的综合实训课中。因此,就会使学生在对这两种方法产生认知上的偏见,认为只要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学了电算化知识,就能两手都会。或认为,普及电算化了,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已无必要。可见,在综合实训教学时没有对手工和电算化同时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掌握和运用这两种知识与技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对学生今后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看,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学生在进行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时,有必要对两种账务处理同样给予足够的重视:① 处理的对象是相同的; ② 处理的内容都主要围绕账、证、表三大内容进行;③ 处理流程基本类似:建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所不同的是手工账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记账、算账、报账为主的管理,电算化下会计信息系统由过去单一的管理发展成为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因此,应将两种账务处理实训同步进行,分析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及利弊,让学生了解它们是相通的。在相互结合、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升华。 通过实际的对比操作,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技能,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没有过时,它对实现电算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电算化的强大优势,体会到实现电算化对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会计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做到两手都懂,做好两手准备,为日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2传统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实施 要实现两种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综合教学,首先,要做好相关的组织、计划工作,包括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实训教材、实训财务软件、专业指导教师等。实训教材资料最好由教研室根据会计综合实训教程的要求组织确定。其次,做好实训前的动员,让学生了解实训的目的、意义,实训的总体安排、要求、措施,明确责任、任务、进度等情况,使学生感到仿佛处在真正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在具体教学中,要随时注意两种账务处理的相互比较,使学生能清楚地理解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共性和区别,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通过同步实训对比,使学生明白会计电算化是传统手工化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并没有改变传统手工会计核算的原理和基本程序,即会计核算仍然要经历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一基本过程,其核算结果应是完全一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 运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以算盘或计算器为运算工具,以笔墨为书写工具,通过纯手工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慢、准确率、效率低。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和财务软件为媒介,通过人、机对话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准确度高。 (2) 数据处理过程不同。手工会计的技术方法虽然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但其基本方法、原理和操作步骤都没有本质改变。而会计电算化由于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算速度快,整个核算(运算)过程形成了一体化,是在传统手工会计基础上实现的一次技术飞跃。 (3) 信息存放方式不同。手工会计是将会计信息数据以凭证、账簿、报表等纸质为载体进行书面记录并保存,占用空间大,需要重复抄录,容易出错。在会计电算化中,除原始凭证以纸质文件保存外,其他均是以磁盘、磁带等磁性介质作为存放会计信息数据的载体,占用空间小,查找方便,而且,数据只需录入一次,杜绝了重复抄录产生的错误,提高了工作效率。 (4) 信息组织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应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各种账簿,即通过先将原始凭证的数据填入到记账凭证,再将记账凭证的数据逐笔登记到账簿的方式完成。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利用计算机的内在功能和应用软件,将会计信息序时存放在凭证库中,最终完成信息的组织过程。 (5) 数据处理起点不同。手工会计条件下,数据处理的起点是原始凭证;而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是以记账凭证作为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的起点。 (6) 账务处理核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环境中,账务处理由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按照不同的科目,在凭证、账簿和报表中记录、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环境中,账务处理转变为数据处理,将手工处理过程简化为将有关数据从“凭证临时文件”转移到“流水账文件”中存放。 (7) 查询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查询方式通过手工完成,查询速度慢,查询结果单一,特别是扩展和延伸的分析查询几乎难以实现。而会计电算化则不同,查询过程简单明了,查询速度快,查询量大,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综合运算查出用户所需的各种指标数据结果。 3小结 将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综合实训教学,比只进行传统手工账务实训教学会遇到更大的困难,需要安排较多的教学时间,但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是可以实现的。运用这种方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 会计实训论文:浅析中职会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在研究会计实训意义和会计实训环境的基拙上,指出会计实训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解决会计实训教学的改进措施。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会计实训;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符合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中职学校的传统专业——会计专业的教学,在新形势下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技能型的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教育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难题。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中职会计实训教学,充分认识加强会计实训教学的必要性,传统中职会计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会计实训的必要性 1.符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符合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本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群体。与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同,对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是“既有必须、够用、管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特别突出对实践技能的要求。会计实训教学的目的正是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能够检验教学成果。 检验教学成果,即通过综合分析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因此,在学生实训的过程中寻找理论教学的薄弱环节,把握理论要求与实践要求的差距,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 中职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的民心工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业务素质以及今后的就业综合竞争力。保证教学质量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任务,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学生的会计实务工作能力是教学质量的体现,会计实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账务处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毕业竞争力,实现全面就业,争取社会的高度评价,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中职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准确。 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会计实务的应用型初、中级会计人才。中职学校会计实训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企业一般业务会计操作技能。而在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下,一些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没有突出这个特点,过份依赖课本向学生灌输基本理论,忽视了实训教学。由于定位不准确,不适应会计的发展形势,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尽快进入角色,遇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2.实训师资力量不够。“双师型”教师匮乏。 大多数中职学校缺少专门的会计实践指导教师。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师一般都是高校财会专业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缺少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由于双师型教师缺乏,会计专业教师越来越难以专业化,另外大多数中职学校未能把会计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制度化,使他们的专业知识难以及时更新。目前会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都具备的“双师型”教师为数不多。 3.会计实训内容单一,实训课时偏少。达不到实训效果。 职业教育强调实训课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上仍以理论传授为中心,并没有把实训教学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会计实训课大多数也只停留在手工实训。如手工模拟实训是基础,在传统会计教育中起到给予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作用,但在会计电算化进一步普及的今天,如果教学只停留在手工实训上,难以达到理想的实训效果。 4.缺乏合理的评价考核办法。 会计实训教学与专业理论课教学一样,有着本身的规律和特征,对学生成绩评价也应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考核办法。这要求在中职学校要建立规范的、操作性强的评判标准。然而,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实训教学起步较晚,存在很多评价标准上的空白和考核办法上的不完整,甚至有时会完全取决于实训教师的主观判断,有较强的随意性,这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会计实训的教学效果。 三、推进会计实训教学的改进措施 1.正确认识、合理定位。 会计实训作为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当把它当作中职学校形成特色、提高质量、重树品牌的重要手段来抓,把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作为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中职人才培养规律,重视实践,突出实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形成特色,满足社会需要以及学生自身就业的需要。 2.加强会计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首先,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实训师资队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专、兼职优秀会计人才;鼓励教师进修或脱产学习,补充实践知识的不足;紧密联系企业,选送会计教师到企业兼职或任职,使教师能及时了解企业会计的工作实际,弥补自身不足;强化会计教师的终身学习思想,把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职业会计师来校任课或举办讲座,或者对教师进行培训等,这样既可以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还可以对在校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其次,中职学校应配置专门的会计实训教师,并采取措施创造条件让他们经常到第一线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以强化其会计工作的实战能力;或聘请经验丰富的会计师来担任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 3.形成较完整的会计实训教材体系。 会计实训教材的选定,对于提高会计实训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一是在选用和编写会计实训教材时要根据中职财经类会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选定和编写的会计实训教材适时实用、内容新颖,二是教材要形成体系,各实训教材之间相互联系,各有侧重;三是注重实训教材中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结合,实训教材中不仅要训练会计核算方法,同时也要编写一些有问题的凭证,让学生识别、审核。 4.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训考核办法。 为使会计实训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加强对会计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考核,对学生实训成绩和教师工作质量严格考核,做出客观的评价。会计实训教学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的,为全面公正地评价其效果,必须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两方面双向考核,即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对教师进行评议。在整个实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要求是:(1)实训态度端正;(2)掌握实训方法;(3)掌握基本操作技能;(4)具有一定分析及处理问题和研究创新能力。在实训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考核要求是:(1)教学态度好;(2)具有指导学生实训的能力;(3)能够执行实训计划;(4)教学效果良好;(5)实训环境与设备管理良好。 总之,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理念教学,围绕就业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在会计实训教学中要不断的摸索与探讨。 会计实训论文:浅谈中职会计教育中的实训教学 [摘要]针对会计课程应用的特点,提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中职会计教学设计思路,探讨中职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适应行业需求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原则,使教学过程紧扣中职生就业的行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中职 会计 实训 会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其它课程等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目前在中职教育中,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脱离行业应用、随意性大等问题,有相当部分教学仍局限在理论知识本身操作上,使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水平不高,距离会计应用岗位要求甚远,这样的后果就是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会计应用领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困难。会计专业的教学要从行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出发,围绕培养学生适应行业的目标开展教学。专业课内容对多数学生来讲是比较生疏的,学生觉得它复杂深奥、难于理解,无形中就给自己设置了一道屏障,而且这种观念的存在也是教学中一个很大的障碍。所以在讲授专业课之前,应当先给学生介绍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及专业技能要求,进一步导入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习要求和学习的方法。教师用通俗的语言给学生讲解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对新鲜事物和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这样才能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习。其次,要明确的告诉学生,对于中职这样一个学历层次的学生来说,掌握专门的职业技能是首要任务,我们要把精力花在搞懂学生怎么干,而无需去钻研这些理论和方法是怎样形成的。方向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加强实训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并取得显著效果。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着重模拟实训的技能教学模式 基础会计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师一心只想把有关概念、原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根本没考虑到这些概念、原理具有的抽象性、人为习惯性,使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放弃学习。建立模拟实验室的教学模式,从而领会会计的任务和掌握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真正具有会计方面的技能。在教学方法上面,传统的讲授法、讲练法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限制。会计学专业是一门人为学科,也是一门边缘学科,大部分的知识点都是根据人的习惯和社会的需要而固定下来,具有时间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上可以采用比方教学法、提问解答法和创设操作模拟岗位法来引导学生融入会计学习中。比如:进行账户教学时,可以根据人的习惯引用“男左女右”来说明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并且习惯的定为“左借右贷”而且固定下来;采用问题教学模式,针对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事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尝试操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探索,去实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尝试,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模拟岗位法与岗位替换法相结合 模拟岗位就是让学生充当某一会计职位来完成模拟实训的整个过程。在技能训练课中,针对所要操作的内容分组设置多个会计岗位(如设置会计员、材料员、出纳、录入员等岗位),分别让组内人员担任,各施其职,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中去体会各自的操作。通过模拟岗位法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职位所从事的工作,如出纳员掌管企业的现金收发、银行存款的提取;会计员汇总凭证、登记账簿、核对账目;材料员负责材料的收发;录入员是在电算化的前提下根据会计员汇总的资料录入到会计软件中,可以使学生增加学习的信心与乐趣。特别是在与外单位发生的经济事项时,组与组之间进行角色替换,可以使学生很好地体会“会计主体”的含义,体会会计主体与工作范围的关系,又可以联系其他相关的业务。 三、加大会计实务操作 基础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相结合,就必须始终开展对学生的会计实务教学,教师应改变以往光说不练、先讲后练的做法,采取“边学边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基础会计》课程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同步的教学方法:将会计原理实训融于平时的课堂教学,“精讲多练”、“边讲边做”、“岗位模拟”、“总结提高”。 例如:在介绍收发原始凭证的填制及凭证传递程序时。若按教材平铺直叙,学生就会感到既抽象又枯燥。但如采用演示教学则事半功倍。其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们活泼愉快地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工作,在真真切切的“生活”中感悟知识。课堂实践的时间有限,大部分实践活动可安排在课后。 再如:在介绍有关日记账的知识时,可在班级开展这样一个活动,同时布置这样一个作业:每位同学以一个月为单位,记下每天的消费情况。月末的时候,要求大家对本月消费进行小结,分析哪些费用应该消费,哪些不应该消费,同时教育学生要节约用钱。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教育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会计实务操作作业的设计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内容,教学的进度,按单元、章节进行设计。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教学过程生活化,让学生在知识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知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财务关系日益复杂化。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学生应有的职业素质,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在校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学习书本以外的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组织学生走上社会集体见习的难度较大,机会不多,尤其是会计专业。但如果让学生留心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学起,却是收获多多。比如:教师经常设置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自行组织见习。如:如何开设个人银行账户;给家里交水电费、电话费等等。这些知识来源于生活,微不足道,但许多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为获取知识,有的可以亲身实践,有的需要向他人请教,有的需要收集资料、计算分析,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学生获取的信息多了,与社会的接触多了,视野也开阔了。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关于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思考 [论文摘要]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如何担负班主任职责对学生的思想管理得当,对班级管理的方式对路,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学生工作,而学生工作又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教育的桥梁。为此,要求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使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一、加强班主任自身建设 俗语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的使人敬服的声誉和威望,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无形资本。班主任,首先是教师,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智慧的化身。这正是班主任权威产生的前提。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他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这种权威,那么他在工作中就能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否则学生是很难同他积极合作的。 如何树立班主任的威信,应从三方面努力:一是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做知识的富有者。在知识更新加快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学生并不因为教师年龄比他大就信服和尊重你,而是因为你确实有知识才敬重和信任你,班主任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因此,班主任必须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武装自己。二是加强迫德修养,做学生为人的楷模。班主任是各项工作任务的中间者和具体执行者。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班主任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三是具备多种能力。班主任要具备的能力很多,如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个别谈话和谈心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能力,总结工作的能力等等。但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必须有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捕捉学生的思想信息,把握他们真实态度,以达知人知面知心的能力,应有启迪学生心灵的能力,应有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能力,应有较高的演讲和对话能力。 二、重视教育方法的运用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真切感受到,没有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就无从谈起。抓班级管理,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全面教育学生,鼓励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断进步,争当一名合格的毕业生。方法如下。 一是抓住入学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较之于普通教育,其先天的“营养不足”和后天的“发育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认同度准心的偏移。而家长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又往往因认识的局限表现出各种不理性的举措。以致学生在进校后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极易掉进“职高无用论”的怪圈,及早并及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二是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由于受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的,无论是社会、家庭,抑或是学校、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久而久之,信心和斗志丧失殆尽,留下的只有对自己的不满意和不愉快。三是抓住常规教育。如遵守学生守则、学习并遵守文明班级评比规定、制定和实施班风、班标、班规和措施等。四是抓住集体主义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抓好管理关键环节 1.要制订正确的班级计划。要对照文明班级评比规定和相关细则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制订班风(文明、拼搏、求实、创新)、班规(请假制度、出勤制度、劳动制度、卫生制度、奖罚制度、晚自习制度、班团委管理制度、评优评奖制度等),要求学生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2.要建立合理的班级组织和配备合适的学生干部。根据班级管理目标,按照目标统一,精干高效,分工协调等原理建立近似直线的组织结构。班内干部配备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班级目标能否实现。第一学期初,班团干部、舍长、组长的选配,唯一依据是学生初步表现,要反复考察,慎重物色人选。所选干部在一学期中的表现可能并非所期待的那样好。那么,在第二学期一开始就把班级工作重点放在干部的选拔上,按照竞争原理,能级原理,“民主集中原理”,在班内“因需设岗”,“以岗定人”。对缺乏工作责任性和热情、工作能力较低、成绩较差的学生干部要重新选配,通过他们以身作则的示范效应和带领全班同学走向目标。 3.要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一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二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三是因势利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 走出自卑的阴影,去玩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和幸福。四是注意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对于班内表现出色的学生要大力表扬,包括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推荐其当三好生、优干生,隆重召开班内表彰会表彰他们的事迹,设专栏宣传他们的光荣事迹,还可用班费购买一些奖品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 4.要及时控制班内的活动。要按文明班级的目标去控制,抓住班级的主要问题,尤其是灵活“例外原理”去“抓两头带中间”,根据反馈情况重点控制住优生差生,使优生有动力,带动普通学生,使差生有压力,不至于拖累班级实现目标,并在每两周一次的班会上和职能干部一起汇报工作、情况、原因、采取对策,找出优势设法保持,查出劣势想法改进。 5.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会接受启发诱导;对学生满怀热情和爱心,尽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爱与智慧 [摘要]班主任工作中需要爱心与智慧,班主任工作如能充满着爱的阳光并且张扬着智慧的灵动,学生就能接受并在她的关照下快乐成长。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爱 智慧 教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和学生谈话,不自觉地总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或者批评,或者教育,或者指点人生迷津,或者指出缺点和失误。这样的做法,老师们习以为常,感觉到自己尽到了老师的职责。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学生并不领情,并且产生逆反心理,拒绝老师的说教,走到事物的反面。所以作为教师,我认为一定要注意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引领学生走向成熟,走向完善,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需要具备教育的爱心与智慧。爱,让德育充满智慧的灵动。智慧,让德育培出爱的果实。 一、爱,让德育充满智慧的灵动 新学年的第一次班会上,作为他们的新任班主任。我给每个学生发了张纸条,让大家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把这些写着学生名字的纸条收上来。我又一次发纸条,这一次,我让学生们写下一些形容人优点的褒义词,诸如“美丽”、“健康”、“聪明”、“善良”之类,同时我也没忘记让学生在这些形容词前面加上“非常”、“特别”之类的副词。现在,我让学生们挨个上到讲台上来,从我手里那一摞写有大家名字的纸条里随意抽,然后跟抽出的名字组合成一个句子,当着大家的面大声朗读出来。于是所有的孩子们都听到了这样令人鼓舞的句子:“李德书非常聪明!”“林远特别善良!”“施展鸿十分可爱!”“翁晓羚非常勤奋!” 无一例外,所有的学生都听到了一句从未听过的大声赞美,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这一天比过节还要幸福。我说: “以后咱们的班会都这样开。”像施了魔法一般,学生们马上表现出了以前未曾表现出的优点:懒惰的变勤奋了,笨拙的变聪明了。 在下周来临之前,学生们天天都盼望着开班会,班会成了学生们最喜欢上的一堂课。由简到难,由浅入深,这样的班会坚持了。最后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的学生听到了所有的赞美,所有的学生学会了所有的褒义词,并把它们用在所有的同学身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出了应有的优点。让学生在赞美声中找回自信,找回做人的尊严。对于我们的学生,尤其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在许多老师的眼中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于是,老师们在教育时往往失去信心,用粗暴、简单的方法去批评一通,效果自然不好。但老师如能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寻找和挖掘问题学生上进的点点滴滴,再设计一些艺术的教育手段进行教育,问题学生也就不成其问题了。学生其实只是一张白纸,你想用他造出什么样的句子,他就会按照你所造的句子提示的方向去发展,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多用些褒义词、多造一些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句子呢?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可以套用这一句名言说:“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差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作为一个班主任,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和差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差生毛病多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就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所以教师就要多赞美学生,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我在具体的工作中,注意了赞美学生,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我班上的一个男学生,纪律散漫,不思进取,学习成绩差,对自己没有信心。在多次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曾在初中时,参加演讲比赛,得到过一等奖。我利用班会的时间,让他在班级里演讲,获得了成功。几个同学的发言热情洋溢,赞美他演讲的风度,赞美他演讲的语言,赞美他演讲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赞美他思想性强,赞美他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在老师和学生的赞美中,他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做人的尊严。从此,他改变自己,终于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困境,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二、智慧,让德育培出爱的果实 我们面对的是可塑性很强的高中生,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只有科学化的德育、艺术化的德育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提倡智慧德育就是要求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用智慧将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智慧德育的精髓是要求老师具备爱心、真诚和宽容;智慧德育的表现是要求老师做到灵活、机智和艺术。 记得今年推选团员名额的时候,按照学校的比例要求,我班只能推荐五名学生。我采取班委提名的方式,先提出一些候选人,可是不料一下子就有15名学生的名字上了黑板,这时被提名的同学中有人认为自己条件不够,主动退了出来,可还多出人来。我仔细一看,其中有一名叫王睿的同学平时表现不够优秀,而此时此刻他一点也没有要退却的意思。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为何不让他进行一下自评,这样也许会让他知难而退。想到这里,我就对他说: “王睿,你说自己够优秀,能不能向老师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条件呢?”可没想到王睿毫不示弱,只见他腾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很是激动地说: “老师,我觉得我够条件,你看,我学习主动性也加强了,成绩也已经有进步了,纪律也比从前强多了。我还关心集体,团结同学,我觉得我够条件。”听着他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自荐,我不由一阵欣喜:谁说我们的学生没有自尊,没有上进的勇气呢?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所渴望的,是来自我们师长对他们些微成绩的肯定,这是对他们正在成长着的自尊的最好的爱护。想到这里,我决定因势利导,给他一个进步的机会。于是我就亲切地对他说: “王睿,你的优点都摆完了吗?怎么觉得你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没说,用不用我替你说呢?”这时全班的同学都一起把目光投向我,都不知我还要说什么,王睿坐在那里,也流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显得有些局促不安,我于是就激动地说: “你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有上进心,要强,不甘落后,渴望成功,就冲着这一点,今天,老师决定把这个优等的名额破格给你,一方面是肯 定你的过去,更主要的是给你指出一个努力的方向,使你更加完美,同学们,你们看怎么样?” 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王睿也沉浸在我和同学们热烈的鼓励之中。在这掌声里,我有些激动,也更为自己机智的做法感到欣慰,也很庆幸自己的机智,我再一次清醒地认识到,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上。 德育是门艺术,大凡艺术殿堂的攀登,都需要自觉的奉献;德育又是门科学,涉及科学领域的探索,必依赖智慧的涌动。理想的德育,是无痕的、是智慧的。这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它要求教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灵,一颗比天空更宽广的心灵,一颗懂得教育艺术的心灵。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谈新形势下大学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走进大学校园进行深造。本文针对学生管理工作做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利用现代管理理论对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一定的看法,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学生来源更加广泛,分层更加丰富,班级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实际上,学生的多样性决定了班级管理方式的多样性。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上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所以班级是一个学校的基层组织,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在这个微型的社会体系中,班主任充当着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班主任和教师工作的实践,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觉得有必要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以人为本,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班级工作的重点。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在班级和学生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展开的。这就需要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作为班级和学生管理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切忌“心罚”和“体罚”对学生身心所造成的伤害。在班级和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尊重、对话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体察学生的情感,重视学生的感受,重视情感教育的力量,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主动、全面地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多方面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鼓励、表扬学生,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认真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虚心采纳学生合理化的建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达到“健全人格”的培养。 2消除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隔阂 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由于班主任与大学生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生理年龄存在差异,导致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产生隔阂。如果班主任不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与学生的这种隔阂,思想工作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1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消除和学生之间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隔阂,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进行教育和培养,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它同学不断进取,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同时重视班级环境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以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例如,在教室环境布置上,正前方张贴着诸如“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循续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等大字,作为班级工作的总体目标。两边张贴有关班风建设的名人名言,比如“做人一定得知道自已的价值,并以此决定自已的行动”,“责任就是对自已所做的事情有一种爱”等等。教室后面的墙报栏设班风建设专栏,激发和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性,以求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同时班主任要指导班干部积极开展有意义的、形式多样的班集体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文艺晚会、体育竞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和公益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以及在班级中孕育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使同学们的歌声和笑语变成整个班级和谐的音符。 2.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一定要具有“四心”,即要有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是班主任工作的大忌,这样很容易被孤立,四处碰壁。班级的事情,要明确主体是班上的学生,归根到底要靠学生自已去做。要充分挥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我解决班上所遇到的问题,班主任不能以发号施令者自居,遇事要与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一起商量。当学生与辅导员意见相左的时候,班主任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班主任应该成为学生可亲可信更可学的楷模,引导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班主任通过班会等形式讨论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就业、创业、沟通、社交、团队精神),使学生毕业以后,很快能适应社会需要,迅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3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21世纪不仅是一个不断竞争的时代,而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时代。这就需要在班级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注重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生了解和懂得合作能力的具备将比竞争更重要,运用更广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有的人会迷失方向,而合作取胜、共同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也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的学生不懂得协作,不懂得沟通,就难以在今 后的社会中立足和生存。因此,在班级和学生管理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团队意识,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意愿和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班主任在平常的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要注重沟通。它是班级的活动和统一起来的重要手段,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多开展集体活动,以此取得彼此的了解、信任。在此基础上,逐步使学生养成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创新意识 “不创新,则灭亡”这句话正日益成为现代管理的一大呼声。在全球竞争的动态环境中,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是注定要被淘汰的。只有创新才意味着积极进取,意味着持续发展,意味着出奇制胜,意味着未来的希望。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班级和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创新,这种创新的前提和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从事创新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全为基本条件。创造性活动往往会面临种种困难和挫折,而只有心理正常,健康的人,才会把创新的潜力付诸实际行动并争取最终实现创新。心理学家认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班级和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变化的管理,细心体察学生的各种心理变化。同时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在学生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营造创新氛围,它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强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创新活动不是空穴来风,它需要一个人具有丰富的知识。所以在班级和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而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切实采取措施保护、支持、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直觉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关爱生命 教育因生命而存在,生命的成长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因此教育应关乎生命、尊重生命、指导生命。关爱生命教育,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教育的重大使命。然而,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日趋严重的人生意义淡漠和浪费生命、自毁生命和他毁生命的现象。 因此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完整的对生命的认识,形成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尊重、敬畏、欣赏,并能主动的追求生命的意义,并能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促进自我能力的充分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意义的人。为此,在班级和学生管理工作中,要让学生真正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进而能够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和关爱生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烦恼,熟练地与他人相处,爱惜自已和他人的生命。 总之,班级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场所,通过加强班级和学生管理工作,最终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心理健康、具有创新意识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材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心理素质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摘要] 从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青少年的责任感和教育目标出发,探讨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目标和内容。文章认为:应该把班主任工作作为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作到心育与智育并重、健身与健心共举。 [关键词] 心理素质教育;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就是保持人们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可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内涵之一,身心和谐统一是现代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人才战略的角度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新一代国民、新一代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本着对青少年、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面对亿万万纯洁稚嫩的心灵,我们不禁深思:怎样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 心理素质教育指的是从心理品质方面对人进行培养,国外有人称为精神力培养。它们含义相近,都是通过教育及各种措施和专门性活动,使人的心理品质按照期望的模式更完美的发展。身心培养是一个长期塑造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以某种载体为依托。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导者,学校政策的执行者,是学体育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特殊载体,有着丰富的内容指向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在这里,本文根据笔者在班主任工作及教学中的尝试探究,构建了如下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和途径: 一、积极的自我概念——自尊、自信 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是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会相对稳定的表现出来。通常把导致这种行为方式的认知称为自我概念。积极的自我概念具体包括:使学生能自我认识,有积极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真正地做到自尊自信。诚然,积极良好的自我概念是个体获取成功和不懈努力的基本保证。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自尊自信是堪称宝贵的。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意识的地运用以下这一些方法与手段,可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1成功教育 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学生设置具体可控、个性化、操作性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通过“成功——肯定期望——自信提高——成功”这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提出自我挑战。如在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评价的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得第一,激发了每个学生的成功欲望,使其树立自信心。 2创设情境 一是创设尝试情境。如在班主任工作中,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做示范、轮流做小组长 ,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其得以自我实现。二是创设选择情景,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其投入地体验一次,从而确定自己的位置。例如:上学期我曾设计了“个性舞台”这样一个主题班会。学生在二胡、画画、书法、朗读等方面有专长的,让他在班队活动中充分显现,使内在的生命和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他充分体现自我的价值。通过自我价值的体现,使学生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整个人都显得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充满自信。 3教师期望 教师是否关心学生,是否对学生抱有希望,会很自然地关系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国外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教师期望效应。正效应为教师的期望、信任与爱,将鼓起学生的勇气、自信。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充满期望的话语和信任的眼神,有时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并使其心理能有良好的发展。记得我班的梁佳婉同学刚转入我班时,胆子很小,上课回答问题总是低着头,声音也非常轻。老师没有丝毫嫌弃她,多次耐心地对她说:“你其实很聪明的,大胆的说出你的观点,一定会说得很好的!”慢慢的,她回答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清楚了。这也就是说明教师的期望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克服自卑,树立自尊,提高自信。 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推动一个人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的强大动力。它是动机系统中的核心成分。一个人离开了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有坚定的信念,也不可能克服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险阻。意志品质是一个人是否能坚持到底、彻底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 1挫折教育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为数不少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为孩子包办一切,惟恐孩子受一点委屈,家长唯孩子命令是从。这样的教育使孩子逐步变得懒惰、软弱、固执,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在班主任工作中可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创立挫折情境,从小就让学生碰些“钉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例如:对那些总是学习拔尖的学生,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必要时也让他们尝试一下失败和挨批评的滋味。这些都能达到挫折教育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顽强性和坚韧性,从而形成良好 意志品质。 2运用激励手段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功亏一篑”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如果班主任能在学生学习可能退却的关键时刻,适当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就可以增强其学习信心,激发起克服困难的勇气,促使其去坚持、去奋斗、去拼搏,从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练。每年的运动会上,1000米等长距离跑是学生深感畏惧的项目,许多同学都是不能坚持跑完全程。记得去年的运动会的1000米比赛中,我班的陆砚墨同学大概跑了600多米就想退缩了。我看出了他想放弃的念头,就对他高声说:“陆砚墨,你要知道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坚持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英雄。”在这关键时刻,这么一句话就激发了他跑完全程的勇气。这不但让该同学体验了成功的乐趣,而且是对他意志的一次磨练。 3引入竞争机制 “好强”、“好胜”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也是一种较好的举措。例如: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先和自己比,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然后让水平相当的学生一起比赛,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人们相互交往中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良好,彼此间的距离很近,会使人产生愉悦之情,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发展;人际关系恶化,彼此间心理距离很远,会使人产生厌恶之感,甚至产生不良行为,导致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1学会尊重理解 尊重人和理解人,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保证,师生之间更需要尊重和理解。班主任在工作中,十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使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并且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人的品质。在自己班级中要求:尊重别人,对别人负责。从对别人的尊重帮助中获得人生的快乐,从和别人内的融洽相处中感受人生的自豪与幸福。牢记,人心与人心之间等量交换的定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会合作互助 多互助,少互斗,这是魏书生老师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艺术。为此,我也在班级里建立了“互助组”、“合作组”。在 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把握和挖掘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时机和教学资源,如何把“身心一体化”的辩证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是事关教学艺术和育人目标的重要课题。 班主任工作实践应以“完美的身体和无瑕的心灵”为主题,以“心育智育交融并重”为指导思想。根据班主任工作的特点,通过成功教育、挫折教育等途径来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把班主任工作带入一个对青少年身心全面关怀的视角和境界。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如何做好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 【摘要】班级管理的过程是陶冶人格的过程。班主任具备了一定的专业修养,就会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班级管理的终极目的。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学校的全局工作,直接影响全校的校风校貌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专业修养;教学质量 学校的很多工作要通过班主任去布置落实。如学生守则的遵守,行为规范的贯彻执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目标、内容的实现,体卫工作的落实,甚至连学生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班主任去考虑,去安排。基于种种因素,我个人认为: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它决定着学校工作是否能正常有序地推行。它影响着学生智力及品格的形成。同时,班主任工作是教育教学中一项复杂、艰苦而有长期的工作,不是在短期内能够看到效益的。这是由班务管理的对象——学生的性质决定的。面对一个个生动活泼、思想丰富而又素质差异较大的学生,班主任应有四颗“心”,即爱心、耐心、细心、和关心。这样才能从个别学生到一个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管理好班级,用爱心培育新人,是我们每位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农村的初级中学,由于住校生多,班主任工作尤为辛苦、繁杂、责任重大、工作难做,所以很多教师都不愿当班主任。笔者认为,班主任工作虽然难做,但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也一定能做好。下面就如何做好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要不断创新班级管理理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信息环境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除了教师和书本是信息来源外,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都是学生易接触到的信息源。这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的思想复杂化。初中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抑制力薄弱,模仿力极强,他们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早恋、上网、交友、打群架、喝酒、吸烟、逃课等现象在农村学校开始蔓延。再加上农村孩子的家长大部分素质较低,不能给孩子们正确引导,家长对孩子们的学习不抱希望。在新的社会背景和 教育 要求下,班主任应时刻注意外界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还要了解学生的家长及外界环境,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加强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发生转变,并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成自己的班级管理信念。 二、要在班级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要在生活上要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要善于跟学生谈心、交心。农村初中生大多数是住宿生。在学校里,生活上没有在家里方便,会给学生生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初一学生,刚离开父母,生活上要靠自理,开始很不习惯学校的集体生活,常想家,有部分学生还产生了辍学的念头。所以在生活上给学生以关心、爱护就显得极为重要。班主任应该象父母关爱小孩一样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关心、爱护、照顾学生,要经常到学生寝室去走走,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和某些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一些问题。 要对班级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爱。作为班主任,对班上的学生,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差的;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男生,还是女生等都必须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有所偏心。只有这样,班主任才会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威信,学生有什么心事才会向班主任说,在行动上也会更加支持班主任的工作。 要善于对后进生进行说服、教育工作,消除他们思想上的种种顾虑。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也是班主任能否带好一个班的关键所在。对于后进生,班主任需要倾注大量的爱和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使其转化。在生活上要多花些时间去接触他们、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学习上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同问题较多的学生谈心时,是特别注意不要急躁,也不要想一两次谈话就解决所有问题;更不能因为谈了一两次没有谈好就失去了信心,要继续谈,直到谈通为止。只要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实意为他好,他们一般都会被感化,并最终接受班主任的帮助和教诲。同时,班主任还要积极动员优等生与后进生进行交流,主动去关爱帮助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来自同学和班集体的关爱和温暖,自觉地融入到集体当中,主动地转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要善于与学生平等交往。当今中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极强,他们不满足于老师对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关爱,更希望老师能“蹲下身来”,改变居高临下的状态,重视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意见,真诚地与他们交往,做他们思想上、志趣上的朋友。因此,作为初中班主任应该转变“角色”,和学生谈心时,不要总以长者和老师自居,而是把自己当作是学生的朋友,要自己先交出“心”来,做到与学生谈心时推心置腹,尤其是同后进生或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谈心时态度更要诚恳和悦,耐心启发,用感情来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把自己和学生的心谈到一起。假若平时对学生漠不关心,常发脾气,谈心时又教训人,学生就不愿讲出心里话,老师讲的话学生也不会听进去。 三、要善于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现在 农村 初中学生的家长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们文化层次相对比较低,对教育的意义认识得比较淡薄,加之目前的 大学生就业不包分配,因而认为供孩子上学不合算,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放任自流,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更是寥寥无几。有些家长虽然望子成龙,但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如当孩子的学习出现困难时,他们束手无策,而当孩子们的成绩不理想时,他们又打又骂,孩子们难以接受,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还有些家长忙于挣钱,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对孩子们的行为不闻不问,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们生活纪律不严谨,比较散漫。针对这些现象,班主任不仅要管理班级学生,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家访或写信等多种方式和家长沟通。既要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又要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对观念落后的家长应及时教育。从而让家长在教育初中生的方式、方法上与班主任达到共识。 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细致的工作。犹如一张网,但只要我们抓住了上述三个环节这个纲,就能纲举目张,轻轻松松做个优秀的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几个工作技巧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学生对班集体的关心程度、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与班主任工作有极大的关系。作为班主任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上进心和使命感,运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把班主任工作落实到实处、细处。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教育素材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学生对班集体的关心程度、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与班主任工作有极大的关系。我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多年,我始终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小入手,从学生身边选取教育素材,从而使教育亲切、自然、做到“润物细无声”,并通过多年的实际行动,转化了很多顽皮的小学生。要搞好班级工作,就要从点滴做起。 一、全面了解学生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他们,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就是和学生们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要经常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谈心,谈心要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倾听他们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他们的发言,尊重他们的意见,从而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个性心理、爱好和特长以及优缺点。班主任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个性差异,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也就能发现每个小学生的闪光点,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动他们不断进步。在亲近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尊重学生 首先,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是教师与学生沟通思想和感情最有效的手段,尊重学生就是重视学生,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有独立性的个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积极主动的与学生沟通,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拉一把,在学生停止不前时推一把,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老师、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感受到真诚的爱,从而鼓足勇气,奋发努力。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惟独我们拥有了心灵对心灵的尊重,我们才会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智慧。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始终牢记陶先生的话,并让它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生根发芽,生发出无穷的魅力。可以说,是教育智慧使我这样一个并不美丽的老师成为学生心目中有魅力的人。我们要时刻记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只有生活在尊重的教育环境中,自尊自爱自信的种子才会在他们心中萌芽生长。 三、做到师生“双向信任”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庭的宠爱,养成了他们事事依赖的习惯,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估计自身的素质,或脾气急躁,处事不加思考,或性格内向,处事缺乏勇气。 1.要注重情感交流 班主任老师必须要用炽热的情感去热爱、信任学生,掌握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真正做到师生心理相知,心心相印,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班主任的可信赖时,他们自会打开心灵之窗,教育才会有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班主任一定要诚心诚意,对学生的行为作深入地剖析,分析其不良的影响,即使批评惩罚,学生也会心悦诚服。 2.要公平公正,对学生一视同仁 是否每一个班主任都有我这样感受,第一惑觉会表现自己的偏爱或偏见,这是班主任教育工作的大忌,而能否取得“师生双向信任”,这种表现行为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偏爱小部分学生,打击的是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而若看扁一个学生实际上是损害了教师自己的威信。班上任必须要求自己刚正不阿,赏罚分明,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对学生一视同仁,应该不难做到。怎样真正地体现公平、公正,这不是靠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所能解决的,班主任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表现行为。在掌握原则的前提下,班上任应该是最具有“人情味”的。 3.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 但“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 严格管理班级,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纪律严明,“以法治班”。二是要公正公平,不要感情用事。对违纪违规者,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要一视同仁三是要注重“首因效应”,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第一次”之类的事情。四是要持之以恒,避免犯“冷热病”,时紧时松。同时要狠抓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严还必须与宽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处理。班主任要私下做好被处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确认识错误,并努力改正。同时,对学生违纪处罚的方式要多样化,要寓教育于处罚之中。魏书生对学生犯错误的处罚是: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关于错误的说明。他把处罚变为生动的自我教育的做法,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工作实践中,严和宽是对立统一的。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纵容。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言传身教,身正为范 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老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感染、感化、震撼着学生。学生人格的升华、个性的养成、心灵的净化,无不受老师的激发、点化。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不断完美的自身形象、强劲的说理教育来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为树立良好的班风而身先士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里的每一天中,真正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是班主任,这一特定的群体所呈现出来的主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班 主任言传身教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材,所以班主任在学生的每一天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究竟如何去做呢?如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呢?孔子所说的一句话是极富哲理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学高为师,身正以范。班主任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影响、教育学生。良好的素质不是刻意雕琢的结果,而是在潜移默化中生成的,它更多的获益于陶冶。班主任只有身体力行,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发展自身素质,才能“其身正,不立而行”。 总之,作为班主任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上进心和使命感,运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把班主任工作落实到实处、细处。有人说:“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拥有太阳。”班主任是教育者、领路人,只要我们的班主任心中拥有太阳,洞悉学生的心理,对学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风细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会做得更好,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自尊、自立、自律、自强。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如何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 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系统的工作,它比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还要多,还要散,它除了管理学生的安全,还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不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的管理。随着社会形势发展,对班主任工作也提出更高要求。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要以更强的责任心,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办法与学生接触沟通, 全面深入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引领他们正直做人,健康发展。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关键做到以科学方式管理人,以高尚品格凝聚人,以优异成绩鼓舞人,以思想教育塑造人。 一.以科学方式管理人 以科学方式管理人就是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提高班级管理质量。小学生年龄较小,天真活泼,可塑性强,但自觉性、自律性较差,管理不能条文化,需要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管理,我首先在同学中明确建设定优秀班级目标,指明努力方向,同时有侧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将班级管理重心下移 我将班主任工作定位为纽带作用,开好每周的班会,总结班风、学风情况,查找不足,指导下阶段工作。具体管理工作从学生中选出一些性格开朗、组织能力好、果断利落的同学任班干部,由他们管理班风、学风,以点带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由于管理重心在班级,所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较快,较全面。并且班干部督促同学,同学也监督班干部,他们之间形成互相促进,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如在2008年我但任六(1)班班主任,这个班学生原纪律较散漫,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学校较后进班级。我首先广泛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思想动向。然后,选拔了莫云、赵兵、莫冬梅等一批学生任班干部,其中包括平时较调皮的莫鹏杰任纪律委员,通过加强班干部监督,学生纪律性明显增强,班风明显好转。学生担任班干部后,增强其责任感,促进班干加强学习,从而也带动其他同学进步,逐步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2)消除分歧形成合力 在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各有各的思维方式、喜好,所以一个班总有许多分歧。分歧多,班级就不会形成合力,就会散,战斗力就会低,工作学习就会事倍功半。消除分歧化解矛盾,要选准切入点,对温顺的学生采用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对性格较叛逆的学生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抓住问题根源和他们讲道理,从而消除矛盾形成合力。去年,我班赵安和莫小键是篮球骨干,在一次篮球比赛中,由于战术部署有分歧,互相不配合,致使輸掉该场比赛。针对这些情况,我分别与他们谈心,并接纳赵安的战术部署,使后面的比赛取得了喜人的佳绩。 (3)开展竞争活动 在班上开展适当的竞争活动,通过竞争,转移学生注意力,把学生拧成一股劲。从集体活动的表现、班级荣誉的争取等多方面激发从整体到个人的竞争意识。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充分地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竞争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经常组织开展两人三足、七人八足、分组球赛、分组棋赛等趣味性比赛,转移其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协作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技能。 二.以高尚品格凝聚人 以高尚品格凝聚人就是班主任以良好的情操折服学生,要成为学生中的核心,必须具备为学生解惑的能力和得到学生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向心力、凝聚力。 (1) 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质 班主任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知识,还要具备一定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另外,要对篮球,象棋,羽毛球等文体活动有一定水平,只有能为学生解决问题,与他们打成一片,学生才会敬重和信任你。所以班主任要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并且加强师德修养,做学生的楷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2)一视同仁关爱学生 班主任对待学生应该像对待朋友一样,理解他们,尊重他们,适当的宽容他们,引导他们进步。除了在平时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外,还在他们受到误会时挺身而出,在他们受到委屈时用心倾听。在2009年班主任工作中,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我班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被一家长误会偷了他的果,到了学校不分青红皂白将学生臭骂一顿,并强扭到教导处。学生泪流满面,见此情景,我先保护安慰小学生,再协助家长调查,后证实家长误会,我让家长向学生道歉。此事从我对学生的信任到为他争得权益的过程在班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全班同学从此更加信任我。 三.以优异成绩鼓舞人 以优异成绩鼓舞人就是落实培优转差,促进班级成绩整体提高。一个班级中总会有一些优生、差生,假如对他们的学习不加以引导帮助,会使优生迷失方向,也会使差生差距越拉越大。针对这个问题,我制定了同舟共济方案,培优转差,共同进步。,即在优生中找学习优点,在差生中也找出其特长,让他们分别结对,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结果显示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很鼓舞士气。例如:在2010年,我班莫小杰同学学习成绩优秀,而体育活动较差,莫鹏同学体育活动较好,而学习成绩较差。我让他们结成对子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然后与另外一对组合相同的对子进行竞争,到期末莫小杰的体育成绩上来了,莫鹏的学习成绩也上来了,取得良好效果。 四、以思想教育塑造人 以思想教育塑造人在平时教育中加强品德塑造。小学生思想单纯,在平时思想教育中,我除了加强安全教育,学习教育外,还注意开展英雄模范教育。在课外活动时间结合胡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要求,挑讲一些《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说岳》等英雄典故故事或介绍近代史的艰辛岁月,教育学生学习一些英雄气概,明白什么是骨气,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并且明白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民族铁骨铮铮,通过讲解让学生逐渐对人生有个正确定位。 总之,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工作量大,牵涉面广,管理千头万绪,它不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的管理,只要我 们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提高,不断创新,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只要我们用心去爱,用心去做,许多管理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从而提高管理质量。(编辑:圆圆)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论班主任工作中的四个重要关系 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四个重要关系。 一、实与虚 班主任工作是多方面的。它既要求班主任立足现实,努力搞好实际工作,又要求班主任着眼长远,加强学习、研究与探索。所以,班主任要做到既务实又务虚。 班主任工作的务实,要求班主任必须从当前做起,从具体的事务做起,扎扎实实搞好班级管理。班主任必须深入学生中去,认真了解、研究学生,掌握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班主任既要做学生的导师,又要做学生的朋友与助手。学生情绪波动,班主任要找他谈心;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班主任要率先垂范;学生生病住院,班主任要照前料后……班主任的工作是如此具体而细微。只有具有务实精神,班主任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能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班级管理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在务实的同时,班主任还要务虚。班级工作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班主任要善于从繁杂、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树立班级管理的整体观、发展观、理论指导观。班主任自身也需要加强学习,参与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班主任务虚的更高要求在于班主任要有开阔的眼界,长远的光,广泛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大胆创新,用自身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只务虚不务实的班主任,工作难见实效;只务实不务虚的班主任,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二、管与放 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学生。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以及班级的建设与发展。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着“管家”、“警察”或“保姆”的角色。这种管理的其利,但弊大于利。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疲惫不堪,不利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 具体而言,班主任要管的方面主要包括: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一支强而得力的干部队伍,并加以指导监督;做好个别学生及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协调多方面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能干的,班主任坚决不要干。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班主任要大胆放手,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如公物维修、书刊保管、活动组织、班干部选换、班规制定等等。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权负责,分层管理,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完善、能力的提高。 三、严与宽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但“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 严格管理班级,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纪律严明,“以法治班”。二是要公正公平,不要感情用事。对违纪违规者,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要一视同仁三是要注重“首因效应”,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第一次”之类的事情。四是要持之以恒,避免犯“冷热病”,时紧时松。同时要狠抓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严还必须与宽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处理。班主任要私下做好被处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确认识错误,并努力改正。同时,对学生违纪处罚的方式要多样化,要寓教育于处罚之中。魏书生同志对学生犯错误的处罚是: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关于错误的说明。他把处罚变为生动的自我教育的做法,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工作实践中,严和宽是对立统一的。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纵容。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堵与导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班主任采取“堵”的方式较多,如实行“全封闭管理”以避免学生受校外不良影响,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以控制学生越轨行为等等。采取“堵”的方式,减小学生犯各种错误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小气侯”,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但仅仅靠“堵”是不行的。过多地应用“堵”的方式,有两点不利:一是容易使学生成为工作的“对立面”,增加教育阻力;二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抵抗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少数的班主任以“不出乱子”、“不出事”为目标,采用“盯、吓、压、罚”等方式管理班级,表面上班级“平安无事”,实际上引发的问题却不少。 因此,“堵”必须与“导”结合起来,以“导”为主,以“导”为前提。通过引导,要让学生增明辨是非与自我教育的能力。 做好“导”的工作,需要做到“四多四少”:多民主,少强制;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多民主,少强制”要求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制定规章制度、进行民主评议、换选班干部和处理班级事件,而不是 单从班主任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行这样做或那样做。“多激励,少批评”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自身优点、长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要善于用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处罚。“多引导,少说教”要求我们不单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并具体指导学生去做。有时还需要班主任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多用情,少用气”要求我们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以情感人,亲切和蔼,心平气和,而不应怒气冲天,训斥指责,或者有意冷淡疏远。 一句话能说得人笑,也可以说得人跳。方式有别,其效果截然不同。班级工作中,“堵”与“导”都只是手段,我们要以“导”为主,辅之以“堵”,追求最佳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正确处理好上述几种重要关系,班级管理工作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论班主任工作的德育教育 一、教育学生要有较强的责任感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成功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说明了责任感与成功的联系。我在工作中,不忘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例如,利用课文中的典型人物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育学生要学习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要为自己曾说过的话负责,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做任何一件事,只要拥有较强的责任感,才会无怨无悔地付出,才会不断有收获。 二、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 “诚实”是一个人的美德,“诚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言行负责任的伦理规范,当今社会虚假太多,诚实守信显得尤为重要。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文明程度的象征,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德育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告诉学生:“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教师要从小处入手,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形成诚信行为。 三、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班主任要把握一切教育时机,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开发内在动力;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树立自信心。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班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发挥学生的特长,吸引了更多同学的注意,使许多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脱颖而出,令人刮目相看。这些鼓励与肯定,将成为一种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努力,不断向新的更大的成功迈进。有句教育名言说得好: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走路。在学生的心中时刻树立起“我能行”“我最棒”“我一定能做得更好”“这点挫折算不了什么”等观念,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四、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小学生善于观察和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学生的榜样。比如:2012年冬季的一天,在刺骨凛冽的寒风中,我和学生一起清扫校园的积雪,分享了劳动的快乐。师生一起劳动,学生从思想上受到熏陶,受到了爱环境、讲卫生的教育。 五、教育留守儿童要自强自立 留守儿童是学校的另一道风景线。上级部门与学校为留守儿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不再感到孤单。我班的留守儿童李兆金性格很孤僻,不愿与人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他的家长,我常常教育他不要因为家庭的变故而自卑,要坚强起来,自信起来,我和同学们都会帮助他。我还经常打电话给他的母亲(他爸爸在他没出世前就死了),叫她多打电话回家,多回家看看,与儿子联络感情,关心他的学习及成长情况。兆金久违的笑容又出现了,发言积极了,性格开朗了,操场上又见到他与同学们一起玩耍的身影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班主任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时刻关心他们心理的变化,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老师付出爱心、信心与耐心,采取好的方法引导、教育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对培养良好的班集体起着重要作用。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浅谈班主任工作 摘要:详细、真实的了解学生情况,为班主任工作打好基础,遵循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实际工作中,切实抓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落实好具体措施。 关键词:班主任 学生 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和思想等诸方面习惯的养成和进步,关系到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能否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如何搞好班主任工作?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作为班主任,应比较详细和真实的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如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父母的职业,家庭成员情况,特别是学生的性格特征,是内向、外向,调皮、踏实,还是活泼、呆板,甚至学生的爱好、特长等等。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可通过家访的方式获得,对学生自身性格、爱好的了解,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来获得。当然,充分了解学生不是三天两天的事,有的甚至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仔细揣摸,才能总结出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 了解学生的目的是为日后的班主任工作做准备、打基础。对学生的关系到隐私的东西,特别是对学生自尊心有影响的情况,教师切不可任意的告诉别人。如学生身体的残疾,父母的离异,以及一些作为学生难于启齿的东西,要为学生保密。教师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能取得学生的信任,为今后的班主任工作带来许多方便。 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本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出发,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普遍感觉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思想上,应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信念的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还要进行是非观念的教育、见义勇为的教育等。 2.学习上,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学生认真学习,认真复习,认真严肃对待每一次测验、考试,能较为牢固的掌握各门学科基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大胆的运用,学以致用。学校学习的东西毕竟是少之又少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如利用所学知识办好墙报、广播,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纠正社会上使用语文错误的地方等,以便在进入社会后能适应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3.工作上,锻炼学生初步的管理能力,特别是建立、健全班委会、团支部,配合班主任搞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使全班学生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学习。班干部和支部委员除了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别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也为班主任分担了工作量。 4.纪律上,加强对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的培养,让学生除能自觉遵守学校、年级的纪律外,还主动维护班集体和学校的利益、荣誉,有一定的正义感。培养学生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见义勇为精神,为班集体,也为学校的安全、荣誉出力。 5.安全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同时加强管理,杜绝学生事故的发生。也应教给学生一些安全自救的方法,如火灾、地震、食物中毒、医疗急救等。 6.其他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热爱劳动、积极锻炼身体、尊老爱幼、扶残济弱、见义勇为等,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涌现出感人的事迹。 各班可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确定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解决。一般情况下,以下这些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1.扭转学风问题: 教育学生树立理想,勇于克服困难;对活泼有余而勤奋不足的学生,要加大谈心力度,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特别是让他们去掉依赖思想,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在当今社会,竞争意识尤为重要,教育学生不怕在学习上“出风头”,使得优良学风初步形成。多找学生谈心,和他们一起分析学习上的得和失,总结经验教训,订下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和任务,让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普遍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转变学习态度,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付诸实施。随着学风的扭转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整体上自然会有较大幅 2.狠抓学生纪律,确保学习环境的优良: 良好的纪律是搞好学习的保证。班级除了严格执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外,还可以制定班级的纪律,对学生严格要求,以确保正常秩序和各种工作、活动的开展。通过班会、平时教育、学生座谈等形式,反复强调校纪班规,让学生牢记在心。班委会、团支部应主动、积极的配合班主任维持好班内的学习、生活等纪律,营造一个让教师、学生满意的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师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工作和学习。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纪律约束,使学生纪律,特别是课堂纪律有明显好转。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以说服教育为主,耐心开导,特别是对多次犯同一种错误的学生,更应耐心的、不辞辛苦的进行反复教育。对于个别严重犯错误者,除按班级和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外,还应加强对该同学的思想教育,使其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怎样改正。这样 ,既教育了当事人,又教育了全体同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3.加强安全教育: 学生在校的安全问题是班级管理的重大问题。学校、班集体一方面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度。安全工作做到常讲常抓,每一次班会必定讲到,平时也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如班内学习上的安全,课余生活上的安全,寝室安全,上放学途中的安全,在家的安全等等。对于学生喝酒、打群架、下河游泳等严重违纪事件,要坚决杜绝。 4.努力尝试和施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 班主任应大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尝试、开展素质教育。首先是与各学科,特别是艺体学科(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紧密合作,开展好课外活动和课外兴趣小组,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主副科”的观念,树立大学科观念。特别是要抓住元旦、“五?一”、“五?四”、国庆、教师节、“一二?九”、学校运动会、歌咏比赛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班主任还可根据自己所上学科的内容和特点,结合班级工作,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 5.主动抓好后进生(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每个班集体中都存在后进生(学困生),特别是当今社会,“读书无用论”影响下的学生有的只是到校“混时间”,厌学情绪严重。对于不同特点的后进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着重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教育;对因纪律差而造成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通过思想教育,先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纪律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逐步的提高学习成绩;对于因基础差和思维不灵活的学生,让他们从基础入手,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提高;对于双差生,更是应从思想上、学习上给予最多的鼓励、教育,使其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6.搞好班级的财产管理和班费管理: 班内的财产是国家的公共财产,不容侵犯和随意破坏。在实际工作中,可将班内财产实行人头承包负责制,学生有了责任感,基本能认真爱护班财产,有损坏还能检举揭发。 班费是学生家长的血汗钱,对班费的使用,精打细算,不乱花学生一元钱。期末时向学生公布班费收支情况,让班长签字后存档。 班主任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尊重学生人格。学生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学生的人格不容教师的任意侵犯和践踏。在班主任工作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班主任要特别善于听取学生对自己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批评,因为学生是善意的。不要随意的否定一个学生,不要“一棍子打死”,不要扼杀了学生的童真和对求知世界的探求。 2.正确对待学生的“小报告”。针对学生善于表现的特点,可以让部分学生有意的注意和发现同学中的不正常现象,使教师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的状况和动态。但对于学生的“小报告”,教师要注意辨别真假,不要胡乱的根据学生的报告下结论,以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3.拟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学期初应拟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作为工作的依据。计划可以分为这样几部分:学生情况、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应解决的问题和方法、分月活动安排等。对于学生情况,要摸准、摸实,这样便于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工作的指导思想,不能违背国家和教育方针,不能违背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主要解决的问题和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但一定要符合实际,更要有针对性。分月活动安排,尽量细致些,比如每月教师的中心工作、学生的中心工作、活动安排等。 4.写好总结,积累经验。经过一学期的工作,班主任多少都有一些经验教训,这就需要总结。总结能够让我们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乃至错误,在以后的工用中加以改正;总结还能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有用经验记录下来,用以指导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班主任工作是复杂、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有趣的工作,只要你全身心的投入到里面去,一定能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快乐、教师生命的活泼和教育教学生活的充实度的提高。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钦佩与信任—─班主任工作的基石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多种多样,而每种不同的方法又都自有其过人之处。在我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觉得,如何做到让学生钦佩你、信任你,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石,同时它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所在。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与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我们工作起来就会有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感觉,而且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博学多才——获取钦佩与信任的第一步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也”,如果我们班主任老师能获得学生的信任,那毫无疑问,这将是一种成功的开始。 曾记得那是在我上初二的时候,物理课程才刚开设,我的物理老师外表看上去并不怎么样,但是,他有着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而恰恰是他的这一专长深深地吸引了我。当时,在年少的我看来,他的形象很高大,很儒雅,他的一切言行就象他的字一样漂亮而有吸引力,再加上他的普通话既流利又标准,所以我就喜欢模仿他,心里觉得他很很了不起,进而爱屋及乌,由喜欢他的字转变为喜欢上他的物理课。 想要获得学生的钦佩与信任,教师自身一定要具有良好的知识与文化修养。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应具备广博的其它门类的知识与技能,也就是说,要努力想办法做到让学生在惊叹声中来认识你、了解你,要做学生羡慕的老师。事实上,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大有人在,不过,喜欢和羡慕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所谓喜欢,指的是人的心理表层的感觉的表现,而羡慕则指的是在教师身上的某种理想的形象。如果你做到了能让学生羡慕的话,在你的周围自然就会有一批学生对你投以钦佩的目光,为你的才华而叹服,从而被你所吸引,成为你忠实的追随者,进而信任你所传授的一切的一切,而对于一个班主任老师来说,这种引力是促使一个班级凝聚的核心力量,是形成良好班级体的凝固剂。 二,富有爱心的言行——促使钦佩与信任的升华 在初步取得班内学生的钦佩与信任之后,如何使之长久持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时往往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小疏忽,会令我们辛苦建立的信任毁于一旦。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发自内心地钦佩与信任你,这种钦佩与信任才会长久。 要教育学生有爱心,教师自己首先要起好示范作用,即所谓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身良好的师德素养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陶冶学生的心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要使用信任性、期望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奋进精神;用谅解性、宽容性、引导性的语言来启发学生认识错误、树立进步的信心。在课堂上,教师赞许的点头、希望的目光、会新的微笑、亲切的抚摸都表现出对学生的爱。这种师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学生,它可以使学生心境愉快,使学生感到老师的爱,从而受到激励和鼓舞,获得主动发展。 在平时的正常工作中,教师要从尊重学生出发,与学生以心交心,平等交往,用充满理性的爱来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真诚去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给他们插上探索知识的翅膀,培养他们创造世界的能力。 此外,要做到使钦佩与信任长久,我觉得,班主任老师就还需具备一颗不同寻常的爱人之心,这也就是说,班主任老师不仅要去爱那些成绩、品行等各方面表现的好学生,尤其重要的是:要学会去爱那些有着这样或那样缺点、问题的学生,要努力让自己去爱上、喜欢上这些学生。 爱好的学生、优秀的学生这是每个教师人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做的,而要让自己真心去爱上那些缺少爱的幼苗,这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这些学生之所以缺少老师的爱、家长的爱,自然是有原因的,一般你轻易是无法爱上这种学生的。如果他是那种容易被老师及家长一眼看中并喜爱上的话,那他也就 不会是现在这样.正是基于这个方面的原因,所以我们要努力去为自己寻找爱他们的理由,想方设法去喜欢他们,找他们身上的优点,找他们身上你认为可以接受的长处,让自己逐渐喜欢上他们。其实,当你喜欢或不喜欢某一个学生 的时候,甚至某些时候你自己还没明显感觉到,但你的学生却都知道:我们老师比较喜欢某某某而不喜欢某某某。你不得不承认,在你经意或不经意间,一颦一笑之间,你早已将你的信息泄露,一个你所不爱的学生是很难爱上你的,而一个不喜欢你的学生一般不会非常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也不会十分相信你所讲授的道理。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之所以优秀,只因为他能做到:即使他是在批评一个学生,指出他所犯的错误及身上存在的缺点并要求改正的时候,也能让受批评的学生感受到老师这是在爱他,老师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为他着想,是为他好,要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殷切期望。我们要讲究爱的艺术及爱的方式与方法。不妨给你的学生打这样一个比方:有一棵花朵 生了虫子或旁逸斜出了,这时园丁所要做的工作自然是给它喷杀虫剂或者是剪修掉那些多余的枝条,而老师今天所做的一切,自然也跟园丁所做的一样,你绝不能因为怕痛而拒绝老师给你“修剪”、“整理”。人非草木,常常当你讲到这份上的时候,你的学生往往就会理解你的批评,理解你的良苦用心,从而进一步做出配合你的举动。这时的你,就达到了使钦佩与信任升华的地步。 三,良好的人格魅力 —— 使钦佩与信任恒久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教育过程中涉及到学生的整个人格,所以,教师自己也是以整个人格来与学生接触的,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己的人格、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影响着受教育者。《礼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师者,律己严而后道尊”。我想,这就是告诉我们:得到学生的好评的最终决定性因素不是别的,正是教师自身。我们每天都在对自己和学生的人格作出评价,而且,在影响学生学业的所有因素中,人格的作用与智力的作用同样重要,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用我们的人格来影响、塑造学生的人格。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建立在威望、爱心、求知欲、理想的基础上的。首先,教师的威望是逐步蕴育起来的,教师的一举一动、体态、穿着打扮、教态和作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只有保持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才能有利地引导学生,同时建立自己的威望。其次,教师的爱心,就是热爱学生的心。教师要以强烈的爱之心吸引学生,和孩子们滚在一起,这种教师对孩子们的赤诚的爱之心,最终将会变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再次,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建立自己的理想和道德观,其中最基本的并且是最重要的一条,莫过于“先当学生,后当先生”这一理念。此外,教师还必须有理想,理想是指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付诸实践的勇气,并且要在为教育事业奋斗的过程中建立起教育的世界观,永保青春的活力。 一个行为表现规范,人生态度积极,情感饱满适度,意志坚 强可控,个性和谐统一,社会适应良好的教师,足以使学生对自己的钦佩与信任恒久。并且,这种良好的人格会以它独具的魅力,潜在性地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完美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如果你的班级里有那么一群学生能够深深地被你的才华、言行及人格所吸引,追随你的左右,对你投以敬佩与信任的目光,我相信,你所施与的任何教育行为,都将是卓有成效的。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谈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这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学校教育是我国主要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因此,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 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就至关重要。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亲近学生,研究学生;展现自我,树立威望。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项工作的基础。一是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二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 二、班干部队伍的组建和培养。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 当选的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三、以强化学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参观常规以及路队常规等等诸多方面。训练可以通过集体或个人、单项强化或全面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四、拟定集体与个人的远、近期目标。 有目标才有动力。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全班与小组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我们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目的。因此,鉴于小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有两点需注意:一是近期目标较之远期目标更有激励作用;二是目标的制定必须切实,要让孩子能“跳一跳接到苹果”,不能好高骛远,以免丧失孩子信心;三是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及其途径,竞争是一股巨大的、潜在的、其它任何外力都不可能达到或代替的动力。 1、激发与外班学生的竞争意识: 从集体活动的表现、班级荣誉的争取、留给老师的印象以及个人获奖情况等等多个方面激发全班由整体到个人的与外班的竞争意识。这也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2、设立定期评价制度: 以《评价手册》和“月评表”等相对固定的评价模式,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各种表现定期评价,使每个学生和小组明确近期优缺点何在,在班上居何位置,从而增强警惕性和进取心。 3、奖励和批评: 奖励与批评的方式各种各样,目的都是鼓励先进、指出缺点、激励所有学生争取更大的成绩。奖励比批评的教育效果更明显。 五、重视主题班会与主题队会的开展。 要注重每次活动的实效性,使每次活动都让学生得到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留下深刻印象并指导自己以后的言行。其主题可以根据社会影响、学生思想动向以及偶发事件拟定。比如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的班会《我和小萝卜头》,教育学生正确对待金钱的班《金钱是什么》以及宏扬红岩精神的队会《热血热泪洒热土》等等,主题都非常优秀。 六、协调与科任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建立丰富的信息网络。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他必须力争本班科任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联 系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高度重视,确保会议质量,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会上可以请个别优秀家长介绍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可以谈教改的方向,谈本期教学内容及要求,谈本期整体情况,进行作业展览或者谈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建议均可。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轻松。 七、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策略。 对学生的评价必须讲究策略。班主任要把握“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的原则,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文秘站:]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懂得理的澄清,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 八、做好个案总结和班主任工作总结。 做好总结是进行班主任工作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需要。通过总结要认识不足,吸取经验,努力使今后的工作更加完善。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是复杂的,任务是繁重的。只要我们不断加深理论修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形成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完全能够干得非常出色而游刃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谈素质教育下的班主任工作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路人,班级的具体管理者,要强化自身素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全国都在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路人,班级的具体管理者,要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为顺利推动素质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下面笔者就此谈一下体会。 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这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提高学生素质,必须首先强调教师素质。班主任首先是一名教师,作为教师就必须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在教书方面,班主任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广博的知识面,还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有声有色,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就会对你产生钦佩之情,就愿意服从班主任的管理。"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育人方面,就是把对学生的"德育"放在班主任工作首位。学生应是先学会做人,然后才能做学问。做人就要做品德高尚的人,做对社会、家庭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做有益于国家的人。而这一切离不开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具体地讲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劳动教育等。 为人师表方面,首先要注重仪表大方,语言得体,举止文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良好形象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其次身教重于言教,言行一致是班主任特别具有的美德。如果班主任嘴上说得很动听,而实际上做的是另一套,那换来的将是学生的蔑视。再次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开朗的心胸,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平衡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进行班级管理。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这种师生关系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驱使着学生去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也会由于学生的用功学习而更加勤奋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班主任更应在班级管理中建立和维护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1、建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前提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马卡连柯说得好:"我们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个人。"爱默森也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班主任要认识到学生在人格上和成人处于平等地位;在学生管理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绝对不能恶语中伤,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然而,尊重学生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不能就此姑息迁就,要及时给予批评教育。批评应具有情感性,以情感人。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应建立在对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以平等的态度、关怀、爱护的口气,推心置腹引导学生平心静气地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鼓起勇气改正错误。批评应该讲理,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心服口服。 2、与学生真诚相处,真心交流 班主任要使自己不仅成为学生的"良师",还应是他们的"益友"。放下作为班主任不应有的"盛气凌人"的架子,使自己走到学生当中去,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家庭状况,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细心观察学生,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当师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形成尊师爱生的氛围时,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有利于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 3、讲民主,不搞专制 不利用班主任的"权威"压制学生,不能扼杀他们的想法,不能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允许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畅所欲言,要多听听学生的心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集思广益,民主平等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对于活跃班级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地讲,班主任可以发动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举行班级知识竞赛、演讲,学习操作微机等各项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组织演唱会、艺术品欣赏等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情操。开展田径、球类、棋类等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四、密切联系学生家庭,搞好家访工作 访问学生家庭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形式。班主任通过家访能使家长及时,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学习情况等,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取得他们的协助,统一步调,共同把学生教育好。 班主任在家访前要对被家访的学生有很全面的了解,包括各科学习,纪律,性格脾气等,不至于在家访的过程中手足无措,使学生父母产生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太少的感觉。家访时教师应力求语言朴实诚恳,介绍学生在校情况要事实求是;要先讲学生的优点,再讲缺点,即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再指出他们的不足,同时还要分析学生能够克服缺点、毛病的有利因素,与家长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家访后,要及 时对学生加以督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深化教育,这是家访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首先要做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篇文章,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密切联系学生家庭,搞好家访工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当然,作为班主任管理班级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不断用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我们的认知,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只有如此会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体现素质教育。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开展班主任工作 为探索既适应社会变革,又适合当代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笔者就开展班主任工作做了几点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在竞争中培养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从培养学生干部入手,打破了由班主任凭主观印象任命的惯例,实行竞选制。即不分成绩的高低,只要有领导和组织能力,在竞选演讲及民主选举中获胜,都可担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园内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缺憾,满足了新时期高中生的心理需求,进而调动了班级整体的竞争意识。实践证明,竞选产生的学生干部,其能力都在班级工作中得到了锻炼提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班干部对班级管理逐渐由生疏而得心应手,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由于学生干部真正成为同学的模范带头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增强,学生的努力目标更加明确,班主任也得以摆脱了“生产队长”的处境,能够潜心从事教学研究。 二、用激励手段提高素质在班级的建设中,我们倡导在知识方面要超越他人,在素质方面要超越自我。前者意在培养竞争精神,提高学习成绩;后者意在强化心理素质,使之在激烈的竞争中,时刻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进而形成整体性的品学兼优。在此基础上,我们取得家长的积极协助,筹集了一定数额的资金,建起本班第一期家长奖励基金,用以奖励本班在校级以上的考试、竞赛优胜者及成绩突出者。因有家长参与,使竞争更趋热烈。学生们懂得,他们所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全家;他们所竞争的不仅是在成绩上超越他人,而且是在素质上超越自我。 三、在论辩中净化心灵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不成熟与成熟的临界点上。他们的自我意识、意志力、坚定性逐渐增强,但由于知识和阅历的局限,辨别是非的能力又显不足,加之生理方面的日臻成熟有时会引发心理的恐慌和情感的躁动,从而导致早恋、“追星”等现象的出现。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曾就10几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全班通过论辩方式明辨是非,净化心灵。以上几点做法,都是围绕素质教育进行的。 笔者认为,做好德育工作的首要前提在于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应以学生为主体,使之获得主动的发展。由此才能形成自发的而非人为的自律、自强、进取的班风,才能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发掘潜能,进而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工作论文范文:试论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 本文以班主任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发挥较大作用入手,着重探讨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班主任 培养 创新精神 一、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是一个对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创造性人格的动力因素。从心理角度分析,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性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的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从具体内容上看,创新精神应包括:求新求异精神;求真求是即探求事物内在规律的精神;奋斗拼搏献身事业精神。 二、班主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发挥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靠三个方面的工作,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进程看,50年代及其以前偏重科学知识的传授,60年代至80年代强调智能的培养,80年代以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到了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何种程度,能否为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如果将学校的工作教育和教学工作,那么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能力应主要由科任教师来完成,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班主任却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因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紧密联系着,与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紧密相连。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起骨干作用。 三、创新精神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德育为首,充分发挥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所谓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实际上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 首先,班主任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入手,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创造动机。真正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者。没有道德品质的人的创造发明往往会危害社会。这是有众多事例可以证明的。 其次,以培养科学世界观入手,使学生具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方法论。没有科学的方法论,创造发明就无从谈起。班主任要认真仔细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一定要身体力行,做科学世界观的楷模。 再次,从明确学习目的性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学习的目的是应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要多指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要举一反三,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鼓励学生在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怕失败,不怕冷嘲热讽,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要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充满自信,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一切创造者所共有的人格特征。 2、从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力,推动创造者去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又其乐无穷。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就得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上下工夫。 首先,班主任要构建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既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那种视循规蹈矩,谨小慎微不感越雷池一步的“听话学生”为好学生,反之则是“坏学生”的评价,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班主任要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的优劣之别。特别要注意绝不能仅仅以学科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要给个性不同的 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会和平等的权利。 其次,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逐步解疑,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讨论、争辩。开发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然后对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受学习创新的美。 再次是班主任要改革操行评定的评价手段,增加学生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入手,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 品质。它突出表现在创造活动中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治力四个方面。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也应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班主任对形式创新精神的培养,除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还应“导之以行”。通过组织诸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育学生,磨练学生意志。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 总之,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还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他能联合家庭、社会的力量,以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 本文曾荣获2002年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团队管理论文:基于标杆管理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摘 要: 通过对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实施情况及其问题分析,从标杆管理的视角,对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评估找出标杆对象团队,明晰与待标对象存在的差距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创新团队弥补差距的措施,为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不断改善、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 标杆管理; 创新团队; 评价体系; 差距分析; 实施策略 1科研创新团队成效表现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国内大多数科研院所以其长远发展为重点,以优势学科为载体,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及创新群体,围绕领域和学科发展组建了一批创新团队。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起步较晚,缺乏成熟的创新团队建设经验,缺乏系统的组建、管理与长远发展的模式规范,创新团队建设仍存在问题:一是团队组建与未来发展有待加强和规划,多数创新团队研究目标和方向只从当前学术发展出发,团队学科战略规划不清晰,没有对团队未来发展进行系统的筹划,个别团队在考核完之后就分道扬镳,已有的研究结果搁置不前,造成研究经费和研究资源的浪费;二是团队结构、素质和规模有待完善和提高,多数创新团队缺乏能攻关难题、协调问题的学科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人才引领和发展过程中存在断层;三是团队管理机制有待加强,多数创新团队自有一套执行申报、评审、拨款、考核的管理制度,但倾向于对项目、经费的管理,缺乏对团队及成员更针对性更人性化的评估、激励措施和潜能开发机制。 究其根源,主要是创新团队缺乏成熟的团队管理模式,团队建设缺乏规范,仅仅从现实的需求出发组建团队,却没有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思考,没有依靠科学的方式、方法对团队进行目标定位、开展绩效评估、实施管理规范,不懂得借鉴完善的模式、效仿成功的经验去构建有特色、遵循客观规律的最佳创新团队。 2科研创新团队绩效评估模式 2.1科研创新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科研创新团队是以目标实现为结果,以战略实施为走向,以关键成功要素为杠杆,以关键绩效指标为基准,通过目标、战略、关键要素、绩效指标的相互影响与统一来实现创新团队的发展。在创新团队战略管理的基础上,将其团队发展目标按照创新团队产出情况、社会影响状况、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内部运营状况4个方面分解为影响创新团队的关键成功要素,并通过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确定最终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1)创新团队产出是对团队绩效管理的检验,创新团队科技产出、经济效益和人才培养,这三者可以全面反映创新团队整体绩效水平,直观显出由绩效管理所带来的产出效果。(2)创新团队社会影响是反映创新团队绩效产出的本质表现,创新团队学术影响、创新影响和人才培养认知度可以反映创新团队发展对社会的直接或间接影响。(3)创新团队绩效管理目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协调性是通过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体现的,从创新团队的战略发展、贡献程度、成长程度和研发创新能力评估。(4)创新团队内部运营管理影响团队发展的水平和产出,通过创新团队负责人的管理与方向确定、创新团队组成、运行、文化等条件进行评价考核。 2.2科研创新团队绩效评价算法。创新团队管理中,其目标和控制的界限带有模糊性,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科研创新团队进行评价。确定好评价指标体系后,建立科研创新团队的绩效评价集,其中定量的评价指标,可根据“标杆管理”的方法,针对科研院所创新团队进行排序,依据数据值的大小设立优、良、一般、较差、很差代表5个评估区间,通过评价定量标准[v85%,],[v70%,v85%],[v70%,v50%],[v25%,v50%], [v1%,v25%](v1%、v25%、v50%、v70%、v85%、v99%表示的是组内排名在1%、25%、50%、70%、85%和99%的创新团队实际绩效水平)对团队的实际值进行衡量;对于定性指标,可采用专家评价法,依据创新团队的整体表现情况,用优、良、一般、差定性地对指标进行评价。在确定指标集的模糊权重向量和评价集后,就要逐个对被评事物从指标集上进行量化,组织专家对受评对象按评价指标进行模糊评判,依据优、良、一般、较差、很差5个等级分别对应为5、4、3、2、1分,得到评价对象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最后求出创新团队绩效评估综合评价值后,找出相应的等级评语,确定某一创新团队的绩效等级值,实现对其绩效 平的评价。 3科研创新团队标杆选择及对标分析 3.1标杆对象的选择及差距识别。创新团队标杆对象的选择依据两个方面,一是与有着相同市场的团队在服务和工作流程等方面的绩效进行比较,直接面对竞争者,即竞争标杆管理,具体可根据创新团队的业务性质在自身业务领域内选择对标团队,可分为软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等几方面。二是以行业领先团队或者某些团队的优秀职能操作为基准的标杆管理,即职能标杆管理,具体可从所有创新团队中选择优秀的或者在团队发展某方面表现卓越的作为对标团队。 选定标杆类型和对象后,就需要根据团队的发展目标与结果选择相应的参照标杆。对于评价结果为很差与较差等级的创新团队,因为与优秀创新团队的差距巨大,可以将科研院所创新团队的平均值作为参照标杆,减少团队改善的难度,提高团队绩效提升的可操作性;对于评价结果为一般等级的创新团队,可将科研院所创新团队良好等级的平均值或者良好级别的典型团队作为参照标杆;对于评价结果为良好等级的创新团队,可将科研院所创新团队优秀等级的平均值或者优秀等级的典型团队作为参照标杆。 3.2创新团队与标杆团队的差距分析。创新团队绩效的评价是由创新团队产出状况、社会影响力、可持续发展状况内部运营状况4个方面共同决定,任何一部分出现不平衡发展,都会影响团队绩效判断的最终效果。应用雷达图从产出、社会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内部运营四环节进行评价结果分析,通过与创新团队绩效等级对应的区间比较,可发现创新团队管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发现主要问题后,应用因果分析图分析影响科研创新团队绩效的各影响要素,然后通过层层分析找出影响各主要因素的子因素,再进一步的对各子因素进行细化,从而可以找出可能的影响原因。如此分析下去,创新团队绩效水平与标杆团队绩效差距的主要因素、各影响子因素及其关系通过图明确地表示出来,通过比对影响差距的各因素可有效查出差距的根源,为后续提升管理绩效和运营水平奠定依据。 4提高科研创新团队绩效的实施策略 4.1优化创新团队内部运营结构和水平。完善团队负责人的遴选和培养,建立结构合理的科研创新团队,在加强以人为本文化建设的同时,完善创新团队运行管理制度,促进团队充分发挥才智,推动科研工作顺利发展。 4.2提升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水平。根据科研院所现阶段的科研政策与目标,实施创新团队目标管理,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监测,并重点加强研究特色建设,在形成团队发展特色的同时,推动创新的迸发。 4.3提高团队的社会影响力。具体要提高创新团队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力度,在科研人才凝聚创新的同时,推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及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4.4提高团队的产出水平。要加大对科研创新的资金投入和软硬环境建设投入,按照团队不同的建设内容和目标开展团队投资项目建设,构建团队学科平台、实验室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并给予足够的人员费用,在提升团队产出的同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团队管理论文:浅析人力资源管理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团队建设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学生工作 团队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要:构建高效的学生工作团队对于高校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分析了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优化队伍结构、注重素质提升、健全评价体系、深化改革创新等维度提出了高校学生工作团队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核心力量,担负着教育、管理、服务大学生的神圣使命。构建学生工作高效团队,不仅对于高校稳定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工作者思想素养的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形成。但目前不少高校,特别就单个院系而言,仍未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这在一定层面上严重影响了学生工作的效果。 一、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人员结构不合理,工作队伍不稳定。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学历、职称、能力、籍贯等结构失衡,搭配不甚合理的状况。不少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科研、轻学生工作的倾向,系部对学生工作队伍使用多、培养少,加之学生工作涉及面宽,事务性事情多而杂,再而由于队伍的工作特点和一些现实问题,职称评审、职务晋级、学历提升、绩效待遇等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一些学生工作者认为职业发展前景渺茫,不少学生工作者不愿将此作为长期职业,转岗、跳槽频繁。 2.知识面不够宽广,素质参差不齐。高校学生工作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工作。对学生工作队伍而言,政治思想素质、知识技能素质、综合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开拓创新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都有较高要求。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和网络发展对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实际上,不少学生工作者知识更新慢,“充电”少,未形成持续学习机制。重经验、轻理论,多扫描现象、少深入本质,缺乏创新思维,这是制约工作效果的重要原因。 3.易产生职业倦怠,工作动力不长久。学生工作者工作时间长、强度大、要求高、压力多,职业角色趋于模糊化。而学生工作者的保障体系、机制不健全,导致多重工作负荷与单一职业定位发生冲突;需求复杂多样与职业培训简单短暂发生冲突;绩效考核程式化与分类分层激励缺乏发生冲突;职业理想多样与生涯规划缺失、发展狭窄化发生冲突。长期的劳心、劳力、劳神导致学生工作者价值感降低,容易产生身心倦怠职业倦怠。 二、高校学生工作团队建设的策略 1.加强师德建设,注重素质提升,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严格把好入口关,充分考虑资深学生工作者与新任辅导员结对、理论研究型与工作实践型人员结对;挑选富有热情和激情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学生工作队伍中,促进年龄、学历、职称、能力、籍贯合理搭配,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传帮带平台。把对学生工作者的培养培训纳入师资队伍培训计划,采取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项培训、在岗轮训、工作交流、学位提升等多项措施;认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了解社会发展的前沿信息,时刻关注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时刻关注精神文明的积累与文化素质的再提高;应清楚地认识工作职责,找到工作的成就感和组织的归属感,有效实现自我价值和组织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本,团队建设中注意把师德师风注入其中:一是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的现在,更应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二是不能停留在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教育现在的学生;三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深化学习研究,健全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高校应加强学生工作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完善绩效考核,保障激励并举,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制度;以提高管理队伍素质为抓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改善优化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努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艺术和水平,切实增强复杂情况和复杂事务的处理能力。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估。 以学以致用的态度,研究学生发展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创新探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有效避免工作领域无边界扩散,将工作重心从繁杂事务性工作向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倡导“快乐工作”,最大激发潜能,让学生工作者更加有效、持续热情地投入工作。以改革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坚持有所为、有所重为、有所不为,走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之路。以“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发展、促进就业”为指导,对接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用爱与智慧引领学生成长”,以信任、友爱、宽容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心灵沟通;锻炼辨识社会中的各种话语和思潮的能力,在批判和反思中促进专业自主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成才率和优秀率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尊重、关心、引领学生,促使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终身学习背景下,更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引导学生工作者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倡导研究前瞻性课题,鼓励学生工作者承担课题立项,将工作实践转化为理论成果,促进教科研与工作实践互动。 3.实施精细化管理,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学生工作团队建设。培养系统和战略思维,在规范管理基础上,以精心的态度、精确的要求、精致的做法,加强制度化建设、流程控制和细节管理,借鉴项目管理方法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有效提升自我效能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学风建设为根本夯实基础,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和活动载体,加强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学习心理保健,有效心理调适,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更好的完成学业;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优势,构建“大学工”、“大思政”格局,促进对内整合和对外联合相结合,推动工作和组织创新相结合,履行职能和强化特色相结合,服务优势青年群和普通青年群相结合,体现一体化和多样化相结合。 加强学生工作团队建设,必须“以学生为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设计个性化学生管理方案,开辟服务基地,扩大实践内涵。引导学生工作者提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开拓新领域、新思路,从逆向、发散等思维角度发现问题,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工作探讨中尽可能多地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岗位实践等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结合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的理论,还可使用博客、qq、msn、飞信、微博等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创新平台作用,切实增强学生工作的时效性、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结束语 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形势下,学生工作者肩上所负责任将更加重大和艰巨。高校应深入贯彻国家、省的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视域下的学生工作团队建设,增强学生工作者的价值感、成就感、幸福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效能、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高校发展、为党的教育事业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团队管理论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探索 要:无论从社会需求还是专业建设发展上来看,物流专业都是一个新兴发展的学科。为迎合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亟待探索和研究双师结构的教学模式。本文以《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为例,对本课程双师结构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便对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双师结构;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 0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也明确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因此,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如何开发建设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1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的现状 广东省高等物流职业教育从2002年开始建设,从开办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不足10所,发展到近百所。经历了从探索到发展积累,到质量内涵建设的阶段。目前,广东省一般高校总数达112所,在校生约133.41万人。其中99所高等教育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占64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约为24,90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总数的68%。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64所高职院校,其专业方向主要为:国际物流、工商企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港口物流与航空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等方向。 广东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双师素质教师7人,双师比率为41%。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均有开展校企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并邀请企业物流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省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平均有8个校企合作单位;81%的院校投资建设了校内物流实训室,全省64所高职院校物流实训软件和设备(不含实训场地投资)建设总投资超亿元,各校平均投资物流实训建设约168万,各校平均物流实训面积316平方米。 2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工学结合”落实困难,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物流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物流作业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目前,为了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需求,许多院校投资建设了各种类型的物流实训室,来实现各种物流作业环节的模拟教学。但由于物流作业的市场综合性,这些模拟的实训室还是很难实现全真的市场物流作业环节,同时,各物流专业课程中实践课时的考核标准及教学方法也还没有形成统一体系,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往往在校内实训室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效的融合,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物流作业技能和知识要领。 从目前各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有的采用“企业校区”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企业配合”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尽管形式各有特色,但这些校企模式大都属于短期的、浅层次的合作,均存在可持续发展及深度合作的问题。如何有效实现院校办学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第一难题。 2.2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联系实践、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 100所高职示范校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提升起到巨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但较突出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大都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目前各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部分学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一些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另外,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较小。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教师队伍兼职比例高,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民办院校兼职教师很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太高。 由于物流管理是个新兴专业,专业开设才10余年,目前国内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高校内总体的专业教学师资团队的专业背景是较弱的。同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欠发达水平,目前物流市场运作仍处于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经验运作为主的局面,专业性管理优势不明显。因此,目前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物流行业市场内都缺乏具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也正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显得尤为薄弱的原因。 因此,为满足市场经济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及顺应高职院校课程整合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学校型还是企业型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一个很长的培养和提高过程。高职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有待全面提高。有必要建立一支有效的、稳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3以《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为例的双师教学团队探索 3.1课程基本信息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是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共同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一般开设于第四学期,是以其他所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功能课程为先导的最重要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省市国家级物流技能竞赛考点分布的主要课程,是评价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课程的主要体现课程之一。由于课程的应用性较强,一般要求实践课时占总课时50%以上。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将仓储作业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具备一定的理论只是水平,能对操作原理进行分析并设计作业方案,同时又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以提高就业水平和物流专业岗位能力。 3.2双师团队教学设计 3.2.1 团队设计 要形成有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不是简单的将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书面组合。而是要切实的将两个人的优势共同实施在学生身上。同时又能促进老师的共同进步。因此,在团队人员设计上,校内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而企业教师应是一名以上,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企业工作经验,对物流市场需求、市场状况、物流岗位工作之分了解,熟悉物流作业操作流程,掌握大量实践教学案例及培训素材。这样的团队组合,加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能达到双师结构团队的教学效果。 3.2.2 教学计划及分工 教学团队的教师要明确双师结构教学的意义和方法,统一教学目标。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参与教学、教研,共同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及教案。校内教师主要指导课程理论知识,负责理论教学及考核,实践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负责企业仓储与配送流程认知指导、实训设备训练、课程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物流应用系统操作等实践教学,校内教师学习并予以辅助。企业教师按实践项目模块,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理论与实践考核共同形成课程考评成绩。 3.2.3 课程设计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定位,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或整合。以所选教材为参考,校企合作单位为支撑,将教学内容、岗位能力和学习模块一一划分,并形成有效的对应。校内教师演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模块重难点,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原理、调研方法,优化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战略,使学生具备对仓储活动进行调研和总结分析的能力;企业教师演示与之对应的实践模块,使学生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中各项作业技能,熟悉各种物流设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按一定的考核方式,进行不同的考核和评价,共同形成学生的岗位能力,并提高教师团队的双师能力。 4总结 目前各院校对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探索,还处于较浅层次,尤其缺乏针对具体课程进行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实践,往往流于形式和口号,因此,要真正实现“双师型”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必须切实做到: 1)重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许多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只是形式上应付检查和评估,并没有政策规定和相应的建设措施。同时,相关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探讨,深刻理解“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内涵。 2)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必须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连同校企合作一起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从而切实推进专业的教学水平。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各院校应在积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课改、教改,稳定教师队伍,为学科建设积累教学经验。 团队管理论文:管理心理学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中培养学生成才与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但在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因为许多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学生社团的这一功能没有得以很好的体现,如何利用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管理效能,实现管理目标,而为大学生就业和素质拓展发挥积极地作用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实践的地方。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 团队建设理论 学生社团管理 现代化大生产向专业化、协作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的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建设团队,铸造团队精神的重要任务。因此也对当代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毕业生在踏入社会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有团队合作意识,理解并能够融入团队。但高校学生社团因其自身的群众性、自主性、开放性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活动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容易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因此,如何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心理学中关于团队和团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对于开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简介 一般意义上讲,团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他们有着共同的行为目标,并保持着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共享共同的成果,一种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的目标没有成员的交流和合作是无法完成的。当团队形成之后,其成员必须很快发展出合适的能力组合来完成团队目标。 团队建设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工作小组发挥出色作用的核心问题和创造出不同寻常的业绩。 高校各类学生社团均具备这样的特征,学生社团由不同专业、年级的同学组成,他们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成为社团的一员,他们是四种基本团队类型(功能团队、问题解决团队、交叉团队和自我管理)中典型的自我管理团队。相对于高校对于学生社团传统的管理方法,在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中运用团队和团队建设的理论更符合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方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社团的内部建设和制度完善,不断增强社团凝聚力,同时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的工作效能,在促进大学生素质得以拓展和团队合作意识得以建立的同时使学生社团管理的总目标得以实现。 2 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用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去指导学生社团建设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2.1 社团管理方法单一,阻碍社团的发展 现实中各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庞大,社团类型多样,学校管理部门对其管理多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管理过程集中在审批活动项目、联系活动场地、收集活动报告的基础性工作当中。正是由于类似管理重心的偏移导致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始终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从团队建设理论的角度看就是学生社团始终处在团队的形成和震荡阶段,学生社团的成员无法在参加的社团中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出现了大一加入社团时踌躇满志,大二对社团的活动心灰意冷,大三大呼上当而不告而别的社团发展恶性循环。 2.2 社团活动单一,阻碍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目前,虽然社团类型众多,但活动方式大同小异,活动内容较为单一,通常是举办讲座,组织座谈等,缺乏新意与影响力。团队精神的塑造需要能够使社团成员产生强烈归属感和一体感的社团品牌活动,需要活动的开展能够给成员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单一的社团活动明显不能满足社团成员的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和加入社团的最初愿望,成员与社团之间形成不了共存意识与深厚久远的情感。基于此,我们的大学生在社团中接触不到团队精神的理念,更感受不到团队成员的通力协作所能够带来的安全感和凝聚力,为他们走出校门时无法认同团队精神和无法与工作伙伴和谐相处、良好沟通埋下了隐患。 2.3 锻造团队型领导风格的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成为真空地带 为什么要成立高校学生社团的问题现在在我国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答案,学生社团是高等院校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拓展训练的主阵地。但现实的社团建设过程中作为社团管理部门如何确立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社团发展方向,对自己创建和参与的社团进行准确的定位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直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社团核心成员忽视传统的承袭和新老成员衔接,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的活动成绩,而不关心社团整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造成社团活动忽冷忽热,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这是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锻造团队型领导风格的社团负责人的意识不够甚至是缺失的集中体现。 从管理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在社团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由于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的不够科学合理导致了学生社团的存在和运作不能满足社团成员的心理需求,不能实现学生社团本应具备的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功能,同时也导致了社团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在这样的社会和现实背景下,将团队和团队建设的理论应用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和建设中是迫在眉睫的,也是我们不断探索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 3 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3.1 学校层面铸造团队精神 绝大多数高校都会在众多学生社团的基础上设立社团联合会这样的组织机构对学生社团的整体活动进行管理,如何在各种类型的社团之间寻找互补,通过社团与社团之间的协作取长补短,在社团联合会内铸造团队精神,进而在学校的层面帮助各独立社团克服社团活动单一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确立高校学生社团中高阶位的团队利益优先的原则来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的优化。 3.2 学生社团层面注入团队精神 在学生社团中有效的注入团队精神,使社团成员能够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参与到社团的自我管理中,每个人在社团中能够感受到相互协作过程中带来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感受到社团的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的高度一致,在日常活动的开展中就将社团与其成员结合成了一个高度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在潜移默化就实现了对大学生进行团队意识教育和培养的目标。 3.3 运用团队与团队建设理论来实现管理与被管理的良性互动 团队和团队建设理论要求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创造一个兼顾个人与团队,培养团队精神与个人发展相互促进的管理氛围,通过在团队中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和愿望,运用教育的手段推行一系列被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并融化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引导他们产生团队协作行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管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都将有利于管理方法的改进和管理效能的提高。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理论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去探寻,去实践,只有将新的理论和方法与实际的管理过程相结合,将理论具体化,不断总结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才能使我们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团队管理论文:浅析校长与教师团队管理 论文关键词: 教师团队 团队管理 校长 论文摘要: 团队管理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运用到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能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成长的双赢,也是校园管理文化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本文就校长在团队管理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校长如何组建和管理教师团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团队管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西方出现的一种企业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因其灵活性大、效率高等优点,备受企业组织的推崇。目前,大中企业的团队建设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借鉴这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把学校教师组建成一个个工作团队,通过团队管理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能更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和成效。 一、教师团队的内涵与特点 (一)教师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学校某一教育教学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教师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具体来说,教师团队是由一起工作的教研组成员或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老师组成,彼此沟通、相互信任、通过合作、互补的方式,实现团队共同的教育目标。如将学校的重要教研人员组成“学术团队”、优秀的学科教师组成“教学智囊团队”、学校一帮一教师组成“青蓝团队”、班主任老师组成“爱心团队”、爱读书的老师组成“读书-分享团队”、爱写作的老师组成“随笔共写团队”等。 (二)教师团队的特点 教师团队是由具有很好的人文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组成的优秀群体,与其他团队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团队作用的发挥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团队中的每位教师往往是掌握某一领域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在团队工作中,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在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整个团队的创新与发展。 2.团队工作的长效性。教育是一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教师团队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团队工作成效可影响学生一生,因此教师团队工作具有长效性。 3.教师团队教育价值的自我实现性。教师团队的工作对象是人,工作成果是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这种教育价值的自我实现除了获得相应的物质报酬外,对工作对象的情感、精神的回报期待会更高。 二、中小学校实行教师团队管理模式的意义 1.可以实现学校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双赢。从学校来讲,高效的教师团队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的独特优势,更加有效地激励教师,促进学校的发展;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依靠高效教师团队的支撑与帮助,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并相互扶持,取长补短,能加快个人成长的步伐。 2.教师团队管理是校园管理文化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新的教师团队合作可以打破传统教师以年级组或学科组为单位进行教学与管理,成员以个人意愿的方式参与工作,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彼此增进感情,体现一种健康、团结、奋进的校园文化。教师团队多种形式,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学校文化带来新鲜的内容和形式。 三、校长在教师团队管理中的角色地位 (一)团队精神的培养者 团队精神是教师团队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校长是团队的核心领导,更是团队精神的首要培养者。 (二)团队信息的沟通者 一个教师团队能否协同一致的向前发展,其前提和基础之一就是沟通,所以校长做好了教师团队的沟通也就做好了团队的管理。 (三)团队士气的激励者 团队目标实现过程中总会有困难与挫折,校长的意气风发、勇气十足,热情洋溢,幽默风趣能感染与激励教师团队的成员。 (四)团队榜样的树立者 校长是团队建设中的角色模范,其价值观念、言行都是团队成员的效仿者,因此校长要树立自己在团队中的榜样,同时也要树立团队中其他优秀教师的榜样。 (五)团队工作的服务者 校长在团队中是服务型领导者,要善于把团队中的各种人才安排在最恰当的位置上,能够倾听成员的困难与需要,为成员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 四、教师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一)校长如何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 第一步:分析教师队伍的现状。校长要找出每位教师优缺点,以优化组合、整体搭配、优势互补为组建原则,考虑教师性别、性格、知识结构、教龄、教学水平等,组建成各种教师团队。第二步:设定教师团队的目标。目标是团队的工作动力,是形成团队精神的关键因素,因此校长要和团队每位成员一起制定和认可教育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找到努力的方向。第三步:确立实现团队教育目标的方法及行动。校长要制定好如何建立教师的相互关系和信任,如何激励与引导教师增强责任感,如何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措施。 (二)校长如何管理教师团队 1.强化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1)通过各种活动训练,增强合作意识是培养教师“团队精神”的有效方法。(2)让每位教师参与到适合自己的团队中来,培养全体成员的团体情感。(3)加强沟通和协调,校长可通过email、博客等途径,鼓励教师相互信任,营造平等、公平的团队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分享团队的工作成果,让成员将团队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所为以文本、图片或图像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供大家评论与探讨。 2.创新团队管理的制度。制度是教师团队管理的有力保障,它能规范教师的行为,鼓励团队成员的信心,因此,校长想要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不断地创新团队管理制度,如组建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让团队成员能释放活力,共享成功。 3.遵循“鲍雷夫法则”。校长在教师团队管理中,请牢记由美国管理学家鲍雷夫提出的鲍雷夫法则:最重要的八个字“我承认我犯过错误”,校长承认错误,不仅是一种容人的表现,也是自己的一种反省;最重要的七个字“你干了一件好事”,关心、鼓励教师,这才是团队合作;最重要的六个字“你的看法如何”,让所有教师发表在团队中的感受,参与到团队的决策和管理中,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任务;最重要的五个字“我们一起干”,这是校长和团队成员的一种决心,一种态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最重要的四个字“不妨试试”,试试就是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不妨”就是不太在意结果,重在参与和成长;最重要的三个字“谢谢您”,把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礼貌用语,变成一种最真诚的心灵表达;最重要的二个字“我们”,校长时刻牢记是在与教师合作,不管什么事情都不要独断专行;最重要的一个字“您”, 时刻牢记尊重你的合作伙伴——您而不是你,这是一种尊重的理念表达。 4.管理过程中做到感情与智慧并用。其一,校长在工作中体现出对团队教师的关爱。如校长给团队教师写甜蜜的之言片语,给团队制作附有学校特色的名片,为教师的生日订送蛋糕或温馨短信,节假日第一时间在校门口为教师发送校长亲笔写的贺卡或鲜花等;其二,校长要给自己的工作思考与实践增添燃料:校长每年问一次你自己及你的教师团队这样的问题“我做的哪些事能帮助和支持你们团队的工作?我有哪些做法会妨碍你们团队的发展?有哪些能帮助你们的事我还没有做”等。 团队管理论文:试论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增强体育团队凝聚力 论文关键词:体育团队 体育社会心理学 目标理论 凝聚力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借鉴体育社会心理学、群体行为学、组织心理学、管理学理论中目标理论,对团队凝聚力进行分析,侧重于其概念、作用、测量与改进方法的阐述。 序言 自从1935年勒温提出群体动力学概念以来,凝聚力作为产生于群体内的两种主要过程(趋向目标的运动和凝聚力)之一,受到了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凝聚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小群体变量,它不仅有助于群体的维持和发展,而且影响着群体的目标和目的的实现。 一、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群体凝聚力现有研究的评介,用目标理论来研究团队凝聚力,为促进有关群体凝聚力管理者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提供一些参考。 二、概念及分类 (一)团队凝聚力 1.概念: 所谓凝聚力(cohesion)是指群体(或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关联以及对其群体(或团体)组织的目标认同的程度。群体凝聚力(cohesion)是群体核心的内聚力,群体一般成员对群体核心的向心力,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群体成员之间的亲和力等以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合力。 团队的凝聚力是反映团体倾向于粘和在一起,共同去追求某一目标或对象的动力过程。团队的凝聚力可视为团体的团结性,团体凝聚力源于团体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喜欢,团队给自己带来声望、荣誉,有助于个人达到目的,取得成就等因素。 团体凝聚力是团体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与凝聚力低的团队相比,一个团队的凝聚力越高,这个团队的活动效率也就越高,成员之间愿意交往,团队共同活动的积极性和对团队的满意程度较高,成员之间互相吸引,感情投人,共同协作,才能为全队目标的实现努力奋斗。同时,凝聚力高还会提高队员的士气,明确活动的动机,自觉努力地训练,不断提高技能与成绩水平。如果队内有许多内部的冲突,队员均感不快,彼此间缺乏合作,精神受压抑,不仅不能发挥队员的训练热情,甚至还会有意制造障碍,这样自然就会影响训练质量和运动成绩。来自管理现场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团队凝聚力高,其成功的可能性就大,这是由于每个成员把团队的目标当成自己的任务,把团队的行为规范当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因而参加团队的动机就强,在凝聚力与成功的因果关系中,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凝聚力的高水准造成团队能力表现和成功,而团队的连续成功会使团队凝聚力更强。 2.相关理论 勒温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本人所开创的群体动力学中认为,凝聚力是作用于集体成员的心理力量,它是使群体成员转向群体内部的力量。费斯廷格等人在《正式群体中的社会交往压力》一文提出,凝聚力有3个要素构成:(1)群体成员间的吸引力;(2)群体目标和任务的吸引力;(3功日人群体所得到的价值。并且,他们在研究中探讨了学生班级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吸引程度与运动极限有密切的关系,这对随后开展的许多研究有很大启发。弗瑞德对高中男子篮球队队内存在的“人际间的热情”进行了研究,发现人们因喜好定向不同,运动群体凝聚力不同,以任务定向的人更容易合作。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为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 3.分类 加拿大运动心理学家卡伦提出,团队的凝聚力是反映团队倾向于凝合在一起,共同去追求同一目标或对象的动力过程。因此,团队的凝聚力大体上是围绕在两个方面,一是达成团体的目标和目的,另一则是满足成员的社会情感需求。所谓达成团体的目标和目的,是指以团体效率为基础的向心力,称为任务凝聚力。它的发展是运动任务本质中固有的,因为它是为达成团体目的与目标而产生的。 有些因素像是个人团队成员对他们个人在团体任务参与上的感觉、生产力、目的和目标,以及个人对整体团队或在团体任务上那些相似、亲密和联系的感觉,都包含在这种的概念中。至于满足成员的社会情感需求,称为社会凝聚力,则是一种发展与维持团体中社会关系的功能;它可以减少团体内部的竞争及任务凝聚力的减损。 (二)目标管理 1.理论基础 目标管理的理论依据是心理学中的目标论。目标论的主要论点是:任何一个组织,系统的层层制定目标并强调目标成果的评价,可以改进组织的工作效率和职工的满意感。具体的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一个具有明确目标的组织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组织。(2)不断满足广大成员的需要,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关键。(3)期望的满足是调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4)追求较高的目标是每个人的工作动力。 2.主要思想 目标管理既融合了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又渗人了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是一种根据工作目标来控制每个群体成员行动的新的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通过目标的激励。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总目标;其核心就是强调成果,重视成果评定,提倡各人能力的自我提高;其特点就是以作为各项管理活动的指南,并以实现“目标”的成果来评价其贡献大小。 1954年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在《管理的实践》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他认为,一个组织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特定的目标,则这个领域必然会忽视;各级管理人员只有通过这些目标制定个人目标,并努力达到个人目标,才能使总目标的实现更有把握。 三、影响团队凝聚力的因素 (一)团队成员间的同质性 所谓同质性就是指团队成员的共同性和相似性,是成员间的共性,如信念、奋斗目标、利益、人格以及兴趣等一致性和相似性。同质性越高,凝聚力越大,反之亦然。 (二)团队中的人际关系 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然使团体的凝聚力提高有助于群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也满足了成员情感上的需要,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即使在挫折与困难面前,他们也能互相安慰、互相激励,可以增强对群体的依恋,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三)团队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 个体和团队成员相结合的鼓励有利增强凝聚力,工作任务和目标结构也会影响凝聚力,如果团队成员的目的任务互不关联就容易降低团队凝聚力,反之亦然。 (四)团队的外部压力 研究表明,外来压力和威胁可增强成员相互间的价值观念,迫使所有的成员自觉地团结起来,减少内部分歧,忠于自己的团队,维护团队的利益,一致对外,以避免自己的团队受挫、受损,团队的凝聚力增加了同伴间的沟通,减少了外界的联系。 (五)团队的大小 团队规模的大小对群众凝聚力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规模大,人数多,一方面相互接触的机会相对减少,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意见的分歧而降低团队的凝聚力;规模小,又会影响任务的完成,所以团队的规模应该既能工作又能维持群体凝聚力,有研究发现12人是最具凝聚力的团队。 (六)团队的领导方式 不同的领导方式对团队的凝聚力有不同的影响,在“民主”、“专制”、“放任”三种领导方式中“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比其他两种更能提高凝聚力。 四、提高团队凝聚力的途径 团队凝聚力的产生和提高是有条件的。所以,为了产生和提高团队凝聚力,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工作,主要是: (一)明确形成团队成员的同质性 同质性既是成员间的共性。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是最主要的联结因素。有了明确一致的目标和共同的利益关系是产生团队凝聚力的基石。这与目标理论的核心思想保持一致,并且符合心理学中的目标论。 (二)满足个体需要的程度 个体单独活动时不能满足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需要在群体内能得到满足,对个体产生吸引力和依赖。团队的活动成为个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规范会被个体自觉地接受,并成为个体联结在团队之间的纽带。 (三)良好领导方式 领导者行使权力及发挥领导作用的方式不同,会使团队产生不同的气氛,影响团队凝聚力。“民主”型领导方式,个体思想活跃,成员团结友爱,工作主动性强,个体满足感较高,工作效率好,凝聚力强。 (四)合理的奖励方式 实行集体奖励制度,能使个体与团队的目标一致,个体都关心集体的活动及成绩,相互联系多,依赖多,感情深。取消或减少个人奖励制度,以便减少个体间的竞争。 (五)建立团队之间的竞争 心理学家认为,外部对手的存在,是产生和维持一个群体的必要条件。教练员应让个体明确了解本团队的压力和威胁,以便形成和增强凝聚力。 (六)为团队营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地位 一个团队被授予荣誉称号,或对加入该团队的成员要求也高,那么会增强成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团队的成员也就不愿离开团队,产生较强的凝聚力。 (七)广泛的信息沟通 团队成员之间,上下,左右息息相通,坦率、公开、真实,就会增强凝聚力。相反,团队内万马齐暗,就会减弱凝聚力。 (八)控制团队规模 团队的成员相互交往和作用机会多,易于产生感情,增强凝聚力。大型团队成员多,彼此不了解,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凝聚力。 五、小结 目标的统一、设置和实施,与团队的凝聚力息息相关,每个团队又由于有其自身的特点,更是要注重目标管理。综上,影响团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目标的管理,因此将目标管理融人团队凝聚力的形成与提高中,必然能提高该团队的绩效,取得更好的成绩;反之,团队凝聚力的提高又有利于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的统一,从而进行团队目标的设置与实施,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 团队管理论文:探析情商理论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主要从情商理论的角度入手,分别从组织情商和新型领导力两个方面阐释了情商理论在科技创新团队具体实践中的作用。从而得出情商理论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行之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情商理论;组织情商;科技创新团队 1 情商理论概述 情商是情绪商数的简称,最早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彼得•沙洛维教授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教授提出来的。而对情商概念作出比较全面概括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戈尔曼情商理论认为情商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准确觉察、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一种接近并产生感情,以促进思维的能力,一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可调节情绪,以帮助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具有调节性、感染性和稳定性,和谐、融洽、积极的环境易使人形成乐观、热情、自信的情绪,从而在人群中受欢迎,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赞赏,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他认为这种能力可以弥补智商的不足,帮助智商更好的发挥作用,在一个人成才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 组织情商 组织情商是指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对自身的认知反省、管理创新、自我激励和自我超越,以及对外部系统的认知与外部关系的处理,从而不断适应外界变化的对内整合力和对外调适力。其中对自身的认知反省主要指企业能敏锐地觉察自身任何细微的变化并予以高度重视;管理创新主要指组织在管理活动中要学会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应变能力;自我激励和自我超越主要指组织应在明确的战略目标下保持高度的热忱和乐观,不断超越自我;对外部系统的认知主要指组织要了解外部系统,能敏锐地觉察外部环境的变化;外部关系处理主要指组织在认知外部系统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外部变化及时调整自身,从而达到与外部系统和谐相处的效果。 1.2 新型领导力 新型领导力包括知识的要素、沟通的技巧、带领团队的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等。这些能力都与情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与下属沟通时,成功的领导者会试图通过下属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如“情绪表现”来了解他们的观点,并且利用好自己的情感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面对冲突时,成功的领导者对于反对意见保持开放的态度,并且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情商理论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2.1 组织情商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2.1.1 注重人性机能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创造个体发展的空间 第一,实行员工自主管理,使员工立足自我与实现自我。所谓自主管理,就是使员工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让员工选择自己最有兴趣,最能发挥自己最大才能的职业岗位和工作项目。自主管理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创造潜能。 第二,实施正确的激励,使员工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团队进行激励选择和设定时,应针对性地满足员工情商的需要,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要极力强调员工的价值,使他们感到远期目标对他们至关重要,积极支持他们为实现远期目标而做出的努力,对他们的成功加以公开认可和奖励,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自尊感、成就感。 2.1.2 注重团队和谐性与凝聚性,创造团队情商的“软环境” 第一,对团队成员实施情绪管理,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度。通过对成员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正确处理团队内的冲突,提高团队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度,形成开放、宽容、和谐的环境和情感交流气氛与融洽的工作氛围,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目的的一种管理方式。 第二,加强领导者的“情感移入”,提高团队情商的凝聚力。“情感移入”是一种知人之所感,并且能使自己积极的感情感染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能力。加强领导者的“情感移入”,扩大领导者的内在影响力,能让情感发生润滑剂的作用,通过情感的润滑,可使整个团体的运作十分流畅协调。 2.1.3 对内培养事业情感的共鸣,对外加强协调性 第一,对内共建“心理契约”,培养事业情感的共鸣。“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的无形规则能使企业内个人与他人在动态的条件下不断保持与企业的良好关系,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企业的发展之中,从而创造出永远充满活力的企业组织。 第二,认知和处理好外部关系。团队在处理与竞争对手、合作伙伴 、消费者及其他的关系时,是否存在利益相关的方面和利益相冲突的方面,其态度是否与社会公众的情感相协调,这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团队目标的实现。因而团队与外部系统只有长期和谐才能保证团队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因此,团队应该与外部系统的各个团队形成共谋、共生、长期稳定的机制。 2.1.4 提高团队的社交技能 企业团队的未来很大程度上依靠其关系人的忠诚和支持。企业的关系人是能够掌握企业生死的团体:员工、客户、供应商、企业所有者、商业伙伴、政府机关、媒体。情商型企业通过它们对关系人的情绪、需要、愿望和顾虑的了解,来建立和保持企业与关系人之间的关系。 2.2 新型领导力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2.2.1 情商能使领导者要保持非批判性的态度领导者对所有员工都应保持非批判性的态度,这意味着领导者要就事论事,要根据员工在某一时刻所提供的一切来对待他们,而不是根据他们的过去。作为领导者,不能只看到员工不利的一面,而应该尽量去挖掘和发挥他们最佳的一面。 2.2.2 情商能让领导者拥有非凡的洞察力 领导者要有很敏锐的洞察力。他们会借用敏锐的洞察力来帮助员工了解他们自己,在别人重视的感觉帮助下,员工更容易了解自己。另外,领导者要有能够识别员工情绪的能力。领导者必须具备察觉、管理员工情感和心情的能力,并且对员工的这些情绪做出积极的反应,引导员工朝着积极的结果发展。 2.2.3 情商能让领导者保持自信和真诚 领导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鼓励员工自信。自信的领导者会使其他人觉得冷静,并安心于他们自己的角色。自信的领导者相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鼓励员工敢于冒更大的风险,以取得更大的成就。领导者的个性应是真诚的,会以真诚的心态去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员工;在向员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是自然而真实、热情而衷心的。领导者除了自己要真诚外,还必须培养整个团队的真诚,形成诚实的企业文化。 3 情商理论对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的作用 3.1 满足组织员工的情感需要,发挥团队的整合战斗力 现代企业在发展时逐步认识到,组织中的人是有智慧灵性、思想情感,除了基本的物质性需要以外,他们更在于追求精神层面需要的满足。把组织情商应用于团队管理中则能更多地满足这些深层次的需要。通过员工个体情商的发挥和内在性的需要,让员工们在自我管理、互相激励的环境中尽情发挥其才干和创造性。通过团队情商来塑造高情商的团队,创造一个和谐的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精神。 3.2 加强管理沟通,消除团队“内耗” “内耗”是指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包括领导之间、员工之间以及领导和员工之间)为了现实利益的争夺或价值关系而形成的紧张和对抗性的冲突,最终导致企业整合效应的减弱。这种情绪会严重地长期压抑团队成员的心理,诱使他们采取不信任、妒忌、阻挠、对抗甚至报复等方式来宣泄这种情感。由此可见,组织情商与非现实性冲突有深远的关联性,是解决企业“内耗”的潜在心理因素。若围绕组织情商的各层次特点来进行管理,发挥情商在企业人际关系中的沟通功能、情感满足功能、激励功能、整合功能,就可以消解这种带有“个人情感关系”色彩的非现实性冲突,解决企业“内耗”。 3.3 创造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必须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在企业竞争力的管理能力各要素中,员工创新动机强度涉及员工是否具有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家精神反映领导人是否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这些与员工情商的发挥有正相关的关系。企业通过培养企业文化,使企业员工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经营理念从而形成的内聚力,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团队管理论文:浅析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学科团队建设研究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学科组织 知识人 人性假设 论文摘要:遵循学科的本源是知识,学科团队是“知识人”的逻辑,论述了大学学科团队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学科团队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知识管理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和综合越来越突出,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科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对大学学科团队知识进行高效管理,提高学科的集成创新能力,既是知识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科团队建设的根本目的。 1学科的知识原性意义 首先,从学科的知识形态和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学科”这一概念的起源与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一词译自英文的discipline,该词源于希腊文didasko(教)和拉丁文( di) disco(学)。萨美尔的《英语词典》(第一卷)、《世界辞书》、《牛津大词典》(第一卷)、《苏联大百科全书》等都对discipline进行了注解,一般都包括科学门类或某一研究领域、一定单位的教学内容、规范惩罚等含义。因此,从其本源来说,学科作为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它的发展遵循人类的认识规律,其本质特点是不断探讨,发现新知识,不断加深和拓宽人类认知领域。 其次,从学科的组织形态来看,学科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组织,其基本特征在于:知识是学科组织运作的核心资源;学科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是知识;而相应地,学科组织应将对知识的管理作为其管理活动的焦点。在现代大学,教学与科研成果绝大多数都不可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需要一种团队协作。就知识的基本特性来说,知识共享对于知识的创新和应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催化剂。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知识的特殊性在于,其应用不是收益递减而是收益递增的。知识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增值,知识管理对于学科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作为知识人的学科团队 人性假设是指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正如道美国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所说:“每一种管理决策或管理行动都以关于人性及人的行为的假设为后盾。”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不同的人性假设导致了不同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但是,这四种人性假设理论都未能很好地揭示学科团队的特性。 弗·兹纳涅茨基把“知识人”作为自己在知识社会学领域中的研究对象。在弗·兹纳涅茨基角色分类框架中,教师被划归在“学者”类型中的“知识的传播者”亚类型中。根据弗·兹纳涅茨基的知识人角色分类谱系,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划分类别的依据是其参与的知识系统和对知识的参与方式。学者参与的知识系统是科学知识领域,参与的方式是专门致力于知识的开发,是知识的创造者。教师依赖的是对学习者有帮助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参与知识的方式是“传播知识”。因此大学教师是真理的发现者、知识的传播者的结合体。大学学科团队是为适应学科的教学、科研、服务工作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有形或无形的教师组织形式。作为个体的学科团队成员,在素质方面,他们拥有知识资本,具有学习能力,拥有创新能力;在心理方面,他们具有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和价值追求,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眷度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协作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彼此分享与束换知识,进行知识的使用,实现知识的创新。学科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作为一个知识节点,通过网络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平等互联,不存在任何层级,构成一张对等的知识网。这种对等知识联网使知识的流动性和共享性大大增加,正是这样的知识体系,使得团队及以此为基础的组织有更大的“能动性”。 同时,作为一种学科组织的教师群体,学科团队又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学科团队是以学科为依托的,没有学科也就无所谓学科团队。团队所依托的学科,一般也就是其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学术领域。其次,由于学科团队建立在学科的基础上,就使它具有了相当大的学术上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使得学科团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队伍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学科文化中共同的价值观、情感模式等引导学科团队,熏染着他们的意识,形成他们的习惯,激发他们的思想,成为理解、传承学科精神和学科精髓的知识人。再次,学科团队不是一种行政组织,但是学科带头人以他的学术思想、人格魅力和权威影响团队成员,在学术上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另外,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语言系统熏陶着学科成员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式、工作风格和行为模式,使学科成员带有明显的学科特征。 3大学学科团队知识管理的内涵 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范式是指一种有目的地解决学科整体的价值创造、组织学习、知识创新和知识运用问题的模式,是一种贯穿知识的产生、传递及至运用的效果等整个过程的形式和规律对知识管理范式的研究。具体而言,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 1促进学科成员个人的知识成长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要的知识资源,持续学习;将知识资应用于实际工作,在实际的教学和科研中便捷地应用知识资源,提高效率及效果,并有效地参与知识共享和交流,谋才长期持续发展。 3. 2促进学科组织的知识共享 学科知识管理一方面要建立促进和保障团队成员之间识共享的机制,同时积极建立在团队学习和团队合作基础配文化创造,使得学科成员通过彼此合作和分享的过程来学习创造新的知识。 3. 3促进学科知识创新 通过知识管理达到对知识的主动引导,并进行科学规划:分析知识地图,了解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规律,将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个人、知识与学科联系起来,进行学科知识创新。 3. 4促进学科建设的管理效能 一个学科组织,如果能够做好知识管理,建立知识管班系统,随时收集和整理学术前沿进展信息,则学科建设的开展将更有指导性,从而提高学科建设的管理效能。 4大学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策略 4. 1团队成员个体的知识管理策略 作为学科团队成员个体,要在分析个人对专业知识资源的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学科成员在不同层面的人际网络中获得大量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往往是最直接最深人知识的来源;建立和维护学术领域知识体系,引人bldg wiki等网络平台,对个人的专业知识资源进行具体分析,确定相关知识的专业分类和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分类纳人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以便在教学和研究中使用。维护和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与他人进行互动知识交流。 4. 2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策略 学科团队作为知识的生产、创新及传播的基地,学术资源的拥有者,其对于知识的管理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内部进行着知识创造、知识积累、知识共享及应用。它们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支撑着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个人知识转化为团队的知识等具体环节。 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形成团队共同愿景。学科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是学科成功的关键,缺乏沟通与合作,整个团队就犹如一盘散沙,会极大影响团队整体效能的发挥。学科团队之间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培育与其他成员的信任关系,实现知识的共享,提高行为与决策的透明度;学科团队要营造一种宽松的合作环境,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参加问题解决和决策;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创设一种有感召力的团队文化,高度认同团队目标、规范和价值观,对提高团队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注重培养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理念,并建立一种包括物质和精神奖励在内的多层激励机制,使每一个成员意识到自己是学科组织中的一员以及自己在组织中的价值,让他们建立起对识别、保持和扩展自身知识以及更新和共享知识的责任感。只有这样,学科成员才会主动与他人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这也是隐性知识管理成为知识管理重要内容的主要原因。 5结论 当代科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是学科间不断交叉、集成和融合,不断产生出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我们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重视学科团队的知识管理,分析制约学科团队知识管理的不利因素,形成学科团队的相互信任机制,并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策略,以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团队管理论文:团队激励与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提升的研究 [摘 要] 本文就港口企业实践管理中实施人文关怀以及对员工做好心理疏导等工作的重要性展开探讨,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港口行业的优质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港口企业; 人文关怀; 疏导 1 港口企业实施人文关怀、做好心理疏导的科学重要性 新时期,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时社会分化性进一步深入,令利益格局形成的差异性尤为显著。伴随港口发展建设的日益扩充,各类新进人员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进而引发较多心理问题。一些员工在市场丰富环境、客观条件的影响下,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认知态度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进一步给港口企业的优质经营管控提出新一轮考验与挑战。为此,企业只有重视人文关怀、做好心理疏导,全面更新工作理念、创新思路,方能实现持续优化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好人文关怀有利于企业缩短同员工的距离,深入了解员工核心需求,保障其根本利益,进而提升企业凝聚力与向心力。做好心理疏导,可引导员工良好处理人际交往关系,进而以饱满的精神态度积极从事工作,形成和谐、愉悦的发展氛围。新时期,受到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员工思想意识变得更为复杂,尤其是年轻员工,在理想同现实的差距下,较易形成失落感,无法被良好地同化。加之其欠缺工作经验,社会阅历较浅,情感脆弱,当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往往萎靡不振,较易冲动,无法快速地适应工作。没有对职业生涯进行良好的规划与科学的构想。为此,港口企业只有加强心理疏导,给员工以人文关怀,方能预防极端事件,令员工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对工作与生活始终保持阳光心态,注重个人价值的良好实现,进而获取健康、持续的升华。 2 港口企业重视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的科学方式 2.1 优化港口企业人文品位,丰富人文关怀核心内容 港口企业要想实施良好的人文关怀,应提升人文品位,丰富文化内涵,构建人文精神体系,深化内涵。应全面关注员工发展,维护其尊严,并重视员工价值,珍惜他们创造的财富价值。应树立全面发展意识,为员工创造持续发展、优化提升的机遇,方能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能。港口企业领导应基于国家方针政策,积极学习,丰富自身素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以及伦理学、管理学知识,进而提升管理技能,优化交际能力,提升语言艺术,赢得员工支持,构建和谐、文明的企业发展环境。人文关怀内容应不断丰富,港口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员工核心需求,优化精神品位,激发员工主体意识,令其形成良好的独立人格,并进一步促进心灵世界的全面丰富。同时,应注重对员工伦理情操的科学培养,提升其道德意识。实施人文关怀工作应注重有效性、精准性、合理性,应通过政治关怀令员工形成主人翁意识。港口企业特点决定其工作环境条件相对复杂,难度较大。因此,企业更应给予员工必要的经济辅助,了解员工生活需要,为他们解决困难问题。另外,港口企业应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全面维护员工应有权益,实施人文关怀。对于员工还应注重人才培养建设,促进其整体素质水平的优化提升。港口企业经营业务广泛、服务职能多样,其科学管理经营对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2.2 人性化实施心理疏导,激发员工优质潜能 港口货物装卸、运输、客运服务、引航管理等工作均需要员工具备综合素质,提升人性化服务意识,并科学应用信息化、现代化技术,做好调度管理。同时,伴随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还应持续扩充服务领域范畴。例如船货、加工配送、物流管理等综合服务事项。为此更需要员工熟悉掌握行业科学技术,方能胜任工作,发挥核心价值,获取满足感荣誉感。因而,港口企业应加强心理疏导,注重员工业务技能的优化培养,应促进心理疏导成为一项经常工作。同时,应建立配套管理制度,创设刚性标准。应在做到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加入感情管理因素,为员工创造更多发展机遇,体现民主性。对于复杂的岗位工作,不应严厉指责能力素质不高的员工,应适当地宽厚仁慈。可 助信息技术,为员工开创互动交流、自由抒发意愿的平台,提升员工主体意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与优质潜能。 2.3 创建完善心理干预以及反映机制 为有效预防矛盾冲突、极端事件发生,港口企业应创建完善的心理干预以及危机预警机制。可针对社会舆情进行全面的搜集汇总,形成反映机制。可通过良好员工心态疏导,做好港口企业工作的有效调适,确保体系的良好平衡。应为员工开创顺畅、良好的情绪交流途径,给予他们必要的心理咨询辅导与干预。对于一些具有心理困扰以及障碍的员工应将其列为重点辅导对象,通过人文关怀、科学疏导,令其心理健康意识全面提升,并扩充自我发展技能。港口企业由于工作任务繁重,职能较多,员工总量庞大,素质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较多外来务工人员从事该项工作,由于其背井离乡、不适应环境,更容易产生心理矛盾,无法满足工作现状。为此对于外来员工,港口企业更应加强管理,可设计契合其特征的心理测试题目,通过评估反映,研究明确外来务工人员核心心理需求,并通过开通疏导、人文关怀,降低员工自卑心理,令其快速地与其他员工融洽相处、打成一片,降低心理压力,通过协同合作,为企业的科学发展、优化提升贡献必要力量。 3 结 语 总之,为促进港口企业的持续、全面、优化发展。港口企业只有做好员工心理疏导、实施人文关怀,为员工做好职业规划,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方能令员工愉快、积极地工作,自主创新、全面发展、提升工作技能、强化工作效率,深感企业的关怀与培养,进而激发核心潜能价值,同企业一道实现优质发展与全面提升。 团队管理论文:团队理论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团队理论强调组织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该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中人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从团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问题入手,探讨了团队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团队理论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了创建高效科技创新业绩团队的对策。 关键词:团队;科技创新团队;管理 根据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亟待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合理设计创新团队的宏观布局。这需要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加强新兴的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工作, 建立健全灵活合理的选人 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科学的实施科技创新团队的分类管理和科学的多层次目标系统管理。 一、创新与团队基本理论 创新(innovation)一词的拉丁文为“innovare”,意指“to make something new”,我们一般将创新定义为创造性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甚至于新的组织结构。一般来说,单独工作的个人不具备成功创新所需要的广泛而多元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把具有相关知识的个人召集起来组建为一个团队,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创新工作。 团队,又叫工作团队,是西方组织中广泛采用的管理形式之一,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员工根据功能性任务组成的工作单位。[1] 采用团队创新,团队成员间可以发现彼此的谬误,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对彼此的方法进行评价,及时交流进而共同提高。 二、科技创新团队管理 科技创新团队与一般的团队不同,其主要目的是面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科技创新团队是大科技时代科技创新的组织保证 大科技时代,科学研究的对象涉及多学科,研究的方法交叉综合,来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也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单科孤立发展已经变得寸步难行。 创新主体呈现多元化,知识经济条件下与传统经济下的科技创新行为主体由原来的纯粹的科技部门和科研人员转变为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等,企业则成为创新的核心,脱离企业和企业行为的创新不可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创新过程的网络化。传统的技术创新过程被认为是“线性模型”,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而现今,创新过程正演化为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表现为各个子过程的相互作用和反馈。 创新目标的效用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主要是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追求市场效用的最大化,而不再是传统经济下科研单位的某项发现或发明达到新的水平。 大科技时代科技创新团队是实现科技活动社会建制化的基本单元,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方式是社会建制化的活动方式。面对专业化带来的个人知识和技能的有限性,科研人员必须转而应用集体智慧,采取团队的方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亨尼西指出, 在1980至1995 年间国际范围内合作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翻了一倍多。[2] (二)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1.科技创新团队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在技能上可以互补,这为各成员在彼此合作中受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相互间帮助和支持,不仅对增加工作的满意度有利,使队员拥有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提高队员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工作的协同开展,减少了不必要的内耗和不协同作业造成的延搁,产生比个体简单综合高得多的生产效率。 2.科技创新团队可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提高科研人员的归属感,进而通过他们相互理解完成共同目标,从而有效地把个人目标融入和升华为团队目标;与此同时,那些工作敷衍塞责的人会感到因团队工作气氛而产生的外在压力,促使团队成员承诺他们的共同目标,为团队的荣誉努力工作。 3.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间通过在研究课题中的分工协作, 交流沟通的频度极大地提高了,通过交流与共享,不仅能很好的完成研究课题,而且有助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本研究领域的应用,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这与一般的科研群体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4.科技创新团队还能提高管理层的工作效率。采用团队形式,尤其是自我管理工作团队形式,管理者可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的重大问题,搞好战略规划。 (三)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提升各类组织的竞争实力 如果缺乏良好有力的组织管理,即使拥有再多的科技人才,科研人员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硅谷是全世界知名的高科技企业聚集地区和创新中心之一,1998 年12 月31 日,硅谷成为美国价值最高的“公司城”,导致其在科技和经济领域取得惊人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总结硅谷成功时,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院长詹姆斯吉本斯指出,成功的第二个要素是创业者组成高素质、有高度献身精神的团队。[3] 三、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具体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法规政策 全国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教育部外,基本上没有专门促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规定, 就各个地方政府而言也只是在部分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中有所涉及。 (二)缺乏顶层设计,部分科技创新团队是自发形成或临时搭建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教育部对创新团队资助时,对团队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战略布局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充分考虑现有学科分布及未来学科发展趋势,也未能充分整合资源和挖掘具有潜在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 有些团队通过课题申请者人际关系强行组合拼凑,由此造成这些拼凑的团队的价值取向融合度不够,缺乏必要的信任,相互合作没有默契,结果导致研究力量分散。这些组合拼凑的科技创新团队并非真正“有机组合”的科技创新团队,更有甚者部分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不是以科研为导向而组建,而是以获取资源为主要目的,这种团队不可能形成团队效应,难以获取重大创新成果。[4] (三)缺乏有效管理 一些单位在学术管理中行政权力过大,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有明显的行政化倾向,导致“单位行政权力泛化,团队学术权力弱化”。在管理运作模式上,用行政管理机构的组织和操作程序履行学术管理机构的职能,往往倾向于对项目和经费的管理,而缺乏给予团队成员更人性化的激励措施,忽视了对人的管理。 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若干建议 根据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应合理设计创新团队的宏观布局,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确立高绩效的学习型组织,构建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协同的运行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团队的分类管理,达到科学的多层次目标系统管理,建立灵活合理的培养人、使用人的机制,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团队管理论文: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建设及资产管理研究 摘要:由于在高校建设当中经济管理具有极高的地位,所以,务必增强经济管理的力度,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保证,方可顺利开展各项教育管理工作,促进高校实现稳定、持续、健康的良好发展。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影响之下,为了明确合理化经济管理模式的运行,并将团队的综合素质提高,最大化地优化团队建设工作,从而使得高校经济实现正常、顺利的运转,促使教育工作稳步前行,最终,针对高校资产管理方面给出下述建议。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建设;资产管理 高校的经济是否能够顺利、健康地发展以及学校各项建设是否能够顺利地进行,都是由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建设控制影响程度。高校在社会中形象的好与坏都是由高效经济管理团队的建设程度来决定,通过这方面的分析,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建设展开的各项工作都是由高校经济管理团队的建设控制的,因此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在高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效经济管理团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项目,需要长期研究和探索,不断地总结和改进。高校经济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经济管理团队人员的选拔 经济管理团队的发展潜力由经济管理团队成员的素质直接决定。团队管理人员应该注重优秀团队人员的培养,从而有效地提升团队的工作能力。虽然团队人员的能力可以通过培训指导提升,但是,这样成效太慢,通过培训来提升队员的素质是有很高的时间成本的,而且队员去参加培训的时间是有限的,培训的不统一性对员工的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都会有影响。1.综合评价经济管理团队人员。高校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高效经济管理不但需要熟悉文档管理知识和金融学知识,它不仅需要金融知识、文案管理等知识,而且团队人员还需要掌握一些会计专业的知识,所以,高效经济管理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总之,高校经济管理工作中包括财务的统计、整理、资金的预决算以及物资的分配和财产的管理等,经济管理人员还需要掌握文件转送等程序操作的方法。所以,团队管理人员在选择队员时,不仅要考察面试人员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知道面试人员对打印机、复印件、传真机等系统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同时,团队管理人员还需要考察面试人员对经济管理专业熟悉度,是否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目的就是为了选择优秀的复合型人才。2.全面考察,优选团队人员。需要很强的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才能良好地胜任经济管理的管理层,所以,经济管理对选择成员的要求很高。团队管理人员需要全面地考察应征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观察应征人员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最为重要的是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一定要高,最主要的是在工作中,经济管理人员对设备财产,在管理过程中是否能够做到公开公正。总而言之,在对员工进行录用时要保证录取的成员具备较强工作能力的同时还应该保证员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二、全方位提升团队人员管理素养 高校经济管理团队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否则就很难胜任当前的工作岗位。对于在工作中小有成绩就沾沾自喜的人是很难在工作中取得进步的,甚至还会在工作中不断地降低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团队人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修养,从而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然而对于经济管理团队而言,同时也需要为团队人员提供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通过制定培养方案使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工作能力都能获得提升。1.制定合理的培训规划。对于经济管理团队中的新成员而言,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工作时,其工作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重要是新成员还没有成熟的团队意识,综合上述问题对员工的工作能力是有影响的。对于一部分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成员而言,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因此,为了让刚出校门的新成员能够尽快融入团队,可以通过进行一些培训活动为新成员灌输一些实践工作的思维。例如:为新成员提供一些实践工作能力的机会,从而使新成员能够在短时间内积累工作经验。2.培养团队人员的新技能。为了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高校及管理团队应该随时为团队更新专业知识,通过更新专业知识才能使团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团队人员也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通过网络教学视频学习相关的网络知识,并且将其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借此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 三、对高校资产管理及团队提出的建议 要想做好高校资产管理就应该有一支优秀的经济管理团队作为基础,根据实际工作的情况对高校的资产管理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加快高校固定资产的制度建设。高校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遵循国家对资产管理建立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与此同时,高校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建立本校能够操作和可以实施的国有资产规章制度。通过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高效管理,从而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具体可建立以下制度:财产保存管理制度、使用和维护制度、资产的购置和验收制度。2.完善高校资产管理考核体系。首先,应该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从而完善固定资产的考核标准。为了方便统计和账本核对,可以使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其次,应该制定一个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考核的标准。各个高校还应该通过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本校固定资产制定一个考核指标。3.运用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大数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分虽然都创建了资产管理系统,但是并没有形成资源共享。因此,通过实现资产管理的集成化、数据化、和信息化来解决办公自动化的问题,是为了实现学校构建“国有资产综合管理平台”。4.建立运作资产管理的理念。创建使资产在运作中增值、保值的观点,通过将经营资产理念融入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中,从而推动资产管理的创新,逐步地实现资产有偿使用和效益评价制度,从而确保资产增值。 四、结语 高校经济管理的运转和各项教育工作正常运作都是由高校经济管理团队建设的发展决定。因此,必须注重建设经济管理团队,从而促使经济管理团队能够不断地提升并发展。同时,做好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是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 作者:汪纯峰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 团队管理论文:学习型团队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加深为酒店行业提供了很多的契机,不少高级酒店借助这一有利因素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也有很多酒店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走向破产,同样的市场条件下巨大的反差让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局。众所周知酒店行业是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基础产业,服务型企业经营中最为关键的除了内部控制外,还有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管理中,人是管理的主体和根本,但是由于社会的感染和同化,很多酒店的管理队伍和职工忠诚度较低,导致酒店的人力资源后备力量欠缺,在当前的服务行业,哪个酒店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以酒店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论题,重点探究学习型团队在人力队伍建设中的应用,为提升酒店的管理水平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酒店管理;学习型团队;人力队伍 酒店行业是服务行业的代表,它有着服务行业鲜明的特征,便是人力队伍流动大。服务业中涉及到运营主体种类繁多,但是人才的数量却是有限的,一旦酒店给的待遇达不到员工的需求,跳槽行为的出现也就在预料之中了,如何提升人才队伍的忠诚度,尽可能的留住人才是酒店应该关注的首要问题,酒店人力资源部只有不断创新人力培养方式,才能真正意义的促进酒店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学习型团队应运而生了。它为酒店在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方面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角度。 一、学习型团队和学习型组织理论概述 学习型团队是一个为共同完成共同目标,共享信息和其他资源,并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开展工作的群体。知识是建设学习型团队的核心之一,酒店学习型组织就是以知识作为核心,将客户、职工、酒店高层所反馈出来的信息进行汇总与分类,并且进行自主决策和管理的由多方面专家构建的组织。学习型组织要求内部成员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境界,并且始终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在酒店管理方面加强创新,以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这样将能够保障酒店无论出于何种形势下都能够留住人才,促进自身的发展。学习型组织理论改变了以往将绩效和控制作为酒店管理核心的理念,它的核心在于提升酒店管理队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应对各种环境的变化和风险,是今后一段时间酒店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二、当前酒店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以及原因 虽然我国的酒店数量众多,但是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却比较落后,即使很多高等学府都开设了酒管学院,但真正能用得上人才这二字称呼的却是微乎其微,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冷门,学生的数量也是逐渐减少,以至于一些大专院校或者中专学校中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人员成为酒店行业管理团队的主体。但不可否认,中专学校由于教育手段有限,学生素质有待提升,在参与工作后能力不足的问题便很快显露出来了,做一些基层的管理工作还是能够胜任,但是无法成为高级管理人才。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数量有限,毕业后很多都去了大型酒店,对于那些基层大中型酒店招聘不到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本科生的情况,建议这些酒店可以招聘大专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首先是这些院校的学生在认知能力和动脑能力上比中专学生要高出很多;其次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不至于完全依靠经验办事,如果在参与工作后能够及时加强培训和再教育,很快能够成长为酒店的高级管理人才。但是现如今存在的问题是很多酒店都将这一部分人埋没了,他们认为大专学生和中专学生区别不大,与其相比更愿意招聘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现如今正直服务行业用人的时候,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却逐渐成为冷门,很多院校甚至将与此相关的多个学院进行整合,可见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学生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少。在这样一个供求不平衡的形势下,能够充分利用好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有效提升酒店人力队伍水平。1.管理人才引进方式较快,双方缺乏一定的交流和认知。很多酒店在人力招聘方面操之过急,每当毕业就业季,一些本科院校甚至是研究生毕业的酒管专业毕业学生来应聘,酒店方面看到的单单是学生的学历和院校,对于学生的能力、素养了解较少,往往在双方没有完全沟通和认识的情况下就签订合同,这样学生方面对未来工作的内容性质了解不足,酒店方面对学生的品质和能力了解不够,参与工作后很容易出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职工便会因为无法适应而选择解约,无论是对酒店还是职工都是一种损失。2.在岗培训和指导不足。酒店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仅要求职工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还要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来。一个普通管理人员要成为高级管理人才,不仅需要一定的工作年限来积累工作经验,还需要在参与工作后能够及时进行在岗培训,通过再教育的方式提升其思想认知,实现理论到应用的转变,只有对行业前景和当前形势做到心中有数,才有可能成为酒店的高级管理人才。3.酒店缺乏对高级管理人才的生涯规划。上文也曾提到人才流动流失是酒店管理行业一直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职工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息和希望,因此才通过不断变换工作岗位的方式来获得心理的满足感。要解决这一问题,酒店要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生涯规划和指导,让他们看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这一点搞清楚了对酒店的忠诚度自然有所提升。 三、如何打造学习型团队 打造学习型团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加强职工招聘规划。目前很多酒店在职工招聘方面较为随意,要打造学习型团队,首先要做的便是加强职工招聘规划。对于基层服务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可以从一些高职院校招聘,要摒弃用低薪资聘请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想法,那样只会造成人才的不断流失。高素质管理人员的招聘过程要重点审核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职工必须要热爱酒店管理行业,只有从从内心深入喜欢这份工作,才能将酒店的未来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做;其次是高素质管理人才要有团队合作意识,酒店管理是一项团队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管理者应该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将各个部门的职工团结企业为酒店的发展做贡献;第三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只是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对于今后将从事的内容理解不够,因此招聘的过程中要具体告之应聘者将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让其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是否愿意面对安排的内容。2.加强岗位培训和考核。学习型团队中学习是主要的,改变了以往重视绩效和利润的管理模式,因此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培训和考核是必要的。作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要及时了解酒店行业的形势变化,从而提升自我的思想认知;还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情况加强对一些新事物的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培训提升洞察部门关系的能力,保障将来能够有效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3.进行标杆比较学习。所谓的标杆,就是追寻酒店管理层优秀的单位和个人。标杆比较学习就是向认定的标杆人员学习管理方面的方式和方法。例如酒店的某个部门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很好,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就要积极学习这一部门的成本控制方法,并积极对其进行改正和完善;或者其他酒店在网上订房这一业务领域业绩较为突出,那么营业部应该指派相关人员积极借鉴和学习,并针对本酒店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打造学习型团队才能够落实下来。4.加强对管理人才队伍职业生涯规划。近年来,不少酒店都出现了高素质管理人才跳槽流失的现象,给酒店造成严重的损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酒店没有能够及时的对管理人员队伍进行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针对这种情况,学习型团队在对酒店管理人才队伍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重点对那些年轻的管理精英进行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建立自我发展目标,指明努力的大目标和各个阶段的分目标,有了努力的方面,管理人才就不会被繁重的工作压倒,对酒店的忠诚度也就自然有了很大的提升。5.建立系统的思考方式,建立组织系统。学习型团队除了要不断地加强交流和沟通,还要培养系统的思考方式,建立相应的组织系统,也就意味着,任何决策的产生,决策者都要从酒店的宏观发展目标这一角度进行考虑,不能以个体的利益为根本。建设组织系统,保证组织的成功依赖于整个系统而不是个人,也就是说当一个管理者或者多个管理者在同一时间离开酒店时,酒店的能够维持正常运作的状态,不会因为个体的离开而瘫痪,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型团队的基础要求。 作者:黄利红 单位: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山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团队管理论文:企业经营管理团队情况与策略 存在问题 (一)理念不牢,缺少“用才重才”的浓厚氛围 部分企业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意识层面,由于人才资本的产出效益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是一种“潜效益”,导致一些企业忽视人才成长规律,在“聚才”与“效益”的链条上显得急功近利。有的企业对资金、项目情有独钟,对人尽其才、用其所长认识不足;有的企业只重视人才拥有,不重视人才开发,只重视使用人才,不重视培养人才,造成人才的闲置和浪费,人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缺乏施展才能的平台;有的企业在引进人才时,还存在“唯学历论”,引进后,才发现被引人才理论和实践脱节;还有的是企业技术含量比较低,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后,人才没有用武之地,加上人才储备机制的缺失,也造成了部分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二)发展不快,缺乏“引才育才”的经济基础 区域经济活力不足、企业人才薪酬待遇不高,能用在人才开发上的经费还比较有限,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不畅、育不足、储备少”的现象存在。在育才环节上,还存在重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现象。大多数企业都是自发组织培训。培训内容还比较单一,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方式多采取内部专业技能培训,对职业经营人才必备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诊断危机管理、项目管理、资本运作、税务筹划、现代营销等知识技能培训较少,甚至一片空白。培训方式多为“内部传帮带,经验自产销”,视野不够开阔,培训需求没有得到很好满足。 (三)环境不优,缺乏“聚才留才”的力度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策环境,也包括生活环境。虽然漯河自2000年以来,相继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加快引进创新创业型领军型人才实施意见》《调整人才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等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但实事求是地讲,漯河目前在吸引人才的优惠条件上还无法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提并论。如果企业作为引才主体的作用再出现缺位,就很难筑巢引凤。在人才的使用上,还存在“有平台无人才,有人才无平台”的脱节现象,还缺少可以真正承载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大项目、大课题、大舞台。在生活环境上,还存在交通不便、子女入学困难等诸多实际困难。调查数据显示,近3年来全市经营管理人员的流失率在逐年攀升,大部分流失原因是因为薪酬待遇,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想到沿海发达地区取得更大的发展。这其中有平台、舞台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薪酬待遇。在留才方面,不少企业感到左右为难:一方面,对人才没有培养好、使用好、管理好,人才会因待遇、舞台而“用脚投票”;另一方面,如果培养好了,翅膀硬了,人才会因寻找更大更好的平台而流失。 (四)机制不活,缺乏“评才励才”的手段 评价人才是培训人才、激励人才、使用人才的依据。目前,国内发达地区都成立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任职资格与认证委员会,如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但我省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体系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客观上导致了经营管理人才良莠不齐却无法识别,现行的人才评价标准很大程度上仍是“唯文凭”,在一定程序上埋没了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与竞争,制约了合理的人才流动和竞争机制的形成。由于缺少必要的评价体系,培训工作容易无的放矢,人才使用和人才激励也会面临“无据可依”的尴尬境地。在选人用人标准上,还沿袭“德才”标准,忽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风险性、效益性和最重要的经营管理才能;在分配机制上,还没有真正建立管理、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长效机制,工资报酬和人才价值还未能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确定,随市场机制调节。即时激励(年薪制)和长期激励(人力资本持股、股权激励等)还没有发挥出“倍增效应”,以业绩为取向的分配机制还有待完善,“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激励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在精神激励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稀缺资源,是优秀生产力”的舆论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社会价值还没有被充分认知,尊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爱护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基础还不够坚实。 对策建议 (一)完善市场配置机制,拓宽引才的渠道 1.完善政策体系。按照“短期靠引进、长期靠培养”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障碍,提出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办法。作为政府层面,要进一步加大引才资金的投放,引导企业主体资金到位,制定在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不断改善经营管理人才的生活条件,不断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吸引力度。 2.完善市场功能。充分发挥供求关系、价格要素和竞争机制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漯河人才网与郑州、洛阳、开封、南阳等10城市人才网站的互通互联。依托10城市人才网尽快建立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并力图实现人才库查询功能、统计功能、搜寻推荐功能兼备。建立健全人才供求信息定期制度,广泛收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供求信息,引导经营管理人才合理流动。 3.完善服务举措。支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制,吸引有条件的人才服务机构跨区域经营,充分发挥企业人才机构的市场化作用。 (二)健全培训机制,丰富育才的手段 1.整合资源,创新培训方式。进一步挖掘各方潜力,多渠道建立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培训机构联合培训平台,大力培养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由市人才办牵头,每年组织企业负责人50名左右参加出国培训,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由市人社局、工信局出面,政府与企业出资,每年选拔500名左右具有一定实践经验、有培养前途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委托国内高校进行定向培训。 2.创建载体,扩大资助范围。建立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机制,积极吸引国内知名管理院校来漯河设立分校。对来漯河设立分校和培训基地的,由市财政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扶持,并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发挥各种协会的作用,开设企业经营者论坛,每年组织规模企业经营者举办1—2次论坛交流,通过经营者之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形成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的良好学习、竞争氛围,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高校学习深造,积极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历教育,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通过考试取得工商类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和学位的,参照《漯河市人才资金调整办法》的标准报销部分学费,并给予500元/月、800元/月的资助。 3.完善体系,加强储备人才培养。市、县(区)两级人力资源部门要对辖区内企业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重点培育、跟踪管理。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猎头公司推荐、内部员工举荐、企业内部竞聘等多种方式,培育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苗子,建立5000名左右的后备人才库,保持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三)建立评价机制,提供用才的依据 1.逐步推行企业经营管理岗位任职资格认证制度。探索建立漯河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为全市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促进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快速形成和健康发展,促进职业经理人资源的市场化运作和优化配置。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从场地、软硬件上给予保障,使之担负起全市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评价、推荐、市场化配置等责任,成为经营管理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力争短期内在省内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成为吸纳国内外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服务平台,让经营管理人才真正走向市场。 2.完善经营管理人才资质认证工作体系。在建立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后,由市委组织部门、工信部门牵头成立“漯河市企业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培训与认证委员会”,证书由牵头单位监制、颁发。委员会可以由省内权威专家学者、行业协会负责人、知名企业家及市委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委员会可以下设培训、评鉴、证书管理三个机构,分别负责培训组织、评鉴认证、证书发放和建立档案及人才库工作。 3.逐步推行经营管理人才持证上岗制度。企业经营管理岗位任职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后,依据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求,区分企业的不同类别,建立相应的岗位职责规范,在此基础上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者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任职条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企业投资主体选用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在具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岗位任职资格的人员中筛选任用,没有通过任职资格认证的不得选聘选用。通过评价人才来发现人才,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使用、培训提供依据。 (四)搞活激励机制,创新留才举措 1.要积极推行年薪制。在总结有关企业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具备条件的企业推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年薪与企业业绩和经营管理人员工作业绩直接挂钩,与承担的风险相挂钩。年薪水平的设定,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经营目标、风险程度以及行业特点和国家宏观工资政策分别确定,同时要考虑与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保持在一个科学范围内。一般国内的经营管理人员年薪应控制在本企业职工年收入的10~15倍为宜。 2.积极探索对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进行股权、期权、生产要素入股的新路子。采取多种措施对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员进行长期激励,努力使企业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的利益趋同,并通过将企业的长期发展与经营者的自身利益捆绑在一起的机制,引进和培养后续经营管理人员,用未来的收益激励现在的奋斗,用长远的发展来约束短期行为,达到激励与制约同步的目的,确保经营管理者的健康成长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3.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评选奖励的制度。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时单项选用可以奏效,有时则需要综合运用。根据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现状,应以薪酬激励为基础,并辅以精神激励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利益激励机制。当前,建议进一步加大从经营管理人员中挑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力度,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自豪感,设立“漯河市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奖”,每年对有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给予社会荣誉和物质奖励,要把新闻和媒体的镜头对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实绩,通过大力褒奖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引导经营管理者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为终身职业,使企业经营管理成为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 作者:潘反修王恒曹亮单位:漯河市人才交流中心 团队管理论文:行政管理团队建设研究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发展是指个人选择进入高校管理岗位,积极适应岗位对员工的种种规定或要求,主动在管理岗位中扮演和学习各种角色,逐渐由相对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过程。追求职业成熟,成长为专家型管理人员是高校管理员工职业发展的最终目的。高校行政管理员工的“职业发展”,实质上与释放管理员工的潜能密切相关,旨在使高校行政管理员工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在工作岗位上得以充分释放和培养,因而具有创造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从而高效地工作,以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的协同发展。同样地,高校行政管理员工的职业发展问题能否得到足够的重视,将影响到高校能否实现自己的使命,能否有效发挥自身的功能。一个充分重视员工职业发展的组织,将会极大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在施展才能的自我实现过程中,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 现阶段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的状况 “教师是立校之本”是现代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共识。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历来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仍然是一个资源匮乏且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的领域。高校中,人们常常把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短期的活动任务,而忽视了对其内在价值的追求。 (1)缺乏对行政管理员工的职业发展必要性的思想共识。在我国,由于对高校行政管理缺乏“专业”的认识,高校行政管理在高校中被认为是一种专业准入要求极低的岗位。在许多高校,行政管理常常被看做是一个相对不重要的、无专业内涵的、就业适应面宽的岗位,是一项地位不高的活动。高校组织与管理员工之间的关系往往被设计成一种简单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分布在高校职能部门的管理员工仅仅只是一台台接受指令和指令的被动工作的“机器”。 (2)片面强调行政管理的服务功能,而忽视管理的组织隐性整合功能。组织的隐性整合功能被低效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情绪左右。管理还常常被混同于僵化乏味的行政事务或官僚机制。在学术管理执行过程中,与管理手段相关的控制模式,常常被看做是不适宜的,甚至是对学术活动的一项威胁性的活动。 (3)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普遍缺乏职业认同感,对自身职业发展缺乏自主的认识和要求。“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其形成源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对该职业积极的评价的作用,也有从业者兴趣、爱好、志向、人生追求的影响;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精神因素。”[3]“外行人或许认为,在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几乎所有就业者都是‘先生’———也就是说,是教师和研究者。事实并非如此,实际情况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超过半数员工属于秘书、办公室职员、行政管理者、技术人员、图书管理员、计算机专家、手工劳动者以及其他一些专门岗位。这种错误观点,被一些事实所强化,例如,我们至今仍然没有一个通用术语指代这些就业者,而长期使用一个具有否定意蕴的可怕术语———‘非专业人员’,尽管在一些高等院校这些员工中一部分人员已经上升到‘与专业相关的人员’的地位。”[1]17作为在高等教育环境中履行行政职能的管理员工,如果一生都在缺乏许多动力的情况下工作,职业倦怠感将会极大地制约他们的工作动机,从而影响组织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重视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也将为高校组织带来最大的发展效益。 (4)缺乏科学合理的高校行政管理员工职业发展的制度设计。一方面,这种现象突出地表现在我国高校的人事管理过程中,行政管理岗位的聘任没有特殊的相关专业准入要求,聘岗后也没有岗前专业培训的课程设计,岗位任职过程中也缺乏必要的管理专业知识引导;另一方面,缺乏系统性和先进的岗前培训以及在岗培训等发展活动,行政管理人员没有专业归属感,行政管理员工的职业晋升空间狭小。长期以来,高校管理岗位晋升途径多为职务上的晋升,但是在客观上由于受职数的限制,一般管理员工很难有机会在管理岗位上得到一种持续发展。 高校行政管理员工职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高等院校行政管理是学校变革过程的核心因素之一,大量的管理人员承担着高校多项改革制度的构架、制定、实施和监督等职能,他们的学识结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从业心理等很大程度上影响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或进程,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管理员工队伍建设应该如同师资队伍建设一样处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地位。高校能否实现自己的使命,能否有效发挥自身的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管理员工的敬业精神、专业素养和潜能的挖掘程度。高校管理员工职业发展,正是通过开发管理员工的潜能,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动力,从而充分实现高等院校组织发展的目标。 根据高校组织发展的特征和目标,构建一个高校组织各层级领导充分关注的管理员工职业发展整体规划,发挥高校组织在管理员工的职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1)充分认识行政管理员工职业发展(终身教育)对管理能力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是员工适应高等教育变革的基本途径;(2)要在高校组织中创设一种氛围,鼓励行政管理员工参与发展和培训活动;(3)在学校层面有效规划行政管理员工发展活动,面向所有管理员工个体和群体;(4)保证为行政管理员工个体或团队的发展需求做出分析,制订有效措施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并与高校组织的发展规划相协调。 实行高校行政管理员工的专业准入制度,以提高高校管理员工的专业素养。行政管理员工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活动是提高个体在高校管理岗位上工作绩效表现的重要因素。员工自身的专业素养发展,既包括职前的相关专业教育,又包括在职各时期的终身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将高校管理视为一个有专业内涵的职业,并在入职初始就设置相应的准入标准,并将这种专业学习贯穿于管理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在国外,高校管理作为一种职业,从业人员应该是经过专业训练、拥有熟练技能的人才。美国教育管理培训除了学历教育外,继续教育、在职教育也十分活跃。针对上岗后教育管理人员的实际需要,各大学开设各种短期培训,其形式灵活,教育方法多样。”[4]经过相关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学习的管理人员一方面高等教育管理专业知识扎实,一方面又具备操作的实际经验,能够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并在工作实践中改善相关的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完成各项管理工作任务。 搭建职业发展阶梯,为员工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高校组织需要对管理员工未来若干年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规划,让管理员工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使岗位具有合理的工作前瞻性,以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并使他们能够获得某种满足感。高校行政管理员工的职业发展阶梯的设计应着眼于自身岗位业务能力与管理专业知识的提高,力求淡化高校行政职务身份,采用职级与职务两条路径相并行的方式:一方面从有一定年资的管理员工中选拔具有相关领导能力的优秀管理员工走上管理领导岗位(职务序列);另一方面,根据管理岗位的特征,充分考虑专业背景、工作年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因素,为高校员工设计一个逐级发展的职级体系(职级序列)。从而使高校能形成一批懂高等教育管理规律的专业管理者,他们既拥有高等教育管理相关专业知识,掌握有相关的组织管理新理念,又有通过年资而形成的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这样一支充满活力的管理队伍,将会使高校的管理工作更加有序、有效,进而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协同发展。 建立基于员工发展的培训课程体系。这样的培训课程体系至少应包含2个基本环节:(1)员工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有组织历史、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制度、员工行为规范、沟通渠道等内容。这样的内容设计将为每一位新上岗员工提供一个充分了解所服务的组织发展背景、现状和需求。(2)在岗培训。在岗培训是贯穿管理员工职业生涯各阶段的一种培训形式,内容包括新上岗时对本岗位必须了解的知识和事项,可以采用岗位资深管理人员带帮的形式开展,在试用期间为其提供岗位技能等各方面辅导;也包括以典型任务为主题的各类专题短期培训;还包括以优化管理知识为目标的学历进修、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等,确保优秀管理人才的不断成长。在快速激进的变革背景中,高等教育管理者适应和推动高校组织的变革已成为他们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高校组织目标的充分实现。在高校组织能力建设中,高校行政管理者是关键,他们需要适应高校组织的各种变革,在组织持续不断发展中保持管理知识的不断更新,并能够终身以最高效率与效能履行自已的各项管理职责。 作者:马亚平单位:丽水学院教务处 团队管理论文:用团队角色理论再造企业管理团队 在企业管理团队的建设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认为管理团队理所当然是由:总经理、研发总监、营销总监、行政总监、财务总监、生产总监、客服总监等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这样的团队,已经完全具备对某个产品或项目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的能力,不会在产品或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生重大的偏差。但这样的团队能否进行企业战略的正确规划?能否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产品战略?能否妥善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而且多数是否定的。因为笔者们还无法明确,这样的“职(技)能型”团队是否也同时具备贝尔宾博士提出的团队角色要求。 “秉斌型”团队的建立,则是要求团队成员具备个性上的差异,在秉性和天斌上能够有较为鲜明的特点。就如同《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沙和尚和猪八戒,他们四人个性上的不同点十分明显:唐僧的坚定、执着与善良,孙悟空的果断、敢作敢为与爱僧分明,沙和尚的任劳任怨与高度忠诚,猪八戒的为人圆滑与活泼可爱。就是这种差异性,使得他们在千难万险的旅途中,能够互相牵制、互为补充,让所发生的每件大事最终都解决在最佳状态。因此,将人的秉性作为选择团队角色的主要标准,是团队建设思想上的重大提升,与“职(技)能型”团队的建设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了解人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三岁看到老”这些话都说明了一个同样的道理:人的本性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然而,人无完人,在本性上,每个人都有他优秀的一面,也有它不足的一面。作为团队管理者,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有驾驭人性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善于发现团队成员角色的本质差别,牢牢把握其人性中优秀的一面加以充分使用,做到知人善用、充分授权,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而对其人性中的不足和弱点,应通过定期沟通、规章制度、监督机制、组织原则、奖惩措施等多种方式加以抑制。 笔者是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人要充分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极大多数人对自身的了解都局限在表面而不是人的本性,比如,有些人了解自己的追求,却不了解自己的素养;有些人了解自己的容貌,却不了解自己的形象;有些人了解自己的好恶,却不了解自己的个性。作为管理团队中的一员,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个性和秉斌,就不能与团队有效融合,就很难在团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刘邦,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总结得到天下的原因时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笔者不如张良;镇国家,扶百姓,运饷至军,源源不绝,笔者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笔者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今英杰,笔者能委以任用,所以才得到天下。”刘邦十分明白自己秉斌,在这个打天下的“精英团队”中他做好了自己的角色—协调者。因此,作为团队的管理者,更应该了解自己的秉斌,以决定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 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给企业管理团队建设带来的思考 思考一:企业没有完美的管理者,却可以有完美的管理团队。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一个复杂而痛苦的过程,在企业发展初期一个人可以独担全面的工作,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会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这里固然有时间和精力的因素,但重要的是企业对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要求在不断提高。在IT企业,一个20人以下的公司,可以通过管理者自身的业务带头作用来完成企业的管理工作;发展到50人以上时,内部管理工作成为重要课题,需要有专人负责行政管理工作和业务管理工作;当达到100以上的规模时,各项管理工作都将变得专业而细化,比如,在部门在设置上有了专业的行政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研发部、市场部、销售部、生产部、客户服务部等,原来的管理者无论在业务技能上,还是管理角色上,都不可能再做得面面俱到、样样精通。此时,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管理团队,不仅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甚至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正是企业发展的这种内在要求,企业管理团队应运而生,并且给管理团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此,在组织企业管理团队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团队的作用:它不是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领导的简单组合,而是一支以专业技能和职能为基础的,以个人秉性为互补条件的,能充分体现团队八种角色定位的中高层管理骨干组成,能够面对企业生存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能够增强企业的民主气氛,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准确,能够提升企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率。 思考二:要注重管理团队的有效沟通,让不同秉斌的成员在团队中和谐发展。一个企业的管理团队有了一批具有不同秉斌、能承担团队不同角色的成员后,还会遇到更为重要的问题,即,它们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团队吗?因为企业的团队成员首先都是各部门的领导和精英,他们的秉斌使得他们对同一问题有各自不同的想法,而不会盲目地随从。另一方面,多种角色间的相互制约作用会让团队成员间产生矛盾,甚至导致团队不能和谐相处。鉴于此,团队领导应该让每一位加入团队的成员(角色)都有一个基本共识,即“张扬优点、抑制缺点”是打造优秀管理团队的基本目标,是团队精神的具体体现。 注重团队沟通,在沟通的基础上明确各个角色的任务和职责,才能进行分工合作,才能把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只有沟通,才能做到角色间的相互理解,才能对问题的看法形成共识。因此,应该把沟通当作团队成员(角色)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企业管理团队角色间的真正融合。“团队角色”理论的学习使笔者拓展了企业管理团队建设的思路,然而笔者的理解还很肤浅,还不足以将其与企业的管理团队建设做深入的分析和紧密的结合,这是笔者在今后的EMBA学习中需要更加努力的目标,最后,笔者还是引用梅雷迪思.贝尔宾博士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人无完人,而一个团队却可以完美。 作者:邹建军单位:浙江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论我国产业国际贸易的政策调选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理论出发,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环境分析,贸易保护政策的有关概念及其内容,经济危机下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我国调节外汇储备对中国产业调整的举动,案例分析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产业的影响进行研究。 论文关键词:产业;国际贸易;中国贸易政策 一、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环境分析 (一)国内环境分析 1.中国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国际竞争力弱。 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来看,我国工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产业国际竞争力弱。我国主要行业的平均集中率水平也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水平。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国内企业仅万分之三有核心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产业发展受制于人,产业国际竞争力弱。 2.跨国公司利用其地理优势地位,控制市场、克制竞争的倾向初现出来。 在国内包装企业诉利乐案中,利乐倚赖其在无菌包装机方面的垄断地位。在包装耗材上实行了不正当的限制性商业策略,控制了绝大部分包装市场,并且使利乐纸的平均价格在2003到2005年的两年时间内上涨了大约2倍。 3.国内行政性垄断问题严重,行政性垄断产业的改革任重道远。 我国的行政性垄断产业主要包括铁路、港口、民航、电力、电信、城市公用事业、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特殊行业、邮政、城市公交、烟草食盐粮食药品等重要商品以及流通、军工、铸币、银行保险等金融业,产业部门涉及面广。行政性垄断造成了双重恶果: 一方面,垄断地位使得这些产业内的企业一方面攫取了远高于其他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利润,排斥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和发展动力的缺乏,长期以来.使这些产业成本居高不下,产业经营绩效低下。行业的特殊性加上国有企业的身份,使得这些产业的改革举步维艰。 (二)国际环境分析 1.跨国兼并成为主体。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第五次企业兼并浪潮,这次兼并浪潮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兼并数量急剧增多。二是单项兼并交易金额世界记录屡创新高,兼并规模日趋扩大。三是跨国并购发展迅猛。四是兼并范围广。第五次兼并浪潮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加剧的结果,为了生存和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以取得竞争优势,同行业的领头企业纷纷走向联合。同时,第五次兼并浪潮的出现并没有缓和竞争。它使得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更趋激烈,通过此次兼并,在某些产业,只剩下实力超群、为数不多的几家巨型企业,为了争夺世界市场,这些企业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竞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波音和空客的竞争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注解。 2.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调整竞争政策,放松规制和提升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国际潮流。 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兴起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改变了传统自然垄断产业的性质。竞争政策调整的另一个动向是从对反垄断的强调转向扶助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当前,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政策对垄断的认定已从结构标准转向行为标准。并且还要考察垄断行为的市场绩效,“一事一议”已经成为通行的原则,对横向兼并等过去严格限制的行为已基本放任自流。 3.网络经济的兴起,对世界各国的反垄断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络经济是以计算机网络业为中心以及由这个产业派生出的若干相关产业。网络产品固有的规模经济性、网络外部性(正反馈效应)、技术的市场不相容性和网络产品技术标准造成了网络产品的锁定效应和先行者优势。从而使得垄断成为网络产品市场上的一种必然而普遍的现象。在结构和行为上显然构成垄断的厂商,在绩效上却无可指责,结构、行为和绩效的脱节将政府的反垄断政策推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反垄断,意味着绩效损失;不反垄断,从道义上又说不过去。网络经济领域的垄断问题对各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提出严峻的挑战。从1997年开始的微软垄断案,2002年最终以和解的方式解决,和解协议中,微软并没有做出多少让步。 二、我国调节外汇储备对中国产业调整的举动 2008年12月以来,计有美国、欧盟、加拿大、印度、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超过10起贸易救济措施或者法案,而以其他方式抵制中国出口的政策也屡屡出台。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出口保持增长的前景更加难测。印度提高了部分钢铁产品的关税;南共市成员试图将外部共同关税提高5%,但未获其首脑会议通过。 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5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900亿美元,吸引国外投资900亿美元。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95万亿美元。我国已连续15年对外贸易保持顺差,国外直接投资始终处于净流人,目前是全 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因此这两方面的净流入使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数量剧增。其规模已远远超出理论界提出的外汇储备应维持在其外债总额的40%左右的水平上。摆脱“金融恐怖平衡”的枷锁,是我国政府和学术界急需破解的难题。 (一)扩大内需。加快产业调整步伐。降低对外依存度 以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降低以净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的依赖,这是减少巨额的外汇储备的根本方法。中国储蓄率高,除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外,很大的缘由是居民有许多后顾之忧而不敢消费和没有能力消费。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政府应加大在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环保等方面的投入。使国内居民的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以内需为主的产业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减少对出口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依赖,尤其是限制初级原料加工出口的企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及资源性原料进口,从而减少国际贸易顺差,降低巨额的外汇储备。 (二)谨慎地购买美元资产,逐步加大黄金购买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购买美元资产是拥有外汇储备国家不得不的选择。美国国债因其良好的信用、稳定的收益及流动性,是各国政府首选的投资对象。但近几年美元贬值的狂潮也令各国忧心匆匆,外汇储备多样化可以在一定程度的化解风险。同时。除了购买美国国债,还可以考虑购买美国通货膨胀保值债券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发行的债券等。 截止到2009年4月,中国已拥有黄金储备1054吨,在世界各国排名第五。2000年以来,中国调整过两次黄金储备,即2001年和2003年,分别从394吨调整到500吨和600吨。但目前中国的黄金储备价值约占全部外汇储备资产的1.6%,该比例远低于超过10%的全球平均水平。黄金在中国总储备的比重实际上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下降。中国黄金储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至少应达到10%左右的国际水平。 但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漫漫,2000年5月亚洲国家签署了《清迈协议》,开辟区域货币合作新篇章。2009年3月中国已经与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等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达6000亿人民币,与此同时,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也在香港和内地沿海城市 开展,这种“贸易结算+货币互换”的模式,是两国规避美元汇率风险,扩大双边贸易的新探索,它对中国政府加快人民币区域自由化进程,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提供帮助,为中国外汇储备摆脱美元体系的束缚提供了新途径。 三、案例分析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产业的影响 (一)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历来是国家重点的关注行业。根据商务部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高新技术出口商品共分为十类。在这十类中,出口的主要是计算机类、通讯技术类和电子技术类相关产品,而生物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产品的出口相对薄弱。在进口方面,也主要集中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类。可见,信息技术类商品在高新技术贸易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率看,2001年至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增长率均超过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但从近期看,无论是外贸总额的增长还是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增长,其增幅均有所放缓,特别是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首次出现低于总体贸易额增长的情况。这也与总体的外贸环境不容乐观有一定的关联。即使外贸环境发生如何的变化,国家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态度始终不变。国家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大部分都维持在17%的最高退税率。国家多次调低出口退税率。虽然使得一些生产效率低的中小企业从市场中淘汰,低端产品规模逐步减少.产业结构有所优化。国家又不得不提高其出口退税率,以缓解南于产业结构升级所导致的剩余劳动力释放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由此可见。国际直接投资是国际经济分工不断深化、国际经济分工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和国际分工政策环境不断改善的产物。商品的区际问或国际的价格;引发了国际贸易活动,而资本的区际间或围际间的现实的或澄的综合获利差异是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基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对广泛存在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给予合理的解释。因为大规模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最早是南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和后来的美国等发达国家来完成,所以经典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行为长期跟踪分析和研究的结果。2O世纪80年代后,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兴起,又形成了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各种理论。 总结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出:各种投资理论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各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投资领域的现象和特点,对产生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决定因素以及对各国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这些认识可以为各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各国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理论参考。由于不同国家和经济体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不同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上也呈现不同的经济特征。加强对不同国家和经济体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从宏观上分析世界直接投资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布趋势,从中观上比较不同区域的外资特征,从微观上分析不同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实证支撑。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相关国际贸易摩擦及解决建议 所谓国际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为了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需要,为争夺商品销售市场而展开的限制出口和扩大出口的对抗,又称‘商战’,其核心是采取各种方式、手段争夺世界市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尤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如何应对不断突出的贸易摩擦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和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我国面临国际贸易摩擦的新形势 (1)国际贸易摩擦表现形式多样化。2008年10月以来,我国遭受的贸易救济调查涵盖了“两反“”两保”全部4种形式。除此之外,还涉及了知识产权调查、技术性贸易壁垒、反规避、汇率摩擦等形式。 (2)贸易摩擦涉案产品种类不断增加。目前,我国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纺织品等行业仍为“重灾区”,并不断向彩电、电信等产品转移。 (3)贸易摩擦涉及领域广泛。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迄今为止,国外对我国发起的贸易调查涉及到纺织、轻工、机电、医疗保健、食品等行业,已从货物贸易领域拓展到了知识产权、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 (4)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别范围扩大。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10月以来,全球5大洲有17个国家对我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美洲25起,涉案金额53.25亿美元;欧洲6起,涉案2.5亿美元;亚洲36起,涉案35.05亿美元。 (5)低碳经济将使我国面临新的更频繁的贸易摩擦。现在适逢全球经济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从保护本国新兴产业出发,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各种形式的技术贸易措施和绿色贸易措施,贸易摩擦发生更为频繁。低碳经济时代,碳关税、碳配额交易、碳审计与信息披露等各种制度层出不穷。 2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策略 2.1建立和完善我国贸易救济制度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关国家肆无忌惮地对我国滥用贸易救济措施,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贸易救济体系,使得外国在对我国产品采取歧视性做法时,不必担心会遇到我国相应的报复。因此,我国应根据WTO规则,进一步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体系,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这样可以形成一定的威慑,使国外不敢轻易挑起贸易争端,变被动为主动。 2.2改善外贸出口结构,提高商品市场竞争力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之所以不断升温,直接原因在于我国外贸出口结构严重不合理。中国出口企业要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首先,充分利用国内劳动力和原材料市场,保持价格优势。除此之外,创立自己的品牌或者通过兼并国外知名品牌,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改变外贸加工的局面,开拓具有中国品牌效应的市场。改变劳动密集型和低科技含量的商品出口结构,扩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出口;减少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加速资源的有效利用。 2.3运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抑制摩擦升级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们应熟练掌握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规则,为抑制国际贸易摩擦,打赢国际贸易摩擦做好准备。一旦发生国际贸易摩擦,解决争端的一种办法就是拿起世界贸易组织这个武器。 2.4培养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正缺乏一批熟悉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专业人才,这些人必须英语流利,可以与外国进行谈判交涉。拥有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具有重要作用。在反倾销国际贸易摩擦中,由于我国此方面的人才奇缺,企业反倾销应诉不利。所以,政府、企业、教育界应该积极重视这类人才的培养。 2.5开征碳税,降低中国在贸易摩擦中受损风险一些发达国家已在讨论开征碳关税,如《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不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但如果我国已在国内征收碳税,其他国家再征碳关税就涉嫌双重征税,违反WTO协议。因此征收碳税可以降低我国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受损的风险,并增加我国的税收收入。 3结语 综上所述,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新形势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最大限度地避免国际贸易摩擦,或减轻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可能受到的损失。面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的情况,我们要理性对待,在总结以往贸易摩擦处理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讨贸易摩擦的应对机制,从根本上化解贸易摩擦的困扰,切实维护国家企业的合法利益,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的法律渊源的浅议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融资结算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并且加剧了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的法律问题,文章从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和国内法三个层面探究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的法律渊源,以期对解决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的法律争端提供技术支持。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应收款转让 法律渊源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企业普遍采用赊销等买方信用结算方式,在国际贸易中就产生了大量的应收款,在国内贸易中也普遍存在。而大量的应收款使得企业负担沉重,举步维艰,因此急需通过应收款转让进行企业融资,加速资金周转。然而,应收款转让融资由于受到国际政治、经济、法制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各种法律问题。因此,在国际经济法大背景下,探究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的法律渊源,对于处理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的法律问题十分必要。文章拟从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和国内法三个层面探究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的法律渊源,以期对解决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的法律争端提供技术支持。 一、规范应收款转让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 (一)《国际保理公约》 《国际保理公约》(下称《保理公约》)适用于公约规定的保付合同、应收款的转让及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的供应商和债务人之间订立的货物销售合同所引起的保理合同项下无论何时产生的应收款的转让,并且要求供应商、债务人、保理商所在国为缔约国,或者货物销售合同和保理协议受一缔约国法律管辖,同时对保理公约的适用尊重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保理公约》对现有应收款和将来应收款的转让都有效力,而不管保理合同是否指明了这些应收款,并且将来应收款的转让也无须经过新的转让行为。《保理公约》承认销售合同双方当事人(供应商与债务人)协议禁止转让的应收款的转让有效,除非债务人营业地位于一个已经根据《保理公约》第18条做出声明的缔约国国内。此外,《保理公约》还对再转让及债务人的付款义务、效力、抗辩权、抵消权等做出了规定。 (二)《国际保理服务惯例规则》 《国际保理惯例规则》(下称《规则》)是当前国际保理普遍遵循的法律规则。该规则对国际保理业务的顺利有序开展提供了国际通行的法律依据,也是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特别是国际保理应收款转让的重要法律渊源之一。《规则》适用的业务范围仅限于与出口保理商签有协议的卖方以信用方式向债务人销售货物或提供服务所产生的应收款。为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出口保理商与进口保理商之间的书面协议在某些方面优先于《规则》。 (三)《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公约》(下称《应收款转让公约》) 《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公约》(以下简称《应收款转让公约》)适用于国际应收款的转让和应收款的国际转让及符合规定的后继转让,不影响债务人的权利和义务,除非在原始合同订立时债务人所在地在一缔约国内或管辖原始合同的法律是一缔约国的法律。《应收款转让公约》及公约的解释性说明规定或涵盖了可以转让的应收款和不可以转让的应收款,承认一揽子转让、未来应收款转让及部分转让的效力;界定了应收款及转让的国际性;明确了公约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及公约解释原则;明确规定对所转让应收款的付款担保的对人权或对物权属于转让应收款的所有权的从属权利;详细规定了转让人、受让人及债务人的权利义务及法律适用问题。更重要的是公约以附件的形式灵活多样地提供了一套应收款转让优先权冲突规范,首次将实体法与冲突法相结合增加了确定性,对公约的适用及各国国内相关立法具有重大意义。 (四)《破产法立法指南》和《担保权益立法指南》 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所制订的《破产法立法指南》和《担保权益立法指南》对应收款转让的问题也有所涉及,不过大都与《应收款转让公约》的立法条文或立法宗旨相协调。比如《破产法立法指南》第二部分第89、139-142段对破产情形下应收款转让及其做法进行了阐释与《应收款转让公约》第9条的规定是一致的。再如,《担保权益立法指南》第24~26段关于应收款转让的效力、转让合同的限制及担保权利的转移问题与《应收款转让公约》8~10条的规定高度一致。 (五)其他 除以上几个影响较大的国际公约、国际惯例、立法指南外,还有一些国际组织或国际团体对应收款转让的立法和制度完善做出过贡献。如国际统一私法协会2001年通过的《移动设备国际利益公约》;欧洲理事会法律合作委员会在1982年拟订的一份所有权保留公约草案;国际商会也制定了一份可以提供19个国家有关所有权保留法律基本信息的指南;欧洲重整和发展银行《担保交易示范法》等,这些工作,对《应收款转让公约》的制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调整应收款转让的国内法 国内法中,对应收款转让的规定多体现在民法和商法中,《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美国统一商法典》、《意大利民法典》都有债权让与的有关规定。 (一)罗马法应收款转让制度 罗马法最初认为,债是特定人之间的关系,是连接债权人与债务人的法锁,认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绝对不能改变,也认定债权不能改变。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债权不能让与的理论逐渐改变。罗马法先是允许债的变更,后来在诉讼人制度建立之后,原债权人可以委任第三人以诉讼人的名义,诉追债务人,达到债权让与。但此时的人并非单纯的人,因为他收取的债的标的并不交付于原债权人。随后,诉讼人制度进一步发展,诉讼人可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起诉债务人。最后,裁判官法规定债权让与在让与人于受让人之间的让与行为成立时,即发生效力,债务人自接受通知时受其约束,从而承认了债权让与。 (二)法国、西班牙应收款转让制度 《法国民法典》规定了债权让与,视之为是买卖契约的一种形态,或称为债权的买卖。《西班牙民法典》也有类似规定。从法国、西班牙民法的立场来看债权让与在法律上与有体物买卖相同,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认为在债权合同以外无任何独立存在的所谓物权行为,债权发生转移只不过是该债权合同生效的结果。 (三)德国、日本应收款转让制度 《德国民法典》把“债权的转让”作为债的关系法的总则,采取的是形式主义。其区分债权行为(负担行为)和物权行为(处分行为),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即使当事人之间的基础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准物权行为也不受影响,债权仍然有效移转。债权让与是准物权行为,属于处分行为,而处分行为以处分人具有处分权为生效条件,无处分权人从事债权让与无效。德国民法典认为,债权合同作为基础合同,仅说明负有债务不发生债权转移的效果,其属于负担行为;而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债权移转的合意,可称之为债权转让行为或者债权转让合同,它直接发生债权转移的效果,其属于处分行为。该类合同类似于产生物权变动效果的物权行为,但其标的物是债权而非有体物,因此又被称为准物权行为,或者准物权合同(契约)。日本民法的理论在债权让与的问题上追随德国民法学说,认为债权让与属于“准物权契约”,并承认其具有独立性,不过在有因或无因的问题上,判例与多数学说则采取有因性的立场。 (四)英美合同法中应收款转让制度 英美法系无物权行为之观念,仅将标的物的移转看作是合同的必然结果。因此,债权作为合同标的,其让与效果的发生,也是其让与合同的必然结果,合同权利不过是财产转让的一种形式。英国法中,让与的概念比较广泛,几乎所有的财产的完全转让都可以称为让与,英国区分普通法上的让与和衡平法上的让与。英国根据财产法构成的让与为普通法上的让与,不具备这些条件的让与是衡平法上的让与。美国法与英国法类似,也认为当事人之间的转移权利的合同在不符合法定的让与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产生衡平法上让与的效力。 (五)我国应收款转让制度 我国有关债权让与的规定最早见于1910年正式完成《大清民律草案》,首次承认了债权让与,随后的《中华民国民律草案》、《中华民国民法》均有债权让与的有关规定。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债权让与持禁止态度,《民法通则》承认了合同权利的转让,但没有充分尊重债权人处分债权的权利和自由,对合同权利转让的限制过多并且对很多问题没有涉及,随后我国《合同法》的颁布才确立了我国的债权让与制度。我国民法未采取物权行为制度,在物权变动上采取债权形式主义,认为债权让与和债权让与合同是两个范畴。债权让与,是指债权自其主体处移转到受让人之手的过程,是债权变动的一种形态,因不承认物权行为制度及其理论,它属于事实行为,指债权归属于受让人这种结果,将处分行为纳入债权行为之中,视标的物所有权变动为买卖合同直接发生的效果。这与法国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的立法思想是一致的。债权让与合同则为引起债权让与的一种法律事实,并且因其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故它属于一种法律行为;因其在让与人和受让人之间产生了债权债务,故它属于债权行为。此外,根据我国《合同法》第79条的规定及其解释,类推适用《合同法》第132条、第51条的规定,可知债权让与合同需要让与人拥有有效的债权,具有处分该债权的权限。以不存在或者无效的债权让与他人,或者以已经消灭的债权让与他人,都将因标的物不存在或者标的不能而导致债权让与合同不成立,或者效力待定。 三、结语 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的法律渊源主要是《国际保理公约》、《国际保理服务惯例规则》、《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公约》、《破产法立法指南》和《担保权益立法指南》等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以及国内法中民法和商法中对应收款转让的规定,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美国统一商法典》、《意大利民法典》都有债权让与的有关规定,我国主要体现在《合同法》和《物权法》中。但国内法中关于应收款转让的相关规定多依据债权让与和物权让与的相关法理。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职校国际贸易情景教学分析 一、情景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一)情景教学的内涵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感情状态得到优化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情景教学的特征 1、体现主体性 教育的本质是价值引导情景中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因为认知是一种积极主动和不断建构的活动,学习主体要通过自身的建构活动,形成自己智力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新知识只有通过学习主体头脑里原有知识的加工,才能被真正认识和掌握。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于学生本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情景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创设能够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价值引导情景,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亲身体验的基础之上,并通过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沟通,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促成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 2、突出实践性 体验是教育的根基。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所提供的知识没有真切的体验,就无法将其自主建构为自身的“个人知识”,这些知识对他来讲,只能是“关于事物的知识”,没有内在的价值和实际意义。人的体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发展和加深的。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要在实践中养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而是着重于在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内在体验、发挥自身潜能,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情景教学模式尤其关注受教育者内在体验的生成和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能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情景,使其亲历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将自身生活与社会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更好地发展个性,理解世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 3、注重协作性 “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因为他在和人交往的状态中,有一种比个人更丰富的感觉,感到更能发展自己的自然禀赋。”与人交往是人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具有意义的自足性,是人的个性心理发展的背景和条件,构成了人的智力背景,能使人真正涉入到由不同个性和视野所构成的“精神场”。情景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引导学生交流沟通,并将协作学习贯穿于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教学全过程。因为只有通过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引导学生交流沟通,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思维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宽容差异,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多元文化背景、扎实专业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的高素质的外贸人才。 二、国际贸易课程实施“情景教学”的教学设计国际贸易课程实施“情景教学”,主要抓好五个环节: (一)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用形象的图形或符号来表达,收集各种相关业务材料,如:单证、图片、实物等,丰富教学模块的内容,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学习与国际贸易业务情境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的含义,理解国际贸易惯例,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使用最广泛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根据各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专题讨论法;对于理论性不太强,且较容易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或方法加以延伸拓展的知识内容,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对于需要提出观点、设计方案、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学生对现场的控制能力、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还可以采用双语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特定的语言和文化情景。 (二)实验室教学环节 实验室教学主要采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和教学实验局域网进行模拟仿真教学。实验室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网络实验环节,主要涉及到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文制单、国际商务谈判等需要学生多次实际操作演练的外贸业务课程。通过在实验室进行情景模拟,实现在线实习,使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中,交互学习,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让学生亲临其境、自主操作、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实验室教学中,让学生以法人代表的身份,模拟完成整个进出口业务流程操作。从注册新公司、在网上供求信息、开发新客户开始,模拟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关系的建立,询盘、发盘、还盘函电的草拟,出口报价与还价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 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租船订舱,报关、报检,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制单结汇以及业务善后等主要业务操作过程,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分析和丰富多变的操作练习,使学生能够在一个仿真的国际业务环境中亲身体验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 (三)基地实训教学环节 基地实训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延续,现场实地教学通过顶岗、轮岗,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和体验国际贸易业务操作,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其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带领学生到定点企业实习、实训,使学生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中,通过参观学习和顶岗、轮岗实际操作,把课堂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外贸英文制单课程,在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之后,带领学生到进出口公司单证部见习;讲授货物包装环节时,直接带领学生到外贸企业包装车间实地讲授;外贸跟单环节直接由外贸企业的指导教师现场讲授,让学生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中,通过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更深透地理解和应用专业知识,并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国际贸易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其动手操作技能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在企业特定的竞争环境中,通过顶岗、轮岗,实习实训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创新和竞争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组织学生协作学习 知识学习不是封闭进行的,要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通过对话沟通,不断扩大视域,完成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并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和基地实训教学各个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的观点和思想都为整个学习小组所共享,小组之间通过展开争论,达到相互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教师对此加以引导和点评。在实验室教学和基地实训教学中也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习报告也要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通过组织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五)开展辅助教学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口语大赛”、“制单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礼仪大赛”、“操盘手大赛”等,并组织学生参加如“电子商务网络创新大赛”、“企业沙盘模拟大赛”等项赛事,以活动促教学,不仅活跃了学习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邀请外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现状与前景的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做有关就业、创业经历的讲座,增强创业意识,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创新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申报、立项大学生科技创新等课题研究,指导学生结合地方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开展学术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英语游戏教学思考 一、游戏教学理论概述 所谓游戏教学方法[1],又称学习游戏化,是在学习游戏化观念的指导下,在教学设计过程基于培养目标、学习者年龄、心理特征等方面,借鉴游戏,设计选择适当的发展工具、评价方法和教学策略。其中,游戏化学习的重点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性。柏拉图说:“生活必须作为游戏来过。”雅斯贝尔斯宣称“:人们为了寻求生命的答案,总是不断通过各种实践去不断变换身心自由释然的游戏,这种不断超越以求更新的活动可以说是倾听生命规律的行为。”[2]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帮助人们学习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的活动自古有之。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皮亚杰[3]强调在对儿童的教学中运用游戏形式,让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他认为游戏、竞赛等活动最适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儿童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智力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展,以此为游戏教学奠定了哲学的基础。根据KrashenStephen[4]关于语言习得中“情感过滤器”的假设,语言习得是个体情感系统滤后的产物,那些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会引起负面情绪或与个体不愉快情感经历相关记忆的语言和学习过程都会被过滤到个体语言记忆系统之外,过滤的产物越多,个体对该语言体系的接收、处理及消化得越慢,甚至完全排斥对语言的习得。KrashenStephen还提到,焦虑、紧张、无趣等均为“情感过滤器”的滤网。因此,教师在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降低“情感过滤器”的过滤作用,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激发学生的正面学习情绪,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下积极吸取教师所教授的知识。Hadfield[5]认为“外语课堂活动不仅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样,对语言操练具有一样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外语课堂活动能给语言习得者提供真实的交际机会,尽管仍然是在人为设定的范围内,进而将教室和教室外的世界连接起来。”这种鼓励自然交际的外语课堂活动将语言习得的过程转换成习得者自由交流的过程,将教室转换成准外部语言环境,将教师和学生的师生关系转换成平等交流的关系。当习得者的游戏意识和交际意识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不会再因为担心犯口头上的错误而不敢开口了。随着习得者作为外语教学研究对象的深入,教学的多样性对教学效果的迁移作用更加受到关注,外语课堂游戏无疑为外语教学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正如RichardAmato所说,“外语课堂游戏可以缓和紧张的有压力的学习气氛,可以引发新的语言点和新的想法,可以给传统的教室带来更多的选择。”[6] 二、国际贸易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开学初,笔者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上了国际贸易英语第一单元的课程,该单元结束后,笔者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测试,并记录成绩。之后对这两个班级进行了第一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65份,收回65份,所有问卷都有效。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以下三个问题比较突出。问题一:你喜欢目前这种国际贸易英语课的上课方式吗?68%的学生表示不喜欢,13%的学生表示一般,8%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剩下的10%的学生表示喜欢。问题二:通过目前这种教学模式,你能记住多少新授知识?47%的学生选择低于一半,31%的学生选择多余一半,3%的学生表示完全记不住,9%的学生表示几乎可以记住全部所授内容。问题三: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67%的学生选择完全有必要,15%学生表示一般,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剩下11%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学生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满意,可以看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基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多数学生希望能有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练,以便及时发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不足并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而这些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较难实现的,所以希望授课教师能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指导他们进行学习。 三、游戏教学在国际贸易英语课程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实验对象与方法 1.实验对象 参加本次课题研究的实验对象为浙江海洋学院英语本科师范专业二年级学生,共两个班级。 2.实验采取的方法 采用对比试验、问卷调查、单元测试等途径采集相关数据,选取《国际贸易专业英语》中第8-16单元,采用游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其他单元则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实验对比阶段 1.词汇游戏 方法一:“单词接龙”游戏(以国际贸易英语中基本术语的教学为例)。在游戏之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堂上,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般每组5-6人。教师给出第一个单词,如freigh(t货物运输),然后要求每组学生写出以t开头的单词,如tende(r投标),然后再写出以r开头的单词,如ratio(比率),以此类推,在规定时间内哪个小组写出的单词在正确的基础上数量最多,则该小组获胜。这种游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并通过互相帮助有效地对单词进行了复习。方法二:“找搭档”游戏。由于国贸英语课程中看起来相近或相似的概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对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进行较好的辨析。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教师要进行一定的课前准备。准备好两个信封A、B。信封A中装有将要教授的概念性的容易混淆的词组,如:AbsoluteAdvantage(绝对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比较优势)、OpportunityCos(t机会成本)、averageCos(t平均成本)、CurrentAccoun(t经常项目)、CapitalAccoun(t资本项目)、CounterTrade(对等贸易)、BarterTrade(易货贸易 )、EntrecoteTrade(转口贸易)TransitTrade(过境贸易)等,信封B里装有这些词组相对应的解释和例子。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前预习,对游戏中所要遇到的这些概念性词组及其含义进行一定的了解。课堂中,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偶数小组,一般7-8个一组。然后,将信封A、B发给小组学生,每组一半学生得到A里的纸片,另一半学生是B里的纸片,要求学生A根据自己手中的纸片去寻找相对应的学生B。如果所授班级学生的基础一般,教师在设计时,可以一词对应一个解释,如果学生程度较高,则可以设计一词对应多个正确的解释或相关例子、案例。如果学生对自己手中的纸条不是很理解,可以用英语向其他学生寻求帮助,相互探讨,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各个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对概念性词组的掌握程度。最后,教师宣布正确答案并相应做出一定解释,并对最早找对搭档的小组给予表扬,通过这种游戏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知识点,并及时对错误的概念进行纠正。 2“.情境模拟”游戏 所谓“情境模拟”游戏就是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当的行为环境,让学生就某个中心问题展开讨论并通过表演的方式将讨论的内容和结果表达出来,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合理处理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以合同执行过程中保险问题纠纷为例,笔者设计了下列情境模拟游戏。首先,给出学生一个案例背景。如:国外某公司(简称买方)与我国一公司(简称卖方)签订一笔食品出口合同,交易条件为FOB大连,付款方式为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随后,卖方收到了买方银行开来的信用证,即备妥货物,办好出口手续,按期将货物装上买方指派的船只,并向买方发出了装船通知。装船于凌晨2时结束,半小时后载货船舱出现火情,船长立即组织救火,先启用二氧化碳系统灭火,但发现该系统失灵,只好使用消防水系统灭火,才将火扑灭。经商检部门鉴定,该批货物因火灾和严重泡湿而完全丧失商业价值。卖方立即通知买方,征求处理意见。买方来电称,卖方应负责卸下毁坏的货物,重新备货装船,并声称将指示银行撤销已开出的信用证。卖方则认为,货物已装船,合同义务已履行,没有义务卸下损坏的货物和重新备货装船,并认为买方应该支付已装船货物的货款。船方则因货物已毁损而拒绝签发提单,并以火灾免责为由拒绝承担赔偿。然后将学生分组让其对此案例进行讨论,并要求他们根据案例及其讨论的结果进行角色分配,用表演的方式将整个案例和他们所讨论出来的处理方法展现出来。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各个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特别是对最终案例处理方法进行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他们所讨论的案例处理方式是否正确,以此提高和巩固学生处理国际贸易中常见的合同纠纷问题的能力。此外,笔者还针对贸易条款的掌握,设计了一些不同层次的贸易谈判,让学生分别扮演贸易谈判、交易可能涉及到的各种角色,进行对话表演,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专业术语、谈判规则及其他可能涉及到的注意事项的记忆和正确运用。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游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皮亚杰认为,从认知的本质看,游戏的特征是“同化”超过“顺化”,也就是说“学生在游戏设计过程中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提高认知水平”。[7]调查问卷表明,有53位学生赞同“游戏能帮助自己对国际贸易知识加深了解和掌握”,49位学生认为“游戏能帮助认识自己在语言沟通和国际贸易谈判技巧方面有待改善”。这些数据都说明游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国际贸易的理论、原则并能将这些知识初步运用到模拟的国际贸易谈判场景中去。 (二)游戏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 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游戏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吸收知识过程的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绝大多数学生(93.4%)表明喜欢这种国际贸易英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方法,85.6%的学生认为游戏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92.9%的学生表示“通过游戏强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由此可见,游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 (三)游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游戏教学在课堂中提供了真实的交际环境,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使语言回归到了自然状态下交际工具的位置。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认为“通过游戏教学方式,自己比以前更愿意在课堂上开口讲话了”,96.6%的学生认为“通过游戏,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82.7%的学生赞同“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此外,在实验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学游戏的展开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课堂发生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游戏教学也不例外,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 2.趣味性原则。游戏教学之所以能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快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就在于它包含了游戏具有趣味性的特点。 3.参与性原则。游戏教学的参与性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与他人合作共事的乐趣。 4.纪律性原则。在游戏进行之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说明游戏规则,做到整个课堂次序张弛有序。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将设计合理的游戏运用到国际贸易英语课堂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速度和理论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当然,笔者所想到的这些游戏方法只是游戏教学具体应用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游戏教学方式等待我们去研究和开发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发展下的市场营销的论文 一、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的发展形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金融数额也在快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出口量也迅速增加,国家也为此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对外贸易的管理工作,给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也逐步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我国出口贸易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及时改正,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与进步。 二、开展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逐步增长,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认识到进行对对外贸易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充分的研究了进行国际贸易的必需手段。市场是国际贸易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出发点。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要充分的结合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对外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相应的对外贸易策略的研究工作,采用合理有效的对外贸易策略进行对对外贸易的研究和分析工作,进而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进步,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 3.1时刻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向了解与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国家对国际贸易实务的管理与营销,在国际贸易的进行过程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对外贸易的经济水平,就需要有效的把握住国际贸易的命脉就必须时刻了解国际贸易市场的动态实况,了解国际贸易的环境与情况,充分的结合自身的实际贸易情况,有针对性的促进对外贸易效率的发展,从最大限度上提升我国国际贸易实务。掌握国际贸易市场的信息与新闻更有利于出口企业对自身出口产品结构与质量的优化,更全面地完善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的结构。对于掌握了解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信息的手段,通过国际市场动态信息调查,能够对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与营销策略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估,并选择出有效的改进手段。 3.2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实行不同营销策略的细分在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中,市场营销策略是应对市场变化与市场需求,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结构优化的手段与措施,而且市场营销策略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在当今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市场营销策略中,主要策略的核心就是“stp营销策略”,即重视国际贸易实务中对国际市场的正确定位与划分,“stp营销策略”通过对不同目标市场的精确划分,决定实行相应的营销策略,并且根据“stp营销策略”,对不同目标市场的产品需求也要做到充分地了解,所以对于出口国家的内部市场的微观细分应该做到更好的地步,出口贸易企业应该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找出目标客源市场中客户的需求特点,抓住客户的消费心理来进行销售。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应该做到对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在进行对不同区域的经济贸易的交流过程之中,充分的注重选择的对外贸易策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对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则是要求相应的管理企业能够有效的找寻出相应的管理手段,尽可能的做到可持续发展,保证在后续的对外贸易进程之中,可以充分的保证对外贸易事务的正常运行。 3.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国际市场是国际贸易进行的土壤与根基,因此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要不断注意对新市场的开发,以及旧市场的稳固,保证市场营销渠道的通畅。在国际贸易中,不能光考虑自身国家的经济效益,也应该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多下功夫,完善国际贸易对销售渠道的要求。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服务才是稳定市场的重要手段,对于国际贸易,将自己国家的产品销往国外,需要自身过硬的质量与服务来拉拢客户的心,这代表的是自身国家的面子问题。完善国际贸易产品的售后服务,进行适当的调价措施,都是加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是争取国际市场份额的必要途径,出口贸易企业要认识到,产品出口国际后既是销售的结束,也是国际市场营销的开始,稳定国际市场的份额与客户源,是当今国际贸易实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结论 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现如今正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市场营销策略的改变与活用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在出口贸易企业的营销管理应用中要注意对全球市场进行市场营销与调研,要以国际贸易利益最大化为中心,为出口贸易企业的获利所服务。这需要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来不断地优化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方案,并且要注重国际贸易实务与市场营销结合的重要性与意义,最大程度降低国际市场中的市场营销威胁,最大程度提高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能够获得的实际利益,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浅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电子商务加快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运行的,通过网络数据把全球连接为一个整体,建立起一个虚拟的全球范围化的市场,电子商务对于传统市场来说,是新鲜事物,一些陈旧的观念被打破。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可以运用电子商务的平台来进行贸易交往活动。电子商务让全球贸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更加的密切,各国之间除了竞争之外,经济合作也越来越多。 二、电子商务让国家贸易分工更加的深入 从目前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电子商务在各个国家的贸易活动当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电子商务让各个国家之间能够更好的进行信息交流。每一个国家也可以将自己国家比较有特色的服务和商品推广给其他国家,从而提高这个国家服务和商品在整个世界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如此看来,各个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的趋势就非常的明显,也更加的深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各个国家的竞争优势。 三、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方式不断创新 电子商务和传统的国际贸易比较而言,是有很多自身的优势条件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优势就是电子商务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更新往往能够同步进行。这个优势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那些靠信息不完全开展业务的企业不得不考虑自身发展,寻求新的出路;那些因为地域、空间、信息等无法展开市场的企业,也在电子商务的启发下找到了新的出路,开展起自己企业发展新形式。所以说,电子商务的发展让许多新服务和新产品都涌入到国际市场当中来。 四、电子商务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市场营销模式 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有着很多优点,例如:成本低,减少顾客对推销商品的抵触情绪,这些都为与客户建立一个良好的商务关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这种情况对于国际贸易的营销模式影响是非常大的,电子商务的宣传模式主要是运用互联网广告来进行宣传,这要比国际贸易的传统媒体广告成本低很多,而且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顾客的自主选择就会大大减少顾客对于营销产品的抵触情绪,这种缓解作用,就会产生很好的营销效果。客户可以通过登录相关的企业商品信息平台,发表评论、提供建议。这种方式能够很好与企业进行沟通,也有利于让企业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些都是电子商务对于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模式产生的影响。 五、划分了国际消费偏好 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之下,一切服务都是了顾客,都是为了顾客的一切利益。这种意识在电子商务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企业和商家通过网络来与顾客进行交易,在这种情况下,顾客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商品。商家如果想在市场当中占有有利的地位,也会想方设法的提高自己产品性能,突出自己产品的特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各国贸易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日益密切,电子商务的一些理念、品味和时尚等也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传播,得到了很多顾客的喜爱。 六、催促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全球化是电子商务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交易的双方可以是世界上任何地区和国家的人。所以,国际税必然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如互联网交易程序的差异、网上交易定性的差异以及通过网络订购但实际采用普通有形方式交易等造成的税收结果存在差异。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也存在双重税收、重复征税等问题。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较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信息安全、知识产权、域名等存在的问题。各国关于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都还不够完善,因此各国政府、各个企业在制定国际贸易相关政策时应结合电子商务自身独有的特点,对电子商务在处理流程以及交易规则等做出界定,使国际电子商务存在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税收等问题能够的到解决。在法律上各国应采取针对性的法律措施使用户的网络交易行为能够有法可依。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校企结合现状及创新 1.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结合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放开,对外贸易企业外延扩大,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全球化的商务竞争中来,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质量要求更高。而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毕业生的实际就业能力明显不足,尤其是国际贸易专业,涉外活动较多,企业急需外语熟练,外贸熟悉,懂业务、能管理、会操作的高技能外贸人才,至少是有一定经验的就业者。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偏弱。 1.1教育者对校企结合重要性认识的高度不够,管理模式不成熟,教学经验不足。高职教师队伍存在差别,其中部分教师没有从事过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理论充沛,实践指导薄弱,造成侧重点往往在课堂上,寻找理论和实践的切合点的能力有限,不能根据形势的需要进行调整。 1.2校企结合的实习活动缺乏统一的指导定向,随意性很普遍。学生实习岗位往往不是狭义上的外贸企业,岗位和所学专业差之甚远,无法接触最新的国际贸易走向,也无法检验学习效果和实际运作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通过指导教师的讲解,完成教学实践内容。方法简单枯燥,直观性不强,实践能力不能达到有效的验证。 1.3校企结合的重点在企业,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学校的积极性较高,而国际贸易企业出于自身的考虑,关键岗位很少接受学生上岗,岗位明显不足,有的只是作为熟练工人使用,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直接影响到实习的效果。致使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仍然不熟悉国际贸易工作的范围、项目、运作方式以及涉外的方方面面,在陌生的环境中畏手畏脚,难以胜任,因此而转行的也不在少数。 2.运用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务实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校企结合是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需要脚踏实地的务实和不断的创新。 2.1提高认识,打造一支校企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国际贸易的校企结合教学对师资有着特殊的要求,专业教师应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又具备丰富的外贸实战经验和丰富的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在提高认识,敬岗爱业的基础上,选拨拔部分素质高的教师到企业进行系统培训,使之首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用以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打铁先要自身硬,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实践能力做表率,校企结合的教学无从谈起。 2.2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国际贸易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系列,但是,目前的课程设置有相当一部分与普通高校差异不大,没有和本专业的实际要求有机的联系起来。所以,课程设计要以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基点,突出专业特色,大幅度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设置,必须保证在企业见习实习的工时,增加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尤其要是在外语口语的强化训练,外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资格资质及相应的证书等实际需求上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3提高校企结合教学过程设计的科学性,合理编排,相互交融职业教育偏重于实践教学是个新的思路,国际贸易专业更是如此。在授课排序上,一要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制定科学的黄金比例;二要避免把两者割裂开来,形成两层皮。在教学上以工学交替的形式出现,在一年的两个学期中,学院学习占时间的百分之四十,其余时间安排在基地或企业进行实习。把在课堂上掌握的理论知识,拿到实践中去运用,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再拿回到课堂上研究解决,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如此往复,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实践的过程,相互交融,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校企结合创造客观条件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取向相当的明确,毕业前应该具备与就业相当的自身素质,实训基地为校企结合创造了前期客观条件,不但可以解决学生的实践需要,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训专门人才,同时也增加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这就是务实,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要做。有了这么一个平台,引进相关的实训软件,设置进出口公司、海关、商检、税务、检疫等部门,由学生进行虚拟运作,把仿真教学用到极致。通过软件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和整个工作流程,以及具体的单据填写、业务洽谈、合约签收及贸易谈判可能涉及问题等等。校外实训是校企结合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检验学习效果和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可以直观的接触到将来所从事的行业,强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操作水平,增强自信心。 2.5强力沟通,打通校企结合的瓶颈,促进交流合作校企结合的教学方式,关键的是找到专业对口,具备实习规模和专业要求的企业。高职院校缺乏实习基地已经成为这一教学方式的瓶颈,问题产生的要素在企业,也和学校的教学有着极大的关系。要做到校企合力,学校方面首先要把重点向企业转移,注意把企业在新形势下出现的阻碍外贸发展的难题,作为学校论文的选题,最大限度的和经济运行联系起来。帮助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向企业提 供最新的科技信息和新技术的成果。有条件的,主动承担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适时的推荐和开发新的项目,提高企业对院校教学水平的认知度。这样,企业不再把接受实习生作为负担,而是为企业的发展进行人才储备。这种机制的形成,就会使学院和企业达到了认识上和利益上的相通,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达到双赢。 综述,如上所述,根据当前高职校企结合教学的现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校企结合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把真实外贸活动和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出合格的,与时俱进的国际贸易人才。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浅论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革新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其中的大部分就属于应用型人才。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应该本着“基础理论适度、专业知识牢固、应用能力突出”的理念,加大力度强化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 1、国贸专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专业培养方案到教学计划的制定,都纷纷向实践教学倾斜。但是许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过多地沿袭了旧的做法,重理论、轻实务,课程设置的调整还很不到位,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在整个教学课时中所占比例过低。有的高校即使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检查标准。我国的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国贸专业的发展较滞后,竞争的激烈性和发展现状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2、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是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国际贸易专业又是操作技能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与生俱来地具备应用型的特点。本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理论以外,更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在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融资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熟练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业务的能力,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国际经贸高级人才。而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仅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因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研究与关注真实世界问题的结合。 3、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产生了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它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具有领导才能的精英群体,也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线高素质员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贸专业各类层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应运而生。但是,毕业生中真正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外贸行业急需要大批国贸人才,而国贸专业的学生却无法就业或不在外贸岗位就业的现象。外贸企业需要的外贸人才,不仅要懂得外贸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外贸业务能力。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高等院校毕业生进行的调查,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马上能够胜任工作的仅占10%。这些年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二、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是学生理解、消化课堂知识的重要过程,为学生创造了广阔开放的空间、身临其境的感触和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力。 1、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模拟训练 可以对学生进行如制单、报关、网页制作等单项实训,也可以进行综合业务实训,亦即货物出口整个流程,从洽谈签约到货、证、船、汇,直到核销、退税等环节逐一地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水平。 2、课内仿真案例讨论 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教学中,可以精选真实案例组织讨论。案例核心事实应接近事实,对采用的处理方式和结果可以拓展讨论。 3、组织专业讲座 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为学生讲授工作实例、常见问题以及新动态、新趋势等,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假期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近年来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分会主办的“全国商科教育学科竞赛”,是结合国际经贸专业的一项很有实践意义的行业社会活动,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与。 5、专业实习 安排学生到商贸流通领域进行专业实践,从而让学生了解商贸活动的一般规则和基本要求,参与进出口业务流程及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并了解行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6、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前的练兵,能为就业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制作,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 三、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在校内实验、实训条件方面,首先需要投入相当大的财力,建立实验室、实训室,购买适合本专业的教学软件、硬件,配套的教学设备。其次对 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有较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的质量与结构确实有所优化,学历结构与科研能力迅速提升,但真正能够胜任实践类教学课程的师资显然不足。从实践教学考虑,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还要有娴熟的业务经验,较强的外语说听能力,能理论联系实践地将知识与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而事实上,许多专业老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的,理论功底没有问题,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运输保险、商检报关、国际结算、商务外语沟通等领域的实践环节显然薄弱。教科书上的有些内容在文意上空洞艰涩,但只要有实践经历,通过简单的解释就能让学生理解掌握。 2、校外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要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用能力突出,必须建立健全良好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对这类基地来说,既要能配合教学需要安排生产作业周期、配备经验丰富的职业人士传授和指导实践操作,又要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和经营运作。学生到公司实习,对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一定的冲击,因而有些公司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同时对学生实习的管理需要严密的制度安排,需要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的潜心合作。往往因为管理的缺失,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较好的效果,甚至有些内容根本无法落实。 以通常教学安排来说,大学一年级要组织学生到相关外贸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对国际经贸活动建立基本认识,为专业课学习做好铺垫。而进出口业务涉及到商品生产、包装、运输、保险、商检、报关、制单结汇等多个环节,这一过程不可能由一次参观而达到深入全面的效果,也不可能给学生带来深刻影响。 实习阶段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最为关键的阶段。但是外贸企业除了前面分析的不太欢迎学生实习的一般原因以外,还有其特殊原因:首先,在洽谈签约环节,贸易谈判及营销策略涉及到进出口双方的商业机密,而且在谈判中也需要营造特殊的谈判氛围,一般不会让实习生亲临其境,当然谈不上实习效果。其次,进出口业务涉及时间较长,实习单位很难有一单完整的交易过程让学生观其首尾。最后,进出口贸易涉及很多部门,业务工作量大面广,所需的人力、物力较多,实习过程的组织颇费周章,如果安排不好,费时费力还不见效果。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实习生到实习单位后,也只能感受一下外贸企业的工作氛围,要想达到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效果比较困难。 四、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建议 1、配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效果,配备一支高水平的指导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从事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知识和经验,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经验。要使教师达到相应的要求,需要不断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首先,引导教师树立“基础理论适度、专业知识牢固、应用能力突出”的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育理念;其次,通过培训使教师改进教学能力和方法;再次,通过进修学习和到企业实践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势在必行的选择。所谓共建,就是在校内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以以“请进来”的方式聘请既懂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业界人员做教师,可以在实训实习阶段请他们授课,也可以不定期请他们来校面向师生进行业务专题讲座。 2、对校内实验资源加大投入,同时进行科学整合,开设特色课程,设立学用密切结合的实践环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开设实践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学科优势及特点,开设相应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考虑到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商务往来的主流,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完全可以和电子商务课程整合,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国际电子商务的常见处理方式及运作手段。在软件环境建设方面,配备世格外贸实习平台、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软件、外贸单证模拟软件、国际贸易全景仿真系统软件、电子商务实验软件、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等形成软件平台和知识连锁,创造一个完全仿真的国际经贸环境,让学生掌握进出口业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操作技能,增强涉外商务实践能力。 3、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场所 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学校应当与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建立长期固定的实训实习基地,与基地签订学生实习合同,落实学生实践环节的实训安排,并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络。实习结束以后,由实习基地对学生的综合表现做出鉴定。这样紧密合作的方式,便于高校和企业的及时沟通和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可以保证学校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了解。 4、重视社会实践 伴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网络化、信息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还必须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如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一系列关键能力。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有助于锻炼和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社会实践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也可以是与专业有关的走访调查、社会调研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推进了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综合素质等大有裨益。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农行绿色国际贸易融资 摘 要: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大多支持石油、化工、大宗商品交易等传统行业,与现在提倡的“碳金融”理念相悖。文章以临海户外休闲用品行业为例,浅述农行的国际贸易融资如何给低碳的户外休闲用品生产企业提供有效的绿色信贷支持,实现银企双方的共赢。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金融 户外休闲用品行业 国际贸易融资 一、倡导低碳金融,农行积极推进绿色信贷 农业银行台州分行一直以来致力于推进“绿色银行”建设,推进“绿色信贷”。践行“低碳金融”,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绿色银行’,既是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是银行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信贷风险的内在要求。 户外休闲用品行业为临海市的五大特色制造业之一,尤其在2003年9月22日,临海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休闲用品礼品生产基地”荣誉称号后,全市上下进一步形成了齐抓共管,促进休闲用品礼品行业更快发展的共识。据台州海关2009年的统计数据:临海市全年进出口总值14.13亿美元,其中出口实绩13.25亿美元,进口实绩0.88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出口总值超5.83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额的41.25%,在全市进出口十强企业中户外休闲用品生产企业占了50%,分别排第1、4、5、6、9位,五家户外休闲用品生产企业出口总值合计达到4.13亿美元,约占该行业进出口总值的70.84%。可见,户外休闲行业已经成为临海市对外经济贸易的主要增长点。 户外休闲用品行业是指生产户外旅游用品太阳伞、帐篷、户外家具等产品,为户外旅游业发展提供消费品的生产企业。该行业具有低碳、低耗能、高经济效益等特点。 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大多支持石油、化工、大宗商品交易等传统行业,与现在提倡的“碳金融”理念相违悖。作为践行者,临海农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给低碳节能的户外休闲用品行业提供了有力的信贷支持。 二、农行国际贸易融资助推临海市户外休闲用品行业的发展 农行为临海市户外休闲用品行业提供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有以下几种: 1.进口押汇。进口押汇是指农行收到信用证、进口代收项下单据或汇款项下客户提供的相关单据后,以进口货物的物权做质押或抵押,为申请人用于支付该信用证、代收或汇款项下金额所做的短期资金融通。 2010年6月,有家户外休闲用品生产企业A公司需要从韩国进口原材料,但由于生产旺季,资金周转比较紧张,笔者所在的农行临海市支行得知此情况后,建议A公司以进口信用证结算,并向我行申请办理进口押汇,期限为3个月。我行审查后,开证前与A公司签订进口押汇合同,我行开出信用证。1个月后,国外银行寄来单据,单证相符,A公司签定信托收据,我行放单,同时对国外付款。A公司提货后加工生产,销售产品,回笼资金,3个月到期日后归还我行押汇款。这样,A公司就获得了3个月的资金融通。流动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新鲜血液,由于我行的绿色国际贸易融资支持,满足了A公司的利益需求。打包放款。打包放款是出口商在提供货运单据之前,以供货合同和国外银行开来的以自己为受益人的信用证向农行抵押,从而获得用于该信用证项下出口商的进货、备料、生产和所需周转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是我行给予出口商的一种“装运前融资”。 2010年8月,临海一家户外休闲用品生产企业B公司同德国的进口商签订了一份金额为60万美元的订单。签约后,由于资金周转紧张,B公司凭德意志银行开来的即期信用证,向我行申请金额为300万元人民币的打包放款,用于生产该信用证项下的出口产品。我行对信用证真实性、条款等内容及B公司提交的出口合同等证明材料进行审核,审查了B公司的信誉及履约能力后,考虑到该公司资金周转紧张的实际情况后,为其发放了300万元人民币的打包放款。 打包放款对出口商有如下好处:扩大贸易机会——在出口商自身资金紧缺而又无法争取到预付货款的支付条件时,帮助出口商顺利组织货源、开展业务、把握贸易机会;减少资金占用压力——在生产、采购等备货阶段都不必占用出口商的自有资金,缓解了出口商的流动资金压力;为企业扩大对外贸易提供了融资渠道,特别是在当前美元利率低于人民币利率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打包放款结汇,获得人民币资金的融通,降低资金成本。 福费廷业务。福费廷(FORFEiTING),又称票据包买,是指农行从出口商那里无追索权的买入有进口方银行承兑的或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 福费廷业务对出口商的好处: (1)开展福费廷业务,为企业提供了便捷的贸易融资途径。当前临海户外休闲用品企业主要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与差异性,且大多处于买方市场,赊卖方式较多,外贸企业在现金流上普遍存在问题,迫切需要银行融通资金。福费廷业务不同于一般的贸易融资业务,其所占用的是银行额度而非企业授信额度,有高达100%的融资,既能有效地规避客户风险,又满足了企业对资金融通的需要。 (2)办理福费廷业务能满足出口企业的利益需求。第一,福费廷业务将远期应收账款变成现金销售收入,解决了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问题和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问题。同时可以减少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金额,从而改善了企业 财务状况,提高了资本的良性循环使用;第二,由于包买商无追索权地买断出口商的应收账款,因而承担了收取债款的一切责任和风险,出口商将原先面临的进口商信用风险、国家风险、汇价风险等都转移给了包买商。第三,采用福费廷业务的方式除给出口商带来上述收益外,在我国特定的外汇管制之下还有其独有优势,即按照我国外汇政策,银行对企业的远期收汇不论是提供打包贷款、押汇还是贴现,均视为向企业提供融资,银行不能向企业即时出具相应的出口收汇核销专用联,而必须等到实际收汇后方可出具。企业拿不到出口收汇核销专用联也就无法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核销和出口退税,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大量资金占用在税款上。而采用福费廷业务的方式,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外汇指定银行对境内出口企业以此取得的外汇资金,视为已收汇并可为企业出具收汇核销专用联。出口商无需等到货款实际收回后即可办理相关核销和退税手续。 (3)办理福费廷业务也可以使出口商增加贸易机会。由于国际贸易的特殊性,对国外进口商的资信并不了解,临海的大部分户外休闲用品生产企业一般不敢跟高风险地区的进口商贸易往来,对来自高风险地区的订单全盘拒绝。但是有了福费廷业务后,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对方银行包买票据,银行信用高于进口商信用,通过我行国际贸易融资的支持,企业可以考虑在高风险地区贸易,因此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贸易机会。 目前福费廷业务市场运作情况良好,在严格的银行内控管理下,基本上没有银行到期拒付现象的发生。且农行大都采用福费廷业务,由第三方银行包买,我行从中赚取差价,在此方式下,我行可既不承担资金收汇风险,确保一定的银行收益,又帮助企业融通了资金,可谓“多赢之举”。同时可通过福费廷业务带动其他相关的贸易融资业务的整体发展。企业办理福费廷业务的同时,带来了信用证议付和出口托收的业务,真正实现银企双方的共赢。 与此同时,我行为户外休闲用品行业提供的贸易融资的方式还有出口押汇、出口贴现、国际保理、提货担保、海外代付等。真正实现不论是在出口方面还是在进口方面,我行均践行“低碳金融”,对临海的户外休闲用品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国际贸易融资支持。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融资有效发展 一、国际贸易融资重要性 在我国当前经济市场化进程中,金融总量开放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特别是国际贸易条件的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贸易部门经济效益的提高等,既是我国金融深化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资本流动和资源配置,推动了我国的贸易进一步深化。然而,我国的金融深化与外贸领域的市场化、国际化并不对称,外贸领域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较高,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较慢,开放水平较低,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贸发展。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情况 1.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受阻的原因。一是企业的认识不到位,我国新一轮汇率改革才刚刚起步,在汇改之前,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贸易金融的重要性,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尚不会以金融手段为贸易避险;二是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缺乏,大多数出口企业还沿用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交易方式,忽视对进口方资信的调查,加剧了出口企业的收款风险。三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一些亏损企业管理混乱,资信欠佳,常因资金短缺而利用押汇、打包贷款等融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甚至挪做他用。四是银行内部问题,各大银行虽然都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但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在观念、体制、流程、产品和人员还不适应该项业务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缺乏复合型的高素质人员。 2.各层面都在大力推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近几年各家银行都加快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市场的拓展力度。中国银行2009年底的贸易融资余额约为240亿美元,占市场份额的35%左右,其出口双保理业务量超21亿美元,居全球首位,旨在建设国际一流银行,行先后获得海内外权威媒体评选的“中国最佳贸易融资银行”“、最佳国际业务”、“最佳贸易融资银行”等奖项;建设银行连续两年获得了《环球金融》杂志颁发的“最佳贸易融资银行”奖,标志着建行在贸易融资产品创新、服务技术和风险控制走在了同业的前列。国家越来越重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针对日益严峻的对外贸易形势,2009年的“金融国九条”明确指出“改进外汇管理,大力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适当提高企业预收货款结汇比例,方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贸易融资”。 3.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畸形发展。基于其广泛用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已成为各家银行争相发展的业务。但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投资依旧占主导地位,即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的高回报导致了很多畸形的金融现象,特别是资金的投资预期回报率与房价的涨幅挂钩度越来越高,经营环境的恶化导致资金逐步由实体经济流入房地产市场。大多数企业和个人都在固定资产上过度投资,且其资金来源越来越依赖银行融资,甚至民间融资。一些地方的金融环境过于宽松,以温州为例,温州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国内一直名列前茅,过去的几年里,国际贸易融资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途径让大量的贸易流通型企业获得超过自身承受能力之外的大量资金和额度,帮助温州的许多贸易型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一家不到1000万注册资本的公司可以拿到近3个亿的额度,且全部为担保方式。只要有足够的贸易业务的支撑,就可以拿到相应的融资需求,这就是国际贸易融资能够突破企业自身限制的一个有利条件。也就是基于此,大量的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做大流量,做大贸易量。 三、银行如何有效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1.加强风险的防控能力。 (1)适应业务定位的变化,树立科学的风险经营与管理理念。一是针对国际贸易金融发展规划中的行业定位、客户定位及产品定位,明确和细化业务准入标准,通过市场细分,有选择地介入重点行业和目标客户,使风险的控制目标不受经营风险区间的变化而有所降低。二是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将评审工作的重心从风险识别逐步向风险评价过渡。三是加强与市场对接,建立有效的市场调研与沟通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授信政策和调整评审标准,合理引导营销取向。此外,不断提高专评审人员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进而逐步形成“专家型”评审。 (2)加强业务交流与培训。加强与同业的广泛交流,通过借鉴先进的风险理念及操作模式,结合自身实际,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 (3)加强贷后管理。建立风险监控和评价体系,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对大宗商品价格、行业景气度等保持及时跟踪。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较强的担保方案。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 3.结合市场实际和客户需求。在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区分其目的是首要的。对于非融资需求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银行承担的风险较低,理应优先发展。对于改善现金流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要根据企业的自身实力,并结合其上下游客户的实力,进行选择性发展。 4.加快产品创新。分析交易链各环节融资需求和风险特征,研发适应市场的贸易融资新产品。将贸易融资产品与结算、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工具等进行组合,为客户量身定做“贸易融资解决方案”。 5.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定期对操作、营销及管理队伍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方面的专业培训,促使基层人员主动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培育一支专业化的操作、营销和管理队伍,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变迁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政策 关税 贸易理论变迁 [论文摘要]本文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跨度和较大的空间跨度上,研究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变迁,通过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试图总结出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理论和政策出现的规律性与客观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并使之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制订有所帮助。 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采取何种的贸易政策理论作为指导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使虽然有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约束,各个国家也经常发生贸易问题,比如正在解决中的美国对中国轮胎征收高额关税的事件。 在回溯到历史的长河中寻求答案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历史在惊人的重复中划过了一个大w型。在国际贸易发展史中,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交替上升,彼此替代,在对立统一中使世界经济走到了今天。如果撇除各门学科言必称的古希腊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从l5世纪初的重商主义时代一直到今天的世界贸易组织,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家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加强,在政府行为方面赞成政府在国际贸易中实行无为政策的放任自由主义者和赞成实行干预的经济民族主义者之间展开了无数次的辩论,内容涉及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福利和产业成长的影响,日益依存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以及利益分配等其他问题上的作用等。争论的核心和焦点是政府应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还是推行保护贸易政策。争论是如此的激烈,而且一直没有停止过,以至于罗伯特·吉尔平断言说“争论可能永远得不到解决”。近代国际贸易始于15世纪到l7世纪,当时占主导地位的重商主义政策要求政府加强管制力量,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由于西欧各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关系急剧发展,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土地转向了金银货币,货币成为全社会上至国王下至农民所追求的东西。而获取金银的途径只有开采和发展对外贸易。而这种使国家富有的对外贸易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只有保持对外贸易的顺差,才能达到使国家富有的目的。 在这种思想下,重商主义者们极力主张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对进口商品课以高额关税,或禁止进口本国不需要的商品。正如恩格斯所形象描述的一样:“各国彼此对立着,就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长期重商主义政策的实行,妨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原料和谷物价格上涨,工业成本上升,影响销售市场的扩大,造成通货膨胀,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从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对重农学派的主张及政策进行了猛烈抨击。诺斯在这里对自由贸易的思想作了出色的阐述:“阻碍贸易的法律,不论是关于对外贸易或是国内贸易,不论是关于货币或是其他商品,都不是使一个民族富裕、使货币和资本充裕的要素。……我们可以费力筑篱去为杜鹃鸟,但这是徒劳的,因为从来也没有一个人是靠政策致富的;而和平、勤劳和自由却能促进贸易和财富,此外别无其他途径”。对外贸易政策在这里开始w的第一个转折,从干预转为自由放任,其间经过了N·墨尔本、D·诺斯、D·休谟、J·洛克、J·马西、J·D·司徒亚特,至亚当·斯密集其大成,完成于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他谈到:“如果两个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l/5或20%,而制鞋时只强l,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它不是对于双方都有利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英法等国在l8世纪末至l9世纪末这个时期,大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降低关税税率,减少了纳税商品的项目,简化了税法。这种自由贸易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33年大危机之前,大多数的理论和政策均相信,经济处于不均衡状态时,“正如线上悬着一块石子,如果离开了他的均衡位置,地心引力将立即使它恢复均衡位置的趋势。”而政府确实遵照这一思想在这一时期忠实地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 1776年,美国宣布成为独立国家,为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避免成为英国的农业附庸A·汉密尔顿坚决主张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美国当时尚处于幼稚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F·李斯特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对这一思想做了十分深刻的论述:“在自由竞争下一个无保护的国家要想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已经没有可能。……必须牺牲眼前利益,使将来的利益获得保障。……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在这里,有趣的现象发生了。的第二个转折开始了,重商主义的思想好像又复活了过来。在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保护贸易理论也颇为引人注目,结构主义学派的劳尔·普雷维什提出中心——外围论,即现实的世界经济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结构,就是“中心”和“外围”。它们形成了世界的两极,每一极的生产结构有着重大差别。由于收入弹性的不同,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有恶化的趋势,必须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征收保护关税,鼓励出口。发展中国家必须彻底打破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国普遍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世界市场的竞争开始变得激烈,尤其是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市场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国为了维持本国的生产和就业,纷纷采取了各种措施以保护手段提高关税壁垒,限制外国商品进口,鼓励本国商品出口,以其转嫁本国的经济危机,从而使国际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贸易保护高潮。这一时期,琼·罗宾逊夫人还给它起了一个固定的名称“以邻为壑(Beggar-t日y—Neig日bour)。超保护贸易理论和政策在w的第三画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而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则可以看作是这第三画的终结。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非充分就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贸易收支不可能自动调节实行平衡,因此政府应积极加强对国际贸易的干预,进行贸易保护,奖出限入,保持顺差,以实行充分就业。贸易保护理论在这一时期占了上风。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某个国家政府采取旨在医治失业的以邻为壑的行为,会产生国际性的以邻为壑的争斗,结果是国际贸易总额与世界产出总额相比萎缩,并最终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从第二次世纪大战后到7O年代初,世界政治经济力量重新分化组合,美国实力空前提高,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膨胀的经济,使其既有需要又有能力冲破当时发达国家所实行的高关税的政策。日本和西欧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愿意彼此放松贸易壁垒。此外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推动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 跨国公司的迅速兴起,也迫切需要一个自由贸易环境以推动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于是,这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先后出现了自由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大幅度削减关税以及降低和撤销非关税壁垒,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经济合作组织蓬勃发展,IMF、WorldBank、欧盟、WTO、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东盟、APEC等经济合作组织先后出现。w在这里重新转折,完成了它的最后一画。这一时期的政策是和理论界的“新自由主义”抬头有直接的关系。“新自由主义”锋芒直指凯恩斯主义,认为西方经济的滞胀是凯恩斯主义造成的恶果,因为政府的过度干预扰乱了市场经济的合理运行,妨碍经济增长,并且是政府预算赤字剧增,造成通货膨胀。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这一时期的理论学派如弗莱堡学派、合理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均赞成自由贸易的政策。 在几个世纪的时间内,世界经济是如此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动,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面lf缶就业压力增大,市场问题严重等问题,国内劳工组织和工业资本家阶级强烈要求政府实行保护贸易政策。这一时期贸易政策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贸易保护措施由过去以关税为壁垒和直接贸易限制逐渐变为间接的贸易限制;二、贸易政策措施朝着制度化、系统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贸易保护制度越来越转向管理贸易制度;三、国际贸易壁垒由国家间转变为区域性经济组织之间,区域经济组织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制度,组织之外则实行保护贸易制度。9·11之后,美国乃至全球经济跌至谷底,可以预见这股保护贸易的声音还会加强。看来,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这对矛盾还要继续走下去,这个w也远不是国际贸易历史形态的终结,矛盾的双方还会在对立统一中为自己开辟道路,使世界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有人说,从马嘎尔尼访华到今天的WTO,不外还是“自由贸易、协定关税”这八个字。我倒觉得这种说法颇值得商榷。虽然从最终结果来说,我们终于走上二了自由贸易的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省略中间的过程不提。如果诚如马嘎尔尼所愿,中国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清朝就实行自由贸易,那恐怕我们现在看到的就不是一个日渐强盛的中国,而是一个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和附南国了。从美国和日本发展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即使是发达国家老大的美、日等国,也经历上述国际贸易政策的变迁。在发展初期,他们均是利用A由贸易出日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增加的出日收益而在国际市场上筹到资金,进一步扩大出口生产,而不断增加的本地需求则引致了制造业的的大规模建立:在积累够了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后,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干预,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限制一些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保护民族工业和节约外汇。同时,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利用外国资本,引进外国技术,建立和发展本国工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这就是有名的“进日替代战略”。美国从独立战争到二次大战结束这很长的一段历史中就曾实施了这一战略,赶上并超过了有“世界工厂”美誉之称的英国。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也曾用严厉的控制出口的政府保护,来推动争取其在世界钢铁、汽车及电子产业争夺领导地位的斗争。结果不久,日本这些产业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了充分竞争力。劳拉·泰森对5O年代以来日本政府的行为是这样结的:“如果在6O年代,当至少菲亚特汽车公司有一种竞争性产品提供给日本的消费者使用,日本不对外国进口汽车关闭其国内市场,那么,日本的汽车贸易会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吗?如果在70年代,日本没有对美国生产的低成本高质量的16K随机存取存储器关闭其国内市场,那么日本的半导体工业能有今天的技术及竞争优势吗?如果没有专门针对科宁玻璃公司关闭日本市场而鼓励日本发展国内这方面的生产能力,那么,本能在今天有光导纤维方面的突出优势地位吗?”当他们建立好了本国的制造业,具有了充分竞争力的产品之后,就开始高举起“自由贸易”的大棒.实施“出口替代战略”,来抢占世界市场,享受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的美餐。而当其他国家有了一些有竞争力的产品时,他们又挥舞起“公平贸易”的盾牌保护本国工业,限制其产品进口。 中国的发展也走过了一条类似的道路。建国之初,在“自力更生”的指导思想下,我国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进行了严格控制,人为割断了国内与国际市场。客观上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底子。8O年代末期,中国制定了沿海经济特区的发展战略,提出要充分发挥广大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这一时期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初级产品为我们筹集到了大量资金,进一步扩大了出13.为“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型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进入9O年代以来,通过保护政策,我国的家电行业、纺织业、玩具业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逐渐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开辟国际市场,享受由于资源禀赋不同而带来的国际分工的好处9·11之后,全球经济一片灰暗,跌入谷底,而中国经济则作为其中的少有亮点而为世界所瞩目。这正是我们抓紧机遇,缩小差距的良机: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正言行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理论和政策没有优劣之分,采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政策一定要结合国情和时代特点。当前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充分利用加入WTO组织的地位,趋利避害,大力扩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额度,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所要采取的贸易政策,也是谋求中华民族的第二次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摩擦对策 1我国面临国际贸易摩擦的新形势 1)国际贸易摩擦表现形式多样化。2008年10月以来,我国遭受的贸易救济调查涵盖了“两反“”两保”全部4种形式。除此之外,还涉及了知识产权调查、技术性贸易壁垒、反规避、汇率摩擦等形式。 2)贸易摩擦涉案产品种类不断增加。目前,我国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纺织品等行业仍为“重灾区”,并不断向彩电电信等产品转移。 3)贸易摩擦涉及领域广泛。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迄今为止,国外对我国发起的贸易调查涉及到纺织、轻工、机电、医疗保健、食品等行业,已从货物贸易领域拓展到了知识产权、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 4)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别范围扩大。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10月以来,全球5大洲有17个国家对我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美洲25起,涉案金额53.25亿美元;欧洲6起,涉案2.5亿美元;亚洲36起,涉案35.05亿美元。 5)低碳经济将使我国面临新的更频繁的贸易摩擦。现在适逢全球经济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从保护本国新兴产业出发,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各种形式的技术贸易措施和绿色贸易措施,贸易摩擦发生更为频繁。低碳经济时代,碳关税、碳配额交易、碳审计与信息披露等各种制度层出不穷。 2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策略 2.1建立和完善我国贸易救济制度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关国家肆无忌惮地对我国滥用贸易救济措施,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贸易救济体系,使得外国在对我国产品采取歧视性做法时,不必担心会遇到我国相应的报复。因此,我国应根据WTO规则,进一步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体系,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这样可以形成一定的威慑,使国外不敢轻易挑起贸易争端,变被动为主动。 2.2改善外贸出口结构,提高商品市场竞争力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之所以不断升温,直接原因在于我国外贸出口结构严重不合理。中国出口企业要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首先,充分利用国内劳动力和原材料市场,保持价格优势。除此之外,创立自己的品牌或者通过兼并国外知名品牌,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改变外贸加工的局面,开拓具有中国品牌效应的市场。改变劳动密集型和低科技含量的商品出口结构,扩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出口;减少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加速资源的有效利用。 2.3运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抑制摩擦升级 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们应熟练掌握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规则,为抑制国际贸易摩擦,打赢国际贸易摩擦做好准备。一旦发生国际贸易摩擦,解决争端的一种办法就是拿起世界贸易组织这个武器。 2.4培养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正缺乏一批熟悉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专业人才,这些人必须英语流利,可以与外国进行谈判交涉。拥有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具有重要作用。在反倾销国际贸易摩擦中,由于我国此方面的人才奇缺,企业反倾销应诉不利。所以,政府、企业、教育界应该积极重视这类人才的培养。 2.5开征碳税,降低中国在贸易摩擦中受损风险 一些发达国家已在讨论开征碳关税,如《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不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但如果我国已在国内征收碳税,其他国家再征碳关税就涉嫌双重征税,违反WTO协议。因此征收碳税可以降低我国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受损的风险,并增加我国的税收收入。 3结语 综上所述,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新形势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最大限度地避免国际贸易摩擦,或减轻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可能受到的损失。面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的情况,我们要理性对待,在总结以往贸易摩擦处理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讨贸易摩擦的应对机制,从根本上化解贸易摩擦的困扰,切实维护国家企业的合法利益,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业主方项目进度管理探讨 1引言 电力是国家的基础产业,电力工程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具有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结构复杂、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及相关单位多等特点,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多阶段的复杂过程,科学管理对工程的成功实施起关键性的作用。工程项目管理是以进度管理为主线,通过计划、组织、控制与协调等管理手段,有序推动工程建设,全面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的过程。在项目管理的进度、安全、质量、投资4方面控制中,进度控制是导向旗帜的管理观念,是保证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建设工程进度控制是指对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根据进度总目标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编制计划并付诸实施,然后在进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偏差的情况进行分析,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后再付诸实施,如此循环,直到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电力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应遵循项目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程序,科学编制工程建设进度计划,开展进度计划全过程管理,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实现基建工程依法开工、有序推进、合理工期、均衡投产的总体控制目标。业主是工程建设的主体,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总策划者、总组织者和总集成者。业主方的项目进度管理是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核心,涉及项目实施阶段的全过程。电力建设工程中基建部门行使管理职能,业主项目部负责具体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和参建队伍管控,实现工程建设的进度、安全、质量、造价、技术管控目标。 2电网建设进度计划的编制 电网建设进度计划是指各级基建管理部门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协同,根据职责分工,对输变电工程项目前期、工程前期、工程建设、总结评价4个阶段关键节点的时间安排。 2.1进度计划的编制要点及措施 编制进度计划时,基建管理部门需掌握所有可能影响工程进度的如土地许可、穿跨重要设施许可、停电计划、物资供应等项目信息,从项目实施难度、地方支持程度、负荷紧急程度等方面提出计划安排的建议,合理制定节点计划,确保计划的可实施性。建设管理单位应积极同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沟通,了解电网建设项目依托的市政配套工程、远景规划工程、政府承诺事项的进展和后续建设计划;重点关注处于政策处理敏感区的变电站站址和线路通道,提前明确政策导向;土地性质不符或用地指标未落实的,要积极同国土部门沟通,明确土地手续办理时间;站址及附属物存在拆迁的,要考虑相关手续和费用情况。建立横向沟通机制,基建管理部门要与发展、财务、物资、运检、调控、营销等部门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可研批复、项目核准、项目预算安排、采购供应计划、电网运行方式、停电计划安排、业扩工程进度等情况,及时通报工程前期进展、可研批复方案复核、站址路径落实,以及对电网方式影响较大的停电方案和工程过渡方案等情况,涉及电网安全运行、迎峰度夏、用户接入受限等项目要安排好开工、投产时序,协同做好进度计划编制工作。 2.2重点工程的进度要求及计划编制 对于电网加强工程、新增城农网工程、“低电压”治理等配电网工程,要会同物资、运检部门,进一步细化物资供应计划、调度停电计划;对于电铁配套工程,要深入掌握铁路调试、通车用电时间要求,及时了解有关动态,合理安排投产计划;对于重要电厂送出、新能源送出工程,要加强与电源建设方沟通,掌握送电计划需求,加强建设协调,确保送出工程先期投产,满足电源送出需求。重点工程的开工、投产时间计划,要尽量满足外部需要(社会需要、电网需要、客户需要);抓好工程建设进度计划与投资计划、年度预算安排的紧密衔接,抓好工程前期计划与项目前期计划、招标采购计划的紧密衔接,抓好工程建设进度计划与物资供应计划、停送电计划的紧密衔接,做到工程前期各环节有效衔接,计划编制严丝合缝;配套工程进展缓慢的,要提高关注,及时沟通,了解对侧项目建设难点及推进情况;民事问题复杂、跨越协调困难的,要合理安排协调时间。 3电力建设工程进度计划的执行 建设管理单位细化下发工程建设进度计划,业主项目部编制工程进度实施计划,确定关键节点计划并严格执行,建设管理单位负责监督实施。 3.1落实标准化开工条件,履行相关开工手续,依法开工建设 工程开工前必须完成项目核准等相关手续办理。已下达投资计划;已取得初步设计批复,完成施工招标,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已组建施工项目部,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已审批;施工图已交底与会检;变电工程已完成“四通一平”、线路工程已完成复测及满足连续施工条件;施工人力和机械设备已进场。基建管理部门应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进度计划,推进工程前期工作,督促发展部门尽早取得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电网建设项目所需的用地预审、水保、环保、规划选址及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性文件,并做好项目前期成果移交接收。在开工之前,业主要切实做好自己应做的各项施工准备工作,为开工后的施工创造有利条件,保证施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如进行场地平整,完成施工用水、用电及场外道路等外部条件,尽快办理各种施工手续,请城市规划部门现场实测定位、测放建筑界线、街道控制桩和水准点交给施工单位进行测量放线,准备开工。 3.2建立“一口对外”“统筹资源、属地协调”工作机制,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成立以公司领导任组长的“一口对外”协调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公司整体优势,统筹协调电网前期、建设中的涉外相关事宜,与地方政府重点部门(发改委)、铁路局、高速管理局建立协商机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协调电网建设的受阻情况,优化外部环境。统筹资源,建立工程建设外部协调属地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供电公司及供电所的作用,提高建设协调效率,确保工程按计划实施。 3.3强化专业部门协同,实现横向专业无缝衔接 加强基建管理部门与各相关专业部门的协调沟通与工作衔接。建设部门应与物资部门开展物资招标、非物资招标计划上报协调工作,联系物资部门与物资供应商开展设计确认、物资交货等协调工作,特别是对于影响项目进度的物资催交工作协调;与调度部门开展停电计划协调工作,统筹合理安排基建工程停电计划;与运检部门开展项目验收安排等协调工作,对于进度安排较紧的项目,与运检部门协调开展随工验收。利用基建月度协调会机制,加强内部协调,重点解决工程建设共性问题和重点工程协调问题。对内部协调存在困难的工程提前梳理、预警,在协调会上及时反映,确保公司各部门间协调畅通,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3.4以工程为中心,推进不同计划、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之间有序衔接 根据工程建设进度计划,业主项目部组织有关参建单位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招标需求计划、设计进度计划、物资到货计划、停电计划等,实现各项计划有效衔接,按计划有序推进工程建设。业主项目部重点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进度计划,审查施工工期与合同、施工顺序与施工工艺,保证资源供应均衡,各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相互协调,专业分工与计划衔接、业主负责提供的施工条件(包括资金、施工图纸、施工场地、供应的物资等)在施工进度计划中有明确合理的安排。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多专业、多方面协调合作的复杂过程,业主项目部应做好日常协调工作,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电力基建工程中土建、电气等各施工专业交叉作业、各工序交接的管理,可采用行政干预法,它更多地强调对设计、施工、监理各参建单位的协作管理。业主方在工程整体的立场上,本着公正合理的原则,利用各种行政方式对不同单位、不同专业、不同工序间的问题、矛盾予以协调、解决,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有序衔接,保证工程整体的顺利进行。业主项目部应加强工程现场过程管理,将进度计划执行的责任落实到各参建单位,加强各阶段和节点的进度管控,推进不同阶段工作的有序衔接。明确设计工代,做好设计交底和施工图会审;物资协调联系人动态跟踪设备、材料的生产进度和供货情况;授权监理“四控二管一协调”;施工项目经理加强施工组织设计,严格落实施工进度计划;业主方加强关键节点管控,如投产送电前倒排工期时间节点,督促各参建单位严格参照执行,确保顺利启动投产送电。 3.5分析进度偏差,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 业主方通过收集进度报表资料、现场实地检查工程进度、定期如开现场会议,及时统计分析所辖工程的建设进度计划执行情况,当项目进度偏离计划进度时,分析进度偏差是否影响到其后续工作和总工期,采取调整工作顺序、缩短某些工作的持续时间等有效的纠偏措施。 4结语 为进一步加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加强输变电工程各阶段和全过程关键节点的进度管理,必须强化业主方项目管理意识,对参建各方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工程进度可控、能控、在控,确保顺利实施、按期竣工。 作者:李莉 单位:湖北省孝感供电公司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进度管理探讨 1引言 当前,电力行业竞争激烈,要想保证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严格把控,获得大众的认可,方可拓展市场。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等。当前,人们对于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视度较高,因其与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利润息息相关。但是安全管理和进度管理同样重要,其对工程建设质量和经济效益也有所影响,因此,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2电力建设工程安全、进度管理概述 2.1安全管理含义 所谓安全管理就是指对安全对象进行管控,其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时,主要是对管理对象的安全本体活动进行控制,可通过安全管理理念和具体方法实现,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特定条件下,作为管理实践者,需要严格遵循安全管理的设定目标和管理理论进行操作,通过对客观规律的探索,采用系统科学的管理方式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合和利用,并且对安全本体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管理,这样便可实现危险预知和消除危险。固有或者是潜在隐患、危险均都存在于预知安全活动范围内,基于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将安全隐患等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有效保护安全本体。特别是在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制定对工程活动的安全计划,并深入现场进行指挥与调度。在现代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的功能不仅体现在消除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危险,还体现在集合现代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安全生产的基本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可通过建立与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相符的安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管理效果,达到安全生产的最终目标。 2.2进度管理含义 电力工程进度管理控制就是指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阶段的工作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统一规划,并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比对等。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在项目建设之初,需要制定进度计划,在项目投入建设后,需严格按照进度计划执行。若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进度偏差,则需要对出现偏差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并及时修正和调整,以保证工程可以按时完工。电力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作用为可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建设任务,并且有助于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3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安全和进度管理措施 3.1安全管理措施 3.1.1构建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体系 ①工程建设安全责任体系。站在基本的安全管理责任角度,电力工程建设安全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将安全管理制度作为重要内容,其对于工程施工作业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需要将安全管理落实到个人,有利于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可以根据相关管理标准对管理过程中的具体管理职责进行划分,这样有助于管理部门安全管理责任的划分。②工程建设安全监督体系。安全监督体系的建立需要根据电力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将安全监督体系落实到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可从日常的安全巡检和安全监督日志的完善出发,为安全监督管理提供保障。电力工程安全监督体系和安全评价工作密切相关,所以安全评价工作也就成为了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构成,其可辅助工作人员正确认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自身的职责。③建立奖惩考核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促进安全目标考核工作的实施,有助于实现安全管理目标。 3.1.2建立安全培训机制 通过建立安全培训机制,对员工进行有序的安全培训工作,通过安全教育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安全教育工作是贯穿于工程建设始末的,在安全交底和技术交底的基础上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对安全生产任务进行合理规划。另外,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根据管理人员岗位的不同和管理范围的不同做好岗位安全培训和专业培训工作,提升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在相关制度的引导下,工作人员可以形成正确的工作理念,明确安全管理目标,有效约束自身行为。3.1.3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在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前期,需要结合各个分部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现场,需要对临时设备、消防设备、施工材料等进行确认,同时需绘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站在安全角度,需要合理规划建筑垃圾掩埋池以及危险品库。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需对危险品进行隔离存储。在现场设计安全使用时,需结合电力工程的实际特征,依据具体要求完成集中接地体施工作业后,需立即进行接地体电阻测试,且必须符合安全规范。 3.2进度管理措施 3.2.1明确进度管理目标与内容明确施工进度的管理目标与管理内容成为当前施工进度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树立进度管理目标可促进对电力建设工程相关数据信息的汇总,可对电力项目的建设规模布置形式、地形特征、地基处理、线路长度和架设方式等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电力建设工程的进度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明确进度管理的具体内容,有利于协调进度、成本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3.2.2制定科学的进度管理计划科学、合理地制定施工进度管理计划是做好施工进度管理的基础,所以,应该予以高度重视,项目进度计划制定流程如图1所示。通常情况下,制定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计划需要依据不同的管理岗位和职责进行分解管理,如里程碑(表1)、一级、二级、三级等进度计划,需要结合工程建设的规模、建设标准、现场环境、建设难度、资源配置和停电安排等诸多因素设置最佳工期,尽量在满足建设标准以及工程建设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加快进度,缩短工期。在工程建设时,可依据工程进行的实际情况对管理计划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进度管理计划能够有序落实,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明确管理部门的责权以及个人的管理范围,对各个建设阶段涉及的进度控制内容予以确认,并明确管理要点,可制定相符的评估指标进行评价。 3.2.3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只要在工程建设之初做好准备工作,才可保证电力施工进度任务的顺利进行。所以,在完成电力施工进度计划过程中,需要在工程投入建设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①为电力建设工程设立专业化的作业队伍,对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以提高作业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助于进度计划的完成。在培训过程中,需要注重进度控制管理意识的贯彻,在熟练掌握施工技术要点的同时,还需严格遵循进度管理计划进行操作。②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其与周边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想弱化工程建设产生的灰尘、噪音等对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需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设立相关隔音设施等,也可通过政府的协调作用,就土地拆迁赔偿问题进行妥善处理。然后,深入施工现场对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进行全面勘察,避免在恶劣天气时造成不必要的设备损坏,影响工程整体进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贡献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安全与进度管理,则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和进度管理的进行有助于实现项目建设规划目标,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证工作人员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作者:翟淑宁 单位: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探讨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电力需求的依赖也在逐年增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力建设工程已经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1]。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部分的施工具有资金投入量大、施工技术复杂的特点,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严重时不仅会影响到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也会影响到电力建设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因此解决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电力企业进行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现阶段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中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应当看到,在现阶段的电力建设工程中,针对土建施工部分的管理已制定出一系列地相对合理的措施,其中大部分措施已在实际施工管理中得到了验证并取得相当的成效。但不可否认,即使有这样的成绩在前,仍不能掩盖在在电力建设工程施工中的土建施工管理部分仍有一些环节存在问题或缺陷: 1.1人员管理环节 由于电力建设工程的特殊性,在工程项目施工时相对的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项目组人员是固定的,而参与实际施工建设过程的人员却是流动量较大的[2]。且电力建设工程往往规模较大,所以涉及的施工人员量会很大,无形中对施工管理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施工人员数量多,而人员素质不一,对新入行的人员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以确保其可以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这也会造成人员管理上的复杂和困难。 1.2施工作业环节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的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环境相对较恶劣,且施工技术又往往是很复杂的,在外部施工时受施工场地所处天气、环境的共同影响,如存在连续的高强度作业,则会使参与施工的人员产生疲劳感,故而在这种状态下势必会使施工现场的管理出现难度。 1.3施工安全环节 在实施工程施工过程中,在施工的现场常会存在多部门交叉施工情况,这时由于施工设备多且相对较集中,故而使得安全隐患也较集中存在,导致极易出现安全事故,再加上前文所述的施工人员的素质不一,没有形成较强的安全意识,如果相关的培训再存在缺失,则面对突发事件时不能形成有效的应对,也会造成土建施工的安全问题。 1.4工程配合环节 电力建设工程是一个涉及各分项工程并要求各分项工程互相配合的工程项目,土建施工是其中的一个环节[3]。在电力建设工程中由于土建施工部分与其他普通建设项目存在较大差异(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是确保电力设施安全的基础,也是确保电力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故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往往会对土建施工给予特别多的重视。所以在土建施工管理时要做到并实现与其他电气工程项目的相互配合,确保达到与电气安装项目施工进度的协调一致。但在实际施工时,一旦存在土建施工的不当管理,使土建与电气配合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到电力工程的稳定运行。 2提升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水平的措施 2.1做好土建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因为土建工程施工对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是确保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保障。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从管理人员到施工人员都要对质量管理有着明确认识并给予重视。即在具体实施电力建设工程时,要对土建施工的管理工作制定出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并全员培训宣贯到位,施工中层层把关,及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完善调整土建施工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措施并严格执行,以真正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全方位管理。 2.2做好土建施工的成本管理工作 成本管理是土建施工管理的根本,这是因为只有做好做到位对土建施工成本的控制,才能真正实现提升土建施工的成本管理,也才能确保土建施工的每一环节都在设计可控方案内。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方首先要对土建施工的成本进行测算和分析,然后根据施工需求,制订出相应奖惩机制,以此来促进土建施工管理的顺利开展[4]。另外在成本测算的基础上,从土建工程的设计、材料采购、验收以及使用等环节,把土建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终达到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2.3做好土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近几年由于全国用电量每年都在飞速上涨,为此各地方都把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列入重点工作内容中。电力建设工程的施工任务繁重,而在这繁重的施工任务中如何确保土建施工的安全性则显得尤为重要[5]。通过多年的施工实践,想要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工程施工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以及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诸如可以结合相关安全事故的案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通过这类形式的培训帮助施工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树立良性安全生产意识,从而使他们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能实现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二、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任何制度的制订一旦缺少了后续的监督都不可避免会产生执行上的偏差,对安全生产来说,监督机制的重要性更加强烈。通过前期的安全意识培训,使施工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在发现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时,会及时通报给相关的负责人,而良好的监督机制可以确保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从而为电力建设工程的土建施工工作提供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 2.4加强过程监督监控和安全意识培养 在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监控和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可以有效消灭产生问题的根源。在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中,当有施工人员或现场技术员发现存在问题隐患时,及时响应并上报,就会实现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目的。同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真正把安全生产落到实处,以此来保证土建施工管理的有效性。此外,针对施工现场过程中存在的施工作业环节交叉的现状,电力建设工程的承包方在施工前就应做到严格按项目设计标准和施工程序开展作业活动,合理梳理建设环节,减少交叉作业,确保在施工程序中每道工序结束后再进行下道工序,也是提升土建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3结束语 综上,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对整体建设质量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和进步,土建施工对电力建设工程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和突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土建施工易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通过提高安全、质量意识,合理降低施工成本、减少施工质量问题都是提升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水平的途径。 作者:丘韶梅 单位:广东省韶关粤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探讨 摘要:工程质量监督是当前电力建设工程中尤为关键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建设工程质量的提升。为此,本文从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监管管理体系、提升监督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改进并完善工作方式与监督手段、落实档案管理工作四个方面探讨了提升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 作为基础产业,电力行业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高水平的质量监督管理对于提升工程质量及促进电力企业发展意义非凡。为此,就电力企业而言,必须对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提起高度重视,深入分析当前的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并就如何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水平提出有效对策。 1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分析 1.1一味重视建设进度而忽视工程质量 一项电力工程项目要经过申报与下达之后才能开始实施,因此,在工程建设之初,就已经对竣工时间做出了规定。但是,在实际的工程施工阶段,往往会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存在而导致工期拖延,出现不能按期完工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很多施工单位一味重视建设进度而忽视工程质量的问题,增加了工程事故的发生率。 1.2电力市场约束能力弱 良好的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需要强有力的电力市场约束方能实现[1]。然而,从当前的电力市场建设来看,对电力企业的规范化约束能力明显不足。同时,还有一些项目建设是企业通过非正规渠道获权的,缺乏法律保护,工程质量也因此难以保障[2]。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项目招标不规范、项目审批手续不全等情况,极不利于质量监督管理。 1.3施工技术人员专业素养普遍偏低 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然而,从当前的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团队来看,施工技术的专业素养明显偏低,施工企业也未重视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由此就出现了较多的不规范施工行为,对工程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1.4电力市场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就当前的电力市场监督工作来看,存在着监督力度不足的问题,尚未建立较为严格的监督机制,如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手段惩治电力市场的违规行为,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工程问题,未形成较为强烈的电力建设质量监管管理意识,由此导致电力市场建设质量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2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对策探讨 2.1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监管管理体系 2.1.1强调科学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规范化的电力市场,需要政府按照相关法律规范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在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政府机关应立足于维护公共利益的角度,转变职能和观念,在不干涉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下明确指出当前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性质,对监督机构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促使其更好的开展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2.1.2有效强化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力度 对于电力建设工程,不仅要做好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质量监管,对于事前和事后的质量控制同样要提起重视。创建集体监督机制,指派专业管理人员,严守上岗制度,通过互相制约、协调作业实现公平化、公正化的质量监督管理[3]。2.1.3完善建设市场的质量监督机制当前,我国建设市场的质量监督机制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极不利于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此,必须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有效补充和完善,以国际惯例为依据,进行电力市场安全运行机制的构建,扩大管理规模,对管理手段进行优化,力求与国际接轨。 2.2提升监督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2.2.1管理能力的自我提升 在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质量管理人员是代表政府进行工程质量监管的,必须树立监督职能的权威性。因此,质量监督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专业的质量监管理念和有关政策理念,还需要加强对业务的学习,提升管理能力[4]。 2.2.2实践能力的自我提升 就质量监督管理人员来讲,想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拥有丰富的质量监督管理实践经验,能够把握各种质量监督管理问题的处理思路,并通过有效手段解决问题。为此,在工作中,质量监督管理人员需要做一个有心人,对自己严格要求,注意发现问题,并立足全局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寻找有效的办法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并积累实践经验。除此之外,针对当前施工技术人员专业素养普遍偏低影响工程质量提升的问题,电力企业还需要对此提起重视。在选择施工单位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考察其施工资质,确定其施工团队有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5]。而在施工单位而言,还需要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安全培训,做好质量与安全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升其专业素养,从而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 2.3改进并完善工作方式与监督手段 电力行业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行业发展背景下,提升监管工作质量仍然是重中之重[6]。为此,需结合时代潮流及行业发展需要,对工作方式及监督手段加以改进并继续完善,摒弃传统的工作方法,引进先进的工作方式,借助科技含量高的检测工具进行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同时,还需进行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实施现代化的质量监管操作,逐步提升监管能力[7]。 2.4落实档案管理工作 在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要对各种材料进行记录,及时对这些材料归档,能够对后期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提供极大的参考。为此,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水平,必须深入落实档案管理工作,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丰富,利用这些信息的延续性和时代性,更好的开展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在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尤其要对档案编制与档案管理这两个环节提起重视,制定必要的考核制度,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3结语 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不可忽视的内容,对于工程质量影响巨大。从现阶段的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来看,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对此,必须通过等有效对策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水平,从而更好保证工程质量,促进电力企业进一步发展。 作者:梁建文 单位:国网四川蓬安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研究 摘要: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是指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全体工作人员及施工现场进行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能够确保施工建设的顺利完工,为电力工程带来效率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要突出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强化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组织机构的建设,改善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模式。 关键词:电力建设;电力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制度;组织机构 任何工程的建设都必须强调安全生产的问题,因为安全生产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命脉所在。随着国家电网结构的改革,电力建设工程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此电力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近些年,我国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水平一直在不断突飞猛进,极大地促使电力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为优质的工程建设打下了牢固基础。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于发展的道路上,需要进一步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促进电力建设工程的长远发展。 1安全监督管理概述 1.1安全监督管理的内涵 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是指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全体工作人员及施工现场进行的安全管理工作。电力工程施工现场是一个复杂混乱的场所,人员流动很大,工作场地十分宽广,存在许多临时性的工作搭台,施工用到的物资、材料都会临时存放在施工场地。所以,施工现场存在许多安全隐患,需要加强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以保障电力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2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建设工程是一项复杂的、流动的、密集的和危险的工作。我国的国土辽阔,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地区存在许多的差异性,必须要根据当地实际的情况来决定安全管理的工作。而且一项工程一般都是由多个承包商共同完成的,这就存在了多个安全经济责任人,安全管理工作有很大的难度。另外,电力建设工程有时会在高空作业,施工的环境太差,工作的强度也很大,具有很大的危险系数,所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1.2.1做好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能够确保施工建设的顺利完工。在施工过程中,时刻提高工作人员施工安全的防范认知,严格控制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流动,拒绝非工作人员出现在现场,以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1.2.2做好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能够为电力工程带来效率保证。安全问题是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石,只有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的建设才可以保证有质量、有进度、有效率,进而才可以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使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2电力建设工程中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安全生产的监督制度不够完善 不得不承认,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是一个非常现实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是在电力工程建设实践中摸索着逐渐形成的初步制度体系,还应当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中不断去完善和改革。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中,最主要的是对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的设定,它关系着电力工程建设中施工工作是否具有被约束力,能够杜绝施工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只有制定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才可以保证电力工程建设有章可循,为违法违章的行为提供惩罚的依据。比如,施工中,工程现场有些施工人员不遵守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不佩戴安全帽,登高作业时不佩戴安全带。另外,工程监督管理人员开出违反监督制度的质量监督报告等,这些行为都属于违法违规的行为,应当受到严厉处罚。 2.2安全生产的意识薄弱 目前电力建设工程的工作人员都十分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工程的管理人员认识不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就会导致工作人员也不重视安全生产,容易造成电力建设工程出现安全事故。电力建设工程中,施工工作的管理层缺乏安全责任意识,就不能有效地制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一部分管理人员眼中只有经济利益,却没有一套高效率、高安全系数的管理方法,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容易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由于领导的不作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不及时、不到位,电力建设工程中有许多短期的工作人员,有时会忽略对这部分工作人员的岗前安全教育培训,为电力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 2.3安全监督的力度不到位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监督是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手段,电力工程建设中出现安全问题,主要是监管部门工作出现了漏洞。在项目施工工作中,负责监管的领导和小组成员基本上都还能有责任心地去监督管理施工工作,紧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但是,由于施工工期时间较长,工作内容又非常繁杂,有些时候一些监管人员就会慢慢放松懈怠,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措施布置不到位,出现失职现象,容易造成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事故。还有一些监管人员出于情面或是卖人情,帮助有过失或是触犯了监管制度的工作人员遮盖违反规定的事实,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管作用。 3做好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策略 3.1突出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建设 国家对于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已有基本框架体系,但是到了具体的项目建设上,还应当更加细化法规制度,与电力建设工程具体实施项目相匹配。 3.1.1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组可以对工程项目的施工环境制定安全评估方法。安全评估的目的在于检测施工现场及周边有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危险源,提前制定有效的防范方案,杜绝工程中的安全隐患。一般情况下,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现场环境各有各的不同,潜在的危险源也不尽相同,所以安全评估方法的制定要具体细化,与存在的危险一一对照。对于不能通过安全评估要求的地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组要对具体负责的工作人员予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并且记录在工程日志中。 3.1.2制定现场处罚条例。细化安全监督管理制度之一就是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就地解决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切实保护施工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规范施工现场的行为,改变执法守法随意性的现象。制定处罚条例时要注意:一是处罚违章事情必须有确凿的证据;二是处罚要公平公正;三是处罚中要以教育警戒为目的,而不是为了罚款而惩罚。 3.2强化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组织机构的建设 电力建设工程中安全监督管理组织机构的好与坏决定了安全监督管理的力度和效率。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的建设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完善: 3.2.1建立一支业务精良的管理队伍。在整个组织机构建设中,安全监督管理的队伍建设是关键。无论在电力建设工程中使用什么样的科技技术,最终的决定性还是在操作使用的人。面对繁杂的项目工程工作,顶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需要参与管理的人员具有超强的能力,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并且要求管理人员在处理安全事故时秉承公平公正的态度。 3.2.2创建安全教育的培训机构。在电力建设工程开工前,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参加岗前的安全教育培训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不能因为安全培训需要支付费用或是耽误开工时间而被省略,不能为电力工程建设埋下安全隐患,要努力增加工作人员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3.3改善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模式 3.3.1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在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政府部门应当发挥积极的职能作用,尤其是现在,政府部门正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做好电力工程的安全监管工作是政府职能的最好体现。政府部门要转变以往的工作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同时要奖罚并举,光有惩罚没有鼓励不利于提高安全工作的积极性。 3.3.2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内部的监督管理。电力工程的安全监督除了依靠政府部门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电力工程内部管理人员的有效管理。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挥工程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管理作用,明确他们的管理职责,摆正他们的工作态度,监管工作中不能讲私情、留情面,切实做好监督管理的检查。 3.3.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管理。在安全监督管理上应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利用新闻媒介的力量,大力宣传安全生产重于泰山,曝光以往电力工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营造一个人人抓安全的良好环境,提高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水平。 3.4加强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的科技创新 在电力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中加入科学技术的创新管理,能够降低工程的成本,提高安全监督的管理水平,减少电力工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施工中可以利用物联网数据同步传输技术,实现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现代化管理。在工程的施工地点安装安全监控平台,对施工地实行远程监控,这些高科技的安全监管配套设施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安全监管的工作效率。目前这一高科技技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利用和推广,得到了安全监督管理系统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4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对电力建设工程具有重要意义,而安全工作是一项永不停止的工作,需要人们长期的坚持和重视。无论是从政府的职能部门,还是到电力工程的内部管理层,还是到社会中的普通民众,都应当肩负起各自的安全监管重担,树立安全责任意识,时刻不能松懈,这样才可以保证电力建设工程顺利竣工,工作人员都平安健康,从而促进电力事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常亮 单位: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宁东供电公司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质量和进度管理 1电力建设管理中做好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1.1对人力资源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电力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是执行各项工作的主体,因此,做好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管理部门可以派遣专业的质检人员,对购买的材料质量以及施工设备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只有检验结果符合标准才能将材料和设备投入使用,这样可以从基础上做好电力建设质量管理工作。另外,管理部门还应该安排工作人员驻守材料供应点,对材料的储存数量以及可供应时间进行掌握,然后将其通过报告的方式上报给项目部门,让项目部门可以对材料供应情况进行有效地掌握,进而确保电力建设质量,避免因施工质量出现问题而拖延施工进度。 1.2对工程采购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电力建设过程中,各项物资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很多物资需要进行采购,在这一过程中,若是采购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将会对整体的电力建设质量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工程采购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是势在必行的。管理部门可以在进行采购工作之前,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物资供应商,并签订物资质量保证协议,与此同时,还应该对质量争端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实际采购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管理部门应该针对两者的关系,对质量计划中涉及到的各项活动进行明确的检测,并做好检测记录,相应的技术人员应该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工作,对施工中出现的数据进行准确的记录,从而确保施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对工程责任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电力建设工程的工期较长,并且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对工程责任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施工中涉及到的内容,对其进行明确的划分,让每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都知道自身的职责,实现责任到人,自然可以提高工程质量。电力建设工程的第一责任人是项目经理,在项目经理之下,还有很多责任人,这些责任人承担的责任是层层递减的,而且,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经济利益是有关联的。项目主要负责人虽然可以获取的利益比较大,但其承担的责任也比较重,若是工程质量不符合标准,主要负责人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另外,管理部门还应该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将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水平,督促工作人员按照规范的流程开展施工,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加快建设进度。 1.4对工程自检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想要提高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相关部门就应该做好自检工作,并按照专职检以及抽查相结合的质量检验制度开展检验工作,从而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应该做好施工记录工作,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另外,管理人员还应对施工中的原材料以及半成品质量进行检验,若是质量不符合标准,就不能使用质量差的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施工,在进行施工交接时,若是施工质量存在问题,就不能进行交接工作,应对质量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当质量没有问题之后才能进行交接工作。 2电力建设管理中做好进度管理的具体措施 2.1甘特图方法 电力建设管理部门想要做好进度管理工作,可以采用甘特图方法。此方法具有制作简单的特点,其主要适用于工程规模建设较小的项目中,不适用于工程规模较大的项目。另外,当管理部门拟定的施工进度和实际的施工进度不相符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甘特图方法对其进行改进,从而确保拟定的施工进度方案和实际情况一致。 2.2行政干预法 所谓的行政干预法,就是指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单位的领导以及上级领导可以通过使用行政能力对其施工进度进行调整,或者是利用监督、鼓励以及督促等手段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的方法。行政干预法强调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此方法适用于电力工程中的交叉作业以及工序交接时的管理。例如:由于电力施工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所以需要很多部门共同进行工作,这些部门专业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在工作中会产生一些摩擦,若是各部门之间不能友好合作,将会对施工进度管理造成不利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应用行政干预法是非常有效的,电力建设工程的上级领导是站在全局的角度,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干预的,通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使各部门可以放下成见,协同合作,共同为建筑工程的建设而努力。 2.3网络计划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电力建设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制定电力建设项目的网络图,这样就会促使项目的执行更加顺利。网络计划技术在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可以对项目施工进度进行合理的安排。项目网络图可以将工程中的开始时间以及结束时间进行显示,并对每项工作的负责人进行标明,这样即使不是原有的项目负责人,也可以在仔细观看之后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将电力建设项目中涉及到的所有工序时间计划参数计算出来,还可以对出现进度偏差的项目进行及时地调整,从而确保电力建设工程进度的管理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好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还可以确保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电力建设工程质量和进度管理工作仅依靠一人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完整的团队协同合作,因此,是一项社会化以及系统化的工程。想要提高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水平,就需要项目领导和工作人员对这两项工作高度重视,不断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加深对施工质量管理的认识,从而确保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的质量。 作者:杨德嵩 单位:国网南平供电公司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探析 摘 要 本文在介绍电力行业安全生产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实施监理安全工作的必要性,并对电力工程安全监理的要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 电力工程:安全监理;监理要点 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曾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讲到安全生产工作时更是强调,“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具体到电力行业,就是要在电力建设任务中保证安全生产。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电力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既是建设和谐电力的头等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一名专业的监理人员,做好电力安全监理,责任重大。本文针对电力建设工程的特点和施工阶段安全监理的要点进行阐述。 1 电力安全生产主要特点 1.1 公用性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重要的公用事业,电能是一种高质量的能源形态,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电能,电力安全上的任何问题都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各种不良影响。 1.2 特殊危险性 电气设备多、热机设备多、高速旋转机械多、易燃易爆有毒物品多、特种作业多、人身和设备事故并发等电力生产特点导致电力生产潜在危害性加大。 1.3 同时性 电能的发、输、变、配、用是同时完成的,电网上任何一个设备或任何一点发生故障,都可能造成整个电网系统的巨大危害。 1.4 密集性 电力生产具有技术密集性、资金密集性、设备投资比例高等特点。 1.5 群众性 职工对电力安全尤为重要,人员、设备、管理、环境中容易产生种种不安全因素,只有全体职工群策群力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 电力生产的如上特点,不仅决定了电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也决定了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重要性。 2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监理的重要性分析 所谓安全监理,是指对工程建设中的人、机、环境及施工全过程进行评价监控和督察。并采取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证建设行为符合国家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止建设行为中的冒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地把建设工程安全控制在允许的风险度范围以内以确保安全性。安全监理行使国家有关安全法规和委托方赋予的职权,属于安全技术服务,通过各种控制措施,实施评价、监控和督察,降低风险度。安全监理这一概念在我国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起步较晚,人们对安全监理的认识存在着可有可无的误区,进而导致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对此,为了保护电力建设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财产安全,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监理,意义重大。 2.1 是实现电力建设工程目标系统的需要 电力建设工程的重要目标是高效、安全,由于超高压电力建设大多在荒郊野外,施工条件复杂,加之施工单位受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增强施工安全的管理力量。工程监理单位是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承包单位在安全、质量、进度、投资等方面实施管理的,其职责就是对工程施工各个环节进行“把关”控制,消除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防止或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是提升电力建设施工行业生产管理水平的需要 电力施工单位在施工安全生产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其往往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不愿在安全生产上下功夫,普遍存在安全生产观念淡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安全管理不到位、作业人员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就上岗、生产过程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问题严重等现象,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实施工程安全监理,可以通过监理工程师对建设工程施工单位进行督促检查,促使其改善劳动作业条件,提高安全技术措施,保证建设工程施工安全,从而提升电力施工单位自身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2.3 是实现电力工程投资效益最大化的需要 建设工程的四大目标为:安全、质量、投资、进度,工程的质量、投资、进度这三大目标的控制与实现与安全目标密不可分。一是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质量隐患往往导致安全事故,而不安全因素又可能为质量事故埋下祸根。其次,施工安全与工程进度和投资效益密切相关,要提高建设工程施工安全要求,必须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从而增加工程总投资。 3 电力工程安全监理要点 一般来说,监理安全工作包括监理部内部安全控制和所监理工程的安全控制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监理内部安全控制 (1)建立以总监为监理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监理部专(兼)职安全监理员、监理部其它监理人员构成的监理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 (2)建立监理安全职责制,明确安全监理工作不仅是总监、专(兼)职安全监理员的事,也是全体监理人员的事,把安全监理工作溶于日常监理工作中,并结合每月安全大检查,确保安全得到有效监控; (3)按照工程特点,据安全有关规定给监理人员配备适宜的安全防护用品,如海上(水上)监理工作配备救生衣、高空监理检查配戴安全带; (4)配备针对工程特点的安全规程、规定等工具书: (5)做好监理部办公和生活场所的防火、防盗工作; (6)监理部总监要每月主持1-2次安全会,针对当前工程安全状况,研究监理控制措施,学习相关安全规定的章节,以提高监理人员安全控制的水平。 2)工程监理安全控制 (1)施工准备阶段安全监理 ①熟悉工程设计文件、了解设计构思和质量要求,对图纸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及环节或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特殊结构的工程,要求设计单位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防范安全事故的措施和建议。并审查中标单位资质和相关证照,减少非安全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②审查施工安全技术方案是否成熟,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安全施工方案的个案是否有针对性、可行陛和可操作性。 ③督查施工单位使用安全防护设施的落实情况。首先,确保安全网、安全帽、安全带、漏电保护开关、配电箱、脚手架连接件等防护用品合格;其次,检查施工现场总体布置是否合理及场地是否有利于安全、文明施工,地下工程、地下管线是否探明并标注清楚,施工机械的状态是否完好,设备的类型、规格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等。 (2)施工过程安全监理工作 ①巡视。监理工程师要经常到施工现场进行巡视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五大方面:施工单位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燃易爆物品是否按规定存放和管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施工机械和设施是否状态良好;施工人员是否在按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②旁站。在施工过程中,对于重大危险源,监理工程师必须实行旁站监理,对于已识别的重大危险源以及相关的重点部位,如地下暗挖施工、深基坑施工、高大模板施工、整体式脚手架升降、临近带电体施工等,都要求监理工程师亲临现场或安排熟悉操作规程的监理员进行旁站监理,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③督查。监理工程师应根据安全施工计划,组织定期安全检查和专项安全检查。重点检查内容如下:脚手架、洞口、高处作业、安全网架设等防护装置和危险部位的警示标志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起重机械、设备的保险和限位装置是否可靠;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一旦发现有安全事故隐患,必须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则需暂停施工,并以书面形式下达整改通知单。 ④安全啦理资料的收集。负责安全工作的监理工程师每天负责填写安全类专项监理日记,其他监理人员协助提供基本资料;在监理月报中增加本月安全工作报告,向建设单位反映本月工程安全状况,并提出安全建议;监理例会上,监理机构应通报安全现状、存在隐患及工作的不足,并督促施工单位改进,以及将会上分析讨论安全的内容写入会议纪要。负责安全工作的监理丁程师对重大安全隐患,可进行影像记录,并作为监理月报和《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的附件使用。 ⑤安全事故的处理。安全事故可分为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若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要协助相关单位做好事故现场控制并及时上报,等待相关部门进行处理;若是一般安全事故,监理人员要协助做好事故调解和善后处理。同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数码相机和摄像器材对事故现场进行取证,利用安全例会通报正面典型和曝光安全责任事故,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4 结论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电力需求日益增长,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对电力建设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理企业及全体安全监理人员必须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观念,切实加强安全监理工作,在电力发展的新形势下不断探索安全监理的科学方法,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进一步提高监理工作水平,力争使安全监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浅谈当前电力建设工程档案的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电力建设也在飞速的发展,电力建设相关的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管理、利用等方面也也日趋复杂与专业化。现就如何去做电力建设工程档案的管理粗略的谈谈我的想法。 关键词:工程档案;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 随着电子系统自动化设备水平和业务建设的网络化、数据处理的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力建设工程已经逐步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网络化设计作业。 一、电力建设工程档案 (一)工程档案工作简介 电力建设项目档案工作是一项以项目管理为中心内容的专业性和服务性的工作,是实现电力建设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工作。它随电力建设项目的开始而建立,又随电力建设项目的竣工投产、交付使用而告终,与工程项目建设的进程同步。电力建设工程档案是电力企业基本面貌和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综合反映,是一份宝贵的资源。档案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一项维护企业经济效益、合法权益及记录企业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基础工作。 (二)电力工程档案资料的管理 由于零星的项目有工期短、施工项目细琐,施工分散等特点,其记载和反映工程建设的档案,也变成周期短需及时积累、整理材料、共用立项、审批文件和典型设计图和数目多的特点。而大的电力基本建设项目则从酝酿到决策到竣工投产有着工程建设周期长,施工单位多,工程复杂和专业性强等特点。因此记载和反映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工程档案,也就有与工程一样的形成周期长、专业复杂、成套性强和数量大的特点。 档案的管理人员要善于与工程项目管理部门、施工部门等进行沟通,并在做好档案室内部工作的同时,要求档案工作与建设工程同步进行。在项目一开始就要对工程档案进行统筹规划。及早参与工程建设活动,及时了解工程建设动态,参与工程建设项目的单项工程验收、评审活动,按档案的要求对工程中所有的资料进行核实,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整改要求,积极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程档案收集工作。最后把好电力建设工程档案的质量关。 电力建设工程档案的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质量,二是案卷质量。内容质量是指电力建设工程档案所反映的数据的准确性。案卷质量是指电力建设工程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规范性程度,其档案要求外观与内在质量统一,而档案的内在质量重于外观形式。电力企业档案人员只有真正融入企业管理,主动关心企业发展,以知识与创新为导向,不断更新知识,档案工作才能与企业同步发展。 二、电力建设工程档案信息化 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融入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这无疑将极大地提高上程档案的利用效益,初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将很多重要的东两输入计算机内,一方面方便管理人员查找;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后期的查阅,直接就可以在计算机内查找。所以,利用计算机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于是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和应用,使档案快速向数字化发展和积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推动了档案室的数字化建设,为档案信息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历史数据从文、图、影、像等多方面更形象地展现出来,所以电子文档的前期收集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 目前档案管理的模式主要是工程设计工作电子化进行、档案工作的手工进行的方式,包括档案的收集、接收、整理、保管、利用等,在保管电子档案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同时手工整理实体档案归档。当前的电子工程设计档案仅支持以纸张为主要的存储介质,这从根本上阻碍了档案的利用率。做好对计算机系统及数字设备中形成的电子文件(数据)的采集、归档、存储和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纸质载体向数字栽体的转化,并能够在网络中传输,完成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集中存储并借助数据库技术进行集成整合,将原有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成数字化信息,对已有纸质、照片及声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工作,为企业提供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建立科学适用的文件归档,保管和利用管理系统,坚持档案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步的原则。 三、结论 一份真实、完整的工程档案是一个工程全过程的反映,是一项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为强化管理,实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应在工程建项目档案管理中不断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重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地对各工程项目的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并有效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工程档案进行录入、整理、存储。并使档案资源的存储数字化,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类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目录,彻底改变存储和利用方式,让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化。做到电力工程档案管理要立足于长远、立足于企业需求,立足于制度创新,立足于以人为本。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浅谈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全过程造价管理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基本建设的飞速发展,电力建设也在快速发展。电力工程造价上涨较快,资金筹措难度很大,工程造价水平已成为影响电力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全过程的造价管理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在电力建设工程全过程各阶段中为了实现项目管理目标,对工程进行造价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和控制。 关键词:电力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 一、电力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构成 按照电力建设程序,电力建设工程从项目建议书提出,历经项目选择、可研、核准、勘察、设计、发包、施工、验收、使用等各个有机联系环节构成了建设项目的总过程。其中每个环节又由诸多相互关联的活动构成相应的具体过程,因此,要进行电力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必须掌握识别电力建设项目的过程和应用“过程方法”。 二、电力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控制 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拟建项目所做的投资估算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一个电力建设项目投资控制要求做到预算不超概算、概算不超估算,由此可见,投资估算对一个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程度,而要提高建设投资估算的精确度,一明确投资估算的内容。估算的费用要包括项目从筹建、设计、施工到竣工投产所需的全部费用。二确定投资估算的主要依据。不仅要依据项目建设工程量、有关工程造价的文件、费用计算方法和费用标准,我们还要在参考已建同类工程项目的投资档案资料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建设工程投资的动态因因素,如利率、汇率、税率资金等资金的时间价值。三为避免投资决策失误,必要时要对项目风险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四必须加强对投资估算的审查工作,以确保项目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和估算质量。 三、合理的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 据统计,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主要阶段是工程设计阶段,约占工程造价的70% 。因此做好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尤为重要。从总体规划到总体布置,就是控制造价的起点。要紧紧抓住设计“龙头”,深入开展设计优化。一是实行设计招标投标,引入竞争机制,谁的设计方案更能体现设计中技术、经济、安全指标的,更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就采用谁的设计方案。二采用限额设计这样做能增强设计人员的经济观念,在设计的全过程中考虑工程的成本。设计出符合要求且确保质量造价又最低的方案,以此来达到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目的。三是确立经济适用、系统简洁、安全可靠、高效环保、以人为本的设计优化原则;四是积极推广成熟可靠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满足安全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对不同方案加强技术经济比较,优先采用投资少的方案。 四、施工阶段是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 (一)招标投标阶段 设计完成后就能准确地计算出工程造价,而施工费用占整个工程造价的60%左右,因此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此阶段对项目的管理和工程造价的控制重点应放在招标投标活动上,投标单位应严格按招标文件要求和规定计价方式进行投标报价,招标、评标实行合理低价中标。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即由招标人按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并提供工程量清单,为了中标,承包商会自觉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降低工程造价,从客观上保证了以最少的投资收到最大的效益。 (二)合同管理阶段 强化合同风险的分析及预控管理。尽可能细化合同条款,明确范围和标准,增强合同的可操作性和执行的刚性,同时,全面分析、预测合同执行过程中可能引起索赔的各种因素,保证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减少结算时索赔事件的发生;合同履行过程中,主要合同要有分析记录并针对性地提出风险预控措施,加强市场风险预测,及时、正确处理和化解承包商履约风险。 (三)严格设计变更 在电力建设项目中设计变更往往不可避免,但应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量降低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设计变更是工程变更的一部分。因而P系到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反之越大。要加强设计变更管理,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特别是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要先算账后变更,应严格控制因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设计变更发生后,审查尤为重要,无论由哪方提出变更,均应由监理部门会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协商,确认后由设计部门发出通知,并由监理工程师办理签发后实施。 五、把好结算审查关 (一)工程量审核 工程量计算是件繁琐的工作。既要细心又要耐心,需要熟读施工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应写出每项工程量的计算式、防止错算、漏算或重复计算、审核时要关注虚增工程量问题,在隐蔽工程中应尤为注意。 (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审查 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工程,结算时首先重点审查工程量。结算的工程量应以合同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为依据,考虑变更工程量,审查时要熟悉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对整个工程设计和施工有系统的认识。其次审查变更工程或增加工程的单价组成,由于变更或增加的工程在原投标报价中无参考单价,严格审查那些部分单价的组成与合同及招标投标文件是否相符。 六、结语 总之,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电力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模式,它是一种用来确定和控制电力建设项目造价的管理方法。工程造价控制需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和控制,只有在项目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做到有始有终,实现技术与经济的积极渗透和紧密结合,才能达到控制程造价的目的。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浅谈电力建设工程中的土建施工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于电力工程的建设要求更为严格。为了提高电力工程的施工效率及质量,从而保证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处于正常运转状态,进而为施工单位节约更多成本,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分析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措施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水平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满足电力工程的建设需求,电力工程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土建施工管理转变。其中,电力工程,从狭义角度来看,又称输变电工程,指与电能分配、输送及生产相关的工程;从广义角度来看,指动力及能源的应用工程[1]。土建施工指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涵盖范围广。鉴于此,本文针对电力建设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的研究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1.树立土建施工的安全监管意识 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树立工作人员土建施工的安全监管意识,不仅降低施工事故的发生率,还解除其他安全隐患,最大程度保护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2]。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排查土建施工现场的隐患,及时上报,将隐患扼杀在摇篮状态。在土建施工的管理过程中,强化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组织相应的安全知识培训,严格落实土建施工流程,为土建施工管理提供保障。 同时,针对施工现场存在操作流程错误的情况,要求工程承包方,在施工前期,结合工程的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选择适宜的施工技术,不断优化施工操作流程,避免交叉作业,便于解决在实际施工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施工的管理效率。 2.保障土建施工的安全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用电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对于电力工程的建设要求更为严格,电力工程项目逐步成为主要工作内容,造成电力工程的建设任务繁多。如何保障电力工程土建施工的安全性,是电力工程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点问题[3]。因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强化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特别是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组织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例如:以安全事故为培训内容的切入点,丰富培训活动的形式,有助于树立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有利于养成严格落实管理制度的工作习惯,降低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同时,逐步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土建施工监管评估体系,特别是土建施工管理一旦缺乏健全的监管评估机制,不仅直接影响电力生产的安全性,还可能埋下其他隐患,造成不可预估性损失。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转变传统理念,积极上报施工现场的隐患,及时处理,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监管评估体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电力工程的土建施工条件提供保障。 3.控制土建施工的成本投入 成本管理作为土建施工管理的核心环节,工作人员必须加大对于土建施工成本的控制力度,提高土建施工成本的管理效率,最大程度保障土建施工的成本投入处于可控范围内。因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施工前期,分析电力工程的作业量,初步估算力工程的成本投入,再结合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责任机制,制定相应的成本投入方案,最大程度保障土建施工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同时,以电力工程成本估算为基础,从电力工程的竣工验收、材料采购及基础设计等环节,加大对于成本投入的控制力度,满足效益最大化的经济需求。针对少部分“分包”的施工环节,要求分包承建方,签订相应的施工进度合同,提出相应的赔偿要去,明确规定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选择适宜的施工技术,提高施工的作业效率,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 4.加大对于土建施工质量的重视程度 土建施工质量与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存在着密切联系,为电力工程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提供保障。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土建施工的管理过程中,加大对于土建施工质量的重视程度,树立质量第一的工作理念。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制定相应的土建施工方案,确定土建施工的质量目标,严格落实土建施工的作业流程,组织相应的作业知识培训。同时,结合电力工程具体情况,优化土建施工的作业流程,积极引进科学的管理理念,与现有的施工方法相融合,便于解决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逐步形成系统化、高效化及集成化的施工作业模式。 5.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多,电力工程的建设水平逐步成熟,为了提高电力工程的施工效率及质量,加快土建管理技术的变革,分析电力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管理的措施,具备显著价值作用。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转变传统理念,加大对于土建施工质量的重视程度,控制成本投入,保障施工安全性,逐步树立安全监管的意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含义和原理出发,对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原则、机制、工程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通过理论和实际相合,研究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可行途径。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 1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含义 根据GB/T19000-2008(idt ISO1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质量术语――质量管理:是指确立质量方针及实施质量方针的全部职能及工作内容,并对其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一系列工作。质量控制,是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一系列相关活动。 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涵括:采取的电建管理活动和作业技术。作业技术是直接产生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条件;但并不是具备相关作业技术能力,都能产生合格的质量,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还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组织和协调作业技术活动的过程,以充分发挥其质量形成能力,实现预期的质量目标。电建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是在明确的质量目标条件下通过方案和资源配置的计划、实施、监督检查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因此,电建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包括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及监理、质检、竣工验收等阶段,均是围绕致力于满足业主要求的质量目标而展开的。 2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原理 2.1 PDCA循环原理PDCA是目标控制的基本方法,通过按照PDCA循环原理来实现预期电建质量目标,如图所示。 ①计划P(Plan)。在电建工程项目实施中,“计划”指制订实现电建项目目标的行动方案,确定质量控制的组织制度、工作程序与业务流程、技术方法和质检要求、不合格处理等管理措施。②实施D(Do)。根据“计划”进行方案交底,并执行工程作业技术实施,努力实现预期目标。③检查C(Check)。按“计划”要求开展项目质量自检、互检和专检,以确保“计划”在执行和执行中发生变化时,执行的结果均满足标准要求,并对此进行确认、评价和总结。④处置A(Action)。对质检所发现的质量问题或不合格,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纠偏和预防,确保项目质量一直处于受控状态。 通过实施PDCA这四个阶段,不断改进,项目质量控制在螺旋向上发展,确保实现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目标。 2.2 三阶段控制原理三阶段控制原理就是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这三阶段控制构成了质量控制的系统过程。 事前控制内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强调工程质量目标的计划预控,二是按质量计划进行质量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状态的控制。事中控制包含自控和监控两个环节,关键是自我行为约束,其次是电力质监站和施工企业的质监,以及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监控。事后控制包括工程项目成果质量的评价认定和对质量偏差的纠正。以上三个阶段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结合PDCA循环原理,在每一轮的实施循环中不断提高质量,达到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持续改进。 2.3 三全控制管理三全控制管理源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同时兼融ISO9000标准管理体系,指电力建设工程应是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共同实现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全面质量控制应包括建设工程个体与主体(如业主、监理、勘察、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等)的质量责任实施的全面控制。全过程质量控制指按照建设程序,工程项目从策划、可研、决策、立项、勘测、设计、发包、施工、验收、使用等各关联的有机环节构成的总过程应用“过程方法”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全员参与控制是实现质量目标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全员包括无论任何岗位从下至上,个体到团队所有人充分发挥自己作用,保证实现自己所承担责任的质量目标。 对以上三项原理,在工程质量监控的实施中,如对设计图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监控,应在有关分项施工前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事先控制。 对于在施工中容易产生的质量,则应重点加强过程中的监控,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真正做到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工程虽然已经完成,但离整体交工尚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产品若不注意保护,则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应实行监控,直到交工为此,如地面面层、油漆、表糊等等,这些属于分项完成后的监控。 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随着的必然会越来越完善,逐步走向系列化、科学化。然而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的和现有技术、质量管理方法,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达到监控目的。在实践中应抓好下列几项工作:①技术复核:重点应放在定位、引测标高、轴线、各层标高、成品、半成品的选用等方面。②隐蔽工程验收:是监控的主要手段,凡属隐蔽项目,必须进行全数监控,如地基验槽、桩基、钢筋、地下混凝土、地下砖墙、防水层、平顶吊筋、保温层、暗埋、管线、电缆、下水道等。隐蔽工程验收应按有关规程进行。③材料试验: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除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外,尚须按规定抽样检验。砖可检查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其它一般材料检查出厂合格证。④抽检:随机检查,它灵活,不受时间条件限制,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早,整改方便,提检频率也不受限制,是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⑤班组自检:班组自检是保证质量的根本,只有每个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认真自检,认真把关,质量才算有了扎实基础,因此要牢牢抓住,不应忽视。⑥设置质量管理点:质量管理点可用于多种环节,如推广新技术、质量难点、薄弱环节,要求达到高质量的分项等等,在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点,采取事前控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看来是个薄弱环节,但由于事前采取了措施,设置了质量管理点,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设置质量管理点是质量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 3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系统有效运行 3.1 电建工程质量管理系统建立的原则通过组织论分析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组织论是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组织分工和工作流程组织,它是与项目管理学相关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用于特定工程项目、具体质量标准和评价要求等,根据不同实施主体或子系统,管理与控制的内容和专业各不相同。在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中,往往同时存在着运行管理和项目管理这两种主要的管理模式,一些经营管理活动经常采用项目的方式来实现,因此项目管理本身的组织管理方式必然要受到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影响,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不同的项目组织方式,在项目管理上都有不同的特点。就组织系统而言,一般可以认为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职能的划分方式,每一职能部门对应一种专业分工,或者对应一条产品线;另一种是基于项目的,每一个部门或项目组负责一个或一类项目,其责任随着项目的开始而开始,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结束,这种模式在建筑行业比较典型。 为此,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可参考运用:分层次规划的原则、总目标分解的原则、责任制的原则和系统有效性原则等,确保系统各方运行有效,质量目标的实现。 3.2 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是电力建设工程的生命,机制缺陷是造成工程运作无序、失控的重要原因。为此提出,对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系统中,必须注入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推动工程价值增值链合理关系,实现各方自我约束与外部监控效力,保证及时准确掌握工程一线的第一手资料,加强重点和特殊的质量控制,并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的控制能力和控制水平。 3.3 工程质量统计分析方法工程质量统计分析方法有分层法、因果分析图法、排列图法和直方图法四种。分层法又叫分类法,是对工程的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和质量问题的分析,找出质量问题及其原因。因果分析图法是系统整理分析每一质量特性或问题,并逐层排查找出其主要的原因。排列图法是质量管理过程中,通过抽查检查或检验试验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或偏差、缺陷、不合格等统计分析,以及造成质量问题和原因的统计数据分析排列出问题的累积频率和频数,得出因重点管理、次重点管理和适当加强控制的问题,又称ABC分类法。直方图法是观察与分析项目过程质量是否处于正常稳定和受控状态以及质量水平是否保持在公差允许的范围内。同时可通过质量数据特征值的计算,估算施工生产过程总体的不合格品率,评价过程能力等。 通过工程质量统计分析方法,准确有效地找出工程项目存在问题及原因并及时解决,确保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有效运行。 4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在以上理论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我认为《南方电网工程施工工艺控制规范》为电力建设企业提供了一份电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可行途径的样本。 《南方电网工程施工工艺控制规范》的电网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技术水平领先于国内同类技术,且有所突破创新,编制的技术立足于几十年的电网工程施工经验积累,以及南方五省(区)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先进电网建设工程技术及施工工艺技术的成功实践。 该《规范》的工艺要求精细,图文并茂、简洁直观地表述相关工程施工过程和成果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提供直观的、可借鉴的规范图解,具有较好的现场指导作用。《规范》编写框架有:施工准备质量控制、施工工艺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要点、质量检验标准。《规范》促进电建企业形成了科学、严谨、有序的管理机制和施工秩序,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统一规范电网施工技术标准和质量检验标准,加快工程建设设备安装的速度,有效降低工程施工事故率。 《南方电网工程施工工艺控制规范》自推广运用以来,各应用单位均认为该规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并得到了建设、施工、监理、质监等单位较好的评价。随着《规范》的推广应用,在今后一段时期,本工艺控制规范还将继续对南方电网建设工程施工工艺质量提升发挥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本规范的交流学习,也使南网系统内各家送变电工程管理和施工企业取长补短,了解和掌握了其它单位好的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内业资料管理 摘 要:文章结合我国的电力基本建设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工作的现状,旨在解决低电压等级工程项目内页资料管理水平偏低的问题,创新建设使用“基本建设工程内页管理系统”,全面提高基本建设工程内页资料管理整体水平。 关键词:管理系统;特高压;创新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清洁可靠的电力能源供应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截止至2010年底,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回路长度133.7万公里,变电容量36.2亿千伏安。特高压技术的研发、应用、投产彻底解决了用电“卡脖子”问题。电力建设作为电力发展的基本点,其建设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发展格局。电力基本建设工程的管理正在从粗放型向精益型模式转变,随之而来的电力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内页资料管理水平问题成为了电力建设人研究的新的课题。 1 目前电力基本建设工程内业管理背景 1.1 工程数据信息量大 电力基本建设工程中,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工程的重中之重,数据量大,而且不同数据资料分别在工程各参建单位间传输。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工程整体项目从单项工程至检验批,从开工准备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的全过程,内页资料的质量、流转审批的及时性、资料归档的规范完整性已经成为了电力基本建设工程中的重要工作。 1.2 工程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根据电力基本建设工程的特点和经验,随着工程电压等级由高到低,工程建设内业资料质量标准呈线性由高到低排列。因为传统的基建管理人员较多的依靠管理者自身能力经验进行管理工程,而且往往电压等级低的电力工程,特别是农网工程,参建单位的管理人员水平低。严重的影响工程建设工期,资金投资管理,工程造价控制,甚至影响工程施工质量。分析其原因,工程内业资料质量是影响以上的重要因素。 1.3 大型电力基本建设工程管理水平比较高 在电力基建工程过程中,每一个分部工程的工程准备及施工过程都与“人、机、料、法、环”密切相关。其中先进的施工方法和管理方法,能够高效地运用这些生产要素,科学可靠地解决好要素之间的关联工作。进而提高工程建设进度、质量,降低造价,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工程使用功能。这些信息、资料汇总形成的工程项目的档案资料将成为工程达标、创优等检查依据。以22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项目为例。各项目部工程管理技术人员配备,从人员数量、学历、学术水平、工作经验、管理水平达到最佳组合,水平高。通过何种手段,将好的经验做法运用到低电压等级工程管理中去,减少管理人员客观因素影响,提高其内业资料管理水平成为了我们新的研究课题。 1.4 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直接影响工程整体评价 在工程的不同阶段,如中间验收、质量监督检查、安全检查、流动红旗竞赛、竣工验收、达标投产、优质工程创建中。不同工程项目内业资料管理水平差距巨大。工程的内业资料虽通过施工单位、监理、建设单位等的层层检查。但检查的结果仍不尽人意。研究开发新的管理系统规范内业资料的管理,将全面提高内页管理质量和水平。其标准、规范、齐全的工程内业资料会成为工程竣工投产后,达标、创优检查的靓点内容。 1.5 电力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的重点 在大力发展电网、配网、电力营销和其他管理密切相关的信息网络以及各种应用系统的同时,建设面向工程各参建单位项目部的电力基本建设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为电力建设提供了先进、快捷、可靠的内业资料管理手段,并促进电力企业基本建设管理的信息化进步,同时与现有的电力基建工程管控系统接轨,电力基本建设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系统的运用势在必行。 2 电力基本建设工程内业管理系统内涵、做法 2.1 系统的构成 该系统分为六个终端子系统。既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运行、档案六个子系统。其中每一个子系统分别包含项目管理、安全、质量、造价、技术五大模块。以计算机数据库及其网络系统为依托,开发应用软件。工程各参建单位通过系统完成日工程全过程内业资料管理工作,依靠系统软件强大的“工程内页资料模板”能力,以及通过工作人员的人机对话完成项目策划、安全、质量、造价、技术等的管理工作。不断减轻基建工作人员管理工作的传统工作量,弥补了因工作人员经验不足而造成的方案深度不够,安全、技术措施不详尽、引用法规过期等内页资料管理质量通病等难题。 2.2 系统的建设 系统的建设,依托省公司基建部组织基建专家进行系统基础资料的收集准备工作。以国家电网公司项目部手册、现行优质工程评选管理办法、流动红旗评比办法,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等文件为依托,以省内各电压等级流动红旗优秀项目内页资料为蓝本,构建工程内页资料数据库模板,与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配套软件系统。软件系统资料生成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将工程各个阶段各个节点内页资料模板化,内业管理人员只要根据工程情况输入相应数据、基础资料等动态元素即可生成高质量内页资料,即该系统具有“卡片照相机”的特点,彻底解决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2.3 系统的运维 该系统初步开发为单机版系统,仅需要普通配置计算机即可安装使用。系统从保护知识产权角度进行加密管理,安装系统软件后需插入加密钥匙解锁后方可使用。常规的工程内页资料管理方法,新的工程一般套用旧的工程的资料模板,在其电子文稿上修改。易发生引用“过期标准、目标、措施”等内业资料“质量通病”。使用工程内业资料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系统版本不定期升级的手段彻底避免“引用文件过期等质量通病的发生”。 2.4 系统的使用 举例说明,某工程业主项目部编制某电压等级的“项目管理纲要”,该项目部前期协调专责可以直接调用系统相应电压等级项目管理纲要模板,通过人机对话窗口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编辑,因模板中“工程建设依据文件标准、框架、措施等内容”按照相应电压等级已经固化,只需要填入本工程基本信息、目标等内容,短时间即可生成高质量的“项目管理纲要”工程管理文件,方便、快捷、实用性强。 3 电力基本建设工程内业管理系统实施效果 3.1 系统的先进性 将填补目前国内电力基本建设领域现场内业资料管理软件这一空白,彻底改变常规管理模式,避免了人为因素影响。从现场应用的层面出发,完成信息数据的采集、传达、汇总,为工程现场管理层提供详实、可靠、准确资料。 3.2 系统的价值 该系统的投入使用,将实现基建工程内页资料管理与项目实体施工管理同步化、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实现了基建工程内页资料规范管理,避免了突击补充工程内页资料情况发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减少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内页资料方面的工作量,使管理者有充足的时间用于工程实体管理和外围协调,为工程创优提供了坚强的支撑。随着系统的不断应用、推广、完善。系统生成的内页资料将作为基建管控系统的文件资料库,保证了内页资料上传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3 系统的发展方向 系统按照基建管控模块特有“标准化管理、过程管控、智能化管理”三大功能特性。解决了内业资料管理水平不平衡的难题。在工程项目的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成熟后。通过档案模块最终实现工程电子档案管理的无缝集成,管理精益、效果显著。最终系统将成为国家电网公司基建管控系统的强力支撑模块,系统内全面推广应用。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基于工程量清单的电力建设工程投标报价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种类和数量日益繁多,电力建设工程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样的,电力建设工程之间的项目竞争也更加激烈,为此许多企业纷纷采用了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投标方式,以提高企业竞标能力。本文主要阐述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电力建设工程投标概念,并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 电力工程 投标报价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各行各业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建筑工程中的电力工程建设也日益重要。然而电力建设工程的投资成本巨大,为了能够有效减少电力建设工程的资本投入,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同时实现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的规范化,基于工程量清单的电力建设工程投标方式必将成为未来电力建设项目招投标的主流形式。企业在对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招投标工作时,对于工程造价必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并且应该参考其他优秀的工程项目,仔细研究和分析,借鉴其优点和经验,总结出适合本企业发展进步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模式,促进我国电力建设工程的发展。 二、电力建设项目工程量清单计价概念 电力建设项目的工程量清单计价主要是由招标单位提供工程量的相应项目清单,投标企业则依据清单列举项目进行费用合计的一种计价方式。这种计价方式将传统项目工程报价中的量与价进行分离,投标企业需要通过招标单位在招标的文件中所提供的工程消耗与措施消耗的项目数量,依照企业自身的施工水准、资本实力、以及管理能力等进行作为报价。投标企业在进行具体的投标报价时,应当认真考虑电力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以及技术要求,结合企业自身机械力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并参考企业或电力建设的主管单位所规定的消耗定额,工程造价机构的市场价格情况,在对施工项目现场进行充分调查之后进行报价。而招标单位可以依照预先所制定的详细评审标准,对投标企业择优录取,之后再确定工程项目的相关费用,并签订详细的施工项目合同。 三、电力建设项目工程的投标报价 (一)招投标概述 招标单位依据招标的内容制定招标要求,设计相应的项目图纸,并且根据规定的施工项目总量进行统一的划分,对于工程项目的各项施工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同时对招标工程的项目施工内容提供子项目等其他明确清单。投标单位必须依照国家及行业规定,结合工程项目具体情况、电力行业自身情况以及投标企业的资本情况等,充分考虑在招投标的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并进行规避,对工程量清单中的项目内容需做出相应的补充和调整,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做好评估,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合从而得出投标的最终报价。 (二)投标报价方法 1、浮动报价方法 就电力建设工程而言,电力企业在进行投标报价时不应只考虑企业的自身情况,更应该考虑投标项目的实际情况,投标项目的不同也会导致报价方式与结果的不同。对于投标项目中施工场地条件比较恶劣、对施工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对工程期限有一定限制或者是港口和地下等特殊环境的,投标企业可以适当的提高报价,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对于投标项目中施工环境较好、投标对手多竞争较为激烈、工程量较大或是对投标项目没有特别严格要求的情况,投标企业为了提高竞标成功的机率,则应适当降低报价,但在降低报价的同时也应考虑工程质量情况和自身的经济效益,切不可为了竞标成功而导致工程项目质量不达标或是企业亏损。针对投标项目实际情况,对具体报价进行上下浮动的报价方法即为浮动报价法。 2、差额报价方法 差额报价法主要针对工程量清单中的具体项目报价做出细微调整,是在投标项目总体报价已经确定的前提下所采用的报价方法。对于能够提早完工的工程项目、支付能力较好的招标单位项目、工程量有所变更的项目等,可以使用差额报价法。通过对工程施工中各子项目实际产生费用进行核算,对于部分工程量报价进行适当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之,若是出现工程量减少的情况,施工企业也应适当减少资本投入,并减少投标工程子项目的工程量,减少企业不必要成本损耗,保证企业正常收益。 (三)基于工程量清单的投标报价意义 传统的定额报价方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价格模式,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管理体系,其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同时由于定额报价在合同内容、责任划分以及风险承担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阻碍了电力建设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下所产生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投标方式。 实行工程量清单的投标方式有利于深化电力建设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为电力建设行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合理分担风险,强化投标企业的责任意识,提高电力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投标企业在针对工程量清单的各项目进行报价时,通过对施工方案、施工成本以及工程利润等深入分析,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从而确定资源的合理分配,严格控制资本投入,加强技术革新,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电力工程作为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其建设与发展也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实行基于工程量清单的投标报价,可以使电力企业在适当高于生产成本的情况下中标,在保证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有效保证投标项目的工期和质量。随着工程量清单计价投标模式的逐步深入和普及,电力行业也将获得更加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探究电力建设工程合同中承包模式的完善 摘 要:在电力工程中,总承包管理模式广泛的运用到工程建设管理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电力行业市场不断的扩大,在实际工程管理中应用总承包管理也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电力工程合同承包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对电力工程实际应用进行有效分析,针对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总承包管理;应用分析 我国电力建设行业近年来不断的发展,对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也逐渐发展起来,但是现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电力发展策略就是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加强自身管理模式。在我国电力工程中,合同承包模式要对工程的价格和工期进行确定,并对性能加以保证,这样电力建设就会有了更高的管理水平。 1 电力工程中总承包管理的应用重点 (1)掌控好电力工程设计。首先要对电力工程设计进行重点设计,将整个工程成本降低,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在电力工程建设准备之前要对建设工程进行设计工作,保证设计科学合理性,对电力工程设计技术进行有效的完善。同时在对施工工艺中使用先进技术,对整个工程的结构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实际空间布置进行有效的完善,科学调整及优化,进而有效的减少工程机械设计费用成本,充分的利用机械设备尽量的建设设备的使用数量,从而达到一定程度上成本费用的控制。其次,还要对各个部门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保证整个电力工程顺利进行,在实际工程管理中,还要对设计方案进行重视,设计方案的质量可以有效的降低施工中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对工程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及时的改进。因此,为了有效的避免电力工程施工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我们一定要对设计方案的整体性进行分析研究,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确保电力工程承包中出现的错误,从而保证电力工程施工进度顺利进行,降低施工材料的浪费。 (2)质量安全的管理。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承包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也是工程建设整体安全性的重要保障,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质量安全体系,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还要设立专门部门对其负责,还要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对自身的职责进行明确,保证监督落实到位,设立一定的监督管理制度,然后将制度落实到实际中去,真正保证电力工程整体的质量。 2 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承包管理模式的认识不够清晰。目前,对于承包管理模式在认识上还没有很透彻,导致很多管理人员在理解上存在很多的误区,一些人员认为,合同承包管理就是对施工成本和管理成本进行控制,这样的认识就是通常提到的“皮包公司”的行为。对于承包管理中没有正确的认识本质上的作用,也就不能将其进行彻底的贯彻实施。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市场不断的转型,其中也具时代性的标志,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市场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国外竞争不断的进入国内,导致市场管理水平不断的降低,也给电力工程建设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设置不合理的管理结构。由于电力建设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市场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已经不断进入企业社会化地步,目前很多的电力企业管理人员都不是很专业,在电力施工建设中的施工,这些外行人员导致整体管理水平降低,不能更好的满足电力建设的需要,导致建设管理水平减低的原因,其电力工程的建设和发展都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对承包管理模式不断更新,提高电力企业不能很好的理解的管理方案,因此设置了不合理的组织结构,不但施工企业没有得到建设承包的主动权,却使工程管理在总承包的模式下变得更加混乱。 (3)自身所处位置认识不够清晰,法律定位不清楚。市场工程管理模式中,形成规模较大的承包管理模式,在管理中没有一个承包商具有完善、专业的施工队伍,他们只是将整个工程在分包给各个不同专业的小的承包商。但是在我国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工程主体的架构必须由总承包商进行施工建设,如果进行分包后就会对整个项目的建设,以及分包规范化市场的形成,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和制约。 (4)综合人才的缺失。电力行业中很多专业管理人才,但是对于这些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相对较低,要求管理人员既要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又要懂法律、外语、管理人力强的综合性人才相对比较短缺,所以在实际的电力工程建设中就要提升整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工程承包管理为电力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根据目前市场是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人才形成相应的竞争局面,而在实际的法律规定中,也没对其进行较为明确的规定。 3 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方法 (1)把管理组织建立成阶梯性。专业化程度也是承包管理模式的重点,在对项目进行承包的时候,电力工程建设管理要提高承包商的整体能力,想要有效的提高管理水平,就要建立高校的管理人员,而总承包的主要模式就是将电力建设的主动权交给工程的施工人员。所以,在合同承包的新模式下,电力管理建立了阶梯性的管理组织对所有项目进行分层管理。在对这种管理模式实施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分级承包的控制,还可以对管理项目的效益不断提高,从二使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对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养。对于电力建设管理中,需要对电力企业制定专业的管理模式,这也就需要管人员的素质要非常高,管理人员要有清晰的思路和管理目的,在对建设管理任务进行交接的时候,需要高新招纳管理人员,但是这也不能从实际上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因此,承包管理中要使电力工程建设的使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提升自身素质。可以从企业内部建立管理学习团队,对整体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在高新招纳人员的基础上开展一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道路,是电力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4 总结 总体来说,电力工程承包管理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工程建设的水平。在实际管理中,我们要不断的加强设计方案和管理水平,制定合理的方案,有效的降低了电力工程的整体成本,并且 还要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提升电力工程可以顺利的进行。 电力建设工程论文: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我国的电力建设工程体系不断优化,在此过程中,电力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电力建设工程的开展,比如安全监理问题。本文就电力工程的安全监理环节进行分析,进行其理论基础的深入分析,进行电力工程建设体系方案的优化,实现电力建设工程监理体系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从而满足我国电力工程的工作应用需要。 关键词:电力建设;安全;监理;电力事业;安全技术方案;施工质量 一、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重要意义 1. 为了保证电力建设工程的稳步发展,必须要实行电力建设工程整体应用模式的优化,保证安全监理体系的健全,从而提升现代电力建设施工行业的管理效益,满足我国现阶段电力施工工作的要求,受到我国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诸多的电力公司,缺乏强有利的电力安全监理体系。这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缺乏健全的安全生产制度,相关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低下,不利于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通过对电力工程安全监理方案的优化,可以提升电力企业的整体安全技术应用效益,满足现阶段电力工程建设工作的要求。 通过对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模块的强化,可以实现电力工程的最大效益化。在工程实践建设过程中,安全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是电力建筑工程的4个关键部分。这四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工程实践操作中,电力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不能保证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的人身安全事故,从而影响到电力工程工作的正常开展,进而导致电力企业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施工安全关系到企业的综合效益,通过对施工安全的保证,可以有效提升对工程进度的控制,能够满足电力企业的日常施工要求,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必须要进行资金的有效控制,确保基础设施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实现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在电力工程应用中,确保整体工作的安全性、效益性、科学性是必要的。诸多的高压电力设备都需要建立在郊外地区,其施工环境比较复杂,一旦出现监理上的疏忽,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问题。为了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安全性的提升,必须要保证工程施工各个安全质量模块的控制,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率。 二、我国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1. 为了满足我国电力建设工程的应用要求,必须要保证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体系的健全,这首先需要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健全,只有保证监理安全制度的健全,才能为企业的安全稳定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在电力建筑工程应用过程中,通过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强化,可以有效约束施工过程中的不良工作行为,有利于促进不同工作岗位的协调,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违规行为,有利于规范电力工程的施工工作,提升整体施工工程的应用效益。 在电力建设工程应用中,诸多的施工企业缺乏对规章制度的重视,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缺乏深度指导性,在实际施工中,未必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在工程实践施工中,员工的一些较大的安全规章行为不会违法,但会出现一些细节性的违规行为,比如施工时不戴安全帽,这些细节性的制度规范往往被当事人及监理人所忽略。 2. 在电力工程建设应用中,其施工人员的工作素质高低不齐,电力企业也缺乏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施工人员的知识水平比较低,很多的施工人员没有上过高中,均是低文化水平,其缺乏专业性的技术,缺乏工作上的综合能力。正是由于这些良好工作素质的缺乏,员工缺乏对电力施工安全性的重视,容易出现电力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的安全事故。 3.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所谓的安全隐患就是会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对于周边环境及财产等造成的危害。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针对机械伤害、高处作业伤害、触电伤害等进行预防,避免出现一系列的交通安全事故、人身安全事故,保证安全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工作实践中,要针对项目可能出现的重大危害状况进行分析,做好重点性的控制工作。在工程实践中,不同的施工程序各自具备自身的特点,每一种施工程序都存在各自的风险。在基础施工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施工设备伤害、施工用电安全防护问题、深基坑施工问题。在立塔施工过程中,高空作业施工可能出现高处坠落状况,在施工过程中,可能由于吊装装置的不稳定性、过大的抱杆倾斜度等问题,出现施工物体高空坠落状况。比较常见的其他问题状况有不标准的地锚埋设,压接操作的过载操作,不规范的消防设施等,如果不能针对这些问题做好相关的监理措施,就可能导致电力建设中安全问题的产生。 4. 为了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理工作,必须要针对常见危险源进行重点安全控制工作。要做好日常的施工安全技术审查工作,保证施工技术安全体系的健全,保证各个工作程序的落实到位。在安全巡视过程中,监理人员需要进行施工单位工作方案的重点审查,避免出现违规操作的状况。 在工程实践中,要将安全检查工作与质量巡视工作串联起来,保证安全工作及其质量工作的协调。在材料进场检测工作中,要做好见证取样检测工作,保证质量工作及安全工作的共赢,只有工作质量提高了,才能确保工程安全的提升,这两者是密切联系的。在工程监理过程中,要保证安全巡视检查记录体系的健全,做好不同工作阶段的安全巡视检查工作,针对可能出现的隐患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记录及上报。 为了有效提升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性,必须严格落实项目质量控制制度及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对施工现场管理方案的强化,实现对安全事故发生率的有效降低,保证电力施工建设项目的良好开展。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现场管理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施工现场管理中,要保证好施工现场监理工作的良好运作,相关工作任务的监理人、负责人,都需要重视现场监理模块,不同的管理机构及负责人之间要相互协调及配合,保证工程建设监理环节的优化。在一些重要工作安全问题上,建设单位需要和电力施工单位进行协调,保证施工现场的强有力的控制,要切实提升施工人员的自身安全意识,保证其文化素质的提升,从而满足工程实践过程中的安全监理工作的要求,确保电力施工安全监理方案的及时更新及应用。 5. 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监理体系是比较复杂的系统,为了确保该系统的稳步运作,必须要坚持正确方针及思想的应用,按照正规化的途径进行施工,保证电力工程建设整体安全监理体系的健全,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保证电力工程安全监理体系的优化。在电力工程安全监理过程中,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威胁状况进行安全应急方案的制定。要保证电力工程员工的工作培训开展,定期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培训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员工的自身安全意识及工作能力。要保证电力工程的有效监督、指导及检查工作,要保证对危险作业、危险场合等的强化管理,电力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要做好施工安全问题的总结及分析工作,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电力企业要健全监理工程师体系,电力监理人员需要做好施工现场的巡视及检查工作,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进行治理及预防。电力监理人员需要落实好相关的监理方案及技术规范,保证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及时解决问题,要保证电力监理工程体系的健全,实行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监理工程师需要根据实际工作的要求,保证施工计划体系的健全,进行安全检查工作的定期开展,保证专项安全检查工作的开展。针对那些安全事故隐患,做好及时地修改及整顿工作,针对那些特别严重的施工安全状况,必须暂时停工整顿。电力监理的负责人必须要落实好施工的现场监理工作,做好现场的监理技术指导工作,保证旁站监理工作的良好开展,确保电力施工安全体系的健全,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保证安全施工效益的提升。 6.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要进行队伍安全知识培训工作的定期开展,保证安全教育及岗位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确保员工安全素质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企业要针对典型事故案例定期展开教育,实现不同工作部门的安全教育强化工作,保证各种违规现象及行为的避免,保证电力工程监理工作的良好开展。 结语 电力工程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恰当而有效的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电力工程监理体系的细节性工作,提升电力工程的整体监理效益,从而满足现实电力工程的发展应用需要。
精细农业论文:精细化气象预报在农业中的应用 [摘 要]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精细化气象预报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精细化气象预报能够直接或者是间接地预报农业种植区域的光、热、水等多种条件,进而正确地指导农业,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其中,精细化气象预报主要是以本地区农业生产生活作为重要基础,便于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提高农业产量。基于此,精细化气象预报能够及时地突发性的灾害预警信号,进而与本地农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采取防御性措施,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在防灾与减灾方面的效果。 [关键词] 精细化气象预报 农业 应用 1 精细化气象预报应用于农业的具体途径 1.1 内容本地化特征明显 之前的农信通气象产品通常都是为地级市提供气象服务,所以,很难划分客户,导致气象服务的内容存在严重的单一化问题。然而,不同地区与县市农业生产的情况也存在差异,所以,难以根据客户具体需求来为其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但是,精细化气象预报能够更好地精确各县级的区域,以保证更好地结合地区具体状况,积极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其中,以黑龙江省麦区小麦为例,因为实际的收获期是在雨季前,一旦雨水量增多,就必须要采取抢收的措施。而在小麦处于蜡熟中期,其干物质的积累是最多的,而且粒重也最高,应当及时收获[1]。收割的过早或者是过晚都会对粒重产生不利的影响。若蜡熟期间雨水和露水较多,很容易导致籽实的呼吸作用变强,对干物质进行大量消耗。而在黑龙江省的稻区,阳光相对充足且温度的日较差很大,对于灌浆来说十分理想。然而,低温年型相对较多,很容易因温度而影响灌浆质量。但是,在南方稻区,早稻灌浆期时间较短且千粒重会下降。在其乳熟之前和之后,都是高温对千粒重产生影响的重要阶段。通过对精细化气象预报的运用,可以针对南北方吸取的差异来提供具有本地化特色的气象服务,这对于农业种植的影响是很大的。 1.2 产品更加精细 精细化气象预报能够对不同地区的信息服务进行细化,能够准确地出气象与预警信息。基于此,在产品当中增加信息的含量,并融入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信息,进而为特色农业的生产提供更为精细的信息服务[2]。将水稻种植作为重点,对其粒重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时期有两种:第一,开花之前颖壳的生长期,因为颖壳与库容的大小存在紧密联系,而颖壳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就是减数分裂。第二,水稻灌浆期。在实际灌浆的时候,会出现明显高峰。但是,在引进精细化气象预报以后,需要在水稻重要的生长时期考虑具体情况,进而提供出精细的气象预报,更好地促进水稻增产与增收。 1.3 服务呈现差异化 精细化气象预报将气象信息和农业信息相互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满足现阶段较大的信息需求量,并且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彩信内容,使得服务体验也更为理想。同样以水稻种植为例,水稻在小穗分化期间,应当将温度控制在6-8摄氏度,否则花粉就会逐渐丧失受精的能力而导致其结实率不断下降。在水稻开花期,最佳空气湿度需要控制在70-80%,一旦湿度过小或者是遇到雨水期,就会导致花粉吸水过于充足而出现破裂。如果空气的湿度不超过20-25%,也很容易受干旱影响而不结果实。而针对水稻种植的日照与气温要求,精细化气象预报能够及时地提供差异化气象服务,进而推动农业生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不同时空环境背景下,农业生物的生长与发育规律也呈现出差异化,使得r业生产活动也具备了自身独有的特点。但是,气象条件不同,农作物对于气象环境的反应也存在区别。因此,必须要有机结合具体情况来实现精细化农业气象预报,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地指导农业生产,并且为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精细农业论文:陈更新精细化循环农业引领产业新航向 对于一个胸怀家乡父老、时刻不忘反哺桑梓的年轻人,未来更广阔壮丽的前景还都正在铺排描摹中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几千年以来,传统的农耕文化灿烂辉煌,养育和繁衍亿万炎黄子孙,无数的中华儿女承前启后,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谱写着优美的篇章。 记者见到陈更新时,他正带着中央党校博士考察团,讲解广西规划的第一个富硒产业园区,借用外脑、引进人才、科学管理、创新发展。先后在红十字会、医药医疗、资产金融投资等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陈更新,一踏入农业领域就以一个企业家飞得更高,走得更远的理念高标准,严要求,以循环经济,精细化立体农业,套种套养,种养结合,变废为宝,寻求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创新农业模式,为新型农业打开一扇大门。 农业发展的创新思维 “一个好汉三个帮,要发展还得有团队。”2007年,陈更新成立丰兄农业发展团队,经过七年的现代农业发展探索,2014年正式注册广西丰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为一家集水产养殖、果蔬种植、食用菌种植、农业种植技术研究与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直销于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公司。 “我们遵循种养结合、套种套养的科学产业链,全力发展精细化立体循环农业,创新农业产业,将现代农村从观光农业到绿色休闲生态农业,再到创意农业……以时间换空间来形成抵御市场风险的防火线,赢取农业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陈更新向记者介绍丰兄农业开发公司的发展理念。 丰兄农业开发公司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绿水青山良性循环与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用循环经济来代替农副产品深加工问题,用种养结合来解决单一农业产出过低问题,用产业链延伸来解决变废为宝问题,用产业链延伸来解决其它产业成本过高问题,用产品附加值来促进产业发展,用产品附加值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生产模式的衔接性来全面保证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达到产业扶贫脱贫的最终目的,为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生机勃勃的发展之路。 “我们所打造的有机、绿色、环保、富硒的全均衡营养现代农业生产链,不仅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发展瓶颈、还在农业的基础元素上增加了乡村休闲旅游,生产高端农副产品的同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也培育了职业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人、造就一批新一代农业人。”几经努力发展,陈更新坚持以“私人订制、食品安全”的高端服务理念,为高端需求人士打造出地道、原生态的农副产品,讲述着一个特色的农业故事。 合作制全面代替分配管理制 怎样让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向追求绿色、生态的需求转变,寻求农业发展的新动力,经过不断的调研,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交流,陈更新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导入全面合作分配制。采用底薪+绩效+分红+股权的分配方法,一人参与,全家受益,通过产业层面的设计来满足大家的需求点、增收又保产、保质又保价、企业估值越大自己受益越多,牢牢的把双方利益捆绑在一起,工作越长受益越多,一心谋发展,脱贫又致富。培育现代农业的职业化和标准化新一代农业人。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传统农业一直走不出“价优多发展,发展起来又跌价,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怪圈。陈更新带领他的企业放弃常规市场渠道、走品牌品质和高端群体路线,以社会团体企业和各商会房产公司为主要销售对象,以体验农业为导向、以亲情娱乐基地为重心、以周末休闲旅游经济为核心,运用电子商务APP平台结合会员制和庄主制的全新发展理念体系、进行农副产品与互联网结合的线上线下营销网络。 关爱贫弱,温暖同行 陈更新立足解决和巩固贫困人口脱贫这一目标,采用“公司+供销社+合作联社+专业合作社+信用社”的生产发展模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进行精准扶贫工作,有效的体现出企业社会责任感和供销社的供给侧改革所取得的创新成就,合作联社则在组织全面的资源匹配整合使用上不懈努力,专业合作社负责每一个产业的生产和运营管理,信用社则加大资金扶持力量引发的杠杆支点,使得贫困户干劲十足,促使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形成“傻瓜式”生产模式。 丰兄农业开发公司启动实施的“产业到家,牵手妈妈”巾帼脱贫行动计划,不仅每周对选定的贫困妇女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同时及时宣传党的政策,使她们有信心,提高实际操作本领,而且根据贫困妇女的劳动能力,安排工作,有计时工、计件工、包产到户和产品认领养殖种植等多种方式促进她们增加收入,并鼓励先进,督促进步。目前已投资建成的生产间、生产大棚、平价产品销售门市部、电商平台服务厅和农民技术学校等均已充分发挥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更新作为非公企业代表到广西大学农学院考察合作洽谈,并就学生实习就业、提供科研咨询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书,解决了生产技术和人才瓶颈问题。为增强农户自身造血能力,积极帮助农民理清脱贫的思想,他联系玉林市供销社共同创建农民培训学校,传授现代农业种养技术,协助举办了“非公经济企业供给侧深化改革发展经济论坛”,邀请到中央党校、广西林业厅等专家为合作社成员、贫困农户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同时丰兄农业公司还获得了广西科技厅指定人才培养基地、广西水产畜牧局田螺优秀推广站、田螺示范基地称号、特色农业扶贫产业基地推广中心、广西供销社电子商务优秀推广站等殊荣。今天的陈更新在很大程度上要改善农民的内在问题,给农民以新希望。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不断为蒲公英之家、社会福利院、孤儿院等救助中心提供物资赞助的陈更新谦虚地说自己只是普通人,在做着力所能及的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企业家来说,所有的成绩都还只是未来更远目标实现的基石;对于一个胸怀家乡父老、时刻不忘反哺桑梓的年轻人,未来更广阔壮丽的前景还都正在铺排描摹中。我们从陈更新坚定的目光,睿智的眼神,忙碌的身影中看到了更扎实的未来。 精细农业论文: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探讨 摘要: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研是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资金的筹集和运作,而在资金的来源方面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拨款以及合作企业投资经费。如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以及使用效率是现阶段科研项目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中,重点工作在于对预算的管理,而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预算编制。在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经费管理中,需要分析和阐明预算编制的重要性,通过强化管理理念、细化管理细节、严格把控流程、进行科学划分等多个角度,构建出完善的预算精细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精细化;管理措施 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逐渐的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工作,在近些年的科研项目中,明显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同时,对于项目的专业化管理、系统化经费使用、高效性的科研经费拨付等多方面的管理进行强化。国家在强化经费投入的同时,也使得科研经费的管理难度在不断加大。对此国家在出台和修订部分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构建出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强化了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逐渐细致化和精密化。在构建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强化预算约束性效果的同时,重视对精化管理的特点分析,强化对科研经费的监控和管理。 一、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精细化管理是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构建出完善的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项目,需要借鉴和融合精细化管理,从而保证预算环节的高效性和有根据性,保证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和细致化,完善科研经费和研究任务之间的关系;在编订预算的过程中,要求预先制定完善的流程和程序,同时根据具体的要求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在财务专家的把关和审核之后,根据农业的季节性特点以及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及时对项目进行调整,构建出完善的调整方案,根据相关的报批程序审核项目的执行效果。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强化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明确各个具体项目的预算、管理流程,强化对各环节的权责划分,使用有效的方法将主体有机融合,构建出完善的责权一致的管理网络系统,保证经费预算处在高效、科学的监督体系之下,从而保证整个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项目研究工作的综合效益。 二、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是现阶段提高农业科研效率的有效手段,要求在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之上,构建出科学化、系统化的生产、管理流程,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管理。2008年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在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求强化精细化管理的概念,这也是我国各级单位强化财务管理,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开始和标志;2014年财政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对精细化管理的管理。对于现阶段的农业科研院(所)而言,要求在预算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强化对预算关键环节的管理和分析,构建出系统的科学化管理编制,细化和完善预算编制的主要内容,采用刚性的制度规范措施,构建完善的责任落实效果,提高和完善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农业科研中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精细化不足 在目前的农业科研单位中,科研工作者对经费预算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在争取和申请科研经费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申请项目和预算编制等多方面的联系和结合,并未体现出实事求是的效果,导致整个科研项目在进展和推行过程中,并未结合项目的经费需求进行严格的预算规划,导致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同时大多数的科研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对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对各项费用的内涵缺乏科学地认识,由于经验不足或者错误预算,使得科研经费无法进行细致和划分,进而导致整个预算管理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缺失。 (二)合理化不足 在部分农业科研单位中,由于缺乏预算协调机制,导致项目的需求和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出现了预算编制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但是在部分单位的项目预算中,并未考虑到经费的使用情况,没有对项目和经费支出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出现擅自调整预算,进而使得整个预算并未按照原定流程进行,没有遵循具体规定进行备案呈报工作,出现了相关负责人因退休、调整、离职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现项目预算的更换。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在项目合作以及外部协作的过程中缺乏对预算管理的充分认识和分析,导致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并未根据科研项目进行完善的资金拨付机制,也没有通过合同任务书的订立以及对项目任务书的构建进行经费管理,导致在参加项目的过程中,并未构建出完善的外拨经费管理机制,因而在拨付资金之后,整个监管系统缺乏有效的监管。 (三)执行力不足 在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的项目管理中,预算和资金管理主要由项目负责人采用全权负责制度。在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机制之下,项目负责人对于项目资金的管理和支配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当出现一个项目负责人管理多个课题项目之时,很多时候因为精力不足导致对项目的支出和预算的管理缺乏实质的管理工作。一方面使得整个科研项目的收支费用并未按照列支的项目进行及时的管理和处置,财务人员的日常费用支出成为单位的公用费用开支,出现事业经费的挤占,使得最后的项目验收工作出现了人为的账务调整。另一方面加强了对相同类型财务的支出和收入,导致科研人员在未考虑项目的研究和进展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进行签字确认工作,很容易出现项目之间出现交错复杂的使用问题。在项目验收的过程中,人为调账行为时常出现,会出现不合规的发票和支出。另外,在科研经费的管理支付中,科研项目的经费直接由财政预算拨付,在经费使用和下达过程中存在时差性,同时经费预算的管理未进行有效监督,导致出现相互垫付的现象,达不到预算的实际效果。 (四)考核力度不足 当前在很多科研项目中,过于重视科研经费的申报和使用环节,而忽视了对经费预算的考核和评估环节,在绩效考核和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设中缺乏力度,导致出现项目执行效果欠佳和未达到系统地评价指标及标准。预算编制工作缺乏奖惩制度,整个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缺乏鉴别能力,整个预算的执行难以做到实时定量的考核。 四、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地编制体系 为了使农业科研经费预算合理化,首先,从事农业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要转变传统的忽视管理注重争取的观念,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要根据类似的研究活动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严格遵循相关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的要求,综合考虑科研项目的各项费用的支出情况,对预算编制的整体进行分析和论证。在对每个预算科目内容都分析清楚的基础上,对预算支出的各项具体内容进行具体的细化,对具体的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地预算,展示出具体的预算过程,结合科研项目的资金实力进行编制。同时,农业科研部门要积极联合财务及资产等部门,对预算编制的各项经费进行审核,科研人员要根据审核意见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修改,尽可能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合理规范农业科研预算经费的调整手续 科研经费预算的执行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和具体的编制内容等规定,对各个项目的经费支出状况进行明确,通常情况下不能进行调整。如果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必须要进行调整,要遵循有关的规定,利用慎的态度进行合理地调整。现阶段,农业科研预算的调整主要包括两类,其一是报批调整,其二是主持单位进行审批调整。如果科研项目出现预算资金数额变化或者合作单位的预算出现调整,需要进行报批调整。或者出现其他的情况,如预算金额没有出现变化,一些具体的材料费用、加工费用以及其他费用要进行调整的,由具体的负责人进行申报,单位进行审批,负责审核的管理部门在一些关键的环节进行明确。 整个科研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项目预算的调整,需要将进行这些项目调整的原因以及具体的金额进行详细地展示,同时要展示出详细的证明材料,将这些资料申报给相关的管理单位进行审核;管理单位要遵照相关的规范对合作单位及项目的科研人员以及经费和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在进行审批之后要及时的告知相关的人员,对课题项目的预算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 (三)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中的精细化管理 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首先要通过会计信息软件进行合理的额度预算控制,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具体可以采用逐个控制、浮动调整的方法。将通过审核的科研项目预算支出的费用金额按照具体的会计科目在会计预算系统中进行录入同时设置合理的额度,如材料费、设备采购费用、人员薪资及其他费用等制定出合理的浮动比例。通过这样的设置,如果这些项目在单类或者预算总额超出一定指标之后会进行自动警示,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管理人员对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对预算执行进行有效地监督。 其次要强化在科研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各个项目和部门之间要加强交流和沟通,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切实融合到整个项目的预算管理中。项目管理部门要做好整个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执行工作,对项目经费的收支、到账以及结余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地了解。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中的各种票据进行认真审核,对于其中不符合规定以及一些虚假票据不予受理;对于一些不完整和不准确的票据实施退回。而科研部门要对项目的经费支出和项目的进度进行监督。 (四)完善和健全考核制度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要精细化管理,必须加快科研经费绩效的考核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制定出预算绩效考核指标,可以通过有关的定性定量指标进行有效分析。定性分析指的目的是确保科研项目可以实现最终的目标,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开支的范围是否符合相关的制度。而定量分析可以通过科研经费预算完成的具体指标来体现。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公平,将考核结果进行反馈,使得绩效考核机制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五)提升化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预算管理理念 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要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树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要正确地认识到经费预算是通过对科研收入、成本、费用以及经济利益等合理的计算所得出来的,对于预算来说,其本身并不是科研项目的最终目标,而是实现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要及时了解和学习一些有关财务的知识,这有利于科研项目在进行经费预算的编制中和财务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科研工作人员要积极地向财务人员和相关的管理人员反映科研项目的实施状况,采纳合理的意见。同时财务工作人员要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充分参与到科研项目的预算中。 五、结语 农业科研项目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促进农业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度,要加强对预算经费的编制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当前国际宏观层面对于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要求相符合,形成全新的经费管理理念,要将财务人员和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有效融合,满足相关人员对科研经费的了解和掌握,更进一步的加强对于经费预算的管理,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项目的经费进行有效合理地使用,加强监督,最终提升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 【作者单位: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桂北分院)】 精细农业论文:遥感技术在精细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摘要:指出了在信息社会精细农业代表着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农业研究的重点,遥感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及时地提供作物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在介绍精细农业的基础上,探讨了遥感技术在精细农业发展中的必要性、具体应用方面及遥感技术在精细农业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关键词:精细农业;遥感技术;应用;问题;解决途径 1引言 精细农业也被称为因地制宜农业、处方农业。它可以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支持下,进行抽样调查,获取作物生长的各种影响因素信息(如土壤结构、含水量、地形、病虫害等)。通过进行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对比,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获取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可以根据每个地块的农业资源特点,按需实施微观调控,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和机械化,精耕细作,获取高的经济效益。 遥感技术是指运用现代光学、电子学探测仪器,不与目标物相接触,从远距离把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解译揭示出目标物本身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综合性探测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黄惠珍,2010),通过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对远距离物体的识别。 2遥感技术应用于精细农业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农业因耗能高、产量低,正逐步被新型农业所代替,而精细农业,适应了现代农业产量高、投入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姚建松,2009),它的出现,是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型的必然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 遥感技术是精细农业获得田间数据的核心来源。没有遥感技术的服务,就没有精细农业的发展。由于不同含水量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地表温度(谷纪良,2010),不同生长期和不同生长情况的农作物具有不同的波谱发射特征。因此,通过对作物本身及其生长环境的波谱特性研究,可定量测定作物的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异信息(李新磊等,2010),了解生态环境变化,为及时作出合理化的调整提供最权威的数据资料。因此,精细农业要发展,必然需要遥感技术的应用。 3遥感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及时地提供作物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这是精细农业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来源。因些,遥感可以在很多方面为精细农业服务。 3.1作物养分诊断与监测研究 作物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如果缺乏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能力和产量降低。近20年来,利用遥感进行作物养分(尤其是氮)实时监测和快速诊断一直是农业应用研究的热点,其中,高光谱遥感可很好的对作物养分进行诊断和监测(姚云军等,2008)。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作物氮、磷、钾等含量的变化会引起作物叶片生理和形态结构变化,造成作物光谱反射特性变化的特性。作物养分高光谱诊断与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多元统计回归方法诊断作物养分含量,基于特定吸收波段内波谱特征参数的作物养分诊断。 3.2农作物播种面积遥感监测与估算 搭载遥感器的卫星或飞机通过田地时,可以监测并记录下农作物覆盖面积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对农作物分类,在此基础上可以估算出每种作物的播种面积。目前商业销售的遥感图像已经达到1m空间分辨率,在这种高分辨率图像中可以进行精确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估算。 3.3遥感监测农作物长势与产量估算 作物长势是作物生长发育状况评价的综合参数,长势监测是对作物苗情、生长状况与变化的宏观监测。构建时空信息辅助下的遥感信息技术与作物生理特性及作物长势之间的关系模型便于作物长势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在作物生长不同阶段进行观测,获得不同时间序列的图像,农田管理者可以通过遥感提供的信息,及时发现作物生长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措施进行田间管理(如施肥、喷施农药等)。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时间序列的遥感图像,了解不同生长阶段中作物的长势,提前预测作物产量。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有关研究部门与高校合作,利用陆地卫星和气象卫星进行大面积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的研究与试验。这为我国作物产量的提前预报奠定了科学基础。 3.4作物生态环境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土壤侵蚀、土地盐碱化面积、主要分布区域与土地盐碱化变化趋势进行监测,也可对土壤水和其它作物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这些信息有助于田间管理者采取相应措施,合理调配,及时改善作物生态环境,使作物更好地成长。 3.5灾害损失评估 气候异常对作物生长具有一定影响,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与定量评估作物受灾程度,作物受旱涝灾害影响的面积,对作物损失进行评估,然后针对具体受灾情况,进行补种、浇水、施肥或排水等抗灾措施,减少损失。 4遥感技术在精细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4.1遥感数据库不足 遥感技术在应用于精细农业中,因作物的生态物理参数(如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等)各异,生长环境复杂,生长过程中随时间的推移作物与土壤的各种物理化学条件都会变化,这就需要建立大量的数据库,给遥感农业带来了不便。而现有精细农业中的遥感数据库还处于发展阶段,数据量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4.2解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遥感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尚且处于探索阶段,许多解译方法尚不成熟,如多种田间组分(作物、土壤等)混合光谱的研究等。而现代遥感技术单一解译技术已趋于成熟,但混合光谱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需要加强解译水平,完善解译体系。 4.3建立标形植被光谱数据库 深入开展农业应用中标准地物光谱特征研究,总结标准地物在不同条件下光谱变异规律,完善和扩充农业光谱数据库,在应用研究时将目标物与标形地物的波谱特征进行对比,观察波谱图像,总结波谱特征规律,进一步确定目标物的现实特征,进而实施相应手段,提高作物产量。 4.4建立健全解译体系 加大遥感解译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常用地物的解译体系,特别是完善农业遥感中的解译系统,将传统解译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定位导航系统的发展,将不同地区不同地物的波谱特征纳入解译体系,提高解译水平。 建立标形地物波谱数据库,加强农田水分条件、肥力条件、病虫害等因子在遥感图像中的解译标志,实现农作物征兆信息的智能化提取,上述关键技术的突破,将有助于阐明作物生长环境和收获产量实际分布的相关机理,有助于遥感动态监测定量化,建立作物长势与产量预报定量模型,这对于提高农业田间科学管理(灌溉、施肥或喷洒农药)具有重要意义。 5结语 遥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是促进精细农业发展的重要一步,随着更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必将更进一步。未来精细农业中遥感的定位,将从定性监测逐步转向定量监测,定量遥感将在精细农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定量遥感的研究力度,完善定量遥感体系,建立定量遥感农业模型,将为农业遥感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必将促进精细农业的蓬勃发展。 精细农业论文:浅议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 摘要:农业科研是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农业科研项目经费是农业科研单位主要资金来源。如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是科研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点是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源头在于预算的编制。本文从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入手,在分析了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路径。 关键词:科研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 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对农业科研的方面的投入。同时,各类项目检查越来越频繁,对项目的管理、经费使用、验收与财务审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趋于规范与严格。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多渠道拨付,经费投入不断增强,同时也加大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的难度。国家也陆续出台和修订了一部分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要求越来越精细。通过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强化预算执行约束力,是实现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精细化管理重要的监控手段。 一、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就是借鉴这种精细化的企业管理思想,使预算做到有理有据,编制精准,明确与课题项目研究任务的必然联系;编制预算时要按预先制定的程序和具体的要求进行,还需通过相关专家严格的把关与审核,同时依据农业的季节性等情况变化与科研项目进展需要调整的,需先提出调整方案,按照报批的程序审批后执行。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明确了各相关的主体在经费预算管理不同环节的权责,将各个相关的主体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权责相对明确的管理网络,有效的保证经费预算管理处于监督之下,从而提高了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精细度不高 目前,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重视度不高,为争取到科研经费,在科研项目申报时对预算编制没有有效联系实际,做到实事求是,结果项目实施进展的过程中项目经费未能严格按预算要求执行。 同时,多数科研人员欠缺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财务专业知识,对各项直接费用的内涵缺乏认识,凭借不足的经验或是笼统的测算将科研经费按一定的比例在支出项目之间进行大概的分解,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2.科研经费预算调整和报批事项不合理,随意性大 部分农业科研单位欠缺预算调整事项的手续,擅自根据项目进展的需求,随意调整预算。或者部分单位不考虑项目经费使用的实际情况,要求一概不允许进行预算调整。一些课题承担单位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未对照预算进行经费支出,最后擅自调整预算,既未按照相应的规定履行报批的程序,亦缺少需调整的充分依据和理由。对部分需按规定进行报批事项,部分单位没有按规定程序报批备案,如课题负责人因为退休、调离、辞职等原因而自然更换等。在存在项目合作情况中,对项目合作及外协单位的情况缺少充分的认识和分析,不管项目经费金额大小,随意进行资金拨付,有的没有签订合同任务书或者虽然有任务书项目参加单位并未提供外拨经费的细化预算,拨付完资金之后,缺乏连贯、有效的监管措施。 3.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力不强,缺乏效力性 据笔者了解,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的管理都是由课题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在这种集权管理方式下,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支配随性大,当存在着一个项目负责人负责多个课题项目情况下,由于个人精力有限通常会疏于对项目支出预算实施的管理。一是将本应放在科研项目中列支的费用在报销时未注明列支的项目,财务人员将其当成单位日常的公用费用,挤占了事业经费,最后项目验收的时候人为调整账务。二是对于一些相同类型支出,科研人员未考虑各个项目实际研究和进展的情况,只是在审批单上简单签字确认,存在项目之间交错使用的情况。项目验收前突击花钱或者人为调账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往往出现发票开具的内容和需要验收的科研项目研究无直接关系,如差旅费的出差地点非课题项目研究内容中的地点。 另外,在科研项目经费国库集中支付的规定下,部分科研项目经费直接由财政预算系统下达,但经费下达和经费的使用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然则科研项目的主管部门对经费在财政预算系统的使用进展有考核,实际项目经费执行期间可能出现财政预算系统中不同大类的项目之间相互垫支的现象,脱离了预算实际的规定。 4.科研经费的绩效考核制度亟待完善 不少农业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整个使用与管理中,忽略对经费预算的考核评估。大部分单位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评价科研经费预算实施效果的指标与规范,也缺乏相应的奖惩措施。 三、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1.设置科研经费预算科学合理的编制程序 首先要让科研人员转变“重争取轻管理”的思想,编制预算时应参照国内同类研究活动支出水平及当前我国国情,严格按照相关课题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中的明确要求,在考虑项目的各类费用支出关键性与合理性的前提下,对预算编制的各项内容对照全方位测算与论证。在弄清楚每个预算科目内涵的前提下,对预算支出科目的具体内容逐项细化,对每一支出的数据进行测算,列示计算过程;同时自筹经费要结合科研单位的自有资金实力进行编制。 其次应联合财务、科研和资产等部门,对编制的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进行预审,编制预算的科研人员根据预审意见对预算进行修正,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2.规范科研经费预算调整和报批手续 科研经费预算执行要严格比照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与预算的编制内容等规定,进行各个项目的经费使用,如无特殊情况不可以调整预算。如因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整的,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要谨慎对待预算调整,必须履行严格的程序。目前预算调整事项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报批调整,第二类是主持单位审批调整。倘若出现课题项目总预算金额发生变化或课题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减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情况之一的,需要进行报批调整。其他情况比如在课题总预算没有改变的前提下,课题项目直接费用中专用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以及其他支出预算如确实需要调整的,由课题项目主持人提出申请,由课题项目主持单位进行审批,有关管理部门在必要环节进行确认。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通常不进行调整增加,间接费用不得调整。 课题项目实施过程契合相关要求可以调整课题项目预算的,需要列示调整的原因、项目、金额,同时要提交相关的证明材料,报送管理单位核准;审批单位要依照有关要求对合作单位、项目参加成员、项目经费和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之间的相关性比照审核。审批后应及时告知财务人员,对课题项目的预算进行相对应的调整。 3. 强化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的精细化 首先通过会计软件进行预算的额度控制,实现精细化管理,可以采用总额控制、浮动调整的方法。将审核通过的课题项目的费用支出的预算金额按照各个会计科目录入到会计核算系统中并设置额度控制,对于相关会计科目,比如差旅费、专用材料费等可以调整的科目可以设定相应的浮动比例,对于相关会计科目,比如管理费不可以进行预算调整的科目不设定浮动比例。这样一旦单类或总额超支会计系统会自动预警,以便相关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及时了解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对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的进行有效的监督。 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部门之间要形成的有效的联动制度,同时有效落实好岗位责任制,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精细化融合到整个经费预算管理的各环节中。 项目负责部门要对整个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整体负责,随时了解项目经费到账、收支及结余情况。财务部门要对照预算认真审核在执行中的各项票据,对不真实、不符合财政和税务部门规定的原始票据,不予受理;对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票据,予以退回,要求更换或补充。科研部门则对项目进展与经费支出是否相符进行监督。各部门之间的联动的监督机制,是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有效保证。 4.细化预算考核指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农业科研单位要进一步加快科研经费绩效考核机制的建设,制定相关预算绩效考核指标,可以设计相关定性和定量的指标进行分析。定性的分析就是要保证科研目标实现,预算开支的范围是否符合相关的管理制度。定量分析可以采纳从科研经费预算完成情况的比率指标来呈现。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做到公开、公正、规范,要将结果进行必要的反馈,让绩效考核机制发挥它的激励作为。 精细农业论文:以创新务实的作风推进基层农业银行内部管理工作精细化 摘 要:文章从责任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动力,熟悉制度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基石,风险控制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核心,务实创新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源泉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推进基层农业银行内部管理工作精细化,进一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关键词:农业银行 内部管理 精细化 如何在实际工作中,以创新务实的作风,推进内部管理工作精细化,进一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笔者谈一下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责任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动力 几乎每个优秀的企业都非常重视责任的力量,责任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无论对于从事内部管理工作还是从事内部操作工作,责任心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今年以来,我行在运营条线的日常操作中的排名很不理想,一些日常操作中的错误在不断地重复,不能得到很好的纠正,而有些因为操作中忽视一些细节,而造成对外差错;通过分析原因,除了管理方面还不够扎实细致,员工操作责任心,团队荣誉感还需进一步提高。因此,下阶段的内部管理工作中,除了培训各种技能,加强制度学习外,还要加强团队建设,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责任胜于能力,并不是否认能力的重要性,而是指一个人有能力干什么,还要有意愿干什么,才能将所负责的工作做好。 二、熟悉制度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基石 “无规则不成方圆”,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制度在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同时,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系统也在不断地改进完善。而每一项制度的出台,必然是为了对业务风险进行更好的防范。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要不断地加强学习,熟悉各类制度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控制度所要控制和防范的风险,才能将管理工作做得更到位。 三、风险控制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核心 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控制风险,而日常管理工作中,由于人情、业务发展压力等种种因素,管理和营销之间的矛盾无处不在。对于风险不能预估的业务,我们绝不能因为人情、营销压力等因素放松管理尺度;对于风险可控的业务,一味僵化地执行制度不一定可取,关键是要对对制度有所突破的业务做到心中有底。对员工的日常操作要注重行为引导,改变一些习惯性的不良操作方式;通过加强监管频度和宽度,加大整改力度,切实提高员工风险防控的自觉性;通过制度学习,“三基本”抽考、风险提示、风险分析等方式,加强员工对风险业务的辨识能力,从而提高全员的风险把控能力。 四、务实创新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源泉 “务实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小到日常内部管理工作中,务实创新就是根据自身管理现实,出台一些适应性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或提出一些流程改造建议,进一步提高物防、技防水平。今年以来,我行新制订了《黄岩支行运营条线考评制度》《反洗钱业务质量质量考评办法》,重新修订了《临柜操作制度执行考核办法》,在这些办法中,支行对运营条线的考评部分内容增加了月度考核内容,次月考评,次月通报,次月兑现奖罚,增强考评的及时性;根据全行运营管理中出现差错频率高、风险大的业务,加大了处罚力度,同时针对单一员工如高频出现同类差错的情况,双倍处罚;对于网点在日常考评中整体偏下的网点,支行将逐一到网点进行督导帮扶。另外,支行鼓励网点对系统流程多向上级行提合理化建议,以进一步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台州黄岩支行 浙江台州 318020) (责编:贾伟) 精细农业论文:精细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摘 要: 基于精细农业的发展和应用已成为世界上众多国家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重点精细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指出精细农业的概念和我国的现状,阐述精细农业应用与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精细农业农业机械化 决策 前言 精细农业及精细农业技术 精细农业是(Precision Agriculture, Precision Farming, Site-specific Farming Agiculture)等名词的中译,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即,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精准农业并不过分强调高产,而主要强调效益。它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精细农业技术是将“3S”技术、通讯、自动化技术与地学、生态学、农学等集成,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管理,在GPS技术和GIS技术集成系统支持下进行农田作业操作,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精细农业的主要支持技术包括: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DSS―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VRT-变量控制技术,采集与处理技术,IAT―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等。 精细农业已经在很多国家实施,虽然世界上有关精细种植技术的研究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其发展的速度之快令人吃惊。精细农业已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与农业产业的结合的产业,并且经过检验是适合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最有效途径,这无疑将成为21世纪领先的技术。美国八十年代初提出的精细农业的概念和设想在九十年代初进入生产实际应用,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部分技术和设备已趋于成熟,但由于其发展是本着实用、经济、效益、的原则进行的,所以仍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健全。除此之外,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巴西等都有开展精细农业的研究。日本也将精细农业的研究列入了“21世纪农业机械紧急开发课题的研究”。国际上对这一技术的开发研究有广泛的认同,精细农业必将成为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 我国对精细农业的研究是建立在一批专家引进国外的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的经验开始的。随着精细农业的研究的深入,我国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但总体上说我国对精准农业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较系统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体系。 我国是一个约有9亿农业人口的大国,我国现有耕地约1.3亿公顷,但每年损失耕地近43.3万公顷。如何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已关系到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精细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理论和实践,以农田作物的时空变异为基础,在区域内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优化的变量投入,实现最高的产量、最优的品质、最低的农业环境污染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精细农业的关键是准确地绘制农田信息的分布图,发送给田间作业农业机械,针对该地域的情况,因地制宜进行作业提高效率和收入。只有将精细农业技术思想引入信息关系的研究中,利用GPS和GIS技术研究信息的采集与表达,定性和定量地研究,绘制空间分布图,研究确定了合理的插值方法和采样方案,结合数学方法,定量地确定了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掌握这些影响规律,从而准确地预测产量,并经济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的精细管理。 但目前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应用于切实的农业生产仍存在巨大障碍。土壤数据采集仪器价格昂贵,性能较差,大面积高密度土壤取样化验成本太高,很难推广应用;而遥感技术由于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问题,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1~3 m)、飞机航空遥感、田间高架遥感服务的提供,加强遥感光谱信息与土壤性质、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及土壤养分在线实时检测技术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DGPS 的定位精度已完全能满足精细农业的技术需要,但与自动化机械的结合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今后要研究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安装在国产农业机上,降低成本,有利于推广使用。 精细农业是为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其经济效益与经营规模成正相关,据有关文献报道,适用于精准农作技术实践的经济可行的最小面积约为85.6公顷。机械化大农场的运作模式,是推动精细农业发展的有益尝试。 精确变量施肥技术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虽然我国农村自然条件差异大,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较低,经营单位小而分散,机械化水平低,全面实施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尚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但是精确变量施肥追求降低生产成本与避免环境污染同样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发展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有利条件: (1)推广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的人才队伍基本形成。农民是科技进步的基本力量,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新技术的推广。由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广,年轻农民基本达到初中文化,还有一部分农民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另外,由于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和每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农村已有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可以承担科技普及和推广任务。 (2)土壤和植株速测已基本实现。土壤和植株的测定分析是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技术的基础工作,过去这些工作必须在设备先进、条件优越的实验室进行,费用较贵,影响了实用先进技术的推广。现在,便携式移动测试设备的应用,为推广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 (3)农户精细农业变量施肥平台已经建立。精确施肥技术的核心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系统(RS),它是在西方农业大规模经营和高度机械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农业状况与西方一些国家差异较大,发展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受到一定限制。但是,近几年来辽宁省农科院环能所科技工作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发了一套适合家庭土地承包经营的变量施肥技术系统软件平台,可以满足以农户为单元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的技术要求。 (4)把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物化到产品中,使之成为实用技术。通过GPS定位系统采集农户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养分测定分析,在确定目标产量的前提下,利用变量施肥系统平台提供肥料配方,以单质肥料为原料配置复混肥料或BB肥,把这些高科技含量的肥料提供给农民,将达到变量施肥的目的。 (5)建立网络连接实现技术、数据共享。建立和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并与其它网络相连,形成全方位的农业资源网络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开通精确施肥土壤养分信息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精确量化施肥和科学化管理,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指导农民施肥。 综上所述,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一项先进使用的技术,利用该技术不仅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在提高化肥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合理的利用化肥资源,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精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是应该大力发展普及的技术。 结 论 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各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变量施肥是精准农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依据国际上先进的变量施肥成功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验证了适合我地区情况,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变量施肥处方图生成技术的研究。 此次精细农业变量处方图生成技术的研究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MapObjects2.0的强大GIS功能,实现了GIS的基本功能及空间查询分析功能,为变量施肥处方图的制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实现了世界上公认的最适合于土壤养分数据空间插值的克里格插值算法,通过此算法生成了图形平滑、结果准确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为施肥处方图的制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使生成施肥处方图的可靠性勿庸置疑。经过试验田地的尝试,使理论应用于现实,更使变量施肥的观念深入人心,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制作满足用户施肥需要的精准施肥处方图,大大增强了科技与人的结合,能够很好的指导变量施肥机械在田间实施变量作业。符合我国的国情,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由国家小汤山精准农业工程示范基地的规模化实践及在上海、新疆等地的推广应用更进一步证明,由生成的变量施肥处方图指导变量施肥机械精准施肥后,不仅提高了作物的产量还减少了肥料的投入,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使施肥地块的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明显改善。今后的努力方向是继续跟踪国际农业方面精准农业变量施肥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施肥管理,进一步完善施肥处方图生成方法的研究,使生成的变量施肥处方图更加适合我国的国情,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精细农业论文:基于GIS的优质烟叶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方法 摘要:采用2007―2011年烟叶区划区域内加密自动站点资料和2001―2010年常规气象站点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区域所属乡镇烟叶种植面积及产量资料,参考烟草种植的生物学指标,结合区域农业气候资源特点,通过对烟叶产量与农业气象条件进行相关分析、对各影响因子求取权重、多指标加乘等数学方法,得出烟叶生长适宜性分区气候指标。最后利用GIS技术,作出区域优质烟叶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图,并进行分区评述。结果表明,将烟叶生长期热量指标作为主要指标,降水、光照指标作为次要指标进行烟叶适宜性气候区划,其区划结果与实际种植情况基本吻合,故针对目前无完整的、长序列气象观测资料的县级区域所属乡镇而言,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GIS;烟叶;农业气候区划 利用GIS技术开展县(市)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和区划,为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合理开发利用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提供决策依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气候资源利用率。本研究以恩施自治州利川市为例,对该区优质烟叶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方法进行研究。 利川市位于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区域内以山地为主,大部地区海拔在1 000 m以上。因山岭重叠、海拔高低悬殊,局地气候差异大,形成了本地独具特色的山地气候特点。低山(海拔800 m以下)四季分明,冬暖夏热,无霜期长;中山(海拔800~1 500 m)春迟秋早,湿润多雨,光照充足;高山(海拔1 500 m)气候温凉,冬长夏短,易涝少旱[1]。适宜的自然气候、立体的山地结构、丰富的土壤资源,为烟叶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恩施州有“烟草王国”的美称,利川是主要烟草种植区之一,烟叶生产是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相关文献[2-4]看,利用GIS技术,针对烟草种植开展省、地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特别是在云南省等一些国内烟叶主产区,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针对恩施州而言,该项工作还处于空白,特别是开展县、乡级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在国内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山地气候复杂,形成了各不同气候区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差异,故针对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而言,进行烟草种植适宜性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对合理布局烟叶生产,更好地发展这一经济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利川地面气象站1960-2010年观测资料,要素为气温、降水、日照。 2)利川市所辖14个乡镇(区),即利川东城区、汪营、柏杨、忠路、凉雾、南坪、建南、谋道、凉雾、元堡、团堡、毛坝、沙溪、文斗乡2001-2010年逐年烟叶种植面积和产量资料,由利川市统计局提供。 3)利川市所辖14个乡镇气象点2008-2010年区域加密自动站点气温、降水资料。 4)利川市所辖14个乡镇中心点、利川气象站海拔高度、经纬度资料,资料来源于站点实测。 5) 利川市GIS地理信息资料,资料来源于湖北省气象局气象信息保障中心。 1.2 研究方法 1.2.1 烟叶生长期影响因子分析及检验 1)产量资料处理。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产量呈波动式上升,所以不能用产量绝对值确定某一年的丰、歉,故首先必须对产量资料进行处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利川气象站有近60年完整的气象观测资料,从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考虑,选取利川东城(位于城关地区)为代表站,对东城区2001-2010共10年的烟叶单产资料进行分析,对应气象资料用利川市气象局地面观测资料代替。 影响作物产量形成有自然与非自然两大因素,将农作物产量分解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两部分[5]。即: Yi=Yti+Ywi,Ywi=Yi-Yti,fi=(Ywi/Yti)×100%(i=1,2,…,n) 式中,n为年份序号;Yi为实际产量; Yti为趋势产量,即因水、肥、品种、栽培措施等变化而影响的那部分产量;Ywi为气象产量,即由天气气候变化而影响的那部分产量,可正可负,正值表示气象条件有利,增产,负值表示气象条件不利,减产。fi为相对气象产量,表明实际粮食单产偏离趋势产量的波动幅值。 假定农业生产水平逐年改变呈线性,采用线性滑动平均法和调和权重,利用农业气象产量预报软件中的产量资料处理程序直接进行处理,采用产量滑动步长为5年。处理结果见图1。 2)影响因子分析。将利川东城2001-2010年烟叶平均产量作为因变量,结合烟叶生长期对各气象条件的需求(生物学指标),选取烟草大田移栽至收获期各气象要素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单相关检验。所选取的因子有:2001-2010年6-8月(烟叶大田生长期,下同)平均气温、雨量、雨日、日照时间及平均日照比例;同时,考虑各气象因子的综合影响,叠加组合了温雨系数、温湿系数以及天气积分指数、水分积分指数[6]因子(表1)。 温湿系数E=RH/T(RH:6-8月平均相对湿度;T:6-8月平均气温) 温雨系数Q=RR/T(RR:6-8月平均雨量;T:6-8月平均气温) 水分积分指数=[(6-8月雨量/6-8月雨量标准差)+(6-8月雨日/6-8月雨日标准差)]/2 天气积分指数=[(6-8月雨量/6-8月雨量标准差)+(6-8月平均雨日/6-8月雨日标准差)+(6-8月平均气温/6-8月平均气温标准差)]/3 在显著性水平α=0.05条件下,对所选影响因子进行单相关检验[7],其结果均通过检验,影响显著,且气温和光照条件的影响大于降水条件的影响。为了更进一步证明这一结论,将上述因子从光、温、水综合考虑进行因子组合检验,即将6-8月平均气温、天气积分指数划分为气温组,将6-8月雨量、水分积分指数划分为降水组,将6-8月日照时间和6-8月平均日照比例划分为日照组,均通过α=0.01水平的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光照、气温条件的F值远大于降水条件F值,对烟叶产量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光照条件,影响最明显。由于光照条件是气温和降水条件的综合影响,故在下一步分析中,对热量条件作重点分析。 3)主要指标(热量条件)统计分析。参考烟草种植的农业气象指标[8],统计分析2008-2010年14个乡镇区域观测资料,结合利川市气候背景资料分析得出,利川市大部分地区光、水条件较好,能满足烟叶大田生长期需求,即6-8月常年降水600 mm左右、日照时间450~500 h,日照比例30%~45%,主要影响指标是其生长期的热量条件。 由于各乡镇没有10年完整的观测资料,分析中参考近3年加密自动站点观测资料,采用海拔高差(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气温直减率[9](0.65 ℃/100 m)的方法,采用气温内插,求取各乡镇热量指标。同样以2001-2010年烟叶平均产量为因变量,各相关热量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分析。 参考烟叶生长生物学指标,采用的热量因子是:6-8月20~28 ℃时间、≥20 ℃活动积温、气温均值、高温均值、低温均值(表2)。 4)影响因子相关性检验。由于各乡镇近10年无完整的气象资料,无法求取逐年气象产量,选取代表站点,即上述利川东城(城关地区)烟叶产量资料处理后的气象产量Ywi与各影响因子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剔除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30的因子)。将各乡镇近10年烟叶平均单产与各影响因子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剔除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30的因子)。 1.2.2 烟叶适宜性分区气候指标确定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烟叶生物学指标,确定以下指标为烟叶生长适宜性分区气候指标,并对各指标进行影响权重分析。 1)影响指标及物理意义。热量指标(主要指标)[10]为指标1:6-8月≥20 ℃活动积温,衡量烟叶大田期总热量多少;指标2:6-8月气温均值,衡量烟叶大田期温度水平;指标3:6-8月20~28 ℃时间,衡量烟叶大田期最适宜气温生长时段长度。指标4:高低温均值,衡量烟叶生长期不适宜生长的温度水平。水分指标(参考指标)为指标1:6-8月雨量,衡量烟叶大田期雨量的多少;指标2:6-8月雨日,衡量烟叶大田期空气湿润度。光照指标(参考指标)为6-8月日照时间,衡量烟叶大田期光资源的多少。 2)指标权重确定。从上述分析知道,热量条件是影响烟叶产量的主要指标,且由于资料限制,无法对各乡镇光、水条件做更深入分析,且从利川市历史气候背景及近几年乡镇区域自动站点资料分析也得出,降水和光照条件基本都能满足烟叶生长需求,故主要考虑热量指标的权重,采用方法[10]是: 第一,计算各热量指标与单产及各热量指标之间的单相关系数rij。 第二,计算各单相关系数均值Rij。 第三,求取产量与热量指标单相关系数rij与Rij的比值作为权重Wi,即Wi=rij/Rij,结果见表5。 3)影响烟叶生长综合指标值的确定。根据加乘原则[11],利用表2、表5中的结果,求出各乡镇热量条件对烟叶生长影响的综合指标值IEI。 IEI=■Ni×Wi ,式中Ni 和Wi 分别为某乡镇i种指标的隶属度和权重。结果见表6。 4)分区气候指标确定。根据上述分析,参考实际单产、种植面积等实际情况,最后得出区划指标见表7。 5) 区划图制作。根据各乡镇区划指标值,采用利川市的GIS地理信息数据,以乡镇为单元,采用500 m×500 m小网格插值,最后作出利川市烟叶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图(图2)[12]。 2 利川市烟叶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结果及分区评述 2.1 区划结果 综合上述分析,利川市大部分地区雨量和光照条件基本都能满足烟叶生长需求,热量条件是影响烟叶种植区划的主要指标,在海拔800 m以下低山地区及1 500 m以上高山地区均不适宜烟叶种植。 2.2 分区评述 分区评述结果见表9。 1)最适宜区:主要位于海拔800~1 000 m地区,此区烟叶生长期间(6-8月)≥20 ℃活动积温1 700~2 000 ℃,平均气温21~23 ℃,20~28 ℃时间80 d左右,高温均值26 ℃左右,低温均值18 ℃左右,降水充足、光照适宜。 2)适宜区:主要位于海拔1 000~1300 m地区,此区烟叶生长期间(6-8月)≥20 ℃活动积温1 500~1 700 ℃,平均气温21~22 ℃,20~28 ℃时间70~75 d,高温均值26℃左右,低温均值17 ℃左右,降水充足、光照适宜。 3)次适宜区:主要位于海拔1 300~1 500 m地区,此区烟叶生长期间(6-8月)≥20 ℃活动积温1 100~1 500 ℃,平均气温19~21 ℃,20~28 ℃时间55 d左右,高温均值24 ℃左右,低温均值16 ℃左右,降水充足、光照适宜。 4)不适宜区:主要位于海拔8 00 m以下低山山地和海拔1 500 m以上高山地区,此区烟叶生长期间(6-8月)≥20 ℃活动积温高于2 300 ℃或低于1 100 ℃,平均气温高于25 ℃或低于20 ℃,20~28 ℃时间超过85 d或低于45 d,高温均值超过30 ℃或低于24 ℃,低温均值高于21 ℃或低于15 ℃,烟叶生长期间易出现高温热害或由于热量不足生长困难。 3 结论 1)应用烟叶大田生长期(6-8月)20~28 ℃时间、≥20 ℃活动积温、气温均值、高温均值、低温均值5个热量指标,参考降水和光照指标,进行利川市烟叶适宜性气候区划,其区划结果与实际种植情况基本吻合,故针对目前无完整的、长序列气象观测资料的县级区域所属乡镇而言,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2)在该区划研究中,由于无法获取详细的土地资源资料,无法剔除如森林、草地等非耕地,故在实际应用中,烟叶种植分布在参考气候适宜性分区的同时,还需结合土壤实际情况进行种植规划。 精细农业论文:地理信息系统在精细农业方面的应用 [摘 要] 精细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3S”系统则是解决精细农业发展的有效技术手段,本文从介绍了GIS在农业方面的几个应用,国外GIS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GIS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精细农业 一、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美国联邦数字地图协调委员会(FIC-CDC)关于GIS的定义及概念框架, FIC-CDC认为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二、精细农业 精细农业是综合应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以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传感器及检测系统、计算机控制器及变量执行设备等信息技术,对大田作物生产实施监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GIS在精细农业方面的应用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80年代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1.GIS在农业土地地块等级分类中的应用 利用GIS设定农业用地的取样位置,对农业用地的营养成分的抽样采集或者农业用地的年平均产量的数据整理,在Arcmap中借助于SQL语言的编辑筛选功能,从而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以达到农业土地地块的分类分级的效果。 2.GIS在农业病虫害防治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是利用GIS与GPS、RS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把该区域内的农作物的长势情况以图像数据的方式传输给GIS,通过GIS软件对于图片强大的分析系统,分析出病虫害的传播、迁移、扩散规律和种群分布空间动态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和环境关系,对病虫害进行全方位、立体掌握[1],根据GIS图像数据的颜色值变化趋势从而能够准确的对于农作物的病虫害状况做出判断,适时地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3.GIS在农产品估产方面的应用 GIS与GPS、RS相结合,通过遥感技术(GPS)采集清晰的图像信息,全球定位系统(RS)进行精准图像定位,通过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输出地面的要素资料,获得实况信息,再利用GIS对于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高精度提取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遥感估产区划,估产产量分布图的生成与输出[2]。在我国,玉米、小麦、水稻等多种农作物已经用到遥感估产。 4.GIS在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方面的应用 在GIS中,通过对农产品集聚地和农产品运输道路的分布,利用ArctoolBox,建立消费群体和运输距离的缓冲区以及消费目标领域的地区分布等级,还可以利用ArctoolBox中的叠置分析,添加农产品销售和运输条件限制以及与其他农产品竞争力的权重系数,GIS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通过限制条件的叠加可以发生地区颜色的变化,从而可以很直观地分析出农产品的销售最佳途径。 四、国外精细农业发展现状 精细农业首先出现在美国,而法国对于GIS在精细农业方面的应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尤其是联合收获机产量图生成以及质量测定、施肥机械及电子化植保机械利用GPS和GIS系统进行变量作业已经成为现实[3]。法国在实现精细农业现代化的同时,还经常与其他国家经常进行精细农业这方面的科研和合作交流,在实现精细农业推广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五、GIS的前景展望 1.“3S” ( RS、GIS、GPS)技术的集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建立基于“3S”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实现系统各部分间利用管理实时化、一体化、空间化。例如:利用GPS精确定位系统,在小麦或者玉米的收割过程中,均匀分布产量测试点,收集产量测试点的产量数据,把收集来的数据输入到GIS中与其原有的数据(土壤的PH值、土壤成分表等数据)进行汇总叠加,从而分析出农业用地中各种因素对农作物产量带来的影响,进而及时有效地做出解决方案,提高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 2.GIS与专家系统(ES)结合组成的智能GIS系统将成为未来解决农业领域空间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 利用GIS作为有效的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建立成熟的基于GIS的数据自动采集和数据分析的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利用智能型的GIS系统来解决精细农业中复杂难题。 3.GIS系统的发展将促使“3S”系统的快速集成 “3S”系统将为精细农业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分析、自动处理和应用提供决策支持,提高“3S”的集成度,推动精细农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六、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人均国土占有面积却很少,精细农业的优势在于既能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减少人力物力,因此精细农业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GIS在农业上的应用推动了我国精细农业的发展,只有把GIS和GPS、RS相结合组成的“3S”系统,甚至与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相联系应用到精细农业,参与到农业气象服务、农产品估产、采集和销售等领域中,才能实现农业数字化、产量化和规模化,在减少资源投入的同时又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精细农业论文:物联网精细农业应用误区与发展前景 1 关于精细农业的误区 概念误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精细农业开始出现,它是指利用最新技术,通过改变利率和混合领域内的需求以降低化肥投入、减少成本为出发点,以实现农业的科学化、标准化、定量化、高效化为目标的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最初是由美国、加拿大等国基于大田作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精细农业是基于信息和知识支持的现代农业,它和农业信息化的关系密切,本质上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农业管理系统,核心是要实时动态地获取农田小区土壤和农作物的信息,诊断作物长势和产量时空差异的原因,并对小区进行准确的灌溉、施肥、喷药,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肥和杀虫剂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精细农业技术从实施过程来看大致包括农田信息获取、农田信息管理和分析、决策分析、决策实施四大部分。在这个实施过程中,一些关键性的技术贯穿其中,统一在变量作业、施用机具的精细农业技术系统的载体上。其中RS(遥感)是属于农田信息的获取手段,GPS(全球定位系统)是地理位置信息的获取手段,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农田信息的管理和分析手段,DSS(决策支持系统)和ES(专家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VRT(变量投入技术)体现在决策田间实施的过程中。 但是,欧美的精细农业,主要针对的是棉花、大豆、玉米、小麦等类型的大田作物,而在我国,农业是个庞大的产业体系,气象、土壤的复杂度,地域的广域性,都远非欧美国家能比拟的。精细农业的思想,我们可以引进,但要落在中国农业上面,就要进行适当的改进,应具有中国特色,才能满足、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 技术误区 欧美国家的精细农业,重点在大田、露天作物,所以他们的精细农业技术比较侧重应用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农业专家系统。精细农业的技术基础,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的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要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要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精细农业主要依靠3S(GPS、GIS、RS)技术来开展各项操作。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是利用地球上空的通讯卫星、地面上的接收系统和用户设备等组成的高精度、全天候、全球性的精确定位系统。GPS是精细农业的基础,主要用于实时、快速地进行田间信息的采集和田间操作的精确定位,在精细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田信息定位,指挥农机行走和农机作业,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不定期监测定位,为农业专家系统提供有益的空间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基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数据管理技术。人们使用的地形图、专业图和文字表示的各种地理要素,储存在计算机内,通过计算机及数据库管理软件,可以对有关内容进行快速查询、评估、分析、更新、修改、存档、传输等。通过GIS可快速检索各点的土壤、空气等状况,再据此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运用精细农机进行操作。 遥感系统(RS):由传感器、载体和指挥系统等3部分组成。农业遥感技术是现代航空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从空间对地球进行观察的手段。RS对各种物体如土地、河流水系、农作物等进行观测,使人们快速获得相关农业信息,其准确性较人工预报大大提高。 但是,在我国,除了个别省市有类似欧美的农业条件(地域广阔、土壤、气象单一)外,绝大多数地方是不尽相同的。我国山地、丘陵、荒漠、平原等地形地貌特点各式各样,不同的环境适合不同的农产品生长,需要不同的技术手段。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设施农业,但在设施农业范围里,3S系统几乎毫无用处,而耗资庞大的农业专家系统,在具体的农业生产方面,其价值也很有限。 应用误区 在当前乃至相当长的时间里,精细农业应用的核心领域不是大田露天作物,而是高效设施农业。我们在研究、探索精细农业具体应用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多快好省的原则。把国外精细农业的技术模式照抄照搬地应用到国内的农业生产上来,显然不合适。 2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现状 自从2009年国家提出物联网发展战略之后,全国各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鼓励、扶持下,进行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生产和推广。时至今日,各地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农业物联网发展状况 首先,前两年立足于农业物联网系统的企业,多数已经倒闭或转型。近两年新成立的农业物联网企业,虽然生存环境也很恶劣,但由于政府每年有推出农业物联网项目,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仍能维持农业物联网企业的艰难生存。 其次,国家在农业物联网系统的项目方面,投入还是比较大的,每年都有巨额的项目扶持资金。 第三,农业物联网在国内的推动,完全是靠政府,难以产生良好的市场空间。所以,各个物联网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时候,根本没有生存和发展能力。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由于物联网智能农业项目主要的推动者是政府和学者,造成物联网技术方案的发展逐步脱离了实践应用,造成各家物联网农业科技企业越来越依赖政府的项目申报与推广,而不是从市场获取动力。 当前流行的农业物联网技术路线,主要是基于传感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技术和图像采集处理技术的高科技产品的运用,集成智能控制算法、温湿环境预测模型、农业生长发育模型及病害预测模型等,实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智能化控制。 (一)实现生产环境智能化控制 采用不同的传感器测量环境参数,通过各种仪器自动控制相关机电设备,为农作物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农作物生长环境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还可以提高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二)实现水肥系统精细化 通过土壤肥力、水分检测,为作物提供了更好的生长环境,利用现有节水设施,提高效益,使灌溉、施肥、打药更加节约有效。 (三)实现农产品加工环节自动化 物联网技术渗透到农产品的加工技术与设备中,使农产品的加工设备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农产品加工过程的自动远程控制,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目标。 (四)实现农产品生鲜物流信息化 在农产品运输、仓储阶段,可对运输车辆、仓库进行位置信息查询和视频监控,及时了解车厢或仓库内外的情况和调整内部温湿度。 (五)实现农产品安全可溯化 由集成应用电子标签、条码、传感器网络、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构建农产品和食品追溯系统,可实现农产品质量跟踪、溯源和可视化数字管理,即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实行智能监控,及农产品安全信息在不同供应链主体之间进行无缝衔接,大大提高农产品质量。 结论 首先,透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的农业物联网与中国的农业脱节非常严重。 其次,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看起来是服务于农业,其实是服务于政府。在我们过去承担的政府项目中,各个承担智能农业项目的农场单位,他们对物联网技术基本都是抱着反感应用、应付了事的态度。 第三,现在的物联网智能农业项目,难以给农业生产带来实际的帮助,也难以起到各级政府所期待的示范推广作用。 3 物联网精细农业的应用 物联网精细农业概念 物联网的核心价值在于产业升级,而不是产业再造。而产业升级,势必要求传统产业要有相应的升级基础。具体说到农业领域,只有高效设施农业,才具有产业升级的设施条件,其高效性,也使得其具有能力支付升级成本,并使升级后能很快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把“物联网智能农业”改名为“物联网精细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是节约、环保的“两型”农业,它以优质高效为目标,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可以有效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物联网精细农业的应用案例 南京瀚之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农业物联网业务。在农业行业细分中,公司主攻高档花卉市场领域,4年多来,公司一直把物联网技术与高效设施农业紧密结合,以实现物联网精细农业为长远目标。国内还有一些企业,也在走类似的道路。比如,有的公司专门做奶牛场的生产管理;有的公司专门做蛋(肉)鸡的生产管理;有的专门做生猪的生产管理等等。 农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宽广,没有哪家公司能一网打尽。只有做专做精才是王道。再则是选择从精细农业、设施农业做起,这些领域,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人员素质,都容易接受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同时也有经济实力承担各项费用。 物联网精细农业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精细农业,已成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信息技术及其装备薄弱、价格过高、操作过于复杂,也是阻碍精细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在我国发展物联网精细农业必须分步推行,从应用较为成熟、投资较小的阶段性成果开始,以经济附加值比较高的设施农业领域为起点,先进行环境信息的自动采集,逐步过渡到半自动化、自动化作业:在推广上,应先在受自然条件影响小、时空差异不大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设施农业生产中应用,在大规模的农场和农业高新技术综合开发试验区实践,然后才向有条件的农村和农户渗透。这样才符合我国的国情,逐步形成自身特点。 精细农业论文:农业补贴应当精细化、契约化 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然而近期的一份报告却让人对此难以乐观。由社科院研究员党国英主持的这份报告显示,目前以主业为农业的农民月净收入为463元,而城镇居民月均工资收入为3994元,是前者的8.63倍。 更让人担心的是,每年巨额农业补贴并未提高农民收入,这项补贴在2012年已达1600亿元,今年据估计达2000亿元。其实,这不仅未提升农民收入,农业补贴可能也未增进粮食安全。据报道有农民得到补贴后也不愿种地,而是将土地转包或直接撂荒,进城打工。当然,农村劳动力流向回报更高的制造业、服务业是自然趋势,因此通过削平户籍等制度门槛、给予进城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来促进这种流动,同时更大程度放开耕地流转,允许农民将承包经营权自由转让,才是提升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目前不能指责农民,而应检讨现行补贴机制;毕竟,农业补贴不能以强留农民于农村为目标,目前唯一能做的是改革农业补贴制度。 当前农业补贴具有多种形式,既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补贴等,也有规定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后者可视为隐性补贴。作为对建国后长期实施的“农业反哺工业”、牺牲农村优待城市政策的纠正,农业补贴具有合理性,国家也希望以此来缓和城镇化对农村的冲击。然而,农业补贴政策法治化程度低,规划性差,短期性特征明显,补贴程序不够规范透明,补贴目标和数额随意性强,补贴过程缺乏监督,也没有完善事后效果评估机制。在行政过程中层层渗透之后,最后落到农民头上的好处很少,无法弥补打工与务农间的收入差距,从而既不能提高农民收入,也不能鼓励种粮。此外,流通领域的隐性价格补贴也造成粮食积压、抬高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成本等弊病。 首先,补贴的方向和方式应更趋精细、明确,改变“大水漫灌”式补贴,更多向具有正外部性的补贴倾斜,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民教育培训、先进农业技术与良种推广等。其次,补贴行为应契约化。补贴不应被简单视为对农民收入的单向补助,而应是政府为实现鼓励种粮等目标,与农民达成的契约。为此应减少中间环节,让作为补贴发放者的行政主管机构直接面对农民,签订契约,并根据履行情况来调整契约。在法律方面,可把当前分散、低层次的农业补贴规定,整合为补贴条件、程序等明确的法律,政府可监督履行情况,农民可依契约维权。 当然也要看到,我国国情与西方不同,农业人口庞大,耕地小块分散,这种情况下维持契约化的成本会非常高。所以方向还是推动耕地流转,发展集约化现代农业,政府与那些大面积的耕种者达成契约,提高补贴效率。由此节省的资金可更多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开展,及各地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权利、福利保障,既让农村不再荒废而成为值得留恋的家园,也不妨碍城镇化的自然进程。 精细农业论文:精细农业体系下的农业工程教育 【摘 要】精细农业是信息高新技术成果在农业领域的集成应用,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农业科技革命。本文在介绍了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和特点,分析了这场革命带给农业工程领域的机遇和挑战,明确了高等农业工程教育肩负的使命,提出了高等农业工程教育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精细农业;农业工程;高等教育 1 精细农业思想 “精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的概念首先由美国农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其核心是“处方农作”,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农田信息的获取、农田信息的管理和分析、决策分析以及决策的田间实施。其中准确可靠的农田信息是精细农业实施的基础和依据,而精细农业控制中心获取农田信息的关键是农田信息实时采集之后的及时传输。 精细农业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国际上,围绕精细农业农田信息采集、分析决策、作业技术开展了广泛研究。在农田土壤养分与水分、作物生长与生理参数、病虫草害分布等要素信息的快速采集技术上,已取得了部分突破。根据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农田信息的传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传统的离线田间取样方式、有线传输方式、无线传输方式和遥感方式。 2 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和特点 精细农业中的“精细”源于根据田块条件的不同而所实施的变量投入。变量投入的依据则是各种影响具体作物生长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差异的取得要通过实际信息和样木信息的比较。通常将GPS接收设备安装在采样车、施肥机械、农药喷撒设备和收割机等设备上配合数据采集,然后再把采集的各种信息按空间位置叠加起来,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以决定对每一具体田块的投入方案。这就是按田间具体情况得出的作物管理系统SCM(Site-specific Crop Management),它是精细农业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 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由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和处方调控3个环节组成。其中包含了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决策支持系统(DDS),遥感技术(RS)和管能控制系统(ICS)等技术内容和环节。各环节共同配合,方可完成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精细农业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性。整个系统中流动的是信息流,它所采用的技术设备都是信息高新技术设备。 (2)系统性。实现精细作业的每一技术环节和作业过程都必须相互紧密衔接、协调配合,以实现系统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3)学科整合性。精细农业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及经济学等众多的学科和门类,它是多学科技术的大融合。 3 精细农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精细农业是用现代电子信息高新技术武装农业生产的一场革命。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精细农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找到了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载体,开辟了创新的空间,并引导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它既是新时代条件卜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场革命,又是从传统农耕文明的精髓一定性的“精耕细作”到定量生产的质的飞跃。 新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到来必将带动和促进一大批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必将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科研和生产应用的紧密结合;必将加速农业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的进程。对此,世界各国政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着手进行充分的准备。 4 农业工程教育所肩负的使命 精细农业的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一轮的思想和技术的普及过程。作为农业工程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播的主要阵地,高等农业院校应该充分抓住和利用好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对农业工程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式进行调整,加强信息高新技术和自控技术的教育,突出学科的时代特色,普及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使之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新型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并逐步提升我国农业工程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4.1 农业工程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工程类有农业生产机械化及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及自动化、农村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和农业水利工程4个木科专业,其中前两个专业和精细农业的联系非常紧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突出了计算机方而的内容,但系统性不强、缺乏具体的载体和明确的定位;教材内容陈旧,联系实际不够,无法反映学科当前的发展水平,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目前,在教学内容中加进了精细农业的学校为数不多。 社会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对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生产服务应该是所有科研学术活动的目的。学科的整体发展和目标的最大化却要依赖于学科之间的彼此协调配合才能实现。在经历了由学科一分为二的漫长发展过程之后,如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迎来了合二为一的时刻。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精细农业就是农业类学科由分到合的最好载体,是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的良好机遇。 精细农业以各种信息高科技为手段,强调学科之间的协调配合,以达到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产出,同时保护资源和环境。目前,精细农业的发展尚处于幼年阶段,给人的感觉是全新的。它所提供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发展领域就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平台和载体。我国的农业资源短缺,劳动生产率低卜,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领域逐步开放,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将而临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加速发展、缩小差距,以此提高其竞争力。 4.2 改革现行的农业工程教育模式 (1)成立相应的精细农业的科研机构,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传播工作,随时了解精细农业的最新进展情况。 (2)根据农业工程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审视和修订教学计划,相应调整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凸显时代特色。 (3)组织力量对教材进行修订或重新编纂,使其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4)在学科内实行选课学分制,以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习和进行创新活动。 (5)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设有关精细农业的课程,普及精细农业的思想和理念,使学生具有全新的现代农业及农业工程观念,并通过学生的几何辐射作用来推动农业及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 (6)对现有的专业设置进行进一步调整,适当增加专业数,必须与生产实际的发展相符,走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路子。 (7)针对精细农业的高新技术特点,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的教育。 (8)建立相应的教学实习基地,为科研和学生的实习提供方便,以促进教学和生产的共同发展。 5 结束语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进行创新的动手能力,用现代的农业理念来武装学生,给他们提供进行创新的载体,这样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 (2)提高农业院校学生的自豪感,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精细农业又可称为数字农业,与卫星、计算机、互联网及智能技术等现代信息高新技术紧密相系,这样可使学生有走进了新时代的感觉。 (3)一方面改革可以使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另一方而,改革可以丰富农业工程学科的内涵,吸引更多的人才进行农业工程领域的研究,以促进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 总之,精细农业思想在高等学校的普及会造成一种特殊的气氛促进学科之间的调整和交流、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加速信息技术成果在高等学校的普及和应用,以全而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质量。 精细农业论文:阳谷县特色农业西葫芦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 摘 要:统计分析了2008-2011年阳谷县城区及8个乡镇共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等数据,在此基础上对阳谷县特色农业西葫芦进行了精细化气候区划及气象灾害区划。研究结果表明,阳谷适宜西葫芦发芽的最佳时间为2月中旬至3月上旬,适宜生长的日数56~68 d;阳谷县西葫芦病毒病风险度在0.18~0.52,其中金斗营镇属中灾害风险区,李台镇属于低灾害风险区,其他乡镇为轻微灾害风险区;阳谷县西葫芦灰霉病风险度在0.01~0.82,其中高庙王镇属高灾害风险区,阳谷县城、阿城镇、张秋镇、定水镇属于中灾害风险区,西湖镇、大布镇、石佛镇、郭屯镇属于轻微灾害风险区,其他乡镇为低灾害风险区;阳谷县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度在0.14~0.59,西南部的高庙王镇、金斗营镇综合气象灾害风险最高,处于综合气象中灾害风险区,西湖镇、大布镇、石佛镇、郭屯镇、七级镇西南至东北方向贯穿阳谷县西部为轻微灾害区,其他乡镇处于综合气象灾害低风险区,阳谷县综合气象灾害重风险区未出现。 关键词:特色农业;西葫芦;精细化气候区划 1 阳谷县自然概况 阳谷县位于东经115°39′~116°06′,北纬35°55′~36°19′,南北长32 km,东西宽39 km,总面积 1 064 km2。地处山东省西部,聊城地区南端,鲁西平原,黄河之北;北接聊城,西邻莘县,南与河南省台前、范县接壤,东南部隔黄河与东平县相望。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倾,微度起伏的缓岗、缓平坡地、浅平洼地3种微地貌相间组成的现代平原地形,各种地形各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9.3%、40.9%、9.8%。阳谷县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爽有旱涝,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阳谷县下辖阳谷镇、高庙王、张秋镇等16个乡镇,具体见图1。 2 资料来源 气象观测数据和农作物生长观测数据由山东省气象档案馆提供,整个数据采用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1981-2012年的地面观测资料、2006-2012年各乡镇的区域站资料以及周边聊城市、莘县、台前等台站观测资料。乡镇无观测点的利用差值法计算得到。本地区主要农作物的生长期等作物生育期观测资料取自聊城市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区划中所选用的其他分析指标如耕地比例等数据来自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2011年统计年鉴。 3 区划方法及农业气候区划原理 农业气候区划是从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根据农业气候条件的地区差异进行的区域划分。一般是在分析地区农业气候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的气候指标,遵循农业气候相似原则,将一个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农业气候区域;各区都有其自身的农业气候特点、农业发展方向和利用改造途径。农业气候区划步骤为:首先针对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气候问题,找出关键性气候因子和关键时期,确定指标,进行农业气候条件分析;然后确定区划系统与区划指标值,进行分区;最后进行分区评述[1~11]。 农业气候区划可分为综合和单项两类。综合区划全面地综合考虑农、林、牧、渔各业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单项区划只考虑某一生产门类、某一作物或某一农业生产问题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或某种农业气象灾害、某项农业气象要素。 4 阳谷县特色农业西葫芦精细化气候区划 西葫芦是一年生草质、藤本蔓生植物,为瓜类蔬菜中较耐寒而不耐高温的种类。生长期最适宜温度为20~25℃,15℃以下生长缓慢,8℃以下停止生长,30℃以上生长缓慢并极易发生疾病。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昼温25~30℃,夜温18~20℃,30~35℃发芽最快,但易引起徒长,13℃可以发芽,但很缓慢。开花结果期需要较高温度,一般保持22~25℃最佳;光照强度要求适中,较能耐弱光,但光照不足时易引起徒长。光周期方面属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条件下有利于茎叶生长,短日照条件下结瓜较早。喜湿润,不耐干旱,特别是在结瓜期土壤应保持湿润,才能获得高产。高温干旱条件下易发生病毒病,但高温高湿也易造成灰霉病等。 西葫芦原是春天种植的经济作物,易管理,产量高,经济效益较好。随着设施农业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其在一年四季均可种植,现在成为了阳谷县当地的特色农业。此次区划中以自然气象条件为依据,进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根据西葫芦生长特征,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为可发芽日期分布、适宜生长日数;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评估高温干旱造成的病毒病、高温高湿造成的灰霉病。 4.1 发芽期气候区划 根据西葫芦生长特性,其13℃时即可发芽,以阳谷县各乡镇第1个连续3 d 平均温度大于13℃的日期为开始日。 阳谷县可发芽期,即平均温度3 d稳定通过13℃的开始日期在2月20日至3月3日,如图2所示,阳谷县城通过的日期最早为2月20日,阿城和安乐镇最晚在3月3日,其他乡镇在两者之间。 4.2 适宜生长日数气候区划 按照西葫芦生长特性,20~25℃是适宜生长结瓜的温度,计算各乡镇在此温度期间的日数作为区划的一个指标。 阳谷县适宜生长的日数为56~68 d,如图3所示,阳谷县城适宜生长的日数最多为68 d,高庙王镇最少为56 d,其他乡镇在两者之间。 4.3 阳谷县病毒病灾害风险区划 西葫芦的病毒病是其生长过程中受高温和干旱造成的主要病害,以日最高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30%以下为一个病毒病致病日,定义病毒病灾度的函数为:dBD=1 (N≥10 d),dBD=N/10 d(1 d0.5, 0.8。 阳谷县西葫芦病毒病风险度0.18~0.52,如图4所示。阳谷县金斗营镇病毒病的灾害风险度0.52,属中灾害风险区;李台镇病毒病灾害风险度为0.33,属于低灾害风险区;其他乡镇为轻微灾害风险区。 4.4 阳谷县灰霉病灾害风险区划 灰霉病是西葫芦生长过程中受高温和高湿影响发生的主要病害,以日最高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为一个灰霉病致病日,定义灰霉病灾度的函数为:dHM=1(N≥10 d),dBD=N/10 d(1 d0.5, 0.8。 阳谷县西葫芦灰霉病风险度在0.01~0.82,如图5所示。阳谷县高庙王镇灰霉病的灾害风险度为0.82,属高灾害风险区;阳谷县城、阿城镇、张秋镇、定水镇灰霉病灾害风险度0.5~0.8,属于中灾害风险区;西湖镇、大布镇、石佛镇、郭屯镇灰霉病灾害风险度0.3以下,属于轻微灾害风险区;其他乡镇为低灾害风险区。 5 阳谷县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综述及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5.1 阳谷县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综述 综合上面生长期间可发芽期和适宜生长日数指标,西葫芦棚外种植时间为2月底至3月初,为了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可应用大棚提前育苗栽种;适宜生长日数在65 d左右,应做好生长期间的防高温工作,以提高西葫芦的产量。 5.2 阳谷县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综合评价阳谷县生产中气象灾害风险体系的风险状况,可为西葫芦的高产、稳产提供依据。西葫芦是耐低温的瓜类蔬菜,生育过程中主要因气象条件造成病虫害发生,以病毒病和灰霉病灾害为指标,进行风险概率评估。将归一化的气象灾害风险度等权平均得到阳谷县各乡镇生产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度。 阳谷县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度在0.14~0.59,如图6所示。阳谷县西南部的高庙王镇、金斗营镇综合气象灾害风险最高,处于综合气象灾害中风险区;西湖镇、大布镇、石佛镇、郭屯镇、七级镇西南至东北方向贯穿阳谷县西部,综合气象灾害风险度在0.3以下,为轻微灾害区;阳谷县综合气象灾害重风险区未出现,其他乡镇综合气象灾害风险为低风险区。 6 小结 气温和光照是影响阳谷县西葫芦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西葫芦生长的不同阶段,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不同,西葫芦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的先决条件是适宜的气候、土壤、良种及先进的种植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壤、良种和种植技术可以通过人工调节来满足生产需要,但气候条件却难以进行大规模控制和改造。因此,根据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地,是促进西葫芦高产、稳产的根本途径之一。研究引入GIS 技术,采用气候与地形相结合的方法,较为合理地划分了西葫芦的适宜种植区,得到了与实际较一致的细网格区划图,为西葫芦的推广种植提供了参考依据[12]。 ②根据区划结果,阳谷县是西葫芦的最佳种植区,这也是阳谷县把种植西葫芦当作特色农业的重要原因。在该区域内可适当扩大种植规模,增加投入,建成西葫芦商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西葫芦特色产业;针对当地气候特点,适时采取防寒、抗旱、控梢、促花、保果等技术措施,大力推广营养诊断与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趋利避害,以促进高产、稳产,提高西葫芦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精细农业论文:浅谈3S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 【摘 要】精细农业是农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农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从精细农业的思想内涵为入口,主要介绍3S技术以及各自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并讨论3S集成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作用,并指出3S技术在精细农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3S技术;精细农业;应用;发展现状 0.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国之一,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本产业,依据农业地域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地区优势,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农业的发展呼吁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精细农业代表着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农业研究的重点。 1.精细农业 1.1精细农业的核心思想 传统农业的管理是针对某一片土地的管理,而忽略了大多数土地都存在的时空差异。精细农业是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它是一种战略思想,是信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大农业中的微观和宏观运用。其核心意图是实时测知作物(畜禽)个体、小群体、小区地块生长或防疫的是实际需要,而及时确定针对性投入(肥、水、药、饲料等)的量、质、和时机,一反传统农业大群体大面积平均投入的作法,以求最佳效果而付出最低资源成本。 其技术思想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土壤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作”。 1.2精细农业的主要技术支持 要实现精细农业,目前采用的关键技术有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传感器及检测系统等。而由前三项构成的及“3S”技术,它是精细农业进行抽样调查,获取作物生长的各种影响因素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通过“3S”技术,可以实时采集时间、空间变化数据,绘制电子地图,并加工处理形成管理设计,并对精细农业的效果、效益进行评估。 1.3在3S技术支持下的精细农业特点 1.3.1技术性强 3S技术涉及到电磁波理论、图像处理、图像解译、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卫星导航原理、测量等多个领域,将这些理论、方法和技术与农业生产结合,具有很强的技术性。 1.3.2定量化 3S技术应用使新型农田作业机械中的计算机可以根据不同的土质、作物的长势和其他农业生态环境特点精确地控制种子、肥料、农药等的用量等。 1.3.3定位化 GPS可提供准确定位,具有GPS导航仪的农业机械,在经过每块土地时,都记录下了作物的各种数据。农民分析这些资料,就能制定出对每块土地内的作物或土壤区别对待的田间耕作和管理计划,把计划输入到农田作业机械的计算机里。在GPS定位系统的协助下,农田机械可以根据不同地块的差别,自动调节种子、肥料和化学剂的投放量。 2.3S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综合应用 2.1 GIS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用于存储、分析、处理和表达地理信息系统的计算机软件平台。它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中主要用于建立农田土地管理,土壤数据、自然条件、作物苗情、病虫草害等发生发展趋势、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和进行空间信息的地理统计处理、图形转换与表达等,为分析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处方信息。 其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GIS是精细农业整个系统的运作平台,起到大脑和神经中枢的作用。精细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各种农业资源数据都通过GIS流入、决策、控制、流出。GIS作为精细农业的核心组件,将RS、GPS、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组合起来。 (2)GIS可以作为农田空间数据库的管理系统。在精确农业中,GIS用于农田土地数据管理,查询土壤、自然条件、作物苗情、作物产量等数据,也能采集、编辑、统计分析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 (3)绘制作物产量分布图。安装GPS的新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收割农作物时,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下联合收割机的位置,同时产量计量系统随时自动称出农作物的重量,置于粮仓中的计量仪器能测出农作物流入储存仓的速度及已经流出的总量,这些结果随时在驾驶室的显示屏上显示出来,并被记录在地理数据库中。利用这些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可以制作农作物产量分布图。 (4)农业专题图分析。通过GIS提供的复合叠加功能,将不同农业专题数据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数据集。通过对其分析,可以分析出土地上各种限制因子对作物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从中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2.2 GPS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 GPS在精细农业中的作用包括精确定位、田间作业自动导航和测量地形起伏状况.精细农业中的GPS主要是用来确定田间地块土壤信息采样点位置,然后结合其土壤的含水量、氮、磷、钾、有机质、病虫害等不同信息的分布情况,辅助农业生产中的灌溉、施肥、喷药等田间操作。另外在翻耕机、播种机、田间取样机、施肥喷药机、收获机等农具上安装GPS,可以精确指示机具所在位置坐标,对农业机械田间作业和管理起导航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提供三维位置和时间。为了实现以上功能, GPS需要与农田机械结合,随着农田机械在田间作业,同时进行精确定位、田间作业自动导航和测量地形起伏。由于具有精确定位功能,农业机械可以将作物需要的肥料送到准确的位置,也可以将农药喷洒到准确位置。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也可以降低肥料和农药的消耗。 2.3 RS在精细农业中的作用 遥感(RS)是在不接触物体的情况下利用传感器接收的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来识别物体及其存在的环境条件的技术。 相对传统的观测技术,RS具有以下的特点: (1)可以进行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比如,一帧美国Landsat图像覆盖面积为185km*185km,5~6min即可扫描完成,而一帧同步气象卫星可覆盖1/3的地球表面。
社会教育论文:论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与乡村社会变迁 [论文关键词]社会教育运动;乡村社会变迁;陕甘宁边区 [论文摘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教育运动,包括消灭文盲、改良卫生、反对巫术、劳动教育与“二流子”改造等内容。这一教育实践不仅改变了乡村社会的关系网络,而且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情感和意识。农民生活的中心由此从自家的场院转移到党所期望的集体行动框架中,从而为党的政治动员奠定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20世纪20年代以来,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中国的西北地区开始活跃着革命的力量。但此时“陕西共产主义运动仅集中在学生和知识分子小圈子里,与工人和农民隔绝。”随着中央红军的北迁和中共战略重点转向陕北,这一格局很快被打破。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革命政权在这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这是一系列革命战略和政策实施的结果。本文选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运动作为研究视角和切人点,来剖析这一区域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变迁过程。 一、革命前的社会生态 陕甘宁边区地处“五路襟吼、边睡之郡”的“秦地要区”。这一区域因处在陕甘盆地,向有“山高河低、无由灌溉”的特点。在冬季朔风强劲时,风沙蔽天。独特的地形风貌造就了西北地区特殊的居所结构—当地人称之为“土窑”。民国以来,陕甘军阀割据称雄,这里一度成为中国土地最贫穷、地方最荒凉和人口最稀少的区域之一。 这是一个典型的封闭世界。传统习俗主导着老百姓的生活:“一年四季吃冷水、常不洗脸不洗手,作饭不洗米,上炕不拖鞋”,“他们不愿剪指甲,剃头发。这里留辫子的人比中国任何其他地方都多。”妇女中没有剪短发的,很多人还缠足。这里的习俗还规定女子不能陪客人吃饭,她们“除了家庭缝纫造饭外,不事他事。’,在文化教育上这里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学校稀少,知识分子更是凤毛麟角。由于生存条件恶劣,这里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一项统计显示,在共产党进人陕北以前,边区一些地方成人的死亡率是3%,而婴儿的死亡率高达60% 。在这样的状态下,老百姓们普遍相信神和巫术的力量.它被当作可以治病的权威.因而存民众中享有普遍信仰,尤其“在缺乏卫生设备的乡村,几乎包办了民间的‘医药”,。“生病请巫神,不许说小孩子胖,有老毛病医治不好,或女人不生孩子,就要忌口或背上挂上一块布符。吃饭先敬神”。各种禁忌和习俗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巫婆神汉成为人们倚赖的对象。人们关注的也只是“自己那四面泥墙的小田地”,对思想、人类、文明并无兴趣。革命的力量进驻到这里时,面对的正是这样一块贫穷、封闭和被人遗忘的地方。 二、社会教育运动与革命改造 作为共产党进行社会改造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教育运动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就已有相当的发展。随着中共战略根据地的北上转移,从长征中走过来的老战士将江西苏区的经验和模式在陕北扩展开来,从而使这一江西时期更多停留在文本里的“工农教育”路线在延安具有了充分实践的空间。由于这一路线强调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扫除文盲、传播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成为其主要诉求。 (一)普及教育,消灭文盲 1937年4月,特区教育委员会提出“普及教育,,的口号,要求“扫除一切教育上的垄断和畸形发展”,给予“每个特区人民受教育的机会”。为了迅速改变老百姓的思想状态,边区政府在1939年制定了《普及教育三年计划草案》,提出强迫教育制度,来督促老百姓参加。一些区县利用自上而「的组织力式,利用各种办法来强制民众参与,包括限制人身白由(扭送基干班受训、接受组织批评等)和实物处罚(罚钱、罚油、罚柴禾等)等力.式。 1944年,为了适应陕北分散的乡村环境和老百姓“照顾门户”的需要,共产党在社教运动中开始实行“民办公助”形式。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每村都有一个民办的村学。各村通过村学组织来开办冬学、夜校、识字组、读报组等。在课程的内容设定、教员的聘用、资金的筹措、学习时间的长短等以需要和实用为原则。比如从当地农谚、春联、歌词或报纸中选择教学内容,教他们如何种菜、纺织以及记账、写信、写路条、写契约、打算盘;避开生产时间、灵活采用集中或分散的方式进行等。这些举措直接针对成年农民而设计,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受到乡村社会民众的欢迎。 (二)改良卫生,反对巫术 倡扬良好的卫生习惯,以科学方法接生,降低死亡率,促进民众身心健康是边区社会教育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党在边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这一教育和改造工作。比如进行普遍的清洁卫生教育,从身体、衣着、住宅、饮食、便溺等各个方面规定了详细的卫生细则:不喝生水,食物防蝇,灭蝇灭蛆,修好井水窖,人畜分居,修厕所,开大窗,通烟筒,勤洒扫洗浴洗衣晒被等,以其改变人们旧的生活习俗,形成新的卫生习惯;还特别对家庭妇女进行妇婴卫生方面的教育和指导,让妇女了解卫生常识,以新生法接生,从而减少因不卫生而导致的婴儿死亡;同时,在各地开设卫生门诊,派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培养医护人员,包括会新法接生的助产妇,改造巫神等;卫生教育普及很快成为边区群众文化运动的第一等任务,“救命第一”、“卫生第一”就是当时最响亮的口号之一。 在提倡讲卫生,用科学方法治病之外,边区也进行了破除和改革其他旧习俗的努力,包括禁烟、禁赌、提倡放足、破除买卖婚姻等。比如在许多新秧歌剧中,直接以老百姓身边发生的故事、熟悉的人物作题材,采用当地的语言来创作或改编唱词和剧本,像《买卖婚姻》、《小姑贤》、《算卦》、《神虫》和《回娘家》等剧作就将当地老百姓婚姻生活中的童养媳制度、家庭生活中的家长制作法以及算卦敬神之类的旧习俗在舞台上展示出来,让那些顽固的坚持旧习俗的角色当众出丑,从而批判和谴责这些旧习俗。另一方面,将革新者塑造成代表正义和真理的高大形象,让老百姓在看戏中改进生活方式、废除不良习惯或转变看法。为开展反迷信运动,边区政府还发起反巫神运动和巫神坦白运动。“向群众暴露他们的罪恶,用群众的力量来斗争他,感化他,使他改邪归正,好好重新参加劳动,重新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边区还展开了推广模范医生—崔岳瑞的运动,以巫神的敲诈害命和医生的治病救人的事实提高老百姓的觉悟,选择正确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劳动教育与“二流子”改造 在社教运动中,对劳动和生产的关注源于当时边区为克服物质匾乏和生存危机而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但也因此在边区树立起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随着对“二流子”改造工作的开展,这一目标和诉求更加明显。为了强制“二流子”们的思想和行为转变过来,边区社会的各种力量都被调动起来。比如让小学生劝说他们身边的“二流子”戒烟戒赌,督促他们参加生产,变成好人;在黑板报、墙报等大众媒介上公开“二流子”们的恶性,或者报道“二流子”转变为劳动英雄的事迹,让其他“二流子”受到震动以改邪归正;或者让那些因受到感化而转变过来的“二流子”到冬学里来做讲演,讲述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自己所受的待遇,借以劝导其他“二流子”们参加劳动改造。 三、乡村社会的激荡与变迁 革命政权在边区进行的社会教育运动和改革计划给乡村社会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不仅乡村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事物,新的讯息,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生活模式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某些变化。集体主义的革命新观念在民众中也慢慢扩散开来。 (一)“村民公约” 在1943年5月19日的《解放日报》上,刊登了一则来自绥德县延家川二乡张家村“村民公约”,其内容如下: 一、全村人,勤生产,丰衣足食,生活美满。 二、不吸烟,不赌钱,人人务正,没个懒汉。 三、不吵嘴,不撕斗,邻里和睦,互相亲善。 四、多上粪,仔细按,人畜变工,大家方便。 五、秋翻地,锄四遍,龙口夺食,抢收夏田。 六、婆姨们,多纺线,不买布匹,自织自穿。 七、多栽树,多植棉,禾苗树木,不许糟践。 八、识字班,好好办,不误生产,又把书念。 九、抗工属,优待遍,吃的又饱,穿的也暖。 十、公家事,认真干,公粮公款,交纳在先。 一十一、生产事,议员管,服从检查,接受意见。 十二、好公约,要实现,谁不遵守,大家惩办。 这些公约大多以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使老百姓一看就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随着这些新的公约、生活制度进人乡村社会,变工、生产、支前、读报、识字、卫生等行动便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规范的大众化和乡村化弥合了乡村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的鸿沟,进而为开展乡村社会集体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新式家庭会议” 1944年,《解放日报》连续登载了几则有关家庭生活的报道。其中一个报道是这样的:一个曾经实行家长制的旧家庭,由于内部不团结,家庭成员生产情绪低。后来,在政府人员的帮助下,全家订立了生产计划,组织起来进行家庭改造。结果,家庭生活走向民主化:家庭实行会议制度,在家长决定家务事时征求全家人的同意。在生产上则实行家庭内部分工,各尽所能。他们还实行节约和奖励制度,因而全家亲密又团结。文章最后将这个家庭誉为“新民主主义农民进步家庭中优秀的典型”。 在这些类似的报道中,我们注意到,改造旧式家庭的直接目的是促进生产,推动边区经济发展。在当时边区物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这一点更为迫切。但同时,以家庭民主化为基础的新型家庭关系模式对乡村社会的秩序和改造带来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和改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会议开得好,婆媳和睦了,两口子不吵架,打骂孩子的现象也少见了。”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又进一步加深了乡村民众对共产党的认识。另一方面,家庭民主化的推行使得家庭成员包括妇女、儿童在家庭会议上都可以参与,可以发言和讨论。换言之,对边区社会的改造而言,家庭会议更为深层的意义可能还在于它“造成了一种智识活动和自由发问的空气”。它教会了人们如何组织、开会和讨论。许多新的信息、观点可以通过这一关系网络来传播、加工,然后得到理解。这是一个重要起点,它提供了一个政治启蒙和实验的场地。 (三)组织化的乡村生活 在社会教育运动开展的过程中,边区社会律市起广泛的大众教育组织,如小学、冬学、村学、识字组、夜校、民教馆、读报组、黑板报、秧歌队、卫律小组等。这些文教组织和经济组织(如农会、减租会、变工队、妇纺小组、合作社、运输队)、军事组织(如自卫军、民兵、少先队及儿童团)将边区社会民众纳人一个组织化的生活世界。 在这个生活世界,战斗、生产与教育融合为一体。由于个体处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新的信息、观点不仅会在那些最先受到感化的个体那里引起共鸣,随后也会通过各种组织和关系网络来传播和加工。因此,其他的群体或多或少也都会卷人其中。换言之,通过这些组织和关系网络,乡村民众的心理和意识被重新塑造,对于这一过程的意义和价值,曾深刻洞察:“这种生产团体,一经成为习惯,不但生产量大增,各种创造都出来了,政治也会提高,文化也会进步,卫生也会讲究,流氓也会改造,风俗也会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不仅获得知识上的增长,也增强了对党的号召、政策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强化了对党的权威的接受和认可:“凡是有好的读报组和黑板报的地方,那里对政府政策法令和上级号召就容易贯彻,生产卫生教育各项工作就容易开展,而且可以少开多少会,凡是有好的通讯组织的地方,那里工作的情况和经验就容易了解,而且干部在政治和文化上就能得到迅速的进步。”在这种团体生活中,老百姓的眼光开始突破家庭的小天地,他们开始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使那些与世隔绝的乡村感受到了社会政治变革的浪潮”。 四、结语 社会教育运动的基本诉求是扫除文盲,推广农业生产和卫生保健的科学知识,并改造旧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而提高乡村民众的抗战热情。通过教育机会的大规模增加、基本医疗卫生设施的普及,以及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并辅之以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各种灵活机动的方针策略,党的文教工作者在乡村社会掀起识字扫盲、学习新知识、改造旧习俗的社会变革热潮。这一浪潮推动了乡村社会的改造和变革过程,扩展了共产党在乡村社会的影响,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社会教育论文:抗战时期中共群众动员的组织机制论析——以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运动为例 [论文关键词]正式组织;社会网络;政治动员 [论文摘要]本文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的社会教育运动为例,阐释了正式组织和社会关系网络在党的群众动员中所发挥的功能及其互补作用。为了有效地动员民众,中国共产党首先以正式组织为起点,将动员对象最大范围地吸纳进来。在正式组织的框架下,以“革命道德”标准确定各个不同的群体在组织中的位置。在寻求行为一致、目标认同的基础上,党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推动和促进集体行动,将湮没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选择激活。 1935年秋,随着中共长征落脚陕北,陕北成为中国革命新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进行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命和改造工作,力图使共产党的影响渗透到乡村社会每一个角落,以便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打下基础。而一种社会秩序基础的稳固性在于创造有效的社会关系。正如社会学家所揭示的,有效的社会关系网络不但带来了行动动员的条件,也提供了适当的环境以形塑特定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中国共产党在陕北乡村社会的诸多举措,正是通过乡村社会再组织化的过程,在边区乡村民众中间建立起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网络,来塑造一个惯于集体行动的乡村社会,从而为党的群众动员提供结构性的条件。本文即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共开展的社会教育运动为例,阐释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在中共群众动员中的作用。 一、正式组织的建立与乡村社会的组织化 将社会各群体组织起来是共产党的一贯工作方针。1939年,在《组织起来》一文中明确指出,“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这是一种方针”。据一项统计,在陕甘宁边区,各类群众团体达25个之多。概括起来,在边区,一个普通的乡村社会大致可以分为3类群众性组织,一类是群众性的经济组织,如农会、减租会、变工队或扎工队、妇纺小组、合作社、运输队等;一类是群众性的文化教育组织,如小学、冬学、村学、识字组、夜校、民教馆、读报组、黑板报、秧歌队、卫生小组等;一类是群众性的军事组织,如自卫军、民兵、少先队及儿童团等。众多的组织将乡村各个不同的群体吸纳进来。经常的情形是一个农民可能参加七、八个组织,尽管许多人在有些组织中只是挂个名而已。 这些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产生,为执行党的政策展开工作。因此,尽管这3类组织性质不同、功能各异,但在人员构成上彼此交叉、重叠,使农民个体与组织都带有多重性特征。比如,在组织变工队时,往往先利用学校、读报小组在群众中进行宣传、酝酿,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在开展社会教育运动过程中,也会借助生产组织来进行。经常的做法是直接将变工队、妇纺小组等生产单位变成识字小组、读报小组,利用生产之暇进行识字扫盲的社教工作。而自卫军组织也被认为是“最便利于进行社教活动的场所”。许多地方的民兵组、担架组同时也是识字组、读报组。在边区,每个小学的学生都要参加当地少先队,而教员则成为自卫军、少先队的文化政治教员,经常去给他们教字或政治课。李公朴在华北就观察到,在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儿童团里,妇女自卫队里经常有人报告时事,或是讲解当前重要的政治问题。他评论说,这并不是什么别的工作,而正是没有折扣的教育工作。 在社教运动开展的实践中,农民还发明出一种叫做“变工教学”的方式,将识字与生产的劳动力进行交换,使识字与生产两不误。1944年,《解放日报》就登载了这样的事例:在米脂县印斗区第七乡高家沟村,由于村子贫困而又分散,全村仅有村民高怀山读过4年书,全村人几乎都是文盲,乡里的指示经常被耽误。因此,当地民众便想出了“变工教学”办法,设立民众学校,由教员承担教育全村娃娃的任务,教员的地则由众人分工合作来负责。教员还组织成立妇女识字班、变工队读报组,这样既不耽误生产又开展了学习运动,两头不误。 在组织化的方针之下,边区社会的民众很快被纳入到各种组织中去。“各业工人百分之九十五加人了工会,农民全体加入了农民会,边区青年绝大多数加人了青年救国会,边区妇女百分之七十以上加人了妇女救国会”。在社会教育运动中,据称,在建立新延安之后,仅仅五六个月的时间,文盲和半文盲全数的二分之一以上便已经过着有组织的教育生活了。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化的生产、生活成为社会民众所熟悉的状态。这正是党所期待的。在关于农民被组织到劳动互助合作社问题上曾有这样评论:“这种生产团体,一经成为习惯,不但生产量大增,各种创造都出来了,政治也会提高,文化也会进步,卫生也会讲究,流氓也会改造,风俗也会改变。”因此,正如外界人士所观察到的,真正的权力并不属于选举出来的议会或政府,而属于革命本身的机构,即群众团体,如青年团、妇女会、农民协会等。这些群众组织的革命职能即在于提供一种手段,或创造一种气氛,使新政权能够扎根、成长。换言之,这些组织抑或组织化了的民众是革命进程中的一环。尽管这一环可能只是革命奠基工作中的一部分,但这种集体劳动、合作互助方式“使那些与世隔绝的乡村感受到了社会政治变革的浪潮”,从而为乡村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组织框架下的乡村社会分层 如果说,“组织起来”是党的群众工作方针之起始点,那么,接下来的工作步骤即是在群众内部划分类型,对他们进行归类定位。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对这一工作方法作了明确指示。他指出,任何有群众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状态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根据这一“三分法”,乡村社会的群体被划分为积极分子(如英雄模范)、落后分子(如二流子、巫神等)、中间分子等类型。随后的工作即是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态度和策略,从而实现以分进合击的方式改造并整合所有群体,并将他们纳人革命航道的目标。 首先,对积极分子,如英雄模范、优秀典型等,党给予充分的礼遇。他们是党所倚赖的对象,因为党的政策之推行与贯彻需要他们的首先响应、率先行动并组织其他人随后跟进。总结说,劳动英雄的作用就体现在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因此,他高度重视通过活生生的榜样对民众的示范和引导。为了推动生产运动和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要求各级党委“应即根据中央土地政策和当地情况发出指示,并亲手检查几个乡村,发现模范,推动他处。同时,应在报纸上发表关于减租的社论和关于减租的模范经验的报道”;他批评说,“不把陕甘宁边区一些农业劳动英雄的模范劳动方法(劳动互助,多犁多锄多上粪)推行于各地……是错误的”。他出席边区的各种劳动英雄大会,和各个领域的模范们交谈,颁发奖章,表扬他们。 其次,对落后分子的问题上,则是打击和改造双管齐下。如为了推进“二流子”改造工作,党的各级组织者首先对二流子进行了归类划分。完全无业而靠不良行为为生者,如巫神娟妓、贩卖鸦片烟的,是正式的二流子;有正当职业而兼靠不良行为维持生活者,是半二流子;如只有不良嗜好,就不能算二流子。查清了这些,然后将他们编成二流子小组,采用不同的方式区别对待。对于巫神等落后分子,也先对他们所犯错误程度轻重进行划分,采取不同处置方式,“巫神之以酷刑治病死亡者,应以法究办。至于一般的反迷信活动,则应依靠青年站的觉悟与自愿进行之,以免与群众相对立”。 再次,对于中间分子,包括旧社会遗留分子,比如旧绅士、地主、商人、知识分子等,也包括那些在态度上游移不决、处于冷漠或观望态度的广大中间化民众,党的政策倾向于改造和教育。以社会教育为例,在对待私塾先生、民间教育家问题上,党的政策一方面是团结他们,充分发挥他们在扫除文盲上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施以新的教育和改造,帮助他们提高。同时对他们即使是微小的改变和进步,也加以表扬。 显然,这种社会分层不同于传统乡村社区以士绅与大众二元格局为基础的划分,而代之以“革命道德”对乡村民众进行的重新划分。“革命道德”在乡村社会设置了一种选择性机制,凡是对革命贡献大的,对革命工作积极的,就是值得肯定的,是依赖对象。反之,则是否定的,被批判对象。依据不同的群体类型,对其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态度,或是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或是改造他们、纠正他们。这是一个联合和排除的双向过程,既可以划分出那些被认可的行为规范,也可摈弃那些为革命所不容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这种划分,党的精英试图使民众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得到鼓励的。正是这样一种“革命道德”的设置,使民众分散的选择或力量得以集中,同时也为使他们的目光从个人的天地聚集到革命的动员目标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三、社会关系网络下的群众动员 为了形成持续的动员力量,还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的工作环节,这就是作为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一举措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和频繁沟通来传递信息,传播革命,并以积极分子的范例来引导民众接受和认同革命,从而把同情革命的旁观者吸收到革命中来。 人际互动的第一支力量就是乡村社会的儿童,尤其是上学的小学生们。1942年2月1日,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这一文件指出,小学学生应于课外参加破除迷信、讲究卫生等项宣传和社会教育及生产劳动,以补助其课内学习……边区各小学应利用假期、星期天、课外活动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如进行抗战宣传,帮助自卫军放哨、送信、探消息、查路条、捉汉奸,参加春耕秋收、优待抗属、动员新兵、读报、扫盲等。在有关冬学的经验总结中也指出,“我们应把平时的小学教育和普通的社会教育联系起来。采取适当办法来(进行)普遍的社会教育和训练小学生,提高每个小学生的责任心,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传播者,即训练与实行小先生制,经过他们来影响与教育他们成年、老年或失学的父、母、伯、叔、兄、嫂、姐、妹等,将抗战知识广泛深人的传达到广大民众中去。”负责社会教育的组织机构—各县三科和社教指导团也都被明确要求每逢市镇大的集会都要领导小学生到会举行识字教育宣传工作,或小学组织宣传队,每礼拜到附近乡村去宣传识字教育工作,并在市镇交通要道张贴关于识字的标语。。 在边区社教运动的开展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景:在教育厅下发冬学计划到各乡后,各乡的小学就开始了冬学宣传周,小学生跑到家家户户作深人的冬学宣传。“娃娃儿童劝着爸爸妈妈读书,常成为最有力的动员方式”。“每个小先生都是清洁卫生、妇女纺织、劳动生产的宣传与组织者。小先生们教给每一个妇女儿童要好好劳动生产。”⑥绥德六区有个安家婆姨不讲卫生,徽得不愿生产,坤元(小学生)整天给她讲二流子变英雄等实际例子,现在安家婆姨家里常打扫好让坤元检查,几天来捻了一斤多好线卖了。这些小学生还帮助区上做事:区上每开会,他们便是基本队伍,去唱歌、表演秧歌,分头去动员到会的人。读报时他们也参加,还动员自己的爸妈去听报。他们还分工进行街道和家庭的卫生检查工作函。各学校还配有宣传队组织,每逢礼拜日到农村去进行宣传。宣传的内容均联系到抗战动员工作;还宣传禁烟,帮助军队放哨,检查路条、盘问逃兵、优待抗属、给她们挑水砍柴。还有的小学生督促家庭努力生产,劝说父亲戒烟,或说服二流子父亲转变。他们成为“学校和家庭的一个争辩的桥梁,情报的传达者和分析者”函。他们如同共产党进人乡村的导管,活跃在家庭、近邻和乡村社区。 人际互动的另一支中坚力量是地方干部,比如劳动英雄、变工队长、妇纺组长等。在社教运动中,通常的做法是让这些人首先站出来说话,宣传识字的好处,然后让他们推动和组织所在地的识字运动,成为其中的核心人物。如华池城壕村劳动英雄张振财,不但自己识字,而且领导全村的识字运动。华池白马庙劳动英雄石怀玉除了自己学字,“还推动和领导变工队的读报组和识字组”。庆阳三十里铺的社火头黄润努力自修,编写新社火剧本,描写减租斗争、防奸斗争、识字运动、合作社方针等新事物,还推动陇东分区的民间新秧歌运动。在米脂高家沟,村民推举全村唯一识字的高怀山当教员,自办、自管、自教。学制分全日班、半日班,还有拦羊娃的早班,不固定年限,能写会算就可以毕业。“学校同时也是本村文化建设中心,成立了变工队员读报识字组,妇女纺织识字组,并与村、乡政府配合,开展卫生运动和文化活动。”这些人从社会基层产生,来自于普通民众。他们实际上成为一个村、一个区县的群众领袖者。他们表现积极,被誉为“新型文化战士”,在民众中拥有一定的威望。作为共产党开展工作的支点,他们支撑着革命运动的基本构架。 此外,还有一种人际互动的重要力量是由党直接选派的外来干部。在社教运动中,就是公派教员。比如在延安杨家湾,首先是教员到村里,帮助群众修理纺车,与群众建立感情和联系;随后教员进行家访,了解群众意见。在适应地方方言和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编著教材,开设语文、算术、卫生、常识、习字等课程。还教儿童学写便条,学珠算、记帐,“教育儿童民主与遵守纪律的习惯”,“讲礼貌、团结友爱,讲究卫生,尊重父母,家庭和睦的道德风尚”等。在教员的组织和领导下,这里还开展成人教育,推动全村卫生运动。在志丹县七区一乡则形成以教员为中心的巡回式学校。其特点是选定4个较大的村子作为巡回教学范围,教员每天轮教两个村子。教员轮到哪个村子,就将学生集合在一起教学。这样既解决了就地上学的问题又不误生产@。作为社会教育运动的主要承担者和党组织的权威代表,教员的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这一运动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也关系到革命政权在乡村社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关系到乡村民众对新秩序接受和认同的程度。因此他们看起来就像是各农家的常年顾问。“如分布在每一个角落的文化据点,把延安的号令贯注到一家一家去。”。 四、讨论与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地动员民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整套的群众工作方式,即首先以正式组织为起点,将动员对象最大范围地吸纳进来。党在乡村社会塑造了一个新的空间环境,将动员对象置于一个新的组织化的场景之中。这一组织化政策把相似的群体—无论是基于生产上的互助,还是生活上的合作而相似—集中在同一生态环境下。这样的生态环境加强了各组织之间、各群体之间的联系,将乡村社会纳人到一个巨大的组织化的关系网络中。因此,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不仅促进了组织和网络的形成,也有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农民们经过集体劳动和组织化的生活,不仅使生产力得到发展,生活得到改善,人与人的关系也起了变化……他们不独对经济有了兴趣,对政治文化生活同样有了兴趣……合作社是组织人民经济生活的核心,同时对农村中其他各种政治、武装的工作,起配合和推动作用。”同时,以集体、互助方式组织起来的乡村社会为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比如学校。大多数的革命活动和党的工作都通过这里传达、完成。它区别于乡村社会传统的宗庙祠堂、祭台神坛,开创了一个大众化的、广阔的、革命化的公共空间。正是这些公共空间提供了更多动员民众、联络情感的巨大舞台。此外,这种组织化改变了乡村社会人群的分布状态和聚集模式,促进了人际交往和融合。显然,这里的正式组织成为一种重要的动员资源。 在正式组织的框架下,还需要确定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接下来的工作便是以“革命道德”标准确定各个不同的群体在这个组织中的位置。它将对人的行为选择进行限定,也包含了对人们行为的塑造。因为这样的划分与归类极大地缩小了他们自我选择的空间和领域。在相互关系密切的群体内,意识形态或文化规范会使封闭的群体内成员之间出现模仿、跟进行为。再加上号召中心的存在,社会成员之间的这种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会日益强化。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模仿,甚至通过对某些群体动用强制性手段,会使目标更加凝练、集中,会产生更多的认同感。“变工队使农活干得更愉快,更有效率,同时由于创造了新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对克服众所周知的农民的个人主义和氏族性质的思想起了很大作用。”换言之,随着农民被组织化的程度提高,农民集体化的倾向逐渐显著,已然引起若干心理上的变革。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当以农民为主体的根据地民众被充分地组织和武装起来之后,他们便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生活于现代社会的次生政治团体(即为了明确的社会目的自觉地组织起来的、形成科层结构的团体)之中,并通过这种团体与国家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种团体生活中,他们的眼光开始突破家庭的小天地,他们开始普遍地形成强烈的政治认同,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也迅速长成。” 在寻求行为一致、目标认同的基础上,还需要将湮没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选择激活。因此,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工作,这就是利用非正式组织,即社会关系网络来推动和促进。以生活和工作环境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网络,成为可资利用的动员手段。这里的关键是信息的交换与传播。通过同一居住和活动空间下的人际交往和相互接触,经过交谈、讨论、解释和评价,革命的信息被理解并随后被运用,从而能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进来。新的观点、信息首先在那些最先受到感化的乡村民众那里引起共鸣,而后在非正式圈子、初级群体和朋友网络中传播和加工。由于农民处在复杂场域中,因此,其他的群体或多或少也都会卷人其中。在这一过程中,集体信仰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建构和重建,整个乡村社会也日益趋向同质化。 社会教育论文:浅析影视文学对大学生的社会教育功能 影视文学是人类史上出现时间较晚的艺术,但却因其丰厚的创造力成为了现今生活中最具活力的艺术,它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与美术、音乐、戏剧和舞蹈等传统文艺一道成为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文章结合影视文学的发展现状,论述其对高校学生造成的社会教育功能。 一、影视文学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教育功能 高校教育的一大理念和目标并非简简单单地以专业学术知识武装人的头脑,更为关键的是,要将德育与普通学术教育相结合、将其渗透到文化教育中去。为实现后者的教育目标,影视文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样式,众所周知,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大都擅长采用特定的表现手法,有感染力的经典影视作品会由不一样的手法传达出准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标准,实际上在赞善抑恶。大学生们在接受完各种影视作品的同时,也逐渐在潜移默化之中获得了灵魂上的启迪,同时,也会以影视文学里面的正面角色为榜样,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在将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这个视角来看,影视文学无疑对大学生的教育起着积极、深远的作用。 在近年来,有不少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文学,这同时也构成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们欣赏这些影视文学的同时,能更牢固地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信念,学习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激发了大家的爱国情感。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地道战》作为一部爱国主义的影片,能鲜明地传达出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来侵略者时的英雄作风和绝妙的作战方案,彰显了民族的伟大,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学生们在观看完影片后,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今天的幸福与安宁是多么来之不易,进而更加提升了个人的精神境界,使道德情操得以升华。 二、影视文学激发了学生发展民族传统艺术的决心 电影和电视两种艺术的出现间隔时间并不长,但两大艺术门类产生之后立马获得了肥沃的、广阔的生存土壤。在影视艺术发展的同时,理论和实践都在持续地创新,也促使影视艺术能够推陈出新、得到更好的传承。同时,影视文学也并非简单地让学生对每一部作品都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是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利用这个机会了解、把握这门技术,进而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为影视文学艺术的发展多做贡献。当然,大学生在欣赏影视文学时,有必要先学习影视的发展历史,拍摄方式和长镜头等常识,这样一来可帮助大学生运用独立的思维更准确、更客观地鉴赏影视文学作品,二来有利于学生强化对这门艺术的本质认知。基于此,大学生应当经由影视文学的教育功能,敢于和善于担负起影视文学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历史使命。 三、影视文学对大学生进行深刻地历史与现实的教育 大学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了解历史固然重要,当然也要不能将历史所孤立,而要与现实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影视文学作品中透过花样繁多的手段证明历史、表达历史,同时也在衬托现实,这也是影视文学艺术的一个鲜明特征。 转贴于论文联盟 // 影视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故事均离不开相应的历史大环境,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欣赏影视作品时,首要的任务就是熟悉作品中的历史概况,否则就会感到非常模糊、不好理解。与此同时,这一套历史环境的引入往往又在强化大学生对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的理解。例如,国产影视作品《甜蜜的事业》,就是讲述“”结束后,我国在农村地区的改革政策,也反映了所有制的变化,由过去的,到影片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生们通过观看作品,也确实体会到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和普通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进而更好地拥护这一正确决策,增强了对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历史背景的认识和理解,并由过去联系到当今,改革开放的34年间,由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巨大变化,大学生们会更有信心地拥护国家的改革开放大业,同时也对祖国尽快实现现代化充满了期待与向往,对他们起到一个激励和鞭策的作用。 四、影视文学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 影视文学是一种综合的、实用的视听艺术,它持续在传达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传统文化在新世纪得到传承与创新的主要思想阵地。就我国目前来看,影视作品充分地展示了传统文化形态的本质外貌,比较典型的是,早期京剧《定军山》、越剧《西厢记》、黄梅戏《天仙配》和豫剧《花木兰》、《小二黑结婚》等均流露出了我国戏曲文艺的内涵。 再比如我国独具特色的功夫电影,武打演员所展示的不单单是中国传统功夫,更在影片中体现“人性”,大学生作为这类型影片的忠实观众,能够在感受中国传统“功夫文化”的同时,受到一些心灵的感应。无论是主人公的忠肝义胆,还是轻生死重大义,均会使大学生受到心灵震撼,并学习正面人物角色身上的精神和气质,为大学生将来的人生指引正确的航向。 影视文学自产生之日起就时刻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影视文学才具有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推动并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社会教育论文:浅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其的关系 【摘 要】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育是关键,而教育又不是单方面的,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关键,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这三者就像一条链子,任何一方脱节,都会影响到整条链子的完整性。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最近看了几个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报道、访谈,主持人谈到最多的是“子弟教育”问题,并且说要在学校教育方面下苦工夫。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完全没有提到,甚至连政府、公安部门都这么认为。把儿童和青少年存在的一切不良现象的问题,几乎都归咎于学校教育的不足与失误,这包括学生安全、犯罪等问题。就连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务劳动等的教育都让学校负责,这样就无形地把教育等同了学校教育。夸大和泛化了学校的功能,把过重的任务放在学校的身上,让它担负着本身的压力和越俎代庖的压力。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都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构成的,教育成效往往都是这三方面合力的结果,如果三方面教育步调统一,互相促进,它们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反之,教育影响就被削弱。如何正确处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呢?笔者粗浅地谈谈个人看法。 一 要充分地重视家庭的基础教育 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婴儿落地到幼儿上学前首先接触的是家庭,家庭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的最基本、最初步教育的社会群体,特别是早期教育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都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 人的成长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助手和补充。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哲理性很深,它深刻地说明了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近年来家庭教育更是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呢?家庭教育是指由家长按国家、社会的要求,对孩子实施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在相同的家庭条件下,由于实施的家庭教育不同,其效果也不同。我国现阶段的家庭教育,是由家长和其他年长成员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培养人才的需要,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对孩子实施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参照园、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要求进行,以配合园、校教育,使之完满实现,使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有着早期性、基础性、长期性、持久性的特点。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则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即使有再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能有所作为。 儿童的可塑性很强、善于模仿、意识单纯、是非能力差,行为习惯还处于养成阶段,俗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分清对错、善恶、美丑等,会使人终生受益,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要克服把家庭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协助老师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而应看成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一个工程。教育的重点应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包括家务劳动、青春期的教育、个性意志的形成、生活习惯等方面,这样就提高了孩子的综合素养。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志士都是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日后才成为名家、大家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成员的态度,将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学校教育是主体 青少年在上学这段期间,受到教育是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的,它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青少年教育中心在学校,因为学校教育有很多优势。首先,学校,是对孩子进行专门教育的机构,应该是对孩子进行知识、技能、品行等更为全面的补充教育。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一天中除了睡觉、吃饭,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进行学习,全身心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和各种知识的传播。学校有着积极向上的氛围,它给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优雅的校园、整齐的校舍、干净的楼道,以及各种教学设施,环境的布置,这些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有着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学校的育人功能是按国家的德育《规程》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学校的教育是主体,它对一个人起着动力、导向、保证作用。 三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极为广泛,社会教育既是多方面的,也是终生的。凡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学生浸透着许许多多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侵染、安全诚信、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危害,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社会信息进行反馈,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要深入到社会的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 学校面向社会,社会参与教育。只有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好,才能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也才能使人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紧密联系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在校是一名学生,同时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一个社会人。他的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责任心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走进学校时,已经是在一定教育基础上的继续教育。学校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引申、补充和完善,是连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枢纽。当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对学校教育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补充和促进。同时学校也应积极地与社会联系,使社会了解学校的状况,动员社会力量为学校的教育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消除不良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使人知古鉴今、博览群书;社会的教育让人知书达礼、和谐共处;家庭的教育让人尊师重教、尊老爱幼。 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之间是需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虽然有一定分工,但其又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忽视了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要想使孩子全面健康发展,必须树立整体教育思想,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 社会教育论文:探析学校 家庭 社会教育协调发展问题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单一、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向多元、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转变的过程,构建一个协调发展的教育网络体系,营造适于学生发展成才的教育环境,成为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学校是主体,家庭是基础,社会是依托。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才能形成有利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相互脱离、互不配合的现象。 一、家庭教育不能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脱离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所受的两种最为重要的外部教育,由于主客观上存在的差异,这两种教育力量能否配合与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种配合与协调决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就家庭教育一方来说,它不只是简单地配合学校教育,家长需要在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互补关系中力图使两种教育力量在学生身上协调与统一起来,强化学生在学校中所受的正面教育,弥补学校教育中的不足。但是,目前不少家长的教育随意性非常大,缺乏科学性。有的家长溺爱娇惯,有的家长冷漠粗暴,崇尚“棍棒教育”,尤其是现在随着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家庭教育日趋表现出重智轻德、忽视全面培养子女的特点,甚至有些家长的教育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使学生在这种相互矛盾的教育中无所适从,削弱了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比如,现在学校都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但有些家长却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品德、才艺等方面的培养。甚至有些家长为了让子女考取理想的学校,每天不断给孩子施压,让他们完全沉没在题海之中,其结果是学习成绩上去了,但其他方面的才华却埋没了。 另外,就学校教育一方来说,学校在对学生施教过程中,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将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但是,目前有些学校在进行教育时却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是单方面从学校的角度去想办法解决,没有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例如: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很多学校只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去分析和辅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作用。现在青少年学生出现违法犯罪、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的现象逐渐增多,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日趋严重化,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的相互脱离、互不配合现象。如果学校定期联系家长,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那么就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异常举动并纠正学生存在的不良言行,避免学生出现人格扭曲、心理变态等异常心理问题;如果家长有定期向学校了解子女在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校的异常表现并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引导学生的言行,那么这种违法犯罪、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念头就会杜绝在萌芽之中。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是教育好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教育呈现疲软状态 社会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途径,具有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特殊作用。社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它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它较少受阶级、地位、年龄资历的限制,能较好体现教育的民主性等。但是,因为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致目前社会教育呈现出疲软状态。造成当前社会教育呈现疲软状态的原因有多种,就我个人认为,主要有如下二点:一是人们不够重视社会教育。由于社会教育的作用具有隐蔽性、长效性,不能立竿见影,所以很多人忽视社会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性;二是某些学校和教师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重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和社会教育,重知识传授,忽视其他培养,学生负担过重,没有或很少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教育部门就针对我国在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现象提出了素质教育理论并要求学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自提出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是有不少学校存在轰轰烈烈讲“素质”,扎扎实实干“应试”的现象。有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不顾教育部门有关取消学校补课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等方面的文件精神,利用假期或周末的时间给学生补习功课,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有些家长为了让子女能以高分考取理想的学校,利用平时休息的时间请家教补习功课,占用了大量娱乐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限制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 三、协调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若干途径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教育部门、学校为了解决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很多实用、有效的解决对策。如,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共同管理、教育好学生;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从而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建立家访制度,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等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有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教育的需求,为了更好地解决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发展问题,需要在充分利用原有教育形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采用一些新型的教育方式。笔者认为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解决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和谐发展问题,可以采用如下若干途径。 1.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搭建网上教育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很多家庭都配置了电脑,用于子女教育或上网获取信息。学校可以针对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条件,搭建网上教育平台,从而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和建立家校联络体系。例如,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已不可能完全深入到学生宿舍,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那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聊天软件、bbs、电子邮件等,与学生进行网上对话,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状况。同时,为了更快、更好地与学生家长沟通,互通信息,学校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生家长。 2.制作家校联系卡,搭建空中对话平台 电话、手机已成为社会生活必需品,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拥有电话。学校为了能更好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制作家校联系卡,定期进行电话互访,掌握学生的相关信息。因此,学校可以在新生入校时收集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汇总制作成家庭联系卡,发给学校每位教师;同时也将学校老师的联系电话制成卡片派发给每位学生家长,这样家校双方可以根据需求不定期进行互访,掌握学生的表现情况。如果发现学生有什么异常情况,家校双方可以及时通过电话进行交流,共同做好教育工作。通过制作家校联系卡,大大方便了家校之间的联系沟通,也方便彼此快速了解学生在校或在家的具体情况。因此,制作家校联系卡可以搭建空中对话平台,使家校互通信息更为快速方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等状况。 3.挖掘社会企业教育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没有社会教育参与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教育只有融入社会,才能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并参与教育的社会风气。社会的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充分利用和挖掘社会教育资源,才能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对接,形成校内外一致的教育网络体系。如:围绕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的企业资源进行教育,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与社会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教育,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企业的工作岗位能力培养充分结合起来。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一方面可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理论结合实际操作的平台,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4.与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单位合作,建立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 社会教育资源的内涵非常广泛,只要对人能够形成教育的单位都属于社会教育资源的范畴。例如,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军事基地、养老院、素质拓展基地等单位都属于社会教育资源。这些社会教育资源是教育学生的好教材、活教材,学校要加强同这些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这些单位的教育作用,将这些对学生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单位作为学校长久的、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以此全面加强学生的教育。比如,将素质拓展基地作为学校长期、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不定期组织学生到素质拓展基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能力、锻炼学生体魄和意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发展网络体系是营造适于学生发展成才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学校教育没有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则只是一句空话。正如《家教名言》中顾晓鸣所说:“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 社会教育论文:试谈博物馆社会教育与“以人为本”理念的结合 [摘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与社会的接触更为广泛和密切,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走进博物馆、感知博物馆。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也越来越彰显其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博物馆在向公众提供文化食粮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社会的变迁,关注公众的需求。博物馆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博物馆精品文化;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体现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全方位为公众服务。 [关键词]以人为本 展览 社会教育 多元化 志愿者 2008年国家下达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像春风拂面一样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过去或许由于门票这道门槛而阻挡了一部分人群走进博物馆的脚步,而现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实施的文化惠民政策,得到了广大公众的支持,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博物馆免费开放前期一度出现爆棚的情况,但在参观高潮之后,往往又会出现门庭冷落的尴尬局面。因此,如何把握免费开放带给博物馆的发展机遇,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这种局面,让更多的人群走进博物馆,将参观博物馆视为一种提升文化修养必不可少的文化休闲场所。让博物馆“以人为本”理念与免费开放有效的结合,也将是我们博物馆今后持续发展的一重要课题。本文试将博物馆“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为着眼点,从社会教育职能角度做以下几个方面的粗浅探讨。 一、“以人为本”的办展理念,增强展览吸引力,展示地域文化 实践证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博物馆适当地引进电子技术展示手段是对传统陈列展览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如青岛市博物馆利用幻影成像技术,在《岁月回眸——青岛近代史》陈列展厅内播放关于德占时期青岛华人区早晨生活的片段,就是从观众欣赏角度出发,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辅助陈列的一次有益尝试。从观众竞相观看和热情赞扬的情况来看,适当地引进电子影像技术会极大地调动观众的兴趣,加深其对展览的参观印象,并有效地改善以往静态展示而带来的弊端。因此,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博物馆要紧跟数字化时代的步伐,充分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展示手段,更加生动、形象地再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魅力。 地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地区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中反映出来的蕴含浓厚文化意义的一种特质,是一个地区区别于另一个地区的显著标志。青岛这座移民城市,在近代史上曾被德国和日本侵占,因为这一特殊因素,从早期建筑风格、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造就了青岛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特质。青岛博物馆以此为出发点,新增的设《岁月回眸——青岛近代史》陈列,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展现了青岛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为观众提供了一道文化大餐。事实证明,此展览不仅得到了本地市民、外地游客认同赞赏,而且赢得许多国外友人的赞誉。加之配合展览增设的影像资料放映区,为观众滚动播放《百年青岛》、《青岛要塞》等影像资料,使观众在参观休息的同时能通过所播放的影视资料更好的了解近代史陈列展览意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 而专辟的一个独立展厅作为观众互动区,也显示出本馆重视与观众交流以,开展互动活动的“以人为本”理念。目前,在观众互动区有配合《馆藏山东木板年画》展览而设置的木板年画印制区,此项活动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观众们踊跃参与此项活动,有的甚至多次来馆制作年画。博物馆以观众参与需求为出发点,凸显“以人为本”理念,取得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形式,体现多元化教育职能 社会教育职能的根基是讲解工作,讲解员是联系观众与博物馆的桥梁纽带,她直接代表着一个博物馆的形象。作为一线工作的讲解员每天与观众面对面接触,既使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意图和展品背后丰富的内涵得到充分表达,又直接感知观众对博物馆展览及设施的中肯评价,因此讲解员在博物馆教育职能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让观众更好的感受“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在讲解接待中必须要做到尊重观众,与观众达到心灵的沟通、交流和学习。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教育学者认为,知识的传播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播,而是双向交流学习。博物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而在于帮助观众“学”,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体现在为观众自我学习所提供的一个巨大平台中。博物馆在许多国家已被看做是配合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和成人终身受益的理想教育场所,而其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则是立足长远发展的重要话题。博物馆的先进文化是社会教育的优质资源,应该大力传播和弘扬;文化知识需要继承和发展,传播知识文化的博物馆,其教育功能也不可低估。博物馆在社会教育职能中展现着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和独特的教育形式与手段,是实施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阵地。通过这块阵地,可以将博物馆的性质、任务、陈列内容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使博物馆为大众所认识、接受并从中受益。 今年暑假期间,青岛博物馆针对未成年观众的兴趣和爱好,利用馆藏资源优势推出了“奇妙博物馆”系列暑期公益培训班,活动赢得了家长和小朋友们的热烈追捧。培训班采取开放式教学方式,所有的培训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来自于馆藏陈列展览,使家长和学生能共同感受到来自博物馆的不一样的兴趣培训活动,使学生们在学习培训知识的同时能更好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时之间公益培训班成为广大家长热议的话题,许多前来参与的家长及没能报上名的家长均希望博物馆以后能经常举办此类培训活动,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也为进一步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职能又打开了思路。今年国庆和中秋节期间,开放教育部推出了彩绘泥塑月饼和彩绘脸谱活动,受到了广大家长和小朋友的喜爱。活动的成功举办既让学生们在高雅艺术殿堂中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极大地宣传了博物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此类活动以关怀祖国的下一代——未成年观众为出发点,尽显博物馆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同时,博物馆还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将流动展牌送进社区、老年公寓等地,一方面让更多人群感受博物馆,了解博物馆,激发他们来馆参观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送上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活动,让他们感受社会关爱,更好地体现“文化惠民”政策。此外,博物馆结合学校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历史、文物知识,为学校提供流动展览;制作历史文化讲座幻灯片;制作与文物、历史相关的文化包等,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博物馆通过丰富的教育形式,达到培养未成年人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也是博物馆“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体现。 三、“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利用志愿者资源,回馈社会 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深入,愈来愈多拥有较高个人素养、热心公益事业的人群加入到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当中来。他们当中有在校大学生、有在职工作人员、有离退休人员,虽然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但他们都怀着同样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来到博物馆无偿为观众提供服务。目前本馆志愿者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有展览讲解和场地服务两项主要内容,他们同专职人员一样都身处工作第一线,每天与观众热心交流学习。 志愿队伍已经成为博物馆免费开放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志愿者也在利用博物馆这个平台为观众热心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的另一种体现,这对于博物馆和志愿者双方来讲都受益匪浅。在这一过程中,志愿者已完成从普通群众向博物馆主人翁的转变,因此他们能更直接地从观众角度出发,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也能更好地体现出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让更多的热心人士加入到这个队伍当中来,成为志愿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成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力量。 着眼于博物馆的长远发展,我们应努力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资源优势,使展览更亲民,使教育形式更多样,使服务更加人性化,让博物馆更好的体现“三贴近”的文化宣传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与“以人为本”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利用博物馆博大精深的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博物馆文化品牌,使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更具长久的吸引力;才能培养观众的博物馆情节,展现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也才能真正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 社会教育论文:谈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及其的关系 摘要: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育是关键,而教育又不是单方面的,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关键,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这三者就像一条链子,任何一方脱节,都会影响到整条链子的完整性。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最近看了几个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报道、访谈,主持人谈到最多的是“子弟教育”问题,并且说要在学校教育方面下苦工夫。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完全没有提到,甚至连政府、公安部门都这么认为。把儿童和青少年存在的一切不良现象的问题,几乎都归咎于学校教育的不足与失误,这包括学生安全、犯罪等问题。就连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务劳动等的教育都让学校负责,这样就无形地把教育等同了学校教育。夸大和泛化了学校的功能,把过重的任务放在学校的身上,让它担负着本身的压力和越俎代庖的压力。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都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构成的,教育成效往往都是这三方面合力的结果,如果三方面教育步调统一,互相促进,它们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反之,教育影响就被削弱。如何正确处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呢?笔者粗浅地谈谈个人看法。 一 要充分地重视家庭的基础教育 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婴儿落地到幼儿上学前首先接触的是家庭,家庭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的最基本、最初步教育的社会群体,特别是早期教育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都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 人的成长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助手和补充。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哲理性很深,它深刻地说明了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近年来家庭教育更是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呢?家庭教育是指由家长按国家、社会的要求,对孩子实施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在相同的家庭条件下,由于实施的家庭教育不同,其效果也不同。我国现阶段的家庭教育,是由家长和其他年长成员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培养人才的需要,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对孩子实施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参照园、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要求进行,以配合园、校教育,使之完满实现,使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有着早期性、基础性、长期性、持久性的特点。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则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即使有再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能有所作为。 儿童的可塑性很强、善于模仿、意识单纯、是非能力差,行为习惯还处于养成阶段,俗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分清对错、善恶、美丑等,会使人终生受益,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要克服把家庭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协助老师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而应看成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一个工程。教育的重点应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包括家务劳动、青春期的教育、个性意志的形成、生活习惯等方面,这样就提高了孩子的综合素养。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志士都是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日后才成为名家、大家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成员的态度,将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学校教育是主体 青少年在上学这段期间,受到教育是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的,它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青少年教育中心在学校,因为学校教育有很多优势。首先,学校,是对孩子进行专门教育的机构,应该是对孩子进行知识、技能、品行等更为全面的补充教育。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一天中除了睡觉、吃饭,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进行学习,全身心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和各种知识的传播。学校有着积极向上的氛围,它给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优雅的校园、整齐的校舍、干净的楼道,以及各种教学设施,环境的布置,这些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有着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学校的育人功能是按国家的德育《规程》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学校的教育是主体,它对一个人起着动力、导向、保证作用。 三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 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极为广泛,社会教育既是多方面的,也是终生的。凡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学生浸透着许许多多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侵染、安全诚信、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危害,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社会信息进行反馈,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要深入到社会的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 学校面向社会,社会参与教育。只有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好,才能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也才能使人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紧密联系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在校是一名学生,同时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一个社会人。他的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责任心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走进学校时,已经是在一定教育基础上的继续教育。学校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引申、补充和完善,是连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枢纽。当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对学校教育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补充和促进。同时学校也应积极地与社会联系,使社会了解学校的状况,动员社会力量为学校的教育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消除不良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使人知古鉴今、博览群书;社会的教育让人知书达礼、和谐共处;家庭的教育让人尊师重教、尊老爱幼。 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之间是需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虽然有一定分工,但其又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忽视了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要想使孩子全面健康发展,必须树立整体教育思想,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 社会教育论文:对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的认识 【摘 要】 本文以“药家鑫事件”为基点,阐述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模式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并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强调“让受教育者成才”的同时,一定要有先要“让受教育者成人”的理念。有媒体称“药家鑫事件”是高校教育的失败,有人称药家鑫父母是这次事件的罪魁祸首。这再一次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再认识。我们往往把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学校教育,忽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重新界定教育的使命时指出,为了实现世界公民目标,“不能只是强调认知学习,还要强调情感和行为学习”。为此提出:“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是家庭、教师和社区的共同责任”。教师要和家长“就儿童的成长以及和儿童家庭有关的问题,经常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和心理学、休闲娱乐机构及家庭联合会等建立合作关系。” 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关系 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学生接触的第一教育人和教育空间是父母和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个人爱好、社会地位和家庭氛围、夫妻关系及父母的亲友团等,对学生的成长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一个人从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到走出校门,大致要用去十几年的时间,即人生的1/6左右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1]。这个时期既是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发展、成熟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形成的至关重要的过程,是影响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教育是对社会大众的教育,教育对象广泛,实施机构众多,实施形式灵活多样。社会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文精神、社会环境等方面。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并能理解了的是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网络的内容以及周边人的行为习惯,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因素,对一个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给予有力的支持,而学校教育则在某种程度上为社会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把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二、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模式及存在问题 1、家庭教育模式及存在问题 家庭教育强迫式的教育模式。很多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孩子没有取得父母所期望的结果时,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讽刺、挖苦、责备、打骂。孩子是有自尊的,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势必给孩子造成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当他们走上社会面对困难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做出极端行为。 家庭教育的金钱奖励式教育。过早的金钱至上、功利至上的教育,为药家鑫撞人后杀人埋下了隐患。当药家鑫进入大学并能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有了可观收入后,家长并没有教育孩子正确管理金钱,而是将其作为对孩子的奖励,从而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家庭教育的溺爱式教育。多数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幸福”,对其照顾备至,甚至是“放任自流”,使孩子从小就爱享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在面对挫折时,不是积极反省自己,而是倍感委屈,造成心理不平衡,缺乏抗挫能力。 2、学校教育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宗旨。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过度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择优式的学校教育。这种方式一般在中、小学比较常见。大部分中、小学都有成立重点班,即将全校最优秀的师生都集聚在重点班。尽管这样做会使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进入重点班,但这也给很多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对那些很努力但没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或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恐怕会永远也发展不起来了。这种人生的转折点使人消沉。 专业式的学校教育,这种方式主要是高等教育。进入大学后,学校和学生主要是针对专业课进行教学,对专业课以外的知识重视不够,比如理科院校对文科知识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等方面并不科学合理,导致学生成为“知识侏儒”。 商业式的学校教育。有些人看准现在发展教育的商机,办起了私立学校,可他们主要以追求利益为目的,在学生的学习和能力方面缺乏科学管理和教育,在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3、社会教育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社会宣传教育。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和科技时代,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科技工具轻松得到,如网络、电视、媒体等。而这些先进技术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如青少年网络成瘾、犯罪事件层出不穷。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反动言论、扭曲的价值观等,都为影响和蛊惑大学生提供了“技术”上的帮助。“农村人难缠,撞伤不如撞死”,“我爸是李刚”等社会现象,正不断腐蚀大学生的思想。 社会活动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但是很多活动的功利性色彩比较重,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 三、创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社会环境的一个特殊成分,学校教育应对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教育活动。但不论在哪一个层次,学生在学校中所接受的影响有正规和非正规之分。在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中的正规因素。正规教育的因素中包括教师的教育、班主任工作、学校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建设等等。非正规因素包括学生因兴趣相近或由于空间距离近所组成的小团体、学生日常交往以及帮派活动等等。所以,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教师素质评定、学生社团建设等方面要认真钻研,广泛征求社会和家庭意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从实践出发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 2、大力宣传家庭教育,做好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教育万能论”导致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思想认识不够,准备不充分,方法不恰当。孩子独立于社会之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跟父母在一起的,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成人是至关重要的。家长要配合学校和社会,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注意培养孩子的关怀意识和自立人格。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责任意识。 3、政府加大社会教育力度,学校、家庭应主动争取社会教育力量 对于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的结合,首先我们应做到依靠社会资源,增强教育实践。依靠社会资源,让国防教育、环保教育、交通法规教育走进校园,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增强教育实效。其次,让学生进一步走入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组织学生进一步走入社会,开展更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达到协调,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生校内校外有人管,离校不离教,形成良好的社会全员育人氛围,才能使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才。 社会教育论文:发挥政府作用 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实现 摘 要 从教育财政学视角来看,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率,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是政府的责任。文章对教育经费充足、教育效率、教育公平等概念也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教育经费充足 教育效率 教育公平 政府责任 随着人们对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以及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识的深入,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使人具有人力资本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教育还通过提高人的各种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使社会更加民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各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通过制定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发展政策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来控制教育,使教育发展沿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轨道前进。从教育财政学视角来看,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筹措足够的教育经费;二是保证教育的高效率运转;三是促进教育公平。 1 政府应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 1.1 充足的含义及其衡量标准 教育经费充足是指“达成一定教育目标所需要的最低投入,它是教育财政学衡量政府教育投资努力程度的重要标准”。教育经济学界对教育经费充足及其衡量标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叶,人们用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政府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来定义教育经费是否充足。这一衡量标准一方面可以保证数据的国际通用性,便于进行国际比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政府从宏观上控制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使教育发展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取得平衡。但这一衡量标准也明显存在不足,对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难以进行横向比较,同时对教育效率问题缺乏衡量,没有充分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效果。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教育经济学家们针对这一问题从重视教育系统成果的角度,提出了一套新的测定标准,这一新的测定标准得到世界银行认可并已广泛运用。它包括近乎普及的初等教育注册率;充分的初等教育巩固率以及保证中等教育学生数的相应规模和性别平衡;对全体人口高质量的教育以维持人们有文化的一生。即:小学入学率、中学注册率和成人文盲率。我国政府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教育拨款的“三个增长”的衡量指标。即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随后,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又增加了“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的原则。应该说“三个增长”的教育拨款衡量标准是我国政府对教育投入规律的深刻认识。它既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比较容易操作,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好标准。 1.2 政府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的原因及措施 对于政府为什么要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从教育本身来看,我们知道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教育的效益不仅具有私人性也更具社会性,教育的收益具有巨大的外部性,也就是说社会是教育的巨大受益者。尤其是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来,教育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轴心,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彰显。但是教育的发展需要资源支撑,这就需要其受益者社会来投资教育,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从政府的职责来看,根据委托——理论,公民是委托人,政府是公民的人,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公民提供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事业。这就要求政府投资教育,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那么,政府如何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呢?第一,政府必须制定明确合理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第二,办教育是一种花钱的事业。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第三,政府必须建立稳定的教育税费来源。 2 政府应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2.1 教育效率及其量度 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给效率下了一个较好的定义,他指出“效率是使用价值的出量对劳动工时的入量的比例。”显然,他是借助于马克思的工时概念给效率下定义的。这里的效率不仅有了输入量、输出量的概念,而且包含了时间的概念。教育效率人们通常也用教育产出(学业成绩)与教育投入(如班级规模、投入费用、教师经验、实验仪器设备等)的比值来表示。然而,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从教育经费投入的角度讲,它包括教育经费在公共财政中所占的比例、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分配以及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配置三个层面。每个层面都存在效率问题,所以对教育效率的度量和评估就显得较为复杂。从教育产出的角度讲,教育产出是学生的能力素质的提高、知识的增进、思想品德素质的完善。通常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替代。然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估一方面具有较大的弹性,另一方面与教育投入政策的相关程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根据汉纳谢克的研究,“学校用以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典型投入政策(例如降低班级规模,聘用具有更多教学经验或更高学历的教师,提高教师工资以及提高生均费用)并没有显示与学生学业成就具有一致性的关系。”相反,“家庭背景特征似乎比教师和其他的学校投入特征更能全面地预测学生的成就。”这也说明教育效率评估的复杂性。教育效率评估至所以如此复杂,是因为教育过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同于企业的简单的投入——产出过程。它包含有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它是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人员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还是一个人类个体心理的转化过程。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否认教育投入对教育产出的重要性。 2.2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在我国一方面存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那么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呢?笔者认为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1)从宏观层面上,政府应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就是说政府应确立合理的教育发展目标,教育发展重点。明确是优先发展高等教育,还是优先发展中等教育,还是优先发展初等教育,还是三个方面齐头并进发展。是把有限的资源有轻重缓急地投入保重点发展,还是平均使用力量。同时,政府应在学校规模、布局以及规格上予以控制,以利于学校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规格齐全。学校规模过大,学生人数增加,师生比例增大,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学校规模过小,师生比很难趋于合理,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相应教学仪器设备,利用效率不高。在资源的配置方式上,政府应采取灵活多样的配置方式,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既可以沿用计划方式下达,也可以采用市场竞争方式下达,还可以依据项目采用招投标方式下达。 (2)从微观层面上,政府应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鼓励学校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育资源能够真正运用到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上来。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始终在政府的控制之下,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不到落实。中等、初等教育虽然实行校长负责制,但校长既无“财权”也无“人权”,校长在学校说话不响,不算数,责任负不起来。高等学校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法人的官僚机构”。高等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庞杂,非教学人员比例过大,教学人员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势必影响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影响教育成果的产出效率。同时高等学校内部组织机构齐全,等级分明。从纵向看包括校级领导、处级领导、科级领导和一般办事人员。从横向看既有党务部门,又有行政部门,还有后勤保障部门。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管理学角度讲,这势必造成信息沟通协调困难,容易形成官本位思想,也容易滋长人际关系中的冷漠和不参与意识。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政府应该把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充分下放给学校,调动校长及中层领导的积极性,让他们把学校的成绩与自身的利益挂钩。努力做到精简机构、精选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政府应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3.1 教育公平的含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大师罗尔斯提出关于公平的著名的三条原则:第一,每个个人有获得最广泛的、与他人相同的自由;第二,人获得的不均等待遇、其所获得的地位、职位、利益应该对所有人开放;第三,如起始状况(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同,处于不利地位者的利益应用“补偿利益”的办法来保证。依据此论述我们可以将教育公平划分为三个层次:教育权利公平,即确保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条件和机会公平,也就是说学生们接受的教育条件、教学内容、教育经费和师资水平基本相同;教育结果公平,也就是说通过享受公平的教育条件和机会都能够在自身能力和限度的前提下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尽管教育权力平等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已得到落实,但是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差别和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之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教育投入不同,造成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不公平,最终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3.2 政府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首先,各级政府应建立经常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尤其是中央政府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弥补落后地区对教育投入的不足,保证落后地区教育事业也能健康地发展。事实上,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因素造成的。比如户籍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人才制度、住宅制度和婚姻制度等,还有城乡供应不合理的“剪刀差”。目前,虽然这些制度已有所松动,但是它们的影响仍然存在。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形成虽然有历史上的原因,但也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实行区域重点发展战略,率先开放东南沿海地区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有关。所以,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扶持农村僻远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以实现教育公平。 其次,建立合理的学生资助制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招生并轨缴费上学。应该说这是实施教育成本分担,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贫困家庭的子女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政府必须投资建立合理的学生资助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实行了人民助学金、人民奖学金和学生贷款等学生资助制度。时至今日,学生贷款制度尤显重要,但是学生贷款制度却不完善,存在着贷款面窄、贷款金额低、还款期限短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新的教育不公平就会产生。所以,在新形势下,政府必须建立合理的学生资助制度,以实现教育公平。 社会教育论文:试析近代中国农村社会教育的发展 论文摘要:20世纪社会教育运动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的社会教育逐渐地发展起来。其中民间团体对农村的社会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他们不仅有理论上的研究,而且在实际中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其他方面发展社会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中国教育史上意义重大。 论文关键词:社会教育 民间团体 近代农村 社会教育,泛指学校系统外的民众教育或通俗教育。就具体内容而言,社会教育在中国社会早已存在。清末简易学堂的建立,图书馆、博物馆的兴办,《圣谕广训》、(劝善要言)的宣讲,广义上均属社会教育。i901年四川江津县张鹿秋设农业夜课,以新法启迪附近农民。河北省高阳县王玉斌设初等小学,男女并收,以教育农民ⅲ。但现代意义的社会教育的提出,则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的事情。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于教育部中设社会教育司,在地方设公众补习学校、半日学校,以实施社会教育,提高民众的素质。社会教育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起来。与此同时近代的民间团体在发展社会教育尤其是农村的社会教育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努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北方大批农民被协约国招募到欧洲做工。当时在外的留学生鉴于华工知识浅薄,办理了华工教育,颇见成效。大战结束后,主持华工的教育领袖比如晏阳初、陶行之等回国,创办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提倡“除文盲,做新人”办起了平民教育。从此,打开了对农民实施社会教育的大门。从1925年开始,以后逐渐形成了乡村教育的浪潮,到30年代末达到高潮,抗战结束后走入低谷。乡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本土化的加强。他们在发展农村初等教育、扫盲教育的过程中的所作所为,为今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乡村教育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一个社会运动,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虽然乡村教育的倡导者们有着各自的立场、目的,但他们有一致的共识:即农村是一个整体,要解决农村的贫困、落后、愚昧的问题,教育必须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各种乡村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以教育为枢纽,这样,使得教育改革本身进一步深化,产生了中国的乡村教育理论,诸如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改进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论等,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倡导者们受到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实验的影响,都从实验入手,从1925年起纷纷建立农村教育实验区,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至1935年,各种实验区已有193处,遍及全国各地,这些实验区使乡村教育不仅在思想上得到广泛的提倡,更主要的是在实践上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涌现出各种教育思潮中,平民主义教育思潮便是潮流之一。蔡元培曾把社会的不平等归结为教育的不平等,他认为普及平民教育是改变这种教育状况的唯一办法,主张除正规学校外,应大力提倡平民教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以及美国杜威平民主义与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平民教育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平民教育的参加者很复杂,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此平民教育的目的也各有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讲,他们都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要求打破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有钱人独霸教育权的局面。许多教育团体、教育家们开展了各种革新教育的实验,特别是在全国开展的种种平民教育运动推动了教育在民间的普及。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定县实验区是北方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1923年8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北京成立。平教会根据前几年在城市开展平民教育和识字运动的实践,进一步认识到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中国以农立国,绝大多数人民生活在农村,而中国的农村经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处于萎缩、停滞、落后的状况,不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社会的改革就没有希望。所以,他们希望通过乡村教育来改善农村生活和稳定社会。从这一点出发,平民教育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乡村平民教育成为平教会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1926年10月在河北定县以翟城村为试点,开展以村为单位的平民教育实验。1930年成立定县实验区,推广乡村平民教育,从而进一步改进乡村。 平教会对农民的教育观认为,不仅仅是要对农民普及、实施作为完整人的国民教育,而是通过农民教育从总体上推进乡村建设,从改造农村着手来改造社会。正如晏阳初而言“觉得中国真正最大之富源不是煤,也不是铁,而是三万万以上不知不觉的农民。要把农民智慧发展起来,培养起来,使他们有力量自动的起来改造,改造才能成功;自动的起来建设,建设才会生根;自动的起来运动复兴民族,民族才有真正复兴之一日”,“启发农民的智慧,也就是造人。造人必须有造人的教育。中国数十年来的所谓教育制度与内容,无非东抄西袭,不合国情,不切需要,所以不会有与一般人的生活发生关系,所以不能完成造人的使命。”因而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建立乡村教育为中国教育谋出路,以促进社会的改造。1933年平教会起草的《由乡村建设以复兴民族案》中认为,中国乡村有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所谓愚,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不但缺乏知识,简直他们目不识丁,所谓中国人民有百分之八十是文盲。所谓穷,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简直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着,并谈不到什么叫做生活程度、生活水平线。所谓弱,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无庸讳辩的病夫,人民生命的存亡,简直付之天命。所谓科学治疗,公共卫生,根本谈不到。所谓私,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的训练。在这几点缺点之下,任何建设事业,是谈不到的。”为了解决这四大问题,应当以教育作为手段和途径,在人人取得最低限度的文字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三大教学方式即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实施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以救愚、生计教育以救穷、卫生教育以救弱、公民教育以救私。这样乡村教育才能实现,农村及全社会的改进才有希望。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在乡村教育实施方面,平教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其扫盲识字运动闻名中外。 中华平民教育会首先在定县翟城村的实验,实验内容极其广泛,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到社会习俗,无所不包。其宗旨为“除文盲,作新民”。除文盲就是使12~15岁的不识字男女都能运用日常生活文字,成为有用的人才。设立识字班,编写课本《农民千字课》,针对80%以上文盲的情况,提出以学校教育为主,集中扫盲,办平民学校进行识字教育,以翟城村为中心逐步推广到全县。1926年10月~1930年6月,共办了初级、高级平民学校423所,学生10156人,女学生1011名,占总人数的10%。办高级实验学校、儿童班、男女育才学校26个,学生821名,学生年龄从11"48岁,多数为青年。在1927、1929年两次的调查中,第一次文盲率80%,第二次文盲率为67%,这说明在两年的时间内文盲率下降了13%。扫盲成绩显而易见。同时1930年3月平教会成立社会式教育实验所,举办夜灯教学,为失学的儿童、青年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此外还设立了问字处、图书馆、识字处等,实验区的农民对此交口称赞,并热心参与。 教育实验扩展到定县以后,学校式教育主要进行的实验有初级、高级平民学校的研究与实验,扫除文盲的研究与实验,乡村小学的研究与实验,妇孺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师资训练的研究与实验。其次成立了处、高级平民学校、实验小学来推广乡村教育、扫除文盲,提高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从而进一步改进乡村、改进社会。在扫除文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加令人注目。1934年的调查表明,全县14至25岁青年约82000人,其中文盲32550人,占39%,识字人数为49450人,占61%;女子文盲为28114人,占73%,识字人数为10396人,占27%目。从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到文盲率与当时全国总的状况相比,文盲率仅为39%,这体现出平教会的努力成就。在定县实验区有平民学校的村庄,识字人数多,则文盲率较低;若无平民学校则刚好相反。1928年调查,翟城村11岁至24岁的人中,识字者占53%,不识字者占47%;东亭村11岁至24岁的人中,识字者占51%,不识字者占49%。文盲率均在半数以下,这个数字很显然低于其他农村的文盲率,在翟城村、东亭村等实验区文盲率较其它任何村为低。据1930年调查,定县7岁以上人口识字者占17%,文盲占83%;在定县县城内,7岁以上识字者占34%,文盲占66%。可见在广大农村没有实验区的地区文盲率依旧维持以前很高的比率。 以上就北方较有影响的实验区阐述了乡村教育派的教育实验,除此外,较有代表性的试验区,比如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昆山徐公桥的改进实验区、浙江余姚诸家桥乡村实验学校等实验区,陶行知南京晓庄实验区,梁漱溟为代表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荷泽的实验区,江西农村改进社的实验区工作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各派从事乡村建设的组织、立场、观点很不一致,但其实施有相当之规模,对于农村的社会教育的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这一时期整个中国还没有具备在农村发展政治、经济、教育的条件,这些实验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农村问题。但综合起来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趋势:即各种民间团体都认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普及国民教育,提高人民素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表明社会教育的普及已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部分,他们的经验教训为以后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扫除文盲和普及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为以后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直接借鉴意义的经验,发展农村教育民间团体功不可没。 社会教育论文:近代中国农村社会教育的发展初探 【摘要】:20世纪社会教育运动在 【关键词】:社会教育 民间团体 近代农村 社会教育,泛指学校系统外的民众教育或通俗教育。就具体内容而言,社会教育在。 平教会对农民的教育观认为,不仅仅是要对农民普及、实施作为完整人的国民教育,而是通过农民教育从总体上推进乡村建设,从改造农村着手来改造社会。正如晏阳初而言“觉得中国真正最大之富源不是煤,也不是铁,而是三万万以上不知不觉的农民。要把农民智慧发展起来,培养起来,使他们有力量自动的起来改造,改造才能成功;自动的起来建设,建设才会生根;自动的起来运动复兴民族,民族才有真正复兴之一日”,“启发农民的智慧,也就是造人。造人必须有造人的教育。中国数十年来的所谓教育制度与内容,无非东抄西袭,不合国情,不切需要,所以不会有与一般人的生活发生关系,所以不能完成造人的使命。”因而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建立乡村教育为中国教育谋出路,以促进社会的改造。1933年平教会起草的《由乡村建设以复兴民族案》中认为,中国乡村有四大基本问题,即愚、穷、弱、私,“所谓愚,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不但缺乏知识,简直他们目不识丁,所谓中国人民有百分之八十是文盲。所谓穷,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简直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着,并谈不到什么叫做生活程度、生活水平线。所谓弱,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无庸讳辩的病夫,人民生命的存亡,简直付之天命。所谓科学治疗,公共卫生,根本谈不到。所谓私,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的训练。在这几点缺点之下,任何建设事业,是谈不到的。”为了解决这四大问题,应当以教育作为手段和途径,在人人取得最低限度的文字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三大教学方式即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实施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以救愚、生计教育以救穷、卫生教育以救弱、公民教育以救私。这样乡村教育才能实现,农村及全社会的改进才有希望。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在乡村教育实施方面,平教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其扫盲识字运动闻名中外。 中华平民教育会首先在定县翟城村的实验,实验内容极其广泛,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到社会习俗,无所不包。其宗旨为“除文盲,作新民”。除文盲就是使12~15岁的不识字男女都能运用日常生活文字,成为有用的人才。设立识字班,编写课本《农民千字课》,针对80%以上文盲的情况,提出以学校教育为主,集中扫盲,办平民学校进行识字教育,以翟城村为中心逐步推广到全县。1926年10月~1930年6月,共办了初级、高级平民学校423所,学生10156人,女学生1011名,占总人数的10%。办高级实验学校、儿童班、男女育才学校26个,学生821名,学生年龄从11"48岁,多数为青年。在1927、1929年两次的调查中,第一次文盲率80%,第二次文盲率为67%,这说明在两年的时间内文盲率下降了13%。扫盲成绩显而易见。同时1930年3月平教会成立社会式教育实验所,举办夜灯教学,为失学的儿童、青年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此外还设立了问字处、图书馆、识字处等,实验区的农民对此交口称赞,并热心参与。 教育实验扩展到定县以后,学校式教育主要进行的实验有初级、高级平民学校的研究与实验,扫除文盲的研究与实验,乡村小学的研究与实验,妇孺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师资训练的研究与实验。其次成立了处、高级平民学校、实验小学来推广乡村教育、扫除文盲,提高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从而进一步改进乡村、改进社会。在扫除文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加令人注目。1934年的调查表明,全县14至25岁青年约82000人,其中文盲32550人,占39%,识字人数为49450人,占61%;女子文盲为28114人,占73%,识字人数为10396人,占27%目。从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到文盲率与当时全国总的状况相比,文盲率仅为39%,这体现出平教会的努力成就。在定县实验区有平民学校的村庄,识字人数多,则文盲率较低;若无平民学校则刚好相反。1928年调查,翟城村11岁至24岁的人中,识字者占53%,不识字者占47%;东亭村11岁至24岁的人中,识字者占51%,不识字者占49%。文盲率均在半数以下,这个数字很显然低于其他农村的文盲率,在翟城村、东亭村等实验区文盲率较其它任何村为低。据1930年调查,定县7岁以上人口识字者占17%,文盲占83%;在定县县城内,7岁以上识字者占34%,文盲占66%。可见在广大农村没有实验区的地区文盲率依旧维持以前很高的比率。 以上就北方较有影响的实验区阐述了乡村教育派的教育实验,除此外,较有代表性的试验区,比如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昆山徐公桥的改进实验区、浙江余姚诸家桥乡村实验学校等实验区,陶行知南京晓庄实验区,梁漱溟为代表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荷泽的实验区,江西农村改进社的实验区工作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各派从事乡村建设的组织、立场、观点很不一致,但其实施有相当之规模,对于农村的社会教育的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社会教育论文:浅析蔡元培的社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蔡元培被公认为推动近代社会教育正式纳入国家行政体系第一人。本文试图考察蔡元培社会教育思想来源,阐述其社会教育思想内涵及其实施途径,以期为今天发展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蔡元培;社会教育;现实意义 在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产生之前,人类的教育活动都是以社会教育的方式进行的,但社会和教育的连用,最早出现在德国。我国“社会教育”使用最早是在1912年,人们普遍认为是蔡元培从德国把社会教育的概念引入了我国。他认为学校要向社会开门,服务于社会,教育应以平民主义为取向。他认为一所大学应负有引导社会风气的责任,主张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他把培养人才和民主共和事业相联系,深信 3 现实启示 蔡元培是一位富有理想和勇气的教育家。倡导平民教育、普及社会教育,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是他的理想。虽然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得到完全实现,但他为此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与实践为21世纪的我们如何发展社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财富。 3.1 大力宣传终身教育 朗格朗认为,在当今世界,那种拥有一种知识或技能后可以终身享用的观念已经过时,教育不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而在于促进个人的发展。所谓终身教育,“是从出生期到死亡的不间断的学校及校外教育,不存在青少年、成年的区别。与培养人格、与职业生活的训练相结合”。从蔡元培论及社会教育的内容、实施方式等方面来看,他坚持的是一种广义的社会教育观,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既包括学龄儿童又包括成人;其学习的内容、时间、空间都是广泛的,蔡元培本人就是很好的终身教育的范本。在《我的读书经验》中他说:“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60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终身教育打破了那种将教育限定在某个年龄阶段的传统认识并赋予成人教育以新的意义,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 3.2 发展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使用,后来被各国所承认的概念。近年来,我国对于社区教育形成了这样的认识:由地区居民自发产生的,为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及对终身学习的需求,由政府提倡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进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其宗旨是提高地区的精神与文化素养,满足其自我完善的要求,切实保障地区居民的自主学习权利。社区公民教育的内容广泛,涵盖了科学、道德、法制、信仰以及其他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的教育活动。社区应当成为公民教育的基本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提升社区内居民的公民政治、道德与法律素养。 3.3 注重传播媒体的价值导向作用 蔡元培视报纸、杂志、无线电播音机等传播媒介对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和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方面的作用。诚然,媒体对于现代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通过媒体足不出户便能知道世界各地的奇闻逸事,捕捉到大众的喜好和品位,接受到各种各样的教育。但是现在打开电视,不是光怪搞笑的娱乐节目,就是蓬头乱装的武侠巨片,不是俊男靓女的感情纠葛就是尔虞我诈的商业阴谋。网上大肆宣传的“芙蓉姐姐”、“凤姐”、“艳门照”、“兽兽门”以及近期非常火热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更是把拜金、物质、功利等现代人所推崇的价值观暴露无遗。我想媒体是否应该肩负起正确引导社会价值观的重任,是否该为我们创造一个和谐、文明、礼让、规范的社会环境?媒体任重而道远,前方充满着荆棘和诱惑,布道者首先应该是一个能够抵御诱惑、承担道义的人。 3.4 加强学校和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蔡元培指出“科举时代的教育,不过得一个便利机会,举成一己的才具,此外都不管了”,“废科举兴学校以后,一般人对于学校的观念还停留在此。造成这种状况长期持续的原因是学校与社会不能联络的结果。”这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社会对他们也不满意。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社会教育发挥积极作用,主要通过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得以实现。在社会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和学生走出校门,到民众中去;另一方面广大平民走进学校,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三个要素交互作用的方式发生变化,使学生、教育者与平民有大量的集聚接触和沟通,增进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加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深化了在学校中所受的教育。可以说,社会教育除了具有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扩张功能外,还具有对学校教育的超越功能,即调整学校教育的不适应性。当前我国学校的资源开放仍属于保守阶段,既然学校的资源属于全社会共有,学校就更有理由把它的资源向社会开放,让广大的社会成员能够利用它,以实现其终身教育的愿望。 社会教育论文:社会教育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职能 摘 要:通过对公共图书馆特点、职能的分析,指出社会教育职能是当代公共图书馆的核心职能,并就我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如何发挥和拓展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社会职能 公共图书馆在我国通常是指由各级政府投资兴办的图书馆,公共性、公益性、开放性是其基本的特点。也就是说,公共图书馆是政府的一种制度安排,其从本质上属于公共物品,因此,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为每一个有阅读能力和阅读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免费的、平等的服务,这是现代公共图书馆致力追求的一种境界。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所宣称的:公共图书馆是平民教育及国际互谅的生力军。公共、公开、共享、自由、平等、公益是当代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目标。 多年来,各级公共图书馆一贯坚持藏书为全民共有、服务为全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具有综合性、地方性、普及性藏书体系,将反映和揭示本地区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科研发展特征的文献加以系统收集和典藏,其目的就在于履行自身的职能,为将图书馆的服务普及到所有的社会成员而孜孜以求。 公共图书馆的特点决定了社会公众具有平等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权利。所有公众,不分职业、信仰、阶层或种族,公共图书馆应一视同仁,为其提供平等免费的服务。 2 公共图书馆是全民教育的基地 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即社会教育,它泛指一切以传授文化知识、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及品德,增强人的综合知识及素质的活动。图书馆的教育,即是一种全民教育,是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方式。 从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史来看,公共图书馆事业与社会教育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在公共教育的发展还不能有效地满足公众对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背景下,人们对文献、知识的需求不仅促使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更广泛地对公众开放,而且使它的全民教育功能日益彰显。公共图书馆作为“人民的大学”,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同。 在我国,图书馆作为一种教育机构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古代的皇家书院和藏书楼,不仅是万卷藏书之所,也是培养封建吏才之地。在近代图书馆事业史上,既有由古越藏书楼、东方图书馆等私人藏书发展起来的公共图书馆,也有新兴的京师图书馆和各省图书馆,这些新式图书馆的开放性,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有机会接触各流派思想文化,公共图书馆也广泛地承担起了社会教育的历史重任。正如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所说:“近代图书馆以用书为目的,以诱导为方法,以养成社会上人人读书之习惯为指归。”公共图书馆实际上成了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是社会公众接受继续教育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地。 3 公共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的优势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公共图书馆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每位读者都拥有求知的权利,不论贵贱贫富,无论地位尊卑,图书馆一视同仁,其服务对象是全体国民。(2)馆藏资源的综合性。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也许读者学习目的和起点千差万别,但都能在门类齐全的馆藏资源中找到适合自己水平、满足不同阶段需求的知识资源;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随心所欲涉猎任何一门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的知识信息。而且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是经过严格的科学分类、严密的主题标引的,体系完备,排列有序。对文献的这一深层次加工使读者在寻找资料时更加简便。高水平的馆员咨询服务又可以替读者解难释疑。因此,图书馆为人们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综合性教育条件。(3)继续教育的持续性。随着出版物的不断问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随时可得到补充,始终保持文献信息资源的新鲜性和时代性,使得图书馆的教育具备了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受教育者可以长期自由地利用图书馆进行学习,接受在职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同时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公平”、“有教无类”等理念。(4)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多年来,公共图书馆创造了丰富多样的 者服务方式和方法,其开展读者教育的手段是多元化的,适应了各类人群、各阶层读者的需要。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早已突破了借还图书、阅览图书的浅层次服务,各种形式的导读、讲座、展览都成为当代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人们可以在这里聆听讲座、参观展览、参加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得到美的享受。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在社会教育领域占据着独特的优势,社会教育职能应该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核心职能。 4 公共图书馆拓展社会教育职能的建议 4.1 强化图书馆意识启蒙教育 图书馆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除了争取政府对图书馆的重视与支持外,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等时机,深入社会,深入群众,结合实际,大力开展图书馆宣传活动,并通过介绍馆藏及服务项目,举办展览、公益讲座和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形式,加大图书馆宣传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让更多的社会公众能够了解图书馆以及图书馆的服务,强化社会公众的图书馆意识,引导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多读书,读好书。 4.2 建设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高素质的馆员队伍是图书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的基础和保障,综合素质的提高来自于不断地学习,学习使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只有馆员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面对需求多变的读者,才能提供高质量和满意的服务。因此,公共图书馆应树立“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的观念,外树形象,内强素质,靠自身的有为赢得社会公众的支持、关心和认可,真正使图书馆担当起“终身学校”教育者的重任。 4.3 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教育服务体系 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只有拓宽服务内容,增加服务种类,开发品牌服务,才能满足各种层次、各种类型读者的需求。近年来,辽宁省图书馆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服务方式,为读者的学习提供快捷、便利的条件。例如:在省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社区等建立图书流动站,开展送书、送信息下乡活动;设立低幼、少儿、老年、残疾人阅览室,配备专门设备,采购所需文献,为他们利用图书馆提供便利条件;开展招募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提高了人们的读书意识,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导向作用,真正把图书馆办成了广大读者免费的学堂,为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学习型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4 建设适应社会教育需要的资源体系 任何一个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信息资源的过程中都不可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要,在扩大、丰富、补充馆藏资源的同时,图书馆应该将传统文献资源与现代信息资源有机融合,注重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科学处理馆藏文献和网络存取的关系,适当增加数字信息资源的采购比例,尽力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充分发挥职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发网络资源,并加以整理和归类,为用户提供引导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4.5 充分开发利用共享工程的现有成果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已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广泛实施。辽宁在文化共享工程推进过程中,不仅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更将它作为提高农村文化生活质量,推动农村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一项教育工程来实施。用已经覆盖全省98%以上地区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传输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让广大农民朋友坐在自己家的炕头上,就可以通过电视机和遥控器享用共享工程提供的各项服务,基本弥合了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为全省广大农民群众送来了便捷丰富的信息服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学科技难、获信息难、看电影难、找市场难,这些困扰农民多年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破解。文化共享工程平台是公共信息服务的重要平台,它改变了传统图书馆教育形式的被动性,大大加强了图书馆教育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为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拓展提供了技术资源和空间条件,我们必须抓住契机,有效利用好共享工程的享有成果。 社会教育论文:从富士康的12连跳看我国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角色的缺失 关键词:富士康;公共图书馆;心理教育 摘 要:富士康的十二连跳,折射出我国低收入阶层的心理危机,职业瓶颈的突破、生活改观等是化解这一问题的关键之处。公共图书馆因其丰富的资源和社会公益性,应承担起公民继续教育的主要责任。 2010年,没有一个企业比富士康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从2010年1月到5月,这个企业竟连续有12名员工跳楼自杀,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这些青年采用如此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不能不让人瞠目结舌。 固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很多人不适应社会角色转换带来的心理冲击,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自杀已经不是偶发的社会现象,而且自杀者中相当一部分是青年人,这时,我们必须要重视公民的心理健康。 2 传统救济措施的种类及利弊 2.1 专业心理医生或咨询师 目前,我国无论是医院、大中专院校,还是企事业单位,大都设置有心理咨询机构,配备有专业心理医生或咨询师。然而从实践上看,效果不太明显。这种情况的出现,除费用因素以外,主要和长期以来社会公众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存在偏差有关。人们误以为只有精神病人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接收心理治疗,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富士康高层早就知道普通员工工作压力的,在2007年前后就特别设立了心理辅导室,但事实上,基本没发挥什么作用。”一位富士康生产线储备干部透露,他在富士康工作两年多,每天压力都很大,但从来没去过心理辅导室。 2.2 工会救济 工会原意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这个共同利益团体的成员为同一雇主工作的员工或在某一产业领域的个人。工会组织的主要意图是和雇主谈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件等等。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有着大量的工会组织,但普遍认为这些工会组织实际为自上而下建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工会。工会事实上已经成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组织部门,并由企业高层进行工会人事任命,不具有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和行动模式,大多只是在某些节日进行象征性的福利发放、组织开展文体娱乐活动。 2.3 亲朋帮助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心理有了问题,他们往往首先向朋友求助。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为活跃的时期。流动人口,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据统计,我国流动人口从1982年的657万上升到2005年的1.47亿,而据2008年的数字,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01亿。流动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变更的频繁使以富士康职工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陷入人际关系“荒漠”化的境地。 综上所述,传统的心理救济措施,在解决大众心理健康方面效果并不明显,必须尝试和论证一些新的做法,来减少此类悲剧发生。“心灵的空虚、生活中的困惑与压力、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这些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外界疏导,一时排遣开,但心理疾病的根源无法消除。根治这种疾病,只能通过帮助他们实现职业瓶颈的突破,逐步改观生活状态来实现。换句话说,给他们提供自我学习或提高的平台,实现“终身教育”,让他们在锻炼人格的同时,怀揣幸福生活的梦想,才是降低高自杀率的有效手段。 3 公共图书馆辅助公民实施自我救济的对策分析 3.1 可行性研究 3.1.1 公共图书馆内的丰富资源 图书馆的工作对象是书刊资料,工作流程就是对书刊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丰富馆藏是各大图书馆开展工作的基础,省或市公共图书馆藏书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而我国公民尤其是底层的流动人口由于工作强度的增加、待遇的微薄,需要一个释放压力和提高能力的平台,公共图书馆内的丰富资源使公共图书馆有能力为人们解决这些问题。 3.1.2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公益性质 图书馆是广大社会成员共同使用馆藏文献的场所,尤其是各级公共图书馆,它主要是面向社会,为社会各阶层和行业的公众服务。1997年1月中共中央九部委《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指出:“图书馆是一种社会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在思想道德建设和 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所藏文献资料被读者利用得越充分,图书馆的社会作用就发挥得越大。 公共图书馆对我国低收入者,尤其是农民工的作用尤为重要。这两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及其家属人数在迅速增长。但是,农民工往往是城市最边缘的群体,公共图书馆是他们目前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减压的唯一低成本路径。 3.1.3 图书馆固有的教育职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意识到学习应该是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能力的提高,是打破职业天花板现象的重要路径。而能力的提高主要来自于学习,很多人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回到学校重新学习,图书馆正是弥补这一空缺的重要环节。图书馆的职能除保存文化遗产、整理、开发并传递文献信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进行社会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指图书馆为社会提供各种文献资源和自学场所。 3.2 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进行社会心理救济的障碍 3.2.1 定位有误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一样定位于文化部门,隶属于当地文化主管,其职能主要界定为收集本地区内各种图书文献,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使其长久地保存和流传。没有把它们当作教育系统的延伸和补充,没有把它们当作继续教育的主要阵地。这一定位使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数量稀少,一个城市通常只有1~2个公共图书馆,同博物馆的数量差不多。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由上级财政拨付,而且通常把剧团、剧场、群众文化事业和图书馆的经费拨在一起,再根据人员编制等进行分配,这样图书馆所得到的经费数量非常有限。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因书刊价格上涨面临经费再度恶化,不少县级图书馆经费只能基本满足自身运转需求,没有多余的经费购入书刊,其作用也就难以发挥。 3.2.2 缺乏规范机制 目前我国图书馆普遍存在大锅饭状态,缺乏竞争、监督、制约,干好干坏一个样,所以许多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较低。同时,相当数量的图书馆领导者知识老化,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低,大多采用传统行政手段管理,管理水平落后。由于缺少合理的评估机制,图书馆界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也很普遍。另外,公共图书馆出于经费不足的原因,通常选用折扣率大的图书,馆藏质量下降,读者需求得不到满足,更是业界常见的现象。 3.2.3 公共图书馆商业化倾向比较严重 由于经费不足,为了弥补亏空,几乎所有公共图书馆都存在办证收费现象,这无疑会将一些贫困阶层的人阻挡在大门外,不利于他们的自我充实与发展。一些图书馆为追求经济效益,将场地出租做经营性项目,更是损害读者利益之举。 3.3 对策 3.3.1 政府重视 富士康的人士说,作为企业,“我们既不具备管理城市的职能,也没有管理城市的能力”。有媒体和专家评论认为,把频频发生员工“跳楼”事件完全归咎于跳楼者个人或企业,“显然都说不过去”。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也认为,将公共服务延伸到外来工的集中生活区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在全民心理健康的教育中,政府应该占据主导地位。 3.3.2 对公共图书馆重新定位 我们应改变以往把公共图书馆视为收藏文献部门的观点,把公共图书馆纳入教育系统,组织专家学者考察论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图书馆布局方案,并逐年加大公共图书馆在城市中的普及率。让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国民继续教育的主要阵地。 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在20世纪70年代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标准》规定,每5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一座图书馆服务辐射半径通常标准为4公里,而我国目前每46万人口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据统计,富士康目前在深圳共有42万多名员工,仅在龙华厂区员工人数就超过30万人,其规模堪比一座城市。按国际标准,仅富士康这一个厂区,就应该设置6个公共图书馆。 3.3.3 尽快制定一部公共图书馆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曾明确要求每个国家都应制定图书馆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制定并实施图书馆法,才能确保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我们可借鉴欧美等国图书馆法的内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图书馆法。 3.3.4 打造公共图书馆心理咨询基地 关注公民的心理健康,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应该在关注自己特色馆藏的同时,着 重加强对心理资源的建设,力求用丰富的资源打造出一个个心理康复基地,为读者提供免费的精神休憩家园。 3.3.5 寻求社会支持 公共图书馆是满足低收入人群自我心理救济的重要途径,但兴建这些公益性机构需要大量的资金,我国目前基础薄弱,一下子兴建这么多公共图书馆,政府财力肯定跟不上,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首先,寻求社会帮助。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社会捐赠是其中的主要手段,捐赠的主体可以是慈善机构、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可以来自于国内,也可来自于港台、海外。无偿捐赠是社会支持公共图书馆事业最普遍的一种方式,我国政府要加重对这种捐赠办馆风气的引导。其次,图书馆在无损于自身公益性的前提下,可接收企业赞助,达到双赢的效果。最后,在政府或相关机构协调下,低价购买或无偿调拨出版社库存积压图书。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亚洲之桥”基金会,专门负责收集出版时间较长、无人购买的库存图书,向世界各地的高校图书馆捐赠。我们可利用这个方法,来弥补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差额,丰富馆藏。 4 结语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图书馆步入每一个公民的生活,让图书馆成为阅读的天堂、心灵净化的过滤器。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 社会教育论文:博物馆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探讨 摘要:国家设立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对社会有所贡献,博物馆的主要责任就是为社会教育服务,使博物馆的文化进步和社会的进步相统一。博物馆的服务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博物院的重要职能是教育,博物馆拥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优势,能够通过一定的有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和社会进行教育。在保证博物馆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以教育为主要目的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公民的素质进行提高。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责任;社会教育;探讨 前言: 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责任是指能够为社会和群众做出服务,这样有助于社会人们群众同博物馆的文化进行交流学习,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文化,使更多的人受到博物馆社会教育。博物馆确立以社会责任和社会教育服务为主要服务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重视社会群众因素,在保证博物馆效益的前提下,能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社会教育服务。在博物馆基本职能方面和教育服务的方面,博物馆都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方式进行。博物馆收藏的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讲述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通过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联系以及博物馆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都将加大博物馆行业的发展、推动国民教育的步伐。 一、博物馆社会职能和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博物馆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也发生了改变。博物馆的功能责任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文物收藏中心变成了教育和文化中心。博物馆社会职能发生的改变,使其教育功能逐渐成为了博物馆功能责任的中心。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不仅是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我国众多的博物馆发展历程来看,博物馆已经慢慢成为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自然科技的小课堂。博物馆不仅对学生能够进行社会教育,也可以帮助人民群众进行自我学习,丰富群众的文化知识。博物馆由于自身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能够直观、科学、真实的向社会和人们传授历史科技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 二、博物馆社会责任中社会教育功能的方法 1、提高博物馆产品展示能力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博物馆中传统的陈列水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博物馆中学习知识的要求。从审美角度和技术角度对博物馆中物品的摆放和陈列手段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陈列手段包括图片展示、模型展示等,已经不能提起人们的兴趣。应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博物馆物品进行展览,如利用投影仪进行动态还原,加上声音的效果等多媒体手段都可以对陈列进行展示。通过这种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不仅能够激发观览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还能够保证其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不是走马观花般的游览。使用高水平的多媒体手段,能够使游客在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对大自然和现代科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类和社会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2、开展多种教育传播手段博物馆在通过自身展览之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手段对群众进行社会教育。现在很多地方生物博物馆已经开始和学校进行合作,一起组织活动来对学生的科学历史学科进行实践教学。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博物馆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参观博物馆和小小博物馆讲解员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还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活动中更加良好的接受知识。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宣传等手段进行社会教育。通过到社会上进行展览的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切地了解到博物馆里的知识文化。出门展览包括国内展览和国外展览两种方式。国外展览就是指通过把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东西在国外进行展示,弘扬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内展览就是指博物馆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展览,通过这种展览来进行一些历史事件和科技文化的传播,使全国人民群众都能够知道并且了解。博物馆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讲座和专题报道进行宣传,明确博物馆自身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社会教育能力。博物馆还可以适当的提供一些优惠活动来调动人民群众来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学习。3、加强讲解员讲解能力水平讲解员在博物馆中的位置举足轻重。讲解是一门艺术,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讲解员的讲解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了游客学习文化知识教育质量的好坏。博物馆的讲解员首先要具备基本的科学讲解原则,保证讲解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要充分调动游客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游客能够通过眼前的画面和听到的讲解产生无限的联想,使游客自身乐于接受知识。讲解的时候,讲解员要根据游客中年龄层次和文化水平的高低适当调整讲解的内容,保证讲解的良好效果。讲解员还要对游客的疑问进行解答,保证每一位游客平等公正。4、加大博物馆宣传力度博物馆是历史的精华和社会的沉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文物资源。由于人们固守的思想,大多数博物馆管理者都不注重博物馆知名度的宣传工作。往往在一个大城市里,博物馆很少有人知识,甚至每天的游客屈指可数。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是缺失的,也就不能有效的进行社会教育。所以,博物馆要大力进行宣传工作,在新传媒的影响下要利用可以利用的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手段进行宣传和普及,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结论:综上所述,博物馆在社会责任中有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在我国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的条件下,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要求,还需要通过一些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来让人民群众了解博物馆文化,从而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让博物馆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革新 一、浙工大之江学院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课程设计,质量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共7周;工程训练,包含金工实习、数控倍训、电子工艺实习、电气控制大型试珑等环节,共4周;专业认知实习,共1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环节等,共2月。但是,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在办学投入、实窥设备、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限制下,工业工程专业实五夫教学环节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实五夫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实验室利用率低,缺乏形式灵活、多变的实践教学方式;实验多为验证性、演示性为主,缺乏系列化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实五夫教学考核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相互较为独立,缺乏层次性与有效衔接。根据上述问题,如何在现有的实践条件基础上,理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 二、之江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学院“倍养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既倍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IE理论和意识的训}练;又突出现代IE中信息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倍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系统分析、设计、优化、评价和创新的能力。要理顺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系统化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考虑到之江学院的办学条件限制,即尽可能不添置实验设备的条件下,理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与整合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开设分层次、多模块、分段式相互衔接、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技能训练与课程实验相结合、创新实窥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开放性综合创新实窥项目,川衔接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完成将工业工程专业的各个知识点的融合贯通、系统化应用。该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四大模块:基础实践模块、强化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以及创新实践模块。其中,创新实践模式是基础实五夫模块、强化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之间的联系纽带,将实践教学各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下的各实践模块下,根据所学知识点,选择相应的创新实践模块,加强工业工程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 2、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模块的开设 在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整合现有实五夫条件,开设形式多样、个性化强的创新实践模块。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工业工程专业实验设备,开设开放性综合实验。结合已有的人因工程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对教学、食堂、图书馆、宿舍等场所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人因工程知识,完成综合设计。已开设基于人因工程的教室设计、校园环境的噪声分析、基于人因工程的数控加工中心的分析与改善、基于人因工程的食堂布局的设计、基于人因工程的大学生宿舍盟洗室的设计、基于人因工程的超市收银台设计等开放性实验项目;根据现代生产与物流实验室的特点,开设了微型小汽车等生产线的综合设计,并用ED软件进行仿真与优化;结合现有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利用物流仿真软件ED开发了基于ED的食堂排队系统优化、基于ED的超市排队系统设计等,结合供应涟管理软件开发了工厂供应涟管理综合分析、连锁超市配送路线优化、啤酒游戏等综合性实验项目。 在保证正常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可在实验中心网贞的实验预约系统上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实验成员,完成实验内容,提交实验报告。另一方面,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向学生进行全方位开放。课外科技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教学改革项目等“柔性化”创新实窥项目,学生通过实验预约系统提出预约实验室开放的申请,获审核后即可在约定的时间与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内容,提交实验报告。通过多层次、形式多样、个性化强的创新实践模块,实现了工业工程各实践模块的无缝衔接,丰富与充实了学生工业工程知识面,同时充分倍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强化了学生工业工程专业的系统设计与优化能力。 3、实践教学考核的建立健全 为了有效实时监控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避免学生的走马观灯现象,摒弃传统、单一的考核方法,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实践模块,采取不同的考核内容与方法。基础实践模块重点考核过程的操作能力和总结报告的准确性;强化实践模块重点考核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的方案设计以及实验报告的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实践模块,尤其是各类实习环节,重点考察学生发现问题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模块则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自主设计实验方法、组织实验过程、实施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总结报告等能力。“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的实施,不仅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了有效监督,同时提高了学生在实践过程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总结 为了倍养工业工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必须创新。通过理顺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开设了面向学生的多层次、个性化的自我创新实践模块,并针对不同的实践模块建立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使学生工业工程知识得到系统应用,强化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叶海虹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谈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1《产品结构设计》的课程设置规划 本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产品功能的设定、常用材料的种类和特性以及加工工艺、产品结构设计的原则以及与产品造型有关的通用结构设计知识,使学生掌握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基本知识,具有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技能,能够完成简单产品设计中从功能定义到材料选择以及最终的结构设计。 1.1本课程的知识模块包括: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②塑料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③钣金类产品结构设计基本原则;④模具基础知识;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⑥产品典型结构。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养学生的新产品开发以及应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1.2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①常用塑胶材料基本知识;②常用金属材料基本知识;③常用表面处理知识;④产品结构设计总原则;⑤产品结构关系分析与结构绘图的基本要求。 2《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 2.1选用教材。目前还没有适合工业工程专业使用的《产品结构设计》教材,所以国内普遍做法是选用产品结构设计方面教材,暂定的教材是黎恢来编写的《产品结构设计实例教程》。该教材将作者十几年的产品结构设计经验总结而成,系统、精细、全面地介绍了产品结构设计知识及设计全过程,明确了产品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岗位职责,并通过讲解一款电子产品的全套产品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掌握实用技巧。 2.2教学内容。依据工业工程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将《产品结构设计》分为六大模块,每个模块里面包括若干的章节,各章节之间既自成体系,又互相有衔接,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模块,主要介绍注塑工艺理论、常用塑胶材料和金属材料基本知识,以及注塑件、钣金件表面处理方法。塑胶的定义及分类方面,介绍ABS、PS、PP、PVC等的应用范围、注塑模工艺条件和化学和物理特性,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注塑件的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比如缩水、飞边、熔接痕、顶白、塑胶变形等。金属材料方面,介绍一些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范围,比如不锈钢、铝、铜、镍和锌合金。常用表面处理知识方面,主要涉及塑料二次加工的基本知识,学生需要了解丝印、移印、烫印、超声波焊接、喷涂、电镀和模内覆膜等表面处理工艺。 ②“塑料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重点介绍塑料件在设计和修改阶段需掌握的通用设计规范,比如塑料件的料厚、脱模斜度、圆角设计,能够分析塑料件的加强筋、孔、支撑面的使用范围。在细节部分,应了解塑料件文字、图案、螺纹和嵌件设计。 ③“钣金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介绍钣金类产品设计的工艺要求,包括冲裁、折弯、拉伸、成形工艺,并且让学生了解压铸类产品结构设计的工艺要求。在此模块的教学中,应引入企业实际产品案例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钣金件的设计规范。 ④“塑料模和钣金模基础知识”模块,介绍塑料模和钣金模的基本类型及典型结构,包括模具概述,模具的分类、注塑机介绍等,重点讲解的是注塑模结构里面的浇注系统、顶出系统、排气系统和行位与斜顶,以及二板模和三板模之间的区别和应用,以“实用、够用”为度,学生只需了解典型的模具结构,不需要进行后期的模具设计。 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模块,主要介绍壳体形状结构、密封结构、卡扣结构、螺钉柱结构、螺纹连接结构和嵌件连接结构等知识,以及各个特征的定义、作用和设计原则,特别是特征在使用时的相互配合关系。拓展知识方面,要了解塑料零件自攻螺柱及通过孔设计规则,以及模具设计与产品结构设计之间的联系。 ⑥“典型产品结构”模块,重点介绍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三大产品(电子产品、家电产品和电动产品)的典型结构设计知识。每类产品选取一款经典的已批量的产品作为蓝本,深入解剖结构知识在产品设计的运用。比如电子产品选手机为代表产品,讲解手机产品各零部件的结构、前壳与底壳的止口设计、LCD屏限位结构设计和电池固定结构设计,以及内藏摄像头结构设计。家电产品则以电吹风为例,学生要掌握电吹风的功能、材料、结构工艺性等,了解CAD软件在电吹风设计中的应用,能对产品塑料件进行结构分析。在此过程中,还要掌握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 2.3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倡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培养产品设计的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实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自觉体验和掌握知识的迁移能力,淡化理论和实践的界限。在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在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工作,使学生体会具体产品的外观造型和结构设计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产品结构设计》在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实训的具体应用 在面向制造业的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实训里,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以典型产品的流水线装配设计为主体,总体实训内容分为五个阶段:前期的准备环节、产品设计与组装环节、生产线装配改善环节、三维系统模拟环节、总结交流环节。在这些实训中,可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教学,让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达到双重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好地让学生参与企业模拟项目,融入企业生产实践。在产品设计与组装环节,教师把学生分成六人左右的项目组,根据企业的某一个典型产品布置项目任务书。学生综合考量校内实训基地的实际条件和设备,运用产品结构设计的知识,共同完成项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新产品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产品的结构尺寸不能过大,必须与生产线相匹配;结合人因工程学,运用动作分析和双手操作分析,在工艺上要符合车间的零部件装配顺序,有利于工序和工位的确定;新产品各零部件的装配要牢固可靠,可以满足多次拆卸而不容易损坏;产品的价格应合理,要用最少的成本做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考虑试验的可行性和零部件的可修改性。 作者:李敏 刘璇 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探讨 1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 大学设置在企业周围,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或者实际的生产岗位,为保证学生实践教学质量打下基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举办依赖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该大学所聘请的所有教授都必须满足他们严格的要求,其规定所有的教授都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并且有超过五年的职业实践,其中在高等学校范围外进行的至少三年,还需要在有关的一些应用或科技开发方面取得特殊成就。如此一来,这些拥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有效的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同时,师资队伍还承担着应用型科研与技术转让的重要任务和教学需要。因此,现在应用科技大学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育面向应用、面向实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师资水平反映了它的成功经验。对发展我国应用技术本科教育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2工业工程专业 2.1工业工程定义 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它是一门交叉型综合学科,它的实践性很强。如果是参照国际工业工程学会的标准来定义,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改进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它综合了很多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比如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等,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然后对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说明、预测和评价。 2.2工业工程专业所属学科门类 在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等的建议下,工业工程由原先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二级学科升级为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地位的提升为工业工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已加入中国应用科技大学联盟的广东白云学院全力建设应用科技大学的背景下,建设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视为必然。 2.3我国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存在问题 2.3.1定位不清。部分院校将工业工程专业放在机电学院,简单地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增加管理知识。部分院校将工业工程专业放在管理学院以管理科学为背景增加机电基础知识。这两种培养模式,均使工业工程的定位变得模糊,使学生感觉工业工程专业像是“大杂烩”。这两种模式只是简单的机械加管理或者是管理加机械,不能够和其他的一些学科的专门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比如计算机、电子、材料、能源等,如果是这样,在这种形势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这样的人才也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的复合型人才。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差距大。工业工程类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所有的作业方法和标准时间的制定都是通过不断的进行试验,然后收集出各项实验数据,最后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制定出来的。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明显脱离,教师们照本宣科,缺乏结合实际的案例式、启发式、综合应用性教学。 2.3.2对社会的宣传不够。在工业工程专业得到发展的近20年里,我国都只是注重在工业工程专业的建设上,对加强该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这一方面缺乏重视,导致社会上的很多用人单位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个专业,偶有耳闻的也不知道该专业是做什么的。这让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变得十分艰难,从而对IE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3应用科技大学背景下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建设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主体是各州政府,而各州政府办学校的目的就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人才。所以办学的指导思想、专业设置是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应用实践能力。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教授认为,要想使工业工程专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工业工程专业自身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以解决工业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工业工程专业是一门新学科,它是在原有基础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中产生的新学科,所以,工业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多,并且这些学科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这为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提出更多的挑战。应用科技大学和普通大学最大的区别就是更加的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训,在进程上,会把更多的时间安排给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在系统上,基础课程不要求系统,但要求体现出专业优先的原则;在实践中,必须要求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以实践促进理论的掌握,以理论保证实践的有效性。在广东白云学院建设应用科技大学大背景的前提下,建设有特色的应用型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3+1”学制。优化课程体系,学生前3年在学校学量的整合后的专业知识,包括生产系统现场工作研究、人机工程学、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质量管理、计算机仿真等。采用“3+1”教学模式不会单纯的压缩课时,反而会增加课时。学生要在3年之内学完原来4年要学的内容,普遍感到学习任务紧张,适度的紧张会促进学生们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最后一年深入企业实践,从企业实践中发现问题,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使最后阶段的毕业设计做到“真题真做”。 4基于应用科技大学模式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珠三角制造业的地方特色,围绕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如下应用型“3+1”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重基础,培养出的学生既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又坚实的掌握自然科学基础、深厚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及扎实的专业基础;重综合,培养出的学生既掌握工程技术领域内的知识,又系统掌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既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又掌握相邻学科知识,既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又掌握一定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等;重能力,所培养的学生既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又具备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随机出现的多种复杂问题的能力。重意识,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工业工程意识,即成本和效率意识、问题和改革意识、工作简化和标准化意识、整体和全局意识、以人为本的意识、创新意识。 4.1优化课程体系与内容 确定该专业以机械工程和管理学为主干学科,以机械工程为背景。重点强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通过工业工程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工程技术教育,具备基本的工程与制造技术知识,掌握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建设应用型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有的放矢。为实现应用型“3+1”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以生产服务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将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①工业工程核心模块,包括工业工程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如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设施与规划;②生产制造类模块,包括生产服务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如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工程制图等;③经管类课程模块,包括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学等;④数理类课程模块,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运筹学等。精选教学内容,为避免相关课程内容重复,协同审核教学大纲,规定哪些内容在哪门课程中介绍,介绍到何种程度,后面的课程在内容上如何覆盖和加深等。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使得整个课程体系融为一体。 4.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多渠道提升教师的素质,构建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思路,增加教师实践经验,引进具有实际工业工程工作经验的资深工程师担任教师。 4.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依据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性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多形式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实体企业,参观学习企业生产现场的管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4强化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 因为工业工程具有很明显的工程属性,所以,一个优秀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既要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也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操作技能、技巧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锻炼的重要环节。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能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学习的能力,也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实际上,这些能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困难,更复杂,一些能力只能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和锻炼,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以融合。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并努力将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校内实践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实验室操作、金工实习与电工实习等多种方式。校外实践需要深入到实际生产一线从基层做起,从操作工做起,通过轮岗了解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 4.5大量开发校外实践基地 应用科技大学模式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和学校的协同培养,学生们在完成理论学习之后走进企业进行实践,进入企业实践不是做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企业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教学的质量会影响到整个人才培养的质量。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进入不同类型的企业,同一专业的学生不能超过五位学生到同一个企业实践。这就要求校企合作部门开发大量的校外实践基地。 5结语 在分析应用科技大学模式下,浅析现阶段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研究中的一些主要内容和实践进行了探讨。“3+1”教学模式下的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刚刚开始,至于培养的效果如何,需要接受企业和社会的检验。 作者:伏开放 洪建波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考试成绩相关性分析 摘要:课程的成绩是衡量一个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储速梅在《基于SPSS的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相关性分析》中提到了分析课程的相关性,得到课程相关性的定量数据[1]。但在得到数据后课程应该如何改善,与教学计划设计预期的差距等方面没有提出解决方案。试图通过课程预期的相关性效果和实际相关性效果的对比,找出具体的差距以及提出改善意见,对专业设计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相关性;期末成绩 0引言 课程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是大学教育活动的主要行为,是大学质量与水平、能力与活力的标志[2];所以高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高校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对各类专业各种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的设立和安排。因此对课程设置的相关性、合理性进行分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当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有严格的要求,设立了培养的预期。对预期效果的评价,需要一个比较合适的体系指标。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具体的专业和具体的课程进行评价。有利于教师对课程的完善,学校对课程体系的完善。文章尝试通过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的方式,通过期末成绩来分析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能否达到教学预期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提出未来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一些建议。 1相关性分析 1.1相关性分析前提条件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理工科,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013级工业工程的学生为研究总体,他们已经完成大学的所有专业课程,并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得到了体现。对相关性研究课程的选择,笔者认为课程的综合成绩是体现学生对课程掌握情况最典型的评价方式。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而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一般应呈正相关趋势,它表明了平时考核成绩好,期末考试成绩应该也较好的规律[3]。李爱凤、陈启买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课程相关性模式研究与实现》中提到针对产生的大量规则提出了适当的约束条件来剔除用户不感兴趣的关联规则,从而为学分制体系下的学生选课提供指导以及为今后的教学课程设置提供参考[4]。因此我们剔除了与期末成绩有相同数据性质的平时成绩;剔除专业实践类课程,因为这类课程大部分以五级制(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打分,不利于统计分析;剔除公共基础课程因为体现不出专业性的差异。只保留能够体现专业差异性和有较强课程链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1.2线性回归方程和拟合优度判定系数成绩数据线性验证。线性相关性进行分析和判断的首要条件要求是所分析的变量需要是线性的。而判定变量的分布状况是否线性,需要进行拟合度分析,通过判定系数来呈现。以工程经济学为例:对学生成绩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回归方程:Y=1.15X+55.1,拟合优度值R2=0.93。符合相关性分析的要求。通过SPSS计算出部分课程的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拟合优度分析1.3预期结果假设高校在设置专业的相关课程时会预先设计好课程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每一门专业课程都会有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和后续的进阶课程。因此从学校设计的工业工程的课程中,我们应该判断出,如果要学好生产计划与控制,需要学好管理运筹学和线性代数。那么反过来我们认为,线性代数、管理运筹学和生产计划与控制这三门课程的成绩应该呈现出正相关的形式。我们通过与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沟通,得到以下预期有较强(R>0.5)正相关关系的课程链:概率与统计->统计学->质量控制与可靠性。管理经济学->工程经济学->精益管理及成本控制。线性代数->管理运筹学->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运筹学->系统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1.4结果分析,除了《现代工程制图》和《先进制造系统》的拟合优度系数不高,其余的课程成绩的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都符合进行相关性分析的条件 2基于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到的一些结论 一方面由结果可以看出,有一些较强的相关性的课程(R>0.8),在实际情况中,课程本身并没有太大的相关性,没有承上启下的关联,对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没有体现出支持作用。另一方面由表4可以看出,有一部分课程预期有较强相关性,但通过spss分析后发现实际相关性较弱,符合钱吴永在《工业工程课程体系设置优化研究》分析中提到的部分专业课程群、专业课程之间的开设顺序和衔接存在不足[5]。除以上问题外,其余的课程设计基本都较符合要求。从期末成绩的数据来看,课程的设计和课程的内容大都能够达到难度逐渐深入、内容较好衔接的效果。 3结语 通过对原始成绩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我们能看出工业工程专业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问题:一是部分课程对整体课程体系脱节,没有相关后续衔接课程。二是部分相关系数较大的课程,其实际课程本无任何相关性,而预期有较大相关性的课程其相关系数偏低。三是对预期有相关性的课程链,部分课程的衔接性体现不突出。由于存在以上三点问题,提出以下四点建议。1)对于课程体系严重脱节的课程,要么将课程删除,要么增加与后续课程有衔接内容,或者在后续课程中增加能运用到本课程的知识点或技能。2)对相关系数较高却课程相关性不大的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尝试找出原因。3)对于有预期相关性的课程链进行深入分析,对相关性较差的课程进行完善,增加衔接内容。本次研究给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较好思路的新的尝试方向,仅仅通过学生的原始成绩就能分析出部分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分析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就能鉴别出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否具备了学习下一阶段教学内容的必要基础,更主要的是它还具有教学反馈作用[6];同时对于符合预期相关系数强度的课程链,可试图进一步探索专业课程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优秀学习习惯。但是还有很多方面的影响考虑的不完善,比如课程内容的影响、老师考评学生成绩的影响、分析过程还太过表面等。在后续的研究中会逐步的深入。 作者:李真 廖兴 单位:四川大学 锦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创建有特点的工业工程专业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工业工程专业建设专业特色南京大学 论文摘要:旨在探索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分析工业工程学科体系和一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南京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及教学实践等所体现的专业特色,为工业工程专业发展和成熟提供理论指导。 根据最近的统计资料(2006年4月),目前全国已有161所高等院校开设工业工程(IE)专业。有迹象表明,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还在不断增加。南京大学是在2003年向教育部申请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在全国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中,属于新办院校。当年即在南京大学其它专业选拔了愿意转入工业工程专业的23名学生作为第一届学生。2004年正式在全国招生。2007年将有第一届毕业生,接受社会和市场的检验,目前就业情况良好。从着手开办工业工程专业开始,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IE专业?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因为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后面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将无法设计、安排和落实。 1工业工程的学科体系 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工业工程的学科体系和特点,即回答什么是工业工程以及如何区别工业工程与其它学科的界限问题。说到什么是工业工程,业内人士自然会想到AI-IE(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关于工业工程的那一大段定义,把定义念完之后,非工业工程专业人士还是未能理解什么是工业工程。简单地说,工业工程就是“用技术的方法系统、经济、有效地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这一简单定义首先将IE专业与其它专业区别开来。IE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而其它管理专业(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则不能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1];IE与其它工程学科的不同在于:①IE可以解决管理问题,其它工程学科则只能解决技术问题;②IE用系统方法解决复杂系统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其它工程学科做不到。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这一简单定义背后所隐含的IE学科体系和特点。①交叉性。IE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交叉工程学科[2],这意味着IE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技术类课程,而且要学习管理类课程,更重要的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需要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具体贯彻落实;同时也决定了IE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3]。②系统性。IE用系统方法解决复杂系统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这意味着IE专业学生对系统有着更高、更抽象的见解,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对系统问题进行规划、设计、管理、改进和创新[4];这同时意味着IE专业学生能够领导跨学科团队进行工作,能够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③创新性。从IE发展历史看,一百多年来,这一古老的学科,仍然具有生命力,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创新性,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5]。这也印证了IE专业的一句行话,“改善无止境”(Itisalwaysabetterway)。④工程实践性。IE专业的目标是用技术的方法来经济、有效地解决社会系统的现实问题,这意味着IE培养的学生具有解决社会系统现实问题的能力。IE重在应用、重在实践,离开了实际系统的应用,离开了实践,IE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充分分析IE特点的基础上,再来描述IE学科体系如图1所示[6-12]。 第一层:公共基础,包括数学、物理学、文学和外语。 第二层:专业公共基础,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系统科学。 第三层:专业基础,包括运筹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控制论。 第四层:专业课程与应用方向,包括设计改善、分析评价与决策、过程控制和综合应用。 2培养目标 在对IE学科体系及特点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IE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沟通技能;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理论、宽广的经济管理知识、实用的工程信息技术;能够熟练运用工业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运作和管理,成为适合制造业和服务业需求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才。 上述培养目标勾画出了南京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特色:①强调文理基础。在南京大学办工科,应充分利用南京大学文理见长的优势,这也是大学科交叉的基础,将文、理、工融合起来,要比将技术与管理融合起来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影响。②明确工业工程技术体系。在前面的IE定义中,我们只强调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并没有规定用什么样的技术,这就给各个学校的IE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校在开办IE专业时,将根据各自学校的优势和师资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技术作支撑。全世界各个学校的IE专业几乎都各不相同,其最大不同,就在于所采用的技术不同。文献[13]认为,工业工程的技术体系包括三大类,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和系统科学是其理论基础,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是其支撑技术。我院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长期的研究积累和成果,不少教师具有计算机或信息科学专业背景,大部分教师具有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实施经验,未来的社会将是信息社会,因此,将信息技术作为IE的关键技术之一写入培养目标,是恰当的[9],也是符合我院实际的。③明确具体的应用对象。前面谈到,IE特点之一是工程实践性,培养的IE学生在什么行业发挥作用呢,我们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包括各类离散制造型企业和流程型企业,主要应用工程信息技术来解决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如管理控制一体化问题、企业内部物流问题等。服务业主要是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以及金融工程,这是我院的强项,可以将许多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工作中。④强调从系统级解决问题。作为南京大学培养的IE专业学生,要求能从系统角度解决生产与服务系统存在的问题。 3课程设置 明确了IE专业学科体系和培养目标之后,课程设置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何教好每一门课和界定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是关键。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IE学科体系及其相互关系,但不能保证所有任课教师都是IE出身,都能理解IE,这就是困难之所在。我们的学生经常会问,为什么要学习这一门课,它和IE有什么关系?不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都能清楚地回答这样的问题,也不是每个任课教师的回答都正确。这需要IE专业的教师来回答。 我们可以把IE专业课程体系分成6个模块,如图2所示。每个模块包含若干课程。如分析计算模块,课程包括运筹学、高级运筹学、概率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模块,包括计算机技术基础、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工程技术模块,包括工程图学和计算机图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现代制造系统等;经济模块,包括管理经济学、财务会计、工程经济学、金融工程、金融计量学等;管理模块,包括管理学、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IE核心模块,课程包括工业工程基础、生产管理、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等;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有实验和设计项目,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之间也有实验或设计项目,在模块之间也有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后还有产业/方向模块,其目的是给学生在某些产业方面更多更强的知识和训练。在实施这一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强调,1)要界定清楚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规定课程的学时数、课程大纲和教学要求,规定哪些内容在哪门课程中介绍,介绍到何种程度,后面的课程在内容上如何覆盖和加深等。2)模块之间的衔接和关联,这是体现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的关键。超级秘书网 4教学实践 由于IE的工程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强调IE专业的实践环节。这可能包括两个方面,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再加上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IE实验教学体系已基本形成,各门课程所要求的实验内容已基本确定,但问题在于如何开展实验课,保障实验课的质量,改善实验效果。由于受实验场地、设备资源和时间的约束,实验已成为一个验证过程。我们的理念是提供一个实验平台和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改进方案,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印象深刻。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鉴于现在的学生极少经历过社会实践的事实,在教学环节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金工实习、工厂参观、短期企业调查、专业实习等,使学生对企业有一个感性认识。这虽然加大了教学投入,但对于改善教学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5结论 实践已经证明,IE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了蓬勃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对IE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大大超过供给。而且,社会对IE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各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如能注意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必将充分发挥IE专业潜能。良好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设计是成功的基础,但真正的成功还有待于社会实践的检验。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工程专业建设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建设,应注重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相结合。本文从西昌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的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等等方面入手,提出改善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攀西地区企业发展需求的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工业工程;教学改革;西昌学院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现状 现阶段,中国的高等教育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科研理论研究为主的研究生教育,例如清华、北大等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及重点本科教育;二是以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为主兼具科研理论的本科教育,大多数的省属高校为这一层次。三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科研理论为辅的专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既要求有专业技术及动手能力,又要具备向更高层次教育方向发展的理论基础。这种特殊的人才培养要求,一方面在于高校教育和地方企业要相结合,让毕业生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出力。另一方面则是保证向第一层次院校持续的人才输送。 (一)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 从近年来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企业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最初的定位一般是单一型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或管理人员。而在日后将是集技术、研究、管理于一身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这要求工业工程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工业工程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并着重于对系统的优化改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系统的优化改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国内各大高校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国内工业工程专业主要划分为两大发展方向,一是以机械工程为主干学科;二是以管理学为主干学科。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对课程设置的侧重点有所差别。第一种人才培养方案的主干课程是系统工程、工程经济学等;第二种人才培养方案的主干课程是管理学、人因工程等;前者以技术类学科为主,培养的是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技术型人才,后者则侧重培养管理方面的人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三)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我国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企业、金融银行、咨询服务或政府部门任职。就业可选择岗位包括工业工程师、软件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从事系统规划设计、生产管理、现场管理等方面工作。调查显示工业工程专业已经呈高比例的快速发展趋势,相反其专业人才还较少。毕业生数量满足不了企业需求。有关调查显示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超过70%从事制造业方面的工作,由于专业限制等诸多因素从事冶金业仅占20%左右,5%从事服务业,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数远少于制造业、冶金业、服务业。由此可见,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非常受到制造企业的欢迎,市场需求很大。 二西昌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现状 (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西昌学院地处攀西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教学条件与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西昌学院专业教师引进困难,这是西昌学院师资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西昌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在师资方面主要依托管理学专业教师团队,同时也有经济学、工程学教师授课。缺乏工业工程的专业教师,这无疑严重制约了专业的建设发展。 (二)专业课程设置偏重文科 西昌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属文理生兼收,标准学制4年。毕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工业工程、物流工程、人因工程、生产管理、标准化工程、质量管理工程。因此,工业工程专业管理类课程占比大,忽略了技术课程的开设。 (三)实践教学建设落后 西昌学院工业工程实践教学又三方面组成。一是实训课程方面:开设有基础工业工程实训、物流工程实训、生产系统管理实训、项目规划设计实训、企业综合管理实训五大实训模块。二是实验室建设:在校内建设了工业工程综合实训中心,包括基础工业工程实训室、人因工程实训室、质量管理与控制实验室。三是企业实践方面:在校外与省内外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其不足之处在于,实训项目缺乏创新,由于教学条件所限未完全落到实处。实验室建设刚刚起步。校外企业中适合工业工程专业进行教学的企业数量少。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难以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通过这些训练还远达不到企业对人才要求。 三西昌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的改进思路与方案 (一)改进目标 西昌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政策,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改革自身,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本校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攀西地区的企业需求相结合,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做到与地方行业相融、相长、相促、相亲,形成共生共存的互利双赢的办学态势。并着重提高学生面向社会的适应性,按照“社会需要、市场(就业)导向、德育为先、能力本位全面发展”来引导人才定位,以专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指向上更加具体。在“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在“应用型”“地方性”“民族性”的政策方针下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除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外,注重培养学生毕业再深造的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更高的目标。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提供多项选择。 (二)改进的依据 “应用型本科”是对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西昌学院作为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试点高校积极贯彻国家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政策,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三)改进内容 1.加强师资建设 强化师资力量是西昌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改革的首要目标。具体方式有:(1)完善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或高级职称的人员来我院任教。(2)创新方式方法,大力引进“双师”素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争取优惠政策,对于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给予不占编制、不占岗位的引进政策,优先引进。对于企业行业一线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采用人事制的模式,实行合同聘用制。(3)重点面向社会,招考专业技术人才。继续面向企业、行业一线招考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的技术人才,壮大“双师”骨干教师队伍。深入重点高校,选拔招考优秀本科毕业生。(4)利用社会资源,聘用技能型兼职教师。不断加大投入,从与专业设置相关行业或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中,选聘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兼课。(5)对原有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进行提升。对技能型教师,要以业务理论进修为主进行培训。对于高学历教师,要以到企业实践锻炼为主进行培训。 2.课程调整及教学方法改革 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初衷,学校应该适当增加专业技术培养的课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改革课程结构,采取多种课程模式。在校内教学中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讨论参与式、探讨式、科学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并更多地给学生以方法论、发散思维、多维思想等启迪。最新科研成果及前沿知识采用活页教材。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开放设计性、创意型、虚拟现实型等实验。在当今社会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增加网络教学,寻找网络上的相关课程融入到本校工业工程的教学中去,利用其他高校的课程资源,弥补本校工业工程教学刚刚起步的不足。开展案例教学,将生活中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案例记录下来,带到课堂当中,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讨论研究,找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与其他高校进行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资源共享,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多邀请社会上相关企事业人才、工业工程领域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使学生能够多方面接受知识。 3.实践教学 与校外专业相关的企业加强联系,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周末,寒暑假等课余时间能够到企业中去参与工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效利用空余时间;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实验室建设。工业工程的许多学科都是基于实验的研究。西昌学院的工业工程专业自从2013年首次进行招生,录取人数逐年上升,然而实验室建设却迟迟跟不上。2016年9月才建设了工业工程、质量工程、人因工程三个实验室,可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为毕业设计提供了硬件条件。但相比之下,西昌学院的实验室建设在同类院校中仍处于落后水平,学校应加大投入力度,重视工业工程专业的持续发展。 4.科研建设 科研成果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的科研实力强大,能第一时间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专业理念,了解到最先进的科研成果,而学生参与到科研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让学生学习发明创造学等相关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素质的养成教育。成立工业工程专业科研兴趣小组,配备一名专业教师担任组长,让学生可以自由探讨、交流想法,教师及时给予参考意见收集学生的想法,好的创意鼓励进行实践探索。组织、参与相关科技创新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项目,给学生机会参与到国家级、州级、校级科研项目中去,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科研项目。 作者:刘宇翔 岳良 单位:西昌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CDIO理念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本论文通过分析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将CDIO理念应用于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根据本专业实际情况从CDIO理念的学习、培养方案的修订、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性实践教学开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从而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CDIO;工业工程;培养模式改革;项目驱动式教学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以完整的项目研发为载体,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过程,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完成专业知识、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1]。工业工程具有鲜明的工程属性,但工业工程又不同于一般的工程学科,它不仅要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而且要应用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是一门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特征是综合性[2]。工业工程师需要具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3]。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直遵循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适应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具备坚实的机电工程技术基础,掌握现代工业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工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性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引入CDIO理念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式改革,达到培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标准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1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改革内容 1.1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从近年来需求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要求和就业质量跟踪反馈的信息来看,企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主要包括专业技能水平和能否融入团队两个方面。我校以培养特色鲜明的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机统一,同时学生的素质教育也逐渐被重视,在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有效性。各实践教学环节独立,多为具体的课程服务,实践教学环节系统性较差,没有形成体系,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比例不高,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2)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在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人格魅力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未达到足够重视。 (3)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差距。在知识结构上,还存在不尽合理的问题,课程内容知识更新慢,教学内容偏重经典理论传授缺乏学科前沿动态介绍,部分课程与实践脱离。 (4)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应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里主动参与学习。现有的教学环节很难使学生受到创新思维训练,学生只是完成实纲或计划中规定的内容,去学应知应会的知识,科研和各类科技竞赛相结合不够深入,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本专业中的拔尖人才培养受局限。 1.2基于CDIO理念的改革内容 基于CDIO模式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关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强调通过项目类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4]。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改革,形成以项目驱动为主导的课群。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结合实验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以课程群组的方式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整合。避免相关课程之间的重复,并综合相关课程知识点形成以项目驱动式的课群。 (2)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基于CDIO理念对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紧密结合专业最新发展趋势和工程实际应用需求现状及时更新和发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系统工程培养方式的教学方式。同时加强课外指导和辅导,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参与实践创新的科研项目,培养其系统的项目设计实施能力及团队合作创新意识。 (3)创新实践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带着项目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实践学习。重点开展创新实践教学,以CDIO创新项目为载体,教学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参与完成项目从构思、设计、运行到实施方案及措施。 2基于CDIO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1CDIO理念的学习和培养方案的修订 我校专业教师通过学习CDIO工程教育模式,明确其培养目标及相关标准,借鉴国内外高校CDIO教育模式经验,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特征及我校工业工程特色,修订了2013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设置,突出了创新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内容包括:(1)增加相关课程提升专业知识的集成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增开《供应链管理》、《产品开发》、《精益生产》等课程。(2)在集中实践环节增加《工程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由专业老师吸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开展《工程培养创新学习团队》课外课内CDIO理念下的实践学习。 2.2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CDIO理念强调项目驱动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工业工程专业属性及CDIO模式培养能力要求,确定了三个项目类别。 2.2.11级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1级项目要求能完整的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使学生系统地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2]。本专业1级项目除了通过工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大四的课内实践环节外,还通过工程培养创新学习科研教学团队课内外开展CDIO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模型,专业老师吸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形成1级项目小组。1级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本专业1级项目的工程训练/内容包括:(1)创新产品方案及设计;(2)节能或环境友好的产品构思与设计;(3)面向人因工程学的产品设计与制作;(4)机电产品的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5)电动、液压、气动部件成本分析与设计;(6)电气、PLC、微机控制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内容 2.2.22级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2级项目以相关核心课程群和相关能力要求为基础,作为1级项目的支撑,2级项目即是对相关课程群的综合,也是对整个教学体系的补充,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课程内容的能力[6]。本专业课程建设项目梳理课程,建立CDIO理念的二级项目驱动的课程体系,构思2级项目,建立分层次,重综合,切实际的2级项目驱动式课程群,二级项目主要包括(1)工程设计及工艺优化类;(2)成本与质量控制类;(3)计算机应用类;(4)生产与物流系统优化类。二级项目驱动下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开展课群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同时课程群的专业老师通过课内、外教学环节,进一步扩展、优化、整合3级项目内容,进行课群的综合性2级项目的设计和实现,并培育1级项目团队。 2.2.33级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3级项目是根据核心课程内容需要而设,加强课程知识的理解,加强能力的培养,3级项目主要通过课程设计、实习过程,采用不同方面的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本专业带有3级项目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1)提高机械工程基础能力方面的实践环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课程设计。(2)巩固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物流工程课程设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课内实践采用一人一题(项)的方式开展项目式教学模式,3级项目的类别包括:某产品的质量管理、某设备的可靠性分析、人机工程学设计、人机工程学应用、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某产品工艺优化、采用MRPⅡ/ERP软件编制物料需求计划、某车间设备布置设计、生产流水线质量管理系统的设计等3级项目,3级项目的开展为1、2级项目的实施打下基础。 2.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革 CDIO理念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于项目、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本专业主要以2级项目驱动下的课程群教师为教学团队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将启发式、讨论式、生产实际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育创新能力,请企业相关专家进行讲座等方式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及CDIO项目实施。在实践环节上,依托我校渔业生产工艺与装备工程实验实训平台,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以教师科研项目、创新创业训练、工程培养创新学习团队等方式开展项目驱动式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培养拔尖人才。 3结束语 本专业依据我国工程教育指导方针及CDIO理念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CDIO理念应用于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育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团队建设,专业提升等方面。根据我专业实际情况从CDIO理念的学习、培养方案的修订、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性实践教学开展等方面实现了CDIO理念的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促进了学生深入掌握各门核心课程知识、并将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工程实践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作者:潘澜澜 慕光宇 潘颖 薛冬娟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策略 【摘要】本文以工业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民办本科高校应用转型过程中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途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注重工业工程专业社团建设;考取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证书。通过这些途径拉近了校企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双向就业能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途径;效果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随着高考人数的减少,高校的扩张规模基本稳定。民办高校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也由规模扩张期进入到内涵建设发展期。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了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民办本科高校积极响应纷纷申请加入了向应用技术转型试点高校。民办高校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突显出应用技术型的特色,加强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业工程专业从1993年开始在我国高校开始设置,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民办本科高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也在逐步发展壮大中。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1] 一、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途径 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高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2]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实践,增强动手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民办高校可以聘请既具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又具有对工业工程专业理论研究的高素质人才担任大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效果会事半功倍。学生在“双师型”老师的指导下,能将课本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实习中,活学活用,既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突显了应用技术型师资队伍建设。 2、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下,校企合作模式有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院校国有民营模式和产学研用一体模式等,[3]这些模式有效的整合了校企双方的资源,实现了合作共赢。大学生顶岗实习深入一线,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既能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又能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3、工业工程专业社团建设 科技类专业社团建设在高校的团委社团中占据重要位置,工业工程专业社团组织成员洞察专业学科的前沿动态,关注专业领域发展的热点,通过团队研究讨论,可以发表工业工程专业相关领域论文,定期举办和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知识讲座,承担着参加校内外科技竞赛活动角色。陕西省高校每年都举办工业工程创意改善竞赛,这给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优秀作品也可以参加“挑战杯”等国家级大赛。通过专业社团的建设,使爱好科技科研的同学进一步加深对工业工程专业的理解,增强工业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 4、考取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证书 工业工程专业的资格认证有见习工业工程师、工业工程师和高级工业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业工程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可以参加见习工业工程师的认证。该证书是企业选用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申请工业工程师资格认证的有效文件之一。考试内容包含了基础工业工程、工效学、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管理五个模块,包含了工业工程专业绝大部分专业课内容,这些课程都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认证环节,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的综合运用能力,也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效果 1、提高了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通过“双师型”老师的讲解,能使学生缩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从而对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 2、拉近了校企间的距离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的现状。在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发现生产现场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以改善和解决,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为大学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并投入到现实工作中奠定了基础。 3、提高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专业社团的建设过程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大家可以共同探讨工业工程专业的相关问题,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通过创新发明、申请专利或等形式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在组队参加竞赛活动中,需要队员之间的分工明确、协作配合,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4、提升了双向就业能力 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考取专业相应的资格证书,不仅是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肯定,更是反应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也增加了学生就业能力的自身资本,在当今双向选择的就业环境中占据有利位置。 三、结语 民办高校已经发展到提高内涵建设的新阶段,向应用技术转型也已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方向。工业工程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改善进取的精神。通过对以往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观察和了解,结合工业工程专业发展到的新阶段和民办学校大学生的特点,在原有实习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拓宽学生专业实践的途径,从而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成为有机整体,以培养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作者:王维荣 胡贵生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商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高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新形势,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策略以及建设教师团队的方法,并提出了实施3+X教学新模式。这对于高校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和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以及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业工程;社会需求导向;教学改革;实践基地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因此,面对需求日益增加的人才缺口和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两难困境,中国各个高校在培训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工业工程教学改革,培养出拥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应用型以及高水平的人才走出这一困境,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目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与专业教学模式兼容性不好,有效实施的难度较大。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张,虽然相应的办学条件、教学模式、科研水平等也不断提高和完善,但是依然滞后于规模的扩张,实验实践教学水平滞后于相应技术的发展[3]。随着经济危机的突然爆发以及我国的产业调整和经济转型,在教学中对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为高层次的要求,导致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4]。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市场,失业率迅速增长,再加上毕业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学生也无法在毕业后立即应聘到合适工作。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解决这个矛盾,取而代之的要克服自身教学的不足,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化“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发展以“重能力、重应用”为核心的新培养模式。本文以上海理工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为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出了专业能力培养与实践基地应用相结合的改革方法,并且提出了实施3+X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 1.大多数教师承担很重的理论教学,忽视了课程间的联系。工业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往往较综合、交叉性强,不同的专业课程联系很紧密,像人因、设施规划、生产计划等课程彼此交叉[5,6]。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忽略了课程间的交叉性,忽视了课程综合理解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并且实际知识应用能力就会较差,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全面提高。 2.实验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不强。很多专业知识点在一些课程实验中重复出现,对于重复出现的专业知识点,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都浅尝辄止,这种分流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具有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外,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都是对单课程专业知识点的应用,虽然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单课程知识点的应用,缺乏对不同知识点的综合协调应用,无法利用实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条件落后,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实践强的团队。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落后,无法满足教师在实践教学上的需求,对学生的专业和综合实践缺乏有效平台,难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基本都在校内完成的,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融入到企业中去,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另外,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的专门训练,难以建设实践教学较强的教师团队。 二、以社会需求导向的课程和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构想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关于创新性、应用性、综合性的特点,要求教学过程由独立、分散、封闭的架构体系转向交叉、集中、开放的综合化体系。由注重课堂教学转向更多地关注实验实践教学[7]。在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建立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横纵向联系。以专业课程为主线,改革课程设置,分析现有专业课程中相同的实验内容,是不是存在重复,但是又不重要的内容,针对这些问题,重新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的安排,建立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横向联系。同时,实验教学都是相互之间有联系的,比如人因、立体仓库、设施规划、物流、生产线等,在时间上都有前后承接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领悟和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整个实验体系,这种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纵向安排,使学生更易掌握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实践服务。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搭建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通过与校友企业进行融合,建立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实践平台,比如联合实验室、模拟车间、创新研发中心等,从根本上改善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与企业资源共建、互利共赢的目的。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与上海庞源机械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工业工程专业实践基地,采取学生轮岗实践的方式,目前已经输送完第一批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获颇大。 3.建立实验实践教学团队。要实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需要建设实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学团队,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联合校企建立教师实验实践基地,联合培养青年教师;另一方面,进行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验实践能力双向发展,派送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同时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界优秀人才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双向培养,建立一支教学和实验实践能力较强的综合教师队伍,确保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的实现。 三、实施3+X教学模式 对于新的教学模式,采用3+X模式,即教学模式、实验模式、实践模式、教学反思模式,消除传统的单个模式孤军作战状态,进行3+X融合教学。首先,通过与国际进行交流合作,吸收和借鉴各国在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引进优秀的教学模式,另外,加强与国内各高校同专业教师们的交流,提高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其次,工业工程专业是课程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专业,教学实验是在实践中有效地创新和应用专业知识的前提,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实验教学,建设层次实验:基础知识验证性实验教学、综合类实验教学、自主创新实验教学,通过三个层次的实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再次,培育企业实践基地,搭建学生能力培养的校外平台,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逐步完善与企业的实践基地建设,规范和完善基地的管理和评估。聘请企业优秀人才作为学生的兼职教师,配合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实际情况,与课程和实验结合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对课程教学、实验和实践教学的事后反思,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教学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综合型教师的过程。实施3+X模式,提高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和实验实践水平。 四、结束语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及其策略进行改革。本文结合目前各高校工业工程专业课程和实验实践教学的现状,在专业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专业能力培养进行了再设计,对建设实践基地的必要性进行了肯定,并且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了改革。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实际需求,改进教学形式,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加强重视教师团队建设,从事相关的实践工作,增强实践经验。另外,还提出了3+X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是积累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和应用能力,真正起到了课程促进实验,实验促进实践的作用,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 作者:刘勤明 吕文元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 一、工业工程专业背景及意义 工业工程(IndustryEngineering,IE)于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是一门以提高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为目标的集多种工程技术和管理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及韩国、新加坡等的经济腾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开始应用工业工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工业工程的应用领域已由最初的传统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金融业、运输业等多个行业;工业工程的应用内容也由传统的工作研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延伸到与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再造等紧密结合的现代制造系统等各个领域。近年来,工业工程学科发展十分迅猛,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数量直线上升,同时教育部也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对工业工程的学科建设、办学思想、办学水平等进行规范和评估。工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验、深入现场,才能真正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在新形势下,为了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须对高校工业工程综合实验进行改革。 二、工业工程专业相关课程介绍 高校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包含工业工程专业多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是各知识点的综合。其相关课程有“: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通过对影响企业生产效益的各种因素的研究,包括人因研究、生产线布置及产品制造、生产计划与控制等环节的实验研究和分析,围绕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益,提出相应的实施计划和方案。 三、工业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原则与方向 工业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有: (1)循序渐进的原则。工业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实验过程的系统性,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验教学应以学生所学知识为指导,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3)可操作性原则。实验内容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状况,又要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实验内容实现的可能性,确保实施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工业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1)引入“启发引导式”实验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实验教学,让学生由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 (2)增加综合实验内容。以往都是对理论内容的验证进行实验,内容虽然有序,但每次内容比较单一,有些同学老是靠本组同学帮助完成,缺乏学习主动性。增加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内容,则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其学习主动性。 四、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任务、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 实验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应用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主要方法是在IE两个专业实验室及计算机房等实验场所进行实际操作和训练,教师在现场加以指导。时间为两周,分人因研究综合实验、流程分析研究综合实验和生产计划编制综合实验三个训练模块。 五、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1)人因研究综合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JGW-B心理实验台4台,跑步机两台,功能自行车,噪声频谱分析仪两台,计时器若干只,照度计、亮度计各两台。通过声简单反应时实验等实验项目,获取相应的实验数据,了解人的听觉、视觉、触觉、识记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差异及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上述实验,分别在被测试者处于安静状态和运动后状态(在跑步机上以中等速度跑10分钟后)两种情况下进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疲劳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程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逐个检测被测试者对光、声的反应及注意力、动作稳定性等能力,获取相应的实验数据;正确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数据的测试;分析人的听觉、视觉、触觉、识记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差异及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2)流程分析研究综合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小型流水线设备一台、监控系统一套、电视机两台、计时器若干只。通过小台钻的装配工艺流程分析实验,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人机操作、双手操作、工时评价、测时研究、动作研究等实验手段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主要完成确定流水线节拍、进行流水线的平衡、确定工作地数、配备工人及设计流水线的平面布置等工作任务。实验的基本操作是:逐个进行人机操作、双手操作、小台钻装配等实验,获取相应的实验数据;正确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数据的测试;分析流水线节拍、进行流水线的平衡、确定工作地数、配备工人及设计流水线的平面布置等。 (3)生产计划编制综合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ERP软件一套(网络版)。通过生产计划及物流分析实验,对小台钻的生产进行规划设计,完成小台钻装配流水生产标准计划的编制、生产作业控制设计、核算单件生产方式下的成本和大量生产方式下的成本等设计任务。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正确使用ERP教学软件,进行相应实验数据的录入和归档;制作各种表单;小台钻装配流水生产标准计划的编制、生产作业控制设计、核算单件生产方式下的成本和大量生产方式下的成本。 六、结束语 通过对工业工程综合实验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详细的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为工业工程教学和培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样,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工业工程的专业知识。 作者:周峰 单位:盐城工学院机械优集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研究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范围的持续扩大,国家对大量具有对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双语课程教学适应了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求,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合作意识、交流与竞争能力的人才[1]。工业工程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它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虽然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仍处于建设时期,仍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交流。好在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利用他们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在该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竞争意识,为进一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专业型人才夯实基础。同时,在学生未来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2]。当前国内许多院校工业工程专业开展的双语教学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质量和数量都不能匹配社会发展对该专业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模式、方法、组织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理论上的完善。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入门课程,《工业工程导论》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对其采用双语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教材选择、双语教学模式、教学考核等方面还缺乏实践经验和系统的理论研究,对于怎样有效地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检验。本人曾在国外学习,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于2010—2011学年在我校率先开展了《工业工程导论》的双语教学工作。为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现将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和方向呈现为论文,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相关双语教学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1《工业工程导论》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工业工程导论》是工业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工业工程是一种将人、设备、物料、环境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对工业等生产过程进行系统规划设计、评价创新,进而提高工业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专门化综合技术,内容日益广泛。它既带有鲜明的工程属性,又有着显著的管理特征,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等有机结合的交叉学科。通过学习《工业工程导论》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与认识工业工程的基本内容、特点和方法,从而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打下良好基础。《工业工程导论》涉及的内容宽泛,以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为例,包括如下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工业工程历史、定义和地位,具体有工程和工程教育的历史概述、工业与系统工程、工业与系统工程职能的组织和管理;第二部分是工业工程的职责范围,具体有生产工程、厂址选择、工厂布置、工作测定和设计、财务补偿、作业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和工程经济、人事管理、管理系统设计、物料搬运、分配和路程安排;第三部分是运筹学和大规模系统分析的影响,具体有运筹学、确定性的数学规划、工程项目管理、概率模型、系统概念。所以内容宽泛,跨度大,就我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32学时来看,只能是选择性的重点讲授上述内容的1/3左右。《工业工程导论》部门内容相对有难度,特别是与工程紧密相关的部分,如:制造工程里面的各种加工方式、流程等相对专业的内容,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有难度。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只是在认识实习时对制造企业有个初步了解,而认识实习只是走马观花,难以取得更为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方面的课程显得偏难。再者,运筹学、概率模型等又需要有较好的数学功底。 2《工业工程导论》双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我校在制定本专业培养方案时,选择《工业工程导论》进行双语教学的原因如下:首先,工业工程导论部分内容虽然涉及面广,但难度相对较低。其次,工业工程导论是整个工业工程专业的知识基础,进行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两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工业工程与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专业方向一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于专业外语更为娴熟,在期望使学生切实掌握课程基本内容的同时,也可通过对外语的大量运用,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2.1英文教材的筛选 选用什么样的教材,首选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作为双语教学知识的吸取方,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着关键的作用。工业工程专业近年来成为工科院校的热门专业,该专业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总体较好。但中学阶段的哑巴英语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口语和听力偏差。同时,专业词汇贫乏是导致原版教材无法直接使用。另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经过语言和语思维的双重转化。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特殊性,教材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兼顾对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3,4]。因此,生源好、学生基础扎实的院校,应尽量采用原版教材。原版教材语言地道、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内容详实,能够提供该领域前沿专业知识。在选用原版教材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英文的难度,语言过难会导致学生的厌烦,进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产生不良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原版教材并非完美无缺,有些内容本该简单精炼,却过于详细,书本过厚,价格过高。因此本人在国外将原版教材《工业与系统工程概论(第3版)》,进行了部分影印编册后发给学生作为教材使用。 2.2教学方法的改进 鉴于《工业工程导论》课程涉及的概念、定义、公式、术语、专有名词的数量较多,并且这些术语不仅仅来自管理科学领域,也来自工程技术领域及计算机技术领域,使用英语讲授对教师和学生都要求很高。教学过程中信息量大,学生在掌握课程的众多知识点之外,还需要记忆大量的专业词汇,并采用英语来进行理解和思维。为保证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课前预习成为必须的过程。在每节课结束前的5~10分钟,在布置该节内容的课后作业的同时,还须安排学生对下一节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双语课程的教学不是单纯的英语教学,不能像大学英语授课那样,把对单词、句子和段落的阅读和理解作为重点。只用英语解释会让学生费解,教师还需要用中文讲解,即采用穿插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外,学生更需要主动学习,到图书馆或网络,包括一些专业论坛来查阅相关资料,及时温习并整理已学知识。对于生源一般的普通院校各专业,由于课程的专业性和理论性,采用英文教材+中文讲授的模式更与实际情况相符。经过4年的摸索,研究者已从最初采用的全英文教授转变为目前的混合型,并且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替代课堂板书,丰富了教学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在听教师英文授课的同时,可与授课老师用英语进行课堂专业知识的互动讨论。授课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主要用汉语讲授,再让学生精读教材后与老师交流讨论,以真正受益。通过这种模式,优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借鉴MBA教学中的“案例讨论式”教学活动,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发挥多种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的优势,真正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2.3多元的考核制度 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不仅对整个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机制[5]。或者说,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一方面是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反映了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可以督促学习和引导教学过程。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专业素质和外语素质是双语课程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为同时满足大纲和与实际相接的要求,教师要收集和整理很多针对当下中国国情的资料,以充实教学内容,因此其隐性和显性的工作量和难度要比普通教师高很多。此外,由于学生外语能力和专业素质存在差异,采用双语教学往往会对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产生影响。一些外语基础弱的学生会产生厌恶情绪,教师可能会在课堂上面临更多的难题。为此,需要学校管理者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深化研究、大胆实践,完善教师的奖惩制度,对其超额付出给予认可。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双语课程的考核应同时关注教学过程和最终考试结果,使二者实现统一。建议教师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灵活运用笔试、开卷、闭卷、半开卷等方法。并可将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及讨论的次数和质量作为评价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文献、撰写外文报告,学期末考核可将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结合。书面考试可中英文结合,建议多考主观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有更大的答题自由度,以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双语教学的监督机制也需要建立完善,并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议程,从制度层面对双语教学实行管控,制订详细可行的评估细则,对教学大纲、教材的选用、教案、教学进度表、教师准入条件、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到有案可查,有章可循。 3《工业工程导论》双语教学效果 经过连续4届的讲授,从10级学生的反感厌恶,到11级学生的新鲜有趣,到13、14级级学生的适应融合。连续4届的统计数据来看,《工业工程导论》双语课程较好地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并培养了学生的外语兴趣和专业外语水平。从学校近3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统计结果来看,工业工程专业的国家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和优秀率大幅度提高。从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学生评教”模块的统计来看:68%的学生反映经过一学期的双语学习,自身的思维和英语水平有显著的进步,学习兴趣大大提高;12%的学生反映课程讲授的速度太快,信息量过多,导致学生的印象模糊,为此,需要教师精心备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以12级学生为例,58名同学中,8人通过六级考试,24人通过四级,还有26人未通过四级考试),学生接受能力差异很大。学生在学量专业知识的同时,大量阅读、理解英语必然难度增大,因此,需要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不同,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教学。 4双语课程教学的建议 双语教学中课程选择与学期设置方面。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需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整体性要求,专业基础课程由于相对浅显,且有后续更为深入的专业课程来精讲,是开设双语教学的最佳选择。从授课学期的角度来说,在二年级或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专业基础双语教学应该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此时,学生对专业有一定初步了解,并且在英语阅读和理解方面有所积累。关于汉语和外语之间比重的把握方面的建议。目前双语教学方模式包括如下三类:全外(授课英文,教材英文),混合(授课英汉结合,教材英文)和半外型(授课中文,教材英文)。研究者以为,对普通工科院校各专业而言,因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理论性,采用混合和半外式更为合适。对于文科类专业、且生源质量高的学校,可以尝试全外型。在本人的教学中,学期初期更多的采取半外型,学期中后期则采取混合型,因为本校学生的质量层次偏弱,需要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双语课程教学在该校以及国内同级别工科高校仅是起步阶段,许多工作尚在探索中,为使课程质量得到保证,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研究,全面设计与规划双语教学的难度、深度和方法,认真备写教案,准备模型及原版参考资料,使双语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相信在师生共同能力下,双语教学一定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和要求。 作者:徐宣国 李悦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实习方式浅析 一、引言 工业工程生产实习是该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课程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和体制的变化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工业工程生产实习工作已出现不少新的问题和矛盾,如何搞好生产实习提高人才质量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生产实习模式面临的困境 (一)企业接受高校学生实习的意愿降低,导致难以建立充足、稳定的实习基地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很多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主要原因是:(1)学生到企业实习,由于理论知识不够、实践经验缺乏,很难直接给企业创造利润,相反会给企业正常生产带来不便。(2)一些技术和管理方法先进的企业由于担心企业核心技术泄密而不愿意接待。(3)高校实习经费紧张,付给企业的实习费过低,导致企业不愿接待。 (二)传统实习方式效果较差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实习有两种:一种是制造工艺生产实习2周,该实习目的和要求是:学生到汽车制造企业去了解一些典型汽车零部件如:发动机曲轴、缸体、连杆等零件的制造方法、加工工艺以及企业现场的各种装备、刀具、辅具。另一种是工业工程专业实习2周,该实习目的和要求是:学生到企业现场利用所学IE方法和技术对生产线、生产工艺及生产现场进行改善。上述两种实习分别在大三和大四进行。 1.传统制造工艺实习方式与不足。 目前传统的制造工艺实习方式基本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某一实习企业下属某个车间,由实习企业的工程师简单讲授一下这个车间生产的概况、生产零件的工艺后,就开始带领学生参观生产线和设备。这样的实习效果一般相对较差。原因:(1)一般车间噪音较大,厂方工程师在车间生产线边讲授工艺时,只有在他周边少数人能听到,大部分人听不清。(2)参观时间较短,由于到实习企业参观实习的车间很多,一般半天就要参观实习完一个车间(很多车间实际参观时间在2个小时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生要熟悉实习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管理方式相当困难。 2.传统工业工程专业实习方式和不足。 我校传统工业工程专业实习方式和制造工艺实习方式类似,也是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现场,然后在企业工程师讲解完企业概况、生产线和生产工艺后,由学生在企业现场利用所学IE方法和技术对生产线、生产工艺及生产现场进行改善。一般也是半天实习完一个车间,由于时间短,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到实习目的和要求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造成实习效果较差。 三、传统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首先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选择好合适的实习企业是搞好实习的前提。近几年我校通过和东风汽车公司进行产学研合作并利用十堰是中国汽车城,十堰市及周边地区有众多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区域特点,以及这些企业有我校众多毕业生,且很多都走向中层以上领导岗位,通过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我系工业工程专业已经建立了几十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如东风公司发动机厂、东风公司变速箱厂、湖北三环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另外为了扩大实习基地,引入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更先进的企业作为我们的实习基地,我们还实施走出去发展方式,如:经过两年学院、系和实习教师的联系、沟通,通过产学研双赢模式,我系每年派出高职称、高学历青年教师下厂锻炼,同时到企业为其做课题,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企业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利用这种模式我系工业工程专业在襄樊也建立了5~6个稳固的实习基地,如日产乘用车公司、襄樊变速箱公司。这些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先进,学生在这些合资企业实习时积极性很高。 (二)实习方式的改革和实践 1.制造工艺实习方式的改革和实践。 (1)合理安排实习过程和内容。 传统的实习方式,把实习内容和要达到的要求完全寄托于在企业现场由企业工程师、指导教师和学生来解决,由于学生人数多,环境差,时间少,这种指导思想是不可行的。为了提高实习效果,我们改变了传统做法,把一部分实习内容放在校内解决,如在下厂之前,在校内安排一天到二天的实习讲课,在教室里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结合实习的内容。详细介绍与实习现场有关的理论知识,着重介绍实习企业现场可以看到的各种生产线,各种机床、装备和各种典型零部件加工工艺和关键工序,并配以图片和相关视频,使学生在实习前就对所要实习的内容和现场有一个大概了解,配以多媒体教学详细介绍该车间凸轮轴加工工艺流程和特点、每道关键工序和加工方法,如该工序中最后工序用到砂带抛光加工工艺技术,该工序是学生实习时的兴趣点也是难点,教师可结合图片和视频介绍。这种方式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下厂实习时间,提高实习效率,使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合理的生产实习考核内容评价体系。 采用多种方式来评定学生实习成绩,我院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考核内容有四部分:考勤、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和实习答辩,其中实习报告占总成绩50%,答辩成绩占30%,实习日志占20%,考勤为扣分制,缺勤一次扣5分。缺勤时间占总实习时间30%以上时,实习成绩不及格。实习答辩以5人一组进行,答辩时,实习教师提出一些实习现场的工艺问题,学生进行解答,根据回答的准确性进行评分。另外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加强实习过程管理也很重要,如,在实习期间经常抽查学生的实习日子,实习日子记录了学生每天实习学习内容。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在实习时认真观察记录,防止日后实习报告相互抄袭。 2.工业工程专业实习方式的改革和实践。 我院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是该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共两周,该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到汽车企业生产现场,把所学工业工程的方法和技术在企业现场进行实际应用。但该实习环节在进行时存在以下问题:①企业提供的实习时间较少,一般只是参观性质的。②受企业产量制约,没产量不生产时,该实习难以进行。针对传统实习方式存在的不足,我们对现行的专业实习方式也进行了改革。即,采用上机虚拟实践+企业现场再实践的模式进行。具体如下:上机虚拟实践,事先对学生要参观实习企业的相关生产线每个工位进行摄像,然后利用购买的工业工程体验式应用平台(ISE系统),在此平台上学生利用所学工业工程知识对该生产线完整视频资料进行工业工程方法和技术分析,即进行虚拟实践,并且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和报表。如:在利用ISE平台分析一套完整的生产线视频资料基础上,学生可制作该生产线上各工序的SOP(标准作业指导书),制定产线各工序的标准工时和产线工时、制定各工序的标准作业方法并得到《工序标准作业组合表》,制定生产线的《标准工时与人力排布表》、《产线标准作业组合表》,得到产线现状的《平衡率山积表》,对产线进行虚拟改善得到改善后的产线《平衡率山积表》和《作业改善报告》等。由于这些分析手法和得到的相关分析报表与企业实际所用完全一样,经过“实际案例,虚拟实践”后,学生的实践能力极大地提高。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再到企业现场实习,在企业现场对工业工程方法和技术再实践,再应用。这当中上机虚拟实践和下厂实习可以相互穿插。采用这种实习模式,实习时间利用率提高,效果提高,学生不再走马观花,学生对实习满意度也提高。 (三)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工业工程专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实习指导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实践经验,才能较好地传授专业知识,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在选派实习指导教师时有严格要求,对没有带过生产实习的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尽量选派有高学历或高职称的教师进行带队指导,另外每年选派没有工业工程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工业工程生产实习是我校该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我们通过多年的改革探索逐步形成了以东风汽车公司为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加强生产实习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校外和校内两种资源,改革实习方法,加强实习制度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经过几届学生实习实践表明,这些方法和措施提高了生产实习质量,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对传统生产实习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李峰 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探究 一、课程教学体系结构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的教学体系结构分为三大部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环节。 (一)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这门课的基础。我校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为40学时,理论教学部分的内容包括以下九大部分: 1.概述。主要介绍有关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系统仿真的分类、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如仿真钟、时间、活动、进程等。 2.仿真输入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主要介绍系统仿真输入数据的收集方法、分布的识别、参数估计方法、拟合度的检验等。 3.伪随机数的产生及其统计检验。主要介绍伪随机数及其产生方法、伪随机数的统计检验(包括均匀性检验、独立性检验、数字特征检验等)。 4.随机变量与随机过程的仿真。包括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仿真方法、连续型随机变量的仿真方法并介绍随机过程中关于泊松过程的仿真。 5.离散事件系统的建模方法。包括实体流图法及其应用举例、活动周期法及其应用举例以及Petri网建模方法。 6.离散事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策略。主要介绍事件调度法、活动扫描法、进程交互法以及三种仿真策略的比较。7.排队系统的计算机仿真。介绍排队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排队系统仿真举例。 8.库存系统的计算机仿真。介绍库存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库存系统仿真举例。 9.仿真结果分析。主要介绍终态仿真、稳态仿真的基本概念,终态仿真的结果分析,稳态仿真的结果分析,多个系统性能的比较分析以及方差缩减技术等。但理论部分涉及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较多,如何将枯燥的仿真理论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每次有新的理论介绍之前先以一个背景问题引入,从而提出解决该问题的理论知识。例如生产系统常常会受到市场需求、原料供应、生产环境、生产状态等多方面随机因素的影响,那么在具体仿真时,这些随机因素如何体现出来?从而引入随机数的产生、随机变量的产生、随机过程的仿真等内容。又如在对一个系统具体仿真时,提问:当采用不同的随机数流,仿真结果会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实际中如何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科学的结论?从而引入数理统计的内容,将其应用于仿真结果的分析。其次,鉴于工业工程专业的性质,有些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可以适当删减,力求学生理解原理,达到能够灵活应用相应理论的目的即可。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认为第一次课尤为重要,其实这不仅仅是对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这门课,对任何一门专业课都是如此。在第一次课中虽然不能涉及太多的课程内容,但在第一次课首先要告诉学生这门课是研究什么问题的,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这门课的理论来解决问题,最好举与实际问题相关联的例子。例如,我在第一次上课时会介绍什么是系统仿真、系统仿真的应用领域、应用系统仿真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等等,同时课堂上演示几个可视化的仿真模型,如流水生产线加工系统仿真、服务系统仿真等,通过一些感性认识,使学生对这门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二)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的有效方式,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目前关于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流行软件也有很多,比如:Extend、Flexsim、Gpss、Arena、Witness、eM-plant、Auto-Mod等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Witness和GPSSWorld软件。这两款软件在使用上有较大区别。GPSSWorld属于第二代仿真语言,是基于进程交互的仿真编程语言,特别适用于排队系统的仿真。当然这里的排队系统范围也很广泛,比如,订单的到达可以抽象为排队系统的顾客,订单的处理过程可以抽象为排队等待过程,订单处理完成可以抽象为顾客服务完后离开系统等等。通过此软件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因为目前即使是可视化的仿真软件要仿真一些复杂的系统,有时也需要编制相应的程序才可以完成,所以通过GPSSWorld仿真软件的学习和应用,对于应用其他的仿真软件也有帮助。Witness是由英国lanner公司推出的功能强大的仿真软件系统。它既可用于离散事件系统的仿真,又可用于连续流体(如液压、化工、水力)系统的仿真,可视化效果好,通过Witness开发的系统仿真模型易于理解和控制,为加强学生在学习期间深入理解实际运作系统提供了直观的、可行的实验场景。目前在国内有近60所设有IE专业的高校引进了Witness仿真平台。我校的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的实验部分为16机时,如果把Witness和GPSSWorld软件的使用连同学生上机实验都放在这16机时完成,很显然时间是不够的,所以我们目前的做法是:在理论课的40学时课堂讲授时,安排部分时间讲授软件,边讲解边演示(约8学时),同时将Witness和GPSSWorld软件的学习版先拷贝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自己的个人电脑上安装使用,课下学生自己先练习,同时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上机大作业,具体上机时,教师主要是解决学生在练习或完成作业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由于学习版的部分软件功能受限(其实对大多数的仿真已够用),所以我校建立了软件网络互联环境,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在宿舍就可以使用正式版练习,满足了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三)实践环节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将仿真技术应用于实践,并解决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因此,实践环节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在1周的课程设计中,提供有关生产加工、物流、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素材,启发学生利用仿真技术完成系统的分析和改善; 2.在大四的毕业设计题目中,设计一些应用仿真技术的相关题目,如关于企业生产流水线的改善;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大学生创业大赛、工业工程改善大赛等竞赛活动,利用仿真技术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我校在这一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系统仿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但纯粹采用课堂讲授对于理论教学有时会显得有些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如在介绍系统仿真软件时,一边讲解软件一边进行演示,同时将相关的仿真理论穿插于仿真软件的介绍之中,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仿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也便于学生掌握仿真软件的使用和操作方法。课程的教学手段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个别时用到的数学理论)的方式。另外,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将联系方式包括E-mail、QQ号、电话等告诉学生,学生可以通过以上方式随时咨询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课程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大作业”模式,其中大作业包括上机报告和英文文献翻译两部分。上机报告是关于Witness和GPSSWorld仿真软件布置的上机大作业,要求对具体问题建立适当的仿真模型,运行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必要时进一步提出改进措施或建议。英文文献翻译要求查找一篇关于仿真技术发展或应用的英文资料,将其翻译成中文,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仿真技术的发展动态及应用领域,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的加深、熟悉一些关于仿真的专业英语词汇,便于以后工作和科研的需要。目前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80%,大作业占20%,可考虑加大平时作业成绩的比例到30%,以加强学生对实验环节的重视程度及仿真技术动态的关注程度。 四、课程教材的选取 关于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这门课,目前还没有非常适合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实际情况的教材,原因是有的教材中所介绍的软件不是Witness和GPSSWorld,而介绍Witness和GPSSWorld的教材关于仿真理论部分又介绍得较少,所以笔者给学生推荐的两本关于理论部分的教材为:肖田元等主编的《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以及周泓等主编的《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关于仿真软件部分的教材为:王亚超等主编的《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witness系统及应用》以及谢毅等主编的《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仿真与GPSSWorld教程》。 五、结束语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技术目前在生产、管理、物流、服务等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希望,通过对该课程教学体系的探讨使其在学生今后的科研和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者:刘云 田斌 龚小军 王亚民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1云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1)凝练专业特色,准确定位专业目标。各专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求,明确专业培养定位,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2)强化专业和实践教学。各专业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适当增加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学分,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实践、突出专业特色。要保证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理、工、农类专业)。 (3)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计课程模块。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在能力、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培养框架。科学合理地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验课、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比例。 (4)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改革公共课程,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云南农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自2003年成立并招生以来,高度重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研究工作。2010年,根据学校《云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施意见》,工业工程系在2007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资料,学习和参照国内外高等院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要求,反复讨论并充分征求本专业教师及学生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订工作。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2.1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基础;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能应用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在各级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决策、运营、评价、优化等工作;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工程基础、管理工程基础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研究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与控制;接受应用工业工程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规划、开发、设计、运营和评价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及服务系统的能力。 2.2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强的本国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系统掌握机械工程、管理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等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4)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5)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协作精神。 2.3工业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及主干课程 工业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机械工程、管理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其主干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运筹学、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学、生产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等。 2.4工业工程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工业工程专业要完成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服务)系统实习、工业工程专业综合训练、运筹学课程设计、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2.5工业工程专业的修业年限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三至六年。有条件的学生在按要求修满规定学分的前提下可提前毕业,但最低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对不能在4年内按要求修完规定学分的学生,经学校批准后可以延期毕业,但修业年限最高不得超过6年。 2.6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学分要求及授予学位 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毕业时应修学分为176个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模块35学分,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类课程选修12学分,学科公共课模块20学分,专业基础课模块25学分,专业课模块21学分,专业选修课30学分,实践教学33学分。工业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工业工程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既有鲜明的工程属性,也有明显的管理特征。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对各种类型的系统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能够对系统问题进行规划、解决和阐释,使系统优化,系统效率明显提高,并因此具备领导跨学科团队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研究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工业工程学科的课程体系,协调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与工程专业、管理专业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云南农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课程体系是平台式和模块式相结合的复合型结构。课程纵向设置包括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横向设置以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形成纵横交错的复合结构。工业工程学科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数理统计、工程技术、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其研究领域从制造业扩展到商业、运输业、服务业及政府部门。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满足专业发展的要求,其课程体系必须包括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大平台。 3.1素质教育平台 包括公共必修课模块(35学分)和公共任意选修课模块(不低于12学分),这部分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也是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公共体育基础课、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 3.2专业教育平台 (1)学科共同课模块。包括高等数学I、高等数学II、线性代数与概率论、普通物理学、普通物理学实验等5门课程20学分。 (2)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机械制图、管理学、机械制造基础、运筹学、数据库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基础工业工程、工程经济学等8门课程25学分。 (3)专业课模块。包括人因工程学、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控制欲质量管理、系统建模与仿真、项目管理、制造技术与制造系统等9门课21学分。 (4)专业选修课模块。提供CAD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学、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原理、微机原理与运用、市场营销学、应用统计学、控制工程原理、产品开发技术与管理、专业英语、供应链管理、工业工程专业系列讲座等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修30学分。 3.3实践教育平台 (1)公共实践模块。包括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军事训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毕业论文(设计)等,共计11学分等内容。 (2)专业实验课模块。包括普通物理学课程试验、工程力学课程试验、电工与电子学课程实验、数据库技术课程实验、运筹学课程实验、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实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人因工程学课程实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实验、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实验等,共计12学分。 (3)实习实践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服务)系统实习、工业工程专业综合训练、毕业实习以及本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等,共计22学分。 4问题及建议 工业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培养,培育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虽然我们对云南农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修订和研究,力求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云南省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云南地处西南边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工业工程专业的认知程度有限,制造企业中几乎不设工业工程部门和工业工程师岗位,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对口就业困难。 (2)区域内缺少以集中化管理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为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为工业工程教学提供高新技术教育训练平台的工业工程研究中心,学生少有机会接受工业工程专业先进技术培训和实践的机会。 (3)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由于教学经费的限制,学校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课程建设的需求,教学过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理论性、系统性、专业性、知识性,结合实际的案例式教学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训练不足。要解决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工业工程是系统的综合优化技术,是解决系统优化,提高系统效率的学科专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加强工业工程专业的宣传,让社会充分认识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②切实加强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工业工程作为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学科,其生命在于实践。学校的实验室是学生实践的第一课堂。 ③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和部门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使该专业的学生广泛参与各种生产、管理和服务系统的运行过程,有机会运用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获得系统优化并提供系统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实践体验,增强学生的专业信心和专业能力。 作者:阮建雯 唐秀英 商茹 果霖 顾丽春 杨文彩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企业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探讨 摘要: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绩效的主要贡献者,本文围绕医药企业管理者的绩效-薪酬模式,从产品、社会责任及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分析管理者绩效的成因及激励,最后,对中国企业实施管理者绩效-薪酬激励的对策和思路进行初探。 关键词:医药企业 管理者 绩效—薪酬 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绩效的主要贡献者,薪酬是激励企业管理者的有效手段,在企业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如何保证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成果与企业组织及企业所有者的目标相一致,是管理者激励与约束问题的核心。 医药企业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1)对产品(即药品)的质量,即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更严格的要求。2)企业目标包括企业本身经济价值的实现,还包括社会价值的实现,体现了更多的社会责任。3)经营管理及市场活动过程中受到更多的外部因素影响,比如政府规制、社会舆论监督,医院、药店等终端产业的制约或遏制。 因此,相比其他行业或企业,医药企业管理者的管理任务就具有其相对的特殊性,表现在:1)管理者在关注产品方面,既要重视产品的市场表现,又要重视产品的质量,管理者的绩效考核内容既要包括市场表现的正面效用,又不能忽视因产品质量问题可能为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2)管理者的任务既要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为股东实现每股收益最大化,又要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因此管理者的薪酬结构必须体现对社会贡献的项目。3)管理者的精力既要投入在企业内部的协调与运作上,又要处理好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联系,因此医药企业的战略不仅要停留在企业内部有效性的提升,又要保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时进行有利的调整。 1 管理者绩效 斯旺森(1999)把绩效定义为行为结果。吉尔伯特(gillbert,1978)认为,在组织背景下,绩效是一种有价值的成就。个人认为,绩效就是有价值的行动产出。管理者绩效有别于企业绩效,企业绩效是企业各层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而管理者绩效是管理者个人的绩效,是管理者个人有价值的努力。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认知结合管理者个人特质作出决策,过程中还受产品、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生态圈等的影响。本文仅就影响医药企业管理者决策的这三个因素进行分析。 1.1 管理者绩效与产品质量 由于市场营销目标和财务盈利目标对企业管理者的导向作用,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导致管理者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进行很多产生短期效益的决策,比如占据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销售额。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众多,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生产同类型药品的企业过多,导致行业竞争混乱。企业可以把严格的质量管理转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形成产品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过多的药品质量问题会严重削弱企业和产品形象,所以企业必须对药品质量严格管理。因此,从产品质量的角度看管理者绩效,严格的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应该做也是必须做的工作。 1.2 管理者绩效与社会责任 carrol(1979)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责任总和”。国内学者卢代富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徐光华、周小虎(2008)从经营绩效、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个维度分析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模式[2],贺小刚和徐爽(2007)从策略性绩效的角度分析企业绩效的成因,认为“企业的目标是如何实现其战略目标而不是简单的财务目标。所谓战略目标就是企业在竞争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3]。”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管理者必须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除了关注财务指标外,还要关注非财务指标。管理者社会责任管理的努力可以体现为管理者绩效指标体系中的非财务项目,也可以体现为长期战略项目或者公众形象建设。 1.3 管理者绩效与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管理是管理者应对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的有效手段。同时利益相关者对管理者的绩效有着明显的影响,bourgeois和eisenhardt(1987,1988) 发现,决策速度在高度变化的环境中对公司绩效是至关重要的。judge和miller(1991)的研究发现,决策制定的速度仅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与绩效有关。出于这样环境中的企业将从拥有更强有力和更具决策性的经理人员身上获益,而不是利用各方相互妥协来达成协议的决策制定方式。而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保持高度的联系更有利于管理者收集有利信息、制定决策,提高管理者制定决策的速度和质量。医药企业管理者面对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是政府、医院、供货商、竞争企业、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等。目前的网络组织理论已成为管理研究的前沿,组织网络是由跨边界合作形成的新型组织,企业间的分工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网络,相互结合能产生一种协同效应[4]。从长期战略角度看,利益相关者管理提高企业绩效及管理者绩效。 2 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 将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相联系是西方企业管理体现激励制约机制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一定努力会产生一定的绩效水平,并且这种努力所带来的收入或报酬对个体是有吸引力的,激励力由主观努力程度和主观信任组成,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战略绩效标准与管理人员的报酬是明确地联系在一起的,另一个是,期望的战略绩效与报酬相关。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与管理者劳动强度或经营本领以外,其他因素也影响了战略绩效,管理人员薪酬方案覆盖了一批管理人员而不论其业绩是否来源于个人努力。比如搭便车行为。管理者黄金降落伞问题的存在尽管解决了企业整合过程中的人事安排问题,但对于管理者绩效和薪酬问题的处理没有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刘斌等(2003)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ceo薪酬具有单方面的激励效果,而没有预期的制约效果。增加ceo薪酬对提高企业的规模和股东财富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建议,在明确管理者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医药企业的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 最近的关于管理者薪酬模式,倾向于为管理者的贡献付酬的形式,也就是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体系的建立,这种模式的实施,要求坚持一系列原则,比如:1)明确绩效标准、对绩效水平进行测量。2)把薪酬和绩效联系起来。3)明确报酬分配的对象和原则。4)劳资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5)不违背相关法律的责任和义务[5]。关于管理者薪酬和绩效挂钩的研究已经得到有效的支持,学术界和理论界也有大量的研究和实证支持,但是从产品质量、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角度重新审视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仍值得探讨。周三多、陈传明(2000)在其《管理学》教材中评价指出,“强化理论忽视了诸如目标、期望、需要等个体要素,而仅仅注重当人们采取某行动时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强化并不是员工工作积极性存在差异的唯一解释”[6]。有效的管理者薪酬管理可以根据管理者特质进行适合的薪酬激励,即仅通过对管理者行为的管理很难达到企业期望的管理者行动,这方面可以通过满足管理者需要的方式弥补。另外,根据许多管理学者的普遍看法,在薪酬激励的过程中注重对管理者道德的培养能够帮助提高管理者绩效。 3 中国医药企业中实施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 在中国医药企业实施管理者“绩效-薪酬”模式具有可行性: (1)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目前薪酬手段仍然是国内企业管理者激励的主要手段。中国医药企业起步较晚,相应的管理者的需求层次较西方国家偏低,国内经理人市场并不完善,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以及公司所有制形式不同的企业间的薪酬差距都很明显,薪酬一方面体现了管理者身价的差别,一方面又成为企业在不成熟市场中垄断优秀经理人的有效手段。同时,医药行业相比其他行业企业管理者薪酬偏中,社会责任和产品质量要求又过高,这种收入-责任比明显偏低于其他行业的特征,表现在医药行业管理者薪酬激励明显不足,因而薪酬激励在目前国内企业中仍然是有激励优势的。 (2)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要求:基于绩效的付酬方式体现公平性和竞争性,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医药企业侧重产品和市场两端,而这两端职能部门是相对容易进行定量化的绩效评价的,企业将薪酬与绩效挂钩制度的有效性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比如服务行业就更偏向于无形产出,这些无形产出的绩效评价相对较难。刘、周方召(2008)指出,“经理人的报酬不仅具有激励经理人努力工作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促进经理人市场的均衡,即能够实现能力高的管理者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否则,企业就不能吸引有能力的管理者留在本企业工作。” (3)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战略导向的企业管理要求整合各种企业资源,而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激励可以有效保证战略的实施。 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经理人的有效激励来源于有效的薪酬管理,刘、周方召(2008)认为,企业绩效对管理者能力的敏感程度越高,企业就越愿意支付较高的报酬寻找能力高的管理者。而企业绩效则反映了企业战略的实施成果,即企业通过薪酬激励的方式将高管目标与企业目标联系在了一起。黄志忠、冯燕金、郗群(2008)通过对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所有可获得数据的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样本,调查研究了前3名高管2002至2006年的薪酬及结构,发现,从薪酬增长速度看,设置了激励机制的公司高管薪酬的增长幅度总体上并不比未设置激励机制的公司高,反而低了,这从侧面反映了激励程度过低的状况。因此,希望通过高管薪酬的激励方式实现企业战略则需提高高管的报酬。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企业强化成本管理之思维 摘要:根据目前医药 企业 面临生产成本上升,药品价格下调,银行收缩银根,贷款困难的形势,本文从成本结构入手,控制生产的入口,销售的出口,做好技术进步,搞好环保处理,最后达到降低成本,加大收入,实现利润,使企业顺利度过难关。为医药企业的 发展 开拓了新天地。 关键词:数学模型;生产成本;进口;出口 随着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贷款利率增加,环保治理的加强,市场竞争继续白炽化,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医药企业特 别是原料药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在这种利润空间快速缩小的形势下,强化成本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不失为企业抵抗竞争风险,开辟生产经营的新天地的一个良策。本人对企业如何更好地做好成本管理做一简要探析: 下面本人借助于数学模型对成本构成进行剖析并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在这里主要以原料药及制剂车间的生产成本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例如:a.将生物发酵生产的抗生素原料药的成本:设月平均放罐单位为a1,平均有效体积为v,平均收率为a2,平均批数为n那么月产量为t=a1*a2*v*n;原材料消耗量b1,原料价格为q1,动力消耗量为b2,动力成本为q2,固定制造费用为b3,变动制造费用为b4,那么车间成本为x=(b1q1+b2q2)*n+b3+b4,单位成本为x1=x/t. a1、a2、b1、b2反映生产水平好坏、技术指标的高低;v反映企业生产规模也就是实际生产能力的大小,一般有企业新建时确定或扩建时确定,中间一般不宜变化,n有开工率来决定;q1反映了物质采购的能力;q2由动力运行车间来控制;b3、b4由产量来决定。 b.将制剂类的产品设主料单价为q1,主料单耗a1,包材价格为q2,消耗a2,产量为t,加工费用为b1,那么加工总成本为x=q1*a1+q2a2+b1,单位成本为x1=x/t. a1、a2反映了技术生产指标; b1由产量来决定;q1、q2与物质原料采购有关。 两种不同类型产品的生产都体现了价格、产量、技术进步、环保治理等方面,价格从物资采购及动力生产控制来加强,产量从加大技术进步,增强销售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方面来把关。分析了成本的结构及每一项指标代表的意义,就可以对症下药,逐项进行严格把关,严格考核,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步步为营,最后以达到降成本促效益的目的,现在我们来进行逐项分析: 一、首先把好“进口”物资采购关; 其次把好“出口”关,以销量拉动生产上量,以最大负荷率降低生产成本。 二、加强技术攻关,提高技经指标,深入挖潜,从内耗中降低产品成本 1.从2007年下半年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就不容乐观,特别突出的一些以粮食类为代表的主要农作物产品、煤炭和石油等能源价格将持续上涨,在如此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如果企业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搞好技术进步是企业生存的必经之路,通过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动力 经济 运行,控制和减少支出等手段消化原材料、环境等要素价格上升的空间是一个思路”,一位经济学家曾说一些企业十年前已预见到这种情况,他们依靠科技等手段提高了生产率,产品价格出现下降趋势,抢占了国内大市场,如:哈药公司坚持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抗生素上规模和生物技术及中药 现代 化为切入点,精心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把研发中心尽力纳入到集团的整体发展框架中,投资1亿多元改造新药研发平台,并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一个中心五个分中心”的新药研发体系。通过这六个平台,集中力量对自己有优势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进入深入研发,加快有完全仿制到创新性研发方向的转移的步伐并利用4年的时间将7——aca生产技术指标大幅度提高,将成本每公斤降为400元以下,仅此一项不但为哈药创造丰厚的利润,也拉动了产品链升级。鲁抗公司也在2007年度依托科研的延续成果,将一批新产品推上大生产,象lk-0618、lk-0628、lk-0701等,同时不断开展技术创新,结合精细化管理,公司做好了青霉素、7aca链、大观霉素链三大系列产品链的降成本工作,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大观霉素链降低成本达500多万元,青霉素是鲁抗的拳头产品,通过引进新菌种,产品技术经济指标显著上升,成本大幅度降低,在2007年降成本达到1千多万元。 2.对于动力运行车间,为了降低动力成本,(1)合理进行技术改造,在改造方案制定时,就做好可行性研究和效益评价等基础性工作,避免在机组投产后有缺陷在进行技术改造。(2)加强生产过程的系统控制。实行费用承包制,同时配备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强设备管理,控制设备维护检修费。在设备管理过程中,可实行状态检修制度,注意设备的日常维修和保养。 三、加大投入搞好环保为持续生产增加产量降成本开辟新天地 随着政府对环保治理的加强,同时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排污标准,原料药 企业 在政策倒逼之下纷纷加大投入,出血本治污。高昂的设备投入和运行费用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部分小原料药企业回天乏术,行业优胜劣汰已成定局,以此部分依靠提高技术,加大环保投入,改善生产管理和着力控制成本的企业将度过难关,取得最后胜利,例如:鲁抗集团把治污与资源的循环利用相结合,舍得投入,措施到位,循环 经济 初见成效。鲁抗投资7000余万元从美国引进先进技术兴建了两套cass系统,使鲁抗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6000吨,cod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1999 年6月,鲁抗废水排放全面通过了省环保局组织的达标验收,成为全国同行业第一家 工业 废水全面达标排放企业。2005年,鲁抗投资数百万元,大力建设循环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回用水系统,使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以后陆续上了大量的溶媒回收蒸馏塔,并成立了专门的溶媒回收车间。通过此措施的实施,节约了大量的化工原料的采购费用,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化解了环保压力。同时,鲁抗对抗生素菌渣进行了厌氧生化处理,不仅解决了环境的二次污染,而且生产出深受农民朋友欢迎的新型饲料添加剂,由过去花钱请人处理变成拍卖挣钱;动力炉渣则通过招标,高价外销给建材行业,实现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由于环保工作做的切实到位,2007年不但保证公司生产车间全部满负荷生产,而且还抓住了有利青霉素钾盐涨价的行情,取得了丰厚的报酬。 四、结论 做好“两口”管理,夯实基础管理,大搞技术创新,加大环保治理力度将排污大户改变为环保排放全部达标的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定能使医药企业可持续 发展 之路越走越宽广。 医药管理论文: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医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其不同的原因,理论研究不够,策略实施不当;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工作不到位。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来为医药企业开展实施知识管理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医药企业 知识管理 问题 知识经济呼唤知识管理,现代知识管理正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医药企业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主力军,若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再续辉煌,实施知识管理势在必行。[1]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其不同的原因。 1 理论研究不够,策略实施不当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走的是技术驱动、厂商推动,以技术和系统的先进性为目标的路径,没有与企业的业务、企业的战略和目标结合起来。学术界与技术开发部门对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路线还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没有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工具的支持,致使企业的知识管理建设与企业业务脱节问题严重,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不多,成功的案例较少,直接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2 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2.1 政府重视不够 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己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巨大作用了解不够,相关政策制定落后于企业的探索和实践,缺乏对企业内部业务知识管理工作规划和引导,没把企业知识管理摆在与技术改造同等重要的地位,资金政策和项目管理制度不适应知识管理建设,没有为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2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电子交易的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它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建设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物流、税收等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还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和域名的保护、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等等。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为了推进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及知识管理,国家及各地政府都已出台了相关法律及政策,但是从全国来看,知识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是滞后的,这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协调委员会或机构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领导,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导致大量人、财、物的浪费。企业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不兼容,尤其是缺乏行业标准,给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也带来了阻力。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和应用。 2.4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直接制约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一是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传输速度慢,使用费用高,致使许多网络应用无法开展。二是网络资源贫乏,企业对网络的应用水平,不仅与网络基础有关,还与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信息服务的水平密切相关。三是企业的网络安全技术较差。四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发展滞后。 2.5 支撑配套环境还没有形成 知识管理需要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城、商户、企业、客户等单位,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衔接,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从而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还相当不完善,受我国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以及企业信息设施的局限,使我国目前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网站与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沟通,效率较低,无法实现信息沟通过程的全程电子化,这种现象目前已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3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工作不到位 3.1 领导者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认识不足 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外的企业cio一般都是由副总裁来担任,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在思想认识上高度一致,并真正落实到实处。而我国许多医药企业的领导对知识管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知识管理意识不强,存在短视行为:只把知识管理工程视为企业的形象工程和政策性事物,或者把信息部门设在某一部门之下,只有计算机方面的支持,没有管理方面的技术;缺乏创新精神,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 3.2 企业管理模式不适应知识管理要求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不符合知识管理要求。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是在传统体制和管理模式下进行的,没有配套的管理体制改革,即使企业有再好的软件和硬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搞好企业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3.3 知识管理投入不足 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一方面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早已存在的不小差距,另一方面使得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受到极大的刚性约束,不能较好地满足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有多方面原因,有的是因为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金缺乏;有的是因为企业业绩一般,有一定的资金可用于投资,但由于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而将资金用于其他用途;还有的是因为企业效益很好,因此仰仗政府的保护或自己的垄断地位,对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不大,投资及建设功力不足。 3.4 企业信息加工水平低 企业知识管理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只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因此企业基础管理(包括数据管理)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国外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和管理,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变得易于存取,便于共享,以供企业领导决策,真正发挥企业知识管理的作用。 3.5 知识管理人才匮乏 我国医药企业的知识管理人才匮乏是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首先,企业缺乏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缺乏熟悉计算机的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其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知识;再次,企业尤其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推进企业知识管理是否成功、降低风险的关键;最后,鉴于医药企业的专业特性,企业的知识管理人才还应当具备医药专业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进行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分销企业运营资金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药行业正面临巨大变革,其中医药分销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不断压缩,逐步进入微利时代。在这一背景之下,医药分销企业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提质增效,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这其中,对于运营资金的管理,也是医药分销企业加强自身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文章首先对医药分销企业加强运营资金管理的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医药分销企业运营资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医药分销企业加强运营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医药分销企业;运营资金;管理 一、引言 在现代财务管理中,资金被比喻为企业的血液,其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某种程度上说,资金流被认为比单纯的账面利润更为重要。对医药分销企业来说,近年来,由于一些大型医药分销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并购扩张,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如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迈入千亿销售大关,另外一些区域性龙头医药分销企业在当地发展速度也较快,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商业分销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产生资金沉淀,这给企业筹融资、有效管理资金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因此,能否有效筹集和使用资金,对医药分销企业将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资金成本,提升企业效益。其次,可以控制资金风险,维护资金安全。再次,虽然资金的直接管理部门是财务部门,但资金流转涉及到企业多个部门,只有多部门积极配合,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和使用资金,从这一点来说,这将促进各部门的协同能力,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和经营质量。长期以来,企业的财务部门被赋予了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筹资,筹集足额资金以保证公司购销业务正常开展。但实际上,企业的背景、实力、经营状况等对企业能否筹资、以何种方式筹资以及能够筹集到多少资金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财务部门的筹资能力是受限于企业整体情况的,财务部门更重要的职能是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医药分销企业运营资金管理现状 对于医药分销企业来说,如果企业制订的战略就是快速扩张发展,那么应收账款的增加以及资金的大量沉淀不可避免,而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应全力配合做好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工作。目前医药分销企业普遍存在着应收账款周期较长、余额较大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大型医药分销企业,巨额资金沉淀在应收账款的情况较为突出。 (一)资金筹集方式与成本 企业的筹资方式多种多样,其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比如有些企业外部筹资能力较弱,可能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加上合理利用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保持一定的销售规模或较小的增长规模,对下游客户进行选择,只选择与回款账期较短的优质医疗机构或其他商业客户开展业务,等等,也可以保持正常运营;规模大一些的能从银行筹资,从抵押借款到信用借款条件不一而同,甚至还可以通过保理、商票保贴等方式向银行筹资;大的集团公司则可以通过资产支持证券化、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方式筹资。筹资成本主要是根据企业情况、筹资方式和当时的市场行情来决定的,因此,在不同企业、不同银行,或筹资方式不同、时间不同,差别较大。 (二)资金预算及预算准确性 长期以来企业更为关注的是筹资能力和规模,因此对于资金预算及预算的准确性要求相对较低,一些企业甚至没有资金预算。一般来说,财务部门根据存量资金和预计回款作为可用资金,然后结合预计的采购付款情况,来判断资金的盈余或短缺,进而做出相应资金安排,这个预测周期可以按年、按季度、按月度以及按周。但销售回款的估计和采购付款的估计需要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作出,其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决定整个资金预算的准确性。从实际情况来看,销售部门的回款和采购的付款预计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涉及到考核,销售部门倾向保守估计,常常导致实际回款金额大于预计回款金额,而采购部门恰恰相反,倾向于激进的估计,又导致实际付款额小于预计付款额。这样一来常常造成资金预算不准,通常的结果是筹集了比实际需求更多的资金。 (三)资金管控及资金管理效率 资金管控是财务管控的一项基本内容,从岗位设置、不相容岗位分离、印章使用乃至资金收付的监控等都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制度定,企业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并严格遵照执行即可。但实际上,由于不同企业规模不同,组织架构差异较大,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规定执行,因此容易出现漏洞,一旦出现薄弱点,就可能会造成损失的发生。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对资金管理效率主要体现在控制财务费用,虽然筹资方式和筹资成本基本由公司整体情况而定,但财务部门对资金的管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能够对资金成本产生影响,比如对于企业暂时盈余资金如何处理、不同银行资金如何归集、如何处理归集成本差异(不同银行手续费差异)等,这些在资金量不大情况下可能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在资金收付频繁、资金量较大时,就会出现较大差异,实际操作中,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并未仔细进行比较和分析,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制订一个最优的资金操作方式。 (四)对业务部门的资金管控 资金管控实际上涉及企业多个部门。一般来说,销售部门因为有较大的销售指标压力,因此一般重销售,轻回款。对于回款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和估计,造成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回款预算往往不准;而采购部门为了保证采购,同时,也为了维护与供应商的良好关系,有可能会应供应商要求提前回款,这样一来,财务部门如果根据业务部门的回款和付款计划筹集资金,往往会造成筹集过量资金的情况发生,不利于企业降低财务成本。 三、运营资金优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 医药分销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如果融资方式非常有限,只能通过合理控制自身发展规模以及选择优质下游客户来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对于较大的医药分销企业来说,一般是优先选择成本低的筹资方式,当然,这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综合判断,不能一概而论。如向银行筹资,也因为不同银行之间要求提供的担保方式、资金成本、服务品种不同而不同,企业需综合比较后,选择合适的方式筹资。而大型的集团医药公司因为能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这样成本会更低。 (二)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资金预算涉及企业多个部门,尤其是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其预算准确性直接影响整个资金预算的调度使用。首先需要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提高对资金预算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将认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比如销售人员应保持与客户的密切沟通,在综合了解客户的采购、使用情况以及一些突发的特殊因素之后,根据当月实际情况,与客户确认当月应回款金额,并应及时将客户回款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给财务部门,以便财务部门确认核实;采购人员原则上应坚持按协议约定编制付款计划,如因供应商原因需变动付款计划,应严格按审批流程,不得擅自决定。 (三)加强资金管控 医药分销企业应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依据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合理设置相关岗位,并严格依照制度执行资金的收付操作,确保资金安全。同时财务部门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暂时闲置资金作出相应的安排,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短期资金都有多种期限和额度的理财产品以及类似产品,其收益率远高于银行的活期存款收益率。而对于大型集团企业来说,可以通过现金池方式归集资金,每日末子公司层层集中上存闲置资金,既满足了集团集中管理的要求,又降低了整个集团的资金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不同银行之间各种产品项目的收费标准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财务部门应进行详细比较,选择手续费最低的银行进行长期合作,如果必须与某一银行开展合作,而其手续费用又相对较高,可以与其协商,要求其降低相关费用。 (四)加强对业务部门的管控 在加强资金管控的同时,应加强对业务部门的管控。首先,财务部门应协助销售部门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由于在销售之前,销售部门都向公司申请了客户资信,核定了其资信额度和资信账期,财务部门可据此每月编制相关报表,按销售部门和客户分类,全面反映各客户的应收账款余额、应收余额账龄分布情况、资信内账期余额、超资信账期余额等情况,使销售部门清楚了解各客户的回款情况,督促相关销售部门负责人、销售业务员加强清收;同时财务部门应加强应收账款对账的管理,协助销售部门准确了解客户应收账款余额,及时发现和处置可能发生的退货、破损、过期等情况。其次,针对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应严格依照采购协议复核其资金付款申请,根据采购协议约定的付款条件、方式、期间及返利支付方式进行复核,是否已满足约定的付款条件、是否是协议约定的付款方式,是否在约定期间内最后一天付款,等等。如果因特殊原因不能按照协议约定付款要进行审核,采购部门是否已经申请特殊付款审批流程。只有这样,才能挤掉付款预算中的水分,做实做准付款预算。从而编制出较为准确的资金预算,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 四、结束语 医药分销企业加强运营资金管理需要整个企业管理层重视,并层层分解落实,各负职责,同时也需要改变运营资金管理责任仅在财务部门、运营资金管理主要是筹资的观念。只有如此,通过财务部门执行和协调,企业多部门积极协助配合,才能真正实现运营资金的优化管理,降低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作者:袁德清 袁丽娟 单位:国药控股江西有限公司 湖北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模式改革 摘要: 本篇文章首先对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从了解层度不够、没有树立明确的创新意识两方面入手,对当前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我国医药企业对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的参考。 关键词: 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改革 一、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整体条件较为滞后,这给企业财务发展水平带来了制约。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财务机制以及财务管理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就给财务管理理念以及财务管理元素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现代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力我国财务管理各个元素的快速改变,针对财务来说,不管是实现局部性还是全面性改革创新,其主要作用就是想要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迎合当前时展变化,给企业的未来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财务管理创新是实现经济全球发展的重要需求。随着时代的飞速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来临,要求着各个产业结构都要在全球范畴内发生调整和改变,这样可以落实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经济效益关系,并且这些经济效益之间需要采用的计算方式会有所差异,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其要求,因此,实现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和改革,必将可以迎合经济全球化要求。 二、当前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了解层度不够 针对医药企业运营管理而言,假设企业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对财务管理有全面的了解,那么就会给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改革和创新带来阻碍。假设我们站在社会角度来探究,高效的医药企业管理层级,可以在明确企业发展标准的同时,还能对企业运营范畴进行合理规划,以此给有关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直接影响。但是,结合当前情况来说,大多数医药企业的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对财务管理层面有深入的了解,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其在企业运营和管理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弊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这就给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带来较大的影响,他们更依赖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没有投入创新措施,进而导致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处于窘迫的局面。 (二)没有树立明确的创新意识 就根本而言,财务管理创新并不是说将一些新型的管理措施融合到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而是利用一些新型的方案以及管理方式,来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以此来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同时还能提升医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进而给医药企业的今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就当前医药工作实际情况来说,医药企业大多数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都没有建立明确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和改革意识,这就使得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不管是从财务管理水平的角度出发还是在财务工作效率方面,都没有达到企业管理标准。大多数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依然采用原始的财务管理模式,针对这种管理模式出现模糊界现象而言,一般没有注重上报问题,导致问题积累逐渐增多,进而给医药企业埋下更大的财务隐患。 三、我国医药企业对财务管理工模式创新措施 (一)加强财务风险应对力度 要想实现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就要从财务风险的视角出发,应用高效合理的应对措施,把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进而保证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一,站在医药企业税务风险的角度来说,医药企业需要保证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严格依照国家制定的财务管理需求来落实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医药企业还要对税收方式进行规范,实现企业投资的转型,尽可能根据一些风险业务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控制措施,从而保证各项新型业务的统一管理。针对医药企业退税风险而言,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解决出口业务的过程中,需要定时和国家退税机构进行交流,同时将企业现阶段出口信息汇报给国家税务机构,确保医药企业可以得到国家给出的退税资金。其二,医药企业可以应用合理的措施来处理资金链条出现的各种风险。一方面,医药企业通过延伸对外融资途径的方式,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发展投资资金。另一方面,医药企业需要加大应收账款的管理力度,及时对库存货物进行处理,提升资金流动量,防止给医药企业带来更高的贷款利息。 (二)规范创新企业财务管理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医药企业要想全面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财务管理模式规范的方式来实现财务分析方式的创新。首先,针对规范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来说,医药企业需要具备充足的高能力、高素养的财务管理人员,同时给其足够的信任,要求他们及时把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上报给企业领导人员,并且,医药企业还要培养一些后备人才,以备不时之需。其次,医药企业还要对财务分析模式进行创新,利用财务横向对比的方式以及和其他企业进行比较的方法,来提升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此外,医药企业还要做好运营情况管理和解析工作,借助高新技术来实现财务分析。最后,医药企业还要制定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财务管理原则进行适时调整,结合医药企业运营管理标准来落实财务管理工作,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在满足企业运营标准的基础上,来实现企业原有业务或者新增业务的创新和完善。 (三)完善财务管理团队建设 为了实现医药惬意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转变,就要做好相应的财务管理应对措施,构建一支具备高能力、高素养的财务管理队伍。其一,医药企业可以利用多岗位培训的形式,加大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各个岗位职责的认识,例如,医药企业可以采用轮流的方式,让企业工作人员可以掌握不同的财务知识。其二,企业需要全面发挥企业老员工的指导效益。医药企业可以不定期安排老员工和新员工的信息沟通,同时采用老员工带新员工的方式,全面激发老员工的引导效益,同时还能确保新员工可以尽快的适应工作。其三,医药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激励制度的形式,来全面跳动企业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在提升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还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保证医药企业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工作不仅直接影响着企业各项活动的运营,同时也决定着企业今后发展。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医药企业要想得到稳定的发展,就要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革,通过采用加强财务风险应对力度、规范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团队建设等方式,提升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创新力度,从而促进我国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运行。 作者:许传青 单位:山东省日照医药集团公司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在简单分析应收账款风险概念及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以及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三个方面探究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等相关管理策略。 关键词: 新形势;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 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中的药物流通直接面向市场,依靠市场进行生存,所以各类应收账款较多,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倒闭等问题时有发生,使得企业需要面临着一定的应收账款风险,加强对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文章将结合时展的客观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与浅见,希望能够对医药集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应收账款风险概念及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应收账款风险概念 应收账款风险指的是市场因为市场经济的自由性、债权和债务关系在解除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在赊销企业应收账款回收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风险因素。应收账款风险主要可以划分为直接风险与间接风险,直接风险指的是应收账款直接影响企业受益,使得企业受益降低,具体包含资金周转风险、机会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坏账风险等等;间接风险主要指的是由于应收账款直接风险而造成的各类企业利润降低、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等风险。 (二)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首先在外部环境因素方面,应收账款风险产生主要是由于市场变化条件而引发的各类企业行为造成,比如一些企业以赊销的方式吸引顾客,久而久之便会引发故意拖欠的问题发生[1]。其次在内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风险意识不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匮乏等方面因素所造成,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构建完善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风险预测与风险评估能力不足[2]。 二、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着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以及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等方面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医药集团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应收账款风险,然而当前很多医药集团中没有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应收账款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份专业性强同时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结合市场变化条件,注重合作单位综合能力的分析,进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缺乏信用管理部门的医药集团势必会面临更多的危险因素,不利于医药集团的可持续发展[3]。 (二)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 医药集团相关管理人员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意识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当前很多医药集团企业管理人员较为注重经济效益,注重销售的过程和药物的研发,然而却忽视了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对合作单位的风险评估意识不足[4]。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下,医药集团发展中就会产生较多的风险隐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应收账款风险水平。 (三)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 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发生几率,然而当前很多医药集团企业中的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没有结合医药集团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制度。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下,就会易于发生赊销审批过程不合理、销售绩效考核不合理等问题,销售人员考核指标完全只考虑销售额而与应收账款的回收毫无关系,这就不能调动销售人员催收账款的积极性,对医药集团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方式分析 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等方式进行科学管理。 (一)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应收账款事前控制能够有效降低各类风险分析的发生几率,是新形势下医药集团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医药集团可以建立专门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政策,进而为医药集团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5]。 1.设立专门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 医药集团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中所遇到的各类销售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中的管理人员需要与销售部门、财务部分相互合作,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掌握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在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工作中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能够科学分析市场环境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为医药集团企业管理人员的科学决策提供更多的数据保障。 2.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政策 信用政策是由信用条件、信用标准和收款政策所组成,完善的信用政策能够保证各类活动的有序开展。新形势下医药集团需要重新规定信用审批人资格和权限规范审批流程,明确医药集团中销售人员申请赊销期限、现金折扣、赊销额度等财务部门复核具体情况,各类销售活动需要通过信用管理部门进行综合评估,对客户的道德品性、资本实力以及偿付能力等进行总体评估,并将道德品性作为评价客户的第一指标。 (二)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 应收账款事中控制中,主要是通过规范合同管理以及加强应收账款追踪分析等方式开展,将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中的风险降到最低。 1.规范合同管理 规范合同管理主要是在客户下单之后,对医药产品的优惠幅度、产品质量以及产品数量方面存在疑虑的客户进行综合管理,避免客户拒付款或者延期付款等问题发生。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需要细致分析销售合同,保证各项活动需要符合公司产品真实性。同时,需要特别注重付款的时间以及需要承担的各项责任等等。 2.加强应收账款追踪分析 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拖欠时间越长,其收款难度也会增加,最终变为坏账的几率提升。所以新形势下,需要加强应收账款追踪分析。医药集团可以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账款的对应分析,逾期的欠款需要特别注意,一旦逾期欠款金额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不断提升,则需要及时与销售部门联系,做好催款工作,及时跟踪账款结算情况,确保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与循环利用。 3.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 新形势背景下,医药集团需要不断完善应收账款催款制度,结合不同的拖欠时间、拖欠期限,采取不同的催款方式,将第一催款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将个人催款的落实情况直接与其绩效相互联系。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销售政策,明确规定销售中只有产品质量或包装问题才可以退货,制定完善的退货标准、退货订单以及退货验收制度,通过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保证各项活动的科学、合理运行。 四、结束语 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医药集团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保证医药集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形势背景下,医药集团可以通过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等方式,真正解决当前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中存在的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以及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等方面问题,为医药集团的快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降低各类应收账款风险几率的发生。 作者:彭强 单位: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管理论文: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思考 摘要 作者通过对中医药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弊端,如科研管理观念落后、科研项目管理体制落后、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等的分析,提出不断更新中医药院校科研管理观念、创新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对策、建议,有助于科研人员意识到当前科研中存在问题的严重性,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改进,使科研管理工作更为科学、高效,促进中医药院校科研创新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 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科学;高效 科技创新是当前世界各国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主导因素。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是我国战略发展的重点,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科研是知识创新的阵地,尤其是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基地,在知识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加强中医药院校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中医药事业才能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在国际社会站稳脚跟。 1目前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中医药类高校的科研评价侧重的是较为直观的量的评定,而在质的方面却没有提要求或者有要求但贯彻力度不够;国内一流的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数量近年来变化不大,国际范围内的知名中医药专家更是屈指可数;中国的高校管理模式趋向于科研人员兼任行政职务,导致学术资源分配不均,中医药高等院校内部部分学科发展迅速而部分学科发展停滞不前;在大型或高级别的科研课题组织申报或者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有效的组织者来承担负责人的角色,这不利于重大科学技术重难点的攻关;再有学校的科研人员积极致力于科研项目的申报,申报成功后对于项目的实施与结题并不看重,有的甚至到了结题时间根本未达到结题要求;顺利通过项目结题验收的老师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导致其科研成果未能成功转化而产生社会效益等。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权威崇拜、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等问题是很多高等院校的共性问题。 2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高等学校拥有一支水平较高、数量较大的科研队伍,是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科研队伍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认定都离不开好的科研管理工作,俗话说“三分科研,七分管理”,科研管理是一门真正的学问,它在实施的过程中与国家的发展规划挂钩,促进国家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1科研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科研人员相对分散。不仅仅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科研人员相对分散,各个院部、实验室之间的合作交流有限,实验资源未能建立很好的共享平台,面对重大的研究课题或者是交叉性学科课题的研究,科研人员的研究过程受到限制,科研创新潜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国内目前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国际三大检索:SCI、EI、CPCI,其中SCI收录要求最高,因此SCI被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作为阶段性科研成果、学术奖励等的重要评价指标。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重点主要是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但是作为国粹之一,中医药知识和产业并未得到部分发达国家的认可,有关中医药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一直不大。虽然近年来中医药高等院校的SCI论文收录数量保持逐年稳步增长趋势,但是与其他综合性高校和其他国家医药类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间接反映出中医药高校科研水平比较低。 2.2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经费是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支出的费用。随着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高校科研项目立项数及立项经费都大幅增长,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也日渐凸显。部分科研经费编制预算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科研项目立项时,由于项目负责人多数对财务知识不了解,对按财务制度报账不了解,以至于编制预算不能真实地反映所需成本;科研经费私有化现象引起科研资金流失严重,一般高校都会针对横向或纵向科研项目收取不同比例的管理费。很多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意识不强,经费审核监督机制不完善,审核尺度较宽松,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2.3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科研项目立项情况及获资助金额是衡量该校科研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及项目结题环节都有体现。在申报立项环节,科研管理人员未能做到很好地指导科研人员,对项目选题把关,因而出现很多申报书不符合项目申报指南;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科研经费未能及时到位,或科研管理人员未能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或者监管力度不够,从而阻碍了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致使项目不得以延期结题或者出现弄虚作假以求顺利结题的现象;在项目结题验收环节,科研管理人员或没有认真做好验收工作,导致课题资源浪费,或科研管理部门缺乏一套完善的验收制度,导致验收工作不能顺利实施等。 2.4科研成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项目分基础性研究与应用型研究,根据研究类型的不同,科研人员产出不同的科研成果:论文、实用专利等。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成果多,专利少,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尤其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因其传统特点及其系统研究的复杂性,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不一,导致科研成果的权威性及激励效应不够,科研成果无法得到推广应用,科研管理工作中。 2.5科研绩效评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缺乏整体规划与构建,高校内部承担多种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有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的科研团队及科研平台等,对这些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和平台的绩效评价采用同一绩效评价制度未能符合客观实际,指标设置不尽合理、实施率低等严重影响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科研管理相关对策及建议 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管理观念陈旧,管理体制不健全,科研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等。中医药高校追求科技创新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完善科研管理体制。 (1)更新高校科研管理观念,完善科研管理服务体系,提升科研服务能力。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强化管理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的观念提高科研管理水平,通过对科研管理人员的政策宣传、业务培训,提升科研管理队伍的能力;同时树立市场观念,使科研与生产密切地结合,并强化科研成果报奖和转化的策划观念,有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高校科研管理和科研人员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对专利知识产权流失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约束,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申请专利保护。 (2)创新科研项目管理体制。 中医药类高等院校在科学研究上要有所创新,应在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只有一支布局合理、多层次、高素质的科研项目管理队伍才能引导科研人员进行正确的项目选题,提高课题的中标率,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管,完善机制,保障中医药科研课题的顺利开展。其次,通过创新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对科研成果推行分类评价和开放评价机制,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对科研项目进行考核、评价及奖惩,建立、完善科研绩效档案,并将之作为科研人员年度考核与职称评定重要依据。 (3)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如何合理规范使用高校科研经费,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带来最大效率是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面对的问题,中医药高等院校也不例外。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根据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的经费管理制度,并对经费预算、费用支出、经费外拨、结题经费转结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定;对经费管理责任制强化,分级明确责任主体;对编制预算进行细化,严格经费的使用程序,落实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审查所有款项的支出、使用结果,做到账目清楚、内容真实、核算准确,监督和控制不合理开支;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搭建科研信息网络平台,使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形成一个动态监督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及时快速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项目信息。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应重视过程管理,科研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推动成果转化,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才能让中医药专业院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进一步提升整体科技创新实力,为我国中医药科研事业及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孙媛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科技处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研究 [摘要] 近几年,我国的医学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医药事业也随之发展。医学药品事业的发展关乎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国家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事业。随着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药事业的竞争也在逐渐加强,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加强医药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就医药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 医药企业;信用管理;销售管理 信用是一个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在医药企业的经营之中,信用销售管理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为了避免账款回收中所存在的风险,大多数采用现货现款的交易方式,或者是先付款后交货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对新产品的推广有所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这种经营方式与我国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不相符,进而对我国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有所影响,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医药企业应该加强信用销售管理。 1我国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1医药企业缺乏信用管理意识 目前,我国企业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信用管理意识,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相应的信用管理功能,甚至有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信用管理知识没有任何了解和涉猎。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忽略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没有理解信用管理在一个企业之中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价值,尤其是在医药企业之中,多数管理者缺乏信用管理的意识。由此,我国大部分的医药企业缺少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进而无法有效地利用企业信用进行市场的开拓,导致医药企业的发展止步不前。 1.2不能准确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效益实现 如果企业实行信用销售,那么在企业销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和物流不相符的现象,致使企业无法及时进行货款的回收,并且使产品销售所消耗的资金无法获得相应的补充,最终导致企业在这项交易之中投放新的资金,影响企业的利润。虽然信用销售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入利润,但是其并没有实现现金流入的增加,通过赊销方式所带来的收入,是以企业的信用为基础,进而获得某些虚拟的资产,并不能带来实质上的收入与利润的提升。 1.3没有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是由于其对企业信用管理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缺少专业的管理部门。部分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职责并没有明确的部门进行管理,有些企业由销售部门承担、有些企业由财政部门承担。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用管理,进而无法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销售部门的基本职责是加强企业的业绩,而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管理企业的资金流量,其对客户的信用背景并不重视,进而无法准确地判断交易中所存在的风险,导致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产生工作活动上的冲突,致使销售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促使企业信用销售管理质量下降。 1.4对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有所缺乏 对客户的信用档案缺少了解会使公司出现诸多问题,总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在业务管理方面,业务人员没有对医药零售药店的客户进行相应的调查,对其资信状况并不了解,可能出现企业在收账的过程中发现该药店已经倒闭的情况,导致企业的资金无法回收;企业对赊销客户没有充分的了解,如果销售人员没有合理全面地进行工作的交接,那么很容易出现赊销客户查询不到的情况,导致企业的账款无法回收;面对数量庞大、关系复杂的信用客户,有些企业在核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并且无法及时发现这种错误,导致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收款的动态和债务企业的营运详情缺乏了解,从而造成人为坏账的出现,为企业带来损失;如果追回、索要应收账款的相关凭据出现丢失、散落的情况,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按时收回应该收取的账款,并且只能收回部分账款。或者有一部分账款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回收,然而由于凭据的缺失,没有足够的证据,进而导致账款无法收回,最后为企业带来损失。 2建立有效的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机制 2.1加强医药企业信用营销管理的意识,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营销管理的意识是企业建立有效信用营销的基础。企业之中,信用管理部门相当于财务部门,其都是企业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为了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企业应该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该部门可以由企业的总经理直接领导。从事信用管理工作需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其要求信用管理的总负责人具有扎实的信用管理知识,熟练的信用销售技巧,丰富的操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内勤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档案管理技术,能够进行有效的信用分析;外勤人员需要具有相应的法律知识,能够依靠法律知识进行符合要求、具有效率的电话催款、商账催收等业务。除此之外,还需要诸多专业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辅助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 2.2完善对医药企业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 完善医药企业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是医药企业提升信用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企业需要执行相应的信用政策,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通常,按照销售渠道的不同,其可以分为五类:企业直接对客户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批发商,进而对顾客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批发商和零售商,进而对顾客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批发商和零售商,进而对顾客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物流配送企业的配送,再通过医药批发商、零售商,最后销售给顾客。根据这五种分类,企业可以对医药的批发商、零售商、商以及物流配送的企业进行不同的信用档案管理。根据营销管理可以分为两类顾客,一种是普通客户,另一种是核心客户。其以“二八”原则作为基本的划分标准。具体来说,如果80%的客户实现了20%的销售额,那么这种客户就是普通客户。反之,为核心客户。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客户的地域或省份进行划分,或者根据客户与企业之间合作时间的长短进行划分。完成客户的分类之后,企业要对客户的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其需要收集的主要内容有三项:首先是客户的基本情况———法人代表的相关信息、企业的注册信息、企业的经营范围等内容;其次是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财政状况,尤其要对该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的信息加强了解;最后就是对本企业与对方公司的合作情况的了解,其中包括双方的合作时间、合同内容、结算方式、付款进度等多方面的内容。企业通过对这些情况的了解,进而对合作方的品德、资本、能力、条件、抵押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地判断。除此之外,在进行企业信息归类管理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尤为重视。一种情况是企业通过零售商对顾客进行销售的这项销售渠道之中,零售商大部分为医药店或者医院。如果零售商为医院,并且这个医院正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那么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仅根据上述三项内容进行判断,因为这类医院经常会进行长期且大量的医药企业货款的占压,用这种方式减少医院从金融企业中的贷款,进而减少利息费用。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医院院长会在几年内进行更换,而新院长常常会以各种借口对上一任院长所欠下的货款进行拖欠,最后导致医药企业增加收账费用或者导致收账困难;另一种情况就是医药企业与将要进行制度更改的药商进行交易,这其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性质的药品批发、零售商都需要进行制度的更改。如果医药企业对药商需要改制的情况有所了解,那么其需要加快催款的步伐,避免改制后货款的拖欠;或者用仓库中的过期药品进行抵账。最后导致医药企业回收账款困难,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2.3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程序,加强对日常应收账款的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信用管理工作必须建立符合操作的工作程序。为此,可以建立三段式的管理,也就是对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有效的事前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拖欠风险的发生,实施事中控制能够避免部分拖欠的情况,事后控制可以挽回拖欠所产生的损失。进行全面控制可以有效减少企业坏账。日常收账的管理也是企业销售的一个重要环节,当产品销售给客户之后,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货款的回收,那么企业就无法完成经营周期,进而导致企业得不到相应的利润,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2.4提升销售人员的素质,创建合理的销售人员考核指标 销售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账款的追收效率,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销售人员能力的培养,提升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创建合理的销售人员考核指标。为此,企业需要将回收率和销售人员的销售业绩进行捆绑,从而促使销售人员更加积极地做好回收账款的工作。在考核指标的创建方面,其需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销售额;另一方面是坏账的情况。 3结论 综上所述,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是企业经营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加强企业信用销售管理有利于企业对风险的规避。为此企业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销售管理制度,加强账款的回收,提升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带动企业的发展。 作者:段嘉 单位:武汉联合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管理论文 1、医药行业财务预算概述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如何做好预算管理,并由此产生管理效益,是检验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医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活动中,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是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核心。医药企业对于公司未来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就怎样取得资源以及使用资源问题的一份详细计划就可以称得上是该医药企业的财务预算。医药企业的预算管理是企业对于未来公司整体的经营以及规划的全面安排,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的手段,能够协助管理者进行控制、计划、协调以及对于业绩的评估。发达国家早已具有十分丰富的并且很成功的企业医药企业预算管理经验,我国也开始和先进行列接轨,推行预算管理,来提高医药行业管理水平,提升医药业的竞争力,最终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2、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 2.1缺少财务预算监督和检查机制。 企业的财务预算在财务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企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财务活动过程。财务预算的具体操作必须是建立在完善的监督机制之上。当下的医药行业,很多企业并不重视采购预算的管理与控制,完全不具备相对应的监督机制,他们往往过于重视成本的用途和流向,忽视了对于成本的事前控制,也缺少检查和监督机构的管理。这样往往会造成医药企业的经济收益下降,虽然收入匪浅,但是由于支出的无预算,不控制,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在实际上降低了企业的总收益。可以说一个完善的财务预算监督机制对于企业来说十分重要。 2.2财务预算编制质量不高,编制时间不合理。 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是财务预算管理的基础,其工作量较大,工作时间较久,对于时间的要求较严格。财务预算的编制不是一个人或者部分人就能够完成的,必须整个企业上下全力合作,共同出力。当下,我国很多医药企业对于财务预算的编制并没有鲜明的概念,对于编制工作并不是很重视,对于编制时间的安排也不是很合理。这样就导致了财务预算报告的滞后性,造成企业对于公司财务的错误评估,影响企业正常运作。有些医药企业虽然花费时间用于编制财务预算,但是由于方法的不科学,市场嗅觉不够敏锐,导致了财务预算报告质量较低,漏洞百出,难以经得起详细研究和考证。 2.3没有将员工绩效纳入财务预算考核。 尽管有些医药企业具有十分成熟的财务预算编制报告,但是由于公司执行力的不足,仍然难以对企业起到催化作用。重编制,轻执行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当下很多的医药企业并不具备相对应的财务预算考评制度,没有将员工的业绩作为财务预算考核的一部分,使得公司财务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脱节,理想的编制却难以执行下去。第二是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财务预算的考核意识并不强烈。整个企业缺乏一套标准的考核指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衔接和交流不足,缺乏责任意识和整体意识,只负责本部门的工作,编制好财务预算之后就不在关注是否能够得到具体的实行,后续追踪不足,原本的预算目标难以实现。 2.4其他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个问题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医药企业的财务预算的管理。第一,公司内部各个业务板块,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性较差,公司的具体管理要求和财务预算报告并不能及时的传递到各部门以及各个业务组,使其行之乏力。第二,公司没有财务预算管理的传统和氛围,缺乏一套完整的方法流程,常常调整乃至变换编制的方法和预算口径。第三,预算是否达成的检测标准仅仅停留在公司表面的账目数字,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和探究。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都会影响到医药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给公司带来麻烦。 3、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管理方法措施 3.1强调预算管理的重点性和针对性。 企业的营业收入、成本支出和现金流向的管理工作是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管理的重点。其中营业收入是重中之重,其多寡直接关系到企业获利情况。所以对于营业收入的预算编制十分重要,做的好坏与否都关系到预算的编制质量和可行性。至于成本,同样是医药企业重点关注的要素,它也是同样直接关系到企业获利情况。因为医药企业的收入往往随着市场的饱和而停止增长,每年只能维持基本水平,只有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企业的收入。当然并不是不顾质量盲目降低成本,而是通过科学技术的革新,提高生产力来降低成本。现金流量预算是企业的统筹预算,从整个医药行业的经营周期出发,系统性的现金流量统筹管理能够保证企业资金链的稳定。 3.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财务预算管理专业性。 医药企业财务预算工作如果得到良好开展,就必须要有一套系统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对其支持,使企业内各部门都能够在统一制度标准开展工作,避免因标准不一而导致财务问题。医药企业应从行业特点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出与企业自身相符的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对预算制订执行及管理等要求,使企业财务工作能够有规章可依。可以说制度建设是财务预算管理能够有效执行的基础保障。 3.3加强财务预算的监督和检查。 监督和检查在任何行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想要保持一个企业的纯粹性就必须要有健全的监察制度。在执行财务预算的过程中,应该定期的检查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业绩。可以通过委派专门的监察专人或者考核小组,达到对预算日常执行情况的随时掌握目的。有违原本财务预算编制精神的执行情况需要及时向上层反映,予以处罚,以此来保证企业的战略,财务的预算能够顺利协调运营。主要监督的对象就是资金,通过账目的调查,判断资金的支出是否已经超出预算,或者有不明资金的流向,并不是之前预算中详细制定的资金用途,对于以外状况的资金挪用必须报备,有详细记载。对于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要予以及时解决,调整资金使用方案,使其符合财务预算。3.4重视执行过程和考核工作。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让一切经济活动都能够围绕着财务预算进行。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还必须要相应的监管制度,让企业管理策略和方法融合到财务预算管理中。此外,企业的管理者也要避免因个人意志而转移财务预算的执行重点,更不能随意的更改和曲解预算执行规定。针对医药行业预算执行力度不强的现状,企业应当对将预算管理与员工的绩效考核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做法可以刺激企业的员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能够及时反映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解决。为了保证预算有效的落实,得到全面性的贯彻和执行,就必须依托于完善的考核机制,并且重视预算的执行过程,从过程中需找问题,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3.5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对于医药行业的企业来说,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有利于保障财务预算制定的合理性、执行的有效性、获益的最大化。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阶段是财务预算的编制;第二阶段是财务预算执行的追踪;第三阶段是财务预算的成绩总结。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应该根据公司董事会的预算目标要求,结合经营预算已经确定的销售、采购及毛利目标,组织制定财务预算方案。从利润预算、资金预算、费用预算、运营周期预算四个方面着手,制定出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案。财务预算的执行追踪应该采用跟踪分析法。如果出现和预算存在偏差的情况需要及时分析原因,通过改进使其始终不偏离最初设定的年度目标。建立常规分析和专项财务分析相结合的体系,常规性分析始终跟进,阶段性的开展专项财务分析。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在年底,整个医药企业进行全年总结的情况下,根据这一年度的企业收益,全面性的总结分析该年度编制的财务预算的合理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提出财务预算编制以及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下一个年度避免再犯。通过三个阶段的财务预算的完善可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使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实现制度化、科学化。 4、结论 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的确存在或多或少的财务预算管理问题。根据上文分析,只要遵循科学的管理手段就能够使得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方向,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首先是财务预算的编制,必须实事求是,遵循市场行情和往年企业的运营状况,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报告。其次是在财务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应该保持跟踪分析,通过监督和考核的方法来维持预算的执行不出现偏差,遇到问题应该及时反映,及时解决。最后是对于财务预算管理的回顾总结,查漏补缺,取长补短,在接下来的管理过程中完善自我,为企业创造最大化利益。 作者:矫萍萍 单位:苏州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管理论文:中医药科技查新知识管理探索 一、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的理念是美国专家卡尔•威格最先提出来的。这种管理方式通过对知识的管理应用,最大化的实现知识的共享。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管理,其本质与信息管理有一定的差距。信息管理是人们理性认识世界,记录世界,以完成对信息配置为目的。知识管理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具有明确的目标性,通过知识创新来达到知识的最高水平,这种管理通常不是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而是通过集体智慧达到知识共享的目标。知识管理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集体的力量,将组织机构中的知识进行创新、重组、开发,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知识管理通过对资源的归纳整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将知识管理引入中医药的科技查新机构中是一条符合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有益尝试。 二、目前中医药科技查新的状况 我国科技查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应用,成为审查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有效缓解了以往对信息掌握不全面的情况,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因此在我国设立了大量的查新机构,在长期的查新工作中,查新机构独有的优势使得与中医药的联系逐渐密切。但是由于中医药的范围较广,查新工作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第一,查新人员的问题。查新工作需要查新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中医药的查新工作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有过硬的检索技能,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同时还要具备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专业知识。当前的查新人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对中医药领域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只停留在表层阶段。 第二,查新流程的问题。传统的查新流程过于繁琐复杂,工作人员和用户之间的沟通耗时过长,不论是通过电话邮件还是现场申报,都缺乏高效的沟通,造成时间浪费,效率不高。此外,查新员在填写查新报告时必须将申请单重点内容重复填写,增大了工作人员的任务量。 第三,客户方面的问题。客户在申报查新成果时,对查新的具体要求不了解,使得送查的内容不符合查新的相关要求。或是因为对查新工作不够重视,课题人员寻找委托人代替自己进行查新,委托人由于对内容的不了解,造成对课题内容表述含糊,不利于和查新人员的有效交流。 三、知识管理引入科技查新的必要性 查新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需要具备与中医药相关的知识,能够熟练地筛选和搜集相关的信息,笔者认为将知识管理引入到科技查新机构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查新人员顺利的开展工作,解决面临的一些问题。知识管理引入科技查新的必要性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工作的质量。知识管理的引入能够让工作人员对中医药的知识有更加深层的了解,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检索出具有专业性的文献,帮助客户制定更加科学的查新报告,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第二,查新机构通过大量的信息资源在进行科研立项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知识管理引入到科技查新机构中,能够提升整个机构的专业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为科研人员提供更深层更专业的信息资源,为科研人员做好配套工作,从而体现自身的价值。 第三,查新人员在知识更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源,通过科研人员提供的课题针对相关的研究方向可以最快捷的了解,通过知识管理的引入,能够对知识进行整合,运用所掌握的最新资料,对客户进行追踪,例如:某机构对委托客户进行追踪,将刚提交委托的新用户记录为“已经提交”,对于已经通过审核的委托人记录为“已经受理”,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及时向客户提供最前沿的研究素材和研究方向,提高了科研课题的整体水平。 第四,将人力资源和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知识管理的战略,促进查新人员对机构中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挖掘,全面了解机构中的资源情况,将文献中与课题相关的数据、观点快速的筛选出来,将这些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归纳。这种将知识管理的理念运用到工作中,能够激发查新人员的业务能力,将知识和人力充分结合起来,使知识的效能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 四、结语 知识管理查询在科技查新中的应用,是在传统查新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展,这种新型模式能够提升查新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查新机构的权威性。同时,能够更好的为科研人员提高最前沿的信息和研究方向,提高的客户对查新机构的认可程度。 作者:袁苏 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医药管理学院 医药管理论文:中医药院校成教学生管理思考 1中医药院校成教管理工作的现状 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面对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职业情感、职业定向、职业意志已经基本形成,表现为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明确,但成教学生管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生源结构复杂、工学矛盾突出、教学和管理方式呆板、教学效果不明显等。笔者结合多年从事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的经历,总结日常管理工作的经验,分析了成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目前中医药院校成教学生管理现状做一简要分析。 1.1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经济因素加剧了工学矛盾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院,既是具有很强公益性和福利性的事业单位,同时又是经营性的经济实体,提高经济效益是办好医院的前提条件,而医院的经济效益则源于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中医药院校的成教学生多是医院的骨干,或科室负责人,往往承担一定的医疗任务和管理责任。另外,由于成教学生年龄较大,大多已经组建家庭,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庭负担和责任。这使得他们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参与学历教育,处于两难境地。目前的成人教育大多采用集中面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国家规定,医学类专业成教学生要求每学期到校参加面授辅导1次。由于行业的特点,中医类甚至整个医学类的成教学生,多是来源于一线医务工作者,几乎没有统一、固定的休息时间,因此,他们很难保证按时到学校参加学习,这必然导致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突出。 1.2新时期成教学生表现出新的特点 (1)生源结构复杂,思想表现差异化明显。成人教育学生多以在职人员为主,不同身份的学生对于学习、工作和个人成长都有各自的需求和见解。中医药院校的成教学生多是来自医疗机构的在职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思想趋于成熟,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丰富,因此,中医药院校的成教学生更表现出思想状况的多样化。 (2)学习目的性明显,功利性突出。中医药院校的成教学生多从事临床工作多年,大多是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的。他们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定向性,认为与本职工作关系密切、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的课程才是重要的。其目的是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提高其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和学历层次,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不是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比较务实。 (3)自我调节能力较差,集体观念淡薄。成教学生在人生观方面,注重追求个人发展和自身价值实现,过分强调个人得失,离开自己单位到新单位学习,对新的集体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表现为自我调节能力差,缺乏集体意识。 1.3成教学生管理处于“真空地带” (1)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并未出台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制度,各类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实行的管理制度多依据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及学校自身情况针对性不够强。 (2)校方对成教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关注更多的是成教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有的高校认为,成教学生大部分是在职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有单位负责,学校只负责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因而对成教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作为成教学生的工作单位也认为,现在的成教学生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是单位出资进行委托培养,成教学生到高校去学习都是自筹学费、自愿学习的个人行为,单位无法对其形成一定的约束和管理。这便造成成教学生的管理“两张皮”现象更为突出,使得成教学生管理工作处于“真空地带”。 2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学生管理的对策 2.1创新思路,破除束缚,缓解工学矛盾 (1)建议国家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医疗机构鼓励本单位人员接受成人学历教育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除在职人员接受学历教育的工作束缚,缓解成教学生工学矛盾突出的状况。 (2)针对工学矛盾,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逐步探索建立一套适合于成教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让成教学生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学习。例如,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出适合成教学生学习特点的网络教学平台。 2.2转换观念,以人为本,由“管理”变“服务” 目前,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的成教管理依然沿袭的是计划经济时代下的管理理念,重管理,轻服务。这不利于现阶段成教学生的管理,很容易与成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冲突,造成情绪对立,不利于形成成教学生对新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将其融入新的集体当中,使得管理愈加难“管”。为此,成教学生的管理人员应转变管理理念,将被动的“管理”转变为主动的“服务”,让成教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校给予他们的人文关怀,认同和自觉接受管理,调整心态,提高集体意识。 2.3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消除“真空地带” 学校要与学生所在单位、家庭加强横向联系,建立“学校、单位、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形成管理合力。 (1)学校应建立一支以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班干部相结合的管理队伍。辅导员由管理学生的专职人员担任,负责成教学生在校期间的宏观管理。班主任通过公开选聘,由热爱学生工作、年富力强的兼职人员担任,重点负责与成教学生的情感交流,了解其工作、学习、家庭情况和思想状况,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2)以班主任为纽带,加强与学生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借助单位的力量,协同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工作。 (3)借助学生干部的辅助力量,了解成教学生家庭的后顾之忧,通过学校和单位给予帮助和解决,共同为学生安心学业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通过“三位一体”管理体系的构建,以消除成教学生管理工作的“真空地带”。 3结语 中医药院校的成教学生由于已步入社会,受到社会各种影响较多,其社会角色比较复杂,在人格和心理方面容易产生一些问题。学校管理者除了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之外,还应通过心理咨询、道德教育、职业意志锤炼和专业素质培养等,消除其心理障碍,使其处理好单位与学校、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在求学期间保持一个乐观向上、心情舒畅、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庞亚丽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医药管理论文:中医药专项档案管理思考 1专项档案管理影响因素 1.1专项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在申报单位的领导及项目负责人员档案意识淡薄,没有档案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地位,缺少机制保障,在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实施方案时较少提及档案,不注重项目进行过程中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项目组成员对项目各环节自然形成的原始资料如方案论证、项目启动、结题验收等归档把关不严,对项目验收所需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和真实性带来影响。 1.2专项档案人员素质较低 项目管理部门或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大都为临时抽调、身兼数职、没有经专业培训,不懂档案业务,影响归档质量。 1.3专项档案管理规范化不强 中医药专项涉及子项目多,时效性强,项目执行过程中有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等多环节,形成资料也多,如项目申报书、中医药项目专项资金有关文件、项目工作任务方案、任务书、建设方案、实施方案、经费下拨的文件、中期检查报告、考核评估、验收结题报告,验收成果证明,成果登记,获奖情况等,各环节的档案资料收集不及时,归档文件材料签署日期不符合要求,缺归档章,卷内目录题名填写不规范。 1.4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部分项目申报单位档案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有档案管理部门的单位对项目档案缺乏有效监督和指导,未组织专项检查工作。专项档案归档机制,无人及时接管档案,造成专项档案管理缺失。 1.5与项目同步管理或超前管理未能实现 在项目筹备期和项目进行过程中,由于不重视项目档案和项目同步管理,对于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一种超前管理的意识,造成档案资料整理不及时,文件材料的复印件较多,原件较少。在档案管理工作前期投入精力不足,项目后期才开始突击收集、整理档案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最典型的例子是很多项目都是在快结题时,集中几天时间突击做好档案资料,以便应付结题验收。 2中医药专项档案管理的特点 2.1专业性 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例如国家科技“973”计划专项,在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中,建立了COPD、老年性肺炎、恶性肿瘤基于病人报告及医生报告、病症结合的临床评价指标体系。这三个评价体系从文献研究到问卷调查都产生许多专业性很强的文件材料和原始数据,应根据项目特点将各环节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分别进行收集、整理、归档,根据验收规则,每个环节都应该有独立、系统、完整的档案资料。项目承担单位对这些专业性强的文件材料应坚持“平时立卷,定期归档”和“随办随归”的原则,将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已处理完毕的文件材料,分门别类地归入预备立卷类目内。 2.2复杂性 有些中医药项目涉及未公布的关键技术、配方等为部或国家秘密内容,对形成的文件材料收集有着较高保密要求。例如在973计划中的中药药性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对煎煮时间、给药剂量、提取方法、炮制品种、配伍方式等科研人员应做好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立卷、归档。 2.3连续性 完整的中医药项目需经过申报、审批、研究、分析、结题等阶段,使许多专项档案成为跨年度,各个项目的前后形成周期长,跨度大。例如2010年国家重点投资40亿建设16个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项目建设周期3年,各级项目参建单位应根据《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相关要求,做到各时期档案工作与科研、设计、基建、勘察等工作的同步管理。一般跨年度的建设项目,应放在针对建设项目的第一年归档。本年度作下年度的项目计划、预算应放在针对的下年度归档。 3专项档案科学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3.1做好专项档案“三纳入”“四同步” “三纳入”:将专项档案工作纳入专项建设计划;将专项各类文件材料形成、积累和归档要求纳入专项工作计划;将专项工作各类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要求纳入各部门和单位专项工作职责和有关人员岗位职责进行考核。“四同步”:要将专项档案管理与业务工作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总结验收。项目申报单位要坚持将档案管理和项目开展同布置、同整理,做到项目建设和档案管理同步进行,保证项目档案的齐全、完整。同时将项目档案纳入项目结题验收考核,对项目档案不齐分散的项目单位,不予验收结题或推迟验收结题。 3.2建立健全专项档案文件材料归档机制 按照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规定,及时制定或修订专项档案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目录,做到应收尽收、应归尽归。项目和建设与参与单位可参考《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与档案整理规范》等,会同主管单位负责编制相应种类的专项档案归档范围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专项档案数字化、专项档案立卷编制操作流程、专项档案保管期限、专项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规范、专项档案的开发利用等工作制度。 3.3各负其责,分级管理 要加强专项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创新整合专项档案资源,实现专项档案资源管理的新模式。探索建立专项档案国家级—省级—建设单位三级统一的远程管理平台,各项目单位可以充分利用该平台,完成对专项档案资料的报送,对项目文件资料的形成、流转、归档、移交、保管、利用等全过程管控、监督;各项目建设单位在报送档案资料时,可按照归档要求向上级项目主管单位移交原件或复制件。根据专项档案管理规定,制定项目材料归档分类方案,统一档案装具和项目档案录入格式等,完善检查、考核机制,明晰项目管理部门和申报单位归档范围和责任,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部门、项目建设单位归口负责、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体制,确保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促进中医药项目档案事业协调发展。 3.4发挥信息网络支撑功能 建设数字档案馆(室)是档案信息化的重点。(1)积极配合国家电子政务示范工程建设,开展项目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探索,包括项目建设人员与档案人员管理一体化、纸质项目文件与纸质档案管理一体化、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一体化,将项目文件材料的动态管理与档案的静态管理相结合,从中最大限度有效地加强项目档案的前端控制,同时更有效地通过前端过程控制保证归档文件的齐全、完整、系统。(2)通过对项目执行过程文档分类,进行档案数字化扫描,建立电子档案目录,形成电子文件自动导入相应专项档案管理系统,切实推进档案存储数字化和利用网络化。同时将电子文件目录通过专项档案远程管理平台上报有关项目管理部门,形成中医药专项电子档案库,以平台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式,支撑全国、各省中医药专项执行监督管理和跨省远程档案查询等业务,积极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检索查询效率,方便各单位、各部门查考和利用,为专项下一阶段工作提供前端指导。 3.5保障专项档案经费投入 中医药专项档案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做好项目档案管理,关系到今后整个中医药专项的申报、管理、发展的有效利用。建议将专项经费的1%~2%纳入专项档案建设预算中:①加大项目建设人员培训的投入,定期组织项目人员进行档案培训,探索建立项目档案远程教育平台,提高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对专项档案工作优秀的个人和团体给予表彰和奖励。②加大专项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根据项目建设单位档案数量、结构及管理方式,配置相应的档案扫描仪,专项档案管理软件,电子档案存储介质等,确保档案管理现代化与办公自动化同步发展。 作者:唐心怡 沈绍武 陈伟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医药管理论文:中医药科研管理现状探究 一、从专利角度看我国中医药科研管理的现状 我国中医药源远流长,然而发展至今却仍欠缺现代化的科研管理模式与激励机制。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致使其与我国乃至国际的专利保护模式难以契合,同时整个中医药行业基于专利保护进行科研管理的意识还相对薄弱,进而造成了国内中医药市场流失与资源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 (一)科研成果保护力度不足 1.中医药与专利授权之“三性”难以契合。 对于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授予必须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之“三性”。新颖性指该发明创造不属于现有技术,在申请日前未被公开发表使用过;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创造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产生积极效果。然而,中医药学的大部分药方都是历经岁月传承至今,很多制剂经过临床前反复实践也被公众所知,这样的特性使得中医药科研成果难以符合现行专利法中“新颖性”的标准。 2.中医药专利侵权现象严重且难以界定。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专利法》的实施时间不长,整个中医药行业的科研管理及专利保护意识还相对薄弱。目前我国市场上流通的一万多种中成药,同方异名、处方雷同而功能主治类似的情况高达10%左右,造成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的严重现象,专利侵权泛滥。相比于西医,中医药的药品搭配及组合方式灵活复杂,没有精确量化的数据,也难以通过化学结构或化学反应方程来表述。在我国当前申请专利的中医药科研成果里,中药复方占最大比例。中药复方一般是由很多种药材组成,不同剂量的各种药材经过不同熬制方法产生大量化学反应,进而实现疗效。然而,通过剂量或者部分药材的增减替换而具有类似药效的新产品,往往很难被认定为专利侵权,现行专利法中也没有对中医药侵权进行相对明确的标准界定,导致了专利权人的权益受到损害。这也诱使部分人为了利益以此作为投机取巧的方式,制造大量仿制药投入市场,乃至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中医药资源随意利用和抢注,大大削弱了我国中医药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致使我国生物药领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二)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我国自有的中医药专利数量不多,且转化率更低。有报道称,我国的中药专利突破2000个,真正转化运用的可能还不足1%[3]。导致转化率低下的原因不少,其中最主要在于并没有将“产学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据统计,近几年我国中药专利申请中90%为个人申请,而机构申请中绝大部分集中于医药类高校。个人由于资源的有限和信息不对称,难以获得专利融资,甚至是出于“祖传秘方不外传”等思想,导致被授权专利的科研并没有得到推广。而高校对于发明创新的经济利益诉求并不高,加之发明专利进入市场的渠道不畅通,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经济融合、科技创新转化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下,一方面造成资源和经济的损失,另一方面使科研的进步无法广泛运用造福百姓。 (三)通过专利进行科研管理的意识不足 一项关于广东省中成药制造企业专利知识和认知水平情况调查发现,有66.67%的被访者认为单位基本没有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相关知识的培训。当前,我国专利法的推广程度仍不算高,中医药行业的科研管理活动中还没有普遍形成专利保护的意识。 1.合同管理意识不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6、8、10、12和15条规定,专利权遵循合同自由原则,专利权的权属、使用、转让及保密义务等均可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来予以保障。然而,由于当前人们在科研管理中的合同管理意识尚不足,往往因为事先没有签订协议或者是对于所签订的条款内容不明确,致使科研成果的专利权归属及使用权利方面产生了争议,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有一些内部员工或研发参与人因保密意识不强且事先未进行合同约束,造成了技术秘密的泄露,导致该项科研成果最终无法获得专利保护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科研全程管理意识不足。 专利保护并不是项目研究完成时才开始的,而应在项目计划阶段,甚至是选题阶段就已开始直至被转化。然而,当前的科研往往“重结果轻过程”,简单认为专利是科研完成后才需考虑的事,在专利授权可行性报告分析、跟踪性专利检索、关键性数据及阶段性成果报告制度、信息披露审查制度方面都有所欠缺,直接导致科研成果的质量不高或是难以获得有效的保护。 二、通过专利保护完善中医药科研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相应法律及制度体系 1.调整中医药专利的审查标准。 当前对于中医药产品或方法的专利审查仍然按照西药的标准进行操作,而正如前面所述,中医药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往往使其与专利之“三性”难以契合。但是,并不能因为标准的不契合而忽视了中医药科研成果的作用与意义。比如,现行《专利法》规定,发现有药用价值的天然物质并不能授权,然而中医药本就是以发现天然物质的药效为研究基础,现行的审查标准与其特性存在冲突,因此调整中医药专利的审查标准就尤为必要。我国应当自主地制定符合我国国情与特色的中医药专利审查标准,适当调整“三性”在中医药中的定义,重视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从而促进中药领域的知识创新和保护。 2.完善中医药专利侵权认定标准。 基于当前中医药专利侵权难以认定的情形,我国政府应尽快确立对应的侵权认定标准。笔者个人认为,可以采用以有效部分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模式进行侵权认定。对于中药而言,有效部分是指组成这种类似或相同化学物质的一大类化合物群,利用系统溶剂分离技术和加工提取识别中药的有效部分,通过鉴定有效部分的差异性作为侵权的主要判定标准。 3.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以加强中医药科研管理及专利保护力度为目的,政府应加大对中医药专利转化的支持力度,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出台鼓励措施与政策、构建技术平台、创造市场契机等方式引导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建立专利权质押数据平台,促进中医药专利质押的推广,为中小型企业专利转化的融资提供便利。政府调控作用的加强不仅能够起到宣传和激励科研的作用,还能透过政府的力量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运用与推广,促进中医药行业的发展。 (二)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当今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正在飞速发展,加强中医药专利信息化建设也尤为必要。借鉴印度政府为保护其传统医药建立传统医药非专利防御性数据库的制度,我国应尽快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非专利防御性中医药数据库,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中医药信息进行编译和数据化存档,并区分公开、非公开两个板块,非公开板块与各国专利局对接,防止“海盗行为”,让信息能够安全地保存与使用,而公开板块则为科研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持。 (三)增强专利保护贯穿科研管理的观念 1.加强宣传教育。 当前,在中医药行业的科研管理活动中还没有真正形成专利保护的意识,对于许多研究人员或企业而言,他们缺乏对专利保护的了解,错误认为不公开或是透过行政保护更为安全和便利。因此,应通过对中医药科研人员、销售人员等举办学术会议、继续教育等方式加强专利保护的宣传教育,让中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够更加了解专利制度对于科研管理的核心作用,旨在从根本上提高中医药领域的专利保护意识。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中医药领域非常缺乏有中医药专业技术背景且熟悉专利知识的管理人员,直接导致我国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在国际市场上往往难以产生重大影响力。因此,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应得到重视,鼓励培养集医药专业知识、管理技能与知识产权法学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或是构建三种学科人才密切合作的团队,最大限度提升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水平与效益,让科研管理更科学和高效。 三、结语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了中医药难以得到现行专利制度的完整保护。然而我国中医药正不断传承发展并迈向国际化,因此探讨通过专利保护进行科研管理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透过强化专利意识与实施专利保护,弥补当前中医药领域专利制度的短板,让我国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够得到更多的鼓励与保障,从而实现中医药科研成果医学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朱乐莹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论文 一.现代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现状 经济改革之前,医药企业可以通过药品批发商等中间环节将药品销售到医院,再销售到患者手中,也可以直接将药品投放到医院当中,并以高回扣、降低价格的方式获取医院市场以及非处方药销售市场,致使整个医药行业的销售网络十分混乱。但随着经济改革的持续和深入,医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通过取得国家认证资格的中间商才能将药品销售到医院和各零售环节。另一方面,随着医药行业竞争的加剧,许多医药企业都将目光集中到少数几类获利高的药品上,同类药品过量生产,类型繁杂,使得市场销售更加困难。随着同类药品的过度生产,使得药物的推销和滥用加剧,对于低收入者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现代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 现代医药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适应新的医药市场规律,努力完善自身营销管理,建立建设有序的销售体系。首先、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将熟悉医药和营销专业的人员组建在自己的销售团队中,可以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进行招聘。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熟知企业文化,忠实于企业的经营理念,掌握企业产品和竞争产品的特点以及自身产品的优势,掌握市场情况,充分培养他们对企业产品销售的自信,成为市场销售的生力军。在维护渠道和市场秩序,开展区域促销活动和反馈市场信息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第二、理顺销售渠道:包括理顺现有销售渠道和发展新的销售渠道。不同产品对销售渠道的要求是有区别的。企业的独家产品适合与区域销售实力强的知名渠道合作,按照其对市场的辐射能力可分为一级渠道或二级渠道等,这一方面可增强产品在该地区的强势地位,另一方面也保证资金的回笼。质优低廉的普药产品适合与区域销售覆盖能力较强的连锁企业合作,以增强产品的覆盖面和上柜率。当然,不管是新产品和老产品,都应该对合作企业有不同的销售政策给予支持,以体现互惠互利,维护共同发展。随着医药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医药连锁逐步成为一种崭新的模式,很多大型的医药商业同时经营医药连锁,使药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逐步减少,医药商业利益得到保障、积极性得以提高,药品价格也更加实惠。第三、全面加强销售成本管控突破价格制约瓶颈:随着国家对药品管理的加强,药品招标、基药价格管控等使企业药品价格得到了相应的控制,特别是基药产品价格的控制和稳定非常严格。另一方面,企业面临药品成本的节节上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人工成本的逐年提高和产品更新周期的缩短都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如何保证质优价廉、如何使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不仅仅是对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对销售环节成本的管控也非常重要。只有合理控制销售成本,才能突破国家对药品价格的制约,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现代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全员营销 (一)全员营销的营销理念 全员营销是以市场为中心,将企业资源和手段进行科学管理的营销方式。企业对产品、渠道、价格、促销与成本、需求、服务、便利等营销手段进行组合,使营销过程更具有完整性。企业全员将市场以及营销部门视为核心,以顾客为导向进行营销工作。全员营销需要企业的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各部门目标统一,企业全员达到统一。随着医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医药企业要建立以市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消费者的满意程度高低直接意味着企业的营销成果高低,努力提升客户的服务质量,完善医药企业的相关售后服务,不仅能够使本企业产品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也能保证能够在市场上长期保持优势。 (二)激发企业整体潜能 在全员营销理念下,医药企业各层、各部门需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使企业的整体潜能得到提升。首先高级管理层需要完善企业的顶层设计,制定出良好的发展规划,发展规划中要格外强调使企业各部位全体人员结合为一体。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全员的力量,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此外,企业营销部门需深入市场调研,努力了解市场销售状况以及消费者的反映情况。只有充分了解市场的情况,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才能有目标、有针对性地生产出市场上需要的产品,才能更好的占有市场,获得更大利润。而随着企业营销策略的不断完善、营销人员能力的提升,产品销售量的上升,营销一线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也将得到提升,这样不仅个人的业务和能力得到肯定,企业的利益也将得到体现。营销部门与售后部门沟通交流也非常重要,及时了解企业产品的售后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四.小结 医药企业要取得更好的市场利润,除有好的产品外,还要有适应市场的营销策略和良好的营销管理。加强营销管理,完善营销策略,使企业内部实现有机统一,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营销成果。 作者:殷俐 单位:太极集团有限公司 卫生局加快发展医药行业管理计划 一、"九五"医药行业发展状况 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中关系人民健康,体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方向的重要行业。"九五"期间,浙江医药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全省医药工业系统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7亿元(按90不变价计算),5年年均增长26.9%,在全国同行业的位次从第3位上升到第1位;医药商业销售额157.1亿元,5年年均增长16.2%。行业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名列前茅,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成就令人瞩目。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一批大产品竞争优势明显。重点培育的36个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主导产品,多数技术经济指标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成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九五"末,这些产品的销售产值已占全省医药行业的1/4,并成为创利主体。化学药品出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抗肿瘤系列、抗生素系列、抗寄生虫系列、甾体激素系列、VE及中间体系列、心血管药系列、头孢中间体系列等产品在全国化学药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产业组织优化,行业集中度提高。*年末,列入"五个一批"的19家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行业的60%和55%。*集团和*医药集团进入国家520家重点企业行列。6家规模最大的商业企业销售额和利润分别占全省医药商业的30%和50%。这些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支柱。 (三)科研投入加大,技术成果丰硕。"九五"末,全行业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近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共开发新药546种次,其中中药一类新药2个,中、西药三、四类以上新药135个。完成国家级各类科技项目24项,省重大科技开发项目13项,省重点科技开发项目24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2项,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4项。全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四)资本规模壮大,投资规模扩张。"九五"末,医药工业企业所有者权益达88.6亿元,比"八五"末增长2.2倍;"九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亿元,比"八五"增长1.4倍。 医药行业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大公司大集团行业龙头作用尚不显著,中小企业"低小散"状况仍需改善;一般产品雷同较多,低水平重复较为严重;高污染的原料药能力过剩,高附加值的制剂产品水平不高。二是企业技术水平仍然不高。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技术与人才储备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生产工艺落后。三是流通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三级批发格局打破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形成,药品流通秩序混乱,恶性竞争严重。 二、"十五"医药行业发展背景和趋势 (一)市场需求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市场开拓和国际化程度加深,"十五"期间医药市场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进一步调整。据国家行业管理部门预测,未来五年全国药品需求量年均增长12%,到20*年达2180亿元,比*年净增940亿元;国际药品市场需求年均增长8%,到20*年达5400亿美元。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行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非处方药品(OTC)、疗效确切和价格低廉的药品、列入《国家基本药物》及《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药品,以及适销对路的医疗器械产品等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医学、药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及其相互影响和渗透,药物资源将得到广泛而深入地研究,生物技术药物、纳米技术药物、海洋药物、天然药物等一些新兴药物将逐渐崛起并在药品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 (二)产业发展趋势 跨入新世纪,医药行业的发展环境正经历深刻变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竞争格局看: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医药行业竞争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凸现。目前,全国已设立1700多家中外合资医药企业,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药公司均已在中国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这既为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提供了机遇,也促使市场竞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展开;既为企业提供了接受技术辐射的机会,从而带动医药高新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促使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从而增加新药开发的难度。 从政策趋势看:国家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环境保护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将对医药工商企业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对企业经营方式和行为方向产生深远影响。国家整顿药品市场秩序、建立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将对依靠"高定价、高折扣"和"高进销差率、高费用率"营销方式生存的企业形成较大冲击,对以依靠调拨购进为主、无总总经销品种优势、终端销售能力低的商业企业产生较大压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保监管的加强,也将使高污染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丧失生存空间。 从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看:长远分析,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医药管理体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促使医药企业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医药新产品研究和知识产权保护,借鉴国际先进的医药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原料药、中药、常规医疗器械产品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短期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降低、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开放药品流通业,将对药品流通和企业技术创新产生较大冲击。 总的看,"十五"时期,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药品需求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医药经济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政策引导,保持快速发展,提高增长质量,是浙江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十五"医药行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以接轨国际为方向,突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和扩大化学原料药优势上取得较大进展,实现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的转变。 医药强省的内涵是:规模大、技术强、素质高、效益好。 规模大--进一步聚集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进一步保持经济总量在全国同行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发展一批企业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进一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控制力的拳头产品,进一步扩大区域产业优势。 技术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开发一批专利技术或行政保护的高新技术产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科技队伍。主要产品在国内确立技术优势,部分产品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素质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员工整体素质全面提高,部分企业逐步由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医药行业的高科技特点进一步显现。 效益好--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行业,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国际划分的安全型企业标准;科技进步贡献率、销售利润率、资本利润率等技经指标达到全国同行先进水平。 (二)主要预期目标 1、总体目标 医药产业层次和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形成以知识经济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高素质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全面接轨国际,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部分产品能控制国际市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发展,初步建立起医药强省的框架。 2、经济规模和增长质量目标 "十五"时期,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润总额和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均比"九五"时期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速度保持15%左右;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年,净资产利润率达15%、新产品产值率达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突出观念创新,推动制度和机制创新,带动技术、管理和市场创新,企业竞争力全面提高。 3、经济结构目标 (1)产业结构方面。到20*年,中药产业占全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从*年的15%左右提高到30%以上,医疗器械产业的比重达到10%,生物药品产业的比重达到5%。 (2)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工业领域:按规模形成三个层次的骨干企业。第一层次: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其中1家超30亿元,2-3家开展跨国经营;第二层次:1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0-20亿元;第三层次:2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5-10亿元。三个层次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省总销售收入的75%以上。流通领域:发展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的大型区域性批发企业5家;鼓励大型批发企业跨地区兼并市、县级批发企业,市、县级批发企业改组为区域性基层配送中心,形成完善的区域性配送网络。 4、接轨国际目标 3-5家企业发展成为在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具有跨国特征的现代制药企业;制剂技术与产品上取得突破,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实现药品出口结构由原料药向制剂的战略转移;重点培育的品种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医药行业重点建设的"三大工程" "十五"时期,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以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中药现代化工程、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三大工程"为抓手,突出重点,创出特色,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化学药品、中成药和医疗器械的协调发展。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主导品种,巩固和扩大化学药品的优势;加快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医疗器械的调整提高,向光机电一体化发展。重点培育一批独家或少家生产、科技含量和出口创汇高、销售额在2亿元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的主导产品,形成以规模化产品、专利产品以及行政保护产品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孔多管过滤机、智能化多功能过滤机、全自动瓶塞清洗机等自动化、智能化制药设备。采用先进、节能的空压设备等公用工程装备,提高用气质量。 三是全面推行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认证,提高药品生产规范水平。企业要按照GMP规定,在改造硬件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生产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十五"期末,制药企业全部达到GMP规范要求。 (二)推进产业组织优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坚持"大上规模,小创特色"。着眼于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继续培育大公司大集团,对中小企业加大扶持;着眼于提高资源配置水平,进一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和利用外资;着眼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1、培育大公司大集团 以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推进企业重组为抓手,促进大公司大集团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发挥行业的示范、带动和整合作用。一要引导大公司大集团处理好自我积累型发展和资本聚集型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的关系,处理好主业与副业的关系,提高企业规模和经营水平,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二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在"九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员工持股计划,鼓励经营者适当持大股,向混合所有制的现代公司制发展。属于民营企业的大公司大集团,要加快向规范的公司制转变。各类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通过资产重组设立的企业,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筑法人治理结构,从思想认识上、组织体系上和企业的运行机制上融合一体,使联合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内部资源得到最大优化。争取更多的大公司大集团股票上市,成为经营规范、效益优良、信用可靠的高素质上市企业,成为全省行业发展的典范。 2、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制订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技术开发、管理诊断、信息咨询、工业设计、市场开拓、外贸指导、人才培训等多方支持的行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名牌产品发展或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在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中重新定位,谋求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在某个小品种、小类别中形成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促使更多企业向高科技的"小而精"型、具有特色优势的"小而特"型、专业配套的"小而专"型的"小型巨人"企业发展。 3、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注重吸收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扩大和优化资本规模。推进工商企业的产权改革和企业改组,吸收海内外法人、个人参股控股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条件成熟的依法改制为现代公司制企业。引导大企业集团、各类投资机构对我省医药工商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购并,完成一批企业的嫁接改造。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继续推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帮助优势企业做好争取上市工作,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力争"十五"期间有2家企业成功上市。 (三)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实施国际经营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为医药行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需求空间。 1、适应流通体制改革和药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趋势,建立"高效开放、宏观调控、有序竞争、科学管理"的医药流通新体制,实现减少环节、降低成本、加快物流、提高效益的目的。推动医药工商企业发展总总经销,逐步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调批零一体化的母子公司制企业集团,形成全国总、地区分销商、零售连锁店的工商一体化的流通格局。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发展零售业。 2、实施全球营销策略。以全球战略眼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坚持国内外市场并举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市场空间。采用自营或委托进出口业务等多种形式,发展与东南亚、西欧、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自办、联办跨国公司,以资本扩张促进商品扩张。重点出口企业要从依赖商为主,转向逐步自主开发国际药品市场,逐步控制更多的营销渠道,逐步建立一支适应国际市场的营销队伍。 3、积极探索建立医药物流中心。坚持社会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建设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配套发展商品流和信息流。适时配置计算机管理系统,真正实现药品配送的科学管理,达到高效、低耗、安全、方便、快捷的目的。 4、重点培育的大公司大集团要发挥营销主力军作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市场调查和市场信息处理研究部门,组织一支富有开拓能力、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分销网络;运用新的营销策略,加大市场开发投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落实促进行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出台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对已出台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并完善,对需推出的政策积极争取,尽可能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省社保部门优先推荐本省的制剂大品种列入国家医疗保险用药乙类目录。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药保险用药范围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经贸委加强和社保部门沟通,及时调整乙类目录。按国务院纠风办等六部委关于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抑制药价虚高。 2、引导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健康发展。对工艺技术先进企业、产品出口型企业、国外大公司进区优先鼓励,对以贸易为主的工贸企业、污染不能治理的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严格限制入区。基地生产的产品必须是轻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附加值产品。基地列入国家和省重点建设的项目,所需建设占用农用地指标,予以计划单列;产品报批优先给予审批,尽量缩短评审时间;已批复生产的产品,其他企业原则上不再布点生产。申请新公司、新车间,简化审批程序,优先立项。指导和帮助药品生产企业尽快通过GMP认证。 3、争取设立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用以引导、扶持中药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由政府出资,吸引上市公司、国内外财团、民间资金入股,筹建中药产业风险投资机构。设立重点面向前期投入风险大、市场前景好、具有广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中药产品和中药项目的产业风险投资基金。 4、经批准进入医药高新技术园区的企业,均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经认定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的项目或企业,征地手续优先办理,征地费用给予优惠并可采用首期付款30%,其余分3-5年付清的付款形式。将"*市生物基因工程产业化风险资金"改组为"*市医药产业投资基金",资本规模从4000万元增加到1.2亿元,覆盖面从原来只对两家企业扩大到全行业,并争取向国内外财团、金融机构和民间募集资金,最终达到4亿元以上的资本规模。 5、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并结合浙江医药经济的实际,研究制订产业指导信息,引导企业和行业发展方向。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关停目录和标准,压缩淘汰过剩落后生产能力。对列入关停范围的企业,行业管理部门配合监督部门收回生产许可证,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银行停止贷款,电力部门停止供电。 医药管理论文:医药价格改革管理 摘要:几年来,国家在整顿规范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秩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仍是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焦点问题。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失衡,药价虚高,医疗服务费用增涨、利用率偏低,医药价格调控效果不显著、价格监管乏力,是目前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深化医药价格管理改革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医药价格;管理改革;措施 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必须花大气力,扎实有效地推进医药价格管理改革,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安排,协调各方,优化配置,整合资源,以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本文试就深化医药价格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向目标、具体措施等进行粗浅研究。 一、指导思想 深化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功能定位,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医药价格管理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价格秩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力度,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为群众提供方便、有效、价廉、质优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基本原则 药品价格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定价与市场形成价格相结合,在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兼顾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利益,合理确定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的比重;压缩流通环节的利润空间,抑制企业自主虚高定价出现药品价格上涨的势头;完善政府药品价格管理制度,规范政府定价行为,提高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制定和调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依据医疗服务项目的社会平均成本,结合市场供求状况及政府考虑的其他因素;有利于医疗机构公平竞争,有利于医疗技术进步;体现优质优价,适当拉开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不同水平的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差距;保持医疗服务项目合理比价关系,有利于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扶持和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三、改革方向和目标 “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一目标近期内难以实现。国家提出新的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是:2010年实现我国对WHO“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承诺,所有居民全部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新的改革方向应该按照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把公共产品的性质和适度、有效、科学的管制与市场化的手段相配套,整体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四、主要措施 1.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发展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新路子。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医疗服务和药品经营分开、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改革思路,不断完善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切实理顺各类关系,坚决纠正准商业化、市场化的错误做法,明确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基本定位,优化整合医疗资源。通过财政补偿的方式来解决非营利性医院的生存发展和公益性服务问题。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入竞争机制,开放部分医疗市场,通过产权置换、经营方式改革、新建民营医院等,加快营利性医院发展步伐,提高医技质量,强化服务功能,充分满足医疗服务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实行医药分业(如南京市创新药品流通微观机制,试点医院药房托管的准分业改革),切断医生、医院和药厂之间的利益链条,净化就医环境。继续强化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的医疗公共卫生的规划、服务、监管的行政管理职能。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不断改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和水平。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建立、发展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着力办好公立医院。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比例不仅很大,而且不断提高,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为国民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这也是执政为民的根本所在。作为政府的公共财政,要按中央规定的“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的幅度应不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要求加大医疗卫生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可根据各地的财政收入等情况,以保证本地公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确定若干个非营利性医院,即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由政府制定,政府免征税收,所需经费不足部分全部通过财政拨款解决。其他医院应完全走向市场化道路,实行医疗服务价格的市场调节,依法纳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营利性医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向社会融资,鼓励民间资本或外资投资入股,改制成股份制医院。营利性医院主要面向中、高消费人群提供高档和专业的医疗服务,以满足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 3.进一步强化对药品的源头管理,切实解决厂售价差过大的突出问题。一要合理规划统筹布局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我国医药市场现有6000多家制药企业和10000多家医药批发企业,药监部门每年需要审批上万个新药,显见很不合理。这就需要加强药品的源头管理,合理控制药厂数量和药品批文,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提高药品生产流通的集中度。二要加快现代药品物流工程建设。建立“少环节、低成本、高效率”的医药物流配送体制,在确保药品流通全过程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药品市场的集中度和透明度,推进药品分销企业的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大力发展医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建立高效的药品市场监管体制和市场化、专业化服务的行业中介组织,促进他律和自律的有效结合,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4.进一步加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降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比例。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采取不同的政策将各类人群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要扩大覆盖面,逐步将三资、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纳入医疗保险实施的范围。同时建立起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多形式补充医疗保险为辅的多种类医疗保障体系,满足参保人员的多层次医疗消费需求。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加大筹资力度,提高对农民的保障能力。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强化参保医疗服务管理,严格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不合理增长,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参保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大力加强医保基金的使用管理工作。 5.进一步加强医疗行业管理,依法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建立健全医疗行业管理规范。一要探索建立医院管理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长效机制。全面开展合理用药、合理检查,规范医生开方用药行为,严格执行费用清单制度和医疗收费及药品价格公示制度。二要积极推广医院之间大型设备检查报告和各类检测报告互认共享制度,尽量减少重复检查检测。建立和完善大金额处方、病例、用药量的医生分析通报制度。积极探索和推广单病种限价管理办法。三要规范医务人员收入分配,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坚决制止和依法惩治医药购销回扣和用药开单提成等商业贿赂行为。四要清理和规范公立医院开办的特需医疗服务。严格限制公立医院竞相购置大型先进设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使用效率。五要完善医疗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医疗服务诚信体系。健全医疗法律法规体系,维护医疗信用秩序,建立医疗失信行为制约机制;完善医疗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医疗信用评级制度,规范医疗服务业信息传递机制;建立医疗机构经营管理自律机制,把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日常教育工作中去,实行患者及其家属接受医疗服务回访制度,主动接受社会评判和监督;倡导“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医疗经营理念,开展“廉医、诚信、为民”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实行价格公示,做到统一公示项目、内容和地点,进行医院与药店药品比价公示,为群众选购药品提供参考。 6.进一步改进定价政策办法,全面推进医院收费成本监审和收费方式改革,强化价格监管措施。一要适当扩大药品定价范围。处方药品、中央和省医保目录药品均应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以防止通过替代品变相涨价。二要适时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针对市场调节价的药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情况,依据《价格法》,适时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以有效遏制价格过快上涨。三要健全药品价格专家评审制度。用好专家评审平台,进一步提高药品定价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四要完善药品招标价格管理办法。实行相关部门联手运作,规范招标价格行为,降低中介机构服务收费。五要建立药品成本价格联动机制。国家定期、适时、统一公布相关成本、费率,制定价格联动的实施细则。六要切实加强价格监督检查。价格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帮助医院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督促医院严格执行价格政策和收费标准,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行为。七要正确核算医疗服务成本。落实成本监审制度,执行社会平均成本标准,明确成本要素,区别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计算医疗服务成本。八要改革医疗服务收费方式。通过实行“按病种付费”等收费方式的改革探索,规范医生的诊疗和处方行为,抑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铁路工程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铁路工程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工程受自身项目特点的限制,在进行实际建设时,在经济管理方面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缺陷不仅会阻碍铁路工程的顺利建设,还会增加铁路的建设费用。因此,本文将结合铁路工程中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探究,提出一些改善对策,以期能够为广大的铁路管理人员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铁路工程;经济管理;问题;改善对策;分析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提高,铁路交通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铁路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经济方面的管理工作不仅会对整个工程的财务管理产生影响,还会影响整个工程的成本核算工作。对于铁路工程中经济管理方面的诸多弊端,需要相关方面的管理人员积极制定解决对策,从而确保铁路工程的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和成本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铁路工程中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铁路工程中,对经济方面的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施工单位的相关管理层和员工在头脑中没有形成铁路工程经济管理的意识。认为只要自身能够保证工程按时按质的完工就可以了,而关于工程项目的资金方面,认为其与自身没有多大联系,都是按照上级预算进行拨款的,自身在施工中保持节约就可以了。第二,对成本核算工作缺乏全面的管理。工程预算明确要求,施工单位要结合该项工程的成本预算项目,独立核算工程的每一项目的实际成本。而在具体操作中,许多施工单位都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对其进行成本核算,造成项目工程在实际使用和预算中存在出入,成本核算资料无法真实反映工程预算的执行和进度情况。第三,财务部门没有加强监督。财务管理部门作为工程项目建设中经济管理监督的重要职权部门,没有尽到监督的责任,造成工程在费用支出方面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第四,工程预算环节和计划投资环节没有有机融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铁路工程关于施工资金的筹集渠道有许多,当施工计划下达,预算批准以后,如果资金没有及时到位,那么必然会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工期也会被延长。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施工方为了尽快结束工程项目,在没有真正了解工程造价的情况下,对经费有多少就使用多少,脑海中根本没有工程预算的意识,也没有进行工程预算工作。从而导致工程费用的不合理利用,不利于铁路工程在经济方面的管理工作。第五,在材料核算方面手续不完善。对施工材料进行管理,也是铁路工程在经济管理方面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然而,当下许多的施工单位在对材料进行管理时,没有对进料进行验收,材料施工布置不合理等问题还大量存在。 二、铁路工程中经济管理工作方面的改善对策 (一)对铁路工程中的成本预算工作和实际成本计算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 第一,提高工作人员的认识。铁路工程中的有关领导和职工要认识要铁路工程中财务管理工作和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有关部门还要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将财务管理工作与成本核算工作纳入考核体系。第二,注重材料方面的管理工作。针对材料的出入库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禁止超额采购,严格依照采购计划进行施工材料的采购工作,对材料质量进行检测,避免因材料积压而造成浪费。对于那些有定额的材料或者是损耗性较大的材料,要制定材料限额领取制度,禁止乱领乱用。对于那些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大批量堆放的材料,工作人员要预先计算好材料的用量情况,按量进行堆放,避免重复运输现象的出现。第三,对铁路工程中的成本预算工作和实际成本计算工作进行管理。在对预算成本进行编制工作时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对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综合对比与分析,从而使财务管理部门更好地对成本预算工作和实际成本计算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第四,针对其它项目的费用,也要加强管理和控制。在人工费用方面,财务部门要对平均工资差额和工作日量差额进行对比和分析。在功效记录方面、加班方面以及施工考勤方面,财务部门也要进行及时登记。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施工人员的劳动工作时间进行限额控制,最大幅度地减少人工费用方面的开支。 (二)加强铁路工程项目的决算工作以及综合分析工作 当铁路工程建设快要结束时,财务部门要依照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结合工程技术部门共同对该工程进行决算工作,并对实际施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依照前期制定的各项工程预算成本表,对各个项目的定额执行情况进行严格检查,找到工程具体施工中,出现成本超支和缩减的因素和缘由,帮助其更加合理公正地进行工程决算。 (三)财务部门加强对工程的财务监督力度和核算力度 财务部门要对工程整个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财务关系进行监督和核算,在工程资金的调配使用方面,要对工程量的大小和工程的进度情况进行全面参考。同时,还可以依照工程的整体实行计划,对铁路工程按照对象划分或者性质划分,从而细化自身的财务监督工作和核算工作。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铁路工程经济方面的管理工作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不仅是铁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影响铁路工程财务管理工作和成本核算工作是否具有准确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因素。尽管,我国在铁路工程经济方面的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的。首先,对铁路工程中的成本预算工作和实际成本计算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其次,加强铁路工程项目的决算工作以及综合分析工作。最后,财务部门加强对工程的财务监督力度和核算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铁路工程在经济方面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都得到提升。 作者:史志强 单位:内蒙古铁道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交通工程建设中经济管理与控制 [提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在交通工程方面产生了更高的、新的要求。交通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有合理的经济管理方式与科学的监管控制方式。本文对交通工程建设中的经济管理和控制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经济管理;控制;造价;交通工程;建设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现在正在大幅度的加快,相应的城市的交通工程建设在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现阶段不但需要考虑到经济的相关指标,还需要符合城市交通适应的相关要求。交通工程建设中的成本控制上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造价的审核方面也应该进行认真地分析和论证,同时需要监督审计部门做好工作;合同的管理上应该要重视整个过程的合同管理与风险的把握和防范控制。在交通工程建设的过程里做好以上面的工作,才可以让交通工程的建设符合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一、经济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通常的情况下,经济管理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合称。在交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因为互联网的信息为管理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因此人们可以使用互联网的信息进行传递做出科学的经济管理。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交通工程有着一些特点如建设的地点比较分散、分布的地区非常的广泛等,因此需要重视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重点是要突出管理的方式必须要做到科学与先进的特性,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的成本,确保各个工作都可以有序地顺利开展,快速地达到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相关目标。 二、交通工程建设中经济管理系统存在不足 (一)大众对交通经济的管理政策参与程度很低。 在城市交通的经济管理系统中,大众的相关利益与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大众的参与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经过大众对城市的交通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可以有效地为城市交通的管理提供一些有价值和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对于城市交通朝着健康顺利的方向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不过现阶段中国的人民群众对城市交通的经济管理在政策的制定的参与程度上还是远不如西方国家,中国人民群众的参与率非常低。中国的很多城市基本上都是以座谈会的形式走一个过场,这样的参与模式绝对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可能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用在政策的制定上,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城市交通的经济管理有序的发展和进步。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城市交通的经济发展意见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参与交通的经济管理的渠道是非常的单一的,很多人都不是十分的了解具体怎样参与到城市的交通经济管理中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交通经济健康的进步和发展的步伐,不能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城市交通建设的热情点燃。还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是可以参与到城市交通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缺少参与到城市交通管理政策制定的想法,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城市交通经济管理政策的制定缺少科学和民主特性。它们一起造成了城市交通经济管理制定的相关政策与广大人民群众期待的政策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到最后还要再进一步的进行修改,不但浪费时间,也损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它也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严重制约着城市交通经济管理的顺畅和合理运行。 (二)交通工程建设投资成本的掌控。 交通工程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工程投资成本的掌控一直存在于交通工程建设的全部阶段,它主要包括了在交通工程建设的计划、设计、施工以及竣工的各个阶段上。在交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每个小环节的失误都将会对整体的工程施工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投资成本掌控方面的问题。大家需要确保在交通工程施工以前,就对整体的工程成本有一个准确的预算,把交通工程建设的每个方面在投资上的问题都要进行详细的细化,真正做到使资源尽量发挥到最大的程度,不断提升工程资金的使用率,为未来进行工程建设的资金正常周转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准备,确保工程施工建设万无一失。在进行掌控投资成本的过程中,企业的负责人应该对工程建设生产消耗的人力、物力及时地做好统计和核算工作,进行严格的掌控和监管机制,如果发现发生了错误,必须及时地纠正和改进,确保交通工程建设的目标可以顺利地实现。在成本的具体运营过程中,对待突发事件要做好相关的应对和解决方案。 (三)做好交通工程造价审核工作。 业主单位在进行招标以前需要及时将造价与审核工作做好,交通工程造价的控制一直存在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所以在交通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及时地做好造价审核的相关工作。首先,在进行交通工程项目的投资环节,业主对交通工程的造价管理掌握的主要方面应该是进行工程项目的决定之前的相关工作,根据市场的相关要求以及预先的规划,及时做好交通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其次,在交通工程的设计环节。交通工程的设计是掌握和控制交通工程造价的主要环节,同时它也是处理经济和技术的主要因素,在整个交通工程的建设上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再次,在广大业主招投标环节上,需要建立交通工程招投标相关的制度。在进行招投标的过程中,使用施工企业以前的竞争会有效地对交通工程的造价做到合理的控制。 三、交通工程合同管理应实现规范化 (一)要严格审查企业的资质与资格。 在进行招标之前,业主需要对施工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审核,这样可以保证合同可以顺利的进行和自己的利益安全。合同审核的内容包括:项目是不是满足合同写明的条件、合同的相关条款是不是清晰和没有异议、合同的内容是不是符合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交通工程的相关施工技术还有企业的等级是不是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规范、合同的签署是不是具有完善的手续,等等。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业主单位在进行工程的招标过程中还应该对施工企业的企业信誉、资格审查、企业的公司资金实力以及履行条约的能力都要进一步做好审查工作。 (二)在签订合同之前要做到合理的管理。 近年来,中国的法律制度逐步发展和完善,像《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的颁布在合同的管理方面还有工程的招标方面都提出了一些需要遵守的要求。因此,广大的业主单位在签订合同以前,一定要认真阅读签订合同的具体文本内容和国家颁布的法律,将工程的特点以及业主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机的结合,对签订合同的具体内容要做出必要的解释,以防出现一些歧义,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签订合同的具体条款的要求是全面和明确,这样可以保护双方各自的利益。 (三)业主单位签订合同要做到合同履行的规范。 合同的履行在交通工程的合同管理中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业主单位与施工企业各自的利益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合同是进行协调还有处理双方关系的保障和中介,它也是工程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进行实施的保障。另外,业主单位需要对施工的合同做好有效的监督工作,在涉及到项目工程量上的加减,变更等信息需要做好及时的确认,对于违反签订合同规定的行为要进行认真的检查,让合同的管理慢慢地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业主单位需要对进场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控制,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工作人员应该到厂家进行实地考察,对于施工工厂的生产能力还有相关的设备是不是满足相关的要求做详细的分析,对于材料的运输过程,也必须做到定期的检查,以保证供应商可以及时地提供质量优良的产品。 四、总结 新的时期对交通工程建设的经济管理与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进行交通工程的建设过程里,应该持续的强化对投资,施工的质量还有工程的进展做到严格的控制,这样才会把交通工程的造价还有施工的质量进行显著的控制,这将会推进中国的交通工程建设取得快速的发展。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交通工程的建设企业应该要持续的响应国家的号召,主动地让自身的努力不停地进行完善和发展,变革经济的管理方式,充分满足交通工程建设在质量上的要求和安全上的确保,最大程度地提升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作者:马红丽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交通运输局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工程经济管理有效策略剖析 0前言 从学科层面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与经济学相互交叉的学科,主要是研究各种施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如何才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在实现工程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寿命周期成本的最小化。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1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在工程经济管理中,风险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1投标报价风险 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工程项目,做好投标报价工作,在尽可能提高中标几率的同时,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从目前来看,投标报价风险体现在三个方面: (1)清单量问题 现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建筑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许多业主为了能够加快进度,往往在工程尚处于设计阶段时,就着手进行招标工作,由于初期设计深度不足,施工企业制定的综合单价很可能无法完全涵盖施工图的内容,工程施工图在正式开工到位后,企业才发现初设施工图与实际施工图无论是数量和内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与工程招标的清单量不一致,引发了相应的财务风险。 (2)清单项目问题 主要是工程量清单中的项目内容与相关计量规则的要求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工程招标报价时的理解误差。同时,部分业主在招标文件中并没有提供相应的计量规则与技术规范,承包方根据招标图对实际工程量进行计算,两者在标准的认定上存在差异,导致报价失误。(3)低价竞标问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能够获得工程施工资格,往往会采取低价竞标的策略,而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业主方对于招投标制度缺乏准确的认识,认为招投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价格;另一方面,施工企业为了能够缓解设备闲置和人员窝工问题,不得不压低价格,以求中标。 1.2施工管理风险 (1)方案选择问题 在工程建设中,容易受到了气候、水文、地质、工期、技术、资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施工方案的技术含量越高,工程越复杂,则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 (2)质量安全问题 部分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习惯性违规操作的行为,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进行施工,不仅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质量,也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 (3)劳务分包风险 当前,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多是一些农民工,虽然经过了一定的培训,但是其对于施工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缺乏施工经验,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质量事故与安全隐患的风险。不仅如此,如果没有对劳务队伍进行合理选择,还可能出现合同纠纷问题。 (4)合同风险 部分业主缺乏正确的合同观念,在工程建设中,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通过一些不合理的合同条款,将风险和责任转嫁给施工企业,增大了施工企业面临风险的几率。 2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针对上述风险,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重视起来,采取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策略,对风险进行防范和管理,提升工程经济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2.1强化工程经济管理认知 一是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引导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树立起相应的经济意识。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经济管理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系统性工作,涉及全体项目工作人员以及施工的全过程,因此,管理人员和基层作业人员应该树立成本控制意识,主动配合经济管理工作,实现成本、安全、质量和进度的有机融合,提升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应该对施工进度与工程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处理。对于企业而言,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营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利益,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受计划经济残留的影响,当前许多建筑施工企业仍然存在着重进度轻效益的错误认知,为了赶工期,忽视效益管理,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三是强调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当前,工程造价员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参与施工方案的制定,导致了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成本控制。对此,应该将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工程施工的科学性和经济性。 2.2完善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首先,为了迎合招投标制度的发展需求,建筑施工企业应该设置专门的市场营销部门,而为了强化工程经济管理,则应该设置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确保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做好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其次,应该将作业层与管理层相互分离,由企业集团负责项目的分包、设备与材料的采购、施工方案的制定以及资金的供应,下属项目部则负责工程的具体执行,关注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然后,应该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减少管理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在招投标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确保招投标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3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工程项目建设而言,工程经济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施工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充分重视起来,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分析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确保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王莹 单位:辽宁大学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管窥工程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 1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分析 1.1工程竞标的风险 在投标的时候,风险的出现与企业的压价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市场的自发调节,施工企业供过于求,员工和设备闲置会使企业的损失更大,这样的结果是企业采用不惜一切代价压价的方式达到中标,从而减少损失;第二,企业错误的认为竞标和压价是等价的;第三,政府对于工程项目的计算定价进行操作,这也是一种压价行为,这些因素导致企业进行压价,最终的后果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抑制。 1.2承包合同的风险 承包合同中的风险条款,对于承包人来说不容忽视。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首先,合同中明确规定的、某些风险必须由承包者来进行承担。例如,有的合同有这样的规定,当施工价格在某个范围内波动时,价格仍然保持不变。其次,业主单方面提出不对等的条款来转移风险。例如,有的合同中规定,业主对第三方干扰所造成的工期拖延不进行相应的补偿,而是由承包者全部承担,这毫无疑问把工期拖延带来的风险转移给了承包者。最后,签订合同的双方合同条款模糊、单一、遗漏而造成的风险,如合同中缺少业主拖欠工程款的相关处罚条款。 1.3劳务分包管理中的风险 工程施工项目展开最根本的是需要施工人员,现在很多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的施工人员,即便在进行施工培训之后仍对施工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施工安全意识不强,施工技术水平不高,这样的后果是很容易造成质量不合格和工伤,各种纠纷无法避免的产生,施工企业法律风险明显增加。 1.4质量、安全、工期管理中的风险 首先,由于质量不合格而造成验收不能通过,这样的结果是工程必须返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浪费。其次,不到位的安全措施会使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其结果是安全事故的发生,工程成果付之东流,可能还会带来更大的经济赔偿。最后要说的是,因为自然和人员等因素而造成工期的延误,使得工程经常拖期完成,浪费了更多的投入,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经济效益。 1.5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物价在不断攀升,建设工程所用的钢材、水泥及建筑劳务用工价格当然也会增加,造成施工成本越来越大。对于某些确定单价或总价的承包项目而言,承包价格如果不能随着物价的变化而变化,则施工单位将面临巨额亏损。工程项目中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所带来的花费,但是材料价格越来越高,使得承包者会遇到更大的风险,这样带来的风险无疑给承包者有很大的不利,使得企业得不到发展。 2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措施与防范原则 2.1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原则 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有:第一,事先预防机制应该被建立:制定的工程项目进度的计划要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确保工程项目能够按计划进行的方法是可以在各个监管环节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测每个时间段的工程进度。第二,对于在工程项目施工中所出现的紧急情况前,应该建立应对相应的应急机制以最小化企业的经济损失;第三,可以通过购买合适的保险等方式适当转移风险;第四,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流程应该在工程成本控制的范围内进行优化和规定。 2.2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首先应该增强对工程管理的科学认识。第一,工程经济管理意识必须受到重视,工程经济管理涉及工程本身的同时,还涉及全体工作人员,其中包括高层的管理人员和低层的技术人员,都应该培养成本控制意识。第二,工期和效率的矛盾必须平衡好,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市场经济需要工程质量和企业效率的双重保障,而计划经济却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而不惜一切代价,这样一来市场经济下施工企业根本没有竞争力。最后,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必须相辅相成,技术人员熟悉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然后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可以更好的配合,这样就使得工程项目的实施既有经济性又有科学性。其次,还需要完善工程经济管理体系。第一,完善的组织体系需要建立起来。完善企业的各个组织机构,市场营销部门和设计部门应对招标制度的发展,工程经济管理部门应对企业管理索赔,各个分公司能够各司其职,做好份内之事,这样一定能够改善整个管理体系。第二,管理层与作业层分层工作。即管理层和作业层的相关的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应该明确。 2.3有关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两个实例 在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分析中有大量的风险存在,下面分别是工程竞标风险和承包合同风险的防腐措施。对于工程竞标中的风险,工程企业要提高投标报价的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的时候,要结合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且认真测算工程项目的成本,确定一个能够接受的最低价格,在竞标过程中,一定要不要随波逐流,一定要看清形势,这样可以最小化因为压价带来的巨大损失。对于承包合同的风险,第一,合同需要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熟悉的人来管理,进行合同的评审时要考虑到合同中的各种利与弊,这样不仅能够使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也为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突发状况带来的索赔提供依据。第二,在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下,争取更加平等的条款,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使得对方也能够清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而减少自身承担的风险。合双方应该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合同的签订,履行和终止,必要时建立档案和记录以便有据可以核实。第三,索赔意识需要加强,根据每一类的突发事件,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取证工作,保证资料可靠完整,有说服力,这样可以方便自己索赔,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3结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工程经济学中讨论的许多风险必须受到重视,我们必须提高对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原则的认识,这样才能使企业靠自己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脱颖而出。企业只有加强了对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视,及时发现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韩福君单位: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探求市政工程经济管理 一、市政工程中经济管理存在的现状 (一)市场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大部分的市政工程是大型的建筑实施工程,而且也严重关系到城市的形象问题,然而大部分的市政工程建设单位几乎是行政主管授权的单位,由于其管理体制不严格、材料使用过于浪费,导致市政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未按市场经济的体制严格执行,不能正确的遵照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执行,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不执行工程法人制、项目招投标制度、建设设施监理制和合同管控制,在施工前未进行全面勘察和预防,往往会导致施工材料的浪费,甚至会影响工程进度。甚至存在未签订相关施工合同和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导致在市政工程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和危害性,从整体发展上不利于市政工程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施工质量未能正确保障 目前,市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一直以来存在质量不过关的问题,为了省时省力市政工程的项目部通过缴纳一定的管理费用、转包挂靠,如此而来,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工程质量管理的管控,一味的节省开支或者是在必需的环节普涨浪费,导致在市政工程的经济管理中存在疏漏。甚至为了牟取暴利而不严格保证市政工程质量的监督中,直接降低了工程质量,往往只看施工进度,追求施工的经济效益,在施工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并未考虑节约和环保的原则,往往会采购较高价的原材料进行施工。 (三)施工成本管控缺乏管控 目前,在市政工程的经济管理中未形成一套合理的成本管控制度,在材料计价方式、承包方施工的价格、市政工程合同方式与结算方式未统一,对施工工程的成本管控未形成定位。由于计价依据的不同会影响图纸的精确度,从而影响施工的最终效果;部分承包商竞标时的报价含有一定的策略性、偏低,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肆意调整和改变合同内容,一味的争取最大利益、降低价格,从而导致了市政工程建设的风险系数,导致在施工过程中缺乏成本管控。 1.成本管理落实不到位:在市政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在成本管理方面往往只是表面,过于形式化、制度不完善,对成本管理的约束力不足,导致了在市政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材料和加工的成本分析不充分,对存在的各种问题缺乏成本管理的执行力度。 2.成本核算体系不全:大部分市政企业虽有核算部门,但缺少了真正可实际运作的核算体系,成本核算的环节过于简化,难以做到正确的实施市政工程的成本分析。 3.考核奖惩制度不够: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漏洞问题未进行考核和奖惩制度,忽视了对工程经济的费用管控,最终会导致市政工程的资金混乱、超支、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效益。 二、市政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预防 (一)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应当增强质量监督的责任感、牢记建设质量第一的意识,成立专人小组责任制,分清各建设环节的责任分工,加强对质量问题的重视程度,并落实深究到个人。 (二)强化工程监理职能 做到进一步降低市政工程建设的风险,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对市政工程的监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以确保工程建设的保质保量,提高工作效益,减少人员成本的增加和技术设备的过多投入。 (三)展开公平招投标工作 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开展公平公正的竞标、招标工作,政府可以保证市政工程的资金问题。若出现投资不足的情况,则可以通过政府贷款的方式解决市政施工过程中的困难问题。 (四)树立目标 成本管理制度在市政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做到正确的核算目标成本,施工前正确预算并控制成本,施工后正确的分析成本做到开源节流,自始至终的节约成本,禁止一切的铺张浪费,做到减少一切损失并保证工程建设的进度。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将各项核算任务分配到各部门,设立责任制,加强部门成本核算的考核制度。最终利用各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对超支和缩减资金的情况做到及时的反馈和分析。以期做到在保证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情况下缩短工期、节约材料和人力物力等,从而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避免造价过高、施工难度大的问题。市政工程是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城市建设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它涉及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目前市政工程的经济建设仍面临着诸多问题,所以必须要做好市政工程建设的经济管理工作,做到对市政工程的风险预防工作,要充分发挥当前市场的资源配置特点和竞争机制,严格管控工程建设中成本管理的作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所在,积极解决管控。 作者:谷广利单位:赤峰市新区管理委员会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计算机运用 1工程特点及微机管理的重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具有工程量大、结构复杂、投资多、工期长等特点,因此,工程管理比较复杂。在工程建设中由于初步设计和发包设计的深度有限,设计修改变更是经常发生的。设计一变更,就给工程发包、合同执行、工程结算、投资控制等带来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水电建设推行行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的建设管理体制,工程建设采用招投标选择施工队伍,一项工程往往是多个施工队伍承包,所签订的合同数量多达几百、上千个,如五强溪水电工程所签订的合同就达800个左右,它所涉及到的概预算编制、施工计划、经营结算、项目统计等方面的管理,可想而知,、其难度是相当大的。作为建设单位,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搞好投资管理,我国现行投资管理的基本程序是:初步设计概算、计划、招投标、签订执行合同、投资控制等。也就是说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报告审查意见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制定工程建设网络计划和基建投资讨一划,按照计划进度将工程分成若干个发包项目,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发包。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对合同不断进行补充、完善。 合同执行还包括工程进度价款结算、检查合同执行情况、统计计划投资完成情况等。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初步设计概算来进行的。水利水电一E程的设计概算一般包括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临时工程、库区淹没补偿、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和价差预备费等几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几十个、上百个项目,而所有发包项目相当一部分不能和概算保持一致。所以,只有将发包项目都按照概算进行投资管理和控制。在五强溪工程建设初期(80年代),为了搞好投资控制,尽管投人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但仍不尽人意。比如,含有近500个子项目(单元工程)的机电安装工程前后花了两个月时间编制合同价,而随着其变更又要重新计算,相当花费时间,这样很难及时了解投资状况。到后期(90年代),引人计算机这一现现代化工具后,才使人们从手工管理的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样多的项目不到一周时间就可计算出来,可以随时反映与了解项目投资和总投资变更情况。同样,施工单位引人微机进行经济管理也显得同样重要。其内容主要包括:招投标阶段的信息收集、投标报价编制,施工履约阶段的施工计划编排、进度款结算统计、成本核算控制、工程变更引起的索赔及竣工移交阶段的竣工决算等,直到合同的终止。.总之,不论是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也不论是哪个阶段或环节,都伴随着经济管理这个重要环节。而这些工作具有工作量大、数据多而繁杂、时间延续长、涉及面广等特点,依靠手工劳动是很难及时完成的,更谈不上工作质量和效率。比如:施工单位去对一个项目进行投标,概预算人员要完成一份完整的工程预算报价,从人工、材料预算价格和电、风、水、砂石料等基础单价做起,直到预算汇总完成全部报价文件,一般要花上几个月时间。如果中途发生基础单价变化,尤其是材料预算价格或人工单价稍有变化,则全部预算需要重新进行计算,其劳动量是可想而知的。这样,大量的时间投人到计算工作中去,就很少有时间对所编制的报价进行经济分析和论证工作,甚至对能否中标也心中无数。引人了计算机管理后,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可见,它在经济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应用计算机编制概预算及参与管理 2.1利用流行的应用软件进行经济管理 目前在微机管理中使用较普遍也方便的应用软件是稍ndow环境下()mce(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软件之一)。其中,Word为一文字编辑软件,可用来进行文字资料的编写及说明,也可调用数据库中的有关信息;Excel软件实质上是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软件,它采用visualBasiCAI〕I〕lication作为编程语言,具有增加Excel应用系统的宏功能,并以其所具有的数据计算、查询、统计、数据嵌套和链接等强大功能而受到使用者的青睐。Excel软件既能用公式或函数自动、迅速、准确地处理数据,便于各种表格的制作、统计和计算;而且还具有强大的图形、图表、数据分析,检索和管理等功能,并可利用宏功能进行自动化处理。例如在编制概预算文件时,可在一个工作薄中进行,并将封面、编制说明、资质文件、报价汇总、项目单价分析、各项基础单价、机械材料调差、各项参数等不同内容分别放在不同的工作表中,用参数、公式、函数建立数据联系,这样便于利用DDE动态数据链接处理数据,计算出各项数据,同时总报价或单项报价又可随时根据参数的变化进行调整;尤其是对于具有固定格式的多个单价表,如果一个一个去编制就比较费时,若调用Excel中的宏功能,编写一个VB程序,制作一个样表并嵌人公式,利用原计算数据就可成批将单价表打印出来。又如在编制月、季、年度计划时,可用该软件的绘图功能就很容易绘制出进度计划图;工程计划本身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工作,在计算机中编制存档便于调整和比较,并可及时了解计划完成情况,从而对工程实施进行全面控制管理。在进行合同管理时,可将所有合同按工程部位归类分别放到同一工作簿的不同工作表中,针对这些合同,在同一个工作表中又可按签订的时间依次排列下来,将合同情况和内容在列栏目中体现,可分为:序号、合同号、合同项目名称、签订时间、完工日期、承包金额、单价、合同工程量、累计结算金额、本月签证工程量、本月结算金额等内容;同时也可根据结算工作和统计工作的需要,按所要求的格式编制相应的工作表内容,有关数据直接从相应的合同管理文件中调取,一般结算和统计都是以月为频率、以年为终结而循环,因此每一栏的数据内容可分别插人12列,表示1一12月的数据。这样,既便于逐月累计,应用公式统计计算;又使结算、统计工作变得连贯、迅速,易于查询和减少差错。 2.2利用专业应用程序或软件进行经济管理 专业应用程序或软件,主要是针对实际工作某一专业需要,在有统一规范和统一格式的前提下,应用数据库语言编写的固定应用程序或软件。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某一专业领域通用、格式固定,在较长时间有存在价值,由专业人员进行编写和调试,可以普遍使用。当然相应数据库使用者可灵活调用和修改,有些数据库根据程序自动生成,以达到使用者要求。这种类型的程序或软件如概预算软件、结算报表程序、合同管理程序或软件等。笔者曾在五强溪工程从事结算和统计工作时,根据所要求的格式和内容利用FOxpro编制了综合统计报表程序、工程项目结算程序,极大地简化了这方面的工作。随着计算机管理的不断深人和发展,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希望有关部门能全面开发水利水电经济管理方面的应用软件,使经济管理工作者操作起来更简单、方便,工作效率更高。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工程项目下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相关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工程发展过于迅速,导致现今大多数工程的经济管理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风险性。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个部门和施工团队一起流水线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外界因素干扰,从而导致工程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风险,这种风险对于工程的整体效益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所以必须要对工程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 一、工程项目中应用工程经济的意义 无论是工程施工还是其他项目的实行都必须要对经济管理进行有效、合理的风险防范,只有对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才能够最大程度上保障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工程经济管理中风险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其不仅来源于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也来源于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和预算工作,对工程经济管理进行有效合理的风险防范,将能够对一些已知和未知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能够对可能带来亏损的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鉴别和识别,对未来风险项进行预测和分析,能对工程风险的危害性进行评估,从而有效地处理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和潜在危机。 二、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1.不重视经济管理的风险防范 现今大多数工程项目都没有认识到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大多数工程项目在乎的仅仅是经营效益和施工过程等表面问题,但是从未想过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其实是和经济管理风险防范一脉相承的。虽然现今大多数工程项目都设置了经济管理部门,但是大多数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主要工作都是工程项目财务上的出纳和核对,比如工程项目每个月的流水账单以及财务报表的登记等,但是却唯独没有对工程项目相关费用的用途和风险防范进行合理、科学的经济管理,现今我国大多数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都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使我国工程经济管理在风险控制方面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 2.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方式过于落后 我国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方式使用的都是传统的风险控制方式,传统的经济管理风险控制将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大体分为了材料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以及施工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两个部分,并且传统的经济管理风险控制中还会将工程项目的间接、直接的成本费用管理体系纳入其中,甚至其中还包括了工程项目各个部门人员的成本配备要求等等,所以传统的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方式缺乏对经济成本管理的真实性、准确性和针对性,并且传统的经济管理风险控制中并没有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纠纷以及施工过程中突发情况进行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也会导致大多数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中存在大量的风险。 3.相关部门监督不足 最开始我国进行工程项目中工程经济管理时,是想提升我国工程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工程施工质量,但是随着我国工程项目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关部门就发现了传统的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的监督需求。比如工程项目会计财务部门会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工程项目各项资金的流动和运营,但是却对工程前期和施工过程中风险经济进行有效、合理的管理,从而导致我国工程经济管理整体水平始终得不到应有的提升。 三、工程项目中经济管理的原则 工程项目中工程经济管理的原则一共有三点:其一就是要建立一个科学且合理、操作性强的工程项目计划,在计划的各个环节中加入计算机技术,保证施工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相同,从而保障工程各个施工队伍都能够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其二就是要建立一个紧急管理机制,从而来应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发生的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从而最大限度上降低工程项目的施工经济风险。其三就是要建立一个相对严格的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预防系统和防范流程,从而适当地降低经济的风险和其他紧急状况,保障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一直能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四、工程项目中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提升工程项目经济管理意识 在新形势下,工程项目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提升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的管理意识,这是需要工程项目会计财务部门内部每一位会计和工程项目全体员工集体协作才能够达到的一个标准,但是对于工程项目的上级领导而言,要做的就是要提升对工程项目风险预防的重视程度,并且还要提升对工程项目会计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管理的重视度。比如领导可以定期开展关于新形势下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管理的动员会,使工程项目内部每一位员工都能认识到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管理的重要性。 2.加强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手段 工程项目主要成本费用产生都是由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各项支出所产生的,所以这就需要工程项目领导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本身就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施工项目,所以其中未知因素和风险项目较多,这就需要工程项目施工的领导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并且还要加强对工程项目各个部门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只有将工程项目内部中各个部门和施工团队这个重要的“点”进行连接,才能够达到“点连成线,线连成面”的效果,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科室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 3.完善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的软件和系统 现如今我国各大工程项目最需要的就是一个高效率、准确度高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软件和系统,只有将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管理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完善工程项目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的软件和系统,才能够通过对预算、控制和考核这三个方面对工程项目会计经济管理风险防范进行有效、高质量、高准确度的管理。4.加强对工程合同的管理每一个工程都会有工程合同,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在工程合同形成之前,对施工的材料以及物资进行报价和招标,在这些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全面、严格的监督和审计,从而有效地防止工程合同中存在漏洞。并且每一个工程合同的签订都应该也必须是平等的,所以在签订合同之前一定要确保合同双方对于合同的所有协议条款意见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够防止因为合同问题带来的后续纠纷等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工程项目中工程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只有合理地对其进行控制和预防,才能够有效地防止工程经济管理出现问题,影响工程的整体经济效益,这也对我国工程领域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梁佳 单位:中铁十六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浅谈 【摘要】本文从电力工程经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几点常见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为电力企业提升工程经济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电力工程;经济管理;过程;相关问题;对策 0引言 现如今,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企业为满足供电缺口,加大了电力工程的建设力度。只有将电力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彻底解决,才可保证工程的有效进行,否则将会造成严重的制约。 1电力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1电力工程的经济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市场的发展,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电力工程建设范围越来越大,因此,应受到电力企业的充分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电力企业却并没有对工程足够的经济管理与控制,相应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也缺乏。这跟现代市场环境是不匹配的,整个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也不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对较差,管理效率不高,必然也不能为电力工程保驾护航,因此,,电力工程建设的意义无法充分展现出来。 1.2电力工程的经济管理思想不先进 在二十一世纪,竞争是主旋律,优良的竞争环境有利于激发企业的进取心,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最终使得企业的目标加速实现。因传统因素,电力企业所处的环境一直都不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电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竞争的重要性,没有竞争意识,看待问题的眼光也不具备发展性,其管理理念也不先进。这种情况下,电力工程的经济管理过程中,也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短期利益,没有长远发展目标,那么电力工程的作用也发挥不到极致,造成资金的浪费,成本的增高。 1.3电力工程的经济管理过程中成本预算制度有待完善 在任何一项工程开始之前,都需要对该工程进行成本的造价计算,包括对工程各个阶段所要发生的经济活动都要进行分析与预测,以提升经济管理的实践价值,电力工程也不例外。但在实际工作中,电力企业所作出的成本预算并不十分详细,只是将重要工程项目做大致记录,对于细节工程与隐蔽工程等都未进行充分考虑。在工程开始之前,对于电气设备、电气材料的市场行情也未充分进行考察,最终导致了电力工程的实际造价与预算偏差较大,成本的预算工作也没有了原来的意义。 1.4电力工程的经济管理过程中未充分进行监督与控制 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应进行全过程的经济监督与控制。电力工程中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缺乏此项活动。全过程指:投资决策、方案设计。施工建设、竣工结算等几个阶段。在投资决策阶段,如果电力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造成预算效果差,精度不高,就不能作为电力工程经济管理参考依据;在方案的设计阶段,招投标过程中,徇私舞弊现象屡有发生。施工企业为中标会将工程价格压低,然后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随意增加工程量或者对设计方案进行更改,以此来牟利,最终造成工程造价升高,经济管理的风险也加大;在竣工结算阶段,施工单位增加工程造价的方式有谎报工程量与施工材料价格等,电力企业如果对工程监督力度不大,缺乏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就会造成经济损失。[1] 1.5建设施工时期的安全风险 作为整个电网建设工程的关键,施工时期尤为重要。有案例如下:在2012年5月,山东某电网工程中,作业人员在焊接高空管道过程中,未采取安全措施,麻痹大意,最后出现了高空坠落的悲惨事故,造成两人死亡。民营承包施工企业给予出现事故的家庭每户60万元的赔偿抚恤。金钱是一方面,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这样也会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口碑及经济效益。所以说,施工阶段跟企业的资本运营、工程的投产质量、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电力设备的稳定运行等都是有着密切关系,不可分割的。建设施工时期属于可直接作用于工程造价的十分显见的重要时期。如果不对建设施工时期的安全风险问题进行充分的重视,就会引起最终的工程造价资金无限制上涨,使得企业的成本大幅度增加。 2电力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市场竞争的加剧,任何企业的生存境地都更加艰巨,电力企业如果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竞争优势,并取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在加强企业的管理方面下功夫,尤其是电力工程经济管理方面。电力企业要对工程的造价、施工费用等经济行为进行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的成本达到可控的目标,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2.1电力企业应充分建立合理的电力工程经济管理模式 现代化的电力工程经济管理模式,应与时展相适应,要针对电力工程的特点进行应用与创新。传统的粗放管理已经不再适应,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化管理。从设计阶段就要对工程造价与控制等进行管理,可将电力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效果有效提升,保证电力企业、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也促进整体电力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效展开。 2.2电力企业应提升经济管理意识,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变化的新要求,并跟紧时代脚步,电力企业应对其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充分认识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特殊性,进一步提升经济管理的水平。在电力企业内部,应通过相应的教育培训来让每位员工都转变其管理理念,树立成本管理的意识,对任何一项涉及到电力工程的支出都能做好成本的控制。[2] 2.3电力企业应将电力工程成本预算制度健全完善 作为工程的招投标报价、工程决算、最终确定工程造价的重要数据支撑,电力工程的成本预算是整个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基础,其可直接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力工程的建设具有技术性强、规模大、涉及到的环节多、结构较为复杂等特点,因此,科学的成本预算制度必不可少。只有加强了成本预算制度管理,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与浪费。成本预算对电力工程还具有监督管理职能,在实际操作工程中,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标准与规定,一定要遵守,并在结合了具体的电力工程实际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 2.4电力企业应将电力工程全过程经济管理进行强化 无论是在电力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还是在工程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经济管理工作都不可放松,必须进行全过程的强化。例如,在电力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基础资料的数量必须足够大,可支撑整个工程的完成,其资料必须可靠及数据准确。国家有关部门所的税率、利率、价格等所有相关参数、同类工程的技经指标与参数等都包括在内。此外还要将电力工程实施地点的材料、施工设备、人工等市场价进行摸底。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对工程进行准确的分析,以确保投资回报率。还要克服轻经济、重技术的心里倾向,将科学合理的经济指标提出来;在电力工程的设计阶段,也应重视经济管理工作,充分考虑到各种对电力工程的影响因素,力求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达到成本的最低,利润的最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的优质服务水平,就要有相应水平的电力工程作为基础支撑。在电力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必不可少。所以,在电力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中,需要对电力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并针对性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才可最终提升经济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才能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并最终实现电力企业优质服务水平的提升。 作者:杨凯 何勇萍 单位: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防范研究 摘要:在改革开放不断的推进中,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众多领域与各个行业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项目工程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工程项目在投入与完成的过程中经济效益占首要地位,潜在的威胁更是随时存在。那么本文就对此问题展开详细讨论,将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改进的具体措施进行深刻探究,从而为工程管理的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研究 随着我国建设步伐的加快,工程项目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工程经济管理领域就面临着诸多问题,对工程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经济管理顾名思义就要做到成本最低,利益最大,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潜在的风险不可抵挡,是工程经济管理的最大障碍。所以要加强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通过分析与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将其中的风险降到最低,对工程经济做到最优化管理。 一、当前形势下控制工程施工当中经济管理风险的意义 在工程企业不断发展的当下,施工过程中经济管理的风险受到了高度重视,带来的影响也极其恶劣。那么对经济管理风险的控制包括正在进行中的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这就要做到准确的判断与评估,从而对潜在的风险能够做到提前预防,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将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工程经济管理同样是工程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对其进行提高与深化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工程企业稳步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一)在工程的合同签订过程中潜藏的风险 合同作为企业间关系的有效凭证,其内容的完整性与合理性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工程企业在进行合同的签订时,都要对工程的期限、施工质量以及具体环境等众多因素进行实地考察,从全面的角度来探讨工程的完成性,最后由技术人员做出决定,并以此为参考依据与施工方拟定合同。另外,在利益的驱使下对合同内容大作文章,出现表达不准、立意不明等现象,对双方造成极大损害,最终影响工程的质量。 (二)工程开展前期的成本风险 成本风险出现的原因就是预算与实际不相吻合,由于技术人员前期的眼光短浅,对经济管理的能力不足,使风险评估出现差错,就会导致后期的成本增加,经济不断支出,投入力度加大。再加上工期的延误,对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在成本的管理中,为了得到较高的收益,许多企业便会偷工减料,使工程的质量大幅度降低,安全隐患加剧。但目前来看,良好的工程经济管理部门还尚未健全,存在的风险依旧。 (三)工程经济管理中的质量风险 在进行施工过程中,为了能够快速有效的完成任务,在高回报的基础上对工程的质量问题选择了忽视。“坍塌与断裂”问题频频发生,工程的安全问题成为了国家严厉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它不仅使施工方有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后果极其严重。赶工期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廉价成本的前提下降低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以利息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将工程的安全问题置之度外,从而埋下重大隐患。 (四)关于工程管理当中的劳务分包风险 我国的发展现状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决定了工程项目大多以劳务分包的模式来进行,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基本实现了普及。而随着工程项目的增多,施工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但各自本身的综合素质不一,专业技术的能力参差不齐,这就对工程经济管理中的劳务分包产生了一定的风险。在施工过程中对于一些棘手的问题无法进行有效解决,不能够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安全意识与认知能力低下,形成潜在的管理风险。 三、新形势下的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对签订合同过程的管理 在进行合同拟定的时候,必须要对承包的项目进行全面了解,详细的对材料成本及施工条件进行探讨分析,将得出的数据作为合同签订的数据参考。另外要认真阅读合同的内容,避免有漏洞的发生,严格按照标准程序进行。如果发现有意思不明的条例要及时指出,尽快与合作方进行调节,有效维护合同的公平公正。一旦签订合同就要严格按照要求来执行,对违背方做出相应惩罚,以此来确保工程企业的自身利益。 (二)巧借专业知识对风险进行评估 工程企业要注重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在提高其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做到风险评估水平的提升,对工程经济管理中潜在的风险做出有效判断。那么对工程的成本预估、完工期限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的评测是减小潜在威胁的有效举措,将这一系列问题做到准确无误的控制,不仅可以提高工程的完工效率,还能够使企业在风险最低化的基础上确保工程质量,从而促进工程经济管理的健康发展。 (三)有效的解决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工程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有许多,科学技术是硬件设施的保障,而本质需要解决的就是成本问题。当下众多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还不健全,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责任意识低下,对工程成本的核算做不到精确,使企业在施工中出现效率低下、浪费资源的现象,没有一个高效的财务管理团队,将资金的运用达不到效率最高。因此构建一个优秀的财务管理团队是提高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举措。 (四)明晰结算的目标和内容 结算目标是指与工程项目直接挂钩的企业,内容则是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费用。要做到精确核算工程的具体支出,对材料、人工等费用详细计算,将与工程无关的开销明确指出,避免企业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同时要准确定位合作企业,将结算目标与合同紧密联系,不对第三方做出任何承诺,有效规避经济管理风险。 (五)确保资金拨付通道的流畅 资金作为企业正常运营的后背力量,确保资金的拨付通畅是工程企业的重要目标。首先就要做到企业内部资金的良好管理,营造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让企业资金流动能够受全体员工的监督。另外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走相应的程序来确保资金的准时到位,对工程经济管理起到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工程经济管理在当前形势下还存在着风险危机,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是众多工程企业的当务之急。那么就要对成本与财务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不断优化工程的各个环节,来达到有效规避经济管理风险的作用。 作者:斌 单位: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西铭矿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农业水利工程经济管理面临的问题 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水利工程建设对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在农业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够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文章对农业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建设;水利工程;管理对策 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水利工程难以发挥出它的根本作用。在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其经济管理问题比较突出。在新农村的建设下,农村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度逐步加深,然而,在加深的过程中存在建设资金来源及其统筹管理的问题,如果缺乏合理的管理制度建设,将会导致资金的流向不受控,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因此,加强农业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对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农业水利工程的特点 农业水利建设是服务于公共的工程项目,且其服务面积十分广泛。目前农村的水利项目通常均属于公益项目,其主要功能是为了使水利项目服务能够最大限度的覆盖周边的农村,且最大限度的避免其受到各种灾害的影响,实现其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正常的基本目标。农业水利工程能够实现利益共享和共存。例如,在早期的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中,项目会对一定的区域带来很多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周边的人获益,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而言,其不仅能增加原本的辐射面积,使我国的农业用水效率大幅提升,而且还能降低我国水利之间及人与水利工程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水利工程具有一定富民强国的战略意义。我国农民人口数量众多,为实现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就需要在管理时重视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政府要对设备的维护、保养、管理经费进行准备,然而随着水利建设的不断发展,政府资金很难维持工程的消耗,从而使得水利工程的维护得不到根本的落实,水利工程的自身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且因管理的不到位导致水利工程的多种功能均得不到良好的应用。每年我国都会有很多水利工程因年久失修而被遗弃,这些水利工程都是耗费巨资而建立起来的,如今却只能孤零零的坐落在深山或者河床旁。 2农业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度建设不全面 对于我国的水利施工企业而言,其处在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市场环境之中,竞争相对比较激烈,很多企业都有着相同的优势和同样的缺点。因此对水利工程设备的选择就需要政府认真的去挑选,我国通常采用竞价招标的方式来进行设备的采购,但由于在这一环节中缺乏明确的制度和规范要求,从而腐败滋生,导致我国的农业水利施工设备参差不齐。在水利工程建设时,由于我国的水利经济管理制度缺乏创新和改进,因此会出现一些钻制度漏洞的企业,致使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2.2水利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淡薄 对于水利建设而言,经济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然而目前水利建设工程的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理念,使得水利建设的资金注入和收益获取得不到实时的监控,从而导致我国的水利建设设施极易出现一些经济问题。除此之外,因管理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导致百姓对水利工程的收益、费用都不了解,致使人民和政府的矛盾激化。 2.3经济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对于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而言,多种因素会影响到经济管理的发展。其中,人员素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目前的水利经济管理队伍中,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对不高,且大多缺乏良好的技术水平,有些甚至是赶鸭子上架,对业务知识丝毫不懂。因为对工程经济管理的要求不够了解,使得在进行成本和收益控制上存在很多问题。 2.4维修资金管理问题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建设时的经济支出与维护时的经济支出同样重要。然而,很多有关部门不能将这部分资金进行良好的管理,使得水利工程设备得不到较好的保护和维修。有些地方的水利设备甚至经历了十几年的运转,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维护和保养。虽然国家每年都会下拨一定的专项拨款来进行维护和养护,然而因为缺乏良好的管理,导致资金缺乏安全支持,大量专项拨款被胡乱的使用。 3加强农业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措施 3.1建立管理机制 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前,应按照水利建设经济管理的标准进行统一的合理规划设计,设计完成之后经有关部门批准,确保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规划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具有建设可行性和合理性。投入使用后,农村水利建设经济管理要发挥村集体自治和自主管理的作用,使水利设施发挥有效作用的同时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除此之外,政府应提供适当的资金对水利设施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使水利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3.2水利经济审批制度 只有进行适当的水利工程经济规划才能保证合理的使用投资,才能保证农业水利设施资金能够科学、合理的被使用。在规划审批中,对于一些小的农村抽水站、小池塘也应给予同等重视,因为这些均属于集体财产的一部分,都会带来经济变动。为了保障水利经济的增长,需要引进一些新型的水利设施设计技术实现农村农用水的节约,还要发展多种形式的灌溉技术、降低施工成本。另外,简化水利维修费用审批程序,可保障农业水利工程设备的及时维修和更好的发展。 3.3做好财务公开工作 要保证农村的水利建设的筹款、资金运用、后续支出都能在农民面前进行公示,做好水利建设财务公式。这有助于农民更好的相信政府,增强其参与水利设施管理的积极性。 3.4项目监理完成验收 水利建设和监督单位必须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对施工材料和施工结构进行有效监测,确保材料质量的可靠性,施工完成后,对其进行综合检查建设项目,建立工程奖惩制度,有效落实项目和验收。 3.5做好水利建设财务管理人员的在培训工作 随着现代水利建设的发展,水利建设管理人员因素质和业务能力较低导致水利建设存在问题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需要做好对水利建设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技术和业务能力,从而实现对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良好推动,让我国的水利建设取得更好的发展。 3.6政府要做好投资管理 对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对项目实施和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必要的财政支持,如加强水利设施维修管理等。使农业水利工程能实现更多的优化使用,创造更大的价值。其次,很多措施可加强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上述只是加强农村水利经济管理的几个主要措施。在这方面,因为现有的研究都比较简单,深度不够,因此,仅依靠这些研究来推进农村小农农业水利工程管理是不够的。所以,对于农村小型农业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研究还需要水利工程财务管理的专业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的农业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而言,一定要及时转变水利管理观念,将水利经济管理朝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转变。政府要做好财务公示、资金运用筹划、设备维修资金筹措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的实现对水利工程的良好保护,从资金方面使水利工程能够有所保障。 作者:张厚军 单位:滕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铁路工程施工经济管理风险防范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交通规划网络的不断完善,铁路建设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铁路运输网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关系国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条铁路线的规划建设,将对沿线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生长远的影响。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工程经济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文章主要分析了铁路工程施工中的经济管理风险,同时提出了规避风险的具体措施,希望可以为铁路工程施工建设的经济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铁路工程;经济管理;防范措施 在我国,铁路运输网是国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关系国民的公共安全。随着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各项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铁路工程施工经济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提升。做好经济管理工作,可以使建设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铁路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1铁路工程施工经济管理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 铁路工程建设周期一般都在五年以上,从前期的征地拆迁,到线下路桥隧站工程的施工建设,再到轨道、五电工程的施工,周期长、专业多、交叉施工、相互影响,工程经济活动贯穿铁路建设全周期。铁路建设各参建方,都要做好工程经济管理工作。设计单位要做好方案比选,确保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建设单位要保证资金按时到位,合理安排;施工单位要搞好施工管理,节约成本,实现效益;监理单位要把好质量安全关,控制好建设成本。各参建单位都要梳理建设程序,找准控制要点,提前制定好各项经济风险预测和防范措施。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实现铁路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2铁路工程施工经济管理风险的分析 2.1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是指合同条款中约定的承包双方的权利义务及各自应承担的风险。合同风险主要包括合同中的关于工期、质量标准、合同价款、合同变更、竣工验收、违约、不可抗力、索赔等重要条款的权利义务的划分及执行引发的风险。常见的合同风险有:一是工期风险:承包人在投标承揽工程时应充分熟悉建设工程的施工条件,现场环境,工期延误因素等,在合同起草谈判时,约定清楚该类风险的责任划分。二是质量标准风险:合同中关于优良率等质量标准的约定及出现质量事故之后的处理等的约定,质量优良率直接与施工成本关联,签订合同时,务必应予重视。三是合同价款风险:合同中关于价款调整的范围、条件、方法等条款的约定,应确保这些重要内容约定明晰,执行中不产生争议。合同变更风险:按照铁路工程的变更管理办法,明确变更的类别及各自承担的风险,约定清楚变更程序,变更费用处理办法等。 2.2成本风险 成本风险是指施工成本高于承包合同价的风险。成本风险发生的原因很多,一般与工程的工期、质量、管理有关,常见的成本风险一般有:一是工期延误:施工过程中因征地拆迁延误,导致工期延误或者工期压缩,前期人员设备闲置,后期抢工又调配大量资源,造成浪费,成本攀升。二是质量安全事故:一旦发生质量安全事故,会造成工程损毁报废、人员伤亡,进而停工整改,延误工期,引发成本增加。三是低价中标:施工企业为取得项目,不惜以低于成本价格中标,低价中标的目地一般是争取业绩或通过变更索赔盈利,或偷工减料保证利润。四是建材上涨:施工期间建材普遍大幅上涨,导致建设成本大幅增加。五是管理不善:项目成本核算、劳务分包、材料采购、验工计价、财务报销等重要经济活动存在管理漏洞,造成较大浪费和成本支出。 2.3分包风险 工程分包一般包括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铁路工程施工中,大量的工程作业需要劳务队伍来完成,因此劳务分包是铁路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按照建筑法及招投标法中的相关规定,劳务分包应由据有劳务分包资质的公司承担,总包方对分包工程向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杜绝违法分包、违法转包。因此,分包风险主要表现为总承包人或专业承分包人将劳务作业分包给不具备相应劳务资质条件的包工头或不具备相应劳务企业资质的单位或个人。分包风险的主要形式如下:一是安全防范风险:承包人未向分包人进行有关技术方案、操作规程、安全施工的交底,或未提供安全防护用品。致使劳务人员在作业中违章作业,造成质量事故、发生人身伤亡的风险。二是劳务结算风险:因劳务结算约定不明或者支付条件发生变化而产生纠纷的风险。此类风险极易引发群体事件,是劳务分包应重点关注的风险。三是合同执行风险:此类风险一般是工程实施中因停工引起的机械闲置、人员窝工,或者指令错误造成的返工引起的经济损失的风险。另分包方执行合同不力,无法满足工期、质量等要求,致使合同无法执行也属此类风险。 3铁路工程施工经济管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3.1加强合同管理工作 施工单位应认真落实合同管理办法,做好合同谈判、申报审批、签订履行、变更终止、档案管理等各环节工作。合同要按照综合归口管理为主,分类分级为辅,综合管理与专项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合同谈判要做好重要事项记录、谈判记录要备忘作为合同附件。合同签订前要履行分级评审、逐级审批的审查、审批程序。合同评审要从主体资格、履约能力、完备性、规范性、合法性等方面全面审查。合同签订完,需备案和交底。合同履行中要定期进行合同履约检查,及时发现履行中的纠纷和潜在风险,反馈给合同主管理部门,采取证据保全措施。合同变更、补充需报备主管部门。项目合同管理要有一名副经理主责,各部门要设兼职合同管理员。合同管理部门要建立完善的合同基础台账和档案,合同管理要实行统一编号制度。 3.2重视成本管理工作 经营管理部门要重视项目前期策划工作,从项目投标报价开始就着手进行成本测算工作,做到项目盈利心中有数,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项目中标后要做好合同交底工作,将项目的环境、条件、盈亏、风险剖析透彻,为项目成本管控提示预警。项目成本目标的制定应科学合理,充分考虑项目实施的各项条件和可能风险。细致科学的做好项目成本测算和分解工作,科学选择成本核算对象。持久有效地推进项目经济活动分析工作,定期召开项目运行经济活动分析会,及时纠正项目运行过程中的成本偏差。加强成本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劳务分包价格信息库、机械设备租赁价格信息库、材料供应价格信息库,积累成本经验数据。不断优化施工资源的整合配置工作,签署框架协议,建立合作机制,提高劳务分包商、材料供商、机械设备供应商的团结共赢、风险共担意识。 3.3推进内控制度建设 施工单位应制定、完善各类项目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完善合同管理办法、制定劳务分包管理办法、标准化项目计量支付程序、推行项目全面预算管理办法。要认真落实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根据各类管理办法结合建设项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实施细则。执行中按照细则和企业内控要求认真做好各项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文件、台账、记录、纪要等项目管理过程资料要按照“四标一体”管理标准整理归档,定期进行内控自查,使项目运行处于受控状态。施工单位项目管理部门应分年制定工作实施重点和项目认证审核计划,各建设项目要根据年度重点和计划安排布置各自范围的工作。项目管理部门根据年度工作要点,制订专项检查计划,定期开展项目各项管理专项检查和指导工作。按照认证管理计划实施项目内审抽查,并年度内审报告,持续改进提高管理水平。制定激励措施,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奖罚、计入考核,将各项管理制度切实落实推行下去。 4结论 工程施工经济管理在铁路建设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年,国家铁路建设飞速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同时也暴露出了建设人才短缺,建设制度缺失,建设程序混乱等诸多问题。加之工期压缩、施工条件限制等因素的叠加作用,铁路工程施工中的各类经济风险时有发生。施工单位应该加强经济管理工作,不断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确保从根本上规避工程施工经济活动中的各项风险。 作者:梁猛 单位:希格玛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现状的改进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当前的公路工程越来越重视,对其的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施工企业要想立足于市场中并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需要了解当前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现状并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获得发展。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当前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交通 随着国家对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大,尤其是在公路工程上,使得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在公路工程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相关企业必须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增强自身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一、加强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生产力的需求 交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前,随着社会化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交通已逐渐成为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重要部分。在这种形势下,十分有必要加强公路工程经济管理。 2.保证公众出行利益的需要 政府之所以作为公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捍卫者和执行者,主要是由公路自身具备的公益性、外部性等相关的属性决定的。我国公路具有非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这主要是由公路自身具有的特征来决定的。 二、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不够重视 大多数相关企业领导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上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缺乏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意识。企业领导在管理上认为只要能够保障工程的质量,并能够按时完成施工任务就可以了,不是很重视相关的经济管理成本核算以及相应的预算控制;(2)相关的资金严重超支。现阶段,在公路工程中,大多数管理者经常会忽略该工程的成本开销,只注重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对于工程的施工资金,其认为与职工的个人利益不相关。因此,使管理者出现重质量、重进度和轻管理的概念。 2.公路工程预算与计划投资相脱节 根据当前市场经济的状况来看,大多数情况下,施工企业都会通过筹集工程施工资金的方式来获取资金渠道,这种情况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增补工程计划已经下达,相应的预算也已经批准,但资金却没有跟上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造成该公路工程拖延以及相关费用增加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些施工企业在公路工程施工上为了能够抢时间,就先行施工,在此过程中就形成了施工人员施工、设计人员设计以及相关编制人员编制预算的局面。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工程费用的财务监督和控制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3.相关财务部门的监督监管力度不够 根据我国出台的《会计法》能够得知,企业中的财务部门具有监督的职权,这也是财务部门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现阶段,由于大多数企业领导在管理上都是实施任期内的责任制,进而使其他行政领导直接干预相关的工程经济活动以及财务活动。这种情况直接造成财务管理部门无法相应计入工程成本费用的开支,而对于一些不真实的开支,也不能够有力的监督监管。如果在工程经济管理中没有相关领导的支持,财务部门所提出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意见都不会被其他部门所接受。 4.公路工程的成本核算不够全面 当前,相关管理人员在工程的成本核算上要能够根据相关的要求和标准,对各个项目的工程预算按照工程成本预算来核算其实际成本。但是在实际上,多数施工单位没有按照相关的要求来核算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程实际成本核算与工程预算成本的口径不一致,进而导致相关费用的分摊不合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公路工程中存在乱挤成本的现象,不仅严重扩大原本的开支范围,还违反了相关的财经纪律。 5.对施工机械设备单机成本核算工作管理不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施工的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机械设备主要是依赖于相关的设备来完成的,而且各个设备生产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公路工程的成本。当前,大多数施工企业在设备单机成本上的核算管理不够重视,同时相关会计人员在统计相关费用上也不够及时和准确。长期下去,不仅严重影响整个公路工程的经济管理,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机械施工的进行。 三、公路工程经济管理控制的改进措施 1.加强公路工程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管理 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对公路工程在成本上的预算与实际成本管理的认识,首先需要提高相关领导以及其他员工对这方面的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尤其是在目标管理责任书中要将其列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所以要加强公路工程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管理预算,主要是因为其是当前公路施工单位统计工程进度、办理结算工程价款的重要依据。关于预算成本,其编制的合理性能够在公路工程财务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单位在实际管理中要能够严格按照工程预算项目的要求来分别对其进行成本核算,这样能够较好的使该工程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随时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在工程成本中发挥出财务监督与控制作用。 2.健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体制 健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体制,是当前加强我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怎样健全公路工程管理体制,相关施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健全关于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相关法律。通过采用法律的手段来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制度,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公路工程管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健全并完善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应地的规章制度,能够让执法人员有法可依。 3.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 对于当前工程管理人员来说,其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除此之外,相关管理人还要注重对工作人员在工程项目上的分析培训工作。通过让其选择科学合理的建设地点,能够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更好地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总之,通过培训和教育这些相关工作人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综合素质,也提高了相关的专业能力,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4.做好对公路工程的财务监督 在实际监督过程中,相关人员要能够严格按照计划和工程量的大小及进度来合理调配工程资金。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其进行针对性地分类。这样不仅能够更好的监督工程财务,还能为其在相关分析上奠定基础。 四、结语 施工企业要想能够更好地立足于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首先就要重视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工作。对于现阶段中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该企业要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比如,加强公路工程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管理、健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体制以及做好对公路工程的财务监督。通过这几种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我国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上的水平。 作者:李珍 单位:青海省公路工程建设总公司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谈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摘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事业的进步。我国近些年不断加大了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逐渐完善公路交通网络,推动了各个区域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在公路工程中经济管理是公路建设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更加严格地要求公路工程建设,同时公路建设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管理人员加强对经济的管理,提高对经济风险的控制。 关键词: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一、公路经济管理重要性 我国科技持续发展,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面对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总趋势,我国各企业需要面临来自国内外更多挑战和竞争,同时这也有助于发展我国商品经济。为此,做好交通建设经济管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的内容。公路建设通常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属于国有资产,所以做好公路经济管理同样也是为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和保护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我国公路经济管理中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经济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需要相关工作者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公路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为国民提供良好的出行条件的同时提高公路建设最大价值。 二、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风险 公路工程经济风险管理包括质量、工期、经费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公路建设过程中各风险来源种类可以总结为下:1.环境风险。公路工程需要露天完成,所以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建设公路过程中资金投入状况直接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所以企业需要对国家政策进行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实时关注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相关政策变动和要求,保证能够和国家的发展、规划保持高度统一,降低社会经济环境对公路经济管理的影响,提高公路工程建设效益。2.融资风险。近些年的公路建设和管理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对其经济方面产生影响,其中融资风险就是重要的风险来源之一。外因性融资风险和内因性融资风险是融资风险量大主要来源,所以,需要加强完善融资机制,针对性地解决融资中的风险问题,从而降低融资风险,提高公路工程经济效益,保证公路建设顺利开展。3.财务监管风险。我国对公路建设财务监督方面有着一些明文规定,明确了财务监督的职权,对行政领导的责任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划分,对领导指挥经济活动的权利和职责进行了确定。这也导致在成本开支财务监督工作中一旦领导不支持那么就导致无法切实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如果领导不认同会计人员提出的核算问题,没有重视财务管理改机办法就容易导致难以顺利开展财务监督管理工作,进而造成账目出现混乱等问题。 三、公路经济风险管理原则 进行公路经济风险防范需要坚持四点原则。其一,预防为主原则。也就是在开展公路建设工程之前详细地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勘查、计划编制等准备工作,可以利用BIM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施工模拟,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预制好应对方案。同时,在合同中应当对双方的责任进行明确地规定,避免后期造成纠纷。其二,风险应急机制。提前做好风险应急处理方案,以便一旦发生问题及时处理,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其三,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降低风险的一种重要方法,常用的就是购买保险来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上。其四,风险防范。制定风险防范流程,尽量控制公路工程中常见的一些风险。 四、影响公路工程经济效益的因素以及措施 1.公路桥梁建设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成本是每个企业都要考虑的一大问题,成本管理需要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项目当中。首先,需要合理预算每个施工环节的费用,控制好施工项目预算。对施工材料使用情况做好监督,尽量避免浪费施工原材料,优化施工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严格控制施工的时间,提高员工的施工效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加班。定期做好设备维护,保证在施工阶段设备的安全正常地运转。2.原材料的单价和质量问题。在现如今建筑材料施工中,很多原材料的价格都超过了招标的价格,招标面对老顾客也只是流于形式,存在腐败的问题。此外,在采购小组成立过程中,为了保证招标的合理,保证原材料的价格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中,需要对比调查各个市场的原材料情况,为招标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招标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监控,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和业主加强交流沟通,避免经济效益受到原材料单价过高或者质量低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3.施工环境问题。一般公路工程项目建设都属于露天工程,需要跨越较长的地域,有着较长的路线,并且在施工中对周围的城镇、居民、生产、交通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施工中的扬尘、噪音等,会干扰周围的住户,有时甚至会和当地居民产生矛盾,导致工期延长,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此外,公路建设需要露天完成,而自然天气会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进度,比如有些地区处于雨季,公路施工中一旦遇到下雨天就无法施工,需要停工等待天气放晴,这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效率,同时雨后施工也增加了工作量和难度,需要在人力、机械、材料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所以,需要在施工前对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详细地调查了解,定期采购原材料,合理确定开工时间,尽量躲避恶劣天气可能对公路施工带来的影响,避免资金的额外支出。此外,需要施工企业和队伍需要加强和政府的沟通,在获得当地政府支持的前提下,施工工作的开展会更加顺利。政府可以协调施工单位和当地居民的矛盾,提前做好居民的安抚工作,尽量降低建设施工中的损失。计划好开工时间和季节,避开低温和雨季,以免浪费材料和人力。最后,采购部门要密切关注施工进度情况,及时采购原材料,避免施工材料供应不足造成的停工问题,影响到公路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避免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成本支出的增多。4.优化施工组织计划,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提升公路桥梁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方法就是制定详细周密的施工组织计划。工程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可以有效提升施工的效率和质量。为此,首先要科学合理地编制施工组织工序,以实际情况为基础,避免盲目制定施工组织工序。需要对不同的施工组织方案进行对比,通过比选确定最优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其次,在节能环保思想理念不断推广的今天,应当将该理念应用于公路桥梁施工组织方案的制定中。此外,施工技术是整个施工组织技术计划中重点的内容,应当严格要求施工工艺、技术、质量检测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质量,进而提升公路桥梁整体项目的质量。 五、结语 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工程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否均衡可以作为衡量工程效益判断的两个重要指标。良好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有助于提升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产品的质量,有助于公路桥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文主要对公路桥梁工程建设项目中经济效益管理和施工管理重点工作进行了探讨,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曲登虎 单位:中交一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经济管理分析 摘要:工程施工建设时,会涉及到诸多现场施工问题,通过对施工过程进行研究,对施工过程中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才能够提升施工单位施工效率和林润收益。 关键词:工程项目;建设;经济管理 在国家发展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工程项目建设,为了提升施工单位的盈利比例,降低施工风险,需要对施工单位实行全方位的经济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解决现阶段管理问题,提升施工单位施工利润。 1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经济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1项目承接过程存在问题 现阶段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激烈,为企业生存,会使用一些不正当手段获得工程项目,作低成本施工标书,造成工程尚未开工就面对亏损的情况,投标预算编制不严谨、不仔细、不认真,缺少重要审核环节,存在致命漏项、楼两,导致一次性借款工程损失巨大[1]。 1.2工程施工手续存在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方通常会采取尚未签订施工合同,先行进入施工现场,如果建设方信誉良好会获得机顶盒通,如果建设方因手续未能审批,而导致不能鉴定合同对施工方经营会产生影响,如果施工单位不能垫付施工资金,会对企业运行造成致命打击,即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也会因为缺少法律依据而导致不能获得赔偿[2]。 1.3施工人员配备存在问题 在工程签约后,施工方不能根据设计要求提供施工人员配备,不能满足设计需要,是因为工程施工队伍施工人员素质偏低,施工工艺水平不足,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不高,管理理念滞后,导致施工时工程进展缓慢,难以按照预定进度进行施工,出现问题时管理人员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互相推诿责任,导致整个工程收益较低,情节严重会产生亏损[3]。 1.4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在许多施工单位缺少明确的规章制度对施工人员进行约束,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整个管理系统并不健全,管理方式仅凭个人喜好,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科学管理,在一些施工单位还存在为了应付检查而虚设管理部门的情况,是施工单位对管理系统的不重视,导致规章制度无法设立。 1.5工程结算存在问题 由于项目施工涉及施工人员较多,工期较长,工程变更也较多,在结算时往往不能够进行快速审核,结算难以顺利进行,在一些特殊工程中,甚至有多年结算不清的情况,提高工程结算难度。 1.6工程成本控制存在问题 工程成本控制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方面,首先是成本分析问题,有一些施工单位对成本分析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通过科学的成本分析,进行利润控制,只追求施工规模,忽视了施工利润。或者是对成本分析不够透彻,不能准确的找到控制盈亏的真正原因。其次是在施工组织设计上不科学,导致不能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进行人员管理,工资结算,进度把控,没有建设完整管理系统,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整个施工进行统筹工作。最后是材料管理问题,在一些施工单位中,对采购使用只选贵的不选对的,采购没有计划,对物资管理不规范,对采购报销流于形式等。 2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建设完善制度 在企业中,为了谋求长久发展,必须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责任,让管理系统能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建设完善的管理部门、监督部门、规章管理制度,安全责任划分,是提高施工单位管理水平的最基本因素。 2.2严格监控工程承接 在进行工程签约时,必须等待合同手续办完才能够进入现场施工,避免因为合同不能及时签订,造成施工单位经济损失。在签订合同后,施工单位需要专门合同管理部门对合同进行审核,降低施工风险,确保合同的法律效力,确认合同的合理性、严密性,从而提升施工单我合同管理能力。 2.3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整个施工过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工艺、施工时间,通过对施工单位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管理理念,采用科学发展的管理手段,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协调多方协同工作,统筹工程的施工工作,确保施工质量,提升施工速度,强化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明确施工过程责任划分,能让施工单位有效的提升施工能力,获得施工口碑,赢得更好的施工机会。 2.4加强工程结算审核 加强工程结算审核的有效方式,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资料进行实时收集、整理、档案入库,对变更工程合同进行资料收集,作为结算依据,对整个工程的经费使用、人员变更、设计变更进行资料整理,通过提供真实有效的审核证据,提升工程款结算审核速度。 2.5严格进行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关乎整个工程盈利比例,贯穿整个施工全过程的复杂管理问题、经济学问题。首先需施工单位对成本分析引起重视,听过完善的考核程序、建立由领导牵头的成考核领导小组,对项目进行考核,通过科学的成本分析,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对项目工程进行成本预算,对未来可能发生意外进行预案,提高项目工程的盈利比例。在进行成本分析、考核后需组建成本控制监管小组,通过科学组织结构,对整个工程进行统筹管理,对整个工程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监督,提升施工效率、提高施工质量。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经费使用需进行严格的审核,包括材料采购、人工开支、设备租赁等。材料采购是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较难的部分,在选购材料上需进行科学选择,综合考虑材料的价位和实际使用效果,要使材料技能满足设计要求,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注,又能物美价廉。人工开支是施工过程中支出较大的部分,施工过程需使用大量人力进行作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分配上要考虑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多个方面,对人员进行合理安排,对人员调动进行详细记录,避免在工资结算时产生错误,合理进行劳动力分配,避免人员闲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人员成本。在进行设备采购、租赁时需考虑实际施工需要、施工人员是否能熟练使用设备及施工工艺的需求,综合进行考量,不能盲目选择科技含量高的设备进行使用。 3结束语 通过对施工过程的全面分析,可得出结论,施工单位想提升利润,必须从工程承接起进行经济管理,从合同鉴定到施工管理再到工程结算,通过全国的科学成本控制,提升工程质量,降低施工风险,提升施工单位的施工盈利比例。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解析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 摘 要: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我国的电子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从表面上看,纯技术的研究工作将电子科学技术推向了一个高峰,但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说,如果不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将会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原因在于,电子学习技术需要强大的实践为基础进行研究,但需要一定的理论进行辅助,这样研究出来的技术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的群众,不至于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对多值逻辑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多值;逻辑;电子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多值逻辑与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不符合之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科学技术的大幅度进步。多值逻辑逐渐的被人们所认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我国在多值逻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现阶段的一些成果已经有效的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情况和工作情况,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积极的探索。本文就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进行一定的解析。 一、研究多值逻辑的意义 (一)许多逻辑问题本身就是三值的 多值逻辑与一般的逻辑有很大的不同,多值逻辑强调“值”的数量。一般的逻辑观点只有一值,而多值逻辑认为,很多的逻辑问题本身就是三值的。从表面上看,多值逻辑与原有的一些逻辑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冲突,但在科研人员细心研究之后才发现,多值逻辑与我们原来所接触的逻辑并没有冲突。例如:信息处理及PL人等课题中的“真”、“假”、“无定义”三态,电机控制的“正转”、“停”、“反转”,三态,数值界限常可区分为“正数”、“零”、“负数”三类,等等。这类问题用三值逻辑处理比用二值逻辑处理更为自然、方便。由此可见,利用多值逻辑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加的快捷,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电子科学技术来说,多值逻辑是非常适合的一种思考方式。 (二)对数字系统故障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过去的工作中,电子科学技术一度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虽然现阶段的发展幅度较大,但并没有刚开始那么强烈。对于电子科学技术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的问题,像这类高精度的技术,一旦在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全局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其中,数字系统故障一度成为了阻碍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难题,令众多的科研人员束手无策。但是在采用多值逻辑来思考的时候,就简单的多,而且顺利的将问题解决。数字系统的故障诊断需要考虑有故障与无故障时的状态,只用0、l两个逻辑值是不够的,必须采用多值逻辑。另一方面,若用多值逻辑电路来构成二值数字系统,其多余的逻辑值可用来使系统成为容错、自校验、失效保险或故障安全的数字系统。由此可见,对于多值逻辑而言,不仅仅能够提高电子科学技术的工作效率,同时能够将电子科学技术中的问题有效的解决,为其发展提供较大的动力。 (三)前景较为广阔 对于电子科学技术而言,前景的广阔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但多值逻辑却让很多人持有担忧态度。毕竟,某种纯理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达到一个巅峰,之后就会停下来,人们会将目光投向其它理论。多值逻辑之所以从开始一直到现在都非常的受科研人员的青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多值逻辑的前景非常的广阔。无论是客观方面,还是主观方面,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都非常广阔,主要原因在于,人的思维过程是很难用二值逻辑来模拟的。但多值逻辑中的多阂值逻辑却能较好地模拟神经元的工作。机器学习、专家系统、模式识别等人工智能问题中应用多值逻辑的前景十分广阔。由此可见,未来的工作需要将多值逻辑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这样才能让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更加健全,在科学领域当中,获得更大的突破。 二、多值数字系统的信息密度高 科研人员在研究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发现多值系统的信息密度较高,这就从客观上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便利。对于电子科学技术来说,任何一个环节的计算都必须达到非常精确地效果,而多值逻辑在除了能够运用多值的方向进行思考,还可以让多值数字系统的信息密度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当这种数字系统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时,可以大大节省集成电路的基片面积。例如,已经在Int e l8 087数字数据处理机及i A PX-432计算机中使用的四值ROM,每一位相当于二值ROM的二位,而所占面积增加不多,从而使整片集成电路节省基片面积31%。 三、集成电路的功能日益增强而体积日趋缩小 在研究电子科学技术的过程中,集成电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科研人员在集成电路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使得集成电路的体积不断的缩小,有的甚至缩小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另一方面,集成电路的功能却丝毫没有降低,反而与体积相反,伴随着体积的缩小,集成电路的功能不断的增强,使得现阶段的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个较为高端的水平。再结合多值逻辑之后,就会将原有的一些问题有效解决,发展的更加健全。一般来说,前者的引线数要多,后者则要求减少引线数。这一矛盾严重地影响了集成电路的发展。二值逻辑已很难解决这个向题,而多值逻辑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向题。由此可见,对于多值逻辑而言,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它能够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实质化的积极影响。我们需要对多值逻辑充满信心,并且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工作。 四、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 从以上的阐述当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楚的看到,多值逻辑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而且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值逻辑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对于多值逻辑而言,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自身的强化使得多值逻辑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在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之间建立某种良性循环,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 五、总结 本文对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进行了一定的解析,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已经密不可分,而且二者呈现出相互促进的状态,相信在将来的发展中,可以在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方面,获得一个更大的建树。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实验室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电子科技与技术行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扩展起来。而光电子实验室也是构建电子科学技术实验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本文针对电子实验室建设的环节,阐述了光电实验室的用具、设计与制作的程序等内容,并根据现状提出了未来实验室的新主张。 [关键词]科技水平;电子实验室;设计与制作;新主张 目前,随着我国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专业设置方面也进行了不断地改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前身便是的电子器件、激光、微电子等专业的组合与推陈出新的成果。它是一个宽口径、新生代的专业。并且一直是我公司研究的核心方向,拥有一支科研先进、学历资深的强大队伍。在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用性与实践性都相对较强,不管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小康社会还是未来共同富裕的实现,电子科技都已经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目前光电子实验室是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及其重要的一步。 1实验项目的设置 根据我公司的现状,设置了以激光电子为基础贯穿整个光电子实验室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制作了各种的实验器材与设备。经过深思熟虑与各部门的讨论研究,再结合公司周围的建筑环境,明确了应建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项目的研讨,抽取项目中的四个实验,作为确定测量激光以及技术的项目,其中,实验以“光电子物理基础”为依据,来测定激光增益、激光线宽、以及激光纵横模。而另一方面,将以“光电子技术”为依据,主要项目是技术方面(包括电光调制技术、倍频技术以及激光调Q等)。 2实验仪器的设计和制作 公司通过走访了国内的几所科研公司的实验室,根据与实验室的领导谈话,得知并了解了这些公司电子科技实验室的一些状况与创新之处。我们也明确了并规划了属于自己的电子实验室设备配置的基本蓝图。 在测定激光增益这一项目过程中,发现我国内光电实验的方法都是各持己见、截然不同。比如:就拿放大法来说,有些科研人士是透过一个放大器并根据激光器所输出的激光,然后分别进行输入光强大小与放大器输出光强大小的测定,再根据最后的结果,求出所得的增益系数。另一些则在采用此方法时,也不尽相同。他们测试增益系数的方法是通过内损耗法而得。也就是把损耗输出片插入腔内,并且,根据该损耗片旋转的角度变化与损耗片上光反射率所发生的改变,然后,对损耗片上所输出的光强以及损耗片旋转角度变化关系曲线的测定,通过数据,就可以很快的求出小信号的增益系数,除此之外,还可以求出一些参数(如:腔内所损耗的以及饱和光强的参数等)。 但是用这种方法来测试机构是比较的复杂的,并且在数据处理方面,工作量与时间量都比较大,按照客观的标准,我们可以换另外一种方法来测试激光增益,那就是内损耗法。一般公司的光电科研室,大多数都使用染料调Q的方法来进行激光调Q,目前,工业化进程较快,并且工业生产中,激光的应用现状与调Q都比较的稳定与先进,基于这个原因与现状,我们采用电光调Q技术,并且已经明确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电光调Q的实验基本的方法与操作原理。 确定了我们所采用的实验设备方案之后,下一步,就是依据所使用的状态与情形,明确与规划好实验设备的基本参数以及测量操作过程的精确程度,然后,就是设计新版的实验操作仪器结构,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所以,根据使用的状况,我们对某些结构又开始了更精确与先进的改进,例如。当我们在采用内损耗法时,如果激光增益的损耗片旋转角度为@时,那么,放射光束的旋转角度就是2@。这就是为什么光探测器不能跟损耗片放在同一个旋转驱动轴上的原因。为了能够确保损耗片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与反射光束探测器运转方向一致,在我国许许多多的实验装置中都是采用一套齿轮系统。然而,我们测试反射光时,是直接地用我们所设计的一条长条形的光电池。但是,这并不影响实验的内容与结果,如果损耗片在旋转的过程中,使反射光束不脱离光电池,那就万无一失了。这样不仅使实验装置更加的简洁,而且也降低了制作材料的成本。还有就是,三套装置的空间都较小(包括激光横模的测量、激光线宽的测量、激光纵模的测量)。在我们设计的过程,会将我们采用的同一种激光源(He-Ne激光)放置在同一个实验箱里面。激光就会被光反射器各自的引到不同的测试光路里面。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实验空间的利用。 在我们推出新的实验装置时,我们会用微机采集测试代替之前设备中,使用函数记录仪收录实验的数据。例如,如果在测量增益,损耗片上的反射光强度与其旋转角度的相关曲线,或者在测量激光横模时,光强的分布曲线,透过计算机的程序掌控步进电机运动,光探测器所测得的结果会通过模数转换被串口输进计算机里面去。这样曲线与数据表文件都会在计算机的荧屏上显示。为了能够使操作员通过计算机读取相关的数据并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处理,在实验结束后,可以将数据拷进自己的硬盘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操作员对实验数据的敏感度与精确度,同时,还能更加熟练的操作相关的软件,如:Origin或者Matlab等。为了确保实验测试的精确度,如果我们测量激光线宽时,可采用多光束干涉法,并在我们新设计的实验装置中用CCD成像代替之前实验中通过拍照来记录的感光底片,输入计算机里,这样相关的程序读取荧屏上显示的数据以及图形文件。 为了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产生枯燥的心绪,在实验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上其他有趣的项目。如果是进行电光的调制实验,操作员可以把电光晶体上测得的电光调制曲线进行适当的调节,然后,增加正弦信号,并通过调节直流偏压来观察信号的失真状况。紧接着,我们可以把MP3中一些通俗歌曲的音频信号传送到电光晶体上,收到的音频信号放大后,通过扬声器进行播放,在此过程中,操作员不仅可以领略到光通讯的整个过程,还可以感受到波片旋转过程中信号失真的具体状况。 3电子实验室目前使用的现状 目前,电子实验室主要开放对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技术员。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倡导操作员积极动手试验,以提高他们对基本实验的方法与技巧熟练度。本实验室除了对专业的技术员开放外,还可以开放其他对电子科学感兴趣的员工开设实验(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设有“现代光学实验”一课,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设有激光原理实验课程)。实验室除了能够完成实验任务外,还能帮助技术人员的研究其他的实验活动。并且,还想使实验室的设备更加简单化,以便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更广泛的研究。如把电光调制系统更进一步的简单化,完成了混沌信号光通讯的研究,还有采用了脉冲调Q激光器,进行了激光烧蚀制备纳米材料的实验研究。 4下一步的规划 在光电子实验室里,由于里面设备的局限n生,技术操作员只能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实验项目,由此可看出,光电子实验室在功能方面还有待完善。根据我公司的计划,在实验室的空间里,也新设了其他的实验项目(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的“现代光学基础)这个实验项目跟普通的物理实验相差甚远,主要针对公司电子实验室的特点而设置。 它所涉及的领域比较的广泛,包括一些显示光学技术、光电检测、眼视光学等较先进的实验项目。为了能够使技术操作员的视野更加的开阔以及更多的实验供他们选择,在不久的将来,我公司将开设一些创新型、高科技的实验项目,其中,就包括新型激光器件应用、光纤通讯等实验项目。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摘 要 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出发,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以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直接上岗型人才为目标,从实习基地建设和定向培养两个方面进行总结,探索全新的校企合作之路。 关键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定向培养 2000年6月,国务院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明确提出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1]。大力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是克服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短缺,抓紧培养集成电路专业人才方面的重大举措。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和企业对集成电路各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校企合作体制的实施和更深层次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通过校企合作体制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使毕业生在准备就业的时候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能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设计软件,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行业背景和企业需求,为培养直接上岗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的重要专业分类。河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集成电路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两大类课程,其中集成电路设计又包括电路设计和版图设计。通过两年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授,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加工工序(如硅片的清洗、氧化、光刻和扩散等)、集成电路中常用的设计方法(如全定制、半定制、CPLD和FPGA等)和集成电路基本单元的版图结构(如电阻、电容、BJT管和MOS管等)。虽然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也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但是实验软件落后,以及与社会生产实际相脱节的状态十分严重。这里以集成电路版图实验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集成电路版图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经费的限制,只能通过免费或者低级的版图绘制软件来完成实验教学工作。由于使用软件功能上的落后,没有办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如何对版图进行设计规则检查和电学规则检查,不能清楚地知道设计规程检查文件,不明白版图后仿真和电路图与版图的比较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不知道实际生产中相关元件的版图绘制方法,只能简单地绘制出某个元器件的版图,造成学生只是学习到了版图设计中的一点儿皮毛,相关知识匮乏,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2 校企合作方案探索 实习基地的建立 2003年7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通知中要求高校要大力推进“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教学改革[1]。为了培养应用型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了解企业需求,河北大学跟北京芯愿景软件有限公司保定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这既能让学生接触到先进的设计软件,增长自身技能,又能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 在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之后,双方又制定了详细的实习基地实施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暑期毕业实习。学校的毕业生需要在大三之后大四之前的暑期进入实习单位完成毕业实习的工作。实习基地建立之后,企业可以接纳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进入单位实习并对学生提供培训。学生要严格按照企业的上下班制度等要求自己。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掌握了实际生产中相关元件的版图实现方法,明白了集成电路产业中各个环节的作用和实现方法,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双向选择,深入了解。在暑假毕业实习完成之后,企业对实习的学生进行了综合评定,学生也对企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大四下学期毕业设计阶段进入实习基地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和企业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保障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这既能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又能为企业本身培养所需的人才。 最后,除本科生的实习以外,还对集成电路工程的硕士生制定了实习计划,并聘请了北京芯愿景软件有限公司的两名高级工程师担任学校的兼职硕士生导师,对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硕士生进行联合培养。企业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培训方案,以满足各自的需要。 定向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也是为了为合作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实现双赢。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校企合作协议以及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应该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从专业课开始到专业选修课,都融入了实际生产中会用到的相关内容。 如在数字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以及模拟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两个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凡是涉及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和版图设计部分的内容时,都融入了芯愿景有限公司的相关书籍或资料作为补充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企业在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时是如何进行综合考虑的。在数字集成电路综合实验和集成电路CAD课程设计这两门实验课中,采用芯愿景公司的软件和素材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芯片制作过程中模块安排、虚拟结构单元、数字单元、模拟单元、有源器件、无源器件以及布局布线的相关知识,加深对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认识。在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实验两门课程的开始过程中,从企业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入课堂帮助任课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 以上一系列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对集成电路设计流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到了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为合作企业培养了所需的人才,使企业减少了招聘风险,降低了成本。 3 结束语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深化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是一次记忆深刻的体验,是一次写在记忆中的成长经历[2]。校企合作协议签订半年多来,经过2009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检验,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中自己还存在哪些方面的欠缺,校园里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实习经历虽然短暂,但是学生收获颇丰,最终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笔者深信,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合作的进一步深入,致力于把合作真真正正地落到实处,带给学生的将是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待遇优越的就业岗位,带给企业的将是源源不断的就业生力军和企业品牌的进一步推广。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进行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紧紧抓住“产学研”的建设思想,把课程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堂内容在室外的延伸,把“产学研”本身就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产学研;微电子;专业 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2002年9月,2003年正式开始招生,设定了微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目前已开设的专业方向为微电子技术,以微电子器件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为主要发展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我们广泛地参考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及国内其他重点大学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建有半导体器件原理与测试综合实验室、半导体工艺实验室和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达到了国内部分一流高校的微电子专业实验室水平。十年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我们在本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上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一、拓宽专业方向、夯实专业基础 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过程来看,为了突出专业方向,以往专业建设中我们往往设置了大量的专业技术方面的课程,但每门课程的课时数较少,同时压缩了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的门数和课时数,造成学生基础课没有学好,专业课太多而每门课课时数过少以致学得囫囵吞枣,也就是专业基础没掌握牢,专业课更没有学好。而大多数用人企业却需要大量工作在生产现场,能够处理生产当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掌握丰富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这些人才所应掌握的知识不是一两个专业能够培养的。因此我们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上不追求过新、过尖,注重拓宽专业基础,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设置不过窄、过深,给予了学生比较宽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各种研究方向,同样由于现在微电子技术发展很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很短,专业课不要求讲得很深,主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主要业务范围和处理问题方法。这样培养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了解本专业方向的研究内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便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迅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特点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天津工业大学本科培养及学士学位要求制定。方案中规定了本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应修读各类课程学分的最低要求,是审查本科生学习计划、认定毕业资格、授予学士学位的主要依据。根据服务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建设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总体要求,对本专业调整了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教学计划,制定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加大培养方案的宽松度与灵活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减少必修课程,增大选修范围,使培养方案有更大的灵活性与适用性。学生可以在培养方案框架内,参考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建议,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选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大的空间。(2)重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建体现学科发展与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力度重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拓宽专业的内涵,增大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基本上按照学科大类构建学科大类基础,按一级学科构建专业基础,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重组专业方向课程。(3)加强实践,将“实践、探索、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本专业实践环节在学校和学院的公共实践课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专业课程专题设计和专业系列性实验等实践课程。专业课程专题实践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此课程专题实践的题目采取由学生自拟、专业委员会审核的制度来确定。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课程设计采取组队的形式,由3~4名学生组成一个课题小组,互相分工合作完成设计。本课程专题实践在第6学期开设,为期8~10周,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采用毕业设计的模式进行管理,最后以实物演示和论文答辩的形式结束。开设专业系列性实验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阶段性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系列性实验课主要依托本专业的实验、实践平台来开设,分别于第4、6、7学期为学生开出。第4学期的实验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实践平台的结构和框架,并提出一些专业上的问题,告知学生要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第6学期的专题实践以设计型专题实践为主,使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实际系统硬件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并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计、制作和调试。第7学期的实验以综合性设计为主,熟悉芯片级、板级和系统级设计方法和步骤。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大力加强实习教学环节,拓展一批校外实习基地,才能使学生走出去,学得成,真正做到学有专长。在校内,我们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方面随时性、方便性的优势,配备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向学生全天候开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到专业实验室进行操作和技能训练。在校外,我们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为天津滨海新区企业服务,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实践能力的广阔空间,目前我们在社会上选定“天津南大强芯半导体芯片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市森特尔新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市海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工大海宇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等一些相关的公司、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协作关系,让学生到公司、企业参加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实践,这样的实习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开拓“产学研”模式的特色人才培养 随着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其强大的功能集聚优势开始迅速形成,这为天津市相关电子产业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天津滨海新区战略目标之一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集聚国内外研发资源为主线,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研发转化环境以及高效并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流水平的高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基地。以滨海新区为产业聚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型高科技产业,将加快滨海新区的总体建设步伐,奠定天津滨海新区乃至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龙头地位。同时,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八大高新技术领域之一。因此,作为服务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学科,在天津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我们已初步建立微电子专业方向,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自己显著的特色,培养的学生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达到“产学研”教育模式的实现,我们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科研工作中的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在教学方式上加强针对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不断由校内向校外,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在教学效果上通过嫁接、转化、推广和应用新科技、新工艺,培养出大批能熟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五、搭建竞赛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改革,本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为此我们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建立了基于基础实践层、提高设计实践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科技创新专题实训层四层金字塔结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本专业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计划,通过参加不同竞赛,由浅入深地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确保本专业全体学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和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参加学院组织的竞赛掌握电子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指定题目的竞赛培养复杂电子系统设计的能力;通过参加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等培养软件设计方面的能力;通过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等不限题目的竞赛和课外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培养大学生面向实际项目的电子系统设计能力;从优秀的学生作品中培育参加全国挑战杯这样强调创新性和工程化的竞赛。在各类竞赛培训和指导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步提高。通过参加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为学生就业也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进行了“产学研”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紧紧抓住“产学研”的建设思想,把课程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堂内容在室外的延伸,把“产学研”本身就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鼓励广大教师将学科优势与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和向教学转化,进一步优化了专业必修课教学内容,调整选修课课程结构,把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融入本科教学之中,对于培养本科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摘要:从国家、地区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出发,结合湖北工业大学的实际情况,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以及具体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体系;微电子人才 一、学科背景及问题分析 1.学科背景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信息科学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它属于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一般是指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代表,制造和使用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新型技术学科,主要涉及研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相关的技术与工艺。[3]由于实现信息化的网络、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基础是集成电路,因此微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石。此外,从地方发展来看,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在全力推进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以光通信、移动通信为主导,激光、光电显示、光伏及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等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电子信息产业在湖北省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湖北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2007年,完全适应国家、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建设专业方向为微电子技术,毕业生可以从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和光电子器件、系统(激光器、太能电池、发光二极管等)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等相关工作。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微电子产业的人才需求为牵引,遵循微电子科学的内在客观规律和发展脉络,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微电子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微电子人才的迫切需求。 2.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分析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理论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想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建设配套的实验教学平台。然而目前人才培养有“产学研”脱节的趋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较少。建立完善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前提。 二、建设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平台和专业课程实验平台。基础课程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实验、电子实验和计算机类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平台即微电子实验中心,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部分。在实验教学体系探索过程中重点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创新”的微电子人才培养理念。微电子人才既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基础物理、固体物理、器件物理、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等),又要求具有较宽广的系统知识(包括计算机、通信、信息处理等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微电子实验教学环节强调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同时兼顾本学科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协同训练,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 第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微电子实验教学体系,将“物理实验”、“计算机类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微电子工艺”、“光电子器件”、“半导体器件课程设计”、“集成电路课程设计”、“微电子专业实验”、“集成电路专业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相互贯通,有机衔接,搭建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兼顾半导体工艺与集成电路设计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半导体的产业链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封装、测试等不同领域,各个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为了扩展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适应范围,实验教学必须涵盖微电子技术的主要方面,特别是目前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半导体工艺两个领域。 第四,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推动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与国内外科技同步发展。倡导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教研相长,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化到教学内容之中,以此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三、建设内容 微电子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石,是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我国微电子技术人才紧缺,尤其是集成电路相关人才严重不足,培养高质量的微电子技术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微电子学科实践性强,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相关的测试分析技能和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等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将利用经费支持建设一个微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具体包括四个教学实验室: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实验室、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性能参数测试与应用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科技创新实践实验室。使学生具备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微电子器件、光电器件参数测试与应用、集成电路设计、LED封装测试等方面的实践动手和设计能力,巩固和强化现代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在微电子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培养学生具备半导体材料、器件、集成电路等基本物理与电学属性的测试分析能力。同时,本实验平台主要服务的本科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同时可以承担“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10余个本科专业的部分实践教学任务。 (1)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实验室侧重于半导体材料基本属性的测试与分析方法,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半导体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测试方法与技能,包括半导体材料层错位错观测、半导体材料电阻率的四探针法测量及其EXCEL数据处理、半导体材料的霍尔效应测试、半导体少数载流子寿命测量、高频MOS C-V特性测试、PN结显示与结深测量、椭偏法测量薄膜厚度、PN结正向压降温度特性实验等实验项目。完成形式包括半导体专业实验课、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等。 (2)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性能参数测试与应用实验室侧重于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基本特性、微电子工艺参数等的测试与分析方法,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半导体基本理论、器件参数与性能、工艺等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技能,包括器件解剖分析、用图示仪测量晶体管的交(直)流参数、MOS场效应管参数的测量、晶体管参数的测量、集成运算放大器参数的测试、晶体管特征频率的测量、半导体器件实验、光伏效应实验、光电导实验、光电探测原理综合实验、光电倍增管综合实验、LD/LED光源特性实验、半导体激光器实验、电光调制实验、声光调制实验等实验项目。完成形式包括半导体专业实验课、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课程设计、创新实践、毕业设计等。 (3)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侧重于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集成电路设计的硬件描述语言、Cadence等典型的器件与电路及工艺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设计流程等,并通过半导体器件、模拟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的仿真、验证和版图设计等实践过程具备集成电路设计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能力。以美国Cadence公司专业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为载体,完成集成电路的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工艺设计等训练课程。完成形式包括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集成电路设计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上机实践等。 (4)科技创新实践实验室则向学生提供发挥他们才智的空间,为他们提供验证和实现自由命题或进行科研的软硬件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包括LED封装、测试与设计应用实训和光电技术创新实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所设计器件或电路的研制并通过测试分析,制造出满足指标要求的器件或电路。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训练,加深对所需知识的接收与理解,初步掌握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对工艺技术及流程的认知与感知。完成形式包括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创新实践环节、生产实践、毕业设计、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科技竞赛及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等。 四、总结 本实验室以我国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人才需求为指引,遵循微电子科学的发展规律,通过实验教学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系统了解与掌握半导体材料、器件、集成电路的测试分析和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工艺技术等技能,最终实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范围广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微电子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微电子人才的迫切需求。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新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摘要]经过数年的发展,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未来的生存发展。文章在指出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工程技术对经济与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力。美、英、法、德、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由于注重加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其工业化崛起提供了及时高效的技术支持。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目前应用前途很广,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之一。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收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学生,到现在已有一届学生共近50名学生顺利毕业了。现在回眸总结这几年我校在电子科学与技术新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体会,总体上看,这届毕业生不仅实践动手能力很强而且理论基础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和欢迎。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建设许多环节中仍然存在不少不足。其中最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在人才培养的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因材施教理念,同时实验设备及手段还不足,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人长期从事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制定及教学工作,切身感觉到提高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质量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基础,满足服务于未来社会行业市场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更快和更多地为社会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级应用人才。为了达到上述这一宏伟目标,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进行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鲜明的特色。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满足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社会需要,找准定位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问题是其发展的核心问题,作者认为,给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一定要突破管理理念,树立真正的市场理念,扬弃固定模式,瞄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市场需求的现状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依靠我校师资、信息等优势,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因此,作者认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目标是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具有一定创新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适应市场需要。为此,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注重提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应用能力和竞争能力,真正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兼备特长、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复合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旨在规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行为,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2011年,我校“微电子技术实验室”获得中央与地方高校资金资助,总金额达30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实验条件,对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必要的改进,达到有利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微电子技术实验室”实验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由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基楚实验、综合设计实验三个模块构成。配合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 (一)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这类实验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方式、方法、常用仪表的原理性能及使用、选择、读数方法等,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基楚实验。 这类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题目自行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参数和所用的仪器仪表。通过此类验证性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综合设计性实验。 这类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教学软件,开设多种综合型实验,并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候开放,保证一人一组。在开放时间内,学生可以到实验室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及爱好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不受规定实验项目的限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为他们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学生在电子与信息系统领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信息、电子等行业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适应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需要的专门工程实用技术人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较宽口径的专业,其内容涉及到电子和科学工程两个方面。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电子与科学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信息系统和集成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在设置专业方向上,应从培养素质性、通用性和实用性人才出发设置专业方向,可以设置应用电子和集成电路设计两个方向,相应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按需调整。 四、研究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我校独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材”与211院校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在于高考分数较低,这就有可能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二是学习不够刻苦。教学中如不注意克服这两种劣势,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材”也有其优势:一是就业压力迫使他们要勤奋学习;二是城市生源偏多,家庭各个方面条件较好,相对而言,见多识广,接受新信息、新事物反应快,动手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作者认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因材施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学习方面,通过各种活动,如聘请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成功的企事业家等来校作专业指导和学术报告等,促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成才的紧迫感;做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生入学教育,在新生军训的同时,配合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律教育和专业教育,帮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针对不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设立奖学金、组织各种学习竞赛,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开设各种强化班和补习班,帮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信心,激发成才的欲望。 (二)在生活方面,通过严格管理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坚持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纪律约束,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队伍建设,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行相对封闭的管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计划,组织开展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展开心理教育,建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心理跟踪档案,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指导作用,及时调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有效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学校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和知识的需求。 五、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队伍方面,应着重处理自身师资和外聘教师的管理和培养问题。首先,应坚持聘任制和严格考核考评制度,并以此转化为竞争激励机制,教师的工作得到认可和回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其次,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提供在职培训和进修机会。教师有了能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并实现教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化的途径,自然能安心工作。培养出本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建立本校的核心教师队伍。通过聘任高水平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外聘教师(教授)或专家为学科带头人,以他们为主来构建教研室,开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目前本学科教师都具有985高校博士学位。 总之,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针对性、开放性、可持续性发展、市场性、实践性和专业性是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如果能够切实转变教育质量观,以社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借助于其新机制,创新办学模式,完全可以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市场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专本业2007级学生的成绩统计分析表明,学生每门功课的平均合格率在94%以上,平均优秀率在70%以上。这说明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预期效果。同时在全国和省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中,2007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李智同学和肖超军同学获湖南赛区竟赛一等奖,邓超爱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奖。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知识型经济时代对知识与技能兼具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太原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以学生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和参加科技比赛的方式加强其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产学研基地,为学生提供企业岗位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体系改革;校企合作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世界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了知识型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的模式中,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1]而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悄然变化,经济生产中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能型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只有知识与技能兼具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才能受到社会广泛的欢迎。[2]最近几年,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对人才的聘用与培养经验已经证明了这种人才需求的迫切性,而且我国沿海发达城市对这些人才也是求贤若渴。这种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既对我们的高等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也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此,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以及研究院所都极为重视,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已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3]根据目前国内外电子科学与技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已经步入蓬勃发展的阶段,而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国外资产的不断涌入,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也开始步入上升轨道。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这“四化”同步发展。中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将有一个明显的发展空间,高科技含量的自主研发的产品将进入市场,形成自主研发和来料加工共存的局面;中国大、中、小企业的分布和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出口产品将稳步增加;高技术含量产品将向民用化发展,必然促进产品的内需和产量。随着社会需求逐步扩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总体就业前景看好。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规模、结构和市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目前,市场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特别是高层次的设计人才短缺。而国内目前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呈现为多样性[4],只有包括清华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在内的8所高等院校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北京理工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11所重点院校拥有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4个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很多一般的高等院校在教学水平和学生生源水平上远远不及重点高校,所以对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上还远远不足,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生产的需求。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之路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开创了固体电子技术时代。[5]中国最早于1955年在北京大学开设半导体专业,1956年国家制定的12年科学规划中把将半导体技术列为四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同年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和复旦大学五所大学联合开办了半导体物理专业,为后来我国的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20世纪70年代,集成电路行业迅速发展,我国开始从国外引进集成电路生产设备,为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先后开展了半导体物理专业,我国半导体领域开始发展。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国内半导体技术的落后,同时受到国外半导体市场的冲击,我国半导体行业出现低迷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微型计算机和家电等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同时中外合资热潮的出现使我国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同时和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至此我国的微电子行业开始了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部1998年4月颁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和引导性专业目录,将原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和电磁场与微波等本科专业整合为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目前,全国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70多所,在校学生约3-4万人。其中全国重点建设的“211工程”院校中,有41所学校设立了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在“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中,有19所学校设立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总体来说是良好的,主要表现在:本专业的规模在逐年扩大,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和招生人数都在增加;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这是与电子科学与技术行业的稳步发展相适应的。 三、太原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太原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专业,加强基础,为满足社会人才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2010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已获得一级博士和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我们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机遇,为探索和改革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既重视电子科学与技术传统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科前沿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高水平和高素质的高级工程人才打下可靠的基础。 1.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创新 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验技术中心于1998年7月成立以后,为加强学生实验环节,先后建立了高频电子线路及信号与系统实验室、智能仪器与虚拟仪器实验室、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室、微波与天线技术实验室、电子工艺实验室。实验技术中心承担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培养计划所涉及的全部实验教学任务,每学年完成60余门课程的实验任务、20余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任务。 为了提高教学实验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加有关学术交流活动,多次主办“高级实验技术研讨会”、“新技术、新产品演示会”;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多篇;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过程控制实验教程》以及《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系统设计》、《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等多部教材;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赛场、OpenHW开源硬件与嵌入式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家赛事,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提高了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 2.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创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力实践方式,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信息和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的教学设备和岗位实习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而作为企业也不用为人才培养而大费周折,通过将员工送入校企共建基地学习和引进优秀毕业生的方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所以是一种“双赢”的方式。 为提升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学校先后与太原理工天成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太原市华纳方盛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德力西电器有限公司、太原维康商贸有限公司和山西中科博杰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山西德力西电器有限公司向我校捐赠了多台电器控制设备,建立了“山西德力西电器控制实验室”。太原维康商贸有限公司在我校建立产学研基地的同时设立了“维康助学金”,不仅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机会,也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了经济帮助。太原理工天成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太原市华纳方盛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中科博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科研型高新技术企业,与我校建立了长期的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方案,各公司高级技术人员将作为学生的直接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工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3.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宽与创新 为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世界最前沿的微米纳米检测技术,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引进多位国外留学归来的博士人才,建立了微纳系统研究中心,开展微纳机电系统、生物传感器和纳米电子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微纳系统研究中心目前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士后基金等各类基金项目20余项,同时实验室长期开展科技活动,学生申请后可进入实验室跟随导师进行为期半年或者一年的学习活动,期间学生会参与实验室项目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比赛活动,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发展机会,更好地为山西省经济快速发展服务,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师生结合山西省经济特色,开展了煤矿水害超前探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积极申报了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并承担了山西省重大专项项目、山西省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和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加强平台建设的同时与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同煤集团和北京睿呈时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为我校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了科技研发基地和实验测试基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在煤矿安全领域中的就业和发展。 四、结语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实验教学体系创新、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创新模式和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宽与创新方面做的工作是研究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的一部分,是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企业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特色的创新与改革,是面向新的国际形势下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模型的培养和探索。这一系列的工作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动手实践和实习能力,可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进步。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光电子技术》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教学是培养本科生的专业素养的重要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同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发展动态,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内容饱满,范围广泛,前沿内容始终在更替,这些客观条件都给《光电子技术》的讲述带来了困难。根据景德镇陶瓷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现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法做一些改进,把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并结合国内的科研情况,来激发学生兴趣,为培养出卓越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一、引言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阔的综合性专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学科,涉及信息产业、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以及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电子科学与技术属于国家设定的一级学科,下设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四个二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知识面广泛,不仅对数学、物理、化学、电子技术、计算机等基础知识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要求学生具备电子光子材料、器件与系统设计、器件与系统制造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全国唯一的陶瓷高等学府,行业特色鲜明,学校根据陶瓷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电子陶瓷特色,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以工为主,工、文、管相结合,覆盖电子陶瓷行业所有领域的专业体系。自2001年设立本专业来,本着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级应用型电子陶瓷行业人才的目标,形成在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特别是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总体评价很高,一致认为本专业毕业生专业技术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创新开发能力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突出,能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2009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单位中三个支撑专业之一。近十年来,学校一直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点。本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基础理论,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和系统的电子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团队协作、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固体电子学、光电子学、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领域从事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或攻读更高一层学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工程图学、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半导体物理学、光电子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电子材料、传感器原理与应用、铁电压材料与器件。其中的光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也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物理等专业的选修课。其拥有42学时、是一门2学分课程。 光电技术是由光学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崭新的技术。它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光电结合的原理和方法,实现信息的获取、发送、探测、传输、变换、存储、处理和重现等。光电技术是研究“光子”与物质中“电子”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它以光学和电子学为基础,综合利用光学、电子学、精密机械、仪器仪表、材料科学、控制科学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各种工程应用课题的技术学科。光电子技术将电子学使用的电磁波频率提高到光频波段,产生了电子学所不可能实现的许多功能。学生通过该课程可以了解光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掌握一些常用的光学技术信息化方法,并通过实验了解光调制和探测方法,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内容饱满,范围广泛,而且近年来该学科领域发展迅速,对该领域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些客观条件都给《光电子技术》的讲述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在新的教学大纲以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对这门课程的授课学时进行了压缩,由原来的64学时变成了42学时,学分也相应地变成了2分。学时的变化预示着讲授的内容必须进行压缩,同时一些理论和数学推导很容易使学生们失去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为了培养该领域的卓越工程师所必备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对教学手法做一些改进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 1.增加实践环节 一门课程的学习就是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范畴,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更加专业。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学通过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很好的掌握光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部分器件的用途、原理以及制备方法。所以在课程结束后安排4次课时的课程设计,具有必要性,要求同学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学生们分成相应的几个小组,设计发光元件和接收元件,以及对光电系统的电路进行设计,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参与到此课程设计,充分发挥每一位同学的特点,让同学们学位沟通,布置团队的协作。 2.引入科研和专题讲座 给同学们介绍国内从事光电子技术方面的科研机构、大学、所在地点以及科研方向,同时也介绍一些科研成果的应用。相关的研究如:晶体光学、调Q、锁模、选模、倍频、参量振荡、反射、荧光,电致发光,非线性光学等领域。因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学习这门课程,这时候学生在面临就业和考研的抉择,针对想报考光电子相关领域的研究生的同学,给大家提供一点信息,让同学们提早准备。当然在本书的第七章中,我们也计划挑出四个课题方向,例如课本上的光纤通信,激光雷达,激光制导,红外遥感,把学生们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查找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讨论,最后派出代表,举行一个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让同学们主动查阅资料,这可以教会同学们如何利用图书馆庞大的网络资源(期刊、文摘、网络及光盘),工具书等。同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对其选择、消化、归纳,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让学生更加接近本学科的前沿技术;通过资料的阅读,也可以让同学们看到科技论文如何写作(中文与英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创新小组,最后尝试完成科技论文的写作。 3.考核方式改革 俗话说: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但是对于本科生专业课的考核,采用闭卷考试,虽然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更加理解公式之间的衍化,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在考试前,学生通常喜欢采用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前突击。花大量时间查找和背诵所谓的重点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后就如过眼烟云。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用来完成考核。例如在实践环节完成的一个很好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很难忘记这个别样的经历。在最终的成绩体现上,给出一个总的分数,但是这个数字有“课堂+考试+设计”三部分组成,所占比例为1∶1∶1。这样的考核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实践与应用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四、结束语 根据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情况,从《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一些的改变和探索。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补充,既注重知识的逻辑连贯性,又让学生充分掌握基本理论,了解光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同时也了解了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开阔了视野。多媒体教学的引用可以提高知识的表现力,让其更加清晰、形象、生动、全面、具体。实践环节的增加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科研和专题讲座的引入可以让学生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锻炼同学们选择、总结、消化、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助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实践与应用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基于当前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摘 要】当前,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越来越多样化,使得培养怎样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专业人才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探索,分析当前“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提出“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之路,为优化当前“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专业人才培养之路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多样性 一、“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相关产业多样性 由于实现信息化的网络、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基础是集成电路,所以微电子技术相关行业除了集成电路行业和半导体制造行业外,还涉及计算机及其外设、家用电器及民用电子产品、通讯器材、工业自动化设备、国防军事、医疗仪器等。光电子、物理电子等其它分支涉及的产业也较广泛。目前,各校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的调研不够,专业定位不够合理,各校培养人才的“结构同质化”倾向较严重。目前各校的专业办学尚不能满足产业结构的多样性。 2.办学层次多样性 大众化教育使一般高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录取的学生分数较低、学习能力和学习自学性都较差,如果采用与重点大学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肯定很差。重点大学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很大,学生本科毕业时转入研究生学习的比率很高(多数重点高校超过50%)。而一般高校考研录取率相对较低,多数学生毕业时直接面向社会就业,工科本科毕业生在工程技术、管理乃至跨专业领域就业等都会有所分布。但是,目前一般高校与重点高校在培养方案上很少反映出这种差异。许多高校追求所谓的高起点、与名牌大学保持一致来显示其办学的高水平,不愿承认与重点高校存在的差距。目前不同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专业方向选取的不同,这种差异还没能体现办学层次的多样性。 3.学生个性发展多样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交叉与综合性的增加,过细的技术分工会造成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的困难。因而,知识和能力复合型的人才具有明显的优势。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正在从非常专业化向技术复合型和能力型转化。用人单位对本科人才的需求,最需要的是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学生自主就业制度实现后,学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日益强化。学生的发展愿望多种多样,毕业去向也多种多样。所以,专业教育要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注意为提供弹性时空创造条件,如实施覆盖整个大学时期的导师制、弹性学制、二次选专业制度,设置“X+Y”复合型专业或开辟第二专业、第二学位,实施本、硕连读制等;还要充分研究电子科学与技术与管理、经济、法律等学科复合的方式方法,为不同需求的学生合理设计并提供指导。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之路 1.建立一般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人认为,一般高校应当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与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相适应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日常教学管理等。按照“拓宽专业、加强实践、提高素质、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原则,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师资队伍可以加强,实验条件可以改善,但生源质量受招生条件限制短时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应十分重视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注重启发诱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全面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让学生的禀赋、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2.探索如何结合学校特色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方法与途径 许多高校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依托行业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应是办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中国计量学院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在计量、质量、检测、标准、检验检疫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电子科学与技术是测量技术的基础,尤其是在现代科技和工业生产中大量需要在线、非接触、快速、准确的测量,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是其主要手段和关键技术。所以结合测量应用是计量学院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特色人才的改革主要方向。传媒学院办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应充分注意电磁场与微波在广电传媒的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接收中的作用,同时也可考虑光电技术在广告、灯光照明等方面的应用。师范学院办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除了培养学生胜任工程技术工作外,也要传承学校师范特色,能胜任中学技术课程教学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 3.建立与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特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虽然目前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宽口径特色以及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有所认识,但在教学环节上如何体现与实现还有许多问题。“宽口径”与“厚基础”往往联系在一起,对于理工科专业一谈宽口径似乎就等同于要加强基础(主要是数理基础)、搞平台课建设,这对于后续有较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的重点大学较合适。一般高校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厚基础”更多体现在技术基础而不是数理基础。其次,要充分研究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整合与优化专业覆盖领域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光与电的融合),同时要注意与电子电气类中的其他专业光滑连接,方便技术扩展延拓。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按照上述要求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专业人才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人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为优化当前“电子科学与技术”多样性专业人才培养之路提供一定的参考。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体系改革及构建 摘要:为培养研究应用型高级人才,对河北联合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体系进行改革。改革以“增强光电子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建设思路,“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加强实践技能、突出光电子应用”为培养主线,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理论基础,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术人才。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实践创新 21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历史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支撑这个时代的诸如能源、交通、材料和信息等基础产业均将得到高度发展,并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多方面需求。信息科学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它们同属于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预言,光电子技术将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进步。因此,本世纪将是微电子和光电子共同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时代,是电子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电子科学与技术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抢占该领域制高点,必须统筹教育、科研、人才等各种资源和要素,而其中的人才培养是极其重要的环节。经过对比研究其他院校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改研究,本文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结合河北联合大学实际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初探。 一、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教育质量正遭受严峻的考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科学技术知识面、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加强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而重大的工程。 培养方案主要包含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思路两大部分。专业培养目标首先要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其次要符合学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最后再考虑专业、师资情况。 目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稀缺。但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存在着分布不均、分类较细、进展迅速、产业结构多样化等特点。因此,社会需求与本专业毕业生层次结构之间的供需矛盾会持续一段时间。此外,光电子技术产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经过光电子技术市场产品的整合,目前光电子技术市场重新步入上升轨道,后期发展将主要受市场影响。[2]我国对光电子技术的发展高度重视,2010年我国以光电子技术为指导的信息产业形成了5万亿美元的规模。 河北联合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共培养出1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成为专业培养目标制订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在学生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中光电子方向占大多数,微电子方向占少数,另有电子材料、自动化控制等研究方向。 二、培养方案的制订 培养方案的制订在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校及专业实景情况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充分的社会调研、分析,然后通过对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燕山大学等院校充分调研,最终确定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以培养研究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以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信息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拥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创新、实践及跟踪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在光纤传感、光电检测及半导体制造等领域从事系统研发与设计、运行维护等工作。 2.专业建设思路 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综合考虑社会市场需求、专业师资及毕业生反馈意见,提出关于“增强光电子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设思路。 (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准绳,进行模块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形成以光电子技术为主、微电子技术为辅的专业方向,以光纤传感体系和光电检测体系为核心,从而使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控性,进而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优化培养方案。根据国家对光电子、微电子人才培养内容和方式的要求,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使其既符合教育部颁布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又能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优化的出发点是:光电子和微电子产业及工程应用对人才的需求;遵循专业发展规律;突出知识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制订与时俱进的培养方案和体系。 2)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为使课程教学建设与专业特色一致,体现光电子、光纤传感与检测的专业特色,由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牵头建设光纤传感与光电检测课程体系。光纤传感课程体系包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纤技术、光纤传感技术等课程;光电检测课程体系包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技术和光电检测技术等课程。此外,为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减少陈旧内容,删掉了热力学统计物理、数理方法、物理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基础、集成电路工艺仿真等课程。 3)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师发挥各自才智,加强与学生沟通,集思广益,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探索。例如对晦涩难懂的专业基础课、深奥抽象的专业课进行多媒体教学,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另外,对光纤传感技术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运用,为后期阅读国外资料进行充分的准备。 (2)专业特色。河北联合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以光电子技术为主、微电子技术为辅的专业方向,具体特色如下: 1)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三大部分,包含光纤传感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及半导体制造技术三个主干学科,所有课程共198.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体育、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及学科导论共55.5学分,占28%;学科基础平台主要指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共74学分,占37%;专业教育平台是专业课,共63学分,占32%;另外还有创新实践环节,6学分,占3%。 2)学生培养。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拓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定期聘请校外专家为学生作学术前沿报告,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科研动态的同时,在开设专业英语及双语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阅读外文一手文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培养学生在光纤传感、光电检测及半导体制造等领域的研发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并能够进行相关的系统分析、设计、优化及维护。 3)实践教学。突出光电子技术应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增加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系统设计的实践训练。电子技术实践训练包括电工电子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和专业生产实习。光电子技术实践训练包括光电工艺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光纤传感系统课程设计以及综合性课程设计。通过这几项实践训练,学生能够在电子技术领域、光纤传感及光电检测领域具备足够的实践能力。此外,为了让学生尽快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光电兴趣小组大赛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效果 1.优化了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 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方向确定以后,围绕培养目标组建了课程建设小组,并请天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家教授进行指导,进而建立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方案可行的课程体系,相对而言大大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2.学生夯实了专业基础,拓宽了专业知识,加强了实践技能 课程体系优化以后,学生入学后对培养方案及目标非常明确,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抓住核心,适当拓展,使所学理论知识成为体系。与此同时,通过竞赛及光电兴趣小组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以此激励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自发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及实践创新案例讲解。其次,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光电兴趣小组及各项实践环节。这样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思维得到了培养及提高。在2012年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组队获得了国家一等奖的好成绩。 4.提高了就业率和考研率 通过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并且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使得学生的竞争力得到大大加强,并得到企业和其他高校的认可,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从而提高了就业率和考研率。 四、结论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教育部为适应市场需要而确定的一个新专业,其发展任重而道远。结合河北联合大学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关于“增强光电子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设思路,“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加强实践技能、突出光电子应用”的培养主线,对本专业的建设方案及培养体系进行优化改革,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实践及创新能力,实现了教学科研相辅相成、教学相长的目的。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摘 要: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结合常州工学院的具体情况,以具有扎实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培养目标,重点探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内容,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方面讨论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通过科研项目与校企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实践与反馈完善与优化课程体系,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 关键词: 电子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 1.引言 常州工学院立足于常州,服务于长三角地区,该地区是国内电子行业和产业的发达地区之一,对电子类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随着该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和高层次化的要求。面对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升级要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当务之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符合口径宽、适应性强、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大等要求,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十分重要。 2.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相关高校、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与专业的具体情况等各方面因素,并以行业技术进步、企事业单位需求和毕业生的反馈为参考依据。 通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调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理论基础实、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全面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以综合素质培养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统筹编排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市场对电子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信息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设计、制造与生产实践能力,具有不断学习进步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能够及时跟踪并掌握新理论和新技术,在电子电路与系统、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半导体工艺等领域从事分析、设计、制造与测试等工作。为了实现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计划的制订尤其是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3.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实现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体系模块化、层次化的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课程体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分为学校级、学院级和系部级三个层次。学校级通识课程模块层次教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本数学能力、英语能力、物理能力、计算机能力及思想道德法律等基本知识。构建以电气学院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层次为电类一级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结构培养体系,学院基础的培养为知识面的拓宽打下良好基础。系部级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培养为毕业生的就业和继续深造提供专业技术知识。分级课程建设体系造就了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理论知识雄厚、专业技术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等特点。 (2)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基础课程和实际应用课程两个层面,除了必备的工程数学与物理知识外,在专业知识方面,逐步建立电子材料、制造工艺、电子器件、基本单元电路、宏单元、子系统及系统的课程体系,打通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知识培养通路。以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物理核心的课程体系构成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理论基础,为制造工艺和电路设计提供知识的基本结构。以信号与系统、电路设计与测试的核心课程体系作为电路的理论基础,为电路方面能力的培养形成电子系统的知识基本结构。知识结构的分层次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养体系覆盖了整个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点,全方位培养毕业生的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重点培养从系统角度审视具体电子技术的能力。 (3)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干的专业课程体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可以划分为两大体系:第一是半导体材料、器件和制造工艺;第二是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在半导体材料、器件和制造工艺上,除了传统与新型集成电路方面的应用,还与相关新型电光源、光伏材料与器件、光电材料与器件在知识结构上具有互通性。均以半导体材料为核心,引申到其他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在理论与实际应用和制造工艺上具有相似性。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涵盖了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的电路与测试方面的内容,在电路方面,新型电光源的器件、核心芯片、驱动电路等,光伏器件与电路、光电子电路与信号检测,与标准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具有共同性。在测试方面,涵盖了电学测试与可靠性测试,完整地建立了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的基本概念。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另一个特色是在设计与应用电子系统时,具备其他专业所不具备的电路工艺与器件的底层知识,从而在电子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中具备更强的理解能力。 (4)全方位的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设置理念,在课内实验、课内实践、独立授课实验、课程设计、科研实践、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方面全方位构建实验实践体系,重点培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除了电气学院的实验中心和实验室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有两个专业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和集成电路测试实验室。为教学、科研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主要提供学生在系统设计、电路设计、器件与工艺实验等方面的专用软件。集成电路测试实验室主要提供电路测试、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半导体工艺等各方面的实验。在电子技术的材料、器件、电路设计、制造、测试等流程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实验室开放上,实验室开放给所有教师与学生使用,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与参与毕业设计。 (5)教学与科研结合,校企结合的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体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承担了多项纵向与横向项目,系部鼓励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科研项目,为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践平台和科研平台,从而从项目角度提供给学生实训机会。在校企产学研联盟方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紧密联系常州和周边地区的企业,如银河电子、天合光能、常州普美、常州欧智等多家企业,形成校企联盟。参考卓越计划的实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经常邀请外校和企业专家对学生开展前沿性科学讲座与培训,为毕业生的能力培养和就业提供指导。 4.实践的效果 通过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重点进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并通过多年教学与科研实践,进行以下方面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1)完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材料、器件、工艺、电路、测试和系统的能力点分布。 (2)从社会需求角度和人才知识结构出发,逐步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增强课程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减少或删除部分实用性不强的课程,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课程。 (3)强调应用能力培养,强化理论知识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能力。 (4)探索开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和创新环节,探讨校企结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根据对本校历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九成以上的毕业生去向为长三角地区,平均每年有20%的毕业生进入国内知名高校读研继续深造,其余进入各企事业单位。通过对接收毕业生的各高校、企事业单位,以及毕业生进行的调查和反馈,本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能够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进毕业生快速进入新领域和岗位,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5.结语 通过几年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逐步得到了发展和优化,梳理清楚了本专业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分布更系统化和体系化,并通过实践进行了验证和完善,为毕业生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地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研究与探索 作者简介:周洪,(1979.9-),女,汉族,河北徐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光电检测技术。 摘要:从分析我国地方高校课程设计目前现状出发,针对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课程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电子专业 课程设计 实践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关键要解决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然而目前的情形是,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的需求,动手能力地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较差。基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由于我校属刚升本科院校,属地方高校,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学生整体素质较重点高校有一定差距。我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计教学在我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素质,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该专业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特点一是口径宽,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二是相关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性强,既有硬件也有软件,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走向基层的工作岗位要求很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然而受长期资金短缺和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对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单从实验和毕业设计来说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课程设计的建设。 长期以来课程设计普遍存在几点不足: 其一,内容不合理,同一门课既不跟踪新技术发展变化又不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目标等因素多变,多年用一个题目 其二,设计题单调,几十个学生用同一个题目,抄袭现象严重,课程设计的效果不明显。 其三,教学模式单调,理论多而结合实际少。 2 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程设计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各门学科一个综合性考察。课程实验与课程密切配合,目标单一明确,并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指导书,而毕业设计持续时间长,各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题目。毕业设计不能代替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则是对毕业设计起到补充作用。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内容选择专业综合性课设内容既要结合前修课程,以巩固教学内容,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新颖性,因此我们考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选择本专业成熟的、有特色、适合教学的科研项目作为课设内容。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尝试在课程设计中内容上进行不同课程的交叉设置,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就是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在各行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老师都要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而不想自主选题的学生可采用教师的题目。 教师的指导充分体现个别答疑和集中讨论相结合的原则。在指导过程中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大组集中分析讨论的方法。老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同时要善于发现一些个别错误,并采用个别答疑的方法及时纠正。这种共性和个性问题的结合,合理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确定学生题目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题目要尽可能多地涵盖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对于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尽量涉及,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扩展。 2)难易适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等因素,题目设计不合理。题目太难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太简单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3)实用性 提供实践平台供学生对比分析和试验,通过实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的体会、理解, 有利于学生了解实际工程的特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发现抄袭者,可适当的给予扣分等处罚,从而避免偷懒和高分低能的出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检查、把关、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教师每半天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避免消极怠工情况的出现。教师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对于缺席三分之一以上者没有成绩。设计成绩完全依照每位同学在设计中的表现,与理论课成绩无关,使同学清楚大家都在相同的起跑线上,面临同样的机遇和挑战。查阅资料、收集信息,锻炼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解决一项难题、达到研究目标提出新设想、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实验中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撰写报告,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3 结语 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增强新本领。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备、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人与物的最佳配置,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该文阐述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与教材选择等。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以下简称“电科”)专业是以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工程专业。作为电科专业教育中重要内容的光电子技术,不仅是当代信息技术两大支柱之一,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续焕发着生命活力。而让光电子技术保持如此强劲发展势头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广泛应用,例如激光器与新型光电探测器的应用的人你还。另外,诸如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光子晶体及相关器件、超材料及相关器件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及器件等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与应用,是目前国际上光学与光电子学研究领域的前沿热门方向。由此可见,学习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相关知识,不仅对电科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就业方向的确定具有积极的影响,也为那些将来希望从事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科研工作的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储备。然而,根据笔者的调研,虽然国内许多重点大学的电科专业都开设了光电子技术课程,但很少有大学专门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课程。而由于光电子技术的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教学课时又往往有限(一般为32或48个学时),因此在光电子技术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讲授教师往往重视光电子技术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教学。该文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内容、应用及发展等方面说明其在电科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经验,研讨电科专业中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教学方法。 1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简介 光电子材料是指能产生、转换、传输、处理、存储光电子信号的材料。光电子器件是指能实现光辐射能量与信号之间转换功能或光电信号传输、处理和存储等功能的器件。自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以来,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在短短的50多年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经历了从红宝石激光器的发明,到半导体激光器、CCD器件及低损耗光纤的相继问世;从各种光无源器件、光调制器件、探测与显示器件的小规模应用到系统级集成制造实用化阶段;从大功率量子阱阵列激光器的出现再到光纤激光器、光纤放大器和光纤传感器的诞生。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并正在不断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实际需求的引导下,各种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层出不穷,性能也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微米及纳米级加工技术的成熟,新型的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异常活跃。纳米光电材料、光子晶体、超材料、表面等离子体器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未来光电子器件的微型化、集成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当代信息产业与科学技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课程不仅应当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独立教学,而且应该作为重视工程教育的电科专业的核心课程。 2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研究 2.1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与教材选择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不仅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例如光电子材料的物理特性以及光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等,而且与实际应用结合精密,因此,本课程宜采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在课时安排方面,作为电科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总课时应不低于32学时(2学分),理论课学时不低于26学时,实验课不低于6学时。 另外,在教材选择方面,由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是光电子技术中的一部分内容,而目前国内关于光电子技术方向的参考书籍很多,其中亦不乏一些光电子技术课程的经典教材,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安毓英主编的《光电子技术》[1],西安交通大学朱京平主编的《光电子技术基础》[2]等。虽然这些光电子技术参考书中或多或少都会介绍与光电子技术相关的材料与器件,但是,目前专门介绍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的教科书却是少之又少,市面上仅有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侯宏录主编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3]一书。加之,该书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深,基础浅薄的本科生很难驾驭。由此可见,对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新兴课程而言,设立统一的教材并不合适。因此,笔者建议该课程的讲授教师根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自行编写该课程的讲义与课件。 2.2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 按照电科专业的专业定位以及培养目标,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也应该突出“工程”内容。传统的光电子技术教学中所重视的原理、定律与规律等内容,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中要弱化;而传统光电子技术教学中往往被弱化乃至忽视的光电子材料与光电子器件的相关知识,要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中占主体地位。如此才能保证在有限理论课时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由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主要应用于光电子技术之中,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与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者建议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理论教学的章节设置按照光电子技术的章节设置进行。以笔者讲授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理论课程(共26学时)为例,该理论课程共被分成了绪论(2学时)、激光原理与典型激光器(5学时)、太阳能电池(4学时)、光通信器件与材料(5学时)、光探测器件(5学时)、光电显示器件(3学时)与光存储器件(2学时)等七个章节,这七章内容基本囊括了光电子技术中光产生、光转化、光传输、光探测、光显示以及光存储等各个重要环节中最为典型的器件以及所用到的材料。另外,在每章内容的设置上,也尽可能突出“工程”内容,弱化“理论”知识。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笔者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中各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简介以及光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简介。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简介中,向学生介绍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与考试方式与参考资料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介绍,让学生对本课程的意义、内容、侧重点有一定的认识。在光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简介中,重点向学生介绍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与光电子技术的关系,并通过对光电子技术的概念、特征、发展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对光电子技术以及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激光原理与激光器重点介绍几种典型激光器的材料、结构与工作特性,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激光原理简述、典型激光器与激光器的应用。在激光原理简述部分,由于多数电科专业在学习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之前已经修过激光原理等类似课程,所以该部分内容为简略介绍的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回顾激光的特征、历史与光辐射理论等知识点。而第二部分内容典型激光器是本章内容的重中之重,在该部分内容中,将依次向学生介绍固体、气体、液体与半导体这四大类激光器中的典型激光器的结构、特征与工作特性等知识。由于发光二极管与半导体激光器结构与工作原理上的相似,在介绍完半导体激光器后,可以顺理成章地介绍发光二极管的结构与特征。另外,本章最后还简单介绍了激光器的几种常见应用。 太阳能电池虽然是光电探测器中光伏效应的一种特殊应用,但是由于它在现如今光电子技术产业以及光电子器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该部分内容被独立成一章。在第三章太阳能电池中,主要分两小节给学生介绍,第一小节介绍当今能源与环境问题以及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了解当今能源资源的现状以及新能源研究与应用的迫切需求,然后介绍太阳能利用的历史以及发展趋势;第二小节正式介绍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特性等知识。 第四章光通信器件与材料主要介绍的是光通信系统中所用到的有源与无源光器件。本章内容共分为两小节:第一小节介绍光纤通信的基础知识,包括光纤通信的定义,光纤的结构、导光原理、发展历史,以及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与特点。第二小节正式介绍光纤通信系统中所用到的各类光电子器件以及构成这些器件的核心材料。在光纤通信中,最重要的器件当属光纤,所以,本节开始就着重介绍光纤的相关知识,包括它的结构、原理、分类、特征参数与传输特性。然后,又将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其它光电子器件分为有源与无源器件两类,并分别介绍了这两类光器件中的代表器件:掺铒光纤放大器与波分复用与解复用器。最后,在本章结尾还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中其它几种常用光器件,例如光耦合器、光衰减器、光环行器等。 第五章光探测器首先介绍了光电探测器的物理效应、性能参数、噪声;其次,按照光电探测器物理效应的不同一一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外光电效应探测器(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与内光电效应探测器(光电导、光电池与光电二极管)。教学的重心仍然放在对探测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特性等方面。 第六章光显示器件重点介绍四种光显示器:阴极射线管、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与电致发光显示器。 第七章光存储器件主要介绍了现如今最常用的一种光存储系统―― 光盘系统以及其中最总要的器件光盘。 2.3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实验教学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的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并重点介绍理论课上讲解过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的学时应不低于6学时,开设的时间最好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以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已对实验器件与实验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验项目的设定方面,既要保证与理论课程内容的相辅相成,又要尽量避免与其它课程实验项目的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许多大学的电科专业都已经将激光原理一课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并配备了相应的激光器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中再次引入激光器的实验内容,不仅消耗了宝贵的实验时间,实验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下面跟大家简单介绍笔者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6学时)中的实验安排。 (1)实验内容:共包含六个实验项目,它们分别是:光控开关实验、光照度计实验、红外遥控实验、PSD位移测试实验、太阳能充电实验与光纤位移测量系统实验(每个实验1学时)。各实验中都应用到了一个或几个核心光电子器件,这些光电子器件基本涵盖了学生在理论课程中所学到的最为重要的几类器件,例如光控开关实验应用到了光电探测器中的光敏电阻作为核心元器件;而红外遥控实验中用到了发光二极管光源与红外探测器等光电子器件。 (2)实验要求:以往的光电子技术实验往往重视现象的观察与定性分析,但经笔者调研,这种实验方法很难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动手能力,因此,在对原有的实验指导书进行改良后,笔者自行编写了实验的指导书,并在每个实验项目中加入了一些测量与定量分析的实验内容。例如太阳能充电实验,原来的实验指导书只是观察太阳能充电的效果,但是,在新改良的实验指导书中,要求同学测量不同光源照射下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并要求学生分析比较其差别。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实验方式:分组实验,共同撰写实验报告。这样,不仅提高实验效率,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考核方式:根据每位学生实验完成的情况与实验报告撰写的情况综合评分。 3 结语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与现代科学的研究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电科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为电科专业学生提供着良好的就业竞争力与科研基础。本文通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内容的分析,讨论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电科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根据笔者自身的授课经验,提出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电科专业中的教学形式、课时安排、教材选择以及理论与实验课程内容设置的一些意见与建议。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摘要:“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通过教学内容博精兼备、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启发创造性思维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对该学科内容与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概论;博精兼备;职业规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课时少,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该课程作为专业先导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作指引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如何让本课程符合专业发展及未来就业趋势的变化,将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出特色,让学生有所收获,并对学生后续学习有指导意义,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教学实践 1.教学内容要博精兼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包括了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多个专业方向。因此,该专业概论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纳加工等多个方面,且每个方面理论比较抽象,对于大一学生来讲,理解非常困难。在教学实践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有所选择,突出重点。但是,如果将教学内容分割开来,缺乏系统性,学生则很难对该学科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首先综合考虑课程总体结构,明确各个课程模块在总体结构中的定位。同时对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在“广而博”和“少而精”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实现让学生既可以形象了解专业概况,又能较容易了解到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在教学中,部分内容可以选取专题讲座式教学,将内容分成几个专题。在保持基础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有侧重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对涉及到的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基础知识应用作简讲,安排2个课时,使学生认识到该学科所要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宽。而微纳加工工艺应重点讲、精讲,安排6个课时,使学生便于理解学科的基本方向。重点内容可以分几个部分来讲,对于概念、应用、发展前景等部分,重点讲应用,如应用微纳加工技术制造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 2.以实例为先导的多样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学生能够学好一门专业课程,并达到学有所用的基本前提。举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应用成果,或身边的事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应用,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神奇。本学科涉及到高新技术,可以列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比较新且比较有趣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兴趣。讲授过程中应从简单应用入手,逐步到高新技术,让学生产生一种对知识渴求的强烈愿望与积极探索的兴趣。如太阳能电池等半导体光伏发电技术在国家绿色能源战略上的地位,微纳传感器件尤其是硅微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微镜、气体传感器、微陀螺等器件也已在汽车、手机、电子游戏、生物医疗、传感网络等消费领域得到的应用等,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半导体技术前沿发展趋势。 对于概念和理论模型内容比较枯燥,缺乏直观形象的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软件、实物模型、生产录像等教学手段进行模拟教学。也可以将专题分派给几个学生小组,要求学生通过课下提前查阅和搜集资料,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老师加以引导补充,最后由学生整理写成小论文、专题资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相互间讨论,补充知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讨论中训练了思维方式,并通过问题的最终解决而获得一种成就感、自豪感,进而也激发了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走进专业实验室,通过对实验室的观摩,可以了解专业实践内容,这样更明确、直观,学生会有想动手的欲望。 3.正确理解专业课程体系,方便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面向未来就业方向,横跨微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子信息等有关领域内知识,就业面广。电子科学与技术在能源、信息、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学科,是设计各种电子或光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与集成电子系统以及光电子系统的技术学科,也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专业技术领域,因此,电子科学与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态势。“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该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学好本课程,方便学生对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结构有更清晰的理解,对后续课程的选择学习有目标,更理性,使所学知识成系统,又不失广泛性,使学生可以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真正地高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二、教学反思 1.探索循序渐进式教学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所涉知识面很广,很多概念十分抽象,原理难以理解,推导过程涉及数理知识既多又深。不能急于求成,将知识体系分割开来,这样学生将很难跟进,教学内容安排应该是循序渐进,层层加深,循环上升,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体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关联性是系统层次之间普遍存在多样性联系和相互作用,它的直接结果是引来问题的复杂性,对学习产生难度。只有将层次性和关联性同时考虑,精心合理安排,才能化难为易,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兼顾教学艺术和学术水平 该课程的教学是集学术性和教学性于一体的活动,学术性是该类课程的根本属性,没有科研学术做支持,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无法体现该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同样,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注创造性,在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系统性与面向生活世界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真正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去教材化”,不再“迷信”教材,不再唯教材马首是瞻。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对讲课内容进行补充更新,侧重加入发展成熟的新理论、新知识,突出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力求做到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让学生学会怀疑,懂得思考,设法探索事物的本质。 3.启发创造性思维 鉴于该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研究的前沿和竞争的焦点,该课程除了介绍该专业领域内的常用理论基础,还需注重专业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一定要详略得当,深浅适宜,由浅入深,深入浅出,部分内容要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为此要寻找知识体系的关键点,通过比较、归纳、整理、综合等手段透过知识升华学生能力,为学生创造综合联想、知识迁移、求异思维、发现问题和发挥创造思维性的机会,但不面面俱到,要留有余地,启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看起来多而杂的知识,当整理形成网络时,就变成了一个整体。多维立体交叉关联的事物,启发多维立体交叉式的思考。这种多方位的思索,多角度的透视,多层次的重组,将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认识的“临界点”,这一点一滴的启发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 三、结束语 学生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未来发展,如果通过该课程能让学生对自己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就可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不至于盲目、迷茫。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可塑性很强,大学知识不同于中学,学生有强烈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关键时期。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适应专业发展是必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 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微电子以及集成电路等专业领域的具有扎实理论技术、较强实验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专业建设的有效进行,不仅是促进专业与时代要求进行紧密贴合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创造更优专业学习条件与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现阶段的结构特点,围绕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就其有效实施对策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研究;实践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电子相关领域进行研究、教学或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与其他传统专业类似,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也主要分基础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两阶段,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地方是:基于这一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理论课课时较少,实验课程得到增加,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及应用能力。 一、现阶段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结构基本特点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宗旨有了大致了解,在对专业建设的有效开展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此专业的结构特点进行详尽分析。 (一)基础教育的重视。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结构来说,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是其一大特色,主要开设了高等数学、普物实验、英语和计算机文化训练等课程。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是一门涉及领域较广的专业,这样一来,在数学、物理以及英语、计算机等方面都能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础理论的强化。减少、缩短理论课程教学课时,并不意味着忽视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在理论教学总学时减少的条件和前提下,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体现出强烈的强化基础理论教学趋势,即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吸收效率,如对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以及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基础以及实验指导的基础上,形成宽厚有效的专业基础。 (三)实践环节的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是教学体系中为数不多的实践课时较多的专业之一,除了几乎每门专业课都开设了相应独立的实验课程之外,还会定期安排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训效果。这些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严格的科研训练环境下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综合,为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条件,促使学生了解、掌握研究的整个过程。 二、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基础构成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从专业的结构安排来看,虽然具备了专业训练的条件,但是专业建设效果依然不明显,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口径过宽,特色不明显。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是理工结合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知识面较宽,包括了无线电物理学、信息与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根据自身的教学优势,将其分为两个方向,学生从大三开始选修相应课程。虽然这种培养模式比较有利于学生将来选择就业,促使其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但是从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都与电子信息工程或是电子科学技术,甚至和计算机等专业差别不大,口径过宽,特色不明显。 (二)师资力量有限,硬件缺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算是新兴专业,加上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器件以及新技术层出不穷,有着扎实专业基础及教学经验的教师较少,刚从学校毕业的缺乏系统教学经验的硕士研究生居多,师资力量有限,结构合理性不足。 (三)实验力度不足。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实训和实践环节来说,虽然占据了大部分课时,但是课程实训及实践的内容太过于单一,并且专业性及难度需要加强。从专业实验的具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都是验证型实验,学生要面对的是一成不变的试验箱,进行连线、开电源、观察现象以及记录现象即可,完全没有设计型、研究型实验的项目或内容,尤其是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不够。 三、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的有效措施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市场发展的推动,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各个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各大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着力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但是从专业建设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专业口径过宽、师资力量有限以及实验力度不够等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有效进行的措施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一)突出特色,加强专业方向建设。针对专业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建议结合各校的实际师资条件以及专业教学环境,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可能突出专业方向,如应用电子技术方向或者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方向的划分,强化落实相关实践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及应用性,促使实践教学能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除了上述措施以外,还应以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为基本教学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的质量及效率,构建独立有效的实践体系,确保实验场所硬件配置的有效性,尽量保证开放的时间;其次,还应加相应实验室的文化建设,转变考核测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此外,还应明确实验教学具体内容,摆脱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引起研究型实验;最后,教学还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建立学生科技活动小组与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的有效进行创造氛围。 (三)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在师资力量不是特强的情况下,建议理论老师和实验老师不分开,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就该专业课程建设或教学体会进行交流;其次,学校还应加大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技能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对新兴的技术及设备进行学习和了解,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层次,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及专业建设的有效进行,奠定师资基础。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国有企业加强对集团子公司财务管理措施研究 国有企业在集团化进程中为了实现资源互补、优势重组、统一发展,必须以加强集团及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为突破口,搭建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架构,健全并完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也逐步实现集团化发展,但国有企业的管理级次,经济实力,市场竞争力问题突出。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加强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本文将针对国有企业与子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从七个方面阐述国有企业加强对集团子公司管理的措施。 一、国有企业对集团子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集团公司普遍存在管理级次过长,内部交易繁杂、财务信息失真、资金散乱及使用效率低下,投资混乱、管理失控等现象,使集团公司的经济实力、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 (一)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 国有企业集团财务人员正处于由传统财务管理理念向现代财务管理理念转变时期,尚未树立起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现代财务管理的理念,导致在财务管理实践中的一些不科学做法,未能在资金利用效率与投资回报方面实现更优化。 (二)缺乏规范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 由于国有企业集团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疏于对子公司的管理,监事会往往形同虚设,股东会职权也很难真正发挥,出现最高管理层决策与实施行为约束的“真空”地带。子公司对母公司是“穷的贴,强的裂”,最终因为缺乏规范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致使管理链条断裂,国有资产流失。 (三)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 集团公司虽然建立了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全程化控制机制,但在实际实施中,事前预算难以做到准确与科学j事中控制流于形式,未能有效发挥监控作用;事后分析停留在财务成果与预算的对比分析上,未能从深层次分析公司存在的财务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财务分析报告缺乏有效性,往往造成子公司游离于核心企业的财务控制之外,影响公司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要素的优化组合,削弱集团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的发挥。 二、加强对子公司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规范的企业集团管理体制 1 集团型管理的指导思想必须到位 企业集团组建之后,在企业形态,产权关系,管理特点、运作方法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而集团母公司领导,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领导在这些变化了的新形势面前,要理顺集团内部管理关系,转变管理观念。一是管理思想要随着由单一企业型直线管理模式向集团型“金字塔”管理模式的转变而转变;二是管理职能要由单纯的公司自身管理向控股型公司管理转变;三是管理方法要由纯粹的总公司型管理向母子公司型管理转变。 2 理顺企业集团内部的产权关系 国有企业要加强对集团子公司的财务管理,首先要理顺内部产权关系。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资本联结纽带,规范集团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例如 (五)搭建统一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 现阶段,加强国有企业子公司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统一财务管理软件,搭建统一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是加强和改善集团公司与子公司财务管理,促进财务管理创新的突破口,是加强集团控制力、实现集团财务资源共享的必要途径,也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 另外,为确保集团公司各种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的决策价值与控制功能,集团公司应确立一整套明晰的,可操作的信息报告规范,如财务信息质量标准,财务信息报告标准、财务信息报告结构内容,财务信息报告组织程序等,督导子公司组织会计核算,全面、真实,准确地填报会计报表。 (六)强化内部审计与效能监察 集团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全面提高财务审计监控能力,充分发挥效能监察作用。首先,从审计内容上,重点做好财务收支审计,年度审计、财务决算审计,重大投资与资产购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要做到三个相结合,即年度审计与阶段审计相结合,专项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效能审计与规范审计相结合。另外,在审计形式上,坚持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坚持自行审计与内部交叉审计相结合。在审计成果的转化上,将审计问题与审计整改相结合。同时,国有企业的集团化管理必须根据经营规模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并配备专(兼)职审计人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审计工作,并将内部审计的结果作为考核外派董事、监事及董事长业绩的重要依据。 (七)加强日常监管力度 母公司为了维护投资资产的安全性,增值性和盈利性,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状况和资产运行质量进行监督。集团总部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子公司的日常监管,子公司要向母公司定期报告财务状况,建立合并会计报表制度,并且保证所提供的生产经营信息,财务运作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经营状况要经常分析研究,对一些重大问题,如资产负债率、大额借贷,提供担保,库存积压等,要特别予以关注,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对应措施。另外,母公司有关职能部门对子公司运作过程中的权能,要实施经常性的指导,监督,监管子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劳动人事变动以及市场开发状况等。 总之,国有企业在集团化进程中为了实现资源互补、优势重组,统一发展,做大作强,必须以加强集团及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为突破口,搭建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架构,健全完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化以及会计核算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及时、准确提供各种会计信息,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充分发挥财务监督职能,防范财务风险,实现集团公司利益最大化。整理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论税收筹划在现代公司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摘 要:我国不少企业在经营决策时总是把新产品的开发、市场营销和企业内部管理放在重要的地位,对税收筹划的研究重视程度却很低;而外国企业一般都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税务研究机构,或通过专门的机构进行咨询和税收筹划,这表明我国相当多的纳税人对税收筹划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从企业理财的角度,对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和决策中的具体运用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税收筹划;财务管理 1 税收筹划的定义、特征及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 (1)税收筹划的概念与特征。 税收筹划(tax planning),是纳税人在遵守现行税法及其它法规的前提下,在税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税法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事项的事先安排和筹划,对多种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从而取得节约税收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活动 。 税收筹划与避税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①避税是通过钻税法空子以取得税收利益,无助于人们的长期资本融通,因为漏洞一旦曝光,投资者可能要陷入困境。税收筹划需要较长远的眼光,至少不短于5年。 ②税收筹划不仅仅着眼于法律上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总体的管理决策上。 ③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时,除了要通晓税法外,必然要旁及到与投资决策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而避税则不同,瞄准的只是税法上的漏洞。 ④公司对促进公众利益应负有社会的责任感,税收筹划必须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而不能像避税那样损公利私。 ⑤避税尤其是偷税,要承担政府实施惩罚的风险,惩罚的付出往往大于正常的税收付出,所以只有税收筹划才是可靠的。 ⑥纳税人关注着如何赚取利润,但更关注的是其缴纳所得税后的净利润。公司的目标不在于利润最大化,而在于税后所得的最大化,税收筹划便是为了实现后面这一个目标。 (2)税收筹划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意义。 ①税收筹划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重要手段。 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税收作为企业的一项支出,其数额大小直接影响税后利润的多少,企业价值的大小。,企业通过财务、经营、组织、交易事项的安排,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纳税方案,努力使税负减少,税后利润最大,企业价值最大化。 ②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内容。 财务决策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利润分配决策三大部分,这些决策都与税收问题密切相关,税收筹划对每项决策都有重要影响。在筹资决策中,不同的筹资方式获取的资金,其成本的列支方法在税法上所作的规定有所不同,是在税前列支还是在税后列支直接影响企业的负担,企业必须认真筹划,选择最佳的融资方案。在投资决策中,税收政策不仅影响投资的方式、地区、行业,而且对投资收益也有较大-影响,也必须研究税收筹划。在利润决策中,税收政策不仅影响利润的分配,而且对累积盈余也有制约作用,同样需要进行税收筹划。可见,税收因素影响财务决策,税收筹划贯穿于财务决策的各个阶段,成为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内容,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不可缺少的一环。 ③税收筹划是跨国公司开拓境外市场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企业的国际交流日益扩大,生产经营者的跨国经营活动日益增加。企业向国外投资时,是去日本投资还是去荷兰投资,或者干脆在本国投资,是设立海外子公司还是设立海外分公司,税负的差异很大,企业必须进行精心的税收筹划,才能获取最大的效益。 2 税收筹划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主要应用 企业税收筹划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①企业的行为要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更要受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②税收筹划离不开企业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基础,而且税务会计目标内涵之一是要服务于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可见,企业税收筹划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税收筹划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筹划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是指财务管理工作要达到的目的,它是财务管理工作的起始条件和行动指南,也是财务理论和方法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可见,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基于社会经济环境的约束与自身价值判断而推动资本价值运动所欲达成的目的,它规定着企业理财行为的空间与时间轨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总体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多变性,它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环境的产物。综观国际国内财务理论丛林,财务管理目标多种多样,主要有“企业经济增加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资本配置最优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税收筹划的目标应该包括减轻自身负担以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获取资金时间价值、实现涉税零风险、提高自身经济利益以及维护主体合法权益,而其中减轻自身负担以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其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税收筹划是一种理财活动,也是一种策划活动。 在税收筹划中,一切选择和安排都是围绕着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来进行的,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从根本上讲,税收筹划应归结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它的目标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的。也就是说,在筹划纳税方案时,不能一味追求纳税负担和成本的减少,因为税负的减少并不一定会增加股东财富,同时那样有可能忽略因该筹划方案的实施引发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必须综合考虑采取该税收筹划方案是否能给企业带来绝对的收益。因此,决策者在选择筹划方案时,必须符合财务管理的目标。税收筹划既受财务管理目标的约束,其本身反过来又对财务管理目标产生影响。 (2)税收筹划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对象。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如同人体的血液,只有不断地流动才能保持人的健康一样,资金只有在企业里不断循环周转,才能实现企业的增值。 企业的应纳税金不像对营业性债务的本息支付或对所有者的股利分派那样具有较大的弹性,它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现出一种“刚性”约束。税法对企业的要求就是要企业履行纳税义务,及时足额地缴纳税金。如果企业因现金拮据而不能按期足额支付税款,对企业的市场信誉、形象以及长远利益都有极大的损害,而且还有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作为财务管理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税金是企业现金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强制性和刚性,在进行现金流量的预测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部分的影响。因而,企业的税收筹划应以税收法规为导向,对企业财务活动中的纳税问题进行筹划,以保证企业资金正常运转。 (3)税收筹划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职能。 财务管理职能包括财务计划、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税收筹划是财务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决策系统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决策者、决策对象、信息、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决策的结果。税收筹划作为财务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此五要素均相应提出了要求:它要求上至董事长,下至一般的财务工作者都要树立税收筹划的观念;决策时不可忽视筹资、投资和分配过程中的纳税问题;决策时需要提供纳税信息;税收筹划同样离不开财务决策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如定量和定性分析等;筹划的结果同样要用来指导人们的纳税行为。总之,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税因素影响财务决策,税收筹划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纳税筹划可以实现财务决策的最终目标。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税收筹划的实质就是对纳税进行事先的计划,税收筹划落到实处离不开控制。可见,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职能密不可分。 (4)税收筹划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内容。 筹资、投资、经营和股利分配是财务管理的四大内容。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的四大内容都有重要影响。例如,在筹资中,由于不同的筹资方式获取的资金成本的列支方法在税法中所作的规定有所不同,是在税前列支,还是税后列支直接影响企业的负担,企业必须加以认真筹划,选择有利的融资方案。又如,投资者在进行新的投资时,基于节税和投资净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可以从投资地点、投资行业、投资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优化选择。此外,税收政策对利润的分配,以及累积盈余也有制约作用,同样需要税收筹划;企业经营活动中税收筹划的空间更大。总而言之,税收筹划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各个过程,融于财务管理的各内容之中。 (5)税收筹划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环境。 企业的理财过程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各方面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该系统以外的各种因素都对财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①为财务管理活动顺利地进行提供便利和机遇,如提供有效地筹资对象和有利的投资项目;②对财务管理活动提出制约和挑战,如规定成本开支范围、紧缩银根和增加税负等。理财环境是公司财务管理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公司开展财务活动的舞台。只有弄清公司财务管理所处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才能把握开展财务活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为公司财务决策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提出相应的战略措施,提高财务工作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实现财务目标。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企业的税收筹划作为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到这些环境的影响。而税收筹划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继而影响企业的价值。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证券公司财务管理“点金术” 理论上的财务管理,大多以筹资、投资、股利分配等作为其基本内容,把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主要目标,并将决策、计划和控制作为主要职能。这些理论如何与我国证券公司财务管理的现实相衔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实践的角度来探索证券公司财务管理职能部门的目标以及达到该目标的途径和方式。 财务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价值管理,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进行管理。财务管理职能部门承担着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资金管理等众多职能,是行使价值管理的核心部门,是证券公司的重要管理部门之一。现阶段证券公司财务管理职能部门的主要工作是会计核算、会计反映和出纳等基础性的工作,其他财务管理职能尚未完全发挥。 那么,财务管理所要达到的最终核心目标是什么?笔者认为,其核心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价值管理引导企业及其各部门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作为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坚持所有的工作以创造价值作为评判标准。作为公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财务管理也为公司的这一核心目标服务。如果偏离这一目标,或者不能创造价值,对公司而言这样的财务管理就是“阑尾”或“鸡肋”,早晚会被公司所遗弃。 财务管理创造的价值与业务创造的价值存在一定的区别,财务管理创造的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表现为收入的直接增加,而主要表现在:促进和保障业务的发展;公司整体经营成本的降低;业务风险的有效降低。 财务管理创造价值的途径与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预算管理加强费用控制,提升公司的成本优势,创造间接利润; 2、通过推行科学的财务考核,推动和促进公司各项业务的发展,间接为公司创造利润,并成为公司先进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以现金流管理为核心,加强资金的管理,拓宽融资途径,保障业务的资金需求,建立市场导向的资金使用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4、提供深入的财务分析,为公司领导决策发挥参谋作用; 5、完善财务流程管理,有效降低业务风险。 一、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引导公司业务发展,有效降低经营成本 全面预算管理是对预算期间的各项财务活动以预算方式实施管理,具有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控制等特性,其内容主要包括预算归口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调整和预算考核。对于证券公司的财务管理来说,在整个预算管理体系中,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的编制与控制是重点和难点。 证券公司实际收入情况受市场波动影响而起伏不定,具有较大的不可预见性,这给收入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实情况是,年初经董事会、股东会确定的预算,到年末时要么远远达不到目标,要么远远高于预算指标。出现这种情况,并不表示预算程序本身有问题,而是编制预算的方法需要改进。一种可行的方法是采用弹性预算,即根据市场指数和交易量的变化,预算值随之相应变化,同时采用滚动预算的方式及时调整预算。中国证券市场正逐步成熟,在短时期内(如一个季度),市场虽会有波动,但出现巨幅振动的可能性已逐渐减低,这为收入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提供了条件。同时,建立预算调整和追加流程,以保证预算管理既有刚性又有弹性。 支出预算主要采用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制,其编制依据主要是历史数据和预算期的收入预算。 目前,证券公司中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对应关系,有些比例基本固定,如手续费支出与手续费收入的比例、金融企业往来收入与利息支出的比例等。营业费用中也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投行业务收入与其相应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之和等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发现和掌握这些规律性和趋势性的比例关系对支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对一些变动性的费用,如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等可采用费用弹性预算,以激励业务的发展,如对经纪业务,可按收入的固定比例确定两费及差旅费。又如对投行业务的上述费用,可给予一定的基础预算,再给一个以收入乘以固定比率封顶的弹性预算。采用上述做法,既可以使预算指标更趋合理,也有利于部门之间的平衡,更能够保障和激励各项业务的共同发展。 目前,支出预算大多是建立在历史数据基础上进行编制的,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在支出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此,可在公司重点控制的可变费用科目上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从而使预算的编制和控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公司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重要的地方。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另一难点是预算的控制。要达到合理有效地实施预算控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公司领导的重视,不断提升整个公司的成本意识。一个企业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企业领导层意识的反映。公司领导不重视、不倡导的事情,在全公司内是不可能实现和成功的。 二是制订合理的控制措施,让预算成为硬性约束。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建章立制,还要求预算职能管理部门坚决地执行和落实。其实,预算的控制只要控制住核心部分并能持之以恒地做就能取得成效,即凡是超过预算或预算外的开支,财务部门不予列支,除非经公司规定的程序审批通过。 三是费用预算要全面覆盖,每项预算有相应的承担部门,由公司承担的下放至相关归口管理部门,由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任何一项无人承担责任的工作都是不可能做好的,因此将每一项费用预算分摊至相关部门并达到全部能找到责任人,是保障预算执行的重要环节。 四是建立完善的预算考核体系。这是达到预算效果的惩罚和激励手段,一个部门或一个项目,如果收入没有达到预算目标,或者费用开支超过预算指标后,公司对这个部门或这个项目的负责部门无任何意见,听之任之,那就意味着公司的预算只是一个摆设。要实现预算的目标,就必须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并将之作为对一个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升迁、薪酬等挂钩。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二、通过建立科学的财务考核和激励机制促进公司的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评判准则的总称。财务考核和激励机制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部门或一个员工占用和使用了公司多少资源,又为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得到多少报酬,必须通过财务考核予以定量反映。科学的财务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让每一个为公司发展做出贡献的员工得到公司的价值认可和分享公司发展的成果,并从而激发每一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觉地为公司的发展努力工作。 现阶段,各证券公司对部门或员工的财务考核,大多采用利润提成的方式,即按实现利润(或净收入)的水平,乘以一个固定(或浮动)的提成比例作为对此业务部门的奖励。这种方法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忽视了市场行情的因素,我国现时的证券业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初级阶段,行情好时,各主要业务收入大幅提高;行情差时,则收入大幅降低甚至出现亏损。行情好时,毫不费力也能取得纵向同比较好的业绩;行情差时,即使再努力也可能颗粒无收。 二是出现与之相似的结果:行情好时,一个不努力的部门能因行情的因素获得很好的经营业绩并因之得到丰厚的个人奖励;行情差时,即使部门全体再努力,也很难取得好的奖励。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合理的。 再者,这种方法也容易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不平衡和不合理。很容易出现对公司贡献不大的个人的报酬反而比对公司贡献很大的员工的报酬多得多的情况,究其成因,仅仅因为前者所在部门或团队的业绩好、获得了公司较多的奖励。长此以往,将极大地挫伤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带来隐性但却是致命的伤害。 为避免上述不足,笔者倾向于“弹性预算考核到部门,以岗定薪到个人”的财务考核模式。即对各业务部门的财务考核与市场情况相联系,根据市场情况,滚动编制收入和利润预算,以实现更合理科学的考核办法。对个人的财务绩效考核,则按其岗位职责进行,并与其所在部门和团队的业绩相联系。 三、加强资金管理,保障资金供给 由于政策原因、社会原因及证券公司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阶段证券公司在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在银行贷款、其他融资途径和方式又十分狭窄的现实中,资金作为证券公司的血液,其“粮草”的价值日益突出。资金已成为制约众多证券公司发展的瓶颈。加强资金管理、保障资金供给、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已成为财务管理的第一大要务。 加强资金管理,首先要做到资金的集中管理,即公司所有资金集中于总部,各分支机构除保留少量日常费用备用金(一般以分支机构两个月现金费用开支为限)外,其余资金全部上划至公司总部,由公司统一调度使用。此举一则可减少沉淀资金,二则可有效降低分支机构的资金风险。 其次,要做好资金的授权管理,即任何部门和分支机构使用资金,均须按公司规定的程序申请报批,未经公司批准,不得擅自调拨和使用资金。 再者,加强资金管理必须做到资金业务的集中和统一管理,所有资金的融入和融出,均由职能部门按公司的授权和规定统一办理,任何分支机构未经公司同意和授权不得开展此项业务。 另外,加强资金管理还应遵循资金决策与业务决策相分离的原则。资金管理不能脱离业务,业务也不能脱离资金供给的约束,但在具体的操作与管理上,资金决策不能代替业务决策,业务条线根据其业务需求提出资金需求,预测业务发展的好坏,并对业务的最终执行情况负责;资金管理条线审核资金审批程序、资金规模,并平衡各项业务作统筹安排和分配资金,不对业务执行结果负责。 如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其投资什么证券、何时买入或卖出等由业务条线决策,资金条线则负责审核业务资金的规模是否超标、保障资金供给,并监督资金划转等。这样做更加清晰地界定了业务决策与资金决策的边界,便于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专业水平。 最后,要建立资金的内部定价机制。业务部门使用资金必须遵循有偿使用的原则,按一定的成本(如按一年期贷款利率或同业利率等),记入其考核利润;业务部门上存的资金按高于同业存款的利率计算收入,同样记入考核利润。这样不仅有利于资金的集中管理,更有利于资金的合理配置。 保障资金供给,是资金财务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证券公司现阶段可从以下几个途径予以解决: 一是盘活现有资产,对一些长期沉淀的资产予以变现,如加强应收账款的清理,对非资本性的外汇及时结汇、对一些非上市的债券通过回购方式取得现金、对长期不使用的固定资产予以清理等。盘活现有资产不仅可以增加现金流入,也有利于提高资产的收益率。 二是利用现有已成熟的融资工具融入资金,主要包括同业拆借、股票质押贷款和银行贷款。同业拆借简捷便利,成本较低,规模较大,是解决流动性周转资金的有效途径。可通过同业拆借满足认购新股、债券回购等业务的周转要求。股票质押贷款是目前合法合规的短期贷款途径,通过股票质押贷款所得资金的时限较长、用途较广,是满足流动性资金的重要方式,与同业拆借相比,其灵活性、成本等方面稍逊一筹,但期限远远超过了同业拆借。银行贷款是目前存有一定争议的业务,《证券法》规定,禁止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但对何为“合规”却未置可否。根据法理,法不规定即为不违法,只要从银行取得的贷款未进入股市即为不违法。比如向银行按揭购买不动产不能算作违规吧?既然如此,那么其他业务贷款,如公司购买固定资产、长期投资、余额包销等也可申请贷款。 三是努力开拓新的融资途径,主要包括借入次级债、发行短期融资券、发行债券及尽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等。通过ipo上市或借壳上市,是解决证券公司融资问题的根本,也是证券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中信证券的上市及其后续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四、做细做深财务分析,为公司决策提供参谋 财务分析不是报一报流水帐和罗列一些数字、指标,而是通过财务数据的表象,去寻找和发现一些潜在的趋势性和规律性的内容,为公司发展谏言献计,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而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公司财务分析又可分为季度、半年度、年度财务分析。一篇高质量和有价值的财务分析应涵盖如下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要深入、细致、全面、客观地反映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盈利情况、经营状况、资金状况等;二是通过对资产质量、业务质量、管理质量和现金流的分析和评价,发现公司的优势和不足;三是针对现状及公司目标,提出可行的财务建议。 深入全面地做好客观反映,依赖于财务数据的完善与否,仅靠简单的财务会计核算是不够的,更取决于管理会计是否健全,尤其是责任成本核算是否完善。进行财务分析时,应进一步细化和深化资产状况、收入和业务支出情况、现金流等,尽可能细分至各项业务、甚至各个团队。但各项费用成本仅通过基础会计核算是无法自然分解至各项业务和各个团队的,这就得依靠全成本核算的管理会计来完成,以达到“纵横交叉”反映的目的。所谓“纵横交叉”,即每一个汇总数字均可通过其二级、三级会计明细科目来细分,同时也可按各部门或团队的使用或占用、完成情况来反映。 做好管理会计核算的要点在于:一是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将相关财务会计数据还原至管理会计科目;二是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将相关成本费用尽可能细分至各个部门或团队。 对公司的财务分析和评价,主要通过对资产质量、业务质量、管理质量和现金流,即“三个质量一个流”的分析来实现。 分析资产质量,主要是分析公司资产的结构。资产结构分析应揭示各部门占用公司资产的情况,及与该部门创造收益的匹配关系。证券公司的净资本是衡量公司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等的核心指标,不仅要看到净资本与净资产的差距,还要分析造成这个差距的具体原因。比如净资本占净资产的比重为80%,那么其余20%的构成是什么?如果其中大多数资产的真实情况是良好的,而按净资本的折扣计算公式造成了差异,那么这部分资产就不能被定性为不良资产。 对业务质量的评价,除了做到同比、与预算指标比之外,还要评价与市场的综合比较,从而剔除市场因素的干扰,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公司各项业务的盈利状况和盈利能力。比如对自营业务的评判,如年初投入10亿元,期末实现盈利2.5亿元、未实现的浮动盈利1.5亿元,在不考虑波段影响的情况下,得到的是自营业务已实现和未实现盈利达40%的结论,如果同期指数平均上涨30%,那么公司其实就是跑赢大盘10个百分点,超过了市场的整体水平。 对管理质量的评价,侧重于对风险因素的评价,本期是否扩大了不良风险资产、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基础管理是否得以提高等方面都属评价范围。在某种意义上,管理质量通过业务质量和资产质量得以体现,但管理质量还有财务数据以外的、非数字表现的内容。 现金流是公司的生命线,分析现金流,就是通过对各项业务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量的分析,指出各项业务对公司的贡献程度以及公司现金流、资金链的顺畅程度与健康状况。 五、完善财务流程管理,有效降低业务风险 证券公司的许多风险,最终是通过财务信息的方式予以体现。通过完善财务流程的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完善财务流程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完善自有资金使用和调拨的流程管理,要明确规定财务部门审批的内容和重点,明确“未经财务部门审核不得划转资金”的规定。同时,严格规定,任何资金的划转必须经过财务部门,其余部门不得擅自划转资金。 二是要明确在客户资金(尤其是大额客户保证金)的存取流程中,财务审核是必经之途。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必须按规定流程进行管理,从最基本的操作层面保证客户资产的安全。 三是要明确各项支出的流程管理,明确各业务部门的审核内容、财务部门的审核内容,明确各级审批权限,并责任到人,再辅以预算控制,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还可以收降低风险之功效。 随着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的即将结束,证券业已经和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发展,过去忽视管理,尤其是忽视财务管理的局面,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新的发展环境又赋予证券公司财务管理更广泛的内容和更重要的职责,对证券公司全体财务人员来说,必将面对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困难。只要我们本着负责和创新的态度,坚持财务管理创造价值的理念,我们就一定能够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德鲁克大师言:“管理是一种实践,其实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证券公司财务管理亦然。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交强险对商业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 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自2006年7月1日实施以来,备受业界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对其费率水平的制定更是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对交强险费率水平的客观评价必须基于对交强险实际经营数据的准确分析,鉴于此,本文将对比分析交强险实施前后保险业产险业务经营成果,据此来分析和评价交强险实施后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以及财务管理的影响,其中特别提出了交强险费率制定的影响因素,为以后建立交强险费率的精算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交强险实施前后保险业产险业务经营成果对比分析 1.数据来源。 为避免个别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成果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本文特收集了交强险实施前后整个保险业1999—2007年产险业务收入及业务毛利的财务数据,并据以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信息。 2.交强险实施前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性说明。 根据理论和实际经验,我们将产险保费收入看成自变量,产险业务毛利看成因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根据交强险实施前(1999—2005)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数据,得出模型为: y^=0.440165x+274280.9086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进一步分析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性,可以发现:产险业务毛利与产险保费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9908,正相关特性十分显著。此外,我们还计算出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为0.9817,这说明在交强险实施前只有1.83%的概率属于随机因素来影响产险业务毛利,因此所建立的这条回归线是合适的。 3.交强险实施前后保险业产险业务经营成果的对比分析。 一方面,由产险业务毛利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交强险实施前产险业务毛利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2.75%,而在交强险实施后,2006年产险业务毛利的年增长率为27.78%,2007年这一比率更是达到了37.04%;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根据2007年产险保费收入的实际数据,按照上文所得的回归模型来预测2007年产险业务毛利的话,其预测数为9067608万元,这也明显低于2007年保险业产险业务毛利的实际数9772660万元。因此,从上述两方面的分析来看,交强险实施后保险业产险业务毛利出现了非常增长,我们认为这种非常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交强险保险费率水平偏高(这一结论将在下文费率影响因素分析中加以利用)。 二、交强险的实施对商业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 由于交强险本身的独特性,其实施对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交强险的实施强化了社会保险意识的提高,不仅将商业保险公司带入了交强险这一服务领域,同时为公司的其他业务产品开拓了市场。我国交强险实施以来商业保险公司的实际投保数据表明,投保人在一家保险公司投保交强险后,如果要购买其他商业险种,90%以上会在同一家保险公司出单。另一方面,由于交强险具有社会救助的性质,其条款、费率水平由监管机构统一制定,各商业保险公司统一使用,国家又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业务实行“无盈无亏”的原则,加上对交强险的赔付是“无过错”的责任范围,这样势必导致商业保险公司运行成本的增加,从而加大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交强险的实施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这种复杂影响也对商业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1.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永恒主题,而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对自身业绩的评价又片面地追求规模的扩张和当期的经营利润,从而忽略了业务盈利性和风险性的平衡(胡宏兵,2007)。然而,按照上文分析知,由于交强险业务本身的特殊性,商业保险公司受理交强险业务会加大公司的经营风险。如果商业保险公司还是与受理传统产险业务一样,在受理交强险业务时不注意业务审批,不注重对风险的控制和衡量的话,势必会加大保险期限内的出险频率,从而增大赔付率,影响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乃至导致整个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或破产。因此,从风险价值管理来看,要从源头防范和控制风险,并在理赔的各个环节做好应对措施,防止风险的产生和恶化:在受理每笔交强险业务以前做出风险评价,尽可能地防止赔付的发生;公司业绩考核所采用的标准和方法,要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控制具有引导作用,使其能够体现商业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文化,有利于形成对风险进行全员、全过程、全范围管理的理念;为交强险业务制定新的理赔流程,进一步完善核损管理模式并加强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的联系,消除投保人潜在的道德风险问题。 2.商业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保费收入,收取保费在前,承担保险责任在后,这决定了商业保险公司资产具有明显的负债性,将这种负债性结合我国商业保险公司所受理的产险业务实际来看,还具有短期性,从而要求商业保险公司的资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戴成峰,2007)。然而如前文所述,对交强险业务的赔付是“无过错”的责任范围,这样一来交强险业务对赔付资金的流动性要求相对于其他产险业务来说更高。因此,从资产负债管理来看,商业保险公司应重新分析公司整体的业务结构,根据公司目前的经营风险状况和实力来配置投资资产:充分考虑交强险业务的出险概率和平均偿付金额,合理分析其平均偿还期,在此基础上考虑其对公司整体业务负债的影响,根据资产分配原则合理配置投资资产;在注重投资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保障公司实际偿付能力的同时,要加强资金运用方面的研究,着力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 3.从有关产险费率制定的精算模型的已有研究成果来看,考虑到影响产险费率水平特别是车险费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投保人的历史索赔次数或是历史索赔金额的大小,然而交强险业务是一项具有较高经营风险(主要是赔付风险)的业务,并且具有强制性,保险公司不能拒绝受理交强险业务,由此我们认为,交强险业务费率水平的影响因素不能单一地看作是历史索赔次数或者是历史索赔金额的大小,应该是多因素决定某项交强险业务的风险水平,再以风险的大小来决定费率的高低。因此,从费率制定的影响因素来看,商业保险公司应对交强险费率的制定建立一个风险影响因子库,在受理交强险业务前进行风险评价,以风险水平来确定费率水平。下面对我们所提出的这种费率决定机制做具体说明: 可行性说明。我们所提出的这一费率决定机制的主要思想是根据交强险业务的不同风险水平决定不同的费率水平,而这一思想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不同费率水平的法定可能性。根据前文交强险实施前后经营成果的对比分析所得结论:目前我国交强险保险费率水平偏高,这为交强险业务制定不同费率水平提供了法定可能空间。如果投保人风险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他/她的投保费率水平将收敛于法定最高费率水平,反之,则收敛于一个较低的费率水平。 风险水平影响因子库的建立。这种由不同的因子影响交强险业务的风险水平,再由风险水平来决定费率水平的思想,明显比由单一因素来决定费率水平更合理、公平。影响因子的选取对于不同的商业保险公司来说可能有一定的差异,但大体上都需要考虑如下几个因子: (1)投保人历史索赔次数,这是现有车险费率水平决定模型中考虑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另外,从实际经验来看,以投保人历史索赔次数来作为衡量交强险业务风险水平的一个影响因子肯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投保人历史索赔金额,仅以投保人的历史索赔次数来考虑交强险业务的风险水平明显是不合理的,也缺乏公平性,所以我们认为以投保人历史索赔金额来修正风险水平是必要的。 (3)投保人驾龄或车辆使用年限,单从投保人历史索赔情况来衡量交强险业务的风险水平还是缺少说服力,同时也不能体现公平原则,所以我们将投保人驾龄或车辆使用年限作为交强险业务风险水平的一个影响因子,用来评价交强险业务的风险水平。 风险水平决定费率水平的方法。这种费率水平计量模型建立的瓶颈在于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将前文所讨论的各风险水平影响因子赋予一个权重,以期能够准确合理地计量交强险业务的风险水平,这尚需要更多基础数据的支持和业内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在能够合理计量风险水平后,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车险费率奖惩系统,改进其中的负二项模型或二元风险模型,尽可能地准确计算费率大小。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交强险实施前后经营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我国现行交强险费率水平偏高。随后根据交强险业务本身的特性,分析其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和财务管理的影响,其中特别提出了交强险费率制定的影响因素。在分析交强险费率影响因素时,我们结合前文对交强险实施前后经营数据对比分析所得的结论,提出了按照交强险业务的不同风险水平决定不同的费率水平的思想。这对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受理交强险业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受理交强险业务时,商业保险公司虽然不能拒绝受理这一业务,但是可以根据个别投保人风险水平的不同,按照合理的方法制定差别的费率。此外,本文的研究对建立交强险费率的精算模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物业公司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问题 摘要: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经济在突飞猛进的增长,随之市场经济体制和产业也能够在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中。近些年,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物业管理公司作为辅助公司也在逐渐的发展,是行业中新兴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摸索和更近一步的迅速完善。长此以往,物业公司的规模也在逐渐的扩大,拓展企业的经营范围。随着业务的增加,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又迎来了新的挑战,要求不再是以往的简单,要有更好更完善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体系。本文结合了最近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对于物业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结合了实际的工作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物业公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现状;策略 近些年,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随之物业公司紧随其后,慢慢兴起,也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大部分发展时间不长,没有太深厚的发展史,企业规模也不算大,在经营和管理上都在不断地摸索中,存在很多不规范和完善的地方,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变化,新兴的物业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并且在日益变得越来越激烈。如何完善企业管理,扩大经营范围是物业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内容,对于物业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要加以重视,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以及绝对安全性。 1物业公司的行业特性 物业公司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服务企业,虽然兴起时间不长,但是分析其本身,有相当突出的特点。 1.1复杂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位老人在深圳等城市画了一个圈,开始规划和建设,高楼大厦开始崛地而起,出现了大批的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公司负责开发地皮,建造楼房,而后续对于业主的服务工作,就要委托给公司进行管理,物业管理公司是房地产再循环中诞生的服务行业,要参与生产、建设和后期的服务和消费,涉及的内容琐碎和复杂。物业管理公司起到了中介的作用,需要沟通的人员也比较多,比如业主、开发商、政府等,并且提供一系列的相关服务,具有一般服务业所不具备的复杂性。 1.2特殊性 物业管理企业是受房地产公司的委托,对于入住其开发和建造的小区的业主、物业使用人和承租人进行后期的服务,因此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对象相比于其他服务业具有特殊性。有独特的限定范围,同时服务的内容,从园区的卫生,花草到综合的生活日常都有涉及,包括一些有偿服务和针对性的特邀服务等,几乎涉猎各行各业的领域。 1.3多样性 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服务一般都具备多样性,包括有形的管理维修,无形的园区卫生环境、园区的植被空气。既有谁出钱、谁受益的可以私人消费的一般服务,也有由群主自发的使用者消费,享用的具备有某种“准公共物品”性质的独特服务。 2物业管理公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目前,大部分物业公司缺乏好的经营管理模式,然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是经营管理的重要和核心内容,对物业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核算是一具体的价值形式,在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资金活动,要对于各项物资和经济效果进行有关核算,并且能够进行有效监督的一种手段。财务管理是运用会计学中的各项会计科目对于发生的资金变化进行归类和总结,通过财务报表的方式表现出来,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公司的资金去向,对于领导审批的原始凭证,全方面的进行计算和分析的过程。无论是会计核算,还是财务管理,对于物业公司来说都要绝对的重视。物业企业的会计财务部门,要跟进和确定筹资的规模与日期,还要对筹资方案中所承担的相对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做好风险预防,保证企业内部的正常资金运作。物业管理公司是集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经营的范围比较广泛和复杂,公司内部既有商业贸易服务部门,也有维修部门、安保部门,店面出租以及我们想象不到的各项服务。物业管理公司的复杂性,就决定了内部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相比于其他行业和企业都要复杂。物业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要对企业内部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进行核算;其次是对企业的成本进行了解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最后就是对每天的收入支出进行核算,最终核算出相应的利润,合理有效的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和核算,能够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物业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3.1物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由于物业企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兴企业,发展历史较短。我国大部门的物业管理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上存在着许多的不完善,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体系,进而导致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基础相对薄弱。在物业管理公司的日常管理中,会计管理的有关工作不够规范,太过于粗矿,会计凭证的填写不够严格,企业内部在进行账务处理时没有严格按照会计法的法律法规进行建账,没有设置分类明细帐,发票的管理也没有严格的要求。长此以往,最后做账的时候原始凭证不足,导致账实不符,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物业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相对薄弱的表现。 3.2成本核算的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大部分物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比较单一,难以对企业下属的各个部门和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导致企业存在很多成本浪费的情况。目前,大多数物业企业成本核算的方式是通过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集中的核算,明细科目的设置也比较笼统,很多最多只延伸到二级科目。一些职能部门和管理部门没有进入成本核算的范围内,物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范围比较广泛,许多企业管理的小区数日内十几个甚至上百个之多,不同的小区提供服务,在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上都是有所不同的,如果不能对各个小区的管理服务进行精细的核算,不按照各个项目及各个类别来设置明细分类账和铺助核算帐,就难以建立全面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不能为决策层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数据。 4物业企业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相关策略 4.1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建设 目前,我国的物业企业虽然规模相对不大,但是涉及的经营内容广泛,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遵守会计法的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首先,要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完善核算体系,以此为基础,进而建立各项的管理制度,包括员工责任制度,以此来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不足,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其次,物业企业的财务部门要与各国部门及时沟通和协调,企业内部要积极全力地配合会计人员的工作,培养综合素质强、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员,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杜绝违规操作的现象发生。 4.2创新成本核算的模式,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时效性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变化,物业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展,涉及的经营管理范围也越来越广泛,需要核算的内容和涉及的财务管理也越来越深入,会计的信息量也就越来越大。当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信息瞬息万变,想要在服务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合理把握信息资源并且充分地利用。物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的范围非常广,信息量相当大,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整理上和财务管理的把握上有更进一步的深入,难度和复杂程度都加深。因此,企业要不断地学习和拓展,引进先进的会计财务信息系统,不断地创新成本核算的模式,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力。 5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和需求也在持续提升,对于物业公司的工作要求也有了新的标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了物业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工作质量,因此,不断地完善和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物业企业的全体员工应该共同协作和努力,促进物业企业的长期发展。 作者:王敏 单位:长春市嘉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知识经济下的能源公司财务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发展模式取代了以往的能源型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时展的潮流,对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给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带来了极大的变革。本文主要就当前能源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优化建议。 关键词:知识经济;能源公司;财务管理;优化建议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整体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已经来临,给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经营模式也带来了极大的变革。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能源公司的财务管理方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方法实现了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实现了传统资源依赖型经济向知识依赖型经济的转变,进而促进企业节能环保、降本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能源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过程中忽略对无形资产的利用 在能源公司传统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产权制度也更注重有形资产的配置,而忽略了对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信息数据资产、市场资本等无形资产的有效利用与合理配置。在当期的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由以往的能源、资源竞争转变为科技、知识的竞争,而大部分能源公司还不能及时的转变观念,将无形资产的利用与配置纳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导致企业难以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较强的竞争力。 (二)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在当前的知识型社会、信息型社会,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财务信息化管理方式代替了以往的手工操作模式,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有了大大的提高。但调查部分能源公司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发现,企业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有一定的不足与偏差,仅仅将使用财务管理软件、管理系统看作是信息化建设,而没有将企业生产、业务交易、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实时显示在财务管理系统中,也没有实现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之间的高度统一,使的数据的来源、真实性等难以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快速核对。 (三)能源公司缺乏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才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单一型人才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市场提出的要求,企业迫切的需要复合型人才来应对企业财务管理需求与市场变动带来的诸多财务风险。然而,在目前,大多能源公司的财务人员知识储备与专业能力较为有限,缺乏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观念,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前瞻性的眼光,不能及时的预防与应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与问题。还有部分财务人员虽然有较为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与经验,但缺乏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能熟练的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的财务管理需要。 三、知识经济背景下能源公司财务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重组企业资本要素,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利用 知识经济是当前及看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能源公司要积极抓住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重组企业资本要素,将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结合起来,尤其要重视人力资源与各种数据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充分发掘无形资产的价值,帮助企业不断提升资产利用率与资源最大化利用。 (二)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由于能源公司的产品、服务较之其他企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实际的工作中涉及到的数据信息也较为繁杂,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容易产生各部门数据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传递滞后等问题。对此,企业要将财务管理模式由以往的分散管理向集中式管理转变,建立统一集中的财务管理平台,实现企业财务信息与经营信息的实时化、动态化管理,将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产生的财务信息相关数据实时收集至财务管理系统中,便于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变动情况随时监控,也便于及时发现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问题。同时,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开展还需要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能够随时就某一财务问题进行核对与解决,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三)重视复合型财务人员引进与培养 知识经济背景下,能源公司需要树立知识化与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在发展知识科技的观念引导下,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业务能力。一方面,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引进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知识与能力、能源产品与服务业务知识,还要熟练的掌握财务软件、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库以及网络技术等新知识、新技术。另一方面,能源公司也要注重对老员工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定期为工作人员开办学习交流班,努力吸收引进国外的先进理财理念,不断地积累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经验,制定适合于能源公司发展的知识理财计划,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奖励惩戒制度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为能源公司带来最大的经济收益。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能源公司加强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的建设,将科技知识作为决策导向,能够促进能源公司财务管理的科学合理性与创新灵活性,对能源公司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双 单位:中国石油山西忻州销售分公司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国企分公司财务管理研究 摘要: 对于我国国有企业而言,亟需依托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避免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出现问题。本文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结合中移全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实际,提出国企分公司在财务管理中的新对策,全面实现科学经营。 关键词: 国企分公司;财务管理共享服务中心;核算工作 现如今,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公司与公司之间不再是独立的经营个体,而是集中管理的新模式。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分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将分公司与公司的核心业务整合起来,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就成为了当前的重点工作。当然,这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在新技术的应用下,本文就对相关手段和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从而切实提高公司的经营水平。 一、有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述 共享服务中心,以共享和服务为核心,在《共享服务精要》中明确提出了他的含义,即共享服务是行动的指南,它能够将一个独立的管理体系转变为信息和资源共享的新体系,通过各种业务之间的整合,做好数据的传递和共享。与原来的单独管理不同,共享服务中心能够将各类信息在分公司之间实现共享,减少了纸质文档传送存在的不足,并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技术上分析,“财务共享服务”是将信息技术利用起来的一种手段,突出技术优势,有助于信息管理更加科学,也能够优化组织内部结构、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规范业务流程、提升流程效率,并从市场的内部和外部等不同角度给客户提供专业的生产服务管理模式。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施的前提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用和现代化技术的推广,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努力,需要将各类信息整合起来,突出技术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制度的保证与完善,只有落实科学的体系,按照规范化的制度实施作业,共享信息,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传递和共享,才能确保业务的正确开展。为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如:SAP系统、金蝶EAS系统等,都集成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等ERP基础核心模块。财务管理系统在业务上完全与其他子系统(如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管理等业务功能模块)高度实时集成。其优势在于,能够实现信息和数据的高度集成,制定完整的工作方法,并符合不同类型公司的经营需要,做到了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整合应用。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模式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的核算方法 与传统的核算方式不同,基于现代化手段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作方法,打破了固有理念的束缚,是对现代化技术实施的科学性应用。现如今,我国公司和国企改革深入推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财务管理与核算方式自然无法符合需要,只有推行新的管理,落实共享技术,才能更好的适应企业壮大发展的要求。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必须要将IT技术和先进的ERP软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搭建网络集中管理模式。实现信息的有机整合,做好财务核算、、费用报销、资金管理、档案管理等的集成化控制,建立全面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进行集中化的财务核算工作。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的报销系统 基于财务共享服务下的中心管理模式,要落实好管理核算,必须提高报销系统的科学性,简言之就是要推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财务管理工作集成起来,构建网络信息管理平台,搭建新的管理方法。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实施在线、实施监控、实时提交和反馈任何问题,可以及时处理问题,各部门可以及时提取各种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网络报销的实现,彻底改变了传统报销模式下的各种问题。员工在网络报销系统中填写电子报销单,包括报销事项、涉及的费用科目、员工的姓名、部门、账户等信息,填好后系统会直接流转到上级审批人,在上级审批人电子签名审批后,报销单就流转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成本费用会计,成本费用会计进行审核通过后生成会计凭证,出纳收到生成的报销电子数据,通过集成的银企平台直接将加密数据送到相关银行,由银行进行付款,然后出纳核对银行付款成功的数据并通过报销系统确认付款成功,报销人所报销的费用就通过网银系统将款项直接划拨到了员工申请的账户里。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的资金集中管理 对于任何一个公司而言,资金都是管理的重点和基础,对于企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分公司是国企公司中最重要的部门,它的发展与建立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发展,在分公司中同样要开展财务的严格管理与核算的准确落实。也只有实现资金的集中数据分析,才能更好的利用资本,加强领导对公司的认识,避免出现决策失误,为整个集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应用的推广之下,企业必须推行实施一体化进程,开设网络化管理。将银行建立于企业管理之上,推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模式,开创新的管理方法。具体而言,国有企业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推行最新的管理手段,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与核算体系,实现“银企互联”,使公司与银行无缝对接,从而达到集中开户、集中结算、集中运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如今,我国国有企业受到了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作为国家资金投入的重点,其分公司同样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核算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公司发展的要求,不能更好的参与竞争。只有推行现代化手段,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推广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才能提高数据信息核算的精准性,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 作者:吴伟波 单位:中移全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思考 摘要: 财务管理是提升企业价值的基础,是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模式的起点,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加强企业竞争力优势的重要砝码,通过财务管理的运用,来确定企业的竞争地位。物业管理是个微利的行业,若不加强公司的财务管理,公司很容易就会陷入经营困境,一旦出现亏损公司也就只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因此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管理尤其重要。 关键词: 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探析 随着我国物业行业的迅速发展,物业管理市场环境日益成熟,物业管理行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黄金时代后现在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如何顺利通过这个瓶颈期且积蓄能量有发展后势是笔者较为关心的问题。由于物业行业有其自身的行业特点,因此在财务管理上也有其特殊性。其一物业公司财务管理不仅要从总体上实施有效地控制,还要辐射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项目;其二物业公司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业主和企业管理层,因此物业管理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必须充分满足这一特殊的需求。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模式以及服务对象就地标了它的独特性,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要遵守原则,结合物业管理公司的特征来建立符合公司发展的制度。下面笔者就当前我国物业管理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物业管理公司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控管理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体系比较薄弱 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业务较为简单,且物业管理公司大都负责住宅小区的管理,管理者在意识上对公司的内控管理机制建设不重视,认为物业管理公司就是做简单的收费服务工作,只要收费率及客户满意度达到一定的标准就万事大吉,而不去深挖管理潜力,久而久之收入没有得到较好地监管,支出未能有效地节约,经营效益受到影响,开始走下坡路。有的物业管理公虽然按要求制定了内控制度,但内控制度中所涉及到的财务管理制度方面太过理论化而操作性不强,或在实际工作中不按内控制度要求执行,制度形同虚设。 (二)部分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物业管理属微利行业,管理者又认为其经营业务简单,所以在选择财务管理人员上更多地仅从节约用人成本上出发,而非根据人员的道德素质及专业水平为招聘准则,因此部分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人员都是从收银员以及客服人员转型来的,甚至有些财务人员还没有相关的从业资格。除此之外,有些物业管理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在岗位设置上不合理,存在不相容职务不分离的现象。再加上公司不重视财务人员的后续培养,而财务人员自身除了能简单完成账务处理外也不加强对行业相关知识及自身专业理论的学习,造成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只能完成简单的记账工作,而要想对公司提出有利于降本增效的建议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会计核算粗放,各项目盈利情况不清楚 当前很多物业管理公司在会计核算上基本上能做到按所管物业分项目(楼盘)核算,但却忽略了在同一项目中将不同的经营业务分板块核算。比如在一个物业管理项目中,有写字楼也有住宅,除提供主营物业服务外还提供停车场、食堂、维修、保洁等其他特约服务,而很多物业管理公司在财务核算上并未将不同性质(比如写字楼与住宅)、不同业务板块(比如物业服务与食堂经营)分项核算,这样就会造成一锅粥,各业务板块的收入及成本都混在一起,搞不清楚哪个板块在赚钱哪个板块在亏钱,公司要想开源节流也不知从哪个经营项目或哪个环节下手,也就不容易发现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针对以上的财务管理缺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强管理和改进,以推进物业公司财务管理的水平,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精度与真实度,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二、提升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策略 (一)健全内控管理机制、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物业管理公司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内部管理需求,而不能死板硬套,要有可操作性。不仅要制定出适合规范公司内部财务活动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还要不断细化完善这项制度,配以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分支管理办法,如《收费管理办法》、《票据管理办法》、《空置房管理办法》、《库房物资管理办法》等等。同时按照年初预算核定并下达管理者的考核指标,年终进行考核,奖惩挂钩。内控制度健全后,在工作中就必须要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物业管理公司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完整、规范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充分落实好理财自主权,形成一系列适应物业公司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要求的财务管理体系和自我约束机制,才能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促进物业管理公司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将记账员培养成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物业管理公司需要转变观念,不能一味地为了节约用人成本而降低财务人员的选择标准,也不能只把财务人员当作简单的记账先生。企业可以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多方面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论知识,培养他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业务的能力,以适应未来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同时财务人员自身不能只满足于会做账,要深入到所管物业现场了解经营业务发生的过程及实际情况,要有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既然物业管理行业具有其特殊性,那么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人员除了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学习物业行业相关知识,只有对自己的行业了如指掌了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也才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按经营业务性质分板块核算,要为公司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当所管物业项目中存在物业性质不同或服务内容多样化的情况下,应按物业性质及服务内容分板块核算。比如在同一物业项目中既有写字楼又有住宅甚至还有商铺管理,不仅在收入核算时要将上述三类物业分开,与之相关的成本费用也应分开核算,能区分所属关系的就直接进入其成本,不能的则按一定比例分摊(可以参照收入占比分摊),这样才符合配比原则。同样,对所管物业项目除提供主营物业服务外,很多物业管理公司还同时提供比如停车场、食堂及维修维护等特约服务,这些均应按服务内容分项核算,只有这样才能清晰地反映各业务板块的真实盈亏情况,也有利于管理者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当我们的财务人员为公司管理者提供出各业务板块的经营数据及业绩分析时,公司决策者才能以此做出是扩大还是缩小经营规模,或者终止某个业务板块经营的决定,也只有这样物业管理公司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保持住主营有微利,挖掘出增值服务板块的潜力,在同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陈洁 单位:成都交投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发电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摘要: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科学的管理思想与发达的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发电公司的行业特性适宜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文章主要分析了发电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足及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发电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 伴随现代企业竞争程度的加深,企业运营所面对的市场、所处的资本环境不断变化,集团公司的财务管控愈来愈向以集团策略为主导、以全方位预算控制为重点、以内控为主线的集权式管控方向发展。当代微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为此种集权式的管理方式奠定了技术与经济基础。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便是此种科学的管理思想与发达的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发电公司的行业特性适宜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是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存有先天要素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存有部分后天缺陷。要抓好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改进这些先天不利要素,改善后天缺陷,坚持不懈,以实现全方位、多层级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发电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意义 1.有利于解决公司财务信息孤立的问题。 在目前的公司财务管控中,尽管大部分公司运用了微机技术对日常工作与财务信息加以处置,可是公司的不同部门间并未把信息进行统一归纳,而是孤立存在的,对于财务信息的时效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经过财务管控信息化建设,在公司内部构建有关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高效地把公司的信息集中归纳,转变信息孤立现状,做到信息互享,提升信息的精确性。 2.有利于公司把财务和业务信息进行整合。 在当代企业管理中,其财务管控大多受传统会计思想的影响,大部分财务管控信息被限定在经济业务统计的层级上,同个经济行为有关的财务信息被搜集到多个管理体系中,以致经济业务的所有信息难以被高效整合,对财务管理信息的准确性产生了不良影响。而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较好地规避此种问题,把财务和业务信息有机整合,提升公司运营管理决策的合理性。 3.可以推动公司管理方式的革新。 实施公司财务管控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在公司中提升微机、互联网等技术的运用能力,构建有效的财务信息管理体系,可以把传统的财务信息记录与传输、会计计算与审计等工作利用微机技术来完成,提升了财务信息的处理速度,推动了财务管理效能的转变,增大了财务集中监督管理的力度,确保了财务全方位预算管控的落实,最后达成公司财务管控总体能力的提高。 二、发电公司财务管理的特征 1.生产与物流管控较易规划,容易实施信息一体化建设。 发电公司无论是水力发电,还是火力发电亦或是其他类型的发电公司,和其他加工生产公司比较,生产活动集中,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总体的生产销售流程、供应链条较短,材料购置较为单一,不涉及中间商品,不涉及或者较少涉及库存问题,不涉及物流体系问题:生产与物流管控较易规划,容易实施信息一体化建设。 2.坏账风险低,资本回流通畅,较易依托资本流对公司加以管理。 发电公司用户类型单一,仅是电网企业,通常电费回收期低于30天,坏账风险低,资本回流快。有关的采购过程,款项支付也较为迅速。不像建造单位,款项支付不及时,也不像一些商业单位,有相应的三四个月的信用期。公司的成本开支,除了折旧以外,也大多伴随资金流。因此经过管控资金流,便可以有效地管控公司的生产运营。 3.存在运营管理地和生产场所分开的问题,进行信息化建设有较好的收益性。 发电公司通常建设在远离市区的地方,特别是水电,大部分在偏僻的山区,而公司的决策组织与财务管控组织通常设立在城市地区。传统的纸质材料的信息传输方法,一方面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效果不理想。在此种状况下,开发集成的财务管理信息软件,达成财务和经济业务统一办公,有显著的收益性。 三、发电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1.发电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不牢固。 发电公司的财务信息化管控当前仅停滞在财务管理时期,并且效能单一。财务信息化管控技术未曾达成预期成效,未曾从根本上发挥作用。在当前的发电公司发展历程中,财务信息化仅发挥了会计计算的功能,在其整体发展中公司的组织协作基础不牢固。公司对财务信息化管控的认知滞后,未曾发挥其财务预算和财务监督的功能。财务信息化管控在发电公司中单独运行,未曾达成和其他组织间的协作运用。 2.发电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措施滞后。 发电公司总体架构庞大,组织管理流程繁杂,财务管控在繁杂的监督下实施,通过管理层的科学决策以后才可以真正地实行。此种繁杂的管理体系会让财务信息化管控效率低、实行困难多。发电公司在实际的工程实行过程中需要解决多个层面的问题,决策进度落后,影响了决策的及时性和精确性,未曾从根本上发挥财务管理应有的作用。 3.发电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员素养较低。 尽管发电公司为了顺应改革的步伐已采用了对工作者实施培训的措施,可是从当前来看,此领域的工作人员的素养依旧较低。大部分财务管控者具有较高的会计核算能力,但是微机操作能力不足。部分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虽然加强了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可是专业素质较低,知识架构缺乏多样化,难以适应繁杂的工作要求。 四、怎样抓好发电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1.增大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程度。 首先,公司决策层与管理者应当全面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作用,掌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功能。在公司中全面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而提升资本的监管与运用成效,维持公司本身的竞争实力。其次,应形成以财务管控为中心的理念,在公司财务管控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牢牢掌握工作重点,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大方向始终正确,才可以让整个信息化建设起到应有的成效,实现提高公司总体管理能力的目的。 2.提升集团企业的管控水平。 应当增强集团企业的控制水平,防止在管理过程中集团企业和下属单位间的协同矛盾,减少集团企业很多不可控亦或不稳定的要素。发挥财务管控在资本统一管控中的功能,更有效地监督所属企业的资金流,达成对公司的全方位预算控制,从事后监察考评向积极的事前规划和事中管控改变,达成集团“一套账”管控形式,实现汇总表格智能生成,合并表格大多数智能形成。把公司各个下属单位的信息化软件集中谋划,实现集团企业财务统一核算业务的信息化管控。全面深化财务的核算作用,将集团企业的重点财务制度集中固定在软件中,实现财务制度的规范化。 3.抓好信息集成,实现资源共享。 公司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应从根本上改变以会计核算为核心、仅限定在财务组织内部的形式,应实现财务与经济业务的集成化,把包含人事管理、行政管理、资产管理、顾客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剖析、流程管理、协议管理等诸多的业务软件和财务软件进行集成,达成数据流、商品流、资本流的协同统一,达成财务管控、财务预算与财务分析的完美融合。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高度统一,并非单一的信息共享,应从业务出发来进行剖析,构建信息软件。信息的生成应延展到业务系统,在处置业务的过程中采用和会计核算机制衔接的方法,直接形成财务信息,进而达成更多的信息互动,最后实现信息一体化,避免各个组织间重复提供信息而导致的效率低下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持续提升职工的业务素养。 财务和其他经济业务集成化建设,牵涉到公司运营管控的诸多方面,各个业务软件均是集成化系统的主要构成内容,均承担着及时、精确提供管理信息的责任。这不单单给财务工作者,也给所有参与运营管控的职工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管理要求。应构建一套和财务信息化相配套的工作机制与奖励体系,持续增强对所有职工的信息化管理理念的培养,深化职工对一体化的认知,提升有关的业务素养,让其尽早掌握操作技术,积极顺应工作形式的变化。 作者:陈琳 李芬 卫红刚 单位: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国电榆次热电有限公司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物流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探讨 1物流公司财务管理中的主要财务风险问题 1.1融资风险 目前我国的物流公司不论是企业制度还是融资结构,都还是传统物流的运营模式;因此,其必须加快向现代物流的转变,强化资金支持力度,以面对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从国内物流公司的现状来看,对资金的需求障碍始终是制约物流企业规模壮大及效益提高的关键因素。物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或者金融机构来筹借资金经常面临着利率水平、获利能力等多种现实制约,最终导致资金实际使用效果不佳;同时由于普遍存在过高的债务负担,物流企业在使用现金支付手段时,通常都使用短期融资的方式,来缓解支付困难和资金压力。根据调查和统计,国内的物流公司普遍都使用了贴现汇票和承兑汇票,无形中增加的资金的使用成本支出。如果外部的物流环境发生迅速的变化,物流公司很容易因丧失现金支付能力而陷入财务危机,增加经营风险。 1.2投资和资金使用风险 物流服务是一种综合性质的服务,它需要物流企业提供包括仓储、运输等全过程的综合服务。在物流企业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合理进行投资、配置和利用资金资源,就成为制约物流企业效益的头等问题。物流企业在实际投资和资金使用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资金投放和配置不当引发的风险。部分物流企业在规模增长阶段,寻求盲目的规模扩张,增大运输装卸设备支出、人力支出,使得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量同资本性支出缺口增大。二是盲目投资的风险,它通常是指物流企业投资的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收益水平而使企业获利水平下降和偿债压力增大。当物流企业投资于新物流项目或线路的开发、扩大业务区域范围;由于预先估计收益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许多物流公司缺乏科学的投资决策等原因,经常使物流企业的资本投资无法达到预估收益。 1.3资金回收和坏账风险 物流企业的收入来源是其提供给客户的物流服务的收费。因此,客户收费的回收率和速度直接影响着物流公司的经营效益。在物流业竞争激烈化的今天,赊销也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开拓业务方式。其中出现的一部分客户拖欠物流款、客户经营不善无力还款,或是由于物流服务同合同约定有出入、货物破损等情况,都可能导致物流企业产生巨大的坏账,从而导致运费及代垫费用难以收回。同时,盲目放款收款条件所产生的利息成本、坏账管理成本也是物流企业不得不考虑的一项支出。虽然一部分物流企业采用抵押物的方式降低这种坏账风险,但对抵押物缺乏评估,此种方式采用率低等因素对于资金回收风险并无太大的改善。 2物流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 2.1定量分析 企业发生财务风险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必然会透过财务指标的变化而体现。因此,物流公司应当善用财务比率和风险模型,建立适用于本公司的财务预警体系,对于财务风险水平进行量化与监控。物流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可以利用财务比率的变化来监控本公司的财务风险水平高低。在具体应用方面,有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两种方法。单变量模型通过物流公司建立涵盖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的财务比率指标体系,来对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监控。不过这种方法由于不能综合反映财务总体状况,容易导致不同指标之间出现矛盾。更常用的则是多变量模型,它通过对财务指标进行加权汇总来判别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大小,消除了个别指标评价物流公司财务风险不准确的缺陷。目前国外常用的Z指标模型,就是通过财务指标的综合选取和权重赋予来监控公司的财务风险。企业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综合使用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2.2定性分析 物流企业的发展和风险高低不是简单通过财务指标就可以判断出的,多种因素都对物流公司的经营和财务风险产生着影响。首先是宏观的政策影响;国家的政策调整,例如油价上调、利率上升都可能对物流公司的运营成本带来很大压力;物流公司应当及时关注国家的政策调整,做出及时的应对。其次是行业特征和一些特殊性事件;例如在非典时期,由于全国的恐慌性因素,商贸物流业在当年就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物流公司应当对这些事件的可能影响做出及时判断。因此,影响物流公司财务风险的因素不仅包含财务类因素,还涵盖许多非财务性因素;这些因素甚至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物流公司应当对此予以充分的关注。 3物流公司如何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 3.1对融资风险的防范控制 物流企业防范融资风险应当通过建立融资规章制度、风险防范体系及风控制度等手段来实现。一方面要确定风险预防的总体目标,建立自身的风险预警系统。物流公司通过融资过程中对融资环境和自身融资能力的分析,对其中可能产生的分析展开仔细评估,把对融资风险的防范落实到企业融资工作的具体环节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建立自身的融资风险监控系统,由专门的高层管理人员负责工作的开展,加强融资风险发生的责任。另一方面要通过合理规划融资规模和期限安排,合理选择融资模式,使自身的融资成本合理化。在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少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民间借贷而成长;但其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和代价。在当今融资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物流公司管理层应当科学分析资金来源及成本,寻找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融资方式,并适时吸引股权投资,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对于物流公司面临的短期支付及周转问题,公司应当通过科学的提前预估,合理安排贴现及短期借款等措施,降低短期资金的使用成本。 3.2投资和资金使用风险的防范控制 物流公司首先应当做好其资源、资金在业务投放中的配置工作。对于流动资金方面,物流公司应当通过建立科学化的物流管理模型来预测流动资金需求量,并充分利用结算时间差、银行支付时间差等因素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对于运输设备、人力支出,不应在业务规模扩张时盲目增大投资,而应仔细分析市场变化,科学、谨慎投放资源。对于开拓新的物流业务、业务区域或线路等,应充分做好投资收益前景的分析工作,基于投资收益的预测来安排扩张投资计划。在以上的投资和资金使用安排过程中,物流公司应尽量避免短期化的投资行为,通过长远科学的投资安排,确保资金使用的效率。 3.3资金回收和坏账风险的防范控制 “赊销”作为物流行业的一种趋势,物流公司应予以谨慎对待。其虽然对于企业扩大客户和业务量有积极作用,但也可能使企业面临坏账、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物流公司在开拓业务时,应谨慎拓展业务对象,加强对业务应收款的管理工作,通过制定一套科学的应收款管理政策,加强应收款的效益,提高公司的风险防御水平。公司在应收款管理中,首先针对不同客户订立差异化的信用标准。对于那些信用品质高的客户,可以确立较为宽松的信用政策,以扩大业务量;而对于信用状况不符合要求的客户,则应通过严格的信用政策,来保证业务的回款率,减少坏账的发生。其次为不同的客户建立相应的信用额度。物流公司应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其业务客户确立赊销的额度。信用额度代表公司愿为具体客户所承受的最大风险额度;一旦客户超过额度,则应对客户的信用情况实施监控,以免发生坏账。再次,建立客户的档案制度,并实行连续的跟踪管理。同时还应建立明确具体的清收制度和措施,实行账款清收的责任化。最后建立预付款的审批制度。对于不同客户的预付款管理,实施合同化的管理。通过对预付款条件、占用时间等具体规定来实施规范化管理。 作者:杨刚 单位:四川民生国际货物运输有限公司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物流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1物流公司财务管理中的主要财务风险问题 1.1融资风险 目前我国的物流公司不论是企业制度还是融资结构,都还是传统物流的运营模式;因此,其必须加快向现代物流的转变,强化资金支持力度,以面对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从国内物流公司的现状来看,对资金的需求障碍始终是制约物流企业规模壮大及效益提高的关键因素。物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或者金融机构来筹借资金经常面临着利率水平、获利能力等多种现实制约,最终导致资金实际使用效果不佳;同时由于普遍存在过高的债务负担,物流企业在使用现金支付手段时,通常都使用短期融资的方式,来缓解支付困难和资金压力。根据调查和统计,国内的物流公司普遍都使用了贴现汇票和承兑汇票,无形中增加的资金的使用成本支出。如果外部的物流环境发生迅速的变化,物流公司很容易因丧失现金支付能力而陷入财务危机,增加经营风险。 1.2投资和资金使用风险 物流服务是一种综合性质的服务,它需要物流企业提供包括仓储、运输等全过程的综合服务。在物流企业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合理进行投资、配置和利用资金资源,就成为制约物流企业效益的头等问题。物流企业在实际投资和资金使用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资金投放和配置不当引发的风险。部分物流企业在规模增长阶段,寻求盲目的规模扩张,增大运输装卸设备支出、人力支出,使得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量同资本性支出缺口增大。二是盲目投资的风险,它通常是指物流企业投资的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收益水平而使企业获利水平下降和偿债压力增大。当物流企业投资于新物流项目或线路的开发、扩大业务区域范围;由于预先估计收益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许多物流公司缺乏科学的投资决策等原因,经常使物流企业的资本投资无法达到预估收益。 1.3资金回收和坏账风险 物流企业的收入来源是其提供给客户的物流服务的收费。因此,客户收费的回收率和速度直接影响着物流公司的经营效益。在物流业竞争激烈化的今天,赊销也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开拓业务方式。其中出现的一部分客户拖欠物流款、客户经营不善无力还款,或是由于物流服务同合同约定有出入、货物破损等情况,都可能导致物流企业产生巨大的坏账,从而导致运费及代垫费用难以收回。同时,盲目放款收款条件所产生的利息成本、坏账管理成本也是物流企业不得不考虑的一项支出。虽然一部分物流企业采用抵押物的方式降低这种坏账风险,但对抵押物缺乏评估,此种方式采用率低等因素对于资金回收风险并无太大的改善。 2物流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 2.1定量分析 企业发生财务风险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必然会透过财务指标的变化而体现。因此,物流公司应当善用财务比率和风险模型,建立适用于本公司的财务预警体系,对于财务风险水平进行量化与监控。物流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可以利用财务比率的变化来监控本公司的财务风险水平高低。在具体应用方面,有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两种方法。单变量模型通过物流公司建立涵盖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的财务比率指标体系,来对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监控。不过这种方法由于不能综合反映财务总体状况,容易导致不同指标之间出现矛盾。更常用的则是多变量模型,它通过对财务指标进行加权汇总来判别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大小,消除了个别指标评价物流公司财务风险不准确的缺陷。目前国外常用的Z指标模型,就是通过财务指标的综合选取和权重赋予来监控公司的财务风险。企业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综合使用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2.2定性分析 物流企业的发展和风险高低不是简单通过财务指标就可以判断出的,多种因素都对物流公司的经营和财务风险产生着影响。首先是宏观的政策影响;国家的政策调整,例如油价上调、利率上升都可能对物流公司的运营成本带来很大压力;物流公司应当及时关注国家的政策调整,做出及时的应对。其次是行业特征和一些特殊性事件;例如在非典时期,由于全国的恐慌性因素,商贸物流业在当年就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物流公司应当对这些事件的可能影响做出及时判断。因此,影响物流公司财务风险的因素不仅包含财务类因素,还涵盖许多非财务性因素;这些因素甚至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物流公司应当对此予以充分的关注。 3物流公司如何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 3.1对融资风险的防范控制 物流企业防范融资风险应当通过建立融资规章制度、风险防范体系及风控制度等手段来实现。一方面要确定风险预防的总体目标,建立自身的风险预警系统。物流公司通过融资过程中对融资环境和自身融资能力的分析,对其中可能产生的分析展开仔细评估,把对融资风险的防范落实到企业融资工作的具体环节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建立自身的融资风险监控系统,由专门的高层管理人员负责工作的开展,加强融资风险发生的责任。另一方面要通过合理规划融资规模和期限安排,合理选择融资模式,使自身的融资成本合理化。在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少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民间借贷而成长;但其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和代价。在当今融资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物流公司管理层应当科学分析资金来源及成本,寻找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融资方式,并适时吸引股权投资,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对于物流公司面临的短期支付及周转问题,公司应当通过科学的提前预估,合理安排贴现及短期借款等措施,降低短期资金的使用成本。 3.2投资和资金使用风险的防范控制 物流公司首先应当做好其资源、资金在业务投放中的配置工作。对于流动资金方面,物流公司应当通过建立科学化的物流管理模型来预测流动资金需求量,并充分利用结算时间差、银行支付时间差等因素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对于运输设备、人力支出,不应在业务规模扩张时盲目增大投资,而应仔细分析市场变化,科学、谨慎投放资源。对于开拓新的物流业务、业务区域或线路等,应充分做好投资收益前景的分析工作,基于投资收益的预测来安排扩张投资计划。在以上的投资和资金使用安排过程中,物流公司应尽量避免短期化的投资行为,通过长远科学的投资安排,确保资金使用的效率。 3.3资金回收和坏账风险的防范控制 “赊销”作为物流行业的一种趋势,物流公司应予以谨慎对待。其虽然对于企业扩大客户和业务量有积极作用,但也可能使企业面临坏账、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物流公司在开拓业务时,应谨慎拓展业务对象,加强对业务应收款的管理工作,通过制定一套科学的应收款管理政策,加强应收款的效益,提高公司的风险防御水平。公司在应收款管理中,首先针对不同客户订立差异化的信用标准。对于那些信用品质高的客户,可以确立较为宽松的信用政策,以扩大业务量;而对于信用状况不符合要求的客户,则应通过严格的信用政策,来保证业务的回款率,减少坏账的发生。其次为不同的客户建立相应的信用额度。物流公司应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其业务客户确立赊销的额度。信用额度代表公司愿为具体客户所承受的最大风险额度;一旦客户超过额度,则应对客户的信用情况实施监控,以免发生坏账。再次,建立客户的档案制度,并实行连续的跟踪管理。同时还应建立明确具体的清收制度和措施,实行账款清收的责任化。最后建立预付款的审批制度。对于不同客户的预付款管理,实施合同化的管理。通过对预付款条件、占用时间等具体规定来实施规范化管理。 作者:杨刚 单位:四川民生国际货物运输有限公司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盐业公司财务管理途径 1公司概况 某盐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其产权集中于盐业这样的轻工业,公司的盐业投资多元化程度低,不利于市场竞争。为顺应国家改革号召,对公司进行重组改制,将与盐业不相关的产业业务取消,相关的业务如盐业生产、运销以及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并引入相应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合作的形式进行企业管理。 2盐业公司财务管理问题剖析 2.1预算控制落实力度不够 (1)预算体系的实际依据欠缺。 此盐业公司把公司的经营模式、发展前景和规划管理作为预算体系最根本的理论依据,但是并没有把预算的详尽过程、预算的结果差异做出正确的评价以及规定,这样并不能使工作及时稳定的进行。 (2)缺乏预算的事后控制。 本盐业公司在预算控制上处理不到位,把大量的精力运用在前面的预算编制,而对于后期预算工作具体操做和评价较缺乏。预算执行管理不严就会给管理者可乘之机,肆意妄为,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看似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管理者的预算考核成绩,但是长远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因为长此以往就会偏离长期经营效率轨道。 2.2财务制度缺位 资金控制是对于公司的资金量以及资金流通的管理和掌控,而该盐业企业的资金管理和控制制度欠缺。资金是一个公司的命脉,资金控制本质上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有力的财务控制手段。只有针对公司每个成员的资金流动进行一致管理,才可以把资金应用到最有效的地方,发挥它本身的能力。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该盐业公司的预算管理体系的不完整,致使财务工作者在工作时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可遵循,所以就会出现工作不规范,操作无章可循从而出现问题。尽管有一些文件对预算前期管理拟定了规范,但是这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并不能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生产等设置提供有用且合理的依据,所以预算控制就失去意义,我们在对预算前进行控制的同时也应该对预算中以及预算后给予详细的管理制度以及规范,做到全程监控。 2.3财务管理水平落后 盐业公司一直使用的是老旧的财务管理方法,并没有进行创新,这就使得公司内的资金失衡。公司的下属公司都有各自的财务管理系统,而这些财务管理只针对自己的上层领导,在管理存在漏洞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财务管理者对公司的实质运营体制进行隐瞒,突出运营问题。盐业公司要想提高公司的管理以及营业水平,首先要从财务集中管理方面着手,公司在获得下属单位的财务报表主要是通过电话短信的沟通方式已得到财务信息,这样就不会提前熟知财务信息而且其真实性还有待考察。因此,盐业公司的财务总部不能及时给上属公司提供决定性的信息,如此一来财务管理并不能在公司的经营方面给予有效的帮助。 2.4缺乏监督制衡机制 我国现代企业主要进行两权分离的改革。从目前情况分析,所有者缺乏主体地位而经营者的行动没有得到较好的管理是两权关系主要解决的问题。要实现对经营者以及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制约最有的方法就是对财务主管实行委派制。克服上述问题最可靠,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所有者以及经营者之间创建一个相对确定的互相约束的体系。该盐业公司的人员独立性缺乏,监督管理失衡,而且公司完全赋予财务人员自主权利,这对于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有弊无利,往往在下属公司出现利益矛盾时,财务管理人员一般都会偏向于子公司,出现虚假数据汇报以及虚假的会计信息会存在非常大的风险。还有就是,很多部门人员缺乏独立性,最典型的就是人力资源办公室、企业发展部门、监察审计部,所以加强人员独立性非常重要。 3加强盐业公司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3.1树立企业先进财务管理理念 (1)建立正确的市场营销理念。 随着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各个市场均有企业的参与,所以应该着重于财务管理在市场中的位置以及公司在市场中的定位,做好财务监管才能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2)要增强时间和效率意识。 常说时间就是金钱,那么就必须把资金的时间价值放在首位,不管是在哪个环节资金的筹集使用、回收分配等各个方面都要注重资金的时间价值,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和灵活率。 (3)加深对风险和竞争的认识。 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一定要建立一个理财理念,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财务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控风险,对于经营决策做出正确的判断。 3.2完善公司资金管理与控制制度 资金掌控是企业对现金流通以及转账技术等方面的控制,要求有非常有力的计划来指引掌控部门,要形成一个非常完备的资金管理制度需要从制度设立以及防御两方面进行,企业的资金管控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并且有效的管控体制和科学高效的预测手段。不仅要从公司的整体资金筹集投放而且要调整资金收益,全程管理,使财务管理部门成为资金管理中心、资产运营中心、资本的筹集以及配置中心,从而达到对公司有效的掌控资金,增强公司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 3.3完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 该公司在收账款方面的管理非常混乱。首先,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显然高于该行业的平均水平。其次,还存在很多没有办法回收的账目以及较难收回的一些拖欠款。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公司应该选择一些诚信度好的企业合作,并适当放宽回款的时间力度,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以达到吸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潜在客户的目的;还有就是对信誉度不好的企业因业务需要必须合作的情况下就应该增强账款的监督并及时催款。对账款的收取应有进有退,主要可以通过创建完备的监管制度,公司应该对每一笔欠缺账务及时的追踪,防止超过还款期限及信誉上限,紧密关注合作单位的债务增加状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在信誉期限内回收账款,达到资金的有效运转。千万不能出现资金问题在弥补,此时已为时已晚,应该防患于未然提早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3.4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管制度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公司要做好账目的记录工作,避免假账错帐的出现,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公司的发展。建立一个完备的制度体系,有助于更方便更有效的实施监管。公司也应该时不时的指派工作人员对库存进行校准,对经营实施合理有效的财务监管。从而达到增强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确保财务管理信息的合理有效性以及科学准确性。使财务漏斗问题防患于未然,对已有的财务问题及时整改,减少公司的损失。盐业公司应积极主动的组织监督财务管理,在监管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并把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建立一个开支综合制度,进一步加强企业的财务预算以及控制。积极的做好财务管理制度提高盐业公司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以及竞争能力。 4结语 盐业公司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至关重要。只有尽早发现盐业公司在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并制定科学的顺应当下经济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帮助盐业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才能更快的发展。所以,不仅要定时的更新管理模式,也要建立财务管理防范意识,从而更加有效的促进盐业公司的迅速发展。 作者:胡润新 单位:湖南轻盐新阳光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销售公司财务管理论文 一、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 财务管理是指从整体目标出发,对资本的融通、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进行管理的行为。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对资金的筹集、分配、消耗等。简而言之,财务管理是指相关人员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同时对财务关系进行有效处理的经济管理工作。 二、销售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风险 (一)内部风险 销售公司中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在此过程中,凡是由财务人员导致的过错以及相关流程或者管理制度引发的纰漏都属于财务管理的内部风险。此类风险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 1、相关财务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升。 在销售公司中,收银人员要在现金和转账收款等事项上非常熟练,否则很容易在工作中遇到假币以及虚假票据。与此同时,一些职业素养不高的财务人员在催收应收账款时也容易因为沟通不畅等问题,导致应收款项一时难以回收。凡此种种,都给销售公司的财务管理带来了风险和隐患。 2、财务管理制度有待于完善。 在销售公司中,财务部门一定要就银行账户开设、印章管理以及现金收付等事项制定相应制度,使基层财务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以免出现私设账户,或者银行印章缺乏专人管理、白条抵库等现象,导致企业遭受较大的风险。 (二)外部风险 1、账款逾期和坏账风险。 在销售公司中,主要有转账、现金以及应收账款三种结算方式。在现金和转账结算中,有时会出现财务人员操作失当或者收到假币、虚假票据的现象,规避此类风险较为容易,只需相关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尽职尽责,细心留意即可。但在销售收入回收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却很难规避,此类风险主要是在赊销业务环节产生的。通常企业需要先评估赊销方的信用,对授信额度以及应收账款的回收期限都明确之后,才能开展赊销业务。然而,在此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赊销方不愿还款,或者因某种不可抗力失去还款能力的情况,从而给销售公司带来风险。 2、资金筹集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销售公司想扩大经营规模,首要的一点就是筹集资金。在此过程中,多数销售公司都会通过负债的方式进行资金筹集。但在经营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公司的核心项目难免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利率出现较大波动,且出现通货膨胀的状况,公司便很难保证及时偿还负账,从而给正常经营带来隐患。 3、税务风险。 在具体经营过程中,销售公司往往会出于提高销售业绩,完成销售目标的需要,采取一些促销活动,对商品进行打折,或者收款方式销售等等。这时一旦忽视了国家规定的税金,后期很可能出现被税务机关追缴税金以及滞纳金的情况,甚至有被罚款的隐患。 三、销售公司在财务管理中规避风险的有效策略 销售公司要想在财务管理中规避风险,除了要从管理程序和制度方面着手外,还应着眼全局,重视监督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 (一)明确收付款账户 销售公司要分别设立收款账户和付款账户,将两类业务分开核算,以此强化资金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财务人员要明确销售收入以及各项费用支出,并制定严格的审核制度以及控制制度。同时,要编制精准的现金收支预算,使支付账户开支的合理性和公司对资金调度的精确性得到有效保障,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二)明确监管规定 1、盘点库存。 对于石油销售公司,一定要精确掌握库存商品的数量,否则会影响到企业的销售业务。因此,公司一定要制定相应监管规定,定期对库存情况进行盘点,使企业据此对销售战略和计划作出调整,也有利于企业更好的管理库存商品,减少由此带来的财物损失。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库存进行盘点对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非常重要。 2、制定借款制度。 销售公司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招待费、广告宣传费等诸多费用开支。相关业务人员为确保业务正常开展,通常会提前借款,致使财务管理人员工作量加大,在处理和协调各类费用、借款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疏忽,从而给企业带来风险。为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销售公司一定要制定严格的借款制度,对借款的用途、额度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还要设置相应审批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公司可以更好的控制借款总额,有效避免了企业资金分散过度的现象,无形中降低了很多风险。 3、把握时间差价。 销售公司产品定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上市时间、型号等等。如果是新品上市,定价通常会较高,若油品即将过时,通常会低价或打折销售。此外,在销售周期长的情况下,商品利润容易受到经济形势以及利率变动的影响。为此,公司一定要制定相关制度,督促相关人员随时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并了解经济形势,以便公司及时调整销售计划,控制因时间等因素的变动带来的企业利润遽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石油销售公司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增大。对此,相关财务人员一定要明确企业的财务情况,并关注经济动态,尽最大努力将可能产生的隐患消除或者降低。此外,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要制定与之相符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加强监管,以此达到切实规避风险的目的。 作者:李梦楠 单位:中国石油大连销售分公司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物业公司财务管理下会计核算论文 1新时期物业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特征 (1)综合性强。 物业公司作为一个专业机构,接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对委托人的房屋以及配套设施进行合法的经济管理。物业公司为委托人提供的是服务,并且是综合性、持续性和全天性的服务。物业公司所涉及的服务比一般服务业更加多样,因此这就要求物业公司必须提高自己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管理水平,应用现代化的动态分析提高对财务预算的控制能力,建立数字化、综合化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体系。 (2)涉及范围广。 新时期的物业公司提供给委托人的不是一种个人服务,而是群体服务,并且是一种即时服务。物业公司在提供给委托人服务的过程中就必须涉及到资金成本的运转问题。物业公司需要对房屋以及配套设施进行环境的维护、设施的日常保养,并支付员工的工资。可以说物业公司每个环节的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直接支持,否则物业公司就无法为委托人提供持续的服务。因此物业公司内资金的流动对于物业公司开展各项服务业务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物业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涉及到整个物业公司业务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物业公司能够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各部门之间的资金分配,保证资金的合理流动。 2当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物业管理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仍然是物业公司在新时期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大多数物业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都不高,没有在全行业建立起完善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体系,因此各个公司各自为政,导致很多物业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1)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很多物业公司都没有建立起与新时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体制。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基础资料不完善,财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对账目进行分类,也没有及时的建立账目,导致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物业公司中经常出现打白条的现象,没有完善的会计资料和手续。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物业服务业务都没有签订相关合同,很难入账。由于体制的不健全,会计科目中的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难以区分,没有对公司财产进行定期的盘点或者盘点不仔细。这些问题都会造成物业公司内部的账目不清,影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规范性。 (2)对资金的管理缺乏力度。 物业管理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资金的合理利用和充足的流动性对于物业公司的正常运转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物业公司必须对资金进行高质量的管理。物业公司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楼房建设的启动资金和维修资金,还有向委托人收取的管理服务费,以及一部分经营性收入,这些收入的数量相对有限。物业公司总体上的规模较小,资金实力有限,而物业公司对资金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资金的管理缺乏力度,没有形成资金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3)成本核算方式不合理。 目前我国很多物业公司都没有建立起合理的成本核算方式,大部分都是由公司的财务部门来对成本进行集中核算,设置出成本的明细科目。而相关的管理处和职能部门都没有参与成本费用的核算。物业公司的服务范围和管理区域较广,一个物业公司通常要管辖多个小区,这就要求对成本核算进行精细化管理,根据项目的不同类别设置更为详细的成本账目,包括明细分类账目以及辅助核算账目。合理的成本核算能够为物业公司提供更优质的管理,并为公司的决策层提供更为准确的决策依据。 (4)会计核算体系不统一。 物业公司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难以吸收先进的会计核算理念和经验。目前大多数物业公司的会计核算体系都比较松散,大多根据物业公司的经营情况来决定。这种不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阻碍了物业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5)陈旧的成本管理模式。 当前物业公司对成本的管理无非是依靠企业的规模效益、与供货商进行谈判、控制运营费用,降低预算等几个办法。这些都只是从初级阶段来降低成本,没有触及成本降低的根源。这种成本管理模式只在物业公司的内部管理中进行,而没有涉及到物业公司的对外服务上,没有充分考虑物业公司的品牌和市场形象,影响物业公司的全面发展。在整个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管理漏洞,造成财产损失。 3物业公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方面的改进措施 (1)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制度。 物业公司要满足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建账,重视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建立并执行严格、科学的会计管理制度和会计监督体系。提高对原始凭证的重视,加强审核和稽查工作,做到保质保量。 (2)对资金进行科学的财务分析,合理使用资金。 资金对于物业公司的发展非常重要,物业公司要对资金和收益进行合理的财务分析,合理调配,确保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物业公司的收入主要有几个方面:物业公司向委托人收取的服务费用;物业公司实行多元化投资所得到的投资收益。其中物业公司收取的服务费是物业公司的主要日常收益,也是维系物业公司日常运转的资金。物业公司必须对资金进行科学的财务分析,对财务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向委托人公开。物业公司要对自己的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了解和核算,以判断未来的运营风险,以决定未来的发展走向。 (3)完善公司内部的绩效考核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物业公司提供给委托人的不是产品而是服务,这就离不开人才的作用。物业公司在运营的过程中,人工成本占据了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管理成本,因此要提高物业公司的服务水平,减少运营成本就必须降低人工成本,提升公司内部的管理水平。物业公司要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不仅对财会人员要进行绩效考核,更要将绩效考核的范围扩展到所有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整个公司的管理效率,节约人工成本,从根源上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 (4)加大资金管理的力度。 物业公司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趋势,提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水平,就必须加大对资金的管理力度。对资金的运作水平进行提升,对资金要实行跟踪管理,资金的使用和调度必须规范,绝不能出现挪用和贪污行为。对于应收的账款要及时催收,促进资金的回笼速度。特别是在新时期市场经济环境下,物业公司要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分配进行了解,及时将闲置资金用于他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控制公司的运转成本。 4结语 总之,在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物业公司必须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水平,建立完善的、科学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物业公司只有认清形势,改正问题,做好资金的运作和管理,充分认清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对于物业公司发展的重要性,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对物业公司的发展要求,提升竞争力。 作者:王洪涛 单位:郑州至远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铁路公司财务管理论文 一、铁路公司财务管理中应用 当前,我国铁路公司的财务风险较大,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铁路总公司负债规模达到28394亿元,税后利润为亏损则达到65亿元,2013年上半年,大秦铁路的负债同样达到了279亿元,除负债外,铁路公司还有巨额的融资需求,如大秦铁路2012年发行第一期公司债券规模达到50亿元,而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债券规模则更大,表明铁路公司的债务风险和再融资风险较大,必须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等现代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二、铁路公司财务管理应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现状 总体来看,我国铁路公司推进全面预算管理起步较晚、力度不大,但目前已经被广泛的采用。如大秦铁路2008年度报告就明确表明,公司已经将全面预算管理应用于经营的全过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铁路公司财务管理应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政策 铁路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具有政策支持体系,针对中央所属的铁路公司,《中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通知》(国资发评价[2011]第167号)对其执行全面预算管理提出了要求,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铁路公司执行全面预算管理有了依据。 2.铁路公司财务管理中应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实践 从实践来看,铁路公司财务预算管理已经被广泛的采用,如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央企按照会计年度报送预算报表,这就包括央企中的铁路公司,部分铁路公司更是根据自身的业务实践,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如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构建了“组织层级+业态特点+预算流程+从业务到财务”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再如中国中铁制定了《中国中铁全面预算管理手册》,明确了“分层级、分业态、全流程”的特色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3.铁路公司财务管理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量的铁路公司采纳了全面预算管理,但实践中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不到位、预算调整与考核不严格等现象依然存在。以审计署公布的《中央部门单位2012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为例,审计发现2012年原铁道部本级及其所属单位预算执行中不符合财经纪律的资金达到154922.4万元,占2012年度财政拨款支出总额的比重达到3.89%。 三、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在铁路公司财务管理中应用的思考 铁路公司要真正全面贯彻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可以从强化组织协调、强化预算编制与实施、强化监督与考核等方面着手。 1.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组织 首先,铁路公司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全面预算管理事宜,铁路公司可以以财务部为依托,成立预算委员会或者领导小组,负责相关事宜。其次,铁路公司要明确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一般流程,包括预算编制、预算调整的一般流程等,用于指导、规范预算行为。再次,铁路公司要完善全面预算管理配套体系,如构建完善的全员参与预算管理制度等。 2.强化预算管理编制与实施 首先,要规范预算编制,铁路公司在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书之前,要对公司历年财务预算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公司下一年度发展战略、发展重点确定下一会计年度的预算总额,在此基础上,组织各业务部门编写预算书,在汇总后根据总预算对部门预算进行调整,并将调整后的预算书反馈给各部门,讨论后提交公司审核。其次,要规范预算实施,在预算审核通过后,财务部门要将预算书下达给各部门,各部门要严格按照预算的内容、预算的金额规范经济活动,避免违规使用资金。 3.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监督考核 首先,要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督,铁路公司要动态的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包括预算支出的范围、支出的金额是否符合预算书的规定等,如果超过预算标准则要坚决的予以制止。其次,要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与应用,财务部门在会计年度末期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对各种超预算、形成预算节约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形成完善的分析报告以供单位决策层参考。 作者:郑春英 单位: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大同西供电段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研究 摘要:目前中国的经济保持在快速的增长中,最近几年人们也开始把精力投入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协调上,国家想在保持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环境也治理好,最需要做的工作是要在不同的领域进行有效的规划。笔者在文章中对财务管理和绿色经营的联系,进行了阐述,同时指出了出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经济环境风险平衡研究 1.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情况 1.1企业的类型。我们对绿色财务管理这个课题进行调查,可以很快的看到在目前的环境下,想很好的对国企单位开展绿色生产的成功改造,是有很大的难度。同时我们对一部分的民营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民营企业开展绿色改革的难度比较小。 1.2经营的目标。从最开始的经济发展来看,企业重要的目标是取得最大的利益。所以因为这个原因,在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的环境问题,这样的只重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的做法让很多的企业尝尽了苦头。因此现在需要在平时的企业管理中把绿色观点推广出去,让企业的管理人员清楚的明白,进行绿色财务管理可以有效的使企业降低开支,还可以推动社会产业链建立比较健康的经营路子。 1.3关于企业的决策。对很多企业的领导人员来说,给企业建立比较好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整个企业开展经营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企业领导人员进行决策的时候只是想取得部分眼前利益,却忽视了社会的巨大财富,那绿色理念获得推广就会遭遇到很大的阻力。 1.4关于监督以及管理的部分。企业进行前期经营时,应该把绿色观点深入的渗透各个环节里面,但是在目前的这个阶段,很多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却将很重要的环保理念忽略了。 1.5政府的监督和支持。通常情况下一项新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是由政府部门的各个领导做出统筹与鼓励的。但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对绿色理念有正确的和深入的认识,一部分的政府部门没有对它做好支持,这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绿色财务管理主要的理念 2.1可持续发展。我们很多人说到绿色理念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宣传绿色经营重要的途径。当下的社会有很多领域逐步的看重可持续性发展对本领域的积极作用,只有正确的对待生态资源,懂得平衡,才会有很多的获取。当然这同样可以用在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上,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的所有过程中,应该把眼光放远,企业领导人想保证企业可以持续顺利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获得资源的所有途径,建立起来双赢局面,这里面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它们是建立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协作关键一环。企业一定需要将自身利益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开展可持续发展道路。 2.2明确社会责任风险以及环境风险的相关价值观念。企业开始经营的时候就需要对财务管理未来会碰到的风险情况进行提前规划,研究两个主要因素是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大家应该对财务管理风险进行细致的分析。但是对目前的绿色经营模式进行分析看到,想把财务管理模式维持在可持续发展这条道路上,也需要把社会环境风险考虑进去做好研究。这也在客观上说明了企业是社会主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企业应该将环境因素与资源的节能问题进行重视,这样才可以让企业有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3.建设绿色财务管理的观念应该重点协调的几个问题 3.1政府相关部门的约束。针对目前很多的生产领域开始对绿色管理进行重视的情况下,想让企业可以非常顺利的进步和发展,一定不能离开政府部门领导和强有力的管理,所以政府对绿色财务管理的顺利发展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 3.1.1对政府管理部门来讲,它能够做到帮助关于财务管理上的一些法律条文做出细致分类,同时还应该强化执法的力度,去约束企业进行经营中发生的不文明行为和情况。在现在这样的情况来看,政府部门在管理的力度是不够的,缺少对企业很好有效的约束,尤其是对一些和环节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定在界限方面是比较模糊的。政府必须在法律监管的条件下对一些不法现象作出严肃的管理,才可以为推动绿色财务管理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3.1.2 对于政府机构另一个有效方面,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和鼓励政策,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的带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按照政策智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同时还可以稳定整体的生态环境,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体的政府做法可以包括:①通过降低赋税等政策减轻一些企业的经营压力,帮助企业构造发展绿色产业的经营环境。②在宣传政策上重点引导企业朝着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绿色消费的目标进行发展,这样一来更加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3.2企业行为。一直以来,企业作为社组成的细胞都发挥着为社会创造财务功不可没的价值,然而对于现阶段很多企业来说,一味的谋求利益让他们迷失了方向,因此企业要想实施绿色的财务管理,就需要将企业自身经营利益与环境现状相结合,在进行财务管理的同时不断地反思自身行为,是否已经行使相关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对自身的财务综合管理,逐渐找到将绿色管理理念融入其中的办法。 3.3社会培植绿色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追求将绿色理念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很多优秀的企业在开展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事项过程中,都在努力不断地寻根问源,为坚持追求利益与环境的平衡作出积极地改变。对于与财务管理先关的领域而言,更需要在处理资金筹集、投放以及在最后的回收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做到主动地与环境理念相配合。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单位还可以通过建立一些专门的“绿色机构”来辅佐财务管理相关事宜,这样一来也能够帮助企业更加精准的将自身定位在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中。对于构建共同的绿色生态文化环境而言,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探讨 [摘要]江门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处理好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本文对江门中小企业在如果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江门具体情况提出7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生态文明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是将资源的有限性、社会的效益性、环境的保护性以及企业的盈利性综合考虑的一种财务管理。其目的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态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政府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必须有企业参与和市民的支持,我在这里主要是想从企业经济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江门市政府都是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保住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也是江门市政府的施政方针。但要搞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企I的一切经济活动要紧紧围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等环保生态的目标进行。目前江门部分企业排放污水、废气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情况还比较严重,极大地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根据国家环保部印发了2014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列入严重超标排污企业名单的江门企业有109家,有废水企业31家,废气企业6家,污水处理厂18家,重金属企业54家。而部分企业排污企业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眼前利益,因此,政府在加强排污企业企业的监督监测和行政处罚同时,引入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理念,让排污企业认识到从长远来看治理比排放能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促使企业真正从心理上愿意冶污。 一、江门企业绿色财务管理面临的困难 (一)治污成本高于罚款 在污染防治方面,对超标排污问责并不重,超标的排污只需交纳相应的罚款即可,且很少以企业取得的收入挂钩。而通常这部分罚款要低于这个企业治理排污的成本,企业便宁愿超标排污了。如2015年广东省重点监控企业名单(江门市部分),废水类35家、废气类7家、重金属类102家、危险废物类7家,而废水处理厂只有20家,江门市201 5年9到10月的罚款,共罚款65.23万元,其中最低罚款2300元,最高只有10万元,从罚款的内容来看,超标排放废水并不多只有9.23万元,而罚款的主要原因是未取得许可证,如下图: 因此只要取得排许可只需交排污费,这样只能造成污染环境的代价低、守法的成本高,正是生态保护不力的的症结所在。 (二)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江门市是全国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区,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我们组织了一次“关于实行绿色财务管理内容”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了200份问卷,收回124份,只要调查三个问题:1、你是否愿意了解企业绿色财务管理这方面的知识:愿意了解的有68个,占总体的54.84%,不愿意了解的56个,占总体的45.16%:2、是否有意愿在企业偿试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有意愿的有44个,占总体的35.48,6,无意愿的52个,占总体的41.94%,没有考虑的28个,占总体22.58%,3、原因是什么:对未来企业管理有好处有42个,占总体的33.87%,没有精力,也不合算有44个,占总体的35.48%,没有财力有38个,占总体的30.65%。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思想仍停留在以减少费用支出为依据,企业对经济效益不明显甚至会减少的情况下做的意愿不强,想做但又怕资金不足影响企业经营,也反映出企业管理冒险和创新精神不够。 (三)绿色财务管理缺乏制度的引导与支持 绿色财务管理目前只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和成熟行业才开始采用,有关绿色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尚未出台,我国虽然量化了企业的排污费用,但污染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确认和计量很难判断,法律、法规对企业危害环境的处罚力度不太,再加上企业感到危害生态环境成本比较低,而要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必然企业要增加成本,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支持,而且还要准备大量的资金投入。江门政府2015年节能环保(类)支出4012.73万元,只占当年GTP2240.02亿元的0.018%。包括:环境保护管理事务(款)604.36元、环境监测与监察(款)1097.59万元、污染防治(款)1974.21万元、污染减排(款)336.56万元。由于投入资金不足,政府难以形成具体可行的绿色财务管理规范和标准来引导企业改进工艺,加强污染的监控及检测、科学治理污染。 二、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绿色经济文化的宣传力度 2017年江门把工作重点落实珠三角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工作,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因此市政府应该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在全市广泛进行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培植全民绿色文化意识与氛围,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树立全面推动绿色财务管理的新思维、新风尚和新行动,不断促进企业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承担社会责任和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将绿色经济发展理念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以形成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同时向企业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及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让企业感受到环境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联系密切的理念,让绿色经济理念贯穿在企业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各环节,融入到资金筹集、资金投资、资金营运和资金分配的全过程,让企业领导、职工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绿色意识、树立他们的绿色思想,培植企业绿色文化,让企业想做愿做。 (二)夯实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引入绿色财务指标分析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活动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需要在原传统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会计要素并加强对经济业务进行科学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小企业由于其组织结构简单、人员配置单一,管理工作多出现混同性。财务人员除做好本职财务工作以外,还要兼任其他行政业务,这种管理工作容易导致其目标定位不明确,业务技能提升不快,不能对绿色财务管理进行科学掌握与灵活应用,财务控制能力差,导致绿色财务管理效益发挥不佳。现实中往往表现为资金运作效率低下,绿色项目投资收益不稳定,甚至远低于其他非绿色项目收益等,即不能正常完成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各种目标,从而影响了其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持续实施与发展。因此企业要进行绿色财务管理,必须尽快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一方面会计协会开展绿色经济业务的宣传和培训,为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提供指导与帮助: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不断制定和完善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相关标准与政策,以供中小企业进行实地参照和实施。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财务管理指标体系,用来评价企业环保和资源利用绩效情况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关于绿色财务管理的分析 摘 要: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各个行业的进步,然而当人们在为取得的成就喝彩的时候,却不得不意识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资源的总数日益减少,环境质量变得越来越差。在这个背景之下,财务管理工作就会朝着绿色管理阶段发展。所谓的绿色管理具体来讲是一种将环保和资源管理以及社会效益融合到一起的一种管理方法。作者具体的阐述了与之相关的内容。 关键词:财务管理;绿色财务管理;可持续发展 1 绿色财务管理概述 所谓的绿色管理具体来讲是一种将环保和资源管理以及社会效益融合到一起的一种管理方法。在之前管理方法的前提之下,更加的关注环境以及资源,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带动社会的资源和社会的长久发展。 1.1 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 (1)绿色财务活动。它在原有的财会内容中增加了环保和资源利用两个要素,它规定相关的主体在开展财务工作的时候,不单单要将经济效益考虑在内,还要将资源的全面利用以及消耗能力、生态的受损程度以及恢复所需的资金等等考虑在内,它更加的重视社会的长远发展。(2)绿色财务关系管理。绿色财务关系管理是在原有与出资人、债权人、债务人、供应商、买家、政府、同行等财务关系管理的前提之下,添加了资源以及以及环境关系相关的内容。具体来讲,在开展新项目的时候,除了要做好和环保机构的沟通工作以外,还要联系资源部门,这样做到目的是为了保证新项目在新的状态之下不会有较为严重的问题产生,要不然的话就会导致资源受损,得不到永续利用了。 1.2 开展绿色管理的意义 (1)带动财务管理工作的进步。我们都知道,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财务管理工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会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一直进步的。当相关的环境改变了的话,与之对应的各种系统以及体制等都会随之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新的发展态势。当今社会,资源的总数只会减少并不会增加,因此为了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开展绿色管理。(2)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了。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一直开展各类型的活动,而各种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利益,由于人的总数在不断的增加,虽说一个单体的活动可能不会对资源以及生态产生负面效应,不过如果是几亿人共同活动呢?后果可想而知。所以,为了避免生态继续恶化,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开展资源和生态保护工作。在这种背景之下,就要求我们必须开展绿色管理。 2 绿色财务管理的现状 2.1 产权认定方面难度较大 就拿海洋来看,它占据了整个地球超过一半的面积,作为一种水体资源,它的归属性无法准确的界定。对于资源和环境而言,地球才是总体,如果过于认为界定的话,对于资源的整体发展是不利的。除此之外,就算是我们能够很明确的界定海洋资源,但是因为海水不是固定在那里不会移动的,所以一旦出现了问题的话必然会给多方造成影响。比如石油泄漏在某一处的话,它会随之海水的流动朝着其他的方向扩散,这样就会到达别的区域的管辖范围里了。所以,我们无法精准的界定环境和生态的归属。 2.2 国家之间不能携手共同担责 资源是属于每个国家的每个公民的,不过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国家之间没有携手共同面对。 2.3 没有完善的测评系统 绿色财务管理尚处在摸索阶段,更别谈完整的测评体系了。当前大众普遍承认的测评指标有两个,分别是绿色收益率和绿色贡献率,不过在具体的测评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难题,即无法精准的衡量,无法准确论述一个工程中的哪个要素可被列到上述指标之中。 2.4 没有做好监督工作 每个国家都有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资源控制制度,按道理,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本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都不到位。由于法律、人员、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处处受限。很典型的一个企业行为就是废弃物的排放,在有人检查或参观的时候,环保设备是运行的,但是,假如废除限制条件的话,就会有很多的单位不按照规定排放废弃物,虽说相关机构一再强调,但是还是有很多单位不遵守,作为环保工作者又不可能每天都盯在那里监督,这着实让人担忧。 3 原因分析 3.1 认知能力较低 大家之所以不关注绿色财务管理,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对它的理解不是很深刻,研究不到位。 3.2 盲目从众 不论是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人亦或是国家,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从众情绪,对于环境和生态来讲,这就在无形之中导致国家和国家之间不能够联合起来共同承担责任。 3.3 测评体系不完善 由于前文中所说的绿色收益率和绿色贡献率等指标难以量化考评,新的指标如环保设备上新率等众多的指标还没有落实,除此之外当前还没有形成团队,缺少高素养的人才,而且参与的主体太少,这就使得当前的测评体系不完善。 4 加强绿色财务管理的措施 4.1 积极推进产权认定工作的开展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得知资源是无法很精准的界定其归属于哪一方的,不过,我们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具体来讲有三点。第一,我们不能够只是将绿色财务管理挂在嘴边,而是要将其落到实处,从内心之中加以重视。第二,打造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该团队不单单需要精通财会知识的工作人员,还应吸收一些懂得资源保护以及精通数理化知识的高科技人才,这是一项浩大的关系到人类社会千秋万代的生存考验;第三,在做好了上述两点之后,我们还应该将理念落到实处。我们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毕竟它的性质比较独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任务量非常大。 4.2 国家之间强化交流力度,共同担负起保护生态的重担 在开展绿色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每个国家都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其中,积极交流,做好沟通工作,共同担负起保护生态的重担,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具体来讲,第一要做的就是抛弃过去的那种盲目从众的心理,不论是何种性质的国家,都应该积极的参加到管理工作之中,要意识到该工作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认真交流,积极沟通,按照国际条例开展工作。第二,要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广大民众都能够意识到资源维护的重要性,从内心之中意识到环保的意义。 4.3 健全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 健全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需要把评价体系具体细化,增加新的评价指标,并加以量化。但是诸如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指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带来的经济效益等这些指标很难量化。而且,人类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认知还在不断进步,这也涉及到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的后续完善。 4.4 政府引导,加强对绿色财务积极引导 管理的执行和监督政府间的合作共赢在绿色财务管理的推行上固然重要,不过在实际开展的时候却牵扯到每一个个体和单位,因此,国家机构必须积极引导。具体来讲,除了制定法规条例之外,还要完善奖惩激励体系。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低碳经济”的概念也被提出并不断得到重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达到发展绿色经济的目的?文章将对企业发展绿色财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浅析,探究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对策;企业;模式;问题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的增长导致越来越多的环境资源被占据并使用,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环境的变化。在生产生活中,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污染,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都将对以后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避免环境题,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将财务管理计划中的资金合理安排为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支出,使企业的发展具有科学性以及可持续性。这种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的一段时间内将影响企业发展利润的最大化,致使很多企业舍弃了这种模式,但相对来说,缺乏长远的发展计划,也不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1绿色财务管理的内涵 绿色财务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具有导向性作用。在绿色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遵循的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原则,目的是使企业可持续发展。此外,绿色财务管理的主体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地将企业设定为经济人。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是希望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对社会发展负有责任,而不单单是追求眼前短暂的利益获取。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经济,其目标效益是多层次的。 发展的内涵决定的是企业采取的不同管理理念。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有别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追求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兼顾多种理念,其中包括经济可循环、对社会负责、保护生态环境、体现绿色经营、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些理念最终追求的目标,都是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2目前企业中绿色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企业,其中,也不乏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宗旨,但在实行绿色管理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体现出的是绿色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不足。 第一,制度缺乏完善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绿色管理中所产生的环境效益是一项隐性的企业财富。相对于有形财产,环境效益不能用金额衡量。想要将绿色财务管理进行量化,是很难的。企业很难计算出环境效益的具体收益,绿色财务管理是一个不能具体量化的概念。 第二,企业类型的局限性。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企业长期受到政治环境及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许多企业硬件条件差,社会责任重。国有企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是长期发展所产生的颓势,财务基础薄弱,企业改造又受到规模大、人员复杂等条件的制约。相比较而言,新兴的民营企业及外企,经济负担较轻,同时硬件条件较好,发展绿色财务管理具有优势。 第三,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公司主要决策者是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决策者如果只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缺乏责任感,不注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则很难实现绿色财务管理。从某些方面甚至很大程度上来讲,管理者的追求、能力、眼界在绿色财务管理中都起到了决定作用。 第四,企业监管。行业发展都有统一的标准及准则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但在维护市场秩序、监管企业发展行为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及监管部门的作用存在局限性,尤其是质量监督、环保宣传等方面,相关部门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第五,政府的支持与监管。企业有意向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目前来看,只有较少企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对未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监管力度都极度缺失。 3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产生问题的因素分析 首先,绿色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企业行为受到企业制度的影响,制度使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的依据。当前,中国的企业发展虽然有其行为准则,但这些相关的文件或要求都是建立在传统的会计、财务等行为基础上,没有相关的文件、政策是针对“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绿色会计”的。由此,绿色财务管理制度指导与约束的欠缺,导致多数企业不愿意采用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其次,缺乏政府支持。根据西方国家多年来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的经验,政府在其中不仅发挥其监督作用,还要发挥其扶持作用、导向作用。如,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支持一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府财政补贴;另一个是绿色税收。另外,在企业销售其产品的过程中,给予绿色导购扶持,同时通过绿色认证标志和绿色审计制度来提升执行绿色财务管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使企业发展在执行绿色财务管理中得到机会与认可。目前来看,我国在对实行绿色财务管理企业扶持的力度不足。 最后,企业实力不足。实行绿色财务管理,将导致企业的财政支出增加,即经营成本增加。同时,短期内,环境收益不明显,使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的一段时期内竞争力下降。尤其不利于技术落后、产业层次低的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很难在不利的环境中开展及执行。企业基础薄弱,很难实现绿色财务管理。 4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第一,企业内部完善的规定及执行标准。下定决心,改变企业管理过程中财务计划的陋习,从根源上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这能够对其进行监督,并长期坚持。在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对违反规定的行为有较为严厉的惩处力度,表明坚持绿色财务管理的决心。 第二,建设绿色会计制度。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范围中包括企业生产的环境因素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在预算的计划中,将绿色财务计划的规定和措施都落到实处,将可能对企业执行绿色财务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纳入监管的范围,将有利于正确评估预算。 第三,转变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关。我国经过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固定的经济模式,在近一段时间以来,正在努力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固定模式。过去粗放的高能耗、高污染、高物耗模式已经不适合企业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正在向良性发展靠近。企业应抓住这一良好时机,将自身发展与政府经济制度紧密结合,在政治环境的影响下,构建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第四,完善激励制度。企业设置专项基金,用于绿色财务管理的落实与执行,通过激励政策,加快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 企业如果想更好更长远地发展,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制度,已经势在必行,树立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意识,使得环保理念深入企业的每个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引入更为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利用旧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降低硬件设备的折损速度等,都将有利于企业的绿色发展。 企业进行绿色文化建设,营造绿色文明的氛围,建立起完善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对企业员工有完整的培训流程,积累相关知识,提高企业团队的整体能力,使绿色财务管理的理论、技能能够传达到每一个人;同时,提高企业的绿色监管能力。同时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行为准则内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完善会计准则,提高其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使财务及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提高。最后,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小组,多种方案及计划的执行有完善的监理流程。配合企业的决策能力及科学性,保证决策与事实的相符性。 以上,是笔者对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一点浅析,在构建绿色财务管理规范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企业走上长远发展之路,同时,建设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环境,这是目前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使每一个人更好地生活的保障。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生态环境的社会属性同企业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的矛盾。企业的直接和最终目的是取得经济效益,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必定会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的增加,但相应的环境效益短期内无法弥补增加的成本,因此生态环境的社会属性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就存在了矛盾。企业的环境效益无法弥补增加的成本,企业只能提高商品价格,将环境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但是提价的行为会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很容易造成国内外市场销售额的锐减,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被削弱。另外,我国防治污染和节能减排的成本高,企业已经不堪重负。多项成本增加直接削减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大部分企业不具备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能力。要想把绿色财务管理贯彻实施需要巨大的成本支出,包括更换生产设备的成本和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的成本支出,进而削减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因为经济效益强调的是行为独立和利益主体,而生态环境很难进行产权定义,这就导致生态环境的社会性同企业经济效益的个体性之间存在矛盾。 2.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环境效益难以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方式是货币,而环境效益是企业隐形的财产,很难进行产权界定,再加上环境因素的价值规律,更是无法进行界定和衡量。企业环境效益衡量指标与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不具有可比性。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核算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环境成本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承担从资源开采到资源利用再到回收处理的全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费用,因此环境成本无法在时间上按照会计分期进行计量,在空间量化上也存在问题,这一情况会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可靠计量。同时把环境效益的计量工具统一到衡量经济效益的货币计量工具上是很难做到的。从理论上来说,企业构建绿色财务管理体系能够获得相当的环境效益。但是当环境效益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计量时,会对企业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目标造成消极影响,并且会降低企业实现环境效益的积极性。 3.我国企业自身的限制。第一,有关方面人才的缺失。国内学者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还不够透彻,深度和广度都还不足以系统的指导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企业需要相关方面的人才来指导企业转型。第二,企业文化中绿色文化方面淡薄,企业管理层对绿色务管理的态度不明确。第三,由于国有企业存在机械设备老化、社会责任重、规模大等问题,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而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最大的障碍就是资金不足。基于我国目前防治污染和节能减排的成本相当高,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需要在环境效益未实现的一段时间内承担巨额的成本,这也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原因。 4.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在落实绿色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除了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运用环保法规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强制性规定对企业绿色环保生产提供具体的约束条件和扶持手段之外,还需要社会公众的力量。社会大众的压力能够迫使企业提供其环境资料信息,以便政府部门统计资料制定相关政策和监察。虽然公众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我国人民群众的绿色环保意识仍然很淡薄,大众对绿色环保的追求远比不上对物质的追求。企业、社会、政府这三者的作用对推行绿色财务管理来说是缺一不可的,社会公众能够对政府工作和企业工作起到监督作用,并反过来推动政府工作和企业工作。国内企业缺失社会的大力支持,其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构建也就会举步维艰。 二、应对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缺陷的对策 1.政府方面。在构建绿色财务管理体系上,首先,政府要从宏观层面出发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企业实现从传统财务管理到绿色财务管理的转型,甚至对少数企业通过强制性的手段促使其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最终实现全部或者绝大多数企业都朝着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同时政府要在税收上,增加环境保护补贴,给予积极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和技术扶助。政府还应制定绿色产品生产标准,促进企业绿色产品形成品牌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政府要建立监管机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情况,以确认各项工作是否得到落实。政府的监督能够保证企业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过程中各项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只有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才能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在计划出现差错时及时发现并纠正差错,确保企业的形势可控。政府也可以通过推动行业协会的发展,使得行业协会对各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再其次,政府机构要组织面向企业和社会大众的宣传工作。宣传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向企业宣传绿色生产和绿色管理理念,向社会公众宣传当前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和绿色生态保护的迫切性、必要性,将会加深企业和社会对绿色发展道路的理解,推进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国家可以利用法律的强制力,这一点是企业和社会无法做到的。国家和政府可以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构建完善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绿色会计制度,为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提供参考标准,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企业严加处罚,对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扶助,帮助企业顺利实现向绿色财务管理的转型。 2.企业方面。①制订长期的绿色生产计划。随着绿色风潮在全球的兴起,我国政府对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倾向也开始突显出来,科技研发人员研发了许多防治污染、节能减排的机器类如循环利用水资源、太阳能风能发电机等。基于上述情况,企业必须要制定长期的绿色生产计划,不能仅考虑眼前的利益得失,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经济发展目标。企业制定绿色生产计划时,计划的时间应为五年、甚至十年,因为企业环境效益在短期内是无法获得的,长期的发展才能获得环境效益。企业在制订绿色生产计划的目标时,要兼顾生态平衡和资源利用的问题。同时,计划的制定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既要保证经济目标的可实现性,又要保证绿色生产计划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性。②转变管理理念,提高员工素质。为解决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企业要改革管理理念。企业管理层要主动向成功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由于国外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较为完善,因此企业也可以从海外适当引进成功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出色经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加新的活力。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关键在于企业管理层对理念认识的转变,企业管理层对理念认识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权衡,以及企业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统一上。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前提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资源,企业转变管理理念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积极防治污染和节能减排,才能推动经济的增长。其次,企业要大力提高员工素质,特别是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企业应对财务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培训其有关生态环境和会计二者的相关关系,使财务人员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忧患意识,加速传统财务管理到绿色财务管理的转化过程。员工素质的提高能够促使员工以一种更专业的姿态投身工作当中,加快绿色财务管理的发展步伐。再其次,企业要发展绿色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运营的精神核心,企业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它对企业的发展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当形成绿色企业文化,在内部大力宣传绿色环保,强化财务人员对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理解,使得财务人员更合理有效的将绿色财务管理融入到财务工作中;企业应当加大财务管理和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保证资金在使用上符合环境保护法规,资源在使用上符合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原则。③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和绿色基金制度。绿色会计是指一种以生态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消耗应怎样补偿为核心展开财务工作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它通过价值形式表示对生态资源及其变化的确认、计量、披露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目的是为了向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应当实施绿色会计制度。绿色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增加部分会计科目,以反映绿色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财务关系;同时在会计报表及其分析中设定一些指标,用于监督和考察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和仍然存在的不足,便于企业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完善和改进企业工作。 绿色基金是指企业投资一些具有环保低消耗、科技含量高等特性的项目时,在获得绿色收益的基础上,不断提取绿色公积金形成的绿色发展专项基金。绿色基金的存在是为了吸引广大企业投资者对绿色项目的投资,意在通过资本投入推动生态保护、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企业应当建立绿色基金,并增加绿色投资的分红比例,借此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加入到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资金链中,力求充足的资金和最低的投资风险。绿色基金的实行能够增加企业价值,帮助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发展成为良性循环机制。完善的绿色财务管理机制应该是在绿色会计、绿色基金的基础上,揭示企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信息,将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环境要素纳入会计核算之中,在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承担应付的社会责任。 3.社会方面。社会中的行业协会是一个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机构,行业协会是一个中间层次的管理机构,它关心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注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行业协会的目标不仅仅是追求行业利益的最大化,还是追求国家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行业协会更像是企业和政府的中间调和机构,行业协会不仅要满足企业的需求还要满足政府的需求。要解决国内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成立专门的绿色财务管理机制推进协会。另外,社会方面应当承担对人民群众的宣传责任,鼓励全民参与到绿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中来,进一步加深群众对绿色消费的认识,培养全民“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意识。社会大众也要主动监督国内企业,对不配合政府工作的企业施加社会压力,要求企业自觉公布生产经营过程中真实的环境数据,促进行业中绿色财务管理机制的推行。[基金项目:1.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科基地会计研究中心资助。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浅议绿色财务管理 摘要:在资源总量不断减少、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的今天,财务管理不可避免地发展到了绿色财务管理阶段。绿色财务管理兼具环境保护功能、资源管理效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财务管理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能,值得我们深思和不断探索研究,并强有力地执行和监督。本文就绿色财务管理进行探讨,希望对今后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有所帮助。 关键词:财务管理 绿色财务管理 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财务管理概述 绿色财务管理是将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结合,在原有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环境和资源的管理,其目的是实现资源和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 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绿色财务活动,二是绿色财务关系管理。 1.绿色财务活动。绿色财务活动是加入了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两方面内容的财务活动,它包括绿色筹资、绿色投资、绿色营运和绿色分配四个方面,它要求各主体在进行财务活动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果,更要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消耗水平、可持续利用程度,环境的破坏程度、恢复成本等,更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2.绿色财务关系管理。绿色财务关系管理是在原有与出资人、债权人、债务人、供应商、买家、政府、同行等财务关系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资源关系、环境关系的管理内容,比如在上新项目时,除了原有与环保部门的合作之外,还应该增加资源部门的关系管理,从而确保新项目在资源的消耗与再生、环境的保护和净化方面不出现大的问题,否则,有可能竭泽而渔。 (二)施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财务管理自身发展的要求。众所周知,财务管理是软科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对财务管理无论从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还是从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文化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财务管理不断向前发展。在资源总量不断减少、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的今天,施行绿色财务管理势在必行。 2.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类社会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由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会不断地进行各种活动,在经济至上的理念引导下,随着人类总体的繁衍,单个人的行为或许看起来不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但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对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构成了威胁,因此,只有在细处下功夫,保护好资源和环境,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这也要求施行绿色财务管理。 二、绿色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环境、资源的产权难认定、认定难 以海洋资源为例,海洋占到了地球总体面积的70%左右,海洋资源的产权归属本身就难以划分。对于资源和环境而言,地球才是总体,这种人为的、条块化的划分,并不利于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向好;另外,即使海洋资源的产权和归属可以划分清楚,但是海洋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海水每天都在流动,海里的资源每天都在变化,假设发生原油泄漏事故的话,海洋污染会随着洋流运动扩散,也很可能会扩散到其他国家管理的范围。因此,环境、资源的产权难认定、认定难。 (二)在环境、资源问题上,各国间难以形成责任共担机制 环境和资源其实是属于全人类共有的,但是在环境、资源问题上,各国间很难形成责任共担机制。如二氧化碳的排放超标,是极地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各国在减少整体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件事情上,早已形成了共识,但是,具体到谁应该减少、减少多少上,每个国家为了自身经济的发展,都在尽可能地争取最有利的减排额度,甚至互相指责,不断推卸责任,责任共担机制更是难以形成。 (三)缺乏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 绿色财务管理尚处在摸索阶段,评价体系更是缺乏。目前,比较被认可的绿色财务管理评价指标主要有绿色收益率和绿色贡献率,但是,这两个指标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难以进行衡量,很难评价一个项目有哪些可以列入绿色收益率或者绿色贡献率的范围,列入绿色收益率或者绿色贡献率的评价比例标准是怎样的;很难像基尼系数那样有规定的标准,什么样的绿色收益率或者绿色贡献率的指标计算标准是正常的,什么样的指标计算标准是好的,什么样的指标计算标准是绝对不可以使用的。再加上目前并没有像注册会计师那样拥有审查资质的绿色财务管理师,人员队伍建设落后,绿色财务管理评价体系建设更是难上加难。 (四)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不到位 每个国家都有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资源控制制度,按道理,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本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都不到位。由于法律、人员、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处处受限。很典型的一个企业行为就是废弃物的排放,在有人检查或参观的时候,环保设备是运行的,但是,一旦解除了检查或参观的限制条件,偷偷向企业外直接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企业并不在少数,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但不少企业还是我行我素。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不可能时时监控所属的所有企业,令人头疼。 三、原因分析 (一)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认识不足 由于很多人对绿色财务管理不认识、不了解、更不懂得,才会对绿色财务管理不重视,对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也较少,至今都没有完整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产权认定标准,对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更是不到位。 (二)从众心理作祟 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等各个主体,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从众心理,才会造成在环境、资源问题上,各国间难以形成责任共担机制的局面。 (三)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由于前文中所说的绿色收益率和绿色贡献率等指标难以量化考评,新的指标如环保设备上新率、环保设备使用率、资源消耗量、可再生资源再生速率、资源利用率等一系列指标还在研究当中,加之对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队伍目前还未形成规模,研究人员较少,也很难形成合力,缺乏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精算师等专业人员,缺乏政府部门和企业乃至每一个主体的积极参与,导致到目前为止,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很难健全。 四、加强绿色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快对环境、资源等产权认定的研究步伐 虽然对环境、资源等的产权认定很难,但是,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面前,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首先是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认识、了解和重视,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其次,要加强对绿色财务管理研究人员的队伍建设,这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会计方面、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更需要环境保护方面、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精算师、数学、地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这是一项浩大的关系到人类社会千秋万代的生存考验;再次,思想上重视了,人员到位了,还需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和执行,这项工作漫长而琐碎,任务很艰巨。 (二)加强各国政府间的沟通协作,责任共担,共同发展 在绿色财务管理的推行上,各国政府责无旁贷,加强各国政府间的沟通协作,责任共担,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首先要摒弃的就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方面的从众心理,每国政府都应该认识到绿色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政府行为的重要性,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完成具有国际约束力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公约;其次,要结合自身实际,灵活制定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并强制执行;再次,要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通过舆论导向引导每一个主体的行为,从而为环境的净化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可能。 (三)健全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 健全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需要把评价体系具体细化,增加新的评价指标,并加以量化。但是诸如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指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带来的经济效益等这些指标很难量化。而且,人类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认知还在不断进步,这也涉及到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的后续完善。 (四)政府引导,加强对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 政府间的合作共赢在绿色财务管理的推行上固然重要,但是,具体执行和监督却涉及到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组织、每个国家等等的各个主体,所以,政府的引导非常重要。除了政策、法律、舆论先行之外,相关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也非常重要,具体如何处理,需要相关主体的严格执行和监督到位。 作者简介: 张立霞,女,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浅析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作为时尚健康的标志,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绿色经营作为自身经营管理的理念。通过对这一观念的研究,分析绿色理念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从而探讨了企业如何将绿色理念结合在财务管理中。 关键词:绿色财务 财务管理 应用分析 新世纪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增长了人类的生活欲望,使得人类和生态系统的矛盾愈演愈烈。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此一个新的理念产生了――绿色发展,这个理念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的管理。目前全世界都在提倡绿色环保、资源节约,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绿色的发展理念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绿色健康的管理模式。 一、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意义 (一)有助于企业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为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出台完善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扫除了一些不利因素,由此也促进了众多企业的顺利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阻碍了我国一些企业的进步,西方发达国家为阻碍中国企业的对外发展,设置了多种障碍,尤其是绿色壁垒。时代的发展要求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模式的绿色改革。这样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完胜对手,得以生存。 (二)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目前世界推崇绿色经营管理模式,国内的引进由此产生了一种跟风潮流。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绿色改革,这也是为了适应时展的潮流。只有这样我国企业的发展才能够进入一个绿色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有利于企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要想生存,最根本的还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消费理念的转变,由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绿色生活模式。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企业除了需要生产出绿色产品,同时需要在自身的财务管理方面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促进企业自身进行绿色投资,绿色融资。 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建立的关键环节 企业通过财务管理进行绿色变革,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分配,提高企业的效益,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够和社会和谐发展相符合。但是绿色理念的运用,企业需要重视关键环节的实施,这样才能够促进财务绿色管理的顺利进行。 (一)筹资预期阶段 通过绿色的财务管理体系模式的建立能够使得企业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加无形资产,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极大地增加了企业品牌价值,使得企业的筹资预期目标得到了实现。 (二)广告宣传阶段 现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媒体技术的进步。广告作为了很好地宣传手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通过广告这个媒介,宣传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加深人们对其的认知、熟知、认可。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依靠广告这个平台向社会传播绿色的管理体系。 三、促进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改革的策略 (一)传统管理模式的更新 政府在企业的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绿色管理理念的运用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支持。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之所以这么受到企业的追求,不仅在于其自身先进的理念相比我们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优势,而且我们追求的利益需求能够被其绿色股本受益模式所满足。企业财务要想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就需要企业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善于发现自身的弊端并积极纠正。 (二)企业内部绿色理念的宣传 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运用,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所以在进行企业财务绿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宣传绿色管理模式的概念,让企业上至管理层下至基层员工能够理解绿色理念的优势,进而重视企业的变革,促进改革的进度和效果得到提升。然后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改革必将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这样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美好的前景,同时还能够增加企业的知名度。 (三)政府法律法规的支持 政府的相关政府政策对企业的改革有着极大的影响,因为企业财务绿色管理模式符合了目前国家的有关绿色环保建设的理念,所以政府必定能够对企业的绿色改革给予支持。政府的支持更能够促进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绿色培训课程 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的顺利实施除了需要政府的支持外,关键还是需要员工的协作。所以企业要积极宣传绿色管理理念的优势,并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争取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了解绿色管理模式。员工的认知、认可对于企业的变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员工经过绿色理念的培训,相应的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不仅在于其自身先进的理念相比我们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优势,而且我们追求的利益需求能够被其绿色股本受益模式所满足。所以在建立绿色财务管理体系过程中首先就是需要让企业的员工对这个模式的认知,进而得到他们的认可,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最终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循环经济理念在绿色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循环经济理念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化环境中生存,必须及时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企业管理中,由于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要及时转变理念将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到企业发展中。本文主要对循环经济理念在绿色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可以带动企业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财务管理 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经济和环境发生之间存在了严重的发展问题。“十二五”期间已经提出了循环经济理念,提高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多企业开始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绿色财务管理随之应运而生。 1、概述 1.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物质封闭性流动经济和资源经济的总称,可以根据资源消耗和资源再生等变化,对资源再生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的一种与经济发展协调进展的模式,可以利用资源消耗―产品到再生资源等模式运转。在此循环过程中,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了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影响,实现高利用、低排放,可以将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变化中,减少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矛盾,可以由物质增长性社会向质量型服务转变,实现资源与经济协同发展。 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增强,人们在使用和消耗资源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企业为了得到更广的市场前景,必须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中,在考虑生产成本和利润的基础上,保证企业各项活动的顺利进展。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者中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只有顺应时展,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1.2绿色财务管理 绿色财务管理表示企业进行投资、筹资、运行以及资金分配的过程中,将社会效益、环境保护、企业赢利等考虑到财务管理中的一种方式,主要目的是让企业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升企业价值,实现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同步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进行绿色筹资管理、绿色项目管理、绿色资本管理以及绿色利润管理。 第一,绿色筹资。绿色筹资是企业为了满足经营对资本结构信息进行调整的一种方式。绿色筹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责任,利用可持续发展新资源吸引投资者。第二,绿色项目投资。该环节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环节,主要目的是增加企业价值增值。绿色项目投资要求企业不仅要投资生产经营资本,还要投入可循环资源和原始资源,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实现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本的同步转换,在获得投资收益和价格低投资风险的基础上承担较少的资源浪费,保护好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绿色利润管理。合理的利润分配对企业长期济宁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作用。在循环经济下,企业绿色利润主要进行绿色资本积累;股东支付绿色股利,增加投资者进行绿色管理的信心。公平合理的利润分配是保证企业绿色管理后续资金的主要来源,可以实行企业的长期发展。第四,绿色营运资本管理。随着市场竞争力度的不但增加,绿色营运对企业盈利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循环运营资本管理要求企业在应用过程中,合理转换生产资本和生态资本,对企业生态资产和经济资产时间选择具有很大影响。生产资本和经济资本融合图如下图所示。 图1生产资本和经济资本融合图 2、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实施绿色理财的目标和建议 2.1发挥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宏观规划和协调 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企业经济立意、社会利益与生态利益目标一致。所以很多企业都愿意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但是绿色财务管理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一旦企业认识不当,将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给企业发展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因此,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时候,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给企业财务管理制定管理标准。首先,政府应该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标准,企业按照财务管理规划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制定绿色财务管理标准。经过管理部门审批后注册登记,同时要求企业定期给管理部门所经营的活动提供流动资金。其次,相关部门必须公布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企业获得的业绩并不断加强绿色采取管理宣传,还可以将没有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业绩也展示出来,让消费者在购买绿色表示产品的时候,可以正确辨认绿色标识产品,加快形成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再次,政府可以根据企业实施的绿色财务的生产标准,适当给予企业补贴,可以将实力较弱的企业重组起来,保证绿色财务管理的资源和经验可以实现共享,促进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顺利实施。最后,政府应该定期对实施绿色财务的企业进行财务审计,同时利用法律法规规范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行为,并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干预,实施奖惩制度,对污染的企业实施惩罚,对绿色生产的企业实施奖励,促进绿色财务管理的顺利实施。 2.2建立使用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流程体系 首先,企业要实施旅社采购制度。企业采购原材料的时候,必须要对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进行考虑,还要对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是否会产生环境污染,是否会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进行分析。通过绿色采购制度的实施,还可以鼓励并引导很多企业在选择原材料的时候,尽量选择对环境污染小或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让企业真正从源头上做到保护和节约环境,正确合理的应用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而努力。其次,企业要加快实施清洁型生产。清洁型生产表示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不断进行研究、设计和反复改造后使用能源、材料、生产工艺、设备等,不断优化企业管理,使用新型设备,在源头上减少污染,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等环节中产生各种环境污染问题,降低企业生产中的有害污染物排放,保证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最后,企业必须不断回收并使用各种废弃资源。 2.3倡导并树立循环经济的绿色科技创新观 绿色科技创新是一种以节约资源为主,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的新型科技创新,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能够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绿色科技创新可以将科技、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形成有机的系统,可以使用生态学原理对能量运动、循环和可再生能源物质进行开发、设计和研究,给企业的循环战略实施提供保证。 2.4树立绿色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在企业绿色化理财目标绿色化的实施下,企业内部管理也应该顺应时展,在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首先,建立绿色化成本控制系统。在成本预测、决策、计划等环节充分考虑环境支出。其次,实施旅社胡财务评价体系。可以按照企业目标实施财务评价体系,保证综合评价的实施注重环境效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后,提高旅社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绿色财务内容的选篡改,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增加环境保护意识,给企业绿色理财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结语 本文主要对循环经济理念在绿色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首先对循环经济理念和绿色财务管理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循环经济理念在绿色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状况,针对性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给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促进绿色财务管理的顺利实施。 作者简介:路国朋(1987.12-),男,河南林州人,本科,中级经济师。工作内容及方向:财务管理、经济管理及财务审计。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绿色的经营管理理念在各个领域开始发挥作用。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必然趋势。绿色财务管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观念的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杠杆。本文对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对策,提升我国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实力。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模式;路径 前言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保护意识在各个国家发展起来。绿色概念备受全球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利用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联合国在此影响下推出了保护环境的提议,全世界各个国家开始关注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因此绿色的财务管理模式由此发展起来。为了适应新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做出适宜的发展规划,其管理模式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出现,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那么企业在利用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时具有哪些问题,又该找出怎样的对策与之呼应,这是本文要分析的问题重点。 一、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内涵分析 我国对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目前存在的状况是很多学者对我国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认识不够统一,没有达成共识。我国经济学家孙佳认为,企业中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把保护环境的概念引入到公司的财务管理中,使我国的财务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在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作用。而吴金波和范永太则认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是对企业有限的物质资源和社会效益进行考虑的,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维持生态平衡才是企业盈利的前提条件。刘淑华认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物质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方面,对企业资金的运转做好规划,协调好企业发展和财务资金之间的关系。还有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主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环保经济为主,绿色财务管理的特征倾向于低碳、环保以及高效率,要从企业中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入手进行分析,合理的调节财务关系,把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为环境效益服务,企业作为社会上“一类人”也要对社会发展负责,履行自己的社会公德义务,实现社会和生态的良性发展。作者认为,这些学者和经济学家的分析都有各自的道理,只是在表述上不尽相同,其思想的本质都是以绿色财务管理观念来提升环境保护,提升社会的健康发展。其实,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综合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概念。其次;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对循环经济环保低碳行为的有力实践。最后;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以“社会人”的角度出发而进行的财务管理模式,而不是“经纪人”。另外,绿色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追求以环境效益为首的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当今时代新兴的一种管理模式,分析这种模式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它是绿色财务的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管理模式起到导向作用。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经济循环发展的理念、企业经营的绿色理念以及社会责任感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主要是人类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子,有保护生存环境的义务。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在发展自己的事业时,不但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还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活动是否对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另外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要从成本、效益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从节能减排、废物再利用、节约能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在企业绿色财务理念中,发展循环经济要在节约原材料的基础上减少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把用过的产品回收再利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垃圾。绿色经营理念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经营,因此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被称作绿色效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理念是把自己看成一个社会人,把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理念,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负责,最终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减少浪费。 其次,是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绿色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绿色筹资和绿色投资管理两个方面。绿色筹资是指企业在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主要用在保护绿色能源和绿色成本支出上。企业的绿色筹资方法可以是政府拨款、绿色债券的发行和银行贷款等。企业把这些绿色筹资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绿色投资管理,是指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不仅仅要考虑到自己的项目收益还要考虑到对绿色因素的投资,这充分说明,企业在对一个方案进行审核时,要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作为共同对象进行分析。企业对收益进行核算时,要把循环经济所作的贡献融入到企业效益的核算中,企业对风险进行评估时,要把投资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破坏作为基本的风险进行分析。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我国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 企业在运行和管理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有章可循。目前,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在制度方面有很大的缺失,虽然我国在财务管理方面出台了很多的文件和章程,但是这些规章制度都是针对企业财务行为的规范和管理的,没有针对绿色财务管理作出相应指导,企业也很少自觉的去建立相关的绿色财务管理制度,所以制度的缺失,阻碍了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应用,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有阻碍作用。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虽然我国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很多地方发展以GDP为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很多地区为了追求GDP,出现了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这种企业在发展中根本不存在绿色财务管理观念。 (二)我国的绿色财务管理理论还不成熟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理论的存在是为了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方法。企业在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上不可缺少理论的指导。我国在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环境效益计量、绿色筹资、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等等方面都没有一定的理论来指导实际的企业生产经营。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后果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但是缺乏一定的指导,所以一再搁置,莫衷一是。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落后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监管处罚力度不够。政府以及相关的监督部门是环境保护的监督者和执行者,要对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但是在此方面我国相关部门没有突出的执行力。例如,企业在经营前,一定要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核才能进行生产经营,但是我国缺少这种审核力度和环境监督工作。 (三)我国企业对绿色经营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 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已经经历了工业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清楚这种问题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所以在经过一系列痛苦后能够深刻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作用。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自觉的拥有绿色发展理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工业生产正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保护的作用,也没有足够的绿色意识去经营管理自己的企业,经常出现的现象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 企业缺乏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能力。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对市场和环境的投资,这种投资在一定的时间内会使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所降低。一些生产技术落后,刚刚起步的小型企业尤其惧怕这种投资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企业愿意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愿意对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但是因为企业本身没有实力进行科学技术的更新,使这些企业的愿望只能称为空想,不能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实现。因此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让企业难以承受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四)我国企业缺乏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 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在我国是一种新的发展要求,一些企业对这种发展模式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并且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没有形成定性的理论,不能给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做出相应的指导,所以企业对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缺乏基本的技能,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依旧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管理,没有开展绿色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因此,因为基本技能的缺乏,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在发展中受到严重的制约。 三、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路径 (一)在企业中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只有有了相应的制度才能给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前提。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建立环境会计的相关制度。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需要一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支持。其次,对现行的会计制度法规进行完善,加强关于环境在会计制度方面的条款。再次,对企业的财务评价体系进行革新。以前的财务评价体系只是注重经济的增长,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在新的评价体系中要加入绿色资产、绿色信誉、绿色发展动力方面的评价。建立绿色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的绿色生产经营,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环境。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针对环境保护提出的解决策略。落实这一政策就要改变我国国民经济的审算方法,把国民生产总值改成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每一部分都加入绿色的生产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经济行为。其次,需要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的发展现状,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依靠科学技术、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只有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才能促进我国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实现,为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绿色法制建设 企业的绿色发展,财务的绿色管理模式都离不开法制环境的支持。加强绿色法制环境的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现行环境制度和资源开发进行法制保护。我国在资源开采及环境保护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法律章程存在,但是这些法律还不完善,对于污染环境的企业处罚力度不明确,执行力差;一些地方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有法不依,不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实行正规的生产经营。因此对于这种现象要不断的加强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力度,让法律在重污染企业面前发挥实力,形成一种强制力和威慑力。其次,加强我国的绿色税收建设。很多发达国家在税收制度方面倾向绿色税收,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的绿色发展观念,遏制污染企业的发展。例如,澳大利亚对本国一些污染低的企业实行三年内免税政策,对污染高的企业加大税收政策。我国在税收方面还没有实行绿色的税收制度,因此需要借鉴他国的做法,建立健全绿色法规法规,促进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 (四)鼓励政策的实施 企业实行绿色的财务管理模式要设定专门的绿色资金平台,对企业中绿色投资和绿色经营部门进行财政的补贴服务。其次,制定绿色信贷政策。这种绿色信贷政策是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手段。在2008年,某地的兴业银行开始实行对贷款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估,这就是绿色信贷的典型例子。再次,政府的支持。政府在进行产品采购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提高这些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的积极性。最后,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起绿色审计制度。让全社会都了解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同时也让全社会了解那些不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让高污染高消耗企业在社会人民面前曝光,通过这两种企业对社会不同的影响力来鼓励和改变他们的生产经营模式。 (五)提高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能力,加强绿色理论的研究 企业增强自己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在绿色生产和绿色管理方面的意识,提高整个企业成员的绿色发展意识从而提高社会责任感。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奠定思想基础。其次,企业发展绿色财务管理模式需要企业提升对生态绿色企业文化的认识,在企业文化中加入绿色理念,使绿色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正确的实施。再次,加强企业高水平科学技术的应用,减少能源的浪费,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奠定生产基础。最后,在思想方面,对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财务人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加对环境会计知识的学习,对绿色财务管理理论和相关的绿色财务方法有深入的认识,为企业建立起一支能够支撑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极开展绿色投资和绿色运营评估,完善评估体系,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打下组织人力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从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分别对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现状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我国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提升我国绿色管理的水平,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作者简介: 王治婉(1993-),女,汉族,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渤海大学管理学院2012级财务管理专业在读本科生(在校学生),研究方向:法务会计。 张 玲(1977-),女,辽宁省丹东市人,职务:渤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在职人员),研究方向:税法研究。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摘要】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不断普及和深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飞速的进步,绿色化经济是我国在全新的世界格局下所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能够全面响应我国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生态的五位一体的改革制度,在保护环境,不影响其他体制的发展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效果是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是当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不但能够全面提升企业工作绩效,还能够促进国有经济的总体发展。本文就从企业的财务管理这一问题入手,分先财务管理现状和一些具体问题,提出用绿色化理念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和关键措施。 【关键字】 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 绿色化理念 管理体系 一引言 所谓绿色化管理就是在传统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将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问题充分考虑进去,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企业财务的高效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从根本上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经济,政治以及生态等效益是相关并且相融的,一方面发展问题必然会影响其他方面,所以,要想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绿色化财务管理模式能够秉承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发展的理念,对企业形象,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绿色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建立完善的绿色管理体系是企业财务管理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绿色财务管理融合了多种理论,充分考虑了各个方面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理论:(1)生态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将生态系统做为以产品或服务为模型的生态要素,不但具有商品价值,还具有生态价值,这种生态化概念的定义为绿色化管理的经营模式奠定了基础。(2)利益取舍理论,这一理论就是论述了经营产品的选择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指企业为了生态环境,政治发展或文化发展必须放弃一些经营机会,舍去一些可获取的高额利润,事实上,这也是一种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选择问题,从短期角度上来看,可能给公司的利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事实上,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更大的利润获取创造了条件。(3)价值创造理论,这是影响公司利益的一个直接理论,价值创造,价值增值是企业经营的直接目标,在绿色化理念下的价值创造理论就是指,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要合理的利用资源,杜绝浪费,尽可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同时企业还要采用资源回收技术,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实现节约化利用并进行价值增值。(4)系统融合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指在整个系统运行时,要充分考虑对系统内外其他各个方面的影响,实现总体发展,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五个复杂系统,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统一系统,才能实现协调发展。 三.建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1.设立企业管理绿色发展目标 企业发展的绿色化目标应该为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绿色化收益,企业的绿色化收益可以靠提高绿色财务增值率来体现,增值率可以通过绿色经济增加值与绿色资本相比得到,它可以有效的反应出企业的经营情况。简单的讲,绿色化目标就是指企业通过自己合法,合理,高效的经营活动,绿色的管理政策和管理手段,充分考虑各个方面影响,创造最大的绿色经济增加值,所依据的主要公式为: 增加值率=绿色增加值/绿色成本 增加值=(资本收益一绿色资本){绿色投入资本 公式中,绿色资本为债务成本,所有权成本,环境成本之和再减去负债与环境资本。 2.绿色化管理方针 绿色化管理体系所依据的基本管理原则为: (1)可持续原则:绿色财务管理的任何政策方针的建立都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下。(2)利益共享原则:绿色化管理要充分考虑投资方,政府,经营方,消费者等社会各部分群体的利益,避免局部活力,实现利益的共享化与最大化。(3)绿色可控原则。通过建立绿色管理体制,实现对企业各部分环节的有效控制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是绿色管理体系的核心目标。 3.绿色管理系统 绿色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系统组成:(l)筹资系统:它的主要工作是吸引和筹资绿色项目的绿色资金。(2)投资系统:一般来讲,投资的两个主要方面就是第一,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节约化投资。第二,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进行合理化投资。(3)利润分配系统:它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在降低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制定一系列绿色利润分配体系,增加绿色公积金,公益金的比例程度,大力寻求绿色项目,为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四.结语 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倡导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当今低碳经济背景与实行绿色会计核算的前提下,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是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进程,并且能够为现代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提供保障的体系。绿色财务管理不仅具有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的优点,而且把当前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具体问题也融入其中,不仅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因此,政府部门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在现代企业中早日得以构建。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探讨低碳经济背景下矿山企业引入绿色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 摘 要:在低碳经济时代,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而变革原有财务管理模式,已成为许多企业适应新社会发展要求的举措。鉴于此,本文主要对低碳经济背景下矿山企业引入绿色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低碳背景;矿山企业;绿色财务管理 低碳革命的到来,给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低碳经济时代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要求发展应以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前提。为此,许多企业也开始变革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及管理模式,以更好地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 一、矿山企业引入绿色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同时,人们对绿色消费、绿色食品等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入,许多污染严重或环保指标不达标的产品被禁止销售,与之相关的产业也可能破产或濒临破产。为此,矿山企业引入绿色财务管理就成为必然。 (二)自身发展的要求 很大程度上而言,经济发展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科学的财务管理措施对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矿山企业原本的财务管理已不适合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引入绿色财务管理势在必行。 二、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 所谓绿色财务管理,是将环境保护、社会效益、有效的资源及社会效益等因素融入财务管理的工作的一种模式[1]。 (一)绿色筹资 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引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吸引投资者注意,以达到筹集资金目的的一项活动,称为绿色筹资[2]。在选择筹资渠道与方式时,企业必须紧密结合外部经济环境与自身发展情况而确定。常见的筹资方式包括:利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在开发项目上获得低息或者政策性贷款;利用国家对煤矿产业的政策,获得专项性拨款;还能利用绿色股票、绿色债券等方式募得资金。 (二)绿色投资 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在成本方面还增加了一项――生态环境保护成本,而企业在此基础上采取的投资模式,称为绿色投资[3]。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投资,是现阶段的两大绿色投资方向。矿山企业既是高耗费企业,也是高污染类型企业。为此,在投资方面应包括生活污水处理站、矿井水处理站的投资,机械、设备与工艺的投资等,从而可以有效回收矿物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三)绿色营运 在资金的运营中,企业需要保持动态的平衡,确保不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则为绿色营运。为了做到动态平衡,既要对现金流入量进行合理的估算,也要对现金流出量进行合理估算,特别是绿色流量。比如,矿山企业必须考虑到树立环保形象与增加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考虑到绿色宣传费用、绿色设备购置与运行费用等环保成本,实现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的绿色管理理念。 (四)绿色分配 企业借助合理的绿色利润分配政策,实现宣传环保知识的目的,形成绿色积累,为矿山企业再发展提供宝贵财富,这就是绿色分配。具体来说,包括4个方面:①绿色股利的发放顺序在普通股利前,但又在优先股利后;②早期绿色投资者在分配比例上应比晚期投资者高,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入投资队伍;③绿色债权人可享有按比例分配利润的权利;④企业可提取绿色公积金与绿色公益金,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4]。 三、矿山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瓶颈 尽管大多数企业都对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势有了较好的理解,但目前仍缺少一套完善的绿色财务管理思想,故在实施方面也只是单环节进行。造成该现象的原因较多,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有效的绿色财务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制度是企业有效开展各项管理活动的制度前提。若想发展绿色经济,首先要求有相关的制度及规范,为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然而,我国在绿色财务管理内容方面,却缺乏一套有用的规范,仍以传统规范为主,并未出台新的绿色财务制度,在很大程度影响了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及进一步发展。 (二)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矿山企业若想顺利实现绿色财务管理,还需要有效的监督手段,包括政府、行业及企业自身方面。在实施初期,往往只看见企业在绿色费用方面的投入,但在收益方面并不显著,此时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实际上,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管理部门的能力并不强。比如,制度方面的欠缺,使得政府无法监督或者处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企业,降低了企业的违法成本,大多数企业基本不会主动采用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另外,我国的矿业协会在这方面的地位及职能也较低,也在很大程度制约了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推广。至于企业自身,由于刚刚起步,监管方面的职能仍较弱,更很难担起大任。 (三)矿山企业自身实力不强 企业自身的实力程度也是影响其绿色财务管理活动开展情况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影响企业经济实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这几个:资金、科学技术、人员素质。第一,企业的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及思想意识水平如何,都会对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推行产生直接性影响。在许多矿山企业中,仍有一大部分管理者未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意识,加上缺乏专业培训,无法对一些生态问题进行准确的预测与估算。第二,我国许多矿山企业在技术方面仍较落后,若想实现绿色财务管理,必须对原有生产工艺、污染监测等工作进行改进,而这必然需要增加大量的成本及资金投入。 四、矿山企业做好绿色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法 (一)重视绿色文化的培植与普及 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中都会形成自身的文化,也是管理者实施各项经济管理活动的文化指导方针。因此,若想实现绿色财务管理,积极宣传与培植绿色文化非常重要。第一,要求管理者树立科学的绿色文化理念,正确认识环境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才能以此为理论指导,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达到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目的。第二,重视对财务人员的绿色文化宣传,使其对环境保护、环保风险、可持续发展等系列理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在财务预测、财务控制及财务决策等各项财务工作中始终坚持该理念,为早日实现绿色财务管理奠定坚实基础。第三,重视对其他人员的宣传,使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到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活动中。 (二)对原来理财目标进行变革,树立新的理财目标 在低碳环境下,环境保护成为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人们也更加倾向于青睐绿色食品。然而,矿山企业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针对这种情况,矿山企业必须对原来的理财理念与目标进行变革,植入绿色理财理念。新的理财目标应该是在原本理财目标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和生态效益,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三)实行绿色会计 在以往的发展中,矿山企业大多以自然资源的开采为主要工作,环境污染较重,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引入绿色财务管理,实行绿色会计非常必要。绿色会计由会计学和环境经济学组合而成,它强调自然资源是具有有限性、稀缺性特征的,要求我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核算对象变成了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只有在此前提下,绿色财务管理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五、小结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矿山企业作为我国的重要生产部门,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引入绿色财务管理具有必然性、迫切性。只有真正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各项经济政策的合理性、科学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灵宝黄金股份有限公司)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企业领导者价值观与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关系的研究分析 [摘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财务管理,随着现代化管理的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成为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模式,绿色财务管理与企业的类型、发展规模、发展战略等有着一定的联系,而企业领导者价值观和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文章阐述了领导价值观和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分析了影响绿色财务管理行为的因素,提出了加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措施,并用研究调查的形式论证了领导者价值观和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关系。 [关键词]领导价值观;绿色财务管理;经济责任导向;个人主义导向 1领导价值观和绿色财务管理含义 绿色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的管理理念,其将企业有限的发展资源、社会效益、环境保护等因素综合起来,并与企业经营相联系的财务管理,其能够保证企业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 2影响绿色财务管理的因素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绿色财务管理首先是缺少实践经验,关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很丰富,但是研究往往浮于表面,缺少具体的操作经验借鉴。其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管理缺少指导和束缚,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领导者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另外,企业管理目标存在着偏差,企业在管理中仍然按照传统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将经济效益作为首要发展目标,使得领导过于重视经济责任价值导向,在制定决策时不考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因素,这样的发展目标不利于企业绿色财务的实施。 从人为管理方面看,领导者的价值观与企业本身的价值观相一致,领导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因此领导的价值观是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实施的重要前提。从当前情况看,多数企业领导者发展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但是偏向于个人主义,尤其缺少开拓发展的精神,同时领导者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绿色财务管理的进行。财务管理活动需要由财务人员来执行,但是从管理效果上看,很多财务人员缺少专业的管理素养,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有效整合资源等方面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企业会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但是培训的效果并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成功推进。 影响绿色财务管理的因素还有企业类型、政府因素、行业发展约束等,但是这些因素企业无法改变,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首先要控制好内在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领导者的价值观。领导者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基本制度和方向,其参与人才引入的标准和技术运用选择,以及重大资产投资等企业的重要决策,因此只有领导者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使企业的发展从大局出发,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才有良好的实施基础。财务管理的目标一旦确立,就能够确定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财务目标与国家政策、企业资源、管理制度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需要确定绿色财务的管理目标,才能够制定出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领导者在制定相关制度的同时也要适时纠正自己的价值观。领导者要有良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经济责任观,才能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打下观念上的基础。 3加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措施 31积极关注领导者的价值导向 从本文的分析上看,领导者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管理结果,因此实施绿色财务的前提,就是要评价领导者的价值导向。良好的领导者需要有以下五种核心价值导向:以集体主义为主的价值导向;民主集中制的工作观念导向;公共服务为主的制度规范导向;以解决诉求为主的态度导向;以工作能力为基础的发展价值导向。领导者要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在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前提下,需要快速反应并适当的转变领导者的价值导向,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在对领导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需要将领导者的价值观纳入到考核的重要指标中,并且定期的公示考评结果,从而激励领导者树立更加全面的价值观。 32树立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绿色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国家政府对于生态发展问题的重视,企业在发展中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对国家政策和市场动态进行合理的把握,按照发展的规律制定绿色财务发展目标,并且明确目标的有效执行。领导者不仅要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考虑,还要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绿色财务管理。 4企业领导者价值观与绿色财务管理关系的研究分析 41样本数据收集 本次研究选择的企业均为化工企业,属于高耗能行业,并且与环境资源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研究代表性,本文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均得到各个企业领导者同意并由领导者亲自填写,研究涉及的领导均为绿色财务管理的直接领导者。所有问卷现场填写后回收,问卷全部有效,对于存在变量不可控的环节是由不同的人员完成,使得同种数据源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我们对中石化与中石油两家公司展开调查,两公司旗下共84家企业,近600名员工,上至企业管理层,对于绿色管理均没有具体的概念理解。在84家企业中,炼油厂为59家,钢铁厂为35家。其中54家炼油厂的年产量均在100万吨以上,所有钢铁厂年产量均在500万吨以上,有14家钢铁厂年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该企业的年产量较大,对于能源、资源的消耗量也较大,环境资源等情况影响企业资金的投放量,因此,必须对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 42研究结果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对调查问卷整理分析后发现,领导者影响绿色财务管理行为的主要价值导向有经济责任导向和个人主义导向,因此企业在进行领导者价值观的导向纠正时首先要从这两个价值导向的方面进行决策。 从本次研究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上看,决定领导者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驱动导向为经济责任导向和个人主义导向。领导者在实施绿色管理行为时,其首要的考虑因素是企业的发展,也就是经济责任,这也是企业在发展中最为主要的责任,相对于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等级更高。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上看,领导者在执行企业发展决策的初期要首先考虑经济责任。由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特点,其管理行为与政府政策、会计人员行为等有着一定的联系,使得绿色财务管理具有管理风险高、管理见效慢等特点,这与领导者想要的管理结果存在的矛盾,领导者更希望看到财务绩效的提升和个人名誉的树立,因此需要加强领导者的集体主义导向,从而让领导者从企业长远的角度考虑,让绿色财务管理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 43研究不足之处 本次研究选择的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家公司均属于高耗能的化工类企业,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选择其他类型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且研究还需要增加对于纵向数据(例如时间)的分析。 5结论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绿色财务管理是重要的管理模式,领导者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上看,领导者主观导向的价值观为经济责任,但是从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需要对领导者进行社会责任价值导向,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绿色财务管理,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摘 要:企业的财务管理效果是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是当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不但能够全面提升企业工作绩效,还能够促进国有经济的总体发展。本文就从企业的财务管理这一问题入手,分先财务管理现状和一些具体问题,提出用绿色化理念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和关键措施。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绿色化理念;管理体系 引言:所谓绿色化管理就是在传统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将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问题充分考虑进去,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企业财务的高效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从根本上讲,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经济,政治以及生态等效益是相关并且相融的,一方面发展问题必然会影响其他方面,所以,要想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绿色化财务管理模式能够秉承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发展的理念,对企业形象,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绿色财务管理融合了多种理论,充分考虑了各个方面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理论:(1)生态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将生态系统做为以产品或服务为模型的生态要素,不但具有商品价值,还具有生态价值,这种生态化概念的定义为绿色化管理的经营模式奠定了基础。(2)利益取舍理论,这一理论就是论述了经营产品的选择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指企业为了生态环境,政治发展或文化发展必须放弃一些经营机会,舍去一些可获取的高额利润,事实上,这也是一种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选择问题,从短期角度上来看,可能给公司的利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事实上,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更大的利润获取创造了条件。(3)价值创造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指,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要合理的利用资源,杜绝浪费,尽可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4)系统融合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指在整个系统运行时,要充分考虑对系统内外其他各个方面的影响,实现总体发展,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五个复杂系统,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统一系统,才能实现协调发展。 二、建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设立企业管理绿色发展目标。企业发展的绿色化目标应该为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绿色化收益,企业的绿色化收益可以靠提高绿色财务增值率来体现,增值率可以通过绿色经济增加值与绿色资本相比得到,它可以有效的反应出企业的经营情况。简单的讲,绿色化目标就是指企业通过自己合法,合理,高效的经营活动,绿色的管理政策和管理手段,充分考虑各个方面影响,创造最大的绿色经济增加值,所依据的主要公式为:增加值率=绿色增加值/绿色成本 增加值=(资本收益-绿色资本)*绿色投入资本 公式中,绿色资本为债务成本,所有权成本,环境成本之和再减去负债与环境资本。 (二)绿色化管理方针。绿色化管理体系所依据的基本管理原则为:(1)可持续原则:绿色财务管理的任何政策方针的建立都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下。(2)利益共享原则:绿色化管理要充分考虑投资方,政府,经营方,消费者等社会各部分群体的利益,避免局部活力,实现利益的共享化与最大化。(3)绿色可控原则。通过建立绿色管理体制,实现对企业各部分环节的有效控制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是绿色管理体系的核心目标。 (三)绿色管理系统。绿色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系统组成:(1)筹资系统:它的主要工作是吸引和筹资绿色项目的绿色资金。(2)投资系统:一般来讲,投资的两个主要方面就是第一,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节约化投资。第二,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进行合理化投资。(3)利润分配系统:它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在降低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制定一系列绿色利润分配体系,增加绿色公积金,公益金的比例程度,大力寻求绿色项目,为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结语: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倡导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 环境人口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当今低碳经济背景与实行绿色会计核算的前提下,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是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进程,并且能够为现代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提供保障的体系。绿色财务管理不仅具有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的优点,而且把当前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具体问题也融入其中,不仅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因此,政府部门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在现代企业中早日得以构建。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探讨 [提要] 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形下,如何以不破坏当前环境为前提使企业财富最大化,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现如今,随着绿色会计被提出,绿色财务管理理念也在逐步被企业接受。国家的持续发展,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都将以把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充分融入到企业日常财务活动中为基础。本文就如何加强融资环节关于绿色环境问题的考量,以及如何开展企业绿色文化的构建展开探讨。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 一、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理论背景 (一)“绿色思想”的萌芽。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而绿色消费意识,保护环境意识大大增强。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股绿色思想的浪潮,绿色管理理念便应运而生。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想要达到“企业绿色化”则必须要将重心放在转变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上。 具体来讲,所谓绿色财务管理是关于如何将资源的有限性利用、社会的效益性和人类长久的生存与发展进行综合考虑的一种财务管理理念。其目的是,在不破坏现有生态环境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发生的根基是绿色管理,而绿色管理的主要思想是解决企业如何与社会平衡发展的问题。它是使企业的目标、社会效益、生态环境问题这三方关系达到平衡的一种财务管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新颖的概念,其理论的提出、发展与应用到现实企业中去必定有一个衔接的过程,所以现如今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过程中将必定会面临一系列问题。而如何快速并透彻的认识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则成为了现阶段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应用到现实中企业、市场经济中的重中之重。 (二)以绿色会计理论为基础诞生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最近几年来,大自然的剧烈变化让人类将目光聚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相平衡的研究上来。会计人士也在积极探讨会计如何与环境高度结合的问题,提出了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的概念。诸多会计人士也逐渐加入到绿色会计的研究讨论上来,很多新颖的观点被提出,绿色会计的研究越发深入。而有了绿色会计研究逐步深入的前期基础,为了使企业在实行绿色会计的条件下正确筹资、投资,绿色财务管理便应运而生了。 (三)新时代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理念。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下,在仅考虑排污费、绿化费等简单因素下,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目标为股东财富最大化等。这些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生态环境尚不严峻的时期,仍可以实行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而现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经向人们预警,如严重的雾霾天气、冰川消融等,这些异常的生态问题引发了广大企业的深入思考。如何做到利益与环境双丰收,而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盛行的今天,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终于迎来了突破性的革新,即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诞生。 二、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必然性 (一)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国门之外的企业也在逐步重视生态问题,因而与国内企业关于绿色生态问题的看法也渐行渐远。而随着中国开始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理念,中国与国际企业关于生态环境与企业共同发展方面的距离也逐渐被拉平。 (二)企业持久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融资租赁方式的不断变化,绿色财务管理也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必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即使经济发展再迅速也是枉然。因此,想要长久发展,就要保护生态环境,即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理念。 (三)与逐渐进步的绿色消费观念相匹配。随着人们观念的逐渐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绿色的才是健康的,绿色的才是长久的。因此,企业应当以人们的需求为首要目标,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理念。 三、现阶段实行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所遇到的问题 (一)环境效益很难计量。市场经济是以输出利益最大化为基础,而生态环境资源很难进行产权和利益界定,因此社会生态环境的社会属性同企业生产效益之间便存在不可调和矛盾。同样,加入了环境因素的价值规律,更是无法进行界定和衡量。 (二)企业生产过程中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增加企业成本。国内有关专家对于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增加了企业成本的问题进行了有关讨论。 许英(2010)从几个方面分别探讨了企业成本的增加问题如企业类型,经营目标等。他说大部分国企的设备存在老化问题,社会的担子重,财政方面较为薄弱,因而更新难度大,相较于其他企业更难于实现绿色财务管理。 贺岩(2009)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指出,如果企业在投资中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如在生产的环节加入对废弃污水或废物的治理与回收处理,则生产成本将大幅度增加,商品价格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涨,短期内商品市场竞争力下降,企业利润降低,压力增加。这是极大部分企业不愿施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原因。 由此可见,只要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则势必会增加企业的商品成本,而相应的保护环境所产生的效益却难以弥补相应增加的商品成本,最终环境成本将转嫁给消费者,由消费者买单。这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中本来就无过多优势可言,如若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进行环境保护,将更加不利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对来自于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低成本的竞争,进而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造成极大影响。 (三)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现如今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以改善我们居住的生态环境。但是仅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只有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加大对企业的公众压力才可以使企业真正按照政府规范去做。 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实施是大势所趋,而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究竟有何种好处,即,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必然性也成为了众多学者议论的重点。 四、关于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基本构建的要点 (一)在企业筹集资产环节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构建。当企业全面处于绿色财务管理理念体系下,当企业在筹资过程中谨慎考虑是否会破坏相关环境,并为其制定保护环境所需额外增加的固定成本支出。当企业满足以上条件时可向银行申请专项绿色贷款,或借助绿色股票等方式来获得筹资。长此以往,既可以宣传企业为保护生态环境环境所做的贡献,也可以缓解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实施过程中对企业造成的经济压力。 (二)投资过程中的构建。考虑到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所需达到的基本要求,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要严格评定企业的投资方案是否达到绿色标准,为企业未来达到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做充分的准备。因此,投资过程中对预计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的因素,如预计处理废物废料处理的成本等均要进行考量。尽量规避可能遇到的风险,如废水排入河内造成下流居民饮用中毒,或生产产品所排出的毒气致人中毒等。要做到提前考虑,分析是否可以排除风险,是否会触犯法律等。 (三)企业宣传方面进行的构建。有效地宣传不仅可以使公众对企业进行充分了解,更是对前期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构建的肯定。企业应将绿色宣传作为先期宣传工作的重点,加大人力物力的宣传,塑造企业为环保做努力的绿色形象,增加企业国际竞争力。 (四)分配中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构建。分配构建是在原有管理理念上的革新,绿色分配可以弥补一部分企业在成本方面增加的额外投入。这不仅可以为以后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实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 五、现阶段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具体解决方法 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是应对国际资源问题而提出的新型财务理念,并不是对传统理念的冲击而是发展。为了使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更快的融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有以下措施可以采取: (一)制定长久的绿色生产计划。伴随着绿色消费在国际间的兴起,大部分消费者的观念开始逐渐向绿色商品靠拢,如循环水机器的利用、太阳能发电机等,并且日渐明显。这要求企业在日常中必须将环境问题纳入考虑当中,不要局限于一时的利益得失,而是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的经济前景。将五年、甚至是十年作为经济发展周期,长远的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因而,更要以绿色财务管理理论为核心,开展绿色企业经营,全面发展企业的经济。 (二)大力提高员工素质。企业的财务人员,应进行全面的培训,培训其掌握关于生态环境与会计、财务的相互关系,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影响,增强忧患意识,加快管理人员关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模式转变的节奏,以全新的面貌从事财务工作。 (三)企业内部要求实行绿色会计、绿色财务管理的财务机制。绿色会计,是指以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资源损耗应如何补偿为核心而展开的会计,主要通过价值形式对生态的环境及其万千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应根据企业新的财务收支情况增加一些会计科目,使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在应用时对一些会计要素有案可稽。其次,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报表分析应该设置一些新指标来对企业关于资源的保护、环境问题的改善等方面所作出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衡量和改进,使企业更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更好的实施绿色财务管理。 六、结束语 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理念的一次创新与突破,突破了已有的壁障。首次将生态环境的持久发展融入到了企业管理中,实现了企业利益与环境发展的双赢。但是作为一种尚未成熟的新概念,在全面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之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学习更新“绿色”理念,与当代生活更好的融合贴近,并加强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和各方面的推广,通过绿色财务管理,真正实现当代社会的持久发展。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浅议煤炭行业绿色财务管理 摘 要:众所周知,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煤炭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煤炭企业资源浪费、破坏较大,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煤炭行业现状出发,结合绿色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其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煤炭行业;企业转型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概述 绿色财务管理就是综合考虑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的保护性、企业的盈利性和社会的效益性的一种财务管理。它包括绿色筹资、绿色投资、绿色分配、绿色营运管理。 二、煤炭行业绿色财务管理的问题 目前煤炭行业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煤炭价格进一步下降。同时,国际金融危机致使经济萧条也使用电量持续下降,更加突显了煤电之争问题,导致煤炭价格进一步下降。煤电矛盾可能再次引发大面积缺煤停机,电煤产量将进一步下降。所以,在金融危机下,加强煤炭行业财务管理就更有必要,更有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煤炭行业绿色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绿色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企业目标定位是利润最大化,缺乏长远发展的目标。2014年煤炭价格的一跌再跌,导致大量企业陷入亏损状态,停产的中小煤矿不断增加。中国煤炭企业亏损面达70%,缓发、减发、欠发工资超50%。整个煤炭行业遭遇了强烈的冲击,煤企的销售业绩也尽不如人意。根据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煤炭行业利润总额下降462%。前100强煤企实现营业收入总额416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1003%,增速回落812个百分点,创十年来最低水平;100家企业共完成净利润总额84157亿元,比2013年大幅下降4418%,其中,21家企业亏损,77家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2015年,神华集团或下调煤价、或加大优惠力度,也未能改变公司连续7个月煤炭销量同比出现下降的事实。一季度神华煤炭销量为7280万吨,同比下降335%;净利569亿元,同比下降451%。中煤集团也是开局疲弱,一季度煤价同比下跌135%,净利829亿元,同比大降881%。 造成煤价持续下跌、煤企大面积亏损的罪魁祸首是产能过剩!但是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究竟有多严重,似乎又没人能说清楚。而且,我国煤炭行业的产能和产量严重分离,使得产能过剩的数据统计更加难以衡量。从较为直观的煤炭产销量数据来看,2014年全国煤炭产量达387亿吨,同比下降25%,这是自 2000年以来首次下降。2014年我国煤炭消费量约为351亿吨,同比下降29%。虽然去年煤炭产销量同比均出现下降,但全社会4亿吨的煤炭库存,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政府多次出手相助,限产、减产政策陆续出台,实施效果却不如人意。安监总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11000个煤矿。其中有多少小煤矿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数量庞大。这些难以计数的小煤矿成为政府监管的盲点,利润最大化是他们的宗旨。 (二)企业经营决策者缺乏社会责任感 很多企业的管理层担心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增加企业成本、减少盈利,不能充分认识绿色财务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积极意义,对推行绿色财务管理意愿不强。 一方面,大企业利用低价策略,只是为了利益盲目的蚕食小企业,催动了市场失衡形势的步伐。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煤炭行业的领头者轮番降价,直接给了众多中小煤企一道致命伤,许多中小煤矿关闭、停业率已接近甚至超过八成,导致了一轮新的停产潮流,而那些作为行业领头者的大企业却在借着行业调整机会抓紧低价买矿,不断收购资源富矿,进行资源的进一步扩张。 另一方面,2014年年初,国内某些重点煤企联手阻止煤的进口量,并且对煤价进行的回调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但是计划并没有达成效果,没有挡住煤炭的进口步伐,数量也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煤炭15987万吨,同比增长09%。其中,6月份进口2505万吨,同比增长12%,环比增加104万吨。也有很多企业为了达到目标利润最大化,不惜代价,即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但是结果更糟糕,因为环境严重恶化,无法持续经营,最终走向破产。 (三)企业自身实力不足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尚没有独立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能力,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不仅仅需要企业的人员有高的人员素质,企业的硬件设施还需要有科学技术的配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也会对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产生巨大影响;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煤炭企业高管人员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深刻,许多企业财务人员仍未适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财务管理上仍然依循传统模式,缺乏国际化财务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其次,在我国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中,因技术力量的严重不足和粗放式管理,大多存在着重成果重效益和轻过程轻效率观念,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实施绿色财务管理,预防对环境造成破坏,则需要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改进的目标。 三、煤炭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推进绿色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煤炭企业的产业链向“延伸循环型”转变。一要延伸煤炭产业链条。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省发展规划,积极促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之间的联系,始终跟上科技发展脚步,策划储备一批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立足于我市实际,污染少、低能耗的产业项目,着力搞好煤化工园区建设,延伸以煤为基础的煤化工产业链,克服单一煤炭产品生产状况,增加煤炭资源的附加值,提高煤炭产业链所制造的经济效益。 二要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最近几年,煤炭经济也经历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煤炭产业造成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治理也迫在眉睫。企业应把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工作作为常规工作,在完善煤炭生产、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煤炭的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真正的循环体系,建立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感 政府也应该加大环境保护的执行力度。对于环境保护而言,预防比治理更重要。政府运用检测技术针对煤炭企业所造成的污染来检测,制定一定的方针对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有严格的检测指标和检测手段,并有力的执行奖惩措施,迫于政府的压力,同时也为了长远利益,企业会自觉推行财务管理制度。 2014年9月,国家制定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对作为商品煤出售的煤炭的灰分、硫分等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远距离运输的商品煤要求更加严格,并对汞、砷、磷、氯、氟5种有毒有害元素指标做了相应规定。 (三)提高企业自身实力 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企业整体的协调合作,主要包括人员素质建设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应当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财务人员运用绿色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日常工作的积极性的积极性。各高校在平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还要在学校增加有关绿色财务管理的课程和讲座,让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尽快吸收新的知识,进入社会以后便能更深刻的体会到绿色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为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奠定基础。 实施绿色财务管理,需要利用科技力量,改进生产等环节,节约成本,加强对污染的监控及检测。(作者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从人力资源开发浅谈中外管理比较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人力资源的初步开发是“钻木取火”,金属农具的出现是人类生产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十八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伴随着蒸汽机的出现、电的发明与应用,欧美、日本、中国等先后步入了“工业经济时代”,二百多年来,资源经济飞速发展,为人力资源开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原料,也为管理注入了不同的内容和方式。一、从传统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人事管理起源于欧美国家的产业革命之后,刚开始只是为了解决由于企业规模和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企业内部劳资矛盾日趋严重而产生的“劳动管理”,管理的内容仅仅限于工资和劳动条件等内容。到了1902年,美国正式出现人事部门,其管理的内容逐步扩大到雇佣管理、诉怨、工作情况分析等内容,直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人事管理内容才不断扩大到人员选拔、招聘、录用、培训等内容,逐步形成一整套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传统的人事管理可用两个字来形容,一个是管“进”,一个是管“出”。一旦一个人就业后进入某个单位,即成为“单位人”。这一阶段的人事管理只是把人当成数字来统计,按照组织需要安排每个人的工作,不考虑个人的专业是否对口,才能是否充分发挥。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到20世纪80年代日趋完善,这时的人事管理已从只为组织发展起辅助作用到成为组织之间竞争战略的一部分,管理者可依据内外环境因素制定出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以谋求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早期的欧美人事战略管理不仅包括组织方面的运作,也包含了人力资源本身的发展,而其目标乃是为求得单位、部门运作的合理化、人性化及效率化,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特点。不同阶段的人事管理对人的注重程度不尽相同(如表所示),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事管理已从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设计,并且注重与人相关的因素在组织内部的调整。 二、传统的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有很大区别,人事部门应成为一种专门的“业务”部门,发挥更多的功能,而不再仅仅是“参谋”单位,其管理原则,应从关注人力成本转而关注人力生产力。人事功能的另一重大变迁是人力资源观念的转变,特别是由劳力工作转变为知识性工作。在组织管理中,员工不再是成本,而是极其宝贵的“资源”,人事部门应尽力助其发挥潜能,而不是在降低成本时先考虑减员。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将组织内的人员看作资源,并对这种人力资源进行最合适的配置,以求最有效地发挥人的潜能,促进组织发展。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有:第一,传统人事管理注重成果,视人力为成本;人事部门是非生产、非效益部门,处在执行层,被动管理;其管理对象是员工,只注重管好现有人员,管理内容是以事为中心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案是例行、规范的;劳资关系是从属的、对立的。第二,人力资源管理注重过程,视人力为资源;人事部门是生产与效益部门,处在决策层,以主动管理为主;其管理对象为劳资双方,更注重开发人员的潜能,在管理上强调人与事的统一发展,管理方案是在竞争挑战中不断变化的;劳资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 通过传统的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发现,人力资源管理更追求人与事的准确配合,在人与人的协调中注意发挥团队力量,注重发挥员工的工作潜能,强调尽量满足员工的工作及精神要求,并提出了对人性的尊重。由此可见,仅仅把管理活动的范围局限于吸收录用、考核、奖惩、职务升降、工资福利、调配、退休等环节已成为旧观念的人事管理。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领域广阔得多,首先要吸引及选聘组织真正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其次是保证人才能在组织内充分发挥所长,再就是为这些人才提供培训及发展的机会,使人才在不断增强能力的同时与组织一起成长。 三、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逐步到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特别是加入WTO,我国将由传统的人事管理过渡到人力资源管理,逐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 1、从观念上,树立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发展核心的理念。中国人事管理曾长期纳入国家计划管理体制之下,用多少人、用什么人、何时用人,以及劳动报酬的分配都服从于国有的指令性计划,其结果导致了用人和需求相脱节,员工劳动所得与付出的劳动相脱节。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在用人方面存在任人唯亲、重门第轻才能、认资排辈、平均主义、舍不得智力投资、限制人才流动等问题。知识经济时代,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将人真正培养和组合成为时代需要的宝贵资源,把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了管理战略的高度。 回顾国内外人事管理的发展历史,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把人事管理的重点转到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上来。传统的劳动力人事管理工作各自为政,人事、劳资、教育等部门之间缺少协调联系,从性质上属于传统的、保守的、被动的、封闭式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是把人视为一种资源,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和事的统一,特别注重开发人的潜在才能,具有前瞻性、策略性,是积极主动、开放式的全新模式。其重点是要充分地挖掘员工的潜力,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工作核心。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对人侧重于“管”,一方面利用“家长式”的权威,另一方面则利用物质刺激,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知识经济时代,员工被看作是最重要的财富,自我实现的机会和参与管理的意识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因此我们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把成功从自然资源的拥有者手中转移支拥有思想和智慧的人手中。这一转移过程,标志着社会的重大变革和进步。 2、从管理上,借鉴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把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起来。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合理配置是保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知识经济,世界各国都在运筹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在知识 文秘站:文化、经济,尤其是体制的因素,我国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着数量多、素质差、投资收益率低以及配置不合理等矛盾和危机,这些制约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本国基础上,借鉴成功的管理经验。比如美国、瑞典重视劳动力的培养,把成人教育当作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渠道。欧洲各国、新加坡等,其 经济的崛起也是得益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它重视基础教育,创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信息的传播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等,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发展职业教育、调整学科结构和建立健全职业训练的法律及法规等积极有效的措施,使经济飞速发展。 3、从人力资源开发的层次上,把人才开发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点。在人力资源中,人才是一个最重要的群体。他们意识超前、思维敏捷,才华横溢。他们代表着先进的思想,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精英,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旗舰。因此,我们尽快建立健全一整套引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以及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创建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营造一个让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好人才资源。 当今世界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新经济时代是倍速发展时代,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知识和智力对时代驾驭的力量,我们必须抓紧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做好思想、组织、机制、制度以及相关条件保证等方面的准备,常抓不懈。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十大趋势 [摘要]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将出现与传统管理方式不同的发展趋势,本文概述了该问题发展的十大趋势。 导言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科技和信息化基础上的经济,它不仅在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上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也将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和实践的深刻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将出现以下十大趋势: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基础型、理性型转向发展型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在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作为观念形态的管理理念,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知识经济的崛起,引发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必然引起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上的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基础型、理性型和发展型,是各不相同的。基础型管理理念扎根于古典经济学,从政治经济学吸收营养,导致经济的个人化;理性型管理的理念扎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从行政学和行为学中吸收营养,成长结果是企业的相互组化;发展型管理的理念扎根于人文思想的基础上,从生物学和生态学中吸取营养,成长的结果是人、企业和社会都获得自然实现和自我发展。因此,发展型理念不再表现为个人对财富、成就的追求,也不完全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强调科学和理性、硬性和数量化,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掺入非理性因素,强调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管理的目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的作用,引导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交易行为,促进企业与社会的相互依存,管理中的基本要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资本、设备,而是行动、思想和感情。 2、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转向集成管理 信息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面对一个全新的竞争环境和经营形势。传统企业依靠自身资源建立的竞争管理模式,将束缚企业的视野、限制创新思维,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活力。1973年美国约瑟夫,哈林顿博士提出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的概念,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奠定了基础。集成管理实际上就是集成的思想和概念创造性地运用于管理的实践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管理),它以企业内外软硬资源要素为基础,以实现社会责任为条件,以整体优化、优势互补、聚变放大为手段兼容各种管理手段和文化,在集成对象中互连互动,共同受益,协同推进中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 3、人力资源管理对象以无形生产要素为主 传统的管理主要是对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从而对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与作用超过了资本的价值的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以知识为对象的管理:(1)企业要有能力并善于运用全球信息网络,不断获取全球的新知识、新信息,对它们进行知识的自我积累,知识的优化组合和创新,从而有效地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企业的发展;(2)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掘。通过对员工的培训、终生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获取、创新知识的能力;(3)充分利用领导集体和专家队伍的知识和智慧,特别是战略性决策,关系到事业的成败。领导集团和专家队伍知识信息、能力和胆量的综合运用,是知识的创新。如何发挥集体智慧和专家队伍的作用,是开发知识资源最重要的方面,也是知识要素管理的焦点。 4、人力资源目标,从注重经济目标转向注重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的统一 知识的信息化,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80—90年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反思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从而调整自己的目标取向。一批优秀的企业家脱颖而出,把自己的目标定位超越了经济范畴,进入了伦理世界,更多的意识到了社会的责任,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一员,认为自己存在的价值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IBM公司把企业目标提炼为:“为员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三原则,在这些基础上,人们形成一种共识,未来的企业管理目标是追求:“顾客满意,员工满意,股东满意,社会满意”的“四满意”目标。这一种目标体系,是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统一,是把企业的经济目标与社会利益目标相用(系的体系,是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标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境界的追求。人力资源管理从来就服务于服从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去展开工作的。随着企业目标由追求最大利润为唯一目标转移到对顾客、对员工、对股东、对社会负责,一心为他人,一心为社会思想观念的转移。对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取向到位才能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取到企业目标服务的效果,在注重社会目标的同时,实现双重目标的统一,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5、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模式转向横向网络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变革,是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必然结果。传统的组织模式,一般是根据物流过程而设计的,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强,组织结构呈现“金字塔”的特点,这样组织协调监督困难,管理成本高,效率却很低,官僚主义问题突出。显然,这种管理组织结构与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开放和企业快速应变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具有开放性特点。对于标准化的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适时处理并提供共享。因此,企业管理中属于标准化的信息如生产、技术、财务、劳动工资等都有条件实行电脑操作;非标准化信息,主要是市场信息和环境信息,则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给人脑进行 分析决策,这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和层次可以大大地缩减,使企业“流程再造”成为可能。在信息网络化的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一改传统以集权为特征的金字塔型的层次结构演变成以分权为特征的横向网络型组织结构。原来承担上下级层次问信息链的中间管理层将大大减少;人力资源的内部分工及由分工历带来的控制与协调可以抛弃,从而创造了最短的信息流,这种组织结构意味着员工素质已有极大的提高,具有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管理能力,也意味着组织的分权趋势,组织成员可以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直接处理事务;也意味着领导观念的转变,员工可以直接面对社会和顾客,承担为顾客服务的责任,企业领导者起着指导、支持、激发员工智慧的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真正地发挥了管理的效力。 6、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模式,从规模质量型转向速度型效益 工业经济时代,以规模求效益、以质量求效益,不能不说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创新,当时的人力资源管理为适应这种要求,都在规模、质量两个方面进行人力资本的投入。规模和质量型效益模式虽都是成功的管理创新,但它们毕竟是工业经济时代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还不能解决在科技迅速发展和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和对市场迅速反应问题。伴随知识经济的崛起,美国企业从90年代开始创造了以速度求效益的速度效益型模式。速度效益型模式的本质就是降低时间成本。在减少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核算和质量成本的已有技术基础上,重组程序,减少环节,杜绝一切浪费,满足个性化所决定的多品种,少批量,灵活生产的需求,速度型效益模式的要求:(1)把效益作为衡量企业组织功能的首要标准;(2)提高企业的预测力,健全应变机制;(3)企业应在利润增长,市场份额,企业成长及社会责任三者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在技术和市场双重驱动下实现效益的增长。 7、分配模式,从按资分配转向接贡献分配 分配关系是由资源的占有关系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谁拥有资本,谁就取得了社会财富的支配权,于是按资分配是主体分配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分配关系所赖以存在的资源占有关系和性质发生广深刻地变化,其分配模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第一,资本的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上发生了变化。资本不仅仅理解为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仅仅理解为有形物质,而且还理解为知。知识是资源,是资本的财富,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于是无形的知识资源也成为资本,它是可以生产社会财富的。第二,知识存在人的大脑中,知识本身是通过人的智能活动来创造价值的,掌握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因此,知识资本与掌握知识的人是有内在统一性。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创造价值进一步表现为知识化劳动(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第三,企业的参与者不再是看你投入了多少资本,而是看你投入了多少知识和技能,你的知识技能创造的大小。第四,由知识生产力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分配,显然是以投入的知识技能量作为分配的重要依据,而知识技能的量化形式只能以知识技能劳动产品果实的形式,即贡献大小。因此,按贡献大小分配应是知识经济时代分配的主体模式。人力资本管理就应着力于维护这种公平的分配形式,严防强盗出来抢劫。 8、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转向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如何通过价值链的管理,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和增殖。价值创造就是在理念上要肯定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要遵循2:8规律,即我们要关注那些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的人,他们在企业人员数量中仅占20%,却创造了企业80%的价值。这些人形成了企业的核心层,是企业的骨干。价值评价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指通过价值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的确定,使人才的贡献得到承认,使真正优秀的、为企业所需的人才脱颖而出,使企业形成凭能力和业绩,选拔任用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价值分配就是通过价值分配体系的建立,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有效的激励员工。这就需要提供多元的价值分配体系,包括职权、机会、能力、工资、奖金、福利、股权的分配等。 9、管理模式,从区域文化管理转向跨区文化管理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它受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传统习惯等影响。因此,管理也是文化。管理文化既渊源于一定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同时又是再创新的文化。企业文化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民族和社会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传统作风等,是具有企业个性特色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这种管理文化虽然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属于民族的、国家的,具有地方特色。在工业经济时代管理文化的地域性较强,有时由于民族的偏见和歧视,使不同特色的企业文化搞得水火不融。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无国境,无国籍的世界企业越来越多,这就使管理文化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更有可能和必要;跨文化管理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跨文化管理,就保持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创新,自成一家。跨文化管理不是管理文化的同—化,恰恰是学习、借鉴、包融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化和多元化,人们可以在管理的实践中自主创新,建设有各具特色的个性企业管理文化。 10、战略模式,从区域战略转向全球战略 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对企业全局所作的思考和规划,关系到企业自身的成败和存亡。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如果说现在还允许存在只考虑有限区域环境的区域性战略的话,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对开放的世界,全球化的竞争压力和机遇,没有一个企业可以不直接或间接受到全球化竞争的冲击,因而几乎没有企业可以不考虑国际市场和全球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未来的企业战略是全球观念指导下的,在全球范围内捕捉机遇和回避风险的全球战略,这种战略模式的发展趋势,是对企业管理能力的一种挑战。它要求企业具有全球战略环境,企业自身条件与目标的分析判断能力;具有抓住机遇,回避风险的速度,机警和创新精神;具有适应全球竞争的独特能力和技巧,全球战略模式将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更高的境界。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就是要培养一批高境界的企业家队伍。 作者: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张诚来源:《江西社会科学》2001.10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西部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摘要] 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属于一种专业性的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整合学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实质,是建立与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西部高校人力资源竞争 一、西部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三个更新” 作为西部人力资源密集且承担人力资源开发培育任务的西部高等学校,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完成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资源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实现“三个更新”: 1.理念更新。树立全面人才观。高等学校是多种类型人才的聚合体。在人才管理中,既重视固定编制人员、也要重视流动编制人员;既重视引进人员,也要重视在岗人员;既重视人才的使用,也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既重视使用现有人才,也要重视培养后备人才;既重视经济物质激励,也要重视精神文化激励;既重视传统强势学科,也要重视新兴发展学科。树立人才战略观。 2.机制更新。完善用人制度。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建立人才“为我所用、不为我所有”的用人制度,实现人才配置和管理的多样化。完善奖励制度。通过完善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教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重奖的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学校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得以很好的体现。完善福利制度。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3.技术更新。借助信息技术加速人力资源整体开发已成必然趋势。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技术、人力资源职务分析技术、人力资源招聘选拔技术、人力资源培训教育技术、人力资源激励技术、人力资源考核评价技术、人力资源薪酬设计技术、人力资源福利保障技术、人力资源聘任合同技术。 二、西部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职能定位 西部高校的基本职能是专业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专业性的人力资源开发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地方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学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素质教育。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是建构未来个人全面发展基础的素质教育;高校属于高等教育,是建构未来个人某一方面发展基础或者能力的素质教育。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基础教育,比较宽泛,比较自由与宽松。而高等教育,应该更多地体现出一定的职业特点性与专业方向性。从目前的中国实际来看,高等教育主要是一种职业前或者就业前的教育,大部分人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到某个组织就业。在高等教育中,人才的全面发展,是绝对的,是宏观的。而人才的方面发展,则是相对的,是具体的。西部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多选修几个专业方向,让学生掌握本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的同时,全面了解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在本专业方向领域中达到全面发展。高等教育,是以一定专业方向为中心的素质教育。 专业性的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两大职能途径的基础上,需要整合学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西部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实际就是要解决如何从长远、全局与系统的角度,有效的利用与优化各种教育资源,建构出一个经济、科学与高效的开发体系,包括校园文化、管理制度、课程体系、行为规范、师资队伍、社会实践、环境应对与政策过程等,最大限度地来实现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西部高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职员与学生。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主要是师资开发战略与学生开发战略。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主要是针对学生开发来说的。一般来说,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高校以未来为基点,为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寻求与维持持久的人才培养优势而作出的有关全局的筹划与谋略,它是指导整个高校管理行动的纲领,是应对未来环境变化的策略。应该包括9个部分和7个方面的内容。9个部分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战略、学生招收与遴选战略、课程体系开设战略、学科发展和师资建设战略、校园建设与文化战略、机构设计与人员配置战略、学生管理与政策过程战略、社会实践与应对开发战略、就业竞争力开发战略。7个方面的内容是:现状分析、预测分析、战略愿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规划和保障措施。其中现状分析包括问题分析、优势分析、原因分析与背景分析;预测分析包括未来困难分析、挑战分析、发展目标与变化分析等。 三、西部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应把握的原则 西部高校要制定一个好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既要把握好未来社会人才需要的时代背景,又要立足于本校实际;既要眼光长远、具有前瞻性,又要具有可操作性;既要具有统一性又要具有灵活性;既要具有配合性又要具有博弈性。因此,在具体研究与规划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要基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来制定开发战略。战略制定与选择的基础之一是战略诊断。战略诊断的重点是要认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先对学校的现状作出分析。现状分析要求学校找准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现状分析还要求对高校自身的优劣有清醒的判断。现状分析一般从学校教学、课程设计和学生管理等领域入手,分类统计有关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招生质量、教学研究水平、人才市场竞争力和人才培养的特色进行纵向与横向分析,从而获得对学校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水平、阶段和发展要素的准确认知,获得对学校竞争优势的准确认知。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出奇制胜,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2.要把建立和维持高校持久的竞争优势作为开发战略的出发点与归宿。一个好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应该有助于高校的发展与竞争优势的长期保持。而高校的发展与竞争优势保持的关键,在于它所培养的人才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能力与竞争优势。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历史。尤其需要关注社会发展的趋势与要求,预测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的培养,是为了满足明天的需求。 3.要为人才培养确定一个科学、简明、一致和长期的战略目标。大 量研究表明,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成功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始终不懈地追求一个科学的目标,并且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对于西部地方高校来说,这个目标不仅指明了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要求,而且能够引导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协调不同部门与个人之间的活动,增强学生个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一致性与合作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校所确定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应该包括水平目标、方法目标与管理目标。要有策略性、针对性、前瞻性与科学性。战略目标应该与未来社会发展主流要求与趋势保持一致。战略目标是指向未来的,战略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要在实际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的要求,创造发展的条件,制定发展的措施,这就是战略的前瞻性原则。所谓可操作性,就是说战略目标要能够在现有的或可能的条件下付诸实施。为此,开发战略必须要有相应的指标要求,有可以获得和测量的可比性数据,要有具体的、可以实施的对策与措施。 4.要具备灵活性和博弈特征。西部地方高校制定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要有助于西部地方高校主动应对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因为我们对高校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的认识不可能是确定的,控制也不可能是完全的。因此,我们制定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应该体现一种主动灵活的精神与博弈的功能,能够帮助高校在未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动地迎接与灵活的适应由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对于各种突变因素,战略系统中应该有相应的方法对策。虽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应对未来出现的所有问题。但是,缺乏开发战略,对整个高校人才培养系统没有一个事先的科学分析与预案,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与教学管理中,就可能容易产生随意性与混乱性。在学校的高层决策与管理中,由于没有开发战略的指导,某些关键的决策,就可能变得易于受到主管领导的选择偏好的左右。 总之,西部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周期较长的系统过程,在西部高校的具体管理与教学过程中,特别需要制定一个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与博弈性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基于人才培养的西部地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实质,是帮助西部地方高校建立与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对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一、现行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及其弊端 1.现行的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 我国现行的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是由正规的学校教育(包括中小学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各种形式的在职学历学位考试、有限的在职开发、部分学科的资格认证考试制、“逢进必考”制等共同构成的,其目的是同时并行开发各方面、各层次人才。 资格认证考试、行政事业单位“逢进必考”制、工作晋升的考试(有不定期的公务员再次晋升选拔考试)的最大优点是公开、公正、公平,最大功能是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学习积极性,使知识能力达到更高的层次,达到开发人力资源的目的。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必须推行各行业的考试认证制度,使全员参与,全面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优势。 2.现行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存在的弊端 (1)教育培训与需要脱节,人力资源开发基础不牢。长期的教育资源匮乏,导致中小学教育以高考为指挥棒,学校只重学习成绩,忽视素质教育,单纯的文化课学习难免乏味,很多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丧失了自我开发的思想和兴趣。职业教育重在进行技术培训,但生源参差不齐,基础差的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高等教育的专业开设、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社会需要,造成部分人才供需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另外教学经费不足,普遍缺少实训实习基地,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足。在职培训因人数少,培训内容不能与需求很好匹配,加之在职人员忙于工作,学习时间有限,不能取得预期的培训效果;在职人员申请学历学位,面授课到课率很低,考试作弊率较高,论文答辩流于形式。从表面上看学历学位上去了,人力资源并未得到实质性的开发。 (2)入职前全员开发,入职后制度性要求缺乏。学历是人们升迁就职的必备基础,学习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已通过就业得以体现。但入职后,没有将学习与员工的升迁就职、经济利益挂钩。所以,在我国入职前人人都得以开发,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2008年开始实行“逢进必考”以来,对人力资源开发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但“逢进必考”制仅是进门考试,进门后学习没有硬性要求,在职学与不学同工作、利益没有多少关系,再说学习本是一件辛苦的事,没有多少人会自找苦吃,加上我国的人事晋升体制基本上不再参考入职后的学习状况,于是乎就更没有多少人主动学习。因为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尚不健全,在人事任免方面忽略人才、知识的重要性,人才流失就难辞其咎了。 (3)人类天然的惰性,导致个人自主开发不足。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在着名的X理论中指出,人性大多是懒惰的、不愿劳动的、不能自律的,人们只有在物质刺激的诱惑拉动下和规章纪律的约束驱使下才能够努力工作。我国现行的人事体制在工作上对员工没有硬性的学习要求和压力,加上工作的繁忙与劳累,天生的惰性使人们心存懈怠,学习动力不足,或忙于工作,或享受生活,人力资源自我开发停滞不前。反之,如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们的潜力将会得到更好地开发。比如高校教师,为了工作和职称不得不做科研,在做好科研的同时,既能服务社会又能为国家献言献策,自身素质得以提高,同时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的社会效益。由此可见,人才是由体制机制开发出来的,不能任由惰性支配。 二、人力资源体制机制改革的新选择 1.人力资源开发新体制机制理论依据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们的需求总是随着一个层次目标的满足,高层次目标逐步成为强烈需求,并刺激人们继续努力,直至达到最高境界的自我实现需求为终点而快乐着。麦格雷戈的“能动人”假设认为,人会随外界环境和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依据这些理论假设,设立“逢升必考”制必然会促使人们通过学习实现更高一级的目标追求。而学习的过程,即是人力资源的自我提升过程。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认为:如果能够刺激人们的利已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作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多了。也正因为他们利已不损人,所以尽管他们都为个人利益打算,但不会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2.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 体制是指挥棒,体制的目的即是人们行动的方向。要开发人力资源,必须用体制指引人们自行提高自身素质,这就要把人们的素质提升和利益结合起来,因此,有必要建立新的用人体制——“逢升必考”制。对于行政、企事业单位只要人员提升,先考试后考核,两者合格才能晋升;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加强职业资格的统一管理,逐步扩大实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专业范围和层次,推动考试和测评工作向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推进我国与国际间执业资格的互认,逐步形成关键技术岗位准入控制体系。各专业、各行业均设资格考试认证制度,用人单位凭各级资格证书作为使用、晋升、提拔的依据;要求在职人员每年参加一次以上的相应专业知识等级考试,作为绩效考 核、奖励、晋职、晋升等的依据,以此激励牵引人们为未来的收益不停学习。一方面学以促思、学以促研、学以促干,改变在职人员工作后学习动力不足的懈怠行为,让人们真正地在工作中“活到老,学到老”,持续不断地开发自己的业务、素质能力;另一方面还能迫使用人单位摒弃“只使用不开发”的惯性做法。“逢升必考”制明确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用人标准,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确立了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竞争机制,为人力资源持续开发建立了跟踪机制。 与“逢升必考”相伴的是人力资源开发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要坚持公开竞争、公平竞争、公正竞争的原则。机会公开、条件公开、考绩公开,拓宽选用人才的范围,增强人才竞争的力度,不论年龄资历、性别学历,只论考核成绩,彻底打破论资排辈,只要是人才都予以录用,形成兼容并包、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要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打破身份管理的束缚,用人所长,人岗匹配,人适其事,位得其人,才尽其用,事竟其成。员工满足岗位任职条件即给予相应的任职资格,但职务的聘任则要等待适当的机会,取决于竞聘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根据经济人假设,人们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客观上对社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用职务晋升吸引人们开发自我,必将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开发规模,这种制度必将在全社会掀起人力资源开发热潮,人才资源将喷涌而出,形成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综合成强势的国家竞争能力。 三、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新体制机制的措施 1.组织各级各类考试 “逢升必考”体制机制一经确立,就可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各级各类晋升考试制度并组织运行。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各专业、各级别的制度性、常规性考试,考试规则可参照“逢进必考”制,考试可分为固定期限和非固定期限两种以满足国家、单位和个人随时随地使用人才的需要;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各专业、各层次资格考试认证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每年各级各类各专业的资格考试制度,规范相关专业的考试资料和命题、考试、阅卷工作。除此之外,要求各单位组织一年一度的行业各层次年度绩效考试,作为晋升人员的必备条件。各级各类各专业人员晋升一律按“逢升必考”制度进行干部人事晋升选拔,以考试成绩为基础,加面试、加其他综合测评共同组成人员晋升的全面选拔内容,以充分体现公平、公正、民主的干部人事选拔制度,综合提升干部素质和从政执政的能力,充分体现立党为民,执政为公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企事业单位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新体制机制的措施 就世界范围来说,政府部门的效率是最低的。要提高政府的决策质量和效率,必须在“逢进必考”制后全员参与“逢升必考”制,以此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工作岗位上能不断自我提高,与此同时,对行政人员增加科研要求。让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通过参与科研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岗位上,运用到政府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去,不仅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效率,还能提升执政的层次和品位。 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营利为目的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企业自然重视技术的开发与使用,但却不一定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方面会增加成本;另一方面影响经营的时间和管理。在人员的晋升方面,更多的注重晋升人员的实践业绩而忽略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企业必须走 “逢升比考”制,强制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即各级人员晋升一律参加相应级别的考试,从实践能力和知识层次两个方面对员工晋职、晋升提出要求,以此拉动员工全员参与学习,让员工自主投入到自我开发的学习活动中去。 3.“逢升必考”制的保留地 “逢升必考”制对于有技术但学历低下的工作人员不利,因此针对那些天赋加身、学历低下的技术人员,需网开一面,他们可以一技之长,破格录用;对于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群,应降低记忆考试内容的要求,一方面年龄大了记忆力下降,另一方面他们也已拼搏了几十年,久经考验,可增加解决问题能力的考试,毕竟考试不是目的,在科学选拔人才的同时,还应体现充分的人文关怀;对于55岁以上的人群可不再要求,因为“逢升必考”制实行的目的是为了敦促人们自我提高,不是为了难为老人,既讲求科学公正,也讲求民主与人性。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浅论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论文关键词:农信社;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结构优化;管理建议 论文摘要:面对以人才为最终竞争力的今天,农村信用社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挖掘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适应金融市场化要求的高素质合作金融队伍,是关乎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明确了优化农信社人力资源结构的重大意义,围绕农信社人力资源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展开探讨,并给出了优化农信社人力资源结构与管理建议。 1 前言 目前,我国金融业面临着新一轮的竞争和挑战,其中,人的竞争居于核心地位。而对体制尚未健全,金融创新能力相对滞后,无人才优势的农村信用社来说,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因此,研究挖掘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适应金融市场化要求的高素质合作金融队伍,是关乎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2 优化农信社人力资源结构的意义 农村信用社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开发人力资源,就是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全体干部职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最优化地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和潜能,使其转化为经营活动的巨大力量。因此,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向现代金融企业过渡 目前农村信用社大部分员工只能满足传统业务的经营,缺乏具备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运作和业务创新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特别是缺少能够担当改革和发展重任的核心人才。因此,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核心人才,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目标的当务之急。 2.2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村信用社面临着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挑战。目前,多数农村信用社在当地独家提供信贷服务,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漠,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2.3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信用社只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引进高素质人才,才能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在金融产品、服务质量等方面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3 农信社人力资源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各项业务发展较快,经营状况明显改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结构和管理落后,整体队伍素质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极不相适应,与国内商业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外资银行相比差距更远。 3.1 农信社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 随着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机构网点遍布城乡,人员需求量相应增加,系统内招工、近亲繁殖以及非金融专业入社成为基层农村信用社人员来源的主流,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老化,应变能力差,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落后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存在“大才小用,小才大用,庸才重用”的用人不公现象。 3.2 农信社人力资源结构失衡 我国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结构不够合理,大量存在着技术水平低、专业水平低、员工素质差的人才资源,而中高级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人才十分匮乏,造成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3.3 农信社人才资源管理落后 由于创新意识不强,导致人才资源管理缺乏活力。特别是终身制现象普遍存在,冗员较多,人浮于事现象十分突出。加上劳动市场僵化、择业机会不平等,致使人才资源浪费严重,限制了劳动者潜能发挥,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提高的的一个重要因素。 3.4 农信社的制度环境不佳 不合理的规定,束缚着员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闭关自守的思想使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管理办法无法实施,无法实现人力资源各个环节的科学调配。因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努力创造有利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农村信用社要做的首要工作。 4 优化农信社人力资源结构与管理建议 人力资源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农信社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紧紧抓住“用才”、“聚才”和“育才”三个环节,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加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员工队伍,为农村信用社逐步过度到现代金融企业提供人力保证。 4.1 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从战略高度审视农村信用社的人才问题,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信用社队伍的人员素质。对什么是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一系列问题应有明确的认识和定位。信合员工应当认识对金融业这个知识密集性的行业,最大的财富既不是资产规模,也不是现有的客户资源,而是人才。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是现代金融企业经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经营管理中重视人的能动作用,将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的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各级领导干部要打破门户之见,拓宽选人视野,广开进贤之路,树立选人的新眼光,用人的新观念,看人的新视角。要改变人才培养观念,从原有的学历教育、单纯的技能培训等旧方式的束缚中争脱出来,积极借鉴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倡导学习型文化,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学习型团队。 4.2 加快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将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转移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上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智力引进。把智力引进与人事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不拘一格面向社会引进人才,逐年招收一定数量的金融、计算机等专业的本科以上的高层次人才。这些人员所受的专业教育较多,知识新、观念新、有活力,势必给信用社带来新的生机。农村信用社应对他们委以重任,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事业心,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信用社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二是员工退出。采取有情操作的方式,推行员工退出机制,鼓励员工自谋职业。信用社根据统一的补偿标准,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员工与信用社签订自愿解除劳动合同后,与信用社脱离劳动关系。 4.3 加大培训、培养力度 目前,农村信用社系统人员规模大、冗员多,整体队伍素质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采取队伍调整和系统培训的办法,一方面淘汰一批素质低,不适应岗位工作的冗员,抓紧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通过人员增量的调节来改善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另一方面,鉴于农村信用社系统主体队伍已经形成,必须立足实际,靠系统性的培训逐步提高现有人员素质。培训要有针对性地强化银行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金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充电”和“补课”。 4.4 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得人才者得天下”。要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广纳群贤,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领导干部要有广阔胸怀,识才、用才、爱才,逐步在农村信用社系统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企业的步伐。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浅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 摘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 ,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 ,先要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 ,事关西部开发的后劲、开发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因此 ,应该从目前西部人力资源的现状出发 ,采取有效途径和措施加快西部人力资源开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 ,面向新世纪所做出的重大决策。这对于扩大内需 ,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对于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毋需置疑 ,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 ,虽然目前人们对这一开发的具体思路各有侧重 ,但“要开发就得先开发人力资源”已成为基本共识。 一、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源是与自然资源或物力资源相对应的、以人的生命机体为载体的社会资源 ,是指在一定领域内人口所拥有的劳动能力 (包括身体素质、智力、文化精神面貌 )。人力资源开发 ,是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它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前提 ,包括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管理以及人才的发展、培养、使用与调剂等诸多环节 ,通过政策、法律、制度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 ,挖掘人的潜力 ,力求人尽其才、才尽所能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西部的人力资源开发 ,就是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素质 ,挖掘他们的潜力 ,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 ,通过家庭养育、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 ,以及市场调研、政府调控等活动 ,有效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 ,改善其营养状况 ,延长其预期寿命 ,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 ,帮助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态度和社会文化观念 ,高效率地配置和使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在现代社会 ,知识、信息、技术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而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传播、应用 ,都依赖于高素质的劳动者 ,需要大批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说 ,新世纪的国际竞争 ,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和人才的竞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 S. G.贝克尔认为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 ,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本”。[2 ]因此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首先 ,人力资本将是 2 1世纪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本”。人力资源通过开发转化为人力资本 ,一个地区人力资本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经济增长离不开三个重要的要素 :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资本又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是通过厂房、机器、原材料表现出来的资本形式 ;人力资本是对人本身投资以后 ,通过凝聚在人身上的知识、智力、体力、技能等非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本形式 ,它具有资本和人的双重特性。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是以条件的形式出现的 ,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是以动力作用出现的 ,人力资本具有高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用舒尔茨的话来说就是 :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以及原始的劳动 ,对于发展较高的生产率的经济来说 ,是远远不够的。[1 ]而且舒尔茨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方法对 1 90 0——1 957年间美国物质资本的收益和人力资本的收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计算和分析 ,在这 57年中 ,美国的物质资本投资额增加了 4. 5倍 ,而同期物质资本的收益值增加了 3 . 5倍 ;人力资本的投资额仅增加了 3 . 5倍 ,人力资本的收益值则增加了 1 7. 5倍 ,大大超过了物质资本的收益值。[1 ]所以 ,在现代社会 ,人的素质 (知识、技能、健康等 )的提高 ,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 ,比物质资本和体力劳动者数量的增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而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基本上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产物。 其次 ,人力资源开发能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是“活”的主动性资源 ,与其它经济资源不同 ,人力资源是具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意识的人所拥有的创造性劳动能力。一切物的因素都要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利用。特别在当今世界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 ,人在操纵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一方面可以改善直接生产者的素质 ,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 ,使同一劳动者在其他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吸收更多的劳动资料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另一方面 ,可创造更多的技术发明 ,并同时作用于直接生产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从而有多方位的生产增长和经济效益。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己经使人们越来越感到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 ,任何一项高精尖的技术和产品 ,都不是低素质的劳动者所发明的 ,而是那些具有深厚的知识理论基础的科学家、技术专家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所发明的 ,只有他们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 ,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较易代替低质量的人力资源 ,而低质量的人力资源则难以甚至不可能代替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正是把培育这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作为重点。再次 ,人力资源开发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不同直接反映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发达程度。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信息服务业在其产业结构中占重要地位 ,而发展中国家以 第一、二产业占主要地位 ,第三产业比例甚小。这种差别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发达程度是分不开的 ,只有培养更多更好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才能推动第三产业信息服务业的高度发展 ,才能推动科技进步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更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 最后 ,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广泛 ,内容丰富 ,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者的统一。三者能否统一 ,则取决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 ,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人力资源的素质 ,以及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控制能力。在自然资源约束、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下 ,在物质资源日益枯竭、严重短缺的条件下 ,人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时代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是党中央在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对于我们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 ,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开发 :人事部拟订的“西部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将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席在两会期间谈及西部大开发时多次指出 :“西部地区要在国家支持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优先发展教育、科技。西部开发关键靠人才 ,人才培养关键靠教育 ,首先要集中力量把基础教育搞好。”[3 ]朱?基总理也指出西部大开发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4]国家副主席则强调 :“在西部大开发中 ,各地要重视人才 ,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为人才脱颖而出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国务院在“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也指出要加大力度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这些都表明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 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 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 ,从根本上来说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 ,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 ,依靠足够数量的人才。西部地区有优良的传统 ,有吃苦耐劳、朴实善良的人民 ,但由于西部地区地域辽阔 ,人居极其分散 ,再加上自然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教育发展缓慢、人才比较缺乏等原因 ,使得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不能与经济大开发相适应。具体来说 ,目前西部人力资源现状如下 : 1 .西部地区人口身体素质低下 ,劳动力人口过剩。 西部地区包括 1 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面积 545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56 . 8% ,人口约 2 . 85亿 ,农村人口多 ,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 ,1 998年农村人口占西部总人口的 80 %以上。由于西部自然条件和卫生医疗水平较差 ,西部地区人口身体素质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人口预期寿命不同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数。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 ,青海比全国平均数低 8. 0年 ,新疆低 6 . 0年。近 1 0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西部卫生医疗事业的投入增加 ,西部地区人口身体素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逐步缩小。但西部大部分省区人口增长率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数 ,其中 1 998年青海高出 4. 95个千分点 ,贵州高出 4. 56个千分点 ,宁夏高出 3 . 55个千分点 ,越贫困的省区出生率越高。[5]虽然人口的数量及其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决定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因素之一 ,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落后 ,人口自然增长率快 ,这就造成较之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更加严重过剩 ,农业人口比重过大 ,大量的农业劳动力闲置 ,城镇就业门路少 ,失业和待业人数不断增加。 2、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人力资本存量低。 西部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劳动者素质不高。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西部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数占在业人口数的比重为 3 9. 5% ,高出全国平均 8个百分点 ,高出东部地区 1 1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聚居区 ,文盲、半文盲比例远远高于汉族地区 ,西藏的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比例为 6 1 % ,青海为 42 % ,甘肃为3 2 % ;西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东部地区 ,仅相当于东部地区八十年代水平 :内蒙古、青海、宁夏、贵州、云南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 5. 72年、4. 41年、4. 87年、4. 1 5年、4. 1 4年 ,而东部地区为 1 0 . 8年 ;西部地区小学毕业生约有 1 0 % -1 5%离开学校 ,初中毕业生约有 50 % -6 5%离开学校 ,职业学校平均在校生仅有 6 2 0人 ,低于东部 83 0人的规模 ,每万名人中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在校生只有 58人 ,东、西部比例为 2∶1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西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制约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才总量不足 ,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 ,在就业人口中高层次人才的比例明显低于东部 ,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人员仅 92人 ,还不到东部地区的 1 / 1 0 ;全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中 ,只有 1 5%集中在西部。[2 ] 3、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人才流失严重。相对于东部地区 ,西部的人才资源较缺乏 ,但有关资料却显示 ,西部大省四川现有科技人员 1 50万人 ,居全国第一 ;陕西有自然科学研究人员 47万人 ,各类科研机构 1 0 76个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81 . 5万人 ,并拥有普通高校 40所 ,1 0所军事院校 ,不论是每万人拥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 ,还是高校教学科研综合实力 ,都在全国居于前列 ,在西部地区居于首位 ;西安、成都、兰州三城市的人才密度 ,仅次于北京、上海。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资金缺乏 ,又阻碍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导致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据调查 ,西部省区有约占 1 / 3的科技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有 3 44万专业技术人才处于闲置状态 ,相当于全国 3年的大学生培养量。[6]在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的强大吸引下 ,西部地区的人才普遍存在着“孔雀东南飞”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 ,特别是一些年纪轻、职称和学历高并且有很强竞争力的科技人员占很高比例 ,据深圳市提供的数字 ,仅贵州省在该市就有 1 5万人 ,相当数量的人属于中高级人才 ;兰州大学是甘肃省的最高学府 ,但这些年 ,学校每年都有 2 0 -3 0名博士生和副教授被挖走 ,而每年留校和引进的人才则屈指可数。西部地区教育不发达 ,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观念陈旧 ,劳动力人口过剩 ,人才大量流失 ,科学创新能力薄弱 ,从而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西部开发涉及资源、生态、环境、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 ,但最重要最迫切的是科学技术与人才。纵观当代经济发达国家 ,如美国、日本、德国等 ,其发展的关键不在于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 ,不在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或资本存量的增加 ,而在于对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因此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提高整个西部地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生活基本技能 ,把人口多的包袱变为经济振兴的动力 ,是西部开发的首要任务。 三、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措施 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教育、培训、配置等多种方式 ,针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 ,搞好西部大开发 ,最终还是要靠西部自己 ,要大力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通过各种手段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加强对潜在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对已发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结合实际 ,笔者认为搞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第一、加速发展各类教育 ,培养全体公民吸收知识的能力 ,提高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和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为指导 ,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 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使西部教育的总体水平有新的提高。 (1 )加强基础教育。西部地区适龄失学儿童多 ,升学率低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发现 ,人口增长率每下降一个千分点 ,儿童入学率提高一个千分点 ,两个加在一起就可以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 0 . 7% -1 . 2 %。[5]因此 ,各级政府要从战略高度 ,认识加快西部地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国家对西部最优先的投资应是对教育的投资 ,要增加中央财政扶助的力度 ,要提高教育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 ,提高教育经费的人均占有水平 ;继续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 ,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在巩固、提高已有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扩大九年义务教育的覆盖面 ,全面提高教育水平 ,要力争在 3 -5年内实现普及基础教育目标 ;提倡东部沿海大中城市以多种形式帮助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的孩子上学 ,对西部学校建设予以支持 ,加大实施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以及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农区学校工程的力度 ,保证所有的儿童和青少年获得基础教育。 (2 )加速普及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 ,运用多种机制 ,大力发展各类型的中等职业教育 ,要依靠政策手段 ,在政府统筹下 ,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要努力使初中毕业生都有条件继续学习、接受高中教育、职业高中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的机会 ;政府应通过组织对口帮助等倾斜政策增加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 ,调整教育培养结构 ,在农村发展与农业生产和乡村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职业教育 ,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普及率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抓好成人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设置、课程建设都要进一步面向大开发的需要 ,要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并切实办出特色 ,以满足大开发过程中特别是初期阶段对各类中等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的需求。 (3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要改变目前一些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科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不配套 ,严重脱节的现象 ,应积极合理地发展高等教育 ,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通过高校布局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调整 ,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 ,设置西部开发所急需的专业 ,走教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在每省重点办好一所高校 ,扩大东、中部地区高校在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 ,尽可能多地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专业人才并建设西部地区远程教育体系。 第二 ,稳定、用好西部现有人才 ,发挥他们最大能量。西部地区人才是不多 ,但比总量不足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 ,有限的人才并未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 ,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将从盘活现有人才开始 ,通过多种方式 ,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这就要求 : (1 )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制定好的政策 ,造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各级领导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 ,不但要“善将兵”,而且要“善将将”,一定要爱才、识才、用才、护才 ;要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 ,建全竞争机制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从僵化的人事制度解脱出来 ,引导现有科技人员 ,根据自己的自愿、专业、专长 ,向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流动 ,减少机关、事业单位里的人才积压浪费现象 ,凡有一技之长者 ,都应流动到急需的岗位上去 ;努力创造一种使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 ,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 ;尽快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提高西部地区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水平 ,逐步使之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改变“孔雀东南飞”现象 ,必须实施对人才的待遇倾斜政策 ,在工资晋升、专业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 (2 )建设西部人才资源开发基地和设立专项人才基金。西部各省、市、自治区要利用有利条件 ,建设人才培养基地 ,特别是重庆、西安、成都、兰州等高等学校和人才密集的大城市 ,要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人才高地 ,成为西部人才聚集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带动周围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经济科技发展 ;西部设立专项人才基金 ,通过人才的激励政策 ,培养造就一批学术精英 ,一批科技之星。一方面可以发挥这批科技之星的潜力 ,进行一流的科研工作 ,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榜样激励作用 ,在西部形成一种科技上“追赶”态势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3 )实行西部人才的第二次开发。统计资料表明 ,西部现在 42 . 2 %的正、副教授到 2 1世纪初都要退下来 ,另外还有 50 %的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正副研究员和正副主任医师也到了退休年龄 ,这使得短缺的西部人才雪上加霜。[2 ]面对这种情况 ,可借鉴国外老年人开发的成功经验 ,如日本 ,比较重视让这批人发挥余热。在西部实行人才的第二次开发 ,对一些急缺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采取返聘或延长退休年龄进行再开发 ,但这需要老年人专项保障资金来同步搞好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服务管理体系 ,来提高他们的待遇 ,使他们更能充分发挥余热。 第三 ,制定相应政策 ,吸引人才 ,推动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西部的发展除留住本地培养的人才外 ,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为西部工作。引进人才是解决西部人才不足的又一重要途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 ,究竟该如何吸引人才呢 ? (1 )积极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的政策。西部在物质待遇上难以比东部优厚 ,在政策上却可以比东部优惠 ,政策的导向对吸引人才有重要作用。西部地区可以借鉴东部地区引进人才的方法 ,大开人才进入西部的方便之门 ,如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对到西部工作的各类人才 ,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 ;户口迁入西部的 ,由政府提供一次性安家费用。依托西部开发重点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 ,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吸引人才 ,可不转户口 ,保留原工作单位 ,在职务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调整等方面 ,与原单位同类人员享有同等待遇。支持其它地区人才以兼职、短期服务、承担委托项目、合作研究、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加西部开发。 (2 )建立人才流通机制 ,鼓励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人力资源流动的结果是使人们走出封闭的天地 ,找到较原先更能发挥能力的岗位 ,活化人力资源 ,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潜能释放 ,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积极开展东西部人才余缺调剂、对口支援工作 ,制定灵活的政策措施 ,鼓励东部地区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 ;要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 ,把西部地区的人才送到东部地区对应的企业、政府机关及相关单位进行学习培训 ,包括短期考察学习、中期挂职学习、长期干部交流。要正确把握人才流动 ,使他们在沿海地区开阔眼界 ,接受市场经济的锻炼 ,逐步转变观念 ,成为西部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骨干和能手 ,还应为西部人才创造更多的接触外界的机会和条件 ,如 :举办一些针对性很强的培训班、送骨干到国外考察学习等 ;鼓励西部机关、事业单位的各类人才向企业和农村转移 ,支持他们创办企业和社会中介服务事业、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进行技术推广、承包经营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 ,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 ,就是要全面推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要想高起点地发展西部经济 ,第一要素就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 ,首先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加强现有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 ;加强后备劳动者的技术教育 ,普及法定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中、高等教育 ,加快人才的培养 ,还要制定有效的政策 ,解决人才外流的问题 ;采取措施 ,吸引人才等 ,为西部的开发作好先行条件。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中部崛起战略下湖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中部崛起 湖北 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模式 论文摘要:解决“三农”问题是湖北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突破口,而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则是解决农民收入和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湖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价值,并从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与交流、身体素质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建立全方位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1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与湖北发展机遇的解读 中部地区向来就是我国的粮食与能源的重要供给基地,也是东部地区人力资源的最大输入地。但是,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之后20多年的进程中,中部地区在东西部的夹击之下,逐渐塌陷下去。中部塌陷导致全国经济被撕裂成三块,东中西的自然经济梯度被人为中断,“供给-需求循环链”难以为继,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恢复东中西部的自然经济梯度,维持各地区的正常经济循环,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崛起成为继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之后的又一重要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近两年来,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等若干战略实施细则。至此,中部崛起已从“坐而论”进入“起而行”的实施阶段。随着国家在产业发展、资金投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改革等方面对中部地区支持力度的加大,湖北等中部省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中部六省中,无论是从经济实力、现有基础,还是从历史地位和地理位看,湖北都具有优越的经济潜能,理应成为中部战略的重要支点。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被中央批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可以预见,它将是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中国的第四个经济增长极所在,中部崛起将由经济发展战略变成生动的现实。 2 湖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价值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现首先要解决的是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作为农业大省,湖北的“三农”问题尤为突出。湖北省现有农村人口约3388万,占总人口的56.3%。但是,2004年全省农业生产总值1020.09亿元,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6.2%;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890.01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6%,城乡差距依然较大。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收入和农业产业化问题。而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归根结底必须有效地开发利用我省农村人力资源。 2.1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可以直接提升农民获取各种收入的能力。首先,农民接受较好的教育和培训能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农业收入增长。受过教育的农民更有可能采用新技术,其产出和收入要比没受过教育的农民高很多。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产量增加和品质提高并重的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提高农产品品质成为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而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农业种养结构的优化,农业内部潜力的发挥,以及农业科技的运用,都迫切要求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统计资料显示:湖北省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8.26年,基本上是小学毕业水平,纯农业户的从业人员中,有246.8万人为文盲半文盲,占全部农业从业人员的11.6%。因此,当前我省农民收入水平低,从根本上说是由农民文化素质与农业生产率水平低造成的。其次,引导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有助于提高农民从事非农业的机会,从而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农民的收入主要由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组成。第一产业农业收入虽然仍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但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据统计,2004年,湖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90.0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28.45%。而外出打工收入是工资性和转移性非农收入的主要源泉。目前,我省绝大部分农民没有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文化程度低,技能水平差,这直接影响农民了解、学习、采用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进行结构调整的能力、家庭经营的能力和外出打工的能力。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与非农就业所需要条件之间的这种非均衡性成了农村人力资源通过非农就业增加收入的一大障碍。第三,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健康与卫生等方面的投资,可以增强农民身体素质,减少医疗等费用开支,从而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在湖北的一些贫困地区,“小病舍不得看,大病看不起”的现象非常普遍,最终因疾病导致贫困加剧。良好的身体素质使得农民拥有更多高质量的劳动的时间,从而有利于增加产出,个人收入也随之增加。 2.2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有助于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湖北虽然是一个农业大省,但耕地和其他资源十分有限,因此农业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充分利用科技化、专业化、精细化来提高农业的产出、品质和附加值,是实现湖北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一环。目前湖北人力资源状况客观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技术进步,造成了农村经济增长质量偏低。未来农业的发展将侧重于高科技的应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对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努力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和劳动人员的素质,才能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3 湖北农村人力资源全方位开发模式探析 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紧迫性要求我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走全方位开发的道路,尽快步入纵深发展的快速通道。 3.1 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基础教育决定了人力资源的基本素质与学习能力的高低,是未来专业技能再开发的必要条件。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绝大多数由乡镇负担,而乡镇负担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农民每年所缴纳的教育附加,这对大多数的农村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此外,长期向城镇倾斜的教育投资政策使农村基础教育严重滞后,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各方面素质低下。鉴于此,政府应作为投资主体,将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负担的重心上移,由以县为主,转变为以省为主,并广开渠道,多方筹集教育经费,不断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 3.2 以农村经济实体为依托,建立学习型组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直接培养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有助于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民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农村普及教育(主要是扫盲)和培养中、高级专门人才的双重任务。现行的农村教育体系、教育结构与农村实际有所脱节。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服务于农村经济实体入手,培养农村经济发展用得着、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并在实体中建立学习型组织,注重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开展经常性培训,采用参与式培训方法,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鼓励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农民之间相互学习,从而达到提高知识水平、技能和创造力的目的。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以扩大教育培训覆盖面,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3.3 促进城乡人力资源的转移与交流,利用外部资源带动农村人力资源的进步。我省农村每年都有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对此,可以因势利导,采取“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剩余人力资源转移输出,让他们到城市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动员和引导那些经过市场经济潮流锻炼,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返回本土,成为农村的致富带头人。其次,还可以采取灵活的引人引智机制,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点,从城市的国企、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借脑引智”,吸引“候鸟式”人才,形成人才共享。此外,还可以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联合办学,实施订单式教育,建立农村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3.4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身体素质。人力资源的健康状况决定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更新农村医疗设施,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从基础上保证农村人力资源的身体质量,保证增加农村人力资源的产出。要建立适合我省农村的医疗保健体系,政府首先要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切实解决政府预算支出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其次,要加强政府对农村药品和医疗机构的监管。第三,要增加对农村防疫防病、健康教育及卫生知识的普及,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保证农村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试论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管理心理学 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 要: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心理学视角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特点,总结出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运用要点。 1.关于管理心理学 20世纪初,激励理论曾经风行一时,这种理论认为,企业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而工人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因此,工人积极性背后有一经济动机,如果在能判断工人工作效率比往常提高多少的前提下,给予工人一定量的工资激励,会引导工人努力工作,服从领导者的指挥,并且接受领导者的管理。从此,金钱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开始风行起来。时至今日,金钱在保证员工努力工作方面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但同时又有许多新的激励手段。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兴重要分支,也是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兴重要分支。20世纪初,泰勒(F.Talor)倡导的科学管理运动和闵斯特伯格(H.Muensterberg)开创的工业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先驱,梅奥(Elton Mayo)领导的“霍桑实验”则是推动管理心理学发展的动因。到20世纪60年代,管理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国外,不同的行业对管理心理学有不同的称呼,如心理学界将管理心理学称为组织心理学,工商界将管理心理学称为组织行为学。 2.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特点 心理学作为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对于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问题的研究,有其独有的特点,特别是能够体现出对于个体的关怀。个体关怀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学是从微观的层面上来选择或理解问题的,比较关心企业管理各个环节上与人有关的具体问题。二是心理学是以人为中心来思考和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的,对于个体存在的弱点缺陷和不足持宽容的态度,具有极大的人性化关怀特征,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研究者采用的方法与其它领域的不同。心理学研究者更为关注人力资源中各个“要素”的关系和影响。因为人力资源可以说就是企业中人的合集,是集体中若干个体组合而成的,所以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个集体中人力资源的基本构成单元,而个体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体来说,他们都有其自身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可以说个体身上存在的心理特点就是人力资源问题中的要素。其次,心理学在研究中以个体的心理和意识等状态的改变为出发点研究人力资源的开放与管理方法。心理学以事实为根据分析个体的心理需要和状态,在搜集多方面资料后通过总结和归纳得出结论。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心理学可以充分的阐释人力资源问题中的各类现象,以其独特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产生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所以,企业一定要用心理学的理论和视野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的问题,在做决策的时候充分体现对于全体员工的个体关怀。 3.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运用 (1)尊重个体差异 世界上的人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特点,正如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会因为受到遗传因素、所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心理特点,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心理特点会受其实践活动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表现为个体在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并且这些差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一定的变化。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中,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强项,也要尽量回避个体的劣势和弱项,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为他们提供最合适他们的工作,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和长处,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企业也能够有效的实现其整体目标。比如说,外向善言的员工,适合从事影响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工作,公关、宣传、管理者等,沉稳、内敛的员工,适合做严谨细致的工作,财务、审计、文员等。在企业用人或职位升迁时,要特别考虑这些因素。 (2)激励制度 激励可以让员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他不断的提高,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个体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绩效,而提高员工积极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予适当的激励。激励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其中包括生理需要、物质需要、发展需要、精神需要等,只有了解了员工的真实需要才能有针对性的给予满足,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员工的行为和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适当的采取某些激励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说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等,另外,给那些有能力的员工比较有难度的工作也可以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对于那些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瓶颈的员工,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 (3)团队管理 团队管理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主流模式,管理结构也日趋网络化和分散化,团队已经成为企业中重要的工作形式。将现有的人力资源组合成为团队来进行整体性的管理,目的是形成1+1 2的工作效果。要逐渐一个高效率的团队,除了要把团队成员控制在一定规模之内外,还要让各个成员之间形成互相促进、取长补短的关联。既要有作出决策的成员,也要有善于执行和倾听的成员,另外他们还要具备不同的技术专长,共同合作完成团队和企业的目标。为了能够将不同特点的人紧密的融合在一起,良好的凝聚力和团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队员之间要相互信赖、善于沟通、乐于合作,大家努力建立一个不断创新和提高的氛围,促进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论加快河南人力资源开发构建人才大省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河南;经济发展 论文摘要:人才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河南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是人才竞争力不强,要摆脱这种被动状况,就必须提高人才资源利用效率,为加快河南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和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竞争。谁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并能合理开发利用人才资源,谁就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赢得主动获得优势。 一、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1.人力资源内涵以及和人才资源的关系 我国很早就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关于人力资源的定义有很多,现以下作为本文定义: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不是泛指一切具有一定的脑力和体力的人,而是指能独立参加社会劳动、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所以,人力资源既包括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也包括劳动年龄外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我国劳动年龄区间应该为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 2.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经济迅速增长。通过教育和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又可以创造更多技术发明,直接作用于劳动者和劳动资料,产生更多经济效益。第二,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保证。通过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可以促进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区域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三,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深层基础。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区域的引进和吸收新的技术能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从而引发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带动新兴产业部门的形成和壮大。 二、目前河南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的升级换代,特别是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河南省经济结构与人才资源结构矛盾空前尖锐。 1.人才资源丰度较低。2002年我省人才丰度由1995年的全国第30位上升到第27位。2001年底,我省每万人中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255人,低于345人的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24位。 2.人才资源结构不尽合理。本科以上人才所占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2002年底,我省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仅占6.96%,远远低于全国19%的平均水平。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只有15.07万人,占10.74%。我省是农业大省,但农业人才仅有10万人,占人才总量的3%,远远低于全国7%的平均水平。 3.人才资源分布不平衡。高层次人才基本集中在郑州市,其中硕士占全省的74.5%,博士占全省的64.4%;而且这些人才的80%左右都集中在高校、机关和事业单位,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人才严重缺乏。 4.人才的内在活力、创造力不强。2001年,我省科技人力资源指数居全国第12位,科研物质条件居全国第14位,科技财力投入居全国第16位,然而,我省科技产出各项指标的位次却显著靠后,如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系数居全国第19位,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居第24位,高新技术产业化综合评价、地区科技进步综合评价都居第22位 三、加快河南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分析建议 1.根据河南人力资源的现状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的近期、远期规划。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依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对未来一定时期的人力资源数量、种类、结构、层次等进行科学预测,并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确定科学地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确保人力资源开发满足河南省之需要。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河南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河南与教育发达的省市相比, 培养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差距。1.要坚持多条腿走路的方针,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电大教育和自学考试,鼓励和扶持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增加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2.高等院校要根据河南经济发展的要求,面向市场、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及时调整专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复合型人才。3.积极鼓励本地高校与国内外名牌大学联合办学,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坚持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但是较低的人才资源导致科学技术水平落后。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其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根据本地区发展战略需要出发,调整现有科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科技评审评估和成果奖励等制度,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加强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城乡和地区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更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中对高级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推进人才强省战略,促使河南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本强省转变。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物业管理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论文关健词]物业管理 招聘 培训 激励 考核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物业管理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人才对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获取人才,怎样开发和利用人才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根本。 人才对物业企业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业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物业管理的质量水平,而且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兴衰成败。物业管理公司的运行基础的于管理好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 对于物业管理这样的服务性行业来说,好的管理人员就是企业的旗帜。所以好的物业管理公司都在进行人才的激烈竞争,开发和储备自己的人力资源,这就首先涉及到招聘。人才招聘与选拔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匹配员工和吸引人才的过程。如何找寻合适的员工,能否将符合企业各项工作要求有兴趣致力于本企业工作的人员吸引到组织中来,是人定要力资源管理持续有效进行的根本。企业通过这项工作,为特定的岗位配置一定的工作人员,以确保企业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但是企业录用的员工并不一定都能胜任其工作,同时随着物业行业竞争的加剧,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跟上时代潮流,走在智能化网络化的管理前沿,凭着物业管理中引人“人本管理”理念,即以业主生活便利,管理人员工作高效为本,满足业主的生活需求为出发点这一点,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物业管理队伍,有效地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的最佳方法。通过培训,改善员工的行为,使之利于达成公司目标,以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立于不败之地。物业管理公司员工众多,不同的员工处在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不同的职责,企业要在复杂的关系中进行人事决策和人事管理,真正做到”知人善任”就有必要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考核。考核为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和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企业要在复杂的关系中进行人事决策和人事作绩效考核活动进行的好坏。可以说关系到员工自身的发展。物业管理工作范围广泛,还涉及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工作辛苦,然而工资待遇却不高,因此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留住人才,并获得发展,最重要的是建立起能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有效的激励制度是吸引人才。保留人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质量的关键。 一、员工招聘 每一个企业都希望找到合适的员工,即要求员工能够胜任岗位工作,有敬业精神、专业技能,对企业忠诚等,怎样才能招到这样的员工呢? (一)制定招聘计划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必须先分析企业内外有关环境,确定所招人员就具备的基本资格和条件,决定需要招聘人员的数目,招聘区域及具体用人时间等等。通过认真研究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要求,任职条件,现有人事配置情况等,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和招聘计划。 (二)选拔与测试 人才选拔与测试是员工招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测试可采用面试,知识考试,心理测试,操作技术考核与资历证明审核等。企业一般采用参考简历加面谈的方式,此方式受招聘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容易造成就职者“怀才不遇”的情况。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可以采用集体面试的方法,增加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全程度,还可延长对就应聘者的观察时间,使评价更为客观。但这种方法难适用于外聘人员,对内部选拔的人员具有较好的效果。 当企业发生职位空缺时,通常首先考虑的是从内部提升人员进行填补,这有和于调动企业内部人员的积极性,给员工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且,企业界也较熟悉员工,能知人善用。另一方面。还能为企业带来较低的招聘费用,降低风险的好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采用这种途径进行人员选拔也有一定的弊端,如未被提拔的人员的士气容易受到挫折等,最大的弊端莫过于内部提升导致近亲繁殖的现象。当企业内现有人员不足以胜任空缺时,就要考虑外聘了。外聘人员能为企业带来很多新思维,新做法,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带来活力,还能避免企业内部派系纷争,缓解矛盾,有时还较培训内部人员费用低,但这种招聘方法很可能使企业内部人员士气受损,而且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即使找到也需要较长的适应过程,并且外聘人员很可能会固守原企业的做法,造成种种不利影响。但无论选择哪种招聘方法,都要考虑合理的人力成本问题。为了体现人力资本的效率,必须合理核算用工成本,招聘成本,机会成本,正确估价所招聘职位的薪资水平,选择正确的招聘途径,寻找到与之真正匹配的人选。 二、企业培训 首先,要设计培训课程,有的企业采用内部培训师的传统教程,有的则是找专业培训机构。专业的培训机构给客户的一般先是书的框架,而书的内容大部分是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了解和现实情况了解以后定制出来的。一个优秀的培训师,应首先了解客户的真正需要,真正的问题出现在哪里,然后把课程按照客户的需要设计出来。 其次是选择培训师。培训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培训的质量,要求培训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样的教材,希同的培训师,讲授的方法不同,培训效果会截然不同。 然后就是培训课程的实施了。在培训课程实施前应让学员与培训师进行沟通,让培训师了解学员的需要,才能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重点。在培训课程结束后,企业要对培训的效果进行总结性的检查,检验培训效果。通过评价,总结经验与教训,使以后的培训工作能够更加完善且更富针对性,提高培训实效。 三、绩效考核 (一)明确考核目的 对员工进行工作绩效考核时,首先要使考核与被考核双方都明白“为什么进行考核”,杜绝出现因考核而考核的情况。考核只是管理的一种手段,并非管理的目的,通过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帮助员工认识实际工作中的不足。促进他们不断改进,同时在考核过程中发现员工个人的工作潜力,以开发其潜能,促进员工全面发展。 (二)确定考核标准 缺乏标准或标准过于模糊甚至以不相关的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极易导致不全面,不客观,不公正的判断,这样的考核结果也难以使员工信服。确定标准时,首先应使之与企业的目标一致,只有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考核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其次,考核标准应与工作本身密切相关。工作绩效考核是考核员工的工作绩效状况的。建立的考核标准的信息应主要来处于工作说明,即关于工作本身的要求是什么等的具体要求,将它们加以界定和计量,形成工作绩效考核可以依据的标准。最后,应对每个考核的项目执行单一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必须是明确的,如果标准多了,会增加考核过程的主观性,降低了考核的有效性。 (三)将考核结果反馈出来 有的企业存在考核结果无反馈的情况,管理者在主客观上不愿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员工。员工无从知道管理者对自己哪方面感到不满意,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样的情况往往使考核失去了意义与目的,使考核仅仅成为一种形式化的过程,只是对管理者有用,管理者说了算,对于员工而言,非但无益,还会引起员工的不满,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五、员工激励 要使员工在工作中付出最大的努力,管理者就必须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企业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为员工安排的职务尽量与其性格相匹配; (二)为每个员工设定具体而恰当的目标; (三)对完成既定目标的员工进行奖励; (四)对不同的员工实行不同的奖励; (五)奖励要公平。 21世纪是中国物业行业进人发展、完善和成熟的重要阶段,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进和培养所需专业人才,提高教育投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不断创新服务平台,才能得以发展、获得市场。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浅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老年人口;老年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 论文摘要:充分认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在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有效开发和利用我国的老年人力资源,应在对老年人力资源价值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建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系统、推进老年教育以及发展老龄产业等各种非市场化和市场化的手段来进行。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l%。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比重从2000年的9.9%增长到16%;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4亿人,比重从2000年的6.7%增长到11.2%。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将对由此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日益关注。在深度老龄化的时代,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好我国的老年人力资源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重大课题。 一、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意义 (一)老年人口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现有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都是以老年人口曾经的和正在进行的劳动生产实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老年人口群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连续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经验主要都是依靠口手相传,老年人口对生产经验与社会文明的传承作用尤为明显。在工业化时代,一方面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以过去的生产经验为基础的;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在社会中实际上仍代表着最为丰富的生产经验。 (二)老年人口具有独特的经验型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教育与培训投资,但是通过“干中学”所积累的经验型人力资本同样是人力资本形成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老年人随着工作年限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持续积累,具有其他群体人口所难以比拟的经验型人力资本。另外,相对应的还有社会资本,它是指“朋友、同事和更普遍的联系,通过它们可以使人们得到使用(其他形式)资本的机会”。老年人在社会资本存量方面当然是得天独厚的,其动员个人和社会资源的能力不可小视。 (三)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经济活动参与程度起着代际示范作用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老年人口群体的生活状况如何,不仅仅对其自身是否能够安享晚年意义重大,同时也对当前的劳动力群体即未来的老年人口群体起着不可忽视的示范作用。例如,我国当前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如果不能妥善的解决,不能使得当前的老年人口“老有所养”,就至少会令现在的劳动力群体降低对政府主导的养老保险制度所能提供的养老待遇水平的预期,直至彻底丧失信心。如此,就会波及当前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 (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有着积极的经济效应 正如教育投资同时具有生产特性和消费特性一样,进行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活动,就意味着大量专门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只要正确加以引导,就可以使得经济发展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趋势相吻合,从而拉动需求、增进人力资本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 二、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老年群体规模庞大,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从成年型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法国用了11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邻国日本也用了25年,而我国仅仅用了18年。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41%,而到200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6.96%,200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这一比重已经增长到8.1%。 (二)老年群体人口素质低,大多分布在乡村 我国有着发展中国家典型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经济结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都比较低下。首先,我国老龄化进程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步伐,对于乡村而言更是如此,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其次,如果以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的标准,我国农村1999年就迈入了老龄化阶段,反而早于城镇;再次,我国大部分人口仍生活在农村,老年人口也大多分布在乡村。所以,农村地区的未富先老尤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较低 在劳动力市场上,即便是未到退休年龄的中年群体也往往面临着严重的年龄歧视问题。企业用工逐步向高学历、年轻化的标准看齐,机关事业单位也在加快推行“干部年轻化”的发展步伐。并且,在经济领域的被排斥地位决定了老年人口在其他领域的绝对的非主流地位,从而造成在当今重要的社会与经济生活中,基本上没有老年人口的影子。 (四)在家庭和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由于在社会与经济生活中各个领域的被排斥和非主流的地位,老年人口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下降成为必然。整个社会之中,从日常生活消费到娱乐和新闻媒体,都洋溢着一种把年轻人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服务对象的气氛。这其中固然有市场经济自发运行配置各种资源的作用和过程,但如果从老年人口群体的福利状况的角度考虑,似乎也可以说是一种市场失灵。并且,这种市场失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同样必然会造成整个社会的福利损失。 三、有效开发和利用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充分认识老年群体的人力资源价值 人力资源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能为社会创造物质的、精神的和文化的财富,从事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口群体的总称,它更为强调的是人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因而是个广义的概念。老年人口群体完全符合人力资源的概念,并且其中肯定也包含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才资源。正如早在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的《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所指出的:“老年只是每一个人的生命期、事业的经验和自然延续。而他的知识、能力和潜力,在整个生命周期都一直存在。”这种认识事实上既肯定了老年人的价值,又承认了老年人对于社会经济活动参与应有的权利。 (二)建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系统 由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对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政府应当建立老年人力资源信息网络,规范有序地进行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活动。政府应当进行以发掘、培养和发展老年群体的人力资源能力和潜力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以建立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系统。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系统至少应包括目标体系、投资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同时,有效的老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与开发系统相辅相成的,它和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相似,也应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选拔、培训、职业发展、绩效管理以及福利等一系列管理过程和环节。 (三)积极推进和发展老年教育事业 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渠道,积极推进和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既适应老龄社会的需要,同时也适应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需要。尽管我国对于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十分重视,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学制和多学科的老年教育体系,但从现状上看,往往重视的是老年教育的“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功能,其娱乐性有余而生产性功能不足。因此,推进和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可以考虑在充分认识老年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计划与管理,促使老年教育部分甚至是更多地向具有生产性功能的方向转变,以促进老年人口群体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年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但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陶冶老年人的情操,还可以起到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积极效果。 (四)加快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是以年龄以及由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即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它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现代老年产业如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业、老年教育等多种行业。目前,我国的老龄产业发展仍旧处于初级阶段,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发展比较充分,如保健、养老、旅游等,而供给则存在不足,突出表现在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这主要是由于对老龄产业认识不够、资金来源少和政策支持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因而当前必须克服这些困难并致力于我国老龄产业的不断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人力资源开发的若干问题探析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 ;开发;人才激励;薪酬管理 论文摘要:现代人力资源开发是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最终目标的,人力资源的开发,重点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测评;员工的招聘、解聘;干部的培养与选拔;人才激励和薪酬管理等。 一、人力资源的测评 人力资源测评是指对企事业单位中各类人员的德、智、能、绩等素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所进行的测量和评定。它的作用主要有;一是招聘、选拔任用的依据;二是决定人员调配和职务升降以及人员淘汰的依据;三是进行人员培训的依据;四是确定报酬和奖惩的依据;五是对职工进行激励的手段;六是组织对人员绩效控制的手段。 目前我们对测评工作的作用认识还不足,测评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对测评结果的运用也不到位,因此导向性不强,测评的意义体现不出来。实际上我们知道,每个岗位的职责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所承担的任务与责任也是不一样的,笼统地测评只能得出笼统的结论。因此,我们要得到比较科学和客观的结论,就必须改变目前的测评方法和内容。 例如在测评行政干部能力时行政管理能力是最主要的,其中包括:依法管理能力、业务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人事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等;测评党务干部能力时,对党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是最主要的。因此,我们应该对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责,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测评内容和方法。 测评工作要强调导向性,我们可以根据每年工作的不同要求,提出不同的测评重点。例如:对领导班子的总体测评,内容可以年初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为主,得出该单位领导班子的权数分;对领导班子个体的测评,内容可以本人岗位职责和本人对应的工作业绩为主,然后乘以单位权数分,得出个人的测评分;对职工的测评,内容可以年初制订的工作任务(目标)为主。无论干部还是职工,凡有突出工作业绩的都应予以加分。 二、员工的招聘、解聘 员工招聘是获取人力资源的具体体现,它是按照企事业单位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的要求把优秀、合适的人员招聘进来,安置在合适的岗位,同时对通过培训教育等仍不能适应岗位工作的人员解除聘用合同。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沿袭老的人事管理方法在管理,主要原因是怕得罪人。 三、干部的培养与选拔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每一位具体的组织人员都是在一定的管理人员(以下简称干部)的领导和指挥下开展工作的,干部的素质高低对整个组织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合格的干部须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是管理的欲望,强烈的管理欲望是有效地进行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二是正直的品质,正直是每个组织成员都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对干部来说更为重要;三是创新精神,管理的任务不仅在于执行上级的命令,维持系统的运转,而且要在组织系统或部门的工作中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组织才能充满生机,才能不断发展;四是决策能力,干部不仅要计划和安排自己的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和协调部属的工作,特别是在别人还犹豫不决的情况下能果断决策采取行动;五是沟通的技能,干部要理解别人,也需要别人理解自己,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组织成功的基本保证。 干部的选拔方式通常可分为外部选聘和内部选聘。外部选聘的优点是: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没有“历史包袱”;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局限在于:缺乏一定的人事基础,不熟悉组织内部情况;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可能深入了解,被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与选聘时评估的能力有差距;挫伤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一般不轻易外聘干部,而采用内部培养和提升的聘用方法。内部培养提升聘用的优点是: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有助于吸引外部人才。局限在于:“近亲繁殖”;常常引起落选者产生不满情绪等。 四、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员工培训 人力资本就是人身上具有的创造财富的体力和脑力。人力资本具有:弹缩性、主动性、不可逆性、积累性、外在性和相互依存性,从人力资本的主体来看,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私利性、有限理性、合作性、契约性、流动性、和竞争性特征。 依照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可将人力资本投资具体划分为教育投资,在职培训投资,医疗、卫生、保健投资等。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人力资本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径。 教育投资分家庭教育投资、正规学校教育投资和成人教育投资。家庭教育投资的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家庭为受教育者付出的各种费用和劳务;二是受教育者因为受教育而放弃的收入。正规学校教育投资也可分为两类:一是“有形投资”,包括各种用于学校建设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其集中表现为教育经费;另一种是“无形投资”,指学生因接受学校教育而不能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由此使社会未能得到的财富。 成人教育投资和在职培训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第二种投资方式。如果说教育投资、医疗、卫生、保健投资等在于形成知识存量和体能存量是一种间接影响的话,那么成人教育投资和在职培训投资往往直接形成能力。在职培训投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明显的层次性、显著的实践性和明确的经济性。 在职培训的对象可按层次分为:职工培训、班组长培训和领导干部培训;在培训方法上可分为:在岗培训与脱产培训。在岗培训包括:“师徒”制、“助理”制、“特别任务锻炼”制等;脱产培训包括:学校学历培训、岗位培训、短期训练班等。 我们目前的培训方法主要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体培训两种方法,集中培训主要是讲课、组织参观和学习讨论;个体培训主要是学历进修和在岗培训。 五、人才激励和薪酬管理 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激励,来自成就、个人成长、工作的满意感和社会的认同。 我们常用的人才激励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尊重人才,在人才做出成绩时及时肯定他们并宣传表扬他们;二是培养和选拔人才;三是使用人才,及时放到一定的岗位,让他们进一步发挥才能;四是关心人才,进一步优化环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人才在已经满足的基础上又有了新层次的需求,如何在新情况和新变化下做好人才的激励工作?要尽快制定人才激励政策,内容除了精神上的以外,着重要研究物质上的激励,其中薪酬管理是重点。三是试行协议工资制度。对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试行重点倾斜的协议分配方法。 结语: 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是企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资源。猎取稀缺的第一资源,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当务之急。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个企事业单位不可能全部由人才组成,而“人才”也不一定是“全才”,由此,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被广泛认同的前提下,“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为人力资源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即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源的调配,来达到推动企事业单位发展的目的,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绿色化工论文:绿色化工信念推进化工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世界各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在不断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客观上也加剧了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负面效应。一些著名的环境事件多与化学工业有关,诸如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酸雨和水体富营养化,如2007年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事件、2008年青岛浒苔暴发等。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等问题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由此也催生了绿色化工的快速发展。 绿色化工指的是在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从工艺源头上就运用环保的理念,推行源消减、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集成,废物再利用与资源化,从而降低了成本与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毒性,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绿色化工的兴起,使化学工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由先污染后治理转向从源头上根治环境污染。 目前,绿色化工已被全球列为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是解决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恶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和保证国家与民众安全的核心基础科学与技术。绿色化工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将向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化学与材料、生命、信息、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结合将开辟新的发展方向,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改善提供多种途径。采用无毒、无害原料和溶剂,高选择性化学反应,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绿色化学过程将得到普遍关注。 未来几年,我国资源、能源消耗将呈持续增长趋势,面临的环保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因此要积极引进、推动绿色化工的建设,通过环保、绿色化学工艺过程的开发,使化工行业生产从原料到产品的整个过程实现绿色化。如用无毒无害的原料代替剧毒的光气和氢氰酸等制备中间体,以无毒无害的溶剂代替挥发性有机溶剂等。 据了解,在太湖蓝藻暴发事件后,常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开展环保专项治理活动。对全区范围内排水工业企业,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物排放量及去向以及企业立项。建设、三同时等执行情况按照方案进行全面调查。对进入化工园区的企业,严格执行区域环评要求,同时鼓励经济效益和产业发展前景好、管理规范、污染轻的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升化工园区的产业层次,较好地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 绿色化工不仅使化工行业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而且还通过绿色化学品以及绿色化学工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推动其他行业实现绿色生产。因此说,绿色化工已成为节能减排的助推器。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崇绿色化工的理念。在法国,“绿色化工”增长势头强劲,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全新思路。随着“绿色化工”的迅速升温,未来这一新兴产业创造的财富很可能超过农产品本身,仅生物能源一项就将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绿色化工的出现,为我国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绿色化工技术和科技产品的逐渐完善,将通过“变废为宝”做到“清洁生产”,资源利用“一体化”,使新兴化工工业园区实现循环经济。 绿色化工论文:化工中的绿色工程 摘要: 化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纤维材料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衣着服饰的革命,突破了原有的棉、麻、毛等材料的局限;新的可替代能源的发明,给日益严峻的煤炭、石油等天然原料短缺的趋势提供了缓和压力的空间。在化学化工科技发展带来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负面效应也随之产生,那就是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废弃物污染情况的加剧。因此,绿色科技的运用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就化学工程中的绿色科技的运用给出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化学工程;绿色科技;环境保护;绿色化学 1 绿色科技促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我们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就是二氧化碳。无论是以往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还是现阶段科技含量高,日趋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这些工厂每年要向大气排放数万甚至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1]。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成为了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这一现象的那些工厂却不用为温室效应负担任何一点费用。 现在这一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许多化工企业正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甚至有一些企业将二氧化碳作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原材料来使用。例如,有的化工企业将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一种原材料来生产尿素。仅这一种工艺,就可以使该企业的每年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减少数十万吨。 2 海水淡化工程的预处理过程中运用绿色科技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离开水,水对于每个人的生命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资源。而这种重要的资源,又具有这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淡水的危机成为了世界性的环境难题。而我们中国,又是世界上最缺乏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因此,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就成了缓解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现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2]。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水淡化所必须的成本也在逐渐的趋于大众化,使这一技术不再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才使用的起得奢侈的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引进并采用了这一技术。 海水淡化技术指的就是一种利用物理上的或者化学上的方法将海水里面的盐和水进行分离的技术。在进行海水淡化技术的预处理进程中,任何影响环境状况的不良影响都没有产生。并且在获取海水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继续对生态环境构成伤害。我们的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就是指要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以继续发展的环境状况。因此,将绿色的化学工艺[3]运用于海水淡化的过程中的这一举措至关重要。因此,将绿色的科学理念与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便成为了现代世界化的化工生产中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海水淡化构成的预处理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氢氧化镁,成为了环保领域新的宠儿,这种物质具有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效果良好的特点,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绿色化学技术在我国传统香精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在日常化学产品的生产中,香精香料是不可缺少的添加剂之一。我国的香精香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及全球性经济萧条的状况逐渐加剧,我国的香精香料出口产业收到了很大的打击,产品订单大幅度减少。 在深入地调查我国香精香料产品出口订单锐减现象的原因之后,不难发现,产品中有害杂质含量超标,是其真正并且主要的原因。造成有害杂质含量超标的原因则在于生产工艺方面的缺陷[4]。例如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有残留以及包装材料的使用不当等原因。其中,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的残留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提取技术来改变。包装材料使用不当的问题,则应通过加强企业和工厂的监管力度,督促生产商家和企业反复试验,选取符合有害杂质含量标准的外包装物等方法来改善。还要牢牢掌握我国香精香料产品的优势方面,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才能够满足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香精香料产品的要求。 4 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5],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6]。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绿色化工论文:绿色化工机械制造的发展 一、化工机械使用过程中的环保措施。 (1)针对化工机械回收环节的合理性设计。绿色化工机械的设计理念重点在于“绿色”,在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体现“节俭”,即节俭资源和能源,合理设计机械回收部分,实现环保目标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就目前我国大部分化工机械而言,手工分解依然为主流,虽然回收率较为客观,但是环保效果却不尽人意。DFR即化工机械回收设计是指在化工机械的设计过程中将机械零部件以及材料的回收纳入到考量范围内,尽量选取回收价值高、处理方式简易的环保材料,以实现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外国先进科技手段的引进,以创造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和环境保护标准的现代设计方式。 (2)面向化工机械拆卸环节的设计。DFD即化工机械拆卸设计是指在化工机械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机械的拆卸性能,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机械的可拆卸性,这其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原则:一是在充分满足化工机械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秉承“预测”原则,即在化工机械的设计过程中尽量简化装卸设计,从而减少未来机械的拆卸步骤,为将来的零部件回收奠定良好的设计基础;二是化工机械的材料选取上尽量减少使用种类,使用兼容性能好的材料;三是坚持化工机械设计的统一性原则,即尽量规则化、标准化、通用化结构和功能相近的机械零部件,这样减少拆卸使用工具种类和数量的同时便于机械零部件的循环利用;四是绿色化工机械的设计应在坚持拆卸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依据使用和操作功能的不同而进行具体设计。 (3)必要的化工机械使用寿命评价。所谓的化工机械使用寿命评价在此主要是就其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与此同时它也是绿色化工机械设计分析和评价的主要措施。化工机械使用寿命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环保材料的选用、化工产品所涉及到的回收设计、可装卸设计、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以及资源优化处理等绿色设计;另一方面是指在化工机械的可使用生命周期过程中使得技术、经济以及环境实现最优化。由此可见,对化工机械进行必要的使用寿命评价就绿色化工机械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而言是必然的、是不可或缺的。 二、化工机械自身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环保措施。 1.将“绿色”灌输到生产制造过程中。此处所指的“绿色”主要包括两个深层次的含义即环保和节省。环保是指在绿色化工机械的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中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运输、回收等环节降低对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节省即为节约、节俭的意思,是指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改造整个生产制造工艺流程,进而达到低消耗、高产出的目的。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而言,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厉行节俭,无疑是实现企业和环境双赢的重要举措。 2.注重先进科技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应用。当前化工机械所应用到的先进技术手段主要分为四种,即:一是数字化。数字化主要是指在化工机械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将繁杂多变的信息转化成可度量的数字、数据予以记载,继而通过计算机进行精准的计算和控制,从而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能源消耗。二是自动化。自动化是指通过化工机械的自主运行,较少人工操作,节省人力资源,使得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自动补偿等。以不影响产品质量为前提,完善操作环境,通过先进生产工艺以及管理体制的应用,促进绿色化工机械产业的再发展。三是集成化。集成化不仅包括技术集成,还包括管理集成。融合各先进技术手段的优点,从管理以及技术方面双管齐下,创建一种符合现代制造标准,节省高效的生产模式。四是网络化。信息网络化是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必然趋势。通过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汲取当前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制造、管理、工艺等方面的技术,并结合自身的生产制造特点,形成一种新型的现代生产制造流程,从而实现绿色制造。 3.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再循环利用体系。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一方面改善了化工机械生产制造的环境,另一方面循环使用,降低了成本,节约了能源,对促进绿色化工机械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充分做好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环保工作的同时还应注意化工生产后所产生的废弃物再利用。对“三废”的开发和利用予以应有的重视,高效回收,重复使用,以尽量规避其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以及经济等方面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4.实现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是实现绿色化工机械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要因素,在此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符合环保标准的绿色包装,优化包装结构;二是在包装材料的选取上,选用污染小、无毒无害的材质,减少材料浪费;三是包装废弃物应易回收再利用或易于自行降解,对环境无污染;四是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人身健康等产生不良影响。 5.注重提升化工机械工业的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现代经济社会对企业的必然要求。注重提升化工机械工业的创新能力,就要求企业时刻保持自身化工机械设计技术、生产制造技术、包装技术的先进性,以此为基础,实现自身的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与此同时,企业还应注重紧随国家政策制度,以坚强的决心和勇气,完成自身的创新、转变,从而为绿色化工机械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奠定扎实的企业基础。 作者:韦凯单位: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 绿色化工论文:环保管理与化工企业绿色发展 1坚持绿色化工企业的发展目标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化工企业必须增强绿色发展的意识,充分认识和理解绿色发展的真正意识和基本内涵,并积极进行落实。作为企业,首先要积极学习国家关系化工企业节能减排和发展的基本政策法规,树立正确的绿色环保和人文主义发展意识,将绿色发展和环保管理作为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目标;其次要加强技术革新,积极引入更多先进的节能减排设备,为绿色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还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环保管理制度和体系,从多方面入手规范企业的绿色发展。以下也将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环保管理体系 2.1建立企业环境治理机构,实行三级系统控制。完善的环境治理机构是实施环保管理的重要保障。一级控制是要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委员会,主要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对企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于整体的环保管理工作进行管控;二级控制是基于委员会基础上设立环保安全部,主要负责基本的企业宣传工作以及环境治理和监测;三级控制在每一个基础性企业单位中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人员,主要负责监督企业单位的环保实施情况,协同好企业单位的基本环保管理工作,并确保一些最新的环保政策法规能够宣传到位并落实好。2.2注重环境污染风险防控。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环境污染后也会带来众多的影响和破坏性,因此要能够对环境污染的风险所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认知和关注评析风险的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定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和整改措施。同时针对于重大环境影响因素或者是危险源的风险分析,应该启动紧急的风险预案和防控,既可以有效的保护环境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风险分析和预测将作为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2.3建立企业环境动态管理制度。作为化工企业应该将绿色发展作为自己新的发展目标,并能够建立完善的动态管理制度。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检查和监测,积极落实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法规。作为企业管理委员会也应该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做好基本的环境监测和检测工作,定时定点对于企业进行各项指标的监测和管控,对于违反指标规定的单位要进行曝光处理并进行整改,保证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 3建立全面的环保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管理体系 考核和评价是规范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完善的环保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管理体系是加强环保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通过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可以对于企业的各项环境指标、设备的能耗、废弃物的排放量、污染事故的责任方等等进行综合评判,同时根据这些内容进行评分考核并作为最终企业考核的重要依据。节能减排的指标应和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合,通过层层考核和评估每年要对一些为环保管理做出突出贡献的化工企业进行奖励和表扬,而对于不符合各项指标的企业要予以整改和批评。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为环保管理创造更和谐的环境氛围。 4加强科技创新,为化工企业的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将成为化工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应该把技术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经济投入和研发投入,发挥传科技具备的基础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优势。大力发展环保技术、清洁技术,开发应用投资省、消耗低、污染小、效益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降低减少原材料能源消耗,实现污染物质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其措施:要能够抢占国际、国内技术创新制高点.开发环保工艺、研制环保产品。结合市场新产品开发、技术成果产业化竞争要求,企业每年用于技术进步的投入加大,开发了一大批既有利于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又有利于企业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5结语 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环境友好型企业也应该是绿色化工企业发展的目标,绿色发展要求化工企业要全棉实施和落实环保管理,落实好节能减排相关的法律法规,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应该确立化工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将环保管理措施进行推广和落实。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现金的文化,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科学发展观正确引导下的化工企业必然能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作者:刘泰宇 单位:哈尔滨石油学院 绿色化工论文:绿色化工技术在精细化工的运用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工业制造业发展逐步迈向更高的高度,当然由于环境的变化及工业发展带来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加,国家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步增加,环境的排污容量在不断减少,国家及政府针对环境的保护政策也在不断细化,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环保化工技术越来越被更多人重视,其绿色化工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化工工业的生产污染零排放指标逐渐得到落实。 关键词:绿色化工技术;精细化工;研究分析 工业经济不断发展,环境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必须要将绿色化工技术落实到实际的化工生产中。本文针对绿色化工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其零排放无污染利用和资源充分利用,遵循可持续发展以及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等特点,同时具体阐述了精细化工具备的装置规模小、种类较多和生产装置具有多功能和综合生产能力以及技术密集度高等主要特点,提出要积极应用浅析微化工技术和绿色催化技术以及绿色分离技术绿色精细化工合成技术等建议,希望对提升绿色化工生产效率有所启发。 1绿色化工的的特点概述 1.1“零”排放无污染利用。绿色化工技术实现的精细化工装置在获取新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对每一个可能产生的产品及规格都进行更加充分的吸收及利用,保证整个产品生产过程的零污染。1.2资源充分利用,遵循可持续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是否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是否有效利用,绿色化工不仅要考虑是否产生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害的污染物,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考虑的是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的健康性和绿色性,以及是否符合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特征。1.3绿色新型。生产技术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零排放”和使用无毒、无害原材料,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使用绿色新型生产技术,比如近年来的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新型生物发酵技术、无毒、无害可再生的催化剂技术等。 2精细化工的主要特点 2.1装置规模小。精细化工装置要比一些石油化工等行业相对小很多,但是国内外的市场不断扩大,已经有不少的精细化工产品的规模越来越大。2.2种类较多。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精细化工产品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不仅是通用型精细化工产品,一些专用品种和定制品种不断出现及丰富化工市场,即使是类型相同的产品,也会出现多种规格的特点,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多种品种和型号的产品也在不断增加。2.3技术密集度高。化工产品的形势更加多样,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市场研发工作也要符合市场需要,所以其中的开发周期往往相对较短,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其开发周期也越来越长,所应用的开发成本也越来越大,这样一来,其中的精细化工的产业技术密集度也得到提升。从技术密集度方面来讲,以机械工业技术密集度指数为100,则精细化工中的医药可达到340,而且有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行业利润率较高,比较容易推行绿色化工技术,同时也是绿色化工技术的发展的前沿。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绿色化工技术推广及应用,越来越多的应用与精细化工行业。 3绿色化工技术及应用浅析 3.1绿色催化技术。日益发展的先进技术大大促进了绿色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有机合成工业借助仿酶催化剂、固体酸碱催化剂、纳米催化剂等催化剂大大促进了有机合成工业的发展。比如现在人们都是采用更加先进的手段来对传统催化剂进行强化优化,保证整个催化反应过程更加高效合理,使得每一个反应条件更加适宜于进行催化工作,保证整个生产环节向绿色方面进行转换和发展。可以这么说,未来反应过程节能要依靠绿色催化技术的进步。3.2绿色分离技术。化工技术的发展使得其化工装置的形式也在不断优化和高效,精细的化工装置相类似于其他的化工装置一样,其分离技术的应用也往往更加普遍而多样,但是其中也有例外,比如像超临界流体萃取、膜分离、树脂吸附、分子筛吸附、微波萃取等分离技术是发展迅速的几种主要的绿色分离技术。他们往往具备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率高、操作简单等特点。这种绿色分离技术在一些医药、农药、香料、添加剂、表面活性剂、化妆品等行业中都得到了积极广泛的应用。3.3绿色精细化工合成技术。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针对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也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在此基础上,科学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的共享,大大促进了整体绿色精细化工合成技术的加速进步。绿色精细化工合成技术不对称催化合成技术在手性药物、部分医药、农药、香料等行业都提供了绿色高效的合成方法。有机电化学合成技术取代了一些高温、高压、高污染的传统化学合成技术,如电氧化、电还原、电取代、电聚合、电裂解、电环化、电耦合等。 4结语 总体来说,工业经济不断发展,针对化工发展来说,必须要将绿色化工技术落实到实际的化工生产中,在此基础上首先要把握绿色化工零排放无污染利用和资源充分利用,遵循可持续发展以及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等特点,科学把握精细化工的装置规模小、种类较多和生产装置具有多功能和综合生产能力以及技术密集度高等主要特点,积极应用及应用浅析微化工技术和绿色催化技术以及绿色分离技术绿色精细化工合成技术等绿色化工技术,促进绿色化工生产迈向新的台阶。 作者:柴委 单位:枣庄职业学院 绿色化工论文:绿色化工技术探析 摘要:结合当前的绿色化工技术发展情况,从多方面论述了化学工程工艺中绿色化工技术的具体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化学工程工艺中的绿色化工技术应用方面,并于最后提出了绿色化工技术展望,希望能对化工领域中的绿色化工技术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化学工艺;绿色化工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问题,这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影响因素。在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其中,化学工业中的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所以,化工领域中的绿色化工技术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应该在各个层面予以充分重视,以保障化工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1,2]。总体来看,通过利用绿色化工技术,能够改善传统化工产业中所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这点对于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结合新时期的技术发展需求,重视化工领域中的绿色化工技术的研究工作,特别是相对应的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的工作。 1绿色化工技术概述 在化工领域中的绿色化工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施绿色化工技术,能有效保证化工生产对环境问题所造成的污染情况,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化工技术创新,通过合理的工艺技术的进步,有效控制化学原料中废弃物所带给环境的危害。所以,应该充分重视有毒的废弃物的排放问题,充分利用好废弃物资源回收技术,保证资源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根据规范标准,通过对污染物的排放严格控制,以充分发挥绿色化学工业技术的优势。 2化学工程工艺中绿色化工技术的开拓 2.1化学催化剂选取 分析化工领域中的具体生产,化学催化剂则具有广泛的用处,也是化工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能明显提升化工产生效率。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会造成大量的有毒废弃物的排放,会造成周边环境的不可替代的危害情况存在。所以,在相应的绿色化工技术研发过程中,应该重点落实如何进行无毒无害化学催化剂的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有效控制好各种有毒废弃物的排放工作[3,4]。另外,还应该结合项目的要求,做好催化剂的选取工作,一般情况下,首选毒性小、危害程度低的催化剂,保证化工工业的绿色发展。结合现阶段的化工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无毒害催化剂研发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比如,针对烷基化固相催化剂来说,这种无毒害的催化剂,并没有造成环境的实际污染问题,应该在合适的项目中进行推广应用。另外主要指出一点,针对无毒害化学催化剂的研发工作,应根据相关规定标准要求,严格控制好废弃物排放量,并重视排放的废弃物循环问题,进一步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2.2化学原料选取 对于绿色化工技术中的化学原料部分,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从根本的污染源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保证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当前,绿色无污染化工原料的研发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依然会造成大量的污染物在生产中产生,出现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应该结合项目实际需求,尽量选择毒性小或者无毒的原材料,尽量不添加化学药剂。比如,比较好的材料包括天然农作物、天然植物等方面。随着化工工业的深入发展,应该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尽可能放弃有毒害的材料的使用,而大力推广无污染、无毒害的原材料,从源头上尽量降低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有利于无毒害材料进一步推广使用。 2.3化学反应选择性深化 在研发绿色化工技术时,还应该重视化学反应选择性方面的问题,能提升化学生成物的提取的效率,使其能够符合相关的环境标准要求,进一步降低化工生产的成本,保证满足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预期要求。比如,我们经常把烃类选择性氧化物应用在石油化工领域中,主要是考虑到化学反应中极易氧化性的特征,这就会造成生成物存在严重的损害和浸染的可能。所以,应该进一步深化化学反应选择性的工作,避免出现损坏生成物的反应条件,从而符合化工绿色生产的要求,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难题。 3化学工程工艺中的绿色化工技术应用 3.1清洁生产技术应用 应充分发挥清洁生产技术的优势,其不仅在废弃物处理、海水淡化以及冶金方面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由于不存在毒害反应,这样自然也没有污染物的产生。比如,具体的海水淡化处理中,利用此技术进行海水淡化,能够有效提炼出海水中的盐分或其他,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并且在整体的应用环节中,清洁生产技术并不会出现污染环境的问题,没有任何的潜在危害情况。 3.2生物技术的应用 针对生物化工技术的发展特点,利用生物技术的优势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一般来说,膜化学技术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并获得良好的效果。利用生物技术,能充分利用好可再生资源,并将其转变为有价值的化学品。充分利用酶的成分的催化剂作用,能够保证反应速度的加快,控制选择得当则不会出现污染废弃物的问题,具有相对温和的特性,对于化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化学生产中,原料大都选择动植物内部的有机原料,在逐步发展中,才逐渐使用了自然中的煤炭和石油等资源。 3.3环境友好型产品应用 考虑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应充分重视环境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所以,在各个方面对于环境有着更为苛刻的要求。对于环境友好型产品来说,则是在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背景下,提出有效控制措施。考虑到传统化石类的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应用,资源消耗中带给了大气的严重污染问题,引发人们身体健康的严重危害性,所以,应该积极开展新型环保产品的研发,这也是符合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的需求。比如,以酒精的生产为例,主要是利用天然甘蔗为主的原料,能够通过技术发展生成新型乙醇汽油,实现汽油替代,具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在越来越多实践应用中,环境友好型绿色产品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难题。 4绿色化工技术展 望化学工业中的绿色化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化发展功不可没,同时,绿色低碳科学理念也必将是未来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这里结合当前的化学工业发展现状,针对未来绿色化工技术的发展,应着重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5]:第一,通过直接转化技术,使得合成步骤的“原子经济”性有所提升。从实际的绿色角度来看,有机合同需要两步或者三步才能完成,如果能将其缩短为一步的原子经济反应,能充分体现出直接转化技术的优势。比如,在进行生产环氧丙烷的过程中,传统则是利用两步法的反映方式,在得到钛硅分子筛后,可以满足催化氧化丙烯制环氧丙烷的原子经济新方法。诚然,在化工领域中,满足原子经济性的条件还比较困难,有些条件甚至还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应该不断优化,充分利用化学反应的集成,能利用好排出的废物,可将其作为另外反应的原料,满足封闭循环的要求,实现零排放的需求。第二,保证输入端能量和过程中能量的管理得到充分的重视,满足整体循环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最低原则。在节能减排的指导原则下,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替代传统的排放量大、能耗高的技术,充分利用好新型的热能、氢能以及太阳能资源,尽量减少碳排放。第三,保证输出端CO2的集中转化技术进一步提升。利用高效的催化材料,满足高效活化、定向转化CO2等技术的突破,通过电化学方法、光催化等手段,尽量实现工业生产中的CO2排放量最小的原则。 5结语 综上所述,化工生产中的有害物质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对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应该重视绿色化工技术的研发,充分利用绿色化工技术的优势,实现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综合性利用资源,有利于实现化工行业的进一步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郑小伟 单位:合肥铜冠国轩铜材有限公司 绿色化工论文:化学工程工艺中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 摘要:化工行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难以想象,已成为当下非常紧迫的重大课题,针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将绿色化工技术应用到化学工程工艺中十分重要,既能从根源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又能实现社会健康、和谐、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绿色化工技术的开拓情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状况,对绿色化工技术深化探究,达到改观化工生产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工程;工艺;绿色化工技术;应用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条件下,环境问题呈现出了可怕的形势,环境污染问题已慢慢的浸透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而化学工业中的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十分突出,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化学工程工艺中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价值更为显著,具有长远的影响,不仅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改善,更对化学工业健康持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绿色化工技术阐述 绿色化工技术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充当的角色十分突出,绿色化工技术应用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化学工业生产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期望通过对化学工业生产方法的革新和改良,来控制化学技术中化学原料和废弃物给环境所带来的污染和潜在的危害,因此,一定要减少排放有毒的废弃物,将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做好,使资源利用率得到充分高效的提高,对污染物的排放实行有效的限制,把绿色化学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为前进的方向。 2化学工程工艺中绿色化工技术的开拓 (1)化学原料选取化学原料作为绿色化工技术开拓中的基础,能从根源上使污染源得到很好的控制,进而缓解环境污染问题。对于绿色无污染化工原料并不是最佳的原料选取,其依然存在着缺陷,在生产的过程中依旧会产生污染物,给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在生产中最好选用无毒的或是毒害相对少的原材料,不添加化学药剂的,比如,天然植物、天然农作物都是较好的材料选择。随着化学工业的兴盛,应该舍弃有毒害的材料,而选用无污染、无毒害的原材料,这样,才能在达到环境保护标准的条件下,使原材料成本减少,材料来源得到充分扩展。(2)化学催化剂选取化学工业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习惯性地运用化学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对化学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同时也会有大量的有毒废弃物排放出来,给周围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在面对具体的绿色化工技术开发时,应将焦点聚集在无毒无害化学催化剂研发上,以此为核心,使有毒废弃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另外,需要重视化学催化剂的选取要点,把无毒害或是毒害甚小的化学催化剂作为首选,从而接近工业绿色发展。在现阶段的化学工业中,众多研究人员在对无毒害催化剂研发方面的成绩令人们醒目,对烷基化固相催化剂倾向关注,它是一种无毒害,甚至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化学催化剂,非常适合大力扩展应用。在此,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关于无毒害化学催化剂的研发,必须控制废弃物排放量严格符合规定要求,重视排放的废弃物循环使用这一点,使资源利用率有良好的改观。(3)化学反应选择性深化绿色化工技术具体钻研过程中,需要偏重深化化学反应选择性,进而达到加倍有效地实现化学生成物的提取,在确保符合减少环境污染标准要求的情况下,还可以使化学工业生产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更进一步改进资源利用效率。比如,在石油化学工业中,通常会运用烃类选择性氧化物,因为其化学反应极其易于发生氧化,在生成物产生方面存在着严峻的损坏与浸染。对此,针对化学反应选择性深化这一点,必须把防止产生损坏生成物的反应作为重点关注,进而使化学工业沿着绿色生产发展,消除对环境污染的潜在危害。 3化学工程工艺中的绿色化工技术应用 (1)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清洁生产技术的优点非常独到,不仅在冶金、海水淡化、废弃物处理等范畴被普遍的应用,而且也不会出现任何毒害反应,更不会产生任何的污染物。比如,在海水淡化中,通过清洁生产技术针对海水实行淡化处理,把海水里面的盐分和其他物质提炼出来,转化为日常生产生活中需要的水资源,所有环节中应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不会存在潜在的危害。(2)生物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通常在生物化工中比较充分的展示其优势,在实际操作应用中膜化学技术应用比较普遍,其效果最佳。通过生物技术把很多可再生资源转化成有价值的化学品,比如,酶成分,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与环境中的化学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快反应速度,而且不会出现污染废弃物,其反应特点相对温和,在化学行业中使用意义相当深远。而在以前的化学生产过程中,通常是把动植物内部的有机原料作为原料,以后改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石油和煤炭。(3)环境友好型产品应用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拥有良好的环境十分的重要,因此,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环境的注重程度也越来越高,而环境友好型产品是针对控制环境污染问题而研发的一种摒除以往污染严重的产品。传统汽油,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相当普遍,传统汽油燃烧,不仅给大气带来严重的污染,更会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对此,需要开发新型产品取代这种情况,环保型汽油和新型燃料和能源等迅速出现,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的增强。比如,酒精的生产,其原料以天然甘蔗为主,以新型乙醇汽油代替原来的汽油,在实际中应用非常普遍。环境友好型绿色产品,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对减缓环境污染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给环境造成了危害,导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使社会健康和谐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因此,发展绿色化工,将绿色化工技术恰到好处的应用到化学工程工艺中,不仅能高效控制环境污染,更能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到关键作用,进而促使化工行业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作者:赖锦杰 单位:广东新华粤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绿色化工论文:化学生产绿色化工技术研究 摘要:绿色化工技术是应用化学原理最大限度地控制化学生产中污染物的排放量,为满足当前社会化学工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将绿色化工技术广泛的应用到化学生产企业中,可以有效地降低化学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绿色化工技术在化学生产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阐述了绿色环保将是未来化学生产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绿色化工技术;化学生产;应用分析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化工行业也日益蓬勃壮大,生产规模和产量逐步扩大,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极大的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利于化工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绿色化工技术成为当前化工行业急需的新技术,应用化学原理,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化工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降低排放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有效的解决化学工业对空气、土壤、水源等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 二、绿色化工技术的优势 1、科学利用化工原料 在绿色化工技术中科学利用化工原料是首要的优势,也是研发绿色化工技术的关键步骤。在化学生产过程中选用无毒无害的原材料,可以有效地降低化学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生成,极大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对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许多新型的无毒无害的原材料和添加剂、催化剂、溶剂等被研制和生产出来,例如天然的植物、生物等原材料代替有毒有害的化学原料,既保证了原材料的绿色环保无毒无害,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2、合理的使用催化剂 在传统的化学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催化剂用来加快化学反应速度,提高生产效率,但过量的使用催化剂也会增加废弃物的排放,加大对环境的污染。在绿色化工技术开发过程中重点研究了无毒无害催化剂的使用,比如对烷基化固相催化剂的研发,这项技术能够使催化剂达到无毒无害绿色环保,用此代替传统的催化剂,可以降低化学反应中污染物的生成,同时还可以将排放的废弃物进行收集处理后再次利用,提高利用效率,促进化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强化化学反应的选择 在石油化学生产过程中通常使用的烃类选择性氧化,这个化学反应产生的物质非常容易产生氧化现象,严重破坏了化学反应生成物。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使化学生产更加环保健康,产品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就要采用绿色化工技术,强化化学反应的选择性,使化学反应的生成物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取和净化,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化学生产的绿色环保。 三、在化学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绿色化工技术 1、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在绿色化工技术中采用绿色催化技术、辐射热加工技术等新型科学技术进行化学工业生产,实现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现代化清洁生产技术。在垃圾处理过程中采用这项清洁化工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生成和扩散,同时将垃圾再处理加工成可以利用的沼气,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既减少了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还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样在清洁煤气化的化工生产过程中清洁生产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污染物的生成,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在海水淡化生产过程中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生成的氢氧化镁,不仅生产成本低,而且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有效的避免了二次污染,解决了我国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目前清洁生产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冶金工业、印染企业、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煤气化和垃圾处理等化学生产领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生物化学技术的应用 随着化工产业的发展,化学原料的大量使用加剧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严重的污染了环境,影响了人类身体健康。绿色化工技术中的生物化学技术涉及了基因、细胞和酶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植物、生物等体内的生物酶和生物催化剂,降低化学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这些原材料来源于动植物,来源广泛成本低。比如利用自然界中的生物酶代替丙烯腈制成丙烯酰胺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就是采用了氯离子、葡萄糖、丙烯和过氧化氢等作为原料利用生物发酵法制成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化学反应的生成物是左旋果糖,不会产生氯化钙等废弃物,化学反应的生成物成本低,使用性能好有很高的生产和利用价值。 3、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化学物在光和催化剂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光化学反应与催化反应的有机结合,使化学反应速度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氧气、氧化锌、硫化锌、二氧化钛等常见的光催化剂中尤其是二氧化钛的效果是最显著的,被广泛的应用到化学生产过程中。将二氧化钛作为功能材料复合到塑料、皮革、纤维、涂料等材料中研制成无毒无害、无污染的二氧化钛光催化绿色复合材料,能够充分发挥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抗菌作用达到除臭和净化的功效,在建筑材料、室内装饰材料、家俱以及家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被广泛的采用,为人们生活环境的净化和环保开辟了新的天地。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绿色化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化学生产过程中被广泛的应用,极大的减少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降低对大气、土壤、水源等环境的污染,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有效的推动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化、绿色化健康发展,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在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丹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绿色化工论文:化学工程工艺中绿色化工技术要点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的问题也随之呈现。近年来化学工业污染在环境污染中占的比重更大。因此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化学工程工艺中的绿色化工技术的发展显得非常迫切。本文就化学工程工艺中的绿色化工技术的开发以及技术要点作简要介绍,以期为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解决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化学工程;绿色化工技术;工艺 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各国的专家们都在寻找一条既可以发展经济又不会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的道路。化学工程工艺中的绿色化工技术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发展而来的,绿色化工技术的重点在于绿色二字,其能够充分溶解资源消耗时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对于这样的绿色化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1关于绿色化工技术 绿色化工技术的作用是减少化学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无形的或有形的给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技术的创新和改造完善化学工业的生产和运作方法。如此一来,化学技术中使用的化学原料以及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就会有所减少。而且在这一方法的应用下,化学工业在生产过程向空气中排放的废气、向河流中排放的废水中的有毒物质就会减少许多。另外绿色化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将资源的回收利用程度提高了,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从而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有极大的益处。 2化学工程工艺中绿色化工技术的开发要点 2.1选用合适的化学原料 化学原料的性质决定了整个化学工业的生产运作。化学原料是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而且是污染的来源,因此重视化学原料的选取是重中之重。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是快速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研发的新型的化工原料尽管是绿色无污染的,但是不可能让化学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丝毫环境污染的问题。从这一点无法避免的问题出发,现在的技术飞速发展,化学工业生产中已经着手研发更加清洁的原料,尽量选取那些没有任何毒性或者是毒性较少的化学原料进行化学工业生产,逐渐降低化学药剂的使用频率,采用一些天然的植物或者是农作物作为无毒害性材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2选用绿色化学催化剂 化学工业的生产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化学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完成整个化学生产,提高化学工业生产的效率。尽管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社会积累财富,但是很明显这种财富不会长久,因为化学催化剂给环境造成的污染非常大。因此研发出毒性低的化学催化剂降低有毒物质的排放以及排放量,是当前化学工业生产的目标。纵观现在的绿色化工技术行业,其关注点都在研发无毒化学催化剂上,争取研发出的催化剂既可以加快化学反应又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努力朝着绿色化学催化剂的方向努力。依照现在的研发进度来看,烷基化固相催化剂这一种催化剂的研究成果较为可观,实验表明烷基化固相催化剂是没有毒性的,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可以推广到化学生产工业中,有不错的使用价值。但值得一提的是,烷基化固相催化剂这一类催化剂在研发过程中,研发人员要针对废弃物的排放标准问题准备参考数据,尽量达到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也可以循环利用的效果,进而促进资源的利用率。 2.3选择性强化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选择性也是绿色化工技术研发的重点,若是研发人员可以完善这一内容,化学生产过程中产生物的提取会更加高效,也会更加便捷。也就是说强化化学反应的选择性不仅可以让化学工业的环境污染降低,还可以降低化学工业所需成本,如此一来还节约了资源。例如在石油开发这一类化学工业中经常会选择烃类选择性氧化物,这一种氧化物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为这种氧化物可以让化学反应非常容易就出现明显的氧化反应。由此可以知道,为了达到化学工业绿色生产的目的,减少环境污染,一定要选择性强化化学反应。 3化学工程工艺中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要点 3.1应用清洁生产技术 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范围有冶金、淡化海水、处理垃圾还有发电等,一般情况下都不会产生毒害性。正因为这种独特的优势,在现代的化学工业中备受推崇。例如在海水淡化时,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将海水中盐分分离,甚至可以分离海水中的其他物质,使海水成为人们的生活用水。 3.2应用生物技术 生物化工中常常应用生物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是生物技术中膜化学技术。生物技术一般是通过将可再生的资源有效地转化成可以为生产生活利用的化学品。例如常见的酶成分,这样一种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有非常好的效果,而且最好的一点是不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消融的废弃物。 3.3应用环境友好型产品 环境友好型产品强调的是不影响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杜绝污染强度大的产品的使用。比如增加使用那些绿色汽油、燃料、能源,降低化学工业生产给环境和人类带来的危害,逐渐提高资源合理利用,增加效率。 4结束语 经过对化学工程工艺中绿色化工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分析可以发现,这种技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提高资源再利用效率,以及提升资源溶解的程度,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杨璐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绿色化工论文: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应用意义与展望 摘要:本文首先针对绿色化工环保技术这一理论进行分析,详细解释它的含义和存在意义。然后针对这一理念重要性进行讨论,总结我国绿色化工领域内所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最终对绿色环保领域的未来做出展望,为实现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绿色化工;环保技术;问题和解决措施;展望未来 在经济水平的发展下,我国化工行业也日益成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化工产业技术晚,科技含量偏低,对于生产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影响了我国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化工与绿色环保技术融合起来,更好的解决化工与环保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两者的和谐发展。 1绿色环保化工技术的含义与意义 绿色化工环保技术是利用化学的技术和手段减少或消除有害物的技术措施。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的化工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虽然整体水平相较国际水平仍处于劣势,但是已经有了赶上世界一流工业大国的趋势,当前我国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完美解决工业发展与环境之间产生的冲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出现,为实现工业技术与绿色环保和平共存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绿色环保技术由此产生。它的核心思路是从根源上消除或减少工业生产对于环境产生的影响,它是解决环境与工业发展之间冲突的必需途径,是控制工业污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使用势在必行 我国的工业发展从最初落后世界水平已经逐渐达到世界中上游水平,这期间的高速发展除了我国各方面的扶持以外,也是以环境为代价的,如今,人们都已经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因此,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发展就已经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各个国家都开始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技术。首先,对材料使用化工技术和手段进行无毒无害处理,其次对于工业废物进行处理回收。这样才能保证最后得到的产品对环境和人都没有任何危害。人类在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消耗着大自然的资源,化学技术作为科学基础技术,也是改变世界的基础,当人们意识到环境与化工产生了冲突的时候,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就成为解决这一冲突的有效手段。 3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探讨 3.1从绿色化工产品的选择方面分析 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实现生产绿色工业产品的目标,必须要对化工原料进行筛选,必要时采取制备新原料代替对环境有污染的材料。正常状态下的工业生产中,尽可能将化学合成操作中带来的污染降至最低,而加工有毒材料时尽量添加催化剂削弱产品的毒性。在工厂设计过程中对化学法中能源的使用进行分析,避免出现能源上的浪费等问题。 3.2从化工产品的回收方面 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虽然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是,我们也需要利用自身的知识将自然资源重复利用,既避免了自然资源的浪费,也减少了对于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为人类提供服务。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是否可以进行废物的回收利用、重新加工等。 4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发展方向 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理念就是在化工生产中保证无污染、无毒害的特点,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绿色化学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中国在绿色化学方面已经得到了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认可,使得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科学家也有很多的精力去研究生产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化工产品,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完成化工与环保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这将会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也会为环保技术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5绿色化工环保相关措施 5.1采用新的设计分析技术 想要从源头上改变化工污染状况,需要对现有的分析设计技术进行改革,研发出新的化工产品,并且对具备污染性的化工产品合成方式进行改进,最终实现生产无污染化工产品的目标。在设计过程中也要严格对化学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循环回收进行考虑,以降低化学过程中能源的耗费,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另外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尽可能地不使用助剂或附料,选用更安全的化学产品。 5.2控制化工产品的寿命 对工厂废物的回收处理需要实现零排放,这不仅是绿色社会的要求,也是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通过对原料、催化剂等材料进行绿色加工,可以避免生产过程中产生具有危害的副产物,得到最优化的绿色加工产物,不会产生其他的废弃物,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5.3推动科技创新进度 要将化工污染扼杀在萌芽中,就需要采用新型化学合成方式与合成技术,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到理论产量问题,还要考虑如何将原料分子最大化的转化为产品,提升原子利用率,避免出现其他废物或者副产物,实现化工生产的零排放。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可以做到这一点,在未来阶段下,我国需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完善现阶段化工生产的环境评估指标,选择环保的生产路线,减少有害物质,利用科学软件来评估成本,预测生产危险,提升生产工艺。 5.4控制化工新产品的生命周期 为了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对产品的原料、试剂、催化剂等辅助材料要进行绿色化加工处理,使新产品得到最优化的反应,使原料中的分子、原子全部地转变成所需要的绿色化工产品,不产生任何废水、废渣、废气,并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即能满足经济的增长又不带来环境的污染。此外,还要加强化工高级人才的培养,将绿色化工思想贯穿于整个化工业教育的过程中,提高相关人员的绿色环保意识。并使他们认识到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在人类和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激发新型绿色化工产品的开发潜能。 6结语 化工业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创造高效节能环保的产品,这也是所有化工企业的研究和主攻方向。绿色化工领域作为本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已经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一致认可,并且对化工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各种扶持。随着绿色化工环保技术的发展,逐渐实现生产化工产品的无污染生产。在下一阶段下,还需要不断的创新绿色化工环保技术,在生产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的化工产品的同时,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郭雨轩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绿色化工论文:绿色化工企业环保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化工企业进程的加快,化工企业的环保问题也逐渐的受到重视,并切实制定方案实施。本文对化工企业中存在的污染问题提出一些措施来进行分析,需要加强对员工关于化工企业环保问题的培训,对企业工作机制进行完善,对污染源头进行控制分析,建立良好的环保管理机制等。 关键词:化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具备一定的独特性,特别是目前大的环境压力下,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就必须采用比较现代化的技术来进行处理,从化工实际的情况来进行分析,特别是从化工企业以及经济环境发展方面相呼应,可以通过选取防腐材料,建立环保意识,环保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样以方便形成很好地发展模式。 1化工企业环保管理的必要性 1.1社会发展需要 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环保问题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水、废渣、废气,影响环境质量,所以,化工企业环保管理,关系到国计民生问题,要想维护社会安定,就应该加紧解决环保问题,提出环保管理措施。 1.2企业可持续发展需求 尽管说企业管理的目的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处理好环保问题,对企业长期有效的发展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就能够更加使得企业竞争中有很好的形象,容易被人们接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化工企业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加强环保管理。 2分析化工企业环保管理的现状 2.1环保技术和产品不达标 随着我国社会各界人士环保意识的增强,化工企业在环保管理中应用了许多新能源、新技能。然而,随之在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假冒伪劣产品,借节能减排的名义,实际上却没有节能减排的效果。这些应用到化工企业环保管理中的产品,取得很少的功效。还有,许多化工企业因为经济问题,采取比较简单的环保措施来实施环保节能,但是这些环保设施和技术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 2.2意识不浓厚 在一些化工企业中,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朱,没有足够的投入环保,环保意识不是很强,特别是具体应用中,机制不够完整,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也没有全面的对企业环保发展以及现代化技术处理进行分析应用。许多企业主没有完善的环保意识,增加了企业环保的负面效应,对企业发展的良性形象有所损害。 2.3污染处理设施有效运行率较低 许多化工企业的污染设施处理的运转效率低,发生了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很大问题,这样的结果就会引起群众不满,上访、上诉的现象时常发生,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许多企业对治污、排污没有进行彻底的处理,只是进行了一些比较简单的污染处理方法,没有进行完善的污染处理技术。许多企业没有足够的对环保问题进行投入,使得设施念旧失修,不能投入使用,从而成为摆设,甚至有可能出现管理和制度保障缺失的情况,建成环保设施滞后,对正常的操作和运转没有认真的进行管理,造成无法达到生产要求的情况;还有一些企业甚至没有对污染处理设施进行检查应付的局面,检查环保现场的时候没有完善的体系,仓促开机,快速停机。 3探讨环保管理方法在化工企业中的运用 3.1构建绿色环保管理模式 化工企业环保管理的主要问题就是绿色环保模式的构建,对化工企业的实际要求出发,根据环境保护以及企业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对节能减排,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认真考虑,从而加强投入环保管理,使得现代化设施得到广泛的应用。自觉地利用一些现代的信息技术,接受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保证企业内部信息的处理科学有效,从而保证环保信息披露渠道可信,内容真实有效,从而激发企业内部的环保管理层、基层院等更加深刻认真的了解到国家环保政策以及企业制度;通过对其中存在高污染的一些环节进行淘汰,关停,改变一直以来对环境粗放的管理形式,在化工最严重的地方进行废水处理,建设废水以及处理的设施,集中将收集到的事故废水、消防废水等进行集中处理,对救援人员以及生产重地配备应急的器材,更好地鼓励并促进环保部门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改造,使得企业环保管理质量得到提高,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目的。 3.2成强有力的监管机制 严格的管理机制是化工企业环保管理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将化工企业环保进行监管是实现环保部门职能的重要作用,这种管理模式更好地融入舆论监管以及现场的检测,贯穿到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的每一个生产环节,更好地强化了企业管理的程序。更好地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在监督的同时,对于环境问题应该加强控制,可以采取专项任务以及排污征收工作,从而更好地制定监察工作,提供一些环境破坏的数据,形成好的联合执法组,严格的对超标、不合格、污染严重的情况进行登记监察部门收到关于环境污染的相关举报或者上访的,必须提前通知检测部门进行快速监测,严格执法,以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为基准。4结语目前,我国化工企业发展迅速,同时其化工污染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想更好地解决化工环境污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居,所以,化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环保意识的理解和切实认知,更好地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重视环保的根本,加大环保力度,解决环境污染,以求达到环境和经济共赢的状态。 作者:张宇晟 单位: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隆平高科技园管理委员会 绿色化工论文:化工企业绿色经营创新探讨 摘要:随者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企业便应运而生,掀起了企业的绿色经营风。就化工企业而言,其作为污染大户,伴随着绿色经营的不断深化,绿色经营创新迫在眉睫。本文以此为背景,对化工企业绿色经营创新进行了研究,旨在促进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化工企业;绿色经营;创新 从绿色产品、绿色产业再到绿色消费,无不渗透着绿色经营的理念,且绿色经营已然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因而,在绿色革命的不断冲击下,化工企业如何顺应潮流,做好绿色经营便成为业界普遍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围绕化工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的研究,有着较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1我国化工企业绿色经营现状及原因 我国属发展中国家,1绿色经营的起步较晚,最早的实践为仪器行业,而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发展,绿色经营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其与我国日渐增多的化工企业而言,数量仍较少,且有诸多企业尚未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造成此状况的原因如下。 1.1内部因素 首先,部分化工企业绿色经营意识薄弱,因经营者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较深,过度重视企业运营中的成本与利益,而忽略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生态效应,因而对绿色技术与绿色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其次,关于绿色经营方面的投入过少,当前,新改造资金排污收费、基建资金、国外环保贷款以及国家环保补助等为我国企业绿色资金的主要来源,其较之于企业绿色资金(尤其是绿色技术创新资金)的数量要多,且有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基建投资中仅有4.5%用于绿色技术创新,改造投资中仅有1.3%用于绿色技术创新,且绿色技术创新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较之于国家标准远远要低;最后,当前我国的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高投入、低产出、高能耗现象显著,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化工行业急需发展绿色经营。 1.2外部因素 首先,我国环境法规尚不完善,虽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持,但缺乏完善性,细节方面并不明确,再加上实施力较低,大多通过经济与行政手段来实现环保目标,导致执法不力、政企不分、以权代法等现象凸显,化工企业绿色经营便缺乏法律层面的规范;其次,绿色经营并未受到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地方政府并未认识到环境产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而并未化工企业未来的发展与绿色经营二者有机结合;最后,人们对绿色经营缺乏系统的认识,绿色消费意识不强,因而对化工企业在环境破坏方面缺乏一定的监督。 2化工企业绿色经营创新对策 为进一步适应来自于国际市场的绿色冲击,提升化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充分考虑到当前化工行业绿色经营现象的情况下,有必要做出创新,以提高绿色经营水平,可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2.1社会公众方面 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尚存在较低层次,主要源于其对日常生活中环境的环保意识强,但对日常生活外的生态环保注意力欠缺。首先应加大对化工企业绿色经营的宣传力度,使其意识到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次应开展环保知识普及活动,使其充分认识到化工企业绿色经营与之息息相关,进而参与到绿色经营中来。 2.2企业自身方面 首先应提高企业经营者与员工对绿色经营的认识,促使企业利益取向更加正确化,生产过程中应不断对经营者与员工的环保意识进行强化,使绿色经营日渐深入人心;其次应加大绿色技术创新与环保投入力度,以强化绿色科技的成果转化,提高自身竞争力,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落实义务与责任,发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最后强化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文化价值观念,形成属于化工企业的绿色形象,以充分发挥其在绿色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 2.3政府方面 首先应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建设,并提高其可操作性,如在环境税费制中,可提高污染处罚,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并加大化工企业对污染治理的补贴力度;其次应逐渐建立起一整套的绿色经济制度,如绿色生产、激励、考核、会计制度等,并将资源环境核算制度纳入其中,以对率先行低污染、低消耗的经济行进行鼓励,并以绿色经济技术取代传统高污染、高消耗的生产经营行为;最后应当增加宏观调控,以帮助企业发挥好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广绿色经营。 3结语 绿色经营伴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等而逐渐发展成为化工行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工行业绿色经营创新中,社会公众、企业自身以及政府方面均应做出改进,以提高我国化工行业绿色经营水平,进而推动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梅明辉 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绿色化工论文:绿色理念下的化工技术论文 1校企联合在理论教学中的绿色化工教育 1.1开设“绿色化学”课程,邀请校外专家及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我校还聘请校外专家及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化工前沿性知识,回答学生的提问,与学生进行直面交流,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如把模拟化学的数值运算与计算机化学的逻辑运算结合起来进行“分子的理性设计”,完全顺应目前倍受化学界重视和倡导的绿色化学的思想,使化学成为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更高境界的化学。在进行绿色化工工艺和技术的过程中,借助于量子化学计算的结果,可以更为精确地选择底物分子、催化剂、溶剂以及反应途径,这样可通过尽可能少的实验达到预期目标,大大减少了实验次数,从根本上减少了原料的消耗,对环境污染的排放也相应减少。再者反应与生物技术、分离技术、纳米技术等的结合使得开发新型反应路径仍有空间。微波反应器、膜分离技术及膜催化集成反应器、超声波萃取传质等等前沿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绿色化工、绿色分离、集成过程等概念有所了解,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1.2重视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绿色化工的感性认识。 专业授课教师通过案例中采用绿色工艺,实行清洁生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针对具体工艺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不同工艺路线和流程的技术经济评价让学生了解该工艺的发展状况和绿色工艺的应用。如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无污染的理想能源,制取氢气的方法很多,有①电解法:2H2O2H2+O2;②甲烷转化法:CH4+H2OCO+3H2;③水煤气法:C+H2OCO+H2;④碳氢化合物热裂法:CH4C+2H2;⑤设法将太阳能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2H2O2H2+O2;⑥寻求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在上述方法中第五种方法设法将太阳能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是可行且有发展前途的方法。因为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洁净能源,且该反应没有废弃物,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第六种方法寻求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也是可行且有发展前途的方法。通过采用催化剂降低了反应活化能,提高了反应速率,降低了反应温度、操作压力,简化了流程。在大规模生产中,这种效应无论从环境影响方面还是从经济影响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再比如,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作合成有机玻璃的单体,也用于制造其它树脂、塑料、涂料、黏合剂、润滑剂。其传统合成工艺为丙酮-氰醇法,即:甲基丙烯酸甲酯传统合成反应中使用剧毒原料氢氰酸,污染严重,设备腐蚀严重,而且合成路线长,原子利用率低。美国Shell公司开发的新路线不用剧毒物质,原料价格低,利用钯催化剂反应一步完成,产品收率高,原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均好。 1.3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绿色化学理念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3]。我校努力将现代教育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如幻灯片投影、多媒体教学课件、音频视频资料等等。化工教学中常常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工程设备、工艺流程、设备原理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采用板书、挂图和实物微缩教具来进行讲解,只能演示设备静态,讲授过程枯燥,不生动。现利用现代教育方法集图、文、声、像和三维动画为一体的特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课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手段拓宽知识面,吸引学生主动求知。 2校企联合在实践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工意识 2.1改进化学实验项目,多开展微型实验、串联实验。化学教师在设计实验内容时应强化绿色化学意识,并把注重环境保护的理念渗透到实验教学中[4,5],舍弃或减少毒性大、危险性大、对环境污染及三废后 处理困难的实验项目,尽可能多地选择低毒、污染小且后处理容易的实验项目,注重开设宣传绿色环保的实验项目[4]。如我们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开设了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从元宝枫种壳中提取单宁等绿色技术实验,这些实验原料是天然的,提取溶剂是无毒的,并且可以回收利用,废渣无公害且可以用作肥料;如综合实验项目“从海带中提取海藻酸”,其传统方法是盐酸-甲醛提取法,我们改用木瓜蛋白酶作催化剂,超声波提取。这样不但大大缩短提取时间,提出率从30%提高到90%以上,而且工艺简单,无污染。微型化学实验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试剂与辅助材料用量、水电消耗量大大减少,从而降低实验成本,而且爆炸、燃烧、中毒等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相应减少,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又由于产生的“三废”量少,极大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如综合实验项目“海藻接枝丙烯腈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其所用单体丙烯腈不但价格贵,而且有毒,而采用微型实验后,不但经济而且减少了污染。串联实验是指通过调整实验顺序,使一个实验的产物成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如双酚A的合成实验产品可作为环氧树脂实验的原料,乙酰苯胺实验的产品可作为磺胺类药物实验的原料。 2.2选用先进仪器和技术进行实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进行模拟化学仿真实验。 先进检测手段包括红外、紫外光谱,气相、液相色谱,电镜扫描,X-衍射等。选用较先进的实验仪器,不但减少了试剂用量,减轻了环境污染,同时也增加了实验操作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化的操作技能,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的质量。如化工原理课程中的吸收实验,其测量气体吸收量的经典方法是酸碱滴定法,因此,实验气体往往只能选用氨气,致使实验过程产生大量废液并且实验环境恶劣。但改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吸收量后,实验气体可用CO2代替氨气,这既改善了实验环境,又使测量速度加快、测量精度大大提高,且使学生接触到先进环保的检测方法。一些常规、传统的化学实验消耗较多的试剂、药品和水,尤其是一些实验所用试剂药品较贵、有毒、有害或不安全,这时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进行实验仿真就很有意义,如醚的过氧化物爆炸、有毒溶剂的燃烧、砷化物的相互转化等。采用计算机仿真实验既能使学生学会实验方法,又避免了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伤害[4,5]。 2.3利用大学生创新实验及毕业设计渗透绿色理念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及毕业设计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6]。指导教师首先必须有强烈的绿色意识,在设计课题时多注重向学生渗透绿色理念。如课题“海藻农用节水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海藻是可再生性资源,储量相当丰富,而且海藻类植物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氨基酸、维生素、胡萝卜素、矿物质等,极易被植物吸收。用海藻制得的保水剂不但能锁住土壤中的水分,改良土壤,提高果蔬品质,而且该保水剂能被降解,对环境无污染。又如课题“Ag@AgCl-壳聚糖/OREC/TiO2微球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原料是可再生的,成本低、可降解,制备的复合膜对有机污染物有吸附及光催化降解协同作用,该研究在解决医药、食品、化工企业废水处理方面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这种课题研究方式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培养了绿色环境意识及环保理念。 2.4校企联合在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渗透绿色理念 见习、实习环节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化工行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对现代化工生产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模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让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相结合,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见习、实习是学生迈向化工行业工作前的重要的锻炼[2]。因此,学校和企业积极联手,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工教育。如学生在长庆石油公司实习时,亲身感受到清洁生产、绿色工艺带来的好处:该公司投建硫回收系统工艺用于废物处理,它既避免了废物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又回收到硫磺,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学生在长庆石油公司及兴平化工厂还参观了污水生化处理工艺。污水生化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完成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体的合成,将有机污染物转变成无害的CO2、水以及富含有机物的生物污泥,多余的生物污泥在沉淀池中经沉淀池固液分离,从净化后的污水中除去。污水生化处理相对于化学处理废水降解污染物更彻底,运行费用较低,基本上不产生“二次污染”。企业技术人员也通过自已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后获得的利益向学生宣传绿色化工的重要性。如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同时,企业的环境好、无污染、不扰民,使企业具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加了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度;改善了职工的生产操作条件乃至生活环境,减轻了对职工身心健康的影响。 3结束语 绿色化工是降低传统化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最有效手段,学生是未来化工行业的主力军,需要高校与企业联手加强对学生绿色化工意识的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及未来责任感的一项重要举措。当然,我们的校企合作在不少方面也有不如人意的方面,如合作关系多停留在表层,还不够深入,合作关系脆弱、具有不对等性。总之,校企合作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实施绿色化工的意识,我国化工工业才能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连利黄怡张卫红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绿色化工论文:绿色化工发展与应用 1、绿色化工技术的概念 绿色化工主要指的是采用现代化化工技术及方法,以便尽可能减少甚至消除那些可能危害人类健康、污染生态环境及威胁社区安全的物质,这种技术手段即所谓的绿色化工技术。绿色化工技术以绿色化学为基础,并能够从源头上对可能污染环境的过程进行阻止,因此,此技术已经成为开发环境友好型工艺、化工反应及产品的重要技术支撑。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深入,绿色化工技术责无旁贷的已经成为我国化工企业生产过程的必然选择,近些年来,绿色化工应用效果最为理想的即原子经济反应,也就是将原料中各原子转变为产品,同时,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物及副产品,真正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此过程中也无需使用各种有毒溶剂、原料及催化剂,并最终生产出了环境友好型产品。 2、绿色化工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情况分析 2.1、原子经济反应技术 现如今,化工行业所面临最严峻的考验即节能与减排,经过反复分析和研究化学同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原子经济反应技术诞生了。原子经济反应的概念最早是在1991年美国托罗斯特教授提出来的,虽然概念提出的早,但在近些年才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并已经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国际化学科研的前沿领域之一,为新世纪化工领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原子经济反应的本质即将传统化工技术生产的路线由原来的“先污染,后治理”转变为“源头上消除污染”,因此,此项技术越来越受到全球各国的关注。作为绿色化工技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些年来原子经济反应的研究及应用也越来越多,美国化工领域将其作为新世纪化工绿色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并将“绿色化工挑战奖”颁发给该领域最新成果的研发人员。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中科院也进行了相关技术咨询活动的开展,并将原子经济反应等绿色化工技术研究课题纳入到了我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之中,相关院校也纷纷进行了绿色化工技术研究机构的组建,对于推动我国原子经济反应等相关绿色化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绿色化学技术 所谓的绿色化学技术,也被称为可持续发展化学技术,如今,其在全世界化工领域研发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各类化学生产商纷纷从绿色化学技术中获得了潜在的商机及市场效益。对于绿色化学技术而言,推动其发展的源动力除了企业及研究领域的关注以外,还有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例如,欧盟的REACH法规,即所谓的“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及限制”,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旨在防止潜在有害污染物或物质的生产及使用,因此,全球有关节能及可再生资源产品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各大企业纷纷将绿色化学技术作为研发的重中之重,而绿色化学技术的开拓企业及大型公司均不断进行创新计划的公布,以不断加强绿色化、可持续发展产品的研发力度。 2.3、分子设计技术 为了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必须选择科学的化学反应途径,除了考虑理论产率以外,还应当考虑到原料利用率的不同。例如,对于原子经济反应而言,其原子的转化率高达100%,且不会有废物或副产物的出现,真正做到了废物及污染物的零排放,因此,此反应有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目前,国外不少化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已经达到了此标准,这已经成为评价化工生产过程对环境所带来的潜在影响的另一种标准。此外,采用目前十分流行的特定分子合成路线等相关软件来进行绿色化工生产过程的辅助设计,以便对不同生产流程中的污染物质进行有效鉴别,确定最佳生产路线,从而制定一条绿色化、污染少、经济、合理的生产流程,实现化工生产工艺的进一步完善。 2.4、生物化学技术 对于石油产品而言,其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并对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天然生物原料由于自身属性等原因,能够同环境达到相融相合的境界,因此,已经成为绿色化工领域的关注重点,也开始成为化工领域生产过程中的首选材料。例如,木质纤维素、淀粉等,这些由于含有大量的糖类聚合物,因此,将其破碎为单体后作为化工原料,经较为温和的条件,如酶类催化或细菌发酵等作用,就可以生产出无污染,又能够生物降解的绿色产品,此技术目前已经在产铜化工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绿色化学技术研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其应用深度及广度也将得到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对于推动我国化工领域的绿色化、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无论是化工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还是行业研究人员,都应当重视绿色清洁化工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紧跟绿色化工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为我国绿色化工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沈亮明工作单位:绍兴贝斯美化工有限公司 绿色化工论文: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打造绿色化工企业 节能减排是党和国家为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制定的基本国策,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煤气化公司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从事煤制气生产、输配、销售的大型煤化工企业,是集社会、环保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国家“九五”重点工程。十多年来,企业为解决郑州、洛阳、三门峡沿线城市居民生活、工商业、服务业用气、优化豫西沿线能源利用结构和改善周边大气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被授予“中国能源绿色企业50佳”、“全国煤炭系统首批文明单位”、“国家环保部中国环境报社环境理事单位”、“河南省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十佳单位”、“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等一系列荣誉。 “十二五”以来,面对更加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和任务,煤气化公司通过从管理、技术、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入手,积极寻求节能减排新途径,建立新机制,倡导全员参与,促进了公司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现把近两年来企业积累的一些经验、取得的一些成绩和几点体会总结下来以供分享。 1 创新管理手段、强化精细管理,向管理要节能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管理措施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影响日益显现,要求企业不断创新思想,将管理方式由原先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煤气化公司通过不断摸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 1.1 借力专业市场,促进节能减排 煤气化公司在内部市场化机制运作过程中建立了多个专业市场,如污水市场、连运市场、工艺指标市场、修旧利废市场等,并制定了详细的项目方案和考核细则,对量、效、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每月进行考核兑现;同时借力专业市场,在车间、班组之间开展竞赛活动,实现了人人为节能做贡献,人人为减排献良策的良好局面,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减排。 1.2 坚持深化“零泄漏工厂创建”,持续提升基础管理 从2011年开始,煤气化公司开始了持续创建“零泄漏工厂”工作,并不断提升管理手段,先后实施了漏点分级动态管理、六好设备评级管理和漏点公示牌管理等措施,以漏点消除和设备消缺为基础,动态掌握设备管理和漏点消除情况。仅半年时间就累计消除设备缺陷3065项,消除漏点1830个,完成检修项目160项。通过该创建活动,不但使现场环境得到了改善,能源的浪费也得到了遏制,降成本、增效益的效果也日益凸显,获得了集团公司的认可和推广。 1.3 狠抓煤场规范化管理,严把“量、质配比关” 煤场管理一直是公司的老大难问题,由于煤炭在煤场存放时间过长,会产生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造成原料煤的损耗,同时原来的粗放式管理,严重影响了装置的稳定运行,导致净煤气单耗居高不下。针对上述情况,煤气化公司于今年初研究下发了《煤气化公司煤场规范化项目实施方案》,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做到“五化”,即采购标准化、进煤有序化、存煤定制化、配煤食谱化、分析日常化,最终实现了煤炭的科学存放和精确掺配,大幅降低存煤损耗和煤场管理费用,达到了气化炉最优的配煤指标。通过煤场管理的提升,每年可节约标煤2400吨,节约转运费等管理费用200万元。 1.4 推行乘车券制度,严格控制公务车管理 为加强车辆管理,降低车辆油品消耗和费用,煤气化公司对公务用车实行了乘车券控制。按照年初各部室经济责任制车辆费用考核标准每月发放一次公务车乘车券。乘车人使用完毕后,按实际行驶里程向驾驶员支付相应数额乘车券并进行登记,乘车券用完后,原则上不再派车。该制度的实行,养成了员工拼车和计划用车的习惯,遏制了公务用车的浪费,仅上半年就比去年同期节约用车费用约十万元。 1.5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合同能源管理力度 合同能源管理是以节约的能源计费来支付节能项目资金投入的节能业务方式,可以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是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广的一种节能技改资金投入方式,并将根据项目的节能量给予奖励。为此,公司加大了对合同能源管理的宣传和培训,并配套出台一系列制度和措施,要求在节能减排项目论证、招标和实施中尽量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形式。 2 依靠科技创新、狠抓重点工程,向技术要节能 企业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目标,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科技创新对节能减排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将最新的节能技术予以应用。 2.1 锅炉系统节能改造项目 煤气化公司是较早完成锅炉氨法脱硫的企业之一,近两年更是投资2200余万元对锅炉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将原水膜除尘改为电袋一体化除尘,更新脱硫塔,采用高效省煤器,通过改变省煤器结构,提高换热效率,使锅炉给水温度提高了约25度,从而降低了蒸汽单耗,改造完成后每年每台锅炉可节约标煤约2600吨,并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工程验收结果显示,烟气中粉尘含量及脱硫后二氧化硫含量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由于该项目开展较好,效果显著,申报了国家节能奖励资金300万元并已获得通过。 2.2 废气回收综合利用项目 改造前净化闪蒸汽、甲醇精馏闪蒸汽等大部分送入锅炉锅炉燃烧,多余部分通过管道送入火炬燃烧,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公司经过论证,通过新增压缩机,将所有可回收气体全部压缩回送入净化系统,不但减少了污染物排放,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完成后,年可节约标煤16500吨,由于效果突出,申请了国家节能奖励资金400多万元并已获得通过。 2.3 废水治理改造项目 煤气化公司采用较先进的污水生化处理方法,运行较稳定,并通过逐步调高水解池入口PH值的探索,实现了降低污水处理酸碱消耗和达标排放的目标。与此同时,企业积极开展对生产污水生化处理后回用至循环水系统的研究,截至目前,每日可节约循环补充水2630方,预计全年可回用污水96万方,节约成本百万元,实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深化结构调整、拉长产业链条,向结构要节能 随着西气东输和“气化河南”战略的出台,煤气化公司调整思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优化调整现有产品结构:采用深冷分离技术从净煤气提纯CH4,从而为义马―郑州沿线城市供应优质高效的CNG或LNG天然气产品,同时为现有醋酸装置提供合格的原料气CO;其富余部分氢气则用于新建合成氨装置生产,并配套氨合成生产硝酸、硝铵。延长了产品链条,最大程度的提高了碳转化率,达到了产品的优化升级和废气的资源化再利用,走出一条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之路。 4 小结 节能减排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十二五”规划中已将“节能减排”列为重大专项进行规划,研究建立节能减排倒逼机制和长效机制。作为企业,我们坚信只要我们高度重视、深刻理解“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三统一”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坚持“节能与发展相促进,开发与节约相协调”的宗旨,在企业发展上全面贯彻“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理念,在资源利用上落实“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做好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和有效回用,就一定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能够给大家创造一个碧水蓝天的生存环境。 绿色化工论文:谈绿色化工中无毒无害溶剂的应用 摘 要:该文论述了无毒无害溶剂在绿色化工中四个发展方向,绿色溶剂、超临界流体、水和不使用溶剂各有其特点和应用。这四个方向代表了以后化工溶剂的基本发展方向。 关键词:绿色溶剂 超临界流体 绿色化工 绿色化学也被称为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无害化学和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就是通过科学的技术和手段来减少和消灭对人体或环境有害的原料、反应催化剂、溶剂和试剂的使用和产生,以确保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没有损害,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学就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坚持采用预防污染的手段,从原料到中间产物,再到目的产品都要做到无污染,实现零污染,甚至零排放。绿色化学的最高理想就是在整个化工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毒有害的物质作原料、催化剂和中间产物,对环境和人类不再有伤害。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就不再污染环境的化学,集合了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和生态化学的综合学科。 化工生产中大量的污染物质不仅来源于生产的原料和制造的产品,而且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中间产物也会对环境产生大量的危害。其中最常见的污染来源来自于溶剂,这些溶剂被广泛应用于反应介质中,在物质分离也大量采用溶剂。目前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的溶剂大部分是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在应用过程中不仅会引起当地水源的污染,而且会引起地面臭氧的形成。这是因为溶剂作为化学反应的介质,它的用量是非常巨大的,通常是反应底物的数倍甚至几十倍。因此,如果能够采用无毒无害的绿色溶剂来替代这些对环境有害的有机化合物作化学反应的溶剂,那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正因为这样,采用无毒无害的绿色溶剂,少用或不用对环境有害溶剂已经成为了当前化工生产的研究方向。为了减少环境污染,绿色化工中无毒无害溶剂的应用有以下四个方面。 1 选用绿色溶剂代替不利于环保的溶剂 烃类溶剂和氯化溶剂是过去化工生产常用的溶剂。烃类溶剂和氯化溶剂的优点是不容易燃烧,表面张力小和黏度,渗透能力很强,可以很容易清除狭小缝隙中的污垢。溶解油污能力强,特别是在金属加工油、油脂等方面。烃类溶剂和氯化溶剂最大的优点是沸点很低,非常适合利用蒸汽进行清洗油污的方式。但是烃类溶剂和氯化溶剂的毒性非常高,它们在空气中的允许浓度非常低,一旦超标将会对生产车间的工人身体损害极大。正因为如此,欧盟和美国等许多西方国家已经限制生产和进口这些种类的清洗剂。 现在化工生产中对环境和人体有害的溶剂,正越来越多的被无毒无害的绿色溶剂所取代。比如:砧烯和过氧化氢之类的清洁剂正逐渐替代烃类溶剂和氯化溶剂。砧烯和过氧化氢之类物质能够生物降解的非常彻底,不会留下残留物质,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而且对臭氧层造成破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油漆、衣物洗涤剂和电子产业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价格高是帖烯类溶剂最大的缺点,这造成了成本的提高,缩小了它的应用界限。 高速发展的电子工业对电路板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而带动了清洗剂大量需求,目的是除去电路板中过多的掺杂物。过氧化氢由于其清洁无污染的特性正在被广泛应用。在使用后过氧化氢分解成了水和氧气,一点都不会构成污染,近年来超级纯过氧化氢每年的需求量正以11.6%的速度增长。 N-甲基吡咯烷酮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选择性强和稳定性好的溶剂,具有极性强,不容易燃烧,毒性很低、不易挥发、生物可完全降解、可重复利用、使用安全等优点。而且分子中不包含卤素,不会破坏臭氧层,在化工产业中应用非常广泛。譬如在涂料行业印刷工业中正越来越多的应用。N-甲基吡咯烷酮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也可用作萃取剂,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常用作有机溶剂,在杀虫剂的生产过程中常用作载体溶剂,在生产滑润剂过程中常用作萃取剂。总之,酯类溶剂对人体无害,对环境无污染,前途应用广泛,发展前景看好。 2 采用超临界流体作溶剂 超临界流体的研究是无毒无害溶剂研究中最活跃的开发项目,这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超临界二氧化碳被用作化工生产中的溶剂。随着温度和环境的变化,任何物质都有三种相态,三相并存的点叫三相点,气液两相成平衡的点称为临界点。在临界点的温度和压力称作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超临界二氧化碳是指在超过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二氧化碳变作流体。超临界二氧化碳通常具有液体的密度和气体的粘度,因而超临界二氧化碳有着液态溶剂的溶解度和气体的传质速度。而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压力和温度来调节溶剂溶解度,压缩性,流体的密度和粘度等性能。没有毒性、安全可靠、不容易燃烧、成本低等特点是超临界二氧化碳溶剂与传统溶剂相比的最大优势。 目前,四川大学皮革系正把超临界二氧化碳用在皮革处理的过程中,应用前景令人鼓舞。另外在油漆、涂料和塑料的生产过程也已经开始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有机溶剂。举个例子,Dow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已成功采用了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包装材料苯乙烯泡沫塑料的发泡剂,代替了传统的怕坏臭氧层的氟氯烃。 3 采用水作溶剂 水是自然界最广泛的物质,无毒无害,取材广泛。早在1980年,Breslow发现环戊二烯与甲基乙烯酮的环加成反应在水中速度很快,比传统上在异辛烷中的反应速度快了大约700倍。日本化学工业在实际化工生产过程中成功地用超临界水生产出了TDA,井已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运行。在以前这些工业残渣是废物垃圾,污染环境。现在是变废为宝,既减少了浪费,又防止了环境污染。这项新技术不会产生出酸碱,更不需要用作废水处理。在工业生产中将塑料中间体进行回收是一个新的突破。 4 化学反应不使用溶剂 在固相反应和熔融状态下的化学反应中的某些反应有些是不需要溶剂的。旋光性2,2’-二氢基-1,1’-联荼酚采用FeCl3・6H2O为氧化剂进行固相反应,在50 ℃条件下反应持续2个小时,再用稀盐酸淋洗就可以得到联萘酚,收率95%。随着人们对环保要求的日渐提高,无溶剂浸渍漆逐渐开发并推广出来。无溶剂浸渍漆是不饱和聚酯树脂的一片新天地。同时这种浸渍树脂还有着非常优良的渗透性,良好1稳定的物理性能和室温保质期。 绿色化学是在传统化学工业基础上开发出的更高层次的化工化学,符合了时代对化学工业的新要求,是化学工业的发展方向。其核心是减少或消除化污染,做到可持续发展。当然,绿色反应也必然要求具有一定的成本收益,在技术上和经济上要合理。随着现代对环境越来也重视,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上面四个无毒无害溶剂的选择方向在化工生产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绿色化工论文: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 【摘要】化学化工业一直是制造工业垃圾、引发环境污染的重要领域,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不断深化,加大对化学化工业的治理力度、实现绿色化学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总结新时期发展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从而重点探究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前景,呼吁更多的传统化学化工业加入到绿色化学发展队伍中来,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化学 化学化工业 绿色化学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化学领域兴起的领域性革命,其主要强调节约自然、防止污染。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近代中国一直强调以工业带动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长期的工业化发展大大降低了国家的各种能源的储备量,且对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自绿色化学革命以来,我国也逐渐将其引入到国家相关的化学化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体系中来,且相关院校也将绿色化学教育作为化工等专业教学的重点方向,以为我国化化学工业的绿色生态化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 绿色化学即指通过各种作用实现化学物质反应后的污染“零排放”,其要求发展中遵循防止废弃物的产生、从污染源入手制止污染;遵循以最大的限度将参加反应的原子出成为最终的产物的原子经济性;确保设计、合成、催化等各道工序的无毒无害化反应;研究可降解的化学品,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等。绿色化学的原理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科学的发展路径。 二、发展绿色化学化工业的重要意义 (一)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营造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传统化学工业发展中会造成严重的水、固体废弃物、噪音等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绿色化学化工业强调的是从污染源进行根本的制止,以最先进的技术加大各种能源作用时的利用率,减少各种能源的未充分反应而造成的污染;加大废水、废弃物的加工处理工序,禁止污染物的排放。以化学工业发展中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利用程度,二氧化硫漂浮到空气中会酸化空气,容易引起酸雨等危及人、动植物健康的现象,而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化学工业中引入两种气体时要强化对其的封闭性控制,确保其在反应的过程中不会泄露。有毒有害物质的精细化处理、防止各种污染为人们的正常生活创造了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二)绿色化学化工业强调资源的充分利用,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绿色化学化工业在工具的选择上强调其循环利用功能,这样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就达到了90%――100%,降低了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外,节约了生产生本的投入,为化学工业的发展省却了一笔不小的生产成本。省却的生产成本可以进行更为科学严谨的化学工程试验,从而又推进了绿色化学化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绿色化学化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自然灾害 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原因虽是自然因素,但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各种资源的不合理的开采、各种对自然环境有影响的工程施工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灾难发生的诱因。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对各种自然能源的开采和利用,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降低,将引发地质灾害的人为诱因降到最低值。 三、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前景 (一)绿色化学取代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当前有机化学品的主要成分来自于不可再生的能源,如煤和石油,降低了能源的储备量之外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绿色化学化工业正在极力研制从可再生的地质能源和生物能源中汲取有效的成分以取代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绿色的能源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来源,有利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绿色化学革新制药领域 目前化学制药是我国重要的医药用品的来源,但化学制药工业发展中存在化学药品的品种多且更新快、制药过程的化学品反应步骤多、对制药的各种原材料的需求量大等状况,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巨大,环境污染严重。且各种药品都是用化学品配置而成,含有不同程度的有毒成分,印证了“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人们长期的服用化学药品,对其身体各器官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绿色化学制药中虽仍采用各种化学物质,但由于提炼技术的更新,大大加大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提取程度,既降低了药品对人体的伤害,也强化了制造工艺的原子经济性。 (三)高效可降解材料作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塑料袋、塑料管等塑料制品是一种难以降解、难以腐蚀的物质,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严重,绿色化学的普及后可以强化对生物、光等降解高分子的利用,加强对高效降解材料的研发。高效降解材料可以利用于塑料袋等生活用品的普及中,也可以利用到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为人类造福。 (四)绿色化学化工业推进二次利用工程建设 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的不合理处理便会对人们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随着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各种科学处理并循环利用垃圾的方法逐渐全面化,无论是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均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处理。这样经过处理的垃圾被正常投入到利用中后便成为一种资源,这种资源与其他不可再生能源不同,后者只会越来越少,而其会随着生活的发展而不断的增长。绿色化学化工业对垃圾的处理和利用便推动了废弃物的二次利用,为社会节省发展成本的基础上降低了各种生活垃圾对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原有发展模式的弊端愈加明显,制约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而绿色化学化工业对缓解资源紧缺、改变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有积极的影响,且其可以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保障人民和国家发展安全做出巨大的贡献。本文根据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并总结了发展绿色化学化工业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前景,呼吁政府、企业和个人加大对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关注和研究力度,以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绿色化工论文:关于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发展绿色化工的思考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污染一直是困扰化学工业的致命问题,制约着化学工业的健康发展。化工过程既伴有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又有相变发生,因而在节能降耗方面潜力很大。近年来,化工生产绿色化的研发和应用正方兴未艾。 绿色化工就是在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从工艺源头开始运用环保理念,推行源消减、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集成、废物再利用与资源化,从而降低成本与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毒性,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绿色化工的兴起,使化学工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由先污染后治理转向从源头上根治。 绿色化工理念注重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来考察其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包括绿色原料、绿色产品和绿色过程等方面。要真正实现化工生产的绿色化,首先要从源头上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运用绿色化学的手段实现零排放;其次从工艺和设备两方面着手,大力研究开发从整个工程链中减少或消除污染的绿色工程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过程系统综合,降低能耗,实现废物最小化和环境影响最小化;然后从循环经济角度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废物产生和排放。 绿色化工已被全球列为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是解决资源、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和保证国家与民众安全的核心基础科学与技术。绿色化工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将向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化学与材料、生命、信息、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结合将开辟新的发展方向,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环境改善提供多种途径。 一、全球绿色化工态势 1995年美国设立“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自1996 年开始每年颁发一次。1997年成立了绿色化学协会,致力于环境友好化学合成和处理的教学、科研工作。美国加州提出两项州议案,要求按照加州绿色化学行动法促进绿色化工发展。美国已着手创建一项能够明确鉴别绿色化学品和绿色工艺的综合性工业标准,实行绿色化工第三方认证,目前有近50家单位在参与制定。 欧洲的绿色化工也很活跃。英国的绿色化学网从2003年开始创建,2006年成员已达到1500家;为鼓励绿色化工,英国还设立绿色化工水晶奖、英国绿色化学奖、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环境奖等奖项。法国化工业正逐步将农作物用于化工领域,据预计,未来农业领域绿色化工创造的财富很可能超过农产品本身。 日本已从污染型的工业社会转变为全球环境的领跑者和节能超级大国。与1990年相比,2006年日本化学工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而同期化工产品总产量却增加了30%。2000年日本成立了绿色与可持续化学网络,开展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化学的研究开发、教育、奖励、国际间的合作、信息交流等工作,并发起设立“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化学奖”。 巴西因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生物塑料的生产成本比其他地区低很多,从而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巴西的公司已经将中等规模甘蔗基高密度聚乙烯推向市场,并在生物基乙醇生产、生物乙醇制烯烃、生物基丁烯等方面有较快进展。一些跨国公司也积极参与巴西的绿色化工计划。不远的将来巴西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塑料生产国。 大型石化公司正努力发展绿色化工,不断提高能效,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使用对环境友好的新工艺,减少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如,阿克苏诺贝尔公司销售产品的18%来自其 “生态优质”产品,与市场上的主流产品相比,留下的环境印迹低得多,公司到2015年计划将此份额增加到30%。 二、国内绿色化工进展 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0年我国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8.88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7%。石化产品广泛用于工业、农业、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它为农业提供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等,为能源、交通和居民生活提供石油、天然气、液化气等燃料,为汽车、船舶、航空航天、机械工业等提供合成材料、轮胎、涂料和胶粘剂等产品,为纺织工业提供合纤单体、合纤聚合物、染料及纺织助剂,为轻工家电业提供各种塑料材料、功能材料,为电子工业提供印刷电路板基材、塑封料、光刻胶、高纯试剂和特种气体等,为建筑业提供塑料建材、保温材料、建筑涂料、防火材料等,为医药工业提供基本化工原材料,为军事工业提供军用化工产品,为人民生活提供各种相关的日用化学品…… 我国化工产业的出路就在于摒弃粗放的生产模式,推崇“绿色化工”,发展环保型产品,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三废排放量,采用循环经济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 科学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2006年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 我国绿色化工研发正在兴起。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已于2003年联合组建了天津绿色化学化工实验室。2008年2月,广州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和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6所重点高校发起组建的广州绿色化工产学研战略联盟正式启动。 绿色化工产品应用备受关注。如,绿色化工材料和技术渗透到了北京奥运会的方方面面,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南京化工园区绿色化工思考 1.发展现状 南京化工园区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经过1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各项事业正蓬勃发展。园区在绿色化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园区实现了集约发展,通过公用工程共享,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采用热电联供,实行按能级配置使用能源,提高了效率;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企业节能降耗有了明显改善。 (1)绿色碳一化工产业链。合成气是碳一化工的源头,园区合成气实行集中供应,生产效率高,资源和能源得到合理利用,废弃物少。惠生(南京)化工有限公司以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气,向菱天公司、蓝星公司和扬巴公司供应,并分离出一氧化碳产品供给塞拉尼斯醋酸装置,多余的一氧化碳和氢气生产出甲醇。实现了一氧化碳和氢气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的有效利用率,降低碳排放。 项目采用世界上最先进工艺技术,其中煤气化采用GE德士古水煤浆气化技术;工艺气体的净化和CO深冷分离采用林德公司低温甲醇洗工艺;甲醇合成单元采用国内自主开发的高效等温反应器和高性能合成催化剂;精馏系统采用“三塔”流程。同时配套克劳斯装置回收煤气中的硫,极大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属于清洁煤化工项目。此外,项目还利用余热发电,有效地利用了煤的化学能,实现了企业一半用电量自给。项目还做到废水循环利用,废渣深加工利用、废气提取二氧化碳综合利用。 在醋酸合成方面,园区集聚了两大世界一流的醋酸生产商BP和塞拉尼斯,它们的生产技术属当今世界顶级技术。从合成醋酸的反应方程式看,甲醇羰基化合成醋酸符合“原子反应”要求,反应只有一步,全部的反应物原子都变成了产物,没有原子损耗。 Celeance公司在传统Monsanto法的基础上开发成功AO Plus工艺,与传统Monsanto法比优势明显:装置的时空产率提高到20-40mol醋酸/升・小时;投资费用节省40%;公用工程消耗降低30%。近年,塞拉尼斯公司对AOPlus的技术进行了改进,可将装置产能由120万吨/年提高到150万吨/年,单位产品成本大大下降。 BP公司在Monsanto法基础上改进,于1996年推出了BP Cativa工艺。催化剂体系具有如下优势:主催化剂便宜;稳定性好,可以维持高得多的浓度,具有更高的时空产率20-30mol醋酸/升・小时;投资费用节省10%-30%;由于体系中水浓度低于2 w%,副产物丙酸少,因此公用工程消耗降低20%-40%;采用该技术,可将原有装置产能提高30%以上。 (2)聚氨酯材料。聚氨酯是由多异氰酸酯和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或/及小分子多元醇、多元胺或水等扩链剂或交联剂等原料制成的聚合物,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冰箱制造、交通运输、土木建筑、鞋类、合成革、织物、机电、石油化工、矿山机械、航空、医疗、农业等领域。由于它的使用可以节省能耗,因而属于绿色化工产品。园区在聚氨酯领域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3)绿色涂料及助剂。 “绿色涂料”是指节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粉末涂料、高固体含量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等,主要是从减少涂料总有机挥发量、降低溶剂的毒性、提高用户的安全性等方面加以改进。 我国是涂料生产大国,但高性能环保型涂料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化工园区在“绿色涂料”领域形成了产品集聚,有环保助剂、高性能树脂和安全的涂料产业链。如长江涂料公司年生产能力8万吨,是我国涂料行业设施最齐全、设备最先进、工艺领先、技术超前、环境优美、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现代化油漆制造基地,国内涂料10强企业。 园区还是国内最大的醇醚溶剂基地。醇醚类溶剂与水有很好的相溶性,被广泛地用于水性涂料,作助溶剂,起偶联使用。德纳(南京)化工有限公司目前有丙二醇甲醚、丙二醇甲醚醋酸酯、乙二醇丁醚、乙二醇丁醚醋酸酯六套生产装置,其中丙二醇甲醚和丙二醇甲醚醋酸酯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年,产品质量达到电子级;乙二醇丁醚生产能力达到9万吨/年,乙二醇丁醚醋酸酯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年。 (4)水处理剂。水处理产品和服务是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尔科工业服务(南京)有限公司由全球最大的水处理剂制造商美国纳尔科公司投资设立,年产3.7万吨水处理剂,包括年产7000吨橡胶聚合体、5000吨液态聚合体和年产2.5万吨混合物等市场畅销产品,最终将实现年产15万吨产量的规模。工厂设备先进、生产工艺世界一流,定位为纳尔科在全球的八大核心生产厂之一,可供应纳尔科产品线的所有核心技术产品。 (5)资源综合利用。在乙烯裂解过程中,主要产品为“三烯(乙烯、丙烯、丁二烯)三苯(纯苯、甲苯、二甲苯)”,同时也生产一定量的碳四、碳五、碳九等副产品,这些副产品中碳四已经得到较好的利用,碳五、碳九的利用与否直接关系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高低,对园区绿色化工建设有重要影响。 南京源港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碳五综合利用项目包括 8万吨/年碳五分离装置、2万吨/年碳五石油树脂装置,是目前国内同类装置中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主要产品为双环戊二烯、脱环碳五加氢树脂。 南京齐东化工有限公司正在新建16万吨/年裂解碳九深加工项目,生产石油树脂7万吨。 2.对策措施 (1)引入“生态效率分析”方法并制定相应标准,定量、科学地评价入园项目。 (2)构建园区的绿色化工政策环境,一方面限制污染大的项目进入,另一方面鼓励绿色化工项目。 (3)项目入园需要进行前置性技术先进性、环境安全性评价,优先选用绿色化工项目。 (4)加大力度,提升园区现有企业技术,削减污染物、有毒物的产生和排放。 (5)以生态园区创建为契机,加强循环经济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 (6)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杜绝偷排现象,保证装置的安全运行,降低事故率。 (7)建立绿色化工专项基金,奖励绿色化工项目,资助绿色技术开发。 (8)跟踪国内外绿色化工技术、工艺和产品,向企业推荐新技术、新产品。 (9)建立绿色化工工程研究中心,开发利用和推广有市场前景的绿色化工技术。 3.今后重点发展的项目 (1)环氧丙烷。国外以过氧化氢和丙烯直接合成环氧丙烷技术已成熟,我国也正在积极研发。2010年我国环氧丙烷总产量约124万吨,大多采用污染较严重的氯醇法工艺生产。该工艺设备腐蚀严重,而且产生大量氯化钙和工业废水,难以处理。而过氧化氢直接氧化法生产环氧丙烷,几乎不产生三废。BASF公司和韩国SKC公司分别建成30万吨/年和10万吨/年HP-PO装置。 园区有大型环氧丙烷装置,采用的就是氯醇法工艺,而且钟山化工厂搬迁项目还有10万吨氯醇法环氧丙烷,如果能够合并改为20-30万吨双氧水氧化法工艺,不仅技术上可行,也可大大降低环境污染。 (2)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淀粉基塑料可分为填充型、共混型和全淀粉塑料等三类。目前我国淀粉基塑料主要是填充型淀粉塑料,已属于逐步淘汰型品种。共混型淀粉塑料与单独的合成聚合物相比,其具有较快的降解速度和较好的力学性能,部分产品可完全降解。全淀粉塑料是真正的完全降解塑料,其成本与常规塑料更为接近,是最具发展前途的可降解淀粉塑料。 目前,日本住友商事会社、日本谷物淀粉公司、美国Novon International公司、意大利Ferruzzi公司和Novamont公司等已宣布研制成功全淀粉降解塑料,其中美国Novon International公司的“NOVON”全淀粉塑料产品的生产能力已达到4.5万t/a,意大利Novamont公司开发的“Mater Bi”全淀粉塑料产品的生产能力已达到1万t/a。 (3)聚乳酸。聚乳酸(PLA)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性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可在使用到一定时间后逐渐降解,并最终变成对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环境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与浙江海正集团合作已经建成了国内最大的5000t/a PLA生产装置。2007年,日本化纤协会公布东丽公司成功开发出将以PLA和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植物纤维进行混炼,使用耐热性、刚性及成型性较好的植物纤维强化PLA塑料。 (4)二氧化碳综合利用。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国际上减碳呼声日益高涨,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二氧化碳捕集与综合利用是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5)碳酸二甲酯(DMC)。这是一种无毒、环保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可替代剧毒的光气、氯甲酸甲酯、硫酸二甲酯等作为甲基化剂或羰基化剂使用,提高生产操作的安全性,降低环境污染;作为溶剂,DMC可替代氟利昂、三氯乙烷、三氯乙烯、苯、二甲苯等用于油漆涂料、清洁溶剂等;作为汽油添加剂,DMC可提高其辛烷值和含氧量,进而提高其抗爆性;此外,DMC还可作清洁剂、表面活性剂和柔软剂的添加剂。因此它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绿色”化工产品。 生产可采用甲醇羰基合成法和二氧化碳法,这两种方法的原料在园区非常丰富。园区要在新材料项目上有大的突破,就应当寄希望于碳酸二甲酯的合成技术和应用技术上的突破。 (6)CO2基共聚物。将CO2合成为高分子产物的关键是催化剂技术,其合成不必经过高能耗的还原过程,既能保护地球环境又可得到一类颇具特色的新型材料。河南天冠集团与中山大学合作正在建设5000t/a的生产线;内蒙古蒙西集团采用长春应化所的技术建成3000t/aAPC装置;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与中海油合作,正在海南兴建3000t/a装置;江苏泰兴1万t/a装置已投产。 (7)绿色环保涂料。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兴起“绿色革命”,促进了涂料工业向“绿色”方向大步迈进。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光固化涂料和粉末涂料占比不断提升。2009年我国涂料总产量达755.44万吨,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但绿色涂料比重较低。 涂料行业是园区精细化工的一个重要领域,包括助剂、树脂、涂料成品等品种齐全,“十二五”期间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应当大力发展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绿色助剂和树脂。 (8)生物质燃料。生物能源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它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生物质能利用主要包括生物质能发电和生物燃料。生物燃料是指通过生物资源生产的石油替代能源,包括生物乙醇、生物柴油、乙基叔丁基醚、生物气体、生物甲醇与生物二甲醚。 (9)精细生物化学品。1970年代以来,生物化工得到很大发展,生物化学在发酵、食品、纺织、制药、皮革等行业都显示了威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特别是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应用更促进了酶工业和发酵工业的发展。 生物化工以微生物或酶作为催化剂,以可再生资源取代化石资源,大规模生产人类所需的化学品、医药、能源、材料等,是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危机的有效手段。目前可以重点发展手性化合物、1,2-丙二醇、生物乙醇等。 (作者单位: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绿色化工论文:“绿色化工”理念与“绿色文化”的传播 【摘 要】建设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环保型、节约型社会,人是起决定性的因素。因此,“绿色化工”与“绿色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绿色化工职业教育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来的大批化工类高职学生在绿色文化传播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可以成为绿色文化传播的生力军。本文就“绿色化工”理念与“绿色文化”形成背景、传播现状和传播方式与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绿色化工;绿色文化;传播 绿色湖南建设是省委、省人民政府全面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四化两型”战略,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提升长远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在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两型社会” 建设为引领,以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为重点,发展绿色化工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思想指导下,政府和行业企业的调控、指导和参与、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而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改革创新前沿阵地的高职学院,尤其是化工类高职学院,在推进绿色湖南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一、“绿色化工”理念与“绿色文化”解析 人们对生态文明发展的认识走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传统的纯经济增长发展观到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人类社会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相关概念 绿色化工:指的是在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从工艺源头上就运用环保的理念,推行源消减,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集成,废物再利用与资源化,从而降低成本和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毒性,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绿色化工的兴起,使化学工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由先污染后治理转向从源头上根治环境污染。 绿色文化:广义绿色文化即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进,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包括持续农业、持续林业和一切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产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哲学、生态意识、生态艺术、环境美学、生态旅游,以及绿色运动、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狭义绿色文化是指人类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猎文化,农业、林业、城市绿化,以及所有植物科学等。 (二)形成背景 上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经济格局正出向着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和生态化方向演变。经历过一个世纪惊心动魄的政治动乱、军事纷争和经济危机以及长足的科技进步、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奇迹的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尤其是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 20世纪90年代之后,建立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在国际社会蔚为风潮。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的分析,可见应用循环经济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达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最佳发展模式。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现状,学术界、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但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处于试点研究阶段,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均有待进一步发展。要在我国全面发展循环经济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绿色湖南建设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参与和研究。 工业强省面临传统产业升级,建设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环保型、节约型社会,人是起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如何普及“绿色化工”科学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南石化产业因“四化两型”建设而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在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的发展中需要更多的高端技能人才。绿色化工时代大潮汹涌澎湃,湖南化工类职业教育如何植根化工、依托化工、服务化工,为绿色湖南建设添砖加瓦,这是化工类高职学院培养人才发挥创新作用的历史使命。 而在《绿色湖南建设纲要》中有一项绿色文化指标:在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城乡居民生态文明宣传普及率80%以上;全省文明城市创建覆盖面达到90%;文明行业创建覆盖面达到80%;文明村镇创建覆盖面达到70%。绿色化工职业教育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来的大批化工类高职学生在绿色文化传播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可以成为绿色文化传播的生力军。 二、“绿色化工”理念与“绿色文化”传播现状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长株潭“四化两型”建设产业群区域,拥有化学工程系、制药与生物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自动化与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等5个系20多个专业,学院建校50多年来植根于化工行业培育社会急需人才,引领湖南化工职业教育发展。学院坚持培训教育工作“四个结合”:一是师资队伍实现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相结合;二是培训内容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三是学习情境实现课堂学习与现场操作相结合;四是培训的绩效评价实行企业与学校相结合。 学院创新了特色“技能节”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技能竞赛成果,并连续六次获得的省职业技能鉴定十佳单位荣誉。学院本着凸显高职特色的原则,以服务学生素质拓展,服务校园文化繁荣为目标,以实现服务青年、服务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发展,促进学院建设发展为目的,依托化工行业发展优势,利用50多年化工院校办学的优质教学资源,突出化工龙头专业品牌特色,率先成立了化工协会,化工协会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十佳优秀社团”、“湖南省大学生优秀社团”, “第三届全国高校优秀社团学习实践类特别奖”;拓绿环保协会也被评为第四届湖南省“优秀大学生社团”,在2010年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社团”,2009年获香港环保协会颁发的“全国(环协)联校水果贺卡2009杰出成果奖。活跃在校园文化宣传前沿的“大学生记者团”2013年荣获“全国高校十佳优秀社团”。这些社团在当前化工行业正在由传统化工向新型化工转型,作为化工湘军摇篮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专业性社团建设把握时代命脉与社会同呼吸。在注重专业技能知识提高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的同时,热切关注“四化两型”社会的建设,组织开展新型化工知识讲座,积极学习宣传有关新型化工的知识,宣传绿色化工理念,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绿色环保气息。《打造技能竞赛文化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打造“精技”社团 励炼化工“湘军”》分别荣获2010年和2011年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 高职教育越繁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反之亦然。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石化产业是湖南省支柱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驱动引擎。为了解高职生对于“绿色化工”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以便更有效地传播“绿色化工”理念,我们于2014年6月---7月在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随机调查。从调查数据分析来看,得出以下结论: (一)对于绿色化工的相关知识,化学工程系和制药与生物工程系这两个同属化工大类的系部学生,明显比经管系、自动化与信息系、机械系的学生了解更多一点。 (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绿色化工理念”的知识普及,所感兴趣和支持的举措具有一定差别,比如化工类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应把绿色化工相关知识编入教材。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大多认为学校或政府的宣传很重要。 (三)关于“绿色化工理念宣传”途径,从调查结果来看,社团、协会活动和高职学院的主流媒体宣传依然是主要的宣传途径与平台。 (四)学生对于社会与环境的关注度比较高,主动(下转第207页上接第219页)融入社会的积极性也是比较高的。 (五)湖南化工类职业教育如何植根化工、依托化工、服务化工,为绿色湖南建设添砖加瓦,这是化工类高职学院培养人才发挥创新作用的历史使命。 三、“绿色化工”理念与“绿色文化”传播方式与途径 高职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等方式服务地方,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既是应尽的职责,也是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从探寻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在循环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特有的创新作用及发挥创新作用的途径入手,在绿色化工背景下的研究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绿色文化的传播,开辟推进绿色湖南建设的新路径。 (一)发挥专业优势。绿色化工职业教育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来的大批化工类高职学生在绿色文化传播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可以成为绿色文化传播的生力军。 (二)校内校外互动。校内通过社团、协会和课堂融入,专业选修灯途径传播。校外通过关注社会,融入社会,让社会和更多的人了解、支持、投身、热爱祖国的化工事业,获取政府更多的关注和政策、项目支持,使化工人才培养基地的化工类职业院校获得更和谐的发展建设环境和更有力的财政支持。 (三)网络与传统结合。一方面是为绿色湖南建设和祖国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化工类人才,通过人才接力,使“绿色化工”科普工作在高职生中得以创新,使“绿色文化”传播的途径更为广泛。另一方面是通过网络与传统的宣传平台和方式,对“绿色化工”理念和“绿色文化”进行传播。 绿色化工论文: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生态绿地规划构想 摘 要: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原名岳阳市云溪工业园)是一家专类化工园。2013年6月,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更名为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并进入国家级首批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获国家前期1.5亿元循环化改造资金。项目批复给园区发展带来了巨大契机,绿色理念将成为园区发展的主旋律。本文根据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区基本情况与产业规划,以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的生境条件为基础,从生态绿地规划原则与思路、生态绿地系统空间结构与布局、生态绿地树种规划及规划总目标等方面系统地对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绿地体系进行了规划构想。希望能对园区今后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 绿地 规划 绿色化工产业园是一个新的产业园区概念,也是国家实施循环化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的全新要求,更是实施两型社会的战略部署,“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是对绿色化工产业的全面诠释。地区发展的生态平衡、人与环境和谐、产品可控、经济效益优良、城乡统筹一体、区域内物质与能量良性化循环、区域生态环境优美等均是建立两型社会的具体要求,也是绿色化工产业园的发展目标。 工业园区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地域综合体,是一种新型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破坏。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尤其对专类化工产业园区,工业生态化是产业现代化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在工业园区生态系统中,园林绿地系统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维护地区生态平衡、美化地方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绿地系统成为关键。 1 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区基本情况与产业规划 1.1 园区概述 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前身云溪工业园)成立于2003年,园区位于岳阳市东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北与临湘市接壤,西北与湖北省监利县隔江相望。境内驻有长岭炼油化工总厂、巴陵石化公司(原岳阳石油化工总厂)、华能岳阳电厂等三家中央大型企业,是湖南省重要的石化基地、火电基地和纸材基地。2013年6月由云溪工业园更名为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进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1.2 产业发展定位 云溪发展目标定位:以原油、煤气资源为基础,发展石油炼制产业、催化与助化剂、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产品、合成材料深加工产业,延伸丙烯、碳四、芳烃、碳一化学四条产业链,培育石化产业集群。并借助大交通优势发展大型物流业及其它工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城市,力争成为岳阳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点。 1.3 产业空间布局 立足园区现有产业空间分布及地区整体空间发展形态,将园区产业功能分为:“一园、三片”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园就是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包含“三片”指云溪城片区(巴陵石化厂区、云溪精细化工园区、新材料产业区),长岭片区(长炼厂区、长岭工业园区),儒溪片区的临湘滨江工业园区。 1.4 产业规模 绿色化工产业园规划控制范围为230 km2,至2020年发展规模约52 km2,精细化工产业园核心区用地为26.77 km2,十二五末工业产值规模达2500亿元,总人口达10万人。初步建成一个工业与城市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型工业园区”。 1.5 产业园生境条件 1.5.1 区位优势 云溪区位于湖南北部,是省唯一沿通江达海的城市,园区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齐全,区位优势明显。同时,岳阳市又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1.5.2 交通优势 境内公路成网,通衢四方。有多条国家级主干道在此交错经过:京广铁路、武广高铁、杭瑞高速、随岳高速、107国道等横穿境内,有近30 km的长江水岸线,有岳阳城陵矶国家级直航港口,交通十分便利。 1.5.3 地形与水文气象 工业园区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温暖期长,严寒期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湿润,传统农耕文化发达。园区规划地多以低矮丘陵为主,穿插众多大小湖泊,在沿长江不到30 km的水岸线南侧,汇聚了芭蕉湖、松阳湖、白泥湖、洋其湖等较大的湖泊,还有白杨湖、枫桥湖、鲁家湖、莼湖、肖田湖等面积在300~500亩左右的小湖泊,区域内湖湖相连,水生湿地景观优良。 1.5.4 地域文化和传统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绿色化工产业园区也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化资源。古镇陆城系公元994年建成的原临湘县治,历经千年。区内存有培风塔、寡妇矶、擂鼓台、五爪松、尚书墓、贞节牌坊等8处古建筑遗址。古树名木众多,100年以上的古树120余株,有坪田村岳飞手植松、有新华村700年的古银杏树、有荆竹村古树群落。园区传统文化资源特色鲜明,人文环境特质优良。 1.5.5 区域劣势 环境现状:由于园区是传统的石油化工基地,水环境和大气环境都不容乐观,化工固体废弃物污染也日益突出,环境形势严峻。另外,区域内农村养殖业众多,猪鸡等畜禽粪便及水产养殖污染非常严重。生态环境较为恶化,生态安全受到一定影响。 绿地现状:绿地总量严重不足,缺乏植物造景特色,自然山水条件未能充分利用,缺乏自然生态保护体系规划,未能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网络结构。 2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原则与规划思路 工业园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破坏与修复的过程。一方面,工业发展要求土地成片集约化、高效化及配套节约化,在工业用地大量成片开发时原有地表植被资源被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失调。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又污染着周边大气水体与土壤,破坏着周边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为改善区域环境,人们又不得不去改造和修复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使破坏与修复在区域内循环。作为两型社会和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应将生态保护与修复摆在园区绿地规划的首位。 2.1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2.1.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法建绿治绿 按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编制区域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制定各类绿地的定额指标,创建多样化的绿色空间及安全、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并按国家与地方相关的环保及绿化法规及条例,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严控绿地系统建设指标、治理和恢复恶化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 2.1.2 区域协调,生态优先 按区域丰富的湿地生境条件控制生态基本构架,划定生态功能区,建立地区生态安全体系,做到绿地“斑点、廊道、基质”的有机结合,生态修复与保护结合,城乡环境统筹结合,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2.1.3 突出重点,强化特色 绿色化工产业园核心规划区现状河流污染严重,大量原有植被破坏,大气质量较差,生态系统弱化。应当努力加强河流污染治理,保护沿河植被及土壤原貌,建立河湖与园区间的生态缓冲体系,并加强园区道路、企业与园区周边绿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2.1.4 以人为本,总体规划,分期建设 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园区生产、经济及社会活动的需要,以人为本,为园区及其周边居民生活提供舒适、方便、实用、优美的绿色环境空间。规划中,按照“近细、远粗”的思路,远近结合,首尾相顾。使近期项目建设指标明确,可操作性强,为远期规划发展又留出余地。 2.1.5 实地适树,景观多样 大力开发利用区域内乡土树种,有节制地引用外来物种,构筑有地域性的植被特征,构建园区生物多样性特性。 2.2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思路 自然生态条件是区域生态的物质基础,是区域景观规划的本底和基础,是大地景观的骨架。区域是由多个生态系统相互耦合和镶嵌而形成的生态格局,即是“斑块、廊道、基质”的空间镶嵌体。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沿长江岸线规划,一江多湖,具有浓郁的湖泊生态系统特征。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形成以企业附属绿地、园区公共组团绿地、古树及古建筑遗址绿地为斑点;以长江水线及岸线,多主干道、高压线通道、化工物料管线为廊;以多个湖泊及农林基地为基质的综合绿地体系。注重大环境绿地与园区中小型绿地结合,开放型绿地与经营型绿地结合,线型绿地与块状、带状绿地结合,绿地系统与园区水系结合,近期建设与远期规划结合。 3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3.1 多斑点绿地格局 斑块是景观构成中极为重要的景观类型,一方面可以美化改善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另一方面也是城市生态中大多数生物的栖息地和庇护所,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所以应结合现状绿地斑块,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开辟新的绿地斑块,并使其均匀合理分布。 3.1.1 以企业附属绿地为斑点的绿地建设 园区各企业是园区规划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园区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绿地是一个企业精神文明与企业价值的体现,并可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应结合各企业生产平面布局及工艺流程特点,以在降噪、除尘、防火、通风、吸收有毒有害气体的基本要求下,处理绿化与路、管、线之间的关系,合理营造人工植物景观群落。在企业主出入口、主体建筑、高大构筑物等作为工厂标志性景物前,营造起点缀、衬托作用的植物景观;在不够美观生产建筑前,用植物材料进行遮掩,用植物界面替代建筑界面,形成一个新空间,起到替代、分隔作用,达到视觉美化、转化目的;利用浓密树叶遮挡与吸附工业粉尘;利用乔木的高大树冠,为道路、广场等提供遮阴,避免夏季高温和阳光刺激,获得适宜的小气候和满意的光影效果。 3.1.2 以园区公共组团绿地,节点绿地为斑点绿地建设 在园区各个主要的交通对接口(如园区大门与临湖路接口处,云港路、长江路、临湖路交接处,园区规划的主次干道与园外交通干道的多节点处),园区边角余地,重要企业的主要出入口等景观节点处等,规划建设面积不等的开敞绿地空间,每一个景观节点都作为重要景点进行控制建设,形成与周边环境特征相协调的景观环境。 3.1.3 以古建筑遗址绿地及古树保护为斑点绿地建设 散落在园区规划地的八处古建筑遗址是地区人文景观的见证,要根据遗址大小及实地环境合理规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建设可大可小的斑点绿地,或遗址公园、或绿地组团、或防护绿地等,要突出遗址特色,再现当年历史风貌。 古树名木承载了多个世纪的历史和风雨,是地区悠久历史文化象征,是地区珍贵文化遗产,是研究地区历史文化、环境变迁、植物分布等的重要活物证。一颗树就是一道景,就是一片绿地。园区新华村古银杏树龄达700多年,高25 m,胸径达1.8 m,冠幅达35 m,树势雄伟苍劲,秋日满树黄叶,700年树龄还每年结实,极为绚丽壮观。要做好园区规划内的大乔木特别是古树名木的现状调查和保护方案,确定应保护树木位置、保护方案和景观利用设计,使古树这一不可再生的地区文化底蕴得以延伸。 3.2 多廊道绿地格局 3.2.1 以长江岸线为屏障的滨水景观廊 园区沿长江近30 km的水岸线既是园区对外水运物流的交通承载地,更是园区滨水绿地景观的营造本底。要合理布局岸线的港口,码头及仓储建设用地,将长江生态绿化带融为一体设计,合理营造防护林带、滨水景观带。在滨水景观规划中,设立滨水步行道,休闲观景平台、将护坡,草地和原有树木以及交叉口有机结合,形成丰富多变的亲水空间,为工业园区创造一个开敞的,融绿树碧水为一体的自然滨水景观廊。 3.2.2 以园区多条交通干道为轴的道路景观廊 道路景观廊是园区物料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通道,也是区域内的景观廊与防护廊。既联系斑块,引导通风,使园区绿地形成连续的体系和网络结构,又为园区提供真正的氧气库和舒适的外部空间。绿色化工产业园规划或建设了多条红线宽50 m的主干道(长江路、云港路、瓦窑路、白泥湖路、道云路等)。 长江路生态景观带:与长江岸线平行,规划有10 m宽的中央绿化带(环湖路―沿湖路)。在绿化设计上,应分段大规模的片植特色树木,要求全线特征段明显,形成“春、夏、秋、冬”植物季相,并进行轮替。中央绿化带上不设置步行道,避免行人从花园横穿马路的安全隐患。两侧人行道上栽植大中型乔木以形成林荫道,并与生态景观带形成生态廊道。 云港路、瓦窑路、长江路、白泥湖路、道云路设计为三块四带式,形成了东西或南北贯通的绿色景观脉络。路两侧沿企业用地红线规划了7~9 m宽的绿带,宜乔、灌与花草搭配,树木郁闭度尽可能达到90%,起到隔音降粉尘作用。规划人行道宽度为4~5 m,宜种植一排高大乔木,形成林荫道。规划2~3 m宽的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分隔绿带,宜小乔木与花灌木球或铺地植物搭配,形成一道分割空间。绿化种植形式可丰富多样,分段变化,使得林荫道四季绿意浓浓。在保证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最大化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另外对贯穿园区南北向的随岳高速与东西向临湖高速过境公路两侧要规划30~50 m宽的防护隔离带,以自然植被为主,起隔音降尘与吸附汽车尾气作用。按《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对修路破坏的山体进行护坡与植被恢复,按要求种植行车道隔离带。对与园区交通干道接口形成的交通绿岛要高标准规划设计,宜树组景,宜园林雕塑或小品成趣,展现化工园区对外新貌。 3.2.3 以园区高压走廊及物料通道为线的防护景观廊 对园区规划或建设的高压走廊与物料管廊要设置防护绿地。对长江路西侧预留110 kV高压走廊及在临港铁路南侧及随岳高速公路西侧预留的220 kV高压走廊,都要设置不小于40 m宽的防护绿化隔离带;对接长练片区、巴陵石化片区及岳阳绿色精细化工园核心区的物料输送管廊要设置20~30 m宽的防护隔离带。防护隔离带绿化,近期以自然植被为主,远期可根据其不同功能选择不同植物及不同的种植方案进行人工生态化改造,形成一条条绿色生态走廊,发挥绿带更大的生态效益。 3.3 多基地绿地格局 3.3.1 以松阳湖为生态恢复性蓝色景观空间规划 岳阳绿色精细化工园核心区与新材料园围绕松阳湖流域规划建设,松阳湖湖叉众多,为树根状,因承纳巴陵石化建厂初期化工生产水及过去云溪城区生活污水,河流污染严重,湿地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湖泊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发挥湖泊生态功能的最终目标。一要加大治污减排力度,促进清洁生产,减少化工生产对湖泊的继续侵害;二要加大河湖改造,修建人工河道,实行清污分流,边治理边修复;三要在园区土地开发时,要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现有的生态稳定,尽量做到不填湖汊,维护已经脆弱的生态系统;四要利用多种绿地形式修复恶化的区域生态环境。 在松阳湖湿地生态恢复规划时,要少填湖汊,对自然式河道予以控制保护,让自然湖叉伸入园区中心形成一条条楔型绿地,并沿湖岸线预留30~60 m宽的河道植被生境带形成生物通道。楔型绿地可有效起到降温、输送氧气、增加湿度、控制水土流失、有效过滤污染物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生境的多样性,快速修复生态系统起着巨大作用。对松阳湖流域实行清污分流的清水区,要通过非生物化和生物化手段进行生态系统的修复,非生物化方面:对河场多年污泥进行换填或去富营养化(换水或提高储水量),改变水质;生物化方面:加大水土保护,改造或改良保留地的植被,营造良好的陆地生态系,并沿湖岸低水位区逐步引进水生植物群落,营造水生生态系统,提高湖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对生态保留地与沿湖岸生物通道植被带的绿地建设,可根据园区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分期实施,逐步形成以松阳湖为基点的湖泊湿地景观与滨水景观。 3.3.2 以白泥湖为休闲性蓝色景观空间规划 白泥湖区域是生态敏感带,植物、动物、微生物已经形成了合理的食物链。但近年来随着农业养殖业的发展,如沿湖周边生猪养殖、河蟹养殖、茨实种殖等,严重影响了湖水水质。在规划建设中,近期:应以慎重保护为主,控制湖泊富营养化是保护和恢复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的关键。要大力控制农业生猪无序发展和无限扩张,特别是要控制禽畜粪便的乱排放现象;河蟹养殖要减少人工饵料喂养方式,多发展水草生态养殖;对水质直接造成恶化的茨实种植面积要严格控制,直到取缔,最大限度保护好原有生境条件。中期:根据经济发展具体情况,要逐步取缔周边围湖造池,围湖造田等缩小水面的农业行为,扩大湖水面积,提高水位,保护自然水生生物群落,全面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并鼓励环湖周边进行荒山绿化,还绿于大地;远期:规划营造一个大型的环湖生态公园,建设环湖生态走廊,运用地形、自然河湖汊、丰富的植物群落、园林建筑小品等进行空间组织和分割,创造出不同的自然及人工小景,形成绿色化工产业园开敞的滨水空间。 3.3.3 以肖田湖、杨其湖为半农业的绿色景观空间规划 肖田湖和杨其湖湖泊区由园区外围浅山丘,湖泊和规划的城乡防护隔离林带共同围合而成,它直接的生态作用是保护和过渡聚居斑块与农田自然生境本底,形成园区的外围保护林带,同时作为园区未来发展用地。规划将远期发展用地及长期保留的耕地、林地、园地等自然生态用地划为自然保护区,并制定严格保护政策,控制居民区侵占。规划结合区内的自然生态条件,重点保护区内山体林地和沿湖生态林地,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建设,构筑良好的生态背景,重点引导和发展休闲性农业,控制禽畜养殖规模,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园艺与生产绿地等的种植,形成观光农业区,逐步建成园区的绿地保护与补偿地带。 3.3.4 以陆城古镇为修复性紫色景观空间规划 古镇陆城系公元994年建成的原临湘县治,至今还保留着古镇部分风貌,现已纳入国家古建筑修缮保护建设规划。在修复过程中,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保护、发掘和利用其历史人文景观遗存,创造独特的城市景观特色。并合园区其它古建筑遗址,对外形成一条独特的古文化景观廊。 4 植物生态景观规划 4.1 地域植被调查 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规划区属低山丘陵地带,低矮的山丘地和河湖相连,地貌多样,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树木繁茂,自然植被丰富。经实地调查生境物种多样。 乡土乔木树种:香樟、杜英、榆树、朴树、枫香、银杏、枸骨、红果冬青、桂花、杨梅、国槐、紫薇、木芙蓉、椤木、炸木、三角枫、构树、栾树、白蜡树、乌桕、皂荚树、杉类、臭椿、香春、苦楝、棕榈、石榴、柿树、枣树、白花继木、竹类等一批观赏价值高的园林树木,也有马尾松、山杉、桤木等人工林。此外还引进了雪松、樱花、红叶李、石楠、柚树、玉兰、竹柏、梅花、罗汉松,柏类、铁树、柳类等外来乔木树种。 灌木类:红继木、珊瑚冬青、六月雪、迎春花、南天竹、胡枝子、夹竹桃、黄栀子、海桐、茶梅、红枫、茶花、龟甲冬青、十大功劳、黄杨类、杜鹃、女贞类、紫荆,木槿、花碧桃、火棘、月季类、梅花、五针松、海棠、含笑等。 藤本类有:紫藤、山金银花、络石、常春藤、猕猴桃等。 多年生花卉类有:美人蕉、紫茉莉、菊花、鸢尾、月月红、黄花菜等。 地被植物:沿阶草、麦冬草、葱兰、韭兰、酢浆草、虎耳草、狗牙根等。 水生植物有荷花、棱角、鸭丝草、茨实、辣蓼、芦苇、毛蜡烛、灯芯草、荸荠、凤眼莲、千屈菜、菖蒲、野稗等多种水生植物。 4.2 植物景观规划原则 4.2.1 适地适树原则 一是根据地缘因素选择乡土树种,构建有地域特点的植物景观;二是根据种植地段的不同,选择适宜树种,达到绿化种植目的。 4.2.2 乡土树优先原则 乡土树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抗性强、培育简单、生长快,成景效果好等,要优先考虑。 4.2.3 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工业园园区绿化树种选择要优先考虑生态效益,兼顾景观美学价值。 4.2.4 乔、灌、藤、花、草复层混植配置原则 在植物造景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特征,注意多层搭配混植,提高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指数,努力营造丰富植物景观的同时实行绿地生物量与系统的稳定性。 4.3 树种规划 4.3.1 基调树种 基调树种是指各类园林绿地均要使用的、数量最大能形成全园统一基调的树种,应以本地区的适生树种为主。 香樟、杜英、银杏、红果冬青、桂花、杨梅、国槐、紫薇、栾树、石楠、柚树、玉兰、红继木、冬青、夹竹桃、铁树、茶花、龟甲冬青、杜鹃、火棘、女贞类等。 4.3.2 骨干树种 骨干树种是一个地域的绿化支柱,对保护环境、营造植物景观、反映区域面貌等方面作用显著。下列树木宜在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规划作骨干树种选用。 庭院绿地树种有:香樟、杜英、榆树、朴树、银杏、枸骨、红果冬青、桂花、杨梅、国槐、石榴、紫薇、木芙蓉、椤木、炸木、三角枫、栾树、棕榈、竹类、雪松、石楠、柚树、玉兰、竹柏、梅花、罗汉松等一批观赏价值高的园林乔木树木。 行道树有:香樟、杜英、银杏、红果冬青、杨梅、国槐、三角枫、广玉兰、栾树、朴树、马卦木、水杉等。 防护林有香樟、杜英、三角枫、乌桕、马尾松、桤木、梓树、白杨、构树等。 抗大气污染的树种有柏树类、榆树、朴树、银杏、国槐、构树、白蜡树、臭椿、苦木等树种。 湿地树种:水杉、池杉、落羽杉、柳树等。 4.3.3 植物园林特性规划 观花与香类植物:桂花、紫薇、栾树、石榴、梅花、夹竹桃、黄栀子、茶梅、杜鹃、木槿、花碧桃、月季类、海棠、含笑、木芙蓉、茶花、紫荆、樱花等。 观果类植物:银杏、枸骨、火棘、栾树、柿树、枣树、柚树、石榴、红果冬青、杨梅、胡枝子、南天竹、皂荚树、海棠花等。 观叶与姿态植物:银杏、枸骨、三角枫、乌桕、棕榈、红枫、红叶李、铁树、红继木、五针松、竹类、十大功劳、龙爪槐、南天竹、金叶黄杨、石楠等。 藤本攀缘类有:紫藤、山金银花、络石、常春藤、猕猴桃、凌霄花、爬山虎等。 地被植物:沿阶草、麦冬草、葱兰、韭兰、酢浆草、虎耳草、狗牙根、四季青草皮等。 水生生态群落植物有:荷花、棱角、鸭丝草、茨实、辣蓼、藻类、芦苇、毛蜡烛、灯芯草、荸荠、凤眼莲、千屈菜、野稗、菖蒲等多种水生植物。 4.3.4 植物配置规划 根据植物形态(乔、灌)、喜光性(阳性、阴性)、季相(落叶与常绿性)、抗性(烟尘、毒气)、喜水性(耐旱与耐涝),生长势(速生与慢长)等生态习性,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速生树与慢长树、乔木与灌木等的比例关系。落叶树种中多选择色叶树,边坡绿化以地被植物和藤蔓植物为主,湖泊湿地选择耐水涝植物与水生植物,近期应适当增大速生树种比重,以加快绿地系统成形步伐。主要节点、交通岛、公共服务区等重点地段要选用园林观赏特性强的树种。植物布置总体上要丰富植物层次和季相变化,并且疏密有致,既有密林,又有疏朗草坪,既要发挥植物的生态作用,又要体现景观效果。在大面植物群落的空间围合形态上,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从密林幽径到林中开阔空地,疏林草地再到缓坡草坪,要形成疏密、明暗、动静对比多元化空间,创造出富有活力的感悟空间。 4.3.5 生产绿地规划 根据《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生产绿地面积要占建成区2%以上。要大力护持发展一批较大规模的绿化苗圃基地,中期使园林绿化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并不断加大园林科研力度,利用开发乡土树种的同时引进和驯化新品种,以丰富园区植物的多样性。 5 规划目标 以园区大规模开发建设为契机,通过规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区的园林绿地建设与园区功能有机结合,营造出各种园林绿地类型齐全,分布合理,山清水秀,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生态稳定,游赏方便,城乡一体特色的山水园林工业园区。 (1)规划区至2020年绿地率达到15%,园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2)在规划期内构建合理的绿地系统和完善的绿地网络,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的修复和改善,进入良性发展阶段。(3)加强重点地区,包括沿江、河湖岸、主干道、城市门户等地区绿化建设,构筑既富有地方特色,又具现代化化工园区风貌的生态绿地景观系统。(4)充分保护区内古建筑遗址、古树名木及珍贵植物资源,突出地方特色。
中小学教育论文:浅析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及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 中小学 教育科研 问题 解决对策 中小学开展的教育科研活动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体系。很多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逐渐认识到,教育科研在解决学校教育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理论建设等诸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现状及解决对策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上看,中小学教育科研整体水平仍不够高,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观念上来看,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误区。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部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了。他们已经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活动改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认识到科研可以使教育教学理论更加完善成熟。但是,从整体而言,部分教师对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许多观念上的误区。 误区一,搞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是专门机构与专业人员的事。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书匠,充其量“传道、授业、解惑”,搞教育科研只会分散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误区二,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学校管理人员只是把教育科研与评先进、评优秀挂钩,把科研工作的进行作为考核教师的手段之一。这会导致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科研只是证明个人能力的一种方式,是提高工资的一种手段,是换取名誉的一种途径。 误区三,不少中小学教师把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简单地理解为的数量多少。他们盲目地通过在各种期刊上来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甚至为了增加的数量,不惜把钱花在不知名的期刊上。 (二)学校教育科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科研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育科研的管理方面来看,学校管理者忽视对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很多学校出现这种情况,只重视立项和结果鉴定时的管理,忽视整个教育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一些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成功,获得立项以后,科研工作就立刻进入停滞状态,申报人员将其放置一边,学校管理者也没有进行指导和管理。直至结题阶段,申报人员才开始找资料,补记录,编写研究报告,东拼西凑,整理出一套材料,拿到一个国家、省级或市级的奖状或证书就告一段落。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对课题的监督、检查、成果的鉴定上。 2.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存在理论指导不足。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也正是因为此,中小学教师缺少足够的时间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一方面,他们掌握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较少或者比较肤浅,难以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掌握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理论或方法,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也无法用他们所掌握的这些教育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经验丰富但理论基础薄弱。 (三)科研经费不足造成教师参与科研主动性不高。 一般来说,对于各级规划的课题,相应的管理部门应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但是,科研经费现状是,科研所需要的经费远远高于管理部门所给予的数量,中小学教师申请的科研项目要想出成果,除了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研究成果价值偏低。 中国教育学者郑金洲曾经指出,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方法论无具体方法、有定性无定量、有叙事无提炼、有课题无问题、有师本无校本、有分析无元分析”等基本问题①。 教育研究成果价值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许多重要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有的还近乎空白;二是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能没有充分表现出来。科研的宗旨是要改进实践。教育科研应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服务,真正以改进教学为目的的科研活动并不多。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总体水平不高,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工作要求。 二、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论及的各种问题,结合国内外学者在教育 科研方面的研究成果,我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想走出误区,不断提高科研素养和科研水平,应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研究型教师已成为新形势下对当代中小学教师的时代要求。所谓研究型教师就是把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实践与理论分析创新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向“研究型”转变离不开教育科研。 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既不同教育专家的教育科学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经验总结。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应该是在研究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理论的充实和创新。这样,既不会把教育科研工作专家化、专门化,又不会把教育科研工作看作教学工作之外的附加工作。 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要在发展自身、发展学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摒弃科研是为了“晋级评优”的思想,克服形式主义和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广大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只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提升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教育科研的管理制度。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我们认为,从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现状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要从课题选择、评审、立项开始,到课题的检查、鉴定及奖励,整个教育科研过程需要不断完善。不能在一些教师刚开始申请课题时,学校表现很积极,整个科研过程却不闻不问,加上教师自身也很懈怠,使得整个研究过程极为松散,科研成为空谈。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对整个科研的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及时督促,对不能按时完成研究任务的教师取消其研究资格,结题时不予上报。 严格申报教育科研课题的教师资格。有的教师平时教学工作质量不高,考核成绩较差,但数量不少,申报课题很积极。对于这种教学工作考核成绩不好的教师,在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在课题申报或者验收时不应给予过高评价,必要时取消其上报资格。 可以设立专门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同时打通科研、教学、教师培训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在申报教育科研课题时得到必要的指导,从而营造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的科研环境。 (三)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培训,以先进的理论指导科研工作。 中小学教育科研加强理论培训是指,中小学教师要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而不是对教育实践遇到的问题或教育创新进行盲目的、无计划的、随意的经验总结。具体说,中小学可以聘请教育理论工作者进校指导或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育培训,熟练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以理论武装自己。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从事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科学素养、教育素养。 (四)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加大教育科研经费投入。 要改变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功利思想,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通过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引导中小学教师端正进行教育科研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 一方面,学校必须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来评价成果的价值,不能根据发表文章数量来评职晋级,否则会挫伤一部分真正想从事研究的教师的积极性,影响研究结果的价值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充分的科研经费支持,使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时无后顾之忧,从而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五)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科研成果价值偏低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教育科研成果对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未涉及或未作深入研究,大部分提出的研究成果仍然是口号式的,虽然有些道理,但是可操作性很低,实用价值不大。事实上,评价一项科研成果是否具有价值应该看其对本校甚至中国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是否有帮助,其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只有科研成果面向实践,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教育科研成果是否运用到学校实践中去,是判断教育科研活动是否具有价值的关键。当然,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活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有过一段经典的言论:“如果你想使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快乐,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艺术,那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在目前如火如荼进行的新课改过程中,“研究型”教师的理念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教师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一方面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已经引起了相当多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中小学教育论文:中小学教育应贯穿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内容 摘要:世界上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工业生产的节制不严,形成对环境的破坏、大气的污染,使之成为人类的巨大威胁。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资源和环境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是任重而道远。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远处着眼,从中小学的教育着手抓起来,把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去,论文以三点理由讲述了其必要性,在五个方面加以实施,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必能收到长远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资源;环境;爱护;保护;中小学;教育 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保护自我生存发展的一项伟大事业和紧迫任务。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已对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提出了限制排放污染和治理方案,有的形成公约。上世纪90年代初,联会国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党和政府对资源与环境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提出节能减排、生态治理等等的具体防治措施,投入巨资予以治理,努力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效益型的经济发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我们社会,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普遍提高,各行各业正在同志“科学发展观”的号召下加快落实,成效越来越显著。我国每1000美元gdp消耗的油当量已经从以往的0.6吨下降到0.3吨左右。作为中小学教育,在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美化校园、静化学习环境方面有显著成绩,但与新时期、新任务、新目标的要求相比,还不够全面和完善。今天我们还应当提出“要把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去”的响亮口号,让孩子们尽早加入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行列中,从小实践保护人类、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 其所以这么提,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让他们从小知道资源、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增强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产生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土地、水、矿产、粮食都是人类赖依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居环境的要素。没有这些基本的东西,人类就不能生存和发展,而且,这些物质如土地、水、矿产是自然资源,地球上总量有限,是不可再生的;有些资源越使用越少,直至可以用完,如矿产资源方面的煤、石油;据有关专家预测,世界上的石油以现在的速度使用从现在起仅能再供人类使用30多年,煤仅能再供人类使用150年左右。所以现在油价煤价都涨的很高。尽管油价现在有回落,可是从长远看,价高是一个不变的趋势。现在人类正开发新的石油替代能源——生物醇,开发新的动力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核能。粮食是农民伯伯在土地上耕作培育收获的产品,它是可以年复一年收获的,但土地如果遭到破坏,如有害物质给予污染,有害物质污染了水传导在土地上,使土壤结构中含有破坏庄稼生长的毒素,使庄稼或蔬菜不能生长,就不能生产粮食和蔬菜,或过度开垦土地严重沙化粮食种植要减产。而人的生育是呈上升的趋势,必然造成粮食短缺,形成饥饿,灾荒,威胁人类的生命。 二是让他们从小认识资源使用、环境变化状况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增强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产生爱护资源、保护环境,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使国家富强挤身世界之林的精神动力。我国建国五十多年来经济发展很快,gdp增长迅速,2007年达到24.66万亿元(合3250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比建国初期gdp增长了十多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单位gdp消耗矿产资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许多,而矿产资源回收率仅为30-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个百分点。以2003年为例,我国gdp占全球gdp总量不到4%,而我国消耗的煤炭占全球煤炭消耗总量的31%,消耗的石油占7.5%,钢材占27%,水泥占40%;环境污染也高出世界水平,我国排放的温室气体co2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平均每4美元gdp排放的co2,美国700千克,日本400千克,中国900千克,排放so2,美国2.3千克,日本0.3千克,中国18.5千克。平均每立方米空气含有的悬浮颗粒物,按微克计算,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60-90,2000年北京370,上海162,广州151,而美国洛杉矶1998年时只有52。单位gdp排放的废水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出10多倍。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也披露,我国1/3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水系的2/5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有人计算2003年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5%。当我们听到和看到这些信息时,产生许多危机的感觉,坐如针扎,一定产生科学文化、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念头,以便将来更好的治理环境、爱护资源,保护我们每个人的健康。 三是让他们从小克服浪费资源有损环境的小毛小病,养成良好的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同时通过这些青少年行动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形成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广泛的社会力量,促进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 ,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造福人民。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中小学生,特别是居住在城市的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存在有洗脸洗衣不注意节约用水,用电不随时关开关,吃饭不注意珍惜饭食,随意扔掉剩余饭菜,走不多远也爱让大人驾车接送,不仅多排车辆废气,浪费汽油,还形成街道堵塞;也还存在有走在公园、农地不注意爱护庄稼、花草、树木,走在街上有不注意小便去厕所、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的现象,有打扫卫生倒垃圾不往指定地点运送的情况,干净了自家门,影响了街道卫生、邻里卫生。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的青少年来说,只要知道了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危害性和产生了危机感后,都能自觉克服,逐步改正。并且通过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和宣传,能够引导家庭、社会,扩大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力量。这就如同《老外在帮我们清除心理垃圾》(《中国信息报》2005年11月24日第5版刊载)的事例一样,产生的社会影响是相当广泛的。这则消息是说:美国老人,已退休的法学博士路乞,客居湖北省黄石市,同武汉的环保志愿者一起沿路捡拾垃圾,清理环境卫生,在他的带领下,黄石市随后有数百名志愿者也都积极地参加了环卫义务活动。同样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也发生了这样的一幕。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还包括30多名儿童参加。我国的不少旅游者看到非常感动,从而参加了该行列。 那么,怎样的办法才能把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小学教育教学中去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5个方面的努力来实现。 第一、提高认识,广泛宣传,把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去。新闻媒体与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经常开展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的活动,不仅使社会各界受到教育,也使青少年学生受到教育,还使教育机关的学校老师、校长也受到教育,明确认识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自觉地把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良性的教育互动,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这项工作。 第二、 改革和充实中小学的有关教材教学内容,将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有关知识列入教材教学之中,使之内容在一些教材中占到一定比例。在小学三年级以上的《科学》中就可以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教材中;一二三年级的一些语数课本中利用编题、问题回答,适当编入有趣话题,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初中、高中地理可增设一些章节,专讲资源的地球存量、消耗及节约使用途径等问题,引起兴趣,留下深刻影响,从而使他们逐步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第三、加强培训工作,使各科教师懂得防止污染、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经济发展增长方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等等的一些基本知识,在教学中进行应用。 第四、修改小学生守则内容,充实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小学生可以落实在行动上的条款。例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珍惜粮食,不挑饭食等。 第五、以爱护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开展少先队队会活动、共青团组织生活会活动或班内讨论活动,联系实际想人类,畅谈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发扬良好的行为习惯,采取有组织的突击活动,清理一些公共场所卫生死角和景区塑料污染,在有益的活动中改正青少年自身存在的小毛小病,增强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激发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志向,加强学习,长大成材! 中小学教育论文:试论社会性别视角下中小学教育的性别应视 论文摘要:社会性别作为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是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重要方法和工具。用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可以发现在学校、教师和教材层面都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亟需改进。 论文关键词:社会性别视角;性别平等;性别教育 社会性别是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对男女特征的定义与角色要求。“社会性别”概念在诸多研究领域中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它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社会结构,也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途径,现已成为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重要方法和工具闭。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我国中小学教育,可以发现在教师层面、教材层面和学校层面都存在着诸多性别歧视现象。 一、教师层面 社会心理学认为,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性别刻板印象.认定男性大多坚强、独立、胆大、冒险、理性,适于从事家庭以外的、具有竞争性和开拓性的工作;而女性大多温柔、内向、仔细、体贴、情感细腻、胆小,适于从事家务以及服务性的工作,性别刻板印象往往是在内隐地起作用,影响我们的观念和行为。这种观念投射到教师身上,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地采用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引导男女学生的发展方向。例如,研究者陈霞于2007年2月对江西省铅山县县城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性别意识现状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教师的男女平等观不成熟;(2)教师的女性家庭角色意识浓厚;(3)教师的女性发展观念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较深;(4)教师的性别态度不公正,存在性别刻板印象。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师一方面长期处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之中.另一方面又得到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的保护,很容易产生社会已经“男女平等”的感知错觉,造成社会性别意识淡漠,不能对女性受压迫、受歧视的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而对于这样的社会现象,如果教9币没有采用性别分析的视角去评析,很容易让学生,尤其是女生回到过去刻板的性别模式。从心里很自然地接受这些约定俗成的对女性的偏见,使我们的教育成为传统的刻板的性别模式的历史性重复。 儿童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体,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并不是天生就决定的,是在社会化的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来培养的。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者之一.其本身的社会性别意识以及对性别文化和现象的评价与思考能力都是很重要的,都会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别社会化。为此,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中,国家在“妇女与教育”的策略措施中明确提出,“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这有助于在教育政策层面加强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培养,提高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提升教师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教师教育。 二、教材层面 西方国家在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检视教科书中反映男女不平等思想的内容,并制定了按照社会性别公平化的准则,使用无性别偏见语言编写的教材,清除教材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我国的研究者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分别对我国中小学教材中的人物插图和男女两性的角色定位及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描述进行了量化的统计分析。结论是,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中同样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思想的内容:第一,男女两性在课文和插图中的出现频率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严重忽视女性人物。教科书中描写女性人物的课文只占以写人为主的课文总篇数的11.89%,女性人物插图也只占人物插图总数的16.5%,女性人物在教科书中的地位显得微不足道;第二,男女两性在职业角色、性别观念和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描述有显著差异,继续延续我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观念十分浓厚的性别刻板印象,仍在大量地传播着落后于时代要求的性别观念与行为;第三,男女两性在对社会文化和历史进步等方面的贡献描述存在极大的差异,明显地不注意宣传女性人物,忽视女性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在教材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和性别偏见现象,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对女性的省略、忽视、刻板化和歪曲,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男性标准”问题。从教材的编著到教材内容的筛选都以男性的视角为基点,都刻上了男性的价值标准的烙印,是无视或极少考虑社会性别文化因素的。 女性在这样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不仅处于弱势地位,而且还被以男性的标准来要求她们,女性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声音。这不仅是教育过程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且也会造成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因此,学者们呼吁只有将性别平等原则和视角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教改中,消除教材、教法中的性别偏见才能确保实现男女教育权利平等的目标。 三、学校层面 学校教育作为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社会性别文化、性别态度与期望、性别行为,完成性别角色塑造与定型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可以纠正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也可以更加强化传统的性别偏见。如教育哲学家简·罗兰·马丁认为,西方教育存在两个极端,要么完全无视性别,要么唯性别论,这给男女两性,尤其是女性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和不平等,为了避免这种伤害和不平等,可替代的办法就是在教育中保持性别敏感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父权制”的社会。虽然男女平等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宣传与推广,男女平等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仍然未能撼动“重男轻女”这个深厚而悠远的历史文化根基。传统的性别观念仍旧渗透到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我国的教育,从中小学开始就在为了追求教育公平与性别平等.一直奉行着“性别无涉”或“性别中立”的原则,即男女学生坐在同一间教室,穿着统一的校服,学着同样的课本.遵循同样的标准。从表面看,对不同性别的学生都施以相同的要求和标准,似乎是公正的。但是,这种为了追求性别平等而努力保持的性别中立,“不仅忽略了男女学生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性别差异性,而且也忽略了在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性别差异性结果使得反对教育中的性别歧视而追求教育平等的过程,变成了人为制造现实教育中性别歧视的过程”。所以,我国现行的教育无论是实践层面还是政策层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性别偏差.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教师态度、教育行为、教育评价、学校文化等,无一不存在着性别歧视主义。 教育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其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成为自由人,获得发展的机会与权利。而我国男女两性在教育领域所面临的不利处境,教育领域发生的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与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是分不开的。所以,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过程,必须把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纳入我们每一个教学环节。无论是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还是教育的承担者——教师,都要扫除理论认识的盲区,在提高自身社会性别理论素养的同时。还要创设“性别为先”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真正把社会性别视角贯穿到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另外。我们还要在帮助学生认清并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引导他们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中小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中小学教育论文: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家庭教育因素分析 【摘要】当今,农村问题是关系社会发展与稳定的一个大问题,而农村的中小学教育问题又是农村问题的关键所在,发展农村教育势在必行。家庭作为中小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必将对学校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教育 教育质量 家庭教育因素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通过改善农村家庭教育来提高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中小学教育论文:当前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启示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教育也在随之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对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日本 中小学教育 启示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和教育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面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中国制定了以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教育也在随之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对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一、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近代日本教育百十余年的历史就很好地想我们说明了教育本身现代化的必要性和艰难性。1872年就开始了近代化历程的日本教育,由于没有注重自身的近代化,最后沦为军国主义的工具,将大量善良和无知的青少年培养成杀人工具送上了战场。在上世纪末的经济危机风暴中显露了其脆弱性。于是再次向人们提出了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古老又新颖的问题。日本是我们的近邻,从19世纪70年代起,日本民族开始觉悟到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通过一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成功的日本的教育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了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准。 日本文部省在8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陆续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目标。平成8年7月19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展望21世纪我国的教育的理想目标”的答辩中,明确地提出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强调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生存力”,即“今后的儿童需要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能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及能力等”的培养,将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重点,也体现了日本教育的新学力观。尽管没有“素质教育”的明确说法,但是从其内容上来看,与中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相同之处。 在这一教育改革方针的指导下,从1997年起,日本开始制定了《教育改革计划》,以后每年都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及发展形势进行修订,逐渐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为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注重培养个性,完善生涯教育,学校教育多样化、弹性化,高等教育个性化、高度化等,将成为日本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重点。 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1年1月25日的《21世纪教育重生计划》中,明确地提出了新世纪日本教育改革的七个战略重点:通过通俗易懂的教学提高基础学力,通过多种多样的服务、体验活动养成感情丰富的日本人,完善可以愉快安心学习的学习环境,创建受家长、地方信赖的学校,培养“教育‘内行’的教师”,推进世界水准的大学建设,确立与新世纪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完善大学的基础设施。 因此,必须承认教育的独立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人的发展,不在于其他,至于其他都是教育在完成自身的目的后的副产品,不能跃过教育的现代化,用手段的现代来取代教育本身的现代化。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程,百年树人,需要认真地,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能有半点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更不能幻想教育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财富回报。日本成功的经验在哪里?通过对日本教育的研究和分析,感觉首先对基础教育,日本是抓的很紧,而且经过反复摸索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当然也有其不足和教训之处,这些对我国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或是明天的基础教育的设计,都不无参考价值。 二、要做到立法严谨,执法坚决,依法治教 1984年8月,中曾根首相设立临时审议会。经过3年多的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发表了4次咨询报告,探讨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原则等,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各级的职责都由法律明文规定,一目了然。法律形成体系,法令执行细则、实施条例等环环紧扣,面面俱到,避免了人们在执行过程中任意曲解。不仅要制定和完善法制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们守法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有法不依,甚于无法。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更要严格守法。政府部门按照法律行事,老百姓依照法律对其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反或不执行的,都属于违法行为。违法民法、触犯刑法是犯法;违反有关教育法规的也是犯法,也得由司法部出面加以追究,进行处理。 要理顺关系,明确责任。从日本基础教育管理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教育基本上分三个层次,即中央政府的文部科学省,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哪一级教育该由谁管,谁负责解决经费,都通过立法分工的一清二楚,各级部门各操其事,恪守其职。基础教育基本上由市町村政府负责,但是,国家制定整个教育的大政方针,决定教学内容、颁布教学大纲、提供教科书。这样就使得全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能保持一个比较齐整的水平;同时国家还补贴负担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工的人头费开支,避免了各地因经济发展不一,而造成的不公平。经济发达、财政实力雄厚的地方则少补或不补,以此来调节各地的教育经费,保证教育质量。 三、要重视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培养教育“内行”的教师。培养人才离不开教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日本政府在平成9年7月28日进行的“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第一次答辩中,就“面向新时代的教师养成的改善对策”对教师提出了基本养成目标:在全球角度行动的素质能力,在变化的时代生存的素质能力,与实践性指导相关的素质能力。平成13年1月2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1世纪重生计划》中更明确地提出培养“教育‘内行’教师”的方针,将不称职的教师调离教学岗位。日本国在教师教育研讨中,特别注重实效性和高水平。在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中,首先选择“课程设置、教材研究”为突破口,这无疑是正确的,并且强调课程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聘请国内外一流教授、专家投入研究工作,研究的成果具有国际水平。另外,强调联系实际,联系全国的各类中小学,使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有指导意义。以此提高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水平。我国在教师教育中,也注意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提高水平,尤其在编写教材中,注意提高质量。但是往往一考虑中小学教师需要,有些部门就考虑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经济利润,忽略了质量的提高。其次,我国也设立了面向全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心,根据日本的经验,人员编制与选拔、研究项目和承担任务,请国外的客座教授,教育部都要予以指导与支持,这对我国是有启发的。再次,在实施中小学教育中,要反对形式主义,例如,日本东京大学教育部长、日本国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成员藤田英典在研讨中提出,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时候,反对形式主义,要讲究实效。他也反对只顾尖子生的培养,要发展普及性的教育等。以上这些,对我国的教育也是有启示的。在教师教育中,日本特殊注意与中小学校联系起来,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专门的培训并不能使教师人人受益,也不能保证教师终身受益。让教师终生都处在培训中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学、专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联合起来,为教师提供随时的服务”。日本对教师研修制度给予充分的肯定,把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校工作日程,构建了学校的校务分管制度和研修活动制度紧密结合的体制,对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中小学校教师接受高层次教育都起到推动作用,这对我国的教师教育也是有借鉴作用。 同时,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十分重要的。神户大学科学发展学部副教授船奇俊雄指出,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教师的形象十分重要,让每个教师都知道,当教师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教师才能清楚的认识教育的实质,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他列举本人当教师的体会谈到,自从读了“日本战后教育史”自己才明确了怎样当教师,怎样认识、理解教育,他提倡教师要了解历史,尤其要了解教育史。这件事,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因此,中小学教师都要学一点中外教育发展史,有百利而无一弊。这样,才能明确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四、要注意发展和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教育改革重视个性的原则,这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原则,强调在教育中注意尊重个性、尊重自由和培养学生自律与自我负责的精神。必须按照这个原则重新评价日本教育的制度、内容、方法、政策,凡是与此原则相抵触的东西,必须加以革除。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战后日本的教育具有浓厚的集团主义的色彩,教育的均等化、规范化,在有利于贯彻教育机会均等的同时,也造成了学校教育的划一刻板化,对发展学生个性极其不利。因此,日本政府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强调了由偏重知识的灌输教育向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展个性的教育转变,扩大选择范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另外,个性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家庭、社会的义务,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学社融合计划”体现了社会教育对于发展个性教育的职责所在。中国面临的是对“应试教育”的改革,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能实现。高考制度的改革、用人制度的改革等,都对义务教育的普及有重大影响。日本对各类不同类型的学员注意施以不同的教育,即使对残疾人,也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对我们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因材施教,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我国也创办了特殊教育专业,据了解,在教育的过程中,针对性还不强,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学员的收获受到一定限制。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的教授方法,为了让残疾学生学到某种技能,搞一些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正如日本奈良大学文学部附属小学校副校长大津昌昭先生所说,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考虑学生的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学生喜闻、乐见,这样才能教好学生。我想只要每一个教师都考虑学生的需要,教与学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永恒的良性循环,我们的教育就会大有希望,就会培养大的的高素质的人才。 五、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改革的多样化原则。要实行学校制度的多样化、类别化和开放化:要改革教育内容,纠正偏重智育的教育,重视创造力、思考力和判断力的培养,重视德育和体育;要扩大中学阶段的选修课:高等教育要实现学科和课程的多样化和内容的灵活化,取代现行的国立大学一次性统考制度,创设国、公立大学都可利用的共同考试。 创新是以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挥为前提的,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关键。这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要求,也是人道主义精神在教育上的体现,是创新活动的逻辑要求。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得出创新只是某种或某类个性的产物,而是要承认并尊重个性的多样性。只有个体以自己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方式、独特的内容作出独特的贡献,社会才能在综合众多个性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其是神户大学科学发展学部藤田英典先生认为,创新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是不变的,根据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经验,创造能力是由3个最基本的要素:“读、写、算”,再加上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体现的,这是最基本的、不变的。他特殊提到,要实施“尊重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要尊重学生变化性,要尊重学生取得的各种成果。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健康的个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上这种观点是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也要提倡“尊重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六、重视充实心灵的道德教育 “知、德、体”——“三育主义”是日本教育多年来的方针,加之家庭、社会的“教育力”下降,青少年道德性的问题日益严重,正义感、伦理观、同情心等在青少年中非常淡薄。少子化、老龄化、核家族化、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下,原为三位一体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环节中,本该承担人际关系、品德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授等教育职责的家庭、社会的“教育力”显著下降,间接导致目前已成为日本教育严重问题的“欺负虐待弱小同学”、“拒绝上学”等现象多发,学校暴力、少年犯罪率上升,出现了“学级崩坏”(注:指小学生上课时,在教室内随意行动、讲话,我行我素,不服从老师的指示,致使班级全体无法正常上课的现象。)、“学校荒废”等严重后果。为此,在《改订学习指导要领》中,增加了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而道德素质也是中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首要的素质,更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德、智、体教育方针的体现。在新世纪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发文强调“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尽管中日社会制度不同,德育教育的要求、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是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则是德育教育的共同目标。 总之,尽管中日目前经济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面临的教育问题不同、中小学教育改革使用的用语不同,但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要培养适应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国际社会竞争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概括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最基本的,日本称为“心灵的教育”,中国则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德育教育。第二,培养各种基本能力。这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包括基本生存能力、身体素质、审美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素质等。第三,培养自立性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好基础。 中小学教育论文: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一、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总的策略 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总的或根本的策略应该是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强调运用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支持和指导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上要求从培养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学习者能够有良好的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更加重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让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分。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好的机遇,它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供选择的学习资源,还将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手段乃至教育体制等全方位的变革。因此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来考虑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策略。 新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孤立地在教育中必然地发挥作用,它必须要在现代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对发展全民教育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把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中小学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目标,正确地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征,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确定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用教育技术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支持和指导,才能发挥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真正做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新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达到优化教育系统的目的,实现全民教育的宏伟目标。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符合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应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对各种教育系统进行全面地分析、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环境和条件。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扩大了学习的资源,改善了学习环境,丰富了传授的方法与途径,但必须对与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关的教学过程和新信息技术所构建的学习资源环境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才能保证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这正是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的组成部分。 二、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一般策略 (一)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决策 教育中应用新信息技术是百年机遇,不可放过,但必须走一条自己的路,要面向未来、着眼现阶段,作好分阶段总体规划是当务之急。 应建立各种专家咨询和调查研究的机构和组织,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重大决策应在有关专家多角度、多层次评议、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的连续性。 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是一个新的、投入较大、影响深远的课题。国家教委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围绕这一新课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应从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整体改革,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方法和过程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行有效的实验,并定期地、有组织、有计划地作定量定性的跟踪调查,以及时分析现状,发现问题,修订策略,推动进一步发展。 要重视对信息社会中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模式的研究,建立适应国际化、个性化、信息化的信息教育课程及其它相关课程目标,着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尤其在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方面作深入思考,重新确定计算机教育的政策和目标、学科内容,摆脱强调程序设计语言的偏向,以计算机应用为主,把计算机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其它手段去探索、获取和处理各种知识信息的能力。 要重视对新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建立与新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开展与新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课程目标、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的研究,重视对新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包括对成本效益的评价、对应用新信息技术的教育系统有效性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等与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关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各方面的评价。 要研究制定信息社会中的教育政策,尤其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规划、政策和策略。无论是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还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它们在教育中的应用都需要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尽快作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和策略,并切实有效地组织实施,这是当前新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所要求的。 (二)加强政府行为,切实处理好几个关键的问题 1.领导的重视与认识问题 各级领导的重视是推动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关键。领导者的重视及正确的认识可以直接转化为政府的一系列有效行为。由于存在经费、认识、师资、软件以及升学压力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发展十分缓慢。如果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行为来推动,十分有利于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应用的发展。 2.经费投入问题 首先,各级政府应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建立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确保经费投入,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可供选择的措施: (1)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中设立专项资金,通过拨款、奖励、补助、贷款等形式向中小学增加投入; (2)通过制订企业向学校资助经费可抵税收的政策,鼓励企业向学校提供资助和各种设施; (3)通过教育附加、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措经费,同时通过奖励、补助等形式鼓励中小学继续自筹经费,投入新信息技术的应用; (4)考虑确立教育部门购置教育资源的价格优惠政策; (5)积极争取国际援助,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和一些民间组织与中小学共建。 其次,切实保证硬件、软件、培训和管理维护的合理投入比例,发挥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再次,国家在经费投入政策上应有所倾斜,尤其对经济落后地区和条件较差的中小学,要增加拨款和补助的比例,以加快其发展速度,缩小教育差距。 3.硬件问题 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程度取决于国家、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不应盲目追求最新、最高技术。每个地区、每所学校要根据自己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同的教育教学需求、资源与约束条件来确定自己最基本的教育技术设备作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条件。 同时,必须对硬件维修、维护措施作出有效的安排,以保证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4.软件问题 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是保证新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去改善教育质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有效的教材建设和软件开发机制与科学的质量标准教学软件的质量和它能否被教师和学生接受是使用新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材建设和软件开发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与科学的标准。 中小学教材的设计、开发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的组织规划下,由学科内容专家、学科教学教师、教育技术专家、教学媒体专家、软件编程专家、教育心理学专家和教学研究人员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小组共同设计、开发,并要有相应的政府行为,形成相应的规划、投入、管理、设计、开发、试用、反馈、修改、评审、生产、推广、出版发行的工作系统。 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视听教材和计算机课件的开发标准和纲要,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软件规范标准,加强视听教材和计算机课件的评审。所有软件均应有配套的使用说明或手册。 软件开发中要特别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参与,要了解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并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在相应教学环境中的相互作用。要注意软件不是课堂教师的电子替代物。 (2)建立若干高标准的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的骨干编制基地当务之急是中央和地方应建立若干高标准的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的骨干编制基地,统筹规划,重点投入,分区协作。采用政府与企业联手的方式开发软件(由国家教委提出软件产品的详细指标及要求,让企业投标制作,版权归国家教委所有)以增强软件开发能力,克服开发人员和资源的严重不足。软件开发必须重视前瞻性、适应性、交换性,以实现资源共享。 (3)在软件开发上提供特殊政策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属于特殊商品,既要面向教育市场,又要实行特殊政策,在一定时期以文字教材的收益补贴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的建设,国家和地方都应有重点投入,或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吸收社会资金编制中小学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通过确立对教育行业优惠的市场机制,教育电视台或计算机网络传送等多种形式促进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的流通。通过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评选、软件竞争等方式鼓励优秀教师参与教材或软件的开发,对编制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应视为“著书立说”,国家和地方应有相应的认定与奖励办法。 (4)适当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适当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学的实际进行改造和编译,提供给中小学使用。引进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借鉴国外软件制作的经验和技术。 5.培训问题 任何一种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创造力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是教师使用新信息技术的自觉要求和能力。因此,建立一支足够数量的、稳定合格的现代化干部教师队伍,是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成功应用的关键。 (1)建立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并重的培训体系要在教师继续教育以及师范院校中开设教育技术课程和计算机等信息文化课程,培养广大教育行政干部、教师和在校师范生的信息文化意识和适应新信息技术的教学和管理能力。培训必须形成制度,经常地定期进行,以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2)要特别重视对校长的培训校长是推动新信息技术在学校应用的关键力量,因此要特别重视对校长的培训。教育行政人员对信息文化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对与新信息技术有关的国家政策的理解与执行程度,重视对他们的培训,有助于为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合理的行政支持。 (3)要重视专兼职电教教师的培训首先要普遍地进行岗位培训,实行凭证上岗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分级组织专业进修、学历、双学历教育和骨干教师培养,逐步形成一支合格的、稳定的、拥有更多教育技术、教学设计和媒体专家的电教教师队伍,适应新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 (4)对学科教师实行全员培训学科教师是应用新信息的主力军。对学科教师要实行全员培训,除了关心他们技能的提高外,还应注意他们态度的转变,利用一切机会阐明新信息技术和相应的教学软件改进教学过程的教育结果,要尽可能联系课程、联系教师的经验和观点来进行培训。要注意到教师使用新信息技术的勉强性常常是设备使用中实际困难的反映;要注意消除教师对媒体会代替他们或降低他们的地位和作用的担心;要注意消除教师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他们对新技术的不适应的心理。 (5)重视加强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把“教育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基础”列为必修课,为学校输出适应信息社会和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合格教师。 (6)重视对教学软件开发人员的培训重视对教学软件开发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尤其要加强教与学的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培训。 (7)建立分级培训体制采用分级培训体制,利用和改进现有的培训系统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培训,除调动中央和地方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外,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培训。 (8)重视对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价要以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规范、吸引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参加培训,并重视对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对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和干部要有一定的政策鼓励他们通过自考、远距离教育等形式进修第二学位或获取证书。 6.管理体制问题 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必须按照系统原则进行科学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和效益。 要将新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纳入中小学“双基”督导、检查、评估范围,制定评估标准和相应的政策,分类推进,督导检查,促进新信息技术应用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1)尽快改变视听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分而治之、多头管理的状况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中小学电化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基本上是分别管理的,从国家教委到地方,甚至到学校,多为两个工作系统,彼此分离,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也常把二者分割并列,这已带来管理上的很多问题,对于未来的发展更为不利。因此,只有采取相应措施将二者统一起来,才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规划与设计使用,才有利于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协调发展。 (2)教育电视台的建设与管理在当前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卫星电视教育网络的发展和卫星电视教育的成败,对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目标至关重要。国家教委应尽快与广播电视部门协商,制定一个教育电视台管理条例,促进教育电视台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管理,提高社会效益。对于教育电视节目进入有线电视网,国家应在立法上加以考虑。 (3)搞好教育电视栏目,合理设计和编排节目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搞好教育电视栏目和节目内容、形式的合理设计和编排。卫星电视教育的主要落脚点是中小学及家庭、社会,卫星电视教育节目播出的主要对象和客观评价者之一是中小学,优化节目播出的基础源泉之一是中小学教育与教学实践。因此,教育电视台应针对中小学实际,播出与中小学教学配套的小版块节目,配合课堂教学,同时办好“开放性课程”和各类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校内电视接收和闭路系统,同教育电视台“联网”形成相互配合施教、两翼齐飞的态势。 教育电视要为中小学提供与学科教学配套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总体上要做到与中小学教学进度基本同步或略超前,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中小学教师提供一种教学示范,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将有关的教学材料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以充分发挥教育电视资源的效益。 (4)重视教育电视节目的反馈要重视教育电视节目的反馈,建立有效的教育电视节目收视情况反馈网络,定期开展节目收视调查,收集反馈意见,以调整播出计划和修改教学节目。 (三)普及和提高基于视听技术(投影、录音、电视、录像、语言实验室、计算机辅助教育等)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大力发展基于卫星通讯技术的远距离教育形式,积极试验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和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这一策略的实现,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策略: 1.分类指导,分层推进 当前在经济比较发达,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发展较好的地区,多数中小学的校舍、师资、一般教学设施、正常经费等办学的基本条件已经达到基本要求,学校科学管理基本成型,教育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校长一般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意识,在这些学校中应大力提倡应用新信息技术。在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较差的地区,多数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在这些学校应首先改善基本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利用已有的新信息手段开展师资培训。对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考虑到既能在有条件的地区与学校迅速有效地发展,又能对较为落后地区与学校进行辐射与扶持。 有条件学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确定不同层次的应用新信息技术的目标和模式,分步推进。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兴起的情况下,必须仍然重视以投影、幻灯、录音、电视、录像等视听媒体为主的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应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确立一批不同层次、不同应用模式的示范校,要重视和扶持一批条件较好的学校积极试验和推广多媒体教学形式和网络教学形式,影响和带动一般。 我国多数乡村贫穷落后,中小学布局分散且条件较差。对这些学校来说,首先的是确保最基本的办学开支、维持正常教学、改善办学条件等问题。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应用新信息技术发展教育可以有两个基本方法:一是以中心校为点,充分利用县乡建立的广播电视接收装置,接收广播、电视教育节目,获得教学资料和教育信息,建立县乡教学资源中心,开展教研与教师培训,进行德育与公共课教学;二是在学校和班级进行以常规媒体应用为主的实验,取得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推广。 2.多类型、多层次布局 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新信息技术,可按照如下四种类型和层次布局: (1)重点配置,形成若干应用新信息技术的教学点有些中小学的班级、学科较多,物质条件与经济力量有限,教育方式和手段又需逐步更新。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把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放在年级和学科上,在一些宜于应用新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又需重点保证的学科与内容上,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投影、幻灯、录音、录像与计算机等设备和相应的软件。 (2)以班级为基点,形成应用新信息技术的班级体系在一些条件较好的中小学,适应班级授课制,把应用新信息技术的基点放在班级,在每个教室里装备投影、幻灯、电视、录像等视听设备和计算机设备,给教师提供相应的软件和教材,方便教师使用。也可以在电化教室、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室、音像阅览室等一室或多室配备投影、幻灯、电视、录像、计算机等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供一些学科使用。 (3)以学科为基点,形成应用新信息技术的学科专业体系在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班级授课趋于“专业化”,个别化教育逐步得到发展,多数学科教学在专业教室进行。适应这种情况,学校把新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点放在学科,在每个学科的专业教室除装备相应的演示、实验设备,挂图、教具与学具外,根据学科需要装备特定的视听设备、计算机设备和教学软件。 (4)以多媒体教学形式和网络教学形式的试验为中心,将基于视听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和基于卫星通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等多种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组合形成现代教育技术体系。 在少数办学条件有根本改善的中小学,在新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基础上,以发展多媒体技术为重点,建立校园网,形成包括广播电视、录像、通讯、计算机与投影、幻灯、实验设施等各种应用形式在内的网络系统,覆盖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并留有接口同国内外联网。 3.建立资源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强调媒体的优化组合利用 新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念并强调资源共享有利于充分有效地利用新信息技术。当前中小学经费短缺,软件、硬件缺乏,应该在省、市、地、县、乡(镇)、学区建立学习资源中心,为周围学校提供资源服务,实现资源共享。这种资源中心还将为开放学习和个别化学习提供条件,促进学习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学习化,为实施全民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任何媒体都有其特定的作用,能够解决特定的教学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或新媒体,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已有媒体技术的作用,通过教学设计,对媒体进行选择和优化组合,以最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中小学教育论文:中小学教育管理改革 摘要不同的理论观点,既影响着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也会在管理实践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也直接影响教育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东方伦理主义形成了影响世界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三种理论思潮。三种理论在相互攻讦、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给教育管理带来了勃勃生机。三种理论思潮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融合,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管理改革的一种理论导向。 关键词教育管理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伦理主义理论导向 从中小学教育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古今中外,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时,总会采取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在批判、继承、交流、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管理理论和流派。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因其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不同,会认同不同的管理理论,也就会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我们为论述方便,可以大体将他们归并为: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以效率为核心的“科学管理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行为科学”理论;以伦理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①。在当今世界,这三种理论导向构成了教育管理的基本图式。在当代中国中小学,对各种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但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这三种理论导向发展的趋势,都正在逐步由对立走向整合,对这种趋势的深入研究,对深化我国中小学管理改革,意义极大。 一、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 在科学主义者眼中,科学是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客观真理被认为是可以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而对“科学方法”的普遍性信念,则被认为是人们在认识客观真理之后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法宝。现代科学管理是在社会大生产条件之下,对科学主义理论的一种实践。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学管理作法,许多是从企业管理中移植过来的。对形成20世纪以来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影响重大的最早一种学说是英国工程师F·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原则有四条,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选择工人和管理人员;三是培训工人,使其掌握自己工种的学问;四是资方与工人之间亲密协作,职责均分,资方要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不要把它们都推给工人②。这种理论提供了解决企业管理中怎样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这两个环节的方法,因而成了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它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主义”。其思想不仅在企业界得到广泛运用,而且也运用到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在美国,由于公共学校教育在19世纪末得到迅速发展,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棘手问题,同时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巨额投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向学校要效率,学校管理人员只好求助于泰勒的方法,成为在教育管理上与当时西方掀起的“教育科学化”运动遥相呼应的一种思潮。在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的热潮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社会、政府、家庭给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好的条件,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引发了教育管理人员学习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热情,可以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教育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科学管理”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科学管理思潮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0世纪初,由于社会、生产、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国基础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大量增加,社会、团体、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大量增加,这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效益的广泛关注,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对学校在管理上的浪费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要求管理人员把重点放在质量和效率上。为此提出必须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行考核,在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之下,教育管理人员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转向接受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的思潮开始在学校管理中流行,它要求教育和管理人员明确了解教育目标,了解学校的总效率与员工们的工作效率的联系,了解教师的工作成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一个班和另一个班教学效果的差别,了解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相比较孰优孰劣,即注意把经费的分配同教学成本联系起来。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师富兰克林·博比特就提出,要提高学校行政的效率,首先要确定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即学生标准);其次规定学校的生产方式;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作准则。这样“管理人员就一定能够牢固地掌握控制生产成本的规律并懂得如何引进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而“效率意味着权力的集中化和监督者对全部执行过程实施明确的指挥”③,这样注重效率、成本、管理全过程的观念对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二)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 随着科学主义观念的流行,教育科学研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量化方法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成了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工具,成了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产品及其成本的手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的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的量化,标准化考试的盛行,甚至学生品德也要实行量化标准,各种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运用,使学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约化之路。为保证质量和效率,竞争和淘汰成为必不可少的措施,分数和年级、名次和证书,成为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切与此无关的兴趣活动和课外活动,便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课程之外。 (三)以科层管理为组织基础 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weber)提出来的。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即建立在理性——法律权威基础上的等级体系。科层管理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革命改变了工作场所的性质,即分工细化和管理复杂化,这就有必要发展控制工作的综合机构,创造沟通和协调的系统,确定管理者及其属员的行为准则。在韦伯看来,“充分发展的科层组织机制较之其他组织,简直就象大机器生产与非机器生产方式之别”④,也就是说,他认为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体系。 虽然对教育管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应用科层管理理论,有许多不同的看法⑤,但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人员仍试图运用科层组织的概念和操作方法来说明和解决教育管理问题,对教育管理产生了切实的影响。如在教育系统中建立上下衔接又有明确分工的管理体系;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赋予各级教育组织以明确的职责和权力;在学校内部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组织网络,各职能部门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有标准的工作程序;各级领导要经常考核下属的工作效率,并按他们的能力和成绩决定进退,等等⑥。 上述观点充分反映了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观点。由于有了效率意识,教育管理人员更容易与社会各界沟通,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理论化,促进了教育管理的专业化、理性化、协调合作、连贯性和激励作用,为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理论导向在实践中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首先,它把人看成机器人、经济人,只能服从,忽视了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事业,仅仅视教师为执行命令的工具,无意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人失去人性并使教师和学生屈从于机械程序和某些领导人的专断独裁行为;其次,缺乏对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认识,不重视处理组织中的人的问题,在组织结构上的基调是独裁式,过份强调组织形式、成文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等,缺乏对人格的尊重和对人的灵活性的重视,其等级化、制度化的管理常常使组织僵化,束缚了事物的发展。第三,在强调教育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共性时,忽视了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师劳动与工人劳动、教育投资与生产投资、教育结果与工业产品的区别。虽然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首创了运用定量方法解决管理问题,弥补了过去纯定性分析的不足,但事实上很难完全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其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 随着时间的发展,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给教育实践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首先,加速了学历社会的形成,在教育中形成了两个无休止攀爬等级阶梯的群体,教师为更高的工资、更高的职务和职称而攀爬,学生为更好的学校、更高的学历和学位而用功,使教育背离了教育本身的价值,教师和学生常常在为许多虚假的目标而奋斗。其次,在教育内部,颠倒了人和教育的关系,压抑人性、摧残儿童,把人培养成了科学技术和官僚管理制度的工具,教育严重脱离了生活。再次,学校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成为一个“筛选”的等级化机构和发放学历证书的场所,另外,由于学校教育转向考试中心主义,毕业证书成了挑选职业的通行证,其贬值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了普遍的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因此,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批评,一是来自人文主义,一是来自伦理主义,他们抓住科学主义的要害猛烈开火,批评它忽视人、忽视人性、忽视教育的本质、忽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但它们各自的管理思想也是泾渭分明的。 二、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 本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劳工运动和民主思潮的蓬勃发展,新兴社会科学的产生,加上学校规模扩大和学校系统内部结构变化,科学管理思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猛烈抨击。于是,民主管理的新思想开始酝酿、诞生。其中名气最大、影响最深的倡导者当推杜威,他在系统地提出基于人文主义精神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的同时,提出要让教师有机会更充分地参与管理,这不仅不会改变学校组织的本质,而且还将改变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作为学校管理人员的“领导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⑦。以后,工业和社会科学所进行的人际关系研究似乎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民主管理的支持者的所抱的信念——人道主义的领导方式能够提高组织的士气和效率。 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注重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当时工业方面进行人际关系研究的著名实验是美国芝加哥霍桑工厂的管理部门与哈佛大学管理教授E·梅奥(EltanMayo)等人合作进行的“霍桑调查”,其研究结果促使管理上的“经济人”模式向“社会人”模式转换,即注重集体以及集体中人与人的关系等社会问题对个人和组织效率的影响。不久,此种研究形成为有广泛影响的人际关系学说,其基本原理是: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们不仅有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还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以及安全、归属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欲望,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如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是提高效率的关键;领导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集体工作,要在正规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作人员的非正规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必要平衡。 最早意识到把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和教育管理联系起来的教育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导主任拉尔夫·泰勒,他在《变化中的思想概念促使教育必须调整》(1941年)一文中提出人际关系的研究与学校管理人员有关,他预见今后教育管理必将受到“霍桑实验”的影响。二战以后,把人际关系学说和教育管理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章增多,如威尔伯·约契主张校长要正确处理好全体教职员之间的关系,要和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对话等,给教育管理理论以新的启发。 (二)注重人的需要的满足 人际关系理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工人士气。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员工士气呢?人际关系理论研究者认为:追求满足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是激励人们的动力。以后的一些行为科学研究者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人们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出自一定的动机,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身存在的需要。因此,人们的需要和动机确定了人们行为的目标,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从人们内在需要出发,推动人们采取某种有目标的行为,最终达到需要的满足,这就是激励的过程。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行为科学论者认为,没有达到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过程的出发点,行为的推动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激励的前提是,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而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是激励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性的等级排列的,一旦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并要求满足。这个进程是没有止境的,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地生活和工作的。马斯洛在1954年发表的《激励和人》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性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这些基本思想被后来的实际管理人员广泛接受,在教育管理中如何用更高层次的需要手段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教育管理人员普遍研究的课题。 2.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赫茨伯格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们不满足于工作时,是对工作环境不满;如满意工作时,则是满意于工作本身。1959年他在发表的《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激励的两因素论。即:第一,保健因素或维持因素。这种因素是维持一个合理的满意水平所需的,没有它们,职工就不会满意,但它们的存在并不构成强烈的激励。第二,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构成对职工强烈的激励,能使职工高度满意于工作。激励理论明确指出人们的工作效率决定于人们的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又取决于人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而人们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合理的满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的影响。70年代以后,马斯洛、赫茨伯格的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与日俱增,“自我实现”既是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一种追求,他们也认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就是要帮助每个人成为自我,如格里菲思就断言:“学校全体教师中士气的高涨,是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每个人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所能达到的程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⑧ (三)注重领导方式的研究 行为科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在影响企业各部门工作效率的因素中,领导是最主要的因素。他们发现生产效率高的领导人总是让下级清清楚楚地知道目标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要求,然后让他们有充分的工作自由。并且还认为,如果领导人员以职工为中心,不仅注重职工工作,而且经常关心他们的需要和愿望,那么这个部门的效率就高;如领导人仅以工作为中心,不关心职工的愿望和要求,这个部门的效率就低。利克特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就领导是否对下级信任、下级在工作中有无自由的感觉,以及领导是否积极与下级发生联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组织领导的四种基本制度;一种是剥削式的专制制,第二种是仁慈式的专制制,第三种是参与制,第四种是民主制。调查结果发现,工作效率高的单位多采用第三、四种制度。因此,利克特认为,高效率管理人员领导人的组织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整个组织中每个成员是相互高度信任,目标一致,并有参与、支持完成目标的意识;第二,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有明确、合作的态度和正确的动机;第三,组织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有效的社会系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领导鼓励成员有效“参与”;第四,对成绩的总结,主要用来进行自我引导,而不是为了控制。国际知名心理学家K·节英(Kortlewin)与其研究生在美国依阿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领导作风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结果显示,实行民主领导的组织活动成果丰富,组织成员对相互间的交际感到满意,他们表现出更有创造性和独立性。 不难看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思想之所以被教育管理界广泛接纳,除了与本世纪20—30年代的民主思潮发展有关外,更实际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有助于解决由于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越来越官僚主义所造成的问题。同时,教育组织的进一步专门化及其在规模上的扩大、教育活动的复杂化都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在处理有关事物的过程中应更加依靠教师的合作和专业知识,而民主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两者的确都提供了一些重新分配决策责任,以及帮助教育管理人员更好地同教师一道工作的方法。这种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在实际管理中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它改变了教育管理中对人的看法,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将人的组织行为作为讨论的重点,不仅可资借鉴,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了管理思想的繁荣;其次是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发展了管理理论,一方面开创多学科协调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的行为的调查研究;另外,它还强调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和行为规律,并据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第三是提出了在工作中实现“民主”和“自主”原则,恢复“人的尊严”或“人性”,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等新的管理方式,开辟了一条管理新路,特别是倡导教师参与管理的各个方面,“目标管理”和“丰富工作内容”等方式方法,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影响是很大的。 然而,民主的人际关系学说毕竟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定阶段发展起来的管理思想,它不可能解决管理的全部问题,也无法解决随着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特别是这种理论被行为科学论者片面强调其作用,夸大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其片面性显得更加突出。加之制约人的组织行为的因素相当复杂,单靠某一种理论予以科学的把握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寻求多种理论的整合使教育管理理论趋于完善便成了人们继续奋斗的目标。 三、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管理思想是由一系列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思维定势所组成,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就是他的管理观念的体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们无不出自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融合。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管理思想则是东方文化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道德和思维定势。中国人处事、待人、律己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是非标准为准绳的。在管理思想上重人论、重和谐、重传统居于主导地位。正如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所说:“人伦关系和人伦价值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起点,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支柱,人道主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归宿。修养践履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唯一重要方法。”⑨我国现在的教育行政与管理人员就是在人伦为本的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在他们头脑中潜藏着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强调政教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视教育为改造人的灵魂的工具。有一句名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⑩,可说是这一观点的代表。道德理想主义者特别是在儒家的哲学里,政治就是教化,教化也就是政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1)管理者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管理过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他们反对自然主义学说,认为人在组织中如不被好的东西去影响、改造,就会被坏的东西影响、改造。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化性启伪”,引人向善,就是把人的本性中好的东西发掘出来,用以驱除后天不好的东西,向“仁”和“君子”迈进。管理就是通过管理者的教育,使被管理者遵守人伦关系中的秩序。 (二)重视知行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强调知行合一,强调用一整套伦理规范来规范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乃至个人的生活小节,管理就是建立一种伦理规范,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做、行,在做和行的过程中养成行为习惯,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者相信、道德理想、道德秩序是个人精神和国家的支柱,它甚至可以超越经济的、军事的力量,并且相信一种理想的道德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途径有效地灌输给受教育者,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就是进行这样的教育,也是实践这种管理。陶行知把它概括为“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12) (三)讲求人伦秩序 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十分讲求人际关系中的秩序,要求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特别是下级对上级的服从,朋友之间的“信”,上级对下级的“义”。办事要谦虚谨慎,宽容忍耐,严于律己,沉着稳健,工作勤奋,生活节俭,讲究中庸,强调团结,重视和谐,遵守纪律,这一切对于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德理想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思想在中国的教育管理者的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从儒家的“修道之谓教”,到王阳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都可以看出道德理想主义的影子。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若服务于一个理性的、民主与法制健全的国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教育将会取得巨大进步。但是,这种管理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土壤中也衍生出一些消极因素,成为中国人前进中的包袱,比如崇尚权力的官本位专制主义思想;论资排辈的等级观念和行为准则;只重情义不讲效益;和为贵,忍为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等等。这是我们今天所必须摒弃的消极因素。 四、融合——当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从以上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看,无论是西方管理思想还是东方管理思想,各种理论导向都有自己的视角和侧重点,科学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都关心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组织更富有效率的问题,其视点在于组织结构方面。人文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其注意力则在于人的情感和其他的心理因素,强调人的需要。道德理想主义产生的变式则强调秩序、人伦关系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学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趋势影响之下,许多学者发现单独一种教育管理思想解决不了问题,教育管理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融合,即博采众家之长,促进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在西方,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突变理论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一种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开放系统管理理论开始受到管理界的欢迎,并引入教育管理,可以视为教育管理理论走向融合的发端。系统管理论认为,学校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认为学校、社区和社会之间的界限是可以渗透的、相互作用的,社会上各种因素(政策的、观念的、经济的、风情的等等)都在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工作秩序和效率。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从系统观念上给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提供一种把学校内外环境、各种因素作为整体进行思考的方法,要求教育管理人员树立起整体优化观念、合理组合观念、动态平衡观念、开放与闭合统一观念、信息沟通与反馈观念。同时把系统分析的方式应用到教育调查、教育预测、教育决策、教育规划、教育评价、教育诊断之类的教育行为之中。另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认为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一体化系统,它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系统。第一,学校是由人、物资、教育媒介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复杂系统,一个系统的变化会引起另外几个子系统的变化,学校领导人在协调学校内部管理过程时,要注意各子系统之间的动态联系。第二,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外部环境影响,如社会对学校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及广泛的文化影响,它同时也影响外部环境,它只有在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系统管理理论往往同权变理论结合起来,不承认在处理组织问题时有一套放之各种组织而皆准的方法,管理应该是根据学校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具体情况对组织问题作出灵活处理。 在我国,特别是80年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管理思想的过程中改造我国原有的管理思想和体制,大多数学者认为,我们学习西方管理理论,无论是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还是以行为主义为导向的,都是为了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根据对以上三种教育管理模式的分析,我认为必须用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教导为指南,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把现代的先进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大加讨伐。纵观整个世界管理理论的发展,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运用,多样与综合,已成为当代教育管理理论完善与更新的大趋势。 中小学教育论文:中小学教育科研 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到底有什么意义,却还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有不少人认为:教育科研工作自有专家学者去研究,我们教师不就是按照书本教书吗,还搞什么教育科研?其实这就是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目的意义不理解的一种表现。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今天的社会现实。怎样做到教育“与时俱进”,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提高我们的教育科研水平。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虽然教育科研的理论水平没有专家学者的高,但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是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是普通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结果,它都必须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作为中小学教师,不管你对教育科研有没有兴趣,你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了问题怎么办?难道你不去解决吗?而这个解决的过程不正是你的教育科研的过程吗?就这一点说,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最主要的目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教育科研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 思考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思考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思考四: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 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 中小学教育科研有它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科研。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我一再强调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联系实际,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在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不少的教育科研工作都存在功利主义色彩,假大空现象很突出,教育科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实际的,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科研工作的作用,相反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因此,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内容必须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总之,在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我们只有端正思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工作的意义和作用,遵循教育科研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少一点功利主义色彩,多一点实干精神,这样,教育科研工作才能健康发展,也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中小学教育论文: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 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由州一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负责。中小学教育共12年,从1年级到12年级。在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首都行政区,中学从7年级开始,其他州一般是8年级开始。义务教育到10年级结束。11年级和12年级的课程,大体相当于中国的高中,以面向大学升学为主,也包含职业性课程的训练准备。 中国中学生留学澳大利亚,比较合适的年龄是在中国读完高一,大体相当于澳洲的10年级,然后到澳洲读11年级。由于语言上的差距,中国学生很难直接进入澳洲主流课程,一般都需要先读语言课程。 留学澳洲中学,在申请操作上,中国学生有三点要注意,第一,申请的语言课程最好和主流课程在同一间学校,第二,语言课程不能超过6个月,一般以4-5个月为宜,语言课程如果超过6个月,往往被拒签,第三,澳大利亚签证申请时间很长,所以申请者必须留有足够的提前量,一般需要提前一年。例如,想报读澳洲11年级,那么应该在初中毕业就开始申请,高一读完后可以赴澳洲。 还有几点需要提醒中国学生和家长,澳洲学校不接受插读12年级的学生;澳洲学生签证,对留学11年级以前的学生,不需要TOFEL或IETLS成绩;高三学生申请留学澳洲,一般都被拒签;澳洲位于南半球,大中小学的学年一般从2月份开始,到11月结束。 在澳大利亚进修英语。 海外留学生英语专修课程(ELICOS)是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制度中的一环,专门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英语培训及有关服务。全澳总共有100多所注册认可的ELICOS学院。每年来自50多个国家的学生赴澳就读ELICOS课程。从签证角度出发,中国学生不能只在澳洲学英文,ELICOS课程必须作为一个正式课程的预备课程。 ELICOS学院设有多种不同形式的英语课程。全日制课程通常为期4至8周;全日制或兼读制的考察课程通常为期1至6周。课程分不同程度设置,以适应初学者乃至高等程度学生的需求。 ELICOS种类包括使用英语、学术英语(为准备升学而设计)、中学预备班、公开考试预备班(如剑桥公开测试、IELTS及托福测试等)、专业英语课程(如商业英语、计算机学应用英语等),以及考察学习课程。国家ELICOS评审计划署(NationalELICOSAc-creditationScheme,NEAS)为全国学院确定评核制度,NEAS评审学院的管理、员工、最低师资要求、设施、服务、校舍,以及课程等。 澳大利亚第一所大学于1850年创立。时至今日,全澳大利亚共有40多所大学,另外,还有提供职业培训的职业技术学院(TAFE)。修读高等教育的全日制,业余及海外学生达57万多人,其中有超过一半属走读性质的全日制课程学生。现在就读于高等教育学院的海外学生约有5万人。澳大利亚的大学在英国及美国的院校中享有盛名,而且在计算机及科技水平方面也遥遥领先。 很多大学现在正提倡学术研究国际化,积极鼓励员工及学生参与国际交流计划,并与其他海外学术机构合作,进行研究及发展新课程。 澳大利亚的42所大学中有36所是纳入国家统一教育体系的公办大学。4所是联邦政府办的特种高等专业学校。两所为私立大学。 外国学生 大部分外国学生要进入澳大利亚需办学生签证。签证有效期比学习期限多1个月。来澳大利亚接受短期培训不足3个月者可申请访问签证。学生应弄清打工、医疗保险以及回国的有关规定。澳大利亚有严格的法律保护学生的费用。许多私立学校参加了“学费保障计划”,即使在学校主人发生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受到保护。在澳大利亚使馆尚未通知颁发学生签证之前,最好不要交付费用。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基金(AIEF)是澳大利亚政府和提供教育部门的合作组织,其宗旨是推进国际教育和培训,向学生提供信息。 中小学教育论文:美国中小学教育服务性学习 摘要:服务性学习是一种在行动和反思过程中进行的经验性学习,它已成为近年来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之一。服务性学习把社区服务作为获得特定学术目标的载体,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和公民责任。 要害词:美国;服务性学习;中小学生 服务性学习是学习、服务与教学相结合的一种独特方式,目前在美国已经成为一项贯穿学前到12年级以及大学教育阶段的学习运动。在服务性学习中,学校等教育组织与培训机构,社会组织紧密联系,学习从教室延伸到社区,并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时间,比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融合个人和小组的活动与服务,反思自己的服务与学习经历,服务性学习能够发展和丰富学生真实的知识、实践技能,以及增强他们终身的社会责任心与公民价值观、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技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对他人的关怀感、服务性学习有效地把学生的知识获得和不断发展与丰富联系在一起。 一、服务性学习释义 对服务性学习的理解有多种。一般认为,服务性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学策略或者是一种学生学习经验的补充。它强调把社区服务作为学生学习与把握技能和知识的一种方式,学生在行动中不断观察和熟悉,不断进行自我发现和自我反思,除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外,服务性学习更强调价值观的养成和增强。“它为学生提供镜子以观察自身,提供显微镜以审阅社会,提供双倍望远镜以探究前景”。 密执安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阿登·姆恩(ArdenMoon)认为,服务性学习是将服务与内容结构予以统合并进行实施的一种课程计划。伊勒(Evier,1999)和盖勒斯(Giles)认为服务性学习是一种经验性的教育模式,“经验促进理解,理解促进更有效的行动”。 美国国家实验教育协会(NationalSocitetyforExpefimentaialEducation)对服务性学习的定义如下: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对所学的东西进行积极反思的有组织的服务活动。 美国服务性学习委员会最近颁布的《在行动中学习:美国学校服务性学习的力量》的报告指出:“服务性学习与自愿服务是不同的,它是一种把社区服务和学术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增强其公民责任感,同时促进社区发展和进步。” 需要指出的是,服务性学习不是一种自愿者的计划.也不是学术课程的附加,而是课程本身;服务性学习不是用来惩罚学生的服务,也不是只适用于高中与大学,更不是使学生或社区单方面受益,而是使双方互惠;服务性学习强调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服务性学习不是只适合于某一些学科,而是可以在任何学科和任何年龄段的学生中开展,方式可以不同。 服务性学习与社区服务是不同的。服务性学习将社区服务作为实现学生的学术目标的媒介,与学术内容和学术标准相联系。阿登·姆恩教授认为,社区服务不涉及正规学术性的需要及其任务;社区服务通过学生的自愿努力满足社区需求,服务性学习也满足那种需要,但它将那种需要作为审阅我们自身、社会和未来的基础。并且,服务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来应用新的已获得的技能与知识的机会。学生从事的服务对于社区而言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然而,我们应明确,只有当社区服务适应学校课程目标时,服务性学习才有可能发生,并具有一定的价值。 美国的服务性学习已渗透到各级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服务性学习中,一般是首先确定一个课题,进行讨论,然后分小组到社区服务一段时间,最后描述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教育改革服务性学习联合会(AllianceService-learninginEducationReform)认为服务性学习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预备——学生在他们的社区中发现问题,并制定适应社区需要的发展计划; (2)合作——来自于社区团体的学生与当地社区形成伙伴关系,共同解决社区问题; (3)服务——学生实施有助于社区发展的服务性计划; (4)课程统合——学生为解决社区问题而运用在学校里把握的知识; (5)反思——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对所从事的社区服务性工作进行思考、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形成文字材料。 二、服务性学习的历史发展 美国服务性学习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思想、早在1915年,在阿巴拉切亚就出现了工作、服务和学习相结合的两年制或四年制的民间大学。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改善经济萧条的困境,美国决定提供受教育机会,要求学生毕业后以服务社会作为回报。人们发现,学校不是社会的“孤岛”,大量的社区活动能够不断地渗透到青少年的学习活动之中。20世纪60年代,服务性学习被首次提出,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各种志愿服务组织和团体从地方扩展到全国,参与人数迅速增加。 1979年,美国国家服务性学习中心成立,并提出三条基本原则。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教育界掀起了服务性学习的热潮,服务性学习在全美得到普及,教育界已经开始探索各种服务性学习模式。正是因为意识到服务性工作计划的内在价值,美国的决策者、立法者及教育者才全方位推进丁地方、州和国家层次的计划。 美国政府1990年颁布的《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TheNationalandCommunityServiceActof1990)和1993年克林顿总统颁布的《全美服务信任法案》(TheNationalServiceTrustActof1993),均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服务性学习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在美国各州和地方学区的推动下,服务性学习运动已经从教育的边缘发展成为教育的主流。从1984年到1997年,参与服务性学习的中小学生从90万名上升到126万名。1999—2000学年,在349所接受调查的大学中,有71.2万名学生参加了服务性学习,有12.2%的教师提供服务性学习课程,有9%的学校把服务性学习课程作为毕业的要求。美国服务性学习委员会2001年的报告指出,2000—2001学年,美国参与服务性学习的中小学学生超过了130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发和实施服务性学习项目的专业人员与州和地方认证机构合作,把服务性学习纳入教师教育改革之中。其具体做法是: (1)建立能够培养高质量服务性学习教师的课程体系。 (2)教师和教师教育机构(大学和学区)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对教师教育项目重点使用“教学对话”和“认知练习”的方法,尤其注重以反思性实践为重点的服务经验的现实性和背景性。 (4)要以长期培训代替短期培训。 1993年,为了探讨发展美国服务性学习教师网络的可行性,在一次由大学校园协作组织召集的会议上,首次提出要编辑一套关于服务性学习与教师教育的丛书。除了公立学校提出的项目外,一些大学和学区的教师教育项目也开始将服务性学习纳入教师教育中,力图将服务性学习项目与知识渊博的教师、提供支持的治理者、见多识广的社区成员和真正从事服务性学习的学生结合在一起,并力图以长期培训代替短期培训。 三、服务性学习的目标与价值 当今的美国学生正日渐脱离社区,失去了公民责任心,服务性学习有助于学生重构公民责任。服务性学习促进学生在连接理论与经验、思考与行动中学习,通过有意义的与必需的在社区的直接服务,满足尚未实现的需要,使学生有能力帮助他人,奉献自身,并与他人建立关爱的关系。经济学家杰里米·瑞佛肯(JeremyFifkin)声称,“服务性学习可能会成为21世纪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 服务性学习的目标主要包括: (1)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术科目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2)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做事,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提供帮助; (3)增强学生对于自身学习的责任感,并具备履行公民职责与权利的能力; (4)向学生揭露社会的不适当、不公正问题,并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这些问题; (5)给学生提供跨文化学习的机会。 服务性学习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现实社会问题和需要结合起来,既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同时,服务性学习不用打破学习的严密性和学科性,就能够提供给学生尽最大努力学习的理由,使学生积极参与服务计划,既达到服务社区的目的,又让他们形成了更高的学术成就目标。在服务性学习中。学生会分析社区和社会,了解社区的演变历程。他们会与无家可归者紧密联系,还会与上代人密切交往。除了参与服务性工作本身以外,学生们通过这种计划能够发展多种能力。 学生在服务性学习中.可以洞察社会特征,解决社会问题。学生参与服务如建筑改造、健康看护、环境保护、邻里联系等,能够使学生服务于社区,通过服务经历进行反思,能促进对学科的学习,并为公共健康、社区工作、城镇计划等作出贡献。研究表明,参与服务性学习的学生,其社会责任感、交往及学业能力等都有所增强。有94%参加服务性学习的学生认为,服务性学习教会了他们怎样与同伴和老师相处得更好,怎样在一个集体中工作得更好;帮助他们了解了社会,并知道怎样使它变得更好。 姆恩说:“我们的文化缺乏对年轻人进行公民相互依靠和个人责任心的养成性教育。服务性学习为中小学生开启了跨学科课程学习的大门,并给他们学习生活技能(如团队工作)提供了机会。”服务性学习对于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学术成就、公民责任心的发展以及职业拓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学生通过服务性学习,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对于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具有更深刻的熟悉,从而对社会文化更轻易接受。 中小学教育论文:私立中小学教育发展 一、引言 本文不拘泥于某一个国家和地区,而是力图从世界背景看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现状,并尽可能地依据具体数据来说明观点,从而鲜明地区别于我国很多学者在介绍外国私立教育时所常用的定性方法。 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希望为教育决策提供些许相关决策支持材料。1997年10月开始实施的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明确提出:“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机构作为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补充”。这句话既明确了国家政府对我国民办学校给予鼓励和支持的良好愿望,也对民办学校的“补充”功能作出了原则性的规范。然而,这里的“补充”是维持民办学校现有办学规模的补充,还是允许其适度发展的补充,尚无明确说明,只能等待《条例》的“实施细则”来作出规定。而本文可作为“实施细则”的一个小小的注脚,因为我国民办学校规模的预测和确定,不能完全忽视国外相关领域的实践、发展和经验。 本文数据全部取自于《世界教育报告》里的有效数据。所谓“有效数据”,就是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既有八十年代的数据,也有九十年代的数据。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一个时期的数据,则不在选择之列,因为无法作前后对比。在这一原则下,笔者选择了98个国家和地区的私立初等教育的数据和78个国家和地区的私立中等教育的数据。数据均为同一个指标,即私立学校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通过对这个比值的对比和分析,我们将得出几点结论,并将结论作浅近的定性分析。 二、98国私立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1)本表依据的是1980年至1992年间私立初等教育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值的变化情况,例如美国,1980年的比值为11%,而1992年的比值为10%,其变化特征为下降,尽管下降幅度很小。 (2)在98个国家和地区中,私立初等教育覆盖的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有所提高的国家和地区有53个,占54%;有所下降约有28个,占28.6%,而没有变化的有17个,占17.3%。 (3)表明:国外的私立初等教育,尽管在各国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但发展和上升的势头是明显的。 释读和分析: (1)表明:私立初等教育规模在0~4%之间的有26个国家,占26.5%;在5~9%之间的有17个国家,占17.3%;在10~24%之间的有34个国家,占34.7%;在25~49%之间的有11个国家,占11.2%;在50%以上的国家有10个,占10.2%。 (2)比值在25%以内的国家有77个,占78.6%;在50%以内的国家共88个,占89.8%; (3)由(1)和(2)可以得知,大多数国家的私立初等教育规模都在25%以内,因而只能是公立初等教育的某种补充。 三、78国私立中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1)依据的是1980年至1992年间私立中等教育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值的变化情况,例如比利时,1980年的比值为64%,1992年的比值为66%,其变化特征为增加或上升。 (2)在78个国家和地区中,私立中等教育覆盖的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有所提高的国家和地区有42个,占53.8%;有所下降的有31个,占37.9%;未发生变化的有5个,占6.4%。 (3)私立中等教育,就全球范围而言,上升势头是明显的。 (1)博茨瓦纳的私立中等教育增幅最大,上升了31个百分点;加篷的降幅最大,下降了26个百分点。 (2)增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9个国家;降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4个国家,升降幅度最大的国家,其升降幅度全部在5个百分点之上;如果与表2相比,则可发现私立中等教育的变化幅度大于私立初等教育。 (3)就地区分布而言,升降幅剧烈的国家和地区多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发达国家基本不在此列。 (1)在比值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除孟加拉国、斐济和毛里求斯以外,其它国家的比值均有上升。 (2)在比值排名倒数前10位的国家中,除斯里兰卡和希腊未发生变化外,其它国家的比值也都有所上升。 (3)从表7与表3的比较中可以发现:私立中等教育相比于私立初等教育,发展的势头更为明显一些,例如就比值排名第10位的数字而言,私立初等教育由1980年的55%下降到52%;而私立中等教育同期则由48%上升到62%。 (1)私立中等教育规模在0~4%之间的有7个国家,约占9%;在5~9%之间的,有14个国家,占17.9%;在10~24%之间的,有26个国家,占33.3%;在25~49%之间的,有19个国家,占24.4%;占50%以上的国家有12个,占15.4%。 (2)如表8所示,比值在50%以内的国家,占84.6%,而在其中,比值在5~49%之间的国家有40个,居三分之二多。 (3)如果按照10个百分点划段,那么则发现:10%以内的,有23个国家;11~20%之间的,有17个国家;在21~30%之间的,有12个国家;换言之,多数国家的私立中等教育规模在30%以下。 (4)可以发现:多数国家,私立中等教育的规模要大于私立初等教育的规模,因为私立初等教育规模在25%以上的国家,仅占21.4%;而私立中等教育规模超过25%的国家,约占40%。 四、结语 自1980年至1992年,私立初等教育规模有所下降的国家和地区有28个,占98国的28.6%,私立中等教育规模有所下降的国家和地区共31个,占78国的40%弱。由此我们可从反方向得出:世界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是明显的。私立中小学教育继战后初期的大发展而曾出现较为严重的下滑,那么为什么八十年代以来能够出现这种反弹呢?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增加教育服务的品种,扩大家长和学生的选择。而选择的背景,自然是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的反映,以及人们对公立教育信心的不断下降。因此,鼓励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成为不少国家的共识,这里的鼓励不是以牺牲公立教育为代价,而是尽可能的创造适度竞争的氛围,以带动公私立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如果说传统上私立教育的发展往往是与宗教因素、个人行为相关更多的话,那么这个时期政府行为的日益凸现则是其突出的特点。 (1)智利的私立初等教育增幅最大,上升了20个百分点;格林纳达私立初等教育的降幅最大,下降了84个百分点。 (2)在变化最为剧烈的国家和地区中,增幅在7个百分点之上的有8个,降幅在7个百分点之上的仅有3个。 (3)增减幅在5个百分点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5个,占98国的15.3%,说明多数国家的增减幅在5个百分点之内,私立初等教育变化的相对平稳是明显的。 (4)就地区分布而言,增降幅较为剧烈的国家和地区多在非洲、拉丁洲和亚洲,很少出现在欧洲(东欧除外)和北美洲,说明这些地区的私立教育发展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不大可能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公私立初等教育的平衡已基本形成。 (1)本表的两组比值代表了两个极端,虽然就统计而言,它们都不在常态分布范围之里,但12年间未出现较大的起伏,也可能暗示出私立初等教育机构与其环境已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契合。 (2)这些国家的比值,无论是特殊的高,还是特别的低,绝大多数都有程度不同的上升,尽管上升的幅度多数在两个百分点之内。 (3)比值较低的国家,其公立教育的普及和发达是勿庸置疑的,然而这些国家似乎十分珍惜那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二,而不是政府缺乏财力来举办这很小一部分的教育。 (4)国别的地区分布中没有表现出特别之处。 中小学教育论文:中小学教育信息发展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全面推进,但这次改革的成功基础在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充分运用。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新课程只能是空中楼阁和海市蜃楼,新课程的实施将是一句美丽的空话,只能是“穿新鞋(素质教育思想),走老路(应试教育手段)”。因为新课程的基本思想是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即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而这需要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教学信息、教学工具等)的支持。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无法解决这个资源问题,只有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才能很好解决这个难题。 全面中小学校达60多万所,根据“校校通”工程的要求,90%以上都要在2010年都要实现“校校通”,而发达地区(大中城市、沿海地区、东部地区等)则要在2005年提前达标。 目前,全国“校校通”工程的投入累计资金达3000亿以上,建成的校园网不少于20万个。但这些教育信息化设施,由于受当前应试教育环境和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制约,特别是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革新教学模式、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为全面和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相反,人们还在“用骑‘自行车’的方式开‘飞机’”,这些昂贵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基本上都成了用之不能、弃之不忍的鸡肋,成了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们时时隐隐作痛的心病。 面对以上大好的市场形式,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企业又是如何面对的呢?他们的生存状态又如何呢? 一、当前教育信息化产品存在的问题 随着2000年10月国家和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校“校校通”工程以来,全国各地的企业和资本都极其看好这一发展潜力巨大、利润丰厚的新兴IT市场,纷纷投身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组建教育应用软件开发企业。在2002年高峰时期,全国从事教育信息化业务的企业愈千家。其中一些具有一定资金实力和行业资源优势的企业,在市场中迅速壮大,并在业界具有了一定影响力。如北京的科利华、清华同方、K12、校际通、翰林汇、中教育星等;广州的唯一、TCL、智囊等;江浙的浙大网络等。这样的强势企业在全国也有十来家。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迄止2004年底,其中的绝大多数企业不仅没能按人们预想的结果继续发展壮大,已是纷纷偃旗息鼓,被迫悄悄地黯然退出了这一巨大而且仍在高速发展的前景无限的黄金市场。剩下的屈指可数的几家强势企业,目前也仅是在作垂死挣扎,而苟延残喘!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如下—— (一)表层(产品和市场)原因 1.产品同质化:即各企业的产品严重趋同,各自无特色。A企业的产品线及其产品功能、特点与B企业、C企业、D企业的产品线其及产品功能、特点大同小异或完全一样。 这一方面是同行之间懒得创新而互相抄袭,另一方面是企业研发人员大量流失后以母公司产品为原型自创小企业的缘故。 2.应用摆设化:无论那家的产品,在中小学校中都不能切实解决人们期望的降低师生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目标,因而只能成为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昂贵“摆设”。 3.市场微利化:其于以上两个原因,一方面同行之间同类产品只能相互通过“杀价”和“反馈好处”甚至“免费”或“分期付款(后期款无法收)”来进行市场竞争;另一方面,采购方(各地教育部分和中小学校)既然只是买一件用来“糊弄”上级和外行的“摆设”,就没有必要购买动辄几万、几十万元一套的教学软件,而只需买小企业那几千元,甚至几百元一套的同类、同(相似)功能的软件即可。这就是教育软件市场微利化的直接原因。 (二)深层(本质)原因 1.理论指导缺失: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研发蓝本开发的,其产品只支持模拟式整合,而不支持数字式整合。 所谓模拟式整合,就是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嘴说”改为用“喇叭放”,将“手写”改为用“屏幕显”。这样的整合不仅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没有根本的改变,而且严重地加重了师生学习的成本,教师要用很多时间做“课件”,学生用很多时间课后“补课”。这样的整合可谓是“事倍而功半”,难怪会受到师生们的“冷落”和“抵制”了! 所谓数字式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营建一个适合学习者智慧发展(学习)的高效的学习环境。这个外在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必须要与学习者内部的基于心理发展的认知结构之间达成“内外和谐共振”,才能称之为“高效学习环境”。 要构建这样的“高效学习环境”,就必须要在深入把握学习者学习机理和学科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的各种学科学习支持资源,依照学习者的学习心理需求和学习规律需求进行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设置。这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这,才是当前市场所急迫需要和实施的,即是各中小学校迫切需要的数字式整合。 2.教学应用低效:当前信息技术的使用的现实结果是,不仅没有降低中小学师生的教学成本,反而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成本,降低了教学效益;所有教学软件仅能小部分,而不能充分、有效地支持师生的教学活动。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在于“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即大幅度地降低教学成本的基础上,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益。 但当前的模拟式整合的结果与此背道而驰,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付出比传统教学手段更多的教学精力,而教学效果很多时候却比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更差。 这就是模拟式整合在中小学校中不讨师生欢迎的原因了。 3.运营模式落后:各自分割,不能充分分享资源;没有形成良好的利益驱动机制,人人都只想坐享其成。 成功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在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有两个条件:①教学系统中必须积存有多倍于师生需要的教学资源,供师生择优选用;②学校,特别是教师愿意心甘情愿地将自己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拿出来与人分享,并积累地研究和制作这样的优质资源。而这一切,依赖于对各学校及其教师的根本利益驱动——名誉的和经济的利益多劳多得! 但当前的现实状态是:各校各自封闭,都禁止教师将其略有价值的教学资料和资源外传,而只鼓励教师到网上下载和共享别人的优秀资源,以期达到使本校成为本地区或全国教学资源的领先的学校;同时,教师也不愿将自己辛苦研发和制作的优秀资源轻易与人共享,而只想下载和共享别人的优秀教学资源,以使自己在教学资源的占有方面超越别人而领先。这样,人人都只想占有别人的优秀成果,而不愿奉献自己的优秀成果。这就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虽已实施了好几年,但教学资源仍极其匮乏的根本原因。 如何打破这种校校、人人都只想坐享其成的现状呢?这需要形成一种鼓励校校、人人争先恐后积极参与和分享的新型教学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即越分享得多,其学校和教师的声誉和赢利越高、越大。 4.市场模式错误:以产品为导向,而不是以应用为导向。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具体就是要达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成本的降低。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市场开拓模式注定只能以应用为导向,而不可能以产品为导向。 产品模式的特点,是一锤子买卖。实施产品开拓模式,只要产品功能强大、运行稳定、价格合理,这种产品就能受到客户的欢迎。而这在教学应用中是行不通的。因为,学校购置教育信息化产品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而不在于产品本身,即产品仅是一个应用工具。如果仅有一个工具,而不知和不能应用这个工具发挥效益,这个工具就一点价值都没有,而仅是一件“废物”和“摆设”! 因此,教育信息化市场只能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应用服务”。这个“应用服务”产品应包括: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集成的硬件的、软件的和应用指导三个方面的综合支持服务。唯其如此,才可能全面、真正解决当前学校和教师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达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 二、走向数字式整合 当前,传统教学信息化模拟式整合产品已走到尽头,必须寻求新的全面突破和产品换代——这,就是基于新型信息化教育理论——社会进步主义教育理指导下的数字式整合支持体系——三效TM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系统。 这套解决方案,是硬件设备、软件体系和应用服务三个方面内容在创新的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体系。解决方案体系结构如下: 其中,教育信息化应用科研指导服务体系已构建完成,全国已有50多所中小学校参与这一服务体系。这一体系旨在提高学校教师的创新教学模式的能力和教学应用的水平。 目前,正在全面构建与社会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相适应的教学实施体系。这一体系旨在大幅度降低师生的教学成本(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这样,才能最终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跃上数字式整合的新台阶,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天地、新阶段。 中小学教育论文:提高新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的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今年来,我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中之重。市政协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组织力量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专题调研。根据市政协的部署,政协台港澳侨联络委组成调研组,就我市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采用座谈会、访问、个别谈话等形式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深入市教育局、鸿山镇、永宁镇、祥芝镇,与分管领导、教委主任、中学校长、部份小学校长和校董进行座谈,个别访问了审计局、教育局中教、小教、幼教、器材、计财等科室负责人。调查表明,目前我市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紧张,学校运转困难,师资力量匮乏,教师队伍难以稳定,外来工子女就学压力加重,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困难与问题。 一、我市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农业人口23.5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76.8%。农村中小学共68所,占全市各类学校数的41.98%,其中中学11所,小学57所,农村中小学学生27500多名,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45.6%,农村中小学教职工1542人,占中小学教职工总数的40.28%。此外,还有幼儿园(班)63个,就学幼儿6700多名。多年来,我市针对农村教育相对薄弱的状况,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加了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着力做好“二改二加强”工作,即着力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改善农村中小学师资教育队伍建设,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学装备,推动农村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区市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 二、我市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布局欠缺合理,亟需规划调整 一是存在小规模学校的现象。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出生人口逐步减少,生源随之减少,农村小规模学校随之出现。据统计,我市生数不足200名的小学就有8所。由于农村学校规模小,校本学生人数少,师生比例不合理,办学的规模效益很低,造成校舍设备、教育资金和师资力量的严重浪费,教师无法专职化,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当前,拆并校工作仍存在困难,既有并校后学生接送困难、交通安全隐患等客观原因,也有相当部分村委、村民、华侨阻挠并校等主观原因。如:祥芝古浮小学三年前就已不足200人,教委三年来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但因50%的村两委和村民不同意而停止。二是存在“多校一地”的现象。“三校一地”,即银江中学、小学、幼儿园同在银江中学校园内使用,银江中学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腾给小学和幼儿园办学,无法开展相关课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两校一地、一校两地”,即永宁中学初二到高中年段在新校舍,初一年段与永宁中心小学同一旧校舍办学;“幼小一地”,即普遍存在着幼儿园附设在农村小学的现象。众所周知,各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作息时间、管理方法、教学活动和行为规范要要求不同,这样的“多校一地”,不但无足够场所开展活动,学生全面发展受到制约,而且也造成了学校管理十分困难,教学活动互相干扰,教育质量受到不良影响。 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前一种是生源太少,规模过小,造成校舍、设备、师资的浪费;而后一种是校舍设施的不足,互相影响,制约教育教学的发展。事实表明,我市农村中小学校亟需合理布局,教育资源亟需优化整合。 (二)教育经费紧缺,学校运转艰难 在调查中,教委、学校、校董会纷纷反映:办学经费车薪,学校运转困难。由于办学经费不足,有的学校教师差旅费出现困难,无力派教师参加培训,无法进行教研,只能以看cd代替培训;有的教学设施坏了,费用巨大,不能维修;有的学校无力支付维修、保养、更换的费用,因担心设备、仪器损坏而停止使用,使之成为摆设;有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配备不足,实验课开设率低,制约了教育质量、学生素质的提高。如:东明小学校长反映,经费十分紧张,难以支付电脑室的监控、多媒体电灯、电脑配件等费用,甚至因支付不起矿泉水费而取消学生的技能训练和比赛。又如:祥芝中心小学反映,今年市财政拨付公用经费共计5万多元,仅第一季度的电费就达1万多元等等。据测算,500人规模的农村中学比城市中学少收6万元,支出却比城市中学多支出3-5万元,等等。显然,我市农村中小学经费紧缺问题十分突出。 上述问题的出现,既有改革发展的必然,也有工作不到位的原因:一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启动,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农村教育也出现了复杂的新情况。以前我市农村学校可以收杂费(小学每生每年收90元,中学每生每年收120元)、借读费(小学每生每年收8(00元,中学每生每年收1300元),但是,从今年起,我市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全部免除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借读费后,原来作为教育经费的杂费和借读费两个重要来源的渠道被取消,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量出现较大缺口。学校必要的经费来源减少,办学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中小学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二是市财政投入只能保证教师工资和学校的基本运转。据教育局的统计,03年我市预算内教育经费8033万元,其中教职工人员经费7735万元,学校公用经费319万元;04年预算内教育经费8850万元,其中教职工人员经费8531万元,学校公用经费319万元;05年预算内教育经费8850万元,其中教职工人员经费8531万元,学校公用经费319万元;06年预算内教育经费13405万元,其中教职工人员经费12662万元,学校公用经费443万元,学校设备费300万元。这份数据显示,我市预算内教育经费虽然做到逐年增长,但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公用经费投入少。三是教育附加费没有全额用于教育。《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泉政[2002]文2号明确规定“城乡教育附加费足额征收、专款专用,全部用于教育”,然而,绝大部份乡镇都没有把所征收的教育附加费全额投入于教育,有的乡镇甚至还采取变通办法挪用。审计局曾对我市9个镇(街道)2003年度征收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的征、管、用进行审计,发现部分镇(街道)支出代征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手续费偏高,超过规定的比例,挤占专项资金5万元;有6个镇(街道)扩大教育事业费附加的开支范围,挪用教育事业费附加86万元。2004对全市教育费附加开展专项审计,发现7个镇(街道)共挪用教育费附加88万元。四是村财和社会支持办学力量有限。长期以来,我市村(居)、旅外华侨、企业对农村中小学办学给予很大支持,但因相当部份村(居)、旅外华侨尤其是菲律宾经济萧条、企业支持办学没有完善的机制等各种因素,村(居)、社会支持办学和奖教奖学难以保障。 可见,我市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会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进一步调整、完善农村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三)教师严重流失,队伍难以稳定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整个教育工作链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队伍的稳定对于保障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正常发展至关重要。然而,许多迹象表明,我市农村教师队伍存在不稳定的现象,问题较为突出。倘若不着手解决,将会给我市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调查发现,许多教师不安心在农村执教,争相往市区调,优秀骨干教师外流,教师严重流失,师资十分紧缺。如:祥芝镇教委反映,近十年有六、七十名从学校毕来后,只在该镇从教五、六年,正值成为骨干发挥作用时相继调走的,留下的教师要么年轻要么年老,致使中青年骨干教师匮乏,教师结构不合理。据永宁教委统计,近十年有近百名骨干教师外调,造成优秀教师严重流失。总之,学校普遍反映,精心培养的骨干教师纷纷调往市区,农村学校成了市区学校培养骨干教师的基地,从而也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城乡差距明显:一是办学条件差。市区学校的设备已达一类标准,而农村还未达到二类标准,相当部份学校办学条件十分简陋,设备、多媒体、运动场、电脑室、语音室、实验室等专业教室等设备不全。有的农村小学甚至比市区小学落后了50年。二是生存环境差。如:学校周边工业多、环境污染,不适合人居;有的学校没建教师宿舍,教师无处安身,许多教师在市区购置住房,盼望尽快调离,改变环境。三是工作条件差。校舍简陋、配备落后、设施不足、家长素质低、生源质量差、班生规模大、工作量多、压力重,制约了教师能力发挥,影响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四是子女受教育环境差。农村教师的子女不能就读于市区公办学校,为了让子女能就读于市区公办。五是福利待遇差。农村教师的奖金福利远远差低于市区教师,存在着待遇不公平的现象。 (四)外来学生剧增,就学压力加重 随着我市农村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外来工纷纷涌入,外来生就学日益增多,给我市农村学校造成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一是数量大。导致教室不能容纳,设备无法配齐,储备教材不够,班生规模超编,师资力量紧缺。如:鸿山镇福民小学现有学生964名,每学期新增50名外来工子女。每班生数已达54人,无法再容纳外来生。据预计,随着年底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成,近万名外来工将带来二、三百名子女入学;永宁中心小学教师紧缺,班生数达58人,已经严重超标,教室十分拥挤,等等。二是所占比例大。相当部份学校外来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有的已超过半数,如:祥芝大堡小学现有604名学生,其外地生占441名,占总生数73%。原来为了本村学生就学,村委、村民义不容辞,捐款助学,但是现在学生结构已发生变化,本地生少、外地生多,村级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筹集资金投入教育的力度有所减弱。再者,因村财有限,即使全力投入,也难以满足大量涌入的外来工子女就学的需要。三是流动性大。外来工频繁更换工作,子女随着不断转学,许多学校每周有都外来生入学转入,给学校管理造成十分不便。四是随意性大。中途转学、提前离校或超时归校的现象经常发生,教材版本、进度不一、语言不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困难,制约着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显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应对我市工业化发展给农村中小学校带来的冲击,妥善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切实减轻学校的压力,是一项急迫的任务。 三、建议 (一)作为重中之中,确保优先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农民的素质决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决定农村文明的程度,决定农村现代化的进度。发展我市农村基础教育,强化我市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功能,是提高我市农民文化素质的主要手段,也是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一是党委政府把农村中小学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宏观政策制定上充分体现农村教育目前重中之重的地位,切实把农村中小学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满足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保障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发挥好独特作用,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扎实做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各项工作。三是建立市领导挂钩农村学校的制度,把领导挂钩到农村,同时赋予一定的义务、权力、财力,切实为学校排忧解难,积极解决制约农村教育的问题。 (二)优化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 为了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针对我市中小学校布局不合理的现状,建议,一是把我市农村中小学校的布局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按照“立足发展、着眼长远、方便群众、确保安全”的原则,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留有余地,适当调整,合理拆并,改善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做到学校布局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二是把幼儿教育纳入我市初级教育的内容,确保每个镇都在一所初中学校、一所中心小学及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目前,我市9个镇(办)中只有祥芝和永宁两个镇有公办中心幼儿园。三是盘活被撤销、合并学校的现有资产,所得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各级政府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性工作,采取切实措施,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为农村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一是出台吸引教师在农村执教的配套政策,例如,建设农村教师住房,解决子女上学,提高农村教师的津贴、补助标准,把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落到实处,让他们安心农村教育,切实解决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状。二是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紧缺现状,适当放宽农村学校教师配置的师生比,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切实减轻教师因缺编而造成的沉重课时负担,避免长期的超负荷运转,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学习和研究教学,提高教学水平,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学需要。三是充分发挥市进修学校的作用,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一至二年的全脱产进修、鼓励教师自学进修提高学历和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等途径,整体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确保他们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四是延长支教时间,加大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和教师交流力度,增强城乡教育互动融合。也可适当引进高学历的研究生带动教学教研质量的提高。五是切实可行地解决农村代课教师的问题,由市财政按各校缺编的教师人数拨付给学校聘请,提高代课教师的待遇。 (四)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经费投入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教育投入。经费落实得好,则农民得实惠,孩子得希望,教育得发展;如果落实得不好,则影响的是一个地方的农村教育事业,是一大批农村孩子的未来。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可靠的投入是搞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物质保证。为保障农村教育投入,建议政府,一是将农村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确保落实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二是从新增农业税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以“确保农村教育的投入不低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水平”;三是按照《教育法》国家鼓励境内、境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的规定,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在自愿的基础上捐资、集资发展农村教育。四是征收的教育附加费专款专用,全额用于教育,不得挪作它用。五是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设备添制、校舍维修、教师的继续教育等等公用经费标准。六是建立专门的教育经费,用于资助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扶困助学制度。 (五)给予政策倾斜,扶持外来生学校 《义务教育法》(草案)规定流动人口子女享有与当地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解决在流入地区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是流入地政府应尽的责任。流动人口也是纳税人,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其子女教育应该得到我市本地入学儿童同等的待遇。然而,随着我市发展建设的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镇级工业集中区正在整合兴办,外来工子女日益增多给农村学校的经费、设施和教学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压力。当前,正值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际,市委倡导“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方针,深入人心。在此,建议由市政府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对外来生学校给予倾斜,由市财政按外来工子女入学人数增加经费,确保学校经费的足额投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既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所在。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之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全面素质的关键,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需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迅速加以解决,也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心和支持。 中小学教育论文:情感教学中小学教育管理应用 【摘要】情感教学作为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情感和价值观念的一种教育内容,其与理论知识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引入情感教学模式呈现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对于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都处于关键发展期的小学生而言。本文即以情感教学和小学教育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情感教学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情感教学如何有效应用于小学教育管理活动之中,以期为小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情感教学;小学;教育管理;应用 近年来,情感教学逐步出现在各个学校的教学过程以及学校管理活动之中,愈加受到教育部门及学校工作人员的广泛重视。情感教学一般不会独立存在而多借助于一定的教学形式或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融入,推动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然而,情感教学应用于学校教育管理活动起步较晚,仍有待拓展与完善,笔者基于工作经验与对情感教学的理论分析探讨其应用之道。 一、情感教学及其重要价值 (一)情感教学的内涵 情感,英文表达为affection,是指主体在面对某些现象或需求是否被满足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活动或体验,情感产生于一定的外在环境之下,同时亦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情感教学即是指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时应积极融入个人情感,而非仅仅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传授,同时借助于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温暖、积极和正向的学习氛围,促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丰富的情感态度,达成情感或心理发展类教学目标。 (二)情感教学的重要价值 情感教学既是现阶段已经受到广泛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亦是一种教学方法。情感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和教育管理活动具有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创新性,保证教育质量。以情感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或方法与传统的以知识学习为目的的教育方式并不相同,其关注学生现阶段及未来发展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能够满足其对于更高层次的情感需要,继而形成温暖、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思维方式。情感教学在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同时亦能够提升其学习和进步的内驱力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观察,并强化其独立思考的能力,由被动学习向乐于学习转化。其次,帮助学生构建优质的品行,达成互帮互动的和谐校园氛围。教师于课程开展或学生管理过程中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情境或活动形式实施情感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形成包容尊重的社会交往态度,还可通过迁移作用帮助学生构建乐观、博爱、乐于助人等优质品德。 二、情感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班集体建设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学应用于小学班集体建设活动之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年龄或年级的高低而进行不同的设置,重点包含两个方面,即低年级班集体建设和高年级班集体建设。对于前者而言,教育管理者应积极引入情感教学,以构建温暖、包容的学校教育氛围,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时间较短,必然会存在不适应等情况,教育管理者采用情感教育模式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情感或心理方面的转化,感悟到学校及师长的温暖。而对于后者来说,针对年龄略大或高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教育管理工作应以情感陶冶与培养为核心。高年级学生已在学校学习了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其情感过渡已完成,亦能够适用学校生活,此时,其性格开朗、活泼,乐于参与学校活动,同时,好奇心与求知欲也逐渐增强。教育管理工作者应针对性的实施情感教学,以表达关爱之心、构建出良好学校氛围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继而促进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班集体活动中的情感教育 班集体活动管理作为小学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形式或方法举办以班集体为单位或班集体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并进行针对性的安排、分配与管理。班集体活动管理是学校管理与培养学生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品行构建以及未来发展都具有关键性影响。丰富而多样的集体活动不仅可对小学学生班集体实施针对性的管理,吸引学生关注和积极参与的同时,促进不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情感表达,继而构建出温暖、团结的班集体,并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健全的人生态度与积极情感。这其中,情感教学最贴合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同时亦是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针对性格封闭且沟通不足的学生。学生们参与不同的班集体活动,一方面能够增进不同学生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班集体的团结性和凝聚力,另一方面亦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身能力和个性的平台,锻炼其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结语 综上,小学教育管理不仅是维护学校日常运行、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更肩负着熏陶学生情感和培养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因此,教育工作者及管理者必须注重情感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活动中应用,以推动优质的教育效果、保证教育质量。 作者:蒋育清 单位:邵阳市大祥区西直街小学 中小学教育论文: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 一、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展中形式主义严重,多做表面功夫,为了展现教育管理成绩,组织大量“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教育管理形式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教育管理过于形式化。另外,在教育管理制度上,很多学校都存在问题,很多制度不能与学校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一些制度为了管理方便,某种程度上不仅增加了师生负担,更影响了教学质量,得不偿失。 二、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精神同步发展的思路 1.提高教育管理者自身综合素质 教育管理开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更新教育管理者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培训,以提高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实现管理者的自我提升,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接受现代思想,与时俱进。教育管理者应深入认识和理解新时代精神与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保障教育管理有效性。 2.健全教育管理体系 一直以来,中小学教育管理效果差,缺乏执行,无法发挥教育管理职能,这和教育管理体系存在缺陷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完善中小学教育管理体系势在必行。教育管理体系应明确职责分工、保障管理秩序,实现提高教育管理的高效。管理体系建立中应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统筹,制订教育管理工作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跟踪、反馈、调整机制,从而实现将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强化教育管理制度 完善制度是解决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障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教育管理内容的制订应详细,细化到教师与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制度的制订要符合学校教育实际情况,并随着教学具体情况变化,随之调整,重新修订,避免制度的滞后。制度的完善不仅能强化教育管理执行力,更能够起到规范教师行为,提升教师个人修养,提高教育水平的作用。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对中小学教育管理意义重大,是保障教育管理工作与时代精神同步发展的关键。4.加强教育管理的开放性。如今,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社会和家长都心系教育。因此,学校可以增强教育管理的开放性,让家长也能够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提高学校与家长对教育管理的重视,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目前,日本、美国都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教育管理机制,如日本的PTI协会,在家长的监督下,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因此加强教育管理的开放性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结语 新时期教育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管理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以提高中小教育质量为目标,科学合理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杜绝形式主义,将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精神的共同发展。 作者:彭锐 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海韵学校
浅谈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强化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现代化,土木工程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且备受关注。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施工进度有障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可以提高土木工程的的质量和效率。本文针对土木工程中项目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强化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策略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工程实践的发展,土木工程已成为建筑工业主流之一,其实际应用越来越广泛,工程结构趋于复杂化、大型化,建筑、道路土木工程的实施无处不在。对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需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之下,运用系统观念、理论及方法对土木工程项目相关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促进土木工程的施工效率及质量。下文根据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探究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 一、全而推行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管理模式的设定上,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精干高效、均衡适度的原则,在不留管理真空和责任死角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压缩机构。裁减人员,提倡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二是链条清晰、一杆到底的原则,构筑起一个权责分明、统一协调的竖向垂直指挥系统,避免层次重叠、剥皮过重、扯皮过多的现象。确保企业战略意图和项目责任目标能够全而落实,贯彻到底;三是职工择业,服从市场的原则。破除岗位和技能不分,安置与配置不清的传统观念,变企业安置为市场配置,在强化基础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要去干什么,就要会干什么,就要干好什么,绝不允许以工种(专业)不对口拒绝就业或包工队干活,内部职工放假歇业的情况发生。 在项目的组织管理上,要形成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操作规程。坚持严格标准、公开竞争、择优上岗,抓好项目经理的优选配置:坚持精干高效、动态配置、有序运行,规范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坚持综合测算、分级负责、合同约束,强化项目管理效益责任制;坚持制度化管理、系统化控制、标准化作业,加强项目施工管理。扎扎实实地把企业的项目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在作业层建设上,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人型工程增多的有利时机,尽快配置必要的设备、设施、迅速组建与企业资质主营兼营项目相配套的专业化施工作业队。公开竞争,优选队长、副队长。加快培育领工员、技师、高级技师、特殊工种和缺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能攻善战、技术熟练、装备先进的骨干作业队伍。 二、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项目管理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的同时,避免危害后代人的需求,可持续发展是以破坏小,代价少来达到发展目标。而土木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我们在施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在哪个阶段,都必须要考虑到下一阶段的项目实施。也就是施工项目的环境、经济与其他各阶段相互协调的三位一体发展,是以人为本来取得最优的效益作为目标。 土木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现代项目管理的标志。一个项目从它最初的可行性研究开始,就必须有全局的观念、综合考虑。一方面,在规划每一阶段计划的过程中,必须留有相应的灵活性,以便在该阶段实施过程中能有充分利用进一步获得的信息做出更细更有效的决策;另一方面,在本阶段实施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对下一个阶段实施的影响,以达到综合收益为最佳的境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是低级的。一个项目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最佳收益值。而项目实施时,肯定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成本,因此,人们就会在收益与成本的差值中寻求最人化但这个最人化是眼前本阶段的最人化还是整个项目综合最人化问题是问题的核心。人们往往把项目本阶段眼前亏盈的问题看成最为重要的任务,其实两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重视了成本全过程管理才能使项目根本收益,而把各阶段割裂开来的管理,本阶段看是给人带来收益,可待各阶段实施下来,成本必将人人增加。 项目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告诉我们,虽然对不同的项目的实施方法上必须因地制宜,但在项目实施前的方法决策上都有共同之处:①必须尊重业主的意见,提高用户的参与积极性,以使自己既能制造业主满意的产品,又能使总成本最低,这种将方方面而的人们都参与到项目发展战略的制定中来的思想,正是管理的精髓所在:②是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把各阶段发言权与决定权交给项目实施人员,因为任何一个针对项目在计划到实施过程中都不可能离开项目的切实需要,事实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身就是要求先山各阶段根据自身的实际提出各种设想和方案,再山决策部门根据各阶段相关影响综合确定:③建立项目管理论坛,让各种项目的参与者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分享彼此的经验教训并把它纳入各项目间相互学习与合作的有效机制当中:④运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三原则规范项目管理行为,以使用较少的资源达到同样或更好的效果,以多次重复使用的办法节约原材料,以对已废弃的原材料回收用作其他用途。如施工中减少材料的二次倒运、落地灰的回收、废弃砖石作铺路材料等。我们有理山相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必将给项目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并产生一种全新的现代项目管理模式。 三、应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现代化 必须充分重视现代科技的作用,加以合理利用来实现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现代化。(1)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并进行项目目标控制,以进度、质量、投资三条主线对项目进行优化组合,以科技先行提高决策水平。(2)人力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每一个项目都必须考虑到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围绕三人效益提高的科技水平需要将得到持续发展。(3)项目管理中要创造有利于科技正而作用的社会环境,在物质方面支持,组织方面帮助,观念方面弘扬。(4)增加项目决策者的科技责任。一方面项目决策者要关注科技,但不能满足于纯技术而要以科学人的基本素质来进行决策:另一方面项目决策者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杜绝“三拍”:同时,必须始终站在专业、科技应用前沿,广泛应用、传播新科技,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所以在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时,需要提高土木工程的项目管理水平。起始必须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最新科技成果,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引进、消化吸收并不断创新以维持技术方面的优势。不断优化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的科学性管理,从而来实现施工项目管理现代化。 总结: 土木工程的项目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伴随施工全程,对其有着密切相关性及部分决定性。随着现今科技的发展,我们对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的要求逐渐升高。土木工程的施工,要注意每一个环节,以免某一误差影响整个工程项目,对此,就需要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施工制度,做好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工作,合理的对土木工程进行项目管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现代化,从而提高土木工程的质量及施工进度,保障工程项目的能够顺利、高效的进行。 浅谈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在项目施工中以尽量少的物化消耗和劳动力消耗来降低企业成本,具体概括为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合同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对内协调、对外协调和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等工作,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最小的成本、尽可能快速和优质完成工程施工项目,达到工程项目管理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问题;处理措施 一、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原则 1、质量化原则 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强化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监督,让参与到整个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阶段的全部单位和工作人员必须意识到“质量第一,安全首位”的重要性,将质量化建设原则贯彻到底。 2、标准化原则 在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为了更好的协调建筑施工和管理生产活动,必须有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约束施工现场各个人员的行为,规范施工阶段各个环节的秩序,避免施工现场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和事故,减少个体人员的随意性。 3、经济性原则 施工阶段是整个建筑工程中耗时最多、耗费最大的中心环节,因此该阶段的项目管理不能只关注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同时也要讲工程成本考虑在内,合理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项目管理团队应该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致力于市场拓展和降低成本,减少成本流失,树立“节约环保”的低碳经济理念,争取以最少的成本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4、数据反馈原则 施工阶段要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必须有科学可靠的数据反馈,而数据反馈是能够将客观现实中的施工状况和施工进度反应出来,而项目管理团队通过对反馈上来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根据已有的额离技术和工程规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二、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内,国内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健全的管理体制,整个建筑企业在进行建筑施工过程中最为基本的依据就是管理体制,要是不具备健全的管理体制,那么对于整体的建筑工程都会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现阶段国内大部分的建筑工程,先要节约一定的人员开支,在工程管理部门上并没有投入大量的人力,这样就使得本部门内人员缺少,一个员工身兼数职的情况较为严重。 2、土木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低 首先,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普遍存在的专业分包现象。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建筑分包单位在工作分工中很难做到工作的明确分工。其次,建筑施工组织管理不够健全。导致员工工作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到个人,经常会出现了返工、误工的现象。由于建筑工作是一项体力工作,导致建筑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上不去,在施工工程中很难做好协调,就容易给施工工作造成困难;最后,由于建筑施工各个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够统一,每个专业的技术人员很难全面的了解各个施工专业的内容,专业技术不能及时得到更新,新技术不能及时应用,也对建筑施工协调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3、施工进度问题 在施工中如果施工企业对施工人员没有进行合理的配置,施工人员就无法正常的展开施工,供应商如果不能及时向施工方提供施工材料也让会影响到工程的正常施工,甚至还会增加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成本,除此之外,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资金的供应也会使得施工受到严重的阻碍,施工工期也会有一定的拖延,施工质量也无法保证。 三、完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处理措施 1、完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施工管理制度,是确保施工管理合理、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完善施工管理制度就要进一步深入到建筑单位内部,通过加强建筑单位内部施工项目各部门之间的联系,选择最佳优化配置,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科学分配,既能确保工程项目的正常实施,又可以促进部门间的和谐。 2、组建合理的施工管理队伍 施工项目管理队伍的组建往往在工程项目开工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小型的工程项目,几乎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来组建一个施工管理队伍,更谈不上团队合作。对于一些大型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施工管理项目部的职工动辄十几人,多则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团队,因此一个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队伍建设需要加以充分的考虑。注意吸纳各种专业类型的人才,发挥不同专业人才的优势,充分保证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和与各参建方的协调沟通工作。 3、科学控制进度,保证工程正常进行 在工程施工进度控制与管理中,需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有效的组织、技术、经济和管理措施,实现科学的进度控制,确保整个工程的施工能够正常进行。在组织上,需要每一位施工进度控制与管理专员能够十分熟悉健全的项目管理组织体系,并在整个组织体系中起到绝对的主要作用,能够协调相关部门对进度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论证并组织实施。在技术上,做好施工质量与进度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更新,能及时对进度检查工作时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识别并提出有效的补救方案,从技术上保证工程进度得到有效控制。在经济上,应首先编制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适应的资金需求计划和物质需求计划,对工程实施各阶段的经济资源提前准备好,为工程的如期进行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管理上,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科学的管理。 4、成本管理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工程的成本可以细分为现场成本、材料成本、机械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这些成本的合理运用可以带来很好的利润效应,所以,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准确的核算出企业内部的目标成本是该企业实现工程项目利润的关键。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壮大,项目就得有效益,就得有利润。这也是考核项目最终管理情况的重要指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合同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安排工期,采取定额发料,加强过程监控,降低施工工程中的工期、安全、质量等成本开支,定期开展经济活动分析会,压缩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并根据合同条款,积极展开工程变更、索赔等工作,使施工效益最大化。 5、加强土木工程的安全管理 安全对施工企业来说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头等大事,其技术人员直接领导着建筑施工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严格做到一事一交底,每件事情都要派专人负责,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章作业行为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处理,积极消除不安全的因素,严格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其具体的方法就是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层层把关,逐级进行安全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工程监理人员要及时检查和督促建筑施工企业积极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对于那些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完善以及责任不明确的施工企业,要勒令其进行限期整改。 结束语 总之,工程项目施工项目管理复杂,各个过程紧密联系,影响项目工程利益的因素较多,个别环节出现漏洞,都会影响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做好施工管理各项工作,培养高素质、高效率的施工管理人才,保障建筑工程按进度要求完成施工,提高经济效益。 浅谈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摘要:在土木工程项目建设中,成本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对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不良问题,如对成本控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程度、成本控制内容缺失严重等。建筑企业在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对成本控制必须要提升重视,找寻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应用有效措施进行改善,切实提升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力度。因此,对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关键词:土木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引言 成本控制与土木工程项目众多管理内容都息息相关,成本控制关乎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控制和施工进度控制。在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如果忽略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不仅会导致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投入超过预期设想,同时对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控制也会造成非常不良影响。在以往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对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改善,对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一、土木工程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一)缺乏统一的工程成本控制机制 我国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中,一直没有建设统一性的土木工程成本控制机制,该问题也是我国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很多建筑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的重要性,认为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并不能为建筑企业带来实际性的利益,同时还需要建筑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所以对于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更多是针对工程结算阶段,而对成本预算与材料采购、施工阶段工程成本控制都没有给予一定程度重视。这些阶段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力度较差,不仅会提高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投入,同时还有可能导致施工阶段应用劣质的施工材料,以偷工减料的行为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严重损害了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一些建筑单位甚至还认为,只有在建设规模较大的土木工程项目中需要进行工程成本控制工作落实,降低了对小型工程项目工程成本控制重视程度,从而对小型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造成了非常不良影响。以上问题出现都是因为我国建筑领域没有建立统一性的土木工程成本控制机制,各个阶段的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严重脱节,影响了土木工程成本控制的整体性。土木工程成本控制不仅仅是业主单位需要承担的责任,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单位、设计单位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为工程成本控制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参建单位在土木工程成本控制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参建单位在进行工程成本控制时,更多的是以自身角度出发,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工程成本控制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使得工程造价整体管理目标很难有效实现。 (二)缺乏有力的工程管理管理监管机制 虽然随着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也逐渐认识到了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并且将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列为土木工程项目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实际落实中,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是否严格履行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土木工程成本控制目标是否具备一致性,以及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是否会对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控制造成一定损害,这些问题都没有通过专业机构进行验证,也就表示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的严谨性和有效性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保障。现阶段,有土木工程建设施工质量较大引发的不良事件常有发生,这些建筑企业中虽然设置了专门的工程成本控制部门,但是工程质量问题仍然没有有效避免。很多建筑企业不能在施工合同规定的施工周期内完成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全部内容,而且施工中没有融入绿色生态化理念,导致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对周围区域环境的破坏。而且一些土木工程项目还不能在工程合同规定时间周期内完成施工工作,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对周围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这些不良问题出现都是因为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导致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开展没有严格依据相关程序和规定,对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名誉都造成了非常不良影响。 (三)缺乏工程成本控制人才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各个区域都有大量的土木工程项目投入建设,土木工程项目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实际调查了解到,我国高质量的工程成本控制人才数量较少。想要从事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工作人员必须要经过长时间专业性的培训,并且要考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工程造价专项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高级造价工程师的职称,当然具备该职称的工程成本控制人员薪资待遇也是非常可观的。在高薪资的吸引下,很多以往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盲目性的考取职称。而且一些综合素质较为良好的工程成本控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将自身的专业素质良好呈现出来,甚至在利益的吸引下工程成本控制人员应用岗位职权谋取不法经济效益,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不但使土木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不能良好呈现出来,而且对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控制造成了非常不良影响。 二、提升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将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土木工程 建筑企业需要将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去,无论是在土木工程建设前期策划阶段、建设施工阶段还是在后期结算阶段,对成本控制都需要给予较高的重视程度。 1.土木工程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分析 土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设计人员会通过丰富的专业知识,结合现行土木工程项目设计规范,对土木工程项目进行详细化、全面化的设计。工程项目设计就是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灵魂所在,想要强化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就必须要从土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入手。设计阶段落实成本控制对提升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整体成本控制力度有着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土木工程项目设计对加强工程项目建设投资限额有着积极影响,土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对外部造型以及结构类型的选择都会对土木工程项目建设资本投入产生一定影响。土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加强工程造价可以取得良好的成效,投入产出效果非常明显。成本控制工作人员需要与设计单位更多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利用价值工程对土木工程项目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比对,最终选择其中经济性较为良好的土木工程项目设计方案。此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土木工程项目设计单位的设计资质进行审核,一定要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 2.土木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分析 土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土木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虽然在此阶段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投入节约的可能性较低,但是如果忽略了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很有可能导致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投入超过预期设想,提升土木工程造价。土木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工作人员需要从施工组织以及施工技术应用等众多角度入手。要根据土木工程项目施工量控制要求合理进行施工方案的编制。要组织会议对成本控制责任进行明确落实,将土木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使参与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全体人员都可以明确成本控制工作开展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到成本控制工作中去。要注重土木工程项目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在避免对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造成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对各项建设资源投入进行严格控制。不能存在某一施工环节人力资源投入过多,致使土木工程成本投入增加。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必须要从全局考虑,对成本控制目标进行深入分析,分析施工进度控制计划编制的科学性。成本控制工作人员在对工程索赔问题进行处理时,一定要非常严谨,对索赔依据的合法性进行审核,严格依据施工合同内的众多条款以及国家相关法规完成工程索赔处理,使得施工合同签订双方都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二)建设并落实工程成本控制监管机制 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需要应用施工设备和原材料众多,而且施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并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会根据建筑市场供应情况出现一定的价格波动,因而需要提升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成本控制力度。要注重成本控制监管机制的建设,体制建设过程中土工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需要参与,结合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发展趋势进行成本控制监管建设,使得土木工程管理中成本控制可以逐渐操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提高成本控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土木工程成本控制工作人员需要树立良好的终身学习意识,及时吸收外界先进的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理念,使得自身的成本控制理念可以随时展而转变。成本控制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高超的财务预算能力以及丰富的土木工程成本控制经验,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成本控制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对土木工程项目设计、施工材料应用以及具体施工有深入的了解,在成本控制工作中灵活应用多种理论知识和成本控制技能。建筑企业对成本控制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升也需要给予相应的重视程度,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将企业中学习能力较为良好、有上进心的成本控制工作人员送往外界进行培训,或邀请成本控制领域中具有代表性或者比较著名的人员到企业进行培训,促进我国土木工程成本控制整体水平提升,为我国土木工程建设领域更好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语 总之,要想使得工程成本控制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保证土木工程顺利实施并且按期完工,保证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就必须将工程成本控制贯穿于土木工程建设全过程;同时,要建设并落实工程成本控制监管机制,还要提高工程成本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使我国工程成本控制工作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张军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木工程建设的数量。然而在当前的情况下,我国的土木工程在项目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对土木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文一次为切入点对当前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项目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加强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强项目管理是确保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程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整个土木工程项目建筑施工的基本要求。近几年,在经济迅猛发展和建筑行业日益兴起的背景下,木工程建设有着不断扩张的趋势,同时在工程实施上也不断出现质量不过关、不能按时交工、施工人员个人安全得不到保障等施工管理上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更对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加强对项目管理的有效控制,才能有效确保土木工程项目建筑施工质量。 一、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项目管理问题分析 1、对项目成本的控制的意识比较差 对于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应该渗透到项目中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了技术、施工方法还有施工的管理。就建筑业地发展过程来看,项目成本管理还是简单的把责任交给了财务人员的身上,其他部门只是负责自己应该负责的那些,管技术的只管技术、管质量的只管质量。这样表面上看是责任分工明确,但是实际上是完全割裂开了项目成本管理中各个部分与其之间的联系。还有就是为了赶工期,不切合实际地增加设备和工人数量,这样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而且对于建筑的质量也是不利的。为了提高建筑质量,只是考虑到了措施的可行与否,但是在经济上没有进行周全考虑,这些都表现出了当前对于项目成本的管理的意识的薄弱。 2、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管控出现问题 在当前土木工程项目建筑施工过程中,尤其在施工进度管控过程在,应当紧紧围绕着土木工程项目建设阶段的工序、时间全面开展,并且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在此基础上按照要求制定规划和施工方案,以此来确保土木工程中每个环节都在掌控范围之内。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国内土木工程项目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关系是总包、分包,在这样的整体状态下,对于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管控而言,难以有效地将其统一起来。对于建筑产品而言,虽然在早期的施工设计过程中,已经进行了科学、合理设计,但是在分包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分包项目单一等问题,因此无法对施工进度做出明确的规定;即便做出了一些规定,但因部分小分包公司对延误赔偿未给出明确的概念。在该种情况下,整体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通常难以在预定好的时间范围内投入应用,以致于土木工程项目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了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费用也会随之增加,以致于整个土建工程项目建筑施工成本大幅度增加。 3、实际施工作业和工程设计目标出现较大的偏差 在实际的施工中,必须要严格依照目标去进行,并使其尽可能的达到科学化、完善化与规范化,这样才可以让工程的质量得到最好的保障,从而让其在后期投入运行的过程当中,能够在最大限度的范围之内,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施工的时候,都没有严格依照工程设计的目标去执行,再加上施工单位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施工制度,使得施工人员的行为缺失了规范性,比如:偷工减料等,导致施工作业和工程设计目标出现了大相径庭的现象。 二、加强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大宣传教育增强员工的意识 工程项目的管理不只是其中一个部门的工作,更应该是项目中多个方面的相互配合,涉及到了管理、技术以及经济等方面。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加强在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做到人人注意、处处控制,调动最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帮助员工树立起全局观念,增强他们的凝聚力,提高他们的意识,这样才能逐步实现项目的有效控制。 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进度控制 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管理过程中,尤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当结合土建工程项目建筑施工实际情况、气候条件等,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为避免因气候等因素造成的工期延误现象发生,建议提前预留富裕时间,并且使土建工程建筑施工进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然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进度计划并非一成不变,除应当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外,还要具体到每一天,并且根据土建工程建筑施工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能够按期交工。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机械设备运维管护也非常的重要,这是确保施工进度的关键。 3、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安全管控 在土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针对土建工程施工特点,对其施工安全进行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以安全管理为基本原则,制定有效、可行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并且严格按照不同环节的施工要求,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难点等,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强化安全生产宣传和教育,有效落实安全责任。比如,对临边防护设施加强安全检查,对施工现场用到的临电设施等加强管理,同时还要极大安全防护设施资金投入,做好采购、物资设备存储工作,从理念、物质层面上做好准备工作。分区域、分阶段地进行施工安全管理,并且根据土建工程建筑项目每个施工段的特点,对其进行重点管控。以混凝土施工为例,应当加大力度,对水泥以及钢筋的应用情况进行检查,认真做好安监工作,对施工操作平台进行规范,并且对施工过程中的不合理搅拌、浇筑以及振捣技术等进行及时纠正;竣工验收过程,应当积极开展全面审查工作。 4、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要想真正解决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还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来规范管理行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土木工程管理机制还不够成熟,因此从方法和理念上都需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在结合我国实际的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基础上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加强对管理队伍的建设,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与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和工资挂钩,将管理机制落实到实处。 5、正确处理好质量、工期和安全的关系 按期高质量完成工程是企业赢得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确保按期完成进度的同时在质量和安全上也要做到相关保证,避免工程后期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返工也是提高了项目的管理水平,从而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阐述了这三方面与项目管理的重要关系。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项目管理至关重要,其贯穿于整个土建工程施工全过程。然而,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因此在实施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与解决,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所以企业应该不断分析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问题,根据自身实际来对项目实行有效的控制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浅谈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点探究 摘要:土木工程项目管理是针对建设项目运行全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其管理的好坏,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的控制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关键问题;措施 一、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 土木工程项目管理是在施工项目进行过程中,项目参建方通过相关理论、观点和科学技术手段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及协调等各方面的管理活动。在实际实施中,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周期,贯穿于工程决策、招投标、施工承包合同签订、项目准备与实施和交工验收等施工项目生产的各个环节;要求管理者必须作出科学规划、提出合理措施、实施有针对性的动态管理活动,从而使得工程资源得以优化组合,施工效率得到提高,实现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的目标。 二、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关键问题 1、工程造价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的施工造价对施工单位和投资者的利益都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过程,尤其要重视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可是,现在有很多的施工方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经常在施工中偷工减料、使用劣质材料等,以减少成本支出,不但降低了工程的质量、埋下无法估计的质量隐患,在返工返修过程中也无形地拖延了工程进度。上述情况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工程进度三者的对立统一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只认识到三者的对立面,而忽视了三者的统一关系。即:我们寻求的应该是工程保质保量、按期交付的前提下能降低施工成本的有效途径,而非片面牺牲工程质量、延长合同工期以节省眼前成本的方法。目前,我国项目成本管理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在以往很多工程项目上忽视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进行成本预测和计划,造成施工中胡乱开支、毫无节制;还有些项目成本计划和实施“两面派”,没有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控制或为实现成本计划目标而片面降低施工质量要求,工程管理及成本一度失控,使成本管理流于形式。 2、技术质量问题 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未能充分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极易产生问题。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这就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如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也会对项目的施工质量造成难以估计的影响。实践中,施工往往凭技术人员的经验和直觉,容易忽视系统、规范等专业理论上的操作流程与学习提高,这对施工质量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也间接影响到项目及社会的经济效益。 3、安全意识比较低 据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土木工程行业造成的伤亡人数在各大行业中排行第一,仅次于交通事故和煤矿业。其中,土木工程重大安全事故也是频频发生.并没有得到很好、有效的解决。上至企业的老板,下至工地的民工,往往都忽视了土木工程安全管理这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安全意识淡薄,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因安全管理只有支出,很难看到显著的收益,一些企业的老板对于安全管理这块儿往往不肯投入,对用于安全生产的必备器材、设备等是能省则省、能拖就拖。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又经常不到位,疏于防范;许多民工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又没有经过必要的岗前学习培训、忽视安全交底,施工中一味讲求进度,不注意规范操作、野蛮施工,对安全施工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实践中,因安全事故酿成的损失与人员伤亡,时刻敲响警钟,提醒着相关单位及人员认清安全管理的风险与重要性。 4、进度控制不当 我国的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以往存在一些项目,在工程进度上缺乏严格有效的控制。因每个工程都有其特殊性与施工技术难点,而在施工过程又经常会遇到一些事先难以预料的政策性因素、异常气候、不可抗力等风险,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工程的进度。由于工程施工项目建设周期较长,而计划工期往往紧凑有限,施工中一旦出现一些突发状况,进度控制不当往往就会出现工程延误,严重影响项目的整体验收和后期运营效益,也在无形中会增加工程的成本投入。 5、合同管理项目不规范 由于在我国建筑市场相对国外起步较晚,相关的司法体系也不太完善,有关企业在制定法律合同时难免会出现漏洞。实践中,部分施工企业为了盈利往往甘冒风险,施工中运用一些不法途径降低了短期成本,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埋下了严重的安全与质量隐患,日后业主的维修与运营成本也大大增加。当前许多建设方在签订施工合同时,往往缺乏针对这些项目风险的有效约束与规范条款,加之施工过程中把关不严,造成日后问责困难,也对企业和项目带来很多法律风险。另外,因在签订施工合同时对施工方风险、责任约定不明确以及变更、索赔等条款不完善,造成施工中变更频繁、签证多,索赔多,施工结算价大大高于合同价,最终不得不追投资。 6、管理人员素质低,缺少科学监管机制 有调查研究显示,我国负责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的人员大多存在着的学历低、素质低的现象,表现为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合同管理意识等方面,致使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受到很大的限制,难以提高。其次我国现在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管理机制不够科学、也缺乏健全的体系,表现为监管的范围狭小等,致使有关职能部门无法有效发挥监管、建议等积极作用。 三、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措施 1、施工项目管理的安全监管 目前我国施工项目安全监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保障施工人员生命财产的必要举措,同时也是避免发生事故、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要从施工设备、工具以及工人防护等设施出发,设置专门的监管工作岗位,明确其职责。加强对施工设备的规划和保养,对于老化、故障设备要及时更新和改进,改善职工施工环境,保障施工设备的完好。同时注重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防卫意识,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建立规范的监管体系,对施工项目进行全程监控,促进工程顺利平稳实施。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兴衰,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机制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2、施工中进行全面管理 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须事先编制具体的施工方案,用以指导该工程施工。施工方案作为项目规划与指导性纲要,应统筹兼顾项目的安全、质量、成本、进度、风险、组织、资源管理等各方面,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对项目的整体实施作出规划,确定好工程的现场布局、工程进度、施工人员、施工材料和设备配置等等,以免盲目施工。一个良好的施工方案对项目管理是一个好的开始。施工方案需有一定的有针对性,不能按部就班,应就具体项目的特点与难点,因地制宜的组织施工。同时,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事件,编制施工方案时应有一定的合理预见性,编制紧急预案、应急抢险等,从科学的角度设计出合理的施工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从而使企业及项目均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施工中,以施工方案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手段,对项目进行严格的控制;一旦出现偏离的情况应及时反映,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保证计划的实施。 3、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最主要的是要加强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的质量意识。只有当管理人员建立起思想意识才可以指导具体行动,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上行下效,才能使一线工作人员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二是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与用量,从原材料抓起,每项采购的物品必须符合标准。第三,要控制好施工检验程序。在施工的时候,要检查每项工序,严格执行必要的检查、测量、验收等规范、标准、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土木工程的质量安全。 4、管理模式的调整 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具有流动性、阶段性、季节性和生产能力负荷的不均衡性,要求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模式必须符合建设产品的主要特点。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并结合我国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兼收并蓄,对现有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合理调整,调整后的管理模式应当具有弹性生产力、刚性产业结构和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还要建立科学务实的项目经济计划手段和严谨有效的项目管理手段。 结束语 土木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现代施工企业、投资单位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随着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土木工程施工难度越来越大,对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必须对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进行有效而科学的管理,在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与教训,与时俱进,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与模式。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构建集雨型海绵城市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提出的挑战策略 摘要:以水资源为出发点阐述雨水资源在城市空间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美、德、澳、日、英、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对集雨型海绵城市的研究,总结我国城市绿地建设中忽视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问题,对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在未来建设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海绵城市;风景园林学 一、序言 水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持续性资源,是维系我们日常生活的生命之源,是城市园林绿地中不可或缺的景观要素。我国城市公园绿地对雨水的利用起步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雨水利用策略,如今,水资源的紧缺、水资源浪费、城市内涝、生态环境的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随着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的加重,雨水景观利用问题在2013年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提出在全国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鼓励雨水自然、生态的处理方式。因此,如何将城市建设发展与水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更好地做到遵循自然、顺应自然,并实现雨水利用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国内外海绵城市的动态 (一)国外海绵城市 国外海绵城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雨洪的利用上。美、德、澳、日、英、新西兰等发达国家走在探索的前列,改变以往国外城市集雨工程快速、高效的排水做法,在雨水系统资源收集、管理、循环利用上,并成立了国际雨水集流利用系统协会,各个国家研究制定了不同性质的国家级地方政策法规,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国家的水资源匮乏问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80年代末民间“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成立。90年代颁布“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把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1996年开始对地下储雨装置给予一定的雨水利用补助金,并形成制度。德国是最早对城市雨水采用政府管制制度的国家,上个世纪初期就已经了“对未受污染雨水的分散回灌系统的建设和测量”,1989年就出台了雨水利用设施标准(DIN1989),它以德联邦水法、建设法规和地方法规形式对水资源循环利用提出要求,引导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采用经济手段控制排污量,征收雨水费用(也称为管道使用费);技术上,德国城市雨水利用主要体现在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等三种形式。受美国BMPs影响,德国采用雨水系统的措施类型是“湿地过滤沟系统(MR)”。目前德国“第三代”雨水利用技术及标准已经实施,柏林等一些城市已将城市雨水利用和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建设等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已建或正在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目前在政府的引导下,德国雨洪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已经形成针对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较为系统的法律法规、技术指引和经济激励政策。美国城市雨洪管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水量调控。20世纪30年代,主要重点是控制洪、减灾和疏浚河道;第二阶段是水质改善。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重点是点源污染的控制、防治水土流失、滨水区环境的保护和完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等。1972年,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首次提出最佳管理措施的概念(BMPs),核心理念是对非点源水体的污染控制和源头控制与研究,技术处理上强调工程和非工程、生态与自然措施结合的方法;第三个阶段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重点是控制非点源、雨水循环、健康福利、全方位多维度综合运用等。1990年,美国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环境资源署提出了低影响开发(LID)的理念与技术体系,它是弥补BMPs技术上的缺陷,在BMPs基础上形成的雨水控制利用的综合技术体系。LID是一种基于微观尺度控制的场地设计策略,其原理是通过渗透、过滤、蒸发、截留等方法模拟雨水的自然水文过程,将径流控制源头,减轻城市排水管负担,结合景观设计,创造出优美的空间环境。澳大利亚在1994年提出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2000年就政府与规划部门召开了“水敏性城市设计――城市区域的可持续排水系统”会议,它与BMPs相比,包含内容更为广泛和全面,核心是城市生态系统,注重水质的保护和改善,把雨洪管理与城市给排水和城市规划设计相结合,倡导多目标的发展方式,维持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英国1999年提出可持续的排水系统(SUDS),该系统从宏观的角度优化集水区域,全面考虑雨水径流的水质、水量、景观和生态价值等因子,通过过滤式沉淀槽、洼沟等与BMPs技术措施结合,改善城市整体水循环和区域水生态系统。 (二)国内海绵城市 我国城市的雨水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结合国外成熟的雨洪控制系统技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作为试点,水利部于2001年颁布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标志着雨水系统控制技术的初步成熟。2004年,深圳市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与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联邦环保局开展相关技术交流与研究,签署包括流域管理、面源污染控制和低冲击开发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协议框架。编制城市绿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地方技术规范,积极探索在城市发展转型,建设“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系统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光明新区,转变城市雨水系统从快排为主到“渗、滞、蓄、用、排”的建设理念,为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014年2月出台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运行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城市暴雨内涝防治工作。一是实施“城市排水(雨)综合规划纲要”并编制“全国城市排水规划的设施建设。二是围绕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推进低冲击发展和建设模式,加快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化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它强调以弹性、慢排缓释和控制源头分散为理念,整合降水、地下水循环系统性、地表径流等给排水各个环节,以应对复杂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为建设新型城镇化提供重要保障。城市绿地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城市的海绵体。绿地是城市最重要的透水性下垫面,承担着城市雨水径流渗透、城市水循环的平衡、生态环境的修复等作用。海绵城市建设其实就是构建一个低影响雨水系统,通过渗透、停滞、积蓄、净化、排水等其他技术手段,使水循环径流更加顺畅、自然。我国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强调“大”字优先,违背城市可透性的基本原则,忽视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出现大尺度的硬质铺装广场、大水面等,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三、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提出的挑战策略 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是以维护人类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如何有效保护和恢复人类生存所需的户外自然境域?作为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应该把构建生态安全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和水循环系统纳入教学中,并更新园林设计教学理念、技术实践研究和掌握风景园林行业规范标准等,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基础学科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规划设计是风景园林学科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加大投入基础学科研究,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拓展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从基于建筑学视觉到BMPs、LID、MR、WSUD、SUDS、LIUDD等水文水力学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再到雨水处理、植被选择、后期维护管理、国家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制定等都需要在实践需求去完善解决,缩小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差距。 (二)更新教学内容与理念 改变以往的教学体系课程,增加一些水文水力学相关的课程,聘请一些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面与雨洪管理、雨水收集、水生态生态环境、水文学方面有实战经验的教授授课。对风景园林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加强对雨洪利用的研究,编写与之相关的教材,更新教学理念,开设相关课程设计。 (三)扩大学科交融 本学科的融合需要市政工程管理、建筑学、生态学、农学、城市规划学、给排水、经济学、艺术学、历史学、风景园林学、管理学等专业门类的知识,交替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综合应用各种科学和艺术手段,更好地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四)多渠道拓宽实践平台 国内一些较出名的园林设计公司、设计院和企业已经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交叉、新兴领域扩展,开拓水生态修复领域的市场,实现双赢。建立长期校外实习和就业实践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实践,是提前了解行业现状的重要平台。 四、结语 在国家新的政策下,国家确定16个城市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以海绵城市为目标,发挥利用雨水资源的优势,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生态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因此,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正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不仅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作为一个园林专业教育工作者希望在新时期、新形势政策、新技术理念的指导下深刻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征,明确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拓宽眼界,强化专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要具有扎实知识和技能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的制定与研究 摘要:根据我校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特点制定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中提出了5种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PEDES培养模式,构建了5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强化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手段,优化了课程数量及开设时间顺序,并对毕业总学分、实践安全性、创新学分获取及专业能力评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风景园林;本科;复合应用型;培养计划 一、制定背景 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1-2],这不仅契合了当前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复合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表现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化,另一方面指其将所学知识或原理直接用于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2]。风景园林专业通过技术服务社会,其知识体系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这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总纲,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3]。在当前国家生态环境战略决策的背景下,以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形势较好,农林、建筑、艺术、师范等院校的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结合各地区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形成特色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4]。因此,风景园林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可追溯到1951年由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联合创办的造园专业[5]。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学、景观设计等专业近250所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2015底统计)。2011年风景园林学获教育部新增一级学科,2012年教育部正式设立风景园林本科专业[6],这标志着该人专业教育培养事业凝聚了共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广西大学园林教育始于1994年园林专科,1999年升为当时广西区内唯一的园林本科,2006年获得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获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建设试点 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2015年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并开始招生。经过20余年的办学积淀,依靠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形成了以林业为背景,园林植物资源及利用为优势,生态、工程、设计、管理并举的学科特点。 文章基于学校关于制定2015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任务,依托学科特点,在广泛调研和多年园林专业培养的基础上,参考《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培养计划进行了制定和研究,以供同行参考。 二、制定过程 (一)制定原则 学校确定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技术创新为主线的办学思想,并为2015版培养计划提出了准确定位、彰显特色、校企合作、全程互动的基本原则。从中不难看出,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是我校办学的核心,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核心。就风景园林专业而言,不仅课程设置、教学和实践要走向社会,教师与学生也要面向社会;同时,企事业单位也需要走进专业,走入课堂。校际间、校企间、师生间、员工间呈现出来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互动是知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变,也是以获取学分为主的传统封闭型课程体系向以获得技能为主的现代开放式课程体系转变,这必然要求相关课程设置做大量、全面的改革。 根据上述制定原则,学校对本次培养计划编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一是学时和学分上要求培养计划课内总学时数不超过2 700学时,每18学时(含理论教学和以学时计算的实验教学)计1学分,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每周1学分,劳动每周0.5学分;二是在课程体系上要求必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四部分;三是理工农类本科专业实践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企业培养的学分(学时)数达到15%,选修课占课内学分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课程设置是培养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风景园林的综合性特点,需要开设的课程众多,总学时数的限定和相关学分比例的规定为本次课程计划安排带来不小难度,借鉴已有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就成了首选。 (二)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对于培养理念的明确和专业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一方面,专业定位需要与市场结合。随着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战略决策,受过高等教育的风景园林专业技术人才社会需求旺盛,而广西区内培养风景园林本科人才的高校仅有桂林理工大学和广西艺术学院。因此,通过确定综合、全面的教育培养思路既区别于区内其它高校,也符合社会对一专多能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专业定位还需有别于已有园林专业。在对国内高校同时开设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的调研分析得出,风景园林专业更偏重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综上所述,本专业定位确定为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系统掌握园林植物科学知识,具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建设管理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理念 风景园林专业服务于人居环境领域,具有工科性质且独立于其它工学门类,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会经历入门认知、基础学习、专业掌握、技能创新几个阶段,人才培养体系呈现多层次和专业化的特点。这要求教育培养必须满足认知过程,在全程互动模式下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形成德育先行、技能主导,知行与践行相互联系与统一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理念,为培养掌握系统的风景园林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综合素质高、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奠定基础。 三、制定结果 经过园林系多次讨论,学院审核最终确定培养方案,专业名称为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代码082803,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要求需修完不少于188个学分(表1),包括通识必修课42.5学分、通识选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47学分、学科基础选修课14学分、专业必修课23学分、专业选修课15学分、实践必修(含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36.5学分、实践选修2学分。 在学时与学分数统计上,培养计划总学时数为3412,其中必修课学时数为2674,选修课学时数为738,课内学时(包括理论教学、课内实践和随课实验)数为2476,独立设置的实验教学学时数为252。另外,专业实践学分(包括课内实践、随课实验、独立实验教学和集中实践)77.5,占总学分的41.22%;企业培养学分32.5,占总学分的17.29%;选修课学分41,占课内学分的29.82%,均满足学校的相关规定,尤其强调了实践教学重要性,见表2。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保留园林专业一些传统特色课程之外,还结合当前社会需求和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如生态规划、遗产地保护与规划、地景资源及规划、乡村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3S”技术等。另外,整合学院生态学优势学科,开设了由外籍教师主讲的生态与保护前沿双语课程。 四、制定总结 (一)专注5种技能的PEDES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建构与管理,在工程教育中较流行的培养模式为CDIO,代表了工程项目中“构思―设计―实验―运作”的四个层面,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EIP-CDIO[7],即在上述四点上加入“道德”、“诚信”和“素质”。由于上述模式未能完全代表风景园林综合性较强的特点,结合复合应用型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提出5种技能的PEDES培养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植物运用(Plant):掌握园林植物学、风景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苗木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识别华南地区常见园林植物并熟练运用于植物造景和栽培繁育的能力;(2)工程管理(Engineer):熟悉我国地景资源管理、“3S”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和园林工程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3)规划设计(Design):掌握风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环境生态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高的手工和计算机图面表现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4)综合表达(Expression):掌握一门外语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撰写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科学研究(Science):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知识、信息处理,并能够运用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EDES英文译为“足”,PEDES模式可称为大足培养模式。风景园林是关于土地及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在景观营建的过程中需要脚踏实地的完成,因而形成足下之美和足下文化的大足培养模式与风景园林本质契合。PEDES培养模式一方面体现于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以强化。 (二)构建5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风景园林涵括理、工、农、艺术、管理5大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根据课程性质,确定了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经济管理5大模块,进而形成相应的5类专业课程模块(图1)。模块构建有效减少了学生选课学习的盲目性,有助于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同时,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深入对某一模块的选课学习,还有利于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为差异化择业和就业奠定基础。 (三)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和提高就业率,也有利于企业贮备人才和提高知名度,还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是一个校、企、生三赢的策略。通过与行业内数十家知名设计院所、企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聘请企业导师,从而把学生推向社会,让企业走到课堂,提升了专业活力。在制定企业培养计划中,按照风景园林工程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工程实践和研究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合作模式包括校内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承担校内课堂教学的企业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持续一个学期兼职授课存在困难,这要求对课程计划安排进行改革。 1.优化课程学分,让企业走进课堂 达到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为188学分,该学分是在园林专业培养计划基础上,依照学校关于课内学时和实践学时要求,同时考虑学生大学四年学习负担而确定。除去通识课和公共课之外,本专业共设88门专业课程(含集中实践课),共159个学分,平均1.81学分/课(图2)。除创新实验4学分和毕业论文13学分之外,所有课程均不超3学分,整体呈多门数、少学分的特点。小而多的课程体系满足生态多样性原则,顺应“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教育变革[8],也能减少多学分课程的高权重属性,成绩汇总还能更好地评价学生专业学习水平。 风景园林专业学科涉及面广,导致多知识点、多学时、多学分的课程较多,如都在一个学期完成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效果不好,也会让教师整个学期束缚于教学而无法兼顾科研和学术交流,还让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难以真正走入课堂教学。因此,把部分课程分解为两到多门,实现 理论与实践相对独立,从而增加课程数量,减少每门课程学分数。这不仅丰富了学生视野,也为课程走精品、特色之路奠定基础。如规划设计类必修课程贯穿第2-6学期(表3),让学生获得较为持久的技能训练;独立设置的实验必修课程为企业导师在较短时间内参与教学提供便利。 (四)课程开设时间与顺序符合认知过程 课程开设时间与顺序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调整过程,既要考虑课程知识体系的先后衔接,还要考虑考试和考查课程门数的安排情况;既要满足每学期开设课程数与学分数均衡,还要考虑每学期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协调;既要考虑专业教师全年均有课程安排及特殊要求,还要考虑季节对课程安排的影响等。如设计类课程需要先完成制图类、美术类、植物类等课程的学习;风景园林树木学需安排在春季以便更好的识别观赏特征;选修课应分配到每个学期保证学生都有课可选,且不会出现低年级多选课到高年级少选课的不合理现象。 因第8学期为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学分不够的补选阶段,无具体课程安排,所以根据1―7学期课程学分、门数等相关指标统计绘制图3。从总学分数(含全部选修课学分)来看,1―6学期所修学分在27~29之间,按20周/学期、最低40学时/周计算,理论上13周左右可以完成1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不是所有选修课都选,整个学期课程的时间安排游刃有余;从必、选修学分上看,必修学分呈先稳定再逐步下降,选修学分与之相反,二都互补;从课程门数上看,除第1和第7学期课程门数为13外,其它几个学期课程门数在16―18之间,相对均衡;从考试考查课门数上看,考试课程门数呈先增后降至第7学期为0,考查课程门数从第1学期的8门稳步增至第7学期的13门。这些不仅保证了某学期不会出现无课可上或课程任务过于繁重的问题,也符合学生对专业认知从兴趣到了解再到熟练应用的心理过程。另外,第7学期安排课程总学分仅为22.5,必修课程较少,且大部分为考查类选修课,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准备求职就业、各类考试和考研升学等。 五、讨论 (一)毕业总学分的优化与降低 我校93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在本轮培养计划制定的毕业学分最低为176、最高为192,风景园林专业的188学分排在42名,处中等偏上的位置。随着当前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点[9],有必要在实践和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并适当降低毕业总学分数。 (二)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安全问题 实践教学在培养计划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实践无法在校园或者实验室内完成,且部分实践需分散进行,然而学生需走出校外参与实践,必然面临个人、财产、意外事故等诸多安全性问题。是否因为安全风险过大就放弃校外实践?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实践各环节怎么操作是安全的、安全规范措施应该怎么制定、合作企事业如何确定等都需要长期探索。 (三)创新实践课程的实施 我校统一确定了4学分的创新实践课,该课程由“科研学分”、“学科竞赛学分”、“技能学分”、“社会实践学分”和“创业实践学分”5部分若干子项构成。学生只要完成5项中的某一方面就可获得课程学分,因此学生获得学分的途径很多。就风景园林专业而言,学生拿到驾驶执照就可获得学分,然而获取这样的创新学分并不能达到专业创新的目的。因此,强化学术科研和设计竞赛,确定多项的综合考评,区别制定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创新实践学分管理办法显得格外重要。 (四)专业能力的评估 培养方案提出的5大专业课程模块,兼顾了课程学习、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个性化。通过对每个模块赋予权重值,模块内课程的量化考核可作为用人单位评估学生专业能力使用,也可为校际同专业培养的横向比较提供基础,但如何量化和权重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本次培养计划的制定以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为宗旨,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优化组合,难免存在不足,希望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完善,为风景园林人才培养事业尽一份力。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教学价值导入与专业实践 [摘要]风景园林学科因其综合性、交叉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的艰巨性,不断探索发展完善的教育方法是每个风景园林教育者不懈的追求。南京林业大学“小花园”竞赛近年长足发展,可以很好地实现风景园林教学中的价值导入,通过优秀竞赛案例解读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希望有助于教育方法的完善,为其他院校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教学;价值导入;实践教学;小花园 一、风景园林教学价值导入与专业实践 风景园林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学科,一套完整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应该包含价值观的建立、方法的训练和实践技能的培养[1]。 园林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目前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园林设计教学不仅是教授设计技能,更重要的是价值导入,风景园林的核心价值观在于吸收历史经验、尊重自然、承担社会责任、表达文化、实现生态平衡等几个方面,学生只有建立正确的风景园林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设计思维模式,才能从被动的模仿设计转向自觉的探索与实践。园林工程是风景园林教学另一方面的重要内容,设计是否可以落实是检验设计价值大小的一个标准。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是中国风景园林教学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才能将书本和课堂所学的知识发挥和巩固,然而大多数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 在设计与工程两方面的学习中,学生存在一些普遍困境和误区,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认为方案构思就是图纸上的平面构成或者形态表达,欠缺对场地现状的考量。二是认为自然生态理念就是“一些生态词语和一张种植平面图”。生态观念是园林设计所必须考虑的基本内容。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在设计时将生态观念实践到园林基础之中,而不是把种植物当做体现生态设计的唯一方式。三是大多数学生的方案设计缺少“工程技术概念”[2],方案设计与工程建设脱节。拥有尺寸、尺度、构造、材料的实体感受与方案设计之间的转换意识和专业辨识能力是一个合格的风景园林师所应具备的能力。 上述问题体现了当下风景园林教育中的两个缺失,一是未能给学生建立完善的园林价值观使设计拥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缺乏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学生在校阶段无法对施工形成完整正确的认知。南京林业大学“小花园”竞赛通过近十年的不断发展,在这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以实现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小花园”竞赛简介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小花园”设计与营建竞赛自2007年开办以来作为一个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的项目而广受欢迎,成为学院传统的教学实践竞赛项目。活动多年的举办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与经验,为探讨园林实践与建造教学提供了可靠案例。笔者集中收集了近几年的小花园竞赛资料,为寻找近年来“小花园”竞赛发展的历史脉络,找寻其继承发展的关系,笔者整理了近四年的竞赛概况,列出表1: 从表1中可以归纳分析出以下几条信息: 1.历年竞赛主题所提出的“自然”、“花”等关键字表达生态的价值观,“诗意”、“东方”等体现学习历史、表达文化的价值观。通过主题表达的形式输出价值导向,学生们在解读主题、表达主题时自然就将价值观带入作品之中,例如图1、图2均为“花?径”主题下的作品,前者从自然角度考虑,将花与径巧妙结合,生动有趣;后者则从人生哲理角度理解,把径与花想象为人生道路与境遇; 2.今年的小花园竞赛从往年历来的秋季开赛改为春季开赛,结合主题分析,春季植物花材等更为丰富,有利于营建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小花园,增加设计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也是对园林四季造景的积极探索; 3.历年竞赛场地大小均为南林大景园内面积仅4.5m2的矩形场地,设计及营建总人数4人以内,突出了小花园竞赛的“小”字,较小的场地考验学生对尺度的把握和对设计细节的考量。从施工考虑,小场地适合没有经验的学生进行施工,不过更具挑战性,十分考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今年小花园营建施工的时长比往年缩短了一半多,施工难度大大增加,表现出竞赛经过多年发展对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自信和不断挑战与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工期的缩短使得学生必须制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优化施工模式,鼓励学生在施工工艺中尝试创新; 5.历年的竞赛营建经费都不高,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寻找可循环再利用的废弃材料,实践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实践平台随着行业的发展与时代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创新、优化,这种与时俱进的改变大大提高了本竞赛活动的实践价值,也能始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共同创造最佳的实践效果。 三、“小花园”竞赛过程 (一)方案设计――价值导入 竞赛前期通过方案遴选来确定投入建造的设计方案,在方案层面综合考量学生的基础设计能力,包括对主题理念的理解、场地尺度的把控、设计元素的使用、植物配置设计等。 1.主题的解读是整个作品设计思想表达的核心。主办方希望通过主题传递出的信息、价值观,参赛者接收到的越多则越能进行完整的表达。以2016年竞赛主题“花?径”为例,一等奖获奖作品《寻芳九曲》(图3)对主题的解读是:回归“径”的本意――狭长的道路,陡曲的山路,野径生花,寻芳九曲,唤起人们的自然生态意识,鼓励人们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之美之趣。此方案将主题解读到位,将两种元素合理地结合,又体现自然生态寓意。 2.设计尺度的把握是较大的考验。尺度背后隐藏的是设计美学、人体科学、心理感受、社会习俗、现实逻辑等等许多方面。合宜的尺度把握是对正确价值观的反映,尺度感的训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小花园场地很小(仅2.5m*1.8m),对尺度的要求更集中于设计美学、现实逻辑等方面,即使如此,对没有实际经验的学生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他们要使用精简的元素来表达完整的设计方案。2014年一等奖获奖作品《风雨声声》(图4)用几块青砖垒出别致错落的院墙和一口古井,墙与井的尺度大小、空间位置布置的十分和谐,虽在方寸之间,却在各元素的相互呼应之下使园林“以小见大”了。 3.设计元素的应用是设计者的巧思。地形、水系、道路、建筑、植物是园林设计的基本要素,在小场地中合理组织这些元素或做出必要的取舍是相比面对大场地时更突出的问题。2014年二等奖获奖作品《境心》(图5)在设计元素的应用上显得较为纯熟,作品借鉴枯山水的形式,在两处堆高的地形之间铺以白砂,白砂兼具了道路和水体两个元素。 4.植物的合理配置是小花园的点睛之笔。以《风雨声声》为例,青砖堆筑的古井之中,栽植一株铜钱草,砖缝布置一些苔藓,经过这样看似简单的植物配置之后,井的生命力与意境立刻突显(图6)。 5.生态设计是作品的生命力之源。生态、低碳、可持续等理念应始终贯穿设计至施工的方方面面,一座生态的园林是“活”的园林,能焕发生命活力。生态优先理念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整体可持续发展[3],将这一理念落实到设计之中是每个园林设计师的义务和责任。实现生态园林的粗放式管理,对降低养护管理消耗也有重要意义。 (二)施工营建――专业实践 工程与技术涉及地形、水体、道路、种植、材料、结构、构造、工艺等诸多方面,是风景园林实践的基础,也是风景园林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光从书本和课堂教学中获取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断的现场观察和营造的实践来积累。 1.实际营造园林带来的多重感官体验也是对图纸设计的重要反馈。《风雨声声》方案中流水的视觉流动性、水声与竹篱上的铃铛的听觉体验绝非通过纸上方案可以获得。2015年一等奖获奖作品《禅茶一味》方案留白营造的禅思冥想的空间、主体竹构内LED光源营造明月照竹林的意境也需要建造之后才得以体会。实践使得设计师有了重新审视设计的机会,在这些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园林的设计将愈发贴近生活,打动人心。 2.正如建筑模型的制作之于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园林模型的建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设计所要表达的效果。《寻芳九曲》方案受垂直村落启发,考虑在土地面积稀缺的情况下,将道路立体化,并通过高差变化营造山路九曲的效果。三维空间中丰富的高度及位置变化通过营建轻松地表达出来,再选用不同高度不同生态位的植物配合立体道路,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景致丰富有趣。 3.施工的过程往往能使同学们对设计产生新的认知。施工中最先开展的是地形骨架的梳理,而其设计中对应的竖向设计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却容易被同学们忽视而不被优先考虑。这种认知必须在施工之后才能得到,设计与施工的的交错互动是图纸与土地的交流,对于学生今后的设计有积极的作用。 4.施工营建的过程也是考验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过程。 2016年小花园的建造时间一反常规,由原本的半个月施工时间缩短为七天,虽说有往年经验的支撑,但对于同学们尤其是初次参加活动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参加营建的十四个小组最终都顺利完工,活动中新老参赛者表现出的传承互助精神也是小花园作为一个传统竞赛项目的宝贵财富。 值得高兴的是,小花园竞赛一直以来在价值导入和专业实践两方面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笔者通过对2015年竞赛一等奖作品的分析来作为实际案例解读,如表2: 结语 小花园竞赛坚持年年开展的目的便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园林人才。2016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第十届小花园设计与营建竞赛顺利闭幕,经历了十年的不断开展,小花园竞赛已成为园林院一项引以为傲的传统活动,被打造成为一个教学品牌项目,不仅吸引广大师生的关注,更引来外界专家媒体等的关注报道。这个实践的平台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希望其能为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贡献一份力量,为其他园林院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一个参考,也期待活动自身能多加吸取各方经验,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分析了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现状,探索了长春大学旅游学院风景园林专业“3+l”人才培养模式,从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1 引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将风景园林专业定为一级学科专业,这标志着风景园林学科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1]。由于各类学校办学层次、办学历史、学科背景以及地域影响等因素不同,出现了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的局面。多数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人才市场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要。要进行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必须随之进行改革,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教育部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因此,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必然[2],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为目标来进行。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是一所三本院校,生源质量较重点大学和二本院校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培养出能为地方风景园林行业做出贡献的合格毕业生,就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因此,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根据所处的地域、教学条件,重新修订了原有的培养方案。在教学中发扬专业优势,与园林行业对人才需求接轨,将人才培养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2013年起进行“3+l”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从2013年开始,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修订了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风景园林“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年进行系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最后一年去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学习。 2.2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意义 目前,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在吉林省开设较晚,园林行业急需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园林市场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充分发挥“3+1”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使学生能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成为复合型人才。学生可将理论知识融入园林实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可以在一年的园林实践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经验,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完善的实践能力于一身。“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3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优化课程设置 3.1.1 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还要着重提升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工作,成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基于此目标,提出了风景园林“3+1”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3.1.2 优化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需要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的融合和支撑[3]。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性”、“复合性”、“设计性”的特点。因为“3+1”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前三年把全部课程讲授完毕,笔者结合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次讨论与研究,科学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如:将原来培养方案中的《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与开发》等与园林就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删减下去,将其学时增加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规划设计》等与学生就业相关的核心课程中。又如:把《测量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设置,《测量学》实验改为独立设置的课程。这样,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了设计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从而建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 3.2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3.2.1 增加实验、实习的实践教学比重 在构建实验、实习课程体系时,打破过去传统的实验、实习教学模式,增加了一些实验课的学时数。如《测量学》的实验课由原来的16学时增加到24学时,《测量学》、《园林树木学》教学实习周数由原来的一周分别增加为两周。通过实践教学比重的增加,提升了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等能力。在实验考核上,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的项目,增强学生动手、亲身参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3.2.2 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 该校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建立了“吉林省中辰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中景园林建设有限公司”、“长春钰霖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12个能够长期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 在本科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前,首先利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然后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专业课学习情况将其分成参加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或园林工程实习两部分;再结合实习公司的用人岗位,分配学生去不同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如有的学生手绘和电脑绘图能力强就分配他们去以设计为主的园林公司;有的学生想去施工为主的园林公司,就分配他们去这样的园林公司进行毕业实习。 学生在实习期间,结合实习单位的生产实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校内导师和实习单位的导师共同指导,提高设计(论文)的质量。学校规定在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给每个参加实习的学生做实习鉴定,只有实习合格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这样,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并积极参加毕业实习。 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一年的顶岗实习,提升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一些在实习期间表现好的学生能够被园林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通过毕业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解决了一些学生的就业问题。 3.2.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组织学生参加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创新精神、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4 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果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总结“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 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由于校内的实验、教学实习及校外的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学生的实践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在园林公司由具有专业经验的技术员现场指导,使学生的园林施工能力、设计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用人单位一致评价“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如2013级的学生在刚刚参加3个月的毕业实习后,已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 4.2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效果明显 结合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创新创业竞赛,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近年来,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多项,如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分别取得吉林省级竞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国家级竞赛三等奖一项。 4.3 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长春大学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来到学校工作的,缺乏园林生产实践经验。学校支持青年教师深入园林生产第一线,安排青年教师去校外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参加园林公司生产与管理等活动。在实践中,把园林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实践教学的能力。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青年教师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有助于对教材上生产实践方面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提高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风景园林专业的一名青年教师在2015年全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中,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青年教师通过在园林公司的实践,更加了解企业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求,在今后课程讲授中能够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进行讲授,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我校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4 探索科研方向,促进企业发展 “3+1”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与管理等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行业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园林企业提高工程及管理的效益。教师在解决园林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可以探索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教师科研项目的申报,提高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大四学生经过一年的生产实践锻炼,就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一些学生已经成为今后企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校外实习基地可直接把毕业生留下工作,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又为企业输送了专业人才。 5 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更能适应园林人才市场需求,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提升职业岗位技术能力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同时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获益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学校、企业和社会来说也能够满足各自的需求。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探讨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影响着风景园林设计者对于环境的设计与评价,是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之一。本文通过总结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的特殊性,试图探索适合该专业的环境心理学教学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环境心理学教学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多领域,因此有着众多的别称(如人类生态学、生态心理学、环境行为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等)。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认知,而心理影响着设计的表达。因此,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之上。风景园林涉及城市规划、美学、建筑学、文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多专业融合是其显著的特点。作为风景园林的学生和从业人员,园林设计与工程固然重要,但是任何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没有将环境使用者的心理研究透彻,其职业生涯也无法走的更远。因而,环境心理学已成为很多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在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将景观设计与人紧密结合在一起,解决人在场所中的各种需求。 笔者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特点,结合五年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试图探索出适合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1、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1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心理学理论知识薄弱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部分基本理论来源于心理学和社会学,涉及到众多的理论和专有名词,对于没有心理学基础的风景园林本科生来说,不可能严格按照心理学和社会学体系去教学,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对于复杂的理论和名词容易混淆,掌握不好;同时,由于各种理论观点在特定的领域都有它们一定的道理,而彼此之间的差异、矛盾甚至对立,让学生分辨起来难度很大,重点也就不容易把握,在学习中容易陷入迷茫。[2] 但环境心理学知识同时也具有易感性和易操作性。[3]本学科很多知识是在日常生活中可观察和总结的,同学们通过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会发现枯燥的理论即是生活中实例的总结和凝练;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许多实例方便操作,容易验证。在讲授时,可以用小实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能调动课堂氛围。 1.2缺乏针对风景园林设计的环境心理学研究 环境心理学,又常称为环境建筑心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至今,其研究主要针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展开,而对风景园林的相关性理论研究甚少。各大环境心理学的教材中,针对理论的案例分析也主要是建筑或城市规划方面,风景园林的案例不多,因此可供学生学习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少,无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实例场景中进行案例分析,不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2、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的方法总结 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总结出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于环境心理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效果,使得学生将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中紧密结合。 2.1凸显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针对风景园林领域的心理学原理和原则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依托于现有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形成更贴近、更适合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环境心理学教学体系,以指导学生完成风景园林课程设计。课堂上可通过大量案例讲解,引导学生将环境心理学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紧密结合,如在旧城更新中,不重点以整个城市为着眼点,而是缩小尺度,以中山岐江公园和天津万科水晶城等为例,向同学们讲解更新中有选择性的保留场地上的设施对于居民心理上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外部公共空间景观营造、植物配植、园林色彩、园林照明中的心理学应用规律等。 2.2设置“调研”环节,强化课程理论 要求学生进行课后调研,使得学生在逐渐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心理学相关理论,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设计问题,为今后的设计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维度。 学生可根据课堂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理论作为调研的主题,如人的行为习性、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博物馆的展品寻址、参观模式、博物馆疲劳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老龄化社会的居住问题,社区中的人际交往问题等;针对主题,选择典型的场所、适宜的调研方式、合理的调研人群、适当的时间进行调研。可选择观察、提问、问卷、测验、模拟等方式,尽可能将过程作科学的设计。要求最后提交调研报告,包括问题的提出、调研方法的设定、过程简述、数据统计结果(附调查问卷、简图等原始资料)和必要的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时制作PPT,进行汇报。 2.3授课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环境心理学理论陌生、枯燥,不易于理解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于此,环境心理学课程授课形式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旨在激发学生设计的兴趣和灵感。比如在讲构造论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认为是先前经验的记忆痕迹加到感觉中去,构造出一个知觉形象”,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少女与老妇系列图片进行对比展示,让同学们对枯燥的理论有非常形象的认知,从而记忆深刻;在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的环节,采取让同学们手绘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城阳区认知地图并制作评价地图,从而发现并讨论设计的利与弊;在学习人的行为习性,如左转弯习性、抄近路习性、距离保持等时,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在课堂上实地验证(如静立时人躲避方向的特点),不但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丰富课堂气氛,还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分析学习之中,亦可带同学们走出课堂,进行实地的观察;课堂上根据调研的内容,让同学们进行PPT讲解,摆脱被动学习的模式,变成老师讲亦可以学生讲,学生调研汇报、老师提问、大家讨论的方式。经过几年的循环教学发现,早期学生的发现一般较为浅显,总结出的知识也不丰富,但通过师生交流与讨论,后期能得到很好的补充与提高,理论知识也得到加强。 在灵活的教学方式下,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师生互动在教学中往返交替,学生和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完善欠缺、教学相长,能够完善知识结构,建构知识体系,将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变得更有趣味性、更易理解。 作者简介 梁红(1982-),哈尔滨人,青岛农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城市生态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海绵城市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办公厅〔2015〕75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的主要物质空间。作为人居环境三大学科之一,风景园林学科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重大挑战。风景园林专业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海绵城市为契机推动学科与专业发展。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 “海绵城市”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2年的《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在2013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强调到要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海绵城市,让自然做功。 (一)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背景 “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和城市雨洪灾害”这三大水资源问题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广泛存在的并且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水生生物栖息地丧失、干旱、气候变化、水生生态系统退化也同时出现,这些综合症状都是与水和水循环自然过程有关。海绵城市是可持续雨洪管理系统的中国表述,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有助于解决我国的水问题和水危机。 (二)那海绵建设概念的定义 “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例如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布吉(Budge)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其定义为:“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法。”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的意义就在于对整个城市自然生态的综合整治,通过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解决包括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水资源补充、生物多样性保护、微气候调节等多个综合的水相关城市发展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 二、风景园林专业与海绵城市建设 风景园林学科(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一学科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其核心工作即城市的环境绿色生物工程系统。 (一)风景园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机遇 绿地是海绵城市主要的物质空间构成,也是可持续雨洪管理措施的主要载体,是对传统观排水系统(灰色基础设施)的一种“减负”与补充;同时绿色基础设施设计正是现代风景园林专业的重要实践领域和研究内容。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面临巨大的建设需求。 (二)风景园林专业目前在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在海绵城市建设系统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 从专业外来说,雨洪管理传统上由市政、水务等专业负责,尽管海绵城市中明确了园林是系统构成中的一员,但我国目前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明显仍然是市政等与工程相关的专业或技术做法更受到重视,基于绿地设计的内容相对较少。 实际上,目前的工程系统倾向于把水与土分离,把水与生物分离,把排水和给水分离,把防洪和抗旱分离,是一种“水适应人”的价值观和技术管理体系。有学者已经提出本专业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共同领导者”和多学科整合平台的重要依托,这亟待成为专业内外的共识。 2、海绵城市相关基础研究和数据平台构建不充分 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很多规范和技术导则参考了很多美国的BMPs、LID的相关内容,但成功的海绵城市建设一定要科学严谨地基于本地条件进行研究。海绵城市技术设计需要的气象、水文等基层资料一般分属不同机构管理,设计部门获取并不容易,这直接影响了可持续雨洪管理相关设计的决策依据。国外经验是建立共享的数据平台提供设计机构,帮助建设、设计方更科学合理的完成相关设计工作。 3、相关人才的培养与继续教育亟需相应更新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跨思维、跨尺度、跨学科的高度综合复杂城市生态建设,所谓跨思维是从“水适应人”的思维转变到“人适应水”的过程。跨尺度是指海绵城市不仅仅是雨水利用和管理问题、应用LID技术和场地措施,还应该包括宏观尺度、中观尺度的保护区域水文循环过程,应该是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尺度的承接与配合;跨学科是指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不仅需要风景园林学科对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规划与设计。 三、总结 在此背景之下,风景园林学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更是重新让公众正确认识专业定位的重要契机,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整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共识,共同努力从研究、教育和专业实践领域的积极探索,共同促进风景园林学科对中国海绵城市的贡献。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文明建设快速发展、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这就更加加剧了对于风景园林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是,由于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开办时间不长,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就以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切入点来进行探究,为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字:风景园林 实践教学体系 问题 构建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我国对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多,它对于加强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当合理配置和结合,在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践教学可以起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而风景园林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就不仅要具备扎实和广阔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我国一些高校近年来针对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并且也陆续都有一些高校建立了自己的一整套实践体系,但是,如何培养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高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一、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于已经设置了风景园林专业的各大院校的研究和分析得知,目前各高校在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其课程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实践课程体系不健全,这极大制约了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些存在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着“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教学计划将关注点过多放在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上,往往就会出现实践环节内容和手段方面的单一性问题,课程设置具有盲目性,最终造成了学生实践时间少,不能与实际操作和应用紧密结合,更不要说在实践中创新。由此,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常常会采用较为传统的“灌输式”,没有将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融入师生互动中,也没有积极调动起学生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可谓是“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直接影响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着网络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既需要传统教学资源,又需要新型的网络资源,尤其是后者,它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虽然各高校通过采用各种制度或是措施来积极鼓励和激发专业教师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实践教学的开展,但是,风景园林专业对于开放式网络教学体系还是很缺乏的,无法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因此,网络资源的缺乏不需要校园资料室及网络的大力建设,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最新期刊、资料及网络知识和信息中,以便更多去了解世界各国最新动态好信息。 第三,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实践经费紧张的问题。想要大力开展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就必须要增加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实训基地以及相关配套的各项保障,这就使得人才培养成本得以增加。而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于诸如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或是对于实践性教学硬件的投入都不足,这就极大影响了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对于存在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积极开展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和关键。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完善与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想要实现完善与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需要从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入手,着重于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这是完善与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不同的学校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色,其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千差万别,因此,要业立足本学校和本专业,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并结合本校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来突出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以重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并结合实践人才的培养。为此,要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就有实际情况的多层次实践性教学体系,努力实现培养学生感性认知理性以及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公共实践和各类实习的结合、主干课程与毕业设计以及课外第二课堂的结合,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融合和共同发展,这将有助于推动和激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还可以积极探索新型的合作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具有主动参与性的互动性活动并进行产学研互动和实验创新模式的集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格的完整构建,共同为学生的发展而发挥作用。 第二,统筹与完善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即:紧紧围绕学生的基本技能、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实际应用的培养,统筹与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探索和创建实践教学环节的不同阶段的合理安排和设置,将实践环节内容扩大化,可以包括专业认知实践阶段、专业综合实践阶段、专业顶岗与毕业实习阶段,逐步构建与不断完善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能力培养体系。为此,针对风景园林专业来说,可以在专业认知实践阶段环节设置有关园林认识和树木学实习、美术与测量实习、测量实习、生产与实践实习;而在专业综合实践阶段就可以专门针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其从感观认知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与掌握,因此,在这个环节,可以进行有关理论课的课内实践环节的设置;到了专业顶岗与毕业实习阶段,就可以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应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设置《美术》、《园林设计初步》、《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课程并进行相应的实践设计或是顶岗实习设计等。此外,有关生产实习的活动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入校外实习基地和其它相关单位,内容要与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相关,企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相应地,教师可以将该专业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涉及生产实践项目和工程实践项目,内容有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形式上可以采用“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通过毕业设计进行综合训练,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三,探索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想要取得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目标还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它们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要对以往传统式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模式进行改革,改变这种单向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例如:充分利用多媒体或是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师授课,更具有教学直观性和表现力;还可以进行诸如合作式教学方法和小组式教学方法来增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努力摸索并应用以“研究性与引导式学习”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来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性教学活动。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又要激发所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提问、启发式与课堂讨论等教学手段来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增加师生互动和沟通。注重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通过实践性活动将学生带到施工现场、植物园、苗圃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通过现场教学,让学生对诸如工程施工的组织管理、现场布置、地形测绘、土石方工程、园林等施工技术问题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并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行实际的各类型绿地的调查分析来体会不同类型绿地设计原则、方法的真正应用或是各类景点设施布局的全面了解,最终以提交相应的实习报告及测量图纸来衡量他们的实践性活动的成果。 第四,构建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开放式创新的训练平台。构建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开放式创新的训练平台是进行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即:(1)加强风景园林专业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建立风景园林专业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互学、互教”的多项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实践条件。以校外合作的形式来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这就可以使得学生的园林认识和树木学实习、生产实部分在这些实习基地得以完成和实践。当然,通过实施“项目”教学,进行实战训练,建立科学灵活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这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方式,并通过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模式与“基地式合作”教育模式,极大延伸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课堂。(2)进一步完善实践性活动的实验室建设工作,为此,就需要从加大实验室常规工作和实验教学的检查和监控入手,进一步规范实验教学,使之成为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地。还可以在校内建立诸如建筑设计模型、植物学等实验室等来满足学生们的实践学习需求和实践实习需求。(3)积极开展有关风景园林的精品课程教学,同时建设和利用好课程教学网络平台来共享这些精品课程教学,这样说进行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手段。还可以积极指导大学生进行研究性与创新性项目的研究和操作,构建“学生主体、创新导向和开放管理”的创新实验模式,从而推动的自主创新长效机制的建立。(4)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这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建立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队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考核以及综合技能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实践性实习基地的作用,明确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与实习基地考核制度等;另一方面,要坚持学生实践的严格考核,这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实践性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书,明确实习目的、实习要求、实习考核制度等。 总之,创新型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不仅仅是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完善,还需要从诸如师资队伍建设组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努力,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目标。为此,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统筹与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实践教学方法、构建引导学生自主实践等是进行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一定要结合本学校本专业的特点和特色来构建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性发展。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课外综合学习平台构建探讨 摘要:本文以专业第二课堂的创建实践作为分析材料,对风景园林专业在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学上与城建系学生工作、学生创业指导、党建工作的对接、整合方面进行探讨,积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上延伸专业课堂教学,进行专业文化建设,活跃专业教育气氛,积极推进专业建设的一体化,扩宽专业培养面,显著改善学生专业学习的学风。 关键词:第二课堂;平台构建;专业学习;学风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需求的不断提高,风景园林事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学科的快速发展对于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的完善性、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教育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第二课堂既是专业教育中重要的部分,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对为数众多的接收能力不同的大学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统一传授,难以做到因人施教,特长潜能得不到发掘,专业能力也难以整体提高;另一方面,现今专业教育体系更多地注重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往往忽略专业“德”性教育,导致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因此,如何构建一个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团队专业学习气氛、专业教师便于实施专业辅导、专业训练的,能与第一课堂教学对接,并能通过专业活动培养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形成,提高综合职业素养的第二课堂――课外综合学习平台,成为现今专业教育研究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 一、课外综合学习平台 课外综合学习平台应该是一座桥梁,一块阵地,不仅联系着每一位教师和同学,让教师间、师生间、同学间的课外学习交流得以保障。同时,也为师生课后学习生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并在学生构建并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专业实践训练所占比重较大的应用型专业,第二课堂的构建将有助于学生完成从认知到综合的学习过程,实现感悟力、判断力、想象力、规划设计与工程实践能力、交流与协调能力5方面专业能力的提高[1]。总体来看,课外综合学习平台的职能应该包含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与“德”、“行”培养四个方面,互为补充又各有侧重。课外综合学习平台体系应该包含两个基础平台,既专业学习平台和实践创新平台。 1.“知”、“行”合一的专业学习平台。高等教育阶段,无论哪个学科,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般都会经历认知、理解、应用、综合4个学习阶段。从专业的综合能力培养来看,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学得到创新的形成过程[2]。当学生从普通教育转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就会受到课程因素、管理因素、资源因素、评价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3]。在这个存在多变因素的过程中,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对于如何构建培养体系,更多的是将重心放在如何解决课程因素与资源因素分配及利用的平衡上,往往轻视管理因素和评价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各因素间关系失衡的情况,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行”某一方面有所缺失,产生“质”的不同。因此,如何协调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让它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相互促进、形成合力,进而从根本上提升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质和量成为了关键[4]。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特点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学习平台应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要求,提供自主性学习、兴趣化学习、拓展性学习和技能强化学习的相应职能。 2.“德”、“智”并重的实践创新平台。目前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要求,除拥有扎实的专业综合能力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与文化的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与其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形成,这些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因此,构建实践创新平台时,应更多的考虑如何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在符合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情况下,将专业学习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用正确的工作导向,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载体,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学科整体发展。通过培养学生能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潜能,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升综合素质[5]。从“德”、“智”并重的培养角度来看,社会实践平台的职能应包括党建思想工作、就业创业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综合服务等。 二、园林书苑课外综合学习平台的构建 园林书苑是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园林系、城建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起来的集课后专业学习、专业培训和党建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学习平台。书苑的建立既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加强巩固,又可以将课堂拓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激发同学的专业学习兴趣,活跃同学的专业学习气氛,强化同学的专业综合技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不同年级同学的相互帮助、关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完善自我,形成了以书苑为中心的课后学习、交流及意见回馈的团队学习环境,不仅丰富了党支部的活动,还能够更好地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成为风景园林专业、园林专业老师与同学课后学习、交流及意见回馈的平台。 1.园林书苑概况。园林书苑创建于2005年,前身是园林系图书室。目前已经建设成为学校的党员活动示范点和社会实践示范团队,基本搭建起一个融合党建、专业学习、思想品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锻炼为一体的综合平台,致力营造一个“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的专业文化氛围,试图以第二课堂的方式,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教育、科技人文教育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大量的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方式,在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强化方面,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进一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目标,从而健全和完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块体系构建这一系统工程。园林书苑是由一个以俱乐部形式建立的读书会和日常管理的部门构成。管理部门根据专业需要,职能需求,从最初简单的3个部门,逐渐扩充到了今天的8个部门。各部门间分工明确,发挥的作用也各有不同。①读书会员俱乐部:城建系、园林系全体教师和学生均是俱乐部成员,定期开展读书周活动,并根据情况举办学习沙龙,以一种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让同学从“被”看书逐渐发展成想看书、爱看书,尽量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充实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体系。②班长联合会:由城建系、园林系各班班长组成,是各班与书苑的连接桥梁,可以增进书苑和各班的联系,及时反馈各班意见,以便书苑更好地服务于院、系及同学。③专业学习兴趣小组:由书苑组织,活动涉及学科的各个领域,如规划设计、模型制作、植物养护、植物培养研究、花卉精深加工等,以便高年级同学带动低年级同学,使兴趣相投的同学在一起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④图书部:负责管理书苑所有的书籍、资料、图书室和微信平台、QQ群的正常运行及维护,利用现有设施条件,制作专业电子书籍文献等,提供一个专业书籍全面丰富的查阅地点。⑤采购部:为全系师生代购绘图工具、绘图耗材,订购书籍期刊和书苑其他机构活动必需品的采购等,同时兼具财务管理职能。⑥植物部:负责联系与安排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志愿者,以及植物方面其他实习活动的组织与人员安排,温室植物的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分类与识别,植物电子图库的制作等。⑦培训部:负责每期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培训班与考研辅导的课程安排及管理,配合各系开展好各种专业培训,专题讲座等。具有针对性地增强同学们的专业技能。⑧活动部:班级间活动的组织与策划,配合园林各支部的党建活动,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活动,如作品展、创业就业指导、专业文化走廊建设等。⑨宣传部:负责书苑平时的宣传,各类信息的收集和,展室、展板和宣传栏内容的编辑制作,配合其他部门活动宣传等。 2.园林书苑综合平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建立。园林书苑在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结合学科发展变化的进程,不断调整充实着自己的职能与模式,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静态的体系构成,动态的训练过程和有效的教学管理融为一体的培养模式。在建设专业综合平台方面,书苑成功将自主性学习、兴趣化学习、拓展性学习和技能强化学习等学习模块融入到了体系中。读书会员俱乐部与图书部的设立,为各年级同学开展课余自主性学习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从而保障了案例研究(case studies)、研讨会(seminar)、设计教学(design studio)和设计实习(design workshop)[6]等课堂活动形式的顺利开展;专业学习兴趣小组的设立,使兴趣化学习成为开发学生专业潜能、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手段;培训部和活动部的设立,为拓展性学习、技能强化学习的顺利开展,拓宽了途径,搭建了平台。一方面,书苑多次联系设计院及校外相关公司,聘请多位企业高管和高级工程师为全院的同学举办了多场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专业涉及面广,拓展性强,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另一方面,书苑针对同学不同的需求,结合现有资源,通过培训部定期开办手绘能力提高班、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提高班等专业辅导班,并积极与外界合作,开办执业技能相关的辅导班等,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扩宽了学生的择业面,切实提高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建设实践创新平台方面,书苑进行了模式的创新与尝试,秉着“志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则,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追求“奉献爱心、服务大众、完善自我、造福社会”的目标,努力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心理教育、科技学术教育、实践创新教育一体化。自2010年“园林书苑”被我校列为党建工作示范点以来,党建思想工作融入到了书苑举办的各类活动中,从“抗旱义卖”活动到文化走廊建设,创先争优与专业特长、社会公益有机结合,不仅党员的先进性在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而且成功地吸引了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并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学生创业指导需求的增加,如何发挥好书苑就业、创业指导的职能,合理构建创业教育的体系,一直都是书苑重点关注的问题。园林书苑根据学生教育发展的规律,对创业教育内容实行分阶段实施,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教育。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初步建立创业的基本意识和培养基础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同学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和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有效推动创业计划在学校期间的成形[7]。近几年,园林书苑共组织同学申报我校创业创新基金项目40余项,获得立项16项,同学的创新性得以激发,创业热情也空前高涨。 经过多年的发展,园林书苑现在已成为我校风景园林、园林专业师生,平时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师生归属感的日益增加,书苑第二课堂的职能也越来越多地发挥出来。园林书苑搭建起一个融合党建、专业学习、思想素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锻炼为一体的综合性交流学习平台,其职能的有效发挥,不仅激发了同学专业学习的热情,而且推进了专业一体化建设,扩宽了专业培养面,显著改善学生专业学习的学风。园林专业的同学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专业素养,同时,也构建出一个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的学习框架。目前园林书苑课外综合学习平台只较好地完成了人才培养运行体系的构建,由于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和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局限性带来的影响,使书苑这一新的模式难以做到“两个课堂”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学分管理和评价机制协同一致,因此,从专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来看,仍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健全完善测评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从制度上确保新培养模式与专业整体教育的契合,真正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风景园林行业、教育的逐步发展与规范,以及国家基础建设中对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攀升,大量高等院校纷纷成立风景园林专业,各院校办学类型、定位不同,基础设施、师资组成不同,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各有侧重。本课题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 关键词: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一、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依据 (一)风景园林专业学科特点 1.综合性。风景园林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学科,是融合了多元学科知识理论的综合学科。这就要求在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要注重体现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素质能力并举。 2.创新性。风景园林的行业现状决定了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依据自然环境的规律,结合环境风貌与特征,通过自身的审美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体现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的人才类型。强调三个“对应”:能力结构对应社会需求、知识技能对应社会实践、创新实践对应社会发展。 随着社会对于高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日益加深,不同层次的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各有侧重,本课题侧重于对本科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教育进行探讨。 (三)生源、师资、学科群 1.生源。目前风景园林专业招生主要分为艺术生招生、工科招生两个渠道。不同背景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特点差异性很大,造成了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注重将学生的职业发展“个性”需求融入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共性”,评估本校生源特点因材施教,强化优势。 2.师资。大多数新办风景园林专业都存在着专业教师教学经验浅、教学团队职称组成不成熟、教师专业背景混杂、缺乏实践经验的现象。通过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科研、校企合作等的方式,促进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 3.学科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侧重构建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的学科群体系,有利于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与专业视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公共基础课课程群、专业基础课课程群、专业方向课课程群、专业选修课课程群、专业实践课课程群,保证了课程体系与专业知识结构对应的完整性和知识传授的连贯性。 (四)人才需求与就业 1.岗位需求与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需要结合社会岗位需求,培养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园林部门、市政工程类设计院、风景园林施工单位、房地产公司等部门从事风景园林设计、施工组织与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是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进行迁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作为教学成果是否应用型人才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入实训基地、企业岗位,以实践反哺教学、教学服务实践的方式提高应用型人才总体素质。 3.国家政策发展。随着“一路一带”战略构想、中西部发展建设、城镇化进程加快等政策的实施,使得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职业技能的专项领域拓展,就业岗位由传统的地产行业为主导向市政建设为导向转化。 二、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评价体系构建 (一)总体目标与构建思路 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侧重于训练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计划、课评价程体系建设、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综合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二)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评价体系需注重兼顾社会和个人、环境的需求,平衡课程结构中知识与能力的对应关系,综合考评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科技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 评价内容。通过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考研情况统计、学业分析表、考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科技竞赛获奖证书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反馈,体现学生自评、教师测评、专家督导、社会反馈的评价主体多元合一,进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评价。 (三)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1.社会评价。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评价方法可以按照综合评价的方法展开,结合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进行多层次多指标多数据的可视化客观评价方法。 2.综合能力评价。(1)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尊重、体现学生个性化特征,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心理优势和个性特长,强调学生参与自评的主体性,通过自我评价、导师测评、集体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德育与智育的关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专业能力评价。包括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的综合评价,具体可通过对于课程作业考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科技竞赛获奖、就业考研定位等具体内容为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评价的构建提供依据。 三、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结构 (一)专业课程总体构架 以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为例,我专业建设以风景园林学科为先导,以建筑学、环境设计、测绘工程专业为依托,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表现技能,接受系统的专业实践训练,具备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坚实的风景园林理论基础,依托我校建筑学学科的教学平台作为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建设基础与支撑条件,体现风景园林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专业特色。 (二)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专业实践按照不同方向课程组的特点,让学生在相关可预见工作情景进行综合演练,促进专业与职业的自然衔接与过渡,以提高岗位熟练度来促进学生尽快完成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角色转换。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完善。 结语: 关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未来演进的思考:随着风景园林专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除了“软硬件设施保障、师资建设”等传统因素,诸如“互联网+”、科技渗透等新时代特征、概念的融入,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拓展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随着对该课题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应逐步探究和补充完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摘要:本论文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在风景园林专业建设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本文阐述了“数字地球”和3S技术的内涵,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对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培养所产生的影响。在风景园林专业建立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空间数据的理解,使学生掌握获取数据的能力与空间分析方法,以及一定的数据库技能。本论文提出在教学内容上应围绕规划设计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各个模块应与相应的规划设计课程相组合,且自成一体。本论文最后提出在风景园林专业建设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的难点与解决措施。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 一、引言 风景园林学是保护、规划、设计和可持续管理人文自然环境的综合性学科[1]。在世界性的环境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空间与生态问题逐渐成为风景园林的中心课题。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生态理念,在掌握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并引导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实施。20世纪后半叶,不少学者提出了面向园林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生态分析模型。不断发展的景观生态学及其指数方法大量应用在景观分析中,从而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景观结构与动态过程,并为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规划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风景园林的规划与分析离不开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建立现代风景园林专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和环境生态危机的涌现,风景园林专业逐渐受到重视,社会需求大幅增加[2]。中国的风景园林专业属于工学和农林学科领域,在教育方法上比较重视空间规划设计、植物配置与设计制图方面的训练,缺乏对于空间信息处理技能的基本训练,而中国空间技术的进步也未能与蓬勃发展的风景园林教育有效结合。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与自然方面的问题,处理海量的多源异构数据,因此掌握一定的空间信息分析技术显得尤为迫切。高等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考虑纳入相应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这对于进一步改进现有的教学内容是有益的探索。 二、“数字地球”与3S技术 “数字地球”是空间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概念。“数字地球”的构想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提出的,其实质是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与计算机构成的数字化地理虚拟系统,目的是使人们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自由地链接、调用地理信息。“数字地球”的核心是3S集成技术。 3S包括GPS、RS和GIS。GPS即全球定位系统,可通过坐标系统进行全天候精确定位、定性和定时,在导航、测绘、军事、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RS即遥感技术,各类卫星遥感能够全天候对地表实时监测,深入、准确地监测地表景观的状态。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各类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数据库平台,能够进行各类空间分析、演变分析与三维成像。GIS、RS与GPS所采用的数据格式具有共通性,能够达到无缝连接,极大地拓展了风景园林中分析、规划与设计的一体化能力。 三、空间信息技术促进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变革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技能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包括空间数据、景观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效率化方面。 风景园林研究、规划和设计均涉及各类空间数据。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说,获取、处理有效的数据是重要的专业技能。针对基础数据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且尺度不一的特点,我国已经着手建设地图数据库、测绘档案等数据基础设施。各类商业遥感影像也是重要的数据源,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有针对性的调取。规划设计人员能够在GIS平台上,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掌握基地的地表状况,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貌景观进行广域、实时、高精度的监测,并通过GIS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RS和GIS技术,规划师可以定量地掌握绿地植被分布状态,在GIS中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热岛分析、空间分析(包括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景观指数分析等,为绿地规划、城乡与区域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 引入数字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空间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数据与软件的无缝兼容,推动了园林设计的自动化进程。设计自动化包括办公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输入输出自动化、分析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办公电子设备与软件集成化发展提高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效率,国家大力推动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化也有力提升了规划设计人员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3]。 四、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一)加强对空间数据的理解 风景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围绕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而展开的。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空间数据的理解,对于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与转换、数据的来源缺少科学的认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各类空间数据的特征、理解数据的含义和表达、了解数据的来源途径和获取方法,熟练运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能,为识别有效数据、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二)掌握空间数据的获取能力 空间数据来源广泛、质量混杂,初学者往往难以理清数据的来源渠道。比如有学生在课题中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绿化地解析,所采用的数据为网络下载的栅格数据,这类数据失真性较大,并不能用于绿地定量研究。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了解有效数据的获取途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家和省市等相关机构和商业公司的各类空间数据范围及其特性,以及这些数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用途,使学生具有识别有效数据,掌握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的能力。 (三)掌握基本的空间分析方法 深入、正确的空间分析是获得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前提,也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的基础。因此,应使园林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利用GIS软件处理空间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的方法。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表面分析、计量统计等功能,可进行时间序列演变与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也可以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各类景观指数的演算,并制作相应的主题图,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四)掌握数据库能力 数据库是对各类工作数据的管理平台。对于景观规划、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方向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管理各类园林资源、植物和地理空间数据。而现实状况中,这些数据往往数量庞大、来源复杂、格式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数据成为影响工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据库构建技能,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数据、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效率,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紧密。而空间信息技术本身是系统性的科学,因此需要以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中心进行知识点提炼,建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两大类型,成系列的规划设计课程为教学体系的中心,相关理论知识点是围绕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来设置的。因此,空间信息技术课程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空间数据处理技能达到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目的[4,5]。 一般来说,高校园林专业所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园林设计与园林规划两大内容。园林设计是针对中小尺度的场地,包括庭园设计、专类公园设计、综合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街旁绿地设计、带状公园设计等课程,园林规划是在大尺度的场地上实施的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度假区景观规划、滨水区景观规划等。设计的尺度越大,与城市、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越复杂,就越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并能够掌握、应用一定的空间分析方法。 笔者认为,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可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且与相应的园林教学课程相对应。三个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基础模块是理论教学,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是实践教学。基础模块以学生认知空间数据为基本目的,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格式与分类、空间数据的作用与意义、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学基本知识、3S技术原理、数据库基础、数据基础设施与常用空间数据源等教学内容。数据处理模块与园林设计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正确获取、处理基地环境数据为目的,教学内容包括DEM高程数据处理、GPS数据获取与转换、CAD文件格式转换、RS地物分析等。空间分析模块与园林规划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能够进行科学地空间分析为根本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等,并使学生能够制作主题图,作为规划的依据。基础模块、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依次进行,只有掌握前一个模块内容,方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教学。 基础模块必须开设独立的课程,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既可以是独立的课程,也可以作为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组成单元,或者采用连续性的讲座形式。 六、难点与展望 在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面临基础薄弱、师资和设备场地不足等问题。当前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开设空间信息技术课程极少,个别院校即便开设有GIS课程,多以理论为主,上机实践操作较少,难以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产生实质的影响。尽管在科学研究和实际规划项目中,运用遥感与GIS分析方法越来越多,但是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空间信息技术教学毕竟是新事物,目前缺少这方面的教学实践积累和相应的教学研究,只能是边尝试、边总结、边推进。 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主讲教师不仅是园林规划设计和研究的专家,还要熟悉3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技能。目前这方面的师资严重缺乏.虽然高校中不乏GIS、RS等专业的教师,但这些老师不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所开设课程难以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常导致学生听课后不知道如何运用。因此,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应大力引入擅长GIS、RS操作,并有实际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经验的专业老师,解决这方面师资不足的问题。 教学空间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内容,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因此,该部分教学需要专业实验室和上机设备,还需购置相应的教学用软件。只有通过增加这方面的教学投入,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设备使用效率才能解决目前高校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深,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风景园林学科将承担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必须根据社会情势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对高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笔者相信,师资问题和硬件问题都将获得解决,通过不断的探索,必然能够完善面向风景园林专业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园林建筑构造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主要选修课程,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风景园林专业中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及建立灵活的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基本解决了以往教学中的问题并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建筑构造;教学改革 2011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和教育部在关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将风景园林调整为一级学科。在新学科目录中风景园林学对应的原目录学科包括了“建筑学”、“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由此可以看出风景园林专业学科具有多样的学术背景及归属体系,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专业[1]。 园林建筑构造即是风景园林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建筑类选修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建筑空间结构及构造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建筑空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为后续进行园林建筑设计打下基础。 一、园林建筑构造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定位的问题 由于我院的园林建筑构造课程依托于原建筑学背景院校开设,原教学计划为36学时,一周2次,一次2节,无课程设计周,以理论讲述为主。讲述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设计原理、构造原理,其中以构造原理为主,设计原理为辅。包括:建筑基本知识、建筑构造设计(构件、节点)、建筑空间设计(单体、组合、总体)、建筑造型处理等。 课时的限制及知识内容广度太大导致教学深度不足,需要及时改变定位,确定风景园林专业需要重点了解掌握的建筑构造知识,精简授课内容。同时,由于缺乏构造模型设计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对建筑构造的了解依然处于片面和书本程度,对于一个在就业中注重实践的学科构造模型设计的缺乏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二)教材过时陈旧 在版本不多的建筑学相关专业建筑构造教材中,以四校(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合编的房屋建筑学教材最为权威,国内各个高校也普遍采用。该教材虽经几次修订,但都未做大的变动。一些当前业内已成熟的结构构造做法、新材料及新技术在该书中均体现不多,该书的内容过于陈旧,不能及时适应现代园林建筑发展需求。目前,本书教材仍以砖混结构和混凝土建筑为主,木结构有所提及,对钢结构和其他组合结构鲜有涉及。 二、教学改革研究 (一)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的专业设置要求,房屋建筑学课程学时无法延长仍为36节,学分为2个,但可调整为1周1次,1次4节连堂,将理论讲述与设计绘图或者小型构造模型制作相结合,简单介绍设计原理部分,并增加对中国园林中古建及木结构建筑的理论知识课时,不再严格按照原教材设置的章节授课,将学分确定为理论1分和实践1分,共2分两个部分。同时,为适应选择设计方向同学的要求,可再另外开设建筑设计原理选修课,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各类建筑设计原理,拓a展视野。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新知识。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在长期工程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应用科学。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功能和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材料、新工艺也不断涌现。在目前教材陈旧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在熟悉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研究当代建筑发展的状况和趋势,能够把一些落后的、过时的内容不讲或仅提及而已,同时合理增加一些新知识,与教材内容的衔接合理,尽量把补充的内容融入相应章节,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原教材的授课章节的顺序。 2.结合工程实际讲授课堂内容。由于房屋建筑学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如果照本宣科,往往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接受起来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不仅要将专业名词和意义逐一用容易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还要从学生经常接触或熟悉的建筑物的构造、做法讲起,如果周围有合适的工程正在施工,就要让学生课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去工地四周查看实际案例。 3.抓住重点和难点,倾向突出。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多,但内容之间往往缺乏联系、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建筑做法、建筑构造要求等,往往是一些规定性、规范性的东西,且带有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区做法不同。因此需要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归纳分类,划清重点。如:对楼梯和墙体的构造做法在园林建筑设计概念中最为关键,要重点讲述并且能自行设计,而对门窗及雨篷建筑的细部详细构造做法等可适当简略或者取消。再比如:在对建筑结构形式部分的讲解内容中,有针对性地增加传统园林建筑木结构的做法及运用的知识内容。 (三)教学模式的改变 1.强化实践环节,注重运用能力的培养。因为延长了每次上课的课时,因此可以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小型构造模型的制作和施工图的绘制,如楼梯模型、墙体大样标准施工图抄绘等,还可以加入1~2次与建筑设计原理相关的房间设计等。在理论讲述的基础上增加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对建筑结构的理解和认识,增加空间想象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践。 2.教学方法手段多样。房屋建筑学这种工科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际展示的图片内容特别多。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继续采用过去的“粉笔+讲台”的讲课方式,这一点与理科和文科专业完全不同,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把文字、图片、图像及动画制作结合起来,包括观看一些与建筑有关的纪录片,对学生的感官提供多种刺激,重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灵活,有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思维,特别是讲解某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复杂空间,都可以发挥电子课件的优势,易懂易学。 3.后续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在对园林建筑构造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和学习后,对教材中有关建筑设计原理的部分通过后续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进一步巩固和运用,使学生今后在园林建筑设计中有建筑结构的概念,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更加全面。 综合上述教学改革计划,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及进度设置如下,共9周,36个学时。 (四)考核制度的创新 本课程最终的考核模式定为:“理论课程考试+平时实践环节成果”平均分来确定,摒弃了单独用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考查结果的方式,避免出现只会机械记忆、高分低能的现象,理论与实践并重,各占一半。 理论考试方式也实行创新。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第一部分为理论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书面规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应用部分,该部分开卷,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绘图表达能力、绘图准确及规范程度。 三、课程改革效果分析 笔者在2013~2014学年上学期的教学中对园林建筑构造的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完善了教学内容,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最后的理论考试成绩统计中发现,超过80%的学生对所讲的建筑构造知识的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反映良好,加深了其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理解,更好地适应了未来的就业要求和环境。 深刻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征,明确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是现代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基本导向[2]。要想真正做到还需要各位教师同行和学校一起继续努力。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的景观雕塑教学与应用 1.风景园林专业研究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性强,研究能力弱 由于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市场需求,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多的是去积极参与市场化项目实践,能够真正愿意投入大量精力,潜心研究的人比较少,重理念、轻科学,缺乏可持续的研究支撑。 1.2学术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风景园林研究方面的创新性人才缺乏,尤其缺乏领军性人才(如院士、973、863首席专家、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等)。科技贡献率低,国家级项目、国家级基地、国家级大奖均较为缺乏。 1.3学科交叉缺乏 风景园林的本身决定了这是一个需要与很多其它专业交叉的专业。但现在国内在风景园林的研究和教学方面交叉不够,很多高校的建筑学院缺乏园林、植物、生态等方面的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很多设置了园林、植物、生态等方面专业的学校、学院的园林、风景方面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1.4高端人才培养乏力 风景园林专业的博士生资源匮乏、质量低劣,特别是研究推动专业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专业的学生培养没有科学的方法,系统的研究方法没有建成。博士培养是研究型人才的主要来源,这便直接影响了风景园林专业的整体研究水平。 2.风景园林与景观雕塑的理论教学与应用关系 景观雕塑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具体作用如下:(1)用以表现园林主题。很强的表现力和生动的形态语言是雕塑的特征,因此,园林表达主题往往是通过景观雕塑来表现。(2)组织园林景观。由于景观雕塑三维空间的艺术特性,可供人们全方位观赏,是景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景观设计手法之一。现代园林中,优美的环境被许多具有艺术魅力的雕塑艺术品注入人文因素,往往多数景观乃至全园的主景便是雕塑本身。环境的组织景观、美化环境、烘托气氛方面主要是靠这些雕塑来支撑的。(3)点缀装饰环境。一些具有幽默风趣、或夸张、或颜色鲜艳、或抽象的雕塑小品常在园林景观中用来点缀环境。(4)其它作用。园林中常设一些服务性设施,运用雕塑的表现手法,不仅拥有优美的造型,同时也满足其使用功能。 景观雕塑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设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风景园林专业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一批能具有审美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相结合的设计师。一个专业的设计师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而通过研习绘画、雕塑等代表性的造型艺术形式来提高一个设计师的艺术修养无疑是一个好途径。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营造具有艺术氛围的宜人环境空间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景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空间中的设计要素,又在城市景观中占有画龙点睛的地位,所以面向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开设景观雕塑设计课程,使学生了解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并且能够建立从雕塑本身的设计制作与雕塑外环境的设计2个方面来考虑问题的设计意识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作为年轻的、应用型专业的景观雕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景观雕塑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是重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它们还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主要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环境艺术和景观雕塑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3.景观雕塑在风景园林的应用 3.1人文主题的雕塑园林景观 在主题选择上,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定文化、信仰、精神、概念为主题的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景观,不包含特定历史与地域因素,属于人文主题雕塑现代园林景观。 3.2历史主题的雕塑园林景观 很多城市的象征代表,往往是这个地方曾经的伟人,以及一些历史事件,会以个体形式的主题雕塑来表现。景观雕塑现代园林的策划主旨带有纪念性、历史性,并由多件纪念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的雕塑艺术组成时,雕塑艺术现代园林就可以被称为历史主题雕塑艺术现代园林。肖像雕塑艺术和抽象雕塑艺术是历史主题雕塑2种情况。根据现代园林的特色特征,通过良好的策划,在某种特殊的安排形式下,集中不具备相同主体性的抽象雕塑艺术可以在一个现代园林里表现出某种主题性的观念与意义。 3.3地域主题的雕塑园林景观 地域主题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是为了反映自然特色、地域文化。此类艺术现代园林内雕塑要求,是为了反映该地区的总体规划与旅游策划发展结合,为了能展示出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大的区域、大城市,其人口数量多、文化特色呈现多元化趋势,所以当地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景观表现主题的要求与大自然和谐相融,而小的地区则需要准确地定位和更为鲜明地反映人文内涵。 4.结论 在雕塑艺术的影响下风景园林环境也不断地呈现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面貌。风景园林和景观雕塑之间不同层面的融合、碰撞,使得新时代人文艺术背景下人类景观环境具备了旺盛的生命力。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园林建筑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作为一门基础课在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中均必须开设。在园林建筑课程设计中对空间逻辑、功能逻辑、结构逻辑等的训练,对不同材料与建构关系的把握,在系统、科学的建筑设计引导下,均能指向外部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 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课程特色 园林建筑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作为一门基础课在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中均必须开设。建筑是园林构成的四大要素之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求设计师必须掌握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及房屋结构的相关知识。[1] 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目标 根据我院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在第二个学期进行,在此之前学生将学习建筑绘画、景观设计初步、建筑工程制图和工程测量等基础课程,为设计课程作准备。本课程一共64个学时,每周8个课时,教学时间共历时8周近两个月。其中包括了两周的园林建筑抄绘,两周的一次草图构思及设计模型构公开讨论,一周的两次草图定稿,两周的正式成果图绘制及一周的正式模型制作。 该课程重点研究处于园林环境中的建筑空间组织、功能布局、环境整合及生态保护等内容,结合景观专业自身的发展方向,使教学内容不仅能满足对初学建筑设计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初步涉及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知识,体现园林建筑设计的生态性、地域性、环境整体性,并适当借助生态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帮助,使课程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园林建筑设计的学习,掌握小型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了解工程实践知识,对后续景观设计、景观详细规划设计的课程学习提供基本支持和前期指导,符合培养复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园林建筑设计的课题选择及教学内容特色 选择郊外自然风景环境良好的独栋小别墅设计作为题目,拟定一地块内建独栋别墅,供一个家庭长期使用。本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2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250平方米,四周环境幽静,树木成林。地块北部有一小区内部道路经过;南面为一自然湖泊,湖岸平缓可亲近水面;东西两面为景观绿化;地块内部有一古树,需要设计者保留,并合理利用。 (一)面向自然场地环境的建筑设计 在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中特别提出了建筑面积可有10%的浮动,鼓励学生设计屋顶平台、屋顶花园、室内外花园及地段内场地环境。将建筑设计放到景观环境中进行设计,做到室内室外贯通融合,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塑造整体空间意识,将建筑设计与场地环境设计两条线同时进行,集中解决功能动线,综合处理空间效果。 (二)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建筑设计 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含义即是让学生在设计初必须确立设计主题,并将其设计主题贯穿、统领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作为在人文地理学院中的风景园林专业,挖掘人文主题融合到设计思路中是学生的强项,场所精神的主题设置也是该建筑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因此任务书对该住宅的居住人群没有进行特别的指定,要求学生自我设定居住人群。假定一个“主人”(即一特定家庭),合理分析、探究“主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特点,并把这些分析、探究作为设计的依据。再根据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将使用空间、形体塑造、结构与材料工艺等有机地组合成一栋别墅住宅,为特定的“住宅主人”服务。 (三)强调材料与建构的建筑设计 由于我院对风景园林专业同时开设有园林建筑构造专业理论课程,学生在设计前已对建筑构造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该建筑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积极探究空间组织的变化和界面材料的应用;积极尝试有特点的结构与构造做法,并通过手工模型制作体会功能、技术、艺术、经济、环境等诸因素对建筑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鼓励生态技术运用的建筑设计 根据风景园林学科的前沿发展融入新的知识点,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技术水平加入部分3D技术、生态技术等工程技术实作理念,加强设计理念与技术实践的融合。鼓励学生运用生态技术和电脑技术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科学的严谨态度对所设计的建筑合理性进行有效论证,使得该课程设计全面面向工程实践,注重设计的真实性。 三、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相关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实践要求,教学第一周的内容通常安排为现场踏勘及对小型园林建筑进行测绘,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工程的实践能力。学生首先将完成测绘图的绘制,对建筑设计的制图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一定的了解,再结合园林建筑的任务书要求,对适合基地的建筑进行设计,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感知相结合,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对设计理念的掌握。 (二)师生互动启发教学 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周两次的课堂看图讲评,或者学生上台自我汇报的方式,锻炼学生汇报方案的口才能力和胆量,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促使其对自己所做、所画、所讲的方案有更清晰的认识,作图也更加规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快速运用所学到的设计方法,更好地理解设计概念,理清设计逻辑,非常直观、适用。 针对部分与设计内容相关的技术难题,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发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启发思维,引导并鼓励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平时的积累,提出全新的设计方案或思路,学会自己做设计。 (三)多媒体教学及模型辅助设计 由于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得也比较紧密,需要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电子课件中不仅需要大量使用文字、图片,还需要播放视频及动态解说等多种媒体,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现代园林建筑的经典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配合直接板书的细节讲解,使学生清晰地看懂设计细节,了解设计概念。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手工的工作模型直观、真实地模拟环境空间、建筑造型,培养体会空间尺度感,帮助设计理念的表达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如Sketch Up建模软件)、图纸绘制(如CAD制图软件)和剖断面设计,必须建立起尺度标尺:环境要素(如街道、绿化、河流)的尺度、建筑尺度(建筑规模、体量大小)、内部空间尺度(家具、人体尺度的对应关系)等等。 (四)建立广泛的横向交流平台 设计需要沟通,需要交流,在课程中设置公开评图的环节有助于系内各个专业(如城市规划、人文地理、GIS)的同学进行相互学习,跨专业交流,避免培养模式单一、关注重点的局限,增强师生之间多层次和多环节的互动交流,营造全新的创新型教学环境。 四、课程考核方式及成果验收 本课程实施开放、启发和研讨的教学方法及开放式成果的考核机制。最终成果要求以图纸和手工模型呈现,手工模型按1:100比例制作,需简要表达周边环境,不再另行作理论考试。其图纸设计成果的具体要求为:总平面图(包括总体环境部分)比例1:300,建筑单体各层平面图1:100(重点注意:一层平面需包括室外平台及庭院环境布置,各层房间家具、洁具、厨具必须布置), 建筑主要立面图、剖面图1:100各2个,同时参考一些建筑图解相关的手绘分析图,清楚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功能分配及环境布置的绘图思路,直观抽象地展示建筑的各种构成关系,运用所学的美术手绘技能完成建筑整体透视图,准确表达建筑及周边环境关系的全貌。 文字说明部分字数不少于100字,简洁阐述设计者对设计基本要求的思路和做法,重点为自己的方案特点描述,语言应清晰、准确并与图纸相吻合。此外,必须有该建筑的经济技术指标。对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覆盖率、绿地率及车位数等)运用建筑工程测量知识进行详细测算和说明。 通过本次进行的教学改革的课程实践发现,这种与专业实践方向相符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引起广泛好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意义是,在园林建筑课程设计中对空间逻辑、功能逻辑、结构逻辑等的训练,对不同材料与建构关系的把握,在系统、科学的建筑设计引导下,均能指向外部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今天的建筑教育就意味着人类明天的城乡空间环境品质,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筑设计教学,也必须向着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建筑教育拓展的自明性、教学体系的创新性和示范引领的普适性方向不断发展与深化。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建筑初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更了解园林建筑,为专业学习夯实基础。本文通过分析风景园林专业“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一些改革性的措施。 关键词 建筑初步 教学改革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学是关于土地和户外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它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例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建筑初步课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关于建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其授课目的就是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启蒙教学的课程,其在风景园林专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大体有三个方面:训练风景建筑表现技巧;训练风景建筑制图方法;训练风景建筑设计方法和原理。通过两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在该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专业方向上存在一些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内容庞杂 目前,课程的训练内容很多,既要有建筑知识的涵盖,又要有绘图的基本训练、模型的制作以及构图色彩方面的训练,虽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内容过于庞杂,之间又没有联系,结构也很松散,容易让学生把握不到课程的主要方向,疑问重重。 1.2课程之间协调差 建筑初步课程的安排都在一年级,课程内容广泛,与其他很多课程的内容重复,讲授深度较浅显,每个内容都是蜻蜓点水,讲授较为不合理。 1.3重基本功训练,忽视思维训练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建筑初步课程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训练绘图基本功为主要目的,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导致很多学生喜欢模仿资料范例,设计成果平淡无奇,过多地重视图面效果。 2改革的措施 2.1教学方法 对风景园林专业来说,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的启蒙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更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改变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以期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2.2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以教师、课本、黑板为中心的填鸭式的、封闭的、单向的向学生传播知识,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形象和生动,比较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发展“讨论式的教学”,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应适当地安排讨论,组织师生交流与共享查阅的资料及调查的案例,讲述分析的过程及结果,促进大家共同进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在各个课题设计的最后阶段,应开展“展示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展示自己成果的同时也可以学习他人的处理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得以延续。 2.3教学内容 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应对“建筑初步”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使建筑初步课程真正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启蒙课程。笔者认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初步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建筑绘图基本功训练、形态构成设计、小型建筑设计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都是非艺术生,大部分学生的美术基础几乎为零,在绘图的基本功训练上都需要加强,特别是建筑的表现,需要更为严谨的绘图方式,为将来景观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课时较少,在作业上应选择综合性的训练项目,压缩作业周期,减少临摹抄袭,追求高效、全面的训练项目,使学生的思维融入到设计的作品中去。另外,在形态构成部分应和学生全面地讲解造型的塑造规律以及思维形式的转变,通过对建筑要素的提取、归纳和总结来对形体进行把握与塑造。由于前面的铺垫与学习,在最后的小型建筑设计课题部分,是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的一次较为真实、具体的综合性练习。制作模型和绘制课程作业最直接最有效,在模型的制作和图纸的绘制过程中,可以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制作能力结合起来,使初学者更直观有效地体验到自己的创作中去,真正达到“做”、“想”、“画”的结合。 3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初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各部分之间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一个整体。围绕着建筑初步的教学改革,要不断加强训练途径,提高办学条件和优化教学手段,形成课内课外的结合,理论专业知识与基础训练内容的结合,使建筑初步真正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启蒙课程。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一级学科背景下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本文根据本校定位和新旧校区分段办学特点,突出农业类高校的办学特色,改革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立“2+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的综合性与实践的重要性,依托本校优势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合作教育,提高园林专业人才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特点是综合性非常强,涉及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工程学、环境生态、文化艺术、地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汇综合。2011年,风景园林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在此背景下,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需要。对风景园林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并探讨农业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专业方向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内容极为必要。 1 普通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风景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设置园林、风景园林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高校日渐增多,逐步由农林类院校发展到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各高校对园林学科的概念理解有所不同,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各具特色[1]。 长期以来我国学科划分将风景园林放在不同领域中,学科分化严重,人为分割导致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完整,直接导致了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的分离,造成了学术界和行业界的迷失、偏差。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使专业覆盖面更广、业内分工更细,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要求提高,面向产业、面向领域,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目前,全国设置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院校有180多所,分别分布在农业院校、工科院校、美术院校、师范院校以及综合性院校里,如何在风景园林一级学科体系建构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基础条件,合理设置专业,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来说是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不同类型的院校,基础条件、学科特点不同,故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确立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不同层次与行业细分的专业人才。 2 风景园林学学科设置研究状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不足,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时称“造园”专业,开创了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事业的先河。而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01年成立了风景园林专业[2]。2011年“风景园林学”新增为国家一级学科,这对我国未来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和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表明我国的风景园林教育与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和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较多。刘滨谊认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学当务之急需要二级学科的基本建设,他提出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目前下设的5个二级学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4];宋建军等认为风景园林学科应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资源学与景观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工程技术等四个方向进行调整[5];林广思对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中职中专生各教育层面进行划分,设置园林专业[6]。周进建议加快学科建设,完善技术、专业资质标准等,通过园林植物与生态、规划设计两大核心技术相互交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艺术的风景园林[7]。总之都是在风景园林学科群理念的统领下,整合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的各种资源,全面推进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发展。 3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 改革目标与总体思路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以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技术和应用的结合,以培养个性发展的,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合理制定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时,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社会需要以及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另一方面要针对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设立自己的特色专业,才能使该专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一个提升,培养有特色的相关人才,促进园林行业的更好发展。作为农林类院校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探索出不同于工科院校的教育体系,形成农林与人文有机结合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时展的趋势所然。 我校园林专业多年办学,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应充分利用学科与行业优势,根据我校二区办学特点建立“2+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前一个“2”指学生利用白云新校区完善的基础实验条件,完成本科前两年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学习;后一个“2”指学生在海珠旧校区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及校企合作的园林公司等,与社会紧密接触,建立与区域产业集群无缝对接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模式,完成后两年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教学,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合格人才走向社会。 3.2 制定出合理的“2+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案 (1)分析农林类院校学科特点,突出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优势,研究风景园林课程与农科课程有机结合的方法和综合性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途径。风景园林多学科理论综合特点导致其培养过程中的多方面知识有机结合的问题复杂。 (2)按“2+2”模式完善和健全培养方案。具体内容包括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体系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等。探索高效、优质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林学、风景园林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体系。在此培养模式中,前一个“2”实现“厚基础”目标,即重点完成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学习;后一个“2”实现“宽口径”目标,即专业内涵的外延与扩展;并利用最后一年时间,建立与区域产业集群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实现“强实践”的目标。 (3)随着园林行业发展迅猛,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把握通与专之间的矛盾与统一,探索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制订在一级学科背景下的应用型创新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案。 (4)围绕产业化现代园林对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论基础、实践创新和素质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制订突出现代园林产业和岭南园林特色,适应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特色鲜明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3.3 注重实践环节,建立教学与生产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地方区域园林产业,以教师科研助手为手段,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构建与教学内容体系互动的学生课外科技体系和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实施规划、参与互动、进行试验、开展行动研究,并最终形成一个教学应用模式。 (1)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结合,将实践教学融于社会经济建设当中,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创新的机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克服理论(下转第52页)(上接第16页)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素质。 (2)校企合作培养。以“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推广、合作发展”为宗旨,组建若干科研院所和园林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学校与科研院所和园林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发挥产学研各方在人才、技术、科技创新、示范推广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让企业真正地全程参与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校企加强科研合作和新技术开发,以研促教,通过研发过程中结合创新项目、毕业设计、兴趣小组,科研小团队等相关工作,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 (3)进一步完善“四平台、四层次、三阶梯”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四年八期不断线,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循序渐进。大一、大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大三专业技能训练,大四产业技能与创新的能力训练。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践(实验、实习)改革,提高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设置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平台。 (4)通过开展讲座、论坛、社会实践、科技服务、公益活动、参观、竞赛、文体竞技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拓展素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形成和基本方法、工具的掌握,为专业后续模块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4 结语 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结构,将创造性思维方法引进教学,按照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提高能力的原则,坚持以“基础厚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为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我校二区办学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实践,建立注重职业技能,提升实践能力的“2+2”人才培养模式。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浅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与措施 摘 要:市政工程建设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加强其施工管理非常重要,掌握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特点和方法,从而提高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对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与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市政工程 施工管理 特点 方法 一、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 1.管理工程开展难度大 市政工程有很多施工都是在地下进行,还有的像桥梁工程等都具有很大的施工难度,这些施工都需要很高的技术,在施工中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施工极为困难;另外市政工程是在人们身边进行施工的,随时都可能进行,一般工程量都比较大而且工期较短,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施工管理工作也是非常困难的。 2.不确定性的因素较多 像排水管道、地下管网、桥梁公路建设等的市政工程,其施工场地一般都比较狭窄,而且施工场地受自然因素和天气状况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施工中容易出现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另外,工地周边环境、施工材料和地下管道等因素都会对市政工程的施工造成影响,所以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也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进行施工时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3.管理逐渐正式系统化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工程的建设也得到了发展,同时市政工程的建设也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关注,相关部门也引进并研究了一系列管理方法,国家也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制度,市政工程施工管理逐渐正式系统化。 二、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 1.施工质量管理 在开展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期间,必须采取合理的管理手段提高工程质量,进而增强市政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在对市政工程施工进行管理时,需要将质量管理纳入到管理工作范畴中,市政工程企业在对各个施工阶段的质量进行管理时,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构建专门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对材料和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如果存在质量问题,一定要立即上报,施工人员结合具体情况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加以处理,从而实现对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2.施工进度管理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工程能够在合同中约定的工期时间内交工,应当对工程进度进行管理。在市政工程各个阶段生产活动以及工序开展时,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工程施工安排予以优化设计,通过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对整体项目予以细化,施工人员认真落实其职责和义务,在工程施工时,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控制计划施工,从而保证市政工程能够如期完工。 3.施工安全管理 由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比较复杂,并且受到设备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施工现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容易对施工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开展时,要加大安全管理力度,为工作人员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通过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教育,在施工现场张贴安全标语予以警示。同时,脚手架和机械设备等一定要符合标准,而且施工人员在高空和地下作业期间,配备防护措施,从而充分发挥安全管理的作用。 4.工程造r管理 对于工程造价管理而言,其指的是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对各个阶段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调整,将工程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时,主要包含了对机械成本、人工费用和材料费用等进行控制,为了降低工程成本,确保工程建设能够顺利开展,应当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通过采取新材料和新工艺等进行施工,然后对工程造价进行全面控制,对投资成本进行科学控制,从而为市政工程施工提供有利保障。 三、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在开展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时,为了促使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市政工程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管理目标,从施工人员和施工各个阶段的状况等角度入手,然后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例如,在市政排水工程施工r,为了使得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应当从地质、气候条件以及排水系统等角度分析,并对排水施工的各个环节展开研究,从而促进管理机制更加健全,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有利依据,继而对提升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能够有利于市政工程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严格实行责任制度 建立健全施工质量责任制,落实责任制度,对于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都要具体落实到人,以此来提高市政工程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要实行市政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对于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要选派专门人员进行负责管理; 通过明确责任制来将施工管理以责任形式明确下来;制定施工管理奖惩机制,因为施工中人为原因是可控因素,有很多问题的发生都是因为人为因素引起的,所以要制定奖惩机制对市政工程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有效的减少由人为因素引发的施工问题,对按时并高质量完成任务的队伍或个人进行奖励,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施工队伍或个人进行惩罚,这样还可以有效的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市政工程施工的效率。 3.加强安全用电管理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诸多施工环节都需要电能,无论是机械设备运转,还是进行电工操作,都需要电能的支持。为了避免存在用电不合理的现象,并且防止在电工操作时对其他人员和周围环境构成威胁,应当加强对安全用电的管理。在市政工程施工时,管理人员要对施工现场的用电情况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对于安装、拆除和维修等工程开展时,一定由专业的电工进行处理,进而确保实现安全用电。同时,管理人员定期对机械设备和施工人员的用电状况进行审查,如果存在违规现象要严肃处理,确保用电安全。此外,加大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相关人员必须具备电工证才能上岗,从而保证在市政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能安全用电,确保施工现场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4.加强施工监理控制 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监理主要是加强工程设计的监理,市政工程的建设施工基本都是按照工程设计进行的。但是有一些市政工程监理机构不健全,在工程设计方面很难发挥监理作用,还有一些中小城市缺乏监理专业人员,甚至根本没有专业的监理人才。另外,很多监理企业选用建筑和工业监理工程师来充当市政工程监理人员,但是建筑和工业与市政工程专业内容差异很大,所以在监理工作中就容易出现很多的安全问题,在工程设计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致使工程设计监理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市政工程建设的安全和质量。基于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的监理,要实施领导责任制,从而加强对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和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控制,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解决监理问题。 四、结语 总体来说,市政工程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为了加强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企业要充分重视施工管理,进而提高市政工程的整体质量。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论文:低碳经济视域下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研究 [摘要]城市市政工程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工程和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低碳理念的深入人心,低碳建设、低碳发展成为了市政建设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视域下,市政工程施工必须构建节能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从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低碳经济视域下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优化对策,希望能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P键词]低碳经济;市政工程;施工管理 目前,世界发展遇到两大考验,一是资源持续消耗;二是资源大量浪费。这两大问题的存在造成了整个世界范围内出现公害、污染、生态危机等隐患,尤其是城市建设中大量资源遭到浪费、大量能源遭到消耗,并呈现出恶性循环发展的态势。市政工程是城市能源和资源消耗大户,工程点多面广,实施低碳经济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在低碳经济理念的推动下,通过调整利用方式、改进建设技术实现对浪费、污染、危机和公害的系统性控制,是市政工程发展的必由之路。 1.低碳经济简介 低碳经济是指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理念为基础,适应稳定和发展两大目标的新型经济体系。低碳经济通过能源开发、技术创新、制度革新、产业重构等过程,减少在建设和经济活动中对石油、煤炭、木材等资源的消耗,增加高效率能源、可再生能源、低污染能源的利用,从生态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着手,取得建设、发展、保护全面丰收,促进生态、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减少环境与工程建设之间的矛盾。在市政工程中推行低碳经济,能避免过度污染、降低能耗,减少公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实现市政工程建设与城市发展共赢;二是低碳经济可以节约成本。低碳经济倡导对高浪费、高能耗的控制,在资源价格升高、资源紧张的当下,推行低碳经济可以使市政工程节约成本,使工程建设和施工单位取得更高的综合效益和经济效益。 2.低碳经济视域下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低碳理念淡薄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管理单位和施工人员的低碳经济理念淡薄,没有采取低碳环保技术。同时,市政工程的主管单位和监理也缺乏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在市政工程中缺乏全面、实时的指导,难以发挥低碳经济的优势,不能发挥低碳经济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2.2施工能耗巨大 市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水资源、电力资源、材料的消耗很大,如果未建立行之有效的能耗控制体系,未采取节水、节电措施,市政工程施工就会消耗大量的物资和能源,造成过度浪费,制约和影响了低碳理念在市政工程中的体现。 2.3材料选用不当 低碳经济倡导使用绿色、节能材料,但受当前工艺、技术、工具等的影响,市政工程中很难利用环保和低碳材料,不能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另外,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部分市政工程单位使用不符合低碳标准的材料,影响了环保、节能目标的实现。 3.低碳经济视域下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优化对策 3.1树立低碳意识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首先应当强调低碳理念。对施工人员开展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教育,使他们树立起低碳建设目标,将低碳文化深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市政工程建设,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2推行绿色施工 市政工程施工企业要在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实施绿色施工。绿色施工具有非常广泛的范围,包括施工管理、施工材料和具体施工环节等。实行绿色施工需要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科学规划,涉及到工程管理、设计和检查的各个环节。一是要尽量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污水处理、减少粉尘等;二是尽量做到节约能源,例如节材、节能、节水等,把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三是利用可再生建材和清洁能源,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四是严格检查设备和材料质量,既要提高工作效率,又要减少施工能耗。 3.3采用低碳技术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想实现低碳经济的效果,必须采用低碳化施工技术。应该说,低碳技术是实现低碳工程建设的前提。只有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低碳技术,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环境污染和企业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3.4加强材料及成本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财务部门应对各阶段成本核算和管理工作进行登记造册,加强对施工消耗情况的了解和跟踪。同时,施工单位要建立专门负责材料、工具采购的工作部门,对所购材料的型号、特点、使用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并向财务部门申报。后勤部门要对施工阶段消耗的资源和材料进行专项管理,加强对成本的控制管理,杜绝材料浪费现象的发生,对材料的使用实行严格审批,经批准后方可使用材料。 4.结语 总而言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时代的要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经济的发展对预防城市公害、治理环境污染、控制温室效应等问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建设高效、环保、节能城市的必然途径。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分析 摘 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政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对于施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对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总结,对其具体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进行了分析,从而更好地确保市政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完成。 关键词:市政公路 施工管理 措施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使现代化进程的建设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加之由于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社会基础设施的施工,而对其加强建设又必将会促使市政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同时伴之而来的市政工程的作业方法和组织构造也必将产生改革,所以对提升我国市政行业的施工水平监控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施工阶段包括许许多多项工作内容,也横跨了多个时间维度,从施工前期的准备阶段到施工阶段,再到施工验收阶段,每一个阶段之间都紧密相关,而施工阶段的细节问题往往又决定了市政工程的质量高低,因此应用必要的管理措施对施工阶段的每一项具体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在施工中,施工人员要将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充分利用,并把握好施工时间与建筑空间可利用的维度,以此调整好施工进度,同时可根据现场施工环境与企业实际的资源情况,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施工,从而整体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与上文所述内容相同,在市政工程施工中施工的各个阶段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它既是市政施工项目工程管理的重要关注点,同时也是其进行工程施工管理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因此,对市政工程进行施工管理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1)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质量可信度、竞争力以及企业的综合水平都与其施工质量的优劣有关,施工单位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市政施工管理措施,不仅可以协调控制好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以及高效率机械设备之间的利用,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工程施工水平。 (2)由于现代科学的进步,各种工程的新型材料、施工技术与施工器具随之诞生,而市政工程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类型多种多样,加之由于工程的建设环境与规模大小都各有不同,因此会从某一方面对市政工程企业提升施工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会使施工工序繁琐与复杂化,从而对施工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基于这一影响,施工单位可采取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措施,通过对施工中所存在的设备运用与施工环境问题,进行合理的监督与控制,对此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对策,从而提升施工管理水平。 2 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路径探讨 要加强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可以考虑从构建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的现场管理、加强环境管理、完善安全管理体制与工作、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成效和加强施工管理工作验收等方面进行改革。 2.1 构建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 施工管理体系的完善对保证市政工程的顺利施工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特别是对于项目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来说,管理水平的高低与职业素养的优劣,对其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目前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方面,大多数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都较低,且大部分由施工技术人员来充当,不仅工作经验少,对施工合同与工作内容细节的了解也并不充分,甚至由于部分人员完全不知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管理,只是进行简单的质检工作,从而忽略了施工中所存在的部分问题,另外部分工程的管理人员只重视现阶段施工的工程进展,并未对工程全局进行勘察,虽在一方面可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但在另一方面会为工程项目埋下潜在的隐患种子。因此,施工企业应把市政的施工管理作业放在首位,并要端正态度,重点对待,同时在施工中全面把控,以建立整体的施工目标与大局规划。 2.2 统一进行现场管理 管理人员对市政工程项目进行统一现场的管理,可对施工进场进行全局的监控,包括对其的人力资源、机械设备资源、物力资源、外部环境、现场环境等进行整体性的施工进程监督与管理,以保证施工进度的良好运行。另外,由于项目工程施工大多为体力劳动者且多户外施工,其施工条件艰苦,安全隐患大,加之如遇恶劣天气的影响,不仅会延误工程进展,还会对施工人员的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一个优秀的市政施工企业就应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全力保护施工现场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并对施工现场进行统一管理,在施工现场,企业要将安全第一的施工理念深入工作中,并把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并对施工中所出现的安全隐患与问题进行勘察与预防,以保证施工的安全开展。 2.3 加强环境的管理 优良的施工环境,可保证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以及原材料与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同时对提高市政工程项目的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要加强施工环境的管理,并针对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资源的调配,同时当施工人员在夜间进行作业时,要注意夜间照明,以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机率,从而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4 完善安全管理机制与工作 科学技术的日益进展伴随着多种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出现以及电子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因此企业应着重利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对市政工程项目进行全局的调控与管理,并可对各施工阶段进行细节控制,以达到提升工程施工质量的目的。尽管在作业现场可以通过这些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提高施工现场的作业效率和质量,但对变化情况中的施工现场的管理情况进行随机应变的改动也同样是十分重要的。管理者应明白自身市政施工企业的长处与短处,事先对可能出现的状况制定出应对方案,这样才不会在突发事故面前乱了阵脚,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很多突发事故。 2.5 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成效 施工质量的控制是决定市政工程项目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企业单位要想满足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就要通过利用各种施工活动,使施工技术、设计、材料与设备等各方面满足工程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同时,企业单位还需按照国家有关质量规范标准,使所建设的市政施工工程满足其所规定的标准,并根据此标准,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施工质量进行监控与管理,以满足工程项目承包合同要求,促使工程能顺利完成并符合施工设计与施工验收工作。对施工现场的巡查与作业施工进展的控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质量,使其施工过程符合相关要求。 2.6 加强施工管理工作验收 施工管理工作的验收是施工过程的最后一环,企业应当严加把握,高度重视最后的验收工作,要确保施工工程的各项质量检查合乎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的要求。只要通过这种方式,施工管理工作就能顺利朝着施工目标行进。 3 结语 我国正处于市政工程蓬勃发展的阶段,对其进行全局的施工管理不仅可以确保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还可以保障施工质量。由此,企业如想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与经济效益,采取合理的施工管理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市政工程的施工庞杂繁复,因此企业还需根据其实际情况,有对性地进行管理,以建立贴合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浅谈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提高市政工程质量 摘 要: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这也使我国市政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当前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尽管科学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努力提高市政工程的质量,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本文从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概述入手,分析了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和内容,并进一步对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内容;问题;施工质量;措施 在当前市政工程运作过程中,施工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出来。市政施工企业通过强化施工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施工质量,而且对市政工程施工企业长久、协调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施工管理作为市政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可能保证市政工程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快速性和协调性,而且对促进市政工程施工管理集约化和科学化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1.1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基本内涵 市政工程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离不开施工设备、安装调试、验收和设备运转等多个环节。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在工程运转过程中利用具体的管理模式来及时发现市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确保市政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市政工程的整体质量。 1.2 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1.2.1 有利于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通过强化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处理,避免事故的发生。而且为后续施工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2 有利于提高市政工程施工效益 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使施工人员能够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责,对调动施工中各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市政工程的顺利开展,而且对提高整体工程的效益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2.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特点及内容 2.1 复杂性 市政工程较为复杂,而且工程造价较高,需要较多的人员参与其中,会牵扯到较多的利益相关者,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环境也会对施工带来较大的影响。 2.2 不确定性 由于市政工程项目相对复杂,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天气、原材料价格还是周边社会关系都会对项目的进程带来影响。再加之项目存在较多利益相关者,业主、总包商、分包商、材料供应商、监管机构等,任何一方出现变数都会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再加之市政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具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任何一个不确定因素都会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带来影响。 2.3 质量标准高 市政工程项目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特点,不仅对施工目标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且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活和城市的整体形象,因此对市政工程质量标准要求较高。另外,市政工程施工工期较紧,在冬季进行施工会增加工程造价,在这种情况下,打造高质量的市政工程项目对施工企业是一个严竣的考验。 2.4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内容 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需要做好施工任务的落实工作,同时还要进行承包合同的签订,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工程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全面控制和协调,采用平面管理方法来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尽可能地实现空间的合理利用,为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后还要组织进行工程验收。 3.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模式单一 当前部分企业还存在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较深,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模式十分单一,这使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很难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需要加快管理观念的转变,强化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努力提高工程质量,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实现,同时企业还要具有坚实的决定,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确保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 3.2 管理机制不够规范,管理人员水平不高 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施工F场综合管理是市政工程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加强施工现场综合管理,能够有效地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为施工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施工管理中,需要具有完善的施工管理机制来对施工行为和施工质量进行规范。当前部分市政工程施工企业,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再加之管理人员整体水平不高,这就导致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各个技术细节缺乏规范性,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也对工程施工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最终导致工程项目整体质量达不到预期的要求。 3.3 市场化和创新化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 在市政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中,需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原理,充分地利用有利因素,从而调动起施工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全面提升施工质量,确保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但由于当前部分市政施工企业市场化和创新化水平还十分有限,在深度和广度上还达不到相应的程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带来了不利影响。 4.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4.1 深化施工管理,协调施工管理模式 市政工程作为城市的重要标志,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而且还会对政府能力和执政水平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施工管理人员要充分地认识到市政工程的重要性,避免由于质量问题而对城市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市政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加快转变观念,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明确市政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标准,确保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该工作进行作业。而且在市政工程项目完成后,还需要重视后期的压塌管理,这不仅是对之前施工管理的重要补充,而且有利于整体施工高质量完成。通常情况下,市政工程后期施工存在着工期紧、任务重及投入多的特点,这就更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进一步深入施工管理,同时还要采取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需要由专业人员参与解决,因此要做好施工管理协调工作。 4.2 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在市政工程中,施工单位应具有健全的管理机制,需要责任人对自己所负责的部分负责,通过这种方式防止施工后期出现反复修缮等问题。在这个情况下,施工人员应对自己承包的工程有责任心,在选用工程施工材料、安全施工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都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正确落实各个环节,防止因找不到处理的人员而造成施工事故的发生。 提供市政工程的质量,还要提供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这里不仅是施工人员掌握施工图纸的能力,施工管理人员也应了解施工图纸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相关规定,并明确市政工程的具体情况。例如在市政工程中,其施工设备的使用情况、施工人员的分配情况、施工材料的供应情况等等。施工管理人员要根据工程建设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施工管理规划,然后按照计划进行施工。 4.3 加强施工过程控制,提升企业文化底蕴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市政工程施工的质量,需要对市政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通过加强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以此来全面提升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特别是对于施工过程中各工序之间的衔接,更需要强化质量控制。由于市政工程施工中诸工序之间都存在着关联性,任何一道工序出现问题则会对下一道工序的效果带来影响,因此各工序衔接时施工质量更要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市政工程项目中存在较多的隐蔽工程,对于这些隐蔽工程更需要施工管理人员加强质量监控,对施工中各个环节进行实时检查,一旦发现质量要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施工作业与质量要求相符。 在提高市政工程项目质量的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对施工管理进行全面创新,这也是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的有效途径。对于施工企业来讲,在对施工管理创新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施工企业的文化,因此需要通过全面提升施工企业文化价值,并打造施工企业品牌效应,通过吸纳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使施工管理人员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充分的利用科学的理论,使其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有效地提高施工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施工管理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市政施工企业在对施工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创新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日常管理工作中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且还要充分地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及与企业自身情况相适应的施工管理方式。并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施工管理队伍,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结语 目前我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市政工程施工相对较多,为了全面提高市政工程施工的质量,需要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全面对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采取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有效地推动市政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而且通过强化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的效率,确保施工的质量,为施工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保证,更好地促进市政工程项目的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市民。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浅谈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也突飞猛进,市政工程的规模也逐日扩大。由于市政工程大多在城市内施工,对各方面的影响不同于其他建设类工程,使得市政工程在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就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一、市政工程施工的现状 首先,工程环境复杂。在城市中,市政工程的施工场所比较多样,有城市立交,有跨越河流的桥梁等高空作业,也有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地铁等地下空间施工作业;市政施工作业不仅有改造,还有整治和维护;施工部位有主体,也有配套。所以,市政工程所处的环境非常复杂,进而,对工程管理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其次,施工作业难度大。市政工程中,高架桥梁,高空作业、地下作业等项目的施工,都存在着在施工过程中有车辆、行人的通行的问题,从而,造成管理方面的问题难度加大,施工方面的问题难度加大。再次,施工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市政工程施工因为它本身的复杂性对外部的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例如气候、材料的价格、社会周围的联系等都会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以及工程自身存在的建设问题,从而在施工过程中造成了较高程度的不确定性。最后,施工目标高、季节性强、要求严。市政工程事关群众的生活和城市的形象,质量标准高,多数工程要求“争市优,创国优”。同时,政治性强,工期紧,季节性明显,特别是冬季施工的难度较大,费用的投入较高。 二、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质量控制意识淡薄 在市政工程的建设规划中有许多市政工程实际上是城市发展时期的过渡性产品,拆了建、建了拆、挖了补、补了挖,大大的降低了工程质量。由于市政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有的为了向媒体交代或者是应付检查,往往只重视工期而忽视了质量,有时还会出现抢干和蛮干。各责任主体不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或对强制性标准不熟悉。有的人认为,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与结构安全并没有多大关系,大不了坏了再修。这样不仅降低了工程的质量还缩短了使用的寿命。 (二)施工单位质量管理问题 现在施工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着薄弱环节,有些建筑企业搞内部项目承包制,项目部只给公司交管理费,这种类似转包挂靠的行为大大的削弱了企业对项目部的质量管理,所以极易导致质量低劣。有些施工单位不具备相应资质,只好挂靠施工;有的以包代管,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有的不按图纸施工,擅自改变设计。此外,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的调整,之前的许多分包企业逐步成长为总包企业,这些新兴的总包企业在分包工程的质量管理控制环节和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环节相对较薄弱。 (三)监理机构不健全,监理效果较差 由于当前市政工程监理机构发展程度不一,所以出现了中小城市监理机构人才不足的严重问题。更有甚者,有的地方就没有市政工程监理人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的监理公司没能力监理市政工程,但为了那一笔可观的收入,一些城市的监理公司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监理工程师来担任市政工程的监理工作,然而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与市政工程专业内容相差甚多。所以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监理人员难以胜任,这就导致监理严重失职。在一些中小城市中由于监理机构资金短缺或者不愿投入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因此,在检测时仍采用眼观手量的原始手段,这已经跟不上当今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步伐。 (四)技术标准、设计单位素质水平和实际脱钩 当前的市政设计、施工标准与实际发展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有的标准空缺,这降低了工程质量的水平,从而造成了工程质量先天不足。部分市政设计人员由于专业素质能力不足,所以导致设计图纸不规范、设计图纸不全、标注不清晰、说明简单模糊;对主要的设计指标没有给出或细部尺寸标注不详;有的甚至没有细部图及出图专用章;没有主要设计人员签字等。使得施工单位在按图施工时,出现图纸间自相矛盾的情况。最后导致设计变更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 三、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教育意识 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是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合理的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提升他们的质量意识,还应该消除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消极情绪,要求施工人员对于工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做到精益求精,从而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对员工进行专业的技术教育和操作技能训练,以提高员工的基本功和技术业务工作水平,以适应新设备、新技术等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二)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现场施工质量的监控考核 可以采用定期检查和现场临时抽查等方式对施工质量的整体运行情况和关键部位的质量状况进行监督与控制。这样的监督与控制应由业主、监理、质检站等联合控制。对监控与考核的内容应根据不同的工程内容和要求详细讨论研究制定。应考虑到当前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水准和难度, 质量检查应着重于重要和关键的质量工序, 甚至可更深入地介入这些工序的施工控制。 (三)重视勘察设计工作在提高工程|量中的作用 勘察工作的细致性与代表性对设计与施工质量有显著的影响,设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更大。设计工作在工程建设的两个阶段对工程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个阶段是施工前,主要涉及调查与预测、设计标准与规范的采用、方便施工、图纸正确性、设计方案的优化等。如适当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来解决质量问题上的通病。另一个阶段是指施工阶段,主要是详细的设计交底、技术指导、质量问题的处理、变更方案的审定等服务工作。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勘察设计的管理和考核,甚至采用问责制。 四、结语 市政工程在促进一个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依据,同时也是一个地区政府机构的形象与标志。加强市政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就需要针对市政过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的不足和问题,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便于切实的促进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立足于投资者的角度,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是有效的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是促进工程施工质量,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现代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工程建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施工管理是市政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完善的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体系,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的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市政工程施工的质量,还可以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会有新技术的应用,如果这些新技术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就无法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从而严重地影响着施工的质量。同时,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存在着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从而会造成工程项目投资的损失。因此,本文就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质量 一、市政工程的特点 1、品质规定非常严苛,市政公用装置本身的使用性非常高,其人流以及车流量都非常的大,它的品质关乎到群众的生命安全,关乎到总的社会效益。 2、时间规定很是严苛,现在我们国家还是处在社会主义的初始时期,很多的基建装置都处在一种要尽力完善的状态之中,由于资金的总数非常少,因此一般都被用到重要的区域,规定建设的项目一般是着急运行的,所以规定其能够尽快的完成。 3、项目的投资管控规定很是严苛,通常市政项目所需的资金总数多,而且很多是在资金没有到位的时候就开始建设了,首先规定管控人员掌控好投资的面积,尽量的节约资金。其次还规定管控工作者要切实的结合资金的准备状态,在规定的时间之中调节项目的进展速率规划。 4、其牵扯的专业类型很多,牵扯到道路了和水电以及电信等等,其资金的出处是不一样的,要跨行业的调节。最后,此类项目牵扯的管线互相的交错,交通的干扰要素非常多。 二、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1、 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 (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全面系统地把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应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同时,施工企业依据质量保证模式,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系统,编写质量手册,制定质量方针、技师目标,使之更具有指令性、系统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可检查性。 (2) 加强对人、材、机的控制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应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控制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 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材料是构成建筑产品的主体。 在施工项目中,对材料的质量控制显然是举足轻重的。施工机械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施工项目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对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选好、用好机械设备至关重要。 (3)控制施工环境 在施工中,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原因很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因此,根据工作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4)严格控制施工工序 施工工序是形成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为了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达到 “以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的控制应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步骤为: (1)实测―分析一判断。为了更有效地做好事前质量控制,一是要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工艺流程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任何操作人员都应严格执行。 (2)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前提。 主要活动条件有施工操作者、 材料、 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只有将它们有效地控制起来,才能保证每道工序质量正常、稳定。 (3)及时检查工序活动效果。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因此,必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自始至终使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四是设置质量控制点,以便在一定时期内、 一定条件下进行强化管理,使工序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 2、市政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在施工项目管理中,成本是目标经济效果的综合反映。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管理的核心,成本管理的具体内容是日常发生的各种费用和损失。费用多发生在各个部门、施工队,因此,要接受项目经理和企业有关部门的指导。项目的职能部门还应对自己承担的责任成本进行自我控制,这是最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把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做得扎实,在正常情况下,编制施工预算,作为对分部分项工程成本进行管理的依据,可根据出图情况,编制分阶段的施工预算。 3、市政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 对于任何工程项目而言安全都必须是要放在第一位的,维护建设项目施工的安全是市政工程安全管理的直接目标,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安全管理人员必须要实时的进行安全检查,经常性的进行安全教育工作,这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顺利的完工。安全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要作出安全实施计划,作出遇到安全事故时应采取的补救措施,安全人员在作出这些计划的同时要实事求是,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每个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作出适合此工程项目的计划与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安全人员必须进行现场的指导与说明示范,在遇到安全问题的时候要有严谨的态度,来自习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并想办法突破难题解决问题。 4、市政工程项目的验收管理 施工项目在验收合格后才开始竣工结算,因此验收工作应在施工工作结束后尽快完成。有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验收过程相当缓慢,其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施工资料不齐全,到施工工作结束后才开始后补资料。正常的施工验收工作应从工程项目开工就开始着手进行,尤其是现场签证、隐蔽验收记录等资料要齐全并随时整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合理地组织完成全部施工过程,充分利用人力和物力,有效地使用时间和空间,保证综合协调施工,从而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施工成本,确保市政工程施工的安全,提高市政工程施工的质量。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工程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性设施,拥有公共属性,体现一个城市的发展进程和城市形象。因此本文分析了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市政工程施工要保证其质量,做好市政工程施工的前期准备、制定合理方案、加强技术培训和监管力度,不断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促进城市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市政工程施工;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工程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性设施,关系着城市交通和经济发展,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和居民的生活关系。但是市政工程的施工过程却受到各方面条件和现有环境的限制,从而影响了施工进度和施工方式,因此如何保证市政工程的质量和延长使用寿命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二、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外界干扰下,增大施工管理难度 市政工程拥有公共属性,为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基础服务,因此市政工程的施工一般选择在人口比较密集和交通流量大的地方,但是为了不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很难做到完全封闭施工,同时占用的交通路段造成了拥堵。而市政工程施工中人员进进出出,给工程施工的管理带来了难度,占用的交通路段影响了行人和车辆的通行。这些都给市政工程的施工带来安全隐患和施工费用增加,降低了市政施工效率,增大施工管理难度。 (二)监督不完善 随着市政工程施工的深入和工程量的增加,要想做到全方位的监督却十分困难。施工单位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忽视施工质量问题,因为施工过程一般采用外包和引进外来人员,他们很多都是非专业人员,施工技术也不成熟,易导致施工质量下降,加之施工过程监督不完善,不利于市政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三)监理单位管理不到位 工程施工的另外一个监督方式就是采用监理公司(单位),它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监管部门,但是现实情况确是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和品行端正的监理公司并不多见。甚至个别监理公司在利益的诱惑下,工程质量置若罔闻,工程施工管理得过且过,导致市政工程的质量安全隐患重重。一些中小监理单位缺乏质量控制的流程、制度;现场监理的质量控制力度不足,责任不小,却权利有限;由于缺乏监理的专业人才,有的聘用退休人员继续做监理工作,但是缺乏监理工程师资格,无法胜任工作。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理体系和监理专业人才,严重影响了监理公司作为监督管理的作用和监理质量。 三、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一)做好施工准备 因为市政工程建设的周期长而且复杂多变,需要在施工前做好事前准备和事中控制。在市政工程施工前做好对施工承包商的选择,施工人员的相关培训,制定质量控制的进程表格,前期的地质条件的勘探,施工招投标和合同中对相关责任者的约束和质量要求,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措施的控制,考虑施工环境的水、电、照明、安全防护和施工的现场情况等等。例如在施工现场中会牵扯多方面的问题,大到施工人员的安排和管理,小到施工场所的封闭、标识和材料的摆放等,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直接责任人,并由专人核查执行情况。 (二)制定合理施工方案 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还应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因为周围环境严重影响市政施工的进度和施工方案,需要根据周围的地质状况、季节性、天气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在不同情况下调整施工计划。例如在地质脆弱的道路上施工市政工程,就要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保证施工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在阴雨天调整为雨天条件下的施工项目;在晴天再加快市政工程的主体项目,增加人员和作业设备,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三)加强技术培训和施工的监督力度 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应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并进行定期考核,从根本上解决施工质量的问题,方便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一方面,是对市政工程的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由市政工程工程管理者和承包商共同针对在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和制定技术培训资料,制定技术培训的细则、计划和实操,从而避免工程施工类似的质量问题,降低损失和方便工程施工管理。另一方面,是对现有人员的施工技术进行考核,定期由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当前集中问题整理出考核试题,并结合工程施工人员的实操进行评分,优异者能够增加绩效工资,以调动他们工资积极性,同时对发现的施工问题教授解决方案。除了加强技术培训和定期考核外,市政工程的施工过程的监督也要加强,作为工程施工的管理者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做好监督,严于律己,熟悉整个施工流程、质量要求、施工进度和各方面的细节,这样才能整体上提高施工质量,并及时解决市政工程管理出现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施工质量的结果。 (四)加强监理 针对监理单位的管理不到位和专业人才的缺乏,首先,对市政工程管理者要扩大监理单位的权限,权责相统一,扩大监督范围和监督力度,监理公司(单位)反馈的问题管理者加以改进并相信他们的专业水平;其次,做为监理单位自身要对监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本公司的监理规章制度;第三,监理人员自身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端正服务态度,提高监理管理能力,坚持“品德第一、能力第二”的原则;最后,市政工程施工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工作,监理单位要着眼于市政工程工期进展,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协调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相关单位的关系,调节和控制市政工程的进度、质量、成本,保证市政施工的有效管理。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提高市政工程质量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拓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市政工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虽然市政施工管理有所提高,但是在工程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相关单位应对市政施工的组织和管理进行完善,从根本上提高市政工程的质量,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 【关键词】市政工程 施工管理 实践探索 改进措施 一、关于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概述 (一)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定义是比较广泛的,它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管理,确保每个环节的精细化,确保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联系,确保市政工程整体环节的有效运行。一般来说,施工管理环节的有效实现,离不开对材料设备采购环节的掌握,离不开对竣工验收环节等的掌握,施工管理是在施工运行过程中,具有的安全管理职能的处理方式,对施工工程系统中出现的一些不利因素,进行及时处理,以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针对与我国的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我们要改变其传统单一的施工安全管理系统,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进行市场工程施工管理系统的不断优化完善。及时的汲取新科技技术,进一步扩展其施工过程的新模式与新途径。在此过程中要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保持优良的市场信息流通,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从容应对日益上升的市场竞争压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深化,市政工程施工环境逐渐发生转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更新施工工程的管理观念,确保新型的施工工程管理理念的形成,以有效实现与市场经济形势的吻合,以有利于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对工艺技术系统进行及时更新,促进施工工程的有效改革,促进企业质量效益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以有效实现企业的整体环节的成本节约,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是对施工过程的环节进行协调和管理,保证施工的每个环节都能够精细且有效的运行。从总体来讲,施工管理的有效运行,需要做好材料的采购工作,并研究执行材料的验收环节。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处理施工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保证整个施工能够稳定运行。 (一)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模式单一 在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下,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即使一些企业想要进行改革,也无法在短时间彻底清除传统的管理模式。这个过程非常困难,企业管理者想要彻底消除这个问题,需要的除了时间,还有决心。当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推动了企业各个方面的改革,所以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得到加强,提高工程质量。 (二)管理机制不够规范,管理人员水平不高 在市政施工中,施工管理机制不够规范也会影响工程施工的质量。现场施工的综合管理,是市政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这个环节的管理,确保施工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规范的管理机制包括详细的技术细节,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会对管理工作造成较大影响,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工程的最后质量,所以相关单位应重点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质量。 (三)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1.加强施工企业质量体系建设。质量体系建设是保证市政工程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它以提高市政工程质量为核心,加强施工单位的质量标准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市政工程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水平。 2.做好每道工序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市政工程施工的每道工序是紧密相联的,要想提高整个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必须做好对每道工序施工质量的管理。 3.注重施工各工种的密切配合。在保证市政工程施工速度,确保工期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下,应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根据施工工种的工艺管理控制标准,合理组织施工,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都参与到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中来,密切各部门的配合,严格把好质量关。 4.注重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施工人员的业务技能和作业素质对市政工程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市政工程质量,必须重视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 5.落实质量监督管理制度。除了做好上述几项工作之外,为了全面提高市政工程质量,还必须建立完善并落实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6.完善工程验收制度。市政工程按照合同承包的内容和设计文件的规定全部建成,达到设计要求,检验合格之后,可以办理移交手续。 7.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目前在市政工程建设领域,新材料不断被研发出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被运用到施工中,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这些材料,技术和工艺。 三、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加强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能够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出现施工事故,使施工单位快速并有效的组织施工,保证市政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二)有利于提高市政工程施工效益 加强对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能够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进行市政工程施工,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使施工人员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仅能够保证市政工程施工顺利进行,还能够提高整个市政工程建设的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施工管理具有综合性、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是整个市政工程运营系统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保证施工企业的效率质量,有利于提升施工企业的综合效益,从而促进社会综合效益的提升。针对这一点,我们要对市政施工工程进行不断的理论创新与模式创新,确保整体系统的建立健全。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特点及内容之我见 摘 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市政工程建设是重要构成部分,它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健全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市政工程建设量逐渐增多,这就使得它的施工质量也有了更高要求,从市政工程施工来看,它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在具体的施工管理措施制定上需要把握多方面因素,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文章就从管理的角度入手,对当前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特点及其内容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特点;内容 市政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给城市居民提供更为完善健全的服务,进一步丰富城市功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工程建设量明显增加。由于市政工程是与人们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因此,加强它的施工管理,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开展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把握施工管理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结合管理的具体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从而切实起到工程服务的质量。 1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 市政工程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包含有多个管理要素,对这些管理组成要素进行科学化管理是提升工程施工质量,减少问题产生的重要途径。结合当前市政工程实际施工来看,它的施工内容主要包含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即施工造价管理、施工进度管理、施工安全管理以及施工质量管理等等,这几个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1]。第一,造价管理。它主要是对施工机械设备、人力资源以及施工材料等的使用进行管理,采用先进的材料技术和加工工艺来对施工工序进行优化处理,从而提高材料设备的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造价支出;第二,进度管理。工程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依据施工总体规划,遵守施工合同,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施工,形成合理的施工进度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全面协调控制;第三,安全管理。在市政工程项目的文明施工管理中,施工的安全管理是需要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它与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密切相关,不能马虎对待,对于工程单位来说,在坚持安全管理的原则基础上完善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天候的动态管理,同时加强对日常工作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理念,在施工操作中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环境的安全可靠,减少安全风险;第四,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整个施工管理的核心所在,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工程质量,人们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前提下,对于市政工程的功能性、美观性以及文化性等都有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质量管理部门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提升工程的美观性和文化性,形成高效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从而保证质量管理目标的顺利完成。 2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 首先,市政工程的目的是满足居民的生活、出行等实际要求,基于此,它的建设施工就也要尽可能的从人们的实际所需入手,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在具体的施工中,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繁琐性,而且这种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存在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每一个细节的要求都比较高,这也就成为了其与其他工程相比较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其次,市政工程大多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来主导建设的,因此,它还或多或少的具有一定的政治性特点,因为它的施工质量是否良好还会影响到城市的外在形象[2];第三,从工程施工造价方面来讲,由于其所涉及到的细节性内容较多,因此,与之相关的利益者也会比较多,整个工程的施工期限也比较长;第四,市政工程的项目施工较为负载,在施工中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的影响,尤其是在地下管线的铺设施工中,需要考虑到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其他管线的分布,一旦这方面控制管理不当就会导致施工问题产生,进而增加不必要的造价成本。 3 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性措施 3.1 构建系统高效的管理机制 市政工程的利益相关者比较多,参与的部门也很多,例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等等,这就会导致其影响因素增多,增加了整个施工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后续工序难以正常开展,这就需要管理单位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提高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的有序性。在工程施工前期、中期以及后期都要有详细明确的管理方案。首先,施工前期,设计人员要根据工程实际概况,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其次,施工中期,在正式施工中,各个职能部门必须要切实加大管理力度,负起部门职责,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例如质量管理部门和监理部门要协调合作,对施工现场的施工操作进行实时监督,一旦发现异常就要及时解决处理,避免留下安全隐患;第三,施工后期,在施工结束之后,管理部门还要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测,保证各项指标满足标准要求,不存在使用上的质量隐患,可以使市政基础设施很好的发挥自身功能。 3.2 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始终是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重点所在,一旦在安全方面出现了差错,就会导致整个工程环境处于危险中,对施工人员的人身是重要威胁。管理人员要加大安全意识宣传力度,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予以普及,严格持证上岗制度,在每一项工序开始之前要检查设备的性能状况,确保不存在缺陷,施工人员也要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在施工操作中也要规范化和标准化,不能掉以轻心,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排除在萌芽状态。与此同时,各个部门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对自身所承担的施工有责任担当,可以确保不会出现安全问题,进而确保整个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3]。 3.3 做好施工进度管理 通常情况下,市政工程的施工工期都是比较紧的,因为其涉及到人们的日常,而且施工任务也比较重,因此,管理人员就要采取一切可能措施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任务。要做好施工进度管理,先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表,在编制的过程中要结合施工工期的要求,确定施工进度目标,之后要定期检查施工进度情况,检查其是否和计划表出现差异,一旦两者有明显差异就要找出原因所在,第一时间解决,与此同时,还要对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理清,绘制成网格图,实现对施工进度计划的优化,实时跟踪控制施工进度。除此之外,还需要对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有所监督检查,主要包括有施工组织进展情况、材料设备供应情况、现场施工进展情况等等,通过对比找出差异所在,最后来对施工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4 完善人员建设 市政工程中,工程人员是整个施工的主体所在,他们的综合素质高低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最终的施工质量,因此,要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就必须要加强施工队伍素质建设,提高综合水平。首先,对于管理人员来说,要提高其目标管理能力,使之可以独立的进行质量控制计划的编制,确保合理性;其次,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对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可以及时解决,避免问题影响范围扩大化[4];第三,对于监理人员来说,就必须要明白自身职责所在,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强有力的监督监管,对监管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工程单位予以解决。 4 结束语 市政工程作为与人们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项目工程,加强它的施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就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工程所涉及到的项目较多,因此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要加强施工管理,就必须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施工风险的产生。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刍议市政工程施工管理 【摘要】在城市市政工程修建过程中,项目管理极为重要,管理的优劣决定了工程进度快慢和工程质量好坏。本文阐述了加强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 施工项目的组织管理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是局部与整体关系,企业在推行项目管理中合理设置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高效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机构的建立是施工项目管理成功的组织保证。 一、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 1.严把质量控制关。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应采用"三把关,四检验"的制度,即材料供应人员把关,技术质量检验人员把关,作业使用人员把关;检规格,检验品种,检验质量。检验数量。对主要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及设施、施工机械等进场检验进行严格控制,保证进场资源满足工程要求。 2.完善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工程项目的质量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是达到质量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每道工序开工前,应对各工序的具体准备工作、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进行检查落实;严格工序交接检查和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坚持上道工序不经检查验收不准进行下道工序的原则;督促施工人员严格按计划要求或施工规范操作,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坚决行使质量否决权。 3.严格施工工序。施工工序是形成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为了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达到"以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的控制应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其步骤为:实测D分析D判断。为了更有效地做好事前质量控制,一是要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工艺流程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任何操作人员都应严格执行。二是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前提,主要活动条件有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三是及时检查工序活动效果。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因此必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自始至终使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四是设置质量控制点,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强化管理,使工序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 二、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 随着施工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中逐步推广和普及,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具体内容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 1.制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不仅是专业成本人员的责任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负责。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开展工作。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就是要求项目经理对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化全面负责,特别要把成本的控制放在首位。 2.建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责任,不同于工作责任,工作责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责任完成。 3.对施工队实行分包成本控制:项目部与施工队之间建立特定劳务合同关系,项目部有权对施工队的进度、质量、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按合同支付劳务费用。施工队成本的控制,由施工队自身管理,项目部不应该过多干预。 三、加强施工项目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1.坚持安全管理原则。即坚持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抓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效果也不会明显。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产活动中对安全工作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 2.进度是市政工程施工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除一些新建工程外,市区内大多道路、路灯工程都是改建,往往需断交施工,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而且旧城改造时,在道路基层施工前需将各种地下管线进行重新规划并施工,沟槽纵横交错,参与施工单位众多,各种检查井遍布在施工区域,不仅造成质量隐患,而且对现场协调与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使工期面临严峻考验,在进行此类工程项目施工时,要本着"有压让无压,埋浅让埋深"的原则,首先在进场前进行综合管线的总体协调,不仅明确各管线的工期及质量要求,更主动积极地进行协调沟通,加强理解和合作,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场资源和压缩工期的目的,为后续工序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另外,物料、机具、人力资源的充分准备,现场科学、严密的组织,昼夜施工,多段、多工序施工等也是保证进度的有力措施。 3.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加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它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生产各因素状态的约束和控制,根据施工生产特点,安全管理也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 四、结语 施工项目的成功管理能促进项目和企业的发展,能推动建筑市场不断前进,对项目、对企业有良好经济效益,对国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作为项目管理者,只要开拓创新,总结经验,在项目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就能创造出一条施工项目管理的成功之路。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 【摘要】市政工程的建设质量,不仅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同时还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市政工程建设的质量还反应着我国综合国力,是评价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针对市政工程的建设一定要做好其施工质量的管理,保证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中笔者从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入手,针对如何提高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给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措施 一、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内容分析 1、市政工程的施工造价管理 市政工程施工造价管理,就是在施工过程中针对所有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监督与调节,从而将工程造价总额控制在合理的目标范围以内。市政工程造价管理内容包含人力、材料与机械设备使用等费用。根据施工合同对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要求,以合理管理人工,材料及机械设备的使用租赁等费用。 2、市政工程施工的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管理要按照施工合同所约定的进度与工期要求来实现工程施工预期目标。工程进度管理应当贯穿于全部施工环节中,尤其是施工进度的计划制定与实施环节中。其次,在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工期控制要求,并设立专门进度管理机构与人员,完善工程进度管理体系。同时要明确工程进度管理各环节责任,编制科学的进度管理流程表,以充分确保工程进度管理工作开展。 3、市政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市政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即在市政工程施工时所进行的安全施工等控制活动,从而消除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与行为,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以保证工程施工正常进行。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要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并明确好安全施工的管理责任,确保安全管理科学规范进行。对此,市政工程施工单位应当落实好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等措施,确保安全和施工同步进行,并且把安全管理理念深入到所有施工环节中,以保障市政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4、市政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关系到工程今后的使用效果与使用寿命,并且关系着工程使用者的财产人身安全,因此,市政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成为整个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当从工程的实际出发,制定完善工程质量管理标准与系统,明确工程施工质量目标。同时,应当完善施工材料的采购与内部质量检测工作,以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偏差,确保工程质量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二、对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想工程建设结束后能达到设计要求,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就要在工程建设开始前,制定一套可行的质量管理文件,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此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安排专业的、有资质的质量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把关,发现有影响施工质量的环节,坚决加以制止,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走人情账。 三、加强对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基本内容的质量管理 市政工程要确保施工质量,施工质量的好坏,大部分由人为因素决定,如施工过程的操作、施工过程的管理,施工人员的素质,专业技术行为、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等,都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质量。在市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现实的问题,如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管理人员不按制度规章办事,随意管理,监督管理人员不作为,监管不到位,随意性大等,这些人为因素,均可能导致严重的质量事故。 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事故发生,降低质量风险,所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好基础性工作,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合理利用奖罚制度,以更好的激励工作人员高质量完成工作,从而保证工程质量。任何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都是以标准为基础,进行策划、执行、检查与改进的过程,即遵循 PDCA 循环链,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也不例外,首先要根据策划的结果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负责检查,即实施施工情况与技术标准比对,找出差距,如果差距在工程允许范围内,可以接受,则继续施工,如果不可以接受,则必须采取纠正措施,以改进施工。当必须采取纠正措施时,工程必须停工,这就影响了施工进度。所以,策划与标准的统一,直接决定了工程进度与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经常会发生没有预料的事情,这就需要在施工前做好策划与标准的统一。 要保证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原材料与设备的质量也是必须要控制的。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工程质量,好的设备也会为施工过程省力。而原材料与设备的质量归根结底也是由人员来控制的,原材料和设备的采购都是由人员执行,设备的使用也是由人员操作。要提高市政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促进质量管理提升,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各施工过程工序的质量控制,做好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把关,做好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的检验,不合格坚决返工或采取措施更正,随时整改,避免不合格情况持续到施工的最后阶段,最终影响施工质量。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人员技术水平、责任心、操作方法等的差异,使得工程施工质量不稳定,又由于施工人员杂,施工工程量大,难免存在交叉作业情况,此种技术工作却做彼种技术工作,这样的交叉使得工程施工质量又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要把好施工质量关,必须严格检验制度,对于质量不符合标准的作业过程坚决不予放行。 四、实施工程过程管理 1、施工过程 工程质量形成的基础就是施工过程,施工过程同时也是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施工过程管理的基本任务有两方面:一是工程的质量的保证;二是建立一个管理系统,该系统能稳定地生产合格工程和优质工程。这一阶段应当侧重的方面:组织好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好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科学组织、严格管理、文明施工;施工工序的质量评定;最终质量评定工作。 2、使用过程 除了施工过程,使用过程也是考验工程实际质量的过程,使用过程发生在工程交付以后。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使用过程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继续,使用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服务质量,包括交工前和交工后的服务两方面,促使不断地研究和改进工程质量,保证竣工工程的实际使用效果。 五、推行目标管理 1、研究公司的质量目标,将总的质量目标分解为各部门、单位的分目标。在制定质量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1)目标的可达性。必须是需要努力才能达到并且可以达到,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2)目标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同时目标应当是可量化以及可测量的,便于组织实施和检查考核;(3)下一级目标项目必须是上一级目标项目的全面支撑,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措施。 2、把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 推行目标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将职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结合小目标和大目标,激励职工,最终实现组织目标。定期考核员工的目标完成情况,质量责任的履行情况,衡量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根据以上的考核情况以便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绩效考核使各级管理者可以和职工一起回顾工作业绩,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同时绩效考核还可以检验管理者对员工的激励是否有效,管理者与员工通过沟通统一思想认识,使职工正确对待问题和差距,以便下一阶段更好的为公司创造价值。 七、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工程的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加强对市政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工作。对此,施工单位一定要不断提高施工技术,加强内部监管,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探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 【摘要】随着城市市政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市政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社会对市政工程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改变。而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则是市政工程顺利进行的保证,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对工程建筑的效益、质量以及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与民众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介绍了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特点,并且结合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市政工程;特点;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政工程不再满足于它的实用性,而进一步向功能性、美观性、文化性方面发展。在城市中进行游览、休闲活动的人群,大部分活动空间都是在附属工程上,例如,人行道、步行街、休闲广场等等。这就要求设计、施工人员不仅要搞好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还要加强对附属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才能给城市的人们一个美丽、通畅的活动场所。 1. 市政工程施工特点 1.1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正在逐渐正式系统化 市政工程的开展与成果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以及政府,都对市政工作投入了不少的关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相关部门更是引进了一些先进的设施和管理方法。与此同时,社会对专业的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培养上也加大了力度。这一系列的改变,使得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步骤与方法都越来越专业化,也使得管理的成果更加的明显。 1.2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容易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 市政工程包括公路建设、桥梁建设、地下管网以及排水等,这些工程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因此,市政工程建设的施工场地一般比较狭窄,地下的管道线路也比较复杂。市政工程施工的这一特点,使得在市政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很容易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周边环境、地下管道以及原材料等都会影响到市政工程的顺利开展。这些不确定因素经常会引发一些列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工作时,必须有严格有效的管理措施。 1.3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 市政工程建设就在人们的身边,它随时都可能进行,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市政工程建设开工急且工作周期短。这就使得市政工程建设的质量难以控制。相关部门在进行施工管理工作时,市政工程建设的这些特点会很大程度影响市政工程管理,工作开展难度过大。 2.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单一闭塞 这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顽疾,不仅在短时间内无法连根拔起,彻底清除,而且即使利益的现有享受者觉得痛下决心施行改革,也很难能做到上行下效,水到渠成。这是一种致命的"内伤",要彻底解决这个症结,需要的不仅是时间,更重要的是决策者的决心。可喜的是目前在产业化的激烈撞击下,终于使得一些一直处在"天朝迷梦"的开始觉悟,并真正下决心地去施行了一系列管理模式上的革新方法。目前这种潮流也在持续衍进,但真正形成产业标准还有待时日。 2.2管理过程复杂,突发状况多 市政工程一般都是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开展的。由于人多,往往会产生一些突发状况,影响管理。其次,市政工程建设中,有很多潜在的问题在初期并不明显,但是其带来的后果却是严重的,这些问题很可能会使工程的任务加重,给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正常进行带来各种各样的难题。 2.3管理人才专业能力低下 由于一直以来我国政府以及政府领导都没有对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引起足够重视,既没有设立专门的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结构,也没有在市政工程的施工中聘请专业的工程监理人员对工程施工进行管理。只是由非专业的管理人员象征性的走个过场,对工程施工进行象征性管理,而由于非专业的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管理能力,专业素质低下,技术水平也达不到要求,胜任不了施工管理工作,所以在施工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大多敷衍了事,达不到预期的管理效果,进而造成施工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无法预见、控制、管理和防范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3. 进一步完善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3.1对市政道路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形成正确认识 要想保证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就要充分意识到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仅是市政工程所在地的政府领导要对其重要性形成正确认识,建筑企业内部的领导层以及管理工作人员对其重要性也要形成正确认识。作为建筑企业,应该明确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对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从根源上杜绝偷工减料以及谎报工程造价等问题的出现。作为政府,要明确施工管理工作对保证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作用,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工程施工的管理,并适当的通过法规政策强制性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 3.2引进先进的管理设施,尽量考虑到一些突发状况的对策 学习和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施是十分必要的。其次,由于市政工程突发状况的高频率,我们应该提前对一些常见的突发状况进行研究,并归纳出符合具体情况的解决措施,以避免因突发状况的发生而影响了工程的进度。 3.3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加强实践操作能力 作为管理阶层的技术人员也需要熟悉掌握所用施工图纸的详细内容,明了基本的术语名词和原则性法则,同时结合施工场地的实际状况,如施工队伍的规模和属性、基本原材料的供应情况、资金储备状况以及基本应用设备的明细。合理有效地布置具体可行的施工计划,制定契合实际的施工管理章程。除了上述的基本的组织计划之外,还需要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的产品应用上做好技术上的筹备工作,尤其是在目前流行的具有全新科技属性的技术工具就要求技术管理人员秉持着踏实好学的职业态度去认真学习,努力内化,真正把所学应用到实际应用操作中。从而灵活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最终按质按量地完成所接受的任务。 结语 市政工程大多数是以人为活动中心的,因此需要我们加大工程完工后的管理力度,既要建造好市政工程,又要管理好市政工程,使得我们的城市道路工程整体形象更加美好、通畅、舒服,给人们以一种美的享受。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论文:对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探析 摘 要:市政工程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人们的日常出行以及居住生活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就需要能够通过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水平的加强提升工程整体质量。在本文中,将就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的方式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市政工程质量 1 工程案例 1.1 工程概述 福建厦门市万寿路(文园路路口―万寿宾馆)沥青路面维护工程,该工程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造,重新铺设沥青路面,施工面积不大约为10000O,为沥青道路施工工程。但做为我司去年取得市政工程施工资质以来承接的第一个项目,公司领导极为重视,做为公司技术负责人,组织公司主要施工技术人员参与观摩学习,为日后类似市政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积累经验。施工路段方面,为城市人流较为密集地区,周边交通繁忙,无法进行封路施工,只能利用夜间10点至次日凌晨6点施工,初步计划为单向逐步施工。 1.2 工程特点 首先,该道路为我市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涉及范围较大,施工工期要求紧,夜间施工作业多,且在整个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利益关系,在施工中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其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如市场价格、施工环境等,且由于本工程处于城市人流密集地区,很可能会在施工中出现突发情况;再次,本工程具有着一定的公共属性,会直接关系到城市以及市民形象,所以在施工招标时对于该工程具有着较高的建设标准;最后,对于该项工程来说,其在施工管理方面具有着繁琐的特征,具有着较多的内容,无论是对于施工任务的落实、施工前准备还是承包合同的签订都需要做好协调管理工作,这部分情况的存在,都使得本工程需要保证施工管理工作的效果。类似市政工程施工,如何加强施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在今后的施工中,将采取如下做法。 2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2.1 施工前的准备 对于该条道路的施工,需要保证以技术无障碍为基础,对道路施工所具有的技术协调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首先,需要施工人员能够对道路施工的设计图纸进行充分的熟悉,并做好设计的交底工作,提前做好施工准备。施工管理人员方面,也需要能够对自身协调功能进行良好的发挥,通过对设计人员的组织使其同道路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以此保证班组以及施工队能够对设计意图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避免问题的出现。 2.2 施工进度管理 对于工程进度管理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具有着长期特征的工作,需要施工方能够通过工程进度会议的开展对工程施工中对工程进展产生影响的问题进行良好协调与解决,并通过针对性方式的应用对本工程的施工提供一个更好的施工环境。同时,单位相关工作人员也应当能够通过对现场人员跟踪的方式对机械设备以及施工材料的进场情况、是否严格根据施工设计方案开展工作等情况进行监督与把握,如果发现问题存在,就应当及时的将该问题提交到监理方,并由各方共同商议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 2.3 施工合同管理 对于施工合同管理这项工作来说,主要由三方面所组成:业主方面,需要对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对于合同的执行情况做好检查工作,并对审查符合支付等报表工作进行审查,看对于合同的履行情况是否及时,保证合同执行情况的及时、正确。 2.4 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对于施工材料来说,可以说是市政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砂石、水泥以及沥青等等,将直接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对此,就需要在工程施工开始之前能够严格按照设计图纸需求对相关材料进行采购,保证所选择材料的规格、性能以及型号等等都能够满足施工需求。而在实际采购环节中,则应当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对其所具有的经济性做好控制,保证材料的各项质量证书的齐全性,在材料进场时,也需要做好材料质量的检查,如果经过检查不合格,则坚决不得进场。 2.5 提升机械化施工水平 本市政道路的施工中,也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压路机以及碾压设备等,以此在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时最大化的提升工程质量。而在具体对设备进行选择时,也需要避免对设备进行盲目的选择,而是要通过对工程性质以及规模进行良好掌握的基础上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对设备的种类以及型号进行选择。 2.6 现场施工管理 2.6.1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整个市政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要求,尤其是对于在城市密集地区进行施工的道路工程来说,更是需要施工企业能够严格树立起安全施工的理念,对安全管理各类制度做好完善工作,进而在整个道路施工的过程中都能够对该安全管理理念进行贯彻执行。此外,市政宣传部门也应当能够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安全和施工的宣传工作进行加强,并通过强化施工人员操作技术、安全意识的方式和夜间施工作业注意事项保证该工程的安全、顺利施工。 2.6.2 成本管理 对于成本管理来说,其则要求在市政道路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树立起以成本为基础的观念,通过对自身成本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施工方案的优化来做好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而在现场施工作业中,也需要能够将成本管理工作的理念深入到每一名工作人员心中,避免在施工环节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 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需要在实际施工中能够把握重点,更好的完成该项工作。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论文: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也有所提高。但是,市政工程特别是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属于复杂的工程体系,包括安全建设、成本有效控制、质量提升以及管理环节等多个因素。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展开相应论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具有其自身独特性,属于一次性管理组织,会根据不同工程任务的需求而发生变化。不同工程项目存在规模上、复杂程度上、专业特点上的不同,因此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要考虑到诸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确保市政工程工程顺利实施。 一、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传递当中存在一定的偏差 在市政工程施工中,项目部或者经理部在进行施工部署或者工作安排时需要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信息传递以及信息沟通。例如项目部门需要对技术部门进行进度追踪,对技术部门进行必要的质量要求,这些要求都是通过信息传递来完成。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纵向沟通经常因为理解出现偏差,或者过程出现长时间的延误而造成信息上的疏漏,直接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重大遗漏。例如,技术部门对施工队伍进行技术传递时,施工队伍对所传递的信息的初衷存在偏差理解;横向沟通经常因为部门之间专业水平的不同,存在信息传递偏差。 (二)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执行效率低下 在目前桥路施工管理中,执行效率低下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桥路施工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着专业水平以及工作分工的不同,因此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重点存在较大差异。在执行上级任务或者相关部门需求时,通常表现出拖沓。特别表现在具体施工队伍在接受同级部门要求时,会对自己所获取的报酬进行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往往直接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以及执行效率。 (三)团队之间缺乏必要的相互协作 目前的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团队之间的相互协作严重的阻碍了施工进程以及施工管理。经常出现不同力量之间的相互抵消和抗衡,团队建设缺乏必要的凝聚力,这对于提高项目管理执行效率以及信息沟通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建立起必要的团队协作,从而加大整体的凝聚力,实现上下级、同级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同。 (四)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安全隐患 现阶段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对于安全隐患的认识不够深刻。市政工程施工建设的主体劳动力为农民工,农民工在为施工企业完成产值的同时,也对安全施工埋下了重要的隐患。具体表现为: 1、大多数农民工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建设之前都是在家务农,环境的迅速转变,大多数人思想意识上不能很快适应,对于安全生产缺乏深刻认识。 2、大多数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低下,工作技能不高,在短期内不能完全理解和适应安全生产需求。 近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农民工随意性大,不按照安全生产要求操作造成的。 二、市政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保障施工安全是前提 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是市政工程工程进行的重要前提,属于一项精细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市政工程工程本身存在施工线路长、施工作业面大、施工设备器材多、人员工种复杂、多为露天施工等特点,在管理的过程中难度相对较大。做好桥路施工安全工作,才能够保障工程的顺利展开,缺少必要的施工安全保障,施工质量、施工速度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保障施工安全是施工现场管理的最重要部分。具体方法如下: 1、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 在工作中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加以完善。建立相关的安全奖罚制度,将必要的安全措施确实抓好落实,对于安全管理中有突出表现的部门或个人应当加以奖励,对安全工作中懈怠的部门或者个人应当进行处罚,使施工区域内形成良好的施工氛围。 2、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 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排除安全隐患。主要是对施工场所要进行按时检查和不定时检查,对安全用电,高空作业、防火、防盗等设备设施进行检查,保障市政工程施工安全。 (二)保证工程质量是根本 市政工程施工工程中,工程质量是根本。制定相关的技术措施保证工程质量尤为重要。具体包括: 1、为了达到质量要求,应当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该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项目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以及权限等。 2、对工程质量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制定各部门工作重点,制定各个不同项目工作重心,对工程质量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对于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施工程序,以及施工地段,要做好提前预防措施,避免出现重大质量问题。 (三)结合施工具体情况,分步骤落实 市政工程项目工程设计范围广泛。市政工程施工公司自身运作不能够支撑全面项目的管理工作,市政工程施工公司大部分员工在一开始不能全面的领会诸多管理内容。因此要结合施工具体情况,使项目管理和实际业务运作相适应,应当分步骤的落实项目管理中的各项重要任务。一般采用的步骤如下: 1、对项目进行普通管理研究和分析。 首先应对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进行一定的分析,从技术上分析市政工程施工项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从经济上分析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研究项目整体可行性。同时对项目合同要进行重点研究,确定出项目重点管理目标,项目重点管理范围以及项目应当完成的工作成果。 2、做好质量管理,控制工程进度。 在工程的施工阶段,应当加大质量管理力度,对工程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监督,把工程质量放在这一阶段的重要位置。同时,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成本控制以及工程项目的进展速度都应当得到重视。 3、全面管理 落实全面管理的方针,实行变化性管理,对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信息传递以及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和完善,为项目的竣工做好准备基础,做好项目评价工作。 (四)加强对人员进行有效管理 在市政工程施工建设中,人员因素对工程的成败有这重要的影响。因为市政工程工程中的所有具体项目都需要人员去操作和完成。通过一定的组织和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利用机械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将工程所需材料按照相应要求搭配组合,从而完成工程任务。因此在市政工程施工建设中,人员的创造力、纪律性非常重要。拥有严格的纪律、拥有良好的创造力的人员队伍是工程项目的的重要保障。在施工技术人员、普通施工人员的管理方面,具体措施有下面几点建议: 1、加强团队内部合作 在团队内部加强合作,让每一位团队组成成员都能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在职责上面要分明,但团队内部要保持凝聚力和亲和力。 2、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 施工队伍在进行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明确各个岗位和个人的职责和权力,做到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或个人。 总 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政工程设施在交通运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传递偏差;执行效率低下;团队之间缺乏必要的相互协作;以及生产和管理中存在安全隐患。要将保障施工安全作为前提;对施工现场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结合施工具体情况,对施工具体过程进行分步骤落实;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保障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安全顺利展开,最终促进市政工程建设全面发展。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论文:浅析市政工程施工管理 【摘要】当前,国内经济势态臻臻日上,城市文明在催生人类文明之时,也难以避免的带来了对城市市政系统的空前压力。市政是城市形象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城市理念之体现,亦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纵览国内的市政建设局势,成就斐然,但依然潜存着质量、管理、人力、思维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这些均在不同程度上威胁着城市安全。故而,亟需在宏观与微观层面进行双重把握,强化规划思维,增强施工管理能力,提升流程监督水平,打造全方位的市政管理体系,增益城市市政质量,催生新经济势态下的高水准城市建设。 【关键词】市政工程;管理;施工;质量;成本 市政施建,攸关于社会文明的基础。近年,国家对城镇文明的建设高度重视,城市的服务质量牵涉着总体战略的稳定大局,影响颇深。市政是市容的最直观反映,它是城市的“代言人”,但当前的国内市政水平,面临着诸如安全意识薄弱、质量提升不足、管理较为混乱、专业素养不高、监测管控不力等诸多问题,这些关涉着民众切身权益的难题,亟需加以有效处理。不难看出,解决好市政问题,无论是进行人类进步所需,还是客观势态所迫,市政建设的发展,高质量的管控体系构建是迫在眉睫。 一、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之重要性 1.概念及特征 施工环节是市政建设极为关键的环节,对其进行管理,旨在符合国家规定前提下,依据实际状况,综合调配资源,借助于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统筹协调,以期提升市政施建的性价比。施建管理囊括着丰富的内容,诸如施建流程、人员与合同管控、质量管控等,既要做好施建前的采购、规划事项,又要做好施建时的流程、进度事项,还必须负责完工的验收、维护事项[1]。 鉴于市政工程囊括领域极广,牵涉的利益攸关方亦为复杂,而且施建环节的不确定因素繁多,加之当前处于管理模式转型期的特殊阶段,使得施建管理呈现出三大特征[2],其一为较为繁杂,范围广,资源量大,利益兼顾难。其二为不确定性强,诸如自然突出现象,亦或是经济危机,亦或是利益链服务方的不和等。其三为当前国内正处于管理层次的转折之际,模式转变的差异,要求适应需求,与时俱进。 2.时代之呼吁 市政的质量关联着市民的生活体验,也日益催生着城市服务理念与质量的提升,市政成为了城市,这个人类文明单元的直观呈现。当前,国内城市服务能力不足,质量隐患众多,潜存的公共危机,渐序威胁着市民的生存安全,难以使其共享城市的发展效益,而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增益市民的精神境界,更遭遇了瓶颈。无论是增强施建员工的专业素养,还是提升施建设备、管理层面的质量,均应多管齐下,齐头并进式的处理好市政施建管理工作。 二、市政工程施工管理遭遇的瓶颈 1.逐利忽视质量,监测漏洞百出 由于当前城镇建设的急速势态,施建中盲目注重速度,使得对质量的关注不够,工程量大而质低。甚至某些施建方一味追求利益,以低劣材质充好,埋下了极大的施建隐患,这些工程的低劣材料,不仅危害工程质量,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的恶劣的公共问题。监督缺失,对施建方的约束与问责不足,形式主义严重,导致过度追求施建速率,一味逐利,致使管理水平难以有质的突破,且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事故,这反而增加了整体的社会市政成本[3]。可见,为使市政工程能够高效利用资源,避免频繁的建设与拆除,提升资源利用率,必须要求施建管理能够科学高效,使得资源利用最大化。 2.专业能力欠佳,管理培训不足 市政施建,因其复杂性与特殊性,需要管理职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以期能够熟悉施建流程与职责,负责任的办事。事实上,行业发展现状是,职员专业素养欠佳,能力不高,亟需提升管理能力。相对突出的问题,诸如不熟悉施建流程,统筹兼顾意识较差,责任意识较差,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较为涣散,分工合作意识不强等难题,这些不仅制约了市政工程的施建进程,而且长此以往,还会使得低效高耗的施建行为盛行。专业管理人的缺乏,职业素养与责任的缺失,不仅对施建管理发展有恶化作用,亦无法助力于解决工程的急发问题。 3.管理思维落后,理念亟需更新 施建的管理是提升工程效率的关键,但施建的复杂因素较多,其所囊括的领域广,资源杂,各方统筹兼顾较难,又对风险的抵抗较为脆弱,易受内外因素的波及,管理的艰难不言而喻。当前,国内对施建管理的关注度不够,尤其是在中小城市的施建中,对管理极为忽视,执行力不足,责任意识不够,使得相关的施建难以照实进行。管理的漏洞、空子较多,易为不法之徒所利用,使用劣势材料、虚报造价等现象较为严重,这损害了市政施建的整体局势。 三、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水平之提升举措 1.增加施建效益,革新管理理念 市政建设,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处理,必须革新发展理念,注重质量优先,求质而不求速,以质量安全为重,严厉打击那些投机取巧之商,避免使用劣质材料,管控好施建工程的质量[4]。除此之外,还应革新管理思维,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强化对施建工程的管控意识,良好的管理是实现提质增效的高效之举,优化管理体制,科学调配,使物尽其用,催发最大效益。一方面严厉处理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强化管理系统,使之调配有度,分工合理,促使施建方高效施工,发挥管理模式优势,确保质量安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此而带来的社会安全隐患,在宏观层面,也增加了市政施建的效益。 2.强化专业培训,革新职业能力 施建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人,尤其是具备着高专业素养,经验丰富的管理人,职员的能力高低直接关联着市政施建的质量高低,决定着管理革新的进程。故而,需要对职员加以专业性培训,熟悉掌握专业技术,增强管理能力,强化责任意识,提升质量安全意识,进而革新施建效率。政府还应组建专业的管理部门,培养素质过硬、技术过硬的管理团队,严格管控施建流程,亦可借助于雇佣专业人才,培训施建人员,提升职业能力,及时处理工程隐患,科学管控,确保施建管理质量,提高国内市政建设的总体水平。 3.完善监测机制,优化监管体系 施建质量的管控与监测机制密切相关,进行实时的监测在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在实际管理流程内,要协调好施建方、监控方以及验收方的协同监管,综合内外的监管系统,建构起多元化的监管体系[5]。各部门需分工协同,理清职责,认真负责,细化监测事项,进行专项的监管,不仅发挥好监督职责,而且要利用好监督“利剑”,及时有效地处理违规的行为。 结语 综上所论,鉴于市政建设的关键作用,强化对施工管理的就势必重要,借助于梳理市政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特征,了解相关的必要信息,进而以期能够全方位的离析出当前关涉着市政施工管理上的隐患。再加以多元化的研究,探析相关难题的原因,从而能够更为深刻与全面的提出高效举措,提高国内的市政施工管理水平。破解市政工管理这一难题,有效的管控好施工安全,提升施工质量,以期提升工程效率,优化资源利用,确保市政施建管理系统能够高水平运作。
经济学管理论文:经济学理论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高校的竞争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激励人的创造力成为高校核心的发展力和竞争力。因此,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存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探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方式,对深化高校体制改革,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尚未成熟,管理重“事”不重“人” 当前高校正处于人事制度改革的转型期,但传统体制下的人事管理观念仍存在影响。传统体制下的高校人事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更多的是看到人的自然属性,比如物质需求,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如精神需求。人事部门多数管理人员都是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出身,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管理不规范,随机性大,偏重于事务性管理,在管理中往往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本质的内容——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发展人,从而导致了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效能低下等种种弊端。 2.管理体制单一,激励机制无法真正满足教职员工的需求 高校内部考核的内容单一,普遍存在“走过场”现象,考核中的“优秀”指标分配常出现“轮流坐庄”现象,年终奖励中优秀员工和普通员工的奖金拉不开距离,分配不合理导致大家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理。评上优秀和未评上优秀的员工对激励的结果都不满意,激励机制无法发挥预想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重物质奖励,忽视精神激励。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管理者常常忽视了与教职员工的沟通,校领导沟通的层面仅停留于中层干部,而极少深入基层与教职员工进行交流,基层员工的真实需求没有被真正挖掘出来,因而激励制度也未能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3.人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 教职工本身缺乏竞争和忧患意识,自主创新性不够。部分教职员工容易满足于现状,认为高校是“铁饭碗”, 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工作热情不高,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有些教师因为感到自身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选择跳槽,有些则从事第二职业或校外兼职等。高校教师这种“显性流失”和“隐形流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人力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另一方面也在削弱高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二、运用经济学理论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1.“温水煮青蛙理论”——加强高校人员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温水煮青蛙”来源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过的著名“青蛙实验”。科研人员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刚一进沸水,由于温度太高,青蛙本能地蹿出锅得以逃生。而将它放入一个装满凉水的锅里,再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等到热度难忍时,它已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温水煮青蛙”道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说明的是由于过分沉溺和满足于现状,缺乏危机感,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毫无觉察,麻木不仁,失去戒备而招灾的道理。 当前中国高校正处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变革时期,许多高校已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人事及分配制度革命:铁饭碗被打破、教师聘任制兴起、职员制在试点、分配档次被拉开等等。2003年,北大和中大率先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在平静的中国高校中掀起了轩然大波。由此可见,体制改革在不断地深化和推广,高校中“青蛙”型的人员如果继续固步自封,安于现状,势必会影响和阻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终将被淘汰出局。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忧患意识的培养。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忧患意识有助于广大教职工认清形势,更新思想观念,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改革的浪潮。第二,加强师资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建立组织型的学习梯队,使各层级的教职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把学习当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营造竞争向上的氛围。特别对青年教职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培训,使年轻的教职工能找准定位,及时将个人的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最终推动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 2.“边际效应理论”——创新高校激励制度 边际效益理论又称效益递减理论,它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是指当其它要素投入的量保持不变时,如果一种投入的要素等量增加,在超过某一临界点后效益呈不断下降趋势。举例说,一个很饿的人吃到第一个包子的时候觉得很香,又能填饱肚子,但随着饥饿的程度降低,对吃包子的渴望值减少,当觉得饱的时候是边际效益点,如果继续吃包子,胃反而会因为太饱越来越不适(边际效益转为负)。 边际效应理论可以应用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制度创新方面。通过有效的激励制度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人力资源开发永恒的主题,也是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环节。现在高校当中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考核和奖励制度,比如优秀员工、优秀教师,还有每年固定的岗位津贴考核,但每年都重复着相同的考核和奖励内容,容易导致教职工对奖励感到麻木,激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产生负作用。为了让激励机制能持续发挥效用,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首先,要遵循差别激励原则,一方面,高校中有不用类型的教职工,有专任教师、科研人员,还有行政人员等,他们因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个人发展等方面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激励制度能针对不同类型的人,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激励方法。同时在对高校中各类型人员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激励方案。其次,激励的内容注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结合,将管理的手段、方法和教职工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给予激励。第三,激励要注意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有奖励也有惩罚,比如适度的淘汰机制与岗位竞聘、轮岗等相结合,在教职工中营造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激发教职工创造性的工作,从而减少与阻碍激励机制的边际效应递减现象。 3.“示范带动效应”——不断树立新典范,营造竞争向上的文化氛围 示范带动效应是群体中推举某个人为榜样,周边的人纷纷效仿和学习,由此所产生的连动效应。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能使组织成员对良好价值观、工作风格、理念、规范等趋于一致并立志遵循,从而驱动组织成员自发自动地投入工作,并为组织创造价值。在当前处于改革与创新阶段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应通过示范效应带动教职工倡导创新、敬业的核心价值观。首先,不断树立新典范。通过在各个岗位、各线条推选出标杆性人物,如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标兵、敬业爱岗的专任教师、勇于创新的行政人员等等,通过这些先进典型来激励和引导各个岗位的教职员工要追求先进,勇于创新。其次,高校要营造相互尊重、安定和谐工作环境,一个健康向上、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会对教职工的心理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职工们在尊重、理解和支持的环境中,能主动工作,自觉接受学校工作规范的约束,产生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的精神动力。 经济学管理论文:人性假设 传统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的比较 摘 要:人性问题是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概述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关于人性假设的不同观点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与管理学在人性假设方面的区别。认为,传统经济学关于人性问题的研究更多地是作为研究经济问题的前提,新制度经济学则重新修正了传统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观点,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更接近现实的研究,而管理学则由于其核心问题——对人的管理,因此,其对人性问题的研究本身就构成了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人性假设;“经济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 人,作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体,由于其是宇宙中最复杂的存在,因此,人及人的本质问题自然成为各学科关注的话题,其中人性问题更是成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正如有学者认为:“社会科学的所有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对人的行为的假定”[1]。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2]。在所有直接或间接涉及到人性问题研究的学科中,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近20多年“迅猛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性的研究也同样使人耳目一新。本文拟对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关于人性假设的观点做一比较研究。 一、传统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 传统经济学一般指古典经济学和发展至今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包括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及与之有重要渊源关系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在传统经济学中,人都被假设为“经济人”,这就是著名的“经济人”假设。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有两个内涵:一是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即每个人都是自利的;二是人都是有理性的,都精于算计,“‘经济人’完全了解可用的手段和将要实现的目标,因此,能够在现在和未来作出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合理选择”[2]。 “经济人”假设被视为传统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是传统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石。关于这一假设的产生和出现,经济学家几乎一致认为源自并归功于亚当•斯密,认为亚当•斯密作为18世纪自由贸易的倡导者,是在与重商主义的学术争论中,为了说明他的“看不见的手”理论而提出的。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把每一个人对自利的追求作为个人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推动力,一切商品交换都由每一个参与者的自利所推动;每一个人对其职业的选择——由此形成社会的自然分工——都是按照他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和最可行的方式来决定的;“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资本与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流动即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由每一个人的自利所造成的,由此自发地形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秩序[3]。所谓“经济人”,按亚当•斯密的意思就是指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和追求自利的,每个人都按其理性行动,同时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实际上,尽管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人”假设源自亚当•斯密,但亚当•斯密并没有直接提出“经济人”的概念,只不过在《国富论》关于“看不见的手”理论论述中包含了“经济人”的思想,因此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人”的假设被认为是潜在的,且简单、抽象,而真正第一次系统地论述“经济人”内涵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经过大卫•李嘉图等一系列古典经济学家的不断丰富,“经济人”的概念才最终成型。随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也对“经济人”假设进行了继承和发展,马歇尔等新古典经济学家在肯定“经济人”假设对经济学学科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力图克服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假设的不足和局限性,提出“经济人”是开明、正常和理性的,即“经济人”不是赤裸裸的极端自私的,是普通和正常的人,理性也不再是完全的工具性的理性,从而使“经济人”范畴明显“呈现出了逻辑合题的特征”,也就是做到了否定之否定,使“经济人”假设较以往贴近了与现实的距离,进而使“经济人”假设最终走向了丰富和成熟。 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除是“自利的”以外,还被认为是理性的,即理性是“经济人”的另一重要特征,因此,“经济人”假设也被称为“理性经济人”假设。而所谓理性,就是人都精于算计,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认识。应该说,尽管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理性的边界或极限存在不同观点,但总体上认为“经济人”都具有完全理性。比如亚当•斯密并没有明确提出理性的边界或极限问题,但后来的其他古典经济学家却认为“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有着无限的理性能力,以致于使“经济人”的理性假设呈现了片面化和极端化的倾向;而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则认为“经济人”的理性也只是“普通的、正常的理性”,不能抽象地谈论“经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或完全的,他认为“经济人”的理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或完全的,可见马歇尔的思想其实已经包含了有限理性的思想,只不过他并没有明确否定“经济人”的理性假设。 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 新制度经济学作为“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使经济学研究更贴近现实”的经济学,在近些年快速兴起并备受关注,其中关于人性假设的观点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围绕制度的演进与变迁、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及从“实际的人”出发来研究人是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研究的重要特征,基于这一出发点,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人的行为特征作出了新的解释,并在此方面对新古典经济学做了修正和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假设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1人既追求财富最大化,也追求非财富最大化 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在传统经济学看来是“经济人”的特征之一,并认为“经济人”正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才促进了社会公共利益,形成“公序良俗”,求利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一个既定的客观事实,人们的社会活动、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交换,都主要地出自于每个人自利的追求。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人类行为远比传统经济学中的财富最大化的行为假设更为复杂,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非财富最大化动机也常常约束人们的行为,人的行为并不必然表现为对财富的追求,这就是所谓的人既追求财富最大化,也追求非财富最大化,即双重行为动机。当然,新制度经济学是从制度的变迁与演进角度来揭示人的这种双重行为动机的,认为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这种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制度在塑造人类这种双重行为动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所称的人追求财富最大化,就是人追求最大化的物质利益;所谓追求非财富最大化,在d?诺思等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就是诸如利他主义、意识形态和自愿负担约束等,也就是追求精神层面的利益。显然,新制度经济学的这一观点使对人的认识更全面也更复杂。 2人都是有限理性的 “人是理性的”是传统经济学人性假设范式之一,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推翻了传统经济学的这一范式,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bounded rationality),用引入这一定理的新制度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的话说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其实,关于人理性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马歇尔在对古典经济学的修正与发展中已经或多或少地提出了,只不过没有完全否定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假设,而正式提出人理性有限性的是赫伯特•西蒙。他认为人是“蓄意要有理性,只不过他们的这种愿望受到了限制”,他认为,由于人类大脑的生理局限,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作为经济决策者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只能追求最满意而不是最优的经济目标,因此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只能存在于假设严格的逻辑推导中,而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应该说西蒙的“有限理性”观点,为经济学家们认识和克服传统经济学人性假设的局限性,寻求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引入并明确提出人理性的有限性,是为了阐明制度设立与制度安排的必要性及作用,也就是说,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有限理性的认识是围绕制度分析提出的。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及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是导致人的有限理性的主要原因,正如o•威廉姆森所说“只要或者是不确定性,或者是复杂性的存在达到了必要的程度,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的问题就会产生”[4],而制度通过一系列规则能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人们认识环境的能力。由此可见,有限理性假设的提出,既使新制度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更接近现实,同时也是进行制度分析的必要条件。 3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性的又一重要假设之一。威廉姆森在信息不对称或信息阻塞范畴基础上提出人都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所谓机会主义(opportunism)用威廉姆森的话说就是“狡诈地追求利润的利己主义”,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也就是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采用非常微妙隐蔽的手段,会耍弄狡黠的伎俩,以尽可能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从本质上说,机会主义源于人们的利己心或对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因此是人的一种本性,威廉姆森曾风趣地说,当骗人能增加利润时,交易中的诚实未必可取。由于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存在,使“经济组织的问题大为复杂化了”,增加了市场复杂性,加大了交易成本,也影响了市场的效率。关于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我们还应把握三点:(1)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具有冒险、寻找机遇及损人利己的二重性,有时表现为积极方面,有时表现为消极方面。(2)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并不总是现实化为机会主义行为,只有当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及制度存在缺陷时才可能现实化为机会主义行为。(3)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实际上是对传统经济学中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一种重要补充和发展,使关于人的认识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 管理学的实质就是关于人的科学。管理学是基于对人的正确认识、从人的实际出发,以便采取更符合人性特点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角度而对人性进行研究的。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主要包括“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四种。 1“经济人”假设 管理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是管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泰勒从传统经济学中引入和继承而来的。泰勒在劳资双方矛盾加大、企业普遍缺乏系统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特定时代背景下,以“经济人”为基础,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也使管理学正式诞生。泰勒在其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中,不仅赞同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而且把“经济人”假设作为其理论基石,其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的,因此“经济人”假设也成为管理学的重要人性假设之一。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的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人是“性本恶”的,也就是以悲观、否定的观点来看待人,认为人的工作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其目的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主张把人放在被动的位置上进行严格管理。应该说,管理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既有其科学的一面,也有对人的认识过于机械简单、忽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的一面。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是管理学关于人性认识的第二个假设。这一假设是由人际关系学说的代表梅奥等人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的,梅奥也凭此发现成为对管理学有重大贡献的人,这一发现同时也为行为科学的建立打开了大门。“社会人”假设是在“经济人”假设在20世纪20—30年代受到更多质疑、需要提出更加符合人性的管理理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同时众多心理学家加入管理研究行列也为“社会人”假设的提出提供了重要条件。与“经济人”假设相比,其最进步之处就是不仅看到了人具有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基本需要,而且进一步认识到人还有尊重、社交等其他一些社会心理需要,管理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激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管理思想史专家雷恩认为,人们不是理性的,而是由本性支配的, “社会人”假设的提出正是正确认识人的本性、揭开人们心灵秘密的重要一步,从此以后,管理理论的重心开始从过去的“以人适应物”向“以人为中心”转移。当然,就内容而言,“社会人”假设也存在缺憾和不足,如仍将人性看做是消极被动的,人缺乏能动性、创造性等。 3“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也称自动人假设,是管理学中的第三个人性假设。它源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y理论”也大体上与“自我实现人”假设相对应。“自我实现人”假设在“人有社会的和心理的需要”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人具有能动性与创造性,都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实现自治和独立,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技术,能够自我刺激和自我控制。“自我实现人”假设可以看做是对“社会人”假设的继承和发展,其对人的这种认识使人在工作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尽管其对人的认识有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的倾向,但其积极意义仍然是十分巨大的。 4“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最早是由mit的心理学家爱德加•薛恩在1965年对人性假设进行归纳时提出的,他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在综合“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三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人”假设。薛恩认为,人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动机和需求,因此应因人、环境及问题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复杂人”假设实际上是对上述三种人性假设进行的一个非常好的归纳,使对人性认识实现了多元化,是对管理思想的重要发展,它对于权变管理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多样化,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管理理论丛林”的“蔓延”。比如“复杂人”假设理论直接促生了莫尔斯和洛什在1970年提出“超y理论”(又称“人性的权变理论”)。 除上述四种假设,管理学中还有两种重要的人性假设,即美国著名学者麦格雷戈于1960年提出的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x理论认为人“性本恶”,以悲观、否定的观点来看待人,因此主张把人放在被动的位置上进行严密控制,实现严格管理。y理论认为人“性本善”,以乐观、积极的观点来看待人,因此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实行以人为中心的宽容的民主的管理方式,并为员工发挥其智慧和潜能创造有利的条件。x理论中的人与亚当•斯密及泰勒的“经济人”一脉相承,而y理论中人与“自我实现人”有些类似。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学者特伦斯•迪尔和阿兰•肯尼迪还在《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中提出了“文化人”假设,认为人是环境的动物,环境是自变量,人是因变量,由此得出人的未来本性是不可知的观点,从而又进一步丰富了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 四、比较分析 从以上关于人性假设的概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关于人性假设的观点可谓各有千秋,尽管在内容上有交叉,在理论渊源上有继承、修正及发展的关系,但在与现实贴近程度、研究范式及特征等方面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别的。而准确认识它们之间的这种差别,有助于对加强人性假设理论的准确把握,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对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1关于与现实贴近程度的比较 总体来说,传统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是脱离现实的,或者说,现实中的人既不是完全追求自我利益,也不是完全理性的。人有自利性,但同时也有利他性。正如马歇尔所说,“当我们说到一个人的活动动机,是为他能赚得的金钱所激发时,这并不是说,在他的心目中除了唯利是图的念头之外,就没有其他一切考虑了”;“他的动机既包括家庭情感在内,为什么它就不能包括其他一切利人的动机……在内呢?”[6]。另一方面,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因为受到诸如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的智慧及对客观环境或事物的认识能力和算计能力的限制等因素的制约,人是根本不可能时时、事事做到完全理性的,而只能是有限理性。问题是,为什么这种假设脱离现实,而传统经济学还要坚持这种假设呢?这就涉及到了马歇尔所说的“经济人”假设对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工具价值。马歇尔认为,“影响人类行为的最有力的、最坚决的动机但惟一的动机是追求自我利益的动机,更明确地说是追求工资、追求一定数额的货币的动机,‘经济人’的这一求利动机通过其所追求的货币加以大约的衡量的时候,科学的方法和试验便有可能了”。在马歇尔看来,“‘经济人’的求利及其货币化衡量,是经济学走向科学化、精确化的必经门坎”[3]。也就是说,传统经济学所提出的“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础或前提,是为了推进经济学研究,各个时代的经济学家之所以不断对“经济人”进行抽象、修正,并为之辩护,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分析人类的实际经济行为及由此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为建立一个逻辑严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分析支撑点。正如柯武刚和史漫飞所指出的,“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是一些有关理性和信息的苛刻假设,它隐含地假设制度是既定的”[2] 。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传统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脱离现实的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家也已经意识到了,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就认为人不仅是利己的,同时也有利他的动机,“经济人”的理性也不再是完全的工具性的理性,“经济人”就是生活于现实中的普通的人。显然,马歇尔的这种观点剥离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人的理性的片面化、极端化色彩,使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性的假设在一定程度上贴近了与现实的距离,但是,马歇尔的这些认识毕竟还只是“贴近”,也就是缩小了与现实的距离,但还没有完全回归到现实中来。 相比较来说,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则基本上回到了现实中,或者说至少比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更贴近现实,它认为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有限理性、双重行为目标等都是比较现实的,有时与现实中的人几乎完全一致。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r•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7]。另一个代表人物诺思也认为:“制度经济学的目标是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做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再如,科斯与诺思都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应该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科斯指出,标志当代制度经济学特征的应该是,它所探讨的问题是那些现实世界提出来的问题。应该说,正是这种出发点,使得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研究及人性假设更贴近现实。同时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的观点,也正是其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在科斯看来,传统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既没有必要,也会引人误入歧途。 管理学对人的研究则完全是从现实出发,最贴近现实,之所以如此是由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决定的,即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一定的环境下如何加强对人的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以最终提高管理效能。人既是管理的核心,同时也是管理学研究的核心,因此管理学自然要从现实出发来研究人,要认识和揭示人的不同的行为特征和性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当然,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及所属流派等原因,管理学者关于人性假设的观点也存在差异,有的甚至与现实中的人也不完全一致,但这种差异和不一致并非在本义上要脱离现实,有的可能是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使然,有的则可能是因为认识上的偏差或局限。 2关于研究范式的比较 范式被美国哲学家库恩定义为“科学共同体的共有信念,以及共同进行科学活动的基础和工具”[9]。就人性假设的研究范式而言,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也有明显差别。传统经济学是把“经济人”假设作为研究的前提,为了更便于对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也就是“做这种假定有利于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作深入的分析,即假定或前提越简单,就越有利于绕过复杂的情况对经济问题分析的干扰。”正如马歇尔所说,“我们要研究的力量是如此之多,以致最好一次研究几种力量,做出若干局部的解答,……用‘其他情况不变’这句话,把其他一切力量当作是不起作用的:我们并非认为这些力量是无用的,不过是对它们的活动暂不过问而已”[6]。传统经济学把人都假设为“经济人”,实际上就类似于假设“其他情况不变”。传统经济学的这种研究方法尽管有其重要的方法论价值,但如上所述的远离现实的缺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此,科斯曾告诫:“过去,经济理论一直未能清楚地陈述其假设。经济学家们在建立一种理论时,常常忽视对理论所赖以建立的基础的考察”[10] 。“经济人”假设一直作为传统经济学的前提就是科斯所说的“忽视对理论所赖以建立的基础的考察”的重要体现。 而新制度经济学是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来研究人,因为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人是构成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位,因此要从分析人的特性入手来分析影响效率的最根本原因,使交易费用论得到最彻底的解释,从而使交易费用理论趋于成熟。威廉姆森认为,影响交易种类和交易费用大小的有三个维度,即交易发生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前两个维度都直接涉及到人。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与传统经济学有着明显的区别。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是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而研究人是作为研究制度问题的一个视角或研究方法,根本原因在于人是构成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位,要研究制度问题绕不开人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些“被迫”的意味。同时,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也是基于其认为传统经济学对人认识过于简单,严重脱离实际,为了纠正其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带有一些“纠偏矫正”和“扬弃”的意味。 从表面上看,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研究与管理学有些类似,但实际上也有差别。如果说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人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被迫”意味的话,那么管理学对人的研究则是完全出于“主动”,也就是说,管理学对人的研究,则本身就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或者说管理学是把人性假设作为研究内容来研究的。因为管理的目的就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和管理中的人始终是管理学的核心。正如郭咸纲所说,“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有了人才有管理,所以人是理论管理学研究的出发点”[5]。因此,管理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在关于人的研究范式方面也有差别。事实上,在管理学中,对人性的探索是管理学理论发展的三大线索之一,以基本的人性假设出发构造的管理理论也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人性假设,而“每一个新假设的提出和新理论的出现都对管理思想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5]。 3关于内容特征的比较 在内容特征方面,传统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管理学关于人性假设的观点也呈现出明显差异,具体说是:传统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具有统一性,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具有现实性,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具有多维性。 在传统经济学中,自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假设的思想以来,尽管围绕着“经济人”的内涵和理性程度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无论“经济人”的内涵如何扩大,其理性程度如何被修正,但“经济人”假设一直是传统经济学的核心假设和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的重要基石,这一点一直没有改变过。而各个时代的经济学家之所以不断对“经济人”进行修正、完善、辩护,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分析人类的实际经济行为及由此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新制度经济学从“现实生活中实际的人”及修正与完善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出发,认为“经济人”具有追求财富与非财富最大化的双重动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并从现实中的人这一视角来分析制度变迁与演进或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应该说尽管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决定了人性假设并不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但它从现实中的人出发来研究人的行为,并认为人作为行为主体面临的环境约束变化了、所拥有的关于环境的信息变化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改变了,再加上采用了比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范式更符合人的本性的分析方法,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性假设的观点无疑具有现实性,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反过来说,如果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不具有现实性,那么可能会危及新制度经济学的生存,正如威廉姆森所说,“新制度经济学早就认为,经济组织的中心问题,归本求源是人类活动者的行动属性,行为假设被看做是现实中的重要部分,这个层次的严重失败将导致制度经济学事业的危机”。新制度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观点,一方面使经济学更具有了解释力,同时也有利于对制度问题的分析,或者说新制度经济学对人性假设的修正,也使其找到了对制度问题分析的突破口。管理学作为研究如何加强对人的管理、提高管理效能的一门学科,其对人性的研究不仅更需从实际出发,而且偏重于人的社会属性,因此它对人性的认识比较复杂多样,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必须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总的来看,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呈现学派林立的特点,且不断发展变化。,从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从x理论、y理论到超y理论、z理论,再到后现代管理学派,莫不如此。因此,有学者认为,管理学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而更像是不同理论和不同学派的大杂烩,也呈现出了权变性、艺术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是社会中最宝贵的资源,因此对人性的探索将是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在内的所有社会学科永恒的话题。近些年来,伴随介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行为经济学的逐渐兴起,人性假设理论已经出现了新的观点,它试图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对传统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进行修正。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丹尼尔•卡尼曼、弗农•史密斯、阿莫斯•特沃斯基(tversky)等经过大量研究指出,个体的行为除了受到利益的驱使,同样也受到自己的“灵活偏好”及个性心理特征、价值观和信念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行为经济学中的“经济人”不再仅仅自利,而是人们也可能考虑利他,当然有时也会产生冲动,采取非理性行为等等。显然,行为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观点已经改变了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的内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特别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不断发展,新的人性假设观点定会不断出现。 经济学管理论文:空中交通管理空域资源经济学浅析 摘要:空域一词,在空中交通管理文献中被定义为“地球表面以上可供航空器飞行的一定范围的空气空间”。空域作为一种“天然的资源”,和陆地资源、海洋资源以及其他空间资源共同构成一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总量,是国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的空域是固定的,之所以能从曾处于闲置状态自然资源转变为创造市场价值的经济资源,凸现稀缺性特征,是由于航空运输业的崛起。本文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空域资源的研究状况,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我国空域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空中交通管理财务方面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空域资源 现状 解决方法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国家空域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关于国家资源数量及其用于国家安全的比例的研究,从经济思想基础看,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福利经济学思想、凯恩斯(keynes)有效需求原理及乘数原理,以及美国经济学家希奇(xejy)有关管理思想均有涉猎;此外,美国国防经济学家施莱辛格(sylejenc)提出的按照“替代成本原则”和“边际效用原则”配置经济资源的理论等,亦有论述。 在美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对国家空域资源利用及其管理的研究。例如,在充分认识空域资源的稀缺性方面,美国政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民航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天然的空域资源,为国民经济服务,限制军方使用,规定其固定使用的空域只能占全国空域的7%。此外,提出空域资源归国家所有的政策主张,认为实行“空域管制一体化”,有助于公民享有平等使用权,从“空尽其用”中获取最大效用;这种“大一统”思想,在实践上表现为联邦航空局拥有空域使用的最高决定权。而且,积极主张“开放天空,放松管制”,进一步促进民航运输业发展,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 二、我国空中交通管理空域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空域资源利用率每年都保持另人可喜的增长水平,民用运输业的大力发展,低空的开放等都切实有效的利用了我国的空域资源,但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原因,我国空域资源的利用仍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民用航空运输压力持续加大,军民航空域相互重叠 近十几年来,我国空中交通运输事业飞速发展,每年航班架次增长率都在15%以上,民航运输机队每年增加飞机150架以上。目前我国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90个左右。到2020年,国内的运输机场数量预计会达到250个左右,运输飞机总数将会达到近2600架,航班起降总量将会达到近1000万架次。在我国少数机场和航路上,空中交通拥挤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北京地区、京广航路等;随着空军建设在国防安全中地位的提升,空军飞行训练任务的增加,加上我国军民航机场分布极不合理,有的机场为军民航合用机场,导致军民航空域相互重叠,空域资源更加紧张,常常造成飞机不必要的空中盘旋等待、地面延误。这不仅造成运营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同时也加重了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和飞行人员的额外负担。 (二)空管基础设施不能及时跟上空域资源开发,资金滞留严重 造成空输压力大,军民航空域相互重叠问题主要是我国空管系统财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资金滞留问题严重,基础设施兴建无法及时跟上空域资源开发利用所致。由于空管建设项目一般都涉及很大的资金数量,国家在项目安排上相当谨慎,很多项目都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协调,各环节上的审批检查也比较复杂,容易导致空管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滞后,投入无法及时到位资金的严重滞留等问题。再者,空管项目建设要经过规划、国内分布,地质勘探、测量、设计、招投标等一系列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工期能否按计划进行。 (三)空管自动化系统过于依赖国外企业,升级成本高 空管自动化系统主要功能是显示飞行目标、识别飞行目标、冲突监测和告警、飞行计划处理等,能帮助现代空中交通管制指挥员实施空中交通管理,对保障航空安全、提高航空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机场、空中区域管理中心等空中交通管理机构。因此,空管自动化系统的使用效率和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密切相关。而目前我国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的市场份额主要为:海外供应商法国泰雷兹公司的欧洲猫产品占全部区管中心大型系统、美国德雷费尼克公司占有多数中小型系统。由于空管自动化系统属于极高壁垒行业,行业准入条件较高,且空管行业关乎国家安全,一般企业进入需要很长的时间,导致竞争企业单一而且如果要升级,就需要重新做,而不是简单地在原来系统上增加软件功能模块,所以,空中管制自动化的升级需要大量资金,这种环境下,如果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空域资源的利用率,空中交通管理局无疑要付出很高昂的财政代价。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大规模新建、扩建和迁建机场 目前我国机场空间性与相对时间性严重分布不均是造成空管难度大、流量控制难、航空保障问题严重、空域资源状况紧张的首要原因,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历史的、体制的原因造成的。根据民航总局空管局统计,因空管原因(流量控制和航空保障)造成的航空公司不正常航班达到15-20%左右。针对种情况,我们应该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借着国家为解决此次金融危机刺激经济的4万亿投资的东风,在原有机场的基础上,视情况而定扩建机场。在空域资源宽裕处,根据统一合理的规划,新建或大规模新建机场。对于空域资源分配不合理,起不到积极作用,或没有达到预期作用的机场,则要进行拆迁整改,将其迁建到更适合的地点。 (二)简化审批手续,解决资金滞留 目前我国对空管部门的资金投入审批手续过于繁琐,是造成大规模资金滞留在企业手中,“有钱不敢动”的主要原因。建议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进一步简化对空管部门的资金审批,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源利用效率更高。 (三)空管重大系统实现国有化 空管系统关乎国家安全,国家对空管重大装备国产化的要求十分迫切。而重大系统若能实现完全国产化自主生产,不仅可以节省空管财政的支出,降低成本,对空管系统的即时换代更新,乃至对我国惶恐事业,国防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向工作在空管第一线的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你们的努力,我国空域资源利用的明天会更美好。 经济学管理论文:论管理经济学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 关键词:生产函数 商业银行 内控管理 管理经济学 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如果一个企业能成功地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建立自己的经营策略,并把它应用到日常商务管理中,将会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好处。如何把企业运营和经济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 首先,可以将产品价格弹性结合需求规律,运用于市场。在市场条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规律是:所有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为企业的市场战略服务,就必须将需求价格弹性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一般情况下,任何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企业都应设法提高价格。需求弹性充足的产品,企业可以降价销售,提高总收入。有效运用这个经济原则,用低的价格,可以薄利多销,进行更多的销售。快速销售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利润率虽然低,但通过更多的销售,更快的销售可以增加总利润,加快资金周转。 再次,可以利用生产函数,对企业产品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又称短期生产函数。公式为:q = f (l ,k0 )k0不变 ,l增加带动产出增加。譬如说,康柏公司从1993年起开始改革传统组织形式,在苏格兰的工厂试行“三人劳动组”制,结果证明这种组织形式大大优于流水线,每个工人的产出提高23%,实现了目标。“三人劳动组”运作情况如下:生产流水线一般由20名工人参加,每个人只干一种活。改革是将流水线的全部工种交给3个人承担,每个人要干6种~7种活。如第一个人负责把要组装的部件准备好;第二个人负责把那件组装到个人电脑的机壳内;第三个人负责全部测试工作,确保所有线路畅通无阻。“三人劳动组”的优越性表现在:(1)占据厂房面积小,平均每平方米的产出比流水线提高16%。(2)流水线的方式使电脑在组装的过程中触摸人数多,不但延长产品组装时间,而且增加影响产品质量的机会,因为电子产品质量的高低同被触摸的人数多少成正比。(3)流水线一旦出现故障或其中的一个成员在操作中发生问题,20个人都要停工,而小组若出现问题,受影响的则仅限于3个人。但是“三人劳动小组”要求每个工人能够干多种活,他们必须经过多方面的培训方能上岗。在这个案例中还运用到了边际产量原理,即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固定不变条件下 ,该可变要素投入量变动一个单位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变动量,公式为:mpl =q/ l,边际产量是可变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数量,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可变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边际产量就会更大;由公式可知,在总产出不变时,劳动力的减少可使产量增加。 从内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理念的商业银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约了其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从概念上讲,没有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这两种关系有机统一,有一个片面的业务发展和风险规避的两个极端片面强调的重点。也没有真正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整个过程缺乏,品种齐全,完整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概念。风险管理制度,虽然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业银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来像”。管理制度的发展滞后于风险的发展最终建立还没有完全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也仍然有许多违反内部控制原则的情况。 从实际角度来看,金融诈骗和其他商业银行系列事件的出现或发生重大案件是对内部控制失控的反应。失控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是对重新审核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审计的不足,也没有对商业银行监管当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正确的评价标准,内容,方法和措施;银行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会计,控制或管理控制失灵,信息不充分交流,有效的内部审计评价和监督缺乏。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企业在决定上要做很多市场需求的分析。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产品分析,以确定产品价格,来判断什么价格可以提供最大的利益。通过定价策略,一个企业决策者,以改善企业状况,就必须明确产品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不足,不够灵活削减下来,否则,就是自我毁灭。预测价格弹性是发展市场营销计划的关键。通过价格的营销推广,交易折扣,产品抽奖等,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管理者,你必须了解不同客户群体 和特定商品的价格弹性的喜好。也就是说,要知道是否销售价格上涨抵消了单位收入的下降。从经济管理角度出发,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从零产量开始,首先需要一个更高的价格,然后慢慢地降低价格,因为利润最大化的输出总是在适当范围内的需求弹性。显然,如果企业能够自觉地使用和管理的理性思维的经济原则,我们就可以得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第二,了解两公司之间的交叉弹性的产品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需求交叉弹性为正,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市场上更密切的替代品,是相互竞争。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在市场上互补性商品,就是合作关系。其替代产品,配套产品应密切关注和应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替代品,补充了企业的产品。把握消费者的喜好,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关的程度。控制广告和营销支出,以刺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 因此,企业运营商可以使用企业管理经济理论中的理性思考企业管理运作,将在企业的成功和生存中起到重要作用。有一些企业家仅凭着野心和热情,引导企业经营和决策,在经营上遇到问题仅凭自己的感情判断想法,尤其是如果他们有一些成功,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导致企业彻底失败,或误入歧途。这些同样可以适用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其开发的风险一直伴随着其日益复杂和难以识别、管理和控制。优质高效的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是抵御行业风险的基本保障之一。 经济学管理论文:浅谈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经济学分析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 低效 经济学分析 论文摘要:造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原因很多,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原因,旨在为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提供建议与帮助。 1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与现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作为政府和公共组织发展水平的标志,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纵深发展,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国内学者看法不一。文献[1]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围绕公共信息资源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它以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政策法规为保障,信息素质的培养为关键。”文献[2]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行为主体及其网络化组织结构,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综合运用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公共参与下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管理。”由于公共信息不仅属于公共产品,拥有公共性,同时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又具有信息的特殊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因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还属于信息管理的范畴。笔者认为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中,不仅要解决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以满足公共需要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兼顾信息产品的特殊属性,掌握其传播与共享的内在规律也同样重要。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我国近些年来在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公共信息资源的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标准的制定以及政府电子政务的推广等。然而伴随进步的同时,相关的问题也开始凸现,例如由于缺少信息保障、信息制度造成的公共信息获取困难;由于责权不明确,监督无力而导致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公权部门失责;由于管理主体单一,市场化程度低,造成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低效及浪费等。这些现象不仅严重闲置、浪费了公共信息资源,还加剧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贫富分化的社会矛盾,让社会公众对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的公权部门产生了不满与置疑,同时也阻碍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造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局面。对于这些现象,国内学者多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出发进行原因的探析。笔者认为造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现状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根本症结是由于其内在属性造成的内生矛盾,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理论出发,试图找出造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内生原因,旨在为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提供部分思路与建议。 2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经济学分析 2.1基于委托——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分析 2.1.1“委托——”理论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委托——”理论,主要是指产权的所有者,通过选聘不是产权所有者的机构或者人员,在法律允许或授权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在委托一关系中,有3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委托者的授权不当可能造成经营损失;二是方的道德风险可能造成经营损失;三是委托链条越长,风险越大。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委托——关系中,公众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所有者,所以可被定义为委托方,依法享有对委托的权限、事项及方式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而拥有与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行政部门、公共管理机构可看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方,通过法律、法规的授权,形成委托关系,依法享有委托权事项的执行权。 2.1.2委托——关系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1)过度授权导致者不正确用权造成的低效 者权力的大小及行使方式主要来自于委托者的授权,而这种授权关系主要以现有的法律规定为依据。而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部门究竟有多大的权,如何行使这些权,对不当行使权该如何处理,国内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既不具体也不明确。在者拥有“无限”权力而监督却无法具体和到位的情况下,者极易不当用权。 (2)委托链过长,导致的低效 由于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而我国各行政管理级从上至下,复杂冗长。公共信息的层从初始委托人公众到达最终人政府所要经过的中间层多达五六个。层级增多,意味着信息的传输更易滞后、失真,过多的委托关系不仅可能造成人对委托人目标的执行扭曲与偏离,还会模糊每一层级委托人与人的责、权、利关系,导致激励弱化。此外,层次越多,信息流越长,使得监督成本不断增加,监督难度也不断加大。 (3)道德风险导致的低效 道德风险的发生常常是在者自身利益与委托者利益产生矛盾,者利用手中的决策权,增加自己福利,而不惜损害委托者的利益。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经常面临利益的诱惑与选择,在乏力的监督与高额的违规回报的对比中,者不正确行使委托权、以权谋私的可能性增大。如114台出卖优先报号权、高招办出卖高考查分权就是者发生了道德风险的典型案例。 (4)约束、激励及监督体制不健全引发的低效 一方面,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由于对公共信息资源合理使用与监督的体系不健全,委托人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基本是靠行政的“收放权”来进行的,激励手段的不明确,导致委托人对人的使用行为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另一方面,由于委托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利益关联不大,因此公众的监督欲望并不强烈。乏力的约束方式与监督机制;公众的分散性与淡漠意识;相关机构“同盟”事不关己的态度;媒体监督的缺乏效力(如很多不正确用权迫于媒体压力而停止,但者的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理,也无法保证此类行为不再发生),都使人增加了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从而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低效。 2.2基于博弈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2.2.1博弈论理论 (1)博弈论(gametheory)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它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博弈论由3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决策主体;二是给定的信息结构,又叫策略集;三是效用,是可以定义或量化的参与人的利益,又称偏好或支付函数。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博弈关系 从参与人的角度来看,公众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政府公共管理部门构成博弈的参与人;从策略选择来看,可能的若干种选择,形成了博弈的策略集;从效用选择来看,溥弈各方都会选择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进行博弈。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共信息领域,博弈效用的最大获益者基本都是强势参与者。 2.2.2典型案例分析 (1)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以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由于有关部门怀疑爆炸可能污染松花江部分江段,地处松花江下游的哈尔滨市为确保市民安全,市政府做出了停水决定,并于11月21日发出了《关于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全面检修临时停水的通告》。在吉石化爆炸事件发生后一个星期中,由于地方政府采取了消息封锁的办法,并隐瞒了停水的真相,造成了市民恐慌与猜测的心理。哈尔滨当地盛传将发生地震的谣言,短期内造成了市民储藏食物,离家外逃等人心惶惶的局面。 (2)案例的具体分析 从参与的双方来看,作为公共信息管理的主体的政府决策部门因拥有较多的博弈资源,如财政、信息等资源成为博弈中的强势方,而公众作为博弈的另一方,虽然人数众多,却处于无组织状态,由于没有平等的博弈地位与信息资源,很难提出能够保护和发展自己利益的措施和建议,是博弈的弱势方。 从策略选择看,强势政府选择封锁信息作为博弈策略是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体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对于应对突发应急事件,其途径有若干种,选择封锁信息,在于这一方案简单易行。对于政府而言,既不用为承担安抚公众不满情绪烦恼,又不用为损坏政府形象买单;而作为弱势方的公众,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被动情况下,反应只能是相信或猜测。 从效用选择看,博弈各方都会选择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进行博弈,强势政府选择既省事又有效的封锁信息的办法,不是平等博弈的结果,而是强势博弈方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而言,短期来看这种选择是投入最小,效用最大的一种。而作为公众,由于没有策略的提出并进行充分博弈,只能选择相信虚假信息或半信半疑、私下猜测,任何一种选择,都会造成自己效用的减少。 2.2.3基于博弈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如果仅仅认为上例中的哈尔滨市政府的行为与我国2003年非典初期部分地方政府采取消息封锁的办法只是一种偶然或个别现象的话,那么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大环境下,政府或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部门采取类似的应对办法似乎是必然的。 (1)市场信息不完全 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上,信息分布足不均匀的。市场机制并不能保证相互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的利益主体披露其真实信息,因而,信息流动会受剥刮益阻碍。在一般情况下,信用双方如果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当掌握较多信息的人与掌握信息较少的委托人之问建立合同关系时,博弈的主要表现就是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隐瞒信息。 (2)博弈主体不到位 任何一种管理活动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作为指导。这个统一的规范,既是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行为标准,也是检验其工作质量与有效性的基本依据。为了充分保护和体现博弈各方的要求和利益,规范的制定者应该是博弈双方以外的局外人。而我国,目前有权制定相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规范与法规的是各级政府,作为博弈的参与主体,身兼政策制定与行动执行的双重角色,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规范时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完全自律。 (3)缺乏充分的博弈过程 制度经济学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允许的有限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产生个体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而制度的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因为只有多方博弈才能接近博弈的理想状态——即充分兼顾各方利益,同时促成博弈各方自觉自律行为,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好处,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的惩罚,从而得不偿失。公共信息管理的制度也不例外,它也应该是一个多重的、多层次的各方博弈的结果。而现行我国的公共信息管理市场化进程缓慢,远无法达到多方博弈的状态,不充分的博弈过程,使得博弈中的强势方违约、失德行为在短时间内成为必然。 2.3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2.3.1公共选择理论 以詹姆斯.m.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因此将各级行政机关统称为官僚,而这方面的理论被统称为官僚经济理论。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管理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政府是由人组成的,政府的行为规则是由人制定,因此也需要人去决策,而执行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经济人”特征。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政府总是集体利益的代表和反映。行政机关也是理性经济人,同样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样也会犯错误。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与交易政治学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基石。 2.3.2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我们也可以用公共选择的理论来解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效率问题。一般而言,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部门(我国一般是政府机构)为了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将履行公共信息产品提供者的职能,常常直接提供市场可能供给不足的公共信息资源,并履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外在效应消除者等角色,管制自然垄断、处理信息不对称等。但由于公共组织自身的官僚机构的特性,政府根本无法高效地提供公共信息资源,具体原因如下: (1)垄断导致的低效 首先由于政府部门垄断着大部分的公共信息资源,做为官僚机构的政府,其垄断性质决定了其信息供给活动必然缺乏竞争。而竞争对于激励理性行为人的内在动力、提高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的垄断性不仅使其失去了竞争所形成的外部压力,同时也失去了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在动力。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垄断,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难以及时有效地被供给、利用与开发。 (2)政府公共行为导致的低效 政府公共行为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低效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行为趋向于资源浪费。官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就像弗里德曼所说是“用他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政府官员虽然对公共信息资源有支配、占有、使用权,却无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因而没有提高效率使得成本最小化的激励。同时,与市场中的企业家相比,由于政府官员行事时无成本压力,因此不计成本的政府行为频繁发生,以上两点都导致了政府公共行为的低效。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激励动力而导致的低效。一般行政机构中,官员的劳动补偿与其劳动成果和效率联系不大,或者说联系不紧密,不仅因为政府官员的劳动成果和效率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还因为政府给予官员的报酬也并非根据其工作绩效,更大程度上依据的是职位的高低和制度上的硬性规定,而且规定一旦做出就很难改变。 于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官员只有争取职位和权力的动力,而没有提高效率和改善工作质量的压力。政府公共行为低效的无法避免,使得同为公共管理范畴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趋于低效成为必然。 无论是用委托——理论、博弈论还是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行为,都表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无法避免的内生矛盾使得管理的低效似乎难以克服。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结合现实,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对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会有所帮助。 3 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途径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化 法律作为对行为责任的强制约束,在实际生活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尽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为各级政府,但普遍存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寻租、政治创租的行为,都呼唤更有力的法律来保证公共信息资源能够更有效的利用。笔者以为,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立法应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程序;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评价与效率评估;⑤行政机关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责任以及违反义务所应承担的相应后果等。 只有明确责任,建立对称的责任体系才能有效的限制权力的腐败与滋生,将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内在不可避免的低效性降至最低。 3.2探索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提高供给效率 3.2.1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我国可以通过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文献[10]指出“随着社会分工的专门化、公众信息意识的强化以及社会公共空间的不断扩展,社会结构也日趋复杂,组织分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来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以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功能等为一身的庞大政府行政结构也面临分化,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管理渠道,为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政府可以鼓励多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形式如公公合作、公私合作、私人参与等多种形式,打破长期以来政府一家垄断的局面。竞争机制的引进必然会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 3.2.2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分级分类,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 根据公共信息的类型,可以探索确立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涉及国家安全、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信息,完全由政府进行封闭式管理;而对不属于国家机密的并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如政府法律、政策信息、公共灾害的防治信息,则可尝试由政府组织开发、利用,并免费提供给公众;而对于商业信息一能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并满足特定个体需要的信息,可以允许商业信息机构在公众信息的基础上开展增值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而政府可以完全退出此领域的管理,只作宏观调控。 3.3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提高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包括软硬件的开发),建立高效的信息公开、共享制度,注重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协调管理与深度开发也同样重要。 3.3.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同时要加快各级图书馆、文化馆、资料馆的建设,为社会公众获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进程。 3.3.2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信息共享 要加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不同业务部门、不同行业系统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问的信息共享。 3.3.3挖掘公共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做好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 目前国内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大多还只限于对数据的简单统计、罗列和。而对于深层次的分析、预测却涉及很少。很多部门的公共信息,如进出口、旅游业、气象信息等,如果能对累积的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与挖掘,不仅能为更多的企业和公众发挥指导作用,还能为其引进资金、开展国际贸易、更好的参与全球竞争提供机会。 3.4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参与的公众化,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必须保障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到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一方面,管理机构受公众的委托,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而公众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委托人,无疑是最有权利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建议与监督的群体。另一方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公众的委托人,承担着对信息管理效果的回应义务,在信息收集、信息管理、信息利用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公众了解、参与的过程与机会。国外在保障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对公众的参与权,都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依据,如美国的《文书节减法》。该法规定:机关在申请进行信息收集时,还要同与信息收集有关的公众或受影响机关协商,征求其意见,以评估信息收集的必要性、负担、效用等。再例如对于信息公开方面,发达国家也都有诸如《阳光政府法》、《公共信息法》等作为公众合法的获得公共信息的保障。在我国,也应该效仿发达国家的做法,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广泛参与,才有可能真正的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 4 小结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领域里,政府做为“理性经济人”和“社会公益人”双重角色,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明确、约束无效率的情况下,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低效似乎不可避免。但公共信息管理部门如能从法律上加以限定,规范上加以约束,在管理上引入多元化,切实地保证公共信息的共享与利用的推进;另一方面,完善监督与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与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经济学管理论文: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第三次工业全球化浪潮的到来,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加剧,矛盾凸显,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暴露使得现代政府在作为政治组织的同时还必须作为经济组织承担起管理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职能。传统的以政治学和行政学为理论基础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难于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西方公共管理学界出现了一股称之为“新公共管理”的思潮,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主张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来提升政府绩效,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调整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作为一种政府改革实践,新公共管理模式在西方国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的现实,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正在于此。而改革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如何进一步划分公共事务治理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等主体的角色,促进我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公共管理的现代化。[1]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的公共行政改革显然可以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经验。 “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重塑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对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经济理性与“新公共管理” 一般来说,“新公共管理”不仅指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于西方国家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在改革实践中,这种政府管理模式已经逐步形成一种弥补传统行政模式缺陷的新的理论范式。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存在,“新公共管理”都是经济理性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渗透和传播,是公共管理部门依托经济理性对传统体制进行的一场具有深刻意义的改造。 作为一场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引入“企业化政府”的概念,即在公共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对公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政府的权力分散与下放、公共业务的合同外包、政府的绩效考核和评估等。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包括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员工参与决策与管理过程、放松管制并推进绩效目标管理、信息技术的利用、顾客服务、使用者付费、合同外包、取消垄断性管制规定等主要内容。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新公共管理”以现代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不仅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还借鉴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等。休斯认为,经济学,特别是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融合到新公共管理中,取代了官僚组织中高层人员信奉的传统公共行政观念。 总之,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新公共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它不仅对“新公共管理”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还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经济学教学的目标定位 在当今我国公共行政改革可以借鉴吸收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背景下,经济学对于公共管理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凸显。然而,长期以来,作为公共管理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经济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原因在于:首先,经济学通常在低年级开设,因此学生习惯于把经济学当成类似高等数学、英语等的公共基础课,而没有认识到经济学和公共管理之间的关联及其对公共管理专业的指导性作用;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经济学具有理论抽象、图形多且复杂、数学知识运用频繁等特点,对于文科生占大多数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对经济学的惧怕多于兴趣。在这种心理下,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对所学知识感到既混乱又茫然,根本搞不清楚经济学究竟要研究什么和解决什么,更不要谈经济理性的培养。最后,由于经济学教学内容多,教学中往往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沉闷枯燥,教学效果并不好。 为此,必须重新审视公共管理专业的经济学教学目标,合理地定位对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尤为重要。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考查经济学课程的定位。 1.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学科建设的影响 英国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先驱,以1979年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上台为标志,其改革主题曾被有关学者概括为:私有化、分权化、竞争机制、企业精神、非管制化、服务质量、对工会力量的限制。[7]这场改革给20世纪20年代已经诞生的公共行政学科带来了很大冲击,以政治学、法律、社会分析等社会学课程为主的传统组合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的需要,英国各大学的公共行政专业的课程设置开始转向以经济学为基础的课程组合,随着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的进入,公共管理学科逐步取代公共行政学科,成为培养未来政府公务员的基础学科。 2.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管理实践的影响 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管理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官僚制弊端的分析和以市场为基础的制度设计两个方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官僚制的存在使政府组织的供给具有垄断特性,造成政府面临组织机构规模的不断膨胀和效率愈发低下的困境,解决出路就是打破政府垄断,引入市场、准市场机制,通过服务签约外包的方式建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竞争,提高公共物品及服务供给的效率。委托理论被用于分析政治家和下级官僚之间的科层关系,作为委托人的政治家和作为人的官僚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不一致性,人有可能为追求个人利益而牺牲委托人利益,而政治家为监督双方利益上的不一致则需付出更多的成本,为此,需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官僚组织垄断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模式将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应引入市场机制将公共产品和服务转由非官僚组织承担,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经济学还借鉴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提出了基于市场的公共政策设计。 综上,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为“新公共管理”实践开创了思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又催生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形成。因此,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经济学应该定位在经济理性思维的培养以及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学习上,这样的课程定位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基于以上认识,为实现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教学目标,需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在借鉴国内外大学应用能力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现尝试提出“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1.设计体现“公共管理”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对公共管理类专业而言,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体系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增加和删减处理,从而突出“公共管理”特色。适当增加公共政策分析、公共产品的供给、公有资源的管理、税制的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在讲述各经济理论的同时,加大对政府出台的各类经济政策的分析,从而阐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同时,对于较难的理论模型及数学推导部分则可以进行简单化处理。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调整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政府公共政策,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采用引导—互动式教学法,实现讲授和自学相结合 “引导—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采用互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实现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授课方法。教师的引导主要通过讲解要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归纳问题、设计练习等来实现,学生的互动参与主要是通过自读自学、问题质疑、展开讨论、答题写作、迁移创造等形式完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经济学理论分成基本理论和由基本理论推演而来的扩展理论两类。以弹性理论为例,需求的价格弹性部分属于基本理论,教师需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而需求的收入弹性、交叉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则属于扩展理论,教师完全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或学生自学方式进行。 3.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增加辅导课环节 在不增加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课程总学时的基础上,在每一章结束时,增加两学时辅导课,用于课程重点、难点、习题的讲解及案例讨论。利用辅导课,教师就可以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投资、政府税收、政府转移支付、进出口等因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案例讨论是辅导课环节的重要内容,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案例,学生采用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等多种形式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 4.建立多手段的综合考核体系 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考核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综合评定,平时考核包括日常作业完成情况、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读书报告(经济学领域的名著)的撰写等项内容。在各种考核形式权重的设置方面,要增加平时考核的权重。建立多手段的综合考核体系,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5.建立突出“公共管理”的特色的实用性的案例库 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交融贯通以及实际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独立思考、主动求知和应变能力。目前,各类经济学教材中虽然包含很多案例,但较少涉及公共管理部门。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经济学而言,相应的案例选择就应契合学科和专业背景,多采用公共部门的管理事件和场景作为案例。 五、结语 在我国可以吸收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公共行政改革的背景下,以培养未来政府公务员为目标的公共管理专业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审视经济理性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调整经济学教学的目标定位,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培养新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加速我国公共部门管理改革的进程。 经济学管理论文:劳动经济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人力资源,其在企业竞争中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企业都会从人才劳动市场中来获取高质量的职员,所以企业经济的发展与劳动市场是密切相关的。由于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还存在着各种上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相关企业应该加强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学习。本文通过对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并相应提出了一些管理措施。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引言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进步的关键要素,也是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能源。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企业管理中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劳动经济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人力资源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筹码,但目前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应该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 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我国劳动经济学主要是为了研究劳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经常效益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问题,并且劳动经济学的重点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最少的劳动投入来获取最大化的经常效益。由于国内劳动经常学出现地比较晚,所以其研究水平相对于国外经济学而言会有较大的差距,并且我国从事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单位非常少,因此,这样的劳动经济学是无法适应于经济建设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劳动市场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就业、失业等问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频繁出现。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劳动经济学研究者们应该要多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劳动经济学理念和方法,并吸取历史经验来完善我国劳动经常学。2.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基于劳动经济学以及人本思想下,通过招聘、培训、薪资等管理形式来对内外相关的人力资源进行组织与运用,这种管理形式也是为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是为确保企业生产目标顺利实现以及工作人员的最大化发展。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运用比较晚,相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是不成熟的。但由于近几年来经济市场的变化以及一些外企管理模式的深入,国内许多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以及前景来提升人力资源的管理。通常企业内的人力资源管理都要以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来指导工作,并采用合理、科学、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的作用和效果,从而使人力资源的投入得到最大化的收益。3.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主要运用到就是劳动经济学的内容,并且劳动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就是经济学相关的理论,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运用管理理论,由此可见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是属于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在劳动经济学理论中会将个人与企业的关系称为劳资关系,而人力资源管理中则将这种关系称为雇佣关系,虽然这两种关系在本质上是非常相似的,但是其研究的对象却有很大的差别。劳动经济学中主要研究是劳动市场,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指企业内部的劳动合作关系。劳动经济学中的劳资关系主要是通过劳动市场来进行调节的,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交易成本的,并且这种资源的分配效率会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加大而提高,相关企业也就可以借助这种关系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雇佣关系所针对的是企业相关的管理部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是存在交易成本的,这种合作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当前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招聘方面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中许多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并没有合理按照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来控制人数,他们只是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来应聘的人数来选择招聘的人数。通常招聘人数的偏差会使得企业在人才成本上出现偏差,这些偏差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利润。企业应该要遵循生产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并且企业劳动力收益与产品生产费用大致相同时,这个时候劳动力的人数是最合适的。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企业资金投入量和劳动力的投入量是可以进行控制的,企业通过对投入的资金以及劳动力的投入的控制来调整产品的产量。所以说人才招聘数量是不可以随意更改的,相关企业想要有效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就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目标,并结合相应的劳动经济学理论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2.人才薪资管理的问题。企业内的薪资管理能够有效控制人力成本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对于人员的工作热情也有很大的影响。企业内部制度科学合理的薪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控制人力的成本,也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优秀的薪资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劳动生产力,并且也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目前有许多企业都意识到了薪资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却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这种工资长久不变的状态会导致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下降,从而也使得工作效率无法提高。虽然薪资涨幅过高会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但是也给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负担。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应该要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薪资管理制度,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力度。3.企业管理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人才流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再完美的管理制度没有高效的企业管理人员来执行也是无用的。如果企业管理效率低下就是无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也无法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企业管理力度不够就无法合理地进行职责分工,这种状况长久下去会严重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运行效率。工作人员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也会慢慢失去动力,从而就导致了人才流失的情况频繁出现。人才流失将会造成企业的巨大损失,由于一些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会带走许多重要的技术内容,甚至是一些企业发展相关的重要信息,这些都会造成企业很大的损失。企业发展过程人才流失会严重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行,也会影响到企业内其他工作人员的凝聚力。 四、劳动经济学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 1.采用符合劳动经济学理论的人才招聘和培训形式。劳动经济学中基本理论就是组织劳动力的成本投入与劳动生产效益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应该要注重人才的招聘和培训,通过对那些比较有潜力的员工进行培养,然后利用各种有效方法来开发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从而确保劳动生产力能够带来更多的效益。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应该要以企业发展的目标去对应聘者进行考核,对他们的生产效益进行准确的判断,最后再决定录用。企业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激励或绩效考核等方式来促进员工提高自身的要求。2.以组织发展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策划。劳动经济学中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要以企业组织发展目标来进行策划。这种策划并不是指引入的员工在工作几年后才允许升职加薪,而要根据企业发展的目标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来制定相应的计划,并且这些计划是能够促进企业员工发展以主企业整体发展的。相关企业应该结合劳动经济学理论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根据企业发展的目标来进行人力资源的策划。 五、结语 基于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劳动经济学是从投资和回报的角度来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所以相关企业应该要结合自身发展目标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生产效率问题,并以最小的投资来获取最大化的效益。 作者:王博 单位:中铁置业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经济学管理论文:城市经济学指导下的数字化市政管理 摘要:近年,伴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速推进,城市的数量与规模大小都呈现出猛烈增长的趋势。在这种发展形势下,以人工管理为核心的传统型市政管理的缺点也日益显露,如:相关机构各自为政,信息共享差,相互沟通少。传统型管理方法只能有效发挥市政管理的基本功能,只适用于市政设施种类少,数量小的情况。一旦市政设施类型多样化,数量激增,落后的传统型管理方法就难以满足城市市政管理的现实需要。因此,进行数字化市政管理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公共经济;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经济学及相关概念 城市化作为社会发展不可避开的必经阶段,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会给城市带来层出不穷的难题。这些问题牵涉范围广,会触及土地、环保、市政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由于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对其的认识也日益成熟,而城市经济学也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应运而生。城市经济学是以城市综合体的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可以为公共经济资源在政府手中的分配,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就包括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城市规划不仅是政府的职能之一,体现了政府意志,更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各界人士的智慧结晶,是党执政为民的政策的重要体现。时代变迁,科学技术飞跃,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要想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势必需要政府运用数字化市政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城市市政管理系统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其主要特点如下:(1)地理分布特性。市政设施和使用者的地理位置分布呈现出显著特征,市政管理中的各项活动如管网改造、检修等,都取决于位置距离、覆盖范围、街道分布等地理因素。(2)市政设施数量多,种类多,分布广。(3)动态性。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管道管线、市政设施等也相应会增加、废弃和更新。因此,在城市管理中,新情况新决策的出现都会带来海量的信息。 二、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市政管理现状 在众多欧美发达国家,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及可视化监控管理技术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在市政管理中实现了成功应用,且大幅度地提高管理效率、水平和力度,推动了城市经济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如:美国运用GIS进行市政管理,从而实现了对部分市政设施的远程监控;加拿大通过土地信息系统,搭建起与土地有关的法规、政策性文件、档案以及申诉案件的信息库等。此外,在灾害及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上,美国、日本等果都各自利用GIS技术搭建起有针对性的紧急事故处理系统。这几年间,中国部分城市市政管理水平较高的城市也陆续建成了部分市政业务管理系统。例如,南京市政府建立的户外广告管理系统、上海出现的管线管理系统、大连市政府使用的城市路灯监控管理系统等。上述管理系统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市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水平。下文将以广州、北京两座城市为例对数字化城市管理进行分析。 (一)广州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中国城市的数字化市政管理建设很晚才开始起步,为了实践建设统一信息平台的理念,2004年广州市园林局提出了建设“广州数字市政”的思路,即第一步是搭建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将整个广州市的市政公用园林设施都录入到系统中,从而得以实现对公用园林设施的实时的全方位的监控。此外,还可以将系统与模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在城市的安全保障和抗震救灾等方面为政府的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参考。这个系统要依据现实的基础条件以及实际的需求,进行分层次、分步骤的实施。该系统包括三个基本模块在内,如下所示:(1)地理信息系统(GIS);(2)业务管理系统(GIS);(3)AI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 (二)北京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由于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始终难以获得有效的提高,北京被迫开始走上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之路。北京政府在城市管理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下水道井盖失踪”等问题依然存在,市民的满意度不高。因此,基于数字化基础而建立的城市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在北京被投入使用。自2004年4月份起始到现在,经过理论研究以及在实践中投入运行,北京市东城区政府整合多项数字技术,建立建成了以“城市监督中心”以及“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新型城市管理制度,利用数字化技术改革发展了城市管理模式,在城市市政管理中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北京市推行“数字市政”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借助北京市的城域互联网以及综合信息平台,使用移动通讯、互联网以及“3S”技术(即GIS,GPS,RSV),建立起一个结合电子政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化社区,面向政府内部和社会群众的市政综合管理服务系统。 三、目前市政管理中的问题 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激增,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国城市的规模结构继而产生了巨变。人口数量多的大城市数量达到了增长高峰;人口规模中等的城市的数量也持续增加,一些小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成长为中等城市。而这些新诞生的中等城市,市政设施的种类、数量也大为超出原本的规模。在城市发展的形势下,城市市政管理也出现了各类问题。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各大城市管理部门各自为政,职责权能划分不清,又难以统一调度。市政管理牵涉的部门众多,又由于各部门的行业和主管单位都不同,所以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差,沟通受阻碍。典型例子就是,刚修好又被拆的马路、房屋等。“刚修好又拆掉”不仅会影响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更是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2)过于依赖突击式管理,缺乏切实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3)粗放型管理,信息获取和处理不主动不及时,效率低下;(4)未能建立起统一的工作成效评价标准以及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监督及赏罚机制,各种监督和制约制度都难以发挥作用;(5)过于依靠人工管理。管理人员利用基础通讯设备和长时间学习积累下来的个人经验,可以大致了解城市区域的基本情况。但大规模投入使用的新市政设施就会让管理人员一时难以掌握。台风、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会使得城市的各种市政设施负荷大为增加。若缺乏良好的应对之举,管理者和决策者又不能及时获取充分、真实的信息,就难以及时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从而可能出现管理决策、应急处理上的过失,甚至给人员、财产带来严重损害。(6)规划失控,城市发展建设急功近利,官员为了政绩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部分城市为了在数据上实现高水平城镇化,大量开设开发区、市民广场等破坏土地的项目。而且由于盲目的房地产开发,很多城市都供过于求,大量土地被破坏、房屋被闲置。巨大的浪费与现代社会倡导的“节约型社会”理念大相矛盾,也有违城市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上述种种问题层出不穷,且久久难以得到有效的处理,绝大原因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数字化市政管理平台。各个市政管理部门,各管各家,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统一调度。虽然很大一部分城市的市政管理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点关注上述现象,也陆续颁布了一些相应的规定或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但这些应对之举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作用,产生一定的效果,治标不治本依然是最大的问题,在根源上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只有从管理的基本制度下手,建立完善数字化市政管理系统,各个市政管理部门间才能实现良好又有效的沟通,实现部门间的市政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走出各自为政的困境。 四、数字化市政管理的意义 城市各种市政设施的正常运行、社会生活秩序的维护离不开城市市政管理。城市市政管理有着极为丰富的涵义,广义范围上的城市市政管理涵盖了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市政管理,如城市交通系统,给排水系统,通讯设施和线路,电网等。城市市政管理就是在各部门管理下,协调各类市政设施的运行、维护。但由于市政管理牵涉部门众多,而各工作部门又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体系,各自为政,互不交流,如此就导致一个看似简单的管理工作却需要几个不同的部门多次磋商,更甚者互相推诿的情况。数字化市政管理方法的使用会助推城市市政管理水平攀登到新高峰,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传统型城市管理中,各个市政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信息和资源缺乏共享;而使用了数字化技术的市政管理系统则可以有效地统一调度整个市政管理所牵涉的所有部门,在各部门间建立起良好有效的、及时的、高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充分使用各部门的信息和资源。此外,因为各个市政设施和事件都有着统一的唯一性标识,全部被记录在数据库中,所以政府可以进行更精细的管理。数字化市政管理,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市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在各类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上,工作人员可以在相较之前极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所在,迅速地确定事件,快速地便捷地搜寻到所需的信息。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准确度,更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此外,数字化市政管理对建设新型市政综合管理体系大有裨益,可以为科学合理决策提供有帮助的信息支持,并且还能够科学客观地评价市政管理的各方面水准,为市政管理的改良方向提供参考。数字化市政管理所具备的统计分析功能,能够直观地呈现出各项数据,为准确地分析问题及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五、建立数字化市政管理系统的举措 如今,数字化市政管理是时展的大趋势,搭建起统一的信息系统是信息革命的最终方向。但是由于各个城市市政公用基础保障供给领域缺少详细和集中的初始基础信息资料,想要建立起一个基础信息完善的GIS信息平台是难以一蹴而就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人口众多,数据统计难度大,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用促建”的信息化建设方针,逐步深化完善信息内容。如今,三维可视化技术已实现了推广,众多领域中都有所应用,如城市规划、交通监测、地质勘察、气象预报、建筑设计、移动通信等大量领域。中国老百姓也能够享受到越来越精准的精确到小时的天气预报服务,开车出行也能够在手机上或者通过电台获取实时路况信息,从而尽量避开堵车地段,减少等待时间,提高出行效率。所以,一方面要避免盲目跟风地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从而影响实际使用;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去欢迎不远的将来“统一的信息平台”的建成。城市公共基础保障供给行业在形成之初就产生了固定的传统管理模式,即始终由各具体行业自行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各行业都有着一套较为独立的自我管理制度。短时间内想瓦解这种格局,强行推进信息共享方式下的统一管理难度较大,缺乏实际。而且这种变革不但与具体的技术方面、管理方式、运营模式等有关,而且更与社会文化观念的革新有关,是对信息共享理念的宣扬。在信息和资源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各地的市政设施都身处信息网络之中,就算各自为政,也会因“蝴蝶效应”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届时,“数字市政”将在保障城市市政设施平稳、健康、高效运行过程中发挥重大价值,促进城市经济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者:曾祥誉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管理论文: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浅论 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重要应用最为普遍,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持,因此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大力引进经济学理论和相应地研究方法是适应时展的需要。本文就在现实的基础上应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重点探讨了人力资源规划分析、效益最优以及薪酬与激励机制,寻找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希望对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理论;经济效益 作为现代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其发展历史并不长,与经济学这种具有百年发历史的学科相比较现代很年轻,更不用说与哲学、数学、物理学等这些古老的学科相比了。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各个相关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如此,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相关理论,经济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起到了良好的辐射作用,为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经济学理论支持。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 早在十八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过系统阐述,他的《国富论》是最早的记载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的著作。现代的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重新解释,即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将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让他们尽可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并做到各司其职,以求将人力和物力资源分配做到最优化,为企业谋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另外,管理人员还要通过相应地培训、训导等方式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保持工作的高效性,并达到高质量的完成组织任务的目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与范畴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人事部的主要工作,涵盖的基本任务主要有对本单位的人力资源进行分析和归纳,为企业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现有的人才梯队,并为企业从业人员创造平等的升职机会和提供相应的薪金、奖励等。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企业管理者关心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深入挖掘上,并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实现了人力资源职能的巨大转变。时至今日,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的范畴已经相当广泛,从相关理论知识的关联程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涉及的知识范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对象就是人,实现人才的各尽其能需要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因此心理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涉及范畴;人力资源管理不可避免的面对复杂的管理问题,因而又涉及到管理学;任何经济管理活动都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以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是现代市场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又涉及到经济学和法学的相关知识。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劳动力市场信息指导人力资源规划和分析 人力资源的核心内容就是为企业提供适当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才储备。在现代经济体制更加开放、市场经济更加繁荣的情况下,影响劳动力供求的因素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经理人员只有明确把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人才储备情况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因此可以说,劳动力市场信息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主要的参考依据,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达到完美的地步,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甚至劳动力市场信息会引导管理者做出作错误的决定,会存在逆向选择的情况,这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二)平等就业机会原则与效益最优原则 平等就业机会原则就是指各个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应该本着平等、透明和公开的原则,通过设置严格的招聘环节为求职者提供平等的待遇,保障求职者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公平的选才需要严格的监督制度作为保证,严厉杜绝徇私舞弊和金钱交易的情况发生,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并保证为组织招聘到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另外,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以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保证了人才的公平竞争才能为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注意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完全等同于社会利益,有时候两者之间更是一种相互矛盾的关系,因此企业应该处理好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在完成制定的盈利目标之后尽可能的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三)员工的升职和薪资奖励 任何一个经济效益良好的单位都具备完善的员工晋升机制,并会对其中表现优异者给与一定的名誉或是物质奖励。当企业的相关职位出现空缺时,应该从下级单位中筛选出符合相关标准的人员来填补空缺的岗位,且在筛选过程中应该注重选择能力、资历、经验等最符合岗位需求的人员,因为企业管理者是通过对别人的任免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各级人员的工作能力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恰当的选人、用人是实现企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另外应该考虑到不同时期的人力资源结构和创造力等都存在较大差异,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适时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 三、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当今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企业管理者应该从企业自身情况出发,改善传统的人力资源分析和配置方式,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并通过完善现有的员工晋升机制和奖罚机制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作者:陈禹 单位: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 经济学管理论文:经济学旅游管理职能分析 摘要: 在纯粹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旅游经济的发展难免会存在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需要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可以说,政府在旅游管理方面所发挥的职能对旅游业发展来说具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而政府本身也并不完美,在行使相关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仍旧还存在着不少局限性。本文以经济学为视角,对政府为何要行使旅游管理职能以及政府要如何进行旅游职能管理这两个问题作了具体详尽的分析,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旅游管理职能的有效行使。 关键词: 经济学视角;政府;旅游管理职能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到底应当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这在当前来看,仍旧是一个令人十分困惑的问题。相关实践表明,不少地方政府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依旧还存在着“错位”或者“越位”行使职权的现象,这也引发了很多争议,虽然引发这些争议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政府管理职能邢世得是否得当必定是其中最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从经济学角度看政府为何要行使旅游管理职能 (一)旅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其实是指信息的结构不对称,即交易双方中的一方掌握了另一方所没有的、但却对其有着重要利益影响的信息。在这样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在完全竞争前提下所具备的效率性就会被大大降低,甚至会被完全失去,进而影响交易双方“双赢”交易的促成。在旅游这一市场上,旅游产品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服务,几乎是不可能用一种非常纯粹的客观标准来对其进行测度和加以表现的。对旅游者而言,其在事前所能够获得具有较高服务质量的信息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大多是根据根据口碑或者企业的宣传来决定其所要支付的价格的,旅游者在现场的消费特质才是影响其所获得的服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其对支付价格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如此一来,那些质量非常好的企业在这样的市场中基本是不具备较大优势的,大多企业到后来可能够会选择降低相应的质量标准,或者是退出这一市场。正是因为这种事前的不对称信息,才导致了旅游这一市场中的“逆向选择”现象越来越严重,旅行社用尽各种各样的手段与方法来欺诈游客的事件更是层出不清,严重破坏了旅游市场的秩序,极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合成谬误 在经济学研究当中,合成谬误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认识性错误,即认为对某一个体中适用的情形,在整个群体当中也是同样适用的。而事实是,在特定条件下,某些对个体来说是理性决策的行为,对群体来说,也有可能是非理性决策的行为。在旅游业中,这种现象是极为常见的。一方面,旅游企业在价格上存在的合成谬误。某些个别的旅游企业为了增加收益,就刻意地压低价格,这时候在该企业的认知里,是希望其他企业保持原来的价格的。那么,对这个企业来说,这一降价增收的决策可以说是理性的。但是,当所有同质企业都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加收益时,对这些单个的企业来说,不仅没有任何益处,还会使得自己的境地变得更加尴尬。且这种由企业间任性竞争导致的不良后果,通过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政府对其进行协调和调控。另一方面,在旅游投资上,也存在着合成谬误现象。当某一个旅游项目在获得成功之后,很多其他的旅游企业便会进行模仿,由于对旅游市场供需状况的把握不足,大多是通过对适用性的预期来对后来的收益进行推断,这种盲目性决策使得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相似性产品,市场的供需状况由此而发生了相反的变化,企业在这个时候就极其容易面临失败的威胁了。 二、经济学视角下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内容 在当前这样的环境中,作为政府,在行使相应的旅游管理职能过程中,应当要有弹性,对那些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就要尽可能地避免进行直接的干预。当市场出现不完备地方,或者处于失衡险境时,才进行有效的介入。在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报告中,曾指出,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至少应当履行如下四种职能:立法职能、规划职能、协调职能和投资职能。与此同时,还要完成如下五个基本目标:为居民出行提供服务、满足居民度假和闲暇的权利、从事旅游文化开发与研究、推动旅游业在各个领域中的开发和建设、保护自然并协调环境的共生。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来说,旅游发展的层次是不同的,所以政府所应该采取的政策与措施等也应该是有差异的,具体职能的行使也是有差异的。通常情况下,宏观调控、组织协调、政策法规、营销规划、公共服务以及信息管理等都是其应当要行使的基本职能。 (二)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针对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到底应该由政府计划主导,还是由旅游市场本身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主导,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就前者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而言,就是指根据旅游业的自身发展特点,将市场为主,对资源进行配置,由此而使政府主导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为旅游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后者市场主导型发展战略而言,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提法其实并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我国当前的旅游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人们更加倾向于接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主导作用的发挥。由此可见,想要从文字上来对其加以区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从具体实践也可以看出,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应该是明确的,作为政府,应当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守夜人”角色,以促进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 结束语: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旅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合成谬误要求政府必须要加强旅游职能管理。并且,旅游经济要想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要能够找到政府职能行使和旅游市场作用的平衡点,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才有可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娜 单位: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学管理论文:医院卫生经济学经济管理探讨 一、卫生经济学原理基本概述及其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卫生经济学是一门较新的学科类型,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卫生行业系统中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是经济学学科的有机构成。基于卫生经济学的学科特征和属性,其能够对医院经济管理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卫生经济学原理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医疗卫生改革的整体背景下,出于为人们提供更好地医务服务的目的,医院管理中需要借助卫生经济学原理,对相应的管理模式及流程加以优化设计。在医院发展新时期,医院的经济管理活动应在保障医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注重管理的低耗化,节约化。 2.医疗改革背景下,在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内,传统的医疗服务付费方式有所调整,医院正常运营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数量规模得以增多,此时医院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多样化,需要通过卫生经济学原理,捋顺各方资金及费用关系。 3.现阶段,医院经济管理在相关决策的制定上,更加依赖于信息技术,一方面在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已实现了信息化;另一方面在医院技术及项目的研究、经济资源及人力资源的分配及考核等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使卫生经济学原理充分反映到医院经济信息数据收集整理环节,为医院经济管理决策的实效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促进医院经济管理质量水平的提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 在新时期背景下,医院管理运营逐步向市场靠拢,受政策制约影响的程度有所减弱。医院管理中面临着医疗资源竞争及患者资源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在这一形势下,医院经济管理要转变原有的等靠要思想,而要立足于医院内部,在成本上加以控制,保障医院经济管理行为的专业化、规范化。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正是卫生经济学原理的具体体现。 (二)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 卫生经济学原理强调应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控制医疗费用的收支情况。在医院资源的配置上,早期呈现出不均衡,医疗资源消耗较大的现象,致使医疗资源的浪费问题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医院经济管理的滞后。现阶段实施的医疗卫生改革正是基于对医疗资源加以优化的目的而推行的有效改革方案,通过医疗卫生改革,能够使我国的医疗服务更加科学合理,也能够有效减少医院的成本支出,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三)对医院经济管理中各部位的职责加以明确 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牵扯面较广,要促进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应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对医院经济管理流程中的各部位职责加以划分。首先,在制定医院经济管理决策时,医院领导人员要在熟悉及掌握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医院实际状况,立足于医院发展大局,统筹医院经济管理中的财务预算、财务决算、成本核算、财务审计、经济形势分析、药价管理等各方面因素。医院经济管理在具体组织实施上,在管理人员构成上要包括医院高层管理人员、医院的各个部门的财务会计人员、医院财务审计监督人员等。医院高层管理人员负责汇总医院经济信息,确定本阶段医院的各项建设规划工作;医院各部门的财务会计人员主要负责医院的经济账务管理、经济数据的整理分析、经济行为的具体实施等内容。在医院经济管理流程中,医院财务会计人员的职责更为重要,因此,对这一岗位的财务会计人员,一方面要全面考察其思想素质水平及职业态度,另一方面要注重其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通过相应的培训学习,使其能够充分履行经济管理职责;医院的财务审计监督人员要对医院的经济管理效果加以考核评价,确保经济管理各个环节顺畅规范。 (四)完善医院经济管理的措施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经济管理应在做好管理理念转变的基础上,采用适用于市场经济环境的措施方法,对医院经济管理活动加以完善。主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在医院的经济核算上,可以参考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及核算方法,对医院日常运营中经济行为产生的各项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出适用于医院长远发展的经济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在日常学习培训中,对医院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加以强化,从而达到节约医院经济成本支出,抑制经济费用不规范增长,提高医院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其次,医院要注重对经济管理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优化改革,如在财务预算中,可以将原有的收付制度调整为权责发生制度,促进医院经济成本核算的有效实施。第三,医院要充分采用信息化技术,对医院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各类资料信息加以汇总,形成医院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以为医院经济管理决策的制定实施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最后,要调动起医院各部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采用针对性的收入分配方案,打破传统的“一锅端”、“一刀切”的收入分配方法,建立起激励机制,永葆医院发展生机。 三、结语 卫生经济学原理是指导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原则,在新时期医院发展形势下,应充分利用卫生经济学知识,对医院的经济活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进行全面分析探究,制定相应的改进医院经济管理成效的措施方法,以确保医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作者:王琼 单位:南阳医专纪委 经济学管理论文:经济学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发展研究 一、经济学视角下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发展困境及成因 1.个体角度的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可有可无 经济学是基于个体研究的科学,从个体的角度,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具有明显共性的四个特点。一是学历起点低。就当前而言,多数高校后勤管理人员70%的第一学历在大专及以下,50%的第一学历在中专、高中及以下,他们主要通过招工、顶职(工人身份的父母提前退休,岗位由子女补缺)、军人安置等途径入职;二是工资待遇低。由于学历问题,后勤管理人员长期得不到轮岗机会,也就失去了很好地锻炼和提拔的机会,待遇的提高主要靠工龄积累和政策的“水涨船高”,这种积累的结果,在按基数增加工资的多数时间,是越积累差距越大。他们在对政策无可奈何的前提下唯一的对抗方式就是消极怠工,处理问题的方式就是“视而不见”;三是工作具有可替代性。高校的专业教学、重要管理岗位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这就是高校为什么高薪“挖墙脚”和高薪留人才的根本原因,如果排开工作创新、放弃工作进步,后勤管理的工作重复而简单,不需要专业知识,在其他岗位从事过管理的人都可以胜任,因此,可替代性非常强,他们的危机感也随即增强。因此,他们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外表表现一般强悍,物以类聚,长期“群居”的结果使得他们整体强悍。因此,被冠以高校“低素质”队伍。 2.偏好考量压缩了后勤管理人员的生存空间 偏好是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中的一个主要假设。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育人,教学是中心,教师是主体,这个提法的准确性毋庸置疑,这个提法没有提到管理干部,但他们是校内政策的制定者。我们常说,工作没有贵贱,只有分工不同,这种说法的准确性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实际上存在倾向性的考量。一是人才培养偏好。将年轻干部放到后勤管理岗位上去磨练,这已经是开明领导的做法,但磨练“成器”后会立即成熟一个调走一个,而将优秀管理干部放到后勤管理岗位并按照梯队培养的少之又少,这造成了高校后勤管理人才难留的局面,一般管理人员熟睹迎来送往之后成为“一摊死水”;二是教师偏好。在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育人、教学是中心、教师是主体这个思路下,很多高校将资源、绩效的分配向教学一线倾斜,后勤管理人员再一次沦为弱势群体。 3.成本观念被动缺失导致了后勤管理人员的得过且过 成本观念是经济学应用最普遍最彻底的一个基本原理,企业要最求目标利润,就要进行成本核算,在技术不成熟,原材料成本无法降低的情况下,企业最常用的的方法是减员增效,这叫按需设岗。在当前体制下,高校却不能,一旦入编就“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在不能开除的情况下总要给他一份工作,这叫因人设岗,导致本应一人可以完成的工作由多人承担。经常听到高校领导说“如果这是私人的学校或是民办学校,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压缩多少多少”之类的感慨,这是高校领导的无奈,也是高校成本观念被动缺失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成本观念被动缺失的影响下,后勤管理人员逐渐形成了“三个和尚”效应,这就失去了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甚至失去了构建激励机制的可能性。他们中的积极分子会要求进步,一般人员就会在“反正又不能开除我”的思维模式下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阿弥陀佛”应运而生,“好好先生”随处可见,失去了管理的基础。 4.价值决定的把握影响了后勤管理人员的未来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构成之一有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价值论。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决定价格,每个人都既有价值又有价格,这里的价格是价值的表象,也就是工资。个人价值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内在因素,就后勤管理人员而言,从以上个体角度、偏好、成本观念的分析来看,个人价值受外在环境影响,但外在因素不起决定作用。价值决定原理把握好的后勤管理人员,他们会“先天不足而后补”努力提升自己,这部分人通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提升,提升了价值,决定了未来的发展,而另一部分人则不思进取,工作年复一年,既不总结,也不反思,更不会主动自我提高,价值相对越来越低,慢慢失去了核心竞争力,也就失去了对未来发展的把握。 二、经济学视角下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发展对策 1.公平机会给予: 修正偏好经济学中的偏好假设是指个体在经济活动中因为理性,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做出决定,只会根据精确计算选择最优方案。在后勤管理人员培养上,高校要抛弃个人甚至集体偏好。一是根据高校自己的人才培养规划,合理调配资源,将后勤管理人才与其他管理人才放在平等的环境中培养,一般管理人员的调动不能优先由其他部门,放在一盘棋中考虑;二建立健全轮岗制度,高校中层干部的轮岗有些高校已经开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一般管理人员有计划的轮岗还没有开始,管理不是技术,管理是艺术,需要管理人员在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角度换位思考提炼管理艺术,以开创学校工作和个人双发展的局面;三有针对性的引进人才,大家都认为后勤部门重要,但多数学校在人力投入上得不到保障,出现了“教学引进、重要部门选拔、后勤部门被动接受”的惯例,造成后勤管理人员“年龄老化、思维退化、行为僵化”和“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不想办法”的“三化”、“三不”怪象。因此要象教学一样引进青年才俊来冲击思想,象很重要部门一样选拔由能力敢担当的人来纠正行为。 2.发展空间争取: 提升价值成为“稀缺”西方经济学认为价格决定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越是稀缺,价格更高。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决定价格。可见,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商品的价值高价格就高,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商品越是稀缺的价格越是高,在此暂且不论两者的区别,就后勤管理人员来说,价值和稀缺性两者是可以统一的,即在替身价值的同时成为“稀缺”。一是提升自身价值,“天生我才必有用”讲的就是价值,后勤管理人员在从事每项具体工作中也体现了价值,当工作价值被价格(工资)所掩盖后,价值是不被发现的,后勤管理人员要通过提高学历、职称来提高内在价值,要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出成绩来提升工作价值,要用工作热情、工作激情来体现存在价值;二是要成为“稀缺”。后勤工作因为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管理人员只进不出或少出,如果将自己的工作发挥到极致,将管理艺术运用到极致,就难以被他人替代,就会成为“稀缺”,就会从被管理者变为管理者,从管理者变为管理干部,从后勤管理干部变为其他部门的管理干部。 3.提升后勤管理人员整体形象: 边际成本分析边际成本是指没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或服务的产出或供给所增加的成本,边际成本广泛应用于工厂生产成本核算和服务企业服务供给核算。例如,一两从上海开往广州的客车,核定总座位为50人,单程总成本为1万人民币,每个座位的成本是200元,考虑利润,价格肯定高于200元,发车后,还有空位,一个游客在站外愿意花100元乘车,从成本核算上看,游客愿意支付的100元不到成本价,但从边际成本的角度,多增加的这个游客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一般情况下游客会如愿乘车,这就是边际成本。根据前面的分析,部分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整体形象相对其他部门还有差距,要缩小差距,除了前面的考量外,还可以在自然通过增加工作量,增加服务质量等方面来实现。一是增加工作量的边际成本分析,增加工作量无非两种情况:校园面积扩大(增加校区除外)和自然减员。例如某校园原有600亩,后扩大到1000亩,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会随之增加,但只增加了管理人员巡查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增加的成本即边际成本不能按面积增加的系数来核定。这种情况不需要增加管理人员,甚至会出现责任增加责任心会增强的效果,这样,更少的人将工作做的更好,后勤管理人员整体形象会逐步提升。二是服务质量的边际成本分析。扫地是多少一扫帚地面会干净很多,更换水龙头多拧一扳手漏水的机率就小得多,服务时多一点微笑服务对象心里就温暖的多……而上述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从边际成本来考虑,提高服务质量不一定要增加成本,但可以提升形象。 作者:顾裕文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学管理论文:经济学现代化管理 我们可以事先武断甚至走极端地把道德定义成摘要:道德的行为就是不能给你带来眼前好处的行为。比如,有人落水,你为救他而献身,或和一个抢了别人东西的歹徒搏斗受了伤,这时,我们很难说你是自利的,就是说在你的理性考虑中,你很难考虑到假如活下来,你的英雄称号会在你的效用函数中占多大的地位。这是我们就极端而言的,用以反驳另一种观点摘要:市场经济没有必要谈道德,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从经济学阵营中来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往往强调要道德干什么,有市场经济就够了,市场经济会在竞争中自然产生出道德机制、道德规范来。应该说,我在许多方面和他们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甚至也是一致的。但我想将道德的重要性突出到这样的高度,就是说,不妨将道德定义成摘要:凡是理性的考虑都不会做的那种事。只要是考虑效用函数极大化,就绝对不会干的那类事中,有一类事叫道德行为。当然还有非道德的事也可能处于非理性范围内。我们就是在非理性范围内考虑道德事件。这里我们是将道德作为一次事件来考虑。这就不必和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纠缠于摘要:到底道德有没有必要,道德是否是一个交易的结果,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为之后自然就会产生道德规范,还是先有道德规范才有交易这样一些鸡和蛋的新问题。 既然道德和理性是对立的,是非理性的,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道德行为发生?道德是否是作为社会的基础存在的,也就是说一个市场社会(请注重不是市场经济),需要不需要一个道德基础,这个道德基础包括对产权的尊重、对他人权利的尊重、自我约束等等。 假如用我对道德事件的定义,那么基本的逻辑关系已经包含在这个概念里了。就是一群充分理性的自利的人(self-interested),是为自己的利益牟利的。但他们假如仅仅在自私的意义上是充分理性的(selfish),仅仅是自私的一群人,那么所有的其他人都只是他们的手段,是他们达到自私目的的一个手段。别人是我的手段,同样你也是别人的手段,你的生命、你的财产、你的幸福都是他人的手段。在这样一群人中可不可能有市场社会,再退一步可不可以有社会。在传统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讨论中,答案是很明确的摘要:不可能。在我们熟悉的一些政治哲学著作中,像英美传统的洛克、霍布斯或康德哲学传统中的有关论述,在自由意志这个传统中生长出来的道德哲学,欧陆哲学,像卢梭,都有这一观点摘要:即便是一群自利的人,假如他们完全是自私的,那就是野蛮人,就没有文明社会。 在英美传统和欧陆传统中都认为社会是文明社会(civilsociety),是civil,而不是野蛮(barbarian)状态。而一个文明社会或市民社会、公民社会,这些词在英文中都是civilsociety。civil在洛克的产权理论中,就意味每个人都必须尊重他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占有权利,也就是他所讲的Property。虽然在欧陆传统中有关对财产占有的尊重和英美传统有很大的不同,但从学术上欧陆传统和英美传统都承认只要是人类社会就要有一个文明的基础,这个文明基础就是道德共识(moralconsensus)。在霍布斯、洛克、黑格尔的论述中,道德共识的意思就是人们相互间有一个起码的尊重。这个尊重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在欧洲进入启蒙时代之前的时期,并不显得很重要,因为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人熟悉到它一旦缺乏将是什么样子,因此没有形成启蒙时代的道德危机。德克海姆有关社会道德共识的看法摘要:在一个前分工社会或前资本主义社会、前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机械式的同一(mechanicalsolidarity)。因为那时分工不发达而且社会规模很小,秩序扩展得还不宽泛,所以就一小群人而言,他们之间的共识比较轻易达成。这一小群人大都面临同一种风险——大自然,他们之间没有很广泛的地理差别,人种上单一,在血缘上也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他们的能力、他们的知识结构也差不多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不会产生现代社会的萌芽,它只能有mechanicalsolidarity,机械式的团结、聚合(这个词中文不太好翻),总之是一种前现代的共识摘要:我们面临同样的生存新问题,我们拥有几乎同样的生存手段,也就是我们拥有同样的效用函数,那么我们就是一家子。这就是从血缘和地缘关系上形成的前现代社会,用中国人的话就是乡土社会。 当进入现代的时候,黑格尔和德克海姆就发现前现代社会开始瓦解,这些思想家熟悉到了道德危机,或者说是现代性危机,这种危机是从分工开始的。用德克海姆的话说就是分工的发展同时也就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发展。因为分工以后,人们的知识结构就局部化而固定在了所分工的工作上,人们在具体环境中积累知识,那么每个人判定事物的经验、知识积累就和在其他方面分工的人产生了差异,从而价值判定就会产生差异,利益就会有冲突。例如,工农之间的利益差别,就会有谷贱伤农、谷贵伤工的情况。所以前现代社会的道德共识很轻易就瓦解了。而新的道德共识只能建立在德克海姆所说的有机的凝聚(organicsolidarity)社会中。有机的意思就是指文明的人虽然是分工的,但他们通过交易、通过市场贸易互相尊重这种有机的关系,并结成个互相依靠、互相依存的社会。因此,在分工的现代社会,人们也能找到共识和基础,这个共识就是制度,是非道德的,因为它不是依靠于共同的前现代的共识,而是依靠分工制度,就像将每个人固定在一张网上的一个个点上一样,将每个人行为束缚起来。德克海姆被哈耶克认为是社会主义者,因为德克海姆强调的就是传统政府权威,是权威的建立,像强权政府甚至宗教的功能。他企图这样来摆脱韦伯的悲观的解昧状态。 对于道德共识、产生现代危机等新问题熟悉最深刻的主要是欧陆哲学家。包括德克海姆、韦伯、黑格尔。按照哈贝玛斯的观点,黑格尔毕生精力要解决的就是为现代社会找到它的道德基础。而哈贝玛斯的解就是建立在正当交往的基础上。这是欧陆传统的努力。 在英美思想传统中,我们还想不出有思想家例如启蒙时代的洛克、休谟、斯密这样的人,在重要的文章,重要的语句中涉及到现代性危机,也就是道德瓦解的危机新问题。这可能因为当时的英国社会比较稳定,没有发生和法国大革命相似的动荡使然。英国是通过习惯法的健全逐渐取代君主法庭(royalcourt)和宗教的法庭(churchcourt)而形成一种非常灵活的习惯法体系(caselaw),来解决日常的新问题。这是个积累的过程是casebycase。法官碰到新问题,先看看前面有没有案例,假如没有就按自己的理性、公益来点一点解决。可见这是典型的演进秩序。这使人们对现实新问题的解释和处理很稳定,用不着一次性的革命。就像没有大的地震,完全是小震。因此,生活在其中的思想家们感受不到革命和推动革命的道德基础的危机。在道德基础开始瓦解的时候就会有革命,革命无非是道德共识不能达成的产物,是一种极端的手段。 我们中国人基本就受这两方面西学的影响。要么就沿着英美的思路,提出一些适合中国的新问题或中国式的新问题;要么就受到欧陆哲学的影响,包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提出中国式的新问题。所谓中国式的新问题就是中国人关心的是中国、立足于中国的前途、中国的命运,考虑的是中国人所考虑的新问题。也就是新问题意识是中国的。像国有企业改革、农业发展新问题、关贸新问题等等一些很细致的现实新问题。当和一个外国人讨论时,假如他不知道提出新问题的背景,你提出一个学理性新问题,他就会照本宣科地告诉你,这个概念是怎么回事,像公民权利是什么意思,法制是什么意思,但他不会涉及中国的新问题。所以新问题意识很重要,新问题意识只能是本土的。现在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有新问题意识的,在许多学者提出一个政策或一个理论中完全看不到新问题意识。当然,一些海外的学者也是没有这种新问题意识,而只是隔靴搔痒。假如有了这种新问题意识,并在这里面提出正确新问题,在求解时再参照一些其他社会、其他民族的历史过程、经验,回到西方去看(因为很多学问都是西学)时,就会出现几种倾向,一部分人就到欧陆哲学中去找一个合适的参照系、一个启发,经过启发后回来独立地求解中国式的新问题;另一部分人是从英美传统中去寻找启发;还有一些学术练习比较全面的人综合考虑两方面的传统,同时还有新问题意识,这三者兼得是不轻易的。 在此我们强调的是作为社会一定要有一个基础的道德共识,而西方思想传统中的两个源流对我们中国人处理新问题有不同的影响。当我们处理道德共识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处理什么是自由这个概念。在欧陆传统里,卢梭有一个看法摘要:田园诗式的野蛮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充分自由的。因为那时候人少地多,从树上摘果子就能吃,也就是完全没有资源稀缺性,没有对于稀缺资源的竞争关系,所以那时也许是非常美好的,像田园诗式的浪漫的,在这样的标准下,每个人是非常非常自由的,他不必考虑其他任何人和他的竞争关系。卢梭当然很羡慕那时候的人,霍布斯也非常羡慕这些野蛮人,这种田园诗式的野蛮生活。但是由于经济学家看到的资源稀缺和对稀缺资源的竞争,产生了残酷的以他人作为手段的生存方式,这时候人就开始不自由了,那么每一个追求自己充分自由的人,假如对自由无限地要求下去,一定会逻辑地把其他人作为自己生存的手段。在欧陆,在法国传统里就是充分的个人自由,在德国从康德的要意志(will)的自由,发展到黑格尔极端的状态,中经谢林、费希特的思想。总之,欧陆传统中提出了像伯林讲的两种有关自由的态度。这里用态度(attitude)而不用立场,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由是好事,可对自由的程度每个人的熟悉并不一样,你可以追求很大程度的自由,以致追求到你认为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你自己,这就是所谓积极自由的态度,假如你追求的个人自由那么广泛,那么彻底,以致你的主观意志、个人意志的充分自由体现出来后,结果就是你控制了其他人,你把所有的人都作为达到你的个人意志的手段,解放你自己的一个手段,这就很可怕了,这就是希特勒的集权。我个人所主张的自由,是所谓消极的自由态度,就是你站在自由两个极端的中点上,在这样一个适可而止的,止于至善的点上,你向左边望就是积极自由,你就非常地想控制别人,你向右边看,你就抱着一种消极的自由态度。所以这是一种态度,大部分人立场都是差不多,没有多少人是希特勒,大部分人也不是完全不要个人自由的,这就是一个态度区分,态度区分非常重要。假如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悲剧或法西斯专制。处理得好就会出现市民社会或社区生活。这都是从两种态度的差别生发出来的。所以我强调先在态度上讨论。两种自由态度就是伯林的名言,一个是freeto,你做事情的自由,一个是freefrom,我避免事情的自由,我不愿意去干扰别人,同时我也从控制中避免出来。追求这种自由的人一定会承认他对别人同等的消极自由的责任,也就是在自由中间没有绝对的自由,这里有个度的新问题,那么为了维持这个自由的度,你将对其他人的自由负担你的义务,你只有这样按基本的对等原则(道德黄金律)做才能够有你的自由。否则我们之间就是野蛮的、互相杀戳的关系。所以消极的自由态度包含着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个人活动的空间,你的隐私、小天地(privacy),别人不来干涉你,另一面是别人不来干涉你的义务,是社会所有人达到的一种道德共识,比如像认为不应该闯入别人家拿了东西就去卖等等。所以,你在享受别人不干预你的权利的时候,也担负着尊重别人同等权利的义务。这是一个辩证统一关系。我们谈的自由就是这样的自由,而不是单向的自由,不是积极的自由。所以我们可以说,为了确保最大限度的这种消极自由,我们迫不得以,非要加入这样一个文明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承担着对这样的自由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是洛克说的产权。这就是在我们这个传统中所说的道德共识。就是每个人在宪法上都签约摘要: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同意尊重其他所有公民的生命、基本自由、基本财产占有的权利。在这个根本宪法的签约之下,你才谈得上立法过程、执法政府,因为抽象的宪法不能解决各种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新问题。所以你要立法,要有符合宪法的政府。总之,这一套是属于政治哲学的内容。这一套之前是属于道德哲学的内容,只有在这两套体系之后,我们才能谈到所谓经济生活,经济生活才有一个规矩,才有德克海姆所说的有机社会的结构——每个人都在服从一套规范,都在自己相应的网眼里自由地活动,同时,也充分地信赖其他人也在他自己的网眼中活动而不越轨。那么这个社会就成了德克海姆理想中的有机凝聚的社会。 假如我们将以上这套体系称为道德基础,又将道德事件规定为非理性的选择行为中的一类行为,哪么道德事件怎么可能发生。这就涉及到欧陆传统和英美传统里共同遵守的道德黄金律摘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所有文明社会中,我们发现都有这样的说法,在《圣经》里,在孔孟思想中。不同的文明社会时间、历史、地理差别很大,但都有这样的思想。因为你不服从这一条,你就结不成社会。所以,我相信在目前所生存下来的7个文明中都有这个道德金律。像在西方的传统中,欧陆和英美都有一个共同的希腊、罗马传统,也就是斯多葛学派的正确推理摘要:理性的人不会理性地去做错事,去伤害他人,因为他会理性地推断假如这样做,别人也会反过来伤害你,这就非理性了。所以理性推理中可以推导出来道德金律。这是斯多葛传统,也是基督教的来源之一,到了后期就演变成了两个分支摘要:英美的和欧陆的传统。而欧陆一派对道德哲学的影响更大一些。因为,一来他们有危机,还有他们具有不是新教传统的基督教传统,更古老的犹太教影响,导致康德的自由意志,他从自由意志推出一种责任,推出一种普适原则下的个人责任,而真正继续了这一思想的是萨特。 康德的欧陆传统要追求的是自由意志,而不是英美的在基本权利的基础上,人们有一个消极的自由态度就够了。假如你要追求你的自由意志,你线性地走下去,你可能就走到法西斯主义。这并不是康德的意思,康德所讲的意志自由是完全不受现实世界物质约束的个人意志,是一种精神。但假如我们将它放到现实中考虑,我们每日每时都被现实所困扰,所以我们的意志不可能是充分自由的,也就推不出自由意志下应该做的那些事。而这并不是康德的出发点,康德的出发点是我先要假设一个抽象的人,他是完全不受限制的,不去做因受日常生活烦恼不得不为之的一些事,完全是自由的,就像上帝那样自由,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应该做的事是什么。由此出发推出一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规则。那么如何从康德的思想推出道德金律呢?罗尔斯曾专门有一篇文章论述从康德的意志自由到罗尔斯的普遍主义正义原则。推理过程是这样摘要:首先,第一个检验就是,你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比如是否撒谎),你要用自由意志判定这件事对不对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此时此刻,假如你认为在这件事上你的自由意志不受任何环境约束,你得出结论该做或不该做这件事,那么你再把这个检验深入到第二层检验,即是不是你自己在所有的场合,所有的情况下都应该做或不做这件事,才能完成你的自由意志,假如也通过了,那你再问第三个新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场合、所有的情况下,都做或不做这件事。假如是,那么做或不做这件事就应该成为普遍遵守的规则。 当然在伦理学史上有很多学者围绕康德的例子来批评,比如有人在追杀你的朋友,这时只有你知道朋友的隐匿之处,当杀手逼迫你讲出你朋友的藏身之处的时候,你是撒谎还是不撒谎。康德对此的回答是,这不是他所讲的自由意志,这已经是不自由的意志了,因为你面临着有人持枪,他在物质上束缚着你。所以康德不回答这个新问题。 由此,从欧陆哲学中衍生出来了一种看法就是,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自由意志意义上的自由,应该是由普适主义或普遍主义原则来保证的。这就涉及上面提到的用正确推理原则得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规则。所以很有意思的是从两个对自由的理解都可以得到道德金律。普遍主义原则下,可以出现看上去“非理性”的道德事件。 这里又涉及到道德新问题的另一个维度,它是非凡主义呢,还是普适主义。现在很多的道德探究都认为,仅仅靠普遍主义推出来的原则,可不可以推出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那些道德准则,恐怕还是不行。这就像宪法并不能处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还需要商法、民法等等具体的法律。所以,为处理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麻烦、冲突,还不能仅仅依靠一些最普遍的道德准则,我们还得承认具体的义务、责任,也就是所谓非凡主义的道德。 就我们中国的文化来说,除了孔子对仁的看法具有普遍主义外,后来是越来越相信非凡主义。像韦政通先生总是强调中国的差序格局,就是非普遍主义,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有差等。最爱的是父母,再次是兄弟,再后是邻居,然后推及其他人,像水的波纹一圈圈扩展下去。这都是相对主义的、非凡主义的原则表现。这是我们中国的实际情况。 面对我们今天现实生活中道德滑坡的局面,在我们将抽象的理论用来解释现实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分析也刚刚进行了一半。在中国社会里,什么是道德行为。我觉得,就是每个人要把自己非凡的环境考虑清楚,你是这个环境的中心,你有父母、子女、亲戚、邻居、朋友,你把自己和这些人的关系都做一个理性的熟悉,做一个很深切的理解,判定你和他们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按照你确定的理想模式去处理各种关系,去和别人博弈,一直处理到符合你理想模式的程度。你的理想模式就是你的道德准则,你就这样行为。比如,孔子说,子为父隐,直在其中。那么父亲犯了罪,儿子包庇,这里包含了正义。你说要大义灭亲,那不行,不现实。所以在一个非凡主义的文化中间,没有宗教传统的文化中间,就得从非凡的角度每一个人都来判定,理性的判定,利己地但不是自私地来判定你应该怎样处理,而不是实际上怎样处理(是应然而不是实然)人际关系,然后以这个判定来指导你的行为。在道德准则之下,在道德理解之下,尽量地朝这个方向努力的时候就涉及到实然,实际上很多事情你不得不做,但你认为不道德,你认为可能不对。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解决的人生新问题、冲突,每个人总是处在这种冲突中,这是你的生命过程。这没办法,每一个个体都是这样。 这种情况下,一个可以说是最严重的新问题就出来了摘要:就是从乡土中国到一个现代市场社会的过渡时期,由于我们缺乏强有力的普遍主义原则,那么怎样才能形成道德共识?例如,当分工充分发达了以后,农民本来是一个村,通过婚姻关系都是新戚,本来是很有共识的。而现在搞乡镇企业了,你生产钢管、他生产水泥、我生产煤炭,有专业分工,就有了利益冲突,就面临启蒙时代人们所碰到的道德危机,原来的共识就开始崩溃,就开始“杀熟”,越好的朋友越宰你一刀,因为他没有办法不这样行事,因为这是在非凡主义原则指导下。结果有很多在乡土中国条件下可以达成的道德共识这时就达不成了。像义利之辩影响就很大,例如反暴利法的产生,就有一个文化背景,有一个传统。 所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本来就缺少普遍主义原则的社会,一旦走入市场经济或现代的分工社会,那么原来赖以维系社会的家庭联系就被冲烂了,血缘关系就被淡化了,那么和血缘关系联系的前现代化的共识就瓦解了。而宗教生活我们又没有,没有一个从中世纪带来的遗产,就是把上帝变成法就完事,使社会有一个自然秩序的条件。所以就变成了无法无天的情况,人们就开始追求最眼前的利益——货币,用钱来指导人的行为。这时你没有道德准则了,你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你什么行为是道德的,道德是教育出来的,是一点点在传统中熏陶出来的,可我们的传统正在巨变,正受到冲击,每一个人都开始失落。假如按正常的状态,即便在一个非凡主义社会,也先有一个道德的基准,在这个参照系之下,人们知道向道德方向去努力,就是文明化的过程(civilization),而现在我们似乎不是这样,而是有点野蛮化过程,因为,没有人去指导,人们完全是看怎么自私就怎么来了。人们只是靠理性驱动,他的利益函数、效用函数,力求在目前最大化,今后的事也不想了。严格地讲,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事是要经过多次博弈的,就是说一个充分理性的人应该考虑到无穷远的未来的收益,然后将它折现到现在使效用最大化,这个最大化就有可能是道德性的行为,也就是顾及他人的行为,因为假如毁掉了名誉,以后就没办法和人合作。但我们处在过渡时期,未来贴现值不确定,以致没有人考虑。结果每一个人都越来越短视,所以就会看到我们社会目前的假冒伪劣,这都是不要未来名誉的行为,一个规范的社会不会有这种现象。这又形成劣币淘汰良币,假如你顾及名誉,你就吃亏,以致生存不下去。结果就很危险了。一旦出现了这种道德风险(moralhazard),影响破坏了互相信任的关系,假如这种道德风险代价太高,没有一个机制来平滑它,那就是逆淘汰,是劣币驱逐良币,那么最后这个社会里都是坏人,那些稍微好点的人都生活不下去。我总举这个例子,就是人类学家(RuthBenedict)观察到的一个部落,这个部落以能骗住所有的人为英雄人物的标准,就是大家都服骗术最高的人。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一直坚持这种标准,那就没有贸易、交换、信任可言,市场在这个意义上就崩溃了,结果这个部落几十年以后就会自然消失。 在目前的时刻,我并不是雷锋,我也不想让每一个人来考虑道德新问题,但我觉得道德的危机就在我们身边,假如我们处理不好,那无论是改革还是市场社会的发展都很困难了。 很可惜,对目前的状况,我提不出任何具体的办法。我在香港除了制度经济学,就一直都是探究企业家行为,这两者是有关系的。制度创新是企业家的行为而不是理论家的行为。那么什么样的制度可以使我们的道德危机得到缓解,我不知道,我只是说这是一个企业家创新的过程。我总用这样的例子,就是在最大的企业之间,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强盗对强盗的规则,就是说,假如你不守规则,那你就死了。所以在这一层次的企业家里名誉非常重要,他们开始向长远着眼,不是搞短平快。所以有恒产者有恒心是有道理的。因此,有充分的竞争就会产生一个良性的秩序。但这个秩序是否能够扩展,扩展到中小企业,那还得观察,这不是个理论新问题,而是一个实践新问题。但这是一种希望。从理论上可以提出来的一个原则(不是规则),就是竞争性原则。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制度,但我知道真正好的制度一定是竞争的产物,是制度创新,是各种不同制度之间竞争产生出来的结果。这个竞争的结果可能是没有一个人满足,但这是我们得到的最好的制度或最不坏的制度。所以,只有充分竞争才是我们得到好的制度,解决道德危机的唯一途径。这就回到了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阵营,只要答应我们自由交往,也许就可以建立规范及道德共识。 但是,现代经济学还不现代,因为它没有思索人存在的意义这个现代新问题,或上面我们说的现代危机这个新问题,我们声称现代只不过是数学用多了点。因此,为了使经济学进入现代,经济学必须首先回到古典,处理古典的新问题。因为古典经济学的时代正是启蒙时代,正是那时候人们熟悉了现代危机。所以我们要回到古典经济学,重新梳理出现代传统,这才可以继续往前走,进入现代。假如缺乏这种眼光,就值得批判。我一直在思索现代经济学,我是从存在哲学、从生存论的角度来从新写经济分析。实际上我们做的任何一项经济分析都不可能脱离价值判定,我们的价值判定最基本的就是从生存哲学、从生存论的角度、从这个世界对我们有什么意义这个角度,来给出我们的价值判定。在这个判定基础上,才可能有类似效用函数,博弈均衡的选择这些能动的选择,去改变传统、去改变均衡、去进行制度创新,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经济学才现代化了。就是把人的意义考虑进来,而不是像新古典的现代经济学所表现的就是把人当成一个东西来控制。现代经济学无非做得动态化一些,像最优控制理论,但我们只要问人在哪里的新问题,就会发现现在经济学的缺陷。我想中国人假如说能够超越西方的经济学或者说能够继续它并超过它,一个可能出现突破的点就是结合我们的文化强势,也就是文化的比较优势,因为在中国哲学中的深厚的人文基础、人文传统,把人的意义带回到经济学中来,这就有可能形成一个中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 我们可以事先武断甚至走极端地把道德定义成摘要:道德的行为就是不能给你带来眼前好处的行为。比如,有人落水,你为救他而献身,或和一个抢了别人东西的歹徒搏斗受了伤,这时,我们很难说你是自利的,就是说在你的理性考虑中,你很难考虑到假如活下来,你的英雄称号会在你的效用函数中占多大的地位。这是我们就极端而言的,用以反驳另一种观点摘要:市场经济没有必要谈道德,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从经济学阵营中来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往往强调要道德干什么,有市场经济就够了,市场经济会在竞争中自然产生出道德机制、道德规范来。应该说,我在许多方面和他们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甚至也是一致的。但我想将道德的重要性突出到这样的高度,就是说,不妨将道德定义成摘要:凡是理性的考虑都不会做的那种事。只要是考虑效用函数极大化,就绝对不会干的那类事中,有一类事叫道德行为。当然还有非道德的事也可能处于非理性范围内。我们就是在非理性范围内考虑道德事件。这里我们是将道德作为一次事件来考虑。这就不必和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纠缠于摘要:到底道德有没有必要,道德是否是一个交易的结果,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为之后自然就会产生道德规范,还是先有道德规范才有交易这样一些鸡和蛋的新问题。 既然道德和理性是对立的,是非理性的,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道德行为发生?道德是否是作为社会的基础存在的,也就是说一个市场社会(请注重不是市场经济),需要不需要一个道德基础,这个道德基础包括对产权的尊重、对他人权利的尊重、自我约束等等。 假如用我对道德事件的定义,那么基本的逻辑关系已经包含在这个概念里了。就是一群充分理性的自利的人(self-interested),是为自己的利益牟利的。但他们假如仅仅在自私的意义上是充分理性的(selfish),仅仅是自私的一群人,那么所有的其他人都只是他们的手段,是他们达到自私目的的一个手段。别人是我的手段,同样你也是别人的手段,你的生命、你的财产、你的幸福都是他人的手段。在这样一群人中可不可能有市场社会,再退一步可不可以有社会。在传统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讨论中,答案是很明确的摘要:不可能。在我们熟悉的一些政治哲学著作中,像英美传统的洛克、霍布斯或康德哲学传统中的有关论述,在自由意志这个传统中生长出来的道德哲学,欧陆哲学,像卢梭,都有这一观点摘要:即便是一群自利的人,假如他们完全是自私的,那就是野蛮人,就没有文明社会。 在英美传统和欧陆传统中都认为社会是文明社会(civilsociety),是civil,而不是野蛮(barbarian)状态。而一个文明社会或市民社会、公民社会,这些词在英文中都是civilsociety。civil在洛克的产权理论中,就意味每个人都必须尊重他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占有权利,也就是他所讲的Property。虽然在欧陆传统中有关对财产占有的尊重和英美传统有很大的不同,但从学术上欧陆传统和英美传统都承认只要是人类社会就要有一个文明的基础,这个文明基础就是道德共识(moralconsensus)。在霍布斯、洛克、黑格尔的论述中,道德共识的意思就是人们相互间有一个起码的尊重。这个尊重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在欧洲进入启蒙时代之前的时期,并不显得很重要,因为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人熟悉到它一旦缺乏将是什么样子,因此没有形成启蒙时代的道德危机。德克海姆有关社会道德共识的看法摘要:在一个前分工社会或前资本主义社会、前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机械式的同一(mechanicalsolidarity)。因为那时分工不发达而且社会规模很小,秩序扩展得还不宽泛,所以就一小群人而言,他们之间的共识比较轻易达成。这一小群人大都面临同一种风险——大自然,他们之间没有很广泛的地理差别,人种上单一,在血缘上也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他们的能力、他们的知识结构也差不多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不会产生现代社会的萌芽,它只能有mechanicalsolidarity,机械式的团结、聚合(这个词中文不太好翻),总之是一种前现代的共识摘要:我们面临同样的生存新问题,我们拥有几乎同样的生存手段,也就是我们拥有同样的效用函数,那么我们就是一家子。这就是从血缘和地缘关系上形成的前现代社会,用中国人的话就是乡土社会。 当进入现代的时候,黑格尔和德克海姆就发现前现代社会开始瓦解,这些思想家熟悉到了道德危机,或者说是现代性危机,这种危机是从分工开始的。用德克海姆的话说就是分工的发展同时也就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发展。因为分工以后,人们的知识结构就局部化而固定在了所分工的工作上,人们在具体环境中积累知识,那么每个人判定事物的经验、知识积累就和在其他方面分工的人产生了差异,从而价值判定就会产生差异,利益就会有冲突。例如,工农之间的利益差别,就会有谷贱伤农、谷贵伤工的情况。所以前现代社会的道德共识很轻易就瓦解了。而新的道德共识只能建立在德克海姆所说的有机的凝聚(organicsolidarity)社会中。有机的意思就是指文明的人虽然是分工的,但他们通过交易、通过市场贸易互相尊重这种有机的关系,并结成个互相依靠、互相依存的社会。因此,在分工的现代社会,人们也能找到共识和基础,这个共识就是制度,是非道德的,因为它不是依靠于共同的前现代的共识,而是依靠分工制度,就像将每个人固定在一张网上的一个个点上一样,将每个人行为束缚起来。德克海姆被哈耶克认为是社会主义者,因为德克海姆强调的就是传统政府权威,是权威的建立,像强权政府甚至宗教的功能。他企图这样来摆脱韦伯的悲观的解昧状态。 对于道德共识、产生现代危机等新问题熟悉最深刻的主要是欧陆哲学家。包括德克海姆、韦伯、黑格尔。按照哈贝玛斯的观点,黑格尔毕生精力要解决的就是为现代社会找到它的道德基础。而哈贝玛斯的解就是建立在正当交往的基础上。这是欧陆传统的努力。 在英美思想传统中,我们还想不出有思想家例如启蒙时代的洛克、休谟、斯密这样的人,在重要的文章,重要的语句中涉及到现代性危机,也就是道德瓦解的危机新问题。这可能因为当时的英国社会比较稳定,没有发生和法国大革命相似的动荡使然。英国是通过习惯法的健全逐渐取代君主法庭(royalcourt)和宗教的法庭(churchcourt)而形成一种非常灵活的习惯法体系(caselaw),来解决日常的新问题。这是个积累的过程是casebycase。法官碰到新问题,先看看前面有没有案例,假如没有就按自己的理性、公益来点一点解决。可见这是典型的演进秩序。这使人们对现实新问题的解释和处理很稳定,用不着一次性的革命。就像没有大的地震,完全是小震。因此,生活在其中的思想家们感受不到革命和推动革命的道德基础的危机。在道德基础开始瓦解的时候就会有革命,革命无非是道德共识不能达成的产物,是一种极端的手段。 我们中国人基本就受这两方面西学的影响。要么就沿着英美的思路,提出一些适合中国的新问题或中国式的新问题;要么就受到欧陆哲学的影响,包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提出中国式的新问题。所谓中国式的新问题就是中国人关心的是中国、立足于中国的前途、中国的命运,考虑的是中国人所考虑的新问题。也就是新问题意识是中国的。像国有企业改革、农业发展新问题、关贸新问题等等一些很细致的现实新问题。当和一个外国人讨论时,假如他不知道提出新问题的背景,你提出一个学理性新问题,他就会照本宣科地告诉你,这个概念是怎么回事,像公民权利是什么意思,法制是什么意思,但他不会涉及中国的新问题。所以新问题意识很重要,新问题意识只能是本土的。 经济学管理论文:经济学道德管理 内容提要摘要:本文从经济学是否需要个人假定的分析单元出发,确定了经济假定有效性和简洁性的原则。比较分析了经济理论中几种主要的对人的抽象假定,并得出了偏向于“经济人”经典假定的结论。 摘要:假定个人社会经济人道德人方法论 经济人假设作为经济学中的经典假设即使仅从亚当-斯密算起,也已经使用了200余年。在这其中,有关经济人假设是否合理有效的讨论、诘难、争吵一直不绝于耳。对于经济学而言,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完整的对人的假设,假如需要,到底那一种假设是最合理的——或者是给我们的经济学探究带来最小麻烦的?这是本文力图讨论的新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并结合各种代表性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得出一个令自己满足的结论。在文章的第一节将先对“人的假设”进行具体的定义并对现有的本领域的论文进行总结;第二节讨论对人假设的必要性和重要程度;第三节试图探询一种合理的最有利于经济学的一般化假设;在文章的最后则说几句和本文相关又不相关的闲话。 一、讨论前的预备 所谓对人的假设,是指为了经济学分析、解释、推导的需要对微观的人的特征进行抽象,并根据这种抽象分析其决策和行为。在这里要注重到的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之下,对人的假设都是为了经济学探究的需要而作出的,其直接目的是为了简化条件以便给出明确结果;而绝不是为了对人的特征或者“人性”作出描述甚至是评论性的结论。另一方面,要保证经济理论不是胡说八道,其对人的抽象(假如这项理论认为需要这样的抽象的话)也必须以现实为基础。 依照以上的定义,由于经济学探究角度、探究需要的不同,对于人的抽象也是各不相同。同时,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济学家对人性不同的看法也影响了其对人的假设,——甚至有人认为这位令人无法捉摸的王子根本就不该在经济学的舞台上出现。无论如何,经济学中众多的对人的抽象也吸引着学者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也本着经济学家“最优化”的嗜好试图找到其中的最合理的一个。 国内外对这方面的探究成果,一般以“经济人”名义冠之,尽管有不少人会把“道德”、“非理性”、“效用人”等等作为和“经济人”并列的概念进行探究。总的来说基本是在经济人这一命题下描述经济学中对人的假设的演化过程。 笔者可以找到的英文文献有三篇,它们是《理性经济人》(马丁-霍利斯,爱德华-内尔,1975)、《有思想的经济人》(米兹,1991)、《近代经济人的灵魂》(梅尔斯,1983),他们都以“经济人”这以假设为中心,评述了对人的各种抽象。值得注重的还有《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霍奇逊,1993),其中的第三章“在个体主义的方法论背后”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主流经济学中的人的抽象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经济学探究是否应该从人的基本假定开始的新问题。 国内本领域最出色的作品是《经济人和社会秩序分析》(杨春学,1998),该书从17世纪霍布思的“人性自私论”开始,直到现代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加里-贝克尔的“效用最大化”说,系统总结并评述了经济学上对人性假设的各种思想及其演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把“经济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学命题而不是探究方法进行讨论,这是和本文的方向有所不同的。其它此方面的文献也较多,但其成果基本不出刘氏的范围。至于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需要经济人”的新问题,笔者以为已经超出经济学探究方法的讨论,对此类文献未予理会。 最后要指出的是,几乎所有此类文献,都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有关阐述加入进来。唯一能够找到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有关“人”及其经济行为特征的分析比较”(胡均,刘风义,2001)1,该文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人”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人进行了比较,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人”的总结相当精辟,本文的对其某些观点进行了参考。 二、起点摘要:个人,还是社会?这是个新问题 我们的探究对象,不是一些简单的个体,而是一些在社会秩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社会个体……为了了解这种个体,我们必须把它放在其全体环境中来加以探究;而为了了解这种群体,我们有必须了解那些个体,因为正是这些个体之间相互关连的行为组成了社会群体。 在讨论经济学中人的抽象前,我们先要确定它在经济探究中的地位,是基础性的还是附带讨论的。假如说人的行为目的和方式可以完全由外界条件——比如社会习惯、制度等决定,那么对人的抽象也就不那么重要。假如经济探究可以从其他方面而非个人(或者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开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模拟帕雷托的句式说摘要:“给我一组外部条件,那么个人就可以消失。” 在这个新问题上有两种比较极端的观点,一种是个人主义方法论,强调以抛开一切外部条件的个人主义为出发点。冯-米塞斯3用明确而有说服力的语言宣称,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要从人类行为的有目的性和目标导向这个前提出发。并且根据因果论的推导,个体有目的性乃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充分起因。换而言之,这种目的(也许应该加上偏好)在这里被预先给定,“人”的抽象已经清楚地决定,并以此出发进行其经济探究。应该说绝大多数绝大多数经济理论都或多或少地因循了这种方法论。斯密的“经济人”命题也是明确地由微观的自利的个人开始的。 另一种观点则恰好相反,他们批判斯密、李嘉图把那个时代的人不是看作历史的结果,而是看作历史的起点,并认为合乎自然的的个人不是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产生的观点。同时他们也反对把人的范畴永恒化,得出一个一般性的规律性的抽象。持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纵观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方面的论述,尽管其一再申明不否定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能动性,认为个体具有潜在地改变其关系规则地能动功能,批判那种“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地产物”地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但是根据其对人的定义——“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我们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出发点是社会而非个人。进一步的证据在于其以物化的生产资料为标准的阶级划分,各个阶级的利益和目标是既定的,个人的目的和行为服从其所属阶级。用比较简单的推导来说即是社会存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决定了个人行为。因此其经济学的起点是社会而非个人,对个人的假设也相形见拙了。如我们前边说到的那样,王子由主角变成了配角,甚至有下岗的危险。 当然,越来越多的人的观点则介乎于两者之间而有所侧重,比如新制度经济学亦是以人为起点,但其在假定人的目的和偏好时却又肯定社会制度会予之影响。可以算是兼顾了。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人脱离不了个体本位的藩篱。 我们这里无意讨论哲学新问题,但社会和个人的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由的确蕴涵了太多的哲学思索。在这里不预备仔细讨论它们的关系(我想已经有足够多的大脑给出了足够多的答案),我们并不讨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却一样能煎出美味的荷包蛋,因为我们以煎鸡蛋为目的从而以鸡蛋为起点。同样的道理,经济探究的目的决定了其起点。不同的起点也决定了不同理论的局限性。假如我们把经济学对象定义为穆勒的四分法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微观主体是我们需要直接面对的,那么一个准确合理的人的假设就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探究的方向的功能也是决定性的,那么在过多的拘泥和谁决定谁也是不明智的。 这样得出结论也许有逃避新问题之嫌,那么我们再提出一种区分的方法——把变量较多,较难熟悉的作为假设前提进行抽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讨论。相对社会而言,个人的偏好和目的更难于把握也更难于追根溯源,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者另一个偏偏不喜欢)?这样的原因实在是不好把握。我们假定的往往是不能通过逻辑推理而只能经验抽象的,那么社会就相对简单得多了。诚如加里-贝克尔所言摘要:“口味这个东西是不能讨论的。”于是应该以谁为起点也就显而易见的。 最后指出的,我们不否认某些领域从社会出发会更恰当,一种骑墙的表述方式是“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这样探究者到底爱从条件还是主体来探究就自便了。这实在是个不受指责的好办法。 三、人的假定摘要:是一个两个,还是很多很多? 人类的经济模式当然不是唯一的模式。社会学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人、了解人的社会关系的另一种方法;心理学也是这样。但是,从科学观点来看,真正的新问题是在这些工具中,即在‘经济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政治学模式’或‘心理学模式’等工具中间,找出最有效和‘竞争能力最强’的工具,以便尽可能准确地抓住人类社会的复杂本质,假如我们的经济学确实需要一个“人”的假设的话,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假定,什么样的抽象才是最合理的?同样是亨利%26#8226;勒帕日(1977)给了我们一个标准摘要:“一种科学工具的价值是不能以其假设的现实程度来衡量的,重要的是这些假设是否简单明了,是否有效,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最好的假设不一定是最接近复杂现实的假设,而是那种尽可能简单明了,并且有尽可能大的解释和预见能力的假设。”这是一种纯粹的效率原则。但是,经济学的确不应该含盖太多的价值判定。作为一门科学,主观上的价值判定会极大的影响其解释和预见能力,经济世界如同物理世界一样并不会因为我们认为它是什么就会如我们所愿。事实上,即使我们能在一时之间欺骗自己欺骗世界,但结果不是关起来的门窗终于漏了风就是屋里的东西最终发了臭。总之,笔者坚持经济学纯粹的科学性,因此这样的经济学也只需要一种假设摘要:最简单最有效的那种。 带着这样一个标准,让我们对经济思想史上一些流行或者曾经流行的假定进行简要的分析。 首先当然是最为经典的“经济人”假设。其核心内容即自利的理性人。这包含着两层意思摘要:其一,人是理性的,在决策行为时总是作出自己认为更好的选择,这样的大白话到了新古典经济学,就转化为“稳定的偏好”,并进一步有完备性、传递性、反身性三大性质作为严格的数学基础;其二,人是自利的,在进行经济行为(最重要的,在进行交易时),人是以利己为目标的。以这样的定义,因该说亚当-斯密以来以致新古典经济学直至今日,绝大多数经济理论都是在这个假定下展开的。所不同的只是对于其利己目标的不断变化调整,即经济利益最大化到效用最大化的过程。而“经济人”的两大要素从一开始就饱受诟病,尤其集中在后者上。闻名的“亚当-斯密新问题”即是其一,人们很不能容忍经济理论中自私利己的经济动物就是《道德情操论》中具备着高尚道德的“人”。对于这样的责难我们大可以看看亚当-斯密有关交易起源的描述摘要:“……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靠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假如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轻易得多了。不论是谁,假如他要和旁人作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5利己之心假如是交易——经济学的现实之母——的基础,那么假如要抛弃它,就只好抛弃经济学。另一方面让我们提到标准对“经济人”假设进行衡量,对交易来源的解释证实了其有效性;假设的有效性又是和其简洁性相关的。接近现实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过分追求假设的现实性,只会增加其复杂性,甚至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都列入假设条件,反而影响了假设的有效性。有关这一点,弗里德曼(1953)举的一个例子很有解释力。他说,一个理论或其“假设”不可能是完全“现实主义的”。有关麦子市场的一个“完全现实主义”的理论,不仅需要包括直接决定麦子的供给和需求的那些情况,而且还需要包括用于交换的现金或信用工具的种类。此外还有摘要:交易者的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他的祖先及受教育的程度,他的家庭人数,他家庭成员的特征、祖先、受教育程度等个人特征;种植麦子的土壤种类,土壤的物理及化学属性;在生长期内的主要天气情况;种植小麦的农民及最终食用小麦的消费者个人特征,等等,等等,无穷无尽。为达到这样一种真实而作的过分努力,都只会使该理论失去真实有用的功能。从这一点上来说“经济人”假定用最精练的的方式得到了最大的解释能力,难能可贵。 至于“经济人”假定的种种弊端,即使不看国外,国内以捍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口号的论著也有不少极为出色者,其中对“经济人”的批评横贯古今、旁征博引,出色之极,在这里就不多说了。6 “社会人“模式是另一种应用于经济学中的假设。它由旧制度主义经济学家提出、想以之来取代“经济人”模式。它的基本内容是摘要: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之外,人还追求平安、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等的需要;人所作出的选择,必须建立在他个人的社会经验、不断的学习过程以及构成其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相互功能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的行为是直接依靠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因此要从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和他和环境的关系去理解人,去解释人的经济行为。 历史证实,“社会人”这种替代模式对理论经济学家是没有多大说服力的。在某种意义上,每一门社会科学都是在各自不同的具体层次上对人进行探究。作为一门学科,理论经济学对人的探究,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持;但这不意味着经济学家必须全面地探究和考虑到影响人的所有因素。以“社会人”作为经济学的基本行为假说,无异于否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存在的价值。同时从简洁性的标准考虑“社会人”的模式也是复杂而无法把握的。 “管理人”是赫伯特%26#8226;西蒙在其“有限理性”假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人受到自身在熟悉和计算能力方面固有的限制,以及信息不完全、时间有限的制约,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因此,不论主观愿望怎样,人们都只是追求可以实现的“满足的状态”而不是“最大化”。 “管理人”分析模式把人的决策行为视为一种动态的选择、探索、适应过程,即摘要:根据既定的满足目标,对已知的少量替代方案进行选择,不久因环境变化而不能得到满足再探索新的替代方案,同时也对满足程度进行调整。着的确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行为的分析模式。但就其自身的逻辑而言,“满足”标准是一个非常含糊的解说,也很难获得数学上的支持。同时什么时候探索新的方案、什么标注下调低满足程度也是非常模糊的。最后,生产者假如都是根据“满足”目标展开活动,很难解释资源会产生稀缺状况。7 最后是不属于经济学假定范围的“道德人”,它仅仅是其它学科学派用以进攻“经济人”的武器而已。道德人对于经济新问题的解释能力非常小,一个例证是在制度方面的,制度提供了人们追求私利时的行为规则,由此形成了社会秩序,相反,假如不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而是假设为不谋私利的“道德人”或“圣徒”,那么制度及其约束就显得无关紧要了。遗憾的是,人不是圣徒。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笔者的结论摘要:假如我们真需要一个经济学上的“人”的话,理性的自私的“经济人”仍然是首选的。 四、冷酷的科学之外 有两件事务我愈是思索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布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摘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或许是经济学帝国主义侵犯的领土日益广阔,人们对经济学的苛求也日益严厉。从诞生开始就受到各种非难的“经济人”其所受到的绝大多数指责都不属于其所属的探究范畴。所幸的是他竟平安无事茁壮成长。这样的大幸和大不幸都源于经济学离我们的生活实在太近了,而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事远非“科学”两个字所能解释。当我们讨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关系时往往掉进“我们该作‘经济人’还是‘道德人’”的陷阱中而不自知。 本文在前边以十分轻视的口吻评价了“道德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这源于作者坚持经济学是科学这一冷酷的论断。但绝不表示任何对闪耀的人性之光的高尚道德的轻视。事实上笔者甚至反对把亲情、友情以及助人为乐的美德放入所谓“效用最大化”中去解释,经济学的领土仍然在经济领域,过多的扩张是对科学的不敬也是对经济学的变相毁灭。而道德、感情,即使不能禁止经济学涉足,至少我们也可以说其在这一领域的解释能力是十分弱小的。 科学是冷酷的,科学中的“人”是冷酷的,因为假如我们不“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现实中的人,我们得出的结论就往往会过于乐观。但现实中的人绝不会有着最大的恶意。在经济学之外,我虔诚而又敬畏地遵循着心中的道德,假如没有它,我的人生将会了无生趣。在没有成本和收益曲线的感情世界里,我随时愿意为自己的亲人、爱人、友人牺牲一切。 经济学管理论文:政府行政经济学管理 一、我国政府行政审批制的性质和起源 我国政府行政审批制度实际上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在传统的集中计划体制下,整个社会经济体制是按照列宁的“国际辛迪加”模式组织起来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配权统统集中于中央,就业由政府统一分配,财政实行统收统支,物资实行统一调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完全成了政府的附属物,几乎没有自主权可言;政府的行政审批成了一切经济活动所必需的环节,几乎覆盖了全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覆盖全社会的行政审批制度,排斥而不是保护了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中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仍然存在;而且,市场化改革之后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审批制度保持了相当大的连续性。以新建企业为例,目前新建企业所需行政审批事项与程序,尽管比计划经济时期有所减少,但基本框架几乎未发生变化(李郁芳,2001)。事实上,行政审批本身就是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政府在催生市场、扫除市场化改革障碍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有学者认为,“特许式改革”是广东市场化改革的特点。事实上,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指导思想下,“特许式改革”贯穿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事情常常是这样进行的:先由企业或改革项目的实施者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再由地方政府向上一级政府及中央有关部门申请,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层层审批、特许后方可实施某项改革。这种以行政手段强制性推动改革的方式,客观上必然强化政府的审批制度,使大量本应由市场本身实现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过程,如企业上市、市场准入等,需要通过层层的政府审查、批准程序方可实现。这样,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由计划经济时期直接指挥微观经济活动,转变为目前通过审批标准来控制微观经济运行中的融资、市场准入等关键性环节;然而,政府行政审批的实质仍与计划经济时期一样,是政府企图控制微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的工具。 我国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审批制度,与西方国家的行政审批制度有本质区别。西方国家的行政审批制度,其目的是弥补市场失灵,保护市场机制;而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其功能却是保持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的权力。换句话说,我国政府行政审批制度的起源,应被理解为保持政府的微观资源配置职能,不需要寻找“市场失灵”或“帕累托最优”方面的原因。二者在性质上的区别可以归结为行政审批制度“为谁服务”的问题。西方国家的行政审批制度是政府为市场服务的工具;而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则是使市场机制服从政府意图的工具。 可见,我国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与政府的公共选择有关。具体说,目前在我国政府的公共选择规则方面,有三个问题使当前的政府行政审批制度长期延续: 1.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利益结构。正如布坎南所指出的,在行政领域或“政治市场”上,“个人是严格按经济人的方式行动的……当人们改变角色(即从市场交易主体变为公共选择主体——引者)时,并没有变为圣人”。(注: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347。)也就是说,政府并不是公共利益的天然代表,而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在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下,政府部门在履行管理职责时可以运用行政权力收取各种管理费用,并与本部门的收入和个人利益发生了联系。这就在客观上推动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谋求更多收费项目,获取更多审批权力。正由于政府官员的利益结果与审批所带来的收益有关,行政审批由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演变为政府官员追求本部门利益以及个人奖金或福利的行为,形成政府本身不愿放弃行政审批的局面。如不久前广州市清理出的1050项审批项目中,各部门自报要求保留的有949项,占90.4%,自报取消审批的只有10项,仅占0.95%(注:李郁芳.关于政府审批制度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4):197-208。)。 2.政府规模膨胀。公共选择学派认为,由于政府官员的名誉、地位、权利、酬金经营与其所在的政府机构的规模大小成正比,因此政府官员必然千方百计地扩大政府机构,争取更多的职能和预算。这就在两方面要求行政审批的加强:第一,膨胀的政府规模需要更多的行政开支,在现有“吃饭财政”的状况下,财政难以满足政府机构膨胀的要求,导致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因财政困难而发不出工资,迫使国家不得不默认行政机构审批收费。第二,扩大政府规模必然要求为新增加的公职人员提供工作机会,扩充政府行政审批项目是“因人设事”的简便办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规模持续膨胀,从1979年的505万人增长至2001年的1104万人,在国有单位职工总数中的比例由1979年的5.8%增至2001的14.0%(注: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对政府的行政审批造成较大刚性压力。 3.政府官员的“设租”和“寻租”。如果说审批收费还是政府官员以合法的理由获取个人利益,那么“设租”就是以非法方式获得个人利益了。寻租理论中的租金是指一种由政府官员带来的非生产性收益,它的存在必然刺激人们“寻求租金”,就像利润的存在刺激人们“寻求利润”一样。政府通过行政审批制度在许多领域制造了垄断租金(即“设租”),而那些企图进入这些产业获取垄断租金的人会通过游说、贿赂、雇佣官员的亲属等方式去讨好、接近官员,以便通过行政审批获取租金。在这里,行政审批变成了权钱交易的工具,而那些有行政审批权力的政府岗位则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肥缺和争夺对象。这同样使行政审批制度形成长期持续的刚性。 可见,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政府官员出于个人利益而选择的控制微观经济资源配置的工具。政府行政审批的这种性质,产生了与西方国家行政审批制不同的政策后果。如在产业准入问题上,我国的行政审批缺席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某产业制造了障碍;而西方国家的行政审批制度却是要取消或削弱进入障碍。当然,在西方管制理论中也有关于利用进入限制来防止新企业的“过度进入”而引起“过度竞争”的讨论,但这种讨论的目的同样也是要弄清“过度进入”是否会偏离帕累托最优,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企图控制市场机制的精神实质是不一致的。 二、政府行政审批制度的逆向选择效应 我国的政府行政审批制,阻碍了企业的产业进入,这种阻碍是通过逆向选择实现的。政府行政审批制的逆向选择效应,与常规的逆向选择有区别。常规的逆向选择,主要特点是当事人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迫使信息劣势方对信息优势方采取一个武断的评价标准,低于此标准即停止交易;这使得高于此标准的信息优势方因不合算而退出交易,从而形成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效应。而对于政府行政审批制,即使政府审批部门与申请进入市场的企业之间是信息对称的,同样会出现逆向选择现象。产生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是,政府官员为寻求审批收费、租金等自身利益,无论政企之间是否存在信息不对称,也必须为企业制定一个武断的审批标准,以便从企业那里获得符合自己要求的收益,这就将产生阻碍企业进入市场的逆向选择效应。下面我们利用信息经济学根据具体说明这一问题。 假定存在欲进入市场A的企业i,它预期进入市场后将获得利润R;但如果企业i选择进入其他市场,可获得平均利润S,即企业i进入市场A的机会成本是S。假定S是一个常数且R>S,即企业i进入市场A后将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利润率。这一假定意味着,由于政府通过行政审批对市场A的进入管制,使市场A出现了高于平均利润的垄断租金R—S,吸引新企业进入该市场。但企图进入该市场的企业未必就能够得到垄断租金R—S,因为企业i在进入市场时必须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审批,这种行政审批将使企业i的成本增加W个单位,增加的成本包括三个方面:政府审批机构的收费;因行政审批而耗费的时间;寻租过程中的成本。由于这些成本纯粹是在进入过程中遭遇行政审批而产生的,因此可视为进入成本。政府审批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将选择一个符合自己收益的审批标准,这个标准将使企业i付出进入成本W。在这种情况下,企业i是否选择进入市场A,将取决于R—S是否大于W,即进入市场后获得的垄断租金是否足以抵偿进入成本而有余;如果R—S<W,则企业i选择不进入;如果R—S>W,则企业i选择进入。 不过,除上述垄断租金、机会成本和进入成本因素外,企业i是否进入市场A,还需要考虑企业进入市场后成功的概率。如果成功概率过低,则企业将无法获得足够的垄断租金甚至亏损,它还是要选择不进入。而成功的概率则与企业的预期收益R有关,因为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是,高收益的项目蕴含着高风险(即低成功概率)。假定企业i存在连续多个投资项目,每个投资项目有两种可能的结果:成功或失败;成功的项目产生收益 从(4)式可以看出,政府的行政审批标准越高,企业i的进入成本越高,则企业i所选择的投资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越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随着政府行政审批标准的提高,企业要进入市场将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审批收费和寻租成本,耗费更多的时间,这就要求企业在进入市场后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或垄断租金来加以补偿。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拥有高收益项目的企业才会进入市场。只有低收益项目的企业,随着行政审批标准的提高,将因为不合算而逐渐被淘汰出局,放弃进入市场的尝试。但在市场经济中,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和较低的成功概率。行政审批标准的提高,实际效果将是越来越多的低风险企业选择不进入市场,而越来越多的高风险企业选择进入市场,从而企业投资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将因此而逐步下降。这就是的形成机制。可见,政府的行政审批标准在这里导致了“高风险的企业驱逐低风险的企业”,因此具有逆向选择效应。在这种体制下,优质企业有可能因为进入成本过高而不愿再与审批部门纠缠,放弃进入市场的努力;而只有那些拥有高风险项目的劣质企业才舍得花功夫和成本继续向行政审批部门“公关”。显然,政府行政审批制的这种效应,在提高了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的同时,也使进入市场的企业的质量发生了下降。从长期来看,这是极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做法。 三、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要解决企业产业准入问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必要的。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失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制,即政府的行政审批制是不可缺少的。问题是我们目前的行政审批制不仅没有弥补市场失灵,反而在制造市场失灵,亟需通过改革,使其由政府控制微观经济资源配置的工具转为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工具。在这方面,西方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可以效仿的蓝本。但是,在目前政府行政审批制长期持续的深层次原因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直接照搬西方的经验不现实。目前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实际上需要对政府本身进行改革。 1.重塑政府机构及官员的利益结构。据施蒂格勒对美国管制收费的研究,1969年美国的反托拉斯司、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关税委员会等基本不收费,其他管制机构的收费也很低,仅占总开支的0.022%—0.229%不等。这些费用只能弥补一些变动成本和手续费,政府官员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财政拨款。这种利益结构足以保证官员不把审批收费作为“创收”的目的。因此,改革行政审批制实际上就是官员的利益结构的改革。政府官员的收入只能来源于财政拨款,不能与审批收费挂钩。如果做到这一点,就可大大消除审批项目的冲动。这就要求通过财政拨款适当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 2.缩减政府规模。如果政府规模持续膨胀,财政开支就难以满足提高政府官员收入水平的需要,“因人设事”的现象也难以避免。如果仅仅取消审批事项,而机构和人员编制不作相应调整,行政审批制早晚会卷土重来。所以,缩减政府规模也是改革行政审批制的一个必要条件。目前我国的困难是事业单位规模、人员膨胀,占用的财政开支过多,使财政缺乏提高政府官员收入水平的能力。这就形成了一个链条:要改革行政审批制,需要缩减政府规模,而后者又要求缩减事业单位规模,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市场化改革。 3.建立制约政府行为的力量。改革政府行政审批制度,说到底是要约束政府行为。但由于政府本身所具有的政治强制力和内在的扩张冲动,只靠政府自身改革难以奏效,前述广州市的审批项目改革就是例证。所以,改革行政审批制还需要建立外部的制约机制,即建立超越于市场和政府之上的力量。这就是法治。只有把政府行政审批制纳入法治的轨道,真正做到依法审批,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和遏止行政审批项目的扩张。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政府行政审批的法制化,进而为实现法治社会创造条件。 经济学管理论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管理 摘要 本论文借鉴结构主义的一些方法,抱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考察马克思论述政治经济学的话语结构入手,抽离出“自然·历史”、“共时·历时”、“一般·特殊”、“抽象·具体”四组基本的话语组合方式,为了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马克思把阐释归入“历史/历时/特殊/具体”,而排斥“自然/共时/一般/抽象”,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放弃对于“一般/抽象”的探求。他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辩证法,并把它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叙述动力所在,而辩证法恰恰是“共时/一般/抽象”的研究方法,那么,“辩证”的叙述动力能否承载历史唯物主义的诉求,马克思是如何在“辩证法”的运动中纳入“历史”的声音,我将通过对商品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解读来回答这两个问题,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突破文本的叙述抵达历史的艰辛,这对于语言学转型以来处理文本与历史的关系,以及在后结构主义解构“宏大叙事”的策略下重新找回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自然-历史、共时-历史、一般-特殊、抽象-具体、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抽象人类劳动、剩余价值、能指/所指/历史参照物 引言 生活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对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以及《资本论》的态度不得不带有复杂的情感。改革开放是在批判“”历史的基础上开启的,而在思想领域则伴随着对于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清算,以至于在新时期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不再成为知识人的普遍信仰,但是随着90年代市场化在中国的全面展开,一些曾经借助马克思主义批判和拒绝的东西浮现出来,中国究竟是在“发展主义”2的历史允诺中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还是掉进了“现代化的陷阱”3,于是,一部分对社会持有批判立场的知识分子又重新认识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并把其作为介入社会批判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幽灵”4又回来了(按照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说法,“马克思的幽灵”从没有离开过),或者借用《资本主义的终结》一书的结尾语“因为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思考剥削,而剥削还没有终结”5,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被历史想象性地“终结”6。 正如20世纪法国著名结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在《阅读 资本论 》一书的开篇就写道:“毫无疑问,我们都读过《资本论》,而且仍在继续阅读这部著作”7,阿尔都塞借鉴结构主义的方法,以哲学家的身份采用“征候读法”来重新阅读《资本论》,以便恢复苏共“二十大”以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样一种“保卫马克思”8的方法依然是我们今天阅读《资本论》的主要的哲学背景,也使本文的分析不得不打上结构主义的烙印。因为《资本论》首先或许最终是一个文本,尽管马克思从没有打算把自己的思想只呈现在文本中,他更关注文本的实践意义,但是在当下的历史语境中,已经很难获得这份突破文本而抵达历史的自信,或者说支撑马克思信念的哲学根基已经动摇了,尤其是20世纪初期在哲学界发生的“语言学转向”以及最终波及到整个社会人文学科的结构主义,似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语境”,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结构主义对马克思的阅读和阐释还依然有效。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资本论》应该属于马克思所深处的历史的“必然”产物(至少马克思这样认为,否则他就不会坚信自己的研究工作是科学的和真理的),这并不是说《资本论》中所讨论的问题不适用于当下的历史,而是一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本文就试图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论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叙述动力和话语结构,并通过考察商品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来检验这一系列话语结构及其辩证运动是否能承载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叙述任务,这或许也是处理马克思主义的“遗产”以及偿还其留下的历史“债务”10的一种方式吧。自然·历史 在阐述“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的问题时,马克思批驳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对于“个人”的观点,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因为按照他们关于人性的观念,这种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11,而马克思认为这“只是大大小小的鲁滨逊一类故事所造成的美学上的假象”12,“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13,换句话说,个人是历史的产物,这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为“人”下的定义,即“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4。把“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放入历史/社会的范畴,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继承文艺复兴以来以人为思考动力和基本出发点的人类中心主义或人本主义的思想,这种立场成为马克思叙述的基本前提之一。 当然,人也有自然的一面,马克思并不否认这一点,“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15,但是,这里的“兽性”(自然),是一种建立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的自然观,与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根本区别,前者虽然不否定人的自然属性,但是却蕴涵着把自然对象化/客体化和以人为认识中心的哲学思想。这种人类中心的观念,是马克思论述的基本前提之一,如在讨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时候,确定商品有没有“用”,显然是以人为参照的,而进行商品交换的基本动力,也诉求于对方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即“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16,也就是说,在物品凝结人类必要劳动时间的不言自明的前提是建立在物品是否具有对人类来说有用的使用价值上,所以“人是一切社会活动和历史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社会,就没有历史”17,从而确立了历史主义的信念和方法,同时也为人征服自然确立了伦理上的合法性。 进一步说,这种人类中心的思想,是与近代科学主义的兴起以及世俗化的进程分不开的,在某种意义上,把人从上帝那里分离出来,确立人的自然性本身,即是一次重新发现人认识人的过程,这是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观念之一。在“上帝-自然”的论述语境中,人归属了自然,但是马克思却强调人是历史的产物,人是社会的动物,也就是说,成功逃离了上帝阴影的人,并没有堕落到地狱,而是又回归到一种被称作“历史或社会”的故事里,这样“自然-历史(社会)”就形成了一组相互结构的话语关系,马克思对其意义生产的逻辑是放弃自然/非历史化的解释(抽离了历史经验的假象),而把阐释的原因归还历史(时间运动的一种次序)和社会(空间的结构关系),也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8。在这里自然不再指一种客观化的对象即自然化的自然,而成为了一种区别于历史的解释学的动力源之一即自然而然,或者如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所说“自然是无意识的,这是达尔文意义上的无意义,人类生命中也没有目的,只不过是些偶然事件罢了,而历史是有意义的”19。而马克思的工作就是论述“自然发生的东西是如何变成历史的东西”20,这也成为19世纪末兴起以来社会学家们的任务,即“社会学一直是一种非自然化的力量,社会学家的目标在于将人类行为解释为社会的和历史的现象,而不是自然的现象"21。 在马克思论述“生产与分配”的辩证关系时,作为生产本身内部的问题,决定生产本身的分配就成为生产的前提,那么“生产实际上有它的条件和前提,这些条件和前提构成生产的要素。这些要素最初可能表现为自然发生的东西。通过生产过程本身,它们就从自然发生的东西变成历史的东西,并且对于这一时期表现为生产的自然前提,对于前一个时期就是生产的历史结果。它们在生产本身内部被不断地改变”22,也就是说,在生产的时间序列上,此时的“自然前提”,实际上是彼时的“历史结果”,“历史”也就把“自然”辩证地否定了。 共时·历时 “历时-共时”是结构主义的一组基本概念,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这组概念引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后来成为结构主义的基本话语方式。索绪尔区别了两种不同的语言学:“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关系和心理关系。历史语言学,相反地,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23,也就是说共时强调“同时存在”的各“结构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而历时则是“一个代替一个”的时间过程,或者说,空间作为时间中的一个顷刻成为共时的,而时间作为空间的持续成为历时的,这样“历时-共时”实际上代表着“时间-空间”的思维方法,历史主义偏重于历时的考察,而结构主义的贡献则是把共时的结构关系作为思考的重点。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马克思叙述的基本张力所在。 不言自明,马克思更强调一种历时的方法和历史主义的态度,对于历史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于时间的一种看法或态度。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历史不是循环往复的,而是向前发展的,是逐渐“进步”的。马克思这样的一种进步的时间观来自于黑格尔,而黑格尔又是从哪里获得这样一种以不可逆为运动动力的时间观呢?按照刘小枫在《历史的终结》24一文中的追溯,可以得知这样一种时间观来自于12世纪的修道院创始人尤阿西莫的著作《论三位一体的本质和形式》,他认为“圣父、圣子、圣灵”即上帝的三位一体,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上的结构关系,而是一个历史的关系,也就是说,三位一体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圣父是一个阶段,圣子是一个阶段,圣灵是一个阶段。这样历史就有了起点、发生、发展、终结等一系列“历时”的属性。 当然,黑格尔的历史观是辩证的、否定之否定的精神意志的运动过程,在马克思看来,这无疑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他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变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5,从而为其历史主义的信念之外套上唯物的外衣,可以说,在价值论上,马克思和黑格尔有着截然对立的差别:一个是唯物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者,一个是唯心主义资产阶级代言人,当然,这种区别是马克思为了确定自己而与黑格尔划定的界线,参照系对于黑格尔来说是后设的,但是马克思在根本上确是与黑格尔共同分享着同样历史动力学,只是在价值指向上是颠倒着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必须把它倒过来”26,从而马克思发挥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27,使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辩证法在本质来说,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 确立了一种变化的、发展的、辩证运动的时间观就为马克思在历时的视野中得以叙述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提供了可能。但是,马克思在强调历时的语境中并没有放弃对于共时结构的考察,在阐述“生产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里就可以体会马克思是如何在历时运动中辩证地把握共时结构的。 马克思接受了法国重农学派魁奈对于经济体内部的资源的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分析,把经济交换过程看成一个持续的、循环的过程,从而生产、流通(交换和分配)和消费就成为同一个结构体系内部的不同要素,但是在这一共时关系之中,各元素之间又被依次分布在一个时间的顺序当中,即由生产到交换到分配再到消费,然后再进入下一次循环,而马克思的洞察之处不仅论述了结构内部的历时关系,而且阐述了结构内部的共时关系,即生产与消费、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的辩证关系,进而马克思认为“它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28,从而把生产作为此结构进行运动的根本动力,进而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等概念也成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的分析工具。 不过,需要指出的,虽然马克思在具体研究中没有放弃对共时结构的关注,但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实际上是把历史放置在一种时间关系的讨论中,这样,区域空间上的差异在叙事上也就转化为一种时间序列,这突出体现在马克思对社会形态演变的看法上。他按照生产方式的不同,把历史/社会划分为原始的、亚细亚的、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等四种经济结构的演变,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这样划分是对“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东方、希腊、罗马、欧洲的阶段性叙述与亚当·斯密从经济史角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即狩猎、游牧、农耕和商业”的继承和综合29,显然,马克思在接受黑格尔的历史观的遗产的过程中,也接受了这种把空间差异转化为时间距离的叙述模式,或者说马克思把空间抽象为具体的时间排列,这也许是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观造成的,同时,也与马克思把“共时”辩证地纳入“历时”的叙述方法息息相关。 一般·特殊 作为一种进步的发展的时间观,实际上预示着一种具有先后次序的排列方式,进而这就涉及到认识论的问题,也就是说,既然历史的发展具有进步即辩证向上的运动逻辑,那么如何理解低级与更高一级的关系,或者说处在当下的语境如何理解之前的低级与之后的高级呢?马克思使用了一个比喻:“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30,这里,马克思为什么不说“猴体解剖对于人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呢?他强调了认识高等动物对于低等动物的意义,而为什么不说认识低等动物对高等动物的意义呢?这种认识论上的轻重差异,就构成了马克思叙述上的一个假定,那就是他认为认识高等动物比认识低等动物更具有意义。 这种认识论,在其论述中有两个不言自明的前提,一是高等动物与低等动物具有共同性,否则就不能借助一个去认识另一个;另一个则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否则一个就不会比另一个更高级。这些看似简单的常识,却涉及到马克思叙述上的又一个重要的话语结构即“一般-特殊”的关系,阐释它们的关系不仅成为马克思为什么要把首要的研究工作放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31的考察上,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其叙述上的紧张关系。 在论述“生产”问题时,马克思提出了是研究“生产一般”还是研究“生产特殊”的问题。“一般”是一种抽象,具有普遍性,是各个时代都会拥有的共同点,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共同点,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其中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32,也就是说“一般”在历时中是重复运动的,并不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否则历史就只能原地打转了,而构成历史发展动力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个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33,所以,马克思认为对“一般”考察,并不能得出支配历史前进的动力,而那些推动时展的“差别”或“特殊”却是研究的重点,也就是说他要突显事物在历史中的运动变化,而不是共时性的结构(当然正如上面提到的,马克思在事物内部结构时更重视其空间关系),所以说,马克思强调了以不同生产方式为标志的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性、差异性和断裂性,而不太重视不同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及其连续性。 进而,就可以得出马克思之所以倾向于人体(高等动物)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找出动物的一般属性,而是为了探求人体之所以为人体(高等动物之所以为高等动物)的特殊性来,而“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34,也就是说“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所以,马克思要从生产方式最高级的资产阶级社会入手研究,但是马克思又说“决不是像那些抹杀一切历史差别、把一切社会形式都看成资产阶级社会形成的经济学家所理解的那样”35。 可见,马克思固然没有否定存在着超越一切历史关系的经济规律,但这种“一般”并不能掩盖“特殊”,或者说马克思的工作就是要把“一般”纳入“特殊”,因为“特殊”恰恰是“历史”的产物,强调“特殊”无非是为了完成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反历史特征36。只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工作依然要从探讨“一般”/“共时”的规律出发,而这种规律的探讨,马克思受了科学主义的影响,如他把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规律类比为物理学上的实验。他认为“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定、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观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37。 这样一种研究方法来自于19世纪科学主义的影响,也给马克思带来了叙述上的矛盾。一方面这种“抽象”的个案研究,建立在马克思的进步史观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马克思坚信“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38,而这样一种把空间的地域差异转化为顺序的进步的时间分布的逻辑,是一种19世纪的普遍主义的人类历史观念,带有很强的西方中心论的色彩,20世纪以来,这种“时间距离转化为空间差异”的历史观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和批判,比如结构主义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采用共时的空间结构来替换历时的时间的“陈旧的进化论”39;另一方面,这种诉求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的研究,如何在其研究内部运用“特殊”,也就是说这种历史个案式的研究能否超越用形而上学的规律替代具体历史过程及其动力的研究方式。进一步说,马克思所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典型地点英国”这一“共时”结构的探讨纳入到种种非英国的世界史的“历时”当中,以及如何在诉求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研究里关照英国自身的“特殊”历史,也就是说,在“共时-历时”、“一般-特殊”的话语结构中,它们是如何运动的,马克思的答案是“辩证法”,他在“抽象-具体”这一基本的话语结构中详细描述了辩证法的运动过程。 抽象·具体 与“自然-历史”、“共时-历时”、“一般-特殊”在结构上相类似,“抽象-具体”是马克思论述这些话语内部的运动时所借重的概念。正如上面所分析的,马克思的阐释方法是放弃“自然/共时/一般”,而诉求于“历史/历时/特殊”,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放弃对“一般”的研究,否则就不会探究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把英国作为研究对象的目的也是为了找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规律,那么如何协调“自然-历史”、“共时-历时”、“一般-特殊”、“抽象-具体”的关系呢?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辩证法,从而为这些话语结构提供了动力和具体形式。 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一文中,马克思描述了“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他以研究人口为例描述了“抽象-具体”这一话语结构的运动方式,即“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并且通过更切近的规定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40,这就是马克思所谓的“辩证法”的精彩运动过程,用图式可以表现为: 具体蒸发抽象再现具体 (“混沌的表象”)(“最简单的规定”)(“丰富的总体”) 马克思把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称为“蒸发”,这是17世纪经济学家所使用的方法,他们仅仅从“生动的整体”里找出了“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的关系”,而没有进一步把这种“抽象”辩证地运动到“具体”,而马克思所谓的科学的正确的方法是不能少了“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过程使马克思把辩证法从黑格尔的精神意志里拯救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他批评了那种以经济范畴观察社会关系的形式主义方法(或唯心主义方法),但他所做的是力图在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上改造这些范畴及其内含,重构作为科学的政治经济学”41。 进而,这也使马克思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视野(具体)与形而上学(抽象)的叙述形式之间的紧张关系,那就是说辩证法作为方法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运动,其本身的产生过程既是辩证的也是历史的,即黑格尔完成了“具体到抽象”,而马克思则实现了“抽象到具体的再现”,或者说马克思把形而上学的叙述形式转化为一种“具体的再现”,这种“具体的再现”就成为马克思落实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叙述上的方案,这种叙述上的方案能否真正抵达历史,也就是说,“辩证法”本质上是“共时/一般/抽象”的研究方法,那么“辩证”的运动过程如何与“历史”这一唯物主义的诉求纠结起来,或者说马克思是在“辩证之中”寻找“历史”的依据,还是在“辩证之外”纳入“历史”的声音?这似乎是关乎政治经济学命脉的问题,下面我将通过对商品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解读来看看马克思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辩证·历史 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使其去神秘化,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放弃辩证的运动模式,反而成为上面所讨论的话语结构的叙述动力,并且在《资本论》开篇第一章讨论《商品》的问题时,就把“具体-抽象”的辩证法付诸了实施。在叙述的进程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这一被马克思称为“幽灵般的对象性”42成为对“具体”的一种“抽象”,并担负着“抽象”向“具体的再现”转化或者说进行唯物主义落实的重要任务,而且马克思把这种“抽象人类劳动”通过劳动力来让渡给或者说物化到商品的价值中,使其完成价值增殖的过程,使剩余价值得以产生。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假定的这种“凝结人类劳动力的抽象劳动”也就成为其叙述上实现“辩证”到“历史”的唯物主义转化的“瓶颈”。马克思是否完成了这项任务,将决定着“抽象-具体”等一系列话语结构能否承载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在马克思看来唯一科学和真理的叙述企图。 为什么马克思将商品理论作为他的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有学者在文章中指出这是考虑到“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而不是其他社会关系的特性”43,我觉得除此之外,不得不考虑马克思自己的说法,《资本论》一开篇,他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44实际上,马克思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是“庞大的商品堆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的表象,这种表象也就是“混沌的表象”(具体);二是这种社会财富可以还原为(或者说“越来越稀薄的抽象”为)单个的商品,对于后一个理由,即“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是一种科学主义的叙述模式,在微观物理学上,探究物质构成的方法就是逐步分离的过程,马克思显然相信这样一种把复杂的事物还原(实际上也是一种抽象的方式)为同质的元素,进而考察单个元素(“最简单的规定”)也就可以达到认识整体即“丰富的总体”的方法,这是多么惬意地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辩证法呀。 马克思的论述从商品的物质属性即使用价值开始,正如前面所说,这种论述建立在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上,当然,在叙事上,马克思引入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就使商品这一“抽象的能指”找到了一个所指45,或者说一个更“具体的能指”。运动总算开始了,紧接着,马克思就进入了问题的关键,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什么能够“实现”交换,这里,马克思没有把商品为什么能够交换放在心上,因为这依然是以人为本的思路,交换方实行交换的唯一目的或企图就是为了获得对方商品的使用价值,这显然不是马克思所关心的(这也为后人攻击马克思留下了悬念46),他需要在“交换行为”内部为维持这种广泛的交换关系寻找到一个“一般”的理由、动力或者可能。 “一般”在基本的话语结构中意味着“共时”/“抽象”,也就是说马克思必须放弃具体、偶然、历史等可变因素中的交换活动,而把交换抽象为普遍的、同构的过程,把唯一的“特殊”性保留给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因为这是交换得以进行的根本动力和唯一理由,那么,就剩下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了,即使用价值凭什么能够交换,也就是说,这些因为使用价值不同而具有本“质”区别的商品依靠什么可以放置在同一个天平上,进而,马克思的任务就变成如何由“特殊/差异”蒸发为“一般”的了,也就是要完成“具体”到“抽象”的运动。 这时,马克思终于露出了他要实现这一推论的秘密武器了,这次,他借重的是数学这一为科学大厦奠基的方法。转折点体现在“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47,秘密就在这个“等式”上。“等式”不仅意味着“特殊的/个别的/偶然的”相等,而且更重要地是数学上的“等式”具有无限运动下去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等号”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归整到它的旗下,这样“等式”就具有了“一般”,显然这里的“一般”依赖于本身已经被抽象过的数量,这样所有的商品都可以放在等式的两边了,也就意味着交换双方的商品在某种形式的“量”上具有同质性,可以说,马克思把“特殊的质”的问题转化为了“同质的量”的问题,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既具有了“特殊的质”,又具有了“一般的质”,这个“一般的质”被马克思命名为商品的“价值”,就这样“特殊”与“一般”被辩证地统一在了商品身上。 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辩证法已经具体表现为“二重性”48,也就是说马克思在辩证法这一结构内部也赋予了否定之否定的历时运动和二重性的共时分布,如果说前者是螺旋上升,后者则是对立统一。在这个意义上,上面提到的“历时-共时”、“特殊-一般”、“具体-抽象”等话语结构也被辩证地运用到辩证法自身了,进而,辩证法在马克思的手中既具有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的开放性,又具有自我缠绕、自我论证的自省特质,当然这种一旦把开放性和自省特质分别讲述的企图呈现出来的时候,另一种辩证统一的力量也就被辩证法“自行”启动了。简单地说,辩证法在叙述上的基本叙述方式表现为“既(是)……又(不是)……”,如马克思在阐述剩余价值诞生的过程中,这种辩证法或者叙述方式成为最终在叙事上完成“资本生资本”的秘密起着关键性地作用,即“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49。 当马克思由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的商品”论述为具有“一般的价值的商品”时,已经完成了由“具体”蒸发到“抽象”的任务,也就是说辩证法完成一半了,下面的工作,就是如何由“抽象”再重新降落到“具体”。“同质的量”的价值成为马克思辩证法的出发点,显然,这里的“同质的量”还停留在抽象的数学的基础上,或者说,此时“价值”还是一个“空洞的能指”,这时,马克思需要为这个漂浮的“能指”找到一个“降落伞”,同样的事情发生了,正如他以人类中心的有用性来约束商品的使用价值一样,他把商品是否投注了人类“劳动”作为其价值的所指,从而“劳动”这个词汇被马克思勾陈出来,甚至成为人之为人的本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50,这种付出了“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类的劳动。接下来,我们不得不追问,马克思为什么会选择“劳动”来充当叙述的重任。 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51,也就是说“劳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态度,或者说人对自然的一种作用力或意志力,这显然来自于黑格尔所描述的“孩子向水面投掷石头而掀起涟漪”的故事,正如上面谈到的,人来自于自然,但“人/主体”与“自然/客体”的关系却体现为一种征服与驯服的决断力,即人投射到自然身上的“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52,这与是否能有用于人类而作为衡量商品使用价值的逻辑一样,人通过“劳动”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自身。不过,马克思没有满足于这种在“人-自然”的框架里阐述劳动,因为这只能说明劳动的存在,而无法回答为什么劳动对于商品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马克思说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几乎发现了劳动价值理论,但因为一个很简单也是最终的原因,他不能创立这样一种理论,因为当时劳动并没有商品化”53,也就是说,“劳动似乎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范畴……但是,在经济学上从这种简单性上来把握的‘劳动’,和产生这个简单抽象的那些关系一样,是现代的范畴”54,可见,马克思在使用“自然-历史”的话语结构来为劳动寻找阐释力的时候依然选择了一种“历史主义”的方法。 当马克思把“劳动”放置在历史/历时的过程之中的时候,作为叙述动力的辩证法也随着开始启动,进而,可以看到,所谓的劳动的历史唯物主义阐述,依然是劳动由具体的/个体的,上升为抽象的/一般的,当然,“劳动”的历史演化也由原始的/简单的发展为高级的/复杂的。具体地说,马克思把劳动的认识大致分为这样一个历时的辩证顺序:“重工主义或重商主义把财富的源泉从对象转到主体的活动——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到“重农主义把劳动的一定形式——农业——看作创造财富的劳动,不再把对象本身看作裹在货币的外衣之中,而是看作产品一般,看作劳动的一般成果了”再到“亚当·斯密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有了创造财富的活动的抽象一般性,也就有了规定为财富的对象的一般性,这就是产品一般,或者说又是劳动一般,然而是作为过程去的、对象化的劳动”55,最后马克思把劳动抽象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56,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出,马克思所谓历史观,不仅是一种进步的时间态度,而是一种辩证的时间观57,“《资本论》的叙述方式就体现了这一辩证的时间观念,它通过改造和综合斯密和黑格尔的逻辑,创造性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过程”58。 由抽象的数量,变为抽象的人类劳动,在某种意义上,这依然是能指自身的运动,或者说马克思为商品搭建的天梯还没有完成,但已经离地面不远了,或者说在马克思找到“等式”的时候,天梯的蓝图已经绘成了,很快,马克思把“抽象的人类劳动”量化为“劳动的量”,而“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59,这样,“抽象的人类劳动”就被换算为物理意义上的时间,抽象的数量终于羽化为了具体的时间尺度,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如果辩证法就此停止,具体的时间又将会变成特殊的/个体的/偶然的,这与商品拥有“特殊的/具体的使用价值”没有什么两样,这样辩证法就变成了循环论,这显然不是马克思愿意看到,因此,这种通过时间单位度量的劳动时间应该是抽象的/一般的,否则就要走老路了。 辩证法继续前进,马克思引入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经过了长途跋涉,马克思终于找到了要找的东西,抽象的人类劳动的所指固定在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因为它在共时的结构中具有稳定性,也就是说它对于一定的生产条件来说,是抽象的/一般的/不变的,但它又是一种时间概念,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差异性(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在量上也有变化),也就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既是抽象的(无法核算出具体的物理时间),又是具体的(可以用多少来度量),这是多么精彩的辩证法呀。 可是,叙述的危机也在辩证法结束之时随之到来。由“商品的具体的使用价值”到“商品的抽象的人类劳动的价值”再到“决定商品的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过程中,辩证法就像写好的电脑程序一样自行运算,而“历史参照物”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实际上,商品在辩证法的旅行中充当了一个能指的角色,辩证法的动力或者说运动方式,则转化“能指寻找所指然后所指又充当能指再寻找下一个所指”的一种类似于拉康描述的能指在能指链上滑动的过程,比如作为能指的商品找到的所指是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又作为能指找到的所指是价值,直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出现,辩证法停止了,能指也停止了。这种能指自身的运动,在运动开始就把其参照物留在了叙述之外,也就是说,辩证法一旦进入叙述就会转化为能指趋向于所指的运动,而把历史参照物抛在一边。在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无法进入“辩证法”,也就是说,历史处在辩证法之外。 不过,叙述的动力依然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诉求。因为辩证法的运动,被展现为了能指不断滑向所指的运动,也就是说,驱使能指向所指运动的动因是为了暂时获得一个“意义”,以想象地完满能指的匮乏,这种追逐“意义”的过程就是一种不断落实唯物主义的叙述方案,在“能指/所指”的结构中,马克思实现了唯物主义的方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在了一起。 但是,这显然不是马克思的原意,他在叙述上要实现是的符号与历史参照物的唯物主义诉求,而实际上,从分析“商品”的辩证运动中可以看出,他只能在“能指/所指”之间实现唯物主义,而没有让能指溢出符号抵达历史参照物。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有着清晰地认识,他认为“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60,也就是说,马克思对由“辩证法”而寻找到的“先验的结构”早有心理准备,因为他认为“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61,这种“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的信念,成为马克思在叙述上完成“先验的结构”与“改变世界”的融合的动力,这种努力体现在马克思试图为这个经过辩证运动获得的“先验的结构”寻找一种“历史/历时/特殊/具体”的依据,就让我们从马克思论述剩余价值理论中来体会这种努力吧。 剩余价值的理论,是关于“资本”的理论,即“资本(G)如何变成资本(G'''')”的理论。马克思首先发现,“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62,而关键性的问题在于“劳动的二重性”这一被马克思称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63上,即“劳动既可以表现为不同质的具体劳动又可以成为不同量的抽象劳动”,这样劳动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即劳动可以成为商品,但同时,劳动又是商品的价值源泉,这种“独特商品”就造成了作为商品的价值与自身投注到商品的价值源泉之间的落差,这种落差就是剩余价值的不二法门,即“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64。关于“劳动”的辩证法,在《商品》一章中马克思就已经论述过了,所以在论述“剩余价值理论”时,马克思引入了历史的声音,也就是把“剩余价值”落实到历史当中,这就是马克思对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论述,即“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65,从而为剩余价值得以产生在叙述上提供了历史的制度上的阐释。另外,马克思在对于“最初的资本从哪来的问题”即资本的原始积累的阐述上,更显示了其历史唯物主义的魅力,而这恰恰是辩证法无力完成的任务。 结语 马克思与他之前的哲学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6,这样一种强烈地把哲学活动指向实践的态度,导致了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念,从而在叙述上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辩证”与“历史”,即如何把“历史”转为一种“辩证”,如何把“辩证”纳入一种“历史”,这种叙事的张力可以从“自然·历史”、“共时·历时”、“一般·特殊”、“抽象·具体”这四组基本的话语结构中体现出来。 我在上文中把商品在“辩证法”中的运动的过程,转换成了商品作为一个能指不断寻找所指的滑动,也就是说,语言学以来,“辩证·历史”的问题,被转化为“能指-所指·历史参照物”的问题,显然,在辩证法内部永远也无法抵达历史参照物,可以说,历史在辩证法之外,即在辩证法开始运动之外或停止运动之后,历史才登场,这也许正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吧。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教学药品经营管理论文 1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GSP认证为重点组织教学 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高职药学专业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流向药品流通领域。我们培养的药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在医药经营及医药管理等单位从事医药商品的购销、调储、检测及质量控制等工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新版GSP中的重点内容,如供应链管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质量风险管理等作为重点知识学习。例如医药企业GSP实务课程,我们以通过GSP认证为教学目标,结合新版GSP全面推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重点规定网络环境、数据库及应用软件功能的要求。我们将教学地点安排在仿真实训室,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真实感受药品在购销、调储等环节的具体操作,把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药品质量管理的效率。在其他相关的课程中我们也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医药经济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知识的拓展,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跟踪管理发展趋势的能力。 2采用不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1任务驱动法:结合新版GSP对人员的要求,通过对药品经营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工作任务要求的调查研究,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务,从中提炼出任务的核心技能,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学。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药房药品管理实务课程的授课中,我们将教学地点设在学院实训基地的药房实训室,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方式授课,将理论教学和实训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实训室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让理论学习在实训过程中得以完善。在教学中按照不同药品的分类管理将教学过程分为任务导入-制定方案-任务实施-评价总结等环节。同时,结合新版GSP对于药品在储存、运输设施设备上的要求,强化对于温度敏感的药品的监控,作为重点知识学习和训练。 2.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药品经营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应用效果比较好,尤其在医药商品营销实务课程中用得比较多,结合新版GSP对于药品购销票据的要求,我们挑选在近年来比较典型的“走票”、“挂靠”等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认识到药品经营活动中这种购销渠道不清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票据管理混乱,为假、劣药的流通提供了便利。因此,在新版GSP中重点强调了药品销售必须开具发票,出库运输药品必须有随货同行单(票)并在收货环节查验,物流活动要做到票、账、货、款一致,使药品流通在有效的管控之中,从而达到规范药品经营行为,维护药品市场秩序的要求。同时,通过近年来药品在批发企业、药店连锁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3PBL教学法:在医药企业GSP实务教学中我们采用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通过讨论的主题建构与自己的主题相关知识的过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在医药企业GSP实务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例如老师提出要开办一家零售药店都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资料查阅、活动汇报、解决问题等环节,解答问题。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整合知识解决问题,同时,重点强调在新版GSP中规定了批发企业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机构负责人和药品零售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企业负责人应当具备执业药师资格。这样,在训练的过程中将最新的知识点渗透给学生,为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作者:史红波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药监局药品经营管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实践科学监管理念,坚持“五个监管”、奋力打造“三区”,坚持依法行政、高效务实、公正公平的原则,开展换发《药品经营许可证》工作。通过换证,完善药品经营许可制度,进一步鼓励和引导药品零售连锁经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强化企业第一责任意识和诚信守法意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二、换证范围 全市范围内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零售企业(包括零售连锁门店、单体药店、批发企业下属药店),需要继续经营药品的,应在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换发《药品经营许可证》。 三、组织实施 *市局全面负责全市范围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和零售企业的换证工作,具体负责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总部及市本级药品零售企业的换证工作。婺城、金东分局受市局委托,协助参与市本级药品零售企业换证工作。各县(市)局受市局委托负责辖区内药品零售企业的换证工作。 四、现场检查标准及条件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总部换证检查标准参照《*省药品批发企业现场检查标准》(浙食药监市〔20*〕8号)、《*省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验收实施标准》(浙食药监市〔20*〕25号)。药品零售企业现场检查标准根据《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6号)第十九条、《*省药品零售企业验收实施标准》(浙食药监市〔20*〕25号)、市局《关于印发申办药品零售企业〈药品经营许可证〉一次性告知内容的通知》(金食药监市〔20*〕107号)、《转发国家局关于加强药品零售企业销售凭证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金食药监市〔20*〕127号)等规定制定。具体详见附件1。 五、换证程序 (一)申请 县(市)药品零售企业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换证,并向行政审批受理窗口提交材料。〔一式两份,所在地县(市)局一份,市局一份。〕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总部及市本级药品零售企业向市局申请换证,并向市局行政审批受理点提交材料,并进入省局行政审批网站申报。所提交材料包括: 1.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总部换证申请表(见附件2)或药品零售企业换证申请表(见附件3); 2.需要提交的材料、证件见申请表中所附的说明。 3.法律、法规规定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二)受理 市局行政审批受理点和各县(市)局行政审批受理点具体受理换证申请。受理点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当场发给《受理通知书》。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视为受理。 (三)审查 1.市局、各县(市)局对受理的材料进行合法性、完整性审查。换证不实行全面现场审查,采取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场审查。 2.对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企业必须进行现场审查,对其他企业采取随机抽查。必要时市局对县(市)局换证审查情况进行抽查。 (1)资料审查中有重大疑点、自查报告形式简单无实质内容或与事实不相符、提交虚假材料的企业; (2)日常监管中发现问题较多且整改不到位的企业; (3)有举报情况的企业; (4)上年度信用等级评定为警示以下等级(含警示、失信、严重失信三个等级)的企业; (5)通过复认证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单体药店。 3.按照“谁受理谁负责”的原则,由受理的县(市)局实施换证现场检查,市局对全市换证检查情况进行抽查。换证现场检查时,应填写《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总部)换证现场审查表》(附件4)或《药品零售企业换证现场检查情况记录表》(附件5)。 (四)公示和发证 对经审查符合换证条件的企业,其有关换证情况在我局政务网站上进行公示,供企业和公众查阅。受理点收回原证,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到受理点领取新证。不符合条件的,可限期3个月进行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换证,注销原《药品经营许可证》。 (五)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暂缓换证: 1、因违法违规经营,已经被药品监管部门立案调查尚未结案的。 2、经审查不符合换证条件需要限期整改的。 (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换证。 1、在规定期限内未提出换证申请的; 2、不符合换证条件经限期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 3、已终止经营药品或者关闭的。 4、审查发现有《药品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第八十二条、第八十三条规定情形的。 六、工作措施和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换证工作,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严格办事程序,将换证工作与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和单体药店的GSP复认证工作相结合,提高办事效率,确保换证工作有序开展。 2、严把换证准入关。换证工作是对药品经营企业继续从事药品经营的再准入审查,是对药品零售企业质量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各县(市)局要严格按照换证工作方案进行审查,统筹安排,确保换证工作顺利实施,防止换证审查工作走过场。市局在换证抽查中发现有不按标准予以换证的,收回换发的《药品经营许可证》。 3、完善企业数据库。市、县两级药监部门要互相配合,及时将换证企业名单及有关许可内容建立数据库,使换证前后企业的档案资料齐全,并妥善保管收回的《药品经营许可证》正、副本。 4、加强对连锁总部的监督引导。市、县两级药监部门要对连锁总部加强诚信自律引导,监督企业做好自查,若发现连锁总部在门店自查中有弄虚作假、瞒报虚报行为,将在对连锁总部的诚信考核、行政许可等方面予以处理。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医药公司药品经营管理的重要途径 一、医药公司药品经营管理的重要途径 (一)力求合作 供应链是医药商品在药品销售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过药品的生产和患者最终的使用药品,整个过程都需要合作,这样才能加强医药公司和相关的供应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才能使供应链得到更好的优化,使其资源能够达到共享,最后的目的就是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药品服务,赢得患者的信任。现如今,我国开始严厉整治一些药品的违规广告,为了能够保证药品公司管理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作为医药公司必须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通过合作,是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扭力想规范化常规化发展,比借此获得更大市场。因此,医药公司只有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的、规范的经营管理途径,才能有利于医药公司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二)提高专业化的管理水平 提高医药公司专业化的管理水平,实行全方位的、专业化的管理,以增强医药公司经营管理的实力,同时还要鼓励医药公司必须跟随市场发展动态,能够积极预见市场变化的动态,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确立医药公司的经营管理目标,每一步的实施都要有计划的进行,同时注意人才的培养,要不断更新人员思想,努力提高人员专业化的管理能力。在进行广告的宣传时,要具有药品的品牌宣传意识,力求打造药品品牌,增强药品产品的信誉度,积累更多的客户量,不要地开拓市场范围,在药品价格上做好灵活的更新策略,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走向国际化,建立药品销售网络,给顾客的购买提供方便。 (三)积累更多的资本 医药公司只有积累更多的资本,注重自身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进而通过努力才能成世界大型药企,像GSK,辉瑞,拜耳等实力。对于具有先进的、科学的思想理念的,有较丰富的资源的,能力极强的企业来说,积累资本,可以丰富其药品资源,是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提高。我们要学会运用资本手段,整合资本能力,达到不断发展的目的,这种例子在我国的本民族制药企业中并不缺乏。 (四)力量来源于知识的积累 企业能否进步,取决于企业所积累的知识,通过企业积累更多的知识,使得企业的技术手段更加强劲,然后将技术与创新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用新的生产设备,采用新的药品生产工艺,使得医药公司的技术更加专业化,这样才能将药品生产能力有效提高,事医药公司能够向大型的医药公司模式发展。对医药公司的药品质量和药品的种类进行逐一改善,使药品公司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提高其整体的竞争能力,为开拓新的目标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五)对非处方药品市场进行开发 在我国,有很少的非处方药生产的企业,在非处方药的营销的过程当中,医药公司的经营发展模式还不是非常的正规,一些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的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有利席位,而且还要不断地更新管理理念,要站在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来开拓非处方药市场的广阔空间,以战略的眼光下决心去抢占广阔的非处方药市场,在品种,销售,宣传,中断推广等方面大力发展。在品牌、宣传、此外,我国农村非处方药和中成药市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值得大力去开发。 二、总结 综上所述,医药公司的药品经营管理的各种因素中,重要的是人员和药品的管理,抓住这两个主要方面可以带来更好的经营成果和销售业绩,可以开拓更广阔的人群,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医药公司的药品经营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医药公司的药品经营管理规则在日益剧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成为核心因素,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了药品的零售企业很好的发展,药品公司就需要了解市场运行状态,因为药品经营管理并不是人们所说的经济管理,它不仅涉及管理方面的内容而且也涉及到经营方面的内容,比如以往的医药公司的药品经营管理,重点是在技术管理上,这对保证药品的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然而面对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医药公司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药品的经营管理上,我们认为:1.要营造良好的产品管理的科学环镜,产品管理是以营销为目的的医药公司的最主要的管理职能之一,所以从各个方面凝聚力量,可以使医药产品更好的经营和管理。2.要对产品管理的目的和范围进行深人明确,只有保持医药司品。 作者:徐静 徐莉 单位:蓬莱市老百姓医药有限公司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公立医院药品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摘要:公立医院在新的医改中如何变革创新,直接影响医院未来的发展道路。“以药养医”即将成为历史,医疗与药品分离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就公立医院对药品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说明一下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公立医院;药品;经营管理模式 近几年两会的热点问题都离不开医改,这是民生的大问题。针对群众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国家也在不断偿试着各种改革。从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资金扶持的力度;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提出医生多点执医;降低药品加成到药品零差价即将在全国推行。“以药养医”即将成为历史,医疗与药品分离成为必然的趋势,公立医院在新的医改中如何变革创新,直接影响医院未来的发展道路。医院首先面临是如何弥补药品在医院的运营中不再直接产生利润,造成医院收入大幅减少,同时还要保证药品供应畅通及有效配送到临床科室。药品的物流成本成为医院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一、我国公立医院药品经营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药品供应渠道主要采用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各医院根据实际需要在政府药品采购平台上进行采购,再按规定加成通过住院医嘱和门诊处方形式卖给病人。院内流通渠道,一般分为“药库-药房-科室”三级流通管理形式。公立医院药品管理手段普遍落后,即使医院建立药品物流管理系统,也处于药品入出库登记管理阶段,许多医院甚至没有药品物流管理系统。在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下,面对品种众多,用量庞大的药品,大多数医院药品管理还处于向供应商、药库药房如何进行采购申领、入库验收、储存管理、发药、人工配送初级阶段。药品搬运配送都是由医院的药师或护士承担,每天来回不停地搬运配送药品。造成药师和护士工作发生了偏移,加重医护比例严重缺乏,同时增加医院药品物流成本。目前,公立医院药品使用量主要通过医院HIS信息系统进行统一计算收费管理,然而医院HIS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患者的诊疗环节,专注于医嘱、处方的流转记录。药品流通管理仅做到与医院收费系统相连接,方便计价收费和药品使用量的统计。如何提高医院药品物流管理水平,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 将有限的医护资源从药品物流运转中解放出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是医院面临并要解决的问题。 二、公立医院药品经营新尝试 过去医院招标采购的是药品,现在医院招标采购的是供应商。医院的药品经营主要采取二种形式:一种是通过招标的形式把院内的药品供应全部对外承包。医院提供场所和客源,药商提供硬件设备和药品货源,医院的药师负责审核医嘱和处方发药,药商负责配送和药品的包装工作。月底医院根据病人对药品的销耗量与药商结算(即先用药后结算),医院药库、药房里所有的药品在病人没用前属于药商,只是暂时存放在医院里的,医院真正实现了零库存。医院为了防止药商垄断药品价格和流通渠道,大医院会根据实际情况招二家或者三家供应商,通过与供应商合作的形式达到双方共享。既可以增加医院的收入减少成本,又可以节省流动资产。另一种经营形式:医院药房主要经营医疗服务中基本需求的、必要的、急需的药品,保证医院临床医疗服务的基本需求。辅助用药部分直接通过出租场地让药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医院招标时必须把好质量关,选信誉好的大公司进入医院来经营。通过双方合作,既可以满足病人用药需求,又增加医院收入,同时降低药品的比例。 三、条形码技术改变药品管理模式 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带动医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改变了医院原有的管理模式。条形码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力的促进了物流管理体系的自动化,对物流各环节的管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医院信息化管理除基础的HIS系统之外,医院还有许许多多的软件管理系统。医院如何将所有的软件系统放在一个专业的管理平台进行运营,通过信息系统平台的标准化流程规范连接。药品物流系统作为医院运营管理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管理系统,需要与其相关的管理系统对接。条码识别技术的应用使物流运转规范简化、降低差错、提高作业效率,对管理人员素质要求降低了,使药库原本只有专业药师才能进行的药品物流管理变成普通物流人员即可完成的工作。药品验收入库时,工作人员只需要通过条码机扫描包装箱条码进行验收入库,扫描时还可以实现采购信息、供货商信息、配送批号信息、发票数量金额信息的比对工作,并且可以自动提示该药品在药库内存放的具体位置。既简化工作流程,又提高入库效率,同时降低差错发生。 药品物流系统还可以自动将接近有效期的药品罗列出来并提示做退货处理。 在日常盘点中,可设定动态盘点或循环盘点指示,通过手持终端机扫描条形码进行库存的盘点。根据盘点信息进行批次、数量的药品补充和调整,做到账物相符,帐账相符。 条码技术的应用不但把药库与药房连接起来,更重要的是药房与临床科室之间的连接,药品最终目的地是病人身上。院内各临床科室药品使用消耗的信息,基本上可以通过HIS系统内的医嘱、门诊处方的直接统计获取。药库通过条形码技术主动回收扫描来确认相关药品在病区的消耗量,按照各临床科室的消耗量定期对药房进行补充,院内的药品供应模式从传统的“药房申领药库发货”转变为“药库根据消耗量主动补充药房”。药房和中心配液室根据医嘱集中配好药,再由配送人员送达各临床科室交护士执行医嘱,集中统一的药品配送制度,使院内药品供应流转变得更加精细透明。特殊药品:如酒精、碘伏等外用药品作为临床科室内部消耗的药品,我们医院几年前就把它归入医用耗材管理使用,由物资仓库采购配送管理,计入科室的直接成本费用中。 四、新的药品物流管理方法 近年来,随着国家医改的不断深入,医院更加强调医护人员回归到医疗服务队伍中去,实现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医院后勤服务渐渐走向社会化,把医院非主要业务的后勤服务通过项目形式对外承包出去,医院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评价。医药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等社会资源逐渐深入参与到医院后勤业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医院药品物流管理作为医院物流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应该实行社会化管理,我们可以利用专业物流公司来承包药品的物流配送,而条码识别技术的应用使药品管理变成普通人都能完成的任务,改变过去只有药师能识别完成的工作,药品的物流成本显著下降。公立医院药品物流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改善之处还有许多,我们无论以药商合作经营管理,还是通过对外承包方式包给专业的物流服务公司来管理,首先应该考虑是如何利用好医院现有的资源,既保证药品供应链的通畅,又能节省药品的物流成本。 五、结束语 在新时期医改背景下,医院必须树立为病人服务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引进新技术增加医疗服务项目;通过品牌的提升来蠃得医疗市场;通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药品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必然趋势,利用医院信息化平台共享数据资源,动态化管理医院药品供应链,使供应链的运转实时可视化,条码识别技术的应用又为药品供应链的运转效率和准确性提供技术保证。与供应商合作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做强药品这个品牌。医院在竞争中不断优化药品的经营管理,势必降低药品流通成本,实现医院、供应商以及患者三方的共赢。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企业药品经营管理中的内部控制措施研究 摘 要:药品的使用决定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于药品安全的问题也越来越关注,随着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对于药品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有较大改善。在药品企业的内部经营,也将针对药品的相关问题进行控制管理,以保证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下面本文将以企业药品经营管理中的内部控制措施进行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药品企业;经营;内部控制;措施;研究 对于药品经营的概念是随着商品经济而产生和发展的,而药品的经营与商品经济相同都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经营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营包括经营目标、经营方针、经营思想、经营战略、经营体制在内的供产销全过程的一切经济活动。狭义的经营、专指市场营销活动。根据目前形势下,药品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药品企业逐渐向经营连锁方向转变,多种因素导致药品企业内部的管理越来越困难,想要制定一系列的内部管理的措施就应当对内部管理的概念和内部的经营结构进行一定的了解。 1 当前社会下的药品企业经营情况 在现阶段的经济体制下,药品企业经营模式区别于普通企业管理,由于药品来源经营条件的特殊性,会受到政府相关法律的制约。药品经营企业必须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来经营药品,保障药品合法和安全性。根据其中的具体办法、实施步骤和药品的采购的相关信息规定来进行,药品企业需到企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注颁发《药品经营许可证》再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同时药品的进货渠道、生产地等信息都实行公开原则,这样才能保障药品的安全性。在内部管理方面,目前药品企业还没有一个完善公开的管理制度,这样为药品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难度。 2 关于药品企业经营中内部控制措施的建议 2.1 加强合同管理,建立信用机制 药品企业应收款管理的好坏与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有直接关联,且关系到资金使用效益及资金风险防范和投资者利益问题。药品企业若管理不好应收款项,将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及正常生产经营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药品企业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诸多原因中,双方合同签订时的失误是主要原因。如产品出售后,客户可能会提高验收合格才能付款的要求,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客户可能并不及时履行合同内容,推迟验收时间,导致应收款无法执行的情况发生。 因此,药品企业在经营中应当注意合同的管理,增加信用制度,对于对方企业的合同制度应当采取将部分关键内容进行整合,尽量使用本公司的合同版本,并在合同上将相关人员全部记录。如若不能使用应对所签订合同内容进行反复的核对审查,反复校对清楚才能够签署合同。建立完整的客户管理系统,不是具有歧视的分级划分客户,而是将根据每一位客户的个人信息进行记录,对于历史客户的身份信息,进行较为准确的核实,以保证今后的再次合作。新客户的个人信息根据其个人背景考虑进行评估,因为每一位客户的信息都将对药品企业今后的经营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避免出现明显的阶级划分,尤其针对客户信用情况进行准确的记录,以保证今后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个人信息管理方面,在内部实行明确规定确保客户信息不外泄,从而保证药品企业的信誉。 2.2 建立分工明确的内控制度,加强药品应收帐对账工作 加强药品企业经营中的内部控制,必须建立分工明确的内控制度,只有在制度的支撑下才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中,应在不相容职位相分离的基础上进行,将合同签订与审批权独立分开,且将应收款的催收工作与监督工作独立开来,可以让经营部门对应收款的催收负责,财务部门对经营部门催收进行监督,做到分工明确。很多药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分工不够明确,由经营部门承担主要的工作,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则成为一纸空谈,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差错与舞弊风险。 企业账务如果太混乱,应收账款管理将很难进行,最终会导致企业出现各种不明损失。所以,药品企业对于账目的管理应制定标准的管理体系,企业内部对于应收账款的明细账目管理清晰明确。药品企业的财务部门对于总账、明细账、应收账款的记录与客户进行统一,避免误差的发生。药品企业对于发票的管理也应当重视起来,药品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法规,在企业内部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并且安排专人监督,以保证发票管理的顺利进行。药品经营部门应对经营台账进行登记,财务部门则应负责核对经营部应收账款,确保双方账款对账一致。财务部可以每季或者不定期地与客户函证对账,尽可能地避免应收款管理中出现任何纰漏,确保对账工作的准确性。 2.3 加强药品赊销收账工作,建立相应的坏账准备金制度 对药品企业来说,其资金状况会受到药品赊销回款工作状况的直接影响。赊销工作会促使企业资金产生大量外流的情况,会给一些本身资金周转速度就不快的企业带来巨大资金压力,从而导致企业很多应该进行的工作无法及时正常地完成。所以,药品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人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经营资金回收状况的分析,定期开展清欠工作,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将债款追回。药品企业在发放药品时应立足客户信用等级,对信用等级过低的客户应尽量避免与其合作,以尽量减少企业呆账和坏账风险。 与此同时,药品企业可以建立相应的坏账准备金制度。企业可以通过对每笔应收账款的详细账龄分析,提前做好坏账准备金工作,以免资金不周时企业运行出现不畅。对于没有正当理由且长期拖欠应收款的客户,药品企业应首先停止对其供货,并将其交予法务部门,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收款工作。在加强应收款的收账工作中,药品企业可以制定一定的内部激励措施。药品企业可以对应收款回笼制定激励考核措施,经营人员是其主要对象,应收款回笼率指标为其考核指标,对回笼率较好的经营人员,药品企业可以给予其相应的奖励,对较低的人员则应给予一定处罚,以促进应收账款的加速回笼。 结束语 药品的监督管理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对于药品企业来说一个良好的经营模式,会为药品企业带来丰富的经济效益,而药品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才是药品企业长久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对于药品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药品企业管理阶层制定相关管理政策措施,公开透明的药品进货渠道,保证质量的药品生产厂商都是一个药品企业应该具有的。药品企业在现代社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希望每一个药品企业在收获经济利益的同时,更要保证药品的质量,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医药公司药品经营管理的重要途径分析 【摘要】近年来,医药公司得到了稳步发展,但仍需要采取正确的经营管理途径来保证医药企业的平稳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医药公司经营管理的现状及加强经营管理的途径展开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医药公司;药品经营管理;途径 前 言: 医药公司从过去比较混乱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渐向更加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方向迈进,而药品经营管理的环境与整个市场的背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医药行业市场经营情况的基本现状,有利于促进医药公司的发展更加科学化。 1医药公司药品经营管理的现状 我国每年都会在年末统计一下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信息情况,在2008年的年终,我国的制剂生产企业多达四千多家,其中里面还包括很多原材料药的生产厂家,与发达国家医药公司相比,发达国家医药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而且所用的设备比较先进,在资金方面能够供应医药公司的发展要求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新产品的研发产生阻碍,对医药公司经营管理的发展产生制约。从我国整体的市场来看,外企占据35%的市场份额,国企占65%左右,随着外企的资金流入市场,国企的境况每况愈下。虽然外企只占35%的份额,但是这部分市场却被几个位数不多的企业瓜分,所有的企业都会获取一定的经济利润,而且每个企业所面对的客户群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在我国的65%的份额被众多大中小企业瓜分,平均利润值并不高,并且存在很大波动,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能够站稳脚跟,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药品经营管理的科学途径。 2医药公司药品经营管理的重要途径分析 2.1力求合作 供应链是医药商品在药品销售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过药品的生产和患者最终的使用药品,整个过程都需要合作,这样才能加强医药公司和相关的供应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才能使供应链得到更好的优化,使其资源能够达到共享,最后的目的就是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药品服务,赢得患者的信任。 2.2提高专业化的管理水平 提高医药公司专业化的管理水平,实行全方位的、专业化的管理,以增强医药公司经营管理的实力,同时还要鼓励医药公司必须跟随市场发展动态,能够积极预见市场变化的动态,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确立医药公司的经营管理目标,每一步的实施都要有计划的进行,同时注意人才的培养,要不断更新人员思想,努力提高人员专业化的管理能力。在进行广告的宣传时,要具有药品的品牌宣传意识,力求打造药品品牌,增强药品产品的信誉度,积累更多的客户量,不断地开拓市场范围,在药品价格上做好灵活的更新策略,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走向国际化,建立药品销售网络,给顾客的购买提供方便。 2.3积累更多的资本 医药公司只有积累更多的资本,注重自身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进而通过努力才能成世界大型药企,像GSK,辉瑞,拜耳等。对于具有先进的、科学的思想理念的,有较丰富的资源的,能力极强的企业来说,积累资本,可以丰富其药品资源,使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我们要学会运用资本手段,整合资本能力,达到不断发展的目的,这种例子在我国的本民族制药企业中并不缺乏。 2.4力量来源于知识的积累 企业能否进步,取决于企业所积累的知识,通过企业积累更多的知识,使得企业的技术手段更加强劲,然后将技术与创新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用新的生产设备,采用新的药品生产工艺,使得医药公司的技术更加专业化,这样才能将药品生产能力有效提高,使医药公司能够向大型的医药公司模式发展。对医药公司的药品质量和药品的种类进行逐一改善,使药品公司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提高其整体的竞争能力,为开拓新的目标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2.5对非处方药品市场进行开发 在我国,有很少的非处方药生产的企业,在非处方药的营销过程当中,医药公司的经营发展模式还不是非常正规,一些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的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有利席位,而且还要不断地更新管理理念,要站在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开拓非处方药的广阔市场,在战略的眼光下,决心去抢占广阔的非处方药市场,在品种,销售,宣传中不断发展。此外,农村非处方药和中成药市场有很大优势,值得我们去开发。 2.6增强买入药品的验收管理,确保入库药品质量 1)买入药品逐批验收 医药公司需要严格根据GSP的要求和本企业的规定对买入的药品实行抽样验收,确保逐批验收,针对双批号合箱的药品需要分别实行验收并登记,于此同时,还需要验收人员对买入的药品统计其合箱批号出现的概率,倘若同一个品种从没有过合箱的情况,需要对该品种的供应商实行质量查询。通常一个药品供应商,其生产的产品出现合箱属于常规现象,但若没有合箱,则可能是该企业存在人为凑整件截批的情况,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混批现象,根据《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出现人为的更改生产批号的现象,对其药品需要按劣药论处;倘若一个药品供应商生产的合箱信息没有出现在药品包装上,则证明在实际产生的合箱药品,从车间到仓库,最后销售出厂,必然会导致混乱分不清哪箱为合箱。在药品供应商遇到质量问题而收回产品时,医药公司也必将退回更多的产品,这种情况将会给公司带来多余的烦恼和不必要的工作量。 2)加强随货检验报告的审核 按照国家GSP要求,医药公司药品买入首营品种时需要附加药品供应公司买入同批药品的合格检验报告单。针对买入首营品种需要严格核查同批次的同批检验报告,审核质量标准所要求的检验项目同检验报告检验项目是否有出入。倘若检验报告检验控制指标低于质量标准控制指标,在或者检测项目少于质量标准,那么需要立即停止该品种的买入验收,以避免买入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药品。 对于现营药品品种,需要定期的向供应商索要药品的同批检验报告,并进行严格核查,以保证买入药品的合法性和买入药品的质量,当发现与要求不符时,需要立即停止该品种的买入与销售。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药公司的药品经营管理的各种因素中,重要的是人员和药品的管理,抓住这两个主要方面可以带来更好的经营成果和销售业绩,可以开拓更广阔的人群,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医药公司的药品经营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医药公司的药品经营管理规则在日益剧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成为核心因素,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了药品的零售企业很好的发展,药品公司就需要了解市场运行状态,因为药品经营管理并不是人们所说的经济管理,它不仅涉及管理方面的内容而且也涉及到经营方面的内容,比如以往的医药公司的药品经营管理,重点是在技术管理上,这对保证药品的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然而面对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医药公司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药品的经营管理上,我们认为: 1.要营造良好的产品管理的科学环镜,产品管理是以营销为目的的医药公司的最主要的管理职能之一,所以从各个方面凝聚力量,可以使医药产品更好的经营和管理。 2.要对产品管理的目的和范围进行深入明确,只有保持医药公司及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不断推出新产品。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在新版GSP指导下研究并制定高职药品经营管理类课程标准 摘 要:新版GSP借鉴了国外药品流通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药品流通各环节都做出了许多新的规定。新版GSP管理规范出台后,与之相应的高职药品经营管理类课程的课程标准也将随之发生变化,需要适时修订。 关键词:课程定位;设计理念;内容选取 课程标准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选择教材、确定考核方式的重要依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标准必须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准确描述,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改进,依据职业标准变化适时调整,做到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内容标准和考核标准细化,效果评价充分。 新版GSP借鉴了国外药品流通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明确对药品流通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规定药品生产企业销售药品、流通中其他涉及药品储存、运输的活动都必须符合GSP的相关要求,弥补了以往药品流通过程中的监管空白。 新版GSP管理规范出台后,与之相应的药品经营管理类课程的课程标准也将随之发生变化,需要适时修订。下面就以药房药品管理实务课程为例,介绍一下高职药品经营管理类课程标准的制定。 一、课程定位 药房药品管理实务是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是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以药房经营管理流程为主线,以药店选址与开办、库房管理、药品陈列管理、店面销售等工作任务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从事药房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一门综合应用性课程。 二、课程设计理念 针对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药品经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分析药类行业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药房工作能力为重点,基于药房药品管理岗位工作过程,开发和设计本课程。形成以“课程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教学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社会调研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序化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确定考核方式。 四、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药品采购程序及首营企业、首营品种的认定工作;掌握药品验收流程;掌握药品仓库分类存放原则;掌握药品养护措施;掌握药房药品陈列原则;掌握药品流通过程质量管理。 (2)熟悉药店选址、布局及人员配备;熟悉药品外观鉴别内容和简易鉴别方法;熟悉药房药品销售技巧;熟悉药店药品盘点、收银过程及要点;熟悉GSP认证程序;熟悉药品养护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处理方法。 (3)了解药店的开办条件和程序;了解药品采购计划编制原则和方法;了解药品召回制度;了解营业员服务规范。 2.能力目标 能够自我策划开办药店;能根据药品库存情况制订采购计划,并根据计划进行药品采购;能对药品进行外观鉴别和简易鉴别;能够根据药品品种及性质进行合理的药库分类存放;能够根据药品性质进行合理养护;能够对不同药品进行合理的门店陈列,能够对药品进行销售与售后管理,能够进行药品盘点与收银工作;能全程监控药品质量。 3.素质目标 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岗位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领悟性和执行力;养成团结协作、沟通顺畅的职业素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协调管理能力。 五、课程内容选取 六大项目,分别为开办药房、药房药品采购管理、药房药品验收管理、药房药品贮存与养护管理、药房药品销售管理、药房药品质量管理。 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其教学流程为“①创设情境提出任务②告知学习内容及目标③知识学习④任务实施⑤讨论评价⑥任务整改⑦职业素养教育⑧布置新任务”八个环节。 2.教学方法 药房药品管理不是“教”会的,而是“做”会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式、课堂讨论式、角色扮演、课堂演示、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不但要教授相关知识,训练药房药品管理工作的能力,更要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协调。 七、教学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过程性考核由学习态度、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三部分组成,学习态度权重为25%(出勤5%、作业5%、课堂提问15%),阶段考核权重40%(自我评价10%、小组互评15%、教师评价15%),期末考核的权重为35%。 按照课程顺序从前往后,两个任务为一个阶段,将考核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考核,取三个阶段的平均分计入阶段考核成绩。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浅析我国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静脉溶栓护理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175例行静脉溶栓护理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在175例行静脉溶栓护理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有121例患者冠脉再通,约为69.14%;有8例患者梗死复发,约为4.57%;有4例患者存在出血症状,约为2.29%;有1例患者发生死亡,临床死亡率约为0.57%。结论: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对于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更好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变冠状动脉的再通率,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死亡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护理干预 在临床当中,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急性缺血,进一步导致心肌发生缺血缺氧,最终使得心肌细胞发生坏死的一种病变[1]。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对患者的生命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病症,患者病情通常急性发作,病情发展相对比较快,同时也较为严重。临床及时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改善冠状动脉的灌注状况,同时加强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愈后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对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175例行静脉溶栓护理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总结,以此探讨临床静脉溶栓护理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现将临床具体研究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175例行静脉溶栓护理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男性97例,女性78例;年龄为43~77岁,平均年龄为49.1岁;患者病情发作至就诊时间小于11 h;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2]。 1.2 方法 1.2.1 临床治疗方法 阿司匹林口服,0.3g/次,1次/d;1500000u尿激酶于30min之内静脉滴注,静滴时每隔2h行床边心电图,共复查5次;每隔2h行心肌酶谱及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约12h之后以5000iu肝素静脉滴注,后每12d重复应用1次,连续使用5次;3d后以阿司匹林0.15g/次口服,1次/d[3]。 1.2.2 临床护理干预措施 ①对患者予以心电监测,绝对卧床,行吸氧治疗(4l/min),及时建立静脉通路,便于临床采集检查标本以及治疗;遵医嘱合理应用镇痛药物。②密切监测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以及是否存在溶栓药物应用后的不良反应;及时对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予以检测,观察患者有无黏膜出血、黑便、尿血等相关出血体征,对于存在的临床相关问题及时报告医师予以处理。③积极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指导,使得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缓解患者紧张等不良情绪。④溶栓治疗成功后,监测患者心绞痛复发时间、具体部位、心律状况以及心电图变化,防止患者心肌梗死的复发。 1.3 静脉溶栓后冠脉再通评定标准[4] ①心电图st升高段2小时降低约50%以上; ②ck-mb早发峰出现于病情发作14小时内; ③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于2小时内; ④2小时内胸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8.1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175例行静脉溶栓护理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主要观察指标分析情况见表1。 通过表1可以得出:在175例行静脉溶栓护理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有121例患者冠脉再通,约为69.14%;有8例患者梗死复发,约为4.57%;有4例患者存在出血症状,约为2.29%;有1例患者发生死亡,临床死亡率约为0.57%。 3 讨论 在临床当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原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之上,患者血管内部的斑块破裂为血栓,从而进一步造成了血管的急性阻塞,引发心肌缺血性坏死的一种病症。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尿激酶可以有效的激活机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将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化成纤维蛋白溶解酶,在较大剂量的尿激酶作用之下,新鲜血栓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溶解,因而较大的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死亡率。通常情况下,在患者出现胸部疼痛症状后6h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相对较好,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可靠。因而尽早对患者予以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更好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愈后生活质量。临床护理工作人员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备好进行静脉溶栓的相关药品,遵医嘱对患者予以溶栓剂的应用,密切观测患者药物治疗期间的各种临床相关症状表现,防止溶栓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病情相对不稳定的患者,要做好及时抢救的准备;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患者的生活护理,指导患者采取有利于疾病治疗及康复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愈后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对175例行静脉溶栓护理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得出,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对于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更好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变冠状动脉的再通率,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死亡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浅析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韩瑞亭 万春艳 郭秀梅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药品经营与管理 专业实训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由课堂走向实习和就业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越来越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的建设,为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依托具有三十余年历史的校办制药企业——牡丹江温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起来。2003年11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确立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制药人才培训基地。本专业对黑龙江省的三十多家医药企业进行了职业群与岗位群的调研,了解到企业用人机制、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对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培养目标。根据调研分析,充分挖掘校办企业资源,与专业发展相结合,提出建立了“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成功构建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新模式。 一、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三阶段”。把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6个学期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4学期为第一阶段,主要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第5学期为第二阶段,主要在校办企业进行药品生产岗位实训;第6学期为第三阶段,主要在校外生产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训练。 2.“渐近式”。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由底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自然规律,让学生的实训由基础到综合分阶段完成,渐近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 3.“实训教学”。主要由实验课、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三个部分构成。 二、总体框架 1.目标设计。通过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打破原有各课程实训中的界限,使各门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衔接,实现本专业课程实训教学内容的整体化,合理安排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2.基本思路。第一,以各课程实训内容间的纵向联系为纽带,递进式地设计各阶段的实训项目,不断实施与验证,进行实训项目的重组与优化。第二,根据各阶段课程实训内容的特点,依据现有条件,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三,根据各阶段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不同,针对各阶段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技能进行全面的评价与考核。 3.实施方法。第一,编制《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标准》,标准包括各阶段的课程内容及对应的实训内容、实训项目及评价标准、考核方法及依据等。 第二,根据《标准》的总体内容分阶段实施。前4个学期为第一阶段,主要依托校内的24个实训室,在校内进行专项技能训练,主要进行药物制剂、检测、中药鉴定及微生物培养、发酵等单项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初步的药物生产及检测技能。第5个学期为第二阶段,在校办企业——温春药业进行岗位实训,主要进行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原料药等的生产及检测实训,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生产操作技能,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及质量管理,为下一步的校外实训做好准备。第6学期为第三阶段,把学生送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轮岗训练,主要的训练内容是药品经营企业的市场调研、药品经营企业的管理及运行、药品的gsp认证管理、药品的营销及用药指导等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训采取“实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从理论到技能,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的全就方位立体过渡,真正实现了学生就业的零距离。 第三,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积极组织系内技能竞赛,调动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每年都组织药物制剂、药物检测、中药鉴定、微生物检测及药学服务等技能竞赛,以赛促练,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将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课程设置有效衔接。充分利用学院拥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农业-152站)的有利条件,不断拓展职种、职级,实现专业的主要实训项目均有相应的职种与之对应。现已开展生化药品制造工、中药调剂员、药物检验工、药物制剂工、医药商品购销员等工种的鉴定工作。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从2007年起,规定凡是岗位或技能有相应考核标准和技能证书的课程,相关专业学生必须考取相应技能证书,并作为相应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经过几年努力,实践教学的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基本实现毕业就能顶岗。 三、保障措施 1.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实训教学提供人力保障。实训教学要求教师既熟悉理论又具备实践经验、既懂理论教学又掌握操作技能。学研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一方面,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本专业建立了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并给予经费资助。几年来,本专业教师累计有6人次分别到牡丹江友搏药业、北京养生堂药业、黑龙江泰华药业等校企合作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或担任职务,教师们在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职业能力,并能将一线的技术要求和实践经验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聘请校企合作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主要承担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实践教学任务,并逐步引进企业生产技术人员担任校内实训指导教师,形成了部分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训教学提供实践平台。我院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具体思路是:立足校内,充分发挥校办产业的作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本专现设有药物理化与分析实训室、药物合成实训室等24个专业实训室,这些实训室能开展校内实践教学工作,共同支撑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校内实训。充分利用校办企业——温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该公司成立于1969年,拥有药品生产线5条,有注射液、颗粒剂等剂型,可生产五大系列35个品种,可使学生正确掌握原料药、半成品和成品检验以及工艺过程质量监控的技术,是学院制药技术类各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此同时,本专业还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黑龙江省佳木斯晨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养生堂医药有限公司、哈尔滨三阳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一王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16家医药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每年为本专业提供大约一百多个实训岗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顶岗实训质量。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建设三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还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本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课程改革不够深化,校外实训教学与考核难度大,部分校外企业的合作达不到目标要求等。可见,要想真正开展好实训教学,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实训教学目前存在着各种困难,但是我们坚信,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教学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会进一步完善“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找到一个使学生、企业、学校三赢的实训教学模式。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浅谈药房药品经营质量管理 摘要:管理是一切社会活动中(包括药房管理)产生的一般职能,指挥,协调以及为此而要达到的目标.药房是开展公众取药的一个重要场所,加强药房管理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医院管理考核的内容之一.本文着重阐述对药房药品的管理,包括药品质量应软件投入,药品质量监控体系,药品进货验收,药品储存以及售后服务。 关键词:药品质量;监控体系;验收;储存;售后服务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均具有效期。药房的药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众群众生命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销售、生产(配制)假药、劣药。因此,药房加强药品的质量管理,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条件,不可忽视。 一、如何强化药品质量的软件强化和药品质量硬件投入 (一)实行软件招标,确保软件质量。对药品远程监控软件实施招标,按照“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团队水平高”的原则选择了软件供应商,确定了操作简便、易升级、维护成本低的B/S软件模式,并充分借助软件公司平台,采用商业化运行模式,保证软件长期运行质量。具体的药品质量软件有:GMP、GSP、GXP等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软件。 (二)宣传引导,统一思想认识。对药品经营企业负责人,宣传建设药品远程监控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政策和法律依据,提高企业对药品远程监控体系建设的认识,消除企业顾虑,引导企业积极配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三)组织培训,提高实际运用水平。由软件公司专业人员对药品零售企业计算机操作人员进行全面的理论和操作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实际运用远程监控系统的水平。 (四)加强协作,提升监管效能。通过网站、简报、媒体、群发短信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宣传药品质量规范,在日常监管中注重与卫生部门密切配合,全面加强对医疗机构药房管理和药品质量的检查,不断提高药企、药店、医疗机构的安全用药水平。 二、药店进货药品的验收 (一)验收员应根据“随货同行单”内容和购进记录,对到货药品进行逐批验收。 (二)验收药品应在待验区内进行,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验收。一般药品应在到货后半个工作日内验收完毕,需冷藏药品应在到货后2小时内验收完毕。 (三)验收时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药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以及有关证明文件进行逐一检查。 (四)验收药品应按规定进行抽样检查,验收抽取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对验收抽取的整件药品,验收完成后应加贴明显的验收抽样标记,进行复原封箱。 (五)验收药品时应检查有效期,一般情况下有效期不足6个月的药品不得入库。 (六)验收中发现有质量问题的药品,验收员应及时填写《药品拒收报告单》,报质量管理员,并退回供货商。 (七)药品的品名、规格、批号、生产厂家或数量与“随货同行单”不符时,药店验收员要在“随货同行单”上注明并记录,并通知供货方。经供货方核实确认后,予以更正。 (八)验收合格的药品,交仓管员入库或交各柜组营业员按药品陈列与储存要求分类摆放。 (九)验收员应做好〈药品购进质量验收记录〉并签名,盖验收合格章,注明验收日期。记录内容包括供货单位、数量、到货日期、品名、剂型、规格、批准文号、批号、生产厂商、有效期、质量状况、验收结论和验收人员等项目。按月归档,集中存放,按规定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2年。 三、药店如何对成列药品进行储存 药店在对药品进行分类储存时要把握8大原则:1.药品与非药品分开;2.处方药(Rx)与非处方药(OTC)分开;3.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4.易串味药品与一般药品分开;5.拆零药品要集中存放;6.危险品不能陈列;7.药品包装相近的或不同批号的要分开;8.特殊药品要单独存放。 药品保管人员应根据“药品验收记录”将药品移入相适应的库(区)。 (一)药品应按温、湿度要求储存于相应的库(区)中,其中常温库0—30℃、阴凉库不高于20℃、冷库2—10℃,相对湿度45—75%;药品与非药品、内服药与外用药、易串味的药品与其他药品应分开存放。医疗用毒性药品、二类精神药品应双人双锁保管专人管理,专帐记录并帐货相符。 (二)药店对库房中的药品则要进行色标管理,划分为“三色四区”,即黄色(待验区、退货区)、绿色(合格区)、红色(不合格区),分类储存时主要是对合格药品区的药品进行分类储存, (三)库存药品应按批号及效期远近依次或分开堆垛,并在墙、柱、屋顶、散热器保持30CM的距离,与地面保持10CM的距离。 (四)库房应每日上午10∶00,下午15∶00做好温湿度记录,发现温湿度超出规定范围,应采取调控措施并予以记录。 (五)搬运和堆垛应严格遵守药品外包装图式标志的要求,规范操作。怕压药品应控制堆放高度,定期翻垛。保持库房、货架和在库药品的清洁卫生,做好防火、防潮、防鸟、防霉、防虫、防鼠及防污染等工作。 (六)药品上柜台前应做好交接,并进行质量检查,发现以下情况时,不得上柜台销售: 1、药品包装内有异常响动和液体渗漏。 2、外包装出现破损、封口不牢、衬垫不实、封条严重损坏等现象。 3、包装标识模糊不清或脱落。 4、药品已超出有效期。 5、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有吸潮、发霉等变质现象。 四、药店如何加强药品售后服务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消费者在购买药品和使用药品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药品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特殊消费品,是否应该提供售后服务呢?在这个问题上,答案是肯定的。经过“全国药品售后服务质量问卷调查结果报告表”显示需要药品售后服务的公众为95.1%,其中非常需要的公众为50%。可见实施药品的售后服务已经刻不容缓。其中60岁以上的公众对药品售后服务的渴求程度更为强烈。 (一)设立由专业人员指导用药的服务咨询电话 (二)为每位患者建立严格的药物档案与服药记录卡 (三)对长期固定的患者,药店应提供送药上门、免费定期检测、康复指导等相关服务 (四)药店应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药品知识讲座,以帮助普通公众更多的了解药品信息、树立正确的药品消费观念, (五)建立合理的退、换药制度及药品召回制度 五、药房药品质量管理的不足及措施 (一)药房药品质量管理的不足 1、管理方法不当 药房工作人员没有科学合理地制定药品的领药计划,有时某些药品使用数量有所波动,需求多时从药库多领,则造成需求少时药品积压,容易致药品过期失效。而当这些药品被再次发出时就会对其他患者的用药安全产生影响甚至产生医患纠纷。 2、监督机制不健全 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执行“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近期先出,易变先出”的管理原则,会使效期远的先出,而效期近的积压,造成药品变质、失效,使药房遭受损失。 3、对药品质量监控不够重视 药房工作人员只将工作重点放在保障药品及时供应上,而对药品效期的监控管理没有足够重视,不能做到定期检查药品效期和及时监控库存积压的情况,当大盘点或检查效期时才会发现有些药品已过期或近效期的药品积压情况严重。 (二)药房药品质量管理的措施 1、药品的储存须严格管理 从药库领出的所有药品都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将其正确存放在药房储库。尽可能应用相应设备,保证药品在规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储存。对于药房不具备条件储存的、用量较少的药品,可以在需要时再从药库领入。 2、对药品有效期定期检查 安排专门人员对药房的全部药品进行彻底的效期检查(将药品按位置分组,每组指定一个专门人员负责),做到责任到人,有过失者须承担相关的过失责任和经济损失,对于精神药品则由专门负责管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人员进行检查,每个负责效期检查者在检查结束后须在检查单上注明日期和检查人员姓名,交由门诊负责药品管理的人员进行分析整理。 3、加强药师的素质教育,加强人员管理 加强药师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尚的职业道德,强化药品有效期差错危害性的教育,树立对患者、公众的高度责任心,以思想带动行动,严格规范工作流程,培养每个药师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习惯。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质量意识,增强辨别假劣药品的水平。 六、建立药品质量监控体系 一是加强对经营不善药店的监督。注意了解药店的经营状况,对经营不善的药店增加监督次数,提高监督频率,防止其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督促其善始善终地做好药品的管理和养护。二是利用行政手段,抬高药店开办门槛。通过抬高药店开办门槛,减少“药店频关”现象。三是建立药品安全分析评价、风险预警及应急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制定药品医疗器械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四是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进一步健全监测网络,加强人员培训,落实奖励政策,强化工作考核,全年完成报告数300件以上,监测报告面不断扩大,报告质量有明显提高。五是建立药品、医疗器械监管示范点,探索日常监管规律,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结论 经过上述阐述,我们可以了解药品质量管理的各项措施以及药房的有关注意事项。社会在发展,相信在以后的药品、医疗中出现更多有利于公众的关于药品的措施建议。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药品招标制度对医药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 摘 要:随着医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前,我国登记在册的制药企业已经超过了六千家,同时世界上大多数药物也都在我国进行生产,使得我国制药行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但是,由于制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管理制度不严谨的影响,大多数制药企业存在着开发能力低、管理质量差的特点,同时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产品类似度高等的市场现象普遍存在,引发了销售不景气的问题。为了降低药物价格、整理药物流通秩序,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药品招标制度,这一制度的出现对医药企业生产经营有着重要指导作用,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指导依据。 关键词:药品招标制度;制药企业;经营;生产 国家有关部门颁布药品招标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遏制医药市场存在的不良行为、控制医药价格、整理药物流通秩序。但是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人们对药品招标制印象主要是以市场操作为主,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一制度的出现是医药行业由传统计划体制朝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标志,是一个转型的过程。药品招标制度的实施对医药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巨大的有利影响,有效规范了企业经营制度、促进医药行业良性发展。 一、药品招标制度分析 1.药品招标制度的制定背景。自上个世纪末期至今,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改革的同时,药品销售也由传统的商业包销转变为工业生产,自由销售。由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管理制度的欠缺,多数制药企业存在着资质低、技术落后、设备欠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劳动力浪费严重的现象。同时,许多企业为了加大药物销量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定点供应关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保证销量,继而导致药品销售费用的上升,这使得昂贵的药物价格变得更加离谱。尤其是在近年来,这种现象愈演愈烈,随着经济制度的改革传统药物销售方法逐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就迫切的需要一种新制度、新方法来打破僵局,降低药价、保证市场流通,药品招标制度便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2.药物招标制度内容。药品招标采购是目前制药企业药品销售的主要方式,是政府单位、事业单位采购药物的主要方法。这种药物销售方式是通过以省政府采购中心为基础,参与的单位包含了药物生产企业、药物配送企业以及药物使用企业。通过分析,这一采购工作的持续时间较长,经常都是一两年不等,实施范围包含了医院、药房、政府等多个部门。在目前的药物招标制度中,常见的药物招标方式主要有:挂网采购、双信封采购等。 二、药物招标采购制度对医药企业的影响 1.药品招标目录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目前国内主要的药品采购方式,也是唯一的采购通道,在招标之前应当对各医疗机构、制药企业的药品名称、大概数量进行深入总结和统计。根据这些资料和内容制定出合理、科学、完善的药品招标目录。 对于制药企业来说,药品招标目录是衡量制药企业是否具有参加招标的基准线,如果招标目录中没有该企业生产的药品,那么企业就无法参加此次招标,更不要说参与到其中进行销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常都会千方百计的做好招标品种的目录增补工作,否则必然会导致1~2年的销量受到影响。这也是做好投标工作的基础环节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2.双信封招标制度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建立完善、科学、可靠的招投标制度是我国卫生部门的工作重点,是惠及民生的重大制度创新,它的出现旨在保障群众基本药品使用情况,避免药价变异。这种制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在实际实施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不够规范、工作效果不明显、药价虚高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等。 双信封作为药物招标制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是招标制度发展的高级阶段,实现了我国招标制度与国际招标制度接轨。就双信封招标制度分析,它是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它在推动招投标制度的改革、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效的对药品市场进行了规范。在双信封招标制度中,商务招标的影响较大,它通常都是以最低价者的中标为基础,使得每一个投标工作人员能够根据市场同类竞争提出最低报价,从而降低药物价格、提高药物质量。 双信封招标制度的落实有效的控制了药物价格,使得药价再一次的降低,百姓常用药物不断实惠的同时,药物质量还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了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为基本药物制度的大范围推广奠定了积极作用。 3.技术标对企业的影响。经过几年的应用实践得出,技术标对药物综合评价、药物质量检验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它还有着提高市场信誉度、提高企业排名的优势,使得药物市场的百分制得到有效的落实。在技术标的选用中,对企业的规模、信誉度要求严格,实行百分制积分制度对于企业药物质量的评价十分关键。经过工作实践分析,药品评价指标和药物质量息息相关,是技术标主要的考虑因素,同时也是企业规模、信誉度以及药物质量的综合体现。 4.商务标对企业的影响。商务标在药物招标采购制度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药物投标采购工作中,由于商务标过于注重价格,使得部分数企业的质量关无法达到预计要求,从而给用药企业经济造成损失。在药品评价方面,最为重要的是药品的质量和价格,而药物价格可谓是商务标的唯一参考因素,这也是影响企业生产和生存的主要因素。因此,企业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要在药物价格上下苦功夫,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投入成本。 三、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为进一步规范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相关部门又对《工作规范》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 ,可以预见,未来的药品招标制度将更加合理,医药市场也将更加透明公平,制药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将更加规范。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浅谈药品经营环节中对冷藏药品的管理 摘要: 本文通过对经营公司各环节中对冷藏药品进行管理的论述,阐述了对冷藏药品管理的重要性,从而规范经营环节中的管理,保证药品的质量,从而保证患者的有药安全。 关键词:经营环节; 冷藏药品; 冷链 1 前言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危。从生产、经营到医疗机构,只要在任一环节中对药品管理不当,就会出现药品质量问题,因此对经营环节中对药品进行严格管理也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冷藏药品是对温度有特别要求的药品,其质量标准、说明书及标签上对温度均有明确规定,如果超出规定的温度范围,可能会降低药品疗效、使药品的功能失效、甚至产生对患者有害物质,从而会延误治疗、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对冷藏药品在经营环节中对温度进行严格控制更是重中之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卫生部令第90号)》中环节管理章节中都要求对冷藏药品有额外的要求[1]及相关附录中均对冷藏药品有严格的要求管理。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冷藏药品进行管理呢?本文将就经营环节中对冷藏药品的管理进行初步的论述和探讨。 2 冷藏药品的定义及相关术语 冷藏药品:指对贮藏、运输条件有冷处或冷冻等温度要求的药品。 冷处:指温度符合2~10℃的贮藏、运输条件。 冷冻:指温度符合-2℃及以下的贮藏、运输条件。 冷链:指冷藏药品等温度敏感性药品,从生产企业到使用前的整个储存、流通过程都必须处于规定的温度环境下,以保证药品质量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3 经营环节中的管理 按经营环节中从收货到运输等环节按先后顺序进行论述,重点为冷藏药品的过程管理。 3.1 收货验收 3.1.1 时间:冷藏药品是有特殊储存条件的药品,要求药品到货时责任人应按以下时间要求进行收货:冷处药品应在30分钟内收货,冷冻药品应在15分钟内完成收货,不得拖延以免影响质量。 3.1.2 地点:冷藏药品应在冷库内验收。 3.1.3 检查内容 3.1.3.1 正常采购的药品收货时,除检查非冷藏药品要求检查的内容外,还应当查验冷藏车、冷藏箱或保温箱的温度状况,核查并留存运输过程和到货时的温度记录,导出、保存并查验运输过程的温度记录,同时索要冷藏药品运输交接单,做好实时温度记录。对未采用规定的冷藏设施运输的或者温度不符合要求的以及不能提供运输交接单的,拒收,并将药品转入冷库的待验区并报质量部处理,同时对药品进行控制管理。 3.1.3.2 对销后退回的冷藏药品,还应当有退货单位提供售出期间温度控制的相关数据或温度控制说明文件,确认符合条件的方可收货;对于不能提供文件、数据,或温度控制不符合规定的拒收并报质量部处理。 3.2 储存、养护、运输 3.2.1 冷藏药品按品种、批号分类堆垛在冷库内,堆垛留有一定距离。药品与墙、屋顶(房梁)、温度调控设备及管道等设施的间距不小于30厘米,与地面的间距不小于10厘米,垛间距不小于5厘米;冷库内制冷机组出风口100厘米范围内,以及高于冷风机出风口的位置,不得码放药品。 3.2.2 冷藏车厢内,药品与厢内前板距离不小于10厘米,与后板、侧板、底板间应当保持不小于5厘米,药品码放高度不得超过制冷机组出风口下沿,确保气流正常循环和温度均匀分布。 3.2.3 在库储存期间,应当按照养护管理要求由专人进行重点养护检查(每月进行养护)。药品储存期间环境温度超出规定范围时,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防止温湿度超标。 3.2.4 根据冷藏药品数量、运输距离、运输时间、温度要求、外部环境温度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输工具和温控方式。运输过程中,实时采集、记录、传送冷藏车、冷藏箱或保温箱的温度数据。运输过程中温度超出规定范围时,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应当实时发出报警指令,由相关人员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委托其他单位运输冷藏、冷冻药品时,应当保证运输过程符合要求。 3.2.4.1 索取承运单位的运输资质文件、运输设施设备和监测系统证明及验证文件、承运人员资质证明、运输过程温度控制及监测等相关资料。 3.2.4.2 对承运方的运输设施设备、人员资质、质量保障能力、安全运输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进行委托前和定期审计,审计报告存档备查。 3.2.4.3承运单位冷藏、冷冻运输设施设备及自动监测系统不符合规定或未经验证的,不得委托运输。 3.2.4.4 与承运方签订委托运输协议,内容包括承运方制定并执行符合要求的运输标准操作规程,对运输过程中温度控制和实时监测的要求,明确在途时限以及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责任。 3.3 其他要求: 应当制定冷藏药品运输过程中温度控制的应急预案,对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气候、设备故障、交通事故等意外或紧急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因异常情况造成造成的温度失控。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组织机构、人员职责、设施设备、外部协作资源、应急措施等内容,并不断加以完善和优化。委托其他单位运输,应索取承运方的应急预案的相关材料。 从事冷藏药品各岗位工作人员,应当接受相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相关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 结束语 本文重点探讨了冷藏药品在经营环节中的管理,保证了冷藏药品温度一直处于可控制状态,且冷链不断链。但其管理的规范化、执行力已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是药品质量保证的重要前提,时刻影响着药品的质量。参照GSP对冷藏药品的管理要求,本文进行了概括描述,以期对于冷藏药品在经营环节中质量得到保证做一个探讨。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药品经营企业的储运管理 摘要: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的有效性、安全性、均一性,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为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药品经营活动按规范执行。 药品行业是朝阳产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药品经营企业发展迅猛,竞争激烈,要规范药品经营活动,推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从药品经营的储运工作抓起。 关键词:药品;商品;验收;仓储;运输 一、药品的验收 为使药品的验收便捷,防止差错,消灭差错,避免药品的错购错收,药品经营企业应设立计算机管理系统,记载企业在药品经营中的一切活动与数据; 应成立专门的药品验收组,配备专业药品验收员,验收员不得兼职;应设置与药品储存条件相一致的待验区,隔离实施与标识明显,避免混淆;采购验收与销售退货验收应分开验收; 1.药品的采购验收 (1)采购的药品,在进入验收程序时,必须放入待验区,按规定分开堆放。 (2)有随货同行单,药品数量与实物一致,有销售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盖红印章的药检报告。 (3)进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核查该药品,应有采购计划,无采购计划或数量超过采购计划的药品,为非采购药品,不得验收,并通知物流人员,作退货处理。 (4)按照药品验收的规则,对药品外、内包装进行检查,必要时拆到最小包装检查,抽检的样品放回原包装箱加封并标示;质量不合格,记录并作退货处理。 (5)验收合格的药品,按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程序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打印验收票据,第一联为存根,存档备查,第二联与货同行,送入药品仓储区。 (6)对低温储存药品的验收,还应当检查物流的运输方式及运输过程的温度记录、运输时间等低温控制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并记录,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接收。 2.药品的退货验收 (1)销售药品需退货的,应有销售退货计划,无退货计划的,不得验收,并立即通知物流销售人员,退货处理。 (2)销售退货药品的验收程序与方法同药品的采购验收。 3.药品的进库验收 (1)仓库保管员,按药品货与单同行时,进行验收,药品的品名、规格、批号、剂型、数量与药品验收单据一致,外包装应完好无损。 (2)验收合格的药品,按药品的品名、规格、批号、剂型,规范地堆放在编码区域。 二、药品的仓储 GSP明确规定,药品经营企业,应有与药品储存条件与经营规模相适应仓储条件的设施与设备,按规范摆放,防止药品的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 1.药品在仓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规定分区、分库分开储存: (1)药品与非药品、易串味的药品、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应分库存放。 (2)特殊药品应专库专柜存放,并应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3)内服与外用、不同剂型、外包装易混淆、不同批号的药品应分区、分开存放。 (4)需要冷藏的药品,应放入冷库,按药品的品名、规格、批号、剂型规范堆放。 2.药品的在库管养: (1)药品的摆放应符合规范要求,应严格控制堆码高度,防止压坏药品。 (2)对储存药品的库房进行温湿度监测,确保设备设施准确有效,并有记录。 (3)加强近效期药品的管理,防止到期药品销售,不合格的药品,移入不合格库区,进行专人管理,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锁定并记录,按规定处理。 三、药品的发放 1.建立销售药品发放的两级复核制: 仓管人员按出库单捡货发入复核区,复核区人员复核无误后签收,按规定并货,据销售单发货给物流人员,复核无误后签收,职责分明,快速便捷,消灭差错。 2.零散药品并箱包装的,应有明了准确的并箱标识,以便复核。 四、药品的运送 1.选择具有运输资质和药品运输条件,服务质量好的物流公司,与之签订药品运输协议,明确各方责任,使药品能保质保量地运送到客户手中。 2.运送工具必须能密闭,并采取措施防止药品在运送过程中出现变性、破损、污染;低温保存药品的运送,还应配备温度记录仪,与货同行,全程跟踪。 五、怎样才能做好药品经营企业的储运管理 1.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为准则,制定药品经营中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制度规定,事事有人员管理,明确责任,严把药品进货、仓储、在库管养、出库发放、运送各环节的质量关,提高服务质量。 2.加强各项制度的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监督检查,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服务质量。 3.加强各项制度的考核,责任到人,对工作中的差错,坚持“三不放过原则”:(1)差错原因不清不放过;(2)相关责任人未受到教育不放过;(3)差错的防范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提高服务质量。 4.认真研究和分析经营客户的需求,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各项服务,使客户在接受服务中有满意感,并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经营工作的评价标准,才能使客户的满意度不断上升,服务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5.只有不断提高各项经营活动的服务质量,才能把药品经营企业的储运管理做好。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分析 【摘 要】药品的质量关系到生命的安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药品经营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对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要求也越来也高。经营企业要想切实做好药品质量的管理工作,必须加强对药品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把控。 【关键词】药品经营 药品质量 管理分析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的坏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药品经营企业必须严格把好质量关,提高企业自身质量管理水平,规范药品经营管理的制度,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一、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现状 药品的质量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大事,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药品经营企业在质量管理上存在漏洞。首先表现为对药品经营管理质量把控不严,管理制度相对较为混乱,而且有弄虚作假的不法行为,缺乏相应的药品质量监督机制,过多的注重企业的利润,忽视药品的质量。其次药品采购把关不严。很多药品经营企业工作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在进行药品采购时,缺乏相应的监察手段,不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药品质量进行检验入库,从而留下巨大隐患,一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第三由于药品行业的特殊性,难免因运输、储存不当等原因造成药品质量的下降,例如运输路程过长、运输方式选择不正确、天气原因等。 二、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药品经营的监管力度,并规范经营管理 要想从源头上保证药品的质量必须加强对药品经营企业的监管力度,使其进行规范化经营,从药品原材料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再到药品的经营都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质量检测,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出现。并且药品经营企业要严格按照GSP相关标准进行操作,认真学习国家颁布的药品质量管理有关法律和法规,并且进行规范化的经营。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并完善监督制度 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可以按照企业自身经营的实际状况,进行相关质量管理标准和制度的制定,并保证严格按照制度来执行,而且要在药品经营过程中注意对药品的保养,合理储存药品,对需要冷冻、冷藏的药品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要求药品管理人员要熟悉每一类药品的特性以及储存要素,严格按照储存标准进行储存,并掌握适当的储存温度,以免因储存和保养不当而引起药品质量问题,药品质量不合格轻则影响企业的信誉度,重则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相关药品经营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好监督,促使员工严格按照质量标准来执行。 (三)做好药品质量的查询工作,完善药品质量档案 近年来因药品质量问题而引发的事故不计其数,所以做好药品的质量查询工作相当重要。企业可以对经营的药品按照用途和种类进行分类,设置相应的编号,以方便查询,质量管理部门严格对企业经营部门的质量查询和监督,对发生事故的经营企业严肃处理,明确权责,要求其限期整改,甚至是停业整顿等。并且建立并完善药品的质量档案,质量档案的建立既可以方便药品质量管理部门对药品质量的查询,又使得经营企业对自身的药品质量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而且有利于经营企业对药品质量的管理和优化等。 (四)药品经营企业要加强药品的验收和管理,以保证入库药品质量 药品经营企业在对购进的药品进行验收时,要严格按照GSP的相关要求进行审核和验收,严把入库药品质量关。药品验收人员对合箱药品要进行分别检验,尤其是双批号的合箱药品必须分别进行审核和验收。对于从未出现过合箱的药品,应该加大审查力度,可以追踪到生产企业进行质量查询,而且要加大对该品种药品的检验,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停止购进该类药品,降低药品质量问题带来的风险,以保证入库药品的质量。 (五)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以及做好跟踪 合理的运输方式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需要冷藏或者冷冻的药品。而且不同的药品种类和数量也有着不同的运输方式,这就需求企业根据药品的质量要求进行运输方式的选择。要求尽可能采用快速有效的运输方式,减少中间的中转过程,以缩短运输时间。有条件的企业尽可能采用直接运输的方式,直接送达到客户手中,而且要尽量采用冷藏运输方式。在运输过程中,还应注意天气的变化,时刻掌握天气动态,并根据南北温度差异来进行运输方式的选择。此外,做好药品运输实时动态的跟踪,对药品质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需要冷藏的药品。要求企业必须做好药品发运之后的跟踪工作,以便随时监控药品质量。 (六)加强冷藏药品出库包装的质量控制 加强冷藏药品出库包装的质量控制能够保障冷藏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药品经营企业在对冷藏药品进行运输之前必须仔细检查药品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是否具备完备的密封冷藏措施,对需要保温的药品进行保温包装。而且药品还要注意对药品的防虫、防潮处理,以免因质量问题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七)加强药品经营企业员工质量管理意识 药品生产经营离不开员工的参与,所以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的好坏,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员工生产经营的质量意识,加强员工对于药品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药品质量的管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食品药品经营质量以及经营企业管理的不断加强,一方面促使药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使药品经营企业加大对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严格质量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质量意识。并且促使药品经营企业制定药品经营的标准化体系,从药品的原材料到出库包装,再到运输都严格把关,以确保药品的质量,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药品经营管理论文: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摘 要】本文根据劳动力市场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需求,对该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了探析,提出了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应该以市场作为导向来调整教学结构,把提升专业技能作为进行药品经营和管理专业的主要教学目的,然后制定出教学原则与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医药产业 药品经营与管理 课程体系 改革 到目前为止我国药品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新的医疗改革方案已经颁布,医药市场对药物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劳动力需求量在不断地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开设时间过短,所以,在这一专业的教学上,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使得从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在专业素质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教学体系形成有效的教学结构对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进行调研 1、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和专业岗位需求情况调研 为了能够培养出与医药行业市场的需求相符合的人才,学校在构建教学体系与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应该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展开实际调查。为此,笔者对相关行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就行业内各个企业具体可以提供哪些相关岗位,可以提供多少;对这一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知识储备有什么样的要求;对学生应该获得的证书,通过的考试有哪些要求;对学生应该具备的出了本专业以外的知识与技能有什么样的特殊要求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统计。得到的信息是:医药行业不仅仅需要哪些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它们更需要哪些有过培训经验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执行能力等与过硬的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样重要。很多企业与部门表示,现在的学生共同有的一个缺点就是虽然知识面宽广但是研究不深,比较肤浅,综合素质不高。对这一实际情形的地调查了解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 2、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岗位群分布情况的调研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就业的主要去向是医药公司、连锁零售药店、药厂等; 其主要岗位群分布为药品零售服务( 营业员、店长等) 、药品市场开发( 业务员) 、药品仓储及物流管理,少部分从事药品质量管药品生产等工作。 二、构建课程体系应该遵循的原则 1、以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 为了能够让毕业生能够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适当地多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内容。增加实验、实习环节,利用“2+1”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前两年在课堂学习,剩下的1年去各个单位参加实习。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学校课堂教学与单位实地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提高实战能力。 2、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符合当地医药行业发展的形势, 实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学分制课程管理模式, 体现以人为本, 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 1、树立全新的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教育理念 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接受的是学科模式的培育,他们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属于新手群体,缺乏足够的职业教育思想与技能。因此,想要确立一种全新的人才教育形式,作为教育者的老师们首先必须从他们所受的教育模式中将自己解放出来。注重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力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战演练与理论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教、学、做结合起来,以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科学的教学形式。 2、优化知识结构教育板块 知识结构板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药学专业课程、营销与管理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四大类课程涵盖公共基础、法律法规基础、化学基础、财务基础知识及药学、营销学、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根据医药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重视与加强药学基础知识, 合理调整课程内容, 开设人际沟通、会计学基础、医药市场营销实务、药店营销管理等专业课程。 3、完善职业技能教育板块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包括药学专业技术能力、药品销售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及社会实践等环节来实现。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导向、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是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总结: 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众多拥有扎实医药知识,具备过硬的医药技术的专业工作人员,尤其是沟通药品生产与流通两大领域的药品经营管理人才需求更为迫切。因此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与分析,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构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