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意义 【摘 要】在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立场、观点体现出来的世界观的含义已有充分的关注,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意蕴,尚缺乏足够的重视。而直接导致了当前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只注重基本结论的传授与考核等弊端的出现。这一弊端的存在大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影响力。为此,我们在这里探讨一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等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哲学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 我们认为,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说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统一,这构成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方法论意蕴的理论出发点。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有一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就是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个说法固然正确,但却未免简单化。因为它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个看法: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说涉及两个平行不一的领域,即作为客观现实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存在规律和作为人类主体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思维规律。其实,这两者是一致和同一的。作为主观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辩证法的正确反映,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世界观的含义。而这一主观辩证法作为一种辩证思维的方法,在社会实践中被用以认识、规范和改造世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又具有了方法的意蕴。 据此,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方法论意蕴作如下一个界定: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方法论意蕴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学说在正确揭示客观现实世界规律的基础上,又把这种认识作为主体的一种思维工具,反过来规范和改造客观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过程。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意蕴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和学说转化为人们认识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方法的过程。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转化为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方法论意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体是通过如下三个途径体现出来的: 其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范畴所体现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说体系中,范畴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正确摹写和反映,但它一经形成便又转过来规范现实。而这个规范现实的过程也就是范畴转化为方法的过程。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范畴,如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曾论及的那样,作为一种方法,就是使当时许多的自然科学家从“原子非物质化”的迷误与困惑中解脱出来。因此,范畴的方法论智能是以范畴在本质上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属性作为基础的。没有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正确摹写和反映,就没有范畴的方法论意蕴。这也算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 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命题所体现的方法。与范畴的方法论意蕴相同,所谓命题转化为方法,其真实的含义也是指反映现实和规范现实的相统一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命题,其中尤其是那些重要的通常被称之为理论原则的命题,无疑都是对客观现实世界存在之规律的正确反映。只是基于这一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以此来规范客观现实世界,从而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也就是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命题转化为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值得特别加以研究,这就是,能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所有理论命题均能有效地转化为方法。显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直接涉及我们现在能否和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根本问题,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其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所体现的方法。根据列宁对《资本论》方法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普遍一般方法还具体包括如下一些方法:一是个别和一般相结合的方法;二是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三是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四是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结合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就其实质而言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具体展开和运用。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之方法论意蕴的意义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蕴,探讨理论如何转化为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一些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理论作为永恒不变的真理而到处生搬硬套,而实用主义者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片言只语为我所用,以此去任意的图解现实。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结论的灌输,而忽视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方法论意义。 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所具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进行传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学说绝不只是马克思、恩格斯个人天才思想营建的产物,这个学说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说既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科学世界观,更是我们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也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青年学生人格塑造和精神素质的总体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研究综述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总结相关研究,大体可以分为总体研究和专题研究;总体研究中,又可以分为综合来源说与直接、间接来源说两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综述 本综述较为全面地综合了1985年至今所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著作、学位论文及期刊等多方面文献资料,从横向、纵向多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进行了归纳整理和评价分析,以期对该问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总体研究 (一)综合来源说 北京大学黄楠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进行了细致的综合梳理,提出了综合来源说[1]。他认为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出现了从不同方面反映现实社会矛盾的新学说,其中主要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复辟时代法国历史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材料和理论来源。其中古典经济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给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的世界观以启迪。 南开大学姚顺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创立到第二国际》中也提出综合来源说观点[2],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文化环境是基于空想社会主义、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王朝复辟时期历史学的提出,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姚顺良更强调古典政治学和法学的重要意义,而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社会历史条件阐述。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直接来源与间接来源说 依据安徽师范大学於燕飞在《才智》中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3]以及吉林省高校工作委员会弓克在吉林大学学报中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新探》[4]等文献可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也可归纳为直接来源与间接来源。直接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间接理论来源包括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历史观、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观、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观点等。其中,直接理论来源是作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先导而出现的哲学思潮,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正当古典经济学家试图把资本主义制度当作永恒的自然形式来论证的时候,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作为间接理论来源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而二者共同提出而未解决的问题,则为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综合来源说全面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但是没有区分主次;直接来源与间接来源说弥补了这个不足,但是对于直接来源与间接来源的具体划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专题研究 经过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可以看出,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研究,不同领域的学者往往从不同立场和角度进行探究,以期对该问题阐发独到的见解。这其中就包括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研究者在某些特殊问题上存在的一些争议和分歧。 (一)关于经典三大来源 许兴全在《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5]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其哲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稳固的根基,但在当今学术界看来,这个传统的观点忽略了精神价值理念,从价值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同时,还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独具特色的自由传统和自由精神。 冯超英在《对科学社会主义来源的再认识》[6]中也说,纵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以上论述,尽管三大空想家的某些主张和观点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但是就其思想内核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则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批判中就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这些观点构成科学社会主义核心内容,但在三大空想家的思想精神中却找不到理论支撑,因此,过分强调三大空想家对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影响,缺乏充足的理论论证;更没有理由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完全归囿于社会主义空想学说。 (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 赵明义、方雷在《科学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理论》[7]中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主义的构想,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给予了科学的论证,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冯超英也在《对科学社会主义来源的再认识》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即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问题,学术界对此有过深入的探索和广泛的争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来源于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以巴贝夫和布朗基为代表的法国空想共产主义学说。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思想来源 林锡奇在《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来源探索》[8]中提出,国外学界按现代西方哲学的说法,或者把马克思历史观归结为黑格尔历史观的简单扩展,或者把它归结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历史观的直接延伸。而目前在我国哲学界,除现行哲学教科书有一种笼统含糊的说法外,即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直接理论基础。还有这样一些说法:或者把马克思历史观理论来源的各类思想资料不分主次地并列看待,或者把费尔巴哈哲学排斥在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来源之外,或者把法国复辟时期史学家的历史观作为马克思历史观最直接的理论来源等等。 三、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研究趋势 在综合分析整理目前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来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 第一,从宏观整体的角度看,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多数学者从事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总体研究,研究趋势突破了三大来源说,且综合来源说趋于稳定,基本认同五大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历史观、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观、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观,五大理论体系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且由于在具体理论来源上的差异而更显丰富。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研究的趋势来看,作为总体研究中的综合来源说在学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细化,在国内学界提出直接来源说与间接来源说,并且在不同领域逐渐得到认同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认为,将综合来源划分为直接与间接来源进行探讨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研究更具方向性。从新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也可以拓宽研究视野,取得更大的突破。 第三,随着时代精神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也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更加关注对于马克思哲学理论来源的专题研究,针对性与学术性更强,观点更为新颖,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探索,其研究日趋深入,使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及历史观思想的解读更上一个台阶,为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开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意义角度讲,这种专题性研究突破了三大来源学说,使我们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视域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客观全面地审视、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随着马克思主义文献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法学等)研究的深入,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研究也会愈加全面和深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程改革之我见 摘 要:传统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极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改善原有的教学模式,文章提出相关改革建议,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课程改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现如今,我国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实践教学当中,所采用的教材虽然有很多的版本,但是,其内容让还依然延续了传统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这一主要模式。在课堂所用的教材当中,主要内容集中在辩证法以及唯物论等方面,其内容并没有与时俱进,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围绕前人所研究的重要内容进行思考,以及对生存的状态和环境进一步探讨,这导致教学内容相对保守,会对学生今后的哲学思维以及拓展思维产生不良影响。 2.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保守 目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方面主要采用实践教学法以及拓展教学法等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范围太小,而且所取得的实践教学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学当中,大部分的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强迫式”教学方法,缺少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哲学思维的培养和引导。在这种传统而又保守的教育教学影响之下,学生很难对哲学知识产生兴趣,进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学科考核设计缺乏合理性 第一,在内容的考核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依旧以试卷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主要内容依然集中在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这些考试试题往往都是从教材中筛选,并没有为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由于这些考试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因此这种考核方式仍旧是“死记硬背”的状态。 第二,理论考核方式具有相对单一性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考试主要以单选、多选、填空、分析等形式出现,其试题答案往往排斥多解,不允许异向思维的存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程改革的主要方法 1.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创新 第一,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一定要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并且要充分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进行了解,进而将这些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有效结合,对这些教W内容进行丰富,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欲望。 第二,灵活运用教材。现如今,教材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概念及其相关原理上,而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增加一些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实际例子来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提高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优化 讲学的方式和方法的运用对整个教学效果而言十分重要,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如何进一步地优化教学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点进行阐述。 第一,有效融入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能够促使传统黑板教学转换成现代化的屏幕教学方式,能够在声音以及图像上对一些事物进行更好的呈现,这是传统教学难以相比的重要优点,因此,有效运用数字媒体的教学资源,采用声像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增强课程教学的活力。 第二,不断增强和开拓教学的优势,在教育教学当中要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哲学思维进行拓展,通过引导式、提问式的方法,使学生对哲学知识进行主动探索,自主进行学习和钻研。 3.进一步优化学科考核方式 对考核内容进行丰富,在教学当中充分融入自由发挥的相关题目,启发学生运用所学习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对考核方式进行转变,融入课题论文、课堂表现进行考核,通过一定的比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分、考核,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地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增高,人们的越来越喜欢研究一些哲学范畴的内容,特别是现在各个高校的课程中也越来越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教学,学习人数直线上升,因为它具体的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就更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进行深入的了解。近些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研究与讨论也进行了许多必要的改革,将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解决,这对我国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浅议;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众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支柱,不断研究与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可以使得大众更加务实,更注重实际,这对中国现在的高校学生是十分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健康安全发展现已成为重中之重了,本文经通过介绍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分析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现状以及存在地问题,让读者初步了解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况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一定是不陌生的,因为他是公认的科学的,正确的一个理论,我国一直追求实践出真知,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就是将实践通过更为科学的方式更好的展示出来,有助于我们了解事情的本质。并且现在高校中基本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作为一种课程进行讲授,并且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方便我们各个高校不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不断将正确的观念传输给将来的社会建设人才们,因为现在各个高校的学生将来会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相当重要的,并且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与我国是相符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并不能算是世界一流的,有不小的差距。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一种大热的趋势,并且全国各地高校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讲授划为重点。不过因为我国现有的某些受限因素,并且我国地域辽阔,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策略也略有不同,现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发展还有着很多问题,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尽快的解决现有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体系,进而为我国的综合发展提供大力的支持。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现状 1、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必要性 我国提出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对我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在思想觉悟上占得先机,就是在世界的经济大战中占得先机,有利于发展,获取更多的利益。并且现在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教学是现在当代学生对其了解的主要来源,所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得到保障,可以更为妥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提高我国的学生的思想觉悟。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已经初具规模了,在高校进行讲授时,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与实际生活做结合,不断提高同学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积极性,令同学们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科学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方法的重要性。综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不断发展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是对人们不断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实践变为一种方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现如今形势的一项正确举措,我们必须对这件事情提起相当大的重视,也希望过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能安全、稳定、快速的发展。 2、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 我们已经清楚了不断研究以及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就目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并且现如今的应用还是有很多的问题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第一点,就是我国的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人才并不够多,并且高校中熟练掌握的程度不够。虽然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人才有很多,但是能真正融会贯通,真正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的教育人才并不多,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使用或发展时并不能快速有效,上课方式比较死板,比较单一,不够新鲜,浪费人力物力,得不偿失。所以我国应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人才的培养,加大投入教育资金,发展潜在的人才,将教学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培养一线的教学人才,增加后备人才的储量。不仅仅可以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在教学中的问题,还可以加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人才更为多样化,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现在国家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第二点就是现如今的各个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发展不均衡,像是经济基础较为雄厚以及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地区,相关科研人员吸收新鲜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相关知识的速度会比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快,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展也会快不少,长久以往下去,地区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不利于中小城镇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加强城镇协调发展。第三点就是现在新时期下出现了许多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工作建设上较为浮夸的问题,工作中有弄虚作假的问题存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建设工作是一个需要脚踏实地,能吃苦,付出很多的工作,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工作建设的工作态度。 四、结语 我国也应尽快提出加快提出行之有效的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措施,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利用率,使用率,为我国实践理论科学和谐发展提供服务,进而加快我国经济的更为快速、安全、稳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作者:苏新宇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意义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 我们认为,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说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统一,这构成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方法论意蕴的理论出发点。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有一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就是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个说法固然正确,但却未免简单化。因为它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个看法: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说涉及两个平行不一的领域,即作为客观现实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存在规律和作为人类主体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思维规律。其实,这两者是一致和同一的。作为主观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辩证法的正确反映,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世界观的含义。而这一主观辩证法作为一种辩证思维的方法,在社会实践中被用以认识、规范和改造世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又具有了方法的意蕴。 据此,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方法论意蕴作如下一个界定: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方法论意蕴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学说在正确揭示客观现实世界规律的基础上,又把这种认识作为主体的一种思维工具,反过来规范和改造客观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过程。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意蕴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和学说转化为人们认识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方法的过程。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转化为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方法论意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体是通过如下三个途径体现出来的: 其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范畴所体现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说体系中,范畴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正确摹写和反映,但它一经形成便又转过来规范现实。而这个规范现实的过程也就是范畴转化为方法的过程。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范畴,如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曾论及的那样,作为一种方法,就是使当时许多的自然科学家从“原子非物质化”的迷误与困惑中解脱出来。因此,范畴的方法论智能是以范畴在本质上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属性作为基础的。没有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正确摹写和反映,就没有范畴的方法论意蕴。这也算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 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命题所体现的方法。与范畴的方法论意蕴相同,所谓命题转化为方法,其真实的含义也是指反映现实和规范现实的相统一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命题,其中尤其是那些重要的通常被称之为理论原则的命题,无疑都是对客观现实世界存在之规律的正确反映。只是基于这一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以此来规范客观现实世界,从而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也就是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命题转化为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值得特别加以研究,这就是,能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所有理论命题均能有效地转化为方法。显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直接涉及我们现在能否和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根本问题,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其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所体现的方法。根据列宁对《资本论》方法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普遍一般方法还具体包括如下一些方法:一是个别和一般相结合的方法;二是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三是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四是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结合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就其实质而言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具体展开和运用。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之方法论意蕴的意义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蕴,探讨理论如何转化为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一些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理论作为永恒不变的真理而到处生搬硬套,而实用主义者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片言只语为我所用,以此去任意的图解现实。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结论的灌输,而忽视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方法论意义。 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所具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进行传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学说绝不只是马克思、恩格斯个人天才思想营建的产物,这个学说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说既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科学世界观,更是我们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也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青年学生人格塑造和精神素质的总体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翻转课堂下高中化学教学篇1 翻转课堂是一种通过重新协调传统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教学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的新兴教学方式。教师将翻转课堂应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助于落实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翻转课堂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开展,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提升化学教学水平。 一、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法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在翻转课堂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充分说明其存在的意义。在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中,教师通常会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视频,并通过微信、QQ等软件来传递知识,而这些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的课程资料具有可保存性和重复使用性,可以结合手机终端为学生创造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的环境,也省略了教师在课堂上不断重复强调和讲解同一个知识点的过程,在保障教学知识密度的同时,给予学生消化、理解知识的时间,增强了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自学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法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料,相较于传统较为有限的材料更具开放性和全面性,因此可以有效弱化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面临的阻碍,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学生在该模式下能够发挥主体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效率[1]。 二、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加强教学监督 高中化学教学通过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师生摆脱以往教学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制定教学方案,指导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学校方面可以鼓励教师定期开展翻转课堂,并采用听课的方式进行督促。例如,在“氯气的生产原理”的化学教学中,校方可以通过考核教师对于视频制作的内容、设置的课堂问题以及讨论活动等方面,增强教师对于翻转课堂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其作用[2]。另外,该教学模式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应根据相关要求培养并提高其终身学习的概念,努力研习当代先进的技术,逐渐提升综合素养,保障翻转课堂模式能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顺利进行并充分展现其价值,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及效果。 2.丰富教学资源 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教材内容过分依赖,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因此,教师应当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源与信息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实现综合性学习。例如,在“苯的性质与应用”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该课程内容与人们的生活与工业生产都有着紧密联系,教师可以在视频制作时,将生活实例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其背景、作用等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对提出的新思想展开探讨。通过各种课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另外,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将过去与现在作对比,增强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因此,利用翻转课堂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及学习效率的增强有着重要意义。 3.分组讨论 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水平,以更好地保障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课堂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这样的方式对于减小学生学习压力有一定的帮助。为了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安排课堂讨论环节提升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其合作意识与能力。以高中化学“喷泉实验”的课程为例,教师需要将学生分组,并指导他们根据课前看到的视频内容,讨论气体的制作过程与方法,分析可溶于水与难溶于水的气体,并将探讨结论表述出来,实现翻转课堂教学,这样基本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障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采用温和的教学语言,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热烈的讨论气氛,充分调动其学习热情,从而逐步培养他们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增强化学教学的效用。 4.优化教学体系 翻转课堂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的教学体系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情况,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解决,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同时,优化教学体系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根据其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更自信地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在制作视频时在片尾设置相关化学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典型的问题向学生提出,增强他们对化学事件的认识与理解能力。在学生做出正确的解答时,要使用激励的话语、表情等对其表示认可,而错误的回答也要通过鼓励的态度对学生的精神进行表扬,增强其积极性的同时帮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学习效果。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的模式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可以增强教学方案的科学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教师的教学技术,从而推动高中化学教学工作的开展。 作者:王贵君 单位:甘肃省岷县第四中学 翻转课堂下高中化学教学篇2 一、翻转课堂的作用 通过翻转课堂可以构建师生良好关系,由于翻转课堂可以强化师生间具有的互动性,所以化学教师除了对知识加以讲授之外,同时还是高中生学习期间的合作伙伴,这样可以给师生创造足够空间进行交流互动。同时,翻转课堂还能使化学教师具有的职业素养得以提高。由于翻转课堂对教师具有的作用加以强调,因此需要教师拥有较高职业素养,这样教师才可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效学习。教学期间,为促使翻转课堂整体效果得以发挥,化学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以及教学水平。此外,翻转课堂还能对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促使其主动对化学知识进行有效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整体学习效果。 二、高中化学教学当中翻转课堂的具体应用 (一)课前准备 其实,课前准备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一阶段十分重要,因此耗时较多,并且对化学教师具有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化学教师在为高中生设计自学提纲之时,主要需设计两个部分。第一,设计学习目标,在学习目标当中可以包含自学目标和课堂学习最终目标。第二,对所学知识加以概括。化学教师需对教材当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有关的思维方式进行总结,并且将其提供给高中生,这样便于高中生通过自学对重点内容进行掌握。在课前准备期间,化学教师还需对微课视频加以制作,在进行内容选取之时,化学教师需对内容进行有效甄别,使用精准语言,选择合适环境进行录制,保证没有杂音录入到视频当中,进而对视频效果加以保证。同时,在进行视频录制期间,化学教师需提醒高中生做好笔记,并且提出相应问题,这样可以让高中生在看完微视频之后进行相应思考。完成视频录制之后,教师可让高中生对视频加以反复观看,保证视频具有的准确性以及清晰性。 (二)课堂教学 1.微课及教材的预习提问 在实际教学期间,对预习效果加以检测一直是化学教师的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化学教师可把教学第一环节设置成提问环节,这样可以提高检测效率。化学教师需根据微课以及教材内容对问题进行设计,问题可以是做题方法、公式或者概念,化学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做到面面俱到,同时具有一定条理性。进行提问期间,为避免化学教师带有主观情感,教师可借助平板电脑当中的随机功能对学生进行抽查。如果高中生可以准确快速地回答出相应答案,那么化学教师可对其予以适当奖励。如果高中生无法顺利回答出答案,教师可对其进行相应惩罚。 2.预习反馈 高中生进行预习期间必然会遇到一些不懂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化学教师可让高中生在课堂之上进行自由提问,之后由教师进行解答。针对难点知识,化学教师需要及时记录下来,在课下通过微课或者面对面这种形式对问题加以解答。如果教师无法在课堂之上给出相应答案,需要在课下及时通过网络进行查找,或者在课下和其他教师进行沟通以及交流,之后对问题进行解答。不管怎样,教师必须对高中生所提问题加以重视,并且最终给高中生一个明确答案,这样才可对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加以满足,促使其对化学知识产生兴趣。 3.预习检测 在课堂之上,化学教师可把预习检测这一环节控制在10分钟之内。在此期间,化学教师应尽量通过选择题以及一些节选题这些形式对高中生课前预习效果进行检测,而且检测内容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课堂之上,化学教师可对平板电脑加以运用,通过试卷形式把检测问题发给高中生,之后借助统计功能让高中生对问题的正确率进行直观观察。假设正确率大于95%,教师可让高中生在课下对问题进行解决。如果正确率介于90%~95%,化学教师可给高中生预留小组讨论的时间,让高中生通过小组讨论对问题进行解决。如果正确率小于90%,化学教师可让高中生先展开小组讨论,之后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并且让各小组通过抢答方式来对这一问题进行突破。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对高中生课前预习效果加以检测,同时还能帮助其对问题加以解决。 4.课堂延伸拓展 课堂之上,化学教师可用15分钟进行课堂延伸以及拓展。在此环节之中,化学教师可通过小组讨论这种形式对知识进行延伸,并且给出一些相应的高考题目,借助网络发送到高中生的电脑终端。高中生可以先进行独立思考,之后在组内进行讨论,让高中生思维进行碰撞。之后,教师可通过小组抢答这种方式来对问题进行解答。化学教师完成解答之后,需进行相应完善以及评价,对表现较好的小组进行奖励,以此来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期间的自主性以及积极性。完成这项工作之后,化学教师可预留一定时间让高中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理解。针对高考试题,化学教师需帮助高中生对其中考点、注意点以及着手点进行分析,进而保证学生对解题思路加以掌握。 三、结论 综上可知,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当中对翻转课堂加以运用,可以对高中生现有学习范围以及学习方式加以扩展,帮助其逐渐养成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对其发散思维加以培养。同时,借助翻转课堂可以促使学生对课上时间以及课下时间进行充分利用,进而促使其学习效果得以提高。 作者:裴微 单位:吉林省永吉县第四中学 翻转课堂下高中化学教学篇3 “翻转课堂”这种教学形式最早是2007年美国的两位化学教师提出的,设计之初是两名化学教师为了帮助缺课学生补课,将课程内容提前录制成视频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家里通过网络的形式自主学习,课上时间用来辅助学生完成作业,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只能在课堂进行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以及喜好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与以往的课堂教师教授知识,课后自主完成作业是完全相反的,从注重怎么教转移到了怎么学。将注意力从怎么教给学生转移到了学生怎么学习应用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教学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施。 一、提前录制好教学视频 实现翻转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课程视频录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准备,视频时间控制在10min左右,可以以视频故事或者PPT讲解的形式制作,高中化学教学中学习的内容重点主要在微观层面,学生很难清晰地理解学习的内容,教师在视频录制过程中可以采取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所学习的知识,让学生以视频内容为依据进行知识内容的想象,学生在通过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与同学和老师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比如,在髙中化学“垃圾资源化”的教学过程中,仅仅通过课本内容很难深人了解知识内容,而本节中的学习内容又很难带到课堂中,此时教师应合理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优势,在课前视频制作中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我国现阶段垃圾产生的总量,对环境的影响,垃圾分类情况,垃圾处理方式等,让学生感受到错误的垃圾处理方式对自然环境的损坏程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正确的垃圾处理方式。 二、制作课前测试练习题 学生课下通过对课件视频的观看和学习能够掌握课程中—些基本的内容,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的同时可以准备一些课前测试练习题,练习题的内容要与课程内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容相结合,通过练习思考题的方式为学生理出一条清晰的学习脉络及步骤,与课程视频一同发送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测试题的顺序进行课程的学习,通过测试情况确定自己的掌握程度,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掌握。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的转变对学生来说也具有很大的新鲜感,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由于不用真实面对教师能够减轻很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压力。比如,教师在授课之前需收集学生课前测试题的完成情况,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需重点讲解,针对某些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可以在课上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印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学生学习的微信群,学生和教师可以在微信群中沟通,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及时联系老师提问或者与同学探讨。 三、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研究 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化学学科学习中可以通过实际的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化学学习内容的记忆程度,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学习视频中指导学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化学实验,能够快速提起学生对于课程观看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身动手实验之后学生对于各类化学反应的理解程度也会有所加深。比如,可以知道学生在通过实际动手实验了解碘遇淀粉变蓝色的化学变化,指导学生首先将面条放人碗中,加人热水,滴人适量碘酒,可以明显看到面条变成了黑蓝色,将维生素C药片压碎,倒人碗中,面条很快会复原为原来的颜色,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实验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化学变化的情况,对于学生了解及掌握化学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综上可知,翻转课堂在髙中化学中的应用,能够丰富学生学习的范围和方式,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课上课下的时间,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时可以充分利用手边的工具辅助学习。 作者:李霞 单位:邹平县第一中学
0引言 当前,随着国家融资监管力度的加大,PPP项目准入和退出要求不断提高,项目再融资动力不足。虽然PP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基建投资快速增长产生的融资缺口,但基建领域庞大的资金缺口与当前有限融资渠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急需加强PPP市场融资模式、资金来源、融资机构的多元化发展。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alEstateInvestmentTrust,REITs)将PPP项目作为底层资产,通过证券化的模式引入二级市场流动交易。在PPP-REITs的创新模式下,PPP项目为公募REITs提供了优质资产来源,公募REITs为PPP项目社会资本退出提供了便利通道。然而,我国当前PPP资产证券化市场尚不成熟,开展REITs模式受到诸多限制。相关学者为此开展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在PPP-REITs模式可行性、运作路径、模式设计等热点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系统了解PPP-REITs模式研究现状,本文对近年来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并提出未来基建领域研究主题与方向。 1文献数据来源与分析 1.1文献数据来源 基于CNKI数据库,以主题词“PPP+REITs”或“PPP”+关键词“REITs”进行检索,并剔除影响因子低、与主题不相关和缺乏代表性的文献数据。此外,检索部分国内金融领域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研究内容。截至2022年4月27日,共检索得到219篇文献,剔除与研究主题偏差较大的85篇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134篇。其中,学位论文41篇,期刊论文93篇,总被引数1365次,篇均被引频次10.19次。2007—2022年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相关文献发文量趋势如图1所示。 1.2文献分析 发文数量如图1所示,2007—2015年,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文献发表数量较少,说明该模式相关研究尚未引起业界关注。2016—2019年,PPP-REITs模式的文献数量呈缓慢上升趋势,说明PPP-REITs融合发展理念得到关注,学者们开始探讨推动优质PPP项目资产转向REITs模式的可行性、合规性与演化路径。2016年,《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18号)公布实施,鼓励并支持有真实经济活动支撑的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这促使相关学者开始研究PPP与REITs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制度障碍等,以期找出两种模式融合发展的有机衔接。2019—2022年,受益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推动,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生态链构建相关发文数量大幅增长,年均发文量在35篇左右,内容涵盖模式设计、实操要点、回报机制、ESG责任投资等方面,反映出基建项目PPP-REITs融合发展模式研究得到重视。发表期刊和机构通过梳理样本文献可知,与基建项目PPP-REITs融合发展模式相关的研究成果大多发表于《建筑经济》《中国金融》《金融理论与实践》等核心期刊,这三本期刊的发文量分别占期刊发文总量的10.5%、6.7%、4.5%。从文献发表机构来看,江西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高校发文量较多,基建项目PPP-REITs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学者具有明显的集中分布和内部团队合作特点。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团队为清华大学王守清、王盈盈团队,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郭上、聂登俊团队,华北理工大学林永民、陈琳、赵金江团队等。此外,国家和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文献数量达到31篇,这不仅反映出国家对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的重视程度与推广力度,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基建项目融资领域的创新和实践探索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1.2.3关键词从134篇有效文献中梳理出311个关键词,部分高频关键词统计结果见表1。将所选期刊文献导入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图,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与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关联密切的主要节点有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运作模式等。 2研究理论和方法 2.1研究理论 通过对134篇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基建项目PPP-REITs融资模式理论基础涉及较广,包括公共物品理论、导管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项目区分理论、金融功能理论、项目管理理论、基础设施可销售性理论、破产隔离理论、优序融资理论[1-4]等。其中,公共物品理论和破产隔离理论应用较为广泛,多用作解释PPP-RE-ITs融资模式底层逻辑和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相关学者也对上述理论进行了丰富与拓展,从而完善了该模式的收益与风险设计,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和项目特点的底层生态链。 2.2研究方法 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研究方法主要有解释结构模型(ISM)、风险价值模型(VaR)、套利定价模型(APT)、模糊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CAPM模型、蒙特卡洛模拟法、多元回归分析、因子分析、案例分析等。在研究样本中,使用案例分析法的文献达39篇,主要用于阐述不同类型项目中PPP-REITs模式的结构设计、运行路径、契合度和可行性。同时,结合传统融资模式或PPP运作方式进行融资成本、优劣势对比,以增强或验证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例如,在研究融资决策、融资风险中的影响因素[5]以及各因素间的中介与调节作用时,往往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解释结构模型(ISM)则被用来构建影响因素间的层级结构,分析影响PPP-REITs模式的直接因素和根层次因素。此外,还可将ISM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确定各因素结构层级及权重;利用CAPM模型估计REITs的系统性风险,配合风险价值模型(VaR)和蒙特卡洛模拟法进行量化计算,分析该模式下金融资产所面临的风险。 3研究内容 通过对样本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的可行性、适应性、制度障碍、影响因素、运行机理、收益机制、风险管控、模式设计等方面。下面从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发展路径、风险管理和设计4个方面进行阐述。 3.1PPP-REITs模式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可行性与适用性研究是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有效路径研究和模式设计的基础。谢松等[6]从盘活存量、降低杠杆、推动产业和盈利模式转变升级等方面分析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的必要性;聂登俊[7]从完善PPP项目退出机制、拓宽PPP项目融资渠道的角度分析REITs在破解PPP项目发展困境中的积极作用;东仑等[8]从当前PPP项目发展结构、REITs发行要求等方面阐述PPP与REITs融合发展模式的契合之处;徐苏云等[9]从政策鼓励和金融机构诉求角度,揭示PPP与资产证券化交易模式之间的契合;刘成云[10从盘活存量资产促进PPP项目滚动开发、证券化程序检验倒逼PPP规范化的角度,提出二者融合发展的可行与适用。此外,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健全,部分学者开始探讨养老地产、保障性住房[11-13]等热点领域应用PPP-REITs模式的可行性。 3.2PPP-REITs模式的发展路径 在对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发展障碍和实施路径的相关研究中,王东等[14]认为,政府应加快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明确以监管和回购为核心的政府部门义务清单;鲁筱等[15]借鉴国外市场发展经验,提出底层资产和经营管理的优质性是我国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融合发展的核心问题;黎毅等[16]基于文献回顾,指出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税收优惠政策、信息披露与监管机制不完善是当前REITs应用于基建项目PPP模式的制约因素;刘志东等[17]基于对投资者吸引力和基金流动的角度,建议在不改变现有REITs交易结构的前提下,逐渐放宽基金杠杆率限制,尝试不同基础设施领域REITs交易结构,从而提高基金运营效率;叶剑平等[18]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指出应进一步规范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参与主体资质、产品定义、证券化流程、监督管理、信息披露等实施细则。 3.3PPP-REITs模式的风险管理 针对PPP-REITs模式的风险管理,陈静怡等[19]建立VaR+NPV模型,对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风险价值进行量化评价,有效降低了PPP项目向公募REITs转化过程中的风险;杜妍慧[20]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以产业园REITs为例,分析影响收益因素的两级关键风险指标,提出产业园PPP-REITs模式中预期现金流分派率对预期未来出租率较为敏感,短期内价格回报可能为负的风险分析结论;何丹莹[21]基于法律视角,认为在PPP项目收益权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政府扮演着行政主体+民事主体的双重角色,应防范在PPP项目运作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违约风险。 3.4PPP-REITs模式设计针对 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设计,叶露[22]认为,应当将PPP证券化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纳入PPP-REITs交易结构,根据PPP项目初始合作文件中是否对股权转让、资产抵质押做出限制,设立“PPP-REITs类REITs架构”和“PPP-REITs‘公募基金+ABS’架构”两种模式。章锐[23]指出,在公募基金+资产支持证券结构的大背景下,应适当引入私募基金参与,搭建“股+债”交易结构以有效节税;对于存在后续资产抵押的项目,应优先选择“公募基金+专项计划+私募基金+项目公司”的4层交易结构。此外,部分学者根据产业类别的不同,对基础设施、养老地产、保障住房、城中村改造[24-26]等项目进行了个性化模式设计。 4研究方向 通过梳理上述文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未来基建项目PPP-RIETs模式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4.1研究主体 当前,针对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的相关研究忽视了对基础设施领域的细分。由于不同行业的利益诉求和法律约束存在一定差异,项目运作的底层逻辑虽然相似,但运作模式不能一概而论。因此,今后可以结合行业特点,研究某一类别的基建项目PPP-REITs联合运作模式[27-29]。 4.2研究内容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宏观层面的可行性与适用性、风险管理、实施路径和模式设计中的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忽略了现实管理中REITs的个体收益和风险差异。今后,可以从微观层面进一步研究REITs自身因素的影响作用,如REITs公司治理结构、财务比率、资本结构等[30]。 4.3研究方法 当前,针对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于文献回顾或案例对研究方向进行定性描述;另一类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得到研究数据,在此基础上采用SEM等方法进行建模。上述研究方法多用于事前设计和事后分析,缺乏对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动态控制[31]。因此,今后可引入动态控制理论和智能算法对基建项目PPP-REITs运作模式进行序贯决策。 5结语 本文通过对基建项目PPP-REITs运作模式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当前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视角,定性研究占比较高;运作模式设计实操性不强,主要体现在概念层面。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1)基于微观视角,从基建项目PPP-REITs运作模式的个体收益、项目风险差异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研究不同领域的PPP-REITs模式运作差异,以丰富和完善该领域研究成果。(2)在基建项目PPP-REITs模式设计过程中,大多数指标为定性指标,不能客观反映PPP-REITs模式设计的优劣性。今后,可采用定量分析或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量化分析PPP-REITs运作模式收益和风险。(3)PPP-REITs运作模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利用PPP-REITs项目数据,通过实际案例探讨行业问题和相关对策;另一方面,应加强学界和业界的互动交流,发挥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协同作用。此外,应重视培养工程融资领域专业人才,提高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能力。 作者:顾振伟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
1前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原司长任志武同志也在“周三大讲堂”上将“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此次演讲主题,这无疑都表明了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为增强企业研发热情,推动研发活动开展,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力图以此有效促进企业的创新型发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就是其中的政策代表。此政策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税基,减轻其税收负担,使企业最大可能地专注于项目研发活动。虽然国家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减轻其后顾之忧,但是企业能否利用此政策更好的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既关乎企业发展,也关系到政策有效性。因此,展开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概述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作为企业所得税的一种税基优惠方式,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福音,而政府对此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更是扩大了企业受惠范围,加大其受惠力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起始于1996年,最初仅限于国有、集体工业企业,2003年扩大到“所有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各种所有制的工业企业”。2006年扩大到“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内外资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2013年将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2015年放宽了享受优惠的企业研发活动及研发费用的范围,简化了研发费用在税务处理中的归集、核算及备案管理,进一步降低了企业享受优惠的门槛。2017年5月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2018年所有企业的研发费用都可按75%税前加计扣除。 3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现状 3.1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了解度不够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惠企政策,但此项政策能否落到实处,为企业带来真正益处,还要看企业对政策的应用程度,了解政策则是应用政策的前提和保障。现如今,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了解程度不够。一是有些企业对此政策的重视度不足,他们或者更加重视创新型产品投入市场后为企业带来的效益,而轻视甚至忽视研发过程中可以合法享有的优惠,从而忽略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了解;或者仅仅略知皮毛,并未了解到政策内涵,比如企业必须对研发费用与经营费用进行明确合理的划分才能成为政策适用对象。二是有些企业忽视了对政策的实时了解,导致企业不能及时掌握政策变化,从而给政策实施带来困扰。 3.2财务管理系统完善度不够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实现需要企业提供清晰明了的会计核算结果,涉及到的核算工作也较为复杂,这就需要企业拥有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以便简化核算工作,提高核算效率。而在实际情况下,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都有待完善。比如,有些企业没有对研发费用进行专账管理,甚至没有建立辅助账,而是将研发费用与其他费用混在一起进行统计核算,这造成了研发费用的不明确;对于一个研发项目的各类费用,有些企业并没有对之进行整体统计,而是单独列出、分别核算,这割裂了研发费用与项目之间的联系,一旦需要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就必须再进一步加以核算,没有一步到位的结果无疑是增加了后续核算工作的工作量。总之,核算系统的不完善造成了核算工作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作量的增加。 3.3财务部门参与度不够 财务部门是企业的资金核算部门,它的作用不应仅仅体现在事后的会计核算上,发挥简单的统计功能,而是在拟定开发项目、制定资金使用计划时企业就应让财务部门参与其中,参与相关计划的制定。但在实际情况下,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部门对研发项目的参与度远远不够。比如,立项是高新技术企业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代表了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发展方向,好的决策能让企业更上一层楼,若是决策有误,则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一定损失。因此,立项决策的科学与否至关重要。预算作为立项决策的重要依据,其准确性的高低关乎项目推进的顺利程度,而缺少了财务部门参与的立项工作,极容易出现预算不科学、不准确、随意性过大等情况,这使得企业的财务负担显著增加。同时,财务部门对研发项目了解度不够,致使其在划分费用类型、统计费用总额方面的困难大大提升。 4改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现状的有效措施 4.1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宣传学习力度 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了解度不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对其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政策鲜为人知,二是企业对其的学习深度不够,导致工作人员一知半解。(基于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应用现状。政府方面需要拓宽宣传渠道,一是通过各种传播范围广、人们容易接触到的途径,如新闻、报纸、网络等向社会介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相关内容;二是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活动,比如组织政策执行部门与高新技术企业相关部门开展对接交流会,重点加深高新技术企业对此政策的了解。企业方面,首先领导需要提高重视度,在企业中树立起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观念,让工作人员时刻记得应用此政策;其次需要加大员工关于政策了解和应用的培训力度,不仅要保证员工对此政策有一个透彻的认知,同时还要保证他们能及时了解政策变化,以便实现更好的应用。 4.2提高财务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 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快速精确地实现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避免出现核算有误或者不到位的情况,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员工对此政策的接受度。鉴于此,首先企业必须按照政策规定进行账目统计,可以建立专账或辅助账,对于相关账目凭证也要仔细保存,以便核查;关于费用种类的区分,企业必须对之有明确的划分,将研发费用和其他费用分开统计,同时,研发费用的核算结果需是整体统计结果,且与对应项目保持密切联系。其次,财务部门需要加大对整个研发项目的参与度,从预算编制、立项,到项目开展以及最后的会计核算,只有实现全程参与,才能在划分费用类型、核算相关费用时做到精准高效。另外,企业可以针对研发项目成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并制定一套相关制度,实现专人专用,且有度可用。 4.3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合作 一项政策的应用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自己的事,而是需要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将这件事做好,达到预期乃至超预期的效果。因此,企业在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时,不要将之仅看作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各部门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交流机制,保证部门之间的沟通顺畅。研发部门需要提供尽可能全面且精确的费用凭证给财务部门,避免财务部门在费用核算过程中因原始凭证有问题而出现工作难点;财务部门则要在和研发部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各项费用的实际情况,以便对其进行精准分类,避免出现研发费用和其他费用划分不清的情况,还可以根据核算需要设计出最符合需求的费用登记单,并将之在研发部门推行。 5结论 高新技术企业改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现状的措施有许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宣传学习力度、提高财务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以及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合作。 参考文献: [1]王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7(6):114-115. [2]吴美妮.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6):17-18. 作者:盖宝蓉 单位:广东恒通无纺布有限公司
1引言 近年来,现代化科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为我国各个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国新型技术研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作为一项典型的新型科学技术,在电子信息处理及控制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伴随着相关技术的提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多个行业领域得到广泛运用[1-4]。然而,纵观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运用现状,尚存部分问题,与现代化社会发展尚存一定差距,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现状分析 (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日常生活领域的运用。在生活自动化环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其中得到广泛运用,智能控制全自动洗衣机、扫地机器人等已逐渐进入到千家万户。随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提升,具备信息共享和处理功能,能够在移动设备的辅助下,开展监控工作。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运用。在工业生产环节,通过将自动化控制技术运用其中,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让生产环节的安全风险得以降低。为此,在具体工业生产环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被多个企业运用到生产环节,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让企业经济效益得以增强,让由操作不当导致的安全风险得以降低。 (3)电子信息工程在建筑工程领域的运用。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在具体施工环节,通过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运用其中,有助于降低由施工操作不当导致的误差,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及质量。 (4)电子信息工程在教育事业的科学运用。教育事业致力于培养优质人才,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人才的培养,通过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运用到教学环节,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对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存在问题 (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创新环节的不足。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明确创新的重要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作为现代化新型技术,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然而,就技术层面而言,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核心环节有待完善,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性较高,自主研发能力有待加强。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起步时间较晚,相关技术尚不成熟和完善,整体尚处于起步环节。近年来,该技术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但在相关技术积累和创新上存在不足,故而在实际发展环节,容易出现后劲不足等问题。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进程中,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使得我国在现代化科技市场上所占份额偏低,缺乏市场竞争优势,若该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势必阻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市场发展的不足。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市场发展进程中,势必遇到挫折和困难,关于市场份额的竞争已然成为当前市场发展中极为重要的问题。纵观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起步时间偏完,相关技术尚处于改进和优化环节,在创新能力上存在不足,故而在技术市场化进程中,所占有的市场份额相对较低。另外,就市场秩序而言,电子信息工程市场发展秩序的规范性有待提升。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行业发展进程中,存在严重的盗版问题,给原版知识产权造成巨大冲击和负面影响,不利于维护整体市场秩序的规范性和稳定性。通过对比发达国家和我国关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我国关于该技术的起步时间较晚,与之上存在一定差距,且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忽视了市场规范化问题,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指导上存在不足,故而制约了整体市场的健康发展。 (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人才培养的不足。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需要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基础,为满足现代化发展,培育出更多优质人才,且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然而,纵观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现代化发展现状,在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人才缺口偏大,在人才供应上存在不足。导致这一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我国相应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企业在相关人才培养上投入力度不足,等等。总而言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我国的起步时间偏晚,故而在人才教育体系上尚不健全。 (4)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现代化发展的不足。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技术含量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对比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其他现代化科学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所处发展环境相对较差,受发展环境的制约,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速度受到一定干扰。就发展环境而言,影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环境的因素相对较多,主要源自以下环节。首先,我国关于此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健全性上存在不足;其次,不少企业未能明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重要性,对相关技术的认知不够完善。受以上两要素的影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要想寻求进一步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此为前提保障发展成果。 4策略研究 (1)注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人才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关系到我国各项事业发展进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进一步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注重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依据实际情况,构建健全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如高校可以在国家人才培养规划的指导下,推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并在现代高校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完善相关人才培养和储存环节。另外,我国相关企业要增进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认识,明确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重要性,适当加大在人才培养上的资金投入,为推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进一步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切实增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作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与中华民族发展具有密切联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创新对各个行业发展均有重大影响。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进程中,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着眼于创新要素,注重增强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纵观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现状,由于起步时间晚,核心竞争力较弱,对国外核心技术的依赖性较高,要想寻求进一步发展,必须着眼于创新环节,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创新力度,让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力得以增强,并科学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手段,并在分析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推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日愈完善和优化。在企业发展进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引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并增进其和其他电子设备的结合,让企业电子产品创新性能得以增强,引进具备创业能力的现代化科技人才,让企业创新能力得以增强。 (3)自动相关规范以管理市场行为。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进程中,必须以相关政策为扶持和引导,以满足该技术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我国要在全面分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际发展情况和运用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后,制定科学规范的发展政策。从而维护电子信息工程行业发展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增强我国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5结语 随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提升和进步,该技术在多个行业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其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为此,必须增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力,加大对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出更多优质人才,从而研发出更多优质技术,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市场上所占份额,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子彦.我国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和安全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2):210. [2]连及雨.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与安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14):290-291. [3]徐子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应用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01):12. [4]成庆坤.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与安全探讨[J].数码设计,2018,7(01):10+26. 作者:刘林 单位:贵州电子科技职学院
1引言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教育部2020年5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的,在这个背景下,专业课作为课时比例大、学生重视程度高的课程,必须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任务,为培养人才添砖加瓦。因此各大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有效的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的路径和办法,但是专业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难无声融入,在进行融入时,容易给学生造成生搬硬套之感,导致整体思政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要自然而然的将思政贯穿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始终,本文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铁路货运组织》为例,探索基于OBE理念的融合路径,有助于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让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既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又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潜移默化的通过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1]。 2将OBE理念运用于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的契合性 2.1OBE理念的内涵 OBE理念(Outcomes-basededucation),也称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很多国家把它作为主流的教育改革理念来培养人才。OBE理念主张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它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设定、获得学习成果的途径以及对所取得学习成果的科学评定[2]。 2.2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指的是在各个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例如思政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在学生学习课程的同时,能够相应的得到潜在的教育,无声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积极的影响[3]。 2.3OBE理念促进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有效性 课程思政与OBE理念从本质和内涵上看,是高度契合的,二者的理念都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从OBE理念出发,研究学生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比如学生自身的目标、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家庭对学生的期望、社会对学生的需求等方面入手,梳理总结出教育教学所需要达成的最终成果目标,在这些目标的基础上,逆向的设计课程的教学,将课程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具有思想政治素养的新时代优秀人才,满足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需求。因此,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以专业核心课程《铁路货运组织》为例,通过研究具体的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路径,以期在推动课堂教学的革新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提供借鉴与思考。 3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结合的现状 目前,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思政目标逐渐明确,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生搬硬套,固定在课前或课后讲思政内容,套用模仿他人模板,没有运用“浸润”的方式,隐性的实现思政教育,零散的思政内容无法形成体系,得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第二,牵强附会,不着边际。专业课内容不像公共基础课程,思政融合的切入点比较难找,专业课程专业性、技术性强,思政融合的内容容易产生割裂感,和专业课教学不能无缝衔接,甚至出现和课程内容毫不相关的情况,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要求,东拼西凑,只求完成任务,不求教育效果。第三,教师的思政素养不够。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系统的学习思政理论,大部分时间都埋头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对于思政理论掌握较弱,在进行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时,无从入手,只能东拼西凑,而无法考虑实际效果,不能系统的进行设计和融合。第四,对教学成效不够重视,虽然教师努力的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思政教育内容,但是是否对学生产生了影响,是否使学生有所提升,都无法进行有效的判断,导致各大高校对与课程思政的推进和发展不能得到有效的评价和改进。基于上述关于现状的分析,OBE理念以成果为导向,重视动态改进的特点就非常适合应用于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探索中,因此,本文基于OBE理念,以《铁路货运组织》为例,探讨实现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 4基于OBE理念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4.1结合人才需求和培养定位,确立思政育人主线 OBE理念的重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因此第一步就是设定目标,而目标的来源主要从学校要求和社会需求出发,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充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目标体系,利用逆向思维反推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如何构建课堂,培养符合需求的现代化人才。 4.2精炼思政育人主题,重构教学内容 每个人的成长是性格和心理不断形成的过程,特别是处于学生阶段的学生们,在心理还不那么成熟的时候,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打击,同时心理也渴望一种自我实现,因此在思政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发展,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发展他们个性的同时要让他们有融入感,感受社会的价值导向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为教而教,简单的把思政教育摆在明处,讲完就结束,而应该以学生为根本,因材施教,同一个思政教育元素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比如案例讲解、视频播放、小组讨论、实际演练等,在每个章节中,以某个思政主题为线索,不断的应用不同的展示方式,在不断重复中深化对学生的影响。同时,教师也需要对各种思政主题和思政元素进行提炼和深挖,只有将自身的思政储备提升起来,才能更加契合的为专业课中不同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思政融合元素,并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专业课融入课堂思政元素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认真研读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将与之相联系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总结出来,并进行加工和精炼,进而融合和设计。因此,专业课中总结思政元素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其次,课堂思政如果离开了专业课教学只谈思政教育,就失去课堂思政教育教学的意义,课堂思政教育并不是另开一门课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要避免思政教育过程突兀,晦涩,不自然,这就需要授课老师,认真研读专业课程和思政内容,首先让教师自身完全理解其含义,然后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例如运用PPT,视频动画,社会时事等,使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例如,《铁路货运组织》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精炼就可以以思政主题的形式进行融入,比如在第一部分货运工作任务及场所的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货运的岗位、工作内容及相关规章制度,掌握货运站和货场的作业方式、分类、配置形式,并能够根据实际简单绘制货场配置图等,因此在介绍货运岗位时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爱岗敬业教育,介绍规章制度时强调遵章守纪精神,讲解货场配置图时强调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在第二部分铁路货运车辆及设备的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铁路货运车辆及用途,能根据货物种类选配适合的铁路货运车辆,因此可以引入我国货运车辆发展的概况,并与国外进行对比,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在第三部分铁路货运基本条件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铁路货物运输的基本条件,能够判定铁路货物运输种类、运输条件及其运到期限,正确填记货物运单,因此可以融入职业情怀教育,倡导学生遵守作业程序和作业标准。在第四部分整车货物运输组织的教学中,学生需要熟悉整车货物作业程序及作业标准(包括发送、途中、到达),掌握货车容许载重量的确定,可以融入求真务实、敢于担当、敬业奉献的精神,倡导学生在工作中认真按照程序和标准为顾客组织货物的运输。在第五部分集装货物运输组织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按照集装箱货物运输程序、作业内容,正确办理国内集装箱货物的发送、途中、到达作业,并了解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因此可以融入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强调大国担当。在第六部分铁路货运运费计算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铁路各种货物运输种类及各种运输条件货物运费计算,可以融入培养团队合作、有效沟通、知行合一的思政教育。在第七部分货运安全管理的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货运安全管理的意义及主要措施。掌握货物损失的含义、种类及等级,可以融入培养安全意识、遵章守纪、尊重生命的教育。具体可见表1。 4.3融合OBE理念与课程思政理念,设计课堂教学 围绕设定的目标,将各个章节的思政主题和元素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形成师生互动,课内课外联动,线上线下并举的混合教学模式,并运用案例探讨、时事分享、人物示例、分组讨论、自我分析、影视欣赏,视频动画等多样化活动形式,将各种思政教育融入课堂之中,用不同的形式展示思政元素,达到思政主题教育的目的。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还需要进行教学考核方法的创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进行考核,使评价机制不仅局限于期末,而是多方面考核后的综合评价。 4.4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保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针对课程思政教育无法有效衡量其效果的问题,还需要建立一套评价标准,来判断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的思政教育是否到达理想的效果,是否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否为社会提供了更加优秀的人才,但是目前的评价体系往往忽略了这点,因此需要改进现有的评价标准,建立更完善的评价体系,从学生评价、教学评价、课程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和考核,最后从评价结果中梳理出可持续改进的环节,并在后续的教学中根据反馈结果不断改进。 5结语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这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过程,本文以《铁路货运组织为例》,就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路径与办法进行探讨,希望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1]于录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以《学前卫生学》课程为例[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2):112-117. [2]窦新宇,王建龙,王玉娜.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2,20(02):65-68. [3]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作者:杨瑾 单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教学改革篇1 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人类的思想升华、个体品格的培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茶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需对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建立正确的认识。不应过度的专注在理论教育上,需学会对学生个体的意识形态进行积极引导。而学生只有具备端正的学习理念、科学的学习方式后,才可保证他们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能从茶文化中获得新的教育启示与启发,采用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方法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即高职教师可通过融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传统教学形态,为学生创建轻松、舒适的教学环境,令他们自主的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 1茶文化在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1.1茶文化完善受教者的知识结构 茶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融合的产物,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其丰富与完整的理论体系,蕴含深刻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同时,茶文化中还涉及大量的美学、哲学、文学的知识。教师将茶文化与计算机教育进行科学融合后,可帮助受教者丰富与完善知识结构。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下,教师若掌握好教学方法,不仅可夯实学生计算机专业理论基础,还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令他们深入的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即便是人们习以为常的饮茶活动本身,也可展现一定的思想教育功能。即在饮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修身养性。如高职院校可在校园内组织茶艺活动、茶道交流活动等,有计划性的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谦恭、平和、积极等良好的品性。并在学生个体间交流茶文化的过程中,全面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与文化品格。将枯燥的计算机教育与高雅的茶文化进行融合后,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优秀文化建立更深刻的了解。由此,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层次,令他们成为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理科人才。 1.2茶文化可强化学生个体自觉性 茶文化与历史文化、哲学文化等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而无论是与茶相关的风俗,还是民间艺术等,都具备极高的文化价值。教师可从丰富、深刻的茶文化中提取思想教育元素,对学生的个体品格进行良好培养。尤其,教师可在饮茶论道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即在体悟茶文化中的“和、静、和、乐”时,使学生内心清寂、明廉。并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基于明确的目标更加自主、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从某种角度来说,高职计算机教育中通过融入茶文化,可使学生思想获得升华与启发,令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自觉性。而良好的观念可导向学生产生积极的责任行为,令他们利用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与文化。而学生个体自觉性不断被强化后,势必可大大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2高职计算机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再认识 2.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可突破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教学的流程。即教师可将理论教育前置,使学生在课前学习专业知识。不仅可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还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制定精良的教学课件,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开展学习活动。在突破传统教学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基础上,令他们在家中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交流与互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既丰富传统教学形式,还可创建符合学生特征与成长规律的教学环境。相较刻板的知识传授与讲解,基于线上平台的探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伴随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高职生,充满趣味性与交互性的翻转课堂,可快速吸引他们注意力。同时,学生可在网络平台搜索感兴趣的知识,并与传统的教学进行对接,令其知识面与学习视野不断扩宽。 2.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进一步提升计算机教学实效性与优越性 相较传统填鸭式的理论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拘泥课堂单一化的教学形式,而将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进行巧妙的融合。对于计算机学科而言,需在长期的学习、探讨与实践中,才能真正内化吸收与熟练应用知识。而高职计算机教育中,通过融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利于教师科学配置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课程。即使学生系统化的了解与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技术原理,还可向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活动。由此,促使高职计算机教育更加具有实效性与优越性,培养出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3茶文化背景下高职计算机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应用策略 3.1以茶文化为思想引擎,强化课前预习教学环节作用 茶文化中深刻体现不同时期民众的精神追求,并在品茶的情趣中得以品名静思。而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过程中,应以茶文化为思想引擎,构建更适合学生全面成长的育人新体系。而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教师需进一步强化课前预习教学环节的优势与作用。即教师将茶文化元素与教学课件进行巧妙的融合,制作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视频课件。如将有趣的茶诗人、茶礼仪等元素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引线”,即在导入计算机理论知识前,令学生在领略不同文化与知识的轻松氛围中,更加自主、积极的对专业知识进行预习。当然,教师在制作视频课件的过程中,可将冯可宾的《芥茶笺》作为导入课程的“引子”,使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涤除积垢,并逐渐形成平和的心态。由此,以茶文化为思想引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情趣,令他们积极的完善自我。基于良好学习心态的建立,使学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氛围中。而后,教师在线上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预习,且能结合具体的学习问题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探讨。而学生在了解知识内涵的过程中,教师需以引领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教师需将学生预习期间的各种问题进行收集与整理,对接下来的教学计划、教学流程进行及时的调整与优化。教师需切实发挥课前预习教学环节的价值与功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思路、知识脉络,并知晓自身要完善的地方。而教师所设计的线上教学课件,既要简单精炼,还需具备一定的层次性与系统性。即使学生利用好课前预习环节,逐渐夯实理论基础,并具备深度探索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能力。教师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打好学习的理论基础。同时,教师需利用课前预习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并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对于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在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进行不断强化。因此,教师需对教材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并与茶文化元素、丰富的网络视听资源做好融合。使学生在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下,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与探索计算机知识与技术。 3.2以学生个体问题为核心,加强课堂面对面授课环节优势 茶文化背景下,教师需高职计算机教学形成新的思考。能够明确学生良好的个体品质的培养重要性,并真正通过融入茶文化使他们的思想获得升华。即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茶道精神、茶礼仪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骄不躁、谦恭有礼的优秀品质。并在品茶论道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洁身、正心升华到修心、齐身的更高境界。由此,使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立正确的认识,令他们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导向,更加专注的学习计算机技术。而关于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师需最大化发挥传统面对面授课环节的优势。教师通过提前引导学生理论知识,可预留更多实践教学的实践。在课堂上,教师需以答疑解惑、加强实践锻炼为核心,有层次性、有计划性的开展计算机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若想增强计算机课堂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可将茶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中。即在答疑解惑环节,教师可改变刻板、固化的教学形似。如组织学生围坐在一起,在品茶不同味道的茶饮料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与分析计算机知识。且在和谐、轻松的饮茶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大胆提出质疑,并勇敢的展现自身的学习问题。由此,教师可更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指导,使他们的学习问题获得根本性的解决后,带领他们正视进入实践锻炼环节。例如,教师以“电子商务领域的转型与未来发展”为主题,组织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全面探讨。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利用纸质文献、网络平台等一切渠道,细致、深入、全面的收集有关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信息。而基于明确的任务与目标,学生可摆脱传统教材的限制,从不同渠道收集研究资料与素材。相较教师填鸭式的理论灌输,课堂研讨式的教学利于学生学习更加全面、丰富的专业知识。且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不仅丰富学生知识层次,还可使他们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行业的发展等建立更加深刻的认识。而教师与学生就相关主题对计算机应用进行探究与探讨的过程中,令其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所谓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鱼”,相较理论知识与技术的讲解与传授,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法更有价值。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共同的探讨与研究问题过程中,令学生内化吸收知识,并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坚定职业理想。 3.3拓展人才培养视域,最大程度展现课后实践锻炼的育人价值 高职教师需将教育眼光放长远,既要注重丰富学生的知识层次、培养他们良好的个体品质,还需不断强化其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能力。因此,教师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时,应最大程度发挥课后实践锻炼环节的价值与优势。即教师利用课前预习、课中研究与探讨两个主要教学环节后,应掌握课后巩固教学阶段的关键。尤其,针对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只有将理论知识进行娴熟的应用,并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才可保证最终展现良好的教学成果。因此,教师需对学生不同学习流程中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设计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课后训练作业。例如,教师可允许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学习小组。而后,根据团体成员的特质与学习能力,向他们发布不同的学习任务。如针对理论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的小组,教师鼓励他们自主设计网页。根据自身掌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设计一个适应当下线上交易的网页。这样,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渐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且将学习与实践进行科学融合后,使学生对计算机应用领域建立新的认识,并使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断拓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畴与服务领域。对于学习效果不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从学会知识总结开始。即先明确学生的学习问题与不足,并有针对性的发布课后作业。例如,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思维导图等不同方式,对所讲授过的知识重点、难点进行分类与归纳。并要求学生重新梳理学习思路,对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二次学习。由此,在不断的训练与练习下,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通过安排简单的实训任务,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基于循序渐进的的教学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健康成长。 4结语 总之,茶文化背景下,高职教师需学会从深刻的文化内涵中获得新的启示。以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设计与完善计算机教学模式。并在课前预习环节、课中面对面教学环节、课后知识巩固环节,分别对学生的不同能力与素养进行培养。利用科学、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并大力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由此,真正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价值,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作者:汪昱君 单位: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现代教育技术教研室 计算机教学改革篇2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思想升华、个体品格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茶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教育活动不应过度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而是需要对学生个体意识形态进行引导。在茶文化背景下,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才能确保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思考如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高职计算机教育活动当中,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是高职院校和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1茶文化在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1.1茶文化可完善学生自身知识结构 茶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融合的产物,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将茶文化融入到高职计算机教育活动当中,不仅能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结构,还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实践中,掌握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理论基础的掌握水平,使学生在茶文化背景下不断培养自身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我国优秀茶文化当中蕴含的思想与内涵。将茶文化融入到高职计算机教育活动当中,能充分展现出茶的思想教育功能。但目前,因高职计算机课程实践性较强,教师并未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茶文化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创新和改革,不仅阻碍了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升,还无法使学生学习到茶文化中的思想和内涵。为此,教师要意识到将茶文化融入到高职计算机教育活动当中的重要价值,利用茶文化完善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知识层次,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 1.2茶文化可强化学生的个体自觉性 茶文化融入到高职计算机教育活动当中,不仅能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还能强化学生个体自觉性,促使学生掌握我国茶文化传统知识和思想,对促进学生学习效率质量提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茶文化与我国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且茶文化本身具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具备极高的茶文化价值和茶思想价值。教师将茶文化融入到计算机教育活动当中,从丰富、深刻的茶文化中提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堂中对学生展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并对学生的个体品德进行培养,使学生的个体自觉性和良好品格符合茶文化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教师在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开展计算机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将饮茶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不断学习与茶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不断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学生在课堂中的思想得到升华与启发,以此促进学生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高职计算机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必要性 2.1翻转课堂能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 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高职计算机传统教学的模式与流程。教师将计算机与茶文化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检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学习茶文化。如此,不仅能节约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时间,还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对茶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教师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模式与茶文化进行创新,不仅能突破传统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能提高师生在课堂中展开交流和互动的频率,提升学生对茶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新时代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满趣味性和交互性,不仅能快速提高学生在课堂当中的注意力,还能有效将茶文化渗透到课堂中,并引导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学习符合自身兴趣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使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视野不断拓展,进而不断促进在茶文化背景下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以此有效培养出符合茶文化背景下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2.2翻转课堂能提高计算机的实效性 在高职计算机教育活动当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进一步提升高职计算机与茶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还能为学生丰富茶文化的学习体验,对提升学生学习茶文化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是拘泥于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而是将计算机教学与茶文化有机结合,使学生在长期学习茶文化实践当中进行计算机知识和技巧的熟练应用,并利用自身专业水平对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当中,计算机是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的,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才能熟练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而高职计算机教育在茶文化背景下开展教育活动时,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其中,促进计算机与茶文化相结合,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计算机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还能使学生系统化地了解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技术原理以及茶文化思想内涵,对促进学生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3茶文化背景下高职计算机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存在的问题 3.1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在茶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计算机教育与茶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有待提升,并未重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计算机教学内容与茶文化知识内容进行丰富和优化,而单一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师也无法有效将茶文化渗透到计算机教育活动当中,导致学生学习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茶文化知识,不符合茶文化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此外,高职院校应不断更新计算机教学内容,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应用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将茶文化渗透到课堂当中,与时代接轨,以此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传统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不仅阻碍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提升,还无法高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虽然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高职院校也不断加强对计算机教育活动的改革,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前,已经接受过一定基础的计算机教育与茶文化教学。但由于高职院校与其他学校展开的计算机教育不同,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高职院校教师并未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也未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其中,导致茶文化的渗透效果不佳。 3.3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目前,在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且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并未重视将茶文化融入到计算机教学活动当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技巧的教学,忽视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此外,高职院校开展的计算机教育,只注重学生的计算机等级,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考试内容和基础知识的讲解,其茶文化思想和内涵渗透不到位,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无法实际运用到生活当中。 3.4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在茶文化背景下,高职在开展计算机教育活动过程中,并未重视将翻转课堂应用到其中。因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并未意识到将传统计算机教育与茶文化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茶文化思想和知识渗透不到位,学生无法在计算机教育活动当中,学习到茶文化当中的思想与内涵,导致学生的专业水平偏向理论性发展,其道德素养和专业水平还有待提升。 4茶文化背景下高职计算机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的实施策略 4.1丰富计算机教学内容 在茶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育活动过程中,积极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其中,并将茶文化有效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优势,使教师能更加快捷地对学生展开大容量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教学。因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事业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计算机教育活动中,为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带来了便利、快捷的条件。因高职计算机课程实践性和理论性较强,教师不应在课堂上占据大量教学时间,应重视在计算机课堂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将茶文化渗透到其中,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有效掌握符合自身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和专业技巧,不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教师在对学生展开专业知识和技巧教学活动过程中,还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到利用信息技术传承我国中华传统文化,对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课堂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学习到中华传统茶文化,以此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2革新计算机教学模式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茶文化渗透到高职计算机教育活动当中,并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趣味性、互动性教学模式当中不断对茶文化知识和计算机知识进行学习和认识。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将茶道精神、茶礼仪等与茶文化相关的趣味性活动融入到计算机教育活动中,使学生在茶文化中能学习到不骄不躁、谦恭有礼的优秀品质。由此,教师应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将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并重视将茶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深入了解和认识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当中对促进学生自我价值实现、未来发展方向的建立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中能意识到自身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教师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茶文化背景下,更加专注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专业技巧和茶文化思想。此外,教师在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计算机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改变自身固化的教学形式,应利用互联网技术,重视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计算机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为学生开展游戏化教学模式。将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引领学生在课堂中饮茶、品茶,在轻松、愉快的茶文化氛围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引导学生大胆在课堂中进行对问题的解答,敢于面对自身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学习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更加全面、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 4.3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茶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茶文化思想的教学,还应重视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层次,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能力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展开计算机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最大程度地将茶文化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发挥翻转课堂教学优势,使计算机教学模式增添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对茶文化思想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学习。尤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完善,并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使学生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得到提升。例如,教师在将茶文化渗透到计算机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组成小组,向每个小组发布不同学习任务。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技巧掌握扎实的小组,鼓励学生设计带有茶文化元素的网页;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巧掌握一般的小组,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制定相对简单的茶文化元素网页,使学生在课堂中亲自动手操作,不断提高学生自身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积极传承与发扬茶文化。 4.4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茶文化背景下,高职在开展计算机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计算机课堂教学活动中,并重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使教师能充分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在课堂中为学生预留更多实践教学时间,并以茶文化为思想引擎,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实践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不断提升。因此,高职教师在以茶文化为思想引擎时,应意识到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对学生学习效率质量得高低起到的关键作用,应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作用,将茶文化元素与计算机教学课件相结合,制作具有一定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视频和教学图片。例如,将我国古代茶诗、茶礼仪、茶文化等元素,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引线”,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技术知识和技巧过程中,对不同茶文化元素进行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茶元素氛围当中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此外,教师不仅要重视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在以茶文化为思想引擎下,积极将茶文化元素渗透到计算机教学活动当中,有效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计算机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与乐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当中进行学习与实践。 5结语 综上所述,在茶文化背景下,高职教师需要深刻了解茶文化当中的思想与内涵、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有效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计算机教育活动当中,在课前、课中、课后环节展开教学,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茶文化元素不断渗透到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由此,真正发挥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价值,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 作者:易慧 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教学改革篇3 1茶文化的精髓和教育的联系 1.1“和”一个“和”字承担了太多的内涵,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所弘扬的民族精神,是文人雅士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是现代中国向世界展示的大国风范,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也正是这个“和”字。茶文化中的“和”融合了我国儒、释、道三教文化的思想,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内涵。茶文化的“和”的具体体现就是和谐,无论是古代以茶待客的习俗,还是现代社会的国家礼仪,茶都是和谐、友善的体现。茶文化的“和”具体到教育中就是教导学生全面发展,追求各种知识在人身上的和谐,同时在教育中也要做到因材施教,不能一味灌输,要量材而教,实现人的价值。 1.2“静”“静”是茶文化的灵魂,是茶文化的精神追求。没有“静”难以“和”,“静”追求的是心灵的“静”,是宁静、是虚静、是平静、是雅静,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是一种心灵的放逐。一座草棚,一卷凉席,一盏香茶,一捧书卷,试想一下这是怎样的“静雅”。茶追求静,茶感悟静,洞察万物,虚怀若谷,通过茶事营造宁静的氛围和平静的心情,茶叶的清香通过滚烫的水氤氲成美丽的画卷,浸润着人的心田,心灵仿佛在虚静中得到升华。茶文化的“静”具体到教育中就是潜心学习,修身养性。教师要静下心来,精心准备教学,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学识;学生要静下心来,专注于学习,排除一切干扰,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全面发展自己。 1.3“怡”“怡”是茶文化的脉搏,是茶文化的归宿。在“和”中感悟“怡”,在“静”中体会“怡”,“怡”是安怡,是怡情,是心旷神怡,是怡然自得。不同的人对茶的追求也不同,王公贵胄讲究的是茶的珍贵,展示权威,追求享乐;文人雅士追求的是茶的韵味,寓物以情,寄托情思;普通人体验的是茶的甘苦,解渴为上,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能够在茶中获得愉悦的畅快和欢快的享受。茶文化的“怡”具体到教育中就是要快乐的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快乐。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拥有安生立命的能力,是获得快乐的源泉。 1.4“真”“真”是茶文化的终极目标,也是茶文化的起点。茶文化中的“真”不只是真假的真,亦是真善美的真。茶文化讲究“真”,追求的是材料的真,心灵的真,追求的是在饮茶时心灵的放松,是对真实世界的体会,对真实心境的洗涤。“真”是真情,是真心,是真性,是真诚。茶文化的“真”,讲究的是在人的一身中都要求“真”,做事要真,待人要真,讲话要真,心灵要真,是自己过的真实,过的充实,身心健康。茶文化的“真”具体到教育中就是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教师要有一颗育人的真心,奉献的真心,把自己的一切扑到教育事业中;学生要有一颗学习的真心,要一心一意学习,获得真知识,掌握真本领,提升真的自我。 2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面临的问题 2.1教学模式程序化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本知识编写好教案,在课堂上就教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其形式比较简单,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很难参与。对于一些较为容易的知识,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效果较为明显,学生接受也快,但是计算机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仍采用采用这种传统的说教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理论性知识,没有把课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即使是在上机实践课程中,教师也只是进行演示,然后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效果有效。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水平不一,这种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所有学生,导致学生难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2.2教学内容单一化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其教学内容的重点仍然是课本的理论知识,就课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则较少。在当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对计算机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素材,但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并没有充分挖掘课本之外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学习的要求。同时,在倡导多元文化教学的大坏境下,高职学校在利用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丰富计算机教学中是不足的,忽视了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文化创新和改革,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不一,教学内容的单一化,也不符合当地的教学水平,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2.3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技术的知识和应用是每一个高校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从这一点出发,高职院校在计算机课程改革中还应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来看,仍是以单一的计算机理论为主,没有认识到计算机作为基础课程的作用,进而和其他学科和专业文化进行结合。单一化的计算机课程理论体系,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知识广度也受影响。同时,单一的计算机理论体系不利于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其他的学科知识应用到计算机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2.4课堂文化不浓郁 浓郁的课堂文化氛围对于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是非常有利的。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中,要把传统的优秀文化例如茶文化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营造浓烈的课堂文化氛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目前的高职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有限,教师没有充分的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营造课堂气氛,课堂教学较为死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茶文化视角下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举措 3.1融入茶文化,创新教学模式 茶文化的“和”在教学中讲求“和而不同”“因材施教”,意思就是教学模式不能单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到高职院校计算机的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以便教学能够照顾到所有学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其次,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自己探索研究锻炼自己的应用能力,以便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乐趣,也契合了茶文化的“怡”的思想。 3.2挖掘茶文化,丰富教学内容 任何课程的教学都不能只是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前提下,高职院校计算机的教学改革要结合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教师要在茶文化“静”的理念的指引下,潜心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不断革新,把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融入到计算机教学改革中。在进行教学中,要体现茶文化的“真”,不但要讲授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还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计算机应用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在茶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德育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3体会茶文化,完善课程体系 茶文化的“和”在教学中讲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中,要不断完善计算机的课程体系,不能就计算机知识进行单一的课程教学,要把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其他专业的知识和计算机教学实际进行有机结合,同时要借鉴国内外同类高校在计算机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茶文化中“和”和“真”的体现。 3.4学习茶文化,营造文化课堂 茶文化的“和”在教学中追求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在课堂中讲一些计算机小趣闻,鼓励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发掘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形成有文化的课堂氛围。茶文化的“怡”是指在教学中追求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成绩,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对茶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工作,需要不断挖掘茶文化的时代价值,并使之应用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使学生领会茶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创新教学改革,实现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高,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姝会.浅谈儒家思想在中华茶文化中的体现[J].今古文创,2021(30):47-48 [2]周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29):111-112. [3]周红霞.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6):128-129. 作者:杨金澔 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